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892 `[【原】明本,東京帝國大學梵本三百三十五號, Hevajra-tantra]`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卷第一(大幻化普通儀軌三十一分中略出二無我法) 宋西天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普明慈覺傳梵大師法護奉 詔譯 金剛部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住`[一切如…數 Sarvatathā-gata-kāya-vāk-citta-vajra-yogirbhageṣu.]`一切如來身語心金剛喻施婆倪數祕密中祕密出生妙三摩地。時彼世尊從是三摩地起,讚言:「善哉,善哉。`[金剛藏 vajragarbha.]`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奇哉,`[金剛薩埵 vajra-sattva.]`金剛薩埵、`[大薩埵 mahāsattva.]`大薩埵、`[三昧耶薩埵 samaya-sattva.]`三昧耶薩埵悉從大悲`[空智金剛 hevajva.]`空智金剛大菩提心之所開示。」 爾時,金剛藏菩薩聞是語已,即白佛言:「世尊!云何金剛薩埵?云何大薩埵?云何三昧耶薩埵?唯願世尊為我解說。」 佛告金剛藏菩薩:「金剛者,謂不可破壞;薩埵者,謂`[三有一性 tribhavasyaikabhā.]`三有一性。勝慧相應,是名金剛薩埵。謂於`[大智勝味 mahā-jñāna-rasa.]`大智勝味充滿,是名大薩埵。謂`[常行三昧 nityaṁ samaya.]`常行三昧,是名三昧耶薩埵。」 時金剛藏菩薩重白佛言:「世尊!空智金剛者,於如是名云何`[攝受 saṁgraha.]`攝受?云何名空智?何等名金剛?」 佛告金剛藏菩薩:「空智者,謂即`[大悲 mahākaruṇa.]`大悲空智;金剛者,體即勝慧。以勝慧方便成就儀軌,於彼見聞有大力,能種種成辦——謂降伏禁止、或却他軍及`[yoginī.]`瑜儗尼——如其正理生住因緣;以識智成辦,如其出現諸佛聖賢,是為空智最初出生行相。 「又復於大悲性如是解脫,則於縛性縛遍能了知,悉皆解脫。所以者何?彼勝慧性及所知性悉非性故、彼空智性亦非性故,以本然智決諸疑網,照解諸法本然不起。」 時金剛藏菩薩重白佛言:「世尊!如是空智,云何而有`[血脈 deha.]`血脈之相?」 佛告金剛藏菩薩:「彼血脈相有三十二種,是名三十二菩提之心。 「又,此漏法於大樂處總有三種,謂羅羅拏、辣娑摩、阿嚩底。羅羅拏者,即勝慧自性;辣娑拏者,謂善方便;阿嚩底者,是中說離能取所取。 「又,此三種即是住持不動清淨智月。 「彼三十二種血脈者,謂:一者、`[不可破壞 abhedyā.]`不可破壞,二者、`[微妙色 sūkṣma-rūpa.]`微妙色相,三者、`[天 divyā.]`天,四者、`[左邊際 ātamātra(?)]`左邊際,五者、`[短 vāmana(?)]`短,六者、`[kṛmajā.]`酤摩惹,七者、`[性 bhavakī.]`性,八者、`[sekā.]`施迦,九者、`[過失 doṣā.]`過失,十者、`[aviṣṭhā.]`阿尾吒,十一者、`[本母 mātarā.]`本母,十二者、`[savarī.]`設哩嚩梨,十三者、`[清涼]`清涼,十四者、`[焰熾 ūṣmā.]`焰熾,十五者、`[lalanā.]