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7-20 12:26</span> No. 385 中陰經卷上 `[30]後=姚【宋明宮】*,〔-〕【元】*`後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如來五弘誓入中陰教化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迦毘羅婆兜雙樹北四十九步耶維處。 八日夜半明星出時,爾時,如來忽然離碎身舍利,如諸佛五弘誓法: 當生之時,天地六反震動,十方諸佛皆來扶助,是謂一弘誓法。云何為六反震動?東`[踊=涌【元明宮】下同]`踊西沒、西踊東沒、北踊南沒、南踊北沒、四面都踊則中央沒、中央踊則四面沒。 當其如來初舉一足`[行七步=七步行【宋宮】]`行七步,天下大動,十方諸佛皆來扶助,是謂二弘誓法。 如來往詣菩提樹下結`[跏=加【元】]`跏趺坐:「吾不成佛不起于坐。」爾時天地大動,十方諸佛皆來扶助,是謂三弘誓法。 `[(如來…力故)十六字=召魔波旬心不怯弱【三宮】]`如來之名波旬雖聞心不怯弱,誓願力故,天地大動,十方諸佛皆來扶助,是謂四弘誓法。 如來捨身壽命,現取滅度,入於中陰教化眾生,爾時天地大動,十方諸佛皆來勸`[讚=講【三宮】]`讚,是謂五弘誓法。 爾時,世尊入火炎三昧,離碎身舍利,去地七仞坐寶蓮華,使無量無限那由他眾生——天、龍、鬼神、阿修羅、甄陀羅、乾闥婆、迦留羅、鳩槃荼、富單那、人非人——皆見如來坐寶蓮華。 爾時,世尊向舍利而說頌曰: 「於無數劫中,  養汝地種界, 吾今離汝去,  如蛇`[脫=蛻【元明】]`脫皮樂。 五道生死中,  無處不有汝, 權時得相離、  寂滅無所著, 威神接地`[種=動【宋宮】]`種,  非汝不得度。 咄嗟!別離苦,  生死牽連著, 諸佛威神接,  所度阿僧祇。」 爾時,世尊說此頌已,從脚心上至肉髻放八`[十=萬【三】]`十四千億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上至虛空界,其中眾生皆見光明,或有尋光來者、或有諸佛遣諸菩薩來至忍界者。 爾時,世尊內自思惟:「此中陰形極為微細,唯佛、世尊獨能覩見,然此眾生——有學、無學,一住、二住乃至九住——非彼境界所能覩見。吾今以佛威神入照明三昧,令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覩此微形。」 爾時,世尊次入無礙定,觀此空界眾生,生者、滅者,如諸如來所`[行=得【宮】]`行禁戒,虛無寂`[寞=漠【聖】]`寞,觀不淨想、百七十行苦本因緣乃至生死十二縛著。 爾時,世尊復說頌曰: 「`[今=爾【宮】]`今當入微妙,  極細中陰形, 化`[彼=被【宋宮】]`彼眾生類,  倍於閻浮提。 常相無所著、  樂相空無定, 建立道德根,  捨壽無所染。 本從阿僧祇,  濟彼難度人, 況此微妙形?  無過此最難。 吾今弘誓心,  無雜、無所染, `[菩提=闡揚【三宮聖】]`菩提道德根,  梵行究竟法。」 爾時,世尊說此頌已,復放眉間白毫相光,普照東方無量無限那由他世界;南方、西方、北方亦爾。爾時,世尊還攝光明,繞佛七匝從頂上入。 爾時,彌勒菩薩即從坐起,偏露右`[臂=肩【明】下同]`臂,右膝著地,合掌叉手,前白佛言:「快哉,世尊!昔所未聞、昔所未見。中陰眾生形質極細,壽命長短、飲食、好醜為何等類?願樂欲聞。」 世尊告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與汝一一分別。云何,彌勒!閻浮提兒生墮地乃至三歲,母之懷抱為飲幾乳?」 彌勒答曰:「飲乳一百八十斛,除母腹中所食`[血=四【宋宮】]`血分。」 「東弗于逮兒生墮地乃至三歲,飲乳一千八百斛;西`[拘=瞿【三宮】]`拘耶尼兒生墮地乃至三歲,飲乳八百八十斛;北欝單`[11]曰=越【明聖】*`曰兒生墮地坐著陌頭,行人授指,𠲿指七日成人,彼土無乳;中陰眾生飲吸於風。 「閻浮提眾生壽命百歲、東弗于逮壽命五百歲、`[西=西瞿【宮】]`西拘耶尼壽命二百五十歲、北欝單`[曰=越【三宮】下同]`曰壽命千歲、中陰眾生壽命七日。 「閻浮提人面上廣下狹、弗于逮人面正圓、拘耶尼人面上狹下廣、欝單曰人面正方、中陰眾生面狀如化自在天。」 自此以還,釋迦牟尼名號已滅,妙覺如來出現於世。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在虛空中坐寶蓮花,放舌相光明,照東方八十七億恒河沙數。 彼國名化,佛名堅固,十號具足,一乘教化。見此光明,告諸菩薩、諸族姓子:「`[汝等=等汝【三宮】]`汝等見此光明不乎?」對曰:「唯然已見。世尊!不審此光,何佛光明照此世界?」彼佛告曰:「西方去此八十七億恒河沙數,世界名`[娑=沙【聖】下同]`娑呵,佛號釋迦牟尼,今取滅度,捨身舍利,欲入中陰教`[化=化眾生【三宮】]`化,是妙覺如來光明。汝等欲往,今正是時。」爾時,彼土菩薩百三十億,受佛教`[誡=戒【三宮】下同]`誡來至忍界。佛告之曰:「汝到彼土禮事供養,勿懷懈慢,持吾名號問訊妙覺如來:『`[18]興=起【聖】*`興居輕利、遊步強耶?』」菩薩受教,禮彼佛足,右繞七匝,忽然不現,來至娑呵世界。 `[(南方…世界)百八十七字〔-〕【聖】]`南方去此八十七億恒河沙數,世界名解脫,佛號真淨如來,十號具足,告諸菩薩:「汝等見此光明不乎?」對曰:「唯然見之,不審此光是何佛光照`[此〔-〕【宮】]`此世界?」彼佛告曰:「北方去此八十七億恒河沙數,世界名娑呵,佛號釋迦牟尼,今取滅度,捨身舍利,欲入中陰教化,是妙覺如來光明。汝等欲往,今正是時。」爾時,彼土菩薩百三十億受佛教誡來至忍界。佛告之曰:「汝到彼土`[親=禮【三宮】]`親事供養,勿懷懈慢,持吾名號問訊妙覺如來:『興居輕利、遊步強耶?』」菩薩受教,禮彼佛足,右繞七匝,忽然不現,來至娑呵世界。 北方去此八十七億恒河沙數,世界名`[琉璃=流離【宮】]`琉璃,佛號雷音如來,十號具足,告諸菩薩:「汝等見此光明不乎?」對曰:「唯然已見,不審此`[光〔-〕【宮】]`光是何佛光明照此世界?」彼佛告曰:「南方去此八十七億恒河沙數,世界名娑呵,佛號釋迦牟尼,今取滅度,捨身舍利,欲入中陰教化,是妙覺如來光明。汝等欲往,今正是時。」爾時,彼土菩薩百三十億,受佛教誡來至忍界。