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328 \[Nos. 310(27), 329] `[麗本不載故以宋本對校元本明本]`佛說須賴`[經=經(一名叉須賴此云善順)【元明】]`經 曹魏西域沙門白延於洛陽白馬寺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及五`[千=百【宮】]`千菩薩俱。 爾時,舍衛城中有極貧者名曰須賴,得堅固志不可轉移,信佛法眾身歸三尊,奉持淨戒修行十善,有四等心救濟不倦,內性清淨`[苦【思溪】,我【大】(cf. 《思溪藏》(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第1618冊第3圖第8行))]`苦樂無二,至意求佛無上大道,思惟所行晝夜誦習,以善方便導利人物,安貧自守以法為樂。 於是,天帝釋以天眼見須賴功德殊妙,所聞不惑博覽眾經,無有邪行坐起安`[庠=詳【明】]`庠,行止臥覺不失儀法,少欲易足不貪利養,質直善說言信不華,齋戒省約食節衣菅,樹葉為器茅草為席,不畜遺`[除=餘【宮】]`除無所藏積,國王人民莫不敬愛。常以晝夜各三詣佛,諮受法`[言【思溪】,信【大】(cf. 《思溪藏》(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第1618冊第4圖第3行))]`言,佛知其意輒與相見。須賴每詣佛時,無數百人常從與俱,其所遊至臥起經行,天人營護。天帝釋自念言:「是仁者戒行純備,恐子將奪我處。當下試知審求何道?」 釋便化作數人,蹴罵須賴,言無忌諱。又以石擲捶杖加之於須賴,須賴忍力慈仁不瞋不怨。釋便化作數人,謂須賴言:「仁實見`[在=枉【三宮】]`在我,謂為卿殺之何如?」 須賴答言:「子所謀者非善法也。正使彼人刀割我身尚無恨意,況但撾罵?所以者何?夫罪福有二果:種福者生天上,為罪者墮惡道。是故不當恨,何況欲`[害彼=彼害【宋宮】]`害彼?」 於是,須賴即說偈言: 「夫以種惡栽,  故生墮罪類, 若其種善本,  後必望福果。 覺惡以諦觀,  當持慧分別, 惡栽非善本,  種德無惡果。 守三能無惡,  身口意常善, 上人忍無怨,  智者受不犯。 除三以清淨,  身口意無瑕, 勸行福德者,  得願必常安。」 化人不能使國貧須賴有微害意,於是乃退。天帝釋復以金銀置其前,使化人謂須賴言:「仁者取是寶,可用恣意布施作福,亦可好衣、美食,貧何可堪?」 須賴言:「自我宿行,`[不=不善【元明】]`不亦當受斯貧苦,以貪寶妄取,後困必甚。」 化人言:「且自歡娛快意終身,安知後事?」 須賴答言:「此非慧語。或於一身不有遠慮,後受大罪,智者所畏;貪得多藏取非其有,罪與盜等,智者所恥;愛身計壽自保不死,犯不與取,智者不為。夫智者,計身命無有常、萬物非我有,所貴唯道故無貪諍,守善而已。」 又說偈言: 「藏寶至千億,  不施死時悔, 智者謂是貧,  宜識此至言。 節食不著味,  誠信而好施, 有慧慮為富,  佛說是常安。 能止不為惡,  守道中外清, 無戒而自嚴,  已犯斯非賢。 當受明為師,  `[勿=忽【宋宮】]`勿用愚所譽, 愚譽牽入冥,  師明益近淨。」 化人不能使須賴有貪意,即退去。天帝釋復化,持真珠價直數億,詣須賴言:「我與人諍訟,事聞國王。竊引仁者為證,願以此珠相上,幸助一言。」 