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63 \[Nos. 262, 264] 正法華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國〔-〕【三宮】下同]`月氏國三藏竺法`[明註曰護下南藏多第三二字下同]`護譯 `[光瑞=正法華經光瑞【元明宮】]`光瑞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遊=遊於【三宮】]`遊王舍城靈鷲山,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一切無著,諸漏已盡無復欲塵,已得自在`[逮得=逮保【三宮】]`逮得己利,生死已索眾結即斷,一切由已獲度無極,已脫於慧心解得度、名曰:賢者知本際、賢者大迦葉、`[上時迦葉=賢者上時迦葉【三宮】,次下十八人名上三本宮本俱有賢者二字]`上時迦葉、象迦葉、江迦葉、舍利弗、大目揵連、迦旃延、阿`[那=難【宮】]`那律、劫賓㝹、牛呞、離越、`[譬=辟【三宮】]`譬利斯、薄拘盧、拘絺、難陀、善意、滿願子、須菩提、阿難、羅云;菩薩八萬,皆不退轉,堅住無上正真之道,逮總持法得大辯才,常`[讚=講【宮】]`讚歎不退轉法輪,供養無數百千諸佛,於無量佛`[殖=植【宮】]`殖眾德本,諸佛世尊所見諮嗟,身常行慈入如來慧,善權普至大`[知=智【三宮】]`知度無極,從無數劫多`[所=斷【明】]`所博聞,名達十方,救護無量百千眾生,遊於三界猶如日明,解一切法如幻如化野馬影響,悉無所有住無所住,雖`[13]見=現【三宮】*`見終始亦無去來,既`[*13]`見色像本無形貌,現諸所生永無起滅,導利群黎不著三處,分別空慧無想無願,`[起=超【三宮】]`起三脫門至三達智,無去來今現在之想,開化黎庶使了本無。 其名曰:溥首菩薩、光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常精進菩薩、不置遠菩薩、寶掌菩薩、`[印手=寶印手【三宮】]`印手菩薩、藥王菩薩、妙勇菩薩、寶月菩薩、`[月光=寶光【三宮】]`月光菩薩、月滿菩薩、大度菩薩、超無量菩薩、`[越=超【宮】]`越世菩薩、解縛菩薩、寶事菩薩、恩施菩薩、雄施菩薩、水天菩薩、帝天菩薩、大導師菩薩、妙意菩薩、慈氏菩薩,如是大士八萬上首。爾時天帝釋與二萬天子俱,日天子與無數眷屬俱,月天子以寶光明普有所`[18]炤=照【宮】*`炤,寶光天子、光燿天子俱,四大天王與萬天子俱,`[19]㷿=焰【元明】*`㷿明大梵自在天子與三萬天子`[20]俱〔-〕【三宮】*`俱,梵忍跡天`[子〔-〕【宮】]`子與三萬二千天子`[*20]`俱,飾乾大梵與無數天子,又梵名`[*19]`㷿光與`[無數〔-〕【宮】]`無數大眾俱,來詣佛所,稽首畢退坐一面。有八龍王,與無`[23]央=鞅【宋宮】*`央數`[千=百千【三宮】]`千諸龍眷屬俱;四真陀羅王——`[慎=順【三宮】]`慎法真陀羅王,大法真陀羅王,仁和真陀羅王,持法真陀羅王;香音神,各與營從來詣佛所,稽首畢退住一面。淨身四天子——柔`[26]軟=溥【宋宮】*`軟天子,和音天子,美`[*26]`軟天子,悅響天子——俱來詣佛所,`[前〔-〕【三宮】]`前稽首畢退坐一面。四阿須倫王——最勝阿須倫,欲錦阿須倫,燕居阿須倫,吸氣阿須倫——與無`[央=鞅【宮】]`央數百千阿須倫人民俱,來詣佛所,前稽首畢退坐一面。四金翅鳥王——大身王,大具足王,得神足王,不可動王——俱來詣佛所,稽首畢退住一面。摩竭國王阿闍`[世=世王【宮】]`世,與`[十子=百子【三宮】]`十子并諸營從,`[來=俱來【三宮】]`來詣佛所,稽首畢退坐一面。諸天、龍神、世人,莫不歸命奉敬`[侍坐=待立【三宮】]`侍坐。 爾時世尊與四部眾眷屬圍繞而為說經,講演菩薩方等大頌一切諸佛嚴淨之業。說斯經已,昇于自然師子之床`[33]加=跏【三宮】*`加趺而坐,三昧正受定意,名曰立無`[量【麗宮】,最【大】]`量頌。尋應所宜,不見身貌、不得心意,所坐立處則有瑞應,天雨、意華、大意華、柔`[軟=溥【宮】]`軟`[音華=意華【宋元】]`音華、大`[柔〔-〕【三宮】]`柔`[*26-2]軟=溥【宋宮】*`軟`[音華=意華【宋元】,響華【宮】]`音華,散世尊上及於大會四部之眾,普佛國土六反震動。時大眾會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天、龍、`[神鬼=鬼神【三宮】]`神鬼、揵沓`[40]惒=和【宮】*`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國王`[君主=軍主【三宮】]`君主大力轉輪聖王,各與營從,咸悉一心瞻戴世尊,意皆愕然怪未曾有。於時佛放面口結光明,普`[*18-1]炤=照【宮】*`炤東方萬八千佛土,其大`[光=地【宮】]`光明照諸佛國,靡不周遍,至於無擇大地獄中,上徹三十三天,彼此世界六趣周旋,所有蒸民一切皆現,其界諸佛現在所由,此土眾會悉遙見之;彼土覩斯亦復如是,十方諸佛所說經法,普`[遍=通【宮】]`遍聞焉。諸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修行獨處者逮得德果一切表露,又諸菩薩意寂解脫,其出家者求報應行,皆亦悉現;諸佛世界滅度眾聖,所建寶廟自然為現。 於是彌勒菩薩心自念言:「今者世尊,如來、至真、等正覺,三昧正受,現大感變,多所降伏,覩未曾有,天上世間諸佛廟寺,恢闊彰顯,將何所興而`[有〔-〕【三宮】]`有此`[瑞=瑞應【三宮】]`瑞?從昔暨今`[未曾=未甞【三宮】]`未曾見也。欲問其歸,孰`[堪=能【三宮】]`堪發遣解斯誼乎?」尋改思曰:「今者大士溥首`[童=僮【宮】]`童真,所作已辦靡所不達,供養過去無數諸佛,曾當瞻覲如來、至真、等正覺,如此瑞應欲請問之。」 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諸天、龍、神、揵沓`[*40-1]惒=和【宮】*`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志懷`[猶豫=欣豫【明宮】]`猶豫得未曾有,見斯大聖無極威曜神足變化,各各發意,欲問世尊決散疑網。慈氏大士見眾會心,便問溥首曰:「仁者`[2]惟=唯【三宮】*`惟說,今何因緣有此瑞應,大聖神足放大`[光=聖【宮】]`光明,照于東方萬八千`[土=士【宮】]`土,諸佛世界自然為現,所說經法皆遙聞之?」 於是慈氏以頌而問溥首曰: 「文殊師利!  今何以故,  導利眾庶,  放演光明? `[甚大威曜出于面門〔-〕【宮】,其大威曜出于面門【三】]`甚大威曜,  出于面門,  `[神變遍照十方㸌然〔-〕【宮】]`神變遍照,  十方㸌然; 天雨眾華,  紛紛如降,  意華大意,  柔`[軟=溥【宮】]`軟音華, `[種=雜【宮】]`種種若干,  其色殊妙,  栴檀馨香,  悅可眾心, 嚴淨巍巍,  皆悉周遍。  今日四輩,  欣然踊躍, 於此佛土,  十方世界,  六反震動,  莫不傾搖。 于彼光明,  則照東方,  萬八千土,  其暉普徹, 諸佛境土,  紫磨金色,  煌煌灼灼,  㷿無不接。 國邑群萌,  莫不蒙賴,  達盡上界,  入無擇獄。 眾庶受生,  用無明故,  滅沒墮落,  歸此諸趣。 斯等黎民,  覩見因緣,  若干之趣,  今現嚴淨, 賢明不肖,  中間品類,  吾於此住,  皆遙見之。 又覩諸佛,  而師子吼,  演說經典,  開闡法門, 消除眾生,  無數之穢。  歌頌聖教,  出柔軟音, 其響深妙,  令人欣`[踊=躍【宮】]`踊。  各各自捨,  境界所有, 講說譬喻,  億載報應,  分別敷演,  於此佛法。 一切眾生,  所`[造=遭【三宮】]`造苦患,  以無巧便,  治老病死, 猶斯等類,  說寂滅度。  比丘當知,  `[貧=勤【宮】]`貧劇`[困【麗】,惱【大】(cf. K09n0117_p0802c11; T09n0278_p0562a03)]`困`[惱【麗】,困【大】,苦【宮】]`惱, 眾人則處,  安雅`[快=使【宮】]`快樂,  積累功德,  乃見聖尊, 又得`[13]逮=還【三】*,遠【宮】`逮至,  緣一覺乘,  一切令`[入=人【宮】]`入,  於`[15]此=斯【三宮】*`此道業, 見佛殊異,  諸所經籍,  或有志求,  無上之慧。 一切世間,  見若干形,  斯等眾類,  歌詠佛德。 仁者溥首!  彼所言說,  我立住此,  今悉`[見=具【宮】]`見聞, 及餘無數,  諸億千眾,  在此遊居,  吾悉覩眄。 又見佛土,  不可計數,  諸菩薩等,  如江河沙, 億百千數,  而不減少,  建志精進,  興發道意。 或有放捨,  諸所財業,  而行布施。  金銀珍寶, 明月真珠,  車`[𤦲【麗宮】,渠【大】]`𤦲馬腦,  奴婢車乘,  床臥`[机=几【三宮】]`机榻, 諸所`[珍異=琦異【三宮】]`珍異,  環珮瓔珞,  於是具足,  皆用惠賜, 悉以勸助,  上尊佛道。  今我等類,  聞斯音聲, 安住所歎,  正覺大乘,  遊於三界,  而無所`[20]猗=倚【元明】*`猗, 其人速逮,  得獲斯願。  或以諸乘,  則而施與, 諸華`[伎=妓【宮】]`伎樂,  欄楯莊嚴,  簫`[成=瑟【三宮】]`成鼓吹,  音節所娛, 四事如應,  惠與奉授,  以此布施,  心不悋惜。 妻妾子孫,  所重輦輿,  或慮非常,  手足與人, 志不矜愛,  皆用惠施,  欲以慕求,  此尊佛道。 復有捨身,  給諸所有,  `[頭眼支體=頭目肢體【三宮】]`頭眼支體,  無所遺愛, 所以布施,  用成佛道,  志願逮獲,  如來聖慧。 溥首`[童=僮【宮】]`童真!  吾瞻國王,  與眷屬俱,  而出遊立, 中宮后妃,  `[婇=采【宮】]`婇女貴人,  族姓娛樂,  俱禮佛身。 眾庶朋黨,  悉詣導師,  而於法王,  啟問經典, 則除俗服,  下其鬚髮,  而被袈裟,  以為法式。 我覩若干,  諸菩薩眾,  比丘知友,  頓止山巖, 獨處`[閑【麗宮】,閒【大】]`閑居,  解暢空無,  或有受經,  而`[讀誦讚=諷誦讀【三宮】]`讀誦讚。 吾復瞻見,  開士之黨,  英雄`[儔=疇【宮】]`儔疋,  出入山谷, 專精思惟,  歷察眾相,  分別講`[說=肆【宮】]`說,  演諸佛乘, 捐`[棄=捨【三宮】]`棄愛欲,  永使無餘。  常自`[纂修=慕修【三宮】]`纂修,  悕仰正行, 安住諸子,  不離`[閑=間【明】]`閑居,  `[則便=別使【三宮】]`則便逮得,  成五神通。 高妙之士,  志平等句,  向諸導師,  恭敬叉手, 心懷踊躍,  歌詠佛德,  以數千偈,  歎人中王。 覩無所畏,  志`[踊=勇【三宮】]`踊調和,  曉了分別,  出家之業, 諮稟經典,  於兩足尊,  `[所聞=所問【三宮】]`所聞頻數,  尋即執翫, 安住眾子,  先自修已。  我又`[遙見=適見【三】]`遙見,  諸佛孫息, 為無數億,  人民講法,  `[而現=所現【三宮】]`而現報應,  兆載難計, 志懷`[欣喜=忻喜【三宮】]`欣喜,  自歸正法,  勸助開化。  無數菩薩, 降伏眾魔,  秉`[勢=執【三宮】]`勢官屬,  而雷擊扣,  於`[*15]`此法鼓, 善逝典誥。  我又`[覽=攬【三宮】]`覽歷,  諸天人神,  所共宗奉, 安住諸子,  不以奇雅,  益用寂然,  履行定`[隱=意【三宮】]`隱, 無所`[*20]`猗著,  猶如師子,  開化度眾,  令發道意。 眾生在居,  手執所供,  心懷悅豫,  僉然俱詣。 又諸佛子,  立`[於=于【三宮】]`於精進,  棄捐欲塵,  常得自在, 建志經行,  遊諸樹間,  心願勤修,  根求佛道。 而護身口,  常行`[清淨=精進【宮】]`清淨,  禁戒安隱,  不畏生死, 於彼秉`[心=志【三宮】]`心,  具足諸行,  以斯禁戒,  寤諸不覺。 最勝`[之子=諸子【三宮】]`之子,  據忍辱力,  為諸貢高,  卑下謙順, 輕毀罵詈,  若撾捶者,  其求佛道,  默然不校。 吾或復觀,  菩薩之眾,  一切棄離,  調戲`[伎=妓【三宮】]`伎樂, 與諸力勢,  親友等俱,  其心堅固,  平如虛空。 蠲除諸穢,  憒亂之意,  建立一心,  消滅`[陰【麗宮】,隱【大】]`陰蓋, 禪思思惟,  億百千歲,  布施立意,  求尊佛道。 或自割損,  多所惠潤,  刈除貪嫉,  `[閑=間【明】]`閑不懷懅, 飲食供具,  所當得者,  及無數人,  諸病醫藥。 又復施與,  衣被服飾,  檀已濟裸,  無所藏積。 與營從俱,  面見最勝,  在上化立,  億百千供。 所造珍寶,  及栴檀香,  多有床座,  明珠諸藏。 現在目前,  奉上安住,  其寶之價,  直億百千。 所覩園觀,  樹葉華實,  具足鮮淨,  悅可人意。 夙夜修行,  兼加進獻,  上人正士,  諸聲聞等, 所可慧益,  品`[列=例【三宮】]`列如斯,  雜種若干,  歡喜濟`[乏=之【宮】]`乏, 深自欣慶,  而建道行,  以此所施,  願求尊覺。 或有得`[人=入【三宮】]`人,  寂然法誼,  察諸報應,  眾億兆載, 發起民庶,  使其悔過,  令捨億寶,  志願佛道。 曉了觀察,  不祕悋法,  滅`[除三=度二【宮】]`除三事,  寂等如空, 安住之子,  悉無所著,  斯等智慧,  求尊佛道。 `[溥=敷【三宮】]`溥柔軟音,  吾復覩見,  諸滅度佛,  安住開化。 諸所現在,  大菩薩眾,  咸共奉`[敬=佛【宮】]`敬,  最勝舍利。 吾覲佛廟,  億千之數,  凡難限計,  如江河沙。 在`[于=千【三宮】]`于億土,  常見`[15]尊=遵【三宮】*`尊戴,  諸所化現,  最勝由已。 七寶自然,  清淨而現,  具足里數,  二十五萬。 諸蓋幢幡,  各有`[數千=千數【三宮】]`數千,  廣長周匝,  各二千里, 其蓋妙好,  殊異嚴淨。  所在眾香,  珍寶自然, 諸`[果=華【三宮】]`果芬馥,  伎樂和雅。  鬼神羅剎,  肅恭人尊, 安住諸子,  所興感動,  以用供養,  舍利若斯。 今此佛廟,  `[昱鑠璨麗=煜鑠粲麗【宋】,煜爚粲麗【元明】,昱鑠粲麗【宮】]`昱鑠璨麗,  普布香華,  如晝度樹。 於斯人眾,  無數億千,  悉遙覩見,  `[煒=偉【宋宮】]`煒曄`[斒斕=班爛【宋宮】]`斒斕, 衣毛為竪,  眷屬馳造,  欲見最勝,  顯發光明。 人中之上,  演大光燿,  妙哉明哲,  離垢無漏, 乃能闡現,  如斯弘暉,  `[示諸=示現【三宮】]`示諸佛土,  無`[*23-1]央=鞅【宋宮】*`央數千。 見此瑞應,  得未曾有。  如是`[疇=儔【三宮】]`疇類,  諸大變化, 唯願溥首,  具說`[斯誼=所義【三宮】]`斯誼。  吾今欽羨,  及諸佛子, 於四部眾,  心懷悅豫。  渴仰仁者,  兼見瞻察, 今日安住,  何所因由,  奮大光明,  而從口出, 解散狐疑,  勸發欣`[躍=踊【三】]`躍。  何故佛`[現=見【三】]`現,  無極大光? 如斯所變,  當有所感。  安住之子,  願用時說。 大聖所成,  此微妙法,  在于道場,  正士敷演。 世雄導師,  所由方面,  願為分別。  此諸菩薩, 欲見佛土,  無`[*23]`央數千,  群生倫品,  眾寶嚴淨, 諸佛自現,  無量明目。  凡新學者,  得無猶豫, 諸最勝子,  普共啟問。  悅諸人民,  天神羅剎, 四部之眾,  一切戴仰。  今者溥首,  `[惟=唯【宮】]`惟具分別。」 於是溥首告慈氏、諸大士眾會者族姓子女:「吾心惟忖,今者如來,當敷大法演無極典,散大法雨、擊大法鼓、吹大法`[螺=䗍【宮】]`螺,講無量法。又自追`[憶=億【宮】]`憶,乃從過去諸佛世尊見斯像瑞,彼`[如來等=諸如來【三宮】]`如來等所放光明亦復若茲,猶斯`[識=議【宮】]`識察知`[講=識【三宮】]`講大法。`[諸〔-〕【三宮】]`諸如來、至真、等正覺,欲令眾生聽無極典,故現斯應。所以者何?世尊欲令群生洗除俗穢,`[聞=閒【宮】]`聞服佛法,現弘大變光明神化。又念`[往故=往古【三宮】]`往故無`[*23-3]央=鞅【宋宮】*`央數劫不可思議無能度量,時有如來,號日月燈明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演說經典,初語亦善、中語亦善、竟語亦善,分別其`[35]誼=義【三宮】*`誼微妙具足,究竟清淨`[修=而修【三宮】]`修梵行,為聲聞乘講陳聖諦,則令眾庶度生老死憂惱眾患入近無為。為諸菩薩大士之眾,顯`[揚=暢【三宮】]`揚部分`[分別〔-〕【三宮】]`分別六度無極無上`[正真=正真道【三宮】]`正真。 「又族姓子,其日月燈明如來滅度之後,`[次復=復次【三宮】]`次復有佛,亦號日月燈明。`[(滅度…燈明)二十八字〔-〕【宮】]`滅度之後,次復有佛,亦號日月燈明。`[(滅度…明)十四字〔-〕【宋明】]`滅度之後,`[復次=次復【元】]`復次有佛,亦號日月燈明。如是等倫八十如來,皆同一號日月燈明,胄`[紹=緒【三宮】]`紹一姓。若斯之比二萬如來,佛語莫能勝。彼二萬如來最前興者,號日月燈明,最後起者,故復名曰日月燈明如來、至真、等正覺,其佛說經,初語、中語、竟語皆善,分別其`[*35-1]誼=義【三宮】*`誼微妙具足淨修梵行,為諸聲聞講說四諦、十二因緣,生老病死愁慼諸患,皆令滅度究竟無為。為諸菩薩講六度無極,使逮無上正真道,至諸通慧。 「其日月燈明如來未出家時有八子:一名有志,二`[曰=名【三宮】]`曰善意,三曰加勸,四曰寶志,五曰持意,六曰`[除慢=喻慢意【三】,除慢意【宮】]`除慢,七曰響意,八曰法意,是八太子則如來子,神足弘普。時一一子各各典主四域天下,其土豐`[4]殖=植【宮】*`殖治以正法無所侵枉,而見世尊棄國修道逮最正覺適聞得佛,尋皆離俗不顧重位,詣世尊所悉為沙門,皆志無上正真之道,盡為法師,常修梵行,於無`[*23-4]央=鞅【宋宮】*`央數百千諸佛`[*4]`殖眾德本。」 又曰:「阿逸!時日月燈明,勸發菩薩護諸佛法,而為眾會講演大頌方等正經。時彼世尊於座寂然,以無量頌三昧正受即不復現,無身無意`[都=覩【三宮】]`都不可得心無所立。世尊適三昧已,天雨意華、大意華、柔軟音華、大軟`[音=響【宮】]`音華,而散佛上及於大會四部之眾,應時其地六反震動,國中人民各取天華復散佛上,四部弟子諸天世人愕然疑怪。其佛三昧未久威神德本,面出一光,其光普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靡不周遍,諸佛國土所可造`[作=行【三宮】]`作悉自然現,亦如今日諸佛土現。彼時世尊與二十億諸菩薩俱,於眾會中講說經法。諸菩薩大士覩大光明普照世間,而其佛世有菩薩,名曰超光,侍者十八人,有一菩薩而獨勞懈,名曰名聞,佛三昧正受,從三昧起,為超光菩薩講正法華方等之業,諸菩薩行皆`[說=護【三宮】]`說佛法,一處安坐具足六十劫說斯經典,眾會亦然,身不傾動心無因緣。又彼世尊六十中劫,因為諸會說法,聽者一無疲厭心不勞`[擾=憂【宮】]`擾。 「日月燈明六十劫中,為諸菩薩`[講演法華=演正法華【三宮】]`講演《法華》方等`[正經=經典【三宮】]`正經,便自說言,當般泥洹。告天世人、諸梵魔眾、沙門梵志、阿須倫、鬼`[神=神龍【三宮】]`神、諸比丘等:『察於`[13]其=某【三】,【宮】*`其時,如來夜半至無餘界當般泥洹。』授`[*13]`其菩薩首藏之決,告諸比丘:『吾滅度後,首藏開士當逮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號離垢體如來、至真、等正覺。』佛授決已,尋於夜半而取滅度。彼世尊子等類八人,皆歸超光菩薩大士而順教勅,咸`[志=悉【三宮】]`志無上正真之道,見無`[*23-5]央=鞅【宋宮】*`央數億載諸佛,供養奉侍悉逮正覺,最後興者號曰法事。十八人中有一菩薩,於利無節慇懃求供,尊己貪穢多於三病,分別句`[*35-2]誼=義【三宮】*`誼中而忽忘,便得於`[閑=間【明】]`閑不復`[懅=遽【元明】]`懅務。時族姓子得名聞定,以斯德本從不可計`[億=想【宮】]`億百千佛,求願得見悉奉眾聖。」 溥首謂莫能勝:「欲知爾時比丘法師號超光者,則`[吾=吾身【三宮】]`吾是也。其名聞菩薩大士而懈怠者,則莫能勝是。是故當知,見此世尊所`[見=現【三宮】]`見瑞應放其光明,吾觀察之,今日大聖當為我等講《正法華》方等典籍。」 於是溥首菩薩,欲重`[現誼=見義【三宮】]`現誼,說此頌曰: 「吾`[自=目【元】]`自憶念,  往古`[過去=過世【三宮】]`過去,  不可思議,  無`[*23-6]央=鞅【宋宮】*`央數劫。 最勝造`[*35-3]誼=義【三宮】*`誼,  智慧無上,  其號名曰,  日月燈明。 彼講說法,  聖達無極,  開化眾生,  不可計`[億【麗宮】,憶【大】]`億。 勸助發起,  無數菩薩,  不可思議,  億百千人。 於時如來,  尊者諸子,  皆為幼童,  見佛導師, 則從所尊,  悉作沙門,  棄捐愛欲,  一切所有。 導利世者,  為講說法,  所演經典,  名無量頌, 而號最上,  厥`[*35]`誼如此,  開化黎庶,  億千之數。 大聖適說,  斯經典已,  能仁至尊,  處`[24]於=于【三宮】*`於法床, `[*33-1]加=跏【三宮】*`加趺而坐,  尋有瑞應,  三昧正受,  名無量頌。 於時即雨,  大意`[音=香【宮】]`音華,  又現電㷿,  大雷音聲, 諸天鬼神,  住於虛空,  一心奉敬,  人中之尊。 尋則感動,  諸佛國土,  從其眉間,  顯出妙㷿, 放斯光明,  無量難限,  不可計人,  怪未曾有。 其明遍照,  東方佛土,  周萬八千,  億數世界。 常以應時,  多所分別,  示于眾生,  終始根`[原=源【元明】]`原。 或有佛土,  立諸寶蓋,  光如`[琉【麗】,瑠【大】(cf. K09n0117_p0806a16)]`琉璃,  及若水精, 以`[導=道【宮】]`導師光,  威神之曜,  現若干種,  瑰異雅麗。 諸天人民,  并鬼神龍,  `[揵=健【宋元宮】]`揵沓`[惒=和【三宮】]`惒等,  驚喜希有。 其有專精,  奉事安住,  彼諸世界,  皆自然現。 又`[見=覩【三宮】]`見諸佛,  各各自由,  端`[正=政【宋宮】]`正`[姝妙=妹好【三宮】]`姝妙,  紫磨金色, 如`[琉【麗】,瑠【大】(cf. K09n0117_p0806a22)]`琉璃中,  而有眾寶,  在於會中,  為雨法教。 其諸聲聞,  不可`[稱計=勝計【三宮】]`稱計,  嗟歎無量,  安住弟子。 一切導師,  一一世界,  又光明曜,  皆悉巍巍。 常行精進,  戒無所犯,  忍辱之力,  猶明月珠。 世尊諸子,  現無`[*23]`央數,  遊於`[閑【麗宋元宮】,間【大】]`閑居,  山林曠野, 一切禪定,  不起因緣,  若有加害,  不興瞋恨。 諸菩薩眾,  如恒`[沙數=河沙【三宮】]`沙數,  安住光明,  感動若斯, 心念無常,  不為放逸,  忍辱樂禪,  不捨一心。 有安住子,  普悉來現,  自伏其志,  慕尊佛道, 立審諦住,  其心寂然,  各以緣便,  多所開化。 無數佛界,  廣說經法,  世尊所為,  感應如此。 又覩大聖,  猶如船師,  所出光明,  蔽日月`[暉=輝【宮】]`暉。 一切眾生,  所立歡喜,  各各問言,  此何感變? 天人所奉,  從三昧起,  未久之頃,  導師便坐。 其菩薩者,  名曰超光,  而作法師,  佛為解說, 世間之`[眼=明【三】]`眼,  蠲除`[眾=諸【三宮】]`眾趣,  唯安悅我,  示諸種大, 為我分別。  於斯經法,  吾愍眾生,  以是教化, 建立勸助。  諸菩薩眾,  聞佛教詔,  欣然嗟歎。 於時世尊,  說大`[經法=經典【三宮】]`經法,  所演具足,  六十中劫, 於一床上,  結`[*33]`加趺坐。  導師化世,  說殊特教, 彼諸佛等,  皆`[7]已=以【三】*【宮】`已滅度。  其法師者,  超光仁人, 最勝所演,  講說經典。  無`[*23]`央數人,  皆悉歡喜, `[*2-1]惟=唯【三宮】*`惟願大聖,  分別解之。  在諸天上,  及與世間, 講說經典,  自然之`[*35]`誼,  顯示眾庶,  此《正法華》。 告諸比丘,  吾已時到,  當於夜半,  而取滅度, 修無放逸,  堅固其心。  吾`[*7]`已解說,  諸經法教。 大聖神通,  難得值遇,  於無`[*23]`央數,  億那術劫, 常當供養。  無量佛子,  憂惱諸患,  甚亦苦劇。 時聞世尊,  所現章句,  觀於無為,  採習言教。 值覩人尊,  所見安慰,  會無數人,  不可思`[憶=億【三宮】]`憶。 比丘莫懼,  吾當泥曰,  我去然後,  已不復現。 第二菩薩,  號曰首藏,  無有諸漏,  無所不入, 當究竟逮,  尊上佛道,  所號名曰,  離垢之體。 即尋於此,  夜半之時,  便取滅度,  盡執光`[耀=耀即尋於此夜半之時便取滅度無量億載【宮】]`耀。 其佛舍利,  而廣分`[布=別【宮】]`布,  即起塔廟,  無量億載。 諸比丘等,  及比丘尼,  志悉慕求,  上尊佛道, 不可稱限,  如江河沙,  常修精進,  `[*15-1]尊=遵【三宮】*`尊安住教。 爾時比丘,  為法師者,  超光大人,  執持經典, 一坐之頃,  演說尊法,  則具足滿,  八十中劫。 彼時侍從,  有十八人,  教化度之,  皆蒙安隱。 此等值見,  無數億佛,  至心供養,  諸大聖尊, 常`[*15]`尊奉`[教=行【三宮】]`教,  柔順之法,  於諸世界,  皆各成佛。 尊得自在,  受持無量,  各各授決,  使逮正覺。 於時諸佛,  皆悉究竟,  `[定=錠【三宮】]`定光世尊,  最後得佛, 大仙日月,  `[開化=開發【三宮】]`開化聖眾,  導師所化,  巨億百千, 安住所興,  諸大威化。  法師超光,  則吾身是。 爾時侍從,  志懈怠者,  求索利養,  親屬交友, 志所願求,  但慕名聞。  周旋行來,  詣諸族姓, 捨置所學,  不諷誦讀。  彼時不肯,  分別而說, 以故其人,  唐載此名。  於佛法教,  欲使稱譽, 其人`[由=猶【三宮】]`由此,  所造`[德本=得本【三】]`德本,  `[在住世尊=在往世時【三宮】]`在住世尊,  而有瑕疵, 值見諸佛,  億千之數。  積累功德,  廣普大聖, 專修正行,  得最順忍,  又覩世尊,  於斯能行。 然於將來,  最後世時,  當得無上,  尊佛正道, 成至世尊,  號曰慈氏。  教化眾生,  無數億千, 逮得勇猛,  所在自由。  安住滅度,  仁順其教, 於`[彼=後【三宮】]`彼世時,  比像如是。  我身爾時,  則為法師, `[是以=以是【三宮】]`是以之故,  行哀如此。  過世覩見,  如是之類, 安住之仁,  變動若茲。  本第一察,  如斯瑞應, 彼時世尊,  無量明目,  諸釋中王,  現第一誼, 今者欲說,  《正法華》典。  吾過世時,  所聞道業, 今日變化,  而得具足。  諸導師尊,  行權方便, 大釋師子,  建立興發,  講說經法,  自然之教, 諸懷道意,  悉叉手歸。  導利世者,  今`[者=當【三宮】]`者分別, 當雨法雨,  柔軟法教,  普潤飽滿,  履道意者。 其有諸天,  入於無為,  志懷狐疑,  而有猶豫。 若有菩薩,  求斯道意,  今當蠲除,  吾我之想。」 `[正法華經〔-〕【明】]`正法華經善權品第二 於是世尊從三昧`[覺=興【三宮】]`覺,告賢者舍利弗:「佛道甚深,如來、至真、等正覺,所入之慧難曉難了不可及知。雖聲聞、緣覺,從本億載所事歸命,無`[*23-10]央=鞅【宋宮】*`央數劫造立德本,奉遵佛法慇懃勞苦精進修行,尚不能了道品之化。又舍利弗!如來觀察人所緣起,善權方便隨`[誼=宜【三宮】]`誼順導,`[*20-2]猗=倚【元明】*`猗靡現慧各為分別,而散法`[3]誼=議【三宮】*`誼用度群生,以大智慧力無所畏,一心脫門三昧正受,不可限量,所說經典不可及逮,而如來尊較略說耳。大聖所`[說=詠【宮】]`說得未曾有巍巍難量,如來皆了諸法所由,從何所來,諸法自然,分別法貌眾相根本,知法自然。」 於時世尊欲重解`[*3-1]誼=議【三宮】*`誼,更說頌曰: 「世雄不可量,  諸天世間人, 一切眾生類,  焉能知導師。 離垢解脫門,  寂然無所畏, 如諸佛法貌,  莫有逮及者。 本從億諸佛,  依因而造行, 入`[*24-1]於=于【三宮】*`於深妙`[5]誼=義【三宮】*`誼,  所現不可及。 於無`[*23-11]央=鞅【宋宮】*`央數劫,  而學佛道業, 果應至道場,  猶如行慈`[慜=愍【三宮】]`慜。 使我獲`[7]斯=此【三宮】*`斯慧,  如十方諸佛, 諸相普具足,  眾好亦如是。 其身不可見,  亦無有言說, 察諸群黎類,  世間無與等。 若說經法時,  有能分別解, 其`[*2-2]惟=唯【三宮】*`惟有菩薩,  常履懷信樂。 假使諸佛,  弟子之眾,  所作`[*7-2]已=以【三】*【宮】`已辦,  如安住教, 盡除疾病,  執御其心,  不能達彼,  若`[干=千【明】]`干種慧。 設令於`[*7]`斯,  佛之境界,  皆以七寶,  充滿其中, 以獻安住,  神明至尊,  欲解此慧,  終無能了。 正使十方,  諸佛剎土,  諸明哲者,  悉滿其中, 及吾現在,  諸聲聞眾,  一切具足,  亦復如是。 一時普會,  共思惟之,  計安住慧,  無能及知。 佛之智慧,  無量若斯,  欲知其限,  莫能逮者。 諸緣一覺,  無有眾漏,  諸根通達,  總攝其心。 假使十方,  悉滿中人,  譬如甘蔗,  若竹蘆`[葦=心【宮】]`葦, 悉俱合會,  而共思惟,  欲察知佛,  所說解法, 於億那術,  劫載計念,  未`[曾=常【三宮】]`曾能知,  及法利`[*5]`誼。 新學發意,  諸菩薩等,  假使供養,  無數億佛, 講說經法,  分別其`[*5]`誼,  復令是等,  周滿十方, 其數譬如,  稻麻叢林,  在諸世界,  滋茂不損, 悉俱合會,  而共思惟,  世尊所明,  覩諸法本, 不可思議,  無數億劫,  如江河沙,  不可限量, 心無變異,  超越智慧,  欲得知者,  非其境界。 無數菩薩,  皆不退轉,  無崖底劫,  如恒邊沙, 一心專精,  悉共思惟,  此`[之等=等之【三宮】]`之等類,  亦不堪任。 諸佛聖明,  不可`[及逮=逮及【三宮】]`及逮,  一切漏盡,  非心所念。 獨佛世尊,  能解了知,  分別十方,  諸佛世界。 告舍利弗,  安住所說,  唯佛具足,  解達知彼, 最勝導利,  悉暢了識,  說無上`[*5]`誼,  `[以=已【三宮】]`以來久遠。 佛今日告,  諸聲聞眾,  緣覺之乘,  如所立處, 捨置已逝,  入泥曰者,  所可開化,  各各得度。 佛有尊法,  善權方便,  猶以講說,  法化世間, 常`[如=而【三宮】]`如獨步,  多所度脫,  以斯示現,  真諦經法。」 爾時大眾會中,一切聲聞阿羅漢等,諸漏已盡知本際黨,千二百眾及弟子學,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諸聲聞乘,各各`[興〔-〕【三宮】]`興心念:「世尊何故慇懃諮嗟善權方便,宣暢如來深妙`[經=法【宮】]`經業,致最正覺慧不可及,聲聞、緣覺莫能知者?如今世尊乃演斯教,於是佛法無逮泥洹,雖說此經,吾等不解`[*5-4]誼=義【三宮】*`誼之所趣。」 賢者舍利弗,見四部眾心懷猶豫,欲為發問決其疑網,冀并`[被蒙=蒙【三宮】]`被蒙,前白佛言:「唯然世尊!今日如來何故獨宣善權方便,以深妙法逮最正覺,道德巍巍不可稱限?」 時舍利弗以偈頌曰: 「樂慧聖大尊,  久宣如是教, 力脫門禪定,  `[所=而【三宮】]`所奉無`[*23-12]央=鞅【宋宮】*`央數。 讚揚佛道場,  無敢發問者, 獨諮嗟真法,  無能啟`[微妙=微意【三宮】]`微妙。 `[顯現=顯示【三宮】]`顯現大聖法,  自歎譽其行, 智慧不可限,  欲分別深法。 今鄙等懷疑,  說道諸漏盡, 其求無為者,  皆聞佛`[所讚=所說【三宮】]`所讚。 其求緣覺`[者=乘【三宮】]`者,  比丘比丘尼, 諸天龍鬼神,  揵沓摩休勒, 及`[餘諸=諸餘【三宮】]`餘諸等類,  心各懷猶豫, 請問兩足尊,  大德願`[解說=解脫【宮】]`解說。 一切諸聲聞,  安住所教化, 大聖見歎譽,  我獨度無極, 鄙意在沈吟,  不能自決了, 究竟至泥洹。  今`[復=友【宮】]`復聞此說, 唯願演分別,  雷震音現說。 如今所發教,  猶若師子吼, 最勝諸子等,  歸命皆叉手, 欲聞正是時,  願為分別說。 諸天龍`[眾=王【宮】]`眾,  鬼神真陀,  無數百千,  如江河沙, 而悉僉曰,  供養世尊。  咸欲發問,  於尊佛道。 國主帝王,  轉輪聖王,  悉共同心,  億百千`[姟=眾【三宮】]`姟, 一切恭敬,  叉手而立,  德何因盛,  眾行具足。」 爾時世尊,告`[舍=賢者舍【三宮】]`舍利弗:「且止且止用問此`[*5-5]誼=義【三宮】*`誼。所以者何?諸天世人聞斯說者,悉當恐怖。」 時舍利弗,復重啟曰:「唯願大聖,如是`[*5-6]誼=義【三宮】*`誼者,加哀說之。所以者何?於此眾會有無`[*23-13]央=鞅【宋宮】*`央數億百千載蚑行`[喘息=𧍒息【明】]`喘息、蜎`[蜚=飛【三宮】]`蜚蠕動群生之類,曾見`[過=過去【三宮】]`過佛知`[殖=植【宮】]`殖眾`[德=德本【三宮】]`德,聞佛所說,悉當信樂受持奉行。」時舍利弗以偈頌曰: 「願人中王,  哀恣意說。  此出家者,  眾庶億千, 恭肅安住,  欽信慧`[*5-7]誼=義【三宮】*`誼,  斯之等類,  `[必皆=必當【三宮】]`必皆欣樂。」 於`[時=是【明】]`時世尊`[歎=難【三宮】]`歎舍利弗,如是至三,告曰勿重,諸天世人悉懷慢恣,比丘、比丘尼墜大艱難。世尊以偈告舍利弗: 「且止且止,  用此為問,  斯慧微妙,  眾所不了。 假使吾說,  易得之`[*5-8]誼=義【三宮】*`誼,  愚癡闇塞,  至懷慢恣。」 賢者舍利弗復白佛言:「唯願大聖以時哀說,無`[*23-14]央=鞅【宋宮】*`央數眾,昔過世時曾受佛教,以故今者思聞聖音,聞者則信多所安隱,冀不疑慢。」 時舍利弗以偈頌曰: 「我佛長子,  今`[欲【宮思溪三宮】,故【大】]`欲啟勸,  願兩足尊,  哀為解說。 今有眾生,  無`[數億=鞅數【宮】]`數億千,  悉當信樂,  聖尊`[所詔=所說【三宮】]`所詔, 會致本德,  決諸疑網。  往古長夜,  曾被訓誨, 是等叉手,  `[恭肅=肅恭【三宮】]`恭肅側立,  必當欽樂,  於斯法`[誼=義【宮】]`誼。 我之等類,  千二百人,  及餘眾黨,  求尊佛道。 假令見聞,  安住言教,  尋當歡喜,  興發大意。」 `[于=於【三宮】]`于時世尊見舍利弗三反勸助,而告之曰:「爾今慇懃所啟至三,安得不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解說。」世尊適發`[此=是【三宮】]`此言,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五千人`[等〔-〕【三宮】]`等,至懷甚慢,即從坐起,稽首佛足捨眾而退。所以者何?慢無巧便,未得想得、未成謂成,收屏蓋藏衣`[服=幞【宮】]`服臥具摩何而去。世尊默然,亦不制止。 「又舍利弗!眾會`[辟=僻【宋元】]`辟易有竊去者,離廣大`[*5-9]誼=義【三宮】*`誼聲味所拘。又舍利弗!斯甚慢者退亦佳`[矣=耳【三宮】]`矣。如來云何說此法乎?譬靈瑞華時時可見,佛歎斯法久久希有,爾等當信如來誠諦所說深經,`[*5]`誼甚微妙言輒無虛,若干音聲現諸章句,各各殊別人所不念,本所未思如來悉知。所以者何?正覺`[所〔-〕【三宮】]`所興世嗟歎一事,為大示現皆出一原,以用眾生望想果應,勸助此類出現于世,黎元望想希求佛慧出現于世,蒸庶望想如來寶`[決=慧【宮】]`決出現于世,以如來慧覺群生想出現于世,示寤民庶八正由路使除望想出現于世。以故當知,正覺所興悉為一`[*5]`誼,以無極慧而造大業,猶一空慧,以無蓋哀興出于世,如佛所行,所化利`[*5]`誼亦復如是。而為說法,教諸菩薩現真諦慧,以佛聖明而分別之。轉使增進唯大覺乘,無有二乘況三乘乎!十方世界諸佛世尊,去來現在亦復如是。以權方便若干種教,各各異音開化一切,而為說法皆興大乘,佛正覺乘諸通慧乘。 「又舍利弗!斯眾生等悉更供養諸過去佛,亦曾聞法,隨其本行獲示現`[*5-13]誼=義【三宮】*`誼。吾見群生本行不同,佛觀其心所樂若干,善權方便造立報應,而講法`[*5]`誼,皆為平等正覺大乘,至諸通慧道德一定,無有二也,十方世界等無差特,安得三乘? 「又舍利弗!設如來說眾生瑕穢一劫不竟。今吾興出於五濁世:一曰塵勞,二曰凶暴,三曰`[邪=墮邪【三宮】]`邪見,四曰壽命短,五曰劫穢濁。為此之黨本德淺薄慳貪多垢故,以善權現三乘教,勸化聲聞及緣覺者;若說佛乘,終不聽受、不入不解,無謂如來法有聲聞及緣覺道深遠諸難。若比丘、比丘尼,已得羅漢自`[已=以【三宮】]`已達足,而不肯受無上正真道教,定為誹謗於佛乘矣!雖有是意,佛平等訓,然後至于般泥洹時,諸甚慢者乃知之耳。所以者何?又諸比丘為羅漢者,無所志求,諸漏已盡,聞斯經典而不信樂。若滅度時,如來面現諸聲聞前,大聖滅度不以斯行,令受持說方等頌經,尋於異佛、至真、等正覺決其狐疑,然後於彼乃當篤信,如來言誠正有一乘,無有二也。」 世尊頌曰: 「比丘比丘尼,  心懷甚慢恣, 諸清信士女,  五千人不信。 不自見瑕穢,  奉`[誡=戒【三宮】]`誡有缺漏, 多獲傾危事,  而起愚騃意, 反行求雜糅,  悉無巧方便。 諸佛最勝禪,  緣此得聞法, 供養清淨慧,  眾會儼然住, 一切受恩教,  `[逮=違【宋元】,建【明宮】]`逮志`[立=悉【明宮】]`立見`[要=惡【宮】]`要。 舍利弗聽此,  佛為人中上, 諦覺了諸法,  為說若干教。 善權方便,  億百千姟,  隨人心行,  而為說法。 罪福之事,  若干不同,  從其宿世,  各得報應。 此諸眾生,  心各各異,  所造眾多,  纏綿結縛。 因緣諸見,  億百千姟,  一切品類,  瑕穢如是。 如來大聖,  說此經典,  所言至誠,  終無虛欺。 從始引喻,  若干無數,  如有所說,  尋為分別。 其有不樂,  正覺`[明者=道明【宮】]`明者,  於無數佛,  不造立行。 愚癡生死,  甚多苦患,  故為斯等,  現說泥洹。 大聖所興,  行權方便,  因勸化`[之=人【三宮】]`之,  使入佛慧。 如佛道教,  興顯于世,  吾始未曾,  為若等`[現=視【宮】]`現。 何故愚冥,  覩於導師,  見自患厭,  乃為分別。 `[今乃得聞=以故得說佛所決了【三】]`今乃得聞,  `[演于平等=於我法教諸新學者【三】]`演于平等,  `[以故得說佛所決了=今乃得聞【三】]`以故得說,  佛所決了。 `[於我法教諸新學者=演于平等【三】]`於我法教,  諸新學者, 佛以聖慧, 行權方便,  `[所=聖【宮】]`所可分別,  為眾生故,  欲開化之, 故示此`[*5-15]誼=義【三宮】*`誼。  欲知佛道,  常調清淨,  仁樂聖典, 實為要妙,  在諸佛所,  所作已辦,  故為斯類, 說方等經。  志性和順,  行能具足,  是等勇猛, 親近聖教,  則為彼說,  德最弘衍,  於當來世, 慈愍哀傷。  一切聞之,  欣然諮嗟,  我等成佛, 亦當如是。  緣是行故,  世世端`[正=政【宮】]`正,  而當翫習, 是方等經。  其有逮聞,  無極聖教,  斯等乃為, 佛之弟子。  假使得聽,  佛一偈者,  皆成正覺, 終無有疑。  佛道有一,  未曾有二,  何況`[一=於【三宮】]`一世, 而當有三?  除人中上,  行權方便,  以用乘故, 開化說法,  欲得講說,  佛之深慧。  善權方便, 導師光明,  唯有一乘,  豈寧有二?  下劣乘者, 當求殊特,  諸佛所覺,  常皆如應。  至尊所在, 莫敢能當,  其力一心,  若順脫門。  皆立眾生, 於此道教,  諸佛最勝,  無有瑕`[疵=玼【三宮】]`疵。  尊無等倫, 現平等覺,  如是示以,  眾生善法。  世尊因而, 勸立是乘,  所在安和,  誘進稽首。  諸境界名, 於此當行,  斷除一切,  諸兇暴法。  是故號佛, 則大勇猛,  今已造立,  若干種相,  眷屬圍繞, 演出法光,  無數眾生,  億百千姟,  為講說法, 自然之印。  告舍利弗,  我見如是,  今當`[奈=那【三宮】]`奈此, 群生類何?  三十二相,  顏容殊妙,  猶得自在, 無所拘礙。  而吾所觀,  若所思念,  如往古時, 有可志願,  皆具足成,  深微妙事,  分別講說, `[得【麗】,等【大】(cf. K09n0117_p0811a05)]`得至佛`[位=住【三宮】]`位。  語舍利弗,  佛言至誠,  以何等事, 寤覺眾生,  假使為說,  不能解了,  不肯啟受。 善言至誠,  即時心念,  如是之`[*5]`誼,  前往古世, 行不可議,  今日乃`[*13-1]逮=還【三】*,遠【宮】`逮,  得本所願,  `[*7-3]已=以【三】*【宮】`已斷愛欲, 除大陰雨。  眾庶坐欲,  墜于惡趣,  安住穢厭, 眾諸`[穢=瑕【三宮】]`穢垢,  黑冥之法,  數數增長。  薄德之夫, 患苦所惱,  為諸邪見,  之所䩭繫。  有此無異, 不有不無,  具足依`[倚=猗【宮】]`倚,  六十二見。  `[當=常【三宮】]`當住於斯, 根著所有,  勢力薄少,  而懷恐懼。  未曾得聞, 佛之音聲,  恒當墮落,  不離三處,  億百千生, 不能解法。  `[佛了=佛子【三】]`佛了善權,  卓然難及,  為說勤苦, 斷`[其=諸【三宮】]`其根原。  眾生之類,  諸見所惱,  佛故導示, `[便=使【三宮】]`便至泥洹。  吾所以故,  常解滅度,  令一切法, 皆至寂然。  又復過去,  諸佛之子,  當來之世, 得成最勝。  今我如是,  行權方便,  各令休息, 說三乘教。  其乘有一,  亦不非一,  大聖世尊, 故`[復說=說復【宮】]`復說一。  諸有蒸民,  興發沈吟,  意慮憒亂, 狐疑猶豫。  如來所說,  終無有異,  慧乘 `[有=為【三宮】]`有一,  未曾有二。  其有往古,  世雄導師, 億百千佛,  諸滅度者。  或有過去,  無`[*23-15]央=鞅【宋宮】*`央數劫, 計其限量,  不可稱度。  謂此一切,  人中之上, 講說經法,  無數清淨,  所可作為,  報應譬喻, 行權方便,  億百千姟,  普為眾生,  示現一乘, 是故說道,  度未度者。  常為人說,  平等道慧, 開化眾庶,  億百千姟。  又復見異,  若干大聖, 為講分別,  是大尊法。  本性清淨,  乃信解之。 若在天上,  世間亦然,  其有聞經,  若聽省者, 彼諸眾生,  所獲安隱,  常行布施,  其戒具足, 忍辱無乏,  斯行平等,  精進一心,  `[修善=修造【三宮】]`修善勇猛。 於此經典,  遵奉智慧,  或有建立,  若干種德, 斯等皆當,  成得佛道。  其有滅度,  諸所如來, 彼時所有,  一切眾生,  忍辱調`[意=定【三宮】]`意,  得至大安, 斯等皆當,  成得佛道。  假使供養,  諸佛舍利, 大聖最勝,  及滅度者。  興立佛廟,  眾億百千, 黃金白銀,  水精琉璃,  若以馬瑙,  造作塔寺, 車`[𤦲【麗宮】,渠【大】]`𤦲異寶,  及明月珠,  若以`[墼泥=暫治【宮】]`墼泥,  立作形像, 斯等皆當,  成得佛道。  假使以石,  用作佛廟, 或以栴檀,  若木`[蜜=櫁【元明】]`蜜香,  設`[令=使【三宮】]`令塔寺,  立天尊像, 材木刻鏤,  彩畫眾飾,  或有奉戒,  口言至誠, 若復竪立,  最勝廟寺,  在於`[居室=居空【三宮】]`居室,  諷誦經典, 處于曠野,  深谷中立,  為數億人,  而師子吼。 現有十方,  諸佛廟寺,  中有舍利,  童子對舞。 斯等皆當,  成得佛道。  若為如來,  作寶模像, 三十二相,  執持殊最。  假使復有,  `[誦=講【宮】]`誦經說`[*5-17]誼=義【三宮】*`誼, 斯等皆當,  成得佛道。  設為安住,  興立`[彩=形【三宮】]`彩像, 後致七寶,  覺意道路,  其光遍照,  通徹`[眾行=眾生【三】]`眾行, 斯等皆當,  成得佛道。  若復以銅,  刻鏤`[碧=璧【三】,壁【宮】]`碧玉, 為大聖尊,  立殊`[特形=勝妙【宮】,勝形【三】]`特形,  設以經字,  載妙素帛, 斯等皆當,  成得佛道。  若繕壞寺,  修立形像, 功德志性,  有百福相,  出家學法,  書佛經卷, 斯等皆當,  成得佛道。  設使各各,  作奇異行, 除棄一切,  所樂調戲,  正士童子,  聰達解`[*5]`誼, `[而不謿話=亦不嘲話【三宮】]`而不謿話,  `[言=若【宮】]`言不`[虛誕=虛誑【三宮】]`虛誕,  悉亦自致,  為大慈哀, 一切皆當,  逮得`[佛道=成佛【三宮】]`佛道。  即使得度,  億千群萌, 無數菩薩,  神通三昧。  設為是等,  安住舍利, 興立塔寺,  彩畫形像,  塗治`[18]堊=莊【三宮】*`堊飾,  書經著壁, 供上華香,  `[勳=薰【宋宮】,熏【元明】]`勳散塔像,  假令`[伎=妓【三宮】]`伎樂,  歌誦佛德, `[簫成=簫瑟【三宮】]`簫成鼓舞,  節奏哀和,  讚美嬉笑,  又`[加=如【宮】]`加肅敬, `[以若干=若以千【宮】]`以若干事,  遵修供奉,  彈琴箜篌,  鐃`[鏡=鈸【三宮】]`鏡應`[弦=絃【三宮】]`弦, 箏笛吹笙,  `[激發=噭法【三宮】]`激發妙音,  皆以一心,  不為眾`[吏=漏【三宮】]`吏, 緣是悉致,  寂然悅豫。  