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672 \[Nos. 670, 671] 新譯大乘入楞伽經序 御 製 蓋聞:摩羅山頂,既最崇而最嚴,楞伽城中,實難往而難入;先佛弘宣之地,曩聖修行之所。爰有城主,號羅婆那,乘宮殿以謁尊顏;奏樂音而祈妙法,因鬘峯以表興,指藏海以明宗。所言《入楞伽經》者:斯乃諸佛心量之玄樞,群經理窟之妙鍵,廣喻幽旨,洞明深義,不生不滅,非有非無,絕去來之二途,離斷常之雙執,以第一義諦,得最上妙珍。體諸法之皆虛,知前境之如幻,混假名之分別,等生死與涅槃。大慧之問初陳,法王之旨斯發,一百八義,應實相而離世間;三十九門,破邪見而宣`[政=正【宮】]`政法,曉名相之並假,`[祛【麗】,袪【大】(cf. K10n0161_p0919a15)]`祛妄想之迷衿,依正智以會真如,悟緣起而歸妙理。境風既息,識浪方澄,三自性皆空,二無我俱泯,入如來之藏,遊解脫之門。 原此經文,來自西國,至若,元嘉建號,跋陀之譯未弘;延昌紀年,流支之義多舛。朕虔思付囑,情切紹隆,以久視元年歲次庚子,林`[鍾【麗】,鐘【大】(cf. K10n0161_p0919a22)]`鍾紀律炎帝司辰,于時避暑箕峯,觀風頴水,三陽宮內,重出斯經,討三本之要詮,成七卷之了教。三藏沙門于闐國僧實叉難陀大德,大福先寺僧復禮等,並名追安、遠,德契騰、蘭,襲龍樹之芳猷,探馬鳴之秘府,戒香與覺花齊馥,意珠共性月同圓,故能了達沖微,發揮奧賾,以長安四年正月十五日繕寫云畢。自惟菲薄言謝珪璋,顧四辯而多慚,瞻一乘而罔測,難違緇俗之請,強申翰墨之文;詞拙理乖,彌增愧恧,伏以此經微妙,最為希有,所冀破重昏之暗,傳燈之句不窮,演流注之功,湧泉之義無盡。題目品次列於後云。 大乘`[Laṅkāvatāra-sūtra.]`入楞伽經卷第一 `[3](大周…譯)十六字=大唐三藏實叉難陀譯【宋宮】*,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第四譯【元】*,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奉制譯【明】*`大周于闐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奉 勅譯 `[Rāvaṇādhyeṣaṇāparivarto nāma prathamaḥ.]`羅婆那王勸請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Samudramalayaśikhala.]`大海濱摩羅耶山頂`[Laṅkāprra.]`楞伽城中,與大比丘眾及大菩薩眾俱。其諸菩薩摩訶薩,悉已通達五法、三性、諸識`[Nairātmya.]`無我,善知境界自心現義,遊戲無量自在三昧神通諸力,隨眾生心現種種形方便調伏,一切諸佛手灌其頂,皆從種種諸佛國土而來此會,`[Mahāmati.]`大慧菩薩摩訶薩為其上首。 爾時世尊,於海龍王宮說法,過七日已從大海出,有無量億梵釋護世、諸天龍等,奉迎於佛。爾時如來,舉目觀見摩羅耶山楞伽大城,即便微笑而作是言:「昔諸如來、應、正等覺,皆於此城說`[Svapratyātmāryajñānā.]`自所得聖智證法,非諸外道臆度邪見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當為羅婆那王開示此法。」爾時羅婆那夜叉王,以佛神力聞佛言音,遙知如來從龍宮出,梵釋護世天龍圍遶,見海波浪,觀其眾會`[Ālayavijñāna.]`藏識大海境界風動`[Pravṛttivijñāna.]`轉識浪起,發歡喜心,於其城中高聲唱言:「我當詣佛請入此城,令我及與諸天世人於長夜中得大饒益。」作是語已,即與眷屬乘花宮殿往世尊所。到已下殿右遶三匝,作眾伎樂供養如來。所持樂器皆是大青因陀羅寶,琉璃等寶以為間錯,無價上衣而用纏裹,其聲美妙音節相和,於中說偈而讚佛曰: 「心自性法藏,  無我離見垢; 證智之所知,  願佛為宣說。 善法集為身,  證智常安樂; 變化自在者,  願入楞伽城。 過去佛菩薩,  皆曾住此城; 此諸夜叉眾,  一心願聽法。」 爾時羅婆那楞伽王,以`[Toṭaka.]`都咤迦音歌讚佛已,復以歌聲而說頌言: 「世尊於七日,  住摩竭海中; 然後出龍宮,  安詳昇此岸。 我與諸婇女,  及夜叉眷屬; `[Śuka.]`輸迦`[Sāraṇa.]`娑剌那,  眾中聰慧者, 悉以其神力,  往詣如來所, 各下花宮殿,  禮敬世所尊。 復以佛威神,  對佛稱己名: 『我是羅剎王,  `[Daśagrīva.]`十首羅婆那, 今來詣佛所,  願佛攝受我, 及楞伽城中,  所有諸眾生。 過去無量佛,  咸昇寶山頂; 住楞伽城中,  說自所證法。 世尊亦應爾,  住彼寶嚴山; 菩薩眾圍遶,  演說清淨法。 我等於今日,  及住楞伽眾; 一心共欲聞,  離言自證法。 我念去來世,  所有無量佛; 菩薩共圍遶,  演說楞伽經。 此入楞伽典,  昔佛所稱讚; 願佛同往尊,  亦為眾開演。 請佛為哀愍,  無量夜叉眾; 入彼寶嚴城,  說此妙法門。 此妙楞伽城,  種種寶嚴飾; 牆壁非土石,  羅網悉珍寶。 此諸夜叉眾,  昔曾供養佛; 修行離諸過,  證知常明了。 夜叉男女等,  渴仰於大乘; 自信`[Mahāyāna.]`摩訶衍,  亦樂令他`[住=信【明】]`住。 `[3]惟=唯【三宮】*`惟願無上尊,  為諸羅剎眾; `[Kumbhakarṇa.]`甕耳等眷屬,  往詣楞伽城。 我於去來今,  勤供養諸佛; 願聞自證法,  究竟大乘道。 願佛哀愍我,  及諸夜叉眾; 共諸佛子等,  入此楞伽城。 我宮殿婇女,  及以諸瓔珞; 可愛`[Aśokavanikā.]`無憂園,  願佛哀納受。 我於佛菩薩,  無有不捨物; 乃至身給侍,  `[*3]`惟願哀納受。』」 爾時世尊聞是語已,即告之言:「夜叉王!過去世中諸大導師,咸哀愍汝,受汝勸請,詣寶山中說`[Pratyātmadharma.]`自證法,未來諸佛亦復如是。此是修行甚深觀行現法樂者之所住處,我及諸菩薩哀愍汝故,受汝所請。」作是語已默然而住。 時羅婆那王,即以所乘妙花宮殿奉施於佛;佛坐其上,王及諸菩薩前後導從,無量婇女歌詠讚歎,供養於佛往詣彼城。到彼城已,羅婆那王及諸眷屬,復作種種上妙供養,夜叉眾中童男童女,以寶羅網供養於佛;羅婆那王施寶瓔珞奉佛菩薩以`[掛=挂【宮】]`掛其頸。爾時世尊及諸菩薩受供養已,各為略說自證境界甚深之法。 時羅婆那王并其眷屬,復更供養大慧菩薩,而勸請言: 「我今`[請【麗】,諸【大】(cf. K10n0161_p0920c03)]`請大士,  奉問於世尊; 一切諸如來,  `[Pratyātmagatigocara.]`自證智境界。 我與夜叉眾,  及此諸菩薩; 一心願欲聞,  是故咸勸請。 汝是修行者,  言論中最勝; 是故生尊敬,  勸汝請問法。 自證清淨法,  究竟入佛地; 離`[Tīrthya.]`外道二乘,  一切諸過失。」 爾時世尊以神通力,於彼山中復更化作無量寶山,悉以諸天百千萬億妙寶嚴飾,一一山上皆現佛身;一一佛前皆有羅婆那王及其眾會;十方所有一切國土皆於中現;一一國中悉有如來;一一佛前咸有羅婆那王并其眷屬。楞伽大城阿輸迦園,如是莊嚴等無有異,一一皆有大慧菩薩而興請問,佛為開示自證智境,以百千妙音說此經已,佛及諸菩薩皆於空中隱而不現。 羅婆那王唯自見身住本宮中,作是思惟:「向者是誰?誰聽其說?所見何物?是誰能見?佛及國城眾寶山林,如是等物今何所在?為夢所作?為幻所成?為復猶如`[Gandharva.]`乾闥婆城?為翳所見?為炎所惑?為如夢中石女生子?為如煙焰旋火輪耶?」復更思惟:「一切諸法性皆如是,唯是自心分別境界,凡夫迷惑不能解了,無有能見亦無所見,無有能說亦無所說,見佛聞法皆是分別,如向所見不能見佛,不起分別是則能見。」 時`[Laṅkādhûpati.]`楞伽王尋即開悟,離諸雜染證唯自心,住無分別;往昔所種善根力故,於一切法得如實見,不隨他悟。能以自智善巧觀察,永離一切臆度邪解,住大修行為修行師,現種種身善達方便,巧知諸地上增進相,常樂遠離心、意、意識,斷三相續見,離外道執著,內自覺悟,入`[Tathāgatagarbha.]`如來藏趣於佛地。聞虛空中及宮殿內咸出聲言:「善哉!大王!如汝所學,諸修行者應如是學,應如是見,一切如來應如是見,一切諸法若異見者則是`[Uccheda.]`斷見;汝應永離心、意、意識,應勤觀察一切諸法,應修內行莫著外見,莫墮二乘及以外道,所修句義所見境界,及所應得諸三昧法;汝不應樂戲論談笑,汝不應起圍陀諸見,亦不應著王位自在,亦不應住六定等中。若能如是,即是如實修行者行,能摧他論能破惡見,能捨一切我見執著,能以妙慧轉所依識,能修菩薩大乘之道,能入如來自證之地。汝應如是勤加修學,令所得法轉更清淨,善修`[Samādhi.]`三昧`[Samāpatti.]`三摩鉢底,莫著二乘外道境界以為勝樂,如凡修者之所分別,外道執我見有我相,及`[Dravya.]`實`[Guṇa.]`求那而生取著,二乘見有`[Avidyā.]`無明緣行,於性空中亂想分別。楞伽王!此法殊勝是大乘道,能令成就自證聖智,於諸有中受上妙生。楞伽王!此大乘行破無明翳,滅識波浪,不墮外道諸`[邪=見【三宮】]`邪行中。楞伽王!外道行者執著於我作諸異論,不能演說離執著見識性二義。善哉!楞伽王!汝先見佛思惟此義,如是思惟乃是見佛。」 爾時羅婆那王復作是念:「願我更得奉見如來,如來世尊於觀自在,離外道法,能說自證聖智境界,超諸應化所應作事,住如來定入三昧樂,是故說名大觀行師,亦復名為大哀愍者,能燒煩惱分別薪盡,諸佛子眾所共圍遶,普入一切眾生心中,遍一切處具一切智,永離一切分別事相。我今願得重見如來大神通力;以得見故,未得者得、已得不退,離諸分別住三昧樂,增長滿足如來智地。」 爾時世尊,知楞伽王即當證悟無生法忍,為哀愍故便現其身,令所化事還復如本。時十頭王見所曾覩,無量山城悉寶莊嚴,一一城中皆有如來、應、正等覺,三十二相以嚴其身。自見其身遍諸佛前,悉有大慧,夜叉圍遶,說自證智所行之法;亦見十方諸佛國土,如是等事悉無有別。 爾時世尊普觀眾會,以慧眼觀非肉眼觀,如師子王奮迅迴`[眄【麗宋元宮】,盻【大】,盼【明】]`眄欣然大笑。於其眉間髀脇腰頸及以肩臂德字之中,一一毛孔皆放無量妙色光明,如虹`[拕暉=放輝【元】]`拕暉如日舒光,亦如劫火猛焰熾然。時虛空中梵釋四天,遙見如來坐如`[Sumeru.]`須彌楞伽山頂欣然大笑。爾時諸菩薩及諸天眾咸作是念:「如來世尊於法自在,何因緣故欣然大笑?身放光明默然不動,住自證境入三昧樂,如師子王周迴顧視,觀羅婆那念如實法。」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先受羅婆那王請,復知菩薩眾會之心,及觀未來一切眾生,皆悉樂著語言文字,隨言取義而生迷惑,執取二乘外道之行。或作是念:「世尊已離諸識境界,何因緣故欣然大笑?」為斷彼疑而問於佛。 佛即告言:「善哉大慧!善哉大慧!汝觀世間愍諸眾生,於三世中惡見所纏,欲令開悟而問於我。諸智慧人為利自他,能作是問。大慧!此楞伽王,曾問過去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二種之義,今亦欲問,未來亦爾。此二`[種=等【明】]`種義差別之相,一切二乘及諸外道皆不能測。」 爾時如來知楞伽王欲問此義,而告之曰:「楞伽王!汝欲問我宜應速問,我當為汝分別解釋,滿汝所願令汝歡喜,能以智慧思惟觀察,離諸分別,善知諸地修習對治,證真實義入三昧樂,為諸如來之所攝受,住`[Śamathasukha.]`奢摩他樂,遠離二乘三昧過失,住於不動善慧法雲菩薩之地。能如實知諸法無我,當於大寶蓮花宮中,以三昧水而灌其頂。復現無量蓮花圍繞,無數菩薩於中止住,與諸眾會遞相瞻視,如是境界不可思議。楞伽王!汝起一方便行住修行地,復起無量諸方便行,汝定當得如上所說不思議事,處如來位隨形應物。汝所當得,一切二乘及諸外道梵釋天等所未曾見。」 爾時楞伽王蒙佛許已,即於清淨光明如大蓮華寶山頂上,從座而起,諸婇女眾之所圍繞,化作無量種種色花,種種色香末香塗香,幢幡幰蓋冠珮瓔珞,及餘世間`[未【CB】,末【大】]`未曾見聞種種勝妙莊嚴之具;又復化作欲界所有種種無量諸音樂器,過諸天、龍、乾闥婆等一切世間之所有者;又復化作十方佛土昔所曾見諸音樂器;又復化作大寶羅網,遍覆一切佛菩薩上;復現種種上妙衣服,建立幢幡以為供養。作是事已即昇虛空高七`[Tāla.]`多羅樹,於虛空中復雨種種諸供養雲,作諸音樂,從空而下,即坐第二日電光明如大蓮花寶山頂上,歡喜恭敬而作是言:「我今欲問如來二義,如是二義,我已曾問過去如來、應、正等覺,彼佛世尊已為我說。我今亦欲問於是義,唯願如來為我宣說。世尊!變化如來說此二義,非根本佛。根本佛說三昧樂境,不說虛妄分別所行。善哉!世尊!於法自在,唯願哀愍說此二義,一切佛子心皆樂聞。」 爾時世尊告彼王言:「汝應問,我當為汝說。」時夜叉王,更著種種寶冠瓔珞,諸莊嚴具以嚴其身,而作是言:「如來常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云何得捨此二種法?何者是法?何者非法?法若應捨,云何有二?有二即墮分別相中。`[Svabhāvābhāva.]`有體無體、`[Abheutibhautika.]`是實非實,如是一切皆是分別,不能了知`[Ālayavijñāna.]`阿賴耶識無差別相。如`[Keśoṇḍuka.]`毛輪住非淨智境,法性如是,云何可捨?」 爾時佛告楞伽王言:「楞伽王!汝豈不見瓶等無常敗壞之法,凡夫於中妄生分別。汝今何故不如是知法與非法差別之相?此是凡夫之所分別,非`[3]證=聖【三宮】*`證智見;凡夫墮在種種相中,非諸`[*3]`證者。楞伽王!如燒宮殿園林見種種焰,火性是一,所出光焰由薪力故,長短大小各各差別。汝今云何不如是知法與非法差別之相?楞伽王!如一種子生`[牙=芽【三宮】]`牙莖枝葉及以花果無量差別,外法如是內法亦然。謂無明為緣生`[Skandhadhātvāyatana.]`蘊、界、處一切諸法,於三界中受諸趣生,有苦樂好醜語默行止各各差別,又如諸識相雖是一,隨於境界有上中下染淨善惡種種差別。楞伽王!非但如上法有差別,諸修行者修觀行時,自智所行亦復見有差別之相,況法與非法而無種種差別分別。楞伽王!法與非法差別相者,當知悉是相分別故。 「楞伽王!何者是法?所謂二乘及諸外道,虛妄分別說有實等為諸法因,如是等法應捨應離,不應於中分別取相。見自心法性則無執著,瓶等諸物凡愚所取本無有體,諸觀行人以毘鉢舍那如實觀察,名捨諸法。楞伽王!何者是非法?所謂諸法無性無相永離分別,如實見者,若有若無如是境界彼皆不起,是名捨非法。復有非法,所謂兔角、石女兒等,皆無性相不可分別,但隨世俗說有名字,非如瓶等而可取著,以彼非是識之所取,如是分別亦應捨離,是名捨法及捨非法。楞伽王!汝先所問我已說竟。 「楞伽王!汝言:『我於過去諸如來所已問是義,彼諸如來已為我說。』楞伽王!汝言過去但是分別,未來亦然,我亦同彼。楞伽王!彼諸佛法皆離分別,已出一切分別戲論,非如色相唯智能證,為令眾生得安樂故而演說法,以無相智說名如來。是故如來以智為體,智為身故不可分別,`[不可以所分別不可以我人=不可以我相分別不可以人【宮】]`不可以所分別,不可以我人眾生相分別。何故不能分別?以意識因境界起,取色形相,是故離能分別,亦離所分別。楞伽王!譬如壁上彩畫眾生無有覺知,世間眾生悉亦如是無業無報,諸法亦然無聞無說。楞伽王!世間眾生猶如變化,凡夫外道不能了達。楞伽王!能如是見名為正見,若他見者名分別見,由分別故取著於二。 「楞伽王!譬如有人於水鏡中自見其像,於燈月中自見其影,於山谷中自聞其響,便生分別而起取著,此亦如是。法與非法唯是分別,由分別故不能捨離,但更增長一切虛妄不得寂滅。寂滅者所謂一緣,一緣者是最勝三昧,從此能生自證聖智,以如來藏而為境界。」 `[大乘入楞伽經〔-〕【明】]`大乘入楞伽經`[Saṭtriṁśatśāhasrasarvadharmasamuccayo nāma dvitīyaḥ.]`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宮】]`之一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與摩帝菩薩,俱遊一切諸佛國土,承佛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曲躬恭敬而說頌言: 「世間離`[Utpādabhaṅga.]`生滅,  譬如虛空花; 智不得`[Sadasat.]`有無,  而興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  遠離於心識;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世間恒如夢,  遠離於`[Śāśvatoccheda.]`斷常;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知`[Dharmapudgalanairātmya.]`人法無我,  煩惱及爾焰; 常清淨無相,  而興大悲心。 佛不住涅槃,  涅槃不住佛; 遠離覺`[不=所【三宮】]`不覺,  若有若非有。 法身如幻夢,  云何可稱讚? 知無性無生,  乃名稱讚佛。 佛無根境相,  不見名見佛; 云何於牟尼,  而能有讚毀? 若見於牟尼,  寂靜遠離生; 是人今後世,  離著無所`[見=取【三宮】]`見。」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偈讚佛已,自說姓名: 「我名為大慧,  通達於`[Mahāyāna.]`大乘; 今以百八義,  仰諮尊中上。」 時世間解聞是語已,普觀眾會而`[說=作【三宮】]`說是言: 「汝等諸佛子,  今皆恣所問; 我當為汝說,  自證之境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蒙佛許已,頂禮佛足以`[頌=偈【三宮】]`頌問曰: 「云何起`[Tarka.]`計度?  云何淨計度? 云何起迷惑?  云何淨迷惑? 云何名佛子,  及`[Nirābhāsa.]`無影次第? 云何剎土化?  相及諸外道? 解脫至何所?  誰縛誰能解? 云何禪境界?  何故有三乘? 彼以何緣生?  何作何能作? 誰說二俱異?  云何諸有起? 云何`[Ārūpyasamāpatti.]`無色定,  及與`[Nirodhasamāpatti.]`滅盡定? 云何為`[Saṃjñānirodha.]`想滅?  云何從定覺? 云何所作生,  進去及持身? 云何見諸物?  云何入諸地? 云何有佛子?  誰能破三有? 何處身云何?  生復住何處? 云何得神通,  自在及三昧? 三昧心何相?  願佛為我說。 云何名`[Ālaya.]`藏識?  云何名`[Manovijñāna.]`意識? 云何起諸見?  云何退諸見? 云何`[6]姓=性【明宮】*`姓非`[*6]`姓?  云何唯是心? 何因建立相?  云何成無我? 云何無眾生?  云何隨俗說? 云何得不起,  常見及斷見? 云何佛外道,  其相不相違? 何故當來世,  種種諸異部? 云何為性空?  云何`[Kṣaṇabhaṅga.]`剎那滅? 胎藏云何起?  云`[何世=邪故【宋】]`何世不動? 云何諸世間,  如幻亦如夢, 乾城及陽焰,  乃至水中月? 云何菩提分?  覺分從何起? 云何國土亂?  何故見諸有? 云何知世法?  云何離文字? 云何如空花,  `[Ajāta.]`不生亦`[Anirudha.]`不滅? `[Tathatā.]`真如有幾種?  諸度心有幾? 云何如虛空?  云何離分別? 云何地次第?  云何得無影? 何者二無我?  云何所知淨? 聖智有幾種?  戒眾生亦然? 摩尼等諸寶,  斯竝云何出? 誰起於語言,  眾生及諸物? 明處與伎術,  誰之所顯示? `[Gāthā.]`伽他有幾種?  長行句亦然? 道理幾不同?  解釋幾差別? 飲食是誰作?  愛欲云何起? 云何`[Cakravartin.]`轉輪王?  及以諸小王? 云何王守護?  天眾幾種別? 地日月星宿,  斯等竝是何? 解脫有幾種?  修行師復幾? 云何阿闍`[梨=黎【明】]`梨?  弟子幾差別? 如來有幾種?  本生事亦然? 眾魔及異學,  如是各有幾? 自性幾種異?  心有幾種別? 云何`[Prajñaptimātra.]`唯假設?  願佛為開演。 云何為風雲?  念智何因有? 藤樹等行列?  此竝誰能作? 云何象馬獸?  何因而捕取? 云何`[Uhoḍima.]`卑陋人?  `[此並誰能作=願佛為我說【三宮】]`此並誰能作? 云何六時攝?  云何一闡提? 女男及不男,  此竝云何生? 云何修行進?  云何修行退? 瑜伽師有幾?  令人住其中。 眾生生諸趣,  何形何色相? 富饒大自在,  此復何因得? 云何釋迦種?  云何甘蔗種? 仙人長苦行,  是誰之教授? 何因佛世尊,  一切剎中現, 異名諸色類,  佛子眾圍遶? 何因不食肉?  何因令斷肉? 食肉諸眾生,  以何因故食? 何故諸國土,  猶如日月形, 須彌及蓮花,  `[卍=万【宮】]`卍字師子像? 何故諸國土,  如因陀羅網, 覆住或側住,  一切寶所成? 何故諸國土,  無垢日月光, 或如花果形,  箜篌細腰鼓? 云何`[Nirmāṇikabuddha.]`變化佛?  云何為`[Vipākajabuddha.]`報佛? `[Tathatājñānabuddha.]`真如智慧佛?  願皆為我說。 云何於欲界,  不成等正覺? 何故`[Akaniṣṭha.]`色究竟,  離染得菩提? 如來滅度後,  誰當持正法? 世尊住久如,  正法幾時住? 悉檀有幾種?  諸見復有幾? 何故立毘尼,  及以諸比丘, 一切諸佛子,  獨覺及聲聞? 云何轉所依?  云何得無相? 云何得世通?  云何得出世? 復以何`[因緣=因故【三宮】]`因緣,  `[心=言【宋】]`心住七地中? 僧伽有幾種?  云何成破僧? 云何為眾生,  廣說醫方論? 何故大`[牟=摩【三】]`牟尼,  唱說如是言: 『`[Kāśyapa.]`迦葉`[Krakuchanda.]`拘留孫,  `[Konākamuni.]`拘那含是我?』 何故說斷常,  及與我無我? 何不恒說實,  一切唯`[是心=心造【宋明】]`是心? 云何男女林,  `[Harītakī.]`訶梨`[Āmalīvana.]`菴摩羅, `[Kailāsa.]`鷄羅娑`[Cakravāḍa.]`輪圍,  及以`[Vajra.]`金剛山, 如是處中間,  無量寶莊嚴? 仙人乾闥婆,  一切皆充滿; 此皆何因緣?  願尊為我說。」 爾時世尊,聞其所請大乘微妙諸佛之心最上法門,即告之言:「善哉大慧!諦聽!諦聽!如汝所問,當次第說。」即說頌`[言=曰【三】]`言: 「若生若不生,  涅槃及空相, 流轉無自性,  波羅蜜佛子, 聲聞辟支佛,  外道`[Ārūpyacārin.]`無色行。 須彌巨海山,  洲渚剎土地, 星宿與日月,  天眾阿修羅, 解脫自在通,  力禪諸三昧。 滅及`[Ṛddhipāda.]`如意足,  `[Bodhyaṅga.]`菩提分及道, 禪定與無量,  諸蘊及往來, 乃至滅盡定,  心生起言說, 心意識無我,  五法及自性。 分別所分別,  能所二種`[見=性【三】]`見; 諸乘種性處,  金摩尼真珠。 一闡提大種,  荒亂及一佛; 智所智教得,  眾生有無有。 象馬獸何因?  云何而捕取? 云何因譬喻?  相應成悉檀。 所作及能作,  眾林與迷惑; 如是真實理,  `[Cittamātra.]`唯心無境界。 諸地無次第,  無相轉所依; 醫方工巧論,  伎術諸明處。 須彌諸山地,  巨海日月量; 上中下眾生,  身各幾`[Rajas.]`微塵。 一一剎幾塵,  一一弓幾`[Hasta.]`肘; 幾弓`[Krośa.]`俱`[盧【麗】,廬【大】(cf. K10n0161_p0925b02)]`盧舍,  半`[Yojana.]`由旬由旬。 `[兔=免【元明】]`兔毫與隙遊,  蟣羊毛`[15]穬=𪍿【元明】*`穬麥; 半`[16]升=斗【宋宮】*,Prastha.`升與一`[*16]`升,  是各幾`[*15]`穬麥? 一`[Droṇa.]`斛及`[Khāti.]`十斛,  `[Lakṣa.]`十萬暨`[千=于【三宮】,Koṭi.]`千億; 乃至`[Viṃvara.]`頻婆羅,  是等各幾數? 幾`[Aṇu.]`塵成`[Sarṣapa.]`芥子?  幾芥成`[Rakṣika.]`草子? 復以幾草子,  而成於一`[Māṣa.]`豆? 幾豆成一`[Dharaṇa.]`銖?  幾銖成一`[Karṣa.]`兩? 幾兩成一`[Pala.]`斤?  幾斤成`[Meru.]`須彌? 此等所應請,  何因問餘事? 聲聞辟支佛,  諸佛及佛子, 如是等身量,  各有幾微塵? 火風各幾塵?  一一根有幾? 眉及諸毛孔,  復各幾塵成? 如是等諸事,  云何不問我? 云何得財富?  云何轉輪王? 云何王守護?  云何得解脫? 云何長行句,  婬欲及飲食, 云何男女林?  金剛等諸山, 幻夢渴愛譬,  諸雲從何起? 時節云何有?  何因種種味? 女男及不男,  佛菩薩嚴飾, 云何諸妙山?  仙闥婆莊嚴, 解脫至何所?  誰縛誰解脫? 云何禪境界?  變化及外道, 云何無因作?  云何有因作? 云何轉諸見?  云何起計度? 云何淨計度?  所作云何起? 云何而轉去?  云何斷諸想? 云何起三昧?  破三有者誰? 何處身云何?  云何無有我? 云何隨俗說?  汝問相云何? 及所問非我,  云何為胎藏, 及以餘支分?  云何斷常見? 云何心一境?  云何言說智? 戒種性佛子,  云何稱理釋? 云何師弟子,  眾生種性別? 飲食及虛空,  聰明魔`[Prajñaptimātraka.]`施設, 云何樹行布?  是汝之所問。 何因一切剎,  種種相不同? 或有如箜篌,  腰鼓及眾花, 或有離光明,  仙人長苦行; 或有好族姓,  令眾生尊重。 或有`[Ahoḍima.]`體卑陋,  為人所輕賤; 云何欲界中,  修行不成佛? 而於色究竟,  乃昇等正覺。 云何世間人,  而能獲神通? 何因稱比丘?  何故名僧伽? 云何`[Nairmāṇikabuddha.]`化及`[Vipākasthabuddha.]`報,  真如智慧佛? 云何使其心,  得住七地中? 此及於餘義,  汝今咸問我。 如先佛所說,  一百八種句; 一一相相應,  遠離諸見過。 亦離於世俗,  言語所成法; 我當為汝說,  佛子應聽受。」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何者是一百八句?」 佛言:「大慧!所謂生句非生句,常句非常句,相句非相句,住異句非住異句,剎那句非剎那句,自性句非自性句,空句非空句,斷句非斷句,心句非心句,中句非中句,`[緣=恒句非恒句緣【三宮】]`緣句非緣句,因句非因句,煩惱句非煩惱句,愛句非愛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善巧句非善巧句,清淨句非清淨句,相應句非相應句,譬喻句非譬喻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師句非師句,種性句非種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無影像句非無影像句,願句非願句,三輪句非三輪句,`[2]摽=標【元明】*`摽相句非`[*2]`摽相句,有句非有句,無句非無句,俱句非俱句,自證聖智句非自證聖智句,現法樂句非現法樂句,剎句非剎句,塵句非塵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大種句非大種句,算數句非算數句,神通句非神通句,虛空句非虛空句,雲句非雲句,巧明句非巧明句,伎術句非伎術句,風句非風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假立句非假立句,體性句非體性句,蘊句非蘊句,眾生句非眾生句,覺句非覺句,涅槃句非涅槃句,所知句非所知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亂句非荒亂句,幻句非幻句,夢句非夢句,陽焰句非陽焰句,影像句非影像句,火輪句非火輪句,乾闥婆句非乾闥婆句,天句非天句,飲食句非飲食句,婬欲句非婬欲句,見句非見句,波羅蜜句非波羅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Satyapada.]`諦句非諦句,果句非果句,滅句非滅句,滅起句非滅起句,醫方句非醫方句,相句非相句,支分句非支分句,禪句非禪句,迷句非迷句,現句非現句,護句非護句,種族句非種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攝受句非攝受句,寶句非寶句,記句非記句,一闡提句非一闡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作句非作句,身句非身句,計度句非計度句,動句非動句,根句非根句,有為句非有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時節句非時節句,樹藤句非樹藤句,種種句非種種句,演說句非演說句,決定句非決定句,毘尼句非毘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住持句非住持句,文字句非文字句。大慧!此百八句,皆是過去諸佛所說`[(上正…尋)〔-〕【三宮】]` \(上正列中少二句,應訪尋)。」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Utpādasthitinirodha.]`生住滅?」 佛言:「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謂`[Prabandhotpāda.]`相續生及`[Lakṣaṇotpāda.]`相生,相續住及相住,相續滅及相滅。諸識有三相,謂`[Pravṛttilakṣaṇa.]`轉相、`[Karmalakṣaṇa.]`業相、`[Jātilakṣaṇa.]`真相。大慧!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Khyātivijñāna.]`現識及`[Vastuprativikalpavijñāna.]`分別事識。大慧!如明鏡中現諸色像,現識亦爾。大慧!現識與分別事識,此二識無異,相互為因。大慧!現識以`[Acintyavāsanāpariṇāmahetuka.]`不思議熏變為因;分別事識以`[Viṣayavikalpahetuka.]`分別境界及`[Anādikālaprapañcavāsanāhetuka.]`無始戲論習氣為因。大慧!阿賴耶識虛妄分別種種習氣滅,即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大慧!相續滅者,謂所依因滅及所緣滅,即相續滅。