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6-11 21:01</span> No. 633 \[Nos. [632](T15n0632_佛說慧印三昧經), [634](T15n0634_佛說大乘智印經)] 佛說如來智印經`[一卷〔-〕【三宮】]`一卷`[〔-〕=一名諸佛法身【宋元宮】,一名諸佛法身經【明】]` `[僧祐云闕譯人今附宋錄=僧祐錄失譯【宋宮】,僧祐錄失譯人開元附劉宋【元】,僧祐錄失譯人名開元附劉宋錄【明】]`僧祐云闕譯人今附宋錄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三萬億,皆得陀羅尼,住空、無相、無願三昧無著法門,`[得=法【宮】]`得陀羅尼門,知一切眾生諸`[根=相【三宮】]`根具足及不具足,又知眾生一切所行。 爾時世尊即入佛境界三昧,無色、無執、無示、無形、無施設、無根本、無變、無得、無我、無主、`[無〔-〕【三宮】]`無作、無不作、無來、無去、無住、無攀緣、無為、`[非=非無【宮】]`非為、非相應、非不相應、無心、非心行、非實、非不實、非`[在=自在【三宮】]`在、非近、非`[離=雜【三】]`離諸法。入是三昧時,不見如來身及身相,不見心及心相,不見衣,不見坐,不見所坐,不見行。如是三昧生諸功德,是佛境界,即於此定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於此世界日月星辰、妙寶神珠、火光、電`[曜=耀【宮】]`曜、天宮、釋宮乃至梵宮,光悉不現。如來三昧力故,三千世界聞眾妙香,無有餘天聞`[光=先【宮】]`光香者。一切世界中間幽冥之處,佛光普照,莫不大明。斫迦羅山、摩訶斫迦羅山、須彌山王及諸名山,其中眾生不見本相。爾時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羅網彌覆其上,現希有相。一切世界生奇妙華。迦蘭陀竹園及耆闍崛山通為一會,坦然平正,生千葉`[華=蓮華【三宮】]`華大如車輪。華上皆有七寶羅網,莊飾嚴麗垂布如雲。摩竭提界皆`[悉〔-〕【三宮】]`悉柔軟,如迦陵伽衣。 爾時東方恒沙世界諸佛,告萬阿僧祇菩薩,皆一生補處:「汝往娑婆世界。其國有佛,名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當說入一切佛境三昧名如來智印。佛今入此定也。若有菩薩聞此三昧,勝百千劫行六波羅蜜。汝應往聽。」彼諸菩薩各以神力,如屈伸臂頃,至娑婆世界迦蘭陀竹園,前詣佛所,頂禮佛足,遶佛七匝,坐蓮華座。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時此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緣覺及發大心者,皆悉來集,俱詣竹園,共至佛所。於此世界復有八十億菩薩,於一念頃一時來集,於四部眾次第而坐。復有三十萬聲聞承佛`[禪=神【宮】]`禪定,皆悉在會。此三千大千世界釋提桓因、護世四王,乃至大自在天、淨居天等、一切龍王、一切夜叉王、一切乾闥婆王、一切迦樓羅王、一切`[修和=和修【明】]`修和那王,各與眷屬無數圍遶而來集會,頂禮佛足,隨次就坐。時此三千大千世界大威德眾皆悉雲集,上至梵`[世=女【宮】]`世無空缺處。 爾時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俱絺羅、摩訶迦旃延、須菩提、邠耨文陀尼子問文殊師利:「如來今在何處?以何色像見如來乎?如來`[23]繫=係【三宮】*`繫念,其相云何?」 文殊答言:「汝諸聲聞大智成就,三昧自在,各以定力觀察佛身及`[*23-1]繫=係【三宮】*`繫念處為在何所。」 諸大聲聞,入三昧觀,不見佛身及`[*23-2]繫=係【三宮】*`繫念處。時諸聲聞於此三千大千世界觀察推求,不見佛身,`[不=相【宮】]`不見身相。