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338 \[Nos. 310(33), 339] 佛說離垢施女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太康年【宋元宮】,三藏【明】]`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人皆阿羅漢——諸漏已盡逮得已辦,無復塵垢而得自在,棄捐重擔逮得己利,盡除終始諸所結縛,度以`[聰=聖【三宮】]`聰慧通達明智悉為仁賢,猶如大龍心得自在——其大人賢者阿難;菩薩萬人,皆成大阿羅漢——皆一切聖達神通己暢,悉不退轉法輪——菩薩其名:寶光菩薩、智積菩薩、名首菩薩、辯積菩薩、`[首=辯首【三宮】]`首咸菩薩、光世音菩薩、賢首菩薩,喜王菩薩、行無思議脫門菩薩、念諸法無`[蓋=著【三宮】]`蓋菩薩、慈氏菩薩、入志性菩薩、棄諸惡趣菩薩、除眾憂冥菩薩、超欲無虛迹菩薩、無虛見菩薩、德寶校飾菩薩、金寶曜首菩薩、捨諸蓋菩薩、無害心菩薩,如是等菩薩具足萬人。 爾時賢者舍利弗、大目揵連、大迦葉、須菩提、邠耨文陀弗、離越、阿那律、阿難等,溥首童真、不虛見、寶英、棄諸惡趣、棄諸陰蓋、光世音、辯積、超度無虛迹。時此八菩薩及八弟子,明旦著衣持鉢入城分衛,斯等俱行相與共議各各發願。 舍利弗曰:「當如是像三昧正受入城分衛,令其中人普使一切聞四聖諦。」 大目連曰:「願城中人皆使一切無有須臾興`[施=於【三宮】]`施魔事。」 大迦葉曰:「願城中人施我食者,一切皆使得無盡福至無為度。」 須菩提曰:「願城中人敢覩光明,以是緣報,皆得生天及在人間,然後逮得無為之法。」 邠耨曰:「願其城中諸外異學梵志長者,悉得正見。」 離越曰:「願其城中一切眾人無有罪殃,悉獲安隱。」 阿那律曰:「願其城中一切眾人悉得天眼。」 阿難曰:「願其城中一切眾人,悉使識念往古所可曾聞經法。」 文殊師利曰:「化其城中門戶窓牖重閣精舍器物`[15]瓔珞=纓絡【宋宮】*`瓔珞樹木枝葉華實衣服之飾,皆使宣出空、無相、無願、無所逮,得不起不滅,無有放逸,無所著聲,無有形類,無吾我聲。」 無虛見曰:「化其城中一切人民男女大小目所覩者,悉見佛形,至後究竟,逮得無上正真之道。」 寶英曰:「化其城中一切居家所有諸藏,皆滿眾寶。」 棄諸惡趣曰:「化其城中所居眾民,敢有犯作地獄之罪,現在之法,使罪微輕,忽然虛盡。」 棄諸陰蓋曰:「化其城中人棄捐五蓋,不`[使=起【明】]`使增長。」 光世音曰:「化`[2]其=其城【三宮】*`其中人閉牢獄者使得解脫,諸有繫囚令得解散,諸恐懼者得無所畏。」 辯積曰:「化`[*2-1]其=其城【三宮】*`其中人敢見我等皆得辯才,使諸`[伎=妓【元明】]`伎樂轉共談語。」 超度無虛迹曰:「令`[*2-2]其=其城【三宮】*`其中人吾等目見,皆`[使〔-〕【三宮】]`使究竟至`[於〔-〕【三宮】]`於無上正真之道。」 時八菩薩、八大弟子,各各如是悉共議已,到其城門。 于時城中王波斯匿,有女名曰維摩羅達`[(晉言…施)五字〔-〕【明】]` \(晉言離垢施),厥年十二,端正`[殊=姝【明】]`殊妙,見者咸悅,第一潔白,色如妙華。於月八日明星之時,與五百侍女平旦乘駕,五百梵志皆從其後,出行遊觀,而詣祠壇,欲大祠祀。 時諸梵志`[遙【三宮】,這【大】]`遙見比丘,心中念言以為不吉。諸梵志中有一梵志,年尊老耄,名曰梵天,`[謂=語【三宮】]`謂離垢施女:「當`[知=知之【三宮】]`知今日不祥,見諸比丘住於城門。`[止=上【宮】]`止!不須出,當還入城。見此等輩,求諸利義必不如意。」 時離垢施女,則為梵志,而說頌曰: 「斯等志行,  教化功德,  於諸祠祀,  為最吉安。 梵志若能,  供養此等,  一切吉利,  終無有異。 則以`[梵=禁【三宮】]`梵戒,  調定`[13]憺=澹【宋宮】*`憺怕,  越度諸惡,  無穢眾塵。 此等所行,  為上良醫,  慰勞療治,  眾生久疾, 是無瑕穢,  第一師則。  為無數人,  去眾惡事, 於諸四見,  為已鮮明。  梵志卿來,  值上清淨, 佛在世間,  最勝法王。  斯等是子,  羅漢成就, 今諸菩薩,  為最尊師。  `[孰【麗】,熟【大】(cf. K06n0041_p1208a13; X74n1467_p0076c03)]`孰有`[智=知【宋元宮】,如【明】]`智者,  而捨之去? 兩足之尊,  上福之田,  欲得生天,  施此眾祐。 若惠與者,  果報無量,  所可遊處,  終不損耗。 順斯等教,  具足相好,  是善福田,  志性清淨。 假使梵志,  發歡悅心,  則當逮得,  安隱離俗。 遵修道教,  志未曾亂,  而行分衛,  常觀精進。 所可遊居,  善護諸根,  諸根寂定,  斯眾如海。 江海之水,  尚可`[升=斗【三宮】]`升量,  十方土地,  亦可步度。 若有布施,  人中之王,  一切所行,  不可稱量。 劫燒之時,  須彌山壞,  江海枯竭,  及所有地。 