須賴答言:「用為說此?是我所畏,終不`[敢=取【元明】]`敢欺。所以者何?妄言者先為自欺,次為欺天,亦為欺法。令`[其=身【宋】]`其口臭,言不見用,多被誹謗,心恒憔悴。天所不念,身色變、福德消、善名廢,彼為上世聖賢所撓欺,失德本而生眾惡,塞善之路自投邪冥,是為後世招致殃罪。」 又說偈言: 「眾欺生惡果,  自致口常臭, 都已忘前言,  入邪無正道。 自欺亦欺天,  欺法是自怨, 常為眾所疑,  欺詐何益人? 欺為眾惡本,  自絕善行業, 是故致痛聚,  妄言何益人? 設以滿天下,  金銀珠相與, 至守法`[誡=戒【元明】下同]`誡者,  何時為寶欺?」 化人不能使須賴妄語,即時退去。天帝釋還語夫人言:「汝試將我妓女,與數琴般遮翼婦俱,見須賴共轉其意,壞其清行,知有淫無?」 天后受教,即從妓女,夜安靜時到須賴所住。虛空中,作靡麗之辭言:「仁者且起,天使我曹來侍左右。我曹形容既好,衣裳鮮明,瓔珞、珠寶服、栴檀香,不老不少適在上時,端`[政=正【元明】]`政皎潔可不瞻視,卿福所致故來相事。」 須賴仰頭答言:「若曹盡是地獄、畜生、餓鬼所愛,非彼天人上智所樂。我見若曹所有,如夢色像香,實如海泡沫。我見若形骨幹,肉塗血澆筋纏,革裹皮覆以蔽污霑,譬如工師幻人目耳。汝曹上時我見無常,當就壞敗為分離法,罪福我已覺,無毛髮之愛念。若曹實壞人善心,不能成立人意,但污淨行。若曹即連臭腐,習欲無樂坐致苦痛,自誤墮冥入三惡道,欲非善本,鬪訟恐恚,顛倒濁亂皆從欲起,癡狂致災坐彼形殘。外集內熱不見福果,以亡人本種畜生類,後為牛馬、騾驢、駱駝、犬彘、鷄鵝,皆欲所致,違遠聖賢,亡失信、戒、聞、施、慧道,隨欲一念不顧後世,是欲常壞求道之意,何況其餘?」 即說偈言: 「欲污為臭腐,  獨痛遠安樂, 自擲餓鬼罪,  無慮常附惡。 無便為亂本,  遠法去就誤, 不慮致顛倒,  欲盛癡益置。 貪憎失善意,  邪念常恐驚, 內憂如外`[胐=惱【元明】]`胐,  坐欲亡信根。 已為不善本,  如魃食人肝, 居衰事邪神,  為欲如癡`[狂=往【宋】]`狂。 淫為牛羊猪,  驢馬象駱駝, 長受獸形苦,  是故慧捨欲。 棄信、戒、聞德,  遠自投惡道, 為淫人癡網,  遠女常疾脫。 如汝好形輩,  滿此閻浮利, 一心住如山,  天神安能傾。」 時,天后及妓女不能使貧須賴有淫意,即還天宮,為天帝釋說偈言: 「子學深見諦,  說知女態`[惡=慝【元明】]`惡, 已捨色無欲,  無瘡不受毒。」 於是,天帝益怖衣毛為竪,念是仁者誡淨不邪必奪我處,便自下詣須賴,說偈問言: 「須賴欲求何,  誡淨健乃爾? 願說望帝王,  日月釋梵耶?」 於是,須賴答釋偈言: 「帝王日月天,  釋梵雖為尊, 無常皆如幻,  未脫彼何明。 所欲樂不生,  無有老死患, 憎愛怨苦際,  願度三界人。」 天帝意解欣然大悅,即說偈讚須賴言: 「善哉愍世間,  疾解得如願, 當除三世垢,  天人必蒙恩。」 於是,須賴經行舍衛城市,便於市中得先劫寶,價當是世,即以手持而舉聲言:「今是舍衛國有極貧者,吾以此寶而惠與之。」爾時,國內有故長者,乃昔富`[賈=價【宋宮】]`賈合數千人,應機悉走到須賴前,各自陳言:「我等困窮惟見矜濟。」又有極貧無數之輩,亦皆馳至從乞求寶。 須賴答言:「諸賢不貧,今是城中有貧`[極=行【宮】]`極者,吾以此寶當往與之。」 眾人問言:「觀此城中誰極貧乎?」 須賴答言:「王波斯匿國之最貧。」 