「`[如=見【宮】]`如是,文殊師利!不見如來及`[*23]`繫念處。我今云何得見佛身?」 文殊答曰:「且待須臾,自當見佛。」 爾時世尊從三昧起,三千世界即大震動。佛身殊特,威光顯曜。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來所入三昧,以何為相?諸大聲聞慧眼觀察,悉不能見。此三昧者以何境界?」 爾時佛告舍利弗:「此三昧者無緣、無處,是佛境界,非一切聲聞、緣覺所知。如是,舍利弗!如來境界不可思議,是佛神力。舍利弗!佛身真實、非身、非作、非起、非滅、亦非長`[養=為【宮】]`養、非化、非信、寂滅、無為、無跡、無行、無此、無彼、本性清淨、無有一法、非受、非願、非生、非報、非見、非聞、非覺、非施設、非嗅、非嘗、非觸、非惱、非籌量、非對、非心、非憶、非思、非非思、非入、非來、非去、去來道斷、非影、非瑕、非斷、非物、非實、非作、非造、非成就、非取、非覆、非現、非依、非闇、非明、寂靜、非寂靜、常住、靜定、淨、非淨、本性清淨、無有一法、非生、非起、非愛、寂住、非處、非動、非患、非語、非法、非非法、非福田、非不福田、非盡、非非盡、捨諸著、名為空、非違諍、無音聲、離名字、捨憶想、非相應、非不相應、非滅、非不滅、非量、非不量、非往、非返、非二、非不二、非此岸、非彼岸、非中流、非分、非非分、非業、非報、非聽、非思、非量、非障、非相、非非相、非門、非離、非著、樂行諸法、法`[法〔-〕【宮】]`法同相、如、真實、為度眾生實無所度、解未解者、調未調者、救未救者、示無`[示=二【三宮】]`示法、非等、非非等、非相似、非不相似、無等、甘露等、`[與=非【三宮】]`與空等、無處等、無得等、寂滅、盡滅、善調伏行處、轉不退輪、決定無疑、非`[離=雜【三宮】]`離異、非二法、所習清淨、本行、威儀解脫具足、非長、非短、非方、非圓、非身相、非陰相、非入相、非界相、非有為起、非無為起、非無為真實、非命、非非命、非生、非現、無有見者、非實生、非言說、非忍、身相不動、非倒、非搖、非實、非憶、非和合、非作、非不作、非明、非相、非涅槃、不入涅槃、非定、非非定。」 佛告舍利弗:「是名如來身相。一切眾生皆依於相,有能知此三昧者不?」 「唯然,世尊!一切相中不得佛身。」 爾時世尊欲增廣如來智印三昧而說偈言: 「如身非身身解`[脫=說【宮】]`脫,  無作無壞亦無得,  法非相應不相應,  是為顯示善逝身。 非合不合無染著,  非執非捨非等長,  非造非處非非處,  此身非顯無所欲。 非執非作無所有,  非色非心非二一,  無分非分無起滅,  真實無我現佛身。 非強非弱亦非斷,  非默非願非盡供,  非得非定非依止,  實身無染如是現。 非見非聞非嗅觸,  非依施設現影像,  若有見者心歡喜,  如是成就演說法。 非陰非界非虛實,  諸根非生非垢淨,  非`[固=因【元】]`固不固水月現,  `[欲=次【元明】]`欲觀善逝身如是。 從因緣生非真實,  非起非滅非動去,  非現現三如幻師,  如是觀佛無所依。 非寂不寂非相應,  非繫非欲非合散,  猶如空拳實虛空,  如是觀佛真供養。 十方世界千億土,  積聚珍寶至梵世,  無量劫施一切佛,  若有書寫福勝彼。 若有過於恒沙劫,  修習四等遍世`[間=界【三宮】]`間,  及持淨戒無能`[比=止【宮】]`比,  信解此經福最勝。 無始生死至今身,  普於眾生行忍辱,  若有暫信智印經,  彼如須彌芥子分。 三界眾生若干種,  於無量劫頂戴行,  身不疲懈無悔恨,  能忍此經福無比。 百世界沙眾生數,  於無量劫修禪定,  一日一夜持此經,  功德勝彼不可數。 智捨二邊行中道,  過於無量塵數劫,  若於此經如說解,  彼如大海一渧分。 不應以色色相觀,  勿如愚人思察佛,  見我實者須菩提,  三界福田最清淨。」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舍利弗:「是為如來智印三昧,悉能滿足十方一切世界菩薩無`[11]閡=礙【三宮】*`閡智慧。