佛告之曰:「汝到彼土禮事供養,勿懷懈慢,持吾名號問訊妙覺如來:『`[*18-1]興=起【聖】*`興居輕利、遊步強耶?』」菩薩受教,禮彼佛足,右繞七匝,忽然不現,來至娑呵世界。 東北方去此八十七億恒河沙數,世界名空淨,佛號虛空藏,十號具足,菩薩百三十億;東南方去此八十七億恒河沙數,世界名熾然,佛號廣顯如來,十號具足,菩薩百三十億;西南方去此八十七億恒河沙數,世界名星宿,佛號月光如來,十號具足,菩薩百三十億;西北方去此八十七億恒河沙數,世界名壞魔,佛號勇猛伏如來,十號具足,菩薩百三十億;上方去此八十七億恒河沙數,世界名海跡,佛號上妙如來,十號具足,菩薩百三十億。 下方去此八十七億恒河沙數,世界名通達,佛號無畏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告諸菩薩:「汝等見此光明不乎?」對曰:「唯然已見,不審此光明是何佛光明照此世界?」彼佛告曰:「上方八十七億恒河沙數,世界名娑呵,佛號釋迦牟尼,今取滅度,捨身舍利,欲入中陰教化,是妙覺如來光明。卿等欲往,今正是時。」彼佛土菩薩百三十億,受佛教誡來至忍界。佛告之曰:「汝到彼土禮事供養,勿懷懈慢,持吾名號問訊妙覺如來:『`[*18-2]興=起【聖】*`興居輕利、遊步強耶?』」菩薩受教,禮彼佛足,右繞七匝,忽然不現,來至娑呵世界禮事供養妙覺如來,頭面禮足,各一面坐。 爾時,妙覺如來出廣長舌,左右過耳,如優鉢赤蓮花色:「吾從無數阿僧祇劫行至清淨,無有虛妄。吾所度眾生因緣已畢,如棄屍骸在曠野中,今復造緣,更始立行。今此菩薩有立根得力、`[有=或有【三宮聖】]`有初發意者,復有四眾`[未=來【三】]`未踐跡者,當以佛力威神接引,令彼大眾知過去、當來、今現在佛不可思議難有之法。」 爾時,世尊即`[說=今【明】]`說頌`[曰〔-〕【宋】]`曰: 「世多愚惑人,  不入無漏撿, 還在五道中,  染污不淨行。 我`[雖=離【三宮】]`雖於忍界,  拔濟五欲苦, 善哉!昔所願,  今日已成辦。 如人唾於地,  智者誰能飲? 吾從無數劫,  修佛清淨行, 捨身復受身,  非一劫、二劫。 若有明智者,  把土`[畫=盡【元明聖】]`畫舍利, 況復覩我形,  有不解脫者? 生死晝夜長,  愚在五道長, 斷滅無道長,  求佛泥洹長。 本號釋迦文,  留身舍利化, 今當入空界,  中陰度萌類。」 爾時,世尊說是頌時,八萬四千那由他眾生厭患生死,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復有七十億眾生諸塵垢盡,得法眼淨;魔界菩薩七千萬眾即從坐起,收攝衣服,摩訶而去。 `[7]中陰經〔-〕【明】*`中陰經妙覺如來將諸菩薩入中陰教化品第二 爾時,妙覺如來、至真、等正覺察眾坐定,純一無雜,應入中陰受禁戒法,多所饒益、所度無量,建立弘誓,施行佛事。 爾時,妙覺如來入無見頂三昧,使諸大眾、無數億千那由他恒河沙數諸菩薩眾皆同一色,如妙覺如來無有差別。 爾時,閻浮提大迦葉、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鬼神、迦留羅、甄陀羅、摩睺羅、乾闥婆、鳩槃荼、富單那、人非人、八國王、八億百千眾生,以神足力將入中陰。 爾時,世尊於其中間而說頌曰: 「中陰迷惑等,  迷荒無三尊, 轉身向五道,  隨行所牽往, 或墮二善道、  或入三惡趣。 善哉!可愍傷,  今日如來至, 此類既得度,  我願亦成辦。 無形受形教,  斷想、斷滅本, 三世諸佛等,  無不行此`[法=經【宮】]`法。 色法自熾然,  滅以定意道, 如來真實相,  無生、無起滅, 觀身內外空,  解知非常法。 行由癡、愛本,  如灰覆火上, 愚者謂為滅,  火本猶常`[存=在【宋宮】]`存。 心為人毒本,  善、惡隨其形, 行善即趣善、  行惡即趣惡。 `[如人作惡行【大】∞自稱世無雙【聖】]`如人作惡行,  自謂後無報, 臨其報至時,  非親所能代。 犯戒無法行、  `[自稱世無雙【大】∞如人作惡行【聖】]`自稱世無雙、 `[裸【麗磧】,祼【大】(cf. K13n0414_p0559a12; Q13_p0289c22)]`裸形食果蓏、  奉事日、月、神, 自`[墜=墮【三宮】]`墜三惡趣,  不慮劫數期, 此等非佛子,  雖近離我遠。」 爾時,妙覺如來說此頌已,即以神力入中陰中,化作七寶講堂、七寶高座、懸繒幡蓋,金銀梯`[梐=陛【三宮】]`梐,琉璃為地,後園浴池皆七寶成,`[鳧=𩾜【元】,𭄩【宮】]`鳧、鴈、鴛鴦、異類奇鳥悲鳴相和。 爾時,世尊復以神力使彼眾生應七日終者、六日、五日、四日、三日、二日、一日終者,盡令住壽。 爾時,世尊觀彼眾生心所趣向欲得分別各`[住〔-〕【三宮】]`住在一面,四向、四得各在一面;初發意、九住各在一面;向辟支佛、得辟支佛各`[住=在【三宮聖】]`住一面。 爾時,世尊化作七百億那由他七寶高座,一一高座盡有化佛,一一化佛盡說四非常偈: 「一切行無常,  識為外塵`[法=垢【三宮】]`法, 起者必有盡,  彼滅最為樂。 不生、老、病、死,  亦不`[處=為【宮】]`處三有, 永處虛空界,  諸佛之堂室。 無畏、無`[點=沾【宋宮聖】]`點污,  不為欲愛染, 香`[熏=薰【宋宮】]`熏及五`[欲=樂【三宮聖】]`欲,  永盡無有餘。 若斷百八愛,  集法亦復然, 前滅後不生,  及生道果證。 佛法總要`[之=定【三宮】]`之,  三十七道品, 無願、無相、空,  諸佛之徑路。 利根眾生等,  一聞不再受, 斷以智慧劍,  如火焚山野。 難覺眾生類,  億佛在前立, 罪根深堅固,  雖愍而難濟。 中陰受身等,  將導隨言教, 雖非本發心,  聞法則得度。」 爾時,化佛說此頌時,七十八億百千那由他中陰眾生起無上正真道意,發菩提心。 爾時,妙覺如來最在中央昇無畏座,十方諸神通菩薩在左面坐;閻浮提摩訶迦葉并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在右面坐;諸天、龍、鬼神及大國王在佛後坐; 從四天王、忉利天王、炎天、兜`[術=率【三宮】]`術天、 廅天、波利陀天、廅波魔那天、阿會`[豆=`亘`【三宮】]豆`修天、 首呵天、波利陀首呵天、 須滯天、須滯祇耨天乃至阿迦膩叱天,==\[[道行般若](T08n0224_道行般若經.md#^s5cadr)]== 在虛空中散華供養、作天伎樂;中陰眾生在如來前聽受法教。 ^873xu6 爾時,世尊以佛威神令眾生等心自念言:「唯佛為我說法,不`[為=說【三宮】]`為餘者。」