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92 \[Nos. 278(33), 279(38)] 度世品經卷第`[一=一(與華嚴離世間品同)【元明】]`一 西晉`[17]月氏〔-〕【三宮】*`月氏`[18]三藏=三藏法師【三宮】*`三藏竺法護`[19]譯=初譯【元】*`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摩竭國法閑道場普光講堂蓮華藏師子座——覺了真諦,無有二行;度無想法,如佛遊居以致平等;一切諸佛進退遊行無所罣礙亦無蔭蔽;法無退還、行無等倫,所見奉敬不可思議;現等三世,其身所顯普周世界;分別諸法,慧無猶豫;具足諸法,坐佛樹下究暢經典;不疑正覺、不想計身,一切菩薩志願、道慧、佛行無二;所濟第一,度於彼岸,不壞如來建立脫門;諸佛土地不可限量,所遊平等,所修法境曠若虛空。 十方國土不可計會億百那術一切塵限諸菩薩數其亦如此,菩薩大士皆生補處,當成無上正真之道,各各他異十方佛國來會此土——皆成開士、皆發慧目,德門無極;開化一切眾生諸界,順律唱`[20]道=導【三宮】*`道,權方便門,曉了隨時,住菩薩法;一切世界講堂、樓閣越`[升【麗】,昇【大】(cf. K08n0103_p1277a21)]`升慧定,而以觀察滅度之地;尊敬道慧,蠲除一切言辭、行陰,所可釋去明識因宜;攝取眾生,入於無量,道遊其中;一切眾生所作禍福皆有報應,終不腐朽;分別應時,所試觀察永無所獲;解知眾生諸界志性,達了諸根,`[省=有【三宮】]`省應可度,從其緣便,應病授藥;去來今佛所可`[頒宣=班宣【三宮】下同]`頒宣章句`[議=義【三宮】]`議理,`[輒=輕【宮】]`輒受奉持,已受其決,執懷平等,解發正藏;所當歸者,入於現世、度世無量;法自所入真正悉已暢解,有為、無為觀之無二。去來今佛一切如來所入道場、一時`[*20]`道御、`[建平=逮平等【三】,逮平【宮】]`建平解、成平等覺,悉能示現。心閑、心懅,已了佛道。不離一切眾生發心,入一人心則能普入一切眾生所知、所樂。自於其慧而不動轉。諸菩薩身逮得普智、諸通慧心,住於其地而不退轉。菩薩所行力無休懈,周旋往來慧無所行一切人故。於無數劫在於生死曉了建立,不可計劫難可值見。諸菩薩寶真正難遇,常轉法輪未曾勞廢,開化眾生令入律品,過去、當來、現在如來嚴淨斯處逮成眾生。具足本行,所誓已具,`[功=力【三宮】]`功行殊特。如是菩薩及餘學士,十方諸佛所可諮嗟,劫數無際所歎無限,其`[無元=元無【三宮】]`無元底與眾超異。其名曰:普賢菩薩、普因`[一作目〔-〕【三宮】]` \(一作目)菩薩、普化菩薩、普智菩薩、普眼菩薩、普光菩薩、普觀菩薩、普明菩薩、普英菩薩、普覺菩薩,如是之等不可稱計億百那術十方諸佛國土塵數。 如是,普賢成就所願——其所誓志志願超殊:若諸佛興,普往求請;曉了隨時,皆持諸佛所化法`[目=因【三宮】]`目,不斷一切如來之教;諸佛興世,速疾受決成最正覺,名號、國土已淨畢了;所住法輪見無佛國示現為佛,嚴治一切凶弊、穢濁、難化世界,休息滅除諸菩薩眾罣礙禍福,入無陰蓋正諦法界。 於是,普賢菩薩即以佛藏三昧正受。`[這=適【三宮】]`這三昧已,應時遍入十方諸佛之所遊居,靡不周暢、皆以通達,無有餘土而不徹者,講堂、法境、其虛空界,悉至無際。十方剎土六反震動,其大光明靡所不照,謦揚洪音莫不聞聲。 普賢菩薩從三昧興,見諸菩薩咸來俱會,欣然大悅。 普智菩薩覩諸菩薩皆來雲集亦復踊躍,前問普賢菩薩大士:「善哉,佛子!今諸菩薩十方來會,渴仰經典,瞻戴仁者如冥思明。唯為解說諸菩薩行,從始至終令無疑——結者亘然,如病得愈、盲者得目。 「何謂菩薩有所依怙而無所著?何謂菩薩未曾有想?何謂為行?何謂善友?何謂精進?何謂勸信?何謂化眾生?何謂禁戒?何謂受決?何謂菩薩不相求短?何謂入如來?何謂得入眾生性行?何謂逮入於諸世界?何謂曉入諸念劫數靡所不達?何謂暢說於三世事?何謂得入三處?何謂無厭其所發心,無所缺漏?何謂菩薩分別諸辯?何謂菩薩逮得總持?何謂菩薩頒宣佛道?」 普賢菩薩緣普智問,欲令來者皆得開解,讚言:「善哉!諸會菩薩皆共咸聽。菩薩有十事法,有所依怙而無所著。何謂為十?依菩薩心令不違失、依於善友常修專精、倚于德本而植福慶、順度無極能奉行故、恃一切法無所歸故、怙誓諸願使親道故、專於諸行習具足故、附諸菩薩一生補故、歸奉諸佛心歡然故、奉諸如來歎如父故,是為菩薩十事法,有所依怙為無所著。菩薩住此,疾逮無上如來大慧至無極依。」 於是頌曰: 「依者無所依,  自歸於諸佛, 解法無所望,  乃至於大願。 見諸佛歡然,  依之而奉敬, 恃怙諸如來,  因具足道行。 「菩薩有十事,未曾有想。何謂為十?念諸德本如己無異,身積眾善以施眾生;一切功訓以為道想;解達眾生為道`[器=品【宮】]`器想;願濟一切如己願想;皆以諸法施不及想;察一切法念如佛法;為一切行如奉身想;一切言辭於諸所行無所妄想;覩見諸佛為父母想;於`[眾=眾生【三】]`眾如來為無二想。是,族姓子!諸菩薩眾未曾有想,菩薩住此,疾成無上、逮眾德本。」 於是頌曰: 「為一切積德,  念之如己身, 觀察於眾生,  亦如道法器。 諸眾生造願,  與身等無異, 歸命於道法,  令致無從生。 「菩薩有十事為行。何謂為十?講說分別眾生所行、而求一切諸法所行、普學禁戒尋即奉行、積累諸行眾德之本、一心專精奉修三昧、曉了聖慧所當歸趣、慇懃謹勅無所違失、遊於剎土欲莊嚴故、`[修=循【三】]`修善知識不離恭恪、奉如來行敬如師子,是為十事。」 於時頌曰: 「一切有所行,  當開化眾生, 勤求於諸法,  而奉行禁戒。 積累眾德本,  一心歸定意, 曉了聖明慧,  所遊淨剎土。 「菩薩有十事為善友。何謂為十?建立道意、能修德本、入度無極、頒宣道法、開化眾生、分別辯才、稱舉群萌、除眾妄想、住無患厭、立普賢行入諸佛慧則為善友,是為十事。」 於是頌曰: 「心建立於道,  精勤修德本, 入諸度無極,  頒宣諸經典, 開化度眾生,  辯才決眾疑, 稱譽於黎`[庶【麗磧】,蔗【大】(cf. K08n0103_p1278c15; Q08_p0458a17)]`庶,  除去眾想念。 「菩薩有十事為精進。何謂為十?講說一切眾生之界、識念經典之所歸趣、嚴淨一切諸佛世界、又當奉行諸菩薩戒、常忍一切眾難之患、為斷地獄餓鬼畜生燒煮之痛、降伏一切眾魔官屬、不令眾生懷瞋恨心、當奉十方諸佛世尊、常遇諸佛歸命諮受,是,族姓子!應行菩薩十事精進。」 於時頌曰: 「歸命於諸佛,  嚴淨眾佛土, 奉修菩薩行,  忍一切苦惱, 斷三塗之難,  降伏魔官屬, 能悅於眾生,  常見諸如來。 「菩薩有十事為勸信。何謂為十?常建立意,亦勸他人使發道心;仁和第一,無所諍訟,亦化他人立於欣悅;蠲除愚法,亦化他人令棄邪典,使住佛道;務求德本,亦勸他人使志善`[原=源【三】]`原;歸度無極,亦勸他人求波羅蜜;己生佛種,亦誘他人令務佛`[性=姓【宮】]`性;身已得入無所有法,開進他人使立空法;讚諸佛慧無所譏謗,示宣他人不毀正覺;具足普智,諸願純備,亦導`[他=化【三】]`他人成諸通慧;究竟道誓以得嚴淨如來、至真無盡之慧,亦當建立一切眾人入如來道;是為十事。」 於時頌曰: 「已建立在道,  亦化於他人, 心不懷諍訟,  和悅忿恚者。 棄捐眾愚冥,  開化`[癡=諸【三】]`癡邪徑, 常求眾德本,  誘之住道義。 「菩薩有十事開化眾生。何謂為十?菩薩布施誘進眾生,和顏悅色而勸進之;班宣經道令其亘然;誘進分別己身無異;所施無量發起人界;顯佛菩薩行誘眾生種;示諸世間如火然熾;訓教眾生無上道法;神足變化若干感動;曉了若干善權方便;隨其習俗度脫眾生;是為十事。」 於時頌曰: 「菩薩行布施,  `[已=以【三】]`已用化眾生, 常和顏悅色,  誘進諸不及。 覩世如`[然熾=熾然【三】]`然熾,  顯示佛大道, 神足現變化,  若干權方便。 「菩薩禁戒有十事。何謂為十?不捨道心、捐聲聞緣覺意、觀察一切眾生愍行、開化群萌令住佛法、奉修菩薩所應學者、解一切法悉不可得、所造德本勸助至道、未曾`[猗=倚【三宮】]`猗著於諸佛身、能忍諸法亦無所倚、濟護諸根以為禁戒;是為十事。」 於時頌曰: 「常和於道心,  捨聲聞、緣覺, 愍傷於眾生,  勸使立佛法。 學諸菩薩行,  解法無所有, 一切所行德,  勸助於佛道。 「菩薩有十事受決,所見受決能自知之。何謂為十?發仁和心、自然道意、不厭菩薩行、棄捐一切諸所妄想而能奉修諸佛之法、皆能篤信諸如來身所可宣說、亦以究暢成就德本、化於一切使住佛道、等敬親友而無二心、視諸善友如見諸佛、古昔所願將護佛道,是為十事受決。」 於時頌曰: 「等心敬善友,  利義皆由之, 將護古昔願,  清和發道意。 不厭菩薩行,  棄捐眾妄想, 使住諸佛法,  篤信如來教。 「菩薩有十事不相求短。何謂為十?入於宿世本所誓願、隨時入行導習其便、不失正義皆得通入、諸度無極具足成就、隨其宜便、所可入者順從所願、隨其所樂以開化之、莊嚴剎土勸使入道、神足變化使從其教、普為示現所生之處,是為十事不相求短。」 於時頌曰: 「入於宿世願,  `[世=所【元明】]`世行隨宜便, 遵習不失節,  順諸度無極。 因得大成就,  從若干信樂, 為莊嚴佛土,  以神足變化。 「菩薩有十事入於如來,去、來、現在一切諸佛所可由成。何謂為十?入於無量平等道教、而轉無限經法之輪、宣傳無量慧義之要、順從無際音聲通暢、開化無底眾生之類、顯暢無數神足變化、隨時遍至若干種形、入於無喻諸三昧定、照耀開悟不可計`[量=愚【三宮】]`量、示力無畏顯現無限使入滅度,是為十事如來所入。」 於是頌曰: 「過去、來、現在,  一切諸如來, 入無量道教,  轉無限法輪, 順無際道法,  宣無底慧場, 開化無數人,  神足不可計。 「菩薩有十事入眾生性行。何謂為十?入於本行眾生所解;隨時開度當來受身;一切人民遍於群萌;現在所作入於眾生;善行本末;隨時救濟諸非法行;`[當〔-〕【三宮】]`當宣`[*20-2]道=導【三宮】*`道;眾生心性所入,曉了一切根原所趣;分別若干,隨所愛樂;發起諸礙、塵勞、愛欲,數數說法以度脫之;是為十事入眾生性。」 於時頌曰: 「曉了過世行,  亦復知當來, 分別現在事,  眾生所可行。 入於眾德行,  亦遊於無德, 其心靡不周,  使諸根成就。 「菩薩有十事入於世界。何謂為十?常知止足、在於世間而修清淨無所`[沾=玷【明】]`沾污、處於俗間心存少求、演無極香薰諸迷惑、所入方俗如一土塵、周於無量微妙之義、亦遍曠然無量世界、度脫有身四大之患、恭敬自歸於諸佛道、亦復遊入無道天下,是為十事遊入世界。」 於時頌曰: 「在世知止足,  所行常清淨, 所入而少求,  周遍無極業, `[猶=由【三宮】]`猶如塵世界,  解微妙之行, 小大無不達,  入於諸所有。 「菩薩有十事,曉入諸念劫數靡所不達。何謂為十?知過去劫、曉當來對、知現在事、知有限世、識無限礙、入於有限無限之事、了諸有數無數劫事、於諸有數使入無為、令諸無念暢入有念、暢諸有念使入無念,是為十事曉了諸劫靡所不達。」 於時頌曰: 「入於過去念,  當來亦如是, 遊步在現世,  而皆悉念之。 周流無量劫,  有數若無數、 無念入有念、  一切想無想。 「菩薩有十事,暢說三世而無二言。何謂為十事?以過去而宣說之、往古以沒豫說當來、滅來久遠演現在處、尚未當來豫說過去、尚未欲至輒宣現在、亦復班宣未來生者、傳於現在忽以過去、解於現在謂之未來、目所覩者宣之平等、現了三世一時悉達,是為十事暢說三世。」 於時頌曰: 「能說過去事,  演古如是來, 說過為現在,  亦暢當來事。 過去、今、現在,  未至豫演生, 解生現以過,  目見今當來。 「菩薩有十事入於三處。何謂為十?入諸有數、至無所念、到有所獲、趣諸有教、遊眾想處、歸眾方俗、暢眾言辭、達不可盡、諮嗟寂然、暢眾`[1]憺怕=淡泊【宋元宮】*`憺怕,是為十事入於三處。」 於時頌曰: 「入眾有所念,  有所得教授, 在想眾方俗,  所念不可盡。 宣傳寂然事,  亦入於憺怕, 滅除諸惡事,  如是成道意。 「菩薩有十事,無厭其所發心,無所缺漏。何謂為十?供養諸佛,住在眾色而不懈惓;敬順一切諸善、親友;求諸經典,不以為難;博聞眾經,啟受不逮;發意之頃頒宣經道;開化眾生,示以法律;發起一切使至佛道;於無數劫住一世界修菩薩行;普遊諸國,靡不周遍;未曾懷疑佛諸經典,問則發遣;是為十事發心無厭,無所缺漏。」 於時頌曰: 「供養諸佛身,  不以為厭足, 亦順眾善友,  務求諸經典。 所求不懈倦,  見諸發心者, 為說道訓教,  開化諸菩薩。 「菩薩有十事分別諸辯。何謂為十?分別眾生所入辯慧、曉了諸根當可歸趣、了諸罪福諸所報應、覩其所生在於何處、皆知世間諸所有無、覩見諸佛之所遊居、曉了經法義理深淺、暢解法界之所存沒、達於三世——去、來、現——事、亦能分別不可計數所行言`[慈=詞【三】]`慈,是為十事菩薩諸辯。」 於時頌曰: 「曉眾生所知;  諸根之所趣, 隨所立罪福,  見之當所生。 分別諸世界;  亦曉了法品, 究暢佛道慧,  三世之本末。 「菩薩有十事逮得總持。何謂為十?博有所聞輒則奉持;懷抱經典,悉不忘失;執法錠燎,有所宣化皆從方便解諸經典;曉法自然,逮法光明,致諸佛道不可思議;執諸定意,現在聞佛,面前啟受尋奉行法;入道場音,能隨方俗演出言辭不可思議;念三世事、去來今佛不可計法,隨時宣傳;懷若干辯一切諸佛經典之要;耳所聞`[3]誼=義【三宮】*`誼不可稱限,所興聖慧能暢諸聽;持諸佛法,建立如來十力、無畏;是為十事菩薩總持。」 於時頌曰: 「博聞輒執持,  不忘一切法, 曉了隨時說,  解諸法自然。 以法大光明,  不可思議慧, 現在得三昧,  目前聞經典。 「菩薩有十事為頒宣佛道。何謂為十?曉了道`[4]議=義【三宮】*`議、志誓大願、分別罪福之所歸趣、常住正覺、不懷自大、暢達法界、識知定意、明解心本、曉了本淨、隨本而覺使成佛道,是為十事菩薩班宣佛道。」 於時頌曰: 「曉了於佛道,  解願知罪福, 為諸佛所立,  解法無自大, 分別心本淨,  定意之所歸, 本淨亦自然,  隨本而覺悟。」 佛說是時,三千世界為大震動,其大光明普照十方。諸天、龍、神皆來散華,以諸音樂來娛樂佛,歡喜悅豫,皆共欣慶:「幸哉!吾等宿世其德純厚得豫此會,服深妙`[*4-1]議=義【三宮】*`議無極道慧,何`[其=期【宮】]`其祿厚。世尊能仁十方慈恩開示法藏,療治盲冥,`[消=銷【明】]`消化五陰、六衰、三毒、五蓋、十二因緣、六十二見。示以五事:戒、定、慧、解、`[度=脫【明】]`度知見品,五眼,六通,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以成佛道。班宣開示十二部經,開化邪見六十二疑使發道意,諸佛遙讚、菩薩悅豫。」 普智菩薩復問普賢:「何謂發菩薩心?何謂行法?何謂大哀?何謂緣發道心,以其所緣而興其意?何謂見善友發恭恪心?何謂菩薩逮得清淨?何謂度無極?何謂佛慧?何謂所歷?何謂菩薩力?何謂平等?何謂生覺聖?何謂說法?何謂而行奉持?何謂辯才?何謂無數?何謂為行等心?何謂行慧?何謂菩薩而不自大?」普賢菩薩答曰:「善哉!佛子所問甚為深妙,何其快哉。諦聽諦聽,今為仁說。」普智菩薩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普賢菩薩言:「有十事發`[菩薩=普【三宮】]`菩薩心。何謂為十?發心之時常懷大慈,`[護持=將護【元明】]`護持一切眾生之類;所行憐愍,察於人民勤苦之惱如身自更,一切所有皆能惠施;念一切智,心則為原首;念一切智故能發意不毀聖`[*3-1]誼=義【三宮】*`誼;興從嚴心,學諸菩薩禁戒之要;其心堅固亦如金剛,蠲除一切諸惡垢濁;其所生意若如江海,導御一切諸清白法;其志強固如須彌山,則能堪忍眾庶言辭、善惡音聲;其所發心造立永安,施於眾生大誠信業而心獨步;智度無極,曉了諸法,隨便將護;是為十事發菩薩心。」 於時頌曰: 「而發大哀心,  將護於眾生, 見之在苦惱,  愍之如己身。 思惟一切智,  得志所莊嚴, 其心如金剛,  智慧如江海。 「菩薩有十事行普賢法。何謂為十?於當來劫與一切俱,普願行仁;奉敬未至如來、至真等處色法;開化眾生立菩薩行;積眾德本而誓普賢;皆能遊入諸度無極;所願和雅,具菩薩行,遵修諸法;皆欲莊嚴諸佛世界平等諸`[*4-2]議=義【三宮】*`議,受生一切十方佛國;曉了方便,求眾經典;悉樂現生於諸佛土;逮成無上正真之道;是為十事菩薩行法。」 於時頌曰: 「悉知當來劫,  奉敬諸如來, 菩薩等眾生,  所誓普賢行。 積累眾德本,  入諸度無極, 莊嚴諸佛土,  疾成無上覺。 「菩薩有十事常行大哀。何謂為十?觀於眾生孤獨無種為興大哀、察之無道化以大悲、見貧厄眾令`[殖=植【三宮】]`殖德本、將久眠寐使得覺悟、見眾生界無有方便化之隨時、為諸貪欲所繫縛者而勸護之、瞻於群萌所遭厄難愍之令濟、覩久疾病療之以慈哀、離善法者顯示道`[*4-3]議=義【三宮】*`議、若見眾生失於佛法愍哀悅豫,是為十事菩薩大哀。」 於時頌曰: 「在世行大哀,  觀察於眾生, 久遠遭疾厄,  由斷德本故。 為興無`[蓋=盡【三宮】]`蓋哀,  建立於佛道, 菩薩行大`[慈=悲【三宮】]`慈,  以開化眾生。 「菩薩有十事緣發道心。何謂為十?教誨眾生令順誼律而發道心、欲除一切眾苦惱患、建立人民使意永安、見於群萌在無明地使發道意、好勸眾生使入佛慧、順隨正覺奉敬一切諸佛最聖、皆欲得見如來、至真、亦復樂覩諸佛色像相好威容、亦復愛喜入諸佛道故發大意、亦復敬愛十力無畏,是為十事緣發道心。」 於時頌曰: 「見眾生所滅,  為惱患所縛, 欲令至永安,  故發菩薩心。 人民在無智,  勸示以佛慧, 令奉三界將,  常覩諸如來。 「菩薩見善友發恭恪心,菩薩初發正真道意,與善友俱謙下恭順,欲得務成佛一切智,故`[習=尋【三】]`習善友為之屈意。 「見善友發意有十事。何謂為十?奉敬自歸、心無愛欲、如所聞音則能奉行、心愛樂之、志不瑕穢、常一其心、以諸德本合為一業、懷抱一願發世尊意、其志平等、所行具足,是為十見善親友發恭恪心。」 於時頌曰: 「心常懷恭恪,  如所聞奉行, 如喜無瑕穢,  其意常專一。 合集眾德本,  自歸於世尊, 常尊平等行,  道心乃具成。 「菩薩清淨有十事。何謂為十?淨如虛空,究竟無失;於諸色淨,隨眾生本而開化之;諸音清淨,演不可`[誼=議【三】]`誼言辭眾響;其辯才淨,分別無量佛所說法;其慧清淨,皆棄無智;所生亦淨,得諸菩薩自在由己;眷屬微妙,曉了眾生宿世所行而開化之;報應亦淨,除去一切罣礙、陰蓋;所願`[解=鮮【三】]`解明,解諸菩薩所生一品;其行`[皦=皎【三宮】]`皦然,出普賢乘;是為十事得清`[淨=淨行【三宮】]`淨。」 於時頌`[曰=曰字下有(菩薩清淨具,功德如虛空,隨諸眾生根,而開無上道,言辭辯才淨,分別諸法相,其智無罣礙,究竟於一乘)八句四十字【三】,曰字下有(布施度無極,皆能施所有,持戒度無極,清淨佛諸行,忍辱度無極,仁和不懷恚,精進度無極,勤修不退還)八句四十字【宮】]`曰`[丹本…闕頌〔-〕【三宮】]` \(丹本注云,諸本闕頌)。 「菩薩有十事逮度無極。何謂為十?行度無極,一切所有皆能布施;`[戒=識【宮】]`戒度無極,具足佛禁;忍度無極,能行仁和,逮佛淨力;進度無極,所行勤修而不退轉;寂度無極,使意一定;智度無極,觀一切法本自然諦;慧度無極,入佛十力;願度無極,具足普賢;神足度無極,多所變化,無所不現;法度無極,等御一切諸法本末;是為菩薩十度無極。菩薩住此,得歸無上如來、正真無極大慧,具足六度。」 於時頌曰: 「布施度無極,  皆能施所有; 持戒度無極,  清淨佛諸行; 忍辱度無極,  仁和不懷恚; 精進度無極,  勤修不退還; 一心度無極,  志定無憒亂; 智慧度無極,  觀諸法自然; 神通度無極,  普入佛道力; 所願行平等,  神足`[*20-3]道=導【三宮】*`道諸法。 「菩薩有十事慧。何謂為十?曉解一切十方世界其眾生種不可思議;識別諸宗、曉了諸法,不失時節;若干種形若以一品皆令覺知;達諸法界,能班宣慧;曉了一切虛空本末,通使無餘第一佛慧;十方世界諸過去事皆能知之;十方佛土諸當來事悉能見之;十方佛國今現在事普入教化;曉`[願=明【三】]`願如來一切諸行,具入一切慧;解知去來今現在佛皆同一行,是為菩薩十慧義。菩薩住此,`[其=具【三】]`其大光明自在照耀,具足所願,信諸佛法,則以一慧解諸佛法。」 於時頌曰: 「能知十方界,  眾生不可計, 普令入`[道=佛【三宮】]`道慧,  使無若干念。 能分別諸法,  平等如虛空, 佛慧為第一,  能達三世事。 「菩薩有十事而有所歷。何謂為十?悉解諸法為一品義、一切經典而有節限、曉了諸慧則為一相、分別眾生心念行慧無為無數、見諸群黎皆以一等、明識眾生所行塵勞、人民志性繫縛在行、明識眾生所行善惡、一切菩薩所行志願樂不自大、如來十力建立無餘而`[上=至【三】,止【宮】]`上正覺,是為十事菩薩經歷。」 於時頌曰: 「知諸法為一,  `[解=能【三宮】]`解了際限故, 眾慧合一相,  眾生心無數。 解見諸人民,  塵勞行所迷、 眾結所縛束,  不得普智心。 「菩薩有十事力。何謂為十?一切諸法皆入自然;諸有經典悉如所化,眾義若幻;計諸法數皆為佛法;諸所經典悉無所倚;一切所有歸`[三=堅【宋元】,竪【宮】]`三脫門;見眾善友重事奉敬;心習勢力;以眾德本入無上慧道王之堂;未曾誹謗深微之慧;信樂諸佛一切智心,終不退轉善權力故;是為十事菩薩之力。」 於時頌曰: 「一切法自然,  皆如幻化力; 諸法悉佛法,  義歸三脫門。 奉敬眾善友,  常積眾德本, 入無上慧堂,  篤信佛深法。 「菩薩平等有十事。何謂為十?等心眾生、亦等諸法、普觀佛土、性行無二、因諸德本、等諸菩薩、所願無異、諸度無極亦無差別、一切諸行皆歸同像、十方諸佛悉為一佛,是為十平等。」 於時頌曰: 「等心念眾生,  普觀眾經典; 亦等諸剎土,  性行不懷二。 皆合諸德本,  菩薩常行慈, 所願無若干,  具諸度無極。 「菩薩有十事發覺聖。何謂為十?一切諸法但有音耳、皆歸寂然、諸法如幻、經義若影、`[目=自【宮】]`目所見者悉因緣合、諸義業淨、一切諸法悉假文字、諸事之業因其本淨、道慧無想究盡本原、諸有形者皆由法界,是為十生覺聖。」 於時頌曰: 「諸法悉寂然,  譬之如幻化, 假喻若影響,  皆由因緣生。 諸法本末淨,  一切無所生, 悉因其本際,  無`[想=相【三宮】]`想為真諦。 「菩薩說法有十事。何謂為十?演深妙法、所說義者隨時得入、講若干事、`[當=常【三】]`當多宣暢諸通慧事、亦能分別諸度無極、宣示如來十種力事、解三世義、常說菩薩不退轉法、諮嗟諸佛功`[訓=勳【三】]`訓之德、班宣菩薩、諸佛、如來平等出家,是為十事菩薩說法。」 於時頌曰: 「講說深妙法,  悉使入道義, 演若干之慧,  多宣一切智。 演諸度無極,  顯示十種力, 三世無罣礙,  菩薩不退轉。 「菩薩有十事而行奉行。何`[謂=事【宋元宮】]`謂為十?積累一切諸善德本;聞諸如來講說經典輒能受持;執一切現,舉喻說之;御`[導=道【三宮】]`導一切奉行法門;懷抱總持道義慧門;皆能斷除狐疑、諸著;悉以具足諸菩薩行;一切如來辯才平等開化說法,演其光輝;言皆受諸佛;所娛樂業而建立之,使得至於無上正真;是為十事說平等門而奉行之。」 於時頌曰: 「積累眾德本,  諮嗟如來法, 觀諸法平等,  奉宣道慧`[門=間【三】]`門。 棄捐諸疑著,  具足菩薩行, 諸法為世門,  皆令入道室。 「菩薩有十事分別辯才。何謂為十?所演諸法永無想念、分別諸經悉無所行、諸義辯才亦無所著、解諸法空班宣無量、一切諸法悉佛所立、一切所有悉無所依、皆能分別諸法章句、宣暢經典真諦之義、常以等心愍於眾生、應意說法令得悅豫,是為十辯才。」 