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8-01 15:10</span>
ᅟ[寶積1](T11n0310_大寶積經1)ᅟ[寶積2](T11n0310_大寶積經2)ᅟ[寶積4](T11n0310_大寶積經4)ᅟ[寶積5](T11n0310_大寶積經5)ᅟ
☗s49
大寶積經卷`[第〔-〕【聖】]`第四十九
`[3]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大唐三藏玄奘譯【聖】*,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明】*`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十五
## 靜慮波羅蜜多品第十之一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精勤修學靜慮波羅蜜多,為眾生故行菩薩行?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具足勤修四種靜慮。何謂為四?舍利子!菩薩摩訶薩離欲、離惡不善法故,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是名菩薩安住第一具足靜慮。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滅尋伺故,內正等淨心一趣體,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是名菩薩安住第二具足靜慮。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離喜故便住於捨,正念正知身正受樂,眾聖所說有捨有念樂住離喜,是名菩薩安住第三具足靜慮。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斷樂故,斷苦為先及憂喜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是名菩薩安住第四具足靜慮。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是靜慮,定心清白無有穢濁,離隨煩惱不捨深定,而能發起一切靜慮種種作業,是名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勤修如是四種靜慮。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靜慮作業?所謂菩薩成就神通智業圓滿。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神通?復以何等而為智業?舍利子!言通智者,菩薩摩訶薩成就通智具足五種。何等為五?所謂天眼作證智通、天耳作證智通、他心智作證智通、宿住憶念作證智通、如意足差別作證智通。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五種神通,菩薩於中具足成就智業圓滿。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天眼性作證智通?云何神通智業圓滿?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得是天眼智業圓滿。如是定心清淨明白,又無濁穢離隨煩惱故,於含識死生作證智神通,其心善趣`[入=又【三宮】]`入。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天眼清淨,明亮顯照超過於人,觀諸含識若死若生、好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劣若勝,隨諸眾生業所積集悉能了知。如是以淨天眼,見諸眾生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賢聖發起邪見,彼由邪見業受因故,身壞終後墮於惡趣生地獄中。如是眾生成就身妙行、成就語妙行、成就意妙行、不謗賢聖、發起正見,彼以正見業受因故,身壞命終往生善趣天世界中。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天眼清淨超過於人,隨諸眾生業所積集悉能明見。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所獲天眼明徹最勝,過諸含生所得天眼。舍利子!由是菩薩所獲天眼極善明朗,徹視顯現所有色相,若麁若細、若勝若劣、若遠若近,如是諸境皆對目前悉能明見。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由是眼故,一切有障諸色像等,經菩薩眼徹視明朗皆無障礙。是故舍利子!此菩薩摩訶薩所獲天眼,於諸天中為最為勝。如是一切那伽、一切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有學無學及阿羅漢、諸獨覺等所得之眼,菩薩於彼所得天眼作證智通,為最為上、為尊為勝、為妙為明,清徹第一。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所獲天眼諸出離道之所發生。以是天眼極善明了徹視顯現故,所有十方無量無邊諸世界中,麁細勝劣、若近若遠,一切諸色如實明見。又以是眼於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所有含識生一切趣,除無色界,彼一切類皆能如實了知明見。又以是眼善知眾生所有業因及業果報,又善了知彼諸眾生所有諸根及諸根因、諸根差別,悉能分別如實了知。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又以是眼能觀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國土功德莊嚴,皆對目前悉能現見。既現見已,清淨修治所行戒聚,即以迴向所成佛土清淨功德之所莊嚴。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具足天眼安住尸羅圓滿迴向。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天眼清朗超過於人,如實明見一切諸佛及菩薩僧。既現見已,彼諸正士所有軌則,景行根念、正智威儀、聖法解脫智,住證得總持勝智,巧妙智慧、方便善權,趣入如是一切勝妙法行,菩薩悉能如實明見,便志勤修速令圓滿。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所得天眼清淨超人,無量功德之所成就。何以故?是眼無障,於一切色悉能見故;是眼無著,於一切色無執著故;是眼解脫,解脫一切隨眠見故;是眼清淨;性清徹故;是眼無依,以諸境界無所依故;是眼無受,煩惱隨眠不執受故;是眼無`[翳【三宮】,醫【大】]`翳,無疑惑故;是眼無縛,離障法故;是眼明了,證法明故;是眼依智,行非識故;是眼無染無恚無癡遠離一切煩惱濁故;是眼隨順勝決擇分,以為聖行之所根故;是眼無礙相,於一切眾生等放神光故;是眼清朗,離聚亂故;是眼無垢,性皎淨故。又舍利子!是菩薩眼能引佛眼,性如虛空無所退捨。是菩薩眼無著無縛,於諸愛恚皆悉遠離。是菩薩眼行義境界,等行正法清淨智道,於諸眾生善能安住高廣大悲。是菩薩眼於來求者無所恚礙,是菩薩眼於犯戒者曾無譏毀,是菩薩眼於諸愆失能隨守護,是菩薩眼於彼嬾惰能施策進,是菩薩眼於心亂者示靜慮分,是菩薩眼於惡慧者施正慧眼,是菩薩眼行邪道者開示正路,是菩薩眼於彼下劣信樂眾生示現如來廣大佛法,是菩薩眼畢竟能趣一切智智,高廣神通妙覺現前,乃至道場無有退轉。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獲是天眼神通作證智業圓滿。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獲是天耳性作證智神通?復以何等神通智業具足圓滿?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依靜慮波羅蜜多故,勤修獲得是天耳性,徹聽清淨超過於人,有二種聲,人非人等若遠若近,皆聞顯現。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以天耳性,能聞十方無量無邊諸世界中一切聲響,所謂天`[聲【CB】,龍【大】]`聲、龍聲、藥叉聲、健達縛聲、阿素洛聲、揭路荼聲、緊捺洛聲、牟呼洛伽聲、人非人聲,及聞賢聖說法之聲、如來聲、獨覺聲、菩薩聲、聲聞聲。如是等一切聲響,菩薩摩訶薩以天耳性徹聽之力悉現聞知。又能了知諸弊惡趣所有音聲,地獄聲、畜生聲、焰魔界聲。如是等無量無邊一切聲響,菩薩摩訶薩以天耳性徹聽之力悉能現聞。又諸小蟲蚊虻蠅蟻,乃至微細有命之類隨所發聲,菩薩摩訶薩以天耳性悉能現聞。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天耳清淨,若諸眾生於心所緣起善不善發生語業,以天耳性悉能了知。又能了知,或有諸業善因攝受、或有諸業不善因攝受,如是一切悉能了知。菩薩摩訶薩又能了知,或有語業貪隨眠故瞋恚發起,或有語業瞋隨眠故貪欲發起。又能了知,或有語業貪瞋隨眠故愚癡發起,或有語業癡隨眠故貪瞋發起。又能了知,或有語業貪隨眠故貪欲發起,或有語業瞋隨眠故瞋恚發起,或有語業癡隨眠故愚癡發起。如是一切隨有言說音聲所顯,悉能了知。又能了知,或有語業意解清淨方便染礙,或有語業方便清淨意解染礙,如是一切所有音聲,菩薩摩訶薩以無礙天耳大神通智,隨諸遠近皆如實知。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天耳通智清淨明達,十方世界聖及非聖所有音聲皆悉聽聞,復能分別無有錯謬。雖聞聽已,於聖音聲不起欣愛,於非聖聲不生嫌嫉。又於聖聲聽聞知故獲得大慈,於非聖聲聽聞知故獲得大悲。又十方諸聲一時無量,菩薩摩訶薩以前後際分齊智力,天耳無亂皆如實知。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淨天耳周廣聽聞,盡於十方一切世界如來遊化剎土之處,佛薄伽梵說法言音悉皆聽聞。既得聞已念器不忘,一切能持不令流散,如處器中堅住不溢。如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聞如來聲亦復如是,悉能了知堅不堅法。又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為聽法故,非於一佛所說法音而`[偏=徧【明】]`偏領受、於第二佛所說法音纏縛障礙。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聞法無厭故?雖復前後一切如來所說法音?皆能任持無有錯謬。又菩薩摩訶薩以淨天耳?悉能聽聞十方世界善不善聲。此諸聲中`[有所=所有【元明】]`有所顯說時非時語,如是無量皆如實知。舍利子!何等名為時非時語?舍利子!諸佛菩薩善知時宜,或時為眾廣說法要,或時為眾略說法要。菩薩摩訶薩如是諸聲皆悉聞已,以一音聲隨其所應廣略開演。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能善了知,或有實可記法,若為說者恐惱他故而不記別;或實非可`[記=說【聖】]`記法謂能引無義,菩薩摩訶薩妙能隨順利他方便無量善巧,自淨其心而便授記。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天耳清淨徹聽之力知諸聲相,或時具有如是相聲應須隨喜而聽聞者,菩薩摩訶薩即便聽聞如是相聲。或時具有如是相聲不應隨喜而聽聞者,菩薩摩訶薩便不聽聞如是相聲。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處大眾說法之時,眾生耳識不能清淨,便以神力加被於彼,令其解了說法音聲。若諸眾生於一切法皆欲領解,便令得聞如是法聲。若諸眾生不欣諸法既無欲解,便令不聞如是法聲。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獲得如是天耳通智,所聞音響無量無邊。又舍利子!天耳性者,能令諸法皆明淨故。天耳性者,能令智慧性清徹故。天耳性者,能令菩薩自清淨故。天耳性者,能令眾生性清淨故。天耳性者極善審察,如其文字所說音詞而能聽聞明了通暢,又能悟入於五趣生所有含識種種言詞音聲差別,菩薩悉能同其類音而為說法。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天耳性通,唯能趣向如來天耳,必定不趣諸餘乘行。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獲天耳性徹聽神通智業圓滿。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獲是他心作證智神通?何等復名他心神通智業圓滿?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是清淨他心智通,明了所及盡於十方諸世界中所有含識無量心相,菩薩悉能如實了知。若諸眾生前際心相、後際心相、現在心相,菩薩於中皆能曉了。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具足如是他心通智故,以過去心智,悉能解入一切含識因及隨因差別之心。何以故?由能了知如是眾生,是廣大因所生心因;如是眾生,是中品因所生心因;如是眾生,是下劣因所生心因;如是一切皆如實知。菩薩摩訶薩又能了知,如是眾生有施欲解相應根,如是眾生有戒欲解相應根,如是眾生有忍欲解相應根,如是眾生有精進欲解相應根,如是眾生有靜慮欲解相應根,如是眾生有智慧欲解相應根。如是一切諸根相應,菩薩悉能如實明了。菩薩摩訶薩又能了知,如是眾生有慈行根,如是眾生有悲行根,如是眾生有喜行根,如是眾生有捨行根,悉能了知如實分別。菩薩摩訶薩又能了知,如是眾生有佛乘行根,如是眾生有獨覺乘行根,如是眾生有聲聞乘行根,如是一切皆能了知。菩薩摩訶薩又如實知,如是眾生有強因力,趣向大乘善因成就。如是眾生有強緣力,趣向大乘緣因成就。皆能如實分別了知。菩薩摩訶薩又如實知,如是眾生有強因力,成就趣向大乘善因,然此眾生由方便因生下賤家。如是眾生有強方便力,雖不成就廣大善因,然此眾生更`[殖=植【三宮】]`殖因力生廣大家。如是一切皆能了知。菩薩摩訶薩又能了知,如是眾生欲解清淨非方便淨,如是眾生方便清淨非欲解淨,如是眾生欲解清淨方便清淨,如是眾生非欲解淨非方便淨。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是通力故,如是一切皆能了知。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時,獲是他心通智故,所有一切眾生前際因根心行智及隨諸行說法智,如是皆名菩薩摩訶薩他心通智。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具是智故,以彼後際心入智通悉能了知,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戒因,於現在世而有施因。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施因,於現在世而有戒因。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精進因,於現在世而有忍因。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忍因,於現在世有精進因。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慧因,於現在世有靜慮因。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靜慮因,於現在世而有慧因。如是一切無量因行,悉如實知明了通達。菩薩摩訶薩又能了知,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出世行因,於現在世而有世間行因。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世間行因,於現在世而有出世行因。如是一切悉能了知。菩薩摩訶薩又能了知,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大乘因所生根,於現在世有獨覺乘因所生根。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獨覺乘因所生根,於現在世而有大乘因所生根。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大乘因所生根,於現在世有聲聞乘因所生根。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聲聞乘因所生根,於現在世而有大乘因所生根。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獨覺乘因所生根,於現在世有聲聞乘因所生根。如是眾生於未來世當有聲聞乘因所生根,於現在世有獨覺乘因所生根。如是舍利子!如前所說諸有因行及以有緣,於未來世一切眾生當有是根,菩薩摩訶薩以他心智通力故,若因若行若緣,皆能如實分別了知。舍利子!當知是諸菩薩摩訶薩於未成熟諸眾生所,發起正勤方便化導不生厭倦,隨彼眾生心能悟入為說正法。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善知如是正法器已,即便為說如是正法,說法之業`[常=當【明】]`常無差失,是故皆號之為不虛說法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獲是他心智業通證,於現在世一切眾生心及心法次第生起,如是無量悉皆了知。舍利子!云何名為心及心法次第轉起而能知耶?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諸含識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有瞋心如實知有瞋心、離瞋心如實知離瞋心、有癡心如實知有癡心、離癡心如實知離癡心。又復能知,由彼如是如是諸煩惱惑,覆障如是如是諸眾生心。菩薩摩訶薩皆於是等如實了知,既了知已隨彼如是諸煩惱等,出離正法而為宣說。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既具如是他心通智,將欲說法往大眾中,先應觀察一切大眾諸根行等差別之相。既了知已,如彼眾生所應行行而為說法。舍利子!當知是菩薩摩訶薩以了知眾生根心勝劣之智,能悉了知眾生根心勝劣之性。舍利子,當知如是菩薩不妄輕毀於自心相及他心相。何以故?由此菩薩摩訶薩以智簡集心相續故,如是以念簡集、以悟簡集、以趣簡集、以慧簡集、以覺簡集,心相續故,離煩惱習、相續斷絕、清淨無垢明徹無染無濁無躁,擇照諸法,隨入眾生一切心行,如是簡集心相續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能悟入如是一切心法智者,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獲是他心神通智業圓滿成就之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時,獲得宿住隨念作證智神通智業圓滿?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具如是宿住隨念之智力故,盡於十方遍周世界所有眾生,非一種種諸宿住事悉能隨念。如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若百千生,非一百生、非一千生、非一百千生,如是次第皆能了知。菩薩摩訶薩又能了知,壞劫成劫若成壞劫、非一壞劫、非一成劫、非一成壞劫,如是無量皆能了知。菩薩摩訶薩又知如是眾生,曾於彼處、有如是名、有如是`[性=姓【元明聖】]`性、如是種類、如是色相、如是狀貌、如是形像、如是飲食、如是久住、受如是等苦樂之事,菩薩摩訶薩以宿住智皆能隨念。又能了知如是眾生,此處命終彼處受生、彼處命終此處受生,如是此彼命終此彼受生,若自若他如是一切所有行相、所有處所,非一種種諸宿住事,菩薩摩訶薩悉能隨念分別了知。
「復次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以依靜慮波羅蜜多故,宿住念力善能隨念,前際所有自宿住事,悉能了知又能隨念。前際所有他諸有情,他數取趣所受非一無量種種諸宿住事,皆能隨念而得知之。菩薩摩訶薩又能隨念前際因生自善根因,又能隨念一切含識前際因生他善根因,如是一切隨念了知。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宿住智力無量方便,以自善根迴向菩提,能令眾生各自憶識所有善根,又令眾生於菩提心勤行攝受,如是一切隨念能知。又能隨念先世所有諸苦樂因,善知此因皆趣無常苦無我等。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既知是已,於菩薩行無色憍逸、無財憍逸、無眷屬憍逸、無自在憍逸、無有希求轉輪聖王憍逸、無有希求帝釋天主憍逸、無有希求梵世`[天=大【三聖】]`天王憍逸、無有希求護世天王憍逸、無有希求諸處受生樂著憍逸、無有希求諸欲之王富樂憍逸,唯除為欲成熟眾生便以願力故受諸有。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了知一切皆趣無常苦無我故,於過去世煩惱諸行善能訶責輕毀厭惡,於現在世更不容納如是煩惱,乃至命難重苦因緣,終不造作不善之法及諸惡業。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以先所集一切善根,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其增廣現在所集諸善根等,為欲攝受一切眾生,遠離一切不平等迴向故。是菩薩摩訶薩具如是等諸善根已,紹三寶種令不斷絕,皆為迴向一切智智。舍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念定之力,乃能如是成就無量微妙善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獲是宿住妙緣隨念,極善安住住法界故。如是隨念堅固不動,方便善巧簡擇集故。如是隨念無有掉亂,已善修治靜慮業故。如是隨念無有躁擾,妙奢摩他善住持故。如是隨念無諸迷謬,毘鉢舍那善攝受故。如是隨念性無魯樸,善證清淨現妙智故。如是隨念能善憶持,久遠諸念無忘失故。如是隨念大寶伏藏,福德資糧善積集故。如是隨念不隨於他,智慧資糧善積集故。如是隨念已到彼岸,諸度資糧善積集故。如是舍利子!當知無量無邊諸妙善法,皆由念力所`[任=住【宋元】]`任持故,於過去世及現在世發起憶念無忘失法。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獲是宿住神通成就具足智業圓滿。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如意足作證智神通?何等復名如意足通智業圓滿?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獲是欲三摩地斷行成就修如意足,如是勤心觀三摩地斷行成就修如意足。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依如是等欲勤心觀助發`[之=定【三聖】]`之法,極善修治極善成立自在轉故,能善修習四如意足。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四種如意足已,隨其願欲如意神通證得現前,能示非一種種神變。菩薩摩訶薩雖現無量神通變化,皆為度脫諸眾生故而修習之。舍利子!是諸眾生應見如是神通變化受調伏者,菩薩摩訶薩隨彼所應即便顯示如是神通無量變化,或現色相、或現威力、或冥加被,眾生因是而從度脫。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如意足通現諸色相調伏眾生?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由如是等諸色像現,若見若聞,方從調伏。菩薩即便隨其所念現斯色像,或現如來色像、或現獨覺色像、或現聲聞色像、或現天帝色像、或現梵王色像、或現護世天王色像、或現轉輪聖王色像,如是等諸餘色像,菩薩摩訶薩隨所化度皆能示現。乃至由現畜生色像,及餘一切而調伏者,即便示現如是色像,為諸眾生宣說正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如意足通現諸威力?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力【麗磧三宮聖】,恃【大】]`力增上慢忿恚憍逸極懷深重,由如是力得調伏者,菩薩摩訶薩隨其所應,便為示現如是神力,或現摩訶諾伽那力、或現那羅延力四分之一、或現那羅延力全分之半、或現那羅延力具足全分,如是乃至漸致兼倍,令彼眾生調伏化度。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靜慮波羅蜜多如意足神通力故,能以二指舉蘇迷盧最大山王輕轉自在,猶如取一阿末羅果。復以山王擲置他方無邊世界。舍利子!如此山王舉高一十六萬八千踰繕那,量廣八萬四千踰繕那量,四寶所成高廣第一。由是菩薩住如意足,雖擲異方,於菩薩力無損無減。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住如意足故,又能以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縱廣盡其際量,從水輪聚上至有頂,擎置掌中住經一劫,現諸威儀無有妨礙。舍利子!如是無量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悉能隨應示現神變。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化現成就如是大力,為令力增上慢忿恚憍逸極重眾生見聞菩薩顯現神變,所有恃力懷慢忿恚憍逸悉皆摧滅。菩薩了知既調伏已,隨其所應為說法要。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證得如意足通加被之智?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即以如是加被智力隨所加念即便成就。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欲加念深廣大海使如牛跡,即如其念令是大海量如牛跡。又欲加念微淺牛跡猶如大海,即如其念令是牛跡量同大海。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欲加念劫燒大火令成水聚,即如其念便成水聚。加念水災令成火災,即如其念火災便起。舍利子!以要言之,一切加念神足之門,菩薩摩訶薩隨念加之皆得成就。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有加念下中上法互相轉易,即隨其念皆得成就。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凡所加念神通被物,貞固難壞不可轉變,一切世間無有能令搖動隱沒。若沙門若婆羅門、諸天帝釋、魔王梵王及餘世間,皆無有能如法搖動及隱沒者,唯除法主諸佛世尊。舍利子!當知是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加念持力,但為尊重種種廣大奇`[特=持【聖】]`特變現諸眾生等,為宣正法故現威神。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獲得如是如意神足無退自在,超過諸魔煩惱境界,趣入一切諸佛境界。是諸眾生不惱方便一切善根資糧積集,一切魔王及魔軍眾諸威德天不能遮斷。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獲是如意足作證神通智業圓滿。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得是神通?此神通者何等義理?復以何等而名為智?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觀色像名曰神通,若能了知色像盡法而不證盡是名為智。又舍利子!若能聽聞一切聲響是名神通,若能了知聲響前際本不可說是名為智。又舍利子!若能了達眾生心行是名神通,若能了知心性寂滅不證彼滅是名為智。又舍利子!若能隨念過去邊際是名神通,若能了知三世無礙是名為智。又舍利子!於諸佛土若往若來是名神通,若知國土等虛空相是名為智。又舍利子!了法興起故名為神通,觀法平等是名為智。又舍利子!明達諸世間故名神通,不雜諸世間是名為智。又舍利子!威勢映奪一切釋梵護世諸天故名神通,了知一切聲聞緣覺其證下劣是名為智。舍利子!諸如是等若通若智,其德無量不可思議,是名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精勤獲得如是神通智業圓滿。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證得無邊深妙靜定。何以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乃至爾所無數煩惱積集心捨,菩薩於彼亦有爾所無數靜慮資糧功德安住其心。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乃至爾所一切眾生,以煩惱心生諸散亂,菩薩於彼亦應積集爾所靜慮資糧功德。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所證靜慮無量無邊皆由靜慮波羅蜜多之所發起。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所證之定極善深妙,菩薩應時安住於中平等引攝,是處說名三摩呬多。舍利子!云何名為平等引攝?舍利子!三摩呬多者,引攝有情平等之性,故名此定三摩呬多。舍利子!三摩呬多者,引攝其心平等性故。又三摩呬多者,引攝欲解平等性故。又三摩呬多者,引攝方便平等性故。又三摩呬多者,引攝增上欲解平等性故。又三摩呬多者,引攝`[拕=柁【三宮】]`拕那平等性故,又能引攝尸羅、羼底、毘`[利=梨【明】]`利耶、靜慮、般羅若平等性故。又三摩呬多者,引攝一切諸法平等性故。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三摩呬多,深妙靜慮引攝平等諸法性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所獲靜慮微`[密=蜜【聖】]`密深妙唯智能入,亦得名為三摩半那。舍利子!何等名為三摩半那?舍利子!如是妙定等諸法性。所以者何?若菩提平等即是一切有情平等,若一切有情平等即是諸法平等,若能平等證入是平等性,是則名為三摩半那。又舍利子!若空性平等即諸法平等,若能證入是平等性,是則名為三摩半那。如是無相無願及以無行性皆平等,即諸法平等,若能證入是平等性,是則名為三摩半那。又舍利子!若心性平等即諸法平等,若能證入是平等性,是則名為三摩半那。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獲是靜慮三摩半那平等之性皆因靜慮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獲是平等微妙靜慮,於諸含識有恩無恩,皆生平等心無簡約。是故菩薩,等心於地、等心於水、等心於火、等心於風、等心虛空,無有高下亦無萎屈,安住善住證無動搖,於諸威儀心恒在定,又不分別所住威儀。心性純熟樂處深定,不掉不舉無有飄轉,遠諸愚鈍言無雜亂,知義知法善識諸時,所謂迦羅吠羅及三摩耶,巧能隨順一切世間,而與世間性不相雜,超越世間利等八法,諸煩惱惑不能染污。`[雜=離【三宮】]`雜憒閙處遠於所行,唯常安止平等法性,不捨深定而現世間一切作業。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證入如是無量功德,當知皆是妙慧方便之所發起。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證是妙慧及以方便?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大悲力繫心於境為度眾生,是名方便。證入寂靜最極寂靜,是名為慧。又舍利子!若能證入佛智無礙,是名方便。無有一法而可慮知,是名為慧。又舍利子!若能證入諸法攝觀,是名方便。若於法性無雜思惟,是名為慧。又舍利子!平等證入佛身莊嚴而現在前,是名方便。觀察法身性無處所,是名為慧。又舍利子!平等證入憶念諸佛所演言詞梵`[音【麗三宮聖】,言【大】]`音聲等,是名方便。觀察法性不可言說,是名為慧。又舍利子!平等證入其心安住金剛喻定,是名方便。念無散亂觀察法性,是名為慧。又舍利子!若如是定安住本願成熟眾生,是為方便。觀察眾生皆無我性,是名為慧。又舍利子!若定緣彼增上境界發起一切增上善根,是名方便。若能觀察無根無住,是名為慧。又舍利子!若定修治佛土現前,是名方便。觀察國土與虛空等,是名為慧。又舍利子!若定發起莊嚴道場!是名方便。若住寂靜慮知諸法!是名為慧。又舍利子!若定發起轉正法輪,是名方便。若觀所轉法輪無起,是名為慧。又舍利子!如是無量覺分資糧平等證入觀察現前,是名方便。如是無量諸惑寂滅息除熱惱,如來所有靜慮妙樂不與諸法而共相應,無有諸相諸相遍知,遠離一切所緣境界,如是皆入菩薩正定所有靜慮,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觀察具足,是名為慧。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無盡靜慮與靜慮波羅蜜多相應故,一切惡魔不能得便,即名安住諸佛法器。舍利子!如是方便、如是妙慧,是名菩薩摩訶薩靜慮波羅蜜多具足成就皆是妙慧方便之所發起。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具足成就不退神通,善能建立智所作業,非彼慢力之所發起,遊戲神通示現世間,一切作用安住神通,發起世間一切大事。又舍利子,此神通者為大智相,具足世出世間微妙作用故。此神通者為大慧相,現見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此神通者為無盡相,隨遍一切如虛空故。此神通者等見諸色,色無色中平等見故。此神通者善能隨入音聲法門,前際音聲平等性故。此神通者能觀眾生一切心行,現見彼性故。此神通者善能隨念一切諸劫,分別了知前後際故。此神通者善能示現無量神變恒現在前,無加行相故。此神通者了知漏盡,觀待迦羅及三摩耶不過時故。此神通者是聖出世,於一切法決擇分故。又舍利子!如是神通微妙甚深,聲聞獨覺所不能測。如是神通有大威德,善能調伏一切有情。如是神通有大功業,證得灌頂一切諸法自在轉故。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獲是無退諸勝神通,善能建立智所作業,非彼慢力之所發起。`[光明皇后願文【聖】]`
大寶積經卷第四十九
☗s50
大寶積經卷`[第〔-〕【聖】]`第五十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十六靜慮波羅蜜品第十之二
`[蜜=蜜多【三宮聖】]`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獲得如是無退神通!善能建立智所作業。舍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得是通智!由清淨心、鮮白心、明潔心、無濁心、離隨煩惱心、善調順心、善寂靜心、善修治心,如是心相之所由生,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之所發起。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處於世界,故作意生,非繫縛生,不由繫縛命終受生。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解脫一切虛妄分別故,解脫一切非真實煩惱縛故,解脫一切顛倒妄執所依止故。是故此菩薩摩訶薩隨現世界,解脫而生、解脫命終、解脫受生。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現受生已成辦大乘,圓滿一切諸佛正教,遍遊十方廣求佛法,雖志有所求而無取無得,隨入諸佛法即為一切法,隨入一切法即為諸佛法。如是菩薩隨入佛法及一切法,然不隨彼法非法行。
「舍利`[子=子諸【三宮】]`子!菩薩摩訶薩若能如實求諸法時安住無取及無得者,是則無有一法而可入於算數。何以故?一切諸法超過算數道故。若能了達法平等性,是則不執法與非法。何以故?一切諸法性無執故。若計於中而有義者,是則獲得廣大無義。若有善能不計於義,是則義與非義不現前故,不見義者於一切處覺慧無礙。是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了覺無礙,則為獲得無障礙覺,若有無障礙覺則於一切而無所著,若無所著則無所住,若無所住則無所乏,若無所乏則無癡無求,若無癡無求則無迷無惑,若無迷無惑則無我所,若無我所則無攝受,若無攝受則無所執,若無所執則無諍論,若無諍論是則無諍沙門之法,若有無諍沙門法者是則一切`[無礙無障=無障無礙【明】]`無礙無障等虛空`[5]求=水【元宮聖】*`求,若能等彼虛空求者則不繫屬欲界色界及無色界,若於諸處無繫屬者則無色相及以形量,若`[其=具【三宮聖】]`其無是色相形量則能如是隨覺,若能如是隨覺則能如是通達。舍利子!云何說名隨覺通達?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能隨覺通達是處無有少法可得,此則說名隨覺通達。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由平等證入如是隨覺通達故,說是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成就希奇未曾有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成就希奇未曾有法?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雖行大慈而恒觀無我,雖行大悲而知無眾生,雖行大喜而知無命者,雖行大捨而知無數取,雖廣行大施而心恒調順,雖緣境淨戒而心常寂靜,雖隨辱行忍而心無窮際,雖勤加精進而心能簡集,雖入諸靜慮而正心觀察,雖遍行智慧而心無所行,雖行四念住而心無緣念亦無作意,雖行四正斷而心無生滅,雖行如意足而心無戲論,雖行淨信而心無繫著,雖行正勤而心恒遠離,雖行於念而心恒自在,雖住三摩地而心證平等,雖行般羅若而心本無`[根=相【三】]`根,雖行諸力而心無摧伏,雖行覺分而解析菩提,雖修道分而心無所修,雖行奢摩他而心恒寂滅,雖行毘鉢舍那而心無定觀,雖修行聖諦而畢竟遍知,雖成熟眾生而心本清淨,雖攝受正法而不壞法性,雖淨佛國土而心等虛空,雖證無生法而心無所得,雖行不退轉地而心性無退,雖獲諸妙相而知性無相,雖莊嚴道場而心遊三界常處周輪,雖降伏魔軍而於諸含識無所摧伏,雖知諸法即菩提性而心隨覺了,雖轉法輪而心住法性無還無轉,雖復示現大般涅槃而於生死性心常平等。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平等證入隨覺通達。如是希奇未曾有法,當知修行靜慮波羅蜜多之所成就。
「復次舍利子!何等名為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修學菩薩靜慮之相?舍利子!菩薩靜慮不住自性,為滿如是三摩地故。菩薩靜慮無有愛味,不為貪著自安樂故。菩薩靜慮緣於大悲,為斷一切眾煩惱故。菩薩靜慮定`[無=不【宋】]`無退轉,緣於欲性增上性故。菩薩靜慮鎣發神通,了達眾生諸心行故。菩薩靜慮心欣愛悅,善能顯發心自在故。菩薩靜慮了知一切三摩鉢底,映蔽一切色無色界故。菩薩靜慮是為寂靜、最勝寂靜、近於寂靜,映蔽聲聞獨覺定故。菩薩靜慮無有分別,極為究滿妙清淨故。菩薩靜慮行品最勝,習氣相續永除滅故。菩薩靜慮以慧超度,超度一切諸世間故。菩薩靜慮為諸含生欲解導首,善能度脫諸含生故。菩薩靜慮紹三寶種令不斷絕,以佛靜慮無窮盡故。菩薩靜慮最為高顯,三摩呬多常現前故。菩薩靜慮自在而轉,諸有所作善圓滿故。菩薩靜慮是為大我,以妙智慧為大我故。舍利子!如是無量菩薩靜慮,皆是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之=心【明】]`之所集起。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靜慮波羅蜜多,何等之法而為前導?舍利子!靜慮波羅蜜多者,心靜觀智以為前導,心住一緣以為前導,心無散動以為前導,其心安住以為前導,心奢摩他以為前導,心三摩地以為前導,三摩地根以為前導,三摩地力以為前導,三摩地覺分以為前導,正三摩地以為前導,靜慮解脫以為前導,九次第定以為前導,九滅除法以為前導,一切善法以為前導,伏煩惱怨以為前導,三摩地蘊具足圓滿以為前導,菩薩摩訶薩諸三摩地以為前導,佛薄伽梵諸三摩地以為前導。舍利子!如是等無量靜慮,皆為靜慮波羅蜜多前導之法。舍利子!復有無量無邊證寂靜法,並是靜慮波羅蜜多之所前導。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靜慮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當於是中發勤精進具足修學行菩薩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靜慮解脫到彼岸, 勤行此行多劫海,
其心清淨無濁穢, 不染世法喻蓮花。
有大靜定名遍照, 此定依修到彼岸,
又名月光淨莊嚴, 復名電光所嚴飾。
或名高行或心勇, 或定名為無垢光,
或戒德`[辦=辯【元明】]`辦或無憂, 或名諸法自在轉,
或名法炬或法勇, 或名山威法自在,
或正法智自然超, 或持正法妙清淨,
或名觀察他心定, 或名正法寶光明。
復名滅惑嚴勝幢, 有定名為摧魔力,
或名斷疑及無著, 或定名為寂靜燈,
或力高勝或`[十=七【宮】]`十力, 或名敬手大名稱,
或名持山善安住, 或蘇迷盧大明燈,
或名無勝勝彼勝, 或名智炬及慧行,
或無邊智或自在, 或名發慧寂靜定,
或名月淨日音聲, 或那羅延摧`[高=憍【三宮聖】]`高慢,
或善調龍師子吼, 或名遠離種種想,
或名旋轉或返還, 或無瞚眼力清淨,
或定名為念諸佛, 或名念法或念僧,
或名智轉或入空, 或名無相或無願,
或金剛喻或靜地, 或金剛地或高勝,
或名山王或不瞚, 或無邊轉或淨音,
或離煩惱或觀察, 或虛空妙或如空,
或發廣大諸功德, 或趣覺慧或念慧,
或辯無盡或相續, 或無邊說詞無盡,
或無`[壞=懷【元明】]`壞善作所作, 或名觀察或眾悅,
或名慈現或悲廣, 或入歡喜或欣慶,
或捨或脫二種礙, 或名法光或法義,
或金剛幢或智海, 或解脫堅或眾喜,
或名智炬無動定, 或定名曰勝蓮花,
或簡集法或無動, 或名慧上及寂靜,
或無邊光或佛海, 或名解脫或智授,
或名如來妙莊嚴, 或名無邊勝光焰,
或名歡喜莊嚴`[土=士【聖】]`土, 或名悅豫眾生意。
`[有=或【明】]`有定名為一切時, 順菩提道三摩地,
或定名為到彼岸, 覺分花嚴施寶髻。
或施甘露堅解脫, 或風無動盛光明,
或名海潮溝寶藏, 諸那羅延山`[峯【麗】,峰【大】(cf. K06n0022_p0403b10)]`峯力。
或名神通廣大義, 妙善攝受三摩地。
或定名為大通照, 諸佛如來之境界。
證得如斯寂靜定, 及餘拘胝無有邊,
修行靜慮到彼岸, 菩薩功德廣無量。
行住恒遊靜慮境, 其心無擾常`[澹泊=憺怕【三宮】]`澹泊,
若`[坐=行【元明】]`坐若臥止定中, 無有威儀不在定。
處定能發大音聲, 以諸法性恒寂靜,
無異分別無自在, 無我無命無分別。
如是及餘無涯際, 無有數量功德海,
聰叡菩薩愍含靈, 修行靜慮到彼岸。
## 般若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一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依此勤修行菩薩行。舍利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菩薩藏微妙法門慇懃鄭重聽聞受持、若讀若誦、思擇義理,既能通達復為他人廣宣敷演開示其要。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聞我說已如法奉行,於菩薩藏微妙法門慇懃鄭重聽聞受持、讀誦研尋、通達其義,為他宣說廣開示已,當知是人證得如是無盡慧相。舍利子,如是慧者為何等相?云何入證?舍利子!所言慧者以聞為相,菩薩之人如理證入,是故說為無盡慧相。又舍利子!如是之相,我當廣說。謂此相者,菩薩摩訶薩為求正法,欲樂為相、欲解為相、方便為相、善友為相、無慢為相、於多聞所恭敬為相、尊重為相、旋繞為相、謙敬為相、親覲為相、諦聞為相、承事為相、思惟為相、不亂為相、珍寶想為相、良藥想為相、息諸病想為相、念器為相、趣覺為相、樂大慧為相、證入覺為相、聞無厭足為相、捨增益為相、調順離薪為相、親近多聞者為相、於諸作事喜愛為相、身調適為相、心勇銳為相。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聽法眾無倦聽聞為相、聽聞正義為相、聽聞正法為相、聽聞正行為相、聽聞證智為相、聽聞波羅蜜多為相、聽聞`[菩【麗】,善【大】(cf. K06n0022_p0404a05)]`菩薩藏法為相、聽聞諸攝法為相、聽聞方便善巧為相、聽聞梵住為相、聽聞神通為相、聽聞正念正智為相、聽聞念住為相、聽聞正勝為相、聽聞神足為相、聽聞緣起為相、聽聞無常為相、聽聞苦法為相、聽聞無我為相、聽聞寂靜為相、聽聞空為相、聽聞無相為相、聽聞無願為相、聽聞無加行為相、聽聞善根加行為相。又舍利子!如是自在為相、聞法為相、對治雜染為相、制伏一切煩惱想為相、讚美智者為相、親覲聖者為相、遠離非聖為相、聽聞聖者為相、聽聞諸根為相、聽聞修習隨念為相、聽聞覺分為相、聽聞聖八支道為相、聽聞如來力無所畏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無礙辯才十八不共佛法為相。如是舍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若於此聽聞即於此解了,若於此解了即於此正行。何以故?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菩薩藏微妙法門聞相趣入,方便無量。吾`[今=令【宮】]`今略說四十一種。舍利子!何等為相?一者若有菩薩於此法門生欲樂者,當知此菩薩摩訶薩即為聽聞聞便解了,既解了已便行正行。二者若`[有〔-〕【宋宮】]`有菩薩於此法門生於欲解,當知此人即是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者若有菩薩於此法門方便趣入,當知此人即是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四者若有菩薩親近善友,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五者若有菩薩於多聞所心無有慢,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六者若有菩薩恭敬多聞,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七者若有菩薩於多聞者生尊重心,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八者若有菩薩於多聞所旋遶奉敬,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九者若有菩薩於多聞所行謙下心,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者若有菩薩親近多聞,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一若有菩薩於多聞所攝耳諦聽,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二若有菩薩於多聞所承事迎逆,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三若有菩薩於多聞所思惟義趣心定不亂,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四若有菩薩於多聞所起珍寶想,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五若有菩薩於多聞所起良藥想,此人即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六若有菩薩於多聞所能起息滅貪瞋癡想,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七若有菩薩於多聞所聞已能持,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八若有菩薩趣覺於法,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九若有菩薩於多聞所樂其智慧,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若有菩薩於多聞所聞已覺悟,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一若有菩薩聞無厭足,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二若有菩薩聞說`[柁=拕【聖】]`柁那便增長捨,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三若有菩薩聞說尸羅便守護戒,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四若有菩薩聞說羼底便能修忍,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五若有菩薩聞說毘`[利=梨【明】]`利耶便起正勤無倦精進,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六若有菩薩聞說靜慮便入靜慮其心不散,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七若有菩薩聞說般羅若,其心決定便修智慧為盡諸漏,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八若有菩薩於多聞所生大歡喜,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九若有菩薩聽聞法已身調適者,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若有菩薩聽聞法已其心勇銳,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一若有菩薩聞大乘經心生信欲,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二若有菩薩聞攝法已其心趣入,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三若有菩薩聞說念住便即趣於身受心法,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四若有菩薩聞說正勝,便於惡法已生未生若背若捨,若彼善法已生未生不捨覺轉,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五若有菩薩聞說神足,即能奉行生身輕性、生心輕性、生欲輕性,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六若有菩薩聞說靜慮便靜思惟其心趣入,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七若有菩薩聞諸法中不輕蔑行,便於眾生起大慈心、於入苦者起大悲心、於正法所起大喜心、於不善所起大捨心,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八若有菩薩聞說根已,其心趣入於彼諸根,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慧根、三摩地根,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九若有菩薩聞說覺分,其心趣入覺悟法性,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四十若有菩薩聞說道支,其心趣入涅槃正路,此人則為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四十一若有菩薩聞說如來力無所畏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無礙辯才十八不共佛法,及餘無量諸佛正法皆聽聞已,其心趣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人如是如法聽聞,既聽聞已便能解了,既解了已行於正行。舍利子!我已說是四十一法趣入聞相、諸菩薩摩訶薩當於中學。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聞慧本相。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行菩薩行者,應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鄭重聽聞受持讀誦思惟其義通`[微妙法=達旨趣【元明聖】]`微妙法,復為他人廣分別說,是行資糧。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法而起正行?舍利子!菩薩於法起正行者,所謂如說修行建立而住,是名於法而起正行。若復有能一切不取,是名於法而起正行。何以故?舍利子!若取於法即名邪行。無處無位執取法人,由如是法能得出離,必無是處。何以故?無取行人、於法無行,尚應生疑,無作用故,況取法行而非邪行?是故應當不取諸法而行正行。又舍利子!若於諸法無有障礙,是名正行。若於諸法不輕蔑者,是名正行。若於諸法不取不捨不生不滅,是名正行。乃至若於諸法無合無散,是名正行。又舍利子!如我所說若有是處,無有少法而可見聞亦無可說,如是一切諸法非可得見、非可執取。何以故?一切諸法皆是一相,所謂無相。
「又舍利子!一切諸法性本無相。若有菩薩說於無相,是則無相還應可說。何以故?無相有相皆無相故,不可說言此為有相、此為無相。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能悟如是一切法相,即是無相,不可得見、不可執取、如法了知,是名正行。菩薩摩訶薩勤修如是正法行已,當於諸法證入無障照明之慧。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正行之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安住正行聰叡者, 於菩薩藏善決定,
此人於法不起執, 無執取行相如是。
證得諸法不為空, 非於諸法空平等,
又非空法有所執, 無執正行相如是。
於法無取亦無捨, 亦非取法以為法,
無取是名諸法相, 無取正行相如是。
若於諸法智無礙, 此智無有不焚燒,
於焚燒智無所執, 諸法正行相如是。
智者安住遠離德, 於法應起勤精進,
若能依止軌則行, 爾時當入清淨門。
是清淨門通諸法, 亦了有情諸欲解,
智者雖知無所觀, 而能演宣如是法。
於甚深法了勝義, 常於深義勝決擇,
踊現無邊功德行, 明智多聞如大海。
於彼所說諸文義, 究竟無能證得者,
以彼文義俱無邊, 真實正行恒無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菩薩藏微妙法門殷重聽聞,乃至為他如法說已,當知是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獲得光明,能破一切無明黑闇及諸翳膜。舍利子!如是光明即為智慧。何以故?善不善法皆能明了如實知故。是菩薩摩訶薩修如是法獲明慧已,乃至命難眾苦因緣,決定不造諸不善法。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為欲永滅不善法故,隨所聞法極善通達,既通達已是則說為牟尼寂靜。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正行之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如人入闇室,覆蔽絕光明,雖有眾色像,非明眼所見。
如是`[雖=隨【三宮聖】]`雖有人,內具諸明解,不聞於正法,善惡何能曉?
多聞解了法,多聞不造惡,多聞捨無義,多聞得涅槃。
善聽增長聞,聞能增長慧,慧能修淨義,得義能招樂。
聰慧得義已,證現法涅槃,淨覺法相應,證得第一樂。
聞菩薩藏已,正法善安住,為世大光明,行菩提妙行。 ^ue1szc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能受持菩薩藏經正行人所深起敬心善知識想。既生想已,又於大菩薩藏微妙法門倍復尋求,令此法門轉增明淨。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為求菩薩藏故,發生信欲、策勵正勤、撿攝其心令定安住。是菩薩摩訶薩於四正斷方便修成,一切法中得無障礙。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正行之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所謂說法者, 即為善知識,
恭敬聽聞法, 安住於正行。
欲解常無退, 精進常高勇,
淨慧常修治, 於智常安住。
自然達諸法, 不隨於信行,
以智觀於法, 是為諸佛說。
智者分別句, 趣義善加學,
於白黑品等, 常修常遠離。
心曾無厭倦, 於法無退沒,
身欲並輕安, 速得心精進。
由聞法增智, 智增無退念,
智恒依念住, 了知淨穢法。
學於無上法, `[趣勝=勝趣【三宮】]`趣勝念慧力,
了眾生欲解, 自學於長夜。
學法已昇進, 極進智清淨,
了眾生欲解, 如解便開示。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菩薩藏微妙法門如是尋求通達覺慧,依是清淨善法明門,菩薩常應如是修學。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於法修學,應作是念:『二因二緣能發正見。何等為二?所謂從他聞音及以內自如理作意。』彼復思惟:『從他聞音、如理作意,為何等相?』尋重思惟:『若有樂定修相應行諸菩薩等,未曾聽聞大菩薩藏微妙法門,又不聽聞聖法律教,但於三摩地中生知足想。當知是人以慢力故起`[增=憎【元明】]`增上慢,我說是人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諸熱惱等。既不脫諸熱惱等苦,豈得脫彼五門生死?為之沈溺流轉不息。是諸眾生實非解脫而便自謂我已解脫,實未離苦而便自謂出離眾苦。是故如來依是人故如實說法,若能從他隨順聽聞,是則解脫諸老死等。』復作是言:『如我先聞薄伽梵說:
「『「多聞解了法, 多聞不造惡,
多聞捨無義, 多聞得涅槃。
善聽增長聞, 聞能增長慧,
慧能修淨義, 得義能招樂。
聰慧得義已, 證現法涅槃,
聞法淨黠慧, 證得第一樂。」』
「是故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如是思已,當於大菩薩藏微妙法門,及以聖法毘奈耶教,殷重聽聞受持讀誦,廣為他人敷演開示。
「復次舍利子!若諸含識於菩薩藏微妙法門雖復聽聞,而不如理方便作意,當知是人於彼聖道不能正行。是故如來依是人故說正法要,作如是言,若欲解脫生老病死,當具內自如理思惟。諸菩薩等應如是學。舍利子!云何名為如理方便?何等菩薩如理作意而能修學?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理方便者,無有一法若合若離。何以故?如理方便非方便故。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有安住如理方便及作意者,當知此相但是音聲,而此音聲性無所起亦不轉起,及由彼故而發音聲。何以故?彼一切皆不可得故。又復菩薩觀是音聲前際後際,從何而生滅往何所?如是觀察了不可得。又更推求如此聲者,為在已說、為在今說、為在當說?又重推求如是聲者,若已所說、若今所說、若當所說?如是聲者,若為斷故已說、若為斷故今說、若為斷故當說?如是聲者,若為證故已說、若為證故今說、若為證故當說?是菩薩如是一切尋求聲已都無得者,又更觀察,若過去相、若未來相、若現在相,如是觀已皆不可得。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如是正觀察時,是名如理方便作意。是故如理方便菩薩摩訶薩,於如是觀應具修學。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如理觀耶?諸菩薩等云何應學?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自性息滅,若如是觀名如理觀。若觀諸法自性寂靜,是則名為如理正觀。若觀諸法畢竟空寂,是則名為如理正觀。若觀諸法入平等性,是則名為如理正觀。若觀諸法畢竟無生,是則名為如理正觀。若觀諸法畢竟不生,是則名為如理正觀。若觀諸法畢竟不起,是則名為如理正觀。若觀諸法畢竟寂滅,是則名為如理正觀。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作是觀時,亦不見有能觀之者。應如是觀,所謂非觀非不觀故。若有菩薩作是觀者名如理觀,若他觀者名非理觀。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應學如是如理方便?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理方便者,非於少法有愚迷故。如理方便者,非於少法而生障礙。如理方便者,無有少法非解脫門。如理方便者,無有為斷少分法故發勤精進。如理方便者,不為證少法故勇勵正勤。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以如是如理正見,如其所見正觀諸法。舍利子!云何名為如其所見正觀諸法?舍利子!謂無所見名觀諸法。何等是為無所見耶?舍利子!無所見者名為無生,言無生者是為無起,言無起者名無所照。是故如來依是正法說如是言,若有菩薩觀一切行見無生時,即是趣入正性決定。夫正見者謂能趣入正性決定。舍利子!彼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何因緣故當得趣入正性決定?』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若觀我見為平等者,即是一切諸法平等。若作是觀,當知趣入正性決定。是故諸菩薩摩訶薩若欲趣入正性決定者,當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殷重聽聞受持讀誦研窮義趣,復應為他如法廣說,便當於是法門如理方便作意修學。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行菩薩行。`[光明皇后願文【聖】]`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
☗s51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一大唐三藏`[2]法師〔-〕【元】*`法師玄奘`[奉詔〔-〕【元】]`奉 詔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十七般若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為求如是深極妙善清白覺慧故,由是妙善淨法明門,精勤方便如理證入觀如理句。舍利子!云何名為如理證入?復以何等為如理句?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理證入者,謂依奢摩他證入、毘鉢舍那證入、正行證入、如理證入、身遠離證入、心調順證入、非斷證入、非常證入、因緣證入、緣起證入、無有情無命者無數取者證入、未來已來若有若無證入、無有轉移因果不壞證入。雖修集空無相無願證入,而不取空無相無願證故。雖於三摩地三摩鉢底證入,而不以如是等力受生證故。雖取神通智證入,而不盡諸漏證故。雖觀察無生證入,而不正趣決定證故。雖觀眾生無我證入,而不捨大悲證故。雖觀一切`[有=眾【元明】]`有生可怖證入,而故取諸有證故。雖於寂滅離欲證入,然於離欲法不作證故。雖捨樂妙欲證入,而不捨樂法證故。雖捨一切戲論思覺證入,而不捨善巧方便證故。舍利子!如是名為如理證入。菩薩摩訶薩欲得如是如理證入,應當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云何學是正法如理之句?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當如是知,如理句者即出生句、即趣理句、即法門句、即面門句、即是因句、即積集句、即不相違句、即無`[諍=證【明】]`諍論句、即是捨句、即無執取句、即無棄捨句、即無戲論句、即無捨句、即無誹謗句、即無輕蔑句、即`[隨=無隨【宮】]`隨足句、即無諍句、即無退轉句、即無對治句。又舍利子!如理句者實性之句、如性之句、非不如性句、真如之句、如理之句、三世平等句、離分別句。又舍利子!如理句者色識無依住句、受想行識識無依住句、眼色眼識性無依住句、耳聲耳識性無依住句、鼻香鼻識性無依住句、舌味舌識性無依住句、身觸身識性無依住句、意法意識性無依住句。又舍利子!如理句者即名依義句、即名依法句、即名依智句、即名依了義句。舍利子!如是等無量法門,是則名為如理之句。是故如理證入正勤方便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觀時,亦不見有能觀之者應如理觀,所謂非觀非不觀故。若有菩薩作是觀者名如理觀,若他觀者名非理觀。舍利子!如理方便菩薩,非於少法而有愚迷,非於少法而生障礙,無有少法非解脫門,非為斷少法故發勤精進,不為證小法故勇勵正勤。應具如是如理正見,如其所見正觀諸法。何等正觀?謂無所見。無所見者即是無生,言無生者即是無起,言無起者名無所照。舍利子!如是次第轉法廣如前說,乃至名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云何應學如理正觀?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應作如是正觀諸法,所謂我如理故則觀諸法一切如理,我無我故則觀諸法亦復無我,眾生無我故則觀諸法亦復無我。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作是觀者名如理觀。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如理方便?舍利子!當知是菩薩摩訶薩不觀如理生死性與彼如理涅槃性共相交雜,作如是觀是則名為如理方便。又是菩薩觀煩惱性與涅槃性同一合相無有差異,亦不分別相應違背,作如是觀是則名為如理方便,亦得名為如理正觀。舍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所有一切如理方便,皆於無量眾生處起,若眾生處不棄捨、於諸法不破壞,是名菩薩如理方便。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是相、如是聞、如是如理證入、如是如理觀察、如是如理正見等流,是名菩薩如理正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當如是修行正行,皆為成滿般若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所有般若自性清淨,不與一切有為行法而共同止。舍利子,何等諸法不與同止?舍利子!所謂如是般若不與無明而共同止,不與諸行而共同止,如是廣說乃至不與老死而共同止。舍利子!如是般若不與身見而共同止,乃至不與身見為本六十二見趣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高慢而共同止,不與下劣而共同止,不與世間八法而共同止。舍利子!如是般若不與蘊界處法而共同止,乃至不與一切所緣作意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慢同止,不與下慢邪慢同止,乃至不與隨煩惱等二十一法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微細下劣中上品貪同止,乃至不與一切煩惱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愚暗翳`[膜=膜【元明】]`膜障蓋諸纏同止,乃至不與一切隨順退分諸法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欲諍穢濁煩惱魔同止,不與蘊魔死魔天魔同止,乃至不與一切魔業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執我同止,不與有情命者數取養育意生摩納婆等同止,乃至不與住我見等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業障同止,不與煩惱障法障見障報障智障同止,乃至不與一切隨俗習氣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思惟分別同止,不與相貌所緣見聞念識同止,乃至不與一切結縛增益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慳捨同止,不與持犯忍恚勤怠靜亂愚慧同止,乃至不與一切波羅蜜多能治所治諸法智性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遠離同止,不與住不遠離邪性正性善及不善有罪無罪生死涅槃同止,乃至不與一切相對治法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種種差別性同止,不與國土差別性諸佛差別性有情差別性諸法差別性同止,乃至不與一切差別性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無智同止,不與智識世俗勝義乃至不與一切有情相貌作意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慧不現行同止,不與無身無形無相無為同止,乃至不與一切思惟心意識安住等法而共同止。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所有般若微妙清淨,不與如是無量無邊有為行法而共同止。舍利子!如是名為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般若之相應如是學。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安住大乘大菩薩藏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獲得般若分別善巧。當知是菩薩摩訶薩即以此法於諸法中明了通達獲得善巧。舍利子!云何名為如是般若分別善巧?舍利子!如是善巧無量無邊,吾今略說十種善巧。何等為十?所謂蘊法善巧、界法善巧、處法善巧、諦法善巧、無礙解善巧、依趣善巧、資糧善巧、道法善巧、緣起善巧、一切法善巧。舍利子!如是十種微妙善巧所有分別,若通達者是則名為般若分別,菩薩摩訶薩於是善巧應當修學。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而能通達蘊法善巧?舍利子!蘊法善巧者,所謂依諸蘊法起於言說。何等言說?舍利子?如是言說猶如幻化陽焰夢中傳響光影,是故如來以無礙辯為諸眾生說如是法。舍利子!我說此色喻如聚沫。何以故?舍利子!即此聚沫本無有我,亦無有情、無生者、無命者、無數取、無養育、無意生、無摩納婆,以聚沫性即色自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法善巧知之,是則名為蘊法善巧。又舍利子!我說此受喻如水泡。何以故?舍利子!即此水泡本無有我,亦無有情、無生者、無命者、無數取、無養育、無意生、無摩納婆,以水泡性即受自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法善巧知之,是則名為蘊法善巧。又舍利子!我說此想喻如陽焰。何以故?舍利子!即此陽焰本無有我,亦無有情、無生者、無命者、無數取、無養育、無意生、無摩納婆,以陽焰性即想自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法善巧知之,是則名為蘊法善巧。又舍利子!我說此行喻如芭蕉。何以故?舍利子!即此芭蕉本無有我?亦無有情、無生者、無命者、無養育、無數取、無意生、無摩納婆、無作者、無受者,以芭蕉性即行自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法善巧知之,是則名為蘊法善巧。又舍利子!我說此識喻如幻事。何以故?舍利子!即此幻事本無有我,亦無有情、無生者、無命者、無養育、無數取、無意生、無摩納婆、無作者、無受者,以幻事性即識自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法善巧知之,是則名為蘊法善巧。舍利子!所言蘊者說名世間,世間之法即敗壞相,是故當知諸世間性即蘊自性。舍利子!何等名為世間性耶?謂無常性苦性無我性,如是等性名為蘊性,如是蘊性即世間性。菩薩摩訶薩若於是中善巧知者,是則名為蘊法善巧。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精勤修習蘊法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而能通達界法善巧?舍利子!界法善巧者,所謂法界即為地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堅`[鞕=鞭【明】]`鞕相故。又法界者即為水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濕潤相故。又法界者即為火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成熟相故。又法界者即為風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搖動相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於是中如實了知,是則名為界法善巧。又舍利子!言法界者即眼識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照明相故。又法界者即耳識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聞聲相故。又法界者即鼻識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嗅香相故。又法界者即舌識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甞味相故。又法界者即身識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覺觸相故。又法界者即意識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分別相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於是中如實了知,是則名為`[界法=法界【元明】]`界法善巧。又舍利子!如是我界與法界平等,有情界與法界平等,欲界色界及無色界與法界平等,生死界涅槃界與法界平等,如是乃至虛空界法界及一切法界皆悉平等。舍利子!以何義故而得平等?謂由空平等故一切法平等,無變異平等故一切法平等。又舍利子!若有宣說有為界證入、無為界證入,如是則有無量無邊。若諸菩薩摩訶薩作是`[3]簡=揀【元明】*`簡擇證入法界,是則名為界法善巧。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應勤修習界法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而能通達處法善巧?舍利子!處法善巧者,眼為是空無我我所。菩薩摩訶薩如實了知如是眼性,乃至意為是空無我我所。菩薩摩訶薩如實了知如是意性,菩薩摩訶薩雖於諸處不積集不善而積集於善,然於善不善中不起二相,如是了知是名菩薩摩訶薩處法善巧。又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於眼處色處而能通達善巧了知?舍利子!謂於眼色觀見離欲,然於離欲而不作證。如是了知,是名菩薩處法善巧。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即此意法觀見離欲,然於離欲而不作證。如是了知,是名菩薩處法善巧。又舍利子!諸佛如來說微妙法,或說聖處或非聖處。言聖處者堪受道法,非聖處者遠離道法。菩薩摩訶薩安住於道,於離道住諸眾生所,獲得大悲不捨道處。若有菩薩如是了知善通達者,是名菩薩摩訶薩處法善巧。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應勤修學處法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而能通達諦法善巧?舍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有四種行入諦善巧。何等為四?所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舍利子!云何名為苦智乃至道智?謂於諸蘊本無生智,如是之智名為苦智。於諸染愛永斷滅智,如是之智名為集智。謂於一切無生無壞,如是之智名為滅智。於一切時諸所緣法無有損益,如是之智名為道智。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是四諦以如是等智慧了知,雖復明達而不作證。何以故?為欲成熟諸眾生故。如是具足名諦善巧。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諦善巧者,復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世俗諦,二者勝義諦,三者相諦。舍利子!世俗諦者,當知乃至世間所有語言文字音聲假說,如是等相名世俗諦。勝義諦者,所謂若於是處尚非心行,況復文字而能陳說,如是等法名勝義諦。相諦者,所謂諸相即是一相,如是一相即是無相,如是說者名為相諦。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世俗諦為眾生故說無厭倦,勝義諦者於中作證而無退墮,於彼相諦深達本性了知無相。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精勤修學諦法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精勤修學諦善巧者,如實當知復有一諦無有第二。何等一諦?所謂滅諦。舍利子!諸佛如來於此一諦明了通達無有增益,既通達已,為處增益諸含生等宣說如是一諦之法,令彼修學悟無增益故。舍利子!若有菩薩作如是知,是名菩薩摩訶薩諦法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應修學諦法善巧。舍利子!諦善巧者,謂善通達諸聖諦故。何等名為通達聖諦?舍利子!苦聖諦者謂五受蘊,其性實苦是名苦諦。菩薩摩訶薩於是諦中通達五蘊皆為苦相,夫苦相者即為空相,如是則名為苦聖諦。舍利子!集聖諦者五受蘊因,隨眠愛見是名集`[諦=聖諦【宋宮】]`諦。菩薩摩訶薩於此因法,若愛若見無有增益,無取無迷明了通達,如是則名為集聖諦。舍利子!滅聖諦者,若五受蘊究竟滅盡是名滅諦。菩薩摩訶薩觀是諦法,不`[失=生【三宮】]`失前際、不往後際、不住現在,明了通達,如是則名為滅聖諦。舍利子!道聖諦者,若依彼道證得苦智集智滅智,無第二智,是名道諦。菩薩摩訶薩於如是諦明了通達無有分別,是則名為趣苦滅行聖諦。是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於此諦以智觀察,亦令眾生觀察解了,是名菩薩摩訶薩諦法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是諦法,又應觀知如是四諦。云何苦諦?於諸一切能受所受皆是苦諦。於如是中善當`[*3-1]簡=揀【元明】*`簡擇,即此智性善簡擇覺明了通達,是名菩薩苦聖諦。云何集諦?若從是因諸蘊集起皆是集諦。於如此因如實了知,是名菩薩苦集聖諦。云何滅諦?諸受永息無所覺受是名滅諦。雖觀受滅而不作證,如是通達,是名菩薩苦滅聖諦。云何道諦?若善修習離受聖道是名道諦。譬如船筏不求於受亦不求道,是名菩薩趣苦滅行聖諦。如是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如是現觀,依寂靜定發四種見,而此四見非畢竟淨。若能通達如此法者,是名菩薩摩訶薩諦法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是諦法善巧通達,若證於滅則苦不生,觀無生智是名苦智。舍利子!有為生緣觀察此有非有非無,如是之智名為集智。舍利子!一切生者即是無生,了知此故都無所滅,此無滅智名盡滅智。舍利子!若如是道無所稱量、無所追尋、無所觀察,名廣大智,如是之智名為道智。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此諦法善能建立,而於諦智無所住著,是名菩薩摩訶薩諦法善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精勤修是諦法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獲無礙解善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具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故,具足四種無障礙解。何等為四?所謂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舍利子!何等名為義無礙解?舍利子!諸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獲是義無礙解,謂一切法勝義處智,觀是智者即義無礙解。如是諸覺智、因智、緣智、和合智、遍隨行智、廣大緣生智、法性無雜智、如來隨入智、安住實際智、於空法中隨覺觀智、於無相法如所觀智、於無願法起願行智、於無加行起加行智、於一理趣觀入證智、於無有情觀入證智、於無我法觀入證智、於無命者一向入智、於無數取觀勝義智、於過去世觀無礙智、於未來世觀無邊智、於現在世觀一切處智、於諸蘊法觀如幻化智、於諸界法觀等毒蛇智、於諸處中觀如空燼智、於諸內法觀寂靜智、於諸外法觀無所行智、於諸境界觀無所有智、於諸念住觀安住智、於彼諸趣觀隨行智、於諸緣起觀現見智、於諸諦法觀通達智、於一切苦觀無生智、於一切集觀無加行智、於一切滅觀離相智、於一切道觀拔濟智、於諸法中觀句分析智、於諸根法觀證入智、於諸力法觀無屈伏智、於奢摩他觀所依處智、於毘鉢舍那觀明照智、於諸幻事觀虛集智、於諸陽焰觀迷亂智、於所夢事觀虛見智、於彼傳響觀緣合智、於彼光影觀無動智、於差別相觀一相智、於諸繫縛觀離縛智、於諸相續觀無相續智、於聲聞智觀隨聲入智、於獨覺智觀廣大緣生入一境智、於佛大乘觀知一切善根資糧能積集智。舍利子!諸如是等一切觀智,是名菩薩摩訶薩義無礙解。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義無礙解。所謂依趣之義,以諸法性之所依趣。何以故?以一切法遍皆是空,空性義者說名為義。以一切法遍皆無相,無相義者說名為義。以一切法遍皆無願,無願義者說名為義。以一切法遍皆遠離,遠離義者說名為義。以一切法遍無有情無命者無數取無數取義,說名為義。菩薩摩訶薩若能隨入如是相義,是則名為義無礙解。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說是義者,當知是為說無住法、說無盡法,即說一切之所顯說,即說一切智者諸無礙解所簡擇義。當知是人即為諸佛世尊印可隨喜,當知此智是為真慧、是為實慧、是為無異慧、是為諸處簡擇無礙之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是了知,是則名為義無礙解。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法無礙解?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獲是法無礙解者,謂諸法中隨證入智。何等名為隨證入智?舍利子!謂諸法中有所證入。何等諸法?謂善不善、有罪無罪、有漏無漏、世間出世間、有為無為、染污清淨。若有隨順生死及以涅槃,於如是等一切法中隨能證入法性平等、菩提平等,如是智性是則名為法無礙解。
「復次舍利子!法無礙解者,菩薩摩訶薩以如是解心智證入如是貪行,如是入證假立貪行,或復證入方便貪行,或復證入堅固貪行,或復證入微薄貪行,或復證入非處貪行,或復證入營求貪行,或復證入宿世貪行,或復證入無邊異相貪行,或復證入現在眾緣貪行。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了諸有情如是貪相,所謂或有眾生內貪非外貪,或有眾生外貪非內貪,或有眾生內外俱貪。又舍利子!或有眾生色貪非聲貪,或有眾生聲貪非色貪,或有眾生色聲俱貪。復次或有眾生色貪非香貪,或有眾生香貪非色貪,或有眾生色香俱貪。復次或有眾生色貪非味貪,或有眾生味貪非色貪,或有眾生色味俱貪。復次或有眾生色貪非觸貪,或有眾生觸貪非色貪,或有眾生色觸俱貪。又舍利子!或有眾生聲貪非香貪,或有眾生香貪非聲貪,或有眾生聲香俱貪。復次或有眾生聲貪非味貪,或有眾生味貪非聲貪,或有眾生聲味俱貪。復次或有眾生聲貪非觸貪,或有眾生觸貪非聲貪,或有眾生聲觸俱貪。又舍利子!或有眾生香貪非味貪,或有眾生味貪非香貪,或有眾生香味俱貪。復次或有眾生香貪非觸貪,或有眾生觸貪非香貪,或有眾生香觸俱貪。又舍利子!或有眾生味貪非觸貪,或有眾生觸貪非味貪,或有眾生味觸俱貪。又舍利子!或有眾生色聲貪非香貪,或有眾生香貪非色聲貪,或有眾生色聲香俱貪。復次或有眾生色聲貪非味貪,或有眾生味貪非色聲貪,或有眾生色聲味俱貪。復次或有眾生色聲貪非觸貪,或有眾生觸貪非色聲貪,或有眾生色聲觸俱貪。又舍利子!或有眾生聲香貪非味貪,或有眾生味貪非聲香貪,或有眾生聲香味俱貪。復次或有眾生聲香貪非觸貪,或有眾生觸貪非聲香貪,或有眾生聲香觸俱貪。又舍利子!或有眾生香味貪非觸貪,或有眾生觸貪非香味貪,或有眾生香味觸俱貪。又舍利子!或有眾生色聲香貪非味貪,或有眾生味貪非色聲香貪,或有眾生色聲香味俱貪。復次或有眾生色聲香貪非觸貪,或有眾生觸貪非色聲香貪,或有眾生色聲香觸俱貪。又舍利子!或有眾生聲香味貪非觸貪,或有眾生觸貪非聲香味貪,或有眾生聲香味觸俱貪。又舍利子!或有眾生色聲香味貪非觸貪,或有眾生觸貪非色聲香味貪,或有眾生色聲香味觸俱貪。舍利子!如是等無量眾生,`[具=俱【三宮】]`具各起是無量貪相入於貪行。由菩薩摩訶薩證入是門故,入諸眾生二萬一千貪行門、二萬一千瞋行門、二萬一千癡行門、二萬一千等分行門。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證入如是八萬四千煩惱行門者,當知如是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心廣大智,及隨行說智、不增不減說智、不過時說智、根器有差別智、立言不虛說智。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如是諸勝智故,是名菩薩摩訶薩法無礙解。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詞無礙解?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具足如是詞無礙解,所謂於諸言詞證入之智。獲是智已,而能了知諸天言詞、諸龍言詞、藥叉言詞、健達縛言詞、阿素洛言詞、揭路荼言詞、緊奈洛言詞、牟呼洛伽言詞、人言詞、非人言詞,乃至五道眾生一切含識所有言詞音聲籌議,菩薩悉能以智證入,又能以是言音為彼眾生宣說`[正=證【元明】]`正法。舍利子!是則名為菩薩摩訶薩詞無礙解。又舍利子!復有詞無礙解,謂諸菩薩善能了知,如是言詞,唯應顯了如是之法;如是言詞,唯應隨辯如是之法;如是言詞,應以是字隱藏是法。菩薩摩訶薩又以是解,當應了知是一名言、是二名言、是多名言。又能了知是女名言、是男名言、是非男非女名言。又能了知是略名言、是廣名言、是好名言、是惡名言。又能了知過去名言、未來名言、現在名言。又能了知如是等相一字增益、如是等相多字增益。若諸菩薩能善了知,是則名為詞無礙解。又舍利子!復有詞無礙解者,菩薩摩訶薩所發言詞無量功德所共集成。何等是耶?舍利子!諸菩薩等所發言詞無有微弱,即此言詞善巧施設,無有繁重無有急速,詞極明了文義圓備,順悅大眾,種種美妙顯示深奧,世俗勝義之所莊嚴,自心智見通達無礙,諸佛印可悅豫眾生。舍利子!如是具足是名菩薩摩訶薩詞無礙解。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辯無礙解?舍利子!菩薩辯者,所謂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獲是言詞無礙辯、無滯記別辯、宣暢無斷辯、速辯迅辯、捷疾辯、不可動辯、不訥鈍辯、隨問對辯、無退怯辯、不相違辯、無諍論辯、可樂法辯、住忍力辯、妙甚深辯、種種差別辯、種種微妙辯、世俗勝義辯、建立一切布施持戒懷忍正勤靜慮般羅若辯、建立一切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分奢摩他毘鉢舍那辯、建立一切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諦=辯【三宮】]`諦廣大智辯、一切聖人所乘辯、一切眾生心行辯、無謇吃言辯、無梗澁言辯、無輕掉言辯、無麁獷言辯、愛潤音言辯、清淨言辯、橫逸言辯、無著言辯、教詔言辯、三摩呬多言辯、妙相應言辯、無關𨷲言辯、美妙音言辯、柔滑音言辯、無致譏訶言辯、眾聖所讚言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所有言辯,遍告無邊諸佛剎土,所發言音超過一切梵音言詞。如是言音明了清淨,為諸如來之所印可。是諸菩薩具足才辯,以是言音愍諸有情及數取者,廣為宣說微妙正法,能令是等出離生死`[正=永【元明】]`正盡眾苦。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辯無礙解。舍利子!如是名為無礙解善巧。由此無礙解善巧故,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精勤修習無礙解善巧。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一