`羅羅拏,十六者、`[rasanā.]`辣娑拏,十七者、`[avadhṛtī.]`阿嚩底,十八者、`[量 pramānikā.]`量,十九者、`[青色 kṛṣṇavarṇa.]`青色,二十者、`[平等 sāmānya.]`平等,二十一者、`[因 hetu.]`因,二十二者、`[相應 viyoga.(梵本)]`相應,二十三者、`[喜 preman.]`喜,二十四者、`[成就 siddha.]`成就,二十五者、`[煗 pāvakī.]`煗,二十六者、`[蘇末他 sumanā.(梵本)]`蘇末他,二十七者、`[轉 vṛtta.]`轉,二十八者、`[欲 kāminī-geha.]`欲,二十九者、`[忿怒 caṇḍikā.]`忿怒,三十者、`[迦多演尼 māradārikā.(梵本)]`迦多演尼,三十一者、`[童子 kumāra.]`童子,三十二者、`[施設 dāyikā.]`施設,是名三十二種血脈之相。」 復次,金剛藏菩薩白佛言:「世尊!此何因緣有如是相?」 佛告金剛藏菩薩:「謂欲成熟三有,遠離一切能取所取,以諸方便了別性相,為持戒者分別解說諸佛賢聖智慧方便、三身三業及`[E-vam-ma-yā.]`伊、鑁、摩、野。謂伊者,`[佛眼母菩薩 locanādevī.]`佛眼母菩薩;鑁者,`[摩摩枳 māmakī.]`摩摩枳菩薩;摩者,`[白衣菩薩 paṇḍarādevī.]`白衣菩薩;野者,`[多羅菩薩 tārīnī(tāranī?)]`多羅菩薩。 「又復,法身輪者,具八輻相;報身輪者,具十六輻;化身輪者,具蓮華相,六十四葉;大藥輪者,具三十二幅。建此輪者,如是次第有四剎那,謂:莊嚴、果報、作觀、離相。依四聖諦,謂:苦、集、滅、道。依四真實,謂:身真實、智真實、持明真實、聖賢真實。有四歡喜,謂:喜、勝喜、離喜、俱生喜等。依四種律,謂上座部、大眾部、正量部、一切有部。日月時分`[晝【CB】,畫【大】]`晝夜增減,謂於八時有十六分三十二點六十四刻。如是一切四種,最初`[caṇḍāli.]`贊拏梨明妃從彼臍輪發大智火焚棄五蘊,以佛眼母焚燼諸漏,除妄因緣故。」 拏吉尼熾盛威儀真言品第二 「施一切地上飲食真言曰: 「`[Oṁ ā hūṁ phaṭ svāhā.]`唵(引)(一) 阿吽(引)(三) 發吒(半音)莎(引)賀(引下同)(四)」 佛言:「唵、阿者,作一切法出生門故。 「五如來種子者,所謂: 「`[Vūṁ āṁ jrīṁ khaṁ hūm.]`捫(一) 盎(二) 𡁠陵(二合引)(三) 龕(四) 吽(五)(引) 「空智金剛心真言曰: 「`[Oṁ deva picu vajra hūṁ hūṁ phaṭ svāhā.]`唵(引)(一) 禰嚩畢祖(二) 嚩惹囉(二合)吽(引)(三) 吽(引)(四)吽(引)(五) 發吒(半音)莎賀(六)」 佛言:「一切真言句首當安唵字,次置吽、發吒字,後用莎、賀字。 「阿閦如來真言曰: 「`[Oṁ ā ka ca ṭāta pa ya svāhā.]`唵(引)(一) 遏(二) 葛(三) 拶(四) 吒(五) 多(六) 波(七) 野設莎賀(八)」 佛言:「一切瑜儗尼種子字: 「`[a ā i ī u ū ḷ ḷḷ ṛ ṛṛ e ai au aṁ.]`遏(一) 阿(引)(二) 壹(三) 翳(引)(四) 嗢(五) 污(引)(六) 哩(七) 梨(八) 嚕(九) 盧(十) 伊(十一) 愛(引)(十二) 鄔(十三) 奧(引)(十四) 暗(十五) 惡(十六) 「二臂明王真言曰: 「`[Oṁ trai lokye kṣapa hūṁ hūṁ hūṁ phaṭ svāhā.]