No. 194 `[僧伽…序=僧伽羅剎序【宋元】,僧伽羅剎所集佛行經序【明】]`僧伽羅剎所集經卷上并序 `[符秦…譯十二字在二十三行後之爾時菩薩前行【三】]`符`[7]秦=秦世【宋元】*`秦`[8]罽賓三藏=沙門【三】*`罽賓三藏僧伽跋澄`[9]等〔-〕【三】*`等譯 僧伽羅剎者,須賴國人也。佛去世後七百年生此國,出家學道,遊教諸邦,至揵陀越土,甄陀罽膩王師焉。高明絕世,多所述作,此土《修`[行=行經【宋】]`行》、《`[大〔-〕【元明】]`大道地經》其所集也。又著此經憲章,世尊自始成道迄于淪虛,行無巨細,必因事而演,遊化夏坐莫不曲備。雖《普曜》、《本行》、《度世》諸經載佛起居至謂為密,今覽斯經,所悟復多矣。 傳其將終,「我若立根得力大士誠不虛者,立斯樹下,手援其葉而棄此身,使那羅延力大象之勢,無能移余如毛髮也。正使就耶維者,當不燋此葉。」言然之後便即立終。罽膩王自臨而不能動,遂以巨絙象挽未始能搖,即就耶維,炎葉不傷。尋昇兜術,與彌勒大士高談彼宮,將補佛處賢劫第八。 以建元二十年,罽賓沙門僧伽跋澄齎此經本來詣長安,武威太守趙文業請令出焉。佛念為譯,慧嵩筆受,正值慕容作難於近郊,然譯出不襄。余與法和對檢定之,十一月三十日乃了也。此年出《中阿含》六十卷,《增一阿含》四十六卷,伐鼓擊柝之中,而出斯一百`[餘=五【三】]`餘卷,窮通不改其恬,詎非先師之故迹乎? 僧伽羅剎`[比丘〔-〕【三】]`比丘所集佛行`[首=經卷第一【三】]`首 爾時,菩薩始行時,愍世間故,發趣於道;彼出家故,行`[忍=於忍【三】]`忍;不相應故,心三昧;斷無`[知=智【三】]`知故,行金剛智慧,除捨調戲;行真諦故,除棄意垢;為直行故,為苦行;慈孝父母故,心堅牢`[固=故【三】]`固,不捨誓願;離欲故,為聞`[饒=自饒【三】]`饒已,念報恩;求解脫故,著袈裟,欲應息;住林間故,不觀行者;求知親故,知己身縛;口行無欺故,一切苦本,意無所念,不捨有故。 `[若復菩薩=若復菩薩前有(自覺而覺人…皆是根門行)三千七百九十五字【三】,P. 117 參照]`若復菩薩行智慧之時,以所知故,名曰智慧。數數於彼行中,及諸眾生不解深義,長夜勸勵,分別決了智慧:此深此淺,清淨`[其=甚【三】]`其利;此惡此醜,親近善知識。彼法不亂,無量無限,亦無增損,猶如劍戟,所截皆斷,彼智慧者亦復如是。現第一義故,有`[共=其【三】]`共慧明;已意闇閉故,開彼見明,與共相應;以諸行故,根門具足;無怯弱故,現其威力;欲斷不善財業,現其有財業,以珍寶不可得故,如是現珍寶也;以斷命現其壽命;斷諸結使故,是力觀察遠事與彼分別,皆使決了,救彼脆命;以彼愁憂故,起歡喜之心;息`[意=竟【元】]`意不起故,去離惡法而成就善法;去邪就正,以是之故,成其智慧力;以生死故,欲斷`[望=妄【三】]`望見,至出要處;`[猶=遊【三】]`猶步世間故,遊一切境界,究竟一切智`[原=元【三】]`原,使至無為。 善住不移動,  無有生死畏, 即逮不還處,  消滅三界趣。 百劫所造行,  欲淨眾生類, 無有三世想,  爾能無悕望。 是菩薩行諦之時,彼名諦者,心無有虛妄,言無有二;常娛樂其中,亦無彼此。數數樂彼,寤寐之中,未曾調戲,亦不妄語。 又聞昔有王,名須陀摩,於王宮生,統領四`[域=城【三】]`域,法鼓遠`[振=震【元明】]`振,羣臣人民無不聞者。生如此有德人,往詣池水浴洗,乘羽`[寶=葆【三】]`寶之車欲出城門。時有婆羅門,顏色端`[政=正【三】]`政,聰明智慧,欲來乞寶。婆羅門即白王,自稱姓名,舉手乞言。是時,王聞乞匃言聲,便懷歡喜,即報言:「止!止!尊者!須我還國,當相救濟。」夫王之法言無有二,即詣彼池浴洗,洗已竟,便欲還國。 是時,有翅飛鬼,名羯摩沙波羅,現其恐怖,手執王身。是時,彼王即自涕零。是時,彼鬼觀彼王意:「云何,大王!何為啼哭,有此愁憂之心?」時菩薩報言:「我無有此身想,唯我許婆羅門財寶,以是之故,便懷愁憂。」是時,彼鬼即報王言:「我未曾聞此甚奇甚特之事,世所希聞。為彼人民,故來相試。若今設放王去,當復還不?」時王甚懷喜悅。是時彼鬼身有兩翅飛在虛空,觀其所說,即放使去。 是時,菩薩還國,歡喜以財與彼婆羅門,實無有虛,施不有悔,有是審諦之言。是時,國王即詣彼鬼所,自稱姓名,「今已到此。」是時,彼鬼見王形貌,即便驚怖有是實言、王顏色不變。除去瞋怒,無殺害意,便作是語:「甚奇甚特,未曾所聞。」說此偈`[言=曰【三】]`言: 「我堪飲惡毒,  洋銅灌口中, 利刀割其體,  誰敢害法王? 宿福生王族,  觀德無有比, 勇猛實不虛,  應相為國`[主=王【三】]`主。 我今當尊敬,  從王不復殺, 改往修善行,  眾生隨所樂。」 是時,菩薩行柔和之時,彼心柔和,有此名聲,言不卒暴。欲求法故,常護彼意,未曾起怨惡,不生悕望,口不吐惡言;為愚癡故,現其智慧;除心垢故,皆悉稱名。無有若干吾我想,不隨`[幻諸=諸幻【三】]`幻,諸佛所擁護,於此獲如是德,亦無姦偽,如是之穢,皆悉避之。於中得柔和之心,善根本具足,人所愛念;不惜身命,神仙所嘆譽。如是柔和,觀彼善惡之報,彼智功德具足如所說。善本不斷,貧窮之者,施以金銀珍寶,除去諸穢。壽十歲時,遭遇厄難,所欲自在,亦不殺生,善身造業,心所生財、口所傳教、行所造業,除去穢惡所覆蓋者。 爾時,「諸比丘!世間有身已得休息,非己`[所有=有所【明】]`所有,悉盡無餘。如是已盡,以是之故,當去離染著。前世所造者,彼已盡,更不復造,已斷根本,`[苦=若【宋】]`苦休壞敗。」如是說已,作是法住。於此深妙法中,如手執輪,六月不懈,諸佛世尊皆悉覺知、皆悉成就。於是便說偈言: 「不造諛諂意,  覺知邪法業, 本亦不造此,  當作如是觀。 勇猛意如海,  柔和不麤`[14]獷【三】*,穬【大】*`獷, 頭面稽首禮,  無著世希有。」 是時,菩薩慈孝於父母時,性有報恩,恭敬承事,遠惡就善,隨時供給;夙起夜寐,瞻父母意,無事不辦;所約教訓,未曾違失。有如是柔和之心,以是之故,有如是事。心所修行,常自觀察當辦何事;所聞教誡,尋即知之;常懷歡喜,一切愛敬。念盡知父母之心,常念欲報恩,無麤`[*14-1]獷【三】*,穬【大】*`獷言此無處所。 又聞昔者未成菩薩時,為大象王,端正無雙,頭眼肌毛皆悉端正,觀無厭足。耳滿充備,眾象中長牙`[根【宮三】,瓜【大】]`根方`[政=正【三】]`政,有娛樂之心,脣齒純赤,頭耳滿具,形體方圓、極大高廣,猶高山峻。行步庠序,七處滿足猶青蓮花;行步庠序,無所罣礙龍女所生。遊山澤中,色如白雪,便為獵者所獲。將彼去時,是時山野樹木皆悉屈申,水自`[涌=踊【宋】,沸永【明】]`涌沸。將至所止,與種種甘饌飲食,亦不肯食。是時,象師在前長跪叉手白彼象言,便說此偈: 「我本造善本,  降此神象來, 何為不肯食,  如有怨恨心?」 是時,彼神象便答偈言: 「我母無有目,  羸瘦懷愁惱, 憶彼不能食,  是故願見恕。 「於彼深山中,不食飢渴,必當命終,甚痛甚苦毒,各當共別離。以是愁憂,亦不能食,亦不飲水。無有果蓏與我母者,二`[[-]【宮三】,人【大】]`俱當死。」作如是辛酸語已,時獵師便懷歡喜放使去。 於彼拘薩羅國,有一止住處,隱學士名曰睒,施行十善,功德備具。持瓶行取水,是時拘薩羅國王出行遊獵,追逐麋鹿,於山中`[射著=便射箭誤中睒睒【三】]`射著。喚呼:「便憂父母,猶如飛鳥無有兩翅。父母年老,目盲無所見。今被毒箭,俱亦當死父母,修四等心。」便說此偈: 「惟我父母老,  目冥無所覩, `[父=受【元】]`父母生子時,  欲得蒙其力。 `[(自覺而覺人…皆是根門行)三千七百九十五字〔-〕【三】,P. 115 參照]`自覺而覺`[人=彼【三】]`人,  一切同自相, 如彼色聲聞,  智者自息意。 最勝愍萌類,  皆至彼道場, 起者盡滅度,  是世最妙義。」 最初發意名菩薩者,有如是眾行。「消滅無明諸覆蓋者,一切無明皆使至有明。無有能除無明者,欲現有明,智慧所修行,除其所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行大慈。 「愍世間故,發趣於道,皆是愛著,亦不自任力勢,除其所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為色所縛,為欲愛縛著,無能有解色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發大慈。 「眾生為`[陰=除【三】]`陰怨憎,二念相繫縛,無有能覺此,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為苦重擔、為苦所害,無有能度此苦擔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發大慈。 「眾生類常懷恐懼,百苦并至,無有能除其恐畏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之類遭遇飢饉,渴愛無厭,無有能脫此飢饉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之類為`[因=困【宋元】,國【明】]`因病所逼,一病動、百病增,無有能脫此病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之類生老病死常自追身而厭患之,無有能脫此生老病死使至無為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之類眾事總猥,著有常想,無有能除其總猥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若眾生之類所為事不辦,志性荒亂,無有能究竟其事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之類貪著少味,經歷眾苦,無有能脫此苦惱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之類常懷猶豫悕望,遠正就邪,無有能斷其狐疑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之類有若干見趣,無有能拔此見趣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之類塵垢`[著=所著【三】]`著,不度彼岸,無能得度彼岸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之類三種火盛而為焚燒,無有能脫此法者,亦不能以法雨滅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之類輪轉生死,無有休息,亦無有能得度彼岸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之類行垢所染著,增益生本,無有能脫此生死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之類身處大嶮,手攀脆繩,無能脫此脆繩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之類猶如桑`[虫=蠶【元明】]`虫子,為行所驅逼,亦無有能脫此`[使=駛【三】]`使流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之類發`[趣=起【三】]`趣`[大=大悲【宋】]`大生死,常懷悕望,亦無能使還止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之類發趣惡道,常懷欲行想,無有能安處正道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之類長夜自處幽冥無智之所,`[無由【宮三】,由無有【大】]`無由能脫此邪道使處正智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發大`[慈【CB】,發【大】]`慈。 「眾生之類不照見究竟、見賢聖諦,無有能使見賢聖諦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之類長夜處流滯,無有能脫此流滯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之類無有閑靜,與種種趣相應,無有能`[脫=至【?】]`脫此閑靜處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之類貪著結使,長夜染著,無有能滅此結使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之類遭遇苦難,志性荒亂,無有能使至解脫處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之類謂欲為淨,內盛臭處,無有能脫此愛欲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之類謂欲為樂,諸陰苦患,無有能曉第一之義、至涅槃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之類著有常想,謂不移動,無有能示涅槃之路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之類計吾我想,不解法數,無有能分別法者,除其智者。」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 「眾生之類不得救護,厭患於涅槃,猶如`[大=犬【三】]`大狗常守死屍、馳走東西,無有休息。愚癡所為今亦如是,與彼狗無異,自無性行,馳走東西,不解涅槃義,陰蓋所覆,不悉觀察。」菩薩起勇猛意,使至彼道。 便`[有=說【明】]`有是偈: 「多有眾生類,  流轉生死淵, 觀此艱難苦,  安處至涅槃。 陰雲所覆蓋,  無光處幽冥, 智者皆現世,  除雲使光出。」 爾時,菩薩而行此檀,最初始時興起法想,甘饌香美,饒益眾生,隨時相應,與第一義相應,心無`[悕=悋【明】]`悕愛味,成就充滿,除去眾結,亦無所遠離。不逆乞者,施已無變悔之心,皆是曩昔施行功德,使彼無結著。為眾人荷負重擔,皆棄結使,如今日之施,成其所願,欲使眾生所欲皆獲。從小已來無種種害意,忍諸種種穢患,施功德漸漸厚,導引人民而作船師,數數不廢於施,常好惠施,內自清淨,外現穢相,不`[違【宮三】,達【大】]`違一切者,謂一切眾生除去憍慢,無懈惓心。施心遂增,顏色和悅,無有怨恨,不自稱譽,亦不自下。愛樂眾生,一切所有皆悉惠施,義所成辦,合集人民。數數惠施,無變悔心,心意`[喜=善【宋】]`喜悅,嘆譽布施果報遠徹。以金銀、珍寶、車𤦲、馬瑙、車乘、男女、城郭皆悉惠施,內無慳嫉。愛彼信施,欲充滿彼悕望具足,欲使彼施果皆悉牢固,欲使彼乘船得度,以彼施故,具足此義。觀察施果,捐棄諸結,眾生貪著除去,使無邪見,除去慳貪隨時生,依法雨而雨,是故歸命。 「金銀珍寶施,  車𤦲馬瑙珠, 瞻彼無厭足,  今禮釋師子。 象馬及天金,  色最為第一, 能施和顏色,  歸命解脫者。 車寶為第一,  珍寶所瓔珞, 顏色皆和悅。  妻子及男女, 金鉢盛滿銀,  或盛滿碎金, 彼以歡喜施。  誰勝毘沙門? 和悅以自施,  如果茂盛好, 歡喜而惠施。  彼滿三世界, 男女極端`[政=正【三】]`政,  婦身及頭目, 為世而惠施。  誰與此施等? 檀施無過此,  天人所不及, 猶如彼上人,  意大海無底。」 彼菩薩修行戒時,於彼戒,非為無戒,及身口所行、心所起甘露之法,如彼花果擁護其根,必生果實;於彼而得,皆是人所行,猶如`[彼=信【宋】,俗【元明】]`彼士殺生、不與取、婬`[逸=妷【宋】,泆【元明】]`逸及諸放恣。菩薩不飲酒,於諸戒智慧皆悉具足,除去非戒,於道場而常三昧,遠離犯戒,亦不有殺意,物性皆清淨。受彼信施,數數厚味,亦無所犯。內無所缺,`[去=去有【三】]`去不就有,亦不敷花。依見不腐敗、無穢,不造新穢果,所種有新善,眠`[窹【宮】,悟【大】,寤【三】]`窹無愁,彼眾生色最第一。由彼功德故,善香遠布;受信施故,意常牢固;諸根具足故;無所壞敗;智慧住不移故,無所不壞;緣彼人故,有所增益;為彼人故,擔負苦惱;因善法故,有其處所,無愁惱,亦無所染;以形貌故,有服飾;為彼人故,有其財寶,無限無量,無有窮盡。從初發意未曾變悔,況復菩薩禁戒成就? 於是便說此偈: 「上下及四方,  諸有聞戒香, 皆悉等具足,  遠欲為最要。 親近善知識,  善者作功德, 善色無有比,  戒香第一福。 諸穢悉休息,  覺我無有我, 最勝後第七,  我今當自`[歸【宮三】,禮【大】]`歸。」 