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8-01 12:20</span>
No. 398 \[No. 397(1-2)]
☗s1
大哀經卷第一
西晉`[1]月氏=元康年【宋元宮】,〔-〕【明】*`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 諸菩薩所生莊嚴大會法典品第一
`[諸菩薩所生〔-〕【三宮】]`
聞如是:
一時佛在王舍城靈鷲山——古昔諸佛之所遊居,如來威神之所建立;其地道場,諸菩薩眾所共咨嗟無極法座——天、龍、鬼神、`[揵=犍【三宮】]`揵沓和等,咸俱歸命稽首為禮,而於佛土宣暢德本、如來威光。慕樂法門菩薩、神明等,入無量無限功德。
如來所行成等正覺,轉妙法輪為極元首善宣開化,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所度無極,明曉眾生志性所趣,覩其諸根便度彼岸。曉了一切,蠲除罣礙,諸所止處為作佛事而無俗業,堅住於行莫能當者。
大比丘眾六百萬人,一切`[人民=仁明【三宮】]`人民——滅除塵`[欲=垢【宋宮】]`欲,無眾蔽礙——則為如來法王之子,行深妙法。其所由生不從顛倒,柔軟和雅,威儀禮節而皆備悉,為大眾祐如來之道而得親近。
諸菩薩眾不可稱計,行無罣礙,決了`[普=著【宋元】]`普智,諸通敏慧。又諸大菩薩大慈大哀,興布法雲而演電明,為雨甘露`[滿飽=飽滿【三宮】]`滿飽眾生`[諸久=久遠【三宮】]`諸久飢渴。等心一切執志如地,諸所妄想、倚著、結縛皆已除棄,熙`[降=隆【三宮】]`降弘恩。道品之法三十有七,猶如日殿聖慧之宮,明智光曜靡所不照,滅大幽冥,顯示世間,指其道路,宣其德本。若如蓮華開䦱之時,枯竭恩愛,志深`[淵=淟【三宮】]`淵池,興立正業。具大神通遊於虛空,譬如月宮照`[乎=千【宮】]`乎夜闇所可遊行。等心眾生得其志性靡不忻悅,善權方便有益無損,至於道誼亦無增減,普現所行。志若須彌堅住不動,常修梵行、供養三寶,於諸境界無能移轉,過諸世間之所有法。毀`[呰=訾【三】]`呰、誹謗現於一切諸佛國土而現親厚,神曜遠照志如大海,其器廣大盛滿法水。修菩薩行,一切眾生之所宗戴,猶如師子、君主最尊。奉四聖諦,懷於大悲,心慕慈愍,`[寂然=然後【宋宮】]`寂然觀察,所察普顯,於深妙法而無所畏。壞諸外道,於無央數百千諸劫究竟無`[抵=底【三宮】]`抵,其若菩薩行不以懈`[惓=倦【三】]`惓,一切諸德悉已具足。
其名曰:普觀見無盡菩薩、皆`[覩=觀【三宮】]`覩諸國莊嚴遍現菩薩、如來種性成就無退菩薩、威儀化眾示無瞋恚菩薩、無量辯才幢英變音菩薩、積累清淨金光威神王菩薩、分別光明辯解散句菩薩、生無量福積累親業菩薩,如是等類無數菩薩。
於是世尊`[17]班=頒【三宮】*`班宣法門,名曰生諸菩薩。
佛成正覺時十六年,見諸梵行普皆興盛,覩諸菩薩咸來集會,欲演如來諸持法藏,而眾開士皆悉雲至。佛自念言:「吾寧重增諸菩薩行,使得將護興立道行。曾有經典講無蓋門——如來所為無極變化——為諸菩薩大士之眾,當令進入如來境界。」於時世尊以佛境界變現如來三昧正受。佛適以此佛`[境=境界【三宮】]`境變現定意正受,眾祐聖旨上虛空中自然高座。如三千大千佛土廣大高遠——上至欲界及無色界——悉佛正行,如來功德之所興化。
諸菩薩眾性行清淨,照於十方諸佛世界,悅可無量眾生意行,一切諸天、龍、神宮殿靡不`[蒙=照【三宮】]`蒙曜。請召十方諸菩薩等咨嗟無量名德之稱,悉坐無數重閣交露,或有紫金以為牆壁、吉祥藏寶以為軒窓、以瑪瑙寶而作戶牖、明月藏寶以為欄楯、離垢光寶以為戶扇、以普明寶而為重閣、一切眾寶而為垣障。垂諸貫珠竪眾幢幡,而然`[錠鐐=庭燎【元明】]`錠鐐懸諸繒蓋,上好栴檀而用堊塗,`[異=黑【宮】]`異妙栴檀、可意眾香、懷來越度海中名香而用然之。龍所出寶、若干種華而散其上,眾寶之樹羅列而行。諸寶香`[鑪=爐【明】]`鑪巍巍微妙。其所光飾普周十方諸佛世界,清淨奇妙,歡悅人心,普悉現於高座之中。其師子座不可稱數——億百千姟——而自然現,高座`[粲=璨【三宮】]`粲麗,廣長而峻,眾所欽樂,莫不忻慶。
此四大`[域=城【宋宮】]`域所有部界則自然生四萬宮殿而甚高大,又其欄楯高四丈九,廣二十里,以夜光珠、離穢寶珠、梵英寶珠懸在幡蓋,而以紫金莊飾交露,出自然音。從地以上乃至高座又既崇妙,自然化成無有作者。如是,此四域所興變化,三千大千世界亦復如是,諸有四域悉等無異,皆自然生無極宮殿。
於時,世尊安隱寂然從三昧起,應時三千大千世界六`[反=返【三】]`反震動,其大光明靡所不照。佛與菩薩、諸弟子、眾眷屬圍遶,諸天在上歌詠功德而雨眾華,散諸天衣覆蓋虛空,燒眾名香,`[空集=箜篌【三宮】]`空集樂器而自然鳴,十方佛國皆自然動。光照無量諸佛國已,佛大神足無極變化,境界無限、威神無際、聖光無邊、感動無底,於靈鷲山忽然不現。與大眾俱,諸天、龍、神、`[27]揵=犍【三】*`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侍從世尊欲聽經法。
又四天王與諸天俱,見佛世尊欲詣講`[經=堂【三宮】]`經,於上叉手,雨諸天華供養大聖,以偈讚曰:
「日月之威曜, 明珠天`[然=炎【三宮】]`然暉,
佛光悉蔽之, 消滅三惡`[趣=道【三宮】]`趣。
其明遍佛土, 越須彌鐵圍,
悉歸命最勝, 咸各懷踊躍。」
時四天王從諸天人,各以此偈讚世尊已,忻戴無量。
時天帝釋與忉利天,見於大聖欲詣大殿,至高座所則施供養,雨諸天香散于佛上,叉手以偈而歎頌曰:
「神足度無極, 顯變化無等,
現`[乎=于【宋宮】,千【元明】]`乎億佛土, 最勝日以出。
降伏諸魔界, 普德淨莊嚴,
其神足自在, 稽首無等倫。」
忉利諸天偈讚佛已,侍從世尊。
時須`[深=燄【三宮】]`深天王見佛欲詣宮殿`[高=佛高【三宮】]`高`[座=座所【三宮】]`座,雨於天衣,叉手讚佛:
「安住慧無量, 普知眾生性,
無著如虛空, 皆`[遠=達【三宮】]`遠三世事。
一心入諸行, 悉曉群生性,
是故可奉敬, 三世悉戴仰。」
時炎天王偈讚佛已,侍從世尊。
兜率天王與諸天俱,見於世尊欲詣宮殿大高座所,雨天珍寶而供養佛,叉手讚曰:
「`[宣【麗】,宜【大】(cf. K07n0072_p1054c12)]`宣暢於經`[誼=議【宋宮】,義【元明】]`誼, 觀如幻野馬,
彼則無文字, 何有意、`[心像=猶豫【三宮】]`心像?
興愍哀眾生, 故佛讚尊法,
歸知法自然, 勝曉無吾我。」
時兜率天王偈讚佛已,侍從世尊。
無憍樂天王與諸天俱,見於世尊欲詣宮殿大高座所,雨寶瓔珞供養`[佛上=上佛【三宮】]`佛上,叉手讚曰:
「顯示`[乎=于【三】]`乎法身, 十方如虛空,
最勝現色像, 愍哀而開化。
宣法無有色, 最勝行普平,
禮法自然慧, 明識一切`[誼=議【三】]`誼。」
無憍樂天以偈歎佛,侍從世尊。
化自在天與諸天人,見於世尊欲詣宮殿講堂高座,雨天寶珠而供養佛,叉手讚曰:
「禁戒離諸垢, 則立於清淨,
勸化`[其=甚【三宮】]`其高尊, 定意不可動。
智慧無等倫, 如海無瞋恨,
已度於終始, 稽首得自在。
神聖之足底, 自然立相輪,
顯修`[乎=于【三宮】]`乎慈哀, 從本此為先。
解脫三逕`[跡=路【宮】]`跡, 稽首佛德行,
則以`[悲=慈【三宮】]`悲哀`[故=杖【宮】]`故, 增加以平等。
以寂然為華, 解脫成其實,
猶如蜂之王, 勸化諸眷屬。
安住如蓮華, 以頭腦稽首,
善建立禁戒, 住於安諦地。
精進之勢力, 超殊無能逮,
稽首正品類, 甚尊不可動。
愍哀為清淨, 道場成光曜,
智慧離垢穢, 威明消闇冥。
無數百眾生, 咸共歸稽首,
則為無極覺, 頭面禮大聖。
其脫門之跡, 音暢於虛空,
智慧馳懸遠, 光明照十方。
眾生華百千, 令得解開`[彼=敷【三宮】]`彼,
覺了離垢穢, 稽首無所著。
察之無等倫, 何能有`[踰者=倫匹【三宮】]`踰者?
求之於十方, 導師不可逮。
功勳甚眾多, 一切德備悉,
吾今而咨嗟, 其志無飽滿。
阿須倫、諸龍、 帝主所歸禮,
無數諸天、人, 僉共歎其德。
其所讚名稱, 眾多難思議,
舉譽禮世尊, 功勳皆流布。」
化自在天偈讚佛已,侍從世尊。
於時世尊則以無量佛之境界感動變化,為百千天人所共咨嗟,詣寶高座。時佛世尊適昇高座,四域宮殿悉知見之;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諸在四域皆復如是,悉知見之。
於時大聖坐於三千寶護高座師子之床,諸菩薩眾及大弟子亦復次坐。於是,大聖有三昧名無蓋法門娛樂,以此定意正受。佛適三昧,聖體諸毛一一毛孔,各出江河沙等光明,威曜盡照東方諸佛世界,靡不周至;南、西、北方四隅,上、下亦復如是,盡照諸界遍無遺漏。所照十方諸佛國土,應時諸土一切地獄`[21]懃=勤【三】*`懃苦拷掠悉為休息、畜生解脫、餓鬼得安。時諸眾生諸患消除,不為婬、怒、愚、癡所惑,而無瑕穢`[苦=塵【三宮】]`苦勞之難;慈心相向,共相瞻視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子、如身無異。
如來光明照諸菩薩,諸菩薩眾承佛威神,`[光=威【宮】]`光曜之中說此頌曰:
「精進力無量, 廣普`[無所=所無【宋宮】]`無所住,
又以精`[*21-1]懃=勤【三】*`懃力, 越度億載劫。
十力功流布, 普達於十方,
釋迦文威光, 廣照於一切。
其欲求法`[誼=宜【三宮】]`誼, 故往百千土,
禮佛聽尊法, 而至忍世界。
其在兜率天, 十方諸菩薩,
斯等察此光, 佛演安眾生。
魔塵異學眾, 降`[以=此【三】]`以精進力,
如蓮華出日, 須彌照十方。
其身曜無底, 暉普於一切,
詣彼聽尊法, 最勝轉法輪。
今日無等倫, `[*17-1]班=頒【三宮】*`班宣無比經,
十力愍眾生, 故轉尊法輪。
今日眾集會, 廣普難可遇,
篤信欲見佛, 今當詣忍土。」
爾時,光明普告十方諸佛國土。說斯頌已,動諸佛國、安於眾生、`[3]燿=曜【三宮】*`燿諸法界,淨除一切塵勞之境,滅眾幽冥`[蔽=弊【三宮】]`蔽魔宮殿,與諸菩薩、無數眷屬還迴忍土,在佛頭上忽然不現。
于時東方無量功德寶福普辭世界,其佛號離垢淨光海`[華=華如來【宮】]`華無斷光言王如來。佛土有菩薩名首藏華諸法自在——彼光所請——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眾會眷屬圍遶忽沒彼土,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世尊前,稽首足下遶佛萬匝,雨夜光珠、眾寶、瓔珞供養散佛,以頌讚曰:
「十力功勳髮, 皆達於十方,
嗟嘆無等倫, 德祚度彼岸。
我等所詣土, 欲聽經法故,
一切聞名稱, 釋師子之號。
世尊為平等, 離垢光普曜,
如諸法無本, 亦無有瞋恨。
見`[危懼=光曜【三宮】]`危懼眾生, 輒令得解脫,
為諸法之王, 如幻師善學。」
時諸菩薩無央數眾嗟嘆佛已,各神足力悉化作座而坐其上。
南方佛辯世界無量德寶辯如來佛土,有菩薩名寶柱,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見=現【三宮】]`見,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於佛前,以白珠交露覆蓋佛上,稽首足下遶佛萬匝,以頌讚曰:
「世尊悉周`[匝=徧【三宮】]`匝, 愍雨於眾生,
開䦱光明焰, 以空無吾我。
以八平正路, 消竭塵欲`[淵=淟【三宮】]`淵,
寂秘諸樹王, 長育清白`[林=珠【三宮】]`林。
則以智慧光, 化滅陰冥母,
`[悟=夢【三宮】]`悟久`[夢=寐【三宮】]`夢眾生, 溺沒終始流。
為顯示正路, 消竭恩愛池,
令逮清淨眼, 使度如前勝。」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各神足化變作其座,皆自處上。
於時西方照`[*3-1]燿=曜【三宮】*`燿世界普明如來至真佛土,彼有菩薩名顯音契王,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現,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於佛前,雨瑛真珠供養世尊,稽首足下繞佛萬匝,以讚頌曰:
「其聖體之行, 猶如虛空界,
所願悉清淨, 劫數無有量。
其身淨無垢, 永無有眾漏,
能周於十方, 無思議佛土。
所講如時雨, 雷震梵妙音,
悅可群萌類, 應如志所慕。
其心無所行, 亦無有不行,
所演暢諸音, 出應眾生心。」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各神足化變作其座,皆自處上。
於時北方眾寶錦界無量德寶光如來佛土,彼有菩薩號曰海覺,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現,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於佛前,稽首足下繞佛萬匝,以頌讚曰:
「體色紫磨金, 覺施以寂然,
善照於十方, 快普現其身。
其體無儔匹, 眾人若觀察,
則滅諸欲塵, 忻豫長安隱。
最勝諸學子, 瞻戴世光明,
其志咸忻仰, 如須彌頂王。
皆諸神足力, 若干種變化,
不能見最勝, 頂上之威相。」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各各神足`[變=化變【三宮】]`變作其座,皆自處其上。
於時東南方無憂世界除眾`[戚=疑【三宮】]`戚冥如來佛土,有菩薩名普曜,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現,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諸【宋宮】]`詣寶高座住於佛前,稽首足下遶佛萬匝,以寶交露供養上佛,以頌讚曰:
「於一毛孔裏, 懷無限佛土,
眾生不以患, 國土不迫迮。
最勝救濟行, 為諸無眼目,
諸佛為最妙, `[識=諸【三宮】]`識勝之光明。
以一之剎土, 暢無數佛國,
其諸所顯現, 剎土不增減。
隨如應方便, 大稱隨時入,
普入一切變, 神足所感動。」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各神足`[變化=化變【明】]`變化作其座,皆自處上。
於時西南方善`[觀=觀照【三宮】]`觀世界大哀觀眾生如來佛土,有菩薩名思於大哀,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現,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於佛前,雨妙衣服供養`[覆=於【三宮】]`覆佛,稽首足下遶百千匝,以頌讚曰:
「禁戒甚清淨, 人尊如寶珠,
長夜自將護, 如犛牛愛尾。
見於毀禁者, 加之以愍哀,
不自嘆己身、 不呰毀他人。
住如須彌山, 意定不可動;
智慧如江海, 尊超於神靈。
已度一切有, 有為縛刑獄,
化億載眾生, 療其塵勞病。」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各神足化變作其座,皆自處上。
於時西北方離暗冥世界光淨王如來佛土,有菩薩名光曜網,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現,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於佛前,以寶瓔珞之具用覆佛上,稽首足下遶百千匝,以頌讚曰:
「身覺了生死, 猶如幻師化,
示現所感動, 如幻無所有。
假如`[師幻=幻師【三宮】]`師幻化, 眾生皆如茲,
其界不可`[動=得【三宮】]`動, 眾生無自然。
如人臥寐夢, 覩見若干形,
寤則無所見, 諸色想無為。
聖說法如夢, 有為從念生,
見有所退轉, 不退、不迴還。」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各神足化變作其座,皆自處上。
於時東北方住淨離垢世界空城離垢心如來佛土,有菩薩名覺無底離垢,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現,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於佛前,以常鼓音交露覆蓋佛上,稽首足下遶百千匝,以頌讚曰:
「明識深妙法, 等解`[指=在【宋宮】,於【元明】]`指自然,
省察諸空相, 一切諸所`[法=生【三宮】]`法。
普知一切世, 眾生心所趣,
其心如虛空, 清淨慧無底。
群黎之所行, 三世諸馳逸,
一心一時行, 悉知諸所有。
無有眾生想, 其心諦離念;
已除眾妄想, 善權普平等。」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各神足化變作其座,皆自處上。
於時下方照明世界`[深〔-〕【三宮】]`深青蓮首如來佛土,有菩薩名曰辯嚴,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現,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於佛前,以明珠交露共覆佛上,稽首足下遶百千匝,以頌讚曰:
「如億載佛土, 其中所有塵,
安住諸子孫, 來詣於最勝。
各欲自啟問, 無數億千劫,
則以一文字, 意化於一切。
聖慧不可喻、 權智無等倫、
總持定無量、 功德無崖底、
洪勳無能限, 斑宣無數劫,
毛孔所咨嗟, 不可盡究竟。」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各神足化變作其座,皆自處上。
於時上方莊嚴世界名稱如來佛土,有菩薩名諸法變王,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現,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於佛前,一切莊嚴眾寶紫金交露之帳覆蓋佛上,稽首足下繞百千匝,以頌讚曰:
「一切安住業, 今顯無崖底,
於心得自在, 導師行亦然。
獨諸佛所知, 非眾生所行,
如空無邊際, 群庶本如此。
其行無儔匹, 今日顯無底,
成佛轉法輪, 導師滅度如。
猶若有所種, 法不失果實,
十方諸最勝, 不可稱限量。」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於`[佛=虛【三宮】]`佛空中各神足化變作其座,皆自處上。
## 大哀經嘆會品第二
`[大哀經〔-〕【明】]`
彼時須臾之間,十方菩薩悉會面現——其菩薩眾不可稱限、無能計會、億百千數莫能稱載——光明所勸集於忍界,詣寶高座住世尊前。
時佛`[𡩷=宴【宋元宮】,晏【明】]`𡩷然從定意興,其明晃照自然音出,其自然音普告`[於〔-〕【三宮】]`於三千大千世界令聞其教。于時佛土信、不信者,已為應器比丘、比丘尼,童男、童女,人與非人、天、龍、鬼神、`[*27-1]揵=犍【三】*`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聞佛音詔身心坦然,加敬悚息,承佛威神,自然而有妙寶宮殿悉共趣之。須臾之間至寶高座,稽首佛足,遶聖三匝,各就床榻。
又此光音告勅梵天、梵忍天王、梵身天王、梵滿天王、梵度著天王、大梵天王、==\[[道行般若](T08n0224_道行般若經.md#^s5cadr)]==
光曜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淨嚴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難還天、**淨身天**、
用果天、無揵`[揵=健【三宮】]`天、於是天、善施天、善所施天、一善天,
如`[4]眴=瞬【三宮】*`眴之頃集寶高座,稽首足下,遶佛七匝,不處地上自處其座。 ^edszti
於時,世尊覩見大眾僉然來會。有神`[光〔-〕【宮】]`光曜名曰顯現諸菩薩力,眉間演出於此光明,遶諸菩薩七匝竟已,於諸菩薩頂上而沒。
時有菩薩名首藏華諸法自在,遇此光曜應時逮得一切莊嚴定意。適三昧已,其寶高座自然為佛。有師子座高八十億姟百千之尋,妙寶為足、眾珍欄楯、妙衣敷上、一切諸華以散其上、悅意諸寶以為嚴飾。一切菩薩覩此緣變斷絕所慕,皆令眾會自覩其明,可悅一切眾生現其心意,所欲求願尋時皆了,無`[可=有【三宮】]`可猶豫。
時首藏華諸法自在菩薩復以`[劫=讚【三宮】]`劫嘆施諸惡趣,三昧正受,別化如來大師子座,庠序安隱。從三昧起,恭恪欽敬叉其十指以頌讚佛:
「其日光明者, 但照世俗耳,
天帝威神德, 營從樂忉利。
其梵天尊王, 慕戀梵天`[上=王【宮】]`上,
佛之聖威化, 變動界若此。
觀察法自由, 自然如虛空,
若幻野馬比, 亦如水中月。
諸所作、所`[造=遭【宋宮】]`造, 悉為無有主,
曉了如誑詐, 見眾生清淨。
其心慕於色, 斯色何所在?
其心為自然, 所由皆不實,
一切雖清淨, 此亦如幻化。
其於自然者, 虛偽何有處?