若以挹灑,  淨掃塔寺, 用柔軟水,  蜜漿飲施,  雜香`[*18]`堊塗,  理作樂器, 歸命安住,  供養最勝,  以若干物,  供上舍利, 如來滅度,  少多肅敬,  假使一反,  鼓`[伎=技【元明】]`伎拊弄, 一切皆當,  得成佛道。  設令得見,  安住畫像, 執持一華,  進上靈模,  以恭敬意,  篤信無疑, 當稍稍見,  無數億佛。  其有人眾,  叉手佛廟, 具足一反,  繞旋自歸,  禮拜大聖,  嗟歎稽首, 所行如是,  身無垢染,  當漸漸覲,  無數億佛。 於諸導師,  多造利`[*5]`誼,  `[假使有持舍利供養口宣音言南摸佛尊其亂心者若說此言斯等皆當逮尊佛道=滅度因緣盡除毒火此等皆當逮成佛道【三宮】]`假使有持,  舍利供養, 口宣音言,  `[南摸=南無【三宮】]`南摸佛尊,  其亂心者,  若說此言, 斯等皆當,  逮尊佛道。  `[滅度因緣盡除毒火此等皆當逮成佛道=假使有持舍利供養口宣音言南無佛尊其亂心者若說此言斯等皆當逮尊佛道【三宮】]`滅度因緣,  盡除毒火, 此等皆當,  逮成佛道。  於眾會中,  建立信者, 爾時安住,  當濟此倫,  假使有人,  聞此法名, 斯等皆當,  逮成佛道。  若復當來,  無數億佛, 不可思議,  無能限量,  是等上勝,  世雄導師, 當為講說,  善權慧事,  是等大人,  行權方便, 當得`[成佛=成就【三宮】]`成佛。  導世聖雄,  所以開化,  億數眾生, 禪定智慧,  以消諸漏,  得聞`[33]此=是【三宮】*`此法,  未有一人, 群萌品類,  豈弘了覺。  諸大聖法,  皆本所願, 行佛道時,  最後究竟,  無量法門,  億千姟數, 當來最勝,  之所講說。  諸如來尊,  常宣布法, 是則得見,  諸佛正教。 `[諸佛=諸法【三宮】]`諸佛本淨,  常行自然,  此諸`[*5-20]誼=義【三宮】*`誼者,  佛所開化, `[如=而【三宮】]`如兩足尊,  乃分別道,  故暢斯教,  一乘之`[*5]`誼。 諸法定意,  志懷律防,  常處于世,  演斯`[讚頌=讀誦【三宮】]`讚頌, 每同`[讚說=讀說【三宮】]`讚說,  善權方便,  諸最勝尊,  志意弘大。 其有供養,  天人所歸,  今現在佛,  如江河沙, 欲利安隱,  一切群黎,  斯等正覺,  亦說`[佛=道【三宮】]`佛尊, 所可演說,  善權方便。  以若干教,  開化令入, 皆共諮嗟,  是一乘道,  寂然之地,  無有二上。 欲知眾生,  本際之行,  從其過去,  志性所猗, 料簡精進,  而觀本原,  諸未脫者,  為分別說。 眾導師力,  若干因緣,  攀喻引譬,  而為示現, 探覩群生,  種種所樂,  若干部音,  而開化之。 今我如是,  為人中王,  興發黎庶,  安隱利`[*5]`誼, 種種音聲,  億百千姟,  故為示現,  斯佛大道。 吾所說法,  若干種變,  知諸萌類,  心所`[好=喜【三宮】]`好樂, 若干色像,  尋令悅豫,  緣其智慧,  訓以道力。 吾為法王,  而遍觀見,  諸愚冥者,  離智慧德, 崩墜生死,  坑`[壙=曠【三宮】]`壙`[險=嶮【三宮】]`險谷,  不得解脫,  來世艱難, 愛欲所繫,  馳如流沙,  諸塵勞垢,  今日自在。 大聖威神,  覺無所`[來=求【三宮】]`來,  諸法未曾,  致眾患苦, 群萌之類,  默在六塹,  堅住邪見,  不可動轉, 在於苦惱,  處危嶮徑。  吾發大哀,  愍此愚癡, 安隱求至,  處`[于=乎【三宮】]`于道場,  具足七日,  坐於草蓐, 即思惟`[*5]`誼,  當何所興?  尋時`[即=則【三宮】]`即斷,  彼世慢恣, 觀察尊樹,  目未曾`[眴=瞬【三宮】]`眴。  吾又經行,  於`[斯=其【三宮】]`斯樹下, 因奇特慧,  得未曾有,  眾生`[輪轉=轉輪【三宮】]`輪轉,  於大無明。 於時梵天,  則知佛意,  帝釋四天,  諸護世者, 大神妙天,  及善天子,  無數億千,  皆共覺知, 一切叉手,  儼然恭肅。  我時自念,  當奈之何? 假令吾歎,  佛之道德,  群黎品類,  莫肯受化, 諸闇冥者,  便當謗毀,  適毀此已,  趣非法地。 吾初未曾,  說奇妙法,  常樂餘事,  當何興立? 等觀往`[古=昔【三宮】]`古,  諸佛所為,  彼時聖眾,  行權方便。 吾今寧可,  以此佛道,  分為三乘,  而開化之。 初成佛時,  作`[*33-1]此=是【三宮】*`此思惟,  又有十方,  諸佛世尊, 其大聖眾,  悉各自現,  音讚善哉,  我等`[欣=歎【三】]`欣豫。 快哉能仁,  世`[雄=英【三宮】]`雄導師,  斯為正法,  執御當然, 乃能思惟,  善權方便。  諸大聖典,  亦學救世, 吾等為佛,  履上跡時,  分為三乘,  而開化之。 下劣不`[肖=肯【宮】]`肖,  志`[懷=意【三宮】]`懷羸弱,  `[觀=覩【三宮】]`觀諸佛興,  卒不肯信, 吾等猶此,  興立攝濟,  以權方便,  而為示現。 嗟歎稱美,  獲果之證,  又復勸助,  無數菩薩。 爾時佛身,  聽諸尊歎,  尋則解了,  諸大聖音。 弘妙之士,  心欣悅豫,  今大神通,  分別名色。 於時余等,  當遵其行,  如諸導師,  之所言`[說=講【三宮】]`說。 `[我時=我等【三宮】]`我時比丘,  亦持斯法,  出生於人,  黎庶之間。 告舍利弗,  吾聽省彼,  尋時往詣,  波羅奈國, 便即合集,  諸比丘眾。  身子欲知,  佛善權法, 大聖應時,  便轉法輪,  興發`[宣暢=宣揚【三宮】]`宣暢, 滅度寂然,  歎羅漢音, 讚譽法聲。  於是歌頌,  聖眾之德,  其`[聞=間【三】]`聞最勝, 說彼經典。  一切皆來,  歸於世尊,  僉共叉手, 恭肅而住。  善權方便,  為若干種。  爾時世尊, 復更思惟,  吾說尊法,  今正是時。  我所以故, 於世最`[勝=難【三宮】]`勝,  應當講說,  斯尊佛道。  志懷愚癡, `[起=立【宮】]`起於`[妄想=望想【三宮】]`妄想,  設吾說法,  少有信者,  憍慢自大, 不肯啟受。  如斯法者,  菩薩乃聽。  佛時悅豫, 秉修勇猛,  應時解斷,  一切諸結。  今日當說, 最勝自由,  或以勸助,  使入佛道。  諸佛之子, 得觀覩此,  因從獲信,  順行法律。  時千二百, 諸漏盡者,  皆當於`[世=此【三宮】]`世,  成為佛道。  亦如往古, 諸佛大聖,  亦如當來,  最勝之`[法=道【宮】]`法。  吾`[復=須【宮】]`復如是, 蠲棄眾想,  然後爾乃,  講天尊法。  久久時時, 世間有佛,  大仙慧士,  興發聖道,  無極明目, 既現於世,  選`[擇=損【宮】]`擇希有,  時講斯法。  於億百千, 無量劫數,  乃得值遇,  如此像法。  假使菩薩, 獲斯比經,  若復逮聞,  是尊佛道。  若靈瑞華, 時時可見,  欲見 `[慕=募【三宮】]`慕值,  莫能覩者。  最勝容貌,  和悅難遭, 天上世間,  無上聖賢,  今此大尊,  乃謂琦珍。 假使有人,  而說斯經,  一反舉聲,  歡喜勸`[助=者【三宮】]`助, 則為供養,  一切佛已。  `[其【麗三宮】,共【大】]`其去亂心,  不懷狐疑。 吾為法王,  悉普告勅,  吾之法中,  一切聲聞, 則便勸助,  以尊佛道。  卿舍利弗,  及諸聲聞, 今現在者,  且皆默然。  其諸菩薩,  意勇智慧, 密持斯法,  勿得`[忘=妾【三宮】]`忘宣。  何故說世,  而有五事? 或有眾生,  懷毒求短,  貪欲愚聵,  而好誹謗, 如是倫`[品=比【三宮】]`品,  不尚至道。  若當來人,  而說此法, 聽察如來,  一乘之教,  設復覩見,  諸最勝名, 誹謗斯經,  便墮地獄。  假使有人,  慚愧清淨, 發心志願,  `[求【麗】,來【大】(cf. K09n0117_p0814a13; T09n0263_p0065b03)]`求尊佛道,  聞大覺乘,  無量之德, 諸佛聖明,  則現目前,  眾猛尊導,  講法如是, 善權方便,  億百千姟,  分別無數,  無復想念, 其不學者,  不能曉了。  由是之故,  了正真言, 正覺出世,  順修明哲,  斷諸狐疑,  蠲除猶豫, 能`[仁=忘【三宮】]`仁欣勇,  `[咸=成【三】]`咸至佛道。」 正法華經卷第一 正法華經卷第二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第三譯【元】下同]`譯 `[應=正法華經應【宋元宮】]`應時品第三 於是賢者舍利弗,聞佛說此欣然踊躍,即起叉手白眾祐曰:「今聞大聖講斯法要,心加歡喜得未曾有。所以者何?常從佛聞`[法說=說法【三宮】]`法說,化導諸菩薩乘,見餘開士聽承佛音`[得【麗】,德【大】(cf. K09n0117_p0814b08)]`得至真覺,甚自悼感獨不豫及,心用`[灼=㣿【三】]`灼惕,所示現議所不紹逮,我已永失如來之慧。假使往返山林巖藪,曠野樹下閑居獨處,若在`[讌室=宴室【三宮】]`讌室謹勅自守,一身經行益用愁毒,深自惟言:『法號等入,世尊為我現若干教,而志小乘,自我等咎,非如來也。所講演法大聖等心,為開士歎思奉`[尊=遵【三宮】]`尊者,為受第一如來訓典,堪至無上正真之道。我等所順`[而被衣服=即而被服【宮】]`而被衣服,所建立願不以頻數。』唯然世尊!鄙當爾時用自剋責,晝夜寢念,雖從法生不得自在,偏蒙聖恩得離惡趣。今`[15]乃逮=乃還【三】*,逮乃【宮】`乃逮聞。」 時,舍利弗以頌讚曰: 「得聞佛乘,  一句之`[業=義【三宮】]`業,  超出本望,  怪未曾有。 所當受獲,  非心口言,  覩大尊雄,  益懷喜歡。 假使有人,  能造行者,  聞安`[住音=往昔【宮】]`住音,  以為奇雅。 諸塵勞垢,  鄙`[已=以【三宮】]`已蠲盡,  音聲之信,  亦悉永除。 我本`[晝=盡【宮】]`晝日,  設經行時,  若在樹下,  端坐一心, 設在林藪,  山巖之中,  心自思惟,  如此行`[20]誼=義【三宮】*`誼。 嗚呼自責,  弊惡之意。  因平等法,  而得無漏, 不由三界,  順尊法居。  追悔過事,  以誡將來。 紫磨金容,  相三十二,  我已違遠,  失不自嚴。 眾`[相=好【三宮】]`相八十,  具足殊特,  種種積累,  不以瓔珞。 根力脫門,  八部之音,  於平等法,  而自危削。 諸佛之法,  有十八事,  如是之`[*20]`誼,  我已永失。 音聲所聞,  達於十方,  吾以得見,  愍世俗者。 一身獨己,  晝日經行,  又自剋責,  而內思惟。 我每夙夜,  深自料計,  反側`[婉=宛【三】]`婉轉,  忖度己身。 當問世尊,  如是之`[*20]`誼,  鄙何所失,  當復所失。 現在眼前,  於聖明`[日=目【宮】]`日,  夙夜過去,  逝不休息。 見餘菩薩,  而不可計,  世雄`[尊=導【三宮】]`尊師,  之所開化。 彼等悉聞,  此佛音教,  為諸群萌,  講演法力。 其法無想,  諸漏已盡,  普悉曉暢,  致微妙慧。 覩若干種,  諸所祠祀,  歷外異學,  諸邪偽術。 由是之故,  解佛`[言=音【三宮】]`言教,  觀`[見=已【三】]`見脫門,  即`[說=蛻【宋元】]`說滅度。 一切得解,  諸所見行,  尋時開了,  空無之法。 由是自謂,  已得滅度,  今乃自知,  非至泥洹。 得`[覲=覩【三宮】]`覲諸佛,  天中之天,  時人中上,  眾會圍繞, 三十二相,  光色巍巍,  因斯覺了,  至度無餘。 我適聞說,  除`[於=其【宮】]`於眾熱,  不以音聲,  而得無為。 如我所知,  正覺師子,  諸天世人,  之所奉事, 則以力勢,  恒住如斯,  第一初聞,  大聖之教。 波旬時化,  變為佛形,  無得為魔,  之所嬈害。 如因緣行,  而引說喻,  無`[1]央=鞅【宋】*【宮】`央數億,  顯現姟限。 善立彼岸,  至道意海,  得聞彼法,  除諸狐疑。 有百千佛,  及姟之數,  悉得覩見,  眾滅度`[脫=勝【三宮】]`脫。 如斯諸佛,  所說經典,  善權方便,  隨順御之。 假使有`[見=人【三宮】]`見,  現究竟行,  當來諸佛,  眾億百千, 善權方便,  導御是黨,  為講說`[4]經=法【三宮】*`經,  誘進泥洹。 隨其體像,  化以慧行,  悉而分別,  次第所有。 諸佛之法,  所當教誨,  尋即承聖,  受轉`[*4]`經輪。 世雄導師,  現真雅訓,  吾亦如是,  依蒙其像。 彼諸魔眾,  而不敢當,  心未`[常=嘗【三宮】]`常懷,  邪疑之礙。 普興柔軟,  深妙之道,  以佛音聲,  而得歡欣。 今日所有,  諸志猶`[預=豫【三宮】]`預,  以棄沈吟,  住於聖慧。 我成如來,  無眾結網,  諸天世人,  以為眷屬。 今日得覩,  佛之道眼,  當勸助化,  於`[眾=諸【三宮】]`眾`[菩薩=眾生【宮】]`菩薩。」 佛告賢者舍利弗:「今吾班告天上`[世間=世門【宮】]`世間,沙門梵志、諸天人民、阿須倫,佛知舍利弗曾`[以=已【宮】]`以`[供奉=供養【三宮】]`供奉三十二千億佛,而為諸佛之所教化,當成無上正真`[道=之道【三宮】]`道。吾身長夜亦開導汝以菩薩`[*20-3]誼=義【三宮】*`誼,爾緣此故興在吾法。如來威神之所建立,亦本願行念菩薩教,未得滅度自謂滅度。舍利弗!汝因本行欲得識念無`[*1-1]央=鞅【宋】*【宮】`央數佛,則當受斯《正法華經》一切佛護,普為聲聞分別說之。」 佛語舍利弗:「汝於來世無量無數不可計劫,供養億百千佛受正法教,奉敬修行此方等經,具足眾行當得佛道,號蓮華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其世界名離垢。平等快樂威`[曜=耀【宮】]`曜巍巍,諸行清淨所立安隱,米穀豐賤人民繁熾,男女眾多具足周備,琉璃黃金以為長繩,連綿路傍一切路邊,有七寶樹八重交道,行樹枝葉華實常茂。蓮華光正覺亦當承續說三乘法,而佛說法具足一劫,所可演經示奇特願。劫名大寶嚴,所以名曰大寶嚴者?謂彼佛國諸菩薩眾,諸菩薩眾有無`[*1-2]央=鞅【宋】*【宮】`央數,不可思議無能限量,唯有如來乃能知數。菩薩大士在其佛土,為覺意寶行如蓮華,無有`[新=雜【宮】]`新學久`[15]殖=植【三宮】*`殖德本,淨修梵行而無年限,親近如來常應佛慧,具大神通`[志=悉【三宮】]`志存法要,勇猛志強。諸菩薩眾,具足如是無有缺減,是故其劫名大寶嚴,蓮華光佛當壽十二中劫,不可計`[17]童=僮【宮】*`童子時也,其國人民當壽八劫。蓮華光如來過十二劫,有菩薩名堅滿,當授其決,告諸比丘言:『此堅滿大士,吾滅度後當得無上正真道,號度蓮華界如來正覺。』蓮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像法住二十中劫,其佛世界如前佛土等無差特。度蓮華界如來亦壽二十二中劫,爾乃滅度。佛滅度後,其佛正法及`[像〔-〕【宮】]`像法住二十二中劫。」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卿舍利弗,  於當來世,  得成為佛,  顯如來尊, 號蓮華光,  普平等目,  教授開化,  眾庶億千。 奉事無數,  諸佛億載,  於彼修力,  多所興立, 所在勸化,  得為十力,  便當成就,  上尊佛道。 不可思議,  無`[*1-3]央=鞅【宋】*【宮】`央數劫,  劫當號名,  大寶`[嚴莊=莊嚴【三宮】]`嚴莊。 世界名曰,  為離諸垢。  其蓮華光,  國土清淨, 以紺琉璃,  遍敷為地,  紫磨金繩,  連綿為飾, 若干種樹,  皆七寶成,  其樹華實,  悉以黃金。 彼諸菩薩,  意皆堅強,  所造言行,  聖哲聰明, 善學佛道,  億百千姟,  是等來現,  最勝法教。 佛最後時,  無有`[蔭=陰【元明】]`蔭蓋,  為`[*17-1]童=僮【宮】*`童子時,  無所慕樂, 棄離愛欲,  即出家去,  便得成就,  上尊佛道。 斯最勝尊,  則得自在,  其命當壽,  十二中劫。 法教當立,  盡于八劫。  彼命限量,  劫數如是。 若大聖佛,  滅度之後,  當具足滿,  `[21]廿二=二十【三】*,十二【宮】*`廿二中劫。 爾時法住,  若干之數,  愍哀天上,  及世間人。 其佛正法,  滅盡之後,  像法當住,  `[*21]`廿二中劫。 彼大聖明,  舍利流布,  男神女鬼,  供養最勝。 其世尊德,  亦當如是。  告舍利弗,  且當自`[慶=度【三宮】]`慶, 仁者國土,  嚴飾如是,  兩足之尊,  自然無倫。」 爾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天、龍、鬼神、揵沓`[惒=和【三宮】]`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聞佛世尊授舍利弗決,當成無上正真之道,心懷欣豫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各自脫身衣以覆佛上。時天帝釋、梵忍跡天,及餘無數億千天子,各各取衣供養世尊,以天華、香意華、大意華散于佛上,諸天衣物悉在虛空羅列而住,天上伎樂自然而鳴,天上大聲自然雷震,普雨天華,咸共舉聲而皆歎曰:「今所聞法自昔未有,前波羅奈鹿苑之中,始轉法輪蓋不足言,今佛世尊則復講說無上法輪。」 時諸天子`[讚頌=以頌讚【三宮】]`讚頌曰: 「於世無雙比,  今者轉法輪, 為男女講`[說=議【三宮】]`說,  陰衰所從起, 彼第一暢說,  十二展轉事, 今導師`[演說=所演【三宮】]`演說,  少能信樂者。 從世雄大聖,  面聞無數法, `[往=住【三宮】]`往始至于茲,  未聆如斯`[典=法【宮】]`典。 大導師所說,  我今代勸助, 勇猛舍利弗,  而乃得授決。 為歎本發意,  所供養佛數, 我當蒙及逮,  得佛世最上。 已所造淨行,  `[頻=類【明】]`頻數若干種, 奉過去諸佛,  願獲佛道`[*20-4]誼=義【三宮】*`誼。」 於是舍利弗白世尊曰:「我今無結狐疑已除,現在佛前得授予決,為無上正真道。」又曰:「大聖!斯千二百得自在者,昔來豈不住學地乎?當來如是此佛教耶?斯諸比丘,頓止行門遵尚法律,度老病死諮嗟泥洹,是諸比丘無`[*1-4]央=鞅【宋】*【宮】`央數千,供養世尊,學諸所學,畏吾我、懼三世,毀諸見眾邪?行立滅度,已懷此想得至道場。初未曾聞如是像法,心每猶豫。善哉!世尊!願說要`[*20-5]誼=義【三宮】*`誼,使此比丘疑網悉除。今四部眾意咸`[悵悵=悵恨【三宮】]`悵悵,當令`[坦=亘【宮】]`坦然無餘結恨。」 佛告舍利弗:「向者吾不說斯法耶?以若干種善權方便,隨其因緣而示現之,如來、至真、等正覺所分別演,皆為無上正真道故,我所諮嗟皆當知之,為菩薩也。又舍利弗!今吾引喻重解斯`[*20-6]誼=義【三宮】*`誼,有明慧者當了此譬`[喻=譬【宮】]`喻。如郡國縣邑有大長者,其年朽邁坐起苦難,富樂無極財寶無量。有大屋宅,周匝寬博垣牆高廣,其舍久故,數百千人而在其內,唯有一門及監守者。堂屋傾危梁柱腐敗,軒窓既多多積薪草。時失大火,從一面起普燒屋宅。長者有子,若十`[若〔-〕【三宮】]`若二十。欲出諸子,諸子放逸嬉戲飲食,卒見火起各各馳走,周慞詰屈不知所出。父而念曰:『今遭火變屋皆然熾,以何方便`[11]免=勉【三宮】*`免救吾子?』時父知子各所好憙,即為陳設象馬車乘遊觀之具,開示門閤使出于外,鼓作倡伎絕妙之樂,戲笑相娛令濟火厄,當賜眾乘。象車馬車羊車伎車,吾以嚴辦停在門外,速疾走出出避火災,自恣所欲從意所樂。諸子聞父`[所=誨【三宮】]`所勅所賜,象馬車乘音樂之屬,各共精進廣設方計,土坌水澆奔走得出。長者見子安隱而出,四面露坐心各踊躍,不復恐懼,各各白言:『願父賜我諸所見許若干種伎相娛樂具象馬車乘。』 「又舍利弗!彼大長者,等賜諸子七寶大車,珠交露`[幔=車【宮】]`幔車甚高廣,諸珍嚴莊所未曾有,清淨香華瓔珞校飾,敷以繒褥氍`[毹=氀【三宮】]`毹綩綖,衣被鮮白鑠如電光,冠幘履屣世所希有,若干童子各各`[手=擎【三宮】]`手持,一種一色皆悉同等,用賜諸子。所以者何?今此幼童皆是吾子,寵敬等愛意無偏黨,以故賜與平等大乘。 「又舍利弗!吾亦如是為眾生父,停儲庫藏滿無空缺,如斯色像,教化誘進`[得=惠【三宮】]`得示大乘。諸子則尋`[獲=得【宮】]`獲斯大乘,以為奇珍得未曾有,而乘遊行。於意云何?長`[者=子【宮】]`者賜子珍寶大乘,將無虛妄乎?」 舍利弗白佛:「不也。安住!不也。世尊!其人至誠。所以者何?彼大長者救濟諸子,而不欲令遇斯火害,隨其所樂許而賜之,適出之後各與大乘,以故長者不為虛妄。究竟諸子志操所趣,故以方便令免患禍,況復貯`[畜=蓄【三宮】]`畜無量寶藏,以一色類平等大乘賜子不虛。」 佛言:「善哉!舍利弗!誠如所云。如來、至真、等正覺超越十方`[光照=無黠【三宮】]`光照眾冥,解脫憂恐拔斷根`[牙=芽【三宮】]`牙,枝葉華實如來慧`[現=見【宮】]`現。法王神力為世之父,善權方便攝持`[恩議=思義【三宮】]`恩議,行`[乎=平等【三宮】]`乎大悲道心無盡,愍哀三界大火熾然,黎庶不解故現世間,救濟眾生生老病死諸不可意結縛之惱,裂壞所著、脫婬怒癡,誘導三乘,漸漸勸示無上正真`[之道=平等之道【三宮】]`之道。適興于世,覩諸群萌,妄想財業愛惜無厭,因從情欲致無數苦,於今現在貪求汲汲,後離救護便墮地獄、餓鬼、畜生,燒炙脯煮`[26]饑=飢【宮】*`饑渴負重,痛不可言。正使生天及在人間,與不可會、恩愛別離,憂惱難量。一時離苦,歌舞戲笑不知恐畏,無所`[忌=忘【宮】]`忌難不自覺了,不肯思惟計其本末,不求救護復見燒然。三界眾生勤苦之患,吾當施立無極大安,無數百千不可思議諸佛正慧。其有`[盈=蕩【三】,盪【宮】]`盈逸迷惑欲樂,如來誘立道慧神足,善權方便化現佛慧,`[聞使=使聞【三】,使開【宮】]`聞使佛力`[無所畏=力無所畏【三宮】]`無所畏。眾生難`[31]悟=寤【三宮】*`寤不肯尋受,因緣所縛,未脫生老病死憂患,未始得度三界燒炙,不了所歸。何謂解佛慧者?譬如長者,立強勇猛多力諸士,救彼諸子使離火患,方便誘之適出在外,然後乃賜微妙奇特眾寶車乘。如是,舍利弗!如來正覺以力、無畏建立眾德,善權方便修勇猛慧,覩見三界`[然熾=熾然【三宮】]`然熾之宅,欲以救濟眾生諸難,故現聲聞、緣覺、菩薩之道,以是三乘開化驅`[馳=驅【宮】]`馳使棄愛欲,教諸萌類滅三界火、婬怒癡縛,色聲香味細滑之法,三處五欲五欲燒人,不`[猗=倚【元明】]`猗三界便得三乘,勤`[精=精進【三宮】]`精三乘則超三界,進三乘者諸佛所訓也。黎庶則至無`[*1-5]央=鞅【宋】*【宮】`央數集,世尊現戲行為娛樂,修此根、力、覺意、禪定、脫門、三昧正受,然於後世致大法樂,安隱欣豫無所罣礙。 「又舍利弗!其有眾生未興起者,如來出世有信樂者,樂佛法教精進奉行,最後竟時欲取滅度,謂聲聞乘。`[遵=道【宮】]`遵求羅漢孚出三界;譬如長者`[*11-1]免=勉【三宮】*`免濟子難許以羊車。若復有人無有師法,自從意出求至寂然,欲獨滅度覺諸因緣,於如來法而行精進,謂緣覺乘;出之火宅許以馬車。假使有人,求諸通慧諸佛道慧,自在聖慧自從心出,無師主慧多所哀念,多所安隱諸天人民,欲利天上世間人民,滅度黎庶於如來法,奉修精進欲求大聖,普見之慧力無所畏,謂如來道,菩薩大士所履乘也;譬如長者勸誘其子免火患難,許以象車驅出火宅。父見子安濟難無懼,自察家中財寶無量,等賜諸子高大殊妙七寶大乘。如來正覺亦復如是,覩無數眾億百千姟,使度三難`[懃=勤【三宮】]`懃苦怖懼,從其所願開生死門,遂令脫出難嶮恐患使滅度安。 「又舍利弗!如來爾時從終始宅,以無數慧、力、無所畏,觀眾`[罹厄=罪厄【三宮】]`罹厄矜哀喻子,普勸進使歸於佛乘,不令各各從意而滅度也,如來悉誘以佛滅度而滅度之。假使眾生得度三界,以如來慧、脫門、定意、賢聖度門,安慰歡娛施樂法`[*20-7]誼=義【三宮】*`誼,惠以一貌佛之大道。如彼長者本許諸子以三品乘,適見`[*11-2]免=勉【三宮】*`免難各賜一類平等大乘,誠諦不虛,各得踊躍無有慍恨。如來如是,本現三乘,然後皆化使入大乘,不為虛妄。所以者何?當知如來等覺有無`[*1-6]央=鞅【宋】*【宮】`央數倉庫帑藏,以得自在,為諸黎庶現大法化諸通愍慧,當作是知、當解此`[*20]`誼。如來等正覺善權`[方【麗】,力【大】(cf. K09n0117_p0818c04)]`方便,以慧行音唯說一乘,謂佛乘也。」 世尊頌曰: 「譬如長者,  而有大宅,  極甚朽故,  腐敗傾危。 有大殿舍,  而欲`[損=頓【三宮】]`損壞,  梁柱榱棟,  皆復摧折。 多有軒闥,  及諸窓牖,  又有倉庫,  以泥塗木。 高峻垣牆,  壁障崩隤,  薄所覆苫,  彌久彫落。 時有諸人,  五百之眾,  皆共止頓,  於彼舍宅。 有無`[*1-7]央=鞅【宋】*【宮】`央數,  草木積聚,  所當用者,  滿`[畜=稸【三宮】]`畜無量。 一切門戶,  時皆閉塞。  有諸樓閣,  及`[諸=眾【三宮】]`諸蓮華, 億千眾香,  而有芬氣。  若干種鳥,  眷屬圍繞, 種種虺蛇,  `[蝠=蝮【明】]`蝠螫`[遁=𭂻【宋宮】,逋【元明】]`遁竄。  在在處處,  有諸惡蟲, 有若干種,  `[狖=㹨【宋】,猶【宮】]`狖狸鼷鼠,  其字各異,  嗚呼啾`[㗌=唧【宮】]`㗌。 其地處處,  而有匿藏,  溷廁屎溺,  污穢流溢, 蟲`[朋【麗】,明【大】,鳥【三宮】]`朋刺蕀,  充滿其中。  師子狐狼,  各各㘁吠, 悉共咀嚼,  死人`[屍體=屍骸【三宮】]`屍體,  何人聞見,  而不怖懼? 無數狗犬,  蹲伏窠窟,  各各圍繞,  皆共`[𪙉=摣【三宮】]`𪙉掣。 假使此等,  `[*26-1]饑=飢【宮】*`饑餓之時,  普皆諍食,  疲瘦羸劣。 鬪相`[齮=䶩【三宮】]`齮齧,  音聲暢逸,  其舍恐畏,  變狀如是。 有諸鬼神,  志懷毒害,  蠅蚤壁虱,  亦甚眾多。 百足種種,  及諸魍魎,  四面周匝,  產生孚乳。 各取分食,  羯羠羝羊,  不得奔走,  歸其處所。 雖諸鬼神,  來擁護之,  不能濟脫,  令不被害。 彼諸鬼神,  亦食眾生,  雖得飽滿,  心續懷惡。 群品不同,  種姓別異,  若有死者,  皆埋`[冢【CB】,冡【大】(cf. 《漢語大詞典》vol.2 p.447; T02n0100_p0401b26)]`冢埌。 彼志出外,  而遊所處,  鳩桓香音,  志存暴弊, 舒展兩臂,  往來經行,  無有呪術,  可以辟除。 於時諸犬,  取其兩足,  撲令仰臥,  而就`[擊=繫【三】]`擊之。 捉其兩腳,  絞加頸項,  坐自放恣,  心意`[20]盪=蕩【三】*`盪逸。 諸黑象眾,  厥狀高大,  體力強盛,  `[拔扈=跋扈【元明】]`拔扈自在, 旬日`[*26]`饑餓,  行求飲食,  遙見蒭`[蒿=藁【三宮】]`蒿,  奔走趣之。 有鍼𭉨蟲,  及鐵喙鳥,  在丘壙間,  見人`[死屍=屍死【宮】]`死屍。 惡鬼兇嶮,  放髮叫呼,  諸`[魃=魅【三宮】]`魃湊滿,  貪欲慢翰。 窓牖顯明,  視瞻四顧,  於斯𨶳看,  不可得常。 諸邪妖魅,  及眾餓鬼,  鵰鷲鵄梟,  悉行求食。 其宅恐難,  如是品類,  有大園觀,  牆壁隤落, 室宅門戶,  `[圮【CB】,𡉏【大】,圯【麗】]`圮裂破`[柝=坼【三宮】]`柝,  唯一男`[子=兒【宮】]`子,  而守護之。 其人在裏,  止頓居跱。  爾時失火,  尋燒屋宇, 周迴四面,  而皆燔燒。  無數千人,  驚怖啼哭, 於今火盛,  焚我子息。  又彼尊者,  舉聲稱怨, 堂柱摧滅,  垣屏碎散。  `[神諸=諸神【三宮】]`神諸餓鬼,  揚聲喜喚, 鵰鷲數百,  飛欲避火。  無數鳩`[垣=桓【三宮】]`垣,  `[框榱=框欀【宋宮】,劻勷【元明】]`框榱懷懅, 百千`[妖=妭【宋】,姟【宮】]`妖魅,  慞`[遑=惶【元宮】]`遑馳走。  親自目見,  火所`[燔=焚【三宮】]`燔燒, 無量群萌,  烏`[殟=熅【三宮】]`殟灰`[蘆=燼【三】,藎【宮】]`蘆,  諸薄`[枯=祐【三宮】]`枯者,  為火所災。 各各懊惱,  而見焚燒,  炙燎焦爛,  沸血流離。 於時`[此=彼【三宮】]`此宅,  強猛之眾,  一一鬼魅,  悉共噉食。 臭烟熢`[勃=㪍【宋宮】,㶿【元明】]`勃,  稱讚香美,  一切奔`[騖=鶩【宋宮】]`騖,  周旋詰屈。 蜈蚣蚰蜒,  蚳`[蛆=蠷【元明】]`蛆竝出,  厭魅勇逸,  多所`[齟=咀【元明】]`齟齚。 頭上火然,  遊行嬉怡,  悉`[*26]`饑食噉,  火所燒者。 其屋宅中,  怖`[遑=惶【元明宮】]`遑若茲,  百千人眾,  燒喪狼藉。 於時宅主,  大勢長者,  見之如斯,  急急`[18]孚=䞯【元明】*`孚務。 聞此災禍,  愍念諸子,  建立伎樂,  寶乘誘出。 有諸愚癡,  不能解知,  於彼戲笑,  放逸自恣。 長者聽察,  尋入館內,  騃夫不覺,  無解脫想。 今我諸子,  闇蔽閉塞,  一切盲`[聵【宮宋明】,瞶【大】]`聵,  無有耳目, 以戲樂故,  而自繫縛,  種姓孫息,  甚難得值。 凡品眾庶,  若干等倫,  遭大`[災火=火災【三宮】]`災火,  各各痛惱。 鬼神蛇虺,  心中懷毒。  無數妖魅,  歡喜踊躍。 諸狼狐狗,  亦不可計,  `[*26]`饑渴欲求,  飲食之具。 我子眾多,  皆沒于此,  設無火災,  亦不可樂。 狐疑眾結,  酷苦若是,  何況周匝,  普見熾然。 執愚意者,  於斯自恣,  諸子貪戲,  而相娛樂, 永不思惟,  父所言教,  心不自念,  速圖方計。 爾時長者,  `[意自=自意【宮】]`意自忖度,  吾生此子,  勤苦養育, 得無為火,  而見燒𤋲。  於何救子,  而脫孫息? 即自思議,  立造權計。  今我諸子,  耽`[媔=湎【三】,愐【宮】]`媔音伎, 禍害`[乘=垂【三宮】]`乘至,  非戲樂時。  痛哉愚`[憒=聵【宮】]`憒,  不覩酷苦, 諸`[*17-2]童=僮【宮】*`童`[瑕=殷【三宮】]`瑕猥,  不識此難。  今吾心怖,  子樂逸`[*20]`盪, `[要=安【三宮】]`要從精進,  免濟`[大牆=火燔【三宮】]`大牆。  即尋設計,  於舍之外, 施張伎樂,  遊戲之具,  子所好慕,  吾皆辦之, 調隱音節,  一時俱作。  諸子聞`[賜=斯【三宮】]`賜,  貪愛樂音, 各各速疾,  盡力`[勱=勸【三宮】]`勱勵,  驅逐一切,  `[迸=并【宮】]`迸出災屋, 得脫`[苦惱=苦難【三宮】]`苦惱,  集`[子=于【三宮】]`子一處,  安隱歡然,  無復恐懼。 於是長者,  見諸子出,  心中寬泰,  意得自由, 廣設眾具,  師子之座,  吾身今日,  則獲無為, 彼諸苦患,  已永盡除。  斯諸童子,  修精進力, 迷在`[災=火【三宮】]`災宅,  而自放恣,  前者曾更,  無限眠寐, 火`[㷿=焰【元明】]`㷿然熾,  人遭`[此=于【宮】]`此難,  陰蓋所覆,  心不開`[解=明【宮】]`解。 今日一切,  皆得解脫,  已致自然,  志之所願。 父見諸子,  志在安隱。  於時諸子,  往詣長者, 唯願天父,  各各賜我,  如前所許,  若干種乘。 本居遇火,  迷冥不寤,  大人勅教,  一切奉承, 當賜諸子,  三品之乘,  今正是時,  願垂給與。 於時長者,  勅侍開藏,  紫磨天金,  明月珠寶, 上妙珍異,  世所希有。  極好奇特,  弘雅之車, 最尊難及,  莊校嚴飾,  周匝欄楯,  珠璣瓔珞, 幢幡繒綵,  而為光觀,  金銀交露,  覆蓋其上, 煒曄殖立,  珍寶諸華,  四面周匝,  而皆下垂, 車上重疊,  敷諸坐具,  天繒白`[褺=㲲【三】,縶【宮】]`褺,  而不可計。 又復加施,  柔`[軟【麗】,輭【大】(cf. K09n0117_p0820b06)]`軟`[茵=裀【三宮】]`茵褥,  無量綩綖,  參席于車, 計所校飾,  車`[價=賈【宮】]`價億千,  奇異珍寶,  無量兆載。 其象多力,  鮮白如華,  象身`[高=廣【宮】]`高大,  儀體`[擾=優【三宮】]`擾`[馴=脩【宮】]`馴, 調駕寶車,  以為大乘。  於時長者,  嚴車`[以=已【三宮】]`以辦, 各以賜與,  諸正士`[疇=儔【元明】]`疇,  皆是我子,  一切等給。 是時諸子,  歡喜踊躍,  各各處處,  欣慶相娛。 告舍利弗,  大仙如是,  為諸群生,  救護父母。 一切眾庶,  皆是我子,  為三界欲,  所見纏縛。 計惟三處,  如彼火宅,  勤苦患惱,  具足百千, 此則所謂,  普然無餘,  生老病死,  憂哭之痛。 佛為三界,  救度`[無餘=元導【三宮】]`無餘,  遊在`[閑=間【明】]`閑居,  若坐林樹, `[則=別【宮】]`則常應時,  將護三處。 彼見燒炙,   `[皆斯=斯皆【三宮】]`皆斯吾子,  寤諸黎庶, 令得自歸。  由此意故,  示現于彼。  一切黎元, 愚不受教,  坐著愛欲,  而自縶紲。  善權方便, 為大良藥,  分別三乘,  以示眾生。  適聞三界, 無量瑕穢,  則以隨時,  驅勸令出。  其諸菩薩, 來依`[倚=猗【三宮】]`倚佛,  六通三達,  成大聖慧。  或有得成, 為緣覺乘,  逮不退轉,  致佛尊道。  現在諸子, 因佛自由,  以是譬喻,  無有瞋恨。  緣是得近, 於佛道乘,  受斯一切,  得為最勝。  於是恢闡, 平等之信,  降伏棄離,  一切世色,  諸正覺慧, 殊異道德。  稽首歸命,  於`[聖中尊=兩足尊【三宮】]`聖中尊,  根力脫門, 一心如是,  三昧之定,  億數千姟,  諸佛之子, 常所宗重,  斯則名曰,  尊妙大乘。  晝則誓願, 志存降魔,  夜`[每=恒【三宮】]`每專精,  欽慕不`[勌=倦【宋宮】]`勌,  於一年`[數=歲【三宮】]`數, 若歷劫數,  度脫眾生,  無數千姟。  所喻寶乘, 則謂于斯,  以是遊至,  於佛道場。  無數佛子, 以為娛樂,  其有聽者,  安住弟子。  告舍利弗, 卿當知是,  計有一乘,  則無有二。  `[住=往【三宮】]`住至十方, 一切求索,  知人中上,  普行善權,  稍稍誘進, 從微至大。  先現聲聞,  緣覺之證,  適德三界, 欲捨之去,  然後便示,  菩薩大道。  佛恩普潤, 譬如良田,  隨其所種,  各得其類。  種者所`[*15-1]殖=植【三宮】*`殖, 非地增減,  佛亦如是,  一切普等。  常示大道, 取者增減,  佛則於彼,  諸`[人=仁【三宮】]`人者父。  我常觀`[者=省【三宮】]`者, 眾庶苦惱,  無數億劫,  而見燒煮。  三界之中, 恐畏之難,  佛為唱導,  使得滅度。  諸賢無為, 今日乃知,  棄捐生死,  脫勤苦患。  其有菩薩, 住於是者,  至誠之決,  取譬若斯。  一切普聞, `[佛之明日=師子明目【宮】]`佛之明日,  諸大導師,  行權方便,  所當勸助, 如諸菩薩,  瑕穢愛欲,  亦可惡厭,  心闇塞者, 而見污染。  是故導師,  為說勤苦,  現四聖諦, 當分別此。  假使眾人,  不解`[眾=諸【宮】]`眾惱,  根著冥塵, 不肯捨離,  故為是等,  而示其路。  因`[從=緣【三宮】]`從所習, 而致諸苦,  愛欲`[13]已=以【三】*`已斷,  常無所著。  已得滅度, 於斯三品,  了無有異,  則得解脫,  若修八路, 便得超度。  告舍利弗,  何所為度?  受無所有, 則為解脫。  彼亦不為,  一切解脫。  無所滅度, 便見導師。  佛何以故,  而說解脫?  無`[所=有【明】]`所逮者, 乃成佛道。  當得如我,  為聖法王,  以安隱`[*20-9]誼=義【三宮】*`誼, 現出于世。  告舍利弗,  是吾法印,  是佛最後, 微妙善說,  愍傷諸天,  及於世間,  在所遊處, 常能獨行。  假使有人,  講說是典,  若有勸助, 代歡喜者,  聞`[其=真【宮】]`其妙法,  當奉持之,  為悉供養, 過去諸佛,  奉持此法,  至不退轉。  假使有人, 信樂斯經,  往古`[已=以【三宮】]`已見,  過去導師,  亦悉奉順, 諸聖至尊,  `[加【麗宮】,如【大】]`加得逮聞,  如是`[典摸=典謨【三宮】]`典摸,  皆`[得=復【三宮】]`得曾見, 吾之儀容。  又亦`[觀察=覩察【三宮】]`觀察,  我比丘眾,  常觀`[勤=覲【三宮】]`勤視, 今現菩薩,  信斯典者,  德亦如是。  一切皆瞻, 是諸菩薩,  其信此經,  則亦如是。  頑騃闇夫, 不肯篤信,  若說此經,  諸得神通,  `[諸=謂【三宮】]`諸聲聞黨, 非其所逮,  緣覺之乘,  亦不能了。  今我所有, 諸聲聞`[等=眾【三宮】]`等,  舍利弗身,  堅固信之。  仁輩如是, 信大法典,  現在`[盡悉=悉盡【三】]`盡悉,  不著因緣。  假使不應, 斯經`[卷=句【宮】]`卷者,  則為謗訕,  佛天中天。  闇冥輩類, 常`[懷=志【三宮】]`懷愛欲,  未曾解了,  無所生法。  又其毀謗, 善權方便,  世間所有,  佛常明`[日=目【宮】]`日。  其聞佛說, 講此罪福,  志不歡樂,  顏色為變。  我今現在, 及滅度後,  若有誹謗,  如是典比。  不使比丘, 書寫斯經,  佛說罪緣,  皆`[誼=宜【三宮】]`誼普聽。  沒失人身, 墮無擇獄,  處於其中,  具足一劫。  又無`[*1-8]央=鞅【宋】*【宮】`央數, 過是之限,  若罪竟已,  常在癡冥。  假令得出, 於地獄中,  便當墮于,  禽獸畜生,  為狗蠱狐, 其形`[燋悴=憔悴【元明】]`燋悴。  當入人宅,  或復見害。  設有憎惡, 佛經典者,  其色變`[異=黑【三宮】]`異,  `[黯𪐨=黤黮【三】,黤𪐦【宮】]`黯𪐨如墨。  罪之所為, 顏常若漆,  身體羸瘦,  `[而=面【元明】]`而無潤澤。  為諸品類, 所見賤穢,  瓦石打擲,  啼哭淚出。  其人常被, 撾捶榜笞,  `[*26-5]饑=飢【宮】*`饑渴虛乏,  軀形瘦燥。  當墜畜生, 駱駝驢騾,  常負重擔,  而得捶杖,  心中 `[燠燶=懊惱【三】]`燠燶,  厄求芻草。  謗佛斯經,  獲罪若此。 雖得為人,  身疽`[癩=癘【宮】]`癩瘡,  狀貌`[痤陋=矬陋【三】,醜陋【宮】]`痤陋,  肌色傷爛。 假使行人,  縣邑聚落,  童子輕易,  戲弄扠踏。 其愚騃子,  若後壽終,  即當墮生,  邊夷狄處, 當為`[含血=舍血【明】]`含血,  蠕動之類,  或為聾`[瘂=啞【明】]`瘂,  不得自在。 假使誹謗,  此經獲罪,  常多疾病,  體生疽蟲, 無數之命,  唼食其`[軀=體【宮】]`軀,  心常憂瘀,  `[疾=痛【三宮】]`疾不離己。 告舍利弗,  不信此經,  彼男子者,  無黠無明, 所在慳貪,  性常嚵`[𭇓=哳【三宮】]`𭇓,  生盲無目,  人所棄捐, 人坐不信。  於佛大道,  口中常臭,  惡氣外薰, 鬼神厭魅,  `[詳=常【宮】]`詳觸嬈之,  普世俗人,  無用言者。 假使不樂,  斯道地者,  所在窮乏,  常當貧匱。 身未常得,  著好被服,  財業雖豐,  不敢飲食。 有所造作,  當所為者,  假使欲求,  安隱之具, 設有所得,  尋復`[亡失=忘失【三宮】]`亡失。  興發惡行,  果報如此。 假使呼醫,  合諸方藥,  善知方便,  而療治之, 有不除差,  `[及=反【三宮】]`及轉增劇,  恒被疾病,  不得所便。 設復發意,  興立餘事,  則遭擾擾,  鬪諍之業, 又見毀辱,  而被楚撻,  彼犯律者,  `[常=當【三宮】]`常遇此`[惡=患【三宮】]`惡。 若有誹謗,  斯經之罪,  未曾得見,  世雄導師。 人中帝王,  佛之法教,  卒暴`[隧=墜【三宮】]`隧鬼,  阿須倫神, 恒當`[罹【CB】,罹【麗】,羅【大】(cf. K09n0117_p0822a24)]`罹殃,  耳聾閉塞,  愚癡騃瞶,  不得聞經。 設有誹謗,  斯經典者,  然於後世,  永無所見。 假使毀呰,  斯經罪果,  殃無數億,  百千之`[計=許【宮】]`計, `[若=如【宮】]`若干姟劫,  如江河沙,  常當瘖瘂,  口不能言。 佛所立道,  常師子吼,  毀者地獄,  以為遊觀, 勤苦惡趣,  用作居宅,  已所犯罪,  致殃如斯。 `[人=又【三宮】]`人多`[疾=疹【宮】]`疾患,  自速瘖`[痾【麗】,瘂【大】(cf. K09n0117_p0822b09; T54n2128_p0689a10)]`痾,  若在世間,  當獲此咎。 坐在眾會,  兩舌欺言,  命欲盡時,  舉賈生息, 其身恒遭,  若干苦痛。  無`[*1-9]央=鞅【宋】*【宮】`央數億,  百千眾患, 顏貌常黑,  人所不喜。  殃暴疽`[癘=𭼴【三宮】]`癘,  常有臭氣, 自見吾我,  顏色`[黧=黎【宮】]`黧黮,  瞋恚懷毒,  怒害滋甚。 情欲熾盛,  無有節限,  有所好忤,  若如畜生。 告舍利弗,  今日世尊,  具足一`[切=劫【三宮】]`切,  說其人罪。 若有誹謗,  斯佛經者,  欲計殃限,  不可究竟。 見是`[*20-10]誼=義【三宮】*`誼已,  當觀察之,  今我故為,  舍利弗說。 不為愚騃,  不解道者,  分別`[論講如=如論講【宮】]`論講,  如斯像法。 其有聰明,  廣博多聞,  秉志堅強,  常修`[憶辨=億辯【三宮】]`憶辨, 若有勸發,  遵尚佛道,  爾乃聽受,  未`[曾=常【宮】]`曾有法。 則`[以=已【三宮】]`以`[睹=覩【宮】]`睹見,  億百千佛,  `[*15-2]殖=植【三宮】*`殖無`[*1]`央數,  如意功德。 其人志性,  猛如月光,  爾乃聽受,  如是典籍。 若有精進,  志常懷慈,  常於夙夜,  `[炤燿=照曜【三宮】]`炤燿悲哀, `[朽棄=損棄【三】,捐棄【宮】]`朽棄軀體,  不惜壽命,  爾乃聽受,  於斯經卷。 常行恭敬,  無他想習,  其心專一,  不立愚`[願=惷【明宮】]`願, 恒處曠野,  若隱巖居,  彼等`[人仁=仁人【三宮】]`人仁,  爾乃聽受。 結親善友,  常相恃怙,  棄捐遠離,  諸惡知識, `[當=常【三宮】]`當得逮見,  如是佛子,  乃能值遇,  若斯言教。 不犯禁戒,  如寶明珠,  志習奉受,  方等諸經, 當見如茲,  佛聖子孫,  常專精此,  一品經卷。 設有罵詈,  毀辱經者,  恒以愍哀,  向于眾生, 常志恭敬,  承安住教,  `[今=令【宮】]`今故為之,  說是經法。 其在眾`[會=生【宮】]`會,  誦斯經者,  心常如應,  得無合會, 引無`[*1]`央數,  億載譬喻,  故為是倫,  而`[見=現【宮】]`見斯典。 又佛今日,  講解道品,  所至到處,  踊躍而`[步=去【宮】]`步。 假使比`[丘=日【宮】]`丘,  欲求善說,  若見此經,  當欣頂受。 其有奉持,  方等經者,  心常專精,  不樂餘業, 執持一`[頌=誦【宮】]`頌,  志不改易,  乃得聽受,  如是弘模。 假使有人,  慕求斯經,  當崇敬之,  如如來身。 若人思僥,  欲學此法,  設令得者,  當稽首受。 其人不當,  念索餘經,  亦未曾想,  世之群籍。 而行佛道,  志在根力,  悉捨離之,  講專斯經。 告舍利弗,  佛滿一劫,  `[舉=攀【宮】]`舉喻億千,  分別解`[說【磧三宮】,脫【大】,脫【麗】]`說。 設有願發,  上尊佛道,  當以斯經,  宣暢布散。」 正法華經卷第二 正法華經卷第三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譯第三【元】下同]`譯 `[信=正法華經信【宋元宮】]`信樂品第四 於是賢者須菩提、迦旃延、大迦葉、大目揵連等,聽演大法,得未曾有,本所未聞;而見世尊授舍利弗決,當得無上正真之道,驚喜踊躍咸從坐起,進詣佛前偏袒右肩,禮畢叉手瞻順尊顏,內自思省心體熙怡,`[支=技【宋】,肢【元明】,枝【宮】]`支節和懌悲喜竝集,白世尊曰:「唯大聖通,我等朽邁年在`[老=西【宮】]`老耄,於眾耆長僉老羸劣,歸命眾祐冀得滅度,志存無上正真之道,進力尠少無所堪任,如來所講我等`[靖=靜【三宮】]`靖聽,次第坐定諸來大眾,不敢危疲無所患厭。前者如來為鄙說法,已得於空、無相、無願,至于佛典國土所有,於一切法無所造作,其諸菩薩所可娛樂,如來勸發多所率化。鄙於三界而見催逐,常自惟忖謂獲滅度,今至疲憊,爾乃誨我以奇特`[6]誼=義【三宮】*`誼,樂於等一,則發大意於無上正真道。而今大聖授聲聞決當成正覺,心用愕然怪未曾有,`[余=號【宮】]`余得大利各當奉事,乃獲逮聞如是品經。從過去佛常聞斯法,故`[初=乃【三宮】]`初值遇,則我祿厚`[喻=踰【三宮】]`喻獲妙寶,無`[10]央=鞅【宋宮】*`央數`[妙=姟【三宮】]`妙意所至願,現在於色而無所畏,珍`[琦=伎【宋宮】,妓【元明】]`琦鼓樂自然為鳴,而燃大燈`[炤=照【三宮】]`炤耀彌廣,栴檀叢林`[芬蘊=葐蒀【元】,氛氳【明】]`芬蘊而香。唯然世尊,我豈堪任而說之乎?」 告曰:「可也。」 時諸聲聞共白佛言:「昔有一士離父流宕,`[僑亭=僑停【宋宮】,㝯停【元明】]`僑亭他土二三十年,馳騁四至求救衣食,恒守貧窮困無產業。父詣異`[城=域【三宮】]`城,獲無`[*10-1]央=鞅【宋宮】*`央數金銀珍寶、水精琉璃、車𤦲馬碯、珊瑚虎`[魄=珀【宮】]`魄,帑藏盈滿,侍使僮僕、象馬車乘不可稱計,眷屬無數七寶豐溢,出內錢財耕種賈作。子厄求食,周行國邑城營村落。造富長者適值`[秋節=節秋【宮】]`秋節,入處城內`[循=修【宮】]`循行帑藏,與子別久忽然思見,不知所在。自念:『一夫,財富無量橫濟遠近,竊惟我老朽耄垂至,假使終沒室藏騷散,願得見子恣所服食,則獲無為不復憂慼。』其子僥會至長者家,遙見門前,梵志君子大眾聚會眷屬圍遶,金銀雜廁為師子座,交`[露=路【宋宮】]`露珠瓔為大寶帳,父坐其中`[分部=部分【宮】]`分部言教,諸解脫華遍布其地,億百千金以為飲食。子覲長者色像威嚴,`[怖=怪【宮】]`怖不自寧,謂是帝王若大君主,進退猶豫不敢自前,孚便`[馳走=馳去【三宮】]`馳走。