☗s52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二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宋元宮】]`奉 詔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十八般若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三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依趣善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四依趣善能具足。何等為四?所謂依趣於義不依趣文、依趣於智不依趣識、依趣於了義經不依趣不了義經、依趣於法不依趣數取趣者。舍利子!云何名為依趣於義不依趣文?復以何等為文為義?舍利子!所言文者,謂諸世間諸法作用傳習文詞。所言義者,謂所通達出世間法。所言文者,宣示可樂布施調順寂靜言詞。所言義者,謂所布施調順寂靜決定了知無朽壞智。所言文者,訶毀生死分別言詞。所言義者,生死不染徹見法性。所言文者,稱揚讚歎涅槃功德。所言義者,謂諸法性涅槃無分別性。所言文者,隨順諸乘建立言說。所言義者,一理趣法善通達智。所言文者,宣`[說【麗】,銳【大】(cf. K06n0022_p0416c22)]`說捨離諸所有法。所言義者,謂是三輪究竟清淨。所言文者,宣說律儀身語意業受持學處杜多功德。所言義者,身語意業皆不可得,不由加行尸羅清淨。所言文者,宣說忍受瞋恚裁忿憍慢傲逸,能行是忍名善丈夫。所言義者,謂善證得無生法忍。所言文者,演諸善根發起精進。所言義者,無取無捨無住精進。所言文者,宣說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所言義者,滅盡定智。所言文者,一切聞持諸慧根本。所言義者,不可說義。所言文者,謂能開示三十七覺分聖道正法。所言義者,證得菩提分法正行之果。所言文者,謂能開示苦集道諦。所言義者,於滅作證。所言文者,開示無明為初乃至老死。所言義者,謂無明滅故乃至老死亦滅。所言文者,宣說止觀資糧正法。所言義者,明解脫智。所言文者,宣說貪瞋及癡等分行法。所言義者,謂無分別心解脫智。所言文者,開示一切障礙之法。所言義者,謂無障礙解脫之智。所言文者,開示三寶稱讚功德。所言義者,離欲法性無為無著功德正行。所言文者,宣說菩薩從初發心乃至道場修學功德發起正行。所言義者,謂剎那心相應證覺一切智智。舍利子!舉要言之,如來所演八萬四千法藏聲教皆名為文,諸離一切言音文字理不可說是名為義。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依趣於義不依趣文。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依趣於智不依趣識?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善巧了知諸有言教數取趣義,是名為識此不應依;諸有言教如法性義,即是於智此應依趣。又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由二法善巧,便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何等為二?謂識及智。舍利子!何等為識?何等為智?舍利子!所言識者,謂四識住。何等為四?一者色趣識所依止,二者受趣識所依止,三者想趣識所依止,四者行趣識所依止。如是識住,是名為識不應依趣。所言智者,於五取蘊識不安住。`[諸=識【元明】]`諸蘊遍智,是名為智此應依趣。所言識者,謂能了知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如是了知則名為識不應依趣。若有說言四種識住識不安住,此則名為識之法性。若於法性不雜亂智,是名為智則可依趣。又復識者,所謂了別眼所識色、耳所識聲、鼻所識香、舌所識味、身所識觸、意所識法,如是了別是名為識。所言智者,若於內處心慮寂靜,若於外處尋伺不行,依趣於智不於一法而生分別,如是等相名之為智。又復識者,從所緣境而生於識、從諸作意而生於識、從遍分別而生於識,如是等相名之為識。所言智者,無取無執無緣無了別無所分別是名為智。又復識者,於諸一切有為行法識所依趣是名為識。所言智者,於無為法無識能行此無為智是名為智。又復識者,有生有滅`[有=所【元明】]`有住之識,故名為識不應依趣。無生無滅亦無所住,是名為智此應依趣。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依趣於智不依趣識。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不依趣不了義經依趣了義經?舍利子!諸菩薩等善能通達,即如先說所有廣文,是則名為不了義經,如是廣文不應依趣;即如先說所有廣義,是則名為了義經際,如是廣義則可依趣。又舍利子!何等經中以為了義?何等經中名不了義?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善能分別,若諸經中宣說於道,如是言教名不了義;若諸經中宣說於果,如是言教名為了義。若諸經中說世俗諦,名不了義;說勝義諦,名為了義。若諸經中宣說作業煩惱惑染,名不了義;若有宣說煩惱業盡,是名了義。若諸經中宣說訶責染污之法,名不了義;若有宣說修治清淨,如是法者是名了義。若諸經中有所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槃,名不了義;若有宣說生死涅槃二無差別,是名了義。若諸經中宣說種種文句差別,名不了義;若說甚深難見難覺,是名了義。若諸經中文句廣博能令眾生心意踊躍,名不了義;若有宣說文句及心皆同灰燼,是名了義。若諸經中宣說有我有情命者養者數取趣者意生摩納婆作者受者,又說立有種種受蘊無有主宰,如是言教名不了義不應依趣。若諸經中說空無相無願無生無起亦無出現,無有我無有情無命者無養者無數取趣者及三解脫門,如斯言教是名了義則可依趣。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依趣了義,不趣不了之義。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依趣於法不依趣數取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於諸經教善能分別,諸有宣說不了義經,即為補特伽羅義,如是言教不應依趣;諸有了義即如性法義,如是言教此應依趣。又舍利子!復以何等名為依法?云何名為數取趣者?舍利子!若有依止數取之見諸所緣法,如是之相名數取者;此數取見所緣法住性之法性,如是相者是名為法。言數取者,所謂凡夫數取。善凡夫數取,隨信行數取、隨法行數取、第八數取、預流數取、一來數取、不還數取、阿羅漢數取、獨覺數取、菩薩數取。舍利子!復有一數取者出現於世,利益安樂無量眾生,悲愍世間,為諸天人義利安樂。如是數取,所謂如來、應、正等覺。舍利子!如是一切數取名言,如來依世俗諦為眾生說。若有眾生於此言教起於執著,如是等類不應依趣。何以故?如來欲令於彼正依趣故,佛薄伽梵說如是法,汝等依趣諸法實性,無宜依趣彼數取者。舍利子!何等是為諸法實性?舍利子!所謂無有變異、無有增益、無作無不作、不住、無根本,如是之相是名法性。又復於一切處通照平等,諸平等中善住平等,不平等中善住平等,於諸平等不平等中妙善平等,如是等相是名法性。又法性者無有分別、無有所緣,於一切法證得決定究竟體相,如是名為諸法實性。舍利子!若有依趣法性之者,則諸法性無不依趣。菩薩摩訶薩由證入如是門故,於一切法依趣一切法性故。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四種依趣。若有菩薩摩訶薩於此法中能通達者,是則說名依趣善巧。舍利子!如是名為依趣善巧,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精勤修習依趣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資糧善巧?舍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善能通達二種資糧。何者是`[耶=二【元明】]`耶?謂福及智。舍利子!云何名為福德資糧?所謂布施體性福所作事、尸羅體性福所作事、諸修體性福所作事,及大慈定大悲方便,菩薩摩訶薩`[住=作【元明】]`住福所作諸事業故,於諸善根若自若他,勵志奉修悉能興起,三世積集所有諸惡悉皆發露。又於一切眾生所有功德、一切學無學所有功德、一切獨覺所有功德、一切菩薩從初發心廣修諸行得不退轉繫屬一生,如是等無量無邊菩薩摩訶薩所有功德,菩薩普皆心生隨喜。又於去來現在一切諸佛薄伽梵所,一切善根菩薩亦皆心生隨喜。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又復善能隨喜俱生福所作事,復能勸請一切諸佛轉妙法輪,及諸賢聖令演勝法勸請俱生福所作事,復能以諸善根迴向菩提、迴向俱生福所作事。是菩薩摩訶薩見有未發大菩提心諸菩薩等,方便教令發菩提心。若有已發菩提心者,說法示導教令成熟。諸貧窮者攝以財物,若疾病者施以醫藥、殷勤瞻視恭敬承事,於暴惡者心生忍受,所犯戒品無有覆藏、發露諸過善能除罪。已般涅槃諸佛世尊,於一切時常修供養。於鄔波`[柁=陀【元明】]`柁耶及阿遮利耶敬如大師,於正法所發勤精進追尋請問,於說法師敬愛尊奉猶如事佛。有說法會,雖去`[己【CB】,已【大】]`己遠多百踰繕那,要往其所聽聞正法無有厭足。或有眾生來請疑滯,以無染心宣說淨法。於父母所承修供養,知恩了恩無有變悔。積集一切諸清淨福,修行建立情無厭倦。以諸律撿防護於身,身無詭詐;防護於語,發言和雅;防護於心,心無諂誑。欲攝梵福故,為諸如來營搆制多。令丈夫相具圓滿故,積集無遮大祠法會。為隨顯相令圓滿故,積集種種善根資糧。為莊嚴身故,捨離憍慢。為莊嚴語故,遠諸語過。為莊嚴心故,遠離一切憎嫉覺慧。為大莊嚴佛剎土故,化現神通轉變自在。為欲莊嚴諸法相故,無上妙智善`[勝=性【元明】]`勝清淨。為欲莊嚴大法眾故,遠離一切離間麁惡破壞語言。為不取著一切法故,離妄分別。令說法者無憂慼故,歡喜授與善哉言詞。令說法者無唐捐故,遠離諸蓋恭敬聽法。為欲莊嚴菩提樹故,奉施諸佛清`[靜=淨【三宮】]`靜園林。為欲莊嚴佛道場故,備修善根無有退轉。為欲淨除生死法故,不染一切諸業煩惱。為欲獲得珍寶手故,修行布施一切珍寶。為欲獲得無盡之財及無盡藏故,所愛重物先用行施。為欲令諸眾生暫見便起清淨信故,舒顏先問遠諸`[嚬=顰【三宮】]`嚬蹙。為欲獲得平掌相故,於諸眾生起平等照。為放無邊諸光網故,於不學識諸眾生所情不輕蔑又無捨置。為令受生得清淨故,常存積集清淨戒福。為令胎藏得清淨故,於諸毀犯善能清淨。為欲生於天人中故,修治清淨十善業道。遠離無知往還進止故,於諸教誡無妄分別。為得法財富逸自在故,於深奧法性無藏悋。為諸世間所瞻仰故,修治清淨增上欲解。為得廣大法勝解故,於微少行而不修證。為欲攝`[受【麗磧】,取【大】(cf. K06n0022_p0420a07; Q05_p0689b17)]`受一切福故,心恒思惟一切智者。為七聖財得圓滿故,於佛正法信為前導。為欲攝受諸淨法故,於己身命曾無顧錄。為諸世間所委任故,於先所許必令果遂。為令一切諸佛妙法得圓滿故,圓滿修習一切佛法。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如是相者,是名菩薩摩訶薩福德資糧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智德資糧善巧?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由住如是如是因緣法故攝取於智,是故名曰智德資糧。舍利子!如是攝智,以何等法為因為緣?舍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欲無厭倦,精進尋求智隨行性親近善友,趣諸佛智不趣聲聞及獨覺智,於彼善友情無憍慢,恭敬愛重如愛大師。而是菩薩知彼善友具諸欲解,無有少分順智言說而不諮受彼善友者。又知菩薩是法器已,即為宣說中無暫斷。是諸菩薩聞說如是正法資糧相應之行,精進尋思方便修習。舍利子!諸如是相,此則名為智德資糧相應正行。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正法資糧相應正行?舍利子!正法資糧者,所謂菩薩摩訶薩具修正行故,嗜欲饕餮善能節儉,事緒緣務善能減約,言說談話善能遠離,於諸音聲善能棄捨,初夜後夜無有睡眠,精勤修習相應正行。是菩薩摩訶薩稱量理義鄭重尋思故,心無濁穢制伏諸蓋故,於所毀犯善知出離無有諂詐現除悔故,無所追求堅修正行故,隨順正法趣向正法俯臨正法於法勇猛常如救彼頭衣熾然故,勤求妙智無暫休息不處愚暗故,無有慢緩不棄善`[扼=枙【宋元宮】,軛【明】]`扼故,遠離憒閙常樂獨處故,宴默思惟聖種知足故,不捨杜多所有功德愛樂法樂故,常樂尋求出世間法不思寶玩隨順世間文章呪術故,成就正念無忘失故,備甚深義善隨行故,具足妙慧道隨順故,堅固勇猛防衛外緣故,內懷羞恥慚愧莊嚴故,隨行佛趣離非智故,捨愚癡`[膜=膜【明】]`膜慧眼清淨善覺悟故,覺慧寬廣於如是覺無狹劣故,妙覺明顯證現智故。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所有功德不隨於他,於自功德無增上慢,於他功德不嫉不毀,善修行業不輕業報,由如是故具足成滿業清淨智。舍利子!如是等相具足圓`[備【麗磧三宮】,滿【大】]`備,是名菩薩摩訶薩智德資糧善巧之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德資糧善巧,謂能具足四種施法便得成就智德資糧。何等為四?一者菩薩摩訶薩若見書寫如是經典,給施葉紙筆墨眾事。二者菩薩摩訶薩請說法者演深妙義。三者菩薩摩訶薩以諸利養恭敬名聞讚頌稱揚奉說法者。四者菩薩摩訶薩於說法師攝受正法,無有諂曲讚悅彼意,應施是言善哉善哉。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行是四種清淨布施,當知善能積集智德資糧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積集無盡智德資糧。何等為四?一者菩薩摩訶薩巧能守護說法者身。二者巧能守護所有眾善。三者巧能守護其所止處。四者巧能守護彼說法者所有徒眾。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四種積集智德資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任持智德資糧善巧。何等為四?所謂菩薩摩訶薩於說法者以法任持、以智任持、以財任持、以菩提功德而用任持。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四種任持智德資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五種勝力,能為智德資糧善巧。何等為五?所謂菩薩摩訶薩具足信力,為欲成就信解心故;具足進力,求善知識成多聞故;具足念力,令菩提心無忘失故;具足定力,審諦觀察平等覺故;具足慧力,由久修習多聞力故。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五力智德資糧善巧之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德資糧善巧,謂具四種清淨尸羅,能善積集智德資糧。何等為四?所謂菩薩摩訶薩樂法尸羅、求法尸羅、觀法尸羅、迴向菩提尸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具如是四種清淨尸羅,能善積集智德資糧善巧之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德資糧善巧,謂能具足四種忍法,能為智德資糧善巧。何等為四?一者菩薩摩訶薩勤求法時,善能忍受一切麁惡非法言說。二者菩薩摩訶薩勤求法時,善能堪忍一切風日寒熱飢渴。三者菩薩摩訶薩勤求法時,於阿遮利耶、鄔波陀耶二勝師所,隨有訓誨頂戴領受。四者菩薩摩訶薩勤求法時,善能信解於空無相無願之法。舍利子!如是四種含受忍法能為智德資糧之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德資糧善巧,謂能具足四種精進,能為智德資糧善巧。何等為四?所謂菩薩摩訶薩堅固精進聽聞正法、堅固精進任持正法、堅固精進演說正法、堅固精進修行正行。舍利子!如是四種堅固精進能為智德資糧之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德資糧善巧,謂能具足四種靜慮,於法修習,能為智德資糧善巧。何等為四?一者菩薩常樂行遠離法,二者樂獨專一守靜山林,三者常樂尋求神通靜慮,四者常勤修行廣大佛智。舍利子!如是四種正法靜慮能為智德資糧之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德資糧善巧,謂能具足四種正法智慧光明,能為智德資糧善巧。何等為四?所謂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智慧光明,不住於斷、不說於常、不違緣起、信解無我。舍利子、如是四種諸`[慧=智慧【元明】]`慧光明能為智德資糧正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德資糧善巧,謂能成就四種正法無上方便,能為智德資糧善巧。何等為四?所謂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隨順世間、隨順經典、隨順妙法、隨順淨智。舍利子!如是四種正法方便能為智德資糧正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德資糧善巧,謂能進趣四種法道,能為智德資糧善巧。何等為四?所謂菩薩摩訶薩以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具足修行到彼岸道、七覺分道、八聖支道、趣向一切智者智道。舍利子!如是四種正法之道能為智德資糧正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德資糧善巧,謂具四種無厭足法,則能善集智德資糧。何等為四?所謂菩薩摩訶薩以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奉持正法無量聽聞無有厭足、為眾說法無有厭足、觀察理義無有厭足、智慧方便無有厭足。舍利子!如是四種無厭足法能集智德資糧正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智德資糧善巧,隨遍入於一切行處。何以故?舍利子!當知布施由智資糧而成就故,如是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正慧亦是智德資糧成就,乃至慈悲喜捨一切善法亦因智德資糧成就。何以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所有發起堅固正行皆依`[正=止【元明宮】]`正智,彼一切行智為前導。由是菩薩具大智故,為諸無智之所歸趣,一切惡魔不得其便,諸佛如來所共加護,將得趣入一切智智。舍利子!是為菩薩智德資糧善巧之行。若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福智二種資糧善巧,當知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獲是資糧善巧之力。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念住善巧?舍利子!所謂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具足修習四種念住,則能成就方便善巧。舍利子!何等為四?一者於身隨身觀察修習念住,二者於受隨受觀察修習念住,三者於心隨心觀察修習念住,四者於法隨法觀察修習念住。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云何於身隨身觀察修習念住?舍利子!菩薩於身住隨身念,觀察是身前際過咎,是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如是身者,顛倒業起因緣所生,本無主宰、無所攝受。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從因緣生,本無主宰、無所攝受。此身又如館舍所起,皆由草木牆`[塹=壁【明】]`塹眾緣所共合成。此身亦爾,但為蘊界處等之所攝持,而其本性空無有我無有我所、無常無恒無有堅住、非不變法。我今不應於是身分妄有所計,是故我今當以如是不堅之身用貿堅身。何等身者名為堅實?謂如來身是堅實身。我觀是身極為虛偽,要當成辦如來之身。何以故?如來身者即是法身、金剛之身、不可壞身、堅固之身、超於三界最勝之身。』又作是念:『我此身者無量過咎之所雜染,我當求證離諸過染如來之身。』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以諸覺慧`[3]簡=陳【元明】*`簡擇力故,觀察是身四大種攝,為諸隨眠所依窟宅,是故我今當以此身為諸眾`[生=主【元明】]`生驅役給使。何以故?譬如世間外四大種,所謂地界水火風界,以種種門無量差別眾具資財,饒益養育一切眾生。我今亦`[爾=是【元明】]`爾,用此四大所合成身,以種種門無量差別境界資財,當為眾生之所受用。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由依般若波羅蜜多觀察是身,有如是等大義用故,雖觀此身體性是苦而不厭患如是苦身,雖觀是身究竟盡性而不厭患流轉受生,雖觀是身其性無我而無厭倦成熟眾生,雖觀是身我寂滅性而不墮彼永捨寂滅,雖觀身空無相遠離而不墮於遠離邊際。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於此身法住隨身觀,觀察是身無實無堅。又於內身住隨身觀隨內而行,於諸煩惱無復容受。又於外身住隨身觀隨外而行,於諸煩惱不與共住。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身念住已,其身清淨無有染污,具足一切清淨身業,得清淨相莊嚴之身。既具如是莊嚴身故,為諸天人之所歸仰。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此身法隨身觀察修習念住。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云何於受隨受觀察修習念住?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諸所有受一切皆苦。我於今者具覺慧力,於如是受當善決擇,以智決擇、以慧決擇、方便決擇。』是菩薩摩訶薩既具如是勝決擇力,雖受於樂當樂觸時,即於一切善道眾生起大慈心,不為貪欲隨眠所惱。雖受於苦當苦觸時,即於一切惡道眾生起大悲心,不為瞋恚隨眠所惱。雖復受諸不苦不樂,當觸受時不為無明隨眠所惱。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由依般若波羅蜜多具足如是觀解力故,隨受而行,修習念住所受諸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善能觀察諸受出離,又能令彼一切眾生證受遍智寂滅之法。又作是念:『此諸眾生具煩惱故無有智慧,不能了知諸受出離。何以故?若受樂時便生貪愛,若受苦時便生瞋恚,若受不苦不樂便起愚癡。而況我輩諸菩薩等隨智慧行,一切所受諸過失法皆已息滅,豈當於受更起煩惱?我於今者應具發起方便善巧及與大悲攝諸眾生,令於諸受皆得息滅。』舍利子!如是菩薩何因緣故,說於諸受而`[能不隨=不能隨【宋宮】,不退墮【元明】]`能不隨?舍利子!謂於諸受智慧`[*3-1]簡=陳【元明】*`簡擇,能引於樂不引於苦。舍利子!復以何等智慧`[*3]`簡擇?謂是菩薩觀察此中無能受者,若我、若有情、若命者、若數取等。於是觀察竟無能受,唯有受者。有何等受?所謂執受、攝受、取受、有得受、顛倒受、分別受、見隨眠受、眼想所生受乃至意想所生受、色想所生受乃至法想所生受,及彼種種眼觸所生受。如是廣說若內若外所有諸法,乃至諸觸緣所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是等相是名為受。
「復次舍利子!諸佛如來分別諸受無量諸門差別之相。舍利子!如來或時說為一受,所謂一心了別諸境。或說二受,謂內及外。或說三受,所謂過去了別、未來了別、現在了別。或說四受,所謂地水火風界`[別=差別了別【元明】]`別。或說五受,所謂思惟如是五蘊。或說六受,所謂分別如是六處。或說七受,謂七識住。或說八受,所謂八邪方便之相。或說九受,所謂九位眾生所居。或說十受,所謂十善`[業=諸業【元明】]`業道等。舍利子!如是廣說乃至無量一切諸受,隨所緣境、隨所作意,限量分齊有爾所受。然諸如來說受無量。何以故?眾生無量故,隨有眾生各具如是無量諸受。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云何於受住隨受觀?舍利子!謂諸菩薩以清淨智,方便善攝一切眾生所有諸受生滅住異,及善了知一切眾生善不善等所有受智。若諸菩薩如是隨觀,是名於受具足觀察。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一切受隨`[受=心【明】]`受觀察修習念住。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云何於心隨心觀察修習念住?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無有忘念,密護防守離諸散亂,觀察於心生滅散壞念念不住,於內於外不住不轉,是名菩薩正觀於心。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憶最初曾所發心,如是諸心生已即滅、離散變壞,不可了知詣何方所。又我所有無量諸心積集善根,生已即滅,離散變壞無有方所。又我所有無量心相迴向菩提,而心體相不能自了。云何此心能作是念:「我當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何以故?以此心體不能了心、不能觀心、不能通達於自心故。』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若菩提心由善根心無有失者,則善根心由迴向心無有迷失。若迴向心由菩提故無有失者,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有失。』是菩薩摩訶薩作是觀已,於無迷失不恐不怖。復作是念:『此緣起法因果不壞,雖復是心法性無有自性、無有作用、無有主宰,然此諸法依止因緣而得生起。我當隨其所欲積集善根,既積集已修相應行,終不捨離是心法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云何此中積集之相?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觀積集之相,是心本性猶如幻化,無有一法而可施者。是心法性而能布施一切眾生,迴向積集莊嚴佛土,是則名為善根積集。又舍利子!是心本性如夢所見其相寂靜,是心法性而能積集守護尸羅皆為迴向神通作用,是則名為善根積集。又舍利子!是心本性猶如陽焰究竟盡滅,是心法性而能修習一切可樂忍辱之力迴向積集莊嚴菩提,是則名為善根積集。又舍利子!心本性者如水中月究竟遠離積集之相,是心法性而能發起一切正勤迴向成熟無量佛法,是則名為善根積集。又舍利子!心本性者不可取得、不可`[覩=觀【元明】]`覩見,是心法性而能修習一切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迴向諸佛勝三摩地,是則名為善根積集。又舍利子,觀此心性本非色相、無見無對、不可了知,是心法性而能修習一切慧句差別說智迴向圓滿諸佛智慧,是則名為善根積集。又舍利子!心無所緣無生無起,是心法性而能建立無量善法攝受色相,如是名為善根積集。又舍利子!心無所因亦無所生,是心法性而能攝受覺分法因,是則名為善根積集。又舍利子!心性遠離六種境界亦不生起,是心法性而能引發菩提境界因所生心,是則名為善根積集。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於一切心隨心觀察修習念住。
「復次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又依般若波羅蜜多故,於一切心住隨心觀,為求證得勝神通故,繫縛其心修學通智。得神通已,但以一心而能善知一切心相。既了知已,依心自體宣說諸法。舍利子!如是住隨心觀菩薩摩訶薩,以大悲力制御其心,成熟眾生而無厭倦。由是菩薩住隨心觀故,不為心盡不為心滅安住於心,但為令心遠離生死相續結縛而安住心。又復以諸心念智力,安住諸法無生無起正決定性,而不退`[墮二=隨三【元】]`墮二乘地中。又以是力持心相續,乃至成滿一切佛法,一剎那心相應妙慧,覺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於一切心隨心觀察修習念住。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云何於法隨法觀察修習念住?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以聖慧眼觀見諸法,乃至坐於道場,於其中間無有迷失。是菩薩於一切法住隨法觀,不見少法遠離於空、遠離無相、遠離無願、遠離無`[生=住【明】]`生、遠離無起,及以遠離無加行者。又重觀察,不見少法遠離緣起。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隨法觀故,不觀於法及以非法。此中何者以`[定=之【元明宮】]`定為法?謂無我義是名法義,無有情義、無命者義、無數取趣義,如是等義是名為法。復以何等為非法義?所謂我見、有情見、命者見、數取趣見、斷見常見、有見無`[明註曰宋南藏無有字]`有見,如是等見是名非法。又舍利子!舉要而言,一切諸法或名為法或名非法。何以故?若能了知如是諸法皆空無相及以無願,即一切法並名為法。若有計著我及我所諸見隨眠,即一切法並名非法。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住隨法觀已,不見一法而非佛法、而非是佛、而非是道、而非解脫、而非出離者。是菩薩摩訶薩了知諸法皆出離已,又復獲得無障大悲,觀諸眾生所有煩惱皆從虛假妄想而生,知諸煩惱體性自離。何以故?是諸煩惱等趣了義,無少煩惱可積可集。如是隨覺即是菩提,煩惱之性即菩提性。菩薩如是雖安住念而無所住,非憶非忘,而能了知念所安住。何以故?所安住念即名法界,若住法界即住有情界,若住有情界即住虛空界,由如是故說此諸法與虛空等。舍利子!如是住隨法觀菩薩摩訶薩依趣佛法故,信解諸法即是佛法。雖復發起如是盡智,而於無為盡滅之法能不作證。雖復發起無生之智,愍諸含識而現受生,又不捨離無生實際。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於諸法中安住念故,遍能攝受二乘諸法。雖於一切假立諸法安住於念,而此正念無散無失,乃至後際於一切法隨法觀察修習念住,能以無量言說所說,不平等境平等趣入一切佛法,能令一切眾生心喜,能摧一切堅固魔軍,因是證得自然大智。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一切法隨法觀察修習念住。是則名為四種念住善巧之法。如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欲得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者,應當修習念住善巧。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二
☗s53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三大唐三藏`[法師〔-〕【宋宮】]`法師玄奘奉 詔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十九般若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四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四正勝道善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修般若波羅蜜多故,道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便生欲樂,勇猛策勵發勤精進,攝持於心平等安住。二者已生惡不善法為永斷故,便生欲樂,勇猛策勵發勤精進,攝持於心平等安住。三者未生善法為生起故,便生欲樂,勇猛策勵發勤精進,攝持於心平等安住。四者已生善法令住不忘修習圓滿,便生欲樂,勇猛策勵發勤精進,攝持於心平等安住。舍利子!如是四種又亦名為四種正勝。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乃至攝持於心平等安住?舍利子!所言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便生欲樂勇猛策勵者,是謂如理作意故。發勤精進者,是謂不捨如理作意故。攝持於心平等安住者,是則名為如理觀察。何以故?由如理方便故,惡不善法不復現行。舍利子!何等名為惡不善法?復以何義惡不善法不復現行?舍利子!惡不善法,所謂尸羅戒所對治、定所對治、慧所對治。云何名為戒所對治?舍利子!言對治者,所謂犯戒,及餘一切發`[起=趣【元明】]`起毀犯尸羅之法,諸妙戒聚之所對治,如是名為戒所對治。舍利子!何等名為定所對治?所謂違犯軌則,及餘一切引心亂法,諸妙定聚所對治法,如是名為定所對治。舍利子!何等名為慧所對治?所謂毀犯於見,及餘一切能引諸見纏障蓋法,諸妙慧聚之所對治,如是名為慧所對治。舍利子!諸如是等並得名為惡不善法。若諸所有如理作意,不令如是惡不善法得生起者,是則名為惡不善法不復現行。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正勝。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已生惡不善法為永斷故,乃至攝持於心平等安住?舍利子!若諸惡不善法積集於心無方無處,及諸惡不善法現行覺心,依止於因緣所緣境而得生起。何等名為緣境生起?所謂因淨妙相而起貪心,損壞相故而起瞋心,無明相故而起癡心。爾時菩薩便住如是如理思惟:『不淨相故貪欲寂靜,慈愍相故瞋恚寂靜,緣起相故愚癡寂靜。』是諸煩惱雖由作意永息滅故,假立言說名為寂靜,而實寂靜無別可得,但為斷滅平等性故現觀諸法,即以此法而名正勝。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正勝。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未生善法為欲生故,乃至攝持於心平等安住?舍利子!如是義者文句無量。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無量善法皆應積集,由是文句而`[有無=無有【明】]`有無量。舍利子!當知菩薩一切善根樂欲為本,由精進故便能積集一切善根。何以故?由如是法攝持安住故,一切善根皆得究竟。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正勝。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已生善法令住不忘修習圓滿便生欲樂,乃至攝持於心平等安住?舍利子!如是義者當知即是迴向菩提。何以故?由迴向菩提,所有善根無復失壞故。所以者何?以彼菩薩不依三界而發心故。舍利子!若諸菩薩不依三界修習善根,又復迴向一切智者,當知所有一切善法則為究竟無能有盡。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正勝。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精勤修習如是四種道分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五分道善巧?舍利子!何等為五?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為五。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信根?舍利子!如是信者信四種法。何等為四?一者信受如是處生死中世間正見。由此信故,菩薩摩訶薩依趣業報乃至失命因緣,終不興意造諸惡業。二者信受如是諸菩薩行。由此信故修行正行,終不起意樂證餘乘。三者信受如是勝義了義甚深緣起。一切諸法無我無有情,但是言說之所假立,唯空無相無願之相。由此信故,有情見趣及諸隨眠不復增長。四者信受如是力無畏等一切佛法。既信受已,離疑離惑,修`[集=習【明】]`集一切所有佛法。舍利子!如是等相是名菩薩摩訶薩信根。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精進根?所謂信所信法由精進根而得生起,即以此法名精進根。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念根?所謂諸法由於精進之所積集,以念根力而不失壞,即以此法而為念根。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定根?所謂諸法由念根力所不失壞,即彼諸法以定根故攝住一緣故名定根。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慧根?所謂諸法由定根故攝住一緣,即彼諸法以慧根力觀達明了故名慧根。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具如是五增上根,無間相續修行正行,能速圓滿一切佛法,亦速趣入授記`[別=莂【元明】]`別地。舍利子!譬如外道具五通仙,若諸胎藏男女二形猶未生起,終不為彼妄有授記。如來亦爾,若諸菩薩未具成就如是五根無間相續,終不為彼而授記也。舍利子!如是等相是名菩薩五分道法。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便能修習如是五分道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依般若波羅蜜多故,道善巧者復有五分。何等為五?所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是名為五。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信力?舍利子!是諸菩薩清淨勝解`[忍=信【三】]`忍受決定、堅固難壞、不可制伏,設有惡魔化為佛像到菩薩所為作障礙,令是菩薩於正法智及勝解脫欲使遠離情不`[欣=欲【明】]`欣樂,又作是言:『如是法者非佛正教。』舍利子!假使四大之性互相轉變,終不能使成就信力勝解菩薩為魔惑故信力傾動。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信力。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精進力?舍利子!所謂菩薩發勤精進方便修習一切善法,於彼諸處獲得堅固住持之力。由是力故,乃至彼處所為之事未終究竟,於其中間,無有一切天及世間,於是菩薩住持之力能令移動不住本處。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精進力。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念力?舍利子!諸菩薩等於彼彼法由安住念令心安住,無有能令移動散亂。是菩薩摩訶薩由念持力,善能摧滅一切煩惱,而無有能制伏此念。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念力。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三摩地力?舍利子!諸菩薩等安住遠離諸靜慮支,雖復觀察一切音聲、諸語業道及音聲刺,而不能障最初靜慮。是諸菩薩雖以如是一切善法尋伺推求無量諸法,而不能障第二靜慮。是諸菩薩雖復安住所生歡喜,而不能障第三靜慮。是諸菩薩雖為成熟一切眾生,攝受正法不住於捨,而不能障第四靜慮。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四種靜慮,一切靜慮所對治法不能制伏。又是菩薩雖於三摩地安住不捨,而不隨彼定力受生。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三摩地力。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慧力?舍利子!是智慧力堅固難`[伏=拔【元明宮】]`伏,所謂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所不制伏。如是智力,又是菩薩生生之處,乃至世間已行正行,`[工=善【元明】]`工巧業處難作難解,而諸菩薩於彼一切不由師教現前了知。舍利子!是諸菩薩又於一切出世間法,謂能救度諸世間者,菩薩摩訶薩以智慧力悉能攝受,不為一切世間天人之所制伏。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慧力。如此等相是則名為菩薩摩訶薩五分道善巧。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精勤修習如是五分道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覺分善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有七種覺分。何等為七?所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安覺分、等持覺分、捨覺分,是名菩薩摩訶薩七種覺分。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念覺分?所謂諸菩薩由依如是正念力故,隨覺諸法、觀察諸法、尋思諸法、了達諸法、`[4]簡=揀【元明】*`簡擇諸法、鑒照諸法。是菩薩摩訶薩由念力故,隨覺一切諸法體相。舍利子!何等名為了達諸法自體相智?謂由念力覺一切法自體相空。若諸菩薩通達此者,是則名為念覺分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擇法覺分?謂諸菩薩具足`[*4-1]簡=揀【元明】*`簡擇八萬四千諸法藏智,隨彼諸法應當`[*4]`簡擇,如是`[*4]`簡擇所謂了義,如是了義由不了義,不了義者由世俗義,世俗義者由勝義義,勝義義者由假施設,假施設者由勝決擇,此勝決擇是名`[*4]`簡擇。舍利子!若諸菩薩成就此者,如是名為擇法覺分。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精進覺分?所謂菩薩即於如是念、擇`[法=進【元明】]`法、喜、安、定、捨智,攝受欣樂勇猛勢力欲無退減,正勤策勵不捨善`[扼=枙【三宮】]`扼,為道現觀所發正勤。舍利子!若諸菩薩成就此者,如是名為精進覺分。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喜覺分?謂由菩薩於法生喜便喜悅法,由喜悅法故心不沈沒,不沈沒故生清淨喜,由喜清淨故身心安隱離諸煩惱。舍利子!若諸菩薩成就此者,如是名為喜覺分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安覺分?所謂菩薩由身安故獲得心安,由心安故息諸煩惱遠離一切所有蓋障,於所緣境其心安住,如是便入於三摩地。舍利子!若諸菩薩成就此者,是則名為安覺分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三摩地覺分?所謂菩薩以是定心覺知於法,非不定心。何以故?若心得定覺了諸法,終不發起諸愛見等纏障邪覺,唯除於法平等實性,心定趣入覺一切法平等之性。舍利子!若諸菩薩成就此者,如是名為三摩地覺分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捨覺分法?所謂菩薩於能順憂喜分法心無執著,於諸世法心不攝受,不高不下安住不動,無欣無厭無愛無恚,唯能隨順修習聖道。若諸菩薩成就此者,是則名為捨覺分法。如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欲於是等七覺分法通達善巧故,便樂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精勤修習覺分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道分善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如是八聖道分。何等為八?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三摩地,如是名為諸菩薩等八聖道分。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正見?舍利子!謂眾賢聖出世間見。如是見者非我見起、非有情見起、非命者見起、非數取者見起、非斷見起、非常見起、非有見起、非無有見起、非善見起、非不善見起,乃至非涅槃見起。舍利子!若諸菩薩遠離此見,是則名為菩薩正見。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正思惟?舍利子!若諸菩薩由此思惟則能發起貪瞋癡等一切煩惱,如是思惟終不發起。若諸菩薩由此思惟便能生長戒聚、定聚、慧聚、解`[脫=脫聚【元明】]`脫、解脫`[智=知【元明】]`智見聚等諸功德者,如是思惟諸菩薩等恒常發起。舍利子!若有菩薩成就此法,是則名為正思惟分。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正語?舍利子!謂諸菩薩如是語言,不自損惱、不損惱他、不與眾生共相交諍。由是菩薩成就是語能入聖道,故說名為菩薩正語。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正業?舍利子!謂諸菩薩終不造作黑黑報業;若業能感白淨果報,若業能盡一切諸業,如是業者方便發起。舍利子!是諸菩薩即以此業而為`[白=自【元明宮】]`白業,業為依趣精勤方便修平等業,如是名為菩薩正業。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正命?舍利子!謂諸菩薩所有聖種杜多功德,不諂不誑`[無【麗】,不【大】(cf. K06n0022_p0430a17)]`無懷浮詐,於諸乞求性離逼切易滿易養,於彼軌則奉而修行不生`[慢=縵【元明】]`慢緩,於他利養不興嫉妬,於自利養而生知足,於聖所開不深染著而常清淨自守命行。舍利子!若諸菩薩成就此者,是則名為菩薩正命。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正精進?舍利子!是諸菩薩若於聖者所不開許貪瞋癡等煩惱隨眠及諸邪行,於是法中發勤精進者,菩薩不樂行於精進。若諸正勤為聖諦攝、趣入聖道、能至涅槃、引發正行,如是精進為諸菩薩所樂修學,即以此法名正精進。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正念!舍利子!謂有諸念極善安住性非下劣,心善正直無有邪曲,能觀生死所有過患,與大涅槃為歸趣路。若諸菩薩於如是念恒正憶持,為令聖道不忘失故,即以此法名為正念。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正三摩地?舍利子!三摩地者,若於正性平等則於一切法平等。諸菩薩等安住如是三摩地已,為欲解脫一切眾生故趣入正性。如是正定是無盡道,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為諸菩薩證現觀故宣說開示,是則名為菩薩正定。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八聖道分。若諸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者,應勤修是八聖道分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修道善巧。道善巧者復有二種。何等為二?謂奢摩他及毘鉢舍那,是名為二。舍利子!何等名為奢摩他道?舍利子!謂諸菩薩其心寂靜、深極寂靜、最勝寂靜,無有散亂,諸根憺怕不掉不舉,離諸躁擾及以惛沈,安靜密護離諸諂曲,調順堪能樂常獨處,離彼諠閙樂遠離行,身無塵染心無惑亂,於寂靜門思惟作意,離諸惡欲無所希望,遠諸大欲歡悅知足,正命清淨正行圓滿,密護威儀知時知分,易養易滿善知其量,常樂思擇無高無下,弊鄙麁言性能堪忍。於相應門發心安住,樂處閑室於靜慮分作意緣念,生起大慈引發大悲,安住大喜修習大捨,從初靜慮乃至八定次`[第【麗】,等【大】(cf. K06n0022_p0430c19)]`第證入。若諸菩薩成就此者,如是名為奢摩他道。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無量諸奢摩他資糧正行。諸菩薩等於此資糧方便趣入,如是又名奢摩他道。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毘鉢舍那道?謂諸菩薩於妙慧分修習聖道,於諸法中發起如是無作觀智,又復發起無我無有情無命者無數取觀智,於諸蘊中起法觀智,於諸界中起法界觀智,於諸處中起空聚落觀智,於諸眼中起照了觀智,於緣起中起不相違觀智,於諸見趣起遠離觀智,於諸因果起業報觀智,於所應得果起作證觀智,於所入正性起趣入觀智。舍利子!毘鉢舍那者,所謂於諸法中起如理見,於諸法中起真實見,於諸法中起不變異見,於諸法中而起空見,於諸法中起無相見,於諸法中起無願見。又舍利子!毘鉢舍那者,非以有因故觀、非以無因故觀、非以生滅住因故觀、非以有所得因故觀。何以故?菩薩於此都無所觀而復觀察,不見而見、見而不見。舍利子!若諸菩薩作是觀者,名如實觀、名真實見,亦名證得毘鉢舍那善巧方便。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此觀中雖復發起如是觀解,而不墮彼無所為作,亦不遠離善根加行。若諸菩薩成就是者,是名菩薩摩訶薩毘鉢舍那。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精勤修習奢摩他、毘鉢舍那道法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道相如是。我若略說菩薩道者,則唯有一趣道善巧。舍利子!何等是耶?所謂菩薩獨`[一=拔【三宮】]`一眾表無有與等不假伴助,為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由自攝受精進勢力、清淨欲解、被堅固鎧。何以故?由是菩薩不由他悟不緣於他,自所建立自力所起,嚴備如是堅固甲鎧。舍利子!是諸菩薩興發是念:『如是甲鎧一切眾生所不能擐,我今獨擐如是甲鎧。一切`[賢聖【麗磧】,聖賢【大】(cf. K06n0022_p0431b15; Q05_p0696c01)]`賢聖諸新發意未住正位諸菩薩等所未曾擐,我今獨擐。』爾時菩薩又作是念:『我於今者嚴備如是,豈令布施自在度我?我當自在度彼布施。如是持戒忍辱精進靜慮及般若等,豈令自在而度於我?我當自在先度於彼。』又作是念:『我於今者豈令波羅蜜多發起於我?我當發起波羅蜜多。如是廣說一切善根皆當因我而便發起,不令善根發起於我。』舍利子!若諸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法不假伴助自能建立,謂我獨一無有等者,當坐堅固勝金剛座,自以勢力摧伏魔軍,用一剎那相應妙慧當證無上正等菩提。舍利子,若諸菩薩起如是等欲解方便決定觀察,是名菩薩摩訶薩趣一道善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修習如是趣一道善巧。舍利子!諸如是等道善巧相,諸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修習如是道法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緣起善巧?舍利子!謂諸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修緣起者,處密靜室作是思惟:『如是世間純大苦聚,從於何所而得集起?』既思惟已便自了知,如是苦聚,由不如理作意集故無明集起,無明集故諸行集起,諸行集故諸識集起,諸識集故名色集起,名色集故六處集起,六處集故諸觸集起,諸觸集故諸受集起,諸受集故諸愛集起,諸愛集故諸取集起,諸取集故諸有集起,諸有集故而生集起,生集起故老死愁歎憂苦逼惱皆悉集起。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如彼諸法雖復集起,無作無用無有主宰。如是諸法諸善為因、不動為因、涅槃為因,彼一切法從緣生起,無有主宰亦復如是。若諸眾生下根為因、中根為因、上根為因、諸業為因,因果流轉亦復如是。』舍利子!如是一切`[有所=所有【明】]`有所`[取=因【元明】]`取法,因緣和合而得集起,菩薩一切悉能了知,如是名為緣起善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由何滅故彼諸法滅?』既思惟已便自了知,由不如理作意滅故而無明滅,無明滅故諸行便滅,諸行滅故乃至純大苦聚滅。舍利子!若能了知如是法智,是則名為緣起善巧。舍利子!是諸菩薩又作是念:『因依正法、依止諸緣、依止和合得修諸善。是法若由諸因和合、依止諸緣,則此法等不依止我、不依有情、不依命者、不依數取,是則此法不可稱量。』舍利子!諸菩薩等若能如是如理觀察,是則名為緣起善巧。又復觀察一切佛法皆菩提相緣所起相,觀諸緣起皆盡滅相,以能觀待諸眾生故,而不趣入畢竟寂滅,是則又名緣起善巧。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修習如是緣起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一切法善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一切法遍攝一切有為無為。菩薩摩訶薩於如是等有為無為一切諸法應修善巧。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有為善巧?所謂妙善身行、妙善語行、妙善意行,是則名為有為善巧。云何名為無為善巧?即以如是妙善身語及以意行,迴向畢竟無為菩提、迴向無為菩提妙觀,又復迴向於薩伐若,是則名為無為善巧。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有為善巧者,即是積集五到彼岸。何等為五?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波羅蜜多,是名有為。若由般若波羅蜜多無為智故,則五到彼岸不可厭毀。如此妙智又能積集諸到彼岸資糧善法,信解無漏無上菩提及以迴向一切智智,是則名為無為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有為善巧者,所謂以無礙光照諸眾生,以四攝法攝諸眾生,是名有為。若觀諸法無我無有情無取無執,於四攝法方便善巧,愛樂信受無為等覺,及以迴向一切智智,是則名為無為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有為善巧者,所謂不斷能令生死相續結縛,而復永斷能令生死相續煩惱,任持菩提結縛相`[續=縛【元明】]`續一分結縛不復現行,是名有為善巧。若復修習空無相願諸法正智,現觀善巧無上菩提不由他緣,於無為法而復作證,是則名為無為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有為善巧者,謂諸菩薩雖行三界,而不為彼三界煩惱之所染污,如是名為有為善巧。雖具通達一切三界出離之法,而不墜墮出離界中,是則名為無為善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一切法善巧者,是則名為一切智智。若諸菩薩圓滿證入一切智智,即一切時智慧善巧,即此名為諸法善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修習如是一切法善巧。如是舍利子!若有依菩薩藏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依慧分別善巧通達修習如是十種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妙慧?云何名為到彼岸義?舍利子!所言慧者,謂能解了一切善法。是現見慧,隨順通達一切法故。是真量慧,如實通達一切法故。是通達慧,一切見趣諸纏縛法不為障故。是離願慧,永離一切欲求願故。是安悅慧,永息一切諸熱惱故。是歡喜慧,緣法喜樂無斷絕故。是依趣慧,於諸義智皆現見故。是建立慧,建立一切覺品法故。是證相慧,隨其所乘證得果故。是了相慧,善能照了是智性故。是濟度慧,救度一切諸`[2]瀑=暴【三宮】*`瀑流故。是趣入慧,能趣正性無生法故。是策勵慧,振發一切諸善法故。是清`[淨=澄【元明宮】]`淨慧,離先隨眠煩惱濁故。是最勝慧,昇陟一切諸法頂故。是微妙慧,以自然智隨覺法故。是離行慧,更無雜染三界法故。是攝受慧,一切賢聖所攝受故。是斷願慧,除遣一切相分別故。是捨逸慧,遠離一切愚黑闇故。是方便慧,安住一切瑜伽師地者所成就故。是發趣慧,當住一切聖智道故。是照明慧,除滅一切無明`[*2]`瀑流翳暗`[膜=瞙【明】]`膜故。是施`[明=眼【元明宮】]`明慧,開導一切猶如眼故。是無漏慧,慧眼超過邪僻路故。是勝義慧,照了如是大聖諦故。是無別慧,善調順故。是光明慧,諸智門故。是無盡慧,遍於一切隨行照故。是無滅慧,常廣見故。是解脫道慧,永斷一切取執縛故。是不離處慧,不與一切煩惱障法而同止故。舍利子!如是慧相,我今略說。當知菩薩摩訶薩更有無量無邊諸慧。何以故?舍利子!如是乃至一切眾生所有心行,當知菩薩摩訶薩亦有爾所慧業智行。如是乃至一切眾生所有欲解,當知菩薩摩訶薩亦有爾所慧觀察智。如是乃至一切眾生所有諸煩惱門,當知菩薩摩訶薩亦有爾所廣大慧門。如是乃至一切聲聞獨覺及正等覺所有遍智,當知菩薩摩訶薩亦有爾所慧所行處。舍利子!如是等一切慧處,諸菩薩摩訶薩皆於其中精勤修學,是則名為菩薩妙慧。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到彼岸義?舍利子!如是乃至一切所知諸妙善法能到彼岸者,當知皆是到彼岸義。又舍利子!如上廣說一切慧句,應知皆是到彼岸義。又諸菩薩修行差別圓滿之義,當知皆是到彼岸義。如是一切智智圓滿之義,當知皆是到彼岸義。於諸一切為無為法無執著義,當知皆是到彼岸義。能善覺悟無量生死大過失義,當知皆是到彼岸義。一切諸法有能開悟不覺者義,當知皆是到彼岸義。有能開示無窮盡法寶藏義者,當知是為到彼岸義。無障解脫圓滿義者,當知是為到彼岸義。覺悟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慧平等義,當知是為到彼岸義。最勝決擇善巧義者,當知是為到彼岸義。遍行一切眾生界義,是則名為到彼岸義。無生法忍圓滿之義,是則名為到彼岸義。不退轉地究竟滿義,是則名為到彼岸義。清淨修治諸佛土義,是則名為到彼岸義。成熟一切眾生義者,是則名為到彼岸義。往詣道場昇菩提座義,是則名為到彼岸義。畢竟摧伏諸魔軍義,是則名為到彼岸義。一切佛法皆圓滿義,是則名為到彼岸義。於菩薩藏差別法門正安住義,是則名為到彼岸義。舍利子!若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正修`[學=覺【元明】]`學已,我說是等則於一切波羅蜜多皆得究竟。
「復次舍利子!若有安住大乘諸善男子及善女人,皆當於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殷勤請求受持讀誦通達義理,廣為他說分別顯示。何以故?舍利子!若有於是菩薩藏經殷重聽聞受持讀誦,乃至為他分別解說者,當知是人必定獲得十種功德稱讚利益。何等為十?一者在在所生一切微妙功巧業處究竟通達,二者在所生處常居高族榮望當世,三者所生之處有大威嚴勢力自在,四者凡所言令一切皆從無不信伏,五者所生之處具大豪富,六者在所生處恒為天人所加愛敬,七者生處人中常為輪王得大自在,八者所生常得為天帝釋,九者若生色界為大梵王,十者在所生處常不遠離大菩提心。舍利子!受持經者則為獲得十種功德稱讚利益。
「復次舍利子!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是經,殷重聽聞讀誦解義,乃至為他廣說開示,當知是人復得如是十種功德稱讚利益。何等為十?一者不與尼伽蘭陀`[邪=耶【元明】]`邪論相雜,二者不起我見,三者無有情見,四者無命者見,五者無數取見,六者不起斷見,七者不起常見,八者一切世務情無顧及,九者恒發勝心樂欲出家,十者若聞經典速能受持`[悟=恒悟【元明】]`悟解深義。舍利子!是名獲得十種功德稱讚利益。
「復次舍利子!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是經,殷重聽聞讀誦解義,乃至為他廣分別說,當知是人復得如是十種功德稱讚利益。何等為十?一者成就正念;二者成就正覺;三者成就正趣;四者成就志勇;五者成就正慧;六者得具無難;七者憶本生事;八者性薄貪欲無猛利貪,不為重貪之所燒惱;九者性薄`[瞋恚=貪瞋【元明】]`瞋恚無猛利瞋,不為重瞋之所燒惱;十者性薄愚癡無猛利癡,不為重癡之所燒惱。舍利子!是名獲得十種功德稱讚利益。
「復次舍利子!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是經,殷重聽聞讀誦解義,乃至為他廣分別說,當知是人復得如是十種功德稱讚利益。何等為十?一者成就機速慧;二者成就捷辯慧;三者成就猛利慧;四者成就迅疾慧;五者成就廣博慧;六者成就甚深慧;七者成就通達慧;八者成就無著慧;九者常現前見一切如來,既得見已以清美頌而為讚歎;十者善能如理請問如來,又能如理開釋疑難。舍利子!是名獲得十種功德稱讚利益。
「復次舍利子!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是經,讀誦解義乃至為他廣分別說,當知是人復獲如是十種功德稱讚利益。何等為十?一者常樂遠離諸不善友,二者常樂親近諸善知識,三者能緩諸魔所有繫縛,四者摧殄諸魔所有軍陣,五者善能訶厭一切煩惱,六者於一切行心恒捐捨,七者違背一切向惡趣道,八者歸向一切趣涅槃道,九者善說一切越度生死清淨之`[地=施【元明宮】]`地,十者巧能隨學一切菩薩所行軌則又能奉行諸佛教勅。如是名為十種功德稱讚利益。舍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殷重聽聞受持讀誦,研尋義趣明了通達,復能為他廣說開示,當知是人則為獲得如上功德稱讚利益。」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諸聰叡者慧無邊, 妙能通達法及義,
尊勝文詞善圓具, 由持如是大經王。
常獲豐饒法寶藏, 恒欣悅意行法施,
發生最上勝歡喜, 由持如是大經王。
多眾生聞說法者, 證斯廣大勝功德,
我當云何說是法, 如持經者之所獲。
`[證=諸【三宮】]`證獲如斯最勝慧, 於正法所終無壞,
由念發生微妙智, 能說無上智依處。
勤求善說正法句, 最勝眾聖所稱讚,
常聞發起超勝行, 由持如是大經王。
慧者聞已持深義, 於諸文句無妄執,
常隨理趣而觀照, 增長妙智量無邊。
無邊妙智無邊義, 第一義解諒難思,
遍遊十方廣稱讚, 聞經勝利無窮盡。
極善微薄貪瞋癡, 獲得第一心清淨,
由聞如是大經王, 功德勝利無邊際。
雖獲勝財無放逸, 稱量財義誰堅固,
深達世財非有實, 於財無戀趣非家。
出詣閑靜住中林, 於彼惛沈常遠離,
聽聞淨法曾無厭, 靜慮正教無慳悋。
請問疑難世導師, 聞已為他廣開釋,
由斯增長微妙智, 於白淨法終無退。
「如是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是經典精`[勤=進【明】]`勤修學行菩薩行,是名菩薩摩訶薩於般若波羅蜜多方便修學正法之要。」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三
☗s54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四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元】]`奉 詔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二十
## 大自在天授記品第十二
爾時佛告舍利子:「往昔過去大蘊如來、應、正等覺,為精進行童子廣說如是四無量法及說六波羅蜜多已,爾時彼佛復告精進行童子:『云何菩薩摩訶薩隨攝法轉?童子當知,菩薩摩訶薩具足如`[來=是【元明】]`來四攝之法,由是法故菩薩摩訶薩恒處長夜攝諸眾生。何等為四?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名為四種攝法。童子!云何名為如是攝法?童子!所言施者具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是為布施。言愛語者,謂於一切諸來求乞或樂聞法,菩薩悉能愛語慰喻。言利行者,謂能滿足若自若他所有意樂。言同事者,隨己所有智及功德,為他演說攝受建立一切眾生,令其安住若智若法。復次童子!言布施者,於來乞求諸眾生所心意清淨。言愛語者,於來乞求諸眾生所善言安慰。言利行者,隨諸眾生所有義利皆令成熟。言同事者,於來乞求諸眾生所行平等心成其義利。復次童子!言布施者,謂諸菩薩發意行捨。言愛語者,方便無斷。言利行者,深心無悔。言同事者,迴向大乘。復次童子!言布施者,謂隨慈心而行於捨。言愛語者,常不捨離`[歡【CB】,歎【大】]`歡喜之心。言利行者,成就大悲,心恒欣樂利眾生事。言同事者,修捨平等無有高下,心恒迴向一切智智。復次童子!言布施者,如法求財,常思行捨`[拯=振【宋宮】]`拯濟貧乏。言愛語者,既施財已,重復安處令住法義。言利行者,自利利他平等攝`[取【麗磧】,受【大】(cf. K06n0022_p0436a15; Q05_p0699c01)]`取。言同事者,為欲利益諸眾生故,究竟發起一切智心。復次童子!言布施者,一切所有內外諸法悉皆捨離。言愛語者,於一切法功德智慧無所祕惜。言利行者,棄捨自利專務利他。言同事者,總攝財物如置掌中,隨緣惠施情無憂慼。
「『復次童子!言法施者,如所聞法廣為他說。言愛語者,以無染心分別開示。言利行者,謂為於他授誦經典,乃至說法無有厭倦。言同事者,以不捨離一切智心,安置含生於正法所。復次童子!所言法施,若為往返求聽法者,如佛正教不亂宣說。言愛語者,以微妙音開示正法。言利行者,謂以衣服飲食床敷醫藥及餘隨用什物眾具,於求法者及說法者但有匱乏即便給施。言同事者,常起深心無間說法。復次童子!言法施者,由是菩薩了知法施諸施中上,常行法施。言愛語者,謂所演說利益之事。言利行者,演暢其義不依於文。言同事者,欲令圓滿一切佛法,常為眾生如應敷化。復次童子!言布施者,所謂`[柁=檀【明】]`柁那波羅蜜多。言愛語者,所謂尸羅波羅蜜多及以羼底波羅蜜多。言利行者,所謂毘利耶波羅蜜多。言同事者,所謂靜慮波羅蜜多及般若波羅蜜多。復次童子!言布施者,謂初發心一切菩薩。言愛語者,謂已發行一切菩薩。言利行者,謂不退轉一切菩薩。言同事者,所謂繫屬一生諸大菩薩。復次童子!言布`[施【CB】,於【大】]`施者,為欲堅固菩提根本。言愛語者,為欲成就菩提萌芽。言利行者,為欲開發菩提妙花。言同事者,為欲成熟菩提勝果。如是童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四種攝法。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大菩提故,以如是等四攝之法處於長夜攝受眾生,是名菩薩摩訶薩隨攝法轉。童子!如是攝法無量無邊,皆說名為菩提之道。』
「舍利子!爾時薄伽梵大蘊如來、應、正等覺為是精進行童子開示如是大菩提道,時彼童子具於佛所聞是法已,又聞讚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得大歡喜,即以上妙衣服`[4]肴饍=餚膳【元明】*`肴饍飲食床敷醫藥什物眾具,持以奉獻大蘊如來及聲聞眾。如是乃經九十六拘胝歲,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又復`[興=興發【元明】]`興菩提大願。雖作如是無量功德,而大蘊如來未與童子授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舍利子!汝謂彼時精進行童子豈異人乎?勿作餘疑,即我身是也。我於彼佛所,以諸供養奉佛及僧經爾所`[歲又=廣大【宮】]`歲,又復`[起發=發起【三宮】]`起發大菩提願,然彼如來不授我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舍利子!從大蘊如來滅度之後,經阿僧企耶劫,爾時有佛出興于世,名曰寶性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舍利子!寶性如來有八十那庾多聲聞弟子共會說法,一切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乃至其心自在,證得第一波羅蜜。時彼世中有轉輪聖王,名曰善見,七寶來應,所謂成就金輪乃至主將兵寶。是善見王以其輪寶威四天下,正法治世名為法王,仁德育物眾所欣重,國界人民居住寬博。所治大城名曰圓滿,東西長十二踰繕那,南北廣七踰繕那,安隱豐樂人民熾盛甚可愛樂,多諸財寶資具充溢。爾時城中有大長者名曰善慧,其家巨富財寶充積,已曾供養過去諸佛殖眾德本。舍利子!時薄伽梵寶性如來觀是長者深心欲解,作是思惟:『此大長者善根已熟,堪為如是大菩薩藏法門之器,又是諸佛正法之器。』既了知已,便往其所現大神變,上住虛空結跏趺坐,為彼長者開菩提道,又復讚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舍利子!爾時善慧聞佛開示大菩薩道,又聞讚說三世佛已,獲得廣大歡喜淨信,即以上妙衣服`[*4]`肴饍飲食及餘資具,以用奉獻寶性如來及弟子眾。經於千歲,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又復興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微妙大願。雖作如是廣發眾行,然彼如來未為授記。舍利子!汝謂爾時善慧長者豈異人乎?勿餘異疑,即我身是也。我於爾時雖以種種供養奉佛及僧,并起廣大菩提勝願,然彼如來不授我記,云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1]正等=等正【元明】*`正等覺。舍利子!自寶性如來滅度之後,經阿僧企耶劫,有佛出世,名曰放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舍利子!以何義故佛名放光?舍利子!當於爾時有王出世,名曰勝怨。所都大城名盛蓮花,安隱豐樂人民熾盛,財寶眾具充積流溢。王有大臣婆羅門種,名曰光主,其家巨富,財產倉庫具足盈滿。而是大臣為勝怨王偏所愛重欣慕其德,常所見遇情無厭逆。舍利子!時勝怨王割所王國四分之一,賜此大臣封以為王。時光主王治于小國,以法御世不行邪`[抂=枉【三宮】]`抂。舍利子!是光主王於後異時誕生太子,形貌端正眾所樂觀,成就第一圓滿淨色,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具足莊嚴。又於王子一切身分皆放光明,猶如日輪之所照`[耀=曜【元明】]`耀,因為立號名曰放光。舍利子!時光主王召集國中諸婆羅門善占相者皆悉集已,便示王子令其相之。諸婆羅門既覩相已,便作是言:『今此王子定當作佛。』時光主王即以王子付諸養母。其後不久,身相長大聰叡明達。時淨居天處色究竟天宮,以通智力知是王子將登正覺,便於彼沒來至放光王子菩薩所止處已,右遶菩薩,即於其前說是頌曰:
「『非謂安處大王宮, 能生清淨勝功德;
要假仙幢袈裟相, 果證無上妙菩提。
盛壯須臾若流逝, 迅速過於大猛風,
不可憙樂弊衰老, 摧壞世間之所愛。
衰老能令薄勢力, 難得欣樂趣非家,
大仙今者極盛年, 宜當及時發精進。
善哉善哉大慧者, 善哉善哉大超悟,
善哉善哉速出家, 定成堅固`[*1-1]正等=等正【元明】*`正等覺。』
「舍利子!時放光菩薩摩訶薩為淨居天所開悟已,以清淨信趣於非家。當出家夜,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彼世尊便以如是廣大名稱出現世間,號曰放光如來,十號具足,為諸天人之所讚頌。時勝怨王聞光主王子出家修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名曰放光,即便往告光主王言:『我聞卿子出家成佛,不審世尊大慈悲故能來降不?若不垂愍至於此者,我當嚴備四種力軍往如來所躬事奉敬。』舍利子!時光主王即集大臣守衛軍眾具宣是事。諸大臣言:『`[王=天【宋宮】]`王於今者應自往詣放光如來諮問是事。大悲世尊愍眾生故,為欲往彼勝怨王所?為不往耶?』時光主王即便嚴駕,與諸大臣侍衛導從,往如來所。既到彼已頂禮佛足,即以上事具白世尊。時放光如來告父王曰:『大王當知,我今往詣勝怨王所,愍眾生故。』舍利子!時放光如來隨所樂欲別住一處勝怨王都,即與二十拘胝大阿羅漢出詣彼國。爾時父王亦備四種強力軍眾隨從佛後,辦具種種上妙衣服餚膳飲食床敷醫藥及餘資具供佛及僧,乃至隨逐如來到`[己【CB】,已【大】]`己王領國界之際,便禮佛足,遶無數匝,涕泣哽噎辭退而還。時勝怨王聞放光如來與諸大眾將來詣此盛蓮花城,即便嚴飾所都大城,除去一切沙礫瓦石,清淨夷坦街巷道路,掃灑修治極令`[華麗=莊嚴【元明宮】]`華麗。又以香水重增`[霑=沾【宋宮】]`霑灑,散布名花量齊人膝,以妙香瓶列`[薰=重【三宮】]`薰於道,敷置種種微妙寶衣,於上虛空張施幡蓋,作倡伎樂騰欝充滿。舍利子!時勝怨王作如是等莊嚴綺飾盛蓮花城大王都已,又下嚴勅擊鼓宣令,於此王都城之內外,所有花鬘及塗香等,無令有人輒自受用并將出賣,一切皆當奉獻供養放光如來;若違此令當加重罰。舍利子!時勝怨王齎持種種花鬘塗香末香、珍妙衣服幢幡寶蓋,鼓擊種種諸妙音樂,又設羽儀現大嚴備,以王威勢出所都城,為欲瞻仰彼如來故,并申禮拜陳諸供養,與四`[種=眾【明】]`種軍及王城內所有婆羅門長者居士豪族類等往詣佛所。既到彼已,時勝怨王最先頂禮彼如來足,復以種種花鬘塗香末香上妙衣服幢幡寶蓋供養如來。自供養已,復令王子大臣及諸侍衛婆羅門長者居士等亦如大王廣修供養。舍利子!時勝怨王既供養已,具歡喜心、具妙善心、具離蓋心、具適悅心,與諸群臣而隨佛後。舍利子!爾時有婆羅門名曰珍寶,住大雪山王側,五百儒童以為弟子,眾人所宗、名德遠被、善持藝術,於三毘陀經達到彼岸,又於尼`[揵荼=犍茶【元明】]`揵荼書及計羅婆論、分別字論、伊底訶婆論、五分記論、隨順世論、祠祀呪論、丈夫相論,於是等論皆善通達,及以自宗師傅三明大教,曉其理趣妙識開遮。舍利子!是婆羅門有一儒童近住弟子,名曰迷伽,受學珍寶備通幽旨,藝術經論並皆明達,智與師齊堪為導首。時彼迷伽白其師曰:『大師當知,所學經論皆已通達,我今當返自所生地。云何奉酬大師恩德?』時師告曰:『伐瑳迷伽!夫為弟子欲報師恩,當以財寶方陳厚意。所謂何等?若辦五百羯利沙鉢那者,足表深心。』舍利子!爾時迷伽儒童`[奉=受【明】]`奉師教已,致敬右遶辭退而行,遍遊村城亭館國邑王都,處處`[追=尋【宮】]`追覓謝師財寶。既具集已將陳酬報,漸漸往詣盛蓮花城,遙見王都種種嚴飾明發華麗甚可愛樂,即問傍人:『今此王都有何盛事,榮飾周布莊嚴乃爾?』傍人答曰:『卿不知耶!今日放光如來、應、正等覺與八十拘胝大阿羅漢、八萬四千諸大菩薩將入此城,其中人民當行大施當興大福。由斯事故致此莊嚴。』時迷伽儒童忽聞如是佛名之聲,獲得廣大歡喜淨信,竊自惟忖:『諸佛如來出世甚難,極難得值`[過=遇【元明】]`過烏曇花,又似盲龜難遇浮孔,百千大劫時或一`[遇=邁【宮】]`遇。我今奉見甚為希有,定應以此五百羯利沙鉢那貿花散奉放光如來,當更求財用酬師德。』舍利子!當於爾時有一女人,齎持七莖殟鉢羅花從市而來。迷伽告曰:『何處得此水生花來?』女曰:『我於某處賣花鬘所,以五百羯利沙鉢那買得此花。』迷伽告曰:『今酬本價能與花不?』女曰:『不然。』又曰:『若不許者,今有五百羯利沙鉢那,汝當獨取此七莖花,二人當共,為可爾不?』女曰:『卿用此花為作何等?』告曰:『將用奉散放光如來。』女曰:『如卿所言。從今已往,於諸有趣常能降及為我夫者,當以此花持用相委。』爾時迷伽便報女曰:『`[止〔-〕【宮】]`止止女人!勿作是說。何以故?汝女人性掉動輕轉多諸放逸,汝之所言不足收採。又我當於阿僧企耶劫,修集佛法廣行布施,或以金銀珍寶珊瑚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象馬駝驢牛羊群畜,乃至或捨大國王位車輅服飾、內宮妃后男女眷屬,或捨手足耳鼻皮肉骨髓、髻中明珠眼目頭首。大略而言,無有一切內外之物於我施門而不捨者。或復有時當捨於汝,入佛法中以信出家趣於非家。汝性掉動輕轉放逸,或當爾時於我大捨而為障礙。』其女報曰:『審如所言我為大利。縱使卿今賣我此身,乃至充一羯利沙鉢那者,終無異心於施留礙。或復割截我身段段`[捨施=施捨【明】]`捨施,定無留礙修集佛法。』迷伽告曰:『若能如是此則為可,宜速與花。』爾時女人持花授與,迷伽取花便即往詣放光佛所。遙見如來`[為=與【明】]`為無量百千拘胝那庾多眾生前後圍遶,威儀庠序導眾而前,乃至以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從彼而來。於世尊所心生淨信,以無量種清淨歡喜深愛重心,前詣佛所恭敬禮拜不勝欣慶。又見多人以諸大價微妙衣服,為供佛故敷施行道,便作是念:『我今雖無上妙衣服,唯有所著弊鹿皮衣,當敷道中藉如來足。』作是念已脫衣布地。爾時諸人競取皮衣遠棄他所,咸生`[蚩=嗤【元明】]`蚩責:『云何為是含靈中寶敷設如此弊鹿皮衣?』時彼迷伽即便馳往四衢道邊泥濕之處,取鹿皮衣敷置其上,作如是念:『放光如來大慈悲者,加哀憐我,以遍照眼及遍照智賜觀所為,希願以足蹈我衣上。』爾時如來愍其所念,便以足趾蹈鹿皮衣。迷伽見已心生慶悅踊躍歡喜,即以所持殟鉢羅花用散`[佛=其【元明】]`佛上。於時復有無量天子住虛空中,以天曼陀羅花、殟鉢羅花、鉢特摩花、拘貿陀花、奔`[荼=茶【明】]`荼利花及天栴檀末香俱散佛上,作天音樂詠天清歌,遍滿虛空大興供養。時彼迷伽所散之花列住空中,乃復變成無量千數殟鉢羅花葉,皆垂下合成花蓋隨佛而行。迷伽見已倍復踊躍心生淨信,於如來前解十二年金色髮髻以布于地,便發無上菩提大願:『若我來世當成如來、應、正等覺審不虛者,唯願今者放光如來授手安慰。』又發堅固勢力弘誓,作如是言:『若使如來不以足趾蹈金色髮授手安慰,及不授我菩提記者,我終不起,即於此地乾枯命終。』舍利子!爾時放光如來、應、正等覺具遍照眼及遍照智,於三世中無事不達,知彼迷伽意欲解已,便舉足趾躡其髮上。即便右顧如龍象迴,告諸聲聞一切大眾:『汝等苾芻勿蹈其髮。所以者何?此儒童者,却後過阿僧企耶劫,當成如來、應、正等覺,號釋迦牟尼。』舍利子!是時迷伽聞佛授記歡喜踊躍,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證得百千那庾多拘胝無動諸定,又以神通智力觀見東方過殑伽沙等無量諸佛皆為授記,作如是言:『儒童當知,汝於來世經阿僧企耶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周遍十方各如殑伽沙等無量如來,皆如東方諸佛授記。舍利子!迷伽儒童既蒙諸佛授記安慰已,從虛空下來詣佛所,以信捨家趣於非家,修習堅固清淨梵行。舍利子!汝今於此無生疑惑,謂彼往世迷伽儒童是餘人乎?勿作是觀,即我為彼儒童菩薩。`[我於【麗】,於我【大】(cf. K06n0022_p0440b18)]`我於爾時以是五莖青色蓮花奉散彼佛,復解金髮敷置道上,
`[興如是=與如來【元明】]`興如是行便蒙授記。是故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欲得速受如來記者,當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殷重聽聞受持讀誦通明義趣,廣為他說分別開示,復應修行無相正行。`[何【麗】,我【大】(cf. K06n0022_p0440b24)]`何以故?我憶往昔未得值遇放光佛前,無有一切白淨行法不修行者。雖作如是無量勤苦,然不蒙佛為我授記。所以者何?由修諸行皆有相故。從是已後,我方於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隨所聞已安住正行。如是行者謂無相行、無功用行、無所得行,行如是等無相行已,放光如來乃為授記。舍利子!我憶往昔最初得見放光佛時,便得超過一切有相有功用行,又初見佛便能隨覺一切法性,又得通達一切諸法自性無生。從是已後放光如來乃為授記。作如是言:『迷伽儒童!汝於來世過阿僧企耶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舍利子!當授記時,我便證得無生法忍。舍利子!證得何等無生法忍?所謂證得一切色法無所得忍,證得受想行識法無所得忍,證得蘊界處法無所得忍。舍利子!言得忍者,是則名為忍受諸法都無所得。何以故?非於證得如是忍時世間之法而復現行,非異生法、非諸學法、非無學法、非獨覺法、非菩薩法、非諸佛法而復現行。所以者何?由一切法不現行故說名得忍,由一切法畢竟無得亦無所得,故名得忍。又是忍者,於一剎那盡一切相及諸所緣,故得名忍。又是忍者,不忍於眼、不壞於眼及諸所緣,故名得忍。不忍於耳鼻舌身意、不壞於意,如是忍者無盡境界、如是忍者非趣境界,故名得忍。是故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欲得速為如來授記證是忍者,當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殷重聽聞受持讀誦通達義趣,廣為他說分別開示安住正行,謂無相行、無功用行、無所得行,如是等法名為正行。」
爾時大眾中有長者子名那羅達多,從薄伽梵聞說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又聞讚歎諸佛菩薩勝功德已,即從坐起,披一肩衣,以右膝輪安置于地,向佛合掌頂禮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先為諸長者等廣說諸法相續不絕,如是開示如是教導,皆令證得阿羅漢果,即於此生盡老死際,而未聞說大菩薩藏微妙法門讚歎諸佛菩薩功德。我幸大利今具得聞,竊生是念:『如是大乘為尊為勝、為上為妙、為無有上,更無過上,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今現前親聞佛說受持領悟開顯諸法,如是法者分別諸法無所依執、無我我所、無有攝受。世尊!我作是念:『如是妙法為尊為勝、為上為妙、為無有上,更無過上,如是法者我當修集。』世尊!我今思惟一切乘中為無上者,所謂佛乘。諸佛如來亦說此乘,`[置=最【三宮】]`置為第一、最為無上。我從今日發起無上正等覺心,為欲利安多眾生故,為欲悲愍諸世間故,利益安樂無量天人,如佛建立諸大菩薩所有學處,我今皆當悉依隨學。」
說是語已,爾時世尊告長者子:「善哉善哉!善男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難證信、甚難修習,汝今乃能深發是意。」
時長者子白佛言:「世尊!無上菩提`[雖=難【宋】]`雖復甚難證信修`[4]集=習【明】*`集,然我今者發起如是勇猛精進,必當修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以為難。又我於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奉修牢強定無退轉。世尊!我於今者發大弘誓,假使發菩提心如殑伽沙數方證無上正等覺者,我於是事彌增精進,乃至如上一一發心經如殑伽沙等劫,乃至隨是發菩提心,一一所發要由斬截殑伽沙等身分頭首方能起者是菩提心,雖復經履如是勤苦,我於是中倍加精進,終不放捨無上菩提。何以故?`[縱逢=踨邊【宋】]`縱逢如是諸苦難事猶應修集,藉斯緣故必證菩提,何況為證無上菩提受諸安樂而不修學?所以者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性高廣,具足周大無上佛法,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有涯際、不可宣說,雖復諸佛無障礙智,經歷百千拘胝那庾多劫,以諸言音說此菩提非易可盡。」
爾時長者子那羅達多即於佛前而說頌曰:
「百千拘胝劫, 乃發菩提心,
雖眾苦所逼, 不捨含生界。
隨發菩提心, 要斷諸身首,
聚量高迷樓, 我亦能堪忍。
我安住菩提, 利樂含生故,
願我於來世, 如今日世尊。
遠彼聲聞乘, 兼濟`[下乘者=一切者【宋】]`下乘者,
願我於`[來=現【宋】]`來世, 如今日世尊。
此乘為大乘, 最上佛稱讚,
我觀無與等, 故欣樂菩提。
為拔濟危厄, 為脫三惡趣,
為求是如來, 出世現成佛。」
爾時長者子那羅達多說是頌已,便自思惟:「我今明達廣大佛法,如何不以教化妻子諸眷屬等?此非我宜。」作是念已即從坐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速疾還家。嚴辦種種諸供養具,與其七妻男女奴婢各有七人,齎持`[千=七【元明】]`千雙上妙衣服,及諸花香供養之`[具=調【宋元宮】]`具,又與五百樂人相隨,疾出王舍大城,為欲奉見薄伽梵故。
時王舍城有多人眾,見長者子與其眷屬速疾馳出,因而問曰:「汝等今者有何`[怱=忽【明】]`怱遽?與諸眷屬將往何所?」
長者子言:「諸善男子豈不知乎?今者如來、應、正等覺止鷲峯山,無量百千天人大眾前後圍遶,無`[數=最【元明】]`數方便為諸眾生分別開示廣大佛法故。我今者率領眷屬將往佛所,為求如是廣大佛法,為欲成辦不可思議不可稱量諸佛智慧,為欲種`[殖=植【明】]`殖無上正等菩提善根。汝等若欲成就廣大諸佛法者,可共同詣彼如來所,當共種是廣大佛法無上善根。」爾時王舍城中人民之類,聞長者子說是語已,有十千人皆樂隨從往至佛所。
時長者子那羅達多與其眷屬,及以隨從滿十千人,同時見佛,頂禮佛足却住一面。時長者子與諸俱來所有大眾,齎持花鬘塗香末香衣蓋幢幡,作倡伎樂歌詠讚歎供養如來,復以千雙淨妙珍服以覆佛上。時長者子作是奉已歡喜無量,即於佛前說伽`[他=陀【明】]`他讚。其頌曰:
「第一有情微妙`[者=音【宮】]`者, 成清淨行上菩提,
能發無邊勝智見, 如是我今修供養。
昔無量劫多修行, 為利眾生求大覺,
證法自在現成佛, 如是我今修供養。
我與妻子眷屬眾, 為利含識求菩提,
并及多千人民等, 同共歸依大覺者。」
爾時長者子說是伽陀讚歎佛已,便白佛言:「世尊!我今與此諸有情等至如來所,皆已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願世尊哀愍此等復為說法,當令一切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又我今者欲於佛所種諸善根,唯願世尊現為我證,當使如是善根力故,令諸眾生平等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獲無量廣大佛法,亦如今者現在世尊。」時長者子與諸眷屬、五百樂工、十千人眾,一心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於如來前,同共至誠歸依於佛、歸依於法、歸依於僧,唯願世尊憶持我等是鄔波索迦,始從今日乃至壽終,寧棄身命不捨歸趣清淨信心。又復世尊憶持我等,始從今日乃至菩提,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發起增上勇猛之心。又復世尊憶持我等,唯願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宣說正法,亦如今者如來無異。又復世尊憶持我等,唯願來世成佛之時,大眾圍遶如今無異。又復世尊憶持我等,唯願來世度脫無量苦逼眾生,如今無異。」時長者子及諸來眾并五百樂工作是誓已,復以種種微妙音樂供養如來,右遶三匝。
爾時世尊愍此等故,上昇虛空結`[加=跏【明】]`加趺坐。時五百樂工既覩如來現此神變,於世尊所倍生淨信。以佛威力,諸音樂器不假攝持自然上`[11]踊=涌【元明】*`踊,住在空中無所憑據,作眾伎樂繁會充溢右遶如來。時長者子俱來大眾,咸覩神變歎未曾有,心生慶悅踊躍歡喜,皆共合掌致敬如來。爾時空中周匝正等一踰繕那,復有無量百千音樂,亦無執持自然而現,猶如蜂房懸處虛空,作倡伎樂發微妙音。爾時長者子與其眷屬及五百樂工、十千城人,及以先來聽法眾內六十千人,諸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佛威力故皆踊空中。又佛神力於上空中五百樂臺自然出現,是諸臺中皆說妙法。又有四大樂臺現於佛前,莊嚴彫飾窮世瓌異。又有無量百千拘胝諸天子眾列住空中,以天曼陀羅花而散佛上。佛神力故,所散之花於虛空中變成八萬高妙花臺。時諸大眾。覩上臺中有如是等廣大莊嚴,於如來所倍生淨信愛敬之心,歎未曾有。
爾時世尊知諸大眾其心清淨,又復了知那羅達多及俱來眾增上意已,便現微笑如前廣說,乃至其光還從頂沒。時長老阿難既覩微笑,披一肩衣,向佛合掌恭敬作禮,白佛言:「世尊!有何因緣現此微笑?我惟如來所現神相非無因緣。」
佛告阿難:「汝今當知,此長者子那羅達多七婦男女并奴婢等三十六人,由供養我善根力故,當來之世經千拘胝劫不墮惡趣,人天往返受諸快樂。過是劫已值佛出世,名曰商主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於是佛所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修梵行,從是已後復經二十拘胝劫不墮惡道。阿難當知,是長者子七婦七女及以七婢,自此命終便捨女身得成男子,恒與那羅達多不相捨離行菩薩道,於當來世同處一劫,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難當知,長者子那羅達多菩薩摩訶薩當成佛時,號平等心如來、應、`[正等=等正【宋宮】]`正等覺,出現於世,十號具足。是大菩薩所有眷屬當成佛時,皆同一號,阿若末若如來、應、正等覺,具足十號。是五百樂工以供養我善根力故,當來又經阿僧企耶劫不墮惡趣,又經於彼滿千拘胝轉輪聖王而為翼從。阿難當知,是五百樂工大略而言,於是劫中得值十千諸佛,皆得親承供養無空過者。從是已後同一劫中,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號美音。是十千人以供養我善根力故,中四百人當得值遇慈氏如來,於彼佛所淨修梵行,得盡諸漏便般涅槃。所餘人等,當來又經殑伽沙等如是大劫不墮惡道,漸次得值千拘胝佛,於彼佛所廣修諸行,爾後一切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同一號,名甚希有。阿難當知,是六萬眾中具滿千人,於我滅後正法已盡,又過於彼刀兵中劫,慈氏如來未出現前、眾生壽命漸增長時,爾時贍部當有八萬獨覺出現於世,是一千人皆得值遇供養修善,於後復值慈氏如來還得供養,從是已後經二十五拘胝那`[庾【CB】,庚【大】]`庾多劫不墮惡趣,最後人身諸善根力所覺曉故,淨信捨家趣於非家,便得證悟緣覺菩提。阿難當知,於此眾中有十千人,具生聖見。餘千人等,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有六十那庾多諸天子等,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如是阿難,誰有見斯殊特勝利,而於佛所不生淨信愛樂恭敬發希有心?唯除愚癡不肖之士。何以故?彼諸人等於如來所但修如是微細善根,乃能獲得如來大`[我=利【元明】]`我,或復證入無上涅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於佛所修諸供養, 獲得如斯勝功德,
若有希求高大果, 當於導師修供養。
若佛現在修供養, 或復於佛涅槃後,
供養馱都如芥子, 常得奉侍諸如來。
若復欲修諸供養, 如來住世或涅槃,
供養馱都如芥子, 行平等心果平等。
若有具修平等心, 供養平等人中上,
當成平等之勝報, 及證平等妙菩提。
若有欲攝諸善趣, 遮障絕除眾惡道,
及欲趣向涅槃路, 如是獲得不為難。
佛具最勝淨尸羅, 佛具最勝三摩地,
若生最勝淨信已, 當獲最勝如來果。
若修最勝諸供養, 速登最勝之善道,
及證最勝尊正見, 能宣最勝微妙法。
若樂人中聰叡者, 親持諸佛清淨法,
當修猛利正欲樂, 多聞如理正思惟。
有得轉輪之聖主, 或為帝釋梵天王,
廣修無量勝功德, 定趣無餘大寂滅。」
爾時世尊說是頌已,告長老舍利子:「若有安住大乘諸善男子及善女人,欲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發生猛利清淨欲樂殷重聽聞,受持讀誦通達義趣,廣為他說分別開示。何以故?若於是經受持讀誦,乃至為他分別說者,能令三寶永不斷絕,常不遠離四無量行,常勤修習六到彼岸,恒正方便以四攝法攝化眾生。舍利子!如是大乘大菩薩藏微妙法門,當知即是諸菩薩道。所以者何?是經典者善能攝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舍利子!是經乃是諸菩薩等聖珍寶藏,我依是經正修學已,畢竟證得生死永斷,又證一切波羅蜜多。由證是故,即號無上正等覺者。舍利子!如來於一切波羅蜜多皆已畢竟,如來於一切所作皆已靜息,如來於無量諸地皆已證得,又復更證無邊之地。何以故?由佛證是諸波羅蜜多故,而能究竟安住一切到彼岸法。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應當於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精進修行如我所證。」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於業應知業, 於報應知報,
無業亦無報, 是安隱涅槃。
諸有為皆苦, 於中無有智,
是故智生已, 有為皆解脫。」
爾時世尊說是頌已,長老舍利子及大苾芻,并諸天、人、健達縛、阿素洛等一切眾生,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四
☗s55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五
大唐三藏`[菩=法師菩【明】]`菩提流志奉 `[詔=誥【元】]`詔譯
# 佛為阿難說處胎會第十三
`[處=人處【元明】]`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阿難於日晡時從禪定起,與五百比丘俱詣佛所,合掌恭敬,頂禮佛足,却住一面。爾時世尊即告阿難及諸比丘:「我有法要,初中後善,其義微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所謂入母胎藏修多羅法。應當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為汝分別解說。」阿難白佛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若有眾生欲入胎時,因緣具足便得受身,若不具足則不受身。云何名為緣不具足?所謂父母起愛染心,中陰現前求受生處,然此父母赤白和合或前或後而不俱時,復於身中各有諸患,若如是者則不入胎。其母胎藏或患風黃血氣閉塞,或`[胎=脂【明】]`胎閉塞或肉增結,或有醎病或麥腹病,或蟻腰病或如駝口,或車轅曲木或如車軸,或車轂口或如樹葉,或曲繞旋轉狀如藤笋,或胎藏內猶如麥芒,或精血多泄不暫停住,或`[滯=帶【宋宮】,㿃【元明】]`滯下流水或胎藏路澁,或上尖下尖或曲或淺或復穿漏,或高或下或復短小及諸雜病,若如是者不得入胎。若父母尊貴有大福德、中陰卑賤,或中陰尊貴有大福德、父母卑賤,或俱福德無相感業,若如是者亦不受胎。如是中陰欲受胎時,先起二種顛倒之心。云何為二?所謂父母和合之時,若是男者,於母生愛、於父生瞋,父流胤時謂是己有。若是女者,於父生愛、於母生瞋,母流胤時亦謂己有。若不起此瞋愛心者,則不受胎。
「復次阿難!云何得入母胎?所謂父母起愛染心,月期調順中陰現前,無有如上眾多過患,業緣具足便得入胎。如是中陰欲入胎時,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無有福德,二者有大福德。其無福者覺觀心起,所見境界便作是念:『我今值遇風寒陰雨,大眾憒閙眾威來逼。』便生恐怖。『`[明註曰即宋作那]`我今應當入於草室及以葉室,或隱牆根,或入山澤叢林窟穴。』復更生於種種諸想,隨其所見便入母胎。大福德者亦生是念:『我今值遇風寒陰雨,大眾憒閙眾威來逼。』亦生恐怖,即上高樓或登大閣,或入殿堂及以床座,亦生諸餘種種之想,隨其所見便入母胎。」
佛告阿難:「如是中陰初受胎時名歌羅邏,皆依父母不淨及過去業而得受身。如是之業及以父母諸緣之中各不自生,和合力故而便受身。譬如以器盛酪及`[人=以【元明】]`人繩等即便出蘇,諸緣之中皆不可得,和合力故蘇乃得生。歌羅邏身亦復如是,因緣力故便得受胎。
「復次阿難!譬如依止青草牛糞及以棗酪而各生蟲,一一之中蟲不可得,因緣力故蟲乃得生。此蟲生時青黃赤白,各隨所依而作其色。是故當知,父母不淨而生此身,諸緣中求皆不可得亦不離緣,和合力故而便受胎。此身生時,與其父母四大種性亦無差別,所謂地為堅性、水為濕性、火為熱性、風為動性。歌羅邏身若唯地界無水界者,譬如有人握乾麨灰終不和合。若唯水界無地界者,譬如油水其性潤濕,無有堅實即便流散。若唯地水無火界者,譬如夏月陰處肉團,無日光照則便爛壞。唯地水火無風界者則不增長,譬如有人及其弟子能善`[炊=吹【三宮】]`炊糖,諸有所作而令其內悉使空虛,若無風力終不成就。如是四大互相依持而得建立,是故當知歌羅邏身,因於父母四大業風而得生者亦復如是,眾緣之中皆不可得,和合力故而便受身。
「復次阿難!譬如新淨種子善能藏積不為蟲食,無有爛壞乾焦穿穴。或復有人選擇良田潤沃之處下此種子,令一日中`[牙=芽【宋明宮】]`牙莖枝葉扶踈蔭映花果滋茂皆具足不?」
「不也。世尊!」
佛告阿難:「歌羅邏身亦復如是,皆從因緣次第生長,不得一時諸根具足。是故當知,雖從父母而有此身,諸緣中求皆不可得,和合力故而便受生。
「復次阿難!譬如明眼之人持日光珠置於日中,以乾牛糞而懸其上,去珠不遠火便出生,不即牛糞及以日光各能生火亦不相離,因緣力故火便出生。從於父母所生之身亦復如是,歌羅邏身名之為`[色【麗】,名【大】(cf. K06n0022_p0446b04)]`色,受想行識說之為名,名色五陰剎那受身,已經諸苦我不讚歎,況復長時輪迴諸有。譬如少糞猶尚臭穢,何況於多!如是五陰歌羅邏身誰當愛樂?