`[Āśraya.]`所依因者,謂無始戲論虛妄習氣。`[Ālambana.]`所緣者,謂自心所見分別境界。大慧!譬如泥團與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與莊嚴具亦如是。大慧!若泥團與微塵異者,應非彼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泥團微塵應無分別。大慧!轉識、藏識若異者,藏識非彼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然彼真相不滅。大慧!識真相不滅,但業相滅,若真相滅者,藏識應滅;若藏識滅者,即不異外道斷滅論。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說:『取境界相續識滅,即無始相續識滅。』大慧!彼諸外道說相續識從作者生,不說眼識依色光明和合而生,唯說作者為生因故。作者是何?彼計`[Pradhāna.]`勝性`[Puruṣa.]`丈夫`[IIśvara.]`自在`[Kāla.]`時及`[Anu(aṇu).]`微塵,為能作者。復次大慧!有七種`[Svabhāva.]`自性,所謂:`[Samudaya.]`集自性,`[Bhāva.]`性自性,`[Lakṣaṇa.]`相自性,`[Mahābhāta.]`大種自性,`[Hetu.]`因自性,`[Pratyaya.]`緣自性,`[Niṣpatti.]`成自性。復次大慧!有七種`[Paramārtha.]`第一義,所謂:`[Cittagocara.]`心所行,`[Jñānagocara.]`智所行,`[Dṛṣṭidvayagocara.]`二見所行,`[Dṛṣṭidvayātikrāntagocara.]`超二見所行,超子地所行,如來所行,`[Tathāgatasya pratyātmagatigocaraḥ.]`如來自證聖智所行。大慧!此是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法自性第一義心;以此心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最上法,以聖慧眼,入自共相種種安立,其所安立不與外道惡見共。大慧!云何為外道惡見?謂不知境界自分別現,於自性第一義,見有見無而起言說。大慧!我今當說,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現,則滅妄想三有苦及無知愛業緣。 「大慧!有諸沙門婆羅門,妄計非有及有於因果外顯現諸物,依時而住;或計蘊、界、處依緣生住,有已即滅。大慧!彼於若相續、若作用、若生、若滅、若諸有、若涅槃、若道、若業、若果、若諦,是破壞斷滅論。何以故?不得`[Pratyakṣa.]`現法故,不見根本故。大慧!譬如瓶破不作瓶事,又如燋種不能生牙;此亦如是,若蘊、界、處法已現當滅,應知此則無相續生,以無因故,但是自心虛妄所見。 「復次,大慧!若本無有識三緣合生,龜應生毛、沙應出油,汝`[Pratijñā.]`宗則壞,違`[Niyama.]`決定義,所作事業悉空無益。大慧!三合為緣是因果性,可說為有,過現未來從無生有,此依住`[Tarkabhūmi.]`覺想地者,所有`[Yuktyāgama.]`理教及自惡見熏習餘氣,作如是說。大慧!愚癡凡夫惡見所噬邪見迷醉,無智妄稱一切智說。 「大慧!復有沙門婆羅門,觀一切法皆無自性,如空中雲、如旋火輪、如乾闥婆城、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夢所見,不離自心;由無始來虛妄見故取以為外。作是觀已斷分別緣,亦離妄心所取名義,知身及物并所住處,一切皆是藏識境界,無能所取及生住滅,如是思惟恒住不捨。大慧!此菩薩摩訶薩不久當得`[Saṃsāranirvāṇa.]`生死涅槃二種平等,`[Mahākaruṇa.]`大悲方便無功用行,觀`[眾=諸眾【明】]`眾生如幻如影從緣`[而=無【三宮】]`而起,知一切境界離心無得,行無相道漸昇諸地住三昧境,了達三界皆唯自心,得`[Māyopamasamādhi.]`如幻定絕眾影像,成就智慧證無生法;入金剛喻三昧,當得`[Tathāgatakāya.]`佛身恒住`[Tathatā.]`如如,起諸變化力通自在。大慧!方便以為嚴飾遊眾佛國,離諸外道及心意識,轉依次第成如來身。大慧!菩薩摩訶薩欲得佛身,應當遠離蘊、界、處心因緣所作生住滅法戲論分別,但住心量觀察三有,無始時來妄習所起,思惟佛地無相無生自證聖法,得心自在無功用行,如如意寶隨宜現身,令達唯心漸入諸地。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於自悉檀應善修學。」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一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二大周于闐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奉 勅譯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我說`[Cittamanomanovijñāna.]`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眾妙法門,此是一切諸佛菩薩入自心境離所行相,稱真實義諸佛教心。唯願如來為此山中諸菩薩眾,隨順過去諸佛,演說藏識海浪法身境界。」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有四種因緣眼識轉。何等為四?所謂:不覺自心現而執取故,無始時來取著於色虛妄習氣故,識本性如是故,樂見種種諸色相故。大慧!以此四緣,阿賴耶識如`[瀑=暴【元明】]`瀑流水,生轉識浪。如眼識,餘亦如是。於一切諸根微塵毛孔眼等,轉識或頓生,譬如明鏡現眾色像;或漸生,猶如猛風吹大海水。心海亦爾,境界風吹起諸識浪,相續不絕。大慧!因所作相非一非異,業與生相相繫深縛,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識身轉。大慧!與五識俱,或因了別差別境相有意識生,然彼諸識不作是念:『我等同時,展轉為因。』而於自心所現境界,分別執著俱時而起,無差別相各了自境。大慧!諸修行者入於三昧,以習力微起而不覺知,但作是念:『我滅諸識入於三昧。』實不滅識而入三昧,以彼不滅習氣種故,但不取諸境,名為識滅。 「大慧!如是藏識行相微細,唯除諸佛及住地菩薩,其餘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唯有修行如實行者,以智慧力了諸地相善達句義,無邊佛所廣集善根,不妄分別自心所見,能知之耳。大慧!諸修行人宴處山林上中下修,能見`[自=目【宋】]`自心分別流注,得諸三昧自在力通,諸佛灌頂菩薩圍繞,知心、意、意識所行境界,超愛業`[Ajñāna.]`無明生死大海,是故汝等應當親近諸佛菩薩,如實修行大善知識。」 爾時世尊重說`[頌=偈【明】]`頌`[言=曰【宮】]`言: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溟壑,  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青赤等諸色,  鹽貝乳石蜜, 花果日月光,  非異非不異。 意等七種識,  應知亦如是, 如海共波浪,  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動,  種種波浪轉; 藏識亦如是,  種種諸識生。 心意及意識,  為`[諸=識【元明】]`諸相故說; 八識無別相,  無能相所`[相=知【宮】]`相。 譬如海波浪,  是則無差別; 諸識心如是,  異亦不可得。 心能積集業,  意能廣積集; 了別故名識,  對現境說五。」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以頌問曰: 「青赤諸色像,  眾生識顯現; 如浪種種法,  云何願佛說?」 爾時世尊以頌答曰: 「青赤諸色像,  浪中不可得; 言心起眾相,  開悟諸凡夫。 而彼本無起,  自心所取離; 能取及所取,  與彼波浪同。 身資財安住,  眾生識所現; 是故見此起,  與浪無差別。」 爾時大慧復說頌言: 「大海波浪性,  鼓躍可分別; 藏識如是起,  何故不覺知?」 爾時世尊以頌答曰: 「阿賴耶如海,  轉識同波浪; 為凡夫`[無智〔-〕【宋】]`無智,  譬喻廣開演。」 爾時大慧復說頌`[言=曰【元】]`言: 「譬如日光出,  上下等皆照; 世間燈亦然,  應為愚說實。 已能開示法,  何不顯真實?」 爾時世尊以頌答曰: 「若說真實者,  彼心無真實。 譬如海波浪,  鏡中像及夢; 俱時而顯現,  心境界亦然。 境界不具故,  次第而轉生; 識以能了知,  意復意謂然。 五識了現境,  無有定次第; 譬如工畫師,  及畫師弟子, 布彩圖眾像,  我說亦如是。 彩色中無文,  非筆亦非素。 為悅眾生故,  綺煥成眾像; 言說則變異,  `[Tattva.]`真實`[Akṣaravarjita.]`離文字。 我所住實法,  為諸修行說; 真實自證處,  能所分別離。 此為佛子說,  愚夫別開演; 種種皆如幻,  所見不可得。 如是種種說,  隨事而變異; 所說非所應,  於彼為非說。 譬如眾病人,  良醫隨授藥; 如來為眾生,  隨心應量說。 世間依怙者,  證智所行處; 外道非境界,  聲聞亦復然。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別境界,皆是自心之所現者,當離憒閙昏滯睡眠,初中後夜勤加修習;遠離曾聞外道邪論及二乘法,通達自心分別之相。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住智慧心所住相已,於上聖智三相當勤修學。何者為三?所謂:`[Nirābhāsalakṣaṇa.]`無影像相,`[Sarvabuddhasvapraṇidhānâdhiṣṭhānalakṣaṇa.]`一切諸佛願持相,`[Pratyātmâryajñānagatilakṣaṇa.]`自證聖智所趣相。諸修行者獲此相已,即捨`[Khañjagardabha.]`跛驢智慧心相,入菩薩第八地,於此三相修行不捨。大慧!無影像相者,謂由慣習一切二乘外道相故而得生起;一切諸佛願持相者,謂由諸佛自本願力所加持故而得生起;自證聖智所趣相者,謂由不取一切法相成就如幻諸三昧身趣佛地智故而得生起。大慧!是名上聖智三種相。若得此相,即到自證聖智所行之處,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勤修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知諸菩薩心之所念,承一切佛威神之力,白佛言:「唯願為說百八句差別所依聖智事自性法門,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為諸菩薩摩訶薩墮自共相者,說此妄計性差別義門;知此義已,則能淨治二無我觀`[境〔-〕【宋明宮】]`境照明諸地,超越一切二乘外道三昧之樂,見諸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畢竟捨離五法自性,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莊嚴,入如幻境住一切剎,`[Tuṣitabhavana.]`兜率陀宮`[Akaniṣṭhālaya.]`色究竟天,成如來身。」 佛言:「大慧!有一類外道,見一切法隨因而盡,生分別解,想兔無角起於無見,如兔角無,一切諸法悉亦如是。復有外道,見`[大=如【宋】,Bhūta.]`大種、求那、塵等諸物形量分位各差別已,執兔無角,於此而生牛有角想。大慧!彼墮二見不了唯心,但於自心增長分別。大慧!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唯分別所現。大慧!應知兔角離於有無,諸法悉然,勿生分別。云何兔角離於有無?互因待故,分析牛角乃至微塵,求其體相終不可得,聖智所行遠離彼見,是故於此不應分別。」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彼豈不以妄見起相,比度觀待妄計無耶?」 佛言:「不以分別起相待以言無。何以故?彼以分別為生因故,以角分別為其所依,所依為因離異不異,非`[由=內【元】,因【明】]`由相待顯兔角無。大慧!若此分別異兔角者,則非角因;若不異者,因彼而起。大慧!分析牛角乃至極微,求不可得;異於有角言無角者,如是分別決定非理。二俱非有誰待於誰?若相待不成,待於有故言兔角無,不應分別,不正因故。有無論者執有執無,二俱不成。 「大慧!復有外道,見色形狀虛空分齊而生執著,言色異虛空起於分別。大慧!虛空是色隨入色種。大慧!色是虛空,能持所持建立性故,色空分齊應如是知。大慧!大種生時自相各別,不住虛空中,非彼無虛空。大慧!兔角亦爾,觀待牛角言彼角無。大慧!分`[析【麗】,柝【大】(cf. K10n0161_p0930a10)]`析牛角乃至微塵,又析彼塵其相不現。彼何所待而言無耶?若待餘物彼亦如是。大慧!汝應遠離兔角、牛角、虛空及色所有分別,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常觀察自心所見分別之相,於一切國土為諸佛子說觀察自心修行之法。」 爾時世尊即說頌言: 「心所見無有,  唯依心故起; 身資所住影,  眾生藏識現。 心意及與識,  自性五種法, 二無我清淨,  諸導師演說。 長短共觀待,  展轉互相生; 因有故成無,  因無故成有。 微塵分析事,  不起色分別; 唯心所安立,  惡見者不信。 外道非行處,  聲聞亦復然; 救世之所說,  自證之境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為淨`[心=自心【三宮】,Svacittadṛśyadhārā.]`心現流故而請佛言:「世尊!云何淨諸眾生自心現流?為漸次淨?為頓淨耶?」 佛言:「大慧!漸淨非頓。如`[Āmraphala.]`菴羅果漸熟非頓,諸佛如來淨諸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如陶師造器漸成非頓,諸佛如來淨諸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而非頓;譬如大地生諸草木漸生非頓,諸佛如來淨諸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而非頓。大慧!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伎術漸成非頓,諸佛如來淨諸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而非頓。譬如明鏡頓現眾像而無分別,諸佛如來淨諸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頓現一切無相境界而無分別;如日月輪一時遍照一切色像,諸佛如來淨諸眾生自心過習,亦復如是,頓為示現不可思議諸佛如來智慧境界;譬如藏識頓現於身及資生國土一切境界,`[Niṣyandabuddha.]`報佛亦爾,於色究竟天,頓能成熟一切眾生令修諸行;譬如`[Dharmatābuddha.]`法佛頓現報佛,及以`[Nirmāṇabuddha.]`化佛光明照曜自證聖境,亦復如是,頓現法相而為照曜,令離一切有無惡見。 「復次,大慧!`[Dharmatāniṣyandabuddha.]`法性所流,佛說一切法自相共相,自心現`[Vāsanāhetu.]`習氣因相,妄計性所執因相,更相繫屬,種種幻事皆無自性,而諸眾生種種執著取以為實,悉不可得。 「復次,大慧!`[Parikalpitasvabhāva.]`妄計自性執著`[Paratantrasvabhāva.]`緣起自性起。大慧!譬如幻師以幻術力,依草木瓦石幻作眾生若干色像,令其見者種種分別,皆無真實。大慧!此亦如是,由取著境界習氣力故,於緣起性中,有妄計性種種相現,是名妄計性生。大慧!是名法性所流佛說法相。 「大慧!法性佛者,建立自證智所行,離心自性相。大慧!化佛說施、戒、忍、進、禪定、智慧、蘊、界、處法及諸解脫諸識行相,建立差別,越外道見,超無色行。復次,大慧!法性佛非所攀緣,一切所緣一切所作`[相〔-〕【三宮】]`相根量等相,悉皆遠離,非凡夫二乘及諸外道執著我相所取境界。是故大慧!於自證聖智勝境界相當勤修學,於自心所現分別見相當速捨離。 「復次,大慧!聲聞乘有二種差別相,所謂:`[Pratyātmāryādhigamaviśeṣalakṣaṇa.]`自證聖智殊勝相,`[Bhāvavikalpasvabhāvābhiniveśala.kṣaṇa.]`分別執著自性相。云何自證聖智殊勝相?謂明見苦、空、無常、無我、諸諦境界,離欲寂滅故,於蘊、界、處若自若共外不壞相,如實了知故心住一境,住一境已獲禪解脫三昧道果而得出離,住自證聖智境界樂,未離習氣及不思議變易死,是名聲聞乘自證聖智境界相。菩薩摩訶薩雖亦得此聖智境界,以憐愍眾生故,本願所持故,不證寂滅門及三昧樂,諸菩薩摩訶薩於此自證聖智樂中不應修學。大慧!云何分別執著自性相?所謂:知堅、濕、煖、動、青黃赤白如是等法,非作者生,然依教理見自共相分別執著,是名聲聞乘分別執著相。菩薩摩訶薩於此法中應知應捨,離人無我見入法無我相,漸住諸地。」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說`[Nityācintya.]`常不思議自證聖智第一義境,將無同諸外道所說常不思議作者耶?」 佛言:「大慧!非諸外道作者得常不思議。所以者何?諸外道常不思議因,自相不成。既因自相不成,以何顯示常不思議?大慧!外道所說常不思議,若因自相成,彼則有常;但以作者為因相故,常不思議不成。大慧!我第一義常不思議,第一義因相成,遠離有無,自證聖智所行相故有相;第一義智為其因故有因,離有無故非作者,如虛空`[Nirvāṇanirodha.]`涅槃寂滅法故常不思議;是故我說常不思議,不同外道所有諍論。大慧!此常不思議,是諸如來自證聖智所行真理,是故菩薩當勤修學。 「復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議,以無常異相因故常,非自相因力故常。大慧!外道常不思議,以見所作法有已還無,無常已比知是常;我亦見所作法有已還無,無常已不因此說為常。大慧!外道以如是因相成常不思議,此因相非有,同於兔角故,常不思議唯是分別,但有言說。何故彼因同於兔角?無自因相故。大慧!我常不思議,以自證為因相,不以外法有已還無無常為因;外道反此,曾不能知常不思議自因之相,而恒在於自證聖智所行相外,此不應說。 「復次,大慧!諸聲聞畏`[Saṃsāravikalpaduḥkha.]`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別有,無所有故,妄計未來諸根境滅以為涅槃,不知證自智境界轉所依藏識為大涅槃,彼愚癡人說有三乘,不說唯心無有境界。大慧!彼人不知去來現在諸佛所說自心境界,取心外境,常於生死輪轉不絕。 「復次,大慧!去來現在諸如來說一切法`[Anutpanna.]`不生。何以故?自心所見非有性故,離有無生故,如兔馬等角凡愚妄取,唯自證聖智所行之處,非諸愚夫二分別境。大慧!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是藏識影像,`[Grāhyagrāhaka.]`所取能取二種相現;彼諸愚夫,墮生住滅二見中故,於中妄起有無分別。大慧!汝於此義當勤修學。 「復次,大慧!有五種種性。何等為五?謂:`[Śrāvakayānābhisamayagotra.]`聲聞乘種性,`[Pratyekabuddhayānābhisamayagotra.]`緣覺乘種性,`[Tathāgathayānābhisamayagotra.]`如來乘種性,`[Aniyataikataragotra.]`不定種性,`[Agotra.]`無種性。大慧!云何知是聲聞乘種性?謂若聞說於蘊、界、處自相共相,若知若證,舉身毛竪心樂修習,於緣起相不樂觀察,應知此是聲聞乘種性;彼於自乘見所證已,於五六地斷煩惱結,不斷煩惱習,住不思議死。正師子吼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修習人無我,乃至生於得涅槃覺。大慧!復有眾生求證涅槃,言能覺知我人眾生養者取者,此是涅槃;復有說言,見一切法因作者有,此是涅槃。大慧!彼無解脫,以未能見法無我故。此是聲聞乘及外道種性,於未出中生出離想,應勤修習捨此惡見。 「大慧!云何知是緣覺乘種性?謂若聞說緣覺乘法,舉身毛竪悲泣流淚,離憒閙緣無所染著。有時聞說現種種身,或聚或散神通變化,其心信受無所違逆,當知此是緣覺乘種性;應為其說緣覺乘法。 「大慧!如來乘種性所證法有三種,所謂:自性無自性法,內身自證聖智法,外諸佛剎廣大法。大慧!若有聞說此一一法及自心所現身財建立阿賴耶識不思議境,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此是如來乘性。 「大慧!不定種性者,謂聞說彼三種法時,隨生信解而順修學。大慧!為初治地人而說種性,欲令其入無影像地,作此建立。大慧!彼住三昧樂聲聞,若能證知自所依識,見法無我淨煩惱習,畢竟當得如來之身。」 爾時世尊即說頌言: 「`[Srotāpattiphala.]`預流`[Sakṛdāgāmiphala.]`一來果,  `[Anāgāmiphala.]`不還`[Arhattva.]`阿羅漢; 是等諸聖人,  其心悉迷惑。 我所立三乘,  一乘及非乘; 為愚夫少智,  樂寂諸聖說。 第一義法門,  遠離於二取; 住於無境界,  何建立三乘。 諸禪及無量,  `[Ārūpyasamādhi.]`無色三摩提; 乃至滅受想,  唯心不可得。 「復次,大慧!此中`[Icchantika.]`一闡提,何故於解脫中不生欲樂?大慧!以捨一切善根故,為無始眾生起願故。云何捨一切善根?謂謗`[Bodhisattvapiṭaka.]`菩薩藏,言:『此非隨順契經調伏解脫之說。』作是語時,善根悉斷不入涅槃。云何為無始眾生起願?謂諸菩薩以本願方便,願一切眾生悉入涅槃,若一眾生未涅槃者,我終不入。此亦住一闡提趣,此是無涅槃種性相。」 大慧菩薩言:「世尊!此中何者畢竟不入涅槃?」 佛言:「大慧!彼菩薩一闡提,知一切法本來涅槃,畢竟不入,非捨善根。何以故?捨善根一闡提,以佛威力故,或時善根生。所以者何?佛於一切眾生無捨時故。是故菩薩一闡提不入涅槃。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知三自性相。何者為三?所謂:妄計自性,緣起自性,圓成自性。大慧!妄計自性從相生。云何從相生?謂彼依緣起事相種類顯現,生計著故。大慧!彼計著事相,有二種妄計性生,是諸如來之所演說,謂:名相計著相,事相計著相。大慧!事計著相者,謂計著內外法;相計著相者,謂即彼內外法中計著自共相;是名二種妄計自性相。大慧!從所依所緣起,是緣起性。何者`[Pariniṣpaṇṇasvabhāva.]`圓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一切分別,自證聖智所行真如。大慧!此是圓成自性如來藏心。」 爾時世尊即說頌言: 「名相分別,  二自性相;  正智真如,  是圓成性。 「大慧!是名觀察五法自性相法門,自證聖智所行境界,汝及諸菩薩摩訶薩當勤修學。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觀察二無我相。何者為二?所謂:人無我相,法無我相。大慧!何者是人無我相?謂:蘊、界、處離我我所,無知愛業之所生起眼等識生,取於色等而生計著;又自心所見身器世間,皆是藏心之所顯現,剎那相續變壞不停,如河流、如種子、如燈焰、如迅風、如浮雲,躁動不安如猨猴,樂不淨處如飛蠅,不知厭足如猛火,無始虛偽習氣為因,諸有趣中流轉不息如汲水輪,種種色身威儀進止,譬如死屍呪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機運動,若能於此善知其相,是名`[Pudgalanairātmyajñāna.]`人無我智。 「大慧!云何為`[Dharmanairātmyajñāna.]`法無我智?謂知蘊、界、處是妄計性,如蘊、界、處離我我所,唯共積聚愛業繩縛,互為緣起無能作者,蘊等亦爾離自共相,虛妄分別種種相現,愚夫分別非諸聖者,如是觀察一切諸法,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是名菩薩摩訶薩法無我智。得此智已知無境界,了諸地相,即入初地心生歡喜,次第漸進乃至善慧及以法雲,諸有所作皆悉已辦。住是地已,有大寶蓮花王眾寶莊嚴,於其花上有寶宮殿狀如蓮花,菩薩往修幻性法門之所成就,而坐其上,同行佛子前後圍繞,一切佛剎所有如來皆舒其手,如轉輪王子灌頂之法而灌其頂,超佛子地獲自證法,成就如來自在法身。大慧!是名見法無我相,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勤修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願說`[Samāropāpavādalakṣaṇa.]`建立誹謗相,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離此惡見,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菩提已,破建立常、誹謗斷見,令於正法不生毀謗。」 佛受其請即說頌言: 「身資財所住,  皆唯心影像。 凡愚不能了,  起建立誹謗; 所起但是心,  離心不可得。」 爾時世尊欲重`[說=明【三宮】]`說此義,告大慧言:「有四種無有有建立。何者為四?所謂:`[Asallakṣaṇasamāropa.]`無有相建立相,`[Asaddṛṣṭisamāropa.]`無有見建立見,`[Asaddhetusamāropa.]`無有因建立因,`[Asadhāvasamāropa.]`無有性建立性,是為四。大慧!誹謗者,謂於諸惡見所建立法求不可得,不善觀察遂生誹謗,此是建立誹謗相。大慧!云何無有相建立相?謂於蘊、界、處自相共相本無所有,而生計著,此如是、此不異,而此分別從無始種種惡習所生,是名無有相建立相。云何無有見建立見?謂於蘊、界、處建立我人眾生等見,是名無有見建立見。云何無有因建立因?謂`[Prāgvijñāna.]`初識前無因不生,其初識本無,後眼色明念等為因如幻生,生已有、有還滅,是名無有因建立因。云何無有性建立性?謂於虛空涅槃非數滅無作性,執著建立。大慧!此離性非性,一切諸法離於有無,猶如毛輪、兔馬等角,是名無有性建立性。大慧!建立誹謗,皆是凡愚不了唯心而生分別,非諸聖者,是故汝等當勤觀察遠離此見。 「大慧!菩薩摩訶薩善知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已,為眾生故作種種身,如依緣起起妄計性,亦如摩尼隨心現色,普入佛會聽聞佛說,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水中月,遠離生滅及以斷常,不住聲聞辟支佛道,聞已成就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三昧,得此三昧已,遍遊一切諸佛國土,供養諸佛生諸天上,顯揚`[Ratnatraya.]`三寶示現`[Buddharūpa.]`佛身,為諸聲聞菩薩大眾,說外境界皆唯是心,悉令遠離有無等執。」 爾時世尊即說頌言: 「佛子能觀見,  世間唯是心。 示現種種身,  所作無障礙; 神通力自在,  一切皆成就。」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願為我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Niḥsvabhāvalakṣaṇa.]`無自性相。我及諸菩薩悟此相故,離有無分別,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大慧!空者即是妄計性句義。大慧!為執著妄計自性故,說空、無生、無二、無自性。大慧!略說空性有七種。謂:`[Lakṣaṇaśūnyatā.]`相空、`[Bhāvasvabhāvaśūnyatā.]`自性空、`[Apracaritaśūnyatā.]`無行空、`[Pracaritaśūnyatā.]`行空、`[Sarvadharmanirabhilāpyaśūnyatā.]`一切法不可說空、`[Paramārthāryajñānamahāśūnyatā.]`第一義聖智大空、`[Itaretaraśūnyatā.]`彼彼空。云何相空?謂一切法自相共相空,展轉積聚互相待故,分析推求無所有故,自他及共皆不生故,自共相無生亦無住,是故名一切法自相空。云何自性空?謂一切法自性不生,是名自性空。云何無行空?所謂諸蘊本來涅槃無有諸行,是名無行空。云何行空?所謂諸蘊由業及因和合而起,離我我所,是名行空。云何一切法不可說空?謂一切法妄計自性無可言說,是名不可說空。云何第一義聖智大空?謂得自證聖智`[時=義【三】]`時,一切諸見過習悉離,是名第一義聖智大空。云何彼彼空?謂於此無彼,是名彼彼空,譬`[如〔-〕【三宮】]`如`[Śṛgālamātṛ-prāsāda.]`鹿子母堂無象馬牛羊等,我說彼堂空,非無比丘眾。大慧!非謂堂無堂自性,非謂比丘無比丘自性,非謂餘處無象馬牛羊。大慧!一切諸法自共相,彼彼求不可得,是故說名彼彼空。是名七種空。大慧!此彼彼空,空中最麁,汝應遠離。 「復次,大慧!無生者,自體不生而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無生。大慧!無自性者,以無生故密意而說。大慧!一切法無自性,以剎那不住故,見後變異故,是名無自性。云何無二相?大慧!如光影如長短如黑白,皆相待立,獨則不成。大慧!非於生死外有涅槃,非於涅槃外有生死,生死涅槃無相違相。如生死涅槃,一切法亦如是,是名無二相。大慧!空、無生、無二、無自性相,汝當勤學。」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我常說空法,  遠離於斷常; 生死如幻夢,  而業亦不壞。 虛空及涅槃,  滅`[二=度【三】]`二亦如是; 愚夫妄分別,  諸聖離有無。」 