父遙見子心用歡喜,遣傍侍者追呼令還。遑懅躄地,謂追者曰:『我不相犯,何為見捉?』侍者執之俱詣長者。長者告曰:『`[勿恐勿懼=勿懼勿恐【三宮】]`勿恐勿懼,吾為子勤廣修產業帑藏充實,與子別久數思相見,年高力弊父子情重。』將入家內,在於眾輩不與共語。所以者何?父知窮子志存下劣不識福父,久久意悟色和知名,又`[見=現【宮】]`見`[琦=奇【三宮】]`琦珍。長者言曰:『是吾子也。以權告子。今且恣汝隨意所`[奉=奏【宋宮】,湊【元明】]`奉。』窮子怪之得未曾有,則從坐起行詣貧里求衣索食,父知子緣,方便與語:『汝便自去與小眾俱。』子來至此而再致印,曰:『至此宅有所調飾。』父付象馬即令`[粗=祖【三宮】]`粗習,假有問者答亦如之,當調車馬嚴治寶物恣意賜與,父求窮子所可賑給,具足如斯。時子於廐調習車馬繕治珍寶,轉復教化家內小大。父於窓牖遙見其子所為超絕,脫故所著沐浴其身,右手洗之,以寶瓔珞香華被服,光`[曜=燿【三】,▆【宮】]`曜其體皆令清淨,而告之曰:『爾從本來何所興立?何所繫屬?捨吾他行,勤苦`[30]饑=飢【宮】*`饑寒。吾`[以=已【三宮】]`以耄矣,以情相告,便時納娶,嬉遊飲食以康祚胤。吾所造業不可`[訾=呰【宮】]`訾計,眾寶具足子知之乎!求汝積年而戀惡友,今乃來歸宜除瑕垢,吾有妙寶夜光明珠琦珍璝異,皆為汝施,僮僕侍使男女`[大小=小大【三宮】]`大小,恣意所欲,一以相付。吾愛念汝,猶如國王幸其太子。』」 諸尊聲聞共白佛言:「彼時窮子,播盪流離二三十年,至長者家乃得申敘,追惟前後遊觀所更心悉念之。時大長者寢疾于床知壽欲終,自命其子而告之曰:『吾今困劣宜承洪軌,居業寶藏若悉受之,周濟窮乏從意所施,輒備奉教喜不自勝,所行至誠不失本誓。』父知子志身行謹勅,先貧後富益加欣慶,宗敬親屬禮拜耆長,父於`[國王君主=國主君王【三宮】]`國王君主大臣眾會前`[曰=白【宮】]`曰:『各且明聽,斯是吾子則吾所生,名字為某,捨我流迸二三十年,今乃相得。斯則吾子吾則是父,所有財寶皆屬我子。』子聞宣令大眾之音,心益欣然而自念言:『`[余=予【三宮】]`余`[何=荷【宮】]`何宿福得領室藏?』」 諸聲聞等又白佛言:「大富長者則譬如來,諸學士者則謂佛子,勉濟吾等三界勤苦,如富長者還`[執=攝【三宮】]`執其子度脫生死。於是世尊,有無`[*10-2]央=鞅【宋宮】*`央數聖眾之寶,以五神通除五陰蓋,常修精進在彼道教,志于滅度謂為妙印。慇懃慕求初不休懈,欲得無為意中默然,熟自思惟所獲無量,於如來所承`[順法=法順【三宮】]`順法行,遵修禪定`[而常=如常【三】,如帝【宮】]`而常信樂。謂觀我等懈廢下劣,而不分別不能志願,此如來法珍寶之藏,於今世尊以權方便,觀于本際慧寶帑藏,蠲除`[*30-1]饑=飢【宮】*`饑`[𩚛=餒【元明】]`𩚛授大妙印。唯然大聖於今耆年,斯大迦葉從如來所朝旦`[印印=卭卭【三宮】]`印印,當至無為。又世尊為我等示現菩薩大士慧`[*6-1]誼=義【三宮】*`誼,`[余=爾【宮】]`余黨奉行為眾說法,當顯如來聖明大德,咸使暢入隨時之`[*6]`誼。所以者何?世雄大通善權方便,知我志操不解深法,為現聲聞,畏三界法及生老死,色聲香味細滑之事,趣欲自濟不救一切,離大慈悲智慧善權,禪定三昧乃知人心,不覩一切眾生根`[原=源【元明】]`原。譬如窮士求衣索食,而父須待欲使安樂,子不覺察。佛以方便隨時示現,我等不悟。今乃自知成佛真子,無上孫息為佛所矜,施以大慧。所以者何?雖為佛子下賤怯弱,假使如來,覩心信樂喜菩薩乘,然後乃說方等大法。 「又世尊興為二事,為諸菩薩現甘露法,為諸下劣志願小者,轉復勸進入微妙`[*6-3]誼=義【三宮】*`誼。譬如彼子與父`[別久行道=久別道行【三宮】]`別久,行道遙見,不識何人呼而`[怖懼=怖懅【三宮】]`怖懼;後稍稍示威儀法則乃知是父。佛亦如是,吾等不解菩薩`[大士=大法【三宮】]`大士,雖從法生為如來子,但求滅度,不志道場坐`[於=佛【三宮】]`於樹下降魔官屬度脫一切。我輩自謂已得解脫,以是之故,今日覩聞`[未=末【宋】]`未為成就,不為`[出家=內寂【宮】]`出家不成沙門。今如來尊現諸通慧,我等以獲`[大聖珍寶=大珍聖寶【宮】]`大聖珍寶,佛則為父我則為子,父子同體焉得差別。猶如長者臨壽終時於大眾前,宣令帝王梵志長者君子,今諸所有庫藏珍寶用賜其子,子聞歡喜得未曾有。佛亦如是,先`[現=視【三宮】]`現小乘一時悅我,然今最後,普令四輩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天上世間一切人民,顯示本`[宜=義【三宮】]`宜。佛權方便說三乘耳,尚無有二豈當有三?是諸聲聞皆當成佛,我等悅豫不能自勝。」 時大迦葉則說頌曰: 「我等今日,  逮聞斯音,  怪之愕然,  得未曾有, 由是之故,  心用悲喜。  又省導師,  柔軟音`[聲=響【三宮】]`聲, 尊妙珍寶,  為大積聚,  一處合集,  以`[賜=財【宮】]`賜我等。 未曾思念,  亦不有求,  `[18]還=逮【三宮】*`還聞弘教,  心懷踊躍。 譬如長者,  而有一子,  興起如愚,  亦不闇冥, 自捨其父,  行詣他國,  志于殊域,  仁賢百千。 於時長者,  愁憂念之,  然後而聞,  即自迸走, 遊于十方,  意常`[悒=邑【宋】,諍【宮】]`悒慼。  父子隔別,  二三十年, 與人`[變【三宮】,戀【大】]`變訟,  欲得其子,  便詣異土,  入于大城。 則於彼止,  立於屋宅,  具足嚴辦,  五樂之欲, 無數紫金,  及諸珍寶,  奇異財業,  明珠`[碧玉=玉碧【三宮】]`碧玉, 象馬車乘,  甚為眾多。  牛畜䐗`[彘=豕【三宮】]`彘,  鷄鶩羠羊, 出內產息,  賈作耕種,  奴`[僕僮=業僕【三宮】]`僕僮使,  不可計`[數=教【宋元】,校【明】]`數。 嚴辦眾事,  億千百類,  `[又=入【宮】]`又得王意,  威若國主, 一城民庶,  委敬自歸,  諸郡種人,  遠皆戴仰。 若`[干=千【宮】]`干種業,  因從求索,  興造既多,  不可計限, 勢富如是。  啼`[哭=泣【三宮】]`哭淚出,  吾既朽老,  志力衰變, 心`[誨=每【三宮】]`誨思想,  欲得見子。  夙夜追念,  情不去懷, 聞子之問,  意增煩惋。  捨我別來,  二三十年, 吾之所有,  財業廣大,  假當壽終,  無所委付。 計彼長者,  其子愚濁,  貧窮困厄,  常求衣食, 遊諸郡縣,  恒多`[思=愚【宮】]`思想,  周旋汲汲,  慕係`[嗇=饉【三宮】(CBETA 按:鄭賢章(2007: 22)指出「嗇」應作「壺」,乃「餬」之假借字。查「餬」字有異體字,其右偏旁即是「壺」。可參考《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𭍠口(上音胡粥也正作餬或作臺也又音色非)。」(K34n1257_p0787b05)、 鄭賢章《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第22頁。)]`嗇口, 征營馳邁,  `[栽=裁【三宮】]`栽自供活,  或時有獲,  或無所得。 纏滯他鄉,  亦懷悒`[傶=慼【三宮】]`傶,  志性褊促,  荊棘`[𮡘=𭄯【宋元宮】,𭆑【明】]`𮡘身, 展轉周旋,  行不休息,  漸漸自致,  到父所居。 `[槃=盤【三宮】]`槃桓入出,  復求衣食,  稍稍得進,  至于家`[君=居【三宮】]`君。 遙見勢富,  極大長者,  在`[於=于【三宮】]`於門前,  坐師子床, 無數侍衛,  眷屬圍繞,  出`[入=內【三宮】]`入財產,  及所施與。 若`[干【麗磧】,于【大】(cf. K09n0117_p0825c19; Q09_p0207a25)]`干人眾,  營從立侍,  或有計校,  金銀珍寶, 或合簿書,  部`[別分=分券【三宮】]`別分莂,  `[紀=絕【宮】]`紀別入出,  料量`[多少=少多【三宮】]`多少。 于時`[窮子=窮士【三宮】]`窮子,  見之如此,  `[42]倚=猗【宋】*`倚住路側,  觀所云為, 自惟我身,  何為至此,  斯將帝王,  若王太子, 得無為之,  所牽逼迫,  不如捨去,  修己所務。 思慮是已,  尋欲迸逝,  世無敬貧,  喜窮士者。 是時長者,  處師子座,  遙見其子,  心密踊躍, 尋遣侍者,  `[追=呼【宮】]`追而止之,  呼彼窮子,  使還相見。 侍者受教,  追及宣告,  錄召令還。  即怖`[僻=躄【三宮】]`僻地, 心竊自惟,  得無被害,  曷為見執,  何所求索。 大富長者,  見之`[起強=僵仆【三】,仆僵【宮】]`起強,  憐傷斯子,  為下劣極, 亦不覩信,  彼是我父,  又復懷疑,  不審財寶。 其`[人=父【三宮】]`人慰喻,  具解語之,  有紫磨金,  積聚於此, 當以供仁,  為飲食具,  典攝眾計,  役業侍使, 吾有眾寶,  蘊積腐敗,  委在糞壤,  不見飾用。 子便多取,  以為`[質本=資本【三宮】]`質本,  蓄財殷廣,  無散用者。 其人聞告,  如是教勅,  則尋往詣,  奉宣施行, 受長者教,  不敢違命,  即入家中,  止頓`[正=整【三宮】]`正領。 爾時長者,  遙從天窓,  詳觀察之,  知何所為。 雖是吾子,  下劣底極,  唯曉計算,  調御車耳。 即從樓觀,  來下到地,  `[便=使【宮】]`便還去衣,  垢污之服, 則便往詣,  到其子所。  勅之促起,  修所當為, `[則=今【三宮】]`則當與卿,  劇難得者,  以德施`[7]人=仁【三宮】*`人,  案摩手腳, 醎醲滋美,  以食相給,  及床臥具,  騎乘所乏。 於時復為,  娉索妻婦,  `[敖=𭆑【元明】,𭄯【宮】]`敖黠長者,  以此漸教, 子汝當應,  分部之業,  吾愛子故,  心無所疑。 漸漸稍令,  入在家中,  賈作治`[生=產【三宮】]`生,  所入難計, 所空缺處,  皆使盈溢,  步步所行,  鞭杖加人, 珍琦異寶,  明珠`[流離=瑠璃【宮】]`流離,  都皆收檢,  內于帑藏, 一切所有,  能悉計校,  普悉思惟,  財產利`[*6-4]誼=義【三宮】*`誼。 為愚騃子,  別作小庫,  與父不同,  在於外處。 于時窮士,  心自念言,  人無有此,  如我庫者。 時父即知,  志性所念,  其人自謂,  得無極勢, 即便召之,  而親視之。  欲得許付,  所有財賄, 而告之曰,  今我一切,  無數財寶,  生活資貨, 聚會大眾,  在國王前,  長者梵志,  君子等類, 使人告令,  遠近大小。  今是我子,  捨我迸走, 在於他國,  梁昌求食,  窮厄困極,  今乃來歸, 與之別離,  二三十年。  今至此國,  乃得相見, 在於某城。  而亡失`[之=乏【宮】]`之,  於此求索,  自然來至, 我之財物,  無所乏少,  今悉現在,  於斯完具, 一切皆以,  持用相與,  卿當執御,  父之基業。 其人尋歡,  得未曾有。  我本貧窮,  所在不`[詣=諧【三宮】]`詣, 父時知`[余=子【三宮】]`余,  為下劣極,  得諸帑藏,  今日乃安。 大雄導師,  教化我等,  覩見下劣,  樂喜小乘, 度脫我輩,  使得安隱,  便復授決,  當成佛道。 於今安住,  多所`[遣=建【三宮】]`遣行。  無數菩薩,  慧力無量, 分別示現,  無上大道,  攀緣稱讚,  億姟譬喻, `[余等得聞最勝諸子=則便奉行尊上大道所當興立示眾眼目【三宮】]`余等得聞。  最勝諸子,  `[則便奉行尊上大道所當起立=余等得聞最勝諸子【三宮】]`則便奉行,  尊上大道, 所當`[起立=興立【三宮】]`起立,  `[視眾眼目〔-〕【三宮】]` \`[視=示【三宮】]`視眾眼目,  當於世間,  得成佛道, 而為聖尊,  造業`[如=若【三宮】]`如斯。  將養擁護,  於此佛法, `[講說=讚說【三宮】]`講說分別,  最勝慧`[*6]`誼。  則為感動,  一切眾生, 我等志願,  貧心思念。  假使得聞,  于斯佛誨, 不肯發起,  如來之慧。  覩見最勝,  宣暢道`[*6]`誼, 意中自想,  盡得滅度,  不願志求,  如此比慧。 又聞大聖,  諸佛國土,  未曾有意,  發歡喜者, 寂然在法,  一切無漏,  棄捐所興,  滅度之`[事=後【宮】]`事。 由此思想,  不成佛道,  常當修行,  晝夜除慢。 諸佛道`[*6]`誼,  最無有上,  未曾勸助,  志存于彼。 今乃究竟,  具足最勝,  得無為限,  當捨陰蓋, 長夜精進,  修理空`[*6]`誼,  解脫三界,  勤苦之惱。 佛`[興=與【宮】]`興教戒,  則以具嚴,  如是計之,  無所乏少。 最勝所演,  經身之慧,  假使有人,  願`[等=尊【三宮】]`等佛道, 為是等故,  加賜法事,  由緣致斯,  余徒欽樂。 有大導師,  周旋世間,  普悉觀察,  如此輩相。 諸恐懼者,  `[令=今【三宮】]`令得利`[*6]`誼,  求索勸助,  令我信樂。 善權方便,  猶若如父,  譬如長者,  遭時大富。 其子而復,  窮劣下極,  則以財寶,  而施與之。 大聖導師,  所興希有,  分別宣`[暢=揚【三宮】]`暢,  善權方便。 諸子之黨,  志樂下劣,  修行調定,  而以法施。 我等今日,  致得百千,  未曾有法,  如貧得財。 於佛`[教化=法中【元明宮】]`教化,  獲道`[得=德【三宮】]`得寶,  第一清淨,  無復諸漏。 長夜所習,  `[戒禁=誡禁【三宮】]`戒禁定意,  執`[*6]`誼將護,  世雄唱導。 今日有獲,  佛之大道,  眷屬圍繞,  修行無闕。 其有長夜,  清淨梵行,  依`[*42]`倚法王,  深遠之慧, 而為具足,  此尊德果,  日成微妙,  無有諸漏。 我等今日,  乃為聲聞,  `[*18]`還得聽省,  上尊佛道, 當復 `[見=現【宮】]`見揚,  聖覺音聲,  以故獲聽,  超度恐懼。 今日乃為,  致無所著,  以無著`[*6-11]誼=義【三宮】*`誼,  為諸天說, 世人魔王,  及與梵天,  為親一切,  眾生之類。 何所名色,  造立寂然,  蠲除眾生,  無`[億數=數億【三宮】]`億數劫, 於是所造,  甚難得值,  計於世間,  希有及者。 今日無著,  燒罪度岸,  修行為業,  踊躍歡喜。 吾等歸聖,  以頂受之,  所願具足,  如江河沙。 飲食衣服,  若干巨億,  諸床臥具,  離垢無穢, 用栴檀香,  以為屋室,  柔軟坐具,  以敷其上。 若疾病者,  `[無所=無數【三宮】]`無所藥療,  今日供養,  安住廣度, 所施劫數,  如江河沙,  所造立者,  無能奪還。 高遠之法,  無量無限,  `[其=具【三宮】]`其大神足,  建立法力。 佛為大王,  無漏最勝,  堪任堅強,  常修牢固, 安慰勸進,  恒以時節,  未曾修設,  望想福行。 於一切世,  諸法中尊,  皆為大神,  最勝如來。 然大燈明,  示無`[央=數【三宮】]`央眾,  知`[諸=眾【三宮】]`諸黎庶,  筋力所在, 若干種種,  所憙樂願,  因緣百千,  而順開化。 如來皆覩,  眾人性行,  他人心念。  一切群萌, 以若干`[法=行【三宮】]`法,  而致墮落。  以法示現,  此尊佛道。」 `[8]正法華經〔-〕【明】*`正法華經藥草品第五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及諸耆年聲聞:「善`[哉=哉善哉【三宮】]`哉!所歎如實。審如所言,如來之德如向所喻,復倍無數不可思`[誼=議【三宮】]`誼,無能計量劫之姟底,一一計數大聖所應,如來之慧無能限者,不有法想道地處所,莫能盡原。世尊普入一切諸`[*6-12]誼=義【三宮】*`誼,察于世間見眾庶心,所度無極一切分別,皆使決了權慧之事,勸立一切度於彼岸,皆現普智入諸通慧。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諸藥草木,竹蘆叢林諸樹小大,根本莖節枝葉華實,其色若干種類各異,悉生于地。若在高山巖石之間,丘陵堆阜嵠谷坑`[坎=岸【宮】]`坎。時大`[澍【麗磧】,樹【大】(cf. K09n0117_p0828a01; Q09_p0208b13)]`澍雨潤澤普洽,隨其種類各各茂盛,叵我低仰莫不得所,雨水一品周遍佛土,各各生長地等無二。如來正覺講說深法,猶如大雨。大聖出現興在世者,則為一切諸天、人民、阿須倫、鬼神、龍,顯示威`[12]曜=耀【三宮】*`曜咸尋來至,皆現在前,為暢大音分別慧`[*6]`誼,大師子吼班宣景模:『吾為如來使,天上天下諸天世人,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未安者安,未滅度者令得滅度。於是世及後世所知而審,為諸通慧皆能普見,度諸度,脫諸脫,安諸安,未滅度者皆令滅度,悉`[來=令【三宮】]`來詣我。』於時諸天、人民、阿須倫、`[揵=犍【明】]`揵沓和、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一切雲集,吾於講法現其道`[*6]`誼,佛為道父分別道慧。」 佛語迦葉:「于時黎庶無數億`[姟=垓【明】]`姟,皆來聽經,如來通見一切根本,大精進力如應說法,分別散告無量言教,不失本`[心=止【宮】]`心咸令歡喜,安隱無患或得度世,終生善處恣其所好,各自然生。或習愛欲便為說經,或聽受法離諸貪惑,轉稍以漸遵諸通慧,因從本力如其能量,堅固成就平等法身,猶如大雨,普佛世界滋育養生,等無差特。如來演法一品如是,至解脫味離欲寂滅,入諸通慧,若聽受持諷誦奉者,不自識省無所觀念。所以者何?群生根本形所像類,如所想念,已念當念所可施行,以行當行`[所=甫【三宮】]`所當行者,諸所因緣,所當獲致所當說者,唯如來目悉知見之。在所現處住于其地,如雨等潤藥草叢林、白黑青赤上中下樹,世尊如之見一味已,入解脫味志于滅度,度諸未度究竟滅度,令至一土一同法味,到無恐懼使得解脫。`[化=作【宮】]`化於眾生使得信樂,`[苞=煦【三宮】]`苞育將護悉令普至於諸通慧,讚詠分別`[逮=建【宮】]`逮賢聖法,亦如向者迦葉所說。」 世尊欲重解`[*6-15]誼=義【三宮】*`誼所趣,以偈頌曰: 「吾興於世間,  仁和為法王, 為眾生說法,  隨其所信樂。 意`[勇=曾【宮】]`勇建大業,  久立分別說, 群萌多受持,  `[蒸=烝【三宮】]`蒸庶無所言。 法`[王=父【宮】]`王慧難解,  闇冥設聞者, `[眾入=眾生【三宮】]`眾入懷狐疑,  則棄所住處。 隨其境界說,  如本力所任, 又示`[餘=諸【三宮】]`餘利`[*6-16]誼=義【三宮】*`誼,  則為現正法。 譬如純黑雲,  `[踊【麗】,涌【大】(cf. K09n0117_p0828b23)]`踊出`[26]升=昇【三宮】*`升虛空, 普雨佛世界,  遍覆於土地, 又放大電`[㷿=焰【元明】]`㷿,  周匝有水氣, 而復震雷聲,  `[人民=民人【三宮】]`人民皆歡喜。 `[陰=蔭【三宮】]`陰蔽於日月,  除熱令陰涼, 欲放雨水故,  `[時=貯【三宮】]`時布現在上。 彼時普等雨,  水下無偏黨, 滂流於佛土,  澤洽眾`[塸=區【三宮】]`塸域。 應時而降雨,  激灌一切地, 旱涸枯谿㵎,  一切得浸漬。 惠澤無不到,  眾`[源=原【宋】]`源皆`[涌=滿【三宮】]`涌溢, 深谷諸`[廣=曠【三宮】]`廣野,  `[林麓=淋漉【三宮】]`林麓`[槒=𦿁【元明】,福【宮】]`槒幽藪, 萌`[葉=蘗【三宮】]`葉用青`[倉=瘡【三宮】]`倉,  藥草無數生, 樛木諸叢林,  滋長大小樹, 眾藥咸茂`[殖=植【三宮】]`殖,  莖幹華實繁, 隨其本境界,  皆令得蒙恩。 諸`[11]天=大【三宮】*`天樹木,  結根坑坎,  陜隘迮處,  而生其中。 如諸邪道,  一切愚癡,  長益繫縛,  如象著`[絆=靽【宮】]`絆, 草刺棘樹,  蘆葦䅥䅥,  莖節枝葉,  及諸華實。 華實茂盛,  多所饒益,  `[蒙之恩雨=蒙雨之恩【三宮】]`蒙之恩雨,  藥草滋長, 從其種類,  因本境界,  各各得服,  `[14]饑=飢【宮】*`饑渴飽滿。 如其所種,  各得其類,  然其天雨,  皆為一味。 告迦葉曰,  佛亦如是,  `[出興於世=興出于世【三宮】]`出興於世,  譬如`[*11]`天雨。 `[這=適【三宮】]`這現天下,  為眾說法,  以`[是=至【三宮】]`是誠行,  示`[18]於=于【三宮】*`於眾生。 大仙以斯,  使人聞經,  皆於諸天,  人民前現。 佛為如來,  `[19]聖中之尊=兩足之尊【三宮】*`聖中之尊,  善權方便,  猶如天雨, 吾當飽滿,  一切群萌,  愚騃之黨,  身形枯燥, 除諸苦患,  得立大安,  燒盡愛欲,  獲至滅度。 諸天人民,  皆聽我言,  普悉當來,  詣佛大聖。 吾為如來,  世尊無倫,  有所導御,  故出於世, 為一切人,  分別說經,  化無數千,  眾生之類。 又復示現,  若干種`[*6]`誼,  於彼`[若=如【三宮】]`若此,  常行平等, 得至解脫,  滅度無為。  或在門前,  而說經典, 則為造立,  道德之藏,  諸等不等,  皆令平等, 無有所`[憎=增【三宮】]`憎,  愛欲永除。  未曾講說,  無益之語, `[未常增惟=未嘗憎嫉【三宮】]`未常增惟,  諸放逸緣。  以一切法,  為眾生說, 假使眾庶,  多不可計,  為講大典,  不詭因緣, 行步所由,  若復住立,  在於座上,  而續三昧。 譬如大龍,  雨多所潤,  普浸`[潤=漬【三宮】]`潤斯,  一切世間。 尋興慧雲,  而降法雨,  暢發微妙,  應病與藥。 常為眾生,  說賢聖`[*6]`誼,  皆令奉戒,  如天陰涼。 眾人失言,  及違諸行,  欲`[使=令【三宮】]`使近法,  `[轉=漸【三宮】]`轉漸調柔。 使住疑者,  捨諸邪見,  勸化導利,  令淨所覩。 捨置下劣,  遠眾懈廢,  隨其所趣,  而令入法。 應時為說,  如其心本,  令皆棄捐,  順師子行。 世尊等演,  經法之雨,  悉使得至,  大尊佛道, 任其力耐,  而令聽受,  若干道慧,  而化立之。 從諸天人,  志性所樂,  天帝釋梵,  轉輪聖王, 猶如於此,  諸小世`[間=界【三宮】]`間,  諸藥品類,  各各異`[種=端【宮】]`種, `[碎=譬【三宮】]`碎小`[段段=𭣨𭣨【宋】]`段段,  諸所良藥。  迦葉且聽,  吾悉當說, 以能識慧,  無漏之法,  便得無為,  所在遊行, 神通三達,  亦復如是。  斯雨定意,  三昧諸藥, 或有遊`[詣=燕【三宮】]`詣,  在於山巖,  其人便得,  緣一覺乘, 於彼修禪,  清淨之行,  是則名曰,  為中品藥。 假使志願,  上士`[美=義【宮】]`美德,  我當於世,  逮成導師, 常精進行,  志依一心,  是則名曰,  為上尊藥。 設使欲為,  安住之`[子=心【宮】]`子,  恃怙慈心,  而行寂然, 疾得成道,  為人中尊,  所謂樹者,  則喻於斯。 是等能轉,  不退轉輪,  建立神足,  根力之行, 緣是長養,  醫藥除病,  英雄度脫,  無數億人, 隨時示現,  於斯佛道,  是則名曰,  為大林樹。 吾之所`[順=願【宮】]`順,  善權方便,  一切大聖,  亦復如是。 最勝講法,  則為平等,  猶如慶雲,  普一放雨。 神通無礙,  如此比像,  若如眾藥,  在`[*18]`於地上。 以`[見=覩【三宮】]`見如是,  微妙之`[*6]`誼,  如來所建,  善權方便。 假使分別,  一善法事,  亦如天雨,  至若干形。 `[佛以【麗三宮】,以佛【大】]`佛以法雨,  多所安隱,  普潤天下,  有所成就。 觀察其人,  堪任所趣,  佛之法誨,  景則一等。 譬如放雨,  墮草山巖,  及至中間,  無有不遍, 灌諸樹木,  `[若=並【三宮】]`若大叢林,  密雲四集,  天下豐羨。 設使世間,  行慈`[愍=哀【三宮】]`愍法,  `[常=當【三宮】]`常以經典,  飽滿天下。 以現世間,  令普安隱,  天雨藥草,  華`[實=葉【宮】]`實茂盛, 其藥樹木,  稍`[漸=稍【三宮】]`漸長大,  是為羅漢,  諸漏盡者。 諸緣覺品,  處于林藪,  我所說法,  無有塵垢。 無數菩薩,  志開總智,  周旋三界,  一切普行, 於眾會中,  演此大道,  猶如樹木,  日日滋長。 修 `[進=長【宮】]`進神足,  專達四禪,  若聞空慧,  心則解達。 放出光明,  無數億千,  是為大樹,  而復滋茂。 若諸聲聞,  不至滅度,  斯為世尊,  第一最說。 若此分別,  乃為講法,  猶如興雲,  而澍甘雨, 漸漸長育,  眾藥草木,  人民之華,  不可稱量。 一時之間,  說因緣法,  而為眾人,  現`[*18-2]於=于【三宮】*`於佛道。 善權方便,  `[佛謂=謂佛【宮】]`佛謂言教,  一切導師,  亦復如是。 `[斯諸=此所【三宮】]`斯諸說法,  為最究暢,  諸聲聞等,  皆當承是。 緣斯之行,  當得佛行,  此諸羅漢,  如是無異。 世尊`[演誼=衍議【宋宮】,衍義【元明】]`演誼,  盡極於斯,  化諸小乘,  皆得佛道。」 佛復告大迦葉:「如來所教等化無偏,譬如日明廣照天下,光無所擇照與不照,高下深淺好惡香臭,等無差特。佛亦如是,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五道生死、菩薩、緣覺、聲聞,慧無增`[減=滅【宮】]`減,隨心所解各得其所,本無三乘緣行致之。」 迦葉白佛:「設無三乘,何故`[得有=有得【三宮】]`得有菩薩、緣覺、聲聞?」 佛言:「譬如陶家埏埴作器,或盛甘露蜜,或盛酪`[蘇=酥【元明】]`蘇麻油,或盛醲飲食,泥本一等,作器別異所受不同。本際亦爾,一等無異,各隨所行成上中下。」 迦葉又問:「縱使別異,究竟合不?」 告曰:「當合明者解之,譬若有人從生而盲,不見日月、五色、十方,則謂天下無日月、五色、八方上下。有對說者,其人不信。若有良醫觀人本`[病=疾【三宮】]`病,何故無目?本罪所種,離明眼冥體`[癭=嬰【三宮】]`癭重病。何謂重病?風寒熱癖是則四病。便心念言:『斯人之`[疾=病【三宮】]`疾,凡藥療之終不能愈。雪山有藥能療四病:一曰顯,二曰良,三曰明,四曰安,是藥四名。』於時良醫愍傷病人,為設方便即入雪山,`[採=采【宋宮】]`採四品藥㕮咀搗合,以療其盲,目便見明。又加針灸消息補`[寫=瀉【三宮】]`寫,斯人目`[睛=精【三宮】]`睛內外通徹,覩日月光、五色、十方,爾乃取信。尋自剋責:『我之盲冥,無所見聞,自以為達。今眼得視,乃自知本愚蔽之甚`[也〔-〕【三宮】]`也。今覩遠近高下,無`[15]喻=踰【三宮】*`喻我者。』時有五通閑居仙人,洞視徹聽身能飛行,心能知人所念,自知所從來生死本末,而具語曰:『卿莫矜高自以為達,仁在屋裏自閉不出,不知外事。人念卿`[善=善或念卿【三宮】]`善惡`[尚=常【三宮】]`尚不能見;十里五里語言之音、或二十里擊鼓之`[音〔-〕【三宮】]`音聲,猶不能聞;近一二里,自不躇步亦不能至;自觀未`[生=至【宮】]`生胚胎所憶,亦不能識。有何通達稱無不見乎?今吾察卿身,冥中為明,明中為冥。』其人問曰:『作何方術得斯聖通?願垂`[慧=惠【三宮】]`慧誨。』仙人答曰:『當入深山閑居獨處,除諸情欲爾乃有獲。』即遵所訓捨家巖燕,一心專精無所慕樂,則得神通。爾乃自覺,察本所見不足言名,今得五通無所罣礙,甫自知本所見蔽闇。」 佛言:「如是當解此喻,人在生死五道陰蓋,不了本無則名曰癡。從癡致行,從行致識,從識致名色,從名色致六入,從六入致更,從更致痛,從痛致愛,從愛致受,從受致有,從有致生,從生致老病死憂惱苦患,罪應集`[會故=合固【三宮】]`會故謂盲冥。是以世尊愍傷其人,`[*26-1]升=昇【三宮】*`升降三界輪轉無際,不能自拔。觀`[於=察【三宮】]`於眾生心之根原,病有輕重,垢有`[厚薄=薄厚【三宮】]`厚薄,解有難易,覩見遠近,便見三乘,發菩薩心,至不退轉,無所從生徑得至佛,猶如有目得為神仙。其良醫者,謂如來也。不發大意,謂生盲也。貪、婬、瞋恚、愚癡六十二見,謂四病也。空、無想、無願、向泥洹門,謂四藥也。藥行病愈,則無有`[癡=愛【宮】]`癡,`[名=行識名【三】]`名色、六入、所更、痛、愛、受、有、生、老病死憂惱苦患,皆悉除矣。志不`[作=住【三宮】]`作善亦不在惡,如生盲者`[*18-2]還=逮【三宮】*`還得兩目,謂聲聞、緣覺生死已斷,度於三界省練五道,自以通暢莫能`[*15-1]喻=踰【三宮】*`喻者。臨欲滅度佛在前住,誨以要法發菩薩意,不在生死不住滅度,解三界空,十方一切如化如幻,如夢、野馬、深山之響,悉無所有無所希望,無取無捨無冥無明,`[爾乃=爾時【三宮】]`爾乃`[深=探【元】]`深覩,無所不達見無所見,見知一切黎庶萌兆。」 於是頌曰: 「譬如日光`[*12-1]曜=耀【三宮】*`曜,  遍照於天下, 其明無增減,  亦不擇好`[醜=惡【三宮】]`醜。 如來猶若茲,  慧等殊日月, 普化於十方,  亦不有增減。 若如彼陶家,  埏埴作瓦器, 或盛甘露蜜,  或受`[蘇油=酪酥【三宮】]`蘇油食, 計泥本一等,  為器各別異, 所受又不同,  因盛而立名。 人本亦如是,  無三界五道, 隨行而`[隨=墮【宮】]`隨生,  展轉不自覺。 解空號菩薩,  中住則緣覺, `[*42-2]倚=猗【宋】*`倚空不解慧,  則名為聲聞。 譬如人生盲,  不見日月光, 五色及十方,  謂天下無此。 良醫探本端,  見四病`[陰=除【宮】]`陰蓋, 慈哀憐愍之,  入山為求藥。 所採藥奇妙,  名顯良明安, 㕮咀而搗合,  以療生盲者, 消息加針灸,  病愈目覩明, 見日月五色,  乃知本淳`[愚=冥【宮】]`愚。 人不了`[無本=本無【三宮】]`無本,  坐墮生死徑, 十二緣所縛,  不解終始病, 世尊現於世,  觀`[察=視【三宮】]`察三界原, 因疾而隨本,  各各開化之。 了空則菩薩,  意劣為緣覺, 畏厭生死苦,  故墜于聲聞。 自謂道德高,  無能有`[*15-2]喻=踰【三宮】*`踰者, 所覩極究練,  無所`[憂=復【三宮】]`憂弊礙。 猶如五通者,  號名曰仙人, 愍而告之曰,  卿故有`[蔽=弊【宮】]`蔽礙, 不能弘`[深奧=幽奧【三宮】]`深奧,  於`[8]愚=冥【三宮】*`愚則為明, 在內不見外,  雖明故為`[*8]`愚。 數十里有聲,  耳則不得聞, 若人欲危害,  不知彼所念。 欲至外數里,  不躇步不到, 若生長大時,  不識胎中事。 五事表裏徹,  爾乃為悉達, 何以`[忍=忽【三宮】]`忍貢高,  自謂無等倫? 欲得五通者,  當處於閑居, 精思專念道,  爾`[10]能=乃【三宮】*`能曉了此。 `[即尋=尋即【三宮】]`即尋奉所誨,  捨家入深山, 一心無穢慮,  便得成神仙。 若得至聲聞,  及獲緣覺乘, 自謂慧具足,  與佛等泥洹, 臨欲滅度時,  佛即住其前, 為現菩薩法,  三達無罣礙, 智慧度無極,  進善權方便, 度空無想願,  菩薩由是生。 四等心四恩,  用開化黎庶, 解一切如化,  幻夢野馬`[影=景【宮】]`影, 深山響芭蕉,  三界無所有, 不執亦不捨,  無`[愚=冥【明宮】]`愚亦`[無明=不明【三宮】]`無明, 不生死泥洹,  悉等如虛空, 無見無不見,  乃覩一切本。 當爾時所見,  不造`[三界=三乘【三宮】]`三界觀, 一切普平等,  所濟無有量。」 `[*8-1]正法華經〔-〕【明】*`正法華經授聲聞決品第六 於是世尊說斯頌時,一切普告諸比丘眾:「吾盡宣告,此聲聞比丘大迦葉者,曾已供養三千億佛,方當供養如此前數,奉敬承順諸佛世尊,稟受正法奉持宣行,竟斯數已當得作佛,世界曰`[*18-3]還=逮【三宮】*`還明,劫名弘大,佛號時大光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壽十二中劫。佛滅度後,正法住二十劫,其像法者亦二十劫。其佛國土甚為清淨,無有礫石荊蕀穢濁之瑕、山陵谿㵎,普大快樂,紺琉璃地眾寶為樹,黃金為繩連綿諸樹,有八交道,諸寶樹木常有華實,悉皆茂盛。其土`[菩薩=諸菩薩【三宮】]`菩薩無`[*10-3]央=鞅【宋宮】*`央數億百千姟,諸聲聞等亦不可量億百千姟。其土無有魔事及諸官屬,諸魔營從皆護佛法,常行精進無所違失。」爾時世尊,欲重解`[*6-20]誼=義【三宮】*`誼,即說頌曰: 「我覩比丘,  以佛明目,  迦葉住此,  當成為佛。 於將來世,  無`[*10-4]央=鞅【宋宮】*`央數劫,  供養諸佛,  `[*19-1]聖中之尊=兩足之尊【三宮】*`聖中之尊, 具足悉滿,  三千億佛。  斯大迦葉,  諸漏得盡, 便當越度,  三品之行,  當得佛道,  親近法施, 供養諸佛,  天`[人=中【宮】]`人之尊,  合集得至,  無上大道。 最於`[來世=末世【三宮】]`來世,  尊無`[上=等【三宮】]`上倫,  為大聖`[道=導【三宮】]`道,  無極神仙。 其佛國土,  最勝第一,  清淨離垢,  若干`[顯明=顯現【三宮】]`顯明, 隨意所欲,  常可至心。  紫磨金色,  珍寶莊嚴, 復以珍寶,  成為樹木,  有諸道徑,  嚴八交`[路=道【宮】]`路, 天人`[放香=芬香【三宮】]`放香,  自然流馨,  彼`[時=諸【宮】]`時國土,  所有如是。 若干種華,  而為`[挍=交【三宮】]`挍飾,  一切諸華,  紫磨金色, 出光音聲,  以為法則,  普常微妙,  莫不見者。 諸菩薩眾,  億千之數,  志性調定,  逮大神通。 諸聖哲等,  奉方等經,  不可計數,  億百千姟, 無有諸漏,  奉持志`[強=彊【宮】]`強。  所有聲聞,  彼佛法勝, 假使天眼,  欲計劫限,  弟子之數,  不可稱算。 其佛當壽,  十二中劫,  正法當住,  二十中劫, 像法亦立,  二十中劫。  大光明佛,  德當如是。」 於是賢者大目揵連、賢者須菩提、賢者摩訶迦旃延,等`[[-]【麗】,類【大】(cf. K09n0117_p0832b04)]`同心側立`[頂=傾【宮】]`頂戴,瞻`[順光=光順【宮】]`順光顏目未曾眴,稽首足下戰戰兢兢,應時各各說斯`[之頌而諮嗟=頌嗟歎【三宮】]`之頌,而諮嗟曰: 「大雄無所著,  釋王無極`[人=仁【三宮】]`人, 乃愍傷我等,  讚揚宣佛音。 今以知余等,  愍授我疇`[莂=別【三宮】]`莂, 以甘露見灌,  沐浴眾祐決。 譬如`[*14-1]饑=飢【宮】*`饑饉時,  丈夫得美饍, 虛乏叫喚求,  有人手授食。 吾等咸歡喜,  本為下劣乘, 違時捨眾人,  虛乏不得`[決=慧【宮】]`決, 設至平等覺,  大聖不拜授, 於今處`[世=我【宮】]`世倫,  則不復飲食。 世尊見勸勵,  聞尊上音聲, 唯垂見授決,  爾`[*10-1]能=乃【三宮】*`能獲大安。 大哀願散疑,  愍傷多所矜, 撫恤貧匱意,  甘露誘示子。」 於是世尊,見諸耆舊心志所念,即復重告諸比丘眾:「比丘當知,此大聲聞耆年須菩提,當復奉侍供養八千三十億百千姟佛,在諸佛所常修梵行,積累功德具足究竟,竟後世時當得作佛,號稱`[歎=英【宮】]`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世界名寶成,劫曰寶音。普佛之土周匝悉遍,有諸寶樹自然莊嚴,無沙礫石山陵谿㵎,其樹音聲哀和柔雅,眾庶產業不可稱數,人所居跱館`[宇=宅【宮】]`宇若干,重閣`[交=挍【宋宮】]`交露。有無`[*10-5]央=鞅【宋宮】*`央數聲聞之眾,欲計算者無能限量,悉識宿命。彼土菩薩亦不可計億那術百千。其佛當壽十二中劫,滅度之後,正法當住二十中劫,像法亦立二十中劫,則坐虛空,為一切人講說經法,開化無數百千菩薩。」爾時世尊而說`[頌=偈【三宮】]`頌曰: 「`[今=爾【宮】]`今吾普告,  諸比丘眾,  悉且明聽,  佛所班宣。 尊須菩提,  是吾弟子,  當來之世,  得成為佛。 大聖所見,  至誠無虛,  具足三十,  那術`[姟【麗宋元宮】,垓【大】]`姟千, 當於世間,  遵修道行,  常志求斯,  佛之要道。 於`[彼=後【三宮】]`彼來世,  究竟行已,  顏色殊妙,  相三十二, 威`[*12-2]曜=耀【三宮】*`曜巍巍,  紫磨金容,  處世清淨,  多所愍哀。 國土快樂,  所在顯現,  無數人見,  踊躍可意, 悉當遊行,  詣`[諸=於【三宮】]`諸世尊,  度脫群生,  億百千姟。 諸菩薩眾,  不可計量,  而常廣說,  不退轉輪, 在最勝教,  諸根通利,  皆當恭順。  彼佛國`[土=中【三宮】]`土, 諸聲聞事,  不可計量,  欲有限算,  無能盡極。 六通三達,  獲大神足,  脫門無礙,  而處安隱, 計神足力,  不可思議。  我假使說,  諸佛尊道, 諸天人民,  如江河沙,  常當叉手,  自歸聖尊。 其佛當壽,  十二中劫,  正法當住,  二十中劫, 像法亦立,  二十中劫,  世雄導師,  劫數如是。」 爾時世尊重復宣告諸比丘眾:「比丘欲知堅固取要分別平等,是我聲聞大迦旃延。後當供養奉侍八千億佛,佛滅度後各起塔廟,高四萬里,廣長各二萬里,皆七寶成,金銀、琉璃水精、車𤦲馬碯、珊瑚碧`[玉=玉英【宮】]`玉,香華、雜香搗香、繒`[綵=蓋【三宮】]`綵幢幡供`[廟=養【三宮】]`廟。如是過斯數已,當復供養二十億佛,然後來世當得作佛,號曰`[*18-4]還=逮【三宮】*`還已紫磨金色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國土嚴淨平等無邪,名聞顯現,琉璃為地,若干種樹眾寶校飾,紫磨黃金為繩連綿,諸樹華實茂盛華遍。佛土無有地獄餓鬼畜生,但有諸天人民眾多具足充滿。又諸聲聞無數百千那術之眾,諸菩薩等無數百千,莊嚴國土。其佛當壽十小劫,滅度之後,正法當住二十中劫,像法亦`[住=立【三宮】]`住二十中劫。」於時世尊,即說`[頌曰=偈言【三宮】]`頌曰: 「諸比丘眾,  皆聽吾教。  其佛音聲,  當美柔軟, 尊迦旃延,  為佛弟子。  當供養佛,  若干導師, 奉敬承順,  恭恪無量,  無數世人,  不能稱計。 若滅度後,  當起廟寺,  當以華香,  而供養之。 然於後世,  便得作佛,  國土清淨,  無有瑕穢。 講說發起,  億千眾生,  具足開導,  一切人民。 世界莊嚴,  光照十方,  當得`[作=為【三宮】]`作佛,  多所超`[*15-3]喻=踰【三宮】*`喻。 號紫`[金色=金光【三宮】]`金色,  其德巍巍,  究竟群黎,  億百千`[姟=眾【三宮】]`姟。 無數菩薩,  及諸聲聞,  滿其佛國,  無量難計。 常行精進,  於佛法教,  除斷諸難,  滅`[終=眾【宮】]`終始患。」 於是世尊,復告四部眾會曰:「今佛大聖宣`[告=語【三宮】]`告爾等,是我聲聞尊大目揵連,當悉供養奉侍於八千佛,承順世尊一切無`[量=違【三宮】]`量。諸佛滅度當起塔廟,七寶校成,金銀、琉璃水精、車𤦲馬碯、珊瑚真珠,高四萬里廣長二萬里,若干`[殊=姝【三宮】]`殊好眾寶之物,供養塔廟,及與香華、雜香搗香、繒`[綵華〔-〕【三宮】]`綵華蓋、幢幡`[伎=妓【宮】]`伎樂之娛。過是數已,當復奉敬二百`[萬億=億萬【三宮】]`萬億佛,供養承順。最後世時當得作佛,號`[*18-5]還=逮【三宮】*`還已金華栴檀香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國土名意樂,劫曰樂滿。其佛世界,快樂安隱清淨鮮潔,紺色琉璃以為其地,諸樹華實七寶合成,普以真珠眾華莊校,平等端嚴眾寶具足。諸大仙聖有億百千,寂然而坐所謂無量。皆諸菩薩廣說經法。其佛當壽二十中劫,滅度之後,正法當住`[四=三【宮】]`四十中劫,并計像法。」爾時世尊則說頌曰: 「大目揵連,  是吾弟子,  棄捐`[仁=人【三宮】]`仁行,  猶得自在。 二百萬億,  諸劫之數,  悉當`[供養=覩見【三宮】]`供養,  此諸佛教。 普於諸佛,  `[常=當【宮】]`常修梵行,  而當志願,  斯諸佛道。 悉當奉`[侍=持【明】]`侍,  諸`[佛世尊=兩足尊【三宮】]`佛世尊,  `[具以=具足【三宮】]`具以`[承事=承順【宮】]`承事。  導師之眾, 皆當廣普,  執持聖教,  若干億劫,  百千之`[數=難【宮】]`數, 慇懃承順,  不違大命,  諸安住等。  滅度之後, 以眾七寶,  興立塔廟,  為諸最勝,  建修上業。 用栴檀香,  以為柱梁,  眾香`[伎=妓【三宮】]`伎樂,  而供養之。 然於後世,  事究竟已,  言談斐粲,  人所宗仰, 多所愍哀,  所為如此,  當得作佛,  號金栴檀。 其佛當壽,  `[二十=十二【三宮】]`二十中劫,  安住所更,  行德如是。 當為菩薩,  講說經法,  於`[是=其【三宮】]`是劫數,  分別雅`[*6-21]誼=義【三宮】*`誼。 最勝聲聞,  有無數千,  億百千數,  如江河沙。 六通三達,  得大神足,  於安住世,  獲致妙通。 無數菩薩,  悉不退轉,  精進勇猛,  有志智慧。 修行如應,  順斯佛教,  不可計量,  若干千數。 佛滅度後,  弟子多學,  正法當住,  流布十方。 正法像法,  `[四十中劫=住四十劫【三宮】]`四十中劫,  正法沒盡,  像法乃出。 是佛聲聞,  得大神足,  佛皆勸立,  在大尊道。 依`[*42-3]倚=猗【宋】*`倚大聖,  不違`[真法=真慧【三宮】]`真法,  於當來世,  成佛自在。」 正法華經卷第三 正法華經卷第四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往=正法華經往【宋元宮】]`往古品第七 佛告諸比丘:「乃去往古久遠世時,不可計會無`[央=鞅【宋】]`央數劫,有佛號大通眾慧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世界曰大`[殖=植【三宮】]`殖稼,劫名所在形色。其佛說經不可稱限,譬如於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土地,有一士夫皆悉破碎此一佛國悉令如塵,則取一塵,過東方如千佛界中塵之數國,乃著一塵。如是比類,復取一塵,越東如前佛界塵數,乃著一塵,悉使塵盡三千大千世界中塵,令無有餘遍於東方,如是比類無量佛國。於意云何?寧可稱限得諸佛界邊際不乎?」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不也。安住!」 佛言比丘:「如是等倫佛土諸數悠邈,猶如`[有人=其人【宮】]`有人一一取塵著諸佛土,若干之限,諸佛國塵不可稱量,億百千姟兆載諸劫,欲知其佛滅度以來劫數長久,不可思議無量難測,大通眾慧道力示現,滅度以後法住劫數,亦復如是。」 世尊頌曰: 「我念過去,  無數億劫,  時有如來,  兩足之尊, 名大通慧,  無極慈仁。  於時世尊,  黎庶之上, 比如皆取,  此佛世界,  悉破碎之,  盡令如塵。 假使有人,  一一取塵,  過千佛界,  乃著一塵, 如是次第,  聖尊國土。  其人著塵,  皆令悉`[遍=通【宮】]`遍, 若干之數,  悉令周普,  世界眾限,  有不可數。 一切所有,  大聖國土,  諸所有塵,  不可限量, 皆悉破碎,  令無有餘。  大聖至尊,  逝來如斯, 其佛安住,  滅度已竟。  劫數如是,  無量億千, 若欲料限,  無能思議。  滅度已來,  若干劫數, 彼時導師,  過久乃爾。  諸弟子眾,  及菩薩行, 如來之慧,  巍巍如斯。  今佛悉念,  聖滅度來, 比丘欲知,  佛之智慧,  聖明普達,  等無有異。 佛皆覺了,  過無數劫,  不計微妙,  無漏之`[1]誼=義【三宮】*`誼。」 佛告諸比丘:「其大通眾慧如來、正覺,壽四十四億百千劫,以無上正真道,初昇道場坐于樹下一劫默然,至于`[二=三【三宮】]`二劫不得正覺,乃至十劫,而不興起身不動搖,體不傾`[3]倚=猗【宋宮】*`倚亦不自念,都無思想而向諸法,遂坐佛樹降魔官屬,當成正覺。忉利`[諸〔-〕【宮】]`諸天子,化作大師子座,`[面=高【三宮】]`面四十里,佛坐其上。世尊坐定,諸梵天子普雨天華周四千里,自然風起吹放眾華,散于佛上。佛在樹下滿十中劫,天華紛紛盡劫不絕。又四天王及諸天子,作眾伎樂音如雷震,常以華香伎樂供養大聖,未曾休懈。」 佛告比丘:「時世尊大通眾慧乃至十劫,逮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至于滅度,供養不懈。其佛在家未捨國去,為太子時有十六子,端正`[殊=姝【三宮】]`殊好智慧難及,色像第一儒雅仁和。時十六國王子者,各各自有若干種樂,所居遊觀快不可言,種種顯現,琴瑟伎樂亦不可量。見佛世尊成最正覺,時有自然大法音聲,尋則棄國,捨轉輪王位、萬民、伎樂、諸欲之娛,眷屬圍繞,及諸聖賢大響帝王百千之數,并不可計億百千姟群萌之類營從集會,往詣世尊所處道場,欲得稽首奉受佛教。群從僉然`[雍雍肅肅=雍肅雍肅【三宮】]`雍雍肅肅,稽首佛足繞佛三匝却住一面,以偈頌曰: 「『大通眾慧,  極尊無上,  積累平等,  無量億數, 以上妙`[*1-1]誼=義【三宮】*`誼,  愍傷一切,  所願具足,  於是賢聖。 修勤苦行,  竟十中劫,  專精一心,  處在一座, 其身`[清淨=潛靜【三】,潛淨【宮】]`清淨,  而不動搖,  燒諸苦患,  如拔樹根。 分別于心,  而志湛泊,  未曾進退,  亦不傾`[*3-1]倚=猗【宋宮】*`倚, 無有增減,  默然而應,  究竟寂`[定=然【宮】]`定,  無有諸漏。 現在吉祥,  常獲大安,  無想著故,  得尊佛道。 我等見之,  增智無畏,  如是比類,  長益德義。 不計身命,  皆斷苦患,  積累忍辱,  不貪安樂。 分別`[道=邊【三宮】]`道慧,  不處惱痛,  號在`[閑【麗宋元宮】,間【大】]`閑居,  興發精進。 其不篤信,  諸佛音聲,  長夜增益,  惡道之罪, 則失人身,  墮落惡趣,  為一切世,  所見謗毀。 今以逮見,  世之聖父,  其道最上,  無有眾漏。 