### 三十八七日
「復次阿難!如是之身處在母胎,凡經三十八七日已方乃出生。
「第一七日處母胎時名歌羅邏,身相初現猶如生酪,七日之中內熱煎煮四大漸成。
「第二七日處母胎時,所感業風名為遍滿。其風微細吹母左脇及以右脇,令歌羅邏身`[相【CB】,稠【大】]`相漸現,狀如稠酪、或似凝酥,內熱煎煮便即轉為安浮陀身,如是四大漸漸成就。
「第三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藏口。由此風力令漸凝結,其安浮陀轉為閉手,狀如藥杵而復短小。於其胎中內熱煎煮,如是四大漸漸增長。
「第四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攝取。由此風力能令閉手轉為伽那,狀如溫石,內熱煎煮四大漸增。
「第五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攝持。由此風力能令伽那轉為般羅奢佉,諸皰開剖兩髀兩肩及其身首而便出現,如春陽月天降時雨樹木枝條而便出生。因業風力,諸皰現時亦復如是。
「第六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之為飯。由此風力四相出現。云何為四?所謂兩膝、兩肘,名為四相。
「第七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旋轉。由此風力四相出現,所謂手足掌縵之相,其相柔軟猶如聚沫。
「第八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翻轉,由此風力二十相現,所謂手足二十指相而便出生。如天降雨樹木枝條漸得增長,業風力故諸`[相=根【元明】]`相現前亦復如是。
「第九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分散。由此風力現九種相。云何為九?所謂眼耳鼻口、大小便處名為九相。
「第十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堅鞕,由此風力即便堅實。復有一風名為普門,吹其胎身悉令脹滿猶如浮囊。
「十一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金剛。由此風力在於胎中或上或下,令其身孔皆得通徹。又以風力使懷胎者,或復悲喜行住坐臥,其性改常運動手足,令胎身孔漸漸增長,於其口中而出黑血,復於鼻中出穢惡水。此風迴轉於諸根已而便息滅。
「十二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曲口。由此風力左右脇間生大小腸,猶如藕絲及緊紡線置在於地,十八周轉依身而住。復有一風名為穿髮,由此風故,三百二十支節及百一穴生在身中。
「十三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作飢渴。由此風力胎身虛羸生飢渴想。其母飲食所有滋味,於身穴中及以臍輪資持潤益。」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其子處母胎, 已經十三七,
身即覺虛羸, 便生飢渴想。
母所有飲食, 滋益於胎中,
由此身命存, 漸漸而增長。
「十四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線口。由此風力生九百筋,於身前後及以左右而交絡之。
「十五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蓮花。由此風力生二十脈,飲食滋味流入此脈潤益其身。何者二十?於身前後及以左右各有五脈,此一一脈皆有四十枝派小脈,如是等脈各各復有一百枝派。身前二萬名曰商佉`[此云蠃【CB】,(此云贏)【大】,〔-〕【明】]` \(此云蠃),身後二萬名之為力,身左二萬名為安定,身右二萬名為具勢。如是八萬大小`[支=肢【元明】]`支脈生於此身。其脈復有種種之色,所謂青黃赤白`[酥=蘇【宮】]`酥酪油色。是八萬脈一脈一根,於其根上生於一孔,或復二孔乃至七孔,一一皆與毛孔相連,猶如藕根生諸孔穴。
「十六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甘露。由此風力令此眼耳鼻口胸臆心藏四邊九孔之處悉令開發,出入氣息上下通徹無有障礙。若有飲食滋潤其身,有停積處復能銷化從下流出。譬如`[窯=窰【明】]`窯師及其弟子,能善調泥安布輪繩下上迴轉,所造器物而得成就。此亦如是,皆由風力及善惡業,令眼耳等漸漸具足。
「十七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髦=氂【元明】]`髦牛面。由此風力令其兩眼而得光潔,耳鼻諸根漸漸成就。譬如有鏡塵翳所覆,或取塼末及以油灰磨拭令淨。是故當知,以業風力吹其眼等使得明淨,亦復如是。
「十八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大堅強。由此風力令其諸根漸漸成就而復明淨。猶如日月雲霧覆蔽,猛風卒起吹令四散,而此日月忽然大明。以是業風吹其諸根轉更明淨,亦復如是。
「十九七日處母胎時,由前風力眼耳鼻舌四根成就。初入胎時已具三根:一者身根,二者命根,三者意根。如是諸根悉已具足。
「二十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堅固。由此風力能於身中生種種骨,於左脚中生二十骨,復於右脚亦生二十,足跟四骨、`[1]膊=𨄔【元明】*`膊有二骨、膝有二骨、髀有二骨、腰胯三骨、脊十八骨、肋二十四、胸十三骨、左右二手各二十骨、臂有四骨、肩有二骨、頷有二骨、髑髏四骨,及齒根等有三十二。譬如`[塑師=素師【宮】]`塑師及其弟子,先以`[堅=竪【宋宮】]`堅木後以繩纏造諸形狀,雖未有泥,如是之時名為骨相。以業風力生諸骨時亦復如是。是故當知於七日中,除其小骨,大骨生者數有二百。
「二十一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生起。由此風力能令其子生於身肉。譬如泥師及其弟子能善調泥泥諸牆壁,此由業風能生身肉亦復如是。
「二十二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浮流。由此風力能生身血。
「二十三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淨持。由此風力能生身皮。
「二十四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持雲。由此風力令其皮膚皆得調`[勻=均【元明】]`勻光色潤澤。
「二十五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持城。由此風力令其子身血肉增長漸漸滋潤。
「二十六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生成。由此風力便即能生髮毛爪甲,一一皆與諸脈相連。
「二十七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曲`[藥=鑰【三宮】]`藥。由此風力令其身相漸得成就。或於先世造諸惡業,於諸資具慳貪悋惜不肯惠施,或復不受父母師長教誨,由是業故而得種種不如意身。若以長大肥白柔軟之身為端正者,而便受得短小瘦黑堅鞕之身。若以短小瘦黑堅鞕之身為端正者,而便受得長大肥白柔軟之身。若於其身支分之中高下多少踈密為端正者,而便受得無有高下踈密不具足身。或復受得聾盲瘖瘂手足攣躄諸根不具,所有音聲人不喜聞,其身醜陋猶如餓鬼。以惡業故而受種種不如意身,父母親屬尚不憙見,況復餘人。若於前世造十善業,好行惠施,無有慳貪諂誑之心,父母師長所有言教即皆信受。以是因緣若得為人,則不受於如上諸惡業身,而便獲得種種殊妙之身,顏容端正諸相具足,所有言音而為眾人之所愛樂。是故當知由善業故,便得如是勝妙果報。阿難!如是之身,若是男者,蹲居母腹右脇而坐,兩手掩面向脊而住。若是女者,蹲居左脇兩手掩面背脊而住。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內熱煎煮,五處繫縛如在革囊。其母多食或復少食、甘食澁食、乾食膩食、辛醎苦醋冷熱之食,或復婬欲、急行跳躑、久臥久坐,皆受苦惱。是故當知處母胎時,有如是等眾苦逼迫。我今略說人中尚爾,何況地獄,難可為喻。誰有智者於生死海當樂此身?
「二十八七日處母胎時,生於八種顛倒之想。何等為八?一乘騎想,二樓閣想,三床榻想,四泉流想,五池沼想,六者河想,七者園想,八者苑想,是故名為八種之想。
「二十九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花條。由此風力令此胎身光色潤澤諸相分明,皆由過去所造諸業差別不同,隨其形類有種種色,或作白色、或復黑色、或不白不黑色、或作青色、或乾枯色、或潤澤色,如是色相而得成就。
「三十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鐵口。由此風力髮毛爪甲皆得增長,亦復能現白黑諸光,從業緣起而生此相。
「三十一七日乃至三十五七日處母胎時,身相長大漸漸增廣,人相具足。
「三十六七日處母胎時,生厭離心不以為樂。
「三十七七日處母胎時,便起五種不顛倒想。何者為五?一不淨想,二臭穢想,三囹圄想,四黑闇想,五厭惡想。其子處胎生如是等厭離之心。
「三十八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拘緣。由此風力即便迴轉。復有一風名為趣下,能令其身頭向於下,長伸兩臂漸欲出生。然其此子或於前世曾經積集墮落之業,令其此身手脚縱橫不能轉側,惡業緣故於母腹中而便捨命,母於此時受大苦惱或復命終。若於前世修諸善業作長壽因,臨欲生時母子安隱,無有如上惡業諸苦。過於三十八七日已欲出胎時,受種種苦方乃得生。是故當知,受此身者實為大苦。初出胎時,若男若女,適生墮地或以手捧、或衣承接、或在床席、或在屋中、或復地上、或逈露處、或在日中、或冬夏時冷熱風觸此身,初生受大苦惱,如生剝牛觸於牆壁。或復露地隨在之處為蟲所食,亦如有人而為蚊虻諸蟲唼食,復加杖捶而鞭撻之。初出胎時,以煖水洗觸其身時,所受之苦亦復如是。兒既生已漸漸增長,母身所出雜血之乳而養育之。我於諸餘經中先已廣說。是故當知,此身皆是不淨眾苦之所成就。誰有智者於生死中,而當愛樂如是之身?
### 八萬戶蟲
「復次阿難!初出胎時經於七日,八萬戶蟲從身而生,縱橫食噉。有二戶蟲名為舐髮,依髮食髮。有二戶蟲依眼食眼。有四戶蟲:一名鞍乘,二名有腭,三名發病,四名圓滿,依頭食頭。有一戶蟲名黑稻葉,依耳食耳。有一戶蟲名為藏口,依鼻食鼻。有二戶蟲:一名遙擲,二名遍擲,依脣唼脣。有一戶蟲名曰針口,依舌食舌。有一戶蟲名為利口,依於舌根而食舌根。有一戶蟲名為手圓,依腭食腭。有二戶蟲:一名手網,二名半屈,依止手掌食於手掌。有二戶蟲:一名遠臂,二名近臂,依臂食臂。有二戶蟲:一者名鐵,二名近鐵,依止咽喉食於咽喉。有二戶蟲:一名金剛,二名大金剛,依心食心。有二戶蟲:一者名羸,二名羸口,依肉食肉。有二戶蟲:一名具色,二名具稱,依血唼血。有二戶蟲:一`[明註曰名宋作者]`名勇健,二名香口,依筋食筋。有二戶蟲:一名不高,二名下口,依止脊骨食於脊骨。有一戶蟲名曰脂色,依脂食脂。有一戶蟲名曰黃色,依膽食膽。有一戶蟲名曰真珠,依肺食肺。有一戶蟲名之為荻,依脾食脾。有五百戶蟲:一百戶蟲名之為月,一百戶蟲名為月口,一百戶蟲名為輝耀,一百戶蟲名為輝面,一百戶蟲名為廣大,依止左邊而食左邊。復有五百戶蟲亦如是名,依止右邊而食右邊。有四戶蟲:一名`[小【麗】,少【大】(cf. K06n0022_p0449c21)]`小穿,二名大穿,三名骨穿,四名骨面,依骨食骨。有四戶蟲:一名大白,二名小白,三名吸力,四名虎道,依脈食脈。有四戶蟲:一名意樂,二名師子力,三名兔腹,四名耽欲,依止生藏而食生藏。有二戶蟲:一名勇猛,二名勇猛主,依止熟藏食於熟藏。有四戶蟲:一名鹽口,二名網口,三名蘊口,四名鳥口,依小便處食小便處。有四戶蟲:一名應作,二名大作,三名碎末,四名臆皺,依大便處食大便處。有二戶蟲:一名黑面,二名可畏面,依髀食髀。有二戶蟲:一名疾癩,二名小癩,依膝食膝。有一戶蟲名為愚根,依`[*1-1]膊=𨄔【元明】*`膊食`[*1]`膊。有一戶蟲名為黑頭,依脚食脚。阿難!我今為汝略說,八萬戶蟲依止此身晝夜食噉,亦復能令氣力虛羸顏容憔悴,種種病苦皆集此身。復令其心憂悲熱惱,雖有良醫亦生迷惑,不知何藥能治此病。誰有智者於生死海,而當愛樂如是之身?
「復次阿難!從初生時乃至長大,衣食資養成立此身,然其壽命或經百年、或復短促。於`[百=一百【元明】]`百年中有三百時,謂春夏冬,春為熱際、夏為雨際、冬為寒際。此三時中各有四月,一年之中有十二月。於百年中千二百月,黑月白月二千四百,凡經晝夜三萬六千。一日再食,七萬二千,或有不食亦在其數,所謂或病或醉、或時斷食、或復瞋恨睡眠調戲諸餘事務及飲母乳,以`[此=是【宋宮】]`此因緣名為不食。如是之身雖壽百年必歸磨滅,誰有智者於生死海而當愛樂?復次阿難!受於此身有二種苦。云何為二?一者眾病集身名為內苦,二者人與非人之所逼惱名為外苦。何者名為眾病集身?所謂眼耳鼻舌咽喉牙齒胸腹手足有諸病生,或復風癎涕唾癲狂乾消、上氣肺逆小便淋瀝、疥癩癰疽痃癖痔瘻、惡瘡膿血煎寒壯熱,種種諸病皆集此身。復有百一心黃之病、百一風病、百一痰病,風黃痰等和合共起復有百一。如是四百四病逼切其身名為內苦。復有外苦加害此身,所謂或在牢獄撾打楚撻、杻械枷鎖繫縛諸苦,或劓耳鼻及刖手足斫截其頭。不為諸天之所守護,即令非人諸惡鬼神夜叉羅剎而得其便。復為蚊虻蜂等毒蟲之所唼食,寒熱飢渴風雨並至,種種苦惱逼切其身。人中尚爾,況惡道苦難可具說。是故當知,皆由過去諸不善業受如是報。若為刀杖之所加害而造城壁及諸牆塹防衛其身,為惡風雨蚊虻蜂螫而求屋舍,為四百四病內苦外苦,而求飲食臥具醫藥田園室宅金銀七寶奴婢車乘資生之具供給所須,不稱其心便生苦惱;設獲珍財慳貪悋惜常加守護,或時散失復生大苦。阿難!此五陰身一一威儀行住坐臥無不皆苦。若長時行不暫休息是名為苦,住及坐臥各各長時亦復皆苦。若長時行而得暫住便生樂想,其實非樂。若長時住而得暫坐,若長時坐而得暫臥,妄生樂想,實無有樂。是故當知,此五陰身皆名為苦。若復有人,或為自利、或為利他、若自他俱利,應當厭患如是諸苦出家修學,則於涅槃解脫之法為不唐捐。若復有人或以衣服臥具醫藥資生之具供養彼者,獲大果報威德名聞。」
佛告阿難:「於意云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阿難白佛言:「世尊!色是無常。」
佛言:「若無常者,為是苦耶?為非苦耶?」
阿難答言:「色即是苦。」
佛言:「若無常苦,是敗壞法。若有多聞諸聖弟子聞是說已,執於此身如是之色,即是於我及我所不?」
「不也。世尊!色中無我亦無我所。」
「復次阿難!於意云何?受想行識為是常耶?是無常耶?」
阿難白佛言:「世尊!皆是無常。」
佛言:「若無常者,為是苦耶?為非苦耶?」
阿難答言:「如是四陰即名為苦。」
佛言:「若無常苦,是敗壞法。若有多聞諸聖弟子聞是說已,執於此身如是四陰,即是於我及我所不?」
「不也。世尊!此四陰者實無有我及以我所。」
「復次阿難!如是我者不在過去現在未來、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勝若劣、若近若遠,彼一切法悉亦非我及以我所。阿難!當知以如實智而觀察之,諸法無我。若有`[多【麗】,名【大】(cf. K06n0022_p0451a20)]`多聞諸聖弟子作是觀已,便生厭離而得解脫究竟涅槃。如是修學證此法`[時=身【元明】]`時,生分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佛說是經已,尊者阿難遠塵離垢得`[此〔-〕【元明】]`此法眼淨,五百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時諸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五
☗s56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六
大唐三藏`[3]義=法師義【明】*`義淨譯
# 佛說入胎藏會第十四之一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劫比羅城多根樹園,與大苾芻眾無量人俱。爾時世尊有`[弟=弟子【元明宮】]`弟名曰難陀,身如金色,具三十相,短佛四指。妻名孫陀羅,儀容端正世間`[罕=希【元明】]`罕有,光華超絕人所樂見。難陀於彼纏綿戀著無暫捨離,染愛情重畢命為期。世尊觀知受化時至,即於晨朝著衣持鉢,將具壽阿難陀為侍者,入城乞食,次至難陀門首而立,以大悲力放金色光,其光普照難陀宅中皆如金色。于時難陀便作是念:「光明忽照,定是如來。」令使出看乃見佛至,即便速返白難陀曰:「世尊在門。」聞此語已,即欲速出迎禮世尊。時孫陀羅便作是念:「我若放去,世尊必定與其出家。」遂捉衣牽不令出去。難陀曰:「今可暫放。禮世尊已我即却迴。」孫陀羅曰:「共作要期方隨意去。」以`[莊=粧【元明】]`莊`[溼=濕【三宮】]`溼額而告之曰:「此點未乾即宜却至,若遲違者罰金錢五百。」難陀曰:「可爾。」即至門首頂禮佛足,取如來鉢却入宅中,盛滿美食持至門首,世尊遂去。即與阿難陀,世尊現相不令取鉢。如來大師威嚴尊重不敢喚住,復更授與阿難陀。阿難陀問曰:「汝向誰邊取得此鉢?」答曰:「於佛邊取。」阿難陀曰:「宜授與佛。」答曰:「我今不敢輕觸大師。」默然隨去。
世尊至寺,洗手足已就座而坐,難陀持鉢以奉。世尊食已告曰:「難陀!汝食我殘不?」答言:「我食。」佛即授與。難陀食已,世尊告曰:「汝能出家不?」答言:「出家。然佛世尊昔行菩薩道時,於父母師長及餘尊者所有教令曾無違逆,故得今時言無違者。」即告阿難陀曰:「汝與難陀剃除鬚髮。」答曰:「如世尊教。」即覔剃髮人為其落髮。難陀見已告彼人曰:「汝今知不?我當不久作轉輪王。汝若輒爾剃我髮者,當截汝腕。」彼便大怖裹收刀具即欲辭出。時阿難陀便往白佛。佛便自去詣難陀處問言:「難陀!汝不出家?」答言:「出家。」是時世尊自持瓶水灌其頂上,淨人即剃。便作是念:「我今敬奉世尊,旦為出家暮當歸舍。」既至日晚尋路`[而【麗三宮】,有【大】]`而行,爾時世尊於其行路化作大坑。見已便念孫陀羅,斯成遠矣無緣得去,我今相憶或容致死,如其命在至曉方行。憶孫陀羅愁苦通夜。
爾時世尊知彼意已,告阿難陀曰:「汝今宜去告彼難陀,令作知事人。」即便往報:「世尊令爾作知事人。」問曰:「云何名為知事人?欲作何事?」答曰:「可於寺中撿挍眾事。」問曰:「如何應作?」答言:「具壽!凡知事者,若諸苾芻出乞食時,應可灑掃寺中田地,取新牛糞次第淨塗,作意防守勿令失落。有平章事當為白僧,若有香花應行與眾,夜閉門戶至曉當開,大小行處常須洗拭,若於寺中有損壞處即應修補。」聞是教已,答言:「大德!如佛所言,我皆當作。」
時諸苾芻於小食時執持衣鉢,入劫比羅城為行乞食。于時難陀見寺無人,便作是念:「我掃地了即可還家。」遂便掃地。世尊觀知,以神通力令掃淨處糞穢還滿。復作是念:「我除糞穢方可言歸。」放箒收持糞穢無盡。復作是念:「閉戶而去。」世尊即令閉一房竟更閉餘戶,彼戶便開。遂生憂惱,復作是念:「縱賊損寺,此亦何傷?我當為王,更作百千好寺倍過於是。我宜歸舍。若行大路恐見世尊。」作是思量即趣小`[徑=俓【宋宮】]`徑。佛知其念,從小道來。既遙見佛不欲相遇,路傍有樹枝蔭低垂,即於其下隱身而住。佛令其樹舉枝高上其身露現,佛問難陀:「汝何處來?可隨我去。」情生羞恥從佛而行。佛作是念:「此於其婦深生戀著,宜令捨離。」為引接故,出劫比羅城`[詣=諸【宮】]`詣室羅伐,既至彼已住毘舍佉鹿子母園。
佛念難陀愚癡染惑,尚憶其妻愛情不捨,應作方便令心止息,即告之曰:「汝先曾見香醉山不?」答言:「未見。」「若如是者捉我衣角。」即就捉衣。`[于【CB】,干【大】]`于時世尊猶如鵝王,上昇虛空至香醉山。將引難陀左右顧`[盼=䀎【宋元宮】,盻【明】]`盼,於果樹下見雌獼猴又無一目,即便舉面直視世尊。佛告難陀曰:「汝見此瞎獼猴不?」白佛言:「見。」佛言:「於汝意云何?此瞎獼猴比孫陀羅,誰為殊勝?」答言:「彼孫陀羅是釋迦種,猶如天女,儀容第一舉世無雙。獼猴比之,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佛言:「汝見天宮不?」答言:「未見。」「可更捉衣角。」即便執衣。還若鵝王上虛空界至三十三天,告難陀曰:「汝可觀望天宮勝處。」難陀即往歡喜園、婇身園、麁身園、交合園、圓生樹、善法堂,如是等處諸天苑園花果浴池遊戲之處,殊勝歡娛悉皆遍察。次入善見城中,復見種種鼓樂絲竹微妙音聲,廊宇踈通床帷`[映=帳【元明】]`映設,處處皆有天妙婇女共相娛樂。難陀遍觀見一處所,唯有天女而無天子,便問天女曰:「何因餘處男女雜居受諸快樂,汝等何故唯有女人不見男子?」天女答曰:「世尊有弟名曰難陀,投佛出家專修梵行,命`[終=歿【宮】]`終之後當生此間。我等於此相待。」難陀聞已踊躍歡欣速還佛所。世尊問言:「汝見諸天勝妙事不?」答言:「已見。」佛言:「汝見何事?」彼如所見具白世尊。佛告難陀:「見天女不?」答言:「已見。」「此諸天女比孫陀羅,誰為殊妙?」白言:「世尊!以孫陀羅比此天女,還如香醉山內以瞎獼猴比孫陀羅,百千萬倍不及其一。」佛告難陀:「修淨行者有斯勝利。汝今宜可堅修梵行,當得生天受斯快樂。」聞已歡喜默然而住。
爾時世尊便與難陀即於天沒至逝多林。是時難陀思慕天宮而修梵行,佛知其意,告阿難陀曰:「汝今可去告諸苾芻,不得一人與難陀同座而坐,不得同處經行,不得一竿置衣,不得一處安鉢及著水瓶,不得同處讀誦經典。」阿難陀傳佛言教告諸苾芻,苾芻奉行皆如聖旨。是時難陀既見諸人不共同聚,極生羞愧。後於一時,阿難陀與諸苾芻在供侍堂中縫補衣服,難陀見已便作是念:「此諸苾芻咸棄於我不同一處。此阿難陀既是我弟,豈可相嫌?」即去同坐。時阿難陀速即起避。彼言:「阿難陀!諸餘苾芻事容見棄,汝是我弟何乃亦嫌?」阿難陀曰:「誠有斯理。然仁行別道,我遵異路,是故相避。」答曰:「何謂我道?云何爾路?」答曰:「仁樂生天而修梵行,我求圓寂而除欲染。」聞是語已倍加憂慼。
爾時世尊知其心念,告難陀曰:「汝頗曾見捺洛迦不?」答言:「未見。」佛言:「汝可捉我衣角。」即便就執,佛便將去往地獄中。爾時世尊在一邊立,告難陀曰:「汝今可去觀諸地獄。」難陀即去,先見灰河,次至劍樹、糞屎、`[火=大【明】]`火河,入彼觀察。遂見眾生受種種苦,或見以鉗拔舌捩齒抉目,或時以鋸㓟解其身,或復以斧斫截手足,或以牟𥎞鑱身,或以`[捧=棒【三宮】]`捧打矟刺,或以鐵鎚粉碎,或以鎔銅灌口,或上刀山劍樹碓搗石磨銅柱鐵床受諸極苦,或見鐵鑊猛火沸騰熱焰洪流煮有情類,見如是等受苦之事。復於一鐵鑊空煮炎熱,中無有情。覩此憂惶,問獄卒曰:「何因緣故,自餘鐵鑊皆煮有情,唯此鑊中空然沸涌?」彼便報曰:「佛弟難陀,唯願生天專修梵行,得生天上暫受快樂。彼命終後入此鑊中,是故我今然鑊相待。」難陀聞已生大恐怖,身毛皆竪白汗流出,作如是念:「此若知我是難陀者,生叉鑊中。」即便急走詣世尊處。佛言:「汝見地獄不?」難陀悲泣雨淚哽咽而言,出微細聲白言:「已見。」佛言:「汝見何物?」即如所見具白世尊。佛告難陀:「或願人間或求天上勤修梵行,有如是過,是故汝今當求涅槃。以修梵行,勿樂生天而致勤苦。」難陀聞已,情懷愧恥默無所對。爾時世尊知其意已,從地獄出至逝多林,即告難陀及諸苾芻曰:「內有三垢,謂是婬欲、瞋恚、愚癡,是可棄捨、是應遠離。法當修學。」
爾時世尊住逝多林未經多日,為欲隨緣化眾生故,與諸徒眾往占波國,住揭伽池邊。時彼難陀與五百苾芻亦隨佛至往世尊所,皆禮佛足在一面坐。時佛世尊見眾坐定,告難陀曰:「我有法要,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所謂入母胎經。汝當諦聽,至極作意善思念之。我今為說。」
難陀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難陀:「雖有母胎,有入不入。云何受生入母胎中?若父母染心共為婬愛,其母腹淨月期時至,中蘊現前,當知爾時名入母胎。此中蘊形有其二種:一者形色端正,二者容貌醜陋。地獄中有,容貌醜陋如燒杌木;傍生中有,其色如烟;餓鬼中有,其色如水;人天中有,形如金色;色界中有,形色鮮白;無色界天元無中有,以無色故。中蘊有情,或有二手二足、或四足多足、或復無足,隨其先業應託生處,所感中有即如彼形。若天中有頭便向上,人、傍生、鬼橫行而去,地獄中有頭直向下。凡諸中有皆具神通乘空而去,猶如天眼遠觀生處。言月期至者,謂納胎時。難陀!有諸女人,或經三日、或經五日半月一月、或有待緣經久,期水方至。若有女人身無威勢多受辛苦,形容醜陋無好飲食,月期雖來速當止息,猶如乾地灑水之時即便易燥。若有女人身有威勢常受安樂,儀容端正得好飲食,所有月期不速止息,猶如潤地水灑之時即便難燥。云何不入?父精出時母精不出、母精出時父精不出、若俱不出,皆不受胎。若母不淨父淨、若父不淨母淨、若俱不淨,亦不受胎。若母陰處為風病所持,或有黃病痰癊、或有血氣胎結、或為肉增、或為服藥、或麥腹病蟻腰病,或產門如駝口、或中如多根樹、或如犁頭、或如車轅、或如藤條、或如樹葉、或如麥芒,或腹下深、或有上深,或非胎器、或恒血出、或復水流,或如鵶口常開不合、或上下四邊闊狹不等、或高下凹凸,或內有蟲食爛壞不淨,若母有此過者並不受胎。或父母尊貴、中有卑賤,或中有尊貴、父母卑賤,如此等類亦不成胎。若父母及中有俱是尊貴,若業不和合亦不成胎。若其中有於前境處,無男女二愛,亦不受生。
「難陀!云何中有得入母胎?若母腹淨,中有現前見為欲事,無如上說眾多過患,父母及子有相感業,方入母胎。又`[明註曰彼宋南藏作復]`彼中有欲入胎時心即顛倒。若是男者,於母生愛、於父生憎。若是女者,於父生愛、於母生憎。於過去生所造諸業而起妄想作邪解心,生寒冷想、大風大雨及雲霧想,或聞大眾閙聲。作此想已,`[隨【麗】,墮【大】(cf. K06n0022_p0454c22)]`隨業優劣復起十種虛妄之`[想【麗】,相【大】(cf. K06n0022_p0454c23)]`想。云何為十?我今入宅、我欲登樓、我昇臺殿、我昇床座、我入草菴、我入葉舍、我入草叢、我入林內、我入牆孔、我入籬間。難陀!其時中有作此念已,即入母胎。應知受生名羯羅藍,父精母血非是餘物,由父母精血和合因緣,為識所緣依止而住。譬如依酪瓶鑽人功,動轉不已得有`[酥=蘇【宋宮】下同]`酥出,異此不生。當知父母不淨精血,羯羅藍身亦復如是。
「復次難陀!有四譬喻,汝當善聽。如依青草,蟲乃得生,草非是蟲、蟲非離草,然依於草因緣和合,蟲乃得生身作青色。難陀當知,父精、母血、羯羅藍身亦復如是,因緣和合大種根生。如依牛糞生蟲,糞非是蟲、蟲非離糞,然依於糞因緣和合,蟲乃得生身作黃色。難陀當知,父精、母血、羯羅藍身亦復如是,因緣和合大種根生。如依棗生蟲,棗非是蟲、蟲非離棗,然依於棗因緣和合,蟲乃得生身作赤色。難陀當知,父精、母血、羯羅藍身亦復如是。因緣和合大種根生。如依酪生蟲身作白色,廣說乃至因緣和合大種根生。復次難陀!依父母不淨羯羅藍故,地界現前,堅鞕為性。水界現前,濕潤為性。火界現前,溫煖為性。風界現前,輕動為性。難陀!若父母不淨羯羅藍身但有地界無水界者,`[便即=即便【明】]`便即乾燥悉皆分散。譬如手握乾麨灰等。若但水界無地界者,即便離散,如油`[渧=滴【宋明宮】]`渧水,由水界故地界不散,由地界故水界不流。難陀!羯羅藍身有地水界無火界者,而便爛壞,譬如夏月陰處肉團。難陀,羯羅藍身但有地水火界無風界者,即便不能增長廣大。此等皆由先業為因更互為緣,共相招感識乃得生,地界能持、水界能攝、火界能熟、風界能長。難陀!又如有人若彼弟子熟調沙糖,即以氣吹令其增廣,於內`[空虛【麗三宮】,虛空【大】]`空虛猶如藕根。內身大種地水火風業力增長亦復如是。難陀!非父母不淨有羯羅藍體,亦非母腹、亦非是業、非因非緣,但由此等眾緣和會方始有胎。如新種子不被風日之所損壞,堅實無穴藏舉合宜,下於良田并有潤澤,因緣和合方有`[牙=芽【三宮】下同]`牙莖枝葉花果次第增長。難陀!此之種子,非離緣合牙等得生。如是應知,非唯父母、非但有業及以餘緣而胎得生,要由父母精血因緣和合方有胎耳。難陀!如明眼人為求火故,將日光珠置於日中,以乾牛糞而置其上,方有火生。如是應知,依父母精血因緣合故方有胎生。父母不淨成羯羅藍,號之為色,受想行識即是其名,說為名色。此之蘊聚可惡名色託生諸有,乃至少分剎那我不讚歎。何以故?生諸有中是為大苦。譬如糞穢少亦是臭。如是應知,生諸有中少亦名苦。此五取蘊色受想行識,皆有生住增長及以衰壞。生即是苦,住即是病,增長衰壞即是老死。是故難陀!誰於有海而生愛味,臥母胎中受斯劇苦?
「復次難陀!如是應知,凡入胎者,大數言之有三十八七日。初七日時胎居母腹,如`[㨝=榍【三宮】]`㨝如癰,臥在糞穢如處鍋中,身根及識同居一處,壯熱煎熬極受辛苦,名羯羅藍。狀如粥汁或如酪漿,於七日中內熱煎煮,地界堅性、水界濕性、火界煖性、風界動性方始現前。
「難陀!第二七日胎居母腹,臥在糞穢如處鍋中,身根及識同居一處,壯熱煎熬極受辛苦。於母腹中有風自起,名為遍觸,從先業生,觸彼胎時名頞部陀。狀如稠酪、或如凝酥,於七日中內熱煎煮,四界現前。
「難陀!第三七日廣說如前。於母腹中有風,名刀`[韒=鞘【明】]`韒口,從先業生,觸彼胎時名曰閉尸。狀如鐵箸、或如蚯蚓,於七日中四界現前。
「難陀!第四七日廣說如前。`[於=如【元明】]`於母腹中有風,名為內`[門=開【元明】]`門,從先業生。吹擊胎箭,名為健南。狀如鞋楥、或如溫石,於七日中四界現前。
「難陀!第五七日廣說如前。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攝持。此風觸胎有五相現,所謂兩臂、兩䏶及頭。譬如春時天降甘雨,樹林欝茂增長枝條。此亦如是,五相顯現。
「難陀!第六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廣大。此風觸胎有四相現,謂兩肘、兩膝。如春降雨,荑草生枝。此亦如是,四相顯現。
「難陀!第七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為旋轉。此風觸胎有四相現,謂兩手、兩脚。猶如聚沫、或如水苔,有此四相。
「難陀!第八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翻轉。此風觸胎有二十相現,謂手足十指從此初`[出=生【元明】]`出。猶如新雨,樹根始生。
「難陀!第九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分散。此風觸胎有九種相現,謂二眼、二耳、二鼻并口,及下二穴。
「難陀!第十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堅鞕,令胎堅實。即此七日於母胎中,有風名曰普門。此風吹脹胎藏,猶如浮囊以氣吹滿。
「難陀!第十一七日,於母胎中有風,名曰踈通。此風觸胎令胎通徹,有九孔現。若母行立坐臥作事業時,彼風旋轉虛通漸令孔大。若風向上,上孔便開;若向下時,即通下穴。譬如鍛師及彼弟子以槖扇時上下通氣,風作事已即便隱滅。
「難陀!第十二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曲口。此風吹`[胎=腹【宋宮】]`胎,於左右邊作大小腸猶如藕絲,如是依身交絡而住。即此七日,復有風名曰穿髮,於彼胎內作一百三十節無有增減,復由風力作`[百一=一百【明】]`百一禁處。
「難陀!第十三七日,於母腹中,以前風力知有飢渴,母飲食時所有滋味,從臍而入藉以資身。
「難陀!第十四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線口。其風令胎生一千筋:身前有二百五十,身後有二百五十,右邊二百五十,左邊二百五十。
「難陀!第十五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蓮花。能與胎子作二十種脈,吸諸滋味;身前有五,身後有五,右邊有五,左`[邊【CB】,【大】]`邊有五。其脈有種種名及種種色,或名伴、或名力、或名勢。色有青黃赤白、豆蘇油酪等色,更有多色共相和雜。難陀!其二十脈,別各有四十脈以為眷屬,合有八百吸氣之脈,於身前後左右各有二百。難陀!此八百脈,各有一百道脈眷屬相連,合有八萬:前有二萬,後有二萬,右有二萬,左有二萬。難陀!此八萬脈復有眾多孔穴,或一孔二孔乃至七孔,一一各與毛孔相連,猶如藕根有多孔隙。
「難陀!第十六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甘露行。此風能為方便,安置胎子二眼處所。如是兩耳兩鼻口咽胸臆,令食入得停貯之處,能令通過出入氣息。譬如陶師及彼弟子取好泥團安在輪上,隨其器物形勢安布令無差舛。此由業風能作如是,於眼等處隨勢安布,乃至能令通過出入氣息亦無爽失。
「難陀!第十七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毛拂口。此風能於胎子眼耳鼻口咽喉胸臆食入之處,令其滑澤,通出入氣息安置處所。譬如巧匠若彼男女,取塵翳鏡以油及灰,或以細土揩拭令淨。此由業風能作如是,安布處所無有障礙。
「難陀!第十八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無垢。能令胎子六處清淨,如日月輪大雲覆蔽,猛風忽起吹雲四散,光輪清淨。難陀!此業風力,令其胎子六根清淨,亦復如是。
「難陀!第十九七日,於母腹內令其胎子成就四根:眼、耳、鼻、舌。入母腹時先得三根,謂身、命、意。
「難陀!第二十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堅固。此風依胎左脚生指節二十骨,右脚亦生二十骨,足跟四骨,`[髆=𨄔【元明】]`髆有二骨,膝有二骨,䏶有二骨,腰髁有三骨,脊有十八骨,`[脇=肋【三宮】]`脇有二十四骨。復依左手生指節二十骨,復依右手亦生二十。腕有二骨,臂有四骨,胸有七骨,肩有七骨,項有四骨,頷有二骨,齒有三十二骨,髑髏四骨。難陀!譬如`[塐=素【宋元宮】]`塐師或彼弟子,先用鞕木作其相狀,次以繩纏,後安諸泥,以成形像。此業風力安布諸骨亦復如是。此中大骨數有二百,除餘小骨。
「難陀!第二十一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生起。能令胎子身上生肉。譬如泥師先好調泥泥於牆壁。此風生肉亦復如是。
「難陀!第二十二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浮流。此風能令胎子生血。
「難陀!第二十三七日,於母腹內有風,名曰淨持。此風能令胎子生皮。
「難陀!第二十四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滋漫。此風能令胎子皮膚光悅。
「難陀!第二十五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持城。此風能令胎子血肉滋潤。
「難陀!第二十六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生成。能令胎子身生髮毛爪甲,此皆一一共脈相連。
「難陀!第二十七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曲`[藥=鑰【三宮】]`藥。此風能令胎子髮毛爪甲悉皆成就。難陀!由其胎子先造惡業慳澁悋惜,於諸財物堅固執著不肯惠施,不受父母師長言教,以身語意造不善業,日夜增長當受斯報。若生人間,所得果報皆不稱意。若諸世人以長為好,彼即短。若以短為好,彼即長。以麁為好,彼即細。若以細為好,彼即麁。若支節相近為好,彼即相離。若相離為好,彼即相近。若多為好,彼即少。若少為好,彼即多。愛肥便瘦、愛瘦便肥,愛怯便勇、愛勇便怯,愛白便黑、愛黑便白。難陀!又由惡業感得惡報,聾盲瘖瘂愚鈍醜陋,所出音響人不樂聞,手足攣躄形如餓鬼。親屬皆憎不欲相見,況復餘人。所有三業向人說時,他不信受不將在意。何以故?由彼先世造諸惡業,獲如是報。難陀!由其胎子先修福業,好施不慳憐愍貧乏,於諸財物無悋著心,所造善業日夜增長,當受勝報。若生人間,所受果報悉皆稱意。若諸世人以長為好,則長。若以短為好,則短。麁細合度支節應宜,多少肥瘦勇怯顏色無不愛者,六根具足端正超倫,`[詞=辭【元明】]`詞辯分明音聲和雅,人相皆具見者歡喜。所有三業向人說時,他皆信受敬念在心。何以故?由彼先世造諸善業,獲如是報。難陀!胎若是男,在母右脇蹲`[6]居=踞【元明】*`居而坐,兩手掩面向母脊住。若是女者,在母`[左【麗】,在【大】(cf. K06n0022_p0458a07)]`左脇蹲居而坐,兩手掩面向母腹住。在生藏下、熟藏之上,生物下鎮、熟物上刺,如縛五處插在尖`[摽=標【元明】]`摽。若母多食或時少食皆受苦惱,如是若食極膩、或食乾燥、極冷極熱、醎淡苦醋、或太甘辛,食此等時皆受苦痛。若母行欲,或急行走、或時危坐、久坐久臥、跳躑之時,悉皆受苦。難陀當知,處母胎中有如是等種種諸苦逼迫其身,不可具說。於人趣中受如此苦,何況惡趣地獄之中苦難比喻。是故難陀!誰有智者,樂居生死無邊苦海受斯厄難?
「難陀!第二十八七日,於母腹中,胎子便生八種顛倒之想。云何為八?所謂屋想、乘想、園想、`[樓=樓想【元明】]`樓閣想、樹林想、床座想、河想、池想,`[實=而實【三宮】]`實無此`[境〔-〕【元明宮】]`境妄生分別。
「難陀!第二十九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花條。此風能吹胎子,令其形色鮮白淨潔。或由業力令色黧黑、或復青色,更有種種雜類顏色。或令乾燥無有滋潤,白光黑光隨色而出。
「難陀!第三十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鐵=鑯【宋】]`鐵口。此風能吹胎子髮毛爪甲令得生長,白黑諸光皆隨業現,如上所說。
「難陀!第三十一七日,於母腹中胎子漸大。如是三十二七、三十三七、三十四七日已來,增長廣大。
「難陀!第三十五七日,子於母腹支體具足。
「難陀!第三十六七日,其子不樂住母腹中。
「難陀!第三十七七日,於母腹中,胎子便生三種不顛倒想,所謂不淨想、臭穢想、黑暗想,依一分說。
「難陀!第三十八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藍花。此風能令胎子轉身向下,長舒兩臂趣向產門。次復有風名曰趣下,由業力故風吹胎子,令頭向下雙脚向上將出產門。難陀!若彼胎子於前身中造眾惡業并墮人胎,由此因緣將欲出時,手`[脚=足【元明】,〔-〕【宮】]`脚橫亂不能轉側,便於母腹以取命終。時有智慧女人或善醫者,以煖`[蘇=酥【宋明宮】]`蘇油或榆皮汁及餘滑物塗其手上,即以中指夾薄刀子利若鋒芒。內如糞廁黑闇臭穢可惡坑中,有無量千蟲恒所居止,臭汁常流精血腐爛深可厭患,薄皮覆蓋惡業身瘡。於斯穢處,推手令入,以利刀子臠割兒身片片抽出。其母由斯受不稱意極痛辛苦,因此命終;設復得存與死無異。難陀!若彼胎子善業所感,假令顛倒不損其母,安隱生出不受辛苦。難陀!若是尋常無此厄者,至三十八七日將欲產時,母受大苦性命幾死方得出胎。難陀!汝可審觀,當求出離。」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六
☗s57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七大唐三藏義淨譯
佛說入胎藏會第十四之二
爾時世尊復告難陀:「汝今既知胎苦生苦,應識凡受胎生者是極苦惱。初生之時,或男或女,墮人手內或`[1]在=抂【明】*`在衣等、安`[*1]`在日中或在陰處、或置搖車或居床席懷抱之內,由是因緣,皆受酸辛楚毒極苦。難陀!如牛剝皮近牆而住被牆蟲所食,若近樹草樹草蟲食,若居空處諸蟲唼食,皆受苦惱。初生亦爾,以煖水洗受大苦惱,如癩病人皮膚潰爛膿血橫流,加之杖捶極受楚切。生身之後,飲母血垢而得長大。言血垢者,於聖法律中即乳汁是。難陀!既有如是種種極苦無一可樂,誰有智者,於斯苦海而生愛戀,常為流轉無有休息?生七日已,身內即有八萬戶蟲縱橫噉食。難陀!有一`[戶【三宮】,尸【大】]`戶蟲名曰食髮,依髮根住常食其髮。有二戶蟲,一名伏藏、二名麁頭,依頭而住常食其頭。有一戶蟲名曰繞眼,依眼而住常食於眼。有四戶蟲,一名驅逐、二名奔走、三名屋宅、四名圓滿,依腦而住常食於腦。有一戶蟲名曰稻葉,依耳食耳。有一戶蟲名曰藏口,依鼻食鼻。有二戶蟲,一名遙擲、二名遍擲,依脣食脣。有一戶蟲名曰蜜葉,依齒食齒。有一戶蟲名曰木口,依齒根食齒根。有一戶蟲名曰針口,依舌食舌。有一戶蟲名曰利口,依舌根食舌根。有一戶蟲名曰手圓,依腭食腭。復有二戶蟲,一名手網、二名半屈,依手掌食手掌。有二戶蟲,一名短懸、二名長懸,依腕食腕。有二戶蟲,一名遠臂、二名近臂,依臂食臂。有二戶蟲,一名欲吞、二名已吞,依喉食喉。有二戶蟲,一名有怨、二名大怨,依胸食胸。有二戶蟲,一名螺貝、二名螺口,依肉食肉。有二戶蟲,一名有色、二名有力,依血食血。有二戶蟲,一名勇健、二名香口,依筋食筋。有二戶蟲,一名不高、二名下口,依脊食脊。有二戶蟲,俱名脂色,依脂食脂。有一戶蟲名曰黃色,依黃食黃。有一戶蟲名曰真珠,依腎食腎。有一戶蟲名曰大真珠,依腰食腰。有一戶蟲名曰未至,依脾食脾。有四戶蟲,一名水命、二名大水命、三名針口、四名刀口,依腸食腸。有五戶蟲,一名月滿、二名月面、三名暉曜、四名暉面、五名別住,依右脇食右脇。復有五蟲,名同於上,依左脇食左脇。復有四蟲,一名穿前、二名穿後、三名穿堅、四名穿住,依骨食骨。有四戶蟲,一名大白、二名小白、三名重雲、四名臭氣,依脈食脈。有四戶蟲,一名師子、二名備力、三名急箭、四名蓮花,依生藏食生藏。有二戶蟲,一名安志、二名近志,依熟藏食熟藏。有四戶蟲,一名鹽口、二名蘊口、三名網口、四名雀口,依小便道食尿而住。有四戶蟲,一名應作、二名大作、三名小形、四名小束,依大便道食糞而住。有二戶蟲。一名黑口。二名大口。依髀食髀。有二戶蟲,一名癩、二名小癩,依膝食膝。有一戶蟲名曰愚根,依脛食脛。有一戶蟲名曰黑項,依脚食脚。難陀!如此之身甚可厭患。如斯色類,常有八萬戶蟲日夜噉食,由此令身熱惱羸瘦疲困飢渴。又復心有種種苦惱,憂愁悶絕眾病現前,無有良醫能為除療。難陀!於大有海生死之中有如是苦,云何於此而生愛樂?復為諸神病之所執持,所謂天神、龍神八部所持,及諸鬼神乃至羯吒布單那及餘禽獸諸魅所持,或為日月星辰所厄。此等鬼神作諸病患逼惱身心,難可具說。」
佛告難陀:「誰於生死樂入母胎,受極辛苦,如是生成、如是增長,飲母乳血及諸飲食,妄生美想漸至長成。假令身得安樂無病,衣食恣情壽滿百歲,於此生中睡眠減半。初為嬰兒、次為童子、漸至`[成長=長成【明】]`成長,憂悲患難眾病所逼,無量百苦觸惱其身,難可說盡。身內諸苦難忍受時,不願存生意便求死。如是之身苦多樂少,雖復暫住必當謝滅。難陀!生者皆死無有常存。假使藥食資養壽命得延年歲,終歸不免死王所殺送往空田。是故當知,生無可樂。來世資糧應勤積集,勿作放逸,精修梵行莫為嬾惰。於諸利行、法行、功德行、純善行,常樂修習。恒觀自身善惡二業,繫在於心,勿令後時生大追悔。一切所有愛樂之事皆悉別離,隨善惡業趣於後世。
「難陀!壽命百年有其十位:初謂嬰兒位,臥於襁褓。二謂童子,樂為兒戲。三謂少年,受諸欲樂。四謂少壯,勇健多力。五謂盛年,有智談論。六謂成就,能善思量巧為計策。七謂漸衰,善知法式。八謂朽邁,眾事衰弱。九謂極老,無所能為。十謂百年,是當死位。難陀!梗概大位略說如是。計准四月以為一時,百年之中有三百時,於春夏冬各有其百。一年十二月總有一千二百月,若半月為數,總有二千四百半月,於三時中各有八百半月,總有三萬六千晝夜。一日再食,總有七萬二千度食,雖有緣不食亦在其數。不食緣者,所謂瞋恨不食、遭苦不食,或求索不得,睡眠持齋掉戲不食、事務不食。食與不食而共合集,數有爾許,并飲母乳。人命百年,我已具說年月晝夜及飲食數,汝應生厭。
「難陀!如是生成長大,身有眾病,所謂頭目耳鼻、舌齒咽喉、胸腹手足,疥癩癲狂、水腫欬嗽、風黃熱癊,眾多瘧病支節痛苦。難陀!人身有如是病苦。復有百一風病、百一黃病、百一痰癊病、百一總集病,總有四百四病,從內而生。難陀!身如癰箭,眾病所成,無暫時停、念念不住。體是無常苦空無我,恒近於死敗壞之法,不可保愛。難陀!凡諸眾生復有如是生受苦痛,謂截手足眼耳鼻舌頭及支分,復受獄囚枷鎖杻械鞭打`[拷=栲【宋元宮】]`拷楚、飢渴困苦寒熱雨雪蚊虻蟻子、風塵猛`[獸=狩【宋宮】]`獸及諸惡觸,種種諸惱無量無邊難可具說。有情之類常在如是堅鞕苦中愛樂沈沒,諸有所欲苦為根本,不知棄捨更復追求,日夜煎迫身心被惱,內起燒然無有休息。如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四威儀中行立坐臥亦皆是苦,若常行時不立坐臥,即受苦無樂;若常立時不行坐臥,若坐不行立臥,若臥不行立坐,皆受極苦而無安樂。難陀!此等皆是捨苦求苦,唯是苦生、唯是苦滅,諸行因緣相續而起。如來了知,故說有情生死之法,諸行無常非真究竟,是變壞法不可保守。當求知足、深生厭患、勤求解脫。難陀!於善趣中有情之類,生處不淨苦劇如是,種種虛誑說不可盡,何況具說於三惡趣——餓鬼、傍生、地獄——有情所受楚毒難忍之苦。
「復次難陀!有其四種入於母胎。云何為四?一者有情正念入、正念住、正念出。二者正念入、正念住、不正念出。三者正念入、不正念住出。四者三皆不正念。誰是正念入住出?如有一類凡夫有情,性愛持戒、數習善品、樂為勝事、作諸福行、極善防護,恒思質直不為放逸,有大智慧,臨終無悔即便受生,或是七生預流、或是家家、或是一來、或是一間。此人由先修善行故,臨命過時雖苦來逼受諸痛惱,心不散亂正念而終,復還正念入母胎內,了知諸法由業而生,皆從因緣而得生起,常與諸魔作居止處。難陀應知,此身恒是一切不淨窟宅,體非常住,是愚癡物誘誑迷人。此身以骨而作機關,筋脈相連通諸孔穴,脂肉骨髓共相纏縛,以皮覆上不見其過,於熱窟中不淨充滿,髮毛爪齒分位差別,執我我所故恒被拘牽不得自在。常出涕唾穢`[污流汗【麗宋宮】,污流污【大】,汗流污【明】]`污流汗、黃水痰癊爛壞脂膩、腎膽肝肺大腸小腸屎尿可惡,及諸蟲類周遍充滿,上下諸孔常流臭穢。生熟二藏蓋以薄皮是謂行廁。汝應觀察,凡食噉時牙齒咀嚼,濕以涎唾`[咽=嚥【三宮】]`咽入喉中,髓腦相和流津腹內。如犬咬枯骨妄生美想,食至臍間嘔逆覆上還復却咽。難陀!此身元從羯羅藍、頞部陀、閉尸、健南、鉢羅奢佉,不淨穢物而得生長,嬰兒流轉乃至老死,輪迴繫縛如黑闇坑、如臭壞井。常以醎淡苦辛酸等食味而為資養。又母腹火燒煮身根,不淨糞鍋常嬰熱苦。母若行立坐臥之時如被五縛,亦如火炙難可堪忍,無能為喻。難陀!彼胎雖在如是糞穢坑中眾多苦切,由利根故心不散亂。復有一類薄福有情,在母腹內或橫或倒,由其先業因緣力故,或由母食冷熱醎酸甘辛苦味不善調故,或飲漿水過量、或多行婬欲、或饒疾病、或`[懷=壞【宋宮】]`懷愁惱、或時倒地、或被打拍,由是等緣母身壯熱。由身熱故胎亦燒然,由燒然故受諸苦惱,由`[有=是【明】]`有苦故便即動轉。由動轉故或身橫覆不能得出。有善解女人,以`[蘇=酥【三宮】]`蘇油塗手內母腹中,緩緩觸胎令安本處。手觸著時,胎子即便受大苦惱。難陀!譬如幼小男女,人以利刀削破皮肉散灰於上,由斯便有大苦惱生。胎子楚毒亦復如是。雖受此痛,由利根故正念不散。難陀!此胎如是住母腹中受如斯苦,又欲產時辛苦而出,由彼業風令手交合,支節拳縮受大劇苦。欲出母胎身體青瘀,猶如初腫難可觸著,飢渴逼迫心懸熱惱,由業因緣被風推出。既出胎已,被外風觸如割塗炭,手衣觸時皆受極苦。雖受此苦,由上利根故正念不亂。於母腹中知入住出悉皆是苦,難陀!誰當樂入如是胎中?
「難陀!誰是於母腹正念入住不正念出?難陀!如有一類凡夫有情,性樂持戒、修習善品、常為勝事、作諸福行,其心質直不為放逸,少有智慧,臨終無悔,或是七生預流、或是家家、或是一來、或是一間。此人先修善行,臨命終時雖苦來逼受諸痛惱,心不散亂,復還正念入母胎中,了知諸法由業而生,皆從因緣而得生起。廣說如上,乃至出胎,雖受如是諸極苦楚,由是中利根故入住正念、不正念出。廣說如上,乃至誰當樂入如是胎中?
「難陀!誰是正念入胎、不正住出?難陀!如有一類凡夫有情,性樂持戒、修習善品、常為勝事、作諸福行。廣說如上,乃至臨終無悔,或是七生預流等,臨命終時眾苦來逼,雖受痛惱心不散亂,復還正念入母胎中。由是下利根故,入胎時知、住出不知。廣說如上,乃至誰當樂入如是胎中?
