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663 \[Nos. 664, 665]
`[此序文依明本載]`金光明經序
真定府十方洪濟禪院住持傳法慈覺大師宗`[賾【CB】,頤【大】(cf. D52n8951_p0081b01)]`賾述
夫靈心絕待,泯萬物而獨存。妙行難思,諸緣普現,則實際理地雖不受於一毫,而事相門中不捨於一法。故如來出世,說《金光明經》,依清淨心,建解脫行,顯出塵之經卷,永廓迷情;示伏藏之寶王,頓圓大用。夫以信相為起教之人,則菩薩無滯空之行;於堅牢有贊空之頌,則法身非有相之求。性相該通,有無互建,則一經之要義在於斯。至於明諸佛法性之源,探如來壽量之本,金光普照,發揚一切智門;金鼓騰聲,顯示無邊妙用,則菩薩發行之源也。懺除罪障,本如夢之法門;讚歎如來,舉修行之妙果。摩訶薩埵之飼虎,能捨能行;長者流水之濟魚,有始有卒,則菩薩依真之行也。譬之明月當天,影沈眾水,真金作器,體應萬形,主伴圓融,一多自在,能於一法,受一切法,則信如來之祕藏,實為三界之寶乘,莊嚴性海之門,趣向覺王之本。是以十千天子,聞而頓證於菩提;一切眾生,入者皆同於甘露,則見聞隨喜,讀誦受持,於一念具了無上法門者,豈小緣哉。凡我同儔,勉思佛意。元豐四年三月十五日序。
`[宋元二本俱無此經]`金光明經卷第一
北涼三藏法師曇無讖譯
`[3]金光明經〔-〕【聖】*,此處聖語藏有金光明經懺悔滅罪傳千三百九十八字,別出卷末 cf. p. 358`金光明經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在【聖】]`住王舍大城耆`[闍=舍【聖】]`闍崛山。是時如來遊於無量甚深法性諸佛行處,過諸菩薩所行清淨。
是金光明, 諸經之王! 若有聞者, 則能思惟,
無上微妙, 甚深之義。 如是經典, 常為四方,
四佛世尊, 之所護持: 東方阿閦、 南方寶相、
`[西=西方【聖】]`西無量壽、 北微妙聲。 我今當說, 懺悔等法,
所生功德, 為無有上; 能壞諸苦, 盡不善`[業=業報【聖】]`業,
一切種智, 而為根本; 無量功德, 之所莊嚴;
滅除諸苦, 與無量樂。 諸根不具、 壽命損減、
貧窮困苦、 諸天捨離、 親厚鬪訟、 王法所加、
各各忿諍、 財物損耗、 愁憂恐怖、 惡星災異、
眾`[邪=耶【聖】]`邪蠱道、 變怪相續、 臥見惡夢、 晝則愁惱,
當淨洗浴, 聽是經典。 至心清淨, 著淨絜衣,
專聽諸佛, 甚深行處。 是經威德, 能悉消除,
如是諸惡, 令其寂滅。 護世四王、 將諸官屬、
并及無量, 夜叉之眾, 悉來擁護, 持是經者。
大`[辯=辨【聖】]`辯天神、 尼連河神、 鬼子母神、 地神堅牢、
大梵尊天、 三十三天、 大神龍王、 緊那羅王、
迦樓羅王、 阿修羅王、 與其眷屬, 悉共至彼,
擁護是人, 晝夜不離。 我今`[所=當【聖】]`所說, 諸佛世尊,
甚深祕密, 微妙行處, 億百千劫, 甚難得值。
若得聞經、 若為他說、 若心隨喜、 若設供養,
如是之人, 於無量劫, 常為諸天、 八部所敬。
如是修行, 生功德者, 得不思議, 無量福聚;
亦為十方, 諸佛世尊、 深行菩薩, 之所護持。
著淨衣服、 以上妙香, 慈心供養, 常不遠離;
身意清淨, 無諸垢穢, 歡喜悅豫, 深樂是典。
若得聽聞, 當知善得, 人身人道, 及以正命;
若聞懺悔, 執持在心, 是上善根, 諸佛所讚。
`[*3-1]金光明經〔-〕【聖】*,此處聖語藏有金光明經懺悔滅罪傳千三百九十八字,別出卷末 cf. p. 358`金光明經壽量品第二
爾時王舍城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曰信相,已曾供養過去無量億那由他百千諸佛,種諸善根。是信相菩薩作是思惟:「何因何緣,釋迦如來壽命短促方八十年?」復更念言:「如佛所說,有二因緣壽命得長。何等為二?一者不殺、二者施食。而我世尊,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劫,修不殺戒、具足十善,飲食惠施不可限量,乃至`[己=以【聖】]`己身骨髓肉血,充足飽滿飢餓眾生,況餘飲食。」
大士如是至心念佛,思是義時,其室自然廣博嚴事,天紺琉璃種種眾寶,雜廁間錯以成其地,猶如如來所居淨土,有妙香氣過諸天香,煙雲垂布遍滿其室。其室四面,各有四寶上妙高座自然而出,純以天衣而為敷具,是妙座上各有諸佛所受用華,眾寶合成。於蓮華上有四如來:東方名阿閦、南方名寶相、西方名無量壽、北方名微妙聲,是四如來自然而坐師子座上,放大光明照王舍城,及此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雨諸天華作天`[1]妓=伎【明聖】*`妓樂。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以佛神力受天快樂,諸根不具即得具足。舉要言之,一切世間所有利益,未曾有事悉具出現。
爾時信相菩薩,見是諸佛及希有事,歡喜踊躍恭敬合掌,向諸世尊至心念佛,作是思惟:「釋迦如來無量功德,唯壽命中心生疑惑。云何如來壽命如是方八十年?」
爾時四佛,以正遍知告信相菩薩:「善男子!汝今不應思量如來壽命短促。何以故?善男子!我等不見諸天、世人、魔眾、梵眾、沙門、婆羅門、人及非人,有能思算如來壽量知其齊限,唯除如來。」時四如來,將欲宣暢釋迦文佛所得壽命,欲色界天、諸龍鬼神、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及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摩訶薩,以佛神力悉來聚集信相菩薩摩訶薩室。
爾時四佛,於大眾中略以偈喻說釋迦如來所得壽量,而作頌曰:
「一切諸水, 可知幾`[2]滴=渧【聖】*`滴, 無有能數, 釋尊壽命。
諸須彌山, 可知斤兩, 無有能量, 釋尊壽命。
一切大地, 可知`[塵【麗】,鹿【大】(cf. K40n1465_p0627c23)]`塵數, 無有能算, 釋尊壽命。
虛空分界, 尚可盡邊, 無有能計, 釋尊壽命。
不可計劫, 億百千萬, 佛壽如是, 無量無邊。
以是因緣, 故說二緣, 不害物命、 施食無量。
是故大士, 壽不可計, 無量無邊, 亦無齊限。
是故汝今, 不應於佛, 無量壽命, 而生疑惑。」
爾時信相菩薩摩訶薩,聞是四佛宣說如來壽命無量,深心信解歡喜踊躍。說是如來壽量品時,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四如來忽然不現。
`[*3-2]金光明經〔-〕【聖】*,此處聖語藏有金光明經懺悔滅罪傳千三百九十八字,別出卷末 cf. p. 358`金光明經懺悔品第三
爾時信相菩薩,即於其夜夢見金鼓,其狀`[姝=殊【聖】]`姝大,其明普照喻如日光;復於光中得見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尊,眾寶樹下坐琉璃座,與無量百千眷屬圍繞而為說法。見有一人似婆羅門,以枹擊鼓出大音聲,其聲演說懺悔偈頌。
時信相菩薩,從夢`[寤=悟【聖】]`寤已,至心憶念夢中所聞懺悔偈頌,過夜至旦出王舍城。爾時亦有無量無邊百千眾生,與菩薩俱往耆闍崛山至於佛所。至佛所已,頂禮佛足右繞三匝,却坐一面敬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聖】]`目不暫捨,以其夢中所見金鼓及懺悔偈,向如來說:
「昨夜所夢, 至心憶持。 夢見金鼓, 妙色晃耀,
其光大盛, 明踰於日, 遍照十方, 恒沙世界。
又因此光, 得見諸佛, 眾寶樹下, 坐琉璃座,
無量大眾, 圍繞說法。 見婆羅門, 擊是金鼓,
其鼓音中, 說如是偈: 『是大金鼓, 所出妙音,
悉能滅除, 三世諸苦, 地獄餓鬼、 畜生等苦,
貧窮困`[苦=厄【明聖】]`苦、 及諸有苦。 是鼓所出, 微妙之音,
能除眾生, 諸惱所逼, 斷眾怖畏, 令得無懼,
猶如諸佛, 得無所畏。 諸佛聖人, 所成功德,
離於生死, 到大智岸; 如是眾生, 所得功德,
定及助道, 猶如大海。 是鼓所出, 如是妙音,
令眾生得, 梵音深遠; 證佛無上, 菩提勝果;
轉無上輪, 微妙清淨; 住壽無量, 不思議劫;
演說正法, 利益眾生; 能害煩惱, 消除諸苦;
貪瞋癡等, 悉令寂滅。 若有眾生, 處在地獄,
大火熾然, 燒炙其身。 若聞金鼓, 微妙音聲,
所出言教, 即尋禮佛。 亦令眾生, 得知宿命,
百生千生、 千萬億生; 令心正念, 諸佛世尊;
亦聞無上, 微妙之言。 是金鼓中, 所出妙音,
復令眾生, 值遇諸佛; 遠離一切, 諸惡業等;
善修無量, 白淨之業。 諸天世人、 及餘眾生,
隨其所思, 諸所`[願=念【聖】]`願求, 如是金鼓, 所出之音,
皆悉能令, 成就具足。 若有眾生, 墮大地獄,
猛火炎熾, `[焚燒=熱熾【聖】]`焚燒其身, 無有救護, 流轉諸難,
當令是等, 悉滅諸苦。 若有眾生, 諸苦所切,
三惡道報, 及以人中, 如是金鼓, 所出之音,
悉能滅除, 一切諸苦。 無依無歸, 無有救護,
我為是等, 作歸依處。 是諸世尊, 今當證知,
久已`[於=為【聖】]`於我, 生大悲心, 在在處處, 十方諸佛,
現在世雄, 兩足之尊, 我本所作, 惡不善業,
今者懺悔: 諸十力前, 不識諸佛、 及父母恩;
不解善法、 造作眾惡; 自恃種`[姓=性【聖】]`姓、 及諸財寶;
盛年放逸、 作諸惡行; 心念不善, 口作惡業;
隨心所作, 不見其過; 凡夫愚行, 無知闇覆,
親近惡友, 煩惱亂心; 五欲因緣, 心生忿恚,
不知厭足, 故作眾惡; 親近非聖, 因生慳嫉,
貧窮因緣, 姦諂作惡; 繫屬於他, 常有怖畏,
不得自在, 而造諸惡。 貪欲恚癡, 擾動其心,
渴愛所逼, 造作眾惡; 依因衣食, 及以女色,
諸結惱熱, 造作眾惡; 身口意惡, 所集三`[業【麗】,樂【大】(cf. K40n1465_p0629a11)]`業,
如是眾罪, 今悉懺悔。 或不恭敬, 佛法聖眾,
如是`[眾=諸【聖】]`眾罪, 今悉懺悔。 或不恭敬, 緣覺菩薩,
如是眾罪, 今悉懺悔。 以無智故, 誹謗正法;
不知恭敬, 父母尊長; 如是眾罪, 今悉懺悔。
愚惑所覆, 驕慢放逸, 因貪恚`[癡=故【聖】]`癡, 造作諸惡;
如是眾罪, 今悉懺悔。 我今供養, 無量無邊,
`[三【明聖】,二【大】]`三千大千, 世界諸佛; 我當`[拔濟=濟拔【聖】]`拔濟, 十方一切,
無量眾生, 所有諸苦; 我當安止, 不可思議,
阿僧祇`[眾=劫【聖】]`眾, 令住十地; 已得安止, 住十地者,
悉令具足, 如來正覺。 為一眾生, 億劫修行,
使無量眾, 令度苦海; 我當為是, 諸眾生等,
演說微妙, 甚深悔法。 所謂金光, 滅除諸惡,
千劫所作, 極重惡業, 若能至心, 一懺悔者,
如是眾罪, 悉皆滅盡。 我今已說, 懺悔之法,
是金光明, 清淨微妙, 速能滅除, 一切`[業=苦【聖】]`業障;
我當安止, 住於十地, 十種珍寶, 以為脚足,
成佛無上, 功德光明, 令諸眾生, 度三有海。
諸佛所有, 甚深法藏, 不可思議, 無量功德,
一切種智, 願悉具足; 百千禪定、 根力覺道,
不可思議, 諸陀羅尼, 十力世尊, 我當成就。
諸佛世尊, 有大慈悲, 當證微誠, 哀受我悔。
若我百劫, 所作眾惡, 以是因`[緣=業【聖】]`緣, 生大憂苦,
貧窮困乏、 愁`[熱=恐【聖】]`熱驚懼、 怖畏惡業、 心常怯劣,
在在處處, 暫無歡樂; 十方現在, 大悲世尊,
能除眾生, 一切怖畏, 願當受我, 誠心懺悔,
令我恐懼, 悉得消除; 我之所有, 煩惱業垢,
`[惟=唯【聖】]`惟願現在, 諸佛世尊, 以大悲水, 洗除令淨。
過去諸惡, 今悉`[懺悔=悔過【聖】]`懺悔; 現所作罪, 誠心發露;
所未作者, 更不敢作; 已作之業; 不敢覆藏。
身業三種, 口業有四, 意三業行, 今悉懺悔;
身口所作, 及以意思, 十種惡業, 一切懺悔。