舍利弗!若欲速見十方諸佛及諸菩薩,晝夜精勤修此三昧,悉皆得見。舍利弗!此三昧是菩薩無量門,遍行諸行陀羅尼,能持法界,令不斷絕。此陀羅尼執諸法門,若成就此相,名為菩薩,能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相應行,業行清淨,出魔境界,不動,不出,等行佛行,身、口、意業皆悉清淨。欲解如來密法,應當修學如是三昧;欲次第說法,亦學此三昧;欲遍知諸法、欲`[知【麗】,如【大】(cf. K10n0173_p1239a14)]`知真諦、欲解萬億生死作證、欲解十二因緣、欲解一切眾生意趣所行、欲取淨妙佛國,當學此三昧;欲得妙光、欲成就眷屬、欲為眾生作依、欲成就相好、欲成就樂說辯、欲知諸法,應學是三昧。何以故?舍利弗!猶如意珠,隨眾所欲皆得滿願。如是,舍利弗!此三昧者,是諸菩薩一切妙事,悉能滿足一切願行。」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最勝智慧上智光,  智光智富智富藏,  智慧所作入智門,  無量智印印此經。 慧根智作智慧地,  智起智光滅眾闇,  慧不可盡慧開示,  眾經日月照三界。 平等等富等三昧,  真實法相斷諸結,  一切三昧智印門,  此是佛種四妙辯。 滅垢無盡渡彼岸,  德藏福起福普應,  是我所得快樂本,  此三昧是善逝寶。 如王愛國善執眾,  盛勝妙寶隨應至,  `[洗=洒【宮】]`洗除貪欲及恚癡,  寶海今說此經典。 善寂能滅作`[憶=意【三】]`憶念,  善除諸穢淨我見,  如健執劍壞無壞,  佛報得此總持印。 智能覆護`[諸=說【三宮】]`諸眾生,  智慧所作智滿富,  智光普照無邊際,  此經當得智慧門。 自調調彼二想斷,  滅六十二見愛等,  得入如來甘露門,  當成相好三十二。 道及勝道次第道,  助菩提法非助法,  善能覺悟懈怠者,  慧相無量不可盡。 與法相應次第解,  無量慧光陀羅`[尼=尼能入真諦及十方是陀羅如大海【三宮】]`尼,  檀波羅蜜得成就,  尸羅羼提亦如是, 毘梨禪那智無盡,  住此智慧成`[就=諸【三宮】]`就度。  勿畏業報及煩惱,  亦勿畏魔眾惡趣, 修`[6]集=習【三宮】*`集此經無障礙,  隨其所念得成道。  住賢劫中諸佛子,  十方來會為我證, 不壞法器皆集此,  悉應奉持此經法。  此經能生過去佛,  亦是未來諸佛母, 又能生於現在佛,  勤修此經佛兄弟。  業淨無垢行不退,  超出`[淤=於【宮】]`淤泥昇不動, 應此經者住真實,  則得如來妙法藏。」 爾時世尊廣說是法,三十恒沙菩薩得此三昧,六十八億那由他菩薩已於百千劫淨修諸行,於無上道得不退轉,音聲無盡,慧光陀羅尼。復有六十萬天及人未發無上菩提心者,今皆發意,聞此三昧,皆生隨喜。生隨喜時,即得阿毘跋致。佛為授記,於未來世過三萬劫當得成佛,號曰無畏。復有久修行者得無生忍,各於異國成無上道,盡同一號。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告文殊師利:「汝等住不住法,不戲論,不作行,一切法無所依,應當守護此無上道,廣為人說。」 爾時文殊童子從座而起,整衣服,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觀一切法不可得。我當護此無上菩提,如世尊無上道、無在、無不在、無處所、不現、不可執、無得、無失。」 爾時會中三十億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欲守護如來無量阿僧祇那由他劫之所修習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各各脫身所著上衣,奉獻如來,發無上願。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汝當善聽!