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如來無量覺,  神變不可量, 出入山石壁,  如鳥遊虛空。 本我阿僧祇,  積行累功德, 度彼不自為,  使發菩提心。 泥洹無去來,  亦不見受者, 本我雙樹間,  轉身來適此。 我初發道心,  誓度眾生類, 一人不度者,  吾要終不捨。 觀此中陰人,  各有上、中、下, 但以三句義,  四諦真`[如法=妙門【三】]`如法。 婬、怒、癡雖薄,  要須禪定除, 八百瘡`[痏=疣【三】,瘠【宮】]`痏病、  八`[萬=百【明】]`萬四千垢。 施惠、持戒、忍、  精進、禪、智慧, 善權巧方便,  拔斷三毒根。 色本非我`[有=身【宮】]`有,  誰造此色本? 了知色無形,  可謂梵志行。 吾本未成佛,  為色之所惑, 墮四顛倒法,  沒陷生死海。 今方究色本,  觀色非真實, 受、想、行、識法,  穢污非真道。 陰、入、十八界,  二十二根法, 一一悉分別,  寂然無所著。 欲界中陰人,  塵垢悉微薄, 猶如新成衣,  塵土所污染, 有目智慧人,  `[抖擻=怖快【宮】]`抖擻塵悉去; 中陰眾生類,  譬之亦如是, 婬、怒、癡微薄,  聞法即得悟。 一向心不移,  即得須陀洹; 三轉十二法,  復得斯陀含; 坐上下分滅,  即得不還道; 苦盡癡愛滅,  得成阿羅漢。 道跡八十億;  頻來得道人, 八萬四千億;  不還得道人, 百萬二千億;  羅漢二恒沙; 六通身清徹,  `[趣向各=各趣向【元明】]`趣向各佛者, 八萬四千億;  趣向菩`[薩=提【三宮】]`薩心, 其數如微塵。  吾本閻浮提, 苦行不可數,  國財、妻子施、 頭、目、血、髓、骨,  意堅如金剛, 不為魔所動。  快哉!大福報, 何願而不成?」 爾時,坐上眾生作是念言:「佛獨為我說法,不為餘者。」趣聲聞道者、得聲聞道`[16]者〔-〕【聖】*`者,趣辟支佛道者、得辟支佛道`[*16]`者,趣菩提道者、得菩提道`[*16]`者。 `[*7-1]中陰經〔-〕【明】*`中陰經妙覺如來入中陰分身品第三 爾時,座上有菩薩名定化王,即從坐起,偏露右臂,右膝著地,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善哉,世尊!快說斯義曉了眾生,音響所趣,聞法易度。復有難度者——觀見眾生有婬怒癡薄者、無婬怒癡薄者,或在有對法者、或在無對法者,或在可見法者、或在不可見法者,或在有漏法者、或在無漏法者,或在有為法者、或在無為法者,或在可記法者、或在不可記法者,或在欲界法者、或在不可解法者,或在色界法者、或在無色界法者,或在中陰微形法者、或在中陰非微形法者,或在`[五色=色五【宮】]`五色識法者、或在五色非識法者,或在非想非不想識法者、或不在非想非不想識法者,或在一住至九住者、有在一住非一住者、有在九住非九住者——唯願世尊一一敷演,令諸菩薩永無猶豫,眾生之類聞法解脫。」 爾時,世尊以梵`[淨=清淨【三宮】]`淨柔`[濡=軟【三宮】]`濡之音讚定化王菩薩曰:「善哉,善哉!族姓子!乃能於如來前作師子吼。今當與汝一一分別,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汝所問者:可見法、不可見法者,為眼見色?為色入眼?」 定化王菩薩言:「亦不眼見色,亦不離眼;亦不色入眼,亦不離色。」 佛告定化王菩薩:「族姓子!眼非色、色非眼,何者是觀?」 定化王菩薩白佛言:「識法實住,觀法乃起。」 佛告定化王菩薩:「云何,族姓子!識為有法?識為無法?」 定化王菩薩白佛言:「識非有為,不離有為;識非無為,不離無為。」 佛告定化王菩薩:「何謂有為?何謂無為?」 定化王菩薩白佛言:「起者有為、住者無為,於第一義法不見有起、不見`[在=有【三宮】]`在住。法性清淨,無色、無識,於泥洹法無所染著。眼非色、色非眼,無可見法、無不可見法。過去眼、過去色、過去識,未來眼、未來色、未來識,現在眼、現在色、現在識,非有眼色識、非無眼色識,是謂泥洹清淨法。」 爾時,定化王菩薩:「今欲`[聞=問【三宮】]`聞如來說有對、無對法。」 佛告定化王菩薩曰:「族姓子!聲為有對耶?無對耶?」 定化王菩薩白佛言:「聲亦有對、亦無對。」 佛告定化王菩薩:「聲亦不有對、亦不無對。云何,族姓子!此聲彼應為有?為無?為虛?為實?云何,族姓子!虛空可畫得成字不?」 對曰:「唯然,世尊!不可得也。何以故?如來習行於阿僧祇劫,亦不見有、亦不見無,亦不見有三世、亦不見無三世,乃至非想、非不想亦復如是。」 爾時,定化王菩薩白佛言:「上諸法觀一一悉知,唯願如來、至真、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說三微妙法何者最妙?中陰形耶?五色識形耶?非想非不想識耶?」 爾時,世尊知眾會心皆有疑,即於座上而說頌曰: 「吾受三界苦,  愚惑癡愛心, 經歷阿僧祇,  在有亦在無。 破壞生死劫,  今乃得成佛, 以本弘誓願,  度於不度者。 佛力無等倫,  三界無比尊, 一向無二心,  自誓得成佛。 吾從`[政=正【三宮】]`政炷佛,  初發無等心, 欲縛所纏裹,  堅固難可拔, 空定、無`[相=想【宋宮】]`相、願,  分別三三昧。 先念出入息,  分別善惡道, 執心擎油鉢,  行步不失儀。 猶人見劫燒,  焚燒重罪者、 福昇光音天、  輕者於他方。 三品眾生類,  中陰受形者, 受化不思議,  非我誰能說? 五色識眾生,  不同於三界, 如來最勝尊,  入彼識教化。 一一分別說,  不遭百八愛: 應成須陀洹,  為說須陀洹; 應成斯陀含,  為說斯陀含; 應成阿那含,  為說阿那含; 應成阿羅漢,  為說阿羅漢; 應成辟支佛,  為說辟支佛; 應菩薩道者,  為說菩薩法。 得須陀洹者,  三十二億人; 得斯陀含者,  四十二億人; 得阿那含者,  五十二億人; 得阿羅漢者,  六十二億人; 得辟支佛者,  七十二億人; 得菩薩道者,  八十二億人。」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本我無心法,  現以教化眾, 見煙知有火、  見雲知有雨、 行步知君子、  見星知有月, 吾我心盡斷,  不有我、無我。 經歷劫數期,  非月、非日數, 佛以思惟得,  非凡夫所及。 善哉!大聖尊,  普`[服=照【三宮】]`服諸十方, 去離欲界法,  處中陰教化, 此諸佛教法,  處陰不見陰。 