「難陀!誰是入住出俱不正念?如有一類凡夫有情,樂毀淨戒、不修善品、常為惡事、作諸惡行,心不質直多行放逸,無有智慧,貪財慳悋,手常拳縮不能舒展,濟惠於人恒有希望,心不調順,見行顛倒,臨終悔恨,諸不善業皆悉現前。當死之時猛利楚毒痛惱逼切,其心散亂。由諸苦惱,不自憶識我是何人?從何而來?`[今=令【宮】]`今何處去?難陀!是謂三時皆無正念。廣說如上。難陀!此諸有情生在人中,雖有如是無量苦惱,然是勝處。於無量百千俱胝劫中,人身難得。若生天上,常畏墜墮,有愛別離苦。命欲終時,餘天告言:『願汝當生世間善趣。』云何世間善趣?謂是人天。人趣難得,遠離難處更復是難。云何惡趣?謂三惡道。地獄趣者,常受苦切極不如意,猛利楚毒難可譬喻。餓鬼趣者,性多瞋恚無柔軟心,諂誑殺害以血塗手,無有慈悲形容醜陋見者恐怖;設近於人,受飢渴苦恒被障礙。傍生趣者,無量無邊作無義行、無福行、無法行、無善行、無淳質行,互相食噉強者凌弱。有諸傍生,若生若長若死,皆在暗中不淨糞`[屎【麗磧三宮】,尿【大】]`屎垢穢之處。或時暫明,所謂蜂蝶蚊蟻蚤虱蛆蟲之類。自餘復有無量無邊,生長常暗。由彼先世是愚癡人,不聽經法、恣身語意、貪著五欲、造眾惡事,生此類中受愚迷苦。難陀!復有無量無邊傍生有情,生長及死皆在水中,所謂魚鼈黿鼉`[蟬=鱓【元明】]`蟬蛭蚌蛤蝦蟇之類。由先世業身語意惡,如上廣說。難陀!復有無量無邊傍生有情,聞屎尿香速往其處以為食飲,所謂猪羊雞犬狐狢鵰鷲`[烏=鳥【宋宮】]`烏蠅蜣蜋禽獸之類。皆由先世惡業所招,受如是報。難陀!復有無量無邊傍生之類,常以草木及諸不淨充其飲食,所謂象馬駝牛驢騾之屬。乃至命終由先惡業,受如是報。
「復次難陀!生死有海苦哉痛哉。猛焰燒然極大炎熱,無一眾生不被燒煮。斯等皆由眼耳鼻舌身意熾盛猛火,貪求前境色聲香味觸法。難陀!云何名為熾盛猛火?謂是貪瞋癡火、生老病死火、憂悲苦惱毒害之火,常自燒然無一得免。難陀!懈怠之人多受眾苦,煩惱嬰纏作不善法,輪迴不息生死無終。勤策之人多受安樂,發勇猛心斷除煩惱修習善法,不捨善軛無休息時。是故汝今應觀此身,皮肉筋骨血脈及髓,不久散壞。常當一心勿為懈怠,未證得者勤求證悟。如是應學。難陀!我不共世間作諸諍論,然而世間於我強為諍論。所以者何?諸知法者不與他諍,離我我所共誰為`[論=諍【明】]`論?由無見解起妄執故,我證正覺,作如是語,我於諸法無不了知。難陀!我所言說有差異不?」
難陀言:「不也。世尊!如來說者無有差異。」
佛言:「善哉善哉。難陀!如來所說必無差異。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欲令世間長夜安樂獲大勝利。是知道者、是識道者、是說道者、是開道者、是大導師,如來、應、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間之人無知無信,常與諸根而為奴僕,唯見掌中不觀大利,易事不修難者恒作。難陀!且止如斯智慧境界。汝今應以肉眼所見而觀察之,知所見者皆是虛妄,即名解脫。難陀!汝莫信我、莫隨我欲、莫依我語、莫觀我相、莫隨沙門所有見解、莫於沙門而生恭敬,莫作是語:『沙門喬答摩是我大師。』然而但可於我自證所得之法,獨在靜處思量觀察,常多修習。隨於用心所觀之法,即於彼法觀想成就正念而住,自為洲渚、自為歸處,法為洲渚、法為歸處;無別洲渚,無別歸處。難陀!云何苾芻自為洲渚、自為歸處、法為`[洲【CB】,州【大】]`洲渚、法為歸處;無別洲渚,無別歸處?如是難陀!若有苾芻,於自內身隨觀而住,勤勇繫念得正解了,於諸世間所有恚惱常思調伏,是謂隨觀內身是苦。若觀外身及內外身,亦復如是。難陀!`[次=汝【三】]`次於集法,觀身而住、觀滅而住,復於集滅二法觀身而住,即於此身能為正念,或但有智、或但有見、或但有念無依而住,於此世間知無可取。如是難陀!是謂苾芻於自內身隨觀而住。外身、內外身,為觀亦爾。次觀內受、外受及內外受而住,觀內心、外心及內外心而住,觀內法、外法及內外法而住。勤勇繫念得正解了,於諸世間所有恚惱常思調伏,觀集法住、觀滅法住,復於集滅二法觀法而住,即於此身能為正念,或但有智、或但有見、或但有念,於此世間知無可取。如是難陀!是謂苾芻自為洲渚、自為歸處、法為洲渚、法為歸處;無別洲渚、無別歸處。
「難陀!若有丈夫稟性質直遠離諂誑,於晨朝時來至我所,我以善法隨機教示,彼至暮時自陳所得;暮以法教,旦陳所得。難陀!我之善法,現得證悟能除熱惱,善應時機易為方便,是自覺法善為覆護。親對我前聞所說法,順於寂靜、能趣菩提。是我所知。是故汝今,見有自利、見有他利及二俱利,如是等法應常修學。於出家法謹慎行之勿令空過,當獲勝果無為安樂,受他供給衣食臥具病藥等物,令其施主獲大福利,得勝果報尊貴廣大。如是難陀!應當修學。
「復次難陀!未有一色是可愛樂、能於後時不變壞者,無有是處。不起憂悲不生煩惱者,亦無是處。難陀!於汝意云何?此色是常?為是無常?」
「大德!體是無常。」
「難陀!體既無常,為是苦不?」
「大德!是苦。」
「若無常、苦,即變壞法。我諸多聞聖弟子眾,計色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不?」
白言:「不也。世尊!」
「於汝意云何?受想行識是常無常?」
「大德!皆是無常。」
「難陀!體既無常,為是苦不?」
「大德!是苦。」
「若無常、苦,即變壞法。我諸多聞聖弟子眾,計受等是我、我有受等、受等屬我、我在受等中不?」
「不也。世尊!」
「是故應知凡是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勝若劣、若遠若近,所有諸色皆非是我、我不有色、色不屬我、我不在色中;如是應以正念正慧而審觀察。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勝若劣、若遠若近,此等亦非是我、我亦非有此等、我亦非在此中;如是應以正念正慧而審觀察。若我多聞聖弟子眾如是觀察於色厭患,復於受想行識亦生厭患,若厭患已即不染著,既無染著即得解脫,既解脫已自知解脫,作如是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爾時世尊說此法已,時具壽難陀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五百苾芻於諸有漏心得解脫。
爾時世尊重說伽`[他=陀【三宮】]`他告難陀曰:
「若人無定心, 即無清淨智,
不能斷諸漏, 是故汝勤修。
汝常修妙觀, 知諸蘊生滅,
清淨若圓滿, 諸天悉欣慶。
親友共`[交歡=笑歡【宮】]`交歡, 往來相愛念,
貪名著利養, 難陀汝應捨。
勿親近在家, 及於出家者,
念超生死海, 窮盡苦邊際。
初從羯羅藍, 次生於肉疱,
肉疱生閉尸, 閉尸生健南。
健南暫轉變, 生頭及四支,
眾骨聚成身, 皆從業因有。
頂骨合九片, 頷車兩骨連,
齒有三十二, 其根亦如是。
耳根及頸骨, 腭骨并鼻梁,
胸臆與咽喉, 總有十二骨。
眼`[眶=匡【三宮】]`眶有四骨, 肩偶亦兩雙,
兩臂及指頭, 總有五十骨。
項後有八骨, 脊梁三十二,
此各有根本, 其數亦四分。
右脅邊肋骨, 相連有十三,
左脇相連生, 亦有十三骨。
此等諸骨`[鎖=𮈲【宮】]`鎖, 三三相續連,
二二相鈎牽, 其餘不相續。
左右兩腿足, 合有五十骨,
總三百十六, 支柱於身肉。
骨節相鈎綴, 合成眾生體,
實語者記說, 正覺之所知。
從足至於頂, 雜穢不堅牢,
由此共成身, 脆危如葦舍。
無梢唯骨立, 血肉遍塗治,
同機關木人, 亦如幻化像。
應觀於此身, 筋脈更纏繞,
濕皮相裹覆, 九處有瘡門。
周遍常流溢, 屎尿諸不淨,
譬如倉與篅, 盛諸穀麥等。
此身亦如是, 雜穢滿其中,
運動骨機關, 危脆非堅實。
愚夫常愛樂, 智者無染著,
洟唾`[污=汗【三宮】]`污常流, 膿血恒充滿。
黃脂雜乳汁, 腦滿髑髏中,
胸鬲痰癊流, 內有生熟藏。
肪膏與皮膜, 五藏諸`[腹=腸【三】]`腹胃,
如是臭爛等, 諸不淨同居。
罪身深可畏, 此即是怨家,
無識耽欲人, 愚癡常保護。
如是臭穢身, 猶如朽城郭,
日夜煩惱逼, 遷流無暫停。
身城骨牆壁, 血肉作塗泥,
畫彩貪瞋癡, 隨處而莊飾。
可惡骨身城, 血肉相連合,
常被惡知識, 內外苦相煎。
難陀汝當知, 如我之所說,
晝夜常繫念, 勿思於欲境。
若欲遠離者, 常作如是觀,
勤求解脫處, 速超生死海。」
爾時世尊說是入胎經已,具壽難陀及五百苾芻,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難陀苾芻越生死海險難之處,能至安隱究竟涅槃,獲阿羅漢果,說自慶頌曰:
「敬心奉澡浴, 淨水及塗香,
并修諸福田, 獲斯殊勝報。」
時諸大眾聞是說已咸皆有疑,為斷疑故請大師曰:「大德!難陀苾芻先作何業,由彼報得金色之身,具三十相以自嚴飾,望世尊身但少四指。於婬欲境極生愛著,大師哀愍,於生死海強拔令出,方便安置究竟涅槃。`[惟=唯【宋元宮】]`惟願為說。」
佛告諸大眾:「難陀苾芻先所作業,果報成熟皆悉現前。」廣說如餘。即說頌曰:
「假使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汝等諦聽。過去世時九十一劫,人壽八萬歲,有毘鉢尸佛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與六萬二千苾芻遊行人間,至親慧城王所都處,往親慧林即於此住。時彼世尊有異母弟,於婬欲境極生愛著。其毘鉢尸如來、應、正等覺於生死海勸令出家,方便安置究竟涅槃。時彼國王名曰有親,以法化世,人民熾盛豐樂安隱,無諸詐偽賊盜疾疫,牛羊稻蔗在處充滿。王異母弟極耽婬染,王聞佛眾住親慧林,將諸王子親侍大臣及內宮女人民翊從,往詣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為彼王眾宣揚妙法,示教利喜得殊勝解。其弟耽欲不肯出門,時大臣子及餘知友撫塵之類詣而告曰:『善友知不?王及王子并諸內宮大臣人眾往毘鉢尸佛所,躬行禮敬,聽受妙法,獲殊勝解。人身難得汝已得之,如何今時耽著婬欲不肯出門?』彼聞責已心生愧恥,俛仰相隨同行而去。時佛弟苾芻見諸徒侶共行而去,問曰:『何故君等將此一人共伴而去?』時彼同伴具以事白苾芻曰:『我是佛弟。昔在家時於諸欲境極生耽著,幸蒙大師強牽令出,安隱將趣究竟涅槃。更有如是愚癡之輩與我相似,仁等慈悲強共將去,誠為大善。今可往詣無上大師,得至佛所必生深信。』時彼同伴共至佛所,佛觀彼類稱根欲性而為說法。既得聞已,深起信心。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白言:『世尊!唯願大師及諸聖眾,明至我家入溫室澡浴。』佛默然受。彼知受已,禮佛雙足,奉辭而去。遂至王所申恭敬已,白言:『大王!我詣佛所聞法生信,於婬欲境起厭離心,奉請佛僧明至我家入溫室浴,如來大師慈悲為受。佛是人天所應供養,王今宜可灑掃街衢嚴飾城郭。』王作是念:『佛來入城,我當嚴飾。然我之弟耽欲難諫,佛今調伏實誠希有。』答言:『甚善。汝`[今=令【明】]`今可去營辦澡浴所須之物,我當隨力嚴飾城隍。』弟生大喜,辭王而去。王告諸臣曰:『當可唱令普告諸人,明日世尊將入城內。諸舊住者及遠方來汝等諸人,咸當隨力嚴飾城郭灑掃街衢,持諸香花迎大師入。』臣奉王教,普告令知具宣王勅。時諸人眾於彼城中,除去瓦礫、遍灑香水、燒諸妙香、懸眾幡蓋、散花供養,如天帝釋歡喜之園。時彼王弟辦諸香湯及香油等,莊嚴浴室敷置床座。
「毘鉢尸佛漸欲至城,王及諸臣太子后妃宮人婇女及諸人眾咸出奉迎,遙禮佛足隨從入城。時彼王弟引佛世尊入溫室內,授香水等以充澡浴。見佛世尊身如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周遍莊嚴,見已歡喜生深信心。洗浴既竟著衣服已,即便頂禮世尊雙足,發是願言:『我今幸遇最上福田微申供養。願此善因,於未來世身得金色,與佛無異。如世尊弟,於欲境中深生耽著,強拔令出得趣安隱究竟涅槃。願我當來得為佛弟,獲金色身亦復如是。我於欲境生耽著時,強牽令出愛染深河,得趣涅槃安隱之處。』汝等苾芻勿生異念,彼親慧王耽欲之弟,即難陀苾芻是。由於昔時請毘鉢尸佛入浴室中香湯澡浴,淨心發願。彼之善因,今為佛弟,身作金色。我於耽著婬欲之境,強拔令出捨俗出家,究竟涅槃至安隱處。」
時諸大眾更復有疑,請世尊曰:「大德!難陀苾芻曾作何業,今身感得三十大丈夫相?」
佛告諸大眾:「彼所作業廣說如前。乃往過去於聚落中有一長者,大富多財資生無乏。有一苑園花果茂盛,流泉浴池林木森`[竦=聳【明】]`竦,堪出家人棲隱之處。時有獨覺出現於世,哀愍眾生處於閑靜,世間無佛唯此福田。于時有一獨覺尊者遊行人間至斯聚落,周旋觀察屆彼園中。其守園人既見尊者,告言:『善來,為解勞倦。』尊者住此,即於中夜入火光定。園人見已作如是念:『此之大德成斯勝行。』即便夜起往就家尊,告言:『大家!宜於今者生慶喜心。於苑園中有一大德來投我宿,成就妙行具足神通,放大光明遍照園內。』長者聞已疾往園中,禮雙足已作如是言:『聖者!仁為求食,我為福`[因=田【三】]`因,幸住此園我常施食。』彼見慇懃即便為受,住此園內入勝妙定解脫之樂。復作是念:『我此臭身輪迴生死,所應作者并已獲得,宜入圓寂永證無生。』作是念已,即昇虛空入火光定,現諸神變,放大光明,上燭紅輝下流清水,捨此身已神識不生,永證無餘妙涅槃界。時彼長者取其屍骸焚以香`[木=水【明】]`木,復持乳汁而滅其火,收餘身骨置新瓶中,造窣堵波,懸諸幡蓋,深生敬信。灑三十種眾妙香水,并發大願求諸相好。汝等諦聽,勿生異念,往時長者即難陀是。由以勝妙供養敬信業故,今受果報感得三十殊妙勝相。」
時諸大眾更有疑念,重請世尊:「大德!難陀苾芻曾作何業,若不出家棄塵俗者,必當紹繼力輪王位?」
佛告諸苾芻:「難陀先世所造之業,果報熟時必當自受。廣如上說。過去世時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有迦葉波佛出現世間,十號具足,在婆羅痆斯仙人`[墮=隱【元明】]`墮處施鹿林中依止而住。時彼城中王名訖栗枳,以法化世為大法王,廣如上說。王有三子,謂大中小。彼迦葉波佛施化事畢,猶如火盡入大涅槃。其王信敬取佛遺身,以諸香木,栴檀沈水海岸牛頭天木香等,焚燒既訖,滅以香乳。收其舍利置金寶瓶,造大窣堵波,皆用四寶,縱廣正等一踰繕那、高半踰繕那安相輪。時王之中子親上中蓋。汝等苾芻勿生異念,時王中子者即難陀是。由於昔時敬心供養安置中蓋斯之善業,於二千五百生中常為力輪王,化一洲內。今此生中若不出家者,還作力輪王得大自在。」
時諸大眾更復有疑,請問世尊:「大德!難陀苾芻曾作何業,於佛弟子善護根門最為第一?」
佛言:「此由願力。難陀苾芻於迦葉波佛時捨俗出家,其親教師,彼佛法中善護根門稱為第一,盡其形壽梵行自持,然於現身竟無證悟。於命終時便發誓願:『我於佛所盡斯形壽梵行自持,然於現身竟無所證。願我以此修行善根,此佛世尊記未來世有摩納婆當成正覺,號釋迦牟尼,我於彼佛教法之中,出家離俗斷諸煩惱獲阿羅漢,如親教師於斯佛所善護根門最為第一,我亦如是,於彼教中守護根門最為第一。』由彼願力,今於我所諸弟子中,善護根門最為第一。如是苾芻!若純黑業得純黑報,若純白業得純白報,若雜業者當受雜報。是故汝等離純黑雜業、修純白業。如是應修。」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七
☗s58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八
`[大〔-〕【元明】]`大`[唐=唐天后代【元】]`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 文殊師利授記會第十五之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與大比丘眾一千人俱。菩薩八萬四千,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而為上首。復與七十二億諸天眾俱,悉皆趣向菩薩之道。復與四天大王,釋提桓因,梵天王等及其眷屬,各有五萬二千眾俱,亦皆趣於菩薩之道。有四阿修羅王,各與眷屬無量眾俱。復與七萬二千大龍王俱,其名曰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婆留那龍王、娑竭羅龍王、持大地龍王、無熱惱龍王、高勝龍王、伏魔龍王、最勝龍王、月上龍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復與無量夜叉王俱,其名曰金毘羅夜叉王、阿吒薄拘夜叉王、蘇支路摩夜叉王、妙意夜叉王、妙慧夜叉王、妙相夜叉王、普色夜叉王、不動夜叉王、有力夜叉王、大力夜叉王,如是等而為上首。時王舍城國王大臣及諸四眾,天、龍、夜叉、人非人等,各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種種資具,於如來所恭敬尊重而為供養。
爾時世尊於晨朝時著衣持鉢,與諸比丘及於天人百千之眾前後圍遶,向王舍城阿闍世宮。佛威神力放百千種妙色光明,百千音樂同時俱奏,雨眾妙花,優鉢羅花、鉢曇摩花、拘勿頭花、芬陀利花繽紛而下。是時如來以神通力,隨所行處涌出寶蓮,大如車輪,白銀為莖、真金為葉、毘琉璃寶以為其鬚,於花臺中有化菩薩結`[加=跏【明】]`加趺坐。是諸菩薩與寶蓮`[俱【麗】,具【大】(cf. K06n0022_p0467c14)]`俱遶王舍城右旋七匝,而說頌曰:
「釋種應供大商主, 利樂含識令安隱,
具大威德寂靜心, 為世依怙當入城。
若欲遠離老死苦, 或樂遊戲於天宮,
或有欲破諸魔軍, 應近妙辯人中主,
難得聞名今出現, 經百千劫修眾行,
以大悲心遊世間, 如是之尊當入城。
曾行無量無邊捨, 男女妻室及王位,
頭目耳鼻并手足, 衣服飲食亦復然,
已修無量施功德, 證於無上一切智,
以施調心固其行, 戒淨無缺大丈夫,
成就無量忍功德, 心恒恬`[怕=泊【宋宮】]`怕當入城。
俱胝劫行勝精進, 念眾生苦忘疲倦,
具足無量無比禪, 彼梵音者當入城。
智慧無量無倫匹, 猶若虛空無邊際,
最勝人尊戒亦然, 備修眾行智清淨,
摧壞魔軍能濟拔, 得住無憂不動位,
無等法王轉法輪, 彼釋師子當入城。
若欲成佛出興世, 三十二相以莊嚴,
應發無等菩提心, 於如來所興供養。
若欲永捨貪恚癡, 及以遠離諸煩惱,
速當親近釋師子, 施作種種諸供養。
若欲`[速=逮【元明宮】]`速成釋梵王, 各千眷屬常隨從,
恒受天宮諸快樂, 彼應親近釋師子。
欲為四洲`[勝=聖【元明】]`勝輪王, 所願七寶皆成就,
最勝千子咸勇健, 應當供養彼勝尊。
欲為長者邑中主, 資財增廣無有量,
眷屬色相悉超倫, 彼應供養釋師子。
已得解脫及當得, 皆由聞佛寂靜法,
難可值遇彼勝尊, 應聽甘露無憂句。」
爾時王舍城中男女長幼無量眾生,聞此頌已即皆開悟,各`[齎【麗】,齊【大】,覺【宮】]`齎香花寶蓋幢幡無量音樂,詣如來所一心瞻仰,踊躍歡喜恭敬供養。於是世尊將欲入城,足蹈門閫,城中之地六種震動,雨眾妙花及諸音樂。城中眾生盲者得視、聾者得聞、狂者得心、裸者得服、飢者得食、貧者得財,時彼眾生亦復不為貪欲瞋恚愚癡憍慢之所逼惱,慈心相向猶如父子。彼樂音中而說頌曰:
「十力大丈夫, 最勝人師子,
利物入都城, 群生獲安樂。
盲瞽得見色, 聾聵得聞聲,
顛狂復本心, 裸露蒙衣服,
飢渴遇珍膳, 貧窶得資財。
又於虛空中, 諸天百千億,
同為供養佛, 競奏諸樂音。
具德十力尊, 今入此城內,
城中六種動, 所謂遍動等,
眾生無怖想, 皆獲大歡喜。
而今此城中, 一切諸眾生,
不為貪恚癡, 慳嫉之所惱,
欣悅充遍身, 慈念而相向。
願佛速入城, 安樂諸群品。
世尊入城時, 普放大光明,
人天咸奏樂, 悅暢於心意。
如是諸奇特, 種種無有量,
天人阿修羅, 莫不皆瞻奉。」
時王舍城有菩薩`[長者之子=長奇之于【宮】]`長者之子,名摧過咎,於里巷中遙覩世尊相好奇特端嚴澄睟、諸根湛寂觀者無厭、`[住=何【宮】]`住奢摩他最上調伏、防護諸根如善調象、正念不亂如淨淵池、三十二相莊嚴其體。彼菩薩既見是已,生極尊重淨信之心,便往佛所稽首雙足,右遶三匝却住一面。復有無量百千眾生同詣佛所,無數諸天住虛空中,合掌恭敬尊重頂禮。
`[是=爾【明】]`是時摧過咎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成就幾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其所願嚴淨佛剎?」
於是世尊為欲調伏諸眾生故、為欲哀愍摧過咎故,往詣廛肆,於大眾中而告之言:「善男子!菩薩成就一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其所願嚴淨佛剎。善男子!何謂一法?此菩薩於一切眾生行大悲故,以勝志樂發菩提心。云何名為以勝志樂發菩提心?應作是說,若有已發菩提心者,乃至微惡終更不作。何所不作?謂貪瞋癡,及以在家威儀調戲,悉皆遠離。若出家已,不復悕望名利恭敬,安住出家所修行法。云何出家所修行法?謂如實悟入一切諸法。云何所悟一切諸法?謂蘊界處、有為、無為。云何悟入?謂觀察五蘊寂滅如幻空無所有,如是悟時不見悟入、無覺無思,一切分別悉皆寂滅。若於諸蘊如是悟入,即為悟入一切諸法。是名出家所修行法。菩薩如是修此行時,亦不捨離一切眾生。何以故?是菩薩如自所觀為眾生說,而亦不著法及眾生。善男子!是為菩薩成就一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令佛剎具足圓滿。」說此法時,摧過咎菩薩得無生忍,歡喜踊躍,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於彼眾中,二千眾生發菩提心;一萬四千諸天及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於是世尊熙怡微笑,從其面門放種種色光照無量世界。照已還來,遶佛三匝而從頂入。是時阿難即從座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於世尊前而說頌曰:
「自在力導師, 到諸法彼岸,
一切智人尊, 何緣現微笑?
善逝十力尊, 能為諸利益,
三世悉明達, 何緣現微笑?
了眾生心行, 上中下差別,
知諸想無礙, 願佛為宣說。
億那由諸天, 咸來頂禮佛,
願發微妙音, 充濟諸渴仰。
勝定到彼岸, 智慧亦復然,
遠離於錯謬, 何緣現微笑?
百千諸天眾, 為法故來集,
無量諸比丘, 合掌皆願聞,
奏種種音樂, 供養於如來。
善哉佛世尊, 願決眾疑惑。」
佛告阿難:「汝今見此摧過咎菩薩昇虛空不?」
阿難白言:「唯然已見。」
佛言:「善男子!此摧過咎却後過於六萬二千阿僧祇劫,於此世界當得成佛,號寂靜調伏音聲。劫名離熱惱。彼佛剎土功德莊嚴,及以聲聞菩薩之眾,亦如不動如來妙喜世界等無差別。」
是時世尊與諸比丘到阿闍世王宮已,各隨次第敷座而坐。時王即以種種飲食,手自斟酌供養世尊及比丘僧,悉令充足。復以上妙衣服奉獻如來,即於佛前`[踞=處【三】,據【宮】]`踞卑床座,而白佛言:「世尊!忿恨瞋惱從何而生?愚癡無智由何而滅?」
佛告大王:「忿恨瞋惱我我所生。若不能知功德過失及我我所,名為無智。若如實知彼我我所,此即非智非非智也。大王當知,一切諸行來無所從、去無所至,若無來去則無生滅。若無生滅,彼智無智亦復皆無。何以故?無有少法而能了知生與非生。若離能知,是為知也。」
時阿闍世王白佛言:「世尊!希有如來、應、正等覺如是善說,我今寧可聞法中夭,不願徒生壽命相續。」
爾時世尊為阿闍世勸發開曉令歡喜已,從座而去,詣耆闍崛山,洗足已敷座而坐,入于三昧。是時如來為法施故,於晡時間從三昧起,諸大菩薩及聲聞眾皆從定出。於是文殊師利與四萬二千趣菩薩乘諸天子俱,彌勒菩薩與五千菩薩眾俱,勇猛雷音菩薩與五百菩薩眾俱,如是一切菩薩及諸聲聞并阿闍世王,各將眷屬前後圍遶詣如來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時王舍城復有無量百千眾生,皆共往詣耆闍崛山,到如來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於是舍利弗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如來前已於王舍城廛肆之內,為摧過咎略說菩薩摩訶薩功德莊嚴清淨佛剎。善哉世尊!唯願廣說,如諸菩薩行不退轉菩提之行,息諸煩惱、嚴淨佛剎、圓滿大願、具足修行諸波羅蜜,遠離聲聞辟支佛地、履踐如來所行之跡,降伏眾魔制諸外道,具一切智轉妙法輪。如是菩薩乃至未得一切種智,而能決定利益安樂無量眾生。世尊!今此會中為求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已歡喜修行。」
于時世尊作是思惟:「今我所說,非但為此現前會眾,是故宜應示現神變。」作是念已,放百千億妙色光明,一一光明普照十方百千億土,彼諸佛土所有日`[月=日【宮】]`月、天、龍、摩尼、電、火光明映蔽不現。而彼一切大小圍山須彌山王,及餘諸山叢林樹木,為佛光明之所鑒徹,無能現影。是時如來復現威德謦欬之聲,其聲遍聞十方世界。爾時東方去此八十四恒河沙等佛剎,有世界名普光明,彼現有佛,號集吉祥王。而彼佛剎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是菩薩充滿其土,一一菩薩各有百億不退菩薩而為眷屬。時彼眾中有一菩薩名曰法上。以何義故名為法上?謂彼菩薩於眾會前聞說法已,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自隱其身說菩薩藏法門,名陀羅尼金剛句。時彼會眾咸作念言:「一切諸法但有其聲。何以故?即如法上菩薩不見身相但聞其聲,此聲無體如彼身相,既離見聞則為法性。」說此法時,會中無量得忍菩薩,遙見彼土法上菩薩。又見此剎佛放光明,及聞其聲暨乎彼界。彼諸菩薩即時共詣集吉祥王如來`[所=之所【元明】]`所,頂禮佛足,却住一面。法上菩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而現此瑞未曾有也?」佛言:「善男子!西方去此過八十四恒河沙等佛剎,有世界名娑婆,彼現有佛號釋迦牟尼,為欲召集十方世界諸菩薩故,一切毛孔放此光明及謦欬聲。」法上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欲往娑婆世界禮覲供養釋迦如來及諸菩薩,并欲聽法。」佛言:「可往。今正是時。」
爾時法上菩薩即作是念:「今我以何神變往彼禮覲釋迦如來?」作是念已,即入一切莊嚴身三昧。由是三昧威神力故,令此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妙花積至於膝,百千音樂同時俱作,寶幢幡蓋種種莊嚴,復以妙香普熏此界,猶如他化自在天宮。是時法上菩薩現神變已,即與六十三億大菩薩眾前後圍遶,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從彼土沒現此界中。到如來所,頭面禮足,右遶三匝。隨所來方,以願力故化現蓮花而坐其上。
爾時南方去此過九十六億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離塵,彼現有佛,號師子勇猛奮迅,而為無量大菩薩眾恭敬圍遶。於彼眾中有一菩薩,名曰寶掌。以何義故名為寶掌?謂彼菩薩於諸佛土化眾生時,欲以右手遍捫若干諸佛世界,即隨所欲而能成辦,從其手出佛法僧聲、施戒忍進禪慧慈悲喜捨之聲,出如是等百千億那由他法`[寶之聲爾時〔-〕【宮】]`寶之聲。爾時寶掌菩薩見大光明聞謦欬聲,詣彼佛所,白言:「世尊!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佛言:「善男子!北方去此過九十六億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為欲演說佛剎功德莊嚴法門,集諸菩薩令聞此法攝受功德故,現斯瑞。」寶掌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欲往娑婆世界,禮覲供養釋迦如來及諸菩薩,并欲聽法。」佛言:「善男子!寧用去為?何以故?彼娑婆世界具足三毒苦惱眾生之所聚集。」寶掌菩薩白佛言:「世尊!彼釋迦如來、應、正等覺,見何義利,捨嚴淨剎現穢土中?」佛言:「善男子!彼佛如來昔於長夜作如是言:『願我速得成就大悲,常於弊惡眾生之中成等正覺、轉妙法輪。』」寶掌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彼釋迦如來乃能往昔發是大悲難發之願,現於如此惡世界中。如是慈尊甚為難遇,我今當往禮覲供養。」佛言:「可爾。今正是時。然善男子!汝詣彼土應當謹察無自毀傷。所以者何?生彼世界諸菩薩等雖為難遇,其餘眾生心行險詖難可調伏。」寶掌白言:「彼土雖有忿恨怨讎,無傷於我。假使一切眾生盡未來際瞋恨罵辱,乃至刀杖瓦石打擲,悉能受之,終不加報。」爾時師子勇猛奮迅如來謂彼一切眾菩薩言:「諸善男子!汝等若能如寶掌者,可與俱行。」說是語時,於彼會中有七萬二千菩薩同聲白言:「我等共往娑婆世界。」寶掌菩薩即作是念:「今我以何神變往彼禮覲釋迦如來,復能安樂無量眾生?」作是念已,即以右手覆此三千大千世界,雨諸飲食衣服車乘、金銀琉璃真珠珂貝珊瑚璧玉,隨諸眾生心所悕望悉能充滿,樂聞法者即令得聞,復使無量聞法眾生證得真實,亦令無數病苦眾生受勝妙樂。是時寶掌菩薩現神變已,與諸菩薩於一念頃從彼土沒現此界中。到如來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隨所來方,以願力故化現蓮花而坐其上。
爾時西方去此過七十二億那由他百千佛剎,有世界名摩尼藏,彼現有佛,號摩尼積王。其佛剎土清淨琉璃之所成就,無有聲聞及辟支佛,唯是清淨大菩薩眾,去來坐立於琉璃地,咸見如來分明顯現,如明鏡中覩其面像。是諸菩薩,於彼地中見佛世尊亦復如是,見已請法,佛便為說往昔大願,彼諸菩薩聞法得忍。爾時如來於眉間毫相摩尼寶中,放大光明遍照彼剎,其中所有日月光明映蔽不現,以華開合而為晝夜。於彼剎中有一菩薩,名勝智願,遇斯光已便詣佛所,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佛言:「善男子!東方去此過七十二億那由他百千佛剎,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為欲召集諸菩薩故而現斯瑞。」時勝智願聞是語已,白佛言:「世尊!我等欲往娑婆世界,禮覲供養釋迦如來及諸菩薩,并欲聽法。」佛言:「可往。今正是時。」時勝智願作是念言:「今我以何神變往彼禮覲釋迦如來?」作是念已即入三昧,令此三千大千世界三惡道苦悉皆消滅得無上樂,譬如比丘得諸禪定。`[是=爾【明】]`是時一切諸天世人及以非人,不為貪恚愚癡、諸見我慢、忿恨怒害慳嫉憍諂覆藏之所逼惱,皆發慈心。爾時勝智願菩薩現神變已,與四萬二千菩薩,於一念頃從彼土沒現此界中,到如來所,頭面禮足。隨所來方,以願力故化現蓮花而坐其上。
爾時北方去此過六萬三千佛剎,有世界名常莊嚴,彼現有佛,號娑羅起王。其佛剎土初未曾聞女人之稱,一切皆是蓮花化生,袈裟隨體。時佛為彼諸菩薩眾說佛種性印法門。何等名為佛種性印?所謂最初發菩提心。從此即為具菩薩戒入菩薩藏,得陀羅尼心無散亂,不離於捨證入空性,正修無相無所願求,性離貪染,於蘊界處而能證入,所作隨覺樂求佛慧,於無生性真實了知,證於諸法而無分別,具足正見斷於妄念,是故名為佛種性印。時彼眾中有一菩薩,名相莊嚴星宿聚王,本願殊勝,若有眾生見其身者,必定當得三十二相。時彼菩薩遇佛光明及聞其聲,便詣佛所,頂禮雙足,右遶三匝,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佛言:「善男子!於此南方過六萬三千佛剎,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為欲召集諸菩薩故而現此瑞。」彼菩薩言:「何故名為娑婆世界?」佛言:「彼界堪忍貪恚愚癡及諸苦惱,是故名為娑婆世界。」彼菩薩言:「娑婆世界諸眾生等,皆能忍受惡罵捶打諸惱亂耶?」佛言:「善男子!彼界眾生少能成就若斯功德,而多隨順貪恚愚癡怨恨纏縛。」彼菩薩言:「若如是者,彼界不應名娑婆也。」佛言:「相莊嚴星宿聚王!彼佛剎土亦有行菩薩乘諸善男子及善女人,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成就忍辱、將護眾生、善自調伏。若有眾生以諸苦惱而來加害,悉能含忍,終不放逸貪恚愚癡。善男子!由有如此諸善丈夫,是故彼界名曰娑婆。又彼界中,亦有眾生具足眾惡少能悔過,其心麁猛而無愧恥,不敬佛、不重法、不愛僧,當墮地獄畜生餓鬼。彼釋迦如來於此下劣眾生之中,悉能忍受罵辱嫌恨誹謗惱亂惡言恐愶,心如大地不可`[動搖=搖動【元明】]`動搖無所違逆;若得供養及以不得,心無高下亦無憎愛;是故彼界名曰娑婆。」爾時相莊嚴星宿聚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得大善利。不生於彼弊惡下劣眾生之中。」佛言:「善男子!莫作是說。何以故?東北方有世界,名妙莊嚴忍,彼現有佛號大自在王。其土眾生皆悉具足一向安樂,譬如比丘入於滅定。彼之安樂亦復如是。若有眾生於彼佛土,億百千歲修諸梵行,不如於此娑婆世界,一彈指頃於諸眾生起慈悲心,所獲功德尚多於彼,何況能於一日一夜住清淨心。」爾時相莊嚴星宿聚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欲往娑婆世界禮覲承事釋迦如來及諸菩薩,并欲聽法。」佛言:「可往。今正是時。」爾時相莊嚴星宿聚王菩薩即作是念:「今我以何神通之力往彼禮覲釋迦如來?」作是念已,於虛空中化成寶蓋,覆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千萬億珠`[纓=瓔【三宮】]`纓寶幡周匝垂布。於其蓋中雨種種花,百千音樂自然而奏。復令此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各自見身具三十二相現寶蓋中。爾時相莊嚴星宿聚王菩薩現神變已,與十億菩薩,於一念頃從彼土沒現此界中,到如來所,頂禮雙足,右遶三匝。隨所來方,以願力故化現蓮花而坐其上。
如是乃至遍於十方,各有無量阿僧祇佛剎中,無量阿僧祇百千億菩薩,見大光明、聞謦欬聲,問彼世尊而來此土。頂禮佛足,各坐一面,亦復如是。
又此界中,釋梵護世、大威德天、諸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皆見光明,咸來佛所頂禮雙足,却坐一面。
爾時世尊現神變已,十方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剎所有菩薩來集會者,皆見此`[土=上【明】]`土功德莊嚴并佛身量,菩薩、聲聞及受用具,與自本剎悉皆同等,然知彼此剎無雜亂。爾時彌勒菩薩即從座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說頌曰:
「名振十方智無量, 放大光明照世間,
一切眾生共度量, 莫測人尊勝智慧。
十方無量億菩薩, 為求法故咸來集,
而皆信樂諸法門, 願佛演說令歡喜。
如來戒定及智慧, 名稱普聞十方國,
演法無畏猶師子, 光遍虛空如日照。
一切天龍與羅剎, 及諸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眾優婆夷, 合掌樂聞如來說。
過去未來及現在, 世尊於彼悉了知,
以勝解力拔群迷, 願決疑惑令開曉。
云何菩薩智慧行, 嚴淨佛剎令光潔?
云何諸願速成滿? 今請如來為宣說。
云何無慳戒無缺, 能忍罵辱諸難事,
精進修行無懈倦, 解脫無量苦眾生?
專心樂入三昧門, 遊止清淨禪宮殿,
處世利益而無染, 譬如蓮花不著水?
云何智慧出世間, 開闡甚深微妙法,
降伏一切諸魔眾, 速能具足奢摩他?」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八
☗s59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九`[1]大〔-〕【明】*`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文殊師利授記會第十五之二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汝今為佛嚴辦法座,我當昇已說往昔志樂所修諸行,善巧出生諸佛剎土功德莊嚴趣向真實法門。」
爾時彌勒菩薩即作是念:「今者世尊以何義故令我嚴座,不使阿難大目連等?如何棄捨彼諸聲聞,將非唯為諸菩薩說?或彼聲聞及辟支佛,於此法門而非器故,以是世尊令我敷座?」爾時彌勒菩薩即為如來以神通力化作眾寶師子之座,高四萬由旬,周匝嚴麗,柔軟天衣以敷其上。從其座出種種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爾時如來昇其座已,令此世界六種震動。
爾時世尊告長老舍利弗:「菩薩成就四法,能令所願皆得滿足。何等為四?一者發勝志樂,二者於諸眾生起悲愍心,三者發起精進,四者承事善知識。復次舍利弗!菩薩成就一法,令願不退嚴淨佛剎。何謂一法?是菩薩應當樂學不動如來為菩薩時本所修行立弘誓願:『我當所在生處初生之時,若不出家則為欺誑十方諸佛。』如是舍利弗!是諸菩薩應隨順學,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生處皆悉決定捨家出家。何以故?而諸菩薩最勝利益所謂出家。舍利弗!樂出家者則能攝取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者不著諸欲,二者樂阿蘭若,三者行佛所行,四者離凡夫行,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財產,六者離惡道因,七者修善趣法,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損減,九者恒為諸天之所歎羨,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護。若菩薩常樂出家,獲得如是十種功德。是故舍利弗!菩薩志求菩提、欲度眾生,常當出家。是名菩薩成就一法。
「復次舍利弗!菩薩成就二法,令願不退嚴淨佛剎。何等為二?所謂菩薩不樂聲聞地、不求聲聞乘、不愛樂說聲聞乘處、不親近聲聞乘者、不學聲聞戒、不樂宣說共聲聞乘相應之法、亦不勸他行聲聞乘,於緣覺乘亦復如是,唯為佛法勸發眾生成就最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為二。舍利弗!若有勸他趣入佛乘,此菩薩則能攝取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者得清淨剎無有聲聞及辟支佛,二者得純一清淨諸菩薩眾,三者諸佛世尊之所護念,四者常為諸佛稱名讚歎而為說法,五者所發之心皆悉廣大,六者若生天上`[當=常【宋】]`當作帝釋或梵天王,七者若生人中作轉輪王,八者常見諸佛,九者為諸天人之所愛樂,十者攝取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何以故?舍利弗!若有能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一切皆得阿羅漢果、或復置於緣覺之地,若復有能置一眾生於佛菩提,此之功德甚多於彼。何以故?舍利弗!不由聲聞緣覺出現,佛種不斷;世若無佛,則無聲聞及辟支佛。舍利弗!以佛出現令佛種不斷,亦復出生聲聞緣覺。是故舍利弗!菩薩令他住佛乘中,得如是等十種功德、得清淨剎。
「復次舍利弗!菩薩成就三法,令願不退攝受佛剎功德莊嚴。何等為三?一者尊重愛樂住阿蘭若,二者無所染著而行法施,三者堅固安住淨戒律儀。舍利弗!菩薩堅住戒律得十無畏。何等為十?一者入聚落無畏,二者眾中說法無畏,三者飲食無畏,四者出聚落無畏,五者入寺無畏,六者大眾中食無畏,七者教授無畏,八者親近和上阿闍梨無畏,九者於自眷屬慈心教誨無畏,十者受用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無畏、住戒律者所有言說令他信受。舍利弗!是為菩薩十種無畏。舍利弗!菩薩說法心無所著,則能攝受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者不生惡欲,二者不求他人識知,三者不起名聞心,四者於檀越家心不繫著,五者不占護他家,六者於極下劣四事供養而生喜足,七者說法令他信受,八者善神守護,九者不生邪覺,十者起念佛心。是名為十。舍利弗!菩薩尊敬愛樂住阿蘭若,成就十種功德利益。何等為十?一者遠離世俗言論,二者專習閑靜,三者心緣定境,四者捨諸營務,五者愛樂諸佛,六者恒受禪定喜樂,七者修梵行時無有障礙,八者少用功力而得三昧,九者所受教法未`[甞=常【元明】]`甞忘失,十者所聞法義皆悉了知。是名為十。
「復次舍利弗!菩薩成就四法,令願不退嚴淨佛剎。何等為四?一者如說能行如行能說,二者常自謙下,三者遠離慳嫉,四者見他得利心生歡喜。是名為四。舍利弗!是菩薩如行能說,有四種利益。何等為四?一者口中常出青蓮花香,二者語業清淨言無錯謬,三者一切世間所共信受,四者攝受諸佛圓滿音聲。是名為四。舍利弗!菩薩謙下有四種利益。何等為四?一者遠離惡趣畜生等身,二者受妙快樂,三者潛謀暴賊俱不能害,四者堪受人天恭敬禮拜。是名為四。舍利弗!菩薩遠離慳嫉有四種利益。何等為四?一者不忘施心,二者於飢饉時作大施主,三者見持戒者來承迎引納,四者若受他施及施於他無有一人而生嫉妬。是名為四。舍利弗!菩薩見他得利生歡喜心,有四種利益。何等為四?一者常生是心,我攝眾生應與利樂,彼既自得故生歡喜;二者所有財物王難水火劫賊怨親無能侵奪;三者隨所生處財寶諸子皆悉具足,王不嫉忌何況餘人;四者`[稸=蓄【元明】]`稸用資財俱無窮盡。是名為四。舍利弗!是菩薩成就四法。
「復次舍利弗!菩薩成就五法,令願不退嚴淨佛剎。何等為五?一者彼菩薩詣說法者而問之言:『修何等行能得佛剎清淨莊嚴?』若得聞已如說修行。二者菩薩清淨持戒及願力故生佛國中,生彼國已,觀察彼土種種莊嚴眾寶資具,及諸聲聞菩薩大眾諸相微妙,於如來所恭敬尊重。白言:『世尊!菩薩修何等行得廣大佛剎清淨莊嚴?』而彼如來知此菩薩志樂殊勝,即為宣說如是功德成就佛剎。彼得聞已如法修行。三者菩薩有智有行,應淨其智應進其行。云何淨智?謂於能緣及所緣法遠離聲聞緣覺智故。云何進行?謂如所聞必定修行,離不行故。四者菩薩善知有因及知出離言。有因者謂不正思惟,是四顛倒之所依止,為生死因故。言出離者謂正修行,於一切法不起分別,為出離故。五者菩薩了知諸佛體性及剎土性俱但有名,名亦寂滅,如是了知不起知想。是名為五。
「復次舍利弗!菩薩成就六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能攝取一切世界最上佛剎。何等為六?一者此菩薩為大施主,所有珍玩可愛樂物歡喜布施無所悋著。又作是念:『我行大施圓滿大乘,所謂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切悉捨心無所著,具足成就菩提資糧。捨自身命尚不生悔,何況財產及妻子等。』舍利弗!何故如來名一切智?謂行菩薩行時於自所有一切皆捨,以是義故得菩提已名一切智。二者若菩薩在家出家,寧捨身命終不破戒,以此持戒共諸眾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持戒自覺歡喜,樂修梵行晝夜安樂,益加求法住正修行,厭怖三界希求出離。雖見出要顧念眾生:『如我所苦彼亦皆然,我當荷茲重擔攝取眾生置於涅槃安樂之處。』如是持戒,自覺喜時獲大悲心,乃至未得一切種智不捨精進如救頭然。三者菩薩被忍辱鎧,離於高慢得大忍力。若遇罵辱及捶打時,忍心成就不生瞋恨。假使有棒如須彌山,有人執持於億劫中常見打罵,而亦不生怨恨之心。何以故?『彼諸眾生未隨佛學,而我方將隨佛修學。』是故於彼所得打罵,便能增長爾所大悲。『我當為諸眾生被弘誓鎧攝取眾生,令得解脫入於涅槃。是故我今不應瞋恨。』菩薩正住如是忍時,則得成就十種具足。何等為十?一者種`[姓=性【明】]`姓,二者財產,三者眷屬,四者色相,五者善捨,六者善友,七者得聞正法,八者如說修行,九者臨命終時得見諸佛,十者既見佛已生淨信心。是為十種功德具足。四者菩薩為欲成就善法,堅固自課發起精進。又為一一眾生,盡未來際於生死中,次第修行諸精進行而不疲倦,以自課業及此大悲為一切眾生,於爾所時流轉生死不捨眾生。舍利弗!若有菩薩,十方各如恒沙世界滿中七寶,於念念中奉上如來,如是相續盡未來際;若有菩薩,發大悲心被精進鎧,而此功德復多於彼。舍利弗!菩薩具此精進,得十種勝志樂法。何等為十?一者離凡愚行,二者攝受佛行,三者見生死過,四者住大悲心,五者不退本願,六者少諸疾病,七者順諸佛教,八者薄婬怒癡,九者隨文了義,十者修行成就。是名為十。五者菩薩作是思惟:『諸佛如來心常在定未`[曾=善【宋】]`曾失念,我應隨佛所行。若心散亂,終不能證佛所行處,是故應當捨離一切心所取著,亦捨一切利養恭敬聚落城邑飲食資生及諸親友,為欲利益諸眾生故不捨眾生,樂阿蘭若住寂靜處,獨行無侶如犀一角。住靜處已起大慈心,初遍一方漸至十方普遍眾生,慈心遍已得入禪定。』舍利弗!若有在家菩薩,以一切樂具,於恒沙劫供養一切`[恒=恒河【元明】]`恒沙諸佛及比丘眾;若有出家菩薩,行於七步向阿蘭若寂靜之處,而此福德甚多於彼,以能速得大菩提故。舍利弗!菩薩樂住寂靜入禪定者,獲十種功德利益。何等為十?一者得念,二者得慧,三者修行,四者迅辯,五者得陀羅尼,六者善知法生,七者善知法滅,八者戒聚無犯,九者諸天供養,十者不貪他好。是名為十。六者菩薩善知智慧等流,謂作是念:『智慧以戒為首,白法增長以慧為首,是故菩薩應學智慧。世間所有難作難成,一切工巧、一切醫藥,皆悉遍學,而此智慧不能證入離欲寂滅,亦復不能趣向菩提,非向沙門、非婆羅門、非向涅槃。是故我今應更遍求法藥工巧,以如是智令我得彼究竟寂滅。』彼菩薩求諸法本,不見少法能起於法。以不見故住於寂滅,住寂滅故則無熱惱,無熱惱故了知生死,為眾生故而受彼生,令諸眾生除滅苦故。是名為六。
「復次舍利弗!菩薩成就七法,令願不退嚴淨佛剎。何等為七?一者自捨一切而施,不可得故。二者戒不缺犯,不計著戒故。三者忍辱柔和,而眾生不可得故。四者發起精進,身心不可得故。五者成就禪定,不住禪故。六者智慧圓滿,無分別故。七者隨念諸佛,遠離相故。是名為七。
「復次舍利弗!菩薩成就八法,令願不退嚴淨佛剎。何等為八?一者不樂涅槃,二者施莊嚴具,三者其心廣大,四者尊敬法師,五者不行邪`[命【麗】,名【大】(cf. K06n0022_p0477a11)]`命,六者平等惠施,七者不自矜高,八者不凌蔑他。是名為八。
「復次舍利弗!菩薩成就九法,令願不退嚴淨佛剎。何等為九?一者具身律儀,二者具語律儀,三者具意律儀,四者滅諸貪欲,五者滅諸瞋恚,六者滅諸愚癡,七者不行欺誑,八者為堅固友,九者不輕慢善知識。是名為九。
「復次舍利弗!菩薩成就十法,令願不退嚴淨佛剎。何等為十?一者聞地獄苦,但起大悲不生怖畏。二者聞畜生苦,但起大悲不生怖畏。三者聞餓鬼苦,但起大悲不生怖畏。四者聞諸天衰惱,但起大悲不生怖畏。五者聞人中飢饉賊盜怨敵殺害,但起大悲不生怖畏。六者菩薩作如是念:『我於此時當起精進,乃至未得清淨佛剎終不懈慢。』七者『令我剎中飲食衣服隨念即得。』八者『我佛剎中諸眾生等壽命無量。』九者『我佛剎中諸眾生等無彼我心。』十者『我佛剎中所有眾生決定趣向無上菩提。』是名為十。
「復次舍利弗!若菩薩執持妙花詣如來所、或佛塔所興供養時,作是願言:『如此妙花色香殊勝,見者欣悅。我成佛時,令我剎中如是種種妙花遍布,及眾寶樹周匝莊嚴。』乃至末香塗香、衣服飲食、寶蓋幢幡、金銀琉璃真珠等寶用供養時,亦應如是迴向佛剎功德莊嚴。以彼菩薩住戒律故,隨心所願皆得成就。
「復次舍利弗!菩薩不求自樂喜他得樂,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剎中所有眾生悉皆具足一向快樂。
「復次舍利弗!菩薩常應普皆攝取十善業道,悉以迴向一切種智。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剎中所有眾生,初生即具十善業道及出離智。
「復次舍利弗!菩薩隨所至方勸諸眾生,悉皆令趣無上菩提,唯讚佛乘不說二乘及所共法。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剎中所有眾生,決定當得無上菩提,永離聲聞及辟支佛,無量菩薩充滿其國。
「復次舍利弗!菩薩於他利養終不遮斷,見他得利常生歡喜。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剎中所有眾生,受用資具恒無斷絕,具足獲得大法光明。
「復次舍利弗!菩薩若見比丘、比丘尼有過犯者終不發揚,但自安住正法之中。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剎中一切無有過失之名。何以故?以彼大眾皆得清淨無過失法。
「復次舍利弗!菩薩樂法求法不生熱惱,如所聞法正住修行。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剎中眾生生者,求法樂法皆無熱惱,如所聞法隨順修行。
「復次舍利弗!菩薩`[絃=弦【三宮】]`絃歌鼓吹種種音樂供養佛塔,以此善根迴向佛剎功德莊嚴。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剎中百千音樂不鼓自鳴。
「復次舍利弗!菩薩若見失念眾生,令得正念。是故菩薩得菩提時,令諸弟子得禪悅食。
「舍利弗!如是佛剎功德,具足如來辯才,或一劫或過一劫說不能盡。舍利弗!然我今者隨諸菩薩之所樂欲如是略說,勝志樂者聞已趣向,當得圓滿佛剎功德。
「舍利弗!菩薩成就三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求佛剎皆得成就。何等為三?一者大願殊勝,二者住不放逸,三者如所聞法起正修行。是名為三。」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來希有善說此法。世尊住不放逸故得菩提分法,住修行故得大菩提,住勝願故成就佛剎功德莊嚴。」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如我往昔以大願力成就佛剎,不放逸故得成菩提。舍利弗!若但言說住於放逸而不修行,彼尚不能至聲聞地,何況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菩薩若欲自知是真菩薩,如菩薩所學應如是學。」
爾時會中四萬菩薩從座而起,合掌向佛同聲白言:「如佛所`[說=記【元明】]`說菩薩學處,我當隨學,住不放逸修行成就,滿足大願嚴淨佛剎。」
爾時世尊熙怡微笑。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現此微笑?」
佛告舍利弗:「汝見此諸善男子師子吼不?」
舍利弗言:「唯然已見。」
佛言:「舍利弗!此諸善男子過百千劫,各於異剎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同號願莊嚴,亦如當來師子佛等,其土清淨如無量壽國,唯除壽量。」
舍利弗言:「彼諸如來壽量幾何?」
佛言:「彼一一佛皆壽十劫。」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是文殊師利童真菩薩,諸佛世尊常所稱歎,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得佛剎當復云何?」
佛言:「善男子!汝當自問文殊師利。」
時師子勇猛問文殊師利言:「仁者何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答言:「善男子!何不問我趣菩提不,而乃問我成菩提耶?何以故?我於菩提尚不趣向,何況當得。」
問言:「文殊師利!仁者豈不為利眾生故趣菩提耶?」
答言:「不也。何以故?眾生不可得故。若眾生是有,可為利益趣向菩提;而眾生壽命及福伽羅皆無所有,是故我今不趣菩提亦不退轉。」
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仁者趣向諸佛法不?」
答言:「不也。善男子!一切諸法皆趣向佛法。何以故?諸法無漏無繫、無形無相,為趣向佛、如趣向佛,諸法亦然。善男子!而汝所問趣向佛法,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於意云何?為色求菩提耶?為色本性求、為色如求、為色自體求、為色空求、為色離求、為色法性求菩提耶?善男子!於意云何?為色得菩提耶,乃至為色法性得菩提耶?」
答言:「不也。文殊師利!色不求菩提,乃至色法性不求菩提。色不得菩提,乃至色法性亦不得菩提。」
文殊師利言:「於意云何?受想行識求菩提,乃至識法性求菩提耶?識得菩提,乃至識法性得菩提耶?」
答言:「不也。文殊師利!受想行識不求菩提,乃至識法性不求菩提。識不得菩提,乃至識法性不得菩提。」
文殊師利言:「於意云何?離於五蘊有我我所耶?」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善男子!更以何法而求菩提及得菩提?」
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仁者所言眾皆誠信,而今乃說不求菩提、不得菩提,新發意菩薩聞此所說必生驚怖。」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一切諸法無有驚怖,於實際中亦無驚怖。如來為於無驚怖者而演說法,若驚怖者彼即生厭,若生厭者彼則離欲,若離欲者彼則解脫,若解脫者則無菩提,若無菩提是則無住,彼若無住是`[則【麗】,即【大】(cf. K06n0022_p0479a13)]`則無去,若無有去是則無來則無願求,若無願求則不退轉,若不退轉則為退轉。退轉何法?所謂執我眾生命者及福伽羅、若斷若常取相分別悉皆退轉。彼若退轉則不退轉。不退何法?謂空無相無願實際及諸佛法皆不退轉。何謂佛法?謂不離不著及無所緣,無入無出無有所行,亦無表示但有其名,空無有生,無去無來、無染無淨、無塵離塵、無我無分別、無和合無執取,平等無違是為佛法。善男子!此諸佛法,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以諸佛法無生處故。`[故〔-〕【元明】]`故彼新發意菩薩聞此說已若生驚怖,`[明註曰速南藏作悉]`速得菩提。若起分別作如是念:『而今我等所成菩提,隨有發心住於現證乃得菩提;若不發心終不能得。』如是分別皆不生故,菩提及心俱不可得,不可得故則無分別,若無分別則無現證。何以故?現證所因不可得故。善男子!於意云何?虛空可得菩提耶?」
答言:「不也。」
又言:「善男子!如來豈不`[證=說【三宮】]`證一切法同虛空耶?」
答言:「如是如是。」
又言:「善男子!如虛空,菩提亦爾。如菩提,虛空亦然。虛空菩提無二無別。若菩薩知此平等,則無有知亦無不知亦無不見。」說此法時,一萬四千比丘盡諸有漏心得解脫,十二那由他比丘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九萬六千眾生發菩提心,五萬二千菩薩得無生忍。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文殊師利言:「仁者發菩提心來為幾時耶?」
文殊師利言:「止。善男子!莫生妄念。若有於無生法中說如是言:『我發菩提心。我行菩提行。』為大邪見。善男子!我都不見有心發向菩提。以不見心及菩提故,是故無發。」
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都不見心,是何句義?」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是都不見,說名平等。」
又問:「云何說為平等?」
答言:「善男子!如是平等以種種性皆無所有,彼彼諸法一味故說。一味說者,所謂離故,無染無淨、不斷不常、不生不滅、無我無受、不取不捨。如是說法,不念我說亦無分別。善男子!於此平等法中了知修行,是名平等。復次善男子!若菩薩入此平等,都不見有種種界若一若多,於平等中不見平等,於相違中不見相違,以彼本來性清淨故。」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此文殊師利不肯自說發心久近。此諸大眾皆樂欲聞。」
佛言:「善男子!文殊師利是甚深忍者,於甚深忍中菩提及心皆不可得,以不可得是故不說。然善男子!我今當說文殊師利發心久近。善男子!過去久遠過七十萬阿僧祇恒河沙劫,有佛名雷音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于世。在於東方去此過七十二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無生,彼雷音如來於中說法。諸聲聞眾有八十四億那由他,諸菩薩眾二倍過前。善男子!彼時有王名曰普覆,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正法理化為法輪王。而於八萬四千歲中,以衣服飲食宮殿臺觀僮僕給侍一一殊妙,恭敬供養雷音如來及諸菩薩、聲聞大眾。其王親族中宮婇女王子大臣,唯務供養餘無所作,雖經多歲初無疲倦。過是已後,其王獨在靜處思惟:『我今已集廣大善根,而猶未定所迴向處,為求帝釋、大梵天王、轉輪王耶?為求聲聞、辟支佛耶?』作是念已,空中諸天告言:『大王!勿起如是狹劣之心。何以故?王之所集福德甚多,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時普覆王聞是語已,歡喜念言:『我今於此決定不退。何以故?天知我心而來告我。』善男子!爾時彼王與諸大眾八十億那由他百千眾生,往詣雷音佛所,頂禮雙足,右遶七匝,曲躬恭敬合掌向佛,而說頌曰:
「『我今`[問=聞【元明】]`問最勝, 願當為我說。
云何得成就, 最上人中尊?
世間所依止, 我已廣供養,
以不決定心, 未知迴向處。
已修廣大福, 當何所迴向?
為求梵天位、 帝釋轉輪王、
為求於聲聞、 及以辟支佛?
我發此念時, 空中天告我:
「大王汝勿起, 狹劣迴向心,
為一切眾生, 當興廣大願,
利益世間故, 應發菩提心。」
我今請世尊, 於法自在者,
願說菩提心, 發起之方便。
發菩提心已, 當得如牟尼。
唯願兩足尊, 為我具宣說。』
「爾時雷音如來為普覆王而說頌曰:
「『大王汝諦聽, 我當次第說。
一切因緣法, 隨根欲所行,
如其所有願, 得如是果報。
我亦於往昔, 發起菩提心,
為諸眾生故, 願當作利益。
如我所作願, 如昔所發心,
得不退菩提, 意願速圓滿。
大王應堅固, 修習於諸行,
汝當得廣大, 無上佛菩提。』
「時普覆王聞佛所說,歡喜踊躍得未曾有,於眾會前大師子吼,而說頌曰:
「『今對一切眾, 發大菩提心。
為一一眾生, 誓盡未來際,
受無量生死, 而作大饒益,
備修菩薩行, 救諸眾生苦。
從今若違誓, 起於貪欲心,
及慳嫉怨恨, 則誑十方佛。
又我從今日, 乃至成菩提,
常當學諸佛, 修行於梵行,
隨順淨戒律, 遠離諸過咎。
又我於菩提, 亦不願速證,
當盡未來際, 廣利諸群生,
嚴淨諸佛剎, 無量不思議,
當令我名號, 普聞十方界。
我今自授記, 決定當成佛,
志樂勝清淨, 於此固無疑。
我當淨三業, 不令起諸惡,
我以此真實, 成佛人中尊。
若此心真實, 地當六種動,
若我語誠諦, 無有虛妄者,
當使虛空中, 音樂自然奏。
若我無諂曲, 及以怨恨心,
由此真實故, 當雨曼陀花。』
「時普覆王說此頌已,心誠實故,十方億剎六種震動,於虛空中奏諸音樂、雨曼陀羅花。時二十億眾生隨從王者,皆大歡喜而自慶言:『我等當得最上菩提。』即學彼王發菩提心。」
佛告大眾:「爾時普覆王者,豈異人乎?今文殊師利菩薩是也。彼於往昔過七十萬阿僧祇恒河沙劫初發菩提之心,次過六十四恒河沙劫得無生法忍,能具足菩薩十地、如來十力,佛地諸法悉皆圓滿,而未曾起一念之心:『我當得佛。』善男子!爾時二十億眾生,隨逐彼王於雷音佛所發菩提心者,皆由文殊師利勸發,令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今並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大法輪作佛事已而般涅槃。文殊師利皆悉供養彼諸如來,亦皆護持彼諸佛法。唯有一佛號地持山,在此下方過四十恒河沙剎土,其佛世界名曰地持。亦有無數諸聲聞眾,佛壽無量于今現在。」說此文殊師利宿緣之時,眾中七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九
☗s60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文殊師利授記會第十五之三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文殊師利言:「仁者已滿足十地及如來十力,一切佛法悉皆圓滿,何故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無有圓滿諸佛法已更證菩提。何以故?已圓滿故不應更證。」
師子勇猛言:「云何圓滿諸佛法耶?」
答言:「佛法圓滿如真如圓滿,真如圓滿如虛空圓滿,如是佛法真如虛空亦無有二。善男子!如汝所言云何圓滿諸佛法者,如色圓滿乃至識圓滿,佛法圓滿亦復如是。」
師子勇猛言:「何者是色等圓滿?」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於意云何?汝所見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若法非常非無常,彼有增減耶?」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若法不增不減是名圓滿。云何圓滿?若於諸法不能了知則生分別,若能了知則無分別。若無分別則無增減,若無增減此則平等。是故善男子!若見色平等即是色圓滿,受想行識及一切法圓滿亦復如是。」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文殊師利言:「仁者得法忍來無一念心願成正覺,而今何故乃勸餘人令向菩提?」
文殊師利言:「我實不曾勸一眾生令趣菩提。何以故?眾生無所有故、眾生性自離故。若眾生可得則令向菩提,既不可得故無所勸。何以故?平等無分別故,非以平等而求平等,亦無所起。是故`[常=甞【宋宮】]`常說,應觀諸行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是名平等。則是性空,於性空中而無所求。善男子!如汝問我得忍已來無一念心當得菩提者,善男子!汝見彼心耶?而以此心得菩提耶?」
師子勇猛言:「不也。文殊師利!何以故?以心非色不可見故。菩提亦爾,但是名想。若心名、若菩提名,皆無所有。」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如汝說我不生一念得菩提者,是密意說。何以故?以心本來無有生故,是故無生。既無有生,何得何證?」
師子勇猛問言:「云何名為平等證入?」
答言:「於諸法中無繫著者名平等證。言證入者,彼微細智亦不生滅,與真如無異、無可分別,是名證入。若正見修行者於平等中無一法可得,離種種性亦不著一,是名證入。若以身證諸法無相,明了彼相所謂無相,而於身心亦不執著,是則名為圓滿證入。」
師子勇猛問言:「云何名得?」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以世間言說名之為得,諸聖所得非言能說。何以故?法無依止,離言說故。復次善男子!以無得為得,亦非得非不得,說名為得。」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佛言:「世尊!善哉!願說文殊師利所得佛剎。」
佛言:「善男子!汝當自問文殊師利。」
時彼菩薩白文殊言:「仁者當得何等佛剎功德莊嚴?」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若我求菩提,汝可問其所得佛剎。」
師子勇猛言:「仁者豈不求菩提耶?」
文殊師利言:「不也。何以故?若有所求則有染著,若有所染則有貪愛,若有所愛彼則有生,彼若有生是則有愛,若有所愛終不於中而有出離。善男子!我為是故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不可得故。以不可得,是故不求。善男子!然汝問我何等佛剎仁當得者,我不能說。何以故?對於如來一切智者說自佛剎功德莊嚴,即為菩薩自讚己德。」
佛告文殊師利:「汝可自說以何等願莊嚴佛剎,令諸菩薩聞已決定成滿此願。」
時文殊師利受如來教,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今承佛神力當為宣說。諸有欲求大菩提者皆應諦聽,若聞此願當如實學令得圓滿。」文殊師利當以右膝著地之時,十方各恒河沙等諸佛剎土六種震動。
時文殊師利復白佛言:「我從往昔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劫已來,起如是願:『我以無礙天眼所見,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中一切如來,若非是我勸發決定菩提之心教授教誡,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乃至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菩提終不應證。』而我要當滿此所願,然後乃證無上菩提。」
時彼眾中諸菩薩等咸作是念:「文殊師利無礙天眼見幾如來?」
是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即告師子勇猛雷音菩薩言:「善男子!譬如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此諸微塵可以算計知其數不?」
答言:「不也。世尊!」
佛言:「善男子!文殊師利無礙天眼,見於東方無量諸佛復過是數,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有是願,以恒河沙等諸佛世界為一佛剎,無量妙寶間錯莊嚴,若不爾者我終不證無上菩提。復次世尊!我復有願,令我剎中有菩提樹,其量正等十大千界,彼樹光明遍此佛剎。復次世尊!我復有願,我坐菩提樹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涅槃,於其中間不起此座,但以變化遍於十方無量無數諸佛剎土,為諸眾生而演說法。復次世尊!我復有願,令我剎中無女人名,純菩薩眾,離煩惱垢具淨梵行,初生之時袈裟隨體結`[加=跏【明】]`加趺坐忽然而現。如是菩薩遍滿其剎,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除如來之所變化,往詣十方為諸眾生說三乘法。」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當來成佛名為何等?」
佛言:「善男子!此文殊師利成佛之時名為普見。以何義故而名普見?以彼如來於十方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剎中普皆令見。若諸眾生見彼佛者,必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普見如來雖未成佛,若我現在及滅度後有聞其名,亦皆必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除已入離生之位及狹劣心者。」
文殊師利又白佛言:「世尊!我復有願,如阿彌陀佛剎以法喜為食,而我剎中菩薩初生起食念時,即便百味盈滿於鉢在右手中,尋作是念:『若未供養十方諸佛,及施貧窮苦惱眾生餓鬼等類令其飽足,而我決定不應自食。』作此念時,得五神通乘空無礙,往於十方無量無數諸佛剎中,以食供養諸佛如來及聲聞眾,又於貧苦諸眾生類亦皆周給,復為說法令離渴愛,於一念頃還至本處。復次世尊!我復有願,於我剎中諸菩薩等初生之時,所須衣服於其手中隨意皆出種種衣寶,鮮潔稱體應沙門服。便作是念:『若未供養十方諸佛,不應自用。』於一念中往詣十方無量佛剎,以此衣寶獻諸佛已,還至本處方自受用。復次世尊!我復有願,我佛剎中諸菩薩眾所得財寶及諸資具,要先分施諸佛、聲聞,遍供養已然後受用。又我剎中遠離八難及不善法,既無過咎亦無禁戒,無有苦惱諸不悅意。」
時師子勇猛白佛言:「世尊!而彼佛剎名為何等?」
佛言:「彼剎名隨願積集清淨圓滿。」
師子勇猛言:「世尊!彼佛世界在何方所?」
佛言:「在於南方,此娑婆世界亦當在彼佛剎之中。」
文殊師利又白佛言:「我復有願,我佛剎中積集無量妙寶所成,復以無量摩尼妙寶間錯莊嚴。其摩尼寶,於十方界所未曾有甚為難得。如是寶名,俱胝歲中說不能盡。隨諸菩薩樂見彼剎金為體者即見為金,樂見銀體即見為銀,然於見金未曾損減。樂見頗梨、琉璃、馬碯、赤真珠等無量諸寶,各隨所見皆不相礙。如是栴檀香體、阿伽羅香乃至赤栴檀等、各隨樂見亦復如是。又彼剎中不以日月摩尼星火等光之所照`[見=現【三宮】]`見,彼諸菩薩皆以自身光明照於千億那由他剎。又彼剎中以花開為晝、花合為夜,隨諸菩薩所樂時節即皆應之,然無寒暑及老病死。若諸菩薩隨其所樂欲證菩提,即往餘剎,於兜率天壽盡降生而證菩提。此佛剎中無有涅槃。百千種樂於虛空中雖不現相而聞其音,此樂不出順貪愛聲,但出諸波羅蜜佛法僧聲,及菩薩藏法門之聲,隨諸菩薩所解妙法皆悉得聞。又諸菩薩若欲見佛,隨所詣處經行坐立,應念即覩普見如來坐菩提樹。若諸菩薩於法有疑,但見彼佛,不待解釋疑網皆斷解了法義。」
爾時會中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同聲說言:「若有得聞普見佛名,彼人便得最上善利,何況生於彼佛土者。若有得聞此文殊師利授記法門,及聞文殊師利名者,是則名為面見諸佛。」
是時佛告諸菩薩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男子!若有受持百千億諸佛名號,若復有稱文殊師利菩薩名者,福多於彼,何況稱於普見佛名。何以故?彼百千億那由他佛利益眾生,不及文殊師利於一劫中所作饒益。」
爾時眾中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同聲唱言:「南無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南無普見如來、應、正等覺。」說此語已,八萬四千億那由他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眾生善根成熟於三乘中得不退轉。
文殊師利又白佛言:「我復有願,如我所見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世尊,而彼諸佛所有佛剎功德莊嚴,如是一切皆`[令=今【宮】]`令置我一佛剎中,唯除二乘及五濁等。世尊!若我自說佛剎功德種種莊嚴,過恒沙劫亦不能盡。如我所願,唯佛能知。」
佛言:「如是。文殊師利!如來知見於三世中無有限礙。」
爾時眾中有諸菩薩作如是念:「文殊師利所得佛剎功德莊嚴,與阿彌陀佛剎,為等不耶?」
爾時世尊知彼菩薩心之所念,即告師子勇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析一毛為百分,以一分毛於大海中取一滴水。此一滴水喻阿彌陀佛剎莊嚴,彼大海水喻普見如來佛剎莊嚴,復過於此。何以故?普見如來佛剎莊嚴不思議故。」
爾時師子勇猛白佛言:「世尊!如是等類佛剎莊嚴,於三世佛剎頗更有不?」
佛言:「有。善男子!東方去此過百億恒河沙世界,有佛剎名住最上願。彼中有佛,名普光常多功德海王。彼佛壽命無量無邊,常為菩薩而演說法。善男子!彼佛剎土功德莊嚴,與普見佛剎等無有異。善男子!有四菩薩被不思議弘誓之鎧,而於此願決定成滿,亦當得此佛剎莊嚴如普見如來。」
時師子勇猛言:「願佛說彼菩薩名號及其住處,復願示彼普光常多功德海王如來佛剎,令此大眾多所利益。何以故?此諸菩薩若見聞已,於此所願當得成滿。」
佛言:「善男子!汝等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彼一菩薩名光明幢,在於東方無憂德佛剎。次名智上,在於南方智王如來佛剎。次名諸根寂靜,在於西方慧積如來佛剎。次名願慧,在於北方那羅延如來佛剎。」
爾時世尊以神通力現普光常多功德海王如來佛剎,令此大會見彼如來及菩薩眾,并其佛剎功德莊嚴,昔所未見亦未曾聞,而彼一切皆不思議。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寶間錯莊嚴,於一劫中說彼功德亦不能盡,眾皆明見如觀掌中菴摩勒果。彼菩薩身長四萬二千由旬,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光明洞照如閻浮檀金山,成就廣大功德莊嚴。坐大菩提樹下,諸菩薩眾恭敬圍遶,現百千億諸變化事,往詣十方諸世界中,為諸眾生而演說法。是時佛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汝等見彼如來佛剎莊嚴菩薩眾耶?」
時諸大眾同聲白言:「唯然已見。我等當學此菩薩行,如文殊師利之所修行,我等亦當成就如此莊嚴佛剎。」
爾時世尊熙怡微笑,從其面門放種種色光,照於無量無邊世界。照已還來,遶佛三匝從其頂入。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現此微笑?」
佛告彌勒:「此大眾中八萬四千菩薩,見彼佛剎莊嚴之事,雖皆發心當欲成就如是佛剎。然於其中有十六善大丈夫,具勝志樂而發大心,彼能成滿如文殊師利所起大願,餘諸菩薩亦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得佛剎功德莊嚴如阿彌陀佛剎。彌勒當知,諸菩薩等志樂既勝所成亦大。志樂勝者,言我成就如文殊師利莊嚴佛土。其餘劣者,雖以信心亦作是語,以此語業猶能棄捨六十億百千那由他劫生死流轉,亦得圓滿五波羅蜜。」
爾時彌勒菩薩見於四方光明幢等四大菩薩,各坐琉璃光明樓閣,有百千億諸天圍遶雨花奏樂,現大神變震動大地而來於此。時彌勒菩薩即白世尊:「請問其事。」
佛言:「善男子!此四菩薩為見我故,四方如來各令至此。」
時彼菩薩既到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彼四菩薩光明遍照此之大會。爾時世尊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此四善大丈夫志願所趣皆不思議,應當尊重請其法要。而彼所願,於諸菩薩最為殊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見之者,必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棄捨二十億劫生死流轉,具足圓滿五波羅蜜。若有女人聞此菩薩名者,速得捨離女人之身。」於是世尊即攝神力,而彼佛剎忽然不現。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諸法皆悉如幻。何以故?譬如幻師幻為隱現,諸法生滅亦復如是。而此生滅即無生滅,以無生滅是則平等。菩薩修此平等,便能證得無上菩提。」
智上菩薩白文殊師利言:「於此菩提云何證得?」
文殊師利言:「此菩提者非是可得,亦非可壞、非可住`[著=者【明】]`著。」
智上白言:「而此菩提非以住得、非不住得。何以故?以彼法性本來無生,非曾有、非當有、亦非可壞,是故無得。」
文殊師利謂智上等諸菩薩曰:「云何名為說一相法門?」
彌勒菩薩曰:「若有不見蘊界處,亦非不見,無所分別,亦不見集散,是名說一相法門。」
師子勇猛雷音菩薩曰:「若不作種種分別,此是凡夫法、此是二乘法,此則不違法性,入於一相所謂無相,是名說一相法門。」
樂見菩薩曰:「若有修真如行,而亦不作真如之想,於此甚深無所分別,是名說一相法門。」
無礙辯菩薩曰:「若能究竟盡於諸法,亦以此法為他演說,是名說一相法門。」
善思菩薩曰:「若以思議入不思議,此不思議亦不可得,是名說一相法門。」
妙離塵菩薩曰:「若有不染一切相,亦非染非不染,無違無順亦`[無=不【明】]`無迷惑,非一非二亦非種種,不取不捨,是名說一相法門。」
娑竭羅菩薩曰:「若有能入如海難入甚深之法,而於此法亦不分別,雖為他說而無說想,是名說一相法門。」
月上菩薩曰:「若於一切眾生心行平等,猶如滿月,無眾生想,是名說一相法門。」
離憂闇菩薩曰:「云何拔眾生憂箭?謂我我所是彼憂根。若能住我我所平等,是名說一相法門。」
無所緣菩薩曰:「若不攀緣欲界色界無色界、聲聞法緣覺法及諸佛法,是名說一相法門。」
普見菩薩曰:「若說法時應說平等法,謂空`[法=性【元明】]`法平等,亦無空想及平等想,是名說一相法門。」
淨三輪菩薩曰:「若說法時應淨三輪,謂所為眾生我不可得,亦不分別自為法師,於所說法而無住著,如是說法是名說一相法門。」
成就行菩薩曰:「若有能說於一切法修平等行,所知如實非文字說,以一切法離言說故,是名說一相法門。」
深行菩薩曰:「若有能說了達一切甚深之法,亦不見彼能說所說及與所為,是名說一相法門。」
如是無量諸菩薩等,各以辯才演說一相法門。說此法門時,三十七億菩薩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那由他百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七千比丘不受諸法盡諸有漏心得解脫,九十六那由他諸天及人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此文殊師利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佛壽命及菩薩眾其數幾何?」
佛言:「善男子!汝當自問文殊師利。」
時師子勇猛白文殊師利言:「仁者久如當得菩提?」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若虛空界為色身時,我乃當得無上菩提。若幻人得菩提,我乃當得。若漏盡阿羅漢即是菩提,我乃當得。若夢響光影及以化人得菩提時,我乃當得。若月照為晝、日照為夜,我乃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汝之所問應當問彼求菩提者。」
師子勇猛言:「仁者豈不求菩提耶?」
答言:「不也。何以故?文殊師利即是菩提,菩提即是文殊師利。所以者何?文殊師利但有名,菩提亦但有名,此名亦離、無作故空,而彼空性即是菩提。」
爾時佛告師子勇猛言:「汝頗見聞阿彌陀如來聲聞菩薩諸眾會耶?」
「唯然聞見。」
佛言:「其數幾何?」
答言:「非算數思議之所能及。」
佛言:「善男子!如摩竭國量一斛油麻,舉取一粒喻阿彌`[陀〔-〕【元明宮】]`陀佛國聲聞菩薩,餘不舉者喻文殊師利得菩提時菩薩眾會,復過是數。善男子!如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劫`[比〔-〕【宋宮】]`比普見如來壽量劫數,百分千分百千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應知彼普見如來壽命,無有算數亦無限量。如有一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第`[二=一【元】]`二第三人亦碎大千世界以為微`[塵=塵字下有(第三第四人亦碎大千世界以為微塵)十五字【宋明宮】,塵字下有(第二第三人亦碎大千世界以為微塵)【元】]`塵。復有一人取彼微塵,從此東行過爾所微塵數世界乃下一塵,又過爾所微塵數世界復下一塵,如是次第盡諸微塵。復有第二人亦持爾所微塵,從此南行如前下塵,次第展轉乃至塵盡。西方北方四維上下各有一人,所下塵數亦復如是。善男子!是諸世界可知數不?」
答言:「不也。」
佛言:「善男子!如是諸人於彼十方所經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末為塵。於意云何?是諸微塵可以算計知其數不?」
答言:「不也。世尊!若有計量,心則迷亂不能了知。」
佛言:「善男子!諸佛如來悉能了知彼微塵數,設過於此如來亦知。」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諸菩薩等為求如是大智慧故,於大地獄無量億劫受諸極苦,終不應捨如是大智。」
佛言:「彌勒!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何有於此大智慧中不生欲樂?唯除下劣及懈怠者。」
說此智時,一萬眾生發菩提心。
`[是=爾【明】]`是時佛告師子勇猛言:「善男子!於意云何?如彼十人經十方界盡為微塵,文殊師利當於爾所微塵數劫行菩薩道。何以故?文殊師利大願不可思議,趣向亦不可思議,得菩提已壽量亦不可思議,菩薩眾會亦不可思議。」
爾時師子勇猛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發趣甚大,所修之行亦復廣大,乃於爾所微塵數劫不生疲倦。」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說。於意云何?虛空界有如是念,度於晝夜時節歲月劫數等耶?」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如是善男子!若有覺一切法等於虛空,彼微細智無有分別,亦無是念度於晝夜時節歲月諸劫數等。何以故?彼於諸法無想念故。善男子!如虛空界無有疲倦及熱惱想。何以故?設過恒河沙劫,而虛空界亦無生起亦無燒滅非可破壞。何以故?以虛空界無所有故。如是善男子!若菩薩了一切法無所有已,亦無熱惱及疲倦等。善男子!彼虛空名亦無燒滅熱惱疲倦,亦不動搖、不生不老、不來不去。文殊師利名號亦爾,無有熱惱及疲倦等。何以故,名字性離故。」
說此法時,四大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等,及餘大威德諸天子等,同聲唱言:「是諸眾生聞此法門獲大善利,何況受持讀誦,當知彼等所成善根極為廣大。世尊!我等於此法門受持讀誦廣宣流布,為欲護持此深法故。」
爾時師子勇猛白佛言:「世尊!若有得聞如此法門,受持讀誦思惟,及發如此功德莊嚴佛剎之心,得幾所福?」
佛言:「善男子!如來以無礙佛眼所見諸佛及彼剎土,若有菩薩以妙七寶滿彼諸剎,奉施供養一一如來,各盡未來際,令此菩薩安住淨戒,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若有菩薩,於此莊嚴功德佛剎法門受持讀誦復能發心,隨文殊師利所學行於七步。此二功德,比前七寶布施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我等云何奉持?」
佛言:「此法門名為『諸佛遊戲』,亦名『諸願究竟』,亦名『文殊師利功德莊嚴佛土』,亦名『令發菩提心菩薩歡喜』,亦名『文殊師利授記』,如是受持。」
爾時十方諸來菩薩為欲供養此法門故,而雨眾花讚言:「希有世尊!希有世尊!我等乃得聞是不思議文殊師利師子吼莊嚴法門。」時諸菩薩說是語已各還本土。說此法時,恒河沙等菩薩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善根成熟。
爾時文殊師利即入菩薩出生光明普照如幻三昧。入三昧已,令此眾會普見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中一切如來,一一佛前皆有文殊師利說自佛剎功德莊嚴。眾會見已,於文殊師利殊勝大願生希有心。
佛說是經已,彼一切菩薩,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
☗s61
大寶積經卷`[1]第〔-〕【聖聖乙】*`第六十一
`[(北齊…譯)十字=高齊那連提耶舍譯【宋宮】,高齊北天竺三藏那連提黎耶舍奉詔譯【元】,高齊北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明】]`北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
`[菩薩〔-〕【宮】]`
`[六=六之一【三宮聖聖乙】]`
##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迦毘羅國尼居陀林,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其名曰:優樓毘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摩訶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一切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其心自在,心善解脫、慧善解脫,如大龍象,所作已辦,皆棄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於正教中心得善解,於一切法心無所礙,到於彼岸自得解脫,解脫眷屬自得調伏,調伏眷屬自得寂定,寂定眷屬自得度脫,度脫眷屬已到彼岸,彼岸眷屬已到陸地,陸地眷屬自得安隱,安隱眷屬自得寂滅,寂滅眷屬自破煩惱,破煩惱眷屬自得沙門,沙門眷屬自得息惡,息惡眷屬自婆羅門,婆羅門眷屬自除惡法,除惡法眷屬自了知諸法,了知諸法眷屬自能得度,`[能=能得【三宮】]`能度眷屬自具諸德,具諸德眷屬自無煩惱,無煩惱眷屬自離五支,離五支眷屬自得離障,離障眷屬自得靜意,靜意眷屬自具六通,具六通眷屬自離憎愛解脫,離憎愛解脫眷屬自守護一心,守護一心眷屬自念門具足,念門具足眷屬自依四依,四依眷屬自離種種諸見,離種種諸見眷屬自棄諸希望,棄諸希望眷屬自得盡行,盡行眷屬自得事`[訖=說【聖乙】]`訖,事訖眷屬自修,自修眷屬自無濁念,無濁念眷屬自斷有覺,斷有覺眷屬自倚身行,倚身行眷屬自得樂不動,樂不動眷屬自心善解脫,心善解脫眷屬自慧善解脫,慧善解脫眷屬自得賢聖。賢聖眷屬如是等比,得離枝葉除去皮膚,唯有心實堅固而住。
爾時世尊於其後夜露地而坐,時比丘眾四面圍遶。爾時世尊默然而住,觀比丘眾,告諸比丘:「汝等諸人訪覓一人堪能往化淨飯王者。」爾時慧命阿若憍陳如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即便作禮,白佛言:「世尊!我當往化淨飯王耶?」佛言:「汝止憍陳如!汝`[今=爾【聖乙】]`今具足大師之德,不應往彼。」時有慧命婆澁摸及大名耶`[輸=輪【聖聖乙】]`輸陀、優樓毘螺迦葉、摩訶迦葉、舍利弗、大目連等,各白佛言:「世尊!我等堪能往化淨飯王也。」佛告摩訶目連:「汝等且止。汝等皆悉具足大師尊重之法,不應往化。」
爾時大德摩訶目連即作是念:「世尊今者欲令誰往化淨飯王耶?」爾時目連即入如實三昧,以三昧力莊嚴其心,即得見佛意之所念在於慧命迦盧陀夷,欲令往化淨飯王耳。譬如重閣樓窓之中,日從東入光照西壁。如是目連見世尊心專在迦盧陀夷,欲令化王,亦復如是。爾時慧命目連即從定起,往迦盧陀夷所。到已白言:「世尊心念知汝堪能往化淨飯王。迦盧陀夷!汝今應當發大勇猛速往化王。」目連作是語已,時慧命迦盧陀夷白目連言:「凡庶難化,何況國王。何以故?剎利種`[姓=性【宋元宮】]`姓灌頂大王有自在力,`[難=誰【宮】]`難可化故。大目連!譬如聚積眾柴,若二若三乃至千載,如此柴聚經多年歲甚大乾燥。于時有人放火燒之,成大火聚。於意云何?此之火聚寧為大不?」目連言:「甚大。」「若復有人更以無量`[蘇=酥【三宮】]`蘇油溉灌,此火增盛不?」大目連言:「轉熾倍盛。」「於意云何?此火可近不?」目連言:「難可得近。」「如是大目連!剎利種`[姓=性【宋宮】]`姓灌頂大王,難可教化不可得近,亦復如是。大目連!譬如狂象之牙可觸以不?」目連言:「不可觸也。」「如是大目連!灌頂剎利難可教化,亦復如是。」
時慧命目連復白優陀夷言:「世尊心念知汝堪能往化淨飯王也。」優陀夷復白目連言:「世尊實垂顧念,謂我堪能往化淨飯王耶?」目連答言:「世尊實誠念汝,謂汝堪能教化父王。」
爾時世尊自告優陀夷言:「優陀夷!汝可入城教化父王。何以故?唯我與汝堪能教化淨飯王耳。優陀夷!我諸聲聞弟子之中,汝能教化諸邑聚落最為第一。」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告優陀夷言:
「諦聽優陀夷! 汝能善教導,
必令釋種喜, 往化最勝王。
王今受悟時, 兼利諸天人,
必得到彼岸, 汝當速往化。
釋種淨飯王, 今懷恨亂濁,
住念`[13]惠=慧【三宮聖聖乙】*`惠不行, 猶如墜高崖。
戀惜`[子=于【明】]`子高位, 慧心盡迷沒,
如商失重寶, 追念生大苦。
如天墜宮殿, 追`[戀=念【聖聖乙】]`戀五`[16]慾=欲【三宮】*`慾樂,
未知佛正法, 悲哀大惱亂。
自念失七寶, 及與人四`[道=通【宮聖聖乙】]`道,
憶此聖王位, 口出非法言。
王時悲亂言, 不覺己及他,
如奪精魂鬼, 執持於人身。
猶在雞羅山, 一切無所見,
如是惱恨障, 應見不復覩。
亦如睡眠死, 己心不自了,
憂恨迷惑障, 王不識自`[喜=善【宮聖聖乙】]`喜。
如婦夫婿亡, 悲淚生憂`[悔=惱【元明】]`悔,
王今癡惱亂, 哀戀生大苦。
汝具巧方便, 往化淨飯王,
摧倒邪慢`[憧=幢【三宮】]`憧, 當建正法燈。
更無有能化, 淨飯大王者,
唯汝優陀夷, 過去曾同行。
優陀夷當知, 曾有大國王,
名曰增長實, 聲名震十方。
如法作國`[主=王【元明聖乙】]`主, 一切皆歸化,
能以正法治, 王領四天下。
城邑悉滿中, 花果香園苑,
多諸賢聖眾, 無有雜惡人。
芳林甚稠密, 地淨無棘刺,
多饒淨妙等, 花池莊嚴好。
人民廣`[殷=熾【元明聖乙】]`殷盛, 棄惡常善住,
閉諸惡趣門, 必昇妙天道。
彼王昔有子, 曾廣供養佛,
備修諸善根, 具足諸功德,
名曰妙堅`[*13]`惠, 億眾所供養,
常見色欲過, 棄家樂閑靜。
父王勅子言: 『汝可受五`[*16]`慾,
`[6]婇=綵【聖聖乙】*`婇女自娛樂, 遊觀寶宮池,
我今為汝辦, 翫弄無乏少。
`[云【麗】,示【大】(cf. K06n0022_p0489b24)]`云何不`[愛=受【明】]`愛樂? 汝當說其意。
知諸趣善妙, `[汝=次【宮】]`汝`[愛=受【三宮聖乙】]`愛寶宅中,
女寶常圍遶, 妙境甚可樂,
諸仙處閑林, 猶捨退還家,
受諸色欲樂, 況汝無乏少?
