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478 \[Nos. 477, 479] 大乘頂王經 梁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歸命大智海圓滿淨覺尊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舍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僧八百人俱,菩薩摩訶薩十千人俱,及諸天龍八部、鬼神。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毘舍離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遊於淨稱里巷。爾時,淨稱里巷有一童子名善思惟,乳母抱持在於高樓重閣之上,手執蓮華娛樂受樂,以宿善根即向乳母而說偈言: 「如是音樂聲,  世所未曾有, 母今速放我,  我欲至閣下, 必是大精進,  世尊大光明, 我欲投右足,  因陀枳羅邊。 微妙甚可樂,  眾鳥悉圍繞, 此聲昔未聞,  `[亦=二【三宮】]`亦生未曾覩, 必是大精進,  憐愍眾生故, 以右足而蹈,  因陀枳羅邊。 如母著瓔珞,  貫之嚴其身, 未觸出妙聲,  令人意所樂, 必是天中尊,  功德光莊嚴, 放右足而下,  因陀枳羅邊。 如人擊銅鼓,  出於大音聲, 於其一切處,  皆得聞此音, 必是人中日,  大牟尼光明, 入此大城中,  利益諸眾生。 如樹生花時,  種種花莊嚴, 隨意出妙音,  令眾生貪著, 必是大龍王,  善住天中尊, 我欲右足`[蹈=躡【三宮】]`蹈,  因陀枳羅邊。 如空淨無垢,  周遍無塵翳, 光焰如金色,  令日光不現, 必是樂見者,  具足光明尊, 放右足而下,  因陀枳羅邊。 如此諸天眾,  住在於空中, 歡喜而讚歎,  旋轉在空中, 必是利世者,  最勝天中尊, 放右足而下,  因陀枳羅邊。 如此城眾生,  悉生於慈心, 各各意相謂,  如母子相親, 必是功德聚,  功德花莊嚴, 放右足而下,  因陀枳羅邊。 如男子女人,  持種種妙花, 滿掬而侍立,  歡喜相瞻視, 必是人中龍,  功德花莊嚴, 右足下而蹈,  因陀枳羅邊。 天花及人花,  滿於虛空中, 散以繽紛香,  令人心愛樂, 必是大精進,  欲`[請=淨【三宮】]`請毘舍離, 無上尊入城,  利益諸眾生。」 爾時,乳母聞子語已驚怖毛竪,即將童子至於樓下而作是念:「向所言者為是誰作?為是天也?若龍、夜叉、羅剎、鬼神、緊那`[羅=羅乎【三宮】]`羅、摩睺羅伽?為是人也?」還住本處而不移動。 爾時,世尊至其門已,時彼童子見佛世尊,在其閣下瞻仰如來,以佛神力在虛空中,即向世尊而說偈言: 「世尊住大智,  安住無上人, 憐愍諸眾生,  願受此蓮花。」 爾時,世尊以偈答童子言: 「我住於實際,  非世間境界, 其際無有際,  此是實際相。」 爾時,善思惟童子以偈問`[曰=言【三宮】]`曰: 「云何住於際?  實際中導師! 其際無有際,  若無云何住?」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若際是實際,  即際是如來, 如住於實際,  導師如是住; 若際是實際,  即際是如來, 如住於實際,  童子!我住然。」 爾時,善思惟童子以偈問言: 「非際際為際,  其際有何相? `[以何=何以【宮】]`以何方便故,  名之為實際?」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曰【三宮】]`言: 「無取際非際,  故名為實際, 虛空是際相,  其空無空相。」 爾時,善思惟童子而說偈言: 「妙處是實處,  處處無有上, 願一切眾生,  住此如導師。」 