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7-17 07:14</span> No. 262 \[Nos. 263, 264] `[此序依明本載]`御製大乘妙法蓮華經序 昔如來於耆闍崛山中,與大阿羅漢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無量等眾,演說大乘真經,名無量義。是時天雨寶華布濩充滿,慧光現瑞洞燭幽顯,普佛世界六種震動,一切人天得未曾有,咸皆歡喜讚歎,以為是經乃諸佛如來祕密之藏,神妙叵測,廣大難名,所以拔滯溺之沈流,拯昏迷之失性,功德弘遠莫可涯涘。泝求其源,肇彼竺乾流於震旦,爰自西晉沙門竺法護者初加翻譯,名曰正法華;暨東晉龜茲三藏法師鳩摩羅什重翻,名曰妙法蓮華;至隋天竺沙門闍那笈多所翻者,亦名妙法。雖三經文理重沓互陳,而惟三藏法師獨得其旨。第歷世既遠不無訛謬,匪資刊正漸致多疑,用是特加讐校,仍命鏤梓以廣其傳。 嗚呼!如來愍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歷劫纏繞無有出期,乃為此大事因緣現世,敷暢妙旨,作殊勝方便,俾皆得度脫超登正覺,此誠濟海之津梁而燭幽之慧炬也。善男子、善女人,一切眾生,能秉心至誠持誦佩服頂禮供養,即離一切苦惱,除一切業障,解一切生死之厄。不啻如飢之得食,如渴之得飲,如寒之得火,如熱之得涼,如貧之得寶,如病之得醫,如子之得母,如渡之得舟,其為快適欣慰,有不可言。 噫!道非經無以寓,法非經無以傳。緣經以求法,緣法以悟道,方識是經之旨清淨微妙第一希有。遵之者則身臻康泰,諸種善根圓滿具足,如蓮華出水不染淤泥,即得五蘊皆空、六根清淨,遄躋上善以成於正覺者不難矣。苟或沈迷膠固,甘心墮落絕滅善根,則身罹苦趣,輪回於生死之域者,其有紀極哉?雖然善惡兩途由人所趨,為善獲吉,為惡獲凶,幽明果報不爽錙銖。觀於是經者,尚戒之哉!尚勉之哉! 永樂十八年四月十七日 `[此序依明本載而對校宋本元本]`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唐〔-〕【宋宮】]`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蘊結大夏,出彼千齡。東傳震旦,三百餘載。西晉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燉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此經,名正法華。東晉安帝隆安年中,後秦弘始,`[龜=丘【宋元宮】]`龜茲沙門鳩摩羅什次翻此經,名妙法蓮華。隋氏仁壽,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闍那笈多後所翻者,同名妙法。三經重沓,文旨互陳。時所宗尚,皆弘秦本。自餘支品、別偈,不無其流,具如序曆,故所非述。 夫以靈嶽降靈,非大聖無由開化;適化所及,非昔緣無以導心。所以仙苑告成,機分小大之別;金河顧命,道殊半滿之科。豈非教被乘時,無足覈其高會。是知五千退席,為進增慢之儔;五百授記,俱崇密化之跡。所以放光現瑞,開發請之教源;出定揚德,暢佛慧之宏略。朽宅通入大之文軌,化城引昔緣之不墜,繫珠明理性之常在,鑿井顯示悟之多方。`[詞=辭【宋宮】]`詞義宛然,喻陳惟遠。自非大哀曠濟,拔滯溺之沈流;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歷群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將非機教相扣,並智勝之遺塵;聞而深敬,俱威王之餘勣。輒於經首,序而綜之。庶得早淨六根,仰慈尊之嘉會;速成四德,趣樂土之玄猷。弘贊莫窮,永貽諸後。云爾。 `[妙=妙法蓮華經七卷一部成妙【博】,Saddharmapuṇḍarīka sūtra.]`妙法蓮華經卷`[7]第=之【博】*`第一 `[8]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博】*,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三宮】*`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序=妙法蓮華經序【宋元宮】,1. Nidāna.]`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其名曰:`[Ajñātakauṇḍinya.]`阿若憍陳如、`[Mahākāśyapa.]`摩訶迦葉、`[Uruvilvākāśyapa.]`優樓頻螺迦葉、`[Gayākāśyapa.]` \`[伽【麗】,迦【大】(cf. K09n0116_p0725a08; T09n0262_p0028c03)]`伽耶迦葉、`[Nadīkāśyapa.]`那提迦葉、`[Śāriputra.]`舍利弗、`[揵=犍【三】,大目揵連 Mahāmaudgalyāyana.]`大目揵連、`[Mahākātyāyana.]`摩訶迦旃延、`[Aniruddha.]`阿`[㝹【CB】,㝹【大】]`㝹樓馱、`[Kapphina.]`劫賓那、`[Gavāṃpati.]`憍梵波提、`[Revata.]`離婆多、`[Pilindavatsa.]`畢陵伽婆蹉、`[Bakkula.]`薄拘羅、`[Mahākauṣṭhila.]`摩訶拘絺羅、`[Nanda.]`難陀、`[Sundarananda.]`孫陀羅難陀、`[Pūrṇamaitrāyaṇīputra.]`富樓那彌多羅尼子、`[Suphūti.]`須菩提、`[Ānanda.]`阿難、`[Rāhula.]`羅睺羅,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復有學、無學二千人。`[Mahāprajāpatī.]`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Rāhulamātṛ.]`羅睺羅母`[Yaśodharā.]`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Dhāraṇī.]`陀羅尼;樂說`[辯=辨【博】]`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殖=植【三宮】]`殖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其名曰:`[Mañjuśrī.]`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 Avalokit`eśvara.]`觀世音菩薩、`[得大勢 Mahāsthāmaprāpta.]`得大勢菩薩、`[常精進 Nityodyukta.]`常精進菩薩、`[不休息 Anikṣiptadhura.]`不休息菩薩、`[寶掌 Ratnapāṇi.]`寶掌菩薩、`[藥王 Bhaiṣajyarāja.]`藥王菩薩、`[勇施 Pradānaśūra.]`勇施菩薩、`[寶月 Ratnacandra.]`寶月菩薩、`[月光. [【考偽-大】寶光 Ratnaprabha].]`月光菩薩、`[滿月 Pūrṇacandra.]`滿月菩薩、`[大力 Mahāvikrāmin.]`大力菩薩、`[無量力 Anantavikrāmin.]`無量力菩薩、`[越三界 Trailokyavikrāmin.]`越三界菩薩、`[Bhadrapāla.]`跋陀婆羅菩薩、`[Maitreya.]`彌勒菩薩、`[寶積 Ratnākāra.]`寶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爾時`[釋提桓因 Śakradevānāmindra.]`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復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娑婆 Sahā.]`娑婆世界主`[Brahman.]`梵天王——`[Śikhin.]`尸棄大梵、`[光明 Jyotiṣprabha.]`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有八龍王——`[Nanda.]`難陀龍王、`[Upananda.]`跋難陀龍王、`[Sāgara.]`娑伽羅龍王、`[Vāsuki.]`和脩吉龍王、`[Takṣaka.]`德叉迦龍王、`[Anavatapta.]`阿那婆達多龍王、`[Manasvin.]`摩那斯龍王、`[Utpalaka.]`優鉢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Kinnara.]`緊那羅王——法緊那羅王、妙法緊那羅王、大法緊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Gandharva.]`乾闥婆王——`[樂 Manojña.]`樂乾闥婆王、`[樂音 Manojñasvara.]`樂音乾闥婆王、`[美 Madhura.]`美乾闥婆王、`[Madhurasvara.]`美音乾闥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Asura.]`阿修羅王——`[Balin.]`婆稚阿修羅王、`[馱=大【博】,佉羅騫馱 Kharaskandha.]`佉羅騫馱阿修羅王、`[Vemacitri.]`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Rāhu.]`羅睺阿修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Garuḍa.]`迦樓羅王——`[大威德 Mahātejas.]`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 Mahākāya.]`大身迦樓羅王、`[大滿 Mahāpūrṇa.]`大滿迦樓羅王、`[如意 Mahārddhiprāpta.]`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四眾圍遶,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 Mahānirdeśa.]`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博】]`佛說此經已,結`[54]加=跏【明博】*【宮】`加趺坐,入於`[無量義處 Anantanirdeśapratiṣṭhāna.]`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豪【博】下同]`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 Avīci.]`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法。并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復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 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 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於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文殊師利!  導師何故,  眉間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羅、  曼殊沙華,  栴檀香風,  悅可眾心? 以是因緣,  地皆嚴淨,  而此世界,  六種震動。 時四部眾,  咸皆歡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眉間光明,  照于東方,  萬八千土,  皆如金色, 從阿鼻獄,  上至有頂。  諸世界中,  六道眾生, 生死所趣,  善惡業緣,  受報好醜,  於此悉見。 又覩諸佛、  聖主師子、  演說經典,  微妙第一。 其聲清淨,  出柔軟音,  教諸菩薩,  無數億萬, 梵音深妙,  令人樂聞。  各於世界,  講說正法, 種種因緣。  以無量喻,  照明佛法,  開悟眾生。 若人遭苦,  厭老病死,  為說涅槃,  盡諸苦際。 若人有福,  曾供養佛,  志求勝法,  為說緣覺。 若有佛子、  修種種行,  求無上慧,  為說淨道。 文殊師利!  我住於此,  見聞`[若=苦【宮】]`若斯,  及千億事, 如是眾多,  今當略說。  我見彼土,  恒沙菩薩, 種種因緣,  而求佛道。  或有行施,  金銀珊瑚、 真珠摩尼、  `[車𤦲馬腦=硨磲碼碯【三宮】]`車𤦲馬`[腦=瑙【博】]`腦、  金剛諸珍,  奴婢車乘、 寶飾輦輿,  歡喜布施。  迴向佛道,  願得是乘, 三界第一,  諸佛所歎。  或有菩薩,  駟馬寶車、 欄楯華蓋、  軒飾`[布施=布放【宮】]`布施。  復見菩薩,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無上道。  又見菩薩,  頭目身體, 欣樂施與,  求佛智慧。  文殊師利!  我見諸王, 往詣佛所,  問無上道,  便捨樂土、  宮殿臣妾, 剃除鬚髮,  而`[被=披【博】]`被法服。  或見菩薩,  而作比丘, 獨處閑靜,  樂誦經典。  又見菩薩,  勇猛精進, 入於深山,  思惟佛道。  又見離欲,  常處空閑, 深修禪定,  得`[五=悟【博】]`五神通。  又見菩薩,  安禪合掌, 以千萬偈、  讚諸法王。  復見菩薩,  智深志固, 能問諸佛,  聞悉受持。  又見佛子,  定慧具足, 以無量喻,  為眾講法。  欣樂說法,  化諸菩薩, 破魔兵眾,  而擊法鼓。  又見菩薩,  寂然宴默, 天龍恭敬,  不以為喜。  又見菩薩,  處林放光, 濟地獄苦,  令入佛道。  又見佛子,  未甞睡眠, 經行林中,  懃求佛道。  又見具戒,  威儀無缺, 淨如寶珠,  以求佛道。  又見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惡罵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又見菩薩,  離諸戲笑,  及癡眷屬,  親近智者, 一心除亂,  攝念山林,  億千萬歲,  以求佛道。 或見菩薩,  餚饍飲食、  百種湯藥,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價直千萬,  或無價衣,  施佛及僧。 千萬億種,  栴檀寶舍、  眾妙臥具,  施佛及僧。 清淨園林,  華`[菓=果【三宮】]`菓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種`[種【麗博】,果【大】]`種微妙,  歡喜無厭,  求無上道。 或有菩薩,  說寂滅法,  種種教`[詔=招【博】]`詔,  無數眾生。 或見菩薩,  觀諸法性,  無有二相,  猶如虛空。 又見佛子,  心無所著,  以此妙慧、  求無上道。 文殊師利!  又有菩薩,  佛滅度後,  供養舍利。 又見佛子,  造諸塔廟,  無數恒沙,  嚴飾國界, 寶塔高妙,  五千由旬,  縱廣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廟,  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  寶鈴和鳴。 諸天龍神、  人及非人,  香華伎樂,  常以供養。 文殊師利!  諸佛子等,  為供舍利,  嚴飾塔廟, 國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樹王,  其華開敷。 佛放一光,  我及眾會,  見此國界,  種種殊妙。 諸佛神力、  智慧希有,  放一淨光,  照無量國。 我等見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願決眾疑。 四眾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時答,  決疑令喜。  何所饒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場,  所得妙法,  為欲說此?  為當授記? 示諸佛土,  眾寶嚴淨,  及見諸佛,  此非小緣。 文殊當知,  四眾龍神,  瞻察仁者,  為說何等。」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諸善男子!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 Candrasūryapradipa.]`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姓`[Bhāradvāja.]`頗羅墮。彌勒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嚮=響【三宮】]`嚮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捨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於千萬佛所、殖諸善本。 「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即於大眾中結`[*54-1]加=跏【明博】*【宮】`加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見是諸佛土。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博】]`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為因緣。時有菩薩,名曰`[妙光 Varaprabha.]`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博】]`于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惓。 「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已,即於`[梵魔 Brahmaka.]`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如來於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時有菩薩,名曰`[德藏 Śrīgarbha.]`德藏,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告諸比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號曰`[淨身 Vimalanetra.]`淨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燃燈 Dīpaṃkara.]`燃燈。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 Yaśaskāma.]`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數劫,  有佛人中尊,  號日月燈明。 世尊演說法,  度無量眾生,  無數億菩薩,  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時,  所生八王子,  見大聖出家,  亦隨修梵行。 時佛說大乘,  經名無量義,  於諸大眾中,  而為廣分別。 佛說此經已,  即於法座上,  `[*54-2]加=跏【明博】*【宮】`加趺坐三昧,  名無量義處。 天雨曼陀華,  天鼓自然鳴,  諸天龍鬼神,  供養人中尊。 一切諸佛土,  即時大震動,  佛放眉間光,  現諸希有事。 此光照東方,  萬八千佛土,  示一切眾生,  生死業報處。 有見諸佛土,  以眾寶莊嚴,  琉璃頗梨色,  斯由佛光照。 及見諸天人、  龍神夜叉眾、  乾闥緊那羅,  各供養其佛。 又見諸如來,  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  端嚴甚微妙。 如淨琉璃中,  內現真金像,  世尊在大眾,  敷演深法義。 一一諸佛土,  聲聞眾無數,  因佛光所照,  悉見彼大眾。 或有諸比丘,  在於山林中,  精進持淨戒,  猶如護明珠。 又見諸菩薩,  行施忍辱等,  其數如恒沙,  斯由佛光照。 又見諸菩薩,  深入諸禪定,  身心寂不動,  以求無上道。 又見諸菩薩,  知法寂滅相,  各於其國土,  說法求佛道。 爾時四部眾,  見日月燈佛,  現大神通力,  其心皆歡喜, 各各自相問:  『是事何因緣?』  天人所奉尊,  `[適=釋【博】]`適從三昧起, 讚妙光菩薩:  『汝為世間眼,  一切所歸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說法,  唯汝能證知。』  世尊既讚歎,  令妙光歡喜, 說是法華經,  滿六十小劫,  不起於此座。  所說上妙法, 是妙光法師,  悉皆能受持。  佛說是法華,  令眾歡喜已, 尋即於是日,  告於天人眾:  『諸法實相義,  `[已=以【博】]`已為汝等說, 我今於中夜,  當入於涅槃。  汝一心精進,  當離於放逸, 諸佛甚難值,  億劫時一遇。』  世尊諸子等,  聞佛入涅槃, 各各懷悲惱,  佛滅一何速。  聖主法之王,  安慰無量眾: 『我若滅度時,  汝等勿憂怖,  是德藏菩薩,  於無漏實相, 心已得通達。  其次當作佛,  號曰為淨身,  亦度無量眾。』 佛此夜滅度,  如薪盡火滅,  分布諸舍利,  而起無量塔。 比丘比丘尼,  其數如恒沙,  倍復加精進,  以求無上道。 是妙光法師,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劫中,  廣宣法華經。 是諸八王子,  妙光所開化,  堅固無上道,  當見無數佛。 供養諸佛已,  隨順行大道,  相繼得成佛,  轉次而`[授=受【博】]`授記。 最後天中天,  號曰燃燈佛,  諸仙之導師,  度脫無量眾。 是妙光法師,  時有一弟子,  心常`[懷=壞【元】]`懷懈怠,  貪著於名利, 求名利無厭,  多遊族`[姓=性【博】]`姓家,  棄捨所習誦,  廢忘不通利。 以是因緣故,  號之為求名。  亦行眾善業,  得見無數佛, 供養於諸佛,  隨順行大道,  具六波羅蜜,  今見釋師子。 其後當作佛,  號名曰彌勒,  廣度諸眾生,  其數無有量。 彼佛滅度後,  懈怠者汝是;  妙光法師者,  今則我身是。 我見燈明佛,  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  欲說法華經。 今相如本瑞,  是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發`[實相義 Dharmasvabhāvamudrā.]`實相義。 諸人今當知,  合掌一心待,  佛當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當為除斷,  令盡無有餘。」 `[妙法蓮華經〔-〕【明】,2. Upāyakauśalya.]`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祥【博】]`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以【宮】]`已具足。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諸說【博】]`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博】]`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  諸天及世人,  一切眾生類,  無能知佛者。 佛力無所畏、  解脫諸三昧,  及佛諸餘法,  無能測量者。 本從無數佛,  具足行諸道,  甚深微妙法,  難見難可了。 於無量億劫,  行此諸道已,  道場得成果,  我已悉知見。 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諸餘眾生類,  無有能得解, 除諸菩薩眾、  信力堅固者。  諸佛弟子眾,  曾供養諸佛, 一切漏已盡,  住是最後身,  如是諸人等,  其力所不堪。 假使滿世間,  皆如舍利弗,  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 正使滿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餘諸弟子,  亦滿十方剎, 盡思共度量,  亦復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無漏最後身, 亦滿十方界,  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於億無量劫, 欲思佛實智,  莫能知少分。  新發意菩薩,  供養無數佛, 了達諸義趣,  又能善說法,  如稻麻竹葦,  充滿十方剎, 一心以妙智,  於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不退諸菩薩,  其數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  亦復不能知。 又告舍利弗:  『無漏不思議,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德【博】]`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當知,  諸佛語無異, 於佛所說法,  當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後,  要當說真實。』 告諸聲聞眾,  及求緣覺乘:  『我令脫苦縛,  逮得涅槃者。』 佛`[2]以=已【博】*`以方便力,  `[示以=是已【博】]`示以三乘教,  眾生處處著,  引之令得出。」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慇懃稱歎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慇懃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眾咸皆有疑。`[4]唯=惟【三】*`唯願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慇懃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聖尊,  久乃說是法,  自說得如是,  力無畏三昧、 禪定解脫等,  不可思議法。  道場所得法,  無能發問者; 我意難可測,  亦無能問者。  無問而自說,  稱歎所行道, 智慧甚`[微=深【敦】]`微妙,  諸佛之所得。  無漏諸羅漢,  及求涅槃者, 今皆墮疑網,  佛何故說是?  其求緣覺者,  比丘比丘尼, 諸天龍鬼神,  及乾闥婆等,  相視懷猶豫,  瞻仰兩足尊, 是事為云何,  願佛為解說。  於諸聲聞眾,  佛說我第一。 我今自於智,  疑惑不能了,  為是究竟法?  為是所行道? 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願出微妙音,  時為如實說。 諸天龍神等,  其數如恒沙,  求佛諸菩薩,  大數有八萬, 又諸萬億國,  轉輪聖王至,  合掌以敬心,  欲聞具足道。」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4-1]唯=惟【三】*`唯願說之,`[*4]`唯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了,聞佛所說,則能敬信。」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  `[*4-3]唯=惟【三】*`唯說願勿慮。  是會無量眾,  有能敬信者。」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  諸增`[上〔-〕【博】]`上慢者,  聞必不敬信。」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4-4]唯=惟【三】*`唯願說之,`[*4]`唯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  願說第一法,  我為佛長子,  `[*4-6]唯=惟【三】*`唯`[垂=誰【博】]`垂分別說。 是會無量眾,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增【博】]`曾`[明註曰世世南北藏俱作出世]`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聽受佛語。  我等千二百,  及餘求佛者, 願為此眾故,  `[*4]`唯垂分別說。  是等聞此法,  則生大歡喜。」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慇懃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嘿【敦】]`默然而不制止。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2]貞=真【明】*`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令【宋】]`今善聽,當為汝說。」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Udumbara.]`優曇鉢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言詞【宮】下同]`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6]之〔-〕【敦】*`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6-1]之〔-〕【敦】*`之知見故。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力故【敦】]`力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妬=姤【博敦】]`妬,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忘【敦】]`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  有懷增上慢,  優婆塞我慢,  優婆夷不信, 如是四眾等,  其數有五千,  不自見其過,  於戒有缺漏, 護惜其瑕`[疵=玼【元明】]`疵。  是小智已出,  眾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斯人尠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眾無枝葉,  唯有諸`[*2-1]貞=真【明】*`貞實。 舍利弗善聽!  諸佛所得法,  無量方便力,  而為眾生說。 眾生心所念,  種種所行道,  若干諸欲性,  先世善惡業。 佛悉知是已,  以諸緣譬喻、  言辭方便力,  令一切歡喜。 或說`[Sūtra.]`修多羅、  `[Gāthā.]`伽陀及`[本事 Itivṛttaka.]`本事、  `[本生 Jātaka.]`本生`[未曾有 Adbhuta.]`未曾有,  亦說於`[因緣 Nidāna.]`因緣、 `[譬喻 Aupamya.]`譬喻并`[Geya.]`祇夜、  `[Upadeśa.]`優`[波=婆【博】]`波提舍經。  鈍根樂小法,  貪著於生死, 於諸無量佛,  不行深妙道,  眾苦所惱亂,  為是說涅槃。 我設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說汝等,  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  說時未至故,  今正是其時,  決定說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隨順眾生說,  入大乘為本,  以故說是經。 有佛子心淨,  柔軟亦`[利=離【博】]`利根,  無量諸佛所,  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  說是大乘經,  我記如是人,  來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淨戒故。  此等聞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為說大乘。  聲聞若菩薩,  聞我所說法, 乃至於一偈,  皆成佛無疑。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於眾生, 說佛智慧故,  諸佛出於世。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終不以小乘,  濟度於眾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眾生。  自證無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於一人,  我則`[墮=隨【敦】]`墮慳貪,  此事為不可。 若人信歸佛,  如來不欺誑,  亦無貪嫉意,  斷諸法中惡。 故佛於十方,  而獨無所畏。  我`[*2-1]以=已【博】*`以相嚴身,  光明照世間, 無量眾所尊,  為說實相印。  舍利弗當知,  我本立誓願, 欲令一切眾,  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所願,  今者已滿足, 化一切眾生,  皆令入佛道。  若我遇眾生,  盡教`[*2]`以佛道, 無智者錯亂,  迷惑不受教。  我知此眾生,  未曾修善本, 堅著於五欲,  癡愛故生惱。  以諸欲因緣,  墜墮三惡道, 輪迴六趣中,  備受諸苦毒,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長。 薄德少福人,  眾苦所逼迫,  入邪見稠林,  若有若無等。 依止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  深著虛`[妄=空【敦】]`妄法,  堅受不可捨, 我慢自矜高,  諂曲心不實,  於千萬億劫,  不聞佛名字, 亦不聞正法,  如是人難度。  是故舍利弗!  我為設方便, 說諸盡苦道,  示之以涅槃。  我雖說涅槃,  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佛子行道已,  來世得作佛, 我有方便力,  開示三乘法。  一切諸世尊,  皆說一乘道, 今此諸大眾,  皆應除疑惑,  諸佛語無異,  唯一無二乘。 過去無數劫,  無量滅度佛,  百千萬億種,  其數不可量。 如是諸世尊,  種種緣譬喻,  無數方便力,  演說諸法相。 是諸世尊等,  皆說一乘法,  化無量眾生,  令入於佛道。 又諸大聖主,  知一切世間,  天人群生類,  深心之所欲, 更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若有眾生類,  值諸過去佛, 若聞法布施,  或持戒忍辱、  精進禪智等,  種種修福`[慧=德【敦】]`慧。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後【宋明宮】]`已,  若人善軟心, 如是諸眾生,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  供養舍利者, 起萬`[億種=種億【博】]`億種塔,  金銀及`[頗梨=玻瓈【明】]`頗梨、  `[車𤦲=硨磲【三宮】]`車𤦲與`[馬腦=碼碯【三宮】,馬瑙【敦】]`馬腦、  玫瑰琉璃珠, 清淨廣嚴飾,  莊`[10]校=鉸【博】*`校於諸塔。  或有起石廟,  栴檀及沈水, 木`[櫁=蜜【博敦】]`櫁并餘材,  `[塼瓦泥=甎瓦埿【博】]`塼瓦泥土等。  若於曠野中,  積土成佛廟, 乃至童子戲,  聚沙為佛塔,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若人為佛故,  建立諸形像,  刻`[雕【麗】,彫【大】(cf. K09n0116_p0733a10)]`雕成眾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  鍮`[石=鉐【三宮博】]`石赤白銅、  白鑞及鉛錫,  鐵木及與`[泥〔-〕【博】]`泥, 或以`[膠=戮【博】]`膠漆布,  嚴飾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彩=綵【博】]`彩畫作佛像,  百福莊嚴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戲,  若草木及筆,  或以指爪甲,  而畫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漸漸積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諸菩薩,  度脫無量眾。  