此等眾生類,  發願各各異, 吾我自縛著,  我本彼亦爾。 佛以思惟本,  思惟本末觀, 一意一念頃,  斷垢不`[為難=自為【三宮】]`為難。 垢本勝於我,  墜我於三趣; `[今=令【三宮】]`今我勝於垢,  滅汝入涅槃。 善哉,大聖尊!  獨步無二跡, 見我一跡者,  閻浮人得度。 身行有三事、  口行有四事、 意行有三事,  塵垢生死海。 九眾生居處,  識之所經歷, 分別我、無我,  無我亦無`[彼=我【三】]`彼。 諸佛、世尊等,  心普無有邊, 一意念眾生,  所受不可限。 身淨不行惡、  口言常清淨、 心淨如佛心,  是諸佛之法。 身為苦器法,  此非三世有, 非我誰能知?  誰知免此苦? 如來之功德、  諸相、`[𦟛=踵【三宮】]`𦟛髀等, 師子胸臆相;  一一毛孔光, 掌相千輻理,  示以善惡道; 舌、齒聲光`[清=淨【三宮聖】]`清,  濟度阿僧祇; 眼、耳、鼻及髮,  肉髻頂無見。 虛空猶可窮,  佛`[相=根【宮】]`相不可量。」 爾時,世尊說此頌已,八十億中陰眾生於無餘泥洹界發金剛心,一一成佛,與妙覺如來皆同一號。 佛告定化王菩薩:「所問有漏、無漏,有對、無對,可見、不可見,當來、過去、現在法,當與汝說。」 定化王菩薩`[白=白佛【三宮】]`白言:「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定化王菩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與汝一一分別。云何,定化王!何者是緣盡?何者非緣盡?六入塵垢重,染我、癡、愛法,觀內外出入息法,八萬四千度無極,生生不可滅,念念成其形,有漏八萬四千、無漏三十七。有為、無為法,此非泥洹道。身淨不犯惡、口言無有失、心淨與定合,四等遍一切,是謂菩薩行。」 `[*7-2]中陰經〔-〕【明】*`中陰經賢護菩薩問事品第四 爾時,賢護菩薩即從坐起,偏袒右臂,右膝著地,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善哉,世尊!欲、色、無色三分眾生,其識難量。何者有漏量?何者無漏量?何者有為量?何者無為量?何者有色無色量?何者有欲無欲量?何者有記無記量?」 爾時,世尊聞賢護菩薩所問事,即說頌曰: 「處在胞胎中,  受形多種類, 前滅後已生,  其如恒沙數。 三分識眾生,  塵垢非一等, 或聞聲`[而=如【聖】]`而度、  或見形得道。 今我妙覺佛,  降神入中陰, 一一分別了,  有漏、無漏法。 得道成果證,  五色識易度, 斯等一部界,  不在有、無漏。 眾生在中陰,  如我身無異; 苦痛五陰形,  如轉輪無`[盡=量【宋宮聖】]`盡。 吾我本無`[字=定【宋宮】]`字,  聲響亦無名, 觀身三十六,  欲界有量法, 三分留二分。  此中陰眾生、 五色識眾生,  不染三界苦、 無明、癡、愛惑,  隱相非不相。 有漏苦諦本,  斷結不及色; 集諦二十八,  寂然塵垢除; 三十七道品,  道諦為實果。 賢護!汝今知,  有漏、無漏法, 記法、無記法,  今當與汝說。 有記善惡行、  無記癡盲法, 墜墮於生死,  非我無能濟。」 當佛、世尊說此語時,九十一億眾生皆發無上道意,四十七億那由他眾生盡得阿羅漢果。 `[*7-3]中陰經〔-〕【明】*`中陰經道樹品第五 爾時,座上有菩薩名曰樹王,即從坐起,偏露右臂,右膝著地,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善哉,世尊!如來所說甚奇甚特。未知如來欲說有漏耶?無漏耶?唯願,世尊!句句說之。何者有漏?何者無漏?」 佛告之曰:「有生、有滅是謂有漏,無生、無滅是謂無漏;有我、有身是謂有漏,無我、無身是謂無漏;眼是色對是謂有漏,無眼、無色是謂無漏;有識、有想、有形是謂有漏,無識、無想無形是謂無漏;三識處所住有身者是謂有漏,一識一處有一形者是謂無漏。 「有形非想非非想是量法有用;不用處三禪地,厭患生死故名不用。 「有願、不願,始發初禪。快哉!斯樂心不傾動,念淨喜安,自守五行,成就有想有`[滅=識【元明】]`滅。 「斯出`[入=入息【三】]`入法喜行,百八愛一念,一億行中間,想想不可盡,況彼現在身? 「無彼、無我想,吾從無數劫捨此就此,三識所經處,非有亦無我。 「甚哉!三界苦,受身生死難。譬如`[工=土【聖】]`工幻法,以拳誑小兒。識神無形法,起、滅無常定,我則無我身,況有識形法?想亦無想法,亦不見有識,四陰竟何在?由識而分別。 「苦陰有五行,非我、非汝有。吾從無數劫,經歷三識處,除天、鬼、神、龍,何處無妙覺?我行眾善法,誓度阿僧祇,隨形而教化,受化不可量。 「如來清淨行,廣普無邊崖,神通內外照,觀察於三世,有形、無形類,思惟十想結,無復塵垢患。 「虛空無邊際,不見有往來,心無中間念,忍辱功德成,積一成佛道,寂滅泥洹樂。起亦不見起、生亦不見生,況有起、滅者?諸天、世人民,能斷至彼`[岸=坼【宮】]`岸。縛著染三界,經歷生死海,貪欲自纏裹,為色之所惑,永處三有中。 「佛力無所畏,威神接得度,為彼不自為,功德不可量。恒以四意止、五`[根=根及【三宮】]`根、五力、七覺意寶華、三十七助道法、空無相`[願=願及諸【三宮】]`願三`[昧=昧門【三宮】]`昧,善權化生死,六度至彼岸。 「不以劫數期,周旋虛空界,度脫未脫者,得道如微塵。無我、無彼想,一音演微法,受化無邊崖,道心觀察法。 「不見起滅者、分別內外身,繫於安般息——息長亦知長、息短亦知短,亂想亦知亂、定想亦知定——一向無亂想,清淨行正法。」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佛力之所行,  普潤天、世人、 學、無學眾生,  下及凡夫人, 心念斷眾`[相=想【三宮】]`相,  皆到無畏處。 分別空、無相,  清淨修道場, 莊嚴佛道樹,  皆令同一色。 轉無上法輪,  闡揚法鼓音, 非魔`[部界分=魔部眾【三宮】,魔部界【聖】]`部界分,  之所能轉者。 甘露法藏開,  普潤一切眾, 濟`[度=渡【三宮】]`度阿僧祇,  無量無等類。 最勝所接度,  無能量度者, 善哉!不思議,  `[所=不【元明】]`所度不可量。 我本所造行,  唯佛能稱量, 不見吾我法,  法利利益人。 功勳過三界,  得入泥洹界, 清淨無塵穢,  如月星中明。」 