爾時,善思惟童子白佛言:「世尊!`[唯=惟【三宮】下同]`唯願世尊憐愍我故受此蓮花。」 爾時,世尊即便受彼所施蓮華。如來受已,時彼童子而作是言:「世尊!以此善根,願我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分別解說無凡夫法、無聲聞法。」 爾時,慧命舍利弗在大眾中語善思惟童子言:「汝`[覺【麗】,學【大】(cf. K09n0123_p1092a09)]`覺何法為眾生說?」 爾時,善思惟童子以偈答言: 「諸佛及聲聞,  一切無得者, 我`[覺=學【三宮】]`覺如是法,  為諸眾生說。 其法世界無,  亦無有言說, 智者應當知,  其法性如是。 過去正遍知、  天人無上尊, 無得此法者,  導師入涅槃。 彼處無法界,  亦無眾生界, 此是無上際,  非世間境界。 法界但是名,  名字而分別, 無分別分別,  分別畢竟無。」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以偈問善思惟童子言: 「云何於此法,  童子而修學? 甚深難知處,  智者於此惑。 汝生來未久,  智慧甚通達, 與聲聞談論,  智慧無障礙。 處處巧明淨,  如成鍊真金、 如王在大眾、  如月在於空。」 爾時,善思惟童子以偈答慧命富樓那曰: 「汝今知己問,  彼處無有生。 諸法未曾生,  `[誰=諸【宮】]`誰受於生者? 無一法生者,  自性不可得, 此是諸法性,  求法不可得。 法及於法性,  二俱不可得, 二俱未曾有,  而佛說妙法。 此是第一輪,  鹿苑中所說, 如`[捲=拳【三宮】]`捲把於空,  以覺諸聲聞。 法音遍一切,  救度諸眾生, 以得方便智,  如實而演說。 生`[者=老【三宮】]`者及與死,  是凡夫境界, 富樓那!汝有,  顛倒未除盡。 生者及死者,  此世間言說, 無言說法中,  言說是密語。」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白佛言:「希有,世尊!善思惟童子於此甚深法中智慧通達。」 佛告富樓那:「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佛問善思惟童子:「汝以何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善思惟童子而說偈言: 「天人無上尊,  知已而故問。 如牟尼所說,  誰當有所求? 我今無所求,  而求無滯法, 甚深無上句,  清淨離諸漏。 眾生不可得,  非眾生亦然, 於此不迷沒,  能住於世間。 若能如是知,  甚深無上句, 一者及異者,  如上實際說。 覺悟諸眾生,  眾生不可得, 以無眾生故,  亦無覺知者。 智慧及眾生,  自性不可得, 若能如是知,  是名為智者。 世尊!我如是,  自然能覺知, 為一切眾生,  而說無上法。」 爾時,阿難白佛言:「希有,世尊!善思惟童子以此甚深辯才於無證無得法中而能解說,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於此法中皆生驚怖。世尊!誰於此法而不修學?於此深法應先修學。」 爾時,慧命阿難而說偈言: 「善思惟童子,  在於大眾中, 如須彌寶山,  觀者皆愛樂; 譬如須彌山,  安處於大海, 如是善說法,  世間所愛樂。 非有名、無名,  童子之所說, 所說實際法,  非世間境界。 如是言說時,  不生驚怖心。 汝今為我說,  云何如是知?」 爾時,童子`[而【CB】,面【大】]`而說偈言: 「我不顧身命,  求法無所著, 如是求菩提,  多聞應當知。 因欲墮憒閙,  世間受諸苦, 我已不貪著,  見世導師故。 此諸佛境界,  救護世間者, 今在於佛前,  身無有諸過。 