於此世間,  而見救護,  及諸過去,  大聖導師。』」 佛告比丘:「斯諸帝王及諸太子,太子兄弟年既幼少,嗟歎稱譽大通眾慧如來、至尊、等正覺,以此雅頌宣揚已竟,啟勸世尊,願說經法安住分別,多所安隱多所愍傷,饒益眾生安諸天人。復以此偈,而讚頌曰: 「『`[惟=唯【三宮】]`惟願大聖,  讚說經典,  開化眾生,  發起黎庶。 三界群萌,  悉共渴仰,  使建道意,  皆令蒙度。 諸佛普大聖,  百福法莊嚴, 無極仙逮獲,  慧則最尊妙。 為諸天講法,  及世間人民, 度脫我等類,  普及諸群萌。 應時`[彰=障【三宮】]`彰現露,  如來之慧`[*1-2]誼=義【三宮】*`誼, 猶如今於此,  顯`[導=道【三宮】]`導上尊道。 令諸群品類,  `[予等=平等【三宮】]`予等獲此法, 悉解於一切,  諸行慧本末。 皆為分別說,  前世所行德, 普見知黎庶,  心本所好樂。 則為轉法輪,  最勝無等倫, `[16]勉=免【三宮】*`勉脫眾生厄,  悉令至大道。』」 佛告諸比丘:「於時世尊大通眾慧如來變化十方世界,各各五百億百千佛土六反震動,光明普照無所不周,皆於一切諸佛境界,虛空`[大=天【三宮】]`大神若干種明,日月光耀遠照無極,尊無等倫,諸天宮殿館宇之明,梵天往返自然威`[18]曜=耀【三宮】*`曜,其佛變現瑞應光明,皆覆蔽之悉令不`[現=見【宮】]`現。天上世間晃昱`[暉=輝【宮】]`暉`[*18]`曜,眾生品類若生彼界,皆相見知各自說言:『此`[間=世間【三宮】]`間今日卒有人生,時於天上震動所現,靡不周遍。』 「爾時東方佛土邊無限億百千梵天宮殿,自然為明威`[*18-2]曜=耀【三宮】*`曜巍巍。諸梵自念:『無數梵`[宮=天【三】,〔-〕【宮】]`宮宮殿館宇㸌明,無所不接,有何瑞應而現斯變?』於時五百世界諸億百千大梵天眾,各從宮殿雲集而會。時於眾中有大梵天號護群生,為諸梵天,而歎頌曰: 「『今日我等,  宮殿室宅,  諸賢當知,  此大光明, 諸天最勝,  志所樂喜。  以何因緣,  現此瑞應? 善哉當`[往=住【宮】]`往,  趣求斯`[*1-3]誼=義【三宮】*`誼。』  時諸天子,  今日自興: 『承何聖旨,  現神如是,  今所覩見,  本未曾有, 親近諸天,  為人中王,  將無大聖,  興出于世, 最妙光明,  照于十方,  所變感動,  乃如是乎?』」 佛告諸比丘:「時五百世界億百千姟梵天,悉共相和從東方來,遙見西方大通眾慧如來、正覺,處於道場在`[菩提=佛【三宮】]`菩提樹下坐師子床。諸天、龍、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及十六子,眷屬圍繞,適覩是已,悉共啟勸欲令說經。即詣如來稽首于地,繞佛無數匝,執其蓮華如大須彌,及散佛樹,樹高`[四=三【宮】]`四十里,普已本土梵天宮殿,奉進世尊,惟願`[哀愍=愍哀【三宮】]`哀愍納受宮殿華土之供。以`[偈〔-〕【三宮】]`偈頌讚曰: 「『見佛無量,  得未曾有,  多所愍傷,  興出于世。 世尊所演,  如師子吼,  則已將護,  十方黎庶。 我等經歷,  所從來處,  去此五百,  億百千界。 計諸世界,  若干之類,  皆棄宮殿,  咸詣聖尊, 一切皆是,  宿命淨德,  若干麗妙,  諸寶宮殿。 惟加臨眄,  而居其中,  願發大哀,  愍傷受之。』」 佛告諸比丘:「時大梵天眾面讚歎佛,五百人俱白世尊曰:『願轉法輪演大聖典,`[*16-1]勉=免【三宮】*`勉濟群黎使獲滅度。』時五百梵`[天〔-〕【三宮】]`天億百千眾,合一音聲,而歎頌曰: 「『世尊願說經,  兩足上分別, 當現慈心力,  度眾勤苦患。』」 佛告諸比丘:「于時世尊,見諸梵天所`[上=止【宋宮】]`上宮殿,默然受之。爾時東南方去是五百億百千世界諸梵天眾,各各自從宮殿皆見光明,晃晃`[鑠鑠=爍爍【元明】]`鑠鑠無不周接,怪未曾有。悉俱集會,於眾會中有大梵天,號最慈哀,為諸梵天而歎頌曰: 「『諸大天當知,  此則本瑞應, 宮殿悉感動,  最有大名聞。 有`[德=得【三宮】]`德諸天子,  人人雲集此, 則是其威神,  令宮殿巍巍。 今佛興于世,  兩足之中尊, 所以令館宇,  現光明如是。 吾等當往質,  斯事不可妄, 從`[昔=本【三宮】]`昔至于今,  覩瑞無若茲。 四方有光明,  至于億國土, 今有定至誠,  佛當成於世。』」 佛告諸比丘,時五百億百千梵天,各從宮殿`[駱驛=絡繹【元明】]`駱驛四出,以諸天華如須彌山,詣西北角,遙見如來大通聖慧處于道場,於佛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眷屬圍繞,而為說經法。適見佛`[已=以【三】]`已尋時即往,稽首于地繞無數匝,手執大華而散佛上。時大梵天及諸眷屬,以頌讚曰: 「『禮無等倫,  則為大仙,  天中之天。  聲如哀鸞, 唱導普護,  諸天人民,  願稽首禮。  愍傷世俗, 得未曾有,  `[在在=在世【三宮】]`在在難值,  久思光顏,  今日乃見。 本於百劫,  積德解空,  八十億佛,  壽如塵劫。 又人中尊,  分別空慧,  而常講說,  善權方便。 諸天群`[臣=神【三宮】]`臣,  人民得覲,  具足億姟,  八十之數。 其眼徹見,  在所救濟,  多所擁護,  於佛道法。 故出于世,  愍傷眾庶,  我等福會,  甚難值遇。』」 佛告諸比丘:「無數億千梵天之眾,勸發世尊願轉法輪,演出典`[*1-4]誼=義【三宮】*`誼散告群生,救脫三界令獲安隱。 「`[爾〔-〕【三宮】]`爾時諸梵天悉俱等心,同聲讚曰: 「『最上大人,  願轉法輪,  惟講經典,  為十方人。 度脫羣萌,  苦惱之患,  令一切人,  喜`[踊=躍【宮】]`踊亘然。 其有聞者,  得成佛道,  諸天人民,  咸蒙安隱。 阿須倫身,  當復減損,  施于忍辱,  安隱之事。』」 佛告諸比丘:「大通眾慧如來默然可之。南方、西方億百千姟諸佛世界,諸大梵天宮殿館宇悉為普明,`[弈弈煌煌=弈煌弈煌【宮】]`弈弈煌煌靡不周達。時諸梵天,自見宮殿威變`[煜=昱【三宮】]`煜爚,怪未曾有。悉俱集會,各自念言:『我等宮殿何乃如`[之=是【三宮】]`之?』於其眾中有大梵天,名曰善法,獨歎頌曰: 「『大聖而興,  所舉不妄,  一切宮殿,  威光重照。 有此瑞應,  現于世間,  善哉行求,  如斯奧`[*1-5]誼=義【三宮】*`誼。 過去無數,  億千諸劫,  未曾覩見,  如是感動。 將以如來,  出現于世,  令諸天子,  自然來會。』」 佛告諸比丘:「時五百`[百千=五百【宮】]`百千億諸梵天人,從其所處,遙見大華如須彌山,各手執持眾供養具行詣北方,瞻覲如來大通眾慧佛處于道場,坐`[樹=於樹【三宮】]`樹下師子座上,與無央數諸天、龍、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眷屬圍繞,講說經法。即詣佛所,稽首于地繞無數匝,`[手執=則以【三宮】]`手執大華如須彌山,供養散佛。尋以宮殿奉上世尊,惟願愍傷受而處之。時諸梵天等心同聲,而歎頌曰: 「『諸佛現世,  甚難得值,  久不瞻覩,  今日乃覲。 僥倖來至,  蠲除愛欲,  具足充滿,  於三千剎。 諸大導師,  飽滿饑虛, 古來至今,  未曾見聞。  如靈瑞華,  尠可遭值, 道慧難遇,  時時乃有。  我等宮殿,  雅麗無量, 承佛威神,  而得獲此。  `[1]唯=惟【三】*`唯垂大哀,  納受所進, 願處其中,  顯現道`[因=目【宮】]`因。』 「時諸梵天勸`[請=諫【三宮】]`請世尊,惟轉法輪分別經典,令諸天神沙門梵志,多所愍傷普安一切,天上世間悉當蒙恩。於是梵天與群侍俱,等心同聲,而歎頌曰: 「『倖願世尊,  廣演經典,  加哀當轉,  大聖法輪。 講若干法,  聲若雷震,  惟願愍傷,  吹大法螺。 以大經典,  雨於世界,  分別善教,  微妙之誨。 我等勸助,  願講道慧,  開度眾生,  億百千姟。』 「西南`[4]方〔-〕【三宮】*`方、西北`[*4]`方、東北`[*4]`方,各各如是,無數梵天不可計限。上方下方各各如是,自在宮殿,覩見光明靡不周接,怪之未有。`[各=各各【宮】]`各從`[斯去=去斯【三宮】]`斯去五百億百千世界諸梵天眾,各捨宮殿來詣佛所。有大梵天名曰妙識,即歎偈曰: 「『善哉願諸佛,  世吼獲聖明, 為三界眾生,  開示正覺乘。 普為世間眼,  達見於十方, 開通甘露門,  度脫無數人。 `[(乃昔…十方)二十字〔-〕【宮】]`乃`[昔往=往昔【三】]`昔往古世,  人中尊變現, 空無思想念,  使現於十方。 長益樂地獄,  好憙畜生處, 後生墮餓鬼,  億數難思議。 亡失於天身,  壽終墮惡趣, 若得聽佛法,  進獲平等道。 志行趣佛慧,  將護眾黎庶, 皆得歸安隱,  不失快樂想。 常不行佛道,  不處於正法, 違無量聖教,  即墮於惡趣。 覩見世光明,  以善故來至, 發一切眾生,  而行於慈哀。 逮見於世尊,  解空慧無漏, 諸天及世間,  于斯悉勸助。 宮殿妙無量,  猶如威神`[德【麗磧】,[彳*惠]【大】(cf. K09n0117_p0838a11; Q09_p0215a02)]`德, 普施明月珠,  大導師願受。 人尊願受供,  愍傷`[幸宮殿=奉殿館【三】,幸殿館【宮】]`幸宮殿, 令此群品類,  逮得無上道。』」 佛告諸比丘:「於時五百百千億大梵天眾,讚歎佛已,啟勸令佛轉大法輪,開度十方安隱世人。復歎頌曰: 「『思願講說,  無上法輪,  惟雷法鼓,  尊妙法音。 度脫眾生,  勤苦之患,  加哀示現,  無為大道。 我等勸助,  `[*1-1]唯=惟【三】*`唯聖說法,  救護餘類,  及世間人。 音聲柔軟,  敷揚美響,  億百千劫,  積累德行。』」 佛告諸比丘:「大通眾慧如來,爾時見十方無央數百千億眾生勸`[請=讚【三宮】]`請說法,及十六子國王太子,轉大法輪三轉十二事,開化發起沙門梵志、諸天龍神、眾魔梵天及世人民,為說苦本是為苦諦,至`[習=集【三】]`習盡道由是盡苦,苦盡至道,十二緣起具足分別,從癡致行,從行致識,從識致名色,從名色致六入,從六入致習,從習致痛,從痛致愛,從愛致受,從受致有,從有致生,從生致老病死憂苦大患。」 又告比丘:「大通眾慧如來三說經法,須臾之頃分別此`[*1-6]誼=義【三宮】*`誼,令十六億百千姟眾漏盡意解,逮得六通三達之智,無央數人皆得度脫。如是至三,第四說經,江河沙等億百千姟群生聽經,一一皆獲漏盡意解,諸聲聞眾不可稱計。 「`[爾時=於時【三宮】]`爾時十六國王太子,以家之信出家為道,皆為沙彌,聰明智慧多有方便,以曾供養億百千佛,造立眾行,求無上正真道,俱白佛言:『今大會聲聞眾,無央數億百千人,有大神足已具成就。惟為我等,講演無上正真道`[*1-7]誼=義【三宮】*`誼,願弘慧見指示其處,當從如來學大聖教,以共勸進觀察其本。』於`[時=是【明】]`時世尊,悉見`[14]幼=幻【宮】*`幼童國王太子心之所念,則為國王及諸眷屬講說經法,八十億百千`[姟【麗宮】,垓【大】]`姟人皆作沙門,於時彼佛觀諸沙門心之本原,為二萬劫說《正法華》方等經典,菩薩所行一切佛護,皆已周遍。四部眾會普等無異,十六`[*14]`幼童沙彌兄弟,聞佛所說悉共受持,諷誦講讚。其佛授決,當得無上正真之道。說是經已聲聞歡喜,十六沙彌、無數億百千姟諸菩薩眾皆得本志。彼佛說是,於八`[萬=千【三宮】]`萬劫未曾休懈。說斯經已,即入靜室精思閑定,`[四=三【宮】]`四十萬劫三昧正受。 「爾時十六王子為沙彌者,行菩薩道本是佛子,覩見世尊獨處閑居,各各豫嚴法座,欲用敷演廣彼法`[*1-8]誼=義【三宮】*`誼。於時都會八萬四千劫分別說經,一一菩薩化度六十萬江河沙億百千姟,處於無上正真道,皆立大乘。其大通眾慧如來八十四萬劫,乃從三昧興,就法座,普告一切諸比丘眾:『十六王子所建功德難及無量,至未曾有智慧巍巍,則以供養無數億百千諸佛,眾行具足普受聖慧,入于道明合集佛智,諸比丘眾皆當稽首,恭敬自歸十六仁賢,數數莫懈,其志聲聞、緣覺乘,已得聲聞、緣覺之路,若行菩薩及成就者,其新發意皆當付此。諸族姓子,聽所說經不拒逆者,皆當逮得無上正真之道,成佛聖慧。諸族姓子順世尊教,以是正法數數分別為一切說,其十六子具菩薩乘,一一開化六十江河沙等人,所生之處常共俱會,亦復普說聽正法`[*1]`誼,各各值見`[四=三【宮】]`四十億百千諸佛世尊,或當復更見諸佛者,今`[我=我皆令【三宮】]`我班宣四輩。』」 `[佛言〔-〕【三宮】]`佛言:「欲知爾時十六國王子乎?」 答`[曰〔-〕【三宮】]`曰:「不及也。」 佛言:「`[今〔-〕【三宮】]`今皆成無上正真`[之〔-〕【三宮】]`之道,今悉現在,處于十方說法救護,無數億百千姟兆載聲聞眾,不可稱計菩薩東方現在甚樂世界,有二佛號無怒、山`[崗=岡【三宮】]`崗如來、至真、等正覺;東南`[*4-3]方〔-〕【三宮】*`方現在二佛,號師子響、師子幢如來;南方現在二佛,號一住、常滅度如來;西南方現在二佛,號帝幢、梵幢如來;西方現在二佛,號無量壽、超度因緣如來;西北`[*4]`方現在二佛,號栴檀神通山、藏念如來;北方現在二佛,號樂雨、雨音王如來;東北`[*4]`方現在二佛,號除世懼。今吾能仁,於忍世界,得成如來至真等正覺,`[合=今【宮】]`合十六尊。」 又告比丘:「吾等十六為沙彌時,在彼佛世講說經法,眾生聽受,一一菩薩開化無量諸江河沙億百千姟,發無上正真道者,今得成就為菩薩道。住聲聞地者,漸當誘進無上大道,稍稍當成`[最=最上【三宮】]`最正覺。所以者何?如來之慧難限難計,不可逮及為若此也。」 又告比丘:「何所是乎?吾為菩薩時,開化無量億百千姟江河沙等,聽聞諮受諸通慧者,當來末世,或有發意,學弟子乘,成為聲聞,後不肯聽受菩薩之教,不解佛慧不行菩薩,一切志在無為之想,謂當滅度。甫當往至他佛世界,順殊異行生異佛國,當求道慧志聽啟受,爾乃解知如來之法,有一滅度無有二乘也。皆是如來善權方便說三乘耳。如來正覺滅度之時,若有供養以清淨行,信樂妙`[言=空【三宮】]`言趣于經典,一心定意為大禪思,當知爾時觀於如來,皆普合會諸菩薩眾,會諸聲聞聽受此法,爾乃覩見世間佛道,無二滅度也。如來正覺善權說耳,其樂下劣小乘行者,則自亡失遠乎人種,不解人本為欲所縛,如來滅度時,若有聞說歡喜信者,佛恩所護。 「假喻曠野五百里路,逈絕無人亦無國君,有一導師聰慧明達,方策密謀隱知遠近,將眾賈人欲度懸逈,皆俱疲怠不能自前,各思戀曰:『`[予=子【宮】]`予等安處聖興之土,本國平雅有君長師父,今來遠涉極不任進,寧可共還免離苦難。』`[導=元【宮】]`導師愍之,發來求寶中路而悔,設權方便於大曠野,度四千里若八千里,以神足力化作大城,告眾商人無懷廢退,大國已至可住休息,隨意所欲`[飯=飲【宮】]`飯食自恣,欲得大寶於此索之。」 又告比丘:「商人見城人民興盛,快樂無極怪未曾有,離苦獲安喜用自慰,無復憂恐饑乏之患,自謂無為如得滅度。停止有日隱知欲厭,即`[沒化=化沒【三宮】]`沒化城令無處所,告眾`[賈=賈人【三宮】]`賈曰:『速當轉進到大寶地,吾見汝等行疲心懼,故現此城。』」 又告比丘:「如來如是,為人等倫唱`[道=導【三宮】]`道經`[*1-10]誼=義【三宮】*`誼,覩見生死長久艱難虛乏之患,現于三乘,禪定一心使得滅度。又佛從本說有一乘,聞佛講法不受道慧,若患厭者謂當積行甚為勤苦。如來悉見其心所念、志疲懈想,為現聲聞、緣覺易得,猶如`[無導=導師【三】,元導【宮】]`無導化作大城,人民饒裕商者晏息。視如厭翫沒之不現,為眾商人說幻化城,其導師者謂如來也。大曠野者謂五道生死;眾商賈人謂諸學者;將行求寶謂說道慧菩薩行法;中路厭翫不肯進者,謂佛難得累劫積功不可卒成,誘以聲聞、緣覺易辦;化作城者謂羅漢泥洹;沒城不現謂臨滅度,佛在前立勸發無上正真道意。其羅漢事,限礙非真不至大道,若至他方與佛相見,得不退轉無所從生,乃為大寶究竟之事。」 佛語諸比丘:「如來說法爾等聞之,謂悉備足,不知所作尚未成辦。又如來慧,普見世間一切人心,示現泥洹,如來、至真、等正覺,善權方便說有三乘。」 爾時世尊欲重解`[*1-11]誼=義【三宮】*`誼說斯頌曰: 「昔有大通,  眾慧導師,  適坐道場,  於佛樹下。 其佛定處,  具十中劫,  尚未得成,  究竟道`[*1-12]誼=義【三宮】*`誼。 諸天龍神,  阿須倫等,  普發精進,  供養最勝。 雨諸天華,  紛紛如降,  用散等覺,  人中之導。 於虛空中,  暢發雷震,  而以進貢,  上尊大聖。 最勝在彼,  行甚勤苦,  所行久長,  成無上道。 專精思惟,  於十中劫,  乃成正覺,  大通眾慧。 諸天人民,  億百千姟,  一切眾生,  歡喜踊躍。 彼佛本有,  諸子十六,  皆順稟受,  人中道化。 `[眾庶之類億百千姟眷屬圍繞〔-〕【宮】]`眾庶之類,  億百千姟,  眷屬圍繞,  `[造兩足尊〔-〕【宮】]`造兩足尊。 前稽首禮,  師長聖尊,  慇懃啟諫,  願說經典。 勇猛師子,  講未聞者,  飽滿我等,  及世人民。 `[十六=十方【三宮】]`十六荒域,  及此世界,  久遠空墟,  大聖乃興。 梵天宮殿,  亘然大明,  現眾瑞應,  悉分別說。 東方世界,  億百千姟,  五百國土,  自然震動。 彼有大梵,  自處其宮,  威神功德,  巍巍最上。 於時覩見,  此本瑞應,  尋即造詣,  愍傷俗者。 則以天華,  供散大仁,  皆用宮殿,  奉上世尊。 鼓樂`[絃=弦【三宮】]`絃歌,  讚佛功德,  勸諫正導,  令轉法輪。 時人中尊,  默然受之,  尋為如應,  解說經法。 南方西方,  北方世界,  上方下方,  四`[隅=嵎【宮】]`隅境域, 億千姟眾,  梵天悉來,  各獻所珍,  以為供養。 又`[復=為【宮】]`復下方,  諸界梵天,  普亦如是,  等無有異。 皆以宮殿,  奉上大聖,  嗟歎如來,  悉共勸助。 願轉法輪,  光闡心目,  無數億劫,  難得值遇, 惟垂示現,  往古根力,  加哀開䦱,  甘露法門, 普等法眼,  分別慧`[*1]`誼,  宣揚群典,  若干品類。 時佛為說,  遍示四諦,  一切具解,  十二因緣。 為顯無黠,  `[令得眼目=今得眼明【三】,今得眼目【宮】]`令得眼目,  講說生死,  憂苦空患。 一切世間,  悉從生有,  當知因是,  致于終沒。 如來適說,  是法欲竟,  若干種類,  無央數人, 八十億姟,  眾生之`[儔=疇【宋宮】]`儔,  於時聽者,  住聲聞乘, 何況餘方,  立第一地。  彼時最勝,  所說經法, 如江河沙,  黎庶清淨,  都盧志于,  聲聞之行。 導師聖眾,  計數若茲,  一切共算,  不能稱限。 眾等品類,  一一如是,  皆悉若斯,  立大上慧。 於時至尊,  十六聖子,  等俱學者,  齊共同心, 一切出家,  咸為沙彌,  而悉分別,  佛方等經。 吾等當成,  世之明父,  汝黨如是,  皆得上慧。 斯諸眾生,  悉令如此。 又如世尊,  為法之眼,  最勝至誠,  見人心本。 幼少為童,  常行平等,  而為眾生,  說上尊道。 億百千姟,  無底譬喻,  示現因緣,  尋獲報應。 分別所興,  諸通`[8]敏=愍【三宮】*`敏慧,  如諸菩薩,  所當造行。 於時大聖,  為現真諦,  顯揚宣布,  斯《正法華》。 普`[雨=而【三宮】]`雨講說,  大方等經,  若干千頌,  不可思念。 無能限量,  如江河沙,  於時適說,  斯之經典。 則入靜室,  三昧等觀,  八十四萬,  劫中澹然。 世雄`[尊=導【三宮】]`尊師,  定意如斯,  時諸沙彌,  覲瞻大聖, 在於靜室,  而不出遊,  開化人民,  無數億千。 覺了禪定,  清淨無漏,  第一始設,  於大法座, 宣揚說此,  仁賢經典,  於安住教,  流布佛化。 如是比像,  所造弘廣,  於江河沙,  不可稱限, 億百千數,  皆聽啟受,  安住之子,  一一開導, 算諸黎庶,  無能限量。  於時最勝,  滅度之後, 悉得覲于,  四十億佛。  彼諸學士,  適聞斯名, 便即供養,  兩足之尊。  有四事行,  離垢為貴, 悉得佛道,  現在十方。  斯十六`[童=種【宮】]`童,  皆是佛子, 普在八方,  敷弘道`[誼【麗】,諠【大】(cf. K09n0117_p0841b11)]`誼。  於彼所說,  及聽受者, 是諸聲聞,  悉佛弟子。  步步各各,  若干色像, 今當親近,  發大道意。  吾身爾時,  寤不覺者, 皆令一切,  咸得聽受。  `[爾=今【三宮】]`爾諸賢者,  號聲聞子, 善權方便,  示諸人道。  吾前世時,  報應如斯, 應所說法,  是其因緣。  假使不忍,  修尊佛道, 比丘當知,  魔所嬈`[因=目【宮】]`因。  隨其本性,  兇弊縱恣, 志不奉行,  不樂空慧。  無數百世,  渴不值水, 又當愚騃,  常處恐懼。  無數丈夫,  百千之眾, 發跡而行,  欲度曠野。  又覩曠野,  殊逈艱難, 其里計數,  五百踰旬。  有一大人,  賢聖明哲, 導師開化,  心無所畏。  為彼賈人,  導示徑路, 曠野懸邈,  多有`[艱恐=恐難【三宮】]`艱恐。  無數億人,  創礙羸憊, 各對導師,  而自`[訴訟=訟訴【三宮】]`訴訟。  吾等疲弊,  不能進前, 徒類今日,  欲退還歸。  導師聰明,  為方便父, 諄諄宣喻,  誘誨委曲,  矜憐闇塞,  欲棄寶退, 壞敗本計,  中路`[規=退【三】,魂【宮】]`規還。  吾今寧可,  設神足力, 化造立作,  廣大城郭,  `[嚴莊=莊嚴【明】]`嚴莊若干,  億千人民, 而立房室,  令微妙好。  又當復化,  大江流河, 苑園浴池,  華實滋茂,  臺館殿宇,  牆垣綺𡣶, 男女若干,  巨億百千。  誘恤勉勵,  使不恐懼, 各自僥慶,  歡喜悅豫。  今日得至,  於此大城, 入市所娛,  所欲之具。  心懷忻然,  如得滅度, 爾等及吾,  諸難以除。  以親親故,  歡悅所安, 今日一切,  恣所施為,  從己所樂,  周遍觀採。 與卿同心,  故鄭重說,  悉來聚集,  聽聞所說。 吾以神足,  化作大城。  吾時觀察,  枯燥荊棘, 每懼仁等,  創楚悔還。  即設善權,  化現眾諸, 且宜精志,  順路進前。  佛告比丘,  吾亦如是, 見無央數,  億千眾生,  患厭勤苦,  周旋迷惑, 以方便教,  而開導之。  故佛念斯,  如是利`[*1]`誼, 厭於佛道,  不得滅度。  一切道父,  而覺了之, 賢等事辦,  今得羅漢。  故勸助立,  `[住=任【宮】]`住斯德報, 偶察諸賢,  得至羅漢。  汝等一切,  皆棄眾苦, `[一切眾會=一時聚會【三宮】]`一切眾會,  乃演斯法。  諸佛大聖,  善權方便, 講說佛教,  大仙救護。  其乘有一,  未曾有二。 休息爾等,  故分別說。  由是教化,  此諸比丘, 當興精進,  第一英妙。  諸仁當志,  一切`[*8]`敏慧, 菩薩典法,  無有滅度。  我常發求,  成諸通慧, 得達十方,  最勝之法。  顏貌殊妙,  相三十二, 當得佛道,  乃應滅度。  諸大導師,  說法如是, 且令休息,  自謂滅度。  適得休息,  言獲無為, 緣是之故,  暢諸通慧。」 正法華經卷第四 正法華經卷第五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授=正法華經授【宋元宮】]`授五百弟子決品第八 於是賢者邠耨文陀尼子,聞佛世尊敷闡善權示現方便,授聲聞決當成佛道,追省往古所興立行,又瞻如來諸佛境界,得未曾有歡喜踊躍,無衣食想`[支=肢【三】,枝【宮】]`支體解懌,不能自勝,於`[大=人【宮】]`大正法或悲或喜,即從坐起稽首佛足,尋發心言:「甚難及也。世尊!未曾有也。安住!如來、至真、等正覺所設`[方謀=方便【三】,方課【宮】]`方謀甚深甚深,非口所宣,此諸世界有若干品,以無數權隨現慧`[11]誼=義【三宮】*`誼,順化群生分別了法,為此眾人說其本`[12]原=源【元明】*`原,方便度脫。世尊聖慧,悉知我等行跡志性之所歸趣,乃復舉喻說古世事及始發意。」時滿願子稽首佛足却住一面,歸命世尊,瞻戴光顏目未曾眴。 佛言:「善哉!誠如所云。如來通見一切本際,推其深淺因行授與,`[如=而【元明宮】]`如示聲聞卑下小乘,`[淫=婬【三宮】]`淫怒垢除令得休息,乃導菩薩無極之慧。猶如昔者有一導師,行慈多哀憐愍貧厄,衣食不充求`[乞=索【宮】]`乞無獲窮無資`[賄=賂【三宮】]`賄,乃為擊鼓普令國境,誰欲入海採珍寶者。人民皆會,復`[循=修【三宮】]`循令言:『誰不愛身、不`[18]嫪=𭝃【宋宮】*`嫪父母、不顧妻子者,當共入海採求珍寶。』人民聞令退還者多。又諸貧乞欲`[規=現【宮】]`規採寶,無衣覆體無資自濟,前却猶豫不能自決。導師知之悉召告曰:『設欲入海,相給衣糧不使空乏。』諸貧歡喜,即奉教命一時上船。望風舉帆遊入大海,不逢大魚不觸山崖,弊鬼羅剎亦不敢嬈,得至龍宮,便從龍王求如意寶。俗人貧厄不自諧活,願見惠施以救遠近。龍王即與隨所僥願,若欲得者悉令來取。導師還令,行取者少不取者多。所以者何?心懷恐怯,到龍王所懼沒不還。於時導師告諸賈人,各恣所欲。賈人悉採金銀琉璃、水精虎珀、車𤦲馬碯,各取滿船,導師嚴勅,還閻浮利。眾人從命歸到本土,家室親里,飲食伎樂車馬乘從,悉來迎逆,共相娛樂七日七夜,乃歸家居,各各相問,得何等寶?少智貧乞但得七寶,導師慧侶獲如意珠。師昇高樓手執寶珠,周向四方四`[隅=嵎【宮】]`隅上下,斯珠之德令雨七寶,尋如所言則雨七寶,普遍其國無所不滿。其餘慧侶分布諸國,四出周行亦雨七寶。少智貧士乃更呼嗟:『我俱入海恨不值此。』導師告曰:『吾勅令卿,卿不往取。今何所望?』眾人棄寶更相合會,共還採寶。詣海龍王求如意珠,即悉得之,還閻浮利亦雨七寶。」 佛言:「發無上正真道意欲度一切,譬如導師行入大海;愍諸貧匱令入海者,謂為一切講說經道;望風舉帆入大海者,謂學權智;海三難者,謂空、無`[2]想=相【三宮】*`想、無願,海謂生死;得如意珠,謂獲如來無極法身;眾`[又=人【三宮】]`又隨從取如意珠,謂聞菩薩道而發大意得無`[從=所從【三宮】]`從生;貧劣下人採取七寶各自滿船,謂得`[七=七寶【三宮】]`七覺`[意=竟【宮】]`意;還歸鄉里家室迎者,謂十方人來受道教;昇樓執珠向八方上下,謂得佛道;度脫十方,`[謂〔-〕【宮】]`謂諸慧士等分至諸國;雨七寶者,謂各詣他方成最正覺;眾貧悔還相`[命=令【三宮】]`命入海,謂諸聲聞聞有一乘無二道也,爾乃更發無上正真道意,後當成佛各有名號。」 於是頌曰: 「比丘當聽,  解喻說之,  如有導師,  愍傷國人, 多貧匱乏,  常苦汲汲,  擊鼓`[巡令=令巡【三宮】]`巡令,  誰欲入海? 眾人集會,  更告之曰,  不惜身命,  不`[*18-1]嫪=𭝃【宋宮】*`嫪父母, 不顧妻子,  當共入海。  海中有難,  無得變悔。 時諸貧乞,  亦欲有意,  恐不自致,  沈吟不決。 導師`[寬=覺【三宮】]`寬恕,  給其衣食,  時入大海,  各`[求=取【三宮】]`求七寶。 於是導師,  詣龍王宮,  并告所領,  求如意珠。 等侶受教,  獲如意珠,  還歸鄉里,  大小悉迎。 於時導師,  昇高樓上,  `[向於八方〔-〕【三宮】]`向於八方,  遍雨珍`[寶=寶不可稱限【三宮】]`寶。 朋黨分行,  在於異國,  亦雨七寶,  莫不蒙恩。 採七寶者,  乃自悔恨,  俱行入海,  怨不值是。 導師告曰,  前相勅令,  自不肯取,  是`[若=吾【三宮】]`若等過, 何所怨責。  即還入海,  求如意珠,  尋則得之, 發意菩薩,  得正真道。  畏厭生死,  便`[隨=墮【三宮】]`隨聲聞, 奉行空事,  無`[*2-1]想=相【三宮】*`想無願,  得度三界,  至泥洹門。 見佛世尊,  降魔官屬,  至於無上,  正真之道。 開化一切,  出萬億音,  十方群生,  莫不受教。 天龍鬼神,  皆來稽首,  發菩薩意,  至無從生。 或`[為=有【宮】]`為聲聞,  斷三垢毒,  覩見十方,  無所罣礙。 諸羅漢等,  乃自咎悔,  俱行學道,  何為得斯? 坐起行步,  懊惱自責,  如來然後,  現于三乘, 善權方便,  隨順誘導,  道無有二,  況乃三乎! 諸聲聞等,  爾乃踊躍,  其心㸌如,  雲除日出。 佛皆授決,  當至大道,  國土處所,  各有名號。」 佛告諸比丘:「寧見聲聞滿願子乎!於比丘眾為法都講,光揚諮嗟諸佛之德,敷陳正典精進勸助,`[聞【麗宮】,開【大】]`聞佛說法諷受奉宣,散示未聞而無懈廢,闡弘`[*11-1]誼=義【三宮】*`誼趣解暢`[槃=盤【三宮】]`槃結,應答四部不以厭惓,顯諸梵行悉令歡喜。捨除如來,菩薩大士辯才質疑,未曾有如滿願子者。於比丘眾,所取云何?其滿願子,豈獨為吾作聲聞乘而受法典也。勿造斯觀,曾已歷侍九十億佛,從諸世尊啟受正要,所在眾會常為法講,宣散經`[*11]`誼分別空慧,志無所著。若說經時無有猶豫,靡不通達未`[常=甞【明】]`常弊礙,普恒盡心諸佛世尊菩薩神通,畢其形壽令修梵行,於聲聞眾信意想之,以斯善權利益救濟,於無`[20]央=鞅【宋宮】*`央數億百千姟群生之類,開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發無上正真道意,其所遊至皆為黎庶,顯暢大道`[令=今【宮】]`令得佛住。一切所修,常為己身淨諸佛土,所行如應開化眾`[生=人【宮】]`生,於諸正覺普現供侍。今於吾世為尊法講,每受正典論`[議=義【三宮】]`議難及。賢劫之中興顯千佛,又當供養將來世尊,亦皆為尊法之都講,常為無量無極品類,光益訓`[*11]`誼,勸化一切無限`[蒸=烝【三宮】]`蒸民,令發無上正真道意,具足滿進菩薩道行,却無數劫當成為佛,號法照`[25]曜=耀【三宮】*`曜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當於此土而為大聖。爾時江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丘墟谿谷、荊棘礫石,重閣精舍周匝普滿,而用七寶,猶如諸天宮殿麗妙遙相瞻見,天上視世間,世間得見天上,天人世人往來交接。其土無有九十六種、六十二見憍慢羅網。一切化生不由女人,淨修梵行各有威德,以大神足飛行虛空,常志精進所作備具智慧普達,紫磨金容三十二表,大人之相。是時人民`[常=當【三宮】]`常有二食,一曰法食,二曰樂禪悅豫,是為二食。有無`[*20]`央數億百千姟諸菩薩眾,悉得神通周旋分別墳籍`[*11]`誼理。其聲聞等皆逮聖行,行八`[脫=解脫【三宮】]`脫門威`[*25]`曜方便,名德奇雅得度無極。劫名寶明,世界曰善淨,佛壽無量劫。滅度之後法住甚久,起七寶塔遍是世界,十方諸佛皆共歌歎斯土功德。」佛說如是,欲重解義,即而頌曰: 「諸比丘聽,  於此`[*11-5]誼=義【三宮】*`誼旨。  如吾所語,  諸天世人, 行權方便,  究竟善學,  若當`[3]遵=尊【三宮】*`遵崇,  修佛道行。 此諸眾生,  脆劣懈廢,  故當演說,  微妙寂靜, 示現聲聞,  緣覺之乘,  而常住立,  菩薩大道。 善權方便,  若干億千,  以用開化,  無數菩薩, 斯聲聞眾。  故復說言,  上尊佛道,  甚為難獲。 億數群生,  被蒙淳化,  已得修學,  如是之行。 下劣懈廢,  恣尚慢墮,  而當漸`[漬=積【三宮】]`漬,  皆成佛道。 身口及心,  常遵所行,  如是聲聞,  力勢薄少, 畏厭一切,  終始之患,  而復嚴治,  淨己佛土。 或復示現,  己在愛欲,  怒害瞋恚,  及闇癡冥。 覩諸眾生,  迷惑邪見,  壞裂蠲除,  疑網弊結。 吾聲聞眾,  行亦如是,  應時隨宜,  化此萌類, 以權方便,  發起一切,  悉為眾人,  順而廣說。 告諸比丘,  我聲聞備,  所行具足,  於億`[千佛=十億【宮】]`千佛, 以欲救護。  斯佛正法,  覺了禪思,  而求於度, 所在自處。  為尊弟子,  博聞多智,  講法勇猛, `[當悅=常脫【三】,當脫【宮】]`當悅眾生,  心不厭倦,  而興佛事,  建立于道, 獲大神通,  安住普達,  具足`[導利=導師【三宮】]`導利,  則是燈明。 察知眾生,  常見根`[*12-1]原=源【元明】*`原,  為說經典,  使至清淨。 誘導群萌,  億百千姟,  分別宣示,  尊上正法。 處`[此【麗磧】,比【大】(cf. K09n0117_p0844c18; Q09_p0219a23)]`此大乘,  無上正真,  自見國土,  英妙清淨。 將來之世,  億百千佛,  應時供侍,  奉敬如是。 恒當將護,  於尊正法,  又復嚴淨,  己之佛土。 講說經典,  億百千姟,  善權方便,  常`[*3]`遵勇猛。 當復開化,  無數眾生,  `[8]悉=志【三宮】*`悉在道慧,  無有諸漏。 彼每`[事=奉【三宮】]`事敬,  諸大聖雄,  常當執持,  此佛尊法。 當得佛道,  自在導師,  名法光`[*25-2]曜=耀【三宮】*`曜,  照聞十方。 其佛國土,  最尊快樂,  七寶之地,  普悉清淨。 時劫當名,  為寶之明,  世界號曰,  善淨嚴飾。 無數億千,  諸菩薩眾,  如是等類,  得大神通。 時佛世界,  眾所嗟歎,  神通恢大,  善妙清淨。 又諸聲聞,  億千之數,  皆為大聖,  賢猛之眾。 神足極上,  行八脫門,  分別解散,  靡不開達。 其佛國土,  一切眾生,  皆行清淨,  常修梵行, 具足辯慧,  眾德無乏,  庶人賢興,  盛`[殷=慇【宮】]`殷甚多。 諸賢人等,  人民繁`[熾=盛【宮】]`熾,  但樂經典,  餘無所慕。 其土亦無,  女人之眾,  無有惡趣,  勤苦之患。 紫磨金色,  自然在身,  三十二相,  而自莊嚴。 而佛國土,  無衣食想,  在所欲得,  當說於斯。」 爾時千二百由己行者,各心念言:「怪未曾有莫不喜踊。世尊`[加=弘【三宮】]`加哀餘皆得決,必愍余等使蒙其例。」 於是世尊,知諸聲聞心之所念,告賢者大迦葉:「今應真眾千二百人,現在目下除阿難、羅云,又是聲聞知本際等,當供養六十二億佛,過斯數已,五百弟子皆當作佛,號普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優為迦葉、`[像=象【三宮】]`像迦葉、江迦葉、`[海迦葉〔-〕【宮】]`海迦葉、黑曜、優陀、阿難律、離越、劫賓㝹、薄拘盧、淳㝹`[善=善業【三宮】]`善等,五百羅漢,皆當逮成無上正真道,為最正覺,悉同一號。」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佛尊弟子,  姓曰本際,  當成如來,  世之導師。 將來之世,  無`[*20-2]央=鞅【宋宮】*`央數劫,  當化眾庶,  無數億千, 得為最勝,  號曰普光。  彼佛國土,  名曰清淨。 當來之世,  無`[*20]`央數劫,  常見諸佛,  不可計量。 光音神足,  大力明父,  音聲暢聞,  十方世界。 億千眾生,  周匝圍繞,  唯但講說,  尊上佛道。 諸菩薩等,  常修正行,  所乘端嚴,  尊妙宮殿。 所遊行處,  無所想念,  得聽受法,  於兩足尊。 常往周旋,  他方佛國,  諸佛大聖,  如是比像。 已復供養,  廣普至尊,  心中欣然,  多所悅可。 其諸國土,  皆一等類,  眾大聖雄,  無有異名。 人中之上,  悉號普光,  如是`[儔=疇【宋元宮】]`儔類,  精進力行。 安住之壽,  極長難限,  劫數具足,  六萬二千。 滅度之後,  正法當住,  聖所遺典,  存劫三倍。 又以像法,  當復住立,  過於正法,  轉復三倍。 假使正法,  滅盡之後,  男女眾多,  遭大苦患。 是諸最勝,  大聖倫等,  名號普光,  大士之上。 `[具=其【元】]`具足當為,  五百導師,  各各悉等,  皆成佛道。 `[其=具【元明】]`其名普聞,  十方佛土,  神足大力,  及其境界, 正法功德,  正類如是。  悉當遵修,  宣此雅典, 一切所得,  皆當若茲,  現於天上,  及在世間。 如我往古,  施于清淨,  廣普光明,  人中之上。 所建立行,  `[*8-1]悉=志【三宮】*`悉耐從已,  各已受決,  `[多=人【三宮】]`多所愍哀。 無`[*20]`央數事,  成一平等,  如佛今者,  於世正真。 尊故興發,  為迦葉說,  卿當念持,  五百佛名。 諸聲聞眾,  及餘一切,  是故弟子,  猶得自在。」 爾時五百無著,目見耳聞如來授決,歡喜踊躍往詣佛所,自投于地稽首作禮,悔過自責:「鄙之徒等每憶前者,自謂已得泥洹滅度,無有巧便,不能識練了別正歸,棄背明哲志疲厭想,今乃得逮如來之慧,當成正覺。唯然世尊,譬如士夫入慈室藏,以明月珠置于`[5]結=髻【三宮】*`結中,醉酒臥寐不自唯省,寤忘明珠不知所在,起之他國無有資用,`[饑=飢【宮】]`饑乏求食計窮無獲,思設方計周旋往反,乃得供饍心懷悅豫。於時乃念前寢室藏,明珠繫結將無墮彼?馳還求索,尋即往見慈室長者。慈室長者而謂之曰:『卿何以故而自勞煩?行求`[飯=飲【三宮】]`飯食思想不息。子欲知乎?爾時吾身嚴整衣服,遊行採毅敬利所`[*11-6]誼=義【三宮】*`誼,行至於此見明月珠,繫于子`[*5]`結,今珠在體,豈不省耶?以何因緣來至吾`[計=許【三宮】]`計,設何方便而盡力行。子今求財寶所以難致者,以不自察可否之事,且便疾去以明珠寶,持詣大龍而貿易之,由得諸寶所有之藏恣意所施。』昔者世尊本始造行,為菩薩時發諸通`[惠=慧【三宮】]`惠,我等不解亦不覺了,於今悉住羅漢之地,而謂滅度。處嶮難業常如虛乏,今日如此乃能志願於諸通慧,當以斯法開化餘人,以如來慧分別道意。比丘爾等,勿以此`[*11]`誼謂泥洹也。卿諸賢者,又當親`[殖=植【三宮】]`殖眾德之本。昔者如來以權方便開導若等,今亦如是重說經法,若之徒類自取滅度。今者世尊,授以無上正真道決。」於是五百聲聞知本際等,而歎頌曰: 「我等聞斯,  乃知前失,  已得受決,  是上佛道。 稽首世尊,  無量明`[日=目【宮】]`日,  唯愍講斯,  所演光`[燿=耀【三宮】]`耀。 猶如愚冥,  不能分別,  所以一一,  而獲滅度。 今日歡然,  安住所化,  志願廣普,  諸通慧事。 如有一子,  行來求索,  即時遊入,  于慈`[室堂=堂室【三宮】]`室堂。 於彼覩見,  多財富者,  於時富士,  廣設飲食。 其人一寐,  而不飲食,  明月珠寶,  而繫在`[結=髻【三】,前【宮】]`結。 因此臥寐,  從`[寐=寤【三宮】]`寐而起,  坐慈藏室,  而歡喜悅。 彼愚騃子,  而越利`[*11-8]誼=義【三宮】*`誼,  尋時起去,  遠行入城, 求`[服=覓【三宮】]`服飲食,  甚不能獲,  行索供饍,  財自繫活, 從人得食,  謂獲無為。  明珠約結,  而自念言, 今此珍寶,  為在不乎?  續在佩身,  求不知處。 故復覩見,  慈室長者,  所可施與,  丈夫之事。 即為示說,  善哉快言,  暢現妙寶,  教化令度。 其人適見,  第一安隱,  蒙寶之恩,  獲致於斯。 有無極財,  藏滿豐盈,  又以五欲,  而自娛樂。 如是世尊,  說譬若茲,  吾等前世,  俱發志願。 非是如來,  之所興為,  於往古時,  長夜精進。 世尊我等,  下劣心弊,  不能覺了,  如來教化。 心無志願,  不肯進前,  而以泥洹,  歡喜自慶。 如佛聖教,  所覺開度,  如是計之,  無得滅度。 人中之上,  `[愍=改【三宮】]`愍發慧`[*11]`誼,  乃為滅度,  第一無為。 此`[結=髻【三】,經【宮】]`結明珠,  離垢上珍,  今日我等,  所聞無限。 因從化導,  普顯怡懌,  各各逮得,  `[別=莂【三宮】]`別授殊決。」 `[正法華經〔-〕【明】]`正法華經授阿難羅云決品第九 於是賢者阿難自念言:「我寧可蒙受決例乎?」心念此已發願乙密,即從坐起稽首佛足。賢者羅云,復前自投世尊足下,俱共白言:「唯為我等演甘露味,大聖是父靡不明徹,無歸得歸、無救得救、無護得護,於諸天、`[人【麗】,[-]【大】(cf. K09n0117_p0847a04)]`人阿須倫,興立莊嚴若干種變。阿難、羅云,則是佛子亦是侍者,持聖法藏,`[惟=唯【三宮】]`惟願世尊,孚`[令=今【宮】]`令我等所願具足,授無上正真。」又餘聲聞合`[二=三【宮】]`二千人,與塵勞俱,皆從坐起,偏袒右肩一心叉手,瞻戴尊顏我等逮見。 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海持覺娛樂神通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先當供養六十二億佛,恭順奉侍,執持正法將護經典,然後究竟成最正覺。於是開化二十百千江河沙等天人,使發無上正真道意。其佛國土清淨無瑕,地紺琉璃,竪諸幢幡,自然莊嚴世界平正,無`[沙=砂【三宮】]`沙礫石、山陵谿谷,地皆柔軟如天綩綖,劫名柔和,無有雷震。時佛壽命不可計數億百千姟,無可為喻難得崖底,諸弟子眾受道教者,不可計會億百千姟無能限量。阿難成佛為大聖時,所以名曰海持覺娛樂神通,其土人民多神變周旋。如來滅`[度〔-〕【三宮】]`度後法住過倍,像法存立復倍正法。十方無量江河沙等億百千佛,悉當歎頌彼佛功德。」於時世尊,而`[讚〔-〕【三宮】]`讚歎頌曰: 「今佛`[頒=班【三宮】]`頒宣,  諸比丘眾,  仁者阿難,  總持吾法, 於當來世,  成為最勝,  供養諸佛,  六十二億, 名曰海持,  覺`[乘=樂【三宮】]`乘神通。  於此博聞,  彼成大道, 其土清淨,  顯現微妙,  自然跱立,  無`[數=極【宮】]`數幢幡。 諸菩薩眾,  如江河沙,  皆是如來,  之所建發。 悉如最勝,  無極神足,  其德名聞,  流遍十方。 欲計壽命,  無量難限,  教化世間,  多所愍傷。 假使其佛,  滅度之後,  正法當住,  過倍其數。 像法存立,  轉復過倍,  最勝宣發,  教化若茲。 又此眾生,  如江河沙,  興報應心,  立以佛道。」 爾時新發意八萬菩薩,各自念言:「怪未曾聞古來未有,吾等焉用菩薩`[*11-10]誼=義【三宮】*`誼為?諸聲聞類頑嚚之`[儔=疇【宋宮】]`儔,乃復授決當獲大道。何因若茲?」 世尊即知其心所念,便告之曰:「諸族姓子及比丘聽,佛法平等。族姓子,`[這=適【三宮】]`這發無上正真道意,前於超空如來、至真、等正覺所,`[而=而面【三宮】]`而現在博聽眾經,常修精進,來至吾所欲建慇懃。由是緣故,速得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仁賢阿難,為佛世尊奉持法藏,修菩薩行,出家之緣意履雅願,以諸族姓子用相託付。」 爾時阿難自親從佛,聞已無量空無之`[*11-11]誼=義【三宮】*`誼,當得成佛授國土決,聞本行願歡喜悅豫,尋即憶念無`[*20-5]央=鞅【宋宮】*`央數億百千之姟諸正覺典。又觀本行所履之跡前後劫數。即歎頌曰: 「我本聞有,  無量諸佛,  悉念為余,  說經典時。 諸有滅度,  最勝大聖,  余皆憶識,  如所`[聞=闡【宮】]`聞說。 得立佛道,  心不懷疑,  如是比者,  善權方便。 而為安住,  立侍者地,  以大道故,  奉持正法。」 於是世尊告賢者羅云:「羅云思之,汝當來世當得作佛,號度七寶蓮華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則當供事如十`[世〔-〕【宮】]`世界塵數如來,當為諸佛現作尊子,亦復如今為吾息也。其度七寶蓮華如來,國土、壽命、教化眾生、所有`[莊嚴=嚴莊【宮】]`莊嚴,亦如海持覺娛樂神通世界清淨,羅云當為其佛尊子,過是已後`[當=已當【三】,當即【宮】]`當得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時佛頌曰: 「羅云是我,  尊上長子,  幼少精童,  柔和殊妙。 斯佛之子,  當得大道,  常以法施,  多所悅喜。 無數億佛,  所見哀念,  欲得算計,  無能限量。 普為最勝,  諸佛之子,  當成大道,  眾比丘像。 又此羅云,  所行溫雅,  興立殊願,  奉吾正戒。 諮嗟宣揚,  世雄導師,  言我今是,  如來之子。 諸德無量,  億姟之數,  設有思念,  莫能限量。 其羅云者,  佛之長子,  今所通履,  住佛道故。」 爾時阿難、羅云,俱白佛言:「今我等見二千聲聞,學弟子戒心懷`[忻=欣【宮】]`忻然,瞻戴尊顏,道法正典不可思議,願及是時。」 佛告阿難、羅云:「寧見二千聲聞學弟子`[法〔-〕【三宮】]`法戒者乎?」 阿難白佛言:「唯然見之。」 佛告阿難:「斯黨同行等學大乘,當供養五百世界塵數如來執持正典,然於後世一時同集,布於十方各各異土,逮成無上正真道為最正覺,號寶英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其壽一劫,覺慧平等,諸聲聞同多少無差,諸菩薩眾亦復如是。滅度之後正法住立,數亦無異。」 時佛頌曰: 「此諸聲聞,  二千朋黨,  今悉住立,  於世尊前。 斯等聖智,  佛皆授決,  將來之世,  便當成佛。 而顯示現,  無量譬喻,  覩見諸佛,  悉當供養。 便當`[逮獲=速發【三宮】]`逮獲,  無上尊道,  住於道行,  猶得自在。 其名行異,  遊處十方,  悉當忍辱,  須臾不變。 當復獨處,  坐叢樹下,  當得佛道,  成就慧`[*11-12]誼=義【三宮】*`誼。 皆當成覺,  號同一等,  名曰寶英,  流聞世界。 其佛國土,  平等殊特,  諸聲聞眾,  等亦如是。 神足光明,  皆遍世間,  周流一切,  十方國土。 分別經法,  有所依`[猗=倚【三宮】]`猗,  正法存立,  等無有異。」 於是諸`[學=學聲聞【三宮】]`學聞佛授決,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以=而【三宮】]`以頌讚佛: 「聞佛授我決,  世光見飽滿, 如甘露見灌,  已獲無極安。」 正法華經卷第五 正法`[5]花=華【宮】*`花經卷第六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6]正法花經〔-〕【明】*`正法`[*5-1]花=華【宮】*`花經藥王如來品第十 佛告諸比丘:「道法一等,無有二乘,謂無上正真道。