其有奉施,  眾人尊王,  劫雖被災,  福不可燒。」 於是梵志,為離垢施而報頌曰: 「無得自恣,  從愚`[戇【麗】,憃【大】(cf. K06n0041_p1208b05; T54n2128_p0493a05)]`戇心。  莫祠祀時,  願樂比丘。 斯等髠頭,  而`[被=披【三宮】]`被袈裟,  若志安解,  不習此黨。 恐女父母,  不以歡悅,  吾等當啟,  於大明王。 女所祠祀,  則亦不祥。  善哉尊女,  莫受比丘。」 於是離垢施,以偈報梵志曰: 「若墮惡趣,  生死之難,  雖有父母,  不能救濟。 亦無餘人,  及財神呪,  獨斯等類,  乃能救脫。 吾棄`[捐=損【宋宮】]`捐身,  散在四方,  欽樂愛敬,  自歸於佛。 終不希望,  餘人之救,  `[18]唯=惟【三宮】*`唯當依附,  三尊寶耳。 譬如失目,  `[19]而【麗】,面【大】*,而【宮】*`而瞻明鏡。  外道異學,  若斯無益。 梵志猶如,  須彌山燒。  博聞如是,  力脫為要。 未曾乏少,  於博聞慧,  所可聞者,  悉為備具。 若能聽聞,  即奉行者,  此乃為`[20]持=特【三宮】*`持,  一切難及。」 於是梵志謂離垢施女:「初未曾見於尊佛及比丘眾,從何因緣而生歡悅?」 女即答曰:「梵志!欲知?我初生時,母以我著金寶床上,上虛空中五百天子而共飛行,我`[21]適【三宮】*,這【大】*`適見之;以無數事歎佛功德及法聖眾,`[*21]`適聞音聲。時於眾中有一天子,初未曾見如來至真,問諸天子:『所歎如來,德何所類?』時諸天子察我心念,志懷篤信,即說此偈,而讚歎佛: 「『頭髮紺青色,  淨好而右旋, 如水百葉`[蓮=華【三宮】]`蓮;  猶月滿盛明; 白毛眉中迴,  猶如雪之光; 勝眼如青蓮,  若蜂中之王; 人中尊師子,  脣像若赤朱, 眉睫甚細妙,  平正而善姝, 廣長舌覆面,  乃至於髮際。 其教`[清=青【宮】]`清和悅,  充可智者意, 其聲如鐘鼓,  箜篌笳`[笛=竿【三宮】]`笛笙, 其音和且雅,  猶如琴瑟箏, 哀鸞真陀樂。  鸎鳥及鵾雞, 赤`[𭪿=觜【三宮】]`𭪿鳴於林,  最勝音超彼, `[辭=亂【元】]`辭若師子吼,  妙聲壞眾病。 已離諸垢穢,  言誠斷諸見, 行遊若坐眾,  `[聞=問【三宮】]`聞者悉解釋。 所言無缺漏,  可悅一切人, 勝己捨中邊,  猶如寂滅度。 言辭無慢恣,  形體甚奇妙, 辭質無諂飾,  皆為眾說行。 如集華為鬘,  佛慧`[音=意【三宮】]`音如是。 諸念悉豐滿,  勝臂過於膝, 其掌正且均,  手指纖長好。 巍巍身堅固,  寶容若紫金, 佛體顯如`[日=是【三宮】]`日,  遠現悉聞音。 毛軟亦紺色,  一一生`[上=右【三宮】]`上旋, 𦟛髀猶龍象,  `[而=兩【三宮】]`而膝平博好。 安平足如畫,  於下生相輪, 稱佛德如是。』  我時粗聽聞, 在世無所慕,  度於諸有處, 大哀上良醫,  救濟眾生務, 斷除諸繫縛,  無著如蓮華。 梵志我從天,  聞歎佛若此。」 離垢施女謂梵志:「我從諸天聞如是比歎佛功德,從是以來不自識念而復睡`[眠=眼【元】]`眠,亦復`[無=知【三】]`無有婬怒愚癡危害之想;從是以來不自識念貪著父母兄弟姊妹親屬知識,亦不愛念`[*15-1]瓔珞=纓絡【宋宮】*`瓔珞衣服及身壽命,國城遊觀;`[*18-1]唯=惟【三宮】*`唯獨恭恪,念佛大聖。梵志!當知,以是之故,如來所`[在=作【三宮】]`在廣說經法,吾悉聽之,不失一句義理`[嚴=微【三宮】]`嚴妙。我常晝夜恒觀覩佛,無不見時。吾以晝夜見佛正覺,欲聽聞法,奉敬聖眾,而無厭極。」 時離垢施,嗟歎於佛、`[聖【三宮】,聽【大】]`聖眾之德。梵天、梵志、五百群眾,聞之欣然,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女即下車,趣諸菩薩及大弟子,普為稽首,一一禮足,一心恭恪,而叉手住。 時舍利弗,觀離垢施女。離垢施女問舍利弗:「唯賢者!為女人身處於二識,塵欲如火,多有放逸,所可好憙,心不順念,不志解脫,而自`[放逸=放恣【宮】]`放逸。善哉,賢者!唯為我等如應說法,哀矜長夜,安隱無難。」 說於此語`[*21-2]適【三宮】*,這【大】*`適欲竟時,王波斯匿與諸群臣,尋到彼間。王聞斯言,謂離垢施女:「`[遺=惟【三宮】]`遺習樂,何故勤勞、顏色`[憔=燋【宋宮】]`憔悴而遊此間?從生以來未曾步行,初不眠寐,卒發心行,而不戲樂,無以自娛。」 於是王波斯匿,為離垢施而說頌曰: 「顏貌淨妙,  猶天玉女,  `[*15-2]瓔珞=纓絡【宋宮】*`瓔珞儀式,  香熏衣服。 如今女身,  何所患厭?  汝既無有,  睡眠之`[懈【麗宮】,解【大】]`懈, 處在國土,  倉庫盈富。  女之父母,  常得自由, 何所不樂,  今得自在?  其心何故,  不好在家? 又女父母,  而相可悅,  一切眾`[人【CB】,入【大】]`人,  之所恭敬。 何故不樂,  遊坐此間?  