於時頌曰: 「講經無想念,  一切無想行, 不著於諸法,  解之悉為空; 辯才無限量,  諸法佛所立, 一切無所`[猗=倚【三】]`猗,  解之悉本無。 「菩薩有十事得自在。何謂為十?開化眾生、照耀諸法、修諸德本、行無極慧、不著禁戒、所造善本勸助佛道、所行精進而不退還、降伏眾魔、其所愛喜解了道心一切佛道、在於邪見而成正覺,是為十得自在。」 於時頌曰: 「曉開教眾生,  得照耀諸法, 奉行眾德本,  自在無極慧。 心皆無所著,  精進不懈惓, 降伏於眾魔,  道心得由己。 「菩薩有十事所施無數。何謂為十?開化一切諸世間難,眾生本末亦不可計、經典之事亦不可量、一切所作亦無`[2]崖=涯【元明】*`崖底、有計諸法`[*2]`崖際難盡、眾德之本亦無`[儔=疇【宋宮】]`儔匹、一切諸惡悉無能宣、諸所志願亦無邊際、眾行所趣無能為喻、一切菩薩獨步無侶、諸佛、正覺獨尊無雙,是為十事所施無數。」 於時頌曰: 「世計不可計、  眾生無有數、 諸法無邊際、  所造亦無限、 德本無儔匹、  諸惡無處所、 菩薩無等侶、  諸佛無儔匹。」 「菩薩有十事為行等心。何謂為十?等心積德、志願同等、眾生身意亦無有二、入於人民罪福所趣、普遊諸法、視諸佛土淨穢同一、勸化眾生使入篤信、等心諸行及眾妄想、皆入諸佛十力無畏、悉由如來平等之慧,是為十等心。」 於時頌曰: 「等心積德本,  興顯一切願, 平等眾生心,  罪福無殊異。 普入諸經典、  等觀諸佛土, 愍念諸眾生,  使入無異行。 「菩薩有十事行慧。何謂為十?曉了眾生當歸解慧;遍入諸國若干剎土,未入者入之;遊諸貪`[網=罔【宮】]`網,除去臭穢;所遊諸界知其增減;曉了諸法各各有異;或復一品普能周旋;眾界音聲解世間眾想、所住顛倒、所念各異;以一言辭普入一切諸法言教;如來威變建立法界;一切眾生處在三世,諸佛入中訓誨無廢,皆令入道;是為十事菩薩行慧。」 於時頌曰: 「信解眾生界,  普入諸佛土, 悉至於十方,  等觀諸世界。 諸法無若干,  入不可計身, 如來所變化,  開度於三界。 「菩薩有十事而不自大。何謂為十?不輕慢人、`[蚑【麗】,蚊【大】(cf. K08n0103_p1285a13)]`蚑行、喘息;身心謙下,不輕易人;不以剎土而自貢高;若得奉敬,不懷自大;不以好音而自歎譽;行願備悉,不以綺飾;開化眾生離於懈怠;成至正覺;常懷`[哀愍=愍哀【三宮】]`哀愍講說經典;不諮嗟身,有所建立而不自大;是為十`[事=事而【三宮】]`事不自大。」於時頌曰: 「不輕慢眾生、  得剎土不悅、 而奉敬不歡、  離於好音聲、 無貪諸所願,  開化於眾生, 得成最正覺,  頒宣大道慧。」 說是法時,天、龍、鬼神、世間人民、阿須倫、迦留羅、甄陀羅、摩睺勒莫不歡喜,咸發道意。 師子、虎、狼、熊、羆、鹿黨、魚、鼈、黿、鼉、諸`[小=卉【三宮】]`小小`[虫【麗】,蟲【大】(cf. K08n0103_p1285b03)]`虫,皆有慈心,無相害意,聞所說法各各歡喜而發道意。 諸天散華,其落如雨;燒眾名香,欝如雲興;箜篌、樂器不鼓自鳴。當爾之時,莫不喜敬。 度世品經卷第一 度世品經卷第二 `[西晉…護譯〔-〕【聖】下同]`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普智菩薩復問普賢:「何謂建立?何謂樂信?何謂深入?何謂依怙?何謂意勇?何謂斷諸疑?何謂無`[思=畏【宋宮】]`思議?何謂解說真諦?何謂了報應?何謂定意?何謂何所有?何謂脫門?何謂神通?何謂通達?何謂解脫?何謂園囿?何謂宮殿?何謂遊觀?何謂莊嚴?何謂心不動?何謂性無所捨?何謂觀慧?何謂講法?何謂淨願?何謂為印?何謂慧光?何謂行無色?何謂無法心?何謂心如山?何謂如海?」 普賢曰:「善哉`[問=快問【三宮】]`問!菩薩建立有十事。何謂為十?常志於佛、恒思經法、勸化眾生使住佛道、勸安事業、修立正行、順樂誓願、常念威儀、所遊隨時、班宣善本、建立慧義,是為十事建立其心。」 於時頌曰: 「一心常念佛,  專精思經典, 勸眾生入道,  示以所造業。 讚助修正行,  恒使不失願, 威儀、禮節備,  善本成聖慧。 「菩薩樂信有十事。何謂為十? 「菩薩心自發念:『其有當來如來、正真出現於世,我當悉見。』 「見諸佛已,供養奉事,志於無上,稽首自歸此諸正覺:『當訓誨我,以是訓誨歸菩薩地,如諸菩薩奉教敬心。心懷恭恪,如所聞者輒當修行。』 「於是,菩薩復自念言:『使吾不離諸佛、世尊及諸開士,蠲除生死馳逸之難,無央數劫修菩薩行。』 「又心念言:『昔未發無上道意之時未為法器,畏`[甚=其【三宮聖】]`甚深義、亦畏世間誹謗惡名、又懼畏生死惡道眾會。我以離此,永不與合。以遠在事,所生之處不離道心,不恐、不畏、亦不懷懅。永無諸難,常遠塵垢;永滅穢濁,出入獨步;降伏眾魔,消諸外道。』 「又心念言:『吾當勸化諸眾生界,使隨律教,志在無上正真道意,修菩薩行。得成佛時則隨尊聖微妙道教,吾當稽首,奉敬自歸,欣悅無量,盡其壽命。佛滅度後,當為興立無數廟寺、供事舍利、奉宣佛教、分布經典,使無上義永得長存。』 「又心念言:『`[吾【麗】,我【大】(cf. K08n0103_p1286a22)]`吾當莊嚴無極世界,皆令佛土清和柔`[軟=濡【聖】]`軟,種種別異平等清淨。吾當感動無數佛土,悉使發意。演大光明照於十方,神足變化靡不周遍。』 「又心念言:『吾成佛已,當決眾生一切狐疑,化其志性令常`[清=情【三宮】]`清和。寂靜其志、消滅塵欲、塞諸惡戶、闡永安門、除去幽冥、奮巨光耀、棄捐魔業、逮無上吉,以是功勳普示眾生。』 「又心念言:『吾所在處常見諸佛。在危厄時思欲奉覲,必當如願得見正覺,莫使違遠。』 「面見如來所說法時:『如來難值,無央數劫時一出耳,猶靈瑞華,久久希有。』發清淨心,棄捐一切不宜之計,其意質直而無`[諛=諭【聖】]`諛諂。 「又心念言:『吾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遍諸佛土施作佛事。為諸眾生各現佛身,擊大法鼓、雨法甘露,施無極法、清淨、無畏,為師子吼,立無底願。住於法界,班宣經道。一劫不休,身不疲懈;言辭無極,心亦不惓。』是為十事心所建立。」 於時頌曰: 「嚴淨諸佛土,  勸`[道=導【三宮】]`道於眾生, 示以深妙法,  令發無上道。 常願見諸佛,  奉事自歸命, 聽受所說法,  一心受奉行。 為斷三惡趣,  開闡安樂門; 為於眾幽冥,  顯示大光明。 流布經法施,  消滅諸垢塵; 為大師子吼,  而雨大甘露。 「菩薩有十事法深入。何謂為十?皆入世界諸過去事,遊於志性深奧佛法;歸諸佛土當來之事,在在佛國而在諸數;正覺無二,雖在諸國現在寂然;世間方俗所言所說,嚴淨境土悉能知之;是入深法,所在天下有若干教;又能解識一切眾生罪福不同,計諸菩薩所行各異;又,菩薩解悉知過去諸如來處,菩薩悉知諸佛、世尊所教遲疾,菩薩復知現在國土諸佛、正覺眷屬聖眾所可說法、開化眾生;法界虛空,無有邊際,十方如來;又,分別知世俗之法、聲聞之法,及緣覺乘、菩薩、如來,入`[於=在【三宮】]`於此法,無所希求;講說若干所入法界,亦無所入亦不想法,隨諸法教而以開化;是為十事深入佛法。」 `[於=佛【聖】]`於時頌曰: 「知於過去世、  當來及現在, 隨方俗示現,  清淨佛世界。 分別人罪福、  `[諸=計【元明】]`諸菩薩所行、 現在諸佛土、  諸菩薩集會。 知眾生之數,  說法虛空限, 悉達諸聲聞、  緣覺、眾菩薩。 「菩薩依`[怙=怗【聖】下同]`怙有十事,以是依怙修菩薩行。何謂為十?常奉敬佛日有歸命、開化眾生、見諸善友而依附之、常喜積聚眾德之本、亦皆嚴淨諸佛剎土、常愍一切不捨眾生、普以遊入諸度無極、悉欲具足諸菩薩願、所修無量來歸道心、明解諸佛成至正覺,是為十事菩薩所依怙以成道行。」 於時頌曰: 「奉敬於諸佛,  依附菩薩行, 開化眾生類,  恭順諸善友, 積累眾德本,  嚴淨諸佛土, 入諸度無極,  具足菩薩願。 「菩薩意勇有十事。何謂為十?消除一切諸陰蓋罪;諸佛、世尊雖以滅度,奉垂訓教;以勇猛心降伏眾魔;解知無常;不惜身命,以正法緣消化外道;以柔和心悅可眾生;懷踊躍意,眾會見之莫不欣然;調化一切天、龍、鬼神、揵沓`[惒=和【三聖】下同]`惒、阿須倫、迦留羅、甄陀羅、摩睺勒皆受其緣;奉修柔順,依法深奧;常捨聲聞、緣覺之地,於無數劫行菩薩事而不懈惓;是為十事菩薩心勇。」 於是頌曰: 「棄捐諸陰蓋,  佛逝奉`[乘=垂【三宮】]`乘教, 降伏於眾魔,  不自惜身命。 降化眾外道,  歡悅於眾生, 鬼神咸受教,  常奉菩薩行。 「菩薩有十事斷諸狐疑,令無沈吟。何謂為十?「菩薩發意,心自念言:『吾當以施、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救攝眾生,慈悲喜護而開導之。雖行於此,無有猶豫,欲令進退,未之有也。』 「又心念言:『吾當普見十方正覺、當來諸佛,值無上慧,供養諸佛,心不沈吟若於毛`[氂=釐【元明】]`氂。』 「又,菩薩念:『以若干光具足照耀於諸佛土。聞諸菩薩當來所行,無央數劫心不厭惓,開化無量眾生之類不以為難。計於法界不可限量、無有崖際,猶如虛空;所度眾生其數亦然,不以厭退。』 「又心念言:『修菩薩行,備悉諸願,成一切智諸通之慧。』 「又復念言:『行菩薩時,令我皆逮道法之光、佛無極明。』 「常當計樂一切諸法悉為佛法。 「普知眾生意之所念,曉了無數諸無盡數、諸無為法及諸有為。 「成平等覺,明達諸法皆諸度世,除倒見想,雖有穢濁本悉清淨。 「菩薩曉了一切佛法成最正覺,無有眾想倒見之謬、一`[毛=無【三宮】]`毛所著。 「漏雖有為,達於無為,棄諸利養,則能遊入無央數際。是為十事菩薩斷諸狐疑。」 於時頌曰: 「`[念=慧【宋】]`念施、戒、忍、進、  一心、修智慧, 行慈悲喜護,  見諸佛奉敬。 光具足照耀,  無量當來劫, 心不以懈惓,  成佛一切智。 諸法悉佛法、  皆亦度世法, 棄穢濁倒見,  得佛最正覺。 「菩薩無思議有十事。 「何謂為十? 「所修德本不可思議、一切所願不可計量,觀察諸法悉如幻化——因發道心、依諸善業——無所違失。 「修菩薩行永無妄想,修深要義,普入諸法,不取滅度,道慧不備終不捨去。 「菩薩行道,入胎出生積勤苦行,詣佛樹下降伏眾魔,逮最正覺而轉法輪,現取滅度,顯諸佛事,`[建〔-〕【聖】]`建立所現,不捨大哀護諸眾生,不違本願。 「又,其菩薩建立示現如來十力,從初發意在於法界開化眾生未曾休廢。 「又,其菩薩皆以無想入於眾想、又以有想入於無想,無所思念說諸念事。 「又,以諸念說無念事,以無所有入於所有;又諸所有入無所有,化無所作入有所作、化有所作入無所作,於無所得說有所得、於有所得說無所得,解知諸法悉無所有。 「又,其菩薩等心於道,道以平等解知眾生道心無異。心不倒見,所念無失,不隨邪疑,所覩平等。 「又,其菩薩發意之頃,其心寂然,定意正受,在於本際而不造證,以無有漏而不永滅。布諸德本,曉了諸法,一切無漏而為人說、諸漏已盡亦為人宣。 「當除諸漏,則以佛法入於俗法。雖在其中,無俗思想、無道俗念。 「觀一切法皆入法身、亦無所入,曉了諸法而無有二亦無所行。是為菩薩十無思議,菩薩住此,疾逮無上正真之道。 「菩薩有十事解說真諦。何謂為十? 「演一切佛法,隨時真誠,棄捐惡法,不失其節。 「以諸菩薩神足變化宣正覺教,能以隨便入於眾生罪福之業,宣暢眾生。 「除去一切塵勞罪事,皆以能達眾生之義、無為法門,消諸罣礙,修閑靜業。 「又,其菩薩悉無所住,猶如虛空。 「一一所入不得禁戒,天地成敗無有猶豫,在諸世界而不沈吟,而於諸法境無所蔽礙。 「所`[由=遊【聖】]`由方面益以微妙達如來、至真至生、出家,竟於滅度。 「又,入法界菩薩、諸佛普見諸佛舉動進止。 「菩薩悉見眾生之類處於泥洹,無所造故,願不墮落,會當備悉諸通慧智。 「又,有菩薩見一切法無所依怙,不遠善友、所當近者亦不附著。 「如來精進,不懈休法,禮儀一等。`[親【麗磧】,視【大】(cf. K08n0103_p1288b08; Q08_p0464b12)]`親友、怨惡,積累德本、勸助`[令=合【三宮】]`令集,皆使同一;讚揚成就,令無有二。是為菩薩十事說常隨時。「菩薩分別慧便有十事。何謂為十?曉了一切諸佛之國、解入眾生本原衰盛、識別群黎心行所存、宣暢黎庶諸根興耗、又知一切報應行果、普入聲聞別隨時義、皆亦復下眾緣覺行、悉以方便修諸菩薩、分別咸從世俗之法、一切悉順入諸佛法曉了慧宜,是為菩薩十分別慧。菩薩住此,速逮無上正真之道。「菩薩三昧有十事。何謂十事?定意之時皆知十方世界所有;能以意定寂眾生身,定諸法三昧;其三昧定見十方佛,則能建立一切諸念;隨時定意,其三昧有則能動轉無央數身,亦復能使從三昧起;普入諸佛、如來、正覺;三昧正受,開悟眾生;其慧普大,曉了隨時諸菩薩三昧;一發意頃入一心慧,以無為心`[開=閑【三宮】]`開靜之慧;悉能普修諸菩薩慧,不廢篤信;以願大慧,曉了三昧;是為菩薩十事三昧。 「菩薩何所有`[2]有〔-〕【聖】*`有十事。何謂為十?眾生何所有;國土亦然;觀所眾生亦解本無;劫燒之時天地為敗、或水災變;天地敗已,復還合成;計佛、正覺亦無所有;若干種行亦無處所;如來身者,功勳無量;一切諸法所說本末其義各異;若能供養諸佛、正覺,所歸亦無;是為菩薩十事何所`[*2]`有。」 於是頌曰: 「眾生何所有、  國土無處所, 以察諸相好。  劫燒天地`[壞=眾【聖】]`壞, 還合亦如是。  佛身若干品, 如來不可量,  宣法若干品。 「菩薩脫門有十事。何謂為十?其身普遍一切世界,現於十方若干品形無數色像、以諸法界入一佛土、建立一切眾生之眾、以佛莊嚴形周十方若干佛土、自然覺知至一切界、一發心頃遍諸佛土、皆現諸佛在一剎土、使諸佛界度入一身、悉使諸佛`[感=咸【聖】]`感動神足、而以娛樂顯入一心,是為菩薩十事脫門。」 於是頌曰: 「其身遍佛土,  顯若干形像; 諸法入一土,  建立諸世界。 遍世現佛身,  自知靡不周; 諸法入一體,  開心一切`[人=入【三宮】]`人。 「菩薩神通有十事。何謂為十?識於過去所經歷處,曉了方便、出入、進退;天耳識別無所罣礙,悉聞言辭、眾所歸趣,能知他人眾生之類心所念行;無央數事、種種別異則以天眼無為之業觀察一切所經周旋;以大神足感動變化,`[建=逮【元明】]`建無思議眾生之類;從其本性而示現之,使得入律,見於無限諸佛世界;遍示諸身,發心之頃能周無量十方佛土;亦能莊嚴建立無數境界處所;亦復顯示具足身形,不`[懷=壞【宮聖】]`懷自大,曉了通慧;於無底國`[逮=還【三宮】]`逮得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心無思議,因其眾生志性本末而示現教。是為菩薩十事`[通=神通【元明】]`通義也,菩薩住此,`[獲=護【聖】]`獲致如來無上正真神通,歸趣方便,隨向諸佛所變,現於十方眾生訓誨,`[轉=輒【三宮】]`轉成其行,眾義備悉。 「菩薩通達有十事。何謂為十? 「則能隨時教化眾生,分別罪福、群生之類所經歷事若干不同,使其出家,令心寂然。 「入諸蔽礙,一一眾生所行顛倒若干不同而使消除,達如金剛聖慧具足所可建立。 「其音周遍,不可思議。教諸佛土曉了方便,一切`[12]猗=倚【三宮聖】*`猗著、習四等心悉普遊入。解所生處、亦復識了無所從生,皆已除去諸想、痛痒境界處所。 「又,其菩薩不觀諸法、亦非不觀,諸法無想以為一淨、亦無有淨。明若干種,曉知精勤,於無數劫班宣經道,而以等歸趣於無上正真之道,常住法界。 「又,其菩薩曉了眾生本悉滅度,不用家業、亦無所造,知有生者為隨顛倒。達其因緣報應`[之〔-〕【宋宮】]`之義,識`[可=所可【宋宮】]`可奉敬,以何緣便——所行本末、起滅處所——分別開化群萌之類,開明閉塞脫門之理,解`[其=真【宮】]`其顛倒無謬之事。亦知塵欲瞋諍之`[原=源【聖】下同]`原、亦別生死無為之業,復了反逆、無逆之事,知可依怙、不可怙者。 「亦明究暢別所至處——知其退轉還復處者、知其至`[決=快【三宮聖】]`決及所歸`[趣=越【聖】]`趣、亦識壞敗當還成者。亦了開化,知眾生根,所當開化使得入律,若干方便教授黎庶而不迷惑失菩薩行。所以者何?佛`[子=了【宋宮】]`子!欲知菩薩所以發無上正真道心者。何以`[故=欲【三宮】]`故?開化眾生之故,既化眾生令從律教,身不勞惓。是為菩薩為一切故,所由無諍,曉了分別十二緣起。 「又,其菩薩未曾`[*12-1]猗=倚【三宮聖】*`猗佛、亦不發心依怙佛也,亦不著法、復不興心貪於法也,不著佛土、亦不生心依佛土也,亦不著人、復不起心慕樂眾生也,不見人民、亦不發心觀於群黎。「興顯眾行,具足所願,修無極哀,不想見佛,識念如來所班宣法。 「得如來座,`[殖=植【三宮】]`殖眾德本亦不悁`[悒=邑【宮】]`悒,心好正`[覺=學【聖】]`覺,不以勞懈。亦以法則供養如來,心日加精,感動立威不可思議諸佛世界。 「建立思惟第一法界,剖判若干經法之教,知於眾生有為之會、亦識眾生限節多少,了苦本末所可從起、亦知盡滅一切萬物皆為苦本。 「若有菩薩以能見此,其所修行亦如影響,棄捐眾惡,斷其根本,即自發心救濟眾生。其所行者,悉無所行,曰菩薩行,學諸佛言。其心堅固如須彌山,覺除一切眾想顛倒,建立普智諸通慧門,`[逮=還【宮】]`逮成正覺,入於無極無限慧堂——所言慧堂,無上正真`[道〔-〕【三宮】]`道——開度眾生三處漂流,`[反=及【三】]`反盡其原。是為菩薩十所通達,菩薩住此,逮成如來無上大慧。 「菩薩解脫有十事。何謂為十?度諸塵勞愛欲之原、脫於邪見不正之路而濟五陰覆蓋之患、又`[捄=救【三宮】,求【聖】]`捄形體四大諸入、越於聲聞緣覺之乘因此逮得無所從生法忍、發起一切眾生國土諸所宜法、便得超出諸菩薩行不可稱限、稱`[2]舉=譽【三】*`舉一切諸菩薩行、以無妄想入如來地、以一聖慧普知三世、平等神通靡不救濟,是為菩薩十事解脫。菩薩住此,開化眾生,使之無上。」 於時頌曰: 「以度欲塵勞、  邪見、諸五陰, 四大諸種`[類=入【三宮】,人【聖】]`類,  貪身之患難。 越聲聞、緣覺,  逮無從生忍, 稱`[*2-1]舉=譽【三】*`舉眾生土,  菩薩無量行。 開士之所修,  入如來之地, 超出眾妄想,  神達解三界。 「菩薩苑囿有十事。何謂為十?樂於生死,未曾惡厭。好化眾生,性無所著。處於一切眾想之地,啟受大行。常喜嚴淨諸佛世界,住己處所。志在諸魔、`[婇=采【聖】下同]`婇女、宮殿悉能降化,宮臺`[閣=格【宮】]`閣故,敬所說法。如所聞法,思惟`[知=如【聖】]`知義,觀察歸趣,六通無極、四恩攝行、三十七品道慧之法為菩薩園,是己嚴父、所可遊居。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取要言之,一切佛法為菩薩園。未曾復思他奇異法,一切菩薩所現變化、建立娛樂為菩薩園。轉於法輪,無自大律,而謹慎行,無所違失,一切發心不離正覺,普現群黎為菩薩園。然其法身皆遍十方諸佛世界,菩薩所行猶如虛空,是為菩薩十苑囿也。 「菩薩宮殿有十事。何謂為十?樂菩薩宮,心不迷惑;十善章句、功德慧業,好積累是乃為菩薩宮;開化欲界眾生之類,修四梵行慈悲喜護;菩薩由此訓誨色界群黎之品往生淨居諸天宮殿;菩薩由此消滅一切塵勞諸穢到無欲色天;至其宮殿,訓誨大難,不閑群黎令其退還;或時生於雜穢境界,菩薩以是樂受其處,拔濟一切貪欲眾生;菩薩有樂現於後宮、婇女、男女,宿世曾`[興=與【三宮聖】]`興福行同故,由`[是=退【宮聖】]`是教化四方四域諸帝、梵、釋、四天`[王=王等【三宮】]`王;菩薩由此`[勸=觀【宮聖】]`勸化凶危,計有常人使捨亂意,處於一切諸菩薩業,念化長故,自恣馳騁,`[遊=調【三宮聖】]`遊戲神通;菩薩常皆一心脫門三昧正受,以慧開化而娛樂之,以一切智、無上正真諸佛之典斷眾罣礙,施一切法而得自在,得為國主,尊豪由己。菩薩樂此如來十力以為遊居,是`[為=謂【三宮】]`為菩薩十宮殿也。 「菩薩有十遊觀。何謂為十?意自好喜觀諸章句;所履跡行志意觀察,善權方便;其所`[住處=往處而【三宮】]`住處輒得在諸佛足下,聞法啟受,意樂十方;心普周遍,敬諸菩薩,神足變化現無限門;化於眾生身意所惑,而奉定意一三昧門,則得普入諸定意門;處諸總持,一切所聞便能受持,未曾忽忘;以此總要為眾生演,使令歡然;樂於辯才,以一章句無央數劫諮嗟美辭,談言說事無能斷辭;志最正覺,而為眾生示現若干身形、無量品門;慕轉法輪,化諸異學,令諮受法;是為菩薩十`[遊〔-〕【聖】]`遊觀也。 「菩薩有十嚴淨。何謂為十?其力鮮明,故能獨步;無`[畏=界【宮】]`畏、清淨,無能過者;其義皎然,所演辭意無央數劫談言之事無能妨廢,其法清淨;能演八萬四千法藏,經言清和,不忘一義;所願微妙,一切菩薩不捨所誓;其行鮮潔,班宣`[聖=哲【三】,誓【宮聖】]`聖賢諸正雅訓,莊嚴剎土;以一音聲普告十方如一剎土,己場清淨遍諸佛土;興以道雲、雨法甘露,建立`[正教=莊教【宮】,莊嚴【聖】]`正教,蠲除一切有為妄想、馳逸之行,無慢,清淨;以一體`[而=入【明】,人【宮聖】]`而現眾生身,教訓一切,精勤不惓,夙夜務求諸通`[敏=教【三宮聖】]`敏慧,示無數諸力、無畏像;是為菩薩十清淨也。菩薩住此,普得一切諸佛嚴淨。 「菩薩有十事心不動。何謂為十?一切所有施無所愛,其所施者悉以清淨而心不動;思惟明察諸佛深法,奉敬諸佛,承事自歸,專精無量;慈念眾生,未曾瞋恨,不捨一切`[蚑【麗】,蚊【大】(cf. K08n0103_p1291a22)]`蚑行、喘息、人物之類;求諸佛法未曾懈廢,一切眾生不可稱計;行菩薩業,無`[央數=數央【三宮】]`央數劫不近、不遠,為菩薩行未曾退轉,無塞、無闡;又,其菩薩本生信心,有所修行,無量清淨;其清淨者,離垢`[解=鮮【三宮】]`解明,慇懃修行,奉敬諸佛;棄所貪身,無所慕樂而為`[儔=疇【聖】]`儔匹,逮大踊躍無極之歡;篤信為`[導=道【三宮聖】]`導,歸一切智,應其章句,究竟成就諸菩薩教;修行訓誨,其所聞信無所謗毀,煩惋`[變業=戀業【三宮】,戀慕【聖】]`變業,其心不動;是為十事菩薩心不動。而能住此,便即逮知諸通敏慧。 「菩薩有十事心無所捨。何謂為十?逮成諸佛最正覺道,故曰不捨。教化眾生使從法律,無所遺棄;隨諸佛教,不廢訓誨;從諸善友,依附自歸而不違遠;普`[詣=諸【三宮聖】]`詣佛國,稽首跪拜如來、至真,不捨禮節;常求一切功勳之法,不捨大乘;`[敢=輙【宮】]`敢值佛世,淨修梵行;奉護禁戒,終不毀犯;隨諸菩薩勤修道業,不以懈廢;慕求如來訓誨之義,隨時執持,諮受不`[忘=忽【宮聖】]`忘;習諸菩薩`[本=大【聖】]`本所行願,皆念思惟,通諸佛教;是為十`[事〔-〕【三宮聖】]`事菩薩心無所捨。 「菩薩觀慧有十事。何謂為十?觀一切法,分別章句隨時演說;`[〔-〕=觀【三宮】]`察於`[三〔-〕【宋宮】]`三世眾德之本而為說法;視諸菩薩所行本際而開化之;瞻諸法門達其根原;亦覩諸佛所建立業;觀眾總持,以惠法門而用歸之;亦以明智普察世`[間=門【聖】]`間;視諸法界,`[7]順=慎【宮】*`順慧而入;瞻知十方,慧無思議;覩諸佛慧,處了世界聖明無量;是為菩薩觀於十慧。 「菩薩講法有十事。何謂為十?宣說諸法皆從緣起;名一切義,悉令歸趣,以積志行;演諸所有亦如幻化;又宣諸法皆亦本空;論議諸經,中間曠絕而無崖底;諸所有業悉無所著;又說諸法強如金剛,一切諸義如來所暢;又說眾業寂寞`[憺怕=淡怕【宋宮】]`憺怕;又演諸法悉無所生;講一切法等一本淨,說無合成;是為菩薩講法十事。 「菩薩清淨有十事。何謂為十?