能分別本淨, 執御心鮮潔,
其境從容來, 彼無有塵欲。
思想念諸念, 其心已脫此,
則見若干種, 幻化之所為。
虛空無所有, 從地而出生,
顯示國土地, 若干明珠寶。
向者為法王, 建立師子座,
當處於此座, 開化億眾生。
跱立繒幡蓋, 大幢諸嚴飾,
此無所從來, 亦無所越至。
若能曉諸法, 無所從來者,
便能為眾生, 現諸勝變化。
大聖梵音聲, 所演善哉快,
為世巨`[錠=庭【元明】]`錠燎, 威神德無極。
愍傷吾之故, 當昇處高座,
講說於經典, 斷生、老、病、死。
其清淨眾生, 十方來會此,
各各次第坐, 欲聽愍法誼。
本所因發舉, 願解於此慧,
聖在師子座, 安詳頒宣法。」
於是,世尊見首藏華諸法自在菩薩志性清淨,即便處於大清淨法師子之座,尋時講說諸菩薩行、當所立趣。又有經典名無蓋門,淨菩薩道,諸佛法力,成就寶身,聖明屋宅,於一切法而得自在。入總持中分別解說,剖判入門大神通慧;入於微妙不退轉輪無能迴還,導御一切諸定意乘;入於一乘無毀法界,說眾生性根原所趣,為之唱導解發諸法。毀壞諸魔,入應`[順=真【三宮】]`順法;去諸塵勞六十二見,開化當入柔順之法;令諸愛欲、邪見、`[亂律=我慢【三宮】]`亂律入無礙慧。
勸`[眾德本=助眾德【三】,助眾勳【宮】]`眾德本普無不接,頒宣權慧皆入一切佛平等聖,悉無陰蔽無處所門。所宣諸法分別如`[誼=議【三】]`誼,入於諸法——無念、不念,無應、不應——覺了深妙十二緣起。聖慧功`[德=勳【三】]`德乃達魔天,佛身、口、意皆令莊嚴。所念志趣智慧明達而不可`[蓋=盡【三】]`蓋,入`[乎=于【三宮】]`乎聖諦開化聲聞,曉心所歸緣覺之律。普得一切諸慧境界諸菩薩律,一切所入於法自在,頒宣如來功勳名稱。
時佛講說如是比像無極法典。說是語時,教化告勅諸菩薩德:「所願至誠,悉已具足。」示現如來變化感動,解諸眾會狐疑結網,降攝一切諸魔之`[場=境【宋明宮】]`場,`[光=先【宋宮】]`光顯如來訓誨之`[誼=議【宋】,義【元明】]`誼,備佛`[本=大【三宮】]`本業欲使具足。是故,世尊處師子座宣無蓋門。
於時寶幢菩薩承佛聖旨,用佛莊嚴三昧正受,令普眾會致佛莊嚴,建立威神。
時名聞力菩薩承佛聖旨,用紅蓮華三昧正受建立眾會,一切諸華`[令=合【三宮】]`令成法華,以此眾華散於世尊、一切菩薩三昧。
`[時〔-〕【三宮】]`時海`[覺〔-〕【三宮】]`覺菩薩承佛聖旨,以眾香定三昧正受,使諸毛孔建立演出妙味栴檀。
四、明網菩薩承佛聖旨,以光明定三昧正受,令一切光建立眾會,靡不蒙安。
五、大哀念菩薩承佛聖旨,`[以無眴=明【宮】,以眾香【三】]`以無眴定三昧正受建立眾會,瞻戴如來目不敢`[*4-1]眴=瞬【三宮】*`眴。
六、離垢察無底菩薩承佛聖旨,以法悅定三昧正受建立眾會,慕樂正法、好法、志法,樂以法樂。
七、辯嚴菩薩承佛聖旨,以`[願=顯【三宮】]`願跡定三昧正受建立眾會,皆令蠲除五蓋之患。
八、變諸法王菩薩承佛聖旨,以無忽忘三昧正受建立眾會,志在佛道慕如來行。
九、心勇菩薩承佛聖旨,建立眾會,使伏諸魔及外怨害靡不從化。
十、降諸魔菩薩承佛聖旨,以毀魔場三昧正受。適三昧已,應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魔——其數百億——及諸魔兵速疾速疾,各從宮殿忽然不現,詣寶高座住於佛前,稽首足下遶於世尊無央數匝不可稱計,奇異妙物供養大聖,恭敬悚息,一心叉手,勸助天師頒宣經典:「`[6]唯=惟【三】*`唯願以時開化說教,吾身今日降魔菩薩威神所建,故來勸助。`[*6]`唯,天中天!吾當放捨所作魔事不亂眾生,今以法故來至於斯。由是,大聖當察吾身志操所趣。」
於時世尊察魔心念,讚曰:「善哉善哉,諸仁者等!汝黨乃能放捨魔事,勸助如來令說經法。緣是之故,汝等之身因此獲報,皆當越度一切魔業。所以者何?猶百千歲屋室闇冥,一燈入中尋即消昧。如是,諸`[7]人=仁【三宮】*`人於百千劫興發塵勞闇冥之欲,一善本心力之所變,消滅眾患令無有餘。譬如諸`[*7]`人一日之宮、一月之殿、一大寶珠,一一各出光明之曜消除眾冥。如是,諸`[*7]`人一心善本,觀其修行而念應順,皆除一切無明眾冥、六十二見、九十六逕眾患之難。以是之故,今日諸仁`[來覲=覲見【三宮】]`來覲如來加復勸助,因此德本稍漸蠲除一切無慧愚癡之冥,當獲無極`[導=道【三宮】]`導法之門。」
大哀經卷第一
☗s2
大哀經卷第二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 無蓋法門品第三
於是,法`[10]𠢕=教【宋宮】*,敖【元明】*`𠢕王菩薩在於彼會而白佛言:「唯然,世尊!如來境界不可思議,示現建立大聖威光,令諸菩薩永無狐疑,各`[各=令【三宮】]`各修行。`[12]唯=惟【三】*`唯當宣說無蓋之門大會法品。所以者何?其大會者,今悉集此皆為菩薩,`[記數(一…五十九)作夾註【三】,-【宮】]`一、被大德鎧不可思議;二、以大神通聖慧娛樂;三、皆有功勳通於十方;四、所修清白心離垢穢;五、以明解脫多所照`[燿=曜【三宮】]`燿;六、皆為諸佛所見咨嗟宣揚功勳;七、於一切法得尊自在;八、諸度無極越終始岸;九、一切皆從權方便生;十、而悉消化魔業欲塵;十一、降伏一切諸外邪道;十二、皆能分別方便講說章句`[15]誼=議【宋】*,義【元】*【明】*`誼理;十三、慧無罣礙,智度無極,超於彼岸;十四、其意自由,勇步無難,逮聖總持;十五、建立無蓋,辯才無斷;十六、曉了眾生根原所趣——具足、缺漏,備、不備者;十七、察諸眾生從應所解而為說法;十八、所宣經道除眾罪殃而無遺漏;十九、其音隨時柔軟和雅,如哀鸞鳴、猶龍海吼、亦如梵聲;二十、慈愍眾生而示滅度,亦以慈愍`[令眾=眾令【宮】]`令眾得濟;二十一、心常懷執無極之慈;二十二、志性`[抱=恒【三宮】]`抱念無蓋之哀;二十三、所住堅固而不可動,言行相應;二十四、修立法幢顯示十方;二十五、其志堅強猶如金剛,不可破壞如鐵圍山;二十六、`[盡=善【三宮】]`盡建所願不失本誓;二十七、暢入深妙,分別玄奧十二緣起;二十八、蠲除兩際,斷滅常見一切諸見六十二疑所習連著;二十九、亦如大`[乘=眾【三宮】]`乘群庶法王誘進牽致使入於道;三十、眾庶大導`[將=持【三宮】]`將致無難;三十一、從無央數劫好樂法寶,合集智慧;`[三十二=三十二第三十三法經本闕【宋】]`三十二、為大醫王療眾人病,`[滅=三十三滅【元明】]`滅除眾生無色塵勞`[蓄=福【宋宮】]`蓄滯之`[病=疾【三宮】]`病`[(第三…闕)八字【CB】,(第三…𨵗)八字【大】,〔-〕【三宮】]` \(第三十三、法經本闕);三十四、此諸菩薩大師子王所撫育子;三十五、一切諸行、若聽異音、聞說如來秘密之誼亦不恐懼;三十六、而以相好莊嚴其身;三十七、皆以大哀具足祠祀;三十八、其`[心=以【宮】]`心勇猛不懷怯弱;三十九、降伏四魔愛欲境界;四十、善施橋梁,開`[寤=悟【三宮】]`寤眠寐;四十一、如是根力覺意禪思,解脫定意正受,以善修成所當為業;四十二、常以慇懃欲度眾生;四十三、逮得總持攬制一切;四十四、若利、無利,歎譽、誹謗,有譽、失名,若苦、若樂,於世八事而無所著;四十五、其心得入歡`[喜=欣【三宮】]`喜悅豫,樂愛經典;四十六、`[頒=班【宋宮】]`頒宣流布道法之寶;四十七、充滿智慧備悉道空;四十八、其行鮮明猶如蓮華;四十九、蠲除一切諸有為法;五十、其光清淨,覆蔽日、月、釋梵暉曜;五十一、悉已逮得海`[中=印【三宮】]`中三昧;五十二、`[道=導【三宮】]`道御一切諸法之寶;五十三、而於三寶由得自在無能斷截;五十四、明識解說一切諸界;五十五、執持諸佛經典之要;五十六、積累合集無量功德咨嗟之稱;五十七、造立無限功祚智業;五十八、而得親近具足佛慧;五十九、達了當來無`[央=鞅【宋宮】]`央數劫本末之際;六十`[(第…少)七字〔-〕【宮】]` \(第六十法`[本內少=經本闕【宋元】,經本原闕【明】]`本內少)。」
法`[*10-1]𠢕=教【宋宮】*,敖【元明】*`𠢕王菩薩白佛言:「如是,世尊!此諸菩薩大士之會功勳若茲,我意大聖,心自念言:『當令世尊為諸菩薩宣無蓋門大會法品,諸菩薩眾所可由生,至未曾有天中之天。諸佛興出多所饒益,則能悅可菩薩大士使得成具。當來菩薩德本明`[哲=誓【三宮】]`哲,其初發意菩薩清淨`[行〔-〕【宮】]`行欲成者,令入一乘使不退轉。諸菩薩眾具足佛法,至阿惟顏一生補處,令其果報無所遺失。若有眾生所識分明、志存決定,懷來因緣化使入道;其不決定當令仰入於無極哀,其有眾生永在邪見,為說處所使決其網。樂三乘者因故佛興而自嚴飾,諸天、龍、神、犍沓和、人與非人、世人、阿須`[輪=倫【三宮】]`輪皆得蒙濟。所以者何?佛興出世實為善哉,如是比像至未曾有難及希有,經典之要現出於世得共覩知。』`[*12-1]唯=惟【三】*`唯願,大聖!斯等正士發意之頃,建立化變此法高座,一切聲聞及諸緣覺於百千劫所不能逮。吾以是故,心自念言:『難及難及,至未曾有。此`[人=仁【三宮】]`人之等乃能施設如是色像神足變化,誰以見此,當復興發聲聞之行、緣覺之心?所以者何?其有初發菩薩心者,過諸聲聞、緣覺之`[眾今=乘今【三宮】]`眾。』今欲引喻。譬如,世尊!愚癡之子從生騃冥,捨夜光大寶珠取水精珠,所見顛倒自以為是。眾人所行亦復如是,捨`[乎=於【三宮】]`乎大乘,轉求聲聞、緣覺之乘。若復有人至性真實,發無上正真道意,若已發意、甫發意者,亦當不久具足成就如是法要。」
法`[*10-2]𠢕=教【宋宮】*,敖【元明】*`𠢕王菩薩說是語時,彼眾會中三億百千姟天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 大哀經莊嚴法本品第四
`[12]大哀經〔-〕【明】*`
爾時,世尊覩諸菩薩皆來大會——此諸菩薩皆以法故而來集此,悉以執持如來妙藏、宣暢菩薩諸所行、住無蓋法門所由品奧、修御法典——復有光明名無畏辯,應時眉間大人之相放斯光曜,遶諸菩薩七匝已竟,因復遶於總`[*10-3]𠢕=教【宋宮】*,敖【元明】*`𠢕王菩薩身百千匝,尋入總𠢕王菩薩之頂。
適蒙此光承佛威神遶諸菩薩百千`[匝=匝已【三】]`匝,其光悉照師子之座,其身威儀轉復光曜,光明巍巍益甚加倍踰諸菩薩。
總`[𠢕=持【宋元宮】,敖【明】]`𠢕王菩薩時見如來無極威變,即從座起,偏出右肩,右膝著地,叉手於世尊上虛空之中,化成如來莊嚴寶蓋——佛所建立,琉璃為幢,上至炎天,瑰異琦`[珍=珍以【三宮】]`珍、帝青琉璃、寶藏殊妙而以嚴飾,垂貫真珠繒綵旗幡而為莊校,紫金交露周匝`[繚遶=遶繚【宮】]`繚遶——覆諸菩薩大會之眾,其蓋廣長大如三千大千世界。如是比像建立寶蓋奉獻如來,雨於天華,威變伎樂而自然鳴。尋時以頌而讚世尊:
「光明普遍靡不`[見=現【三宮】]`見, 目所周悉為顯`[誼=議【宋宮】,義【元明】]`誼,
諸法自`[在=然【三宮】]`在權`[自=所【三宮】]`自由, 不可思議`[21]趣=越【三宮】*`趣諸德。
大聖正士演光明, 其口清淨宣辯才,
`[22]道=導【三】*【宮】`道光繞我百千匝, 在吾頂上沒不現。
如本`[意=道【宋宮】]`意志所懷念, 辯才照明`[持=特【三宮】]`持亦然,
所知百千勝於前, 用蒙人雄道師恩。
其身巍巍心清淨, 踊躍以時獲如願,
乃知正覺慧無量, 其大辯才入我身。
佛實難及威無極, 其羸劣者不所樂,
承佛聖旨今悉見, 當復啟問愍眾生。
諸菩薩眾行所入, 等趣世間而御眾,
所生光明所變處, 當復諮啟阿惟顏。
魔眾無量悉來會, 而獨遊步上道乘,
及餘志求微妙法, 為是等故問最勝。
當善執持此魔場, 而常諦受斯佛慧,
今適是時世尊說, 為眾生故開法藏。
鄙身明智無`[不=所【三宮】]`不及, 人中之尊慧無量,
能了最勝無限智, 今當啟問無極權。
世尊聖慧由自在, 本於長夜所修學,
善遵`[𠢕=世【三宮】]`𠢕尊為法王, 惟為`[頒=班【宋】]`頒宣`[*22]`道師行。」
總`[28]𠢕=教【宋】*,敖【元明宮】*`𠢕王菩薩以頌讚佛已,白世尊曰:「如來境界不可思議,諸菩薩行莫能稱限,吾及眾會聽察如來、至真、等正覺所說經法未曾厭倦。覩於眾生,最勝世尊行乎大哀,故問此`[*15-1]誼=議【宋】*,義【元】*【明】*`誼。何謂,世尊!菩薩莊嚴而自校飾,以菩薩行而為應`[*15]`誼?何謂菩薩不可思議逮法光明,離於闇`[冥=冥幽昧之事【三宮】]`冥蔽礙之患,以大法門而為清淨?何謂菩薩在眾生尊,第一大哀修行慈愍,成就所行不捨眾生?何謂菩薩逮佛菩薩所行諸業、所`[30]尊=遵【三宮】*`尊正法、不懷惱法?善哉,世尊!願分別說諸佛菩薩之所行住等`[*21-1]趣=越【三宮】*`趣法門。猶如菩薩降伏魔眾、蠲除疑網、入如來界、遊菩薩境,曉了一切眾生志操,心行清淨、攝取佛土、執持魔場、從如來教,而於諸法速得自在無所蔽礙。」
佛告總`[*28-1]𠢕=教【宋】*,敖【元明宮】*`𠢕王菩薩:「善哉,善哉!正士!乃能問於如來,欲善決了諸佛菩薩,仁能逮得無量如來所行了了。族姓子!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如諸菩薩行及餘菩薩功勳具足,疾逮一切諸法自在。」總`[*28]`𠢕王菩薩及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言:「菩薩有四事莊嚴。何謂四?一曰、戒莊嚴,未曾毀禁;二曰、定意莊嚴,`[至=志【三宮】]`至未曾亂;三曰、智慧莊嚴,心無蔽礙;四曰、總持莊嚴,所聞不忘;是為菩薩四事莊嚴。
「於彼何謂以戒莊嚴?族姓子!知則用一事以戒莊嚴。何謂一?常愍眾生心不懷害,矜哀群黎一切有命,亦敬愛之莫不悅可。
「復有二事以戒莊嚴。何謂為二?一曰、杜塞惡趣,二曰、開善趣門。
「復有三事以戒莊嚴。何謂為三?一曰、身行清淨而無`[2]沾=點【三】*【宮】*`沾污,二曰、口言清淨辭不麁獷,三曰、其心清淨未甞`[壞=懷【三宮】]`壞亂。
「復有四事以戒莊嚴。何謂為四?一曰、如所志願必果無異,二曰、如所`[約=弘【三宮】]`約誓則得成就,三曰、如所慕樂必成無違,四曰、如所圖畫則得超至;是為四。
「復有五事以戒莊嚴。何謂為五?一曰、與禁戒士俱共精修,二曰、習學智慧未曾懈廢,三曰、勤志解脫不懷慢恣,四曰、修度`[見=如見【三宮】]`見品未甞休懈,五曰、益加精`[勤遵【磧三宮】,進尊【大】]`勤遵於無上無極滅度;是為五。
「復有六事以戒莊嚴。何謂為六?一曰、無所毀犯,亦不懷恨;二曰、無所缺漏,亦不捐棄;三曰、不有`[*2-1]沾=點【三】*【宮】*`沾污,無所損落;四曰、不為瑕疵,修一清淨行;五曰、而博聽受,不從欲穢;六曰、若有所聽,不`[載=戴【三宮】]`載仰人;是為六。
「復有七事以戒莊嚴。何謂七?一曰、戒品清淨,二曰、布施清淨,三曰、忍辱清淨,四曰、精進清淨,五曰、禪思清淨,六曰、智慧清淨,七曰、善權清淨而無放逸;是為七。
「復有八事以戒莊嚴。何謂八?一曰、所處具足,二曰、其地究竟,三曰、所御備悉,四曰、性戒周密,五曰、不被燒害得至成就,六曰、佛興出世得無所著,七曰、無蓋普達,八曰、得從善師所問具足;是為八。
「復有九事以戒莊嚴。何謂九?一曰、而於聖慧無所恐懼,二曰、有所覩見而不怯弱,三曰、曉了空慧,四曰、分別善權,五曰、習於清`[涼=淨【宮】]`涼而無惱熱,六曰、將護禁戒如蜂採華,七曰、修治其心令無情欲,八曰、其心調和不懷麁獷,九曰、逮得調定中和之地;是為九。
「復有十事以戒莊嚴。何謂十?一曰、莊嚴其身具足諸相;二曰、其口莊嚴,言行相副;三曰、其心莊嚴而無瑕疵;四曰、國土莊嚴具足所願;五曰、開化眾生莊嚴,志性清淨;六曰、所生莊嚴,一切眾惡而無所犯;七曰、菩薩行莊嚴學如來行;八曰、聖慧莊嚴,不懷自大;九曰、道場莊嚴,勸助眾德;十曰、力無所畏,不共法莊嚴,立戒為本,未曾捨禁;是為,總`[*28-3]𠢕=教【宋】*,敖【元明宮】*`𠢕王菩薩!十事莊嚴。」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定意莊嚴?定有一事。何謂一?常懷慈心愍哀眾生。
「復有二事定意莊嚴。何謂二?一曰、修行威儀禮節,二曰、性行質直而無諂飾。
「復有三事定意莊嚴。何謂三?一曰、無有諛諂,二曰、志性清和,三曰、無有虛偽。
「復有四事定意莊嚴。何謂四?一曰、為人仁調而不`[佷=狠【明】]`佷戾,二曰、不懷毒害見他瑕疵,三曰、不犯禁忌致諸患難,四曰、不從愚戇以趣闇蔽;是為四。
「復有五事定意莊嚴,謂去五蓋。何謂五?一曰、貪欲,二曰、瞋恚,三曰、睡眠,四曰、調戲,五曰、狐疑。
「復有六事定意莊嚴,謂六思念。何謂六?一曰、常念於佛,二曰、常念經法,三曰、常念聖眾,四曰、常念禁戒,五曰、常念布施,六曰、常念諸天。
「復有七事定意莊嚴,謂不捨道心修七覺意。何謂七?一曰、意念覺意,二曰、法覺意,三曰、歡悅覺意,四曰、精進覺意,五曰、信覺意,六曰、定覺意,七曰、護覺意。
「復有八事定意莊嚴,謂八正由路。何謂八?一曰、正見,二曰、正`[命=念【三宮】]`命,三曰、正語,四曰、正業,五曰、正`[念=命【三宮】]`念,六曰、正便,七曰、正意,八曰、正定。
「復有九事定意莊嚴,謂菩薩不捨道心,常立大哀,亦無所住,其心不捨一切眾生。何謂九?一曰、蠲除愛欲,寂滅眾惡不善之業,憺怕、悅安,此念俱行修第一禪;二曰、其人寂除思念所行,其內`[庠序=詳敘【三宮】]`庠序而為專一,無思、無行,憺怕、悅安,修第二禪;三曰、永觀歡悅離欲之行而常安詳,其身`[適安=安適【三宮】]`適安猶如聖賢所說、所觀,其意行安修第三禪;四曰、斷除苦樂,究盡往古,憂慼、歡悅觀察於斯,無苦、無樂修第四禪;五曰、皆度一切諸色之想,究暢盡`[竟=意【三宮】]`竟性之如地,不復思念若干諸想,遊於無量虛空之慧而為修行;六曰、過於一切虛空諸想,遊無量識,諸識之慧而為修行;七曰、皆越一切諸識智慧,不計有身、不用識慧而為修行;八曰、皆超一切,不用識慧`[於=遊於【三宮】]`於有想、無想之處而為修行;九曰、皆出一切有想、無想之處,悉入一切思想所`[愚=思【三宮】]`愚,定意思惟以為正受,以權方便不於本際而取證也,住於本願開化眾生。
「復有十`[事〔-〕【宮】]`事定意莊嚴。何謂十?一曰、心無所生不懷瞋恚,二曰、具足寂然之行,三曰、不捨所願,四曰、寂在閑居,五曰、不失德本,六曰、其心憺怕,七曰、身心休息圖度計校,八曰、`[度=廣【三宮】]`度安諸法,九曰、心得自在,十曰、得賢聖性;是為十事定意莊嚴。」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智慧莊嚴?`[計=說【三宮】]`計有一事智慧莊嚴。何謂一?於一切法而不卒暴。
「復有二事智慧莊嚴:一曰、捨於狐疑,二曰、離諸愛處。
「復有三事智慧莊嚴:一曰、斷除愚戇;二曰、燒盡無明,壞諸陰界;三曰、永滅闇冥幽`[昧=翳【三宮】]`昧之事。
「復有四事智慧莊嚴:一曰、曉斷諸苦,二曰、了絕諸習,三曰、明於造證,四曰、不住由路。
「復有五事智慧莊嚴:一曰、戒禁清淨而無所獲;二曰、定意清淨精度智慧;三曰、解品清淨遊於眾生;四曰、度知見品而為清淨,皆於三世無所罣礙;五曰、法品清淨以用成行。
「復有六事智慧莊嚴:謂淨三場施度無極,淨於己場身如野馬、人場清淨猶等如夢、道場清淨無望報故;戒度無極淨`[4]乎=于【三宮】*`乎三場,身場清淨等如影故、言場清淨如`[浮=呼【三宮】]`浮響故、心場清淨等如幻故;忍度無極亦淨三場,棄捐麁辭所言清淨,除去`[冤=怨【三宮】]`冤結常喜諮嗟,若有段段支解其身,觀察法身清淨無穢;進度無極亦淨三場,清淨無厭、好遊生死,覩之如夢,堅強清淨志如金剛故,無應、不應,清淨行者度想著故;寂度無極`[淨【麗】,清【大】(cf. K07n0072_p1064a20)]`淨`[*4]`乎三場,愚冥清淨退入慧故、棄捐清淨入於諸法無所著故、勤心清淨發神通故;智度無極亦淨三場,四思清淨化眾生故、總持清淨攝正法故、所願清淨嚴佛土故。
「復有七事智慧莊嚴將護其意:一曰、於四意止,不起、不滅;二曰、於四意斷身意憺怕;三曰、其神足者曉了諸根;四曰、其五根者降棄一切諸魔塵勞;五曰、其五力者明曉諸法自然之故;六曰、其覺意者無所不達致未曾有;七曰、其由路者無往、無來,無往來故。
「復有八事智慧莊嚴,謂不失聖慧行權方便:一曰、寂然觀慧而為憺怕,二曰、觀察見於諸法為憺然故,三曰、慧品曉法品故,四曰、界品其性本行等境之故,五曰、曉於諸入本無欲故,六曰、明十二緣曉無我故,七曰、達於誠信永無瞋故,八曰、一切諸法無所破壞如實觀故。
「復有九事智慧莊嚴:一曰、知過去事,本清淨故;二曰、知於當來,未然清淨故;三曰、知於現在,究竟淨故;四曰、知定了了,報應之`[*15-3]誼=議【宋】*,義【元】*【明】*`誼無所失故;五曰、知於未定,導因緣故;六曰、曉處於邪,`[為=偽【三宮】]`為開化故;七曰、知佛平等,達法身故;八曰、等於諸法,法無欲故;九曰、諸聖平等,修無為故。
「復有十事智慧莊嚴:一曰、所有如夢,為惑相故;二曰、了如所夢,思想相故;三曰、了如野馬,分別相故;四曰、了如實見,因緣相故;五曰、了如影見,形用事合故;六曰、了如呼響,用雜會故;七曰、了於法界,無壞相故;八曰、了於無本,不住相故;九曰、了於本際,無動相故;十曰、曉於無為,其無為者自然相故。`[是=如是【三宮】]`是,族姓子!菩薩所行十事智慧莊嚴。」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總持莊嚴?以有一事而為莊嚴:`[其=何謂為一其【三宮】]`其意常達未曾忽忘。
「復有二事總持莊嚴:一曰、懷來道`[10]誼=議【三】*`誼,二曰、總攝無違。
「復有三事總持莊嚴:一曰、曉了諸`[*10-1]誼=議【三】*`誼,二曰、分別嚴飾美辭,三曰、明`[誡=識【三宮】]`誡所歸隨其方便。
「復有四事總持莊嚴:一曰、言無所著,二曰、無剛`[䩕【麗】,𩊅【大】,硬【三宮】]`䩕辭,三曰、所言柔和,四曰、無刺譏辭。
「復有五事總持莊嚴:一曰、諸所聞聲`[*12-2]唯=惟【三】*`唯歸於`[*10-2]誼=議【三】*`誼,二曰、曉諸身識`[*12]`唯歸於慧,三曰、一切經典`[*12]`唯歸經理,四曰、了諸人響`[*12]`唯歸於法,五曰、在於方俗歸度世行。
「復有六事總持莊嚴:一曰、言行相應;二曰、順從至誠,所言清淨;三曰、不`[懷=壞【宮】]`懷自大,行無所著;四曰、無有諛諂,言無所失;五曰、修於大哀,如應說法;六曰、方便隨`[品=器【三宮】]`品而為宣說等講俗智。
「復有七事:一曰、其辯才智適發尋對,二曰、辯才應機,三曰、`[小〔-〕【三宮】]`小辯才捷疾,四曰、辯才無礙,五曰、辯才無滯,六曰、辯才無缺,七曰、辯才應`[*10-3]誼=議【三】*`誼。
「復有八事總持莊嚴:一曰、曉了諸天所言,二曰、解識諸龍音聲,三曰、明察鬼神言響,四曰、分別`[揵=犍【三】]`揵沓和語,五曰、`[解=知【三宮】]`解阿須倫所`[詠=說【三宮】]`詠,六曰、達加留羅辭,七曰、暢真陀羅所言,八曰、`[識=明識【三宮】]`識摩睺勒及諸眾生口之所宣。
「復有九事總持莊嚴:一曰、不`[20]猗=倚【元】*【明】*`猗無為,二曰、諸所修行而不怯弱,三曰、勇猛說法,四曰、其智慧聖不為虛偽,五曰、曉了所說廣普具足,六曰、其貢高者順為說法,七曰、得平正者為說質直而開化之,八曰、見有處者為現劫燒,九曰、得境界者隨其學乘而為`[斑=班【宋】,頒【元明】]`斑宣。
「復有十事總持莊嚴:一曰、從其志操不為眾生宣麁獷辭;二曰、聞佛說法修習慧明,不復志慕世俗之智;三曰、言不可盡,假一文辭耳;四曰、其無所住為說無處;五曰、說於諸佛諮嗟無量;六曰、棄除惡趣、塵勞、麁辭;七曰、說於滅度不可稱限;八曰、忍於眾生無礙根本;九曰、從佛之教;十曰、忍於分別超異辯才。是,族姓子!菩薩十事總持莊嚴。」
於是,世尊欲重宣此`[誼=義【明】]`誼令人重解,即說頌曰:
「諸大聖人, 有四莊嚴, 以此應`[*10-4]誼=議【三】*`誼, 尊之上乘。
戒禁、定意、 及最智慧, 總持如是, 明解分別。
為諸眾生, 所見欽敬, 其身、口、意, 常以清淨。
悉斷狐疑, 諸所句跡, 其奉戒者, 以此莊嚴;
生天世間, 功勳流布, 其所志願, 輒得成就;
常修正行, 以行為上, `[其=具【宮】]`其奉淨戒, 以此莊嚴。
其人得近, 速逮定意, 智慧解脫, 聖慧若茲。
親近無為, 歸此行者, 戒禁清淨, 斯為莊嚴。
戒無所犯, 禁不缺漏, 不弄戒法, 性無卒暴,
名響暢溢, 靡不宣持, 戒清淨者, 斯為莊嚴。
其戒清淨、 布施`[鮮潔=潔鮮【三宮】]`鮮潔、 忍辱清淨、 精進亦然、
一心清淨、 智慧無異、 善權清淨, 亦無放逸。
所住堅固, 強不可動, 逮明諦地, 行不懷恨,
性不舒緩, 志常謹勅, 戒清淨者, 斯為莊嚴。
其戒茂盛, 未`[常=嘗【三宮】]`常退轉, 其心不生, 眾惱煩熱,
秉意`[興=與【宮】]`興行, 未曾悔變, 戒清淨者, 斯為莊嚴。
不恐、不懅, 未曾`[慷慨=𭉹濫【宋宮】,強濫【元明】]`慷慨, 其意寂靜, 無能毀`[稱=壞【三宮】]`稱,
其犯禁者, 常被繫閉, 戒清淨者, 斯為莊嚴。
其心修禁, 功勳無極, 志性仁和, 斯意安調,
則為己身, 莊嚴相好, 戒清淨者, 斯為莊嚴。
如口所言, 身行若茲, 莊嚴其口, 所護莊嚴,
不以欲塵, 嚴飾其心, 戒清淨者, 斯為莊嚴。
斯人則為, 莊嚴佛土, 開化眾生, 使入大道。
此明哲者, 莊`[挍=嚴【三宮】]`挍生處, 以是之故, 不犯眾惡。
所謂莊嚴, 常奉佛道, 修治最勝。 於佛道場,
莊嚴諸力, 四無所畏, 以為莊嚴。 聖慧無慢,