若復菩薩行精進時,然彼心有所緣心,亦無懈惓,出家不可障斷,為眾生故而出家;不移動故,有其力緣;種種眾生有其精進,不可勝故,有其忍;有所長益故,示現於世;有其功德故;示現眾生;攝其心意故,彼意不移動;為船師故,得到彼岸;以定故不亂,發意躇步,則有所度;以彼眾生故,成其所願;欲成道故;施象馬寶車。是時,菩薩於彼眾生有是精進,其有聞精進名者`[發趣=皆發起【三】]`發趣於道,一身之中所作功德不可限量,況復如來無數阿僧祇劫所作功德?端坐道場時,降伏外道,經歷生死,以精進意除去愁憂。 精進最第一,  歸命法王`[主=王【三】]`主, 於佛善自覺,  今歸命無等。 彼尊為第一,  法鼓聲遠布, 於覺覺自覺,  是故歸無著。 若復菩薩行忍時,無畏、無所懼、無所染,不觀彼果報,有其力勢。擁護眾生,常遠離惡`[數=數數【三】]`數,志性剛強,自省己過。一切眾生皆懷恐怖,使無恐怖,示彼戒律,亦為一切眾生降伏麤`[獷【CB】,穬【大】]`獷,去不善語。慈愍眾生,彼無量無限依眾生語,設有所聞及諸至道迹,微妙第一。猶如華果未常,不敷華,為風所吹動,山巖處穴採取諸花香味,種種色處所福德音響,眾生之類皆悉喜聞,猶如蜂王採諸花味以用作蜜,及諸小蜂而作蜜者,及諸泉源處處流溢,及諸那陀園快樂無比。有罵詈,所為成辦;諸求呪術,為彼示慚愧。 眾生修行道者,為厄難者而作救護,名曰忍辱仙人。 是時,迦藍浮王往入深山欲獵麋鹿,適入山中,見此忍辱仙人,便前跪問:「在此深山為求何道?」忍答曰:「求忍。」是時大王不自觀察,亦不觀察行,欲有所試,即時便作是說:「我今當截汝手脚。」即截彼仙人手脚。 復作是問:「汝今為求何道?」是時忍答言:「我求忍辱道。」即時嘆譽忍辱之德。 是時,大王倍懷瞋恚,欲傷害其命。是時,仙人已截手脚,便作誓願言:「使我世世勿懷`[瞋【麗】,嗔【大】(cf. K29n0985_p1194c14)]`瞋恚,亦不有瞋恚於彼大王,解知諸法皆悉虛空。」 復有異仙人往至彼仙人所而作是問:「云何,神仙!不起瞋恚於彼王耶?」「若行此忍辱之時,有此大忍辱之力,當於爾時不起瞋恚之意,觀此`[血=面【三】]`血色亦不變易。」 是時,護世四天王往詣彼仙人住處,是時`[提=地提【宋元】]`提`[頭〔-〕【宋元】]`頭賴吒頭面作禮,便作是問:「我今欲殺迦藍浮王,為可爾不?」作是語已,是時仙人默然不對。 時第二天王復作是問:「我今當殺彼男女大小及城郭人民,皆悉蕩盡。」作是語已,是時仙人默然不對。 是時,毘樓𦰽叉王復作是問:「我取彼境界國土所有人民,盡取殺之,願見聽許。」是時仙人默然不對。 是時,毘沙門王復作是問:「我欲取彼境界國土,移著他方,願見聽許。」是時仙人歡喜`[歎【麗】,歡【大】(cf. K29n0985_p1195a09)]`歎譽忍辱之德,便說此偈: 「截頭目手`[足=脚【三】]`足,  不起怨惡意, 所有盡施彼,  況當於世間?」 是時,護世天王復作是問:「云何,仙人!欲求何等道?」是時仙人答曰: 「欲使彼王身,  無有惡行報, 彼王雖兇暴,  憂彼不自憂。」 若菩薩修行三昧時,設入彼三昧,有所緣心未曾忘失,亦不放逸,專其一心;若復不慇懃求方便,亦不受諸行;解諸法味,不著於法,於彼地中亦無結使。彼三昧之中清淨無瑕穢,伏外敵無怯弱,一心解其氣味,心無所著,降伏志性,未曾懈惓,成其所行,得三昧歡喜根,精進不移,念不錯亂;一劫所修,覺知道品,念`[5]猗=倚【宋】*`猗歡喜,勇猛所獲,皆依`[*5]`猗智,漸漸得歡樂處。然菩薩行於彼三昧行時,起三昧善行已,辦三昧善行,若行若住未曾失之。彼以有此行,善法具足,起諸善行,諸所求皆悉現在前。設心有愁憂,漸降伏其意,使不忘失,思惟增益,增益善。若心放逸,復思惟善法;若心懷愁憂,緣縛所繫,即能思惟彼解脫善。於己境界威儀悉善,為人演說亂想穢病及餘種三昧諸功德,具足三昧彼處。彼處三昧行報之果實最為善行,猶如青青樹木現淨解脫,及餘青黃白黑皆隨彼三昧來往,無所罣礙。欲以三昧力,火聚日光無所不照,彼得天眼亦復如是,晝夜徹照,亦復得天耳徹聽。有如是之力,彼菩薩得是三昧無限無量,不可稱計。盡由三昧之力,亦由思惟,由不懈怠,由智慧`[明=眼【三】]`明,知卷知舒,亦由悕望三昧,由去離惡`[相=想【三】]`相,由逆順三昧力。如是眾想,是彼三昧所生。彼彼總持門成三昧,所適之處亦無疲惓,求其方便,不堅固三昧故而行三昧,為一切`[欲=次【明】]`欲故降伏心意,善擁護思惟,亦不錯亂,隨意自在,不`[說=責【三】]`說人過,無量無限,無有窮盡。於今三昧斷諸狐疑,放種種光明,依一切善法;諸結使淨,數數習三昧,依一切善法。 於是便說此偈: 「獲此解脫心,  三昧無罣礙, 新頭趣大海,  駛流難可制。 若意有所欲,  心亦不移轉, 欲斷境界水,  皆是根門行。 我於百年`[中=終【明】]`中,  擔負父母行, 不充我所願,  能報父母恩。 已得將護彼,  指`[授=受【明】]`授父母處, 能覺知如是,  世之所悕有。」 是時,菩薩行堅固心時,收攝解脫,有如是方便。彼有勇猛意,所為無罣礙,不為人所制持,是故當方便求。 昔聞阿蘭、迦蘭起諸禪定,捨彼禪已,更求三耶三佛無上道,便往行南半由旬,中詣彼空閑處,作種種苦行,噉果飲水,著純黑皮衣,在樹下結`[加=跏【三】]`加趺坐。或時飲水,或時食果蓏,或時服氣,作如是苦行:於草上臥,或以灰自擁,樂著於彼三宿之中,顏色不變易,九日之中禮跪祠火,諸放逸者隨彼言教,或時祠天,頭目漸羸,`[兩臂=臂骨【三】]`兩臂露現,或翹一足,身體僂曲,亦不盜竊,以法自樂。於彼苦行求道,亦不飲食,皮骨相連,身`[日=向【明】]`日日極,身黑,面色萎黃,猶如箜篌,內無有實,肋脊悉現,形有百變,不可觀省。少壯之貌永無復有,猶如老象無所任施,坐臥行步而無有力,亦不能語,雖復貪命,不久`[在=存【三】]`在世。當於爾時,天使已至彼所住之處,為設方便,有如是若干變化。彼為法故,寤寐不失其節,如是求解脫,不顧其身。 於是便說偈言: 「設我當融爛,  人身分為百, `[又=人【三】]`又無`[瞋恚=眠夢【三】]`瞋恚想,  眾生`[至=生【三】]`至無異。 彼意何可貪?  苦惱無數變, 有計吾我想,  眠與死何異?」 是時,菩薩多聞之時,所謂聞名者,自稱揚其德,最為第一息心,眾人所敬待,志性不亂,所聞能持,聞持具足,亦不忘失,觀察其義,除去憍慢。有如是之業與智相應,今悉聞知。以智無懈惓,恭敬於師長,所願自在;`[若=苦【明】]`若飢虛者,起大慈悲;降伏`[大〔-〕【三】]`大外道,無所罣礙,亦無塵垢;於異剎土現其道行,不為愛欲所染著,起方便意,為世人民欲使解脫。 爾時,菩薩有如是慈心,一切智所因,皆是方便所起。 於是便說此偈: 「彼聞若干響,  其色無有變, 牢固不久存,  況我今日身? 最初受此法,  有信於世尊, 便生大智慧,  除去諸結使。」 爾時,菩薩行恩之時,識其恩德,亦不忘失,便有是智慧,欲報其恩,造少功德,永以不忘失,亦不永盡,猶如種少穀子,終身不忘失。 昔者菩薩欲求無上道時,在一閑靜之處,有鸚鵡菩薩常處彼樹。爾時,有風吹彼樹木`[相=互相【三】]`相切`[磨〔-〕【三】]`磨,磨便有火出,火漸熾盛,遂及山巖。諸生青青樹木火悉焚燒,有欝烟起,色極自熾,亦不時滅,猶如日光。塵烟俱起,大小樹木皆悉被燒,無有遺餘,猶如天地融爛時。須臾之間,聞見者皆為恐怖,所焚燒物隨時便盡,諸樹木皆悉盡。爾時,菩薩為鸚鵡身,一夜之中便作是思惟:「猶如飛鳥止此樹木,當有返復之心,與彼相應,便起恩意,況當我等長夜處其中,亦不能得滅此火?我今`[政=正【三】]`政是時,現其威力。」往詣大海中,以兩翅而取其水,在彼火`[上=土【明】]`上而灑其火。或以翅灑,或以口灑,東西馳奔。 是時,有神便說此偈: 「此火甚熾盛,  煙雲不可近, 雖有此善心,  亦不能得滅。」 是時,菩薩鸚鵡語彼天言: 「我處此山中,  未曾失其恩, 云何當捨去,  使火燒此林? 今我有此力,  意欲滅此火, 不空居此山,  欲得報其恩。」 爾時,樹神復作是說: 「此鳥有恩慈,  其色甚端正, 此是應人法,  世之所希有。」 爾時,天神作是思惟,便`[語=與【明】]`語彼鸚鵡菩薩言: 「知`[汝=法【三】]`汝有恩慈,  為汝當滅火, 相愍有此心,  我當速滅火。 爾時有大雲,  愍彼鸚鵡故, 今當滅此火,  使彼願獲果。」 況當成等正覺。於是便說此偈: 「如來在彼時,  有此恩慈心, 諸有發歡喜,  天人所供養。 以能到彼岸,  遠離生老病, 篤信已牢固,  統攝十方國。」 爾時,菩薩著袈裟時,為世人軌則,為眾生等變俗就道,此是大幢蓋。如是捨國王、妻子,出家學道,以度諸狐疑。是時,菩薩著袈裟時,有如是增益功德。 曾聞過去三耶三佛遊在園觀,花果茂盛,欲得出家。於彼園中,人民遊行,有佛出世,觀無厭足,人民熾盛,於彼園中無有眾音。著袈裟,三色清明,耳`[嚮=響【三】]`嚮解脫,聲音柔和,壽有限`[14]齊=劑【三】*`齊,一切自歸。為一切苦故,降伏瞋恚。色如赤銅,盡力喘息,煙風起。見色已,便作是說:「然與我心相應起此心,是我解脫。」 是時,護袈裟有眾功德,捨彼瑕穢,緣是之故便說此偈: 「亦不自識名,  與彼而相應, 亦不善浴洗,  降伏故來此。 速降伏彼果,  割己無所惜, 口作善言教,  必當自壞敗。 雖復作此觀,  與我說是義, 我當惠施彼,  忍此苦惱`[業=患【三】]`業。」 已自割己,降伏其心,便作是語,而說此偈: 「莫作苦惱患,  有如是慳嫉, 此果雖復小,  惡報無有限。」 爾時,菩薩樂閑居`[16]靜=靖【宋元】*`靜處,於彼園觀清淨無眾亂,亦無眾事。行到彼者皆懷恐怖,心所愛樂。曾聞有仙人所居處,極妙無比,廣說如上。仙人所住處,彼所有眾事皆盡無餘,遠此園觀去。當於爾時未定阿`[17]惟=維【三】*`惟三佛,菩薩為兔身。 是時,兔依仙人住,時兔見仙人下山,便以偈語仙人言: 「人身處世間,  極妙無有比, 已得生人間,  應處山林園。 善哉此仙人,  善色面親近, 無有眾瑕惡,  心自能降伏。 殺害之所起,  自知`[*14-1]齊=劑【三】*`齊限量, 能自降伏心,  無有境界想。 「已捨境界可食我,為出家故求解脫道,心意決了莫捨甘露,去彼悕望意功德。同處山林,有如是三昧,意無眾亂。已處此山林,當樂此山林,如夜月照明、日照於晝,能仁有恩慈,應住此山林。然仙人少壯時,於彼山林中而居住,今年已老,何緣捨此去?」`[時是=是時【三】]`時是仙人便作是語:「自伏其心。」倍復歡喜而作是語:「若仙人去者,誰當樂此住?」 菩薩兔便說此偈: 「我今無此豆,  粳米及餘穀, 心能自降伏,  願住此山林。」 爾時,成阿`[*17-1]惟=維【三】*`惟三佛,遂住於彼,照明於世間,樂彼閑居,以是之故,當住彼山林。便說此偈: 「境界甚庠序,  山林行苦業, 常樂居閑靜,  當自思惟行。 `[解【麗】,懈【大】(cf. K29n0985_p1197c02)]`解脫身功德,  心意常和悅, 智慧極微妙,  當親近山林。」 爾時,菩薩有此親友之心,常懷慈心,自省所生如實所生,如所聞有山林中,廣說如契經。便作是念:「此山林無有眾果,諸法解脫以忍法解脫。」是時,菩薩長夜之中有此慈心,諸法解脫,於彼人民無所觸嬈。於彼端坐思惟,不移動。鳥巢頂上,覺知鳥在頂上乳,恒`[恐懷=懷恐【三】]`恐懷怖,懼卵`[墜【麗磧】,墮【大】(cf. K29n0985_p0639a11; Q28_p0052a03)]`墜落,身不移動。是時,便觀察,便捨身而行,彼處不動,善慇懃力生,樂攝彼。是時,鳥已生翅,已生翅未能飛,終不捨去。今行此慈竟有何奇?亦不恐怖,眾生亦未曾為。如是自知,便說此偈: 「彼能辦此事,  `[故于=於千【三】]`故于人中大, 亦不觸嬈彼,  此德無有上。 是故彼世尊,  最為第一神, 故在道場處,  功德自備具。」 是時,菩薩行悲時,自有力勢,堪負重擔,求一處所,「一切眾生我當度脫之。」增益功德,於諸苦`[脫=惱【三】]`脫無力者除世愁憂,無救護者為作救護,無悕望者為作悕望,無力勢者為作力勢,諸疾病者為作醫王,為老者示現少壯意,為少者示現有力。 曾聞世尊行道之時,無數比丘前後圍繞。火焚燒園觀時,比丘見`[大〔-〕【三】]`大火煙起,各馳走向世尊,或有嘆譽世尊者,於如來前住。 `[彼=彼彼【三】]`彼諸比丘住如來前觀者,於是便說此偈: 「如我無`[疇=儔【元明】]`疇匹,  三世功德具, 以此至誠語,  使惡速休息。」 說是偈已,是火聚火即休息。是時,諸比丘嘆未曾有,皆是世尊之恩力,歡喜於如來,各各嘆說此偈,言未曾有。 世尊告曰:「諸比丘!在一閑靜處,種種境界,若干種色,當於爾時我未成於等正覺,爾時我為桎梏羅`[瞿=翟【元明】]`瞿也。從彼生已來,年少自在,好施於人,求微妙行。當於爾時,褰荼國界人民熾盛,土地豐熟,多竹林葦,樹木高峻,時火所燒極熾盛,漸及山澤,有如是之變,廣說如契經。爾時,有群鳥眾各各產乳,翅羽未生,或有翅始生者,或有墮地者,或有破頭尾者,亦不堪任飛,或有飢餓者,見彼火熾盛,各欲飛去。我爾時見此火已,亦不護身,無數百千劫功德有如是護心。我爾時於彼清淨便發此心,使此眾生脫此大患。爾時,我便滅此火,火即時滅。我爾時於彼`[園=國【三】]`園滅此火、行此悲心,況我今日成大悲?今日火當滅。」於是世尊便說此偈: 「由少之所生,  本觀一切變, 一切皆悉壞,  慈哀於眾生。」 彼火即得滅,火滅未久,以智慧明滅世人火。爾時,菩薩為生死故,菩薩欲生時,救濟眾生,觀生苦本。 曾聞空靜山林之中,有烏鹿鴿蛇在彼止。於彼有仙人菩薩常處其中,食果飲水。爾時,烏往詣彼仙人所,在一面立。便作是說:「世有何苦?」爾時烏便作是言:「飢為最苦,由何因緣而生此苦?我等各各自當陳說。身體疲極煩熾,諸根不定,口不能言,耳無所聞,常懷思想,是故飢最為苦。此苦患身火所燒,由此飢饉,此病難療,共相牽連,皆有如是之苦。」是時,鹿便作是語:「驚怖為苦,所謂驚怖者,身在獨處見獵師,常懷驚怖身心之穢,常恐無此身,復畏獵師欲殺害己。此身有何牢?要住無常處,馳走東西。此驚怖者由何而生?常有此念:『彼一切有是行,捨離一切身;我等有此身,常懷驚怖,須臾不寧,皆是本所造壞敗之苦,有如是驚怖。』以是之故,驚怖為苦。」是時,鴿便作是語:「欲最為苦,更樂其中,心境界淨,思惟所處,無脫此欲患。此欲猶如火,亦如脂酥著器,然則熾狂,有所說染著其心,欲火亦復如是,染著其心,消盡其形,增益諸縛,無數劫為欲`[惑會合=所惑合會【三】]`惑會合,熾然燒人形體。以是之故,欲最為苦。」時蛇便作是語:「瞋恚最為苦,所謂瞋恚者,便傷害人命,無有尊卑,增諸罪根,身體顏色常變易,動有殺意,`[顰【麗】,頻【大】(cf. K29n0985_p1198c15)]`顰蹙眼赤、牙齒長利,人所惡見;搖頭動身,長息吐毒,身體肌皮純有瞋恚之火,一切世人皆不喜見;常伏`[空=穴【三】]`空處,飢亦瞋、飽亦瞋,眼視不善,有如是之變。彼猶如火焚燒山澤,此瞋恚火亦復如是,以是故瞋恚為苦。」 爾時,菩薩甚深之智思惟此已,便說此偈: 「一切皆悉苦,  親近其顏色, 生者必有苦,  聽我今所說。 猶如此大患,  苦惱無有限, 一切是生根,  是故生非真。」 若有必成菩薩道者流轉生死,以慈悲喜護愍一切眾生,以捷疾之智無所罣礙,有勇猛意修一切智,無懈惓之心,教化無有狐疑,常懷等見,志性牢固不可沮壞,得彼氣味不失其志,有力堪任分別諸法,亦不毀漏。彼成大智慧,施意解脫,無變悔心,一切惠施。如濕鞞國王,常修淨行,未曾懈惓;如摩訶提`[披=被【三】]`披王,忍力具足;如忍神仙,戒不缺漏;如布賴多學士,常樂出家,顏色和悅。若復於愛敬之中意無染著,如大須達施那王,遊化世俗;瞿頻陀王,愛樂於法;如欝多羅摩納,樂閑靜之處,為伎樂聲響清徹;如善覺菩薩,在大眾中為師子吼,皆得解脫,至泥洹界。諸功德具足,必成於道,倍益諸德,成菩薩行。 於是,便說此偈曰: 「倍無傷害意,  菩薩功德淨, 已志性牢固,  如日放光明。 愛樂如是法,  福田無`[有=所【三】]`有穢, 愍彼世人民,  故說如`[是=來【明】]`是業。」 是時,菩薩不懷恐怖,從兜術天降神,觀有為行無常,心無亂想,常自觀察,知所從生處,亦復自知更不受胎。有是真諦,究竟其`[原=元【三】]`原,心無染著。降母胎中,住彼處所,亦無亂想。於彼觀犯戒為惡行、持戒為清淨,亦無染著。於胎之中無不淨行,猶如蓮花不染著水。於彼多起道意已,有此智慧,諸天子常衛護,兜術諸天`[遞=遠【宋】,迭【元明】]`遞來宿衛,現婬不淨行樂修梵行。自從菩薩降母胎中,夫人之身未曾有穢。菩薩戒行極為清淨,心無傷害之意,施行立誓,審諦至誠,欲出於家,大尊妙神天子皆悉扶持,胎淨無惱。若舉足行七步,時懷出家意,即觀四方:「今當向何方`[便=使【三】]`便無眾苦?」香汁浴洗,自然有香池,皆是前世功德所致。天雨優鉢、拘文羅花而供如來,於是便說偈言: 「無數世勞勤,  救彼眾生故, `[轉輪=輪轉【三】]`轉輪無有量,  天人得安隱。 諸有天伎樂,  皆得歡喜心, 香輪在前轉,  降伏眾魔怨。」 