`唵(引)(一) 怛懶(二合)路(引)歌(引)(二) 叱波各(引)(三) 吽(引)(四) 吽(引)(五) 吽(引)(六) 發吒(半音)莎賀(七) 「四臂明王真言曰: 「`[Oṁ jvala jvalabhyo hūṁ hūṁ hūṁ phaṭ svāhā.]`唵(引)入嚩(二合)囉(二) 入嚩(二合)囉毘喻(二合引)(三) 吽(引)(四) 吽(引)(五) 吽(引)(六) 發吒(半音)莎賀(七) 「六臂明王真言曰: 「`[Oṁ kiṭi kiṭi jvala hūṁ hūṁ hūṁ phaṭ svāhā.]`唵(引)(一) 吉胝吉胝(二) 嚩惹囉(二合)吽(引)(三) 吽(引)(四) 吽(引)(五) 發吒(半音)莎賀(六) 「加持真言曰: 「`[Oṁ āḥ hūṁ.]`唵(引)(一) 阿(引)(二) 吽(引)(三) 「淨地真言曰: 「`[Oṁ raksa rakṣa hūṁ hūṁ hūṁ phaṭ avāhā.]`唵(引)(一) 犖叉(上呂角切下同)犖叉(二) 犖叉吽(引)(三) 吽(引)(四) 吽(引)(五) 發吒(半音)莎賀(六) 「禁止真言曰: 「`[Oṁ hūṁ svāhā.]`唵(引)(一) 吽(引)(二) 莎賀(三) 「發遣真言曰: 「`[Oṁ khaṁ svāhā.]`唵(引)(一) 龕(二) 莎賀(三) 「忿怒真言曰: 「`[Oṁ jviṁ svāhā.]`唵(引)(一) 紇陵(二合引)(二) 莎賀(三) 「降伏真言曰: 「`[Oṁ hūṁ svāhā.]`唵(引)(一) 吽(引)(二) 莎賀(三) 「鉤召真言曰: 「`[Oṁ ghaṁ svāhā kurukure hrīḥ svāhā.]`唵(引)(一) 枯(二) 莎賀(三) 「又,降伏真言曰: 「`[Oṁ vūṁ svāhā.]`唵(引)(一) 捫(二) 莎賀(三) 「信愛真言曰: 「`[kuru kure hrīḥ svāhā.(梵本)]`唵(引)(一) 酤嚕梨(引)(二) 紇哩(二合引)(三) 莎賀(四)」 佛言:「若天旱時欲請雨者,先建`[maṇḍala.]`曼荼羅,用寒林線絣量界道,於壇中心以寒林中五色粉:骨作白粉、炭作黑粉、甎作赤粉、雄黃作黃粉、陬羅葉作緣粉(以石碌代之)。粉畫空智金剛大明王,八面、四足、一十六臂,面各三目,作忿怒相,踏阿難陀龍王。 「復以香泥捏造阿難陀龍王像,其龍王及妃種子字,並用朴堊以五甘露沐浴,散黑色花,次以龍華樹汁塗之(或以白蒿汁代之),復以象眵塗龍王頂上,於黑月十四日取黑牛乳盛滿器中,令黑色童女合青色線,於壇西北隅開一小池,以阿難陀龍王安彼池中。 「然後`[ācārya.]`阿闍梨依法厲聲無間誦此請雨真言曰: 「`[Oṁ ghuru ghuru ghuṭā ghuṭā ghaha ghaha masa masa ghaṭa ghaṭa ghoṭāya ghoṭāya ananta-kṣotakarāja nāgādhi-pataya he he ruka sapta pātā lagatānnā-mātā karṣaya varṣaya tajaye psaḥ psaḥ psaḥ phuḥ phuḥ paṭa paṭa phaṭa phaṭa hūṁ hūṁ phatā svāhā.]`唵(引)(一) 苦嚕苦嚕(二) 渴痆(女轄切下同)渴痆(三) 末娑末娑(四) 渴吒渴吒(五) 枯吒野枯吒野(六) 阿難多(七) 閦婆葛囉(引)野(八) 那(引)誐(引)提鉢多曳(九) 呬呬嚕嚕紺(十) 薩鉢多(二合)播(引)多(引)羅誐耽(引)(十一) 那(引)誐(引)那(引)歌(引)哩沙(二合)野(十二) 末哩沙(二合)野(十三) 誐哩惹(二合)野(十四) 扑(十五) 扑(十六) 扑(十七) 扑(十八) 扑(十九) 扑(二十) 扑(二十一) 扑(二十二) 吽(引)(二十三) 吽(引)(二十四) 吽(二十五) 莎賀(二十六) 「誦此真言若時不雨,即當倒誦此呪,降霔大雨;又若不雨,令彼龍王頭破七分如蘭香梢。 