遠離十惡, 修行十善, 安止十`[住=地【聖】]`住, 逮十力尊,
所造惡業, 應受惡報, 今於佛前, 誠心懺悔。
若此國土、 及餘世界, 所有善法, 悉以迴向,
我所修行, 身口意`[業=善【明聖】]`業, 願於來世, 證無上道。
若在諸有, 六趣險難, 愚癡無智, 造作眾惡,
今於佛前, 皆悉懺悔。 世間所有, 生死險`[難=道【聖】]`難,
種種婬欲, 愚煩惱難, 如是諸難, 我今懺悔。
心輕躁難、 近惡友難、 三有險難, 及三毒難、
遇無難難、 值好時難、 修功德難、 值佛亦難,
如是諸難, 今悉懺悔。 諸佛世尊, 我所依止,
是故我今, 敬禮佛海; 金色晃耀, 猶如須彌,
是故我今, 頂禮最勝, 其色無上, 如天真金;
眼目清淨, 如紺琉璃; 功德威神, 名稱顯著;
佛日大悲, 滅一切闇; 善淨無垢, 離諸塵翳,
無上佛日, 大光普照; 煩惱火熾, 令心焦熱,
唯佛能除, 如月清涼;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莊嚴其身, 視之無厭; 功德巍巍, 明`[網=細【聖】]`網顯耀,
安住三界, 如日照世; 猶如琉璃, 淨無瑕穢,
妙色廣大, 種種各異; 其色紅赤, 如日初出,
頗梨白銀, 校飾光網, 如是種種, 莊嚴佛日。
三有之中, 生死大海, `[潦=老【聖】]`潦水波蕩, 惱亂我心,
其味苦毒, 最為麁澁; 如來網明, 能令枯涸。
妙身
`[莊=端【明聖】]`莊嚴, 相好殊特, 金色光明, 遍照一切,
智慧大海, 彌滿三界, 是故我今, 稽首敬禮。
如大海水, 其量難知, 大地微塵, 不可稱計;
諸須彌山, 難可度量, 虛空邊際, 亦不可`[得=言【聖】]`得;
諸佛亦爾, 功德無量。 一切有心, 無能知者。
於無量劫, 極心思惟, 不能得知, 佛功德邊。
大地諸山, 尚可知量; 毛`[*2-1]滴=渧【聖】*`滴海水, 亦可知數;
諸佛功德, 無能知者。 相好莊嚴, 名稱讚歎,
如是功德, 令眾皆得。 我以善業, 諸因緣故,
來世不久, 成於佛道, 講宣妙法, 利益眾生,
度脫一切, 無量諸苦; 摧伏諸魔、 及其眷屬,
轉於無上, 清淨法輪; 住壽無量, 不思議劫;
充足眾生, 甘露法味; 我當具足, 六波羅蜜,
猶如過佛, 之所成就; 斷諸煩惱, 除一切苦,
悉滅貪欲, 及恚癡等; 我當憶念, 宿命之事,
百生千生、 `[千萬=百千【明聖】]`千萬億生, 常當至心, 正念諸佛,
`[所=聞【明聖】]`所說微妙, 無上`[正=之【明聖】]`正法。 我因善業, 常值諸佛,
遠離諸惡, 修諸善業; 一切世界, 所有眾生,
無量苦惱, 我當悉滅。 若有眾生, 諸根毀壞,
不具足者, 悉令具足; 十方世界, 所有病苦,
羸`[瘦=疫【聖】]`瘦頓乏、 無救護者, 悉令解脫, 如是諸苦,
還得勢力, 平復如本。 若犯王法, 臨當刑戮,
無量怖畏, 愁憂苦惱, 如是之人, 悉令解脫。
若受鞭撻, 繫縛枷鎖, 種種苦事, 逼切其身,
無量百千, 愁憂驚畏, 種種恐懼, 擾亂其心;
如是無邊, 諸苦惱等, 願使一切, 悉得解脫。
若有眾生, 飢渴所惱, 令得種種, 甘美飲食。
盲者得視; 聾者得聽; 瘂者得言; 裸者得衣;
貧窮之者, 即得寶藏, 倉庫盈溢, 無所乏少;
一切皆受, 安隱快樂, 乃至無有, 一人受苦。
眾生相視, 和顏悅色, 形貌端嚴, 人所喜見。
心常思念, 他人善事; 飲食飽滿, 功德具足。
隨諸眾生, 之所思念, 皆願令得, 種種`[*1-1]妓=伎【明聖】*`妓樂:
箜篌箏笛、 琴瑟鼓吹, 如是種種, 微妙音聲。
江河池沼、 流泉諸水, 金華遍布, 及優鉢羅。
隨諸眾生, 之所思念, 即得種種, 衣服飲食、
錢財珍寶、 金銀琉璃、 真珠璧玉、 雜廁瓔珞。
願諸眾生, 不聞惡聲, 乃至無有, 可惡見者。
願諸眾生, 色貌微妙, 各各`[相於=於彼【聖】]`相於, 共相愛念;
世間所有, 資生之具, 隨其所念, 悉令具足。
願諸眾生, 諸所求索, 如其所須, 應念即得;
香華諸樹, 常於三時, 雨細末香, 及塗身香;
眾生受者, 歡喜快樂。 願諸眾生, 常得供養,
不可思議, 十方諸佛, 無上妙法, 清淨無垢,
及諸菩薩、 聲聞大眾。 願諸眾生, 常得遠離,
三惡八難, 值無難處, 覲覩諸佛, 無上之王。
願諸眾生, 常生尊貴, 多`[饒財=財饒【聖】]`饒財寶, 安隱豐樂;
上妙色像, 莊嚴其身, 功德成就, 有大名稱。
願諸女人, 皆成男子, 具足智慧, 精勤不懈;
一切皆行, 菩薩之道, 勤心修習, 六波羅蜜;
常見十方, 無量諸佛; 坐寶樹下, 琉璃座上,
安住禪定, 自在快樂, 演說正法, 眾所樂聞。
若我現在, 及過去世, 所作惡業, 諸有險難,
應得惡果, 不適意者, 願悉`[滅盡=盡滅【聖】]`滅盡, 令無有餘。
若諸眾生, 三有繫縛, 生死羅網, 彌密`[堅=牢【明】]`堅固,
願以智刀, 割斷破`[裂=壞【聖】]`裂, 除諸苦惱, 早成菩提。
若此閻浮, 及餘他方, 無量世界, 所有眾生,
所作種種, 善妙功德, 我今深心, 隨其歡喜。
我今以此, 隨喜功德, 及身口意, 所作善業,
願於來世, 成無上道, 得淨無垢, 吉祥果報。
若有敬禮, 讚歎十力, 信心清淨, 無諸疑`[網=惑【聖】]`網,
能作如是, 所說懺悔, 便得超越, 六十劫罪。
諸善男子, 及善女人, 諸王剎利、 婆羅門等,
若有恭敬, 合掌向佛, 稱歎如來, 并讚此偈,
在在生處, 常識宿命, 諸根具足, 清淨端嚴,
種種功德, 悉皆成就; 在在處處, 常為國王、
輔相大臣, 之`[所【麗】,行【大】(cf. K40n1465_p0631b08; T16n0664_p0368a11)]`所恭敬; 非於一佛、 五佛十佛,
種諸功德。 聞是懺悔, 若於無量, 百千萬億,
諸佛如來, 種諸善根, 然後乃得, 聞是懺悔。』」
`[*3-3]金光明經〔-〕【聖】*,此處聖語藏有金光明經懺悔滅罪傳千三百九十八字,別出卷末 cf. p. 358`金光明經讚歎品第四
爾時佛告地神堅牢:「善女天!過去有王名金龍尊,常以讚歎,讚歎`[去來=過去未來【聖】]`去來現在諸佛:
「『我今尊重, 敬禮讚歎, 去來現在, 十方諸佛。
諸佛清淨, 微妙寂滅, 色中上色, 金光照耀;
於諸聲中, 佛聲最上, 猶如大梵, 深遠雷音;
其髮紺黑, 光螺焰起, 蜂翠孔雀, 色不得喻;
其齒鮮白, 猶如珂雪, 顯發金顏, 分齊分明;
其目脩廣, 清淨無垢, 如青蓮華, 映水開敷;
舌相廣長, 形色紅輝, 光明照耀, 如華初生;
眉間毫相, 白如珂月, 右旋潤澤, 如淨琉璃;
眉細脩揚, 形如月初, 其色黑耀, 過於蜂王;
鼻高圓直, 如鑄金鋌, 微妙柔軟, 當于面門;
如來勝相, 次第最上, 得味真正, 無與等者;
一一毛孔, 一毛旋生, 軟細紺青, 猶孔雀項。
即於生時, 身放大光, 普照十方, 無量國土,
滅盡三界, 一切諸苦, 令諸眾生, 悉受快樂,
地獄畜生, 及以餓鬼, 諸人天等, 安隱無患,
悉`[滅=除【聖】]`滅一切, 無量惡趣。 身色微妙, 如融金聚;
面貌清淨, 如月盛滿; 佛身明`[耀=明【聖】]`耀, 如日初出;
進止威儀, 猶如師子; 脩臂下垂, 立過于膝,
猶如風動, 娑羅樹枝; 圓光一尋, 能照無量,
猶如聚集, 百千日月; 佛身淨妙, 無諸垢穢,
其明普照, 一切佛剎; 佛光巍巍, 明焰`[熾=火【聖】]`熾盛,
悉能隱蔽, 無量日月; 佛日燈炬, 照無量界,
皆令眾生, 尋光見佛。 本所修習, 百千行業,
聚集功德, 莊嚴佛身, 臂𦟛纖圓, 如象王鼻;
手足`[淨=柔【明】]`淨軟, 敬愛無厭; 去來諸佛, 數如微塵,
現在諸佛, 亦復如是; 如是如來, 我今悉禮。
身口清淨, 意亦如是, 以`[妙=好【明聖】]`妙`[香華=華香【聖】]`香華, 供養奉獻,
百千功德, 讚詠歌歎, 設以`[百=香【聖】]`百舌, 於千劫中,
歎佛功德, 不能得盡; 如來所有, 現世功德,
種種深固, 微妙第一, 設復千舌, 欲讚一佛,
尚不能盡, 功德少分, 況欲歎美, 諸佛功德?
大地及天, 以為大海, 乃至有頂, 滿其中水,
尚以一毛, 知其`[*2-2]滴=渧【聖】*`滴數, 無有能知, 佛一功德。
我今以禮, 讚歎諸佛, 身口意業, 悉皆清淨,
一切所修, 無量善業, 與諸眾生, 證無上道。』
如是人王, 讚歎佛已, 復作如是, 無量誓願:
『若我來世, 無量無邊, 阿僧祇劫, 在在生處,
常於夢中, 見妙金鼓, 得聞懺悔, 深奧之聲。
今所讚歎, 面貌清淨, 願我來世, 亦得如是。
諸佛功德, 不可思議, 於百千劫, 甚難得值,
願於當來, 無量之`[世=義【聖】]`世, 夜則夢見, 晝如實說。
我當具足, 修行六度, 濟拔眾生, 越於苦海,
然後我身, 成無上道; 令我世界, 無與等者,
奉貢金鼓, 讚佛因緣, 以此果報, 當來之世,
值釋迦佛, 得受記`[莂=別【聖】]`莂, 并令二子: 金龍金光,
常生我家, `[同共=共同【聖】]`同共受記。 若有眾生, 無救護者,
眾苦逼切, 無所依止, 我於當來, 為是等輩,
作大救護, 及依止處, 能除眾苦, 悉令滅盡,
施與眾生, 諸善安樂。 我未來世, 行菩`[薩=提【明】]`薩道,
不計劫數, 如盡`[本=無【聖】]`本際, 以此金光, 懺悔因緣,
使我惡海, 及以業海、 煩惱大海, 悉竭無餘。
我功德海, 願悉成就; 智慧大海, 清淨具足;
無量功德, 助菩提道, 猶如大海, 珍寶具足。
以此金光, 懺悔力故, 菩提功德, 光明無礙,
慧光無垢, 照徹清淨。 我當來世, 身光普照,
功德威神, 光明焰盛, 於三界中, 最勝殊特,
諸功德力, 無所減少, 當度眾生, 越於苦海,
并復安置, 功德大海。 來世多劫, 行菩`[提=薩【聖】]`提道,
如昔諸佛, 行菩提者。 三世諸佛, 淨妙國土;
諸佛`[至=世【聖】]`至尊, 無量功德; 令我來世, 得此殊異,
功德淨土, 如佛世尊。』 信相當知, 爾時國王,
金龍尊者, 則汝身是; 爾時二子, 金龍金光,
今汝二子, 銀相等是。」
`[*3-4]金光明經〔-〕【聖】*,此處聖語藏有金光明經懺悔滅罪傳千三百九十八字,別出卷末 cf. p. 358`金光明經空品第五
「無量餘經, 已廣說空, 是故此中, 略而`[解說=說之【聖】]`解說。
眾生根鈍, 尠於智慧, 不能廣知, 無量空義,
故此尊經, 略而說之; 異妙方便, 種種因緣,
為鈍根故, 起大悲心, `[今我=我今【明聖】]`今我演說, 此妙經典。
如我所解, 知眾生意, 是身虛偽, 猶如空聚;
六入村落, 結賊所止, 一切自住, 各不相知。
眼根受色; 耳分別聲; 鼻嗅諸香; 舌嗜於味;
所有身根, 貪受諸觸; 意根分別, 一切諸法;
六情諸根, 各各自緣, 諸塵境界, 不行他緣。
心如幻化, 馳騁六情, 而常妄想, 分別諸法;
猶如世人, 馳走空聚, 六賊所害, 愚不知避。
心常依止, 六根境界, 各各自知, 所`[伺=向【聖】]`伺之處,
隨行色聲、 香味觸法。 心處六情, 如鳥投網,
其心在在, 常處諸根, 隨逐諸塵, 無有暫捨。
身空虛偽, 不可長養, 無有諍訟, 亦無正主,
從諸因緣, 和合而有, 無有堅實, 妄想故起。
業力機關, 假`[為=偽【明】]`為空聚, 地水火風, 合集成立,
隨時增`[減=長【聖】]`減, 共相殘害; 猶如四蛇, 同處一篋,
四大`[蚖=毒【聖】]`蚖蛇, 其性各異, 二上二下, 諸方亦二,
如是蛇大, 悉滅無餘。 地水二蛇, 其性沈下;
風火二蛇, 性輕上升; 心識二性, 躁動不停,
隨業受報, `[人天=天人【聖】]`人天諸趣, 隨所作業, 而墮諸有。
水火風`[種=動【聖】]`種, 散滅壞時, 大小不淨, 盈流於外;
體生諸蟲, 無可愛樂; 捐棄塚間, 如`[朽【麗】,杇【大】(cf. K40n1465_p0633a17; T16n0664_p0379c10)]`朽敗木。
善女當觀, 諸法如是, 何處有人, 及以眾生?