爾時世尊復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此空、無生、無自性、無二相,悉入一切諸佛所說修多羅中,佛所說經皆有是義。大慧!諸修多羅隨順一切眾生心說,而非真實在於言中,譬如陽焰誑惑諸獸令生水想而實無水,眾經所說亦復如是。隨諸愚夫自所分別令生歡喜,非皆顯示聖智證處真實之法。大慧!應隨順義莫著言說。」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修多羅中說如來藏本性清淨,常恒不斷無有變易,具三十二相,在於一切眾生身中,為蘊、界、處垢衣所纏,貪、恚、癡等妄分別垢之所污染,如無價寶在垢衣中。外道說我是常作者,離於求那自在無滅。世尊所說如來藏義,豈不同於外道我耶?」 佛言:「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如來、應、正等覺,以性空、實際、涅槃、不生、無相無願等諸句義,說如來藏,為令愚夫離無我怖,說無分別無影像處如來藏門,未來現在諸菩薩摩訶薩,不應於此執著於我。大慧!譬如陶師於泥聚中,以人`[5]功=工【明】*`功水杖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爾,於遠離一切分別相無我法中,以種種智慧方便善巧,或說如來藏,或說為無我,種種名字各各差別。大慧!我說如來藏,為攝著我諸外道眾,令離妄見入三解脫,速得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佛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若欲離於外道見者,應知無我如來藏義。」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言【三宮】]`曰: 「`[Pudgala.]`士夫`[Saṃtati-skandha.]`相續蘊,  `[Pratyayāḥ.]`眾緣及`[Aṇu.]`微塵, `[Pradhāna.]`勝`[Iśvara.]`自在`[Kartṛ.]`作者,  此但心分別。」 爾時大慧`[菩薩=菩薩摩訶薩【三宮】]`菩薩普觀未來一切眾生,復請佛言:「願為我說具修行法,如諸菩薩摩訶薩成大修行。」 佛言:「大慧!菩薩摩訶薩具四種法成大修行。何者為四?謂:`[Svacittadṛśyavibhāvanatā.]`觀察自心所現故,`[Utpādasthitibhaṅgadṛṣṭivivarjanatā.]`遠離生住滅見故,`[Bāhyabhāvābhāvopalakṣaṇatā.]`善知外法無性故,`[Svapratyātmāryajñānādhigamābhiakṣaṇatā.]`專求自證聖智故。若諸菩薩成此四法,則得名為大修行者。大慧!云何觀察自心所現?謂觀三界唯是自心,離我我所,無動作無來去,無始執著過習所熏,三界種種色行名言繫縛身資所住分別隨入之所顯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自心所現。大慧!云何得離生住滅見?所謂觀一切法如幻夢生,自他及俱皆不生故,隨自心量之所現故,見外物無有故,見諸識不起故,及眾緣無積故,分別因緣起三界故。如是觀時,若內若外一切諸法皆不可得,知無體實遠離生見,證如幻性,即時逮得無生法忍,住第八地,了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境,轉所依止獲`[Manomayakāya.]`意生身。」 大慧言:「世尊!以何因緣名意生身?」 佛言:「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速疾無礙,名意生身。大慧!譬如心意於無量百千由旬之外,憶先所見種種諸物,念念相續疾詣於彼,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為=無【元】]`為礙。意生身者亦復如是,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諸相莊嚴,憶本成就眾生願故,猶如意去生於一切諸聖眾中,是名菩薩摩訶薩得遠離於生住滅見。大慧!云何觀察外法無性?謂觀察一切法,如陽焰、如夢境、如毛輪,無始戲論種種執著,虛妄惡習為其因故,如是觀察一切法時,即是專求自證聖智。大慧!是名菩薩具四種法成大修行,汝應如是勤加修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願說一切法因緣相,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了達其義,離有無見,不妄執諸法漸生頓生。」 佛言:「大慧!一切法因緣生有二種,謂:內及外。外者,謂以泥團、水、杖輪、繩、人功等緣和合成瓶;如泥瓶,縷疊草席、種`[牙=芽【元明宮】]`牙酪蘇,悉亦如是,`[名=是名【三宮】]`名外緣前後轉生。內者,謂無明愛業等生蘊、界、處法,是為內緣起,此但愚夫之所分別。 「大慧!因有六種,謂:`[Bhaviṣyadhhetu.]`當有因,`[Saṃbardhahetu.]`相屬因,`[Lakṣaṇahetu.]`相因,`[Kāraṇahetu.]`能作因,`[Vyañjanahetu.]`顯了因,`[Upekṣāhetu.]`觀待因。大慧!當有因者,謂內外法作因生果。相屬因者,謂內外法作`[緣=所緣【三宮】]`緣,生果蘊種子等。相因者,作無間相,生相續果。能作因者,謂作增上而生於果,如轉輪王。顯了因者,謂分別生能顯境相,如燈照物。觀待因者,謂滅時相續斷,無妄想生。大慧!此是愚夫自所分別,非漸次生亦非頓生。何以故?大慧!若頓生者,則作與所作無有差別,求其因相不可得故。若漸生者,求其體相亦不可得,如未生子云何名父?諸計度人言以`[Hetupratyaya.]`因緣、`[Ārambaṇapratyaya.]`所緣緣、`[Nirantarapratyaya.]`無間緣、`[Adhipatipratyaya.]`增上緣等,所生能生互相繫屬次第生者,理不得成,皆是妄情執著相故。大慧!漸次與頓皆悉不生,但有心現身資等故,外自共相皆無性故,`[惟=唯【三宮】]`惟除識起自分別見。大慧!是故應離因緣所作和合相中漸頓生見。」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一切法無生,  亦復無有滅。 於彼諸緣中,  分別生滅相; 非遮諸緣會,  如是滅復生。 但止於凡愚,  妄情之所著; 緣中法有無,  是悉無有生。 習氣迷轉心,  從是`[三=生【明】]`三有現; 本來無有生,  亦復無有滅。 觀一切有`[為=無【宋明】]`為,  譬如虛空花; 離能取所取,  一切迷惑見。 無能生所生,  亦復無因緣; 但隨世俗故,  而說有生滅。」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二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三大周于闐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奉 勅譯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言說分別相心法門。我及諸菩薩摩訶薩善知此故,通達能說所說二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一切眾生於二義中而得清淨。」 佛言:「大慧!有四種言說分別相。所謂:`[Lakṣaṇavāc.]`相言說,`[Svapnavāc.]`夢言說,`[Dauṣṭhulyavikalpābhiniveśavāc.]`計著過惡言說,`[Anādivikalpavāc.]`無始妄想言說。大慧!相言說者,所謂執著自分別色相生。夢言說者,謂夢先所經境界,覺已憶念,依不實境生。計著過惡言說者,謂憶念怨讎先所作業生。無始妄想言說者,以無始戲論妄執習氣生。是為四。」 大慧復言:「世尊!願更為說言語分別所行之相。何處?何因?云何而起?」 佛言:「大慧!依頭胸喉`[鼻〔-〕【元明宮】]`鼻、脣齶齒舌和合而起。」 大慧復言:「世尊!言語分別,為異不異?」 佛言:「大慧!非異非不異。何以故?分別為因起言語故,若異者,分別不應為因,若不異者,語言不應顯義,是故非異亦非不異。」 大慧復言:「世尊!為言語是第一義?為所說是第一義?」 佛告大慧:「非言語是,亦非所說。何以故?第一義者是聖樂處,因言而入,非即是言。第一義者是聖智內自證境,非言語分別智境,言語分別不能顯示。大慧!言語者起滅動搖展轉因緣生,若展轉緣生,於第一義不能顯示。第一義者無自他相,言語有相不能顯示。第一義者但唯自心,種種外`[想=相【三宮】]`想悉皆無有,言語分別不能顯示。是故,大慧!應當遠離言語分別。」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諸法無自性,  亦復無言說; 不見`[Śūnyatāśūnyatārtha.]`空空義,  愚夫故流轉。 一切法無性,  離語言分別; 諸有如夢化,  非生死涅槃。 如王及長者,  為令諸子喜; 先示相似物,  後賜真實者。 我今亦復然,  先說相似法; 後乃為其演,  自證實際法。」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離`[Ekatvānyatva.]`一異、`[Ubhayanobhaya.]`俱不俱、`[Nāstyastitva.]`有無、`[Naivāstinanāsti.]`非有無、`[Nityānitya.]`常無常等,一切外道所不能行,自證聖智所行境界,遠離妄計自相共相,入於真實第一義境,漸淨諸地入如來位,以`[Anābhogapūrvapraṇidhāna.]`無功用本願力故,如如意寶普現一切無邊境界,一切諸法皆是自心所見差別,令我及餘諸菩薩等於如是等法,離妄計自性自共相見,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普令眾生具足圓滿一切功德。」 佛言:「大慧!善哉!善哉!汝哀愍世間請我此義,多所利益多所安樂。大慧!凡夫無智不知心量,妄習為因執著外物,分別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無、常無常等一切自性。大慧!譬如群獸為渴所逼,於熱時焰而生水想,迷惑馳趣不知非水;愚癡凡夫亦復如是,無始戲論分別所熏,三毒燒心樂色境界,見生住滅取內外法,墮一異等執著之中。大慧!如乾闥婆城,非城非非城,無智之人無始時來,執著城種妄習熏故,而作城想。外道亦爾,以無始來妄習熏故,不能了達自心所現,著一異等種種言說。大慧!譬如有人夢見男女象馬車步、城邑園林種種嚴飾,覺已憶念彼不實事。大慧!汝意云何?如是之人是黠慧不?」 答言:「不也。」 「大慧!外道亦爾,惡見所噬不了唯心,執著一異有無等見。大慧!譬如畫像無高無下,愚夫妄見作高下想。未來外道亦復如是,惡見熏習妄心增長,執一異等自壞壞他,於離有無無生之論,亦說為無,此謗因果拔善根本,應知此人分別有無起自他見,當墮地獄,欲求勝法宜速遠離。大慧!譬如`[7]翳=瞖【明】*`翳目見有毛輪,互相謂言此事希有。而此毛輪非有非無,見不見故。外道亦爾,惡見分別執著一異、俱不俱等,誹謗正法自陷陷他。大慧!譬如火輪實非是輪,愚夫取著非諸智者。外道亦爾,惡見樂欲執著一異、俱不俱等,一切法生。大慧!譬如水泡似`[玻𭹳=頗梨【宮】]`玻𭹳珠;愚夫執實奔馳而取,然彼水泡,非珠非非珠,取不取故。外道亦爾,惡見分別習氣所熏,說非有為生壞於緣有。 「復次,大慧!立三種量已,於聖智內證離二自性法,起有性分別。大慧!諸修行者,轉心、意、識,離能所取,住如來地自證聖法,於有及無不起於想。大慧!諸修行者,若於境界起有無執,則著我人眾生壽者。大慧!一切諸法自相共相,是化佛說非`[法=非【宮】]`法佛說。大慧!化佛說法但順愚夫所起之見,不為顯示自證聖智三昧樂境。大慧!譬如水中有樹影現,彼非影非非影,非樹形非非樹形。外道亦爾,諸見所熏不了自心,於一異等而生分別。大慧!譬如明鏡無有分別,隨順眾緣現諸色像,彼非像非非像而見像非像,愚夫分別而作像想。外道亦爾,於自心所現種種形像,而執一異俱不俱相。大慧!譬如谷響,依於風水人等音聲和合而起,彼非有非無,以聞聲非聲故。外道亦爾,自心分別熏習力故,起於一異、俱不俱見。大慧!譬如大地無草木處,日光照觸焰水波動,彼非有非無,以倒想非想故。愚癡凡夫亦復如是,無始戲論惡習所熏,於聖智自證法性門中,見生住滅一異有無俱不俱性。大慧!譬如木人及以起屍,以`[Piśāca.]`毘舍闍、機關力故,動搖運轉云為不絕,無智之人取以為實。愚癡凡夫亦復如是,隨逐外道起諸惡見,著一異等虛妄言說。是故大慧!當於聖智所證法中,離生住滅、一異、有無、俱不俱等一切分別。」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諸識蘊有五,  猶如水樹影; 所見如幻夢,  不應妄分別。 三有如陽焰,  幻夢及毛輪; 若能如是觀,  究竟得解脫。 譬如熱時焰,  動轉迷亂心; 渴獸取為水,  而實無水事。 如是識種子,  動轉見境界; 如翳者所見,  愚夫生執著。 無始生死中,  執著所`[緣=纏【三宮】]`緣覆; 退捨令出離,  如因㨝出㨝。 幻呪機所作,  浮雲夢電光; 觀世恒如是,  永斷三相續。 此中無所有,  如空中陽焰; 如是知諸法,  則為無所知。 諸蘊如毛輪,  於中妄分別; 唯假施設名,  求相不可得。 如畫垂髮幻,  夢乾闥婆城; 火輪熱時焰,  實無而見有。 如是常無常,  一異俱不俱; 無始繫縛故,  愚夫妄分別。 明鏡水淨眼,  摩尼妙寶珠; 於中現色像,  而實無所有。 心識亦如是,  普現眾色相; 如夢空中焰,  亦如石女兒。 「復次,大慧!諸佛說法離於四句。謂離一異、俱不俱及有無等建立誹謗。大慧!諸佛說法以諦、緣起、滅、道、解脫而為其首,非與勝性、自在、宿作、自然、時、微塵等而共相應。大慧!諸佛說法為淨惑智二種障故,次第令住一百八句無相法中,而善分別諸乘地相,猶如商主善導眾人。 「復次,大慧!有四種禪。何等為四?謂:`[Hālopacārikadhyāna.]`愚夫所行禪,`[Arthapravicayadhyāna.]`觀察義禪,`[Tathatālambanadhyāna.]`攀緣真如禪,`[Tāthāgatadhyāna.]`諸如來禪。大慧!云何愚夫所行禪,謂聲聞緣覺諸修行者,知人無我,見自他身骨鎖相連,皆是無常苦不淨相。如是觀察堅著不捨,漸次增勝至無想滅定,是名愚夫所行禪。云何觀察義禪?謂知自共相人無我已,亦離外道自他俱作,於法無我諸地相義,隨順觀察,是名觀察義禪。云何`[5]攀〔-〕【三宮】*`攀緣真如禪?謂若分別無我有二是虛妄念,若如實知彼念不起,是名`[*5]`攀緣真如禪。云何諸如來禪?謂入佛地住自證聖智三種樂,為諸眾生作不思議事,是名諸如來禪。」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愚夫所行禪,  觀察義相禪, 攀緣真如禪,  如來清淨禪。 修行者在定,  觀見日月形, `[Padmapātāla.]`波頭摩深險,  虛空火及畫, 如是種種相,  墮於外道法; 亦墮於聲聞,  辟支佛境界。 捨離此一切,  住於無所緣; 是則能隨入,  如如真實相。 十方諸國土,  所有無量佛; 悉引光明手,  而摩是人頂。」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佛如來所說涅槃,說何等法名為涅槃?」 佛告大慧:「一切識自性習氣,及藏識、`[意〔-〕【宮】]`意、意識見習轉已,我及諸佛說名涅槃,即是諸法性空境界。復次,大慧!涅槃者,自證聖智所行境界,遠離斷常及以有無。云何非常?謂離自相共相諸分別故。云何非斷?謂去來現在一切聖者自證智所行故。復次,大慧!`[Mahāparinirvāṇa.]`大般涅槃不壞不死,若死者應更受生,若壞者應是有為,是故涅槃不壞不死,諸修行者之所歸趣。復次,大慧!無捨無得故,非斷非常故,不一不異故,說名涅槃。復次,大慧!聲聞緣覺知自共相捨離憒閙,不生顛倒不起分別,彼於其中生涅槃想。 「復次,大慧!有二種自性相。何者為二?謂:`[Abhilāpasvabhāvābhiniveśa.]`執著言說自性相,`[Vastusvabhāvābhiniveśa.]`執著諸法自性相。執著言說自性相者,以無始戲論執著言說習氣故起。執著諸法自性相`[者【麗】,著【大】(cf. K10n0161_p0938c24)]`者,以不覺自心所現故起。 「復次,大慧!諸佛有二種`[Adhiṣṭhāna.]`加持,持諸菩薩,令頂禮佛足請問眾義。云何為二?謂:令入三昧,及身現其前手灌其頂。大慧!初地菩薩摩訶薩蒙諸佛持力故,入菩薩大乘光明定,入已十方諸佛普現其前身語加持,如金剛藏及餘成就如是功德相菩薩摩訶薩者是。大慧!此菩薩摩訶薩蒙佛持力入三昧已,於百千劫集諸善根,漸入諸地,善能通達治所治相,至法雲地處大蓮花微妙宮殿,坐於寶座,同類菩薩所共圍繞,首戴寶冠身如黃金,瞻蔔花色如盛滿月,放大光明,十方諸佛舒蓮花手,於其座上而灌其頂。如轉輪王太子受灌頂已而得自在,此諸菩薩亦復如是,是名為二。諸菩薩摩訶薩為二種持之所持故,即能親見一切諸佛,異則不能。復次,大慧!諸菩薩摩訶薩入於三昧現通說法,如是一切皆由諸佛二種持力。大慧!若諸菩薩離佛加持能說法者,則諸凡夫亦應能說。大慧!山林草樹城郭宮殿及諸樂器,如來至處,以佛持力尚演法音,況有心者,聾盲瘖瘂離苦解脫。大慧!如來持力有如是等廣大作用。」 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何故如來以其持力,令諸菩薩入於三昧及殊勝地中手灌其頂?」 佛言:「大慧!為欲令其遠離魔業諸煩惱故,為令不墮聲聞地故,為令速入如來地故,令所得法倍增長故,是故諸佛以加持力持諸菩薩。大慧!若不如是,彼`[菩=諸菩【三宮】]`菩薩便墮外道及以聲聞魔境之中,則不能得無上菩提,是故如來以加持力攝諸菩薩。」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世尊清淨願,  有大加持力; 初地十地中,  三昧及灌頂。」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佛說`[Pratītyasamutpāda.]`緣起,是由作起非自體起。外道亦說勝性、自在、時、我、微塵生於諸法。今佛世尊,但以異名說作緣起,非義有別。世尊!外道亦說以作者故從無生有;世尊亦說以因緣故一切諸法本無而生、生已歸滅,如佛所說,無明緣行乃至老死,此說無因非說有因。世尊說言此有故彼有,若一時建立非次第相待者,其義不成。是故外道說勝,非如來也。何以故?外道說因不從緣生而有所生。世尊所說,果待於因因復待因,如是展轉成無窮過。又此有故彼有者,則無有因。」 佛言:「大慧!我了諸法唯心所現,無能取所取,說此有故彼有,非是無因及因緣過失。大慧!若不了諸法唯心所現,計有能取及以所取,執著外境若有若無,彼有是過,非我所說。」 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有言說,故必有諸法;若無諸法,言依何起?」 佛言:「大慧!雖無諸法亦有言說,豈不現見龜毛、兔角、石女兒等,世人於中皆起言說。大慧!彼非有非非有,而有言說耳。大慧!如汝所說,有言說故有諸法者,此論則壞。大慧!非一切佛土皆有言說,言說者假安立耳。大慧!或有佛土瞪視顯法,或現異相,或復揚眉,或動目`[睛=精【宮】]`睛,或示微笑`[嚬呻=頻申【宮】]`嚬呻謦欬憶念動搖,以如是等而顯於法。大慧!如`[Animiṣa-Iokadhātu.]`不瞬世界、`[Gandhasugandha-dhātu.]`妙香世界及`[Samantabhadra.]`普賢如來佛土之中,但瞪視不瞬,令諸菩薩獲`[Anutpattikadharmakṣānti.]`無生法忍及諸勝三昧。大慧!非由言說而有諸法,此世界中蠅蟻等蟲,雖無言說成自事故。」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如虛空兔角,  及與石女兒; 無而有言說,  妄計法如是。 因緣和合中,  愚夫妄謂生; 不能如實解,  流轉於三有。」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說`[Nityaśabda.]`常聲依何處說?」 佛言:「大慧!依`[Bhrānti.]`妄法說,以諸妄法聖人`[亦=示【元明】]`亦現、然不顛倒。大慧!譬如陽焰、火輪、垂髮、乾闥婆城、夢幻鏡像,世無智者生顛倒解,有智不然,然非不現。大慧!妄法現時無量差別,然非無常。何以故?離有無故。云何離有無?一切愚夫種種解故,如恒河水有見不見,餓鬼不見不可言有,餘所見故不可言無,聖於妄法離顛倒見。大慧!妄法是常,相不異故,非諸妄法有差別相,以分別故而有別異,是故妄法其體是常。大慧!云何而得妄法真實?謂諸聖者於妄法中不起顛倒,非顛倒覺;若於妄法有少分想,則非聖智;有少想者,當知則是愚夫戲論,非聖言說。 「大慧!若分別妄法是倒非倒,彼則成就二種種性,謂:`[Āryagotra.]`聖種性,`[Bālapṛthagjanagotra.]`凡夫種性。大慧!聖種性者,彼復三種,謂:聲聞,緣覺,佛乘別故。大慧!云何愚夫分別妄法生聲聞乘種性?所謂計著自相共相。大慧!何謂復有愚夫分別妄法成緣覺乘種性?謂即執著自共相時離於憒閙。大慧!何謂智人分別妄法而得成就佛乘種性?所謂了達一切唯是自心分別所見,無有外法。大慧!有諸愚夫分別妄法種種事物,決定如是、決定不異,此則成就生死乘性。大慧!彼妄法中種種事物,非即是物亦非非物。大慧!即彼妄法,諸聖智者,心、意、意識諸惡習氣自性法轉依故,即說此妄名為真如,是故真如離於心識,我今明了顯示此句,離分別者,悉離一切諸分別故。」 大慧菩薩白言:「世尊!所說妄法,為有為無?」 佛言:「如幻,無執著相故,若執著相體是有者,應不可轉,則諸緣起,應如外道說作者生。」 大慧又言:「若諸妄法同於幻者,此則當與餘妄作因。」 佛言:「大慧!非諸幻事為妄惑因,以幻不生諸過惡故,以諸幻事無分別故。大慧!夫幻事者,從他明呪而得生起,非自分別過習力起,是故幻事不生過惡。大慧!此妄惑法,唯是愚夫心所執著,非諸聖者。」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聖不見妄法,  中間亦非實; 以妄即真故,  中間亦真實。 若離於妄法,  而有相生者; 此還即是妄,  如翳未清淨。 「復次,大慧!見諸法非幻無有相似,故說一切法如幻。」 大慧言:「世尊!為依執著種種幻相,言一切法猶如幻耶?為異依此執著顛倒相耶?若依執著種種幻相,言一切法猶如幻者,世尊!非一切法悉皆如幻。何以故?見種種色相不無因故。世尊!都無有因令種種色相顯現如幻。是故,世尊!不可說言依於執著種種幻相,言一切法與幻相似。」 佛言:「大慧!不依執著種種幻相,言一切法如幻。大慧!以一切法不實速滅如電,故說如幻。大慧!譬如電光見已即滅,世間凡愚悉皆現見一切諸法,依自分別自共相現亦復如是,以不能觀察無所有故,而妄計著種種色相。」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非幻無相似,  亦非有諸法; 不實速如電,  如幻應當知。」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說,一切諸法皆悉無生;又言如幻,將非所說前後相違?」 佛言:「大慧!無有相違。何以故?我了於生即是無生,唯是自心之所見故。若有若無一切外法,見其無性本不生故。大慧!為離外道因生義故,我說諸法皆悉不生。大慧!外道羣聚共興惡見,言從有無生一切法,非自執著分別為緣。大慧!我說諸法非有無生,故名無生。大慧!說諸法者,為令弟子知依諸業攝受生死,遮其無有斷滅見故。大慧!說諸法相猶如幻者,令離諸法自性相故。為諸凡愚墮惡見欲,不知諸法唯心所現,為令遠離執著因緣生起之相,說一切法如幻如夢。彼諸愚夫執著惡見欺誑自他,不能明見一切諸法`[Yathābhūtāvasthāna.]`如實住處。大慧!見一切法如實處者,謂能了達唯心所現。」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無作故無生,  有法攝生死; 了達如幻等,  於相不分別。 「復次,大慧!我當說`[Nāmapadavyañjanakāya.]`名、句、文身相,諸菩薩摩訶薩善觀此相了達其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能開悟一切眾生。大慧!名身者,謂依事立名,名即是身,是名名身。句身者,謂能顯義決定究竟,是名句身。文身者,謂由於此能成名句,是名文身。復次,大慧!句身者,謂句事究竟。名身者,謂諸字名各各差別,如從`[Akāra.]`阿字乃至`[Hakāra.]`呵字。文身者,謂長短高下。復次,句身者,如足跡,如衢巷中人畜等跡。名謂非色四蘊,以名說故。文謂名之自相,由文顯故。是名名、句、文身。此名、句、文身相,汝應修學。」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名身與句身,  及字身差別; 凡愚所計著,  如象溺深泥。 「復次,大慧!未來世中有諸邪智惡思覺者,離如實法以見一異、俱不俱相,問諸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問。謂:色與無常,為異為不異?如是涅槃諸行,相所相,依所依,造所造,見所見,地與微塵,智與智者,為異為不異?如是等不可記事次第而問,世尊說此當止記答。愚夫無智非所能知,佛欲令其離驚怖處,不為記說。大慧!不記說者,欲令外道永得出離作者見故。大慧!諸外道眾計有作者,作如是說:『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是等說名`[Avyākṛtavāda.]`無記論。大慧!外道癡惑說無記論,非我教中`[說=大慧我教中說【三宮】]`說離能所取不起分別,云何可止?大慧!若有執著能取所取,不了唯是自心所見,彼應可止。大慧!諸佛如來以四種記論為眾生說法。大慧!止記論者我別時說,以根未熟且止說故。 「復次,大慧!何故一切法不生?以離能作所作無作者故。何`[故【麗】,以【大】(cf. K10n0161_p0941c16)]`故一切法無自性?以證智觀自相共相不可得故。何故一切法無來去?以自共相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故。何故一切法不滅?謂一切法無性相故,不可得故。何故一切法無常?謂諸相起無常性故。何故一切法常?謂諸相起即是不起,無所有故。無常性常,是故我說一切法常。」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Ekāṃśa.]`一向及`[返=反【三宮】,Paripṛcchana.]`返問,  `[Vibhajya.]`分別與`[Sthāpanīya.]`置答; 如是四種說,  摧伏諸外道。 `[Sāṃkhya.]`數論與`[Vaiśeṣika.]`勝論,  言有非有生; 如是等諸說,  一切皆無記。 以智觀察時,  體性不可得; 以彼無可`[說=記【宮】]`說,  故說無自性。」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諸`[Srotāapanna.]`須陀洹、`[Srotāapattigati.]`須陀洹`[果〔-〕【三宮】]`果行差別相,我及諸菩薩摩訶薩聞是義故,於須陀洹、`[Sakṛdāgāmin.]`斯陀含、`[Anāgāmin.]`阿那含、`[Arhattva.]`阿羅漢方便相,皆得善巧。如是而為眾生演說,令其證得二無我法淨除二障,於諸地相漸次通達,獲於如來不可思議智慧境界,如眾色摩尼,普令眾生悉得饒益。」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 大慧言:「唯。」 佛言:「大慧!諸須陀洹、須陀洹果差別有三,謂:下、中、上。大慧!下者於諸有中極七反生,中者三生五生,上者即於此生而入涅槃。大慧!此三種人斷三種`[Saṃyojana.]`結,謂:`[Satkāyadṛṣṭi]`身見、`[Vicikitsā.]`疑、`[Śīlavrataparāmarśa.]`戒禁取,上上勝進得阿羅漢果。大慧!身見有二種,謂俱生及分別,如依緣起有妄計性。大慧!譬如依止緣起性故,種種妄計執著性生,彼法但是妄分別相,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凡夫愚癡而橫執著,猶如渴獸妄生水想,此分別身見無智慧故久遠相應,見人無我即時捨離。大慧!俱生身見,以普觀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蘊無色相故,色由大種而得生故,是諸大種互相因故,色不集故,如是觀已,明見有無即時捨離;捨身見故貪則不生,是名身見相。大慧!疑相者,於所證法善見相故,及先二種身見分別斷故,於諸法中疑不得生,亦不於餘生大師想為淨不淨,是名疑相。大慧!何故須陀洹不取戒禁?謂以明見生處苦相,是故不取。夫其取者,謂諸凡愚於諸有中貪著世樂,苦行持戒願生於彼,須陀洹人不取是相,`[1]惟=唯【三宮】*`惟求所證最勝`[Anāsrava.]`無漏無分別法,修行戒品,是名戒禁取相。大慧!須陀洹人捨三結故離貪瞋癡。」 大慧白言:「貪有多種,捨何等貪?」 佛言:「大慧!捨於女色纏綿貪欲,見此現樂生來苦故,又得三昧殊勝樂故,是故捨彼非涅槃貪。大慧!云何斯陀含果?謂不了色相起色分別,一往來已善修禪行,盡苦邊際而般涅槃,是名斯陀含。大慧!云何阿那含果?謂於過未現在色相起有無見,分別過惡隨眠不起,永捨諸結更不還來,是名阿那含。大慧!阿羅漢者,謂諸禪三昧解脫力通悉已成就,煩惱諸苦分別永盡,是名阿羅漢。」 大慧言:「世尊!阿羅漢有三種,謂:一向趣寂,退菩提願,佛所變化。此說何者?」 佛言:「大慧!此說趣寂,非是其餘。大慧!餘二種人,謂:已曾發巧方便願,及為莊嚴諸佛眾會於彼示生。大慧!於虛妄處說種種法,所謂證果禪者及禪皆性離故,自心所見得果相故。大慧!若須陀洹作如是念:『我離諸結。』則有二過,謂:墮我見及諸結不斷。復次,大慧!若欲超過諸禪無量無色界者,應離自心所見諸相。大慧!想受滅三昧,超自心所見境者不然,不離心故。」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諸禪與無量,  無色`[三【麗】,四【大】(cf. K10n0161_p0942c20)]`三摩提, 及以想受滅,  `[*1-1]惟=唯【三宮】*`惟心不可得。 預流一來果,  不還阿羅漢; 如是諸聖人,  悉依心妄有。 禪者禪所緣,  斷惑見真諦; 此皆是妄想,  了知即解脫。 「復次,大慧!有二種覺智,謂:`[Pravicayabuddhi.]