往古來今無有兩正,猶如眾流四瀆歸海合為一味,如日所照靡不周遍未曾增減。若族姓子欲至正覺,解無三塗去來今者,當學受持正法`[*5-2]花=華【宮】*`花經分別空慧無六度想,不以`[*5]`花香伎樂供養為供養也;當了三脫至三達智無極之慧,乃為供養。所以者何?乃昔久遠劫難稱限,爾時有佛,號藥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世界名大淨,劫曰淨除。藥王如來壽二十中劫,諸聲聞眾三十六億,菩薩大士有`[十=千【三宮】]`十二億。時轉輪王名曰寶蓋,典主四域,王有千子,端`[政=正【三宮】]`政勇猛,有七寶聖臣,降伏怨敵。其王供養藥王如來,具足五中劫,與眷屬俱一切施安奉敬藥王。過五劫已告其千子:『吾已供侍如來,若等亦當順遵前緒。』於時千子聞父王教,復以五劫供養藥王如來,進以上妙不違所安。 「彼一太子名曰善蓋,閑居獨處靜然思念:『我等今者供養如來,寧有殊特超彼者乎?』承佛威神虛空有天,而語之曰:『今族姓子豈欲知耶?有法供養最尊無極。』又問曰:『何謂法之供養?』天曰:『爾當往問藥王如來,普當為若分別說之。』 「善蓋即起詣藥王如來所,稽首于地白藥王如來曰:『法之供養奉順典者,為何謂乎?』世尊告曰:『法之供養者,順若如來所說經典深妙`[優=幽【宮】]`優奧,開化一切世間人民,難受難見出家捨利,志求菩薩諸篋之藏,曠邈處中,以總持印而印之,精進力行不退轉輪,現於六度無極之慧,慇`[懃=勤【宋明宮】]`懃攬攝佛之道品,不起法忍`[開=關【三宮】]`開入正典,於諸群生設大慈哀,降伏魔兵離諸法見,覺了演暢十二因緣,無我無人、非壽非命,志空、無願、無想之法,不由眾行,處于道場而轉法輪,勸諸天、龍、揵沓和等,莫不樂仰,開闡法藏護諸賢聖,宣揚顯布諸菩薩行,究竟眾苦無我非身,群生違禁立以所便,眾魔異道墮顛倒見貪`[12]猗=倚【元明】*`猗有為,常懷怖懅而為諮嗟。諸佛之德,使滅生死慰除所患,而見安隱無為之事,去來今`[佛=見佛【宮】]`佛所歎如是。而`[割=剖【三】]`割判了微妙色像,總持崖底諸法法忍,開`[道=導【三宮】]`道宣布闡發諸器,權便所義將養正法,是為法之供養。設於諸經志在法忍,敷陳典籍而順反`[復=覆【三宮】]`復,演訓其要無諸邪見,無所從生不起法忍,無我無人入諸因緣,無瞋不諍無所訟訴,無我無壽`[循=彼【宮】]`循執句義,而無識著慧無放逸,將御心識住無所住,識理指趣因導非義,`[洮汰=沈伏【宮】,淘汰【三】]`洮汰通流諸所`[*12]`猗法,不造見人恃怙真諦,如法所歸無著無入,斷諸`[*12]`猗著滅諸無黠,生老病死`[悉=憂【宮】]`悉為除屏,觀十二緣而不可盡,覩諸住見不`[隨=墮【三宮】]`隨顛倒,是為族姓子法之供養。』 「王子善蓋,從藥王佛聞法供養,應時逮得柔順法忍,即脫身衣以覆佛上,白世尊曰:『唯加聖恩建立我志,如來滅後,願護正法興法供養,降魔怨敵將迎後法。』時佛知心,然其末世當護法城。」 佛告比丘:「王子善蓋,因佛現在,以家之信出家為道,常精進學興諸德本,不久成就立五神通,總持辯才無能斷截。佛滅度後,神通、總持、力、無所畏,即皆具足。於十中劫,藥王如來所說經法,為轉法輪。善蓋比丘護正法故,於一世中化千億人,悉發無上正真道意而不退轉,`[十=千【宮】]`十四載人立聲聞、緣覺地,不可計人得生天上。比丘!欲知時王寶蓋,豈將異乎?今現在佛寶`[㷿=焰【三】]`㷿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是也【三】]`是。其王千子,此賢劫中千佛興者是,拘樓秦如來為始,最後成者名曰欣樂。太子善蓋,今我身是。是故當知,一切所供無過法`[養=供養【三】]`養,去來今佛皆從是出。若族姓子、族姓女,欲得供養十方諸佛,即當受持《正法`[*5-4]花=華【宮】*`花經》,`[持〔-〕【三】]`持諷誦讀宣示一切,分別一乘無有`[三乘=二乘【三】,三【宮】]`三乘道。」 時佛頌曰: 「假使有一,  欲解大法,  開化一切,  皆至正覺。 當孚受持,  斯《法華經》,  宣示遠近,  諸未聞者。 譬如泉流,  皆歸于海,  合為一味,  無有若干。 聲聞緣覺,  及菩薩道,  一切皆歸,  無上正真。 譬如日月,  照於天下,  百穀藥木,  及諸荊蕀。 斯典如是,  以無極慧,  照耀三界,  皆入一義。 曩昔如來,  名曰藥王,  時有聖王,  名曰寶蓋。 五劫供養,  彼藥王佛,  一切施安,  無所乏少。 告諸千子,  使供養佛。  千子受教,  踊躍等心。 供養如來,  亦俱五劫,  飲食床臥,  `[幡【麗】,旛【大】(cf. K09n0117_p0850b09)]`幡蓋`[伎【麗宋宮】,妓【大】]`伎樂。 善蓋太子,  閑居自惟,  寧有供養,  踰於此乎? 空中天言,  法供養勝。  即自問言,  何謂法`[養=供【宋元】]`養? 天便告曰,  當行問佛。  太子即問,  佛為具說, 難解之句,  深妙法藏,  空無想願,  乃入正慧。 大慈大悲,  降伏眾魔,  六十二見,  自然為除。 無常苦空,  非身之事,  無我無人,  無壽無命。 順至將持,  不起法忍,  轉不退輪,  法法相照。 十二因緣,  展轉相生,  已解本無,  無有終始。 於是善蓋,  得柔順忍,  佛滅度後,  守護法城。 精進不懈,  得五神通,  總持辯才,  開化一切。 時千億人,  皆立大道,  十四載人,  聲聞緣覺, 無`[9]央=鞅【宋宮】*`央數人,  得生天上,  以故歎`[稱=講【三宮】]`稱,  法供為最。 假使有人,  欲供養者,  當受持此,  《正法華經》。 分別如來,  善權方便,  無有二乘,  皆歸一道。」 爾時世尊告八萬菩薩:「因藥王開士緣諸菩薩等,寧察斯四部眾,無`[央=殃【宋宮】]`央數億天、龍、鬼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揵沓`[12]惒=和【三宮】*`惒、摩休勒、人與非人,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聲聞,緣覺,菩薩,現在目覩`[欲〔-〕【三宮】]`欲聞如來說斯經典,一切眾會聞一頌`[一〔-〕【三宮】]`一偈,一發意頃歡喜勸助,佛皆授斯四部之決,當得無上正真道意。」 佛告藥王:「假使如來滅度之後,聞斯經典一頌四句,發意之頃代勸助者,佛皆授決,當得無上正真`[之〔-〕【三宮】]`之道。前`[16]已=以【三宮】*`已奉侍億百千佛,從億百千佛發意立願,是等儔類,愍傷眾人故來生耳。`[從是經典=其從是經【宮】]`從是經典受持一頌,諷誦書寫載於竹帛,銘著心懷念而不忘,若聽`[頌=誦【三宮】]`頌音恭敬察之,方`[如=知【宮】]`如如來聖尊上句,若以華香繒綵幢幡,發意供養是經卷者,叉手向之稽首作禮,則當謂之世間`[自=所【三宮】]`自歸。」 又告藥王:「若族姓子、族姓女,假使能持一頌,勸助歡喜聞經卷名,若得聞名則當`[覺=學【三】,觀【宮】]`覺是,將來世尊展轉相謂,族姓子、`[族姓〔-〕【宮】]`族姓女,來世便為如來、至真、等正覺。所以者何?其受是經持讀`[誦=書【三宮】]`誦寫,觀聽供養幡華繒綵雜香芬薰,則當謂斯族姓子女成無上正真道,得滅度已若`[覲=覩【三宮】]`覲如來,則普愍傷諸天世人,從其所願而得自恣,常生人間欲演斯經,其人本已造微妙行,因`[所=行【宮】]`所作行則`[當=得【三宮】]`當生於嚴淨佛土,常自觀緣欲講法故,當知斯黨愍傷群生,佛滅度故故來生此,則有反復如來所使。其族姓子則謂彼人行如來事,世尊所遣,其有講說如來所宣,斯法訓者若復不暢,其身續蒙。假使有人志`[姓=性【三宮】]`姓𣧑`[嶮=險【三宮】]`嶮常懷毒害,發意之頃,為`[其人=人所【三宮】]`其人說不可之事,其殃難測,若一劫中誹謗如來`[毀=所【宋元】]`毀斯人者,罪等無異,是皆悉為如世尊種。若族姓子講斯典時,有小童子受是經卷。白衣沙門若以`[言語=一言【明宮】]`言語惡事向之,所不可意加於其人,使聞惡言,至誠`[虛妄=虛忘【三宮】]`虛妄宣揚`[怨=惡【三宮】]`怨聲,則在`[殃=凶【三宮】]`殃罪,猶如害意向於如來。族姓子女,受斯經典持諷誦讀,而不遊行不為人說,當獲釁咎。若受持經,當以衣被、甘饍飯食、`[35]香華=華香【三宮】*`香華燈火、琦珍殊妙供養`[奉=奉順【宮】]`奉散,斯族姓子斯族姓`[女=子【宮】]`女,則為大寶當為作禮。所以者何?乃能一反聞斯經典,若有聽者以所供養,志願無上正真道故。」 時佛頌曰: 「若欲住佛道,  志慕`[己=以【宮】]`己功德, 當供養彼人,  持斯經典者。 若樂諸通慧,  恣意有所說, 則當受斯典,  并供養`[侍=持【三宮】]`侍者。 說此經法者,  愍傷於眾生, 世吼之所遣,  來化群生類。 假使持是典,  所生常`[精進=清淨【三宮】]`精進, 強勇而自來,  矜哀於眾庶。 自在所欲生,  最後於末世, `[(從彼…上)十字=斯經為最上從彼得覩遇【三宮】]`從彼得覩遇,  斯經為尊上。 所當`[供=用【宮】]`供奉養,  諸天人`[*35-1]香華=華香【三宮】*`香華, 衣服諸覆蓋,  常供給法師。 恭敬彼人,  `[常=亦【三宮】]`常當如佛,  尋叉手禮,  自然聖道。 若最後時,  逢值斯`[經=典【三宮】]`經,  佛滅度已,  受持經卷。 常當供養,  如奉最勝,  飯食之屬,  諸`[味【麗宮】,昧【大】]`味具饍, 房室床臥,  衣被億數,  一反聞之,  崇進如是, 如來則授,  其人之決。  佛遣彼士,  來在人間, 若有`[最勝=最後【三宮】]`最勝,  值遇斯典。  設使聞者,  書寫執持, 於今佛在,  `[見=現【三宮】]`見於目前。  誹謗如來,  具足一劫, 心中懷恨,  面色改常,  其人即獲,  無數殃釁。 設有受持,  是經卷者,  而分別說,  為他人解。 若有誹謗,  此等倫者,  其罪過彼,  不可計數。 假使有人,  面現讚佛,  而叉十指,  具足一劫。 清淨志求,  斯尊佛道,  億百千姟,  諮嗟`[讚=諸【三宮】]`讚頌。 稱詠法師,  發心悅豫,  其人獲福,  不可限量。 用宣譽是,  明智者德,  彼士獲`[福=祚【宮】]`福,  復超於斯。 而有人來,  供養學者,  若於十八,  億千諸劫, 其人`[供進=供養【三宮】]`供進,  珍饌眾味,  諸天香華,  細`[柔=軟【三宮】]`柔精妙, 計劫之數,  十八千億,  和聲悅顏,  崎嶇以獻。 若有一反,  聞是經者,  得諸利慶,  無極難比。」 佛告藥王菩薩:「吾每散告,前後所宣經品無量,甫當說者經`[號=卷【三宮】]`號甚多,比擬世間一切諸法,今此典頌,名祚顯綽最尊第一,普天率土所不信樂,如來正覺無所毀敗,於內`[燕=宴【三宮】]`燕居,密從法師受斯典者,則為如來威力所護,無能破壞,乃前世時曾得聞之。如來現在有聞斯典,多有誹謗,何況如來滅度之後,難得值遇,所欲志願而見覆蓋,觀族姓子女為如此也。他方世界現在如來,悉覩見之,在所存立己身`[還=逮【三宮】]`還聞,諸信力也,善`[本力=本巧力也【三】,本功力也【宮】]`本力,志願`[力=力也【三宮】]`力,在如來室等頓一處,斯之倫黨德如是也。求如來水志存佛掌,是乃前世願行所致。佛滅度後,若有信此正`[法=法華【三宮】]`法典者,受持書寫、供養奉順、為他人說,德乃若斯。」 佛告藥王菩薩:「若有能說斯經訓者,書寫見者,則於其人起佛神寺,以大寶立高廣長大,不當復著佛舍利也。所以者何?則為全著如來舍利,其有說此經法之處,諷誦歌詠書寫,書寫已竟,竹帛經卷當供養事,如佛塔寺歸命作禮,一切`[*35-2]香華=華香【三宮】*`香華雜香芬`[薰=熏【宋明宮】]`薰,琴瑟箜篌幢蓋繒幡。若有眾生欲得佛寺稽首作禮者,當親近斯經無上道教。」 又告藥王:「多有菩薩出家為道,及凡白衣行菩薩法,不能得致如是像經,及見讀`[誦=說【三宮】]`誦書寫供養。其有菩薩,行菩薩行曉了權宜,假使得聞是佛景摸,菩薩所行`[共=所【三宮】]`共行法者,聽者信樂來入其中,解達分明即受供養,於一座上應近無上正真之道,若有見者,如是士夫入於斯`[23]誼=義【三宮】*`誼,德不可計。」 佛告藥王:「譬如男子渴極求水,捨於平地穿鑿高原,日日興功但見燥土,積有時節,其泉玄`[邃=遠【三宮】]`邃而不得水。復於異時,掘`[土=地【三宮】]`土甚多乃見泥水,濁不可飲當奈之何?其人不懈稍進得水,於時男子覩本瑞應,釋除狐疑無復猶豫,吾興功夫積有日月,今者乃能值得水耳。如是藥王!設有菩薩聞是經典,而不受持`[諷誦=誦諷【宮】]`諷誦學者,去於無上正真之道,為甚遠矣。是景摸者,諸菩薩業,假使聞此《正法華經》,諷誦精修懷抱在心而奉行之,爾乃疾成最正覺矣。」 佛語藥王:「一切菩薩,其有不肯受`[諷=諷誦【三宮】]`諷行者,不能得至無上正真`[道〔-〕【宮】]`道最正覺也。所以者何?吾前`[*16-1]已=以【三宮】*`已說班宣此言,假使有人不樂斯經,則為違遠於諸如來。此經典者,道法之首眾慧之元,成就菩薩。若有菩薩聞此經典恐怖畏懅而不愛樂,則當知之新學乘者。若不恐怖,則是久修菩薩之行。若聲`[聞=聞學【三宮】]`聞遇是經法,或恐或怖心懷畏`[懅=懼【三宮】]`懅,為憍慢`[恣=恐【宮】]`恣。」 佛語藥王:「如來滅度之後,若有菩薩`[及〔-〕【三宮】]`及大士`[等〔-〕【三宮】]`等,欲以是經為四部說,著如來衣、坐於世尊師子之座,然後爾乃為四部眾宣傳此經。何謂著`[衣〔-〕【三宮】]`衣於如來被服?謂`[人=大【三宮】]`人忍辱柔和安雅,是則`[名為=名曰【三宮】]`名為如來被服。其族姓子,當修此衣。何謂世尊師子之座?解一切法皆悉空寂,處無想願,是為世尊師子之座。又族姓子,當作`[是=此【三宮】]`是住所坐若茲,以此經法為比丘、比丘尼、清信士`[女=清信女【三宮】]`女、天、龍、鬼神廣分別說,其心`[踊=勇【三宮】]`踊`[躍=猛【明宮】]`躍不懷怯弱,志於大道開`[道=導【三宮】]`道四輩。其族姓子,若復處於他方世界,化作化人及與眷屬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頒宣此法,設使有聞而不樂者,吾`[起=即【宮】]`起令樂必使愛`[喜=憙【宮】]`喜。若在`[7]閑=閒【明】*`閑居`[壙=曠【三宮】]`壙野之中,有天、龍、神、揵沓`[*12-1]惒=和【三宮】*`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吾遣化人為說經法,雖復`[逈=向【三】]`逈在異方剎土,普當自現令眾人見。若受此典,不識句義失其次緒,使諷學者,蒙其威神令達義次。」 爾時世尊,即說偈曰: 「皆`[相=捐【三】,捐【宮】]`相棄`[怯亂=怯弱【三宮】]`怯亂,  而當聽此經, 是法難得遇,  信者亦難值。 如人欲求水,  穿掘於高原, 數數積功夫,  但覩`[燥乾=乾燥【三宮】]`燥乾土。 彼觀`[自=是【宮】]`自思惟,  其水為甚遠, 所掘深乃爾,  續見乾燥土。 然後轉漸覩,  濕土稍稍現, 爾乃心決疑,  今`[*16-2]已=以【三宮】*`已得近水。 其不聞是經,  不數修行者, 其人離道遠,  去佛慧若此。 斯經深巍巍,  決諸聲聞事, 還聞此經王,  聽之思惟義, 則得近大道,  智者成聖慧, 猶如見濕土,  爾乃知得水。 當入於佛室,  被服如來衣, 則處吾聖座,  明者乃說此。 慈心入吾室,  忍柔和被服, 解空師子座,  `[而=所【三宮】]`而說無所畏。 設`[刀=乃【三宮】]`刀`[瓦【麗三宮】,凡【大】]`瓦石打,  為人見罵詈, 故為`[說=宣【三宮】]`說此法,  吾悉忍斯`[音=者【宮】]`音。 `[遊=誓【宮】]`遊在億千土,  吾身`[當=常【三宮】]`當堅固, 無思議姟劫,  為眾生分別。 佛滅度之後,  為眾去怨結, 多遣諸化人,  而說此經典。 比丘比丘尼,  清信士女等, 當供養此輩,  及諸來會者。 石打杖撾罵,  懷結而惡口, 若有設此`[兇=凶【三宮】]`兇,  化人悉呵教。 假使獨自行,  而諷誦翫習, 不被無`[惡=慈【宮】]`惡聲,  質直遊`[*7-1]閑=閒【明】*`閑居。 其人在彼行,  `[晝【麗宮】,畫【大】]`晝夜一己身, 吾遣與共俱,  為伴說此`[典=經【三宮】]`典。 其人辯才,  無`[所=有【三宮】]`所罣礙,  多能明了,  隨順之法。 可悅人民,  億百千姟,  猶如佛聖,  之所建立。 假使有人,  不依此法,  則為名曰,  諸菩薩逆。 學者遊行,  及有所坐,  得見諸佛,  如江河沙。」 `[正法華經〔-〕【明】]`正法華經七寶塔品第十一 爾時佛前,七寶之塔從地`[27]踊=涌【明】*`踊出,`[二=高二【三宮】]`二萬里適現繞佛,超在虛空自然而立。其塔殊好色若千變,五種之華而雨其上,紛紛如雪。莊嚴校飾塔寺講堂,以無數寶`[因=同【三宮】]`因共合成,百千`[欄=蘭【宋】]`欄楯窓牖軒戶,不可稱計。懸眾幡蓋垂寶瓔珞,諸明月珠羅列虛空,猶如眾星。香`[31]鑪=爐【宋宮】*`鑪寶瓶滿中名香,栴檀芬馨一切普`[勳=熏【三宮】]`勳,三千大千佛之國土。金銀琉璃水精、珊瑚虎`[魄=瑰【三】,珀【宮】]`魄、車𤦲馬瑙,以為寶蓋,其蓋高顯至第一天。忉利諸天及四天王,皆散`[意華=香華【三宮】]`意華供養七寶塔。其塔寺中自然發聲,歎言:「善哉!善哉!世尊安住!審如所言,道德玄妙超絕無侶,慧平等一猶如虛空,實無有異。」 時四部眾見七寶塔,在於`[虛空【麗宮】,空虛【大】]`虛空高大`[微=嚴【三宮】]`微妙,巍巍無量光`[燿=耀【三宮】]`燿煒曄,靡所不照,頒宣善哉,歡喜踊躍叉手而立,瞻戴無厭。時有菩薩,名曰大辯,見諸天人心懷猶豫,乍悲乍喜欲得知此,何所瑞應?故前問佛:「唯然世尊,今者何故,七寶塔寺現大聖前,高廣無極莫不見者,而寶塔寺自然出聲,讚曰善哉!何所感動而有此瑞?」 世尊則告大辯菩薩:「此寶塔寺有如來身,`[38]完=貌【宮】*`完具一定而`[無=不【三宮】]`無缺減。東方去此不可計會諸佛世界,有佛號名多寶如來,國曰寶淨。本行道時而自發願:『吾會當以此《正法華經》當自修成,使諸菩薩皆得`[聽聞=聽受【三宮】]`聽聞,然後乃坐於佛樹下,還成無上正真之道。』其佛所`[念=志【宮】]`念,果如所言,為諸十方講說經法,開化一切皆令得道。於時其佛臨欲滅度,普告諸天世間人民及諸比丘:『吾滅度後,奉如來身全取其體,一等`[*38]`完具興大塔寺。若見塔者悉得其所,功德難限。』于時其佛,建立如是無極聖化:『十方世界其有講說此《法華經》,吾七寶塔,`[*27-1]踊=涌【明】*`踊現諸佛所說經處,其舍利身在七寶塔,讚言善哉!』」 佛告大辯:「是七寶塔在于東方而處於下,去是無量江河沙佛土,在於虛空未曾出現,今見能仁如來正覺,本行學道為菩薩時,用眾生故不`[悋=惜【三宮】]`悋身命,精進不懈行權方便,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求頭與頭求眼與眼,求鼻與鼻求耳與耳,`[手=求手【三宮】]`手足`[支=枝【宋宮】,肢【元明】]`支體妻子侍從,七寶車乘象馬衣裘,國邑墟聚恣人所求,無所愛惜自致得佛。今故來現致敬能仁,欲令能仁佛坐我所有師子金床,講《正法華》開化一切,使蒙其恩。」 能仁如來尋如所勸,`[則升=即昇【三宮】]`則升講堂師子之座,分別`[敷【麗三宮】,數【大】]`敷演《正法華經》,而說頌曰: 「設聞多寶佛,  知其名號者, 未曾畏終始,  不復遭苦患。 `[若=多【三宮】]`若聞藥王師,  假記名號者, 眾病自然愈,  尋則識宿命。 一切`[所=作【宮】]`所供養,  奉法為最上, 分別空無慧,  自致得佛道。 宣`[暢=揚【三宮】]`暢《法華經》,  以示諸不及, 解本無三乘,  順一無上真。」 佛告大辯:「今者多寶如來、至真,在斯塔寺,遙聞說此《正法華》典,是以`[*27-2]踊=涌【明】*`踊出,讚言善哉!」 大辯菩薩`[復〔-〕【宮】]`復白佛言:「唯然世尊,今我等類諸來會者,欲得覩見多寶佛形,願垂恩慈加以威神,使諸來者各得其所開發大道。」 佛告大辯菩薩:「多寶如來本亦自誓:『我之塔寺所至方面,聽此經典,設諸如來及四部眾,欲覩吾身,隨其十方之所欲願,皆當得見,咸共供養於此化像。』大辯!欲知我身,亦當感是十方諸佛,一切世界所化如來,講說法者皆令詣此。」 爾時大辯菩薩復白佛言:「唯然世尊,垂加大恩,普現一切十方國土諸佛聖德。」 佛默然可,即時演放眉間`[眾=白【三宮】]`眾毛微妙光明,普照十方各`[各〔-〕【三宮】]`各五百江河沙等億百千數諸佛國土,一切世尊各各普現,止其`[國=佛【三宮】]`國土坐於樹下奇妙莊嚴師子之座,與無`[*9-1]央=鞅【宋宮】*`央數百千菩薩,在寶交露布好座具,珍琦殊異懸繒幡蓋,垂於四面諸佛座`[上=之【三宮】]`上,為諸眾生講說經法,音聲柔和靡不解達,百千菩薩啟受所聞。東西南北四`[隅【麗】,偶【大】,嵎【宮】]`隅上下,無數百千億姟難量江河沙等諸佛世界,皆亦如是靡不見者。 時十方佛各各自告諸菩薩等:「諸族姓子,汝輩當往詣忍世界見能仁佛如來、至真,并當瞻戴多寶世尊形像塔寺。」 彼時於此忍界所有功勳善德,殊雅威神自然而現,七寶諸樹周匝而生,其地悉變為紺琉璃,以紫磨金而為長繩,連綿莊飾八交`[路=露【三宮】]`路道,其地平正,除諸郡國縣邑村落、大海江河川流泉`[15]源=原【宋宮】*`源,皆不復現,但見自然諸`[天=大【宮】]`天香`[*31-1]鑪=爐【宋宮】*`鑪燒眾名香,普雨天華。於此佛土,應時移徙諸天人民在他佛國。時諸眾會現在七寶諸交露`[帳=帳七寶【三宮】]`帳,諸交露帳莊嚴殊妙,不可稱量遍此佛土。時彼十方一切諸佛,各有侍者,亦復皆來詣此忍界,各各至於眾寶樹下。此諸寶樹高二萬二千里,枝葉華實各各茂盛,斯寶樹下有師子床,高二萬里,皆以`[奇=琦【三宮】]`奇寶眾珍為座。如來座上,如是比像,於此三千`[大千〔-〕【宮】]`大千世界,但見諸佛靡不周遍,非是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之所變現也,各從十方諸佛剎土而來到此,顯示大道無極之德。 爾時世尊釋迦文`[尼=佛【宮】]`尼,變諸如來所化形像,在於八方各二萬億所有國土,皆無地獄、餓鬼、畜生,移徙諸天及阿須倫,在於他方諸佛世界。令二萬億諸佛國土地紺琉璃,皆以七寶變成樹木,其諸寶樹高二萬二千里,枝葉華實各各茂盛,諸師子座高二萬里,此諸佛土而皆平正,無有河海`[眾=泉【宮】]`眾流泉`[*15-1]源=原【宋宮】*`源,亦無諸山,目隣、大目`[隣=隣山【三宮】]`隣、須彌山王、鐵圍、大鐵`[圍=圍山【三宮】]`圍,一一佛土其地平等,七寶合成各各莊嚴,諸寶交露快樂難量,遍布諸華燒眾名香。諸寶樹下各有如來坐師子床。如是比類,復更別有二萬世界能仁如來,各為諸方而`[特=持【三宮】]`特莊嚴,顯現清淨,皆為諸佛作其處所,此諸佛土,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諸天【三宮】]`諸龍、鬼神及阿須倫,亦復移徙諸天人民在他佛土。此諸佛土地紺琉璃,`[以=色【宮】]`以紫磨金而為寶繩,連綿諸樹八重交道。又彼諸樹高大`[妙好=好妙【三宮】]`妙好亦復如前,`[師=眾師【宮】]`師子之床莊嚴`[交=校【三宮】]`交飾。其地平正,無有山河江海之事,香華眾寶珍琦交露,垂明月珠亦復如前,行來進止道徑由路等無差特。 爾時釋迦文佛所化如來,在於東方恒沙等剎班宣道教,皆復來至,十方世界各三`[千=十【宮】]`千億諸佛正覺,皆來詣此,`[如來=而【三宮】]`如來悉坐於師子寶床,各取寶華`[授=各授【宮】]`授諸侍者:「諸族姓子,汝等往詣耆闍崛山能仁佛所,致吾名字敬問無量,聖體康強力勢如常,所遊安耶?以此眾華,供散彼佛及諸菩薩眾弟子上,宣我所言,多所開化。」 於是釋迦文如來、至真,見諸所化各各坐於師子之座,及諸侍者皆來集會,齎華供養,即從坐起住於虛空,四部之眾悉亦各起叉手而立。佛以手指開七寶寺講堂之戶,亘然通徹晃若日出,譬如開於大國城門,而以管籥去其關軸內外無礙。釋迦文佛以手兩指,開七寶寺講堂之戶,現其威德不可稱限亦復`[若=如【三宮】]`若茲。如來`[這=適【三宮】]`這開七寶寺戶,多寶如來、至真、等正覺身即現矣,坐師子床,肌色如故亦不枯燥,威光端`[正=政【宋】]`正相好如畫,口重宣言:「善哉!善哉!釋迦文佛!說此經典,何其快乎!吾以欲聞此經法故,故自出現。」 時四部眾見多寶如來、至真、等正覺,聞其滅度去世`[4]以=已【三宮】*`以來不可稱計億百千劫,聽言善哉!甚大驚怪,初未曾有。即以天華,供養散於釋迦文佛、多寶如來。時多寶佛則以半座與釋迦`[文=文佛【三宮】]`文,七寶寺中有聲出曰:「釋迦文佛!願坐此床。」釋迦文佛`[輒=轉【宮】]`輒如其言,時二如來共同一處,在於虛空,七寶交露坐師子床。 時四部眾各`[心=各【三宮】]`心念言:「諸佛、至真道德高遠而不可逮,巍巍難量不可稱限,`[8]惟=唯【三宮】*`惟願如來,垂意見念加威神恩,令我等輩俱處虛空。」佛知所念,現神足力,使四部眾自然超上處於虛空。 時釋迦文佛告四部眾諸比丘等:「於此忍界,誰能堪任說`[9]是=此【三宮】*`是經典?今是其時亦是大節,如來現在、若滅度後,當受此法持諷`[讀誦=誦讀【三宮】]`讀誦。今如來身幸欲滅度,比丘當捨如來所供養`[供〔-〕【宮】]`供事之`[誼=宜【三宮】]`誼,奉順恭敬於此經典。」 於`[時=是【三宮】]`時說頌曰: 「無極大聖,  來至於斯,  導師因現,  `[琦=奇【三宮】]`琦妙塔寺。 比丘欲知,  聽法故舉,  何人省是,  不興精進。 滅度以來,  無`[*9-2]央=鞅【宋宮】*`央數劫,  今日乃能,  欲聽經典。 以故發來,  因緣宣教,  得度無極,  法之善利。 於往`[故=古【三宮】]`故世,  自興此誓,  導師所願,  正由此道。 滅度以來,  久遠乃爾,  於今復`[見=現【宮】]`見,  十方世界。 自在去`[17]此=是【三宮】*`此,  悠悠極逈,  億百千數,  如江河沙。 因`[經=緣【宮】]`經典故,  而發詣此,  滅度聖將,  而自現矣。 各各`[由=遊【三宮】]`由在,  於諸國土,  一切志樂,  聲聞之行。 皆欲將護,  於正法故,  何緣`[當令=當今【三宮】]`當令,  經典久存? 因由依附,  諸佛之道,  在無`[*9]`央數,  諸佛世界, `[取合=聚合【三宮】]`取合眾生,  `[來=遊【三宮】]`來至於斯,  修治嚴淨,  神足之力。 各各自說,  如是廣`[*23-1]誼=義【三宮】*`誼,  何因得說,  於`[茲=慈【宮】]`茲法眼? 諸佛住此,  不可稱計,  在於樹下,  而處道場。 其身真諦,  巍巍億姟,  諸導師眾,  坐師子床。 清淨常正,  明顯如日,  若如`[火=大【三宮】]`火光,  除`[於=諸【三宮】]`於陰`[冥=宜【宋】]`冥。 柔軟美香,  薰於十方,  供養達至,  愍傷世者。 其有度脫,  一切眾生,  恩德流布,  常通於此。 吾滅度之後,  其持此經典, 速逮得受決,  目見世導師。 佛滅度之後,  其多寶仁賢, 聞見師子座,  塔寺所在處。 我身次在是,  億千來至此, 最勝子所由,  堪說`[斯=此【三宮】]`斯經典。 若聞此法,  能受究竟,  則為奉事,  歸命我身, 并及多寶,  如來之尊,  `[奉順=順奉【三宮】]`奉順`[現=自【宮】]`現在,  十方諸佛。 復及今來,  諸導師眾,  莊校聖體,  殊妙難量, 悉為供養,  具足無限,  用`[尊=遵【三宮】]`尊修受,  此經典故。 以曾見吾,  聞所講說,  亦復更覩,  寺中世尊, 并餘無數,  諸導師眾,  從百千億,  國土至此。 `[慧命=思念【三宮】]`慧命族姓子,  愍傷`[於=子【三】,于【宮】]`於眾生, 此處難可值,  諸導師所樂。 諸無數經卷,  猶如江河沙, 佛雖說彼經,  不足為奇特。 其度須彌山,  則以手舉持, 跳著億千國,  不足以為難。 設有分別說,  `[奇句=章句【三宮】]`奇句述百千, 聞億千佛國,  不足以為難。 若住極上界,  為天人講`[法=說【三宮】]`法, 宣暢無量經,  不足以為`[奇=難【三宮】]`奇。 佛滅度之後,  末世能堪受, `[班=頒【三宮】]`班宣此經典,  爾乃為`[殊特=奇特【三宮】]`殊特。 若以一手`[捲=拳【宮】]`捲,  捉`[盡=畫【明】]`盡於虛空, 至於無所至,  不足以為難。 我滅度之後,  若歸如是像, 來世書`[*17]`此經,  爾乃為奇特。 設取十方地,  舉著於爪上, 擎`[行=可【宮】]`行恣所遊,  `[升=舉【宮】]`升置于梵天。 此者不為`[遠=難【三宮】]`遠,  精進無`[奇異=奇特【三宮】]`奇異, 不如於來世,  須臾讀此經。 假使劫燒時,  人踐火中行, `[及【麗宮】,乃【大】]`及擔草不燒,  不足以為奇。 我滅度之後,  若持此經典, 為一人說者,  爾乃為殊特。 假使有受持,  八萬諸法藏, `[頒=班【三宮】]`頒宣如所說,  以示億千人。 比丘於彼世,  開化諸聲聞, 住於神通者,  不足為奇異。 `[若=設【三宮】]`若持此經典,  信喜而愛樂, 數數諮`[稱=講【三宮】]`稱者,  爾乃為殊`[異=特【宋明宮】,持【元】]`異。 若無數億千,  興立無著塔, 六通極大聖,  猶如恒邊沙。 佛滅度之後,  設持此經`[典=者【宋元宮】]`典, 其人得功報,  過是難限量。 百千諸世界,  說法不可`[計【麗磧】,許【大】(cf. K09n0117_p0856c04; Q09_p0226b25)]`計, 今我亦宣暢,  佛慧所分別。 計是經典者,  一切經中尊, 其奉持此典,  則侍諸佛身。 族姓子講說,  現在如來前, 後世持是經,  `[賢聖=賢者【三宮】]`賢聖乃堪任。 須臾持此經,  則為奉敬佛, 一切諸導師,  是經難值遇。 一切十方佛,  為現所諮嗟, 勇猛有威神,  神通為`[*4-1]以=已【三宮】*`以`[達=遠【宮】]`達。 名德遠流布,  諸佛所愛樂, `[用=因【三宮】]`用持此經故,  逮得寂定地。 導師滅度後,  則為天世人, 顯示作眼目,  宣布此經故。 於當來之世,  須臾說此典, 其一切眾生,  稽首禮明者。」 `[(諸本…云)十六字夾註〔-〕【三宮】]` \(諸本此中加梵志品,各分為二十八品云) `[時之前行宋本元本宮本有正法華經梵志品第十二之十字,明本有梵志品第十二之六字]`時能仁佛告諸眾會:「吾往無數難稱限劫,求《法華經》未曾懈`[惓=倦【三】]`惓。時作國王,遵修大法六度無極,布施金銀水精、琉璃`[琥=虎【宋宮】]`琥珀、珊瑚珠玉、車𤦲馬碯,頭目肌肉、手足`[支=肢【元明】]`支體、妻子男女、象馬車乘,不惜軀命,時人壽長不可計會。吾用法故,`[捐棄=棄捨【三宮】]`捐棄國位委`[正=政【三宮】]`正太子,行求大典,擊鼓振鐸宣令華裔:『有能為吾演大`[典=經【三宮】]`典者,吾當為僕供給走使。』時有梵志而報之曰:『我有大典《正法華經》,若能為僕吾當`[慧報=惠與【三宮】]`慧報。』」 佛告比丘:「吾聞其言,歡喜從命奉侍梵志,給所當得水漿飲食,掃灑應對趨走採`[果=菓【三宮】]`果,儲畜資糧未曾懈廢,奉侍千歲使無僥渴。」 佛時頌曰: 「擊鼓振鐸,  宣令遠近,  欲求大典,  《正法華經》。 若見賜者,  吾當為僕,  趨走役使,  給所當得。 甘心樂聞,  不敢疲倦,  所當供養,  不惜身力。 趣欲聞受,  《正法華經》,  願及十方,  不適為已。 其王精進,  未曾`[休懈=休息【三宮】]`休懈,  衣食供命,  不求甘`[奇=綺【三宮】]`奇。 愍念眾生,  諸未度者,  尋時即獲,  《正法華經》。」 佛告諸比丘:「時國`[王=王者【三宮】]`王,則吾`[身=身是【三宮】]`身也。梵志者,調達`[是今=是也令【三】,是也今【宮】]`是。今吾具足六度無極大慈大悲,成四等心、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種力、四無所畏、四事不護、十八不共,威神尊重度脫十方,皆由調達恩德之力。調達`[却=於【元明】]`却後無`[*9-4]央=鞅【宋宮】*`央數劫,當得作佛,號曰天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世界名天衢。時天王佛廣說經法,如江河沙眾生得無著證,無數不可計人志在緣覺,如江河沙無量`[蒸【麗】,烝【大】(cf. K09n0117_p0857b04)]`蒸民,皆發無上正真道意至不退轉。其佛當壽二十中劫,滅度之後,正法當住二十中劫,不散身骨合全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里,周八十里,普天下人悉`[往=住【三宮】]`往供養,`[*35-3]香華=華香【三宮】*`香華伎樂歌頌功德,繞塔作禮,不可計人得無著證,無`[*9]`央數人志緣覺乘,不可思議無量天人,發無上正真道意,志不退轉。若族姓子、族姓女,逮得聞是《正法華經》,心中`[㸌=霍【宋】,歡【宮】]`㸌然而無狐疑,杜塞三趣,不墮地獄、餓鬼、畜生,便當得生十方佛前諮受`[正法=聖化【宮】,正化【三】]`正法,若在天上世間豪貴,若在佛前自然化生七寶蓮華。」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號曰智積,自啟其佛,當還本土。時能仁佛告智積曰:「吾有菩薩,名溥首童真,且待斯須可與相見,`[宜【麗宮】,宣【大】]`宜敘闊別諮講經典乃還本土。」 於是溥首坐七寶蓮華,`[有=華有【三宮】]`有千葉大如車輪,與諸菩薩俱坐`[蓮=寶【三宮】]`蓮華,從龍王宮`[*27-3]踊=涌【明】*`踊出大海。溥首童真,皆退下華禮二佛已,與智積菩薩對相問訊。智積菩薩問溥首曰:「所詣海淵,化度幾何?」 答曰:「其數無量不可稱限,非口所宣非心所計,如今不久自當有應。」所說未竟,尋有蓮華從海`[*27-4]踊=涌【明】*`踊出在虛空中,無數菩薩皆坐其上,此皆溥首在海之所化,悉發大意。其志無上正真道者,普在空中講大乘事;本發聲聞意者,在於虛空說弟子行,解知大乘。溥首`[前=則【宮】]`前謂智積曰:「在海所化,其現`[若=如【三宮】]`若茲。」 智積菩薩以`[頌=偈【宮】]`頌問曰: 「至仁慧無量,  化海眾寶數, 唯為露聖旨,  分別說其意。」 溥首答曰:「在於海中,`[*8-1]惟=唯【三宮】*`惟但敷演《正法華經》。」 智積又問:「其法甚深尊妙難及,能有尋時`[得=成【三宮】]`得佛者乎?」 溥首答曰:「龍王有女厥年八歲,聰明智慧與眾超異,發大道意志願弘廣,性行和雅而不倉卒,便可成佛。」 智積又問:「我覩能仁,是仁大師,本求佛道為菩薩時,積功累德精進不懈,歷劫難計乃得佛道,不信此女便成正覺。」 言語未竟女忽然現,稽首作禮繞佛三匝,却住讚曰: 「功祚殊妙達,  現相三十二, 諸天所敬`[侍=待【宋】]`侍,  神龍皆戴仰。 一切眾生類,  莫不宗奉者, 今我欲成佛,  說法救`[群=眾【宮】]`群生。」 時舍利弗即謂女言:「`[汝=仁【三宮】]`汝雖發意有無極慧,佛不可得。又如女身,累劫精進功`[積=績【宮】]`積顯著,尚不得佛。所以者何?以女人身未階五位:一曰天帝,二曰梵天,三曰天魔,四曰轉輪聖王,五曰大士。」 其女即以一如意珠`[價=賈【三】]`價當是世,時孚`[供〔-〕【宮】]`供上佛,佛輒受之。女謂舍利弗及智積曰:「吾以此珠供上世尊,佛`[授=受【三宮】]`授疾不?」 `[答曰俱疾=俱答曰疾【宮】]`答曰:「俱疾。」 女曰:「今我取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速疾於斯。」`[於斯〔-〕【三宮】]`於斯變成男子菩薩,尋即成佛,相三十二、眾好具足,國土名號眾會皆`[見=現【宮】]`見,怪未曾有,無`[*9-6]央=鞅【宋宮】*`央數人、天、龍、鬼神,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三千世界六反震動,三萬道迹得不退轉,皆當逮成無上正真道。舍利弗、智積菩薩,默然無言。`[卷第六終【三宮】]` `[卷第七首【三宮】]`正法華經勸說品第十`[二=三【宮】]`二 爾時有菩薩,名`[曰〔-〕【三宮】]`曰藥王,復有菩薩,名曰大辯,與二萬菩薩俱,於世尊前面自啟白:「`[*8-2]惟=唯【三宮】*`惟願大聖,自安宣教,勿以為慮。如來、至真滅度之後,我等當共分布`[此=斯【三宮】]`此經講說示人。假使有人`[𢤱悷【麗元明】,儱戾【大】,儱㑦【宋宮】]`𢤱悷自用,性不`[修=循【三】]`修調,薄德無福心懷自大,著供養利不備善本,離於解脫難可成就。`[我等世尊=世尊我等【宮】]`我等世尊,興忍辱力在於彼世,受此經典書持誦說,供養奉事懷佩在身,除於吾我班宣`[斯經=經義【宮】]`斯經,報安住恩。」 爾時會中五百比丘學不學者,前白佛言:「唯然世尊!吾等堪任宣布此經。又復大聖,他方世界如來聲聞諸學不學,佛悉授決,當成無上正真之道,一切叉手而禮世尊。」 八`[千=十【三宮】]`千比丘復白佛言:「大聖自安,勿以為慮。滅度之後,當廣解說傳此經道,亦當宣布他方世界。所以者何?此忍世界,人多憍慢`[本=福【宮】]`本德薄少,心常懷亂如`[火毒=毒火【宮】]`火毒然,迷惑三界不能自安。」 爾時大敬`[24]逵=遶【宮】*`逵比丘尼,與六千比丘尼俱,瞻戴尊顏不以為厭,啟白佛言:「道德至尊巍巍無量,超絕虛空無能及者。」 佛即告曰:「汝輩瞿曇彌,勿懷`[悒悒=邑邑【宮】]`悒悒而為愁慼悲顏觀佛,恨言如來而不班宣,獨不見蒙授無上至真正覺之決。一切眾會等共和同,爾乃演布授眾人決,當至無上正真之道,皆一等味味無有異。從是`[*16-3]已=以【三宮】*`已往,汝當遭值三萬八千億諸佛之眾供養奉事,當為菩薩常為法師,此學不學六千比丘尼,為諸眾生。菩薩法師次第具足菩薩行已,當成為佛,號曰一切眾生咸敬如來、至真、等正覺。成佛`[*4-2]以=已【三宮】*`以後開化人民,各各展轉共相授決,當成為佛,度脫無數不可計人。」 於是羅云母比丘尼及持名聞,各心念言:「今佛世尊而不愍念,獨見遺棄。」 於`[是=時【三宮】]`是大聖告名聞比丘尼:「今我班宣告語遠近,當於十萬億佛修道,常為法師奉菩薩`[行所遵=所行修【三宮】]`行,所遵具足當得作佛,號具`[足〔-〕【三宮】]`足百千光幢幡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其世界名仁賢。爾時其佛,光明威神無數百千,壽不可限。」 時大敬`[*24-1]逵=遶【宮】*`逵及羅云母比丘尼等,得未曾有驚喜悅豫,即說`[*9-1]是=此【三宮】*`是偈,而嗟歎佛: 「世尊所開示,  為眾之導師, 開化於世界,  并及於天人。 天人所奉事,  今者見慰撫, 以為`[人=大【三宮】]`人導師,  充滿悅我意。」 比丘尼說此頌已,白世尊曰:「唯`[然〔-〕【宮】]`然大聖!我等信樂是佛法訓,堪任`[誦=說【三宮】]`誦讀,又及餘人他方世界。」 於`[時=是【三宮】]`時世尊,顧眄八十億姟百千逮諸總持開士講不退轉法輪。時諸菩薩見佛照臨,尋叉手啟白:「唯願大聖,以斯經典付授我等講說宣布。得此經卷,專惟佛德。」 諸族姓子`[欣仰=仰欣【宮】]`欣仰世尊,俯察己身前世所行平等之願,則於佛前而師子吼:「如來滅度後,若此經法在於十方,我等書寫受持諷誦,思惟其`[*23-2]誼=義【三宮】*`誼分別布`[路=露【三宮】]`路,顯化餘人亦令如斯,承佛聖旨,我之朋黨處殊異土,大聖加恩,將接我等使得成立。」 爾時諸菩薩大士同心等意,佛前`[而〔-〕【三宮】]`而說頌曰: 「唯`[然=願【三宮】]`然世尊,  默然安聖,  佛滅度後,  光闡`[影=景【三宮】]`影訓。 然後末世,  恐有患難,  當普班宣,  分別說之。 若撾捶罵詈,  以石打擲者, 大聖往來世,  鄙當忍此`[愚=患【宮】]`愚。 語言難`[可了=曉了【三宮】]`可了,  諛諂癡憍慢, 然後處山`[巖【麗磧】,嚴【大】(cf. K09n0117_p0859a20; Q09_p0228b01)]`巖,  無獲謂有得。 無便於智`[慧【麗磧】,巖【大】(cf. K09n0117_p0859a20; Q09_p0228b01)]`慧,  當何以報答, 獨行順心志,  懷惡為無忍。 在居貪惡聲,  當為說經法, 所講言決除,  猶若此六通。 𣧑暴秉毒心,  處寂行斯想, 入燕而獨住,  不慕罵詈對。 是我等無忍,  猗著於利養, 則是外道人,  所說為已施。 於經自精進,  猶以供養`[利=故【三宮】]`利, 於眾會中說,  宣吾等名譽。 若至國王宮,  大臣及寮屬, 并梵志長者,  若餘比丘所, 謗毀說我惡,  所行如邪道, 吾當悉忍此,  `[當=常【三宮】]`當奉侍大聖。 爾時`[離=雖【三宮】]`離憂慼,  若使能忍辱, 以斯佛所說,  悉當呵教`[之=人【三宮】]`之。 劫亂比丘諍,  𣧑暴大恐懼, 悉罵詈我等,  諸比丘如鬼。 在世行恭敬,  皆令忍苦患, 以順柔軟性,  故當說此經。 吾等不貪身,  亦不惜壽命, 當堪奉持此,  志願於佛道。 世尊具知之,  如𣧑惡比丘, 然後來末世,  當分別開解。 顏色常不悅,  數數犯不當, 遊行不以時,  衣服多不`[政=正【元明】]`政。 假使今世雄,  滅度後末世, 在眾會勇猛,  分別說是經。 若行求入`[城=滅【宮】]`城,  `[儻=黨【宮】]`儻有所慕索, 所`[在=居【三宮】]`在當施與,  佛`[知=智【三宮】]`知不令墮。 用愛樂世`[原=源【元明】]`原,  興修仁善心, 少欲行節限,  逮善寂滅度。 一切世光`[曜=耀【三宮】]`曜,  十方悉來會, 我當言至誠,  悉見心不虛。」`[不分卷【三宮】]` 正法華經卷第六 正法華經卷第七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安行品=正法華經安樂行品【宋元宮】,不分卷【三宮】,安樂行品【明】]`安行品第十`[三=四【三宮】]`三 於是溥首大士白佛:「唯大聖,此諸菩薩恭敬世尊,所當勸悅難及難及。何時應當為一切眾說斯經典?」 佛語溥首曰:「菩薩先處二法乃應講經,一曰威儀,二曰禮節。何謂菩薩解知威儀?假使持心忍辱調柔,將護其意畏不自立,其志如地不見有人,不見有人而行法者,觀自然相諸法本無,此諸法者眾行之式,亦無想念,是謂威儀。何謂禮節?設令菩薩不與王者太子、大臣吏民從事,不與外道異學交啟,不尚世典讚敘音韶合偶習俗,不貪不學不與屠殺`[魚=漁【三】]`魚獵、弋射鷄鶩、羅網賊害從事,不與歌樂遊戲眾會同處,不與聲聞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從事,亦不親近行禮問訊,不共止頓,不與同志經行燒香散華然燈,除其往至講經會時,唯與講會而共從事,縱有所說亦無所著,是為禮節。」 又語溥首:「菩薩大士不`[嫪=𭝃【宋宮】]`嫪家居宗室親屬,不慇懃思見內人女弱獨說經法,亦不頻數詣群從幼童男女,及餘異人而說軟語,所不當講不為定意`[自賴=疾癩【三宮】]`自賴說經,不與住立亦不同`[願=類【三】]`願,亦不與一比丘`[尼〔-〕【三宮】]`尼獨入房室,除念如來精進為行。縱為女人有說經緣,不於是中污染法味,不令受取而廣`[22]誼=義【三宮】*`誼理。不與沙彌、比丘尼、童子童女共在一處,常好`[燕=宴【三宮】]`燕坐綢繆好習辟屏閑居,是為禮節。」 又語溥首:「菩薩大士,觀一切法皆為空無,如所住立已墮顛倒,所立正諦常住如法,專秉身心不動不搖,不退不轉蠲捨滅盡,不生不有無有自然,無為無數無所可有,逮無所有除諸言辭,不住無為無想不想,得伏諸想。假使菩薩,乙`[密【麗宮】,蜜【大】]`密觀察斯一切法,欵欵修此所當行者,常住威儀禮節二事。」 世尊`[重=欲重【三宮】]`重解現此`[*22-1]誼=義【三宮】*`誼,而歎頌曰: 「若菩薩好樂,  說此經典者, 於後當來世,  勇猛無怯劣, 順威儀禮節,  善明清白行。 國王及太子,  大臣寮屬吏, 外道若異學,  屠獵惡`[害=行【宮】]`害品, 抑制交啟習,  不與通往返。 比丘放羅漢,  除立於法律, 不與自大俱,  復遠犯禁者, 比丘比丘尼,  調譺謿話談, 捨離清信女,  不`[與=興【三宮】]`與無益言。 現在欲獲法,  常當止`[息=恩【宮】]`息非, 好住滅度地,  是謂為威儀。 假使不肯往,  諮問於道法, `[為斯=斯為【三宮】]`為斯持法說,  不怯無所著。 眾生有癩`[病=疾【三宮】]`病,  若親屬宗室, 母人諸細色,  悉當捨離去, 不與是等俱,  而積`[3]殖=植【三宮】*`殖德本。 當`[棄=捨【三宮】]`棄販賣業,  諸慢不恭敬, 棄捐諸住立,  不為`[己【麗磧】,已【大】(cf. K09n0117_p0860b09; Q09_p0229a11)]`己身害, 若干種蟲`[蚤=豸【元明】,𧋠【宮】]`蚤,  不習食噉肉, 蠲捨諸非法,  憙瞋恚恨者, 所行乃如是。  亦不與談語, 不與強顏俱,  及餘自用性, 作行如是者,  皆當屏除之。 明者設有緣,  為女人說經, 而不獨遊行,  不住於調戲。 設入出聚落,  數數行求食, 將一比丘伴,  常志念於佛。 佛故先示現,  此威儀禮節, 其奉持斯典,  則當勤行之。 上中下劣人,  若不行法者, `[無無=元元【三】,源源【宮】]`無無常供養,  一切皆至誠。 丈夫無想念,  堅固行勇猛, 不知一切法,  亦不見滅盡。 一切諸菩薩,  是謂為威儀, 如常行禮節,  且當聽察`[之=此【三宮】]`之。 斯當講說,  無為之法,  一切不興,  亦無所生。 建志常立,  觀採空`[*22-2]誼=義【三宮】*`誼,  此為明者,  所行禮節。 有所念者,  悉顛倒想,  以無為有,  用虛作實。 雖有所起,  諸法無生,  因想`[蹉踖=差錯【宮】,蹉錯【元明】]`蹉踖,  而生諸有。 心常專一,  善修三昧,  建立於行,  若須彌頂。 所住如此,  普觀諸法,  是一切法,  猶如虛空。 譬`[若=如【三宮】]`若虛無,  等無堅固,  不念取勝,  無所棄捐。 諸法所處,  無有常名,  是為明者,  所行禮節。