若干`[*15]`瓔珞,  自嚴其身, 汝豈聞耶,  若見之乎?  所以恐怖,  心懷懈倦。 女當為吾,  宣暢此意。  今女所誓,  欲求何願?」 時離垢施,則為父王而說頌曰: 「大王不覺,  生死之難,  諸陰之患,  危脆之身, 貪欲之想,  所行如化,  人命在世,  不住須臾。 大父當了,  我處毒蛇,  安得睡眠,  及諸所欲? 於今計此,  四毒之`[蛇=軏【宋元宮】,蚖【明】]`蛇,  心自念言:  『何所悅樂? 為諸讎敵,  所見逼迫,  處在眾苦,  云何得安? 塵勞之怨,  所見`[唐突=搪突【宋宮】,搪揬【元明】]`唐突,  吾當云何,  遊於娛樂? 墮毒中者,  誰得睡眠?  未捨怨家,  云何歡喜? 墮大坑塹,  何所恃怙?』  尊王當知,  處世如是。 如今覩察,  最勝自在,  尋時發心,  令我得佛。 王聽我言:  『未曾見聞,  為菩薩者,  而懷放逸; 畏於`[弊=憋【元宮】]`弊獸,  而馳迸走;  讎敵執杖,  舉刀逐人; 而復飢渴,  入於空聚。  畏生死賊,  誰當樂者?』 「今此畫篋身,  計之亦如是, 而常懷受斯,  依獸四害蛇。 無量之陰蓋,  怨賊之患難, 孰樂於曠野,  畏懼之境界?」 於是離垢施謂舍利弗:「`[*18-2]唯=惟【三宮】*`唯問,賢者!智慧之事,當以答我。所言智慧,歎於耆年,智慧最尊。其智慧者,為有為乎?若無為耶?假使有為,則為起生滅壞之事,虛偽之法。設無為者,離於三相,以是之故,為無所起。設無所起,則無合會。其智慧者,悉無所有。」 時,舍利弗默無以報。 大目連曰:「仁舍利弗!當時發遣離垢施問。」 舍利弗答曰:「女所寤者,不問有為及與無為,講無`[所=不【三宮】]`所起,不可言聲以答發遣。」 離垢施女問大目連:「世尊歎賢者,神足為最耆年,云何,`[立=云【三宮】]`立眾人想現神足乎?為法想耶?若立人想現神足者,人虛無實,神足亦空。欲以法想,法無所造。其無所造,彼無所獲。以無所獲,則無所想。」 大目揵連默無言報。 大迦葉曰:「仁大目連!以時發遣女`[1]人=之【三宮】*`人所問。」 目連答曰:「女之所問,不以想念,無有想說,無作無念,唯諸如來眾菩薩等乃能發遣。」 離垢施女問大迦葉:「佛歎耆年知足第一,云何,迦葉!假使住於八思議門而禪三昧,愍哀眾人,起行分衛。所受食者,若一杓供此人之等,悉當生天。為以身事畢眾祐乎?若以心了?設以身者,身則屬外,不可以身而了事矣!有計身者,譬如草木牆壁瓦石,以是之故,不可了別。設用心者,心無所住以故不了。設以身心在於外者,則無所有,不可用了。」 迦葉默然。 須菩提`[曰=言【三宮】]`曰:「`[*18-3]唯=惟【三宮】*`唯大迦葉!當時發遣女`[*1-1]人=之【三宮】*`人所問。」 迦葉答曰:「今女所問,悉無所受,則應本際。以是之故,不可發遣。」 離垢施女問須菩提:「佛歎耆年,在於閑居行空第一。其空法者,為有所說,歎有形乎?設欲說法,法無起相,亦無滅相。其有不起不滅相者,彼則平等。其平等者則為調定,其調定者則為無本,其無本者亦無所作,無所作者則無言說,已無言說則無心念,其無心念則無真實。設無所有則`[無=不【三宮】]`無有實,其不有實,則是聖賢之所歎詠。」 須菩提默,無以加報。 邠耨曰:「須菩提!以時發遣女之所問。」 須菩提曰:「不當於此有所說也!默然為安。所以者何?女之所問,無放逸事。有所說者,則墮短乏,有計法界。無有言說,斯歸於空。」 離垢施女問邠耨曰:「佛歎賢者,講法最尊。耆年以何因緣說法?設無因緣則無所益。若以因緣講說法者,則與愚癡凡夫同等。所以者何?愚癡凡夫與因緣俱,是故賢者不離愚癡凡夫之法。設無因緣,無有形類,云何說法?無緣對故。」 邠耨默然。 離越曰:「賢者!以時發遣女之所問。」 邠耨答曰:「今女所問,不用習俗問究竟度,究竟度者則無言趣亦不可說。」 離垢施女問離越曰:「佛歎耆年,行禪最尊。為以何心依`[猗=倚【元明】]`猗於禪?為不用心?設用心者,心則如幻虛無所有,其三昧定亦無所有。設以無心,一切`[水=外【三宮】]`水處諸屋宮殿草木枝葉悉得三昧。所以者何?斯物無心。」 離越默然。 阿那律曰:「賢者!以時發遣女問。」 離越答曰:「女之所講,問佛境界,則非弟子之所發遣。」 女問離越:「云何,賢者!聲聞法異如來異乎?設以差別,其無為者則當殊別,一切賢聖悉無為矣!其無為者則無所生,其無所生則無有二,其無二者不可名二。何故說此?」 寂無以報。 離垢施女問阿那律:「佛歎耆年,天眼最尊。云何,賢者!因以天眼有所見乎?為無見耶?設有所見則為有常,設無所見則墮斷滅。所見無形,為有別耶?」 阿那律`[6]默=默然【三宮】*`默。 阿難言曰:「賢者!以時發遣女問。」 阿那律曰:「女之所問,除猛智慧則不可以言說答之,默然為安。」 離垢施女問阿難曰:「佛歎賢者,博聞最尊。今仁博聞,斯為何謂?義何所趣?為用嚴飾?設以義者,義無言說。其無言說,不以耳識而分別之,耳無所識不能分別,不能別者則無有言。假以嚴飾,如世尊言:『當歸正義,莫取嚴飾。』是故賢者不以博聞而為要也。」 