彼時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時,梵`[天=天眾天【三】]`天眾皆悉侍從,若世尊人民天眾圍繞時,此是第一相。若菩薩從兜術天降神,地為大動,若世尊覺`[悟=寤【三】]`悟眾生塵勞,無有雜穢,此初瑞應地為大動,彼眾生之類塵勞永不生,最第一樂,是初瑞應。若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時,有大光明照世間界,是智慧光明相初瑞應,諸幽冥之處皆悉見明,亦是智慧之相。若菩薩初生時舉足行七步,此七覺意之瑞應。是時菩薩觀察四方時,此是四賢聖諦之瑞應。是時菩薩大笑時,現度人之瑞應。是時菩薩夢見以此世界為床,須彌山為`[机=枕【三】]`机,手脚垂四海之外,此是世有常之想,此是甘露法味之瑞應;復夢緹隸迦樹生齊上,覆三千世界,此是道場之瑞應,天人所尊敬;夢見眾多飛鳥周匝圍繞,皆同一色,現眾成就之瑞應;夢見蟲頭黑身白,現優婆塞眾成就之瑞應;復夢見山頂上行,現得利不慳之瑞應。 於是便說偈曰: 「瑞應未曾有,  彼有大功德, 起者必當滅,  苦樂之所更。 見彼皆歡喜,  必當有佛出, 如日除雲霧,  無復有眾塵。」 是時,菩薩志性不可迴轉,如所說,如月初出於幽冥處,眾人所敬,即從座起,欲得出家,是時便起此心:「此最後有斯三更樂。」`[是=盡是【三】]`是時,菩薩從高床下,爾時亦起是意:「此最是高廣之床。」如菩薩出城門時,是時便作是念:「我不得道,終不歸還。」猶如菩薩解瓔珞以授車匿,爾時復作是念:「計此寶衣,最是我後所有。」若復菩薩以馬授車匿,是時亦作是念:「此是我後所乘馬。」是時,菩薩右手執刀,自剃頭髮,是時菩薩復作是念:「最是我遺餘鬚髮。」是時,菩薩以寶衣貿鹿皮用作袈裟,是時菩薩復作是念:「最是我應所著衣。」若復菩薩在道場坐,是時復作是念:「我不解加趺坐,不逮一切智,不起于座。」 於是便說此偈: 「積德從小起,  當獲無量福, 猶水`[渧=滴【三】]`渧漸`[涱=長【三】]`涱,  必成大江河。 觀此若干類,  有為行所造, 應食甘露味,  消滅諸惡毒。」 一切智成等正覺時,觀世無常、苦、空。彼已成等正覺,無有眾惱所可因緣。成等正覺,起者皆悉歸滅,知一切死者與彼生相應,皆悉覺知。是時分別眼識,作如是覺知,高下隨眾生所為、境界所有。智已辦,無有狐疑,於彼覺知本因緣,等正覺,無有邊幅。 爾時,有眾智生覺知有道流布世間、覺知道不可移動,是時盡越一切苦,一一分別境界。若於一劫、若百劫、若百千劫意流轉,不可移動,無染著,意亦不亂,智慧無量,亦不捨智慧,意善分別。遊境界裏,求其方便,果報無量,智慧悉具足,一切無有罣礙。 於是便說此偈: 「覺一切物,  亦無有量,  來往周旋,  無所罣礙。 悉覺一切,  最勝所觀,  除三界苦,  當照世間。 誰能分別?  唯佛能解。  欲求微妙,  當求如`[來=求【明】]`來。 如來隨時,  與彼相應,  所當成就,  無有退轉。」 爾時,世尊獨遊無侶,亦無有師,功德無量,欲訓誨眾生,於佛法眾皆悉成,`[一=一切【三】]`一智成就,成等正覺,最尊微妙無等者。覺知一切塵勞所趣根本,一切皆悉成。念不移動,以智分別一切法,度以一切結使,微妙最為第一,暢說一切行,故曰一切智;已有一切智,專其一心,解一切法,斷一切結使,故曰一切滅;除去有,無有愛,亦無有伴侶,一切功德智成就,等擁護一切眾生,如父母愛子,展轉功德力成就,無貪憍慢,故曰最勝。布現八賢聖道而轉法輪,彼喻如影,不在日前、在闇前,此亦如是,一切結使不與道共相應,是故而轉法輪。 於是便說此偈: 「一一功德具,  彼不可限量, 況色不思議,  一切相具足。 猶如月光明,  而照幽冥中, 眾寶集于海,  釋種德亦爾。」 觀諸緣起已,智度十二因緣。塵垢牢固,起愛著之智,意馳其心中,或起有漏智,造諸苦行而得出要道,知欲滅諸結使故,無有苦樂之想、休息之想。智以無我,故得增益;智與共相應,識身心空;智欲降伏少壯之意、染著其心,起依`[5]猗=倚【三】*`猗智;自省決了,滅諸結使,起明慧智;欲降伏結使,起`[伏=休【三】]`伏息智;欲度彼岸故,起輕舉智;自稱其身覺眾生,以諦`[挍=教【三】]`挍授,起滅盡智;緣彼諦思惟,有諸微妙禪,以彼思惟故,起度彼岸智。彼心得悕望,餘者亦得悕望,悉同其迹。意有所`[*5]`猗,而逮智慧;四大休止處,思惟與相類,趣到彼岸,得天耳智;等度彼境界,同其一行已,得等度彼岸,得天鼻智;依彼識欲,有分別智,知他人心智;所念悉清淨,有所修行,欲化眾生故,便得自識宿命智;為彼善色故,敷示四大,便得天眼智;心有所覺,觀察戒清淨,得誓願智;大神仙功德,彼三昧種子所生,度諸三昧界,欲長益彼故,眾生歡喜,便得究竟智。 於是便說此偈: 「種種人思念,  親近現在前, 分別種種法,  以示大神仙。 當覺知彼業,  以捨諸塵蓋, 悉達觀察心,  善哉人中上。」 彼如實而無有愛欲,不與彼愛欲相應,亦無瞋恚及殺害之意;亦無愚癡,覺知彼病;亦無諛諂,常懷柔和;亦不自嘆譽,語出善教;亦無有`[8]想=相【三】*`想,除去悕望之想;亦無彼此之心,不傷害彼人,自得解脫,無所適莫。有慈哀心,所為皆悉辦,非為無慈心;有悲心,無雜穢想,亦有護心,欲等度護眾生故,有空心,禁戒具足;有無願心,智慧潤澤;有無`[*8]`想心,亦無所染,亦無調戲。為世人民不離調戲、避諸惡業,而說法教。禁戒成就,無所缺漏;三昧成就,定不移動;智慧成就,皆悉至彼岸。十力具足,無能勝者,得四無所畏,無怯弱心,獨步三界,於大眾中而師子吼。 於是便說`[此〔-〕【三】]`此偈言: 「猶如`[此=彼【三】]`此大海,  廣博極微妙, 十力一切德,  智者之所觀。 猶如此大海,  瀾波搖動時, 有人立彼岸,  不究其功德。」 僧伽羅剎所`[集=集佛行【三】]`集經卷`[上=第一【三】]`上 僧伽羅剎所集經卷`[中=第二【三】]`中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等譯 爾時,世尊云何分別生城?所謂盡生、無生,斷塹、度血岸及諸木柵。愛欲所由牢固,染著愚癡。愚癡為城,無慚無愧圍繞,迹無缺漏。五蓋為門,覆蔽眾生,種種愛欲充滿,瞋恚車無數。種種眾圍繞,竪憍慢幢,吹闇冥螺,遊行東西,種種邪見纏絡其身。自受持相,作如是諦思惟:「眾生種種園觀極微妙,心娛樂其中,樂到彼處;或到飢饉處,是所求樂,商人所行。已度境界,行到彼處,利養解脫,後世有果。盛熱、寒暑、風雨,遭此苦厄,生、老、病、死,有是苦惱,當屬`[死生=生死【明】]`死生,向一切趣,猶如彼船隨水東西。」於彼中而作是意:「狐疑難可入,不與共合,亦不可與鬪。」 爾時,世尊以三昧觀如是力,難可沮壞,到彼境界,彼死處悉滅盡,一切吉利,無有為行。於是便說此偈: 「生國有眾想,  已度`[拔=救【明】]`拔濟`[河=難【三】]`河, 彼塹血滿中,  猶海深無底。 三世`[聞=間【三】]`聞聲響,  愚城所圍繞, 世尊觀彼時,  以權智往壞。」 爾時,世尊云何降伏魔眾?所謂於八解浴池洗,善行無染著,漸至解脫門。善無上言教,等與住止宿,名稱遠聞。著慚愧衣,空、無願、無相以為寶冠,忍力具足,顏常和悅,面滿充盈,布現賢聖八道,種種香熏,著若干種衣。本已覺結使為穢,乘禁戒車,等見導引前,功德圍繞,以智慧力御彼車,專念不移,以善覺悟彼眾生,三界聞其教,皆本行所追`[逮=逐【三】]`逮。以意止為鎧,手執法幢,揮智慧刀,以善想為拂,以十力、無畏吹彼法螺,以神足之力於三千世而得自在,善分別七財,四辯才不可窮盡,若結使起,即能使滅。惠施財業百千萬倍不可稱計,猶如大象莊嚴其身。攝取眾生安處善業。師子奮迅,意無怯弱而開法門,或現驚怖,或現剛強,內無瞋恚,獲大財寶。猶羅剎鬼露現牙爪,有如是形狀,不別眷屬,或現`[猫=狸【三】]`猫狐,或現魔眾,或師子頭虎身,或七步蛇,或跱立欲相傷害,瞋火熾然,或擔山吐火,若干種變。其中或有狗犬者懷憍慢,或一身兩頭,或弄舌張目,或身長`[頸=項【三】]`頸短,或金翅鳥形,手執刀杖,或執輪杵,或師子吼欲傷害人,作如是變怪,或`[犛【麗】,𭷥【大】,猫【三】]`犛牛形狀者,鳩槃荼形,手執大火`[炎【麗】,焰【大】(cf. K29n0985_p1202b05)]`炎,皆著鎧,眼赤光出,擎大火`[炎【麗】,焰【大】(cf. K29n0985_p1202b05)]`炎,求其方便,欲相傷害。彼羅剎者皆有兩翅,種種鳴鼓,聲若干種,滿虛空中,有如`[此=以【三】]`此鈴,`[嬰頸=纓項【三】]`嬰頸猶如厭鬼,或童子形手執鐵輪,種種惡`[行=形【明】]`行,若干種狀,猶如海神手執日月,以智慧`[刀=力【三】]`刀降伏彼怨。 於是便說此偈: 「結盡無恐畏,  長夜樂其中, 種種色形變,  種種色無窮。 起如是之變,  亦本所造業, 手執智慧刀,  即能降伏之。」 是時,世尊云何度灰河?所謂度灰河時,除去悕望及瞋恚,思惟彼灰河皆悉不淨,種種之想皆悉除捨,緣彼若干種永盡無餘,所觀察微妙,時不可過,`[渡=度【三】]`渡生死海,合會難度,皆是古昔所造行。意所愛樂,伽捨、救捨(二種草)順水而流,斷其悕望,除去愁樹、岸邊饒草。如是身所造行,樹木茂盛,種種啼哭,百千種不善行所造。手執石亦是不善行所為,猶彼海中有蟲,復往求樂處,為欲所迴轉,傷害`[境【宮三】,場【大】]`境界,瞋恚熾盛,眼如赤銅。心修清淨,欲想盈滿,而成灰河及諸坑渠峻難。色聲香味細滑,皆是有漏劍戟,悉布彼地。有大幽冥,亦無光澤,依彼隨流上下。如是之河,爾時世尊菩薩無量生死中,皆欲遠離,便起是心:「此灰河甚為嶮難,刺布其地,極幽冥,無有光明,如此人眾順流於彼,我今當斷其流。」作如是誓願已,而求方便,以法忍為世作軌,倍復作方便,等度禁戒地,以此安處;以四賢聖諦觀察四方,分別決了;以無漏等見山踞生死岸;已踞彼生死岸,至善業、等業、等方便、娛樂三昧;八賢聖道皆悉分別已,欲至彼岸,以神足`[之〔-〕【三】]`之力,五根亦無所畏,以涅槃之處,於彼止住,解脫、禪、三昧眾華茂盛,不出無為者覺知分別。 是時,世尊為契經者錠光佛之印,一切華無上(佛名)、毘婆施(隨葉佛)生彼種姓家,堪任說法。 於是便說此偈: 「有力無有限,  當懷恐懼心, 灰河深無底,  愚者樂遊彼。 爾時世尊力,  度彼沒溺者, 已到安隱處,  為人說其要。」 大商人本誓願成就,志性柔和,依種種功德而自嚴身,隨時適化,為眾生類觀結使根本,獲智慧,降伏彼惡,使就善,隨時智成就。善觀諸根,法常微妙,善依彼智,善問智成就。恭敬忍,善說第一法,彼義說法,義辯善成就,賢聖究竟智成就,法辯成就。所謂義辯者,名身、句身、味身皆悉分別若干種聲。彼辯才義善,猶如此名身、句身、味身,皆使趣善;音`[16]嚮=響【三】*`嚮辯才善,於此三辯才與共相應。解脫三昧於道迴轉,善知他心智成就。彼有所授決,亦不移動,先問其義,說無礙法,使趣一智慧道。彼皆成就,授決成就,無處智成就,善`[趣=起【三】]`趣一切諸法。 於是便說此偈: 「有現智慧寶,  亦說諸義辯, 淡泊無佛等,  功德亦無雙。 本去心無來,  安使作淨慧, 以救世俗業,  為世`[開=間【三】]`開甘露。」 爾時,世尊云何說法?所謂隨前所求皆悉充足,為說解脫德義,如實不虛,味盡具足。隨其時節,漸漸與相應義,中間皆悉分別,前後與共相應,種種若干界隨如意說,應前人器。諸法義有勇猛意、有諸智變化、有果實,分別法界無有限量。一切智所為,起如是法,亦無所`[3]猗=倚【三】*`猗,除去悕望,覺法行業,亦不自稱譽。與眾生說法,解諸病本末,三意止成就;不懷悕望,攝取彼眾。嘆未曾有,天人所供恭敬,善住彼處。 於是便說此偈: 「如彼永滅法,  最勝口所宣, 善說牢固行,  智慧等無量。 彼是甘露味,  外不受塵垢, 已`[練=鍊【三】]`練諸瑕穢,  亦無雜惡患。」 彼無有穢惡,除去愚癡,意性清淨,以捨外事,當成佛眼。意無所著,亦無瘡痍,以`[過=愚【明】]`過心意,不造過去。彼以休息,皆悉平正,心不移動,得第一義。一身苦行,彼`[行造=彼【宋元】]`行造若`[干【麗】,于【大】(cf. K29n0985_p1203b17)]`干身,亦無眾`[想=相【明】]`想。於聲聞中或以天耳聞聲,彼無所持;於世俗中起知他人心智,種種有為行,不以為勞。以眾生故,自識無數宿命之事,如今娛樂一切色行,或以天眼觀色,眾想亦不移動。諸結已滅,已現非義,以苦誓願故,亦不造悕望,休息清淨。彼智不堅住識處,欲已盡,彼`[8]以=已【三】*`以般涅槃義流布世間,內自依`[*3-1]猗=倚【三】*`猗。 於是便說此偈: 「意無有愚癡,  寂然無眾行, 佛所覺意業,  是故我歸命。 為彼人說法,  清淨無瑕穢, 遊彼園觀間,  及諸隱學處。」 爾時,世尊謂是福田,依彼福田,有所悕望。猶如依麥,謂麥田、稻田,彼佛世尊亦復如是,依福田故,故曰福田,以是故號曰`[福田【宮三】,福【大】]`福田。若干百千行成就此福田,智慧根所生,思惟等業已度到彼岸。依彼而說法,無起滅之想,亦無彼此心,除去斷滅等見,等志無彼等見想,等志吐妙言,身等善,無惡`[*16-1]嚮=響【三】*`嚮,亦無有染污,等成就身,亦無疾患,等見生,等語成就,命成就,以歡喜`[果【麗】,界【大】(cf. K29n0985_p1203c16)]`果故,彼一切時盡微妙,無有上,於眾會上最為第一。 於是便說此偈: 「福為第一田,  無數劫清淨, 愚者不觀察,  彼則墮盲冥。 諸有好信者,  受施能消滅, 今`[以=已【明】]`以安處住,  必`[還=逮【三】]`還安隱處。」 說世最希有出現,猶如優曇鉢,甚奇甚特。荷負眾勞,嘆未曾有出現於世中間,有如此勤勞,有此未曾有出現於世,甚奇無與等。有大道生,亦不依辟支佛,等不等處有如是生,猶如日出不擇坑渠悉照,有如是大智慧而照。極淨福田生,如是增益天眾,善行所致。如是出世,益眾生類,布現教誡,無明闇蔽永盡無餘。欲布現道,解脫生死各各相依倚,猶彼眾生有形之類皆悉莊嚴。是時,眾生極被潤澤,第一眾得成,與解脫相應。因道迹,諸惡已息,思眾生類,與說法味,作諸橋梁,度彼人民。 於是便說此偈: 「其有眾生類,  觀察如來者, 皆發歡喜心,  即得離世患。 第一微妙福,  娛樂親屬眾, 發趣涅槃道,  寂然得解脫。」 爾時,世尊有此解脫,於彼愛欲諸蓋,心不與相應,故曰解脫也。彼精進亦不懈怠,所生根本數數修習,清淨無瑕,功德不可限量。不斷解脫境,分別因緣,亦不起法想;所願充滿,亦無有嫉妬心。諸垢永盡,度諸塵結,以智不處生死,亦不捨之。智慧解脫分別,猶秋月`[照明=明照【三】]`照明,幽冥處皆使有光;猶如流水,樹木皆悉潤澤,隨時敷華;猶彼水駛流,沫隨水迴轉,所生至到處皆悉充滿。世尊亦復如是,無餘涅槃解脫駛流。 於是便說此偈: 「佛能滅眾惡,  解脫最為妙, 除闇現照曜,  如月星中明, 晝與夜無異,  常住不移動, 既得解脫`[法=門【明】]`法,  智慧照現彼。」 爾時,世尊有是盡智,分別盡智,「我已知苦,`[習=集【元明】]`習已除,`[*8-1]以=已【三】*`以盡為證,而修行道。」作如歎說。本所造行,療治彼疾;婬怒憍慢,究盡其`[原=源【三】]`原,以等智滅婬欲。此是涅槃之智,如實不虛。譬如有人受眾苦惱無能度,彼人亦不可療治、現病`[原=元【宋元】]`原本。 便作是念:「境界微妙,如是所生皆悉修行,除去陰蓋,斷諸結使。譬如有力之士種諸病根無能當者,未起方便意,彼亦不可療治。 「有如是患婬怒癡,以盡智使得歡喜。猶如有人常畏嶮難之處,彼有種種苦惱疹疾,彼若見一浴池清淨,無有塵垢,挾池兩邊有清涼風起,魚龍遊戲,視水見底,虛空清淨,亦無雲曀,優鉢、拘文陀華悉滿其中,枝葉華實皆悉在水中生,有是種種微妙樹生其中,若有見者皆懷歡喜心;然此人於彼浴池除去苦惱,亦無飢渴,得是歡樂,所為已辦;於彼浴池底有微風起,觀察是時,若於彼若坐若臥。彼世尊亦復如是,本所造婬怒癡皆悉除盡,於生死`[2]原=源【宋元】*`原現如是浴池。 「何者於三界所生眾生拔濟苦惱,皆悉成就,以為橋梁;復以等見,猶彼清涼浴池;等三昧清淨,未曾有移動;等志,猶彼魚龍;等解脫,顏色無比;等方便,猶彼優鉢、拘文陀華,觀無有厭;等念智慧,猶彼重雲,世俗三昧不以經心?大眾圍繞,若得彼浴池,甚愛歡喜,彼於法浴池中洗浴若飲,所有婬怒癡永無有餘,亦無眾患,亦無飢渴。成就如此法,復以斯法惠施眾生,至涅槃所,所作已辦,亦無恐畏,到安隱解脫處,念樂至無餘涅槃界,復以善法使眾生共?」是時,佛世尊坐不移動。 於是便說此偈: 「日夜所造行,  欲使眾生安, 究竟懷歡喜,  無有若干苦。 況當長在世,  眾患常逼己, 不以苦盡智,  離俗至彼道。」 爾時,世尊有無生智。所謂彼無生智者:我`[*8-2]以=已【三】*`以知苦,更不復盡苦;`[*8]`以盡`[習=集【明】]`習,更不復除`[習=集【元明】]`習;`[*8]`以盡為證,更不復作證;`[*8]`以`[行修=修行【三】]`行修道,更不復`[修=修行【三】]`修道。以是之故,名曰無生智也。