普加慈愍, 一切眾生。 其明智者, 所見正真,
無有諛諂, 不懷細碎, 不隨貪欲、 瞋恚、愚癡,
志性猛`[毅=慠【三宮】]`毅, 無有五蓋, 修六思念, 而無放逸。
為七覺意, 奉道若茲, 稍漸`[皆=思【三宮】]`皆惟, 一切定意。
親近所行, 修`[11]乎=于【三】*`乎寂然, 善順隨時, 不失眾德。
住樂靜思, 所察入亂, 於道自在, 為賢聖種。
未曾猶豫, 不`[達=違【三宮】]`達經典, 無有狐疑, 亦無沈吟。
除去無明, 無有愚冥, 常處至誠, 明識聖慧。
戒清淨者, 無所逮得, 智慧最上, 定意清淨。
順從二事, 解脫清淨, 不懷慢者, 聖慧清淨。
覩見三世, 度眾為`[慧【麗】,惠【大】(cf. K07n0072_p1066a10)]`慧, 曉了離欲, 則法清淨。
斯清淨者, 不懷自大; 其智慧者, 此為莊嚴。
智慧行施, 以為莊嚴, 若能清淨, 於三品場,
己身、眾生、 及修道教, 如夢幻化, 而無所著。
以戒智慧, 而為莊嚴, 又復淨治, 於三品行。
身行、口言、 心念亦然, 影像幻化, 亦如`[浮=呼【三宮】]`浮響,
是為智慧, 而成莊嚴。 則能清淨, 於三品事,
無能屈者, 亦不動搖。 普觀一切, 常察法身,
智慧精進, 而自莊嚴, 亦復清淨, 於三品事。
未曾懈`[惓=倦【三】]`惓, 志性堅強, 未`[15]常=嘗【三】*`常懷應, 亦無不應。
所以智慧, 一心莊嚴, 亦以三事, 修行清淨。
其所觀察, 無有闇昧。 斯明哲者, 興立五通,
善權智慧, 以莊嚴者, 亦復清淨, 於三品事。
善受總持, 了平等`[*10]`誼, 示眾生法, 亦淨佛土。
於四意止, 志不退轉; 於四意斷, 不行二事。
身心憺怕, 斯為神足, 曉了一切, 眾生根原。
於魔、塵欲, 永無所有, 諸法自在, 隨順決了。
無所從來, 及致來道, 是為威儀, 智慧莊嚴。
永致湛然, 為寂禪定, 所觀察者, 行無`[崖=涯【元明】]`崖底。
曉諸陰衰, 修`[*11]`乎法品, 明識諸界, 猶如虛空。
分別情入, 空無所有, 法無吾我, 從緣而起。
曉了真諦, 慧無懷恨、 無恐懼慧, 因緣隨念。
於三世慧, 無所罣礙, 明了三聚, 之所歸趣。
曉識三寶, 則為一相, 其智慧者, 以此莊嚴。
明曉幻化, 為`[17]悉=迷【三宮】*`悉惑相, `[恨=根【元明】]`恨從惑相, 譬如若夢;
等如芭蕉, 為`[*17]`悉惑相, 諸法無會, 猶如影相。
從緣合生, 如水中月、 亦如呼響, 因對而出。
其法界者, 慧常無壞; 明了無本, 智無所住。
法動、無動, 本際常然; 有為、無為, 此無有二。
深要智慧, 清淨為道, 是為莊嚴, 諸佛之法。
其人未`[*15]`常, 意懷惑亂, 懷來遭遇, 總持經典,
而常解說, `[1]誼=議【宋】*,義【元明】*`誼理微妙, 而恒遊步, 滅度之`[慧【麗】,惠【大】(cf. K07n0072_p1066c05)]`慧。
言不卒暴, 亦無麁獷, 口所宣傳, 無有不可。
諸所說音, 眾當察`[2]誼=議【三】*`誼, 所仰聖慧, 常以了了。
識經`[*2]`誼理, 靡不`[聞=開【三宮】]`聞達, 以歸於法, 不計有人。
一切諸法, 度世為要, 以此總持, 而自莊嚴。
口所頒宣, 常說至誠; 口之所言, 恒趣平等。
有所為者, 常講經典, 隨時不虛, 無有為事。
`[斯【麗三宮】,欺【大】]`斯人興`[此=世【三】]`此, 說其辯才, 速及正慧, 常無罣礙。
而無所住, 隨順無失, 善自莊嚴, 如好華鬘。
聞知天、龍 所說言辭, 鬼神、揵沓、 及阿`[修=湏【三宮】]`修倫、
迦留、真陀、 及摩睺勒, 亦復曉了, 眾生所說。
此等不來, 在於眾會; 亦復不`[住=往【明】]`住, 而就見之。
此勇猛者, 為頒宣法, 則以智慧, 而達知之。
其自大者, 見懷亂意, 覩斯所說, 順從應時;
自大貢高, 覩其所說, 其懷慢者, 無有瞋恚。
為分別說, 三乘之教, 斷諸狐疑, 令無結網,
則得親`[見=近【三】]`見, 佛法正真, 不依仰人, 智慧如是。
於一切字, 常曉滅盡, 所分別曉, `[*2]`誼無`[質=躓【三宮】]`質礙。
諮嗟諸佛, 無量功德, 其逮總持, 以此莊嚴。
毀`[呰【麗】,諮【大】(cf. K07n0072_p1067a07)]`呰塵欲, 所知無限, 善權方便, 隨時開化,
曉了一切, 眾生根本, 諸佛所知, 逮分別辯。
其以總持, 而莊嚴者, 斯人用此, 稱名普聞。
吾住一劫, 歌嘆其行, 不能究竟, 斯功德勳。」
## 大哀經八光品第五
`[*12-1]大哀經〔-〕【明】*`
`[光=光明【三宮】]`
世尊復告總𠢕王菩薩:「菩薩有八光明,以此光明`[離〔-〕【宮】]`離不可思議`[諸=離諸【三宮】]`諸闇昧,修清淨行。何謂為八?一曰、念光明,二曰、志光明,三曰、遊光明,四曰、法光明,五曰、慧光明,六曰、至誠光明,七曰、神通光明,八曰、奉行光明;是為菩薩八大光明。
「於彼,何謂念光明?有八事為念光明。何謂八?往古所造眾德之本未曾忘失,所未立德日日積功,如所聞法未曾忘失、逮知誼理分別所趣,不從六界成就念門,斷諸非法具足善德,覩有`[強=彊【三宮】]`強心諸佛、世尊所為建立,護持法城志懷于`[源逮=原逮【宋元】,原建【明宮】]`源,逮一切法德諸光明,是`[故=為【明】]`故菩薩八事`[光明=念光明【明】]`光明。
「`[曰〔-〕【明】]`曰所志光明復有八事。何謂八?志解誼理不懷嚴飾,志在聖慧不懷識著,志在於法不懷塵欲,志在精進不懷諍訟,志在佛道不懷聲聞、緣覺,志在微妙不懷小乘,志在於佛不懷魔事,志在大慈大哀未曾懷害加於眾生;是為八事所志光明。
「遊光明復有八事。何謂為八?所可遊行常頒宣法,遊知眾生志操所念,所遊之處分別辯慧,所遊之處常解深妙十二緣起,所遊之處有所宣暢亘無不通,所遊之處曉了清淨前後增損,所遊之處普備一切諸佛之法;是為八。
「法光明復有八事。何謂八?其明照世而為解說入於善本,又為眾生演度世法為暢聖慧、詔使令除諸罪之法,無漏法光善宣道教,不住無明及於眾漏見於生死罪福所趣,覩已塵欲光明不墮滅盡而取證也,其光明法善察所趣客塵之`[源=原【三】]`源,無為法光心本清淨,自然鮮潔諸法永寂;是為八事。
「慧光明復有八事。何謂為八?一曰、八等光諸道,二曰、諸道跡光慧,三曰、往來光照,四曰、放不還明,五曰、演無著曜,六曰、緣覺威`[曜=熠【宋宮】,耀【元明】]`曜,七曰、菩薩慧明,八曰、如來、至真、正覺光明;是為八。
「至誠光明復有八事。何謂為八?其墮滅盡以至誠行照曜於彼,其行誠諦第一道跡慧光照彼,其行誠諦致第二果則以照彼,其行誠諦得第三果亦復照彼,其行誠諦得第四果亦復照彼,其`[行=彼【宮】]`行誠諦得緣覺果亦復照彼,其行誠諦得菩薩忍亦復照彼,其行誠諦成佛、正覺亦復照彼;是為八。
「神通光明復有八事。何謂為八?所謂光明靡所不曜,其天眼者覩諸色`[像=象【宋元宮】]`像,永寂諸響則以天耳普聞諸音,所念光明識念無央數劫往古行事,本淨光明察覩一切眾生心行如虛空,無礙光明又其神足遊步無限諸佛國土,慧光明者成無漏聖,積德光明開化眾生使修`[善業=菩薩【三宮】]`善業,慧業光明決斷一切眾生疑結;是為八事。
「奉行光明復有八事。所謂奉行:一曰、遵修聖`[22]慧=惠【宋宮】*`慧,二曰、志智慧明,三曰、行正見明,四曰、奉觀察光,五曰、照眾生性曜,六曰、脩其脫心,七曰、無瞋恚心,八曰、遵修其明令永究竟;是為八。」
佛時頌曰:
「以往古淨業, 心初不忽忘,
意習無所習, 善勸無懈`[廢=癈【三宮】]`廢。
所聞未曾忘, 速得解法誼,
寂然界`[憺怕=澹泊【宋宮】]`憺怕, 志強棄非法。
曉了於念門, 選擇所造業,
懷勇者覩之, 建立勝自在。
守護于法城, 等一眾生法,
智者離諸冥, 利益於群萌。
逮得光明曜, 無疑決猶豫,
志強慧自在, 速成至佛道。
志在於誼理, 不逸存嚴飾,
慧士不著想, 不`[猗=倚【三宮】]`猗於文`[字=識【三宮】]`字。
其志於法者, 善調欲、離癡,
有志`[淨=諍【宮】]`淨善權, 不諍安住道。
意常存於道, 不念聲緣覺;
常懷微妙業, 不念於小乘;
思惟於佛道, 不從諸魔教;
常懷于大哀, 不嬈於眾生。
假使所頒宣, 所遊無狐疑,
隨時化眾生, 所在群萌行。
所遊分別辯, 彼慧無罣礙,
明於因緣法, 無有緣起事。
曉了方便`[*22-1]慧=惠【宋宮】*`慧, 安住所步頂,
一切能普入, 諸佛所興法。
世間法光明, 悉知人民業,
及度世聖`[*22]`慧, 雄為智慧光。
所生無罪舋, 大`[*22]`慧修本淨,
善遵於道路, 常宣無罪業。
於漏無有漏, 法光明照曜,
斷一切諸漏, 利潤於眾生;
於有數無數, 法常遊於`[*22]`慧,
是無垢離冥, 遊入滅盡行。
塵勞諸諍訟, 其慧無蔽礙,
明識眾塵欲, 其心本清淨。
其智得滅度, 曉不起寂然,
如是`[類=斷【宮】]`類無限, 大乘光明業。
彼於八等慧, 遊達于道跡,
亦曉了往來, 分別於不逮。
無著及緣覺, 菩薩世吼護,
慧皆能達此, 所遊解聖賢。
至誠明無量, 勇猛善修行,
其逮得果證, 無恚`[議=誼【三宮】]`議第一。
其行至誠者, 入寂第一果、
第二、三、第四, 逮緣覺之果,
設有能加精, 逮法忍平等,
如最勝得道, 至誠皆照彼。
又其天眼者, 普見十方佛;
成就於天耳, 聞十方音聲。
識念那術劫, 前世慧光明,
隨順知他心, 清淨慧悉照。
遊億`[姟=垓【宋宮】]`姟佛土, 神足照十方,
輕舉如虛空, 逮無為之慧。
功德光無底, 神通益眾生,
慧界無罣礙, 決群黎狐疑。
奉行所應誼, 志彊法慧光,
至成明無限, 則為神通光。
修行聖智慧, 意廣辯無底,
等觀於正見, 究竟無結恨。
其淨於此八, 斯光威無極,
雖未成佛道, 常行作佛事。」
大哀經卷第二
☗s3
大哀經卷第三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 大哀品第六
佛復告總`[𠢕=教【宋宮】,敖【元明】]`𠢕王菩薩:「菩薩有十六事,常以大哀加於眾生。何謂十六?於是菩薩除見貪身,眾生處在若干邪見,則為斷去迷惑疑業,為說經法,是為菩薩興發大哀愍於眾生。
「眾生處在虛偽顛倒——非常想常、苦想為樂、無身想身、空有淨想——當為蠲除此顛倒行,菩薩於彼興發大哀為說經典。
「眾生處在計有吾我——一切無形而想有形——當為除去吾我之事,菩薩于彼興發大哀頒宣經道。
「於此眾生處在五蓋而自覆蔽,墮在欲瘡多所危害,睡寐無明、虛偽狐疑,因緣所覆不了深法;吾當為彼除諸陰蓋,菩薩于彼興發大哀為說經法。
「眾生處在六情罣礙——眼見色而想著為文飾,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更【元明】,受【宮】]`觸、意法而懷想著`[11]猗=倚【三】*【宮】`猗受文飾——當為此等滅除六情,菩薩于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貢高、自大、憍慢求敬,是我自由咄吾志`[邪=耶【三宮】]`邪,懷害虛偽,餘人卑賤我為尊貴,自說我所行正於尊,復尊經道又勝加復𠢕,乃強綺於容色,自計有識而自放恣,永無所獲自謂成就,不賢嫉賢、不聖嫉聖,處於邪見想住正道;吾當為此說除憍慢、貢高、自大,菩薩于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迷惑邪逕,離於聖路;當為除邪顯示聖道,菩薩于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虛偽恩愛之著,貪於妻息、男女、家居、產業,夙夜汲汲無有懈廢;當為除此令脫恩愛,菩薩于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各共諍訟、恚恨不和,懷結瞋怒多所訟理;當為除此鬪諍、瞋恚,菩薩于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惡友所攝、離於善友、興造惡業;當為除此諸惡知識使從善友,菩薩于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諸天=眾生【三】]`諸天處於慳惜貪餮,不知懈倦,離於聖慧;當為除此慳惜貪餮,興隆聖慧,菩薩于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非誼之業,存有常計斷滅之見;當令入於深奧緣起之業,菩薩于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無明愚冥,`[*11-1]猗=倚【三】*【宮】`猗著我人壽命;當為除去一切邪見,令逮賢聖清淨之眼,菩薩于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娛樂生死,`[設=誤【三宮】]`設受五陰、五體之賊;當為除去一切三界之所`[*11-2]猗=倚【三】*【宮】`猗著,菩薩于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於魔見繫縛,處於思想計是我所、應與不應;當令解脫魔網繫縛依`[*11-3]猗=倚【三】*【宮】`猗所著,菩薩于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塞無為門、開惡趣戶,故當為闡泥洹之門,菩薩于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佛言總𠢕王菩薩:「是為十六事,菩薩大士興發大哀愍加眾生也。」
## 大哀經開化品第七
`[3]大哀經〔-〕【明】*`
爾時,佛告總𠢕王菩薩:「復有三十二事,所修善業除不順教罪惡之業。何謂三十二?
「眾生在於自大睡寐立見己身,則以智慧而化導之使入道義,是為菩薩第一之業。
「志樂於小卑劣之乘、計吾我人,則開化之入於微妙無極大乘。
「眾生若處非法、邪見、計有身者,則開化之,以`[己=巳【宋元】,已【明】]`己所樂正法之義勸助誘之。
「覩於眾生戒不清淨;身業鮮潔,本性和調,則以此業開化眾生。
「見諸眾生墮于邪見、六十二疑,則以正見、賢聖之業化導羣黎而建立之。
「見於眾生存在無明、所念顛倒,則開化之顯示道明,思惟柔順亦復自立於清和義。
「見於眾生遠離法行;身自修法,亦開化人住於正法,而復隨時為演經義。
「見於眾生慳悋所蓋;身心不貪,一切所有皆能惠施,亦能化人惠諸所有。
「見諸眾生犯於諸惡住不謹慎;身奉淨戒,亦化於人立於淨業。
「見於眾生多所諍訟、瞋恚茂盛;身修忍辱、行慈心力,亦復化人奉于慈愍。
「見於眾生處在懈怠多所廢落;身不厭倦,勤行精進,亦復化人夙夜勤力。
「見於眾生其心憒亂而志放逸;身自攝意一心禪思,令不馳逸其意安詳,亦開化人立於`[庠序=詳敘【宋宮】]`庠序。
「見於眾生處於邪`[黠【麗】,點【大】(cf. K07n0072_p1069c23)]`黠憍慢自大;身修智慧離`[乎【麗】,于【大】(cf. K07n0072_p1069c23)]`乎愚冥,則以大智而開化之令除闇昧。
「眾生處於非時之行,身則自壞;善權方便修平等行,亦化於人,權謀隨時,奉平等業。
「眾生處於塵欲,所危思想多不淨行;應在不應身已永除恩愛之`[6]源=原【三宮】*`源,亦以化人除諸瑕穢。
「見於眾生而處貪身來致刑獄繫縛之患;身除貪己眾結之難,亦化眾人捨於貪身一切顛倒。
「見於眾生不調無寂、不順律教,亦未得解;身寂調定、解隨律教,亦化眾人調定順律。
「見於眾生不奉孝順而無反復,壞諸德本;身承孝道,亦修恩義將護善原,勸立眾人使修孝事,常念反復不失德本。
「眾生處於罣礙諸蔽,順從惡教;身度蔽礙,亦化眾人使離罣礙。
「眾生處於非惡之教,不歸先聖、不順眾祐;身奉善命從明智教,亦化眾人順從舊德、咨受先達。
「眾生處於多為無義虛偽之行,汲汲怱怱;身順義理務眾德本,亦復化人令勤修行,立諸善`[*6-1]源=原【三宮】*`源。
「眾人處於貧匱之行離賢聖財;身修無窮遵於七財,信戒慚愧聞施智慧,亦勸立人`[賢聖【麗】,聖賢【大】(cf. K07n0072_p1070a23)]`賢聖七業。
「眾生處於常遭疹疾,攝載四蚖;身修無患安隱無欲,亦化眾人使除諸病永令無難。
「眾生處於若干闇冥離慧光明;身修明曜,化立眾人無極大光。
「眾生處於三界罣礙、生死五趣輪轉無際;身自斷除三界之著,而化眾人隨時拔去三界之結。
「眾人處於左道之業離於右路;身修正道,亦立眾人住于右路。
「眾生處於貪身壽命,不覩患難;身不惜命,見患所由,亦化眾人不猗身命,察知眾難。
「眾生處於離佛法眾;身自修德不斷三寶,化立眾人隨三寶教。
「見於眾生捨`[乎【麗】,于【大】(cf. K07n0072_p1070b13)]`乎正法;身護經典,亦化眾人將護大典,宣傳佛教立`[7]乎=于【三宮】*`乎正法。
「見於眾生住遠世尊;六思念教,身隨六念,亦化眾人奉六思念。
「見於眾生從於塵勞罪福之業;身離罪塵,亦化眾人使捨殃穢。
「見於眾生而從一切不善之法,普離眾善;身修善法、捨於非法,亦化眾人住於正真柔順之法。
「是,族姓子!菩薩所行平等之業當可所立,能順如此則奉正真無上大業。」
## 大哀經道慧品第八
`[*3-1]大哀經〔-〕【明】*`
佛告總𠢕王菩薩言:「又,族姓子!菩薩之業不可稱載。所以者何?計如眾生貪欲諍門,菩薩修業積功累德,合集眾行至初法門。正使,族姓子!江河沙等諸佛世界滿中眾生,皆令成立聲聞、緣覺,悉令此等一切眾生所立善業,不如發意菩薩功勳,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不任為喻。所以者何?自斷本性所習塵欲,聲聞、緣覺住於緣合,菩薩大士蠲除一切眾生塵勞所住緣合故。族姓子!一切眾生所可造業,聲聞、緣覺所立德本,比菩薩`[業=業菩薩最上【三宮】]`業為尊、為最、無有`[儔=疇【宋宮】]`儔匹。所以者何?凡夫愚人習從顛倒不順之業,聲聞、緣覺亦隨緣習,菩薩業者`[有=無有【三宮】]`有顛倒功勳無量。以是之故,菩薩大士過於眾生,越於聲聞、緣覺之上。」
於時,總𠢕王菩薩聞佛所說,歡喜踊躍,善心生焉,勸助讚善:「世尊所演至未曾有,難及難及。如來乃宣菩薩莊嚴、菩薩光明、菩薩大哀、菩薩化業。`[4]唯=惟【三宮】*`唯願世尊、如來、至真垂恩廣覆,重復解說,何因諸佛而於眾生興立大哀?大哀何所比像?其事云何以比之?瑞應云何住在何所?諸佛世尊造業云何?善哉,世尊!如來皆知亦能普見,於諸所造業而覩悉達,惟為我等而分別說。」
佛告總𠢕王菩薩:「諦聽善思,如來當說如來大哀、如來造業,所可`[斑=頒【三宮】]`斑宣。族姓子知!諸佛世尊不興大哀亦不奉行也。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常加大哀不捨眾生,從無數`[功=劫【三宮】]`功積累已成。猶是之故,不行退轉、不捨眾生,是則名曰如來大哀。其哀無量,不可稱計、難不可當、無可容處、從始至終無能稱載。所以者何?如來得道,常懷大哀愍於眾生,如其佛道,大哀亦如是。
「何謂如來得至佛`[道=道如來得道【三宮】]`道?無本、無住乃致大道。於彼何謂而住於本?已計身本,立在不誠思想之`[*6-2]源=原【三宮】*`源。以是之故,如來隨時合成於道,名曰無本,亦無所住。以是,如來成最正覺,因此達知一切眾生無住、無本。解其所處,當為宣傳如此之`[8]誼=議【宋宮】*,義【元明】*`誼,令其曉了,以故如來於諸眾生常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寂然,亦復澹泊。何謂寂然?云何`[9]澹泊=憺怕【元明】*`澹泊?於內寂然,於外`[*9]`澹泊。所以者何?其眼者空,察無吾我,亦無所受;`[眼〔-〕【三宮】]`眼、耳、鼻、口、身、心亦復空耳,亦無吾我、亦無所受,是為眼空,識別除此不為色逸,是謂寂然;耳、鼻、口、身、意亦復空耳,識別除此不為諸法所見驅使,是謂`[11]憺怕=澹泊【宋宮】*`憺怕。眾生之類不能曉了此寂憺怕,`[使=能【三宮】]`使明識斯,以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本淨亦復顯曜。所謂淨者,心本清淨。何謂言曰其本清淨亦復顯曜?所謂淨者,無所著故亦無所犯,等如虛空。空本淨故與空合同,等如虛空故曰空等聚;究竟本淨又極顯曜,以故名曰本淨顯曜。愚癡凡夫不覺其實,反為客塵而見染污,吾當解彼本淨顯曜。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無精進亦無不精進。何謂無精進亦無不精進?攝一切法是則名曰為無精進;已能受習一切法者,如來于彼亦無精進、亦無不進,則度諸瀆。又,如來者,於`[流諸=諸流【三宮】]`流諸彼不見此跡彼岸,以故名曰離此彼中。如來至真皆解諸法故成正覺,由是名曰為如來也。是無精進亦無不精進,愚戇凡夫亦不曉了,吾當斑宣令解其意,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無想亦無因緣。何謂無想亦無因緣?其眼於識而無所得。其無想者,不見諸色則無因緣;耳、鼻、口、身、意亦復如是,亦無所得、亦無思想。不見諸法則無因緣,是無想無緣為賢聖行。何謂聖行?其於三界而無所行是賢聖行,其此無行為賢聖行。愚戇凡夫不能曉了此賢聖行,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無往、無來、現在,等於三世斷於三場。何謂三場?其心不退遊於過去、亦不馳騁於當來慧、亦不退念於現在事,於心意識而無所住。不想過去、不念當來、不戲現在,等於此三則淨三場。愚癡凡夫不能曉了此賢聖行,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無身亦復無數、亦無`[明=眼【元明】]`明識、亦無耳、鼻、口、身、意、`[識=諸【三宮】]`識;所識者,無為、無數。所謂無為,不起、不壞、亦無處所,是則名曰離於三相。是以無為如其無為,解了有為亦復俱然。所以者何?一切所有皆為自然、悉無所有,其無所有彼則無二。以故,無身亦復無為。愚戇凡夫不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無所壞跡。何謂為跡?何謂無壞?無本為跡,其無所住曰無所壞;界則為跡,無我`[1]無=不【宋宮】*`無壞;本際為跡,無動無壞;空則為跡,無獲`[*1]`無壞;無想為跡,無念無壞;無願為跡,無處無壞;泥洹為跡,無毀無壞。是無壞跡,愚戇凡夫不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不從身而成正覺,亦不從心。所以者何?身者愚騃,如草木、牆壁、瓦石、影譬;心者如幻。其以身、心覺了如此,是名曰道。假有言辭而言興盛,又其道者無有言辭,亦無身、心。法與非法,無道、不道,無誠、無欺。所以者何?道者無言。於一切法而無有道,何所是處?其於言辭而無所說,猶如虛空無有處所,亦無所住、無有言辭;道亦如茲,則無所住亦無文辭。如是,其於諸法審實求道則無文辭,法亦無言。若能曉了諸法無言,是為諸法之所生也。愚戇凡夫未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無取亦無所依。何謂無取而無所依?斷於眼識而不受色,亦無所得;不依耳、鼻、`[2]身口=口身【三宮】*`身、口、意,斷無識者亦無所受、亦無所得。諸法無獲是謂無依,如來以此無受、無依懷來於道致最正覺。眼於受色不以為依,識不退從;耳聲、鼻香、口味、身`[更=受【宋宮】]`更、意法亦無所依,識不退從。已不住識,則能分別此一切眾生心之所處。何謂眾生心之所處?眾生心處則有四事。何謂為四?一曰、色心之處,二曰、痛`[痒=癢【三宮】]`痒,三曰、思想,四曰、生死之處所。彼於處所而無所住,如來明此於無住際。愚戇凡夫不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則空。謂空者,道則為空;所以空者,諸法皆空。如來於彼達無本空,解一切法而致正覺,空亦復空故成正覺。以此一慧`[則=分【三宮】]`則別空事,彼則無二;其無二者,空與道慧則無有二。已無有二,法則無二;已無有二,則無有名、無`[6]想=相【三宮】*`想,無底、無行,無所流布、所可`[謂=語【宋宮】]`謂言。所依受者是為歸趣,非真諦`[*8-1]誼=議【宋宮】*,義【元明】*`誼。何所有法而逮色者?空者`[曰=自【三宮】]`曰空,猶如虛空。所言虛空,虛空無言故曰空空,無言亦空。諸法處所為若此也,至於無名,不言有名。如是,無慢無言,處所亦無`[所處【麗磧】,處所【大】(cf. K07n0072_p1072c14; Q07_p0223a25)]`所處,已無慢說、無處所已名亦若茲。所說法者,又計彼法無有言教,亦無不教;一切諸法亦復如斯。生亦復然,無正、無邪。如來無生,曉了無本。如來所知、所解脫者,不解、不縛是謂平等。愚戇凡夫不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起大哀。