本性空寂, 無明故有, 如是諸大, 一一不實,
本自不生, 性無和合。 以是因緣, 我說諸大,
從本不實, 和合而有; 無明體相, 本自不有,
妄想因緣, 和合而有; 無所有故, 假名無明,
是故我說, 名曰無明、 行識名色、 六入觸受、
愛取有生、 老死`[愁=憂【聖】]`愁惱, 眾苦行`[業【麗】,眾【大】(cf. K40n1465_p0633b03; T16n0664_p0379c19)]`業, 不可思議,
生死無際, 輪轉不息。 本無有生, 亦無和合,
不善思惟, 心行所造。 我斷一切, 諸見纏等,
以智慧刀, 裂煩惱網; 五陰舍宅, 觀悉空寂,
證無上道, 微妙功德; 開甘露門、 示甘露器、
入甘露城、 處甘露室, 令諸眾生, 食甘露味。
吹大法螺、 擊大法鼓、 然大法炬、 雨勝法雨。
我今摧伏, 一切怨結, 竪立第一, 微妙法幢;
度諸眾生, 於生死海, 永斷三惡, 無量苦惱。
煩惱熾然, 燒諸眾生, 無有救護, 無所依止;
我以甘露, 清涼美味, 充足是輩, 令離焦熱,
於無量劫, 遵修諸行, 供養恭敬, 諸佛世尊;
堅`[固=窂【聖】]`固修`[習=集【聖】]`習, 菩提之道; 求於如來, 真實法身;
捨諸所重, `[肢=支【聖】]`肢節手足、 頭目髓腦、 所愛妻子、
錢財珍寶、 真珠瓔珞、 金銀琉璃, 種種異物。」
金光明經卷第一
金光明經卷第二
北涼三藏法師曇無讖譯
金光明經四天王品第六
爾時毘沙門天王、提頭賴吒天王、毘留勒叉天王、毘留博叉天王,俱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是金光明微妙經典眾經之王,諸佛世尊之所護念,莊嚴菩薩深妙功德,常為諸天之所恭敬,能令天王心生歡喜,亦為護世之所讚歎。此經能照諸天宮殿,是經能與眾生快樂,是經能令地獄、餓鬼、畜生諸河焦`[乾=乾悉令【聖】]`乾枯竭,是經能除一切怖畏,是經能却`[他=地【聖】]`他方怨賊,是經能除穀貴饑饉,是經能愈一切疫病,是經能滅惡星變異,是經能`[除=去【明聖】]`除一切憂惱。舉要言之,是經能滅一切眾生無量無邊百千苦惱。
「世尊!是金光明微妙經典,若在大眾廣宣說時,我等四`[王=天【聖】]`王及餘眷屬,聞此甘露無上法味,增益身力心進勇銳具諸威德。
「世尊!我等四王,能說正法修行正法,為世法王以法治世。
「世尊!我等四王`[及=及諸【明】]`及天、龍、鬼神、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以法治世,遮諸惡鬼噉精氣者。
「世尊!我等四王二十八部諸鬼神等,及無量百千鬼神,以淨天眼過於人眼,常觀擁護此閻`[浮【CB】,淨【大】]`浮提。世尊!是故我等名護世王。若此國土有諸衰耗、怨賊侵境、饑饉疾疫種種艱難,若有比丘受持是經,我等四王當共勸請,令是比丘以`[我=我等【明】]`我力故,疾往彼所國邑郡縣,廣宣流布是金光明微妙經典,令如是等種種百千衰耗之事悉皆滅盡。
「世尊!如諸國王所有土境,是持經者若至其國,是王應當往是人所,聽受如是微妙經典,聞已歡喜,復當護念恭敬是人。世尊!我等四王,復當`[勤心=慇懃【聖】]`勤心擁護是王及國人民,為除衰患令得安隱。
「世尊!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是經,若諸人王有能供給施其所安,我等四王,亦當令是王及國人民一切安隱具足無患。世尊!若有四眾受持讀誦是妙經典,若諸人王有能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我等四王,亦`[復當=當復【聖】]`復當令如是人王,於諸王中常得第一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亦令餘王欽尚羨慕稱讚其善。」
爾時世尊讚歎護世四天王等:「善哉,善哉!汝等四王,過去`[已=以【聖】]`已曾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於諸佛所種諸善根,說於正法修行正法,以法治世為人天王。汝等今日長夜利益於諸眾生,行大`[悲=慈【明】]`悲心,施與眾生一切樂具,能遮諸惡勤`[與=於【聖】]`與諸善。以是義故,若有人王能供養恭敬此金光明微妙經典,汝等正應如是護念,滅其苦惱與其安樂。
「汝等四王及諸眷屬、無量無邊百千鬼神,若能護念如是`[經=經典【聖】]`經者,即是護持去來現在諸佛正法。汝等四王及餘天眾百千鬼神,與阿脩羅共戰鬪時,汝等諸天常得勝利。汝等若能護念`[此=是【聖】]`此經,悉能消伏一切諸苦,所謂怨賊饑饉疾疫。若四部眾有能受持讀誦此經,汝等亦應勤心守護,為除衰惱施與安樂。」
爾時四王復白佛言:「世尊!是金光明微妙經典,於未來世在所流布,若國土城邑郡縣村落隨所至處,若諸國王以天律治世,復能恭敬至心聽受是妙經典,并復尊重供養供給持是經典四部之眾,以是因緣,我等時時得聞如是微妙經典,聞已即得增益身力,心進勇銳具`[諸=足【聖】]`諸威德。是故我等及無量鬼神,常當隱形隨其妙典所流布處,而作擁護令無留難;亦當護念聽是經典諸國王等及其人民,除其患難悉令安隱,他方怨賊亦使退散。若有人王聽是經時,隣國怨敵興如是念:『當具四兵壞彼國土。』世尊!以是經典`[威=威德【聖】]`威神力故,爾時隣敵更有異怨為作留難,於其境界起諸衰惱災異疫病。爾時怨敵起如是等諸惡事已,備具四兵,發向是國`[規=親【明】]`規往討`[罰=伐【明】]`罰。我等爾時,當與眷屬無量無邊百千鬼神,隱蔽其形為作護助,令彼怨敵自然退散,起諸怖懅種種留難。彼國兵眾尚不能到,況復當能有所破壞?」
爾時佛讚四天王等:「善哉,善哉!汝等四王,乃能擁護我百千億那由他劫所可修習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諸人王受持是經恭敬供養者,為消衰患令其安樂;復`[能〔-〕【聖】]`能擁護宮殿舍宅城邑村落國土邊疆,乃至怨賊悉令退散,滅其衰惱令得安隱,亦令一切閻浮提內所有諸王無諸凶衰鬪訟之事。
「四王當知,此閻浮提八萬四千城邑聚落、八萬四千諸人王等,各於其國娛樂快樂,各各於國而得自在;於自所有錢財珍寶,各各自足不相侵奪;如其宿世所修集業隨業受報,不生惡心貪求他國;各各自生利益之心,生於慈心、安樂之心、不諍訟心、不破壞心、無繫縛心、無楚撻心,各於其土自生愛樂,上下和`[睦=穆【明聖】]`睦猶如水乳,心相愛念增諸善根。以是因緣故,此閻浮提安隱豐樂,人民熾盛大地沃壤,陰陽調和時不越序,日月星宿不失常度,風雨隨時無諸災橫,人民豐實自足於財,心無貪`[吝=怪【聖】]`吝亦無嫉妬,等行十善,其人壽終多生天上,天宮充滿增益天眾。
「若未來世有諸人王聽是經典,及供養恭敬受持是經四部之眾,是王則為安樂利益汝等四王及餘眷屬無量百千諸鬼神等。何以故?汝等四王,若得時時聞是經典,則為已得正法之水,服甘露味增益身力,心進勇銳具諸威德。是諸人王,若能至心聽受是經,則為已能供養於我。若供養我,則是供養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若能供養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則得無量不可思議功德之聚。以是因緣,是諸人王應得擁護,及后妃婇女中宮眷屬諸王子等亦應得護,衰惱消滅快樂熾盛,宮殿堂宇安隱清淨無諸災變,護宅之神增長威德,亦受無量歡`[悅=喜【聖】]`悅快樂。是諸國土所有人民,悉受種種五欲之樂,一切惡事悉皆消滅。」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未來之世若有人王,欲得護身及后妃婇女諸王子等宮殿屋宅,得第一護身所王領最為殊勝,具不可思議王者功德;欲得攝取無量福聚,國土無有他方怨賊,無諸憂惱及諸苦事。世尊!如是人王,不應放逸散亂其心,應生恭敬謙下之心,應當莊嚴第一微妙最勝宮`[宅=殿【聖】]`宅,種種香汁持用灑地,散種種華,敷大法座師子之座,兼以無量珍琦異物而為校飾,張施種種無數微妙幢幡寶蓋;當淨洗浴以香塗身,著好淨衣纓絡自嚴,坐`[卑小=小卑【明聖】]`卑小座不自高大,除去自在離諸放逸,謙下自卑除去驕慢,正念聽受如是妙典,於說法者生世尊想;復於宮內后妃王子婇女眷屬,生慈哀心和顏與語,勸以種種供養之具供`[養〔-〕【聖】]`養法師。是王爾時既勸化已,即生無量歡喜快樂,心懷悅豫倍復自`[勵=慶【聖】]`勵,不生疲倦多作利益,於說法者倍生恭敬。」
`[爾=是【聖】]`爾時佛告四天大王:「爾時人王,應著白淨鮮潔之衣,種種纓絡齊整莊嚴,執持素`[白=帛【明聖】]`白微妙上蓋,服飾容儀不失常則,躬出奉迎說法之人。何以故?是王如是隨其舉足步步之中,即是供養值遇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世尊;復得超越如是等劫生死之難;復於來世爾所劫中,常得封受轉輪王位;隨其步步亦得如是現世功德不可思議自在之力;常得最勝極妙七寶人天宮殿;在在生處增益壽命;言語辯了人所信用;無所畏`[忌=知忌【聖】]`忌有大名稱;常為人天之所恭敬,天上人中受上妙樂;得大勢力具足威德;身色微妙端嚴第一;常值諸佛遇善知識;成就具足無量福聚。
「汝等四`[天〔-〕【明】]`天王!如是人王,見如是等種種無量功德利益,是故此王應當躬出奉迎法師;若一由旬至百千由旬,於說法師應生佛想,應作是念:『今日釋迦如來正智,入於我宮受我供養,為我說法,我聞是法,即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為得值百千萬億那由他佛,已為供養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得畢竟`[三=離三【明】,滅三【聖】]`三惡道苦。我今已種百千無量轉輪聖王釋梵之因,已種無邊善根種子,已令無量百千萬億諸眾生等度於生死,已集無量無邊福聚,後宮眷屬已得擁護,宮宅諸衰悉`[已=以【聖】]`已消滅,國土無有怨賊棘刺,他方怨敵不能侵陵。』
「汝等四王!如是人王,應作如是供養正法,清淨聽受是妙經典,及恭敬供養尊重讚歎持是經典四部之眾;亦當迴此所得最勝功德之分,施與汝等及餘眷屬諸天鬼神。聚集如是諸善功德,現世常得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自在之利,威德勢力成就具足,能以正法摧伏諸惡。」
爾時四王白佛言:「世尊!若未來世有諸人王,作如是等恭敬正法,至心聽受是妙經典,及恭敬供養尊重讚歎持是經典四部之眾,嚴治舍宅香汁灑地,專心正念聽說法時,我等四王亦當在中共聽此法,願諸人王為自利故,以己所得功德少分施與我等。
「世尊!是諸人王於說法者所坐之處,為我等故燒種種香供養是經,是妙香氣,於一念`[頃=項【聖】]`頃即至我等諸天宮殿,其香即時變成香蓋,其香微妙金色晃耀照我等宮釋宮梵宮。大`[辯=辨【聖】]`辯`[14]天神=神天【聖】*`天神、功德`[*14]`天神、堅牢地神、散脂鬼神、最大將軍、二十八部鬼神大將、摩醯首羅、金剛密迹、摩尼跋陀鬼神大將、鬼子母,與五百`[兒=鬼【明】]`兒子周匝圍繞,阿耨達龍王、娑竭羅龍王,如是等眾,`[自〔-〕【聖】]`自於宮殿各各得聞是妙香氣,及見香蓋光明普照,是香蓋光明亦照一切諸天宮殿。」
佛告四王:「是香蓋光明非但至汝四王宮殿。何以故?是諸人王手擎香爐,供養經時,其香遍布,於一念頃遍至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百億大海、百億須彌山、百億大鐵圍山小鐵圍山及諸山王;百億四天下、百億四天王、百億三十三天,乃至百億非想非非想天。於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三十三天,一切龍、鬼、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宮殿虛空悉滿種種香煙雲蓋,其蓋金光亦照宮殿。如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種種香煙`[雲=香【聖】]`雲蓋,皆是此經威神力故。
「是諸人王手擎香爐供養經時、種種香氣,不但遍此三千大千世界,於一念頃亦遍十方無量無邊恒河沙等百千萬億諸佛世界,於諸佛上虛空之中,亦成香蓋,金`[光=色【聖】]`光普照,亦復如是。諸佛世尊聞是`[妙香=香氣【明】]`妙香,見是香蓋及金色光,於十方`[界=世界【聖】]`界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尊【聖】]`界,作如是等神力變化已,異口同音於說法者稱讚:『善哉,善哉!大士!汝能廣宣流布如是甚深微妙經典,則為成就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之聚,若有聞是甚深經典,所得功德則為不少,況`[持=受持【聖】]`持讀誦為他眾生開示分別演說其義。何以故?善男子!此金光明微妙經典,無量無邊億那由他諸菩薩等,若得聞者,即不`[退=退轉【聖】]`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十方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佛世界現在諸佛,異口同聲作如是言:『善男子!汝於來世`[7]必=畢【聖】*`必定當得坐於道場菩提樹下,於三界中最尊最勝,出過一切眾生之上,勤修力故受諸苦行,善能莊嚴菩提道場,能壞三千大千世界外道邪論,摧伏諸魔怨賊異形,覺了諸法第一寂滅清淨無垢甚深無上菩提之道。
「『善男子!汝已能坐金剛座處,轉於無上諸佛所讚十二種行甚深法輪,能擊無上最大法鼓,能吹無上極妙法螺,能竪無上最勝法幢,能然無上極明法炬,能雨無上甘露法雨,能斷無量煩惱怨結,能令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眾,度於無涯可畏大海,解脫生死無際輪轉,值遇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佛。』」
爾時四天王復白佛言:「世尊!是金光明微妙經典,能得未來現在種種無量功德,是故人王,若得聞是微妙經典,則為已於百千萬億無量佛所種諸善根。我以敬念是人王故,復見無量福德利故,我等四王及餘眷屬無量百千萬億鬼神,於自宮殿見是種種香煙雲蓋瑞應之時,我當隱蔽不現其身,為聽法故,當至是王所`[至=止【明聖】]`至宮殿講法之處。大梵天王、釋提桓因、大`[9]辯=辨【聖】*`辯天神、功德天神、堅牢地神、散脂鬼神、大將軍等,二十八部鬼神大將、摩醯首羅、金剛密迹、摩尼跋陀鬼神大將、鬼子母及五百`[兒=鬼【明】]`兒子,周匝圍繞,阿耨達龍王、`[娑=婆【聖】]`娑竭羅龍王,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鬼神諸天,如是等眾為聽法故,悉自隱蔽不`[現=見【聖】]`現其身,至是人王所止宮殿講法之處。
「世尊!我等四王及餘眷屬無量鬼神,悉當同心以是人王為善知識,同共一行善相應行,能為無上大法施主,以甘露味充足我等;我等應當擁護是王,除其衰患令得安隱,及其宮宅國土城邑,諸惡災患悉令消滅。
「世尊!若有人王,於此經典心生捨離不樂聽聞,其心不欲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若四部眾有受持讀誦講說之者,亦復不能恭敬供養尊重讚歎。我等四王及餘眷屬無量鬼神,即便不得聞此正法,背甘露味失大法利,無有勢力及以威德,減損天眾增長惡趣。世尊!我等四`[王=天【聖】]`王及無量鬼神捨其國土,不但我等,亦有無量守護國土諸舊善神皆悉捨去。我等諸王及諸鬼神既捨離已,其國當有種種災異,一切人民失其善心,唯有繫縛瞋恚鬪諍,互相破壞多諸疾疫,彗星現怪流星崩落,五星諸宿違失常度,兩日並現日月薄蝕,白黑惡虹數數出現,大地震動發大音聲,暴風惡雨無日不有,穀米勇貴饑饉凍餓,多有他方怨賊侵掠其國,人民多受苦惱,其地無有可愛樂處。世尊!我等四王及諸無量百千鬼神,并守國土諸舊善神,遠離去時生如是等無量惡事。