是故無生智,彼智大功德,大事`[興=興以【三】]`興,滅本末,猶如種穀子,隨時溉灌,與共相應,稍稍長大,隨時茂盛,或時不生。世尊亦復如是,識子為智火所燒,各各與相應,除生死`[*2-1]原=源【宋元】*`原,識處無欲,亦不常住,諸行已盡,於其中間所起心垢不可思議,心所造,更亦不造。 於是便說此偈: 「諸起無生智,  諸佛所擁護, 覺知苦`[*2-2]原=源【宋元】*`原本,  `[起=超【三】]`起諸苦惱患。 彼智無怯弱,  清淨而無瑕, 於彼坐道場,  無起無滅意。」 爾時,世尊布現於戒,起諸村落城郭人民,皆使奉持,禁戒具足。其有犯者,不與彼相應,消滅惡心,與彼相應,與十善行相應,使淨眾生盡同功德。如是眾德成就,在眾有是功德,無眾亂想,於中力勤行。前所誓願皆使獲果,不歡喜者皆使歡喜;前於諸佛所造功德得歡喜者,重令修行。未曾有出世,降伏外道,解脫功德,為慚愧者皆安隱之。`[已=以【三】]`已威儀禮節故,於現法中而盡有漏,斷其根本,更盡餘漏而不復生,與道相應。作如是說:「使梵行久住,天人得安隱。」彼教誡語,皆悉受誦,諸比丘隨其所犯,皆悉避之,作如是語:「已盡擁護,猶如孔雀`[擁=護【三】]`擁毛、犛牛護尾。」 於是便說此偈: 「如來結禁戒,  為法而布現, 第一樂奉行,  猶`[如【宮三】,好【大】]`如戴天冠。 設有住彼者,  得此三昧意, 無有犯此者,  如海不過際。」 是時,世尊有如是微妙之首,牢堅無缺漏,視之無厭,不可沮壞,猶如團蓋。觀肉髻相無比,無有能見其頂者,無有能攝其相。彼有微妙眉髮善生善分別者,髮細青色、極微妙。 於是便說此偈: 「釋梵及世人,  盡集觀生時, 皆悉在其上,  無能見其頂。 本不起輕慢,  得為釋師子, 由此行報故,  得是頂上相。」 爾時,世尊有是微妙之髮善生在頂上,各各軟細而生,無有參差,亦不亂錯,各各齊等,螺文右旋,諸相具足,善住如是色相,極軟細,`[韑耀=暐曄【三】]`韑耀光生,其光徹照,無與彼等者。猶如藕莖,絲極軟細,無能度其上者,亦不可沮壞。其有眼見者,皆獲安隱福,最為第一善。香種種熏,皆是眾行具足,有如是相,滿行所行,成無上等正覺。 於是便說此偈: 「軟細無長短,  髮如紺青色, 如來顏清淨,  如夜清月現。 種種香遠布,  聞香悉分別, 細軟風吹香,  `[猶彼…檀=猶摩羅栴檀【宋】,猶彼摩羅山栴檀【元明】]`猶彼羅栴檀。」 爾時,世尊有如是額,牢固如金剛,極平正,亦無有皺,方正。其有覩者,皆懷歡喜而無厭足,亦不點污,亦無白黑,處所充滿,所行業不缺漏,見者歡喜無害意,眼淨無瑕。眾人見者,一切吉祥;無數百千行所成辦,然後得如來額。 爾時即說此偈: 「微妙極清淨,  盡脫諸惡行, 佛額不思議,  如象牙在水。 彼所說言教,  如來額無比, 如虛空清淨,  人見皆歡喜。」 是時,如來有眉間相,最明曜,處面門中。猶牛乳色,極軟細;猶如白縞練,白雪色;如日初出、如拘文陀花,色極白無比;如秋時月,極清明淨。右旋亦不太高,亦不太下,一切無罣礙。其有覩相,無有眾病。長與肘等,極微妙色、`[不=不可【三】]`不思議。放光已,還復其處。皆是本行所造,猶如此面微妙,於大眾中而說法教。 於是便說此偈: 「種種百行造,  如來眉間相, 此是福良田,  亦是本行報。 不麤亦不細,  右旋色微妙, 出相與肘等,  三世無不見。 如來眉間相,  清淨無眾瑕, 猶如安明山,  於眾山第一。 於諸法自在,  能淨眾生類, 如是面滿相,  無過眉間相。 彼色行所造,  解脫無有比, 已滅意垢火,  眾生同其淨。」 爾時,世尊有如是微妙清淨之眼,猶如彼百葉華色,`[華葉=葉華【宋元】,葉葉【明】]`華葉各離,無幽不照,猶如虛空、優鉢青、文陀羅花色,眼睫極白,猶如鴈王而無有異,極白無比最為第一。觀四方剎,皆悉見之,於其中間皆悉見彼剎,有形之類皆悉分別。彼無有欲,亦不卒暴;無有瞋恚,亦不與瞋恚相應。觀彼剎土善惡之行,所有微妙之事亦能觀察,亦無恐懼驚怖之心。修行慈`[得悲=悲得【三】]`得悲,不邪視,於一切眾生亦修喜,無有厭足,以守護諸善法,一一分別`[法〔-〕【三】]`法,遍滿一切剎。彼作如是知、觀,無有惡,無懈怠。 於是便說此偈: 「眼淨極微妙,  一切不可沮, 百福之所造,  然後成如來。 善法極清淨,  亦無有眾惱, 面色如天王,  是甘露出現。 法相亦具足,  亦無眾惱患, 亦如彼明鏡,  面像於中現。 觀彼眾生處,  視之無厭足, 然後成正覺,  演說甘露法。」 是時,世尊有如是微妙鼻。本無數百千劫生中,起是種種智慧,皆悉分別。於生死處拔情愛刺,欲度到彼岸,欲拔一切愛刺,為世人民勤行如是苦行,以惠施人,或以戒而度脫人,皆是本所造,一切義具足,無雜穢,療治瘡痍。猶如金聚色,最第一明。欲得到彼處者,心所愛樂,亦無欺詐,於彼布現一切,取要行所造。 於是便說此偈: 「微妙無雜穢,  如來鼻第一, 猶如鸚鵡`[𭉨=觜【三】]`𭉨,  是故歸命之。 當在面門中,  眾生所宗仰, 彼鼻如是妙,  如賴頻陀花(似鸚鵡)。」 是時,世尊有如是齒,無缺漏,平正無高下,猶如白雪螺色,亦如彼拘文陀羅花色。有此微妙色,極清淨行具足,有光明,悉脫諸惡行,猶如金剛不可沮壞牢固。如來齒四十,上下各四牙,齒上有千輻輪相。 於是便說此偈: 「如來齒平正,  說法極微妙, 無缺無`[落墮=墮落【三】]`落墮,  猶彼提勒華。 眼淨極微妙,  善色無變易, 釋種種此德,  方齒四十具。」 是時,世尊有如是廣長舌。未曾有虛,善色不可壞,如`[阿=何【明】]`阿舒伽樹華(無憂);猶蓮華葉,極軟細滑。亦無麤言獷語,除去婬怒癡患,生安詳處,歡喜`[愛=受【三】]`愛樂,禁戒成就。有所宣說,無不得度者,以法智濟拔貧窮,於想味、婬怒癡得解脫,皆是本行所造。如來舌相皆悉覆面,甚奇甚特。 於是便說此偈: 「百福所造行,  如來舌第一, 齒`[脣【麗】,唇【大】(cf. K29n0985_p1206c15)]`脣悉平正,  常吐甘露法。 若得若干味,  `[9]妙=好【三】*`妙色及不`[*9]`妙, 悉能分別味,  次第不失序。」 如來是時有如是言教,說有漏行,善音響無麤獷,言辭功德等具足。功德無量,有常無常行,志性無怯弱,甚深無底,色最第一。所說言教,終無有煩,義義相應,現本緣起,善分別法,方便隨時教化眾生。無有瞋恚,自莊嚴身,息意為樂,供養智者,嘆譽名稱,各與相類,猶如鴻鳥樂彼淵池。諸有遭百千苦惱者,皆救濟之;使眾生類悉得歡喜,於生、老、病、死度到彼岸,無悕望想,得最勝行,心無眾結,現諸善行,得未曾有行;以船渡水,無有恐怖,度一切生死,嘆譽禪德功德微妙;壽命滅,心意至涅槃界,得甘露法。滅一切生死`[原=元【宋元】]`原,指授善惡,聞者不懷怖,如光不可蔽。 於是便說此偈: 「以法`[御=禦【三】]`御示現,  供養佛所行, 以忍之力勢,  如彼華開敷, 飽食甘露味,  盲冥不度彼, 能食此甘露,  得度生死地。」 爾時,世尊有如是響,所說功德亦無麤獷,猶`[鶡=羯【三】]`鶡鞞鳥音極微妙,聲徹四方,展轉聞教。於眾生類有是力勢,亦不出眾外,皆悉聞淨聲,悉是本行所作,如梵音、如哀鸞。爾時,聞有五種聲,甚深無底,所有言教降伏外眾,猶如彼龍改本所習。往古有如是色,極妙,無怯弱,若以眼觀察而知之,無所染著。息心與味相應,`[數=此【三】]`數數息心無厭足,亦不相違,不與瞋恚相應,此皆行報功德所致,故曰樂沙門。有如是心,依彼心有如是五種。曾聞水流聲,聞已歡喜,況當今聞如來言教,長益善根,聞音響歡喜,長益解脫。 於是便說此偈: 「聲響柔和好,  佛`[音=意【三】]`音息心樂, 善勝來聽教,  功德無有量。 諸有聞音響,  本行之所生, 已能覺知彼,  降五百孔雀。」 爾時,世尊有如是面,甚清淨、無瑕穢、極端正、無比善。眼觀無厭,耳垂`[𦖋【宮】,睡【大】(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4609帖第18圖第14行))]`𦖋,`[脣【麗】,唇【大】(cf. K29n0985_p1207b10)]`脣如朱火,色如天真金,齒極白、微妙無極,平滿無點污,亦無瘡瘢,亦無愁憂,無有眾惱,覩者皆歡喜。其功德不可稱量,有第一香,本所造行猶如月滿,極淨無瑕穢,最尊第一。若結加趺坐,與大眾說法,前後坐者皆見其面;若從禪起,先與眾說法。 於是便說此偈: 「一切歡喜樂,  欲覩如來色, 以得見如來,  猶彼月盛滿。 得利第一樂,  無過如來眾, 三五月盛滿,  等說如來樂。」 是時,世尊有如是`[頭=項【宋】]`頭,善生牢固,極端`[政=正【三】]`政無比,無有高下,與自身相相稱,色最第一,猶彼那羅延天八臂力不可盡滅,彼處所與金色相類,彼相最微妙,善色極妙,一切無罣礙。 於是便說此偈: 「滿足最微妙,  漸漸緣彼行, 如來有此頭,  釋種`[幢=種【元明】]`幢無比。 一切無能害,  發意於如來, 三界眾生類,  歎彼如來德。」 爾時,世尊有如是臂,善生無比,如彼須彌山,肩亦微妙,無與等者。無高無下,極軟細。猶彼娑盧樹王,軟細不可害;如瞻匐華,軟細不麤。所生軟毛色極青,各各右旋極軟細,一切觀者皆獲歡喜。極微妙申手降伏魔,「地證知我。」 於是便說此偈: 「猶世伽鳩樹,  降伏諸魔眾, 譬如金剛杵,  是故歸命佛。 為三界唱導,  為法所光照, 彼意無有量,  歸命最勝前。」 是時,世尊有如是手,極自柔軟,善生無比,亦不壞敗,無缺漏`[泄=舌【宋元】,手【明】]`泄,具足滿,猶高山峻。手有千輪相,指間連膜,爪極白淨,如日放光,如優鉢華皆悉敷,華葉軟細。若說法時,眾生聞者無不得度,言常隨時。於本所造生處,光明徹照,手掌解脫,若得慈悲,尋光明來,皆悉得度。善分別眾生,遠惡就善,與眾生說法。於本生處得慈悲喜護,欲除不善行,修諸善行,告眾生曰:「一切皆苦,莫受彼塵垢,厭患生死,眾生清淨。」使得悕望,欲除彼幻惑。 若彼坐禪時,一切魔眾皆趣彼所——種種車乘,騾驢、駱駝、象馬、犛牛、禽獸、師子、狗、猪、羊,或作馬頭;種種形狀,帶刀、張弓、執箭,或`[撞=捶【宋】]`撞鐘、鳴鼓——盡作魔眾形,欲來害三佛。是時,世尊以指按地,此地`[太好=大【三】]`太好山林、城郭、泉源、浴池,種種泉源皆有珍寶,滿彼浴池,或盛金鉢中,有力人扣彼鉢,便有聲出。手撫法輪,極妙無比,於是拜`[10]手=首【三】*`手佛。 便說此偈: 「第一清淨業,  轉無上法輪, 如來手微妙,  極妙無有上。 彼手應撫`[轉=輪【宋】]`轉,  法輪處在一, 不見彼住處,  不見有`[試=誡【三】]`試者。 若轉法輪時,  隨彼眾生義, 以轉此法輪,  眾生得安隱。」 爾時,世尊有如是身,極方正,無缺漏,禁戒成就。如師子臆,功德纏絡,上下相稱;如優鉢華色,亦不壞敗。甚深行時,右旋不高不下,極軟微妙;皮毛皆右旋,倍微妙無比,猶瞻匐迦極香,亦不少,亦不老;無有不與彼相應。不與瞋恚相應,諸根具足,世未曾有,漸牢固,極微妙,不緩不急。金剛之體,善分別眾生,其有見者皆發歡喜心,觀無厭足。圓光七尺,猶安明山;在大眾中猶若象王,於象眾中最為第一;猶那羅延王,一切無能害者。 於是便說此偈: 「於百劫造行,  得為人中上, 今得此色身,  今亦無與等。 `[*8-6]以=已【三】*`以滅婬怒癡,  諸惡永`[*8]`以息, 是故今稽首,  使我後亦爾。 設起婬怒癡,  尋時能使滅, 今觀佛顏色,  身無眾惱患。」 爾時,世尊有是𦟛`[髀【麗】,脾【大】(cf. K29n0985_p1208b11)]`髀,上下俱等,善生微妙無比,無不平處。使人歡喜,與身相應。 於是便說此偈: 「𦟛`[髀【麗】,脾【大】(cf. K29n0985_p1208b14)]`髀清淨妙,  第一無有比, 其有覩見者,  無有諸瑕穢。 微妙生軟毛,  善住如金色, 更不受餘趣,  觀此最妙色。」 爾時,世尊有此𨄔腸,如是生圓,漸漸𦟛`[細=細色【三】]`細,與身相稱。如鹿𨄔腸,善光清淨,無與等者。 於是便說此偈: 「如來𨄔微妙,  色亦無有比, 當觀一切相,  一一難稱量。 當覺彼如是,  一切世所稱, 設當滅度後,  是故歸命`[𨄔【CB】,𬧅【大】]`𨄔。」 爾時,世尊有如是足,行步安詳,善住不移,亦不搖動,極微妙。細足指長,百福相具,作如是苦行,然後得之。往詣道場,為世人故,欲度脫之。其有聞音者,猶彼龍王善`[眼=眠【三】]`眼不移動,於彼三耶三佛所行功德,功德百千倍,瓔珞微妙,光影無比,從此`[*8-8]以=已【三】*`以來有如是功德故。 拜`[*10-1]手=首【三】*`手說偈: 「愛念不可害,  今禮世尊足, 亦禮如來頂,  如來解脫眾, 其有得此信,  於彼最勝前, 白`[分=爪【明】]`分極細滑,  是故歸命尊。」 爾時,世尊有如是`[輪=輻輪【三】]`輪,極圓,亦無雜穢,亦無麤獷;甚深,有千輻輪,其`[*16-2]嚮=響【三】*`嚮柔和。身具足滿,諸根不缺,造大行業,以四方事`[[-]【宮三】,聖【大】]`轉輪`[相=相(一)【三】]`相,境界具足,(二)無怯弱心。(三)猶如`[須輪=阿須倫【三】]`須輪以手障月而無有光,(四)設放輪便有大光,猶如春時無有塵`[埃=垢【三】]`埃,虛空之中亦無雲塵,爾時,於夜半無有結使(月病),月放大光,此亦如是。轉輪聖王本無如來之相。 於是便說此偈: 「人生壽百年,  常滅其時節, 有是聖輪相,  猶彼蓮花敷, 亦如安明山,  第一無有比, 種福之所致,  如來所修行。 於彼釋宮殿,  來告今已至, 諸天所嗟嘆,  如來應轉輪。 若能覺知此,  觀彼少處所, 各各有一心,  無有能過佛。 志性甚牢固,  放光悉徹照, 日輪所照處,  普度眾生類。」 爾時,世尊作如是遊步,先舉右足蹈地,不遲不疾。行步平正,亦不卒暴,猶彼象王而無有異;行步堅固,世尊身不搖動,猶那羅延天。是時,世尊諸有高者為下、下者為高,諸有小戶自然廣大,如來身體未曾屈申,皆是前世無憍慢心;諸有樂器,不鼓自鳴;諸有蠕動之類,皆獲安隱,皆是前世修行慈心。 於是便說此偈: 「彼有大神妙,  無畏有此德, 住處受善色,  破壞剛強者。 彼已捨憍慢,  最覺自所覺, 無愛欲微妙,  住處受行報。」`[卷第二終【三】]` `[卷第三首【三】]`爾時,世尊有如是迹,千輻相輪現極微妙,諸`[根=相【三】]`根具足,色甚奇無比,於人中最第一,生諸歡喜,百千劫所作行福所致。無麤`[獷=細【三】]`獷,除去婬怒癡;本所作行無有偽諂、無有眾惡,不與癡相應、不造癡行,有如是名稱。志性質直,所作無悕望,不懷狐疑。意有所滅,除去悕望,行無缺漏,心無彼此,功德遍具足,十`[力=方【明】]`力成就,除一切患。 於是便說此偈: 「最勝有此德,  種種行所作, 分別行地業,  如日出照明。 彼輪隱地現,  心意所觀察, 當自歸命佛,  如是以印地。」 爾時,世尊如是笑,作如是因緣,本行所造,愍彼眾生故,便現如是笑。是時,世尊笑時有是第一柔軟極淨微妙所聞經耳。見佛笑無塵垢,清淨無瑕,本所修行亦無虛言,猶如優鉢、瞻`[伏=蔔【元明】]`伏華,有種種香布,現甘露語,種種光第一微妙,心能分別。 爾時,世尊身作黃金色,猶高山峻,繞彼三匝,生阿迦膩吒所。於彼天宮諸得信者,承受如來教誡,無所違失,展轉相告,便歡喜於如來,爾時世尊本所造行。 於是便說此偈: 「青黃種種色,  口演禁戒光, 出要如來身,  天人所供養。 如來眉間相,  三因緣無比, 至阿迦膩吒,  來至如來所。」 爾時,世尊有如是光,皆是本行所造。身後有是光,極妙善、解脫光、最第一。身體有光,見者歡喜,種種光明瓔珞其身。諸有塵煙、羅睺阿須倫所不能障,五結解脫,除去愚癡。爾時,世尊現甘露,使彼眾生得遇此味,自然神足不可思議。 於是便說此偈: 「身體善解脫,  無有能沮壞, 十力有此光,  愚者所不見。 如來有神足,  示現眾生等, 大光蔽日明,  是故歸命光。」 爾時,世尊`[著【宮三】,有【大】]`著如是衣,不高不下,隨時著衣,滅生死原,草穢不著,衣服境和悅,所至到處,皆悉歡喜。有如是果實,是故尊者難陀衣`[常=裳【三】]`常鮮明,及諸比丘在世尊側著僧伽梨,無有能污如來衣者。是時,尊者難陀嘆未曾有,往白世尊,欲知著衣之法。世尊告曰:「云何,難陀!本無如來,長夜出世?云何除眾生婬怒癡垢,永盡無餘?」便隨彼教,設當作是成就者,隨`[3]藍=嵐【三】*`藍風不能動此衣,塵垢不染。 於是便說此偈: 「如來所著衣,  自覆身形體, 蓮華不著垢,  此衣亦如是。 若隨`[*3-1]藍=嵐【三】*`藍風起,  力勢難可制, 欲動如來衣,  誰勝十力者?」 爾時,世尊如是乞求諸豪尊家,不擇卑賤,`[皆=普【三】]`皆悉周遍。無有邪命,不俯食,不瞻星宿、卜問、仰食,不受信使往彼食,不觀四方食,不呪術、幻`[惑=或【明】]`惑食,不田業依倚食。所以乞者,救濟彼故,無希望意,不染著食。爾時,世尊食無有更樂所有染著,觀如是業而受彼食,亦不貪著,無婬怒癡,亦無迷惑,除迷惑心,皆捨離染著心,不與共俱。以捨彼欲愛,不可沮,常愛樂彼,以禪為食,亦無我想。苦皆悉捨,離現非義,此身必盡。以知捨離,三事清淨,無婬怒癡。