若人於塔廟、  寶像及畫像, 以華香幡蓋,  敬心而供養。  若使人作樂,  擊鼓吹角`[貝=具【敦】]`貝, 簫笛琴箜篌、  琵琶鐃銅`[鈸=鉢【博】]`鈸,  如是眾妙音,  `[盡=畫【敦】]`盡持以供養。 或以歡喜心,  歌唄`[頌=誦【博】]`頌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  乃至以一華,  供養於畫像,  漸見無數佛。 `[或=若【博】]`或有人禮拜,  或復但合掌,  乃至舉一手,  或復小低頭, 以此供養像,  漸見無量佛。  自成無上道,  廣度無數眾, 入無餘涅槃,  如薪盡火滅。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於諸過去佛,  `[在世=現在【敦】]`在世或滅`[度=後【三宮博敦】]`度, 若有聞是法,  皆已成佛道。  未來諸世尊,  其數無有量, 是諸如來等,  亦方便說法。  一切諸如來,  以無量方便, 度脫諸眾生,  入佛無漏智,  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諸佛本誓願,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眾生,  亦同得此道。 未來世諸佛,  雖說百千億,  無數諸法門,  其實為一乘。 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已,  導師方便說。 天人所供養,  現在十方佛,  其數如恒沙,  出現於世間, 安隱眾生故,  亦說如是法。  知第一寂滅,  以方便力故, 雖示種種道,  其實為佛乘。  知眾生諸行,  深心之所念, 過去所習業,  欲性精進力,  及諸根利鈍,  以種種因緣、 譬喻亦言辭,  隨應方便說。  `[今我=我今【博】]`今我亦如是,  安隱眾生故, 以種種法門,  宣示於佛道。  我以智慧力,  知眾生性欲, 方便說諸法,  皆令得歡喜。  舍利弗當知!  我以佛眼觀, 見六道眾生,  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嶮=險【敦】]`嶮道,  相續苦不斷, 深著於五欲,  如`[犛=𤚐【博】,猫【敦】]`犛牛愛尾,  以貪愛自蔽,  盲`[瞑=冥【博】]`瞑無所見。 不求大勢佛,  及與斷苦法,  深入諸邪見,  以苦欲捨苦, 為是眾生故,  而起大悲心。   我始坐道場,  觀樹亦經行,[js01](俱舍論記疏01#4.會說不同) 於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眾生諸根鈍,  著樂癡所盲,  如斯之等類,  云何而可度? 爾時諸梵王,  及諸天帝釋、  護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 并餘諸天眾,  眷屬百千萬,  恭敬合掌禮,  請我轉法輪。 我即自思惟:  『若但讚佛乘,  眾生沒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墜於三惡道。  我寧不說法,  疾入於涅槃。 尋念過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應說三乘。』 作是思惟時,  十方佛皆現,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釋迦文! 第一之導師,  得是無上法,  隨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  最妙第一法,  為諸眾生類、  分別說三乘。 少智樂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別說諸果。 雖復說三乘,  但為教菩薩。』  舍利弗當知!  我聞聖師子, 深淨微妙音,  `[喜稱南無佛=稱南無諸佛【三宮博敦】]`喜稱南無佛。  復作如是念:  『我出濁惡世, 如諸佛所說,  我亦隨順行。』  思惟是事已,  即趣`[Vārāṇasī.]`波羅柰。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為五比丘說。 是名轉法輪,  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羅漢,  法僧差別名。 從久遠劫來,  讚`[示=是【博】]`示涅槃法,  生死苦永盡,  我常如是說。 ^t5cilm 舍利弗當知!  我見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無量千萬億, 咸以恭敬心,  皆來至佛所,  曾從諸佛聞,  方便所說法。 我即作是念:  『如來所以出,  為說佛慧故,  今正是其時。』 舍利弗當知!  鈍根小智人、  著相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無畏,  於諸菩薩中,  正直捨方便,  但說無上道。 菩薩聞是法,  疑網皆已除,  千二百羅漢,  悉亦當作佛。 如三世諸佛,  說法之儀式,  我今亦如是,  說無分別法。 諸佛興出世,  懸遠值遇難,  正使出于世,  說是法復難。 無量無數劫,  聞是法亦難,  能聽是法者,  斯人亦復難。 譬如優曇花,  一切皆愛樂,  天人所希有,  時時乃一出。 聞法歡喜讚,  乃至發一言,  則為已供養,  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希有,  過於優曇花。  汝等勿有疑,  我為諸法王, 普告諸大眾,  但以一乘道,  教化諸菩薩,  無聲聞弟子。 汝等舍利弗,  聲聞及菩薩,  當知是妙法,  諸佛之祕要。 以五濁惡世,  但樂著諸欲,  如是等眾生,  終不求佛道。 當來世惡人,  聞佛說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墮惡道。 有慚愧清淨,  志求佛道者,  當為如是等,  廣讚一乘道。 舍利弗當知!  諸佛法如是,  以萬億方便,  隨宜而說法, 其不習學者,  不能曉了此。  汝等既已知,  諸佛世之師, 隨宜方便事,  無復諸疑惑,  心生大歡喜,  自知當作佛。」 `[妙法…第一〔-〕【博】]`妙法蓮華經卷第`[一=一字下有(垂拱四年六月日信女楊阿僧與人受持)十六字【敦】]`一 妙法蓮華經卷[*7-1]第二 ᅟᅟ==[*7-1] == [*8-1]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ᅟᅟ==[*8-1] == `[譬=妙法蓮華經譬【宋元宮】,3. Aupamya.]`譬喻品第三 爾時舍利弗踊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勇=踊【三宮博】]`勇躍,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授=受【三宮博敦乙】]`授記作佛,而我等不`[豫=預【三宮博】]`豫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世尊!我`[9]常=嘗【元】*`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然【博】]`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  得所未曾有,  心懷大歡喜,  疑網皆已除。 昔來蒙佛教,  不失於大乘,  佛音甚希有,  能除眾生惱, 我已得漏盡,  聞亦除憂惱。  我處於山谷,  或在`[林樹【麗元宮博】,樹林【大】]`林樹下, 若坐若經行,  常思惟是事,  嗚呼深自責,  云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  同入無漏法,  不能於未來,  演說無上道。 金色三十二,  十力諸解脫,  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  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我獨經行時,  見佛在大眾,  名聞滿十方,  廣饒益眾生。 自惟失此利,  我為自欺誑。  我`[*9-1]常=嘗【元】*`常於日夜,  每思惟是事, 欲以問世尊,  為失為不失?  我常見世尊,  稱讚諸菩薩, 以是於日夜,  籌量如`[此=是【三宮】]`此事。  今聞佛音聲,  隨宜而說法, 無漏難思議,  令眾`[至=生【宮】]`至道場。  我本著邪見,  為諸梵志師, 世尊知我心,  拔邪說涅槃。  我悉除邪見,  於空法得證, 爾時心自謂,  得至於滅度;  而今乃自覺,  非是實滅度。 若得作佛時,  具三十二相,  天人夜叉眾,  龍神等恭敬, 是時乃可謂,  永盡滅無餘。  佛於大眾中,  說我當作佛, 聞如是法音,  疑悔悉已除。  初聞佛所說,  心中大驚疑, 將非魔作佛,  惱亂我心耶?  佛以種種緣、  譬喻巧言說, 其心安如海,  我聞疑網斷。  佛說過去世,  無量滅度佛, 安住方便中,  亦皆說是法。  現在未來佛,  其數無有量, 亦以諸方便,  演說如是法。  如今者世尊,  從生及出家、 得道轉法輪,  亦以方便說。  世尊說實道,  波旬無此事, 以是我定知,  非是魔作佛。  我墮疑網故,  謂是魔所為, 聞佛柔軟`[音=故【敦敦乙】]`音,  深遠甚微妙,  演暢清淨法。  我心大歡喜, 疑悔永已盡,  安住實智中。  我定當作佛,  為天人所敬, 轉無上法輪,  教化諸菩薩。」 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求佛【宋】]`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道【博】]`導汝故,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 Padmaprabha.]`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離垢 Viraja.]`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8]菓=果【三宮】*`菓。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 「舍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其劫名`[大寶莊嚴 Mahāratnapratimaṇḍita.]`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無能知者。若欲行時,寶華承足。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10]殖=植【三宮】*`殖德本,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恒為諸佛之所稱歎。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偽,志念堅`[固=因【宋】]`固。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除為王子未作佛時。其國人民,壽八小劫。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授`[堅滿 Dhṛtiparipūrṇa.]`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曰`[安行〔-〕【博】,華足安行 Padmavṛṣabhavikrāmin.]`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其佛國土亦復如是。』 「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博】]`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  成佛普智尊,  號名曰華光,  當度無量眾。 供養無數佛,  具足菩薩行,  十`[力=刃【博】]`力等功德,  證於無上道。 過無量劫已,  劫名大寶嚴,  世界名離垢,  清淨無瑕穢。 以琉璃為地,  金繩界其道,  七寶雜色樹,  常有華`[*8-1]菓=果【三宮】*`菓實。 彼國諸菩薩,  志念常堅固,  神通波羅蜜,  皆已悉具足。 於無數佛所,  善學菩薩道,  如是等大士,  華光佛所化。 佛為王子時,  棄國捨世榮,  於最末後身,  出家成佛道。 華光佛住世,  壽十二小劫,  其國人民眾,  壽命八小劫。 佛滅度之後,  正法住於世,  三十二小劫,  廣度諸眾生。 正法滅盡已,  像法三十二,  舍利廣流布,  天人普供養。 華光佛所為,  其事皆如是,  其兩足聖尊,  最勝無倫匹。 彼即是汝身,  宜應自欣慶。」 爾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大眾,見舍利弗於佛前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大歡喜,踊躍無量,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等,供養於佛——所散天衣,住虛空中,而自迴轉;諸天伎樂百千萬種,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而作是言:「佛昔於波羅㮈初轉法輪,今乃復轉無上最大法輪。」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於波羅㮈,  轉四諦法輪,  分別說諸法,  五眾之生滅。 今復轉最妙,  無上大法輪,  是法甚深奧,  少有能信者。 我等從昔來,  數聞世尊說,  未曾聞如是,  深妙之上法。 世尊說是法,  我等皆隨喜。  大智舍利弗,  今得受尊記, 我等亦如是,  必當得作佛。  於一切世間,  最尊無有上, 佛道叵思議,  方便隨宜說。  我所有福業,  今世若過世, 及見佛功德,  盡迴向佛道。」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復疑悔,親於佛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衰返財遇【宮】]`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閣朽故,牆壁`[2]隤=頹【博】*`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週【博】]`周匝俱時歘然火起,焚燒舍宅。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長者見是大`[火=大【宮博】]`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我雖【博】]`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机=几【三宮博】]`机案,從舍出之。』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諭【宋】]`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馳走【博】]`走戲,視父而已。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 Aja-ratha.]`羊車、`[鹿車 Mṛga-ratha.]`鹿車、`[牛車 Go-ratha.]`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踊躍。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琦【宋】]`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絞=交【三宮博】]`絞絡,垂諸華纓,重敷`[綩綖=綩筵【宋元】,婉筵【明】,綖𮉌【宮】]`綩綖,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僕從而侍衛之。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虛妄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非為虛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況復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妄。何以故?是長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緣,無虛妄也。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於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蔽,永盡無餘,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惓,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博】]`困苦、愛別離苦、`[怨=冤【元明】]`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 「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捨於方便,為諸眾生讚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慇懃【麗博】,殷勤【大】]`慇懃方便`[勉=免【博】]`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勿=人【元】]`勿貪麁弊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復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繫,無所依求。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博】]`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憫念【宮】]`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如來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眾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8]以=已【博】*`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能`[生〔-〕【博】]`生淨妙第一之樂。 「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能盡【博】]`盡能受。 「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長者,  有一大宅,  其宅久故,  而復頓弊, 堂舍高危,  柱根摧朽,  梁棟傾斜,  基陛`[*2-1]隤=頹【博】*`隤毀, 牆壁圮坼,  泥塗`[褫=陁【元明宮】,墮【博】]`褫落,  覆苫亂墜,  椽梠差脫, 周障屈曲,  雜穢充遍。  有五百人,  止住其中。 鵄梟雕鷲、  烏鵲鳩鴿、  蚖蛇蝮蠍、  蜈蚣蚰蜒、 守宮百足、  `[狖貍=㹨狸【博】,鼬貍【宋】,[豸*冗]貍【元明宮】]`狖貍鼷鼠,  諸惡蟲輩,  交橫馳走。 屎尿臭處,  不淨流溢,  蜣蜋諸蟲,  而集其上。 狐狼野干,  咀嚼踐蹋,  `[䶩=嚌【元明宮】]`䶩齧死屍、  骨肉狼藉。 由是群狗,  競來`[搏=傅【博】]`搏撮,  飢羸慞惶,  處處`[求=末【宮】]`求食。 鬪諍`[𪙁=摣【三宮博】]`𪙁掣,  嘊`[喍=齜【三宮】]`喍`[㘁=嘷【三宮】]`㘁吠,  其舍恐怖,  變狀如是。 處處皆有,  魑魅魍魎、  夜叉惡鬼,  食噉人肉。 毒蟲之屬,  諸惡禽獸,  孚乳產生,  各自藏護。 夜叉競來,  爭取食之,  食之既飽,  惡心轉熾, 鬪諍之聲,  甚可怖畏。  `[6]槃=盤【博】*,鳩槃荼 Kumbhāṇḍaka.`鳩槃`[7]荼=茶【宋明】*【宮】`荼鬼,  蹲踞土埵, 或時離地,  一尺二尺,  往`[返=反【宋】]`返遊行,  縱逸嬉戲, 捉狗兩足,  撲令失聲,  以腳加頸,  怖狗自樂。 復有諸鬼,  其身長大,  裸形黑瘦,  常住其中, 發大惡聲,  叫呼求食。  復有諸鬼,  其咽如`[針=鍼【明】]`針。 復有諸鬼,  首如牛頭,  或食人肉,  或復噉狗, 頭髮`[蓬=髼【元明宮】]`蓬亂,  殘害`[凶=兇【三宮】]`凶險,  飢渴所逼,  叫喚馳走。 夜叉餓鬼,  諸惡鳥獸,  飢急四向,  `[窺=𮄚【博】]`窺看窓牖。 如是諸難,  恐畏無量。  是朽故宅,  屬于一人。 其人近出,  未久之間,  於後`[舍宅=宅舍【三宮】,火宅【博】]`舍宅,  `[欻【麗博】,忽【大】]`欻然火起, 四面一時,  其炎俱熾。  棟梁椽柱,  爆聲震`[裂=列【博】]`裂, 摧折墮落,  牆壁崩倒。  諸鬼神等,  揚聲大叫。 雕鷲諸鳥、  鳩槃`[*7]`荼等,  `[周章=慞周【博】]`周`[章=慞【三宮】]`章惶怖,  不能自出。 惡獸毒蟲,  藏竄孔穴。  `[Piśācaka.]`毘舍闍鬼,  亦住其中, 薄福德故,  為火所逼,  共相殘害,  飲血噉肉。 野干之屬,  竝已前死,  諸大惡獸,  競來食噉, 臭烟`[熢㶿=蓬勃【宮】]`熢㶿,  四面充塞。  蜈蚣蚰蜒、  毒蛇之類, 為火所燒,  爭走出穴,  鳩槃`[*7]`荼鬼、  隨取而食。 又諸餓鬼,  頭上火燃,  飢渴熱惱,  周`[章=慞【三宮博】]`章悶走。 其宅如是,  甚可怖畏,  毒害火災,  眾難非一。 是時宅主,  在門外立,  聞有人言:  『汝諸子等, 先因遊戲,  來入此宅,  稚小無知,  歡娛樂著。』 長者聞已,  驚入火宅,  方宜救濟,  令無燒害。 告喻諸子,  說眾患難,  惡鬼毒蟲,  災火蔓延, 眾苦次第,  相續不絕。  毒蛇蚖蝮,  及諸夜叉、 鳩槃`[茶=荼【博】]`茶鬼,  野干狐狗、  雕鷲鵄梟,  百足之屬, 飢渴惱急,  甚可怖畏。  此苦難處,  況復大火。 諸子無知,  雖聞父誨,  猶故樂著,  嬉戲不已。 是時長者,  而作是念:  『諸子如此,  益我愁惱。 今此舍宅,  無一可樂,  而諸子等,  `[耽=妉【元】]`耽湎嬉戲, 不受我教,  將為火害。』  即便思惟,  設諸方便, 告諸子等:  『我有種種,  珍玩之具,  妙寶好車, 羊車鹿車、  大牛之車,  今在門外。  汝等出來, 吾為汝等,  造作此車,  隨意所樂,  可以遊戲。』 諸子聞說,  如此諸車,  即時奔競,  馳走而出, 到於空地,  離諸苦難。  長者見子,  得出火宅, 住於四衢。  坐師子座,  而自慶言:  『我今快樂! 此諸子等,  生育甚難,  愚小無知,  而入險宅。 多諸毒蟲,  魑魅可畏,  大火猛炎,  四面俱起。 而此諸子,  貪樂嬉戲。  我已救之,  令得脫難。 是故諸人,  我今快樂。』  爾時諸子,  知父安坐, 皆詣父所,  而白父言:  『願賜我等,  三種寶車。 如前所許:  「諸子出來,  當`[*8-1]以=已【博】*`以三車,  隨汝所欲。」 今正是時,  `[唯=惟【宋元】]`唯垂給與。』  長者大富,  庫藏眾多, 金銀琉璃、  `[車𤦲馬腦=硨磲碼碯碯【三宮】]`車𤦲馬`[腦=惱【博】]`腦,  以眾寶物,  造諸大車。 莊校嚴飾,  周匝欄楯,  四面懸鈴,  金繩交絡。 真珠羅網,  張施其上,  金華諸`[瓔=纓【明博】]`瓔,  處處垂下, 眾綵雜飾,  周匝圍繞,  柔軟繒纊,  以為`[茵蓐=裀褥【博】]`茵蓐。 上妙細`[㲲=疊【博】]`㲲,  價直千億,  鮮白淨潔,  以覆其上。 有大白牛,  肥壯多力,  形體姝好,  以駕寶車。 多諸儐從,  而侍衛之。  以是妙車,  等賜諸子。 諸子是時,  歡喜踊躍,  乘是寶車,  遊於四方, 嬉戲快樂,  自在無礙。  告舍利弗:  『我亦如是, 眾聖中尊,  世間之父。  一切眾生,  皆是吾子, 深著世樂,  無有慧心。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眾苦充滿,  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  病死憂患, 如是等火,  熾然不息。  如來已離,  三界火宅, 寂然閑居,  安處林野。  今此三界,  皆是我有, 其中眾生,  悉是吾子。  而今此處,  多諸患難, 唯我一人,  能為救護。  雖復教詔,  而不信受, 於諸欲染,  貪著深故。  以是方便,  為說三乘, 令諸眾生,  知三界苦,  開示演說,  出世間道。 是諸子等,  若心決定,  具足三明,  及六神通, 有得緣覺、  不退菩薩。  汝舍利弗!  我為眾生, 以此譬喻,  說一佛乘。  汝等若能,  信受是語, 一切皆當,  `[得成【麗】,成得【大】(cf. K09n0116_p0740b02)]`得成佛道。  是乘微妙、  清淨第一, 於諸世間,  為無有上,  佛所悅可。  一切眾生, 所應稱讚、  供養禮拜。  無量億千,  諸力解脫、 禪定智慧,  及佛餘法,  得如是乘。  令諸子等, 日夜劫數,  常得遊戲,  與諸菩薩,  及聲聞眾, 乘此寶 `[乘=車【博】]`乘, 直至道場。  以是因緣,  十方諦求,  更無餘乘, 除佛方便。』  告舍利弗:  『汝諸人等,  皆是吾子, 我則是父。  汝等累劫,  眾苦所燒,  我皆濟拔, 令出三界。  我雖先說:  「汝等滅度。」  但盡生死, 而實不滅;  今所應作,  唯佛智慧。  若有菩薩, 於`[是=此【博】]`是眾中,  能一心聽,  諸佛實法。  諸佛世尊, 雖以方便;  所化眾生,  皆是菩薩。  若人小智, 深著愛欲,  為此等故,  說於苦諦。  眾生心喜, 得未曾有,  佛說苦諦,  真實無異。  若有眾生, 不知苦本,  深著苦因,  不能暫捨。  為是等故, 方便說道。  諸苦所因,  貪欲為本,  若滅貪欲, 無所依止,  滅盡諸苦,  名第三諦。  為滅諦故, 修行於道,  離諸苦縛,  名得解脫。  是人於何, 而得解脫?  但離虛妄,  名為解脫;  其實未得, 一切解脫。  佛說是人,  未實滅度。  斯人未得, 無上道故,  我意不欲,  令至滅度。  我為法王, 於法自在,  安隱眾生,  故現於世。  汝舍利弗! 我此法印,  為欲利益,  世間`[故說=佛種【博】]`故說,  在所遊方, 勿妄宣傳。  若有聞者,  隨喜頂受,  當知是人, `[阿鞞跋致=阿惟越致【三】,Avivartika.]`阿鞞跋致。  若有信受,  此經法者,  是人已曾, 見過去佛,  恭敬供養,  亦聞是法。  若人有能, 信汝所說,  則為見我,  亦見於汝,  及比丘僧, 并諸菩薩。  斯法華經,  為深智說,  淺識聞之, 迷惑不解。  一切聲聞,  及辟支佛,  於此經中, 力所不及。  汝舍利弗!  尚於此經,  以信得入; 況餘聲聞。  其餘聲聞,  信佛語故,  隨順此經, 非己智分。  又舍利弗!  憍慢懈怠、  計我見者, 莫說此經。  凡夫淺識,  深著五欲,  聞不能解, 亦勿為說。  若人不信,  毀謗此經,  則斷一切, 世間佛種。  或復`[顰=頻【宮】,嚬【博】]`顰蹙,  而懷疑惑,  汝當聽`[說=法【明】]`說, 此人罪報。  若佛在世,  若滅度後,  其有誹謗, 如斯經典,  見有讀`[誦=訟【博】]`誦、  書持經者,  輕賤憎嫉, 而懷結恨。  此人罪報,  汝今復聽。  其人命終, 入阿鼻獄,  具足一劫,  劫盡更生。  如是展轉, 至無數劫,  從地獄出,  當墮畜生。  若狗野干, 其`[形【麗】,影【大】(cf. K09n0116_p0741a10; T09n0264_p0148b14)]`形𩑔瘦,  `[黧=梨【博】]`黧黮疥`[癩=賴【博】]`癩,  人所觸嬈。  又復為人, 之所惡賤,  常困飢渴,  骨肉枯竭,  生受楚毒, 死被瓦石。  斷佛種故,  受斯罪報。  若作`[馲=駱【博】]`馲駝, 或生`[驢中【麗博】,中驢【大】]`驢中,  身常負重,  加諸杖捶,  但念水草, 餘無所知。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有作野干, 來入聚落,  身體疥癩,  又無一目。  為諸童子, 之所打擲,  受諸苦痛,  或時致死。  於此死已, 更受蟒身。  其形長大,  五百由旬,  聾騃無足, `[宛=踠【宋】]`宛轉腹行,  為諸小蟲,  之所`[唼食=𠯗食【宮】]`唼食,  晝夜受苦, 無有休息。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若得為人, 諸根闇鈍,  `[矬=痤【博】]`矬陋`[攣=𤼣【三】]`攣躄,  盲聾背傴。  有所言說, 人不信受,  口氣常臭,  鬼魅所著。  貧窮下賤, 為人所使,  多病痟瘦,  無所依怙。  雖親附人, 人不在意,  若有所得,  尋復忘失。  若修醫道, 順方治病,  更增他疾,  或復致死。  若自有病, 無人救療,  設服良藥,  而復增劇。  若他反逆、 抄劫`[竊=切【博】]`竊盜,  如是等罪,  橫`[羅=罹【明】]`羅其殃。  如斯罪人, 永不見佛,  眾聖之王,  說法教化。  如斯罪人, 常生難處,  狂聾心亂,  永不聞法。  於無數劫、 如恒河沙,  生輒聾瘂,  諸根不具。  常處地獄, 如遊園觀,  在餘惡道,  如己舍宅,  駝驢猪狗, 是其行處。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若得為人, 聾盲瘖瘂、  貧窮諸衰,  以自莊嚴。  水腫乾 `[痟=消【博】]`痟、  疥癩癰疽、  如是等病,  以為衣服。 身常臭處,  垢穢不淨,  深著我見,  增益瞋恚, 婬欲熾盛,  不擇禽獸。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告舍利弗:  『謗斯經者,  若說其罪,  窮劫不盡。 以是因緣,  我故語汝:  「無智人中,  莫說此經。」 若有利根,  智慧明了,  多聞強識,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曾見,  億百千佛, `[殖=植【三宮】]`殖諸善本,  深心堅固,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精進,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為說。 若人恭敬,  無有異心,  離諸凡愚,  獨處山澤,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又舍利弗!  若見有人, 捨惡知識,  親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見佛子,  持戒清潔,  如淨明珠,  求大乘經,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無瞋,  質直柔軟, 常愍一切,  恭敬諸佛,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復有佛子,  於大眾中,  以清淨心,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說法無礙,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有比丘,  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頂受, 但樂受持,  大乘經典,  乃至不受,  餘經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經,  得已頂受,  其人不復,  志求餘經,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告舍利弗:  『我說是相,  求佛道者,  窮劫不盡。』 如是等人,  則能信解,  汝當為說,  妙法華經。」 `[妙法蓮華經〔-〕【明】,4. Adhimukti.]`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揵【博】]`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發希有心,歡喜踊躍,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竝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虎=琥【三宮】]`虎珀、頗梨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價【博】]`賈客亦甚眾多。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父`[每【CB】,母【大】(cf. K09n0116_p0742b12; T09n0264_p0149b16; T33n1715_p0635a23)]`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慇=殷【三宮】]`慇懃每憶其子,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机=几【三宮博】]`机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以真珠`[瓔珞=纓絡【博】]`瓔珞,價直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垂諸華幡,香水灑地,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使者執之`[愈=逾【三宮】]`愈急,強`[牽=遣【博】]`牽將還。于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躄地。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強將來。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酪【博】]`悟,莫復與語。』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直。」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 「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憫【宮】]`愍而怪之。又以他日,於窓牖中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污穢不淨。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麁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須`[瓫=盆【元宮】]`瓫器米麵鹽醋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爾時窮子,即受教勅,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悕取一`[飡=餐【三】]`飡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臨欲終時,而命其子并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捨吾逃走,`[伶俜=竛竮【三】]`伶俜辛苦五十餘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懷憂推覓,忽於此間遇會得之。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如來常說我等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樂著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為足,`[而便自謂=便自謂言【三宮】]`而便自謂:『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便見縱捨,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為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於此無有志願。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悋惜。