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631
`[10]佛說〔-〕【宋元宮】*`佛說法律三昧經
吳月`[支=氏【明】]`支`[國居士=優婆塞【三宮】]`國居士支謙`[奉詔〔-〕【三宮】]`奉 詔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於摩竭提國,與大比丘眾俱,及諸菩薩、四部弟子、天人、龍神一切大會。
佛`[告眾會=言【三宮】]`告眾會:「有法律三昧,菩薩學者當以和順調其情性,深入微妙,不得輕慢。所以者何?未深入者,不識三學功德厚薄,或以放恣,失其本意。當知是輩有十二事,自墮大罪,終不可悔。何謂十二?有人學道,不得明師,見聞未廣`[而=亦【三宮】]`而自貢高,欲求名字,謗菩薩法,以為不要,妄造譁說言我師說,既已自墮復墮他人。此如獼猴毒羹之喻,但欲害彼,不知還自殺。是一自燒。
「有人學菩薩法藏,得聞深經,未曾問師,不知義趣,自用隨意,及以輕慢成就菩薩。是二自燒。
「有人`[已〔-〕【三宮】]`已學深經,中道更墮弟子學者,毀笑大道以為迂遠。是三自燒。
「有人學不深入,但欲依道全保其命,不解道理,專行謗訕深經大法。是四自燒。
「有人雖學,無有至意,但欲容身,虛飾自可,得經好語,與非其人,令`[到=倒【三宮】]`到見者`[諂意啤呲=讇意諀訿【三宮】]`諂意,啤呲以為不然,聚踧偽骸,造謗長短,欲望其譽。是為五自燒。
「有人頑闇,嫉妬賢能,常懷毒心向講法者,不惟道德,但貪利養。是六自燒。
「有始入學,從明師得決,不念恩德,反有人工言:『我自知』,既不自解,亦不肯復從師問經,此無反復,罪不輕矣。是七自燒。
「若已發菩薩意,欲學佛經道,隨師不久,禮節未閑,聲聞師說,有權方便,未達其趣,妄飾虛辭,非法解之,復以微意瞻師所行,自用為是,遂失權慧,入魔`[羅〔-〕【三宮】]`羅網。是八自燒。
「學有畔棄。何謂畔棄?謂從明師得解權慧,見深入者,不數請問,中道懈怠,更懷毒心,念師所短,已墮非法,不自覺知,違道失智,謂之畔棄。是九自燒。
「有人以曉微妙權慧而更不敬,`[廢經輕罪=發經罪【三宮】]`廢經輕罪,為枝掖說,於屏處言:『師無所知。我已從學,其說皆非。自今不當復與從事。』令無知者信用其言,`[斯=斷【宮】]`斯`[已自飲毒=飲自毒【三】,已自毒【宮】]`已自飲毒,復飲`[他〔-〕【三宮】]`他人毒。是十自燒。
「有人學道,從明師得深經。有信菩薩至心行者,欲從求學,斷絕不與,呼為`[不〔-〕【宮】]`不賢;`[有但=但有【三】]`有但聲聞,未曾見經,信戒未立,此人索經,為反與之,便以俗語比方解之,轉相教誑,令真道薄淡,自取大罪,復誤他人。是十一自燒。
「有人雖學,無有至信,不識真偽,不畏于罪,曲媚豪強,不解道者,隨毀佛法,誹比丘僧。此輩既自墮八難,復增成人罪。是十二自燒。
「犯此罪者,不可悔除,從三惡道出,則有所望。如是十二輩難可度脫。」
佛告阿難:「吾故說是法律三昧。汝為人說,當令了諦,護其意行,莫`[作=住【三宮】]`作小福如毫釐者,而犯大罪如須彌也。`[長=忘其本意長【三】]`長失三寶,却就惡道,無窮竟者,但坐貪愛須臾之`[可=間【三】]`可,而致劇痛,斯難言也。」
佛說是時,莫不感愧,`[學=覺【三宮】]`學者悉入第六道地。眾會皆起,同聲讚言:「佛為吾等及後學者開現大明,令得慧眼。」俱前稽首,願以頂受。
佛言:「且聽!乃往久遠時,有菩薩名有道志,與十四萬人俱,從違`[羅〔-〕【宮】]`羅提佛發菩薩意。其輩中有一人最高才,名賢行。時有道志事以為師,追隨累劫,不失其意,`[堅=賢【三宮】]`堅行精進。後成作佛,字世頭胞,而有道志遂從受決,餘人悉退`[墮=隨【宮】]`墮弟子行,于今在五道,`[尚=常【宮】]`尚未得出。」
阿難問言:「其時輩人從見佛後,`[頗〔-〕【三宮】]`頗復得深經不?」
佛言:「皆得,但不力學,不問中慧,不敬承師,輕人法者。」
阿難復問:「已發大意,何以墮落?」
佛言:「用四事故:一者學本`[(不知…數)十七字〔-〕【宮】]`不知善權方便,輕慢師友,無有一心,其意數轉;二者學不精進,無有道力,但貪名譽,望人敬待;三者學所事師不念勤苦,當得成就,虛飾貢高,無有至心;四者`[好學=學好【三宮】]`好學外道,習邪見人,反持異術比佛深經,言道同等。時十四萬人皆用是意故,後世轉退,去大道遠;獨有道志志大心強,追事賢行,至其得`[佛=道【三宮】]`佛,果從受決。」