其性本淨而無`[沾=玷【明】]`沾污;除去狐疑、猶豫之結,令其鮮明;棄諸沈吟、六十二見,所行威儀而修禮節;好樂普智、諸通敏慧,所分別辯巍巍清淨;勇猛皦然,四無所畏;修菩薩行,一切遊居悉無瑕疵;勸諸菩薩願願修習;行無穢濁,百功勳相三十有二;大士之業求於無上正真之道;歸清白法,嚴淨一切眾`[德〔-〕【宮】]`德之本淨;是為菩薩十清淨也。菩薩住此,得成諸佛無上清淨。「菩薩印有十事,菩薩大士由是所印具菩薩慧,疾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何謂為十?「菩薩悉知萬物皆苦——苦復苦、惱復惱、愛別離苦、怨會之苦。雖遭此難,勤求佛法,心不動搖、亦不違捨。 「菩薩之行,不恐、不畏、亦不懷懅,不捨本願,不廢大智、一切敏達,心不違佛道業之要。 「愚癡凡夫自己塵勞、恩愛之戀、修不善本、罵詈菩薩、毀辱輕易、演麁獷辭、瓦石打擲、加以刀杖,菩薩遭此故求佛法,未曾厭廢菩薩之行。 「常行忍辱,多懷仁和,隨經典教亦勤忍辱,具足正行。 「又,其菩薩班宣諸佛深妙之法,處一切智使`[入己=人己【宋宮聖】,人以【元明】]`入己慧,悉具所生,化令眾人歡喜愛法。 「又,其菩薩觀其體慧,致仁和性,`[興=與【三宮】]`興普智心:『吾當成佛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觀察=歡悅【三宮】,勸悅【聖】]`觀察眾生馳騁周旋五趣之難、憂惱悁`[悒=邑【宋宮】]`悒,使發道心、歡喜悅豫、加大篤信、忻然如是、`[堅=慳【聖】]`堅固精進。 「又,其菩薩入於如來無邊際慧,不越境界。如來聖明不可稱限,聞諸佛、世尊班宣經道亦無崖底。不限佛智,於諸文字不生增減,分別諸義,不犯佛教。 「又,其菩薩愛樂無上正真之道,好喜深義,至於微妙無極之慧。以`[與=興【三宮】]`與若干崇於無上,慇懃戀`[悵=恨【三宮聖】]`悵,未曾違遠。一切魔眾及與官屬、其諸異學、諸外`[讎【麗】,讐【大】(cf. K08n0103_p1292b10)]`讎敵無敢當前,未曾廢捨一切智心。菩薩所行饒益如是,終不迴還。 「又,其菩薩行道之時無所恐畏、不惜身命,發通慧心修一切智以為`[元=無【宮】]`元首,皆得諸佛光明照耀,不捨道義、不遠善友。 「又,其菩薩見族姓子、若族姓女志學大乘,使勤修行、慕諸佛法,勸立德本、受一切智,未曾休廢。 「又,其菩薩其所遊居等心眾生,亦復平正智慧,為諸群萌班宣經典,普至無上正真之道,趣不退轉,興大慈悲。 「又,其菩薩計諸過去、當來、現在佛思惟為一,以諸德本奉啟諸佛,未曾斷絕觀諸敏慧。是為菩薩十印。以是印故,疾成正覺,印無上法。「菩薩慧光有十事。何謂為十?菩薩大士必當逮成無上正真之道,以佛道照於一切;常見諸佛、平等正覺;了知眾生終沒所生;明識一切經典法品;發菩薩心,常習善友;分別所積眾德之本;解智所印,常見諸佛;曉了開化眾生之類;立如來地,宣無思議法門道堂;識解諸佛隨時建立,普能備具諸度無極;是為菩薩十慧光明。 「菩薩有十事行無量一切眾生、聲聞、緣覺。何謂為十? 「於是,菩薩修本際行,不備諸願終不取證。 「又,其菩薩`[殖眾=植種【明】,植眾【宮】]`殖眾德本,發心勸助一切法界,不著諸法。 「又,其菩薩行道之時,察諸所行猶如幻化,諸法寂然而不迷惑;諸佛亦然。 「又,其菩薩去諸眾生妄想之著,於無數劫修菩薩行、具足大願,不起疲懈。 「又,其菩薩奉行諸法悉無所著,諸法自然悉亦寂靜亦不滅度,`[要=惡【聖】]`要當備悉一切智教。 「又,其菩薩知諸妄想及無想願,宣無數劫所從本末真諦之行。 「又,其菩薩解一切法悉無所有,雖解空無,不廢道行,求諸佛法。 「又,其菩薩發意之頃普入三界,亦悉普解三世之義,其心所達,中間逈絕,靡所不通。 「又,其菩薩用一人故在生死難,無`[央=鞅【宮】]`央數劫行菩薩法,而建立志於一切智,如為一人忍諸勞惓;為諸眾生亦復俱然,終立之大道不懈廢以為勞厭當來之苦。「又,其菩薩備菩薩行,不肯速取無上正真之道。為一切故,周旋塵勞,開化饒益無數眾生,使立佛道。是為菩薩十無量行。菩薩住此疾成正覺。 「菩薩有十事,心不怯弱發其道心。何謂為十? 「菩薩自念:『一切諸魔及眾魔天當見降伏,心不怯弱;當以正法,諸外異道為我降伏,身當歡悅諸眾生界,心不弱劣。』具足一切諸度無極,備悉法界。 「為眾生故,積累合集具功德品。其無上正真道者為大精進,雖為難`[辦=辯【宋宮】]`辦,亦為大業。`[意=竟【宋明宮】,境【元】]`意菩薩行,不以怯弱開化一切眾生境界,`[*7-1]順=慎【宮】*`順使隨律,為尊勸誨。 「十方世界形貌各異、其被服者無央數種,菩薩入中從其所樂,在於`[其〔-〕【聖】]`其中成最正覺。 「又,其菩薩心自發念:『吾所曾學修菩薩行皆從己出,若來求索手、脚、耳、鼻、肌肉、骨、髓、妻、子、男、女、`[象〔-〕【聖】]`象馬車乘、國邑城郭、眷屬、`[走=僕【三宮聖】]`走使悉能施與,不逆人意。』以見眾人來有所求索,發心之頃恣其所樂,不起患厭。其身欲安一切眾生而懷愍哀,既有所施,無所希望,大哀為首,歸無極慈,不以為`[怯=性【聖】]`怯。 「又,其菩薩遵修其行。諸在三界、諸佛法者、眾生佛土、群萌諸世,虛空境界、諸法音聲,悉為寂然,歸趣滅度。 「諸法漸`[漸〔-〕【宮】]`漸,一念之頃了平等應,分別解之,成最正覺。 「悉趣譬喻,勸助神通,修行造證,無念、不念,不令別異。無若干行而節度之,使無財業、無造因緣,不為分異、亦無不分。 「為無數法所作不過,以無二慧曉了諸二、以無想慧解諸有想、以無念慧識知諸念、無若干慧曉了若干、以無限智曉諸少明、以度世智明曉世俗一切所行、以世聖光開化方俗闇冥諸塞。「無過去智,悉能分別諸過去世;歸無人地,明識一切眾生境界。出諸倚著,遊行所作合集眾行,明識一切諸究竟慧,解諸究暢、解諸不暢。以純淑慧開解塵勞,而分別知無盡本際,開化諸盡,曉了法界,為第一智。 「其身普現十方世界,入於無數音聲`[言=音【宮】]`言教,從其無限而宣訓誨。一自然慧入無自然,一聖明行伸敘所修、現若干行。一切諸法悉不可得,解此義者以致無極,示現變化。示現變化成最正覺,至於大慧顯大神足,則以普智感動興行化諸群黎,是無怯弱。是為菩薩十無怯弱。 「菩薩有十事心如大山。何謂為十? 「於是,菩薩常修精進,專志思惟諸通敏慧。 「又,其菩薩觀一切法本淨如空,而解諸法悉從顛倒。無央數劫修菩薩行,興發其心,豐盛一切清白之法;解知如來無量慧義,以能奉行諸清白法。「菩薩興發諸佛經道,平等清和,順善親友。所因發心,不懷疑結;尊敬經典,不當念異。法于餘業,唯當恭恪、謙下卑順,一切所有施無所悋,漸近道法。 「菩薩愍哀一切眾生,忍諸憂患、眾苦之惱。假使遭遇危身之患、失命之難、罵詈毀辱、刀杖加`[形=刑【聖】]`形皆能忍之,不懷慼`[悒=邑【宋宮】]`悒、`[定=之【三宮聖】]`定心不亂、不起瞋恨。懷無極慈愍念群黎,被大德鎧而不退還,不廢道意益加慇懃。興無極哀,其哀益廣。所以者何?佛子當知:菩薩所行一切諸法皆因由生。具足護行如來、正真,曉了諸法,忍辱仁和以為`[豪=高【聖】]`豪位。 「菩薩大士修大功德,威神巍巍。若在天上,諸天中尊;若在世間,人中位高,面像端`[政=正【三宮】下同]`政,勢力第一,眷屬強盛,所欲自由;若為帝主,無極貴姓,功勳無限,智慧廣遠。 「不好愛欲、不以財賄,眷屬自在,用為安隱;唯愛道法,喜法、樂法、慕法、求法,以法為室、因法得護、自歸於法、因法得度、常求法義、以法為樂、思惟經典。以是比像而`[得=德【宋宮】]`得安居,不隨魔教。所以`[者=是【聖】]`者何?若有菩薩發意之頃,蠲除眾生、吾我魔界,使住佛境。「又,其菩薩精進如是,無央數劫修菩薩行,自知如此:『吾於今日`[逮【麗】,建【大磧】(cf. K08n0103_p1294a20)]`逮學無上正真之道,不恐、不畏、亦不懷懅。修菩薩行,有斯行已,吾今當成最正覺道,然於來世無央數劫修菩薩行自知見之。』 「又,覩異學難化難療、無反復心、不識報恩,欲教此眾故被德鎧,遊在眾生而得自在,見`[凶=兇【明】]`凶惡眾不以為厭,不`[憎=增【宋宮】]`憎惡人、塵欲之故而退還也。 「又,其菩薩不信仰人,發大道意:『吾以是行合集菩薩,身獨當辦,不須他人。於當來劫奉開士法,以己志行具諸佛法,興心存在無上大道。』以唯願樂開化眾生、樂化眾生;信菩薩行,自淨志性亦能復淨他人性行;解深境界亦復分別他人土地,去來今佛合一境土。 「又,其菩薩不見諸法,亦復不覩諸菩薩行,不觀備悉諸開士義,亦復不見教眾生義,亦復不察奉諸佛法、亦復不見當逮無上正真道法已成、今成、方當成者,亦復不見班宣經道不得說者、亦無講者。 「菩薩大士不從大道而退還耶。所以者何?佛子當知:是生菩薩因求諸法成最正覺。行一切法不隨倒見,益加精勤遵習德本,所行清淨,具足智慧。一發心頃,功勳、名德日新增益,不恐、不畏、亦不懷懅,因疾成無上正真之道。是為十事心如大山。 「菩薩有十事慧如江海,入無上道。何謂為十?「入於眾生無量境界。 「又,其,佛子!菩薩普遊十方諸佛境界,以大宮殿入於聖室,習無思想。「又,其菩薩修治無量一切空界,遊於虛空而無罣礙。十方寂然,如水、如`[網=罔【聖】]`網,以普平等。 「又,其菩薩善入法界而遊無為。所入無斷,不計有常;所入無際,無造、無滅。曉了所入,靡不周至。 「又,其積眾德本自歸過去、當來、現在諸佛、世尊,菩薩、法師、聲聞、緣覺、諸凡夫士亦於其所而造德本。復`[勸=觀【元明】]`勸眾人:以是德本,去來今佛成正覺時——`[已=以【宮聖】下同]`已成、今成、方當成者——去來今佛班宣經道——`[以=已【三】]`以說、今說、方當說者——彼眾生`[類=賴【宮】]`類諸啟受法——`[已=以【元明宮】]`已成至道、意欲向道、方得道者——教化眾生。此諸德本合斯`[眾〔-〕【聖】]`眾善,勸助一切,不求望報,於今現世不發疲厭。 「又,其菩薩一一發意入過去世、遊無數劫,於一一劫見百億佛;若干無數不可計會、不可思議百千億劫,其所徹覩不可譬喻。入興佛世`[超=起【宋宮】]`超過諸喻,亦觀諸佛眾會道場,為諸菩薩、聲聞說法。開化眾生,壽命`[短長=長短【聖】]`短長所建立者而無所住。如於一劫所`[開=聞【宮】]`開度人,一切諸劫不可稱限。若於`[其=一【元明】]`其劫世無佛時,菩薩知之,於其劫中應當修立大道德本,無能為勸開`[道=導【三宮聖】]`道教者然為講說。見去來佛純淑德本,入無量劫觀察其義,而無厭足入過去劫。 「又,其菩薩入於當來,思惟觀察遊諸當來無量劫數:於何劫中當有正覺?何時無佛?當於何劫佛出於世?如來、至真多少之數?`[其=其身【宮】]`其號云何?出何佛土?其界名號、開化度脫、樂何眾生、壽命長短?豫覩無量不可計劫,不以勞倦。 「又,其菩薩入於現在,觀十方界,班宣無際諸佛國土,分別方面,遐`[邇=爾【聖】]`邇分數。諸佛思惟察其本末,得成無上正真之道。詣佛樹下,求取芻草,布地坐樹,降魔官屬。起入城邑、上於天上,廣說經義而轉法輪教誨眾生,現作佛事,成最正覺。釋梵`[勸=觀【明】]`勸助,捨其壽命至於無餘,至泥洹界而取滅度。流布經道,將護教訓,興隆法化,莊嚴廟寺,供養圖像,修`[法=治【三】]`法塔廟。念諸佛土,一一發心入於十方無`[數=量【三宮聖】]`數佛國,普察眾生皆見諸佛,聽所說法受、諷、誦、學,抱在心懷。選擇志行,進退有益,遍於十方,悉歸諸佛,不忘佛法。所以者何?達見諸法悉如夢耳。以是之故,供養如來一切所`[在=安【三宮聖】]`在。在在所生常在佛邊,自見其身奉敬如來,不貪己身、不`[著=羞【聖】]`著如來,不怙世界眾會道場、亦不希望聽聞經典。見在諸佛不以厭足,遊其佛土見十方佛亦復如是,無所希望。 「又,其菩薩無央數劫供養奉事諸佛、世尊。於一一劫奉事歸命無限如來,從始現生皆由三世供養不廢,聲聞、菩薩、眷屬、群黨供養如來乃至滅度;`[滅度〔-〕【聖】]`滅度已後,奉敬舍利至於無極。布施所有,飽滿一切眾生境界。捨心所與不可思議,亦不想報、不見受者而有所取,愍哀之故,故供給耳。奉敬諸佛、施諸群黎,不用懈惓,如是比像歸命諸佛。不可計劫開化眾生,奉持法教,班宣經道,誘進群黎,使發無上正真道心。 「復次,佛子!當知菩薩菩薩展轉相成,`[戒=誡【三宮】]`戒禁訓誨而奉道行、清淨之法,開化隨律,菩薩平`[等〔-〕【聖】]`等從其所生。志慕菩薩諸總持門,常覲諸佛無極大聖。求諸法師,恭敬稽首,諮受諷誦,未甞懈廢。攝護眾生,所學究竟,為諸群黎`[頒=班【三宮聖】]`頒宣經道,化無限眾。發於無上正真之道,立不退轉,淨諸佛法,心念普智、諸通慧義,修諸佛法,於無數劫眾行備悉。是為菩薩十事如海成最正覺。」 度世品經卷第二 度世品經卷第三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普智菩薩復問普賢:「菩薩所行所作如夜顯明?何謂其心猶若金剛,志大乘鎧?何謂大乘?何謂能暢於大勤修?何謂信不可壞?何謂受決?何謂勸德本?何謂入聖?何謂發其心內廣大無量?何謂菩薩藏?何謂將護?何謂自在?何謂感動?何謂眾變?何謂嚴淨國土?何謂經法隨時?何謂身變?何謂願變?何謂化變?何謂慧變化?何謂神通變動?何謂神足變動?何謂諸力變動?何謂娛樂?何謂境界?何謂十力?何謂無畏?何謂諸佛不共法者?何謂為業?何謂菩薩身?」 普賢答曰:「善哉,善哉!快問此事,開化一切,為將來施。今所問者,如日宮殿照於天下、如夜月`[出=出普耀眾冥【元明】]`出、如入大海採諸明珠、如醫合藥、如飢求食、如渴欲飲。諸來會者!諦聽諦聽。」 咸言:「受教。」 普賢告曰:「菩薩有十事如夜顯明。何謂為十? 「其意普周無數佛界,心猶虛空,見諸如來稽首歸命。菩薩爾時其所遊步亦如初夜,當成正覺。 「又,其菩薩從無量佛得聞經典,受持、諷誦、專心思惟,所解曠然,轉更增加,其意普遍十方無際。 「又,其菩薩於此佛土,未曾終沒,生於他方而現其身,常識佛法未曾忽忘。 「又,其菩薩以一法行解一切法,漸為眾人班宣經道,以一切義入于一義。 「又,其菩薩除眾塵勞亦復能解,滅眾愛欲,亦復能知欲盛欲除。所作堅固,修菩薩行,不於本際而造邪證,諸度無極為最第一。`[在於=其在【三宮】]`在於本際,曉了諦學,善權方便,具足本願,所行究竟,身不疲勞。 「又,其菩薩心入諸想,無處非處,而復講說處非處事,亦無所作,其所行者亦無所念,開化眾生。 「又,其菩薩以一自然解一切法,無有自然亦無若干,亦復不少,`[不稱不量=亦不稱量【三宮】]`不稱、不量,無色、無`[相=想【三宮】]`相。尚不得一,何況多乎?菩薩曉了此諸佛法、菩`[薩=薩法【三宮】]`薩、緣覺法、聲聞法、凡夫法、善惡法,為世法、度世法,罪法、無罪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 「又,其菩薩——又諸佛、世尊得道、不得道、無法眾生——不廢所願,開化眾生,曉了諸法。所以者何?悉知他人黎庶心念所作因緣、亦復明識,教授訓誨使諸人民悉至滅度,所願具足。 「又,其菩薩曉了能覩眾生心念,解所歸趣,善權方便,隨時而現,說法示律,不離真正、不從顛倒。菩薩曉知諸法悉住,等於三世,本無不動,立在本際。不見眾生,所可開化無化不化,不從律教亦無行者。分別歸趣法不可得,生者、滅者,其所誓願終不虛妄,於一切法永無所着。 「又,其菩薩見無央數諸佛、世尊,一一如來所說經典聞輒受持,所行若干其名各異、所念不同,於彼諸劫一一分別諸劫本末至無數劫,聞悉識念而不忽忘、亦不迷謬,諸如來等不可思議聞悉受持而無有二。己身所行力願超異,開化眾生令悉具成無上正真最正覺道,得成所願,曉了法界。是名曰十菩薩遵修遊行如夜顯明。 「菩薩有十事心如金剛,志大乘鎧。何謂為十?「不住於此、亦無邊際,菩薩發心解一切法,於三世事靡不通達,是為心如金剛,被大德鎧。不可稱計一一毛孔普能莊嚴,況復眾生?一切法界菩薩德鎧,口自發言:『吾當滅度一切眾生至於無上正真之道。』 「又,佛世界無底無邊,不可稱限。諸菩薩等發如此願:『吾當淨治無上正真於諸佛界。』以是之故,淨諸佛土。 「又,諸眾生無底、無際,無齊、無限,若有菩薩勸諸德本,廣大如斯,照諸眾生無上大乘。諸佛、世尊無有齊限,諸菩薩等所殖德本亦復如是。勸施眾生常見諸佛,而復能逮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 「若有菩薩見諸佛、聞說經,心歡悅,不倚吾我、不著如來,不近如來身、亦復不遠,不有、不無,不計所有、亦無所有,不計有身、無色相種好,解如來體亦不令起、亦不無起,不相、非不相,不有處所、亦不無處,不起如來身、亦無所壞,以如來身入無所有,於所行而無所行。所以者何?皆受一切自然之數。 「又,諸菩薩常加愍哀眾生之類,斫頭、斷其手脚、割其耳鼻、挑其兩眼、罵詈毀辱、瓦石打擲、扠`[蹹=㩉【宮】]`蹹、`[㨑【麗】,椶【大】(cf. K08n0103_p1297b02)]`㨑搣、唾濺、調戲皆能忍之,不起瞋恚、亦不懷恨,顏色不變。無央數劫修菩薩行,未曾發心違捨一切。 「又,如菩薩於一切法學無二事。以學於此,無餘瞋恨,勤護群黎,忍一切苦眾惱之患,身遭毒痛悉亦忍之。當來諸物無有邊際、亦無蔽礙,住於信樂。以如是比,發菩薩意,當來至今究竟法界、住虛空界,皆於一一諸佛世界行菩薩道,開化眾生。如一世界所可造行,十方佛土亦復如是,度於法界、盡虛空界。 「`[空=宿【三宮】,實【聖】]`空無所有,不恐、不畏、亦不懷懅,發於三世,造行如此。所以者何?菩薩大士所可遊居,用一切故奉菩薩`[行=依【宮】]`行。依菩薩心信於無上正真之道,志性清淨,積眾德本,具足誓願,而於佛道而得自在。亦得由己,從其所願欲成正覺輒如意得,所行無量而得究竟,斷除一切五陰,諸受悉盡無餘。其所行處,依於諸佛不成正覺。所以者何?具足所願,備菩薩行開化眾生,護諸佛土。 「又,其菩薩不得諸佛、不得道處,亦復不得諸菩薩處及一切眾生處所,`[亦=以【聖】]`亦復不得心意諸行,亦復不得於去來今一切眾生有為無為。菩薩所行澹泊如是,深妙巍巍,寂定閑靜,悉無所得。其行無二,無所諍訟,自然若茲,清淨、解脫、滅度若此。修如本際,心實無虛,所立誓願而不懈廢一切智心、諸菩薩行。開化眾生諸度無極,訓民隨律,奉敬諸佛,說法講義莊嚴世界。於是精進無曾懈惓。所以者何?大願所致。如是比類,知一切法,如是法相長無極哀,功勳無量。 「曉了慧義,愍哀眾生,常解一切諸法號字。『如此愚癡凡夫不曉了是、不能解知諸法自然,吾當開悟使達知之。所以者何?一切眾生無寂然行。由是,諸佛為說經典、開化眾生、興無極哀、不捨大慈。吾等何故厭大哀乎而捨眾生?設不得佛、不備經典,不成大願。』 「施於眾生無上法施,本初發心`[淨=請【聖】]`淨諸群黎。立真誠誓,設不能學大願、正要發心道門,則為欺詐一切諸佛。為一切故而發道心,`[植=殖【宮】]`植眾德本而勸助之,入深奧慧,普得周遍眾生形處而等其心。以是之故,具足大願,是為十事心如金剛,被大乘鎧。菩薩住此,疾成如來無極神通,強如金剛。 「菩薩大勤有十事。何謂為十? 「『吾當奉敬諸佛,供養自歸,積累合集修諸菩薩眾德之本。為諸如來般泥洹後,莊嚴神寺,供養眾華、名香、擣香、雜香、塗香、衣服、幢蓋。執持正法,將護訓誨,開化一切諸眾生界,勸發無上正真之道,不違雅律,嚴淨一切諸佛國土,安`[無上=上無【聖】]`無上界。』「又復菩薩心自念言:『諸當來劫一一世界,中有一人未得度者及一切人故,無所遺忘;為斯等故修菩薩行亦復如是。』 「興大悲哀,立諸眾生於佛正道,歷若干難未曾須臾發疲懈心,常修佛法。是諸佛、世尊無央數劫來現,其人一一供養如來如供一佛,奉諸如來等無殊特。 「是諸如來滅度之後,無央數劫供養舍利——一切寶蓋、諸鈴、幢幡——為一一佛無數國土興諸大廟、圖畫形像、所可立像,周遍無量無思議國。夙夜精勤,念頃不廢,為佛法藏。「奉諸佛已,開化眾生奉宣法教。修正法已,漸近大道。以是德本得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遵一平等、一切如來,歸諸佛土。 「成正覺已,無`[央=鞅【宮】]`央數劫班宣經道,遍諸佛界。諸佛變化顯示神足不可思議,不以懈惓,其身、口、`[心=心二【宋元】,心三【明】]`心亦不計勞。 「發其心時,正向法門,隨時奉佛,修大志願誘化眾生,大慈為首、歸于大哀。禮無相法,住誠信教,具足諸法以為造證,一切無逆,所作事業無所諍訟。 「去來今佛入于一義,趣於法界與空通同,越無相法,無成、不成,使至究竟。 「未曾患厭諸佛之法,致無極願,作佛本事,誘勸群黎。是為菩薩十事於大慇懃,菩薩住此,成於如來無上大慧。 「菩薩有十事能暢大精進。何謂為十?奉敬一切如來、至真而自歸命、請諸群黎隨時將護、求`[護=諸【三宮】]`護佛法務大慇懃、積眾德本不以勞倦、興隆聖典普使流布、具足一切無極道願、慇懃志慕諸菩薩行、常遇善友而從啟受、普詣十方見諸如來、聽所說經入佛道場,是為十事暢大精進。 「菩薩有十事信不可壞。何謂為十?信十方佛無有異心,喜諸佛法未曾違捨,愛樂聖眾不生異心,好喜菩薩不懷疑結,與諸善友常同俱合,愍念眾生不捨群黎,一切奉行諸菩薩願、奉行開士眾行備足,奉敬諸佛稽首歸命,開化眾生皆度脫之,修於菩薩善權方便不毀篤信;是為十事菩薩信不壞。 「菩薩有十事受決。何謂為十?好喜篤信行;受己性行決;修習道心,懷來德本;其行廣遠,受方等決、目前受決、或密受決;心得自在至平等覺決;逮得法忍然後受決;開化眾生,本末受決,皆除一切妄想永盡;能顯示現一切菩薩所行功勳,爾乃受決;是為菩薩十事受決。 「菩薩有十事勸助德本。何謂為十?以此德本同一志願,其所生處與善友俱,常使如是,莫令變異;以此德本與諸善友所生同心,莫令別異;所生之處`[具=其【聖】]`具足等願,與善師俱;以是善本,所生之處與諸菩薩道合志同;因斯福行,世世所在明智者俱;所在之處專惟一心,不離聖達;所在遊居常等清淨,智者同心;世世所生與諸善友德行合附;於將來世入一平等,與明師會;以此`[德=福【三宮】]`德`[原=源【三】下同]`原與善師俱,興義無壞;是為十事勸助德本。 「菩薩入聖心復有十事。何謂為十?廣行布施,得入於慧;好憙一切諸佛道法,遊諸如來;入於無量中間之義,皆以`[問=聞【三】]`問慧決眾疑結;曉了義理,能入聖慧,分別一切如來、至真口所宣教;篤信佛法,現眾所有,其力薄尠;佛以興出,德本無量,好喜如來;皆具經典清白之義,具足一切諸菩薩行慧不可議;發心之頃,所入無限諸佛國土無能蔽礙;解一念慧,明解一切諸佛道事,入眾法界;聞佛說法皆能奉持,入諸如來若干音聲;是為十事菩薩入慧。 「菩薩有十事發其心時內廣無量。何謂為十?發其心時,廣其內志念無量佛、入于眾生發心無限遊群黎剎、入於法界解知無二、觀察諸法等如虛空、而普瞻於諸菩薩行、思惟三世一切諸佛、入不可議罪`[福=稱【三宮】]`福報應、觀諸佛土皆悉清淨、普入一切諸佛道場亦皆觀察、入諸如來音`[響=嚮【聖】下同]`響文辭,是為十事菩薩普入中間內廣無量。 「菩薩復有十事藏。何謂為十?數一切法,修精進藏;解知`[諸=語【聖】]`諸法悉無所生;照明奉持諸佛經要;班宣辯才諸法本末,曉了隨時;眾義無量悉不可獲;普令目見諸佛神足所興變化;而以方便等御諸法;常見諸佛未曾違遠;識別`[義=善【三宮聖】]`義權不可思議諸幻`[成=惑【三】]`成想;若見諸佛、眾菩薩等,欣然大悅,逮致法藏;是為菩薩十事藏也。 「菩薩將護有十事。何謂為十?終不誹謗諸佛道法,將護其意;信大聖教,未曾變悔;入諸菩薩常懷恭恪;見諸善友,悉和其性而同其志;不復習念一切聲聞、緣覺之行;將護菩薩章句履行,未曾退轉;慈愍眾生而不`[懷=壞【聖】]`懷害;究暢一切眾德之本;降伏眾魔,却諸外敵;具足一切諸度無極;是為十事菩薩將護。 「菩薩自在,有十事命得自在。何謂為十?