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於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於菩薩前,毀呰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悕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今日,  聞佛音教,  歡喜踊躍,  得未曾有。 佛說聲聞,  當得作佛,  無上寶聚,  不求自得。 譬如童子,  幼稚無識,  捨父逃逝,  遠到他土, 周流諸國,  五十餘年。  其父憂念,  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  頓止一城,  造立舍宅,  五欲自娛。 其家巨富,  多諸金銀、  `[車𤦲馬腦=硨磲碼碯【三宮】]`車𤦲馬腦、  真珠琉璃; 象馬牛羊、  輦輿車乘;  田業僮僕、  人民眾多。 出入息利,  乃遍他國,  商估賈人、  無處不有。 千萬億眾,  圍繞恭敬,  常為王者,  之所愛念, 群臣豪族,  皆共宗重。  以諸緣故,  往來者眾, 豪富如是,  有大力勢。  而年朽邁,  益憂念子, 夙夜惟念,  死時將至。  癡子捨我,  五十餘年, 庫藏諸物,  當如之何?  爾時窮子,  求索衣食, 從邑至邑、  從國至國。  或有所得,  或無所得, 飢餓羸瘦,  體生瘡癬。  漸次經歷,  到父住城, 傭賃展轉,  遂至父舍。  爾時長者,  於其門內, 施大寶帳,  處師子座;  眷屬圍遶,  諸人侍衛, 或有計算,  金銀寶物,  出內財產,  `[注=註【宮】]`注記券䟽。 窮子見父,  豪貴尊嚴,  謂是國王,  若`[是=國【三宮】]`是王等。 驚怖自怪,  何故至此。  覆自念言:  『我若久住, 或見逼迫,  強驅使作。』  思惟是已,  馳走而去, 借問貧里,  欲往傭作。  長者是時,  在師子座, 遙見其子,  默而識之。  即勅使者,  追捉將來。 窮子驚喚,  迷悶躄地:  『是人執我,  必當見殺, 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  長者知子,  愚癡`[狹=陿【宋元宮】]`狹劣, 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  即以方便,  更遣餘人, 眇目矬陋,  無威德者:  『汝可語之,  云當相雇, 除諸糞穢,  倍與汝價。』  窮子聞之,  歡喜隨來, 為除糞穢,  淨諸房舍。  長者於牖,  常見其子, 念子愚劣,  樂為鄙事。  於是長者,  著弊垢衣, 執除糞器,  往到子所,  方便附近,  語令勤作: 『既益汝價,  并塗足油,  飲食充足,  薦席厚煖。』 如是苦言:  『汝當勤作。』  又以軟語:  『若如我子。』 長者有智,  漸令入出,  經二十年,  執作家事。 示其金銀、  真珠頗梨;  諸物出入,  皆使令知。 猶處門外,  止宿草庵,  自念貧事:  『我無此物。』 父知子心,  漸已`[廣=嚝【三宮】]`廣大,  欲與財物。  即聚親族、 國王大臣、  剎利居士。  於此大眾,  說是我子, 捨我他行,  經五十歲。  自見子來,  已二十年。 昔於某城,  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  遂來至此。 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  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 子念昔貧,  志意下劣,  今於父所,  大獲珍寶, 并及舍宅、  一切財物。  甚大歡喜,  得未曾有。 佛亦如是,  知我樂小,  未曾說言:  『汝等作佛。』 而說我等,  得諸無漏,  成就小乘,  聲聞弟子。 佛勅我等,  說最上道,  修習此者,  當得成佛。 我承佛教,  為大菩薩,  以諸因緣、  種種譬喻、 若干`[言辭=言詞【宮】]`言辭,  說無上道。  諸佛子等、  從我聞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習。  是時諸佛,  即授其記: 『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  一切諸佛,  祕藏之法, 但為菩薩,  演其實事,  而不為我,  說斯真要。 如彼窮子、  得近其父,  雖知諸物,  心不希取。 我等雖說,  佛法寶藏,  自無志願,  亦復如是。 我等內滅,  自謂為足,  唯了此事,  更無餘事。 我等若聞,  淨佛國土,  教化眾生,  都無欣樂。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  皆悉空寂,  無生無滅, 無大無小,  無漏無為。  如是思惟,  不生喜樂。 我等長夜,  於佛智慧,  無貪無著,  無復志願; 而自於法,  謂是究竟。  我等長夜,  修習空法, 得脫三界,  苦惱之患,  住最後身、  有餘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不虛,  則為已得,  報佛之恩。 我等雖為,  諸佛子等,  說菩薩法,  以求佛道; 而於是法,  永無願樂。  導師見捨,  觀我心故, 初不勸進,  說有實利。  如富長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後乃付,  一切財物。 佛亦如是,  現希有事,  知樂小者,  以方便力, 調伏其心,  乃教大智。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窮子,  得無量寶。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於無漏法,  得清淨眼。 我等長夜,  持佛淨戒,  始於今日,  得其果報, 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  今得無漏,  無上大果。 我等今者,  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我等今者,  真阿羅漢,  於諸世間,  天人魔梵, 普於其中,  應受供養。  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憐愍教化,  利益我等,  無量億劫,  誰能報者。 手足供給,  頭頂禮敬,  一切供養,  皆不能報。 若以頂戴,  兩肩荷負,  於恒沙劫,  盡心恭敬; 又以美`[饍=善【博】]`饍、  無量寶衣,  及諸臥具、  種種湯藥, 牛頭栴檀,  及諸珍寶,  以起塔廟,  寶衣布地。 如斯等事,  以用供養,  於恒沙劫,  亦不能報。 諸佛希有,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大神通力, 無漏無為,  諸法之王。 能為 `[下=志【博】]`下劣,  忍于斯事,  取相凡夫,  隨宜為說。 諸佛於法,  得最自在,  知諸眾生,  種種欲樂, 及其志力。  隨所堪任,  以無量喻,  而為說法。 隨諸眾生,  宿世善根,  `[又=有【博】]`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種種籌量,  分別知已,  於一乘道、  隨宜說三。」 `[妙法…二〔-〕【博】]`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妙法蓮華經卷[*7-2]第三 ᅟᅟ==[*7-2] == [*8-2]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ᅟᅟ==[*8-2] == `[藥=妙法蓮華經藥【宋元宮】,5. Oṣadhī.]`藥草喻品第五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成【博】]`誠如所言,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博】]`趣,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又於諸法究盡明了,示諸眾生一切智慧。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7]菓=果【三】*`菓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以大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如彼大雲遍覆三千大千國土。於大眾中、而唱是言:『我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未度…度)五字〔-〕【博】]`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我是〔-〕【博】]`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羅眾,皆應到此,為聽法故。』爾時無數千萬億`[種〔-〕【博】]`種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如來于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是諸眾生聞是法已,現世安隱,後生善處,以道受樂,亦得聞法。既聞法已,離諸障礙,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博】]`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 「`[汝等〔-〕【博】]`汝等,迦葉!甚為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破有法王,  出現世間,  隨眾生欲,  種種說法。 如來尊重,  智慧深遠,  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 有智若聞,  則能信解;  無智疑悔,  則為永失。 是故迦葉!  隨力為說,  以種種緣,  令得正見。 迦葉當知!  譬如大雲,  起於世間,  遍覆一切; `[慧=惠【博敦】]`慧雲含潤,  電光晃曜,  雷聲遠震,  令眾悅`[豫=預【博】]`豫。 日光`[掩=揜【三】]`掩蔽,  地上清涼,  靉靆垂布、  如`[可=何【博】]`可承攬。 其雨普等,  四方俱下,  流澍無量,  率土充洽。 山川`[險=谿【博】,嶮【敦】]`險谷、  幽邃所生,  卉木藥草,  大小諸樹, 百穀苗稼,  `[甘=苷【敦】]`甘蔗蒲`[萄=桃【敦】]`萄,  雨之所潤,  無不豐足, 乾地普洽,  藥木竝茂。  其雲所出,  一味之水, 草木叢林,  隨分受潤。  一切諸樹,  上中下等, 稱其大小,  各得生長,  根莖枝葉,  華`[*7-1]菓=果【三】*`菓光色, 一雨所及,  皆得鮮澤。  如其體相,  `[性=姓【敦】]`性分大小, 所潤是一,  而各滋茂。  佛亦如是,  出現於世, 譬如大雲,  普覆一切。  既出于世,  為諸眾生, 分別演說,  諸法之實。  大聖世尊,  於諸天人、 一切眾中,  而宣是言:  『我為如來,  兩足之尊, 出于世間,  猶如大雲,  充潤一切。  枯槁眾生, 皆令離苦,  得安隱樂——  世間之樂,  及涅槃樂。 諸天人眾,  一`[明註曰心北藏作切]`心善聽,  皆應到此,  覲無上尊。』 我為世尊,  無能及者,  安隱眾生,  故現於世。 為大眾說,  甘露淨法,  其法一味,  解脫涅槃。 以一妙音、  演暢斯義,  常為大乘,  而作因緣。 我觀一切,  普皆平等,  無有彼此,  愛憎之心。 我無貪著,  亦無限礙,  恒為一切,  平等說法。 如為一人,  眾多亦然,  常演說法,  曾無他事。 去來坐立,  終不疲厭,  充足世間,  如雨普潤。 貴賤上下,  持戒毀戒,  威儀具足,  及不具足, 正見邪見,  利根鈍根,  等雨法雨,  而無懈倦。 一切眾生,  聞我法者,  隨力所受,  住於諸地。 或處人天,  轉輪聖王,  釋梵諸王,  是小藥草。 知無漏法,  能得涅槃,  起六神通,  及得三明, 獨處山林,  常行禪定,  得緣覺證,  是中藥草。 求世尊處,  我當作佛,  行精進定,  是上藥草。 又諸佛子,  專心佛道,  常行慈悲,  自知作佛, 決定無疑,  是名小樹。  安住神通,  轉不退輪, 度無量億、  百千眾生,  如是菩薩,  名為大樹。 佛平等說,  如一味雨;  隨眾生性,  所受不同, 如彼草木,  所稟各異。  佛以此喻,  方便開示, 種種`[言辭=言詞【宮】下同]`言辭,  演說一法,  於佛智慧,  如海一`[渧=滴【宮】]`渧。 我雨法雨,  充滿世間,  一味之法,  隨力修行。 如彼叢林,  藥草諸樹,  隨其大小,  漸增茂好。 諸佛之法,  常以一味,  令諸世間,  普得具足, 漸次修行,  皆得道果。  聲聞緣覺,  處於山林, 住最後身,  聞法得果,  是名藥草,  各得增長。 若諸菩薩,  智慧堅固,  了達三界,  求最上乘, 是名小樹,  而得增長。  復有住禪,  得神通力, 聞諸法空,  心大歡喜,  放無數光,  度諸眾生, 是名大樹,  而得增長。  如是迦葉!  佛所說法, 譬如大雲,  以一味雨,  潤於人華,  各得成實。 迦葉當知!  以諸因緣、  種種譬喻,  開示佛道, 是我方便,  諸佛亦然。  今為汝等,  說最實事: 『諸聲聞眾,  皆非滅度。  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 漸漸修學,  悉當成佛。』」 `[4]妙法蓮華經〔-〕【明】*,6. Vyākaraṇa.`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 Raśmiprabhāsa.]`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光德 Avabhāsaprāpta.]`光德,劫名`[大莊嚴 Mahāvyūha.]`大莊嚴。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埠【敦】]`阜。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遍清淨。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  『我以佛眼,  見是迦葉,  於未來世, 過無數劫,  當得作佛。  而於來世,  供養奉`[覲=現【敦】]`覲, 三百萬億,  諸佛世尊。  為佛智慧,  淨修梵行。 供養最上,  `[二=兩【敦】]`二足尊已,  修`[習=集【敦乙】]`習一切,  無上之慧。 於最後身,  得成為佛。  其土`[清淨=淨清【敦】]`清淨,  琉璃為地, 多諸寶樹,  行列道側,  金繩界道,  見者歡喜。 常出好香,  散眾名華,  種種奇妙,  以為莊嚴。 其地平正,  無有丘坑。  諸菩薩眾,  不可稱計, 其心調`[柔=和【敦敦乙】]`柔,  逮大神通,  奉持諸佛,  大乘經典。 諸聲聞眾,  無漏後身,  法王之子,  亦不可計, 乃以天眼,  不能數知。  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光明世尊,  其事如是。』」 爾時大目`[犍=揵【博敦】下同]`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世尊【敦】]`尊顏,目不暫捨,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  諸釋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  而賜佛音聲。 若知我深心,  見為授記者,  如以甘露灑,  除熱得清涼。 如從`[饑=飢【博敦敦乙】]`饑國來,  忽遇大王饍,  心猶懷疑懼,  未敢即便食; 若復得王教,  然後乃敢食。  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過, 不知當云何,  得佛無上慧。  雖`[聞=蒙【敦】]`聞佛音聲,  言我等作佛, 心尚懷憂懼,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記,  爾乃快安樂。 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間,  願賜我等記,  如飢須教食。」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敦敦乙】]`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常修梵行,具菩薩道。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 Yaśasketu or Śaśiketu.]`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有寶 Ratnāvabhāsa.]`有寶。國名`[寶生 Ratnasaṃbhava.]`寶生。其土平正,頗梨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便利之穢,寶華覆地,周遍清淨。其土人民,皆處寶臺、珍妙樓閣。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處虛空為眾說法,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  今告汝等,  皆當一心,  聽我所說: 我大弟子,  須菩提者,  當得作佛,  號曰名相。 當供無數,  萬億諸佛,  隨佛所行,  漸具大道。 最後身得,  三十二相,  端正`[姝=殊【敦】]`姝妙,  猶如寶山。 其佛國土,  嚴淨第一,  眾生見者,  無不愛樂, 佛於其中,  度無量眾。  其佛法中,  多諸菩薩, 皆悉利根,  轉不退輪,  彼國常以,  菩薩莊嚴。 諸聲聞眾,  不可稱數,  皆得三明,  具六神通, 住八解脫,  有大威德。  其佛說法,  現於無量, 神通變化,  不可思議。  諸天人民,  數如恒沙, 皆共合掌,  聽受佛語。  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8]皆〔-〕【三宮博敦】*`皆以金、銀、琉璃、`[9]車𤦲馬瑙=硨磲碼碯【三宮】*`車𤦲,馬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10]瓔珞=纓絡【博】*`瓔珞、塗香、`[11]末香=抹香【宮博】*`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供養塔廟。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供養是諸佛已,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曰`[Jambūnadaprabhāsa.]`閻浮那提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土平正,頗梨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道側,妙華覆地,周遍清淨,見者歡喜。無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多有天、人、諸聲聞眾及諸菩薩,無量萬億莊嚴其國。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十二【敦】]`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  皆一心聽,  如我所說,  真實無異。 是迦栴延,  當以種種,  妙好供具,  供養諸佛。 諸佛滅後,  起七寶塔,  亦以華香,  供養舍利。 其最後身,  得佛智慧,  成等正覺。  國土清淨, 度脫無量,  萬億眾生,  皆為十方,  之所供養。 佛之光明,  無能勝者。  其佛號曰,  閻浮金光。 菩薩聲聞,  斷一切有,  無量無數,  莊嚴其國。」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我今語汝,是大目犍連,當以種種供具供養八千諸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8-1]皆〔-〕【三宮博敦】*`皆`[以=次【宮】]`以金、銀、琉璃、`[*9-1]車𤦲馬瑙=硨磲碼碯【三宮】*`車𤦲、馬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10-1]瓔珞=纓絡【博】*`瓔珞、塗香、`[*11-1]末香=抹香【宮博】*`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以用供養。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百萬億諸佛,亦復如是。當得成佛,號曰`[Tamālapattracandanagandha.]`多摩羅跋`[栴=旃【宋元博】]`栴檀香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喜滿 Ratiprapūrṇa.]`喜滿,國名`[意樂 Manobhirāma.]`意樂。其土平正,頗梨為地,寶樹莊嚴,散真珠華,周遍清淨,見者歡喜。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  大目犍連,  捨是身已,  得見八千, 二百萬億,  諸佛世尊。  為佛道故,  供養恭敬, 於諸佛所,  常修梵行,  於`[無量=量無【敦】]`無量劫,  奉持佛法。 諸佛滅後,  起七寶塔,  長表金剎,  華香伎樂, 而以供養,  諸佛塔廟。  漸漸具足,  菩薩道已, 於意樂國,  而得作佛。  號多摩羅,  `[栴=旃【宋博】]`栴檀之香。 其佛壽命,  二十四劫,  常為天人,  演說佛道。 聲聞無量,  如恒河沙,  三明六通,  有大威德。 菩薩無數,  志固精進,  於佛智慧,  皆不退轉。 佛滅度後,  正法當住,  四十小劫,  像法亦爾。 我諸弟子,  威德具足,  其數五百,  皆當授記。 於未來世、  咸`[得=德【博】]`得成佛。  我及汝等,  宿世因緣, 吾今當說,  汝等善聽。」`[〔-〕=此下有(大業四年四月十五日敦煌郡旅師王師奉為己妣敬造涅槃法華方廣各部一以茲勝善奉福尊靈願超越三塗登七淨六道含識皆霑願海)五十四字【敦】,卷第三終【敦】]` `[*4-1]妙法蓮華經〔-〕【明】*,6. Vyākaraṇa.`妙法蓮華經`[7. Pūrvayoga.]`化城喻品第七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宮】]`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 Mahābhijñānābhibhū.]`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成=好城【三】,Saṃbhavā.]`好成,劫名`[大相 Mahārūpa.]`大相。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千佛【博】]`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 「不也,世尊!」 「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11]末=抹【三】*,株【宮】`末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邊劫,  有佛兩足尊,  名大通智勝。 如人以力`[磨=摩【元宮】]`磨,  三千大千土,  盡此諸地種,  皆悉以為墨。 過於千國土,  乃下一塵點,  如是展轉點,  盡此諸塵墨。 如是諸國土,  點與不點等,  復盡`[*11-1]末=抹【三】*,株【宮】`末為塵,  一塵為一劫。 此諸微塵數,  其劫復過是,  彼佛`[滅=微【宮】]`滅度來,  如是無量劫。 如來無礙智,  知彼佛滅度,  及聲聞菩薩,  如見今滅度。 諸比丘當知!  佛智淨微妙,  無漏無所礙,  通達無量劫。」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加=跏【明博】]`加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于滅度亦復如是。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 Jñānākara.]`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昔【宮】]`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頌=訟【博】]`頌曰: 「『大威德世尊,  為度眾生故,  於無量億`[劫=歲【三宮博】]`劫,  爾乃得成佛, 諸願已具足,  善哉吉無上。  世尊甚希有,  一坐十小劫, 身體及手足,  `[靜=寂【博】]`靜然安不動。  其心常`[惔=憺【三】]`惔怕,  未曾有散亂, 究竟永寂滅,  安住無漏法。  今者見世尊,  安隱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  稱慶大歡喜。  眾生常苦惱,  盲`[瞑=冥【博】]`瞑無導師, 不識苦盡道,  不知求解脫。  長夜增惡趣,  `[減=或【博】]`減損諸天眾, 從`[23]冥=瞑【博】*`冥入於`[*23]`冥,  永不聞佛名。  今佛得最`[上=妙【博】]`上、  安隱無漏道, 我等及天人,  為得最大利,  是故咸稽首、  歸命無上尊。』 「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已,勸請世尊轉於法輪,咸作是言:『世尊說法,多所安隱、憐`[愍=憫【宮】下同]`愍、饒益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  百福自莊嚴,  得無上智慧,  願為世間說。 度脫於我等、  及諸眾生類,  為分別顯示,  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  眾生亦復然。  世尊知眾生,  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  又知智慧力,  欲樂及修福,  宿命所行業。 世尊悉知已,  當轉無上輪。』」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其國中間幽`[*23-2]冥=瞑【博】*`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眾生,各得相見,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眾生,又其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大光普照,遍滿世界,勝諸`[天光=大光【宮】]`天光?』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曜,倍於常明。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緣而現此相?』是時諸梵天王,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時而【敦乙】]`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 Sarvasattvatrātṛ.]`救一切,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  光明昔未有,  此是何因緣,  宜各共求之。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而此大光明,  遍照於十方。』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其所散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4]唯=惟【三】*`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處【三宮博】]`受。』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希有,  難可得值遇,  具無量功德,  能救護一切。 天人之大師,  哀愍於世間,  十方諸眾生,  普皆蒙饒益。 我等所從來,  五百萬億國,  捨深禪定樂,  為供養佛故。 我等先世福,  宮殿甚嚴飾,  今以奉世尊,  `[*4-1]唯=惟【三】*`唯願哀納受。』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4-2]唯=惟【三】*`唯願世尊轉於法輪,度脫眾生,開涅槃道。』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世雄兩足尊,  `[*4-3]唯=惟【三】*`唯願演說法,  以大慈悲力,  度苦惱眾生。』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又,諸比丘!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 Adhimātrakāruṇika.]`大悲,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是事何因緣,  而現如此相?  我等諸宮殿,  光明昔未有。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未曾見此相,  當共一心求。 過千萬億土,  尋光共推之,  多是佛出世,  度脫苦眾生。』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7]婆=婆阿脩羅迦樓羅【博】*`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4-4]唯=惟【三】*`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8]受=處【博】*`受。』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聖主天中王,  `[Kalaviṅka.]`迦陵頻伽聲,  哀愍眾生者,  我等今敬禮。 世尊甚希有,  久遠乃一現,  一百八十劫,  空過無有佛。 三惡道充滿,  諸天眾減少,  今佛出於世,  為眾生作眼。 世間所歸趣,  救護於一切,  為眾生之父,  哀愍饒益者。 我等宿福慶,  今得值世尊。』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4-5]唯=惟【三】*`唯願世尊哀愍一切,轉於法輪,度脫眾生。』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大聖轉法輪,  顯示諸法相,  度苦惱眾生,  令得大歡喜。 眾生聞此法,  得道若生天,  諸惡道減少,  忍善者增益。』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又,諸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博】]`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此光曜?』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 Sudharma.]`妙法,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世間)四十字〔-〕【博】]`「『我等諸宮殿,  光明甚威曜,  此非無因緣,  是相宜求之。 過於百千劫,  未曾見是相,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7-1]婆=婆阿脩羅迦樓羅【博】*`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4-6]唯=惟【三】*`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8-1]受=處【博】*`受。』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難見,  破諸煩惱者,  過百三十劫,  今乃得一見。 諸飢渴眾生,  以法雨充滿,  昔所未曾`[見=覩【三宮】]`見,  無量智慧者, 如優曇鉢花,  今日乃值遇。  我等諸宮殿,  蒙光故嚴飾, 世尊大慈`[悲=愍【三】,憫【宮】]`悲,  `[*4-7]唯=惟【三】*`唯願`[垂=哀【博】]`垂納受。』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4-8]唯=惟【三】*`唯願世尊轉於法輪,令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皆獲安隱而得度脫。』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4-9]唯=惟【三】*`唯願天人尊,  轉無上法輪,  擊于大法鼓,  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  度無量眾生。  我等咸歸請,  當演深遠音。』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復如是。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皆悉自覩所止宮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斯光明?』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Śikhin.]`尸棄,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今以何因緣,  我等諸宮殿,  威德光明曜,  嚴飾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  昔所未聞見,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下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花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花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4-10]唯=惟【三】*`唯見`[哀愍〔-〕【博】]`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處【三宮博】]`受。』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善哉見諸佛,  救世之聖尊,  能於三界獄,  `[勉=免【博】]`勉出諸眾生。 普智天人尊,  哀愍群`[萌=生【博】]`萌類,  能開甘露門,  廣度於一切。 於昔無量劫,  空過無有佛,  世尊未出時,  十方常`[暗冥=闇瞑【宋明】,闇暝【元】,暗暝【宮博】]`暗冥, 三惡道增長,  阿修羅亦盛,  諸天眾`[轉減=減少【博】]`轉減,  死多墮惡道。 不從佛聞法,  常行不善`[事【麗磧】,時【大】(cf. K09n0116_p0753a08; Q09_p0151a12)]`事,  色力及智慧,  斯等皆減少。 罪業因緣故,  失樂及樂想,  住於邪見法,  不識善儀則, 不蒙佛所化,  常墮於惡道。  佛為世間眼,  久遠時乃出, 哀愍諸眾生,  故現於世間。  超出成正覺,  我等甚欣慶, 及餘一切眾,  喜歎未曾有。  我等諸宮殿,  蒙光故嚴飾, 今以奉世尊,  `[*4-11]唯=惟【三】*`唯垂哀納受。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白佛言:『`[*4-12]唯=惟【三】*`唯願世尊轉於法輪,多所安隱,多所度脫。』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 「『世尊轉法輪,  擊甘露法鼓,  度苦惱眾生,  開示涅槃道。 `[*4-13]唯=惟【三】*`唯願受我請,  以大微妙音,  哀愍而敷演,  無量劫習法。』