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  敢能守護,  如是法則。 無所怯軟,  心不起想,  為無數人,  說此經典。 其明哲者,  所念以時,  若入屋室,  所行若茲, 觀察諸法,  一切普淨,  宴然說`[*22]`誼,  而不動搖。 國主帝王,  及與太子,  欲聽聞法,  皆供養之。 并餘長者,  及諸梵志,  立諸眷屬,  皆無所欲。」 又語溥首:「如來滅度之後欲說此經,住于安隱已立安隱,不懷諛諂無眩惑心,乃說經法藏`[厭=戢【三宮】]`厭身懷,或載竹帛為他人說,亦不多`[辭=說【宮】]`辭亦無所生,亦不輕慢諸餘比丘,為法師者亦不歌歎亦不毀呰。異心比丘為聲聞者,未曾舉名說其瑕`[穢=也【宮】]`穢,亦不誹謗,亦不仇怨意`[相=想【三宮】]`相待之。未曾毀呰居家行者,無所志願,不`[建=違【三宮】]`建彼行亦無所想,行來安住而立`[*22-4]誼=義【三宮】*`誼要。往來周旋,若詣法會,自護己身行無`[有=所【三宮】]`有失,而說經法。若有請問,心無所`[猗=倚【元明】]`猗,離聲聞乘,有所發遣覺了佛慧。」佛時頌曰: 「智者常安,  住於佛道,  先隱定坐,  爾乃說經。 若當敷座,  務令柔軟,  若干種具,  所置綺燦。 體常`[儭=𭣋【宋宮】,襯【元明】]`儭著,  淨潔被服,  於七七日,  而習經行。 猶如黑雲,  在於虛空,  合集積累,  弘雅功德。 所處之座,  具足篋藏,  床足堅固,  平坦顯赫。 無數坐具,  `[㲲=縶【宮】]`㲲蓐綩綖,  儼然正首,  尊其視瞻。 安`[詳=祥【宮】]`詳`[升據=昇處【三宮】]`升據,  高廣法座,  而普等心,  為一切人。 國主帝王,  太子大臣,  及諸比丘,  比丘尼眾, 清信高士,  及清信女,  應所樂聞,  為講無量。 明智無限,  次第剖判,  為演種種,  微妙之`[*22-5]誼=義【三宮】*`誼。 追逐侍後,  請求問`[誼【麗】,諠【大】(cf. K09n0117_p0861a21)]`誼,  斯`[叡=聖【宮】]`叡哲者,  復為解說。 而入神足,  柔順之忍,  其有聽聞,  悉得佛道。 斯智慧士,  皆為一切,  進却棄除,  懈怠疲厭。 常以慈心,  為眾說`[法=經【三宮】]`法,  未曾起于,  勞廢之想。 晝夜歌`[誦=頌【宮】]`誦,  詠尊法訓,  分別演說,  億`[千=百【三宮】]`千姟喻。 普能勸悅,  諸會者心,  無敢生念,  欲危害者。 若得供養,  飲食之具,  床臥所安,  衣服被枕, 病瘦醫藥,  而無僥冀,  不從眾人,  有所`[請=責【宮】]`請求。 除其瞻勞,  住廟精舍,  欲令眾庶,  悉解佛道。 若一切人,  來聽經法,  我乃`[嘉=加【三宮】]`嘉豫,  如獲大安。 佛滅度後,  若有比丘,  宣揚經法,  無所`[悕=希【宮】]`悕望, 無所妨廢,  不遭苦患,  常察精進,  離於疾病。 無能為彼,  造`[恐【麗宮】,怨【大】]`恐怖事,  不被杖痛,  無誹謗想, 身無疲厭,  不有所患,  其人住忍,  得力如是。 其明智者,  所處安隱,  有所存立,  如佛言`[詔=教【三宮】]`詔。 若`[2]已=以【三宮】*`已諮嗟,  億百功德,  一切稱譽,  不能究竟。」 又語溥首:「如來滅度`[後〔-〕【三宮】]`後,若有菩薩於是經卷懷疑不了,若說教化聞不堅固、性不調和,見餘菩薩求大乘者,為造虛妄而誹謗之,見聲聞、緣覺,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若值菩薩,心為躊躇不即往見,其族姓子則遠無上正真之道,而不得近佛天中`[天=天也【三宮】]`天所在行處。假使究竟不蒙福力不成最正覺。菩薩`[行=得【明】]`行三乘,猶如師子在於林樹,若有猶豫自然遠離,不樂所樂亦不不樂。若於眾生修行慈力,至於如來興`[大=泰【宮】]`大父想,見諸菩薩念如世尊,及諸處家未離塵穢,寬弘等敬禮節恭肅,淨諸法`[*22-6]誼=義【三宮】*`誼無疑無結,嚴一切法謹慎安諦,欽順平等不著經法,極有所樂亦無所至,所在晝夜敬護`[7]斯=此【三宮】*`斯典。溥首!是為三法之行。菩薩觀時然後乃說,造安隱行,不被煩惱亦不嬈害。說`[是=此【三宮】]`是經法者,與同學者等心道友,若講若聞信樂斯典,誦持書寫載之竹帛,供養奉`[事=侍【三宮】]`事德不可量,說以安住。」 則`[乃=仍【宮】]`乃頌曰: 「若有嫉妬,  懷難億數,  其法師慈,  當遠`[憎=增【宋元】]`憎惡。 有明智者,  不造貪著,  若欲讀斯,  正典摸者, 未曾誹謗,  說人之惡,  亦不墮非,  諸疑邪見。 心常㸌然,  無有沈吟,  以愍傷故,  得了此定。 安住之子,  亦能忍辱,  其人常屏,  貢高自大。 數數講誦,  佛之典誥,  未曾以此,  持作懈倦。 其有菩薩,  在十方者,  愍傷眾生,  於世興行。 順造恭敬,  學聖慧者,  皆當念之,  是我世尊。 思念諸佛,  兩足之上,  `[12]視【麗】,想【大】*,視【三】*【宮】*`視諸菩薩,  如`[*12]`想父母。 設有求道,  無有情欲,  棄捐吾我,  自大之想。 假使聽省,  如是像法,  其明士等,  當自慎護。 所行安隱,  常得調定,  將御佛道,  救億眾生。」 又語溥首:「如來滅度後,若菩薩大士,奉行斯典常以時節,其是比丘當行慈愍,向諸白衣、出家寂志、一切群生行菩薩道者,常念過去世行大乘者,善權方便演真諦`[*22-7]誼=義【三宮】*`誼,若聽聞者,不知不了、不悅不信、不省不綜,反自歎說:『我當逮得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威神足力而欲得飛。』溥首當知,吾見斯等,佛滅度後,菩薩有四事說法而不諍怒。何等為四?為諸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所見奉敬,帝王太子、大臣群寮、郡國人民所見供養,長者梵志`[皆=悉【三宮】]`皆共承順,虛空神明無數天子聽所說經,天龍鬼神侍衛其後皆營護之;是為四。若入縣邑還歸室`[宇=宅【三宮】]`宇,晝夜悉來諮問經法,若為解說分別所歸莫不歡喜。所以者何?溥首欲知,皆佛所建立加此經恩,去來今佛盡從斯生,亦護是典。若於忍界聞正法華品,服`[名聽聲=聽聞名【三宮】]`名聽聲者甚難值遇。 「溥首!譬有大力轉輪聖王,威德弘茂順化所領,諸餘敵國未率伏者,不敢闚𨵦。若轉輪王興`[舉=軍【宮】]`舉`[軍=眾【三宮】]`軍兵,當有所討,不賓之臣欲`[距=拒【三宮】]`距大邦,雄猛將士奮武`[剋=獻【宮】]`剋捷,莫不稽顙。王用歡`[悅=喜【三宮】]`悅`[斷=料【宮】]`斷功定賞,封城食邑,賜之土田、七寶`[珍奇=琦珍【三宮】]`珍奇、象馬車乘、男女奴婢。元首効`[績=勣【三宮】]`績勳殊`[特=持【宮】]`特者,王解髻中明珠賜之。所以者何?臣當`[國強=國疆【三宮】]`國強華裔乃康。如來正覺亦復如是,為大法王無極`[道諦=道帝【三宮】]`道諦,自伏其心,以法教化,以德消害,以慧戰鬪,降諸法王無`[數=極【三宮】]`數之眾,無量經典百千要`[*22-8]誼=義【三宮】*`誼,咸施群生無所祕`[蔽【麗】,弊【大磧】(cf. K09n0117_p0862b19)]`蔽,詔平等城其見身魔,能與魔戰以賢聖法,攻婬怒癡降魔官屬,盡三界患至`[於=于【三宮】]`於滅度,所作剋捷則大勇猛,於後無壞亦無有實,因由諸虛致`[斯=此【三宮】]`斯世間,如處色像一切因緣。普諸世界古今以來,無有信此《正法華經》,未曾暢說。所以說者,由諸通慧大慈所致,如大聖帝髻中明珠,以為世尊第一法要,緣是趣行,如來使聞深妙之典,往古來今諸行班宣,斯經為最。消除一切緣起之患,猶如聖帝珍重愛護髻中明珠,久乃解出以賜`[元=有【三宮】]`元功。如來如是,夙夜寶護最妙無瑕,從`[是來=來甚【三宮】]`是來久立諸法頂,今日加哀乃演散耳。」 世尊欲重顯現要`[*22-9]誼=義【三宮】*`誼,而歎頌曰: 「`[今如來現=今日如來【三宮】]`今如來現,  慈心之力,  常愍眾生,  群萌之界。 安住諮嗟,  最尊經卷,  故分別說,  如斯典誥。 最後世時,  志菩薩法,  若使出`[學=家【宮】]`學,  及居家者, 若聞此經,  慈心戰慄,  一切普現,  不得誹謗。 吾本初始,  得佛道時,  如今如來,  現在之時。 設能逮聞,  於是尊經,  則便建立,  億權方便。 猶如勢`[強=力【三宮】]`強,  轉輪聖`[帝=王【三宮】]`帝,  戰鬪降伏,  外異國王。 得賜象馬,  車乘篋藏,  又加封邑,  城郭郡土。 或有得賜,  手足寶`[釧=𨩴【三宮】]`釧,  微妙之色,  紫磨金珍, 真珠夜光,  車𤦲碧玉,  種種殊別,  奇財妙異, 若干諸物,  各用賜之,  使一切眾,  踊躍驚喜。 覩所立功,  怪未曾有,  最後解髻,  明月寶施。 佛亦如是,  今為法王,  忍辱之力,  無極慧音。 常行慈愍,  興發哀護,  以法等化,  一切世間。 覩諸眾庶,  憂惱之患,  講說經法,  億千之數。 曉知眾生,  所應方便,  今日眾生,  以為盡`[原=源【元明】]`原。 於時法王,  無極大聖,  分別經卷,  億百千姟, 以知黎庶,  志力猛慧,  便說此經,  如髻明珠。 最後世時,  正典所處,  一切諸法,  皆無及者。 欽仰是經,  未曾輕講,  識練幽微,  慧明者聞。 吾以演現,  如是像法,  佛滅度後,  當恃怙之。 其有志求,  斯尊道者,  普當`[受=授【三宮】]`受決,  如佛所言。 彼人未曾,  有疵瑕欲,  無有疾病,  眾患`[之=所【元明】]`之難, 則於末後,  將來之世,  便即逮成,  無上真慧。 殊勝差特,  普當具足,  諸四部眾,  亦復順遇。 若有聞者,  除身諸漏,  怪其無為,  悉叉手歸, 己身景`[5]曜=耀【三宮】*`曜,  所照光光,  其奉行是,  所獲若此。 得成正`[覺=典【三宮】]`覺,  而轉法輪,  則覩弘摸,  及見最勝。 夢中聞見,  百福德相,  紫磨金色。  佛所說經, 設得聞已,  為眾會說,  及諸親族,  皆悉具足。 又復所護,  一切`[除=降【宮】]`除棄,  若使臥`[寤=夢【三宮】]`寤,  所見如是。 悉捨遠離,  而行出家,  皆得往至,  於佛道場。 `[便即=即便【三宮】]`便即處於,  師子之座,  是為求道,  所獲利`[誼=善【宋】,義【元明宮】]`誼。 所謂七寶,  悉歸於斯,  修此則奉,  最勝如來。 `[已=以【三宮】]`已得佛道,  存立惠施,  即轉法輪,  無有諸漏。 `[為諸=諸為【元】]`為諸四輩,  而說經法,  不可思議,  億千劫數。 分別講說,  無漏之法,  教化無數,  億姟眾生。 夢中所見,  如斯色像,  滅度因緣,  悉無生死。 溥首當知,  常志道者,  多所教化,  不可限量。 最後末世,  求斯尊法,  分別廣說,  安住所演。」 `[13]正法華經〔-〕【明】*`正法華經菩薩從地`[14]踊=涌【三】*,〔-〕【宮】`踊出品第十`[四=五【三宮】]`四 於`[是=時【三宮】]`是他方世界八江河沙等菩薩大士,各異形服來詣佛所,稽首于地長跪叉手,白世尊曰:「鄙之徒類來造忍界,欲聞斯典受持諷寫,精進供養奉行如法,`[17]惟=唯【三宮】*`惟願大聖垂心於我,如來滅`[度〔-〕【三宮】]`度後,以《正法華經》加哀見付。」 世尊告曰:「止。族姓子!仁等無乃建發是計。今此忍界自有八江河沙等大士,一一大士各有眷屬,如六十億江河沙等菩薩大士,後末世時,皆當受持`[分布=分別【三宮】]`分布班宣。」時此佛界,周普無數億百千姟諸菩薩眾自然雲集,顏貌殊妙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嚴莊=莊嚴【明宮】]`嚴莊其身,在於地下`[攝=攬【宮】]`攝護土界,人民道行`[倚=猗【宋宮】]`倚斯忍界,聞佛顯揚《法華》音聲從地`[23]踊=涌【明】*`踊出,一一菩薩,與六十億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營從相隨一心一行,無有差別。或半江河沙百千菩薩來者,或四十分江河沙,或五十分江河沙,或百分江河`[沙=沙或四百分江河沙【三宮】]`沙,或五百分江河沙,或千分`[江河沙或百千分=或百千分江河沙【三宮】]`江河沙,或百千分,或億百千分江河沙等菩薩,各各朋黨相隨`[來=而來【宮】]`來。或復無`[央〔-〕【三宮】]`央數億百千菩薩眷屬而來至者,或有二百`[人=千【三】]`人同行修菩薩道,或有百千。各有眷屬,或有千眷屬,`[或=或有【三宮】]`或五百眷屬,或四百眷屬,或三百眷屬,或二百眷屬,或百眷屬,或五十眷屬,或四十眷屬,或三十眷屬,或二十眷屬,或十眷屬,或五眷屬,或四眷屬,或三眷屬,或二眷屬,或一眷屬,或獨而至,不可稱限,其數難喻,從地`[*23]`踊出。或從上下,或`[四方=從四方【三宮】]`四方來,至忍世界悉住空中,見`[31]于=於【三宮】*`于滅度多寶世尊、能仁大聖,各處七寶樹下坐師子床,尋稽首禮二如來、至真、等正覺,右繞三匝却住一面。或有菩薩,以若干品奇妙之`[*22-10]誼=義【三宮】*`誼,諮嗟二尊`[讚=歎【三宮】]`讚詠諸佛,從始`[33]已=以【三宮】*`已來假使具足,五十中劫不能究暢,能仁世尊為勤苦行,與佛別來亦復如是,四部眾會,等無差`[特=時【宋】]`特,亦復默然。 爾時世尊,即如色像現其神足,令四部眾悉得普見。又使念知此忍世界,諸菩薩眾於虛空中,各各攝護百千佛土,諸菩薩眾,皆滿具足百千佛土。又此大眾,有四菩薩以為元首,其名曰:種種行菩薩,無量行菩薩,`[清=以清【三宮】]`清淨行菩薩,建立行菩薩;是為四。於無限無量塵數雲集,大會菩薩之上最也。 於是四菩薩大士,各與大眾不可思議,部部住立,於世尊前叉手白曰:「大聖體尊起居康強,蠲除眾`[疾=病【三宮】]`疾所行安耶?群生各各善順律行,處于清涼無眾患乎?此類將無興墜嶮谷?」 時四菩薩大士,以偈讚曰: 「世雄闡光`[*5-1]曜=耀【三宮】*`曜,  所行康強耶, 救脫現在者,  眾行無患難。 眾生善因室,  `[決=快【三宮】]`決受諦清淨, 得無起疲厭,  寧受世吼命。」 爾時世尊告眾大會諸菩薩曰:「諸族姓子,佛所行安無疾無患,眾庶各各悉受律行,善學道教不敢興厭,欲至嚴淨。所以者何?斯之品類,乃於往古諸平等覺,各各作行,是諸聲聞,信樂吾教入于佛慧,又各各異三乘學者,住聲聞乘,我悉立志入佛大慧。」 時諸菩薩而歎頌曰: 「善哉快世尊,  我等悉勸助, 乃令眾生一,  善化微妙律。 欲得聞大聖,  教`[命=我【宮】]`命詢深要, 聽之歡喜信,  乃入法供養。」 於是世尊,`[讚=語【三宮】]`讚大會菩薩曰:「善哉!善哉!諸族姓子,誠如所云。如來所詔,各隨權宜不違本旨。」 時彌勒大士,及餘八億`[4]恒=江河【三宮】*`恒沙菩薩俱舉聲,而歎頌曰: 「從古以來,  未曾見聞,  乃有爾所,  菩薩之眾, 從地踊出,  住世尊前,  `[供奉=供養【三宮】]`供奉歸命。  是等`[儔=疇【三宮】]`儔類, 從何來乎?」 彌勒即知八億`[*4-1]恒=江河【三宮】*`恒沙菩薩心之所念,尋時叉手以`[頌=偈【三宮】]`頌問曰: 「無央數百千,  於算巨億載, 不可稱限量,  未曾見菩薩, 來詣兩足尊,  曷因是何等? 大通所從來,  其像巨億長, 一切志強勇,  `[猛雄=雄猛【三宮】]`猛雄為大聖, 端`[9]正=政【宋宮】*`正可欽敬,  今為所從來? 世尊一一見,  慧雅諸菩薩, 眷屬無央數,  猶如江河沙, 其數超江河,  具足度佛法, 諸菩薩眷屬,  皆`[10]建=逮【三宮】*`建正覺道。 如是群英倫,  集會禮大聖, 具足滿六十,  百千江河沙, 其數過於彼,  眷屬無思想。 五百江河沙,  或四或三百, 或二百江河,  諸營從如是。 其限復殊此,  或五或復十, 一一諸眷屬,  世尊大聖子, 斯`[眾=等【三宮】]`眾緣何來,  至于導師所? 或四三或二,  或一江河沙, `[恒=江【三宮】]`恒沙數各來,  伴侶悉善學, 甚多不可限,  除住空中者, 於億百千劫,  不可卒合聚。 半江或`[三=二【宮】]`三分,  或十或二十, 具足眾立行,  明哲眾菩薩, 俱住於空中,  其限不可量, 現別無彼此,  億劫行清淨。 又無量異部,  眷`[屬=黨【宮】]`屬不可`[議=量【三宮】]`議, 億億復超億,  或有半億者, 或十或二十,  五四三或二, 諸雄從眷屬,  無能籌量者。 身各自修行,  寂`[寞=漠【宋宮】]`寞樂等`[遵=道【三宮】]`遵, 恬怕如虛空,  別來者無限。 猶如江河劫,  莫能有計者, 在精舍寂室,  各從其方來。 一切`[天=大【三宮】]`天神聖,  皆用尊故至, 諸菩薩雄猛,  何從忽`[19]見=現【三宮】*`見此? 誰為彼說經?  誰立於佛道? 為顯何佛教?  建立何佛行? 細微各可敬,  普從四方來, 因明目神足,  大慧忽然現。 於羸曠世界,  能仁令充`[備=滿【宮】]`備, 仁賢諸菩薩,  倫黨自然至。 從生出`[*33-1]已=以【三宮】*`已來,  未見如斯變, 願說其國土,  大聖哀盡名。 十方所從`[來=發【三宮】]`來,  各懷十八法, 吾未曾得見,  如斯等菩薩。 我為最勝子,  未曾見聞此, 今斯若干眾,  能仁願說行。 菩薩無數千,  百姟難可限, 諸億千無量,  本為何所處? 諸菩薩勇猛,  志性不可量, 如是之等類,  大雄願說之。」 爾時他方世界無`[央=鞅【宮】]`央數億百千姟諸如來、至真、等正覺,普從十方詣能仁如來勸說法者,各各坐于七寶樹下師子之床。是諸如來侍者,各各見諸菩薩無量大會部部變化,從地踊出,各各住立自問其佛:「此諸菩薩大士之等,從何所來,不可計量無有邊際?」時彼諸佛,各各告其侍者曰:「諸族姓子,且待須臾,有菩薩名彌勒,為能仁如來所授決,當逮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自問能仁,如爾所`[怪=性【宮】]`怪,佛為一一分別`[*22-11]誼=義【三宮】*`誼歸,悉靜一心而俱聽之。」 爾時佛告彌勒大士:「善哉!阿逸!仁者所問極大微妙優奧難量。且聽,且聽!今`[吾=我【三宮】]`吾說之。一切菩薩及諸會者,`[普=誓【宮】]`普當堅固,強猛力勢於無上意,當知如來,慧見無底,諸大聖立境界無量,禪定智慧所樂自恣,莫能宣暢而剖判說,方便興化不可限量。」 時佛頌曰: 「諸族姓子,  皆聽佛道,  今吾所說,  慧柔和悅。 若明達者,  以為美香,  如來之慧,  不可思議。 皆當強意,  普存堅固,  各建立志,  一心平等。 大聖難值,  愍哀世間,  今當聽受,  未曾有法。 佛當建立,  仁者諸黨,  一切無得,  生狐疑心。 `[導師所詔=其慧平等【宮】]`導師所詔,  `[令無有異=安隱無特【宮】]` \`[令=今【明】]`令無有異,  `[其慧平等安隱無特【大】∞導師所詔令無有異【宮】]`其慧平等,  安隱無特。 安住所療,  法甚深奧,  非心所思,  不可限量。 今當講說,  無極因緣,  普共聽之,  義何所趣。」 世尊歎已,告彌勒曰:「班宣一切,阿逸!欲知此諸菩薩大士眾會無量不可思議各各從地而`[*23-2]踊=涌【明】*`踊出者,昔所不見皆集忍界。吾始逮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時,`[勸=歡【三宮】]`勸悅斯等立不退轉,使成大道教授化立,族`[姓=姓子【三宮】]`姓開士大士之眾,處于下方而於其中,有所救護`[讚=讀【三宮】]`讚經諷誦,思惟禪定專察其歸,欣然悅豫樂無為行。諸族姓子,志`[于=一【明】]`于恬`[惔=懅【明】]`惔,不存遠近,天上人間常應專修,轉於法輪無為無會,好深神通法樂為樂,志願精進求于佛慧。」 於時世尊而歎頌曰: 「今此無數,  諸菩薩眾,  不可思議,  無能限量, 造行億數,  不可限劫,  `[12]殖=植【三宮】*`殖積神足,  博`[聞【麗宮】,問【大】]`聞智慧。 吾悉勸誘,  於大聖道,  今佛一切,  皆授其決。 斯諸菩薩,  悉佛眾子,  皆為住`[止=此【三宮】]`止,  於吾國土。 悉捨棄離,  諸所習地,  一切皆處,  閑居得度。 `[*7-1]斯=此【三宮】*`斯諸佛子,  所行無為,  精`[修=進【三宮】]`修學習,  奉遵上道。 斯聰哲者,  在`[*31-1]于=於【三宮】*`于下方,  今日故來,  攝護國土。 晝夜精進,  無有逸慢,  積累德行,  分別佛道, 常行勤修,  立於慧力,  一切意堅,  而無限量, `[志常=常志【三宮】]`志常勇猛,  思惟法典,  普悉是吾,  `[達清淨子=建清淨土【宮】]`達清淨子。 吾初`[逮=建【宮】]`逮成,  為佛道時,  在於城中,  若樹無`[著=差【宮】]`著, 則便講演,  無上法輪,  勸立其志,  於尊佛道。 今佛所說,  至誠無漏,  聞佛歎詠,  皆當信之。 開化發起,  此諸群英,  從久曩來,  立尊正道。」 爾時彌勒大士,聞佛說彼菩薩之眾,億百千姟數難計會,心用愕如,怪未曾有,白世尊曰:「云何大聖,處迦`[維〔-〕【三宮】]`維羅衛釋氏王宮為太子時,委國重位眾女之娛,出適道場坐于樹下,得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從來`[近=邇【三宮】]`近近甫四十年,而所教化所度無量,乃復`[爰=受【宮】]`爰發`[諸=詣【宮】]`諸佛境界,多所勸益所建權慧而不可議。今是菩薩大會之眾,悉皆如來之所開導,部黨部黨眾多無量,久修梵行`[*12-1]殖=植【三宮】*`殖眾德本,供養無數百千諸佛,假使欲計成就`[*33-2]已=以【三宮】*`已來劫數無限。」 彌勒又啟:「欲引微喻,譬如士`[夫【麗磧】,天【大】(cf. K09n0117_p0866a20; Q09_p0232c12)]`夫年二十五,首髮美黑姿體鮮澤,被服璨麗端`[嚴=麗【宮】]`嚴殊妙,常懷恐懼見百歲子。其父謂言:『族姓子來,爾則我子。』其百歲子謂`[二=一【宮】]`二十五歲人:『是我之父。』父則察知口自說言:『是我之子。』如是世尊!世俗之人所不信者,而令得信。佛亦如是,成佛未久,今有若干億百千數,久修梵行長夜遵`[倚=猗【三宮】]`倚在於道慧,勸進現在無量之眾,曉了坐定起立方便,成大神通聰明智慧,住于佛地`[習=集【三宮】]`習佛慧`[*22-12]誼=義【三宮】*`誼,於世希有,`[*10-1]建=逮【三宮】*`建大聖力。世尊往古,亦復教化于斯品類,誘導建立於菩薩地,當成無上正真之道致諸正覺,悉行方便所作已辦。今我以受信`[誓=逝【三宮】]`誓誠諦,探暢既往`[斷=料【宮】]`斷`[析=誓【三宮】]`析此`[*22]`誼。其唯如來,新學菩薩心懷猶豫所不及知,如來滅後聞是經典,終不信也。以有猶豫不遵此法,亦不勸樂,當獲罪釁。善哉!世尊!現說此`[*22]`誼,其有狐疑於`[*7-2]斯=此【三宮】*`斯典者,當來末世諸學大乘,設使聞者令不沈吟。」 於是彌勒大士,於世尊前歎斯頌曰: 「譬如有人,  現生老子。  能仁至聖,  棄國捐王, 生於城中,  而得佛道。  導師近爾,  布屬尠少, 今此諸樂,  不退轉子,  無數億劫,  行救大眾, 神足之力,  住不可動。  學智慧強,  靡所不入, 今來至`[*7-3]斯=此【三宮】*`斯,  在所開通。  如水蓮華,  悉無所著, 威神尊重,  志超於世。  `[住立=立住【三宮】]`住立恭肅,  一切叉手, 諸菩薩眾,  如是色像。  為如之何,  誰當信此? `[*17-1]惟=唯【三宮】*`惟願大聖,  加哀示現,  剖判分別,  如審諦`[*22-15]誼=義【三宮】*`誼。 譬如有人,  而為士夫,  年既幼少,  髮美且黑, 其人年歲,  二十有五。  而`[能=乃【三宮】]`能`[產生=生產【宮】]`產生,  百歲之男, 養育澡洗,  隨時衣食,  是我等父,  而為最勝。 一切世間,  無有信者,  幼稚年少,  而生`[*7]`斯子。 如是世尊,  我等無`[失=央【明】]`失。  無數菩薩,  `[如=而【三宮】]`如來集會, 心強智慧,  `[又=叉【宮】]`又無所畏,  無數億劫。  所學審諦, 志懷明哲,  其目通達,  威神巍巍。  顯現端`[*9-1]正=政【宋宮】*`正, 而`[勇意=意勇【三宮】]`勇意猛,  曉了法律,  為雄導師。  所見諮嗟, 而竄山巖,  靜行無為,  如虛空界,  悉無所著。 禪定精進,  為安住子,  而心志求,  於此佛道。 而何所人,  當信此言?  若於導師,  滅度之後, 吾等於此,  而無狐疑。  佛前目覩,  則聞菩薩。 於是之處,  初學罔`[然=極【宮】]`然,  將無菩薩,  歸於惡道。 `[云【麗磧】,示【大】(cf. K09n0117_p0867a01; Q09_p0233a21)]`云何勸發,  化`[*7]`斯等倫?  `[*17]`惟願世尊,  `[覼=羅【宋宮】]`覼縷解決。」 `[卷第七終【三宮】]` `[卷第八首【三宮】]`正法華經如來現壽品第十`[五=六【三宮】]`五 爾時世尊,普告菩薩大眾,三舉聲`[12]詔=語【三宮】*`詔:「諸族姓子,悉當信佛誠諦至教,勿得猶豫。」 時會菩薩、彌勒大士,`[具=其【三宮】]`具餘之眾,咸皆叉手白世尊曰:「`[*17-3]惟=唯【三宮】*`惟願大聖,分別說之,我等悉信如來所`[*12-1]詔=語【三宮】*`詔。」諸菩薩白佛而亦至三。 於是世尊,見諸菩薩三稱勸助欲令佛說,佛告諸菩薩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僉曰:「受教佛言。」 「族姓子,如來建立如是色像無極之力,諸天、龍、神、阿須倫、世間人,各自知之各自念言:『能仁世尊從釋氏`[土=生【明】]`土,棄國捐王行至江邊,就于道場坐於樹下,逮得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又吾在昔,從無數億百千那術姟劫以來,已成至真等正覺矣。譬有無數五百千億佛世界,所有土地滿其中塵,若`[有=有一【三宮】]`有士夫舉取一塵,過于東方不可計會億百千姟諸佛國土,乃著一塵,如是次取越爾所國土,復著一塵。如`[斯=斯之【三宮】]`斯比類,取無數五百千億佛界所有土地一切之塵,一一取布著諸佛國,悉令塵盡。於諸族姓子意中云何?有能計數此諸佛國,思惟籌算,寧知者乎?」 彌勒、大會諸菩薩眾,悉白佛言:「無能計者。天中天!所以者何?諸佛世界甚多無量不可思議,非心所及,假使一切聲聞、緣覺處賢聖慧,不能思惟知其數者,唯有世尊大聖之慧,乃能知耳,餘無能及。正使我等不退轉地諸`[菩薩=菩薩黨【三宮】]`菩薩,尚不能知,此諸佛世界不可限量,難得邊際。」 於時世尊告大眾曰:「今吾宣布`[詔=語【宮】]`詔諸族姓子,如彼士夫取無數五百千億佛界中塵,舉一塵過于東方不可計會億百千姟諸佛國土,乃著一塵,如是次取,`[越=超【宮】]`越爾所國土復著一塵。如`[*7-6]斯=此【三宮】*`斯比類,取無央數五百千億佛界所有土地一切之塵,一一取布著諸佛國,悉令塵盡。吾逮無上正真`[道=之道【三宮】]`道成最正覺已來,其劫之限,過於爾所塵數之劫。諸族姓`[子〔-〕【三宮】]`子等,見吾於此忍界講法,復在他方億百千姟諸佛世界而示現,皆悉稱吾為如來、至真、等正覺。錠光如來,以諸伴黨若干之數而現滅度。諸族姓子,吾以善權方便,演說經典,現無央數種種瑞應。 「又如來悉知一切群萌,往來進止諸`[原=源【三宮】]`原根本,`[悉=應【宮】]`悉觀其心而隨示現,各為名號,亦不滅度而說泥洹,順諸眾生瑕穢善惡,則為解演若干種法。諸族姓子,見無數品心性各異,所行不同`[德本=本德【三宮】]`德本淺薄,多所`[壞破=破壞【三宮】]`壞破而不信樂,故為說言,告諸比丘:『`[這=適【宮】]`這度終始方今出家,成平等覺從來未久,甫乃逮得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 「又如來成佛已來甚久,故佛`[說=託【宮】]`說言,得佛未久。所以者何?欲化眾生故。諸可說經皆已度`[脫=既【宮】]`脫,所可講`[*12-2]詔=語【三宮】*`詔自現其身,為一切故建示所行,皆為天人喜造罪福,以故如來諸所講演,皆實至誠非是虛妄。如來皆見一切三界,隨其化現亦無所行,亦復不生亦不周旋,亦不滅度不實不有,亦不本無不知不爾,亦無虛實亦不三界。如來所行不見三處,如來普觀一切諸法,在於`[某=甚【宮】]`某處不失諸法,一切所說至誠不虛。眾生苦惱不可稱限,行若干種志性各異,思想諸念各各差別,欲令眾生`[*12-2]殖=植【三宮】*`殖眾德本,故為分別說若干法。又如來所當作者皆悉作之,現`[30]這=適【三宮】*`這得佛,成平等覺已來大久,壽命無量常住不滅度。 「又如來不必`[初始=如初【三宮】]`初始所說,前過去世時行菩薩法,以為成就壽`[命=命為【三宮】]`命限也。又如來得佛`[*33-3]已=以【三宮】*`已來,復倍前喻億百千姟,然後乃於泥洹而般泥`[曰=洹【明】]`曰。所以者何?為眾生故而教化之,故`[而=而亦【三宮】]`而示現行來久遠。為無德類離於福祚,為貧窶行著於愛欲,纏諸見網而自覆蓋,驅馳不定,如來故為現,發忨忨疾獲之想,不起懈怠難得之慮。如來善權告諸比丘,勤苦作行乃得佛道,誠諦不虛。以諸眾生`[從=從無量【三宮】]`從無央數億百千姟,乃見如來,以其怱怱所作不當故,`[恇汲恇汲=惟恇𣱽𣱽【三】,怇怇汲汲【宮】]`恇汲恇汲`[無=無有【三宮】]`無寧息故,言法`[難=難得【三宮】]`難值、如來難遇聞見,是`[*33]`已怪之難及興難遭想,悲喜孜孜知佛希有,便多發意,樂在`[閑=閒【明】]`閑居而行精進。`[*30-1]這=適【三宮】*`這不見佛而懷渴仰,見如來已,歡喜稽首造眾德本,其不滅度者教令滅度,開化黎庶。緣是如來出現,說經而宣斯言,誠諦不虛。 「譬如士夫而為醫術,聰明智慧工巧難及,曉練方藥知病輕重藥所應療,多有兒子若十至百,其醫遠行諸子皆在,不解`[*22-16]誼=義【三宮】*`誼理、不別醫藥、不識毒草,被病困篤皆服毒藥,毒藥發作悶`[愊=眩【三宮】]`愊反覆。父從遠來,子在城中腦發邪想。父見諸子被病,起想`[*30-2]這=適【三宮】*`這見父來,悉皆喜悅`[白【麗磧】,自【大】(cf. K09n0117_p0868b08; Q09_p0234a23)]`白言:『父來,安隱甚善,我等自為食,`[任〔-〕【三宮】]`任信他言而服毒藥。`[*17-4]惟=唯【三宮】*`惟願大人救濟我命。』時父見子遭苦惱患`[8]婉=宛【三】*`婉轉在地,尋勅從人持大藥來。藥色甚好味美且香,和合眾藥與諸兒子,而告之曰:『速服上藥甘`[香=美【三宮】]`香芬馥。假使諸子時服此藥,其毒消滅病得瘳除,身體安隱氣力康強。』諸子不隨顛倒`[𢤱悷=儱戾【宋宮】]`𢤱悷想者,見藥嗅香,嘗知其味,尋便服之,病即得愈毒藥消滅。子性`[悷=戾【三宮】]`悷者,不肯服之。`[毒=服【三宮】]`毒藥除者,皆白父母:『與我等藥,病悉瘳愈,而蒙安隱。』其邪想`[者=自用【三宮】]`者,不肯服也,`[得=惡【三宮】]`得見藥色不憙香味。父醫念言:『今我此子愚冥不解,志性顛倒不肯服藥,病不除愈或恐死亡。寧可以權飲諸子藥。』則設方便欲令速服,便告諸子:『今我年老羸`[穢=劣【三宮】]`穢無力,如是當死。汝輩孚起,若吾命盡,可以此藥多所療治,服藥節度汝等當學,假使厭病欲得安隱,宜服斯藥。』教諸子已捨詣他國,猶如終沒。諸子聞父潛逝發`[哀=喪【三宮】]`哀,啼哭悲哀不能自勝:『我等之父智慧聰明,慠不服藥今者薨殪。』兄弟`[孤【麗宮】,狐【大】]`孤露思慕慇懃,乃自剋責存不順教,甫`[便=更【三宮】]`便遵崇父之餘業,諦觀眾藥形色香味,`[自當=當自【三宮】]`自當攻療不可輕戲,尋便服藥深自消息,病即除愈。時父見子服藥病愈,便復還現。」 佛語諸族姓子:「如`[是=彼【三宮】]`是醫`[者〔-〕【宮】]`者善權方便,令子病愈,寧可誹謗,彼醫所處為不`[審=當【三宮】]`審乎?」 諸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不也。安住!」 佛言:「吾從無數不可計限`[億〔-〕【三宮】]`億百千`[劫=劫數【三宮】]`劫,發無上正真道`[意〔-〕【宮】]`意,`[懃=勤【宮】]`懃苦無量每行權便,示現教化發起群生。其父醫者,謂如來也。諸兒子者,謂五道生死人也。父他行而不在者,謂如來未出於世。諸子入城服毒藥`[*8-1]婉=宛【三】*`婉轉者,謂在三界三毒所縛,`[*8]`婉轉五道不能自濟。父聞來還,謂佛如來行大悲哀,見三界人,或流五趣不能自出,故現世間,廣說經法開化黎庶。服藥病愈,謂發無上正真道意,立不退轉無所從生,或得聲聞、緣覺乘,不至究竟。視藥形色香味不肯服者,謂六十二見`[諸=謂【宮】]`諸`[墮=隨【元宮】]`墮邪者。`[見=曰【三宮】]`見父`[年老=命終【宮】]`年老留藥教子捨之去者,謂諸黎庶疑受道教,故現滅度,留諸經法以教後世,四輩弟子諷誦學問,思佛功德發大道意,或得羅漢或得緣覺,佛見如是`[(復還…子如)十七字〔-〕【宮】]`復還出世,一切眾生皆是吾子,諸族姓子,如來行`[權=權便【宮】]`權非`[徒=從【宮】]`徒虛妄。」於是世尊,欲重解`[*22-17]誼=義【三宮】*`誼顯揚其事,而歎頌曰: 「不可思議,  億百千劫,  欲得限量,  莫能知數。 得佛`[*33-5]已=以【三宮】*`已來,  至尊大`[道=聖【三宮】]`道,  常講說`[經=法【三宮】]`經,  未曾休懈, 勸助發起,  無數菩薩,  皆建立之,  於佛道慧。 無數億劫,  開`[道=導【三宮】]`道眾生,  億千姟數,  不可思議, 而為示現,  立于滅度,  以教化`[*22-18]誼=義【三宮】*`誼,  導利眾生。 用權方便,  而現滅度,  故為眾人,  演斯`[法典=經典【三宮】]`法典。 吾`[*33]`已自立,  一切黎庶,  分別群萌,  於彼之`[*22]`誼。 其心顛倒,  而不覺了,  欲立是等,  佛宣暢說。 設見於佛,  滅度之後,  以若干物,  而用供養, 又覩吾沒,  愁悒憂慼,  若復見佛,  歡喜踊躍。 假使質直,  說至誠言,  眾生之類,  `[朽=將【元明宮】]`朽棄身體, 然後如來,  合集眾音,  能自示現,  顯大佛道。 而於後世,  分別`[此=說【宮】]`此語,  吾在于斯,  不為滅度。 比丘欲知,  佛權方便,  數數堪忍,  現壽於世, 及與異人,  眷屬圍繞,  因而宣揚,  於尊佛道。 諸賢得聞,  `[佛出世間=世出間難【三宮】]`佛出世間,  又復導師,  餘國滅度, `[觀=覩【宮】]`觀察眾生,  愁憂懊惱,  倉卒不`[見=現【三宮】]`見,  其身相好。 望想飢虛,  欲得見佛,  然後乃為,  分別經典。 不可思議,  億百千劫,  吾常建立,  如此像`[*22]`誼。 佛`[來=未【宮】]`來至於,  靈鷲之山,  自然床座,  無量姟數。 設使眾生,  見是世界,  `[水=大【三宮】]`水火災變,  劫燒天地。 當`[*7-7]斯=此【三宮】*`斯之時,  吾此佛土,  具足微妙,  柔軟安雅, 歌舞戲笑,  無量安隱,  講堂精舍,  樓閣室宅, 校飾莊嚴,  皆以七寶,  藥草樹木,  華實茂好, 自然雨華,  `[心=其【宮】]`心華眾色,  以散於佛,  及弟子上。 諸人皆坐,  館室雷震,  或復好樂,  發道意者。 吾之國土,  建立常然,  餘人有見,  劫`[如=而【宮】]`如燒盡。 覩其世界,  火甚可`[異=畏【三宮】]`異,  本以權便,  示現斯變。 如來諮嗟,  無`[央=鞅【宋宮】]`央數億,  佛之法尊,  其為若茲。 眾生品類,  不肯聽聞,  然而憙造,  殃釁之罪。 假使人民,  柔軟中和,  其時佛興,  出于人間。 已見世尊,  經法所詔,  則為顯揚,  清淨`[*22]`誼理。 佛`[來=未【三宮】]`來為人,  分別`[誡=戒【三宮】]`誡誨,  說斯所造,  往返之事。 假使如來,  久久而現,  然後乃為,  講是經典。 吾智慧力,  聖達光明,  如是所見,  不為薄少。 前世所行,  無量劫數,  慈心之品,  平坦無求。 智慧明者,  無`[得=所【三宮】]`得狐疑,  棄捐猶豫,  勿懷結滯。 所當`[列=別【宮】]`列露,  未曾班宣,  佛今散告,  無復餘`[*22]`誼。 如醫所建,  善權方便,  開闡分別,  示子方術。 現衰老死,  其身續存,  神變音聲,  不終不始。 受諸等友,  而自由用,  世吼療治,  眾生之病。 開導癡騃,  令離愚冥,  而現泥洹,  亦不滅度。 何故慇懃,  欲得現已,  人常闇`[弊=蔽【宮】]`弊,  使意信樂, 以放逸故,  墜墮三處,  其心踊躍,  欲令覺了。 如來所詔,  常以知時,  為其眾生,  而行智慧。 以何方便,  而`[受=說【三宮】]`受道法?  何因令獲,  `[從=於【三宮】]`從佛經`[教=處【三宮】]`教?」 世尊說是如來壽限時,則無央數不可思議眾生,皆獲利`[*22-23]誼=義【三宮】*`誼解脫至道。`[不分卷【三宮】]` 正法華經卷第七 正法華經卷第八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御福事=正法華經例福事【宋元】,正法華經御福事【宮】,不分卷【三宮】,例福事【明】]`御福事品第十`[六=七【三宮】]`六 爾時世尊告彌勒大士:「阿逸!欲知今佛說此如來壽限經典之時,六十八億那術百千江河沙等諸菩薩,逮不起法忍。二千江河沙菩薩大士,皆得總持。如一佛世界塵數菩薩大士,逮得無礙辯才總持。復有如千佛世界塵數億百千姟菩薩,`[得=逮【三宮】]`得不退轉總持;復有如千佛世界塵數菩薩大士,聞是經典,轉不退轉法輪。復有如中千佛世界塵數菩薩,逮得無垢大聖分別而轉法輪。復有如佛小千世界塵數菩薩,聞`[斯=是【三宮】]`斯經典,逮得八生住,當成無上正真道。復有如四天下塵數菩薩大士,聞`[斯=此【三宮】]`斯法已,得一生補處,當成正覺。復有如八佛世界塵數黎庶,聞是經典,悉發無上正真`[之道=道意【宮】,道【三】]`之道。佛`[這=適【三宮】]`這說斯諸菩薩大士,尋則建立,應時虛空雨諸天華,意華及大意華,紛紛如`[雪=雹【宮】]`雪,以散無數百千世界億百千姟諸佛世尊,故來垂恩坐師子床七寶樹下,及能仁大聖上,其無央數不可稱限,諸滅度佛并多寶佛身,地即大動,及雨一切諸菩薩上。`[又=及【三宮】]`又雨四種栴檀、雜香蜜香、一切諸香,從虛空墮。虛空之中發大雷音,深柔軟音自然妙響,千萬瓔珞若干`[琦=奇【三宮】]`琦珍,明月珠寶如意之珠,諸珠瓔珞,皆於空中垂下如幡,無數香爐在於空中自然香出。復有無數百千寶蓋自然來至,一一寶蓋各各普覆一一佛上,上至梵天,諸菩薩眾在於空中,執蓋而侍億百千姟諸如來左右。於是彌勒而讚頌曰: 「安住`[令=今【三宮】]`令聞,  未曾有法,  本來未甞,  見此`[明光=光明【三宮】]`明光。 廣大極遠,  不可限量,  如向所覩,  無能思議。 今日我已,  所聞經典,  `[面=而【三宮】]`面觀安住,  現分別說。 建立眾生,  億百千數,  大聖導師,  於世殊`[特=持【宮】]`特, 不退轉輪,  住於佛道。  或有得立,  執攬微密, 或有得處,  無限之`[29]誼=義【三宮】*`誼,  億百千數,  總持之要。 欲有限量,  及思惟者,  有所建立,  并越度生。 或有二住,  及八住者,  當得佛道,  所度無量。 或有學者,  超越`[千=于【三宮】]`千四,  或有至三,  或於二`[住=法【宮】]`住。 緣從導師,  聞是經典,  當得佛道,  顯第一`[*29]`誼。 或有建立,  一生補處,  成諸通慧,  遊於諸有, 聽省於斯,  大聖所說,  有成果證,  無有諸漏。 猶如八佛,  國土諸塵,  其欲數者,  限量如此。 若有黎庶,  億數聽經,  聞是皆發,  殊勝道意。 無極大仙,  造`[德=得【三宮】]`德若斯,  分別演說,  立真諦地。 無量諸身,  不得稱限,  譬如虛空,  無有邊際。 諸天所雨,  無數億華,  不可計量。  天子億千, 帝釋梵天,  如江河沙,  其來至此。  無數億千, 雜香妙香,  供養安住,  蜜香上香,  而`[2]已=以【三宮】*`已散佛, 專己作行。  猶如飛鳥,  普來`[供散=供養【三宮】]`供散,  安住如來。 上虛空中,  自然雷震,  柔軟音聲,  暢深妙法。 億百千天,  俱共歌頌,  明月珠寶,  自然下降。 自然諸香,  而為芬薰,  七寶寶瓶,  億百千姟, 羅列虛空,  如鴈飛行,  供養大聖,  威神之尊。 諸蓋億姟,  不可限量,  廣大周匝,  七寶嚴飾。 聰明智慧,  諸菩薩`[執=眾【宮】]`執,  身形高`[長=大【宮】]`長,  上至梵天, 微妙`[姝=殊【三宮】]`姝好,  威光巍巍,  幢幡綺麗,  供養`[上佛=佛上【三宮】]`上佛。 諮嗟眾聖,  億千讚`[誦=頌【三宮】]`誦,  心懷踊躍,  敬安住名。 所在向`[方=下【宮】]`方,  尊未曾有,  見若干種,  諸異導師, `[而普=普而【三宮】]`而普示現,  壽命之限,  今此眾生,  悉`[觀【麗】,歡【大】(cf. K09n0117_p0871b08)]`觀喜悅。 其`[*29]`誼廣普,  至于十方,  導師音聲,  靡不達至。 飽滿眾生,  億百千數,  曉了道意,  具足莊嚴。」 爾時世尊告彌勒曰:「其聞如來所現壽命所說經法,`[發=如發【宮】]`發意頃生快心篤信者,所得功德不可稱量。譬`[如=若【三宮】]`如族姓子、族姓女,欲得無上正真道,奉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五度無極,八億百千劫;不如族姓子、族姓女,聞斯如來壽命之限,發意之頃歡喜信樂,而不狐疑若干種行歸一道者,欲知功德,勝于八億百千劫行五度無極,百倍千倍萬倍億`[億〔-〕【三宮】]`億倍巨億萬倍,福不可譬,無以為喻。」 佛言:「阿逸!族姓子、族姓女聞斯經法,一發意頃歡喜信者,則為堅住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 佛時頌曰: 「若一切遵修,  行五度無極, 志慕求斯慧,  意存佛上道。 設於億千劫,  具足八前劫, 而布施諸佛,  數數及聲聞, 供養諸緣覺,  菩薩億千姟, 奉進諸飲食,  衣服床臥具, 榻`[蓆=席【三宮】]`蓆及屋室,  皆以栴檀香, 園觀平等足,  為施經行處。 如是布施已,  若干種無數, 於億百劫中,  用求尊佛道。 又復護禁戒,  信喜稽首佛, 明立無所犯,  猶得佛慧故。 `[復次=次復【三宮】]`復次順忍辱,  住於調定地, 志尊無所`[限=恨【三宮】]`限,  忍無數罵詈。 設覩卒暴者,  住慢而自大, `[志=悉【三宮】]`志能忍彼等,  以求佛道`[故=者【宮】]`故。 常慇懃精進,  寬弘`[心=志【三宮】]`心堅固, 意念餘思想,  遊至億佛土。 若處於`[20]閑=間【明】*`閑居,  欲棄于睡眠, 其人億劫行,  常習`[于=於【明】]`于經行。 欲比無等倫,  億千劫禪定, 加復八千億,  而行專一心。 志願上佛道,  欲得諸通慧, 具足定無極,  一`[切=心【宮】]`切禪寂然。 諸所造福德,  合會而`[聚集=集聚【三宮】]`聚集, 億百千劫中,  如前所諮嗟。 若男子女人,  其聞佛壽限, 一時歡喜信,  此`[德=得【三宮】]`德為最上。 當棄捐猶豫,  諸著思想事, 信樂大法`[*29-3]誼=義【三宮】*`誼,  其福為若斯。 若菩薩求道,  `[尊=遵【三宮】]`尊奉億劫載, 是聞不為聞,  聽佛壽無量。 當`[*2-1]已=以【三宮】*`已頂稽首,  如是像類人, 然後將來世,  度脫億數人。 如能仁世尊,  釋師子大`[人=仁【三宮】]`人, 坐於佛樹下,  而演師子吼。 吾今所以來,  眾生所`[供=恭【三宮】]`供敬, 處`[於=于【宮】]`於佛道場,  說壽亦當然。 志性悉具足,  其人博聞持, 所說諦化人,  則無有狐疑。」 佛復告阿逸:「其有聞說如來壽經者,`[入=人【明】]`入中受持分別曉了,其得福德不可稱限。即過於彼若干億劫奉五度無極,上至于佛慧,所當示現,所當奉行。復次,其聞是經,即持書寫`[已=書寫已【宮】]`已,載於竹帛供養奉事,散華燒香、`[搗【麗】,擣【大】(cf. K09n0117_p0872a12)]`搗香雜香、繒`[綵=蓋【三宮】]`綵幢幡,麻油燈香、油燈醍醐燈,其福過彼甚多無數,當致如來慧見之事,猶如阿逸。彼族姓子,設得聞斯如來壽限經,其心質直歡喜信者,以是情性當觀此相,即當知之,`[以=已【三宮】]`以見如來在靈鷲山說是經時,與諸菩薩眷屬圍繞聲聞之眾,於斯佛土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平等忍辱,地為`[紺〔-〕【宮】]`紺琉璃紫磨金色,八`[種=重【三宮】]`種交道七寶行樹,若干種億屋宅居室,諸菩薩眾於其中`[止=正【元】]`止。 「阿逸!欲知彼其人心常`[而=能【三宮】]`而質直安悅信者,以是色像知其相行,曾見佛會。又如來尊,悉見彼人心所信樂。如來滅`[度〔-〕【三宮】]`度後族姓子女,聞此經卷亦不誹謗,`[歡=勸【三宮】]`歡樂受持,則為如來所見擁護。其族姓子,超於興起為佛塔廟,`[起=超【宮】]`起於建立精舍`[講堂=屋室【三宮】]`講堂,超於瞻視比丘疾病,而給醫藥供養之具。所以者何?是等族姓子,以為具足興立塔廟,起七寶寺上至梵天,悉為供養一切舍利。其佛塔寺周迴無限,普盡地際懸眾寶鈴,無上之藏諸舍利廟,供養華香雜香搗香,寶蓋幢幡伎樂歌頌,若干種香,天上世間所有珍琦,天華天香及天伎樂,空中雷震暢發洪音,鍾`[磬=鼓【宮】]`磬大鼓、箜篌樂器、簫`[成琴瑟=瑟琴箏【三宮】]`成琴瑟、鐃`[鏡=鈸【三宮】]`鏡若干,柔軟哀聲歌舞節奏,調合`[剋=克【宮】]`剋諧,無數億百千劫供養奉侍,諸度無極皆悉充備。 「佛滅度後其有得聞此經典者,持讀書寫若分別說,福勝無量。