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471 \[No. 470] `[佛說〔-〕【宋元宮】]`佛說文殊尸利行經 `[隋=北隋【元】]`隋天竺三`[藏=藏法師【三宮】]`藏`[5]豆=闍【元明】*`豆那掘多譯 我`[*5-1]豆=闍【元明】*`豆那掘多,歸命大智海毘盧遮那如來。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祇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慧心無礙具足清淨——如是等五百比丘,各於自房`[結加=結跏【明】下同]`結加趺坐,身心寂`[靜=靖【宋元宮】]`靜三昧正受。爾時文殊尸利童真菩薩,為欲發起自身行法,令眾聞知獲大利故,最於先起,一一次第遍觀諸房,即見尊者舍利弗,獨處一房折伏其身,結加趺坐入於三昧。爾時文殊尸利童真菩薩,見如是已,亦不發覺,更詣諸處,觀察餘房,如是展轉乃至晨朝日初出時。當於是時,舍利弗等五百比丘皆已出定,是諸比丘及餘比丘諸方來者,一切大眾皆悉雲集。 爾時世尊,即於此時從坐而起,平身正直從容徐步,安`[諦=庠【宋元宮】,詳【明】]`諦而行如師子王,出於自房`[敷=敷坐而【元明】]`敷坐。一切大眾左右圍遶,敬念世尊不敢當前。爾時世尊處大眾中為無上首,光顏巍巍猶若金山,乘大悲雲雨諸法雨。 爾時文殊童真菩薩,於大眾中`[問=即問【三宮】]`問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我於向者遍觀諸房,我時見汝獨處一房,結加趺坐折伏其身,汝時為當坐禪耶、不耶?」 尊者舍利弗即答文殊尸利菩薩言:「我於是時實坐禪耳。」 爾時文殊菩薩即復問於舍利弗言:「汝意云何?為當欲令有未斷者,`[為=為斷【元明】]`為除故坐禪耶?欲令有已斷者,更除斷故坐禪耶?為依過、現、未來三世法故,坐禪耶?為依色、受、想、行、識等五陰法故,坐禪耶?為依眼、耳、鼻、舌、身、意等諸根、識故,坐禪耶?為依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法故,坐禪耶?為依欲、色、無色界等三有法故,坐禪耶?為依若內、若外、內外差別法故,坐禪耶?為依若身、若心、若身心名色法故,坐禪耶?如是等法,我已問汝,汝應速答,依`[何=何等法【元明】]`何而坐禪乎?」 爾時,尊者舍利弗即答文殊尸利言:「仁者!我今現見諸法樂行,念不忘故而坐禪也。」 文殊尸利菩薩復更問於舍利弗言:「舍利弗!實有諸法可得現見,樂行者念不忘不?」 舍利弗言:「仁者文殊!如是樂行之法,我實不見。仁者文殊!如是樂行之法我雖不見,而佛、世尊曾為聲聞一切諸眾說寂定法,如是法者,我依行之。」 文殊尸利菩薩復問尊者舍利弗言:「何等諸法,如來曾為諸聲聞眾說是寂定,汝依行`[也=耶【元明】]`也?」 舍利弗言:「仁者文殊!有一比丘,依於過去、未來、現在諸法而行,略說乃至依心、意等諸法如行。如彼行法,是佛、世尊為聲聞一切諸眾說是寂定,我依行也。」 文殊尸利童真菩薩復問尊者舍利弗:「汝言『如來曾為聲聞一切諸眾說彼三世乃至心、意,我依行』者,是事不然。何以故?即彼過去現無如來,彼未來世現無如來,現在世`[無彼=現無【元明】]`無彼如來。若如是者,一切諸法求如來身,皆不可得。汝今云何作如是言『我依過去、未來、現在諸法而行』?唯舍利弗!過去際,未`[來=來際【元明】]`來、現在際,彼不為此、此不為彼,各各別異,不相為作,無有處所,亦無依住、無所住者,無有依處而可得也。復次,舍利弗!若有人言過去、未來、現在於實際中,說有依處、說無依處者,當知彼輩誹謗如來,獲大重罪。所以者何?彼真實際無憶無念,亦無墮落;無有形色,無`[有〔-〕【三宮】]`有相狀而可得者。唯舍利弗!真實際中,過去、未來、現在諸法實不可得,略說乃至心、意等法亦不可得;離於實際外,無一法而可得者。是故,說言名之為空,空故無法,無可顯說。」 爾時尊者舍利弗,即問文殊尸利童真菩薩言:「如來可不住於實際而說法耶?」 文殊尸利菩薩即答尊者舍利弗言:「舍利弗!真實際中有何處所,而使如來住於實際說諸法乎?舍利弗!法本自無,云何如來住實際已說於諸法?非但無法,如來亦無。既`[無=無如來【明】]`無,云何而言如來住於真實際已說諸法耶?