阿難默然。 文殊師利曰:「仁者阿難!以時發遣女之所問。」 阿難答曰:「今女所問,呵文字說,而為博聞不可發遣,問於要義,要義無心,無心無處,非是學者所可言`[誼=議【三宮】]`誼,`[*18-4]唯=惟【三宮】*`唯如法王及度無極。」 離垢施女問文殊師利:「佛歎仁者,於諸菩薩信解深妙最第一尊。以十二緣深故深乎?為以自然深故深耶?設以緣起為深妙者,又其緣起則無所行。所以者何?其緣起者無來無去,不可別知眼之所識,不可別知耳、鼻、口、身、意`[識=識之【三宮】]`識所趣,`[*18-5]唯=惟【三宮】*`唯緣起者無所習行。假使自然深故深者,則其自然無有自然,達自然者亦無`[有所=所有【三宮】]`有所。」 文殊答曰:「本際深妙,故曰為深。」 其女報曰:「本際無際,以是之故,其二慧者為無有慧。」 文殊師利曰:「若無智者則為顛倒,其本際者假有言耳。」 其女報曰:「其無智者,亦無顛倒,此之謂也。度於言說亦不可得而無顛倒。」 文殊師利曰:「吾以假言而說此耳。」 其女報曰:「如來菩薩超出言說,不可以言而有所暢。」 離垢施女問不虛見:「向族姓子而自說言:『令城中人悉得無上正真之道,男女大小其有以眼見光明`[者=者皆【三宮】]`者,覩如來究竟正覺。』云何,如來有色身乎?為法身耶?`[設【麗】,說【大】(cf. K06n0041_p1211b16; T12n0338_p0092c27)]`設法身者則無形像,若使有見如色身者,則不見佛。如世尊云: 「『其有見我色,  若以音聲聽。 斯為愚邪見,  此人不見佛。』 「設以法身,法身不可見。所以者何?其法身者,以捨眼識,無所造作,習俗之事不可得見。」 不虛見默然。 寶英曰:「以時發遣女之所問。」 不虛見曰:「女問無類,不可發遣。」 女報不虛見:「我不問類,亦不問無類。」 時不虛見,以此言辭寂無所對。 離垢施女問寶英曰:「如今向者族姓子云:『令其城中往古諸藏悉自然現,滿中眾寶。』仁如是者持寶來乎?此為何致而至是見?法無衣食,設`[1]猗=倚【三宮】*`猗衣食,則與愚癡凡夫俱同,所`[以=以者何【三宮】]`以愚癡凡夫常`[*1]`猗衣食。`[設=設無衣食【三宮】]`設無衣食者,不`[*1]`猗世間所有眾珍寶。」 `[寶〔-〕【三宮】]`寶英默然。 離垢施女問棄諸惡趣曰:「向族姓子作是言曰:『令其城中一切眾人犯地獄罪,悉使其人令現在世殃釁輕微棄捐諸惡不可思議。』如佛所言:『人所犯罪,會當受之不可得脫。』若不可脫,云何欲令無智使罪輕微?諸法無主,欲令有主;自有所作,欲令無作。」 棄諸惡趣曰:「當以誓願令罪微輕。」 其女報曰:「又,族姓子!諸法平等,不可以願而使動轉。假`[使=令【三宮】]`使能者,一一諸人所興誓願,心自念言:『我皆當度一切眾生至般泥洹。』設使所願必能成者,則當能制,令其所願而不退轉。」 棄諸惡趣默無言報。 離垢施女問棄諸陰蓋曰:「向族姓子`[興【麗】,與【大】(cf. K06n0041_p1211c24)]`興此念言:『令城中人悉無塵勞眾結之縛,除五陰蓋。』仁所三昧可定意者,欲使眾人不增五蓋。於意云何?三昧屬己、屬他人耶?設使屬己,一切諸法皆悉無為,亦無合會。云何仁者,以三昧定,令一切人不著五蓋?設屬他人,不能於他而造恩德。」 棄諸陰蓋曰:「當以慈心而療治此。」 其女報曰:「一切諸佛皆行慈心,亦有佛土,一切眾生故長不盡。」 棄諸陰蓋默無言也。 離垢施女問光世音曰:「向族姓子而發此言:『令其城中所居人民,閉在牢獄使得解脫,諸有繫囚自然得出,諸有恐懼得無所畏。』所療治者有陰受乎?為無所受?設有所受,則屬愚夫,以故不應無有受陰也。若無所受,則無所作,其無所作,不能成就。」 光世音默。 辯積曰:「以時發遣女之所問。」 光世音曰:「女之所問,不起不滅,以是之故不可發遣。」 女又報曰:「於光世音所之云何不起不滅?寧有問乎?」 答曰:「不起不滅,彼無文說。」 女又報曰:「無文字說則為智者,因示文字而有所講,不著文字無所罣礙,無所罣礙則為法界。以是之故,曉了法者便無所著。」 離垢施女問辯積曰:「向族姓子而發此言:『令其城中一切人民,目覩我者又我所見,悉得辯才,使諸`[伎=妓【三宮】]`伎樂轉共談語。』仁之辯才巍巍若斯!以何等念而興立乎?為於是立而起生乎?設以生念而興立者,一切眾生皆興立念。以是之故,不至寂然。若以所生得成就者,則虛妄矣!若不興念則無所作,無所作者無寂不定。」 辯積答曰:「我屬所願為初發心眾人之故,示願之矣。假使有人來見我者,悉得辯才。」 女又報曰:「族姓子!其初發心有行處耶?設使有者則為常見,若無所有,不當謂之為導御矣!悉離諸行。」 辯積默然。 離垢施女問超度無虛迹曰:「向族姓子而自謂言:『令其城中所有人民,我`[自=目【宮】]`自所覩、敢察我者,見不虛妄,至於無上正真之道。』云何佛道為有為無?假使有者則是有為,便可`[愛=受【三宮】]`愛取。設無為者無實不諦,不可受持。」 超度無虛迹曰:「所謂道者慧聖之辭。」 女又報曰:「其聖慧者有所起耶?而復為行寂然事乎?假有所起是為思惟不順之事,則當成於有為慧矣!行有為慧,便成愚癡冥冥之識所可分別。