`[*6]`婇女眾圍遶, 王臣皆隨從,
臺館若天宮, 應受五欲樂。
諸女甚端正, 美麗若天人,
善奏歌舞樂, 可以自娛意。
目如優波葉, 脣赤若含丹,
面滿廣黛眉, 平額姝咽頸,
`[膺=臂【元明】]`膺平缺骨滿, `[臂=譬【元明】]`臂如象王鼻,
掌如蓮花色, 指圓`[12]𦟛=傭【聖聖乙】*`𦟛纖好,
舌薄廣紅赤, 美言若甘露,
齒素利齊密, 珠`[13]瓔=纓【聖聖乙】*`瓔寶衣服,
`[臍=齊【聖乙】]`臍深腹不現, 脊如金剛杵,
髀股`[*12]`𦟛圓直, 伊尼鹿王`[𨄔=踹【宋元宮】,腨【明】]`𨄔,
行步如鵝王, 皆各瞻視汝,
盛年甚可愛, 堪能存後嗣。
汝及眾麗人, 猶如春花開,
盛年色未退, 應當速受樂。』
堅慧白父王: 『王言非正理,
若有如法語, 所勅不敢違。
王聽我今說, 樂善真實語,
乃至於夢中, 不起婬欲想。
父王今此言, 智者所不許,
愚者樂此事, 明人常所厭。
何故明`[目=自【聖乙】]`目人, 而羨盲瞽導?
豈有岸上人, 反樂沈溺者?
何有解脫人, 而復樂牢獄?
豈有安樂人, 欽羨眾苦者?
我意觀父王, 如盲溺獄者,
如夢受五欲, 復為欲所溺。
父王如盲冥, 我目見殊勝,
王為欲所漂, 我今甚厭賤。
欲如毒藥器, 亦如毒蛇頭,
如利刀劍矟, 亦如大猛火。』
王臣勸化時, 堅慧悉不許,
捐親及國土, 棄欲而出家。
如蛇脫故皮, 亦如棄涕唾,
遠離於過惡, 絕望永出家。
堅慧捨俗時, 臣子隨出家,
其人名月施, 棄欲隨堅慧。
童子出家已, 并及大臣子,
成就四梵住, 具足五神通。
深見五塵`[過=赴【聖】,起【聖乙】]`過, 超絕於欲界,
轉正妙法輪, 直生梵天上。
童子出家已, 父王起嫌恨,
月施詣王所, 善化令王喜。
優陀夷當知, 昔時堅慧者,
遠離於五欲, 今即我身是。
優陀夷當知, 彼時增實王,
豈為異人乎? 淨飯王是也。
優陀夷當知, 隨我出家者,
月施汝身是, 亦曾化增實。
是故優陀夷, 今應化父王,
必有大利益, 昔曾教化故。」
爾時慧命優陀夷受佛教已,默然許可。時優陀夷過夜曉已至於食時,著衣持鉢入迦毘城。時有釋種一千餘人,集在王門,皆有所須。時淨飯王聞佛如來到迦毘城在尼居林,起嫌恨意:「此兒出家,退我種族富貴大樂。如其在家,應紹金輪王四天下,如法統領民無逆命,七寶具足。其七者何?一曰輪寶,二曰象寶,三`[曰=名【三宮】]`曰馬寶,四曰摩尼寶,五稱女寶,六曰主藏臣`[寶〔-〕【宋元宮】]`寶,七稱導師寶。具足千子,勇健難當顏容美妙,能摧強敵護四天下。不以刀`[杖=仗【宋】]`杖`[料=斷【三聖聖乙】]`料理國土,如法治正自然泰平。我得輪王自在快樂,彼應尊重供養於我。以兒出家故,所應得者悉皆墜落。」作是念已勅諸釋種,一切不得至我兒所敬信聽法,若有犯者當斬其首。
時有釋種名曰喜面,不在眾中不聞王教,見優陀夷即往其所,稽首白言:「善來尊者!得平安耶?世尊安樂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在路不疲,供`[5]饌=饍【聖】*,【聖乙】`饌不乏也?」時優陀夷報喜面言:「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在路不疲,飲食無乏。」
時有釋種名曰善覺,見喜面共優陀夷在屏處語,亦詣其所,白言:「大德!自遠而來,比康吉耶?世尊起居安樂少病少惱,在路不疲,供`[*5-1]饌=饍【聖】*,【聖乙】`饌無乏耶?」優陀夷答言:「如來聖御安樂,在路不疲,無所乏少。」
爾時復有二釋種,一名無憂、二名離憂,見喜面、善覺共優陀夷在於屏處,亦復棄眾往詣其所,白優陀夷言:「善來至此,氣力好耶?世尊起居安樂耶?遠涉途路得無疲耶?」優陀夷報言:「如來聖御安樂,涉路不疲。」時二釋種重白言:「如來途路何故無乏也?」優陀夷報言:「以四天王及天帝釋、諸梵天王常來供養,故無所乏。」
時諸釋種俱白優陀夷言:「我等今欲詣佛至世尊所供養聽法,恐不獲遂。何以故?淨飯大王向有`[勅旨=旨勅【宮聖聖乙】]`勅旨,勅諸釋種悉皆不聽至佛所供養聽法。如有犯者當斬其首。慮王憲故,不得禮拜供養聽受正法。」時優陀夷聞此語已,知其父王有大怨恨。「我今作何方便至王所也?」作是念已,「我當舉高七多羅樹,於虛空中結`[7]加=跏【宋明宮聖聖乙】*`加趺坐至於王所。」
爾時慧命優陀夷即入如實三昧,以其三昧莊嚴其心,復以神力舉高七多羅樹,於虛空中`[8]加=跏【三宮聖聖乙】*`加趺而坐,飛空往詣淨飯王所。時王遙見優陀夷以神通力於虛空中`[*8]`加趺而來,從座而起合掌恭敬,向優陀夷而說偈言:
「染服大師從何來? 成就威儀難見者,
若有所須願速說, 我今誠心必奉給。」
爾時慧命優陀夷以偈答曰:
「我是大王子之子, 大王即是我祖父。
我為如來行乞食, 得食奉送大善逝。
大王今日獲善利, 王兒人天最尊上,
威德光明照十方, 猶如秋月日中時。
如日處空離雲霧, 光明晃曜普皆照,
如是最勝王聖子, 威德光顯聞十方。
猶如秋日初出時, 蔽諸螢火光普照,
如是最勝王聖子, 伏諸外道獨顯曜。
猶如日中盛隆熾, `[9]凌=陵【三宮聖聖乙】*`凌於星辰故不現,
如是最勝王聖子, 降伏外道自光顯。
猶如日中`[*9]`凌月明, 令月失光明不現,
是王聖子伏外道, 如日盛明月隱照。
如禽獸聞師子吼, 水陸空行散還穴,
驚奔逃走迷諸方, 以師子聲難忍故。
大聖如來震吼時, 邪外道聞無我聲,
假使無知至有頂, 聞此無我皆悉怖。
盲冥愚癡人天中, 有目如來示明炬,
為作明燈除愚闇, 興舉無上智光輪。
顯示邪正等不等, 教導世間道非道,
為失路者示其路, `[拔=伏【宮】]`拔`[*16-2]慾=欲【三宮】*`慾淤泥置岸上。
如興雲蔭覆枯`[池=地【聖聖乙】]`池, 注雨充足原隰滿,
如是大王仙聖子, 興建法雨潤人天。
如水沾地及山川, 并諸百卉叢林樹,
藥草條莖及枝蔓, 諸花蓊`[蔚=欝【聖聖乙】]`蔚遍山好。
如是十力四無畏, 具足十八不共樹,
一切智果花莊嚴, 王`[仙=位【聖聖乙】]`仙聖子`[微妙=妙微【聖聖乙】]`微妙身。
如須彌山處大海, 嚴好不動天樂居,
如斯善逝大王子, 沙門海中最第一。
忉利天主舍脂夫, 於天眾中奇特妙,
如斯世尊大王子, 沙門眾中最殊妙。
吼說祕奧甚深法, 以悲鬘電遍一切,
如來龍王降法雨, 念處池水細注下。
持戒威德如日輪, 以三昧力除惱闇,
智慧光滅煩惱愛, 大牟尼日照世間。
具足念處摩尼寶, 戒定船栰渡彼岸,
覺支寶`[𨥥=鑛【宋宮】]`𨥥禪浩滿, 復求畢叉入佛海。
清淨戒根堅難動, 三昧樹葉念處枝,
七覺華空堅樹身, 無我堅固成佛樹。
戒林中行大力者, 三昧調伏德山依,
三解脫門為境界, 佛十力牙是王子。
正見無著牟尼尊, 能降強敵勝牛王,
恐怖種種諸外道, 是大王子無畏吼。
尸羅德藏妙莊嚴, 禪定寂滅無量衣,
具智牟尼解脫境, 能施財物如長者。
遠離諸惡集諸善, 滅諸煩惱善慧根,
`[慧=惠【聖】]`慧施天人修羅等, 光明晃曜王聖子。
戒雲空慧以為電, 八支`[細=綢【元明宮聖聖乙】]`細雨能潤澤,
牟尼能與勝苗子, 王子猶如大龍雨。」
爾時淨飯王以偈問曰:
「勝士得來安樂耶? 至於飲食無乏少,
身無疲勞床臥具, 如花在岸不蔫萎。」
爾時優陀夷以偈答曰:
「禪定境界具神力, 身心安樂遍充滿,
牟尼神慮依寂止, 猶如金蓮不枯燥。」
爾時淨飯`[3]王=大王【聖聖乙】*`王以偈問曰:
「昔以旌鼓自`[驚=警【三聖聖乙】]`驚悟, 美音箏笛及簫瑟,
妙好伎女以自娛; 今獨林中不苦耶?」
爾時優陀夷以偈對曰:
「禪`[定=宅【聖】]`定寂定為境界, 巧能修學三昧樂,
行住坐臥依諸善, 心常喜樂無苦惱。」
爾時淨飯王以偈問曰:
「無價寶床常安臥, 眠時美女眾在側,
周圍廣設明燈樹, 如何闇臥不悒慼?」
爾時優陀夷以偈答曰:
「牟尼眠時臥聖床, 慈為氈褥悲樂枕,
佛住喜心常怡悅, 捨三有趣不悒慼。」
爾時淨飯王以偈問曰:
「諸健釋種常圍遶, 博達多聞以為伴,
殿舍天宮中長養; 如何今日樂林間?」
爾時優陀夷以偈對曰:
「如法生子恒現前, 同修寂止在其側,
心好閑林修諸定, 離畏導師樂山林。」
爾時淨飯`[*3-1]王=大王【聖聖乙】*`王以偈問曰:
「童子昔日在宮時, 以天浴池而澡沐,
亦用香澤塗其身; 今在林中誰為洗?」
爾時優陀夷以偈對曰:
「諸法池水戒善岸, 牟尼自浴并浴他,
己及諸子浮不濕, 自`[度=慶【宮】]`度以訖及群生。」
爾時淨飯`[*3-2]王=大王【聖聖乙】*`王以偈問曰:
「昔種種香常熏體, 金線真珠以嚴身,
常著天子妙衣服; 今在林間用何飾?」
爾時優陀夷以偈對曰:
「功德鬘嚴戒香熏, 禪定`[*13-1]瓔=纓【聖聖乙】*`瓔珞慚愧衣,
通明解脫`[自【麗】,白【大】(cf. K06n0022_p0492a17)]`自莊嚴, 光明威德曜林中。」
爾時淨飯`[*3-3]王=大王【聖聖乙】*`王以偈問曰:
「昔以刀劍弓箭矛, 健士執持常防衛,
亦用寶蓋恒覆蔭; 今獨林中誰守護?」
爾時優陀夷以偈對曰:
「慈悲忍辱自防衛, 聲聞弟子眷屬力,
以功德法定無怖, 十力雄猛四無畏。」
爾時淨飯大王以偈讚曰:
「善哉善說我子德, 久修善法不退轉。
汝進食訖將飯去, 我亦往詣牟尼王。」
爾時優陀夷復白王言:「大王!婆伽婆是大眾師善御群生,是大仙人能善安住沙門眾中沙門中王,光明普照。譬如十五日夜淨月圓滿眾星圍遶,光明甚盛照耀一切。世尊亦爾,在沙門眾中光明照耀,亦復如是。譬如秋`[日=月【三宮】]`日在於空中無諸雲翳。彼婆伽婆亦復如是,在大眾中光明照耀亦復如是。譬如帝釋天中之王坐善法堂,諸天之中光明顯赫。彼婆伽婆在於眾中光明晃曜,亦復如是。譬如須夜摩`[天=天王【元明】]`天、兜率陀天王、化樂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在天眾中光明顯耀威德獨尊。彼婆伽婆於沙門眾中威德顯赫亦復如是,猶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與百億梵眾之所圍遶,光明晃耀威德獨尊。彼婆伽婆在沙門眾中光明顯赫威德尊勝,亦復如是。」
爾時淨飯王聞說婆伽婆道德已,心作是念:「此乃世尊聲聞弟子,猶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力、大功德,何況如來。」復念:「太子本生之時,大地六種十八相動,動、遍動、等遍動,`[9]踊=涌【明】*`踊、遍`[*9]`踊、等遍`[*9]`踊,吼、遍吼、等遍吼,震、遍震、等遍震,起、遍起、等遍起,覺、遍覺、等遍覺,放大光明。無人扶持行於七步,空中二道流水注下洗浴其身。自然而有真金聖座,於虛空中化成天蓋,諸天禮拜。乃至未出家時,不為五欲之所迷惑。凡有所作決定不退,隨說能作。一切時中堅固大力,不作妄語、不違信行。本作是言:『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自度己訖,復當度王。』」時王念佛為菩薩時本誓願故,說是偈言:
「若有初生已, 明智言不虛,
所說事不異, 智者誰不信?
若有初生時, 世親說無等,
必作天人尊, 智者誰不信?
若有不能惜, 寶聚如雪山,
離於貪悋者, 智者誰不信?
若能於夢中, 不作虛妄語,
如說如修行, 智者誰不信?
如刀劍之語, 不能惱令瞋,
離於忿怒事, 智者誰不信?
無有能`[欺=知【聖聖乙】]`欺者, 貪瞋亦不染,
具足智慧王, 智者誰不信?
一切妙五`[*16-3]慾=欲【三宮】*`慾, 及以種種報,
無有能繫縛, 智者誰不信?
種種希有事, 及以眾妙物,
無有能怖畏, 智者誰不信?
以諸美妙言, 明人善巧說,
無有能惑縛, 智者誰不信?
以諸順義語, 諸欲決定句,
於此不能縛, 智者誰不信?
以諸軍駕力, 及以種種護,
能出於妙城, 智者誰不信?
棄捨妙欲樂, 為求甘露行,
悕望於菩提, 智者誰不信?
六年修苦行, 勇猛無能當,
求於勝菩提, 智者誰不信?
六年麁少食, 求於勝菩提,
利安諸世間, 智者誰不信?
六年為魔擾, 相續求短缺,
不能得其便, 智者誰不信?
遠離五欲過, 不求於他物,
常利益世間, 智者誰不信?
不從他聞法, 自然成菩提,
寂定難可覺, 智者誰不信?
梵天自勸請, 勤求佛世尊,
如請而演說, 智者誰不信?
哀憐愍我故, `[來=求【聖聖乙】]`來到尼俱園,
為度諸釋種, 智者誰不信?
如來自度已, 度我於有海,
憶念本誓願, 智者誰不信?
今正得利時, 知佛一切智,
為憐愍我故, 智者誰不信?
我今當往詣, 見人導師身。」
作是思念時, 自省是人王。
爾時淨飯王久思量已,白慧命優陀夷言:「比丘!汝今至此更何所須?」
時優陀夷以偈答言:
「本為利益大王故, 我今乘通來至此。
若於十力起一信, 男女皆得趣善道,
十力功德無邊際, 大仙為諸釋種來。
欣欣之事今方至, 人主應當發信心,
大王名稱必增長, 遍滿三千大千界。
汝子既是人王藏, 具足十力慈悲心,
遊行十方心無礙, 如花在水不染著。
自度四流諸有已, 亦度人天四`[瀑=暴【聖聖乙】]`瀑河,
安置無畏洲岸上, 大王應當信導師。
拔去四流三毒箭, 亦`[降=作【明】]`降群生勝醫師,
於眾醫中最尊上, 大王應當深敬信。
亦能降伏諸軍眾, 魔王眷屬惡親黨,
證於寂滅妙菩提, 大王應當深敬信。
諸人天王咸勸請, 為度眾生說妙法,
敷演無上甘露藥, 人中牛王應當信。
隱蔽一切外道眾, 轉過稱量妙法輪,
化度無量億眾生, 大雄人王應當信。
無明厚覆黑暗中, 自眼清淨復淨他,
說法能除諸盲翳, 大雄人王應當信。
老病死畏逼迫者, 說除老病不死法,
令世間眾昇善趣, 大雄人王應當信。
三火所燒世間眾, 如地洞然以水滅,
說於八正聖為人, 大雄牛王應當信。
除斷三穢吐諸惡, 能離世間三垢濁,
遊行十方甚奇妙, 勇猛牛王應當信。
如父愛子愍世間, 十力大慈心普潤,
起大悲愍度眾生, 勇猛牛王應當信。
難調能調婆伽婆, 所應度者今悉度,
能滅熾然諸煩惱, 勇猛大王應當信。
眾生墮於三有海, 猶如船舫能濟渡,
十力大悲救世間, 勇猛牛王應當信。
無量功德端正身, 大悲遊行化世間,
令久濁心得清淨, 勇猛大王應當信。
如摩尼寶澄清`[水=淨【宮】]`水, 遊行世間淨眾生,
除斷群迷競亂濁, 勇猛大王應當信。
如摩尼珠性清淨, 能令智者心`[歡=欣【聖聖乙】]`歡欣,
世尊離惡心皎潔, 令諸明人欣慕樂,
於世間最起信心, 能使天人離苦擔,
捨諸有趣得寂滅, 勇猛大王應當信。
功德聚中說少分, 如在虛空鳥一跡,
佛功德岸我不知, 大王應當深敬信。」
爾時淨飯王聞慧命優陀夷善說世尊為菩薩時所修功德,即自念知如來本誓:「我得度已必當度王。」如是念已,深生敬信,復白慧命優陀夷言:「比丘!汝今即是我子之子。汝可食竟速還佛所,將食奉佛。我今亦當往見世尊。」爾時慧命優陀夷知淨飯王得於敬信,飯食`[已=以【聖聖乙】]`已訖,即持餚饌奉上如來。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優陀夷教化淨飯王得於正信。諸比丘!今日諸天世人大得利益。」
爾時世尊讚歎優陀夷言:「善哉善哉!汝於今日得大福德,以淨飯王得敬信故。」爾時佛告諸比丘言:「迦盧陀夷化淨飯王所得功德,若是色者,十方世界恒沙佛剎所不容受,以功德聚廣大無量故。」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一
☗s62
`[光明皇后願文【聖】]`大寶積經卷第六十二
`[2]北齊…譯=高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宋宮】*,高齊北天竺三藏那連提黎耶舍奉詔譯【元】*,高齊北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明】*`北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二
## 淨飯王詣佛品第二
爾時世尊飯食澡手洗鉢器已,現其瑞相。即時毘沙門天王,以無量那由他百千億眾夜叉圍遶,譬如壯士屈申臂頃,一念之中從天宮沒佛前而現,頭面禮足住立北方,於虛空中夜叉大眾前後圍遶,合掌恭敬佛及眾僧。提頭賴吒天王,以無量百千那由他乾闥婆眾前後圍遶,亦如壯士屈申臂頃,從天宮沒,於如來前頭面禮足,住在東方,於虛空中恭敬世尊及比丘眾。爾時毘樓勒`[叉〔-〕【聖聖乙】]`叉天王,以無量百千那由他鳩槃`[茶=荼【宮】]`茶眾之所圍遶,亦如壯士屈伸臂頃從天宮沒,在於佛前頭面禮足,住於南方,在虛空中合掌恭敬如來及比丘眾。爾時西方毘樓博叉天王,以無量百千那由他諸龍前後圍遶,亦如壯士屈伸臂頃從天宮沒,於如來前頭面禮足,住在西方,於虛空中合掌恭敬如來及比丘眾。
釋提桓因天王亦復如是,無量那由他百千圍遶,從三十三天沒,住於佛前頭面禮足,於虛空中恭敬如來及比丘眾。夜摩天王、兜率陀天王、化樂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光音天王、遍淨天王、廣果天王、淨居天王,各以無量百千那由他天眾之所圍遶,於彼天沒,住於佛前頭面禮足,在虛空中恭敬如來及比丘眾,亦復如是。
爾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與六十那由他眷屬前後圍遶,猶如壯士屈伸臂頃於自宮沒,住於佛前頭面禮足,現恭敬相,却住一面。金翅鳥王亦與八萬六千迦樓羅眾眷屬圍遶,於自宮沒,住於佛前頭面禮足。及諸外道其有八億,從諸方來,而說偈言:
「於淨虛空中, 十五夜滿月,
超過諸星眾, 光明獨顯`[5]耀=曜【聖】*【聖乙】`耀。
佛如淨月輪, 滅闇除三垢,
能超諸外道, 猶如空中月。
秋日千光明, 能除諸暗冥,
超出明月光, 開布蓮花池。
佛光過於日, 普照大千界,
如來能開現, 聲聞蓮花林。
天主憍尸迦, 住在善法堂,
出過諸`[大=天【明】]`大眾, 金剛杵光耀。
十力功德山, 兩足尊勝王,
超過諸外道, 猶如釋天王。
須夜摩天王, 天眾所供養,
住在天眾中, 光赫坐寶座。
十力無邊威, 超過惡道趣,
無畏光明德, 顯說八正道。
如兜率天王, 在宮眾圍遶,
超過諸天眾, 宿善而`[光=晃【元明】]`光`[*5]`耀。
調御`[天人=人天【三宮聖聖乙】]`天人師, 八部所供養,
超過諸世間, 無畏顯說法。
如化樂天王, 在於天宮中,
超過諸天眾, 功德`[獨=福【宮】]`獨光顯。
佛超諸世間, 離濁出三界,
能調未調王, 具十力光照。
如自在天王, 住居天宮中,
超過諸天眾, 宿善而晃`[*5]`耀。
如是佛光明, 具足十力行,
超過天人眾, 本善功德故。
如大梵天王, 超過諸梵眾,
光`[*5]`耀說甜美, 顯於八正路。
如來勝梵天, 沙門眾中王,
光明照三界, 轉於四諦法。
知見眾集已, 天人龍聽法,
人中最勝王, 吐宣八正語。
虛空可度量, 海可瓶量盡,
須彌山可稱, 佛德難可知。」
爾時淨飯王白釋種言:「諸`[人=仁【三宮】]`人者,如日欲出先現瑞相,所謂明星出時,當知日出不久。迦盧陀夷亦復如是,於佛如來一切種智先`[現=見【三宮聖】]`現瑞相。比丘所說如來功德,即是一切智相。諸仁者!速辦好乘,我當往詣至如來所。」時釋種臣言:「善哉大王!今正是時。所須之具,今悉已辦。」爾時大王勅諸臣言:「從迦毘羅城乃至尼俱陀林,於其中間精治道路,以好軟沙遍布其地,散種種花、懸諸繒綵,作`[唱伎=倡伎【宋】,倡妓【元明】]`唱伎樂種種歌舞。」
爾時大王乘好車乘出迦毘羅城,詣尼俱園。於彼乘後有八萬白象,以種種寶間錯莊嚴。於其象上各立七寶殿堂,甚奇微妙。於其象後,各嚴八萬寶馬,於其馬上各有金幢。其馬及幢各以七寶莊嚴,微妙第一。是時城中有無量人,嚴飾車乘。諸所服飾,青馬青車、青蓋嚴飾,執持青刀,衣服皆青,鞍`[2]𩋋=韀【聖聖乙】*`𩋋鞦轡悉亦青色,各持青幢,一一車後百青衣人之所圍遶。復有釋種等各各嚴飾種種好車,青黃白赤雜色莊嚴,雜色車馬雜色嚴飾,一一車馬皆有百人雜色莊嚴,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遙見王來,告諸比丘:「汝若欲見三十三天遊戲眾者,當觀釋種出迦毘羅城。何以故?釋種遊行與天無異故。」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其迦毘羅妙城中, 淨飯大王及眷屬,
最勝人王今方至, 諦聽諦聽我當說。
象馬車乘過百千, 種種莊嚴甚殊妙,
從迦毘羅而引出, 人王寶藏及諸乘。
青馬青車青莊`[嚴=飾【聖聖乙】]`嚴, 將從衣服悉青色,
靴帽刀拂咸亦青, 青鞭青轡青鈴網,
青衣人持青幢蓋, 人馬皆青甚殊妙。
黃馬黃車黃莊飾, 將從衣服悉黃色,
`[靴=鞾【聖聖乙】]`靴帽刀拂皆亦黃, 黃鞭黃轡黃鈴網,
黃衣人持黃幢蓋, 人馬皆黃甚殊妙。
赤馬赤車赤莊`[飾=嚴【明】]`飾, 將從衣服悉赤色,
靴帽刀拂皆亦赤, 赤鞭赤轡赤鈴網,
赤衣人持赤幢蓋, 人馬皆赤甚殊妙。
`[白馬白車=白車白馬【聖聖乙】]`白馬白車白莊嚴, 將從衣服悉白色,
靴帽刀拂皆亦白, 白鞭白轡白鈴網,
白衣人持白幢蓋, 人馬皆白甚微妙。
雜色車馬雜莊`[嚴=飾【宋元宮】]`嚴, 將從衣服悉雜色,
靴帽刀拂皆亦雜, 雜色鞭轡雜鈴網,
雜色衣人持幢蓋, 人馬皆雜甚微妙。
彼諸車後莊嚴象, 其數足滿八十千,
金鞍金𩋋金莊飾, 象背皆有七寶殿。
種種莊飾妙龍馬, 其數亦滿八十千,
七寶莊嚴甚奇麗, 眾妙服飾從車後。
以諸妙花散御路, 用五種香熏其地,
懸諸瓶香并繒綵, 壯士戲人歌舞輩,
種種莊嚴遍其路, 作諸音樂從王後。」
爾時淨飯王及諸侍從至尼俱樹園,下車而入,步眾導從前後圍遶。爾時世尊知父王心深生怨恨,為度王故,過於人上在虛空中自在遊行。如來行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在如來右,釋提桓因在如來左,須夜摩天王、兜率陀天王、化樂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各各執持種種天蓋供養如來。爾時毘沙門王提頭賴吒`[天〔-〕【聖乙】]`天王在佛東面,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現恭敬相。毘`[9]樓=婁【聖】*`樓勒`[叉〔-〕【聖聖乙】]`叉王、毘`[*9]`樓博叉王在佛西面,亦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現恭敬相。爾時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諸天子等,在虛空中雨天優鉢羅花、栴檀末香、曼陀羅花,作天伎樂及以歌舞;復於虛空中雨諸香水,從昔以來未曾見聞優鉢羅華、旃檀香末,供養如來。
爾時世尊`[示=亦【三宮】]`示現神通,以通力故,令人見天差別之相。時淨飯王見諸天子供養如來,生希有心。復見嚴飾七寶重閣滿虛空中,見已作是說言:「如來本昔作童子時,不以四天下轉輪聖王生於顧戀。何以故今在三千大千世界中為大法王,統領天人富貴自在?今此世尊為正法王,我今於此為人圍遶,世尊`[乃=及【聖聖乙】]`乃有天人`[侍=待【明】]`侍衛。」爾時淨飯王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頭面禮足,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初生之時,無人扶`[持=侍【聖聖乙】]`持而行七步,觀察十方而作是言:『我於世間最尊最勝,當得度脫老病死邊。』我於爾時頭面禮世尊足。復於後時至於田村,閻浮樹下坐於清涼,日雖西移影初不動,復有六天童子合掌作禮在如來前。我於爾時頭面作禮大牟尼足。我今第三復亦頭面禮世尊足。」爾時淨飯王而說偈言:
「兩足世尊初生時, 無人扶`[持=侍【宋聖聖乙】]`持行七步,
自說我於世最勝, 爾時我禮明智者。
牟尼踰城至田村, 閻浮樹影蔭不移,
六天童子修供養, 我時復禮世應供。
今是第三稽首禮, 恭敬憐愍世間尊,
堪受人天微妙供, 世無如佛何有勝。
世尊本號悉達多, 字為父母所喜樂,
始知如來名稱實, 得願滿足獲甘露。」
爾時欲界諸天與世尊敷師子座,以天妙衣敷在座上及尼俱園,復以天劫波樹衣彌覆虛空。爾時世尊從空而下,在師子座`[加=跏【宋明宮聖聖乙】]`加趺而坐。時淨飯王及諸眷屬,頭面禮足退坐一面。欲色二界諸天子等亦頭面禮足,於虛空中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淨飯大王及眷屬, 來詣世尊設供養,
從迦毘羅妙城出, 趣尼俱陀可樂園。
佛與無量眾圍遶, 阿修羅王及龍王,
鳩槃荼王金翅王, 乾闥婆王并眷屬,
夜叉大王鬼神眾, 緊那羅王悉皆集,
欲界天王并天子, 一切皆生欣喜心。
六欲諸天既如是, 梵輔梵身梵天眾,
遍`[淨=勝【三宮聖聖乙】]`淨諸天并眷屬, 乃至廣果淨居天,
沙門大眾婆羅門, 僧佉衛世尼乾子,
及餘一切諸外道, 修行種種異術士,
斯等諸方皆來集。 如來示現自神力,
令淨飯王及釋種, 獲得信心欣喜成。
如來普為一切眾, 以微妙語善義句,
世尊意在淨飯王, 現化種種勝神力。
王本不許佛出家, 相師本昔相童子,
在家必作轉輪王, 無量億眾所供養,
滿足聖王七種寶, 亦復具有四神通,
如法正治護國土, 王四天下剎利王。
爾時菩薩發是言: 『我昔無量那由劫,
於一切時常實語, 大王諦聽我今說。
大王昔來於我所, 實自初無信敬心,
欲以輪王令我作, 以四天下生戀惜。
譬如本昔有`[神【麗】,通【大】(cf. K06n0022_p0497a11)]`神龜, 隨海水潮在陸地,
其海潮水迴還去, 龜便墜墮深井中。
井中舊鼈問海龜, 汝本何處今至此?
廣智海龜答井鼈, 我遇海潮墜此井,
其海潮水還源時, 我行遲遲遂不及,
以斯我今失時節, 墮此小井共汝住。
井鼈復問海龜言, 其海多少井中水,
豈復寬廣於此耶? 為大為小願速說。
廣智海龜答井鼈, 無智住人穿鑿處,
我於大海水中居, 在彼經歷多年載,
猶尚不知海處中, 況復了達其彼岸。』
如是大王都不知, 我之神通威德力,
`[欲=似【聖乙】]`欲以輪王四天下, 世間`[勢=豪【元明】,傲【聖聖乙】]`勢貴戀惜我。
我今現作法輪王, 統領三千大千界,
如法正治離刀`[仗=杖【元明】]`仗, 得於八部最勝供。
我今稱`[頌=順【聖聖乙】]`頌昔日言, 故來應現此大眾,
以神通力修其心, 用慈悲念召集眾,
一切諸有皆雲會, 莫不為王得淨信。」
## 阿修羅王授記品第三
爾時世尊現其瑞相,以是相故,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作是念言:「我今最初供養世尊。」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與其徒眾六十那由他,`[婇=婦【元明聖聖乙】]`婇女眷屬亦六十那由他,以其海中無價寶珠及餘海中所`[無=有【三宮】]`無悉採供養。爾時阿修羅王化作六十那由他`[8]七=十【聖聖乙】*`七寶車,一一寶車復化六十那由他調順之馬,一一調馬復化`[*8]`七寶鈴網莊飾馬上,復化真金鈴釧以飾馬脚,一一馬亦復化作七寶纏髻`[𮤆=騣【明】,髮【宮】]`𮤆尾,一一調馬復以真金鞦轡,彼諸調馬皆以七寶為角。彼諸調馬車上七寶莊嚴,軒蓋皆用七寶,在虛空中隨車行住。一一軒蓋皆懸七寶`[10]旒=流【明】*`旒蘇鈴帶,一一軒蓋皆化寶網彌覆其上。彼諸車馬軒蓋鈴網,為風所吹出微妙音奪人視聽,猶如善擊百伎音樂出種種聲,令人喜樂奪人心意。一一寶車在虛空中去地六十由旬,一一車後作諸音樂,一一車上皆有阿修羅女,種種嚴飾在其車上。是諸女等,或有立舞、或有坐舞、或有唱歌、或身動轉、或散栴檀末香、或散優鉢羅末、或雨沈水末、或雨多摩羅`[拔=跋香【元明】]`拔、或雨天諸末香、或散阿修羅香末、或雨金末,或雨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波盧沙迦花、摩訶波盧沙迦花、迦迦羅婆花、摩訶迦迦羅婆花、波吒梨花、摩訶波吒梨花、質多羅波吒梨花、摩訶質多羅波吒梨花,悉皆化作用供養佛。或散金花、銀花、毘琉璃花、`[頗梨=玻璃【明】]`頗梨花、赤真珠花、`[馬瑙=碼碯【宮聖】]`馬瑙花、車𤦲花,或持七寶以散世尊。有散衣服,或以手環臂脚、`[鉀=印【三宮聖乙】]`鉀釧寶冠寶鬘莊嚴之具、金鎖銀鎖真珠繩貫或長或短、或有七寶`[項=頂【元明】]`項巾及諸瓔珞金銀耳璫、或以七寶盛髮之`[16]帒=袋【三宮】*`帒,以散於佛。或以頂鬘在臂鈴釧動搖發聲,或以七寶填鬘以金莊嚴,或以金填七寶莊嚴。有執金網、有捉金`[*10]`旒蘇、有持摩尼`[*10]`旒蘇、有持真珠`[*10]`旒蘇,或持金蓋銀蓋、或持毘琉璃蓋、有持七寶蓋者,或持種種寶幢、或持種種色幡,或雨香水者,皆為供養佛故。或有合掌說偈讚歎曰:
「歸命丈夫調御師, 歸命丈夫最勝士,
歸命丈夫兩足尊, 歸命丈夫無等倫。
歸命明照世間者, 歸命最上大智海,
歸命具足功德林, 歸命最勝微妙山。
歸命具足功德聚, 歸命滅除諸煩惱,
歸命修諸淨行師, 歸命淨行無斷絕。
歸命無依不怯弱, 歸命無懈無`[悼=掉【三宮】]`悼動,
歸命決定發精進, 歸命決定滿足者。」
爾時阿修羅王亦復化作六十那由他七寶帳幕,甚奇微妙雜色莊嚴。一一帳幕`[浮【麗】,淨【大】(cf. K06n0022_p0740a07)]`浮遊之下亦復化作六十那由他七寶大地,彼諸地上亦復化作六十那由他樓櫓却敵,七寶合成微妙第一。一一却敵亦復化作六十那由他重閣殿堂,七寶莊嚴。一一堂殿復有六十那由他門戶`[窓【麗】,窻【大】(cf. K06n0022_p0498a21)]`窓牖,七寶莊飾。一一門戶金門銀扇雜寶彫飾,其諸門閫一一皆用毘琉璃寶,一一門樞皆用車𤦲。復以車𤦲為柱,一一柱上以赤真珠以為櫨栱、馬瑙為地。其銀門者悉用金扇、毘琉璃為閫、車𤦲彫鏤馬瑙為樞、赤珠為柱、白玉為栱、`[頗梨=玻𭹳【宋元宮】,玻璃【明】下同]`頗梨為地。毘琉璃門戶,頗梨為扇、金為門閫、銀為戶樞、白玉為柱、馬瑙為栱、赤真珠為地。頗梨門戶,毘琉璃為扇、馬瑙為閫、赤珠為樞、以金為柱、銀為`[2]基=枅【明】*`基栱、白玉為地。馬瑙門戶白玉莊飾,赤真珠寶以為閫扇、銀為戶樞、琉璃為柱、金為`[*2]`基栱、頗梨為地。赤真珠戶馬瑙莊飾,白玉閫扇、銀為戶樞、毘琉璃柱、頗梨基栱、黃金為地。白玉門戶馬瑙莊飾,金為`[閫=門【宋宮】]`閫扇、毘琉璃樞、白銀為柱、頗梨為地、赤真珠寶以為`[*2]`基栱。彼諸門戶,一一戶中化作六十那由他師子之座,七寶合成。以諸天人阿修羅衣彌覆其上,或敷迦旃陵伽衣、或敷憍奢耶衣。其座兩頭置朱色枕。彼諸座前有七寶几,一一几上有`[於=施【元明】]`於六億阿修羅王種種衣服,所謂諸天樹衣、芻摩羅衣、憍奢耶衣、迦尸迦衣。一一師子座上,各各皆有二修羅女眾寶莊嚴,一一女人皆持七寶多羅樹葉以為其扇。一一座中皆有化修羅子在於座上,兩女俠侍,持七寶扇。彼諸門戶亦復化作六十那由他七寶幢蓋,於金門戶化作青幢黃柄頗梨間錯,於銀門戶化作黃幢赤真珠柄白銀間錯,於毘琉璃門化作赤真珠幢黃金為柄頗梨交錯,頗梨門戶化作雜色寶幢黃金為柄白銀交錯。青幢黃頭,黃幢青頭,赤幢白頭,白幢赤頭,雜色幢者七寶為頭。彼諸寶幕及諸殿堂,於虛空中遶佛三匝,猶如三十三天伊羅婆那龍象在空遊行,俱持毘陀羅婆樹梨耶多羅樹供養諸天。彼諸帳幕於虛空中右遶三匝,亦復如是。彼諸寶幕却敵之中,及以地上重閣殿堂,有諸門戶、師子之座、莊嚴寶蓋、寶幢幡花,雨天`[真=栴【元明】]`真檀末香、天優波羅末香、沈水末香,復雨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迦迦羅婆花、摩訶迦迦羅婆花、波吒梨花、摩訶波吒梨花、質多羅波吒梨花、摩訶質多羅波吒梨花、金花銀花、毘琉璃花、頗梨花、一切眾寶花。雨金、雨銀、雨天樹衣。彼諸修羅王子手中悉持如是寶珠,以珠力故隨意所須皆能降雨。
爾時迦毘羅城四門之外各各縱廣六十由旬,以阿修羅王威神之力,放光遍照六十由旬,上照六萬由旬,周圍遍滿供養之具。彼諸浮遊帳幕遶佛而住。時迦毘羅城中積曼陀羅花舉高七丈,天上香水成泥。以佛神力,令其香氣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住大乘者,彼諸眾生聞其香氣,乃至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不退轉,況復久修。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乘七寶車遶佛三匝,以妙天`[6]真=栴【三宮聖聖乙】*`真檀末以散佛上,而說讚曰:
「我今歸依婆伽婆, 能施天人無畏者,
歸依最勝不可動, 悕望無上妙菩提。
我今歸依婆伽婆, 心喜不墮三惡趣,
是故我今歸依佛, 悕求無譬妙菩提。
我今歸依婆伽婆, 能除生死大苦海,
能斷曠野離惱淨, 堪能引導眾生師。
我今歸依婆伽婆, 以此歸依不求生,
老死所逼大苦惱, 世尊為諸天人`[歸=師【聖聖乙】]`歸。」
爾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以偈歎佛,右遶三匝。時彼諸馬瓔珞莊嚴,彼諸車莊嚴,彼諸阿修羅、阿修羅女莊嚴,彼諸幡幢寶蓋鈴網等為風所吹,出深妙聲稱心奪聽。譬如具足百伎音樂,善巧奏擊出深妙音,稱意音聲甚可聽採奪人耳目。如是諸馬莊嚴瓔珞乃至鈴網,為風所吹出微妙音,如巧奏擊百種音聲甚可愛樂。爾時毘摩阿修羅王遶佛三匝,雨天`[*6-1]真=栴【三宮聖聖乙】*`真檀末香、優鉢羅末、沈水末香、多摩羅`[末=末香【三宮聖聖乙】]`末,種種阿修羅香末從空而下。雨天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波盧沙迦花、摩訶波盧沙迦花、迦迦羅婆花、摩訶迦迦羅婆花、波吒梨花、摩訶波吒梨花、質多羅波吒梨花、摩訶質多羅波吒梨花。復有種種化花,雨金花、銀花、毘琉璃花乃至七寶眾花、從空而下。雨天香水、阿修羅香水,從空而下。以香水故,迦毘羅城內外縱廣六十由旬悉成香泥,以其泥香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菩薩聞其香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手))三百十二字增上寺麗本脫張以宋本補之]`得不退轉。
爾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遶佛三匝,以佛神力,於虛空中作天伎樂及阿修羅音聲。彼諸音樂,以佛神力,其音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皆悉聞知,所有住大乘者聞其聲已,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無量百千阿修羅女或歌或舞、或奏音樂、或身動轉,又散天`[*6-2]真=栴【三宮聖聖乙】*`真檀末、優鉢羅末、沈水末、多摩羅`[拔=䟦【元明聖聖乙】]`拔香、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波盧沙花、摩訶波盧沙花、迦迦羅婆花、摩訶迦迦羅婆花、波吒梨花、摩訶波吒梨花、質多羅樹花、摩訶質多羅樹花、金花、銀花、毘琉璃花、眾寶雜花,又雨化花以散佛上。又散諸天衣服、臂脚鈴釧,以散佛上。腰瓔珞、手臂瓔珞、指環`[項=頂【元明宮】]`項巾、七寶之鬘、金鎖銀鎖、真珠之貫、摩尼瓔珞、半月珠瓔,於兩肩上七寶衣瓔、種種寶瓔、兩耳璫𤦲、`[盛=成【聖乙】]`盛髮寶`[*16-1]帒=袋【三宮】*`帒、莊嚴頂冠,種種旒蘇、種種香旒蘇、種種真珠旒蘇、種種摩尼旒蘇,或雨天種種寶蓋金末香水。又阿修羅女手把赤真珠以散佛上,又捉寶散者、又捉種種珠散者,皆為供養佛故。毘摩質多阿修羅王與其眷屬,皆悉相順而說偈言:
「我常如是心, 值遇佛世尊,
歸依如來故, 未來常供養。」
爾時波羅陀阿修羅王所設供養,亦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等無有異,乘七寶車右遶三匝,以偈讚佛:
「我禮得實十力士, 亦禮離怖無畏者,
決定得於不共法, 歸命導引諸世間。
我禮斷除結縛者, 亦禮出離生死道,
我禮到岸住陸地, 將導貧乏眾生師。
我禮深智不思議, 與眾和合不`[悼=掉【三宮】]`悼動,
於諸趣中心解脫, 猶如蓮花不著水。
牟尼本修諸空法, 離諸`[揀【麗】,棟【大】,簡【三宮聖聖乙】]`揀擇得無相,
於一切處無所願, 我禮如空無所依。」
爾時善臂阿修羅王所設供養廣大無量,如毘摩阿修羅王等無有異,乘眾寶`[輦=車【聖聖乙】]`輦右遶三匝,散`[諸=其【明】]`諸金粟,以偈讚曰:
「大牟尼尊無等倫, 天上天下亦無比,
佛知眾生如陽焰, 非真實有唯想轉。
於此無作無受者, 亦無士夫空無我,
離諸所作無體性, 說於一切寂定法。
於善逝法得信解, 觀一切法悉平等,
彼當得作導師子, 順佛言教如父說。
我今讚歎所得福, 唯佛智解能照知,
我以福德悉無餘, 迴施眾生皆作佛。」
爾時復有跋墀毘盧遮那阿修羅王,所設供養亦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等無有異,乘七寶車遶佛三匝,散以銀花,說偈歎曰:
「我今禮佛妙好`[相=目【聖聖乙】]`相, 度生死海到彼岸,
自身得度復度他, 安置彼岸無畏處。
唯佛大慧知群生, 倒見叢林無智者,
迷惑焰水計為實, 無等悲心皆已知。
世尊妙人見眾生, 如幻陽焰如光影,
牟尼如法生善子, 三有中行不染`[污=行【三宮】]`污。
大自在人知非實, 知諸法性彼此空,
愚癡如夢受欲樂, 佛子知已修諸行。」
爾時羅睺羅阿修羅王所設供養,亦如毘摩質多阿修羅所設供養,乘七寶車遶佛三匝,以質多羅波吒梨花以散佛上,說偈讚曰:
「大仙如來神妙身, 超過一切諸天人,
既如須彌比芥子, 復似大海譬牛跡。
如來顏容甚端正, 眾相莊嚴第一最,
超過一切色中上, 如日出現螢息照。
世尊無量威德聚, 超過一切威德者,
令諸威德不能現, 如日出時螢光隱。
大聖世尊智慧海, 超過遍覆三有界,
蔽諸外道令不現, 如日盛明月光沒。」
爾時睒婆利阿修羅王所設供養,亦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修供養已,乘七寶車遶佛三匝,用摩訶波吒梨花以散於佛,說偈讚曰:
「樂奢摩他智慧者, 能除三毒貪瞋癡,
引導眾生出世間, 猶如甘雨滅塵焰。
世尊熾然正法眼, 亦如`[蘇=酥【三宮】]`蘇投大盛火,
能斷煩惱疑網盡, 亦如火燒大`[壙=曠【三宮】]`壙野。
顏容端正甚微妙, 眾相莊嚴最第一,
超過一切諸妙色, 如日出時螢光隱。
如來秉持諸善根, 無量億萬那由`[劫=他【明】]`劫,
能除煩惱及惡業, 如食甘露去身毒。
吹除一切無明冥, 如夜明炬照黑闇,
如來示現正法眼, 猶如珠師顯寶價。」
爾時樂戰阿修羅王所設供養,亦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設供養已,乘七寶車遶佛三匝,散眾寶花,以偈讚曰:
「難調惡心佛能調, 如勇健士降勝敵,
善得柔軟心自在, 我禮心調無畏者。
能調諸根離怨對, 離畏無畏得安隱,
世尊煩惱不更發, 消伏毒害悉無餘。
那羅延力善修慈, 於愛憎中心平等,
如來知諸眾生相, 不為六道之所攝。
離諸想心竭有愛, `[放=於【宋宮】]`放智慧光破諸闇,
於諸法中心不著, 牟尼超過無等倫。」
爾時善目阿修羅王所設供養,亦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修供養已,乘七寶車遶佛三匝,奉眾寶藏以獻於佛,說偈歎曰:
「大雄久已知, 諸法真實相,
所謂法名者, 各各和合假。
一切諸法體, 種種求不得,
所言此法者, 說唯是假名。
離名名體性, 諸相亦如是,
無相亦無名, 已離三種法。
所言解`[說=脫【明】]`說者, 實無可顯說,
說者說亦無, 解者亦復然。
如是知於法, 無上牟尼子,
於諸法不著, 修行大名稱。」
爾時伏三界阿修羅王所設供養,亦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修供養已,乘七寶車遶佛三匝,用真珠瓔珞以奉如來,說偈歎曰:
「我今`[歎【CB】,歡【大】]`歎佛離怨敵, 顏容端正戒智力,
一切世間無如佛, 以無比身伏讐對。
色力光明照三有, 修諸善業得端正,
以布施力得其相, 八十種好悉嚴淨。
淨持戒力無能動, 明人思量所不得,
佛持戒心清淨故, 人中師子所作成。
如來智力更無比, 以無怖畏勝三界,
如師子王眾中吼, 超過一切諸外道。」
爾時毘盧遮那阿修羅王所設供養,亦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設供養已,乘七寶車遶佛三匝,手執眾寶以散如來,復以偈頌而讚歎曰:
「諸眾皆集牟尼所, 淨心瞻仰如來面,
一切現前覩世尊, 斯則如來不共相。
佛以一音演說法, 種種隨心各皆解,
世尊說應眾生機, 斯則如來不共相。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稱意所欲知其義, 斯則如來不共相。
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修進或調伏,
或有獲得無`[學=覺【聖乙】]`學果, 斯則如來不共`[法=相【元明】]`法。」
爾時目真隣陀阿修羅王所設供養,亦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修供養已,乘七寶車遶佛三匝,手執赤真珠以散佛上,說偈讚曰:
「欣喜淨心敬信佛, 離於傲慢無邪見,
順佛阿含不放逸, 是為修行無比子。
諸法自性不可得, 如夢行欲悉皆虛,
但隨想起非實有, 世尊知法亦如是。
如秋時雲水中月, 迷惑無智愚眾生,
不能惑著明智人, 深樂佛法精進者。
妙人最妙不錯`[悟=悞【元明】]`悟, 於佛法中不放逸,
分別諸法悉如夢, 得見如實妙三昧。」
爾時毘摩質多阿修羅王等有六十那由他阿修羅設供養已,皆各合掌作禮而住,欣欣踊躍情意充滿喜樂稱心,菩提之心流注不絕。
爾時世尊知彼諸阿修羅信心供養已,如諸佛法示現微笑相,從其面門放無量色光,青黃赤白紅紫頗梨亦如金銀及以雜色,從口出已,遶佛三匝還從頂入。爾時慧命馬勝比丘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為佛作禮,以偈問曰:
「雄猛牟尼現瑞相, 愍世間者非無因,
人中最勝願為說, 大仙所現之`[因=由【聖乙】]`因緣。
憐愍世間現瑞應, 見諸修羅勝供養,
欲授修羅決定記, 令我等輩得欣欣。
朝有勝心無有疑, 此眾中有發心者,
世尊知其信根已, 人中師子現此瑞。
朝日誰發清淨心? 誰於人中生勝信?
世尊知其信根已, 現此最妙之瑞相。
今此大眾皆有疑, 皆見如來現微笑,
誰復朝日降魔怨? 現此瑞相為此人。
善哉降怨大仙尊, 願斷大眾心猶`[豫=預【聖聖乙】]`豫,
願尊速說勿踟蹰, 斷此大眾之疑網。」
爾時世尊以偈答馬勝比丘曰:
「善哉比丘所問義, 我所現瑞利世間,
我說果報無有餘, 汝今一心善諦聽。
諸阿修羅供養佛, 為求無上勝菩提,
修羅心意無所依, 如手在空不障礙。
此等供養世尊已, 阿修羅眾心清淨,
大智皆捨修羅道, 於人天中久受樂。
此等於其未來世, 值遇恒沙人師子,
於善名劫得成佛, 如來皆號為善名。
數滿六十那由他, 名振十方照世間,
演說無依無著法, 廣能度`[勝=脫【三宮】]`勝天人眾。
彼諸佛土甚嚴淨, 佛知世間離五濁,
淨佛國土三千界, 滿足六十那由他。
彼國無諸三惡趣, 以欣喜心土田淨,
彼佛雄猛除諸難, 演說無上大乘法。
彼等諸佛得壽命, 住世六十那由劫,
演說無所依止法, 一一導師皆亦然。
彼諸如來滅度後, 世間智者盡皆滅,
滿足六十那由劫, 彼佛正法住在世。
是諸如來各各度, 如恒河沙眾生聚,
彼諸如來等無量, 土壽法住亦如是。
彼諸善逝能成熟, 六十那由眾生數,
皆令安住大乘中, 各各紹繼三寶種。
今此授記為修羅, 利世間者大仙說。」
天人聞斯授記已, 身心踊躍得淨信。
`[光明皇后願文【聖】]`大寶積經卷第六十二
☗s63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三
北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三
## 本事品第四
爾時慧命摩訶迦葉見諸阿修羅王供養佛已,生希有心,作是思惟:「世尊本修菩薩行時作何善根,得是果報?」時迦葉即入如實三昧,以其三昧嚴心力故,憶念過去阿僧祇阿僧祇劫如來所修一切功德,於彼彼道彼彼生中所修善根皆為滿足無上菩提,以此善根得住不退轉地,彼諸善根皆得念知。爾時迦葉憶念如來大善根時,作如是心:「如佛所習善根廣大。如來一一發心善根,如十方世界恒沙剎土其中眾生皆得人身,得人身已眾生如恒沙劫供養善逝,亦如修羅一一眾生如恒沙劫供養如來已,不能報如來一發心善根。」爾時慧命摩訶迦葉從三昧起,以偈讚曰:
「一一如來牟尼尊, 發心廣大向菩提,
此修羅等所供養, 佛迦羅分不及一。
世尊應供人中上, 如須彌山`[真=栴【三宮聖聖乙】]`真檀聚,
人天中勝所供養, 由度功德彼岸故。
人中師子應受供, 過諸恒河沙數等,
譬如大海滿中水, 香水和合而供養。
具足功德應受供, 多於恒河沙數等,
積滿花聚而供養, 猶如斫迦婆羅山。
自然大士應受供, 如須彌山燈明炷,
大海以為香油器, 以燈供養諸勝者。
應受供養大威勢, 多於恒河沙數等,
造立塔廟而供養, 由度功德彼岸故。
人中堅固應受供, 以諸廣大勝寶蓋,
其蓋遍覆三千界, 經於那由他劫數。
憐愍世間人中尊, 無邊功德應受供,
以諸寶幢所供養, 遍滿十方諸世界。
於不思議億劫數, 以廣大幡而供養,
滿恒河沙諸世界, 經於無量億劫數。
供養如來人師子, 起於分別作譬喻,
大論師中師子子, 諦聽諦聽諸天人。
我及諸來在此眾, 若如恒河沙數等,
諸有十方世界眾, 一切皆當得作佛。
具足十力人師子, 彼佛頭數如恒沙,
一一皆有恒沙頭, 於一一頭如恒沙。
各各皆有恒沙口, 彼於一一無量口,
有於無量沙數舌, 以舌讚歎於如來。
彼諸如來說不盡, 功德彼岸不可到,
一切智智不可量, 由度功德彼岸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善哉善哉!諸比丘!我諸聲聞端直而住,有智有法亦如梵天,乃能入我功德海中。何以故?如來具足無量功德,具足不思議功德。諸比丘!如來功德聚不可思議。諸比丘!如來功德聚若是色者,一一發心所得功德,如恒河沙等世界中所不容受。何以故?諸比丘!如來一一發心功德,一切智所攀緣處,如`[恒【三宮】,洹【大】]`恒沙等諸佛、如恒沙等劫,不能思量、說不可盡。何以故?如來本修菩薩行時,無一發心不為利益一切眾生、眾生所攝者,無一發心不為一切眾生。眾生界無邊際,其中眾生亦無邊際。所有眾生界無邊際,如來一一發心功德亦無邊際。何以故?如眾生界無邊際、如眾生界不可量,如來一一發心功德聚不可窮盡,皆為憐愍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故,是故發心。假使一切眾生供養時,不能報如來一發心功德。何以故?彼諸眾生供養如來,皆為悕望雜食世報故。菩薩本發心,離於雜食求世報心,為利益安樂眾生故,欲令眾生背於生死趣向涅槃。如來本修菩薩行時,為利益安樂眾生,離於雜食不求世報。」
佛告諸比丘:「於過去世無量無邊流轉生死阿僧祇不可思議無始世界不可說劫中,有佛號曰因陀幢王出現於世,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婆伽婆。彼佛如來以一一發心,如恒沙等世界中曾為眾生作利益安樂思量發心。比丘!彼因陀幢如來作佛時,恒`[河〔-〕【聖乙】]`河沙世界同一佛剎。其因陀幢如來、應供、正遍知國土嚴淨,離於惡趣及以八難。是因陀幢如來、應供、正遍知其國土中,所有眾生住正定聚。其邪定眾生、增上慢眾生一向皆無,不淨身業、不淨口業、不淨意業一切皆無,亦無惡趣煩惱作惡趣業。何以故?因陀幢如來教是眾生,令其發心止一切惡,以其善法授令修學。是因陀幢如來國土中,曾得五種樂,所謂一得欲樂、二得出家樂、三得禪樂、四得三摩跋提樂、五得無上菩提樂。彼諸眾生雖受其樂而不貪著。譬如蜜蜂但取其味不取花色,彼諸眾生亦復如是,雖受其樂而不取著。譬如飛鳥空中而行不著其空。如是眾生雖受其樂而不取著,亦復如是。是因陀幢如來、應供、正遍`[知=知明【聖乙】]`知其佛土中,所有眾生無有憂苦、唯有喜樂,亦無不苦不樂受。愚癡無故,唯有稱心之樂。何以故?彼諸眾生本修善故。由彼因陀幢如來本修菩薩行時現諸相好,令彼眾生不作一切惡,安置眾生修習善法,彼等次第離諸惡道安於善處,彼等於一切種不善業一向悉無。其所作業得果報時,心不欣樂。生苦受者無有是處,不作惡業不受苦果故。愚癡無故,不苦不樂受亦無。彼因陀幢如來佛土中,一切時恒無惡風暴雨亦無毒熱。彼諸眾生時節變易苦,一切皆無。彼因陀幢如來本修菩薩行時,彼佛土中其諸眾生,一切身業智、上首智順轉演說開示正顯。如是一切口業智、上首智順轉演說開示正顯,如是一切意業智、上首智順轉演說開示正顯。如是彼諸眾生從彼菩薩聞已,彼諸眾生一切身業、一切口業、一切意業智、上首智順轉迴向,以善業故愚癡報不生。以其愚癡故,受不苦不樂受;彼諸眾生於彼佛土中,苦受、不苦不樂受一向皆無,以離愚癡故。彼諸眾生生彼國土時,其因陀幢如來教化已,於法敬重。若遊行時,思量於法、愛欲於法、染著於法。彼等心生愛欲`[染=深【聖】]`染著,於`[法=法若【聖】]`法遊行時無有苦受,行住坐臥睡寤乃至無有威儀之苦。彼諸眾生在國土中無惡可順,以無惡故無苦可生。於善無著,以是因緣,彼諸眾生善順無故變易苦無;於諸法中不生貪著,是故壞苦不生。亦無怨憎會苦。何以故?由彼眾生於一切眾生中得住平等心現前,是故無有怨憎會苦。亦無愛別離苦。何以故?由彼眾生於一切法不著故,其愛別離苦從愛而生,是故無有愛別離苦。苦苦亦無。何以故?於樂受不生著故。唯有行苦,所謂無常苦。何以故?彼佛唯說第一義故。彼佛住世經恒沙劫,於彼佛剎無一眾生與佛競論者來生其國。何以故?由彼如來本行菩薩時成熟眾生故。」
佛告諸比丘:「於意云何?能以下善根、少善根、不善習善根、不善相應善根、非大精進善根、非善趣善根、非善發善根、非善迴向善根,可能利益如是等眾生能與樂除苦耶?可能淨如是廣大國土成熟如是多眾生耶?」
諸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復告諸比丘言:「於意云何?可以下心、怯弱不善`[根〔-〕【宮】]`根相應心、非精進心、非善`[集根=習根【元】,習善根【明】,善根【聖乙】]`集根心、非善趣心、非善發善根心、非善迴向心,可能利益如是等眾生思惟與樂能除苦耶?可能嚴淨如是廣大佛剎成熟如是多眾生耶?」
諸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復告諸比丘言:「於意云何?可以下信、少信、羸信怯弱信、不善相應信、非精進信、非善集善根信、非善趣信、非善發善根信、非善迴向信,能利益如是等眾生除苦與樂耶?能嚴淨如是廣大佛剎成熟如是多眾生耶?」
諸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復告諸比丘:「於意云何?可以下戒、少戒、羸戒、非精進戒、非善集善根戒、非善趣戒、非善發善根戒、非善迴向戒,能利益如是等眾生除苦與樂耶?能嚴淨如是廣大佛剎成熟如是多眾生耶?」
諸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復告諸比丘言:「於意云何?頗以下精進、少精進、羸精進、怯弱精進、非相應精進、非精進精進、非善集善根精進、非善趣精進、非善發善根精進、非善迴向精進,能利益如是等眾生除苦與樂耶?及能嚴淨如是廣大佛剎成熟如是多眾生耶?」
諸比丘言:「不也。婆伽婆。」
佛復告諸比丘:「於汝意云何?頗以下念、少念、羸念、怯弱念、非相應善根念、非精進念、非善集善根念、非善趣念、非善發善根念、非善迴向念,能利益眾生及思惟與樂耶?及能嚴淨如是廣大佛剎成熟多眾生耶?」
諸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復告諸比丘言:「於汝意云何?頗以下定、少定、羸定、怯弱定、非相應善根定、非精進定、非善集善根定、非善趣定、非善發善根定、非善迴向定,能利益眾生思惟與樂耶?能嚴淨如是廣大佛剎及能成熟如是多眾生耶?」
諸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復告諸比丘言:「於汝意云何?頗以下慧、少慧、羸慧、怯弱慧、非相應善根慧、非精進慧、非善集善根慧、非善趣慧、非善發善根慧、非善迴向慧,能利益眾生思惟與樂耶?能嚴淨如是廣大佛剎及能成熟如是多眾生耶?」
諸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告諸比丘言:「諸比丘!實如是,不以少善根、少戒、少信、少精進、少念、少定、少慧,能利益眾生及思惟與樂離苦耶,能嚴淨廣大佛剎成`[熟=就【聖聖乙】]`熟如是多眾生耶。」
佛告諸比丘:「於意云何?彼時因陀幢如來,汝知誰也?」如來`[問=聞【明】]`問已,諸比丘默然不答。
當於爾時,東方過如恒沙等諸佛世界,有世界名曰月光莊嚴。彼土有佛,號高威德王如來、應供、正遍知,今現住世。文殊師利在彼眾中,即知釋迦牟尼心念已,即白高威德王佛言:「今釋迦如來在娑婆世界說法。世尊!我今往彼見釋迦如來,禮拜聽法供養恭敬。」作是請已,時高威德王如來告文殊師利:「`[任=住【宮】]`任意而去。今正是時。」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頭面禮高威德王如來,右遶三匝。譬如壯士屈伸臂頃,時文殊師利在彼月光莊嚴世界中沒,釋迦牟尼佛前出。頭面接足敬禮如來,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昔時因陀幢如來者,今即世尊是也。何以故?由是世尊具足不可思議諸善方便,能成熟眾生淨佛國土,恒不疲倦亦無厭足故,世尊安置眾生住菩薩乘亦無厭足。若有實語人作正語者,勝中之勝、勝中之妙、勝中上首、最勝中最勝言,佛如是者,當知釋迦牟尼佛真實無異。」時文殊師利而說偈言:
「雄猛巧方便, 憐愍諸世間,
現大威神力, 成熟眾生故。
已於過去世, 曾作八億佛,
猶自有神力, 無心取正覺。
六十`[一=二【聖聖乙】]`一三千, 清淨佛國土,
淺識不知佛, 牟尼巧方便。
不捨初發心, 彼彼處處現,
更於未來世, 示現無量佛。」
## 伽樓羅王授記品第五
`[5]伽=迦【三宮】*`
`[王〔-〕【聖聖乙】]`
爾時復有八億六千萬金翅鳥王,見諸阿修羅供養世尊及得授記已,於如來所生無等敬信踊躍欣喜,為供養故,化作八億六千萬殿堂,純以諸天七寶莊飾甚奇微妙。一一殿堂七重`[鈎=抅【三宮】下同]`鈎欄四寶所成微妙第一,所謂金、銀、琉璃、`[頗梨=玻瓈【三宮】下同]`頗梨、金鈎欄者金為尋梁及作眾柱,銀為曲`[㯪【麗】,鞚【大】(cf. K06n0022_p0506a10)]`㯪。銀鈎欄者銀為尋梁及作眾柱,金為曲㯪。毘琉璃鈎欄以毘琉璃而為梁柱,頗梨為㯪。頗梨鈎欄頗梨梁柱,毘`[琉璃=琉瑠【宋宮】]`琉璃㯪。彼諸殿堂周匝四面垂七寶鈴,所謂金、銀、琉璃、頗梨、真珠、`[車𤦲馬瑙=𤥭𤦲瑪瑙【宋元宮】下同,硨磲碼碯【明聖聖乙】下同]`車𤦲、馬瑙,其寶精奇微妙第一。是諸殿堂復以七寶羅網覆上,所謂金網、銀網、毘琉璃網、頗梨寶網、赤真珠網、車𤦲之網、馬瑙網等,微妙第一。復更化作八億六千萬七寶之蓋,微妙奇特,所謂金銀乃至馬瑙。復更化作八億六千萬七寶妙幢,所謂金銀乃至馬瑙,青幢黃頭、黃幢青頭、赤幢白頭、白幢赤頭、雜色之幢純色為頭、純色之幢雜色為頭。復更化作八億六千萬七寶`[妙幡=妙幢【宮】]`妙幡,有種種色嚴淨第一。復更化作八億六千萬七寶之帳,所謂金銀乃至馬瑙,寶線織成微妙第一。
爾時諸金翅鳥王持是八億六千萬七寶殿堂、八億六千萬七寶之蓋、八億六千萬七寶之幢、八億六千萬七寶之幡、八億六千萬七寶之帳,悉以奉獻如來世尊。既奉獻已,彼諸鳥王及供養具,於虛空中遶佛三匝。譬如`[㖶=哂【聖聖乙】]`㖶羅婆那象王於三十三天,頂戴諸天乘空而遊,詣波利質多羅樹。彼諸鳥王持是殿堂蓋幢幡帳,飛騰虛空遶佛三匝,亦復如是。爾時彼諸鳥王敬遶佛已,却住一面,曲躬合掌,眾共一音以偈讚曰:
「歸命出離生死者, 歸命救度生死人,
歸命無等堅固士, 歸命無上無等聖。
願我當得堅固身, 三十二相自嚴飾,
復有八十隨形好, 唯願我等如導師。
願我圓光具威德, 形顏功德皆成就,
願得第一佛威儀, 令他心淨證寂滅。
願具持戒三摩提, 亦得諸佛上智慧,
願悉作佛度群有, 如佛今作世導師。
世尊我願具十力, 亦到十八不共岸,
成佛智慧過世間, 如今如來上中上。
亦知眾生無體性, 如幻如夢無所依,
宣說如響如虛空, 如佛今日為眾說。」
爾時世尊知諸鳥王得敬信已,現微笑相。是時慧命馬勝比丘見佛微笑,以偈問曰:
「人中無上勝導師, 非是無事現微笑,
愍世間者為我說, 現此微笑何因緣?