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博】]`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見十【博】]`十六王子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勝【博】]`脫,皆得深妙禪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恒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已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爾時十六王子——皆`[4]以=已【博】*`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已,皆共修學。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爾時轉輪聖王所將眾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聽許。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於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眾中,亦有信解;其餘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說此經已,即入靜室,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各`[昇=升【博】]`昇法座,亦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普告大眾:『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入其中。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之慧。』」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百〔-〕【三宮博】]`百萬億諸佛世尊,于今不盡。 「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Akṣobhya.]`阿閦,在`[歡喜 Abhirati.]`歡喜國,二名`[Merukūṭa.]`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Siṃhaghoṣa.]`師子音,二名`[Siṃhadhvaja.]`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 Ākāśapratiṣṭhita.]`虛空住,二名`[常滅 Nityaparinirvṛta.]`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 Indradhvaja.]`帝相,二名`[梵相 Brahmadhvaja.]`梵相;西方二佛,一名`[Amitābha.]`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 Sarvalokadhātūpadravodvegapratyuttīrṇa.]`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Tamālapattracandanagandhābhijña.]`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Merukalpa.]`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 Meghasvaradīpa.]`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 Meghasvararāja.]`雲自在王;東北`[方〔-〕【博】]`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 Sarvalokabhayacchambhitatvavidhvaṃsanakara.]`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諸眾生,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4-1]以=已【博】*`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麗】,如【大】(cf. K09n0116_p0754c01; T09n0264_p0160b18)]`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惓。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若有【博】]`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懃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為說法【博】]`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辯【博】]`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佛道。 諸天神龍王、  阿修羅眾`[等=中【博】]`等,  常雨於天華,  以供養彼佛。 諸天擊天鼓,  并作眾伎樂,  香風吹萎華,  更雨新好者。 過十小劫已,  乃得成佛道,  諸天及世人,  心皆懷踊躍。 彼佛十六子,  皆與其眷屬,  千萬億圍繞,  俱行至佛所, 頭面禮佛足,  而請轉法輪:  『聖師子法雨,  充我及一切。』 世尊甚難值,  久遠時一現,  為覺悟群生,  震動於一切。 東方諸世界,  五百萬億國,  梵宮殿光曜,  昔所未曾有。 諸梵見此相,  尋來至佛所,  散花`[*4-2]以=已【博】*`以供養,  并奉上宮殿, 請佛轉法輪,  以偈而讚歎。  佛知時未至,  受請默然坐。 三方及四維、  上下亦復爾,  散花奉宮殿,  請佛轉法輪: 『世尊甚難值,  願以`[大=本【三博】]`大慈悲,  廣開甘露門,  轉無上法輪。』 無量慧世尊,  受彼眾人請,  為宣種種法:  『四諦十二緣, 無明至老死,  皆從生緣有。  如是眾過患,  汝等應當知。』 宣暢是法時,  六百萬億姟,  得盡諸苦際,  皆成阿羅漢。 第二說法時,  千萬恒沙眾,  於諸法不受,  亦得阿羅漢。 從是後得道,  其數無有量,  萬億劫算數,  不能得其邊。 時十六王子,  出家作沙彌,  皆共請彼佛,  演說大乘法: 『我等及營從,  皆當成佛道,  願得如世尊,  慧眼第一淨。』 佛知童子心,  宿世之所行,  以無量因緣、  種種諸譬喻, 說六波羅蜜,  及諸神通事。  分別真實法,  菩薩所行道, 說是法華經,  如恒河沙偈。  彼佛說經已,  靜室入禪定, 一心一處坐,  八萬四千劫。  是諸沙彌等,  知佛禪未出, 為無量億眾,  說佛無上慧。  各各坐法座,  說是大乘經, 於佛宴寂後,  宣揚助法化。  一一沙彌等,  所度諸眾生, 有六百萬億,  恒河沙等眾。  彼佛滅度後,  是諸聞法者, 在在諸佛土,  常與師俱生。  是十六沙彌,  具足行佛道, 今現在十方,  各得成正覺。  爾時聞法者,  各在諸佛所, 其有住聲聞,  漸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數,  曾亦為汝說, 是故以方便,  引汝趣佛慧。  以是本因緣,  今說法華經, 令汝入佛道,  慎勿懷驚懼。  譬如險惡道,  逈絕多毒獸, 又復無水草,  人所怖畏處。  無數千萬眾,  欲過此險道, 其路甚曠遠,  經`[五【麗三宮博】,三【大】]`五百由旬。  時有一導師,  強識有智慧, 明了心決定,  在險濟眾難。  眾人皆疲惓,  而白導師言: 『我等今頓乏,  於此欲退還。』  導師作是念:  『此輩甚可愍, 如何欲退還,  而失大珍寶?』  尋時思方便,  當設神通力, 化作大城郭,  莊嚴諸舍宅,  周匝有園林,  渠流及浴池, 重門高樓閣,  男女皆充滿。  即作是化已,  慰眾言勿懼: 『汝等入此城,  各可隨所樂。』  諸人既入城,  心皆大歡喜, 皆生安隱想,  自謂已得度。  導師知息已,  集眾而告言: 『汝等當前進,  此是化城耳。  我見汝疲極,  中路欲退還, 故以方便力,  權化作此城。  汝`[等=今【三宮博】]`等勤精進,  當共至寶所。』 我亦復如是,  為一切導師。  見諸求道者,  中路而懈廢, 不能度生死,  煩惱諸險道。  故以方便力,  為息說涅槃。 言:『汝等苦滅,  所作皆已辦。』  既知到涅槃,  皆得阿羅漢, 爾乃集大眾,  為說真實法。  諸佛方便力,  分別說三乘, 唯有一佛乘,  息處故說二。  今為汝說實,  汝所得非滅, 為佛一切智,  當發大精進。  汝證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  乃是真實滅。  諸佛之導師,  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  引入於佛慧。」 `[(妙法…三)八字〔-〕【博】]`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妙法蓮華經卷[*7-3]第四 ᅟᅟ==[*7-3] == [*8-3]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ᅟᅟ==[*8-3] == `[五=妙法蓮華經五【宋元宮】,8. Pañcabhikṣuśatavyākaraṇa.]`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淨踊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却住一面,瞻仰尊顏目不暫捨,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為希有!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亦常歎其種種功德,精勤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辨【博】]`辯。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了通達,得四無礙智,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隨其壽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謂之實是聲聞;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眾生〔-〕【博】]`教化眾生。 「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復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過無量阿僧祇劫,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 Dharmaprabhāsa.]`法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谿澗溝壑,七寶臺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婬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其聲聞眾,算數校計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其佛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劫名`[寶明 Ratnāvabhāsa.]`寶明,國名`[善淨 Suviśuddha.]`善淨。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諦聽!  佛子所行道,  善學方便故,  不可得思議。 知眾樂小法,  而畏於大智,  是故諸菩薩,  作聲聞緣覺, 以無數方便,  化諸眾生類。  自說是聲聞,  去佛道甚遠, 度脫無量眾,  皆悉得成就,  雖小欲懈怠,  漸當令作佛。 內祕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  少欲厭生死,  實自淨佛土。 示眾有三毒,  又現邪見相,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眾生。 若我具足說,  種種現化事,  眾生聞是者,  心則懷疑惑。 今此富樓那,  於昔千億佛,  勤修所行道,  宣護諸佛法。 為求無上慧,  而於諸佛所,  現居弟子上,  多聞有智慧。 所說無所畏,  能令眾歡喜,  未曾有疲惓,  而以助佛事。 已度大神通,  具四無礙智,  知諸根利鈍,  常說清淨法。 演暢如是義,  教諸千億眾,  令住大乘法,  而自淨佛土。 未來亦供養,  無量無數佛,  護助宣正法,  亦自淨佛土。 常以諸方便,  說法無所畏,  度不可計眾,  成就一切智。 供養諸如來,  護持法寶藏,  其後得成佛,  號名曰法明。 其國名善淨,  七寶所合成,  劫名為寶明。  菩薩眾甚多, 其數無量億,  皆度大神通,  威德力具足,  充滿其國土。 聲聞亦無數,  三明八解脫,  得四無礙智,  以是等為僧。 其國諸眾生,  婬欲皆已斷,  純一變化生,  具相莊嚴身。 法喜禪悅食,  更無餘食想。  無有諸女人,  亦無諸惡道。 富樓那比丘,  功德悉成滿,  當得斯淨土,  賢聖眾甚多。 如是無量事,  我今但略說。」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說【博】]`現前次第與`[4]授=受【博】*`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麗磧】,薩【大】(cf. K09n0116_p0757c04; Q09_p0155b09)]`提記。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 Samantaprabhāsa.]`普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㝹樓馱、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憍陳如比丘,  當見無量佛,  過阿僧祇劫,  乃成等正覺。 常放大光明,  具足諸神通,  名聞`[遍=滿【博】]`遍十方,  一切之所敬, 常說無上道,  故號為普明。  其國土清淨,  菩薩皆勇猛, 咸`[7]昇=升【博】*`昇妙樓閣,  遊諸十方國,  以無上供具,  奉獻於諸佛。 作是供養已,  心懷大歡喜,  須臾還本國,  有如是神力。 `[佛=供【博】]`佛壽六萬劫,  正法住倍壽,  像法復倍是,  法滅天人憂。 其五百比丘,  次第當作佛,  同號曰普明,  轉次而授記。 我滅度之後,  某甲當作佛,  其所化世間,  亦如我今日。 國土之嚴淨,  及諸神通力,  菩薩聲聞眾,  正法及像法, 壽命劫多少,  皆如上所說。  迦葉汝已知,  五百自在者, 餘諸聲聞眾,  亦當復如是。  其不在此會,  汝當為宣說。」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受=授【明】]`受記已,歡喜踊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2]以=已【博】*`以小智為足。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殊【博】]`珠繫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以【博】]`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姿【博】]`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裏。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為實得滅度。』 「世尊!我`[今=念【博】]`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  安隱`[*4-1]授=受【博】*`授記聲,  歡喜未曾有,  禮無量智佛。 今於世尊前,  自悔諸過咎,  於無量佛寶,  得少涅槃分, 如無智愚人,  便自`[*2-1]以=已【博】*`以為足。  譬如貧窮人,  往至親友家, 其家甚大富,  具設諸餚饍,  以無價寶珠,  繫著內衣裏, 默與而捨去,  時臥不覺知。  是人既已起,  遊行詣他國, 求衣食自濟,  資生甚艱難,  得少便為足,  更不願好者。 不覺內衣裏,  有無價寶珠。  與珠之親友,  後見此貧人, 苦切責之已,  示以所繫珠。  貧人見此珠,  其心大歡喜, 富有諸財物,  五欲而自恣。  我等亦如是,  世尊於長夜, 常愍見教化,  令種無上願。  我等無智故,  不覺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  自足不求餘。  今佛覺悟我,  言非實滅度, 得佛無上慧,  爾乃為真滅。  我今從佛聞,  `[*4]`授記莊嚴事, 及轉次受決,  身心遍歡喜。」 `[7]妙法蓮華經〔-〕【明】*,9. Vyākaraṇa.`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爾時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受=授【三宮】]`受記,不亦快乎。』」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唯有如來,我等所歸。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睺羅是佛之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眾望亦足。」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到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難、羅睺羅所願,住立一面。 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 Sāgaravaradharabuddhivikrīḍitābhijña.]`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萬億恒河沙諸菩薩等,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國名`[常立勝幡 Anavanāmitavaijayantī.]`常立勝幡,其土清淨,琉璃為地。劫名`[妙音遍滿 Manojñaśabdābhigarjita.]`妙音遍滿。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若人於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算數校計,不能得知。正法住世倍於壽命,像法住世復倍正法。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為十方無量千萬億恒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讚歎,稱其功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今僧中說,  阿難持法者,  當供養諸佛,  然後成正覺, 號曰:山海慧  自在通王佛。  其國土清淨,  名常立勝幡, 教化諸菩薩,  其數如恒沙。  佛有大威德,  名聞滿十方。 壽命無有量,  以愍眾生故,  正法倍壽命,  像法復倍是。 如恒河沙等、  無數諸眾生,  於此佛法中,  種佛道因緣。」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 Dharmagaganābhyudgatarāja.]`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阿難面於佛前,自聞`[*4-3]授=受【博】*`授記及國土莊嚴,所願具足,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如今所聞,亦識本願。 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世尊甚希有,  令我念過去,  無量諸佛法,  如今日所聞。 我今無復疑,  安住於佛道,  方便為侍者,  護持諸佛法。」 爾時佛告羅睺羅:「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蹈七寶華 Saptaratnapadmavikrāntagāmin.]`蹈七寶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十世界微塵等數諸佛如來,常為諸佛而作長子,猶如今也。是蹈七寶華佛,國土莊嚴,壽命劫數,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無異,亦為此佛而作長子。過是已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為太子時,  羅睺為長子,  我今成佛道,  受法為法子。 於未來世中,  見無量億佛,  皆為其長子,  一心求佛道。 羅睺羅密行,  唯我能知之,  現為我長子,  以示諸眾生。 無量億千萬,  功德不可數,  安住於佛法,  以求無上道。」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其意柔軟,寂然清淨,一心觀佛。佛告阿難:「汝見是學、無學二千人不?」 「唯然,已見。」 「阿難!是諸人等,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末後同時於十方國各得成佛,皆同一號,名曰`[寶相 Ratnaketurāja.]`寶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一劫。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二千聲聞,  今於我前住,  悉皆與`[*4-4]授=受【博】*`授記,  未來當成佛。 所供養諸佛,  如上說塵數,  護持其法藏,  後當成正覺。 各於十方國,  悉同一名號,  俱時坐道場,  以證無上慧, 皆名為寶相。  國土及弟子,  正法與像法,  悉等無有異。 咸以諸神通,  度十方眾生,  名聞普周遍,  漸入於涅槃。」 爾時學、無學二千人,聞佛`[*4-5]授=受【博】*`授記,歡喜踊躍,而說偈言: 「世尊慧燈明,  我聞`[*4-6]授=受【博】*`授記音,  心歡喜充滿,  如甘露見灌。」 `[*7-1]妙法蓮華經〔-〕【明】*,9. Vyākaraṇa.`妙法蓮華經`[10. Dharmabhāṇaka.]`法師品第十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非人等【博】]`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4-7]授=受【博】*`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4-8]授=受【博】*`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6]末香=粖香【宮博】*`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千【博】]`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 「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以【博】]`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6-1]末香=粖香【宮博】*`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 「藥王!當知是人自捨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呰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 「藥王!`[其=若【博】]`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華、香、瓔珞,`[2]末香=粖香【宮】*`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餚饌,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  成就自然智,  常當勤供養,  受持法華者。 其有欲疾得,  一切種智慧,  當受持是經,  并供養持者。 若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當知佛所使,  愍念諸眾生。 諸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捨於清淨土,  愍眾故生此。 當知如是人,  自在所欲生,  能於此惡世,  廣說無上法。 應以天華香,  及天寶衣服,  天上妙寶聚,  供養說法者。 吾滅後惡世,  能持是經者,  當合掌禮敬,  如供養世尊。 上饌眾甘美,  及種種衣服,  供養是佛子,  冀得須臾聞。 若能於後世,  受持是經者,  我遣在人中,  行於如來事。 若於一劫中,  常懷不善心,  作色而罵佛,  獲無量重罪。 其有讀誦持,  是法華經者,  須臾加惡言,  其罪復過彼。 有人求佛道,  而於一劫中,  合掌在我前,  以無數偈讚。 由是讚佛故,  得無量功德,  歎美持經者,  其福復過彼。 於八十億劫,  以最妙色聲,  及與香味觸,  供養持經者。 如是供養已,  若得須臾聞,  則應自欣慶,  我今獲大利。 藥王今告汝,  我所說諸經,  而於此經中,  法華最第一。」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 「藥王!此經是諸佛祕要之藏,不可分布妄`[*4-9]授=受【博】*`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疾【博】]`嫉,況滅度後?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復安舍`[利=利弗【博】]`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幡,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乾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者〔-〕【三宮博】]`者,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博】]`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藥王!我於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閑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於此經忘失句`[逗=讀【明】]`逗,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捨諸懈怠,  應當聽此經,  是經難得聞,  信受者亦難。 如人渴須水,  `[穿【麗磧】,窄【大】(cf. K09n0116_p0761c20; Q09_p0158c15)]`穿鑿於高原,  `[猶=由【博】]`猶見乾燥土,  知去水尚遠; 漸見濕土泥,  決定知近水。  藥王汝當知!  如是諸人等, 不聞法華經,  去佛智甚遠,  若聞是深經,  決了聲聞法。 是諸經之王,  聞已諦思惟,  當知此人等,  近於佛智慧。 若人說此經,  應入如來室,  著於如來衣,  而坐如來座, 處眾無所畏,  廣為分別說。  大慈悲為室,  柔和忍辱衣, 諸法空為座,  處此為說法。  若說此經時,  有人惡口罵, 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應忍。  我千萬億土,  現淨堅固身, 於無量億劫,  為眾生說法。  若我滅度後,  能說此經者, 我遣化四眾,  比丘比丘尼,  及清`[信=淨【三宮博】]`信士女,  供養於法師, 引`[導=道【博】]`導諸眾生,  集之令聽法。  若人欲加惡,  刀杖及瓦石, 則遣變化人,  為之作衛護。  若說法之人,  獨在空閑處, 寂寞無人聲,  讀誦此經典,  我爾時為現,  清淨光明身。 若忘失章句,  為說令通利。  若人具是德,  或為四眾說, 空處讀誦經,  皆得見我身。  若人在空閑,  我遣天龍王, 夜叉鬼神等,  為作聽法眾。  是人樂說法,  分別無罣礙, 諸佛護念故,  能令大眾喜。  若親近法師,  速得菩薩道, 隨順是師學,  得見恒沙佛。」 `[*7-2]妙法蓮華經〔-〕【明】*,9. Vyākaraṇa.`妙法蓮華經`[11. Stūpasaṃdarśana.]`見寶塔品第十一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6]踊=涌【三宮】*`踊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7]莊校=裝校【宮】*`莊校之。五千欄楯,龕室千萬,無數幢幡以為嚴飾,垂寶瓔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四面皆出`[Tamāla.]`多摩羅跋栴檀之香,充遍世界。其諸幡蓋,以金、銀、琉璃、`[車𤦲馬腦=硨磲碼碯【三宮】]`車𤦲、馬`[腦=瑙【博】]`腦、真珠、玫瑰、七寶合成,高至四天王宮。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供養寶塔。餘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千萬億眾,以一切華、香、瓔珞、幡蓋、伎樂,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讚歎。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爾時四眾,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怪未曾有,從座而起,恭敬合掌,却住一面。爾時有菩薩摩訶薩,名`[大樂說 Mahāpratibhāna.]`大樂說,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心之所疑,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寶塔從地`[*6-1]踊=涌【三宮】*`踊出,又於其中發是音聲?」 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 Ratnaviśuddhi.]`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 Prabhūtaratna.]`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6-2]踊=涌【三宮】*`踊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彼佛成道已,`[臨滅度=滅度之【博】]`臨滅度時,於天人大眾中告諸比丘:『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其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6-3]踊=涌【三宮】*`踊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讚言:『善哉,善哉!』 「大樂說!今多寶如來`[塔〔-〕【博】]`塔,聞說法華經故,從地`[*6-4]踊=涌【三宮】*`踊出,讚言:『善哉,善哉!』」 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 「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 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 爾時佛放白`[毫=豪【博】下同]`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諸佛,彼諸國土,皆以頗梨為地,寶樹、寶衣以為莊嚴,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遍張寶幔,寶網羅上。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為眾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博】]`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并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藪。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布其地,以寶網幔,羅覆其上,懸諸寶鈴。唯留此會眾,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寶樹下。一一寶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2]菓=果【三宮】*`菓次第莊嚴,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爾時諸佛,各於此座結`[3]加=跏【明博】*`加趺坐。如是展轉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而於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 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博】]`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2-1]菓=果【三宮】*`菓次第嚴飾,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種種諸寶以為`[*7-1]莊校=裝校【宮】*`莊校。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麗磧】,彌【大】(cf. K09n0116_p0763b10; Q09_p0160a06)]`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 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復於八方各`[更〔-〕【博】]`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2-2]菓=果【三宮】*`菓次第莊嚴,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 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佛〔-〕【三宮】]`佛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於此;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爾時一一`[方〔-〕【博】]`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坐師子座,皆遣侍者問訊釋迦牟尼佛,各齎寶華滿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詣耆闍崛山釋迦牟尼佛所,如我辭曰:『少病、少惱,氣力安樂,及菩薩、聲聞眾悉安隱不?』以此寶華散佛供養,而作是言:『彼某甲佛,與欲開此寶塔。』」諸佛遣使,亦復如是。 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各各坐於師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住虛空中。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於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出大音聲,如却關鑰開大城門。