若以寂然則無顛倒,則無`[9]反覆=返復【三宮】*`反覆。以無`[*9]`反覆,是則菩薩弟子、緣覺、如來至真,無有思想。愚騃之夫乃想道耳,不謂智者。」 超度無虛迹默然無言。 於是賢者須菩提,謂大弟子及諸菩薩:「便從是還,不須入城,復行分衛。所以者何?是應分衛飲食供饌。離垢施女`[向=屬【宮】]`向者說法,我等聽受,今日則當以法為食。」 時女答曰:「`[*18-6]唯=惟【三宮】*`唯須菩提!向者所說,無舉無下。仁者云何有所志願?而懷想念,欲詣精舍,而處遊居。`[*18]`唯須菩提!沙門之行出所止處,無有放逸,不樂自恣。沙門之法而無所著,其無所著,則無恚恨,不懷恨者則無所行,無所行者,賢聖之謂。」 八大弟子及八菩薩、五百梵志,離垢施女、王波斯匿及餘大眾,往詣佛所,稽首足下,繞佛三匝却在前坐。離垢施女繞佛七匝,住世尊前,以偈歌頌而問事矣: 「我問於世尊,  無著難`[得=可【三宮】]`得倫, 清淨無所`[倚=猗【宋宮】]`倚,  名稱不可量, 救濟於眾生,  施以甘露悅: 『云何為菩薩,  而成就其行。』」 於是離垢施,長跪叉手問世尊曰:「何謂菩薩在於樹下降魔官屬?何謂菩薩震動一切諸佛之土?何謂菩薩`[13]演=衍【三宮】*`演光普照無量佛國?何謂菩薩而從諸佛逮總持法?何謂菩薩寂然定意而成三昧?何謂菩薩究竟眾行而獲神足?何謂菩薩而常端正?何謂菩薩而得化生?何謂菩薩大富饒財?何謂菩薩得大智慧?何謂菩薩常識宿命?何謂菩薩與諸佛會?何謂菩薩而致逮得三十二相?何謂菩薩而能成就八十種好?何謂菩薩而得辯才?何謂菩薩得致福田?何謂菩薩眷屬常和?何謂菩薩所願佛土尋如意生?」 佛告離垢施`[女〔-〕【三宮】]`女:「善哉,善哉!乃能發問如此之義,為諸菩薩摩訶薩施,多所安隱,多所哀念愍傷,諸天及十方人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解說。」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離垢施及與眾會受教而聽。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在於樹下降魔官屬。何謂為四?未曾貪著他人利養;志常不樂綺飾之言;勸無數人`[令=今【明】]`令順本德;以無蓋慈向於眾生。是為四。」 佛`[時=說【明】]`時頌曰: 「未曾懷嫉妬,  離於綺飾麗, 勸化無數人,  使行眾德本。 常遵修慈心,  向於十方人, 而降魔怨敵,  自在所遊居。」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震動一切諸佛之土。何謂為四?言行相覆;入深法忍;志願堅固,於善正法;勸化無量一切人民,令志無上正真之道,使善愛樂微妙之慧。是為四。」 佛時頌曰: 「言行常相應,  曉了深妙義, 所願常堅固,  逮得清白法, 勸化無數人,  使志無上道。 以是四法故,  能動億佛土。」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13-1]演=衍【三宮】*`演光普照無量佛國。何謂為四?常於冥處而然燈火;於末亂世亦護經典;而為諸亂處處不閑,因說經道顯法光明;以寶香華供散佛寺。是為四。」 佛時頌曰: 「常施以燈火,  清淨之光明, 最後窮冥世,  而護於經典, 為放逸眾人,  而講說經法, 以奇珍之寶,  而供養塔寺。 菩薩由是故,  演放其光明, 照曜無央數,  億千諸佛土。 眾人得蒙暉,  悉致於大安, 則便發志求,  無上之佛道。」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法事=事法【三宮】]`法事,而從諸佛逮得此法。何謂為四?以若干種而與各各奇異布施;一切`[*15-4]瓔珞=纓絡【宋宮】*`瓔珞莊嚴玉女,惠諸求者;晝夜慇懃諮嗟宣暢如來之德;既有所行,志多在於般若波羅蜜。是為四。」 佛時頌曰: 「用若干之`[惠【麗】,慧【大】(cf. K06n0041_p1213c10; T12n0338_p0094b16)]`惠,  逮得於總持, 莊嚴以瓔珞,  殊妙玉女施, 常諮嗟佛德,  慇懃精修務, 求智度無極,  諸佛之聖慧。 由是之福報,  逮得於總持, 而行加精進,  百千劫不坐。 其十方諸佛,  所可講說法, 強識之達士,  一切悉`[得受=受得【三宮】]`得受。」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寂然定意而成三昧。何謂為四?患厭生死諸所可作;不樂居家志常欲捨;奉行精進棄捐多事;所可興造`[尊崇=善遵【三宮】]`尊崇`[洪=供【元明】]`洪業。是為四。」 佛時頌曰: 「`[棄=志無放逸行精進棄【宮】]`棄捐一切周旋處,  彼修一心如虛空, 志無放逸行精進,  所可修業能究竟。 意達行此四德事,  遵修佛道斯寂妙, 便得三昧心`[*13-1]憺=澹【宋宮】*`憺怕,  則成正覺佛道行。」