修慈愍哀廣普受持,講堂精舍床榻錦繡敷具,令比丘眾頓止其中,園觀華實明月珠寶,經行諸坐飲食供養,病給醫藥一切施安,悉令具足,其床榻腳若干種寶,微妙顯好上至梵天,幡蓋校飾,勸助福故,稍稍轉具而滅除罪,靡不粲麗。五體精進而在`[*20-1]閑=間【明】*`閑居,積`[累功=功累【三宮】]`累功德,無數巨億百千劫中,稱揚其名,一切莊嚴威神巍巍,皆悉`[彌=弘【三宮】]`彌普。」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若起七寶`[寺=塔【三宮】]`寺,  上至于梵天, 華香及伎樂,  幡蓋悉供養。 諸床臥之具,  飲食細供`[饍【麗】,饌【大】(cf. K09n0117_p0872c08; T09n0263_p0097c07)]`饍, 病瘦給醫藥,  寶床若干品, 入微妙莊嚴,  上至于梵天, 普校飾佛土,  勸助兼備足。 五事`[勸=勤【元明宮】]`勸`[*20-2]閑=間【明】*`閑居,  `[咸=威【三】]`咸興`[變=多【三宮】]`變億數, 一切人所樂,  微妙施最勝。 供事悉具足,  鮮`[潔=淨【三宮】]`潔華幢幡, 以此為衣服,  數數`[如=而【宮】]`如雷震, 眾伎柔軟悲,  以供養舍利。 香油為然燈,  分布圍周匝, 其有持此經,  於亂`[講說法=世講說【三宮】]`講說法, 以為具足辯,  斯若干供養。 無數億屋室,  皆以栴檀作, 講堂三十二,  極高無有極, 悉敷諸座具,  隨所欲飲食, 如是億百千,  `[供珍=供養【三宮】]`供珍妙餚饌, 園觀及經行,  華布遍其地, 覆蓋具無量,  `[采=彩【宮】]`采畫若干像, 用供養眾僧,  其持是經`[法=者【三宮】]`法, `[目=日【宮】]`目前辦斯`[*2-2]已=以【三宮】*`已。  如來滅度後, 若`[讀誦=讀書【三宮】]`讀誦寫經,  歡喜`[28]如=而【三宮】*`如信樂, 其`[得=德【三宮】]`得福無量,  超餘福之上。 其有人書寫,  淨潔令安諦, 當供養經卷,  華香`[普=雜【三宮】]`普芬薰, 常當然燈火,  香油為錠`[鐐=燎【三宮】]`鐐, 所生輒歡喜,  數上思夷華。 其人奉經卷,  供養當如是, 得福甚眾多,  其限不可量。 譬如虛空界,  其限不可得, 十方之無量,  其福比如是。 何況能復加,  常施於安隱, 奉戒行禪思,  而在`[燕=宴【三宮】]`燕坐行, 無瞋不惡口,  恭敬立思惟。 比丘尼常當,  謙恪不自大, 智慧`[如明月=而晝明【三宮】]`如明月,  問智者不`[恐=怨【宋】]`恐, 次第順分別,  意懷愍得佛。 假`[使=有【宋宮】]`使如是像,  持殊勝經者, 其人功德品,  不可得限量。 設使人見此,  如是像法師, 當持此經卷,  奉敬加供養。 假使有人,  以天華香,  用天寶蓋,  而以覆陰。 當以首頂,  禮其人足,  常想念之,  如來最勝。 爾時見者,  作是思惟,  `[而=如【三宮】]`而當求索,  樹王之下。 當覺成佛,  所在供養,  為饒利益,  諸天世間。 假使住立,  若處安坐,  所在經行,  其德如是。 臥在床榻,  若著衣服,  而`[常=用【宮】]`常講演,  斯如來經。 於時士夫,  於此經卷,  興若干種,  顯諦微妙。 世尊導師,  `[所=於【三宮】]`所說至誠,  以無數珍,  而供養者。 如吾所歎,  所有土地,  則為佛身,  於彼經行。 佛聖於中,  如坐座上,  覺了所在,  遊居之處。」 `[1]正法華經〔-〕【明】*`正法華經勸助品第十`[七=八【三宮】]`七 爾時彌勒大士白佛言:「其有聞是所說經典,得何福祐?」 以偈頌曰: 「大雄若滅度,  其有聞是經, 省之即勸助,  為得何福祐?」 於是世尊告彌勒曰:「如來滅`[度〔-〕【三宮】]`度後其有聞是所說經者,若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男子女人、大小眷屬,聞已勸助,於眾會中`[宣=宜【元明】]`宣轉為人說,若在`[屋=室【三宮】]`屋宅若在露處,若在`[*20-3]閑=間【明】*`閑居郡國縣邑,所當作為如所聞經,如所受得`[住=任【三】,在【宮】]`住彼力勢為人解說,若為父母宗室歎詠,聞大士言亦`[讀=讚【三宮】]`讀代喜,所可聞知展轉相傳,不見法師威容色貌,若轉學者代之勸助,以是因緣所興方便,使五道人有五蓋者通得相見,各以所聞轉相勸化,聽我所說勸助之福,所聞法師經法功德。族姓子女,無`[所=數【三宮】]`所千載四域天下,六趣群生未盡羅網,有色無色,有想無想,不有想不無想,有足無足,兩足四足多足,諸天人民,或有一人欲求功德,隨此眾生所欲樂喜,已所愛重極上微妙供養之具滿閻浮利,為一一人廣大布施,隨其所欲,屋宅金銀、水精琉璃、珊瑚虎`[魄=珀【三宮】]`魄、車𤦲馬瑙,象馬車牛眾寶合成,無央數歲`[恣=恣意【宮】]`恣所求索應意備足,供養飲食無所乏少。中自念言:『年朽力弊,心用疲殆,豈可化入如來法律,以佛所詔用誨眾生?』尋如所念,以律檢非`[導=道【三宮】]`導之典教,黎庶一時俱履道跡,往來不還無著`[得=德【三宮】]`得證,諸漏`[以=已【三宮】]`以盡禪定具足,威神巍巍得八解門,一心不亂。於阿逸意云何?彼時士夫所建福施,有能思惟限量者乎?」 彌勒答曰:「甚`[多=多甚多【三宮】]`多不可`[貲=訾【三宮】]`貲計,乃能安慰無量眾生,供足所乏加復立志,於無著證。」 佛告阿逸:「今故語`[仁=人【三宮】]`仁,宣布四遠。如彼士夫興大布施,供給無數四域群生,立無著證。」 佛言:「其聞是經一句一`[偈=頌【三宮】]`偈,勸助代喜,福過彼人所布施上。一句一頌勸助功德,不可稱限,百倍千倍萬`[倍〔-〕【三宮】]`倍億倍,巨億萬倍億百千劫,不可計量無以為喻;何況`[目=自【三宮】]`目見於此經典,耳聽代喜德難計會。假使有人欲聞斯經,若入精舍所至到處,若入縣邑若住若坐,一時得聞此經法者,若再`[反=及【宮】]`反聞所在專精,現在生處所獲福祐,常得自然無數珍寶,宮殿精舍床榻坐具,象馬車乘安雅無量,說經進止若住若坐,息心天王就擁護之,不遭罪患,釋梵四天翼佐營衛,轉輪聖王近師子座。設族姓子唱言:『有經名《正法華》,真可奉敬宜共聽受。更`[相=初【宮】]`相請命,若辭泥雨設懈不行。』若得斯須暫聽聞者,則解罪福善惡報應,便得德本當獲總持,與諸菩薩世世相隨,在在所生聰明智慧,億百千世體常香潔,不墮惡趣不與賊害,兵刃共會無有邪心,面色光潤生賢善家,見者歡喜無`[憎=增【宋元】]`憎惡者,不盲不聾鼻不`[偏=徧【宮】]`偏戾,亦不塞`[齆=螉【宮】]`齆不瘖不瘂,不禿不跛`[不𤵿不癖=不傴不躄【三宮】]`不𤵿不癖,不愚`[癡=不癡【三宮】]`癡不短不長,不柔不剛不白不黑,面不`[痿=萎【三宮】]`痿黃,身體完具姿顏端`[28]正=政【宋】*`正,色如桃花人所愛敬,心性仁賢口言辯慧,疾逮禪定如來法教,欲覲諸佛如願即見世尊正覺,當學此經。」 佛語阿逸:「且觀其德,若有一人,一反聞名勸助代喜,乃獲此福。何況有人,專精聽受供養思惟,而復具足為人說者!」 爾時世尊,而歎頌曰: 「最後若有,  值是經卷,  假使逮得,  一頌之說, 聽`[采=採【三宮】]`采其`[*29-4]誼=義【三宮】*`誼,  心喜勸助,  其人功德,  不可限量。 設令有人,  獨能施與,  常給眾生,  億千姟數, 如佛向者,  所現譬喻,  令無數`[劫=歲【元明宮】]`劫,  皆得飽滿。 於時`[丈=士【三宮】]`丈夫,  覩面色變,  頭白齒落,  年老朽耄。 斯群生類,  將無終沒,  我欲教化,  使入道法。 其人最後,  以法教喻,  為分別演,  無為之地。 一切五道,  猶如芭蕉,  速令逮及,  於滅度事。 一切眾庶,  皆聽受經,  而從士夫,  親近諮請, 制伏其心,  `[皆=悉【三宮】]`皆使無漏,  一時之頃,  得無著證。 若聞一偈,  代是勸助,  `[所得=一偈【三宮】]`所得功德,  出彼無量。 各各所施,  一一分別,  一頌之德,  難計難限。 倉卒得聞,  講一頌者,  莫能限量,  `[動=勳【三宮】]`動無`[崖=涯【元明】]`崖底。 其人得福,  無數如是,  何況現在,  面`[自=目【三】]`自啟受。 `[假使有人〔-〕【宮】]`假使有人,  `[來至眾會一反聞經歡喜踊躍〔-〕【宮】]`來至眾會,  一反聞經,  歡喜踊躍, 從億百千,  諸姟劫數,  是法難值,  亦難曉了。 若`[今=令【三宮】]`今有人,  `[39]還=逮【三宮】*`還及彼`[土=士【三宮】]`土,  須臾得聞,  於斯經卷, 且當聽是,  所獲果報,  在在所由,  無有大病。 世世所生,  舌無有患,  牙齒堅固,  未曾墮落。 初不𣧑害,  除諸危殆,  及邪反戾,  父母賢良。 所立巧便,  壽命常長,  未曾生盲,  目亦不冥。 鼻耳姝好,  無有缺減,  脣`[口=舌【三宮】]`口雅妙,  面常鮮潔。 常為眾人,  所見愛敬,  口氣芬馥,  無有臭穢。 形體常香,  如青蓮華,  其薰流布,  無所不周。 若居堂室,  行至精舍,  所到之處,  有聽斯經。 須臾之間,  `[*39]`還知聞者,  熙怡喜踊,  在邊啟受。 其人儀體,  獲致安隱,  殊妙車馬,  則用`[躬=聘【三宮】]`躬迎。 若復乘于,  賢善象車,  所在遊得,  若干種寶。 常復獲逮,  上妙瓔珞,  數百千人,  悉共發意。 `[住=往【三宮】]`住造其所,  所說法果,  則為講斯,  清淨教誨。 清淨法故,  所建鮮明,  得為天帝,  梵天床座。 速疾逮`[致=至【明】]`致,  轉輪聖王,  長處眾會,  敷演經`[*29]`誼。」 `[卷第八終【三宮】]` `[A4][-]【CB】,[*]【大】` \`[卷第九首【三宮】]`正法華經歎法師品第十`[八=九【三宮】]`八 爾時世尊,告常應時菩薩大士:「若族姓子、族姓女,受是經典持讀書寫,當得十眼功德之本八百名稱,千二百耳根,千二百鼻根,千二百舌`[根=福【宮】]`根,千二百身行,千二百意淨,是為無數百千品德,則能嚴淨六根功祚。彼人若`[令=得【宮】]`令眼根清淨,而以肉眼覩諸所有,滿三千大千世界諸味石蜜叢樹,下至無可大地獄中,上至三十三天,一切普見悉能攝取,故曰肉眼。若有眾庶生其中者,皆悉見之,咸曉了知罪福所趣。」 於時世尊而歎頌曰: 「其`[執=持【三宮】]`執此經卷,  勇猛處眾會, 所說不怯弱,  旦聽斯名德。 八百諸名稱,  清淨目明朗, 若已離諸垢,  其`[目=眼【三宮】]`目所覺普。 彼則以肉眼,  而從父母生, 覩諸佛世界,  普見超神仙。 諸山須彌山,  `[又覩于鐵圍〔-〕【宮】]`又覩于鐵圍, `[并諸陵丘阜而復察大海〔-〕【宮】]`并諸陵丘阜,  而復察大海。 `[默正住一處〔-〕【宮】]`默`[正=證【三】,〔-〕【宮】]`正住一處,  普瞻靡不達, 下至無可獄,  肉眼為若`[此=斯【三宮】]`此。 尚未獲天眼,  亦不`[曉=覩【三宮】]`曉了知, 肉眼之境界,  根且覺輕便。」 佛復告常應時菩薩:「若族姓子、族姓女,說是經典,若為異類聲聞乘說者,則便逮得千二百耳名稱,聞三千大千世界周匝,下至無可大地獄,上至三十三天,超外神仙。所謂聞者,象聲馬聲牛聲、伎樂聲車聲、啼哭聲愁歎聲、鼓聲鍾聲、歌聲舞聲戲笑聲、男聲女聲、幼`[16]僮=童【宮】*`僮聲`[*16]`僮女聲,風聲奇妙聲,正法聲非法聲,樂聲苦聲、力聲志性聲、柔聲麁聲,天聲龍聲,鬼神、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聲,火聲、水聲、`[地=城【宮】]`地中聲,比丘聲、聲聞聲、菩薩聲、如來聲,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音聲,內外通徹一切清淨,以肉耳根,悉聞眾生所說`[聲=音聲【三宮】]`聲,尚未得天耳而悉普聞,曉了萌類諸聲,亦不思惟觀察,黎庶本末所由。又耳悉聞,亦不求索一切音聲,又而順聞巍巍如是。常應時菩薩大士未得天耳,而耳所聽乃如斯也。」 佛說此已欲重解`[*29-6]誼=義【三宮】*`誼,從後頌曰: 「鮮潔總攝,  若干品類,  清淨之耳,  千有二百。 於是世界,  以是聽省,  聞其音聲,  無有遺餘。 有六情者,  則而聽聞,  車牛諸乘,  象馬音聲, 拍手擊鼓,  悲好`[音聲=音樂【三宮】]`音聲,  鐃鈸`[梢=捎【宮】]`梢拂,  亦復如是。 伎樂柔和,  其音殊好,  雖在於彼,  無所染著。 聞無數人,  諸`[可講=講可【宮】]`可講說,  彼人等倫,  所`[喜=當【三宮】]`喜分別。 皆聞諸天,  天耳所聽,  常`[而=如【宮】]`而降伏,  甘美柔和。 男子女人,  諸啼哭聲,  童男童女,  所可作為, 哀鸞之音,  及赤𭉨鵶,  鵁鶄鴛鴦,  及與鸚鵡, 其有捿`[持=跱【三宮】]`持,  於山林者,  悉得聽聞,  斯類音聲。 地獄之中,  勤苦毒痛,  悲哀`[嚾=鳴【宋】,讙【宮】]`嚾呼,  所酷苦響, 思想飯食,  所至求索,  興作發起,  所出音聲。 諸阿須倫,  居在`[於=于【三宮】]`於海,  諸響暢逸,  而各各異。 於時法師,  停住於此,  有語言者,  尋`[則=時【三宮】]`則普聞。 畜生餓鬼,  勞飢渴聲,  各各講說,  或鳴或吼。 彼時法師,  默如立斯,  則得聽聞,  若干音聲。 其梵天上,  所居諸天,  光音天上,  善究竟天, 及餘`[奇特=音時【宮】]`奇特,  各各異聲,  法師普得,  悉聞此響。 在安住世,  而出捨家,  諸比丘眾,  諷誦所行, 分別現說,  他人志性,  法師悉聞,  是等說經。 諸菩薩眾,  處斯境界,  所可諷誦,  為他人說, 可集結`[*29-7]誼=義【三宮】*`誼,  以為經典,  悉得普聞,  若干種音。 其佛世尊,  為人`[御=說【宮】]`御法,  而為眾生,  說無數經, 獨在樹下,  悉得聽聞。  因其菩薩,  能持`[此=是【三宮】]`此經, 一切三千,  是佛國土,  無數眾生,  音聲暢逸, 若在室中,  或復處外,  所言麁細,  悉普聆`[摻=採【三宮】]`摻。 悉聞一切,  群萌音響,  於諸音聲,  亦無所著。 處處悉知,  他人表裏,  其耳清淨,  `[聰=聽【三宮】]`聰徹如是。 斯人`[常=尚【三宮】]`常未,  得天耳光,  適覩因緣,  尋`[能=得【宮】]`能即聽。 於時法師,  功德如是,  學斯經卷,  名稱若茲。」 佛復告常應時菩薩:「若族姓子、族姓女,有持是經卷分別說者,若復`[諷讀=諷誦【三宮】]`諷讀書著竹帛,得八百`[功德=鼻功德【三】]`功德諸根堅固鼻根清淨,以是鼻根,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諸香,皆得普`[聞=聞華香【三宮】]`聞。柔軟香須曼香生香,傅飾鬚香思夷華香,青蓮紅蓮黃蓮白蓮,若干樹木`[9]果=菓【三宮】*`果實`[10]薰=熏【三宮】*`薰陸香,蘇合香華香,栴檀香木`[11]榓=樒【三】*,蜜【宮】*`榓香,青木`[*11]`榓香種種眾香,百千殊品處處生者,諸質朴香人所嗅香,男子女人童男童女香,皆自聞,`[御=服【三宮】]`御`[己【磧】,已【大麗】(cf. Q09_p0239a17)]`己身之香,象馬六畜飛`[𤢌=禽【三宮】]`𤢌走`[狩=獸【三宮】]`狩香,諸樹木香,諸樹木間`[含=舍【明】]`含血品類香,諸妖魅香,至誠香天上香,比`[陀=他【宮】]`陀美香,晝度樹香,意香大意香,柔軟`[香=香大柔軟香【三宮】]`香,諸天香天宮香,帝釋身香,`[知=如【宮】]`知所生處,於講堂上鼓樂弦歌,所當修設諸`[大=天【三宮】]`大法則,為忉利天諸天說法,從地`[踊=涌【明】]`踊出自然生者,歌戲利`[*29-8]誼=義【三宮】*`誼天`[玉=王【三】]`玉女香,童男`[童女=子【宮】,女【三】]`童女香,以是因緣,假生梵天諸天子等,諸大天`[人=子【宮】]`人大梵身香,其香各各從身流出諸`[天〔-〕【宮】]`天雜香無數百千,其名各異。聲聞、緣覺、菩薩大士、如來遊居所開化香,其法師者於此間住,所去殊遠不到其前,亦不近邊不`[往=住【宮】]`往就嗅,悉聞彼香不愛不求,亦不思念亦不`[乍=笮【三】,苲【宮】]`乍香,而嗅知氣以一心住,在於眾會,悉分別說如是諸香,心亦不著無所慕求。」 於`[是=時【宋元宮】]`是世尊,而歎頌曰: 「其人鼻根,  清淨如是,  若干種`[香=智【宮】]`香,  所聞甚多。 於是世界,  一切所有,  諸所可生,  香香甚好。 又有諸形,  華`[殖=植【三宮】]`殖之香,  栴檀諸香,  種種異品。 其諸`[香=華【三宮】]`香實,  各各異類,  微妙好`[*10-1]薰=熏【三宮】*`薰,  眾木`[榓=密【宋】,樒【元明】,蜜【宮】]`榓香, 男子女人,  童子女類,  其`[心=止【宮】]`心頓處,  各各異品。 人間所生,  諸香參差,  在在`[茲=滋【三宮】]`茲殖,  青蒼雜遝。 又知大國,  轉輪聖王,  所據柔仁,  自由力強。 於彼所有,  `[難=羅【三】,雜【宮】]`難縷`[字名=名字【宮】]`字名,  眾眾異香,  皆分別之。 財物珍寶,  若干甚多,  藏去著之,  於何所地, 有玉女寶,  及餘珍異,  時彼菩薩,  悉曉了香。 是等體著,  所有瓔珞,  珠環莊嚴,  `[衣被=衣服【三宮】]`衣被端`[*28-1]正=政【宋】*`正, 或時在座,  若`[復床=寢寐【宮】,寢床【三】]`復床臥,  以香塗身,  菩薩悉知。 歌戲娛樂,  一切神足,  明哲智者,  鼻力悉聞。 若有奉持,  此經善訓,  以快妙香,  及麻油香, 若干種類,  及華實香,  所在安住,  又`[嗅=臭【宮】]`嗅悉知。 其於某處,  有此眾香,  悉能分別,  若干種`[香=者【三宮】]`香。 而於山巖,  中間所有,  無央數種,  栴檀華香。 又復人民,  諸所有香,  居止于彼,  一切了知。 若轉輪王,  所可愛喜,  或有潛處,  在于海中。 若於地`[內=穴【三宮】]`內,  所生蟲`[蛾=蟻【宮】]`蛾,  明者皆練,  此輩眾香。 知阿須倫,  妃后子女,  并及臣民,  皆分別識。 阿須倫王,  歌舞戲笑,  其鼻悉嗅,  如是果報。 若於曠野,  四`[繳=徼【三宮】]`繳道中,  多有師子,  虎狼龍象, 水牛眷屬,  諸所種類,  特牛牸牛,  悉能知之。 若有女人,  隨其喜樂,  假使童子,  及童女眾, `[若有=有若【三宮】]`若有懷軀,  身體疲極,  以香分別,  腹中男女。 復自`[識知=知識【三宮】]`識知,  身所從來,  又亦曉了,  `[誼=義【宮】]`誼法科律。 `[採=探【三宮】]`採覩其人,  安隱苦樂,  童男力勢,  福應所獲。 男`[子=女【三宮】]`子所願,  眾多悉知,  而`[覩=復【宮】]`覩嗅別,  諸所願香。 已自可意,  如是無`[盡=量【宮】]`盡,  又復嗅別,  身寂然`[香=者【三宮】]`香。 其自處在,  地中諸藏,  財物珍寶,  金銀雜色, 柔軟珊`[瑚【麗三宮】,𭹁【大】]`瑚,  形如紫金,  所止頓處,  悉嗅知之。 諸貫瓔珞,  明月珠`[寶=實【宮】]`寶,  世間`[載=所【宮】]`載有,  人所不及, 用鼻悉嗅,  知其好醜,  行來進止,  別其善惡。 諸天在上,  虛空之中,  意華諸華,  柔軟音華。 眾會之中,  所有諸華,  以鼻勢力,  住此悉聞。 其諸天人,  所有宮殿,  上妙下極,  及中間宮, 種種之品,  如斯色像,  於`[是=此【三宮】]`是住立,  鼻力嗅之。 又復分別,  遊觀之園,  諸天之法,  眾明寂然, 亦復曉了,  尊妙宮殿,  諸天子等,  所遊戲處。 於是建立,  悉嗅天香,  以香分別,  諸天子黨, 住於何法,  興何等行,  所在遊居,  悉聞其香。 諸天玉女,  所畜華`[*9-1]果=菓【三宮】*`果,  諸寶瓔珞,  周旋娛樂, 於時菩薩,  悉識其香。  三十`[二=三【三宮】]`二天,  至第一天, 諸`[天=梵【宮】]`天大梵,  所遊宮殿,  彼以鼻嗅,  悉能知之。 住已不住,  皆能曉了,  諸所遠近,  無不開達。 終沒若生,  前世宿命,  以鼻嗅之,  知斯本末。 其有菩薩,  持是經卷,  若有比丘,  順安`[住=往【宮】]`住教, 常修精進,  靜住經行,  若`[*2-3]已=以【三宮】*`已至誠,  諷誦`[解=講【宮】]`解說, 其彼菩薩,  皆悉知之。  亦別聲聞,  最勝之子, 常在樹下,  一身獨處,  其明哲者,  承`[嗅=臭【宮】]`嗅悉覩, 有某比丘,  處`[於=于【宮】]`於某處,  悉能分別,  所在之處。 其有菩薩,  意堅禪定,  常自娛樂,  諷誦講說, 復為他人,  講演解法。  於時菩薩,  以香覺了, 安住大人,  遊所在方,  愍哀行慈,  分別說法, 在其`[座中=中座【三宮】]`座中,  弟子圍遶,  以香識了,  法王所在。 假使眾生,  得聞經法,  `[以=已【宮】]`以得稟受,  心懷踊躍。 時菩薩住,  於此悉見,  安住眾會,  一切所在, 菩薩`[力勢=勢力【明】]`力勢,  如是色像,  尚未逮得,  天人之鼻, 自然得是,  本之瑞應,  諸天之鼻,  無有諸漏。」 佛復告族姓子:「其有持是經典讀`[誦=說【三宮】]`誦書寫,當獲奇異舌根千二百`[功〔-〕【宮】]`功德,舌根具足分別諸味,若得甘美,變為天上自然飲食,設`[服=復【宮】]`服酢澁醎苦,化成天饌,`[嗞=滋【三宮】]`嗞味無量,若入眾會講授法要,`[蒸=丞【宮】]`蒸庶欣載欽仰典則,若入諍怒德音柔軟,談`[*29-9]誼=義【三宮】*`誼辯慧清白知節,慈愍通徹,眾人歡和`[感=咸【宮】]`感味餘響,其從聞經言論美妙,天人往造,釋梵四王、清淨天身、諸天玉女,思僥往見,天子龍`[神=神龍神【三宮】]`神妃后,阿須倫阿須倫妃后,迦留羅迦留羅`[妃后=神神【宮】]`妃后,真陀羅真陀羅`[19]妃=妃后【三】*【宮】`妃,摩休勒摩休勒`[*19]`妃,`[20]揵=犍【明】*`揵沓`[21]惒=和【三宮】*`惒揵沓`[*21]`惒`[*19]`妃,閱叉鬼神婦女,比耶反足鬼神婦女,悉欲往`[22]觀=覲【三】*【宮】`觀,稽首作禮聽受經戒問訊`[*29]`誼歸。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國王太子、大臣群僚,大力`[23]豪=敖【宮】*`豪勢、轉輪聖帝,尊重巍巍七寶具足,太子眷屬`[玉=王【宋元】]`玉女采女,又異梵志、君子居士,州城郡國縣邑營從,悉欲往`[*22]`觀,思盡形壽稽首歸命,供養奉侍聽受經法。言誨和淑,猶如世尊如來所歎面見思察,逮佛明慧深妙之要,曉了如此自然`[而=如【宮】]`而聞。又知世尊所向方面坐說法時。」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其人舌根,  則悉柔軟,  分別諸味,  簡練好醜, 自然甘美,  如天飲食,  若干種味,  次第而`[生=至【三宮】]`生。 音聲殊妙,  語言和雅,  聽受奇異,  意歡喜悅, 在眾會者,  莫不欽敬,  又`[當=常【宮】]`當演出,  深奧音響。 其有聽聞,  所說經法,  覩察報應,  `[清=不【宮】]`清淨億千, 即生歡喜,  曉了尊上,  `[供養=供奉【三宮】]`供養經卷,  不可計量。 諸天龍神,  `[30]蛟=蚊【宮】*`蛟阿須倫,  常懷欽敬,  欲得見之, 謙肅恭遜,  諮`[問=受【三宮】]`問經典,  其人名德,  獲致如是。 於是世界,  發意之頃,  皆以`[音聞=音聲【三宮】]`音聞,  能遍告之。 其響柔軟,  微妙殊特,  深邃儒雅,  而有限節。 諸`[天=大【宮】]`天`[*23-1]豪=敖【宮】*`豪尊,  轉輪聖帝,  欲得供養,  普往至所, 皇后玉女,  悉俱叉手,  而常`[元元=源源【宮】]`元元,  聽稟經典。 諸所鬼神,  善共宗重,  天`[*20-1]揵=犍【明】*`揵沓`[*21-2]惒=和【三宮】*`惒,  及諸營從, 反足女鬼,  及諸男`[女=子【三宮】]`女,  普悉恭敬,  皆造奉侍。 自在尊`[豪=教【宮】]`豪,  梵天之王,  大神妙天,  及諸天子, 天帝梵尊,  天子枝黨,  無數玉女,  悉詣其所。 世間有佛,  聖明導師,  聲聞弟子,  悉`[聽=聆【三宮】]`聽妙響。 見所在處,  僉然護`[之=人【三】]`之,  察所講法,  悉用欣然。」 佛復告族姓子:「菩薩大士,若聞是經持讀`[誦=書【三宮】]`誦寫者,逮得身行八百功德,肌色`[澤光猛勇=光澤勇猛【三宮】]`澤光猛勇`[響餼=音氣【宮】,享餼【元明】]`響餼,猶如琉璃淨妙無垢,所當作為人民欽效,容止可宗進退致益,彼已無易,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稽首為禮,普佛國土群萌好醜,鮮色惡色生趣善惡,鐵圍大鐵圍,小山大山,人所居處,下至無可大地獄中,上至三十三天,自以威德普悉見之。於此世界,聲聞、緣覺、菩薩、如來,所可遊居講說經法,以己威光`[都=覩【宮】]`都皆`[*22-2]觀=覲【三】*【宮】`觀`[之=足【宋元】]`之。所以者何?身行清淨之所致也。」 於時世尊,而歎頌曰: 「彼人己身,  所行清淨,  譬如琉璃,  而無瑕`[疵【麗】,疪【大】,玼【三宮磧】]`疵, 為一切人,  所見愛敬。  其有持此,  微妙經卷, 猶如明鏡,  見其面像,  見世形類,  亦復如是。 `[自【麗宮】,目【大】]`自覩本末,  及見他人,  其身清淨,  如須彌山, 於斯世界,  所有眾生,  諸天人民,  `[*30-1]蛟=蚊【宮】*`蛟阿須倫, 地獄餓鬼,  及諸畜生,  悉見身體,  及面顏容。 諸天所有,  宮殿館室,  土山石山,  及諸鐵圍, 雪山須彌,  及諸`[大=太【三宮】]`大山,  悉得覩見。  其所在處, 以大威聖,  瞻見諸佛,  一切聲聞,  及佛弟子。 若有菩薩,  獨在屏處,  所說經法,  悉能知之。 其身清淨,  亦復如是,  悉覩見于,  一切世間。 以俗之身,  覺了如茲,  斯人尚未,  獲成聖道。」 佛復告族姓子:「菩薩大士,如來滅度後,若持斯經諷`[讀=誦【三宮】]`讀解說,得千二百意根`[清〔-〕【宮】]`清淨德,其人則以清淨意根,靡不貫暢。聞一頌者,所究彌廣多所達了。以弘覺了,便能一月講說經法。四月一年綜練所歷,憶念不忘。凡俗所為販賣賈作語言音聲,以法皆覩次第分別,不失其緒。三千大千世界諸六趣生,皆知其心所念善惡、如應不應,中為沙門聖非聖者,普見`[不應〔-〕【宮】]`不應。意志清淨不復思惟,自然分別說法`[*29-11]誼=義【三宮】*`誼趣,言皆至誠,有至講者皆亦承說,如來所詔一切`[剖扸=割哲【三】]`剖扸,往古最勝經卷。」 於時世尊,而歎頌曰: 「其人意根,  清淨`[皦=皎【三宮】]`皦潔,  光徹鮮明,  見心所念。 `[由=猶【三宮】]`由是之故,  曉若干`[品=法【宮】]`品,  瑕穢卑賤,  好惡中間。 若聞一頌,  能奉持者,  `[解=能【宮】]`解無央數,  明哲`[誼=義【宮】]`誼理。 一月四月,  若至一年,  所說善惡,  不違至誠。 於斯世界,  中間所`[苞=包【宮】]`苞,  若有群萌,  種種品類, 諸天人民,  及阿須倫,  `[枝=伎【三宮】]`枝神異類,  及諸畜生, 六道之中,  所有黎元,  是等思想,  若干種念, 持是經者,  各各異意,  一時之間,  悉覩知之。 諸佛大聖,  百`[福=功【三宮】]`福德相,  一切悉為,  世間說法。 登時所講,  普`[等=得【三宮】]`等聽聞,  所說清淨,  即能受誦。 前世更歷,  所學經卷,  長夜所講,  當綜解之。 有常所演,  經典之要,  得眾會中,  無所畏憚。 其有持經,  部分光揚,  卒`[未=不【宮】]`未遭值,  眾想之患。 `[枝=根【元明】]`枝黨群從,  悉為`[賢良=良賢【三宮】]`賢良,  意根明達,  亦復如是。 菩薩所住,  未曾有地,  普為眾生,  分別說經。 其能受持,  安住正法,  巧便`[意=億【宋元】,憶【明】,值【宮】]`意宜,  則知所應。」`[不分卷【三宮】]` 正法華經卷第八 正法華經卷第九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常=正法華經常【宋元宮】,不分卷【三宮】]`常被`[輕=經【宋明】]`輕慢品第`[十九=二十【三宮】]`十九 於是佛告`[25]德大勢=得大勢【三宮】*`德大勢菩薩:「是故當知,其有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持斯經典,假使四部罵詈誹謗,出麁`[獷=穬【宋】]`獷辭`[訶=呵【三宮】]`訶制止之,罪不可限。`[設=若【宮】]`設復有人,聞是經卷受持諷誦,為他人說廣解其`[29]誼=義【三宮】*`誼,獲上妙福。如斯`[疇=儔【三宮】]`疇類,佛所諮嗟,眼耳鼻口身意清淨,而無蔽礙。」 又告`[*25-1]德大勢=得大勢【三宮】*`德大勢:「乃去往古久遠世時,不可稱限廣遠無量不可議劫,有佛號寂趣音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劫名離`[大=少【宮】]`大財,世界曰大柱。」 佛語`[*25-2]德大勢=得大勢【三宮】*`德大勢:「寂趣音王如來,普為諸天自境界人,講經化導,`[與=興【三宮】]`與聲聞乘演四聖諦,度老病死使近泥洹,解十二緣所由從起,為諸菩薩講六度無極,使至無上正真`[之〔-〕【三宮】]`之道,現如來慧所行`[常=牽【三宮】]`常連。佛壽四江河沙億百千姟劫;佛滅度後正法住立,如一閻浮提億百千姟塵數劫;其像法`[立=并【宮】]`立,如四天下億百千姟塵數劫。」 又語`[*25-3]德大勢=得大勢【三宮】*`德大勢:「其佛滅度後像法沒盡,次復有佛,續號寂趣音王,展轉相承二十億千如來、`[36]至真=正真【宋元】*`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時此諸佛次第滅度,正法沒已像法次盡,彼世比丘,憍慢自大越背法詔。有一比丘,名曰常被輕慢,為菩薩學。何故名之常被輕慢?其開士見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每=無【三宮】]`每謂之曰:『諸賢無得憍慢自高。所以者何?諸賢志趣,當尚菩薩、如來、至真、等正覺,以是方便,`[慎=順【三宮】]`慎所緣`[*29-1]誼=義【三宮】*`誼。』為諸比丘講菩薩行,不受所誨不肯諷誦,`[遙=造【宮】]`遙見四部仍謂之曰:『我身終不輕慢諸賢`[人=仁【三宮】]`人,普當學菩薩高行,得至如來、至真、等正覺。』」 佛語`[*25-4]德大勢=得大勢【三宮】*`德大勢:「爾時四部得聞此言,咸興恚怒毀呰罵詈:『此一比丘,不問吾等、不見人心,反自貢高云見人心,授我等決,當成無上至真、等正覺,人所不欲非常之事,而為人說。』」 又語`[德=得【宮】]`德大勢:「若一比丘行值大雨,蒙佛威神如被覆蓋,身不漬溺,雖見罵詈心不恚恨,面色不變,若聞其言`[憎=增【三宮】]`憎不喜者,以瓦石擲,續遙舉聲而教之曰:『勿行輕慢,修忍辱心、發菩薩意。』所以者何?爾時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貢高自大數數聞見。大士教曰:『吾心常謙不輕諸賢,雖見罵辱心`[不=無【三宮】]`不增減。』彼等四輩,因共名之常被輕慢。斯一大士臨欲壽終,得聞寂趣音王如來講《正法華經》二十頌本深妙之`[*29-2]誼=義【三宮】*`誼億百千事。大士臨終,`[4]踊=涌【明】*`踊在虛空唱揚大音,歎斯經典而告之曰:『仁當受經,亦當逮得如前淨眼,耳鼻口身意亦清淨,已獲斯淨,更即增益二十億姟壽,逮得定意,復為眾人講是經典。』前時四部聞其所說而毀呰之,名此大士為常被輕慢`[建=逮【三宮】]`建自大者,見此大士微妙神力、辯才慧力、善權道力,皆來歸伏`[敬宗=敬崇【三宮】]`敬宗為友,聽聞經法。是`[等輩=輩等【三宮】]`等輩類,餘不可計無數億人,`[便=使【宮】]`便立無上正真道意。時彼大士壽沒之後,便值二十百千億如來正真,此諸世尊,皆為講說《正法華經》。稍稍進前,以是德本,復更值見二十億百千如來,皆同一號,號雷鳴音王,皆從得聞如斯經典。復更值遇二十`[億=億億【宮】]`億百千如來,皆復同號,名雷音王,亦復從聞《正法華經》,受持諷誦為四輩說,在所生處,常自然獲眼淨耳淨鼻淨口淨身淨意淨,視聽洞徹,鼻通口辯,身能輕舉,意覩眾生心,普為四輩演斯經典分別其`[*29]`誼。」 佛語`[*25-5]德大勢=得大勢【三宮】*`德大勢:「常被輕慢大士,供養奉事若干億百千數如來已,復更值無數億百千如來,`[亦=已【三宮】]`亦復從受《正法華經》,以是德本,自致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25]`德大勢!菩薩欲知大士常被輕慢於寂趣音王如來之世為四部人說經法者不`[乎=了【宮】]`乎?則我身是`[也〔-〕【三宮】]`也。假使爾時設不受是《正法華經》,不持諷誦為人說者,不能疾逮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備=猶【宮】]`備從過去諸佛世尊,聞此經典,受持諷誦廣為人說致最正覺。爾時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其一大士為說經言,我行恭敬不輕諸賢,仁等當逮如來正覺道德之慧。又諸四部輕彼大士罵詈形笑不自改者,二十億千劫所生之處,常不值佛不聞`[法=經【三宮】]`法聲,又萬劫中墮無可大地獄,`[拷=考【三宮】]`拷掠燒炙痛不可言。罪`[已=以【三】]`已畢竟從地獄出,以彼大士教化之故,令發無上正真道意,皆得神通,慧無罣礙,今悉現在。」 佛語`[德【CB】,得【大】(cf. T09n0263_p0122b29~p0123b25)]`德大勢:「欲知爾時四部毀呰形笑恚罵大士者不?今此會中颰陀和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百比丘、比丘尼,今在佛前五百清信士、五百清信女等,皆不退轉,當成無上正真之道。」 佛告`[*25-7]德大勢=得大勢【三宮】*`德大勢:「此《正法華經》其`[*29-4]誼=義【三宮】*`誼廣大,威神無量一切`[無慶=無邊【宮】,元慶【明】]`無慶,諸菩薩大士所當欽尚。如來滅後其受斯經,持諷誦讀得福如是,逮成無上正真道。」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今我識念,  往古過事,  佛名寂趣,  音聲之王。 威神無量,  天人所敬,  為諸眾生,  人民講法。 其佛最勝,  滅度之後,  然其正法,  最末世時, 有一比丘,  為菩薩行,  因時號名,  常被輕慢。 即時往至,  於比丘眾,  及比丘尼,  所覩顛倒, 但勸化之。  志行佛道,  自宣我心,  不懷憍恣, 罵詈輕毀,  每見形笑,  彼時常為,  使聞此言。 假使得聞,  此經法時,  若復住立,  設有所作。 `[時明=明時【宋元】]`時明慧者,  臨欲壽終,  用分別說,  此《正法華》, 尋時報應,  增益壽命,  變現其身,  而得自在。 處在虛空,  講說經典,  教化一切,  悉發道`[慧=意【三宮】]`慧。 於時大士,  壽終沒後,  逮見諸佛,  億百千姟。 稍稍漸漸,  開化入法,  為分別說,  於斯經卷。 諸最勝子,  得成為佛,  則我身是,  能仁如來。 其諸比丘,  口憙誹謗,  眾比丘尼,  及清信士, 彼時所有,  諸清信女,  `[被=彼【三宮】]`被蒙開化,  `[聞【麗】,開【大磧】(cf. K09n0117_p0881b13)]`聞經解慧, 常當覩見,  無數億佛,  則颰陀和,  五百人是。 諸比丘眾,  及比丘尼,  清信士女,  今`[21]見=現【三宮】*`見佛前。 吾爾時悉,  令聞尊法,  皆開化之,  使得曉了。 於今佛身,  滅度之後,  數數當受,  奉斯經卷。 無數億億,  而當思惟,  未曾得聞,  如是之法。 假使有佛,  億百千數,  `[希聞=布間【宮】,常聞【三】]`希聞講說,  如`[斯等=是比【三宮】]`斯等經。 是故以聞,  如是像典,  自在聖尊,  稱讚經典。 我滅度後,  若有說此,  頻數當忍,  受《正法華》。」 `[1]正法華經〔-〕【明】*`正法華經如來神足行品第`[二十=二十一【三宮】]`二十 爾時于彼三千世界塵數億百千姟諸菩薩等從地踊出者,一切皆悉住世尊前,僉然叉手白大聖曰:「如來滅後,布露經典遍諸佛國,及世尊土滅度之處,於彼所在講說斯經,多所`[利益=益利【三宮】]`利益。若有受持此妙典要,`[講=誦【三宮】]`講讀書寫為人說者,德不可量。」 於`[時=是【明】]`時溥首,處於忍界諸菩薩無數億百千姟,`[受=乃【宮】]`受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諸天、龍、神、`[健=揵【宋元宮】,犍【明】]`健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及人非人,如來皆為神足變化。如來、至真、等正覺,為現瑞應,悉得柔順法忍,皆令書寫《正法華經》,化異世界億百千數諸菩薩等,各各坐于諸寶樹下師子座上。 爾時能仁世尊,及此一切如來正覺,現其神足具足充滿,百千歲中有所興立,應時百千歲中功德自然,而大光明滅除陰雲,彈指之頃自然有聲靡不通達,十方佛國一切世界六反震動,諸天、龍、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承佛威神各隨所住,無央數千`[諸〔-〕【三宮】]`諸佛世界,普悉覩見斯忍佛土。又諸如來十方無數億百千姟,各各自坐諸寶樹下師子座上,能仁如來、多寶世尊,於彼七寶廟寺講堂,自然嚴淨師子之座,威`[9]曜=耀【三宮】*`曜顯赫。 無數無限不可計會億百千姟菩薩大士及四部眾,見斯變化,心中愕然驚喜無量,得未曾有。則聞空中音聲,而歌頌曰:「仁者!欲知過是無限不可思議億百千姟諸佛世界,有佛世界,名曰忍土,於彼有佛,號能仁如來,為諸菩薩大士,講《正法華經》方等典詔,一切諸佛普護斯經,用救菩薩大士。以故諸賢,心當質直清淨,稽首歸命勸讚奉侍,供養彼能仁正覺。」 於時眾生聞`[空=虛空【三宮】]`空中自然之音,有佛世尊,號曰能仁,`[這=適【三宮】]`這聞名稱,應時叉手,以若干種華香衣服幢幡雜香,舉手`[各=各各【三宮】]`各散忍世界,瓔珞珠璣、諸貫真珠、如意寶珠而供養之。其華香`[幡=幢【三宮】]`幡蓋、瓔珞珠璣、明月寶珠,自然`[來〔-〕【三宮】]`來入於忍世界,尋時合會為寶華蓋,在於虛空悉覆諸佛及菩薩上。 `[時彼=彼時【三宮】]`時彼世尊告諸異行,及佛前住諸菩薩眾:「如來正覺功德威神,不可思議。諸族姓子,於無數億那術百千姟劫,說此經`[*29-5]誼=義【三宮】*`誼不可究竟,雖無央數若干種經,所不能及不可限盡,欲`[度=渡【宮】]`度彼岸難得邊際。諸族姓子,舉要言之,`[假令=假使【三宮】]`假令有人欲了斯經要,悉佛威神普諸佛法,諸世尊界諸佛精進,諸佛閑居諸佛妙力,示現是經。故族姓子,佛滅度後,當以慇懃求此經典,受持書寫精進奉行,供養承事為他人說。設使有人,齎此經行講`[讚=讀【三宮】]`讚書寫,思惟奉宣著於竹帛,若在精舍齋堂室宅,大林樹下若在水邊,當起塔廟。所以者何?則為如來所處之地,觀是道場佛所坐樹,則當察之,一切如來正覺所遊,群聖世雄轉法輪處,十方諸佛在中滅度,等無差特。」於`[斯=時【宮】]`斯世尊,而歎頌曰: 「世愍哀法,  不可思議,  而常建立,  神通之慧, `[亦=而【三宮】]`亦復示現,  普等明目,  眾生一切,  悉得歡喜。 其舌神根,  暢音梵天,  演奮光明,  億百千姟。 諸群萌類,  覩見神足,  怪未曾有,  皆`[入=立【三宮】]`入大道。 又聖導師,  興一大光,  彈指之頃,  宣洪音聲, 即時普告,  一切佛土,  周遍十方,  諸佛世界。 `[如此變化及餘感動【大】∞大聖所現瑞應如是如來爾時皆令歡喜【宮】]`如此變化,  及餘感動,  `[大聖所現=如此變化【宮】]`大聖所現,  `[瑞應如是如來爾時皆令歡喜=及餘感動【宮】]`瑞應如是。 如來爾時,  皆令歡喜,  佛滅度後,  奉是經卷, 安住宣暢,  功德之法,  無央數劫,  不可思議。 持`[是=此【三宮】]`是經卷,  福祚之限,  導師諮嗟,  若干無量。 欲盡其限,  不`[可=得【三宮】]`可邊崖,  猶如虛空,  不可窮極。 名稱至德,  無能思惟,  持是經者,  淨德常然。 則為見佛,  大聖導師,  及吾於世,  滅度大通。 `[則=及【三宮】]`則此一切,  諸菩薩眾,  并復覩此,  四部之會, 其有值遇,  斯經典者,  則為遭見,  今日`[之會=眾會【三宮】]`之會。 佛滅度`[後=時【三宮】]`後,  亦復在此,  及彼十方,  諸佛世界, 其有能持,  此經卷者,  則為覩覲,  諸過去佛, 及於十方,  今現在佛。  目自面見,  供養奉`[持=侍【三】]`持, `[悉=志【三宮】]`悉當悅意,  向人中上。  在於道場,  所可思惟, 當速受持,  於此經典,  自然辯才,  無所罣礙。 設本種命,  不能長者,  當分別曉,  於斯`[經=法【三宮】]`經`[*29-6]誼=義【三宮】*`誼, 便當受持,  於此`[世尊=尊經【三宮】]`世尊,  曉了諸經,  次第所歸。 大聖世尊,  滅度之後,  假使有人,  至誠說者。 分別此經,  `[議=義【三宮】]`議理所趣,  則講審諦,  諸經卷`[*29]`誼。 其人光明,  分別所覺,  譬如日月,  普照遠近。 遊於天下,  在所至到,  勸化發起,  無數菩薩。 是故智慧,  諸菩薩眾,  聞如是像,  經無等倫。 我滅度後,  奉此經典,  其人不疑,  於佛大道。」 `[*1-1]正法華經〔-〕【明】*`正法華經藥王菩薩品第二十`[一=二【三宮】]`一 於是`[3]宿王華=宿華王【三宮】*`宿王華菩薩前白佛言:「藥王菩薩,以何等故,遊忍世界,堪任無數勤苦之難?善哉天尊,願為十方諸佛世界菩薩聲聞雲集於斯,若有聞佛班宣藥王初發道心宿行功勳,為`[今=令【元明宮】]`今眾會及後來世,普聞受持追學究竟,天人龍鬼、諸尊神王,僉皆悅豫發大道意,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於時世尊,見`[*3-1]宿王華=宿華王【三宮】*`宿王華發心至誠,為一切`[諸=請【宮】]`諸佛,讚曰:「善`[哉=哉善哉【三宮】]`哉!乃為將來諸菩薩施,勸進後學令入道智。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乃往過去江河沙劫,爾時有佛,號離垢日月光首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其土壽命四萬二千歲,教化眾生濟度危厄,於時十方菩薩大會有八`[十=千【三宮】]`十億,諸聲聞眾七十二江河沙等。又其佛土而無女人三惡之趣,`[無〔-〕【三宮】]`無阿須倫八難之患。其地平正紺琉璃色,眾寶校成莊嚴清淨,生眾寶樹周迴圍遶,珍`[9]琦=奇【三宮】*`琦珓珞周匝覆蓋,竪諸幢幡,寶瓶香爐燒眾名香,一切樹下設寶床榻,坐具嚴飾不可稱載,諸坐具上有`[五=百【三宮】]`五千億諸天`[之座=座之【三】]`之座,鼓諸音樂歌佛功德,以為供養。於時其佛,為諸菩薩及聲聞眾,分別講說《正法華經》。時有菩薩,名眾生`[12]憙=喜【三】*`憙見,聞佛敷演散解義要,即奉佛法遵習苦行,夙夜精進萬二千歲,經行不坐竟萬二千歲,即便逮得普現三昧。逮`[此=是【三宮】]`此定已輒復思惟:『吾以逮`[是=見【宮】]`是普現三昧,便能致此《正法華經》。』因逮定意,踊躍歡喜心自念言:『我當供養離垢日月光首如來、至真,奉《正法華經》。』即如其像三昧正受,處在虛空,`[雨心=而以【三宮】]`雨心天華雜香栴檀,用供養佛。應`[時=時佛【三宮】]`時所`[雨〔-〕【宮】]`雨眾華雜香,普`[熏=薰【宋宮】]`熏十方諸佛世界,其聞香者悉得法忍,眾生之類和心相向。 「眾生`[*12-1]憙=喜【三】*`憙見菩薩,從定意起重自思惟:『雖用雜物供養於佛,不能暢盡至真之德,以身供養爾乃無上。』尋如所念,斷絕五穀專食眾香,眾`[香華=華香【三宮】]`香華汁而以飲之,日使身中內外皆香,如是服香竟十二年。復和眾香以塗其體,香油潤衣,而立誓願:『以`[身為=為身【三宮】]`身為燈,為一切故。』即然其身供養諸佛。以精誠故,其光遍照八十江河沙諸佛世界,應時諸佛同聲讚曰:『善哉!善哉!族姓子!精進乃爾,世之希有,斯真供養如來經典,乃為眾生忍苦不勞,超踰天人一切所行,國財妻子施所不及,供養之中為尊為上,為最為長為無`[21]疇=儔【元明】*`疇匹,以身施者乃成法施。』諸佛世尊歎是德已,則便默然。 「於時菩薩自然其身,千二百歲火故不滅,用一心故無有苦患。於是之後火焰乃息,勤修精進供養法故,於是終沒還生其世,更復值見離垢日月光首如來、至真之`[士=土【宮】]`士,生離垢施國王宮內,自然化生結`[加=跏【宋明宮】]`加趺坐,而為父母說此頌曰: 「『尊王識念我本行,  堅強勤修大精進, 所重愛身以用施,  `[24]建=逮【明】*`建立住此`[逮=大【宮】]`逮三昧。』 「說此偈已啟其父母:『離垢日月光首如來、至真,今故現在,吾往昔時至心供養,因是逮致了一切音總持法要。是《正法華》,無上經典學中要者,經卷本有八十姟百`[千〔-〕【三宮】]`千億那術姟偈,當一心思,何所造作立佛像摸,而常心中`[無=而無【三】,無有【宮】]`無瞋`[恚〔-〕【三宮】]`恚怒。此《正法華》,菩薩所行,吾本宿世習若干千億百千姟偈,從彼如來而聞受之。』離垢施王讚其子曰:『善哉!善哉!當共俱往躬身當覲供養聖尊。』