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8-08 22:42</span>
No. 807
`[5]佛說〔-〕【宋元宮】*`佛說內藏百寶經
後漢月`[氏=支【三宮】]`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有萬二千比丘僧、菩薩`[七=十【三宮】]`七萬二千人共坐。
文殊師利菩薩從坐起,前白佛:「今菩薩大會,欲從佛聞漚和拘舍羅所入事。菩薩何因緣分別知內外事?」
佛語文殊師利菩薩:「聽我所說,隨世間習俗而入教,佛智不可量、經法`[不=不可【三宮】]`不計,諸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知,何況世間人當所聞知?世間人所行皆著,佛所行無所著,獨佛佛能相知,如佛經法所言,如佛身內外心智慧。
「佛何緣現世間?何因當別知?雖在世間皆不著,悉為世間作明。身所行、口所言、心所念,隨世間習俗而入,行內事、行諸佛法,所行無能過者,佛所行無有能逮者,隨世間習俗而入,無有能知者。
「佛用哀十方人故悉現明,隨世間所喜為說經法。
「菩薩不從父母`[遘=構【三】]`遘精而生,其身化作,譬如幻示現父母,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光焰不可計,照明十方,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七尺光明。
「佛未嘗持足蹈地,文相反現地,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從數千萬億阿僧祇劫以來,成就般若波羅蜜,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小兒。
「佛照明十方人於婬瞑中,隨世間習俗而入,亦復現妻子。
「菩薩生墮地時,自說言:『天上天下無過我者,我當過度十方人。』隨世間習俗而入,亦復問太子,閻浮提坐樹下時。從是起去勤苦六年,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人勤苦如是。
「佛道欲成時,於樹下獨坐,隨世間習俗而入,放光使魔知之。
「佛智慧以成,悉等無有能過者,隨世間習俗而入,得佛坐安隱,示現世間如是。
「雖得佛,用哀十方人故,當為說經度脫之。釋梵從佛求哀,為人故使佛說經,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智慧無有能增減者,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智慧多少如是。
「佛亦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住如本無,隨世間習俗而入,呼佛為出入,示現如是。
「佛無`[入〔-〕【三宮】]`入所適住,譬如空亦無所適住,隨世間習俗而入,呼佛為住,示現如是。
「佛足譬如蓮花,不受塵垢,佛洗足,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身如金不受塵垢,佛現入浴,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口中本淨潔,譬如欝金之香,佛反以楊枝漱口,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未嘗有飢時,用哀十方人故,為現飢,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身如金剛,淨潔無瑕穢、無`[1]清=圊【元明】*`清便,現人大小`[*1]`清便,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身無有衰老時,但有眾德,而現身衰老,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身未嘗有病,而現病呼醫服藥,與藥者得福無量,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力不可當,持一指動十方佛剎,現人羸瘦疲極[s30](婆沙021-030#b3何時圓滿),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一念頃能飛至無央數佛剎,而現疲極,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身如幻,以經法名為身,現人惡露身,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rqq8kr
「佛本無所有,隨世間所喜樂現所有,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身力不可計,終無坐起、行步、臥出,現人坐起、行步、臥出,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身終不以寒溫動,隨得寒溫陰涼,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如空,現人常著衣無有解時,譬如梵天人常著衣,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頭未`[嘗=常【明】]`嘗墮髮,法但示人,亦無有見持剃刀去者,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無坐時,現人勤苦於石上坐,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咽喉有滋味之相,未嘗有飢時,用哀十方人故,有人施與麁惡悉為受,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功德之福不可盡,亦無有能過者,佛入城分衛得空鉢出,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功`[德=德之【元明宮】]`德福不可盡,欲得天上天下名好衣,悉可得,故著補`[納=衲【明】]`納之衣,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欲得舍宅、床、臥具、天上天下珍寶、殿舍,悉可得,現世間人,暴露精思草`[蓐=褥【宮】]`蓐上坐,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持威神,吹海水悉令枯竭,見天雨持傘蓋,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一念頃能使數千萬億魔不知佛處,現人為魔所嬈,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悉曉了十方不可計諸佛所有經法,示現人反覆問,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用哀十方故,出現世間欲教度,復現人供養得福無量,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無本,隨世間所喜色,現身如是本一,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合聚十方雷電之聲共作一聲,不能動佛一毛,現入禪三昧當於無聲處,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諸經法本無名,佛示人諸經法無央數,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想計本悉斷、常不離三昧,現人為說若干種經法,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前身所作,善惡不可前身得,會當後身得,佛示人自作自得,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知世間本無,人諸所有本無形,佛現度脫無`[央數=數央【宮】]`央數人,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知諸經法本空,本亦無所有,現人有更死生,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本無今世後世之事,佛現人有今世後世之事,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