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究竟眾行而獲神足。何謂為四?常輕便身;心不懈廢;於一切法而無所著;察於四大如虛空界。是為四。」 佛時頌曰: 「常輕便其身,  心柔和無懈, 而於一切法,  未曾有所著, 一心立其志,  觀察於四大, 而常以平等,  瞻之如虛空。 於此諸四法,  何因得興行, 聰達以是故,  逮無量神足。 則以須臾間,  至百千佛土, 見無數諸佛,  稽首為作禮。」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而常端正。何謂為四?未曾瞋恚,離於諍訟瑕穢之結;禮佛塔寺信悅伏身;篤於莊嚴建立禁戒,善言應人不以蔽礙;觀於法師如奉世尊。是為四。」 佛時頌曰: 「不造瞋恚向他人,  捨於厭穢蠲除垢, 常殊勝心念於道,  當以恭敬掃佛寺, 奉修法禁護諸戒,  而以善言應對人, 為菩薩者不懷結,  觀於法師如世尊。 以能習此`[妙=四【三宮】]`妙法者,  菩薩歡悅意勇猛, 因此端正覩者欣,  無數百人共瞻察。」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而得化生。何謂為四?作佛形像,坐蓮華上;又以青紅黃白蓮華搗末如塵,具足擎行,供養如來,若散塔寺;多所愍傷於一切人,堅執禁戒;未曾求取他人瑕闕。是為四。」 佛時頌曰: 「作佛形像坐蓮華,  細搗眾`[華=香【宮】]`華具施寺, 不求他闕懷愍傷,  則得化生蓮華中。 `[識=諸【宮】]`識念十方諸群黎,  勸助眾`[德=得【三宮】]`德令解脫, 若能習是德稱行,  則得化生尊導前。」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大富饒財。何謂為四?常行恭敬施不慢恣;以好被服而惠與人;常懷篤信喜樂淳`[淑=熟【三宮】]`淑;釋置邪見。是為四。」 佛時頌曰: 「其人若布施,  恭敬無慢恣, 於一切眾物,  未曾有`[猗=倚【元明】]`猗著, 以能篤信樂,  諸佛之教誡, 便能常自在,  致大富饒財。 心專懷恭`[恪【麗】,悋【大】(cf. K06n0041_p1214b16; T10n0292_p0621c07)]`恪,  無諂無嫉妬, 未曾求人短,  無有剛強行。 志性常質朴,  所見修正直, 以是行之故,  每富多財寶。」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得大智慧。何謂為四?未曾愛`[惜=悋【元明宮】]`惜、嫉於經典;若有猶豫輒為決疑;若修行者如應分別,設有所說曉了空事;身遵眾行。是為四。」 佛時頌曰: 「不為他人愛惜法,  則能為眾決狐疑, 常以教化勸誨人,  思惟空事諸佛行。 若有士`[7]尊=遵【三宮】*`尊習是法,  得大智慧名稱普, 皆能順從諸佛教,  `[還=逮【三宮】]`還成是寂通達句。」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常識宿命。何謂為四?諷誦經典常行精進,久可忘者而習得之,念故達新;`[可所=所可【三宮】]`可所諷誦,識念句義分別了說,心口相應以柔軟辭為他人講;立無量行,而以慇懃修設法施;常護生死眾苦惱者,嗟歎泥洹宣示安隱,方便曉了遵三昧行,喜勸助人。是為四。」 佛時頌曰: 「諷誦經典念所忘,  以可意悅為說空, 修行經典未曾倦,  專念三昧無眾想。 以能奉行此四法,  得知宿命大巍巍, 識念`[千=干【明】]`千劫不可議,  疾得成佛眾導師。」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與諸佛會。何謂為四?寧失身命不誹經道;盡其形壽不謗菩薩;假使被害,初未曾與惡友相隨;常念諸佛奉行三昧。是為四。」 佛時頌曰: 「未曾謗毀佛經道,  亦不敢訕菩薩短, 棄捐遠於惡親友,  而常心念諸佛行。 翫習於此聖道德,  以故得與如來會, 為諸最勝所見受,  乃至成佛無上道。」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而致逮得三十二相。何謂為四?割己珍寶,則以供散如來塔寺;`[以種=若干【宋元宮】,若千【明】]`以種種香合作香油,而塗熏之;若復然燈,散種種華;順敬賢聖,而行道教。是為四。」 佛時頌曰: 「珍奇異寶供佛寺,  須曼油香然燈熏, 若干種華而散施,  尊悅意行不失義。 致身奇相三十二,  端正巍巍眾德備, 以是法故成就相,  因致最勝人中尊。」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而能成就八十種好。何謂為四?常以敷設若干法座;供事他人謙`[愻=遜【三宮】]`愻無厭;數數往詣奉見法師;勸化眾生使入佛道。是為四。」 佛時頌曰: 「若干種衣敷設座,  奉事於人未曾懈, 為眾人故常慕法,  緣是得致八十好。 