彌勒當知,此是汝事!於未來世後五十歲,當護此經!」 彌勒白佛:「唯然,世尊!我當守護!」 佛告彌勒:「三十億菩薩中,當有八千菩薩護持正法。其餘菩薩未能自調,不護正法,於後末世於如來阿僧祇劫之所修`[*6-1]集=習【三宮】*`集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法之中,當起諍訟,輕毀不說,不能聽受,不能護持。 「彌勒!有七法發菩提心。何等為七?一者、如佛、菩薩發菩提心。二者、正法將滅,為護持故,發菩提心。三者、見諸眾生眾苦所逼,起大悲念,發菩提心。四者、菩薩教餘眾生,發菩提心。五者、布施時自發菩提心。六者、見他發意,隨學發心。七者、見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莊嚴,若聞發心。彌勒!如是七因緣發菩提心。如佛、菩薩發菩提心;正法將滅,為護持故,發菩提心;見諸眾生眾苦所逼,起大悲念,發菩提心;發此三心,能為諸佛、菩薩護持正法,又能疾得不退轉地,成就佛道。後四發心,剛強難伏,不能護法。 「復次,彌勒!菩薩成就五法,應當`[如=知【三宮】]`如是阿毘跋致。何等為五?一者、於諸眾生起平等心。二者、見他得利,不生嫉妬。三者、見護法者,寧失身命,不說其過。四者、能捨一切利養。五者、信甚深法,不信世間經書、文頌。彌勒!菩薩成此五法,名不退轉。 「復次,彌勒!菩薩復有五法,其心剛強,能壞正法。何等為五?一者、起不善色。二者、信用鄙行。三者、貪著利養。四者、護惜檀越。五者、心懷諂曲,行不真實,口雖說空,而行不稱。是名為五,毀滅正法。 「復次,彌勒!菩薩復有五法,成就阿毘跋致。何等為五?一者、不得我。二者、不得眾生。三者、了達法界無得、無說。四者、不得菩提。五者、不以色身觀於如來。彌勒!菩薩成就如是五法,名為阿毘跋致。」 爾時世尊而說偈`[曰=言【三宮】]`曰: 「為智興嫉妬,  如烏蟲壞木,  非言說信鄙,  能護佛菩提。 曠野修精進,  深忍常宴默,  如犀離眷屬,  善護道不失。 遠眾樂空閑,  如驚鹿思靜,  無著如空風,  是行能持法。 不惜身及命,  於親不染愛,  勤修空無我,  是能成菩提。 後世有眾生,  說我行菩提,  心輕躁諂曲,  不能護正法。 念然燈佛前,  過八十億劫,  有佛名月髻,  演說此三昧。 初會八十億,  那由他菩薩,  聞佛演說法,  皆得不退轉。 第二會說法,  七十三由他,  第三會聞法,  七十億由他。 佛壽無量劫,  光六十由旬,  僧九十九億,  無生心自在。 時有轉輪王,  號名曰慧起,  王領閻浮提,  七十千由旬, 并王四天下,  婇女六十億,  其王有千子,  所住名樂光, 百千城莊嚴,  園觀悉具足,  皆豐樂熾盛,  猶如忉利天。 其王夢聞音,  月髻佛興世,  百六十億眾,  俱行詣佛`[前=所【三宮】]`前。 時王聞此經,  甚深法身定,  即捨國奉佛,  `[惟=唯【三宮】下同]`惟願隨所用。 諸城起精舍,  皆以妙栴檀,  兼施眾僕使,  金布經行地。 時王供養佛,  具滿八萬歲,  專精不睡臥,  無厭無悋惜。 一日所設供,  其數`[無有=有無【宮】]`無有量,  諸供`[養=奉【三宮】]`養施佛,  為求此三昧。 閑居修靜念,  三昧甚深妙,  不以有相獲,  亦非巧便得。 即捨國出家,  被以舍那服,  繫念三千歲,  思定不倚臥。 佛於是中間,  說法令開解,  滅度後起塔,  六萬四千億。 各施五百蓋,  七寶而莊嚴,  一一百妓樂,  照以八千燈, 被服麁垢衣,  七萬三千歲,  常說此三昧。  其心無所欲, 稱歎不著名,  不求世勝智,  乞匃不受請,  護法依止住, 八萬億那由,  佛所持淨戒,  悉如上供養,  具足此三昧。 若欲得菩提,  應當如佛學,  勿信非道論,  敬修此經者。 後世說行道,  而`[返=反【三宮】]`返毀禁戒,  為利不為法,  雖讀不解空。