眾人言:「勿宣是語,帝王何常而有貧者,度王宮藏珍琦不可`[呰=訾【元明】]`呰計?」 須賴以偈答眾人言: 「雖多積財寶,  欲得求無厭, 如水晝夜流,  是輩猶為貧。 貪增不念苦,  邪行意不慚, 從此到彼世,  是為極貧困。」 於是,須賴與大眾人民俱到王宮門。時王波斯匿在正殿,適收五百餘長者,皆當有罪,王欲使多出財寶以贖其罪。傍臣白王須賴在外,王即請與相見。須賴入謂王言:「我往日經行舍衛城市,得此明月珠意欲與貧者,觀省此國之極貧者莫甚於王,願大王受是寶。」 王聞其言有慚愧色,答言:「須賴!我貧熟與卿同。」 須賴言:「王貧甚於我。」 王言:「願說其意。」 須賴於大眾前,為王說偈言: 「夫財日夕貪無厭,  為君造害後燒痛, 自保不死不惟後,  是謂極貧無法行。 常有慈心不懈慢,  遠色近賢而知足, 不好多求不畜積,  是生為智無怨惡。 居位捨正而為非,  以財恐民施刑法, 在安忘危快所欲,  欺人死困悔無及。 直信清淨識者強,  節如知止聞不忘, 常知不恐樂在行,  是謂不貧聖所稱。 夫已富貴不念施,  謂命可常壞在今, 貪濁迷惑如醉象,  意塞不覺是謂貧。 信佛法眾行恭敬,  恕己安人善教誨, 不`[愚=惡【宋元】]`愚不恚不放恣,  以法自御為常富。 火燒草木不知足,  眾流歸海無滿息, 日月不疲照四域,  貪至老死不厭欲。 火雖盛熱不久`[燃=然【元明】]`燃,  富貴無常如浮雲, 故慧不願天及王,  慧意燒惡無復煙。」 王波斯匿謂須賴言:「誰當證明我貧仁富?」 須賴答言:「大王亦聞,世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所見已諦,能現證要。今者不遠,近在祇樹給孤獨園。」 王曰:「我已厚祿,得見此尊。」 須賴言:「是聖師可以為證。」 王曰:「願請佛來,如佛所斷,當以為正。」 於是,須賴即說偈言: 「佛慧悉遍見,  不須大王請, 今我意所念,  已見必哀來。 神通聖無漏,  世作後所受, 佛無不定智,  必來王莫疑。 常等無憎愛,  愍傷人非人, 雖遠在他方,  但念其法言。 我願大王信,  佛為慈悲主, 於是至意念,  世雄來不久, 豫出香華寶,  珠`[纓=瓔【元明】]`纓繒蓋幡, 眾妓調五音,  供佛當鮮明。」 須賴即叉手偏袒右肩,下兩膝跪伏地,遙向佛說偈言: 「佛悉知人意,  照見諸至誠, 願稱聽至意,  現神住我前。」 於是地即大動,佛與五百比丘、二百菩薩,化從地中出王殿上。釋梵四天王、無數百千天,悉從佛而來。王及吏民見佛現神,莫不悚然,加敬稽首佛足。若干千人,從敬發意願為菩薩。於是,國貧須賴前禮佛足,却住,白佛言:「我行此城中得明月金珠,價直一閻浮利,念欲與貧者。觀省是國,獨王極貧。所以者何?貪欲無厭,賦`[檢=斂【元明】]`檢不息、嬈`[惱=腦【宋】]`惱不息,一國民為疲極迫強役羸,中傷至直,下有勞擾。上為欲縛,不念非常、不順正治,是故我獻此明月珠不肯受,反詰我以貧富之證。是故願見如來,無不開導、無所不護,析疑除垢願解此義。」 佛言:「富哉!須賴!言語至誠,大王勿疑。」 王曰:「唯然,世尊!以正真之言啟發`[蒙=朦【宋宮】]`蒙冥。」 佛以善權方便,將護王意,現其義言:「王且諦聽!亦有因緣計王所富,須賴無有,亦有要義計須賴富,王不能及。所謂王之富者,計有國財:金銀、璧玉、水精、瑠璃、真珠、珊瑚、車𤦲、瑪瑙、象馬、宮殿,所有饒裕治得自在,此王之富,須賴無有。