虛空及我身,  二俱不可得, 若無法可得,  於法有何怖? 虛空及與佛,  二俱不可得, 若能如是忍,  於法無所畏。 虛空及與地,  自性不可得, 善思此自性,  於法無所畏。 善思虛空地,  本無當亦無, 無自性無生,  畏者無自性。 虛空無高下,  畢竟不可得, 如是知法者,  於法無所畏。」 爾時,世尊問善思惟童子言:「汝不畏也?」 「不也。世尊!」 「汝不驚也?」 「不也。世尊!」 佛告童子:「善哉善哉!汝能於此甚深法中不驚不怖。」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於體生畏,  其體不可得, 若如是常忍,  其人求菩提。 說於眾生想,  眾生不可得, 若能如是知,  安住於此乘。 若不得菩提、  不得非菩提, 更無有所得,  彼則無所畏。 若能如是知,  不住有、無中, 如是汝應知,  此道是菩提。 「是故,善思惟!菩薩欲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覺知者,常想、樂想、淨想、眾生想、人想,應當修學此道,能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本行菩薩道時亦常修學如是之行,我得如此無上道已,不得一法名得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我說於常想,  常體不可得, 常無常無故,  求之不可得。 樂想眾生者,  不知於樂想, 此是顛倒想,  分別生於人。 是故彼有想,  命者及以人, 若有知法者,  彼此不可得。 非道得菩提,  非道亦不得, 此是諸法性,  求法不可得。 性及於實事,  `[智=知【三宮】]`智者不分別, 汝應如是知,  此道是菩提。 不行此妙乘,  佛乘、無上乘, 於此生分別,  是人不知法; 不行此妙乘,  佛乘、無上乘, 若不修此行,  甚深定難證。 諸法無實事,  實事不可得, 若無實事者,  云何得有樂? 若樂、若苦等,  猶如空中迹, 智者如說知,  其心得解脫。 我說有我者,  其法無實事, 以無有我故,  無有能知者。 無有知者故,  是智慧境界, 是以說命想,  畢竟不可得。 若我、若命等,  自性無實事, 大智能解知,  少智則迷惑。 性及於實事,  此凡夫境界, 不知此乘中,  佛乘不思議。 甚深修多羅,  不聞、不受持, 於此法門中,  無法可演說。 我不得一法,  亦無法可說, 我坐道場時,  不證一智慧。 無智亦如是,  菩提無得故, 菩提及道場,  說時不可得。 凡夫起分別,  稱言佛說法, 此是微密言,  甚深佛所說。 若不聞此法,  最勝之所說, 甚深及與佛,  此是魔境界。 其人不知味,  守護一切法, 諸菩薩眾等,  無不了此法。 諸佛及菩提,  二俱不可得, 如是妄言說,  稱云佛說法。 如此云何有,  依止於可求? 若有智慧者,  分別甚深法, 如是信讚歎,  諸佛不思議。 是故,善思惟!  當修學深法, 其法義甚深,  甚深智能覺。 如是言說此,  言說亦無得, 眾生見顛倒,  此非其境界。 非唯三昧故,  能知於此義, 三昧、非三昧,  於空中亦無。 此非智境界,  亦非非智境, 應覺知此際,  非是智慧境。 我昔聞此法,  行於甚深處, 眾生所樂異,  信受者希有。 若不信此經,  最勝之所說, 多佛種善根,  是人乃能信。」 爾時,世尊復告善思惟言:「童子!是故菩薩應如是自莊嚴,於世間驚怖處不生驚怖,應如是莊嚴。」 童子言:「世尊!我於今者信樂受行,愚癡之人所不能信。」 佛告童子:「菩薩摩訶薩甚深之行當為汝說。