勸化群萌入佛慧,  若行此法道無難, 菩薩習是功德已,  緣此得致八十好。」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而得辯才。何謂為四?導利菩薩之妙篋藏,誦習三品諸佛經典;晝夜各三思惟覺`[寤=悟【三宮】]`寤,一切世間悉保信之;諸佛之道不起不滅,執持止足分別觀察;能奉行說不惜身命。是為四。」 佛時頌曰: 「謹慎將護菩薩藏,  晝夜奉行三品法, 得無從生不貪世,  開化解說諸佛教, 歡喜悅故順道化,  執持所誨十力義, 未曾愛惜身壽命,  以佛法故察諸行。 則能奉修此四德,  輒因順俗妙辯才, 為天世人所奉事,  而`[*20-1]持=特【三宮】*`持奇異飾華鬘。」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得致佛土。何謂為四?不懷異心;意常平等;將順佛道;不違四輩。是為四。」 佛時頌曰: 「見聞他人得供養,  未曾懷嫉妬於彼, 常行等慈志無我,  離於供事樂如空。 以此四法不可量,  而常將護懷慈心, 得清淨土妙莊嚴,  速疾逮成致正覺。」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眷屬常和。何謂為四?未曾破壞他人眷屬;若有諍訟,勸令和合;諷誦經法,開導於人;而捨兩舌讒言之`[中=辭【三宮】]`中,常讚敘人。是為四。」 佛時頌曰: 「未曾破壞他眷屬,  若有鬪諍勸使和, 諷誦經法為人說,  初不兩舌別亂人。 設能奉行斯四法,  致得眷屬不離散, 由是群從順清淨,  緣此四法得備悉。」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所願佛土尋如意生。何謂為四?若見他人逮成智慧,不懷嫉妬心;常能修習六波羅蜜;見諸菩薩視之如佛,發意菩薩及坐道場,等心供順無諛`[1]諂=訑【三宮】*`諂也;未曾求於虛偽之德,便能致得供養之利。是為四。」 佛時頌曰: 「見`[德=得【三宮】]`德供養不嫉妬,  志慕清淨波羅蜜, 見諸菩薩念如佛,  不以利養懷諛諂。 菩薩若能習是德,  則能到見十方佛, 從意所願見佛土,  輒如心念得往生。」 於是離垢施,重白佛言:「向者世尊所設教誨,假使我身不奉此法而有毀漏,則為違欺於今現在十方諸佛無極大聖。」 時大目連,謂離垢施:「此事甚妙勿得輕易,道法玄微汝未曉了,諸菩薩行甚亦難`[辦=辯【三宮】]`辦,不可趣爾女人之身,逮得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 離垢施女報目連曰:「如我所言,至誠不虛,吾將來世得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此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勿令眾生有退還者,天雨眾華,箜篌樂器不鼓自鳴,我轉女像得為男子,而年八歲`[*21-3]適【三宮】*,這【大】*`適立斯`[誓〔-〕【三宮】]`誓願。」 應時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箜篌樂器不鼓自鳴。離垢施女身變為男形八歲童子。 時大目連即從坐起,更整衣服,右膝著地,叉手白佛:「`[*18-8]唯=惟【三宮】*`唯天中天!從今已往,歸諸菩薩,及初發意,為之作禮,謙遜順教至`[誠=成【三宮】]`誠佛道。所以者何?今小女子,乃能興發茲道變化,威神無極,巍巍尊妙。所可建立至誠之願,一切悉現真諦瑞應,當具足成果如所言。」 佛言:「如是,目連!如汝所云:『從初發意,修菩薩行,至坐佛樹,則為天上世間眾祐,過諸聲聞及與緣覺。』」 時佛欣笑——諸佛之法,若欣笑時,有五色光而從口出,照十方界,極於上界三十三天,還遶三匝,從頂上入——賢者阿難便從坐起,更整衣服,叉手白佛,以偈歎曰: 「其聲如大梵,  諸天龍`[鬼=神【三宮】]`鬼音, 如哀鸞悲鳴,  微妙甚`[弘=和【三宮】]`弘雅, 響若雷震雨,  咸悅眾人心。 假使欣笑時,  多所而踊躍, 願大德之海,  十力笑何因, `[*18-9]唯=惟【三宮】*`唯為分別說,  令疑者得解。 `[地【麗】,他【大】(cf. K06n0041_p1216b04; T11n0310_p0050a06)]`地六反震動,  普土莫不曜, 雨柔軟眾花,  墮諸天人上, 化制外異學,  如獅子御獸。 願為我分別,  何故而欣笑? 日月億千姟,  明珠電火焰, 諸天龍`[神明=鬼神【三】]`神明,  梵天王威德; 能仁若出光,  清淨無垢塵, 十方明悉蔽,  佛光獨顯現。 白毛眉間生,  潔白如妙珂, 細滑若好衣,  美澤猶真珠, 聖光如雲氣,  照百千佛土。 眾所之戴仰,  願說何故笑? 調定其心意,  眉相哀世俗, 細微超乳色,  如山雪遠現, 青黃赤白黑,  復如紫紅`[相=貌【三宮】]`相。 