計其所壽無央數劫而無窮極;其心自遊,所興定意入於聖慧不可計會;其業自在,遊諸佛界所嚴無量,欲顯建立道場之義;其業自恣,示現隨時;世間報應所生自遊;現於十方諸佛世界,意樂自在;普見一切諸佛世界、覩諸如來,所願自恣、所欲自在;於何佛土成最正覺,神足自遊,皆能示現威神變化;於法自縱,普能興顯示無央數諸內法門;於慧自在,如來十力、四無所畏而數普現諸佛道場;是為十事菩薩自在,菩薩住此悉能具足諸度無極。 「菩薩感動有十事。何謂為十?眾生變化隨罪福`[往=性【三】]`往、嚴治國土各`[各〔-〕【聖】]`各不同、經法變異隨時教化、其身所在在所顯現、所願自在造立道義、所行自遊所入普遍、造業聖慧以示一切、神通變化靡不度脫、神足變化無所不感、修習威勢至十種力,是為菩薩十事變化「菩薩變化眾生有十事。何謂為十?演說眾生悉無所有,一切群黎因想而立;為諸群萌隨時說法;化眾黎庶,令棄自大;一切人界護一履跡,使得安隱,無有嬈害;普能示現一切世界,建立眾生、諸眾生界;顯現釋梵及四天王;遊於黎庶,隨時現身;聲聞、緣覺形像色貌亦復現形;顯菩薩行,解諸眾生境界所在,靡不周達;覺成普知一切道力、色身相好、若干莊嚴;是為菩薩變化眾生。 「菩薩有十事國土嚴淨。何謂為十?一切佛土為一佛土;造立建業使諸佛國入一毛孔;一切佛界所入無盡;一切佛境開通一義;顯己一行,自見己身普入佛土;一切佛國眾生之類,無能動者亦不恐怖;又,諸佛土一切莊嚴,現一佛國,一國嚴淨遍諸佛土;一切佛國則一如來;眾會道場,一如來身遍諸眾生,使諸眾生入於微妙,無極巍巍,廣普深奧;傾邪、平正,等他、等御,方面、羅網、報應,悉遍無餘,皆能示現;是為十事也。 「菩薩有十事經法隨時。何謂為十?御一切法使入一法,則以一法化一切法;化眾生性,使不諍訟;一切諸法皆令順入般若波羅蜜、教度彼岸;一切諸法入於眾生,捨諸法想,使一切法入於一義,演無數劫不可盡教;以一切法入無央數百千法門,見眾生心悉說本末;又,一切法普門輪字,曉了隨時;一切諸法入`[一=一切【宋宮】]`一法門,無所諍訟,宣無數劫義不可盡;一切諸法入諸佛道以化眾生;一切佛法現無央數諸內正教;一切諸法悉入本際,無量網內現無數劫眾生盡耗;是為十事隨時也。「菩薩有十事其身變化。何謂為十?建立眾生入於己身而得解脫;亦以己身想眾生身而建立之;一切佛身入一佛身,以一佛身入諸佛身而示現之;一切佛土建立己身,而為眾生示現變化;普取三世遍一法身,一身定意而修正受;現若干身,則以一身解正覺道;現無央數諸菩薩身;以眾生身合為一身,以一人身普現眾身;以眾生身顯入法身;亦以法身現眾生身;是為十事其身變化。 「菩薩有十事變立所願。何謂為十?取諸菩薩願立己所誓,諸佛、正覺己願道力顯諸菩薩;隨眾生根純淑所在,使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除無`[際=始【聖】]`際劫意所貪願,出於識身、建立慧身,自在所願而現諸身而去己形;具足顯示彼具足身,開化眾生,勸進諸願;以菩薩身遍一切念,諸行劫數而不斷絕;履一`[力=功【聖】]`力跡成最正覺,因所力願周遍一切無數佛土皆現其身;於一切形演一法句,普周無餘一切法界;興大法雲、雨甘露味、照以慧解、暢真諦法、以為雷震、飽滿眾生、成無極願、法樂具足;是為菩薩變立所願。 「菩薩化變復有十事。何謂為十?遵修法界則以示現;在眾生界樂行佛事;而復普現在諸魔部;菩薩行無為界而拔出生死`[行=脩【聖】]`行;行一切智,不捨菩薩之所遊業,又存寂寞`[4]澹=淡【宮】*`澹泊之業;示在眾生,怱怱勤學,不俱為亂,無進、`[無〔-〕【聖】]`無怠,無雙、無隻,無言、無想,無所有、無所啟,行如空等,菩薩如是而復皆現;在於眾生諸想顛倒發諸所行,不與同塵,淨修力行,亦悉示現;諸所行處曉知`[眾=眾生【三宮】]`眾事,了本無人,現在眾生而開化之;修禪脫門、神通、三達之智,現在十方諸佛土生,成如來行,備佛嚴淨;現諸聲聞、緣覺之乘威儀禮節、無念之行;是為菩薩十事化變。 「菩薩有十事以慧變化。何謂為十?辯才無盡,班宣道慧,逮諸總持,演無量明;辯才善解,多所講說;攝眾生根,聖慧變化而度脫之;以無為心覩他人意,則以一心知眾生志、心念所行;曉眾生界志性結縛、諸塵勞疾,應病與藥,令得`[瘳=療【三宮】下同]`瘳除、明解;一時普能周達如來十力;能入眾生三世之行,有劫數、無劫數悉而顯示,而開化之;其心閑靜,永無蔽礙,成最正覺,遍度黎庶;以一人慧而得自在,觀察眾生知所造業、善惡、禍福;以一種聲遍暢一切群黎音響;是為十事也。 「菩薩神通變有十事。何謂為十?則以一身遍現一切諸佛國土,一如來會皆能同暢;宣講菩薩、諸佛道場,以一心行`[開化=化開【聖】]`開化一切諸`[修=佛【聖】]`修道行;以一音聲普告十方諸佛世界眾生心念,令得其所;以一定心皆見群黎無央數劫前世所行善惡禍福而度脫之,則以神通莊嚴一切諸佛國土;亦以神通皆見三世,等無差特;而知一切諸佛、菩薩所建立行,演法光明而照耀之;亦以神通見知一切諸天、龍、神、`[揵【麗】,犍【大】(cf. K08n0103_p1301b06)]`揵沓惒、阿須輪、迦留羅、甄陀羅、摩休勒、釋梵四天王、聲聞、緣覺、諸菩薩行、如來十力;菩薩德本無所不護;菩薩平等寂諸音響,則以平夷等御眾生;是為菩薩十神通變。 「菩薩神足變化有十事。何謂為十?無數世界入於一塵,是神足變;復以一塵遍諸法界現一佛土,使諸海水入一毛孔,曠諸法界入眾佛土,令諸眾生無所嬈害;無量世界入於己身,以神通慧普現所為;不可思議諸鐵圍山及大鐵圍入一毛孔;遊諸佛土,令諸群生不懷恐怖;以無數劫示為一劫、或現一日,或以一劫現無數劫進退合成,顯化眾生無所嬈損;現諸世界為`[外=水【三宮聖】]`外所災、或復遭值水、火災變,欲使眾生察知非常,神足所現而無嬈害;一切世界水、火、風、空所合災變,化為一切財產諸業、宮殿、屋宅具足充滿;則以神足現化眾生不可思議諸佛剎土,舉著右掌移`[著=在【三聖】,普【宮】]`著無量諸佛世界,無所損耗;現諸佛土自然虛空以誨眾生;是為菩薩十神足變。 「菩薩諸力變動亦有十事。何謂為十?力感眾生而開化之,未曾違廢;`[悉=毛【聖】]`悉感諸國,以無央數莊嚴眾事而示現之;法力變化,一切諸身入於無身;所化勢力劫數不斷;佛力所變,悟諸睡寐;行力所感,攝取一切諸菩薩行;如來力教則能救濟眾生境界;自在力教,一切諸法達之自然;成最正覺一切智力,則以無餘諸通聖慧逮平等道;大哀力變,不捨眾生;是為菩薩十力變也,興化眾生。菩薩若逮此十力變則無罣礙,速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發意之頃以得佛道,不斷所行。所以者何?宣大誓願,菩薩則成無量法門,普現德本。 「菩薩娛樂有十事法。何謂為十? 「於斯,菩薩以眾生身建立國體,分別黎庶形之所趣,是第一樂。 「又復菩薩以土身像建立眾生,不令國身而有損耗,是第二樂。 「又,其菩薩隨時變現佛正覺身、現諸聲聞身、緣覺之身,非常示現如來之業,是第三樂。 「又,其菩薩示現聲聞、緣覺、佛身巍巍微妙,不著三品法訓,是第四樂。「又,其菩薩示現行身、最正覺身,不著身行、亦無所斷,是第五樂也。 「又,其菩薩現正覺道,身之所行不猗正覺,是第六樂也。 「又,其菩薩現泥洹界,猗於生死,不著泥洹,是第七`[樂=樂也【三宮】]`樂。 「又,其菩薩現習生死,又現取滅度,不於泥洹而永滅度,是第八樂。 「又,其菩薩以常永定普示眾行,往反周旋、住立經行不捨三昧,是第九樂。 「又,其菩薩從一如來聞說正法,不見沒身,護三昧定。如來道場無央數事各各分別,恕當諸身,其所住處身無所壞,不亂三昧。從諸如來聽所說法,`[這=適【三宮聖】]`這聞法已則受奉行。三昧正受,不斷啟`[覲=親【三宮聖】]`覲經典之要,與如來俱,不見滅身。一一三昧御諸行門入無數定,以是比像皆盡壞劫,菩薩三昧未曾窮極定意身門,是為第十娛樂。菩薩住此,逮成如來無上慧樂。 「菩薩境界有十事。何謂為十?`[為〔-〕【聖】]`為諸眾生而以顯示入無量門;一切世界有無央數若干莊嚴,開導黎庶;以眾生界御不自大,說誨所部;如來、至真入菩薩身,以菩薩身入如來身;以虛空界導諸佛土,以諸佛土導虛空界;以生死本現泥洹原,以泥洹原現生死本;以一人音宣諸佛法,各入境界;以無量門顯於一身,則以一身建無數身;復以一身遍諸法界;眾生發心,而以一智御無量門,成最正覺;是為十事。菩薩住此,入於如來無上大慧。 「菩薩有十力。何謂為十?奉志性力,不與諸世而俱同塵;修清和力,不著佛法;應時之力,普現菩薩方便處所;以聖慧力知諸群黎心念所行;所誓願力皆能備通,具足本願所行之力;不斷本際所修乘力,顯一切乘,不捨大乘;諸變化力一切佛興;淨十方界,一一顯示所護履跡道義之力;發眾生心,不離正覺,轉法輪力;宣顯一法,音無餘、不餘,皆令無餘,將御一切眾生根心;是為十力。菩薩住此,逮成無上普`[智=知【三宮】]`智十力。 「菩薩無畏有十事。何謂為十? 「皆受一切,得持諸音。何況菩薩不作是念:『吾於東方、南、西、北方來至於斯,`[諮=諸【元明】]`諮問百千無極要集,儻不堪任受答是大法。』菩薩悉知不見、不及,以大無畏所度無極一切眾生。諸來難問恣意聽之,所欲啟問勇猛意說而無懈廢,是一無畏。 「於諸文字所演音辭次第如流,承如來威,無礙辯才所度無極。其菩`[薩=薩者【三宮】]`薩不作是念:『東、西、南、北,儻來難問,不任發遣。』未曾有是不見、不及,勇猛無畏,一切眾生恣意難問,勇猛自在、衣毛不竪,是二無畏。 「獨遊空法,菩薩未曾心懷疑網、計於吾我、所作所更、計壽命人,以離五陰、諸入邪見、六十二疑。其心普平,等如虛空,故無此念:『將無見試,嬈身、口、意。』菩薩無此不及之見。所以者何?斯諸正士離吾我人,不現諸想,遊步大勇,堅固方便,是三無畏。 「又,其菩薩佛`[所建=建所【聖】]`所建立,住於佛力而處如來威儀禮節,亦無妄想。不作是念:『眾人將無求吾長短、威儀不備?』未曾有此不見、不及,而猛勇步處於大眾班宣經道,是四無畏——身、口、意淨。 「又,其菩薩豈當復念蠲除惡行、修學清淨、仁和義乎。亦無此念:『儻有求吾身、口、意缺。』以大勇猛為諸眾生講說經道,是五無畏。 「以得大護——其金剛神常執金剛在菩薩後,天、龍、鬼神及阿須輪所見歸命,釋、梵、四`[王=天王【聖】]`王咸共奉事,諸佛所念,故無此意畏於諸魔及諸魔天、諸外異學,迷惑眾邪無能嬈亂,永不見人。當菩薩者以大勇猛所度無極,勸意生焉,皆能具足諸菩薩業,是六無畏。 「又,其菩薩得佛慧念,未曾忽忘。諸根常定,為眾說法,敷演聖句,識佛道義。其所宣法如佛口出,無中蔽礙、無能障翳,不能發意見其短者,奉如來教,是七無畏。 「菩薩明解智慧善權,力度無極,進退獨步,訓誨眾生無能拘制,以佛道願、無極聖性發無`[蓋=盡【明】]`蓋哀,愍於群黎。假使生在凶暴、塵勞、穢濁世界,攝取大欲,所可娛樂眷屬大業,教授眾生不興此念,將無眾人毀謗清白。佛道淨行斷絕定意,脫門正受,總持辯才不見有是。所以者何?菩薩大士於一切法而得自在,無能制止所修道行。其於十方無能犯者,遵大勇猛,處諸佛土,棄捐眾惡而攝正願,是八無畏。 「菩薩不捨一切智心,善住道義,`[欽=欣【三宮】]`欽樂大乘,以諸通慧所建之力,為諸聲聞及緣覺乘現不可及威儀禮節,不興此念:『將無誤墮聲聞、緣覺!』以大勇猛現一切乘,所度無極。唯樂大乘,所行具足。是九無畏。 「菩薩善集諸清白法、合眾德本、普備神通,所覺不廢,以佛道度。`[周=同【聖】]`周菩薩行,而究一切諸佛普智以化眾生,不失正行、不壞章句。心不念言:『眾生將無諸根純淑,吾明不及現佛境界。』未有此應,以大勇猛觀眾生根,為顯佛地。雖化眾生,菩薩所行無極大願無有缺漏,是十無畏。菩薩住此,悉逮如來四無所畏。 「菩薩有十事諸佛法不共。何謂為十? 「菩薩精勤,無所從生,度于彼岸。除慳喜施;戒禁清淨,不犯眾惡;成具忍辱,去眾懷恨;修大精進,所修正業,未曾退還;禪定堅`[固=因【宋】]`固,棄眾亂意;從智慧生,遠惡邪見,終無有言。何謂無所從生?常勤奉行六度無極,是為菩薩第一無言。 「菩薩之法曉度彼岸,攝護眾生境界,施以俗施及宣法施,顏色和悅。所`[說=悅【聖】]`說可度言辭清和,眾人聞之心莫不悅。義理應時,明識佛道,心無偏黨,等念群黎。菩薩所修無所從生,以無言辭救濟群萌,所修境界是為菩薩第二法施。 「菩薩所修曉了勸助,不`[望=妄【三宮】]`望想報,導入佛道,不樂世俗。所修定行不捨如來、至真聖慧,用眾生故而勸助之,無所說者則是菩薩。無有言辭,修諸德本,`[求=永【宋宮】]`求慕佛慧,為眾生施,是三無言。 「菩薩之業有權方便,第一之行隨眾生樂,而不穢厭世俗俱遊。在諸不賢自恣行門,一切聲聞、緣覺所生、一切黎庶皆開化之。不求安己,禪定、三昧、脫門正受曉了進退,逮自在定。以不懈惓察於生死,`[猶=於【宮】]`猶如`[大=天【三】]`大遊觀。毀魔宮殿,普現釋梵四天處所。所生之處常有明曜,見諸異學而悉達知一切世俗經書典籍、文辭之讚、計校算術。己身六事——王者典籍、雕文刻鏤、所假印綬、`[工=五【三宮聖】]`工言巧辭、娛樂音聲、樗蒱六博——敢可天下。`[目=自【宋元宮】]`目所覩者亦復曉了,女人進止、男子舉動、豫說瑞應、天文地理、日月星辰、所現災變、度世之法,聲聞緣覺`[來問=未聞【三宮聖】]`來問事者無不明了。諸度世事獨步無侶,一切天下咸共瞻仰,顯諸聲聞、緣覺之乘所不能逮威儀禮節,不捨大乘。 「發意之頃,知諸如來所示現行,不斷經典;菩薩所遵善權方便亦復無斷,奉修寂然菩薩德本。以慧娛樂`[猶=獨【三宮】]`猶得自在,在於無為,現生死門至無人際,教化眾生未曾違廢。處永`[*4-1]澹=淡【宮】*`澹泊,在於眾生現大塵勞,則以一品法慧之身現於眾生無數之身、無限之門,猶如虛空。以大智慧樂一切欲,因化眾生樂一品樂,現於三界開化眾生不離妄想,在諸玉女百千人中常以法樂而自娛樂,以妙相好、百千眾德而自莊嚴。所生之處常無罪殃,修清淨行,現生地獄、餓鬼、畜生,於佛道慧所度無極而不動捨。菩薩慧身其慧如是,無有邊際。以是比故,悉解聲聞、緣覺,何況愚冥凡夫?是五無言。 「身、口、意行以慧為首,菩薩所修行業甚淨,具足慈心愍念眾生,離於殺生、盜竊、婬`[妷=泆【明】]`妷、妄言、兩舌、惡口、綺語、嫉妬、恚癡、邪見之事,修正行見悉亦無言。菩薩所行身、口、意業慧儻隨時,是為第六。 「不捨眾生乃為菩薩奉無蓋哀,覩眾生惱、身陰遭患、口自更歷,興顯德本。在於地獄、餓鬼、畜生,為眾生故而被毒痛,不用懈厭。化眾生界令懷欣然,於一切欲、所娛樂業不以經心,常加精進。欲度眾生毒`[苦=業【聖】]`苦諸痛,亦不以諸菩薩所習,唯志大哀,遵習道力,是為第七。 「一切黎庶奉敬悅樂,乃`[為=至【宋宮】]`為菩薩、釋、梵、四王皆共念之,一切人民覩悉欣喜,群萌思德,不離心懷。所以者何?其菩薩者,往昔宿命奉清淨行,無有罪業。是故,眾人其`[來=未【三宮】]`來見者不知飽滿,亦以無言,是為第八。 「其心堅固,在諸通慧善被德鎧,乃為菩薩所由甚難,勤力習行,入諸聲聞、緣覺之中,一切智心寶淨明耀,無所忘失。猶大明珠,名淨復淨,清諸濁水。正使浴池極穢瑕疵,以淨明珠`[這=適【三宮】]`這著其中濁水則清,不復同合。菩薩如是,正使與愚`[騃=駭【三宮】]`騃俱、癡冥人共周旋,未曾違失一切智心,寶淨明耀。無極智慧蠲除眾生邪見、塵勞、穢濁愛欲,住一切智,寶淨明心亦以無言。雖在惡人、聲聞、緣覺,不廢大道,是為第九。 「己部界慧在法勢尊,度于彼岸乃為菩薩慧得自在,具足無餘為阿惟顏。以被離垢,著法冠幘,帶道印綬,不離善友之所教訓。奉敬如來未曾輕慢,亦以無言。菩薩師者,修未曾有,開化眾生,不捨聖師,常順如來,謙恭自歸,是為第十無言之教。菩薩住此,逮成世尊無上無言。 「菩薩有十業。何謂為十?普淨世界,莊嚴佛地,興立一切諸佛道業;以諸菩薩伴侶為首,同共德本;開導教誨眾生境界;諸當來業攝末至本;則以神足遍至十方諸佛境界;雖遍十方,不移本土,以光明業演無量曜,一一光明有諸蓮華現諸菩薩各坐其上;不斷三寶,佛滅度後奉宣訓誨,無自大業;遊十方界,開化眾生以為說法,使隨律教;修八道業;心在邪業則為彼等示現諸願,普使備足;是為十業。菩薩住此,逮成如來無上道業。 「菩薩身有十事。何謂為十?菩薩當來,解一切身悉無所成、亦無所有;菩薩身來,`[知=如【三宮】]`知眾人民身不可得;菩薩身者,無有真諦,隨其習俗示有所在;菩薩身者,無有能侵,隨其`[世=力【三宮聖】]`世俗顯示真諦;菩薩身者亦不可盡,於當世際無所斷除;其身堅固,一切諸魔無能毀壞;其身強要,一切邪學、眾外異術無能動者;其身無相,而復示現諸相清淨、百福功德;其身無好,因以法相而為眾好,稽首為禮;其菩薩身普無不入,諸去來今如來、至真同合一身;是為十身。菩薩住此,逮成如來不可盡業無極法身。」 `[說=佛說【元明】]`說是語時,三千世界為大震動,其大光明遍照十方,天雨眾華,箜篌、樂器不鼓自鳴。諸來會者各自欣慶:「`[幸=僥【三宮】]`幸值`[供=洪【三宮聖】]`供業無極道明。欲值此法,當何所行?」 菩薩報曰:「奉敬諸法,一心聽經,供養聖眾,謙尊法師視之如佛,慈愍眾生如己骨髓,處在三界如水蓮華、如日明耀、如月照冥。如是行者,疾得正法。」 說此`[語=法【三宮】]`語時,無央數人皆發道意。 度世品經卷第三 度世品經卷第四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普智菩薩復問普賢:「何謂身業?何謂為體?何謂言辭?何謂口淨?何謂善清淨?何謂所護而善攝?何謂菩薩所修章訓常勸樂眾生界?何謂菩薩等心?何謂發意?何謂心遍?何謂諸根?何謂志性?何謂性和?何謂應時?何謂應信?何謂信入世界?何謂信入眾生界?何謂居止?何謂興發?何謂奉行?何謂成就?何謂失佛道法?何謂寂然?何謂究竟法?何謂生佛法?何謂正士?何謂為路?何謂路無量?何謂道業?何謂行道?何謂進道?何謂為行?何謂為手?何謂為腹?何謂為藏?何謂為心業?何謂德鎧?何謂為杖?何謂為頭?何謂為眼?何謂為耳?何謂為鼻?何謂為舌?何謂為軀?何謂喜行?何謂行步?何謂為處?何謂為`[坐=生【宮聖】]`坐?何謂臥`[寐=床【宮】]`寐?何謂為室?何謂為遊居?」 普賢菩薩報曰:「善哉問也,諦聽諦受。」 報曰:「唯然。」 普賢曰:「菩薩身業有十事。何謂為十?能以一身普遍佛界,故曰身業;示現一切眾生界門;與諸所生而俱宿止;而獨遊步十方世界;亦皆往至諸佛道場會說法處;能以一手覆蓋一切三千世界,一掌捉持諸大鐵圍、金剛眾山;顯示眾生一切佛土合在身中;復令散沒;以眾生界受在一身,匿覆獨處;又復示現一切眾生`[覺=學【聖】]`覺在己身,以用成就嚴淨佛土;是為十身業。菩薩住此,由是得致無上佛業,訓誨群黎悉得至道。 「菩薩體有十事。何謂為十?體能奉修六度無極;能行四恩,不捨眾生;修無蓋哀,代諸群萌身自受之;五陰苦擔不以勞惓;無極慈身普護一切而令得濟;以功德形使諸人民皆得戴仰而逮安脫;以聖慧事——一切諸佛同合體故——以得成就;棄捐一切諸凶危法,是謂法身;善權方便,一切現門、神足、變化皆能顯示;所為感動菩薩體者,於道自在便成正覺;是為十體。菩薩住此,便能得入如來、至真無上大慧。 「菩薩言辭有十事。何謂為十?言辭`[而=端【三】]`而諦,則以此教安隱眾生;以清和語悅可一切人民意念;以不妄語所說如言,演至誠辭;菩薩如是,假在夢中無有異言;所說隨順,不欺釋、梵及四天王;深妙無害,能為顯示自然之教;所說堅固,班宣諸法無有邊際;所演發`[路=露【三】]`路從一切言而開化之;隨人所作說其報應、示其本末;觀眾生意,隨其所應而教誨之;是為菩薩暢十言辭。 「菩薩有十事為善清淨。何謂為十?好憙欲聞如來音聲,是則為淨;思省菩薩曾所聽音,去於眾生所不憙聽,棄捐惡語不施於人;本昔所說四事口過常遠離之;本歡悅心諮嗟如來`[磬=謦【三】,聲【宮】]`磬揚大音;在佛神寺歌歎佛德;以清和性為諸眾生宣傳法施;在尊神寺作諸妓樂、琴、箏、吹笛,樂佛塔廟;親自面從諸佛、世尊聽聞經典;順在天福,從諸菩薩;若因法師得聞經典,身自奉事,心捨天上;是為十事菩薩演教為善清淨。 「菩薩有十事所護善攝。何謂為十?諸天王現,悉共護之;龍王、鬼神王皆出宿衛;揵沓和、阿須`[輪=倫【明】]`輪咸來奉敬;迦留羅、金翅鳥王僉來安之;甄陀羅、摩睺勒悉歸仰之;又,天帝釋侍從諸天俱來護之;其梵天王將諸梵天在邊自歸;諸菩薩等皆共敬念;諸不退轉一生補處僉來親之;諸如來等現在十方威神護之;是為菩薩十事擁護善攝。 「菩薩有十事所修章訓。何謂為十?而常`[勸=歡【三宮】]`勸樂眾生之界、亦復教化三千大千諸佛國土、又悉能入一切諸根、通利中間及弱劣者、隨其境土而嚴淨之、消除一切愛欲塵勞、遠離諸穢、棄捐境界而悉覩見志性所在、漸稍長益清和之性而悉普達遍諸法界,因是之故速近無為,是為十事。 「菩薩等心有十事。何謂為十?等心總持,執諸眾生,攝眾德本,令不遺漏;心如江海,不可限量,順諸佛法無極道慧;心如須彌,其德超`[踰=逾【三宮】]`踰,建立眾生一切善本;心如明珠,去諸垢穢,意念清淨;心如金剛,毀壞一切諸瑕疵法;其心堅固如鐵圍山,不可破壞,一切眾魔、諸外異學無能動者;其菩薩心猶如蓮華,遊於三界永無所著;其菩薩心如靈瑞華,於無數劫難可見聞;心如日`[明=月【三】]`明,遊`[行=於【三宮】]`行虛空,消滅一切闇蔽、罣礙、愚癡之冥;其心`[如空=空定【三宮】]`如空,愍傷一切群萌之類;是為菩薩十心。 「菩薩發意復有十事。何謂為十? 「發意念言:『吾當悅豫一切群萌,皆當消除諸眾生等塵勞、愛欲,永使無餘。』 「自興念言:『斷截諸蔽罣礙之難,悉於諸法不以猶豫,得至寂然。 「『吾當澹泊一切眾生勤苦五陰,當斷消滅惡趣、八難。「『常當普見一切如來,不離其邊;常當精進學菩薩戒,成諸佛道。 「『普見眾生,成就一切使入道迹,以故發意。』 「當知無極法鼓普遍十方諸佛國土,總攝人民志性諸根,使無有餘。是為十事菩薩發意。 「菩薩意遍復有十事。何謂為十?其意普遍,曠若虛空;入於無量一切法界,一時之間皆遍三世;諸佛所興輒能具足,入胎出生、棄國捐王、成最正覺、現大滅度悉由聖慧;入眾生界,志其意性,覺知諸根;以聖光明遍至一切諸法境土,周無邊際;諸幻羅網無所從生;至於自然無有顛倒,不可計會;己心無礙,使他無蔽;光明智慧而得自在;諸佛興時,所在發意現最正覺;是為菩薩十事意遍。 「菩薩諸根有十事。何謂為十?諸菩薩等若見諸佛,諸根歡悅,欣然不`[還=逮【三】]`還;好樂諸佛,奉敬經典,靡所不達;菩薩不迴一切諸根無所障塞;心常堅住,其所修行莫能廢者;諸根微妙,曉了分別智度無極;諸菩薩意無有進退,勸誨眾生,志如金剛;消化諸法,破壞眾惡,其明堅強,靡所不照;見諸如來光`[耀【麗】,燿【大】(cf. K08n0103_p1307b15)]`耀所在,諸根無怪;開士之心了如來身合為一體;其菩薩意至無`[限際=際限【三宮】]`限際,入於如來十種之力;是為菩薩十事諸根。 「菩薩志性有十事。何謂為十?有菩薩心常無所著,不貪世俗;其心清徹而不雜碎,不思聲聞、緣覺之事;又,計菩薩志性柔順,恒志佛道;其意清和,`[因〔-〕【聖】]`因一切智而出生矣;有所念者無有`[儔=疇【聖】下同]`儔匹,消伏眾魔、諸外異學;志無瑕疵,嚴淨一切如來`[慧=惠【三宮聖】]`慧場;恒善救攝其意本末;如所聞法未曾忽忘;其意自然而無所倚著,所生之處無所`[適莫=慕樂【三宮聖】]`適莫;其志深妙,普能得入微妙之慧,念已信解,解諸佛法;是為菩薩十事性也。 「菩薩性和有十事。何謂為十?菩薩性和,意在尊豪而不退轉;積累一切眾德、善法,不疑諸佛;諮嗟如來本末性行,處於總攝;為大師行,聞所願俱;念在頂相,普能周入,於諸佛法性自然淨;於諸佛法而得由己;其意微妙,能入若干諸法道門;菩薩元首超越一切所在因緣;於道自恣、於諸三昧定意正受,嚴淨變化,其意堅住;攝取前世之所誓願,教化眾生未曾休息;是為菩薩十性淨和。 「菩薩應時有十事。何謂為十?菩薩布施則為應時,施諸所有,無所希望;一切奉戒,其禁`[CBETA 按:「德」疑作「得」。參考高明道〈試論《華嚴經.