「若欲止雨,取寒林衣置於坐下,誦此真言即能止雨。止雨真言曰: 「`[Oṁ āya āya taja taja smasāpa pūyāya hūṁ hūṁ phaṭ phaṭ svāhā.]`唵(引)(一) 阿哩也(二合)(二) 設摩(二合)舍(引)那畢哩(二合)夜(引)野(三) 吽(引)(四) 吽(引)(五) 吽(引)(六) 發吒(半音)(七) 「復次,成就法,謂降伏他軍,速令破壞。當用畫石為末,入五甘露,以斷鐵草和合為丸,加持誦此真言曰: 「`[Oṁ vajra kattari he vajrāye hūṁ hūṁ phaṭ.]`唵(引)(一) 嚩惹囉(二合)葛哩多(二合)哩(二) 呬嚩惹囉(二合引)野(三) 吽(引)(四) 吽(引)(五) 吽(引)(六) 發吒(半音)(七) 「應先誦此真言一十萬遍、或一百萬遍,得成就已,即用前藥丸畫缾器頂,悉令周匝無使斷絕,即得他軍速皆破壞。 「若欲成就`[trilaka.]`底羅紺法,當用`[末羅摩子 brahmavīja.]`末羅摩子、白色曼度迦華,及斷鐵草、`[akṣobha.]`阿閦毘藥,於日蝕時和合作鉞斧形,踏兩足下,誦此真言曰: 「`[Oṁ vajra kuṭhāraṭāya ṭaya hūṁ hūṁ phaṭ svāhā.]`唵(引)(一) 嚩惹囉(二合)酤吒(引)囉(二) 播(引)吒野播(引)吒野(三) 吒吒(四) 吽(引)(五) 吽(引)(六) 吽(引)(七) 發吒莎賀(八) 「誦此真言一百萬遍即得成就,一切聖賢尚不違越,何況破壞焰摩羅界? 「復次,成就法,若欲作諸瘧病,於`[araka.(梵本)]`阿哩迦樹葉上用`[citraka.]`唧多迦毒辣藥書彼`[saṁtro.]`設覩嚕名字,棄擲稻糠火中,誦此真言曰: 「`[Oṁ vajra jvara jvara satruṁ bhruṁ hūṁ hūṁ svahā.]`唵(引)(一) 呬(引)嚩惹囉(二合)(二) 入嚩(二合)囉入嚩(二合)囉(三) 設咄籠(二合)(四) 勃籠(二合)(五) 吽(引)(六) 吽(引)(七) 吽(引)(八) 發吒莎賀 「誦此真言一阿庾多即得成就。 「若欲成就開`[madya.]`摩黏法,於自臍輪作是觀想、或於腹上觀想成辦,然後乃見摩黏自開。 「若欲作信愛法,於月八日分詣無憂樹下,著赤色衣,食`[madana.]`未捺那果,以`[kāmācikā.]`肝摩唧歌樂汁塗於額上,誦此真言曰: 「`[Oṁ amukī me hriḥ vasibhavatu svāhā.]`唵(引)(一) 阿目計(引)弭(二) 紇哩(二合引)嚩施(引)(三) 婆鑁覩(四) 娑(引)賀(引)(五) 「誦此真言一阿庾多無令間斷即得成就。 「若欲制止日月,當用阿闍梨飯作日月狀,置金剛水中,誦此真言曰: 「`[Oṁ vajrā kā mācala ṁācalatiṣtha tiṣṭha hevajrāya hūm hūṁ hūṁ phat svāhā.]`唵(引)(一) 嚩惹囉(二合)哩葛(二合引)(二) 摩(引)左羅(三) 摩(引)左羅(四) 底瑟吒(二合)(五) 底瑟吒(二合)(六) 呬嚩惹囉(二合引)(七) 野吽(引)(八) 吽(引)(九) 吽(引)(十) 發吒(十一) 莎賀(十二) 「誦此真言七百萬遍即得日月制止,於彼晝夜無能分別。 