諸法無諍,聞已不驚;一切法斷,聞已不驚;諸法不斷,聞已不驚;一切法有、一切法無,聞已不驚;一切法分別、一切法無分別,聞已不驚;諸法有為、諸法無為,聞已不驚;一切法`[有〔-〕【三宮】]`有境界、一切法無境界,聞已不驚;一切法歡喜、一切法無歡喜,聞已不驚;一切法差別、一切法無差別,聞已不驚;一切法有求、一切法無求,聞已不驚;一切法清涼、一切法無清涼,聞已不驚;一切法明、一切法無明,聞已不驚;一切法有名、一切法無名,聞已不驚;一切法生、一切法無生,聞已不驚;一切法有畏、一切法無畏,聞已不驚;一切法生、一切法滅、一切法無滅,聞已不驚;一切法是道、一切法非道,聞已不驚;一切法般涅槃、一切法不般涅槃,聞已不驚。說此法時,不生驚怖。」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於一切法中,  自性不可得, 以無自性故,  應觀其相滅。 一切法無滅,  其中亦無心; 一切法無故,  自性不可得。 一切法`[中=無【元明】]`中諍,  其心不可得; 若法不可得,  亦無有諍者。 一切法無故,  其性無有實; 若性無實者,  其法亦無滅。 一切諸法斷,  智者解不二, 此稱為斷者,  非顯示於斷。 一切法不斷,  微塵不可得, 微塵及多塵,  法中不可得。 一切法無故,  言說中而現, 如彼不可得,  實有而不現。 一切法無故,  方便而有`[見=現【三宮】]`見, 若言無實者,  此則皆戲論。 一切法和合,  無諍故宣說, 求諍之自性,  畢竟無有實。 一切法無合,  無作亦無滅, 如是不可得,  遠離於諸法。 一切法無得,  求始不可得, 以其無始故,  名之為實際。 一切法歡喜,  喜悅不可得, 若法不可得,  亦無有言說。 一切法無喜,  以法無二故, 自性中無實,  此是甚深相。 一`[性=切【三宮】]`性法不動,  自性中無我, 以自性無故,  求動不可得。 無動是涅槃,  求法不可得, 以無有法故,  故名為涅槃。 一切法無常,  而說第一義, 此眾生言說,  名之為分別。 諸法無分別,  無常、無住故, 眾生不可得,  此是法中法。 一切法如幻,  其幻不可得, 以`[法=性【三宮】]`法不可得,  依行故言說。 一切法無為,  此是其自體, 以法不可得,  是故名無邊。 所說之境界,  自體無境界, 凡夫虛妄取,  稱言有境界。 自在說境界,  亦說無境界, 以其說境界,  應知無境界。 一切法是實,  其數不可得, 若身不可得,  是故無`[有=異【三宮】]`有異。 以其無得故,  則知有所得; 以有所得故,  則知無所得。 其中無清涼,  亦無不清涼, 無法、無清涼,  此是諸法實。 諸法不可得,  不可得`[說此=此說【三宮】]`說此, 以諸法無故,  則知諸法有。 一切法唯名,  名亦不可得, 若法不可得,  則知有涅槃。 受及與非受,  於受中而說, 此中無有說,  名之以為說。 非有名為有,  於有中而說, 以起分別故,  恒墮有、無中。 凡夫見幻人,  取之謂為實, 有、無法平等,  智者聞不惑。 法生及無生,  二俱不可得, 以下劣凡夫,  故說有生法。 法若有生者,  是則應有滅, 生法`[及【CB】,又【大】]`及滅法,  此二不可得。 一切法悉空,  無法而可得, 汝應如是知,  我所說深法。 菩提無言說,  亦無有作者, 若得菩提時,  於三有明了。 若分別菩提,  不名求菩提, 行及於菩提,  無有分別相。 一切物無生,  求自性亦無, 以自性無故,  此是涅槃相。 畢竟無有生,  求之不可得, 以自性無故,  非滅、非非滅。 若知此義者,  一切法自性, 彼無有生故,  則無有違諍。 聞說甚深法,  不生驚怖者, 應知彼眾生,  佛說為菩薩。」 爾時,善思惟童子以偈白佛: 「世尊無上師,  為我故出世, 於此法中說,  異`[相=想【三宮】]`相求唯名。 牟尼出於世,  佛生不思議, 永斷諸魔網,  而現正法網。 我斷生死盡,  不久至道場, 若無異想者,  以相故演說。 世尊說可求,  見已入涅槃, 度脫諸世間,  斷絕諸疑惑。」 