「又,族姓子!道等如空。其虛空者,無等、無邪;道亦如茲,無等、無邪。計於諸等無成道者,彼無有等、亦無有邪。如來以此無等、無邪解一切法而悉無本,成最正覺,又於諸法而不受正、亦不受邪,如其法數、慧數,亦如承佛聖旨。何謂佛聖法?有所受者故曰為有,是則歸趣無所受者。斯無`[所有=有主【三宮】]`所有則`[無有=有無【三宮】]`無有主,以是自然而得逮成。離於自然,後無遊行,亦無有進、亦復無退,是謂進行。有所除斷,如來說法斷如是行。愚戇凡夫不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如真跡。何謂真跡?計如道者,色復亦如,無本不退;又如道者,痛、想、行、識亦復無本而不退轉;又如道者,地、水、火、風其種亦如而不退轉;又如道者,眼種、色種及眼識種,耳、鼻、`[*2-1]身口=口身【三宮】*`身、口、意法`[雜=識【三宮】]`雜種亦復無本而不退轉。諸法所絕使了`[三際=陰【三宮】]`三際種諸入,如來于彼覺了真諦而成正覺,所曉了者不從顛倒。又如去本,中後亦如,其無本者而不退轉,其本種者則無所生。其`[他=地【宋宮】]`他種者亦復無為。中種`[*9-2]澹泊=憺怕【元明】*`澹泊,是則名曰如真諦跡。又如一事一切亦如,如一切事一事亦如,如一事者眾多亦然而不可得,是為真諦。愚戇凡夫不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入室則入無室。何謂為室?何謂無室?修行一切諸德善法是曰為室,於一切法而無所獲是曰無室。所以無室,心無所住、無有處所,故曰無室。無`[*6-1]想=相【三宮】*`想三昧至解脫門,故曰無室;觀察想念稱量、計校越度稱量,故曰有室。其無識業是曰無室,觀察有為故曰有室,觀察無為此則無室。察於無為`[是則=觀察【三宮】]`是則無室,得入無室則為道矣。愚戇凡夫不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無`[穿=諸【三宮】]`穿漏亦無所受。何謂無漏?何謂無受?離於四漏名曰無漏:一曰、欲漏,二曰、有漏,三曰、癡漏,四曰、見漏;離此四漏。所謂無受,離四事受:一曰、受欲,二曰、受有,三曰、受見,四曰、`[*11-4]猗=倚【三】*【宮】`猗戒;離此四受。彼此四受悉歸無明,恩愛所纏,依`[*11]`猗於內,從內發起。如來至真除于內受所生根本,於內清淨,歸趣一切眾生清淨。其內淨者彼無想念,已無想念除於顛倒,`[*4-1]唯=惟【三宮】*`唯念柔順不住無明,已不住無明則不復住十二有數,已能不住十二有數則無所生,其無所生彼則寂然,其寂然者彼則無`[*8-2]誼=議【宋宮】*,義【元明】*`誼,其無`[*8]`誼者乃第一`[*8]`誼,其第一`[*8]`誼乃為究盡,其究盡者彼無人`[*8]`誼,其無人`[*8]`誼無所獲`[*8]`誼,其無獲`[*8]`誼則如來道,是十二緣已了。十二則曰法`[*8]`誼,其法`[*8]`誼者是則名曰覩見緣起,其覩緣起則見於法,其見法者則見如來。如是觀者則無有本。`[性=誰【宮】]`性極本末,`[有見想=所有見【三宮】]`有見想乎?何曰所有?於諸所想不興因緣,此謂於想而無因緣;如是察者,乃為正覺如來所解。如是像法`[普行平=菩薩行【宮】]`普行平等,其所等者亦無偏邪;如是平等無有諸漏,亦無所受。愚戇凡夫不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清淨,無垢、無染。何謂清淨、無垢、無染?空則清淨,無`[*6-2]想=相【三宮】*`想離垢,無願無染;無生清淨,無污離垢,無起無染。本性清淨,`[解脫=鮮明【宮】]`解脫無染;無`[遊=放【三宮】]`遊逸則清淨,亦無輕戲為離垢,寂調則無染。無本為淨,法界顯曜;本際無染,虛空清淨;虛無無垢,`[慌=恍【三宮】]`慌惚不染。除內為淨,於外無逸,則曰無垢。無內外行則曰`[無垢不習諸入則曰=除【宮】]`無垢,不習諸入則曰無染。慧盡`[過=過去【三宮】]`過淨,了淨於當來不起無垢,分別現在住於法界則無所染,是謂清淨、無垢、無染,而平等御於一法矣。至寂然`[跡=路【宮】]`跡,其寂然者則為`[*11-1]憺怕=澹泊【宋宮】*`憺怕,寂然`[*11]`憺怕是謂仁和。是,族姓子!猶如虛空,道亦如之;如其道者,法亦如之;如一切法,眾生亦如;又如眾生,國土亦如;如其國土,泥洹亦如;如泥洹等見於諸法。究盡寂然此已`[辯=辦【宮】]`辯矣,於諸部黨而無部黨,是為清淨、無垢、無染。如來於彼於諸色像,了一切法而無色像`[遂成=成等【三宮】]`遂成正覺,觀於一切眾生之界無淨、無垢,於此諸數是則名曰`[悟=寤【三宮】]`悟寐眾生而懷大哀。
「如來則以善權方便感致梵天,不以無請而轉法輪。於彼應時六萬八千梵天之眾自於天宮忽然不現,在波羅奈鹿`[苑=菀【宋】]`苑之中住世尊前,稽首足下勸請世尊令轉法輪:『`[*4-2]唯=惟【三宮】*`唯願大聖班宣經道,若說法者多所救濟。』梵天爾時歎此頌曰:
「『正使諸法, 寂然、`[*11-3]憺怕=澹泊【宋宮】*`憺怕, 清淨、鮮潔, 無垢、無染。
既不可獲, 無音、無作, 則以道慧, 最勝悉了。
於無數劫, 造立愍哀, 勤行難量, 精修長久。
欲得開化, 眾生迷惑, 睡眠來久, 大愚所蔽。
眾生多有, 曉了積德, 本以曾修, 故詣最勝。
必當識別, 殊異尊法, 唯願如來, 時轉法輪。
已得攝伏, 魔所處場, 尋時開`[闡=化【三宮】]`闡, 於甘露門。
為眾廣演, 賢聖句跡, `[*4-3]唯=惟【三宮】*`唯願導師, 顯示道逕。
假使正覺, 矜哀無盡, 垂愍眾人, 轉無思議。
我身今日, 勸請至尊, `[*4]`唯聞最上, 道法之輪。
設使大聖, 懷`[*7-1]乎=于【三宮】*`乎恩慈, 猶拘那鋡, 佛講說教。
亦如迦葉, 轉其法輪, `[*4]`唯願世尊, 頒宣經道。
譬如天雨, 多所潤澤, 生於藥草, 及茂五穀;
以大哀雲, 普周世間, 如來為雨, 正法之水。
從始生時, 口宣妙言, 聖自發生, 當度眾生。
群庶悉集, 渴仰飢虛, `[*4]`唯以法味, 除其`[痟=消【三宮】]`痟渴。』」
佛言:「如是,族姓子!其梵天王勸請如來慇懃若茲。又佛正覺不捨大哀,在波羅`[㮈=柰【三】]`㮈仙人所止苑園之中,尋時即轉無上法輪。沙門、梵志、諸`[大=天【三宮】]`大魔神、梵天王、世人所不能制,所講經道出非常音,告於三千大千世界比丘拘輪`[晉言本際〔-〕【明】]` \(晉言本際)第一解法。於時世尊宣`[*7-2]乎=于【三宮】*`乎`[讚=詩【宋宮】]`讚頌:
「『深妙不可獲, 第一無所作,
拘輪解本際, 不懷於結恨。』
「如來說此法輪之經,不可稱計無央數人、眾生之類受教隨律,見於如來興闡大哀;無量無限難不可計會群黎之黨,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是,族姓子!諸佛世尊以十六事愍念眾生而懷大哀,常以慈愍未曾忽忘;彼亦無業不懷恐怖。如來所修無極之哀不可稱載,為一一人而造立行,江河沙劫忍在地獄初不退還,以是方便使諸眾生隨律受教賢聖之法。以此比像如來至真為諸眾生——各各一一受形命者——為一一人各各恒河沙劫忍於地獄勤苦之患,欲使眾人隨律受教入賢聖法。如來不以`[懈=解【宮】]`懈倦而厭,不違大哀。族姓子知!諸佛世尊愍哀眾生巍巍如是,常懷大哀。
「又,族姓子!諸弟子、眾聲聞種類志懷恐懼,其所愍哀畏怖如魚,慈猶肌膚;菩薩之慈猶如骨髓;諸佛世尊懷無極哀,常當勸助求於佛慧——化聲聞哀令入道心、奉菩薩哀——諸佛世尊決於道慧故懷大哀。聲聞哀者察於慈心,瞻察開化為菩薩哀,究盡啟導為佛大哀;厭造立行為聲聞哀,精勤轉上為菩薩哀,超越諸行為佛大哀。是,族姓子!諸佛世尊而於眾生常懷大哀,一劫、百劫、千億萬劫為一人故住在世間,劫數難計不可稱載,而於泥洹不永滅度也,必當濟之故。族姓子!當解知此,其佛大聖如來至真在於眾生而懷大哀。」
## 大哀經宣劫世品第九
`[*3-2]大哀經〔-〕【明】*`
佛言:「族姓子!乃往過去久遠之世,不可計會、無能稱載、長遠懸曠不可議劫,爾乃有佛名栴檀香如來、至真、等正覺而出`[*7-3]乎=于【三宮】*`乎世。世界曰香土,劫號上香,其佛壽命千二百`[六十八=七十三【三宮】]`六十八萬六千歲,其聲聞眾亦八百六十八萬六千人,諸菩薩眾不可稱限。其如來`[至=正【宋】]`至真有一毛孔所演妙香熏周三千大千世界,其`[熏=勳【元明】]`熏巍巍,資`[美=羡【宋】]`美難量。彼佛世界曾無穢氣,其土所有牆壁、樹木、山陵、谿谷、所有形色,以如來香皆被蒙熏,香氣芬馥不可為喻。以故,世界名曰香土。其有人、眾生,彼佛土皆悉被荷如來聖香,使身、口、意不被殃舋;若有出家在其佛所作沙門者,聞此妙香皆得四禪。其土已更曾與千佛悉同一字,號曰栴檀香。以故,其劫名曰上香。
「栴檀香作佛事竟,然後乃當取般涅槃。臨滅度時察眾生界,何許是人,吾應當化,令隨律教?則道眼見有想無想天而有所化異人——宿世曾`[以殖=已植【三宮】]`以殖眾德本,志在微妙,佛應所化——在彼天上八萬四千劫,在於彼`[竟【麗】,境【大】(cf. K07n0072_p1075b20)]`竟乃生人間,無有欲塵,聞大乘德,當發無上正真道意志不退轉。時栴檀香如來至真以權方便、懷抱大哀故示因緣,告諸比丘:『今是吾時,當般泥洹,欲取滅度。』於時,其佛興隆大哀,有三昧名曰無厭定意正受,現大滅度,然後廣布舍利,靡不周接。其正法住`[千=于【元明】]`千八百四十八萬四千歲,斯法開化多所救濟。當爾之世無有像法,彼佛世尊以三昧力等以神足,建立神聖八萬四千劫,在彼沒形而不自現。
「如是,族姓子!於八萬四千劫多所開化。其彼天人在有想無想天竟八萬四千劫壽已,還生人間,`[生=在【三宮】]`生尊者家,年適八歲。是栴檀香如來至真乃從三昧起,在尊者家顯佛身形`[住=往【三宮】]`住`[諸=詣【三】]`諸子前——`[又=入【三宮】]`又其家中餘人不覩——八歲童子獨見之耳。其童子者曾志大乘,如應說法演家患難,咨嗟大道不可稱載。于時童子至心淳和,發於無上正真道意,尋時得成不退轉法。佛見彼心則授其決:過七萬二千阿僧祇劫,當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名曰寶上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其餘人者不聞授決,獨此童子一身知耳,本應器故。時萬二千天子聞所授決,淑淳一心發無上正真道意,各自興願:『寶上如來成正覺時,吾等當生於彼佛土,其佛所說必當如願,生`[*7-4]乎=于【三宮】*`乎彼土寶上佛所。』
「時栴檀香佛授諸菩薩莂已乃就泥洹而取滅度,諸天、人民供養舍利。故,族姓子!諸佛世尊大哀具足,巍巍若斯,非聲聞、緣覺地所能及。
「又,族姓子!諸佛聖教若斷絕時,`[故〔-〕【三宮】]`故尋復續立,諸天中天所發眾祐其等功德益加熾盛,所化轉茂至不滅度,思報功祚終不相違而亡失也。」
如來講此大哀`[*8-12]誼=議【宋宮】*,義【元明】*`誼時,於大會中三分江河沙等眾生之類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減半江河沙等諸菩薩眾逮柔順法忍,江河沙等諸菩薩眾成立大哀,逮得總持如佛世尊,又其法忍名阿惟顏,逮成此忍。
于時眾會聞說此言,歡喜踊躍善心生焉,俱共咨嗟世尊之德,便雨天華供養世尊,樂器自鳴,當是之時莫不`[亘=坦【三宮】]`亘然。
## 大哀經處處品第十
`[*3-3]大哀經〔-〕【明】*`
`[處=處業【三宮】]`
佛告族姓子:「何謂如來所作事業?如來事業有三十二。何謂三十二?則以佛無上之慧,處處如有知、非處如有知,有限、無限,有為、無為,靡不通達。彼何謂處?何謂無處?所言非處,無`[家=處【三宮】]`家救濟——身行惡、口言惡、心念惡——欲得可意、所欲必獲、歡悅之報、生於善處,未之有也。所謂處處如有,所望得護——身行善、口言善、心念善——欲得可意、歡悅安隱、恩德之報歸於善處,此事必果。
「其慳貪者欲得財富、犯於禁戒而作眾惡望生天人、懷毒瞋恚欲求端正、懈怠得道、其志迷亂眩惑放逸欲入寂滅、其懷邪智馳騁不正欲得壞除罣礙正處懷來真`[正=實【三宮】]`正,此不可果。施望大富、持戒生人、忍辱端正、精進得度、禪定入寂、正慧聖達,蠲除罣礙`[所=正【宮】]`所止之處,此事必果。
「又復`[豫=預【三宮】]`豫知其犯逆者心不存定、禁戒清淨心常寂然;`[4]如=知【三宮】*`如行顛倒不能逮得柔順法忍、`[如=知【元明宮】]`如篤信空逮得法忍;`[*4]`如狐疑者心不休息、`[*4]`如除結網心得止息。
「知於女人不以此身成轉輪王、天帝、梵天、魔王之主;在世尊前,佛知於女人轉女形已成轉輪王、釋梵、魔`[天=王【三宮】]`天、在世為佛。
「`[*4-3]如=知【三宮】*`如轉輪王以正治國,慈愍萬民,不行邪惡;`[民〔-〕【元明】]`民知轉輪王不行`[抂=枉【三】]`抂橫、以邪治邦、侵怨萬民。
「知欝單越人終不犯惡墮苦地獄,知其`[域=此【三宮】]`域人必生天上快樂之處。
「知殺生者欲得長壽、盜竊不失、婬妷化生、妄言求辯、醉酒不亂、兩舌求和、惡口咨嗟、綺語求名、瞋求好顏、諍`[頌=訟【三宮】]`頌求安、邪見望度,此事未果。慈`[人=仁【三宮】]`人不殺欲`[望【麗】,聖【大】(cf. K07n0072_p1076c09)]`望長壽、清廉不盜、欲望不失、貞潔不婬、忠信不欺、聖慧不醉、不鬪彼此、言和不麁、辭質不飾、忍辱不瞋、放捨不貪、正見不邪,必得長壽、財安不失、妻息貞良、口氣香好、黠慧`[講=識【三宮】]`講`[*8-13]誼=議【宋宮】*,義【元明】*`誼、眷屬和穆、眾人讚揚、聽採其言、財寶豐饒、莫不瞻顏、世世識道,此事悉果。
「豫知八等不得不至於果證也,知得果證得入於時。
「知於道跡不復往來八`[13]反=返【三宮】*`反生死,又知往還不復三`[*13]`反而周旋;知於往來二`[*13]`反周旋,棄於五陰而取滅度。
「知於不還不復還`[*13-3]反=返【三宮】*`反歸於此世,知所在處而取滅度。
「知無所著不復牽連而有處所,知無所著無餘終始。
「知賢聖士不捨佛道歸於異學,知賢聖士當歸命佛不信外道。
「又豫覩知菩薩逮得不起法忍,終不退轉還就小乘無所從生法忍,菩薩必成其道不復迴還。
「豫知菩薩坐佛樹下不成正覺終不起也,坐於樹下成於無上正真之道必果不疑。
「豫知如來道慧廣遠而無罣礙,欲求如來慧不通達而有蔽礙未之有也,欲令如來聖慧損耗而不周普未之有也,世尊道慧懸曠周接靡不通達。
「豫知假使有人欲見佛心未曾有也,如來心者,天上、天下無能見者,知天上、天下欲見佛頂無能堪任覩佛頂者。
「`[豫=預【三】]`豫知如來常定心未曾忘,普見一切眾生所念。
「豫知佛心未曾罣礙,心常一定見於本際。
「豫知世尊從本已來而無有失,所說至誠、言滿十方、常無口過。
「豫知欲求世尊使有闕漏,諸佛大聖身行清淨超明月珠、日、月、釋梵,虛空清淨無能及者。
「佛——天中之天——道慧超殊,巍巍無侶,不可為喻。
「是,族姓子!如來處處力無限量,所說無際,所暢文字真諦無欺。」
佛於是頌曰:
「地尚可擘裂, 空無動使動,
欲使佛所說, 無能令有處;
丈夫尚能化, 令空為五色,
世尊所說處, 無能令`[有=無【宮】]`有處。
佛之所宣暢, 上、下并中間,
一切悉至誠, 莫能令不及;
若說非處處, 上、下及中間,
此事悉真正, 終無有變異。
曉了其處處, 而為講經法,
是故實無虛, 悉見心志性。
異學外道士, 所在皆馳逸,
用不達處處, 佛正覺無此。
其知處非處, 隨時度眾生,
諸佛名稱廣, 尋為說其處。
眾生無應器, 佛亦觀於彼,
隨時而觀察, 以何能將養?
是為第一`[業=乘【三宮】]`業, 諸佛殊勝道,
所`[作=住【三】]`作無殃舋, 則以度眾生。
無量不可計, 說處及非處,
是為大仙力, 外道無能逮。」
大哀經卷第三
☗s4
大哀經卷第四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 了三世品第十一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別知當來、過去、今現在諸所行業、所在因緣、處所報應。云何別知?於是如來悉解過去所可作者,諸善報應、若不善事;當來所作善、不善事,報應之方;現在所作亦復如是。當來之世,兩當所作殃舋、功德當悉分野,如來悉知;當來所作與眾殊特、當來所作`[方=有【明】]`方損耗者、當來所作有增益者,如來悉知。
「假使現在所立造業而有增益,於當來世而復損耗,如來悉知;設於現業如有損耗,復於當來亦復折減,如來悉知;若於現在有所增益,於當來事亦復增益,如來悉知。
「若於過去修習瑕疵卑賤之業,於當來世又習微妙正士之業,如來悉知。
「其所行者,因薄少功報以大德、或行大業殊異之德致超異功不可稱載,或以聲聞之故而有施與、或緣覺故、或佛道故因其施與,如來悉知。
「若於現在所遭苦痛若`[過=遇【三宮】]`過安隱、若現作安或現得苦、或現在作惡尋遭惱患、或現作惡未來致樂、或現作善`[輒=轉【三】]`輒獲安報,如來悉知。
「一切眾生過去、當來、今現在罪福因緣、所致報應,此皆如審而無有異,罪、福之應亦無殊別,如來悉知。
「以知之故則為如本而為說法,是為如來第二之業。」
佛於是頌曰:
「如來曉因緣, 明眼別報應,
三世無罣礙, 知眾生所行。
因當報安樂, 福趣天、世人,
緣其致苦患、 安住悉知之。
善、惡所造業, 因獲其果實,
安住亦了此, 如明珠在掌。
或為少事業, 所獲無限量,
是廣、若薄淺, 佛悉知本末。
或為聲聞施、 若住緣覺乘、
立於最勝業, 安住悉知之。
所因造苦行, 或復成安樂、
`[從=復【宋宮】]`從樂而獲苦, 因復住於業、
或`[復=從【三宮】]`復苦惡行, 反成住於樂、
或有行善、`[惡=行【三宮】]`惡, 報以苦`[勝=惱【三宮】]`勝患、
或從苦致苦、 從樂而作樂,
罪、福為自然, 佛悉知報應。
三世所展轉, 眾生因緣報,
佛了以聖慧, 不虛無有異。」
## 大哀經了眾生所品第十二
`[7]大哀經〔-〕【明】*`
佛告族姓子:「如來`[曉=能【明】]`曉於眾生、他人異種所好不同、志學各異、於脫未了,悉知如審。云何知之?或時有人住於貪欲志好恚脫、或復有人住於瞋恚因貪欲脫、或復有人住於愚戇信欲恚脫,如來悉知。
「或復有人住於善德好不善脫、或復有人住於不善志信善道,如來悉知。
「或復有人專精下劣信微妙脫,如來悉知;或復有人專精微妙志好`[9]解=下【三宮】*`解脫、或`[復=復有人【三宮】]`復志好專精下劣住於殊特超異之`[11]誼=議【宋宮】*,義【元明】*`誼、或復住在殊特專精墮在下劣所可好信永在邪業不決了界、或復信樂在不決定成於正業、或有好樂向正定門而得解脫,如來悉知。
「或有信樂當度欲界、或因信樂得度色界、或有好信超于三界、或從信喜耗減緣致殊特、或好殊特致於損耗,如來悉知。
「所可生處其色若干、財業各異、所受不同,`[所=所用【三宮】]`所信`[樂=樂興【三宮】]`樂致頂相或得住限,如來悉知。
「如其心所知輒為說法,令斯得解,是為如來第三之業。」
佛於是頌曰:
「世間志不同、 意所好各異、
志操不可限, 佛悉知無`[際=餘【三宮】]`際。
佛知志所趣, 或`[之=住【明】]`之於信樂,
住欲、瞋、恚、貪, 或住怒、愚、戇,
或住癡而欲, 住於善、不善,
`[所行特不特=不住持不持【宋宮】,所住持不持【元明】]`所行特、不特, 安住悉知之。
因下劣微妙, 志性好幽玄,
或從殊異業, 專精信`[*9-1]解=下【三宮】*`解脫;
或從信下劣, 因致上微妙;
或從超殊行, 便獲下勝智。
猶邪不決了, 從不了正受,
好信度三界, 佛知志所樂。
所生色若干, 其在中各異,
從頂異發相, 因信得解脫。
三界諸眾生, 佛悉知說法,
隨其應得`[受=度【三宮】]`受, 是為十力業。」
## 大哀經號眾種類品第十三
`[*7-1]大哀經〔-〕【明】*`
`[號=別【三宮】]`
佛告族姓子:「如來悉知世間眾類若干種形不可計身。云何知之?其身所為積於罪舋,如來悉知;若以其身積累功德,如來悉知;若以其身種于穢惡致無擁護不獲濟界,如來悉知。
「又,如來者,悉知境界、眼界、色界、眼色識界,了其本末根`[19]源=原【三宮】*`源所起。云何知之?其內則空,於外亦空,內外亦空;耳、鼻、口、身、意亦復如是。意、法、識一切諸界,了其本末所從出也。云何知之?內空、外空、內外皆空。
「地種、水種、火種、風種亦復悉空。云何知之?了如虛空是故知之。亦知欲界、色界及無色界。云何知之?知從想念而致`[注=住【三宮】]`注此有為界、無為界。知有為界無行為想、知無為界不以非行而造想矣、知塵勞界因從客塵致欲之`[相=想【三宮】]`相、知瞋恨界其本清淨鮮潔為相、知於行界從不順念無明為相、知泥洹界因從順念顯明為相。
「世間眾人身所`[猗=倚【三宮】]`猗界為如是也,所可住界、所催迫、`[因=困【宮】]`因界現儀、專精其界、從志性界、因界而住、由界而生,如來悉知,隨其所知而應說法,是為第四之業。」
佛於是頌曰:
「其人中師子, 皆曉了諸界,
於斯世間人, 從身之所行。
其界所興起, 廣普不可限,
安住一切智, 根`[*19-1]源=原【三宮】*`源所從出。
罪福所從生、 諸身所因出、
由緣所可歸、 及身之所生,
`[由=內【宋宮】]`由是界所立, 因得脫諸種,
咸知如是身, 最勝為大聖。
眼種亦如是, 色種并意種,
最勝悉知空, 本淨無憂慼;
耳鼻亦如斯, 舌種及身界,
其意法諸種, 當知悉為空。
地、水、火、風種, 此諸界適等,
其人中師子, 等解如虛空。
欲界亦如此, 色無色界然,
別知是諸界, 因思想成立。
佛知因客相, 起欲為自然,
安住解瞋恚, 亦復為本淨。
分別覺於此, 諸行及無行,
又復計泥洹, 則無有三想。
所因界出相, 猶從不解明,
一切所因出, 如巧師合散。
是世身無數, 其形為若干,
佛僉曉了知, 不自念:『我知。』
猶如於虛空, 十方無邊際,
其人中師子, 普知諸境界。
彼最勝聖慧, 極上無`[崖=涯【元明】]`崖底,
眾人所不及, 不能知`[涯=源【三宮】]`涯際。
是為第四`[誼=議【宋】]`誼, 聖人離垢穢,
善明識諸界, 因開化眾生。
以律啟悟意, 所作罪福業,
不復起瞋恚, 其志悉有別。」
## 大哀經曉眾生根本品第十四
`[*7-2]大哀經〔-〕【明】*`
佛告族姓子:「如來悉能曉了他人眾生諸根精進。云何曉了?知於眾生軟劣根者若中間、亦復有人諸根通利若殊特根、`[若〔-〕【三宮】]`若下劣根所因其根緣`[猗=倚【三】]`猗思想,其根本際而興情`[故=欲【明宮】]`故,從瞋恚際起愚癡原,如來皆知諸根想念為何等類;雜碎之穢起婬、怒、癡,如來至真亦悉知此諸根想念為何等類。其婬、怒、癡因緣諸根而有所為,從不善緣而有此`[根=緣【宋元宮】]`根、或從無智而有此根、或從諸念而有此根,如來悉知。又復如來知眼諸根、耳、鼻、`[身口=口身【宋宮】,舌身【元明】]`身、口、意亦復如是;男根、女根、命根、樂根、苦根、歡根、恐根、觀根、信根、進根、意根、定根、慧根、無異根,所當知根,悉知此根。其根所由眼根因緣、耳根所住、鼻、`[口=舌【元明】]`口、身諸所根本有所立處,如來悉知;因耳之緣而有鼻根之所立處、從鼻因緣有立舌根、從舌因緣而立身根、從身因緣立於眼根,如來悉知。
「何所眾生因`[從=地【宮】]`從施根而致應戒,如來悉知;此等諸根增、減、進、退,各為分別演布施事。或有眾生因從戒根而行布施應戒,如來則為演戒本末;或有眾生從忍辱根而應精進,如來即為演忍本末;或有眾生從精進根而應忍辱,如來則為演其精進之本末也;或有眾生因一心根而應智慧,如來則為分別禪思;或有眾生從智慧根而應一心,如來則為分別解說諸根增、減、進、退之原,宣暢智慧。根力、覺意、八由正路、三十七品,亦復如是,具足周審,演其本末靡不究暢,各為一切而令判了。
「或有眾生從聲聞根學緣覺乘,如來知根演聲聞乘;或復有人從緣覺根學聲聞乘,佛知此等諸根所趣則為解說緣覺之乘;或有眾生從大乘根學於聲聞緣覺之乘,如來悉知此等諸根之所歸趣而為`[斑=頒【三宮】]`斑宣大乘之業;或有眾生各緣異根而學大乘,如來悉知此等諸根各各別異則為解說。無修行根眾生之徒不能修根、不應法器,如來見此不應器者因令`[學=覺【三】]`學觀;或人修學根順應器,如來覩之懷來應器則以慇懃為說經道。
「如是,族姓子!如來悉知一切眾生他人身根及其異身、諸根所趣、所念不同,`[識=誠【三宮】]`識其本末。若不念者,曉知諸根從其比類,知諸人根志操所應、因緣所為。而可化者,方便從`[15]誼=議【三宮】*`誼,坐起經行進退之`[*15]`誼,咸達其根。
「如來悉暢,靡所不通而為宣經,是為如來第五之業。」
佛於是頌曰:
「知根廣無極, 了眾生志性。
其根為何類? 最勝悉知行。
下劣、中、上妙, 諸根佛所知,
無等倫如是, 從所應解意。
其際欲惡塵, 其根若薄尠,
若復性卒暴, 假使懷麁獷。
勝知之何因? 曉了其本末,
其不善無別, 所依當解脫。
從眼、意、男、女, 亦復曉眼根、
苦樂及歡悅, 何從致憂惱?
所因觀義道, 精進意慧定,
及知他餘事, 意勇復如是。
眼因緣耳處, 成致鼻、耳、舌,
因身至因緣, 得興立眼耳。
施根志戒禁, 為說布施事;
戒根學布施, 為說戒法`[誼=議【宋宮】,義【元明】]`誼;
忍根現精進, 為演忍辱事;
精進現忍辱, 為宣精進事;
從智根致禪, 為人說智慧;
從精進致忍, 為人說勤力;
從禪根致慧, 為人說禪思;
從慧根致禪, 為人說聖智。
其聲聞乘根, 而至於緣覺,
最勝演聲聞, 為捨緣覺義;
若志緣覺行, 學習聲聞行,
佛便捨聲聞, 為講緣覺事。
其根在尊業, 斯人學下劣,
佛說度無極, 分別捨緣覺。
見處處有行, 勝觀為分別,
降以純熟根, 十力為解說。
眾人以何緣, 諸根所應行?
