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751 `[此經與三本大異故今以宋本元本對校明本別附卷末]`佛說五無反復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時有一梵志,從羅閱祇國來,聞舍衛國人慈孝順,奉經修道,敬事三尊,便到舍衛國。見父子二人耕地,毒蛇螫殺其子,其父故耕不看其子,亦不啼哭。 梵志問曰:「此是誰兒?」 耕者答言:「是我之子。」 梵志問曰:「是卿之子,何不啼哭,故耕如故?」 其人答曰:「人生有死,物成有敗,善者有報,惡者有對,憂愁不樂,啼哭懊惱,何益死者?卿今入城,吾家某處,願過語之:『吾子已死,但持一人食來!』」 梵志自念:「此是何人,而無反復,子死在地,情不憂愁,而反索食?此人不慈,無有是比!」 梵志入城,詣耕者家,見死兒母,即便說云:「卿子已死,其父寄信,但持一人食來。何以不念子耶?」 兒母即為梵志說譬喻言:「兒來託生,我亦不喚,兒今自去,非我能留。譬如行客,來過主人,客今自去,何能得留?我之母子,亦復如是,去住進止,非我之力,隨其本行,不能得留,愁憂啼哭,何益死者?」 復語其姊:「卿弟已死,何不啼哭?」 姊為梵志說譬喻言:「我之兄弟,譬如巧師,入山斫木縛作大栰,安置水中,卒遇大風,吹栰散失,隨水流去,前後分張,不相顧望;我弟亦爾,因緣和會,同一家生,隨命長短,生死無常,合會有離。我弟命盡,隨其本行,不能得留,愁憂啼哭,何益死者?」 復語其婦:「卿夫已死,何不啼哭?」 婦為梵志說譬喻言:「我之夫婦,譬如飛鳥,暮拪高樹,同共止宿,須臾之間,及明早起,各自飛去,行求飲食,有緣則合,無緣則離;我之夫婦,亦復如是,去住進止,非我之力,隨其本行,不能得留,愁憂啼哭,何益死者?」 復語其奴:「大家已死,何不啼哭?」 奴為梵志說`[譬【麗】,[-]【大】,𨐫【麗】(cf. K20n0847_p1191c19)]`譬喻言:「我之大家,因緣和會,我如犢子,隨逐大牛,人殺大牛,犢子在邊,不能救護大牛之命,憂愁不樂,啼哭懊惱,何益死者?」 梵志聞之,心惑目冥,不識東西:「我聞此國孝順,奉事恭敬三尊,故從遠來欲得學問;既來到此,了無所益。」 又問行人:「佛在何許?欲往問之。」 行人答曰:「近在祇桓精舍。」 梵志即到佛所,稽首作禮,却住一面,憂愁低頭,默無言說。佛知其意,謂梵志曰:「何以低頭,憂愁不樂?」 梵志白佛言:「不果所願,違我本心,是故不樂!」 佛問梵志:「有何所失,憂愁不樂?」 梵志曰:「我從羅閱祇國來,欲得學問;既來到此,見五無反復。」 佛言:「何等五無反復?」 梵志曰:「我見父子二人耕地下種,子死在地,情不憂愁而反索食,居家大小亦無憂愁,是為大逆。」 佛言:「不然!不如卿語。此之五人最有反復。知身無常,財非己有,往古聖人,不免斯患,況於凡夫?大啼小哭,何益死者?世間俗人,無數劫來,流轉生死,遷神不滅,死而復生,如車輪轉,無有休息,背死向生,非憂愁所逮。」 梵志聞之,心開意解,更無憂慼:「我聞佛說,如病得愈、如盲得視、如闇遇明。」於是梵志即得道跡。 「一切死亡不足啼哭,欲為亡者請佛及僧,燒香供養、`[讀【麗】,續【大】(cf. K20n0847_p1192a24)]`讀誦經典,能日日作禮,復至心供養三寶,最是為要。」 於是梵志,稽首作禮,受教而去。 佛說五無反復經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7 冊 No. 751a 佛說五無反復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波羅提供新式標點,張革豐大德提供新式標點重校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