「世尊!若有人王,欲得自護`[及=父【聖】]`及王國土多受安樂,欲令國土一切眾生悉皆成就具足快樂,欲得摧伏一切外敵,欲得擁護一切國土,欲以正法正治國土,欲得除滅眾生怖畏。世尊!是人王等,應當必定聽是經典,及恭敬供養讀誦受持是經典者。我等四王及`[無=諸無【聖】]`無量鬼神,以是法食善根因緣,得服甘露無上法味,增長身力心進勇銳增益諸天。何以故?以是人王至心聽受是經典故,如諸梵天說出欲論、釋提桓因種種善論、五通之人神仙之論。
「世尊!梵天釋提桓因五神通人,雖有百千億那由他無量勝論,是金光明於中最勝。所以者何?如來說是《金光明經》,為眾生故,為令一切閻浮提內諸人王等以正法治,為與一切眾生安樂,為欲愛護一切眾生,欲令眾生無諸苦惱,無有他方怨賊棘刺,所有諸惡背而不向,欲令國土無有憂惱,以正法教無有諍訟,是故人王各於國土,應然法炬熾然正法增益天眾。我等四王及無量鬼神、閻浮提內諸天善神,以是因緣,得服甘露法味充足,得大威德進力具足,閻浮提內安隱豐樂,人民熾盛安樂其處;復於來世無量百千不可思議那由他劫,常受微妙第一快樂,復得值遇無量諸佛種諸善根,然後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有【聖】]`得如是等無量功德,悉是如來正遍知說,如來過於百千億那由他諸梵天等,以大悲力故,亦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釋提桓因,以苦行力故。是故如來為諸眾生,演說如是《金光明經》。若閻浮提一切眾生及諸人王,世間出世間所作國事,所造世論皆因此經。欲令眾生得安樂故,釋迦如來示現是經廣宣流布。世尊!以是因緣故,是諸人王,應當`[*7-1]必=畢【聖】*`必定聽`[定=受【聖】]`受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是經。」
爾時佛復告四天王:「汝等四王及餘眷屬無量百千那由他鬼神!是諸人王,若能至心聽是經典,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汝等四王,正應擁護,滅其衰患而與安樂。若有人能廣宣流布如是妙典,於人天中大作佛事,能大利益無量眾生,如是之人,汝等四王,必當擁護莫`[令=念【聖】]`令他緣而得擾亂,令心`[恬=澹【聖】]`恬靜受於快樂,續復當得廣宣是經。」
爾時四天王,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長跪合掌,於世尊前以偈讚曰:
「佛`[月=日【聖】]`月清淨, 滿足莊嚴, 佛日暉曜, 放千光明。
如來面目, 最上明淨, 齒白無垢, 如蓮華根;
功德無量, 猶如大海; 智淵無邊, 法水具足;
百千三昧, 無有缺減; 足下平滿, 千輻相現;
足指網縵, 猶如鵝王; 光明晃耀, 如寶山王;
微妙清淨, 如鍊真金; 所有福德, 不可思議;
佛功德山, 我今敬禮。 佛真法身, 猶如虛空,
應物現形, 如水中月, 無有障礙, 如焰如化,
是故我今, 稽首佛月。」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此金光明, 諸經之王, 甚深最勝, 為無有上;
十力世尊, 之所宣說, 汝等四王, 應當勤護。
以是因緣, 是深妙典, 能與眾生, 無量快樂,
為諸眾生, 安樂利益, 故久流布, 於閻浮提;
能滅三`[千【麗】,十【大】(cf. K40n1465_p0638c24)]`千, 大千世界, 所有惡趣, 無量諸苦。
閻浮提內, 諸人王等, 心生慈愍, 正法治世,
若能流布, 此妙經典, 則令其土, 安隱豐熟,
所有眾生, 悉受快樂。 若有人王, 欲愛己身,
及其國土, 欲令豐盛, 應當至心, 淨潔洗浴,
往法會所, 聽受是`[經=典【聖】]`經。 是經能作, 所有善事,
摧伏一切, 內外怨賊; 復能除滅, 無量怖畏;
是諸經王, 能與一切, 無量眾生, 安隱快樂。
譬如寶樹, 在人家中, 悉能出生, 一切珍寶;
是妙經典, 亦復如是, 悉能出生, 諸王功德。
如清冷水, 能除渴乏; 是妙經典, 亦復如是,
能除諸王, 功德渴乏。 譬如珍寶、 異物篋器,
悉在于手, 隨意所用; 是金光明, 亦復如是,
隨意能與, 諸王法寶。 是金光明, 微妙經典,
常為諸天, 恭敬供養; 亦為護世, 四`[大天=天大【聖】]`大天王,
威神勢力, 之所護持; 十方諸佛, 常念是經,
若有演說, 稱讚善哉。 亦有百千, 無量鬼神,
從十方來, 擁護是人; 若有得聞, 是妙經典,
心生歡喜, 踊躍無量。 閻浮提內, 無量大眾,
皆悉歡喜, 集聽是經; 聽是經故, 具諸威德,
增益天眾, 精氣身力。」
爾時四`[天〔-〕【明】]`天王聞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從昔來未曾得聞如是微妙寂滅之法,我聞是已心生悲喜涕淚`[交=橫【明聖】]`交流,舉身戰動`[肢=支【聖】]`肢`[節=體【明聖】]`節怡解,復得無量不可思議具足妙樂。」以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供養奉散於如來上。作如是等供養佛已,復白佛言:「世尊!我等四王,各各自有五百鬼神,常當隨逐是說法者而為守護。」
金光明經大`[*9-1]辯=辨【聖】*`辯天`[神〔-〕【明】]`神品第七
爾時大`[*9-2]辯=辨【聖】*`辯`[天=神【聖】]`天白佛言:「世尊!是說法者,我當益其樂說`[*9]`辯才,令其所說莊嚴次第善得大智,若是經中有失文字句義違錯,我能令是說法比丘次第還得,能與總持令不忘失。若有眾生於百千佛所種諸善根,是說法者為是等故,於閻浮提廣宣流布是妙經典令不斷絕,復令無量無邊眾生得聞是經,當令是等悉得猛利不可思議大智慧聚、不可稱量福德之報,善解無量種種方便、善能`[*9]`辯暢一切諸論、善知世間種種技術,能出生死得不退轉,必定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金光明經功德天品第八
爾時功德天白佛言:「世尊!是說法者,我當隨其所須之物,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產,供給是人無所乏少,令心安住晝夜歡樂,正念思惟是經章句分別深義。若有眾生於百千佛所種諸善根,是說法者為是等故,於閻浮提廣宣流布是妙經典令不斷絕,是諸眾生聽是經已,於未來世無量百千那由他劫,常在天上人中受樂,值遇諸佛,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惡道苦悉畢無餘。
「世尊!我已於過去寶華功德海琉璃金山照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所種諸善根,是故我今隨所念方、隨所視方、隨所至方,`[能〔-〕【聖】]`能令無量百千眾生受諸快樂,若衣服飲食資生之具、金銀七寶、真珠琉璃、珊瑚琥珀、`[壁=璧【明】]`壁玉珂貝,悉無所乏。若有人能稱金光明微妙經典,為我供養諸佛世尊,三稱我名燒香供養;供養佛已,別以香華種種美味,供施於我灑散諸方,當知是人即能聚集資財寶物。以是因緣增長地味,地神諸天悉皆歡喜,所種穀米`[牙=芽【明】]`牙莖枝葉果實滋茂,樹神歡喜出生無量種種諸物。我時慈念諸眾生故,多與資生所須之物。
「世尊!`[於〔-〕【聖】]`於此北方,毘沙門`[天〔-〕【聖】]`天王有城名曰阿尼曼陀,其城有園名`[功〔-〕【聖】]`功德華光,於是園中有最勝園,名曰金幢七寶極妙,此即是我常止住處。若有欲得財寶增長,是人當於自所住處,應淨掃灑洗浴其身,著鮮白衣妙香塗身,為我至心三稱彼佛寶華琉璃世尊名號,禮拜供養燒香散華;亦當三稱金光明經至誠發願,別以香華種種美味,供施於我散灑諸方,爾時當說如是章句:
「波利富樓那遮`[利=利一【明】]`利 三曼陀達舍尼羅`[佉=佉二【明】,以下明本每句有記數傚之]`佉 摩訶毘呵羅伽帝 三曼陀毘`[陀=陀尼【聖】]`陀那伽帝 摩訶迦梨波帝 波婆`[明本連續而為一句]`禰 `[明本連續而為一句]`薩婆哆㖃 三曼`[明本連續而為一句]`陀 `[明本連續而為一句]`脩鉢梨富隷 阿夜那達摩帝 摩訶毘鼓畢帝 摩訶彌勒簸僧祇帝 醯帝簁三博祇`[悕=怖【聖】]`悕帝 三曼陀阿咃 阿㝹婆羅尼
「是灌頂章句,`[*7-2]必=畢【聖】*`必定吉祥真實不虛。等行眾生及中善根,應當受持讀誦通利,七日七夜受持八戒,朝暮淨心,香華供養十方諸佛,常為己身及諸眾生,迴向具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是誓願:『令我所求皆得吉祥。』自於所居房舍屋宅淨潔掃除。若自住處、若阿蘭若處,以香泥塗地、燒微妙香、敷淨好座,以種種華香布散其地以待於我;我於爾時如一念頃,入其室宅`[即=即知【聖】]`即坐其座,從此日夜令此`[所居=居家【明】,居所【聖】]`所居,若村邑、若僧坊、若露地,無所乏少,若錢若金`[銀〔-〕【聖】]`銀若珍寶、若牛羊若穀米,一切所須即得具足悉受快樂。若能以己所作善根最勝之分迴與我者,我當終身不遠其人,於所住處至心護念,隨其所求令得成就。
「應當至心禮如是等諸佛世尊,其名曰:寶勝如來、無垢熾寶光明王相如來、金焰光明如來、金百光明照藏如來、金山寶蓋如來、金華焰光相如來、大炬如來、寶相如來;亦應敬禮:信相菩薩、金光明菩薩、金藏菩薩、常悲菩薩、法上菩薩;亦應敬禮:東方阿閦如來、南方寶相如來、西方無量壽佛、北方微妙聲佛。」
金光明經堅牢地神品第九
爾時地神堅牢白佛言:「世尊!是金光明`[微=經【聖】]`微`[妙經典〔-〕【聖】]`妙經典,若現在世若未來世,在在處處——若城邑聚落,若山澤空處,若王宮宅。世尊!隨是經典所流布處,是地分中敷師子座,令說法者坐其座上,廣演宣說是妙經典;我當在中常作宿衛,隱蔽其身於法座下頂戴其足。我聞法已,得服甘露無上法味增益`[身=氣【明】]`身力,而此大地深十六萬八千由旬,從金剛際至海地上,悉得眾味增長具足,豐壤`[肥=肥壤【聖】]`肥濃過於今日。以是之故,閻浮提內藥草樹木、根莖枝葉華果滋茂,美色香味皆悉具足。眾生食已,增長壽命色力`[*9-5]辯=辨【聖】*`辯安,六情諸根具足通利,威德顏貌端嚴殊特;成就如是種種等已,所作事業多得成`[辦【麗】,辯【大】(cf. K40n1465_p0640c24; T16n0664_p0389a04)]`辦,有大勢力精勤勇猛。
「是故,世尊!閻浮提內安隱豐樂人民熾盛,一切眾生多受快樂,應心適意隨其所樂。是諸眾生得是威德大勢力已,能供養是《金光明經》,及恭敬供養`[持=受持【聖】]`持`[是〔-〕【聖】]`是經者四部之眾。我於爾時當往其所,為諸眾生受快樂故,請說法者廣令宣布如是妙典。何以故?世尊!是金光明若廣說時,我及眷屬所得功德倍過於常,增長身力心進勇銳。
「世尊!我服甘露無上`[味=法味【明】]`味已,閻浮提地縱廣七千由旬豐壤倍常。世尊!如`[是=此【明】]`是大地眾生所依,悉能增長一切所須之物,增長一切所須物已,令諸眾生隨意所用受於快樂——種種飲食衣服臥具、宮殿屋宅樹木林苑、河池井泉,如是等物依因於地悉皆具足。是故,世尊!是諸眾生為知我恩,應作是念:『我當必定聽受是經,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作是念已,即從住處,若城邑聚落舍宅空地,往法會所聽受是經。既聽受已還其所止,各應相慶作如是言:『我等今者聞此甚深無上妙法,已為攝取不可思議功德之聚,值遇無量無邊諸佛,三惡道報已得解脫,於未來世常生天上人中受樂。』是諸眾生各於住處,若為他人演說是經,若說一喻一品一緣,若復稱歎一佛一菩薩一四句偈乃至一句,及稱是經首題名字。世尊!隨是眾生所住之處,其地具足豐壤肥濃過於餘地,凡是因地所生之物,悉得增長滋茂廣大,`[令=悉令【聖】]`令諸眾生受於快樂,多饒財`[寶=貨【聖】]`寶好行惠施,心常堅固深信三寶。」
爾時佛告地神堅牢:「若有眾生,乃至聞是《金光明經》一句之義,人中命終隨意往生三十三天。地神!若有眾生,為欲供養是經典故莊嚴屋宅,乃至張懸一幡一蓋`[及=或【聖】]`及以一衣,欲界六天已有自然七寶宮殿,是人命終即往生彼。地神!於諸七寶宮殿之中,各各自然有七天女共相娛樂,日夜常受不可思議微妙快樂。」
爾時地神白佛言:「世尊!以是因緣,說法比丘坐法座時,我常晝夜衛護不離,隱蔽其形在法座下頂戴其足。世尊!若有眾生於百千佛所種諸善根,是說法者為是等故,於閻浮提廣宣流布是妙經典`[令不=不令【聖】]`令不斷絕。是諸眾生聽是經已,未來`[之〔-〕【聖】]`之`[世=世中【聖】]`世無量百千那由他劫,於天上人中常受快樂,值遇諸佛,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惡道苦悉斷無餘。」
金光明經卷第二
金光明經卷第三
北涼三藏法師曇無讖譯
金光明經散脂鬼神品第十
爾時散脂鬼神大`[將=將軍【聖】]`將,及二十八部諸鬼神等,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世尊!是金光明微妙經典,若現在世及未來世,在在處處,若城邑聚落、若山澤空處、若王宮`[宅=室【聖】]`宅,隨是經典所流布處,我當與此二十八部大鬼神等,往至彼所隱蔽其形,隨逐擁護是說法者,消滅諸惡令得安隱;及聽法眾,若男若女童男童女,於是經中乃至得聞一如來名、一菩薩名及`[此=是【聖】]`此經典首題名字,受持讀誦,我當隨侍宿衛擁護,悉滅其惡令得安隱,及國邑城郭,若王宮殿、舍宅空處,皆亦如是。世尊!何因緣故,我名散脂鬼神大將?唯然世尊,自當證知。
「世尊!我知一切法一切緣法,了一切法,知法分齊,如法安住一切法如性,於一切法含受一切法。世尊!我現見不可思議智光、不可思議智炬、不可思議智行、不可思議智聚、不可思議智`[境〔-〕【聖】]`境。世尊!我於諸法正解正`[觀=覩【聖】]`觀,得正分別,正解於緣,正能覺了。世尊!以是義故,名散脂大將。
「世尊!我散脂大將,令說法者莊嚴言辭`[14]辯=辨【聖】*`辯不斷絕,眾味精氣從毛孔入,充益身力心進勇銳,成就不可思議智慧入正憶念,如是等事悉令具足心無疲厭,身受諸樂心得歡喜,以是`[意=之【明】,義【聖】]`意故,能為眾生廣說是經。
「若有眾生,於百千佛所種諸善根,說法之人,為是眾生`[於〔-〕【明聖】]`於閻浮提內,廣宣流布是妙經典令不斷絕;無量眾生聞是經已,當得不可思議智聚,攝取不可思議功德之聚,於未來世無量百千劫,人天之中常受快樂,於未來世值遇諸佛,疾得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眾=眾諸【聖】]`眾苦、三惡趣分永`[滅=盡【聖】]`滅無餘。
「南無寶華功德海琉璃金山光照如來、應供、正遍知。南無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莊嚴其身釋迦如來、應供、正遍知,熾然如是微妙法炬。南無第一威德成就眾事大功德天。南無不可思量智慧功德成就大`[*14-1]辯=辨【聖】*`辯天。」
金光明經`[正=王【聖】]`正論品第十一
爾時佛告地神堅牢:「過去有王名力尊相,其王有子名曰信相,不久當受灌頂之位統領國土。爾時父王告其`[20]大=太【明聖】*`大子信相:『世有正論,善治國土。我於昔時曾為`[*20]`大子,不久亦當紹父王位。爾時父王持是正論,亦為我說,我以是論於二萬歲善治國土,未曾一念以非法行,於自眷屬情無愛`[著=為【聖】]`著。』何等名為治世正論?