`觀察智,及`[Vikalpalakṣaṇsgrāhābhiniveśapratiṣṭhāpika-buddhi.]`取相分別執著建立智。觀察智者,謂觀一切法,離四句不可得。四句者,謂:一異、俱不俱、有非有、常無常等。我以諸法離此四句,是故說言一切法離。大慧!如是觀法汝應修學。云何取相分別執著建立智?謂於堅、濕、煖、動諸大種性,取相執著虛妄分別,以`[Pratijñā-hetu-dṛṣṭānta.]`宗、因、喻而妄建立,是名取相分別執著建立智。是名二種覺智相。菩薩摩訶薩知此智相,即能通達人、法無我,以無相智於解行地善巧觀察,入於初地得百三昧,以勝三昧力見百佛百菩薩,知前後際各百劫事,光明照曜百佛世界,善能了知上上地相,以勝願力變現自在,至法雲地而受灌頂,入於佛地十無盡願成就眾生,種種應現無有休息,而恒安住自覺境界三昧勝樂。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了知大種造色。云何了知?大慧!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觀,彼諸大種真實不生,以諸三界但是分別,`[*1-2]惟=唯【三宮】*`惟心所`[現=見【三宮】]`現無有外物。如是觀時,大種所造悉皆性離,超過四句無我我所,住如實處成無生相。大慧!彼諸大種云何造色?大慧!謂虛妄分別,津潤大種成內外水界,炎盛大種成內外火界,飄動大種成內外風界,色分段大種成內外地界,離於虛空,由執著邪諦,五蘊聚集大種造色生。大慧!識者以執著種種言說境界為因起故,於餘趣中相續受生。大慧!地等造色有大種因,非四大種為大種因。何以故?謂若有法有形相者,則是所作非無形者。大慧!此大種造色相外道分別,非是我說。 「復次,大慧!我今當說`[Pañcaskandha.]`五蘊體相,謂:`[Rūpavedanāsaṃjñāsaṃskāravijñāna.]`色、受、想、行、識。大慧!色謂四大及所造色,此各異相。受等非色。大慧!非色諸蘊,猶如虛空無有四數。大慧!譬如虛空超過數相,然分別言此是虛空,非色諸蘊亦復如是,離諸數相,離有無等四種句故。數相者,愚夫所說,非諸聖者,諸聖但說如幻所作,唯假施設離異不異,如夢如像無別所有。不了聖智所行境故,見有諸蘊分別現前,是名諸蘊自性相。大慧!如是分別汝應捨離,捨離此已說寂靜法,斷`[一切剎=一切種【宮】]`一切剎諸外道見,淨法無我入遠行地,成就無量自在三昧,獲意生身,如幻三昧力通自在皆悉具足,猶如大地普益羣生。 「復次,大慧!涅槃有四種。何等為四?謂:`[Bhāvasvabhāvābhāvanirvāṇa.]`諸法自性無性涅槃,`[Lakṣaṇavicitrabhāvābhāvanirvāṇa.]`種種相性無性涅槃,`[Svalakṣaṇabhāvābhāvāvabodhanirvāṇa.]`覺自相性無性涅槃,`[Skandhānāṃ svasāmānyalakṣaṇasaṃtatiprabandhavyucchedanirvānaṃ.]`斷諸蘊自共相流注涅槃。大慧!此四涅槃是外道義,非我所說。大慧!我所說者,分別爾炎識滅名為涅槃。」 大慧言:「世尊!豈不建立八種識耶?」 佛言:「建立。」 大慧言:「若建立者,云何但說意識滅非七識滅。」 佛言:「大慧!以彼為因及所緣故,七識得生。大慧!意識分別境界起執著時,生諸習氣長養藏識,由是意俱我我所執思量隨轉無別體相,藏識為因為所緣故,執著自心所現境界,心聚生起展轉為因。大慧!譬如海浪自心所現,境界風吹而有起滅,是故意識滅時七識亦滅。」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言【明】]`曰: 「我不以自性,  及以於作相, 分別境識滅,  如是說涅槃。 意識為心因,  心為意境界; 因及所緣故,  諸識依止生。 如大`[瀑=暴【元】]`瀑流盡,  波浪則不起;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復次,大慧!我今當說`[Parikalpitasvabhāvaprabhedanayalakṣaṇa.]`妄計自性差別相,令汝及諸菩薩摩訶薩善知此義,超諸妄想證聖智境,知外道法,遠離能取所取分別,於依他起種種相中,不更取著妄所計相。大慧!云何妄計自性差別相?所謂:`[Abhilāpavikalpa.]`言說分別`[Abhidheya.]`所說分別,`[Lakṣaṇa.]`相分別,`[Artha.]`財分別,`[Svabhāva.]`自性分別,`[Hetu.]`因分別,`[Dṛṣṭi.]`見分別,`[Yukti.]`理分別,`[Utpāda.]`生分別,`[Anutpāda.]`不生分別,`[Saṃbandha.]`相屬分別,`[Bandhābandha.]`縛解分別。大慧!此是妄計自性差別相。云何言說分別?謂執著種種美妙音詞,是名言說分別。云何所說分別?謂執有所說事,是聖智所`[證=說【三宮】]`證境,依此起說,是名所說分別。云何相分別?謂即於彼所說事中,如渴獸想,分別執著堅、濕、煖、動等一切諸相,是名相分別。云何財分別?謂取著種種金銀等寶,而起言說,是名財分別。云何自性分別?謂以惡見如是分別此自性,決定非餘,是名自性分別。云何因分別?謂於因緣分別有無,以此因相而能生故,是名因分別。云何見分別?謂諸外道惡見,執著有無、一異、俱不俱等,是名見分別。云何理分別?謂有執著我我所相,而起言說,是名理分別。云何生分別?謂計諸法若有若無從緣而生,是名生分別。云何不生分別,謂計一切法本來不生,未有諸緣而先有體,不從因起,是名不生分別。云何相屬分別?謂此與彼遞相繫屬,如針與線,是名相屬分別。云何縛解分別?謂執因能縛而有所縛,如人以繩方便力故縛已復解,是名縛解分別。大慧!此是妄計性差別相,一切凡愚於中執著若有若無。大慧!於緣起中執著種種妄計自性,如依於幻見種種物,凡愚分別見異於幻。大慧!幻與種種非異非不異,若異者,應幻非種種因;若一者,幻與種種應無差別,然見差別,是故非異非不異。大慧!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於幻有無不應生著。」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心為境所縛,  覺想智隨轉; 無相最勝處,  平等智慧生。 在妄計是有,  於緣起則無; 妄計迷惑取,  緣起離分別。 種種支分生,  如幻不成就; 雖現種種相,  妄分別則無。 彼相即是過,  皆從心縛生; 妄計者不了,  分別緣起法。 此諸妄計性,  皆即是緣起; 妄計有種種,  緣起中分別。 世俗第一義,  第三`[Nāstihetuka.]`無因生; 妄計是世俗,  斷則聖境界。 如修觀行者,  於一種種現; 於彼無種種,  妄計相如是。 如目種種翳,  妄想見`[眾色=眾生【宮】]`眾色; 彼無色非色,  不了緣起然。 如金離塵垢,  如水離泥濁; 如虛空無雲,  妄想淨如是。 無有妄計性,  而有於緣起; 建立及誹謗,  斯由分別`[壞=境【元明】]`壞。 若無妄計性,  而有緣起者; 無法而有法,  有法從無生。 依因於妄計,  而得有緣起; 相名常相隨,  而生於妄計。 以緣起依妄,  究竟不成就; 是時現清淨,  名為第一義。 妄計有十二,  緣起有六種; 自證真如境,  彼無有差別。 五法為真實,  三自性亦爾; 修行者觀此,  不越於真如。 依於緣起相,  妄計種種名; 彼諸妄計相,  皆因緣起有。 智慧善觀察,  無緣無妄計; 真實中無物,  云何起分別? 圓成若是有,  此則離有無; 既已離有無,  云何有二性? 妄計有二性,  二性是安立; 分別見種種,  清淨聖所行。 妄計種種相,  緣起中分別; 若異此分別,  則墮外道論。 以諸妄見故,  妄計於妄計; 離此二計者,  則為真實法。」 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1-3]惟=唯【三宮】*`惟願為說`[Pratyātmāryajñānagatilakṣaṇa.]`自證聖智行相及`[Ekayānagatilakṣaṇa.]`一乘行相。我及諸菩薩摩訶薩得此善巧,於佛法中不由他悟。」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 大慧言:「唯。」 佛言:「大慧!菩薩摩訶薩依諸聖教無有分別,獨處閑靜觀察自覺,不由他悟離分別見,上上昇進入如來地,如是修行,名自證聖智行相。云何名一乘行相?謂得證知一乘道故。云何名為知一乘道?謂離能取所取分別,如實而住。大慧!此一乘道`[*1-4]惟=唯【三宮】*`惟除如來,非外道二乘、梵天王等之所能得。」 大慧白`[佛〔-〕【三宮】]`佛言:「世尊!何故說有三乘,不說一乘?」 佛言:「大慧!聲聞緣覺,無自般涅槃法故,我說一乘。以彼但依如來所說調伏遠離,如是修行而得解脫,非自所得;又彼未能除滅智障及業習氣,未覺法無我,未名不思議變易死,是故我說以為三乘。若彼能除一切過習,覺法無我,是時乃離三昧所醉,於無漏界而得覺悟`[已=既覺悟已【三宮】]`已,於出世上上無漏界中修諸功德,普使滿足獲不思議自在法身。」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天乘及梵乘,  聲聞緣覺乘, 諸佛如來乘,  諸乘我所說。 乃至有心起,  諸乘未究竟, 彼心轉滅已,  無乘及乘者。 無有乘建立,  我說為一乘; 為攝愚夫故,  說諸乘差別。 解脫有三種,  謂離諸煩惱, 及以法無我,  平等智解脫。 譬如海中木,  常隨波浪轉; 聲聞心亦然,  相風所漂激。 雖滅起煩惱,  猶被習氣縛; 三昧酒`[所=初【明】]`所醉,  住於無漏界。 彼非究竟趣,  亦復不退轉, 以得三昧身,  乃至劫不覺。 譬如昏醉人,  酒消然後悟; 聲聞亦如是,  覺後當成佛。」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三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四 大周于闐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奉 勅譯 `[Anityatāparivarto nāmatṛtīyaḥ.]`無常品第三`[之一〔-〕【宋元宮】]`之一 爾時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今當為汝說意成身差別相。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大慧言:「唯。」 佛言:「大慧!意成身有三種。何者為三?謂:`[Samādhisukhasamāpattimanomayakāya.]`入三昧樂意成身,`[Dharmasvabhāvāvabodhamanomayakāya.]`覺法自性意成身,`[Nikāyasahajasaṃskārakriyāmanomayakāya.]`種類俱生無作行意成身;諸修行者入初地已漸次證得。大慧!云何入三昧樂意成身?謂三、四、五地入於三昧,離種種心寂然不動,心海不起轉識波浪,了境心現皆無所有,是名入三昧樂意成身。云何覺法自性意成身?謂八地中了法如幻皆無有相,心轉所依,住如幻定及餘三昧,能現無量自在神通,如花開敷速疾如意,如幻如夢如影如像,非`[四大=造所【三宮】]`四大造與造相似,一切色相具足莊嚴,普入佛剎了諸法性,是名覺法自性意成身。云何種類俱生無作行意成身?謂了達諸佛自證法相,是名種類俱生無作行意成身。大慧!三種身相當勤觀察。」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我大乘非乘,  非聲亦非字, 非諦非解脫,  亦非無相`[竟=境【三宮】]`竟。 然乘摩訶衍,  三摩提自在, 種種意成身,  自在花莊嚴。」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Pañcānantarya.]`五無間業。何者為五?若人作已墮`[Avīci.]`阿鼻獄。」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 大慧言:「唯。」 佛告大慧:「五無間者,所謂:殺母,殺父,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懷惡逆心出佛身血。大慧!何者為眾生母?謂引生愛與貪喜俱,如母養育。何者為父?所謂無明,令生六處聚落中故。斷二根本,名殺父母。云何殺阿羅漢?謂隨眠為怨如鼠毒發,究竟斷彼,是故說名殺阿羅漢。云何破和合僧?謂諸蘊異相和合積聚,究竟斷彼名為破僧。云何惡心出佛身血?謂八識身妄生思覺,見自心外自相共相,以三解脫無漏惡心,究竟斷彼八識身佛,名為惡心出佛身血。大慧!是為內五無間,若有作者,無間即得現證實法。 「復次,大慧!今為汝說外五無間,令汝及餘菩薩聞是義已,於未來世不生疑惑。云何外五無間?謂餘教中所說無間,若有作者,於三解脫不能現證,唯除如來、諸大菩薩及大聲聞,見其有造無間業者,為欲勸發令其改過,以神通力示同其事,尋即悔除證於解脫,此皆化現非是實造,若有實造無間業者,終無現身而得解脫,唯除覺了自心所現身資所住,離我我所分別執見;或於來世餘處受生,遇善知識離分別過,方證解脫。」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貪愛名為母,  無明則是父; 識了於境界,  此則名為佛。 隨眠阿羅漢,  蘊聚和合僧; 斷彼無餘間,  是名無間業。」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諸佛體性。」 佛言:「大慧!覺二無我,除二種障,離二種死,斷二煩惱,是佛體性。大慧!聲聞、緣覺得此法已,亦名為佛,我以是義但說一乘。」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善知二無我,  除二障二惱, 及不思議死,  是故名如來。」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來以何密意,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我是過去一切諸佛。』及說百千本生之事:『我於爾時,`[Māndhātṛ.]`作頂生王、大象、鸚鵡、月光、妙眼如是等。』」 佛言:「大慧!如來、應、正等覺,依四平等祕密意故,於大眾中作如是言:『我於昔時作拘留孫佛、`[Kanakamuni.]`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云何為四?所謂:`[Akṣarasamatā.]`字平等,`[Vāksamatā.]`語平等,`[Kāyasamatā.]`身平等,`[Dharmasamatā.]`法平等。云何字平等?謂我名佛,一切如來亦名為佛,佛名無別,是謂字等。云何語平等?謂我作六十四種梵音聲語,一切如來亦作此語,`[Kalaviṅkabrahmasvararutaghoṣasvabhāva.]`迦陵頻伽梵音聲性,不增不減無有差別,是名語等。云何身平等?謂我與諸佛,法身色相及隨形好等無差別,除`[為=謂【宮】]`為調伏種種眾生現隨類身,是謂身等。云何法平等?謂我與諸佛皆同證得三十七種菩提分法,是謂法等。是故如來、應、正等覺,於大眾中作如是說。」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迦葉拘留孫,  拘那含是我; 依四平等故,  為諸佛子說。」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我於某夜成最正覺,乃至某夜當入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亦不當說,不說是佛說。』世尊依何密意作如是語?」 佛言:「大慧!依二密法故作如是說。云何二法?謂:`[Pratyātmadharmatā.]`自證法及`[Paurāṇasthitidharmatā.]`本住法。云何自證法?謂諸佛所證我亦同證,不增不減,證智所行,離言說相、離分別相、離名字相。云何本住法?謂法本性如金等在鑛,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位,法界法性皆悉常住。大慧!譬如有人行曠野中,見向古城平坦舊道,即便隨入止息遊戲。大慧!於汝意云何?彼作是道及以城中種種物耶?」 白言:「不也。」 佛言:「大慧!我及諸佛所證真如,常住法性亦復如是。是故說言,始從成佛乃至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亦不當說。」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某夜成正覺,  某夜般涅槃; 於此二中間,  我都無所說。 自證本住法,  故作是密語; 我及諸如來,  無有少差別。」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願說一切法有無相。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離此相,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 大慧言:「唯。」 佛言:「大慧!世間眾生多墮二見,謂:`[Astitvaniśrita.]`有見,`[Nāstitvaniśrita.]`無見;墮二見故,非出`[出=世【明宮】]`出想。云何有見?謂實有因緣而生諸法非不實有,實有諸法從因緣生非無法生。大慧!如是說者則說無因。云何無見?謂知受貪瞋癡已而妄計言無。大慧!及彼分別有相而不受諸法有,復有知諸如來、聲聞、緣覺無貪瞋癡性而計為非有,此中誰為`[Vaināśika.]`壞者?」 大慧白言:「謂有貪瞋癡性後取於無,名為壞者。」 佛言:「善哉!汝解我問。此人非止無貪瞋癡名為壞者,亦壞如來、聲聞、緣覺。何以故?煩惱內外不可得故;體性非異非不異故。大慧!貪瞋癡性若內若外皆不可得,無體性故,無可取故,聲聞、緣覺及以如來本性解脫,無有能縛及縛因故。大慧!若有能縛及以縛因則有所縛,作如是說名為壞者,是為無有相。我依此義`[密=蜜【宋宮】]`密意而說,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懷增上慢。若起此見名為壞者,墮自共見樂欲之中,不了諸法`[惟=唯【三宮】]`惟心所現。以不了故,見有外法剎那無常展轉差別,蘊、界、處相相續流轉起已還滅,虛妄分別,離文字相,亦成壞者。」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有無是二邊,  乃至心所行, 淨除彼所行,  平等心寂滅。 不取於境界,  非滅無所有; 有真如妙物,  如諸聖所行。 本無而有生,  生已而復滅; 因緣有及無,  彼非住我法。 非外道非佛,  非我非餘眾; 能以緣成有,  云何而得無? 誰以緣成有,  而復得言無; 惡見說為生,  妄想計有無。 若知無所生,  亦復無所滅; 觀世悉空寂,  有無二俱離。」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世尊!惟願為說宗趣之相。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善達此義,不隨一切眾邪妄解,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 大慧言:「唯。」 佛言:「大慧!一切二乘及諸菩薩,有二種宗法相。何等為二?謂:`[Siddhāntanayalakṣaṇa.]`宗趣法相,`[Deśanānayalakṣaṇa.]`言說法相。宗趣法相者,謂自所證殊勝之相,離於文字語言分別,入無漏界成自地行,超過一切不正思覺,伏魔外道,生智慧光,是名宗趣法相。言說法相者,謂說九部種種教法,離於一異、有無等相,以巧方便隨眾生心令入此法,是名言說法相。汝及諸菩薩當勤修學。」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宗趣與言說,  自證及教法, 若能善知見,  不隨他妄解。 如愚所分別,  非是真實相; 彼豈不求度,  無法而可得。 觀察諸有為,  生滅等相續; 增長於二見,  顛倒無所知。 涅槃離心意,  唯此一法實; 觀世悉虛妄,  如幻夢芭蕉。 無有貪恚癡,  亦復無有人; 從愛生諸蘊,  如夢之所見。」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Abhūtaparikalpā.]`虛妄分別相。此虛妄分別云何而生?是何而生?因何而生?誰之所生?何故名為虛妄分別?」 佛言:「大慧!善哉!善哉!汝為哀愍世間天人而問此義,多所利益多所安樂。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大慧言:「唯。」 佛言:「大慧!一切眾生於種種境,不能了達自心所現,計能所取虛妄執著,起諸分別墮有無見,增長外道妄見習氣,心心所法相應起時,執有外義種種可得,計著於我及以我所,是故名為虛妄分別。」 大慧白言:「若如是者,外種種義性離有無`[起=超【宮】]`起諸見相。世尊!第一義諦亦復如是,離諸根量宗、因、譬喻。世尊!何故於種種義言起分別,第一義中不言起耶?將無世尊所言乖理,一處言起一不言故。世尊!又說虛妄分別墮有無見,譬如幻事種種非實,分別亦爾有無相離,云何而說墮二見耶?此說豈不墮於世見?」 佛言:「大慧!分別不生不滅。何以故?不起有無分別相故,所見外法皆無有故,了唯自心之所現故,但以愚夫分別自心種種諸法著種種相,而作是說。令知所見皆是自心,斷我我所一切見著,離作所作諸惡因緣,覺唯心故轉其意樂,善明諸地入佛境界,捨五法、自性諸分別見,是故我說虛妄分別執著種種自心所現諸境界生,如實了知則得解脫。」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諸因及與緣,  從此生世間; 與四句相應,  不知於我法, 世非有無生,  亦非俱不俱。 云何`[諸=謂【宮】]`諸愚夫,  分別因緣起? 非有亦非無,  亦復非有無; 如是觀世間,  心轉證無我。 一切法不生,  以從緣生`[故=起【宮】]`故; 諸緣之所作,  所作法非生。 果不自生果,  有二果失故; 無有二果故,  非有性可得。 觀諸有為法,  離能緣所緣; 決定唯是心,  故我說心量。 量之自性處,  緣法二俱離; 究竟妙淨事,  我說名心量。 施設假名我,  而實不可得; 諸蘊蘊假名,  亦皆無實事。 有四種平等,  相因及所生; 無我為第四,  修行者觀察。 離一切諸見,  及能所分別; 無得亦無生,  我說是心量。 非有亦非無,  有無二俱離; 如是心亦離,  我說是心量。 真如空實際,  涅槃及法界; 種種意成身,  我說是心量。 妄想習氣縛,  種種從心生; 眾生見為外,  我說是心量。 外所見非有,  而心種種現; 身資及所住,  我說是心量。」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來說言:『如我所說,汝及諸菩薩,不應依語而取其義。』世尊!何故不應依語取義?云何為語?云何為義?」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 大慧言:「唯。」 佛言:「大慧!語者,所謂分別習氣而為其因,依於喉舌脣齶齒輔,而出種種音聲文字,相對談說,是名為語。云何為義?菩薩摩訶薩住獨一靜處,以聞、思、修慧思惟觀察向涅槃道自智境界,轉諸習氣,行於諸地種種行相,是名為義。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善於語、義,知語與義不一不異,義之與語亦復如是;若義異語,則不應因語而顯於義,而因語見義,如燈照色。大慧!譬如有人持燈照物,知此物如是、在如是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因語言燈入離言說自證境界。復次,大慧!若有於不生不滅自性涅槃三乘一乘五法諸心自性等中如言取義,則墮建立及誹謗見,以異於彼起分別故,如見幻事計以為實,是愚夫見非賢聖也。」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若隨言取義,  建立於諸法; 以彼建立故,  死墮地獄中。 蘊中無有我,  非蘊即是我; 不如彼分別,  亦復非無有。 如愚所分別,  一切皆有性; 若如彼所見,  皆應見真實。 一切染淨法,  悉皆無體性; 不如彼所見,  亦非無所有。 「復次,大慧!我當為汝說`[Jñānavijñānalakṣaṇa.]`智識相,汝及諸菩薩摩訶薩,若善了知智識之相,則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慧!智有三種,謂:`[Lautikajñāna.]`世間智,`[Lokottarajñāna.]`出世間智,`[Lokottaratamajñāna.]`出世間上上智。云何世間智?謂一切外道凡愚計有無法。云何出世間智?謂一切二乘著自共相。云何出世間上上智?謂諸佛菩薩觀一切法皆無有相,不生不滅、非有非無,證法無我入如來地。大慧!復有三種智,謂:`[Svasāmānyalakṣaṇāvadhārakajñāna.]`知自相共相智,`[Utpādavyayāvadhārakajñāna.]`知生滅智,`[Anutpādānirodhāvadhārakajñāṅa.]`知不生不滅智。復次,大慧!生滅是識,不生滅是智;墮相無相及以有無種種相因是識,離相無相及有無因是智;有積集相是識,無積集相是智;著境界相是識,不著境界相是智;三和合相應生是識,無礙相應自性相是智;有得相是識,無得相是智。證自聖智所`[行=得【明】]`行境界,如水中月,不入不出故。」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採集業為心,  觀察法為智, 慧能證無相,  `[逮=建【宋宮】]`逮自在威光。 境界縛為心,  覺`[10]想=相【明】*`想生為智; 無相及增勝,  智慧於中起。 心意及與識,  離諸分別`[*10]`想; 得無分別法,  佛子非聲聞。 寂滅殊勝忍,  如來清淨智; 生於善勝義,  遠離諸所行。 我有三種智,  聖者能明照, 分別於諸相,  開示一切法, 我智離諸相,  超過於二乘。 以諸聲聞等,  執著諸法有; 如來智無垢,  了達唯心故。 「復次,大慧!諸外道有九種轉變見,所謂:`[Saṃsthānapariṇāma.]`形轉變,`[Lakṣaṇa.]`相轉變,`[Hetu.]`因轉變,`[Yukti.]`相應轉變,`[Dṛṣṭi.]`見轉變,`[Utpāda.]`生轉變,`[Bhāva.]`物轉變,`[Pratyayābhivyakti.]`緣明了轉變,`[Kriyābhivyakti.]`所作明了轉變;是為九。一切外道因是見故,起有無轉變論。此中形轉變者,謂形別異見,譬如以金作莊嚴具,環釧瓔珞種種不同,形狀有殊金體無易,一切法變亦復如是。諸餘外道種種計著,皆非如是亦非別異,但分別故一切轉變,如是應知。譬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言此皆有轉變;而實無有若有若無,自心所見無外物故。如此皆是愚迷凡夫,從自分別習氣而起,實無一法若生若滅,如因幻夢所見諸色,如石女兒說有生死。」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形處時轉變,  大種及諸根; 中有漸次生,  妄想非明智。 諸佛不分別,  緣起及世間; 但諸緣世間,  如乾闥婆城。」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如來,為我解說於一切法`[Saṃdhyartha.]`深密義及`[Parimocanārtha.]`解義相。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善知此法,不墮如言取義深密執著,離文字語言虛妄分別,普入一切諸佛國土,力通自在總持所印,覺慧善住十無盡願;以無功用種種變現,光明照曜如日月摩尼地水火風,住於諸地離分別見;知一切法如幻如夢,入如來位普化眾生,令知諸法虛妄不實,離有無品斷生滅執,不著言說令轉所依。」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大慧!於一切法如言取義`[Abhiniveśasaṃdhi]`執著深密,其數無量,所謂:`[Lakṣanābhiniveśa.]`相執著,`[Pratyayābhiniveśa.]`緣執著,`[Bhāvābhābhiniveśa.]`有非有執著,生非生執著,滅非滅執著,乘非乘執著,為無為執著,地地自相執著,自分別現證執著,外道宗有無品執著,三乘一乘執著。大慧!此等密執有無量種,皆是凡愚自分別執而密執著,此諸分別如蠶作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執著有無欲樂堅密。大慧!此中實無密非密相,以菩薩摩訶薩見一切法住寂靜故,無分別故。若了諸法唯心所見,無有外物皆同無相,隨順觀察,於若有若無分別密執,悉見寂靜,是故無有密非`[密=密縛【宮】]`密相。大慧!此中無縛亦無有解,不了實者見縛解耳。何以故?一切諸法若有若無,求其體性不可得故。復次,大慧!愚癡凡夫有三種密縛,謂:貪恚癡及愛來生與貪喜俱,以此密縛,令諸眾生續生五趣;密縛若斷,是則無有密非密相。復次,大慧!若有執著三和合緣,諸識密縛次第而起。有執著故則有密縛,若見三解脫離三和合識,一切諸密皆悉不生。」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不實妄分別,  是名為密相; 若能如實知,  諸密網皆斷。 凡愚不能了,  隨言而取義; 譬如蠶處繭,  妄想自纏縛。」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由種種心分別諸法,非諸法有自性,此但妄計耳。』世尊!若但妄計無諸法者,染淨諸法將無悉壞?」 佛言:「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一切凡愚分別諸法,而諸法性非如是有,此但妄執無有性相,然諸聖者以聖慧眼,如實知見有諸法自性。」 大慧白言:「若諸聖人以聖慧眼見有諸法性,非天眼、肉眼,不同凡愚之所分別。云何凡愚得離分別?不能覺了諸聖法故。世尊!彼非顛倒非不顛倒。何以故?不見聖人所見法故,聖見遠離有無相故,聖亦不如凡所分別如是得故,非自所行境界相故;彼亦見有諸法性相,如妄執性而顯現故,不說有因及無因故,墮於諸法性相見故。