「又,金剛喻沙多成就法:於日後分令一具相童女以諸香華供養,念此真言一百八遍,然後用油沐浴,取多羅樹汁塗於童女大拇指上,及用此真言加持,即時應現,乃問三世之事,時彼童女隨問為說。誦真言: 「`[Oṁ nagrā nagrā.]`唵(引)(一) 那誐囉(二合引)那誐囉(二合引) 「又,成就法: 「`[veṭuyā veṭuyā.]`尾盧野(引)尾盧野(引) 「誦此真言時,象即犇走。 「`[mammā mammā.]`曼摩(引)曼摩(引) 「誦此呪時,虎即犇走。 「`[telliya teuiya.]`底梨野(引)底梨野(引) 「誦此呪時,熊即犇走。 「`[ili mili huḥ phuḥ.]`伊梨弭梨扑扑 「誦此呪時,蛇即犇走。」 佛告金剛藏菩薩:「如我往昔亦以是法調伏護藏醉象,悉令犇走。此遨哩明妃、設嚩哩明妃金剛拏吉尼即無我義,彼地行、空行鉤召發遣悉相應故。」 一切如來身語心聖賢品第三 「最初觀於慈,  次即觀於悲, 第三當觀喜,  一切處學捨。 初空性菩提,  第二集`[種子 vīja.]`種子, 三成辦形像,  後當觀字義。 現前觀囉字,  成熾盛日輪, 於彼日輪中,  吽字金剛業。 又復觀杵形,  牆網悉周遍。 先觀`[amṛtaka.]`沒哩多,  成法界智者, 行人坐其上,  自體即空智。 自心想囉字,  成輝曜日輪, 於中觀吽字,  惠方便自性。 青色大忿怒,  金剛`[hūṁ kara.]`吽歌囉, 以內心真實,  猶若金剛杵。 又復觀吽字,  出生忿怒相, 謂大悲金剛,  猶如青蓮色。 此大悲金剛,  或如日暉色, 見彼若虛空,  當如是信解。 持諸莊嚴具,  供養八明妃, `[śaurī(梵本)gaurī?]`遨哩`[鹿郎蹉 mṛgalāsca.]`鹿郎蹉、  `[caurī; śārī.]`陬哩摩痆器、 `[vettalī.]`尾多梨者水、  `[ghasmarī.]`渴三摩哩藥、 `[pukkasī, pukvasī.]`卜葛西獻杵、  `[savarī.]`設嚩哩六味、 `[caṇḍālī, caṇḍālinī.]`贊拏哩音樂,  供養於本尊。 努弭哩歌舞,  彼妙樂大樂, 隨日月晝夜,  住是種子中。 說如是有情,  勝歡喜自性, 轉現大神通,  廣覆虛空壇。 漸略一心中,  悉成忿怒相, 青色日輪中,  眼紅曼度迦, 髮纏金色髻,  用五印莊嚴, 輪環及瓔珞、  手釧金色帶, 表五佛清淨,  說此名印契。 見彼忿怒相,  十六童女形, 左手持金剛、  及彼`[kapāla.]`葛波羅、 `[khaṭvāṅga.]`朅椿誐亦然,  右手青色杵, 應詣寒林中,  成就本所尊。 口誦吽迦囉,  `[八明妃 aṣṭha-yoginī.]`八明妃圍繞, 隨其方便說,  自身即寒林。 四臂謂四魔,  令降伏清淨, 應誦於吽字,  色相如前說。 彼左第一臂,  手執葛波羅, 以天阿修羅,  盛甘露充滿; 次右第一臂,  手執金剛杵; 次左第二臂、  及右第二手, 般若蜜多教,  或即佛形像; 次三面六臂,  左手持甘露, 右手或日月。  彼最初青色, 臂相如前說,  都無有是相, 清淨波羅蜜。  彼左第一臂, 手執三戟叉;  次右第一臂, 手執金剛杵;  左第二臂鈴; 右第二執刀;  餘左右二臂, 金剛星伽羅,  以二種和合, 佛像般若教;  或復左右手, 刀及葛波羅,  應於空寂處, 成辦三界事。」 賢聖灌頂部品第四 「先於自心及自種子出生黑色熾然光焰,左手執鉤、右手期剋,如佛住三界中,鉤召`[八大明妃 aṣṭhamatr.]`八大明妃。 「隨其供養本尊,先以唵字得一切如來灌頂,即以彼佛成`[空智明王 heruka.]`空智明王相,持五甘露成辦五如來賢瓶,作五種灌頂。