當計須賴道德正相,布施戒具忍力精進慧不放逸善行有敘,慈悲喜護愛敬三寶,學深意淨直信慚愧,七財滿具,是須賴富,王不能及。正使大王所部國界,人民悉富如釋摩男,合此人財以比須賴道德之富,百分、千分、巨億萬分,計`[所=空【宮】]`所不能及,是不可以譬喻為比。」 王言:「善哉!善哉!如世尊言,我已有福,我國界中乃有持法上富之人。」 佛言:「然亦多有真人在王界內。」 於時,王波`[邪=斯【元明】]`邪匿起住佛前,讚須賴言: 「我尊仁與佛,  由仁我綺雅, 願以國相上,  自今仁為師。 久已憍慢戒,  坐國遠正法, 今聞須賴語,  願詳修梵行。 用貪財利故,  怨五百人繫, 今赦貪無益,  念仁恩難忘。」 於是,五百繫人聞王赦其罪,皆念須賴恩,厭非常苦得無欲意,悉起禮佛,又禮須賴。王意歡喜重讚言: 「仁富我實貧,  須賴言妙真, 今下令國中,  不得言仁貧。」 國人聞王令後,皆稱須賴為富,無復貧名。須賴起正衣服,右膝著地,叉手白佛言:「今是大眾集會。善哉!世尊!願說法語,使此眾人不空見佛。」 佛言:「善哉!聽我所說,善思念之!有四法,族姓子!為見佛。何等四?為信、為樂、為悅、為敬,是為四。 「復有四法,可得見佛。何等四?已見佛色像便起道意,自願後世得身如是;`[已【CB】,以【大】]`已至意思念佛言常至誠;已悲哀諸人物意不復動;已樂所履行不斷三寶,是為四。 「復`[者=有【宮】]`者四法為覺意。何等四?謂色痛想行識、無所`[視=遠【宮】]`視、所見轉空、所想即知,是為四。 「復有四法,見佛向淨。何等四?不計彼我為內外除、不計常在為除壽命、不計斷滅為捨習行、以佛眼見覺常眠意,是為四。 「復有四法見佛向淨。何等四?一切法無`[此=所【三宮】]`此取、以正定為淨行、已學成無上智、善權見淨脫,是為四。族姓子、族姓女!已見如來為向清淨。」 佛說是時,七百比丘意解無漏,坐中菩薩皆得不起法忍,無數千人皆立德本。佛說經已,便從座起,與諸弟子及諸菩薩,現神飛去如鳳凰王,還到祇樹給孤獨園。 於是,王波斯匿謂須賴言:「仁者欲詣佛時,願相告勅身欲隨往。」 須賴言:「亦願大王勅諸後宮太子官屬,并國吏民不詣佛者,使有司記其罪。所以者何?菩薩不但憂身、憂人非人,菩薩在大眾中威神倍好。」 王言:「願聞菩薩將從大眾,為之奈何?」 須賴答言:「一切眾生菩薩皆能合會以為從者,謂以布施眾人樂從,能轉慳者使好布施。菩薩持戒眾人樂從,化諸不信令信罪福。菩薩忍辱眾人樂從,化諸瞋恚令無結恨。菩薩精進眾人樂從,化諸無勢令建精進。菩薩行禪眾人樂從,化諸亂意令守一心。菩薩智慧眾人樂從,化諸愚癡令得正智。菩薩行慈眾人樂從,化諸不仁使有慈心。菩薩行悲眾人樂從,入生死苦不厭正行。菩薩行喜眾人樂從,化憂迷者能使樂法。菩薩行護眾人樂從,安慰勸助使人入法。如是大王!德行非一。 「又有四事為善受人:一曰、護眾生不違捨;二曰、`[眾=種【宋元宮】]`眾德本行清淨;三曰、擇好願令佛國無三毒;四曰、空不願無思想,出諸魔網所拘制。菩薩常行柔軟,化諸剛強不忘大乘,樂居山澤,不以毀斷先世福德,善本日增普修眾行,周滿道法三十七品。菩薩以是合取人民。」 王波斯匿欣然大悅善心生焉,王身所著綵衣,價直千萬以上須賴。須賴不受,言:「大王意悅,與受何異?」王意不樂。須賴復言:「我自有`[䓸=管【元明】]`䓸衣著之甚悅,當用是,憂衣為?」 王曰:「何故?」 須賴答言:「我有時脫衣掛樹捨,行一日或至七日,無貪取者,我亦無惜意,不顧望此衣。