世尊!其餘境界既不同此,如是則成無窮之失,孰能於法了知性相?世尊!諸法性相不因分別,云何而言以分別故而有諸法。世尊!分別相異諸法相異,因不相似,云何諸法而由分別?復以何故,凡愚分別不如是有,而作是言:『為令眾生捨分別故,說如分別所見法相無如是法。』世尊!何故令諸眾生離有無見所執著法,而復執著聖智境界墮於有見。何以故不說寂靜空無之法,而說聖智自性事故?」 佛言:「大慧!我非不說寂靜空法墮於有見。何以故?已說聖智自性事故。我為眾生無始時來計著於有,於寂靜法以聖事說,`[今=令【三宮】]`今其聞已不生恐怖,能如實證寂靜空法,離惑亂相入唯識理,知其所見無有外法,悟三脫門獲如實印,見法自性了聖境界,遠離有無一切諸著。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不應成立一切諸法皆悉不生。何以故?一切法本無有故,及彼宗因生相故。復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此言自壞。何以故?彼宗有待而生故;又彼宗即入一切法中,不生相亦不生故;又彼宗諸分而成故;又彼宗有無法皆不生,此宗即入一切法中,有無相亦不生故;是故一切法不生,此宗自壞。不應如是立,諸分多過故;展轉因異相故;如不生,一切法空無自性亦如是。大慧!菩薩摩訶薩應說一切法如幻如夢,見不見故,一切皆是惑亂相故,除為愚夫而生恐怖。大慧!凡夫愚癡墮有無見,莫令於彼而生驚恐遠離大乘。」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無自性無說,  無事無依處; 凡愚妄分別,  惡覺如死屍。 一切法不生,  外道所成立; 以彼所有生,  非緣所成故。 一切法不生,  智者不分別; 彼宗因生故,  此覺則便壞。 譬如目有`[瞖=翳【宮】]`瞖,  妄想見毛輪; 諸法亦如是,  凡愚妄分別。 三有唯假名,  無有實法體; 由此假施設,  分別妄計度。 假名諸事相,  動亂於心識; 佛子悉超過,  遊行無分別。 無水取水相,  斯由渴愛起; 凡愚見法爾,  諸聖則不然。 聖人見清淨,  生於三解脫; 遠離於生滅,  常行無相境。 修行無相境,  亦復無有無; 有無悉平等,  是故生聖果。 云何法有無?  云何成平等? 若心不了法,  內外斯動亂; 了已則平等,  亂相爾時滅。」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若知境界但是假名都不可得,則無所取,無所取故亦無能取,能取所取二俱無故不起分別,說名為智。世尊!何故彼智不得於境,為不能了一切諸法自相共相一異義故言不得耶?為以諸法自相共相種種不同更相隱蔽而不得耶?為山巖石壁簾幔帷`[障=幛【明】]`障之所覆隔而不得耶?為極遠極近老小盲冥諸根不具而不得耶?若不了諸法自相共相一異義故言不得者,此不名智,應是無智,以有境界而不知故。若以諸法自相共相種種不同更相隱蔽而不得者,此亦非智,以知於境說名為智非不知故。若山巖石壁簾幔帷障之所覆隔,極遠極近老小盲冥而不知者,彼亦非智,以有境界智不具足而不知故。」 佛言:「大慧!此實是智,非如汝說,我之所說非隱覆說。我言境界唯是假名不可得者,以了但是自心所見、外法有無,智慧於中畢竟無得,以無得故爾焰不起,入三脫門智體亦忘;非如一切覺想凡夫,無始已來戲論熏習,計著外法若有若無種種形相,如是而知名為不知,不了諸法唯心所見,著我我所分別境智,不知外法是有是無,其心住於斷見中故。為令捨離如是分別,說一切法唯心建立。」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若有於所緣,  智慧不觀見; 彼無智非智,  是名妄計`[者=著【明】]`者。 無邊相互隱,  障礙及遠近; 智慧不能見,  是名為邪智。 老小諸根冥,  而實有境界; 不能生智慧,  是名為邪智。 「復次,大慧!愚`[癡【CB】,礙【大】]`癡凡夫無始虛偽,惡邪分別之所幻惑,不了如實及言說法,計心外相著方便說,不能修習清淨真實離四句法。」 大慧白言:「如是,如是!誠如尊教。願為我說`[Siddhāntanaya.]`如實之法及`[Deśanānaya.]`言說法,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於此二法而得善巧,非外道二乘之所能入。」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大慧!三世如來有二種法,謂:言說法及如實法。言說法者,謂隨眾生心為說種種諸方便教;如實法者,謂修行者於心所現離諸分別,不墮一異、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識,於自覺聖智所行境界,離諸因緣相應見相,一切外道聲聞緣覺墮二邊者所不能知,是名如實法。此二種法,汝及諸菩薩摩訶薩當善修學。」 爾時世尊復說頌言: 「我說二種法,  言教及如實; 教法示凡夫,  實為修行者。」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來一時說`[Lokāyatika.]`盧迦耶陀`[Mantrapratibhāna.]`呪術詞論,但能攝取世間財利,不得法利,`[不得法利〔-〕【三宮】]`不得法利不應親近承事供養。世尊何故作如是說?」 佛言:「大慧!盧迦耶陀所有詞論,但飾文句誑惑凡愚,隨順世間虛妄言說,不如於義、不稱於理,不能證入真實境界,不能覺了一切諸法,恒墮二邊自失正道,亦令他失輪迴諸趣永不出離。何以故?不了諸法唯心所見,執著外境增分別故。是故我說世論文句因喻莊嚴,但誑愚夫,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等患。大慧!釋提桓因廣解眾論、自造諸論。彼世論者有一弟子,現作`[Nāgaveśarūpadhārin.]`龍身詣釋天宮,而立論宗作是要言:『憍尸迦!我共汝論,汝若不如,我當破汝千輻之輪;我若不如,斷一一頭以謝所屈。』說是語已,即以論法摧伏帝釋、壞千輻輪,還來人間。大慧!世間言論因喻莊嚴,乃至能現`[龍=畜生之【三宮】]`龍形,以妙文詞迷惑諸天及阿修羅,令其執著生滅等見,而況於人。是故,大慧!不應親近承事供養,以彼能作生苦因故。大慧!世論唯說身覺境界。大慧!彼世論有百千字句,後末世中惡見乖離邪眾崩散,分成多部各執自因。大慧!非餘外道能立教法,唯盧迦耶以百千句,廣說無量差別因相,非如實理,亦不自知是惑世法。」 爾時大慧白言:「世尊!若盧迦耶所造之論,種種文字因喻莊嚴,執著自宗非如實法,名外道者。世尊亦說世間之事,謂以種種文句言詞廣說十方一切國土天人等眾而來集會,非是自智所證之法。世尊亦同外道說耶?」 佛言:「大慧!我非`[Lokāyata.]`世說亦無`[Āyavyaya.]`來去,我說諸法不來不去。大慧!來者集生,去者壞滅,不來不去,此則名為不生不滅。大慧!我之所說,不同外道墮分別中。何以故?外法有無無所著故,了唯自心不見二取,不行`[相=根【元明】]`相境不生分別,入空、無相、無願之門而解脫故。大慧!我憶有時於一處住,有世論婆羅門來至我所,遽問我言:『`[Gautama.]`瞿曇!一切是所作耶?』我時報言:『婆羅門!一切所作,是初世論。』又問我言:『一切非所作耶?』我時報言:『一切非所作,是第二世論。』彼復問言:『一切常耶?一切無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我時報言:『是第六世論。』彼復問言:『一切一耶?一切異耶?一切俱耶?一切不俱耶?一切皆由種種因緣而受生耶?』我時報言:『是第十一世論。』彼復問言:『一切`[Vyākṛta.]`有記耶?一切`[Avyākṛta.]`無記耶?有我耶?無我耶?有此世耶?無此世耶?有他世耶?無他世耶?有解脫耶?無解脫耶?是剎那耶?非剎那耶?虛空涅槃及`[Apratisaṃkhyānirodha.]`非擇滅,是所作耶?非所作耶?有`[Antarābhava.]`中有耶?無中有耶?』我時報言:『婆羅門!如是皆是汝之世論,非我所說。婆羅門!我說因於無始戲論諸惡習氣而生三有,不了唯是自心所見而取外法,實無可得。如外道說,我及根境三`[合=和合【三宮】]`合`[知〔-〕【明】]`知生;我不如是,我不說因,不說無因,唯`[緣=依【三宮】]`緣妄心`[似=以【三宮】]`似能所取而說緣起,非汝及餘取著我者之所能測。』大慧!虛空、涅槃及非擇滅,但有三數本無體性,何況而說作與非作。 「大慧!爾時世論婆羅門復問我言:『無明愛業為因緣故,有三有耶?為無因耶?』我言:『此二亦是世論。』又問我言:『一切諸法皆入自相及共相耶?』我時報言:『此亦世論。婆羅門!乃至少有心識流動分別外境,皆是世論。』大慧!爾時彼婆羅門復問我言:『頗有非是世論者不?一切外道所有詞論,種種文句因喻莊嚴,莫不皆從我法中出。』我報言:『有。非汝所許,非世不許,非不說種種文句義理相應,非不相應。』彼復問言:『豈有世許非世論耶?』我答言:『有。但非於汝及以一切外道能知。何以故?以於外法虛妄分別生執著故。若能了達有無等法,一切皆是自心所見,不生分別不取外境,於自處住。自處住者是不起義,不起於何?不起分別。此是我法,非汝有也。婆羅門!略而言之,隨何處中心識往來死生求戀,若受若見若觸若住,取種種相和合相續,於愛於因而生計著,皆汝世論非是我法。』 「大慧!世論婆羅門作如是問,我如是答,不問於我自宗實法,默然而去,作是念言:『沙門瞿曇無可尊重,說一切法無生無相無因無緣,唯是自心分別所見,若能了此分別不生。』大慧!汝今亦復問我是義,何故親近諸世論者,唯得`[Āmiṣasuṃgraha.]`財利不得`[Dharmasaṃgraha.]`法利?」 大慧白言:「所言財、法,是何等義?」 佛言:「善哉!汝乃能為未來眾生思惟是義。諦聽!諦聽!當為汝說。大慧!所言財者,可觸可受可取可味,令著外境墮在二邊,增長貪愛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我及諸佛說名財利,親近世論之所獲得。云何法利?謂了法是心見二無我,不取於相無有分別,善知諸地離心、意、識,一切諸佛所共灌頂,具足受行十無盡願,於一切法悉得自在,是名法利;以是不墮一切諸見戲論分別常斷二邊。大慧!外道世論令諸癡人墮在二邊,謂:常及斷,受`[Ahetuvāda.]`無因論則起`[Śāśvatadṛṣṭi.]`常見,以因壞滅則生`[Ucchedadṛṣṭi.]`斷見。我說不見生住滅者名得法利,是名財、法二差別相。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勤觀察。」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調伏攝眾生,  以戒降諸惡; 智慧滅諸見,  解脫得增長。 外道虛妄說,  皆是世俗論; 橫計作所作,  不能自成立。 唯我一自宗,  不著於能所; 為諸弟子說,  令離於世論。 能取所取法,  唯心無所有; 二種皆心現,  斷常不可得。 乃至心流動,  是則為世論; 分別不起者,  是人見自心。 來者見事生,  去者事不現; 明了知來去,  不起於分別。 有常及無常,  所作無所作; 此世他世等,  皆是世論法。」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佛說涅槃,說何等法以為涅槃?而諸外道種種分別。」 佛言:「大慧!如諸外道分別涅槃,皆不隨順涅槃之相。諦聽!諦聽!當為汝說。大慧!或有外道言,見法無常不貪境界,蘊、界、處滅,心心所法不現在前,不念過現未來境界,如燈盡、如種敗、如火滅,諸取不起分別不生,起涅槃想。大慧!非以見壞名為涅槃;或謂至方名得涅槃,境界想離猶如風止;或謂不見能覺所覺名為涅槃;或謂不起分別常無常見,名得涅槃;或有說言,分別諸相發生於苦,而不能知自心所現,以不知故怖畏於相以求無相,深生愛樂執為涅槃;或謂覺知內外諸法自相共相去來現在有性不壞,作涅槃想;或計我人眾生壽命及一切法無有壞滅,作涅槃想;復有外道無有智慧計有自性,及以士夫求那轉變作一切物,以為涅槃;或有外道計福非福盡,或計不由智慧諸煩惱盡,或計自在是實作者,以為涅槃;或謂眾生展轉相生,以此為因更無異因,彼無智故不能覺了,以不了故執為涅槃;或計證於諦道虛妄分別以為涅槃;或計求那與求那者而共和合,一性異性俱及不俱,執為涅槃;或計諸物從自然生,孔雀文彩棘針銛利,生寶之處出種種寶,如此等事是誰能作?即執自然以為涅槃;或謂能解二十五諦即得涅槃;或有說言,能受六分守護眾生斯得涅槃;或有說言,時生世間,時即涅槃;或執有物以為涅槃;或計無物以為涅槃;或有計著有物無物為涅槃者;或計諸物與涅槃無別,作涅槃想。大慧!復有異彼外道所說,以一切智大師子吼說,能了達`[Svacittadṛśyamātra.]`唯心所現不取外境,遠離`[Cātuṣkoṭika.]`四句住`[Yathābhūta.]`如實見,不墮二邊離能所取,不入諸量不著真實,住於聖智所現證法,悟二無我,離二煩惱,淨二種障,轉修諸地入於佛地,得如幻等諸大三昧,永超心意及以意識,名得涅槃。大慧!彼諸外道虛妄計度不如於理,智者所棄,皆墮二邊作涅槃想。於此無有若住若出,彼諸外道皆依自宗而生妄覺,違背於理無所成就,唯令心意馳散往來,一切無有得涅槃者。汝及諸菩薩宜應遠離。」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外道涅槃見,  各各異分別; 彼唯是妄想,  無解脫方便。 遠離諸方便,  不至無縛處; 妄生解脫想,  而實無解脫。 外道所成立,  眾智各異取; 彼悉無解脫,  愚癡妄分別。 一切癡外道,  妄見作所作; 悉著有無論,  是故無解脫。 凡愚樂分別,  不生真實慧; 言說三界本,  真實滅苦因。 譬如鏡中像,  雖現而非實; 習氣心鏡中,  凡愚見有二。 不了唯心現,  故起二分別; 若知但是心,  分別則不生。 心即是種種,  遠離`[想=相【明宮】]`想所相; 如愚所分別,  雖見而無見。 三有唯分別,  外境悉無有; 妄想種種現,  凡愚不能覺。 經經說分別,  但是異名字; 若離於語言,  其義不可得。」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四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五大周于闐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奉 勅譯 無常品第三之`[餘=二【明】]`餘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Tathāgata.]`如來`[Arhat.]`應`[Samyaksaṃbuddha.]`正等覺自覺性,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而得善巧自悟悟他。」 佛言:「大慧!如汝所問,當為汝說。」 大慧言:「唯。世尊!如來、應`[供〔-〕【三宮】]`供、正等覺,為作非作,為果為因,為相所相,為說所說,為覺所覺,如是等為異不異?」 佛言:「大慧!如來、應、正等覺,非作非非作,非果非因,非相非所相,非說非所說,非覺非所覺。何以故?俱有過故。大慧!若如來是作則是無常,若是無常,一切作法應是如來,我及諸佛皆不忍可。若非作法則無體性,所修方便悉空無益,同於兔角、石女之子,非作因成故。若非因非果則非有非無,若非有非無則超過四句;言四句者,但隨世間而有言說;若超過四句`[10]惟=唯【三宮】*`惟有言說,則如石女兒。大慧!石女兒者惟有言說不墮四句,以不墮故不可度量,諸有智者,應如是知如來所有一切句義。大慧!如我所說`[Nirātmānaḥ sarvadharmāḥ.]`諸法無我,以諸法中無有我性故說無我,非是無有諸法自性;如來句義應知亦然。大慧!譬如牛無馬性馬無牛性,非無自性,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自相,而非有即有,非諸凡愚之所能知。何故不知?以分別故。一切法空,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自性,悉亦如是。大慧!如來與蘊非異非不異,若不異者應是無常,五蘊諸法是所作故。若異者,如牛二角有異不異,互相似故不異,長短別故有異,如牛右角異左、左角異右,長短不同色相各別;然亦不異。如於蘊於界、處等,一切法亦如是。 「大慧!如來者依解脫說,如來解脫非異非不異;若異者,如來便與色相相應,色相相應即是無常;若不異者,修行者見應無差別,然有差別故非不異。如是智與所知,非異非不異;若非異非不異,則非常非無常,非作非所作,非為非無為,非覺非所覺,非相非所相,非蘊非異蘊,非說非所說,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以是義故超一切量;超一切量故惟有言說,惟有言說故則無有生,無有生故則無有滅,無有滅故則如虛空。大慧!虛空非作非所作,非作非所作故`[Nirālambya.]`遠離攀緣,遠離攀緣故出過一切諸戲論法,出過一切諸戲論法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正等覺體,正等覺者永離一切諸根境界。」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言【三宮】]`曰: 「出過諸根量,  非果亦非因; 相及所相等,  如是悉皆離。 蘊緣與正覺,  一異莫能見; 既無有見者,  云何起分別? 非作非非作,  非因非非因, 非蘊非不蘊,  亦不`[離=雜【宮】]`離餘物。 非有一法體,  如彼分別見; 亦復非是無,  諸法性如是。 待有故成無,  待無故成有; 無既不可取,  有亦不應說。 不了我無我,  但著於語言; 彼溺於二邊,  自壞壞世間。 若能見此法,  則離一切過; 是名為正觀,  不毀大導師。」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佛經中分別攝取不生不滅,言此即是如來異名。世尊!願為我說不生不滅此則無法,云何說是如來異名?如世尊說,一切諸法不生不滅,當知此則墮有無見。世尊!若法不生則不可取,無有少法,誰是如來?`[*10-1]惟=唯【三宮】*`惟願世尊為我宣說。」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大慧!我說如來非是無法,亦非攝取不生不滅,亦不待緣亦非無義。我說無生,即是如來`[Manomayadharmakāya.]`意生法身別異之名,一切外道、聲聞獨覺、七地菩薩不了其義。大慧!譬如`[Śakra.]`帝釋地及虛空乃至手足,隨一一物各有多名,非以名多而有多體,亦非無體。大慧!我亦如是,於此娑婆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諸凡愚人雖聞雖說,而不知是如來異名,其中或有知如來者,知`[Svayaṃbhū.]`無師者,知`[Nāyaka.]`導師者,知`[Vināyaka.]`勝導者,知`[Pariṇāyaka.]`普導者,知是佛者,知`[Vṛṣabha.]`牛王者,知`[Brahman.]`梵王者,知`[Viṣṇu.]`毘紐者,知`[IIśvara.]`自在者,知是`[Pradhāna.]`勝者,知`[Kapila.]`迦毘羅者,知`[Bhūtānta.]`真實邊者,知無盡者,知瑞相者,知如風者,知如火者,知`[如〔-〕【三宮】]`如俱毘羅者,知如月者,知如日者,知如王者,知如仙者,知`[Śuka.]`戌迦者,知`[Indra.]`因陀羅者,知明星者,知大力者,知如水者,知無滅者,知無生者,知性空者,知`[Tathatā.]`真如者,知是`[Satyatā.]`諦者,知`[Bhūtatā.]`實性者,知`[Bhūtakoṭi.]`實際者,知`[Dharmadhātu.]`法界者,知涅槃者,知常住者,知平等者,知無二者,知無相者,知寂滅者,知具相者,知因緣者,知佛性者,知教導者,知解脫者,知道路者,知一切智者,知`[Jina.]`最勝者,知意成身者,如是等滿足三阿僧祇百千名號,不增不減。於此及餘諸世界中,有能知我如水中月不入不出,但諸凡愚心沒二邊不能解了,然亦尊重承事供`[養【麗】,義【大】(cf. K10n0161_p0956b09)]`養,而不善解名字句義,執著言教昧於真實,謂無生無滅是無體性,不知是佛差別名號;如`[Indraśakra.]`因陀羅釋揭羅等,以信言教昧於真實,於一切法如`[Bhūta.]`言取`[Artha.]`義,彼諸凡愚作如是言,義如言說義說無異。何以故?義無體故。是人不了言音自性,謂言即義無別義體。大慧!彼人愚癡,不知言說是生是滅、義不生滅。大慧!一切言說墮於文字,義則不墮,`[離=於離【宋元】]`離有離無故,無生無體故。大慧!如來不說墮文字法,文字有無不可得故,`[*10-2]惟=唯【三宮】*`惟除不墮於文字者。大慧!若人說法墮文字者,是虛誑說。何以故?諸法自性離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經中說,我與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一切諸法離文字故,非不隨義而分別說。大慧!若不說者教法則斷,教法斷者則無聲聞緣覺菩薩諸佛,若總無者誰說為誰?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應不著文字隨宜說法。我及諸佛皆隨眾生煩惱解欲,種種不同而為開演,令知諸法自心所見無外境界,捨二分別轉心意識,非為成立聖自證處。 「大慧!菩薩摩訶薩應隨於義莫依文字,依文字者墮於惡見,執著自宗而起言說,不能善了一切法相文辭章句,既自損壞亦壞於他,不能令人心得悟解。若能善知一切法相,文辭句義悉皆通達,則能令自身受無相樂,亦能令他安住大乘。若能令他安住大乘,則得一切諸佛聲聞緣覺及諸菩薩之所攝受;若得諸佛聲聞緣覺及諸菩薩之所攝受,則能攝受一切眾生;若能攝受一切眾生,則能攝受一切正法;若能攝受一切正法則不斷`[Buddhavamśa.]`佛種;若不斷佛種則得勝妙處。大慧!菩薩摩訶薩生勝妙處,欲令眾生安住大乘,以十自在力現眾色像,隨其所宜`[說=演【三宮】]`說真實法。真實法者,無異無別不來不去,一切戲論悉皆息滅。是故,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應如言執著於義。何以故?真實之法離文字故。 「大慧!譬如有人以指指物,小兒觀指不觀於物;愚癡凡夫亦復如是,隨言說指而生執著,乃至盡命終不能捨文字之指取第一義。大慧!譬如嬰兒應食熟食,有人不解成熟方便,而食生者則發狂亂;不生不滅亦復如是,不方便修則為不善,是故宜應善修方便,莫隨言說如觀指端。大慧!實義者,微妙寂靜是涅槃因,言說者,與妄想合流轉生死。大慧!實義者從多聞得,多聞者謂善於義非善言說,善義者不隨一切外道惡見,身自不隨亦令他不隨,是則名曰於義多聞,欲求義者應當親近,與此相違著文字者宜速捨離。」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力【三宮】]`神,復白佛言:「世尊!如來演說不生不滅非為奇特。何以故?一切外道亦說作者不生不滅,世尊亦說虛空、涅槃及`[Apratisaṃkhyānirodha.]`非數滅不生不滅;外道亦說作者因緣生於世間,世尊亦說無明愛業生諸世間,俱是因緣但名別耳;外物因緣亦復如是,是故佛說與外道說無有差別。外道說言,微塵`[Pradhāna.]`勝妙自在`[生=眾生【三宮】,Prajāpati.]`生主等,如是`[Navadravya.]`九物不生不滅;世尊亦說一切諸法不生不滅,若有若無皆不可得。世尊!大種不壞,以其自相不生不滅,周流諸趣,不捨自性。世尊分別雖稍變異,一切無非外道已說,是故佛法同於外道。若有不同,願佛為演,有何所以佛說為勝?若無別異外道即佛,以其亦說不生`[不〔-〕【三宮】]`不滅故。世尊常說`[一=一切【三宮】]`一世界中無有多佛,如向所說是則應有。」 佛言:「大慧!我之所說不生不滅,不同外道不生不滅,不生無常論。何以故?外道所說,有實性相不生不變;我不如是墮有無品。我所說法,非有非無離生離滅。云何非無?如幻夢色種種見故;云何非有?色相自性非是有故,見不見故,取不取故。是故我說一切諸法非有非無。若覺`[*10-3]惟=唯【三宮】*`惟是自心所見,住於自性分別不生,世間所作悉皆永息;分別者是凡愚事,非賢聖耳。大慧!妄心分別不實境界,如乾闥婆城、幻所作人。大慧!譬如小兒見乾闥婆城及以`[Māyāpuruṣa.]`幻人商賈入出,迷心分別言有實事,凡愚所見,生與不生有為無為悉亦如是。如幻人生如幻人滅,幻人其實不生不滅,諸法亦爾離於生滅。大慧!凡夫虛妄起生滅見,非諸聖人。言虛妄者,不如法性起顛倒見,顛倒見者,執法有性不見寂滅,不見寂滅故,不能遠離虛妄分別。是故大慧!無相見勝,非是相見。相是生因,若無有相則無分別,不生不滅則是涅槃。大慧!言涅槃者,見如實處捨離分別心心所法,獲於如來內證聖智,我說此是寂滅涅槃。」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為除有生執,  成立無生義; 我說無因論,  非愚所能了。 一切法無生,  亦非是無法; 如乾城幻夢,  雖有而無因。 空無生無性,  云何為我說? 離諸和合緣,  智慧不能見。 以是故我說,  空無生無性; 一一緣和合,  雖現而非有。 分析無和合,  非如外道見; `[如=幻【三】]`如夢及垂髮,  野馬與乾城。 無因而妄現,  世事皆如是; 折伏有因論,  申述無生旨。 無生義若存,  法眼恒不滅; 我說無因論,  外道咸驚怖。 云何何所因?  復以何故生? 於何處和合?  而作無因論。 觀察有為法,  非因非無因; 彼`[Vibhaṅgotpādavādin.]`生滅論者,  所見從是滅。 為無故不生?  為待於眾緣? 為有名無義?  願為我宣說。 非無法不生,  亦非以待緣; 非有物而名,  亦非名無義。 一切諸外道,  聲聞及緣覺; `[十=七【三宮】]`十住非所行,  此是無生相。 遠離諸因緣,  無有能作者; `[*10-4]惟=唯【三宮】*`惟心所建立,  我說是無生。 諸法非因生,  非無亦非有; 能所分別離,  我說是無生。 `[*10]`惟心無所見,  亦離於二性; 如是轉所依,  我說是無生。 外物有非有,  其心無所取; 一切見咸斷,  此是無生相。 空無性等句,  其義皆如是; 非以空故空,  無生故說空。 因緣共集會,  是故有生滅; 分散於因緣,  生滅則無有。 若離諸因緣,  則更無有法; 一性及異性,  凡愚所分別。 有無不生法,  俱非亦復然; `[*10]`惟除眾緣會,  於中見起滅。 隨俗假言說,  因緣遞`[Saṃkalā.]`鈎`[4]瑣=鎖【明】*`瑣; 若離因緣`[*4]`瑣,  生義不可得。 我說`[*10]`惟鈎`[*4]`瑣,  生無故不生; 離諸外道過,  非凡愚所了。 若離緣鈎`[5]瑣=鎖【三宮】*`瑣,  別有生法者; 是則無因論,  破壞鈎`[*5]`瑣義。 如燈能照物,  鈎`[*5]`瑣現若然; 此則離鈎瑣,  別有於諸法。 無生則無性,  體`[相=性【宮】]`相如虛空; 離鈎瑣求法,  愚夫所分別。 復有餘無生,  眾聖所得法; 彼生無生者,  是則無生忍。 一切諸世間,  無非是鈎`[*5]`瑣; 若能如是解,  此人心得定。 無明與愛業,  是則內鈎`[*5]`瑣; 種子泥輪等,  如`[是【麗】,為【大】(cf. K10n0161_p0958b09)]`是名為外。 若言有他法,  而從因緣生; 離於鈎`[*5]`瑣義,  此則非教理。 生法若非有,  彼為誰因緣; 展轉而相生,  此是因緣義。 `[Kaṭhina-drava-uṣṇa-cala.]`堅濕`[暖=煖【明】]`暖動等,  凡愚所分別; 但緣無有法,  故說無自性。 如醫療眾病,  其論無差別; 以病不同故,  方藥種種殊。 我為諸眾生,  滅除煩惱病; 知其根勝劣,  演說諸法門。 非煩惱根異,  而有種種法; `[*10]`惟有一大乘,  清涼`[Aṣṭāṅgika-mārga.]`八支道。」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一切外道妄說無常,世尊亦言`[Anityā vata saṃskārā utpādavyayadharmṇaḥ.]`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未知此說是邪是正?所言無常復有幾種?」 佛言:「大慧!外道說有七種無常,非是我法。何等為七?謂:有說始起即捨是名無常,生已不生無常性故;有說形處變壞是名無常;有說色即無常;有說色之變異是名無常,一切諸法相續不斷,能令變異自然歸滅,猶如乳酪前後變異,雖不可見然在法中壞一切法;有說物無常;有說物無物無常;有說不生無常,遍住一切諸法之中。其中`[Bhāvābhāvānityatā.]`物無物無常者,謂能造所造其相滅壞,大種自性本來無起。`[Anutpādānityatā.]`不生無常者,謂常與無常有無等法,如是一切皆無有起,乃至分析至於微塵亦無所見,以不起故說名無生。此是不生無常相,若不了此則墮外道生無常義。`[Bhāvānityatā.]`有物無常`[義有物無常〔-〕【三宮】]`義有物無常者,謂於非常非無常處,自生分別。其義云何?彼立無常,自不滅壞能壞諸法,若無無常壞一切法,法終不滅成於無有,如杖搥瓦石能壞於物而自不壞,此亦如是。大慧!現見無常與一切法,無有能作所作差別,云此是無常,此是所作無差別故,能作所作應俱是常,不見有因能令諸法成於無故。大慧!諸法壞滅實亦有因,但非凡愚之所能了。 「大慧!異因不應生於異果,若能生者,一切異法應竝相生,彼法此法能生所生應無有別。現見有別,云何異因生於異果?大慧!若無常性是有法者,應同所作自是無常,自無常故,所無常法皆應是常。大慧!若無常性住諸法中,應同諸法墮於三世,與過去色同時已滅,未來不生現在俱壞。一切外道計四大種體性不壞色者,即是大種差別大種造色,離異不異故,其自性亦不壞滅。大慧!三有之中能造所造,莫不皆是生住滅相,豈更別有無常之性,能生於物而不滅耶?`[Prārambhavinivṛttyanityatā.]`始造即捨無常者,非大種互`[造=過【宮】]`造大種,以各別故。非自相造,以無異故。非復共造,以乖離故。當知非是始造無常。`[Saṃsthānavinivṛttyanityatā.]`形狀壞無常者,此非能造及所造壞,但形狀壞。其義云何?謂分`[析【麗】,柝【大】(cf. K10n0161_p0959a17)]`析色乃至微塵,但滅形狀長短等見,不滅能造所造色體。此見墮在`[Sāṃkhyavāda.]`數論之中。`[Rūpam evānityaṃ.]`色即是無常者,謂此即是形狀無常非大種性,若大種性亦無常者則無世事;無世事者,當知則墮盧迦耶見,以見一切法自相生`[*10-9]惟=唯【三宮】*`惟有言說故。