當`[說=佛說【三】]`說`[是時以下至卷末寫經也依而不校【宮】]`是時,天人百一十萬皆發菩薩意。
賢者阿難言:「如`[佛=是【三】]`佛所說,學當恭敬,反以自恣,失大道本,可不慎哉!自今新學欲入法者,寧能別善、惡,不失善師友至竟者耶?」
佛言:「有,但少耳。多隨本意不可化者。」
阿難又問:「凡人相說惡,寧`[自知惡=有自知者【三】]`自知惡不?」
佛言:「天下愚人但見人惡,不自知惡;但自見善,不見人善。稱己智者,皆非智也;自處明者,其`[悉=迷【三】]`悉甚矣;言`[我〔-〕【三】]`我知經,亦以惑也;云`[知〔-〕【三】]`知大法而不事師,不可信矣!`[佛=若無慧行言知諸經斯非賢也佛【三】]`佛智廣大,不可測度。見聞少少,自以為足,用自貢高,豈智者哉!`[唯=天下可愛唯【三】]`唯有至學深入之士、近善師者,乃為明智。愚者安知世有明智人,乃別有賢愚耳。夫愚癡者但見人貢高,不自知貢高。其自見過者,可與說善事;自見善者,不可與語議。何則?皆自是`[故〔-〕【三】]`故。能解難者,可與論道,不者,但增其憍慢;自可者,不可為說忍辱之事,會不能受;解道意謙虛者,可與共講深經之要,不者皆縛;知微妙深入者,可與共說無端緒事,不者猶疑。言`[我〔-〕【三】]`我知菩薩法,發言有貪著,言我所入淨,不自知`[污=行【三】]`污濁;適始欲`[與=學【三】]`與,便言已了;能覺魔事,不知皆在魔羅網中,如蠶作繭,還自纏裹。欲悉`[覺=學【三】]`覺知、分別內外深淺意者,當問久學成就菩薩,近善師者,`[乃〔-〕【三】]`乃可了了`[覺=學覺【三】]`覺魔事耳。」佛言:「學不可不諦,行不可不護,`[忘=妄【三】]`忘其本意,墮非法者,皆坐自用,隨邪心故。諸不可行、不當`[行=行也【三】]`行,輕犯大過墮惡道者,皆以專愚,不承法令,為魔所中,致罪不細。」
`[31]於是〔-〕【三】*`於是賢者舍利弗白佛言:「新發意者,實宜自護。坐小可意而失大者,斯不少矣!昔我前世有是意故,失大得小,雖欲悔之,無復及也。」
佛言:「本心不解,皆有是耳。」
舍利弗問`[佛〔-〕【三】]`佛:「何謂人本、五陰本、六入本、十二緣起`[本〔-〕【三】]`本及九十六種道本所入?何謂四諦本、弟子本、`[各=名【三】]`各佛本、如來`[本〔-〕【三】]`本?知之云何?曾聞佛言:『不解本無,故墮小道。』願為新學分別說之!」
佛言:「善哉!所問甚快!多所開發,欲聞者聽。」
於時會中皆曰:「受教。」
佛言:「人本者,無從出,無所受,無作者,無有主,無色,無識,不生,不滅。如是知本,失是離本。
「五陰本者,無`[有=所著【三】]`有住處,隨所著即為陰。成敗如幻,一切無強。知如是者,計無`[有陰=所有【三】]`有陰。
「六入本者,猶如空野,以所更樂,謂之為入。其入虛空,無積聚處。知本淨者,計無所入。
「十二緣起本,無端緒,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作【三宮】]`至。癡不可見,所緣無際。至於老、死,如夢非真。如不`[起法忍=真起法【三】]`起法忍,是知本也。
「九十六種道本,所入皆從貪欲,六十二見捨內取外。何謂捨內取外?身為化種,虛而非真。求有萬端,貪不能捨。欲保安存,久而要壞,生死不絕。
「四諦本者,亦無根莖,苦、習、盡、道皆由觀解。見空淨者,為知諦本。
「弟子本者,初觀世有,不解本無。厭生死苦,攝意觀法,斷却五陰,守空行淨,想滅漏盡,便得解脫。是為羅漢本。
「所入`[40]各=若【三】*`各佛本者,學作功德,不曉成時。聞知有佛,欲得尊號,無有大悲,不曉善權,呼身為有,`[持=特【三】]`持想視佛,樂淨守道,不親善友,雖積功德如江河沙,猶無益於。不入權慧,不修`[利=剎土【三】]`利及相好,半行不具,以覺因緣,便得成佛。是為`[各=名【三】]`各佛本。
「所入如來本者,從發意來見身皆空、諸法清淨;曉眾生本惠德所`[入=入及生死法【三】]`入,陰入種持,一切本無;曉諸功德成時所入,如本立,`[如=而【三】]`如有智,不起不滅,無往無來,不在泥洹,不離本無,如虛空等不可動移。是`[為如來本=故如來因【宋元】,如來【明】]`為如來本所入。」