爾時,世尊說此頌時,八十四億那由他百千億中陰眾生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復有十千億五色識眾生發心向菩提不退轉道。 中陰經卷上 [8] 中陰經卷下 ᅟᅟ==[8] 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後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神=中陰經神【宋元宮】]`神足品第六 爾時,妙覺如來即以神足化此三千大千剎土,上至非想非非想天、下至無救地獄,皆`[悉=紫【三宮】]`悉金色,皆如妙覺如來而無有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光七尺——皆坐寶蓮華高座上坐,演出梵音,聲聞三千大千剎土。 一一諸佛說八萬四千雜行,其覩光明者,`[淫=媱【三宮】]`淫、怒、癡病皆自消滅,異口同音而說頌曰: 「經法本無體,  滅已今復興, 斷除有漏法,  獨步於三界。 生死無數劫,  遭遇良福田, 金色普遍照,  蒙光得解脫。 神力不可盡,  觀了本無形; 大慈大悲心,  拔濟無明等; 五陰苦本源,  流浪得濟`[渡=度【宋元】]`渡; 四`[使=駛【元明】]`使生死河,  法船`[渡=度【三宮】]`渡彼岸; 善權無礙道,  入彼無為境。 吾昔發誓願,  要度未度者, 修身清淨行、  口言無虛妄、 心念濟八難,  諸惡何由生?」 爾時,有菩薩即從坐起,偏露右臂,右膝著地,長跪合掌叉手,前白佛言:「快哉,世尊!神足無量不可思議。今欲所問,若見聽者乃敢陳啟。」 妙覺如來告彼菩薩:「善哉,善哉!族姓子!恣`[爾=汝【元明】]`爾所問,吾當一一分別說之。」 時彼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神足不可究暢,`[令=今【三宮】]`令此三千大千世界`[烔=烱【三宮】]`烔然金色。是何三昧有此神變?」 佛告菩薩:「此神變者,是三昧王三昧,唯有諸佛乃能變現,非聲聞、辟支佛所能。修行此三昧王三昧,將從八萬四千——或有三昧名虛空藏、或有三昧名昇法堂、或有三昧名月光清淨、或有三昧名破有入無、或有三昧名一意不亂、或有三昧名除去塵霧、或有三昧名拔三毒根本、或有三昧名滅過去當來今現在病、或有三昧名開甘露法門。」 爾時,世尊欲解斯義,`[宣=重【三宮】]`宣說頌曰: 「道力清淨行,  身、口、意不犯, 誓願阿僧祇,  沒溺生死者。 金剛難敗壞,  非二乘所及, 觀身苦根本,  思惟四果證。 積行不退轉,  閑靜坐道場, 一`[切=劫【三】]`切入定意,  二、三、至七劫。 地燋過劫燒,  其心亦不動, 壞破魔部界,  悉成無上道。 三昧定意力,  福報不可量, 令三聚眾生,  得成無上道。 觀察眾生心,  難度、易度者, 不令在沒溺,  流滯生死海。 我本無此色,  紫磨金光體, 歷劫勤苦行,  修定成此形。」 爾時,妙覺如來說此頌時,諸佛、世尊同時舉手讚妙覺如來,以偈頌曰: 「丈夫二足尊,  世雄不可量, 拔離三界苦,  淡然為一色。 今聞如來說,  定、意、神足、道, 其聞法性相,  相相不可量。 八種清淨音、  十六`[特=將【宮】]`特勝法、 三十二行業,  利益一切人。 天人尊無比,  光明照眾生, 久在`[2]飢【CB】*【麗】*【宮】*,饑【大】*`飢渴道,  飲以八解脫。 無欲清淨`[池=地【三宮】]`池,  化以七覺花, 不著五陰本,  猶如青蓮華, 香熏遠普聞;  如來五分身, 無處不流布。  吾昔求佛道, 誓願同一時,  今日得果證, 不違昔所願。  一相、無相道, 分別微妙慧,  曉了善權道。」 當時世尊說此頌時,有百億希望中陰眾生求佛身`[色=相【宮】]`色紫磨金形——如我今日神變無量——要當來世皆當成佛,悉同一號,`[號〔-〕【三宮】]`號妙覺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6]中陰經〔-〕【明】*`中陰經破愛網品第七 爾時,妙覺如來將欲破愛結使、欲使四眾自見證驗,即入不動三昧,欲令彼眾知欲愛、色愛、無色愛。 爾時,世尊重自思惟:「此欲界眾生亦愛、非愛,亦有漏、無漏,亦有為、無為,亦可記、不可記;色界眾生非有、非無,非想、非不想識可見法,三界欲最重,染著不可離;中陰眾生等,要須聖教。 「五識眾生有前、有後,非想非非想識眾生有取涅槃、無取涅槃者。云何中陰眾生遇聖得證? 「彼有一病計無我、命恒計無常,前生非後生、後生非前生。此聖人語,非本發心意,要須聖人,如聲聞法。 「五色識者根本未成,見佛、識佛一一所著,多受福地,墮者非一,不計吾我身,是法、非法行,三界為網所覆,欲出難得脫。猶如擲`[線=綖【三宮】]`線丸,緒`[在=者【宮】]`在猶復還;三界眾生等,捨此復還此。」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三界為火宅,  火炎極熾盛, 愛心所染著,  將入三惡道。 前生非後生,  愛有輕重法, 五色識法者,  今世後易度。 生死八難道,  與泥洹對門, 無彼、無此法,  最勝無等侶。 神足接眾生,  見者無不度, 當來過去人、  乾闥、阿須倫、 `[天=大【宮】]`天、龍、鬼神等,  無不得濟度。 善哉!三界尊!  善說微妙法, 令受苦眾生,  得至無為岸, 去身、口、意病,  寂然無`[移=秘【宮】]`移動。 如`[*2-1]飢【CB】*【麗】*【宮】*,饑【大】*`飢者得食、  如渴者得飲, `[止=正【三宮】]`止觀除愛結,  三脫甘露門。 我發無上道,  除愛無渴想, 於火炎拔濟,  得成於世雄。 過去無數佛、  當來、現在等, 如我今日化,  不計彼我想。 正法除邪法,  塵垢永已除, 無礙總持法,  思惟分別觀。 於億百千劫,  遊戲諸三昧, 四空定意法,  往來不疲極。 諸佛所遊處,  多益無減損, 舉足下足頃,  所度不可量。 當我下足處,  有`[幾=識【三】]`幾眾生等, 隨類而得度。  遍滿三界中, 隨心得三道,  如是無窮已, 八解無`[礙=閡【三宮】]`礙法、  離捨壽命根、 不計三界想、  害彼五逆結。 汝生知汝生、  汝滅知汝滅、 汝上知汝上、  汝下知汝下, 中間無`[脫=安【宮】]`脫處,  過者何處去? 當知佛力大,  遍入總`[持=行【元明】]`持法, 由本誓願故,  未度者令度。 四等慈悲捨,  遍滿諸十方, 佛指出甘露,  如慈母愛子。 