若干千光明,  從能仁口出, 照遍三千國,  悉蔽日月明, 乃至`[通=遍【三宮】]`通虛空,  照一切眾生。 令火滅水竭,  大海尚枯涸, 佛所說至誠,  未曾有差異。 假使十方人,  悉成為緣覺, 一一致智慧,  壽百億姟劫, 皆來住佛前,  一時啟問義, 能仁等同時,  一音悉決疑。 普慧度無極,  靡所不曉了, 大福威唯說,  奇相三十二。 何因而欣笑?  云何說道慧? 諸天世間人,  聞美軟密教。」 佛告賢者阿難:「見離垢施,志求佛道,立至誠願,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變成男子?」 阿難言:「見。」 佛言:「是離垢施菩薩發無上正真道造行已來,八十百千阿僧祇劫,然後文殊師利乃發道意。女成佛時,復`[次〔-〕【三宮】]`次如文殊師利四十八萬諸菩薩等佛土清淨,為一佛土。」 時大目連問離垢施:「`[汝=女【三宮】]`汝族姓子,建立於慧,發無上正真道意以來久遠,何以不轉于女人身?」 離`[垢=垢施【三宮】]`垢答曰:「世尊歎仁,神足最尊。卿何以故不轉男子?」 目連默然。 離垢施曰:「不以女身及男子形逮成正覺。所以者何?道無所起,無有能成無上正覺。」 文殊師利白佛:「難及,世尊!離垢施菩薩深入微妙,巍巍乃爾。」 佛告文殊:「離垢施菩薩從六十億諸佛世尊行空三昧;從八十億佛`[啟=稽【三宮】]`啟受奉行不起法忍;從三十億佛啟問深妙菩薩道品;供養奉事八十億佛飲食餚饍、衣服、鉢器。是為究竟,決了無疑,欲有所了,開化一切故,問印三昧。」 佛語文殊:「若有族姓子`[女〔-〕【三宮】]`女,受此經法,廣為他人分別說者,德不可量。假使有人恒沙佛土滿中七寶,興設布施,不如受持諷`[說=誦【三宮】]`說此經,福過於彼不可稱計。是諸菩薩因之報法,當須飲食,從得成就。」 文殊師利問佛:「是經名何?云何奉行?」佛言:「是經名『分別辯才普達悉周離垢施問』,當奉持之。」 說是經時八十億天與人,究竟決了無上正真道意。 時辯積菩薩,白世尊曰:「離垢施菩薩,久如當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 佛言:「族姓子!過恒沙等百千阿僧祇劫,當得佛道,號名離垢光英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劫名無量德自由,諸聲聞菩薩所居,服食猶如天上。」 時離垢施菩薩,聞佛授決,踊在空中,去地八十億七尺,放身光明照百千億諸佛國土,在世尊上化現八萬四千`[琦=奇【三宮】]`琦寶之蓋以供養佛,則於虛空示無央數神足變化,禮於十方不可稱計如來至真。供養畢訖,尋復來還,住於佛前。 于時梵天、梵志及五百眾聞佛授與離垢施決,及見變化益`[用=同【三宮】]`用,歡喜踊躍,自慶善心生焉,同合一聲,以偈歎曰: 「其有奉敬佛,  是等大福利, 若稽首正覺,  便逮平等法。 宿世犯罪釁,  生於梵志家, 見世尊弟子,  口宣言不祥。 `[*18-10]唯=惟【三宮】*`唯今自悔過,  坐說此言故, 覩見`[諸佛=佛諸【三宮】]`諸佛子,  所語不順義。 其不見世尊,  人中之尊王, 得人身無益,  不宜受飲食。 離垢施知之,  吾等虛妄祠, 覩見佛諸子,  恭敬為稽首。 善為我等說,  吾初生墮地, 得見於導師,  便逮聞佛名。 彼歎聖功德,  正真無虛妄, 吾等輩一切,  聞之願道意。 是我本餘福,  還得聞佛音, 來到導師所,  聽省經典義。 見禮於世尊,  聞察無上法, 蒙見導師故,  解脫眾苦惱。 世護多所安,  用說此法故, 吾等當學是,  因成諸佛法。 聞行於正道,  緣致諸佛法, 以愍傷我故,  宣`[暢=揚【三宮】]`暢真諦行。 講說道之門,  菩薩所當奉, 是平等之行,  令成世明`[道=導【三宮】]`道。」 見此等心已,  佛即時欣笑, 阿難問世尊:  「人中上願說。」 「五百諸梵志,  在此前立者, 皆當同一劫,  逮得佛導師。 前世已曾更,  供養五百佛, 於此壽終已,  當見億`[9]姟=垓【明】*`姟佛。 於八十億劫,  未曾歸惡趣, 於一一劫中,  當見億`[*9]`姟佛。 從是異劫中,  當成兩足尊, 號名曰梵志,  皆共同一劫, 壽命悉一等,  各八十億劫。 尊土聖眾同,  比丘八十億, 導利於群生,  開化億人民, 稍稍所遊居,  寂然無所著。」 佛說如是。離垢`[施=施及【三宮】]`施,諸菩薩大會之眾,梵天、梵志等五百人,王波斯匿、諸比丘僧、天龍、揵沓和、阿須倫、人民,聞經歡喜作禮而去。 `[離=佛說離【三宮】]`離垢施女經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2 冊 No. 338 佛說離垢施女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西蓮淨苑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