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555 `[五母子經以【宋元宮】對校【明】]`五母子經 吳優婆塞支謙譯 昔者有阿羅漢在山中奉行道禁。有一小兒年始七歲,大好道,棄家去作沙門,隨師在山中,從師學法,精進不懈。年八歲便得四通:一者眼能徹視,二者耳`[能=而【宋元宮】]`能徹聽,三者能飛行變化,四者自知宿命所從來生。坐自思念,即見先世宿命所更,為五母作子。時即還自笑。 師問言:「若何以笑?我是山間無倡樂、歌舞,用何等故笑?」 沙彌言:「我不敢笑師。自視我一身有五母,皆為我晝夜啼哭,感傷愁毒,常言念子,未曾`[忽〔-〕【宮】]`忽忘。我自念一身愁毒五家,用是故笑耳,不敢笑師。 「我為第一母作子時,比隣有與我同時生者。我死後,同日生者出入行步,我母見之,便言:『我子在者,亦當出入行步!』如是即愁憂,感痛念我。 「復為第二母作子,生不久復死。我母見人有乳養子者,便感痛念我,愁憂啼哭我。 「復為第三母作子,不久復死。我母臨飯,淚出念我言:『子在者,當與我共飯。為那棄`[我〔-〕【宮】]`我死去!』便愁憂念我。 「復為第四母作子,不久復死。我同時等輩娉娶者,母即復念我言:『子不死,今亦當復娶婦!』復啼哭愁感我。 「復為第五今見在母作子,捨家學道。母日啼哭言:『我亡子不知所在、飢寒、生死,不復相見!』忼愾悲痛念我。 「今五母共會,各言亡子,相對啼哭。我念一人魂神,為五母作子,令五母啼哭念我。我用是故笑耳。 「世間人不知有後世生,但言死耳。人作善自得其福,作惡自得其殃。人在世間喜怒自恣,無所畏惡。後苦痛不可言,入惡道中,悔無所及。 「我厭世間故,去父母求道。我視地獄、畜生、餓鬼、貧窮代其恐怖。我得師恩,受佛經戒,今以度脫。我念是五母不能得脫,反憂我故身。我所願者,皆已竟。世間人展轉相憂哭無休止時。身但作土耳,魂神空去,隨其施行,不能自斷,拔其根株,便可得脫,但日積惡,是癡所為。我今不復與生死同伍,如人不種,但當泥洹,泥洹快樂。」為師說是語,前作禮已,便飛去。 五母子經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4 冊 No. 555b 五母子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閻學新大德輸入/Gamblers 大德初校/沈介磐大德二校,CBETA 自行掃瞄辨識,Jasmine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