爾時,世尊告善思惟童子言:「無疑惑行是菩薩行;護念之行是菩薩行;無分別行,離一切過,以甚深行憐愍一切諸眾生等,是菩薩行。善思惟!相行、虛妄行是欲相,捨於欲行離諸瞋恨,於一切眾生其心平等,以心不可得故;行大慈行,以求法故;行大施行,以不捨故;行無疑行,以不見他故;行無`[惱熱=熱惱【三宮】]`惱熱行,以清涼故;行精進行,無疲倦故;行三昧行,心無邊故;行於智行,知一切法相故;行無畏行,無怯弱故;行無障行,成就如來影像勝行故;觀察十方一切世界,以無滯行故。」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說諸菩薩行,  遠離諸疑惑, 行及於愚癡,  二俱不可得。 非行以為行,  是諸菩薩行, 若知此行者,  斯人行無礙。 說諸菩薩等,  護念於諸法, 以求無所得,  此是無上行。 若說我修行,  則住於顛倒, 以住顛倒故,  不能得無畏。 此是言說行,  言說不可得, 若能如是知,  行於無上乘。 大乘無上乘,  此乘無驚怖, 驚怖及不驚,  一切皆戲論。 我說一切行,  一切行皆無, 若一切行無,  是為無上行。 此行是甚深,  護念一切法, 護念及甚深,  此一切分別。 甚深及以行,  此中二俱無, 若知於此際,  不分別諸法。 無法可取著、  無法不可著, 此是諸法性,  無性而演說。 無堅、無欲等,  以求故顯說, 文字不可得,  此是無上句。 我以方便說,  聞者勿生怖, 以求不可得,  亦無破壞`[相=想【宮】]`相。 此諸眾生行,  理實不可得, 若能如是知,  是名善修學。 一切眾生無,  故我說眾生, 而眾生法爾,  此道是無上。 若心、若眾生,  畢竟不可得, 此是第一義,  而大慈故說。 菩薩摩訶薩,  世間大施主, 以修常施故,  故名為施主。 若法不可得,  一切法皆無, 是時修施者,  菩薩無智故。 若法不可得,  於高下法中, 以不驚怖故,  名為真施主。 若佛不可得,  法則不思議, 此名真持戒,  諸法無所依。 佛境不思議,  為諸菩薩說, 愚者不覺知,  禁戒不清淨。 於眾生起忍,  眾生不可得, 此是無上忍,  於此法中說; 若心不可得,  亦無有分別, 此是無上忍,  以法不可得。 若起疲倦時,  菩薩應遠離, 如是上精進,  以名字故說; 身、心`[直=真【三】]`直精進,  不`[倚=著【三】]`倚於諸法, 此是上精進,  為諸菩薩說。 菩薩於法中,  若不起疲倦, 無功而精進,  勤精進無上。 於內外法中,  心性不可得, 其心善調柔,  以心無得故。 攀緣及以心,  自性無所有, 無心三摩提,  是故名三昧。 善逝為我說,  此三摩跋提, 若不離此法,  我說善調伏。 不以智慧知,  法有少自性, 自性及以法,  此二畢竟無。 不得一切法,  心識之境界, 不以智知法,  自性畢竟無。 若能如是知,  是菩薩念力, 行於第一義,  非世間境界。 一切眾無實,  而為說正`[說=法【三宮】]`說, 於彼大眾中,  不起眾生想。 彼眾生如幻,  其幻畢竟無, 聞如是說時,  不生於礙想。 若自他等法,  此二畢竟無, 聞說如是法,  不生於礙想。 內、外等`[二=無【三宮】]`二法,  智者之所行, 心無高下故,  一切世間等。 一切法無礙,  猶如空中迹, 法自性亦爾,  如彼空中迹。 菩薩如是知,  名為善通達, 明了一切法,  知眾生所行。 眾生不可得,  求法亦復然, 智明了諸界,  其界畢竟無。 我說入此門,  行於無上道, 得如是道已,  知諸眾生行。 界及於眾生,  此二俱無實, 如是第一智,  知於一切法。 於內、外法中,  智慧無所著, 遠離無著法,  是名為實際。 此法不思議,  名為諸佛法, 彼法無所有,  無亦畢竟無。 如是修行時,  不著於此世, 此智名無滯,  名為諸佛智。 