`[Vikārānityatā.]`轉變無常者,謂色體變非`[大種變=諸大種【三宮】]`大種變,譬如以金作莊嚴具,嚴具有變而金無改,此亦如是。 「大慧!如是等種種外道,虛妄分別見無常性,彼作是說,火不能燒諸火自相,但各分散,若能燒者,能造所造則皆斷滅。大慧!我說諸法非常無常。何以故?不取外法故,`[Tribhavacittamātra.]`三界唯心故,不說諸相故,大種性處種種差別不生不滅故,非能造所造故,能取所取二種體性一切皆從分別起故,如實而知二取性故,了達`[*10-10]惟=唯【三宮】*`惟是自心現故,離外有無二種見故,離有無見則不分別能所造故。大慧!世間出世間及出世`[間=問【宋】]`間上上諸法,`[*10]`惟是自心非常非無常,不能了達,墮於外道二邊惡見。大慧!一切外道不能解了此三種法,依自分別而起言說著無常性。大慧!此三種法,所有語言分別境界,非諸凡愚之所能知。」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始造即便捨,  形狀有轉變; 色物等無常,  外道妄分別。 諸法無壞滅,  諸大自性住; 外道種種見,  如是說無常。 彼諸外道眾,  皆說不生滅; 諸大性自常,  誰是無常法。 能取及所取,  一切`[*10-12]惟=唯【三宮】*`惟是心; 二種從心現,  無有我我所。 梵天等諸法,  我說`[*10]`惟是心; 若離於心者,  一切不可得。」 `[10]大乘入楞伽經〔-〕【明】*`大乘入楞伽經`[Abhisamayaparivarto nāma caturthaḥ.]`現證品第四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一切聲聞緣覺`[Nirodhakramānusaṃdhilakṣaṇa.]`入滅次第相續相,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善知此已,於`[Nirodhasukhasamāpatti.]`滅盡三昧樂心無所惑,不墮二乘及諸外道錯亂之中。」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 「大慧!菩薩摩訶薩至于六地,及聲聞緣覺入於滅定,七地菩薩念念恒入,離一切法自性相故非諸二乘。二乘有作墮能所取,不得諸法無差別相,了善不善自相共相入於滅定,是故不能念念恒入。大慧!八地菩薩聲聞緣覺,心、意、意識分別想滅,始從初地乃至六地,觀察三界一切唯是心、意、意識自分別起,`[離【麗】,難【大】(cf. K10n0161_p0959c19)]`離我我所,不見外法種種諸相。凡愚不知,由無始來過惡`[薰=熏【三宮】]`薰習,於自心內變作能取所取之相而生執著。大慧!八地菩薩所得三昧,同諸聲聞緣覺涅槃,以諸佛力所加持故,於三昧門不入涅槃。若不持者便不化度一切眾生,不能滿足如來之地,亦則斷絕如來種`[性=姓【宋宮】]`性,是故諸佛為說如來不可思議諸大功德,令其究竟不入涅槃。聲聞緣覺著三昧樂,是故於中生涅槃想。大慧!七地菩薩善能觀察心、意、意識我我所執,生法無我,若生若滅自相共相,`[Catuḥpratisaṃvid.]`四無礙辯善巧決定,於三昧門而得自在,漸入諸地具`[菩提=菩薩【三宮】]`菩提分法。大慧!我恐諸菩薩不善了知自相共相,不知諸地相續次第,墮於外道諸惡見中,故如是說。大慧!彼實無有若生若滅,諸地次第三界往來,一切皆是自心所見。而諸凡愚不能了知,以不知故,我及諸佛為如是說。 「大慧!聲聞緣覺至於菩薩第八地中,為三昧樂之所昏醉,未能善了惟心所見,自共相習纏覆其心,著二無我生涅槃覺,非寂滅慧。大慧!諸菩薩摩訶薩見於寂滅三昧樂門,即便憶念本願大悲,具足修行十無盡句,是故不即入於涅槃,以入涅槃不生果故,離能所取故,了達`[*10-14]惟=唯【三宮】*`惟心故,於一切法無分別故,不墮心意及以意識外法性相執著中故;然非不起佛法正因,隨智慧行如是起故,得於如來自證地故。大慧!如人夢中方便度河,未度便覺,覺已思惟向之所見,為是真實?為是虛妄?`[復=覆【三】]`復自念言:『非實非妄,如是但是見聞覺知,曾所更事分別習氣,離有無念意識夢中之所現耳。』大慧!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始從初地,而至七地,乃至增進入於第八得無分別,見一切法`[如幻夢=皆如幻【三宮】]`如幻夢等離能所取,見`[Cittacaitasika.]`心心所廣大力用,勤修佛法未證令證,離心、意、意識妄分別想獲無生忍,此是菩薩所得涅槃,非滅壞也。大慧!第一義中無有次第亦無相續,遠離一切境界分別,此則名為寂滅之法。」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諸住及佛地,  `[*10-15]惟=唯【三宮】*`惟心無影像; 此是去來今,  諸佛之所說。 七地是有心,  八地無影像; 此二地名住,  餘則我所得。 自證及清淨,  此則是我地; `[Māheśvara.]`摩醯最勝處,  色究竟莊嚴。 譬如大火聚,  光焰熾然發; 化現於三有,  悅意而清涼。 或有現變化,  或有先時化; 於彼說諸乘,  皆是如來地。 十地則為初,  初則為八地; 第九則為七,  第七復為八。 第二為第三,  第四為第五; 第三為第六,  無相有何次?」 `[*10-1]大乘入楞伽經〔-〕【明】*`大乘入楞伽經`[Tathāgatanityānityaprasaṅgaparivarto nāma pañcamaḥ.]`如來常無常品第五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來、應、正等覺,為常為無常?」 佛言:「大慧!如來、應、正等覺,非常非無常。何以故?俱有過故。云何有過?大慧!若如來常者,有能作過,一切外道說能作常;若無常者,有所作過,同於諸蘊為相所相,畢竟斷滅而成無有,然佛如來實非斷滅。大慧!一切所作如瓶衣等,皆是無常,是則如來有無常過,所修福智悉空無益。又諸作法應是如來,無異因故,是故如來非常非無常。復次,大慧!如來非常,若是常者,應如虛空不待因成。大慧!譬如虛空非常非無常。何以故?離常無常若一若異俱不俱等諸過失故。復次,大慧!如來非常,若是常者,則是不生,同於兔馬魚蛇等角。 「復次,大慧!以別義故亦得言常。何以故?謂以現智證常法故,證智是常、如來亦常。大慧!諸佛如來所證法性,法住法位,如來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易,在於一切二乘外道所得法中,非是空無,然非凡愚之所能知。大慧!夫如來者,以清淨慧內證法性而得其名,非以心、意、意識、蘊、界、處法妄習得名;一切三界皆從虛妄分別而生,如來不從妄分別生。大慧!若有於二有常無常,如來無二,證一切法無生相故,是故非常亦非無常。大慧!乃至少有言說分別生,即有常無常過,是故應除二分別覺勿令少在。」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遠離常無常,  而現常無常; `[如是恒=恒如是【三宮】]`如是恒觀佛,  不生於惡見。 若常無常者,  所集皆無益; 為除分別覺,  不說常無常。 乃至有所立,  一切皆錯亂; 若見`[*10-16]惟=唯【三宮】*`惟自心,  是則無違諍。」 `[*10-2]大乘入楞伽經〔-〕【明】*`大乘入楞伽經`[Kṣaṇikaparivarto nāma ṣaṣṭhaḥ.]`剎那品第六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10-17]惟=唯【三宮】*`惟願為我說蘊、界、處生滅之相,若無有我,誰生誰滅?而諸凡夫依於生滅,不求盡苦不證涅槃。」 佛言:「大慧!諦聽!諦聽!當為汝說。大慧!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以不覺故,三緣和合而有果生。外道不知執為作者,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藏識,生於七識無明住地,譬如大海而有波浪,其體相續恒`[注=住【三宮】]`注不斷,本性清淨,離無常過、離於我論。其餘七識意意識等念念生滅,妄想為因、境相為緣和合而生,不了色等自心所現,計著名相起苦樂受,名相纏縛,既從貪生復生於貪,若因及所緣,諸取根滅不相續生,自慧分別苦樂受者,或得滅定,或得四禪,或復善入諸諦解脫,便妄生於得解脫想,而實未捨未轉如來藏中藏識之名。若無藏識,七識則滅。何以故?因彼及所緣而得生故。然非一切外道二乘諸修行者所知境界,以彼`[*10-18]惟=唯【三宮】*`惟了人無我性,於蘊、界、處取於自相及共相故,若見如來藏五法自性諸法無我,隨地次第而漸轉滅,不為外道惡見所動,住不動地得於十種三昧樂門,為三昧力諸佛所持,觀察不思議佛法及本願力,不住實際及三昧樂獲自證智,不與二乘諸外道共,得十聖種性道及意生智身離於諸行。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欲得勝法,應淨如來藏藏識之名。大慧!若無如來藏名藏識者,則無生滅。然諸凡夫及以聖人悉有生滅,是故一切諸修行者,雖見內境`[界〔-〕【三宮】]`界住現法樂,而不捨於勇猛精進。大慧!此如來藏藏識本性清淨,客塵所染而為不淨,一切二乘及諸外道,`[7]臆=憶【宋元宮】*`臆度起見不能現證,如來於此分明現見,如觀掌中`[Āmalaka.]`菴摩勒果。 「大慧!我為`[Śrīmālādevī.]`勝鬘夫人及餘`[Sūkṣmauipuṇaviśuddhabuddhi-bodhisattva.]`深妙淨智菩薩,說如來藏名藏識,與七識俱起,令諸聲聞見法無我。大慧!為勝鬘夫人說佛境界,非是外道二乘境界。大慧!此如來藏藏識是佛境界,與汝等比淨智菩薩隨順義者所行之處,非是一切執著文字外道二乘之所行處。是故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於如來藏`[藏識=識藏【宮】]`藏識當勤觀察,莫但聞已便生足想。」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甚深如來藏,  而與七識俱; 執著二種生,  了知則遠離。 無始習所熏,  如像現於心; 若能如實觀,  境相悉無有。 如愚見指月,  觀指不觀月; 計著文字者,  不見我真實。 心如工伎兒,  意如和伎者; 五識為伴侶,  妄想觀伎眾。」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五法自性諸識無我差別之相。我及諸菩薩摩訶薩善知此已,漸修諸地具諸佛法,至於如來自證之位。」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大慧!五法自性諸識無我,所謂:`[Nāma.]`名、`[Nimitta.]`相、`[Vikalpa.]`分別、`[Samyagjñāna.]`正智、`[Tathatā.]`如如。若修行者觀察此法,入於如來自證境界,遠離常斷有無等見,得現法樂甚深三昧。大慧!凡愚不了五法自性諸識無我,於心所現見有外物而起分別,非諸聖人。」 大慧白言:「云何不了而起分別?」 佛言:「大慧!凡愚不知名是假立,心隨流動見種種相,計我我所染著於色,覆障聖智起貪瞋癡,造作諸業如蠶作繭,妄想自纏墮於諸趣生死大海,如汲水輪循環不絕,不知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自心所見妄分別起,離能所取及生住滅,謂從自在、時節、微塵、勝性而生,隨名相流。大慧!此中相者,謂:眼識所見名之為色;耳、鼻、舌、身、意識得者,名之為聲、香、味、觸、法,如是等我說為相。分別者,施設眾名顯示諸相,謂以象馬車步男女等名而顯其相,此事如是決定不異,是名分別。正智者,謂觀`[名【麗】,其【大】(cf. K10n0161_p0962b07; T39n1791_p0491c11)]`名相互為其客,識心不起不斷不常,不`[墮【麗】,隨【大】(cf. K10n0161_p0962b09)]`墮外道二乘之地,是名正智。大慧!菩薩摩訶薩以其正智觀察名相,非有非無遠離損益二邊惡見,名相及識本來不起,我說此法名為如如。 「大慧!菩薩摩訶薩住如如已,得無照現境,昇歡喜地離外道惡趣,入出世法法相`[淳=純【明】]`淳熟,知一切法猶如幻等,證自聖智所行之法,離`[*7-1]臆=憶【宋元宮】*`臆度見,如是次第乃至法雲。至法雲已,三昧諸力自在神通,開敷滿足成於如來,成如來已為眾生故,如水中月普現其身,隨其欲樂而為說法。其身清淨離心、意、識,被弘誓甲,具足成滿十無盡願,是名菩薩摩訶薩入於如如之所獲得。」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為三性入五法中?為各有自相?」 佛言:「大慧!三性、八識及二無我,悉入五法,其中名及相是妄計性;以依彼分別心心所法俱時而起,如日與光是緣起性;正智如如不可壞故,是圓成性。大慧!於自心所現生執著時,有八種分別起,此差別相皆是不實,`[*10-19]惟=唯【三宮】*`惟妄計性。若能捨離二種我執,二無我智即得生長。大慧!聲聞緣覺菩薩如來,自證聖智諸地位次,一切佛法悉皆攝入此五法中。復次大慧!五法者,所謂相、名、分別、如如、正智。此中相者,謂所見色等形狀各別,是名為相。依彼諸相立瓶等名,此如是、此不異,是名為名。施設眾名顯示諸相心心所法,是名分別。彼名彼相畢竟無有,但是妄心展轉分別,如是觀察乃至覺滅,是名如如。大慧!真實決定究竟根本自性可得,是如如相。我及諸佛隨順證入,如其實相開示演說。若能於此隨順悟解,離斷離常不生分別入自證處,出於外道二乘境界,是名正智。大慧!此五種法,三性、八識及二無我,一切佛法普皆攝盡。大慧!於此法中,汝應以自智善巧通達,亦勸他人令其通達,通達此已,心則決定不隨他轉。」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五法三自性,  及與八種識; 二種無我法,  普攝於大乘。 名相及分別,  二種自性攝; 正智與如如,  是則`[Pariniṣpannalakṣaṇs.]`圓成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如經中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如`[Gaṅgānadībālukā.]`恒河沙,此當云何?為如言而受?為別有義?」 佛告大慧:「勿如言受。大慧!三世諸佛非如恒沙。何以故?如來最勝超諸世間,無與等者非喻所及,唯以少分為其喻耳。我以凡愚諸外道等,心恒執著常與無常,惡見增長生死輪迴,令其厭離發勝`[悕=希【三宮】]`悕望,言佛易成易可逢值;若言難遇如`[Udumbarapuṣpa.]`優曇華,彼便退怯不勤精進,是故我說如恒河沙。我復有時觀受化者,說佛難值如優曇華。大慧!優曇鉢華無有曾見現見當見,如來則有已`[見=現【三宮】]`見當見。大慧!如是譬喻非說自法。自法者,內證聖智所行境界,世間無等過諸譬喻,一切凡愚不能信受。大慧!真實如來超心、意、意識所見之相,不可於中而立譬喻。然亦有時而為建立,言恒`[河〔-〕【三宮】]`河沙等無有相違。大慧!譬如恒沙,龜魚象馬之所`[踐【麗】,賤【大】(cf. K10n0161_p0963b05)]`踐踏,不生分別恒淨無垢;如來聖智如彼恒河,力通自在以為其沙,外道龜魚競來擾亂,而佛不起一念分別。何以故?如來`[Pūrvapraṇihitatva.]`本願,以三昧樂普安眾生,如恒河沙無有愛憎無分別故。大慧!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盡燒時燒一切地,而彼地大不捨本性,恒與火大俱時生故,諸凡愚人謂地被燒,而實不燒,火所因故;如來法身亦復如是,如恒河沙終不壞滅。大慧!譬如恒沙無有限量;如來光明亦復如是,為欲成就無量眾生,普照一切諸佛大會。大慧!譬如恒沙住沙自性,不更改變而作餘物;如來亦爾,於世間中不生不滅,諸有生因悉已斷故。大慧!譬如恒沙取不知減投不見增;諸佛亦爾,以方便智成熟眾生無減無增。何以故?如來法身無有身故。大慧!以有身故而有滅壞,法身無身故無滅壞。大慧!譬如恒沙,雖苦壓治欲求蘇油終不可得;如來亦爾,雖為眾生眾苦所壓,乃至蠢動未盡涅槃,欲令捨離於法界中,深心願樂亦不可得。何以故?具足成就大悲心故。大慧!譬如恒沙隨水而流非無水也;如來亦爾,所有說法莫不隨順涅槃之流,以是說言諸佛如來如恒河沙。大慧!如來說法不隨於趣,趣是壞義,生死`[Pūrvakoṭi.]`本際不可得知,既不可知云何說趣?大慧!趣義是斷,凡愚莫知。」 大慧菩薩復白佛言:「若生死本際不可知者,云何眾生在生死中而得解脫?」 佛言:「大慧!無始虛偽過習因滅,了知外境自心所現,分別轉依名為解脫;非滅壞也,是故不得言無邊際。大慧!無邊際者,但是分別異名。大慧!離分別心無別眾生,以智觀察內外諸法,知與所知悉皆寂滅。大慧!一切諸法,唯是自心分別所見,不了知故分別心起,了心則滅。」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觀察諸導師,  譬如恒河沙; 非壞亦非趣,  是人能見佛。 譬如恒河沙,  悉離一切過; 而恒隨順流,  佛體亦如是。」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一切諸法剎那壞相。何等諸法名有剎那?」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大慧!一切法者,所謂:`[Kuśala.]`善法`[Akuśala.]`不善法,`[Saṃskṛta.]`有為法`[Asaṃskṛta.]`無為法,世間法出世間法,`[Sāsrava.]`有漏法`[Anāsrava.]`無漏法,`[Upātta.]`有受法`[Anupātta.]`無受法。大慧!舉要言之,五取蘊法以心、意、意識習氣為因而得增長,凡愚於此而生分別,謂善不善。聖人現證三昧樂住,是則名為善無漏法。復次,大慧!善不善者,所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藏識,意及意識并五識身。大慧!彼五識身與意識俱,善不善相展轉差別相續不斷,無異體生生已即滅,不了於境自心所現,次第滅時別識生起,意識與彼五識共俱,取於種種差別形相,剎那不住,我說此等名剎那法。大慧!如來藏名藏識,所與意等諸習氣俱是剎那法,無漏習氣非剎那法,此非凡愚剎那論者之所能知。彼不能知一切諸法有是剎那非剎那故,彼計無為同諸法壞,墮於斷見。大慧!五識身非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如來藏受苦樂與因俱有生滅,四種習氣之所迷覆,而諸凡愚分別熏心,不能了知起剎那見。大慧!如金金剛佛之舍利,是奇特性終不損壞;若得證法有剎那者,聖應非聖,而彼聖人未曾非聖,如金金剛雖經劫住稱量不減。云何凡愚不解於我祕密之說,於一切法作剎那想?」 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常說`[Saṭpāramitā.]`六波羅蜜,若得滿足便成正覺。何`[等=者【三宮】]`等為六?云何滿足?」 佛言:「大慧!波羅蜜者,差別有三。所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大慧!世間波羅蜜者,謂諸凡愚著我我所執取二邊,求諸有身貪色等境,如是修行`[Dāna.]`檀波羅蜜、`[Sīla-kṣāntivīrya-dhyāna.]`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成就神通生於梵世。大慧!出世間波羅蜜者,謂聲聞緣覺執著涅槃希求自樂,如是修習諸波羅蜜。大慧!出世間上上波羅蜜者,謂菩薩摩訶薩於自心二法,了知`[*10-20]惟=唯【三宮】*`惟是分別所現,不起妄想不生執著,不取色相,為欲利樂一切眾生,而`[恒=常【明】]`恒修行檀波羅蜜;於諸境界不起分別,是則修行尸波羅蜜;即於不起分別之時,忍知能取所取自性,是則名為羼提波羅蜜;初中後夜勤修匪懈,隨順實解,不生分別,是則名為毘梨耶波羅蜜;不生分別,不起外道涅槃之見,是則名為`[禪=禪那【三宮】]`禪波羅蜜;以智觀察心無分別不墮二邊,轉淨所依而不壞滅,獲於聖智內證境界,是則名為`[Prajñā.]`般若波羅蜜。」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言【三宮】]`曰: 「愚分別有為,  空無常剎那, 分別剎那義,  如河燈種子。 一切法不生,  寂靜無所作; 諸事性皆離,  是我剎那義。 生無間即滅,  不為凡愚說; 無間相續法,  諸趣分別起。 無明為其因,  心則從彼生; 未能了色來,  中間何所住? 無間相續滅,  而有別心起; 不住於色時,  何所緣而生? 若緣彼`[而=心【宋明宮】]`而起,  其因則虛妄; 因妄體不成,  云何剎那滅? 修行者正受,  金剛佛舍利; 及以光音宮,  世間不壞事。 如來`[Jñānasaṃped.]`圓滿智,  及比丘證得; 諸法性常住,  云何見剎那? 乾城幻等色,  何故非剎那? 大種無實性,  云何說能造?」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五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六 大周于闐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奉 勅譯 `[Nairmāṇikaparivario nāma saptamaḥ.]`變化品第七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來何故授阿羅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何故復說無般涅槃法眾生得成佛道?又何故說從初得佛至般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又言如來常在於定無覺無觀;又言佛事皆是化作;又言諸識剎那變壞;又言`[Vajrapāṇi.]`金剛神常隨衛護;又言前際不可知而說有般涅槃;又現有魔及以魔業;又有餘報,謂:`[Cañcāmāṇavikā.]`旃遮婆羅門女,`[Sundarikā.]`孫陀利外道女,及空鉢而還等事,世尊既有如是`[Karmāvaraṇa.]`業障,云何得成`[Sarvākārajñatā.]`一切種智?既已成於一切種智,云何不離如是諸過?」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大慧!我為`[Nirupadhiśeṣanirvāṇadhātu.]`無餘涅槃界故,密勸令彼修菩薩行,此界他土有諸菩薩,心樂求於聲聞涅槃,令捨是心進修大行,故作是說。又變化佛與化聲聞而授記`[別=莂【明】]`別,非法性佛。大慧!授聲聞記是祕密說。大慧!佛與二乘無差別者,據斷惑障解脫一味,非謂`[Jñeyāvaraṇa.]`智障,智障要見法無我性乃清淨故。`[Kleśāvaraṇa.]`煩惱障者,見人無我意識捨離,是時初斷藏識習滅,`[Dharmāvaraṇa.]`法障解脫方得永淨。大慧!我依本住法作是密語,非異前佛,後更有說,先具如是諸文字故。大慧!如來正知無有妄念,不待思慮然後說法,如來久已斷四種習,離二種死、除二種障。大慧!意及意識眼識等七,習氣為因是剎那性,離無漏善非流轉法。大慧!如來藏者,生死流轉及是涅槃苦樂之因,凡愚不知妄著於空。大慧!變化如來,金剛力士常隨衛護,非真實佛。真實如來離諸`[限=根【宋明宮】]`限量,二乘外道所不能知,住現法樂成就智忍,不假金剛力士所護。一切化佛不從業生,非即是佛亦非非佛,譬如陶師眾事和合而有所作,化佛亦爾,眾相具足而演說法,然不能說自證聖智所行之境。 「復次,大慧!諸凡愚人見六識滅起於斷見,不了藏識起於常見。大慧!自心分別是其本際,故不可得,離此分別即得解脫,四種習斷離一切過。」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三乘及非乘,  無有佛涅槃; 悉授如來記,  說離眾過惡。 成就究竟智,  及無餘涅槃; 誘進怯劣人,  依此密意說。 諸佛所得智,  演說如是道; `[19]惟=唯【三宮】*`惟此更非餘,  故彼無涅槃。 欲色有諸見,  如是四種習; 意識所從生,  藏意亦在中。 見意識眼等,  無常故說斷; 迷意藏起常,  邪智謂涅槃。」 `[20]大乘入楞伽經〔-〕【明】*`大乘入楞伽經斷`[Māṃsabhakṣaṇaparivarto nāmāṣṭamaḥ.]`食肉品第八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食不食肉功德過失,我及諸菩薩摩訶薩知其義已,為未來現在報習所熏食肉眾生而演說之,令捨肉味求於法味;於一切眾生起大慈心,更相親愛如一子想,住菩薩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二乘地暫時止息,究竟當成無上正覺。世尊!路`[迦=伽【明】]`迦耶等諸外道輩,起有無見執著斷常,尚有遮禁不聽食肉,何況如來、應、正等覺,大悲含育世所依怙,而許自他俱食肉耶?善哉世尊!具大慈悲哀愍世間,等觀眾生猶如一子,願為解說食肉過惡、不食功德,令我及與諸菩薩等,聞已奉行廣為他說。」 爾時大慧菩薩重說頌言: 「菩薩摩訶薩,  志求無上覺; 酒肉及與葱,  為食為不`[食=可【三宮】]`食? 愚夫貪嗜肉,  臭穢無名稱; 與彼惡獸同,  云何而可食? 食者有何過?  不食有何德? `[*19-1]惟=唯【三宮】*`惟願最勝尊,  為我具開演。」 爾時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大慧!一切諸肉有無量緣,菩薩於中當生悲愍,不應噉食,我今為汝說其少分。大慧!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迴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云何於中取之而食?大慧!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同於己身,念肉皆從有命中來,云何而食?大慧!諸羅剎等聞我此說尚應斷肉,況樂法人。大慧!菩薩摩訶薩在在生處,觀諸眾生皆是親屬,乃至慈念如一子想,是故不應食一切肉。大慧!衢路市肆諸賣肉人,或將犬馬人牛等肉,為求利故而販鬻之,如是雜穢云何可食? 「大慧!一切諸肉皆是精血污穢所成,求清淨人,云何取食?大慧!食肉之人眾生見之悉皆驚怖,修慈心者云何食肉?大慧!譬如獵師及`[Cāṇḍāla.]`旃陀羅,捕魚網鳥諸惡人等,狗見驚吠獸見奔走,空飛水`[住=陸【三】]`住一切眾生,若有見之咸作是念:『此人氣息猶如羅剎,今來至此必當殺我。』為護命故悉皆走避。食肉之人亦復如是,是故菩薩為修慈行不應食肉。大慧!夫食肉者,身體臭穢惡名流布,賢聖善人不用親狎,是故菩薩不應食肉。大慧!夫血肉者,眾仙所棄群聖不食,是故菩薩不應食肉。大慧!菩薩為護眾生信心,令於佛法不生譏謗,以慈愍故不應食肉。大慧!若我弟子食噉於肉,令諸世人悉懷譏謗,而作是言:『云何沙門修淨行人,棄捨天仙所食之味,猶如惡獸食肉滿腹,遊行世間,令諸眾生悉懷驚怖,壞清淨行,失沙門道?是故當知佛法之中無調伏行。』菩薩慈愍為護眾生,`[令不=不令【三宮】]`令不生於如是之心,不應食肉。大慧!如燒人肉其氣臭穢,與燒餘肉等無差別,云何於中有食不食?是故一切樂清淨者不應食肉。大慧!諸善男`[女=子【明】]`女塚間樹下`[Araṇyavana.]`阿蘭若處寂靜修行,或住慈心或持呪術,或求解脫或趣大乘,以食肉故,一切障礙不得成就,是故菩薩欲利自他不應食肉。大慧!夫食肉者,見其形色則已生於貪滋味心,菩薩慈念一切眾生猶如己身,云何見之而作食想?是故菩薩不應食肉。大慧!夫食肉者諸天遠離,口氣常臭,睡夢不安覺已憂悚,夜叉惡鬼奪其精氣,心多驚怖,食不知足,增長疾病易生瘡癬,恒被諸蟲之所唼食,不能於食深生厭離。大慧!我常說言:『凡所食噉作子肉想。』餘食尚然,云何而聽弟子食肉。大慧!肉非美好、肉不清淨,生諸罪惡敗諸功德,諸仙聖人之所棄捨,云何而許弟子食耶?若言許食,此人謗我。 「大慧!淨美食者,應知則是粳米`[粟=粱【宮】]`粟米大小麥豆`[9]蘇=酥【明】*`蘇油石蜜,如是等類,此是過去諸佛所許,我所稱說。我種`[性=姓【三宮】]`性中諸善男女,心懷淨信久植善根,於身命財不生貪著,慈愍一切猶如己身,如是之人之所應食,非諸惡習虎狼性者心所愛重。 「大慧!過去有王名`[Siṃhasaudāsa.]`師子生,耽著肉味食種種肉,如是不已遂至食人,臣民不堪悉皆離叛,亡失國位受大苦惱。大慧!釋提桓因處天王位,以於過去食肉餘習,變身為鷹而逐於鴿。我時作王名曰`[Śivin.]`尸毘,愍念其鴿,自割身肉以代其命。 「大慧!帝釋餘習尚惱眾生,況餘無慚常食肉者。當知食肉自惱惱他,是故菩薩不應食肉。大慧!昔有一王乘馬遊獵,馬驚奔逸入於山險,既無歸路又絕人居,有牝師子與同遊處,遂行醜行生諸子息,其最長者名曰`[Kalmāṣapada.]`班足,後得作王領七億家,食肉餘習非肉不食,初食禽獸後乃至人,所生男女悉是羅剎。轉此身已,復生師子豺狼虎豹雕鷲等中,欲求人身終不可得,況出生死涅槃之道。 「大慧!夫食肉者有如是等無量過失,斷而不食獲大功德,凡愚不知如是損益,是故我今為汝開演,凡是肉者悉不應食。大慧!凡殺生者多為人食,`[人若=若人【三宮】]`人若不食亦無殺事,是故食肉與殺同罪。奇哉世間貪著肉味,`[於〔-〕【三宮】]`於人身`[肉=有肉【三宮】]`肉尚取食之,況於鳥獸有不食者,以貪味故廣設方便,罝羅網罟處處安施,水陸飛行皆被殺害,設自不食為貪價直而作是事。 「大慧!世復有人心無慈愍,專行慘暴猶如羅剎,若見眾生其身充盛,便生肉想言此可食。大慧!世無有肉,非是自殺亦非他殺,心不疑殺而可食者,以`[是=其【明】]`是義故我許聲聞食如是肉。大慧!未來之世有愚癡人,於我法中而為出家,妄說`[Vinaya.]`毘尼壞亂正法,誹謗於我言聽食肉亦自曾食。大慧!我若聽許聲聞食肉,我則非是住慈心者,修觀行者,行頭陀者,趣大乘者,云何而勸諸善男子及善女人,於諸眾生生一子想斷一切肉?大慧!我於諸處說遮十種許三種者,是漸禁斷令其修學;今此經中自死他殺,凡是肉者一切悉斷。大慧!我不曾許弟子食肉,亦不現許亦不當許。大慧!凡是肉食,於出家人悉是不淨。 「大慧!若有癡人,謗言如來聽許食肉亦自食者,當知是人惡業所纏,必當永墮不饒益處。大慧!我之所有諸聖弟子,尚不食於凡夫段食,況食血肉不淨之食。大慧!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尚`[*19-2]惟=唯【三宮】*`惟`[Dharmāhāra.]`法食,豈況如來。大慧!