彼諸鳥王已供佛, 寶殿幢幡空中現,
令此天人生希奇, 願兩足尊說是義。
一切大眾合掌住, 深心清淨皆欣喜,
願聞金翅未來果, 願兩足尊說此義。
人中最勝若說已, 一切大眾皆無疑,
大眾離疑得無畏, 如來智能令欣喜。
大眾欣喜得無畏, 離諸過惡心清淨,
彼眾樂聞如來說, 猶如弟子受師言。
願斷大眾心所疑, 願佛攝受令欣躍,
大眾欣喜皆來集, 願說金翅當來果。」
爾時世尊以偈答慧命馬勝言:
「十力真實超一切, 八`[枝=伎【元明聖乙】]`枝梵聲悉具足,
降伏諸根為馬勝, 說於金翅未來果。
善哉馬勝問是義, 我現微笑愍世間,
諦聽彼報以悅意, 心當欣喜除疑網。
鳥王於我設妙供, 為求無上菩提果,
十種智力四無畏, 得彼法故成導師。
復求十八不共法, 此等金翅供善逝,
亦求堅固不壞身, 三十二相八十好,
求佛淨戒三摩提, 諸佛境界大智慧,
成就淨土`[度=滅【聖聖乙】]`度世間, 金翅求此供養我。
彼等信心供我已, 智者能離畜生趣,
當必得生於天上, 此是惡道最後身。
彼等後如恒沙劫, 常生人中及天上,
供養無量諸佛已, 當得作佛伏諸根。
彼佛國土無惡趣, 具足身相離八難,
彼佛同名普端正, 其劫名曰須彌幢。
八億四千萬歲中, 憐愍世間故住世,
彼時一切諸善逝, 住壽佛事皆悉同。
彼佛離熱度煩惱, 一一諸佛八十會,
一一會中八億人, 離於憍慢得自在。
以彼本有金色身, 大力常懷憍慢故,
後成佛時為眾生, 除斷憍慢轉法輪。
彼等過去已曾為, 修極苦行仙人眾,
其數八億六千萬, 凡所修行為神通。
彼諸仙人得通時, 歎己苦行為希有,
不犯禁戒具功德, 居住林中生憍慢。
以慢故生金翅中, 以通心故具神力,
戒清淨故得見佛, 以慢故忘菩提心。」
如是佛授菩提記, 及說金翅本所生,
大眾聞已皆欣喜, 喜已皆成菩提器。
## 龍女授記品第六
`[龍=菩薩見實三昧經龍【聖聖乙】]`
爾時九億六千萬龍女,見諸阿修羅`[*5-1]伽=迦【三宮】*`伽樓羅供養世尊及授記已,心生欣喜。彼得欣喜踊悅稱心,於世尊所起心供養,化作九億六千萬蓋,皆七寶成。毘琉璃網以覆其上,赤真珠寶以為網緣,金為蓋莖,毘琉璃寶以為蓋子,數有百千,雜寶`[旒=流【明】下同]`旒蘇垂下四面。化作九億六千萬馬,青馬青色青形青光,諸莊嚴具一切皆青,毘琉璃寶以為繮鞚。於上虛空中化作大威德摩尼寶車,於其車上復有寶殿,縱廣正等六十由旬,其殿遍覆諸來大眾。其殿四面化作九億六千萬眾寶旒蘇,周遍垂下甚奇微妙,其諸光彩奪人心目。化作寶網彌覆殿上,復有寶鈴懸殿四`[廂=葙【聖聖乙】]`廂。化作七寶鶬`[鵠=鴰【明】,鴶【宮】]`鵠白鴿,以次飛行遶殿四面。又復化作九億六千萬種諸龍音樂。時諸龍女乘彼青馬各擲寶蓋,於虛空中自然遊行。是諸龍女各取樂器奏諸音聲,遶佛三匝,以天旃檀末、天沈水末、多摩羅葉末、天真金末及諸龍花,并復化作種種之花而散佛上。復以優波羅花旒蘇、種種雜色眾花旒蘇、種種無量雜香旒蘇,種種無量雜色之衣,種種無量雜色瓔珞,以用散佛廣設供養,亦如彼諸阿修羅王。
爾時九億六千萬龍女作音樂時,以佛神力,其聲遍滿三千大千佛之世界。其中眾生聞是聲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於大威德眾寶殿中,及寶旒蘇眾鳥行`[間【CB】,聞【大】]`間,諸寶鈴網微風吹擊出妙音聲,其聲和雅甚可愛樂。譬如百伎音樂善巧`[學=伎【明聖聖乙】]`學人之所擊作,所出音聲和雅可愛。於彼大威德殿乃至鈴網所出之聲,亦復如是。此聲亦遍三千大千佛之世界,其中眾生若聞聲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退轉。
爾時彼諸龍女復更雨於種種天花、種種天香,與水俱下,其香花氣順風、逆風、不順不逆皆悉能去。以香水故,於迦毘羅城縱廣正等六十由旬皆成香泥。其香泥氣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眾生聞是香氣,亦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爾時彼諸龍女供養佛已,及九億六千萬蓋、九億六千萬馬、九億六千萬音樂、一切眾寶莊嚴`[供具=其莖【三宮】]`供具,於虛空中頭面禮佛,右遶三匝,却住一面,曲躬合掌以偈讚曰:
「諸龍`[1]婦=女【三】*`婦等有智慧, 心意踊悅生欣喜,
供養釋迦牟尼佛, 願求安隱大菩提。
化作九億六千萬, 寶蓋及與妙莊嚴,
供養善逝善調心, 出離一切諸障礙。
復化九億六千萬, 妙馬及與莊`[飾=嚴【三宮】]`飾具,
馬與莊嚴皆青色, 亦復更有青色幢。
彼馬一切空中行, 詣於佛所作供養,
龍`[*1]`婦咸有信敬心, 頭面頂禮如來足。
於龍宮中化音樂, 為供養故而持來,
來已奉上釋迦文, 應受供養大導師。
善逝令彼音樂聲, 遍滿三千大千界,
無量眾生得聞已, 皆悉不退菩提心。」
彼諸龍女於空中, 化作一大眾寶殿,
縱廣由旬有六十, 遍覆十方一切眾。
寶名威德熾然光, 普照十方大千界,
彼諸龍女大眾前, 淨心欣喜供養佛。
生於踊悅無等心, 為求安隱菩提果:
「願令我等當作佛, 利益一切眾生故。
我等願於無量眾, 說法度諸煩惱纏,
亦如十力大導師, 現救苦惱眾生等。
一切諸法如幻焰, 亦如水沫不堅實,
又如注雨所起泡, 當知諸法無有主。
眾生如像亦如影, 如是觀察世間已,
唯願我等為眾說, 法性真如及實際。
如佛無過善見法, 虛偽妄相誑愚者,
如幻莊嚴無有實, 唯能惑亂諸凡夫。
眾生於法迷無智, 不知諸法如實性,
導師已見彼`[彼=岸【元明聖聖乙】]`彼法, 復能令他眾生解。
虛空興雲遍覆地, 見彼空雲猶如影,
彼無體實無所依, 亦復如影無有實。
如是眾生無體性, 唯能誑惑諸根門,
佛智如是見有趣, 但能誑惑無智者。
世間尊重以此業, 於智慧人作利益,
如來示現無體性, 一切眾生真實故。
唯以實法悅`[預=豫【聖聖乙】]`預子, 生死泥中作橋梁,
愚癡實法非境界, 由於著聲不求義。
以佛無`[邊=過【元明宮聖聖乙】]`邊我歸依, 具足示現真實者,
能與愚夫作親救, 歸趣舍宅善知識。
如是為求大菩提, 我等供養尊導師,
願得作佛覺寤他, `[我=利【三宮聖聖乙】]`我益世間猶如佛。」
爾時世尊知諸龍女得深信已,現微笑相。爾時慧命馬勝比丘以偈問曰:
「於世智中勝智者, 最勝導師現微笑,
尊重堅固德如山, 今現微笑非無因。
人中最上勝尊主, 願為說此笑因緣,
天人龍鬼若得聞, 於佛皆生大欣喜。
世間導師於世`[聞=間【三宮聖聖乙】]`聞, 常知一切因緣法,
無有一法佛不解, 因緣種類佛悉知。
唯願善逝見為說, 如佛所知笑因緣,
一切大眾若得聞, 皆生欣喜除疑網。
如來妙法有大利, 此等大眾必當獲,
大眾若得寂定心, 由味妙法利益故。
佛力令斷分別已, 唯樂菩提聽佛說,
若得聞於笑因緣, 當必成就於佛道。
若人於法情有疑, 其心掉動生苦惱,
現今此會大眾是, 不知微笑因緣故。
大眾堪能斷疑網, 唯願導師令除滅,
速為眾說度我等, 以何因緣現微笑?
誰於今日心清淨? 誰於今日降魔怨?
誰於佛所生敬信? 誰於今日供養佛?
唯願導師大眾前, 演說誰有如是力,
我等聞已生喜心, 生喜心已得安樂。
此諸大眾咸敬禮, 一切皆有疑網心,
願說笑因生喜故, 唯願世尊斷眾疑。
此諸天人得聞已, 大眾當得無疑網,
若得聞於如來說, 一切當得欣喜心。」
爾時世尊以偈答慧命馬勝言:
「善哉善哉慧馬勝, 能問如來笑因緣,
見諸龍女供養已, 我愍世間故微笑。
我今為汝說彼果, 離諸過惡至心聽,
我今所為現微笑, 汝馬勝等聽我`[語=說【元明】]`語。
此諸龍女心無著, 求大菩提修進行,
以智慧修世間空, 決定安住菩提道。
於此無作無受者, 亦無生者養育者,
但有諸法無餘事, 其法亦妄如焰像。
以知恩故供養我, 能以智慧知真實,
善哉佛解諸世間, 所謂能見空無`[主=生【聖乙】]`主。
彼樂此空善修習, 雖設供養猶如幻,
於勝菩提所發願, 觀彼菩提亦無著。
此以無等供養佛, 亦觀眾生空寂已,
永離龍道惡趣身, 與彼帝釋天中住。
在忉利天極受樂, 盡彼天子壽命已,
無能毀訾彼名稱, 復得生彼夜摩天。
居止夜摩天宮時, 具受彼天勝妙樂,
諸佛子等住彼中, 乃至盡彼天壽量。
此諸佛子具受樂, 盡彼夜摩天壽已,
復得往生兜率天, 與彼處天同其類。
為諸天女常圍遶, 具受彼天勝妙樂,
心無所著住善道, 譬如蓮花水不污。
彼天能以大智慧, 觀察一切世間空,
猶如畫石字不滅, 彼念不失亦如是。
彼諸天子居彼天, 具受彼中勝妙樂,
於彼善道盡壽已, 當更往生化樂天。
彼得善名無能毀, 為諸天女勝供養,
雖`[住=抂【明】]`住天宮心無著, 乃至盡彼天壽限。
於彼化樂天宮中, 具受彼天勝樂報,
彼智慧者命盡已, 於一切法得究竟。
往生他化自在天, 作大商主信清淨,
住彼天中心無染, 如是住時愛樂法。
彼等居彼天宮殿, 受彼極妙五欲樂,
無愚癡者住善道, 乃至盡彼限壽量。
雖受天欲見其過, 樂求寂定及涅槃,
修習獲得禪定已, 命終即生梵天中。
於梵宮中善知禪, 受彼禪果寂滅樂,
智慧無等住一劫, 願求無上大菩提。
住彼梵宮一劫時, 善住威儀求智慧,
方便以利益世間, 廣作無邊無有量。
智住梵宮樂在禪, 於禪不著而寂`[滅=靜【聖乙】]`滅,
知著禪樂亦是過, 諸根寂定求菩提。
於一切處心信解, 皆得安住菩薩行,
知諸禪定虛誑相, 唯求寂滅大涅槃。
彼諸佛子於彼中, 求於安隱菩提果,
`[在=抂【明】]`在彼梵宮心清淨, 思利世間善調心。
諸梵天等自然教, 彼說梵教非出世,
唯有諸佛菩提道, `[究竟=究量【宋】]`究竟能得出世間。
梵天當時生信已, 發心安住於佛`[法=道【元明】]`法,
知`[本=彼【三聖聖乙】]`本梵天自然教, 非是究竟出世道。
於善逝法彼相應, 為於世間說是法,
如彼法眼所說果, 令彼聞者速能知。
彼等住彼梵宮時, 作諸利益世間已,
能令無量那由他, 億眾安住菩提道。
彼於無量那由`[劫=他【元明】]`劫, 當得供養一切佛,
後於未來星宿劫, 諸根寂靜當作佛。
諸天人龍阿修羅, 金翅夜叉乾闥婆,
鳩槃`[茶=荼【宋宮聖聖乙】]`茶鬼緊那羅, 一切大眾皆欣喜。
彼等一切佛教化, 於佛法中得力已,
皆悉欣喜合指掌, 稽首頂禮於佛足。」`[光明皇后願文【聖】]`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三
☗s64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四
北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四
## 龍王授記品第七
`[菩薩〔-〕【宮】]`
爾時難陀優波難陀龍王等九億諸龍,見諸龍女設妙供養,及聞龍女得授記已,生希有心未曾有心,作是思惟:「乃至如來、世尊、應、正遍知希有未有,以是如來知諸眾生機根深信如來,無有少分不見不聞不證如來正法,是其善說能令大眾聞已現知無有時節,隨機授法必令得果,令諸智者現得證知。乃至女人動轉輕躁智慧淺短,猶得解佛所說深法,況餘智者善能安住如來法中諸弟子眾。」如諸女人欲心增上、瞋心增上、癡心增上,猶能得知如來所說。是故難陀、優波難陀龍王及諸龍等,於如來所生希有心生未有心,為供養故,遍閻浮提諸山大海興雲遍覆一切世間,普雨香水以成香泥。彼香泥氣充滿三千大千佛剎,其中眾生聞香氣者,皆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迦毘羅城縱廣正等六十由旬,雨赤真珠遍覆其地,復以無價種種眾寶周匝遍覆尼拘陀園。復以龍華化成妙堂,縱廣正等六十由旬,椽柱梁壁皆用七寶。復更化作無量樂器,為供養故擊出妙音。於彼龍花微妙堂中,化作九億種種雜色眾花`[旒=流【明】下同]`旒蘇懸於堂上,以毘琉璃網覆諸寶柱,以無價寶遍布堂下。其寶柔軟,譬如三十三天般籌緘婆羅石,其石之色如毘琉璃,石觸柔軟如迦遮隣提迦衣,微妙可樂`[繫=擊【三宮】]`繫人眼目,令諸天人愛戀繫念。彼諸寶等亦復如是。彼諸種種摩尼寶中,或有出於涼冷光焰,有出青水、有出赤水、有出白水、有出黃水,或復有出雜色之水,或復有出涼樂之風。或有寶珠隨諸眾生所須之事皆悉出之,或復有寶出於`[腴=油【聖聖乙】]`腴澤,或有摩尼堪為明鏡,一切大眾皆現其中,於迦毘羅大城之中所出人民,隨其多少皆現寶中。一切大眾皆悉覩見佛及聲聞。作此種種神通變化,以彼摩尼寶神力故,於其地中出於種種雜色寶蓋,及以種種雜色寶幢,亦有種種雜色寶幡。復出種種雜花旒蘇,亦有種種雜香旒蘇,復有種種雜寶旒蘇,復出種種真珠旒蘇。復出種種雜色`[龍=雜【宮】]`龍幡,復出種種眾寶鈴網。復出種種雜色良馬,諸所出者皆是龍力。
爾時難陀、優波難陀龍王及九億龍,驅彼良馬隨而步行右遶三匝,以妙迦遮隣提迦柔軟之寶而散世尊。於彼堂下地中所出種種眾寶上昇虛空,雨於如來及聲聞上。復以諸龍無量樂器,於虛空中自然出好微妙音聲,供養於佛。爾時九億諸龍遶佛三匝已,在於佛前合掌默然念佛功德,瞻仰如來目不暫捨。樂佛功德,深心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彼等少時合掌默然念佛功德已,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五體投地為佛作禮,眾共一音以偈讚曰:
「久修威儀百福相, 悲心離垢行具足,
棄捨無盡眾寶地, 世尊出於迦毘城。
於六年中修苦行, 如來不得甘露道,
善逝意猶不退悶, 以其久修智慧故。
如來真是天人師, 為世間故修苦行,
世人聞已尚不堪, 況復能以目親覩。
牟尼過去捨頭目, 如聖所集菩提心,
我等聞是不生樂, 由聞如來苦行故。
如佛本作忍辱仙, 為迦利王截手足,
及劓耳鼻不生恚, 我等聞是不能忍。
如佛以身上`[秤=稱【三宮】]`秤`[盤=槃【明】]`盤, 為鳥歸投不捨棄,
我等聞已亦不樂, 如來過去甚勤苦。
何故我等心不樂? 以世尊行極苦故,
於如來所作惡者, 墮惡道時佛復悲。
具足聖慧大導師, 云何能行不害心?
修習道行無瘡疣, 唯願佛說安樂行。
今此龍眾已發心, 求於善逝菩提行,
如佛所說悉能行, 唯願速說菩提道。
此諸龍眾甚渴仰, 唯求不死不生處,
願說如來安隱行, 令此眾生易受化。」
爾時世尊見諸龍眾設其供養及聞發願,知深信已,佛於爾時現微笑相。諸佛法爾,若現微笑,即於面門放種種色無量光明,其光遍照上至梵天,照已還來從佛頂入。爾時慧命馬勝比丘以偈問曰:
「善哉沙門大牟尼, 非是無因現微笑,
慈悲導師唯願說, 無等善慧笑因緣。
大眾瞻仰求欲聞, 世尊無量功德行,
於笑生疑心不樂, 唯願法王斷眾疑。
誰於釋迦佛法中, 今生敬信心欣喜?
誰令今日魔波旬, 心意迷亂不欣樂?
誰於今日能恭事, 功德法父大導師?
誰作第一勝供養? 願釋師子上上說。
此諸大眾合指掌, 皆悉對佛瞻仰住,
`[唯=惟【明】]`唯願`[導=眾【三宮】]`導師除疑網, 為眾演說笑因緣。
大眾聞已生欣喜, 能知世尊正法教,
大智世尊令眾喜, 隨順正教善安住。」
爾時世尊以偈答慧命馬勝曰:
「深廣智慧大眾師, 說時梵音具八種,
清淨其心離穢濁, 諦聽我說笑因緣。
此諸龍王敬信心, 於我設供超一切,
是等為求佛菩提, 利益一切世間故。
悲心增上觀眾生, 無有導師云何樂?
我云何得大菩提, 成熟眾生不疲勞?
深樂寂定具智慧, 乘安樂乘心清淨,
於空無相及無願, 無量劫來久已修。
其心平等觀世間, 如佛所得智慧相,
慈悲喜心皆平等, 為令世間安隱故。
第一悲心憐愍者, 當得作佛稱其意,
彼等觀察世間已, 當成導師號無怨。
彼等當得甘露時, 無有魔怨亦無餘,
恒常`[演=復【宮】]`演說無我法, 一向無有世俗說。
彼諸如來具大悲, 令諸眾生入佛智,
是諸善逝說法時, 一切眾生皆信解。
彼等世世修道時, 成熟眾生不為難,
彼所成熟聞法已, 當得解脫證甘露。
諸聞法者悉解脫, 是諸眾生皆端嚴,
一切眾生皆能知, 彼諸如來所說法,
一切鬼神及畜生, 無有不解彼佛語,
一切皆得念法已, 能解如來甘露法。
無有眾生聞佛說, 當時不生愛樂心,
愛樂彼佛所說者, 一切皆悉得甘露。
彼時所有受化者, 當得解脫生老病,
及解脫死憂悲苦, 聞佛說已心無垢。」
如是釋迦牟尼佛, 說諸龍意答佛子,
如彼堅智心中轉, 為得無等菩提故。
如來授彼諸龍記, 大眾聞已皆欣喜,
大眾喜已歸依佛, 一切皆悉心寂靜。
## 鳩槃茶授記品第八
`[茶=荼【宋宮聖聖乙】下同]`
爾時復有諸鳩槃茶一億八千萬,見諸阿修羅、`[伽=迦【三宮】]`伽樓羅、龍女、龍王等,供養如來聞授記已,稱其心意踊躍欣喜,生希有心得未曾有:「如來世尊功德智慧微妙殊勝,得如是等希有供養不怪不喜,以佛智慧於諸智慧最尊勝故。譬如大海不增不減。何以故?以深廣故。如是世尊得勝供養心無增減,亦復如是。何以故?於一切法無所疑故。」爾時一億八千萬鳩槃茶等為供養故,化作一億八千萬蓋,皆是七寶之所成就,金線寶蓋、銀線寶蓋、毘琉璃線眾寶之蓋、`[頗梨=玻𭹳【宮】下同]`頗梨珠線眾寶之蓋、赤真珠線眾寶之蓋、`[馬瑙=碼碯【聖乙】]`馬瑙珠線眾寶之蓋、車𤦲珠線眾寶之蓋。彼諸鳩槃茶於眾寶蓋懸寶旒蘇,有種種色,金線寶蓋銀線旒蘇,銀線寶蓋金線旒蘇,毘琉璃蓋頗梨旒蘇,頗梨寶蓋毘琉璃線以為旒蘇,赤真珠蓋車𤦲旒蘇,車𤦲寶蓋赤真珠線以為旒蘇,馬瑙寶蓋頗梨旒蘇。又復化作一億八千萬眾寶之車,亦種種色甚奇微妙,所謂金、銀、琉璃、頗梨、真珠、車𤦲、馬瑙。於其車上復更化作一億八千萬眾寶之蓋與車相連,一一寶蓋皆有百子,其諸蓋莖皆用金銀及以頗梨毘琉璃等。於彼寶蓋復化種種寶花旒蘇嚴飾其蓋,所謂金花旒蘇、銀花旒蘇、毘琉璃花以為旒蘇、頗梨旒蘇、赤寶旒蘇、龍珠旒蘇、赤真珠花以為旒蘇,復以赤真珠網彌覆其上。又復化作鳩槃茶樂,出種種聲而用樂佛。復更化作一億八千萬眾寶色馬,調伏駿疾以駕其車。
爾時鳩槃茶等各乘寶車遶佛三匝,以七寶花而散佛上。爾時彼諸鳩槃茶等從車而下來至佛前,頭面禮已,復遶三匝,曲躬合掌住立一面,以偈讚曰:
「不增不減大牟尼, 譬如須彌諸山王,
受此無上供養者, 如來以得無畏故。
觀諸眾生但有名, 及但有用不取著,
導師以修寂滅定, 是故智者無貢高。
牟尼知世猶如幻, 亦如夢中受欲樂,
復似水月春時焰, 如是觀察悉無餘。
譬如乾城無有實, 於十方求不可得,
其城無實但有名, 佛見世法悉如是。
一切人天所供養, 寶車寶蓋及音樂,
幢花旒蘇合掌等, 世尊觀知如影響。
我等設是供養已, 願我當來得作佛,
亦願我知世如夢, 知已說法如世尊。
我等見諸苦惱者, 生老病死之所逼,
願知無`[死=比【元明】]`死佛菩提, 說令聞者得解脫。
於諸無智眾生所, 願得菩提為說法,
演說無有垢濁法, 無`[4]道=導【三宮】*`道眾中為作`[導=道【聖聖乙】]`導。」
爾時世尊知諸鳩槃茶等深生信已,現微笑相。爾時慧命馬勝比丘以偈問曰:
「佛非無因現微笑, 不怪一切為希有,
如來不怪而現笑, 我今願聞此因緣。
一切天人皆有疑, 見佛口中現微笑,
唯願斷除諸疑網, 演說世尊微笑事。
誰於正法得深信? 誰能如法見慈父?
誰佛所讚行供養? 人中勝者我願聞。
今日誰於有為行, 見其過患能棄捨?
今日誰能住實際? 清淨心者我願聞。
誰能降魔及眷屬? 誰能令佛心欣喜?
誰能得深有為底? 我願得聞斷疑心。
一切大眾合掌住, 為聞如來笑因緣,
願斷一切眾生疑, 兩足尊者說彼記。」
爾時世尊以偈答慧命馬勝言:
「善哉馬勝問是義, 汝於世間大利益。
以汝問笑因緣故, 諦聽馬勝我今說。
鳩槃茶眾供養我, 於寂滅法心`[得=信【聖聖乙】]`得住,
彼等見我不驚怪, 心生希有起願求。
彼等今日供養我, 其心簡擇寂滅法,
以深心信起大悲, 於失道者能作`[*4-1]道=導【三宮】*`道。
愍眾生故供養我, 為失道者起慈心,
此等賢智作是已, 得捨鬼身生忉利。
天主恒以慈悲心, 在天數數教導彼,
彼於諸法得無疑, 得為帝釋親眷屬。
彼於無量恒沙劫, 一一國土行佛行,
被大弘誓堅固鎧, 供養具大正法者。
彼於無量諸國土, 心無疲倦令清淨,
利益大眾作導師, 當得作佛號不怪。
彼於諸國行行時, 是國人必知成佛,
以此方便未來世, 雖度眾生無怪心。
為求無上安隱道, 淨諸國土都不怪,
於所作事心無著, 於大菩提亦如是。
所問笑因我已答, 眾生疑心皆得斷,
大眾離疑得欣喜, 以定得知彼供養。」
## 乾闥婆授記品第九
爾時復有三億六千萬乾闥婆眾,見諸阿修羅、迦樓羅、龍女、龍王、鳩槃茶等,供養世尊聞受記已,稱其心意欣喜踊悅,生希有心得未曾有,歎言:「希有未曾有事。乃至如來所說法界無有變異而示有作善根增長,雖無作者而示作業。」彼乾闥婆等於此法中如是知已,於如來所心生尊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彼欣喜已為供佛故,化作三億六千萬頭㖶羅婆那大龍象王,皆有六牙。一一牙上化作七池,一一池中化七蓮花,一一蓮花化作千葉,一一葉上化七玉女,一一葉間化七侍女,以天諸寶為莊嚴具而用莊飾,復執天香而用供養。復於一一㖶羅婆那象王頭上化作三億六千萬蓋,七寶旒蘇懸蓋四邊,七寶羅網以覆蓋上。復於一一㖶羅婆那象王頭上化作三億六千萬帳,皆是諸天妙香所成,繒綵旒蘇懸帳四邊。化作三億六千萬頭㖶羅婆那大象王已,彼乾闥婆等各乘其象鼓天音樂,於虛空中旋遶如來三十六匝,以天旃檀末、天沈水末、天多摩羅葉末、天真金末、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波樓沙花、摩訶波樓沙花、迦迦羅婆花、摩訶迦迦羅婆花,又復化作七寶之花而散佛上。彼乾闥婆等散香花時,是香花氣逆風順風縱橫皆去。復雨種種天妙香水,雨香水時於迦毘羅城縱廣正等六十由旬皆成香泥。其香泥氣,充滿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眾生聞香氣者,皆悉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奏音樂時,其諸音聲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眾生聞此聲者亦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一一諸乾闥婆,各於三億六千萬象王頭上設其供養,令諸玉女有作樂者、有作歌者、有作舞者。彼諸玉女作歌舞時,令諸大眾一心觀望。復有玉女動身手者、散旃檀末者、散沈水末者,廣作供養如阿修羅所設之事等無異也。
爾時乾闥婆等各乘㖶羅婆那大象王頭,於虛空中遶佛三十六匝已,各從象下復遶三匝,頭面禮佛曲躬合掌,在一面住,以偈讚曰:
「世尊勝慧出有頂, 自既出已復度他,
一切世間無如佛, 相好光顏極端正。
人中最妙無邊稱, 示現世間不思議,
不見一法性相異, 而令眾生住於善。
無有變異真如法, 但有言說無餘義,
無有用事及用者, 雖然佛化諸群生。
不來不去亦不生, 佛能演說如是法,
雖說諸法體性空, 世雄而令修習道。
無有一法能自作, 世間明者說有作,
諸法各各不覺知, 世尊示現一切作。
如車多集眾分支, 彼支不知自能作,
其車功用現可見, 佛說諸法亦如是。
諸法各各不相教, 亦不迭互相覺寤,
一切亦復不相依, 法本不生亦不死。
佛為世諦如是說, 世諦諸法不全無,
如世諦法體性住, 如是知已為眾說。
世尊如是說諸法, 大悲所作甚奇特,
諸法體性不可見, 如來方便說其`[性=住【宋明】]`性。
我等願作無邊稱, 具百福相大導師,
大悲利益諸世間, 願作世親如今佛。
我等願於闇障者, 隨順貪`[駛【磧乙】,駃【大】,駚【三宮聖】]`駛欲流者,
渴愛所纏百苦者, 救濟度脫如世尊。
我等願於眾苦者, 不見彼岸魔縛者,
走如猨猴輕躁者, 救濟度脫如世尊。
我等願於盲冥者, 六趣往來疲勞者,
於己自壞業果者, 救濟度脫如世尊。」
爾時世尊知彼三億六千萬乾闥婆眾深生信已,現微笑相。爾時慧命馬勝比丘以偈問曰:
「無邊威德現微笑, 導師`[如是=知見【聖聖乙】]`如是非無因。
願佛速說此因緣, 斷除眾生諸疑網。
今見世尊微笑已, 大眾皆悉為疑網,
一切願聞微笑義, 唯願大悲斷眾疑。
誰於佛法生敬信? 能得離於諸疑網?
佛知眾生深信已, 人天勝者故現笑。
誰有智慧能隨順, 如來所說真如法,
知其念慧解行已? 在大眾中現微笑。
一切大眾無異心, 唯欲樂聞雄猛說,
合十指掌在首頂, 一心瞻仰如來面。
離諸穢濁無憂慮, 世眼現在故欣喜,
為除一切心疑惑, 願大悲說笑因緣。」
爾時世尊以偈答慧命馬勝言:
「我所現笑為世故, 善哉汝問正是時,
大眾善根當增長, 為我微笑授記`[事=故【聖乙】]`事。
馬勝諦聽我所說, 導師所現此微笑,
我今當正說彼義, 汝應欣喜聽我說。
乾闥婆王敬信佛, 其心清淨生欣喜,
依於實法入法已, 於佛正法生希奇。
諸法寂滅安不動, 此等大眾趣實際,
如乾闥城如是入, 供養於我無有等。
如是諸法無有生, 一切亦復不盡滅,
大眾思惟如幻住, 未能解了生疑惑。
不可說法方便說, 我以`[真=其【聖乙】]`真實故如是,
彼等入我正法已, 乘大龍象供養佛。
觀察菩提無生滅, 乾闥婆王供養我,
悲愍愚迷眾生等, 是故求大一切智。
彼等發願當作佛, 令諸愚迷失智者,
入真實法安住已, 使得不死寂滅句。
此等作是供養已, 捨離鬼身心喜悅,
定得往生天宮中, 恒與帝釋相親近。
得值多億那由`[他=佛【聖聖乙】]`他, 供養無垢諸善逝,
從一佛剎至一剎, 於諸佛所得聞法。
彼等修淨佛行已, 所得佛土亦清淨,
化無量眾發道心, 令其增長佛種子。
知諸世間性空已, 亦以此法教導他,
令眾安住一切智, 住世無量那由劫。
彼佛同號無邊慧, 一一諸佛住於世,
皆悉無量那由劫, 演說佛道令他聞。」
如是釋迦牟尼佛, 說乾闥婆供養報,
與其授記令得聞, 馬勝所問笑因緣。
大眾聞已皆欣喜, 知彼佛記甚可樂,
聞是無等佛記已, 皆悉歸依釋迦文。`[不分卷【聖聖乙】]`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四
☗s65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五
北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五
## 夜叉授記品第十
`[菩薩〔-〕【宮】]`
`[不分卷【聖聖乙】]`
爾時復有八億夜叉,見諸阿修羅、`[伽=迦【明】下同]`伽樓羅、龍女、龍王、鳩槃`[荼=茶【元明】下同]`荼、乾闥婆等,供養如來聞授記已,欣喜踊悅皆得稱心,生希有心得未曾有。知佛世尊智慧無盡、最尊、最`[勝無【麗】,無勝【大】(cf. K06n0022_p0515a08)]`勝、無所罣礙、不可思議,復更得聞法門次第,於佛世尊作導師想,復於佛所作無盡慧想。彼諸夜叉知佛智慧無有盡已,於佛正法生愛樂心。彼於佛法甚愛樂已,為供養故發勤精進,亦以偈讚`[曰〔-〕【聖聖乙】]`曰:
「我等今讚利世者, 以佛智力具足故,
無盡無量如大海, 故人師子身無等。
須彌可得知輕重, 虛空可得知廣狹,
如來所有智慧力, 一切不能得測量。
知諸眾生敬信心, 是故應`[受=度【三宮聖聖乙】]`受皆已度,
於其度者知所趣, 故佛無比亦無等。
隨彼所修善惡界, 一切生處受其身,
知彼根信所應受, 故佛無比亦無等。
貪欲惡行瞋恚行, 及以癡行佛悉知,
憍慢嫉妬亦如是, 故佛無比亦無等。
眾生於此多所失, 如來善知彼業道,
世尊知彼甚捷利, 故佛無比亦無等。
善逝善見諸世間, 隨其方面所失者,
及以語言所喪失, 世尊見彼悉無餘。
於六道中幾時住, 隨彼多少所受苦,
及其所受種種身, 世尊一切悉知見。
隨其煩惱力所起, 造作方便及與業,
隨業所受種種苦, 導師一切悉了知。
隨其所求解脫道, 於佛法中已出家,
精勤修學聖道已, 盡諸煩惱佛悉知。
於佛法中有凡夫, 雖得出家不知義,
誹謗明人微妙法, 世尊亦復善見彼。
彼諸誹謗正法人, 業行所得眾苦惱,
隨其地獄久近住, 如來亦能具足知。
於佛深得敬信已, 出家受持正法藏,
觀察諸法皆悉空, 斷除一切諸有道。
不願一切諸趣身, 觀察此身猶如幻,
知諸音聲亦如響, 堅住道者佛亦知。
讚歎無等大導師, 我今所得福德聚,
以此福德願成佛, 亦願眾生成自然。」
爾時世尊知夜叉眾深心信已,現微笑相。爾時慧命馬勝比丘以偈問曰:
「人中師子所現笑, 唯願說其笑因緣,
一切諸佛非無因, 而現微笑人中`[月=有【聖聖乙】]`月。
今此大眾皆懷疑, 以見導師微笑故,
唯願世`[尊=親【宮聖聖乙】]`尊除其疑, 皆令此眾得欣喜。
今於佛所得信者, 及知微妙正法者,
其心堅固不動者, 願佛宣說令彼聞。
此諸大眾皆懷疑, 一切瞻仰如來面,
今日當有何等事, 唯願世尊斷彼疑。
今日誰現大神力, 今日誰發大精進,
今日佛共誰親友, 於此大眾願顯現。
善哉牟尼愍世間, 唯願斷除諸疑惑,
天人大眾若得聞, 今日必當大欣喜。」
爾時世尊以偈答慧命馬勝曰:
「善哉馬勝汝所問, 今當大利諸世間,
由汝能問笑因緣, 故歎汝善解我意。
我今盡當答彼義, 汝當一心專諦聽,
知諸夜叉心意已, 我為世間現微笑。
夜叉諸眾心敬信, 以知菩提寂滅故,
歎佛真實功德已, 發心趣向大菩提。
為知諸法空寂故, 除遣一切所有相,
於諸趣中願捨已, 發心趣向大菩提。
以禪定力知諸陰, 但是世諦不取著,
不著諸有如蓮花, 發心趣向大菩提。
於諸有中障礙事, 彼見空故不為縛,
知佛菩提無上已, 彼等能修菩提行。
諸生老死皆悉空, 此即無上菩提道,
知法自性空寂已, 能得安隱大菩提。
知陰自性空寂已, 寂靜菩提性亦`[難=離【三宮】]`難,
所修菩提行亦空, 此智能知非凡了。
能觀智慧性自空, 所觀境界皆寂滅,
知者亦空知是已, 是人能修菩提道。
當知空亦性自空, 相願亦復無體性,
若有人能如是知, 是人能修真實行。
天人大眾聞是已, 心生欣喜獲利益,
一切於佛敬信已, 心住菩提寂靜句。
今此殊勝供養已, 夜叉之眾心清淨,
此諸智者捨鬼道, 於善趣中久受樂。
彼於未來多億佛, 以神通力一念中,
於多佛土修供養, 即於佛所獲得忍。
於諸世界不起相, 智者能以神力往,
觀此世間猶如化, 智者遊行無所著。
此等勇猛供諸佛, 當得無上大菩提,
亦得無上淨佛土, 其中當度無量眾。
彼等當成世間解, 一切同號無邊智,
名聞十方壽千劫, 寂滅智慧壽命等。
彼等所有聲聞眾, 猶如靜夜諸星宿,
彼悉易得大菩提, 一切無有苦難事。」
天人大眾聞是已, 為於菩提心踊悅,
其心堅固發精勤, 以精進力持諸行。`[卷第六十四終【聖聖乙】,光明皇后願文【聖】]`
## 緊那羅授記品第十一
`[〔-〕=(大寶積經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五卷六十五,北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聖】,卷第六十五首]`
爾時復有八億緊那羅眾,大樹緊那羅王以為上首,見諸阿修羅、伽樓羅、龍女、龍王、鳩槃荼、乾闥婆、夜叉等,供養如來及聞授記已,甚生希有未曾有心,作是思量:「此實希有未曾有事。以其眾生不可得故、無命者故、無生者故、無有人故、無摩那婆故、無養育故、無壽者故、無有我故、亦無我所故,以諸陰故名為眾生。一切諸陰亦不可得,以其界故名為眾生。一切諸界亦不可得,以有入故名為眾生。一切諸入亦不可得,以有業故`[得〔-〕【宋宮】]`得有果報。而彼行業亦不可得,無上菩提亦不可得,一切菩薩亦不可得,一切諸佛亦不可得。世尊雖爾而復與諸菩薩授記,以何義故如來與諸菩薩授記示其名號,顯現業報說其當來?菩薩大眾復顯諸佛神通之力,又復說於正法之力,亦復顯現莊嚴佛土,宣說眾生有業有報,又復說於清淨佛剎,`[示=亦【三宮】]`示顯菩薩遊諸佛國,從一佛土至一佛土。復演菩薩往彼供養,亦說供養殊勝神變,又列供具微妙希有。又復說於經若干劫當得作佛,其佛住世經若干劫,其佛當有若干聲聞,彼佛滅後正法住世經若干劫。何故如來捨諸眾生入般涅槃?」
爾時大樹緊那羅王生此疑已,與八億緊那羅眾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我等聞佛所記已, 甚生疑惑。大智慧!
既說授記復言空, 我於二說不能解。
既說空寂離自性, 法界平等無變動,
而復如來受供養, 此事云何?眾中月!
佛既說於無有生, 而復說發菩提心,
於無量智二種說, 此言祕密我不解。
云何言滅不可得, 而人師子說有死?
唯願如實為記說, 除斷我疑令無餘。
云何佛說猶如幻, 又復顯示生天中?
於釋師子如是說, 此祕密教我不解。
佛說諸法無所依, 而復說依善知識,
此是世尊祕密語, 我實不解人中雄。
云何說於無所堪, 復教眾生修諸業?
降伏怨敵天中尊, 祕密之說我不解。
云何佛說性自空, 復言觀空得解脫?
我今於此不能解, 願無邊智斷我疑。
云何佛說事盡滅, 復說諸法性寂滅?
我今唯願無等等, 開顯此等祕密說。
云何端正`[修=須【元明宮聖】]`修伽陀, 顯示諸法如虛空,
而愚癡人毀謗法, 死必墮於大地獄?
大雄恒說諸天道, 又復說於諸餘趣,
既言此等由`[作=化【宮聖】]`作業, 復道無有作業者。
不可勝者所宣說, 種種差別不可知,
我今於此生疑惑, 唯願世尊見除斷。
既言善業無可集, 復說修行得菩提,
沙門法王如是說, 此亦我等不能解。
云何說法不可盡, 而言謗者罪可畢?
無量智慧願開示, 我於是中大有疑。
如來既說真際法, 復言顛倒及施等,
無翳淨眼滅罪者, 此義唯願為我說。
餘無有能為我等, 宣釋如是所疑事,
唯有如來能斷除, 是故我敬一切智。」
爾時世尊聞大樹緊那羅王等問諸疑已,以偈答曰:
「汝言說空復授記, 於此二事不能解。
諸法若是不空者, 佛不為其說授記。
以何因緣如是說? 諸法若有體性者,
一切常住不可轉, 彼應不減亦不增。
諸法體性本自空, 猶如平正清淨鏡,
能`[現=見【宮聖】]`現一切諸色像, 如是當知一切法。
法界無有變異相, 汝於一切供養物,
一一諸分當觀察, 何等分中而有相?
法界常住無變異, 智者應當如是觀,
諸凡夫人悉迷惑, 無智慧故不能解。
汝言佛說無有生, 復說發心為難解,
汝等今當一心聽, 十力所說祕密義。
凡夫沒溺生死河, 亦復繫心著彼處,
心常懷於想顛倒, 故受生死諸苦惱。
從本已來未聞法, 我若為彼定說者,
凡夫愚人於此法, 轉復增長諸疑惑。
彼聞菩提勝利益, 其心專注於彼果,
其心又復生味著, 自然勝智無能`[過=通【三】]`過。
汝言無滅復有死, 此二我今不能知,
於此一心應諦聽, 我當為汝真實說。
為彼計常諸眾生, 是故如來說於滅,
恒見諸有皆衰壞, 無有一法是常者。
汝言諸法猶如幻, 復言生天懷疑者,
學人凡夫善趣等, 是法不定故如幻。
如汝所言無有依, 復言依止善知識,
欲求棄捨依止故, 善友為說無所依。
汝言畢竟無堪能, 復言有作我不解,
當觀車為眾分成, 亦觀車有所作事。
若復有人著於我, 亦復取於我所為,
我為是等說無堪, 雖復如是非無作。
汝言一切性自空, 復疑觀空得解脫,
顛倒愚癡無智者, 不能了知體性空。
從於妄想分別生, 虛妄攀緣故被縛,
為化如是眾生故, 善逝說於性非有。
如汝所說事盡滅, 一切諸法性亦滅,
迷惑無智諸眾生, 妄分別故生渴愛。
譬如渴者見陽焰, 以`[憶=億【宮】]`憶想故增長渴,
愚人復為虛妄害, 於無所有起分別。
渴者妄生見水想, 陽焰之處水本無,
妄想所害諸眾生, 於諸不淨起淨想。
愚癡凡夫愛所縛, 彼穢惡中性無淨,
譬如陽焰似水相, 彼中體性實無水。
如是身中無淨色, 身色亦復性非淨,
愚癡凡夫顛倒見, 妄作淨想而被縛。
雖說諸法如虛空, 亦說謗者墮地獄,
愚人`[聞=間【宮】]`聞之生怖畏, 智者雖聞心安隱。
世間體性自空寂, 愚癡無智起我想,
彼等若聞性空教, 怖畏不得更受生。
彼等毀謗妙空法, 皆由計著我見故,
如人繫縛於虛空, 是無智人墮地獄。
我本所說諸善趣, 及為世間說餘道,
說有作業而不失, 亦奪其執有作者。
一切諸趣猶如夢, 我為汝說如是知,
夢中無有去來相, 顛倒見者著去來。
我既演說有作業, 十方推求無作者,
譬如猛風吹諸樹, 其樹相觸則火出。
其風及樹不作念, 言謂我等能出火,
雖復如是而火`[生=出【聖】]`生, 當知有業無作者。
汝言福德無積聚, 復云善得菩提果,
我今真實為汝說, 汝當專諦至心聽。
譬如世人得長壽, 其命至於百餘歲,
然彼歲數無聚積, 一切緣集亦如是。
汝言諸法無有盡, 復言我說業可畢,
觀空法者無有窮, 隨世法故業有盡。
我雖說有實際法, 顛倒亦非實際外,
顛倒愚癡眾生輩, 不能了知真實際。
緊那羅王當諦聽, 為具智慧勤進者,
一切諸相皆一相, 所謂無相應當知。
若能解入於一字, 我為智者說菩提,
一切諸法皆無作, 此說阿字總持門。
一切菩薩之所行, 無邊之相我已說,
此亦能入一切法, 所謂阿字總持門。
一切諸法皆寂滅, 示阿字門令得入,
樹緊那羅應當知, 此亦阿字總持門。
一切諸法無分別, 入此法門已宣說,
緊那羅王應當知, 此亦阿字總持門。
一切諸法無自性, 示阿字門令得入,
樹緊那羅應當知, 此亦阿字總持門。
一切諸法無有邊, 以阿字門說諸法,
緊那羅王應當知, 此亦阿字總持門。
盡無盡法我已說, 應說一切法無盡,
一切十`[方=力【三】]`方諸如來, 已說無盡總持門。
一切諸法無有門, 物無有故現非有,
此亦即是總持門, 由是能入阿字門。
於諸不可思議法, 諸佛依實能顯示,
樹緊那羅應當知, 此亦阿字陀羅尼。
一切諸法無所趣, 我為智者說菩提,
此亦即是總持門, 是阿字門應當入。
一切諸法無有來, 若不修者則不得,
此亦是其總持門, 是阿字門應當入。
諸法假名皆當有, 推其自性不可得,
此亦是其總持門, 是阿字門應當入。
一切諸法無自性, 推其自性不可得,
此亦是其總持門, 是陀羅尼佛所說。
一切諸法不可得, 以法自性無故然,
此亦是其總持門, 是阿字門應當入。
樹緊那羅應當聽, 一切諸法離思念,
此亦是其總持門, 是陀羅尼善逝說。
諸佛世尊已顯示, 法無實故無障礙,
此亦是其總持門, 當入阿字陀羅尼。
一切諸法無障礙, 無有能障諸法者,
此亦是其總持門, 入阿字門我已說。
一切諸法無有生, 智者當知唯一相,
彼一切法無生者, 當知是法無有名。
一切諸法無有生, 其生本來不可得,
此亦是其總持門, 是阿字門應當入。
若法無實無生者, 不可覩見不可示,
諸法自性不可得, 是故無有能見者。
一切諸法無有比, 是故一相無有相,
譬如虛空無有等, 一切諸法亦復然。
一切諸法無增減, 非一非二非
`[焦=熱【明】]`焦惱,
亦非是冷復非熱, 以非有故不可見。
無有曲相及直相, 亦復無有明闇相,
亦無見聞諸相等, 是無所有陀羅尼。
非是諂曲非正直, 無有卷舒諸相等,
亦無瞋恚及欣喜, 復無起作與寂滅。
無有入相及出相, 無進無退無來往,
亦復無眠及無寤, 離覺知相應當知。
`[非是…記說【大】∞願為…調伏 P.375A【宋元】]`非是其眼復非盲, 無有能見及暗障,
亦無開相及閉相, 非是調伏非不調。
非是掉動及止息, 亦非世間非涅槃,
非是真實非虛妄, 如是當知佛境界。
為欲調伏世間故, 斷除汝疑我無疑,
第一義中無人能, 除斷一切他疑網。」
爾時大樹緊那羅王聞佛說於總持之門,心大欣喜。既欣喜已發勇猛心,即時化作八億重閣。此諸重閣或在樹上、或蓮花上、或在山上,皆是七寶之所莊嚴。彼諸重閣,皆以種種眾寶之蓋種種寶幢而用莊嚴,復以種種寶花`[3]旒=流【明】*`旒蘇、種種雜色繒綵旒蘇而為莊飾。爾時大樹緊`[那=陀【宋元宮】]`那羅王并及八億緊那羅眾,持香山中所有水陸一切諸花以散佛上。既散佛已,一一各昇七寶重閣遶佛三匝,復以水陸所有諸花重散如來,復遶三匝。爾時大樹緊那羅王及與八億緊那羅眾,從重閣下復遶三匝,頂禮佛足一心合掌,瞻仰世尊目不暫捨,却住一面,思念如來過去現在無量功德。
爾時世尊知大樹緊那羅王及八億眾深心樂欲,現微笑相。爾時慧命馬勝比丘以偈問曰:
「善逝非是無緣笑, 天人所供如實說,
眾覩佛笑悉懷疑, `[眾=今【明】]`眾見最勝如初月。
妙色世尊誰今日, 於無二法起勝慧?
我於今日懷疑惑, 唯願人尊除我疑。
誰於佛法得淨心, 如來由彼現微笑?
唯願如來為記說, 言說中勝斷我疑。
是時一切諸大眾, `[若=善【宋元宮】]`若聞佛說皆欣喜,
願除彼等諸疑惑, 如佛所教皆能行。
是故最勝兩足尊, 除斷疑惑為記說,
`[願為…調伏 P.375A【大】∞非是…記說【宋元】]`願為緊那羅王等, 及為一切諸眾生。」
爾時世尊復以偈頌答馬勝言:
「善哉馬勝知時問, 我今為汝分別說,
由汝問故我顯示, 眾人當得佛功德。
汝當清淨專一心, 聽希有事勿亂意,
所謂善逝最勝智, 無有障礙大知見。
緊那羅王設疑問, 為利一切諸眾生,
我今說彼當來果, 諦聽我當斷汝疑。
樹緊那羅八億等, 王及臣民諸眷屬,
是等於我供養已, 從此命終生天上。
`[從【麗】,徒【大】(cf. K06n0022_p0519c02)]`從此已後九億劫, 流轉在於人天中,
具足修習五神通, 得智自在心自在。
彼於那由他佛剎, 是人師子`[遭化生=遣化往【三宮】,遣化生【聖】]`遭化生,
身處天宮而不動, 恒受禪悅安隱樂。
彼於九十千萬劫, 在於人天流轉已,
各各自於佛剎中, 皆得成於無上道。
其劫號曰常照曜, 於彼劫中成佛道,
此皆一生補處人, 彼智慧者當得佛。
彼佛國土無一人, 非是修行成熟者,
皆是一生補處人, 無求聲聞二乘者。
一切皆是大菩薩, 為世明者悉生彼,
悉是一生補處人, 後當皆得成佛道。
彼土諸大菩薩眾, 安住弘誓大願中,
我於無量諸佛剎, 皆悉修治令清淨。
彼菩薩願甚廣大, 於長夜中善思量,
以其清淨信樂心, 各自修治已佛剎。
彼諸佛土妙莊嚴, 遠離一切諸煩惱,
其地遍有諸宮林, 解脫一切諸惡道。
所有諸過及八難, 彼佛國土悉皆無,
既修清淨佛剎已, 眾生便即易調伏。」
如是世尊天中天, 為緊那羅說授記,
彼時一切諸大眾, 聞已心皆大欣喜。`[不分卷【聖】]`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五
☗s66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六
北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六
## 虛空行天授記品第十二
`[不分卷【聖】]`
爾時復有八萬虛空行天,見阿修羅、`[伽=迦【明】]`伽樓羅及龍女、龍王、鳩槃`[茶=荼【宋元宮】]`茶、乾闥婆、夜叉、緊`[那【明】,陀【大】]`那羅等,供養如來并聞授記,皆大欣喜踊躍無量,於佛法中深心愛樂。為供養佛故,起勇猛心。彼虛空行天,於迦毘羅城外周遍`[八方六十=八萬六千【元明】,八方六【宮】]`八方六十由旬,雨曼陀羅花,遍布其地至於人膝。雨曼陀羅花遍布地已,持供養佛,遶佛三匝,即以偈頌而讚佛言:
「諸根寂靜微笑面, 救護一切諸眾生,
善逝具足大慈悲, 故為世尊人師子。
如來大眾皆安住, 於佛法中及涅槃,
導師世尊勝妙足, 我今頭面而頂禮。
如十五日月盛滿, 世人皆禮星中月,
如是一切諸天眾, 覩佛笑面咸敬禮。
積集無量大福聚, 亦復成就智慧身,
具足無量大威德, 故我頂禮世間親。
具足十力功德山, 於諦無畏離三垢,
成就十八不共法, 明見無疑說中勝。
具足三十二種相, 八十種好而自嚴,
其心勝上如帝幢, 故我頂禮無等等。
已能究竟持戒力, 禪力決定不傾動,
執持最上智慧劍, 最勝勇健降天魔。
於智慧力到彼岸, 調御聲聞心無悋,
其心寂靜遊諸方, 度脫一切諸天人。
世尊人中勝師子, 得於最上寂滅法,
`[惟=唯【宮聖】]`惟然十力願我等, 亦當得此勝妙法。
願我亦當天人中, 為諸世間所信樂,
願如世尊等無異, 了知眾生心樂欲。
願我得利諸世間, 以憐愍心大悲心,
墮生死海苦眾生, 願我皆能得度脫。
願我於諸天人中, 得作無上大導師,
我當解脫諸有趣, 為百苦逼諸眾生。」
爾時世尊知虛空行天深心信樂已,即便微笑。時馬勝比丘即以偈頌而問佛言:
「佛牟尼王非無`[緣=勝【聖】]`緣, 三界照明現微笑,
唯願十力為我說, 為何眾生現喜相?
見佛如來最勝面, 現微笑相令眾喜,
一切大眾皆懷疑, 願聞佛說笑因緣。
願大導師速為說, 微笑因緣利益事,
願為除斷眾疑網, 沙門中王為宣說。
`[孰=熟【宮聖】]`孰能令佛現`[喜=微【三】]`喜笑? 誰於佛所上供養?
令誰能達生死底? 願人師子除我疑。
誰於今日動`[魔=廣【聖】]`魔宮, 令魔狂亂心不安?
誰於今日令天眾, 悉皆欣喜大踊躍?
唯願為我速宣說, 除斷一切世疑網,
大眾若得聞佛說, 一切皆悉大欣喜。」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答馬勝言:
「馬勝汝今請問我, 虛空行天受記事,
汝今問我大利益, 無量世間諸人天。
十力師子若無問, 不得為說佛子記,
汝於今日問如來, 廣利一切世間故。
是空行天於我所, 以欣喜心供養我,
過於阿僧祇劫數, 滅除煩惱得成佛。
從於此間終沒已, 便即生於天勝處,
於無量億諸佛所, 悉`[知=以【三宮】]`知香花修供養。
於彼佛所發道心, 亦復增進菩提意,
以`[諸=說【三宮】]`諸無量勝妙偈, 讚人師子自然智。
此等當於未來世, 無量無邊諸佛所,
以勝香花而供養, 亦以妙偈而讚佛。
那羅延身菩薩等, 供養讚歎諸佛已,
於當來世欣喜劫, 得成最勝無上智。
其佛號曰花幢尊, 名稱普聞無譏毀,
彼等八萬天神眾, 皆同一劫得作佛。
彼佛剎中無地獄, 亦無餓鬼及畜生,
彼土亦無修羅趣, 無有一切八難等。
此空行天成佛時, 彼土一切諸人民,
彼諸眾生壽無量, 果報猶如忉利天。
其國不聞惡道名, 何況而有作惡者,
彼時眾生皆如法, 一切悉是調伏眾。
彼佛度人無量億, 其數過於恒河沙,
為說無依無著法, 十力度脫彼眾生。
彼佛入般涅槃已, 廣布舍利起佛塔,
彼佛一一諸舍利, 於中皆現佛身相。
名稱無毀諸身分, 為彼眾生示神變,
無量億數諸眾生, 皆發無上菩提心。」
導師如是智方便, 為彼空行天授記,
一切大眾聞記已, 皆悉欣喜大踊躍。
## 四天王授記品第十三
爾時九萬四天王天,見阿修羅、`[伽=迦【明宮】下同]`伽樓羅、`[龍女龍王=龍王龍女【聖】]`龍女、龍王、鳩槃`[茶=荼【宋元聖】]`茶、乾闥婆、夜叉、緊`[那【三】下同下同,陀【大】下同]`那羅等,供養如來并聞授空行天記,皆大欣喜踊躍無量,於佛法中深心信樂。譬如有人乘於瓦船入於河中,心作是念:「如此瓦船不久當壞,未沒以來,可速度岸以免水難。」如是九萬四天王天亦復如是,`[覩=觀【明】]`覩佛威神,為得佛法故,起深信樂發勇猛心供養如來。爾時四天王天并四天王,變化九萬七寶妙帳,雜色種種端妙希奇廣大嚴麗,其中多有赤真珠帳、火珠寶帳、琉璃寶帳、天金色帳、金剛`[珠〔-〕【宋宮】]`珠帳。化作如是九萬七寶帳已,於虛空中遶佛三匝。又復化作九萬天樂,於虛空中亦復旋轉遶佛三匝。又復化作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迦迦羅婆花、摩訶迦迦羅婆花,持此化花而散佛上,復遶三匝,即以偈頌而讚佛言:
「諸天有九`[億=萬【明】]`億, 悉於導師所,
皆一心合掌, 願樂佛功德。
無掉亦無沒, 無貪亦無悔,
無舉亦無下, 故禮兩足尊。
斷除諸有種, 亦滅無明闇,
拔除煩惱刺, 能摧我慢山。
佛善拔毒箭, 能滅諸瘡疣,
善修不逸行, 身圓滿無減。
滅除諸煩惱, 解脫一切縛,
斷除諸結使, 出離諸憒閙。
空及無相法, 是佛之所行,
一切諸有中, 其心無願樂。
除斷渴愛根, 棄捨無明闇,
於諸四顛倒, 悉皆能遠離。
佛能知實際, 世間無知者,
凡夫聞生懼, 如鹿怖獵師。
墮身見眾生, 於空不能知,
無明所覆蔽, 著世間繫縛。
如實見真如, 觀世猶空拳,
為世顯實智, 由彼獲淨眼。
顯示諸陰空, 名色亦復然,
界法體非有, 諸入亦如是。
此法及餘法, 以名字而說,
此名字諸法, 佛說悉皆空。
譬如大幻師, 化作種種像,
無眾生施設, 無命亦無人。
如是諸陰界, 諸根十二入,
皆從幻化生, 如來作是說。
譬如善畫師, 畫作白象身,
`[枝=肢【明】]`枝節皆相似, 高下亦復然。
實無高下相, 但惑愚者眼,
是法界平等, 愚者自迷惑。
佛皆為顯示, 如掌菴羅果,
智者不迷惑, 善學諸佛教。
如來大智慧, 為世間智炬,
轉於妙法輪, 教化諸群生。
當願開覺我, 無上寂菩提,
轉於妙法輪, 如佛今所轉。
我等於世間, 迷失道路者,
當為說妙法, 如今佛所說。」
爾時世尊知彼四天王天深心所念,即便微笑,其佛口中出於種種五色光明。爾時馬勝即以偈頌問如來言:
「佛非無因緣, 而現微笑相。
大雄佛世尊, 願為說笑緣。
覩佛現微笑, 一切諸會眾,
悉懷大疑惑, 人尊應當知。
誰今壞魔眾? 誰今得除疑?
誰於法決定? 唯願人尊說。
誰今得供佛? 誰`[奉佛教行=奉行佛教【聖】]`奉佛教行?