諸法不思議,  於法理無實, 以其法無故,  佛法名覺者。 諸佛及佛法,  一切皆不著, 不著於菩提,  是名諸佛智。 此乘是大乘,  攝一切法門, 度脫諸世間,  世間不可得。 一切諸世界,  所有諸眾生, 菩薩為求法,  皆親近恭敬。 深觀此諸法,  佛法不思議, 以不得諸法,  是人得菩提。 菩提及以法,  一切皆無相, 如是觀察者,  能盡於佛法。 如是觀察時,  於世間不著, 以心不著故,  能盡於菩提。 「復次,善思惟!諸菩薩摩訶薩未具莊嚴者,我今當說。若有得聞如是法門不生驚怖,當知是人已近道場、近佛境界,住無障礙解脫之道,觀察十方心無所著,則為諸佛以大慈大悲不共佛法、不觀頂相之所覆護。聞說如是甚深法門生信樂者,則為如來悉見、悉知;於此經中不信樂者,如來悉知。若於此經生信樂者是佛弟子,我是其師。」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我已坐道場,  道場畢竟空, 以不得菩提,  安住於智中。 其法無障礙,  法體畢竟無, 若法畢竟無,  解脫時乃知。 於一切法中,  智慧能到佛, 一切法及智,  此是佛所說。 凡夫妄分別,  說言有、無著, 諸佛不分別,  菩薩及智者。 觀察諸世間,  世間畢竟無, 世間空寂故,  觀智亦如是。 眾生及以佛,  無有分別相, 以無分別故,  名為無上慈。 盡諸眾生界,  雖為悲所觸, 其悲無實事,  悲及於實事。 此凡夫境界,  如虛空尺寸, 本無當亦無,  世間亦如是; 是名無上悲,  此是無上法, 名為諸佛法,  求之不可得。 善逝之所說,  導師無上尊, 求色不可得,  如是法無色。 隨世間故說,  虛空無有邊, 處處不可`[取=得【三宮】]`取,  諸佛法如是; 隨世間故說,  此無上智慧, 智慧不可得,  以智不可得。 彼智亦無實,  此岸若彼岸, 以相形故說;  以彼取相故, 不行甚深法。  當知此法中, 一切皆平等,  若以相說者, 則非善知識。  自眾、若他眾, 若說有求者,  以取相說故, 彼非善知識。  若謂法為有, 除遣得無法,  童子!我此法, 不作如是說。  我以知苦故, 性中無苦惱,  若如是說者, 不入於此法。  諸法本無集, 名之以為集,  若說斷於集, 則遠離此法。  若於此定法, 本無而分別,  於本無法中, 本來無有滅。  若以分別說, 本無今何滅?  童子!汝當知, 此見非正見。  修習於道者, 以求故演說;  付囑於求者, 於道中修學。  我說諸菩薩, 大智、大名稱,  於當來世中, 能解此深義。  若有持此經, 最勝之所說,  多種諸善根, 為諸眾生故。  善說修多羅, 智者能受持,  是人當來世, 能護我正法。  說於此法者, 住如無分別,  如此是菩提, 菩提不可得。」 說此法時,善思惟童子得無生法忍,踊躍歡喜得未曾有。 諸佛`[法常=常法【三宮】]`法常為諸菩薩授記莂時現希有事。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諸光明,青、黃、赤、白、紫、`[頗梨=玻瓈【明】]`頗梨色。此光出已,遍照無量一切世界上至梵世,照世界已還至佛所,遶佛三匝從佛頂入。是時大地六種震動。爾時,空中有諸天眾,雨眾天華、沈水、末香,於虛空中作天伎樂,出妙音聲。爾時,三千大千世界清淨莊嚴如欝單越。 爾時,阿難從坐而起,整理衣服,恭敬合掌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如來現此希有之事?若無因緣,如來則不現此瑞相。」 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無上導師人中尊,  無緣則不現奇變, 唯願世尊為眾說,  今此瑞相何因緣? 諸天在於虛空中,  供養最勝無上尊, 歡喜踊躍而讚歎,  善說微妙勝法門。 