知其志性趣, 報應之所為。
從其盡諸根, 如坐成實本,
自以智慧明, 是世尊分別。」
## 大哀經普遊品第十五
`[*7-3]大哀經〔-〕【明】*`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皆知,普`[由=遊【三宮】]`由一切靡所不達,密如有知。云何知之?眾生必救於真諦界。知眾生界或在邪業矣,悉復分別此群生界,必定不定處於邪事報應之力,彼亦如是。其眾生界必在決定,前世宿命、報應之果致此功勳,明識精勤,諸根通利,應當被訓,如來則為廣說經典。此等之類於賢聖`[說=脫【三宮】]`說當為應器,如來則觀宿本緣迹尋為如應、為演經道。
「眾生之界在不決定,存因緣力為教授相,宜以戒度尋為訓誨。如應禁戒不得解脫、不致濟度,如來則為誘入無本。
「因緣報應,`[(應)+病【麗】,病【大】,隨病【三宮】]`應病與藥。若`[從如來=如來所【三宮】]`從如來聽聞經典,奉順道教便致德果,諸佛世尊由此等故興出世間。眾生沒溺,永在邪業未立德本,意劣弱顏不為應器,如來至真為講經道,其不應器令得解脫。如來覩此不應器者觀察護之,以是之故菩薩大士被弘誓鎧而救濟之。
「又復如來則以三事了貪欲者:世尊或以貪欲人故而興出矣、又以貪欲而見繫縛欲令出家故興出矣、或以宿`[命=本【三宮】]`命貪悋緣故而為興出。
「又知瞋恚復有三事:或以瞋恚而見繫縛思想之故,故興出世;或有所願不具足故,故興出世;或有宿世陰蓋所纏故,`[故〔-〕【三宮】]`故興出世。
「知其愚戇當有三事:或有愚戇行無明事、或有貪`[見=無【宋宮】]`見身故、或有沈吟之故,如來悉知。
「`[又=之【三宮】]`又如來知則以苦行了本神通,諸根明者因從苦行加`[痛=痛而【三宮】]`痛致神通、`[懦=渜【宋宮】,耎【元明】]`懦劣根者以安隱行速成神通、根通利者以勤苦行成神通定、懦劣根者亦因加痛而致神通。以捨因緣行於調和,了`[別=利【宮】]`別神通,不信於道而不休息,當本加`[杖=救【三宮】]`杖令成神通,佛悉知之。
「心性不和,其行`[促=縱【三宮】]`促暴,知疾可化令致神通,使無暗冥而歡喜悅。或有行者因集道力使具足成,如來所知,不復勤學;或有所行從修道力而具足成,不因集力;或有所行不因集力、不行道力而具足成;或有所行從合集力亦行道力而具足成;如來悉知。
「或有所行志性和雅,其行不應,如來悉知;或有所行應機成就、性不和雅,或有所行性不和雅、所行不成,或有所行志`[性=性不【宋宮】]`性和雅、所應成就,如來悉知。
「或有所行其身清淨,心、口不淨;或有所行口言清淨,身、心不淨;或有所行身、口、心淨;或有所行其身、口、心俱不清淨;如來悉知。
「如是之類所可行者,因緣報應所可依倚、所從出生,一切眾生之所行者,如來悉知。
「慧無損耗,普達悉見,是為如來第六之業。」
佛於是頌曰:
「其有因行者, 如`[往=來【三宮】]`往悉知之,
決定之種類, 識別眾生界。
其不決定者, 所行動虛偽,
不應器如是, 隨邪見之業。
其貪欲行者, 則有三因緣,
瞋恚行復三, 愚戇亦如是。
斯塵欲之界, 無量雜種類,
世尊悉知之, 所行因緣應。
所行勤苦事, 謂意聰達者,
其`[懦=輭【三宮】]`懦劣之根, 亦復當如是;
諸根通利者, 因行安隱來,
世吼悉`[護=說【三宮】]`護知, 如是等無異。
而行調和者, 而住寂清淨,
則以因此故, 速得致清淨。
亦疾成其行, 究竟道調和,
亦復加疾`[使=駛【三宮】]`使, 寂然尋歡悅,
合集諸所行, 積累其功德。
或不以行道, 而達於道慧;
或有從行道, 而獲於成就;
俱知其二事, 從殊特行成。
或有修行者, 志性而`[和調=調和【三宮】]`和調;
或有應`[所行=行者【三宮】]`所行, 而不順應行。
有大人之行, 兩事俱清淨,
佛普見一切, 無所不曉了。
或有人作行, 其身修清淨,
其所言心念, 而不能清淨;
或復有修己, 身、口行清淨,
其心之所為, 未曾行清淨;
或有在世間, 身、口、`[心=行【宋宮】]`心清淨;
眾生之所行, 佛皆見普達。
或有能成就、 或不能究竟,
是為安住佛, 第六所了業。」
## 大哀經一心定意品第十六
`[*7-4]大哀經〔-〕【明】*`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知其一心脫門定意正受之業、塵勞瞋恚之所從發,審如有知。云何知之?眾生塵`[欲=勞【宋宮】]`欲之所繫縛,所因報應而致此緣?當復何緣而致清淨?如來悉知。
「何謂緣報?何謂事業?從不`[慎=順【三宮】]`慎念而致緣報,從無明事眾生之類而致欲塵,從無明事而致行矣。從行致識、從識致名色、從名色致六入、從六入致所更、`[從=從所【三宮】]`從更致痛、從痛致愛、從愛致受、從受致有、從有致生、從生致`[7]老=老病死【三宮】*`老、從`[*7]`老致塵欲,為報應因致事業。因見致愛,從結愛處,是為緣報、是為事`[業=業業【明宮】]`業,緣致愛欲塵勞之縛。
「彼復何謂緣報?云何事業令其眾生致於清淨?有二報應及十二事,眾生因此而致清淨。
「何謂為二?一曰、因從他人聞柔順`[誼=毅【三】,議【宮】]`誼,二曰、內`[自〔-〕【宮】]`自己身如應念法。
「復有二事而致清淨:一曰、而一其心專志學問,心不憒亂,二曰、曉了方便寂然之`[*15-2]誼=議【三宮】*`誼,觀察其`[*19-2]源=原【三宮】*`源。
「復有二事而致清淨:一曰、知無所來,發動所起,二曰、知無有來,亦無所至。
「復有二事而致清淨:一曰、觀無所生本無處所,二曰、致於滅度`[11]亘=坦【三宮】*`亘然寂靜。
「復有二事而致清淨:一曰、其行成就無有不辦,二曰、明慧之事造其正證。
「復有二事而致清淨:一曰、志修道法順入脫門,二曰、其本清淨至度知見。
「復有二事而致清淨:一曰、至滅盡慧而無所著,二曰、無所生慧常無所`[猗=倚【三宮】]`猗。
「復有二事而致清淨:一曰、則以至誠而致道德,二曰、常以審實獲於成就。
「是二報應及二業清淨眾生,如來悉知。
「又塵勞結方便無量,清淨方便亦復無限;又其塵勞而致清淨便近成就,因審觀故;又淨方便,隨塵勞行而漸近法,攝其慢者。如來聖慧悉達知此,拔其因緣。此,族姓子!如來之慧寂然於欲澹泊。
「諸惡、不善之法興行俱念忽靜安隱,行第一禪以能一心住寂滅界靜然正受;從第一禪起,修八解門反覆逆順而修正受,所見皆知三昧正受,顯示平等又現定意。如來三昧無所畏難、無能壞者;如來三昧無有因緣,不從方便。如來常定一心不忘,於諸三昧最為上尊,常住一定。普見一切三昧正受,其心不退未甞增減,其所顯現無有不定。
「如來三昧初無所生、無能觀察,聲聞、緣覺所不能及,過諸菩薩及正真覺;如來三昧無能越者,卓然殊絕、巍巍無量,一切眾生所不能知。
「如來之慧`[*11-1]亘=坦【三宮】*`亘然無際,無窮、無極、無可為喻,以權方便開化聲聞令得定意。
「如來悉知了諸緣覺、菩薩行事,隨其應時而教誨之,是為如來第七之業。」
佛於是頌曰:
「眾生因緣事, 其塵勞愛欲,
自在悉知之, 其慧無崖底。
如其行清淨, 及復不清淨,
佛大慧自在, 悉能曉了此。
不`[13]慎=順【三宮】*`慎念報應、 因緣生明慧、
事業無明行、 及其所造`[作=化【宋宮】]`作,
識、名、色如是, 其本情六根,
世尊悉達之, 因緣所事業。
其緣`[勞塵=塵勞【三宮】]`勞塵欲, 所貪諸所作,
覩見其因緣, 事業於欲行。
思想所縛結, 因是為緣起,
眾人所住處, 從是致因緣。
眾人所誓願, 則有二因緣,
因從人聽者, `[*13]`慎省受其言。
內已如應念, 觀諸法悉空,
彼人致解脫, 生死之江海。
寂然而觀察, 精勤蠲除二,
思惟而覩之, 無來、無有去。
稱量省其`[*19-3]源=原【三宮】*`源, 無生亦無終,
彼寂滅入道, 爾乃為清淨。
常住於正行, 慧者修行三,
其無放逸者, 遵崇三脫門。
成於滅盡慧, 至誠逮無生,
是緣報事業, 清淨興上願。
最勝一心知, 常三昧正受,
逮成於寂滅, 意勇復起立。
觀察而思惟, 一切諸逆、順,
其佛大法王, 八解門正受。
則以一定意, 致無量億定,
無等倫悉見, 其行而普平。
其心`[定=之【三宮】]`定所行, 道法無窮極,
由是之行故, 勝心無所定。
若聲聞、緣覺, 定意亦如是,
諸菩薩若茲, 若干種定意,
安住之意定, 皆超越其上,
如來所修業, 隨時慧教化。」
大哀經卷第四
☗s5
大哀經卷第五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 知眾生本行品第十七
佛告族姓子:「如來見`[己【CB】,已【大】]`己及他眾生,知於往古不可稱計本所行業——一世、十世、百世、千世、百千世、無數世不可計載,百千億世、天地成敗、劫立劫盡亦不可計,無能限量天地及劫之`[反=返【三】]`反數也——而悉知之,靡不徹了。本於某處,名字、種姓、居止、飲食、顏色、形容、壽命長短、所更苦樂善惡之事,於某處沒生於某處、於某處沒復生彼處,言語、學問、音辭、章句而悉說之。己身本末、一切眾生,皆以了了為眾生講。
「如來咸知眾生因所從來、本末根`[3]源=原【三】*`源、所更苦樂,隨其應時、察其本末而為說法。識其過去心所執懷、心所抱緣使其罣礙、或無朽廢所因興緣、本為何從而有是心?如來皆知。其一人心所行如是,因其行而起陰蔽,如來能悉頒宣無數恒河沙劫所行本末;亦復觀察一切十方眾生心之本末等無差特。說其本際當來亦然,心之所緣如來所覩而演本無,有過於此而無窮極,是為如來知其往古過去眾生之心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佛之聖智不可稱計。
「如來察於眾生之行:心懷恐懼、擾擾不安、周旋生死、某在某處、某從某來、`[本=某本【三宮】]`本`[5]殖=植【三宮】*`殖德本志在佛道、或為聲聞、緣覺之乘,緣其種德承佛聖慧,悉識念之。
「是為如來而知眾`[人=生【三宮】]`人所`[*5-1]殖=植【三宮】*`殖德本因緣之報,應其根源而為說法,而令聽者立不退轉,各從本行心所信樂使得其所,是為如來第八之業。」
佛於是頌曰:
「其劫之數, 無底億姟, 世之`[錠=庭【元明】]`錠燎, 悉識往古。
又察己身, 及知眾生, 所觀了了, 如掌中珠。
名字、種姓、 顏像亦然, 住此終沒、 `[所=而【三宮】]`所周旋處、
因何所緣, 而受其身。 其平等乘, 演說彼法,
其有過去, 無量、無底。 眾人之心、 所想念法、
所可由從, 而其發心, 最勝大慧, 而皆知之。
其中間心, `[從=徃【三宮】]`從古過去, 因人所行, 安住悉知。
恒河沙劫, 稱量本末, 諮嗟講說, 不得`[涯底=崖極【宋宮】,涯極【元明】]`涯底。
當來無底, 本際之源, 而為頒宣, 往古所行。
其無儔`[疋=匹【三宮】]`疋, 慧不可盡, 世尊如是, 聖慧如海。
若有眾生, 立德求佛, 設於過`[世【麗】,去【大】(cf. K07n0072_p1083c06)]`世, 奉敬最勝,
住佛神足, 力無所畏, 悉念於此, 前世所作。
世尊皆知, 眾生所念, 如其往本, 所種眾德;
悉識於此, 住三乘者, 成不退轉, 解脫淨道。
安住別識, 過世善行, 一切眾生, 無能思議。
是為大聖, 第八之業, 以化眾生, 所度無底。」
## 大哀經徹視品第十八
`[大哀經徹【麗宋元宮】,徹【大】]`
佛告族姓子:「如來至真以淨天眼過於凡俗,皆見眾生——生者、死者,微妙、瑕穢,善惡、禍福,好顏、醜姿,趣安、趣苦——如其眾生所興禍福報應之果、如其本末,悉知斯實。其人如是:身行惡、口言惡、心念毒害、謗毀賢聖、墜于邪見,以此邪見所行事業,壽盡身壞墮於惡趣,危害地獄苦惱之中。於是民人其身行善、發口言善、心所念善,不謗賢聖、隨其正見,則因正見所行快事,壽盡身散便趣安處快樂世生。
「如來於彼則以天眼如其方面觀諸佛土等如空界,無邊無際。思其法界而不可得,亦無所著,超過一切諸所句跡。其有眾生受形類者、敢有現世皆見終沒而復生者、其諸佛土今現在者皆見有外散壞合成。又復所現諸菩薩眾悉復`[覩=覩見【三宮】]`覩此盡終沒,來就其生而復出家;或復所現坐於樹下成最正覺,轉于法輪,捨其壽命而取滅度。聲聞解脫滅度皆復見此緣覺之法,顯示神足而為眾生作祐。
「或有眾生形不現者——外道、異學、五通仙人`[明=眼【三宮】]`明所不覩——聲聞、緣覺及諸菩薩所不能逮,如來至真則以天眼悉覩此類。
「如來見於眾生所有微神,`[根=眼【三】]`根如車輪多於三千大千世界,其不現者不可稱載。眾生之界如是無量,`[浩浩=晧晧【宋宮】]`浩浩昊昊無有崖底;如來天眼巍巍如茲,悉覩一切諸佛國土眾生種類、本末`[*3-1]源=原【三】*`源界。
「何許眾生佛所應化而隨律者,從其人本修行佛戒,尋立其前便化其人,餘人在邊猶不見知,是為如來第九之業。」
佛於是頌曰:
「如來之天眼, 清淨無垢穢,
嚴治無量劫, 功德威神`[聖=曜【三宮】]`聖。
覩見於十方, 諸佛土眾相,
所有及與無, 諸所可興衰。
彼所有眾生, 有色并無色,
歸於善惡趣, 生上、下、中間。
退沒來受胎, 行惡墮苦惱、
積德則安樂, 最勝悉知此。
其諸菩薩眾, 一切諸佛土,
遊步所作行, 出生棄家去。
若在佛樹下, 降伏魔官屬,
諸佛皆知此, 天眼悉覩之。
若佛為法王, 逮上最正覺,
所可轉法輪, 度脫諸天人。
為作尊佛事, 或復放壽命、
若復現滅度, 佛亦悉覩彼。
其聽導師法, 思惟而修行,
致尊清淨業, 興立無惱熱。
自聞於經道, 毀呰於生死,
已度至彼岸, 最勝悉見之。
其外道聲聞、 緣覺及菩薩,
天眼之所覩, 不究見生界。
如來之天眼, 清淨無垢穢,
普見於眾生, 微妙身神處。
所現如車輪, 眾生細妙身,
多於三千界, 諸天、人民形。
生死若干種, 眾生界如此,
悉知天人想, 普為現佛道。
如來所開化, 眾生根通利,
世雄在前住, 為說尊上法。
餘人在其邊, 不見如來化,
是為導師業, 天眼之勢力。」
## 大哀經諸漏盡品第十九
`[3]大哀經〔-〕【明】*`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皆盡諸漏,以無漏心而修解脫,以智慧度已證神通而`[4]尊=遵【三宮】*`尊其行,生死已斷建立梵行,所作已辦知名色`[*3-2]源=原【三】*`源。如來於彼以無漏慧清淨無垢,鮮潔顯曜,蠲除一切諸所止處罣礙之蔽。
「諸聲聞眾諸漏所盡,而有限礙未至止處;其緣覺者所盡諸漏,若有限礙於大哀行而無辯才;如來至真所盡諸漏眾行普會而悉備足——皆除一切諸所止處,執懷大哀,辯才勇猛而無所畏,威神巍巍無能諦察——一切世人所不能逮,一心一時而僉平等。
「如來至真亦無罪業罣礙止處,威儀禮節亦無缺漏,猶如虛空而本清淨,一切諸魔及諸外道所不能當。功德名稱是為如來諸漏盡慧,不與一切塵欲罣礙而俱合同。是無漏慧住於堅固,為諸塵漏眾生之類講無漏法,除諸所著而說經典,從不誠思而出生矣。眾生由此而成眾漏則受陰入,`[5]以=是【三宮】*`以故汝等觀察而審,如來則為興喻示本而現其前如應說法,令知塵欲虛偽無實,使知如審以了真諦無受法者,是,族姓子!如來至真第十之業。」
佛於是頌曰:
「其導師者, 為無漏慧, 明闡廣普, 清淨無量。
所以十`[力【磧三宮】,方【大】]`力, 以勢超殊, 堪`[任=住【三】]`任於此, 篤信遵道。
諸漏盡慧, 謂聲聞眾, 不除止處, 縛在罣礙;
人中之上, 為眾導師, 已除止處, 獨無限礙。
其得緣覺, 亦復如是, 無有大哀, 及與辯才;
有佛世尊, 諸漏已盡, 以無盡慈, 辯才無量。
清淨尊人, 住無盡慧, 知其眾人, 諸漏所因。
緣其好此, 而與眾生, 不能曉了, `[其=斯【三宮】]`其應`[真=順【三宮】]`真跡。
最勝則為, 愍哀此三, 講無常法, 苦、空、非身。
今此諸法, 本從無出, 了是若干, 致`[*4-1]尊=遵【三宮】*`尊佛道。
亦無有人, 及與壽命, 號名為人, 所作亦然。
一切眾生, `[猗=倚【三】]`猗此若干, 世尊興愍, 故說解脫。
又其安住, 不以懈`[惓=倦【三】]`惓, 亦復未曾, 減損佛智。
`[*5-1]以=是【三宮】*`以故最勝, 常懷慇懃, 心恒憐傷, 頒宣經道。
佛業如是, 倫匹若茲, 是為十`[力【麗磧】,方【大】(cf. K07n0072_p1085a25; Q07_p0231b13)]`力, 降伏外道。
十力所住, 建立勢強, 轉無稱量, 殊勝法輪。」
## 大哀經四無畏品第二十
`[*3-1]大哀經〔-〕【明】*`
佛告族姓子:「如來至真有四無畏,諦住勇猛所作業者。吾為至真`[平等之=等正【三宮】]`平等之覺,自了`[如=知【三宮】]`如此,諸天、世人、沙門、梵志、魔王、釋梵不能障塞如來之法。言不曉了,成最正覺,未之有也。何故如來名等正覺?了一切法悉為平等無有偏黨。其凡夫法及與佛法則悉平等,故成正覺;其所學法及不學法、緣覺之法與菩薩法至諸佛法,悉亦等之,故曰正覺。其計世俗及於度世,有罪、無罪,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有數、無數,此二諸法亦悉等之,故成正覺。
「彼何故等?以空故等,故曰為等。諸見自然以無`[1]想=相【三宮】*`想等,`[*1]`想自然故;以無願等,三界自然故;以無`[2]想=起【宮】*`想等,所`[*2]`想自然故;以無行等,行自然故;以無起等,所起自然故;以無依等,所依自然故;能如審等,三世自然故;以`[慧=慧明【三宮】]`慧等,無明恩愛自然之故;以泥洹等,生死自然故。
「又,族姓子!如來至真於一切法如是平等,故成正覺,是故名曰平等正覺。如其如來曉了諸法成最正覺,如是建立住於大哀,便為眾生若干方便、種種因緣各為如應而分別說,則歸命法因法而生,尋時滅盡苦惱之`[*3-3]源=原【三】*`源。其此非師自稱為師、不尊稱尊、未成正覺自謂正覺。是故,如來於此儔類獨無所畏,超絕無侶而無倫匹,是為如來十一之業。」
佛於是頌曰:
「於諸法平等, 由已成正覺,
是故平等覺, 如來而`[普現=覺現【宋宮】,普視【元明】]`普現。
`[其=具【宋宮】]`其凡夫之法, 佛法則亦等,
所學不學法、 及諸緣覺乘、
諸有世俗法、 及與度世法、
諸善、不善行、 泥洹一等類。
解空及無相, 棄捐於諸願,
無生、無所行, 等見於此事。
等明如是業, 所說亦如茲,
因此度眾生, 是為大仙法。」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自知諸漏已盡,彼諸天人、天上世間無能譏謗如來至真、敢言諸漏不盡者。所謂如來諸漏盡者,如來已脫愛欲之`[*3-4]源=原【三】*`源,心解諸欲無所罣礙。又,佛心者,已度諸漏,蠲除一切塵勞之行無所罣礙,是故名曰如來至真。諸漏已盡故顯現世,以`[賢=是【三宮】]`賢聖慧第一真諦無敢當前能遮蔽法雨,當令除滅穢修之行使其造證,`[以=是【三宮】]`以故曰盡。無有不盡、未曾生盡,以此名為盡。如來所盡謂真諦者無所復盡,已無所盡此則無為,其已無為彼則無受。無在不在,此無處所是謂興立,成諸如來住無所生,是諸法住如法界住,此為應慧。如是應者則無所應,亦不滅度、亦無所成;如是像法則不可得諸漏形色,亦不除漏。
「如來大哀住權方便,皆為眾生而演經典使除諸漏,是為如來十二之業。」
佛於是頌曰:
「最勝已盡諸漏欲, 未曾復有貪罣礙,
人尊皆脫諸生死, 已斷瑕穢無有餘。
安住皆棄諸無明, 未曾可得愚癡冥,
人中師子諸餘見, 是故無礙、無欲塵。
安住所說隨其時, 皆盡諸漏無`[死生=生死【三宮】]`死生,
究察諸法無所有, 豈能使盡復令長?
其所盡者無伴黨, 若已盡者假名盡,
其有盡者二有為, 計彼又無於三相。
住於此界無取作, 佛以聖慧度彼岸,
曉了是`[以=已【三】,己【宮】]`以應說法, 是為安住十二法。」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悉了蔽礙塵欲諸罣`[惑=礙【三宮】]`惑法而無罣礙,天上世間、諸天人民無能堪`[任=住【宋】]`任毀於如來、言不應法。
「於彼何謂廢退於法?又有一事令法廢退。
「何言毀於如來為不為一?謂心憒亂不能專精。
「復有二法:一曰、不慚,二曰、無愧。
「復有三法:一曰、身行惡行,二曰、口出麁辭,三曰、`[意=心【三宮】]`意念毒害。
「復有四法,二行於四至不可至:一曰、𢤱`[悷=戾【三宮】]`悷,二曰、瞋恚,三曰、觸忌,四曰、愚癡。
「復有五法:一曰、殺生,二曰、盜竊,三曰、貪婬,四曰、妄言,五曰、醉酒。
「復有六法:一曰、無恭恪心,二曰、祕惜經典,三曰、輕毀禁戒,四曰、不隨定意,五曰、不懷法念,六曰、憍慢法師。
「復有七法:一曰、自大,二曰、`[甚=憍【三宮】]`甚慢,三曰、重慢,四曰、是我,五曰、邪慢,六曰、過諸貢高,七曰、無能及我。
「復有八法:一曰、邪見,二曰、邪念,三曰、邪言,四曰、邪業,五曰、邪`[15]活=治【三宮】*`活,六曰、邪便,七曰、邪意,八曰、邪定。
「復有九法,謂九害惱:一曰、我所敬者而輕`[16]蔑=懱【三宮】*`蔑之,二曰、今現輕`[*16]`蔑,三曰、將來`[黨=當【三宮】]`黨侵,四曰、我所憎者而敬愛之,五曰、今現欽敬,六曰、將來欽敬,七曰、曾侵毀我,八曰、今現侵我,九曰、將來侵我,緣是之故起惱害心。
「復有十法,謂十惡業:一曰、殺生,二曰、盜竊,三曰、婬`[妷=泆【元明】]`妷,四曰、妄言,五曰、兩舌,六曰、惡口,七曰、綺語,八曰、無明,九曰、鬪諍,十曰、邪見,是為所行從不順念。
「見應順法而不愛樂,墮於顛倒立在陰蓋,依倚邪見、恩愛之弊則失正法,違遠妨廢。身、口、心行如來悉知——如其所知,知諸蔽礙——所說如審。如是法者致於蔽礙,當除此法;已能除去故為說法,令諸眾生去諸陰蓋超然則出,是為如來十三之業。」
佛於是頌曰:
「諸最勝曉了法, 其習此不得脫,
著心懷不能捨, 謂不知羞慚者。
身、口、意亦如是, 初未能將護斯,
貪、瞋、恚、癡、恐懼、 犯殺生、偷竊人、
犯人妻、妄語醉、 六失行、七憍慢、
說於八邪脫門, 皆妨廢解脫跡。
若不能制其意, 乃及十不善句,
由不捨、不順念, 是等類未解脫。
見隨逐顛倒`[著=者【三宮】]`著, 而依`[2]猗=倚【三】*`猗放逸`[誼=議【三】]`誼,
不當習如是法, 可成茲人中尊。」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曉了賢聖所行,尋造平等盡`[苦=諸苦【三宮】]`苦惱;眾生習善因是得生,若造平等便滅患害。假使諸天、世間人民不能障蔽如來正法,謂於至尊不應眾聖之所宗奉、不任大道,佛永無畏。
「何謂所宗?謂一乘道。淨眾`[生=生心復【三宮】]`生有二法:一曰、寂然,二曰、所願。
「復有三法:一曰、空,二曰、無`[*2-2]想=起【宮】*`想,三曰、無願。
「復有四法,謂四意止:一曰、身意,二曰、痛`[痒=癢【三宮】]`痒意,三曰、思想意,四曰、`[法=意法【三宮】]`法意。
「復有五法:一曰、信根,二曰、精進根,三曰、意根,四曰、定根,五曰、智根。
「復有六法:一曰、念佛,二曰、念法,三曰、念眾,四曰、念施,五曰、念戒,六曰、念天。
「復有七應法:一曰、意覺意,二曰、法覺意,三曰、精進覺意,四曰、歡悅覺意,五曰、信覺意,六曰、定覺意,七曰、護覺意。
「復有八應法:一曰、正見,二曰、正念,三曰、正言,四曰、正業,五曰、正`[*15-1]活=治【三宮】*`活,六曰、正便,七曰、正意,八曰、正定。
「復有九應法:一曰、第一禪,二曰、第二禪,三曰、第三禪,四曰、第四禪,五曰、虛空慧正受,六曰、以慧正受,七曰、不用慧正受,八曰、有想無想而為正受,九曰、滅於一切諸痛思想正受。
「復有十應法:一曰、離殺生,二曰、離盜竊,三曰、離貪婬,四曰、離妄言,五曰、離兩舌,六曰、離惡口,七曰、離`[罵詈【麗】,詈罵【大】(cf. K07n0072_p1087b06)]`罵詈,八曰、離綺語,九曰、離瞋恚,十曰、無邪見住於正業。是謂應行,離於所生,是為諸善三十七品——合集戒品、成於定品、合於慧品、究竟解品、通達度知見品——成賢聖諦離於所生。
「復次,所謂離於所生,謂修行平等賢聖之事。所謂應賢聖者,彼無法品`[若=無【三宮】]`若二、不二,有權、無權,有進、或退,若生、不生,無受、無捨,道所越度諸不平等二事之行。諸法無二,則如審慧修所依生。
「如來以此無所生行為眾生說;若能行此,眾生歸斯尋盡苦惱,是為如來第十四業。」
佛於是頌曰:
「近斯清淨, 至不可量, 人所依`[*2-1]猗=倚【三】*`猗, 逮`[到=致【三宮】]`到清淨。
最勝普聞, 而悉知之, 已知經典, 樂說甘露。
至`[10]乎=于【三】*【宮】`乎眾善, 無數諸法, 道品清淨, 為佛世尊。
勇猛習此, 而得解脫, 十力所演, 無有所處。
如應順念, 滅盡塵勞, 方便等法, 無憂豐茂。
不依於法、 不`[*2]`猗非法, 逮平等脫, 精進平均。
其緣善德, `[不=而【三宮】]`不依道法, `[慌惚=恍忽【宋元宮】,恍惚【明】]`慌惚虛無, 如`[空=虛【三宮】]`空無念。
猶如幻化, 如夢所見, 彼則得度, 生死所趣。
是為十力, 所行之業, 人所獲致, 於所周旋。
是以大哀, 而度脫之, 興隆慈愍, `[故=於【三宮】]`故無等倫。」
## 大哀經十八不共法品第二十一之一
`[*3-2]大哀經〔-〕【明】*`
`[之一〔-〕【宋元宮】]`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而無缺漏,智者、愚者`[得=未得【三宮】]`得未誤失所行正法。所以者何?如來至真身行無闕則為至真平等之覺,威神巍巍,端正殊絕。威儀、禮節、視瞻、舉動順於等行,被服法衣、手執應器,行步、進止、往來、周旋經行、坐立`[*2-3]猗=倚【三】*`猗臥,出入郡國、州城、大邦、縣邑、聚落,足`[不蹈=下踐【宋宮】,不踐【元明】]`不蹈地,千輻相文自然輪現,柔軟殊妙香潔蓮華而現`[*10-1]乎=于【三】*【宮】`乎地。如來之足踐於其上,其有蟲蟻含血之類,遇如來足晝夜七日而得安隱,壽終之後復生天上。其法衣被自然四寸不`[𭣋=櫬【宋】,襯【元明】]`𭣋其體,隨`[藍=嵐【三宮】]`藍之風不能動衣,其傍眾生皆得獲安。是故言曰如來之身無有缺漏。
「又,族姓子!如來至真有所演辭未曾有短,智者、愚者不能得便求瑕闕者。所以者何?如來至真所言以時,演辭至誠如實無虛,應`[誼=儀【三宮】]`誼合法順如律教,所言平等,言行相應,語無違失,`[應=靡【三宮】]`應不應時。口所說者皆悅一切眾生之心,無有復重,`[誼=議【宋】,義【元明】]`誼理美要成就莊嚴;口演一音悉應眾生志性所念,各得聞知忻然解達。是故名曰如來至真言辭無短。
「又,族姓子!如來至真心之所念`[亦=言【三宮】]`亦無誤失,而令智者及與愚者求得便者心念`[法=去【宋宮】]`法失。所以者何?如來常定無有不寂,懷眾生類得其心本,`[除=斷除【三宮】]`除諸`[誤〔-〕【三宮】]`誤失而為說法,是為如來十五諸業。」
佛於是頌曰:
「其尊大人, 無有闕漏, 身行、口`[言=善【三宮】]`言, 勝心所念。
其世吼護, 無短、無罪, 愍哀入中, 憐傷等現。
欲求佛失, 一切悉無, 以此經法, 示人令寂。
使皆棄此, 諸瑕闕行, 是為最勝, 十五之業。」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無有麁教,所宣音響而令諸魔及與官屬并外異學裸形露精殊別異術而得便者。如來無言亦無有聲,離諸`[*2-4]猗=倚【三】*`猗著。如來`[難=歎【三宮】]`難說,一切眾生咸皆`[啟=而【三宮】]`啟受不以`[有為=為有【三宮】]`有為,亦復不處在於無為。如來身行靡不究暢,口言無短。而`[今=令【三宮】]`今所行,人得其便,不與世諍。是故,如來無有音響,常順空行。如來無我亦無所受,復無貪業離一切趣。是故,如來無有諍訟。