「地神!爾時力尊相王為信相`[*20-2]大=太【明聖】*`大子,說是偈言:
「『我今當說, 諸王正論, 為利眾生, 斷諸疑`[惑=惡【聖】]`惑。
一切人王、 諸天`[天=大【聖】]`天王, 應當歡喜, 合掌諦聽。
諸王和合, 集金剛山, 護世四鎮, 起問梵王:
「大師梵尊, 天中自在, 能除疑惑, 當為我斷。
云何是人, 得名為天? 云何人王, 復名天子?
生在人中, 處王宮殿, 正法治世, 而名為天?」
護世四王, 問是事已, 時梵`[尊=世【聖】]`尊師, 即說偈言:
「汝今雖以, 此義問我, 我要當為, 一切眾生,
敷揚宣暢, 第一勝論。 因集業故, 生於人中,
王領國土, 故稱人王。 處在胎中, 諸天守護,
或先守護, 然後入胎; 雖在人中, 生為人王,
以天護故, 復稱天子。 三十三天, 各以己德,
分與是人, 故稱天子。 神力所加, 故得自在;
遠離惡法, 遮令不起; 安住善法, 修令增廣;
能令眾生, 多生天上。 半名人王, 亦名執樂,
羅剎魁膾, 能遮諸惡; 亦名父母, 教誨修善。
示現果報, 諸天所護; 善惡諸業, 現在未來,
現受果報, 諸天所護; 若有惡事, 縱而不問,
不`[治=隨【聖】]`治其罪, 不以正教, 捨遠善法, 增長惡`[趣=聚【明】,所【聖】]`趣,
故使國中, 多諸姦鬪, 三十三天, 各生瞋恨,
由其國王, 縱惡不治。 `[壞=增【聖】]`壞國`[正=惡【聖】]`正法, 姦詐熾盛;
他方怨`[敵=賊【聖】]`敵, 競來侵掠; 自家所有, 錢財珍寶,
諸惡盜賊, 共`[來=相【明聖】]`來劫奪。 如法治世, 不行是事;
若行是者, 其國殄滅。 譬如狂象, `[踏=踰【聖】]`踏蓮花池,
暴風卒起, 屢降惡雨, 惡星數出, 日月無光,
五穀果實, 咸不滋茂; 由王捨正, 使國饑饉,
天於宮殿, 悉懷愁惱, 由王暴`[虐【麗】,虛【大】(cf. K40n1465_p0643a24)]`虐, 不修善事。」
是諸天王, 各相謂言: 「是王行惡, 與惡為伴。
以造惡故, 速得天瞋; 以天瞋故, 不久國敗,
非法兵仗、 姦詐鬪訟、 疾疫惡病, 集其國土。」
諸天即便, 捨離是王, 令其國敗, 生大愁`[惱=苦【明】]`惱。
兄弟姊妹、 眷屬妻子, 孤迸流離, 身亦滅亡;
流星數墮、 二日並現; 他方惡賊, 侵掠其土;
人民飢餓, 多諸疾疫; 所重大臣, 捨離薨亡;
象馬車乘, 一念喪滅; 諸家財產, 國土所有,
互相劫奪, 刀兵而死; 五星諸宿, 違失常度;
諸惡疾疫, 流遍其國; 諸受寵祿, 所`[任=住【聖】]`任大臣,
及諸群僚, 專行非法, 如是行惡, 偏受恩遇,
修善法者, 日日衰`[滅=減【明】]`滅; 於行惡者, 而生恭敬,
見修善`[者=法【聖】]`者, 心不顧錄。 故使世間, 三異並起,
星宿失度, 降暴風雨, 破壞甘露、 無上正法、
眾生等類, 及以地肥; 恭敬弊惡, 毀諸善人,
故天降雹、 飢餓疫`[病=死【明聖】]`病; 穀米果實, 滋味衰減;
多`[病=疾【聖】]`病眾生, 充滿其國; 甘美盛果, 日日損減;
苦澁惡味, 隨時增長。 本所遊戲, 可愛之處,
悉皆枯悴, 無可樂者; 眾生所食, 精妙上味,
漸漸損減; 食無`[肥=肌【明】]`肥膚, 顏貌醜陋, 氣力衰微;
凡所食噉, 不知厭足; 力精勇猛 悉滅無有;
嬾惰懈怠, 充滿其國; 多有病苦, 逼切其身;
惡星變動, 羅剎亂行。 若有人王, 行於非法,
增長惡伴, 損人天道, 於三有中, 多受苦惱,
起如是等, 無量惡事, 皆由人王, 愛著眷屬,
縱之造惡, 捨而不治。 若為諸`[天=人【聖】]`天, 所護生者,
如是人王, 終不為是。 `[有=若【聖】]`有行善者, 得生天中;
行不善者, 墮在三塗; 三十三天, 皆生焦熱。
由王縱惡, 捨而不`[治=誨【明聖】]`治, 違逆諸天, 及父母勅,
不能正治, 則非孝子; 起諸姦惡, 壞國土者,
不應縱捨, 當正治罪。 是故諸天, 護持是王,
以滅惡法, 修`[22]習=集【聖】*`習善`[故=法【聖】]`故, 現世正治, 得增王位,
應各為說, 善不善業, 能示因果, 故得為王。
諸天護持, 隣王佐助, 為自`[為他=他說【聖】]`為他, 修正治國;
有壞國者, 應當正教, 為命及國, 修行正法,
不應行惡, 惡不應縱, 所有餘事, 不能壞國。
`[要【麗】,惡【大】(cf. K40n1465_p0644a04; X20n0358_p0269b16)]`要因多姦, 然後傾敗, 若起多姦, 壞於國土。
譬如大象, 壞蓮華池; 怨恨諸天, 故天生惱,
起諸惡事, 彌滿其國。 是故應隨, 正法治世,
以善化國, 不順非法; 寧捨身命, 不愛眷屬,
於親非親, 心常平等: 視親非親, 和合為一。
正行名稱, 流布三界, 正法治國, 人多行善;
常以善心, 仰瞻國王, 能令天眾, 具足充滿;
是故正治, 名為人王。 一切諸天, 愛護人王,
猶如父母, 擁護其子; 故令日月, 五星諸宿,
隨其分齊, 不失常度; 風雨隨時, 無諸災禍,
令國豐實, 安樂熾盛, 增益人民, 諸天之眾。
以是因緣, 諸人王等, 寧捨身命, 不應為惡,
不應捨離, 正法珍寶。 `[由正=以是【聖】]`由正法寶, 世人受樂,
常當親近, 修正法者, 聚集功德, 莊嚴其身;
於自眷屬, 常知止足; 當遠惡人, 修治正法;
安止眾生, 於諸善法, 教勅防護, 令離不善。
是故國土, 安隱豐樂, 是王亦得, 威德具足。
隨諸人民, 所行惡法, 應當調伏, 如法教詔,
是王當得, 好名善譽, 善能攝護, 安樂眾生。』」
金光明經善集品第十二
爾時如來復為地神,說往昔因緣,而作偈言:
「我昔曾為, 轉輪聖王, 捨四大地, 及以大海;
又於是時, 以四天下, 滿中珍寶, 奉上諸佛。
凡所布施, 皆捨所重, 不見可愛, 而不捨者。
於過去世, 無數劫中, 求正法故, 常捨身命。
又過去世, 不可議劫, 有佛世尊, 名曰寶勝。
其佛世尊, 般涅槃後, 時有聖王, 名曰善集,
於四天下, 而得自在, 治正之勢, 盡大海際。
其王有城, 名水音尊, 於其城中, 止住治化。
夜睡夢中, 聞佛功德, 及見比丘, 名曰寶冥,
善能宣暢, 如來正法, 所謂金光, 微妙經典,
明如日中, 悉能遍照。 是轉輪王, 夢`[是=見【聖】]`是事已,
即尋覺寤, 心喜遍身, 即出宮殿, 至僧坊所,
供養恭敬, 諸大聖眾, 問諸大德: 『是大眾中,
頗有比丘, 名曰寶冥, 成就一切, 諸功德不?』
爾時寶冥, 在一窟中, 安坐不動, 思惟正`[念=法【聖】]`念,
讀誦如是, 金光明經。 時有比丘, 即將是王,
至其所止, 到寶冥所。 時此寶冥, 故在窟中,
形貌殊特, 威德熾`[然=盛【聖】]`然。 即示王言: 『是窟中者,
即是所問, 寶冥比丘。 能持甚深, 諸佛所行,
名金光明, 諸經之王。』 時善集王, 即尋禮敬,
寶冥比丘, 作如是言: 『面如滿月, 威德`[熾=照【聖】]`熾然,
`[惟=唯【聖】]`惟願為我, 敷演宣`[說=暢【聖】]`說, 是金光明, 諸經之王。』
時寶冥尊, 即受王請, 許為宣說, 是金光明。
三千大千, 世界諸天, 知當說法, 悉生歡喜,
於淨微妙, 鮮絜之處, 種種珍寶, 廁填其地,
上妙香水, 持用灑`[之=地【聖】]`之; 散諸好華, 遍滿其處。
王於是時, 自敷法座, 懸繒幡蓋, 寶飾交絡,
種種微妙, 殊特末香, 悉以奉散, 大法高座。
一切諸天、 龍及鬼神、 摩睺羅伽、 緊那羅等,
即雨天上, 曼陀羅華, 遍散法座, 滿其處所;
不可思議, 百千萬億, 那由他等, 無量諸天,
一時俱來, 集說法所。 是時寶冥, 尋從窟出,
諸天即時, 以娑羅華, 供養奉散, 寶冥比丘。
是時寶冥, 淨洗身體, 著淨妙衣, 至法座所,
合掌敬禮, 是法高座; 一切天王, 及諸天人,
雨曼陀羅、 大曼陀`[羅=華【聖】]`羅、 摩訶曼殊、 眾`[妙寶=寶妙【明】]`妙寶華,
無量百千, 種種妓樂, 於虛空中, 不鼓自鳴。
寶冥比丘, 能說法者, 尋上高座, 結`[跏=加【明】]`跏趺坐,
即念十方, 不可思議, 無量千億, 諸佛世尊,
於諸眾生, 興大悲心; 及善集王, 所得王領,
盡一日月, 所照之處。 時說法者, 即尋為王,
敷揚宣說, 是妙經典。 `[是=爾【聖】]`是時大王, 為聞法故,
於比丘前, 合掌而立, 聞於正法, 讚言善哉,
其心悲悼, 涕淚`[交=橫【明】]`交流; 尋復踊悅, 心意`[熙=嬉【聖】]`熙怡,
為欲供養, 此經典故, 爾時即`[提=持【聖】]`提, 如意珠王,
為諸眾生, 發大誓願: 『願於今日, 此閻浮提,
悉雨無量, 種種珍`[異=寶【聖】]`異, 瑰琦七`[寶=珍【聖】]`寶, 及妙瓔珞,
以是因緣, 悉令無量, 一切眾生, 皆受快樂。』
即於爾時, 尋雨七寶, 及諸寶飾, 天冠`[耳=珥【明】]`耳璫、
種種瓔珞、 甘饌寶座, 悉皆充滿, 遍四天下。
時王善集, 即持如是, 滿四天下, 無量七寶,
於寶勝佛, 遺法之中, 以用布施, 供養三寶。
爾時為王, 說法比丘, 於今現在, 阿閦佛是;
時善集王, 聽受法者, 今則我身, 釋迦文是。
我於爾時, 捨此大地, 滿四天下, 珍寶布施,
得聞如是, 金光明經; 聞是經已, 一稱善哉,
以此善根, 業因緣故, 身得金色, 百福莊嚴,
常為無量, 百千萬億, 眾生等類, 之所樂見;
既得見已, 無有厭足。 過去九十, 九億千劫,
常得作於, 轉輪聖王; `[亦=已【聖】]`亦於無量, 百千劫中,
常得王領, 諸小國`[土=王【聖】]`土; 不可思議, 劫中常作,
釋提桓因, 及淨梵王; 復得值遇, 十力世尊,
其數無量, 不可稱計; 所得功德, 無量無邊,
皆由聞經, 及稱善哉。 如我所願, 成就菩提,
正法之身, 我今已得。」
`[8]金光明經〔-〕【聖】*`金光明經鬼神品第十三
佛告功德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以不可思議妙供養具供養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及欲得知三世諸佛甚深行處,是人應當`[必=畢【聖】]`必定至心,隨有是經流布之處,若城邑村落舍宅空處,正念不亂,至心聽是微妙經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供養, 一切諸佛, 欲知三世, 諸佛行處,
應當往彼, 城邑聚落, 有是經處, 至心聽受,
是妙經典。 不可思議, 功德大海, 無量無邊;
能令一切, 眾生解脫, 度無量苦, 諸有大海。
是經甚深, 初中後善, 不可得說, 譬喻為比;
假使恒沙、 大地微塵、 大海諸水、 一切諸山,
如是等物, 不得為喻。 若入是經, 即入法性,
如深法性, 安住其中, 即於是典, 金光明中,
而得見我, 釋迦牟尼。 不可思議, 阿僧祇劫,
生天人中, 常受快樂, 以能信解, 聽是經故。
如是無量, 不可思議, 功德福聚, 悉已得之。
隨所至處, 若百由旬, 滿中盛火, 應從中過;
若至聚落, 阿蘭若處, 到法會所, 至心聽受,
聽是經故, 惡夢蠱道、 五星諸宿、 變異災禍,
一切惡事, 消滅無餘。 於說法處、 蓮華座上,
說是經典, 書寫讀誦, 是說法者, 若下法座,
爾時大眾, 猶見坐處, 故有說者, 或佛世尊,
或見佛像、 菩薩色像、 普賢菩薩、 文殊師利、
彌勒大士, 及諸形像; 見如是等, 種種事已,
尋復滅盡, 如前無異。 成就如是, 諸功德已,
而為諸佛, 之所讚歎; 威德相貌, 無量無邊;
有大名稱, 能却怨家; 他方盜賊, 能令退散;
勇捍多力, 能破強敵; 惡夢惱心, 無量惡業,
如是惡事, 皆悉寂滅。 若入軍陣, 常能勝他;
名聞流布, 遍閻浮提; 亦能摧伏, 一切怨敵;
遠離諸惡, 修`[*22-1]習=集【聖】*`習諸善; 入陣得勝, 心常歡喜。
大梵天王、 三十三天、 護世四王、 金剛密迹、
鬼神諸王、 散脂大將、 禪那英鬼, 及緊那羅、
阿耨達`[10]龍=王【聖】*`龍、 `[娑【麗】,裟【大】(cf. K40n1465_p0646b03; T16n0664_p0392c27)]`娑`[竭【麗明聖】,渴【大】]`竭羅王、 阿脩羅王、 迦樓羅王、
大`[*14-2]辯=辨【聖】*`辯天神、 及`[功=大【聖】]`功德`[天〔-〕【聖】]`天, 如是上首, 諸天神等,
常當供養, 是聽法者, 生不思議, 法塔之想;
眾生見者, 恭敬歡喜, 諸天王等, 亦各思惟,
而相謂言: 『令是眾生, 無量威德, 皆悉成就。』
若能來至, 是法會所, 如是之人, 成上善根;
若有聽是, 甚深經典, 故嚴出往, 法會之處,
心生不可, 思議正信, 供養恭敬, 無上法塔;
如是大悲, 利益眾生, 即是無量, 深法寶器,
能入甚深, 無上法性。 由以淨心, 聽是經典,
如是之人, 悉已供養, 過去無量, 百千諸佛;
以是善根, 無量因緣, 應當聽受, 是金光明。
如是眾生, 常為無量, 諸天神王, 之所愛護,