譬如北方欝單越,  種種妙華而莊嚴, 此諸光明亦如是,  照此世界皆嚴淨。 一切諸佛法如是,  為諸菩薩授記莂, 放此妙色大光明,  遍照十方從頂入。 無上精進牟尼尊,  現此光明希有事, 如來何緣放斯光?  唯願大悲為我說。」 爾時,世尊即為阿難而說偈言: 「善思惟童子,  於諸如來所, 廣種諸善根,  當作人中尊。」 佛告阿難:「此善思惟童子於當來世當得供養無數億佛,於諸佛所信樂恭敬,以諸供具、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供養彼佛。彼諸如來般涅槃已,取佛舍利起大寶塔高百千由旬,一切眾寶以為嚴飾,以一切華香、寶幢、幡蓋、栴檀、沈水、種種末香、伎樂歌頌、供養、讚歎彼諸如來。當得作佛,號淨月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十方諸世界,  珍寶滿其中, 以此珍寶聚,  奉施諸如來。 世間無上師,  世尊之所說, 若聞能受持,  功德多於彼。」 爾時,慧命舍利弗以偈白佛: 「甚深勝法門,  最勝之所說, 云何名此經?  我等頂受持。 於此法門中,  不說一法無, 有亦不可得,  勝法門所說。 一切有漏法,  及以無漏法, 於此不可得,  微妙經所說。 一切有為法,  及以無為界, 二俱不可得,  於此經中說。 世尊無上師,  說於一切行, 一切不可得,  於此經中說。 佛之所說法,  於此亦不說, 所說甚微妙,  求我不可得。 十方諸世界,  世尊之所說, 世界無自體,  於此經中說。 導師無上尊,  唯願為我說, 云何名此經?  我等當受持。」 聞如是語已,  佛告舍利弗: 「此經名『頂王』,  其頂畢竟無, 大智汝當知,  應如是受持。 若能受持此,  最勝之`[所=言【三宮】]`所說, 彼人能覺知,  諸天及世人。」 佛說此法時,  眾中百萬人, 諸善根增長,  悉發菩提心。 「以得聞此經,  甚深無上法, 此眾必當得,  世間無上尊。 於`[甚深=深妙【三宮】]`甚深法中,  皆悉明了知, 此眾`[畢當作=必當得【三宮】]`畢當作,  受持此章句。 若能受持此,  所說頂王經, 於一切法中,  不生`[悕=希【三宮】]`悕望心。 此中無一忍,  亦無第二忍, 若法不可得,  亦無法可說。 若有能受持,  頂王修多羅, 以觀此法故,  能生於辯才; 若有智女人,  能受持此經, 能速轉女身,  成就丈夫法。 以一知一切,  以此一切知, 諸法陀羅尼,  於此經中說。 言說一切法,  容受於一切, 如是說此分,  法光靡不遍。 彼彼諸世間,  種種名應知, 於處處說者,  其法不可得。 法不可攀緣,  求之不可得, 一切法如是,  總持者安樂。 若法不可得,  法中無有、無, 此是諸法性,  名之為總持。 若有能持此,  所說頂王經, 持法之光明,  遍照一切處。 一切法甚深,  其法不可得, 若法不可得,  亦無`[所=於【三宮】]`所有、無。 若人具智慧,  辯才無所礙, 乃能知此義,  畢竟無有實。 如阿耨達龍,  處空注大雨, 水非從外來,  不思議力爾。 若欲知諸法,  分別無所礙, 學此修多羅,  不依一切法。 於此法門中,  法無所從來, 一切法無生,  於此經中說。 譬如日光明,  光無所不至; 此經亦如是,  遍照一切法。 若辯才比丘,  應受持此經, 學此修多羅,  微妙頂王經, 速疾能得成,  不思議辯才, 修學此經已,  能利益世間。 若有於此經,  能信生隨喜, 總持者難得,  以不知味故。 比丘、比丘尼,  若不修行此, 行餘虛妄行,  去我法甚遠。 於我弟子中,  若能修行此, 能為世間眼,  一切無與等。 如忉利天王,  能覆護世間; 此經亦如是,  能為世間舍。 如住須彌頂,  見一切世間; 如是住此經,  觀察一切法。 