今云何食?欲現此身無牢固故,長養其病,使火不起,皆悉除棄,不生亂想。布現甘露,修梵行故,痛壞敗,不造新痛。以是故,世尊受彼信施、食彼果,身所造報,欲使安隱擁護世人。 於是便說此偈: 「處處家家乞,  欲使得正法, 於彼園觀處,  如六足`[蜂也〔-〕【明】]` \(蜂也)食味。 不擇食好醜,  不生善惡意, 彼不可沮壞,  心欲味解`[脫=脫六足蜂也【明】]`脫。」 爾時,世尊有如是臥床,山巖穴處露坐,園觀、水側、泉源、種種華果茂盛處,快樂無比。無人之處,欲求解脫,於彼止住,解脫諸惡,亦無陰蓋。人所不到處,無恐畏,去離色著,常樂寂靜,與眾生說法,廣說如契經。 於是便說此偈: 「樹木生花果,  漫那花園觀, 分別樂閑靜,  青青花皆敷, 於彼求解脫,  是以依彼處, 若詣閑居時,  無聲無亂想。」 是時,世尊以草布地,無有塵垢,不著`[裝=莊【明】]`裝飾,極細軟滑,善生微妙。若見彼影,觀無厭足。皆悉觀察,不高不下。作是思惟:「展轉相依名色六入,現彼無有盡。」或以草布地,有數降伏彼故,布草而坐,無有欲想,以草為蓐,亦無結使,皆悉清淨。古昔諸佛所造功德,亦無所攝、無貪著;得證通,多所迴轉,亦無眾惱、生諸結使。草齊整亦不錯亂,依彼眾生,亦無陰蓋,得三昧證通。以右脇著地,不久睡眠,尋起經行而修行道。以無覺三昧故,右脇著地;欲降怨敵故,昇師子座;著五細綵,現色非真,沙門色形無所染著而修梵行,依彼眾生求解脫心。 於是便說此偈: 「無根善眾生,  釋種之功德, 心所造善行,  心皆自覺知。 善哉大法義,  無能得勝者, 今於如來眾,  以草除欲愛。」 爾時,世尊云何覺知諸根?所謂曩昔作如是根,氣味與相應,以道故生此根,降伏顛倒。欲使諸根順流,與生死相應;此諸根起不淨行,而依餘緣;此諸根貪著世間,亦`[深=染【三】]`深著於樂;此諸根起諸力勢,一切結使熾盛;此諸根驅逐身,流轉不息;此諸根不成就大義;此諸根迷惑,經歷諸境界;此諸根猶彼劍刺傷害;此諸根苦惱;此諸根猶彼瘡痍漏諸結使;此諸根猶如疾病,無有力勢;此無有厭足,恒求不止;此諸根不休息,數數起結使;此諸根猶如毒藥,不斷苦本;此諸根不被訓誨,與諸惡相應;此諸根不藏匿境界,劍刺所縛;此諸根無所護,氣味不具足;此諸根無有心,流馳境界;斯諸根不修行,欲火所然,境界長益;此諸根有諸苦惱,遊他境界,一切身心有苦。 於是便說此偈: 「根滿境界中,  為惡所將御, 彼心常熾然,  猶如熱鐵丸。 如來教善哉,  將至安隱處, 無有諸根患,  況當有境界?」 爾時,世尊云何覺知心?所謂依境界,生便長益——此心亂想不定;此心猶如疾風;此心不疲厭,緣惡招致殃;此心遠馳,猶如夢想;此心貪著境界,猶彼獼猴;此心自然行種種貪著,猶彼孔雀翅,常自顧影;此心馳走遠,思惟財業;此心起諸陰蓋,亦如野馬疲厭不`[得=停【三】]`得;此心難制御,於境界不住;此心猶如王,常得自在。 於是便說此偈: 「第一甚深妙,  心`[知=智【三】]`知無有`[根=限【三】]`根, 夜叉須揵沓,  三世不能覺。 彼得是自在,  自然有是念, 世間無有明,  我為作法光。」 爾時,世尊云何`[布【磧乙三】,希【大】]`布現覺悟世間?所謂世間無所恃怙,貪著己身;此世心無所依,貪著境界;此世惡業依,種種邪見如是;此世自然所造,此世墮邪道,流轉趣惡;此世處惡趣,猶如獼猴;此世無有照明,為五陰蓋所覆;此世盲冥,不起智慧眼;此世飢渴,渴愛無厭;此世熾然,種種結所縛;此世少味,猶蜂採華;此世無所依,便當壞敗;此世遠遊,乘輪而行;此世繫縛,而處生死;此世眾惱生,老病死至;此世非妙,必當壞敗;此世無救護,為痛所逼;此世非己所作,必捨之去;此世機關,展轉相依;此世種種行,將引惡處;此世如幻化,而現色像;此世無益,生彼壞敗器;此世輕舉,所依不成;此世難覺`[悟=寤【三】]`悟,無有境界。 於是便說此偈: 「眾生遭苦惱,  觀世無有世, 以智慧求道,  當親近彼處。 漸漸從小益,  欲得愛其命, 此必當壞敗,  是故滅為樂。」 云何於此生度泥塗?猶彼池水蓮華,子於其中間萌芽生,漸漸長益,此亦如是,五味皆死,以識處往生,有為行所造圍繞,為風火所成,為憍慢水所溉,受死於其中間生萌芽。猶如彼萌芽生,此亦如是,萌芽生,是故非斷滅常住;猶如彼先觀萌芽,此亦如是,彼眾生縛著,是故非斷滅有常。猶如彼地為風所吹,此亦如是,四大牢固,受諸苦惱,此亦如是,是故一切自然。猶如自然不壞蓮華生萌芽,是故一切非自然,一義所習。猶如彼外四大為風所吹,更不復造此四大,此亦如是,是故一切當捨。猶如於彼有生眾行,此亦如是,是故彼法猶如彼萌芽;與子相似,此亦如是,大人之相不可毀壞,如是性所造。猶如蓮華子生萌芽,是故此無數,亦不有生者。猶如彼萌芽生時,無有來處,此亦如是,是故無來無去;猶如彼去時無有住止處,此亦如是,是故無住處。 猶如彼萌芽俱長益,漸漸敷花,此亦如是,無高無下;猶如彼蓮華萌芽,必當長益,此亦如是,本所造萌芽,於胞胎中漸漸長益。猶如彼蓮花茂葉,甚可愛欲,此亦如是,所造眾行甚可愛敬。猶彼當熟時,此亦如是,子欲熟時,髮毛爪齒及五根皆當捨離,六情衰耗,意根解散,捨此身。猶如彼華必當大熟,猶如日光,色香甚微妙,蜂王所遊行,甚可愛敬,此亦如是,初生之時,四大日光所照,勇猛胎所覺,與彼`[德=得【三】]`德相類,是故憍慢皆共相依,甚可愛敬。 飢渴生死,謂欲為樂,彼愚癡者有如是顛倒之想,此亦如是,一切時節不脫老死。猶彼時節無有力勢,為熱風所`[炙=吹【三】]`炙,盡捨離之,華實各離,亦無所緣,亦復無蜂,亦無鮮色,無樂彼者,此亦如是,漸漸耗減,於此生中無有力勢,誰有命存?內外皆損減,無少壯力,皆當喪逝。無有莖節、無齒髮、無見無聞、無味無香、無細滑,亦無更樂,身體壞敗。所有憍慢皆除盡,亦無味著、無熾盛意,已越色,皮緩面皺,無少壯力,已有是老,不`[愛=受【三】]`愛種種色,壞敗男女,眾所害而愛著彼。猶彼枯朽,亦無有香,各當散離,此亦如是,命根已盡,當載向塜間。猶如彼蓮華,子熟後復生萌芽,此相亦如是,數數受有,猶彼壞敗花莖想眾生類。 於是便說此偈: 「是故當棄有,  亦當觀此華, 猶彼生胞胎,  慇懃當求滅。 欲求生萌芽,  知樂空無有, 欲得到彼處,  當從自意求。」 世尊海者,其義云何?所謂第一度眾生到彼岸,思惟無量增益功德,清淨無瑕,有大智慧解脫,無怨恨心。第一得解脫,以善覺觀,不離善根,名聞遠布,智慧普至,種種香遠布,猶樹茂盛。七覺意寶,分別無常、苦、空、無我,已度智慧,百福具足,常入三昧,無有亂志。勸助眾生,使發善心,能成辦一切種種三昧,於學、無學中最為第一。`[布【磧乙三】,悕【大】]`布現於法,未曾懈惓,等度平正,語言柔和,清淨無瑕,無婬怒癡,於大眾中功德第一。普慈一切,安樂休息,教授境界,常念恭敬,功德無窮極。當於爾時世尊九十一劫中漸成此德,覺知一切甚深之業,欲使一切群生同其一味,說法不失時節,常與彼相應。十力珍寶具足一切眾寶,依四無所畏,止宿四大。為彼眾生故,不選擇尊卑,已度世八法,無增損之心。 於是便說此偈: 「是故當求度,  慇懃於道船, 如來海無量,  是故拜`[參考磧砂藏,大正藏此處疑漏星號註標。]` \`[手=首【磧】]`手佛, 已度到彼處,  功德福無`[量=盡【三】]`量, `[已=以【三】]`已有此苦樂,  當求安隱處。」 如來船者,何者是?所謂善造牢固果報,習眾無所違失,亦不缺漏,眾行具足,諸惡永盡。第一甘露,禁戒用纏絡身,無斷滅有常想,已住休息,得住彼道,常愛樂忍,不起瞋恚。分別五根等,見無異想,種種清淨解脫,空、無願、無相三三昧具足。常懷慚愧,度彼猶豫,禪、四等、無色三昧、種種行悉分別,無有限量。觀污露不淨,第一忍智常現在前,婬有覺想,皆悉不淨,常念遠離,金剛三昧而布現之。無量方便欲度眾生,覺意珍寶與智相應,修行出要道,無生老病死患,更受胎欲度眾生,於三世行具足,不可沮壞,不樂一切世俗,觀一切相欲得捨離。如是無增減心,能度一切眾生,以十力之船,長夜度眾生,使度彼岸。常有此觀,不為己身。第一聲聞,入遍觀三昧,作種種觀,承事供養繒幡花蓋。以三三昧為佛印,以冷栴檀塗身,五通徹視,種種香遠布;以四無所畏為螺,鐘皷具足,無缺漏無常、苦、空、無我,欲得離生死海,降伏魔眾,皆使碎壞。盡無為處,分別法想,一切不受,不度者度,得滅識處,無苦樂,至涅槃。乘福車,為四部眾皆使歡喜踊躍不自勝,以善身口意、十力船載眾生,皆得至一切甘露涅槃處。 於是便說此偈: 「無數劫苦行,  而造福德船, 善趣安隱處,  為三世救護。 彼歡喜之心,  疾度生死岸, 一切悉當終,  盡當有是樂。」 爾時,如來有如是日,所謂禪、四等具足之行,無缺漏,無穢行,善將護,為一切戒,名稱遠布,種種眾生類皆悉敬仰,使得樂止處,心得歡樂。無數百千劫修行苦`[習=集【三】]`習盡道,現第一義,以智慧照明除愚癡冥,消滅諸苦。遊彼眾中,皆悉成就十力、無畏勇猛意,於三千世皆悉破壞,愍護不度者,智不破壞。 爾時,世尊於彼現日明,無漏行具足,乘大乘車,等御無畏,如風吹帆。以念車皆與彼相應而現在前,以等志於彼所有皆悉具足,等三昧思惟一切眾生類,彼於三世具足翼從,悉承受其教意,無欲怒癡憍慢,捨諸結使,天人眾以花供養。無有五蓋,以信財布現一切眾,皆使覺知,無有塵埃,諸結使無礙,如是世尊為日光明。 於是便說此偈: 「百智已具足,  於彼眾無缺, 已現三世光,  是故拜`[*10-2]手=首【三】*`手光。 無數百劫行,  滅愚盲冥癡, 已能度此岸,  當拜`[*10]`手慧日。」 如來蓮花者,為何像貌?所謂第一功德所成,於三有得度,有信於眾生,清淨等智普悉周遍,以精進力得度彼岸,消滅雲霧。禪悅皆悉得度,念解脫,無眾想,以觀息彼種種穢患,亦無異意。等見滿足,悉成辦之,皆悉覺知,以戒`[之=定【三】]`之香香聞四遠,以清淨光壞眾生類,猶彼蜂眾`[*16-3]嚮=響【三】*`嚮,若干種悉分別了。於三有等得解脫,眾生皆得悕望,種種方便欲安隱之,甚妙觀無厭足,一切根無缺漏。於息心眾中,婬怒癡憍慢之患更不熾盛,極清淨柔軟,而得度脫。 於是便說此偈: 「清淨之所生,  供養花無比, 無數功德具,  微妙最第一。 欲得休息樂,  眾生得清淨, 已能覺知彼,  謂呼常有聲。 己之所嘆譽,  與世而相應, 微妙第一色,  善香最為妙。 人中`[為最=最為【明】]`為最上,  世人所嘆譽, 我今拜`[*10-4]手=首【三】*`手禮,  無著大神仙。」 爾時,一切智有如是雲,所謂九十一劫所造行,思惟不淨,神力所制,所說無有異,盡諸欲愛,無有愁憂,於諸三昧得到彼處。以大慈悲為一切眾生,使得功德百福具足,使彼得休息,`[心=已【三】]`心觀而觀彼於人民、`[須輪=阿須倫【三】]`須輪、鬼神之眾,於三世而行慈,皆使得清淨蔭涼,得解脫門至要之處。復以智慧光,洗彼清淨人民之眾,下至男女,皆使得善。於彼遊行,得諸忍業,得甚深法,善眾生法而種善根。眾生飢虛甘露之味,憂彼不得度脫者,以修行之法,使彼覺一切有為行,皆悉無常、苦、空,一切法無我,涅槃為第一樂。等度此苦樂,善悉分別,言語具足,於種種眾中,稱揚善法,種解脫根,婬怒癡憍慢之法盡捨離之。以無畏金剛之志,度彼勤苦之患,於他眾中使受正法。有恐怖者,一切智皆使愍一切,一切惠施無所著,是故拜`[*10-5]手=首【三】*`手禮雨甘露。 於`[是=是便【三】]`是說此偈: 「功德出照明,  十力雲無比, 當發歡喜心,  說甘露除渴。 已得無所畏,  是一切智雲, 已有降伏外,  是故食甘露。」 爾時,世尊有如是火,所謂彼求行人民之類,皆求喜樂解脫,得四等心。所求已度,第一義具足,與智相應,一切遍三昧。有是神力、種種名聞,諸根力具足,等至甚深,已有此力,無數百千種。此根戒一切法得自在,三世最尊,以十力威神得無所畏,是第一解脫,得第一光明、第一空寂。有如是之德,布現深法,於彼眾生類訓誨,使行忍,度諸瞋恚,言語柔和,無所傷損,滅一切結使,於學無學、於四部眾,善已修行,指授苦報如是。彼功德極無量,智成就,發趣於涅槃門而得供養、第一尊重,潤及眾生。是故拜`[*10-6]手=首【三】*`手禮佛火。 於是便說此偈: 「能焚燒草木,  火最無有`[崖=涯【明】]`崖, 佛火第一妙,  是故當拜`[*10-7]手=首【三】*`手。 佛火`[*8-9]以=已【三】*`以滅盡,  苦樂不復起, 猶有遺功德,  流布於世間。」 爾時,世尊有是園觀,極柔軟,禁戒成就,於彼處所無有五蓋,亦無石沙穢惡,亦無屺山。一切諸法根本皆悉得自在,大慈悲清淨無有垢穢,極自娛樂,等度到彼。有如是思惟功德,諸行淳淑,力勢所為,成善根本,亦不移動,於法忍無狐疑,等見八賢聖道悉具足,得諸供養。無數百行不可稱計,戒三昧具足,十力悉無有疑,諸陰蓋解脫清淨,誓願已果,枝葉繁茂,於彼生花實,生若`[干=千【元明】]`干百三昧林,悉皆茂盛。等見無邪見,禪無色而自樂身,慈悲喜護常加眾生,於其中間分別七覺意。息心第一果,慚愧圍繞,常念惠施。求出要故,有是清涼雲;以力拔諸結使,有此勇猛,欲得解脫。功德不可壞,善覺集在彼,除彼眾生婬怒癡,得無所畏。猶彼阿若拘隣、舍利弗、大目揵連、迦葉、迦`[栴=旃【三】]`栴延子、阿那律、難提、金鞞羅、難陀、離越,於彼聲聞園中為聲聞王,功德無比,浴池清淨,一切布善,三世所嘆,是故拜`[*10-8]手=首【三】*`手禮頂。 於是便說此偈: 「善興三世護,  為彼萌類故, 覺意花飾身,  解脫果成就。 聲聞眾中王,  生功德無穢, `[當=常【三】]`當求彼樂處,  必獲安樂處。」 爾時,世尊有如是空。意同一色,廣布無邊,故曰為空。斷諸欲愛,一切無所住。以智果報,一切潤澤,無有諸結,亦無諸蓋。以三昧`[愛=受【元明】]`愛度諸塵垢,善出要以解脫,清淨月善光,以功德無量意,專一生`[業=常【三】]`業,修一生梵,常懷歡喜。智慧眼清淨而境界淨,斷諸結使,故無所著。已得大慈故,一切無處所;分別意故,種種得成就;得供養故,不染於結使;依彼心故,不以淨不淨染污其心;依彼聲聞眾,種種鳥圍繞;止觀具足故,極微妙不盡;三昧林故,星宿眾圍繞;以正法降伏外敵故,難以為`[疇=儔【三】]`疇匹。當作是觀,猶如有人得歡喜,究竟其業,必不有疑、退轉本處。 於是便說此偈: 「歡喜念愛樂,  無有結塵`[垢=埃【三】]`垢, 此有若干色,  復能悉分別。 一切得等意,  欲作是稱譽, 已到越彼岸,  無有喜樂心。」 是時,世尊有如是輪,意止具足,根力覺意無有缺漏,皆自莊嚴。四神足最第一,四意斷善莊嚴身。善口說教,遠布七覺意、等見而得解脫。以止觀無有癡愛,已度彼三昧,得無所畏。為師子吼,無有恐畏,辯才無礙。得信歡喜,精進無懈怠,念境界得度,彼智慧解脫。遊彼魔境界,無有欲愛,功德具足,消滅諸惡趣,三乘果微妙,第一`[善=若【三】]`善成就。滅彼魔眾,三欲永盡,諸有愁憂苦惱永盡無餘,亦無有愛,亦無五蓋,亦無瑕穢。依彼身盡捨離,除去狐疑,無有愚癡。有覺有觀,亦無憍慢隨時興起,亦無顛倒,永除邪見。有威力,歡喜滅結使,降伏魔眾。 於是便說此偈: 「一切人供養,  救度眾生類, 無護為作護,  魔前轉法輪。 彼輪無有等,  天人所嘆譽, 已有此名稱,  彼最為第一。」 是時,世尊因何金剛降伏彼魔?所謂爾時世尊乘禁戒車,被弘誓鎧,有諸忍力,以大雲為清淨幢蓋,以無結使,執無欲`[擁=權【三】]`擁,執持等見。緣四禪,愛慢得解脫清淨,等志、等語皆悉清淨,以辯才智神足莊嚴,自專其意,解脫牢固,無婬怒癡。以覺意解脫明熾然,一切具足,無有三愛,度一切結,力勢不可壞,至涅槃海,無世俗患。以智慧金剛,復以智業滅諸惡趣,十力解脫,四無所畏降伏。本所修習,行無敗壞,一切種種色像皆悉成就,滅諸魔眾,亦無所著。 於是便說此偈: 「種種來恐畏,  金剛精進意, 降伏彼魔眾,  及餘諸塵結。 諸有生有想,  結使皆永盡, 由是三昧行,  故歸牟尼士。」 爾時,世尊云何以法雨而雨之?所謂轉不死法輪,於八部眾中而嘆譽此法,百劫所求善行修行,於慈轉牢固,清淨法如是。賢聖牢固,住`[於=有【三】]`於出家之觀,大威神無著。復以忍智之力,皆悉牢固解脫門,若干種珍寶瓔珞,本願所追還。有其方便,住其東方微妙之處,於彼貝多樹下極端`[政=正【三】]`政,諸天塞虛空,向東方坐觀察,是時佛為妙,亦有中間作如是歡喜之散花而嘆觀察。 是時,若須倫之眾聞如是之德,及諸神仙,昔佛所造,最勝幢蓮花稱佛、錠光佛、隨葉佛,於彼大眾心得第一自在。爾時,世尊釋迦文一切智,諸天眾歡喜,皆是本佛所造。彼猶如轉輪聖王,於境界而得自在;世尊亦復如是,於己無漏法中而得自在。猶轉輪聖王自`[在=於【三】]`在境界,眾生之類共鬪諍者,悉能斷絕;佛世尊亦復如是,於聲聞中,其有眾生之類,有狐疑於法者,皆悉能斷。猶如彼轉輪聖王,無財寶者皆悉能施;佛`[亦=亦復【三】]`亦如是,諸乏賢聖寶者,便以七財而惠施之。猶如轉輪聖王,`[外道=導引【三】]`外道眾生以示正法;佛世尊亦復如是,指授眾生至涅槃道。猶如轉輪聖王出現於世,諸閉在牢獄者,皆悉脫之;佛世尊亦復如是,出現於世時,於生死牢獄便悉脫之。 於是便說此偈: 「法王為第一,  眾尊無過佛, 愍彼眾生類,  三界佛覆護。 