即時一切眾會,皆見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坐師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禪定。又聞其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爾時四眾等,見過去無量千萬億劫滅度佛說如是言,歎未曾有,以天寶華聚,散多寶佛及釋迦牟尼佛上。 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時釋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結`[*3-1]加=跏【明博】*`加趺坐。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結`[*3]`加趺坐,各作是念:「佛座高遠,`[8]唯=惟【三】*`唯願如來以神通力,令我等輩俱處虛空。」即時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諸大眾皆在虛空,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今正是時。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聖主世尊,  雖久滅度,  在寶塔中,  尚為法來。 諸人云何  不勤為法?  此佛滅度,  無`[央=鞅【博】]`央數劫, 處處聽法,  以難遇故。  彼佛本願,  我滅度後, 在在所往,  常為聽法。  又我分身,  無量諸佛, 如恒沙等,  來欲聽法。  `[及=又【明】]`及見滅度,  多寶如來, 各捨妙土,  及弟子眾、  天人龍神、  諸供養事, 令法久住,  故來至此。  為坐諸佛,  以神通力, 移無量眾,  令國清淨。  諸佛各各,  詣寶樹下, 如清淨池,  蓮華莊嚴。  其寶樹下,  諸師子座, 佛坐其上,  光明嚴飾,  如夜闇中,  燃大炬火。 身出妙香,  遍十方國,  眾生蒙薰,  喜不自勝。 譬如大風,  吹小樹枝。  以是方便,  令法久住。 告諸大眾:  『我滅度後,  誰能護持、  讀說斯經? 今於佛前,  自說誓言。  其多寶佛,  雖久滅度, 以大誓願,  而師子吼。  多寶如來,  及與我身, 所集化佛,  當知此意。  諸佛子等,  誰能護法, 當發大願,  令得久住。  其有能護,  此經法者, 則為供養,  我及多寶。  此多寶佛,  處於寶塔, 常遊十方。  為是經故,  亦復供養,  諸來化佛, 莊嚴光飾、  諸世界者。  若說此經,  則為見我、 多寶如來,  及諸化佛。  諸善男子!  各諦思惟, 此為難事,  宜發大願。  諸餘經典,  數如恒沙, 雖說此等,  未足為難。  若接須彌,  擲置他方, 無數佛土,  亦未為難。  若以足指,  動大千界, 遠擲他國,  亦未為難。  若立有頂,  為眾演說, 無量餘經,  亦未為難。  若佛滅後,  於惡世中, 能說此經,  是則為難。  假使有人,  手把虛空, 而以遊行,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若自書持, 若使人書,  是則為難。  若以大地,  置足甲上, `[*7-1]昇=升【博】*`昇於梵天,  亦未為難。  佛滅度後,  於惡世中, 暫讀此經,  是則為難。  假使劫燒,  擔負乾草, 入中不燒,  亦未為難。  我滅度後,  若持此經、 為一人說,  是則為難。  若持八萬,  四千法藏, 十二部經,  為人演說,  令諸聽者,  得六神通, 雖能如是,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聽受此經, 問其義趣,  是則為難。  若人說法,  令千萬億, 無量無數,  恒沙眾生,  得`[阿=國【宮】]`阿羅漢,  具六神通, 雖有是益,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若能奉持, 如斯經典,  是則為難。  我為佛道,  於無量土, 從始至今,  廣說諸經,  而於其中,  此經第一。 若有能持,  則持佛身。  諸善男子!  於我滅後, 誰能受持、  讀誦此經,  今於佛前、  自說誓言。 此經難持,  若暫持者,  我則歡喜,  諸佛亦然。 如是之人,  諸佛所歎。  是則勇猛,  是則精進, 是名持戒,  行頭陀者,  則為疾得,  無上佛道。 能於來世,  讀持此經,  是真佛子,  住淳善地。 佛滅度後,  能解其義,  是諸天人,  世間之眼。 於恐畏世,  能須臾說,  一切天人,  皆應供養。』」`[梵不分品]` `[*7-3]妙法蓮華經〔-〕【明】*,9. Vyākaraṇa.`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梵不分品]`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惓。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悋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正【三宮博】]`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若不`[違=通【宮】]`違我,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踊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採菓=采果【三】,採果【宮】]`採菓、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惓,于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劫,  為求大法故,  雖作世國王,  不貪五欲樂。 `[搥鍾=椎鐘【三宮】]`搥鍾告四方,  誰有大法者,  若為我`[解=假【博】]`解說,  身當為奴僕。 時有阿私仙,  來白於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間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當為汝說。』  時王聞仙言,  心生大`[喜悅=歡喜【博】]`喜悅, 即便隨仙人,  供給於所須,  採薪及`[菓=果【三宮】]`菓蓏,  隨時恭敬與, 情存妙法故,  身心無懈惓。  普為諸眾生,  勤求於大法, 亦不為己身,  及以五欲樂。  故為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為汝說。」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Devadatta.]`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却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Devarāja.]`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Devasopānā.]`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恒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2-1]末香=粖香【宮】*`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 Prajñākuṭa.]`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 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從於大海娑`[竭=謁【博】]`竭羅龍宮自然`[5]踊=涌【三宮】*`踊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却坐一面。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 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有證=證知【三宮博】]`有證。」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5-1]踊=涌【三宮】*`踊出,詣靈鷲山,住在虛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博】]`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教化,其事如是。」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 「大智德勇健,  化度無量眾,  今此諸大會,  及我皆已見。 演暢實相義,  開闡一乘法,  廣導諸眾生,  令速成菩提。」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破【博】]`頗有眾生,勤`[加=迦【博】]`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 文殊師利言:「有`[娑【麗磧】,裟【大】(cf. K09n0116_p0766b02; Q09_p0163a18)]`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祕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薩【博】]`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 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頭面禮敬,却住一面,以偈讚曰: 「深達罪福相,  遍照於十方,  微妙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種好,  用莊嚴法身。  天人所戴仰,  龍神咸恭敬, 一切眾生類,  無不宗奉者。  又聞成菩提,  唯佛當證知, 我闡大乘教,  度脫苦眾生。」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 答言:「甚疾。」 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 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7-4]妙法蓮華經〔-〕【明】*,9. Vyākaraṇa.`妙法蓮華經`[勸〔-〕【三宮】,12. Utsāha.]`勸持品第十三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1]唯=惟【三】*`唯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 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博】]`他國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善【博】]`實故。」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於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4-10]授=受【博】*`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 Sarvasattvapriyadarśana.]`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 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 Raśmiśatasahasraparipūrṇadhvaja.]`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并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  安隱天人,  我等聞`[記=已【博】]`記,  心安具足。」 諸比丘`[尼〔-〕【博】]`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土〔-〕【三博】]`土廣宣此經。」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致,轉不退法輪,得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於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勅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知【博】]`如佛教,廣宣斯法。」復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勅,我當云何?」時諸菩薩敬順佛意,并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周旋往`[返=反【三博】]`返十方世界,能令眾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1-1]唯=惟【三】*`唯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 「唯願不為慮,  於佛滅度後,  恐怖惡世中,  我等當廣說。 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等,  及`[加=枷【博】]`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 惡世中比丘,  邪智心諂曲,  未得謂為得,  我慢心充滿。 或有`[Araṇya.]`阿練若,  納衣在空閑,  自謂行真道,  輕賤人間者。 貪著利養故,  與白衣說法,  為世所恭敬,  如六通羅漢。 是人懷惡心,  常念世俗事,  假名阿練若,  好出我等過, 而作如是言:  『此諸比丘等,  為貪利養故,  說外道論`[13]議=義【三博】*`議; 自作此經典,  誑惑世間人,  為求名聞故,  分別於是經。』 常在大眾中,  欲毀我等故,  向國王大臣,  婆羅門居士, 及餘比丘眾,  誹謗說我惡,  `[謂=為【博】]`謂是邪見人,  說外道論`[*13]`議。 我等敬佛故,  悉忍是諸惡。  為斯所輕言,  汝等皆是佛, 如此輕慢言,  皆當忍受之。  濁劫惡世中,  多有諸恐怖, 惡鬼入其身,  罵詈毀辱我。  我等敬信佛,  當著忍辱鎧, 為說是經故,  忍此諸難事。  我不愛身命,  但惜無上道, 我等於來世,  護持佛所囑,  世尊自當知。  濁世惡比丘, 不知佛方便,  隨宜所說法,  惡口而`[顰=頻【博】]`顰蹙,  數數見擯出, 遠離於塔寺。  如是等眾惡,  念佛告勅故,  皆當忍是事。 諸聚落城邑,  其有求法者,  我皆到其所,  說佛所囑法。 我是世尊使,  處眾無所畏,  我當善說法,  願佛安隱住。 我於世尊前,  諸來十方佛,  發如是誓言,  佛自知我心。」 `[妙法…四〔-〕【博】]`妙法蓮華經卷第四 妙法蓮華經卷[*7-4]第五 ᅟᅟ==[*7-4] == [*8-4]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ᅟᅟ==[*8-4] == `[安=妙法蓮華經安【宋元宮】,13. Sukhavihāra.]`安樂行品第十四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難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誦【博】]`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三宮博】]`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揵=健【博】,尼揵 Nirgrantha.]`尼揵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及`[Lokāyata.]`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扠=叉【博】]`扠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Caṇḍāla.]`旃陀羅,及畜猪羊鷄狗,`[畋=田【博】]`畋獵`[10]漁=魚【博】*`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等人【博】]`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12]悕=希【三宮博】*`悕望。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12]`悕求。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復不近五種`[不男 Paṇḍaka.]`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兇【博】]`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是【博】]`無名、無`[相=想【博】]`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  於後惡世,  無怖畏心,  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  常離國王,  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  兇險戲者,  及旃陀羅、  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  貪著小乘、  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  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  `[求現滅度 Ya nirvṛtiṃ gaveṣanti dṛṣṭe dharme.]`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12-2]悕=希【三宮博】*`悕望,  而為說法。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  屠兒魁膾,  畋獵`[*10-1]漁=魚【博】*`漁捕,  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  衒賣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親近。 兇險相撲,  種種嬉戲,  諸婬女等,  盡勿親近。 莫獨`[屏=併【博】]`屏處,  為女說法,  若說法時,  無得戲笑。 入里乞食,  將一比丘,  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是則名為,  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能安樂說。 又復不行,  上中下法,  有為無為,  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  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  菩薩行處。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 `[在=住【宮】]`在於閑處,  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  猶如虛空,  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處。 若有比丘,  於我滅後,  入是行處、  及親近處, 說斯經時,  無有怯弱。  菩薩有時,  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  從禪定起,  為諸國王、 `[王=子【宮】]`王子臣民、  婆羅門等,  開化演暢,  說斯經典, 其心安隱,  無有怯弱。  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  能於後世, 說法華經。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  安隱說法,  於清淨`[地=池【博】]`地,  而施床座。 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  著新`[淨=染【博】]`淨衣,  內外俱淨, 安處法座,  隨問為說。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  及優婆夷,  國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義,  和顏為說。  若有難問,  隨義而答, 因緣譬喻,  敷演分別。  以是方便,  皆使發心, 漸漸增益,  入於佛道。  除嬾惰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眾生,  咸令歡喜。 衣服臥具,  飲食醫藥,  而於其中,  無所`[*12-3]悕=希【三宮博】*`悕望。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眾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 能演說斯,  妙法華經。  心無嫉恚,  諸`[惱=腦【博】]`惱障礙, 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亦`[無=不【博】]`無擯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樂,  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  千萬億劫, 算數譬喻,  說不能盡。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妬`[5]諂【三宮博】*,謟【大】*`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佛道【博】]`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又=人【博】]`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爭【博】]`諍競。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  當捨`[嫉=疾【博】]`嫉恚慢、  `[*5-1]諂【三宮博】*,謟【大】*`諂誑邪偽心,  常修質直行。 不輕蔑於人,  亦不戲論法,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說法,  `[常=當【元】]`常柔和能忍,  慈悲於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  `[愍=憫【宮】下同]`愍眾故行道,  應生恭敬心,  是則我大師。 於諸佛世尊,  生無上父想,  破於憍慢心,  說法無障礙。 第三法如是,  智者應守護,  一心安樂行,  無量眾所敬。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師利!`[是〔-〕【博】]`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劫【宮】]`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罰=伐【三宮博】]`罰。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車𤦲馬腦=硨磲碼碯【三宮】]`車𤦲、馬`[腦=瑙【博】]`腦、珊瑚、虎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 「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道【博】]`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祕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說,  佛所讚經。 後末世時,  持此經者,  於家出家,  及非菩薩, 應生慈悲,  斯等不聞,  不信是經,  則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諸方便,  為說此`[法=經【博】]`法,  令住其中。 譬如強力,  轉輪之王,  兵戰有功,  賞賜諸`[物=子【博】]`物, 象馬車乘,  嚴身之具,  及諸田宅,  聚落城邑, 或與衣服,  種種珍寶,  奴婢財物,  歡喜賜與。 如有勇健,  能為難事,  `[4]王【三宮博】*,三【大】*`王解髻中,  明珠賜之。 如來亦爾,  為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見一切人、  受諸苦惱, 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為是眾生,  說種種法, 以大方便,  說此諸經。  既知眾生,  得其力已, 末後乃為,  說是法華。  如`[*4]`王解髻,  明珠與之。 此經為尊,  眾經中上,  我常守護,  不妄開示, 今正是時,  為汝等說。  我滅度後,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隱,  演說斯經,  應當親近,  如是四法。 讀是經者,  常無憂惱,  又無病痛,  顏色鮮白, 不生貧窮、  卑賤醜陋。  眾生樂見,  如慕賢聖, 天諸童子,  以為給使。  刀`[杖=仗【博】]`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  口則閉塞。  遊行無畏,  如師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若於夢中,  但見妙事。 見諸如來,  坐師子座,  諸比丘眾、  圍繞說法。 又見龍神、  阿修羅等,  數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見其身,  而為說法。  又見諸佛,  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  照於一切,  以梵音聲,  演說諸法。 佛為四眾,  說無上法,  見身處中,  合掌讚佛, 聞法歡喜,  而為供養,  得陀羅尼,  證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為`[6]授=受【博】*`授記,  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  當於來世,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國土嚴淨,  廣大無比。』  亦有四眾,  合掌聽法。 又見自身,  在山林中,  修習善法,  證諸實相, 深入禪定,  見十方佛。  諸佛身金色,  百福相莊嚴, 聞法為人說,  常有是好夢。  又夢作國王,  捨宮殿眷屬, 及上妙五欲,  行詣於道場。  在菩提樹下,  而處師子座, 求道過七日,  得諸佛之智。  成無上道已,  起而轉法輪, 為四眾說法,  經千萬億劫,  說無漏妙法,  度無量眾生。 後當入涅槃,  如烟盡燈滅。  若後惡世中,  說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諸功德。」 `[7]妙法蓮華經〔-〕【明】*,14. Bodhisattvapṛthivīvivarasamudgama.`妙法蓮華經從地`[8]踊=涌【三宮】*`踊出品第十五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八萬【博】]`八恒河沙數,於大眾中起`[立〔-〕【三宮】]`立,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懃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11]震=振【三】*`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8-1]踊=涌【三宮】*`踊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恒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恒河沙等眷屬者;況復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況復單己,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以讚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8-2]踊=涌【三宮】*`踊出,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讚於佛,如是時`[間=聞【博】]`間,經`[五十=三十【宮】]`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 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眾生,  得無疲惓。 又諸眾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勞=勞苦【博】]`疲勞耶?」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供養=恭敬【三宮】]`供養尊重,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諸眾生等,  易可化度。 能問諸佛,  甚深智慧,  聞已信行,  我等隨喜。」 於時世尊讚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於如來發隨喜心。」 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眾,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8-3]踊=涌【三宮】*`踊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 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并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無量千萬億,  大眾諸菩薩,  昔所未曾見,  願兩足尊說, 是從何所來,  以何因緣集?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議, 其志念堅固,  有大忍辱力,  眾生所樂見,  為從何所來? 一一諸菩薩,  所將諸眷屬,  其數無有量,  如恒河沙等。 或有大菩薩,  將六萬恒沙,  如是諸大眾,  一心求佛道。 是諸大師等,  六萬恒河沙,  俱來供養佛,  及護持是經。 將五萬恒沙,  其數過於是。  四萬及三萬、  二萬至一萬,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恒沙、  半及三四分,  億萬分之一, 千萬那由他,  萬億諸弟子,  乃至於半億,  其數復過上。 百萬至一萬,  一千及一百,  五十與一十,  乃至三二一, 單己無眷屬,  樂於獨處者,  俱來至佛所,  其數轉過上。 如是諸大眾,  若人行籌數,  過於恒沙劫,  猶不能盡知。 是諸大威德,  精進菩薩眾,  誰為其說法,  教化而成就? 從誰初發心?  稱揚何佛法?  受持行誰經?  修習何佛道? 如是諸菩薩,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11-1]震=振【三】*`震裂,  皆從中`[*8-4]踊=涌【三宮】*`踊出。 世尊我昔來,  未曾見是事,  願說其所從,  國土之名號。 我常遊諸國,  未曾見是眾,  我於此眾中,  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  願說其因緣。  今此之大會,  無量百千億, 是諸菩薩等,  皆欲知此事。  是諸菩薩眾,  本末之因緣, 無量德世尊,  `[唯=惟【三】]`唯願決眾疑。」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加=跏【明博】]`加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8-5]踊=涌【三宮】*`踊出,住於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 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6-1]授=受【博】*`授記,次後作佛——`[以=已【三宮博】]`以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Ajita.]`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披【博】]`被精進鎧,發堅固意,如來`[今=令【博】]`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  我欲說此事,  勿得有疑悔,  佛智叵思議。 汝今出信力,  住於忍善中,  昔所未聞法,  今皆當得聞。 我今安慰汝,  勿得懷疑懼,  佛無不實語,  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別,  如是今當說,  汝等一心聽。」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8-6]踊=涌【三宮】*`踊出,汝等昔所未見者,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懃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逸汝當知!  是諸大菩薩,  從無數劫來,  修習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發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依止是世界, 常行`[Dhuta.]`頭陀事,  志樂於靜處,  捨大眾憒閙,  不樂多所說。 如是諸子等,  學習我道法,  晝夜常精進,  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堅固,  常懃求智慧, 說種種妙法,  其心無所畏。  我於`[Gayā.]`伽耶城,  菩提樹下坐, 得成最正覺,  轉無上法輪。  爾乃教化之,  令初發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當得成佛。  我今說實語,  汝等一心`[信=聽【博】]`信, 我從久遠來,  教化是等眾。」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博】]`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世尊!云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殖=植【三宮】]`殖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實未久,而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懃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巧於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希有。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我等雖復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博】]`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唯然,世尊!