如來法身非雜食身。大慧!我已斷除一切煩惱,我已浣滌一切習氣,我已善擇諸心智慧,大悲平等普觀眾生猶如一子。云何而許聲聞弟子食於子肉?何況自食。作是說者無有是處。」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悉曾為親屬,  眾穢所成長, 恐怖諸含生,  是故不應食。 一切肉與葱,  `[韮=韭【三宮】]`韮蒜及諸酒; 如是不淨物,  修行者遠離。 亦常離麻油,  及諸穿孔床; 以彼諸細蟲,  於中大驚怖。 飲食生放逸,  放逸生邪覺; 從覺生於貪,  是故不應食。 邪覺生貪故,  心為貪所醉; 心醉長愛欲,  生死不解脫。 為利殺眾生,  以財取諸肉; 二俱是惡業,  死墮叫喚獄。 不想不教求,  此三種名淨; 世無如是肉,  食者我訶責。 更互相食噉,  死墮惡獸中; 臭穢而`[9]癲=顛【三宮】*`癲狂,  是故不應食。 獵師旃`[10]茶=荼【三宮】*`茶羅,  屠兒羅剎娑; 此等種中生,  斯皆食肉報。 食已無慚愧,  生生常`[*9]`癲狂; 諸佛及菩薩,  聲聞所嫌惡。 《`[Hastikakṣya.]`象脇》與《`[Mahāmegha.]`大雲》,  《涅槃》、《`[Aṅgulimālika.]`央掘摩》, 及此《楞伽經》,  我皆制斷肉。 先說見聞疑,  已斷一切肉; 以其惡習故,  愚者妄分別。 如貪障解脫,  肉等亦復然; 若有食之者,  不能入聖道。 未來世眾生,  於肉愚癡說; 言此淨無罪,  佛聽我等食。 淨食尚如藥,  猶如子肉想; 是故修行者,  知量而行乞。 食肉背解脫,  及違聖表相; 令眾生生怖,  是故不應食。 安住慈心者,  我說常厭離; 師子及虎狼,  應共同遊止。 若於酒肉等,  一切皆不食; 必生賢聖中,  豐財具智慧。」 `[*20-1]大乘入楞伽經〔-〕【明】*`大乘入楞伽經`[Dhāraṇīparivarto nāma navamaḥ.]`陀羅尼品第九 爾時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為欲擁護持此經者,皆為演說楞伽經呪,我今亦說,汝當受持。」即說呪曰: `[Tadyathā | tuṭṭe 2 | vuṭṭe 2 | paṭṭe 2 | kaṭṭe 2 | amale 2 | vimale 2 | nime 2 | hime 2 | vame 2 | kale 2 | kale 2 | aṭṭe maṭṭe | vaṭṭe tuṭṭe | jñeṭṭe spuṭṭe | kaṭṭe 2 | laṭṭe paṭṭe | dime 2 | cale 2 | pace pace | bandhe 2 | añce mañce | dutāre 2 | patāre 2 | arkke 2 | sarkke 2 | cakre 2 | dime 2 | hime 2 | ṭu ṭu ṭu ṭu | 4 | ḍu ḍu ḍu ḍu | 4 | ru ru ru ru | 4 | phu phu phu phu | 4 | svāhā ||]`怛姪他(一) 覩吒覩吒(都騃`[反=切【明】下同]`反,下同)(二) 杜吒杜吒(三) 鉢吒鉢吒(四) 葛吒葛吒(五) 阿麼隷阿麼隷(六) 毘麼隷毘麼隷(七) 儞謎儞謎(八) 呬謎呬謎(九) 縛(扶`[可=荷【三宮】]`可反)謎縛謎(十) 葛隷葛隷(十一) 揭囉葛隷(十二) 阿吒末吒(十三) 折吒咄吒(十四) 耆若(攘舸反,二合)吒薩普(二合)吒(十五) 葛地(雜計反,下同)剌地(十六) `[鉢=簸【宮】]`鉢地(十七) 呬謎呬謎(十八) 第`[謎=謎第謎【三宮】]`謎(十九) 折隷折隷(二十) `[鉢利鉢利=般制般制【三宮】]`鉢利鉢利(二十一) 畔第`[毘=畔【三宮】]`毘第(二十二) 案制滿制(二十三) 𪐴(胝`[戶=庾【明】]`戶反,`[下同〔-〕【三宮】]`下同)`[*10-1]茶=荼【三宮】*`茶(去聲,下同)㘑(二十四) 杜`[*10]`茶㘑(二十五) `[3]鉢=般【三宮】*`鉢`[*10]`茶㘑(二十六) 遏計遏計(二十七) 末計末計(二十八) 斫`[結=結㘑【三宮】]`結斫結㘑(二合)(二十九) 地(依字呼)謎地謎(三十) 呬謎呬謎(三十一) 𪐴𪐴𪐴𪐴(三十二) 楮(笞矩反)楮楮楮(三十三) 杜杜`[杜=杜杜【三宮】]`杜(`[三=(並重呼)三【三宮】]`三十四) 杜虎(二合)杜虎杜虎杜虎(三十五) 莎`[7]婆〔-〕【宋明宮】*`婆訶(三十六) 「大慧!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為他解說此陀羅尼,當知此人,不為一切人與非人諸鬼神等之所得便;若復有人卒中於惡,為其誦念一百八遍,即時惡鬼疾走而去。大慧!我更為汝說陀羅尼。」即說呪曰: `[Tad yathā | padme padmadeva | hine hini hine | cu cule culu cule | phale phula phule | yule ghule yule yule | ghule ghule ghule | pale pala palemuñce 3 cchinde bhinde bhañje marde pramarde dinakare svāhā ||]`怛姪他`[(一)=(一)般頭迷(二)【三宮】]` \(一) `[*3-1]鉢=般【三宮】*`鉢頭摩第鞞`[(二)=(去聲三)【三宮】]` \(二) `[鉢頭迷(三)〔-〕【三宮】]`鉢頭迷(三) 醯(去`[聲=聲(呼)【三宮】]`聲,下同)泥醯禰醯泥(四) `[隷=主隷【三宮】]`隷主羅主隷(五) 虎隷虎羅虎隷(六) 庾`[隷=隷庾隷【三】,隷庾羅【宮】]`隷庾隷(七) 跛隷跛羅跛隷(八) 嗔(上聲,呼)第臏第(九) 畔逝末第`[(十)=(十)般羅(二合)末第(十一)【三宮】]` \(十) 尼羅迦隷(`[十=十二【三宮】]`十一) 莎`[*7-1]婆〔-〕【宋明宮】*`婆訶(`[十二=十三【三宮】]`十二) 「大慧!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為他解說此陀羅尼,不為一切天龍夜叉人非人等諸惡鬼神之所得便;我為禁止諸羅剎故說此神呪,若持此呪則為受持入楞伽經,一切文句悉已具足。」 `[*20-2]大乘入楞伽經〔-〕【明】*`大乘入楞伽經`[sagāthaka.]`偈頌品第十`[之初〔-〕【宮】]`之`[初=一【明】]`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修多羅中諸廣義故,而說`[偈=頌【三宮】]`偈言: 「諸法不堅固,  皆從分別生, 以分別即空,  所分別非有。 由虛妄分別,  是則有識生, 八九識種種,  如海眾波浪。 習氣常增長,  槃根堅固依, 心隨境界流,  如鐵於`[礠=慈【宋元宮】,磁【明】]`礠石。 眾生所依性,  遠離諸計度, 及離智所知,  轉依`[得=即【三宮】]`得解脫。 得如幻三昧,  超過於十地; 觀見心王時,  想識皆遠離。 爾時心轉依,  是則為常住; 在於蓮花宮,  幻境之所起。 既住彼宮已,  自在無功用; 利益諸眾生,  如眾色摩尼。 無有為無為,  `[*19-3]惟=唯【三宮】*`惟除妄分別; 愚夫迷執取,  如石女夢子。 應知補伽羅,  蘊界諸緣等, `[悉=迷【宮】]`悉空無自性,  無`[生=上【宋元】]`生有非有。 我以方便說,  而實無有相; 愚夫妄執取,  能相及所相。 一切知非知,  一切非一切; 愚夫所分別,  佛無覺自他。 諸法如幻夢,  無生無自性; 以皆性空故,  `[無有=有無【三宮】]`無有不可得。 我`[*19]`惟說一性,  離於妄計度; 自性無有二,  眾聖之所行。 如四大不調,  變吐見螢光; 所見皆非有,  世間亦如是。 猶如幻所現,  草木瓦礫等; 彼幻無所有,  諸法亦如是。 非取非所取,  非縛非所縛; 如幻如陽焰,  如夢亦如翳。 若欲見真實,  離諸分別取; 應修真實觀,  見佛必無疑。 世間等於夢,  色資具亦爾; 若能如是見,  身為世所尊。 三界由心起,  迷惑妄所見; 離妄無世間,  知已轉染依。 愚夫之所見,  妄謂有生滅; 智者如實觀,  不生亦不滅。 常行無分別,  遠離心心法; 住色究竟天,  離諸過失處。 於彼成正覺,  具力通自在; 及諸勝三昧,  現化於此`[成=城【宮】]`成。 化身無量億,  遍遊一切處; 令愚夫得聞,  如響難思法。 遠離初中後,  亦離於有無; 非多而現多,  不動而普遍。 說眾生身中,  所覆之`[性實【麗】,性質【大】,真性【三宮】]`性實; 迷惑令幻有,  非幻為迷惑。 由心迷惑故,  一切皆悉有; 以此相繫縛,  藏識起世間。 如是諸世間,  `[*19]`惟有假施設; 諸見如`[Ogha.]`暴流,  行於人法中。 若能如是知,  是則轉所依; 乃為我真子,  成就隨順法。 愚夫所分別,  堅濕`[暖=煖【明】]`暖動法; 假名無有實,  亦無相所相。 身形及諸根,  皆以八物成; 凡愚妄計色,  迷惑身籠檻。 凡愚妄分別,  因緣和合生; 不了真實相,  流轉於三有。 識中諸種子,  能現心境界; 愚夫起分別,  妄計於二取。 無明`[愛及=及愛【三宮】]`愛及業,  諸心依彼生; 以是我了知,  為依他起性。 妄分別有物,  迷惑心所行; 此分別都無,  迷妄計為有。 心為諸緣縛,  生起於眾生; 諸緣若遠離,  我說無所見。 已離於眾緣,  自相所分別; 身中不復起,  我為無所行。 眾生心所起,  能取及所取; 所見皆無相,  愚夫妄分別。 顯示阿賴耶,  殊勝之藏識; 離於能所取,  我說為真如。 蘊中無有人,  無我無眾生; 生唯是識生,  滅亦唯識滅。 猶如畫高下,  雖見無所有; 諸法亦如是,  雖見而非有。 如乾闥婆城,  亦如熱時炎; 所見恒如是,  智觀不可得。 因緣及譬喻,  以此而立宗; 乾城夢火輪,  陽焰日月光。 火焰`[毛=互【三宮】]`毛等喻,  以此顯無生; 世分別皆空,  迷惑如幻夢。 見諸有不生,  三界無所依; 內外亦如是,  成就`[Kṣāntyanutpatti.]`無生忍。 得如幻三昧,  及以意生身; 種種諸神通,  諸力及自在。 諸法本無生,  空無有自性; 迷惑諸因緣,  而謂有生滅。 愚夫妄分別,  以心而現心; `[及=不【宮】]`及現於外色,  而實無所有。 如定力觀見,  佛像與骨鎖; 及分析大種,  假施設世間。 身資及所住,  此三為所取; 意取及分別,  此三為能取。 迷惑妄計`[著=者【三宮】]`著,  以能所分別; 但隨文字境,  而不見真實。 行者以慧觀,  諸法無自性; 是時住無相,  一切皆休息。 如以墨塗雞,  無智者妄取; 實無有三乘,  愚夫不能`[見=了【三宮】]`見。 若見諸聲聞,  及以辟支佛; 皆大悲菩薩,  變化之所現。 `[Vijñaptimātraṃ tribhavaṃ.]`三界唯是心,  分別二自性; 轉依離人法,  是則為真如。 日月燈光焰,  大種及摩尼; 無分別作用,  諸佛亦如是。 諸法如毛輪,  遠離生住滅; 亦離常無常,  染淨亦如是。 如著陀都藥,  見地作金色; 而實彼地中,  本無有金相。 愚夫亦如是,  無始迷亂心; 妄取諸有實,  如幻如陽焰。 應觀一種子,  與非種同印; 一種一切種,  是名心種種。 `[種=淨【三宮】]`種種子為一,  轉依為非種; 平等同法印,  悉皆無分別。 種種諸種子,  能感諸趣生; 種種眾雜苦,  名一切種子。 觀諸法自性,  迷惑不待遣; 物性本無生,  了知即解脫。 定者觀世間,  眾色由心起; 無始心迷惑,  實無色無心。 如幻與乾城,  毛輪及陽焰; 非有而現有,  諸法亦如是。 一切法不生,  唯迷惑所見; 以從迷妄生,  愚妄計著二。 由種種習氣,  生諸波浪心; 若彼習斷時,  心浪不復起。 心緣諸境起,  如畫依於壁; 不爾虛空中,  何不起於畫? 若緣少分相,  令心得生者; 心既從緣起,  唯心義不成。 心性本清淨,  猶若淨虛空; 令心還取心,  由習非異因。 執著自心現,  令心而得起; 所見實非外,  是故說唯心。 藏識說名心,  思量以為意; 能了諸境界,  是則名為識。 心常為`[Avyākṛta.]`無`[記=說【宮】]`記,  意具`[Ubhayasaṃcara.]`二種行; 現在識通具,  善與不善等。 證乃無定時,  超地及諸剎; 亦越於心量,  而住無相果。 所見有與無,  及以種種相; 皆是諸愚夫,  顛倒所執著。 智若離分別,  物有則相違; 由心故無色,  是故無分別。 諸根猶如幻,  境界悉如夢; 能作及所作,  一切皆非有。 `[Saṃvṛti.]`世諦一切有,  第一義則無; `[Dharmānāṃ niḥsvabhāvatvaṃ.]`諸法無性性,  說為第一義。 於無自性中,  因諸言說故, 而有物起者,  是名為俗諦。 若無有言說,  所起物亦無; 世諦中無有,  有言無事者。 顛倒虛妄法,  而實不可得; 若倒是有者,  則無無自性。 以有無性故,  而彼顛倒法; 一切諸所有,  是皆不可得。 惡習熏於心,  所現種種相; 迷惑謂心外,  妄取諸色像。 分別無分別,  分別是可斷; 無分別能見,  實性證真空。 `[無明=無間【宋】]`無明熏於心,  所`[現=見【明】]`現諸眾生; 如幻象馬等,  及樹葉為金。 猶如`[翳=瞖【明】]`翳目者,  迷惑見毛輪; 愚夫亦如是,  妄取諸境界。 `[分=令【宋】]`分別所分別,  及起分別者; 轉所轉轉因,  因此六解脫。 由於妄計故,  無地無諸諦; 亦無諸剎土,  化佛及二乘。 心起一切法,  一切處及身; 心性實無相,  無智取種種。 分別迷惑相,  是名依他起; 相中所有名,  是則為妄計。 諸緣法和合,  分別於名相, 此等皆不生,  是則圓成實。 十方諸剎土,  眾生菩薩中, 所有法報佛,  化身及變化, 皆從`[Amitābha.]`無量壽,  `[Sukhāvatī.]`極樂界中出; 於`[Sūtrāntavaipulyanaya.]`方廣經中,  應知密意說。 所有佛子說,  及諸導師說, 悉是化身說,  非是實報佛。 諸法無有生,  彼亦非非有, 如幻亦如夢,  如化如乾城。 種種由心起,  種種由心脫; 心`[起=生【三宮】]`起更非餘,  心滅亦如是。 以眾生分別,  所現虛妄相; `[*19-6]惟=唯【三宮】*`惟心實無境,  離分別解脫。 由無始積集,  分別諸戲論; 惡習之所熏,  起此虛妄境。 妄計自性故,  諸法皆無生; 依止於緣起,  眾生迷分別。 分別不相應,  依他即清淨; 所住離分別,  轉依即真如。 勿妄計虛妄,  妄計即無實; 迷惑妄分別,  取所取皆無。 分別見外境,  是妄計自性; 由此虛妄計,  緣起自性生。 邪見諸外境,  無境但是心; 如理正觀察,  能所取皆滅。 如愚所分別,  外境實非有; 習氣擾濁心,  似外境而轉。 已滅二分別,  智契於真如; 起於無影像,  難思聖所行。 依父母和合,  如`[*9-1]蘇=酥【明】*`蘇在於瓶; 阿賴耶意俱,  令赤白增長。 `[Peśī.]`閉尸及`[Ghanārbuda.]`稠胞,  穢業種種生; 業風增四大,  出生如果熟。 五與五及五,  瘡竅有九種; 爪甲齒毛具,  滿足即便生。 初生猶糞虫,  亦如人睡覺; 眼開見於色,  分別漸增長。 分別決了已,  脣齶等和合; 始發於語言,  猶如鸚鵡等。 隨眾生意樂,  安立於大乘; 非惡見行處,  外道不能受。」 「自內所證乘,  非計度所行; 願說佛滅後,  誰能受持此?」 「大慧汝應知,  善逝涅槃後, 未來世當有,  持於我法者。 南天竺國中,  大名德比丘; 厥號為`[Nāgāhvaya.]`龍樹,  能破`[Sadasatpakṣa.]`有無宗。 世間中顯我,  `[Anuttara.]`無上大乘法; 得初歡喜地,  往生安樂國。 眾緣所起義,  有無俱不可; 緣中妄計物,  分別於有無; 如是外道見,  遠離於我法。 一切法名字,  生處常隨逐; 已習及現習,  展轉共分別; 若不說於名,  世間皆迷惑; 為除迷惑故,  是故立名言。 愚分別諸法,  迷惑於名字; 及以諸緣生,  是三種分別。 以不生不滅,  本性如虛空; 自性無所有,  是名妄計相。 如幻影陽焰,  鏡像夢火輪; 如響及乾城,  是則依他起。 真如空不二,   `[Bhūtakoṭi.]`實際及`[Dharmatā.]`法性; 皆無有分別,  我說是圓成。 語言心所行,  虛妄墮二邊; 慧分別實諦,  是慧無分別。 於智者所現,  於愚則不現; 如是智所現,  一切法無相。 如假金瓔珞,  非金愚謂金; 諸法亦如是,  外道妄計度。 諸法無始終,  住於真實相; 世間皆無作,  妄計不能了。 過去所有法,  未來及現在; 如是一切法,  皆悉是無生。 諸緣和合故,  是故說有法; 若離於和合,  不生亦不滅。 而諸緣起法,  一異不可得; 略說以`[為=無【宮】]`為生,  廣說則為滅。 一是不生空,  一復是生空; 不生空為勝,  生空`[則=是【三宮】]`則滅壞。 真如空實際,  涅槃及法界; 種種意生身,  我說皆異名。 於諸經律論,  而起淨分別; 若不了無我,  依教不依義, 眾生妄分別,  所見如兔角, 分別即迷惑,  如渴獸逐焰。 由於妄執著,  而起於分別; 若離妄執因,  分別則不起。 甚深大方廣,  知諸剎自在; 我為佛子說,  非為諸聲聞。 三有空無常,  遠離我我所; 我為諸聲聞,  如是總相說。 不著一切法,  `[寂淨=寂靜【宮】]`寂淨獨所行; 思念辟支果,  我為彼人說。 身是依他起,  迷惑不自見; 分別外自性,  而令心妄起。 報得及加持,  諸趣種類生; 及夢中所得,  是神通四`[性=種【三宮】]`性。 夢中之所得,  及以佛威力; 諸趣種類等,  皆非報得通。 習氣熏於心,  似物而影起; 凡愚未能悟,  是故說為生。 隨於妄分別,  外相幾時有; 爾所時增妄,  不見自心迷。」 「何以說有生,  而不說所見; 無所見而見,  為誰云何說?」 「心體自本淨,  意及諸識俱; 習氣常熏故,  而作諸濁亂。 藏識捨於身,  意乃求諸趣; 識`[迷【麗】,述【大】(cf. K10n0161_p0971c18)]`迷似境界,  見已而貪取。 所見唯自心,  外境不可得; 若修如是觀,  捨妄念真如。 諸定者境界,  業及佛威力; 此三不思議,  難思智所行。 過未補伽羅,  虛空及涅槃; 我隨世俗`[事=說【三宮】]`事,  真諦離文字。 二乘及外道,  同依止諸見; 迷惑於唯心,  妄分別外境。 羅漢辟支佛,  及以佛菩提; 種子堅成就,  夢佛灌其頂。」 「心幻趣寂靜,  何為說有無? 何處及為誰?  何故願為說。」 「迷惑於`[*19-7]惟=唯【三宮】*`惟心,  故說幻有無; 生滅相相應,  相所相平等。 分別名意識,  及與五識俱; 如影像`[暴=瀑【宮】]`暴流,  從心種子起。 若心及與意,  諸識不起者; 即得意生身,  亦得於佛地。 諸緣及蘊界,  人法之自相; 皆心假施設,  如夢及毛輪。 觀世如幻夢,  依止於真實; 真實離諸相,  亦離因相應。 聖者內所證,  常住於無念; 迷惑因相應,  執世間為實。 一切戲論滅,  迷惑則不生; 隨有迷分別,  癡心常現起。 諸法空無性,  而是常無常; `[Utpādavādin.]`生論者所見,  非是`[Anutpādavādin.]`無生論。 一異俱不俱,  自然及自在; 時微塵勝性,  緣分別世間。 識為生死種,  有種故有生; 如畫依於壁,  了知即便滅。 譬如見幻人,  而有幻生死; 凡愚亦如是,  癡故起縛脫。 內外二種法,  及以彼因緣; 修行者觀察,  皆住於無相。 習氣不離心,  亦不與心俱; 雖為習所纏,  心相無差別。 心如白色衣,  意識習為垢; 垢習之所污,  令心不顯現。 我說如虛空,  非有亦非無; 藏識亦如是,  有無皆遠離。 意識若轉依,  心則離濁亂; 我說心為佛,  覺了一切法。 `[永=若【宮】]`永斷三相續,  亦離於四句; 有無皆捨離,  諸有恒如幻。 前七地心起,  故有二自性; 餘地及佛地,  悉是圓成實。 `[Kāmadhātu.]`欲`[Rūpin.]`色`[Ārūpyadhātu.]`無色界,  及以於涅槃; 於彼一切身,  皆是心境界。 隨其有所得,  是則迷惑起; 若覺自心已,  迷惑則不生。 我立二種法,  諸相及以證; 以四種理趣,  方便說成就。 見種種名相,  是迷惑分別; 若離於名相,  性淨聖所行。 隨能所分別,  則有妄計相; 若離彼分別,  自性聖所行。 心若解脫時,  則常恒真實; 種性及法性,  真如離分別。 以有清淨心,  而有雜染現; 無淨則無染,  真淨聖所行。 世間從緣生,  增長於分別; 觀彼如幻夢,  是時即解脫。 種種惡習氣,  與心和合故; 眾生見外境,  不覩心法性。 心性本清淨,  不生諸迷惑; 迷從惡習起,  是故不見心。 唯迷惑即真,  真實非餘處; 以諸行非行,  非餘處見故。 若觀諸有為,  遠離相所相; 以離眾相故,  見世`[*19-8]惟=唯【三宮】*`惟自心。 安住於唯心,  不分別外境; 住真如所緣,  超過於心量。 若超過心量,  亦超於無相; 以住無相者,  不見於大乘。 行寂無功用,  淨修諸大願; 及我最勝智,  無相故不見。 應觀心所行,  亦觀智所行; 觀見慧所行,  於相無迷惑。 心所行苦諦,  智所行是集; 餘二及佛地,  皆是慧所行。 得果與涅槃,  及以八聖道; 覺了一切法,  是佛清淨智。 眼根及色境,  空明與作意; 故令從藏識,  眾生眼識生。 取者能所取,  名事俱無有; 無因妄分別,  是為無智者。 名義互不生,  名義別亦爾; 計因無因生,  不離於分別。 妄謂住實諦,  隨見施設說; 一性五不成,  捨離於諦義。 戲論於有無,  應超此等魔; 以見無我故,  不妄求諸有。 計作者為常,  呪術`[與=興【三宮】]`與諍論; 實諦離言說,  而見寂滅法。 依於藏識故,  而得有意轉; 心意為依故,  而有諸識生。 虛妄所立法,  及心性真如; 定者如是觀,  通達唯心性。 觀意與相事,  不念常無常; 及以生不生,  不分別二義。 從於阿賴耶,  生起於諸識; 終不於一義,  而生二種心。 由見自心故,  非空非言說; 若不見自心,  為見網所縛。 諸緣無有生,  諸根無所有; 無貪無蘊界,  悉無諸有為。 本無諸業報,  無作無有為; 執著本來無,  無縛亦無脫。 無有無記法,  法非法皆無; 非時非涅槃,  法性不可得。 非佛非真諦,  非因亦非果; 非倒非涅槃,  非生亦非滅。 亦無十二支,  邊無邊非有; 一切見皆斷,  我說是唯心。 煩惱業與身,  及業所得果; 皆如焰如夢,  如乾闥婆城。 以住唯心故,  諸相皆捨離; 以住唯心故,  能見於斷常。 涅槃無諸蘊,  無我亦無相; 以入於唯心,  轉依得解脫。 惡習為因故,  外現於大地; 及以諸眾生,  唯心無所見。 身資土影像,  眾生習所現; 心非是有無,  習氣令不顯。 垢現於淨中,  非淨現於垢; 如雲翳虛空,  心不現亦爾。 妄計性為有,  於緣起則無; 以妄計迷執,  緣起無分別。 非所造皆色,  有色非所造; 夢幻焰乾城,  此等非所造。 若於緣生法,  謂 `[實=真【三宮】]`實及不實; 此人決定依,  一異等諸見。 聲聞有三種,  願生與變化; 及離貪瞋等,  從於法所生。 菩薩亦三種,  未有諸佛相; 思念於眾生,  而現`[於佛=佛形【三宮】]`於佛像。 眾生心所現,  皆從習氣生; 種種諸影像,  如星雲日月。 若大種是有,  可有所造生; 大種無性故,  無能相所相。 大種是能造,  地等是所造; 大種本無生,  故無所造色。 假實等諸色,  及幻所`[造=起【三宮】]`造色; 夢色乾城色,  焰色為第五。 一闡提五種,  種性五亦然, 五乘及非乘,  涅槃有六種, 諸蘊二十四,  諸色有八種, 佛有二十四,  佛子有二種。 法門有百八,  聲聞有三種, 諸佛剎`[*19-9]惟=唯【三宮】*`惟一,  佛一亦復然。 解脫有三種,  心流注有四, 無我有六種,  所知亦有四。 遠離於作者,  及離諸見過; 內自證不動,  是無上大乘。 生及與不生,  有八種九種; 一念與漸次,  證得宗唯一。 無色界八種,  禪差別有六, 辟支諸佛子,  出離有七種。 三世悉無有,  常無常亦無; 作業及果報,  皆如夢中事。 諸佛本不生,  為聲聞佛子; 心恒不能見,  如幻等法故。 故於一切剎,  從`[Tuṣitālaya.]`兜率入胎; 初生及出家,  不從生處生。 為流轉眾生,  而說於涅槃; 諸諦及諸剎,  隨機令覺悟。 世間洲樹林,  無我外道行; 禪乘阿賴耶,  果境不思議。 星宿月種類,  諸王諸天種; 乾闥夜叉種,  皆因業愛生。 不思變易死,  猶與習氣俱; 若死永盡時,  煩惱網已斷。 財穀與金銀,  田宅及僮僕, 象馬牛羊等,  皆悉不應畜。 不臥穿孔床,  亦不泥塗地, 金銀銅鉢等,  皆悉不應畜。 土石及與鐵,  `[䗍=螺【宮】]`䗍及`[頗梨=玻瓈【明】]`頗梨器, 滿於`[Māgadha.]`摩竭量,  隨鉢故聽畜。 常以青等色,  牛糞泥果葉, 染白`[Kambala.]`欽婆等,  令作`[Kāṣāya.]`袈裟色。 `[Caturaṅgula.]`四指量刀子,  `[刀=刃【三宮】]`刀如半月形, 為以割截衣,  修行者聽畜。 勿學工巧明,  亦不應賣買, 若須使淨人,  此法我所說。 常守護諸根,  善解`[Sūtrānta.]`經`[Vinaya.]`律義, 不狎諸俗人,  是名修行者。 樹下及巖穴,  野屋與塚間, 草窟及露地,  修行者應住。 塚間及餘處,  三衣常隨身, 若闕衣服時,  來施者應受。 乞食出遊行,  前視一尋地; 攝念而行乞,  猶如蜂採花。 閙眾所集處,  眾雜比丘尼; 活命與俗交,  皆不應乞食。 諸王及王子,  大臣與長者, 修行者乞食,  皆不應親近。 生家及死家,  親友所愛家, 僧尼和雜`[家=處【三宮】]`家,  修行者不食。 寺中烟不斷,  常作種種食, 及故為所造,  修行者不食。 行者觀世間,  能相與所相; 皆悉離生滅,  亦離於有無。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六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七大周于闐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奉 勅譯 偈頌品第十之二 「若諸修行者,  不起於分別; 不久得三昧,  力通及自在。 修行者不應,  妄執從微塵, 時勝性作者,  緣生於世間。 世從自分別,  種種習氣生; 修行者應觀,  諸有如夢幻。 恒常見遠離,  誹謗及建立; 身資及所住,  不分別三有。 不思想飲食,  正念端身住; 數數恭敬禮,  諸佛及菩薩。 善解經律中,  真實理趣法; 五法二無我,  亦思惟自心。 內證淨法性,  諸地及佛地; 行者修習此,  處蓮花灌頂。 沈`[輪=淪【三宮】]`輪諸趣中,  厭離於諸有; 往塚間靜處,  修習諸觀行。 有物無因生,  妄謂離斷常; 亦謂離有無,  妄計為`[Madhyama.]`中道。 妄計無因論,  無因是斷見; 不了外物故,  壞滅於中道。 恐墮於斷見,  不捨所執法; 以建立誹謗,  妄說為中道。 以覺了`[3]惟=唯【三宮】*`惟心,  捨離於外法; 亦離妄分別,  此行契中道。 `[*3]`惟心無有境,  無境心不生; 我及諸如來,  說此為中道。 若生若不生,  自性無自性; 有無等皆空,  不應分別二。 不能起分別,  愚夫謂解脫; 心無覺智生,  豈能斷二執? 以覺自心故,  能斷二所執; 了知故能斷,  非不能分別。 了知心所現,  分別即不起; 分別不起故,  真如心轉依。 若見所起法,  離諸外道過; 是智者所取,  涅槃非滅壞。 我及諸佛說,  覺此即成佛; 若更異分別,  是則外道論。 不生而現生,  不滅而現滅; 普於諸億剎,  頓現如水月。 一身為多身,  然火及注雨; 隨機心中現,  是故說`[*3]`惟心。 心亦是`[*3]`惟心,  非心亦心起; 種種諸色相,  通達皆`[*3]`惟心。 諸佛與聲聞,  緣覺等形`[像=相【三宮】]`像; 及餘種種色,  皆說是`[*3]`惟心。 從於無色界,  乃至地獄中; 普現為眾生,  皆是`[*3]`惟心作。 如幻諸三昧,  及以意生身; 十地與自在,  皆由轉依得。 愚夫為`[相=想【三宮】]`相縛,  隨見聞覺知; 自分別顛倒,  戲論之所動。 一切空無生,  我實不涅槃; 化佛於諸剎,  演三乘一乘。 佛有三十六,  復各有十種; 隨眾生心器,  而現諸剎土。 法佛於世間,  猶如妄計性; 雖見有種種,  而實無所有。 法佛是真佛,  餘皆是化佛; 隨眾生種子,  見佛所現身。 以迷惑諸相,  而起於分別; 分別不異真,  相不即分別。 自性及受用,  化身復現化; 佛德`[三=二【三】]`三十六,  皆自性所成。 由外熏習種,  而生於分別; 不取於真實,  而取妄所執。 迷惑依內心,  及緣於外境; 但由此二起,  更無第三緣。 迷惑依內外,  而得生起已; 六十二十八,  故我說為心。 知但有根境,  則離於`[Ātmagrāha.]`我執; 悟心無境界,  則離於`[Dharmagrāha.]`法執。 由依本識故,  而有諸識生。 由依內處故,  有似外影現; 無智恒分別,  有為及無為, 皆悉不可得,  如夢星毛輪, 如乾闥婆城,  如幻如焰水, 非有而見有,  緣起法亦然。 我依三種心,  假說根境我; 而彼心意識,  自性無所有。 心意及與識,  無我有二種, 五法與自性,  是諸佛境界。 習氣因為一,  而成於三相; 如以一彩色,  畫壁見種種。 五法二無我,  自性心意識; 於佛種性中,  皆悉不可得。 遠離心意識,  亦離於五法; 復離於自性,  是為佛種性。 若身語意業,  不修白淨法; 如來淨種性,  則離於現行。 神通力自在,  三昧淨莊嚴, 種種意生身,  是佛淨種性。 內自證無垢,  遠離於因相, 八地及佛地,  如來性所成。 `[Dūraṃgamā.]`遠行與`[Sādhumatī.]`善慧,  `[Dharmameghā.]`法雲及`[Tathāgatī.]`佛地; 皆是佛種性,  餘悉二乘攝。 如來心自在,  而為諸愚夫, 心相差別故,  說於七種地。 第七地不起,  身語意過失; 第八地所依,  如夢渡河等。 八地及五地,  解了工巧明; 諸佛子能作,  諸有中之王。 智者不分別,  若生若不生, 空及與不空,  自性無自性, 但`[*3-7]惟=唯【三宮】*`惟是心量,  而實不可得。 為諸二乘說,  此實此虛妄, 非為諸佛子,  故不應分別。 有非有悉非,  亦無剎那相; 假實法亦無,  惟心不可得。 有法是俗諦,  無性第一義; 迷惑於無性,  是則為世俗。 一切法皆空,  我為諸凡愚; 隨俗假施設,  而彼無真實。 由言所起法,  則有所行義; 觀見言所生,  皆悉不可得。 