離世間品》的「菩薩戒」觀〉收於《2012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2014)第71頁。]`德限,閑`[淨=靜【三宮】]`淨精修,奉行應時,不蔑他人;為眾生故,忍諸瞋恚、患厭、懷恨;除去吾我及他人想,普修精進,隨時無轉;將護身、口,心無所忘,`[廢=度【三宮聖】]`廢眾事業,禪定三昧;遵諸解門、神通之正,不捨愛欲、塵勞眷屬;若能奉行諸度無極、積累眾德未曾懈廢,修`[行=從【三宮】]`行大慈;解無眾生,身負眾苦,五品應身,不捨大哀;解知諸法自然寂靜,如來十力覺了隨時;以無限宜顯示黎庶,而轉法輪未曾`[懷=壞【三宮聖】]`懷還,見他志性而教誨之;是為菩薩十事應時。菩薩住此,逮佛無上無極大慧,便能隨時。 「菩薩信解復有十事。何謂為十?信於微妙而常隨宜;難及德`[本=大【聖】]`本,篤無央數若干淨行;其好廣普,見於眾生無央數心;造信寂然,入於深奧無極法門;樂於清淨,興廣遠心,愛敬所望;諸佛建立十種力故,謙恭無雙,降伏眾魔及與官屬;究竟好業,等於報應;篤于近門,隨其所憙而示現之;受於所受,謂欲`[逮=還【宋宮】]`逮得諸佛授決;神足自在,恣意所樂,欲得佛道便成正覺;是為菩薩十事信解也。 「菩薩信入世界亦有十事。何謂為十?信諸佛土入一世界;以一世界入諸佛土;信一蓮華如大千`[界=世界【元明】]`界,一如來身遍坐其上十方佛土;解信一切自然如空;一切世界普悉莊嚴;信遍入中十方世界,其菩薩身能周其中;信十方國建著一跡;一切世界入一人身而自申暢;諸佛境土至如來樹,周一道場;以一音聲告十方界一切眾生,聞之心悅;是為十事菩薩信入世界。能住於此,遍入如來無量境土。 「菩薩有十事入眾生境界。何謂為十?一切身形自然無身;諸群生界則為一身;自恣講堂,信所入處;諸群萌品則以得入一菩薩腹;眾黎庶界受諸釋、梵及四天王形體像貌;信眾生界入如來身;十方人民——蚑行、喘息、人物之土——入一人身;一切眾生能得處在一佛法品;顯群萌界,現為聲聞、緣覺形貌像類,永無想念;十方世界悉現菩薩莊嚴功勳;諸眾生界示現如來色像、相好、若干種身、威儀禮節,訓誨眾人;是為菩薩十事入眾生界。「菩薩居止有十事。何謂為十?發菩薩意則是其處;修諸德本,眾惡休息;開化眾生,隨時導示;常見諸佛,不離眾聖;其所欲生輒得處在;清淨之界奉修道行;不違正真,恒懷正願;不隨邪誓,僉能遵奉六度無極;專精思惟平等道法;所可遊居與諸佛會;是為菩薩十宿止處也。菩薩住此,棄諸塵勞,無有遺餘,逮成如來無量慧處,是為居止。 「菩薩興發有十事,菩薩以此斷諸起行。何謂為十?眾生界起,開化度之,令之究竟;世界若起,滅除其穢,常使嚴淨;如來興現逮菩薩行;起眾德本積累,相好習佛;功勳興于大哀,消除眾生苦惱、五陰熾盛之衰;發于大哀,勸立眾生安一切智;諸度無極合集菩薩嚴淨之行;起權方便,普為一切現道德之門;興於道意,其心坦然,不可稱限;取要言之:一切諸法菩薩所興、在所現化、神通解達;是為菩薩十`[興=典【宮】]`興起也。 「菩薩有十事奉行。何謂為十?恒自思念諸度無極、奉修禁戒而無缺漏、遵承聖慧不隨邪見、順從禮義未曾失節、遵崇`[道法=教道【三宮】]`道法不隨邪見、隨時品第不違高節、應時示現不犯道教、親近行義不厭訓誨、奉修正覺不隨小乘、遵承聖行而轉法輪,是為菩薩十事奉行也。「菩薩成就有十事。何謂為十?常懷篤信;奉敬善友,`[4]逮=還【宋宮】*`逮成佛法;慇懃愛樂如來所說,未曾謗毀正典訓教;其心無量,在於無際;勸助德本,逮如來境而無齊限;信樂不疑,普能遊入十方世界成為佛法;又,於法界不可動搖,心如`[泰=大【元明】]`泰山;動魔境界不得自在,自然降伏;恒悉識念諸佛境界;訓誨眾生,當自懷念如來、至真十種慧力;是為菩薩十事成就。「菩薩有十事失佛道法,常當遠之。何謂為十?`[其=甚【三宮】]`其自憍慢,輕善親友,失佛道法;畏懼生死、窮苦之`[惱=災【宋宮】]`惱;患厭眾行,違菩薩心;勞惓天下周旋止頓;行必固性,違於正定便失等跡;所作德本,名:『是我所作。』嫉妬、誹謗正法;翳匿`[覆=翳【聖】]`覆蓋諸菩薩行;愛樂聲聞、緣覺之法;`[憎=增【三宮聖】]`憎於弘履,不喜宣暢菩薩大法。是為菩薩十失道法,常當遠之,`[乃=力【三宮】]`乃入菩薩無上聖賢。 「菩薩寂然有十事。何謂為十?能常勤修智度無極;瞻察眾生,除諸顛倒;度脫一切諸邪見縛;未曾發意求諸妄想,開化眾著、貪妄想者;行過三界,周`[旋=遊【宋宮】]`旋一切十方世界,遊居其中;改變眾生貪諸塵勞、習放逸者,離愛欲法;興大悲哀愍諸群黎,除諸所有而復示現一切眷屬;動諸世界,現有終始,為顯修行;遊世俗法而無所著,而復隨時入其中教;`[具=目【宮聖】]`具見佛道,不斷大行、不畏本願。是為菩薩十事寂然,賢聖度世,攝護黎庶,過諸聲聞緣覺之業。 「菩薩有十事得究竟法。何謂為十?`[這=適【三宮聖】]`這生墮地自在如來、以致究暢諸佛境界、以獲成就諸菩薩業、具足一切諸度無極、興盛充滿諸佛種`[姓=性【元明】]`姓、而`[*4-1]逮=還【宋宮】*`逮超越如來儔類、常得建立諸佛十力、永得究暢如來大道、解知諸佛皆一法身、如來、至真行無有二,是為菩薩十究竟法。 「菩薩有十事生諸佛法。何謂為十?一心自歸,奉善親友,興諸佛法至一德本;信樂佛法則生道跡;發意之頃皆能變現諸如來行;以`[得=德【元明】]`得懷來無極大願,生廣大心;樂己德本,如所造立終不忘失、未曾患厭;無央數劫所可積行悉攝當來一切無際;遊居生在無量佛土開化眾生,常隨時節興菩薩行,不斷所履;常發大哀,顯無量心,發一意時普見虛空;以得超入殊妙大行,生至真願,不失本意;奉持一切如來訓誨,照耀眾生以發道心,具眾德法;是為菩薩興十道法。 「菩薩有十事號為正士。何謂為十?菩薩解了佛慧為一法身,故曰開士;堅住大乘,號曰大士;奉行豪法,故曰尊人;覺成妙法,故曰聖士;入殊勝慧,故曰超士;`[勸=勤【宋元宮】]`勸人精進,故曰上人;宣豪勝法,`[故=名【三宮聖】]`故曰無上;具足解了十種力慧,故曰力士;除諸一切闇冥覆蔽,故曰無雙;無儔匹士,心得由己輒成佛道,號無思議;是為菩薩號十正士也。 「菩薩行路有十事。何謂為十?諸菩薩眾`[與=興【三宮聖】]`與一乘路一無等倫,不捨一心。 「菩薩有行、智慧善權,為二性路。 「復有三路:奉修空行無相之本則無元際,不猗無願,遊於三界無所`[沾=玷【元明】]`沾污。 「復有四路:修開士行,講無盡業;皆能勸助一切功德;稽顙如來,奉敬無懈;勸助聖慧,善宣道教。 「增五根路:諦建立於信根、大精進於諸行、不退轉住一心而不亂、善覺了隨定意、常曉了智慧行。 「修六通事以為道路:其天眼者見諸色像、覩諸世界眾生之類,若有生者及於死者;則以天耳`[聞=而聞【三宮】]`聞諸佛所說經典則受持之;見他眾生為能分別,自見己心、亦覩他意,本末眾念不可稱限而得由己;念往古世無央數劫所造德本,進益之宜悉識知之;得`[大=本【宋宮】]`大神足,隨眾生本所應化者現若干變,則以正法訓誨眾生;慧盡諸漏,自覩本際,不斷菩薩所興立行。 「行七思念為菩薩路:常念於佛,導眾生者無有邊際,以一切句見輒受持,勸化他人使自歸佛;思念經`[法=典【三宮】]`法、如來、至真,於一道場未曾動移,普在一切諸佛眾會現己說法,音暢十方;知諸群黎心根所在而開化之,其意思念`[僧=曾【三】]`僧在無數諸菩薩不退轉,覩不離數、皆見眾生;諸菩薩身常念施與,施諸菩薩,等御其心,思於大施使德增長;常念禁戒,不捨菩薩心,以諸德本施諸眾生;常念諸天,菩薩生在於兜術天當一補處;飢虛思德、常念眾生,以大權慧開化眾生,無能廢`[辯=辨【聖】]`辯。 「`[其=具【元明】]`其八正路:奉於正見棄諸邪見。棄諸妄想眾貪之求,皆念一切諸通之慧,道德種`[姓=性【元明】]`姓捨口四過,修賢聖種宣傳正語,身諸所行為眾生施,訓誨眾人無有休懈、不捨正律。其正業者,堅住自在,閑靜知足,修其道德,住於禮節威儀、住於正法,皆`[不=無【三宮聖】]`不誤失。其正方便,以諸菩薩同產兄弟,所見眷屬無有損耗,遵修如來十種力行。其正意者,所聞音聲悉能執持,普見十方諸佛世界,定意憒亂。其正定者,諸菩薩等不可思議以為脫門;聰明之故,以一定意遍無數定,本`[定=宿【三宮聖】]`定正受,定未曾捨,為菩薩路。 「離於欲界危害之跡,所講說法、口所宣`[講=說【三】]`講一切無礙,`[說=諸【三宮聖】]`說所思念、眾想之著,開化眾生入一切智,捨於希望、捨眾貪愛,常欲思見一切如來;以歡悅心未曾懈廢,捨於世俗苦樂之業,顯示菩薩賢聖度世,永安道慧,修解無常、無色定意;生於欲界及在色界,初不動移,以度一切諸想、所遭音聲正受,其菩薩行不以為勞。 「若能思惟如來十力,佛子!發遣為菩薩路,常能曉了有處無處、限與無限。見諸眾生過去、當來、現在報應、罪福所趣,知於一切神識諸根,了了分`[別=明【三宮】]`別,察其心本而為說法。別若干種不可計數身體各異,如是上願、志在中間、又或下志,識其無際為班宣法。一切剎土——諸有眾生三世所在、無央數劫——諸菩薩身悉遍其中。如來、至真現無想念,而不違捨諸菩薩行、諸禪定意,一心正受塵勞、瞋恚。觀察進退,知所因生,住菩薩門,覩諸黎庶死生所趣為說本末。知於三世眾想諸念,入於一世了諸群萌塵勞、罣礙、志性結解,悉令盡索,不捨菩薩所興顯行。是為十路,菩薩住此,悉逮無上如來權道。「菩薩行路無量,道至無限,行道無數淨不可計。所以者何?菩薩行道無量有十事。何謂為十?察於虛空不可計矣、法界中間`[向=逈【宋元宮】,迴【明】]`向玄之有玄悉無量矣、眾生之種甚多故不可盡、世界無際故曰無限、諸惡思想亦復無底、一切民庶言辭亦無`[底元=崖際【宋】,涯際【元明】,斥無【宮】,底無【聖】]`底元、如來之身無能計校、諸佛所演音聲言教亦莫能盡、如來道力無能窮者、一切智明慧達聖`[元=無【宮聖】]`元亦無能極,是為菩薩路十無量。所以者何?如虛空無量,修道無量亦當如之;如`[法〔-〕【三宮聖】]`法界玄之有玄,奉合道義無量亦如;`[如=若【三】]`如眾生界甚多無盡,菩薩奉道無盡亦如;若其世界無有邊際,進道亦如;若眾惡思想不可計說,順道化人亦若茲矣;如民庶辭無有`[崖=斥【宮】]`崖際,其合道如;若如來行無能計校,一切群黎無有二`[國=因【三】]`國,所念悉周,道行亦如;若佛音聲言教莫能盡者,修道亦如,以一言訓普告一切法界人種;若如來力無能窮者,進如來力修道亦然;如一切智不可計者,菩薩積德修道亦然;是為菩薩行路無量也。「菩薩行路有十事。何謂為十?無行不行、應與不應;其身、口、心無所至`[湊=奏【宮聖】]`湊,無舉、無下,其慧本淨,故使其然;無奉不奉、修與不修,入於自然,猶如幻夢、影、響、芭蕉、電現、野馬、水中之月;皆解此`[已=以【宮聖】]`已,無一倚求,達知三界空、無相願悉無處所,因其想見而有三處;積斯功`[德=福【三宮聖】]`德,不荒其行;心無所有而不可見,`[無言無教=而無言教【三宮】]`無言、無教,離於諸法;眾所遊居奉修法界,無所破壞;能知觀察,入一切法,不失如來真諦本際——斯真諦者,則以普周虛空之際——入菩薩慧、諸行、力業,未曾懈惓如來十力、四無所畏;一切智藏察諸平等,觀一切法不懷沈吟;是為十事菩薩行道。 「菩薩有十行道嚴淨。何謂為十? 「佛子!菩薩在於欲界而不動移,忽`[在=在於【三宮聖】]`在色界,在其像行,一心脫門,定意正受,其所生處無有放`[逸=失【三宮】]`逸,是一淨路。 「又復,佛子!菩薩`[目=自【三】]`目見聲聞之乘,以慧度之,不`[墮=隨【三宮】]`墮彼路,是二淨路。 「又復,佛子!菩薩觀知緣覺之乘,曉了隨時,興大悲哀,逮諸力願而不懈廢,是三淨路。 「又復,佛子!菩薩大士與大群從眷屬圍遶、諸天人民清淨端`[政=正【三宮】]`政鼓百千樂、諸玉女琴瑟亦不可計,其音清和,`[參=驂【三】]`參駕大車。菩薩在中禪定脫門,三昧正受,如道無違,是四淨路。 「又復,佛子!菩薩在於一切眾生歌舞調戲,隨眾所為,示與俱同,常如一心,菩薩定意初未曾亂,是五淨路。 「又復,佛子!菩薩已度於世俗法,而於諸業悉無所著,不捨度道,救攝眾生,是六淨路。 「又復,佛子!菩薩住道,為顯聖慧以入正道,越諸邪見,在於邪徑訓誨眾生使得勉濟,不與邪徑而俱同塵,是七淨路。 「又復,佛子!菩薩大士其身、口、意無有缺漏,亦不護戒,將養如來清淨之禁,為諸凡夫愚騃之黨顯清淨行,教惡戒者使普具足一切淨福。菩薩所由,皆除地獄、餓鬼、畜生,致三善路。現在不閑、生於眾難貧匱之處,而到所在勉濟眾生,雖遊其中,不與合同,是八淨路。 「又復,佛子!菩薩所為不`[傾=須【三宮聖】]`傾仰人,而於佛法逮無礙辯,普觀諸佛逮法慧光、諸如來等下無形種、一切諸佛皆一法身。諸佛導利,為一切故遍照法門、等住諸乘,諸佛遊居悉在目前。一切黎庶僉無堪任,眾生面`[手=首【聖】]`手悉見形`[呰=訾【三宮】]`呰至未曾有,悉為普等,其所求法未曾忘失。其所現師,為從何受悉恭敬之,咸起迎逆,因怪而生,緣其受之。彼修行法在於眾生。所以者何?善權方便。菩薩所`[行=有【明】]`行開士真諦住於道業,輒以方便趣使眾生得隨律教,顯現權道各使得所,是九淨路。 「又復,佛子!菩薩合集眾德之本,逮得菩薩最上妙法,普具如來阿惟顏行,一切法尊所度無極,繫著無量離垢法`[冠=菅【宮聖】]`冠,正繒為帶。十方世界現無央數諸如來身,轉無耗損,建立法輪。其身盡遍一切佛土,遊於諸法,獨步三界,度于彼岸,逮諸菩薩皆得自在。生十方國,過去、當來、現在諸佛所可示現,教化眾生皆一佛界,亦不違失諸菩薩行,不迷道慧,不違開士德原之本而退還也。履菩薩跡而不迴還,在大士行而不懈廢、亦復不斷正士啟受,亦復不捨善權方便、不廢聖業、不違菩薩所行勢力、不以危害加於他餘、不遠聖士所建正行。所以者何?若斯,菩薩速得無上正真之道。如是,菩薩行無所著,觀一切智,明如來體像而無形貌,是為十淨路。菩薩住此,疾成如來無上大道。 「佛子!菩薩有十奉行。何謂為十?修于禁戒,大願殊特,漸`[備=修【三宮】]`備具足;為精進行,懷來一切諸道品義而不迴還;遵神通行,從眾人志各令歡悅;修神足行,普入十方諸佛國土,合為一剎而無動者;志奉清和,得入殊妙;誓願堅固,一切所作靡不成辦;若受伏勝,不越一切眾尊師命;求聞經典,行無厭倦,奉修諸佛所班宣法不以為勞;崇法聖性,遊于一切眾會道場,勇無怯弱;就於無極大行清淨,解知一切咸無所生,是為十行。菩薩住斯,普遊十方一切佛土,無所罣礙。 「菩薩有十事手。何謂為十?謂:篤信手,信如來教,一志信樂不可窮極;以手供養諸佛、正覺,積累大德增益無倦;為放捨手,一切諸求皆令得悅,充滿所願;`[歎=歎言【三宮】]`歎善哉`[言〔-〕【三宮】]`言先問訊手;`[伸=曳【宮】]`伸其右掌,博聞善手,斷除一切猶豫、結網、三界寂然;大遊出手,愛欲無常,當以大手化眾生界,授所施與;住安地手,覺了四流,度無極臂,總攝內藏;奉平等行為無師法,悉化眾生,無起害心,講說經典,明知世俗及度世法手,能除身心諸有`[災=疹【三宮】,病【聖】]`災疾;智慧寶手,消滅塵勞,現無量法光明之耀;是為菩薩十事手也,以此道手弘覆一切。 「菩薩腹有十事。何謂為十?謂:志性腹,所念清和;質直之藏而無`[諛=諭【聖】]`諛諂,不思偽飾,悉無所受;無因緣界,不樂一切諸所有業;去諸塵勞,以慧為胎;其心清淨而無瑕穢;觀斷諸食,思真諦法,察萬物無;曉了十二因緣之故,分別一切諸生死業;志性柔`[軟=濡【聖】]`軟,純淑之故;除於一切邊際邪見;為菩薩腹,普使眾生入佛道藏;是為菩薩十事腹也。 「菩薩復有十藏。何謂為十?不斷佛教,住菩薩行,奉諸佛教,以無放逸而得由生顯熾法訓;為菩薩胎,住無極慧,現出世間遵承聖眾;為菩薩胎,住不退轉而轉法輪,必從眾生`[善=義【三宮聖】]`善法殘來;為菩薩胎,所住隨時,不失道節,眾生在於不決了處,究竟開化;為菩薩胎,立之報應各各使度,令無斷絕,眾生處在處邪見地,興大悲哀;為菩薩胎,興熾當來無極光明如來十力,奉修報應令其具足;為菩薩胎,降伏眾魔,德本無雙,大無所畏,為師子吼;則菩薩胎`[一=所【三宮】]`一住立處歡悅眾生,令無餘疑,逮得十八諸佛之法;為菩薩胎,皆以聖慧`[道=導【三宮】]`道利一切,一切眾生十方國土有諸佛法,勸助佛道;為菩薩胎,生無差特,入于一慧;是為菩薩之十胎矣。 「菩薩心業有十事。何謂為十?所可念業,一切所作輒得成就;心不懷怯,積累功德,習具相好;愍大行步,降伏一切諸魔官屬;隨時行愍,消除一切塵勞愛欲;修不退轉,亦不迴還弘愍之行;至佛道場,本淨顯耀,心無所至,了無所倚;愍入眾生,隨其所好而開化之;修大梵行,入諸佛法,不樂餘道,救濟眾生;空、無`[相=想【三宮】]`相願達無所有,去諸邪見,不捨三界;舉諸莊嚴,為金剛界堅固無壞,正使一切皆成為魔,不能動搖菩薩一毛所興德行;是為十愍。「菩薩有十事被德鎧。何謂為十?被大慈鎧,將護民庶;修無極哀,皆忍眾苦;志誓願鎧,悉能究暢一切方便;勸助德鎧,`[親=觀【三宮】]`親奉諸佛清淨之行;興功德鎧,使諸眾生皆蒙其恩;諸度無極皆度群黎;聖慧之鎧,消除一切塵勞愛欲;善權方便,殖眾德本;導`[利=引【三宮】]`利普門,一切智心安不憒閙,其意無變;一志德鎧,心懷法念而不忽忘;是為菩薩十德之鎧降伏眾魔。「菩薩杖有十事。何謂為十?以布施杖害諸慳貪、修禁戒業壞除一切犯眾惡事、等勸法杖消去妄想、則以智慧斷截眾生塵勞愛欲、以正業杖遠離一切不曉活業、以善權杖普自現身婬怒癡亂、菩薩皆以法杖消化眾生一切愛欲眾瑕穢門、其在生死則以慧力斷為穢行而開化之、講一法杖破壞一切諸所依倚、一切智門能為消去諸反逆戶,是為菩薩所執十杖。 「菩薩頭有十事。何謂為十?無慢為首,天上世間莫能見頂;稽首師長、孝順二親,天上世間皆為跪拜;好上妙首,三千大千世界靡不戴仰;眾德之本而為`[元=其【三】,無【宮】]`元首,三界眾生咸來歸命;代諸眾生負於重擔,為`[枕=抗【三宮】]`枕之首,常得舉頭周觀十方;不輕他首,所作遊步與眾超異;智度無極首,頂有法王;權方便首,普現眾生平等之行;化人民首,誘進眾生,悉使普安;修諸如來法教之首,常奉三寶令不斷絕;是為菩薩所有十頭。 「菩薩眼有十事。何謂為十?則以肉眼皆見諸色、又以天眼普見眾生心意所念、以智慧眼觀黎庶根、復以法眼皆見諸法之所歸趣、佛`[正=土【聖】]`正覺眼悉見如來諸十種力、以聖慧眼見除一切諸非法事、以光明眼演佛威`[耀【麗宮】,燿【大】]`耀普有所照、以導利眼捐棄一切貢高自大、以無為眼所覩無礙、一切智眼普見十方一切法門,是為菩薩十事眼也。 「菩薩耳有十事。何謂為十?聞嗟歎德,斷諸結著;若聞謗毀,除諸所受;若聞聲聞、緣覺之事,不以喜悅、亦不志求;若聞嗟歎菩薩之行,歡悅無量;閉塞地獄、餓鬼、畜生;假使生貧八難厄者,為興大哀;聞生天上人中安處,知皆無常,志慕大道;若聞諮嗟諸佛功勳,益加精進具足此業;若復得聞諸度無極及與四恩菩薩法藏,一切精修皆能通達,備悉是事。佛子當知:諸菩薩眾,十方世界諸佛所宣義理之業,諸開士等皆悉聞之。諸所可聽,解無所有。又,其菩薩耳所聞法悉等一定,從初發意至於道場坐佛樹下得成為佛,開化眾生未曾懈廢。是為菩薩十事耳也。 「菩薩鼻有十事。何謂為十?若遇美香不以識樂、若遭臭穢不以患厭,等察香臭不以殊特,觀諸香臭悉無所有;衣服、臥具、禮節香臭、婬怒癡事皆以等心入此眾生;其諸大藏、樹木、眾香咸悉觀之,知無有香;下無擇獄,盡於上界三十三天;其中所有一切名香僉無所著,悉說本末;得聽聲聞戒禁博聞;布施智慧道法之香;慕一切智,心未曾變;假使得蒙諸菩薩行,則以修智如來等地;若具如來境界慧香,不斷菩薩上妙道行;是為菩薩十清淨香。「菩薩舌有十事。何謂為十?口演無盡眾生之行;班宣無量諸經典教;諮嗟無限諸佛功勳;歌`[歎=嗟【宮聖】]`歎無窮滅度辯才;頌說無際大乘之業;其口言辭遍十方空;其大光明照諸佛土;口所說言皆使眾生各各得解;其辭與同口所宣者,十方諸佛咸共歎之;一切眾魔及外讎敵、塵勞、生死悉自然除,至寂無為;是為菩薩所說口舌。 「菩薩軀有十事。何謂為十?謂:受人身則以人言而開化之;亦復訓導諸非人形;地獄、餓鬼、畜生`[令=命【聖】]`令隨律教;生在天身,又復教`[授=受【三宮】]`授諸天人像,欲行天人及無色`[天=無【三】]`天;有在學者則以學地而誘進之,向無學身;為現羅漢無所著事;在緣覺軀為導緣覺所當奉律;在菩薩形則為顯示大乘之業;如來、至真其慧無限,隨時說現、見諸自大,以權方便而發起之;法身無漏,悉無所有,普現諸身;是為菩薩十身。「菩薩有十意行。何謂為十?念於本宿`[命〔-〕【宋宮】]`命一切所行;眾德之本建立其意,常奉要義;心所入者,常志佛道;`[極=極道【三宮】]`極至原際,愍眾生身;念無煩擾,斷眾塵勞;其意顯曜,不與客塵而俱合同;念擇善行,察之隨時而無所犯;諦觀罪福,不造殃釁;思諸德`[根=本【三】]`根,諸根寂定,制不放逸;其志澹泊,求佛定意;是為菩薩十意之行。「菩薩行步有十事。何謂為十?好詣法會,聽受經義,所詣無聲、亦無陰蔽;不懷婬、怒、愚癡、恐懼,心常`[專=思【聖】]`專惟;有講法者皆為眾生;至於欲界開化黎庶;若至色界及無色界,以像定意尋便迴還;普現五道,訓誨群黎;以神通慧,遍諸佛土見諸如來,稽首問訊;所可遊步悉為法施;由是之故得大智慧,現入泥洹,不斷生死,周旋所度;具諸佛法,未曾休廢諸菩薩行;是為菩薩十事遊行。菩薩住此,無遊不遊,因斯普至諸如來行,獨`[出=步【三宮聖】]`出十方。 「菩薩有十處。何謂為十?處菩薩心未曾忘之;住度無極所可修業;不以飽滿聚集法眾,通達智慧;止於閑居,致大禪定;順一切智,德知止足,賢聖寂靜;住無眾想,亦無希望;奉行法處,不遠正義;禮歸如來,則能具足諸佛、正覺威儀禮節;出神通處,備悉大慧,逮法忍者滿所授慧;坐道場處至力無畏,充滿一切諸佛之法;是為菩薩十處。 「菩薩有十坐。何謂為十?其福得至轉輪王`[座=修座【宮】]`座;修於十德,不失天上、世間人處;得四天王,以佛尊法授諸天下;`[逮=還【三宮】]`逮為天帝,超越眾庶、梵天、自在;欲攝他心亦得由己;致師子座,興顯法眾;得正法座,逮成總持力,普照一切;其志堅強,所建正願靡不周遍,通達十方;以大慈座,瞋恚、懷結令得悅顏;以大哀座,忍諸苦惱,不以為患;`[坐=因【三宮聖】]`坐金剛座,降伏眾魔、諸外怨敵;是為十座。 「菩薩臥寐有十事。何謂為十?謂止寂然,身心澹泊,宿於獨處;思惟順義,不失其時;頓於正定,身心靜默;處於梵天,能悅己彼;善修其業,然於後世不懷惱熱;志平等行,不懷瞋恚;住於道行,解達善友;善微妙居,勸助德本;皆得一切義理之`[源=原【宮】]`源,悉能究竟;成就道`[教=故【元明】]`教,不利財業,乃是往宿所修德行;是為菩薩十事臥寐。 「菩薩室有十事。何謂為十?無極慈室等心眾生;以大哀行不輕未學;以大喜行除諸不歡,和顏悅色;行大護處,等於有為及無所有;諸度無極,道心為首;具足空行,曉了隨時;為無相行,不住寂滅;為無願行,所生至誠;意安詳行,備悉忍辱;等諸法行,逮得受決;是為菩薩十事室也。 「菩薩遊居有十事。何謂為十?其意遊居具四意止;所行遊居了法所趣;其意所在唯樂諸佛;諸度無極,備一切智,修四恩行;開化眾生,遊在生死,興於德本;集眾黎庶不習諸閙,隨其所樂而度脫之;顯神通行開悟眾生,解殊特根,善權方便;智度無極,為眾說法;遊至道場,達諸通慧;`[備〔-〕【三宮聖】]`備菩薩行,`[行=行而【三宮】]`行不斷絕,是為菩薩十事遊居。」 說是語時,三千大千世界為大震動。十方菩薩皆來讚詠,戴諸天華——如須彌山——皆散佛上,莫不歡然。諸天、龍、神悉來奉敬。箜篌、樂器不鼓自鳴,婦女珠環皆自作聲,飛鳥、禽獸皆共`[䳬䳬=𪄱鴹【三】,鶧鶧【聖】]`䳬䳬。盲者得視、聾者得聽、跛者行走、`[瘻=僂【元明聖】]`瘻者得平、屈者申舒、狂者得正、尫者強健、`[疾者=疹疾【三宮】]`疾者`[瘳=療【宋宮】]`瘳除。眾會咸踊,深自欣慶宿命祿厚致此光明。無央數人得無從生,發大道意,功德皆`[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成。 