當灌頂時,散眾名華及欝金香,擊鼓歌詠,供養金剛部佛眼母等,而能成辦空智三界,加持於四威儀,如彼聖賢,當如是知。」 大真實品第五 「一切法自性,  於此悉皆無。 謂非色、非聲,  即無聞、無見; 及非香、味、觸,  亦無能觸等。 善解瑜伽者,  非心非所緣, 於諸母姊妹,  亦應常供養。 彼努弭明妃,  如那`[naṭī.]`胝染師; 贊拏哩明妃,  猶若淨行女。 勝慧方便中,  依供養儀軌, 如其不分別,  當覲策親近。 若非祕密者,  當獲如是苦, 墮`[vyāḍa.]`咩拏賊中,  履猛火地上。 此五部印呪,  說為解脫因, 而復說此印,  名金剛祕密。 謂金剛、蓮華、  事業、如來、寶, 說如是五部,  為最上大悲。 金剛`[ḍombī.]`努彌印,  蓮華舞亦然, 事業為染師,  如來清淨女, 寶部贊拏哩。  此五印決定, 如來部亦然,  總略而分別。 去即如來行,  來即吉祥座, 以勝慧相應,  是如來所說。 開說為六種,  總略唯五部, 後復有三事,  謂身、語、意業。 又說此五部,  即五蘊自性, 如是出生身,  是說為此部。 無所觀聖像、  亦無能觀者, 無真言住處,  成五種自性。 `[vailocana.]`大毘盧遮那、  及`[akṣobhya.]`阿閦如來、 `[不空成就 amogha.]`不空成就佛、  `[寶生 ratna.]`寶生、`[無量壽 alorikasātvika.]`無量壽, `[梵王 brahmā.]`梵王、`[visṇu.]`尾瑟拏、  及與`[大自在 siva.]`大自在, 一切眷屬等,  故真實開示。 梵王成正覺,  尾瑟努信愛, 大自在吉祥,  一切常安住。 廣大真常樂,  開悟令愛樂, 如是自身中,  出生諸賢聖。 是人有福智,  猶如薄伽梵, 自在熾盛等,  具足六種德; 又如佛世尊,  破諸煩惱魔; 亦如大智母,  出生諸有性, 勝慧諸姊妹,  能分別顯現; 復如染師女,  作歌詠舞戲。 念彼如染師,  親近諸眾生; 說彼如女人,  出生諸功德。 歌詠如勝慧,  旋轉成大悲, 說努弭明妃,  故不受諸觸。 於彼諸聖賢,  說多種稱贊, 當畫曼拏羅,  行相如前說, 如其以指縛、  或作掣開印, 於彼靜思惟,  隨應成觀行。 獲如是妙樂,  於自常受用, 淨盡生老門,  說名安樂定。」 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卷第一 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卷第二(第三同卷) 宋西天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普明慈覺傳梵大師法護奉 詔譯 行品第六 爾時,佛告金剛藏菩薩言:「我今復說最上到彼岸行,於此先行畢竟成辦,由是成就金剛空智。 「彼修觀者當如是行:謂頂想寶輪、耳帶、寶鐶,手串寶釧,腰垂寶帶,足繫寶鐸及妙臂釧,頸嚴寶鬘衣、虎皮衣,甞五甘露。 「又,修觀者為於空智作相應故,此五色相平等和合亦無分別,以無量相即一色相,是故分別了不可得。於一樹下或塚壙間,乃至夜分空寂舍中清淨安住而作觀想,於佛智慧隨有悟入,如是勝行乃可為說。 「又,若樂求成就如是行故,應以廣大莊嚴詣阿闍梨,為極悲愍求灌頂法。於如是行隨其攝受,彼阿闍梨為作開悟,於金剛部觀想本尊而作部主;設復於別部中出生菩提種智,亦令安住有為。隨其攝受,謂金剛歌舞事業等令生歡喜,令生喜已,於金剛嬉戲因是解脫。由作舞故,引金剛步而能隨證三摩呬多。 