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不可得;如來亦爾,實不可得;所說法體亦復如是,時中不可得、非時中不可得、時非時中亦不可得。如來復非在說時中、不說時中,可得顯現。所以者何?舍利弗,如來一切言語道斷,無為、無作、無所安置。」 爾時尊者舍利弗復問文殊尸利菩薩言:「文殊尸利!如仁者所說,誰於此處堪為法器?」 文殊尸利菩薩即答尊者舍利弗言:「舍利弗!若有人能破壞世諦,亦復不當入於涅槃,彼人於此堪為法器。若復能於過去諸法不證、不說,未來諸法不證、不說,現在諸法不證、不說,彼人於此堪為法器。無煩惱見及清淨見,無有有為、無為見者,彼於此說堪為法器。若無有我、亦無無我,於作行中不取、不捨,彼於此說,堪為法器。如是人者,雖能聽受,亦不於是所說法中,`[取=最【宋宮】]`取為決定了義說也。」 爾時,尊者舍利弗復問文殊尸利菩薩言:「若如`[仁【三宮】,人【大】]`仁者所說,於是義中云何修行?云何教住?」 文殊尸利菩薩即語尊者舍利弗言:「舍利弗!若是義中可有言說,可得問言云何教住?於是義中既無言說、斷諸心行,云何問言云何教住?」 爾時,尊者舍利弗即白文殊尸利菩薩言:「仁者文殊!此義甚深,於是義中,少有證知者,少有受持者。何以故?一切學人諸阿羅漢等,於是地中,猶尚迷沒,況諸凡夫,豈能於是甚深義中能知能了?」 文殊尸利言:「舍利弗!諸阿羅漢於是義中,無有地分,所以阿羅漢無有地分可得住者。以無住故名阿羅漢,無得故名阿羅漢,言語道斷故名阿羅漢。以言語道斷故,所有阿羅漢地分行者,無有證處。以無有證處故,所有阿羅漢地分行者,以無為法得名,以不發故則名無為,無有作者亦無住處。云何名阿羅漢有所得地?諸阿羅漢者,不以名故,名為阿羅漢;不以色故,名為阿羅漢。唯諸凡夫,於名、色中,妄作分別,如是名、色實無分別。諸阿羅漢皆如是,知不生分別,是故諸阿羅漢,不以名不以色,名為阿羅漢。無有凡夫、無有凡夫法,無有阿羅漢,亦無阿羅漢法而可得者。是故阿羅漢不作分別,以無作行故,無有行處,無有作者,即是寂定。不作為有者,不作為無`[者=者不作為有無者【元明】]`者,不作為非有非無者。若無作、無為是中不可得,彼得遠離一切有,無心、無行可得,說言決定正住沙門果中。」 爾時文殊尸利童真菩薩如是說時,於大眾中有五百比丘從坐而起,於世尊前高聲唱言:「從今已去更不須見文殊身,亦復不須聞其名字,如是方處速應捨離,所有文殊一切住處更莫趣向。所以者何?云何文殊煩惱、解脫一相說耶?」五百比丘一時高聲唱是言已,皆各背面出眾而去。復作是念:「我等云何於佛、世尊自說法中,歡喜樂學修行梵行已,云何今日忽聞如是弊惡法乎?」 爾時尊者舍利弗見是事已,即告文殊尸利童真菩薩言:「文殊尸利!汝說是法,`[不=可不【元明】]`不欲令諸眾生輩決定了知如是法耶?」 文殊尸利菩薩言:「如是,如是。」 尊者舍利弗言:「文殊尸利!汝若如是者,何故此五百比丘從坐而起,毀`[訾【麗】,呰【大】(cf. K11n0267_p0593a17)]`訾、誹謗仁者所說,現於佛前高聲唱言『不須見文殊尸`[利=利見【元明】]`利,亦不須聞文殊尸利名,是方亦須捨,所有文殊一切住處皆不須往』,唱是言已出眾而去?」 爾時文殊尸利童真菩薩,即歎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舍利弗,快能善說彼諸比丘唱告之言。何以故?實無文殊而可得故。若實無文殊`[不=不可【三宮】]`不得者,彼亦不可見、不可得聞,如是彼方亦須捨離。所以者何?所有文殊一切住處,是處及文殊皆無所有;無所有者,尚不可親近,亦`[可=何【元明】]`可須捨。」 爾時文殊尸利菩薩如是說時,五百比丘還來入眾,白文殊尸利言:「如仁者所說,非為我等,云何能知仁者所說?」 爾時文殊尸利菩薩即歎諸比丘言:「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來世尊、諸聲聞眾,於是法中,應如是作,莫須知之;諸比丘於是法中,亦須如是作,莫須知之,亦非不須知。所以者何?如是法者,即是常住亦名法界。若常住、法界者,無憶、無念,無憶、無念者,一切無證、無不證,無不證者,亦非不證、不憶、不念。若如是知者,即名如來真實聲聞弟子,名為最上,得言應供者。」 