又母非父慈、  又父非母慈, 三界四顛倒,  難化如金剛。 如物初入爐,  `[塵=麤【三】]`塵惡先燋滅; 真者不移動,  如`[淤=污【三宮】]`淤`[生=金【元明】]`生蓮華。 佛道實真正,  無畏、無所著, 不有想念累,  心亦無往來。」 爾時,座上有一菩薩名曰炎光,即從坐起,偏露右臂,右膝著地,長跪合掌叉手,前白佛言:「如今世尊說真實之法——或言有法、或言無法,或言有為、或言無為,或言有記、或言無記——今眾生受化者,以何法化而得`[度脫=濟度【三宮】]`度脫?」 爾時,世尊以頌報曰: 「諸法正有一,  無二亦無三, 愛識非愛識,  永離於胞胎, 破一縛著愛,  使眾生愛盡。 如來神德力,  自識宿命本, 或在`[王天=天王【元明】]`王天宮、  轉輪王治處、 或在貧賤處、  下至無救獄, 一一分別了,  眾生垢著心。」 爾時,世尊說此頌時,六十八億那由他中陰眾生即從坐起,偏露右臂,右膝著地,長跪合掌叉手,前白佛言:「咄嗟!此苦乃是大苦,於眾苦中此愛最苦。唯願世尊聽為出家。」爾時,世尊默然聽之。 爾時,中陰眾生聞佛說法即得阿羅漢果。 `[*6-1]中陰經〔-〕【明】*`中陰經三世平等品第八 爾時,座上有菩薩名不厭患劫,即從坐起,偏露右臂,右膝著地,合掌叉手,前白佛言:「善哉!最勝如來神力,極微妙不可思議如來神德,`[廣=出廣【三宮】]`廣長舌不犯眾生過。今此三聚眾生——過去、當來、`[今〔-〕【三宮】]`今現在——為過去耶?為未`[來=來耶【三宮】]`來、現在耶?」 爾時,世尊告不厭患劫菩薩曰:「善哉,善哉!汝之所問於三聚眾生多所饒益、多所潤、及斷無明本、身業得清淨,非一佛所說。」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人本在胎時,  自識本宿命, 捨彼今就此,  三世炳然定。 前識非今識、  前身非今身, 但為愚惑迷,  不知趣道門。 念此在四使,  發起若干想, 咄嗟!老、病、死,  墜墮在三世。」 爾時,世尊欲解斯義即說頌曰: 「本我無此色,  受、想、識亦然。 我虛彼亦無,  豈有識、想、受? 無色名色法,  眾生亂想法, 九品有差別,  分別三世道。 上上最妙道,  非去、非未來; 上中最微細;  上下無覺觀。 中上斷三結、  中中滅三垢、 中下`[豁=霍【三宮】]`豁然悟,  此名為佛子。 下上雖為重,  如彼水上泡, 一生而一滅。  下中眾生類, 苦本最為`[深=染【三】]`深,  非我誰能知? 下下眾生類,  經歷於劫數, 吾亦就彼化,  不見漏失者。 人心有若干,  座上心不悟, 或願當來佛、  或願現在者, 此等眾生類,  難可濟度者。 人本無形生,  還入虛空中, 生死相牽連,  何者名泥洹? 若言有眾生,  身、口、意行`[淨=業【宮】]`淨, 寂然入滅度,  無有老、病患。 弘誓發一心,  亦不自為己, 虛空不可獲,  何者名虛實? 如來梵天音,  分別實相法, 解了空無慧,  三界獨步尊。 有覺空意法,  觀身不戀著; 無覺在三禪,  進取不退道。 自我成佛來,  以此為本業, 成佛亦由此、  泥洹亦復然。 所以積`[功=劫【宮】]`功勤,  未獲於實相, 聞四不離四,  此是諸佛印。」 爾時,世尊說此頌已,`[無量〔-〕【宮】]`無量無限那由`[他〔-〕【三宮】]`他眾生,及中陰、五色識、非想非非想眾生,欲得去離,不樂三世。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過去非今有、  現在亦復然, 當來彌勒身,  教化無差別。 我今說少少,  如人爪上塵, 欲說世界`[盡=塵【三宮】]`盡,  誰能究盡者? 今雖處中陰,  移坐無想天, 地獄對門人,  聞法乃得悟。」 爾時,世尊即以神力接中陰眾生至非想非非想識天。爾時,世尊復以神力到彼,至非想非非想識界,施設莊嚴七寶高座皆有化佛,一一化佛皆有四眾,一一眾者威儀法則悉皆成就,此眾生中或有誦經、說義、賢聖默然,或有入定、出定。 爾時,妙覺如來復以神足十力接彼非想非非想識眾生——如中陰形,無有差別。 爾時,世尊如諸佛常法威儀法則,令無量化佛合為一佛,或以一身變為無量、或在樹下演說法教、或入初禪定意不亂、或在高巖閑靜寂處、或坐`[處=虛【三宮】]`處空作十八變——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上出火身下出水〔-〕【三宮】]`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履`[地=水【三宮】]`地若空無有罣礙——或取滅度亦無滅度、或現無常身`[體膖=膖體【元明】]`體膖脹爛臭如白鴿色、或現手足`[各=又【宋】]`各在異處。 爾時,非想非非想識眾生見此變易心懷恐怖:「我本生心謂呼『定』是泥洹,無病、無老、無諸痛苦;今觀此法有生、有老、有病、死痛。今遇如來降神在此,若不順者,無擇地獄即我舍宅。吾本宿世同要之人。」先生彼識阿難陀、迦蘭陀見佛禮拜:「善哉,世尊!`[尊中無比=中無比之【明】]`尊中無比。降神此界,如遇優曇鉢華;若佛不降`[神〔-〕【三宮】]`神此者,我等永處邊地,殺害無量迦蘭陀身。」 復自宣白:「今遭大聖,如日`[消=銷【三宮】]`消雪;若不遭聖,彼當墮墜作飛狸身,飛走盡害,無有脫者。以此本誓,願得脫苦際,虛空無量界,神`[德=得【三宮】]`德三界尊,辟支、聲聞等,眼之所能見。」 爾時,迦蘭陀作是念:「我等同生,生此識界罪福未分,或墮邪見、受飛狸身。我本造身,不獨三界——中陰、五色及無色形。」 已生此念,非想識眾皆生苦心:「我等諸人雖生此處,非得泥洹、非安隱處。今`[遇=遭【宮】]`遇如來說真實法,斷拔千萬門,不去亦不來。貪欲本生我,我今還滅汝。為過所覆非,今世、後世,生有老病、苦,如影重有影、如月、樹葉影現於水,野干飲之終竟無獲。我今三世尊有實、無實,法化不變易,生者非有生。善哉!世微法,難度而度。世間愚癡人,計我為身實,當其捨壽時,鉤鏁骨相連,分別彼身中。何者命與壽?生死纏裹苦,捨彼復受此。處胎冷熱苦,出有生滅憂,母雖樂育我,不生誰有患?落漠如水泡,識神染其形,輪轉五趣中,所往無脫處,生死五道海,無`[往=住【元明】]`往而不經。心為殺身本,汝滅我何患?虛空無本末,誰知常無常?」 彼無想之識見阿`[蘭=難陀【三】]`蘭、迦蘭陀,一為邊地王、一為著翅虫。「三界最為苦,本處非泥洹,如遊`[曠=壙【宋宮】]`曠野,指東謂為西。