「輪者,表阿閦如來;鐶者,無量壽如來;頸上鬘者,寶生如來;手寶釧者,大毘盧遮那如來;腰寶帶者,不空成就如來。於是色相而生念住:金剛渴椿誐杖者,表勝慧相;奎樓鼓者,即善方便故;瑜伽行者,瞋業清淨;住金剛歌詠者,真言清淨。 「又復,不應為求利養作是金剛歌舞事業。是故,瑜伽者當如是行,飲食、醫藥隨樂服行,而常真實護持,不為老死之所逼惱。 「又,瑜伽者作髮髻冠,以吽字儀軌持五佛葛波羅、或五指量作葛波羅器已,以雙寶帶繫髮冠中,即是勝惠方便自性。 「又,瑜伽者灰塗髮線,作絡腋衣,以奎樓鼓聲而作念誦,觀想金剛渴椿誐杖而為勝惠,於金剛葛波羅觀想念誦,知貪、瞋、癡極可畏故,於戲論事悉能遠離。設復睡眠,速應勤策,於所行行勿懷疑惑。 「捨是身已,修平等觀,於福、非福如實尋伺。是故,非施、亦非受者。 「又,諸飲食如其所得而自受用,於美、不美無堅執取,亦無分別此應食者、不應食者,如是伺察。 「又,於同行阿闍梨所不起分別是可往者、不可往者,有學弟子為說正智令得成就,於自師尊常行禮敬,無令因是退失成就、墮無間獄,及慚恧事亦復如是。 「諸有自性悉是大悲相應之行,護魔等事勿妄施設,真言靜慮常修出離,諸三昧門而求解脫,於所作行悉妙相應而得現前,決定同彼勝天爍迦羅主。 「如師子王,於彼處處不生怖畏、設於飲食而生愛樂,修瑜伽者不應迷亂,而常發悲愍心,因是利樂諸眾生故。」 說密印品第七 佛告金剛藏言:「祕密印品我今當說,為修習瑜伽者,恭敬問訊,得生勝解,無復疑`[惑【CB】,感【大】]`惑。謂示一指為印、二指為印,或以左大拇指捻無名指為印、捻小拇指為印、捻中指為印,示方所為印、示無名指為印、示頸處為印、示所著衣為印、示三戟叉為印、示胸臆為印、示髮際為印、示地為印、示輪為印、示顰眉為印、示解脫學處為印、示額為印、示頸後為印、示足心為印、示金剛嬉戲為印。我說修瑜伽者為對治時,印所印處而能善解大悲空智。示獻華鬘手者,即延請義及住三昧耶戒,於餘積集不應遠離,而常依止最上境界。是故,修瑜伽者一切所作應知密印。」 復次,金剛藏白佛言:「世尊!於何等處而求成就?」 佛言:「當有一十二處遠離魔事,為所尊重餘不復說。何等十二?一者`[jālaṁdhara.]`惹藍馱囕國、`[kāmarūpa.]`歌摩嚕國、或酤羅山清淨園林,二者`[molava(梵本)maurva?]`摩羅鑁國或`[sindhu.]`信度河城,三者蒙牟尼國、`[kamārapātaka(梵本)]`俱摩羅鉢吒國及`[devī koṭā.]`天后城,四者`[kulata.(梵本)]`酤羅城、阿哩母城、虞那哩河及呬末河,五者`[hari.(梵本)]`訶梨國、`[lampāka.]`藍婆國、韶國、金色城或`[鹹海 lavana-sāgara.]`鹹海中,六者`[kaliṅga.]`迦陵誐國、洲子國、`[mīkara.(梵本)]`彌佉羅國、`[kokaśa.(梵本)]`矜羯那國(七者、八者,梵本元闕),九者`[pīlava.(梵本)]`鼙羅嚩城廣大聚落,十者`[善行城 caritra.]`善行城、`[kosala.]`憍薩羅城、`[vindhya.]`泯陀城、`[komārapura.]`俱摩羅布哩城,十一者眾所樂處或大海邊,十二者華果園林、清淨池沼。」 佛告金剛藏言:「我今為廣利益諸眾生故,為瑜伽者於金剛空智儀軌日月時分我今當說。取黑月分於第八日或十四日建曼拏羅,以諸幢旛莊嚴寶伎。於七日中施妙飲食,起大悲心恭敬供養。設惡來者,倍生憐愍,勿復於彼生下劣想,令魔得便、不能成就。是故,於此常勤悲念,諸有所作畢竟成就。 「應如是知:於晝夜分以慧決擇,無復餘事、無非時食、不起邪思,於他善惡勿樂宣傳,觀察他身如護已有。 「修瑜伽者應善籌量,乃至身分、飲食不雜亂出,生語誠實,所有真言印契皆住吉祥、呬、嚕、歌義。