舍利弗言:「佛意實妙,非眾羅漢、各佛所知。我輩初學,皆從縛`[著=著而求解脫【三】]`著,志微學淺,承佛得度,心根已滅,雖聞大道,無`[復=有【三】]`復學意,譬如野夫聞天子事,暫快其耳,終不能效。雖人久處三惡道者,出學大道,可成作佛;如我羅漢,無復心矣。為菩薩者,誠快無量,已發大意,深入廣博,但當精進諦護行耳。」
`[*31-1]於是〔-〕【三】*`於是有菩薩名勇聲,`[白=曰【元】]`白佛言:「大道甚妙!非是世間才明所知,唯深入者乃達其微。恐後三學——新發意菩薩及為弟子、`[*40-1]各=若【三】*`各佛行者——`[曚【麗】,朦【大】(cf. K14n0547_p0488c05)]`曚冥未`[寤=開【三】]`寤,不別深淺,見聞少小,自以為明,諍`[訟=經【三】]`訟取勝,更以相惑。唯佛加哀,為決大疑。其諸學者皆俱行禪,得道各異,何用別`[知=之【明】]`知弟子、`[*40]`各佛、菩薩、大乘及諸外學、五通仙人禪意云何?」
佛言:「善哉!善哉!大士欲護一切,乃以此問。雖俱行禪,意趣不同。弟子學者,聞有四禪,要約直心,可疾得道。不及知餘深妙大法,畏苦厭身,一心思惟,取欲自度,不念眾生,但守行滅——何如為滅?所施福德,持戒精進,欲望泥洹——不知佛大慈泥洹所出入,言:『泥洹一到,通四禪,得三活,生死斷,已度世。』是為羅漢所入禪。
「`[*40-3]各=若【三】*`各佛學者,從發意來不事善友,言世間有,其行常著——何如為著?所作功德,望欲得佛——`[言=信【三】]`言禪道`[如=妙【三】]`如,不用餘行,亦不知佛禪意——所向如來禪者,無意、無想、無見、無得——不熟曉了那中,繫意守淨,無為不曉,權慧法意,以成得禪,見空因緣,解便得道,明過羅漢而不及佛,無十種力、四無所畏及十八不`[絕=共【三】]`絕法。是為`[*40]`各佛所入禪。
「菩薩禪者,從發意來,不離明師,學廣智深,曉了禪本——何謂曉了本?心`[法本〔-〕【三】]`法本無,道亦無本、無著、無縛、無解、無行、無出、無入、無`[捨無取=合無散【三】]`捨、無取——現大智慧善權之行,不斷德本及大悲意,修相好,嚴佛國,具十力、四無所畏及十八不絕法,一切見、一切知無所不`[覺=學【三】]`覺,故號曰佛。佛用世間多貪亂意故,於樹下閉目而坐,為現禪法,欲令解者以道縛意,亦隨所樂各得其所。是為如來本所入禪。
「外諸小`[學=道【三】]`學、五通禪`[者=老【元】]`者,學貴無為,不解至要,避世安已,持想守一,`[瞑=冥【三】]`瞑目縱體,內觀歷藏,存神道氣,養性求昇,惡消福盛,思致五通,壽命久長,名曰仙人,行極於此,不知泥洹,其後福盡,生死不絕。是為外道五通禪定。」
佛言:「如弟子、`[*40-5]各=若【三】*`各佛,雖得泥洹,為不知本。所以者何?其學本謂世有道無,故壞五陰而取滅度。唯如來為知泥洹本。所以者何?知俗與道諸法本空,如本無住,不起不滅。是為泥洹,佛意如是,故曰如來;弟子、`[*40]`各佛名為`[滅=滅度【三】]`滅盡。菩薩當解深妙大法,明諦受學,雖離明師,心當清淨,不可放逸。」
於是勇聲叉手`[白佛〔-〕【三】]`白佛言:「得值佛者,為難`[有=者【三】]`有也。大聖大慈所度無極。今蒙佛恩,無所復疑。其欲學者,當受佛教,莫為不賢之行,使魔得其便。如佛所言,終無有異。`[天=天人【三】]`天魔官屬莫能壞是清淨行者。」言已,即前稽首佛足。
是時`[諸〔-〕【三】]`諸天及人有二百一十萬,皆願樂立於無所從生法忍。
賢者阿難白佛言:「此法律為何等義?」
佛言:「是為剖決道意,釋人根本慧德所入,分別弟子、`[*40-7]各=若【三】*`各佛、菩薩學意所行,知諦知不諦大要,名曰法律三昧。」
佛言:「阿難!其有信解是經法者,皆於十方佛所聞善權已。」
佛說經訖,諸來會者皆歡喜,各前為佛作禮而去。
`[*10-1]佛說〔-〕【宋元宮】*`佛說法律三昧經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5 冊 No. 631 佛說法律三昧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釋振溥法師提供新式標點,張革豐大德提供新式標點重校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