爾時,文殊尸利童真菩薩說是語時,於彼五百比丘眾中,四百比丘於無漏法中心得解脫,一百比`[丘=更【明】]`丘更增毀`[訾【麗】,呰【大】(cf. K11n0267_p0593b22)]`訾,起誹謗心,於現身中,生陷入於大地獄中。 爾時尊者舍利弗,即白文殊尸利童真菩薩言:「文殊尸利!仁者何故不順眾生而說法也?令是一百比丘退失墮落。」 爾時世尊即告尊者舍利弗言:「汝舍利弗莫作是言。所以者何?舍利弗!是一百比丘,若不聞是甚深法本者,當知彼輩必定墮大地獄中一劫受苦;從地獄出已,然後方得人身、人道。以彼諸比丘輩聞是法本甚深義故——所有惡業重罪,應墮大地獄中一劫受苦——今日入於大叫喚地獄之中一觸受已,即得上生兜率天中受諸天樂。汝舍利弗當知,是諸比丘,聞此法故,速除多罪,暫少輕受。汝舍利弗當知,是一百比丘,於彌勒菩薩下生成道,初會說法聲聞眾中,得阿羅漢果,盡諸有漏,無復煩惱,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身心煩惱二餘俱盡。是故舍利弗,寧於是法本修多羅中疑心聽受,不用成就四禪定心及四無量心,亦復不用具足成就四無色定心。何以故?雖復成就如是法者,若不聞是甚深法本,於煩惱中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我愍此輩說是法本。」 爾時尊者舍利弗,即白文殊尸利菩薩言:「希有,希有!文殊尸利乃能善說如是法本,為欲教化諸眾生故。」 文殊尸利菩薩言:「舍利弗!真實際者不增不減,法界不增不減,眾生界者亦無增減。所以者何?如是等法,但有言說無可得者,彼不為此、此不為彼,即自無自,有何依處。是故舍利弗,菩提者即是解脫也。何以故?所有法智無異處故,非作、非不作。若如是知,名為已入涅槃者。」 爾時世尊即告尊者舍利弗言:「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文殊尸利菩薩所說。真實際中無增無減,法界眾生界亦無增減,不受煩惱、不受解脫。」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為欲重明真實義故,復以妙偈而說頌曰: 「過現未來法,  唯語無真實, 彼若於實處,  一相無差別。 若無相分別,  是即有真相, 無相無分別,  分別亦無相。 若不作分別,  不了別涅槃, 是二皆魔事,  智者應當知。 陰、界、諸入中,  我雖名字說, 無生名字者,  彼二還一相。 起心正分別,  彼即成邪念, 妙智無分別,  以有空行故。 分別有思量,  無分別無思, 了別即是相,  不了得涅槃。 若能如是知,  名為大智者, 是故盡`[智=至【三宮】]`智者,  得智無分別。 智能說於智,  智說還自空, 是中能忍者,  是名為大智。 假使滿三千,  七寶持用施, 忍信是法者,  其福為最上。 假使億劫中,  施、戒、忍、精進, 通、辯成就福,  不比持是經。 若持是經者,  至真等即說, 是經功德力,  彼悉當成佛。」 爾時,世尊說是法本修多羅偈時,一萬雜類眾生遠塵離垢,得清淨法眼;五百比丘於無漏法中心得解脫;八萬欲界天子未發心者,皆得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世尊爾時即授彼記:「皆於星宿劫中,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同一號名曰法開華如來、至真、等正覺。」 佛說是經已,文殊尸利童子、尊者舍利弗等,五百比丘、天龍八部、諸鬼神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文殊尸利經=是經名聖者文殊尸利行經大乘法本竟【宋宮】,文殊尸利行經【元】,佛說文殊尸利行經【明】]`佛說文殊尸利`[經次行=經次行豆那掘多譯本【宋宮】]`經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4 冊 No. 471 佛說文殊師利行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釋常諦法師提供新式標點,張革豐大德提供新式標點重校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