願`[為〔-〕【博】]`為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  出家近伽耶,  坐於菩提樹,  爾來尚未久。 此諸佛子等,  其數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於神通力, 善學菩薩道,  不染世間法,  如蓮華在水,  從地而`[*8-7]踊=涌【三宮】*`踊出。 皆起恭敬心,  住於世尊前。  是事難思議,  云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願為除眾疑,  如實分別說。 譬如少壯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歲子,  髮白而面皺, 是等我所生;  子亦說是父。  父少而子老,  舉世所不信。 世尊亦如是,  得道來甚近。  是諸菩薩等,  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  而行菩薩道,  巧於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 忍辱心決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讚。  善能分別說, 不樂在人眾,  常好在禪定,  為求佛道故,  於下空中住。 我等從佛聞,  於此事無疑,  願佛為未來,  演說令開解。 若有於此經,  生疑不信者,  即當墮惡道。  願今為解說, 是無量菩薩,  云何於少時,  教化令發心,  而住不退地?」 `[*7-1]妙法蓮華經〔-〕【明】*,14. Bodhisattvapṛthivīvivarasamudgama.`妙法蓮華經`[15. Tathāgatāyuṣpramāṇa.]`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2]唯=惟【三】*`唯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復言:「`[*2]`唯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麗磧】,如【大】(cf. K09n0116_p0775a03; Q09_p0169b12)]`汝等諦聽,如來祕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為【博】]`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末=抹【三宮】]`末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國土【博】]`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諸善男子!於意云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 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 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威【宮】]`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 「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燃=然【敦丙】]`燃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8]以=已【博】*`以方便分別。 「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 「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博】]`他身,或`[10]示=是【博】*`示己身、或`[*10]`示他身,或示己事、或`[*10]`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敦方】]`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以諸`[眾生〔-〕【博】]`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言詞【宮】]`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其【博】]`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福【博】]`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忘【敦方】]`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博】]`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值【敦敦丙】]`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虛。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練方藥,善治眾病。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以有事緣,遠至餘國。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于地。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遙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癡,`[誤=悞【宮】]`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擣`[篩=簁【宮博敦敦丙】]`篩和合與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復眾患。』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見此良藥、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盡=即【博】]`盡除愈。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即作是言:『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差=美【宋敦】,瘥【宮】]`差。』作是教已,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捨我遠喪他國。』自惟孤露,無復恃怙,常懷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藥色`[味香美=香美味【元明敦】]`味香美,即取服之,毒病皆愈。其父聞子悉已得差,尋便`[來歸=歸來【博】]`來歸,咸使見之。 「諸善男子!於意云何?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虛妄罪不?」 「不也,世尊!」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為眾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滅度,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  所經諸劫數,  無量百千萬,  億載阿僧祇, 常說法教化,  無數億眾生,  令入於佛道。  爾來無量劫, 為度眾生故,  方便現涅槃,  而實不滅度,  常住此說法。 我常住於此,  以諸神通力,  令顛倒眾生,  雖近而不見。 眾見我滅度,  廣供養舍利,  咸皆懷戀慕,  而生渴仰心。 眾生既信伏,  質直意柔軟,  一心欲見佛,  不自惜身命。 時我及眾僧,  俱出靈鷲山,  我時語眾生:  『常在此不滅, 以方便力故,  現有滅不滅。』  餘國有眾生,  恭敬信樂者, 我復於彼中,  為說無上法。  汝等不聞此,  但謂我滅度。 我見諸眾生,  沒在於苦惱,  故不為現身,  令其生渴仰, 因其心戀慕,  乃出為說法。  神通力如是,  於阿僧祇劫, 常在靈鷲山,  及餘諸住處。  眾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隱,  天人常充滿。  園林諸堂閣,  種種寶莊嚴, 寶樹多花`[菓=果【三宮敦敦丙】]`菓,  眾生所遊樂。  諸天擊天鼓,  常作眾伎樂, 雨曼陀羅花,  散佛及大眾。  我淨土不毀,  而眾見燒盡, 憂怖諸苦惱,  如是悉充滿。  是諸罪眾生,  以惡業因緣, 過阿僧祇劫,  不聞三寶名。  諸有修功德,  柔和質直者, 則皆見我身,  在此而說法。  或時為此眾,  說佛壽無量, 久乃見佛者,  為說佛難值。  我智力如是,  慧光照無量, 壽命無數劫,  久修業所得。  汝等有智者,  勿於此生疑, 當斷令永盡,  佛語實不虛。  如醫善方便,  為治狂子故, 實在而言`[死=化【敦敦方】]`死,  無能說虛妄。  我亦為世父,  救諸苦患者, 為凡夫顛倒,  實在而言`[滅=死【敦敦丙】]`滅。  以常見我故,  而生憍恣心, 放逸著五欲,  墮於惡道中。  我常知眾生,  行道不行道, 隨`[所應=應所【敦敦丙】]`所應可度,  為說種種法。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眾生, 得入無上`[慧=道【敦丙】]`慧,  速成就佛身。」 `[*7-2]妙法蓮華經〔-〕【明】*,14. Bodhisattvapṛthivīvivarasamudgama.`妙法蓮華經`[16. Puṇyaparyāya.]`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敦敦丙】]`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淨法輪;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眾〔-〕【三宮博敦】]`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并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眾。又雨細`[6]末=粖【宮】*`末栴檀、沈水香等。於虛空中,天鼓自鳴,妙聲深遠。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瓔珞、真珠瓔珞、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遍於九方。眾寶香`[爐=罏【明】]`爐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幡蓋,次第而上,至于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讚歎諸佛。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佛說希有法,  昔所未曾聞,  世尊有大力,  壽命不可量。 無數諸佛子,  聞世尊分別,  說得法利者,  歡喜充遍身。 或住不退地,  或得陀羅尼,  或無礙樂說,  萬億旋總持。 或有大千界,  微塵數菩薩,  各各皆能轉,  不退之法輪。 復有中千界,  微塵數菩薩,  各各皆能轉,  清淨之法輪。 復有小千界,  微塵數菩薩,  餘各八生在,  `[當=皆【敦丙】]`當得成佛道。 復有四三二,  如此四天下,  微塵`[諸=等【敦丙】]`諸菩薩,  隨數生成佛。 或一四天下,  微塵數菩薩,  餘有一生在,  當成一切智。 如是等眾生,  聞佛壽長遠,  得無量無漏,  清淨之果報。 復有八世界,  微塵數眾生,  聞佛說壽命,  皆發無上心。 世尊說無量,  不可思議法,  多有所饒益,  如虛空無邊。 `[雨天=天雨【博】]`雨天曼陀羅、  摩訶曼陀羅,  釋梵如恒沙,  無數佛土來。 雨栴檀沈水,  繽紛而亂墜,  如鳥飛空下,  供散於諸佛。 天鼓虛空中,  自然出妙聲,  天衣千萬種,  旋轉而來下。 眾寶妙香`[爐=罏【明敦】]`爐,  燒無價之香,  自然悉周遍、  供養諸世尊。 其大菩薩眾,  執七寶幡蓋,  高妙萬億`[種=偈【博】]`種,  次第至梵天。 一一諸佛前,  寶幢懸勝幡,  亦以千萬偈、  歌詠諸如來。 如是種種事,  昔所未曾有,  聞佛壽無量,  一切皆歡喜。 佛名聞十方,  廣饒益眾生,  一切具善根,  以助無上心。」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敦敦方】]`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若善男子、`[善女人〔-〕【博敦丙】]`善女人,有如是功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  於八十萬億,  那由他劫數,  行五波羅蜜。 於是諸劫中,  布施供養佛,  及緣覺弟子,  并諸菩薩眾。 珍異之飲食、  上服與臥具,  栴檀立精舍,  以園林莊嚴。 如是等布施,  種種皆微妙,  盡此諸劫數,  以迴向佛道。 若復持禁戒,  清淨無缺漏,  求於無上道,  諸佛之所歎。 若復行忍辱,  住於調柔地,  設眾惡來加,  其心不傾動。 諸有得法者,  懷於增上慢,  為`[此=斯【元明敦】]`此所輕惱,  如是亦能忍。 若復`[懃=勤【敦丙】]`懃精進,  志念常堅固,  於無量億劫,  一心不`[懈=解【敦丙】]`懈息。 又於無`[數=量【敦敦丙】]`數劫,  住於空閑處,  若坐若經行,  除睡常攝心。 以是因緣故,  能生諸禪定,  八十億萬劫、  安住心不亂。 持此一心福,  願求無上道,  我得一切智,  盡諸禪定際。 是人於百千,  萬億劫數中,  行此諸功德,  如上之所說。 有善男女等,  聞我說壽命,  乃至一念信,  其福過於彼。 若人悉無有,  一切諸疑悔,  深心須臾信,  其福為如此。 其有諸菩薩,  無量劫行道,  聞我說壽命,  是則能信受。 如是諸人等,  頂受此經典,  願我於未來,  長壽度眾生。 如今日世尊、  諸釋中之王,  道場師子吼,  說法無所畏。 我等未來世,  一切所尊敬,  坐於道場時,  說壽亦如是。 若有深心者,  清淨而質直,  多聞能總持,  隨`[義=冝【博】]`義解佛語, 如是`[諸=之【三宮博敦】]`諸人等,  於此無有疑。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人【敦丙】]`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蘇【宋明宮博敦敦丙】]`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9]相=想【博】*`相。 「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呰=訾【三敦】]`呰,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9-1]相=想【博】*`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房【博】]`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告【博】]`造立僧坊、供養眾僧。則為`[*8-1]以=已【博】*`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于梵天,懸諸幡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瓔珀【宮】]`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眾鼓、伎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讚頌,則`[為=為已【敦敦丙】]`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博】]`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園林、`[16]浴=流【敦敦丙】*`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不和【宮】]`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18]瞋=悳【博】*`瞋,志`[念=命【博】]`念堅固,常`[貴=可【宮】]`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敦丙】]`善女人,若坐、`[若立〔-〕【敦】]`若立、若行處,`[此=是【敦敦丙】]`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敦丙】]`應供養如佛之塔。」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  能奉持此經,  斯人福無量,  如上之所說, 是則為具足,  一切諸供養。  以舍利起塔,  七寶而莊嚴, `[(表剎…妙音)二十字〔-〕【敦敦丙】]`表剎甚高廣,  漸小至梵天,  寶鈴千萬億,  風動出妙音。 又於無量劫,  而供養此塔,  `[華香=香華【博】]`華香諸瓔珞,  天衣眾伎樂, 燃香`[油酥=油蘇【宋明宮敦敦丙】,蘇油【博】]`油酥燈,  周匝常照明。  惡世`[法末=末法【敦丙】]`法末時,  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如上,  具足諸供養。  若能持此經,  則如佛現在, 以牛頭`[栴=旃【宋宮敦敦丙】]`栴檀,  起僧坊供養。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羅樹, 上饌妙衣服,  床臥皆具足,  百千眾住處,  園林諸`[*16-1]浴=流【敦敦丙】*`浴池, 經行及禪窟,  種種皆嚴好。  若有信解心,  受持讀誦書, 若復教人書,  及供養經卷,  散`[華香=香華【敦方】]`華香末香,  以須曼`[瞻=薝【元明】,campaka.]`瞻蔔、 `[Atimukta.]`阿提目多伽,  薰油常`[燃=然【敦丙】]`燃之。  如是供養者,  得無量功德, 如虛空無邊,  其福亦如是。  況復持此經,  兼布施持戒, 忍辱樂禪定,  不`[*18-1]瞋=悳【博】*`瞋不惡口,  恭敬於塔廟,  謙下諸比丘, 遠離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問難不`[*18]`瞋,  隨順為解說,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若見此法師,  成就如是德, 應以天華散,  天衣覆其身,  頭面`[接足禮=接禮足【敦敦丙】]`接足禮,  生心如佛想。 又應作是念:  『不久詣道`[樹=場【敦】]`樹,  得無漏無為,  廣利諸人天。』 其所住止處,  經行若坐臥,  乃至說一偈,  是中應起塔, 莊嚴令`[妙=好【敦丙】]`妙好,  種種以供養。  佛子住此地,  則是佛受用, 常在於其中,  經行及坐臥。」 `[妙法…五〔-〕【博敦】]`妙法蓮華經卷第五`[不分卷【敦丙】]` 妙法蓮華經卷[*7-5]第六 ᅟᅟ==[*7-5] == [*8-5]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ᅟᅟ==[*8-5] == `[隨=妙法蓮華經隨【宋元宮敦丙】,不分卷【敦丙】,17. Anumodanāpuṇyanirdeśa.]`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 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  其有聞是經,  若能隨喜者,  為得幾所福?」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若空閑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車𤦲馬腦=硨磲碼碯【三宮】]`車𤦲馬`[腦=瑙【博敦丙】]`腦、珊瑚、虎`[珀=魄【敦丙】]`珀,諸妙珍寶,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然此眾生,皆已衰`[老=者【博】]`老年過八十,髮白面皺,將死不久,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即集此眾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桓【博】]`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盡諸有漏,於深禪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於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寧為多不?」 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博】]`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博】]`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宮殿【博】]`宮。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博】]`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瘂,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踈,亦不缺落,不差、不曲,脣不下垂亦不褰縮、不麁澁、不瘡`[胗=緊【博】]`胗,亦不缺壞,亦不`[喎=咼【宮博】]`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鼻不`[匾㔸=䐔䏲【博】]`匾㔸,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狹=陿【三】]`狹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脣舌牙齒悉皆嚴好,鼻修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博】]`廣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悔【博】]`誨。 「阿逸多!汝且觀是,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  得聞是經典,  乃至於一偈,  隨喜為他說, 如是展轉教,  至于第五十,  最後人獲福,  今當分別之。 如有大施主,  供給無量眾,  具滿八十歲,  隨意之所欲。 見彼衰老相,  髮白而面皺,  齒踈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我今應當教,  令得於道`[果=教【博】]`果。  即為方便說,  涅槃真實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焰,  汝等咸應當,  疾生厭離心。 諸人聞是法,  皆得阿羅漢,  具足六神通,  三明八解脫。 最後第五十,  聞一偈隨喜,  是人福勝彼,  不可為譬喻。 如是展轉聞,  其福尚無量,  何況於法會,  初聞隨喜者。 若有勸一人,  將引聽法華,  言此經深妙,  千萬劫難遇, 即受教往聽,  乃至須臾聞,  斯人之福報,  今當分別說。 世世無口患,  齒不踈黃黑,  脣不厚褰缺,  無有可惡相, 舌不乾黑短,  鼻高修且直,  額廣而平正,  面目悉端嚴, 為人所喜見,  口氣無臭穢,  優鉢華之香、  `[常【麗磧】,當【大】(cf. K09n0116_p0781a23; Q09_p0174c05)]`常從其口出。 若故詣僧坊,  欲聽法華經,  須臾聞歡喜,  今當說其福。 後生天人中,  得妙象馬車,  珍寶之輦輿,  及乘天宮殿。 若於講法處,  勸人坐聽經,  是福因緣得,  釋梵轉輪座。 何況一心聽,  解說其義趣,  如說而修行,  其福不可`[量=限【三宮博】]`量。」 `[11]妙法蓮華經〔-〕【明】*,18. Dharmabhāṇakānuśaṃsā.`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於大眾中,  以無所畏心、  說是法華經,  汝聽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  功德殊勝眼,  以是莊嚴故,  其目甚清淨。 父母所生眼,  `[悉見=見於【博】]`悉見三千界,  內外彌樓山,  須彌及鐵圍, 并諸餘山林、  大海江河水,  下至阿鼻獄,  上至有頂處, 其中諸眾生,  一切皆悉見。  雖未得天眼,  肉眼力如是。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博】]`百耳功德。以是清淨耳,聞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象聲、馬聲、牛聲、車聲,啼哭聲、`[愁=愁聲【博】]`愁歎聲,螺聲、鼓聲、`[15]鍾=鐘【三宮】*`鍾聲、鈴聲,笑聲、語聲,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法聲、非法聲,苦聲、樂聲,凡夫聲、聖人聲,喜聲、不喜聲,天聲、龍聲、夜叉聲、乾闥婆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睺羅伽聲,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比丘聲、比丘尼聲,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內外所有諸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淨常耳,皆悉聞知,如是分別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  清淨無濁穢,  以此常耳聞,  三千世界聲。 象馬車牛聲,  `[*15-1]鍾=鐘【三宮】*`鍾鈴螺鼓聲,  琴瑟箜篌聲,  簫笛之音聲, 清淨好歌聲,  聽之而不著,  無數種人聲,  聞悉能解了。 又聞諸天聲,  微妙之歌音,  及聞男女聲,  童子童女聲。 山川嶮谷中,  `[Kalaviṅka.]`迦陵頻伽聲,  `[命命鳥. Jīvakajīvaka.]`命命等諸鳥,  悉聞其音聲。 地獄眾苦痛,  種種楚毒聲,  餓鬼飢渴逼,  求索飲食聲, 諸阿修羅等,  居在大海邊,  自共`[語言=言語【三宮博】]`語言時,  出于大音聲。 如是說法者,  安住於此間,  遙聞是眾聲,  而不壞耳根。 十方世界中,  禽獸鳴相呼,  其說法之人,  於此悉聞之。 其諸梵天上,  光音及遍淨,  乃至有頂天,  言語之音聲, 法師住於此,  悉皆得聞之。  一切比丘眾,  及諸比丘尼, 若讀誦經典,  若為他人說,  法師住於此,  悉皆得聞之。 復有諸菩薩,  讀誦於經法,  若為他人說,  撰集解其義, 如是諸音聲,  悉皆得聞之。  諸佛大聖尊,  教化眾生者, 於諸大會中,  演說微妙法,  持此法華者,  悉皆得聞之。 三千大千界,  內外諸音聲,  下至阿鼻獄,  上至有頂天, 皆聞其音聲,  而不壞耳根,  其耳聰利故,  悉能分別知。 持`[是法花=法華經【博】]`是法花者,  雖未得天耳,  但用所生耳,  功德已如是。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淨鼻根,聞`[於〔-〕【博】]`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Sumanas.]`須曼那華香、`[Jātika.]`闍提華香、`[Mall kā.]`末利華香、`[瞻=薝【元】,Campaka.]`瞻蔔華香、`[Pāṭala.]`波羅羅華香,`[赤蓮華 Padma.]`赤蓮華香、`[青蓮華 Utpala.]`青蓮華香、`[白蓮華 Puṇḍarīka.]`白蓮華香,華樹香、`[14]菓=果【三宮】*`菓樹香,`[15]栴=旃【宋元】*,Candana.`栴檀香、沈水香、`[Tamālapatra.]`多摩羅跋香、`[Tagara.]`多伽羅香,及千萬種和香,若`[18]末=粖【宮】*`末、若丸、若塗香——持是經者,於此間住,悉能分別。又復別知眾生之香——象香、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叢林香——若近、若遠、所有諸香,悉皆得聞,分別不錯。持是經者,雖住於此,亦聞天上諸天之香——`[Pārijātaka.]`波利質多羅、`[Kovidāra.]`拘鞞陀羅樹香,及`[Mandārava.]`曼陀羅華香、`[Mahāmandarava.]`摩訶曼陀羅華香、`[Mañjūṣaka.]`曼殊沙華香、`[Mahāmañjūṣaka.]`摩訶曼殊沙華香、`[*15]`栴檀、沈水、種種末香,諸雜華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又聞諸天身香——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嬉戲時香;若在妙法堂上,為忉利諸天說法時香;若於諸園遊戲時香;及餘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遙聞。如是展轉乃至梵世,上至有頂諸天身香,亦皆聞之,并聞諸天所燒之香。及聲聞香、辟支佛香、菩薩香、諸佛身香,亦皆遙聞,知其所在。雖聞此香,然於鼻根不壞不錯,若欲分別為他人說,憶念不謬。」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  於此世界中,  若香若臭物,  種種悉聞知。 須曼那闍提、  多摩羅`[*15-2]栴=旃【宋元】*,Candana.`栴檀、  沈水及桂香,  種種華`[*14-1]菓=果【三宮】*`菓香, 及知眾生香,  男子女人香,  說法者遠住,  聞香知所在。 大勢轉輪王,  小轉輪及子,  群臣諸宮人,  聞香知所在。 身所著珍寶,  及地中寶藏,  轉輪王寶女,  聞香知所在。 諸人嚴身具,  衣服及瓔珞,  種種所塗香,  聞香知其身。 諸天若行坐,  遊戲及神變,  `[持是法華者=是時法華經【博】]`持是法華者,  聞香悉能知。 諸樹華`[*14]`菓實,  及`[酥=蘇【宋宮博】]`酥油香氣,  持經者住此,  悉知其所在。 諸山深嶮處,  `[*15]`栴檀樹花敷,  眾生在中者,  聞香`[皆=悉【三宮】]`皆能知。 鐵圍山大海,  地中諸眾生,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阿修羅男女,  及其諸眷屬,  鬪諍遊戲時,  聞香皆能知。 曠野險隘處,  師子象虎狼,  野牛水牛等,  聞香知所在。 若有懷妊者,  未`[辯=辨【三博】]`辯其男女,  無根及非人,  聞香悉能知。 以聞香力故,  知其初懷妊,  成就不成就,  安樂產福子。 以聞香力故,  知男女所念,  染欲癡恚心,  亦知修善者。 地中眾伏藏,  金銀諸珍寶,  銅器之所盛,  聞香悉能知。 種種諸瓔珞,  無能識其價,  聞香知貴賤,  出處及所在。 天上諸華等,  曼陀曼殊沙、  波利質多樹,  聞香悉能知。 天上諸宮殿,  上中下差別,  眾寶花莊嚴,  聞香悉能知。 天園林勝殿,  諸觀妙法堂,  在中而娛樂,  聞香悉能知。 諸天若聽法,  或受五欲時,  來往行坐臥,  聞香悉能知。 天女所著衣,  好華香莊嚴,  周旋遊戲時,  聞香悉能知。 如是展轉上,  乃至於梵世,  入禪出禪者,  聞香悉能知。 光音遍淨天,  乃至于有頂,  初生及退沒,  聞香悉能知。 諸比丘眾等,  於法常精進,  若坐若經行,  及讀誦經`[法=典【三宮敦】]`法, 或在林樹下,  專精而坐禪,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菩薩志堅固,  坐禪若讀誦,  或為人說法,  聞香悉能知。 在在方世尊,  一切所恭敬,  愍眾而說法,  聞香悉能知。 眾生在佛前,  聞經皆歡喜,  如法而修行,  聞香悉能知。 雖未得菩薩,  無漏法生鼻,  而是持經者,  先得此鼻相。」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醜,若美、不美,及諸苦`[澁=惱【博敦】]`澁物,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若以舌根於大眾中有所演說,出深妙聲,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又諸天子、天女,釋梵諸天,聞是深妙音聲,有所演說言論次第,皆悉來聽。及諸龍、龍女,夜叉、夜叉女,乾闥婆、乾闥婆女,阿修羅、阿修羅女,迦樓羅、迦樓羅女,緊那羅、緊那羅女,摩睺羅伽、摩睺羅伽女,為聽法故,皆來親近恭敬供養。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眷屬,小轉輪王、大轉輪王、七寶千子內外眷屬,乘其宮殿,俱來聽法,以是菩薩善說法故。婆羅門、居士、國內人民、盡其形壽,隨侍供養。又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常樂見之。是`[人〔-〕【博】]`人所在方面,諸佛皆向其處說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於深妙法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  終不受惡味,  其有所食噉,  悉皆成甘露。 以深淨妙聲,  於大眾說法,  以諸因緣喻,  引導眾生心, 聞者皆歡喜,  設諸上供養。  諸天龍夜叉,  及阿修羅等, 皆以恭敬心,  而共來聽法,  是說法之人,  若欲以妙音, 遍滿三千界,  隨意即能至。  大小轉輪王,  及千子眷屬, 合掌恭敬心,  常來聽受法。  諸天龍夜叉、  羅剎毘舍闍, 亦以歡喜心,  常樂來供養。  梵天王魔王,  自在大自在, 如是諸天眾,  常來至其所。  諸佛及弟子,  聞其說法音, 常念而守護,  或時為現身。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得清淨身、如淨琉璃,眾生憙見。其身淨故,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生時、死時,上下、好醜,生善處、惡處,悉於中現。及鐵圍`[6]山〔-〕【博敦】*`山、大鐵圍`[*6]`山、彌樓山、摩訶彌樓山等諸山,及其中眾生,悉於中現。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有及眾生,悉於中現。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於身中現其色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花者,  其身甚清淨,  如彼淨琉璃,  眾生皆憙見。 又如淨明鏡,  悉見諸色像,  菩薩於淨身,  皆見世所有, 唯獨自明了,  餘人所不見。  三千世界中,  一切諸群萌, 天人阿修羅、  地獄鬼畜生,  如是諸色像,  皆於身中現。 諸天等宮殿,  乃至於有頂,  鐵圍及彌樓、  摩訶彌樓山, 諸`[大=天【博】]`大海水等,  皆於身中現。  諸佛及聲聞,  佛子菩薩等, 若獨若在眾,  說法悉皆現。  雖未得無漏,  法性之妙身, 以清淨常體,  一切於中現。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  明`[利=了【博】]`利無`[穢濁=濁穢【三宮敦】]`穢濁,  以此妙意根,  知上中下法, 乃至聞一偈,  通達無量義,  次第如法說,  月四月至歲。 是世界內外,  一切諸眾生,  若天龍及人、  夜叉鬼神等, 其在六趣中,  所念若干種,  持法花之報,  一時皆悉知。 十方無數佛,  百福莊嚴相,  為眾生說法,  悉聞能受持。 思惟無量義,  說法亦無量,  終始不忘錯,  以持法華故。 悉知諸法相,  隨義識次第,  達名字`[4]語言=言語【博】*`語言,  如所知演說。 此人有所說,  皆是先佛法,  以演此法故,  於眾無所畏。 持法花經者,  意根淨若斯,  雖未得無漏,  先有如是相。 是人持此經,  安住希有地,  為一切眾生,  歡喜而愛敬。 能以千萬種,  善巧之`[*4]`語言,  分別而說法,  持法花經故。」 `[*11-1]妙法蓮華經〔-〕【明】*,18. Dharmabhāṇakānuśaṃsā.`妙法蓮華經`[19. Sadāparibhūta.]