[632慧印三昧經](T15n0632_佛說慧印三昧經#^y4m0y0) 說空不解達,  邪命不清淨,  論空而取空,  自言不疑道。 ^schu2t 爾時慧起王,  阿彌陀佛是,  時王千子者,  則賢劫千佛。 時同王出家,  眷屬弟子等,  於今在我前,  此會四眾是。 念億那由佛,  出家聞正法,  聞即能受持,  得空無所倚。 起無量方便,  供養諸如來,  不得菩提相,  皆由行真實。 得見然燈佛,  斷求獲平等,  `[爾=是【明】]`爾時即`[授=受【三宮】]`授記,  未來當成佛。」 時有女人,名曰賢首——頻婆羅王大夫人也;又彼夫人,名曰金光拘達女也——從座而起,往詣佛所,皆以衣裓盛七寶華各五百裹以散佛上,并以劫貝育衣價直百千奉上如來,而白佛言:「世尊!我於此定信解、受持。有讀誦者,我當擁護,隨其求欲,供養所須。我當以摩訶衍法教化眾生,不`[言=信【三宮】]`言是空、是不空,不但言說,決定受持,必如說行,不惜身命,何況財寶!亦當如說,展轉相教。」 爾時頻婆羅王後宮八千女人、摩伽陀國六萬優婆夷,悉發無上菩提之心,於此三昧皆生隨喜,而發誓言:「於後末世當護正法!」 爾時世尊知其心念,即便微笑。眾妙色光從口而出,普照十方,還從頂入。 爾時賢首金光生信敬心,即共同聲以偈頌曰: 「勝人德聚無如佛,  功德華樹星中王,  言軟怡悅次第味,  十力世尊笑何緣? 面圓如月開世眼,  梵音清淨普樂聞,  調柔剛強悅身心,  人雄師子笑何因? 和忍無濁言真正,  應聲圓滿眾味具,  明了諸行無量義,  願功德聚演笑意。 八種妙音悉具足,  六十莊嚴和雅聲,  解眾言音七百種,  通達義味六十億, 八十億數相應音,  十那由他聲亦然,  不可限量無極尊,  惟願演說笑因緣。 眾山中最無能動,  解相應義滅眾疑,  能斷眾苦得安樂,  寶聚如實說笑緣。 金山解說七寶乘,  猶如華月眾所樂,  獨步音聲如師子,  願說放光`[微笑=笑因【宮】]`微笑`[緣=因【三宮】]`緣。 三界特尊淨三垢,  於無量劫善寂行,  笑光充滿十方界,  善利放演甘露`[門=明【三宮】]`門。 琴瑟銅鈸簫笛聲,  擊鼓鳴貝眾妙音,  緊陀羅聲迦陵伽,  哀鸞鴻`[鵠=鶴【三宮】]`鵠拘翅羅, 鞞節箜篌俱暢發,  不及如來一妙音。  如此十方來會眾,  種種意見各不同, 願如實說滅見愛,  還彼國已滿眾願。  十方各遣一億眾,  皆為正法來會此, 笑因必為雨法雨,  演說何法令歡喜?」 賢首金光說此頌已,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我念過去恒沙劫,  佛號福光世間解,  其壽七十六萬億,  聲聞眾數無限量。 有轉輪王名慧御,  夫人月觀次名炎,  捨離家愛求正法,  於一億歲常護持。 六十萬億三十萬,  於此諸佛護正法,  三十恒沙未來佛,  護持正法不斷絕。 時慧御王阿閦佛,  汝等於彼常俱生,  以護法緣捨女身,  當生無量極樂國。 此眾護法亦當生,  `[法【三宮】,汝【大】]`法將欲滅為已住,  必生極樂千葉華,  相好莊嚴為佛子。 既得生彼供正覺,  莊嚴王劫無荊棘,  於彼得成無上道,  執持正法及天人。 彼佛國土無魔事,  無惡業報無胎生,  日有無量菩薩集,  又無聲聞緣覺名。 不惜身命護佛道,  不為名譽而退轉,  為無上道速成就,  又欲疾成一切國。 汝等和合信敬佛,  恭敬無依護菩提,  大法將壞世末時,  不應從彼貪利養。 我於億劫妻子施,  捨`[頭目體=頭目髓【三】,目頭髓【宮】]`頭目體求佛道,  非法為利說法過,  悋惜施主生瞋嫉。 八萬億人起悲涕,  當護滅法依菩提,  三千界動天雨華,  愛敬此經壽命最。 如此佛土恒沙等,  滿中金施無量劫,  若能信此智印經,  恒沙寶施無與比。 勿妄授與不樂道,  聞佛希有生道心,  應次第學此經典,  如說而行成菩提。 