如離壁無畫,  離質亦無影; 藏識若清淨,  諸識浪不生。 依法身有報,  從報起化身; 此為根本佛,  餘皆化所現。 不應妄分別,  空及以不空; 妄計於有無,  言義不可得。 凡愚妄分別,  德實塵聚色; 一一塵皆無,  是故無境界。 眾生見外相,  皆由自心現; 所見既非有,  故無諸外境。 如象溺深泥,  不能復移動; 聲聞住三昧,  昏墊亦復然。 若見諸世間,  習氣以為因; 離有無俱非,  法無我解脫。 自性名妄計,  緣起是依他; 真如是圓成,  我經中常說。 心意及與識,  分別與表示; 本識作三有,  皆心之異名。 壽及於煖識,  阿賴耶`[Jīvitendriya.]`命根; 意及與意識,  皆分別異名。 心能持於身,  意恒審思慮; 意識諸識俱,  了自心境界。 若實有我體,  異蘊及蘊中; 於彼求我體,  畢竟不可得。 一一觀世間,  皆是自心現; 於煩惱隨眠,  離苦得解脫。 聲聞為盡智,  緣覺寂靜智; 如來之智慧,  生起無窮盡。 外實無有色,  `[*3]`惟自心所現; 愚夫不覺知,  妄分別有為。 不知外境界,  種種皆自心; 愚夫以因喻,  四句而成立。 智者悉了知,  境界自心現; 不以宗因喻,  諸句而成立。 分別所分別,  是為妄計相; 依止於妄計,  而復起分別。 展轉互相依,  皆因一習氣; 此二俱為客,  非眾生心起。 `[安=妄【宮】]`安住三界中,  心心所分別; 所起似境界,  是妄計自性。 影像與種子,  合為十二處; 所依所緣合,  說有所作事。 猶如鏡中像,  瞖眼見毛輪; 習氣覆亦然,  `[凡夫=凡愚【三宮】]`凡夫起妄見。 於自分別境,  而起於分別; 如外道分別,  外境不可得。 如愚不了繩,  妄取以為蛇; 不了自心現,  妄分別外境。 如是繩自體,  一異性皆離; 但自心倒惑,  妄起繩分別。 妄計分別時,  而彼性非有; 云何見非有,  而起於分別? 色性無所有,  瓶衣等亦然; 但由分別生,  所見終無有。」 「無始有為中,  迷惑起分別; 何法令迷惑?  願佛為我說。」 「諸法無自性,  但`[*3]`惟心所現; 不了於自心,  是故生分別。 如愚所分別,  妄計實非有; 異此之所有,  而彼不能知。 諸聖者所有,  非愚所分別; 若聖同於凡,  聖應有虛妄。 以聖治心淨,  是故無迷惑; 凡愚心不淨,  故有妄分別。 如母語嬰兒,  汝勿須啼泣; 空中有果來,  種種任汝取。 我為眾生說,  種種妄計果; 令彼 `[愛=受【宋元宮】]`愛樂已,  法實離有無。 諸法先非有,  諸緣不和合; 本不生而生,  自性無所有。 未生法不生,  離緣無生處; 現生法亦爾,  離緣不可得。 觀實緣起要,  非有亦非無; 非有無俱非,  智者不分別。 外道諸愚夫,  妄說一異性; 不了諸緣起,  世間如幻夢。 我無上大乘,  超越於名言; 其義甚明了,  愚夫不覺知。 聲聞及外道,  所說皆慳悋; 令義悉改變,  皆由妄計起。 諸相及自體,  形狀及與名; 攀緣此四種,  而起諸分別。 計梵自在作,  一身與多身; 及日月運行,  彼非是我子。 具足於聖見,  通達如實法; 善巧轉諸想,  到於識彼岸。 以此解脫印,  永離於有無; 及離於去來,  是我法中子。 若色識轉滅,  諸業失壞者; 是則無生死,  亦無常無常。 而彼轉滅時,  色處雖捨離; 業住阿賴耶,  離有無過失。 色識雖轉滅,  而業不失壞; 令於諸有中,  色識復相續。 若彼諸眾生,  所起業失壞; 是則無生死,  亦無有涅槃。 若業與色識,  俱時而滅壞; 生死中若生,  色業應無別。 色心與分別,  非異非不異; 愚夫謂滅壞,  而實離有無。 緣起與妄計,  展轉無別相; 如色與無常,  展轉生亦爾。 既離異非異,  妄計不可知; 如色無常性,  云何說有無? 善達於妄計,  緣起則不生; 由見於緣起,  妄計則真如。 若滅妄計性,  是則壞法眼; 便於我法中,  建立及誹謗。 如是色類人,  `[當=常【三宮】]`當毀謗正法; 彼皆以非法,  滅壞我法眼。 智者勿共語,  比丘事亦棄; 以滅壞妄計,  建立誹謗故。 若隨於分別,  起於有無見, 彼如幻毛輪,  夢焰與乾城。 彼非學佛法,  不應與同住; 以自墮`[Dvayānta.]`二邊,  亦壞他人故。 若有修行者,  觀於妄計性; 寂靜離有無,  攝取與同住。 如世間有處,  出金摩尼珠; 彼雖無造作,  而眾生受用。 業性亦如是,  遠離種種性; 所見業非有,  非不生諸趣。 如聖所了知,  法皆無所有; 愚夫所分別,  妄計法非無。 若愚所分別,  彼法非有者; 既無一切法,  眾生無雜染。 以有雜染法,  `[Ajñāna.]`無明愛所繫; 能起生死身,  諸根悉具足。 若謂愚分別,  此法皆無者; 則無諸根生,  彼非正修行。 若無有此法,  而為生死因; 愚夫不待修,  自然而解脫。 若無有彼法,  凡聖云何別? 亦則無聖人,  修行三解脫。 諸蘊及人法,  自共相無相; 諸緣及諸根,  我為聲聞說。 `[*3-10]惟=唯【三宮】*`惟心及非因,  諸地與自在; 內證淨真如,  我為佛子說。 未來世當有,  身著於袈裟; 妄說於有無,  毀壞我正法。 緣起法無性,  是諸聖所行; 妄計性無`[Bhāva.]`物,  計度者分別。 未來有愚癡,  `[Kaṇabhuj.]`揭那諸外道; 說於 `[Asatkāryavāda.]`無因論,  惡見壞世間。 妄說諸世間,  從於微塵生; 而彼塵無因,  九種實物常。 從實`[而=能【三宮】]`而成實,  從德能生德; 真法性異此,  毀謗說言無。 若本無而生,  世間則有始; 生死無前際,  是我之所說。 三界一切物,  本無而生者; 駝驢狗生角,  亦應無有疑。 眼色識本無,  而今有生者; 衣冠及席等,  應從泥團生。 如疊中無席,  蒲中亦無席; 何不諸緣中,  一一皆生席? 彼命者與身,  若本無而生; 我先已說彼,  皆是外道論。 我先所說宗,  為遮於彼意; 既遮於彼已,  然後說自宗。 恐諸弟子眾,  迷著有無宗; 是故我為其,  先說`[Tīrthavāda.]`外道論。 迦毘羅惡慧,  為諸弟子說; 勝性生世間,  求那`[所=行【三】]`所轉變。 諸緣無有故,  非已生現生; 諸緣既非緣,  非生非不生。 我宗離有無,  亦離諸因緣; 生滅及所相,  一切皆遠離。 世間如幻夢,  因緣皆無性; 常作如是觀,  分別永不起。 若能觀諸有,  如焰及毛輪; 亦如`[Gandharva.]`尋香城,  常離於有無。 因緣俱捨離,  令心悉清淨; 若言無外境,  而`[*3-11]惟=唯【三宮】*`惟有心者。 無境則無心,  云何成`[Cittamātra.]`唯識? 以有所緣境,  眾生心得起。 無因心不生,  云何成`[*3]`惟識? 真如及`[*3]`惟識,  是眾聖所行。 此有言非有,  彼非解我法; 由能取所取,  而心得生起。 世間心如是,  故非是唯心; 身資土影像,  如夢從心生。 心雖成二分,  而心無二相; 如刀不自割,  如指不自觸。 而心不自見,  其事亦如是; 無有影像處,  則無依他起。 妄計性亦無,  五法二心盡; 能生及所生,  皆是自心相。 密意說能生,  而實無自`[性【麗】,生【大】(cf. K10n0161_p0976c24)]`性; 種種境形狀,  若由妄計生。 虛空與兔角,  亦應成境相; `[以=似【三宮】]`以境從心起,  此境非妄計。 然彼妄計境,  離心不可得; 無始生死中,  境界悉非有。 心無有起處,  云何成影像? 若無物有生,  兔角亦應生。 不可無物生,  而起於分別; 如`[境=鏡【三宮】]`境現非有,  彼則先亦無。 云何無境中,  而心緣境起? 真如空實際,  涅槃及法界, 一切法不生,  是第一義性; 愚夫墮有無,  分別諸因緣。 不能知諸有,  無生無作者; 無始心所因,  惟心無所見。」 「既無無始境,  心從何所生? 無物而得生,  如貧應是富。 無境而生心,  願佛為我說; 一切若無因,  無心亦無境。」 「心既無所生,  離三有所作; 因瓶衣角等,  而說兔角無。 是故不應言,  無彼相因法; 無因有故無,  是無不成無。 有待無亦爾,  展轉相因起; 若依止少法,  而有少法起。 是則前所依,  無因而自有; 若彼別有依,  彼依復有依。 如是則無窮,  亦無有少法; 如依木葉等,  現種種幻相。 眾生亦如是,  依事種種現; 依於幻師力,  令愚見幻相。 而於木葉等,  實無幻可得; 若依止於事,  此法則便壞。 所見既無二,  何有少分別? 分別無妄計,  分別亦無有。 以分別無故,  無生死涅槃; 由無所分別,  分別則不起。 云何心不起,  而得有`[*3]`惟心? 意差別無量,  皆無真實法。 無實無解脫,  亦無諸世間; 如愚所分別,  外所見皆無。 習氣擾濁心,  似影像而現; 有無等諸法,  一切皆不生。 但`[*3]`惟自心現,  遠離於分別; 說諸法從緣,  為愚非智者。 心自性解脫,  淨心聖所住; 數勝及 `[Nagna.]`露形,  `[Vipra.]`梵志與自在。 皆墮於無見,  遠離寂靜義; 無生無自性,  離垢空如幻。」 「諸佛及今佛,  為誰如是說? 淨心修行者,  離諸見計度。」 「諸佛為彼說,  我亦如是說; 若一切皆心,  世間何處住? 何因見大地,  眾生有去來; 如鳥遊虛空,  隨分別而去? 無依亦無住,  如履地而行; 眾生亦如是,  隨於妄分別。 遊履於自心,  如鳥在虛空; 身資國土影,  佛說`[*3-16]惟=唯【三宮】*`惟心起。」 「願說影`[*3]`惟心,  何因云何起?」 「身資國土影,  皆由習氣轉。 亦因不如理,  分別之所生; 外境是妄計,  心緣彼境生。 了境是`[*3]`惟心,  分別則不起; 若見妄計性,  名義不和合。 遠離覺所覺,  解脫諸有為; 名義皆捨離,  此是諸佛法。 若`[離=異【明宮】]`離此求悟,  彼無覺自`[他=性【元】]`他; 若能見世間,  離能覺所覺。 是時則不起,  名所名分別; 由見自心故,  妄作名字滅。 不見於自心,  則起彼分別; 四蘊無色相,  彼數不可得。 大種性各異,  云何共生色? 由離諸相故,  能所造非有。 異色別有相,  諸蘊何不生? 若見於無相,  蘊處皆捨離。 是時心亦離,  見法無我故; 由根境差別,  生於八種識。 於彼無相中,  是三相皆離; 意緣阿賴耶,  起我`[Ātmīya.]`我所執。 及識二執取,  了知皆遠離; 觀見離一異,  是則無所動。 離於我我所,  二種妄分別; 無生無增長,  亦不為識因。 既離能所作,  滅已不復生; 世間無能作,  及離能所相。」 「妄計及`[*3]`惟心,  云何願為說。」 「自心現種種,  分別諸形相, 不了心所現,  妄取謂心外; 由無`[智覺=覺智【宋明宮】,覺知【元】]`智覺故,  而起於無見。 云何於有性,  而心不生著; 分別非有無,  故於有不生。 了所見`[*3]`惟心,  分別則不起; 分別不起故,  轉依無所著。 則遮於四宗,  謂法有因等; 此但異名別,  所立皆不成。 應知`[Kāraṇā.]`能作因,  亦復不成立; 為遮於能作,  說因緣和合。 為遮於常過,  說緣是無常; 愚夫謂無常,  而實不生滅。 不見滅壞法,  而能有所作; 何有無常法,  而能有所生? 天人`[Asura.]`阿修羅,  `[Preta.]`鬼`[Tiryañc.]`畜`[Yamālaya.]`閻羅等; 眾生在中生,  我說為六道。 由業上中下,  於中而受生; 守護諸善法,  而得勝解脫。」 「佛為諸比丘,  說於所受生; 念念皆生滅,  請為我宣說。」 「色色不暫停,  心心亦生滅; 我為弟子說,  受生念遷謝。 色色中分別,  生滅亦復然; 分別是眾生,  離分別非有。 我為此緣故,  說於念念生; 若離取著色,  不生亦不滅。 緣生非緣生,  無明真如等; 二法故有起,  無二即真如。 若彼緣非緣,  生法有差別; 常等與諸緣,  有能作所作。 是則大牟尼,  及諸佛所說; 有能作所作,  與外道無異。 我為弟子說,  身是苦世間; 亦是世間`[Samudaya.]`集,  `[Nirodha.]`滅`[Gāmin.]`道皆悉具。 凡夫妄分別,  取三自性故; 見有能所取,  世及出世法。 我先觀待故,  說取於自性; 今為遮諸見,  不應妄分別。 求過為非法,  亦令心不定; 皆由二取起,  無二即真如。 若無明愛業,  而生於識等; 邪念復有因,  是則無窮過。 無智說諸法,  有四種滅壞; 妄起二分別,  法實離有無。 遠離於四句,  亦離於二見; 分別所起二,  了已不復生。 不生中知生,  生中知不生; 彼法同等故,  不應起分別。」 「願佛為我說,  遮二見之理; 令我及餘眾,  恒不 `[墮=隨【三宮】]`墮有無。」 「不雜諸外`[道=論【三宮】]`道,  亦離於二乘; 諸佛證所行,  佛子不退處。 解脫因非因,  同一無生相; 迷故執異名,  智者應常離。 法從分別生,  如毛輪幻焰; 外道妄分別,  世從自性生。 無生及真如,  性空與`[真=實【三宮】,Bhūtakoṭi.]`真際; 此等異名說,  不應執為無。 如手有多名,  帝釋名亦爾; 諸法亦如是,  不應執為無。 色與空無異,  無生亦復然; 不應執為異,  成諸見過失。 以總別分別,  及遍分別故; 執著諸事相,  長短方圓等。 `[Saṃkalpa.]`總分別是心,  `[Parikalpa.]`遍分別為意; `[Vikalpa.]`別分別是識,  皆離能所相。 我法中起見,  及外道無生; 皆是妄分別,  過失等無異。 若有能解了,  我所說無生; 及無生所為,  是人解我法。 為破於諸見,  無生無住處; 令知此二義,  故我說無生。 佛說無生法,  若是有是無; 則同諸外道,  無因不生論。 我說`[*3-21]惟=唯【三宮】*`惟心量,  遠離於有無; 若生若不生,  是見應皆離。 無因論不生,  生則著作者; 作`[7]則=即【三宮】*`則雜諸見,  無`[*7]`則自然生。」 「佛說諸方便,  正見大願等; 一切法若無,  道場何所成?」 「離能取所取,  非生亦非滅; 所見法非法,  皆從自心起。」 「牟尼之所說,  前後自相違; 云何說諸法,  而復言不生? 眾生不能知,  願佛為我說; 得離外道過,  及彼`[Viṣamāhetu.]`顛倒因。 `[*3]`惟願勝說者,  說生及與滅; 皆離於有無,  而不壞因果。」 「世間墮二邊,  諸見所迷惑; `[*3]`惟願青蓮眼,  說諸地次第。 取生不生等,  不了寂滅因; 道場無所得,  我亦無所說。 剎那法皆空,  無生無自性; 諸佛已淨二,  有二即成過。」 「惡見之所覆,  分別非如來; 妄計於生滅,  願為我等說。」 「積集於戲論,  和合之所生; 隨其類現前,  色境皆具足。 見於外色已,  而起於分別; 若能了知此,  則見真實義。 若離於大種,  諸物皆不成; 大種既`[*3]`惟心,  當知無所生。 此心亦不生,  則順聖種性; 勿分別分別,  無分別是智。 分別於分別,  是二非涅槃; 若立無生宗,  則壞於幻法。 亦無因起幻,  損減於自宗; 猶如鏡中像,  雖離一異性。 所見非是無,  生相亦如是; 如乾城幻等,  悉待因緣有。 諸法亦如是,  是生非不生; 分別於人法,  而起二種我。 此但世俗說,  愚夫不覺知; 由願與緣`[集=習【三宮】]`集,  自力及最勝。 聲聞法第五,  而有羅漢等; `[Kālāntara.]`時隔及`[Pradhvasta.]`滅壞,  `[Paramārtha.]`勝義與`[Itaretara.]`遞遷。 是四種無常,  愚分別非智; 愚夫墮二邊,  `[德=微【三】]`德塵`[Prakṛti.]`自性`[Kāraṇa.]`作。 以取有無宗,  不知解脫因; 大種互相違,  安能起於色? 但是大種`[性=住【三宮】]`性,  無大所造色; 火乃燒於色,  水復為`[爛=瀾【宋宮】]`爛壞。 風能令散滅,  云何色得生? 色蘊及識蘊,  `[*3]`惟此二非五。 餘但是異名,  我說彼如怨; `[Cittacaitta.]`心心所差別,  而起於現法。 分析於諸色,  `[*3]`惟心無所造; 青白等相待,  作所作亦然。 所生及性空,  冷熱相所相; 有無等一切,  妄計不成立。 心意及餘六,  諸識共相應; 皆 `[因=依【三宮】]`因藏識生,  非一亦非異。 數勝及露形,  `[Tārkika.]`計`[IIśvarodita.]`自在能生; 皆墮有無宗,  遠離寂靜義。 大種生形相,  非生於大種; 外道說大種,  生大種及色。 於無生法外,  外道計作者; 依止有無宗,  愚夫不覺知。 清淨真實相,  而與大智俱; 但共心相應,  非意等和合。 若業皆生色,  則違諸蘊因; 眾生應無取,  無有住無色。 說`[色【麗】,名【大】(cf. K10n0161_p0979a17)]`色為無者,  眾生亦應無; 無色論是斷,  諸識不應生。 識依四種住,  無色云何成? 內外既不成,  識亦不應起。 眾生識若無,  自然得解脫; 必是外道論,  妄計者不知。 或有隨樂執,  中有中諸蘊; 如生於無色,  無色云何有? 無色中之色,  彼非是可見; 無色則違宗,  非乘及乘者。 識從習氣生,  與諸根和合; 八種於剎那,  取皆不可得。 若諸色不起,  諸根則非根; 是故世尊說,  根色`[Kṣaṇika.]`剎`[膩=𧸐【宋元】]`膩迦。」 「云何不了色,  而得有識生? 云何識不生,  而得受生死?」 「諸根及根境,  聖者了其義; 愚癡無智者,  妄執取其名。 不應執第六,  有取及無取; 為離諸過失,  聖者無定說。 諸外道無智,  怖畏於斷常; 計有為無為,  與我無差別。 或計與心一,  或與意等異; 一性有可取,  異性有亦然。 若取是決了,  名為心心所; 此取何不能,  決了於一性? 有取及作業,  可得而受生; 猶如火所成,  理趣似非似。 如火頓燒時,  然可然皆具; 妄取我亦然,  云何無所取? 若生若不生,  心性常清淨; 外道所立我,  何不以為喻? 迷惑`[Vijñānagahvara.]`識稠林,  妄計離真法; 樂於`[ātmavāda.]`我論故,  馳求於彼此。 內證智所行,  清淨真我相; 此即如來藏,  非外道所知。 分`[8]別=析【三宮】*`別於諸蘊,  能取及所取; 若能了此相,  則生真實智。 是諸外道等,  於賴耶藏處; 計意與我俱,  此非佛所說。 若能辯了此,  解脫見真諦; 見修諸煩惱,  斷除悉清淨。 `[Prakṛtiprabhāsvara-citta.]`本性清淨心,  眾生所迷`[取=惑【明宮】]`取; 無垢如來藏,  遠離邊無邊。 本識在蘊中,  如金銀在鑛; 陶`[冶=治【宋】]`冶鍊治已,  金銀皆顯現。」 「佛非人非蘊,  但是無漏智; 了知常寂靜,  是我之所歸。 本性清淨心,  隨煩惱意等; 及與我相應,  願佛為解說。」 「自性清淨心,  意等以為他; 彼所積集業,  雜染故為二。 意等我煩惱,  染污於淨心; 猶如彼淨衣,  而有諸垢染。 如衣得離垢,  亦如金出鑛; 衣金俱不壞,  心離過亦然。 無智者推求,  `[Vīṇā-śaṅkha.]`箜篌`[䗍=螺【宮】]`䗍鼓等; 而覓妙音聲,  蘊中我亦爾。 猶如伏藏寶,  亦如地下水; 雖有不可見,  蘊真我亦然。 心心所功能,  聚集蘊相應; 無智不能取,  蘊中我亦爾。 如女懷胎藏,  雖有不可見; 蘊中`[Pudgala.]`真實我,  無智不能知。 如藥中勝力,  亦如木中火; 蘊中真實我,  無智不能知。 諸法中空性,  及以無常性; 蘊中真實我,  無智不能知。 諸地自在通,  灌頂勝三昧; 若無此真我,  是等悉皆無。 有人破壞言,  若有應示我; 智者應答言,  汝分別示我。 說無真我者,  謗法著有無; 比丘應羯磨,  擯棄不共語。 說真我熾然,  猶如劫火起; 燒無我稠林,  離諸外道過。 如 `[蘇=酥【元明】]`蘇酪石蜜,  及以麻油等; 彼皆悉有味,  未甞者不知。 於諸蘊身中,  五種推求我; 愚者不能了,  智見即解脫。 明智所立喻,  猶未顯於心; 其中所集義,  豈能使明了。 諸法別異相,  不了`[*3-27]惟=唯【三宮】*`惟一心; 計度者妄執,  無因及無起。」 「定者觀於心,  心不見於心; 見從所見生,  所見何因起?」 「我姓`[Kātyāyana.]`迦旃延,  `[Śuddhāvāsa.]`淨居天中出; 為眾生說法,  令入涅槃城。 緣於本住法,  我及諸如來; 於三千經中,  廣說涅槃法。 欲界及無色,  不於彼成佛; `[Rūpadhātvakaniṣṭha.]`色界究竟天,  離欲得菩提。 境界非縛因,  因縛於境界; 修行利智劍,  割斷彼煩惱。 無我云何有,  幻等法有無? 愚`[應=癡【三】]`應顯真如,  云何無真我? 已作未作法,  皆非因所起; 一切悉無生,  愚夫不能了。 能作者不生,  所作及諸緣; 此二皆無生,  云何計能作? 妄計者說有,  先後一時因; 顯瓶弟子等,  說諸物生起。 佛非是有為,  所具諸相好; 是輪王功德,  非此名如來。 佛以智為相,  遠離於諸見; 自內證所行,  一切過皆斷。 聾盲瘖瘂等,  老小及懷怨; 是等尤重者,  皆無梵行分。 隨好隱為天,  相隱為輪王; 此二`[著=者【三】]`著放逸,  `[*3]`惟顯者出家。 我釋迦滅後,  當有`[Vyāsa.]`毘耶娑; `[Kaṇāda.]`迦那`[Ṛṣabha.]`梨沙婆,  `[Kapila.]`劫比羅等出。 我滅百年後,  毘耶娑所說; `[Bhārata.]`婆羅多等論,  次有`[Pāṇḍava.]`半擇娑。 `[Kaurava.]`憍拉婆`[Rāma.]`囉摩,  次有`[冐=羂【宋明】,𦚋【宮】,Maurī.]`冐狸王; `[Nanda.]`難陀及`[Gupta.]`毱多,  次`[Mleccha.]`篾利車王。 於後刀兵起,  次有`[Kaliyuga.]`極惡時; 彼時諸世間,  不修行正法。 如是等過後,  世間如輪轉; 日火共和合,  焚燒於欲界。 復立於諸天,  世間還成就; 諸王及四姓,  諸仙垂法化。 `[Veda.]`韋陀`[Yajña.]`祠施等,  當有此法興; 談論戲笑法,  長行與解釋。 我聞如是等,  迷惑於世間; 所受種種衣,  若有正色者。 青泥牛糞等,  染之令壞色; 所服一切衣,  令離外道相。 現於修行者,  諸佛之`[憧=幢【三宮】]`憧相; 亦繫於腰絛,  漉水而飲用。 次第而乞食,  不`[至=生【明】]`至於非處; 生於勝妙天,  及生於人中。 寶相具足者,  生天及人王; 王有四天下,  法教久臨御。 上昇於天宮,  由貪皆退失; `[Kṛtayuga.]`純善及`[Tretā.]`三時,  `[Dvāpara.]`二時并極惡。 餘佛出善時,  釋迦出惡世; 於我涅槃後,  `[Śākyatanaya.]`釋種`[Siddhārtha.]`悉達多。 `[Viṣṇu.]`毘紐`[Maheśvara.]`大自`[在【麗】,生【大】(cf. K10n0161_p0980b17; T16n0672_p0638c13)]`在,  外道等俱出; 如是我聞等,  `[Śākyasiṃha.]`釋師子所說。 `[Purāvṛtta.]`談古及`[Itihāsa.]`笑語,  毘夜娑仙說; 於我涅槃後,  毘紐大自在, 彼說如是言:  『我能作世間; 我名`[Viraja-jina.]`離塵佛,  姓`[Kātyāyana.]`迦多衍那。 父名`[Prajāpati.]`世間主,  母號為`[Vasumati.]`具財; 我生`[Campā.]`瞻`[婆=波【三宮】]`婆國,  我之先祖父。 從於`[Somavaṃśa.]`月種生,  故號為`[Somagupta.]`月藏; 出家修苦行,  演說千法門, 與大慧授記,  然後當滅度。』 大慧付`[Dharma.]`達摩,  次付`[Mekhala.]`彌佉梨, 彌佉梨惡時,  劫盡法當滅。 迦葉拘留孫,  拘那含牟尼, 及我離塵垢,  皆出純善時。 純善漸減時,  有`[導=道【三宮】]`導師名`[Mati.]`慧, 成就大勇猛,  覺悟於五法; 非二時三時,  亦非極惡時, 於彼純善時,  現成等正覺。 衣雖不割縷,  雜碎而補`[成=納【三宮】]`成, 如孔雀尾 `[目=月【三宮】]`目,  無有人侵奪; 或二指三指,  間錯而補成, 異此之所作,  愚夫生貪著。 惟畜於三衣,  恒滅貪欲火, 沐以智慧水,  日夜三時修; 如放箭勢極,  一墜還放一, 亦如抨酪`[木=水【三】]`木,  善不善亦然。 若一能生多,  則有別異相, 施者應如田,  受者應如風; 若一能生多,  一切無因有, 所作因滅壞,  是妄計所立。 若妄計所立,  `[如【CB】,加【大】]`如燈及種子, 一能生多者,  但相似非多; 胡麻不生豆,  稻非`[穬=𪍿【元明】]`穬麥因, 小豆非穀種,  云何一生多? `[Pāṇini.]`名手作聲論,  `[Vṛhaspati]`廣主造王論, 順世論妄說,  當生梵藏中; 迦多延造經,  `[Yajñavalka.]`樹皮仙說祀, `[Bhuḍhuka.]`鵂鶹出天文,  惡世時當有。 世間諸眾生,  福力感於王, 如法御一切,  守護於國土; `[Vālmīka.]`青蟻及`[Masurākṣa.]`赤豆,  `[Kauṭilya.]`側僻與`[Āśvalāyana.]`馬行, 此等大福仙,  未來世當出。 釋子悉達多,  `[Bhūtānta-pañcacūḍaka.]`步多五髻者, `[Vāgbali.]`口力及`[Medhāvin.]`聰慧,  亦於未來出。 我在於林野,  梵王來惠我, `[Ajioa.]`鹿皮`[Daṇḍakāṣṭha.]`三岐杖,  `[Mekhalā.]`膊絛及`[Cakramaṇḍala.]`軍持; 此大修行者,  當成離垢尊, 說於真解脫,  牟尼之幢相。 梵王與梵眾,  諸天及天眾, 施我鹿皮衣,  還歸自在宮。 我在林樹間,  帝釋四天王, 施我妙衣服,  及以乞食鉢。 若立不生論,  是因生復生, 如是立無生,  `[*3-29]惟=唯【三宮】*`惟是虛言說。 無始所積集,  無明為心因; 生滅而相續,  妄計所分別。 僧佉論有二,  勝性及變異。 勝中有所作,  所作應自成; 勝性與物俱,  求那說差別。 作所作種種,  變異不可得; 如水銀清淨,  塵垢不能染。 藏識淨亦然,  眾生所依止; 如興渠葱氣,  鹽味及胎藏。 種子亦如是,  云何而不生? 一性及異性,  俱不俱亦然。 非所取之有,  非無非有為; 馬中牛性離,  蘊中我亦然。 所說為無為,  悉皆無自性; 理教等求我,  是妄垢惡見。 不了故說有,  `[*3]`惟妄取無餘; 諸蘊中之我,  一異皆不成。 彼過失顯然,  妄計者不覺; 如水鏡及眼,  現於種種影。 遠離一異性,  蘊中我亦然; 行者修於定,  見諦及以道。 勤修此三種,  解脫諸惡見; 猶如孔隙中,  見電光速滅。 法遷變亦然,  不應起分別; 愚夫心迷惑,  取涅槃有無。 若得聖見者,  如實而能了; 應知變異法,  遠離於生滅。 亦離於有無,  及以能所相; 應知變異法,  遠離外道論。 亦離於名相,  內我見亦`[滅=然【三宮】]`滅; 諸天樂觸身,  地獄苦逼體。 若無彼中有,  諸識不得生; 應知諸趣中,  眾生種種身。 胎卵濕生等,  皆隨中有生; 離聖教正理,  欲滅惑反增。 是外道狂言,  智者不應說; 先應決了我,  及分`[*8-1]別=析【三宮】*`別諸取, 以如石女兒,  無決了分`[*8]`別。 我離於肉眼,  以天眼慧眼, 見諸眾生身,  離諸行諸蘊; 觀見諸行中,  有好色惡色, 解脫非解脫,  有住天中者; 諸趣所受身,  `[*3]`惟我能了達。 超過世所知,  非計度境界; 無我而生心,  此心云何生? 豈不說心生,  如`[Nadīdīpavīja.]`河燈種子; 若無無明等,  心識則不生。 離無明無識,  云何生相續? 妄計者所說,  三世及非世, 第五不可說,  諸佛之所知。 諸行取所住,  彼亦為智因, 不應說智慧,  而名為諸行。 有此因緣故,  則有此法生, 無別有作者,  是我之所說。 風不能生火,  而令火熾然, 亦由風故滅,  云何喻於我? 所說為無為,  皆離於諸取。 云何愚分別,  以火成立我? 諸緣展轉力,  是故能生火。 若分別如火,  是我從誰生? 意等為因故,  諸蘊處積集。 無我之商主,  常與心俱起; 此二常如日,  遠離能所作。 非火能成立,  妄計者不知; 眾生心涅槃,  本性常清淨。 無始過習染,  無異如虛空; `[Hastiśayya.]`象臥等外道,  諸見所雜染。 意識之所覆,  計火等為淨; 若得如實見,  便能斷煩惱。 捨邪`[Dṛṣṭāntagahana.]`喻稠林,  到聖所行處; 智所知差別,  各異而分別。 無智者不知,  說所不應說, 如愚執異材,  作`[Candanāgaru.]`栴檀沈水, 妄計與真智,  當知亦復然。 食訖持鉢歸,  洗濯令清淨, 澡`[漱=嗽【宮】]`漱口餘味,  應當如是修。 若於此法門,  如理正思惟。 淨信離分別,  成就最勝定; 離著`[處=住【三宮】]`處於義,  成金光法燈。 分別於有無,  及諸惡見網; 三毒等皆離,  得佛手灌頂。 外道執能作,  迷方及無因; 於緣起驚怖,  斷滅無聖性。 變起諸果`[報=執【明】]`報,  謂諸識及意; 意從賴耶生,  識依末那起。 賴耶起諸心,  如海起波浪; 習氣以為因,  隨緣而生起。 剎那相鈎鎖,  取自心境界; 種種諸形相,  意根等識生。 由無始惡習,  似外境而生; 所見`[*3-32]惟=唯【三宮】*`惟自心,  非外道所了。 因彼而緣彼,  而生於餘識; 是故起諸見,  流轉於生死。 諸法如幻夢,  水月焰乾城; 當知一切法,  `[*3]`惟是自分別。 正智依真如,  而起諸三昧; `[Māyāśūraṃgaṃa.]`如幻首楞嚴,  如是等差別。 得入於諸地,  自在及神通; 成就如幻智,  諸佛灌其頂。 見世間虛妄,  是時心轉依; 獲得`[Muditābhūmi.]`歡喜地,  諸地及`[Buddhabhūmi.]`佛地。 既得轉依已,  如眾色摩尼; 利益諸眾生,  應現如水月。 捨離有無見,  及以俱不俱; 過於二乘行,  亦超第七地。 自內現證法,  地地而修治; 遠離諸外道,  應說是大乘。 說解脫法門,  如兔角摩尼; 捨離於分別,  離死及遷滅。 教由理故成,  理由教故顯; 當依此教理,  勿更餘分別。」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七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6 冊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范振業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