今遭大聖,於一切眾苦都得解脫。」 爾時,非想非無想識眾生即於佛前尋聲而說頌曰: 「吾本事五火,  燒炙身體爛, 臥在荊棘上,  身被髑髏衣, 翹足向日月,  無神不奉事。 今生非非想,  得見如來身, 自恥本所行,  在此無脫處。 特知正法化,  如來自降神, 得脫無擇門,  永`[在=住【三】]`在安隱處。 五欲生死垢,  纏縛四流中, 心惑著三有,  燒以智慧火。 四趣五道人,  不見生本末, 著識吾我者,  如我今無異。」 爾時,妙覺如來復以頌報曰: 「卿等本謂真,  八萬四千劫, 無常生死本,  彼死還生此。 汝等眾生類,  未曾老、病、死, 守一求泥洹,  此非真實法。 垢盡識不滅,  還在三惡中, 非我汝不悟,  誰能脫此難? 吾從無量劫,  誓度生、老、死, 非我前身造、  亦非後身受。 本得金剛定,  今乃教化汝: 地不可作空、  空不可作地、 水不可作火、  火不可作水。 一切愚惑人,  萬物皆我有, 愚癡無明法,  謂為正真道。 如彼疲`[倦=惓【宋宮】]`倦人,  懈息須臾間, 雖居八萬四,  視之如一日。 為五苦眾生,  何處不有我? 分別身法相、  分別空無法, 生者不見生、  死亦不見死。 問生根本道,  由行之所造; 三惡之重者,  癡病是其源。 名色、六入法,  此是世之常, 觸入`[更=受【宋】]`更色法,  `[愛=受【三宮】]`愛入更樂樂。 一切眾生惑,  不識十二緣, 如蛾投火光。  妙覺如來說: 由汝垢重故,  則我心垢重。 如我成佛身,  經歷不度界, 破壞心垢`[重=相【三宮】]`重,  識別想非想。 結使之根源,  無常謂為常、 以苦言是樂、  計空以為有、 無我以為我。  此想非想類, 習顛倒來久,  如蛾貪火光, 不避滅身難。  迷惑墮六趣、 生此非想天,  譬如斫伐樹, 根在由復生。  迷惑四顛倒, 無明之所裹,  今開甘露門, 聖諦真如有,  拔苦之根本, 永盡無有餘。  四使長流海, 生生`[生不斷=不斷絕【三宮】]`生不斷,  我今破三界, 將到至彼岸,  安隱無畏處。」 爾時,世尊說此頌時,非想非非想識眾生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於無餘泥洹而不般泥洹。 或有應生天者與說十善法,應生人中為說五戒,或趣三惡道者與說刀山、劍樹、火車、爐炭。如此等類,三百三十六億那由他厭患劫壽,聞清淨法即成道果。 爾時,世尊復以神足、十力、無畏接彼非想非非想識眾生,將至五色識界眾生,修治道樹,莊嚴剎土,放大光明,一一光明皆有化佛,一一化佛皆坐七寶高座,三十二大人之相,說六度無極。 彼五色眾生見如來變化,心垢縛著坦然除盡,不復願樂染著生死。 爾時,世尊以清淨梵音而說頌曰: 「苦本生死怨,  除之以善權, 四等大慈心,  超越無量界。 今此利根人,  一聞不再受, 覩佛色形相,  普入寂滅`[度=處【三宮】]`度。 乃知賢聖道,  無量難思議, 滅垢不復生,  盡同`[聖賢=賢聖【明】]`聖賢道。」 當其世尊說此頌時,無限無量五色識眾生盡同一號,於當來世號普廣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6-2]中陰經〔-〕【明】*`中陰經無生滅品第九 爾時,妙覺如來將欲移到諸佛剎土,告三聚眾生發心趣向求泥洹道:「今我現在與汝說法,若有所疑即來問我。泥洹有生、有滅不耶?」 爾時,三聚眾生聞如來語,前白佛言:「從欲界上至非想非非想,發意趣大乘不思議法,未曾聞有有為、無為法,何者有餘?何者無餘?何者是上人法?何者非上人法?」 爾時,世尊與三聚眾生分別句義、字義及無相義:「如來神力有三十二法。何者為三十二?`[億=憶【三宮】]`億本宿命中根本所生,知本所從一一所生,彼死生此、此死生彼。以眼識通觀察,如掌中觀珠;以耳通蠅行、蟻步及微細聲皆悉聞之。本有三界,今無三界。汝等受道證,發心各各異,中`[間=聞【三宮】]`間等變易。何者是三界?何者非三界?」 爾時,世尊說此語時,三聚眾生重生狐疑。 爾時,世尊知彼眾生心之所念,欲得與說無相法觀,以頌說曰: 「何者名為頭?  何者名為足? 何者名為華?  何者名為果? 人命在於頭,  滅如灰`[土=上【宋宮】]`土塵; 百草樹木根,  拔去不復生。 觀此眾相法,  無頭亦無足, 有餘、無餘法,  等此而可知。 若言有泥洹,  我身`[命=今【三宮】]`命現在; 若言無泥洹,  何處有三聚? 佛以神力故,  令汝知有無。 我觀三界苦,  此亦有、亦無, 前念非後念、  前形非後形。 吾從無數劫,  舉足及中間, 其中起大悲,  非二乘所及。 當我起大悲,  三塗受苦者, 如慈母乳子,  無不飽滿者。 吾本一`[把=色【宮】]`把施,  今得隨所願, 七寶`[眾=聚【宋宮】]`眾琦珍,  隨念即時得。 何況四等具?  六度濟眾生, 此者誰能別?  唯佛佛知之, 今當與汝說,  分別有餘、無。 欲得觀我界,  吾以神足`[從=徙【三宮】]`從, 到彼`[逮=還【三宮】]`逮作佛,  名曰釋迦文。 七十二恒`[沙=河【宮】]`沙,  西南土莊嚴, 盡以一道化,  無辟支、聲聞。 其土甚快樂,  所念即在前, 不似此土界,  為婬、怒、癡縛。 一音遍四方,  聞者尋得度。 彼土七寶樹,  風吹樹葉時, 葉葉共相向,  皆說度無極。 我彼剎土中,  住壽阿僧祇, 現取滅度時,  遺法十二劫。 欲知劫長短,  賢劫為一日, 計此日月數,  以成十二劫。 汝等三聚人,  知我功德不? 適彼東方土,  八十億由他, 其土名不終,  佛號名滅界。 我現弟子學,  剃除`[被=披【三宮】]`被袈裟, 長跪受聖法,  彼佛知我心。 彼等眾生類,  見我著法服, 不樂於世欲,  同心樂出家。 威儀、禮節具,  不失禁戒法, 當`[我=其【三宮】]`我屈伸時,  見者衣毛竪。 此皆本宿命,  同共誓願者, 離欲無所著,  無有生滅相。 盡修於梵行,  以我佛神力, 於死得脫死,  念此無記等。 不解生以滅,  輪轉於五道, 四聖甘露法,  充飽一切人。」 當其世尊說此頌時,見此初學弟子剃除鬚髮受聖教;百七十億眾生願樂欲得思惟法觀,不樂在家,`[出=出家【三宮】]`出為沙門。 佛告三聚眾生:「我今東北方無限無量恒河沙數,彼有剎土名曰清明,佛名明月。彼土人民無婬、怒、癡,亦無憍慢、我慢、不如慢。彼土眾生恒樂安靜,獨坐無為,繫念在前,初無亂想,雷、電、霹靂,心無傾動。」 