`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花經者,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如前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尚【博】]`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 Bhīṣmagarjitasvararāja.]`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離衰 Vinirbhoga.]`離衰,國名`[大成 Mahāsaṃbhāva.]`大成。其威音王佛,於彼世中,為天、人、阿修羅說法,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 「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像法住世劫數,如四天下微塵。其佛饒益眾生已,然後滅度。正法、像法滅盡之後,於此國土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 「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於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作【博】]`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四眾之中,有生`[11]瞋=德【博】*`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12]授=受【博】*`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博】]`如是虛妄`[*12]`授記。』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11]`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博】]`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是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得是六根清淨已,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是法華經。於時增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輕賤是人,為作不輕名者,見其得大神通力、樂說辯力、大善寂力,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是菩薩復化千萬億眾,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明,於其法中,說是法華經。以是因緣,復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王,於此諸佛法中,受持讀誦,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畏。 「得大勢!是常不輕菩薩摩訶薩,供養如是若干諸佛,恭敬、尊重、讚歎、種諸善根,於後復值千萬億佛,亦於諸佛法中說是經典,功德成就,當得作佛。 「得大勢!於意云何?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是。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先佛所,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大勢!彼時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11-2]瞋=德【博】*`瞋恚意輕賤我故,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畢是罪已,復遇常不輕菩薩,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大勢,於汝意云何?爾時四眾常`[輕是=不輕【博】]`輕是菩薩者,豈異人乎?今此會中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 「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  號威音王,  神智無量,  將導一切, 天人龍神,  所共供養。  是佛滅後,  法欲盡時, 有一菩薩,  名常不輕。  時諸四眾,  計著於法。 不輕菩薩,  往到其所,  而語之言:  『我不輕汝, 汝等行道,  皆當作佛。』  諸人聞已,  輕毀罵詈; 不輕菩薩,  能忍受之。  其罪畢已,  臨命終時, 得聞此經,  六根清淨。  神通力故,  增益`[壽=受【博】]`壽命, 復為諸人,  廣說是經。  諸著法眾,  皆蒙菩薩, 教化成就,  令住佛道。  不輕命終,  值無數佛, 說是經故,  得無量福,  漸具功德,  疾成佛道。 彼時不輕,  則我身是。  時四部眾,  著法之者, 聞不輕言:  『汝當作佛。』  以是因緣,  值無數佛。 此會菩薩,  五百之眾,  并及四部,  清`[信=淨【博】]`信士女, 今於我前,  聽法者是。  我於前世,  勸是諸人, 聽受斯經,  第一之法。  開示教人,  令住涅槃, 世世受持,  如是經典。  億億萬劫,  至不可議, 時乃得聞,  是法華經。  億億萬劫,  至不可議, 諸佛世尊、  時說是經。  是故行者,  於佛滅後, 聞如是經,  勿生疑惑。  應當一心、  廣說此經, 世世值佛,  疾成佛道。」 `[*11-2]妙法蓮華經〔-〕【明】*,18. Dharmabhāṇakānuśaṃsā.`妙法蓮華經`[Tathāgatarddhyabhisaṃskāra.]`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摩訶薩,從地`[踊=涌【三宮】]`踊出者,皆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於佛滅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當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等無量百千萬億舊住娑婆世界菩薩摩訶薩,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亦復如是,出廣長舌,放無量光。釋迦牟尼佛及寶樹下諸佛現神力時,滿百千歲,然後還攝舌相。一時謦欬、俱共彈指,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地皆六種震動。其中眾生,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以佛神力故,皆見此娑婆世界,無量無邊百千萬億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及見釋迦牟尼佛共多寶如來,在寶塔中、坐師子座;又見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及諸四眾,恭敬圍繞釋迦牟尼佛。既見是已,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時諸天、於虛空中、高聲唱言:「過此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世界,有國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釋迦牟尼,今為諸菩薩摩訶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汝等當深心隨喜,亦當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彼諸眾生,聞虛空中聲已,合掌向娑婆世界作如是言:「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釋迦牟尼佛!」以種種華、香、瓔珞、幡蓋,及諸嚴身之具、珍寶妙物,皆共遙散娑婆世界。所散諸物,從十方來,譬如雲集,變成寶帳,遍覆此間諸佛之上。于時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 爾時,佛告`[上行 Viśiṣṭacāritra.]`上行等菩薩大眾:「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祕`[要=密【博】]`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於此轉于法輪,諸佛於此而般涅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救世者,  住於大神通,  為悅眾生故,  現無量神力, 舌相至梵天,  身放無數光,  為求佛道者,  現此希有事。 諸佛謦欬聲,  及彈指之聲,  周聞十方國,  地皆六種動。 以佛滅度後,  能持是經故,  諸佛皆歡喜,  現無量神力。 囑累是經故,  讚美受持者,  於無量劫中,  猶故不能盡。 是人之功德,  無邊無有窮,  如十方虛空,  不可得邊際。 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見我,  亦見多寶佛,  及諸分身者, 又見我今日,  教化諸菩薩。  能持是經者,  令我及分身, 滅度多寶佛,  一切皆歡喜。  十方現在佛,  并過去未來, 亦見亦供養,  亦令得歡喜。  諸佛坐道場,  所得祕要法, 能持是經者,  不久亦當得。  能`[持=於【博】]`持是經者,  於諸法之義, 名字及`[言辭=言詞【宮】]`言辭,  樂說無窮盡,  如風於空中,  一切無障`[礙=閡【博】]`礙。 於如來滅後,  知佛所說經,  因緣及次第,  隨義如實說, 如日月光明,  能除諸幽`[冥=瞑【博】]`冥。  斯人行世間,  能滅眾生闇, 教無量菩薩,  畢竟住一乘。  是故有智者,  聞此功德利, 於我滅度後,  應受持斯經,  是人於佛道,  決定無有疑。」 `[*11-3]妙法蓮華經〔-〕【明】*,18. Dharmabhāṇakānuśaṃsā.`妙法蓮華經`[27. Anuparīndana.]`囑累品第二十二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法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廣令增益。」如是三摩諸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慳悋,亦無所畏,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 Svayaṃbhūjñāna.]`自然智慧,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悋。於未來`[世〔-〕【博】]`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時諸菩薩摩訶薩,聞佛作是說已,皆大歡喜遍滿其身,益加恭敬,曲躬、低頭,合掌向佛,俱發聲言:「如世尊勅,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諸菩薩摩訶薩眾,如是三反,俱發聲言:「如世尊勅,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爾時釋迦牟尼佛令十方`[來諸=諸來【博】]`來諸分身佛各還本土,而作是言:「諸佛各隨所安,多寶佛塔還可如故。」說是語時,十方無量分身諸佛——坐寶樹下師子座上者,及多寶佛,并上行等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舍利弗等聲聞四眾,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11-4]妙法蓮華經〔-〕【明】*,18. Dharmabhāṇakānuśaṃsā.`妙法蓮華經`[22. Bhaisajyarājapūrvayoga.]`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爾時`[宿王華 Nakṣatrarājasaṃkusumitābhijña.]`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遊`[於=此【博】]`於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願少解說。」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又他國土諸來菩薩,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 爾時`[佛告〔-〕【博】]`佛告宿王華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恒河沙劫,有佛號`[日月淨明德 Candrasūryavimalaprabhāsaśrī.]`日月淨明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有八十億大菩薩摩訶薩,七十二恒河沙大聲聞眾,佛壽四萬二千劫,菩薩壽命亦等。彼國無有女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及以諸難;地平如掌,琉璃所成,寶樹莊嚴,寶帳覆上,垂寶華幡,寶瓶香`[爐=鑪【宋元宮】,罏【明】]`爐周遍國界,七寶為臺,一樹一臺,其樹去臺盡一箭道。此諸寶樹,皆有菩薩、聲聞而坐其下。諸寶臺上,各有百億諸天作天伎樂,歌歎於佛,以為供養。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憙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 「是一切眾生憙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即時入是三昧,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細`[*18-1]末=粖【宮】*`末堅黑栴檀,滿虛空中,如雲而下,又雨海此`[岸=堓【博】下同]`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銖,價直娑婆世界——以供養佛。作是供養已,從三昧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栴檀、`[Kunduruka.]`薰陸、`[Turaṣka.]`兜樓婆、畢力迦、沈水、膠香,又飲`[10]瞻=薝【元明】*,Camyaka.`瞻蔔諸華香油,滿千二百歲已,香油塗身,於日月淨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天繒、幡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作是語已而各默然。其身火燃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 「一切眾生憙見菩薩作如是法供養已,命終之後,復生日月淨明德佛國中,於淨德王家結`[加=跏【明博】]`加趺坐,忽然化生。即為其父而說偈言: 「『大王今當知,  我經行彼處,  即時得一切,  現諸身三昧。 懃行大精進,  捨所愛之身,  `[(供養…上慧)十字〔-〕【元明博】]`供養於世尊,  為求無上慧。』 「說是偈已,而白父言:『日月淨明德佛,今故現在。我先供養佛已,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復聞是法華經八百千萬億那由他`[Kaṅkara.]`甄迦羅、`[Vimbara.]`頻婆羅、`[Akṣobhya.]`阿閦婆等偈。大王!我今當還供養此佛。』白已,即坐七寶之臺,上`[昇=升【博】]`昇虛空,高七多羅樹,往到佛所,頭面禮足,合十指爪,以偈讚佛: 「『容顏甚奇妙,  光明照十方,  我適曾供養,  今復還親`[覲=近【博】]`覲。』 「爾時,一切眾生憙見菩薩說是偈已,而白佛言:『世尊!世尊猶故在世。』爾時日月淨明德佛,告一切眾生憙見菩薩:『善男子!我涅槃時到、滅盡時至,汝可安施床座,我於今夜當般涅槃。』又勅一切眾生憙見菩薩:『善男子!我以佛法囑累於汝及諸菩薩大弟子,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亦以三千大千七寶世界諸寶樹、寶臺及給侍諸天,悉付於汝。我滅度後,所有舍利亦付囑汝,當令流布,廣設供養,應起若干千塔。』如是日月淨明德佛勅一切眾生憙見菩薩`[已=以【博】]`已,於夜後分入於涅槃。 「爾時,一切眾生憙見菩薩見佛滅度,悲感、懊惱,戀慕於佛,即以海此岸`[*15-4]栴=旃【宋元】*,Candana.`栴檀為𧂐,供養佛身,而`[以=已【博】]`以燒之。火滅已後,收取舍利,作八萬四千寶瓶,以起八萬四千塔,高三世界,表剎莊嚴,垂諸幡蓋,懸眾寶鈴。 「爾時一切眾生憙見菩薩復自念言:『我雖作是供養,心猶未足,我今當更供養舍利。』便語諸菩薩大弟子及天、龍、夜叉等一切大眾:『汝等當一心念,我今供養日月淨明德佛舍利。』作是語已,即於八萬四千塔前,`[燃【麗】,然【大】(cf. K09n0116_p0789a10; X30n0600_p0234a02)]`燃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令無數求聲聞眾、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 「爾時,諸菩薩、天、人、阿修羅等,見其無臂,憂惱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眾生憙見菩薩,是我等師,教化我者,而今燒臂,身不具足。』于時一切眾生憙見菩薩,於大眾中立此誓言:『我捨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虛,令我兩臂還復如故。』作是誓已,自然還復,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淳厚所致。當爾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佛告宿王華菩薩:「於汝意云何?一切眾生憙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其所捨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 「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又如土山、黑山、小鐵圍山、大鐵圍山及十寶山,眾山之中,須彌山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經中最為其上。又如眾星之中,月天子最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千萬億`[種=種種【博】]`種諸經法中最為照明。又如日天子能除諸闇;此經亦復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又如諸小王中,轉輪聖王最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眾經中最為其尊。又如帝釋於三十三天中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又如大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此經亦復如是,一切賢聖,學、無學,及發菩薩心者之父。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諸經法中,最為第一。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2]暗=闇【三宮】*`暗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價【博】]`賈客得海,如炬除`[*2]`暗;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博】]`能解一切生死之縛。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若書是經卷,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幡蓋、衣服,種種之燈——`[酥=蘇【宋明宮博】]`酥燈、油燈、諸香油燈、`[*10-1]瞻=薝【元明】*,Camyaka.`瞻蔔油燈、須曼那油燈、`[Pāṭala.]`波羅羅油燈、`[Vārṣika.]`婆利師迦油燈、`[Navamālikā.]`那婆摩利油燈——供養,所得功德,亦復無量。 「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亦得無量無邊功德。若有女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受持者,盡是女身,後不復受。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 Sukhāvatī.]`安樂世界,`[Amitāyus, Amitābha.]`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欲所惱,亦`[復〔-〕【博】]`復不為`[*11-3]瞋=德【博】*`瞋恚愚癡所惱,亦`[復不=不復【博】]`復不為憍慢嫉妬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淨,以是清淨眼根,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如來。是時諸佛遙共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於釋迦牟尼佛法中,受持讀誦思惟是經,為他人說,所得福德無量無邊,火不能`[燒=焚【三宮博】]`燒,水不能`[漂=𣿖【博】]`漂,汝之功德,千佛共說不能令盡。汝今已能破諸魔賊,壞生死軍,諸餘怨敵皆悉摧滅。善男子!百千諸佛,以神通力共守護汝,於一切世間天、人之中無如汝者,唯除如來,其諸聲聞、辟支佛、乃至菩薩,`[智慧禪定=禪定智慧【博】]`智慧禪定無有與汝等者。』宿王華!此菩薩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隨喜讚善者,是人現世口中常出青蓮華香,身毛孔中常出牛頭`[*15-5]栴=旃【宋元】*,Candana.`栴檀之香,所得功德,如上所說。是故,宿王華!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囑累於汝。我滅度後後五百歲中,廣宣流布於閻浮提,無令斷絕,惡魔、魔民、諸天、龍、夜叉、鳩槃`[茶=荼【元宮博】]`茶等,得其便也。 「宿王華!汝當以神通之力守護是經。所以者何?此經則為閻浮提人,病之良藥。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宿王華!汝若見有受持是經者,應以青蓮花盛滿末香,供`[散=養【博】]`散其上。散已,作是念言:『此人不久必當取草坐於道場,破諸魔軍,當吹法螺、擊大法鼓,度脫一切眾生老病死海。』是故求佛道者、見有受持是經典人,應當如是生恭敬心。」 說是藥`[王〔-〕【博】]`王菩薩本事品時,八萬四千菩薩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多寶如來於寶塔中讚宿王華菩薩言:「善哉,善哉!宿王華!汝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乃能問釋迦牟尼佛如此之事,利益無量一切眾生。」 `[妙法…六〔-〕【博】]`妙法蓮華經卷第六 妙法蓮華經卷[*7-6]第七 ᅟᅟ==[*7-6] == [*8-6]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ᅟᅟ==[*8-6] == `[妙=妙法蓮華經妙【宋元宮】,23. Gadgadasvara.]`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爾時釋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間白`[毫=豪【博】下同]`毫相光,遍照東方`[百八=八百【博】]`百八萬億那由他`[恒【麗】,恆【大】(cf. K09n0116_p0791a06; T09n0262_p0058b13)]`恒河沙等諸佛世界。過是數已,有世界名`[淨光莊嚴 Vairocanaraśmipratimaṇḍitā.]`淨光莊嚴,其國有佛,號`[淨華宿王智 Kamaladalavimalanakṣatrarājasaṃkusumitābhijña.]`淨華宿王智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無量無邊菩薩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釋迦牟尼佛白`[毫=豪【敦】下同]`毫光明遍照其國。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久已`[9]殖=植【三宮】*`殖眾德本,供養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華三昧、淨德三昧、宿王戲三昧、無緣三昧、智印三昧、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集一切功德三昧、清淨三昧、神通遊戲三昧、`[(慧炬…三昧)十八字〔-〕【博】]`慧炬三昧、莊嚴王三昧、淨光明三昧、淨藏三昧、不共三昧、日旋三昧,得如是`[等〔-〕【敦】]`等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諸大三昧。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即白淨華宿王智佛言:「世尊!我當往詣娑婆世界,禮拜、親近、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宿王華菩薩、上行意菩薩、莊嚴王菩薩、藥上菩薩。」 爾時淨華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薩:「汝莫輕彼國,生下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佛身卑小,諸菩薩眾其形亦小。而汝身四萬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萬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輕彼國——若佛、菩薩及國土,生下劣想。」 妙音菩薩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詣娑婆世界,皆是如來之力,如來神通遊戲,如來功德智慧莊嚴。」於是妙音菩薩不起于座,身不動搖,而入三昧,以三昧力,於耆闍崛山,去法座不遠,化作八萬四千眾寶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莖【敦】]`葉,金剛為`[13]鬚=須【宋】*`鬚,`[Kiṃśuka.]`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見是蓮華,而白佛言:「世尊!是何因緣,先現此瑞?有若干千萬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13-1]鬚=須【宋】*`鬚,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是妙音菩薩摩訶薩,欲從淨華宿王智佛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而來至此娑婆世界,供養、親近、禮拜於我,亦欲供養、聽法華經。」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薩種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願為我等說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昧,乃能見是菩薩色相大小,威儀進止。`[15]唯=惟【三】*`唯願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薩來,令我得見。」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此久滅度多寶如來,當為汝等而現其相。」 時多寶佛告彼菩薩:「善男子!來,文殊師利法王子欲見汝身。」于時妙音菩薩於彼國沒,與八萬四千菩薩俱共發來。所經諸國,六種震動,皆悉雨於七寶蓮華;百千天樂,不鼓自鳴。是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華葉,正使和合百千萬月,其面貌端正復過於此,身真金色,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威德熾盛,光明照曜,諸相具足,如那羅延堅固之身。入七寶臺,上`[昇=升【博】]`昇虛空,去地七多羅樹,諸菩薩眾恭敬圍繞,而來詣此娑婆世界耆闍崛山。到已,下七寶臺,以價直百千瓔珞,持至釋迦牟尼佛所,頭面禮足,奉上瓔珞,而白佛言:「世尊!淨華宿王智佛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四大調和不?世事可忍不?眾生易度不?無多貪欲、`[17]瞋=㥲【博】*`瞋恚、愚癡、嫉妬、慳慢不?無不孝父母、不敬沙門、邪見、不善心、不攝五情不?世尊!眾生能降伏諸魔怨不?久滅度多寶如來在七寶塔中,來聽法不?又問訊多寶如來,安隱、少惱,堪忍久住不?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15-1]唯=惟【三】*`唯願世尊,示我`[令=今【敦】]`令見。」 爾時釋迦牟尼佛語多寶佛:「是妙音菩薩欲得相見。」 時多寶佛告妙`[音=音菩薩【博】]`音言:「善哉,善哉!汝能為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聽法華經,并見文殊師利等,故來至此。」 爾時`[華德 Padmaśrī.]`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佛告華德菩薩:「過去有佛,名`[雲雷音王 Meghadundubhisvararāja.]`雲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現一切世間 Sarvarūpasaṃdarśanā.]`現一切世間,劫名憙見,妙音菩薩於萬二千歲,以十萬種伎樂供養雲雷音王佛,并奉上八萬四千七寶鉢。以是因緣果報,今生淨華宿王智佛國,有是神力。華德!於汝意云何?爾時雲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薩——伎樂供養、奉上寶器者,豈異人乎?今此妙音菩薩摩訶薩是。華德!是妙音菩薩,已曾供養親近無量諸佛,久`[*9-1]殖=植【三宮】*`殖德本,又值恒河沙等百千萬億那由他佛。 「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其身在此,而是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或現梵王身,或現帝釋身,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大自在天身,或現天大將軍身,或現毘沙門`[天〔-〕【敦】]`天王身,或現轉輪聖王身,或現諸小王身,或現長者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宰官身,或現婆羅門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或現長者居士婦女身,或現宰官婦女身,或現婆羅門婦女身,或現童男、童女身,或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而說是經。諸有地獄、餓鬼、畜生,及眾難處,皆能救濟,乃至於王後宮,變為女身,而說是經。 「華德!是妙音菩薩,能救護娑婆世界諸眾生者,是妙音菩薩如是種種變化現身,在此娑婆國土,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於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是菩薩,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眾生各得`[所=相【博】]`所知;於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亦復如是。若應以聲聞形得度者,現聲`[聞〔-〕【博】]`聞形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形得度者,現辟支佛`[形=現形【博】]`形而為說法;應以菩薩形得度者,`[現=即現【博】]`現菩薩形而為說法;應以佛形得度者,即現佛形而為說法。如是種種,隨所應度而為現形,乃至應以滅度而得度者,示現滅度。 「華德!妙音菩薩摩訶薩,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是)十一字〔-〕【博】]`妙音菩薩,深種善根。世尊!是菩薩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變現,度脫眾生?」 佛告華德菩薩:「善男子!其三昧名現一切色身,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 說是妙音菩薩品時,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皆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此娑婆世界無量菩薩,亦得是三昧及陀羅尼。 爾時妙音菩薩摩訶薩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多寶佛塔已,還歸本土,所經諸國,六種震動,雨寶蓮華,作百千萬`[10]億〔-〕【博】*`億種種伎樂。既到本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至淨華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饒益眾生,見釋迦牟尼佛,及見多`[寶〔-〕【博】]`寶佛塔,禮拜、供養;又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及見藥王菩薩、得勤精進力菩薩、勇施菩薩等,亦令`[是〔-〕【博】]`是八萬四千菩薩得現一切色身三昧。」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 `[此〈御製觀世音普門品經序〉原為大正藏依明本記錄於 No.265《薩曇分陀利經》之後,且因此獨立之〈普門品〉內容與 No.262 之〈普門品〉相同,故大正藏編排時略去內文而獨留此序。今 CBETA 將此序移至 No.262 之〈普門品〉之前,以保留其完整性並方便讀者查閱。]` \`[麗本宋本元本缺此經依明本載之]`御製觀世音普門品經序 觀世音菩薩,以爍迦羅心應變無窮,自在神通遍遊法界,入微塵國土說法濟度,具足妙相弘誓如海,凡有因緣發清淨心,纔舉聲稱,即隨聲而應,所有欲願即獲如意。妙法蓮華經普門品者,為度脫苦惱之真詮也。人能常以是經作觀,一念方萌,即見大悲勝相,能滅一切諸苦,其功德不可思議。朕惟天道福善禍淫,故佛示果報,使人為善而不敢為惡。夫天堂、地獄皆由人為,不違於方寸之內,故為善者得升天堂,為惡者即墮地獄。夫忠臣孝子吉人貞士,其心即佛,故神明芘佑,業障俱泯,是以生不犯於憲條,沒不墮於無間。夫兇頑之徒,一於為惡,棄五倫如敝帚,蹈刑法如飲甘,寧餧羅剎,不欽佛道。然人性本善,所為惡者,特氣質之偏;苟能改心易慮,修省避畏,轉移之間惡可為善矣。為善則即善人,昔之所積之咎,如太空點塵、紅罏片雪,消滌淨盡,雖有果報將安施乎?朕恒念此,惟恐世之人有過而不知改,乃甘心焉以自棄,遂表章是經,使善良君子永堅禁戒之心,廣納無量之福,為善功德豈有涯涘哉! 永樂九年五月初一日 `[本文與妙法蓮華經卷第七普門品全同故略]`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長行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重頌 `[13]妙法蓮華經〔-〕【明】*,24. Samantamukha.