「設無音響,因此蠲除眾生音響而為說法,是為如來十六之業。」
佛於是頌曰:
「若聞諮嗟, 不以`[動=懽【三宮】]`動悅; 若聞毀呰, 亦不愁慼。
除諸所著, 亦無`[*2-5]猗=倚【三】*`猗望, 本修善行, 行無所著。
最勝諦修, 常順空行, 無我、無受, 彼無憎、愛。
如其所住, 講說經法, 是為至誠, 所說尊業。」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常念未曾忽忘,亦無憒亂,意不迷慌而違遠法也;如來常定,為一切智諸通之慧,則以脫門定意正受。以無能忘,普見一切眾生心行之所住處,觀察其本,便以應誼而為說法,不違法誼,辯才開明,隨順無逆。其不忘者,去來今慧無所罣礙,咸見三世。因其己身,`[自=及【三宮】]`自以其心未曾忽忘,慈愍十方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慇懃念濟而為說法,是為如來第十七業。」
佛於是頌曰:
「導師所念, 未曾忽忘, 順從法禪, 脫門為行。
一切眾生, 志性所行, 應其所`[之=乏【三宮】]`之, 而為說法。
所分別了, 未曾忘失, 達於三世, 應無所犯。
設無所忘, 應其說法, 是諸大聖, 所行之業。」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心常靜然,無有不定,坐起、行步、臥寐、飲食。言辭寂然,常以一心。如來至真三昧微妙,所度無極越`[*10-2]乎=于【三】*【宮】`乎彼岸,禪思一心初無陰蔽,普察眾生諸有形類行定者、不定者;永無敢覩察如來思惟念所見心也,除其如來神聖所建,作其威靈乃能見耳。
「設如大聖常定一心,三昧亦然,不可上下為人說法、不復觀察。所以者何?常見一切眾生心故。
「佛之聖慧巍巍如是——不可攀逮,玄如虛空,無有表裏,靡不通達——是為如來第十八業。」
佛於是頌曰:
「佛無進退, 心常永定, 行步、住止、 坐臥、`[寢=寐【三宮】]`寢食,
言辭寂然, 無能亂者。 最勝常定, 莫敢迷惑,
八方、上、下, 終無得便, 亦無敢知, 其心所定。
因其所定, 為人說法, 常演道誼, 是最勝業。」
大哀經卷第五
☗s6
大哀經卷第六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十八不共法品`[第二十一〔-〕【宋元宮】]`第二十一之`[餘=二【明】]`餘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無若干想,亦無眾念而令其心迷惑忘也。所以如來無若干想,如虛空土不可窮盡,不察眾生而各各異,用其本淨無若干故;察於諸佛無若干種,用其法界不可破壞,慧平等故;亦於諸法無差別想,用無欲故。如來不壞奉禁戒者偏愛順念、亦不毀呰於犯戒者、覩修道者不往肅敬、不`[尊=遵【三宮】]`尊道者不以棄忽,不計律教是我所也,永處邪見不輕忽之。如來至真所行平等於一切法,是故名曰如來至真無若干想。
「設無若`[干=干想【三宮】]`干則便宣此無若干想,開化眾生令不各異,眾想消除而為說法,是為如來十九之業。」
佛於是頌曰:
「諸安住道, 無若干想, 一切最`[後=勝【明宮】]`後, 見諸佛土。
計於經典, 無各各異; 諸大名稱, 所行普等。
設奉禁戒, 若毀失者; 眾生易化, 若不可化。
諸兩足尊, 彼心平等, 開度眾生, 各懷貪`[相=異【三宮】]`相。」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無有猶豫,所觀察者悉見根源不復思惟。所以者何?如來大聖道德已成,莫觀不成,身行謹勅,心懷柔`[軟=順【三宮】]`軟,戒禁鮮明,智慧殊絕不當瞻覲,如來聖明不有超異也。佛以智慮常察普護,不從愚冥則由度世,不墮方俗迷惑之行;如來所護因從賢聖、不從不聖賢;如來所護轉於清淨無上梵輪,愍哀眾生而得自在,獨步十方不從他人,而有所譽無有偏黨。
「又其如來所觀護者,無`[卒不=不卒【三宮】]`卒不暴,常順庠序而無錯謬。若有所`[往=住【三宮】]`往得無受、捨,已離於二諸所`[氾=汎【三宮】]`氾流、已度四瀆稱量一劫,思惟本末不能究盡,各各異所不念`[所=所作【明】]`所`[不=作【宮】]`不,知過去念無所嬈觸,不自現功,如是審實而無有異。
「佛悉究暢靡所不達,是為如來觀察大哀巍巍若此,護諸眾生具足說法,是為如來二十之業。」
佛於是頌曰:
「如來所觀護, 未曾有懈`[惓=倦【三】]`惓,
善修其道`[誼=議【宋】,義【元明】]`誼, 卓然殊特行。
其心、身如是, 禁戒及智慧,
尊上為大人, 所行常至誠。
如來未曾懷, `[猗=倚【三】]`猗著諸危害,
亦無想諸念, 不為虛偽事。
其所觀護者, 真諦無華飾,
便則以此誼, 為眾生說法。」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無有貪損。何謂為貪?`[唯=惟【三】]`唯樂善法。其善法者為何謂乎?如來大哀未曾損`[10]秏=耗【元明】*`秏,亦不猗貪;咸於大哀所說經典亦無誤失,不令眾生從`[律=於【三宮】]`律貪欲而致迷`[*10]`秏。開化眾生初不謬惑、`[不=不貪【宮】]`不捨閑靜,亦無所啟而有違廢;勸諸菩薩未曾喜忘,而於三寶恒不斷絕。如來至真無所貪著,聖明至真道德為樂,是故名曰如來`[正=至【三宮】]`正真。
「無有貪欲`[而=令【宮】]`而致損`[*10-2]秏=耗【元明】*`秏,為諸眾生頒宣經典,令其慕樂無上正真、具諸通慧,是為如來二十一業。」
佛於是頌曰:
「最勝常不貪, 慕樂善德業,
慈哀施以法, 度脫於眾生。
喜樂濟群萌, 隨時而開導,
最勝不損道, 勸不斷三寶。
無貪、嫉、瞋、恚, 不從愚禁忌,
由因諸通慧, 善慕經典教。
見眾生懈怠, 最勝化勤修,
積無量慧業, 以此度群黎。」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於精進事而不損`[*10-3]秏=耗【元明】*`秏,所謂如來精進。云何謂開化眾生?觀察慇勤求之所在,因而度脫不遺一人。於聽經典常令清徹,是為精進。
「如來至真如是比像得諸聽經,為諸應器一劫不倦,因而聽採`[甚深法=其不懈【三宮】]`甚深法者,大聖宣之一劫不廢,為說經典離於食饌將護眾生。如來至真以一人故,於恒河沙諸佛國土而獨遊步,從如開化令發道意,如來身、心及口所言不以懈倦,身心靜然無有閑`[據=懅【三宮】]`據。
「如來方便精進勤修靡不諮嗟,因隨平等則以精進化`[17]乎=于【三】*`乎眾生至聖解脫,其致道真乃至申暢如來功勳,是為如來二十二業。」
佛於是頌曰:
「其人中師子, 因精進之力,
以此精進力, 常而諮嗟之。
其精勤勢力, 未曾有損`[*10-4]秏=耗【元明】*`秏,
所演說經法, 用應法器故。
安住所精進, 無能究暢者,
其身、口及心, 初未`[18]甞=曾【三宮】*`甞勞倦。
已精進平等, 一切無罪`[舋【麗宋元宮】,亹【大】,釁【明】]`舋,
其意懷愍哀, 常為眾生說。」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意之所念,一切未曾而中忘也,亦不損`[*10-5]秏=耗【元明】*`秏,如來所念`[竟=意【三】]`竟無中廢。所以者何?族姓子!從初得成至最正覺`[道以=道之【宋元】,之道【明】,以道【宮】]`道,以普見一切眾生過去、當來、今現在心之所懷念,悉憶識之不中忽忘,永存普達眾生之行。如來未甞復重`[惟=推【明】]`惟極`[遣=遺【明】]`遣慧`[往=住【宋元】]`往察,如來所念實無損`[*10]`秏。入於眾生三處諸性、入諸人根觀眾生行,如來所興不有觀察亦不思惟,而為眾生講說經典;豫知時節進退、遲疾,而為分別授其決矣。所以者何?其意永存不中忘故。如其心定因無`[所忘識=忘識所【三宮】]`所忘,識念眾生尋為說法,是為如來二十三業。」
佛於是頌曰:
「世雄所念, 心未曾忘; 又最勝尊, 不`[憶=億【宮】]`憶重思。
其所遊步, 如成正覺, 知眾生心, 無有遺漏。
亦復未嘗, `[27]猗=倚【三】*`猗於識`[28]知=智【三宮】*`知, 見於眾生, 久長性行。
令其建立, 無有事業, 人中之尊, 為眾法王。」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無失定意三昧正受,一切諸法無有偏黨,諸法如審。何故如來不失定意?用修平等無卒之故,三昧亦等故。如來等於欲際,無欲之際亦復等矣;如生死際等,泥洹際亦復如是。以平等故,故能正受,此之謂也。讚於如來三昧不忘。所以者何?則於平等無忽、無忘,亦不退轉。如來定者不合於眼,亦復不合耳、鼻、`[身口=口身【三宮】]`身、口、意而同塵也。諸根不定,其三昧定不`[依=倚【三宮】]`依地種,亦復不依水、火、風、空,亦復不怙欲界、色界、無色界,不慕今世、不恃後世。無所著故,故不損耗,是故名曰如來至真定意不忘,亦為眾生講說經典,令應法器致`[*17-1]乎=于【三】*`乎定意,是為如來二十四業。」
佛於是頌曰:
「最勝為常定, 定意不損耗,
等順一切法, 正從佛定意。
不`[*27-1]猗=倚【三】*`猗地、水、火、 風,欲、色、無色,
大聖不著此, 故不損三昧。」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智慧未曾損耗。何謂為`[*28-1]知=智【三宮】*`知?敬達諸法無所不通,慧不仰人。為他眾生`[1]班=頒【三】*`班宣聖智,方便隨時所決無盡,明了一切章句顯跡,令入一品住所說經億百千劫。假使來問去來進退,為決疑網靡不坦然。其慧遍入`[宣=為【三宮】]`宣暢三乘,剖判歸趣,以諸眾生八萬四千行,則為講說八萬四千諸經法藏,是為如來智慧無極、無量、無盡。所說無限慧不損耗,亦為眾生顯示如是無盡智慧而為說法,是為如來二十五業。」
佛於是頌曰:
「佛正覺智慧, 現在志慕乘,
善宣分別解, 自在度無極。
為眾生說法, 從本性所樂,
則以一文字, 入無底章句。
知於眾生行, 所察無邊際,
則為此等`[*1-1]班=頒【三】*`班, 八萬四千藏。
安住之所宣, 智慧無損`[3]耗=秏【宋元】*`耗,
是為十力業, 故號人中尊。」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解脫無有損`[*3-1]耗=秏【宋元】*`耗。何謂如來`[說=解脫【三宮】]`說諸聲`[聞=聞緣覺【宮】]`聞因`[聲=響【宮】]`聲而脫、其緣覺者由了因緣而得解脫?諸佛世尊皆離一切罣礙諸二而得解脫。所以名曰解脫者何?無過去界,不與當來諸界合同,不住現界。其眼於色離於二受,名曰解脫;耳聲、鼻香、舌味、身更、心法離於二受而得解脫,心所依倚。心本清淨而悉了之,故曰發心之頃成無上正真道。如來隨時為諸眾生講說經典,使離`[7]猗=倚【三】*`猗受令無所著,是為如來二十六業。」
佛於是頌曰:
「諸聲聞眾, 依音解脫; 諸緣覺學, 因緣為慧。
過諸罣礙, 無垢如空, 是為諸佛, 無`[依所=所依【三宮】]`依所`[*7-1]猗=倚【三】*`猗。
其心繫在, 於過去事, 清淨解脫, 是為執心。
如應解脫, 察眾生根, 開度眾生, 不令損`[*3-2]耗=秏【宋元】*`耗。」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知於過去一切身行、所可造業,其本明識而不廢退。如來所覩諸勝所行,因其隨時而化眾生,有所講說而度群黎,默然亦度、飲食亦濟。威儀禮節顯示眾生令隨律教,或復現於三十二相因而得救、或以自示八十種好因而得度、或復欲觀如來頂相——威神巍巍不得諦視,光踰日、月,超絕無侶——因益喜悅而從得度、或有眾生趣來見佛輒隨律教、或演光明`[覩=覲【三宮】]`覩其曜暉而得濟度、或見經行舉足下足悅而得濟、或入城郭從其還出令受開化。諸佛世尊舉動進止、威儀禮節,皆以此事益於眾生,靡不受化,未曾唐舉,是故名曰如來至真一切身業、本慧𤳖黨靡不有益而不損`[*3-3]耗=秏【宋元】*`耗,是為如來第二十七業。」
佛於是頌曰:
「其目覩見, 威儀禮節, 行步所入, 若復還出,
諸相種好, 及頂威曜, 以此開化, 而度眾生。
導師假使, 演其光明, 無數群萌, 億載安隱。
見其威曜, 則隨`[往=律【宮】]`往教, 諸兩足尊, 常修此業。」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口所演業皆為慧黨,曉了自在。所以者何?諸佛世尊所說經道悉為應時,所說無虛;善哉隨宜,所可宣言至誠無欺,無有罪舋。舉動安詳而不卒暴,離於麁`[踈=路【宮】]`踈未曾荒迷,常懷質直無有諛諂。初不惡口、不演麁辭,無所`[*7-2]猗=倚【三】*`猗著、口言柔軟,進止應法不為羸弱,性不飄颻亦不狹劣。不為雜碎行步安`[諦=詳【三宮】]`諦,發言和雅其聲柔軟,音響香美。擇言徐語舒緩時出,辭章粲麗`[滋=茲【宋宮】]`滋味具足,無有獷`[䩕=硬【三宮】]`䩕。言無疾病,思而後`[語=悟【宮】]`語,自護己身。所為應節,心念隨時,滅其貪欲而除瞋恚、燒其愚癡、降伏諸魔、危害眾惡,療治諸疾、別其義理、悅智者意。音如哀鸞、聲如天帝,其響哀和,亦如江海;聲靖如地,如鵰鷲王命諸眷屬。其`[音【麗】,意【大】(cf. K07n0072_p1092a22)]`音安隱如須彌山,所發言辭`[殊=如【元明】]`殊赤觜鳥,其聲慈愍猶如鴛鴦相呼和時,亦如鴈王將導營從,亦如鹿王鳴呼官屬,又如箜篌、琴、箏、簫、瑟、皷吹,應節吹`[唄=貝【三宮】]`唄、吹笙發音,斯音相和各各悲快;佛之音響柔軟清和,過於彼節百千億倍。深奧微妙聲無穢濁,聞者入耳心中歡然,積累德本。所宣章句不可窮盡,隨時應宜前後相副,不失句義、合於法句,各從方便不違時節。見一切人諸根增減而為說法——布施莊嚴、將養戒禁常令嚴淨、合集忍辱、精進超殊究暢聖業、觀察智慧雲集慈心——不`[厭=猒【宋元】,敢【宮】]`厭愍哀,其喜顯曜;不釋所護,建立三乘;不斷三寶、別三峻聚、淨三脫門。所修至誠`[2]斑=頒【三】*`斑宣智慧,為諸明者不見誹謗,諸賢聖所咨嗟,志`[玄=曠【宮】]`玄曠如虛空,一切功勳悉為備足。告族姓子!如來言辭發教應節巍巍如是,復過於此無可為喻,是故言曰一切所說。
「如來言辭慧響超殊,越諸言聲,三界無逮最為慧上,靡不應命而順從者,是為如來二十八業。」
佛於是頌曰:
「無等倫言辭和, 以無垢`[超=起【三宮】]`超諸德,
發一響入諸聲, 響周遍諸三千。
令聲聞聽其教、 緣覺乘亦如是,
或有聞廣其志, 發其心求佛道。
其聞`[慈=茲【元明】]`慈如次第, 各暢辭不錯亂,
若講說殊勝法, 又其心無退念。
猶如山之呼響, 應其音而來報,
人中上言如是, 所演說悅眾心。」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皆`[如=知【三宮】]`如一切眾意所念,`[取=最【三宮】]`取為慧黨,靡所不達。所以者何?察於如來無心意識,初無想念而有進退,以慧照曜消化眾冥。其如來慧,普至一切眾生心念,亦復遍入存一切意,超諸群生其識所念諸消化法。其三昧定無所依仰,越于陰蓋、離十二緣起之行、永捨三`[念=合【宋】,毒【元明】,舍【宮】]`念、去於臭穢、降伏魔事、去虛偽`[列=幻【三】,倒【宮】]`列諛諂之穢。捨`[*17-2]乎=于【三】*`乎吾我,除去無明、愚冥根株;淨修道業心如虛空,而無想念不壞法界。告族姓子!如來至真其心意業慧黨若茲,是為如來二十九業。」
佛於是頌曰:
「不當稱最勝, 兩足尊聖心,
積累眾聖明, 導師業清淨。
此安住之慧, 處在眾生性,
普入靡不周, 在自然法界。
禪定意如是, 一切善備悉;
其察心意識, 一切無想念。
已過諸魔界, 超於危害業,
自然如虛空, 離垢無所在。」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知於過去慧無罣礙,其所覩見`[智=知【三宮】]`智無損秏。所及云何?其諸過去諸佛國土,合者、成者皆知其數多少、進退;其土所有草木、山谷、諸藥、叢林悉分別之;其佛國土所有眾生、蚑行喘息身形種類悉識知之;人民言語、音聲、種類,蜎飛、蠕動悉曉了之;彼土前後諸佛興出多少之數悉亦演之;諸佛之所`[*2-1]斑=頒【三】*`斑宣經典卷數多少、有所顯照亦悉暢之;化諸聲聞其限若干、開諸緣覺入其律乘悉亦識之;敢可勸導,為菩薩學,使發大乘無上正真亦悉具足;其佛國土所有好醜、言教、行迹轉相瞻`[侍=待【宋宮】]`侍亦悉恤之;其比丘眾言行舉動、上下相順、進退之宜亦悉別之。有覩壽命長短、久存、中夭亦復曉之;復知隨法建立年歲,亦識喘息長短、好醜、飲食、衣服、所止居業,如來悉知。過去眾生終始周旋所當往生,諸根若干、其行不同、志性各異、所懷心意境界殊特、其心悉暢而不中忽、心念多少、好醜善惡,如來悉知。其數之限則見目覩,不以二慧而復再思。如來至真亦不`[遣=違【宮】]`遣心追推過事而推知之,以`[慧=其慧【三宮】]`慧心悉覩`[豫=預【三宮】]`豫見,不復重念。其慧如是巍巍無量,見眾生性不中有廢而為說法,是為如來三十之業。」
佛於是頌曰:
「佛之聖明慧, 無限、無罣礙,
在諸佛之土, 而`[*2-2]斑=頒【三】*`斑宣經典,
`[勸=觀【宮】]`勸諸眾生界, 令篤信佛道。
諸佛國土中, 其所行進退、
諸人民根原、 志性所歸趣、
所有藥草木、 音響之好醜、
過去心名何、 諸所可造行,
平等覺悉達, 覩見如所有。」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知於當來而無損秏,慧無罣礙皆覩悉達。云何知之?於當來世所當興成、若復毀壞、其合若散,如來悉知。劫起所燒、`[其=觀其【三宮】]`其水色何等像類,其佛國土當還復者、其地廣長闊狹遠近、塵埃之數,一一佛土諸佛所興教化群黎、諸聲聞數、緣覺之眾、諸菩薩等,飲食、衣服、所止居`[澤=宅【三宮】]`澤、出入喘息、行步舉動、所可遊居、威儀禮節,一一如來所化眾生,立於聲聞、緣覺之乘、若學大乘,如來悉知。一一佛土諸眾生類當往生者,其心生念若干之數、諸念所滅,如來悉知;皆達此已,如來不復而重思念。心察懷抱觀於當來常覩悉見,而為眾生廣說經道,是為如來三十一業。」
佛於是頌曰:
「於當來世, 世之所有、 當所合成、 若復毀散、
剎土眾生、 諸佛之數, 其佛正覺, 皆`[成=知【宮】]`成此數。
其心未曾, 而有忽忘; 其意觀察, 普達當來。
而為眾生, 應時說法, 是兩足尊, 之所行業。」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或=咸【元明】]`或見現在而不損耗,其慧所覩無所罣礙。所見云何?知於現在十方世界一切國土所有多少之數,諸現在諸佛所,現在一切菩薩、聲聞、緣覺之數多少,星宿形像進行運轉為有幾所,現在一切樹木、藥草、山林、谿谷,十方土地境界遠近、國中塵數悉明其限;十方諸水以執一毛搵取`[水=其水【三宮】]`水知`[有=其【三宮】]`有幾`[渧=滴【三宮】]`渧;十方諸火境界興焰若復衰滅,存亡所在亦悉達之;十方諸風所由形色、所從因出、往來周旋、成敗增益亦悉知之。十方虛空逈遠悠邈,其里億數無邊無際,佛悉知之,無有不及如毛塵者。知`[於=其【三宮】]`於現在三品之行、眾生之界、進退難易、根本深淺、受教遲疾。佛知現在地獄眾生所犯殃舋、罪適歸此其所因由、從其中出當所生處,復知方便所用除殃。又知現在眾生之種、蚑行喘息蠕動之類所因行業而墮此難,了其所便可除殃罪當所生處。復知現在餓鬼之界所因慳貪而墮此患,所當因由方便除罪決所當生。知於一切現在眾生心所懷念、所為塵勞愛欲之病,復`[知=知此【宮】]`知離欲無塵穢者。又知現在一切眾生當以何律而受開化,或復有人不從`[往=律【元明宮】]`往教,緣知諸天生天上意退沒所歸,佛悉知之。
「如是本末初未曾念,二慧重思入於無二,而為眾生廣說經法,是為如來三十二業。」
佛於是頌曰:
「諸最勝慧, 普靡不周, 無限、無量, 不可思議。
等如虛空, 虛無無喻, 一切世間, 所不能`[逮=建【宋宮】]`逮。
其於十方, 一切眾生, 諸所現在, 當所造行,
如來悉知, 覩其根原, 是諸佛業, 見悉究暢。」
## 大哀經如來道品第二十二
`[大哀經如來【麗宋元】,如來【大】]`
佛復告族姓子:「是為如來所行道業;如來以此所行道業開化眾生,以無言辭而演文字,難當難成。
「又,族姓子!如來至誠,無有`[䩭=䩭【宋】,𭣿【元】,[攲-(大/一)+立]【明】]`䩭學能禁制者;其業無量不可思議,諸天、龍、神及世間人,無能計會稱載所知。初無所言而文字現,難是難及無能抑制,遍諸佛土定意周普。現諸正覺皆已超越,無諸邪業、無所想念,猶如虛空三昧平等,察諸法界而無差異。所以者何?諸佛世尊所可宣說無有若干,所因興出無有偏黨;等諸眾生國土亦然,所說悉同,道神不別,解脫無異,所至滅度亦無若干。
「又,族姓子!如來至真`[於【麗三宮】,有【大】]`於諸法界為一種味成最正覺,於眾生界無所蔽礙,善權方便以無礙法而悉明了,則為眾生轉其法輪令不退轉阿惟越致。譬如,族姓子!上工珠師修於清淨無垢寶珠重治令曜,手執此珠寶,舉著濁水令水凝然去濁就清。不復`[勤=勤役【三宮】]`勤而勞其功,然後則出著於食味,上於瓶甕。若於鉢器,令其中水皆使清澄,所勞功夫不足言耳。然後`[服=復【明】]`服著大藥味中,以微細`[重=湩【明】]`重而重洗之,所洗已淨去諸刺`[蕀=棘【三宮】]`蕀,是則名曰夜光寶珠。
「如來至真亦復如是,察諸眾生瑕穢境界,為演無常、苦、空、非身,悲哀、辛酸苦毒之`[烖=灾【三】,災【宮】]`烖。眾生`[迷=悉【宮】]`迷惑,愛樂生死、苦惱患厭,爾乃令入賢聖法律。如來精進於彼無難,然後乃達空無相願;如來以慈而開導之,所勤精進而無所著,便`[次=以【宮】]`次得成於不退轉,斑`[宣【麗】,宜【大】(cf. K07n0072_p1094c16)]`宣經道三場清淨。
「何謂佛界而令眾生來入其境?已得越度入如來法,故曰無上眾祐之要。是,族姓子!以此因緣當作此觀:如來`[至=正【三宮】]`至真所入三昧不可思議,修`[*17-3]乎=于【三】*`乎平等達於三世,不斷三寶。如來於彼不可思議住於道業猶如`[是=虛【三宮】]`是空,其身自然無能逮者。現形一切諸佛國土,而於諸法永無所獲,不擇自在隨其音響而教化之。若為眾生宣經典時,皆離一切心諸所緣,而悉知見眾生心行、志性所趣、諸菩薩眾志操清淨。諸佛世尊以此等故興出世間。是,族姓子!是為如來至`[成=誠【三宮】]`成之`[誼=議【三】]`誼。由無本業謂無所住而不違遠,亦無懈息,`[授=受【三宮】]`授菩薩決不斷言教,是`[則【麗三宮】,利【大】]`則名曰如來道業。」
佛講說此如來業時,十方無量不可計會無數佛土六`[反=返【三宮】]`反震動,其大光明普照諸界,雨天華香其寶清淨佛師子座。諸來集會大聲聞眾,天、龍、鬼神、犍沓和等,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比丘、比丘尼、童士、童女,咸共聽聞如來宣此道業法典,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善心生焉,各各齎持若干種華、名香、雜香、華鬘、塗香、衣服、幡蓋及大幢幡,鼓諸伎樂、琴、瑟、箜篌供養如來。取頭上寶而以散之。或齎麻油、或執雷音、或取其髮、或`[脫=服【宮】]`脫寶`[27]瓔=纓【宋宮】*`瓔——以珠`[挍=校【三宮】]`挍飾,或明月珠、或`[懷=壞【宋元宮】]`懷月珠及解脫華——或持無`[瑕精=價鮮【三宮】]`瑕精潔之供、或獲印綬原赦之養、或有寶果、或以`[鷹=[序-予+(鴈-厂)]【宋】,鴈【元明宮】]`鷹鳥、或以`[綖=線【三宮】]`綖縷、或寂然物不猗空物、或頭寶`[*27]`瓔、或頸著珠、或手或脚所有莊嚴而供養佛,悉遍散之。
或復又取夜光寶珠、或復又取紫磨寶飾以散其上,或馬藏寶、天帝殊紺大青寶珠、火色寶珠、月光寶珠、若干種色璝異奇寶以供養散。紫磨粟金、雜碎白銀、`[本榓=木蜜【宋宮】,木櫁【元明】]`本榓雜香、儋堂雜香、栴檀雜香、黑妙雜香、丹赤真珠、似人雜香而自退漏雨散。及諸天華、加雨意華、無極意華、月度月華、柔軟音`[大=華大【三宮】]`大軟響華,其華曜目。大地陸地諸華,其輪離垢而有百葉、或有千葉、或百千`[葉=華【宮】]`葉,其光遠照香悉周遍,其香美妙洋溢所觀靡不欣樂,其光照曜執持其焰,其色無量文飾交露。青蓮芙蓉諸所雜華而自然墮,又復雨地須蔓`[那=鮮【宮】]`那華、思怡無憂華瓶,梧桐捨著,徐詳平順而雨此華。箜篌、樂器、簫`[成=瑟【三宮】]`成、鼓吹,鼓舞諸伎自然而鳴。又復加雨諸天華香、雜香、眾寶、瓔珞、寶珠、衣服、臥具。
其諸十方來會菩薩踊住空中,自投其身用供養佛,適各投身不惜軀命。
應時空中周遍自然覆寶高座,有寶交露,垂無央數諸`[珠=寶【三宮】]`珠瓔珞,周遍`[挍=校【三宮】]`挍飾紫金雜廁,其飾殊特誠非世有。出若干種諸寶蓮華——一切所有珍寶瓔珞、一一`[枚珠=校殊【宮】]`枚珠——各有無數不可稱載,化菩薩現咸悉共見。諸菩薩出適來出已,繞佛七匝則復還坐於寶蓮華。
十方無量諸異國土,不可稱計諸佛世尊,一一諸佛各各一`[切=劫【三宮】]`切共嗟嘆之。其供養`[以=已【三】]`以經典之要,以供養故致於清淨,各共嘆德窮劫不竟,供養法故。佛以威神遣諸弟子詣此忍土,所齎供養入此忍界,其寶莊嚴超踰於此,嚴飾寶座殊絕難及。
彼時大會無數眾生見是變化,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不可稱載諸菩薩眾,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於=于【三宮】]`於時世尊周匝遍察諸菩薩眾。「汝等正士,誰能堪任如是比像清淨莊嚴——菩薩所住、所當建立?」
如來至真意`[所=欲【三宮】]`所遣使在`[遍=邊【三宮】]`遍止宿將護視之,無有思想,亦無音響。所敷氍`[㲣=氀【三宮】]`㲣𣰅㲪之具,彌勒如來成佛已後十六年中,當坐於此淨寶高座,是為菩薩行願歸趣,名無蓋門大會法品經典之要,亦當廣布分別其`[誼=議【宋】,義【元明】]`誼。
彼時所會一切菩薩,亦當興發供養此法、彌勒如來及於賢劫諸菩薩眾。
於時會中有一菩薩,名變動諸法王,即從座起,於蓮華上右膝長跪,叉手白佛:「`[唯=惟【宋】]`唯然,世尊!我能堪任將護於此清淨挍飾,止息其邊無有思想,精勤一心而不懈廢。侍於彌勒至`[成=誠【三宮】]`成如來,常供養之,及於賢劫諸如來、眾至真等正覺等。」
時有魔天,名曰所作所立堅強處,將四域來在彼會,謂變動諸法王菩薩:「族姓子!其器云何?為何等類而用其器,受此嚴淨令不毀散?」
變動諸法王菩薩答所作魔:「族姓子知,一切諸器皆歸壞敗,無常存者、無所堪受;唯有`[空虛=虛空【三宮】]`空虛而可不毀,無所妨廢,於諸器中最為高尊。仁行當宜諦察我身目無得`[20]眴=瞬【三宮】*`眴,必能覩見於無極器。」
時所作魔觀察變動諸法王菩薩,諦視其身而目不`[*20-1]眴=瞬【三宮】*`眴,即見變動諸法王菩薩䐡中有水王光明世界。
何故名曰水王光明?其佛世界悉滿眾水周遍國土,若有遙視如一大海。彼有如來,名曰樂蓮華首至真、等正覺,於今現在,`[淳=純【三宮】]`淳諸菩薩為說大乘。其水界中又有蓮華名寶莊嚴,其彼如來及諸菩薩而坐於上。
時所作魔叉手而立,稽首歸命變動諸法王菩薩。變動諸法王菩薩謂所作魔:「仁君!豈見諸菩薩器?」