度世品經卷第四 度世品經卷第五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普智菩薩復問普賢:「何謂為觀?何謂為顧視?何謂為嚬申?何謂師子吼?何謂施淨?何謂`[1]戒=誡【宮】*`戒淨?何謂忍淨?何謂進淨?何謂禪淨?何謂智淨?何謂慈淨?何謂哀淨?何謂喜淨?何謂護淨?何謂為義?何謂為法?何謂積德?何謂慧業?何謂明達?何謂法典?何謂行法?何謂奉法?何謂為魔?何謂為魔業?何謂棄魔業?何謂見佛?何謂佛事?何謂自大?何謂聖業?何謂菩薩為魔所`[固=困【宮】]`固?何謂佛建立?何謂建立法?何謂處兜術天?何謂現歿兜術天?何謂住胎?何謂現其安詳?何謂修生?何謂因欣笑?何謂行七步?何謂現幼童?何謂在中宮?何謂棄國捐王?何謂勤苦行?何謂詣道場?何謂`[坐=生【宋】]`坐樹下?何謂在樹下致未曾有法?何謂降魔`[宮=官【三宮】]`宮?何謂成佛道?何謂轉法輪?何謂轉清白法?何謂如來、至真取大滅度?」 普賢菩薩報普智曰:「善哉問也,`[乃〔-〕【聖】]`乃為一切重啟斯義,`[何一=一何【三宮】]`何一快乎!諦聽諦聽,善思念之,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普賢曰:「菩薩觀有十事。何謂為十?觀其真諦,造立善業;見微妙色,悉達其原;察如壽終及見生者,亦不貪猗憒閙眾會;見一切根而分別之,化諸敗根;觀`[察=選【三聖】,撰【宮】]`察諸法,不壞法界;面見諸法,逮得佛眼;逮智慧聖,隨應說法無所從生,法忍究竟;逮成諸佛之法不退轉地,除諸塵勞、三界眾難、聲聞緣覺一切徑路;觀阿惟顏,於諸佛法而得自在;現`[歡=觀【三宮聖】]`歡悅法,善解道意而能普現十方所有;是為菩薩十事觀也。 「菩薩顧視有十事。何謂為十?見諸乞求,不懷害心,從其所願而令歡悅;覩犯`[禁=忌【三宮聖】]`禁者,皆建立於一切智`[戒=誡【三宮】]`戒;見諸眾生懷瞋恚意,解忍辱意,以此佛仁而誘進之;見懈怠者已,不離行而勸助之,使學大乘;覩心亂者,化建立之,不`[憒覺=遺學【聖】]`憒覺地;諸通敏慧察惡智者,為未曾`[懷=壞【三宮聖】]`懷諸邪見,使無有餘`[已【麗磧】,己【大】(cf. K08n0103_p1316b22; Q08_p0482b06)]`已;以真察其善友,如`[來=所【聖】]`來所學建立佛法;如所聞經觀其本原,修無上義;眄於眾生悉懷`[憔悴=雜碎【三宮聖】]`憔悴,顯示大哀;`[顧=領【三宮】]`顧諸佛法,逮成正覺、諸通敏慧;是為菩薩十顧視也。 「菩薩頻申有十事。何謂為十? 「如象頻申,諸天、龍、神、阿須倫、迦留羅、甄陀羅、摩睺勒、一切眾會無能及者。 「如龍象長所乘造,心欲為代眾生而負重擔。 「為如蛟龍興雲澍`[16]雨=兩【宋】*`雨、演電光`[㷿=焰【聖】下同]`㷿、出正雷音,根、力、覺、意、禪、`[脫=悅【聖】]`脫、三昧,暢甘露水,流布法`[*16]`雨。 「大鳳`[凰=皇【宋宮聖】]`凰王頻申,拔諸無明、愚癡、眾冥,深入根株消息愛泉,濟其根原罣礙之門,`[免=勉【三宮聖】]`免出欲心、毒害、塵勞、瑕疵、諸穢。 「師子頻申,以離恐懼、大慧等劍在於大眾消伏外學。 「勇猛頻申,除諸怨敵、愛欲、瑕疵、垢濁、眾冥,消伏難化,如大將`[帥【麗】,師【大】(cf. K08n0103_p1316c16)]`帥降伏嚴敵。 「聖慧頻申,棄去五陰、四大、諸入、十二因緣,令不增長,而慧顯現極尊勢法。 「總持頻申,意遊甚強,一切所聞輒能受持未曾遺忘,己能受持為他人說。 「辯才頻申,應機卒答,所演章句不可稱計、分別班宣無能障翳、可悅眾生無所侵欺,究竟本末。 「如佛頻申,處於師子殊勝之座,降魔官屬,具足普智、諸通敏慧,一心念頃應時平等,逮成智慧,為最正覺,悉能明達,護輒成如志,致無上正真之道。是為菩薩十事頻申。 「菩薩師子吼有十事。何謂為十? 「『吾當成佛,懷逮聖道、大師子吼,度未度者、濟未脫者、安不安者,其無為者令取泥`[曰=洹【元明】]`曰愍傷眾生。』 「佛教法誨、聖眾之訓,順不違之。 「於如來所而有反復,以堅固願淨諸佛土,悉能`[勇=通【三宮】]`勇達。 「謹慎禁戒,除諸惡趣,使僉消歇,為師子吼。 「身當備悉佛身、口、心莊嚴相好,求諸功勳而無飽足。 「具滿佛慧,慕聖明宜不以懈惓,降伏眾魔使無害事,奉正真行去塵勞業。 「解見諸法無我、無人,無壽、無命,空、無相願。 「心如虛空,清淨無垢,尋即解諸典,能逮得無所從生法忍,為師子吼。 「最後究竟菩薩清淨,離垢解明,顯耀感動諸佛國土。 「告眾釋、梵、四天王:『所見諮嗟生、未生者,以無限礙、無極大慧諦觀覺意,已成無上正真之道,悉無所受而大歡悅。』 「又,行七步:『吾於世`[尊=間【三宮】]`尊極豪無雙,當除眾生生、老、病、死。』言如所行,為師子吼。是為菩薩十師子吼。 「菩薩施淨有十事。何謂為十?等施眾生,心無偏黨,隨所喜樂而布施之;具足諸願,不亂布施、不斷哀業;應時布施,解於眾人諸根原故;`[不必乃至開化五十二字宋本宮本重出]`不必故施,悉離眾沈吟;善施布施,悉捨心所愛;不惜內外所有愛施,究竟淨於所與之故;所施與者勸助佛道,棄於有為及與無為;開化是等,所施與人至令究暢;成道場故,施淨三場;施`[受=愛【三宮】]`受者處,念於諸法等如空故;是為菩薩十事施淨。若住於此,逮於如來無上大施。 「菩薩`[*1-1]戒=誡【宮】*`戒淨有十事。何謂為十?身行清淨,護其三事;口言清淨,棄口四過;捨心三穢,無瞋恚、癡,將養禁戒,一切無犯;見有過者隨時安之,消貪欲業、去恚愚冥;其德照明天上世間,守於道心,思樂大乘;奉諸如來而學正教、而無為`[*1]`戒,默隨律禁;除諸眾生殃釁、眾罪,遠離眾惡;順從一切眾德之本,斷眾邪見;不以禁`[*1]`戒而懷自大;撫育群黎,`[遵=導【宋宮】]`遵大哀力;是為菩薩十戒清淨。 「菩薩忍淨復有十事。何謂為十?若人罵詈、加以惡聲,默而不應則忍清淨,亦護眾生;加以瓦石而打擲之、刀杖加身,受而不挍,護彼我故;設有瞋恚、怒恨向`[之=我【元明】]`之而慈愍之,本性無害;若輕蔑者,不懷惡念,明耀堪任;若來歸念能將`[順=慎【宋宮】]`順之,寧失身命,忍不違之;捐捨自大,不輕未學、不自貪身,視如虛空;忍觀若幻,諸有惡向心不懷害;無彼、我想,任順塵勞、消除眾毒;諸菩薩慧、柔和之忍興顯滅盡;一切諸法、諸通慧界,人無所仰;是為菩薩十淨忍也。 「菩薩精進淨有十事。何謂為十? 「身行進淨,恭敬自歸於諸菩薩,則為賢聖寂定眾祐。 「口言勤`[力=仂【宮】]`力,聞諸如來所可宣暢悉識念持,歎諸佛德,如所聞法為眾生說,不以勞惓。 「心念鮮潔,慈悲喜護,禪思脫門定意正受,不`[廢=癡【宮】]`廢善權,志不怯劣。 「常修精進,不懷`[諛=諭【聖】下同]`諛諂,進清白行而懷質直。 「諸所應行不為雜碎,志性勤和,所遊至處常有超異。 「其慧轉增,眾清白法遂以熾盛。其明光光,無`[9]戒=誡【三宮】*`戒、無虛。 「布施調意,明識仁和;`[*9-1]戒=誡【三宮】*`戒、聞、施與永無放逸,啟受不廢。 「當詣佛樹降伏魔怨,為淨精進斷婬、怒、癡、愛欲、塵勞、諸著、邪見、陰蓋、罣礙,成慧光明。「常諦思惟,逮善明心,不懷惱熱,畢所造業,亦能致得諸佛之法。 「無應不應,為常勤修,心所啟受永以歡悅。 「其身、口、心等視無視,而`[諦=諦觀【三聖】]`諦曉了普門之界,隨其所知而順從之。 「成就法明,勢以強和越諸住地,樂諸佛說,解諸佛身,無有諸漏。 「現來入胎出生在俗,棄國捐王成最正覺,而轉法輪示大滅度,而咸悉備普賢之行。是十進`[淨=行【宮】]`淨。 「菩薩禪淨有十事。何謂為十?常欲出家,志存一心則為清淨;棄一切貪,得善親友,應時致寂,等解道故;習在閑居修鮮潔行,不計吾我、亦無所慕;除諸睡眠而去眾閙,樂於寂靜;其心勤修,寂諸根門;己慧一心,不為一切`[枷=加【聖】]`枷鎖、危諂、凶人之所蔽礙;道路覺意應時寂然,一切所修以慧觀察;思於一心,以善權故更復還反;來入欲界有所發起,履神通跡,分別一切眾生諸根,使入寂靜;樂無所有,澹泊之門致佛定意;是十禪淨。 「菩薩智淨復有十事。何謂為十?以淨智慧解其報應,不`[望=忘【聖】]`望果實,度於一切;目所見者常懷安和而不諍訟,了`[知=無【三宮】]`知斷絕,亦不計常;入於因緣,隨真諦慧棄諸邪見,攝於眾生未曾休廢;覩諸群黎心`[念=爾【聖】]`念所行,瞻之自然,猶若幻化;大辯才慧入於聖明,為清淨智,分別章句,所宣無礙;遠一切魔、眾外異學、聲聞、緣覺,入諸如來善權之慧;見諸佛淨,眾生`[其=甚【三宮聖】]`其淨;覩諸法寂,觀諸剎土自然如空,普智慧`[淨=清【宮聖】]`淨,遊於此中至無為相;逮得總持,宣暢辯才,住權方便、諸度無極,所可遊步與眾超異;一心念頃解諸法等,慧如金剛,不懷恚恨,無恐懼想,為清淨智,皆`[逮=還【宋宮】]`逮諸法聖頂之慧;是十智淨。 「菩薩慈淨有十事。何謂為十?等慈眾生,淨心無若干;常行愍哀,荷為眾人而撫育故;將護身慈,勉濟群黎生、老、死難;不捨群萌,興眾德本;行解脫仁,皆能斷除眾生塵欲;不忘道意,訓誨眾生;入通慧心,無害人民;普演等曜,遍慈如空;將護一切,遵修法愍;化如真諦無漏之慈,因得來入菩薩寂然;是為菩薩十慈淨也。 「菩薩有十大哀淨。何謂為十?無雙大哀為己身故,不厭大哀為`[眾生故=諸眾生【三宮】]`眾生故;遭眾苦惱不以`[悒=為【宋宮】]`悒結,愍哀惡趣,諸在八難假使生彼而勉濟之;生天人間興大淨悲,宣講非常,愍于一切諸墮邪見;無央數劫因被德鎧不捨未度,安己無退,哀勸眾生使獲大安;造一切業無所希望,己心愍淨,憐念諸倒;住世無智,使遠依倚,應時說法;一切諸法本淨自然,悉虛無實,為諸客塵之所`[沾=玷【元明】]`沾污,菩薩知是故於眾生興大悲哀,令不淨者永得淨處;無垢顯耀而為說法,分別諸法譬如`[空=虛空【三宮】]`空中飛行`[鳥=邊【宮】]`鳥跡;群萌於此一切經義冥不解了,菩薩以故興大悲哀;為現大慧取滅度矣,真諦履跡;是為菩薩十大哀淨。 「菩薩喜淨有十事。何謂為十?欣然發大心,以喜悅為淨,一切所有施而不`[悋=吝【宮】]`悋,無所逼惱,不懷怯弱;教毀`[*9-2]戒=誡【三宮】*`戒者,眾生有惡皆能忍之;通諸願故、用經義故,不惜身命、不以惱熱;為歡悅淨,不念惱熱;樂以法樂,棄捐一切貪欲之樂;顯示眾生經典之要,令捨諸貪利養之恩;見佛無厭,奉敬自歸;法無所壞,喜悅為淨,皆以禪一心至於脫門;定意正受而自娛樂,復以此法開化他人,寂然能仁;禪無瞋恨,以慧為上,棄諸邪見,具菩薩行則為喜淨;是為十喜淨。 「菩薩護淨有十事。何謂為十?一切人民貪樂有為,化於眾生使至無為,則為淨護;本性在於無`[俗=欲【三】]`俗之法,反遊世間,見不應器不懷危害;覩應法者顯以方便,志清淨法,不慕聲聞緣覺之業、學不學事,不貪一切愛欲之樂、在業塵勞;心常專精在於經典,厭於聲聞、緣覺生死;不住處所,不喜世俗之所言談、危他人辭;`[離不=不離【三宮】]`離不隨時聲聞、緣覺以此言說亂失菩薩,不與同塵;所化眾生如己解力,拔濟四大,寂滅諸入;不知法者,以時觀`[看=者【三宮聖】]`看其有菩薩本曾`[現=見【三宮聖】]`現化在如來地;菩薩所觀以離二事,無卒、無暴,不舉、不下;離於多念、妄想之患,而`[常=得【宮】]`常寂定,處真諦法,逮得法忍;是十護淨。 「菩薩義理有十事。何謂為十?若聞法者,以何為要曉了法義?解達空者,知本無事;分別諸法;修寂靜義;恬泊之故,解無所有;不著諸音,為如真諦;等于三世;入於法界平和味故,本無義者;如來所歸真諦本際,解之如審;大滅度義,斷勤苦患;修菩薩行,除諸所受;是為十義。 「菩薩有十法。何謂為十?修至誠法,言行相應,無諍訟法;棄捐一切諸所貪求,無所訟事;消除塵勞、㷿熾之欲,為寂然業;離諸惱熱,捨於貪欲;消眾恩愛,眾垢之患無所想念;休息因緣諸所作為,無所生法,等如虛空;習無為法,釋諸所生起`[運=軍【宮聖】]`運之事;已達本淨,解於自然,無所染污;斷一切病,徑至滅度法;興菩薩行,猶執持故;是菩薩十法。 「菩薩積德復有十事。何謂為十?若能勸人發菩薩心,為積功德、不斷三寶,勸於十事而順福行? 「棄捐一切諸不善法,修正經典,興智慧業,為菩薩福。 「其在三界無能及者,修德無厭,欲濟一切眾生之界,內外所有皆能惠施,為捨一切貪求之業。 「具足相好,修大精進而不迴還。 「剪心刺棘、纏綿之患,永不`[思=忍【宮】]`思念諸上、中、下眾德之本。 「勸助佛道,以權方便受清淨教,棄眾邪見,修眾德本及興大哀。 「現正士行而獨遊步,奉敬歸命諸如來尊,見諸菩薩敬之如佛,安諸群黎,堅固護意。 「無央數劫積功累德含此德本,道在己身如觀手掌。 「施一人已,尋開化之,不懷愁慼、亦不後悔;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先施與之,然後開化。 「集眾德本,折伏其心,見道如掌,不懷愁悔。是為菩薩廣大其志猶若虛空,積於十德入於無極廣大之智。 「菩薩有十慧業。何謂為十? 「以博聞為善親友,與其俱同,`[12]影=景【宮聖】*`影在其後,啟受奉敬,`[趍=趨【三宮】]`趍走給使,給所當得,奉其教命,無細碎意。棄捐自大,謙下恭順,卑身遜辭,伏心下意。性不剛`[䩕=鞕【三宮】]`䩕,不為卒暴;性不麁`[獷=穬【宋宮聖】]`獷,禁戒平正。意志柔和,顏貌熙怡,離於虛偽。先人問訊,性行質直,不妄`[倿=佞【三宮】]`倿憒、不懷諛諂。 「以慧為業,為己應器,意性和雅,曉了所趣。其心不亂,住於羞恥,奉六思念,顯示六字——施、戒、忍、進、寂、智——之本,順六堅法而不迴還。 「入十解慧,常求法義,好法、樂法、`[慕=募【聖】]`慕索正法。所聞無厭,捨世談話,不與同塵;離方俗言,講`[道=導【三宮聖】]`道度世而遠小乘。志在微妙大乘之業,其心所念無有異業;求六度無極,其所求者未曾遠離。 「修四梵行,習於明曜柔順之法,作性黠慧,曉知問事,離諸邪徑,導`[利=引【三宮】]`利正路。心所思念以用班宣,調和己心護他人心。 「所謂慧業:奉修要行,常欲捨家,雖遊三界,樂於寂靜。自察己心,不隨惡念,消去三惡——身、口、意事——心觀究竟自然之事,淨己彼心。「觀於五陰猶如幻化,察於四種如毒蛇虺,視諸衰入亦如空聚、幻化、野馬、水月、夢影、山中之響、如鏡中像、如畫虛空、如無形輪。其譬如是,說其本末。 「一切諸法無可捉持,無有比類,如日之`[*12-1]影=景【宮聖】*`影,無常、無斷,無來、無去。一切諸法無有住處,以觀諸法所入如是微妙之業然後乃信,是為菩薩解名萬物適起尋滅第七慧業。 「入一切法、聞一切法,無我、無人,無壽、無命,無心`[思=愚【聖】]`思議,無婬、怒、癡,身無所有亦無觀業,無垢、無生,無有色習、無有衣食,習至無為。已聞如`[此=是【聖】]`此,忻然信之,不懷狐疑,是為第八慧業。 「信解具足,精進隨時,諸根寂定,觀澹泊事,靜然澹默,於一切念無造、無知。`[戒=識【三】,誡【宮】]`戒無形像,無我、無人、亦無所行,不住貪身,究竟文字,無有瘡`[疣=瘠【宮】]`疣、無所得忍,無進、無怠,無雙、無隻。其身、口、心無所修行精進之要,於一切法及與眾生皆以等心,悉無所住,不此際、不度岸,離於彼此無行、不行,所遵為慧,作是思惟,第九慧業。 「度諸希望眾想之患,見諸因緣、覩見諸法為清淨業;見諸正覺`[觀〔-〕【三宮】]`觀諸澹泊,見諸法界諸法為清淨業;見諸正覺觀於眾生、察諸剎土為甚清淨;見諸剎土如空清淨,觀諸澹泊;見諸法界則慧清淨;覩諸聖慧,法甚清淨。是十慧業。 「菩薩興通達有十事。何謂為十?`[善持=菩提【三】,菩提撰【宮】]`善`[持=撰【聖】]`持佛法為興通達;究竟精進以為道義;離諸邪見則為顯明;智慧為明,諸根顯達;修等精進以為正解;勸助聖慧,入于順業,興於盡慧;除罪塵勞,選擇智慧;發天眼明,本宿清淨,識於往古所可遊居;修諸神通,觀眾生原;盡一切漏,發起正慧;是為菩薩興神通句。 「菩薩法典有十事。何謂為十?雖求諸法為無所慕,捨諸諛諂,則以精進而求諸法;志遠世俗,以無著意而樂諸法;不貪身命,消除一切塵勞之難而好道法;不惑利養,汲汲之念為己他人;愍眾群黎而慕經典,不獨為己;所以求法,欲入慧故;不貪住法,`[道利=導引【三宮】]`道利行故;而愛敬法,不以輕戲而`[易=㑥【三】]`易`[弄=并【宮】]`弄之;愍傷眾生,故求法義;不捨道心、欲斷群萌狐疑之結,故求經義;消眾猶豫、求佛道業,欲使備悉故求經典,不樂異乘;是為菩薩十事求法也。 「菩薩行法有十事。何謂為十?化諸愚戇,至心慇懃入眾德本;信無所`[懷=壞【三宮】]`懷,度諸罣礙,解法自然,篤行要義;住於經典,奉道慧已而不離義;遵奉道慧,以法為念,越八邪地、入八正路、順從八等;斷諸結`[網=罔【聖】]`網,截生死流,現真諦義,逆水而`[度=渡【聖】]`度——謂須陀洹——不自放逸,等於他人,不行諂飾;所遊居處常修道德,周`[遊=旋【三宮】]`遊往來,不樂三界,尋時所生,不懷沈吟;奉諸漏盡為不復還,造六神通、樂八解門,因本三昧而修正受以為身船,宣四辯才為無所著;以樂一品入緣起事,樂一味業,好寂為本,無思、無想;入於己地,自聞其慧——唯修神通則為緣覺——心志微妙,樂入明根;其心常念欲度眾生,積功福業、十力、無畏,具足一切諸佛道業;是為菩薩十修光業。 「菩薩奉法有十事。何謂為十?奉敬善友則為行法;諸天勸助則為行法;常`[聽=恥【聖】]`聽諸佛及世尊教則行十法;愍傷眾生,不斷生死,則為行法;悉能究竟,勤修道業,不懷結恨,則為行法;以諸同學修大乘者勤行精進諸菩薩業,則為行法;遵修隨義,棄諸邪業,則為行法;降伏一切諸魔塵欲則為行法;住於聖覺,見眾生根而為說經,則為行法;修治廣大無量道業,不捨道意,則為行法;是為菩薩奉行十法。 「菩薩有十魔。何謂為十?猗於身魔而著五陰、為塵欲魔之所得便、亦為罪魔之所覆蓋、自興起意是為心魔、其死魔者棄所生處、其天魔者多念諸想為放逸行、廢德本魔隨人著冥、亂定意魔多所慕樂、似善友魔外像如真、令不奉修道慧之本魔使離正願;是為十魔。 「菩薩魔業復有十事。何謂為十? 「違菩薩心,捨眾德本,偏心布施。 「見犯`[*9-3]戒=誡【三宮】*`戒者而懷瞋恚,遠諸懷恨、捨眾懈怠、避於亂心、`[得=惡【宋宮】,德【聖】]`得諸邪智、捨法師行、不`[勸=勤【三宮】]`勸法器。 「若宣經典,唯歎衣食、勸破壞器、而復勞厭諸度無極。 「若復戒勅,所聞正法不能奉行、釋`[雅=邪【三】]`雅訓誨。 「懈怠心怯,不順道教,心懷眾想,習諸惡友,遠善親友,樂聲聞、緣覺。 「`[得=德【宋宮聖】]`得所生處樂離愛欲、寂滅其心,志厭菩薩而誹謗之,求人長短、欲斷利養、惡眼視師、誹謗正法。 「所未聞經,聞之`[呰毀=毀呰【三宮】]`呰毀。聞餘法師有所講說,不肯善聽,輕慢調戲,歎己惡彼。慕世談話、雜句之辭、嚴飾之言,樂諸合`[偶=禍【聖】]`偶句`[誄=誅【宮】]`誄之業、好聞聲聞緣覺之業,所講言教蔽深妙義,闡雜句飾為不應器。若說深法而不肯受,不求佛道反住邪徑。越於度脫,習不吉祥,捨永安業而敬樂此。 「歸命邪偽,未解、未度,不修吉祥、不從真諦,恭恪啟受亦不誦讀。 「心懷自大不能謙下,有所言說輒自高畜。 「念害眾生,不求道慧、不志寂然,常懷雜碎所修正律,則為魔業。是為菩薩十魔業也,棄捐魔事,求佛道業。 「菩薩有十事棄捐魔事。何謂為十?與善親友而俱相隨;捨諸自大,為棄眾害、自傷己身、無毀損事;信佛深法,未曾誹謗;心不捨遠正教之志;一切普`[智〔-〕【聖】]`智、精勤深要達無放逸;修行菩薩住於法藏之業;求一切典不`[得=惡【三宮聖】]`得博聞,如大江海不厭眾流;念諸如來在十方界者以用護己;普思`[達=建【三宮】]`達意,信樂發`[善=蓋【三宮】]`善在於眾德;菩薩為黨,無有二行;是為十事棄捐魔業。「菩薩有十事見諸佛道。何謂為十?佛住于世,無所依倚成最正覺;建立諸聖,導`[利=引【三宮】]`利正業;信喜諸佛所演報應;歸`[趣=越【三宮】]`趣所化威神之德;入于諸佛,不自大本;等進一切諸佛法界;心常志念奉敬眾聖;以佛定意,無有放逸、亦無所著;佛所解達則為本淨;如心所覺,廣大其心;是為菩薩十事見諸佛也。 「菩薩有十為佛事。何謂為十? 「以時勸人為佛事,修平等事而得由生。 「於臥夢中得見正覺,為宿德本之所誘進。所未聞經而念思惟,不疑佛事。 「棄慳貪心,而消聲聞、緣覺之心,亦`[復〔-〕【宋宮】]`復除去犯戒、瞋恚、亂意、惡智、諸所著心、`[躊=躕【宋宮聖】]`躊躇沈吟、戲故之心、自大心,莊嚴相好如來形像。「前世功德之所牽引,淨除眾疑及諸蔽礙眾想之法,於佛道業不懷猶豫。 「飢乏之時,聞說經典、修所講法,所聞能持,`[逮=遂【宋宮】,還【聖】]`逮致聖慧。 「興顯神通,勸化無量,利益眾生,是為第六諸佛道業,為`[甚=其【聖】]`甚清淨。 「`[設=沒【聖】]`設魔事興,以權方便修若干行,因虛空中各演異音。若輕他人、若憂魔事,其音演法而開化之,便解道法。假使聞者,加精進行,是七佛事,廣大意故。 「又,護逆心,亦護不隨聲聞、緣覺滅盡之業。抑制諸根,未純淑者不`[與=興【三宮聖】]`與解脫。宿本所造諸佛道願而奉行之,`[隨=墮【三宮】]`隨生死者為斷諸漏。若在眾行合集執持,為顯大哀而成其行,使合無為,是八佛事,不隨斷行。 「佛子!欲知此離滅度達己眾生,解知無人而不恐畏。求智德本,初發心者於慧無厭有所興發,己身、萬物、一切諸相常不離此。見佛色相、諸行已離貪著、不猗諸法,志求無為一切愍慧。於一切法不戴仰人,淨其佛土,解了諸相如虛空剎。 「開化眾生不以為勞,亦不棄捐無我之相;變神通慧在於法界而不動移,亦復不捨菩薩興業。諸通慧光而照曜之,而轉法輪悅眾生心,亦復不越無所有法。`[示=示法【聖】]`示現如來所建變化不離菩薩,現大滅度,棄捐眾惡,普現五趣所生之處。如是,佛子!以此比類寂然之行奉修諸法,是為十業興諸佛事。 「菩薩自大有十事。何謂為十?輕慢眾祐、耆年、尊長、賢聖之黨,不孝父母、沙門、梵志、修平等行、正真之訓,不行恭恪心所念業。不順法師、奉尊法者、宣妙法等、承大乘教、履慧道跡、執持謙典,不肯謙下稽首禮敬,憍慢自恣,不奉`[師教=於師【三宮】,師【聖】]`師教、不諦聽受、亦不思惟。 「在於眾中,諸講法者坐顯妙法,不讚法師言曰善哉,將無眾人欽敬彼人。心起自大,自顯其功,蔽他人德,計獨有我。 「心自生念,多所輕蔑,既懷自大:『我知,我解。』 「謗訕有德、淨修行者,說其瑕穢,未曾諮嗟功勳之義,若見歎者心懷慘慼。 「既知法義、律教若茲、佛言至誠,可尊敬者`[乃=反【三宮】]`乃不喜之、憎惡學士并毀經典、謗訕正籍更受餘義,求處高座、求經法短,欲得慕求他人奉敬。 「見諸尊長、英雄之黨、`[又〔-〕【三】,久【聖】]`又`[修〔-〕【宮】]`修梵`[行=行者【三宮】]`行不起迎,逆稽首禮節。若見明者,面色慘慼,顏貌不悅,不演好辭,常懷惡心,觀取長短、`[少少=小小【三宮】]`少少之失。 「隨於自大,不肯往詣至明智所、不肯逐後謙下恭順、不肯問訊諮受經義,不知何善、何者不善、當修何義長夜獲安、不遭眾難。 「與愚黨俱,日向闇冥,`[癡=疑【宋宮】]`癡蔽益甚,以騃之故顯不恭順、以騃自害而懷自大。以貢高故,離於佛教,耗盡宿世眾德之本、`[不興=興發【元明】]`不興新福。 「強起`[幼=幻【宋宮】]`幼少欲令下屈、說不當說、舉動凶`[竪=堅【宮聖】]`竪、多喜諍訟、毀於博智,驅出精舍而自放恣,墮大嶮`[峪=谷【元明聖】]`峪。 「又,於道心勢力之正憍豪自恣,謂得尊位。於百千劫不值佛世,況當復遭遇聞經法?是為菩薩自大十事,菩薩棄是便逮十慧。 「菩薩慧業復有十事。何謂為十? 「所造事業`[執=報【三宮聖】]`執聖之義,解知福果終不朽腐。 「心習道念,常知念佛,習善知友,謙恪隨順。 「於彼奉敬啟受尊長,精進修慧,志法、樂法、`[元元=無不【三】,無無【宮聖】]`元元求法。 