五陰、六衰、四大合為一,本無有,佛示現人、欲界、色界、無思想界,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本無`[過=邊【宮】]`過去、當來、今現在人,佛現死生五道中人,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為悉示愚癡皆盡,現人本`[布=有【宮】]`布施,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過去、當來、今現在經法,佛悉知其本,佛示人可說、有不可說,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知諸經本末一切皆深,佛分別各自說其事,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所`[語=說【元明】]`語無有異說,四諦法隨人所解而說,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諸比丘僧難可敗壞,`[正=政【宋宮】]`正使數千億萬魔來及諸惡,不能破壞比丘僧,佛現人破壞比丘僧,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經法本無從誰學,亦莫不學者,佛現人經法,是受戒、是不受戒,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空空亦無繫,亦無脫世間,佛示人度脫,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般泥洹無所向,阿羅漢般泥洹無所向,佛說法示人,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說無所生無所滅,是為要,亦無所得亦無所失,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說泥洹,譬如燈滅無形,但有字耳。經法無有能壞者,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悉知諸經法本無形,佛現人說經法甚眾多,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諸佛心`[皆〔-〕【三宮】]`皆無所罣礙,未嘗離三昧時,現人`[生=坐【宋宮】]`生念,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諸惡悉盡,但有諸功德具足,佛現人諸惡未盡,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身行、口言、心念當與智慧俱,是為本,佛現人使比丘說經,自復欲聞,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智慧所解無有`[竭=端【宮】]`竭底,過去、當來、今現在本空,佛現人說經法,隨其所喜各各為說,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諸佛合一身以經法為身,佛現為人說經法,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辟支佛、阿羅漢、未得道人,現死生得泥洹,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現為羅漢說經法悉具足,雖知其具足,不及薩云若,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智慧無有能過者,悉知無有過去、當來、今現在,佛現所因緣說經法,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中有欲知佛及了佛法者,經本端界悉入,是人為曉了佛,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菩薩亦不入母腹中,亦不從母腹中出。何以故?經法本界無所不入。菩薩現人入母腹中,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無所從生法樂,諸經法亦無所從生,菩薩現人初生時,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菩薩母腹空定,含受一佛境界,菩薩各各現人因緣生,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化分身在無央數,不可復計佛剎悉遍至,佛身亦不增亦不減,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菩薩常現生無有絕時,常本無而住不勤苦,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智慧功德威神不可復計,佛現人限長短使人知之,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經`[法本=本法【宮】]`法本界無有能過者,過去、當來、今現在皆空故。佛現人尊經法,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本無所生無所滅,經本界悉入,佛現人境界壞敗時,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經法本無所從生,無形而住,佛現經法,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觀本無,亦無所見、亦無所視,佛視人悉見悉了悉知,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諸經法無有作者,亦無所出生,佛現人經法本無所出生,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泥洹及空無有形聲,亦無有名,佛現四大及形聲,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力無有雙比,不可復計,亦無減盡時,現人衰老求人給使,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慈哀悉遍等,終無有厄難窮極時,佛現癡人不當與從事,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諸功德成就悉具足,佛現功德少所,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無所從生本,從中亦無所出生,佛現三`[門=闍【宮】]`門者,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現本末無所罣礙,功德福無有能過者,佛現人有施與者,不斯受趣足而已,示不貪,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人有至誠善意念佛者,佛即為現,佛亦無處所,佛現身行菩薩道者,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度脫不可復計阿僧祇人,為不度一人。何以故?本無故,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如是。
「佛珍寶內藏經,人有聞者,無有不得安隱,度數千萬億劫無數,如是菩薩世世所行,用十方人故。菩薩世世行經戒,未`[曾=甞【三宮】]`曾有犯時,用是得佛智慧,有應是行得佛疾。菩薩行慈哀,有益十方無`[極有=有極【三宮】]`極,有作是行者,得佛疾。何人聞是不奉行者?佛威`[神=福【元】]`神巍巍,其有聞經法,莫不過度。」
佛說經已,文殊師利菩薩及諸菩薩等,皆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
`[*5-1]佛說〔-〕【宋元宮】*`佛說內藏百寶經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7 冊 No. 807 佛說內藏百寶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維習安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Jasmine 提供新式標點,張革豐大德提供新式標點重校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