`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爾時,`[無盡意 Akṣayamati.]`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博】]`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車𤦲馬瑙=硨磲碼碯【三宮】]`車𤦲、馬瑙、珊瑚、虎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漂【博】]`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敦】]`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19]鎖=鏁【敦】*`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20]怨=冤【元明】*`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嶮=險【敦乙】]`嶮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薩)五字〔-〕【博】]`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20]`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17-1]瞋=㥲【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17]`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植【三宮】]`殖德本,眾人愛敬。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博】]`具、醫藥。於汝`[意〔-〕【博】]`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無盡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 Vajrapāṇi.]`執金剛`[5]身=神【三宮博敦乙】*`身得度者,即現`[執〔-〕【敦】]`執金剛`[*5]`身而為說法。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Abhayaṃdada.]`施無畏者。」 無盡意`[菩薩〔-〕【博】]`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徑【博】]`頸眾寶珠、瓔珞,價直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  名為觀世音? 具足妙相尊,  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  歷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淨願。 我為汝略說,  聞名及見身,  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假使興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觀音力,  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  龍魚諸鬼難,  念彼觀音力,  波浪不能沒。 或在須彌峯,  為人所推墮,  念彼觀音力,  如`[日=目【博】]`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  墮落金剛山,  念彼觀音力,  不能損一毛。 或值怨賊繞,  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  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難苦,  臨`[刑=形【敦】]`刑欲`[壽=受【敦丙】]`壽終,  念彼觀音力,  刀尋`[段段【CB】,叚叚【大】]`段段壞。 或囚禁枷鎖,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觀音力,  釋然得解脫。 呪詛諸毒藥,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觀音力,  `[還著於本人=彼即轉迴去【敦】]`還著於本人。 或遇惡羅`[剎=察【敦乙】]`剎、  毒龍諸鬼等,  念彼觀音力,  時悉不敢害。 若惡獸圍遶,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觀音力,  疾走無邊方。 蚖蛇及蝮`[蠍=蝎【敦敦丙】]`蠍,  氣毒煙火`[燃=然【敦乙】]`燃,  念彼觀音力,  尋聲自迴去。 雲雷鼓掣電,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觀音力,  應時得消散。 眾生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具足神通力,  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  無剎不現身。 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漸悉令滅。 真觀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  `[常=當【敦乙】]`常願常瞻仰。 無垢清淨光,  慧日破諸闇,  能伏災風火,  普明照世間。 悲體戒雷震,  慈`[意=音【敦敦丙】]`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焰=炎【敦乙敦丙】]`焰。 諍訟經官處,  怖畏軍陣中,  念彼觀音力,  眾怨悉退散。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  能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德功【敦乙】]`功德,  慈眼視眾生,  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13-1]妙法蓮華經〔-〕【明】*,24. Samantamukha.`妙法蓮華經`[21. Dhāraṇī.]`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爾時,藥王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法華經者——若讀誦通利,若書寫經卷——得幾所福?」 佛告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八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於`[汝〔-〕【敦丙】]`汝意云何?其所得福,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言:「`[若=若有【敦丙】]`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是經,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讚【敦】]`讀誦、解義、如說修行,功德甚多。」 爾時藥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與說法者陀羅尼呪,以守護之。」即說呪曰: 「`[Anye manye mane mamane citte carite same samitā viśānte mukte muktatame same av ṣame samasame [jaye] kṣaye akṣaye akṣiṇe śānte samite dhāraṇi ālokabhāṣe pratyavekṣaṇi nidhiru abhyantaraniviṣṭe abhyantarapāriśuddhi mutkule mutkule araḍe paraḍe sukāṅkṣi asamasame buddhavilokite dharmaparīkṣite saṃghanirghoṣaṇi [nirghoṇi] bhayābhayaviśodhani mantre mantrākṣayate rute rutakauśalye akṣaye akṣayavanatāye 〔vakkule〕 valoḍa amanyanatāye svāhā.]`安爾(一) 曼爾(二) 摩禰(三) 摩摩禰(四) 旨隷(五) 遮`[14]梨=利【博】,犁【敦乙敦丙】*`梨第(六) `[賒=賒(式車反)【元】,賒(詩遮切)【明】]`賒咩`[羊鳴音七=羊鳴七【宋宮】,彌夜反七【元】,莫者切七【明】,七音羊鳴【敦乙】]` \(羊鳴音)(七) 賒履`[冈雉反〔-〕【三宮】]` \(冈雉反)多瑋(八) 羶(`[輸千反=式連反【宋】,輸于反【元敦乙敦丙】,尸連切【明】,輸干【博】]`輸千反)帝(九) 目帝(十) 目多履(十一) 娑履(十二) 阿瑋娑履(十三) 桑履(十四) 娑履(十五) 叉`[19]裔=裔(音曳)【元】,𮖭【敦乙敦丙】*`裔(十六) 阿叉`[*19]`裔(十七) 阿耆膩(十八) 羶帝(十九) 賒履(二十) 陀羅尼(二十一) 阿盧伽婆娑(蘇奈反)`[簸=𤿺【敦丙】]`簸蔗毘叉膩(二十二) 禰毘剃(二十三) 阿便哆(`[都餓=多可【元】,郁餓【博】,〔-〕【明】]`都餓反)`[邏=邏(即佐反)【元】]`邏禰履剃(二十四) 阿`[亶=亶(多罕反)【元明】]`亶哆波隷輸地(`[途賣反〔-〕【明敦乙敦丙】,途買反【宋宮】,宅解反【元】]`途賣反)(二十五) `[漚=歐【三】]`漚究隷(二十六) 牟究隷(二十七) 阿羅隷(二十八) 波羅隷(二十九) 首迦差`[初几反三十=三十音初机【敦乙】]` \(初几反)(三十) 阿三`[27]磨=摩【博敦乙敦丙】*`磨三履(三十一) 佛`[䭾=陀【三宮博】]`䭾毘吉利`[袠=袠(音姪)【元明】]`袠帝(三十二) 達`[*27]`磨波利差(猜離反)帝(三十三) 僧伽涅瞿沙禰(三十四) 婆舍婆舍輸地(三十五) 曼哆邏(三十六) 曼哆邏叉夜多(三十七) `[30]郵=郵(音尤)【元明】,卸【博】*`郵樓哆`[三十八〔-〕【敦丙】]` \(三十八) `[*30]`郵樓`[哆=多【明】,哆(三十八)【敦丙】]`哆憍舍略`[來加反三十九=三十九音盧蔗反【敦乙】,三十九【敦丙】]` \(來加反)(三十九) 惡叉邏(四十) 惡叉冶多冶(四十一) 阿婆盧(四十二) 阿摩若(`[荏=四十三任【敦丙】]`荏蔗反)那多夜(`[四十三=四十四【敦丙】]`四十三)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六十二`[*10-1]億〔-〕【博】*`億恒河沙等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時釋迦牟尼佛讚藥王菩薩言:「善哉,善哉!藥王!汝愍念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於諸眾生,多所饒益。」 爾時`[Pradānaśūra.]`勇施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說陀羅尼。若此法師得是陀羅尼,若夜叉、若羅剎、若`[Pūtana.]`富單那、若`[38]遮=蔗【三宮博敦敦丙】*,吉遮 Kṛtya.`吉遮、若鳩槃`[茶=荼【元博敦敦丙】]`茶、若餓鬼等,伺求其短,無能得便。」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40]痤=座【敦】*,Jvale mahājvale ukke [tukke] mukke aḍe aḍāvati nṛtye nṛtyāvati iṭṭini viṭṭini ciṭṭini nṛtyani nṛtyāvati svāhā.`痤(誓螺`[41]反=切【明】*`反)隷(一)摩訶`[*40]`痤隷(二)郁枳(三)目`[枳=枳(音祇)【元】,枳(音紙)【明】]`枳(四)阿隷(五)阿羅婆第(六)涅隷`[第=剃【博】]`第(七)涅隷多婆第(`[八〔-〕【敦乙】]`八)伊緻(`[猪履=猪里【宋】,音利【元】,者利【明】,猜履【敦乙】]`猪履反)`[4]柅=抳【博敦丙】*`柅(`[女氏反〔-〕【宋博敦敦丙】,女紙反【元明】]`女氏反)(九)韋緻`[*4]`柅(十)旨緻`[*4]`柅(十一)涅隷𡎰`[*4]`柅(十二)涅`[犁=隷【敦乙】]`犁𡎰婆底(十三) 「世尊!是陀羅尼神呪,恒河沙等諸佛所說,亦皆隨喜,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爾時毘沙門天王護世者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愍念眾生、擁護此法師故,`[說=止【敦乙】]`說是陀羅尼。」即說呪曰: 「`[Aṭṭe [taṭṭe] naṭṭe vanaṭṭe anaḍe nāḍi kunaḍi svāhā.]`阿`[*14-1]梨=利【博】,犁【敦乙敦丙】*`梨(一)那`[*14]`梨(二)`[㝹【CB】,㝹【大】]`㝹那`[*14]`梨(三)阿那盧`[四〔-〕【敦】]` \(四)那履(五)拘那履(六) 「世尊!以是神呪擁護法師,我亦自當擁護持是經者,令百由旬內無諸衰患。」 爾時持國天王在此會中,與千萬億那由他乾闥婆眾,恭敬圍繞,前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亦以陀羅尼神呪,擁護持法華經者。」即說呪曰: 「`[Agaṇe gaṇe gauri gandhāri caṇḍali mātaṅgi pukkasi saṃkule vrūsali sisi svāhā.]`阿伽禰(一)伽禰(二)瞿利(三)`[乾=乾(音䖍)【元明】]`乾陀利(四)`[旃=栴【博】]`旃陀利(五)摩`[蹬=蹬(音鄧)【元明】]`蹬耆(六)常求利(七)浮樓莎`[*4-4]柅=抳【博敦丙】*`柅(八)`[頞=頞(音遏)【元明】]`頞底(九) 「世尊!是陀羅尼神呪,四十二億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爾時有羅剎女等,一名`[Lambā.]`藍婆,二名`[Vilambā.]`毘藍婆,三名`[曲齒 Kūṭadantī.]`曲齒,四名`[華齒 Puṣpadantī.]`華齒,五名`[黑齒 Makuṭadantī.]`黑齒,六名`[多髮 Keśinī.]`多髮,七名`[無厭足 Acalā.]`無厭足,八名`[持瓔珞 Mālādhārī.]`持瓔珞,九名`[23]睪帝=皐帝【三宮】*,睪諦【敦乙】,Kuntī.`睪帝,十名`[奪一切眾生精氣 Sarvasattvojohārī.]`奪一切眾生精氣,是十羅`[剎〔-〕【博】]`剎女,與`[鬼子母 Harītī.]`鬼子母,并其子及眷屬,俱詣佛所,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敦乙敦丙】]`等亦欲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除其衰患。若有伺求法師短者,令不得便。」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Iti me iti me iti me iti me iti me, nime nime nime nime nime, ruhe ruhe ruhe ruhe ruhe, stuhe stuhe stuhe stuhe stuhe svāhā.]`伊提履(一)伊提泯(二)伊提履(三)阿提履(四)伊提履(五)泥履(六)泥履(七)泥履(八)泥履(九)泥履(十)樓醯(十一)樓醯(十二)樓醯(十三)樓醯(十四)多醯(十五)多醯(十六)多醯(十七)兜醯(十八)`[㝹【CB】,㝹【大】]`㝹醯(十九) 「寧上我頭上,莫惱於法師。若夜叉、若羅剎、若餓鬼、若富單那、若吉遮、若`[Vetāḍa.]`毘陀羅、若`[犍馱 Skabdha.(? Skanda).]`犍馱、若`[Umāraka.]`烏摩勒伽、若`[Āpasmāraka.]`阿跋摩羅、若夜叉吉遮、若人吉遮,若熱病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乃=若【三博】]`乃至七日,若常熱病,若男形、若女形、若童男形、若童女形,乃至夢中,亦復莫惱。」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若不順我呪,  惱亂說法者,  頭破作七分,  如`[Arjaka.]`阿梨樹`[枝=支【敦乙】]`枝。 如殺父母罪,  亦如壓油殃,  斗`[秤=穪【博敦敦丙】]`秤欺誑人,  調達破僧罪。 犯此法師者,  當獲如是殃。」 諸羅剎女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當身自擁護受持、讀誦、修行是經者,令得安隱,離諸衰患,消眾毒藥。」 佛告諸羅剎女:「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擁護受持法華名者,福不可量,何況擁護具足受持,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粖【宮】]`末香、塗香、燒香,幡蓋、伎樂;`[燃=然【敦乙】]`燃種種燈:`[酥=蘇【宋明宮博敦敦丙】]`酥燈、油燈、諸香油燈、蘇摩那華油燈、`[瞻=薝【元明】]`瞻`[蔔=葡【敦丙】]`蔔華油燈、婆師迦華油燈、優`[鉢=波【敦丙】]`鉢羅華油燈,如是等百千種供養者。`[*23-1]睪帝=皐帝【三宮】*,睪諦【敦乙】,Kuntī.`睪帝!汝等及眷屬應當擁護如是法師。」 說是陀羅尼品時,六萬八千人得無生法忍。 `[*13-2]妙法蓮華經〔-〕【明】*,24. Samantamukha.`妙法蓮華經`[Śubhavyūharājapūrvayoga.]`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爾時佛告諸大眾:「乃往古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 Jaradharagarjitaghoṣasusvaranakṣatrarājasaṃkusumitābhijña.]`雲雷音宿王華智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光`[明=德【敦】]`明莊嚴,劫名`[憙=喜【敦丙】]`憙見。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其王夫人名曰淨德,有二子,一名淨藏,二名淨眼。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薩所行之道,所`[謂=為【博】]`謂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離【三宮】]`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慈悲喜捨,乃至三十七`[品〔-〕【敦乙敦丙】]`品助道法皆悉明了通達。又得菩薩淨三昧、日星宿三昧、淨光三昧、淨色三昧、淨照明三昧、長莊嚴三昧、大威德藏三昧,於此三昧亦悉通達。 「爾時彼佛欲引`[導=道【博】]`導妙莊嚴王,及愍念眾生故,說是法華經。時淨藏、淨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51]爪=抓【敦丙】*`爪掌白言:『願母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我等亦當侍從,親`[52]近=覲【敦丙】*`近、供養、禮拜。所以者何?此佛於一切天人眾中說法華經,宜應聽受。』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羅門法,汝等應往白父,與共俱去。』淨藏、淨眼合十`[指爪=爪指【敦乙】]`指`[*51]`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見家。』母告子言:『汝等當`[憂=是【敦乙】]`憂念汝父,為現神變,若得見者,心必清淨,或聽我等,往至佛所。』於是二子念其父故,`[踊=涌【三宮】]`踊在虛空,高七多羅樹,現種種神變——於虛空中行住坐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復現小,小復現大;於空中滅,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現如是等種種神變,令其父王心淨信解。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師為是誰,誰之弟子?』二子白言:『大王!彼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今在七寶菩提樹下法座上坐,於一切世間天人眾中`[廣〔-〕【博】]`廣說法華經,是我等師,我是弟子。』父語子言:『我今亦欲見汝等師,可共俱往。』於是二子從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已信解,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為父已作佛事,願母見聽,於彼佛所出家修道。』 「爾時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曰【宋】]`白母: 「『願母放我等,  出家作沙門,  諸佛甚難值,  我等隨佛學。 如優曇`[6]鉢=波【敦乙敦丙】*`鉢`[羅=華【三宮博】]`羅,  值佛復難是,  脫諸難亦難,  願聽我出家。』 「母即告言:『聽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難值故。』 「於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願時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親`[*52-1]近=覲【敦丙】*`近供養。所以者何?佛難得值,如優曇`[*6-1]鉢=波【敦乙敦丙】*`鉢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當聽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彼時妙莊嚴王後宮八萬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華經。淨眼菩薩,於法華三昧,久已通達;淨藏菩薩,已於無量百千萬億劫通達離諸惡趣三昧,欲令一切眾生離諸惡趣故。其王夫人,得諸佛`[集=習【敦乙】]`集三昧,能知諸`[佛〔-〕【博】]`佛祕密之藏。 「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樂佛法。於是妙莊嚴王與群臣眷屬俱,淨德夫人與後宮`[婇=釆【三博】]`婇女眷屬俱,其王二子與四萬二千人俱,一時共詣佛所。到已,頭面禮足,繞佛三匝,却住一面。 「爾時彼佛為王說法,示教利喜。王大歡悅。爾時妙莊嚴王及其夫人,解頸真珠瓔珞,價直百千,以散佛上,於虛空中化`[成=城【博】]`成四`[柱=住【博】]`柱寶臺,臺中有大寶床,敷百千萬天衣,其上有佛結`[加=跏【明博敦敦丙】]`加趺坐,放大光明。爾時妙莊嚴王作是念:『佛身希有,端嚴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四眾言:『汝等見是妙莊嚴王,於我前合掌立不?此王於我法中作比丘,精`[勤=懃【敦丙】]`勤修習,助佛道法,當得作佛,號`[Sālendrarāja.]`娑羅樹王,國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羅樹王佛,有無量菩薩眾及無量聲聞,其國平正,功德如是。』其王即時以國付弟,與夫人、二子并諸眷屬,於佛法中出家修道。 「王出家已,於八萬四千歲,常`[勤〔-〕【敦丙】]`勤精進修行妙法華經。過是已後,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即昇虛空,高七多羅樹,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變化轉我邪心,令得安住於佛法中,得見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妙莊嚴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王!汝見此二子不?此二子,已曾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諸佛,親`[*52-2]近=覲【敦丙】*`近恭敬,於諸佛所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眾生,令住正見。』妙莊嚴王即從虛空中下,而白佛言:『世尊!如來甚希有,以功德智慧故,頂上肉髻光明顯照,其眼長廣而紺青色,眉間`[毫=豪【敦丙】]`毫相白如珂月,齒白齊密常有光明,脣色赤好如`[Bimba.]`頻婆`[菓=果【三宮】]`菓。』 「爾時妙莊嚴王,讚歎佛如是等無量百千萬億功德`[已【麗磧】,己【大】(cf. K09n0116_p0798b06; Q09_p0188c02)]`已,於如來前,一心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教`[誡=戒【三宮博敦丙】]`誡所行,安隱快善。我從今日,不復自隨心行,不生邪見、憍慢、`[*17-3]瞋=㥲【博】*`瞋恚諸惡之心。』說是語已,禮佛而出。」 佛告大眾:「於意云何?妙莊嚴王,豈異人乎?今華德菩薩是。其淨德夫人,今佛前光照莊嚴相菩薩是。哀愍妙莊嚴王及諸眷屬故,於彼中生。其二子者,今`[王〔-〕【博】,藥王 Bhaiṣajyarāja.]`藥王菩薩、`[上=尚【博】,藥上 Bhaiṣajyasamudgata.]`藥上菩薩是。`[是〔-〕【敦乙】]`是藥王、藥上菩薩,成就如此諸大功德,已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24]殖=植【三宮敦乙】*`殖眾德本,成就不可思議諸善功德。若有人識是二菩薩名字者,一切世間諸天人民亦應禮拜。」 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13-3]妙法蓮華經〔-〕【明】*,24. Samantamukha.`妙法蓮華經`[26. Samantabhadrotsāhana.]`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爾時普賢菩薩,以自在神通`[力〔-〕【敦丙】]`力,威德名聞,與大菩薩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東方來。所經諸國,普皆震動,雨寶蓮華,作無量百千萬億種種伎樂。又與無數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伽等【敦乙】]`伽、人非人等,大眾圍繞,各現威德神通之力,到娑婆世界耆闍崛山中,頭面禮釋迦牟尼佛,右繞七匝,白佛言:「世尊,我於`[寶威德上王 Ratnatejo'bhyudgotarāja.]`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說法華經,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菩薩眾共來聽受,`[5]唯=惟【三】*【宮】`唯願世尊當為說之。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24-1]殖=植【三宮敦乙】*`殖`[眾=諸【敦方】]`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若魔〔-〕【博】]`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羅剎、若鳩槃`[茶=荼【元博敦丙】]`茶、若毘舍闍、若吉`[遮=蔗【三宮博敦敦丙】]`遮、若富單那、若韋陀羅等,諸惱人者,皆不得便。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精進,以見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羅尼,名為`[旋陀羅尼 Dhāraṇyāvartā.]`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 Sarvarutakauśalya.]`法音方便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 「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於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憙=喜【敦方】]`憙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示教利喜,亦復與其陀羅尼呪,得是陀羅尼`[(故無…惑亂)十八字〔-〕【敦乙】]`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不為女人之所`[惑=或【敦敦丙】]`惑亂,我身亦自常護是人。`[*5-1]唯=惟【三】*【宮】`唯願世尊聽我說此陀羅尼`[呪〔-〕【敦敦丙】]`呪。」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Adaṇḍe daṇḍapati daṇḍāvartani daṇḍakuśale daṇḍasudhāri sudhāri sudhārapati buddhapaśyane sarvadhāraṇi āvartani sarvabhāṣyāvartane su-āvartane saṃghaparīkṣaṇi saṃghanirghātani [saddharmasuparīkṣite] asaṃge saṃgāpagate tṛ-adhvasaṃgatulya [prāpte] sarvasaṃgasamatikrānte sarvadharmasuparīkṣite sarvasattvarutakauśalyānugate siṃhavikrīḍite anuvarte vartani vartāli svāhā]`阿檀地`[途賣反一〔-〕【明】,途買反一【宋宮】,宅解反一【元】]` \(途賣反)(一)檀陀婆地(二)檀陀婆帝(三)檀陀鳩舍隷(四)檀陀修陀隷(五)修陀隷(六)修陀羅婆底(七)佛`[馱=陀【敦乙】]`馱波羶禰(八)薩婆陀羅尼阿婆多尼(九)薩婆婆沙阿婆多尼(十)修阿婆多尼(十一)僧伽婆`[履〔-〕【敦乙】]`履叉尼(十二)僧伽涅伽陀尼(十三)阿僧祇(十四)僧伽`[波=婆【三宮】]`波伽地(十五)帝隷阿惰僧伽兜略(盧遮`[反=切【明】]`反)`[阿羅帝〔-〕【敦乙敦丙】]`阿羅帝`[婆=波【三宮博敦】]`婆羅帝(十六)薩婆僧`[伽=伽地【三宮】]`伽三摩地伽蘭地(十七)薩婆達`[*27-2]磨=摩【博敦乙敦丙】*`磨修波利剎帝(十八)薩婆薩埵樓馱憍舍略阿㝹伽`[地=陀【敦丙】]`地(十九)辛阿毘吉利地帝(二十) 「世尊!若有菩薩得聞是陀羅尼者,當知普賢神通之力,若法華經行閻浮提,有受持者,應作此念:『皆是普賢威神之力。』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當知是人行普賢行,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深種善根,為諸如來手摩其頭。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當〔-〕【博】]`當生忉利天上,是時八萬四千天女作眾伎樂而來迎之,其人即著七寶冠,於`[婇=釆【三博敦乙】]`婇女中娛樂快樂;何況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大菩薩眾所共圍繞,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而於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應當一心自書、若使人書,受持、讀誦,正憶念,如說修行。 「世尊!我今`[以=已【博】]`以神通力故,守護是經,於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不斷絕。」 爾時釋迦牟尼佛讚言:「善哉,善哉!普賢!汝能護助是經,令多所眾生安樂利益。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願,守護是經。我當以神通力,守護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讚善哉;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不好外道經書、手筆,亦復不喜親近其人及諸惡者——若屠兒、若畜猪羊雞狗、若獵師、若衒賣女色;是人心意質直,有正憶念,有福德力;是人不為三毒所惱,亦`[復〔-〕【三宮博敦】]`復不為嫉妬、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普賢!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見受持、讀誦法華經者,應作是念:『此人不久當詣道場,破諸魔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擊法鼓、吹法`[螺=䗍【敦丙】]`螺、雨法雨,當坐天人大眾中師子法座上。』 「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若有人輕毀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終無所獲。』如是罪報,當世世無眼;若有供養讚歎之者,當於今世得現果報。若復見受持是經者,出其過惡,若實、`[若〔-〕【敦乙敦丙】]`若不實,此人現世得白癩病。若`[有〔-〕【三宮博敦乙】]`有輕笑之者,當世世牙齒踈缺,醜脣、平鼻,手腳繚戾,眼目角睞,身體臭穢,惡瘡、膿血、水腹、短氣、諸惡重病。是故,普賢!若見受持是經典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 說是普賢勸發品時,恒河沙等無量無邊菩薩,得百千`[萬〔-〕【敦乙】]`萬億旋陀羅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諸菩薩,`[具=得具【敦乙】]`具普賢道。 佛說是經時,普賢等諸菩薩,舍利弗等諸聲聞,及諸天、龍、人非人等,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去。`[此下博本有長壽三年六月一日抄訖寫經人雍州長安縣人李元惠於楊州敬告此經二十九字奧書]` 妙法蓮華經`[卷第七=一部【博】]`卷第`[七=八【敦丙】,此下燉煌本有上元三年清信士張君徹為亡妹敬寫十五字奧書【敦】]`七 `[此序依明本載之]`妙法蓮華經後序 後秦沙門僧叡述 《法華經》者,諸佛之祕藏,眾經之實體也。以華為名者,照其本也;稱芬陀利者,美其盛也。所興既玄,其旨甚婉,自非達識傳之,罕有得其門者。夫百卉藥木之英,物實之本也;八萬四千法藏者,道果之原也,故以喻焉。諸華之中,蓮華最勝,華尚未敷,名屈摩羅;敷而將落,名迦摩羅;處中盛時,名芬陀利。未敷喻二道,將落譬泥洹,榮曜獨足以喻斯典。至如《般若》諸經,深無不極,故道者以之而歸;大無不該,故乘者以之而濟;然其大略,皆以適化為大;應務之門,不得不以善權為用。權之為化,悟物雖弘,於實體不足,皆屬《法華》,固其宜矣。尋其幽旨,恢廓宏邃,所該甚遠,豈徒說實歸本,畢定殊塗而已耶?乃實大明覺理,囊括古今。云佛壽無量,永劫未足以明其久也;分身無數,萬形不足以異其體也。然則壽量定其非數,分身明其無實,普賢顯其無成,多寶照其不滅。夫邁玄古以斯今,則萬世同一日;即萬化以悟玄,則千途無異轍。夫如是者,則生生未足以期存,永寂亦未可言其滅矣。尋幽宗以絕往,則喪功於本無;控心轡於三昧,則忘期於二地。經流茲土,雖復垂及百年,譯者昧其虛津,靈關莫之或啟;談者乖其准格,幽蹤罕得而履;徒復搜研皓首,竝未有窺其門者。秦司隷校尉左將軍安城侯姚嵩,擬韻玄門,宅心世表,注誠斯典,信詣彌至,每思尋其文,深識譯者之失。既遇鳩摩羅法師,為之傳寫,指其大歸真,若披重霄而高蹈,登崑崙而俯盻矣。于時聽受領悟之僧八百餘人,皆是諸方英秀,一時之傑也。是歲弘始八年,歲次鶉火。 `[此跋依宮本載之]`魯國太夫人張氏,伏遇亡夫太傅大丞相李公遠忌之辰,謹施淨財壹貫文`[入【CB】,人【大】(cf. T51n2076_p0279b07)]`入福州開元寺大藏經司,雕鳳字凾《妙法蓮華經》七卷、《法華三昧》等經三卷,共計一十卷,伏茲勝因薦嚴超生淨土。時紹興二十一年正月十五日謹題。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9 冊 No. 262 妙法蓮華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輸入,維習安大德提供,CBETA 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