曠野持戒修恭敬,  三業於眾如親想,  修六和敬生佛想,  欲求妙法學此經。 若有書寫此法印,  讀誦宣示為人說,  此功德身不可議,  佛子當生極樂國。」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未來當有幾數菩薩受持此三昧?」 佛告彌勒:「未來世中少有信樂,多壞善根,斷滅正法。行此法者甚難、甚難!」 佛告彌勒:「我若盡說未來菩薩不相應行,不可窮盡。」 彌勒白佛:「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愍我等故。未來世中或有修習真實行者,得聞此經,如說修行,應無上道。」 佛告彌勒:「如汝所說。若有菩薩已於百佛發菩提心,`[殖=植【宮】]`殖諸善根,於未來世`[忘=妄【宮】]`忘失道心。彌勒!復有菩薩於千佛所發無上心,`[殖=植【三宮】下同]`殖諸善根,於未來世生菩提心,不信大乘,輕弄摩訶衍。彌勒!復有菩薩於萬佛所發菩提心,殖諸善根,於未來世生菩提心,信重大乘,而不受持,亦不讀誦。彌勒!復有菩薩於億佛所發菩提心,殖諸善根,於未來世生菩提心,能聽,能書,不解深義,不能決定。彌勒!復有菩薩於十億佛所發菩提心,殖諸善根,於未來世生菩提心,聽受大乘,書寫,讀誦,而於菩提,忍不成就。彌勒!復有菩薩三十億佛所發菩提心,殖諸善根,於未來世生菩提心,聞摩訶衍能聽,能受,書寫,讀誦,大忍成就,於此三昧猶未相應,不得應辯。彌勒!復有菩薩八十億佛所發菩提心,殖諸善根,於未來世生菩提心,聞摩訶衍能受,能持,書寫,讀誦,得此三昧,忍力滿足,解一切法,廣說菩提,魔不能壞,無諸業障,阿僧祇劫所作惡行,頭熱、心惱、為人誹謗、輕弄、`[蚩=嗤【元明】]`蚩笑,現世即除,當於無量、無數佛所恭敬供養,終不退轉菩提之心,得堅固志,繫念不散。如是菩薩先世惡業,於未來世受惡色身眾罪即滅。或多病苦;為人所憎;生下賤家,或生貧家,或生邊地及邪見家;惡友相得,得不同志;人不恭敬;多諸憂惱;為王所忿;值國荒壞;聚落分散;親族乖離;知識殊越;不遇法會;諸所須欲,人不惠施;設有所得,眾不`[會=貪【三宮】]`會樂;或得少施;貴者所棄,貧者親敬;欲修善業,多諸`[乖=罣【宮】]`乖`[*11-1]閡=礙【三宮】*`閡;頑闇散亂,不達法次;無諸僕使;臥輒惡夢,或復餘夢,罪業即除。往業所拘,魔所障蔽,虛妄取相,為魔得便,不解諸法,有利養處,`[自=目【宮】]`自生下心;端正人眾,形`[我=儀【明】]`我醜陋,人不愛念;見他得利,心生憎嫉,更相輕毀。如是略說。彌勒!若有菩薩於百佛所共作功德,不欲`[𮓪=虧【三宮】]`𮓪失,以是因緣互相毀壞,況不作者!如是,彌勒!應堅精進,以正憶念,起大忍力,成就深法妙智方便,於未來世欲持此法,當起精進。」 爾時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喜王菩薩,如是等六十菩薩為上首,白佛言:「世尊!我今聞此護法功德,於未來世護持此經。」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少欲無垢無邪諂,  常正憶念遠離行,  深忍堅固無動搖,  為護十`[方=力【三宮】]`方珍寶聚。 威儀靜默無染著,  無求無欲離諍訟,  心等如空無轍跡,  行應真如體三昧。 堅固菩提常現前,  解了甚深名正覺,  不觀憎愛無所著,  乃能獲得此三昧。 於怨親中心平等,  於佛善友無異想,  修六和敬戒清淨,  是能速解此三昧。 `[明=曉【三宮】]`明了世間最殊勝,  應辯印法百億相,  智慧照明喻日光,  於此中說入智門。 日月晝夜處虛空,  又如雪山常處地,  帝釋梵王轉輪王,  如醫善治此亦然。 此經淨心滅業報,  此經降魔名甘露,  此神足`[眼=明【元明宮】]`眼知`[他=作【宮】]`他心,  一切異類若干應。 此能憶知那由劫,  此能滅除一切愛,  此佛所讚如來印,  此道相應如觀掌。 