答曰:「已見,其器無極。」
報曰:「是水,君能任受。如是像無極天器,億百千劫那術諸劫數`[之=之數【三宮】]`之報壞,於此莊嚴挍飾終不枯竭,無能消化。」
時所作魔稽首禮佛:「唯願,世尊!我本`[憶【麗三宮】,億【大】]`憶念志在雜碎,未見於此諸正士等、未得聞是經典要時,欲得`[成=速成【三宮】]`成聲聞、緣覺而取滅度。今日又見變動諸法王菩薩威神巍巍、聞此經典,感動變化`[諸=諸所【三宮】]`諸建立至意,當發無上正真道心。如今所作不敢違廢,於最正覺愍傷眾生、多所安隱、多所`[將護=清淨【宮】]`將護。假使吾身於江河沙劫地獄見煑,然後乃成無上正真,雖遭此厄不以為患、不捨佛道。」
時佛咨嗟所作魔曰:「善哉善哉!汝身乃為大道之故,一心被服弘誓大鎧。今仁如此建立志願,所誓必果。」
大哀經卷第六
☗s7
大哀經卷第七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 八總持品第二十三
`[27]總=㧾【宋元】*`
`[第【麗】,[-]【大】(cf. K07n0072_p1096c03)]`
時有菩薩,名師子英,在會中坐,問`[*27-1]總=㧾【宋元】*`總`[28]𠢕=敖【三】*`𠢕王菩薩:「`[唯=惟【宋】]`唯,族姓子!菩薩所立於何總持,而皆受持諸佛所說、所演經典不可窮盡,則以善教悅可眾生,靡不忽然如冥覩明?」
`[*27-2]總=㧾【宋元】*`總`[*28-1]𠢕=敖【三】*`𠢕王菩薩報師子英:「菩薩所住此八`[*27]`總持,悅可眾生使得開達,其慧無窮。何謂為八?有`[*27]`總持:一名、淨光音,二名、無盡法藏,三名、無量退進,四名、海印意,五名、蓮華嚴,六名、入無礙印,七名、入分別辯,八名、建立佛莊嚴,是為八。菩薩住此,有所暢說悅可眾生。」
時師子英復問`[*27-5]總=㧾【宋元】*`總`[*28-2]𠢕=敖【三】*`𠢕王菩薩:「仁族姓子!寧可屈意垂哀一切,復重解此八`[*27]`總持`[1]誼=議【宋】*,義【元明】*`誼,廣演其旨,設諸菩薩聞此總持所得辯才,必當勤學。」
`[*27-7]總=㧾【宋元】*`總`[*28-3]𠢕=敖【三】*`𠢕王曰:「族姓子聽,今為仁說八總持`[*1-1]誼=議【宋】*,義【元明】*`誼,廣散所歸。
「何謂淨光音?假使菩薩住此總持,其所入門無所罣礙,甚為鮮潔歸`[2]乎=于【三】*`乎堅要。其意正立而說經典,其音通徹聞一佛國,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諸佛國土,或百、或千。其音教告諸佛國土,或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千、億諸佛國土聞其音教,或復通徹無量無際諸佛國土,從意所樂。欲令音教通`[*2]`乎幾何諸佛國土,多少無極悉能堪任。恣意所欲,一師子`[坐=座【三】]`坐而為十方一切眾生講說經法,欲令二十里眾人得聞、或`[三=四【三宮】]`三十里、或一須彌、或至梵天,從其眾生本意應說。處師子床建立其志,為諸眾生講說經法,悅可其心靡不開解。身適處於師子座已,十方諸佛皆現其身,諸佛說法皆得聞之;適聞已後得總持力,悉識念之未曾復忘。以斯法典解達其`[*1-2]誼=議【宋】*,義【元明】*`誼,其所說法諸可聽受,無能遏斷。
「入於一文音響之事,皆能演說一切文字,普入諸響、諸因緣句。入文字故入無量門,說於諸法無有來相——諸法無處,無所住故;諸法自然,無`[反覆=所返【三宮】]`反覆故;諸法懷來,無所到故、用清淨故;諸法無根,用無有處所生無`[〔-〕【磧三宮】,生【大】]`故;諸法無邊,無所成故;諸法無盡,無所住故;諸法無生,無所行故;諸法不起,無所作故;諸法不有,無因緣故;諸法不亂,無等御故;諸法不滅,無有生故;諸法無行,無所願故;諸法無戲,無有想念、應不應故;諸法無言,永入無行故;諸法無教,用有所說而有失故;諸法無瞋,無有恨故;諸法無想,無所著故;諸法無念,無有虛故;諸法無`[7]猗=倚【宋元】*,倚【明】*`猗,無所望故;諸法無誨,於空等故;諸法無辭,用無思故;諸法無究,無師主故;諸法無生,無有教故;諸法悉淨,無有來故;諸法無我,我自然故;諸法無人,甚清淨故;諸法無壽,無長存故;諸法無命,入於誼故;諸法實空,於內寂故;諸法無`[8]想=相【三】*【宮】`想,其本際者無有際故;諸法無願,無所受故;諸法無行,用無為故;諸法無為,以越所起章句行故;諸法不堅,無所依故;諸法無著,無所習故;諸法自然,用無身故;諸法無作,所作淨故;諸法無業,無所入故;諸法無報,無所合故;諸法無合,無所壞故;諸法無`[捨=集【宮】]`捨,無所取故;諸法無`[眴=瞬【三宮】]`眴,不可捉故;諸法無獲,無所指故;諸法無觸,無所造故;諸法無漏,無流處故;諸法無有,志無成故;諸法清淨,無𤳖黨故;諸法無屬,無若干故;諸法無色,四大無常故;諸法無痛,無所遭故;諸法無想,越眾念故;諸法無行,離諸欲故;諸法無識,無所慕故;諸法無界,如空等故;諸法無捨,越諸界故;諸法無境,無所由故;諸法無貪,無所想故;諸法無像,無處所故;諸法無形,無所降故;諸法無濁,除諸憒故;諸法無憶,無所執故;諸法無想,無有二故;諸法無岸,度界跡故;諸法無怙,離所在故;諸法無常,緣不`[淨【麗】,諍【大】(cf. K07n0072_p1097c15)]`淨故;諸法無名,無所`[恠=在【三宮】]`恠故;諸法無雜,各隨行故;諸法無住,無所存故;諸法無爛,無所燒故;諸法無惡,離諸惡故;諸法如水,洗諸垢故;諸法無災,甚清淨故;諸法甚清淨,不可數故;諸法無計,無所著故;諸法無求,無有動故;諸法無搖,不可震故;諸法無為,與空等故;諸法虛無,無所為故;諸法無`[根=貌【三宮】]`根,無所行故;諸法無現,無所曜故;諸法無照,捨諸明故;諸法無比,無有邪故;諸法無偏,等`[慌=恍【三宮】]`慌惚故;諸法無冥,無所視故;諸法無晃,無部黨故;諸法無罪,離於舋故;諸法歌頌,作善業故;諸法入虛,`[用=有【三宮】]`用侵欺故;諸法無進,無所立故;諸法無見,無有類`[故=故諸法無聞用寂然故諸法無馥無有香故【三宮】]`故;諸法無`[有〔-〕【三宮】]`有甞,無有味故;諸法無柔,無細滑故;諸法無識,`[無諸=謂無【三宮】]`無諸法故;諸法無緣,離心意識故;諸法無惟,道平等故;諸法本淨,以滅諸入不復生故。
「如是,族姓子!菩薩已逮淨光音,於諸因緣、文字、章句咨嗟其`[*1-3]誼=議【宋】*,義【元明】*`誼。若於一劫復過一劫`[頒=班【宋】]`頒宣經典,不捨諸緣、文字、章句,隨時所應不以為難,取要言之,一切諸文、各各諸字,以一一文為眾說法,於彼文字而無窮盡,善住法眼諦演辭`[*1]`誼,其言`[粲=璨【三宮】]`粲麗。於是菩薩住於`[*27-8]總=㧾【宋元】*`總持,究暢清淨,威儀隨時,辯才鮮明,其心顯曜。遵修慈心,其所布施亦復清淨——法施、衣食俱無所`[悋=悕【宮】]`悋——其戒清淨行無缺漏、忍辱清淨心不懷害、精進清淨造安隱業、一心清淨寂然無冥、智慧清淨捨於闇昧廣有所照,其業清淨無所違失。
「其目清淨,三眼無垢;其耳清淨,得天耳聽,聞諸如來所講說業;其鼻清淨,聞於如來戒法之香;其舌清淨,無可意味志道法味;其身清淨,所生一切不為胎垢之所`[沾=點【三宮】]`沾污;其心清淨,善權隨時普入諸法。其色清淨,相好莊嚴;所聞清淨;悅耳之音而無亂響;其香清淨,戒聞施香所見被熏;其味清淨,味味復味成大人相;細滑清淨,手脚柔軟猶如幼童;其法清淨逮法光明。其意清淨,所聞經法懷憶不忘;其志清淨,`[越=超【三宮】]`越魔徑路;行步清淨,普入深妙無極經典。
「菩薩已住於此`[*27-9]總=㧾【宋元】*`總持,自恣從志、告誨、教授幾何佛土,光明所照其數亦然。又其光明演出一切十方諸佛所演法教,以用逮致於此`[*27]`總持,因得殊特無言辭故。
「是,族姓子!淨光音`[*27-11]總=㧾【宋元】*`總持也,所可演出、若有所入、所可稱說不可限量。此`[淨=淨光【三宮】]`淨音`[*27]`總持,分別所趣不可思議,言辭無極,所決無限,所`[搖=住【三宮】]`搖方面曠而無際,入無罣礙。」
佛言:「族姓子!何謂無盡法藏`[*27-13]總=㧾【宋元】*`總持?謂色無盡,以色無常故曰無盡。說色無常,以色苦故,亦說苦惱;色無我故,亦說無我;色寂然故,亦說寂然;色恍惚故,亦說恍惚;色如沫故,亦說聚沫;色如幻故,亦`[復說=說如【三宮】]`復說幻;色如野馬故,亦說野馬;色如水月故,亦說水月;色如夢故,亦`[說=說如【三宮】]`說夢;色如呼響故,亦說呼響;色如形影故,亦說形影;色如照面像故,亦說面像;色無有故,亦說無有;色無學故,亦說無學;色無究竟故,亦說無究竟;其色空故,亦說於空;色無`[*8-1]想=相【三】*【宮】`想故,亦說無`[*8]`想;色無願故,亦說無願;色無行故,亦說無行;色無生故,亦說無生;色無起故,亦說無起;色本自然故,亦說本自然;色用本無故,亦說本無;色過去自然故,亦說過去自然;色當來自然故,亦說當來自然;色中自然故,亦說中自然;色`[憺怕=澹泊【宋】]`憺怕故,亦說`[澹泊=憺怕【元明】]`澹泊;色靜嘿故,亦說靜`[嘿=默【三宮】]`嘿;色無遊故,亦說無遊;色無戲故,亦說無戲;色不可思議故,亦說不可思議;色無貌故,亦說無貌;色無體故,亦說無體;色無人故,亦說無人;色無壽故,亦說無壽;色無命故,亦說無命;色無養故,亦說無養;色愚騃故,亦說愚騃;色不仁故,亦說不仁;色無神故,亦說無神;色如束薪故,亦說束薪;色如草木、牆壁、瓦石之類故,亦說草木、牆壁、瓦石之類;色如誑相故,亦說誑相;色為四大故,亦說四大;色無聲故,亦說無聲;色無教故,亦說無教;色不可得故,亦說不可得;色念淨故,亦`[說=說色【三宮】]`說念淨;色緣起故,亦說緣起;色無斷故,亦說無斷;色非常故,亦說非常;色如屋故,亦說如屋;色無痛故,亦說無痛;色從罪、福生故,亦說罪、福;色法界苦故,亦說法界;色住法界故,亦說住法界;色於本際法界而無動故,亦說本際;色無我故,亦說無我;色無受故,亦說無受;色無載故,亦說無載;色無念故,亦說無念;色無`[12]怯=性【三宮】*`怯故,亦說無`[*12]`怯;色無量故,亦說無量;色無邊故,亦說無邊;其色於道本清淨故,亦說道淨;色空等故,亦說空等;色於泥洹本清淨故,亦說泥洹清淨。舉要言之,五陰、六衰、諸法、諸名、身形、句跡、徑路、`[偏=篇【三宮】]`偏章及諸識身,悉入一音之所顯曜。
「說無盡慧計是四大寶藏之篋,所諮啟慧亦不可盡,其寶藏篋聖法經典亦復遊入於無盡慧。所`[頒=班【宋元】]`頒宣智是為無盡法藏之`[*27-14]總=㧾【宋元】*`總持也,一切諸所講說宣傳,若於一劫復過一劫咨嗟此德無盡法藏,猶不可盡。」
佛告族姓子:「何謂無量退進`[*27-15]總=㧾【宋元】*`總持?於彼迴旋斷絕計常而`[15]反=返【三】*`反其流。十二緣起從無明緣而自致行、從行致識、從識致名色、從名色致六入、從六入致更、從更致`[16]愛=痛【三宮】*`愛、從`[*16]`愛致`[17]痛=愛【三宮】*`痛、從`[*17]`痛致受、從受致有、從有致生、從生致老、病、死,從死致於哀泣、憂慼所不可意,從致五陰大惱之患。已除無明,行、識、名色、六入、更、`[愛痛=痛愛【三宮】]`愛、痛、受、有、生、老、病、死、啼哭、愁慼、不可陰意,大患永除。彼從無量宣無限門入於無底,是故名曰無量退進之`[*27]`總持也。
「亦受、亦捨故曰迴旋,無受、無捨此之謂也;亦起、亦滅所以迴旋,不起、不滅此之謂也;與塵勞合而致諍訟所以迴旋,`[*15-1]反=返【三】*`反本清淨、無著放逸此之謂也;於一切法而有所行,`[受=所【三宮】]`受應、不應,`[20]念=合【宮】*`念與不`[*20]`念所以迴`[*15]`反,無想、無念,無應、不應此之謂也;因緣諸見所以迴`[*15]`反,斷因緣見此之謂也;名之與色所以迴`[*15]`反,無名、無色此之謂也;有為、無為所以迴`[*15]`反,淨於三場此之謂也;有內、有外所以迴`[*15]`反,不住於識此之謂也;罪福報應所以迴`[*15]`反,無罪福報此之謂也;善與不善所以迴`[*15]`反,永無所行不處善惡此之謂也;有漏、無漏所以迴`[*15]`反,無有二事此之謂也;殃舋所蔽、塵勞之冥所以迴`[*15]`反,本淨自然此之謂也;計我、不我所以迴`[*15]`反,其際清淨此之謂也;生死、泥洹所以迴`[*15]`反、諸法泥洹其`[1]源=原【三】*`源靜然此之謂也。
「是,族姓子!說無量`[*27-17]總=㧾【宋元】*`總持進退無底。若有菩薩住是無量`[退進【麗】,進退【大】(cf. K07n0072_p1099c15)]`退進`[*27]`總持,志無所生,達法無起,於無央數百千劫中講說經典不能究盡,`[*27]`總持之慧其誼微妙。此無量退進`[*27]`總持若入中慧有所宣暢,則能覺了清淨道門,照曜幽冥靡不`[亘=坦【三宮】]`亘然。」
佛告族姓子:「何謂海印意`[*27-21]總=㧾【宋元】*`總持?猶,族姓子!`[諸=謂【三宮】]`諸四方域世界之中,諸有形色又其像貌,山谷、樹木,諸所生草、眾藥之類所有形貌,日月光明、明珠、水曜、焰電諸有像貌,州`[城=域【宮】]`城、大邦、郡國、縣邑、居舍、屋宅所有像貌,園觀、浴池、川流、泉源`[入=形【三宮】]`入流,行色生活之業、自覩形像好醜、善惡、`[中上=上中【三宮】]`中上下貌一切諸色及與歸之,皆依大海而不別異,是謂大海。菩薩若住此海印意`[*27]`總持,等印一切眾生之身,亦復等演文字之教。以等心印而印眾生、十`[力=方【三宮】]`力諸佛,口演所宣無極大法,此典皆從菩薩口出,佛印見印。所說法者忻而無`[限=恨【三宮】]`限。講諸法印,慧無所印,所可講說悉如來印。分別眾諦,其無印者,永無所行,心自然寂;其離印者,得離欲法、清淨之`[行=所【宮】]`行;其度印者,所演究竟,靡所不通;其號印者,皆宣名物,各各暢了;其樂印者,除去欲貪、放逸、恩愛;其十印者,具足十力;其被恐印者,淨除諸意;其燒咤印者,捨於燒熱;其六印者,成六神通;其左披印者,棄捐左道;其審印者,說於真諦;其如印者,所行如實;其哆印者,蠲除一切諸所根本;其迦印者,離所作業;其娑印者,宣暢至誠,`[其=其徑印者嚴淨道故其奧印者入深妙法故其勢印者顯【三宮】]`其現勢力故;其生印者,度生老死故;其志印者,謂意清淨故;其界印者,不壞法界故;其寂印者,具足`[憺怕=澹泊【宋】]`憺怕故;其虛印者,虛靜空無、無不可盡故;其盡印者,消化盡想,慧無起故;其立印者,覺意諦住故;其知印者,別知一切眾生類故;其普印者,而悉`[頒=班【宋】]`頒宣諸所興衰;其有印者,覺了分別所有無有;其貪印者,消除貪、婬、瞋、恚、愚癡之忌難也;其己印者,己身已通而成正覺;其自印者,身自解故;其旦印者,旦自釋捨諸所`[*7-1]猗=倚【宋元】*,倚【明】*`猗相;其數印者,滅遣根`[*1-1]源=原【三】*`源;其處印者,則於處處如有悉知;其無印者,無有若干;其果印者,逮得果證;其陰印者,除諸陰蓋;其疾印者,離邪疾故;其施印者,得成施戒`[香=普香【三宮】]`香熏故;其堅印者,已逮斷堅剛強性故;其究印者,究暢文字,攄其根`[*1]`源。
「如是,族姓子!菩薩說法、演若干文、悉知一切文字印說,是為海印入`[*27-23]總=㧾【宋元】*`總持門。」
佛告族姓子:「何謂蓮華嚴`[*27-24]總=㧾【宋元】*`總持?菩薩大士若入眾會,在所住處輒為說經,設有所宣,于時於彼即生蓮華,其色殊妙。菩薩適坐於蓮華逮虛空中則雨蓮華,又諸蓮華各各演出若干種音講說經法——`[唯=惟【三】]`唯說深`[15]誼=議【宋】*,義【元明】*`誼,無有雜句嚴飾之教——攀引典喻,正典上要,分別`[*15]`誼歸。十二部經:一曰、聞經,二曰、得經,三曰、聽經,四曰、分別經,五曰、現經,六曰、應時經,七曰、生經,八曰、方等經,九曰、未曾有經,十曰、譬喻經,十一曰、`[住=注【三宮】]`住解經,十二、曰行經。其所演法,若有聽者輒盡眾苦。菩薩如是自然精進,不釋常定。于時蓮華所演經典,適斷眾苦便行佛事。又其菩薩一切毛孔悉出光明化為蓮華,諸蓮華上各化菩薩,詣於十方不可`[17]涯=崖【宋宮】*`涯底無數佛土奉`[現=覲【明宮】]`現諸佛。是,族姓子!名曰蓮華嚴入`[*27]`總持門。」
佛復告族姓子:「何謂入無礙`[*27-26]總=㧾【宋元】*`總持門?假使不捨一言辭已,至二、三、四、乃至`[*2-2]乎=于【三】*`乎千,所生之處常不忘之,或億、百、千種種之說悉能識念。為眾宣暢世世不`[忽=絕【三宮】]`忽,諸根和悅,顏色殊絕,與眾超異,悅可眾人,無有`[恨=惱【三宮】]`恨亂。或能所說聞於無量江河沙等諸佛剎土、或能通暢如佛國塵諸佛國土,於是所演諸法門者隨時方便。又彼法門一時悉遍諸佛國土滿中塵數諸世界也,或二、三、四、或五至十、百、千無量,所說應聲亦無所著則無所住。其音柔和合眾人心,辭美隨時,其誼雅妙不失其節,莫不忻豫入無礙門。」
佛復告族姓子:「何謂入分別`[*27-27]總=㧾【宋元】*`總持?曉了其誼,所宣旨慧而不可盡;分別法者,所宣正慧亦不可想;隨時分別,所說明慧亦不可窮;分別辯者,所宣正智亦無`[*17-1]涯=崖【宋宮】*`涯底。菩薩已獲如此慧者,其於東方所有眾生,悉能合會`[集=令【三宮】]`集在一處,各各隨意——言語各異、音聲若干——從其宜便所知多少,來難菩薩,悉能發遣申暢其`[*15-2]誼=議【宋】*,義【元明】*`誼;南方、西方、北方、四隅、上、下亦復如是,來難菩薩各各問`[*15]`誼,一時各各盡為發遣。隨音清濁,若干種言悉`[得=能【三宮】]`得開解,各隨本心而得入道,各聞其言音不錯亂,則以一音入無數音、以無數音則入一音,是為名曰分別莊嚴`[*27]`總持。」
佛告族姓子:「何謂建立佛`[*8-3]想=相【三】*【宮】`想`[*27-29]總=㧾【宋元】*`總持?若有菩薩得此總持,處大法座在於`[眾中=大眾【三宮】]`眾中,常於虛空`[值=住【三宮】]`值其頂上變交露帳,化佛處上——紫磨金色三十二相眾好嚴身——自承其德頂近如來右手所在。化佛舉手適著頭上,應時菩薩其身即變成為佛形莊嚴相好、`[建=逮【三宮】]`建立其口言辭如佛、被蒙其意亦如佛意。適能成就建如是法,則入一切眾會心念,從其本行而為宣法,一日、二日,至`[*2-3]乎=于【三】*`乎五日、半月、一月、半歲、一歲、五百、千歲,從意自恣至`[*2]`乎無窮不可計歲,離於飲食為諸眾生而講說經,所宣經典而無有窮盡,其身不懈、心亦不怠,悉是如來之所建立。聖`[感=威【三宮】]`感所接,彼則成致於四大慧。何謂四?一曰、慧解一切眾生志操,二曰、分別章句靡不通暢,三曰、則以聖智所宣無`[窮=盡【三宮】]`窮,四曰、則從其人本`[而〔-〕【三宮】]`而所學乘,了其意歸而解說法。是,族姓子!如來相建立`[*27]`總持,所入門者有所宣說。又此`[*27]`總持`[可=所可【三宮】]`可演`[誼=義【三】]`誼,不可稱載、無有邊際、通佛境界。」
爾時,總𠢕王菩薩覩於如來說如斯`[*15-4]誼=議【宋】*,義【元明】*`誼,以`[讚=偈【三宮】]`讚頌曰:
「安住已宣說, 於八`[*27-32]總=㧾【宋元】*`總持行,
此乘所宣獲, 分別得解暢。
說億載經典, 辭不得邊際,
其`[誼=議【三】]`誼所分別, 說者無所損。
佛音甚柔和, 其聲微妙快,
宣告江河沙, 無量千佛土。
眾生得聽聞, 逮成得滅度,
此`[*27]`總持清淨, 所暢音無際。
講說無數劫, 其法無窮盡,
一句之言辭, 宣布不可說。
一切諸文藻, 智者得隨時,
是為法篋藏, 覺意無`[*17-2]涯=崖【宋宮】*`涯底。
皆棄諸非受, 其行甚清淨,
亦不著中間, 不隨退轉界。
斯勇普惟法, 專精而奉行,
其逮得`[*27]`總持, 蠲除眾根`[*1-3]源=原【三】*`源。
其於四域界, 諸所有形類,
一切悉等印, 江海無思惟。
其有逮得此, 海印之`[*27]`總持,
彼行者印門, 所說無思議。
若在`[中眾會=眾會中【三宮】]`中眾會, 大人講說法,
`[逮=尋【三宮】]`逮於虛空中, 廣雨諸蓮華。
又諸蓮華者, 演億千法教,
蓮華嚴`[*27]`總持, 清淨德若茲。
一音所演句, 二、三及五、六,
諸音各各聞, 聲而不錯亂。
千億百那術, 言辭不可盡,
有逮得`[*27]`總持, 所覺無罣礙。
其所宣辯才, 法`[*15-5]誼=議【宋】*,義【元明】*`誼說應時,
十方眾生來, 各各共難問,
悉為發遣之, 決了所疑`[律=法【三宮】]`律,
其逮得`[*27]`總持, 意所覺如此。
其大人正士, 若坐於高床,
諸佛以右手, 而摩著頂上,
其人得辯才, 如佛無有異,
用逮此佛化, 妙上`[*27]`總持故。
假使此菩薩, 逮成`[*27]`總持者,
彼意所懷德, 無際不可念。
講說億千劫, 猶如江河沙,
咨嗟其功德, 境界不可盡。
如蓮華自然, 踊處於三世,
堅住如須彌, 所部無能動。
假使有逮得, 無上之`[*27]`總持,
其慧則普流, 周遍於三世。
若在眾會中, 勇猛如師子,
調御諸外學, 降伏令成就。
假使有逮得, 此上之總持,
在所遊行處, 悉棄諸恐懼。
其光踰`[大=天【三宮】]`大明, 所照而隨時,
其行若如水, 洗除眾垢穢、
其行亦如火, 無`[相=想【三宮】]`相無有念、
其行亦如風, 不著諸境界、
其行亦如醫, 療治諸疾厄,
隨時給法藥, 湯火而救濟。
其有逮得者, 極上妙`[*27]`總持,
彼慧無瞋恨, 隨根而解說。
其行如月明, 能除夜眾冥,
心等光明正, 而演大暉曜。
其有逮得此, 總持最無覺,
眾生來觀瞻, 視之無厭極。
其行喻日光, 照曜於闇冥,
開三界眾生, 使得`[其=覺【三】,悎【宮】]`其悟解。
若逮得於此, 最上之`[*27]`總持,
枯竭於眾庶, 愛欲塵勞`[*1]`源,
其行亦如王, 典領其國土,
如息意王教, 以法施所聞。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27]`總持,
一切無所受, 不著於諸有,
其行猶如龍, 意強有神變,
興雲雨`[眾生=為眾【三宮】]`眾生, 亦復出電焰。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27]`總持,
此放諸法雨, 消滅眾惱熱,
其行如天帝, 不為諸容色,
而見所迷惑, 心廣而思法。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27]`總持,
諸來眾會者, 悉瞻戴其顏,
其慈之所行, 等遊如梵天,
一切無等倫, 來生於此世。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27]`總持,
彼生於梵天, 所在常清淨,
則成大五通, 常與眾超異,
遊百千佛土, 難計無思議。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27]`總持,
彼供養十方, 無央數諸佛,
諸佛所咨嗟, 隨所止方面,
悉共愍哀之, 念之如一子。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27]`總持,
計如是不久, 當逮佛功勳,
其辯甚廣遠, 所演無窮盡,
說種種微妙, 無數諸經典。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27]`總持,
嚴行如華鬘, 辯才如流泉,
在眾意堅強, 所覺而通暢,
其慧無`[*17]`涯底, 所行如虛空。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彼則無憍慢, 離諛諂、自大,
其智慧善權, 所遊而自恣,
能精進奉行, 當修慈愍哀。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27]`總持,
一切皆蠲除, 有為之瑕穢,
知眾生言辭, 所說之善惡,
了眾人所好, 一切諸根行。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本所可宣暢, 其`[*15]`誼不可盡,
精勤`[神=禪【三宮】]`神定意, 諸根及五力,
覺意`[路=略【三宮】]`路如是, 其寂然最上。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彼則觀諸法, 所獲`[甚=其【宋宮】]`甚清淨,
於諸度無極, 已逮至彼岸,
意強而明達, 慧了諸四`[思=忍【三宮】]`思。
其逮得於此, 最上之`[*27]`總持,
其人自然解, 安住諸所行,
寂然成澹泊, 仁和無放逸,
威儀禮節行, 分別住安諦。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27]`總持,
其人未曾有, 不與諸塵勞,
以成如法幻, 志性離瑕穢,
所在胎生處, 不能垢所染。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27]`總持,
則住於蓮華, 立在諸佛前,
其人身、口、意, 威神無缺漏,
普興一切慧, 周流歸眾生。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27]`總持,
諸佛所`[建=逮【三宮】]`建化, 說法而自立,
已成大智慧, 為眾生行道,
於無數劫中, 歎`[德=得【宮】]`德不可窮。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27]`總持,
若有欲歎譽, 無能得`[*1]`源際。」
於是世尊讚總`[8]𠢕=敖【三】*`𠢕王菩薩:「善哉善哉!仁快說此咨嗟`[*27-57]總=㧾【宋元】*`總持之所入行。所以然者?此法自然,無所依怙、不仰他人,`[入=仁【宮】]`入已曾往過去諸佛更問深妙`[*27]`總持門故。以是之故,汝族姓子當作斯觀,等無有異。」
大哀經卷第七
☗s8
大哀經卷第八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 往古品第二十四
佛告族姓子:「乃往過去久遠世時——劫數無量不可計會,懸曠極遠不可思議——爾時有佛號離垢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世界曰善離垢,劫名照明。其界清淨,地紺琉璃,淨如明鏡,地平如掌。其界之土琉璃`[之土=為地【三宮】]`之土,生七寶樹,枝、葉、華、實皆亦寶成。又自然生眾寶蓮華,大如車輪,其色若干,見者心歡,其形微妙,香潔甚美。寶為交露、屋宅、精舍,諸天、人民被服、飲食猶如第六自在天上。人民鮮潔,行步安詳,其婬、怒、癡尠而薄少,舉動言教。其佛世界無有日、月。其佛離垢光明,身出大暉遍諸佛土,晨夜常明,昧爽不別——蓮華合者則知為冥、蓮華開者則知為明。
「其離垢光如來至真諸菩薩眾有八百億,出家菩薩、居士菩薩無能限量不可稱載,建立無上正真之道。其佛土地不聞異學、無有異乘,`[1]唯=惟【三】*`唯修大乘,行悉淳淑,立不退轉。世尊云何為彼說法?`[*1]`唯演空慧、空無相教。
「佛壽半劫。眾人居宅若干種寶,佛即行步皆隨時節;諸天亦然。其於地上立交露帳,舍宅居中名之為人,其處虛空而立屋宅`[棚【麗】,柵【大】(cf. K07n0072_p1103b09)]`棚閣,名之為天,起止、飲食等無差別。