可事可恭敬,  欲度不度者, 如是功德`[者=著【三】]`者,  佛覺不覺者。」 爾時,世尊有何城?所謂四賢聖、智慧、`[正=止【三】]`正觀。於彼戒定地,善相無為行,以智慧為城郭,以三三昧為却敵,`[以=以佛【三】]`以解脫門為閨,以等見為街巷,以念為牆,以意止為壍,以五根為堂,以禪為室,以慚愧自障屏指授彼道,以神足遊行不可障蔽,以覺意華自嚴飾,以諦果為行,以賢聖第一而自娛樂,極安隱教授彼眾,皆悉濟度。舍利弗、目揵連有無數眾善想,常遊教化,善滿具足,所覺皆成就。於彼浴池洗,以戒為塗香,辯才黠慧以為法服`[莊嚴【磧乙三】,嚴莊【大】]`莊嚴其身,以三三昧為食,以法味為漿,七寶具足。時世尊為大`[眾=王【三】]`眾學無學皆悉圍繞,欲使彼眾到涅槃,至無畏處,亦不退轉,無欲於眾生,得無所畏,法力具足,諸陰入成就,不著於塵垢。 於是便說此偈: 「諸惡已休息,  大神仙所制, 使彼得清淨,  十力之所說。 於彼釋城郭,  常畏生老病, 不至涅槃處,  皆由眾生苦。」 僧伽羅剎所集經卷`[中=第三【三】]`中 僧伽羅剎所集經卷`[下=第四【三】]`下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等譯 爾時,世尊云何說道迹?於彼說道迹時,猶如王大路謂之王路,星宿謂星宿路,此迹亦如是,至涅槃者謂至涅槃路,彼是等見處所,等志、等語、等命無有差違,等方便不缺漏,等念無量,等三昧色不變易。緣彼若干色,無有婬欲,亦無塵垢,結使永使不起;無有色愛著,亦無眾刺。欲滅愛故,亦無有泥;欲除邪見故,等見具足;等滅結使故,永不復起;彼微妙果故,現種種義;欲除悕望故,無有眾想;欲求出要樂故,若干果成就;無著要故,等度彼名色;於彼遊行故,謂是道一、無有二。皆得至彼第一義處,所為緣一,往者自心誓願謂一入。爾時,世尊以第一辯而知道,以能自覺知則不壞敗,所為業勝,無有亂想,果報已獲,得諸善根,能覺`[寤=悟【三】]`寤彼眾生,便說是道,使至無為。 於是便說此偈: 「所興眾生類,  有道甘露法, 佛有是功德,  於世最第一。 我於今自得,  清淨禁戒具, 為人須`[倫=論【三】]`倫說,  是故我拜`[15]手=首【三】*`手。」 爾時,世尊知鴦崛鬘今應受化,當於爾時無惡知識言論,覺已,便往彼道,唯有一人存在,血流盈路,人皆證知,飛烏鷲鳥處處噉食。時鴦崛鬘行如疾風,若舉足時,群鹿飛鳥皆悉驚怖馳走。是時,鴦崛鬘在闍`[梨=黎【明】]`梨園中左右顧視,無所覩見,唯見世尊端正無比、紫磨金色,方便所為,腰不傾`[曲=俹【三】]`曲,身體極軟細,行步庠序。盡其力勢走,逐如來後,是時世尊不改舊行,亦不能及。 爾時,世尊便化此地,使作坑渠荊棘,以是之故,不能得及。或有作是說:以脚躡地,以是之故,不能及世尊。或有作是說:化無色四大,眼識不可持。或作是說:佛功德不可思議。然`[彼=後【三】]`彼鴦崛鬘力如暴象,無能當者,然佛威力不可思議,猶彼神龍那羅延億百千數,亦不能得近如來。是時,鴦崛鬘便作是嘆曰:「見此未曾有。」便白世尊:「此意甚奇甚特。」便無瞋恚害意,作是思惟:「此是誰恩德?此必是神人。猶如此惡世,我還此美,猶如飢饉有利,亦如生愛念。然我不能得及,此必是善知識。今我疲極住。」遙語世尊言: 「當為我身故,  世所希見聞, 今亦自見德,  願當小留住。」 世尊告曰:「汝自不住,方言我住。」 於是鴦崛鬘白世尊言: 「沙門自不住,  我住言不住。 云何我不住?  願世尊具說!」 是時,世尊告曰: 「無惡則是住,  持戒護人長, 如迦葉弟子,  是故汝不住。」 彼本行少,諸惡永盡,流血污體,便解劍捨著一面,白世尊言: 「師今是我護,  遭遇此聖師, 求為作弟子,  不違師禁戒。」 爾時,世尊作是故,告曰:「善來比丘!」便說此偈: 「猶彼大海水,  亦生烟火炎, 未受降伏者,  今應受我化。 亦有善降伏,  清淨而得度, 亦為我弟子,  如是不受有。 覩者皆怖畏,  及諸妖`[鬼=魅【三】]`鬼神, 是諸鬼神處,  最勝便入彼。」 是時,阿羅婆鬼聞彼褐陀披鬼語,瞋恚熾盛,顏色變異,瞋恚火起,眼如赤銅,聲響雷`[2]振=震【三】*`振,無數瞋恚熾盛,搖頭齧脣,`[*2]`振動身體,便作是語:「我於世間亦不見人民之類能來至我住處者。」懷如是狐疑:「何故彼人來至我所?」`[諸=說【三】]`諸彼鬼神名婆多者,梨醯摩披陀為首(二善離),使語彼大鬼神言:「莫作是語,佛世尊未降伏者能降伏之,能安處眾生獲無上道,皆使擁護有形之類。如是不相應福田,汝今麤言惡語不與相應。」時瞋恚大盛倍於前。 是時,阿羅`[4]披=婆【三】*`披鬼喘息氣,猶如火炎,視瞻極惡,便捨彼鬼界,瞋恚所纏絡,身體極黑,顏色變易不與常同,口出四牙,髮黃如金,上下相叉,人血污其形皆濕不乾。著師子皮,著象皮,著犛牛皮,大華鬘如大火炎,手執刀劍,撞地而行,皆破山岳、移山林、拔樹,或起大雲曀,覆大光明,以水灑虛空,聲如雷震,便自到住處,欲得傷害世尊。種種樹木皆悉焚燒色變易,手執輪雷電霹靂,如是瞋恚觀察如來,作若干變化,求如來便。 時佛說此偈: 「眾生有畏想,  我志不移動, 今得解脫法,  無有恐怖心, 處火不畏火,  亦復不畏水, 諸懷惡念者,  何能傷害我?」 爾時,阿羅`[*4-1]披=婆【三】*`披鬼聞世尊言,便自息心,不能得壞。彼處恐畏,人所不至,便降雹雨於如來上,盡不墮地,各散在餘處,或復有墮如來身者,皆`[作化=化作【三】]`作化曼陀羅華。是時,鬼神王見此力勢,嘆未曾有,便發歡喜意,於如來所便作是言:「速出,沙門!」世尊便出。彼鬼爾時欲試世尊,便作是語:「還入,沙門!」然世尊無怨恨心,即入彼處。如是至三,廣說如契經。 於是,世尊便說此偈: 「釋及諸梵天,  無能動一毛, 況`[復=得【明】]`復汝今力,  堪任傷害吾? 汝今捨瞋恚,  有疑便時問, 汝所有猶豫,  我當事事解。」 爾時,彼鬼便作是問:「人何者為上?」廣說如契經。 爾時,於現法中便於如來所發歡喜心,而說此偈: 「未曾見有是,  如此沙門者, 誰能捨大海,  而就牛跡水? 當為我身故,  便作如是說, 誰不`[服=飲【三】]`服此味,  當捨甘露去? 如彼有力士,  為水所漂溺, 已拔厄難處,  安處無為岸。 善色無有比,  智者之所觀, 所有彼義者,  能皆說此法。 自今歸命佛,  三寶最是尊, 所以求願者,  一切得濟度。」 如是`[聞【宮三】,閻【大】]`聞:摩竭國界五地大神於羅閱城而止,大勢羅他擁護人民,車乘熾盛,土地豐熟,賢聖人民皆處其中,無與等者,食如甘露,三事微妙,亦無眾惱,猶如彼難陀洹園,諸天中第一。 爾時,佛世尊最為無比。時調達於世尊所常懷瞋恚,未曾休息,所行非法。以是瞋恚故,上耆闍崛山,園觀熾盛,樹木繁茂,泉源清`[淨=涼【三】]`淨,手執石欲擲如來,即便放石。是時彼石無有情念,猶自能持,漸漸墮地。彼調達有是非義,種種鬼神輩持石欲使不墮。金毘羅鬼在耆闍崛山住,以己之力,彼石欲墮時,便生是心:「此雖惡業,然我等夜叉以此之身當辦是事,亦使世尊受百千樂,若我能為此事者。」便說此偈: 「心清淨無瑕,  起於若干義, 我今沒此身,  無得害最勝。」 爾時,調達便以石放如來上,時於山上彼鬼即以手接石,有一碎石墮如來上,受此報對,脚指血出。調達受無量罪,緣是果報當入地獄。 是時,石墮地時,三十三天散華供養,以空解脫。爾時,散華`[側=畟【明】]`側塞虛空,於彼受化講堂,三十三天晝度樹,佛光明遠照,無憍慢,慈愍眾生。 時`[2]波=披【三】*`波羅墮時梵志以五百事呵罵世尊,舍利弗、朋肌奢等比丘嘆如來。是時,如來若被毀辱不以為慼,若復讚嘆,不以為喜。 爾時,便說此偈: 「受苦心不移,  猶安明不動, 息意甚牢固,  故拜`[*15-1]手=首【三】*`手神仙。 為他眾生故,  功德無有量, 如父愛其子,  誰不拜`[*15]`手者?」 曾聞如是:世尊在摩竭國界,是時世尊無量功德具足,到時著衣持鉢,大眾圍繞,諸根具足,觀察己身亦無眾亂,行步庠序亦不卒暴,`[將【宮三】,持【大】]`將諸無數比丘眾欲往詣彼。當於爾時,摩竭國王有象,名檀那波羅,形貌極端`[4]政=正【三】*`政,頭生三`[[病-丙+垂]【麗磧】,捶【大】,㿖【宋元】,𭕠【明】]` \[病-丙+垂],聲響清徹。意欲所至,難可制持,若聞異聲,便懷瞋恚,若自顧見影,亦懷瞋恚,無能當前者,隨意所欲,若彼戰鬪亦不毀,其力亦不`[減=滅【明】]`減少。爾時,世尊便入彼城,却敵樓櫓、埤堄皆悉具足,人民熾盛,或有愁者,或有歡喜者,恐害如來,欲得親近如來。是時,`[提=禘【三】]`提婆達兜飲象子使醉,而放彼象。是時,調達放象已,便說此偈: 「自稱有大力,  及身十種力, 今日已集會,  盡當於此滅。」 爾時,世尊無所畏懼,便說此偈: 「伊羅鉢有千,  無能勝我者, 況當此小蟲,  欲害人中上?」 我於爾時無`[所=是【三】]`所思想,便說此偈: 「無欲之力勢,  眾生有欲心, 以除此欲報,  亦不懷亂想。」 復次說此偈: 「我今雖破壞,  大象甚牢固, 我今降伏彼,  一切世無上。」 爾時,檀陀波羅熟視如來形,顏色極黑。見彼象翹尾,身體方正,覩者皆懷恐怖,奔走向如來。爾時,諸比丘蒙如來恩力,順如來教`[誡=戒【三】]`誡,當避此惡象,各自馳走,遠如來所。唯尊者阿難在如來後,無數生常與如來共并,既自不惜身命,亦不捨如來。是時,檀那波羅象瞋恚熾盛火纏絡其身,欲害如來。是時,瞋恚之火漸漸休息,廣說如契經。 是時,以手輪相甚微妙,無有比。爾時,如來舉手著象頭上,以慈悲心、無瞋恚之心。聞如來語,即便涕零,頭面著如來足上,以舌舐足,亦不可移動。是時,彼象便懷此恐懼,形體無有力勢,不覺便利。然後,世尊以此賢聖,便說此偈: 「無有欲憍慢,  世尊無此塵, 時發慈悲心,  必當生天處。」 爾時,世尊以此音響,倍懷歡喜,和顏悅色,於如來所,以額鼻著如來足,還入本國。人民眾多,見此未曾有,象以降伏,歡喜無恐懼之心,皆有信樂於如來。 爾時,便說此偈: 「如山不可動,  況當勝瞋恚? 以勝彼怨敵,  猶伊羅`[末=鉢【三】]`末龍。 有如是之德,  力勢無有等, 人中雄師子,  盡當來拜`[*15-3]手=首【三】*`手。 如是眾生類,  無有愚癡心, 三界伏其名,  覺意無與等。 如是眾生類,  亦有瞋恚患, 志性皆休息,  牢固稱遠布。 智慧而瓔珞,  心淨無所著, 十力悉具足,  是故當拜`[*15]`手。」 是時,王猶如月虛空,無有眾塵,息心事皆辦,七神仙皆為瓔珞,亦無有塵垢;星自瓔珞,猶如伊羅鉢所至處,雲隨其後,種種瓔珞莊`[嚴=飾【三】]`嚴其身。於彼聞已,猶彼神象遊行珍寶,亦無狐疑。四部之兵、人民自圍繞,於彼象上舉火,象鼻攝持。 爾時,世尊在羅閱祇城。欲得見如來,便往至世尊所。是時,世尊見王,斯須出,`[頃=領【三】]`頃無數眾圍繞,王便作是念:「從遠來,我宜當自護。」便生是念已,便告耆婆。見已,便作是語:「汝不活我耶?」是時,王須臾間,顏色端`[*4-1]政=正【三】*`政無比,出`[人=入【明】]`人之上。花果茂盛,亦無眾塵,三部具足,猶蜂王音響不善生。於彼園觀,比丘僧前後圍繞,遠來欲見如來。見已,數數顧視耆婆,告耆婆曰:「處其中者,為是何物?」時耆婆奏彼王言:「此名肉髻。」時王復問:「此自然耶?為非自然?」耆婆白王言:「行果所種,非今所造。」王報言:「復以何果成於菩薩?」「於本所生,於本受胎、本所造行、本所造身。」廣說如契經。 時王便說是頌: 「猶彼日`[明光=光明【三】]`明光,  或有若干種, 頂髻無有上,  況復及餘相? 顏貌已和悅,  能仁無怯弱, 已出此光明,  照徹十方剎。」 時王便至佛所,佛告耆婆曰:「云何當作是說?」耆婆白王言:「於是天王能降伏憍慢者,便得豪貴處,憍慢者便生卑處。」是時,王便自`[息=息意【三】]`息,思惟是言,便作是語:「此是福田,我當行此業耶?如我豪尊,云何當向彼禮拜?彼無服飾,我今著王服天冠。彼人雖端正,心以休息,眾相具足,無有醜陋,彼相甚微妙,猶如山不可移動。」便往至門,生歡喜心,衣毛皆竪,以出要心,故無欲之`[相=想【三】]`相,頭面禮世尊足,便作是說:「猶如世尊有如是色,心意得正,皆悉成就佛及比丘僧,使我優陀耶`[*2-1]波=披【三】*`波陀羅太子亦復如是。」便問是義,歡喜如是語,亦說此偈: 「如海無有邊,  風吹水則動, 聖尊不可移,  今觀人中上, 帝釋來拜`[*15-5]手=首【三】*`手,  及諸梵天眾, 我今當尊敬,  自歸命世尊。」 是時,闍提蘇尼梵志,猶如純白華,乘馬車,弟子眾圍繞,出舍衛國,欲得試如來,乃至車行處,便乘車往。即下車,步入園中,共如來漸漸論義,在一面坐。是時,世尊所居之處不見有所有,見如來顏色甚微妙,無與等者,亦無怯弱,有轉輪聖王相;見此身體,眼觀知如是法,如世尊法甚深微妙梵行,亦無處所,有如是大功德,智者所嘆譽,而說愛欲無有牢要,亦無虛妄。 是時,梵志便作是問:「云何尊自知行梵行耶?為非行梵行?為竪立諸根自爾?`[知=智【三】]`知難可量。」是時,世尊告曰:「若作是等說`[者=者說者【三】]`者,亦不缺漏,非不有力,亦無眾行,極清淨,無瑕穢,修梵行。若有人語我,等說、作是說,此義云何?」廣說如契經。 是時,闍提舒尼梵志復問世尊:「云何為缺?云何為漏?云何為行?云何非不有力?云何眾行極清淨無比,有是梵行?」是時,世尊告曰:「於是,婆羅門!當`[行=作【三】]`行是,求愛欲更樂。若有梵行者,而自覺知苦樂,觀眼色如是、梵行如是,初當求梵行。設起想著,彼名曰缺;計彼眾數者,名曰漏;意所覺知者,是謂非不有力;無有塵垢,意流馳於中,起不淨意是梵行垢故,故曰梵行。」廣說如契經。 「婆羅門!於我所觀皮所覆,中不淨聚,選擇見其身,我色愛已盡,復當於眼而觀眼色耶?然,婆羅門!我觀更樂亦無有行,豈當有更樂耶?欲染著於更樂,受此細滑?然,婆羅門!我觀一切無常,豈欲不盡,有染著之意耶?若,婆羅門!於此諸法,我亦不觀此,若男若女,皆悉分別,云何當起女欲想、流馳著彼?若復,婆羅門!彼無男欲想,復不與女`[想〔-〕【宋】]`想相應,`[直〔-〕【元明】]`直而起欲想耶?猶如,婆羅門!彼有限齊,得出要樂,何當憶本所造行耶?然後,婆羅門!諸非義生,欲拔濟苦惱,出家學道,以此誓願而修梵行,有七事故不與梵行相應,無缺漏,亦無眾行。」廣說如契經。 「若復,婆羅門!眾生有亂想著,不離愛欲,於彼眾生類云何當作是觀?諸有淨想,著於此身,內盛臭處,欲皆盡,猶如,婆羅門!以水和乳,猶`[如=知【三】]`如有此乳,此合會愛欲亦復如是。當作是察:筋骨相連,內盛臭穢,有何可貪?猶如,婆羅門!嬰孩小兒先與甘味著口,後飲以苦,此亦如是,合會起欲想,能忍欲苦相種種若干百類。猶如新死犢子,觀其皮,乳得多(新生`[犢=犢子【三】]`犢死,取皮釀草,如生犢形,置其母前。母謂子活,故乳不竭),此亦如是,諸死境界等越度,彼觀其相貌,便起染著之意。猶如,婆羅門!飢渴之人夢食甘饌飲食,便歡喜踊躍,然彼人亦無所食,此亦如是,諸愚癡人貪著於欲,猶彼夢無異,合會生其念,然彼人實無趣善行,若男女、若有眾變易。」 於是,便說此偈: 「此是非真法,  欲怒何可貪? 梵志當善觀,  苦本難可拔。 親近道最要,  當斷愛欲意, 賢聖八品道,  爾乃至善處。」 是時,五人`[逢=遙【三】]`逢見如來,見已,便相告言:「彼人向此來,本所為事今亦不辦,廣所見聞,隨意所`[念=食【三】]`念,無有忌難,種種勤苦行迷惑,未成道術。」廣說如契經。 爾時,世尊便作是念:「愍此愚惑人自作制限,彼制限者無有恭恪心於如來所。」爾時,世尊`[已=以【三】]`已至彼人所,即於淨地坐,「縛由何生?」欲療治病,爾時佛語五人:「云何汝等而作是語?」更互乞食,與說深法。是時,五人不受教誡,此法甚苦覺知。是時,語世尊言:「汝本六年勤苦學道,日食一麻一米,猶不得道,況今隨心口自恣言得道耶?食甘饌飲食,被珍寶衣,隨意所欲自養其身。」是時,世尊告曰:「云何汝等比丘觀如來顏色有變易耶?諸根心寂,顏貌端正,如今顏像與本容色,豈不異乎彼境界過去?」彼答曰:「如今端正而無有比。」世尊告曰:「若本不得是甘露者,誰當於此三千世而得甘露?亦聞天、阿須`[輪=倫【三】]`輪於大海中、須彌山底而得甘露,此亦如是,於此三千世,以勇猛意得智甘露味,此甚奇`[甚〔-〕【三】]`甚特,世未曾有,百千劫所造行,息心最為妙,遠離名色,解脫自在,甘露味甚深。為彼眾生故而說其法,忍`[甚=其【三】]`甚勤勞,未曾辭憚;為一切結使故,不起塵勞;欲開心智故,處母胎;以此生死故而究竟其`[原=元【宋元】]`原;無滅故,不可盡;有常故,法無寡;無憂慼故,樂也;欲滅結故,更不造新。大神仙眾所嘆譽,`[已【宮】,己【大】(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4611帖第15圖第10行))]`已眾成就,然我所行勤苦,為一切萌類故,今當說法。」 `[時=是時【三】]`時世尊圓光七尺,顏色如安明山,三世所宗重,一切智所說,無所罣礙,「如是,比丘!