如夜火星流,  一切皆悉見; 持經者光明,  一切法中勝。 譬如日光明,  遍照一切處; 此經亦如是,  能滅一切闇。 如月在空中,  照已而不住; 此經亦如是,  能照十方界。 此印是法印,  一切印所印, 此印住世間,  為諸菩薩故。 如虛空中印,  本無當亦無, 虛空及與印,  二俱是分別。 如是諸佛法,  於此經中說, 諸佛不可說,  法亦復如是。 如王命將終,  國嗣付長子, 勅告群臣眾:  『悉以付我子。』 如是聖法財,  賢聖所守護, 付阿難比丘,  為諸菩薩說。 守護持此經,  為諸菩薩故, 成就善根者,  此經入其手。 若有能受持,  演說此經者, 是人必得佛,  決定無有疑。 若人求辯才,  於法無依止, 應受持演說,  頂王勝法門。 說於世間法,  即名為菩提, 如是無差別,  通達於此經。 於一切世間,  此人無疑惑, 能受持此經,  亦為他人說。 聞如是經已,  覺知諸佛法, 以此甚深法,  利益諸眾生。」 佛說此經時,  諸佛皆稱讚: 「善哉,無上尊!  所說甚微妙。 建此大法幢,  法幢不思議, 能以四句偈,  為眾生解說。 此不思議經,  若為他解說, 能觀無量法,  法觀不思議。 諸佛無上尊,  永斷一切法, 皆同說此經,  不思議法門。」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阿難言:「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是法已,受持、讀誦、為他解說,所得功德甚多無量,不可窮盡。譬如虛空不可窮盡。如是,阿難!若人於此甚深法門受持、讀誦一四句偈、為他解說,其人功德亦復如是,說不可盡。」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無邊甚深法,  此經說大義, 受持、`[解=穪【三】]`解說者,  應善護此經。 若以分別說,  虛空尚可窮, 於此經功德,  說之不可盡。 若受持此經,  則為已供養, 十方世界中,  一切諸世尊。 十方世界中,  所在大牟尼, 受持此經者,  則禮拜供養。 十方世界中,  十號具足尊, 若有聞此經,  則為已供養。 過去諸世尊,  及以當來佛, 十方世界中,  現在人中尊, 若有受持此,  如來所說經, 皆悉已供養,  師子牟尼尊。 以資生供養,  此是世間智, 受持此經者,  無上智慧供。 若人以珍寶,  充滿十方界, 持以施諸佛,  其福德甚多。 若復於此經,  善學為人說, 此人所供養,  佛說為第一。 我所說法中,  求佛不可得, 於此不驚怖,  即是供養佛。 此第一供養,  世間所不及, 若不毀呰者,  亦名為供養。 諸佛及以法,  求之不可得, 此第一供養,  最勝之所說。 然燈正遍知,  以此法供養, 此第一供養,  為諸菩薩說。 我於彼世尊,  以此供養已, 然後得授記,  當來世作佛。 若欲求佛道,  為眾生上首, 淨修行此道,  而供養導師。 如是供養已,  得菩提不久, 應修此供養,  通達一切法。 此第一供養,  一切諸佛法, 諸導師世尊,  一切悉皆得。 得入佛境界,  佛智不思議, 能作師子吼,  我應受世供。 作師子吼已,  一切法無畏, 度無量眾生,  入無漏涅槃。」 佛說此經已,善思惟童子及諸比丘僧,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揵【三宮】]`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乘頂王經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4 冊 No. 478 大乘頂王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