大`[*14]`辯功德、 護世四王、 無量鬼神, 及諸力士,
晝夜精`[進=勤【明】]`進, 擁護四方, 令無災禍, 永離諸苦。
釋提桓因, 及日月天、 閻摩羅王、 風水諸神、
`[違=韋【明】]`違馱天神, 及毘紐天、 大辯天神, 及自在天、
火神等神, 大`[力=有【聖】]`力勇猛, 常護世間, 晝夜不離。
大力鬼`[王=神【聖】]`王、 那羅延等, 摩醯首羅、 二十八部、
諸鬼神等, 散脂為首, 百千鬼神, 神足大力,
擁護是等, 令不怖畏。 金剛密迹、 大鬼神王,
及其眷屬, 五百徒黨, 一切皆是, 大菩薩等,
亦悉擁護, 聽是`[經=法【聖】]`經者。 摩尼跋陀、 大鬼神王、
富那跋陀, 及金毘羅、 阿羅婆帝、 賓頭盧伽、
黃頭大神, 一一諸神, 各有五百, 眷屬鬼神,
亦常擁護, 聽是經者。 質多斯那、 阿脩羅王,
及乾闥婆、 那羅羅闍、 `[祁=祈【聖】]`祁那娑婆、 摩尼乾陀,
及尼`[7]揵=楗【明】*,乾【聖】`揵陀、 主雨大神、 大飲食神、 摩訶伽吒、
金色髮神、 半祁鬼神, 及半`[攴=支【明】]`攴羅、 車鉢羅婆、
有大威德, 婆那`[利=梨【聖】]`利神、 曇摩跋羅、 摩竭`[婆羅=羅婆【明】]`婆羅、
針髮鬼神、 繡利蜜多、 `[勒【麗】,勤【大】(cf. K40n1465_p0646c21; T16n0664_p0393b09)]`勒那翅`[奢=舍【聖】]`奢、 摩訶婆那,
及軍陀遮、 劍摩舍帝, 復有大神, 奢羅蜜帝、
醯摩跋陀、 薩多琦梨、 多醯波醯、 阿伽跋羅、
支羅摩伽、 央掘摩羅, 如是等神, 皆有無量,
神足`[大=威【聖】]`大力, 常勤擁護, 聽受如是, 微妙經者。
阿耨達`[*10]`龍、 娑伽羅王、 目真隣王、 伊羅鉢王、
難陀龍王、 跋難陀王、 有如是等, 百千龍王,
以大神力, 常來擁護, 聽是經者, 晝夜不離。
波利羅睺、 阿脩羅王、 毘摩質多, 及以`[𫁸=茂【明】]`𫁸脂、
`[睒=啖【聖】]`睒摩利子、 波訶`[梨=利【聖】]`梨子、 佉羅`[騫【麗】,鶱【大】(cf. K40n1465_p0647a10)]`騫`[陀=駄【明】]`陀, `[及以揵陀=陀呵利子【聖】]`及以揵陀,
是等皆是, 阿脩羅王, 有大神力, 常來擁護,
聽是經者, 晝夜不離。 訶利帝南、 鬼子母等、
及五百神, 常來擁護, 聽是經者, 若睡若寤。
旃陀旃陀、 利大鬼神、 女等鳩羅、 鳩羅檀提,
噉人精氣, 如是等神, 皆有大力, 常勤擁護,
十方世界, 受持經者。 大辯天等, 無量天女,
功德天等, 各與眷屬, 地神堅牢, 種植園林,
果實大神, 如是諸神, 心生歡喜, 悉來擁護,
愛樂親近, 是經典者。 於諸眾生, 增命色力,
功德威貌, 莊嚴倍常; 五星諸宿、 變異災怪,
皆悉能滅, 無有遺餘; 夜臥惡夢, 寤則憂悴,
如是惡事, 皆悉滅盡。 地神大力, 勢分甚深,
是經力故, 能變其味; 如是大地, 至金剛際,
厚十六萬, 八千由旬, 其中氣味, 無不遍有,
悉令涌出, 潤益眾生。 是經力故, 能令地味,
悉出地上, 厚百由旬, 亦令諸天, 大得精氣,
充益身力, 歡喜快樂。 閻浮提內, 所有諸神,
心生歡喜, `[受=愛【聖】]`受樂無量; 是經力故, 諸天歡喜,
百穀果實, 皆悉滋茂, 園苑叢林, 其華開敷,
香氣馝馚, 充溢彌滿; 百草樹木, 生長端直,
其體柔`[軟=濡【聖】]`軟, 無有`[斜=邪【聖】]`斜戾。 閻浮提內, 所有龍女,
其數無量, 不可思議, 心生歡喜, 踊躍無量,
在在處處, 莊嚴華池, 於其池中, 生種種華:
優鉢羅華、 波頭摩華、 拘物頭華、 分陀利華;
於自宮殿, 除諸雲霧, 令虛空中, 無有塵翳,
諸方清徹, 淨潔明了; 日王赫焰, 放千光明,
歡喜踊躍, 照諸闇蔽。 閻浮檀金, 以為宮殿,
止住其中, 威德無量。 日之天子, 及以月天,
聞是經故, 精氣充實。 是日天子, 出閻浮提,
心生歡喜, 放於無量, 光明明網, 遍照諸方;
即於出時, 放大`[光網=網光【聖】]`光網, 開敷種種, 諸池蓮華。
閻浮提內, 無量果實, 隨時成熟, 飽諸眾生。
是時日月, 所照殊勝; 星宿正行, 不失度數;
風雨隨時, 豐實熾盛; 多饒財寶, 無所乏少。
是金光明, 微妙經典, 隨所流布, `[讀=講【明】]`讀誦之處,
其國土境, 即得增益, 如上所說, 無量功德。」
金光明經授記品第十四
爾時如來,將欲為是信相菩薩及其二子銀相、銀光,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時即有十千天子,威德熾王而為上首,俱從忉利來至佛所,頂禮佛足却坐一面。
爾時佛告信相菩薩:「汝於來世,過無量無邊百千萬億不可稱計那由他劫,金照世界,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金寶蓋山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乃至是佛般涅槃後,正法像法皆滅盡已,長子銀相,當於是界次`[補=浦【聖】]`補佛處,世界爾時轉名淨幢,佛名閻浮檀金幢光照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乃至是佛般涅槃後,正法像法悉滅盡已,次子銀光,復於是後次補佛處,世界名字如本不異,佛號曰金光照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是十千天子,聞三大士得受記莂,復聞如是金光明經,聞已歡喜生殷重心,心無垢累如淨琉璃,清淨無礙猶如虛空。爾時如來,知是十千天子善根成熟,即便與授菩提道記:「汝等天子!於當來世,過阿僧祇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於是世界,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同共一家一姓一名,號曰青目優鉢羅華香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次第出現於世,凡一萬佛。」
爾時道場菩提樹神,名等增益,白佛言:「世尊!是十千天子,於忉利宮為聽法故故來集此,云何如來便與授記?世尊!我未曾聞是諸天子修行具足六波羅蜜,亦未曾聞捨於手足頭目髓腦、所愛妻子財寶穀帛、金銀琉璃硨磲碼碯、真珠珊瑚珂貝璧玉、甘饌飲食衣服`[臥具=床臥【聖】]`臥具、病瘦醫藥象馬車乘、殿堂屋宅園林泉池奴婢僕使,如餘無量百千菩薩,以種種資生供養之具,恭敬供養過去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等諸佛世尊。如是菩薩於未來世,亦捨無量所重之物,頭目髓腦所愛妻子財寶穀帛乃至僕使,次第修行,成就具足六波羅蜜,成就是已`[備〔-〕【聖】]`備修苦行,動經無量無邊劫數,然後方得受菩提記。世尊!是天子等何因何緣,修行何等勝妙善根,從彼天來暫得聞法便得受記?`[4]惟=唯【聖】*`惟願世尊,為我解說斷我疑網。」
爾時佛告樹神:「善女天!皆有因緣,有妙善根,`[以=已【聖】]`以隨相修。何以故?以是天子於所住處捨五欲樂,故來聽是《金光明經》,既`[聞=得【聖】]`聞法已,於是`[經=法【聖】]`經中淨心殷重如說修行,復得聞此三大菩薩受於記莂,亦以過去本昔發心誓願因緣,是故我今皆與`[受=授【明】]`受記,於未來世,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金光明經除病品第十五
佛告道場菩提樹神:「善女天!諦聽,諦聽!善持憶念,我當為汝演說往昔誓願因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出現於世,名曰寶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善女天!爾時是佛般涅槃後,正法滅已,於像法中,有王名曰天自在光`[王〔-〕【明聖】]`王,修行正法如法治世,人民和順孝養父母。是王國中有一長者名曰持水,善知醫方救諸病苦,方便巧知四大增損。善女天!爾時持水長者家中,後生一子名曰流水,體`[貌=妙【聖】]`貌殊勝端`[正=政【聖】]`正第一,形色微妙威德具足,受性聰敏善解諸論,種種技藝書疏算計無不通達。是時國內天降疫病,有無量百千諸眾生等,皆無`[免=勉【聖】]`免者,為諸苦惱之所逼切。
「善女天!爾時流水長者子,見是無量百千眾生受諸苦惱故,為是眾生生大悲心,作是思惟:『如是無量百千眾生受諸苦惱。我父長者,雖善醫方能救諸苦,方便巧知四`[太=大【明聖】]`太增損,年已衰邁老耄枯悴,皮緩面皺羸瘦`[顫掉=戰挑【聖】]`顫掉,行來往反要因几杖,困頓疲乏不能至彼城邑聚落;而是無量百千眾生,復遇重病無能救者,我今當至大醫父所諮問治病醫方祕法,諮`[稟=要【聖】]`稟知已,當至城邑聚落村舍治諸眾生種種重病,悉令得脫無量諸苦。』
「時長者子思惟是已,即至父所頭面著地,為父作禮叉手却住,以四大增損而問於父,即說偈言:
「『云何當知, 四大諸根, 衰損代謝, 而得諸病?
云何當知, 飲食時節, 若食食已, 身`[火=水【聖】]`火不滅?
云何當知, 治風及熱, 水過`[胏=肺【明聖】]`胏病 及以等分?
何時動風、 何時動熱、 何時動水, 以害眾生?』
時父長者, 即以偈頌, 解說醫方, 而答其子:
『三月是夏, 三月是秋, 三月是冬, 三月是春,
是十二月, 三三而說。 從如是數, 一歲四時;
若二二說, 足滿六時; 三三本攝, 二二現時,
隨是時節, 消息飲食, 是能益身。 醫方所說,
隨時歲中, 諸根四大, 代謝增損, 令身得病。
有善醫師, 隨順四時, 三月將養, 調和六大,
隨病飲食, 及以湯藥。 多風病者, 夏則發動;
其熱病者, 秋則發動; 等分病者, 冬則發動;
其肺病者, 春則增劇。 有風病者, 夏則應服,
肥膩醎`[酢=酸【聖】]`酢, 及以熱食; 有熱病者, 秋服冷甜,
等分冬服, 甜酢肥膩; 肺病春服, 肥膩辛`[熱=苦【聖】]`熱。
飽食然後, 則發肺病; 於食消時, 則發熱病;
食消已後, 則發風病。 如是四大, 隨三時發,
風病羸損, 補以酥膩; 熱病下藥, 服訶梨勒;
等病應服, 三種妙藥, 所謂甜辛, 及以酥膩;
肺病應服, 隨能吐藥。 若風熱病, 肺病等分,
違時而發, 應當任師, 籌量隨病, `[飲=服【聖】]`飲食湯藥。』
「善女天!爾時流水長者子,問其父醫四大增損,因是得了一切醫方。時長者子知醫方已,遍至國內城邑聚落,在`[在〔-〕【聖】]`在處處隨有眾生病苦者所,軟言慰喻作如是言:『我是醫師,我是醫師,善知方藥,今當為汝療治救濟悉令除愈。』
「善女天!爾時眾生聞長者子軟`[言=語【聖】]`言慰喻許為治病,心生歡喜踊躍無量。時有百千無量眾生,遇極重病,直聞是言,`[心=心生【聖】]`心歡喜故,種種所患即得除差,平復如本氣力充實。
「善女天!復有無量百千眾生,病苦深重難除差者,即共來至長者子所,時長者子,即以妙藥授之令服,服已除差亦得平復。
「善女天!是長者子,於`[其=是【明】]`其國內治諸眾生所有病苦悉得除差。」
金光明經卷第三
金光明經卷第四
北涼三藏法師曇無讖譯
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第十六
佛告樹神:「爾時流水長者子,於天自在光王國內,治一切眾生無量苦患已,令其身體平復如本,受諸快樂;以病除故多設福業,修行布施,尊重恭敬是長者子,作如是言:『善哉長者!能大增長福德之事,能益眾生無量壽命,汝今真是大醫之王,善治眾生無量重病,必是菩薩善解方藥。』
「善女天!時長者子,有妻名曰水空龍藏,而生二子:一名水空,二名水藏。時長者子將是二子,次第遊行城邑聚落,最後到一大空澤中,見諸虎狼狐犬鳥獸多食肉血,悉皆一向馳奔而去。時長者子作是念言:『是諸禽獸何因緣故一向馳走?我當隨後逐而觀之。』
「時長者子遂便隨逐,見有一池其水枯涸,於其池中多有諸魚,時長者子見是魚已生大悲心。時有樹神示現半身,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大善男子。此魚可愍,汝可與水,是故號汝名為流水。復有二緣名為流水:一能流水,二能與水。汝今應當隨名定實。』時長者子問樹神言:『此魚頭數為有幾所?』樹神答言:『其數具足足滿十千。』
「善女天!爾時流水聞是數已,倍復增益生大悲心。善女天!時此空池為日所曝唯少水在,是十千魚將入死門,四向宛轉,見是長者心生恃賴,隨是長者所至方面,隨逐瞻視目未曾捨。是時長者馳趣四方,推求索水了不能得,便四顧望,見有大樹尋取枝葉,還到池上與作陰涼。作陰涼已,復更推求是池中水本從何來?即出四向周遍求覓莫知水處,復更疾走遠至餘處,見一大河名曰水生。爾時復有諸餘惡人,為捕此魚故,於上流懸險之處,決棄其水不令下過;然其決處懸險難補,計當修治經九十日,百千人功猶不能成,況我一身?