此經撰`[釋【麗】,擇【大】(cf. K10n0173_p1243b04)]`釋諸空義,  此是空寂真實住,  有無二邊名戲論,  永捨無著持正法。 佛涅槃後有說言,  我見諸法空如夢,  諸法不起無作者,  於中施設作想住。 法空無生無作者,  無見無來亦無動,  凡所著法名法賊,  而自說言我學空。 若從彼聞名聞法,  悲涕流淚衣毛竪,  又自稱讚不退轉,  後復說彼眾惡相。 貴賤貧窮失財寶,  我若得法獲眾利,  我若出家榮親族,  而於佛子生嫉恚。 為無上道故出家,  欲行菩提而不住,  如渡大海彼岸遠,  是於菩提無正`[信=念【三宮】]`信。 靜住山澤威儀具,  師友清淨眷屬善,  為利養故求親友,  而自稱說真出家。 出家能應此正法,  猶如蓮華無染著,  此經相應次第行,  是真菩提常守護。 喜王我今教誡汝,  慎莫隨彼不善學,  如法修行具佛德,  汝等應當如我學。 假使田如那由界,  恒沙數種殖其中,  一種生於恒沙實,  一切種生亦如是。 如是展轉千萬種,  彌綸繁茂滋別生,  如其所種不可數,  一切猶尚無計量。 以是巧便盡東方,  如是所種無有餘,  一切諸方亦如是,  是諸子數佛充滿。 一一諸佛有百頭,  一一佛頭有百舌,  如是經歷無量劫,  悉共讚歎應此經。 書寫受持及讀誦,  演說功德不可盡,  如須彌山芥子分,  滿虛空草一葉分。 如大海水一渧分,  當應此經離有行,  為聞受持書讀誦,  是故我說如是偈。」 爾時喜王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六十菩薩得無緣行,而白佛言:「世尊!所言法,云何為法?」 佛告喜王:「所言法者,無作、無施設,而有言說。」 「唯然,世尊!若法無作、無施設,何故而有言說?」 佛言:「若法無作、無施設,無可得如是言說。遍觀諸法不得、不盡、不`[越=起【三】]`越、不`[減=滅【宮】]`減、不滅、不`[貪=會【宮】]`貪、無`[生=主【三宮】]`生、無處、無處所、無彼、無此、非有為、非無為、假名、非假名、非心、非非心、非對、非非對、非相應、非不相應、等、非等、境界、非境界、分、非分、近、非近、非染、非言說。」 「唯然,世尊!云何非染、非言說?」 佛言:「善男子!非染、非言說名涅槃。」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若法如是相,何等法滅?何法可護?」 佛告文殊師利:「起法`[相者=者著【三宮】]`相者,戲弄諸法;戲弄諸法,起有、無二邊;起二邊者,此則滅法。第一義中無法、無法滅,亦無有諍。」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或有`[說=諍【宮】]`說實而不異,  或復有異說無常,  若有得法計二邊,  是名戲論不相應。 法無有作亦無壞,  本不見自不見他,  亦無相應施設念。  若自說言我忍空, 繫念於空不相應,  是法不生妄思量,  諸所施作皆魔網。  心無所緣名法印, 若有思計名凡夫,  諸法本無而妄取,  籌量諸法計言聲。  愚人妄取有無二, 智求於智不得智,  智慧終不生於智,  演說有為虛假相,  亦非有智非無智。 若法少分是實有,  壞敗則成斷滅法,  若使有法實住者,  一切諸法則常住, 愚人放捨復還得,  是則壞陰乖法相。  計著於我得我實,  智人知法非有無, 明與無明法無二,  若聞演說則驚`[疑=怖【三宮】]`疑。  此則繫念邊見相,  有為壞敗說涅槃, 心不能知心實相,  實相亦復不知心,  一切諸法皆如夢,  或說真實著我見。 法從緣起非真諦,  若法滅盡亦非諦,  以是方便得真實,  起法若實佛應起。 如來智慧不可得,  雖說諸法無顯示,  雖治眾病無解脫,  如是名為善寂解。 若使涅槃有分者,  諸佛聲聞應往彼,  牆壁諸法無涅槃,  智者不應生戲論。 `[莫=若【元明】]`莫能見實眾生者,  亦無可示言說有,  眾生自起可見相,  此是涅槃無所著。 