此眾皆懷疑, 願導師為說。
兩足尊說記, 眾生若聞已,
悉皆除疑網, 唯願導師說。
復令諸眾生, 依於種智道,
速逮得菩提, 是故應說記。」
爾時世尊復以偈答馬勝言:
「善哉汝馬勝! 為眾故請佛,
其微笑因緣。 諦聽為汝說。
為愍諸世間, 當一心專聽,
諸天滿九萬, 悉皆住我前。
以清淨信心, 已曾供養佛,
復以偈讚歎, 了知諸空法,
於法得決定, 安住我法中。
此等諸天眾, 曾供八億佛,
復於當來世, 無量億佛所,
供養彼諸佛, 求於無上道。
於無量億佛, 若不供養者,
彼於菩提樹, 終不坐`[取=作【聖】]`取證。
彼等當來世, 得成於佛道,
號名曰`[大=火【聖】]`大持, 於世間最上。
彼諸世間燈, 各有聲聞眾,
八十眾會集, 知見無障礙。
彼等成佛已, 彼土諸眾生,
一切皆壽命, 具足八億歲。
彼佛無量智, 無數億比丘,
皆遠塵離垢, 悉住最後身。
彼佛滅度後, 為彼功德者,
莊嚴彼佛剎, `[遣=造【三聖】]`遣作無量塔。
彼無量千眾, 及百那由他,
供養彼塔廟, 利益世間人,
或發菩提心, 或有證涅槃。
彼佛滅度已, 正法久住世,
經於八億歲, 無量那由他。
彼諸法王子, 受持護法故,
四天王天眾, 彼佛授記已,
為利益世間, 成熟眾生故。」
大眾得聞已, 心皆大欣喜。
踊躍無有量, 奉順如來教。`[卷第六十五終【聖】]`
## 三十三天授記品第十四
`[〔-〕=大寶積經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六卷六十二。北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聖】,卷第六十二首]`
爾時復有八億忉利諸天,其天帝釋最為上首,見阿修羅、`[6]伽=迦【三宮】*`伽樓羅、龍女、龍王、鳩槃`[7]茶=荼【宋元宮】*`茶、乾闥婆、夜叉、緊`[那【CB】,陀【大】]`那羅、虛空行天,乃至四天王天,供養如來及聞授記,皆大欣喜踊躍無量,於佛法中深心信樂。深信樂已,爾時帝釋及忉利天,起勇猛心供養如來。即便化作八億七寶重閣,種種雜色端嚴殊特精妙希奇,皆悉垂布赤珠瓔珞、琉璃`[瓔珞=瓔絡【聖】下同]`瓔珞、`[雜=雜珠【三宮】]`雜瓔珞、火珠寶瓔珞。一一重閣皆有百級莊嚴幢門,一一級中皆悉復有四小重閣,莊飾窓牖及師子座、幢幡、帳蓋、寶鈴、羅網。有天童女端嚴第一,侍重閣所及師子座,擊諸天樂。又復化作八億善調馬車,天莊嚴具而嚴飾之,所謂寶幢、幡蓋及諸音樂。於一切迦毘羅大城,周遍縱廣六十由旬,散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迦迦羅婆花、摩訶迦迦羅婆花、波盧使迦花、摩訶波盧使迦花,遍布其地至於人膝。爾時帝釋又復化作八億伊羅龍象,一一龍象有八億頭,一一象頭各有六牙,一一牙上有七花池,一一池中有七蓮花,一一蓮花皆有千葉,一一葉中有七天女,一一天女有七侍女種種莊嚴。於重閣間安置龍象寶車隨後,供養如來。天重閣上雨天栴檀末、天沈水末、天真金末,雨天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波盧沙花、摩訶波盧沙花、迦迦羅婆花、摩訶迦迦`[羅=羅婆【明】]`羅花、金花、銀花、毘琉璃花、種種雜色波吒梨花,如是化作一切種種勝妙寶花而散佛上。彼天童女或作音樂、或歌或舞、或動其身,如阿修羅中廣說。又復化作八億善調馬王,種種莊嚴而乘其上。復以種種天諸供具而散佛上。復有八億諸天音樂,在虛空中自然而作。復於八億寶車之上,一一各有一化天女,彼八億天女或歌或舞、或作音樂、或動其身,如`[修羅=阿修羅【聖】]`修羅中廣說。彼伊羅龍王頭中所化天女悉作音樂,如阿修羅供養中廣說。爾時八億天女悉供養佛。
爾時彼八億天作如是念:「是化天女供養如來,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佛所說。」彼知一切法如幻化已,於諸法中無有疑網。彼諸法中得無疑已,遶佛三匝,頂禮佛足,却住一面。彼於諸法知如幻已,亦知自身同於幻化,知彼供養及`[以=已【聖】]`以如來亦同於幻,佛所說法亦復如是。於諸幻法得無疑已,即以偈頌而讚佛言:
「此諸化人設供養, 一切諸人亦復然,
帝釋天等及諸法, 一切悉皆如幻化。
如來導師亦如幻, 聲聞眾從法化生,
於佛所說悉無疑, 能解如來所說記。
如來世尊所說法, 愚癡凡夫不能了,
如來所說諸法等, 一切悉皆猶如幻。
若諸學人及無學, 佛弟子眾調伏者,
此等亦復如幻化, 我於此法得無疑。
世尊若人樂寂默, 獨一無惱如`[騏驎=蜞䗲【明】]`騏驎,
此等一切悉同幻, 我於此法亦無疑。
若行佛行菩薩行, 利益眾生不放逸,
彼是菩薩如來子, 一切悉皆如幻化。
善逝導師自然智, 十力大悲智無量,
智慧自在世間最, 彼佛如是亦如幻。
如佛世尊所說法, 清涼寂靜無所依,
得涅槃法及涅槃, 彼等亦復猶如幻。
善逝如法無所有, 一切猶如幻化性,
於此佛法及智慧, 我等於中悉無疑。
我等常願得如佛, 見一切法亦如幻,
我等行此佛境界, 願得成佛無有疑。」
爾時世尊知八億三十三天深心信樂已,即便微笑。爾時慧命馬勝即以偈頌請問佛言:
「名稱無比具諸德, 如來現笑非無因。
如來今日為何笑? 唯願為說除我疑。
眾見如來現微笑, 見已眾皆懷猶豫,
唯願除彼眾疑惑, 令眾勿懷諸疑網。
彼諸天眾皆欣喜, 讚歎如來及供養,
如來現笑今為誰? 願佛為說令眾喜。
諸德清淨猶如月, 應供養者願為說,
如來所說彼若聞, 此等欣喜得成佛。
如此諸天大眾等, 知一切法猶如幻,
諸天修學無障礙, 唯願十力說此事。
一切大眾若除疑, 以欣喜心修菩提,
起增上欲不下劣, 眾聞即發勇猛心。」
爾時世尊以偈頌答馬勝言:
「馬勝汝今問如來, 善合時機大利益,
佛知天眾欣喜已, 我現笑緣今當說。
汝為天眾問笑因, `[今=為【明】]`今大利益諸眾生,
我今為汝說笑因, 以清淨心善諦聽。
如是諸天大眾等, 知一切法猶如幻,
無量無礙智見慧, 當來離闇得作佛。
過去流轉生死中, 曾供諸佛如恒沙,
於彼佛所數修習, 一切諸法猶如幻。
今復於我設勝供, 亦`[知=如【明】]`知諸法同幻化,
此於佛法深信樂, 當來之世必成佛。
於此佛法所作福, 無有失壞及障礙,
`[天=大【元】]`天眾於我供養已, 復知諸法猶如幻。
當來`[世=力【三宮】]`世近住劫中, 得成最勝說中`[勝=月【三宮】]`勝,
彼勝福者皆同號, 名因陀羅幢王佛。
彼佛宣說如幻法, 度脫無量億眾生,
是故汝等捨放逸, 修一切法應如幻。
是`[不逸者我=不放逸者【聖】]`不逸者我所化, 為滿菩提分法故,
精進`[由=猶【元明】]`由如救頭然, 速求寂滅勝菩提。」
## 夜摩天授記品第十五
爾時復有四億夜摩天眾,見阿修羅、`[*6-1]伽=迦【三宮】*`伽樓羅、龍女、龍王、鳩槃`[*7-1]茶=荼【宋元宮】*`茶、乾闥婆、夜叉、緊那羅、虛空行天、四天王天、忉利天等,供養如來并聞授記,皆大欣喜踊躍無量。爾時夜摩天眾知佛如來以無礙智授彼記已,即於佛法起信樂心。起信樂已即作是念:「如是佛法甚奇微妙。若證佛法者,無有不知、無有不見、無不簡擇、無有不證,於已生、未生、現生,或已滅、當滅、現滅,若業及報,皆如實知。甚奇如來能知世諦及第一義,善知此二更無有餘。彼佛世尊於其空法善能知見、善知簡擇、善證相應,故名薩`[波=婆【明】]`波若。何謂世諦?一切世俗生死所行,於此諸法悉能曉知。第一義者,無有言說、無有知者、非心所行。以無知故,無能說者、無顯示者、無開說者、無有聞者。以無說故,亦無知者。無生無示,無有見者。無有施設、無有取著、無有覺知、無有能到亦無所到、無能親近、無能`[惻=測【元明宮聖】]`惻量、無有建立、無有棄捨、無有所作亦無能作、無譽無毀無利無衰無稱無譏無苦無樂。非色非非色、非數非非數、非明非非明、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世間非涅槃、非覺非觀、非進非退、無動無作。無有戲論,過諸戲論。所說色相不可得,受想行識亦不可得。眼相不可得,耳鼻舌身`[意=心意【宮聖】]`意諸相亦復如是。色相不可得,聲香味觸法相不可得。眼識相不可得,耳鼻舌身意`[識=識相【三】]`識亦不可得。眼觸相不可得,耳鼻舌身及意觸相亦復如是。眼觸生受亦不可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亦復如是。色思覺相亦不可得,乃至法思覺相亦復如是。`[意相不可得〔-〕【三宮聖】]`意相不可得,空相不可得,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識界亦不可得。欲界相不可得,色界相不可得,無色界相不可得。有為相不可得,無為相不可得。如是等若彼彼法言說無能說者,如是如是法名不可說法也。佛法最勝,無聞愚癡凡夫眾生不能知故。聞已驚怖,彼於佛法心生怖畏,於一切智智便即退失。諸天世人應當憐愍,如此眾生常處生死恒為苦`[切=忉【聖】]`切。」
爾時夜摩天觀諸世間煩惱眾生已,為得佛法故、為供養如來故,起勇猛心,所設供具過忉利天,而供養佛。供養佛已頂禮佛足,右遶三匝,却住一面。爾時夜摩天即以偈頌而歎佛言:
「佛見諸陰皆空寂, 於其界入亦復然,
諸根聚積皆離相, 如來如實悉了知。
世間智者於實法, 不從他聞自然解,
所謂世諦及真諦, 離此更無第三法。
如來悲愍於一切, 為利世間說俗諦,
如來宣說於世間, 為諸眾生顯六趣。
地獄畜生及餓鬼, 人天之道及修羅,
下劣之家及勝家, 所有貧家及富家,
奴僕之屬及婢`[使【CB】,便【大】]`使, 男女等類及二根,
所有世間諸六道, 佛無比身悉已說。
觀於世諦諸法已, 佛為利世故宣說,
眾生樂著於生死, 不能離於世八法,
所謂利衰及毀譽, 所有稱譏及苦樂,
得利便即生欣喜, 失利心即生瞋惱,
餘如所說應當知。 世間皆隨此八法,
於俗諦中說真者, 彼顛倒慧應當知。
不淨樂中說樂淨, 於無我中說為我,
無常法中說為常, 住此相中而取著。
聞於如來所說教, 恐怖誹謗不信受,
誹謗如來實教已, 墜墮極苦地獄中,
凡愚貪求世樂故, 轉受無邊百種苦。
若有於其佛法中, 如實觀察不顛倒,
棄捨諸有入涅槃, 猶如蛇脫其故皮。
一切諸法體性無, 空無有相第一義,
若聞此法生愛樂, 必得無上勝菩提。
如來如實說此法, 除斷天眾諸疑惑,
悉發無上菩提心, 為度一切眾生故。
如此天眾發心已, 皆悉欣喜心清淨,
得聞最勝佛法已, 此諸天眾皆成佛。」
爾時世尊知彼四億夜摩天眾深心信樂,即便微笑。爾時馬勝即以偈頌問如來曰:
「佛為世間故現笑, 一切時眾皆生疑。
唯願世尊說笑因, 令此眾會皆欣喜。
聞於諸天授記已, 一切皆悉大踊躍,
有智慧者發勇猛, 於佛法中如說行。
此佛如來諸勝眾, 具足有佛功德器,
善哉宣說美妙言, 為攝如是大眾故。
聞佛功德心喜樂, 此諸大眾必當得,
聞於如來授記已, 如法當勤修精進。
善哉人尊說中勝, 於疑惑眾二心者,
唯願世尊速為說, 時眾一心樂欲聞。
彼夜摩天`[授=受【三宮】]`授勝記, 願人師子速為說,
此諸大眾皆欣喜, 一切悉發菩提心。」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答馬勝曰:
「為利世間故現笑, 馬勝合時善諮問,
利益無量諸大眾, 聞佛如來功德故。
樂著貪瞋諸眾生, 於佛功德無樂惠,
其心愚癡所惑亂, 當沒生死大海中。
若於佛法深信樂, 曾於先佛已請問,
與大悲心相應者, 是人能得佛功德。
若人見彼衰惱逼, 勝人於彼起悲心,
彼諸眾生聞佛德, 頂受佛教如花鬘。
我諸眾會大清淨, 於先佛所曾修福,
彼於如來功德所, 頂受猶如婆師鬘。
夜摩天眾先佛所, 曾修持戒除貪著,
厭離煩惱心清淨, 於穢眾生起悲心。
於無量佛曾親近, 其數猶如恒河沙,
彼曾修習無量善, 為求無上菩提故。
知眾生沒煩惱已, 於苦眾生起悲心,
於人師子利世者, 問諸法門無有量。
我今導師為彼說, 聞者悉得成佛道,
知彼眾生煩惱鉤, 為說最上勝妙法。
彼勝丈夫大導師, 為彼眾生說空法,
彼聞諸佛所`[說=記【聖】]`說已, 悉皆了知諸法空。
所謂空無諸法相, 說無自性無相法,
如是了知諸佛法, 悉皆安住佛功德。
此等勝妙供養我, 如法各自受記`[莂=別【聖】下同]`莂,
當於來世星宿劫, 悉皆得成無上道。
如是如來無增減, 其數滿足四`[明註曰十南藏作千]`十億,
其佛同號淨智尊, 開悟無量諸眾生。」
大仙降伏諸怨者, 答於馬勝所諮問,
滿夜摩天所願求, 大眾天人皆欣喜。`[不分卷【聖】]`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六
☗s67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七
北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七
## 兜率陀天授記品第十六
`[不分卷【聖】]`
`[授=得授【三宮】]`
爾時八億兜率陀天,見諸阿修羅`[伽=迦【明】]`伽樓羅,乃至夜摩天等供養如來,聞`[授=受【三宮】]`授記已,欣喜踊躍作如是念:「於何等法,世尊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為色`[受=授【三宮】]`受記受想行識得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彼等諸天復作是念:「非與色`[記=授記【三】]`記,亦復非與受想行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何以故?色既不生,菩提亦不生。云何無生色能寤無生菩提?如是乃至識亦不生,云何無生識能寤無生菩提?色既不滅,菩提亦不滅,云何不滅色能寤不滅菩提?如是乃至識亦不滅,云何不滅識能寤不滅菩提?色無分別,菩提亦無分別,云何無分別色能寤無分別菩提?如是乃至識亦無分別,云何無分別識能寤無分別菩提?色既無二,菩提亦無二,云何無二色能寤無二菩提?如是乃至識亦無二,云何無二識能寤無二菩提?色既無作,菩提亦無作,云何無作色能覺無作菩提?如是乃至識亦無作,云何無作識能覺無作菩提?色既不可得?菩提亦不可得?云何不可得色能覺不可得菩提?如是乃至識陰不可得,菩提亦不可得,云何不`[可【麗】,何【大】(cf. K06n0022_p0526b08)]`可得識能覺不可得菩提?如是於彼不可得諸法中,何者是佛?何者是菩提?何者是菩薩?何者是`[授=受【聖】]`授記?色陰空受想行識亦復皆空。何以故?性自空故。如是佛空、菩提空、菩薩空、授記空。何以故?自體空故。如是性空一切法中,所言佛者但名但用,`[但〔-〕【元明】]`但是世諦但是言說,但是施設所言;色陰受想行識亦但名用,世`[俗=諦【明】]`俗言說及以施設,智者於此不應取著。譬如有人於其夢中受五欲樂,彼人寤已不見彼樂,憶念不得五欲樂故便生苦惱。如是住於菩薩乘者,若有取著不會菩提,不證菩提故不得其味,以不得味故心生苦惱。何以故?如是諸法如夢不實。彼法義別,愚癡凡夫取解各異,一切諸法當如是知。何法是佛?何法是菩薩?何法是菩提?彼諸佛法皆不可得。凡夫不可得,凡夫法亦不可得。聲聞不可得,聲聞法亦不可得。辟支佛不可得,辟支佛法亦不可得。菩薩不可得,菩薩法亦不可得。佛不可得,佛法亦不可得。菩提不可得,涅槃亦不可得。我等於此諸法之中解了無疑。」
爾時兜率陀天於斯法中既無疑慮,於世尊所樂修供養,所作供養勝夜摩天。頂禮佛足,右繞三匝却住一面,即以偈頌讚世尊曰:
「所有住佛功德者, 如來為其說行法,
彼得三種解脫門, 無等境界中修行。
無色亦無受想行, 無其受者亦無心,
斯則無礙智境界, 樂離欲陰人師子。
彼諸智慧妙丈夫, 不取發於菩提想,
離陰已獲勝善根, 於佛功德無疑慮。
志願無上大菩提, 然於菩提離取著,
是故內心無憂喜, 名為佛子修聖行。
同佛見法悉平等, 是故於法無所畏,
智者於此世間處, 求佛功德起修行。
簡擇色相無所著, 棄捨一切有相心,
於彼三有不起願, 觀察諸有悉皆空。
能知五陰各不生, 如來授記及菩提,
菩提心等亦無生, 作是說者非愚`[惑=或【宮】]`惑。
如來功德及生死, 此諸佛法悉無生,
如是知者人中勝, 是為真實如來子。
若能知是陰不滅, 界入及以如來法,
佛與菩提及授記, 斯等諸法皆不滅。
若為菩提修行者, 當知彼亦是不滅,
知諸世間不滅故, 彼求菩提不為難。
五陰界入與菩提, 佛及菩薩皆無作,
如是了知為佛子, 彼人能持佛正法。
陰界諸入皆無覺, 菩提與佛并菩薩,
及以授記悉無覺, 如是知者為佛子。
五陰界入性空寂, 佛與菩提及授記,
如來真子修行者, 斯等亦皆自性空。
陰界諸入悉虛妄, 兩足世尊及菩提,
行者授記亦虛妄, 如是了知為佛子。
非是依止非不依, 亦非有法非無法,
非是有為非無為, 如是了知為佛子。
世尊如是見世間, 我等如是知佛心,
即為勝妙供養佛, 及以一切賢聖眾。
我等讚佛所得福, 唯佛世尊能了知,
以斯功德施群生, 願皆成佛具眾相。」
爾時世尊聞彼兜率諸天讚已,及知深信,即為天眾而現微笑。爾時慧命馬勝以偈問曰:
「得大勢力無上士, 以其因力現笑光。
願佛說是微笑因, 令眾得聞皆欣喜。
以見如來微笑故, 此諸大眾悉懷疑,
眾會慇懃普瞻仰, 咸皆一心欲聽聞。
猶如世間有病人, 唯思醫師及良藥,
如是大眾於佛所, 願樂欲聞說授記。
斯等皆有深智慧, 志求菩提無所著,
一切恭敬悉瞻仰, 唯希如來為記莂。
世尊於此起大悲, 以佛智力斷疑網,
是故大眾得欣喜, 咸皆願求佛功德。
世尊今正授記時, 唯願除滅諸疑惑,
如來久已離怨敵, 願斷眾邪外道論。」
爾時世尊即以偈答慧命馬勝言:
「汝今啟請如來義, 問其微笑正是時,
為利世間故致問, 必當饒益諸眾生。
知諸天眾心樂欲, 故我現是微笑光,
以知佛法勝妙故, 於我便作上供養。
彼皆如實見世間, 隨順聖教得證法,
已到三種解脫門, 非諸世間所能知。
過去已供無量佛, 亦曾問是深義趣,
於彼佛所久修空, 今故於斯顯空義。
是故今者於此處, 便得值遇佛世尊,
以空讚歎無上士, 利益一切諸世`[間=尊【聖】]`間。
如斯世間悉無生, 諸佛菩提及授記,
所有修行菩提者, 彼等一切亦無生。
眾生悉同有此法, 如是知已得菩提,
過去曾學菩提心, 彼於此義能解了。
如是世間亦不滅, 斯諸天眾善通達,
明智照了悉無疑, 是故彼天皆作佛。
決定必得無依處, 於法不取離分別,
一切世間皆無作, 彼於斯義能了知。
一切法體離自性, 天眾心淨無疑惑,
菩提及與菩提心, 一切皆空無自性。
兜率諸天堅固慧, 皆悉安住無所依,
故得菩提不為難, 必當速成無上智。
於其未來星宿劫, 當得度脫無邊眾,
彼天一切皆成佛, 同號名曰`[擇=釋【宮】]`擇法王。」
如來於此諸天眾, 知其心樂為記說,
一切天人聞說已, 咸皆踊躍稱心意。`[卷第六十六終【聖】]`
## 化樂天授記品第十七
`[〔-〕=(大寶積經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七卷六十七,北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聖】,卷第六十七首]`
爾時化樂天王為首,與其眷屬七億化樂諸天眾等,見諸阿修羅伽樓羅,乃至見諸兜率天等供養如來,聞`[授=受【聖】下同]`授記已欣喜踊躍,咸皆稱心得住實際,於真如中無有疑惑。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頭面作禮向佛合掌,異口同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一切諸法是真實際、無邊際、無礙際、無住際、無盡際、不二際、非際實際。世尊!所言實際者,不顛倒故。無邊際者,無限量故。無礙際者,離對治故。無住際者,離自性故。無盡際者,無有生故。不二際者,謂一味故。言非際者,是非有故。世尊!彼實際者遍一切處,無有一法而非實際。世尊!謂菩提者亦是實際。世尊!何者是菩提?一切法是菩提,離自性故。乃至五無間業亦是菩提。何以故?菩提無自性,五無間業亦無自性,是故無間業亦是菩提。世尊!言菩提者,如無餘涅槃性,亦如無間業性。何以故?一切法即是無餘涅槃性亦是無間業性,是故無餘涅槃界即是菩提。世尊!若有眾生住生死者可求涅槃,於實際中無住生死求涅槃者。何以故?實際無二故。世尊!我等於此解了無疑。若於此法無疑慮者,當知是人已曾過去於諸佛所得`[授=受【三宮聖】]`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爾時世尊聞化樂天王及諸七億化樂天等說授記已,欲令大眾心喜悅故而現微笑。爾時慧命馬勝以偈問曰:
「憐愍世者現微笑, 而不說其笑因緣,
天人導師非無因, 現此奇特微笑相。
既見世尊笑光已, `[今=令【明】]`今諸大眾悉懷疑,
唯願說其微笑因, 斷除一切諸疑網。
斯等若蒙如來說, 聞已咸生希有心,
為彼眾會淨真路, 趣向菩提作因緣。
若有眾生疑慮者, 是人難得妙菩提,
唯願大智斷疑惑, 精勤速證無上道。
世尊此諸大眾等, 志求菩提離諸惡,
得聞諸天`[授【麗】,提【大】(cf. K06n0022_p0528b15)]`授記已, 決定當成大法王。
是故世尊願憐愍, 除斷一切疑惑心,
授此諸天菩提記, 令諸大眾皆欣喜。」
爾時世尊以偈答慧命馬勝曰:
「哀愍世間故現笑, 馬勝汝今問我義,
我悉與彼天授記, 汝等咸各淨心聽。
此諸化樂天眾等, 自`[說=能【元明】]`說授記得菩提,
眾中既作師子吼, 能壞外道諸邪見。
譬如空中雨眾石, 必墮大地無有疑,
如是佛子離疑惑, 自知定當成佛道。
猶如日沒至夜時, 當知`[日=月【明】]`日出必不久,
如是佛子備眾行, 定知必當具十力。
又如日在正中時, 觀諸色像皆明了,
如是佛子具眾行, 自知必得薩婆若。
喻若日光至沒時, 眾人咸知日不`[見=現【三宮聖】]`見,
如是佛子皆自知, 決定當得最勝智。
譬如眾流趣其下, 智者當知歸大海,
如是佛子具明慧, 定知必得上菩提。
如人以石擲虛空, 決定墮地無疑慮,
如是佛子悉自知, 不久當得世間解。
智者法爾有此見, 以知法故不致疑,
自知分有佛功德, 必定近於自然智。
假使諸魔那由眾, 現佛言汝不作佛,
不能沮壞其心意, 已自善解真法故。
決定於彼佛功德, 咸各自說得授記,
於斯諸天授記事, 如來悉生隨喜心。
此天所修菩薩行, 悉自了知不由他,
彼等自說成善逝, 世尊於此皆隨喜。
是故馬勝若有人, 欲得無上菩提者,
`[可=彼【宮】]`可於此法應勤求, 必獲最勝安隱處。
自成正覺寤斯理, 隨義如實能了知,
親近供養善知識, 彼證菩提不為難。
若有千劫修苦行, 皮膏血肉無戀惜,
若能解了斯義趣, 此福廣大勝於彼。
過去所有一切佛, 未來憐愍眾生者,
及以現在諸世尊, 悉依此法成佛道。
化天於我供養已, 咸皆善知第一`[義=佛【聖】]`義,
曾供過去諸如來, 寤斯義理當成佛。
諸佛所有勝三昧, 及以現在所住定,
彼天深得佛境界, 由本先世久修習。
馬勝!化樂天`[子=了【聖】]`子等, 於彼三昧無有疑,
清淨佛法既善學, 今於佛道現修行。
是故於理生信解, 當正勤求離苦邊,
常應親近多聞者, 必得無上大菩提。」
聞佛所說妙法已, 化樂諸天眾會等,
皆悉欣喜除疑網, 流注趣向大涅槃。
## 他化自在天授記品第十八
爾時他化自在天王為首,與其眷屬八十那由他諸天眾等,見諸阿修羅、`[3]伽=迦【明】*`伽樓羅、龍女、龍王、鳩槃`[茶=荼【宋宮聖】]`茶、乾闥婆、夜叉、緊那羅、訶羅伽闍天、四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等供養如來,聞授記已,欣喜踊悅皆得稱心,異口同聲而白佛言:「世尊!化樂諸天所說實際者,我等尚不見實況復見際。何以故?世尊!若見實者,可言見際。何以故?是人行於二處。住如是乘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應為彼說此二種法。此二法者非真境界。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不二法不信不入,雖復如是,此人發心望得菩提,當知是人行於非徑。何以故?此於菩提非道行故。世尊!若有眾生求菩提者,是人不見一法可覺。何以故?無有少法可得覺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世尊!彼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有為非無為、非有非無、非可識非可知非可捨非可修非可證。謂菩提者,彼法非與餘法作對治,餘法亦不與彼法作對治。何以故?彼法非`[雜=離【聖】]`雜煩惱非`[離=雜【聖】]`離煩惱,法體不可得,性自離故。此法不與彼法作對治,彼法亦不與此法作對治。何以故?一切諸法離諸相故。是故彼法非可知非可識非可捨非可修非可證。世尊!色生者離生相故,彼亦非可知乃至非可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世尊!色滅者離色相故,彼亦非可知乃至非可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世尊!過去者離過去相故,彼亦非可知乃至非可證;未來者離未來相故,彼亦非可知乃至非可證;現在者離現在相故,彼亦非可知乃至非可證。世尊!有為者離有為相故,彼亦非可知乃至非可證;無為者離無為相故,彼亦非可知非可識非可捨非可修非可證。世尊!如是等乃至為陰所攝,或過去所攝、現在所攝、未來所攝,或有為所攝、無為所攝,此等諸法皆不可得。以不得故,是故彼法非可知非可識非可捨非可修非可證。世尊!若有如是為求菩提發心修行善男子善女人,彼皆名為住菩薩乘。」
爾時他化自在諸天咸各說已所知法已,以偈讚曰:
「世尊善說盡有邊, 永不暫受六趣身,
世間無智畏生死, 發心欲度生死岸。
彼諸陰體不可得, 以陰性相本自空,
一切法空皆無相, 是故諸法離對治。
自體即空無有物, 無有可知及修捨,
亦復非是可證法, 如來說有即非有。
相求菩提不可得, 助道諸法亦如是,
取心求佛不可得, 菩薩相求亦不得。
堅著諸相愚癡輩, 彼等望得寤菩提,
顛倒境界取相行, 無智非行菩提道。
入佛境界離眾相, 名為智者如法行,
遠離諸相及無相, 亦離於空及不空。
彼能寤解無上道, 於諸外道非境界,
亦非聲聞所能知, 又非緣覺之所趣。
心得解脫淨無垢, 羅漢於法相應者,
及諸一切辟支佛, 非彼智慧之境界。
彼句非為相心知, 及修少空亦不解,
若有解空說空者, 亦說諸法無自性。
彼受佛教無毀訾, 是名善修空寂靜,
能寤難寤菩提道, 世尊於彼真導師。
讚佛二足最尊已, 所獲無量諸功德,
迴施一切諸群生, 成佛覺寤未覺者。」
爾時世尊知彼八十那由他他化自在天及以天王等得深信已,欲令大眾增益善根,故現微笑。爾時慧命馬勝以偈問曰:
「二足世尊現微笑, 以知他化深信故,
未曾演說笑因緣, 唯願如來為解釋。
大聖今者非無因, 現是希有微笑相,
願佛開顯因緣義, 滅除大眾諸疑惑。
由見世尊微笑故, 今此眾會悉懷疑,
憐愍一切世間者, 唯願敷演分別說。
此眾咸皆背生死, 合掌恭敬求涅槃,
斯等靡不懷猶豫, 無礙說者願斷除。
悉皆正信善逝法, 心得開解離取著,
咸有淨信尊重心, 善哉牟尼願解說。
勇猛精進於佛法, 遠離疑網登聖路,
一切諸佛遊此道, 是故願除大眾疑。」
爾時世尊以偈答慧命馬勝曰:
「汝為憐愍大眾故, 以偈問我正是時,
具足辯才有巧便, 乃能問此微笑義。
以問如來現笑故, 必當利益無量眾,
是故一切眾會等, 皆得住於勝菩提。
知彼他化深信已, 故我現是微笑光,
一切隨順如來教, 為求菩提修妙行。
觀察世法離諸相, 如見陽焰非真實,
愚者見焰謂是水, 欲求菩提勿同彼。
取相貪樂凡夫境, 無智常怖於無相,
愚癡執相捨正路, 離相能獲妙菩提。
妄想思量虛偽法, 隨所分別即被縛,
智者觀相悉皆空, 得上寂滅陀羅尼。
執相凡愚住惡心, 彼皆無智歸六趣,
輪迴逼迫受眾苦, 都由愚癡住相故。
著相眾生見諸陰, 佛與菩提及菩薩,
智者離相見空已, 能得無上大菩提。
住相之類增煩惱, 能觀無相得除結,
所謂結者即是相, 觀結無相即斷除。
若有分別求道者, 分別於道為障礙,
智者雖復行於欲, 彼欲即為無相行。
諸法無體不可得, 分別諸法說`[明註曰言空南藏作空言]`言空,
若離分別得無相, 彼即菩提更無餘。
聞於善逝說是語, 大眾除疑得無畏,
頂受牟尼所說法, 如智頂戴`[瞻=薝【三宮】]`瞻蔔花。
斯諸天眾獲無畏, 於我設供最無上,
亦知諸法佛境界, 當作世間大導師。」
## 諸梵天等授記品第十九
爾時六千萬諸梵眾天,見諸阿修羅、`[*3-1]伽=迦【明】*`伽樓羅乃至他化自在天等供養如來,聞授記已,欣喜踊躍皆得稱心。彼於世諦禪以喜悅為食,亦於佛法中得智慧明,宿殖善根故,已曾親承供養諸佛故,及深信清淨故,於甚深法獲得法忍。彼諸天等知諸法無作非無作、非生非不生、非有非不有、非起非不起、非滅非不滅、非依非不依、非清非濁、非憎非愛、非賢非愚、非知非不知、非見非不見、非受非不受、非`[3]惻=測【聖】*`惻非不`[*3]`惻、非無非非無、非物非非物、非可得非不可得、非去非來、非趣非不趣、非空非不空、非相非不相、非願非不願。彼諸梵天於一切法心無所著亦無所住,於非用中不作非用想,於非不用中亦不作非不用想。於語言中無語言想,於非語言亦無非語言想。於有作中無`[其=作【三】]`其作想,於無作中亦無無作想。於凡夫不作凡夫想,於非凡夫亦不作非凡夫想。於凡夫法不作凡夫法想,於非凡夫法亦不作非凡夫法想。於聲聞不作聲聞想,於非聲聞亦不作非聲聞想。於聲聞法不作聲聞法想,於非聲聞法亦不作非聲聞法想。於緣覺不作緣覺想,於非緣覺亦不作非緣覺想。於緣覺法不作緣覺法想,於非緣覺法亦不作非緣覺法想。於菩薩不作菩薩想,於非菩薩亦不作非菩薩想。於菩薩法不作菩薩法想,於非菩薩法亦不作非菩薩法想。於佛不作佛想,於非佛亦不作非佛想。於佛法不作佛法想,於非佛法亦不作非佛法想。於涅槃不作涅槃想,於非涅槃亦不作非涅槃想。於生死不作生死想,於非生死亦不作非生死想。如是彼天一切皆悉離諸分別,定心清淨。彼等既得清淨心故,以寂滅法說偈讚佛:
「大聖甚深寂滅智, 修行寂滅到彼岸,
演說寂滅度眾生, 亦自常行寂滅法。
菩提寂滅善清淨, 斯法牟尼之境界,
速得寂滅勝甘露, 以是今得盡諸有。
恒說寂滅微妙道, 是彼智者所行處,
八正之路滅惱濁, 拔濟一切諸群生。
善修寂滅證菩提, 乃是先佛之所行,
修彼能到安隱城, 過去諸佛所證知。
是諸如來修學法, 導師如是化世間,
若人能行有學法, 獲得無學勝菩提。
一心趣向寂滅道, 諸根寂靜久修習,
當得為佛世間解, 那羅延力度群生。
若知寂滅甘露者, 能盡一切諸有相,
是為真實如來子, 寂滅能除世間畏。
彼等所設供養佛, 勝上希有最殊特,
所說寂滅盡煩惱, 於諸無相最第一。
世間寂滅離諸相, 所謂寂滅即涅槃,
眾生輪轉受諸苦, 遠離寂滅取相故。
牟尼諸法不思議, 即是菩提一切智,
已度淤泥到彼岸, 故佛於此無疑慮。
若有離陰得解脫, 於佛大乘不願樂,
欲求菩提思滅度, 於其五陰生怖畏。
離欲淨心求涅槃, 彼等如是簡擇智,
於法取相凡夫境, 是謂如來之所說。
若取寂滅即是縛, 以是不得一切智,
若有於其五陰相, 不生存執取著心。
彼能利益釋迦法, 是名喜樂無相行,
能獲無名安隱處, 逮得菩提佛境界,
降魔諍論滅煩惱, 速得成就一切智。
我等讚歎無上士, 所獲寂滅諸功德,
唯佛大智能了`[知=智【元明】]`知, 迴施眾生願成佛。」
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知諸梵天讚歎佛已,對佛正立,以實功德而讚頌言:
「法王已知一切法, 不實虛誑如空拳,
亦如秋雲及電光, 是故大聖離取心。
猶如夢中飢餓人, 飡食百味甘美膳,
夢人飢食皆不實, 如來見法亦如是。
又如夢中焦渴人, 得飲清淨涼冷水,
夢渴飲水皆虛妄, 佛見諸法亦如是。
無作無受無眾生, 無其作業及得報,
亦無得受果報者, 世尊於此無疑慮。
譬如美言得人愛, 然彼語言無可`[取【麗宮聖】,最【大】]`取,
亦無言說及聽者, 大聖了知皆不實。
如聞箜篌美妙音, 其聲亦無真實性,
世尊如是見諸陰, 知陰無體不可得。
猶如摩尼性自淨, 繫之衣上隨色變,
諸法自體本清淨, 虛妄分別增倒染。
譬如無垢鮮白衣, 隨受染色種種變,
諸法如是性自淨, 隨所分別而染污。
猶如有人聞貝聲, 尋其貝聲從何來,
其聲非自非他性, 大仙見法亦如是。
如人思美餚饍食, 其食眾緣所合成,
觀食各各無自性, 如來見法皆如是。
譬如眾緣號為城, 推其城體無自性,
如是眾緣皆悉空, 法王見法亦如斯。
喻若有人擊鼓聲, 雖能令人心欣喜,
聲及眾緣皆悉空, 大聖見法亦如是。
譬如有人打鼓時, 其聲不從十方來,
聲滅亦不向諸方, 世尊見法皆如是。
如是彼人擊鼓已, 其鼓不生憎愛心,
亦不分別眾緣性, 佛見諸法皆若斯。
又如彼人打妙鼓, 聲不作心生他喜,
及以眾緣皆亦然, 導師見法皆如是。
如人擊彼妙鼓時, 鼓亦不生苦樂想,
亦不觀察眾緣性, 如來見法皆如是。
猶如有人擊妙鼓, 聲不即緣亦不離,
及彼`[伎=支【聖】]`伎緣亦復然, 牟尼見法皆如是。」
爾時世尊知諸梵天、大梵王等深心敬信,及以寂滅讚頌佛已,又見大眾欲生善根,即便微笑。爾時慧命馬勝以偈問曰:
「既見如來口中出, 離垢清淨微笑光,
世間天人大眾等, 一切咸生希有心。
以見世尊微笑故, 諸來大眾普懷疑,
皆悉瞻仰如來面, 慇懃願樂欲聽聞。
願佛開示笑因緣, 蕩除大眾疑惑心,
最勝牟尼非無因, 而現希有微笑相。
諸佛所現微笑光, 必為利益諸世間,
今者為誰現此笑? 唯願敷演分別說。
大眾得聞必欣喜, 由知微笑因緣故,
斯諸大眾皆合掌, 一心瞻仰樂欲聞。
是故願佛為解釋, 必當斷滅諸疑惑,
導師為彼諸來眾, 願垂演說微笑因。
眾會若聞必喜悅, 以得洗除疑網故,
眾心堅固皆清淨, 專念希仰如來德。
大眾瞻仰世尊顏, 猶如覩見初生月,
具八妙聲如梵天, 一心渴仰願速聞。
天人眾等聞佛說, 必得除疑住正法,
梵音演說義相應, 得聞甚深出世法。
佛智善巧能悅豫, 故令大眾增踊躍,
此眾心淨離疑結, 能樂如來一切智。
精進勇猛有力人, 乃能志求無上道,
是故導師愍世間, 唯願解說令眾喜。
善哉世尊平等心, 憐愍一切諸眾生,
令諸大眾增善根, 安心不動求佛智。」
爾時世尊即以偈答慧命馬勝曰:
「憐愍一切諸世間, 故我現是微笑光。
汝當諦聽說彼因, 其義甚深微妙句。
此諸眾會若得聞, 發勤精進修善業,
當得利益諸眾生, 於佛妙法起勝行。
斯諸梵眾皆欣喜, 如來法中悉無疑,
那由他劫久修行, 猶如恒河沙劫數。
於諸境界悉不著, 心如虛空無障礙,
雖樂常修菩薩行, 而不速取菩提證。
此等復於未來世, 無量億劫恒沙數,
天眾清淨無垢穢, 得大勢力住世間。
然後當成一切智, 為大法王有威力,
具足功德盡諸有, 觀諸世間悉空寂。
彼佛如本久修行, 壽命限量亦如是,
斯諸善逝住世時, 能於苦惱度眾生。
彼佛國土無倫匹, 世界嚴淨甚滋茂,
無量那由劫數中, 如來演說不可盡。
彼佛剎土嚴淨事, 無量佛說亦不盡,
彼佛同號大智力, 國土皆悉名最勝。
為眾演說不動法, 不可思議無所依,
彼佛世界眾生等, 咸皆修治諸善根。
無一眾生受後有, 生死之中重生者,
彼等當時有一苦, 於其世間便顯現。
唯畏諸行皆無常, 令諸眾生起厭離,
爾時彼國眾生輩, 離老病死諸苦相。
一切依於一教法, 同厭無常修勝行,
彼諸眾生當爾時, 耳更不聞餘音聲,
唯聞不淨無常苦, 無我寂滅空無相,
甘露涅槃及菩提, 安隱清涼無上樂。
斯等如是勝妙音, 恒常數數而得聞,
爾時更無餘聲響, 若樹若壁及露地,
或復空中及寺廟, 但聞如是微妙句。
聞已一切皆得道, 便於生死得解脫,
皆是如來神力故, 具八功德妙音聲。
爾時無有雜毒心, 所謂離欲及瞋恚,
亦無愚癡出惡聲, 麁言逼惱來經耳。
一切厭背於生死, 趣向涅槃大正路,
彼土一切悉當空, 佛及眾生皆滅度。
斯是彼佛大神力, 發弘志願不思議,
曾於過去那由劫, 為求菩提修道行。
彼國所有諸眾生, 一切悉皆當作佛,
此諸梵天發廣願, 皆由觀察寂滅句。
悉得證知甚深義, 解了如來吉祥路,
其所修學皆通達, 於諸世間為導師。
彼能觀察眾生空, 不生疲倦懈怠心,
是故`[巧=乃【元明】]`巧入諸法性, 修集菩薩勝妙行。」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七
☗s68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八
北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八
## 光音天得授記品第二十
`[天=天等【三宮】]`
`[授=受【三宮】]`
爾時五十八千萬光音諸天,見諸阿修羅、`[伽=迦【明】下同]`伽樓羅乃至梵天等供養如來,聞授記已,欣喜踊躍皆得稱心,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恭敬作禮,白佛言:「世尊!有三昧名照耀一切法,若菩薩摩訶薩學是三昧,一切法中悉得光明,得入菩薩法門。菩薩摩訶薩解了知已,得無邊辯、無礙辯、相續辯、種種辯、美妙辯、真善辯、相應辯、解脫辯、微細辯、不共辯、甚深辯,乃至得於如來之辯。世尊!何者名為照耀一切法三昧?菩薩入此諸法門故,念諸覺觀知一切法無覺離覺,是無覺法遍一切處,無有一法能覺察者。何以故?性自離故。若法無性,云何能覺知一切法?無其覺已,入阿字門,得上辯才。彼菩薩入阿字門已,得無邊辯。阿字無邊、阿字非普遍、阿字無作、阿字非有為、阿字非成就、阿字非事、阿字無所依、阿字無動轉、阿字非略、阿字非廣、阿字非分別、阿字非眾事成、阿字不可穿、阿字非色、阿字不可示、阿字不可觀、阿字無有能見者、阿字非可思、阿字不定住、阿字非可知、阿字非能知、阿字非可測、阿字不能自示現、阿字亦不能示他、阿字非思議、阿字不去、阿字不來、阿字非近、阿字非遠、阿字非言說、阿字亦非可說法、阿字非名、阿字非用、阿字非現前、阿字非覆障、阿字非移轉、阿字非可改、阿字非差別、阿字無二、阿字非生、阿字非虛妄、阿字非真實、阿字不可說、阿字非生滅、阿字非清淨、阿字亦非可淨法、阿字非執持、阿字非攝他、阿字非棄捨、阿字不為他法作、阿字亦不作他法、阿字不生、阿字不滅、阿字不能生他法亦復不能滅諸法、阿字非生非不生、阿字不與生法作生因亦復不作不生緣、阿字非依非不依、阿字非假非不假、阿字非却非不却、阿字非許非不許、阿字非可得亦非不可得、阿字非空非不空、阿字非分別非不分別、阿字非相非不相、阿字非願非不願。世尊!一切諸法皆如是相,所謂無相。一切諸法皆同一實,所謂無實。皆同一趣,所謂無趣。皆同一入,所謂無入。皆同一假,所謂無假。皆同一用,所謂無用。一切諸法皆同一說,所謂無說。世尊!諸法無起,不可得故。諸法非有,以無有故。諸法無生,以不生故。諸法無滅,以不滅故。無為法者,無有作故。世尊!一切`[5]法=諸法【明】*`法皆同一如,當如是知。世尊!是諸不生法,彼法事用云何得知?世尊!譬如有人夢中所作,當知諸法亦復如是。何以故?夢所作事,不生不`[起=趣【宮】]`起亦非有故。夢雖不實非無假名,說有夢作。一切諸法皆亦如是。世尊!譬如響聲唯有假名,諸法但假亦復如是。世尊!喻若幻人但是假名,當知諸法亦復如是。世尊!譬如陽炎但假名字,諸法假名亦復如是。世尊!如鏡中像但有名用,當知諸法亦復如是。世尊!為悅豫凡愚說有夢事,夢中所作皆非真實,響幻炎影亦復如是,但有假名皆無實作。世尊!我等如是解知如來所說法義。」
爾時光音諸天以偈讚佛:
「世尊善知此法義, 及餘種種無邊法,
如來所有諸佛子, 得父資財常遊戲。
世間少智莫能入, 由常計著我心故,
十方求我不可得, 我體本來性自空。
如空陽炎非實水, 愚癡見彼作水想,
都由無智生`[迷=悉【聖】]`迷惑, 虛妄顛倒計我人,
彼癡愚惑如來教, 是故不解深義趣。
凡夫心識如炎水, 不能了知諸陰義,
心樂生死著苦箭, 諸根`[駛【磧乙三宮】,駃【大】]`駛流所漂溺。
斯等畢竟無自性, 為癡覆蔽妄受苦,
彼皆失智心迷亂, 於諸苦中生樂想。
心常顛倒順三毒, 是諸煩惱甚可怖,
貪欲瞋恚及愚癡, 斯諸結使常隨逐。
深樂受故生渴愛, 愚癡不識故受苦,
無智隨順諸煩惱, 如人癡負怨家行。
聞佛所說空教門, 於空反畏失解脫,
譬如怯人執持刀, 應得安隱反生畏。
大智世尊所說法, 謂是微妙阿字門,
能生真實勝智慧, 猶如平地生大樹。
降諸魔怨那由眾, 能`[3]寤=悟【元明】*`寤安隱妙菩提,
以彼八正大船栰, 於諸有海度群生。
世尊所有諸佛子, 了知如來勝教法,
速滅煩惱諸怨敵, 疾證無上大菩提。
既自解脫離毒心, 見餘毒者施智藥,
得到究竟彼岸果, 獲大安樂無為處。
一切諸法皆悉空, 諸餘外論妄分別,
明人棄惡就正路, 皆由本來久修學。
心無所著即解脫, 諸法體性自如是,
彼能如是了知者, 成佛大力那羅延。
無有繫縛及縛者, 諸法性空皆亦無,
真如寂滅及非如, 非是垢穢亦非淨。
煩惱無相亦無斷, 以其本來性自空,
如是能知真實法, 彼人當得一切智。
自證解脫復度他, 此等不生亦不滅,
世間天人皆迷惑, 如春禽獸見炎水。
虛妄分別起`[渴=濁【聖】]`渴心, 想見男女受苦惱,
以業種種生諸趣, 由心作故有差別,
造業有報及以受, 彼業無有能作者。
我等如是解佛法, 是諸如來妙境界,
是故如來心調伏, 諸根寂靜能忍辱。
世尊如法得供養, 清淨無垢盡諸穢,
具足眾德離闇冥, 唯佛能施三界眼。
我今讚佛所獲福, 唯有出世大導師,
二足世尊功德聚, 能知我等所得報。
以此微妙勝善根, 迴施一切諸群生,
願彼當於未來世, 悉得成就一切智。」
爾時世尊知光音天深信心已,及知修行辯才具足,欲令大眾功德善根當復漸漸勝進增長故,是時如來即現微笑。爾時慧命馬勝即以偈頌問世尊曰:
「大悲善逝非無因, 而現希有微笑相,
能利世間無上士, 正覺智慧超群生。
兩足世尊功德聚, 憐愍眾生願演說,
為誰而現此微笑, 殊勝光顯於世間?
一切眾生若得聞, 心意決定大喜悅,
修行善業證佛果, 得離生死到涅槃。
斯諸世間天人眾, 生死苦惱之所逼,
願度群生於有海, 演說八正大船路。
如是得`[聞=間【聖】]`聞大仙說, 具八功德最勝道,
世間於是生欣喜, 樂修諸善願成佛。
勇猛精進有大力, 內心清淨離諸疑,
當傳如來所說法, 是佛真子順聖教。
此諸眾會無餘念, 一心瞻仰大瞿曇,
唯願敷演授記事, 令其決斷疑惑心。
合掌恭敬正意住, 咸皆願樂欲聽聞,
善哉願說甘露味, 諸有渴法`[明註曰當宋南藏作能]`當得飲。
是等一切諸會眾, 心淨愛樂勝功德,
瞻仰如來最勝顏, 猶如嬰兒觀母面。
大慧願授此天記, 開現微笑因緣事,
得聞如來授記已, 世間當獲大利益。
誰於牟尼增善根, 及以發願得滿足,
剋獲微妙功德藏, 我今樂聞彼受記。
大眾必生欣喜心, 聞佛所說授記故,
決定當具念慧力, 及得修行三昧定。」
爾時世尊即以偈答慧命馬勝言:
「善哉馬勝所問事, 辯才應機正是時。
斯即如來神通力, 以是汝今生智慧,
為利世間`[故=成【宮】]`故增辯, 是故汝今能致問。
我今為彼說授記, 寂靜諸根一心聽。
此諸勝慧光音天, 過去已供無量佛,
見是世間孤無救, 發心安住欲作佛。
修治真實微妙行, 必定當成一切智,
為求佛道諸眾生, 如迷失徑教正路。
`[如=見【宮】]`如是得聞世尊教, 其聲最勝無等等,
樂佛功德智慧人, 必得究竟到彼岸。
彼有智力知`[善惡=善根【三宮聖】]`善惡, 決定當獲佛菩提,
欣喜已發菩提願, 如婦生男稱其心。
此天為求菩提者, 示其出世真正路,
於不可說那由劫, 修習菩薩勝妙行。
所化眾生過眾星, 安置於佛菩提已,
當來具足世間解, 自然成就一切智。
彼等妙土不可說, 世界寬廣有百億,
是諸妙剎甚清淨, 無量種種勝莊嚴。
彼佛國土諸眾生, 無三惡趣及八難,
一切皆發菩提心, 咸各得住不退轉。
彼諸如來國土中, 亦復無有小乘法,
眾生悉皆求佛道, 便得進趣不退地。
是諸剎土眾生類, 一切壽命悉齊等,
經於十億恒沙劫, 皆由值遇諸佛故。
若教那由剎眾生, 悉得入於小涅槃,
若復有人化一人, 或男或女入大乘。
初福比此功德聚, 算數譬喻不能及,
是故若住大乘者, 應當轉化於餘人。
馬勝!以是因緣故, 如來出世甚為難,
猶如優曇極難值, 無邊大智如是說。
以巧深智善知識, 善解方便示正路,
安隱無上勝菩提, 若人求者應親近。」
從佛口聞如是語, 具足微妙甚深義,
一切大眾皆欣喜, 踊躍充滿稱心意。
那由諸天住空中, 皆散天衣旋轉下,
欣喜讚聲滿虛空: 「敬禮無比大神力,
清淨妙智度世間, 能滅眾生煩惱熱。
佛說甘露滅三毒, 如阿伽陀消眾毒,
得聞智慧斷諸結。 世間迷惑多苦惱,
於其有趣當得脫, 從佛得聞勝法故。」
## 遍淨天授記品第二十一
爾時十二那由他遍淨諸天等,見諸阿修羅、伽樓羅乃至光音天等供養如來,聞授記已,欣喜踊躍皆得稱心,自現威力而白佛言:「世尊!有三昧名超過一切法。菩薩摩訶薩得是三昧已,於諸攀緣及一切事皆生樂受不生苦受。假使於其地獄`[事=道【聖】]`事中,受諸苦惱皆生樂想。或復於其畜生道中,受畜生報亦生樂想。或復餓鬼道中,受飢餓苦亦生樂想。或復於彼阿修羅道中,亦生樂想。或復人中所受諸苦,亦起樂想不生苦想。假使截手及以截足割耳劓鼻,或復鞭打杖刺入身,或復牢獄繫閉,或復倒懸,或復裁割猶如衣帛,或復裹繫及以束縛,或復切膾,或復鎚搗猶如甘蔗,或復蹉蹹破如蘆葦,或復火燒如`[蘇【麗】,穌【大】,酥【三宮】]`蘇油炷,或復然身`[喻【麗】,踏【大】(cf. K06n0022_p0536b23)]`喻若明炬,或與`[師子=獅子【元明】]`師子虎狼為食,或復`[釅醋=嚴酢【宮聖】]`釅醋及以辛汁澆灌口鼻,或復蒸煮及以火炙,或與狂象踐踏其身,或復挑目,或以鉾矟穿刺高舉、假使瞋怒來截其首,如是一切悉生樂想。何以故?由彼菩薩於其長夜修菩薩行時發如是願:『若有眾生施我食者,願彼一切得涅槃樂。若有與我洗浴身體禮拜奉迎尊重供養,若有眾生罵辱於我,`[復有人=是故陰【元】,或復有人【明】]`復有人`[人〔-〕【明】]`人讚歎於我,若有眾生鞭打斫刺奪我身命,願彼一切得涅槃樂,乃至覺`[*3-1]寤=悟【元明】*`寤無上菩提。』彼菩薩成就如是心、具足如是業亦復具足如是願,於一切眾生皆起樂想,常能修集無間不斷。以是業報故,得一切法樂善`[取=最【明】]`取三昧。彼菩薩得此三昧時,不為眾魔之所動壞,亦不為魔事之所繫縛。當知是菩薩得五種自在。何等為五?一者壽命自在,二者生自在,三者業自在,四者覺觀自在,五者眾具果報自在。彼菩薩摩訶薩若欲過一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以彼三昧力故即便能得。若不樂速證無上菩提,能住無量阿僧祇劫度脫眾生。何以故?當知彼菩薩住於大乘,與諸菩薩常為導師,攝受一切諸餘菩薩。是大菩薩厭離諸趣,為眾生故亦復生於一切趣中,究竟一切菩薩所學,為般若波羅蜜之所攝受,具足一切巧方便力,知諸魔業得法究竟。彼諸菩薩承佛威神,於一切法皆得盡知。」
爾時遍淨諸天即以偈頌讚世尊曰:
「我等一切遍淨天, 於諸佛法皆盡知,
頭面歸敬天人師, 諸根寂靜`[知=如【明】]`知寂滅。
解了諸義智所供, 已度生死牟尼尊,
我今讚歎大導師, 能善導他非他導。
諸法性相非究竟, 亦復無有依住處,
如來善知妄想事, 猶如幻師知幻術。
智人解了語言`[音=事【聖】]`音, 喻若深谷諸響聲,
世尊如是善知見, 一切世間天人等。
無有眾生及以命, 亦復無人無壽者,
大智觀察一切想, 了達眾想悉`[歸=空【聖】]`歸空。
二足世尊慈無等, 恒常行慈不暫捨,
一切世間諸天人, 不能測知如來智。
導師演說緣眾生, 所謂慈心是`[善修=善根【三宮聖】]`善修,
了知一切諸眾生, 無有眾生及命者。
我等於此無垢濁, 其心清淨離疑惑,
是故於佛勝智慧, 應受供者`[令=今【宮聖】]`令供養。
於其十方世界中, 求苦畢竟不可得,
如來無上天中天, 說於眾生起慈心。
斯即是其世尊教, 我今得解亦如佛,
是故我於世間解, 今得供養應供者。
既無眾生亦無苦, 是故無有可救度,
已得遣除心憂悶, 便獲欣喜大踊悅。
如是佛教不思議, 我等已得如實知,
是故我今供養佛, 願得如來無上智。
佛於諸趣不見苦, 涅槃亦復不可得,
增上棄捨於生死, 以此饒益諸世間。
無苦無趣無眾生, 亦無涅槃而可依,
如是得知佛法已, 是故我等今供養。
佛`[具=見【宮聖】]`具慈悲及喜捨, 轉為世間常演說,
而復不見有眾生, `[得住於四無量心=得依住於四無量【聖】]`得住於四無量心。
不見有其放逸者, 亦復不見不放逸,
如是知佛教法已, 我今供養大導師。
於身離身無上士, 觀身畢竟不可得,
雖然亦非不`[有說=說念【三宮聖】]`有說, 而說有念失念者。
善逝常說修學念, 所謂觀身正念處,
我等如是知佛法, 今得供養救度者。
世尊觀受不可得, 以受無有體性故,
亦復觀察於受者, 畢竟無其真實性。
又復觀彼修念者, 究竟亦復不可得,
我等如是知佛`[性=法【三】]`性, 今得供養天人師。
觀心及以心數法, 畢竟無體不可得,
亦復不見有修念, 及以正住念處者。
佛說念與心和合, 樂求解脫應修學,
我等如是知佛教, 今得供養正遍知。
如來不見有諸法, 亦復不見修法者,
大聖所說修習念, 彼念亦復性自空。
復說念與法和合, 欲求解脫應當修,
我等如是知佛法, 今得供養一切智。
念處一尚不可得, 何況而復有三四,
所謂於彼念住處, 彼諸念處皆悉無。
是故真求不可得, 畢竟無受苦樂者,
我等如是知聖教, 今得供養佛世尊。
牟尼所說四正勤, 若有比丘專修習,
斯即能為解脫路, 當得出於生死海。
而無解脫無縛者, 無佛無教及菩提,
然復不壞假名用, 是故我今供大聖。
佛說四種如意足, 勝妙安隱解脫道,
寂靜諸根眾生輩, 修行此道得涅槃。
如意及足修行者, 真實觀察不可得,
而非斷絕示有作, 智慧境界不可見。
如是世尊教法中, 我等於此皆悉知,
其心清淨無垢穢, 皆得遠離諸疑惑。
以斯即為上供養, 供養堪受勝供者,
是故妙智無倫`[匹=返【聖】]`匹, 我今悉得修供養。
世間解者說五根, 出世能趣解脫道,
慎莫放逸常勤修, 是為趣向涅槃路。
無根及以修根者, 亦無解脫及脫者,
我等於此悉無疑, 是故今得供養佛。
導師所說五種力, 非邪能趣涅槃城,
此能盡滅煩惱縛, 令諸縛者得解脫。
彼諸力體性自空, 煩惱及佛皆亦無,
我等於此無疑慮, 是故今得供如來。
大仙所說七種善, 菩提分法最勝道,
能解一切眾生縛, 趣向涅槃大正路。
無有繫縛及解脫, 亦無受縛得脫者,
我等於斯無疑惑, 是故今得供養佛。
世尊說此八正路, 顯示一切諸群生,
是諸煩惱苦之本, 修學聖道能斷除。
斯等二法離對治, 所謂聖路及煩惱,
諸天於此悉無疑, 故今供養應供者。
修奢摩他及舍那, 斯道能盡諸苦邊,
`[令=尒【宋宮】,示【元明】]`令受諸苦習氣垢, 世尊曠劫已蕩除。
奢摩他及舍那果, 是等一切皆悉空,
天眾於此離疑網, 是故我等今供養。
佛說不淨治貪欲, 慈心對治於瞋恚,
毘婆舍那癡對治, 如來顯示諸眾生。
斯皆無作無暫停, 是故無垢亦無淨,
我等`[於=如【元明】]`於是悉無疑, 常樂供養大導師。
如來所說十不善, 斯等名之為業道,
殺生偷盜及邪`[淫=婬【宋元宮】]`淫, 妄語兩舌與惡口,
綺語貪欲及瞋恚, 最後第十名邪見,
佛說此等為不善, 是諸眾生惡業道。
既無眾生亦無害, 自餘九業亦如是,
無有對治諸善惡, 以彼自性空寂故。
然復非無十力教, 以其不壞法體性,
我於佛慧亦不疑, 是故今供無上智。
若有修此如來法, 是人即為真佛子,
彼人處處皆受樂, 恒常遠離諸苦惱。
如是善逝勝智慧, 安隱引導諸群生,
我等於此離疑心, 今悉供養應供者。」
爾時遍淨諸天偈讚佛已,咸皆默然却住一面。爾時世尊見彼天眾默然而住,及知彼天深信心已而現微笑。爾時慧命馬勝以偈問曰:
「今佛世尊最勝智, 為利世間現微笑,
十力世雄超一切, 而能化伏諸大眾。
善解諸法大導師, 所現微笑非無因,
心無所乏世間解, 唯願解說微笑義。
此諸大眾皆一心, 無其亂想住正念,
喜心瞻仰功德山, 唯樂聽聞恭敬住。
於佛自在大論師, 若得聞說必欣喜,
善解諸法決定智, 當得作佛導群生。
若人於佛生淨信, 必成大智世間最,
測知微妙甘露句, 是人能觀於十方。
誰於未來世劫中, 當得作佛愍世間?
微妙言辭大導師, 唯願說彼令眾喜。
若於聖雄沙門所, 生其敬信尊重心,
亦住正法生信慧, 一切諸魔不能動。
若能生信得決定, 即是佛子從心生,
`[唯=惟【明】]`唯願世尊演說`[彼=法【元明聖】]`彼, 以是大眾得除疑。
若有於其眾生所, 慈心普覆遍世間,
智慧堅固當成佛, 便得安住一切智。
百福莊嚴無上士, 唯願開演除疑網,
誰欲受持世尊法, 如來為其現微笑?
願得聞佛善巧說, 具八功德微妙音,
先自得趣於善道, 後能引導諸群生。
如是善逝微妙法, 佛子得住於彼中,
世尊佛種不斷絕, 必得久住於世間。」
爾時世尊即以偈答慧命馬勝言:
「馬勝汝今問笑光, 我為利益諸世間,
汝獲福德稱其心, 斯福無量不可盡。
妙士乃能應時問, 以是大利諸眾生,
汝及一切大眾等, 欣喜一心聽我說。
斯等遍淨諸天眾, 於我法中悉無疑,
一切欣喜淨信心, 以偈讚頌我功德。
此天曾於過去世, 供養千億那由佛,
亦於彼佛問斯義, 一切法中得無疑。
由彼往昔因緣故, 今以偈頌讚歎我,
亦復淨心當讚歎, 賢劫一切諸如來。
當於優波羅劫中, 成佛大力那羅延,
教化不思那由眾, 引導入於涅槃城。
彼諸大仙成佛時, 所得名稱甚微妙,
我今為汝說彼佛, 一心寂靜善諦聽。
同其劫中悉作佛, 號曰法幢等正覺,
咸皆救度不思議, 那由他眾入涅槃。
彼諸如來滅度已, 焚身廣布諸舍利,
以此舍利皆起塔, 遍滿佛剎如散花。
爾時一切佛舍利, 各各皆悉廣流布,
彼佛一一涅槃後, 咸皆饒益於世間。
不思那由眾生輩, 供養彼佛舍利已,
當得甘露妙涅槃, 三世諸佛之所讚。
若有稱彼諸佛名, 所獲微妙勝善根,
當得成就有學道, 值佛轉獲殊勝果。
猶如無量難思`[眾=議【聖】]`眾, 皆於我所種善根,
欣喜信樂清淨心, 當得值遇彌勒佛。
如是彼佛聲聞眾, 從佛復至諸佛所,
常得值佛入眾會, 皆由供養彼舍利。」
得聞如斯佛語已, 一切大眾生希有,
勝`[妙=如【聖】]`妙功德有威神, 遍淨諸天清信士,
及諸大眾普欣喜, 悉皆流注向菩提,
得知如來大勢力, 咸各頂禮世尊足。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八
☗s69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九
北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九
## 廣果天授記品第二十二
爾時八億廣果諸天,見諸阿修羅、`[伽=迦【明】]`伽樓羅、龍及龍女、鳩槃`[茶=荼【宋元宮聖聖乙】]`茶、乾闥婆、夜叉、緊那羅、摩睺羅伽、訶羅伽闍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摩天、光音天、遍淨天等供養如來,聞授記已,欣喜踊躍皆得稱心,入一一法門,從一一法門見無量法門,於一切法門得無量辯、不斷辯、相應辯、解脫辯、無著辯、無礙辯、微細辯、甚深辯、種種辯、美妙辯、相續辯。於諸辯才皆悉知已,於如來所敬信尊重而作是言:「世尊!有陀羅尼名無量門,若有菩薩修集是陀羅尼者,當知得彼不斷辯等,於一切境界中心不迷惑。是`[諸=謂【聖聖乙】]`諸境界無有一法非陀羅尼,是菩薩摩訶薩得是陀羅尼時,於諸法中悉得陀羅尼解辯才無礙。若菩薩住是無量法門陀羅尼時,於五陰入、十二入入、十八界入,於諸根入、四諦入、十二因緣入,於眾生入及非眾生入,於有入非有入,於取`[8]相=想【三宮聖聖乙】*`相入非取`[*8]`相入,於依入非依入,於空入,於我入,於相入非相入,於願入非願入,於有為入無為入,如是一切處得不壞辯才。是菩薩於陰入中得陀羅尼,所謂色陰者即非成就。何以故?無有少色法得成就者。何以故?`[地〔-〕【三宮】]`地地界性非成就。如是水火風界性亦非成就。何以故?地性離故,若法無體性是名非成就。如是水火風性自離故,以法無體性是故非成就。如是色非成就,以非成就故不可說名過去現在及以未來。何以故?色非有法故,是故不可得。若色不生者即是不滅,以不生滅故即不可說。復有如是說,所有過去色現在未來色,此等和合名為色陰,其色體性亦不可得,何有過去現在未來?是故色陰非是可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宋宮】]`是故陰入即是陀羅尼入。以陀羅尼入故,陰不可得。以陰不可得故,陀羅尼亦不可得。以陀羅尼入不可得,唯是但名但用但假,但是世俗,但是言說,但是施設,非陰非色亦非色入,亦非陀羅尼體性可得。何以故?所謂陰等非是作法,以非作法故無有積聚,以積聚故得名為陰。譬如世間多物積聚,假名`[城=成【宮聖聖乙】]`城屋舍宅殿堂、重閣樓闕窓牖欄楯、城壁女牆却敵寮孔,周迴具足名之為城。彼色性即不可得無有積聚,以無積聚故即便無色亦無色陰。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性不可得無有積聚,以無積聚故即便無識亦無識陰。彼諸陰入應如是知。
「彼眼入者是誰入?謂苦入。何者是眼?謂清淨四大所造色名為眼。何等是四大?謂清淨地界水火風界。彼淨地界性自離故,以法體不可得,彼即非成就。如是清淨水火風界體性自離,以法體不可得,彼即非成就。如是眼入非成就,是故不可說言過去現在未來。何以故?眼入非物。以非物故不生不滅,若不生滅者即是不可說。如是眼不生滅,入亦不生滅,以不生滅故即是不可說。應當如是知。唯是但名但用但假,但是世俗,但是言說。彼名名體亦離自性。何以故?無有一法得名為眼、名為入、名為苦。以名不可得,是故眼入亦不可得,以眼不可得即是陀羅尼入。是陀羅尼入亦不可得。何以故?性自離故,但名但用但假施設世俗言說。如是以眼入入得陀羅尼,得陀羅尼已便得辯才。當知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亦皆如是。
「於彼界入得陀羅尼眼,眼體不可`[得=得界【聖聖乙】]`得、界體不可得。何以故?眼離眼性故、界離界性故。以法體不可得,彼即非物。以非物故即非成就,非成就者不生不滅,以不生滅故彼即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但名但用但假,但世俗,但言說,但施設。彼名離名自性乃至施設,亦離施設自性。若法無自性不可得者即是非物,以非物故即非成就,非成就者即非生滅,以不生滅故彼即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若於三世所不攝者,彼名即非相亦非`[想=相【聖乙】]`想、非用、非假、非有為、非可說、非來非去、非可為他說、非可顯示、非可知非可識、非黑非白,非窟宅離窟宅故,非至非可至故,非得非可得故,非證非可證故,非凡夫亦非凡夫地,非聲聞亦非聲聞地,非緣覺亦非緣覺地,非菩薩亦非菩薩地,非佛亦非佛地,非地亦非非地。此即是真如、不異如、非非如,寂滅無相,但用但假。謂如來者,但世俗故說名如來,非第一義有如來也。何以故?彼法不可得,故無如來。於彼界入,應當入如是眼耳鼻舌身意界法界意識界。如是一切餘界亦應知,應當如是廣入法界。
「世尊!彼法界說言陰時,而不壞彼法界本性。說言入時、說言界時、說言四諦時、說言十二因緣時,亦不壞本法界體性。彼法界隨所說處,一切諸法建立名字,皆不壞彼法界體性。世尊!譬如地界隨其所在作異名字,而不壞彼本地界性。世尊!如是法界隨其所在作異名字,亦復不壞法界本性。如是水火風界亦復如是。世尊!譬如虛空隨其所在差別異用,而不壞彼虛空體性。世尊!如是法界隨其所在差別名用,而不壞彼法界體性。世尊!入諸根時即是入法界。言諸根者,所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男根女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己根。彼眼眼體不可得根,根體不可得。何以故?是眼離眼自性故。以法無體性彼即非物,以非物故即非成就,非成就者彼即不生,若不生者即是不滅,以不生滅故不可說言彼是過去現在未來。若於三世中不生滅者,彼即非眼亦非眼根,云何有用?應如是知。世尊!譬如空拳虛誑無物,但有名字乃至言說,於第一義中空拳亦無。如是眼及眼根,猶如空拳,虛妄非實而現虛相誑惑凡夫,但有名字乃至言說。於第一義,眼及眼根俱不可得。如是世尊得一切智已,為度眾生故說名為根。彼等諸根於第一義,性自離故根體皆空。其法體空者用亦虛妄,非有非實誑惑凡愚,離自性故不生不滅,不生滅者不得說言彼是過去現在未來。若於三世中無者彼即無名無相,非可說非可為他說、非生非可生、非已知非當知、非已聞非當聞、非識非可識、非已證非當證、非已得非當得、非已見非當見、非已到非當到。何以故?彼非有故。世尊!譬如有人於其夢中受樂喜笑囈`[語=語例語【聖聖乙】]`語遊戲。是人爾時從寐寤已,憶念夢中受樂遊戲,念已求之不見不得。何以故?彼人夢中受樂喜笑囈語遊戲尚自無實,何況寤時若見若得,無有是處。世尊!如是諸根猶如夢中受樂遊戲實不可得。如是一切諸法體性亦不可得,以不可得故不可說言彼是過去現在未來。若於三世中不可得者,彼即不可說。一切諸根當如是知。
「世尊!若入法界即入一切法,入一切法即是入法界。世尊!入四諦法即是入法界。何等為四?謂苦集滅道。世尊亦說一切諸法皆悉是空,非眾生、非命、非`[福伽羅=補特伽羅【明】]`福伽羅、非想非相。我等於此法中無有疑慮。世尊!以無眾生故亦復無苦。何以故?眾生無處苦諦亦無,以無苦故集諦亦無。何以故?無如是因而無果者。
「世尊!以無集故滅諦亦無。何以故?無集諦故亦無斷集,以無滅故道諦亦無。何以故?無有是道不斷集者。
「世尊!道果者謂是滅諦。彼煩惱不可得斷,煩惱滅亦不可得。以滅不可得故道亦不可得,無有如是道而無其果。此四聖諦但是分別虛妄非有。以非有故,不可說言過去現在及以未來。若於三世中不可得者,彼即非生非滅、非相非想、非設非可設、非示非可示、非顯非可顯、非語言非可語言、非言辭非可言`[詞=辭【三宮聖聖乙】]`詞、非說非可說、非見非可見、非知非可知、非識非可識、非測非可測、非達非可達、非到非可到、非得非可得、非聞非可聞、非見非可見、非對非可對、非證非可證、非白非黑、非明非暗、非去非來、非淺非深、非清非濁、非畏非安、非縛非解、非憎非愛、非煩惱非清淨、非智非非智、非路非非路、非壞非非壞、非攝受非非攝受、非生死非非生死、非可得非不可得、非眾生非非眾生、非命非非命、非壽者非非壽者、非我非非我、非物非非物、非空非不空、非相非非相、非願非不願、非依非`[不=非【聖聖乙】]`不依、非有為非無為、非斷非常、非邪非正、非實非妄、非妄想非非妄想、非處非非處、非宅非非宅、非知非`[5]不=可【宮聖聖乙】*`不知、非捨非修、非生死非涅槃、非覺非`[*5]`不覺、非凡夫境界、非聲聞境界、非緣覺境界、非菩薩境界、非佛境界、非境界非非境界、非作非不作。如是入諦即是入法界,入法界已即得陀羅尼,得陀羅尼已即得辯才。
「入十二因緣即是入法界,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渴愛,渴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是眾苦大聚。如是無明滅則行滅,乃至憂悲苦惱滅眾苦大聚滅。世尊!彼無明無明體不可得。何以故?性自離故。若法無體性彼即非物,以非物故即非成就,非成就者非生非滅,非生滅者即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若於三世中不可得者,無名無形無相無想亦非差別,唯是但名但假但用,但世俗,但言說,為教化一切凡夫眾生故。彼無明於第一義實不可得,不可得者即非差別用亦不可說。世尊!若是但名乃至但施設,彼即非實,唯是虛妄言說分別覺觀非定,但是戲論。彼無明若無自性者云何能生行?無明無故行亦不生。以不生故,彼即不老不病不死不流轉即不生。何以故?若不生者云何有老?以無老故乃至不生。若不生不死者,即是一切過現未來諸佛菩提,但世俗名字非第一義,所言無明即是菩提。當知諸有支亦復如是。如是入十二因緣,當知即是入於法界。世尊!如來不生,一切諸法亦不生,是故一切法即是如來。如來不滅,一切諸法亦不滅,是故一切法即是如來。世尊!如來無相,一切諸法亦無相,是故一切法即是如來。略而言之,如是無相不可得,非垢非淨非愛非憎,法界不可識亦復不可知。世尊!真如者即是如來。一切諸法即是真如,是故一切法即是如來。世尊!實際者即是如來,一切諸法即是實際,是故一切法即是如來。世尊!隨所法中即有如來,於其法中即有一切法,是故一切法即是如來。世尊!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彼諸眾生是計著見。何以故?如來不二,菩提亦不二,不二者不能覺`[寤=悟【元明】]`寤於不二。世尊!若復有人作如是言:『如來轉於無上法輪。』彼諸眾生是執著見。何以故?如來非進退。世尊!若復有人作如是言:『如來滅度無量眾生。』彼等一切皆是執見。何以故?一切諸法實無眾生,是故無有得滅度者。世尊!若復有人作如是言:『如來利益無量眾生。』彼等一切是取著見。何以故?如來不為利益眾生,亦復不為不利眾生出現於世。世尊!若復有人於未來世作如是言:『如來捨壽。』彼諸眾生皆是執見。何以故?法界無攝受亦無捨故。世尊!若復有人作如是言:『如來入於無餘涅槃界。』彼諸眾生是計著見。何以故?法界非生死亦非涅槃。世尊!若復有人於我所說法能決定知者,彼諸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不退轉。世尊!假使法界有其變異,是諸善男子善女人能如是信者,必定當覺無上菩提無有變退。」
爾時八億廣果諸天於世尊所演說自己所證法已,頭面禮足,右繞三匝却住一面,合掌而立,異口同聲以偈讚佛:
「敬禮善逝知法者, 那羅延力大導師,
憐愍一切勝牟尼, 方便示現於真實。
既自了知一切法, 如實顯示諸世間,
稽首無量功德身, 智慧最勝無上士。
如是真實微妙法, 聖說相應無有異,
世尊無等大醫王, 能令眾生法眼淨。
敷演八種真聖路, 為得無上大菩提,
歸敬無量功德身, 智慧最勝無上士。
顯示菩提正直道, 畢定趣向大涅槃,
獲得無等勝菩提, 寂滅安隱最堅固。
度脫多億那由他, 輪迴生死苦眾生,
頂禮無量功德身, 智慧最勝無上士。
觀察五陰悉空無, 陰體畢竟不可得,
彼陰即體離諸觀, 唯誑愚惑癡眾生。
凡夫於此悉被縛, 猶如獼猴膠所粘,
智者於斯得解脫, 遊行無礙如空風。
諸界即體性自空, 一切智人如是說,
彼空亦空無自性, 究竟求之不可得。
凡夫於此皆被縛, 都由不知真實性,
智者觀察得解脫, 於其三界無所著。
諸入無體自空寂, 一切智人如是說,
猶如空拳虛非實, 誑惑愚癡眾生輩。
凡夫妄起取著心, 皆由於法生疑惑,
墜落生死皆喪壞, 猶如商人沒巨海。
彼等諸根性自空, 畢竟推求不可得,
譬如鏡中現面像, 其像無實畢竟空。
凡愚無智於此著, 正由不知真實法,
猶如眾鳥入羅網, 亦如淵中所釣魚。
眾生無體離生相, 依真求之不可得,
譬如壁上`[彩=綵【聖聖乙】]`彩畫像, 究竟無實眾生`[性=相【元明】]`性。
凡夫無智而取著, 皆由不知真實義,
智者觀彼得解脫, 猶如卵生出於㲉。
因緣生法悉無常, 皆悉空寂離攀緣,
譬如夢中所受樂, 非實誑惑癡凡夫。
愚無智慧為彼縛, 由不思量妄分別,
智人觀察得解脫, 猶如飛鳥出籠網。
如佛功德不思議, 一切諸法亦如是,
諸法無相如牟尼, 法體寂滅如涅槃。
諸法無依如如來, 於其三界不取著,
是故所有成佛者, 皆由得知此義故。
諸法無怖如世尊, 不起自身及他想,
諸法難思如導師, 唯佛能知導群生。
法無分別如善逝, 非是凡夫心所行,
是諸如來妙境界, 唯佛大聖能了知。
若有無智作是言, 佛證無等大菩提,
若復有人作是言, 世尊已轉妙法輪。
若復有人作是言, 善逝已度那由眾,
彼悉為見之所縛, 皆由不知真實性。
若人謂佛如是說, 殺害行陰及與命,
若言十力入涅槃, 利益無量眾生已。
彼人一切皆執見, 入於魔`[羅=𦊰【三宮】]`羅之所縛,
不能解知真如法, 以不知故不知佛。
若有善知是非者, 彼皆能知大導師,
當獲無上功德聚, 成佛憐愍於世間。
斯即真如無變易, 一切諸法離疑惑,
人中無上最勝尊, 我等已知如是義。」
如是廣果諸天眾, 咸皆於法得盡知,
對佛導師自演說, 現己內心淨信解。
一切欣喜無疑慮, 各自見已當`[成【CB】,或【大】]`成佛,
此是如來微妙法, 彼即自受導師記。
爾時世尊知廣果諸天深信具足,於佛法中決定無疑,欲令大眾種善根故而現微笑。爾時慧命馬勝以偈問世尊言:
「智慧導師功德山, 非是無因而現笑,
我從善逝親自聞, 世尊現笑必有因。
如來示此微笑相, 令眾皆受清涼樂,
天人修羅大導師, 唯願演說笑因緣。
今見如來從面門, 所現微笑甚清涼,
此諸眾會悉懷疑, 一心瞻仰如來面。
大悲最勝人中上, 願說希有微笑因,
世間若得從佛聞, 決定必除疑惑心。
世尊!彼等諸天眾, 咸皆演說自授記,
以何功德獲何果? 願說成佛神通事。
開演微妙梵音聲, 唯願普斷諸有疑,
一切大眾聞佛說, 皆悉踊悅甚欣喜。
斯等合掌皆一心, 淨信瞻仰恭敬住,
佛子天眾各思惟, 悕求無上大菩提。
是諸眾會有疑惑, 唯願如來為除斷,
必當得力知是非, 具足成就一切智。
得聞如來八種音, 天眾靡不皆喜悅,
當得護持如來教, 隨順正法如說行。
觀察知彼天心已, 無上大智願解說,
以是大眾生欣喜, 於佛法中得信解。
今於導師願得聞, 天眾過去所修行,
若蒙如來解說已, 所願皆悉得滿足。
廣果諸天如法行, 必得成就一切智,
當度世間諸群生, 顯示真如法體性。」
爾時世尊即以偈答慧命馬勝曰:
「善哉馬勝汝知時, 今者問我正是宜。
我為廣果諸天輩, 於此大眾現微笑。
今當為汝分別說, 咸皆一心共諦聽,
所現微笑因緣義, 汝及大眾悉得聞。
如來具足一切智, 觀察因緣有三種,
二足德聚正觀已, 而現微笑示世間。
有樂住於涅槃者, 少智微淺願聲聞,
復有樂住默然者, 志求辟支佛菩提。
復有樂求世導師, 成佛大力那羅延,
我觀彼等深信已, 隨所樂欲而度脫。
為求聲聞示現者, 當知是其最下笑,
應當知我中品笑, 為求辟支而示現。
馬勝當知此上笑, 為諸天眾`[授=受【聖聖乙】]`授佛記,
我說此三解笑因, 所謂最下及中上。
善解世間勝導師, 而作微笑現瑞相,
佛知眾生欲三乘, 願樂求證於聖果。
為求聲聞現笑者, 微笑光明從足沒,
為求辟支所示現, 當知笑光入`[臍=齊【聖聖乙】]`臍輪。
為受無上十力者, 其光從佛頂上入,
馬勝汝今應當知, 微笑因緣有三種。
我向所現微笑光, 彼光於我頂上沒,
當知`[先=光【三宮】]`先所現微笑, 悉為無上菩提記。
我今當更為汝說, 微笑復有三種因,
善哉馬勝及大眾, 一心靜意俱諦聽。
前現微笑為佛者, 其光即從頂上入,
有光少時住身腰, 須臾沒者為辟支。
我現微笑放光明, 暫時在於足前住,
斯光隨乘而變現, 當知此為聲聞人。
今復更說微笑因, 馬勝諦聽有三種,
導師所放諸光明, 出已圍繞於十力。
其光既出皆踈散, 還復速聚繞身腰,
漸漸轉復更增廣, 亦還右繞於如來。
有光初停後廣大, 漸漸右繞於我身,
彼光悉遍世尊形, 與身俱等無有異。
其光莊嚴佛身相, 暉赫猶如真金聚,
牟尼所放微笑光, 當知此光記剎土。
有光出已猶如蓋, 於上遍覆世尊身,
有光如花空中住, 其光照`[曜=矅【明】]`曜於導師。
彼光一切皆右旋, 三匝圍繞如來身,
當知此光記壽命, 出世大智現斯瑞。
斯等三種微笑光, 善逝隨根差別現,
馬勝汝今應當知, 此是三種微笑因。
世間導師所現相, 善知眾生深信樂,
今於如來教法中, 汝等聞此得除疑。
是諸廣果天眾等, 其數滿足有八億,
廣說微妙正法門, 各於異剎得成佛。
壽命具足無有量, 經由多劫住於世,
是故如來現斯瑞, 廣大光明五種色。
此諸天眾於過去, 三十有六僧祇劫,
常得值遇諸世尊, 親承供養習諸善。
又復經於三十六, 阿僧祇劫廣修行,
斯等大士住世間, 供養如來未曾倦。
思惟救度眾生故, 數數勤修供養佛,
供養世尊應其宜, 悕求無上大菩提。
彼諸天眾未來世, 當得作佛那羅延,
成妙牟尼功德山, 其劫號曰勝金幢。
是諸如來各自住, 清淨莊嚴國土中,
彼佛同號日光輪, 具足無量功德聚。
一一如來各住世, 經於無量那由劫,
此諸善逝所集眾, 無量無邊不可數。
一一導師成佛時, 所有聲聞弟子輩,
十力住經那由劫, 算數彼眾不可盡。
若有算師悉共聚, 亦算彼眾不能盡,
當時所有諸菩薩, 倍多於彼聲聞眾。
皆悉發心住佛乘, 願得當成一切智,
於其清淨國土中, 悉當成佛具十力。
是諸菩薩所修行, 皆如本師無有異,
彼諸如來滅度後, 正法興顯久住世。
經於十二那由劫, 為諸佛子所護持,
此諸佛法熾盛時, 有發無上菩提心。
其數過於恒河沙, 皆悉勤修菩薩行,
彼諸善逝滅度已, 所有一切聲聞眾。
斯眾皆悉得涅槃, 過於大海諸沙數,
如是彼諸佛正法, 具足興顯於世間。
饒益無量諸眾生, 彼教如法大興盛。
如是聞佛所說已, 一切大眾皆信解,
必當得成佛世尊, 廣能利益諸群生。
是時眾會悉欣喜, 頭面禮拜如來足,
無等恭敬於善逝, 如法供養天人師。
是故踊躍發精進, 猶如有人救頭燃,
常應親近善知識, 勤修般若波羅蜜。
此是見實勝進行, 汝等比丘應修習,
當成無上二足尊, 功德如山利世間。」
`[光明皇后願文【聖】]`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九