「時長者子,速疾還反至大王所,頭面禮拜却`[住=坐【聖】]`住一面,合掌向王說其因緣,作如是言:『我為大王國土人民治種種病,漸漸遊行至彼空澤,見有一池其水枯涸,有十千魚為日所曝,今日困厄將死不久。惟願大王,借二十大象令得負水濟彼魚命,如我與諸病人壽命。』爾時大王即勅大臣,速疾供給。爾時大臣奉王告勅,語是長者:『善哉大士!汝今自可至象厩中隨意選取,利益眾生令得快樂。』
「是時流水及其二子,將二十大象,從治城人借索皮囊,疾至彼河上流決處,盛水象負,馳疾奔還至空澤池,從象背上下其囊水`[寫=瀉【明】]`寫置池中,水遂彌滿還復如本。時長者子,於池四邊`[彷=傍【聖】]`彷徉而行,是魚爾時亦復隨逐`[循=巡【明】]`循岸而行。時長者子,復作是念:『是魚何緣隨我而行?是魚必為飢火所`[惱=惚【聖】]`惱,復欲從我求索飲食,我今當與。』
「善女天!爾時流水長者子,告其子言:『汝取一象最大力者,速至家中啟父長者:「家中所有可食之物,乃`[至=是【聖】]`至父母飲噉之分,及以妻子奴婢之分,一切聚集悉載象上急速來還。」』爾時二子如父教勅,乘最大象往至家中,白其祖父說如上事。
「爾時二子,收取家中可食之物,載象背上疾還父所至空澤池。時長者子見其子還心生歡喜踊躍無量,從子邊取飲食之物散著池中,與魚食已即自思惟:『我今已能與此魚食令其飽滿,未來之世當施法食。』復更思惟:『曾聞過去空閑之處有一比丘,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其經中說,若有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寶勝如來名號即生天上,我今當為是十千魚解說甚深十二因緣,亦當稱說寶勝佛名。』
「時閻浮提中有二種人:一者深信大乘方等,二者毀呰不生信樂。時長者子作是思惟:『我今當入池水之中,為是諸魚說深妙法。』思惟是已,即便入水作如是言:『南無過去寶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寶勝如來本往昔時,行菩薩道作是誓願:「若有眾生,於十方界臨命終時聞我名者,當令是輩即命終已,尋得上生三十三天。」』爾時流水復為是魚,解說如是甚深妙法——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聚【聖】]`惱。
「善女天!爾時流水長者子及其二子,說是法已即共還家。是長者子復於後時,賓客聚會醉酒而臥。爾時其地卒大震動,時十千魚同日命終,`[既=即【聖】]`既命終已生忉利天。既生天已作是思惟:『我等以何善業因緣,得生於此忉利天中?』復相謂言:『我等先於閻浮提內,墮畜生中受於魚身,流水長者`[子〔-〕【聖】]`子,與我等水及以飲食,復為我等解說甚深十二因緣,并稱寶勝如來名號,以是因緣令我等輩得生此天。是故我等今當往至長者子所報恩供養。』
「爾時十千天子,從忉利天下閻浮提,至流水長者子大醫王家。時長者子在樓屋上露臥眠睡。是十千天子,以十千真珠天妙瓔珞置其頭邊,復以十千置其足邊,復以十千置右脇邊,復以十千置左脇邊;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積至于膝;`[作〔-〕【聖】]`作種種天樂出妙音聲。閻浮提中,有睡眠者皆悉覺寤,流水長者子亦從睡寤。是十千天子,於上空中飛騰遊行,於天自在光王國內,處處皆雨天妙蓮華,是諸天子復至本處空澤池所復雨天華,便從此沒還忉利宮,隨意自在受天五欲。
「時閻浮提過是夜已,天自在光王,問諸大臣:『`[昨=今【聖】]`昨夜何緣,示現如是淨妙瑞相有大光明?』大臣答言:『大王當知,忉利諸天於流水長者子家,雨四十千真珠瓔珞及不可計曼陀羅華。』王即告臣:『卿可往至彼長者家,善言誘喻喚令使來。』大臣受勅即至其家,宣王教令喚是長者。
「是時長者尋至王所。王問長者:『何緣示現如是瑞相?』長者子言:『我必定知是十千魚其命已終。』時大王言:『今可遣人審實是事。』
「爾時流水,尋遣其子至彼池所,看是諸魚死活定實。爾時其子聞是語已,向於彼池既至池已,見其池中多有摩訶曼陀羅華,積聚成𧂐,其中諸魚悉皆命終。見已即還白其父言:『彼諸魚等悉已命終。』爾時流水知是事已,復至王所作如是言:『是十千魚悉皆命終。』王聞是已心生歡喜。」
爾時世尊,告道場菩提樹神:「善女天!欲知爾時流水長者子,今我身是;長子水空,今羅睺羅是;次子水藏,今阿難是;時十千魚者,今十千天子是。是故我今為其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爾時樹神現半身者,今汝身是。」
金光明經捨身品第十七
爾時道場菩提樹神復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過去修行菩薩道時,具受無量百千苦行,捐捨身命肉血骨髓,惟願世尊,少說往昔苦行因緣,為利眾生受諸快樂。」
爾時世尊即現神足,神足力故令此大地六種震動,於大講堂眾會之中,有七寶塔從`[地=踊【聖】]`地涌出,眾寶羅網彌`[覆=滿【聖】]`覆其上。爾時大眾見是事已生希有心。爾時世尊,即從座起禮拜是塔,恭敬圍繞還就本座。
爾時道場菩提樹神白佛言:「世尊!如來世雄出現於世,常為一切之所恭敬,於諸眾生最勝最尊,何因緣故禮拜是塔?」佛言:「善女天!我本修行菩薩道時,我身舍利安止是塔,因由是身令我早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佛告尊者阿難:「汝可開塔取中舍利示此大眾,是舍利者,乃是無量六波羅蜜功德所熏。」
爾時阿難,聞佛教勅即往塔所,禮拜供養開其塔戶,見其塔中有七寶函,以手開函,見其舍利色妙紅白,而白佛言:「世尊!是中舍利其色紅白。」
佛告阿難:「汝可持來,此是大士真身舍利。」爾時阿難即舉寶函,還至佛所持以上佛。爾時佛告一切大眾:「汝等今可禮是舍利,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爾時大眾聞是語已,心懷歡喜即從座起,合掌`[敬禮=項敬菩薩【聖】]`敬禮大士舍利。
爾時世尊,欲為大眾斷疑網故,說是舍利往昔因緣:「阿難!過去之世有王名曰摩訶羅陀,修行善法善治國土無有怨敵。時有三子端正微妙,形色殊特,威德第一:第一`[大=太【明聖】]`大子名`[曰〔-〕【聖】]`曰摩訶波那羅,次子名曰摩訶提婆,小子名曰摩訶薩埵。是三王子,於諸園林遊戲觀`[看=者【聖】]`看,次第漸到一大竹林憩駕止息。第一王子作如是言:『我於今日心甚怖懅,於是林中將無衰損?』第二王子復作是言:『我於今日不自惜身,但離所愛心憂愁耳。』第三王子復作是言:『我於今日獨無怖懅亦無愁惱,山中空寂神仙所讚,是處閑靜能令行人安隱受樂。』
「時諸王子說是語已,轉復前行見有一虎,適產七日而有七子,圍繞周匝飢餓窮悴,身體`[羸=損【聖】]`羸瘦命將欲絕。第一王子見是虎已,作如是言:『怪哉!此虎產來七日,七子圍繞不得求食,若為飢逼必還噉子。』第三王子言:『此虎經常所食何物?』第一王子言:『此虎唯食新熱肉血。』第三王子言:『君等誰能與此虎食?』第二王子言:『此虎飢餓身體羸瘦,窮困頓`[6]乏=之【聖】*`乏餘命無幾,不容餘處為其求食,設餘求者命必不濟,誰能為此不惜身命?』第一王子言:『一切難捨不過己身。』第`[二=三【聖】]`二王子言:『我等今者以貪惜故,於此身命不能放捨,智慧薄少故於是事而生驚怖。若諸大士欲利益他,生大悲心為眾生者,捨此身命不足為難。』時諸王子心大愁憂,久住視之目未曾捨,作是觀已尋便離去。
「爾時第三王子,作是念言:『我今捨身時已到矣。何以故?我從昔來多棄是身都無所為,亦常愛護處之屋宅,又復供給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象馬車乘,隨時將養令無所`[*6-1]乏=之【聖】*`乏,而不知恩反生怨害,然復不免無常敗壞。復次是身不堅無所利益,可惡如賊猶若行廁。我於今日,當使此身作無上業,於生死海中作大橋梁。復次若捨此身,`[即=則【明】]`即捨無量癰疽瘭疾百千怖畏。是身唯有大小便利;是身不堅如水上沫;是身不淨多諸蟲戶;是身可`[惡=污【聖】]`惡荕纏血塗,皮骨髓腦共相連持;如是觀察甚可患厭,是故我今應當捨離,以求寂滅無上涅槃,永離憂患無常變異,生死休息無諸塵`[累=黑【聖】]`累,無量禪定智慧功德,具足成就微妙法身,百福莊嚴諸佛所讚,證成如是無上法身,與諸眾生無量法樂。』
「是時王子勇猛堪任,作是大願,以上大悲熏修其心,慮其二兄心懷怖懅,或恐固遮為作留難,即便語言:『兄等今者可與眷屬還其所止。』
爾時王子摩訶薩埵,還至虎所脫身衣裳置竹枝上,作是誓言:『我今為利諸眾生故,證於最勝無上道故,大悲不動捨難捨故,為求菩提智所讚故,欲度三有諸眾生故,`[欲〔-〕【明聖】]`欲滅生死怖`[畏=眾【明聖】]`畏`[熱惱=惱熱【明】]`熱惱故。』
是時王子作是誓已,即自放身臥餓虎前;是時王子以大`[悲=慈【聖】]`悲力故,虎無能為。王子復作如是念言:『虎今羸瘦身無勢力,不能得我身血肉食。』即起求`[刁=刀【明聖】]`刁,周遍求之了不能得,即以`[乾=干【聖】]`乾竹刺頸出血,於高山上投身虎前。 ^6wvajd
「是時大地六種震動,日無精光,如羅睺羅阿修羅王捉持障蔽,又雨雜華種種妙香。時虛空中有諸餘天,見是事已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讚言:『善哉,善哉!大`[士=王【聖】]`士!汝今真是行大悲者,為眾生故能捨難捨,於諸學人第一勇健,汝已為得諸佛所讚,常樂住處,不久當證無惱無熱清`[涼=淨【明聖】]`涼涅槃。』
「是虎爾時見血流出污王子身,即便舐血噉食其肉唯留餘骨。爾時第一王子見地大動,為第二王子而說偈言:
「『震動大地, 及以大海, 日無精光, 如有覆蔽;
於上虛空, 雨諸華香, 必是我弟, 捨所愛身。』
「第二王子復說偈言:
「『彼虎產來, 已經七日, 七子圍繞, 窮無飲食,
氣力羸損, 命不云遠。 小弟大悲, 知其窮悴,
懼不堪忍, 還食其子, 恐定捨身, 以救彼命。』
「時二王子心大愁怖,涕泣悲歎容貌憔悴,復共相將還至虎所,見弟所著`[帔=被【明聖】]`帔服衣裳,皆悉在一竹枝之上,骸骨髮爪布散狼藉,流血處處遍污其地;見已悶絕不自勝持,投身骨上良久乃`[蘇=悟【聖】]`蘇,即起舉`[首=手【聖】]`首`[號=呼【聖】]`號天而哭:『我弟幼稚才能過人,特為父母之所愛念,奄忽捨身以`[5]飼=飴【聖】*`飼餓虎。我今還宮,父母`[說=設【聖】]`說問當云何答?我寧在此`[併=并【聖】]`併命一處,不忍見是骸骨髮爪,何心捨離還見父母妻子眷屬朋友知識?』時二王子悲號懊惱漸捨而去。
「時小王子所將侍從,各散諸方互相謂言:『今者我天為何所在?』爾時王妃於睡眠中,夢乳被割牙齒墮落,得三鴿雛一為鷹食。爾時王妃,大地動時即便驚寤,心`[生=大【明聖】]`生愁怖而說偈言:
「『今日何故, 大地大水, 一切皆動; 物不安所,
日無精光, 如有覆蔽? 我心憂苦, 目睫瞤動,
如我今者, 所見瑞相, 必有災異, 不祥苦惱。』
「於是王妃說是偈已,時有青衣在外已聞王子消息,心驚惶怖尋即入內,啟白王妃作如是言:『向者在外聞諸侍從推覓王子不知所在。』王妃聞已生大憂惱,涕泣滿目至大王所:『我於向者傳聞外人,失我最小所愛之子。』大王聞已而復悶絕,悲哽苦惱`[抆=收【聖】]`抆淚而言:『如何今日失我心中所愛重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於往昔, 無量劫中, 捨所重身, 以求菩提。
若為國王, 及作王子, 常捨難捨, 以求菩提。
我念宿命, 有大國王, 其王名曰, 摩訶羅陀;
是王有子, 能大布施, 其子名曰, 摩訶薩埵;
復有二兄, 長者名曰, 大波那羅, 次名大天。
三人同遊, 至一空山, 見新產虎, 飢窮無食。
時勝大士, 生大悲心: 『我今當捨, 所重之身,
此虎或為, 飢餓所逼, 儻能還食, 自所生子。』
即上高山, 自投虎前, 為令虎子, 得全性命。
是時大地, 及諸大山, 皆悉震動; 驚諸蟲獸、
虎狼師子, 四散馳走; 世間皆闇, 無有光明。
是時二兄, 故在竹林, 心`[懷=生【聖】]`懷憂惱, 愁苦涕泣,
漸漸推求, 遂至虎所。 見虎虎子, 血污其口,
又見骸骨, 髮毛爪齒, 處處迸血, 狼藉在地。
`[時=是【聖】]`時二王子, 見是事已, 心更悶絕, 自躄於地,
以灰塵土, 自塗坌身, 忘失正念, 生狂癡心。
所將侍從, 覩見是事, 亦生悲慟, 失聲號哭,
互以冷水, 共相噴灑, 然後蘇息, 而復得起。
是時王子, 當捨身時, 正值後宮, 妃后婇女,
眷屬五百, 共相娛樂。 王妃是時, 兩乳汁出,
一切`[肢=校【聖】]`肢節, 痛如針刺, 心生愁惱, 似喪愛子。
於是王妃, 疾至王所, 其聲微細, 悲泣而言:
『大王今當, 諦聽諦聽, 憂愁盛火, 今來燒我;
我今二乳, 俱時汁出, 身體苦切, 如被針刺。
我見如是, 不祥瑞相, 恐更不復, 見所愛子;
今以身命, 奉上大王, 願速遣人, 求覓我子。
夢三鴿雛, 在我懷抱, 其最小者, 可適我心;
有鷹飛來, 奪我而去; 夢是事已, 即生憂惱。
我今愁怖, 恐命不濟, 願速遣人, 推求我子。』
是時王妃, 說是語已, 即時悶絕, 而復躄地。
王聞是語, 復生憂惱, 以不得見, 所愛子故;
其王大臣, 及諸眷屬, 悉皆聚集, 在王左右,
哀哭悲號, 聲動天地。 爾時城內, 所有人民,
聞是聲已, 驚愕而出, 各相謂言: 『今是王子,
為活來耶? 為已死亡? 如是大士, 常出`[軟=濡【聖】]`軟語,
為眾所愛, 今難可見。』 已有諸人, 入林推求,
不久自當, 得定消息。 諸人爾時, 慞惶如是,
而復悲號, 哀動神祇。 爾時大王, 即從座起,
以水灑妃, 良久乃蘇。 還得正念, 微聲問王:
『我子今者, 為死活耶?』 爾時王妃, 念其子故,
倍復懊惱, 心無暫捨: 『可惜我子, 形色端正,
如何一旦, 捨我終亡? 云何我身, 不先薨沒,
而見如是, 諸苦`[惱【麗】,煩【大】(cf. K40n1465_p0654c24; T53n2122_p0997a09)]`惱事? 善子妙色, 猶淨蓮華,
誰壞`[汝=女【聖】]`汝身, 使令分離? 將非是我, 昔日怨讐,
挾本業緣, 而殺汝耶? 我子面目, 淨如滿月,
不圖一旦, 遇斯禍對, 寧使我身, 破碎如塵,
不令我子, 喪失身命。 我所見夢, 已為得報,
`[直=值【聖】]`直我無情, 能堪是苦? 如我所夢, 牙齒墮落,
二乳一時, 汁自流出, 必定是我, 失所愛子;