「又其佛界無復國君,`[*1-2]唯=惟【三】*`唯離垢光世尊則為無上大法之王。諸天、人民無各各異皆來事師,`[無各=各無【元明宮】]`無各異名、所作不別、無有異念,唯奉如來,諮受經典,思惟其`[3]誼=議【宋】*,義【元明】*`誼。彼無女人、無罪處名、無犯塵欲。
「其土眾生唯學三度:一曰、禁戒,二曰、守心,三曰、學智。何謂為戒?習諸通慧心念不捨,棄捐諸行。何謂守心?住於定意逮得神通。何謂為智?住智度無極,得分別辯。如是,族姓子!有學如此,名曰學度。是諸菩薩不受禁戒,其土清淨巍巍如是,世尊說法嚴妙殊絕,卓然無喻。
「時彼佛土諸菩薩中有一菩薩,名曰光首,即從`[坐=座【三】]`坐起,偏出右肩,右膝著地,叉手白佛:『唯然,世尊!所言`[5]總=㧾【宋元】*`總持為何謂也?菩薩何住,諸佛所說皆能執持,為眾生演令心歡悅?』佛告光首:『又,族姓子!有`[*5]`總持名為寶曜,菩薩住此,悉受諸佛之所講說,悅眾生心。』
「光首又問:『唯願如來`[宣=宣說【三宮】]`宣寶曜`[*5-2]總=㧾【宋元】*`總持,其中`[*3-1]誼=議【宋】*,義【元明】*`誼理我等聞之,奉之如教,逮此`[*5]`總持。』
「離垢光佛`[尋=遂【宋宮】]`尋為光首菩薩歎此頌曰:
「『欲逮得寶曜, 永除諸塵穢,
於垢而無垢, 捨諸一切染,
心常淨離著, 是寶曜`[*5-4]總=㧾【宋元】*`總持;
逮得此持者, 其明無不照,
其身、口清淨, 光明性離垢,
等意行慈心, 是寶曜`[*5]`總持;
已脫三十二, 解諸一切想,
則離眾`[悕=希【三宮】]`悕望, 是寶曜`[*5]`總持;
所遊入懷勇, 大德如虛空,
解明如虛靜, 是寶曜`[*5]`總持;
不斷`[9]乎=于【三】*`乎三寶, 絕三垢、三世,
窮盡眾苦`[10]源=原【三】*`源, 是寶曜`[*5]`總持;
害貪、婬、恚、癡, 除塵諸穢濁,
寶樹`[愛【麗磧】,受【大】(cf. K07n0072_p1103c18; Q07_p0243c22)]`愛欲意, 寶曜`[*5]`總持尊;
諸所有音響, 世間上、中、下,
入於一切聲, 寶曜持離垢;
精勤深奧法, 無數妙句`[*3-2]誼=議【宋】*,義【元明】*`誼,
不著吾我、人, `[*5]`總持離此二;
逮得分別辯, 堅住於四道,
四禪震于梵, 是寶曜`[*5]`總持;
第一法藏`[義=議【宋宮】]`義, 啟受四等行,
`[尊=遵【三宮】]`尊修五神通, 寶曜`[*5]`總持尊;
諦住四意止, 常順四`[意=勤【三宮】]`意斷,
奉于四神足, 是寶曜`[*5]`總持;
已受持五根, 而立於五力,
`[無能=能修【三宮】]`無能七覺意, 是寶曜`[*5]`總持;
奉於八由路, 化寂然所觀,
至於明解脫, 是寶曜總持;
遊戲所住地, 近順解脫道,
`[斷除=除斷【三宮】]`斷除一切惱, 是寶曜`[*5]`總持;
照明一切世, 寂光之道場,
眼清淨廣照, 是寶曜`[*5]`總持。
天眼淨如此, 智慧眼曜`[冥=寔【宮】]`冥,
眼淨為法目, 是佛眼清淨。
是塵淨於魔, 此五陰消害,
亦淨於死魔, 歸命力降魔。
住於此總持, 至億那術土,
見姟數諸佛, 得聞上經典。
以聽廣妙法, 意力懷`[*5]`總持,
分別其`[義=議【宋】,誼【元】]`義趣, 為天、世人宣。
`[心=以【宮】]`心明發意知, 解了所報應,
其法入於慧, 住`[*5]`總持逮此。
辯才無罣礙, 三達、三`[眼=明【三宮】]`眼淨,
逮得三脫`[誼【麗】,諠【大】(cf. K07n0072_p1104a14)]`誼, 精進逮`[*5]`總持。
無數諸`[*5]`總持, 無限說無量,
逮此`[*5]`總持勝, 便獲一切所。
其禪及脫門, 正受極三昧,
神通自娛樂, 當入此`[*5]`總持。
若海諸水王, 萬川`[流河=河流【三宮】]`流河歸,
是`[勝=脫【宮】]`勝`[*5]`總持然, 諸法門無量。
入於無盡意, 悉解無窮慧,
其福無`[涯=崖【宋】]`涯底, 行總持逮此;
色像眾相好, 種`[姓=性【三宮】]`姓慧清淨,
珠寶離垢掌, 逮`[*5]`總持如此;
入`[乎=於【三宮】]`乎深要藏, 懷無從生忍,
在不退轉地, 說是`[*5]`總持者。
無數諸菩薩, 求於無上道,
已逮此`[*5]`總持, 成佛不為難。
十方諸最勝, 說法愍眾生,
逮此`[*5]`總持者, 辯才無斷絕。
悅億姟眾生, 知根意所信,
口未有所說, 逮此`[總持者=持如是【宋元宮】]`總持者,
則轉於法輪, 度百千眾生;
立之於尊乘, 勇住此`[*5]`總持。
無數那術劫, 嗟嘆其功勳,
逮此`[*5]`總持者, 不能盡究暢。』
「如是,族姓子!離垢光如來至真說此`[*5-30]總=㧾【宋元】*`總持竟,諸大眾中三萬二千菩薩逮此`[*5]`總持,光首菩薩亦復逮得此寶曜`[2]總持【磧】*,持【大】*,㧾持【宋元】*,總持【明】*`總持。
「於,族姓子!`[所憶=意【三宮】]`所憶云何?爾時光首菩薩豈異人乎?勿作斯觀。所以者何?則爾身是。以是之故,`[*5-32]總=㧾【宋元】*`總𠢕王於今堪任度諸穢惡,亦復於此諮問如來章句通利,無猶豫心決其疑網。`[由=猶【三宮】]`由是之故,今世勇猛`[具=直【三宮】]`具啟前問,不難如來是決`[*5]`總持,宣照世間令意`[6]亘=坦【三】*【宮】`亘然。仁者修法`[目=自【三】]`目觀達故,會此復重獲此`[*5]`總持,意懷勇猛,心自`[頒=班【宋】]`頒宣。」
## 大哀經智本慧業品第二十五
`[大哀經〔-〕【明】]`
於是,智積菩薩時在彼會前白佛言:「菩薩云何逮寶曜`[*2-1]總持【磧】*,持【大】*,㧾持【宋元】*,總持【明】*`總持,已能獲致不復忽忘益於眾生,以`[*5-35]總=㧾【宋元】*`總持力而自立業?」
佛告智積:「族姓子!其有菩薩住於智本而為智慧業,爾乃逮得寶曜`[*5-36]總=㧾【宋元】*`總持,不復忽忘益於眾生。」
智積菩薩復白佛言:「善哉,世尊!`[*1-3]唯=惟【三】*`唯為解說,何謂智本?何謂慧業?」
佛言:「且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智積菩薩受教而聽。
佛告族姓子:「諦聽義旨思存心懷是為智本,如所聞法則以具足為他人說是為慧業;觀察分別是為智本,啟發眾會令得開解是為慧業;隨順觀察知其根`[*10-1]源=原【三】*`源是為智本,隨時開化建立眾生是為慧業;修平等行而無偏黨是為智本,奉平正行不為邪疑是為慧業;心無所生都無所著是為智本,雖心不生能宣經典是為慧業;閑處靜思其心寂寞是為智本,身心宴然而無憒亂是為慧業;心常樂一萬事不起是為智本,識一乘道而不違捨是為慧業;專修`[10]憺怕=澹泊【宋】*`憺怕而`[普=能【三宮】]`普觀察是為智本,得明解脫蠲除眾冥是為慧業;遵`[*9-1]乎=于【三】*`乎專一三脫之門是為智本,證明三達去來今事是為慧業;篤信道`[議=誼【元明】]`議而無疑惑是為智本,度於一切諸所罣礙是為慧業;其心不怯,志懷勇慧是為智本,身心休息離於汲汲是為慧業;其意安詳而不卒暴是為智本,思惟懸曠而悉識念是為慧業;如有所毀尋即覺制是為智本,心常正定而得其所是為慧業;遵修意止申暢意法是為智本,意無所存亦無所念是為慧業;奉四意斷令捨根`[*10]`源是為智本,則已淨本蠲除眾瑕曉了諸法是為慧業;修學神足忽然輕舉是為智本,已無所行而`[遠=逮【三宮】]`遠神足是為慧業;`[習=智【宮】]`習化五根根`[*10]`源常寂是為智本,分別諸根之所歸趣是為慧業;住於五力勢不可動是為智本,`[降=除【宋宮】]`降魔塵勞令欲不起是為慧業;曉了七覺逮柔順忍是為智本,分別諸`[業=法【三宮】]`業一切自然是為慧業;合集由路`[勇=通【三】]`勇暢無滯是為智本,若以識別浮筏譬喻,其非法者立之於法是為慧業;明識苦`[習=集【元明】]`習而修道業是為智本,明證盡諦智本無盡是為慧業;諷誦經典識其句`[*3-3]誼=議【宋】*,義【元明】*`誼是為智本,已通經典而能奉行是為慧業;一切所聞皆能執持是為智本,`[道御=遵仰【三宮】]`道御眾義不違其理是為慧業;於受音響而無所著是為智本,順其經典而識正旨是為慧業;觀諸萬物一切無常是為智本,而悉曉`[了=了諸法【宮】]`了於無所行一切諸法是為慧業;觀諸萬物一切皆苦是為智本,一切諸法計本空無是為慧業;察一切法而無吾我是為智本,觀諸眾生本悉清淨是為慧業;聞真諦法不懷恐怖是為智本,分別諸法之所歸趣是為慧業;觀察寂然泥洹`[*10]`憺怕是為智本,一切諸法本淨寂滅是為慧業;聞於經`[21]誼=義【三】*`誼不懷猶豫畏懼之難是為智本,曉了義理知其`[正=止【元明宮】]`正歸是為慧業;聽如審法不疑`[深洽=沈吟【三宮】]`深洽是為智本,分`[法=別【三宮】]`法辯才剖判其本是為慧業;於一切音聽不恐懼是為智本,隨時宣暢各令得所是為慧業;聞佛辯才不懷弱怯是為智本,識其辯才而遍頒宣是為慧業;為眾生故慈奉法行是為智本,不捨慈愍以慈加眾是為慧業;自為己身亦為他人而興愍哀是為智本,俱於二事而無所著發無`[蓋=盡【三宮】]`蓋哀是為慧業;愛喜道法而懷悅豫是為智本,不舉不下無所違失是為慧業;離於結縛危害之事而以觀察是為智本,曉了己身舉動進止是為慧業;常念於佛心無他思是為智本,明識法身而無所`[26]猗=倚【三】*`猗是為慧業;常念經典識其義理是為智本,而能分別離於欲法是為慧業;常念聖眾供養諸道是為智本,逮於無為觀察無塵是為慧業;常念惠施濟諸窮厄是為智本,捨一切塵而順道意是為慧業;常念戒禁而自謹慎是為智本,而已`[習=所【宮】]`習行於無所`[識行=行識【元明】]`識行別禁戒是為慧業;常念於天使意開解是為智本,其法清淨離於穢塵是為慧業;若有所聞覆`[疏=䟽【宋元宮】]`疏其`[4]議=義【三】*`議是為智本,與諸世俗無所覆`[5]挍=校【元明】*`挍是為慧業;所作事業安諦無失是為智本,而悉曉了無作無報是為慧業;不懷貢高而不自大是為智本,得無極慧而成大智是為慧業;所行為已自省其身是為智本,為已亦及二事俱興是為慧業;若能執持八萬四千諸法經藏是為智本,分別八萬四千諸行是為慧業;曉了隨時而宣經典是為智本,如應講經無所違失是為慧業;開化眾生建立於道是為智本,智度無極善權方便教誨眾生立不退轉是為慧業;未曾畏懼五趣所生是為智本,所生之處多所將護是為慧業;精勤自修逮音響忍是為智本,常以修行無所懷生是為慧業;自將其節得柔順忍是為智本,若`[以=已【三宮】]`以逮得不起法忍是為慧業;發意勤修不退轉地是為智本,超然進前阿惟顏地是為慧業;其`[已行=行已【三宮】]`已行成`[坐=生【宮】]`坐佛樹下是為智本,所當`[曉=時【宮】]`曉了斷除疑礙解是平等,皆以一時發心之頃隨時順`[*21]`誼成於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是為慧業。」
佛欲重`[解〔-〕【三宮】]`解宣暢此誼,爾時頌曰:
「若聽受其法, 啟`[問=聞【宮】]`問無放逸,
斯清淨眾人, 諮奉於智本;
聞之則能演, 慈心布諸民,
其菩薩殊勝, 為造慧之業。
善意而思惟, 是為明智本,
分別說所行, 是為慧之業;
行如所順念, 是則為智本,
此行為人說, 是為慧之業;
逮心無所生, 此則`[智之=為智【三宮】]`智之本,
心行無所`[趣=起【三宮】]`趣, 是為慧之業;
淨修正真行, 是則為智本,
宣`[轉=暢【三】]`轉造所行, 是為慧之業;
專一寂道行, 是則為智本,
身、心不計我, 是為慧之業;
畏難生死習, 是則為智本,
愛樂一乘道, 是為慧之業;
好樂寂然觀, 是則為智本,
思惟明脫事, 是為慧之業;
精勤三脫門, 是則為智本,
明證三達智, 是為慧之業;
精修四意止, 是則為智本,
念無意、無我, 是為慧之業;
棄惡修善行, 是則為智本,
本淨除此法, 是為慧之業;
勤致四神足, 是則為智本,
不貪習神足, 是為慧之業;
篤信淨解脫, 是則為智本,
度一切罣礙, 是為慧之業;
精進不`[*26-1]猗=倚【三】*`猗息, 是則為智本,
身意已休息, 是為慧之業;
其志了安詳, 是則為智本,
不住一切處, 是為慧之業;
自覺識定意, 是則為智本,
行本淨正受, 是為慧之業;
善建立五根, 是則為智本,
知眾生諸根, 是為慧之業;
奉行於五力, 是則為智本,
慇懃得聖慧, 是為慧之業;
覺意柔順忍, 是則為智本,
解了一切法, 是為慧之業;
勤修道精進, 是則為智本,
棄捐法、非法, 是為慧之業;
方便苦自然, 是則為智本,
於證不滅盡, 是為慧之業;
修持隨`[*21-2]誼=義【三】*`誼典, 是則為智本,
導御從`[*21]`誼理, 是為慧之業;
不厭`[惓=倦【三】]`惓諸聞, 是則為智本,
履順其要行, 是為慧之業;
如應求其`[*4-1]議=義【三】*`議, 是則為智本,
奉行於聖達, 是為慧之業;
不猗於壽命, 是則為智本,
所念如法教, 是為慧之業;
求觀物無常, 是則為智本,
於是知無生, 是為慧之業;
信脫萬物苦, 是則為智本,
諸法悉無為, 是為慧之業;
解諸法無我, 是則為智本,
其性以清淨, 是為慧之業;
信脫泥洹寂, 是則為智本,
眾生永滅度, 是為慧之業;
觀察其`[*21]`誼理, 是則為智本,
覺誼而分別, 是為慧之業;
若篤信經典, 是則為智本,
暢達於經法, 是為慧之業;
不畏一切`[音=害【三】]`音, 是則為智本,
曉了諸歸趣, 是為慧之業;
不離佛辯才, 是則為智本,
曉了自恣說, 是為慧之業;
建立眾生慈, 是則為智本,
得無緣之`[愍=慈【三宮】]`愍, 是為慧之業;
哀己及他人, 是則為智本,
不想著我人, 是為慧之業;
常得歡喜悅, 是則為智本,
不`[悅=說【宮】]`悅無所起, 是為慧之業;
不造為恩愛, 是則為智本,
心不得二脫, 是為慧之業;
其意常念佛, 是則為智本,
若隨法身教, 是為慧之業;
常思惟經典, 是則為智本,
明識法報應, 是為慧之業;
念聖眾功勳, 是則為智本,
若覺了無為, 是為慧之業;
若心好布施, 是則為智本,
設捨一切塵, 是為慧之業;
思戒`[具=甚【明宮】]`具清淨, 是則為智本,
住無漏之禁, 是為慧之業;
念於大神天, 是則為智本,
若念淨復淨, 是為慧之業;
所聞而覆`[疏=䟽【宋元】]`疏, 是則為智本,
不與世同塵, 是為慧之業;
善修謹勅業, 是則為智本,
`[於作=作於【三宮】]`於作無所作, 是為慧之業;
謙遜不自大, 是則為智本,
不計吾有慧, 是為慧之業;
己身常精勤, 是則為智本,
為眾生造行, 是為慧之業;
若持諸法藏, 是則為智本,
曉了眾生行, 是為慧之業;
度一切諸惡, 是則為智本,
歸三處眾生, 是為慧之業;
惠施為仁愛, 等立益眾生,
開化使離穢, 是為慧之業;
皆以等利之, 視如佛功德,
正士則如是, 是為慧之業;
畏所有`[然熾=熾然【三宮】]`然熾, 是則為智本,
思惟生於彼, 是為慧之業;
不瞋得盡慧, 是則為智本,
興無所生慧, 是為慧之業;
若得音響忍, 是則為智本,
其行如所念, 是為慧之業;
致柔順法忍, 是則為智本,
無所從生忍, 是為慧之業;
住不退轉地, 是則為智本,
得阿惟顏地, 是為慧之業;
坐於佛樹下, 是則為智本,
已逮諸通慧, 是為慧之業。
計其智之本, 是曰為道心;
依怙於此心, 所作為慧業。
常諦住道心, 則能不動轉,
是業為慧事, 所行常隨時。
若修行佛道, 是心道之本,
佛神力如`[此=是【三宮】]`此, 亦分別辯才。
若於無數劫, 諮嗟此功勳,
佛德及光明, 不可得邊際。
其過去諸佛、 現在亦如是,
若當來安住, 十方不可計。
其有欲供養, 此無量最勝,
當順隨道心, 則成無放逸。」
佛說於此智本慧業時,十方無量諸佛國土六`[9]反=返【三】*`反震動,寶嚴高座亦復如是。於是,智積菩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今者何故十方世界不可計會無數佛土六`[*9]`反震動,其虛空中所立高座亦復如是?」
佛言:「族姓子!是智本慧業經典要品,過去如來之所歎說。往古世時,智積菩薩在於虛空多所持護啟問如來,佛為解答。是故,地大震動,光明普照。」
## 大哀經智積菩薩品第二十六
爾時,有菩薩名逮分別辯,前白佛言:「智積菩薩何故號曰為智積耶?」
佛告族姓子:「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佛號名首寂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世界曰精勤,劫名阿摩`[勒=勤【宋宮】]`勒。其佛世界安隱快樂,眾生無患。首寂如來諸菩薩眾四萬二千、諸聲聞眾八萬四千,皆悉恭恪謙卑順教。其佛辯才,以方等經為諸菩薩興百億難,歌頌悉周告諸菩薩:『汝等正士!誰能堪任受百億難,一一解說而發遣之?』彼諸菩薩又報佛言:『過今夜已當發遣之。』或言七夜、或言半月、或言一月,思惟然後乃能發遣。各各自`[思=期【宮】]`思,白世尊義。
「時彼眾會有一菩薩,名曰覺意,前白佛言:『`[*1-4]唯=惟【三】*`唯願,大聖!我不起坐、不整威儀、無所思察,於如來前令尊證明,悉當發遣所可難`[誼=議【三】]`誼。』時此正士適師子吼,三千大千世界六`[*9-2]反=返【三】*`反震動,其大光明普照世間,以此威光告地上神、四天王天、忉利天、`[炎=焰【宋元】,燄【明】]`炎天兜率天、無憍樂天、化自在天,上至魔界天、梵天、梵身天、梵滿天、梵`[度=魔【三宮】]`度著天、大梵天、光曜天、尠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嚴淨天、尠淨天、無量淨天、難及天、善見天、善勝天、離果天、一善天,空慧天、識慧天、不用空慧天、有想無想天悉來集會,諸比丘、比丘尼、童士、童女不可稱計亦皆來會,及諸十方諸所千界,悉來住立於高座前。
「時覺意菩薩見諸大眾悉來集會,承己福力、意強覇力,及`[*5-37]總=㧾【宋元】*`總持力、分別辯力、無所畏力、奉佛威力,在於佛前諸眾會中取百億難,一一諸難興百億義而發遣之,不轉其時、不移其`[坐=座【三】]`坐,亦不起立、不動膝脚,所說流滑義不差錯,聞者`[*6-1]亘=坦【三】*【宮】`亘然若冥覩明。`[因=同【三宮】]`因時會中六萬人眾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八萬四千菩薩逮得無所從生法忍。首寂如來則讚之曰:『善哉善哉!』其音應時遍告三千大千世界其地上神、上至淨身諸天之眾皆聞其聲,悉共諮嗟:『今此菩薩乃能發遣百億眾難,當號名之為智積也。』族姓子`[智=智積【三宮】]`智,以是之故,`[故=名【三宮】]`故曰智積。
「欲知爾時覺意菩薩豈異人乎?莫作斯觀。所以者何?則是智積菩薩也。」
## 大哀經歎品第二十七
於是`[*5-38]總=㧾【宋元】*`總𠢕王菩薩前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諸佛世雄乃能善決於是淳淑無上正真之道,暢其文字不可限量,入無限`[*21-5]誼=義【三】*`誼難受難持,解了深妙十二緣起,不能勤學亦為甚難,其二行者無能及者。是`[六情難滅=人精勤【宮】]`六情難滅,坐有所著`[權=推【三宮】]`權不能解,非是下`[度=劣【三宮】]`度聲聞、緣覺地所能逮者。
「是菩薩行印一切法,覆`[*5-1]挍=校【元明】*`挍法界則以平等,猶如虛空,無有作想、悉無所著。越所悕望別眾生行,曉了一切報應之緣,而復`[頒=班【宋元】]`頒宣智度無極,廣修善權,奉`[靜=淨【三宮】]`靜寂句,逮得神通。以等行故,入佛一門無有差特,不為若干。等定如空,黨無等倫,等無所等。諸佛平等離於二事,修行滅寂去諸文字,導御於`[義=眾【三宮】]`義令分別解,暢其音響於義無獲。所得等習奉行三寶、講三脫門、度於三界、曉了三達興發自在。譬喻定意則能建立諸佛之法,懷來佛慧饒益一切,諸佛所歎。
「唯然,世尊!若族姓子及族姓女,有能信此去來今佛如是比像、所講道`[*21-6]誼=義【三】*`誼、無量之慧,以信樂至發無上正真道意將護正法,聞如此`[比〔-〕【三宮】]`比經典之要,持諷、誦讀、具為人說,得福無底,則於如來為有`[*9-3]反=返【三】*`反復孝順報恩。」
佛言:「如是如是。族姓子!如爾所云。若族姓子、族姓女,佛目覩見十方諸佛所現國土,滿中七寶持用奉施如來、至真、等正覺,若復有人持是經典,勤諷誦讀、具足講說、為眾宣傳、慇懃精進啟受正典、`[懷之而行=敬懷行之【三宮】]`懷之而行而不違斷三寶之教,如是行者,德超乎彼不可稱限。」
於時世尊說此`[*21-7]誼=義【三】*`誼已歎此頌曰:
「吾以佛眼, 覩諸國土, 諸如來等, 如積紫金。
供`[養=諸【三宮】]`養如來, 福尚尠少, 若聞此典, 功德乃廣。
其有應器, 得聽斯經, 深奧玄妙, 第一至真。
已具即受, 持諷、誦讀, 計此功祚, 為最上尊。
最勝若此, 常住於`[法=此【宮】]`法, 從法養生, 不從衣、食。
是故當奉, 安住之法, 則為孝順, 報諸佛恩。」
爾時,世尊告眾一切諸會菩薩:「誰能堪任受是過去、當來、現在諸佛世尊無上正真道法之護?吾滅度後,於五濁世時俗憒擾,能傳此經使廣流布,令其正法住在久存。」
應時彼會六萬億姟諸菩薩眾,同時舉聲而歎頌曰:
「`[吾=五【明】]`吾等,`[世尊=眾人【三宮】]`世尊! `[僉=今【宋宮】]`僉共堪任, 將護如來, 無數億劫,
百千那術, 所集無上, 正真道教, 於後`[來=末【三宮】]`來世,
當廣宣布。 又復大聖, `[*1-5]唯=惟【三】*`唯加威恩, 建立神德,
令此經典, 於後末世, 使廣流布; 令眾生類,
咸共奉命, 宣令人民, 得`[殖=植【三宮】]`殖德本; 已積德者,
耳得逮聞。」
於時世尊即歎頌曰:
「正覺言至誠, 住於真諦法,
以此建誠`[言=信【三宮】]`言, 順立`[於=于【三宮】]`於斯經。
彼於`[無盡=盡無【宋宮】]`無盡哀, 而住無極慈,
演愍傷眾生, 故建立斯經;
成就功德品, 越諸聖慧黨,
普入諸所行, 故建立斯經;
降伏一切魔, 消化諸異學,
壞一切邪見, 故建立斯經;
四王天帝釋、 梵王演布施,
天、龍、犍沓和, 故建立斯經;
地神、虛空天、 雜碎諸小天,
見佛`[名所建=多所達【三宮】]`名所建, 當奉持此詔;
修於四梵行, 四諦自莊嚴,
將護於所部, 故建立斯經。
虛空無色像, 令無色有色,
佛之所建立, 無能動移者。」
於時四天王異口同音則於佛前以頌讚曰:
「吾等順此典, 佛威所將護,
子孫及眷屬, 還`[逮=逐【元明】]`逮而侍衛。
若有受持者, 精勤於道教,
我等當奉事, 四面營翼之。」
於時天帝釋則於佛前歎此頌曰:
「吾等報佛恩, 當護導師法,
是神妙經者, 行者得成佛。
我等為諸佛, 孝順報護經,
將養如是典, 以此奉持法。」
於`[3]時=是【三宮】*`時梵三鉢天王則於佛前歎此頌曰:
「其不習放逸, 越度一切乘,
悉從是經生, 深奧`[誼=義【三】,證【宮】]`誼殊絕。
當捨梵天安, 設此經所在,
`[故當=當故【三宮】]`故當往聽受, 亦當隨營護。」
於時兜率天王則於佛前歎此頌曰:
「其一生補處, 從兜率天下,
便當奉持此, 佛所說經典。
世`[尊=間【三宮】]`尊!我堪任, 棄捐天安樂,
遊住閻浮提, 聽說此經典。」
於時魔子導師則於佛前歎此頌曰:
「以畢魔罪業, 不復從害教,
其受持此經, 識`[*21-8]誼=義【三】*`誼而奉行。
我當擁護此, 如來之經典,
`[令=今【宮】]`令興其精進, 普使具足獲。」
於`[*3-1]時=是【三宮】*`時魔波旬於世尊前歎此頌曰:
「吾於眾生類, 不復為敗亂。
其有受持此, 攝壞眾欲塵,
諸魔不得便; 說此經典者,
諸佛所建立, 吾當將護之。」
於是須深天子於世尊前歎此頌曰:
「諸佛之正道, 此經悉演說,
若有持`[斯經=經典【宮】]`斯經, 則奉一切佛。
我當執此典, 為億數天讚,
勸助發道意, 聞者則遵行。」
於是彌勒菩薩於世尊前歎此頌曰:
「若有志、有道, 其慈不須屬,
擁護一切法, 自出意布施。
吾詣兜率天, 佛之所建立,
如是正像經, 當令普流布。」
於是耆年大迦葉於世尊前歎此頌曰:
「吾等慧薄少, 聲聞之所說,
當任其勢力, 執持世尊法。
若有受持此, 當往侍衛之,
堪以宣辯才, 讚之為善哉。」
於時舍利弗於世尊前歎此頌曰:
「法猶如虛空, 世護之所說,
吾當將養之, 奉敬斯正典。
若所在方面, 奉持如是經,
住在於後世, 將念一切族。」
於時耆年大目犍連於世尊前歎此頌曰:
「世尊今現在, 清淨諸眾生,
以持此經典, 察`[*21-9]誼=義【三】*`誼觀奉行。
於百千劫中, 終不歸惡趣,
已`[授=受【三宮】]`授於佛決, `[得=則【三宮】]`得為法王子。」
於是賢者阿難於世尊前歎此頌曰:
「我面於佛前, 聞無數千經,
從本未曾`[更=有【三宮】]`更, 聞如是比經。
今已`[遇=遭【三宮】]`遇此典, 親從聖`[諮=啟【宮】]`諮受,
當令普流布, 為求佛道者。」
爾時,世尊諮嗟釋梵護世四天及諸天子、菩薩、聲聞:「善哉善哉!仁等`[正=諸正【三宮】]`正士!汝等乃能擁護正法,又如是比演師子吼。今我重囑於正士等慇懃委累。其有眾人志於大乘未得法忍,若遇如此建立經典受諷、誦讀,常與如來而面相見,如是不久當得其決,成於無上正真之道;若聲聞`[學=乘【三宮】]`學受佛此經,當於彌勒如來至真第一會數;若緣覺乘以此經典持諷、誦讀,吾滅度後雖無所聞成緣覺道。」
佛說於此`[*5-39]總=㧾【宋元】*`總𠢕王菩薩所問經典義時,無央數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不可計會諸菩薩眾立不退轉地,不可稱載諸菩薩等逮得無所從生法忍。無限世界六`[*9-4]反=返【三】*`反震動,其大光明普遍十方,天雨眾華。
其於十方來會菩薩`[啟=咸【三宮】]`啟供養佛,奉敬正典普及一切寶嚴高座,化作寶華而俱舉聲宣暢功德:「吾等善利獲無極慶,身自親近得至於此,逮聞如是決疑經典,當令世尊釋迦文尼延命久壽長存於世,使此經典`[在=存【三宮】]`在閻浮提`[永普=當永【三宮】]`永普流布。其比丘、比丘尼、童士、童女受持如此比像經者,是等亦令當蒙擁護,亦使長壽,常以弘恩加益眾生悉`[緣=蒙【三宮】]`緣得度。」
## 大哀經囑累品第二十八
於是總𠢕王菩薩前白佛言:「至未曾有。世尊善分別說此經典義,所演微妙其辭`[粲=璨【三宮】]`粲麗,菩薩元首所當行者,降制一切諸魔異學,方便隨時導御諸典,而復悅可得眾生心,出生一切諸乘之行,悉入如來無極功勳,親具諸願顯現大道。是經典者所名為何?云何奉行?」
佛告`[*5-40]總=㧾【宋元】*`總𠢕王菩薩:「是經號『如來大哀』,佛所宣教當奉持之,聞如來`[善=業【宮】]`善莂未曾虛妄當奉持之。」
佛說如是,總𠢕王菩薩、十方世界來會開士、諸大弟子、釋梵四王、天、龍、鬼神、犍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比丘、比丘尼、童`[士=子【三宮】]`士、童女,一切眾會諸天世人,聞佛所說莫不歡喜。
大哀經卷第八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3 冊 No. 398 大哀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2-2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維習安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