菩薩常服如此輩衣,既自無著意,又使彼不貪。」 王曰:「願仁愍念,足行衣上,使我長夜得福無量。」須賴稱王意,為蹈衣上。 王曰:「此衣`[已=以【宋元宮】]`已屬須賴,吾將安置?」 須賴答言:「大王!宜視此國中形露不蔽者,可以衣與之。」 王即勅左右,持此衣出賜諸貧窮人,諸貧窮人共得王綵衣,皆歡喜念須賴:「當何以報其恩須賴至意?」以佛威神空中有聲,而說偈言: 「不以香華寶,  甘快諸美食, 欲報此慈恩,  但當起道意。 至人不貪貴,  不樂諸奇異, 欲報當求佛,  大乘四等意。」 於是,須賴以日`[跌=昳【元明宮】]`跌時與大眾人,王亦與後宮一切宮屬、吏民,俱行詣佛。是時,舍衛清信士、清信女合十億眾,及得賜綵衣貧民,聞須賴當到佛所,皆悉從行。 時,天帝釋下從舍衛來至祇樹,於中間化作大殿如忉利天宮,化作七寶樹,於樹下為佛設師子座,方`[圓=員【宋宮】]`圓自副,以若干種繒敷其上,令萬二千妓女羅住其邊,作百種音樂,以為供養佛。佛知大眾具至,即起到大殿,坐天師子座。佛身放光明照天地,空中散華其墮如雨。 天帝釋告子言:「拘或!吾為佛設座,汝可為諸菩薩真人作座。」 太子即化作六萬餘座悉嚴好,以天五綵之氈,已說偈言: 「真人諸菩薩,  願來坐此座, 是化天所樂,  常願會佛前。」 諸菩薩大弟子坐已定,時般遮翼天勅其天人,孚調五百餘琴,令音調好進歌。「佛、須賴來者,必有尊天俱`[主=至【宋元宮】]`主,我曹當退。」即時調諸意,如歌頌言: 「智行過百劫,  智盛施無量, 智戒攝身口,  當禮無上聖。 人忍無所犯,  精進人力強, 仁開定慧門,  當禮三界雄。 明斷淫怒癡,  已盡滅無瑕, 自得復授彼,  當禮天人師。 慧觀除三愛,  不貪世間榮, 恬惔無憂畏,  當禮是法王。 魔天進三女,  道意不為傾, 無著不可污,  當禮是至清。 奇相三十二,  眾好自嚴身, 八聲無不聞,  當禮天中天。 行地印文現,  無畏威遠震, 齒齊肩間迴,  當禮釋中神。 我讚十力王,  檀獨歡喜誠, 自歸佛得福,  願後如世尊。」 爾時,須賴從大眾人民,亦若干千天人,俱到佛所,皆禮佛足,各坐一面。王波斯匿與其所從,前禮佛足,却住一面。於是,王手自取床,謂須賴言:「願仁坐此座。」諸天眾中未見須賴者,念:「是貧人有何功德,而見敬乃如此?」釋知諸天意,言:「諸依福者不宜輕是人。所以者何?我可為證,是人守戒奉法難及,且待須臾方見其德。」 須賴欲使諸天意解,即白佛言:「唯願世尊!解說菩薩得威神見敬,至於無上正真之道。」 是時,佛放身光,焰著須賴,其形狀踰於天帝百千倍,天意皆悅,知非凡人,悉`[已=以【宋元宮】]`已天華散其上。 佛告須賴:「菩薩在貴不以憍慢,現若卑賤,能使眾人不貪富貴亦無恨貧,是為淨德。其在豪貴能率餘人興布施意,在智現愚,能使愚人疾解智慧,是為淨德。已能制意,如汝須賴,示現極貧守戒如法,為諸梵志居士眾人所敬,是為清淨知善方便。」 賢者阿難白佛言:「須賴學來久如?」 佛告阿難:「其學甚久,已事若干億百千佛,現得三忍博達眾智,順行諸善自見貧鄙,意淨如是。」 阿難言:「今寧有人願求佛者?」 佛言:「欲天七千、色天萬二千、世人數千,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阿難復問:「須賴久如當成為佛?佛號為何?國土何類?」 