是謂為苦本,成就阿維三佛。」廣說如契經。天人所嘆,光明無有盡,是時日曀不現。復以此人,或以身著微妙衣裳至如來所,或著天衣至如來所,皆垂天冠,種種色不同,或瓔珞而墮地者,飢虛於世尊甘露。 是時便說此偈: 「世尊亦無生,  饒益天人眾, 如食甘露味,  終無飢渴患。 今日十種力,  生時世稱嘆, 當飲深法味,  已至解脫界。」 爾時,如是眾行觀察苦賢聖諦:`[最=本【元明】]`最初受胎之苦為從何生?永處幽冥,不見燈明,以是之故,生為最苦。觀此苦相,生為長苦,無所堪任,長為業苦。當筋力成辦,有所悕望苦;意無厭足,欲有所求,不獲為苦;不充悕望,所`[護=獲【三】]`護為苦;起若干方便,欲使不失以護,漸漸磨滅為苦;若干眾惱悉至已,得度彼岸難,有內外人共諍苦;親族錢財皆散,憶彼難忘苦;不離愛欲,諸結使苦。欲最為苦,以未滅故;瞋恚為苦,罪行不滅故;癡最為苦,無照明故;憍慢為苦,由意熾盛;自大為苦,無尊卑意;朋友為苦,心不分離故;愛最為苦,味著無厭;貪嫉為苦,心不開解;無戒為苦,由變悔故;所見為苦,不見真諦故。然有一切結,自色為苦,無所恃怙為苦,求果報苦。 諸樹草木及四大所成,共相繫著,起諸因緣,內四大苦若干變怪:諸陰持苦,由自然故;諸入為苦,所依不離;境界為苦,招致外色;苦痛為苦,燒形體故;樂痛為苦,由苦而生;無苦無樂為苦,由境界生;想最為苦,由眾生有行;識最為苦,緣彼而生;老則為諸根羸劣,病最為苦,四大不隨;死最為苦,更受異形;怨憎會為苦,共親近心所欲不得,此最為苦,亦甚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 `[常=當【明】]`常負重擔於彼所趣處:地獄為苦,燒炙身形;畜生為苦,各相食噉;餓鬼為苦,飢渴逼形;人身為苦,種種非行;天為苦,福盡必`[落=終【三】]`落,隨彼界墮三惡趣。欲界為苦,愛欲纏絡;色界、無色界亦無有智,皆悉為苦。如是為三苦逼,皆悉攝持。 爾時,以身意行故,或以一行而造苦,所造行皆悉為苦。如是眾苦,無有休息,因緣不盡。當覺知色如是,愚者之所為。然須陀洹究盡其`[源=元【宋元】,原【明】]`源,斯陀含少有不盡毛髮之餘,阿那含當除,至阿羅漢永盡無餘,為世現照明。爾時,世尊三耶三佛,為眾生類作大覆護,便說此偈: 「無數百眾行,  常造苦惱業, 以懷此色難,  現在有此證。 彼實是無常,  解本皆悉空, 自然法所立,  常當自覺知。」 是時,云何復生此苦?所謂自相境界,五根具足,若彼自相境界相應`[知=智【三】]`知迴轉,是故極清淨,愚者所不`[覺=學【三】]`覺,不與智慧相應。復有利根,愚者謂之盲冥。世尊與諸聲聞本所造行,智慧善根自相合會,相如所修,苦賢聖諦皆悉觀察。 云何當觀此生死苦?知有苦賢聖諦悉無常,牢持而不捨,皆悉同一。起如是心:於苦而觀苦,彼最為妙;於苦觀空,最初微妙,等度彼處,苦觀空時,彼皆是分散之法,自然觀察如是;於苦觀無我,彼智信所成。最初有是頂法,善長益,數數求方便,等智功德,無所悕望,三昧林不缺漏,外塵永盡,亦無所著。以想思惟故,除去塵埃,一切境界苦無所敗壞,除去有愛,亦無所畏,亦無暴亂,顏色和悅。自觀境界,於彼現光,於三世起大燈明,欲害彼結,拔濟惡趣,為彼眾故,無彼此心,亦不懈怠,得甘露味,分別彼章。等度生死故,流轉四境界;欲照明彼眾生故,勤行苦行,周窮一切,亦無處所,亦無顛倒。除去顛倒者,甚深難可測。 於是,便說此偈: 「若`[明=眼【三】]`明有苦時,  清淨無量念, 無味極鮮明,  人之所嘆譽。 彼如是之智,  音響相娛樂, 觀佛十種力,  護世眾生類。 如有見禁戒,  如來所長益, 執志如金剛,  分別一切空。 若拔愛根本,  亦無眾苦惱, 當拜`[*15-6]手=首【三】*`手息心,  最勝無有比。」 當云何觀察世尊?所謂有如是無漏智慧,彼觀道場處所,亦見力勢。為世故,觀世光明,於其中間所修苦行,皆悉觀察彼彼眾生,觀慈悲心,欲使安隱。彼無量勤苦,觀如是苦,行於異境界而自觀察。於大眾中觀如來說微妙法,令分布義,觀其握法。若法眼清淨,亦觀彼法身,無有眾生想。若復作是觀,亦不言禁戒。 曾聞尊者名優波斯,有弟子名鉢摩迦,往詣摩鍮羅境界,於彼止宿,彼到時著衣持鉢,廣說如契經。人未曾見,不解彼威儀,便入婬女村中。彼婬女見此比丘年少端正、身無塵埃,見懷歡喜,欲意熾盛。時彼比丘便入婬舍,觀如是結使,不欲造`[結=結使【三】]`結,如是穢解脫法,速得此法果。 是時,比丘便作是語,而說此偈: 「欲如彼毒藥,  欲為不淨行, 欲為壞婬色,  `[墮=隨【三】]`墮人入惡趣。」 作是說已,便退而去。彼人婬意熾盛,為彼比丘故,便結旃陀梨呪術,語彼旃陀梨如是之義。是時,旃陀梨莊嚴此女人,化作村落之處,致比丘來,「汝觀察此處,猶彼釋提桓因宮殿無異,`[3]夏=廈【三】*`夏堂高廣亦無有比。莊嚴臥具,無數眾色,在彼`[*3]`夏堂`[上=土【明】]`上。所臥之處,文繡綩`[蠕=緛【明】]`蠕(坐`[褥=縟【明】]`褥)。觀此地處,種種華香而散其上,一一周匝,種種青蓮芳蘭而`[生【麗】,主【大】(cf. K29n0985_p1222c20)]`生其邊。」作如是觀,便作是結`[呪=呪祝【三】]`呪,語比丘言:「此極微妙,可共娛樂。」時鉢默比丘報言:「我盡觀此,亦當觀餘。」旃陀梨言:「餘何者是?」鉢默報言: 「我今觀果實,  欲最第一苦, 終當入地獄,  受彼鑊湯惱。」 是時,旃陀梨報言:「止!止!比丘!莫語我作是言。」鉢默比丘報言:「此語是愚癡,欲`[8]幻=眩【三】*`幻惑我,我不與爾同。」彼旃陀梨見已,便作大火坑,無有塵曀。時鉢默比丘報言:「我已見此火坑。」旃陀梨報言:「若不欲親近女者,不如入此火坑死。」是時,彼比丘便作是思惟:「此火雖恐懼,避火親近欲者,然欲熾於大火。設犯欲者,後受罪無量,寧今日入此火坑,不犯此欲。然我師神通無比,云何當違師教?以是之故,當入火坑而死,不犯欲而生。今俱捨二事,云何於三世如來立禁戒,今我當犯?以是之故,入火坑而死。」如是思惟已,欲持僧迦梨、鉢以施彼人。時旃陀梨報言:「用是衣鉢為?」 鉢默比丘報言: 「今此諸梵行,  持我衣鉢施, 諸有集聚者,  持我語告彼: 『比丘名鉢默,  遭此厄難處, 今投火坑死,  不受彼欲愛。』」 乃至彼二人俱出家學道,廣說如契經。是時復說此偈: 「世修善雖少,  思惟憶不忘, 亦不受彼欲,  欲度眾生故。 況復開甘露,  世尊一切妙, 云何造功德?  彼智隨時興。」 爾時,世尊云何周旋來往,覺知生本?所謂於此等語有二種風,形體功德、心意所覺,是謂二風。彼形體風者,生諸愛念;意所覺者,猶如華敷,鮮明淨潔。猶如彼風,觀見解脫所為事勝;猶雪成水,此心`[雪=雲【三】]`雪亦復如是。攝持內外境界,有清涼風起,覺知彼意。彼持無量,不破壞,有六境機關,外為四大所使,四大根力所繫。彼有軟風起,漸漸有智生,亦如彼舉足時,皆是本行之德,不失本所為之相。`[𨄔=𬧅【元明】]`𨄔骨所行,來往皆有火起,於一切骨屈申卷舒,筋脈漸緩,有所悕望。若復視瞻,開目閉目,內身根更樂,漸漸熾然,隨彼來往。若復食噉,屈申卷舒,皆由形所造,及餘心所造行。依`[煖=彼煖【三】]`煖風,除去顛倒風,亦吹落脣齒聲響本意所造一切種子法,然彼風處所有勝,皆有此語,有如是聲響。彼作是說:「不為福,云何不為繫縛?」我作是說:「有此機關,外有壞敗,內有眾行,不作是時便有盡,便有長養。猶如智車,於此見`[載=截【三】]`載,緣如是豪貴法,緣依彼時想顛倒。」 於是,便`[說=此【明】]`說此偈: 「此甚奇甚特,  覺知空無智, 展轉相依倚,  機關最為要, 亦不觸彼意,  身意所依倚, 有如是眾事,  `[*8-1]幻=眩【三】*`幻惑為微細。」 是時,世尊為梵行,云何梵?不亂,不從彼學,獨遊無侶,於人中功德威儀最為微妙,無著於一切眾生,所為之業無能及者。眾生無有量,依倚一切微妙之法,法自然故,一切智不可壞,成大要道,所欲成就必果無疑。諸功德具,聲聞圍繞,生一切德,一切微妙。爾時,世尊於彼眾`[妙=少【三】]`妙,形體最第一,眾德成就,除幽冥,世無所著。三世無著,棄諸結使,得大慈悲,心無亂想,已度彼憂畏之處,至安隱處,長夜降伏其心,自得授彼。 於是便說此偈: 「梵行最為妙,  慈功德成就, 若彼聞此教,  天人皆拜`[*15-7]手=首【三】*`手。 於正法無二,  彼樂亦無二, 必當成`[賢聖=聖賢【三】]`賢聖,  是故拜`[*15]`手聖。」 爾時,佛世尊三耶三佛,忍地最為微妙,除諸結使,亦無所著。火所不燒,所悟事勝,風亦復勝,功德無畏,大眾成就,為眾重擔,甚深相應,不可思議,猶如師子無怯弱心,顏色和悅。為彼外學故,已修無著,猶如蓮華,無所染污;自依眾故,自破壞,意所悕望亦復能辦。拔諸結使故,眾最為妙;倍種種相生,受取為妙;若自求於一切生為妙,當拜`[*15-9]手=首【三】*`手最福田;所擁護人民,王最第一;不作是觀,彼義甚深,捨眾穢法,月最為勝。分別諸法,毘沙門為第一;聲響清徹,師子吼最第一;欲種良福田,有增上學,捨一切田業,釋提桓因為第一,一切世間,功德為第一,示現涅槃道亦為勝,愍護一切眾生,解一切縛為妙。 於是便說此偈: 「如來之功德,  一切普悉備, 止住釋種家,  猶海集眾寶。 及餘佛法眾,  充滿三世界, 欲求往彼岸,  當從如來取。」 是時,世尊為人中師子雄,悕望於一切智,色和悅,咽喉功德無比。佛法功德,有四神足,甚安詳,去離麤獷之言,直身正意。眾智具足,眼為清淨根萌芽,分別眾法,稱揚其德,未知智猶雨甘露,難可沮壞。十力具足,勇猛超彼,覺知一切所趣而往救濟。大慈悲、禪解脫、四等未曾缺,亦無愛欲味,觀食而食。得無所畏,降伏彼眾。彼猶如師子、鹿王鳴吼之時,其聞聲者皆馳走四趣,止谷趣谷,止穴趣穴,鳥飛虛空,此亦如是,若聞無常聲,此凡夫人及長壽皆懷恐怖於身見,皆馳走而去。猶如彼龍象,聞師子聲,不覺便利,或絕韁靽走,諸有長壽色界諸天亦復如是,聞無常之教,味著所樂,各有此戀愛心。爾時,世尊為師子、鹿王,意悉無恐懼,成其道果,亦不退轉,觀者皆歡喜,止觀微妙,知彼功德,無有愚惑。 於是便說此偈: 「猶彼師子吼,  聞者皆驚愕, 以智分別法,  種種有別名, 於生死恐懼,  佛德不可議, 是故拜師子,  師子王中王。」`[卷第四終【三】]` `[卷第五首【三】]`是時,世尊為人中雄象,一切智慧皆悉具足,所有`[支=肢【元明】]`支節與首相稱。所謂是智慧首,因智慧有念,念為頭依。彼止觀為腹,以休息解脫,`[亦=示【三】]`亦無師學,自然`[辦=辯【宋】]`辦具。以信根為妙法,以信力而縛,有如是之力護清淨以為牙,除惡趣,慚愧為營從,身妙以為耳。佛法身滿,亦無害意,而修梵行,究竟其`[8]原=元【宋元】*`原,求其方便,勇猛不退。一切世微妙,無有能過此功德者,猶如安明山。習修於禪,如彼利刀,覺意自在,七處安詳,無常、苦、空,行一切法皆悉無我,涅槃為滅淨,所持如甘露,十力有力勢,觀者皆歡喜。以破壞憍慢行,解脫果報所緣,依彼甘露,不校計所著;本意所造,食解脫甘露果,如甘露者得利養,除諸穢濁以為食,亦不藏貯。於九十一劫善自降伏,爾時便有是定心,無有眾亂。 於是便說此偈: 「和悅無眾亂,  極清淨意定, 拜`[*15-10]手=首【三】*`手無量德,  人中雄象王。 彼眾生有德,  壞敗諸色`[想=相【三】]`想, 眼淨無瑕穢,  拜`[*15]`手覺最勝。」 彼三耶三佛有如是功德,如是自覺知,如是甚深,極微妙無比,於中自覺諸法。 「設復有人誹謗我言:『彼或有聲性與相應有,如是有餘。』如有作是說:『有餘沙門出家,若婆羅門聰明黠慧,若天住止,若欲界、魔天,若梵天色界妙者,作如是而說法。我亦不見彼相,亦無因緣。』如彼所說,若復不見其相,云何不等正覺?亦作是說:『見彼而說法,逮安隱處而自娛樂,為等正覺,亦到無畏處,及餘無著。』」廣說如契經。 彼最為妙,無著,不搖動處,無若干彼名,當轉梵法輪。彼梵世尊轉此法,所謂賢聖八品道,當於何處而轉?或作是語:「於此眾轉為妙,於此眾而師子吼,亦不於空處而轉,於此師子吼亦無恐畏。」復作是說:「欲降伏彼眾故,此最初無所畏,第二諸漏未盡。」此義云何? 所謂有漏障中有諸恐畏,若復斷智具足,此第二、第三我所說道法。此有何義?所謂有如是實,為彼故求,彼作是說:「此造諸內入,此第三、第四有所縛。」 彼有十事,人所修行,在眾無恐畏。或無恭恪心,彼如是無有威儀,以是之故,於大眾而懷恐怖;雖復`[有【麗】,為【大】(cf. K29n0985_p1225a19)]`有恭恪心,明黠如實,有此威儀,彼亦復有恐畏;於眾雖復有恭恪之心,於彼雖無畏,彼義有愚癡;雖復承事供養、恭恪之心,然不數數修行;雖復修行,亦不經歷久,於中亦有恐懼之心;於彼雖久修行,意不捷疾,於中故有恐懼;雖有捷疾之意,亦不親近,於中故有恐懼之心;彼雖親近,亦不實依,於中亦有恐懼之心;意雖依善,自無此善,於彼眾中故有恐懼之心;若復遍有此意,然不有巧便,彼於眾中故有恐懼之心。 彼世尊為菩薩時,承事師眾,三界牢要寶幢。從錠光佛以來三耶三佛,若干劫極淨無瑕穢,`[一=彼一【三】]`一切無幽不照。緣彼覺意,有如是形類,所為成就,為彼道故,九十一劫而造行。爾時,世尊得受名號,起如是黠慧而成佛,與智慧相應,意悉覺悟,依彼善意,一切皆悉辦,一切意無著,彼第一無染污,亦不懷恐懼心。是故,世尊如是常住,恒入三昧,於彼智有勝,無數世有勝。作是觀察,其有難問者,終不猶豫,文字`[無=不【三】]`無缺。 於是便說此偈: 「身如師子王,  欲度彼園觀, 群獸皆驚怖,  各奔走東西。 如是無所著,  大眾現勇猛, 不樂生死`[*8-1]原=元【宋元】*`原,  以法度天人。」 爾時,世尊觀一切世間猶如草木。所謂云何?當試最初種有五行,猶外草木。「於此有何五種?」復作是說:「云何彼樹展轉相`[猗=倚【三】]`猗耶?」生種種結,苦諦所斷,外亦有生,有五種行。 觀彼苦地之所生,皆依外而生。於內云何生?有作是說:「於內識處等有是觀,如是外住,隨種便生。」於中作是說:「如日月現無光,此各各相依有。」 所說依外亦生,此義云何?答曰:「於今而不相依,食為水所漬、為火所煮。安處形體,或為風所吹,如地生樹,隨風來往,於中皆悉知之。身風所觸,耳有所聞,時亦能識知,彼曰細滑也。」 堅依外,彼非有智耶?如是亂想,若外果所生,皆悉觀察外緣內。於中作是說:「一切非思惟色`[相=想【三】]`相耶?」不作是觀,如觀察四大,如是境界皆悉觀之。或觀一果,眼識生若干果,以識為首,是故壞敗。於中作是說:「外亦有作若干果,猶彼色半青半黃,猶如樹同一根,生若干種果實,秋則無有果,或隨時生,此生死樹亦復如是,身最為本,根為枝葉,猶如三昧境界,是故識施果為上。」 如是而覺知,以眼喻彼樹,若彼眼識有所攝色,其根今色云何得成?所謂如所說觀,觀便為妙,彼如是現,於是復現,`[諸【宮三】,謂【大】]`諸所生種子漸漸長益,於彼生而成果。`[如=知【三】]`如隨時萎,彼果無所因,等有是果,所謂心垢所染。於中作是說:「眼識皆悉知。」於中作是說:「不於中間,猶如彼色緣彼果生,如是緣意識,有此生死樹,彼眼識為首。」於中作是說:「猶如胎漸漸長,於彼生眼識,如是有眼識。」於中作是說:「不於眼識中間而死,無有身根。」 然眼根無所造,此由何故?或外不依根,果本或同影果,於此云何言等一切身根?以過去不依無根,草果根有壞敗,復是所知,外無有情,然內有情。於中作是說:「云何情想有果實耶?」猶如外花實,此種果亦復如是,以是故,或有情,或復共同情,於中實有無礙,云何當有念?於中作是說:「此義云何?」或有作是說:「彼處所無有住處。」答曰:「猶如彼無處所,便有是清淨;外無壞敗,便有是因緣。」於中作是說:「彼四大有增上,如所依有果者,是事不然。此復是所知,所作行業外不現,猶如內所有,不`[7]住=往【三】*`住名曰樹,`[*7]`住者非樹。」於中作是說:「云何此地持無所壞敗耶?」此地亦有`[軟=暖【三】]`軟氣,若依彼`[有=有有【三】]`有是堅相,為風所吹,便可知之,此亦如是,然外有藥草樹木,無常斷絕,與壞敗相應,當作是觀,因緣無常,苦、空、無我亦如是。然外空無所有,眾生亦如是,猶如無我觀,內亦如是,況當內有所造,懷內思想?彼皆是外。猶如濕木,種時便生,此亦如是,根意所教。猶如身心,依法往來周旋,此皆無所依。猶如壽煖命識,此亦如是,無有終始。 觀彼志性趣,  外及樹木草, 實空無果實,  於法當分別。 彼已有壞敗,  身等即思惟, 壞彼塵勞結,  五根永以滅。 是時,尊者大迦葉勤修苦行,身體疲厭,於彼園觀處而自娛樂,事火無懈息,已眾圍繞。僧迦梨壞,髮爪皆長,諸根淳熟,內降伏婬,經行往來,所觀察皆悉知之。樂閑處,名稱遠聞,故得大慈悲,無與彼尊德等者,天人所供養,是大福田,加敬恭拜。諸遭困厄者,皆度脫之,度彼生死,布現法相,布現歡樂,擁護如事父無異,所供養業,如山不可動,歡喜踊躍。欲觀察如來,欲`[獨=遊【三】]`獨一閑靜處,往至世尊所,`[歡=觀【三】]`歡樂異法故,頭面禮世尊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欲嘆譽少欲之德,便告尊者大迦葉曰:「汝今,迦葉!