「慕於博聞而無厭足,思惟隨順。應當念者,勤勤行之;不應念者,輒棄捐之。 「見諸眾生不懷輕慢,見眾菩薩視之如佛。 「愛法如己,奉念如來如愛身命,勤歸諸佛。其身、口、`[意=意業【宋宮】]`意謹`[慎=順【宋元宮】]`慎無犯,舌根所宣初無口過,歸命聖明,不遠佛道。 「精修慧業,未曾諍亂十二緣`[起=起業【三宮】]`起,棄諸邪見、拔冥樹根、消滅闇昧,逮得諸法智慧光明。 「勸順十事誘進之業,智度無極,念之如母;以權方便,計之`[為【麗宋宮】,如【大】]`為父。 「入佛道`[業=禁【宋宮】]`業,志性慧解施、戒、博聞,慕求寂`[觀【宮三宮】,滅【大】,親【聖】]`觀,志積慧德不以為勞。「佛所宣業除去諸魔、眾罪、塵勞,消去陰蓋、一切罣礙。 「開化眾生順從佛教,精勤奉法,淨諸佛土,神通三達現在目前。是為十慧。 「菩薩有十事魔所必`[固=困【明宮】]`固。何謂為十?心懷怯弱,魔得其便;其心多念;`[憒憒=憒亂【三宮】]`憒憒怱怱,性不安和;多求無厭,為魔所亂;專持一法,自以為是;為魔所`[困=固【宋】]`困,不能慇懃興顯正願;為欲所迷、塵勞所縛,志不寂靜;厭於周旋、欲斷生死,為魔所迴,不能精進勤修道法而`[反=返【元明】]`反退還;不肯開化一切眾生,唯自護己,不念苦人;狐疑經典、誹謗正法,不肯順從;是為十事魔所建立。 「菩薩有十事佛所`[以=建【三宮】]`以立。何謂為十?從初發心為佛所護,世世所生不忘道意;覺知魔事`[能〔-〕【宋宮】]`能降伏之,`[使=使無【宋宮】]`使其退還;假使得聞諸度無極,明徹在心,聽便奉行;知生死苦,雖知為苦不以為勞;觀深妙法,不得果證;為諸聲聞、緣`[一覺=覺一【聖】]`一覺種而說經法,不隨彼學之所好說;觀於自然無所有義;不住無為,於有為、無為不想有二;佛所護者,不以遠故而懷`[悒=邑【宮】]`悒慼;入一切智、諸通之慧,在菩薩行顯於自在、亦`[無所=所無【宋宮】]`無所斷;是為菩薩十事佛所建立。 「菩薩復有十事法建立法。何謂為十? 「樂知一切萬物無常,為建立法。 「一切諸法皆是苦惱。「又,計諸法悉無吾我。 「泥洹寂滅永無處所。 「計於諸法悉從緣轉,因虛偽退。 「從習不順合於無明,十二緣起至老、病、死。 「除不順念,無明則除;無明已除,生、老、病、死永悉除矣。 「`[其=具【元明】]`其三脫門成諸聲聞;倚於空閑生緣覺法;六度無極、四等、四恩興發大乘。 「解十方土,分別諸法,了於眾生,遊諸慧明無所不通,為佛境界。 「蠲除諸念、斷去諸受、入於自然,過去當來至滅度義,是菩薩法`[所=佛所【三宮】]`所建立。 「菩薩處兜術天復有十事。何謂為十? 「處於欲界,為諸天子說欲;恍惚、豪自恣者示無常事;諸有成就共同會者說別離法,勸發道心。「在兜術天是初始教。 「在於色界,為諸天子講善解`[脫=門【三宮聖】]`脫、三昧正受無所興起。 「彼於禪定若有罣礙——生恩愛故、為貪身故——而現迷惑,分別塵勞解如真諦,然後乃消一切諸色皆住顛倒。其不解者,思念計淨謂為常存。悉不可貪,當歸無常別離之業,勸發道心,是為二事。「又,族姓子!菩薩處在兜術天時,淨光三昧而自正受,演身光耀普遍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本應當度者,演若干品百種異音,眾人得聞此經法音,其心`[坦=亘【三宮聖】]`坦然而得開解,悉得遷生兜術天上。適得生天,菩薩尋時勸發道心,是為三事。 「菩薩處在兜術天時,以無罣礙菩薩道眼見於十方諸佛國土諸菩薩等各在兜術。適見此已,集大法會,顯無極變,現來入胎而復示生,棄國捐王,詣佛樹下莊嚴道場,講說前世所造立行。因宿本行令其得入無極大慧,不移所在而復普現若干形變,開化群萌,是為四事。 「菩薩處在兜術天時,十方兜術諸菩薩等悉來見之,謙下恭順。於時,菩薩咸令歡悅,使其所願皆得備悉。口演大法,隨諸菩薩所立住行應當`[除=際【聖】]`除者宜當奉行、當可證明而為說法。聞其`[所〔-〕【聖】]`所講,歡喜踊躍,各還本土,歸兜術天,是為五事。 「菩薩在於兜術天時,見魔波旬豪貴貪欲,與大營從相圍遶來欲亂菩薩,即住降制諸魔金剛履跡之場。智度無極,執權方便,道慧面首而懷仁和,寂靜禁`[*9-4]戒=誡【三宮】*`戒以斯威神而建立之。如應說法,令魔波旬不得其便,見於菩薩所顯感動悉發無上正真道意,是為六事。 「菩薩在兜術天時知諸天人厭於欲界、志樂法會,令欲界中諸有宮殿自然演聲而出音言:『今日菩薩當現宮人,若有覩者欲意自生,咸共請會。』適聞此音,無央數億百千`[姟=陔【宮】]`姟天悉來集彼。應時菩薩現諸宮人——其諸天子古昔`[以=已【三宮】]`以來所未見聞——端正殊妙,世之希有。見之大悅,視無厭足,悉作伎樂。因從伎樂演法音聲:『一切萬物皆歸無常,目之所覩悉為苦本。諸法無我、無身壽命,悉當歸空。無為寂安奉菩薩行,當得至佛,具諸通慧。』`[來=未【聖】]`來會諸天聞此法音心懷慼然,不樂貪欲,咸發道心,是為七事。 「菩薩若在兜術天時不歿其形,普現十方不可稱限無數佛土,詣諸如來,稽首作禮,聽所說法。視諸佛尊,輒為班宣阿惟顏事,因本際`[來〔-〕【宮】]`來詣通慧地菩薩道住,使`[人=入【三】]`人一切道義具足。無極普智,發心之頃悉令解了,是為八事。 「菩薩若在兜術天時以其威神有奉佛法,名好殊特,普遍十方諸佛國土供養如來,無量清淨宣不可計,現諸法界,歸虛空界。諸天人民見此供養,不可計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是為九事。 「菩薩若在兜術天時入於無量諸法道柔,演慧光明,現於十方不可稱限諸佛世界。若干色像、不可計限威儀禮節各各`[則=別【三聖】]`則異,所作隨時,為分別說。若干種法、剖判訓誨,隨眾生心、本行志願各令解達,是為十事。是為菩薩在兜術天所現十事,然後乃生現於人間。 「菩薩現沒兜術天有十事。何謂為十? 「於時菩薩在兜術天,有光名曰安隱`[清〔-〕【三宮聖】]`清淨。演此明曜從足底出,照於三千大千世界皆為大明。其在惡趣三塗之難——地獄、餓鬼、畜生之厄——周旋往`[返=反【三宮】]`返,適蒙此光皆獲大安,息眾苦患。適遇安已,心自念言:『諸賢者等更有異人來生此界。』於冥覩明,相見喜驚,斯為菩薩現捨兜術天,是為一事。 「復次,在兜術天,光名勸助,從其眉間演是明時,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耀諸宿世所行。菩薩適演此明耀大千國、請諸菩薩已,於時菩薩德行已備,捨兜術天。諸天、龍、神一切皆來供養菩薩,其心欣然,悉發道意,是為二事。 「菩薩若在兜術天時,光名淨界,從其右掌復演此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則成嚴淨。彼諸緣覺、無諸漏者,即時其光徙著異國;其不徙者,便捨壽命而般泥洹;諸外異學、裸形露精、迷惑倒見、眾生之類亦復見,徙著於他方。所見徙者如來聖`[旨=音【三宮】]`旨,亦是黎庶緣此因緣而見開化,是為三事。 「`[在=菩薩在【三】]`在兜術天時,有光名曰離垢顯耀,從菩薩身演此明耀,照下諸天乃上至阿迦膩吒二十四天處兜術宮。諸天子等各各心念言:『今日菩薩捨兜術天。』各懷愁慼,各各執取華香、雜香、擣香、繒蓋、幢幡,鼓諸琴箏歌頌其德而作伎樂,詣菩薩所而供養之。稽首禮敬,奉事不休至成佛道、現大滅度,是為四事。 「又,族姓子!菩薩若在兜術天時,有光名曰莫能勝幢因頭冠幘體瓔珞,於其心藏演此明耀,其中暢出普照十方諸金剛神。應時百億金剛諸神皆來集會,侍菩薩後,成佛已去至大滅度,是為五事。 「復次,有光名解眾生,應時菩薩從身諸毛演此明耀,悉照三千大千世界、輝菩薩體、照諸天人一切宮殿,應時各念:『吾等開士當化眾生,奉敬如來。』是為六事。 「復次,有光名積善住,因從菩薩大寶珠藏演無極明。此光明珠化出大殿,往至菩薩生處家國,於其家中光照十方郡國、縣邑、州`[域=城【三宮聖】]`域、大邦、諸有家居。其應化者咸來就之,生其土界,是為七事。 「復次,有光名普嚴宮,演此明耀,菩薩尋時出普嚴淨大寶`[閣=閤【宋宮】]`閣殿與大寶殿,住於母胎,近其右脇。光明`[這=適【三宮聖】]`這照,應時其母普得安隱,住於一切德。功勳之護菩薩母胎,菩薩處此大寶宮殿遊居,是為八事。 「復次,有光名曰停住,而出菩薩於足底下。其諸天子——處在欲界及諸梵天——常懷恭恪,奉敬菩薩。因其命盡欲終之時,故謂:『菩薩!續在故處光明來照,雖在天上堪奉如來。』光明`[遍=適【三宮聖】]`遍照,諸天子等即更安住,不復壽終,供養菩薩乃至成佛、現大滅度,是為九事。 「復次,有光名若干`[目=自【宋元宮聖】,事【明】]`目,因從菩薩諸好中出,演此明時,現眾菩薩各各異變、無量功德。彼諸天人`[遙=逢【三宮】]`遙見菩薩住兜術天——或現來下入母胎中、或見甫生、或見出家、或見成佛、或見轉法輪、或見滅度——是為十事在兜術天現沒來生。 「計是菩薩十品光明,而顯具足無央數億百千明曜,出菩薩身,不計床座、樓閣、宮殿。所出光曜現若干種菩薩事業所可興為,巍巍如此,普備道法。 度世品經卷第五 度世品`[經卷【三宮】,經【大】]`經卷第六 `[(西晉…譯)十四字=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初譯【宋】,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譯【明宮】]`西晉元康元年月氏沙門竺法護譯 「菩薩住胎有十事。何謂為十? 「欲得開化志住小乘、懷怯羸劣眾生之等,菩薩悉見此輩心念,故現入胎。或恐此等心發念言:『菩薩化生德本自然,不可學得。』故現入胎,是為一事。 「菩薩悉為父母、親屬、往古宿世同學徒類及餘黎庶俱`[殖=植【宮】]`殖德本,欲度此黨故現入胎。或復有人宿世積德,因其胎中應受開化,是為二事。 「菩薩大士心未曾妄,安隱庠序而意常定,是為三事。 「菩薩若現在母胎時,講法聖眾未曾斷絕,十方世界諸菩薩、釋、梵、四天王俱來聚會,示現無數不可稱計無際聖慧。在於胎中顯其辯才,而有殊`[特【磧三宮聖】,持【大】]`特就度脫之,是為四事。 「菩薩若在母胎中時,合大眾會,及諸開士悉欲來集,因本所誓欲度脫之,故為說法皆使得濟,是為五事。 「又,欲開化世間人民成最正覺、皆備眾德、莊嚴道場故,`[以〔-〕【三宮】]`以示現生於人間,是為六事。 「菩薩雖處在母胎中,普`[身示=示自【聖】,自示【三宮】]`身示在三千大千世界,猶如明鏡見其面像。其志微妙,大乘學士、諸天、龍、神、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甄陀羅、摩睺勒、諸人及與非人,各心念言:『我往稽首、歸命、供養菩薩。』是為七事。 「菩薩在於母胎中時,有大法門名曰大慧藏,遊到他方異佛國土最後究竟,在胎菩薩俱共論講。由是之故,使其菩薩現入母胎,是為八事。 「菩薩現入母胎中時,有三昧名離垢藏,承定意成,不近母胎。在兜術天入於清淨,住母胎中亦無所入,是為九事。 「又,如來、至真有大功德名離垢藏華,而見奉敬供養如來之業。是諸覺佛在母胎時,菩薩聖旨皆遍十方以真大聖。諸菩薩眾有行名曰法界藏,為講此教入無極慧。菩薩因是現十善,微妙遊居而立大安。 「菩薩有十事現其安`[詳=諦【宋宮】]`詳。何謂為十?於是,菩薩入母胎時,從初發意乃至現於阿惟顏法成具佛業;若入母胎,續復自示在兜術天;或復來下現入母胎;已復出生,故在母胎或示幼`[僮=童【三宮聖】下同]`僮;不捨母胎,示現在於宮采女中;顯母胎中,復示出生;固在母胎,示於精進勤苦之行,現詣道場,坐於樹下,得佛正覺;復現在胎而轉法輪;在於胎中現取滅度;遊母胎中,庠序勸進入`[乎=于【三宮聖】]`乎大道,在彼胎止而普示現諸菩薩行,建立如來無極大道、懷來道門。是為菩薩現於十事庠序之行。 「菩薩修生有十事。何謂為十?菩薩悉明其意安然,現生清和;演大光明,周遍三千大千世界;最後究竟,不復更生而現所生——無起不滅故曰為生——思惟三界所生受者猶如幻化;現身出生十方世界;其身顯示致一切智;如來、至真皆演威耀,告勅一切諸有身者;積累大慧,三昧正受,然後乃生;菩薩適生,動諸佛國,令眾生類心懷歡然;消諸惡趣、蔽眾魔事,各各驚言:『今者菩薩從某處來。』`[是=退【聖】]`是為菩薩十修所生。 「菩薩忻笑有十事。何謂為十? 「察其世俗縛在貪欲而自纏綿,無能拔者,『獨吾身力乃能堪任潰於斯黨。』是故而發笑耳。 「俗人多為塵勞之所`[迷=悉【聖】]`迷惑,自謂智慧無能逮者,是故菩薩而發忻笑。 「自大遊逸,我身名號如此無上,如來便以法身顯示大要,遍於三世,`[令=今【聖】]`令各生意求欲致是。 「諸菩薩眼無所罣礙,從十方土至梵天宮,乃復至於大神妙天,皆觀本末,便自念言:『是眾生黨乃爾瑕穢,菩薩智力悉覩見之。』 「又,見人民宿積德本還復墮落、見殖少福望無量報,覩平等覺正真之道無有侵欺。 「觀古親友、本時同學志菩薩道,各各修淨,未具佛法,己己為達。 「察本所居諸天人民及在愚地不解正法,心不動搖,不以為勞。 「如來、至真有演光明——名大搖安——放此大耀。是為菩薩十事忻笑。 「菩薩行七步有十事。何謂為十?菩薩爾時自現幼僮,舉足七步示有七財。顯有殊異。欲使地神所願具足。自示其德超於三界,獨步無侶。遊如龍王、`[住=行【三聖】,仁【宮】]`住若象王、舉動進止如師子步。諸有往反、所至到處,菩薩行步、周旋、舉動皆越一切。當時天地變為金剛。其餘凡地不`[動=能【三】]`動,堪任載持菩薩、撫育一切諸`[地=他【聖】]`地眾生。是故,菩薩舉足七步。又,一切人不解道義,故復菩薩舉足七步——應七覺意——覺諸不覺,以逮正法,無所依仰。吾於世尊豪無有上,口自發言:『天上、天下,吾當度之。』是為菩薩十事行步。 「菩薩現幼僮地復有十事。何謂為十? 「悉知書疏、算術、計校、所當應宜、答報言辭,無所不`[通=了【三宮】]`通,故以是事顯示眾人。 「又復示現上馬騙象、乘車`[往反=後及【宮】]`往反、神仙呪術與眾超異,摴蒱、博掩、伎樂、歌戲,超群越眾。 「其身、口、意示有罪福而無殃釁,以`[無=不【三宮】]`無憍慢。 「三昧正受,遍於無量諸佛世界,現在眾生而開化之。 「菩薩顯德,其慧過於天、龍、鬼神、阿須輪、迦留羅、甄陀羅、摩睺勒、釋、梵、四天王,咸來歸命。 「又復自示釋梵四王色貌形像。 「復以菩薩容貌自示,顯其道業。 「菩薩現於人民各異,若有貪樂愛欲調戲、或復愁憂憒亂眾生為現歡悅,令愛樂法。「常以法會有所長益,奉敬如來。 「遍見十方,以法光明、如來威神現其安詳,清和默然因化眾生。`[是=是故【三宮】]`是菩薩現其幼僮,在於後宮多所救濟,菩薩現在中宮處采女中。 「復有十事。何謂為十? 「與其宿世俱共同學,菩薩因欲化此眾生、顯示德本,故在後宮。 「菩薩又以殖德本者應當勉濟,故現後宮。 「諸天人民憍豪自恣、富貴自`[綺=猗【宋宮】,倚【元明】]`綺,因此菩薩現大豪貴尊因而降化。 「在五濁世隨時誘進,化度佛土。 「雖在中宮,不廢三昧,勢力無雙。 「往古眾生興立誓願,菩薩欲使如意悉得,故現後宮。「欲令父母、家室、親屬本願備悉。 「以大法音、伎樂、歌頌、箜篌、樂器奉敬供養如來、至真,僉令効之。 「于時菩薩在於後宮了成佛道,定意不動,從初至終成最正覺,而轉法輪至大滅度。 「所以示現以法護之,救濟危厄,使入大道。是為菩薩現在後宮最末究竟,棄國捐王,入山得道。 「菩薩捨國復有十事。何謂為十?示厭塵欲,故現出家;見於世俗多所染著,欲使眾人不猗瑕疵,顯現賢聖正真履跡柔順之義;菩薩居業,欲暢道化、歎出家德,以權方便現於二際;墮在諸疑六十二見,拔之令出;眾生貪欲勤勤為安,為顯眾難,使棄所猗安樂之想;為著三界馳逸眾類示現先應,故出家耳;其意興盛,無所依仰,猗不可計,故現出家;又示逮得如來十力、四無所畏,隨時而教;最後究竟,臨當成佛法應當然;是為菩薩十事棄國捐王。 「菩薩現勤苦行復有十事。何謂為十?欲得開化小學之士,故現六年進一麻米;又欲勗勉猗著、諸邪六十二見;為諸失德眾生之黨,`[指=捐【聖】]`指`[示=無【宮】]`示其業、罪福之報;亦為雜穢迷惑世界隨時勸導,現己勞患;能伏情欲,示二等`[業緣=緣業【宮聖】,緣緣【三】]`業;緣是之故,受真諦法;諸貪`[受=愛【三宮】]`受欲重自安己,馳逸眾生令淨其心;又復示現菩薩精進,勤苦志道;最於後世臨欲成佛示不更生;用精進故,諸天人民——根不純淑——及外異學使從訓誨;是為菩薩示十苦行。 「菩薩詣道場復有十事。何謂為十? 「演大光明照於十方,使眾知之,故詣樹下。 「亦欲感動諸佛國土,顯示己身,使普佛土皆共見之。 「又復暢示諸菩薩等及諸眾生`[前〔-〕【聖】]`前世所行,悉來從斯稽首受學。 「現其道場,所坐樹下莊嚴清淨。 「隨眾人本,應時現身威儀禮節。 「佛樹靜然,使諸世界如來、至真各自現身——諸可經行、舉足、下足。 「常修三昧,不離定意。 「覺了聖道,不犯須臾。 「諸天、龍王、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甄陀羅、摩睺勒、釋梵四王現來奉敬,眾人見之莫不發意。 「大慧無礙,菩薩所行普觀十方、念諸如來,曉了方面,在諸國土現成正覺。是為菩薩現詣佛樹。 「菩薩坐佛樹下復有十事。何謂為十?以無數事動諸佛國,故坐樹下;皆欲照耀十方世界;而悉消除一切惡趣;亦復建立一切境土咸為金剛;觀諸如來處師子床,心所思念等如虛空;現身威儀,咸以隨時;歸趣金剛道場三昧;其諸如來所止`[之〔-〕【宋宮】]`之處受於清淨;自承勢力以趣德本;勸立一切群生之類;是為十事坐佛樹下。 「菩薩坐尊樹下有十致未曾有。何謂為十? 「坐佛樹時,致未曾有自然之法。十方世界諸如來、至真、等正覺各現面像,伸其右掌,各自讚歎:『當使導師得勝。』得勝則是第一未曾有法。「菩薩若復坐佛樹時,一切諸佛皆共念之,遣威神往,是為二事。 「坐佛樹時,古昔同學、諸菩薩等僉俱來至,周匝宿衛,住定意門,以若干物而供養之,是為三事。 「在樹下時,十方世界草木、華實及諸藥樹——雖無神識,自然屈形——`[悉=而【三宮】]`悉共曲躬,向於佛樹而稽首禮,是為四事。 「有大定意,號積法界,超越一切諸菩薩行。假使逮得此定意時,其功德明越眾開士,是為五事。 「于時菩薩立身海藏離垢光曜總持之場,使諸如來闡大法雨,是為六事。則以柔`[軟=濡【聖】]`軟頂之度去供養如來。 「菩薩坐於樹下,普遊諸國無所不遍,是為七事。 「菩薩若坐佛樹下時,其行亦如慧上開士,普見一切眾生根本心念所奏,是為八事。 「坐佛樹時,自然善致佛聖覺定。適得斯定,普周無量三世之事,猶如虛空,是為九事。 「坐佛樹時,則以己身明識三世,其大聖慧而無等倫,演離垢光,是為十事未曾有法。 「菩薩何謂降魔官?有十事降魔官屬。何謂為十?眾生同塵著於世俗生死之患,不樂戰鬪,是故菩薩現大勢力降魔官屬;諸天人民貢高求名,欲為除斷自大之難;佛欲開化魔及兵眾,諸天人民僉共娛樂,俱來聚會;因是化之,菩薩力勢無有雙比;亦復顯現,欲使人知、亦欲勸悅一切眾生;顯其利`[議=義【元明】]`議,亦欲愍傷將來世人;在佛樹下降魔官時,悉已越度諸魔境界;無有塵欲,無力、不力,見諸薄力而現德本;示慈心力,降魔官屬;隨時勸悅愛欲、塵勞、貪欲之世,化以道法。`[觀=勸【聖】]`觀此十義,是故菩薩降魔官屬。 「菩薩成最正覺示如來力亦有十事。何謂為十?能伏諸魔業、塵勞之穢,具菩薩行;樂諸菩薩一切定意而以自娛,上眾開士聖慧之堂;究竟成就諸清白法、一切行義;為諸世間善思惟行;其身普遍十方世界,演其音`[嚮=響【三宮聖】]`嚮;等心眾生,皆暢威神而建立之;過去、當來、今現在佛、如來、至真,身、口、心等無所`[望=妄【三宮聖】]`望想;一時之間普達三世;有三昧名善覺覺意,得是定時入佛十力;以能興此,處處有力至漏盡慧。是為菩薩如來十力成最正覺。住是力時,諸佛普至,故曰如來已成正覺。 「如來、至真則以十品而轉法輪。何謂為十?致四無畏,入清淨`[慧〔-〕【宋宮】]`慧而暢慧音;四分別辯,又善曉了越於四諦;遊居無礙正覺脫門;曠意愍念一切群生;消除不順、侵枉、苦惱、`[悒=邑【宮】]`悒慼之患、不閑之難;不違往昔無蓋之哀;`[清淨=消清【三宮聖】]`清淨和辭周十方界;無央數劫`[頒=班【三宮聖】下同]`頒宣經法,不以勞懈;善分別解根、力、覺意;一心`[悅=脫【元明】]`悅門禪定正受;是為十品成正覺時以無量義而轉法輪。 「已成如來、至真、等正覺轉於法輪,十`[8]清=青【聖】*`清白法觀眾生心憒憒無閑,歡悅其志,令得亘然。何謂為十?前世宿命所願力勢之所致也不違本誓、威神建立無極大哀、不捨眾生而救濟之、興顯聖慧而為說法、隨時建立而宣傳之、應時令解使無缺漏、明識解了三世之慧、其身所行永無所造、其意所宣無有形想、所暢慧者隨音輒解,是為十事`[*8]`清白之法而轉法輪。 「如來、至真以作佛事觀見十義,現大滅度。何謂為十?常為示現審諦非常;一切有為顯如呼`[噏=哈【聖】]`噏;普詣安處無為之真,除諸恐懼;諸天人民著於色身,故現色身如是無常、法身常存,而為分別;合有別離,諸所有為彈指已過,豪無堅強;一切三界猶如幻化;眾想危脆,無為最堅;為`[現=想【三宮】]`現道法無有毀壞、諸習離別悉無所成,為示碎散,法自應然;諸佛、世尊所作佛事皆已具足,善轉法輪`[決=決諸【三宮】]`決狐疑;令隨律教,授菩薩決,無有進退,修大滅度;是十觀義,如來、至真取滅度矣,無有沒化。」 普賢復白:「是為,佛子!名菩薩行淨大法道門。吾今所演法門之要粗舉都較,如來、至真所`[頒【麗】,頌【大】,班【磧】(cf. K08n0103_p1329c16)]`頒宣義不可限量,悅眾明智。 「諸菩薩行皆承大願,未曾斷絕。假使人聞歡喜信者,心以懷信則習奉行、成就此義,皆當疾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所以者何?計菩薩道以行為要,未曾離行。是故,菩薩大士當住於行。以能行此菩薩功勳——入分別義,好如蓮華——輒能得入一切法門無極聖室、度世`[徑=經【聖】]`徑路,離於聲聞、一切緣覺之徑路也。化諸眾生,無所懷`[俠=狹【聖】]`俠,照一切法經、法門勸諸群黎,使得長益。度世法門當至心聽,度世法品受持、諷誦、一心思惟,修道目門,奉遵所願。行如是已,菩薩所求終不難得,疾成無上正真之道。」 說是經時——宣`[說=諸【三宮聖】]`說法門,演度世法品——十方無量不可計會諸佛世界為大震動——皆佛威神之所興化。 宣致此法得是經典,一切佛土自然動者,而大光明靡所不耀。十方諸佛皆各現身,而遙讚歎普賢菩薩:「善哉,善哉。最勝之子!隨時`[講=讚【聖】]`講說菩薩大士功勳之德、分別正義,`[一何=何一【聖】]`一何快乎。開闡班宣度世法品,如汝佛子本學真諦解達斯法。今者善說,承`[經=結【聖】]`經威德,光明清淨經典之要我等悉解;諸佛亦然,吾等亦共稱譽此經。於今現在十方諸佛,為諸當來諸菩薩、學未聞者施慈恩廣大,乃如是乎。」 於是,普賢菩薩大士承佛聖旨、十方眾聖之所接護,觀於十方、察諸眾會、普瞻法界而說頌曰: 「修千億兆劫,  勤奉難限量, 歸千載姟佛,  因生諸法子。 開化於眾生,  立道無崖底, 咸共一心聽,  歎佛無等倫。 供佛不可限,  已不著佛道; 解群黎`[庶=塵【三】]`庶欲,  不想計有人。 見佛之功德,  不依其名勳, 嗟歎彼尊`[行=所【宋宮】]`行,  歡悅世巍巍。 已除罪塵魔,  普現於三世, 其德超眾聖,  顯殊異力行。 燒盡癡愛行,  志性`[存【麗】,在【大】(cf. K08n0103_p1330b08)]`存寂寞, 現行眾齊限,  今當歎功勳。 最聖所過度,  眾生趣如幻, 為示若干變,  令人除自大。 適發心之頃,  普能悉曉了, 今歎彼功勳,  眾生所奉敬。 覩苦惱眾生,  五徑生老患、 終亡憂慼危,  愛欲所傷害。 