☗s70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
北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
## 淨居天子讚偈品第二十三之一
`[十六=十六之十【三宮聖聖乙】]`
`[之一〔-〕【宮】]`
爾時淨居諸天子知無量眾生得住菩提,於佛法中無有疑慮已,稱意踊悅,各以妙偈讚佛功德。
爾時信施天子以偈讚曰:
「`[所=愛【聖乙】]`所愛妻子施, 并捨所重身,
乃至王位財, 我禮檀度者。」
爾時樂持戒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本持戒, 一切無所著,
獲果到彼岸, 我禮戒度者。」
爾時樂忍天子以偈讚曰:
「佛昔修忍辱, 堪受解支節,
初無悔惱心, 我禮忍度者。」
爾時樂精進天子以偈讚曰:
「不退勇健`[首=者【三聖聖乙】]`首, 精進有大力,
已得上菩提, 我禮進度者。」
爾時樂禪天子以偈讚曰:
「佛本修禪定, 世間所不知,
三際得平等, 我禮禪度者。」
爾時威德天子以偈讚曰:
「大雄於般若, 相續而修行,
獲得無盡慧, 我禮智度者。」
爾時界慧天子以偈讚曰:
「布施及愛語, 利益與同事,
以此度眾生, 我禮大導師。」
爾時淨慧天子以偈讚曰:
「`[於=施【聖乙】]`於大慈悲喜, 長夜常修習,
以是濟群生, 歸命大船師。」
爾時淨心天子以偈讚曰:
「以度無諍行, 調心大牟尼,
能調未調者, 我禮調御師。」
爾時無垢慧天子以偈讚曰:
「廣心柔軟心, 心調及諸根,
知諸眾生心, 我禮悉知者。」
爾時淨意天子以偈讚曰:
「具足正念者, 安住堅慧中,
明達悉了知, 禮覺覺他者。」
爾時莊嚴心天子以偈讚曰:
「佛久心清淨, 亦淨佛國土,
及淨群生慧, 我禮淨法王。」
爾時無勝天子以偈讚曰:
「所願無能壞, 降伏魔怨力,
滿足諸大願, 悅`[喻=豫【明】]`喻諸天眾。」
爾時速營事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速知法, 亦疾淨眾生,
已見難見法, 我禮速事者。」
爾時堅精進天子以偈讚曰:
「處處悉解脫, 離癡無諸漏,
已`[度=渡【聖聖乙】]`度彼岸住, 我禮堅固力。」
爾時樂威儀天子以偈讚曰:
「離欲無諸過, 除闇得漏盡,
為世勝福田, 我禮應供者。」
爾時善住天子以偈讚曰:
「世尊住正法, 三界所供養,
一道安隱行, 是故我敬禮。」
爾時無動天子以偈讚曰:
「佛如堅固山, 不為風所動,
毀譽常平等, 是故今敬禮。」
爾時得平等天子以偈讚曰:
「大雄色殊勝, 具三十二相,
有大深智慧, 我禮端正智。」
爾時深慧天子以偈讚曰:
「非身大身者, 安住真如法,
顯說於實際, 世間無與等。」
爾時無`[等礙=量【聖聖乙】]`等礙慧天子以偈讚曰:
「究竟同不二, 勇健能伏魔,
不疑於深義, 照法到彼岸。」
爾時喜意天子以偈讚曰:
「喜意本勇健, 所學皆通利,
棄捨此三界, 如蛇脫故皮。」
爾時定意天子以偈讚曰:
「譬如闇室燈, 油盡故明滅,
智者如是滅, 由聞佛法故。」
爾時住舍摩他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普觀察, 為欲所結縛,
佛能斷彼羂, 由執智劍故。」
爾時多舍摩他天子以偈讚曰:
「定心及定行, 定威儀境界,
佛能滅煩惱, 我禮伏怨者。」
爾時無畏舍摩他天子以偈讚曰:
「學佛舍摩他, 菩薩得名稱,
正定導引故, 成就定心佛。」
爾時定食天子以偈讚曰:
「寂滅一切法, 大雄所演說,
解彼大智者, 疾成於如來。」
爾時常觀天子以偈讚曰:
「常觀諸眾生, 悉隨如來學,
獲得勝菩提, 滿足大智慧。」
爾時持德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智彼岸, 菩薩修學故,
成世大威德, 能見無量法。」
爾時造光天子以偈讚曰:
「彼得不思光, 當獲無垢樂,
照世如來所, 得聞智境界。」
爾時無垢光天子以偈讚曰:
「諸法無分別, 以善方便故,
修習如是智, 故成妙丈夫。」
爾時無所住天子以偈讚曰:
「無住無觸嬈, 諸法無所覺,
不覺於自他, 佛依真實見。」
爾時宅慧天子以偈讚曰:
「諸法無窟宅, 導師如是見,
為眾生說故, 隨順取法相。」
爾時無依慧天子以偈讚曰:
「諸法無所依, 遠離於彼此,
如來顯真實, 如掌菴羅果。」
爾時虛空行天子以偈讚曰:
「知法如虛空, 不生亦不滅,
佛見法如是, 故能離世間。」
爾時無積聚天子以偈讚曰:
「無求亦無慢, 無覺無不覺,
依真無自性, 是佛見世間。」
爾時修慧天子以偈讚曰:
「猶如`[巧=工【元明宮聖聖乙】]`巧幻師, 幻作種種事,
非實而見實, 故佛無與等。」
爾時喜悟天子以偈讚曰:
「譬如鏡中像, 雖見非真實,
佛如是見法, 不迷於世間。」
爾時除疑天子以偈讚曰:
「佛如呼聲響, 諸法亦復然,
說聞俱非實, 是佛見世間。」
爾時無礙辯天子以偈讚曰:
「安住正法者, 辯才深妙說,
世尊久證法, 故能具足辯。」
爾時無障智天子以偈讚曰:
「依真無自性, 一切法如是,
如來如實知, 故能除闇冥。」
爾時無憂天子以偈讚曰:
「無憂亦無惱, 無`[靜=諍【元明】]`靜無嬈濁,
諸法無垢染, 佛見真實性。」
爾時行具足天子以偈讚曰:
「無來亦無去, 諸法無所有,
如來真實見, 如是為世說。」
爾時勝慧天子以偈讚曰:
「無染亦無淨, 非愚亦非智,
諸法無能所, 佛依如實見。」
爾時得無礙天子以偈讚曰:
「非明亦非闇, 非色非非色,
非縛非解脫, 佛慧如實見。」
爾時勇目天子以偈讚曰:
「非`[𢩁=局【明聖聖乙】]`𢩁亦非遍, 非有亦非無,
如夢受五`[慾=欲【三聖聖乙】]`慾, 佛見法如實。」
爾時不`[瞬=眴【聖聖乙】]`瞬天子以偈讚曰:
「不生亦不滅, 亦不住中間,
迷彼無智者, 唯佛見真實。」
爾時住空天子以偈讚曰:
「非人非眾生, 非用非世財,
隨說故有用, 佛能真實見。」
爾時住無相天子以偈讚曰:
「所用一切法, 彼皆悉無相,
諸法性相離, 導師如是見。」
爾時無願天子以偈讚曰:
「因法空無相, 以是不起願,
假設有願求, 唯佛如實知。」
爾時三昧流注天子以偈讚曰:
「已得解脫門, 無有解脫者,
煩惱本亦無, 佛見真實性。」
爾時無毀天子以偈讚曰:
「捨棄一切惡, 集諸功德聚,
故佛無毀訾, 亦無毀`[呰=訾【三宮聖聖乙】]`呰事。」
爾時電雲天子以偈讚曰:
「猶如雷電雲, 降雨充大地,
佛注正法雨, 充足諸群生。」
爾時不唐願天子以偈讚曰:
「世尊辭無上, `[能=願【聖聖乙】]`能轉正法輪,
明達深法理, 具足一切智。」
爾時具智慧天子以偈讚曰:
「無生亦無滅, 諸法自性爾,
如來善知故, 亦復轉教他。」
爾時師子吼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師子吼, 演說空法時,
外道皆怖畏, 如獸畏師子。」
爾時業無放逸天子以偈讚曰:
「現前無放逸, 佛修成菩提,
導師於正法, 無逸到彼岸。」
爾時住無放逸天子以偈讚曰:
「安住不放逸, 增益佛正法,
十力及餘行, 佛法不思議。」
爾時無放逸生天子以偈讚曰:
「會於無放逸, 助道得生`[長=天【三】]`長,
以此濟群生, 佛亦自解脫。」
爾時成無放逸天子以偈讚曰:
「無逸得成就, 諸有依解脫,
聲聞及菩薩, 皆從如是學。」
爾時不逸行天子以偈讚曰:
「所有諸佛子, 常不放逸行,
能取一切智, 善觀世間故。」
爾時無逸護天子以偈讚曰:
「佛修菩提時, 守護不放逸,
逮得勝菩提, 大悲莊嚴故。」
爾時住不放逸天子以偈讚曰:
「若住不放逸, `[4]揀=簡【宮聖聖乙】*`揀擇一相法,
佛子大勇健, 當得父遺財。」
爾時樂不放逸天子以偈讚曰:
「勇健樂不逸, 能破煩惱山,
是等以佛智, 疾滅高慢聚。」
爾時堅持不放逸天子以偈讚曰:
「守護無放逸, 昔求一切智,
阿僧祇億劫, 佛心無疲倦。」
爾時舍摩他現前天子以偈讚曰:
「法寂自性爾, 是諸佛境界,
智者依彼住, 能趣勝菩提。」
爾時依舍摩他天子以偈讚曰:
「諸佛依舍摩, 依而不取著,
眾生煩惱滅, 如雨淹諸塵。」
爾時住舍摩他天子以偈讚曰:
「諸佛住舍摩, 不動如`[大=泰【明】]`大山,
天魔不能壞, 心寂故歸命。」
爾時舍摩他調伏天子以偈讚曰:
「舍摩所調伏, 佛子無譏毀,
億魔不能動, 離欲如羅漢。」
爾時修舍摩他天子以偈讚曰:
「大雄昔修習, 舍摩他定時,
無有知佛心, 依何得禪定。」
爾時舍摩他上首天子以偈讚曰:
「佛轉正法輪, `[奮=舊【宮聖聖乙】]`奮得舍摩他,
餘法悉依彼, 以是獲菩提。」
爾時留舍摩他天子以偈讚曰:
「佛說舍摩他, 是為心籠網,
眾生墮迷獄, 佛教降伏心。」
爾時舍摩他境界天子以偈讚曰:
「諸佛妙境界, 是為舍摩他,
修此得無礙, 成就大導師。」
爾時滿足舍摩他天子以偈讚曰:
「以禪充滿心, 復更修`[集=習【聖聖乙】]`集慧,
故佛得菩提, 復能安眾生。」
爾時重舍摩他天子以偈讚曰:
「不見有餘道, 唯在佛法中,
獲得大智慧, 成就無上士。」
爾時欣毘婆舍那天子以偈讚曰:
「佛依毘舍那, 能視一切法,
菩薩隨順學, 成就自然智。」
爾時生毘婆舍那天子以偈讚曰:
「到智彼岸故, 成就大醫王,
顯示四真諦, 皆由毘舍那。」
爾時住毘婆舍那天子以偈讚曰:
「住毘婆舍那, 如實知諸法,
勇健證菩提, 能成大導師。」
爾時修盡毘婆舍那天子以偈讚曰:
「大士以智慧, 修習勝菩提,
不生識境界, 成就大導師。」
爾時樂毘婆舍那天子以偈讚曰:
「智者依真實, 觀察如此法,
能獲無等果, 成佛號導師。」
爾時勤習毘婆舍那天子以偈讚曰:
「勤修智慧故, 能立諸苦行,
彼成難降伏, 不為邪道壞。」
爾時毘婆舍那天子以偈讚曰:
「所有諸佛子, 觀察法相故,
`[彼知=知彼【明】]`彼知法`[相=想【聖聖乙】]`相已, 成就調御師。」
爾時修毘婆舍那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於長夜, 修習勝智慧,
能成一切智, 度脫無量眾。」
爾時殊勝行天子以偈讚曰:
「佛修一切智, 成就大導師,
以法濟世間, 越渡`[駛【磧乙宋明宮】,駃【大】,駚【元】]`駛流水。」
爾時住毘婆舍那天子以偈讚曰:
「住毘婆舍那, 觀察一切法,
出生諸佛法, 地生尼拘樹。」
爾時持毘婆舍那天子以偈讚曰:
「世尊諸佛子, 攝受勝智慧,
得上菩提已, 能度諸眾生。」
爾時遊戲毘婆舍那天子以偈讚曰:
「遊戲於諸法, 得佛無所畏,
無怯亦無怖, 勝智大牟尼。」
爾時隨順毘婆舍那天子以偈讚曰:
「大雄於諸法, 皆會毘舍那,
觀察無自性, 是即佛菩提。」
爾時毘婆舍那堅固天子以偈讚曰:
「諸佛智堅固, 於法無所畏,
觀見群生苦, 能起大悲心。」
爾時毘婆舍那天子以偈讚曰:
「以智趣菩提, 有智能善學,
彼得勝菩提, 度脫諸眾生。」
爾時修空天子以偈讚曰:
「修習於空法, 智者`[悟=寤【宋宮聖聖乙】]`悟菩提,
能壞諸牢獄, 亦度結縛者。」
爾時解空天子以偈讚曰:
「世尊解空故, 不見於身命,
無緣無自性, 依是為世說。」
爾時空境界天子以偈讚曰:
「一切佛境界, 諸法性自空,
大雄於中學, 愍濟眾生故。」
爾時信空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離臭穢, 怖畏亦久`[度=滅【聖聖乙】]`度,
不著於諸法, 如風無所依。」
爾時樂空天子以偈讚曰:
「修習空法者, 能樂佛境界,
彼即供養佛, 亦成無上供。」
爾時空建立天子以偈讚曰:
「修習空法故, 導師得建立,
通達空法已, 成就世間親。」
爾時向空天子以偈讚曰:
「佛知無一法, 不是涅槃者,
諸法趣涅槃, 此`[是=事【聖聖乙】]`是佛菩提。」
爾時空成就天子以偈讚曰:
「已得空寂定, 佛子得成就,
彼等供養佛, 是修空法者。」
爾時趣空天子以偈讚曰:
「所有歸空者, 有智非愚癡,
無著斷煩惱, 離垢得菩提。」
爾時滿足空天子以偈讚曰:
「佛法得滿足, 成就難降伏,
所有修空者, 能利`[益=諸【聖聖乙】]`益世間。」
爾時住空天子以偈讚曰:
「安住佛法中, 能修空智者,
無量諸魔眾, 不能動彼等。」
爾時樂無相天子以偈讚曰:
「喜樂於無相, 不著有相中,
`[8]揀=簡【三宮聖聖乙】*`揀擇諸法已, 佛能超世間。」
爾時無相行天子以偈讚曰:
「習行無相時, 清淨寂滅行,
離相眾生等, 魔不知彼趣。」
爾時無相境界天子以偈讚曰:
「無相佛境界, 如來於中修,
無相難證解, 我禮定行者。」
爾時渴樂無相天子以偈讚曰:
「此等一切眾, 渴樂無相法,
悕求父資財, 供養天人師。」
爾時修無相行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於無相, 晝夜常修行,
天人及鬼神, 不知佛所趣。」
爾時無相解脫天子以偈讚曰:
「大雄住無相, 思量一切法,
導師所修學, 是故我敬禮。」
爾時無相遊戲天子以偈讚曰:
「大慈現遊戲, 常依無相法,
成熟眾生故, 住於佛智中。」
爾時無相成就天子以偈讚曰:
「善修離相者, 能得佛菩提,
亦能供養佛, 如子恭敬父。」
爾時久樂無相天子以偈讚曰:
「彼愛佛正法, 即是眾生塔,
所有棄相者, 得住於師處。」
爾時無相道天子以偈讚曰:
「眾`[生=主【聖聖乙】]`生諸所歸, 依道得濟度,
無著寂滅行, 如來最無上。」
爾時信無相天子以偈讚曰:
「信解無相者, 寂滅離諸怨,
我禮一切佛, 自度度他者。」
爾時趣無願天子以偈讚曰:
「世尊所有願, 求之不可得,
彼等離所作, 是佛出世間。」
爾時修無願天子以偈讚曰:
「於有不起願, 修行寂滅心,
斷除渴愛縛, 是佛離世間。」
爾時無願生天子以偈讚曰:
「彼得大精進, 於有離愛染,
是等如來子, 悉禮自己父。」
爾時從無願生天子以偈讚曰:
「彼等不起願, 於有而壞有,
所能斷愛`[者=縳【三聖聖乙】]`者, 佛子離譏毀。」
爾時無願解脫天子以偈讚曰:
「無願得解脫, 不求離諸縛,
放捨不起願, 佛子持威德。」
爾時出無願天子以偈讚曰:
「出離憂曠野, 拔斷愛`[染=深【聖乙】]`染根,
彼等禮如來, 得除飢渴者。」
爾時必定無願天子以偈讚曰:
「善知有苦者, 亦知世樂妄,
佛是彼等父, 彼為導師子。」
爾時向無願天子以偈讚曰:
「於有見苦者, 彼人得調伏,
我禮善調伏, 破有調御師。」
爾時超無願天子以偈讚曰:
「超度有曠野, 得住安隱處,
普禮大導師, 已伏煩惱怨。」
爾時被無願鎧天子以偈讚曰:
「戰勝破怨敵, 最強難伏者,
降諸魔眾已, 勇健不求有。」
爾時無願力天子以偈讚曰:
「大力於解脫, 能斷諸魔縛,
是諸佛子等, 觀魔如`[網=細【元明宮聖聖乙】]`網草。」
爾時觀身天子以偈讚曰:
「諸有觀此身, 彼能樂佛法,
無身無作者, 是等隨順法。」
爾時念身天子以偈讚曰:
「所有念此身, 穢惡不清淨,
已知身如實, 敬禮大導師。」
爾時厭患身天子以偈讚曰:
「繫念於內身, 觀見不淨相,
彼得離身苦, 調伏故敬禮。」
爾時捨身天子以偈讚曰:
「捨此膿血身, 如蛇脫故皮,
敬禮於非身, 是大如來身。」
爾時厭惡身天子以偈讚曰:
「厭惡膿血身, 不淨甚臭穢,
捨此不淨`[身=滿【宮聖聖乙】]`身, 歸敬天人師。」
爾時患身疲勞天子以偈讚曰:
「所患爛壞身, 佛子求清淨,
彼`[得=等【三宮】]`得悉禮佛, 所修正法身。」
爾時怖身天子以偈讚曰:
「觀`[知=如【宮】]`知此四大, 猶如惡毒蛇,
彼等超度身, 敬禮大導師。」
爾時見身過天子以偈讚曰:
「現前見身過, 是得智慧眼,
悉照此三有, 智者依佛慧。」
爾時不樂身天子以偈讚曰:
「所有不樂身, 不依法相住,
無著於諸結, 彼等禮調御。」
爾時於有起怨想天子以偈讚曰:
「於有如怨想, 修觀壞諸有,
佛子如是學, 智生悟菩提。」
爾時壞有天子以偈讚曰:
「於有見過已, 能知滅無畏,
佛子勤求道, 獲得父遺財。」
爾時棄有天子以偈讚曰:
「所修棄諸有, 樂住大涅槃,
心淨離眾結, 我禮大導師。」
爾時斷有天子以偈讚曰:
「斷除有根本, 照達三千界,
世尊諸子等, 所學悉通利。」
爾時度有天子以偈讚曰:
「已度於有海, 濟拔孤獨者,
於此三界中, 彼等不在數。」
爾時破有天子以偈讚曰:
「佛子修道者, 能破於三有,
彼是供養佛, 以化眾生故。」
爾時於有解脫天子以偈讚曰:
「有流得解脫, 究竟住後際,
大雄出世間, 敬禮斷有者。」
爾時滅有天子以偈讚曰:
「滅除有根本, 度有到彼岸,
已斷於後際, 世間無如佛。」
爾時住後際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後際住, 寂滅到彼岸,
度有一切智, 覺了未`[寤=悟【三宮】]`寤者。」
爾時於有住後際天子以偈讚曰:
「佛於後際住, 說彼三有因,
不見有諸結, 後能不生有。」
爾時得滅有天子以偈讚曰:
「知有空寂已, 能解三有因,
精進不怯弱, 我禮平等者。」
爾時度有到彼岸天子以偈讚曰:
「度有到彼岸, 拔除有根源,
救度諸群生, 導師愍一切。」
爾時於受無惱天子以偈讚曰:
「於受無貢高, 無思亦無慮,
禪事悉知解, 觀受如水泡。」
爾時解受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知諸受, 本來無自性,
凡夫所著處, 如夢受欲樂。」
爾時觀受天子以偈讚曰:
「有智觀諸受, 能取於善道,
不生未來受, 如是見導師。」
爾時離受天子以偈讚曰:
「受及所受者, 佛見無自性,
能即為眾說, 難知甚深句。」
爾時決定知受天子以偈讚曰:
「諸受但世諦, 第一義中無,
如來說真實, 除斷世間疑。」
爾時善解受天子以偈讚曰:
「世尊善知受, 猶如空中雲,
誰迷無智者, 獨佛能實解。」
爾時通達受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達諸受, 解受到彼岸,
`[知=如【聖聖乙】]`知受無我所, 說法最為上。」
爾時度受天子以偈讚曰:
「世尊已久度, 最難三受海,
捨離惡污泥, 佛智號無上。」
爾時斷受天子以偈讚曰:
「導師於諸受, 了知出世間,
超離污染泥, 不著於諸有。」
爾時思受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念諸受, 由受苦世間,
眾生煩惱縛, 佛`[知=智【三宮】]`知真實性。」
爾時解心天子以偈讚曰:
「佛心伏煩惱, 亦降諸魔怨,
依真無所破, 故佛號牟尼。」
爾時識心天子以偈讚曰:
「佛久識心相, 猶如巧幻師,
幻作種種像, 故佛號應`[供=作【聖聖乙】]`供。」
爾時心行天子以偈讚曰:
「大雄已修行, 能斷心所緣,
億劫阿僧祇, 心性不可得。」
爾時攝心天子以偈讚曰:
「躁動難調伏, 無體而住窟,
佛斷速疾心, 故能受勝供。」
爾時`[*8-1]揀=簡【三宮聖聖乙】*`揀擇心天子以偈讚曰:
「佛已`[*8-2]揀=簡【三宮聖聖乙】*`揀擇心, 眾生為心縛,
佛能真實知, 如幻師教子。」
爾時修心境界天子以偈讚曰:
「所行心境界, 導師決定見,
如夢受五欲, 迷彼愚癡者。」
爾時心自在天子以偈讚曰:
「調伏作業已, 心無分別事,
如來見心相, 世間所不知。」
爾時心勇天子以偈讚曰:
「所言心勇者, 能破魔軍眾,
以心見心者, 觀心不疲倦。」
爾時建立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觀眾生, 於法建立者,
以心能知心, 彼則真佛子。」
爾時定心天子以偈讚曰:
「所有伏心者, 彼能行寂滅,
是等離諸縛, 不為魔所惱。」
爾時柔軟心天子以偈讚曰:
「勇健柔軟心, 調伏眾生輩,
所樂佛法者, 不著於諸欲。」
爾時淨心天子以偈讚曰:
「善心樂清淨, 審思而作業,
聞佛正法已, 無疑於深義。」
爾時住法天子以偈讚曰:
「所有向法心, 深樂不退沒,
彼是真佛子, 已到調伏地。」
爾時思惟法天子以偈讚曰:
「思惟於法界, 境界無非一,
一切法界淨, 諸佛所學處。」
爾時法界建立天子以偈讚曰:
「法界所建立, 是大慈悲心,
能住一相中, 彼是真佛子。」
爾時法界境界天子以偈讚曰:
「世尊說法界, 是為諸佛土,
大士所行處, 此智不思議。」
爾時法界生天子以偈讚曰:
「法界所出生, 是智難思議,
不疑深佛法, 亦知諸根性。」
爾時入法界天子以偈讚曰:
「入深法界者, 解法無與等,
是力不思議, 亦得諸妙願。」
爾時法界無畏天子以偈讚曰:
「已得無畏法, 是住安隱處,
所有辯才力, 無能與等者。」
爾時善解法界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解法界, 亦達一切智,
示現法界相, 如掌菴羅果。」
爾時住法界天子以偈讚曰:
「世尊住法界, 見法真實性,
不依亦不離, 不取復不捨。」
爾時法界行天子以偈讚曰:
「如來行法界, 寂靜如虛空,
境界大牟尼, 敬禮慈悲父。」
爾時歸法界天子以偈讚曰:
「隨其種種門, 世尊說法界,
彼彼法門中, 無心亦無色。」
爾時法界精進天子以偈讚曰:
「世尊說精進, 能知於法界,
因修精進故, 覺智到彼岸。」
爾時法界充滿天子以偈讚曰:
「大慈以正法, 充飽諸世間,
能知法界者, 彼得住菩提。」
爾時徹法界天子以偈讚曰:
「世尊徹深法, 故能觀世間,
法界悉知已, 我禮天人師。」
爾時住智處天子以偈讚曰:
「是處人中上, 如來智所得,
法界及十方, 導師所行處。」
爾時住處天子以偈讚曰:
「法界是住處, 眾智所行道,
諸有一切法, 悉作一相解。」
爾時知處天子以偈讚曰:
「世尊知法界, 已作一相修,
眾生諸欲性, 佛亦悉了知。」
爾時出處天子以偈讚曰:
「能取一切智, 是謂諸佛子,
於此法界處, `[惟=唯【三宮聖聖乙】]`惟智所能知。」
爾時學處天子以偈讚曰:
「所習法界者, 安住菩提中,
得達自然處, 疾成於如來。」
爾時非處學天子。以偈讚曰:
「所見非處者, 能樂如來教,
千億眾魔軍, 不能迷惑彼。」
爾時知非處天子以偈讚曰:
「所有知非處, 智者得欣喜,
我等修菩提, 億魔不能動。」
爾時深密處天子以偈讚曰:
「善學深智處, 安住正法中,
能乘魔波旬, 如車駕調馬。」
爾時善非處天子以偈讚曰:
「非處善法界, 習學於一相,
若魔能惱者, 佛說無是處。」
爾時住處天子以偈讚曰:
「是處及非處, 示現愚癡者,
如來自`[覺=學【宋宮】]`覺已, 復為眾生說。」
爾時善取天子以偈讚曰:
「彼因所取事, 及昔所作業,
彼因修業處, 世尊`[皆=悉【宮】]`皆悉知。」
爾時巧業天子以偈讚曰:
「貪欲及恚癡, 佛亦知因業,
為因為業者, 如來悉知彼。」
爾時知當來天子以偈讚曰:
「知彼當來世, 眾生所作業,
彼因所作事, 是處佛悉知。」
爾時思現在天子以偈讚曰:
「普及十方界, 眾生業與因,
處及因業事, 導師悉了知。」
爾時力境界天子以偈讚曰:
「若業若與因, 處所及出生,
如來無不知, 故稱天人師。」
爾時樂力天子以偈讚曰:
「因業及處所, 三世果報中,
彼有所作事, 如來皆悉知。」
爾時力主天子以偈讚曰:
「因業所作事, 報因及因緣,
處所性自離, 是佛無有等。」
爾時力吉祥天子以偈讚曰:
「因業所作事, 處因緣世諦,
所受用果報, 佛知彼悉空。」
爾時力悅天子以偈讚曰:
「因業所作事, 俗諦因緣處,
佛自悉知已, 說彼無自性。」
爾時力遊戲天子以偈讚曰:
「因緣所作事, 處因緣世諦,
不由自他生, 佛知從緣起。」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
☗s71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一北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
## 淨居天子讚偈品第二十三之二
`[會=會第十六之十一【三宮】]`
爾時力生天子說偈讚曰:
「若諸因緣業, 及所得果報,
此體性悉空, 佛說如師子。」
爾時隨順力天子說偈讚曰:
「若以業因緣, 增長於`[諸果=識界【宋】,諸界【元宮】]`諸果,
兩足尊能知, 是故佛無等。」
爾時順行力天子說偈讚曰:
「修習如是界, 造作如是業,
當還獲是報, 佛眼悉能知。」
爾時力起天子說偈讚曰:
「修習如是界, 成就如是性,
佛知諸眾生, 如觀手五指。」
爾時力行天子說偈讚曰:
「修習如是界, 還值如是友,
如是相親近, 勝丈夫悉知。」
爾時力加天子說偈讚曰:
「加持於彼界, 導師能了知,
親近於諸友, 人尊悉照見。」
爾時決定界天子說偈讚曰:
「彼界彼要期, 彼友彼相應,
佛悉決定知, 故能除疑惑。」
爾時正定界天子說偈讚曰:
「彼界彼相續, 隨所住世間,
所行及諸趣, 勝人皆悉知。」
爾時學界天子說偈讚曰:
「於彼諸界中, 導師智能知,
彼智體性空, 勝智如是說。」
爾時乘界天子說偈讚曰:
「修習於彼界, 隨機時住世,
佛悉如實知, 故號無比身。」
爾時隨順界天子說偈讚曰:
「修習於彼界, 隨所得功德,
依因及果報, 佛知悉無餘。」
爾時共界住天子說偈讚曰:
「隨所修習界, 隨其所向道,
佛悉知無餘, 故為智所敬。」
爾時智行天子說偈讚曰:
「隨所修習界, 隨其所向道,
佛知眾生行, 故號學智者。」
爾時行無畏天子說偈讚曰:
「正定及邪定, 及不定眾生,
於此三聚中, 佛能決定知。」
爾時乘行天子說偈讚曰:
「若正定眾生, 堪趣涅槃者,
佛為世間日, 於中智無礙。」
爾時解脫行天子說偈讚曰:
「若有諸眾生, 住於不定聚,
墮於諸惡道, 亦為說涅槃。」
爾時力期會天子說偈讚曰:
「佛者但假名, 力智亦如是,
及四無畏等, 但隨言說有。」
爾時見實天子說偈讚曰:
「無佛及佛法, 亦無餘智聚,
顯示第一義, 如來如實知。」
爾時力住天子說偈讚曰:
「住於佛法力, 因是得無畏,
自在隨所欲, 悉是諸佛子。」
爾時法無畏天子說偈讚曰:
「世諦及真諦, 顯示此二種,
彼於真諦中, 言說不可得。」
爾時智尊天子說偈讚曰:
「法言說各異, 法相亦復異,
是言說無相, 佛`[智=知【元明】]`智是法相。」
爾時行精進天子說偈讚曰:
「非處不定眾, 或向於異趣,
邪定一切處, 大牟尼悉知。」
爾時信力天子說偈讚曰:
「修習於彼界, 如起信樂心,
見貪以為淨, 牟尼悉了知。」
爾時不淨乘天子說偈讚曰:
「不實`[妄【磧三宮】,忘【大】,忘【麗】]`妄分別, 增長貪欲界,
信則行彼道, 牟尼如實知。」
爾時慈乘行天子說偈讚曰:
「不實妄分別, 增長瞋恚界,
信則乘彼道, 牟尼悉了知。」
爾時乘因緣道天子說偈讚曰:
「不實妄分別, 增長愚癡界,
信則乘彼道, 牟尼悉了知。」
爾時乘捨天子說偈讚曰:
「有不活畏者, 增長於嫉妬,
信彼則習行, 牟尼悉了知。」
爾時習近善知識天子說偈讚曰:
「近於善惡友, 還增彼惡界,
還成於彼信, 瞿曇悉了知。」
爾時識堅固天子說偈讚曰:
「流轉於世間, 隨所修習界,
隨順信於彼, 佛知悉無餘。」
爾時行堅固天子說偈讚曰:
「流轉於生死, 修習如是行,
隨順信於彼, 佛知悉無餘。」
爾時信根天子說偈讚曰:
「若有諸眾生, 隨所修習界,
佛悉能了知, 故號無礙智。」
爾時根行天子說偈讚曰:
「佛了知諸根, 隨其方便起,
攀緣及境界, 隨所入如生。」
爾時乘根天子說偈讚曰:
「身苦所逼迫, 由貪著渴愛,
斷滅諸渴愛, 唯佛智為勝。」
爾時根境界天子說偈讚曰:
「教下根眾生, 遠離於色愛,
教利者觀察, 兩足尊所說。」
爾時根勝天子說偈讚曰:
「下根住空閑, 能滅於貪欲,
正觀於渴愛, 兩足尊能知。」
爾時根決定天子說偈讚曰:
「於先起愛欲, 佛觀無所得,
知無知寂滅, 故名為勝根。」
爾時不離根天子說偈讚曰:
「遠離不忿怒, 是離瞋對治,
是下根所行, 佛知眾生欲。」
爾時信根天子說偈讚曰:
「行慈除瞋恚, 能起眾生智,
彼能滅恚界, 人尊悉能知。」
爾時求根天子說偈讚曰:
「不瞋無過惡, 慈行性寂滅,
淨穢不可得, 故號人中尊。」
爾時根順行天子說偈讚曰:
「行於邪分別, 為他說邪行,
惑重無方便, 佛見`[倒=而【宋】,明註曰倒宋藏作而]`倒解脫。」
爾時智起天子說偈讚曰:
「貪瞋恚癡等, 取著於前事,
違彼得智明, 大名稱悉知。」
爾時離智愛天子說偈讚曰:
「貪瞋及愚癡, 及明闇`[事中=中事【元明】]`事中,
其性不可得, 兩足尊悉知。」
爾時持威德天子說偈讚曰:
「眾生所得智, 隨得智多少,
隨所成智器, 如來悉能知。」
爾時求根天子說偈讚曰:
「以智知`[於=求【宮】]`於智, 遠離諸煩惱,
天人師悉知, 故我稽首禮。」
爾時一向樂根天子說偈讚曰:
「國土及時節, 觀察法方便,
煩惱穢及淨, 如來悉知空。」
爾時智幢天子說偈讚曰:
「眾生根欲信, 上中下差別,
縛解及智慧, 悉見無覺知。」
爾時根幢天子說偈讚曰:
「諸根上中下, 煩惱智及受,
調伏不調伏, 佛說悉無相。」
爾時修根天子說偈讚曰:
「禪解脫煩惱, 正受三摩提,
起清淨眾生, 如來悉能知。」
爾時力速疾天子說偈讚曰:
「得禪寂滅故, 於諸法自性,
悉皆能了知, 故號一切智。」
爾時力鎧天子說偈讚曰:
「若法及自性, 能說於此法,
能如實正受, 故不著三世。」
爾時樂力天子說偈讚曰:
「煩惱邪分別, 起生於四種,
能知業所生, 故號無比人。」
爾時知力天子說偈讚曰:
「能知清淨法, 對治於煩惱,
能宣說於業, 故號佛無比。」
爾時`[力士=力生【三宮】]`力士天子說偈讚曰:
「於禪解脫起, 三摩提正受,
煩惱及清淨, 佛悉說虛假。」
爾時力生天子說偈讚曰:
「禪解脫清淨, 三昧及正受,
彼從不逸生, 佛於此悉知。」
爾時力增長天子說偈讚曰:
「大雄於此中, 能於禪等轉,
知入捨無礙, 如風行於空。」
爾時知前際天子說偈讚曰:
「於無數億劫, 住於諸有中,
不為有過染, 故號勝丈夫。」
爾時住前際天子說偈讚曰:
「於無數億佛, 已曾修供養,
為求無上道, 是故我歸依。」
爾時見前際天子說偈讚曰:
「曾於過去世, 種種奉施佛,
於其種種辯, 人尊悉獲得。」
爾時前際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昔流轉世間, 如法學如行,
曾見無量佛, 故能深解法。」
爾時學前際天子說偈讚曰:
「諸佛法王所, 大雄昔修行,
於佛邊學已, 故禮知眾行。」
爾時本方便具足天子說偈讚曰:
「於無量億劫, 無邊諸佛行,
修行勝精進, 為求佛智故。」
爾時本方便決定天子說偈讚曰:
「一切法決定, 多億劫觀察,
一切法無入, 但說緣和合。」
爾時思前際天子說偈讚曰:
「於無量億劫, 導師曾修行,
知於處非處, 故名解世間。」
爾時簡擇前際天子說偈讚曰:
「住於處非處, 觀察於業因,
界根禪解脫, 佛悉能知彼。」
爾時觀察前際天子說偈讚曰:
「過去曾觀察, 增長智慧力,
十力大雄猛, 以智觀世間。」
爾時前際境界天子說偈讚曰:
「大雄本修行, 知一切眾生,
淨行不淨行, 故能治眾生。」
爾時觀察前際行天子說偈讚曰:
「先觀於眾生, 過去之所行,
信樂及與界, 然後治眾生。」
爾時信力天子說偈讚曰:
「我今信如來, 不可思議劫,
觀察本所行, 心悉無所著。」
爾時智信天子說偈讚曰:
「於無數億劫, 思佛昔所行,
善男子無能, `[測=惻【宋宮】]`測盡如來德。」
爾時觀後際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如來以佛眼, 觀十方眾生,
初生及與死, 種種業相應。」
爾時學後際天子說偈讚曰:
「若因及以業, 隨趣向佛道,
牟尼悉知彼, 故號一切智。」
爾時識生死天子說偈讚曰:
「若眾生以界, 熏習造諸業,
眾生及業習, 佛了知無覺。」
爾時知生死天子說偈讚曰:
「近如是朋友, 造作如是業,
趣向如是道, 牟尼悉了知。」
爾時所須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能知於所須, 隨其`[如=所【明】]`如作業,
如是作業已, 如來悉了知。」
爾時事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依於如是事, 造作如是業,
佛悉能知彼, 皆是佛境界。」
爾時知事天子說偈讚曰:
「隨所執著事, 能有所造作,
佛了諸根故, 悉能知彼業。」
爾時智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若智及與事, 佛知彼妄想,
隨彼如執著, 佛亦知無餘。」
爾時修作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隨執著造業, 由於煩惱故,
佛悉能知彼, 故為世間歸。」
爾時趣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隨趣如造業, 隨業得彼果,
隨所緣作業, 佛眼悉了知。」
爾時攀緣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能知於所緣, 隨緣業成熟,
於諸趣受報, 佛悉知無失。」
爾時習氣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知惡業習氣, 善業亦復然,
知過去所行, 眾生趣趣中。」
爾時業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能知三種業, 現未及過去,
眾生於趣中, 凡於中迷惑。」
爾時報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少作得多報, 多作得少報,
及知多少等, 外道於中惑。」
爾時學業天子說偈讚曰:
「知於現報業, 亦知生報業,
及以後報業, 佛眼悉能了。」
爾時知現法業天子說偈讚曰:
「若現世作業, 現在則受報,
佛悉能了知, 凡夫不能解。」
爾時知生報天子說偈讚曰:
「若作如是業, 於異生得報,
彼大智悉知, 眾生不能了。」
爾時知後報天子說偈讚曰:
「若業多億劫, 然後得受報,
或復過於彼, 如來悉了知。」
爾時知業不熟天子說偈讚曰:
「若所造作業, 其業緣未熟,
未得於果報, 如來悉了知。」
爾時觀業未熟天子說偈讚曰:
「如來善觀業, 若業相應時,
生於諸眾生, 悉皆能善說。」
爾時善知業熟天子說偈讚曰:
「彼業若成熟, 能與當來報,
佛能如實知, 亦知彼智空。」
爾時業熟決定天子說偈讚曰:
「一切智了達, 輕業及以重,
能知眾生欲, 故得為我尊。」
爾時知業輕重天子說偈讚曰:
「趣惡道眾生, 隨其業如見,
彼業若輕重, 智者悉了知。」
爾時知眾生行天子說偈讚曰:
「見眾生所行, 及輕重諸業,
雄猛隨順知, 外道不能了。」
爾時觀眾生行天子說偈讚曰:
「觀於眾生行, 宣說於業報,
如器恒河水, 投鹽於一兩。」
爾時學業天子說偈讚曰:
「若受於思業, 佛說業究竟,
亦學無學報, 勝仙已宣說。」
爾時樂佛智天子說偈讚曰:
「佛勝眼所見, 三界中愚智,
隨業受於報, 見微細頂禮。」
爾時說業盡天子說偈讚曰:
「生死眾生所, 世尊大導師,
悉了知無餘, 故禮智無畏。」
爾時無所得天子說偈讚曰:
「若業`[生及死=及生死【元明】]`生及死, 眾生各趣趣,
彼報`[由=猶【元明】]`由如夢, 兩足尊悉知。」
爾時求煩惱天子說偈讚曰:
「貪欲瞋恚癡, 兩足尊悉盡,
猶如夢渴人, 飲於清冷水。」
爾時離分別天子說偈讚曰:
「從於分別生, 貪欲瞋恚癡,
猶如夢中戲, 歸命勝說者。」
爾時滅分別天子說偈讚曰:
「若滅於分別, 則名盡煩惱,
如夢見雲散, 人尊顯現此。」
爾時觀察漏盡天子說偈讚曰:
「如夢見天雨, 起漏亦如是,
大雄能顯示, 起漏之因緣。」
爾時觀察夢天子說偈讚曰:
「如夢見`[大=天【明】]`大雨, 起漏亦如是,
大雄能顯示, 凡迷惑生漏。」
爾時觀如夢天子說偈讚曰:
「如夢見天雨, 隨順起諸漏,
大雄能顯示, 凡迷生諸漏。」
爾時如自性知天子說偈讚曰:
「如女夢生子, 生已還復死,
生喜亦生悲, 佛觀世亦然。」
爾時思量夢天子說偈讚曰:
「如夢見斬首, 盡漏亦如是,
自解亦教他, 故禮悉解者。」
爾時修習慧天子說偈讚曰:
「見法能解了, 如夢遇愛事,
遠離彼非實, 如是悅世間。」
爾時智心天子說偈讚曰:
「聞於如來法, 以空法自悅,
如夢中說夢, 如是曉世間。」
爾時`[欣=歡【三】]`欣喜意天子說偈讚曰:
「禪定者能令, 世間天人喜,
觀察於諸趣, 猶如鏡中像。」
爾時決定慧天子說偈讚曰:
「聞於如來法, `[由=猶【元明】]`由如箜篌音,
渡人天疑海, 故禮人中王。」
爾時幻喜天子說偈讚曰:
「如人作幻化, 迷惑於愚人,
智者終不迷, 知幻不實故。」
爾時除相天子說偈讚曰:
「觀於一切世, 猶如夢作幻,
我於中無疑, 以聞佛法故。」
爾時學幻天子說偈讚曰:
「如幻師作幻, 自於幻不迷,
以知幻虛故, 佛觀世亦然。」
爾時觀妄想天子說偈讚曰:
「妄想生世間, 大導師悉知,
如精進念佛, 夢中即見佛。」
爾時滅妄想天子說偈讚曰:
「非事能生欲, 皆由妄想起,
不實妄起欲, 人尊如實知。」
爾時識解天子說偈讚曰:
「猶如深谷聲, 其響無有實,
是故不著世, 如是觀世間。」
爾時說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彼聲無有實, 而於中聽聞,
人尊宣說此, 救拔諸凡愚。」
爾時如說行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於法別義中, 眾生異妄取,
能行者知法, 於中除疑惑。」
爾時順義行天子說偈讚曰:
「若義及法實, 無有能了者,
無說亦無證, 牟尼作是說。」
爾時法假名行天子說偈讚曰:
「煩惱垢漏習, 皆想妄分別,
穢污及清淨, 但假名言說。」
爾時分別善巧天子說偈讚曰:
「一切但名字, 謂煩惱漏等,
穢污及清淨, 大智之所說。」
爾時無依慧天子說偈讚曰:
「於三界不著, 其心如虛空,
離惡真福田, 頂禮心寂滅。」
爾時不下劣天子說偈讚曰:
「非色非非色, 非欲非涅槃,
佛心無所依, 其猶如虛空。」
爾時無欲天子說偈讚曰:
「離於欲界愛, 色無色亦然,
解脫於貪`[礙=癡【三宮】]`礙, 頂禮愛盡者。」
爾時遠離愛天子說偈讚曰:
「於有無有中, 佛永斷遠離,
於三界無著, 頂禮牟尼王。」
爾時障愛天子說偈讚曰:
「障蔽於三界, 行於丈夫行,
能解脫眾生, 歸命救濟者。」
爾時解脫渴愛天子說偈讚曰:
「遠離於結使, 於後盡生滅,
身心皆清淨, 頂禮無`[熱=怨【三宮】]`熱親。」
爾時知自性天子說偈讚曰:
「大雄解自`[在=性【元明宮】]`在, 知法中無事,
無縛亦無解, 頂禮見實者。」
爾時出`[瘀=淤【元明】]`瘀泥天子說偈讚曰:
「遠離愛欲泥, 亦離於諸有,
無取亦無捨, 頂禮盡後有。」
爾時吐棄資緣天子說偈讚曰:
「棄垢及資緣, 捨罪亦遠愛,
亦離於諸蓋, 歸命大導師。」
爾時棄欲天子說偈讚曰:
「棄捨利不利, 無著行決定,
出離於魔網, 頂禮無著者。」
爾時樂利益天子說偈讚曰:
「若自及他道, 遠離惱熱者,
大雄見彼道, 頂禮無礙見。」
爾時得名稱天子說偈讚曰:
「與佛智相應, 如說如觀者,
彼能除煩惱, 頂禮解世間。」
爾時無畏天子說偈讚曰:
「於諸法決定, 無能當對者,
師子吼無畏, 智海吼亦然。」
爾時一切處無所畏天子說偈讚曰:
「善度一切處, 遠離諸毒箭,
無畏不怯弱, 我禮最勝者。」
爾時無所希天子說偈讚曰:
「非天乾闥婆, 非魔及與梵,
能有難問者, 故佛如師子。」
爾時師子遊步天子說偈讚曰:
「佛於法無畏, 曉了諸法故,
無礙故無著, 無能難問者。」
爾時無怖天子說偈讚曰:
「如山林師子, 無怖亦無畏,
摧伏諸禽獸, 林中而大吼。
世尊如是吼, 驚怖諸外道,
天龍乾闥婆, 不見敵對者。」
爾時一切處超勝天子說偈讚曰:
「一切三界中, 悉皆都無有,
力敵於佛者, 故為我歸依。」
爾時師子慧天子說偈讚曰:
「大智見一切, 於諸法無畏,
世間無與等, 我禮無所畏。」
爾時稱順生天子說偈讚曰:
「自知是正覺, 如法無能難,
若有能難者, 世`[間=聞【宮】]`間悉無有。」
爾時持藏天子說偈讚曰:
「佛作師子吼, 開顯諸法藏,
億梵聞說已, 悉發菩提心。」
爾時順威儀天子說偈讚曰:
「彼眾得大利, 順佛威儀者,
發菩提心已, 必作勝導師。」
爾時順樂法天子說偈讚曰:
「彼世大眾生, 得聞佛法已,
能發菩提心, 必成妙丈夫。」
爾時淨心天子說偈讚曰:
「得聞佛說已, 世間無與比,
千億眾生等, 發勝菩提心。」
爾時清淨流天子說偈讚曰:
「人王於長夜, 佛學善修習,
故佛身清淨, 嚴相三十二。」
爾時無漏心天子說偈讚曰:
「佛得盡漏故, 而作師子吼,
得上智慧山, 無能難問者。」
爾時順眾生天子說偈讚曰:
「三界中悉無, 天人及修羅,
言佛漏不盡, 故佛具十力。」
爾時巧盡漏天子說偈讚曰:
「大勝沙門漏, 皆悉盡無餘,
於是無能難, 故佛是我父。」
爾時常精進天子說偈讚曰:
「於人王能難, 言有餘煩惱,
世間不可得, 故佛自在`[父=天【宋】]`父。」
爾時寂滅行天子說偈讚曰:
「佛已斷貪瞋, 愚癡及習氣,
亦滅惡業行, 我禮寂滅者。」
爾時方便行天子說偈讚曰:
「若以方便觀, 斷盡諸煩惱,
彼佛滿足智, 是故我頂禮。」
爾時方便解天子說偈讚曰:
「無量巧方便, 導師於中修,
斷彼諸煩惱, 皆悉盡無餘。」
爾時方便慧天子說偈讚曰:
「導師照世間, 巧慧無有盡,
故斷諸煩惱, 及以習氣等。」
爾時修寂滅天子說偈讚曰:
「斷諸煩惱故, 習氣悉無餘,
於是佛大智, 不動無所畏。」
爾時觀道理天子說偈讚曰:
「佛斷煩惱盡, 及滅諸習氣,
照明如佛者, 世間更無比。」
爾時斷使天子說偈讚曰:
「佛斷諸習氣, 無有腥臭事,
故佛一切智, 天中最勝慧。」
爾時住邊天子說偈讚曰:
「佛今最後身, 已斷生因緣,
由盡諸漏故, 世親得無畏。」
爾時無量智天子說偈讚曰:
「大雄斷種子, 焚燒苦惱`[牙=芽【元明】]`牙,
枯涸憂枝蔓, 我禮離惱者。」
爾時出坑㵎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一切智, 已離無明坑,
佛行已得淨, 故佛得無畏。」
爾時度有天子說偈讚曰:
「已度於有海, 導師所作辦,
亦捨於彼岸, 自利得無畏。」
爾時入涅槃天子說偈讚曰:
「佛已得寂滅, 悉破諸煩惱,
乃至少習氣, 世親皆悉無。」
爾時法幢天子說偈讚曰:
「佛建正法幢, 摧折憍慢幢,
大雄已顯示, 無量諸法行。」
爾時法性天子說偈讚曰:
「性與諸`[子=了【明】]`子本, 牟尼達諸法,
善友於群生, 我禮最勝海。」
爾時法充天子說偈讚曰:
「渴樂於佛法, 故得無所畏,
無著諸佛子, 而作師子吼。」
爾時求法天子說偈讚曰:
「為求諸法故, 佛子得發心,
及見佛無畏, 有`[知=智【三宮】]`知求菩提。」
爾時渴法天子說偈讚曰:
「渴樂佛法故, 多億眾生輩,
聞佛無畏已, 深發大精進。」
爾時法起天子說偈讚曰:
「見佛說法勝, 建立於正法,
無畏布施已, 佛子求菩提。」
爾時持法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所說法, 甚深難可見,
佛子得聞已, 求無上菩提。」
爾時無悋天子說偈讚曰:
「身命及餘財, 佛子無悋惜,
聞佛師子吼, 悉求妙菩提。」
爾時無異慧天子說偈讚曰:
「聞佛說法已, 心思無有異,
於佛無畏所, 求法持律儀。」
爾時無異行天子說偈讚曰:
「`[聞法王吼已=聞人三吼已【宮】]`聞法王吼已, 不趣於異路,
遠離於二乘, 求無上菩提。」
爾時近住天子說偈讚曰:
「見佛師子吼, 諸子得聞已,
定得勝菩提, 當成如來身。」
爾時近辯天子說偈讚曰:
「於佛世尊所, 得聞辯才已,
如來妙法中, 深生喜樂心。」
爾時得辯才天子說偈讚曰:
「佛吼無畏時, 所說不可毀,
信樂心決定, 終無退轉意。」
爾時常喜天子說偈讚曰:
「十力吼無畏, 所有諸佛子,
一切時`[欣=歡【三】]`欣喜, 心調求菩提。」
爾時無怯弱心天子說偈讚曰:
「常喜不怯弱, 世尊諸佛子,
樂求勝菩提, 以聞佛語故。」
爾時無礙心天子說偈讚曰:
「彼等求佛心, 終不有退轉,
欣喜微妙心, 聞佛善說故。」
爾時巧知無邊法天子說偈讚曰:
「以修正法故, 白法黨不減,
導師知非處, 不生厭足心。」
爾時巧說法天子說偈讚曰:
「修行黑法黨, 若不退減者,
世尊知非處, 故佛無所畏。」
爾時法性無畏天子說偈讚曰:
「黑法體性爾, 必當穢淨法,
彼不污心者, 佛知彼非處。」
爾時巧相應天子說偈讚曰:
「黑法及白法, 二異不相合,
佛說於彼義, 故佛是我師。」
爾時巧知善不善天子說偈讚曰:
「大雄皆悉知, 諸法不雜聚,
妄想分別`[故=說【宋宮】,明註曰故南宋藏作說]`故, 於善法中退。」
爾時如說行滿足天子說偈讚曰:
「行於煩惱者, 終不生白法,
不生白法故, 當知必退減。」
爾時樂解脫天子說偈讚曰:
「若樂解脫者, 修行於黑法,
佛說彼有障, 故佛一切智。」
爾時淨心天子說偈讚曰:
「心樂解脫者, 須知煩惱事,
大雄說此法, 故佛應受供。」
爾時見煩惱天子說偈讚曰:
「行於煩惱中, 不識煩惱者,
彼不知正法, 善逝如是說。
若言行諸惡, 不退善法者,
於解脫非器, 兩足尊所說。」
爾時調伏天子說偈讚曰:
「離欲及憒閙, 亦離瞋癡等,
如佛所說法, 應當如是修。
煩惱及白法, 愚癡不知者,
佛於彼非師, 大仙如是說。」
爾時勤修解脫天子說偈讚曰:
「佛說對治法, 為除煩惱故,
行彼不盡惑, 無能擊難者。」
爾時向解脫天子說偈讚曰:
「佛說如是法, 為斷煩惱故,
若修不滅惑, 無能擊難者。」
爾時方便相應天子說偈讚曰:
「佛是說法者, 為諸聲聞等,
若修不證者, 無能擊難佛。」
爾時趣解脫天子說偈讚曰:
「佛說如是法, 為欲斷煩惱,
若不滅惑者, 無能擊難佛。」
爾時無畏功德天子說偈讚曰:
「為滅煩惱故, 佛說不淨觀,
若不盡滅者, 無能擊難佛。」
爾時善發心必修天子說偈讚曰:
「慈能斷瞋恚, 修慈若不斷,
無能擊難佛, 世尊得無畏。」
爾時淨目天子說偈讚曰:
「佛說能修彼, 智慧除愚癡,
若彼不斷者, 無能擊難佛。」
爾時滅覺觀天子說偈讚曰:
「為覺對治故, 說於安般念,
修彼不滅者, 無能擊難佛。」
爾時尊重無相天子說偈讚曰:
「為斷吾我故, 佛說空寂滅,
以彼不滅者, 於是無能難。」
爾時斷我慢天子說偈讚曰:
「為斷憍慢故, 佛說無相法,
若修不滅者, 不見能難佛。」
爾時淨身天子說偈讚曰:
「深心信清淨, 一切煩惱盡,
修彼不斷者, 無能擊難`[者=佛【元明】]`者。」
爾時深解想天子說偈讚曰:
「對治及朋黨, 求於煩惱道,
無畏難佛者, 如來初不見。」
爾時解用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但名用, 此彼盡不盡,
無畏問難者, 彼亦但假名。」
爾時調伏身業天子說偈讚曰:
「以智善解已, 身業得流行,
世尊悉遍知, 故號一切智。」
爾時知身天子說偈讚曰:
「身業甚清淨, 大雄悉無餘,
憐愍群生者, 我禮世間親。」
爾時身業簡擇天子說偈讚曰:
「善簡擇身業, 憐愍眾生等,
照世而造作, 故號勝丈夫。」
爾時善見身業天子說偈讚曰:
「身業得清淨, 導師悉觀見,
憐愍諸群生, 故`[等=號【三宮】]`等一切智。」
爾時善觀身天子說偈讚曰:
「善觀得清淨, 身業得相應,
憐愍群生故, 勝丈夫遊行。」
爾時成就語言天子說偈讚曰:
「具甘美功德, 離於綺澁語,
智慧相圍繞, 世親而演說。」
爾時時語天子說偈讚曰:
「依時義相應, 遠離無益事,
佛言無不忠, 眾生悉受行。」
爾時成就智慧天子說偈讚曰:
「不惱愍眾生, 成相應不濁,
不壞於因果, 佛本如是說。」
爾時不相違天子說偈讚曰:
「乃至為身命, 未曾有妄語,
是故佛功德, 於世無有礙。」
爾時實語天子說偈讚曰:
「佛行實語因, 以是世瞻仰,
至心樂聽聞, 為得佛法故。」
爾時從實生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以實語, 漸備成菩提,
諸法真實性, 世尊皆悉知。」
爾時實精進天子說偈讚曰:
「於諸有為法, 如性真實見,
世尊皆悉知, 諸法真實相。」
爾時簡擇業天子說偈讚曰:
「於己及與他, 知身口意業,
以其智清淨, 故號佛無等。」
爾時觀察意業天子說偈讚曰:
「人王心意業, 所有思量事,
悲念於眾生, 故禮愍世`[者=間【明】,明註曰者北藏作間]`者。」
爾時巧覺觀意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心緣處, 是心皆調柔,
悲念於眾生, 故禮愍世者。」
爾時巧方便天子說偈讚曰:
「眾生心所緣, 意業所起作,
種種智慧生, 世尊悉知彼。」
爾時解慧天子說偈讚曰:
「意業是佛地, 愍觀眾生故,
方便智清淨, 佛智無體性。」
爾時巧知過去天子說偈讚曰:
「佛知過去世, 若人所行業,
戒忍精進智, 佛皆悉知彼。」
爾時觀察過去天子說偈讚曰:
「觀察過去行, 能知多億佛,
過去所行處, 求勝菩提故。」
爾時本行具足天子說偈讚曰:
「憶念本行事, 億劫阿僧祇,
佛心無所著, 佛本所行處。」
爾時觀察本行天子說偈讚曰:
「阿僧祇億佛, 導師悉曾問,
出生三昧`[方=力【明】]`方, 種種成佛法。」
爾時本行生天子說偈讚曰:
「無量阿僧祇, 導師三昧門,
過去諸佛所, 曾問亦修行。」
爾時觀察本住天子說偈讚曰:
「生死中多過, 應供非應供,
觀已化眾生, 度脫於盲冥。」
爾時厭過去世天子說偈讚曰:
「彼此相食噉, 亦曾相戲樂,
迭互相殺害, 世尊皆悉知。」
爾時知未來境界天子說偈讚曰:
「導師未來時, 智慧無有礙,
眾生信業報, 諸趣佛能知。」
爾時從本行來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於過去, 智慧無障礙,
善業三摩提, 離趣知諸趣。」
爾時巧知未來天子說偈讚曰:
「佛於未來時, 智慧無障礙,
終死及生處, 於業報亦爾。」
爾時離有法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王三界, 三世中說勝,
佛智常無礙, 善知有境界。」
爾時用行天子說偈讚曰:
「眾生業行趣, 及受果報事,
此等但假名, 世尊如是說。」
爾時觀察現在天子說偈讚曰:
「`[王=世【三宮】]`王尊王現在, 智慧終不礙,
於無數佛土, 牟尼皆悉知。」
爾時現在無畏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正觀察, 三世悉平等,
究竟無所有, 迷惑凡夫智。」
爾時智無所住天子說偈讚曰:
「導師如是見, 三世無所住,
以依於法性, 諸法無事故。」
爾時教三世天子說偈讚曰:
「過去及未來, 陰生必敗壞,
無事無自性, 導師所顯說。」
爾時意無著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說三世, 皆悉無堅牢,
如幻亦如焰, 說言猶如響。」
爾時三世自在富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於三世, 常勤增智慧,
知諸行如幻, 諸根無所著。」
爾時欲到彼岸天子說偈讚曰:
「大雄於其夜, 得證上菩提,
世尊勤進欲, 至今不退減。」
爾時欲作精進天子說偈讚曰:
「世燈所有欲, 常不有退減,
世尊諸子等, 甚樂精進欲。」
爾時建立欲作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從欲起, 猶如水中蓮,
不為世所染, 如蓮處於水。」
爾時欲解脫天子說偈讚曰:
「欲及世間親, 此二名法界,
不二無二體, 世尊皆悉見。」
爾時精進生天子說偈讚曰:
「以精進威德, 剋證大菩提,
於其是非法, 終不捨精進。」
爾時念具足天子說偈讚曰:
「佛於一切處, 發心皆隨順,
`[於=以【宮】]`於其善惡法, 佛念不損減。」
爾時攝心天子說偈讚曰:
「世親常攝心, 知諸眾生行,
隨其所修行, 而為其說法。」
爾時敬重般若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智慧海, 邊際不可得,
經億僧祇劫, 佛說不可盡。」
爾時學解脫天子說偈讚曰:
「無等佛世尊, 解脫不損減,
解脫及脫者, 佛求不能得。」
爾時會解脫智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解脫者, 等解脫知見,
解真實不減, 以知無自性。」
爾時觀察身天子說偈讚曰:
「佛於然燈始, 常修真實行,
三業無過失, 故歎號為佛。」
爾時深行天子說偈讚曰:
「世尊無過失, 不如餘眾生,
知諸法自性, 佛自性不惑。」
爾時大慧天子說偈讚曰:
「佛於一切種, 心念不迷惑,
其念常現前, 譬如油滿鉢。」
爾時心不散亂天子說偈讚曰:
「乃至少許時, 心念終不亂,
佛得不共法, 眾生悉不知。」
爾時善解智慧天子說偈讚曰:
「若有思量捨, 善逝無此事,
世尊不共法, 其法不思議。」
爾時超一切天子說偈讚曰:
「於是三界中, 知其一切法,
一切無如佛, 故號難降伏。」
爾時堅持天子說偈讚曰:
「無上堅固士, 於法無所畏,
等同一切佛, 能覺未覺者。」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一
☗s72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二
北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會
## 遮羅迦波利婆羅闍迦外道品第二十四
`[會=會第十六之十二【三宮聖】]`
爾時遮羅迦波利婆羅闍迦外道八千人,見諸阿修羅、迦樓羅、龍女及諸龍、鳩槃`[茶=荼【宋宮】]`茶、乾闥婆、夜叉、緊那羅、摩睺羅伽、空行諸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光音天、遍淨天、廣果天、淨居天等供養世尊,及聞讚歎生希有心。聞此法門,便生疑慮聞未`[曾=聞【明】]`曾法。彼外道等白佛言:「瞿曇!我等聞此昔未聞法,聞已不樂。遮羅迦波利婆羅闍迦外道亦不樂在家,我於此法復生疑慮、不生敬信,都由昔來未聞此法。是故我於瞿曇沙門所亦有因緣。何以故?以沙門瞿曇作如是神通變化。作如是神通變化已,以其變化故,我等見此諸天等得微妙身,及見大眾歸伏瞿曇者至多,以知瞿曇善說法故,是故於瞿曇所復生微信。瞿曇復為廣果天說如是法,言一切法是如來者。我等於此甚生疑慮,云何一切法名為如來?我等於瞿曇所如是生信,唯有瞿曇知我等意。如是如是為我等說,令使我等解此所說義得離疑網。」從坐而起作是請已,世尊如是答於彼等:「是以我今還問汝等,隨汝意答。」
外道白佛:「善哉瞿曇!瞿曇問我,我今當說。」
佛即問彼:「汝等知不?云何胎入母腹?」如是問已,外道答佛:「瞿曇!我諸論中聞說三種因緣和合胎入母腹:父母相近生於貪染思量欲事,思故行欲,是故胎入,如是成胎。」
佛言:「汝等外道於意云何?父母思時,彼貪為從母心起耶?」
外道言:「不也。瞿曇!」
佛言:「可從於母思量起耶?」
外道言:「不也。瞿曇!」
佛言:「彼貪可從父心起耶?」
外道言:「不也。瞿曇!」
佛言:「為從於父思量起耶?」
外道言:「不也。瞿曇!」
佛言:「於意云何?彼父貪欲可入母腹耶?」
外道言:「不也。瞿曇!」
佛言:「於意云何?父心入母腹耶?」
外道言:「不也。瞿曇!」
佛言:「於意云何?父分別入母腹耶?」
外道言:「不也。瞿曇!」
佛言:「於意云何?彼胎從天終已,來入母腹耶?」
外道言:「不知也。瞿曇!」
佛言:「於意云何?彼胎為從地獄終已,來入母腹耶?」
外道言:「不知也。瞿曇!」
佛言:「於意云何?彼胎為從畜生終已,來入母腹耶?」
外道言:「不知也。瞿曇!」
佛言:「於意云何?彼胎為從餓鬼終已,來入母腹耶?」
外道言:「不知也。瞿曇!」
佛言:「於意云何?彼胎為從阿修羅終已,來入母腹耶?」
外道言:「不知也。瞿曇!」
佛言:「於意云何?彼胎可非色來入母腹耶?」
外道言:「不知也。瞿曇!」
佛言:「於意云何?彼胎為是色來入母腹耶?」
外道言:「不知也。瞿曇!」
佛言:「於意云何?受想行識來入母腹耶?」
外道言:「不知也。瞿曇!」
作是答已,佛告外道作如是言:「外道!此法甚深,寂滅善說,微妙難`[測=惻【宋】]`測、非思量境界、難可顯示,非汝所知。是諸外道,異見異忍異種樂欲,於非正處精進修行,於異見中決定趣向。」
佛言:「外道!若善男子善女人遇如是善知識,於甚深法中得生眼目。外道!譬如有人患其眼根,得遇良醫治`[差=瘥【三宮】]`差眼目,以其淨眼現身能`[覩=觀【宮】]`覩昔未見色。如是外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具信等五根,遇善知識慧眼得淨,以淨慧眼得見深法。是故汝等諸外道輩,本昔長夜邪論誑惑而作異見,於其非法取善法相、於非解脫取解脫相、於非出處生其出相,汝師自壞亦壞汝等。外道!如人自盲復語餘盲:『我將汝去。』智者當知,此等二人於其非路必有墜落遭其辛苦。外道!如是。若沙門、若婆羅門,實非導師自稱導師,實非正覺言我正覺,實不能知出世之道言我能知,實不能見出世之道言我能見,實不能知淺度之處言我能知,實非教師言我是師,彼所教者是為邪教。自非正覺,所教`[寤=悟【三】下同]`寤者亦是邪覺。實不解出言我能解,彼所教出者是為邪出。實不知道言我知道,其所示者皆是邪道。實不知淺處言我知處,其所度者反令困厄。外道!譬如牧牛人不知淺處,驅牛入水於深處而`[度=渡【三宮】]`度。彼牛捨此未到彼岸,於其中流而受困厄無有救護。何以故?由牧牛人不知淺處。外道!如是。汝等實非導師作導師想,其所化者反受困厄。外道!我是導師實堪化導,其所化者正化彼等。我是正覺所言不虛,我所寤者令其正寤。我是能出所言不虛,所教出者令其正出。我見`[出道=道故【三宮】]`出道復能示他,其所導者示其正路。我知淺處所言不虛,是以我所度者令其正度。我知教化法,是以能化他。我知佛法,能覺寤他。我知出法,令他得出。由我正見故,復能正示他。我知可度處故能度於他,所將度者令得好道。汝等外道樂解脫者,我是導師`[今=令【聖】]`今在現前。汝等應來,我能正寤、具解出法、善見出道、能作淺度處,汝等一心諦聽善思,悉生樂願正念現前,心當流注發勤精進,為未證法令得證故、未逮得法令獲得故、昔未行道令進路故、昔未到處令得到故、為未伏魔令降伏故、昔未`[求〔-〕【聖】]`求伴者令求伴侶故、為未得法方便令得方便故。
「外道!如我所說,三法和合而得受胎。我今當說,汝等外道一心諦聽,當為汝等說受胎法門。外道!我言母者是其過去作業之緣,我言父者是其過去作業之因,我言乾闥婆者,謂是業招識。外道!我言迦羅`[羅=邏【明】]`羅者,謂是業安置。外道!我言母腹者,業安識依處所。識住腹已,生得增長漸漸廣闊。外道!譬如藥草叢林,依於大地而得增長漸漸廣闊。外道!如是。彼識入母腹已,增長廣闊亦復如是。彼母腹中嬰孩成長,方得產生,生已漸增。既得長大,行宿時性隨終來處,彼過所行此現習起。彼是智知,非愚能了,共住交友常恒觀察方知其性。
「外道諦聽,彼人若從地獄終來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其聲嘶破騾聲、怱急聲、怖畏聲、高聲、淺聲,小心常怖,數數戰悚其毛數竪,夢中多見大火熾然,或見山走、或見火聚、或見釜鑊沸湧、或見有人執杖而走、或見己身為鉾矟所刺、或見羅剎女、或見群狗、或見群象來逐己身、或見己身馳走四方而無歸處。其心少信,無有親友。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地獄終來生人間。此智所知,非愚能`[惻=測【元明宮】下同]`惻。
「外道諦聽,彼人若從畜生終來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闇鈍少智,懈怠多食,樂食泥土,其性怯弱,言語不辯,樂與癡人而為知友,憙黑闇處,`[愛=處【聖】]`愛樂濁水,喜嚙草木,喜以脚指剜掘於地,喜樂動頭驅遣蠅虻,常喜昂頭欠呿空噍,常喜`[拳=踡【元明】]`拳脚隨宜臥地不避穢污,常喜空嗅喜樂裸形,常喜虛詐異言異作,多喜綺語,夢泥塗身、或夢見己身於田野食草、或夢見己身為眾蛇纏繞、或夢見己身入於山谷叢林之中。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畜生終來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能`[惻=測【元明宮聖】下同]`惻。
「外道諦聽,彼人若從餓鬼終來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其頭髮黃,怒目直視,常喜飢渴,慳貪嫉妬,喜`[饒=饞【元明】,讒【聖】]`饒飲食,喜背說人,身體饒毛,眼精光赤,多思眾食,貪樂積`[聚【麗磧三宮】,集【大】]`聚不欲割捨,不樂見善人,所見財物其心欲盜,乃至得其少許財物即便欣喜,常求財利,樂不淨食,見他資產便生`[妬嫉=嫉妬【三宮】]`妬嫉,復於他財生己有想,見他受用便生悋惜,聞說好食心生不樂,乃至巷路見遺落果及以五穀便生貪心採取收`[斂=歛【三宮】]`斂。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餓鬼中終來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能`[測【麗】,惻【大】(cf. Q016n0023_p0594b11)]`測。
「外道諦聽,若從阿修羅終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高心我慢,常喜忿怒,好樂鬪諍,挾怨不忘,起增上慢。其身洪壯,眼白`[如犬=而大【宮】,如河【聖】]`如犬,齒長多`[露=路【聖】]`露,勇健大力常樂戰陣,亦喜兩舌破壞他人,疎齒高心輕蔑他人所造書論,他人雖知語`[巧=功【宋宮】]`巧微密,亦有智力及煩惱力,樂自養身。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阿修羅終來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所`[測【麗】,惻【大】(cf. Q016n0023_p0595a01)]`測。
「外道諦聽,若從人終還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其人賢直,親近善人,毀`[呰=訾【聖】]`呰惡人,好惜門望,篤厚守信,樂好名聞及以稱譽,`[愛=受【聖】]`愛樂工巧,敬重智慧,具慚羞恥,心性柔軟識知恩養,於善友所心順無違,好喜捨施,知人高下,善觀前人有益無益,善能答對領其言義,善能和合亦能乖離,善能作使宣傳言語,於種種語能善通達憶持不忘。亦復能知是處非處。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人中終還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能`[測【麗】,惻【大】(cf. Q016n0023_p0595a11)]`測。
「外道諦聽,若從天中終生人間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為人端正,樂好清淨,喜著花鬘及以香熏,樂香塗身常喜洗浴,所樂五欲簡擇好者不喜於惡,喜樂音聲及以歌舞,純與上人而為交友,不與下人而為朋黨,好喜樓閣高堂寢室,樂慈為`[道=首【宋元宮聖】]`道,含笑不瞋,吐言柔美言語善巧令人喜悅,喜樂瓔珞及好衣服嚴身之具,常樂出入行來暢步,所作精勤終不懈怠。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天中終生於人間。此智能知,非愚能`[測【麗】,惻【大】(cf. Q016n0023_p0595b03)]`測。
「外道!若善男子若善女人欲超此相,應近善知識順彼人意,彼所作者即隨作之,彼善知識令彼超度為其說法。外道!從地獄終生人間者,地獄`[已=以【三聖】下同]`已前作人身時,造諸過惡起瞋恚故便作殺害,以其彼業牽墮地獄。彼在地獄受種種苦,後生人間猶有習氣。是人既知如是相已,必須自知我從地獄來生人間。是人為捨地獄因緣,應求善知識。遇知識已,彼善知識為除瞋業故說慈悲,亦說慈悲相應助道。以此等行,能除彼人餘殘習氣地獄因緣。彼善知識或為是人說慈悲相應尸波羅蜜,斷除彼人瞋恚過惡。是人修慈悲時,六波羅蜜當得滿足增長福德。外道!從畜生終來生人間者,畜生已前作人身時,修行積習愚癡之法。以習癡故便行惡業,由作彼業生畜生中。彼人本受畜生身時,與諸畜生久居住故,行畜生儀式。彼從畜生終已,由有習氣畜生行法,是人得人身已,聞如是法、見己身行,應當自知,我本必從畜生中終來生人間。是人為捨畜生行故,應求知識。彼善知識為除是人愚癡業故,說十二因緣,以是法故愚癡得除。彼善知識或為彼人說般若波羅蜜,既聞般若波羅蜜故,彼人愚癡體性自離,作是觀時便生智慧。外道!從餓鬼終生人間者,餓鬼已前作人身時,修行積習慳貪之法。是人修行慳貪法故,堅持不捨,彼業力故生餓鬼中,與諸餓鬼久居住故,行餓鬼業。彼從餓鬼終已,由有習氣餓鬼行法,是人得人身已,聞如是法、見己身行,應當自知,我本必從餓鬼中終來生人間。是人為捨餓鬼行故,應求`[知識=善知識【三】]`知識。彼善知識為除彼人慳貪業故為說布施,以是法故慳貪得除。彼善知識或為彼說與施相應助菩提法,令其慳貪悉得斷除。彼善知識或為彼人說檀波羅蜜,是人修行檀波羅蜜故,六度得滿。彼善知識或為彼人說一切法皆悉平等,是人以修法平等故,般若波羅蜜得滿。以修般若波羅蜜故,流注趣向一切智處。外道!於阿修羅中終生人間者,阿修羅已前作人身時,多作善根行於憍慢,彼以慢故而作諸業,修行積習憍慢業已,彼業力故生阿修羅中。與諸修羅久居住故,行阿修羅業。從修羅終已,由有習氣修羅行法。是人得人身已,聞如是法、見己身行,當須自知,我本必從修羅中終來生人間。是人為捨修羅行故,應求知識。彼善知識為除彼人憍慢業故為說聖住處,以是法故令彼得除憍慢之業。或為彼人說空法門,以是空法令其彼人慢業得除,亦除吾我得無我解。或為彼說因緣和合故有諸法,以和合故而有所作,若無和合亦無所作。作是觀已,慢使及業悉得除斷。或為彼人說諸法一相,修行彼故般若波羅蜜得滿。修般若波羅蜜滿已,速證一切智,終不退轉。外道!於人中終生人間者,彼人昔作人身之時,修行積習十善業道,作彼業已數數修行,以彼業力還生人中。昔作人時與人久居行人儀式,今`[歸=還【三宮】]`歸得人。由有習氣,是人得聞如是法已,應當自知,我本必從人中終已還生人中。是人為超彼習氣故,應求知識。彼善知識為其彼人說無常想,以無常想令除習氣。彼善知識或為是人說生死過涅槃至樂,聞此法已,是人能得厭生死過欣涅槃樂。彼善知識或為是人說六波羅蜜,既得聞已,能發無上菩提之心。彼善知識或為是人說善方便,是人以此善方便故,即能堅持六波羅蜜,速證一切智,終不退轉。外道!從天中終生人間者,天身已前作人身時,所修梵行布施持戒皆希來報。是人如是修行積習作業久訖,以是業力生於天上。得生天已,與天久居行天儀式。從天終已,由有習氣諸天行法。是人得人身已,聞如是法、見己身行,應當自知,我本必從天中終來生人間。彼人為超天中習氣,應求知識。彼善知識教其彼人修持梵行不期來報,說於求報是其過惡,但為顯說修淨梵行無所依著得福無量。教行布施不期來報,說於求報是其過`[惡〔-〕【聖】]`惡,但為顯說行於布施無所依著得福無量。教行持戒不期來報,說於求報是其過惡,但為顯說受持禁戒無所依著功德無量。彼善知識或為彼說善巧方便,是人以此善方便故能行六波羅蜜,行六波羅蜜`[已【CB】,己【大】]`已六波羅蜜漸得滿足,速證一切智,終不退轉。
「外道!從地獄終得人身者,彼應依善知識。依知識已,應聽三世佛平等法。聞平等法已,應發勤精進,依城邑聚落與大眾共居,具四部處更互相`[於=推【宮】]`於論量佛法學問難答,三世法平等得現在前,解一切法無有自性,修此解故煩惱漸除。外道!從畜生中終生人間者,彼應依善知識親近多聞,以近多聞斷除愚癡。是人雖復求多聞人及諸經論,作非有想。是人觀察非有想已,自然解證無自性法。是人以此三世法平等自然現前,速證一切智,終不退轉。外道!從餓鬼終生人間者,彼應依善知識修行布施,除其慳貪、作諸功德,以修捨故心不積聚。是人以此三世法平等自然現前,作一相解,所言一相即是無相。是人修此無相解故,速證一切智,終不退轉。外道!從阿修羅終生人間者,彼應依善知識與煩惱魔戰。何者是煩惱魔?所謂憍慢。是時彼人應當觀察,何者是慢?是`[其=真【宮】]`其誰慢?誰受是慢?誰以此慢起煩惱使?誰捨此慢?是人如是推求之時,無慢可得,亦不見有人攝受慢者。彼人如是觀察義故,無慢可得、無起慢者,與慢相應境界亦不可得,亦不見有人能捨慢者。如是觀已,無一法可得。復作是觀,以惡攝受自誑己身,他亦如是。作是觀時,能見諸法悉無自性。以見諸法無自性故,見法非有。以非有故,知不成就。不成就故,知即不生。若不生者,知彼不滅。若不生不滅者,彼非可說。若解不可說者,則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三世不可得。若法三世不可得者,當知未曾有得有失。外道!當知此是一切法平等。以此一切法平等,當知一切法是真如不變不異,如來亦真如不變不異,以一切法即是真如,是故觀慢得知。是人從人中終得生人間,以有憍慢習氣力故,乃至從彼地獄中終得生人間,以慢習故得知此相。若無慢習,不可得說此從人來乃至此從地獄中來。外道!此名離慢智慧,彼相要以具巧方便乃能得知,又為般若波羅蜜加持此人方乃得知。」
爾時八千諸外道等聞說此法,得無生法忍。彼等得住無生忍已,從坐而起,頂禮佛足。却住一面。彼諸外道却住一面已,異口同音說偈讚曰:
「導師智力所建立, 知諸道趣不由他,
知諸眾生遊諸趣, 如見掌中菴羅果。
由諸見趣濁世間, 譬如雲霧障虛空,
以是群愚常流轉, 譬如眾盲失正路。
世間為常為無常, 復言有常亦無常,
又言非常非不常, 譬如盲象入城行。
言世有邊復無邊, 復言亦有亦無邊,
又言非邊非無邊, 以是流轉如籠鳥。
又言即身是神我, 又言離身有神我,
妄想分別所纏縛, 如鳥被網心生苦。
又言自在天所化, 有言非因之所生,
一切眾生見取覆, 譬`[如=於【明】]`如雲霧障於月。
由如籠中卵生鳥, 於諸孔中常欲`[出=生【宋元聖】]`出,
見取眾生如是癡, `[彼【麗】,於【大】(cf. K06n0022_p0571b16)]`彼不解脫如籠鳥。
又禮梵王及世主, 及禮童子并圍紐,
又禮方海毘沙門, 如賊被捉求諸神。
猶如貧人遇債主, 求與債主立保證,
如是世間著見取, 愚癡求天希欲樂。
佛見眾生依真實, 譬如見手掌五指,
於諸趣中受百苦, 譬如群賊入牢獄。
世尊於彼生慈悲, 修諸道行知諸趣,
世尊已說出獄法, 如王生子放大赦。
愍世不思僧祇劫, 修諸苦行得菩提,
見取所壞愚癡輩, 佛令彼等得解脫。
以是善`[逝=遊【聖】]`逝人師子, 於諸法中得自在,
我等見取失正路, 佛於見取拔我等。
以是世尊具大力, 具足無畏無怨對,
眾中大吼如師子, 我等亦願得彼法。
以彼能動於三界, 亦以彼法普遍照,
以彼授記諸眾生, 亦願我等值遇彼。」
世尊知彼諸外道等得其深信,如作微笑現瑞光明。爾時慧命馬勝比丘以偈問佛:
「佛愍世間現微笑, 以見此等外道眾,
唯願如來說彼因, 所現微笑有何義?
善解因者非無因, 而現微笑`[瑞=瓀【聖】]`瑞光明,
善哉能現微笑光, 大眾悉皆瞻仰佛。
世尊大眾悉懷疑, 以見善逝現笑光,
悉皆猶如觀滿月, 瞻佛願說微笑因。
誰於今日設勝供? 誰於今日悅慈父?
誰`[今=爾【宮】]`今得住佛功德? 善哉大智願演說。
大眾聞之必`[7]欣=歡【三】*`欣喜, 皆由外道得授記,
唯願導師普為說, 於何乘中如得道?
善哉牟尼除心惑, 於其疑者斷疑網,
以是大眾得`[*7]`欣喜, 一向趣佛不退轉。」
爾時世尊以偈答馬勝曰:
「善哉馬勝`[巧=𢀕【聖】]`巧知時, 能問如來降怨者,
憐愍世間作是說, 能問導師自然士。
我當說彼現笑事, 一心諦聽所作因,
汝宜欣喜聽我說, `[今=令【三宮】]`今說笑義所為者。
此諸外道皆調伏, 捨諸惡見住善見,
覩是世間見取惱, 悉起悲心求菩提。
一切見取悉得捨, 以知不濁正見故,
從我得聞無礙記, 悉皆樂求一切智。
過去佛所得`[記=信【宋元宮聖】]`記已, 供養大慈兩足尊,
具足二億諸佛所, 以`[求=上【元明】]`求無上菩提故。
佛所行檀亦不少, 亦淨持戒修禪定,
淨修智慧發精進, 於諸群生修忍辱,
常修習六波羅蜜, 簡擇智慧求菩提,
馬勝請問降怨者, 發心樂求佛菩提。
彼諸苦惱由惡黨, 依止有惡見取中,
彼等今見勝導師, 捨諸惡見悉無餘。
以`[得=彼【聖】]`得真解如來教, 隨順佛法起深信,
彼於當來多億佛, 皆悉供養求菩提。
於其未來星宿劫, 皆得作佛同一號,
號曰普聞高名稱, 彼等大智度世間。
彼佛國土甚清淨, 種種莊嚴無與等,
彼離惡見眾生輩, 純求菩提賢聖處。
彼國眾生離惡趣, 是時亦無一切難,
彼等諸佛得壽命, 皆悉同壽八萬歲。
眾生聞彼佛名者, 皆悉不退上菩提,
若有眾女聞佛名, 彼女皆悉得男身。」
如是世尊降怨者, 與諸外道所授記,
一切天人聞記彼, 無不欣喜生敬信。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