夢三鴿雛, 鷹奪一去, 三子之中, 必定失一。』
爾時大王, 即告其妃: 『我今當遣, 大臣使者,
周遍東西, 推求覓子, 汝今且可, 莫大憂愁。』
大王如是, 慰喻妃已, 即便嚴駕, 出其宮殿。
心生愁惱, 憂苦所切, 雖在大眾, 顏貌憔悴,
即出其城, 覓所愛子 爾時亦有。 無量諸人,
哀號動地, 尋從王後。 是`[時=如【聖】]`時大王, 既出城已,
四向顧望, 求覓其子, `[煩惋=頻冤【聖】]`煩惋心亂, 靡知所在;
最後遙見, 有一信來, 頭蒙塵土, 血污其衣,
灰糞塗身, 悲號而至。 爾時大王, 摩訶羅陀,
見是使已, 倍生懊惱, 舉首號叫, 仰天而哭。
先所遣臣, 尋復來至, 既至王所, 作如是言:
『願王莫愁, 諸子猶在, 不久當至, 令王得見。』
須臾之頃, 復有臣來, 見王愁苦, 顏貌憔悴,
身所著衣, 垢膩塵污: 『大王當知, 一子已終;
二子雖存, 哀悴無賴。 第三王子, 見虎新產,
飢窮七日, 恐還食子; 見是虎已, `[深生=生大【明】]`深生悲心,
發大誓願: 「當度眾生, 於未來世, 證成菩提。」
即上高處, 投身`[虎前=餓虎【聖】]`虎前。 虎飢所逼, 便起噉食,
一切血肉, 已為都盡, 唯有骸骨, 狼藉在地。』
是時大王, 聞臣語已, 轉復悶絕, 失念躄地,
憂愁盛火, 熾然其身; 諸臣眷屬, 亦復如是,
以水灑王, 良久乃蘇, 復起舉`[7]首=手【聖】*`首, 號天而哭。
復有臣來, 而白王言: 『向於林中, 見`[二王=王二【聖】]`二王子,
愁憂苦毒, 悲號涕泣, 迷悶失志, 自投於地;
臣即求水, 灑其身上, 良久之頃, `[乃【麗】,及【大】(cf. K40n1465_p0655b21; T16n0664_p0399b18)]`乃還蘇息。
望見四方, 大火熾然, 扶持暫起, 尋復躄地,
舉`[*7]`首悲哀, 號天而哭, 乍復讚歎, 其弟功德。』
是時大王, 以離愛子, 其心迷`[悶=沒【聖】]`悶, 氣力惙然,
憂惱涕泣, 並復思惟: 『是最小`[者=子【明】]`者, 我所愛重;
無常大鬼, 奄便吞食; 其餘二子, 今雖存在,
而為憂火, 之所焚燒, 或能為是, 喪失命根。
我宜速往, 至彼林中, 迎載諸子, 急還宮殿;
其母在後, 憂苦逼切, 心肝分裂, 或能失命,
若見二子, 慰喻其心, 可使終保, 餘年壽命。』
爾時大王, 駕乘名象, 與諸侍從, 欲至彼林,
即於中路, 見其二子, 號天扣地, 稱弟名字。
時王即前, 抱持二子, 悲號涕泣, 隨路還宮,
速令二子, 覲見其母。」 佛告樹神: 「汝今當知,
爾時王子, 摩訶薩埵, 捨身`[*5-1]飼=飴【聖】*`飼虎, 今我身是;
爾時大王, 摩訶羅陀, 於今父王, 輸頭檀是;
爾時王妃, 今摩耶是; 第一王子, 今彌勒是;
第二王子, 今調達是; 爾時虎者, 今瞿夷是;
時虎七子, 今五比丘, 及舍利弗, 目犍連是。
`[聖語藏爾時乃至佛事二十句八十字非四字句]`爾時大王, 摩訶羅陀, 及其妃后, 悲號涕泣,
悉皆脫身, 御服瓔珞, 與諸大眾, 往竹林中,
收其舍利, 即於此處, 起七寶塔。 是時王子,
摩訶薩埵, 臨捨命時, 作是誓願: 『願我舍利,
於未來世, 過算數劫, 常為眾生, 而作佛事。』」
說是經時,無量阿僧祇諸天及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樹神!是名禮塔往昔因緣。」爾時佛神力故,是七寶塔即沒不現。
金光明經讚佛品第十八
爾時無量百千萬億諸菩薩眾,從此世界至金寶蓋山王如來國土,到彼土已五體投地,為佛作禮却`[住=嘆【聖】]`住一面,`[合掌向佛=立向佛合掌【聖】]`合掌向佛異口同音,而讚歎曰:
「如來之身, 金色微妙, 其明照耀, 如金山王;
身淨柔軟, 如金蓮華; 無量妙相, 以自莊嚴;
隨形之好, 光飾其體; 淨絜無比, 如紫金山;
圓足無垢, 如淨滿月; 其音清徹, 妙如梵聲——
師子吼聲、 大雷震聲, 六種清淨, 微妙音聲;
迦陵頻伽, 孔雀之聲, 清淨無垢, 威德具足;
百福相好, 莊嚴其身, 光明遠照, 無有齊限,
智慧寂滅, 無諸愛習。 世尊成就, 無量功德,
譬如大海, 須彌寶山, 為諸眾生, 生憐愍心,
於未來世, 能與快樂。 如來所說, 第一深義,
能令眾生, 寂滅安隱; 能與眾生, 無量快樂;
能演無上, 甘露妙法; 能開無上, 甘露法門;
能入一切, 無患窟宅; 能令眾生, 悉得解脫,
度於三有, 無量苦海, 安住正道, 無諸憂苦。
如來世尊, 功德智慧, 大慈悲力, 精進方便,
如是無量, 不可稱計。 我等今者, 不能說`[有=喻【明聖】]`有,
諸天世人, 於無量劫, 盡思度量, 不能得知,
如來所有, 功德智慧, 無量大海, 一滴少分。
我今略讚, 如來功德, 百千億分, 不能宣一;
若我功德, 得聚集者, 迴與眾生, 證無上道。」
爾時信相菩薩,即於此會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聖】]`地,合掌向佛而說讚言:
「世尊百福, 相好微妙, 功德千數, 莊嚴其身,
色淨遠照, 視之無厭; 如日千光, 彌滿虛空,
光明熾盛, 無量無邊; 猶如無數, 珍寶大聚,
其明五色, 青紅赤白, 琉璃頗梨, 如融真金,
光明赫奕, 通徹諸山, 悉能遠照, 無量佛土;
能滅眾生, 無量苦惱, 又與眾生, 上妙快樂。
諸根清淨, 微妙第一, 眾生見者, 無有厭足。
髮紺柔軟, 猶孔雀項, 如諸蜂王, 集在蓮華;
清淨大悲, 功德莊嚴, 無量三昧, 及以大`[慈=悲【聖】]`慈,
如是功德, 悉`[以=已【明】]`以聚集; 相好妙色, 嚴飾其身,
種種功德, 助成菩提。 如來悉能, 調伏眾生,
令心柔軟, 受諸快樂; 種種深妙, 功德莊嚴;
亦為十方, 諸佛所讚, 其光遠照, 遍於諸方,
猶如日`[月=明【明聖】]`月, 充滿虛空; 功德成就, 如須彌山,
在在示現, 於諸世界。 齒白齊`[密=勅【聖】]`密, 猶如珂雪;
其德如日, 處空明顯; 眉間毫相, 右旋宛轉,
光明流出, 如琉璃珠, 其色微妙, 如日處空。」
爾時道場菩提樹神,復說讚曰:
「南無清淨, 無上正覺, 甚深妙法, 隨`[順=願【聖】]`順覺了,
遠離一切, 非法非道, 獨拔而出, 成佛正覺。
知有非有, 本性清淨, 希有希有, 如來功德;
希有希有, 如來大海; 希有希有, 如須彌山;
希有希有, 佛無邊行; 希有希有, 佛出於世,
如優曇華, 時一現耳; 希有如來, 無量大悲。
釋迦牟尼, 為人中日, 為欲利益, 諸眾生故,
宣說如是, 妙寶經典。 善哉如來, 諸根寂滅,
而復遊入, 善寂大城; 無垢清淨, 甚深三昧,
入於諸佛, 所行之處; 一切聲聞, 身皆空寂,
兩足世尊, 行處亦空。 如是一切, 無量諸法,
推本性相, 亦皆空寂; 一切眾生, 性相亦空,
狂愚心故, 不能覺知。 我常念佛, 樂見世尊,
常作誓願, 不離佛日。 我常於地, 長跪合掌,
其心戀慕, 欲見於佛; 我常修行, 最上大悲,
哀泣雨淚, 欲見於佛; 我常渴仰, 欲見於佛,
為是事故, 憂火熾然; 惟願世尊, 賜我慈悲,
清冷法水, 以滅是火。 世尊慈愍, 悲心無量,
願`[賜=使【明】]`賜我身, 常得見佛。 世尊常護, 一切人天,
是故我今, 渴仰欲見。 聲聞之身, 猶如虛空,
焰幻響化, 如水中月; 眾生之性, 如夢所見。
如來行處, 淨如琉璃, 入於無上, 甘露法處,
能與眾生, 無量快樂。 如來行處, 微妙甚深,
一切眾生, 無能知者; 五通神仙, 及諸聲聞,
一切緣覺, 亦不能知。 我今不疑, 佛所行處,
`[惟=唯【聖】]`惟願慈悲, 為我現身。」 爾時世尊, 從三昧起,
以微妙音, 而讚歎言: 「善哉善哉! 樹神善女,
汝於今日, 快說是言, `[一切眾生〔-〕【聖】]`一切眾生, `[若聞此法皆入甘露無生法門〔-〕【聖】]`若聞此法,
皆入甘露, 無生法門。」
`[〔金光…而去〕一品四百二十八字-【明】]`金光明經囑累品第十九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三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諸菩薩摩訶薩頂,與諸天王及諸龍王、二十八部散脂鬼神大將軍等,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劫,修習是金光明微妙經典,汝等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復於閻浮提內無令斷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未來世中有受持讀誦此經典者,汝等諸天常當擁護,當知是人於未來世無量百千人天之中常受快樂,於未來世值遇諸佛,疾得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諸大菩薩,及天龍王二十八部散脂大將等,即從座起到於佛前,五體投地俱發聲言:「如世尊勅,當具奉行。」如是三白:「如世尊勅,當具奉行。」於是散脂大將等,而白佛言:「如世尊勅,若未來世中有受持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我`[當【麗】,等【大】(cf. K40n1465_p0657c12; T16n0664_p0402a11)]`當與此二十八部諸鬼神等,常當隨侍擁護隱蔽其身,是說法者皆悉消滅諸惡令得安隱,願不有慮。」
爾時釋迦牟尼佛,現大神力,十方無量世界悉皆六種震動,是時諸佛皆大歡喜;囑累是經故,讚美持法者,現無量神力。於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摩訶薩大眾及信相菩薩,金光、金藏、常悲、法上等,及四天大王、十千天子,與道場菩提樹神、堅牢地神及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等,聞佛所說,皆發無上菩提之道,踊躍歡喜作禮而去。
金光明經卷第四
`[依聖本採錄]`金光明經懺悔滅罪傳
昔溫州治中張居道,滄州景城縣人。未莅職日,因適女事屠宰諸命,牛羊猪雞鵝鴨之類。未踰一旬,卒得重病絕音不語,因爾便死,唯心尚暖家人不即葬之。經三夜便活,起坐索食。諸親非親隣里遠近聞之,大小奔起,居道即說由緣:
初見四人來,一人杷棒、一人杷索、一人杷袋、一人著青,騎馬戴帽至門下馬,喚居道著前,懷中枚一張文書以示居道看,乃是猪羊等同詞共訟居道,其詞曰:「猪等雖前身積罪,合受畜生之身,配在世間,自有年限,年滿罪畢自合成人。然猪等自計受畜生身化時未到,遂被居道枉相屠害,時限缺少更歸畜生,一箇罪身再遭刀机,在於幽法理不可當,請裁。」後有判,差司命追過。使人見居道看遍,即唱三人近前,一人以索繫居道咽,一人以袋收居道氣,一人以棒朾居道頭及縛兩手,將去直行,一道向北。
行至路半,使人即語居道:「吾被差來時,檢爾算壽元不合死,但坐爾殺爾許眾生被怨家逮訟。」居道即報云:「俗世肉眼但造罪不識善惡,但見人俗殺生無數,不見此驗交報,而居道當其凶首緘口受死,當何方便而求活路?自咎往悞悔難可及。」使人曰:「怨家詞主三十餘頭,專在閻羅王門底懸精待至,我輩入道當由其側,非但王法嚴峻,但見怨家,何由免其躓頓之苦?」
居道聞之彌增驚怕,步步倒地,前人掣繩挽之,後人以棒打之。居道曰:「自計所犯誠難免脫,若為乞示餘一計校,且得免逢怨家之面,閻王峻法當如之何?」使人語居道云:「汝但能為所殺眾生發心,願造《金光明經》四卷當得免脫。」居道承教連聲再唱:「願造《金光明經》四卷盡身供養,願怨家解釋。」
少時望見城門,使人引東向入曲向北,見閻王廳前無億數人問辨答欵,著枷被鎖連杻履械鞭撻狼藉,哀聲痛響不可聽聞。使人即過狀,閻王唱名出見。王曰:「此人極大罪過,何為捉來遲脫,令此猪等再訴?」急喚訴者將來。使人走出諸處叫喚,求覓所訴命者不得,走來報王:「諸處追覓猪等不見。」王即更散遣人分頭求覓巡問曹府,咸悉稱無。王即怗五道大神檢化形案。少時有一主者杷狀走來,其狀云:「依檢其日得司善報世人,張居道為殺生故,願造《金光明經》四卷依料其所遭殺並合乘此功德隨業化形。牒至准法處分者,其張居道怨家訴者,以其日准司善牒並判化從人道生於世界訖。」
王既見狀極懷歡喜曰:「居道雖殺眾生,能設方便,為其發願倏造功德,令此債主便生人路,既無執對偏詞不可懸信,判放居道再歸生路,當宜善念,多造功德,斷味止殺,勿復慳貪惜財,不作橋梁、專為惡業。」於是出城如從夢歸。
居道當說此由緣,發心造經一百餘,人斷肉止殺不可計數。
此經天下少本,詢訪不獲,聘歷諸方,遂於衛州禪寂寺檢得,抄寫隨身供養。後居道及至當官之日,合家大小悉斷肉味。
其溫州安固縣丞妻病,一年絕音不食,獨自狂語,口中唱痛,叩頭死罪,狀有所訴。居道聞之,為其夫說:「如此之狀,多是怨家債命文案未定,故命不絕,自當思忖省悟以來由緣所問殺害身命,急為造《金光明經》分明懺唱。」此經側近無本,唯居道家有此經。縣丞依遵其教,請本雇人,抄寫未畢,妻便醒悟說云:「狀如夢惽惽,常有猪雞鵝鴨,一日三過,競來咬嚙,痛不可當,從來應其到時遂乃至不見,唯有惑猪惑羊或雞之類,皆是人身,來與我別云:『雖是怨家遭儞屠害,以為我敬造功德,所以令我得化形成人,今與怨家散,不相逮債。』語訖即去。」因爾不復如此,病即輕差平復如本。
當此之時溫州一郡所養雞猪鵝鴨肉用之徒咸悉放生,家家斷肉人人善念不立屠行。爰及比州隣縣,聞此並起淨行,不止一家。當今所殺無所徵効者,斯是眾生業滿合死故,故無報應。只是盡其人身,還作畜生,被他屠殺。若眾生日限未足,遭人殺者,立被訟訴世人卒死,及羸病連年累月,眠中唱痛狂言或語,並是眾生執注,文案一定方始命斷。一切眾罪懺悔皆滅,唯有殺生懺悔不除,為有怨家專心訟對,自非為其倏造經像,或被人所遣或事計難禁殺事不已者,當生慚愧為其傷歎。將刀所殺如割巴肉,或衒賣與人,取其財價為以豐足,皆須一本一造,分明懺唱,令此功德資及怨家早生人道。考訟自休,不復報逮。善男女等,明當誡之。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6 冊 No. 663 金光明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定廣法師輸入,北美某大德提供,Melon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