愍欲度此等,  故建廣尊慧, 當`[歎【麗磧】,歡【大】(cf. K08n0103_p1330b12; Q08_p0491a22)]`歎此功勳,  且共一心聽。 施、戒、忍、精進、  一心以自娛、 權慧度無極,  施以無極慈。 悲喜樂於法,  百千劫護行, 今當歎此行,  聽所說功德。 以求佛道故,  消千億姟身, 不貪惜軀命,  是為殊道真。 精勤為眾生,  常`[覆=復【三宮聖】]`覆欲安己, 歎能仁超行,  志懷愍哀慈, 無數千億載,  劫數歎名稱。 以一毛取水,  尚可盡大海, 所行精進德,  過是不可喻。 且聽佛境界,  所現愍群庶, 為眾生之故,  長清白德本。 志性不卒暴、  不厭道法`[樂=藥【三宮】]`樂, 建立眾生處,  慧江淵智樹。 世尊如`[天=大【元明宮】]`天地,  群黎常戴仰, 慈`[濡=軟【明】]`濡愍為根、  護禁仁為莖、 尊勳`[慧華=華慧【元明】]`慧華葉,  戒香甚清淨。 悟諸不覺意,  眾生愛敬行, 無著等蓮華,  眾生見歸`[命=奉【聖】]`命。 解脫為種稷,  身本性懷慈, 智慧善權`[術=行【宋元】,衡【明】]`術,  五枝度彼`[8]岸=堓【宮】*`岸。 禪葉、神通華、  一切智`[慧=果【三宮聖】]`慧實、 神足尊法樹,  弘覆於三界。 本修清淨跡,  長育廣慧義, 師子頸頤念,  智慧淨繒首。 空慧義第一,  慈愍度世明, 無我如師子,  能吼降`[眾=畏【聖】]`眾魔。 得越生死`[曠=廣【聖】]`曠,  眾民邪塵欲, 度所有家業,  奉要行除愚。 迷惑示正路,  顯佛無上道, 立志無恐畏,  為殊勝導師。 眾生婬、怒、癡、  冥塵若干`[弊=蔽【三宮聖】]`弊, 長夜隨有為,  苦父母所惱。 見群黎出生,  以哀療愛欲, 講八萬四千,  用治棄眾病。 此降伏魔塵,  以法訓眾生, 棄惡無所習,  求嚴淨佛德。 解法兩足帝、  一切智慧尊, 以賢聖之財,  `[實=寶【三宮聖】]`實廣覺冥眾。 `[14]戒=誡【宮】*`戒、三昧自娛,  以聖淨智慧, 用明達`[刀=力【三宮】]`刀刃,  度塵無恐懼。 作變於法幻,  因轉最法輪, 亦不退迴還,  一切異`[學=覺【聖】]`學意。 曉了深盡慧,  普生其法味, 覺意寶神足,  開難化民庶。 住`[千=于【三宮聖】]`千通慧力,  嚴淨三為君, 斯為大慧海,  無雙說無盡。 以越度世俗,  不著三處眾; 以成禪神通,  慧如山`[不=無【三宮】]`不動。 其有比清淨,  無及智慧明, 德聖超須彌,  愍住眾生仰; 性強若金剛,  所修皆要固, 其心不可毀,  重法奉普智。 遊眾魔塵欲,  在世住無畏, 消恩愛然熾,  總攝俗群黎。 普布於慈雨,  演愍哀光`[㷿=嶮【聖】]`㷿; 四神足雷鳴,  能仁寂暢音。 雨四分別`[辨=辯【三宮】]`辨、  清和八品道, 以此大陰雨,  `[清=消【三宮】]`清滅眾塵勞。 智垣`[牆=壁【三聖】,璧【宮】]`牆恥塹,  𥩳法幢為幡, 聖如牆解門,  意念守門者。 四諦成徑路,  淨神足嚴跡, 法幻為城郭,  主三界降魔。 樹心一切智,  堅住足飛行, 如鳥獨遊行,  慈愍為明曜。 教化如鳳`[凰=皇【宮聖】]`凰,  眾生無能逮, `[拔=狀【三宮】]`拔度生死海,  立志上泥洹。 以`[*14]`戒、`[定=之【三宮聖】]`定道場,  興慧華`[鬘=鬚【三宮】]`鬘淨, 以明消塵勞,  枯竭恩愛`[27]流=染【宋宮】*`流。 增長藥根力,  淨眾佛上道, 則奮法日光,  以照眾生界。 法境場等淨,  不捨等眾生, 一切照諸學、  聲聞、緣覺乘。 心普見三世,  消念所增損, 意聖慧超異,  暢眾生如空。 於法得自在,  在眾嚴德像, 興明執金剛,  常立在法地。 身相若干好,  清淨`[超=越【三宮】]`超諸世, 為眾積經典,  群黎最尊法。 以越於三世,  愛`[網=罔【宮】]`網、眾塵勞, 慈愍諸世俗,  樂法作慈護。 現身於三`[界【麗磧】,世【大】(cf. K08n0103_p1331a23; Q08_p0491c19)]`界,  法音告一切, 清淨猶如梵,  濟邪見無樂。 清淨度生死,  境界法豪尊, 不復重退還,  大意攝蠕動。 法尊超於世,  以慧懷來眾, 一切功勳最,  大稱普`[*27]`流世。 自然如虛空,  除一切顛倒, 在眾造超異,  永不著諸界。 普入清淨行,  亦建立眾生, 其智極玄妙,  斯慧淨復淨。 權便曠如地,  普遍五眾生; 其慈猶如水,  洗除眾塵欲。 以慧消愛欲,  拔濟眾穿漏, 世尊無崖底,  遊三 `[界=世【宋宮】]`界如風。 斯黨猶如寶,  濟諸貧乏道; 如金剛無侶,  棄三處諸見。 其音若干品,  普德嚴三界, 尊如夜明珠,  其行立首頂。 功勳如眾華,  覺意以自娛, 斯等如華`[鬘=鬚【宋宮】]`鬘,  `[超=越【聖】]`超世誓正願。 其`[*14-2]戒=誡【宮】*`戒香清淨,  `[完=皃【宋宮】]`完具無缺漏, 以淨塗法香,  慧布於三處; 其行如高蓋,  覆去塵勞欲, 以跱立慧幢,  `[執=報【三宮聖】]`執意無二跡; 以行雜幡綵,  修慧而懸智, 諦羞恥衣服,  以德覆眾生。 無量界居乘,  馳遊於三世, 調定如龍象,  其心常堅住。 神足遊三世,  越度大重擔, 亦如大龍王,  所布雲法水; 亦如靈瑞華,  眾人所難遇。 斯等如勇好,  降魔拔塵勞, 亦如無轉輪,  導師所頒宣。 現群黎終始,  如冥中`[火=大【聖】]`火炬; 其德如江河,  順路如`[流=深【宮】]`流水。 斯等如橋梁,  常執載一切; 如嚴淨舟船,  以慧願度淵; 亦復如船師,  住眾明地最。 遊觀夜娛樂,  為眾顯真樂, 以慧法脫門,  嚴慧淨宮殿。 亦復如眾藥,  消除塵勞病; 如雪山雜藥,  妙慧為屋宅。 其行如正覺,  慧寤諸睡寐; 其道平等覺,  等心了眾生。 斯所從來處,  如勝行誠信, 猶若一切智,  入普門慧室。 斯等多所化,  濟若干眾生, 以自在佛慧,  遊一切智界。 其力不可量,  一切莫能當; 其慧無所畏,  解慧曉眾生, 一切民庶像、  顏貌、名無`[濟=際【三宮聖】]`濟。 諸色皆平等,  字類、諸音聲, 悉度眾色像,  離名音能現。 一切眾生類,  不任宣德耀, 其修此功勳,  捨非建立法。 現在為慧父,  以遠有無際, 則為一切智,  於慧第一明。 嗟入無著行,  遵敬歡悅世, 解了諸法門,  如幻常空寂。 往古願行哀,  亦承佛聖旨, 離慢顯惠門,  而現若干變。 皆共一心聽,  菩薩之功勳, 則以一身形,  廣現無數`[德=眾【元明】,聽【宮】]`德、 無心意境界,  眾生不見心。 演出一音聲,  越諸辭境界, 隨一切群黎,  言語而班宣。 以捨眾生身,  欲報所行體, 解音無所有,  而暢眾聲教。 心寂寞顯耀,  覺諦如虛空, 黎庶世各異,  亦為示若干。 究竟無有身,  尚復現有形? 隨眾之所生,  得立報應果。 皆入諸所生,  不着於所生, 己身如虛空,  不想若干人。 其身不可量,  明智悉能現, 奉敬天人尊,  歸世一切智。 華香、雜擣香、  妓樂、繒幡蓋、 身命自投地,  供養上聖尊。 住一最勝下,  皆立諸佛前, 覩見諸眾舍,  常問無等倫。 聞法逮三昧,  一臺無量門, 從本所`[學=舉【宋宮】]`學住,  意勇現無量。 善權智慧業,  以度于彼岸, 曉眾生如幻,  自致得佛道。 遍見別異心、  無量色音聲, 入於求`[望=妄【三宮】]`望想,  無著普現眾。 或復現第一,  為眾生顯心; 或有行道者,  見無量黎庶。 布施、`[*14]`戒、忍辱、  精進、禪、智惠, 或受梵跡行、  或現上妙行、 或有行成滿,  得忍示瞋恚。 一及生究竟,  或阿惟顏佛、 或顯聲聞像、  或復為緣覺, 億載國現滅、  亦復不滅度; 或斯 `[刀=忉【三宮聖】]`刀利、`[釋=清【聖】]`釋、  須倫、梵天王、 玉女、諸眷屬;  或復獨遊步, 比丘心寂寞;  或復為國主, 入法網慧界;  或顯妙色像, 從天而沒來;  或現女`[人=身【聖】]`人像, 所度於無極;  或`[現=示【三宮聖】]`現在露精; 或在廣欲禪。  若積忍辱業, 曉逮真諦地,  現目見心行: 或示入胞胎,  於胎成正覺, 而復轉法輪;  或生顯滅度、 或復學`[伎【CB】,技【大】,枝【宮】]`伎術、  女人中三昧。 眾業已備悉,  現棄國捐王; 或復佛樹下,  逮成最正覺; 或現轉法輪,  顯現若干品; 或佛化眾生,  遍億千國土, 示現不退行。  佛亦無`[寂=家【宋明宮聖】]`寂業, 入想度無極,  遊於億千劫。 一心所顯現,  境界百千劫, 諸想、無有想,  為眾現劫數。 無`[疑=數【三宮】]`疑、無所說,  而現有周旋, 見有作寂業,  普降於眾生。 皆由降伏勝,  彼處為澹泊, 佛國眾生界,  入諸法報應。 究竟百億劫,  所宣不可窮, 入眾生如是,  廣智曉黎庶。 則以一人身,  `[執【麗】,報【大】(cf. K08n0103_p1332b10)]`執無量變形; 亦以一幻術,  常悉周一切。 此說`[度=庶【宮聖】]`度無極,  教諸不`[學=覺【三宮】]`學者, 解諸根通利,  中間調定本; 諸根得自在,  眾生無有業。 一根入諸根,  各各懷貪猗, 禪滅甚微妙,  所住諸入根。 是脫信施性,  不止塵欲行, 過去、當來心、  現在亦如是。 眾生度彼`[*8-1]岸=堓【宮】*`岸,  無去亦無來, 盡曉真諦行,  為眾演上法。 心如此若干,  心行塵無漏, 一心入正道,  甚解一切智。 心在佛無心,  住第一上慧, 一發心之頃,  解別自然慧。 神足度無極,  識別一切聖; 神通發念頃,  至無量載國, 普遊亦如是。  億百那術劫, 宣智不可量,  不動普徹力。 幻師求財業,  眾中見諸`[像=象【聖】]`像、 無色見諸色,  幻者無所有; 權慧亦如是,  入於廣法幻, 現若干種變,  普遍於世間。 如日在虛空,  清淨無微`[瞖=翳【三宮】]`瞖; 猶如清淨水,  見底之所有。 法界場`[淨=寂【聖】]`淨然,  慧明為遠照, 見人界清淨,  心不住邪見。 如夢種種思,  覺則無所有, 無數億載歲,  長夜不可盡。 自然法等然,  普現一切義, 竟住百千劫,  一時`[須=頃【三宮聖】]`須盡慧。 處世間方俗,  如山頂門閫, 一切所暢音,  不想己說慧。 菩薩曉了此,  諸法自然爾, 隨眾生言`[嚮=響【三宮】]`嚮,  現法音無想。 譬如春夏`[日=月【三宮】]`日,  野馬人起想, 馳走謂有水,  虛渴益更甚; `[眾=如【聖】]`眾生欲興如,  志求立解脫, 得慧無人想,  慈愍益更興。 佛說色如沫、  痛痒如水泡、 想悉如野馬、  行者譬芭蕉。 其心猶如幻,  識現若干變, 演五陰如此,  達者無所著。 諸入空自然,  隨己有所作, 以等於法界,  現離眾生土。 六事寂真`[諦=帝【聖】]`諦,  說若干不定, 是為分別解。  諸法所猗著, 無來、無去處,  亦無常住處。 恩愛之報應,  罪福轉三世, 分別因緣生,  無住而拔者。 至`[18]成=誠【三宮聖】*`成求本末,  依猗無所有, 了三世一等,  一時現若干。 在欲、無色界,  普能顯境土, 從行致三護,  濟脫於三處。 諮嗟宣三乘,  歸一一切智, `[剖=部【聖】]`剖判法處處,  令度諸根原。 已解塵勞界,  自在普遊居, 識念過去事,  明眼滅塵勞。 曠慧佛十力,  亦不得諸力, 覺一切空意,  現觀眾生法。 無愛欲穿漏、  亦不得盡儻, 入於諸所生,  慧廣不失眾。 勝 `[子=了【聖】]`子勇住此,  善施`[撰釋=選擇【三宮聖】]`撰釋行, 不缺、不動道,  其意不忽忘。 好精進定意,  智慧消諸穢, 悉造慧法護,  今現於三世。 慈法眾生侶,  無為、無所得, 其行此法門,  逮致宣揚德。 粗舉其功勳,  莊嚴諸至義; 嗟歎其所行,  億載劫無盡; 粗舉其要惠,  如取地一塵。 依猗佛聖慧,  住未曾想念, 精進堅慈心,  超遵一切業。 勸眾而教化,  禪、`[*14-4]戒=誡【宮】*`戒不可動, 逮得正決行,  皆號為佛子。 通入佛功勳,  念國眾生行, 入於無二想,  惠超無厭難。 得`[3]辨=辯【三宮聖】*`辨力總持,  度以真諦義, 讚無等倫心,  逮成最正覺。 普思賢功稱,  誓願尊妙行; 愍哀緣修慈,  近尊淨妙道。 解淨度無極,  究竟權滅度; 識別得勢力,  逮成最上道; 解致普等惠,  頒宣最上法。 超德執聖鎧,  在道`[遵=尊【宋宮】]`遵法位, 究竟住聖旨,  等心除雷音。 御慧化慢跡,  得致`[和=弘【三宮】]`和佛道, 智建立無想,  致撫育之堂。 住深猗勇猛,  蠲除眾生疑, 思慧次第法,  善報度無極。 下入平等跡,  慧部覺普智, 以度雜碎智,  神通自娛樂。 明照脫塵勞,  為眾生苑囿, 清淨行宮殿,  現若干妙行。 示眾無`[所=數【三宮聖】]`所淨,  其心不動搖, 究暢志性明,  善說度無極。 嚴淨道見中,  `[奮=舊【宮】]`奮慧光明`[曜=耀【宮】]`曜, 無雙、無怯弱,  其意如`[太=大【三宮】]`太山。 德行至無極,  `[智=知【三宮】]`智如海無盡; 若寶室金剛,  堅住大德鎧。 所設極廣大,  善解莫能壞, 授決當至道,  由住廣大心。 得佛無盡藏,  覺成一切智, 常護慧自在,  曉了現變化。 眾生國法界,  住慧顯權變, 身願`[建=逮【聖】]`建遊行;  慧變亦如是, 現億載無量。  以悅樂黎庶, 顯力神通飛,  究暢娛樂力, `[逮=還【三宮聖】]`逮致覺境界。  難化眾生類, 勇猛無所畏、  嚴智無言辭。 一切為佛子,  其身大清淨; 體業甚廣長,  口言亦清淨。 樂建慧至`[*18-1]成=誠【三宮聖】*`成,  最勝造十業, 心心發`[其=甚【宮】]`其心,  顯遍最為上。 定意教諸根,  勝諸原堅住, 清淨除`[諛=諭【聖】]`諛諂。  性行常質直, 以致入解脫,  現眾若干變。 `[棄=業【聖】]`棄捐所止處,  執懷上品業, 成其所當善,  解達一切智。 不捨住寂然,  住於上澹泊, 出生號功勳,  善學於大道。 求心無量業,  奉行無所著, 現道庶`[流=深【三宮】]`流淵,  堅立入眾生。 所行以為手,  腹強慧最上, 其意如金剛,  愍鎧聖淨`[狀=枝【三】]`狀。 智慧首觀法,  識道行博聞, `[*14]`戒香為清淨,  動靜為最上; 身心遊言`[*3]`辨,  心慧為最勝。 所行至佛道,  坐於師子床, 梵行迹臥寐,  最空行無為。 明為往安界,  光所照若斯, 觀察知眾生,  行若干頻伸。 布施離慳貪、  不輕慢禁`[*14]`戒、 忍辱捨瞋恚、  精進最第一、 禪智得自在、  慈心等眾生。 愍哀無厭法,  清淨盡塵勞; 義寂順道法,  以福施眾生。 聖慧利如犀,  明智照廣遠, 博聞無厭足,  無畏拔妄想。 制己立在行,  得脫`[魔=廣【聖】]`魔徑路, 所修佛慧業,  志性稽首奉。 棄捐于貢高,  常遵為道義, 勗勉魔所困,  從佛之威神。 大意隨法教,  總義至無上, 所作後追身,  `[趣=超【三宮】]`趣嚴度無極。 所生現豪尊,  初生行七步, 普顯諸`[伎=技【元明宮】]`伎術,  示現`[處=在【三宮聖】]`處後宮。 棄家無所慕,  修道至`[止=上【宋宮】]`止本, 近空光明耀,  習廣至誠業。 降魔逮上道,  轉法輪之跡, 示在佛道地,  大師無等倫。 此行無崖底、  粗現或廣遠, 積行億載劫,  以是為娛樂。 億百千眾生,  精修住佛德, 法者無有人、  及著一切行, 此行合慧義,  神通以自娛。 億千諸國土,   `[萬百千=一力百【三宮聖】]`萬百千載劫, 手掌擎周行,  億載國不勞, 尋能還復處,  不逼惱眾生。 諸佛國嚴淨,  現之如有限, 皆令眾生類,  入於一毛孔。 使其四大海,  在于一毛孔, 不增亦不減,  `[益=憶【元明】]`益眾無迫惱。 掌捉大鐵圍,  億姟如一塵, 移億江沙土,  還復著故處。 取國并其土,  或有破壞者, 以無心降伏,  所入不可盡。 假令百千日、  一切月照眾, 明珠大炎光、  及諸天須倫; 演一毛之光,  其耀超億載, 演無上法已,  皆消世惡趣。 若干種言音,  眾生無餘辭, 暢一音教已,  皆周入諸訓。 得聞柔軟音,  巨億眾忻然, 佛所講法音,  咸共悉聽之。 計其過去劫,  而覩當來事; 若當來、現在,  為顯過去行。 `[示=亦【聖】]`示限諸佛土,  危壞復還復, 以諸眾生億,  悉具入一毛。 十方佛威神,  建立得越度, 皆己身真`[現=語【宋宮】]`現,  感動現變化。 明者住無慢,  曉了眾生心, 隨其身示現,  離垢不貪己。 一切諸人身、  口言所歸趣, 釋梵四天王、  諸天及世人、 聲聞、緣覺乘,  皆從佛身出。 示奉行佛道,  至於一切智, 皆入思想`[罔=網【三宮】下同]`罔,  清淨中瑕穢。 建立於普智,  常現佛道國, 念分別思想,  總世自在智。 從其本行道,  國為現所修, 所感動如此,  善廣極現上。 世俗所不及,  為現如斯教, 所現無所現,  復能有過者。 因黎庶性行,  為顯真諦業, 其身等如空,  其名聞三世。 `[*14-7]戒=誡【宮】*`戒香衣自`[勳=熏【元明】]`勳,  寂然德莊嚴, 被法離垢繒,  普智如意珠。 明智已備悉,  功勳住普智, 逮度無極`[輪=倫【宋】]`輪,  常施最神通。 慧神足無礙,  至智上明珠, 其行淨妙女,  殊勝攝四恩。 唱導以善權,  德善本法輪, 居空定意尊。  慈愍鎧為城、 弓弩智惠意、  諸根明為箭、 建立為世蓋,  `[聖=聽【聖】]`聖慧𥩳幢幡。 因降諸魔勢,  伏以忍辱力, 土地攝總持,  行慧淵智樹。 覺意華三昧,  神足嚴娛樂, 解空為浴池,  脫門要淨妻, 曉法甘露食,  樂戲以三乘。 是行為最尊,  殊妙不過此, 億姟百千劫,  未曾興懈惓。 恭敬聖淨土,  曉眾樂無住, 立慧諸妙樂,  具足一切智。 勇猛計諸國,  天雨消諸穢, 眾妙尚可盡,  虛空亦可度。 須臾一時間,  可曉眾心念, 嗟歎諸佛子,  百千劫無盡。 欲致淨功勳,  慧無能過者, 濟度`[眾=終【三宮】]`眾苦患,  令立於永安。 至無盡平等,  安住身、口、意, 當堅固其心,  造行如金剛。」 普賢菩薩說是語時,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照十方,箜篌、樂器不鼓自鳴。諸天人民莫不欣慶,聲聞弟子皆來歸命,諸菩薩等皆言其誠,一切眾會皆共歡然,悉發無上正真道意。 普智菩薩復白佛言:「道從有言、無言致乎?」 佛`[言=亦【聖】]`言:「亦從有言、亦從無言。墮在五趣生死之難、五陰六衰、所見䩭`[絆=靽【聖】]`絆、十二因緣、六十二見、擾擾不安、或十二海、不度`[彼〔-〕【宮】]`彼岸,此諸事業、百千種病,故佛設教施以法藥——`[*14-8]戒=誡【宮】*`戒定慧解、度知見品、四等、四恩、三十七品、六度無極、十二部經、空無`[想=相【元明聖】]`想願、四諦三脫及以三寶——以用療治此諸穢病。藥為病施,無病、無藥,三毒眾穢皆為重病,至正真慧而曰不病。因緣所縛不解道者,故佛為暢曉喻文,說聚沫水泡、芭蕉、野馬、影、`[嚮=響【三宮聖】]`嚮、幻化、夢、月、`[荒忽=慌忽【宋宮聖】,恍惚【元明】]`荒忽,以解其意。此事皆虛,因`[3]或=惑【三宮】*`或而生。不貪世俗,習道法藥——六度、四等、四恩眾事——奉行此業得至於道。解諸言教本皆無言,或有佛土無有五陰、六衰、三毒、因緣之縛,故無文說。無身、無言,虛靜寂寞解無三界,不住有為、不處無為、不處中間,是為名曰從無言致。」 普智復問:「今者眾會來集於此,或有深解諸根明徹、或有中人可進可退、或有下士不`[智=知【三宮】]`智所趣。達者無疑,中間、下士皆懷猶豫。所以者何?聞吾向者問二百事,普賢菩薩答以二千,各心念言:『事物煩閙,不知何事可奉、可捨?』願佛分別開解其意。以何等故,事有二百答以二千?」 佛言:「善哉,善哉。所問`[一何=何一【聖】]`一何快乎,決將來疑,令諸學者不挾經罔。」 佛言:「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是義所趣。」 答言:「受教。」 佛言:「用有二故,故問二百。何謂為二?有神貪身,計有吾我,有內、有外,在有、在無,故問二百。」又復問曰:「用有此計,故有生死。何故復鄭重問二百事?」 世尊告曰:「其二百事`[所=所可【三宮】]`所諮問,皆除吾我、內外、有無,則以權慧開化無際,不得內外乃得至道,開化一切。」 普智復問普賢菩薩:「何故復重二千事答?」 世尊告曰:「十方一切皆來集會,其心各異、意行不同。達者聞要則以至道;不能達者,為演多辭,曉喻文說,牽攀義`[旨=者【宋宮】]`旨,`[目=自【宋宮聖】]`目所覩形以喻其意乃得解慧。如衣多垢,以淳灰浣,若干反數乃得淨耳,然後染之其色乃鮮。譬如有人欲起屋宅,其地高下不能平正,多有溷廁、蛇虺、毒虫。高下平之、`[徙=除【三】]`徙去不淨、`[擯=賓【聖】]`擯棄蛇虺、築牆`[園=圍【三宮】]`園基,乃起屋宅。菩薩如是,除去五陰、六衰、十二因緣、吾我諸蓋,行大慈哀、智慧善權,為眾法舍、為世間護、為世間臺。」 普智復問:「何謂法舍?」 世尊告曰:「教化一切皆入空慧,無`[增=憎【三宮聖】]`增、無愛,心無妄想,度脫眾生,是為法舍。」 普智復問:「何謂為臺?」 世尊告曰:「以六神通徹視覩見十方心念,徹聽有形、亦察無形。身遍十方,無有去來,道心覩見一切根原本無處所。見已本際,不處有無、不處生死、不住滅度,開心一切皆至大道,是曰為臺。」 「何謂為護?」 世尊告曰:「隨時開化,入於五道而淨五眼。何謂為`[五=五眼【元明】]`五?一曰、肉眼,處於世間現四大身,因此開化度脫眾生。何謂天眼?諸在天上及在世間未識至道,示以三乘各令得所。何謂慧眼?其不能解智度無極皆開化之,使入大慧。何謂法眼?其在褊局不能恢泰悉開化之,解法身一無去、來、今,平等三世。何謂佛眼?其迷或者不識正真,陰蓋所覆譬如睡眠。示以四等、四恩之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善權方便,隨時而化,進退隨宜不失一切,各令得所、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普智復問:「何謂此經名『度世品』?」 佛言:「一切眾生閉在世間。何謂為閉?五陰、六衰之所覆蓋,纏綿生死,不能自拔。以權方便智度無極,消去五陰、捐棄六衰、不計吾我、不在生死、不住滅度。譬如日月`[晝=畫【宮】]`晝夜演光。權慧如是,忽然無迹;德如虛空,無有譬喻。是故`[號=名【三宮】]`號曰『度世品』。」 佛說如是,普智菩薩、普賢菩薩,諸來會者——天、龍、鬼、神、阿須輪——聞佛所說莫不歡喜,為佛作禮。 度世`[品經卷【三宮】,品【大】]`品經卷第六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0 冊 No. 292 度世品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08-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CBETA 自行掃瞄辨識,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