爾時,妙覺如來適彼剎土遇地而坐,彼眾生見坐禪者悉共效之。 佛以神力、以無想法觀,迴眾生心如手轉物,令彼眾生知有常、無常,知生、老、病、死苦,或有眾生令知有念、或有眾生令知有`[持=待【三宮】]`持、或有眾生令知有安、或有眾生令知自守。 佛將欲現四禪功德,即於三聚眾生前,從初禪出入二禪、三禪、四禪,從四禪起入三禪、二禪、初禪,從初禪至三禪、從第四至第二禪,此名師子奮迅三昧。 爾時,世尊現此神足三昧定意度無限無量那由他眾生,皆共同發無上正真道,有願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法眼淨得辟支佛道。 當於爾時,妙覺如來忽然不現。 `[*6-3]中陰經〔-〕【明】*`中陰經空無形教化品第十 爾時,妙覺如來捨中陰形入虛空藏三昧,以佛吼而吼出八種音聲。何謂為八?非男聲、非女聲、非長聲、非短聲、非豪貴聲、非卑賤聲、非苦聲、非甘露聲。 爾時,世尊隱形不現,演出八萬四千諸度無極。何謂八萬四千度無極?想非想有`[愛=受【三宮】]`愛入結使患本,如月雲覆,一切眾生為欲所牽,有四百病,一生而一滅。人犯五逆,欲離泥犁去,見`[八=入【元明】]`八地獄,衣毛皆竪。 南、西方、北、東亦爾,以聞響眾生故,演此諸法。 當於爾時,三聚眾生聞虛空語聲,無色、無形,於其中間演出諸法:「善哉!諸佛教無色、形,難可思議。」 爾時,三聚眾生異`[形=口【三宮】]`形同音以頌仰問虛空`[曰=白【明】]`曰: 「如來本在此,  三十二相具, 慈悲愍一切,  所潤難可量。 為我說微妙,  八等聖道支, 隱形聞聖音,  萬物皆無常。 如來黃金色,  本有今不見, 但聞音響聲,  佛無我豈有? 計我生死本,  流轉而不住, 但為色所惑,  福滅而罪`[生=至【三宮】]`生。 如來大聖尊,  示人`[行諸=代謝【三宮】]`行諸法, 忽然離形相,  音響來教化。 以本宿緣故,  形逝音接我。 老、病生憂、悲,  四蛇唼我身: 地種骨肉是、  水種潤澤是、 火種枯燥是、  風種散`[法=壞【三宮】]`法是。 無著三乘法,  離有故在有; 心垢久已離,  四種故存在。 如來大聖尊,  無彼此四大。 正言有四種,  亦復無四種; 正言無四種,  亦復有四種。 此是不定法,  誰能究竟者?」 爾時,如來答彼音聲,即說頌曰: 「佛子!知空不?  一切法無常。 人生非本生,  豈有本生緣? 我音`[及=友【宋】]`及汝音,  可得、不可得? 吾從無數劫,  不為一眾生。 一念一息頃,  度少不以愁; 所度阿僧祇,  亦不以喜悅。 我本為一人,  閑靜不度人, 後緣而對`[人=至【元明】]`人,  不失本誓願。 處此閻浮提,  四姓剎利勝, 除彼婆羅門,  餘姓最不如。 以本法界觀,  生、老、病、死苦, 我無彼亦空,  何者有生、死? 生者言有本,  生者從何`[至=生【元明】]`至? 設知生死本,  泥洹在我前; 解知泥洹法,  無佛亦無我。 法從何處生?  去至何處滅? 佛以真實法,  現以有無`[相=法【三宮】]`相, 此生此`[滅處=處滅【元明】]`滅處,  愚惑得`[見正=正見【三宮】]`見正。 言有亦非有、  言無亦非無, 輪轉生死海,  為五欲所縛。 無驅、無鞭策,  自墜生死淵, 爾乃知罪、福,  知悔、不悔者。」 爾時,世尊說此頌時,八十七億那由他三聚眾生解無形相法,發無上正真道意。 `[*6-4]中陰經〔-〕【明】*`中陰經有色無色品第十一 爾時,座上有菩薩聞空中有如來聲,仰`[觀=視【三宮】]`觀空中嘆曰:「甚哉!但聞其聲,不見其形。此色非本色,餘陰亦復爾。此欲界眾生難可免度,要須智劍`[剔=刎【三宮】]`剔除令無餘。我本修梵行,非身、口、意造,非`[一=一亦【三宮】]`一、非二。欲我從汝生,由汝墮三塗,一念欲滅,眾想亦無去、來、今。過去諸如來,教化群`[生=萌【三宮】]`生類:說過去,不說今、未`[來=來今【三宮】]`來;說未來,不說過去、現在;說現在,不說過去、未來;或言有三世、或言無三世。」 爾時,世尊欲重解斯義而說頌曰: 「生、老、病、死本,  諸如來塵垢, 要入中拔濟,  何為地獄人? 不似妙覺尊,  在中陰教化, 於妙妙中最,  下劣所不及。 如人持鉢乞,  隨彼所施與, 持鉢者思惟:  『是有、是無耶?』 未證自謂證,  邪見之根本; 正法言非法,  流轉五道淵。 正法分別法,  不失於法性; 若不失法性,  此是諸佛教。 法性無三事,  亦無去、來、今。 若言是現在,  現在何者是? 若言是過去,  過去何者是? 若言是未來,  未來何者是? 人能解此法,  曉了三世`[尊=事【三宮】]`尊。 解本無雜想,  順一大乘行, 有緣眾生善,  濟此無不度。 猶如負債人,  償畢`[欲=大【三】]`欲歡喜, 內外悉通達,  周旋不怯弱。」 爾時,大勢至、觀世音菩薩承佛威神音響教化,即以神口而說頌曰: 「生、老、病、死本,  諸如來塵垢, 要入中拔濟,  何處不往`[反=返【三宮】]`反? 我師無量壽,  永劫不滅盡, 本我所誓願,  何為地獄人? 不似妙覺尊,  在中陰教化, 於妙妙中最,  下劣所不及。 願我後成佛,  如妙覺無異。」 爾時,觀世音說此頌時,三億眾生發無上正真道意。 `[*6-5]中陰經〔-〕【明】*`中陰經歡喜品第十二 爾時,妙覺如來入寂滅三昧,將欲遊行他方世界顧見所度。 不可計眾生心懷踊躍,猶如比丘入四禪法,心意淡然,無飢無渴:「善哉!教化不失本願。」心懷自慶而說頌曰: 「如來神足力,  離苦、不`[善=著【三宮】]`善、有, 處處分身化,  要度有緣者。 賢劫千佛等,  所度無有異, 亦在三聚中,  正法除非法。 甘露法門開,  掩閉三惡道、 稱揚大智慧、  拔出愚癡根。 諸法自瓔珞,  內外悉清淨, 慈悲四等心,  無方不遍滿。 攝持身、口、意,  超越生、老、死。」 爾時,世尊說此頌時,`[群=辟【三宮】]`群方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三聚眾生,承虛空中教,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歡喜奉行,作禮`[而去〔-〕【明】]`而去。 中陰經卷下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2 冊 No. 385 中陰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