佛為阿難說此偈言: 「阿難聽我說,  須賴初發義, 護人無仇善,  德廣常大施, 從始起意來,  其數難縷陳。 供養佛無厭,  奉法守不忘, 學六度無極,  進道樂久長, 梵行未曾漏,  守法慧不傾, 所行志念具,  覺對立道地。 已度眾邪網,  性善覺內事, 已捨世八事,  利衰毀譽意, 一切等心視,  如空無罣礙。 愛法行無倦,  守忍慈為常, 愛人如愛己,  棄身安群生, 愛習悉教彼,  念熟說義實。 覺意不離法,  解空導二脫, 三忍具無念,  學法知可行。 所至必開導,  一切蒙其恩, 所在國邑興,  輒往到其方, 宣化如佛意,  遍教諸天人。 我般泥曰後,  末時須賴終, 生東可樂國,  阿閦所山方, 餘三阿僧祇,  行滿大願成。 得佛除世邪,  安隱度十方, 自然為神將,  號曰世尊王。 始如阿閦佛,  所度無有量, 世名德化成,  惡滅善義興, 佛住千萬歲,  眾僧不可稱。 彼願羅漢少,  求佛者甚眾, 時人力神足,  精進福行明。 其世五音聲,  佛說法遍聞, 無有壞善魔,  正信脫邪患。 至佛滅度後,  八萬四千人, 上法興照世,  令行無訟意, 須賴所教化,  多願摩訶衍, 悉會生其世,  不數已度人。」 佛拜須賴。時坐中天、人、鬼、龍,各以好衣奉上須賴,歡樂之聲聞`[於=于【宋元宮】]`於三千,億百千人皆來禮之。佛為廣說若干法要,解三乘行。 王波斯匿避坐叉手,住白佛言:「我以貪濁為國財醉,憍貴自恣作危殆行,得須賴妙言,乃自知最為貧。今欲捨家國付太子,受世尊戒,身為佛比丘僧,守園給使。現在財寶為三分:一分、奉佛弟子;二分、施國人民;三分、留為官儲。得蒙佛恩,現身財寶不復貪樂,一切是福皆施眾生,願得無上正真道意。」 時坐中五百長者、居士、五百梵志、五百小臣,聞王誓願如師子吼,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一切捨欲以家之信,離家為道欲作沙門,除中三百人,其餘佛悉以為沙門。 於是,須賴退坐叉手,白佛言:「已亦願從聖師子,十方諸現在佛,求哀作沙門,須賴慧力亦如來所成。」便入三昧,一切十方諸現在佛,皆與其比丘僧俱現。須賴即起,稽首禮十方佛便為沙門,復求哀言:「願諸世尊哀聽受我使得成立。」 十方諸佛及釋迦文皆伸右臂摩須賴頂,諸佛臂各自現不相障。是時光明照三千世界,天雨眾華,賢者須賴自然法衣在身,被服正齊威儀安庠。當須賴得拜,時五百比丘漏盡意解無餘縛結,千菩薩得信忍。 佛告阿難:「受是記拜經奉持之,當為眾人布說其義。所以者何?末世人多在邪信網,吾以是故於中作佛,化其惡意使見正道,令如須賴從信入慧。我於世間周遍說法,一人不度我終不捨。是故,阿難!當傳此法令人信樂,終日習聞使意開解,當從是如得要。」 佛說經已,皆歡喜,須賴比丘、諸比丘僧,天帝釋及王波斯匿,天、人、阿須輪,莫不樂聞。 佛說須賴經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2 冊 No. 328 佛說須賴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07-1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CBETA 自行掃瞄辨識,Jasmine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