年老形熟,無復有少壯意,長老身無所堪任,漸漸衰耗,盛意已盡更不與。所著補納之衣極重,計汝今身不堪勝此重衣。汝年已邁,諸有長者持衣施者,便可納受。」是時,尊者大迦葉諸法想,`[具【宮三】,其【大】]`具恭敬心於如來,即從坐起,長跪白世尊言:「生死長遠,義皆不真,受此樂痛,心常愁憂,諸有豪尊長者亦不樂至彼家。已自阿練,復嘆阿練之德;自少欲,復嘆少欲之德。然,世尊!諸天證知——我於今世果,若有力、無力,皆能頂戴,況我今日之身,無婬怒癡,憍慢皆悉盡,清淨無瑕,離世、不與世相應,皆悉得之,今當云何捨此麤服?」是時,世尊告曰:「此云何?」廣說如契經。 是時,尊者大迦葉報言:「以二義故,住閑居處,或復有嘆閑居之德,自於現法中欲得歡樂;為後世人故,作照明,布現如是德,以是修勤苦行是。」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大迦葉!常當樂閑居。」廣說如契經。 於是便說此偈: 「彼得何自在?  弟子修苦行, 清淨無眾惱,  如月星中明, 如今無狐疑,  彼有是大德, 當牢持正法,  淨除一切穢。」 是時,尊者舍利弗自依甚深,無有邊際;所知如大海,無有邊涯;堪任與外學論`[議=義【三】]`議,皆悉降伏;稱揚善法,不失彼意;於愛欲得解脫,意所覺知;生死所趣,皆盡`[*8-2]原=元【宋元】*`原本。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曰:「我起如是義,皆悉牢固,彼彼止住外道異學處,今到此處,欲服甘露,除一切結縛,意亦無所著於我處所。世尊!為我故,說如是義,當除惱患。」說如是義已,諸凡夫人皆悉懷愁憂,學者亦懷愁憂,諸無狐疑者皆悉欲聞。是時,世尊須臾思惟,告尊者舍利弗言:「此行皆是有為。」 是時,尊者舍利弗常樂空閑處,好喜於法,拜`[*15-12]手=首【三】*`手於法,繞三匝,便直身觀如來形。往詣那羅陀村中,以草布地,入師子奮迅三昧。已入彼三昧,如來所止之方便,於彼而般涅槃。 是時,`[均=均乘八【三】]`均頭(州鶉`[反【麗磧】,切【大】(cf. K29n0985_p1227b02; Q28_p0072a13)]`反)沙彌常與尊者舍利弗供給所當與,轉尊法輪,修行佛事,最大聲聞,一切世人莫不供養,供養如來身所,彼舍利及鉢、三法衣與尊者阿難。到已便作是語:「我所事師,今已滅度。」尊者阿難問均頭沙彌:「汝師是誰?為名何等?」「我所事師名優鉢低舍,今尊者已般涅槃,此尊者舍利弗。」是時,尊者阿難聞如是語,便懷愁憂,`[納=網【三】]`納愚癡城,`[裏=裏念【三】]`裏彼舍`[利=利弗【三】]`利,心意迷惑,無所覺知,須臾愁煩而立,便將均頭沙彌往至世尊所,以是語具白世尊:「我今日身不如本故,聞彼尊者舍利弗取般涅槃。」廣說如契經。 世尊告曰:「彼持戒身而去耶?及我所覺法亦持去耶?」所謂四意止,廣說如契經。「然復,阿難!行不可久保,皆當壞敗。阿難!無常行無有常存者,亦無不觀善行。阿難!行無所依怙。阿難!興起苦更樂,懷顛倒之想。阿難!行無我,不得自在。阿難!行難可捨,常受有教。阿難!行有所害,皆悉空寂。阿難!當遠離彼行,起苦樂想。」 是時,世尊告均頭沙彌言:「汝授此舍利著我手中。」是時,均頭沙彌即授與如來。是時,世尊申黃金臂極軟細而受之。爾時,世尊當受舍利時,彼極清淨、無瑕穢,心意歡喜,覩者皆歡喜著闇冥處。是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比丘!可禮此舍利弗舍利,自嘆譽彼,名聞遠布,於聲聞中尊最妙,`[唯=惟【三】]`唯有一存。彼一切皆悉過去諸有萌類欲得是樂,現神足、去垢濁。彼復有是明,皆悉周遍,設當有是色,當拜`[*15-13]手=首【三】*`手彼智慧。彼有名稱,一切世間悉能充滿,此是彼舍利,於三界身得自在,善香所熏,是故當拜`[*15]`手,禮如是功德。為世現`[萌【宮三】,明【大】]`萌類眾多功德,當學解脫,至彼處所。」 爾時,世尊亦捨壽命,是時地為大動,四面雷電霹靂,諸天側塞虛空,作倡伎樂,有大光明靡不照明,雲霧覆蔽,火無有光,有如是語流布:「一切智當取滅度。」是時,尊者阿難清旦從座起,往詣世尊所,頭面禮世尊足,在一面住,便問世尊言:「此是何因緣,使地大動?」世尊意不移動,便作是語:「阿難!以八因緣故,地為大動。」復語尊者阿難:「若第一聲聞取般涅槃,如來取涅槃,有如是之瑞應。」阿難白佛言:「今日世尊亦捨壽命耶?」世尊報曰:「如是,阿難!我亦捨壽命。」是時,尊者阿難自投于地,廣說如契經。白世`[尊=尊言【三】]`尊:「我面從如來聞,受持諷誦,諸有比丘所修四禪神足,住劫若至無數劫。」廣說如契經。 是時,世尊意不移動,吐如此言教,便作是說:「云何,阿難!我不再三告汝耶?」是時,尊者阿難尊無二語,便默然住,猶如大海中船破壞,無由得至彼岸,白世尊言:「從隨葉世尊已來,彼三耶三佛所有境界,人民皆悉長壽成就,今日如來境界,所修行甚勤苦,精進惠施,無有限量。如今日眾生壽命甚短,教化未盡原本。」是時,世尊告曰:「汝今云何?世平豐熟,無有恐畏苦難,有法王出世,轉輪聖王以法治化,樹木藥草不可稱計。諸有牢獄閉繫者,皆使解脫。或復有鼎沸之世,如轉輪聖王,諸有牢獄閉繫者,皆使解脫,不遭苦厄,有恩慈於彼眾`[生而【磧乙三】,生【大】,生生【宮】]`生,而彼云何有恩慈於眾生?」是時,尊者阿難白世尊言:「第一法王,出人之表者,遭厄苦惱者,能脫苦惱最為要。」 「猶如,阿難!太平之世有轉輪聖王,隨葉佛處世時,亦復如是,猶如牢獄繫閉,皆悉度脫之。阿難!如我今日壽命極短出現於世,彼眾生猶刀劍劫生,彼惡劫諸結使厚,未能離結使,依種種邪見,有邪見結使,以非法欲故,有欲結使,於彼眾生中間,所生如是惡`[起=趣【三】]`起。時世惡故,所教化少,若於彼人勤修此行。 「阿難!我本未得道為獼猴時,不惜身命,使餘同類皆使得度,無有不得度者。本復為師子時,度脫爾所商人,`[趣=越【三】]`趣彼惡道,久修`[彼=行【三】]`彼梵行。爾時,阿難!所趣之處,無不有潤澤眾生。我是時,阿難!還復人身,於摩竭界潤澤諸人;復於青雀時,度脫無數商人;復為大仙人,度脫無數梵天。我年八歲時,於此誓願,意不退轉,身被草衣,勤修苦行,住彼閑靜處,所修行皆悉護持。云何?阿難!我於此迷惑之世,天`[不【宮三】,下【大】]`不降雨,時釋提桓因即使降雨。是時,阿難!我未生時,人民之類愛念一子。若復,阿難!`[我為=為我【明】]`我為一眾生故,一劫之中代受泥`[黎=犁【三】]`黎苦,為彼眾生受如此苦惱。若復,阿難!我今此身父母所生,無有怨敵能害我者,終無此義。此金剛三昧,分別種種三昧,若我取滅度後,彼若供養舍利如芥子等,此功德無有限。」 是時便說此偈: 「從初發意來,  所作為第一, 得為人中上,  誰能與等者? 若父母妻子,  於世得自在, 雖有餘命存,  `[命=今【三】]`命盡當捨之。 「汝今往,阿難!為如來故,往詣彼雙樹間。」廣說如契經。是時,尊者阿難從佛受教,便作是思惟:「今日世尊審涅槃耶?」便懷愁憂,不違尊教,即懷驚怖,便往至彼間,皆是宿命相追`[逮=還【三】]`逮故,勤苦所致,欲有所陳,復懷狐疑:「當云何陳此言?」便白世尊:「所為已辦。」 是時,世尊便往至彼所,舉足蹈地,時欲至彼處。是時,尊者阿難心意遂熾然,復生是心:「此為幻夢耶?為是審然?」如是猶豫思惟是已,復還正其意:「此名曰無常,眾生流轉不脫此患。」是時,世尊漸至彼雙樹間,於其中間,有諸天側塞虛空,或有作倡伎樂,顏色變易,或有啼哭涕零,不可稱計。諸須`[輪=倫【三】]`輪眾,悕望於法,恭敬於法。 是時便說此偈: 「此尊第一妙,  為彼眾生類, 此法亦無上,  今當取滅度。」 是時,世尊便至雙樹間而坐。是時,雙樹間諸天展轉相告,語言:「於彼亂世,一切智當取滅度。云何當捨人民類而取滅度?」 於是便說此偈: 「諸為深義故,  疾逮甘露味, 彼尊有是力,  今悉當`[過=還【元明】]`過去。 如彼金剛輪,  人民所嘆譽, 彼輪或有敗,  此尊難可壞。」 於彼中間盡修無常,精進力不可沮壞,諸有少壯皆悉無常,諸佛世尊亦復滅度,此患甚苦惱。便說此偈: 「於彼諦思惟,  色像有迴轉, 彼更樂所縛,  受諸苦惱患。」 其中,或有說此偈: 「最始生為苦,  有此陰持名, 無生不有壞,  誰有脫此患?」 其中,或有作是說偈:無常為所從生? 「最初覺此時,  一切念悉成, 彼有如是色,  諸佛無常住。 「我等今日當修何業?今世尊最後說此法,是故當慇懃`[聞=修【三】]`聞。心是福田,亦不可持。」而發歡喜心。是時,`[娑=婆【三】]`娑羅園中,諸天皆拜`[*15-15]手=首【三】*`手於世尊,雨若干種曼陀羅花,皆啼泣涕零,便說此偈: 「其有覩如來,  晝夜無懈怠, 時欲取滅度,  捨此四大形。 勤苦成其德,  未曾`[違=建【三】]`違正法, 以度生死`[海=患【三】]`海,  今當捐陰入。」 是時,世尊臨欲般涅槃時,告諸比丘:「汝等比丘!有所狐疑便可時問,乃至一切行、無淨、常云何。」尊者阿那律:「世尊般涅槃耶?」是密迹金剛力士立如來後,觀如來顏色,`[16]支=肢【三】*`支節筋骨皆悉牢固,堪任重任,亦堪任說微妙之法,即啼泣而作是說: 「無垢無眾瑕,  世間失覆蓋, 猶彼紫磨金,  今當捨眾去。 猶如此世間,  `[田【宮三】,年【大】]`田熟時已過, 釋種釋迦文,  無想永寂滅。」 其中,或有說者:「止!止!莫作是語!」是時,彼懷此懊惱,便作是說:「自念世尊從兜術天降神來生世間,憶彼有數千萬天以己功德皆著青衣,有威神之力,力不可沮壞,五百不退轉;復有十二大鬼神,見者皆懷恐怖,欲來擁護如來。」斯須思惟,復作是說:「攝如來`[*16-1]支=肢【三】*`支節皆放光明,便告勅我等,勅諸天有是語:『護世神遣使至此。』於彼處便作是語:『我等歡喜承事供養如處胎時,夢寤之中常不遠離。我等`[染=深【三】]`染著此世眾生牢固,於此有苦樂想、有父母想;一切世微妙,有無上想;護世所造,有兄弟想;受`[微=彼【三】]`微信施,故有福田想;心不傾邪,有執御之想;欲`[渡=度【三】]`渡流故,有船師想;不可得故,懷珍寶想;得大慈故,有護世想。如我今日金剛之身,不碎為百分。』」或有說者:「此身必當獲果。所以然者?供養如來故。」是時,密迹金剛力士便作是說:「此事云何?是時太子乘馬車出城,時彼馬還來七日不食,生三十三天,況當我等承事受如來教誡入耳者、諷誦者?一切皆悉學,度眾生無有限量,若復珍寶之海,當`[廣=度【三】]`廣求之。」是時,密迹金剛力士有二賢聖,論說此偈: 「於彼神龍處,  金剛出於海, 云何當擁護,  如是師子吼?」 是時思惟,復作是說: 「猶如彼深海,  力無能過者, 於`[世=出【宋】]`世行精進,  大德無有邊。」 如是,世尊於波羅奈國而轉法輪。初轉此法時,多饒益眾生,即於此夏坐,有益於摩竭國王。第二、`[三四【宮三】,三【大】]`三、四於靈鷲頂山,第五脾舒離,第六摩拘羅山`[(白善)=白善【明】]` \(白善),為母故,第七於三十三天,第八鬼神界,第九拘`[苫=苦【明】]`苫毘國,第十枝提山中,第十一復鬼神界,第十二摩伽陀閑居處,第十三復還鬼神界。第十四本佛所遊處,於舍衛祇樹給孤獨園。第十五迦維羅衛國釋種村中,第十六還迦維羅衛國,第十七羅閱城,第十八復羅閱城,第十九柘梨山中,第二十夏坐在羅閱城。第二十一還柘梨山中,於鬼神界,不經歷餘處,連四夏坐。十九年不經歷餘處,於舍衛國夏坐。如來如是最後夏坐時,於䟦祇境界毘將村中夏坐。世尊已度愛淵,如是曩昔諸佛所作,惠施利根,皆悉成就,諸行普至,志性柔和,皆悉度已;次度中根;次度軟根,漸漸使至須陀洹;與外學演說。世尊皆周遍,爾時便取涅槃。 於是便說此偈: 「欲度外學故,  大尊無`[與=語【三】]`與等, 自覺復度彼,  無有溺此淵。 經`[度=歷【三】]`度種種樂,  漸漸有長益, 於是生歡喜,  皆悉度彼處。」 如今清淨無瑕穢,所生之處常值善處,己行成就,亦無眾慢。緣諸功德皆悉成就:為彼境界故,相應成就;以慇懃故,生皆成就;救濟拔`[苦=厄【三】]`苦,至無為處,如是得成就。若生豪尊家,居家成就;色微妙故,親屬成就;所為已足,無為處成就;有限量故,所為皆成;斷種種結使故,降伏成就;所興行業,誓願成就;種諸功德未曾有,所犯所為成就、威儀成就、諸功德戒律成就;演四意止,威儀成就;分別言教,境界成就;興起智慧,集眾成就;已捨諸有,諸戒具足,戒律成就;以智專心,亦不依禪,三昧成就;如實分別彼界,智慧成就;斷諸結使故,解脫成就;斷諸愚癡故,解脫見慧成就;集諸功德,一切成就;已得`[滅寂=寂滅【元明】]`滅寂,`[止=大【宋元】]`止觀成就。是故拜`[*15-16]手=首【三】*`手十力。 是時便說此偈: 「色不可思議,  佛之所覺悟, 三世稱揚名,  神仙至彼岸。 於世已休息,  永盡無起滅, 大智通第一,  一切得自在。」 聞如來般涅槃百歲後,一切智見布現於世`[間=聞【三】]`間,摩竭國界欺羅梨城有王名阿儵,其德甚巍巍,猶彼天帝無異,有大威德,聰明黠慧,堪任與彼論議,視民如子。彼夜欲`[眠=冥【三】]`眠之時,便作是思惟:「我今所願已果,更無悕望,當擁護人民。今當設何方便、為何業、當興起何事,使世人民皆蒙其德?」作是思惟已,即夜睡瞑,於夢中便聞此偈: 「審諦甚微妙,  三世所敬事, 當廣布舍利,  最勝取滅度。」 聞此語已,彼王即驚覺。時王已覺,便作是嘆: 「善哉彼眾生,  取滅度之後, 舍利天所傳,  我等當承事。」 口傳耳所聞,是時大王即召群臣、集大眾,以此義問彼言:「我當以何義恤化人民?」彼群臣人民各自陳言,或言供養如來舍利,或言祭祀神天。是時,王便作是說:「當以至誠語擁護其法!我昨夜夢中便作是聞,思惟此舍利甚善哉,為此世故,我等宜擁護世間人民。自既獲福,眾生得度已,功德無有量。當行威儀恩慈,皆使見照明——我於夢中聞如是語。」又說此偈: 「若聞彼音響,  道場自覺知, 彼是釋師子,  應供養舍利。」 是時,王集諸比丘,復以此義問彼曰:「諸比丘!以法之教。」時王復語彼比丘言:「諸賢所說,我於夢中所見,則是我宿植德本。」 是時,王於八日受八關齋,著純白衣,撞鐘鳴鼓,作倡`[伎=妓【明】]`伎樂,彈琴鼓瑟吹螺,燒種種香,於羅閱城欲得舍利。「聞彼城裏有金券書,已見金券有其形像,前世以土惠施,見彼相。」(自聞以下諸比丘言)王須臾思惟,便作是語:「此必當獲微妙果實,我欲發開銅函,見此中文。」即發開函,見有金券,亦見文字(此`[券【CB】,劵【大】]`券阿闍世王記,佛言有阿儵王也),見此證驗,即於眾`[生=中【三】]`生便讀此文字: 「於摩竭國界有羅閱城,有長者名波羅蜜多羅,彼有子名`[脾=肥【宋元】,毘【明】]`脾闍耶蜜多羅,第二家名`[4]波=披【三】*`波修波陀羅,有子名`[*4]`波修達多。彼二長者子在四`[徼=衢【三】]`徼道`[頭=願【宋元】]`頭弄土戲,當弄土戲時,毘闍耶蜜多羅長者子便懷歡喜,便掬土惠施,`[復=彼【宋】]`復有助歡喜者。如來百歲涅槃後,毘闍耶蜜多羅當出現於世,緣彼土功德,有王名阿儵,出沒`[耶【宮三】,邪【大】]`耶種。」 時王讀此文字,便懷歡喜,嘆未曾有,復告群臣:「更讀此金券,如上無異。彼於此世界人民之類,皆當統領,然不嘆譽`[*4-2]波=披【三】*`波修達多,當為彼人臣。」時王便作是嘆:「善哉大福田!作是少施,獲大功德,心得歡喜。」或有作是說:「我取七塔舍利,分布廣度世界。」是時,王善哉嘆未曾有之智,歡喜取彼舍利。虛空之中聞神聖聲,而說此偈: 「當發歡`[喜=悅【三】]`喜心,  善德不可稱, 當廣布功德,  遺舍利教化。」 天王於彼舍利而雨若干種華。是時,王起八萬四千塔,一日皆悉成。是時,王告彼群臣言:「彼有如是真諦言教,世所稱譽。為佛今已滅度,分布舍利於世界。亦無眾結,身淨如`[金=今【明】]`金,亦如白雪。觀此地未曾起惡,彼亦如是,見此地已擁護之所教授,智不可動,在巖穴中極峻,高空無有量,況當統領一切。一切地是福田,十力觀眾生類,所起塔寺無有增減。」 是時,世尊舍利為`[一切【磧乙元明】,一【大】]`一切種類,各各作若干種論。時王說曰:「猶此力無數金剛三昧,碎骨而自得捨休息。云何當度此?」 僧伽羅剎所`[集=集佛行【三】]`集經卷`[下=第五【三】]`下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4 冊 No. 194 僧伽羅剎所集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04-1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释玄欣法師提供新式標點重校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