或有說陰是真諦,  或說滅愛名為道,  惟一真諦不生滅,  或復演說四真諦。 推求不得一法本,  況坐道樹見四諦,  眾雜穢心共出家,  轉壞我法妄起作。 為沙門果及名譽,  勿近惡友親善友,  如犀獨處在曠野,  與此三昧義相應。 八十億佛二足尊,  護念書持此經者,  見諦諸天亦護念,  晝夜防`[護=衛【三宮】]`護不捨離。 無量光照無窮盡,  慧明導示百法門,  於夢開悟令成就,  持此三昧甚希有。」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若欲成就佛菩提者,於此三昧應專心學,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成就佛眼,自成菩提,成聲聞眾,成菩薩眾,成佛國土,成大智陀羅尼。欲解一切眾生語言、欲得應辯、欲得決定辯、欲得神足、欲說不退法、欲解一切相應法、欲明解諸法,應當修習如是三昧。何以故?菩薩與此三昧相應,則得如上功德,名為佛,名為遍學,名洲,名救,名為應供,名一切智,名為調伏,名世間解,名無上士,名為如來。如說而行,無等,無等等,名第一論、實論,為最勝。何以故?文殊師利!我住此三昧,見然燈佛即得菩提。」 文殊師利白佛言:「唯然,世尊!若世尊見然燈佛即得菩提,何故阿僧祇劫在生死中,修難行苦行。」 佛告文殊師利:「我為眾生作佛事,化眾生,令住三乘,為說本願。文殊師利!我於爾時亦`[得=持【三宮】]`得菩提,亦入涅槃。」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能與此相應,  自覺福無量,  十方百億佛,  皆護念此人。 不退轉甘露,  不思顯百相,  修習必獲得,  無盡總持王。 此智三昧定,  解一切言音,  能壞諸法相,  解脫滅眾結。 善寂不起滅,  不著除眾疑,  成十力相好,  一切佛功德。 善靜解眾音,  種種異類聲,  次第解令喜,  淨有無二邊。 決定智最勝,  滅除一切結,  若能學此經,  決了道無疑。 若於三七日,  專心學此經,  不懈不睡臥,  不隨親愛樂, 柔軟和悅言,  慈悲不嫉妬,  修習六和敬,  持戒得三昧。 等心具威儀,  直心樂解脫,  不造作緣起,  知足垢不著。 堅固不輕躁,  不現邪偽相,  如禽無繫著,  必獲總持王。 三千界震動,  天奏眾樂音,  雨散妙香花,  并幢蓋百千。 又雨妙天冠,  車𤦲寶瓔珞,  摩尼及真珠,  圓寶光悅衣。 於上無量天,  諸龍金翅鳥,  龍阿修羅王,  比丘清信士, 尼及清`[信=淨【明】]`信女,  各脫身上衣,  圓寶以散佛,  願求無上道。 我說無限量,  亦不可顯示,  若發菩提心,  即得不退轉。 `[調=謂【宋】]`調伏得羅漢,  其數如恒沙,  百世界眾生,  聞法`[逮=大【明】]`逮歡喜。」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阿僧祇眾生皆發無上菩提之心;八十那由他天及人皆得不退轉於無上道;六萬三十億天人得無生法忍;無數眾生得阿羅漢;如是十方來會菩薩摩訶薩皆得此三昧。 佛說經已,喜王菩薩、文殊師利為上首,如是六十不可思議菩薩、賢劫一切菩薩,彌勒為上首。賢首金光、如是十方來會菩薩、諸大聲聞及四部眾、天人、乾闥婆、阿修羅,一切世間,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佛說如來智印經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5 冊 No. 633 佛說如來智印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釋振溥法師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