說此言已,與父王俱踊在空中,去地`[七刃=四丈九尺【宮】]`七`[刃=仞【三】]`刃經行虛空,足不蹈地,其身正坐七寶珓珞珍`[*9-1]琦=奇【三宮】*`琦帳中,往詣佛所叉`[手=十【宮】]`手禮佛,以頌讚曰: 「『人中之尊,  顏姿離垢,  其光巍巍,  照於十方。 吾本供養,  聖尊無極,  今復自親,  故來奉面。』 「爾時眾生`[*12-2]憙=喜【三】*`憙見菩薩大士,說此偈已,前白離垢日月光首如來、至真:『世尊垂恩愍哀十方,故復現在訓誨一切,度脫眾生無不蒙賴。』時離垢日月光首如來,告眾生`[*12]`憙見菩薩:『今時已至吾欲滅度,以此法教而相囑累,佛因其時至所教周悉,亂世欲到吾捨去矣,為佛施座今取滅度。』又告之曰:『以斯經典重相囑累,普令流布等潤十方,咸使一切皆蒙福慶。』眾生`[*12]`憙見則曰:『受教。』其佛夜半便取滅度。於時菩薩眾生憙見見佛滅度,以栴檀香`[*9-2]琦=奇【三宮】*`琦異妙香`[蛇=闍【三宮】]`蛇維佛身,取其舍利香汁`[洗=洒【三宮】]`洗之,感慕哀泣淚下如雨,修造寶瓶八萬四千,立七寶塔高至梵天,莊嚴幢蓋懸眾寶鈴。心自念言:『吾已供養世尊舍利,當復更事超過於前。』告諸菩薩及大聲聞,諸天龍神一切人民:『諸族姓子咸共思念,世尊舍利普共供養。』」 於是佛告`[*3-2]宿王華=宿華王【三宮】*`宿王華菩薩:「當`[爾=念【宮】]`爾世時,眾生`[*12-5]憙=喜【三】*`憙見菩薩勸率眾人,供奉舍利八萬四千塔,於塔寺前,建立形像百福德相,然無數燈燒香散華,光顯道法,供養奉事七萬二千歲。供養訖竟,在其眾會,化無數千諸聲聞眾,開諸菩薩皆令逮得普現三昧。見眾菩薩`[建=逮【明宮】]`建立定已,自現其身諸根缺漏。諸菩薩眾及諸弟子、天龍鬼神,舉聲號咷淚下如雨:『是族姓子眾生`[*12]`憙見菩薩大士,是我等師開化我黨,今現缺`[減=滅【宮】]`減諸根不具,是故悲酸不能自勝。』 「於時眾生`[*12-7]憙=喜【三】*`憙見,謂諸菩薩及大弟子、諸天龍神:『吾`[建=逮【宮】]`建要誓至誠之願,如我所言隨順不虛,我此手臂成紫金身,令我手臂平復如故,地當大動,於虛空中雨眾華香。』所言適竟,地即大動,天雨眾華,尋時手臂平復如故。眾生`[*12]`憙見欲度一切,因示現此慧力所行,福德功勳勢力所致。」 佛告`[*3-3]宿王華=宿華王【三宮】*`宿王華菩薩:「欲知爾時眾生`[*12-9]憙=喜【三】*`憙見菩薩大士,今藥王菩薩是。又族姓子,菩薩勤苦不可稱計,`[捐=投【三宮】]`捐身棄命無有限量,常建大乘志無上道,興發大功無極之德,於如來前然一足指,功德難喻,況然其身以為供養,勝施國土妻子血肉。設以珍寶滿佛世界,布施供養諸佛聖眾,福德雖多,不及於彼。所以者何?福報有盡無益眾生。若族姓子`[族姓〔-〕【三宮】]`族姓女,受《正法華》一四句頌,分別奉行為人解說,比其福施萬不如一。猶如巨海萬川皆歸;此經如是,一切諸法最為元首。猶`[若=如【宮】]`若須彌眾山中高,如`[月盛=盛月【三宮】]`月盛滿星中最明,大慧光明照曜三界,為諸法首無上道王,猶如日出普照天下消眾幽冥;此經如是,蠲除一切愚癡闇蔽,皆入道明。猶天帝釋忉利天上諸天中王;此經如是,一切諸法眾經典主,攬持十方度脫一切。猶梵天王處第七宮,制御諸天莫不奉命;此經如是,普濟眾生學與不學,教導三乘行君父業。猶如四道及至緣覺,皆`[超=越【三宮】]`超一切諸凡夫學;《正法華經》亦復如斯,皆超一切上中下乘,處眾生之`[原=源【元明】]`原化諸不逮。猶如菩薩所行高遠,過諸聲聞、緣覺之業,覆護三世;此經如是,調御諸法,悉令成就無上正真。猶如世尊三界法王,被道服飾三十二相`[誘=謗【宮】]`誘眾愚蔽;此經如是,從菩薩學乃至如來,開導聲聞、諸緣覺等,皆使成就無上正真。 「`[猶=諸【宮】]`猶族姓子,斯經典者為三界護,度脫眾生危厄之難,飽滿`[饑=飢【宮】]`饑虛眾情之患,寒者溫煖,熱者清涼,有裸露者皆得衣`[被=服【三宮】]`被,開導眾生悉令入道。猶如導師將護眾賈;菩薩如是,養育眾生若如慈母。譬如船師`[渡=度【三】]`渡人往返;菩薩如是,周旋三界度脫一切滅眾闇冥,猶如炬火`[滅眾闇冥〔-〕【三宮】]`滅眾闇冥,`[化生老死〔-〕【宮】]`化生老死,猶轉輪王制御四域;此經如是,以聖道明照燿三`[界=世【三宮】]`界。猶如大明消天下冥;此經如是,致不退轉無`[從=所從【三宮】]`從生忍至成佛道。」 佛告`[*3-4]宿王華=宿華王【三宮】*`宿王華菩薩:「斯經典者,度脫一切眾苦之患,拔斷諸垢三毒疹疾,救濟生死諸繫牢獄。若聞此經,尋即解了能書寫者,其功德福無能稱計,何況聞持懷抱誦說,華香供養雜香澤香然燈幢幡。若有聞持藥王菩薩往古學品,受持思念之,其福過彼眾物供養,不可稱載。若有女人,聞此經法尋即受持,便於此世畢女形壽,後得男子。若有女人,於五濁世最後末俗,聞是經法能奉行者,於是壽終生安養國,見無量壽佛,與諸菩薩眷屬圍繞,生寶蓮華坐師子座,無婬怒癡除去眾結,亦無貪嫉未曾懷恨。適生其國得五神通,逮不退轉不起法忍。已逮法忍,輒得覩見七十二億兆載江`[河〔-〕【三宮】]`河沙諸如來眾。適見諸佛,眼根清淨。眼根已淨,所見一切十方諸佛,遙讚歎之:『善哉!善哉!族姓子!汝乃值是能仁佛世,`[間=聞【三宮】]`間佛所說《正法華經》,受持諷誦為他人說,此功德福,火不能燒水不能漂,盜賊怨家縣官不侵,千佛嗟歎不能究`[竟=暢【三宮】]`竟,所獲功`[德=祚【三宮】]`德不可限量,巍巍如是。緣斯功德,降伏眾魔,棄諸怨敵,`[渡=度【三宮】]`渡生死難周旋諸患。又族姓子,以是經法伏眾惡逆,為諸千佛所見建立,擁護汝身,天上世間而無儔匹,自捨如來,未有聲聞及諸菩薩,功德福祐智慧定意,無有等侶。』」 佛告`[*3-5]宿王華=宿華王【三宮】*`宿王華菩薩:「若有`[學〔-〕【三宮】]`學人,受是經者,所逮聖明勢力`[威=盛【三宮】]`威德,超越若斯。是故仁者,若有講說此藥王品,有讚善者,後生為人,口中自然優鉢華香,身栴檀香。若聞此經讚歎善者,其人現在功德遠聞,佛已豫歎其人功勳。」 佛`[告=言【宮】]`告`[*3-6]宿王華=宿華王【三宮】*`宿王華:「吾以是經囑累汝等,眾生`[*12-10]憙=喜【三】*`憙見往古法品,最後末俗五濁之世,流布天下閻浮利內,無能中壞,其魔波旬不能得便,及魔`[官【麗宮】,宮【大】]`官屬邪神鬼魅,無能害者,天、龍、羅剎、鳩洹厭鬼,無敢當者。又`[*3]`宿王華!是藥王品威德所立,所流布處若有疾病,聞是經法病則消除,無有眾患,因是功德,後致正真,無老病死。若有比丘,最後末世,手執青蓮`[華〔-〕【三宮】]`華,滿盛雜香,供散法師,心自念言:『假使有人,求菩薩乘至此道場,吾授斯華以為草座,敷佛樹下降伏眾魔,具足法鼓吹大法螺,緣此濟`[度=渡【宮】]`度生死之海,若大乘學,見諸比丘持是經卷,當觀其人功德如是。』」 佛說是藥王菩薩往古品時,八萬四千菩薩,即`[皆〔-〕【三宮】]`皆逮得曉一切音方便總持。於時眾寶如來讚言:「善哉!善哉!`[*3-8]宿王華=宿華王【三宮】*`宿王華菩薩!卿能諮啟不可思議經典行業,如來講說何以快哉!」`[卷第九終【三宮】]` `[卷第十首【三宮】]` \`[*1-2]正法華經〔-〕【明】*`正法華經妙吼菩薩品第二十`[二=三【三宮】]`二 於是世尊能仁如來,即從眉頂大人之相演百千光,照於東方千八`[百萬=萬百【三】,百【宮】]`百萬億江河沙諸佛國土,靡不周遍。過是諸佛土有世界,名`[莊〔-〕【宮】]`莊嚴照明,其土有佛,號離垢紫金宿華王如來、至真、等正覺,與無央數諸菩薩眾眷屬圍遶宣布`[導=道【三宮】]`導化。能仁如來所演光明,遍照彼土。又其佛土有一菩薩,名曰妙音,從過去佛`[殖=植【明】]`殖眾德本,供養無數百千兆姟諸佛正覺,每見諸`[佛=菩薩【宮】]`佛諮受經典,逮成聖慧,以得尊`[重=幢【三宮】]`重三昧、定法華三昧、施離垢三昧、樂宿王三昧、無著光三昧、慧印三昧、普曉諸音三昧、等集眾德三昧、喜信淨三昧、神足戲樂三昧、慧光三昧、嚴淨王三昧、離垢光三昧、離垢藏三昧、無緣三昧、日轉三昧,取要言之,普悉逮得億百千姟江河沙數諸三昧定。其佛光明普遍周至照妙音菩薩,妙音菩薩蒙佛聖光,`[因=自【三宮】]`因詣佛所白世尊曰:「我欲往詣至忍世界見能仁佛,稽首作禮,諮受經典,及欲致敬文殊師利、藥王菩薩、妙勇菩薩、`[*3-9]宿王華=宿華王【三宮】*`宿王華菩薩、尊意行菩薩、淨王菩薩、超藥菩薩,諮講經義受諸不及,令一切聞悉發道意。」 其佛告曰:「往!族姓子,雖到彼土,莫發異想而念其土懈廢下賤。所以者何?又族姓子,彼忍世界,其大陸地黑山雜糅,眾垢石沙穢惡充滿,谿`[㵎=間【宋元】]`㵎山谷不與凡同,其土佛身卑小丈六,`[諸菩薩=菩薩諸【三宮】]`諸菩薩身長七八尺。又卿本體高四萬二千踰旬,而我現身八萬四千踰旬,端正殊好色像第一,威`[*9-1]曜=耀【三宮】*`曜殊妙相好顏`[容=色【三宮】]`容難可比喻,積百千德覩莫不歡。又卿往至見彼土人,慎莫心念起不可想,如來菩薩佛土不如。所以者何?佛土本空,眾生罪福,現有不同。」 妙音菩薩復白佛言:「承佛威神如來聖力,道德巍巍以自娛樂,往詣忍`[界=世界【三宮】]`界,如來道慧清淨之業,輒當如法無所違失,不敢起想。」 於`[是〔-〕【三宮】]`是時妙音菩薩心自念言,不起于坐,即如其像三昧正受,到忍世界至靈鷲山,當在如來法座中間,化作八萬四千億眾寶蓮華,紫金莖白銀葉,嚴飾淨好光明巍巍,照諸會者,輒如所念即時辦`[足=矣【三宮】]`足。文殊師利問能仁佛:「唯然世尊,今化現此八萬四千眾寶蓮華,紫金莖白銀葉,清淨嚴好。此誰瑞應而現此變?」 佛告文殊:「有菩薩名`[曰〔-〕【三宮】]`曰妙音,從紫金離垢宿華王佛土而來,與八萬四千菩薩俱,進至此忍界,欲見吾身稽首諮問,欲得聽聞《正法華經》,故先`[*21-1]見=現【三宮】*`見瑞。」 文殊師利復問佛言:「其人宿本積何功德造殊妙行,而今致此奇特洪勳?`[住=在【三】]`住何三昧本造立行?願欲聞之,所行三昧神足變化,吾等聞之當受奉行,見諸菩薩顏貌色像,為何等類?舉動進止何所饒益?甚哉世尊!唯現瑞應,使諸菩薩來`[至=現【三宮】]`至於此,眾會欲見`[之〔-〕【三宮】]`之。」 佛語文殊:「卿當啟白眾寶如來,`[令=今【三宮】]`令現瑞應,使諸`[菩薩=族姓【宮】]`菩薩咸來至此各現身相,一切眾會皆欲見之。」文殊師利即受`[其=佛【三宮】]`其教,輒啟滅度眾寶如來,尋現瑞應。 於時妙音菩薩而於本土忽然不現,與八萬四千菩薩俱,動諸佛土雨寶蓮華,同時發作百千億伎樂,諸來菩薩各自現形,其眼明好猶如紺色,顏貌充滿如月盛明,體紫金光,無央數億百千功德莊嚴其身,威神巍巍智慧光光,奇相眾好文飾光顏,身力無極,其身處在七寶`[交=絞【三宮】]`交絡,於虛空中去地四丈九尺,與諸菩薩眷屬圍遶,到忍世界至靈鷲山。下寶交`[路=絡【三宮】]`路,手執寶瑛其價百千,詣能仁佛稽首足下,以持貢上能仁如來。復白佛言:「紫金離垢`[*3-10]宿王華=宿華王【三宮】*`宿王華如來致問無量,起居輕利`[遊=由【三宮】]`遊步康強。又問:『世尊說法如常乎?眾生一切受者增進耶?蠲除狐疑順法律不也?將無多懷婬怒癡行憎嫉饕餮不?能恭敬孝順父母聽受道法如法奉行不?`[隨=墮【三宮】]`隨邪見愛惜財寶諸根不定,為降諸魔眾官屬乎?又諸眾生,聽受滅度眾寶如來所說法耶?』今諸菩薩故來詣此,本土如來之所發遣,欲得奉見七寶塔寺滅度眾寶如來,問訊啟受聖體康寧,說法如何?眾生普受行如法不?眾寶如來現住久如,我等故來,欲得覩見眾寶如來形像所類,願佛現之。」 時能仁佛語眾寶如來:「今妙音菩薩及諸眷屬,欲見世尊聖體形像。」眾寶如來尋時讚曰:「善哉!善哉!族姓子,卿能故來見能仁佛,稽首諮受《正法華經》,及復欲覩文殊師利啟諸不逮。」 時蓮華首菩薩問佛:「妙音菩薩往宿命時,積何德本,乃致斯變無極神聖?」 時能仁佛告蓮華首菩薩曰:「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佛,號`[1]雲=雨【宮】*`雲雷音王如來、至真、等正覺,講說經道六度無極菩薩法藏,天上天下靡不蒙安。時妙音菩薩,聞其所`[說=欲【宮】]`說欣然意解,鼓百千音樂娛樂其佛,八萬四千眾寶妙器,貢上至尊,如是精進供養如來萬二千歲。又族姓子,妙音菩薩往宿命時,從`[*1]`雲雷音王如來之世,修無上法種此功德,未曾懈廢,傳如來`[旨=者【宋】]`旨化諸愚冥,不識至真悉令信樂。欲知爾時妙音菩薩,今妙音菩薩是也。用彼世時布施寶器、眾伎樂音,又復供養無數諸佛,億千佛所`[殖=植【三宮】]`殖眾德本修治眾行,前世值遇億百千姟江河沙等諸佛世尊。 「今蓮華首,為`[現=見【三宮】]`現妙音菩薩所行,不可限量變無數形,為諸眾生宣布講化《正法華經》。或現梵天形色貌而誘立之;或現天帝形或尊豪形或將軍形,化導眾兵;或息意天王、轉輪聖王、諸散小王,尊者長者、諸令長形,沙門梵志形像色貌。說《正法華經》,或現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三宮】]`清信女形,宮人婇女、長者夫人、諸貧賤女形,男女大小而誘立之。說《正法華經》,或阿須倫形,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非人形像色貌,而誘立之。說《正法華經》,或入地獄、餓鬼、畜生及諸八難,所在擁護而救濟之,上中下士前後進退,隨其形體男女之像,而開化之。說《正法華經》,或入中宮化皇后形,度眾貴人。 「蓮華首當知,妙音菩薩將`[護=誘【宮】]`護忍界一切眾生。又族姓子,妙音菩薩以若干變無數方便,誘忍佛土演《正法華經》,神足威德未曾損耗而復增益也,聖慧道智亦復如是。又族姓子,妙音菩薩光明功`[勳=德【三宮】]`勳智慧巍巍,周`[旋=遊【宮】]`旋十方隨時開化,輪轉無際皆使入律,上中下願各令得所,`[逮=還【三宮】]`逮遊忍界,復至他方江河沙佛土,現菩薩身而為說法。又現聲聞、緣覺色像而開化,示本行所學,聞之亘然各成所志,不違本誓。若有眾生,奉如來律,以佛色像,隨其道律示現形貌,顯授大道無上正真,欲`[導〔-〕【三宮】]`導慕泥洹現已滅度,因而示儀開化道慧。妙音菩薩勢力聖智不可`[惻=測【明】]`惻度,超絕巍巍功德若斯,無以為喻。」 於是蓮華首菩薩前白佛言:「妙音菩薩積功累德堂堂乃爾。唯然世尊,住何三昧開化眾生不可限量?」 能仁如來告蓮華首菩薩曰:「族姓子聽!有三昧名現入眾像,妙音菩薩住斯定意,利益開化無限眾生使入道`[議=義【三宮】]`議。」 佛說是妙音菩薩章句品時,其諸菩薩與妙音開士俱發來者,尋時皆逮現入眾像三昧正定。其行殊勝,於是忍界超越菩薩,所修定意諸有限數。若有逮致現入眾像三昧,便得總持,攬持三世無不蒙濟。時妙音菩薩,供養能仁如來、至真,具足奉事眾寶如來塔寺舍利,欲還本土,前`[稽首=稽首禮【三宮】]`稽首能仁如來,自歸而退,與眾會別,動震諸國雨眾蓮華,同時和鼓百千億姟雅頌伎樂,與八萬四千諸菩薩眾俱歸本土,前稽首禮妙紫金離垢宿華王如來,以詣忍界導利眾生。又覩眾寶如來寶寺舍利,及文殊師利、藥王菩薩所逮精進無極道力,見妙勇菩薩,令是八萬四千菩薩,皆得正行現入眾像三昧,往到彼間俱共進行。四萬二千天子,聞《正法華經》,皆悉逮得無所從生法忍;蓮華首菩薩逮正法華定。`[不分卷【三宮】]` 正法華經卷第九 正法華經卷第十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光=正法華經光【宋元宮】,不分卷【三宮】]`光世音普門品第二十`[三=四【三宮】]`三 於是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露右臂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所以名之光世音乎,義何所趣耶?」 佛告無盡意曰:「此族姓子,若有眾生,遭億百千姟困厄患難苦毒無量,適聞光世音菩薩名者,輒得解脫無有眾惱,故名光世音。若有持名執在心懷,設遇大火然其山野,燒百草木叢林屋宅,身墮火中,得聞光世音名,火即尋滅。若入大水江河`[駛=使【宋】]`駛流`[心中=中心【宮】]`心中恐怖,稱光世音菩薩,一心自歸,則威神護令不見溺,使出安隱。若入大海,百千億姟眾生豪賤,處海深淵無底之`[源=元【三】]`源,採致金銀、雜珠明月、如意寶珠、水精琉璃、車`[𤦲=渠【宮】]`𤦲馬碯、珊瑚虎`[魄=珀【三宮】]`魄,載滿船寶;假使風吹其船流墮黑山迴波,若`[經=淫【宮】]`經鬼界值`[魔=摩【三宮】]`魔竭魚,眾中一人竊獨心念,光世音菩薩功德威神,而稱名號,皆得解脫一切眾患,及其伴侶眾`[得濟渡=船得濟【宮】]`得濟渡,不遇諸魔邪鬼之厄,故名光世`[音=音也【宮】]`音。」 佛言:「族姓子!若見怨賊欲來危害,即稱光世音菩薩名號,而自歸命,賊所持刀`[10]杖=仗【三宮】*`杖,尋段段壞手不得舉,自然慈心。設族姓子,此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諸鬼神,眾邪逆魅欲來嬈人,一心稱呼`[11]光世音=光世音菩薩【三宮】*`光世音名,自然為伏不能妄犯,惡心不生不得邪觀。若人犯罪若無有罪,若為惡人縣官所錄,縛束其身杻械在體,若枷鎖之,閉在牢獄,拷治苦毒,一心自歸,稱`[*11]`光世音名號,疾得解脫,開獄門出無能拘`[制=制也【三宮】]`制,故`[名=名曰【三宮】]`名光世音。」 佛言:「如是,族姓子,`[*11-2]光世音=光世音菩薩【三宮】*`光世音境界,威神功德難可限量,光光若斯,故號光世音。」 佛告無盡意:「假使,族姓子,此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逆盜賊怨害,執持兵`[*10-1]杖=仗【三宮】*`杖刀刃矛戟,欲殺萬民,一部賈客,獨自`[經=徑【宮】]`經過在於其路,齎持重寶,導師恐怖心自念言:『此間多賊,將無危我劫`[奪=其【宮】]`奪財寶,當設權計脫此眾難,不見危害。』謂眾賈人:『不宜恐畏,等共一心俱同發聲,稱光世音菩薩威`[神=德【三宮】]`神,輒來擁護令無恐懼,普心自歸便脫眾難,不遇賊害。』眾賈人聞悉共受教,咸俱同聲稱光世音,身命自歸願脫此畏`[難〔-〕【三宮】]`難,適稱其名,賊便退却不敢觸犯,眾賈解脫永無恐`[怖=懼【三宮】]`怖。光世音菩薩,威德境界巍巍如是,故曰光世音。」 佛復告無盡意菩薩:「若有學人,婬怒癡盛,稽首歸命光世音菩薩,婬`[怒癡=癡怒【宮】]`怒癡休,觀於無常苦空非身,一心得定。若有女人,無有子姓,求男求女,`[20]歸=歸命【三宮】*`歸光世音,輒得男女,一心精進自歸命者,世世端正顏貌無比,`[見=見者【宮】]`見莫不`[歡=歡喜【三宮】]`歡,所生子姓而有威相,眾人所愛願樂欲見,`[殖=植【三宮】]`殖眾德本不為罪業。其光世音威神功德,智慧境界巍巍如是,其聞名者,所至到處終不虛妄,不遇邪害,致得無上道德果實,常遇諸佛真人、菩薩高德正士,不與逆人,無反復會,若`[聞=聞其【三宮】]`聞名執持懷抱,功德無量不可稱載。若有供養六十二億`[25]江=恒【三宮】*`江河`[沙=沙數【三宮】]`沙諸菩薩等,是諸菩薩,皆使現在等行慈心。若族姓子`[女=族姓女【三宮】]`女,盡其形壽,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一切所安。福寧多不?」 無盡意曰:「多矣!世尊!不可限量。所以者何?是諸菩薩,無央數億不可譬喻。」 佛言:「雖供養此無限菩薩,不如一`[*20-1]歸=歸命【三宮】*`歸`[*11-3]光世音=光世音菩薩【三宮】*`光世音稽首作禮執持名號,福過於彼,況復供養?雖復供養六十二億`[江【麗】,恒【大】(cf. K09n0117_p0890a05)]`江河沙數諸菩薩等,執持名號,計此二福,億百千劫不可盡極,終不相比,是故名曰光世音。」 於是無盡意菩薩,前白佛言:「`[*11-4]光世音=光世音菩薩【三宮】*`光世音以何因緣遊忍世界?云何說法?`[何=何謂法何【宮】]`何謂志願?所行至法善權方便境界云何?」 佛言:「族姓子!光世音菩薩所遊世界,或現佛身而班宣法;或現菩薩形像色貌,說經開化;或現緣覺或現聲聞,`[或現梵天=或梵天像或天【三宮】]`或現梵天帝像而說經道;或揵沓和像;欲度鬼神現鬼神像,欲度豪尊現豪尊像,或復示現大神妙天像,或轉輪聖王化四域像,或殊特像,或復反足羅剎形像,或將軍像,或現沙門梵志之像,或金剛神隱士獨處仙人僮儒像。光世音菩薩,遊諸佛土,而普示現若干種形,在所變化開度一切。是故族姓子,一切眾生咸當供養光世音。其族姓子,所可周旋有恐懼者,令無所畏,已致無畏使普安隱,各自欣慶,故`[遊=曰【宮】]`遊忍界。」 於是無盡意菩薩,即解己身百千寶瓔,以用貢上於光世音:「`[惟=唯【宋宮】]`惟願正士,受此法供。」己身所有殊異寶瓔,而不肯受。時無盡意復謂光世音:「`[唯=惟【元明】]`唯見愍念以時納受,願勿拒逆。」時光世音心自計念:「不用是寶。」無盡意言:「唯復垂愍諸天、龍、神、揵沓和、阿須`[倫=輪【宋元】]`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人及非人,受其寶瓔輒作兩分,一分奉上能仁如來,一分供養眾寶如來、至真、等正覺,貢上寶`[寺=等【宮】]`寺。」其族姓子,普為一切,以是之故,神足變化遊忍世界,無所不濟。 於是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假使有人,聞光世音所行德本,終不虛妄,世世安隱至無極慧,其光世音,神足變化普至道門,所顯威神而無窮極。」 佛說是普門道品,彼時會中八萬四千人,至無等倫,尋發無上正真道意。 `[35]正法華經〔-〕【明】*`正法華經總持品第二十`[四=五【三宮】]`四 於是藥王菩薩,即從座起長跪叉手,前白佛言:「若族姓子及族姓女,聞是《正法華》經典,受持懷抱書寫經卷,獲福如何?」 佛言:「族姓子女,受持是經,誦在懷抱書寫經卷,福不可量無以為喻。若族姓子,供養八十億百千姟`[*25-1]江=恒【三宮】*`江河沙諸如來眾,若復受持懷抱書寫是《正法華經》,講說供養。何所福多?於意云何?寧當一心奉持經典,若以衣食供養諸佛。」 藥王菩薩白佛言:「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受《正法華》經典之要,執持書寫一四句頌,講說諷誦若復奉行,具足成就其福最多,勝於供養若干`[江沙=恆河沙【三宮】]`江沙諸佛世尊。」 佛言:「甚哉!法之供養,最為第一。」 藥王菩薩復白佛言:「我當擁護如是等輩,諸族姓子及族姓女,受此經者斯法師等,以義宿衛長使無患,誦總持句。」 又尋`[2]呪=祝【三宮】*`呪曰: 「奇異所思,意念無意,永久所行,奉修寂然。澹`[泊=治【宮】]`泊志默,解脫濟`[渡=度【三宮】]`渡,平等無邪,安和普平。滅盡無盡,莫勝玄默,澹然總持。觀察光耀,有所依`[倚=猗【宋宮】]`倚,恃怙於內,究竟清淨。無有坑坎,亦無高下,無有迴旋,所周旋處。其目清淨,等無所等,覺已越度,而察於法。`[合=令【三】,舍【宮】]`合眾無音,所說`[解明=鮮明【三宮】]`解明,而懷止足。盡除節限,宣暢音響,曉了眾聲,而了文字,無有窮盡,永無力勢,無所思念。」 藥王菩薩`[白〔-〕【三宮】]`白曰:「唯然世尊,是總持句,六十二`[*25-2]江=恒【三宮】*`江河沙諸佛所說。假使有犯此`[*2-1]呪=祝【三宮】*`呪言者,若復違毀此等法師,為失諸佛世尊道教。」 佛歎藥王菩薩大士:「善哉!善哉!若族姓子說總持句為眾生故,愍念擁護多所安隱。」 於時妙勇菩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我身亦為眾生之故,欲令永安。若有奉持此經典者,授總持句,將護如此諸法師等,令無伺求得其便者,鬼神諸`[9]魅=𩲐【三宮】*`魅、溷廁眾鬼、突鬼`[厭=魘【元明】]`厭鬼、餓鬼反足,雖欲`[來【麗磧】,求【大】(cf. K09n0117_p0891a13; Q09_p0248a26)]`來嬈,無能得便。」 妙勇菩薩專心思惟,說此總持`[曰〔-〕【宮】]`曰: 「晃耀大明,炎光演`[暉=耀【宮】]`暉,順來`[富=當【明】]`富章,悅喜欣然住此,立制永`[作=住【三宮】]`作,無合無集。 「是總持句,`[*25-3]江=恒【三宮】*`江河沙等諸佛所說,咸共勸助。若違如來,如是比像諸法師教,還自危`[亡=已【三宮】]`亡。」 時毘沙門天王前白佛言:「我亦當演此總持句,加以慈心,為眾生故,擁護法師。 「富有調戲無戲,無量無富何富。 「以是`[故〔-〕【三宮】]`故,擁護諸法師等,百由旬內無敢犯觸,宿衛將順。諸族姓子,如是比像至學法師乃能受持,以是擁護常獲吉利。」 時順怨天王,在彼會坐,與諸香音億百千姟鬼眷屬圍遶,往詣佛所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我亦當宣此總持句。 「無數有數,曜黑持香,凶`[*2-2]呪=祝【三宮】*`呪大體,于器順`[述〔-〕【宮】]`述,暴言至有。 「唯然世尊,此總持句,四千二百億諸佛所說。以此總持,擁護供養諸學經者,令無伺求得其便者。」 時有一`[*9-1]魅=𩲐【三宮】*`魅,名有結縛,復名離結,復名施積,復名施華,復名施黑,復名被髮,復名無著,復名持華,復名何所,復名取一切精,往詣佛所,鬼子母與諸子俱,異口同音前白佛言:「`[我等世尊=世尊我等【宮】]`我等,世尊!常當擁護如是比像諸法師等,加施吉祥,令無伺求得法師短。」 于時諸魅同共舉聲,宣此總持將順法師: 「於是於`[斯=斯手【宋元】]`斯於爾於氏,極甚無我無吾無身無所俱同,已興已生已成,而住而立,亦住嗟歎,亦非消頭,大疾無得加害。 「是等之類是我眷屬,`[令=今【宮】]`令無所犯擁護法師。消除鬼神、`[諸魅=魅𩲐【宮】]`諸`[魅=魑魅【三】]`魅餓鬼、溷`[神=鬼【三宮】]`神突鬼、蠱道符`[*2-3]呪=祝【三宮】*`呪、癡狂顛鬼,`[化=作【宮】]`化是像來,若鬼神形及非人像,二日三日若至四日,若常熱病。若復夜`[臥=行【元】]`臥,值惡夢者,若現男女大小諸像,我等擁護,令無伺求得其便者。」 於時諸魅,共於佛前說此頌曰: 「犯頭破七分,  猶如華菜`[剖=割【宮】]`剖, 當致殺母罪,  亦得害父殃。 其有犯法師,  皆當獲此釁, 世世`[不得=得不【三宮】]`不得安,  不與諸佛會。 破壞佛寺罪,  鬪亂聖眾殃, 如合眾麻油,  麻油聚一處。 放火皆燋然,  消盡無有餘, 其有犯法師,  當獲此罪殃。 猶如稱`[載=戴【三宮】]`載峻,  罪垢之所聚, 其有犯法師,  當獲此重釁。」 諸鬼神軍頭等,說此`[頌=偈【三宮】]`頌已前白佛言:「我等咸護如是比像諸法師等,使常安隱除去怨敵,周匝宿衛令無傷害,若有行毒,毒為不行。」 時佛嗟歎諸魅所`[*2-4]呪=祝【三宮】*`呪:「善哉!善哉!汝等乃欲護諸法師。若聞此經,宣持名號德不可量,何況具足隨時持說書在經卷,若以供養華香幢`[[-]【麗】,幡【大】(cf. K09n0117_p0891c20; T09n0263_p0126a01)]`蓋雜香搗香,然燈懸繒,思夷合歡,青蓮紅蓮,黃蓮白蓮,`[稍=消【三宮】]`稍著油蘇以用然燈,供養此經勤修不懈,百千億倍福不可限。汝等當護如是比像精進學者。」 佛說是總持品時,六萬八千人,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35-1]正法華經〔-〕【明】*`正法華經`[淨復淨王=住世淨復淨王【三宮】]`淨復淨王品第二十`[五=六【三宮】]`五 佛告族姓子:「乃往過去無央數劫,不可思議長遠難量,爾時有佛,號總水雷音宿華慧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世界曰照明嚴飾,劫曰愛見。又族姓子,於其佛世,有王名淨復淨。爾時其王有一正后,名曰離垢施。其后有二子,一名離垢藏,二名離垢目。又其二子皆得神足,輕舉能飛智慧具足,功德備悉聖達巍巍,行菩薩業夙夜精進,未曾懈廢,勤心專精六度無極,善權四等所濟無限,悉遵通達三十有七道品之法,普暢道義,所`[周旋=旋周【三宮】]`周旋業,進逮離垢三昧定矣。度宿日光三`[昧=昧離垢光三昧【三宮】]`昧、離垢顯`[3]曜=耀【三宮】*`曜三昧、淨莊嚴三昧、大威藏三昧,皆得通達,此三昧定而度無極。時佛集會與諸四輩釋梵四天王諸天人民,班宣分別《正法華經》。時佛愍念一切眾生,哀傷國`[土=王【三宮】]`土皆欲化之使入大道。 「又族姓子,其二太子往詣母所,叉手白言:『惟願屈意,見念加慈專精身心,欲往到`[佛=佛所【三宮】]`佛奉見如來身,亦自欲稽首`[自歸=歸命【三宮】]`自歸。所以者何?今日如來,為天上天下一切眾生,廣宣要典《正法華經》,故當奉覲聽《正法華》。』離垢施后告二太子:『汝等父王,志存外邪信樂梵志,`[常=儻【宮】]`常懷瞋恨,以是之故,不可得往。』時二太子同心叉`[手=手自【三宮】]`手,復白其母:『我等薄相,所生邪見無義之家。又我等身,本是法王子,當以經道化于濁俗反偽向真,爾乃佛子`[也〔-〕【三宮】]`也。』於是離垢施后告二太子:『善哉行矣!汝真孝子,為其父母修大慈愍,各顯神足覩之欣然心中開解,便聽子等俱詣佛所稽首受業。』 「時二太子輒受母教,其身`[10]踊=涌【明】*`踊住在虛空中,去地七仞,愍念其親各現威變。在於虛空,二人俱時坐臥經行,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演大光明照`[*3-1]曜=耀【三宮】*`曜遠近,現身長大復還為小,從虛空下入于地中,若人入水從地`[*10]`踊出,處在虛空猶如履地。其二太子現若干變而顯神足,以用開化於其父母。 「于時父王,覩其二子神足變化威德若斯,欣然`[*10-2]踊=涌【明】*`踊躍善心生焉,躬身叉手向二子曰:『汝等師主所受誰乎?』時二太子自啟父王:『大王欲知我等師主,總水雷音宿華慧王如來、至真,是我等師主,`[今=今者【三宮】]`今現在遊於寶樹下處于法座,為四部眾諸天人民,廣演宣布《正法華經》。其佛世尊,是`[我=我等【三宮】]`我師主也。』王告二子:『吾欲往詣卿等師主,奉覲親受大聖正真無上言教。』`[於〔-〕【三宮】]`於時二子,從虛空下行至母所,自白其母,而叉手言:『阿母威德,則化父王,以造立心無上正真,因成道教聖尊之業,惟垂愍念,聽我詣佛出家為道得作沙門。』 「時二太子為母說偈`[曰〔-〕【三宮】]`曰: 「『唯母聽我等,  出家為沙門, 如來甚難遇,  曼時當精學。 所云難得值,  猶如靈瑞華, 難遇復`[越=超【三宮】]`越彼,  `[16]閑=間【明】*`閑靜不可得。』」 「於時王后離垢施,`[以=而【三宮】]`以頌告曰: 「『吾以聽汝等,  善哉子輒去, 至聖甚難`[遭=值【三宮】]`遭,  我亦`[出家俱=俱出家【宮】]`出家俱。』」 「爾時二太子,歎是法頌報父母已,重復白父王及所生母:『惟願二親,同時一心,俱往詣總水雷音宿華慧王佛所,屈意`[一〔-〕【三宮】]`一時發見彼世尊稽首歸命。所以者何?二親當知佛興難值,猶靈瑞華,亦如如意最上明珠,佛亦復然,不可再遇,是故我等來生此土,心念出家功德第一。由是之故,不宜有難,便可相許。』報言:『善哉!得出家學,棄捐愛欲捨其俗業。所以者何?若覩如來福慶無量,人命難得佛世難值,離於八難,得閑靜難,猶死更生。』父王皇后報`[太〔-〕【三宮】]`太子言:『諾!宜知是時。』」 佛言:「族姓子!爾時淨復淨王宮內,八萬四千宮人婇女,宿命`[德本=本德【三宮】]`德本應得啟受是《正法華》經典,本是道器。離垢目太子,宿命本修行積功累德,從來無限。離垢藏太子,無央數億百千姟劫,往昔宿命曾以奉行棄於眾生一切惡趣三昧正定。何謂棄於眾生一切惡趣三昧正定?其王正后二太子母離垢施者,曉十方佛一切道同諸佛要集,諸佛奧藏無極聖慧,以權方便現于女身`[耳=也【三宮】]`耳。」 佛告族姓子:「`[時=時王【三宮】]`時淨復淨`[王〔-〕【三宮】]`王,見二太子所`[26]見=現【三宮】*`見神足,化入如來、至真之法,以得超`[越=越展轉相教【三宮】]`越,展轉相成多所度脫,一切盲冥咸入道明。便自發意,與其眷屬四萬二千,離垢施后與諸群黨,隨二太子中宮婇女群臣百官,一時和同往詣佛所,稽首足下退各就坐,從本常位。時佛見淨復淨王,與大眷屬自投歸命,因其本行`[觀=覩【宮】]`觀宿所緣,而為說法,應病與藥各得開解,欣然踊躍善心生焉。更立國`[王=王莂駕印綬【三宮】]`王,與其正后離垢施及二太子,宮人婇女一切`[官=宮【明】]`官屬,棄國捐王行作沙門。已作沙門,八萬四千歲奉修道業,思惟觀察是《正法華》經典之要,諷誦奉行,如佛所教無所違失。 「於是淨復淨王,遵奉勤修《正法華經》,與其眷屬竟八萬四千歲,逮眾德本嚴淨三昧正定。適逮斯定,其身即時踊在虛空,去地四丈九尺,住於虛空,遙白總水雷音宿華慧王如來、至真:『唯然世尊,其二子者則是聖師,化導吾家蒙其恩德,獲現神足顯揚變化,而緣是`[*26-1]見=現【三宮】*`見所化神變,心得開解退俗入道,`[奉=承【三宮】]`奉佛法訓度眾穢厄,順從法律堅住無極,得奉如來啟受經法,乃為至聖無蓋善師。是二子者,示現子像生我家耳,皆是宿世明識本德,承佛仁慈,非是凡庶之可思論。』佛告王曰:『如是如是!大王!如大王所言,是二太子,宿`[2]殖=植【三宮】*`殖德故,乃能示現,因欲開王及諸眷屬一切眾生。』」 「佛言:『大王!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學是經典,所生之處周旋終始,易得善師顯世尊教,得立無上正真之道,開化導示度脫一切,是為微妙無極之業,展轉相教展轉相成,得至聖諦無極之處,值佛道法王`[因=用【三宮】]`因遇善師,得見如來啟受經法,由勸助恩,王今寧見此二太子,是諸族姓子,前世已曾供養奉事六十五億百千兆姟`[*25-4]江=恒【三宮】*`江河沙等如來、至真,而復`[授=受【三宮】]`授持是《正法華經》,愍傷眾生沒在邪冥九十六種不能自濟,故開化之令住正見修行精進求佛大道。』」 於是佛語族姓子曰:「其淨復淨王,於彼世時歎眾功德,從虛空下即叉十指,前白其佛:『唯佛宣布,如來、至真本宿命時,行何功德?聖慧巍巍,眉間之相,演大`[暉=輝【三宮】]`暉`[*3-2]曜=耀【三宮】*`曜照無限國,而目明好徹覩十方,其眉間相,白如`[珂=阿【明】]`珂雪,柔軟細好,巍巍光澤平`[政=正【三宮】]`政無`[斜=邪【三宮】]`斜,無所不照。世尊面像充滿如日,安住道目猶如月初,一切觀之而無厭極。』 「於時國王,說此頌曰: 「『其殊異功勳,  巨億百千姟, 虛空尚可喻,  其慧不可限。』 「佛以頌答曰: 「『前世行中正,  加施人平等, 故使眉間相,  所照無有限。 和視施燈慧,  目明`[踰=喻【三宮】]`踰日月, 其眼如月初,  徹覩十方國。』 「時王嗟歎已,叉手白佛:『至未曾有,如來、至真之教,弘慈無極,不可思議功德具足,敷演道義施設法禁,令無罪釁,長塗之難皆得無患。唯然世尊,如吾今日心不放逸,由得自在不`[隨=墮【三宮】]`隨邪徑,棄捐自大不從虛偽,亦無瞋恨,不興惡心無益之業。我國多事,欲出家學不還中宮,重欲自歸所有供養。』佛言:『大佳。』時王即起稽首佛足,其王正后離垢施者,解身百千所著寶瓔,以散佛上,佛之威神,化成七寶交露之帳,`[以=化【三宮】]`以為交露琦異妙帳,自然有床,布以無數琦異坐具,如來坐上。於時國王心自念言:『至未曾有,`[天=世【宮】]`天尊至`[德=得【三】]`德交露帳中,所見如來,甚大端正,威神巍巍光色第一,顏貌充滿淨好無比,願令一切皆蒙此`[福=度【三宮】]`福。』」 於時世尊告四部眾:「汝等寧見淨復淨王,一心叉手而住佛前?」皆曰:「`[已=以【三】]`已見。」佛言:「比丘!是王於今是我學世現比丘像,於將來世當得作佛,名曰種帝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其佛土曰廣普,劫曰超王。於`[時=詩【宮】]`時其佛,諸菩薩眾不可稱限,諸聲聞眾亦無央數。其佛世界,平等如掌,無有傾`[斜【麗】,邪【大磧】(cf. K09n0117_p0894b13)]`斜無`[沙=砂【三宮】]`沙礫石,得作佛時威神巍巍,廣大無極光光如是。」 能仁如來告族姓子:「欲知爾時淨復淨王發道意者,豈是異人?莫造此觀。所以者何?則是今現蓮華首菩薩是。欲知爾時離垢`[皇=王【三宮】]`皇后者,今光照嚴飾菩薩是。常念諸菩薩愍傷眾生,故生彼國開化度之。欲知爾時二太子者,則今藥王菩薩、超藥菩薩身是。又族姓子,藥王菩薩、超藥菩薩,功德巍巍無限若斯,在無央數億百千姟諸如來所,`[*2-1]殖=植【三宮】*`殖眾德本,是二正士道德備悉,不可思議。若有聞此二正士名執持懷抱,一切眾人皆當禮敬,如是學士,天上世間皆歸仰之。」 佛說是往古宿世本所行時,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諸=得【宮】]`諸法`[眼淨=法眼淨【三】]`眼淨。 `[*35-2]正法華經〔-〕【明】*`正法華經樂普賢品第二十`[六=七【三宮】]`六 於時普賢菩薩,過東方`[*25-5]江=恒【三宮】*`江河沙諸佛國土,諸菩薩來者,動諸佛國,雨眾蓮華,鼓億百千姟伎樂,歌歎如來功`[德=勳【三宮】]`德,承其開士其大神足無`[極=量【宮】]`極變化,大菩薩身威神巍巍,聖旨玄妙普照十方,與諸天、龍、`[神〔-〕【三宮】]`神、揵陀羅、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及非人俱,各各將諸眷屬,各顯神足不可思議,至靈鷲山往詣佛所,稽首足下繞佛七匝,前白佛言:「我從寶超威王如來佛土來,承今世尊演《正法華經》,故至忍界欲得聽受,與諸菩薩無數百千,亦樂聽聞所宣道議。善哉世尊,唯加垂哀,以時`[1]頒=班【三宮】*`頒宣《正法華經》,寧有女人,何所修行,得奉執經卷?」 `[佛時=時佛【三宮】]`佛時即告普賢菩薩:「族姓子!女人有四事法,得是經卷。何謂為四?一曰常為諸佛所見建護,二曰積功累德不以懈廢,三曰能分別化究暢眾要諸所聚處,四曰普護眾生發未發`[者=心【宮】]`者。是為四,逮是經卷。」 時普賢菩薩前白佛言:「最後末俗五濁之世,若有比丘受是經典,長擁護之令得吉祥,除眾抂橫毒亦不行,令無伺求得其便者。有受是經,咸共宿衛,令魔波旬不能嬈亂,及諸官屬諸鬼神龍,溝邊溷鬼蠱道符`[*2-5]呪=祝【三宮】*`呪,令不得行躬身自`[往=住【宮】]`往,常以一心擁護法師,`[常=當【三宮】]`常使安隱。若有比丘學此經典,坐起經行精進修業,`[象=上【三宮】]`象馬車乘往到其所護此經典,與諸菩薩眷屬圍遶,俱當往詣法師比丘。受是經者,思惟行者,令不`[忘=亡【宋元宮】]`忘失《正法華經》一句之義,乘駕往詣此學士所,目自奉見,為是經`[舉=故【三】,學【宮】]`舉,見我歡喜`[普=並【宮】]`普更勤學,當護法師逮得三昧。若復獲致`[迴【麗】,回【大】(cf. K09n0117_p0895a20)]`迴轉總持,又當逮成若干百千億周旋總持,曉了一切諸音總持。惟願世尊,若於最後餘殘末俗五濁之世,餘五十歲中,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受是經典宣示同學,持書慕求為他人說,最後末俗餘五十歲,若能受是《正法華經》,心存解義精進不廢,致二十一日諸行稍備,已致諸行,二十一日勤心存於法,自現可敬巍巍之德,乘六通馳,與諸眷屬大小相隨,往詣法師勸助法師,二十一日專修此法,使心開解懷致總持。若使法師不化眾生,若不勸助、不能開化,非人得便,猶是法師不得擁護,不致安隱。是故學者常行精進,承佛威神宿衛法師。若有法師,持佛正法`[便=使【宮】]`便勤精進,願聽總持。其辭`[*2]`呪曰: 「無我除我,`[11]因=回【三宮】*`因我方便,賓仁和除,甚柔軟柔`[弱=溺【宮】]`弱句,見諸佛`[*11]`因諸總持行眾`[諸〔-〕【宮】]`諸說,`[蓋=善【宮】]`蓋迴轉盡集會,除眾趣無央數,計諸句三世數等,越有為`[舉=學【三宮】]`舉諸法,曉眾生音,師子娛樂。 「唯然世尊,是則名曰是總持句。若有菩薩,耳根聽聞此總持句,入耳中者,即當知之,普賢菩薩之所建立。是《正法華經》若`[布=布施【三宮】]`布天下,閻浮利內值是經者,`[心當=當心常【宮】]`心當思念:『普賢菩薩威神所致,令我等輩致是經卷,普賢菩薩所行神化,令此眾人致此妙典。』斯等眾生,無`[數=鞅【宮】]`數佛所積眾德本,如來、至真手摩其頭。若有書寫執持在手,則奉佛身、敬愛道法。敬書是經,書是經已欲解中義,於此壽終生忉利天。適生天上,八萬四千天人玉女,往就供養鼓琴歌頌,已作天子坐玉女中,而相娛樂。若族姓子,但書是經功德如是,何況誦說思惟中義!是故世尊,一心勤修《正法華經》,書持經卷,常當思惟一切不忘,當禮此人。用書`[寫〔-〕【三宮】]`寫`[20]此=是【三宮】*`此經至德所致,而為千佛所見授臂,臨壽終時面見千佛,遊在吉安不墮惡趣,壽終之後生兜術天,適生天上,八萬四千諸玉女眾,往詣其所鼓諸伎樂,而歌頌德,在諸玉女以法相樂。是族姓子,書`[*20]`此經者功德如斯,何況誦說思惟其義!是故勤修書寫宣傳《正法華經》,思惟奉行`[皆=習【宮】]`皆令具足,專精一心志未曾亂,千佛授臂。臨壽終時,面見千佛不墮惡趣,於是壽終生兜術天,在彌勒佛所成菩薩身,三十二相莊嚴其體,億千玉女眷屬圍遶,是故智者,常`[當=思【宮】]`當勤修書是經典敷演思惟。」 「唯然世尊,若有書此經`[卷〔-〕【宮】]`卷思惟誦說,功祚無量不可稱限,巍巍如是。是故智者書持是經,當得`[還=逮【三宮】]`還致若干功德。吾以是故,建立是經,用`[五=吾【三宮】]`五弘意勤念道法,流布天下閻浮利內。」 於是能仁如來、至真告普賢曰:「善哉!善哉!汝乃發心多所哀念,精進勤護將來菩薩,勸`[道=導【三宮】]`道於斯無思`[誼=義【三宮】]`誼法,其心懷抱無極大哀,發心之頃攝無量行,各執經卷建立擁護。若有受持普賢菩薩宣其名者,則當`[知=覩【宮】]`知之見能仁佛,前已曾聞如是`[像法=法像【明】]`像法,供養奉事見能仁佛,班宣經道`[講讚=讚之【三宮】]`講讚善哉,如來摩頭,則當謂之是普賢也。佛之威神之所建立,佛以衣服而覆護之,受如來教,不樂俗業不喜調戲,合偶謿囈不好歌舞,不遊在外,不入屠殺養猪雞鶩,不與女人無益從事。若聞是經,書寫聽受持諷誦說,樂如是像,自然之法思惟奉行,緣內`[精=精進【宮】]`精專自興福力,一切眾生若有覩見,靡不愛敬。若有比丘受持此經,不為婬怒`[愚〔-〕【三宮】]`愚癡所縛,不為貪嫉自大所繫,不懷憍慢剛強自用彊梁邪見,己利止足。若有法師普修至賢,最後末`[33]俗世=世【三宮】*`俗世餘五十歲五濁之俗,若有比丘受持是經,當作是`[知=智【三宮】]`知思惟解念:『是等族姓`[子〔-〕【三宮】]`子,必至道場降伏魔`[宮=官【三】,官屬【宮】]`宮,而轉法輪擊於法鼓,吹大法`[螺=軻【宮】]`螺演時法雨,`[於=施【宮】]`於師子座而處法座。』最後末`[*33]`俗世受持是經,功德如是。 「又是比丘,不`[猗=倚【元明】]`猗利養不貪衣鉢,是等法師志性質直,而無`[諛=諭【宋宮】]`諛諂不墮癡冥,其人現在自然如是。若有比丘受持是經,世世不忘所生聰明黠慧,未曾聾盲,現在獲安無有眾患。若毀此經訶學持者而復誹謗,其人現在身致癩病。見書是經非之不可而共調戲,所生之處其身`[缺漏=缺陋【三宮】]`缺漏,為火所燒`[常=值【宮】]`常遇諍訟,鼻面生`[靤=[支*包]【三宮】]`靤手足`[了=繚【元明】]`了戾,口目不`[政=正【三宮】]`政其身臭穢,體生瘡痍,醫藥不治困苦難言。若說是經有聞見者,宣之不可`[增=憎【三宮】]`增惡不`[喜=善【宮】]`喜,所說`[不=至【宮】]`不誠言不真實,用是犯惡眾罪之故,得殃無量在所不安。」 佛言:「是故普賢!若見比丘受持是經,遙起遠迎恭敬承事,如奉如來。今佛現在靡不歸命,歸彼法師如是無異,乃應佛教。」 佛說是樂普賢品時,`[如〔-〕【宮】]`如`[*25-6]江=恒【三宮】*`江河沙億百千姟諸菩薩眾,皆逮總持。 `[*35-3]正法華經〔-〕【明】*`正法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七=八【三宮】]`七 於是世尊能仁,從法座起,`[合=令【三】]`合諸菩薩,如其色像示現神足,都舉大會著其右掌,而讚歎曰:「諸族姓子,佛從無數不可計會億百千劫積累造行,乃成無上正真之道,得度無極,故取諸賢安`[措=錯【三宮】]`措右掌,舉`[手=之【宮】]`手下之以為`[念識=識念【宮】]`念識,當受斯經持諷誦讀,當為眾會分別說之,令諸群生普得見聞。又族姓子,心無所著,勿得祕惜此《正法華經》,志無所畏,則施佛慧、如來之慧、自在之慧,則為無上無極法施。當學佛行,無得矜惜慳嫉愛重,`[宜=宣【元明】]`宜廣示現斯如來慧,當使`[通=遍【三宮】]`通聞至`[於=所【三宮】]`於不至,往所不往,當勤聽受此要經典。其不信者,當令信樂,當勸群生入于尊法。諸族姓子,能如是者,則知如來之所建立。」 時諸菩薩,為能仁世尊所見諮嗟,悉踊躍加敬傾身側體,低頭叉手稽首`[自歸=歸命【三宮】]`自歸,向能仁佛同聲啟白:「唯如世尊所勅,不敢違教,請奉行之,具足順從如佛所宣,願勿為慮。」諸菩薩三啟如是,所至到處,周`[旋=遍【宮】]`旋十方`[*1-1]頒=班【三宮】*`頒`[宣=騰【宮】]`宣聖旨。 爾時能仁正覺一切發遣,十方世界諸來世尊,各隨`[便宜=宜便【三宮】]`便宜從其所安。時十方佛皆亦報曰:「如來亦當從宜所安。」諸如來正覺、多寶世尊,七寶講堂佛之塔廟,即復故處。又諸如來皆從所安。 佛說是經時,十方無量異佛世界諸來大聖,坐佛樹下處師子座,多寶如來及大士等,諸餘學行現佛前者,不可計會無數無量,并從地中`[*10-3]踊=涌【明】*`踊出菩薩,諸大聲聞四部之眾,諸天、龍、神、阿須倫、揵沓`[惒=和【三宮】]`惒,世間人民,聞佛所說,莫不歡喜。 正法華經卷第十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9 冊 No. 263 正法華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08-1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輸入,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