吉祥者,謂不二智故;呬者,空性本因故;嚕者,離染勝莊嚴故;歌者,無所住故。如是修瑜伽者,設復毀戒,然彼眾生亦常信敬,以有智故、於金剛葛波羅悉相應故。」 大相應輪品第八 「復次`[相應輪 yoginī-cakra.]`相應輪,  我今當廣說。 最先空界中,  作如是觀想, 其次輪壇內,  出生諸聖眾。 又於輪圍角,  觀想大風輪, 水輪如其次、  火大亦復爾。 出生正法輪,  清涼無病惱, 八葉具臺蘂,  如三角壇相。 曠寂一心中,  布諸賢聖位, 如彼淨月輪,  是中安種智。 後以日覆之,  集二種大樂, 住於月色相、  及與日時分。 以二種相應,  遨哩善稱讚, 月大圓照智、  及餘平等性。 或幖幟本尊、  及種子法位, 說名妙觀察,  唯諸作用中。 名成所作智、  及清淨法性, 彼五智次第,  觀想如是說。 又修瑜伽者,  於日月時分, 及金剛薩埵,  繫念悉平等。 文字出生身,  住`[hūṁ pha ṭa.]`吽、發吒義, 彼薩埵影像,  等真實出生, 作意而觀想,  如前幖幟輪。 以摩尼妙光,  惠方便自性, 一切速成就。」 爾時,佛告金剛藏菩薩言:「彼日月時分者,謂以勝惠而能揀擇最初遨哩明妃者,分別色相而各有異,於中五位安五明妃——即五蘊自性。 「修瑜伽者當如是觀:初`[帝釋 indra.]`帝釋方安`[金剛明妃 vajrā.]`金剛明妃,次`[yama.]`燄魔方安最初遨哩明妃,於`[水天 vāruṇī.]`水天方安`[嚩哩明妃 vāliyoginī.]`嚩哩明妃,`[kovera(梵)kuvera?]`酤尾羅方安`[金剛拏吉尼 vajraḍāki(梵本)ḍākinī.]`金剛拏、吉尼明妃,中方安`[無我明妃 nairātmāyoginī.]`無我明妃。於次外院安八明妃,所謂:遨哩明妃、陬哩明妃、尾多哩明妃、渴三摩哩明妃、`[29]十=卜【考偽-大】*`十葛西明妃、設嚩哩明妃、贊拏哩明妃、`[ḍomvinī.]`弩弭尼明妃。於上、下方安`[空行明妃 khacarī.]`空行明妃及`[地居明妃 Bhūcarī.]`地居明妃。 「住大悲空智輪者,悉於三有從自觀想之所變現。 「此諸明妃皆以黑色大忿怒相,用前五印之所莊嚴,各有一面面安三目,左右二臂執持寶刀及葛波羅器。前五印者,即是輪、鐶、寶釧、寶鬘、寶帶,以五佛清淨故,即五印清淨。 「此諸明妃已如上說,無我明妃右執寶刀、左持葛波羅器及金剛渴樁誐杖,衣虎皮衣,立蓮華上,足如舞勢,智光熾盛如大火聚,髮髻金色,微忿怒相。執寶刀者,為斷一切慢、過慢等;葛波羅器者,為破四魔令善成就;金剛渴樁誐杖者,即空智性及諸方便。 「於此儀軌觀想輪法成就者,最初觀想黑色,第二赤色,第三黃色,第四綠色,第五青色,第六白色,然於六分觀想相應亦復厭離,謂出生次第、非出生次第,於此二種平等依止。 「是金剛部隨其生滅所說法故,諸佛世尊說是空界蓮華種智,觀想三摩鉢底及妙樂輪,如是次第為自領納。 「從菩提心如是觀想出生聖賢,是二種輪悉俱生故、所說勝惠出生義故、所說方便士夫用故,後於勝義、世俗二種分別。 「彼二種輪者,說勝惠輪如妙樂故,是中於無量義分別有四,是四種者即俱生分出生次第:一者喜,謂於此先行,少分妙樂有進求故;二者勝喜,於此相應,漸令增勝說妙樂故;三者離喜,於此妙樂,厭離諸根息除貪染,無眾生可喜愛故;四者,俱生喜,一切平等真實觀想故。 「又,此妙樂具諸方便,唯勝喜中如實遠離,餘不復說,於非有中無可得故。於他了知身所有福,尊重稱歎,方便附近諸薄德人,彼少睡眠,若飲、若食,為境思念及餘一切。 「如其所見於上、中、下,平等一味真實觀想,勿應於下劣品少略句義、於最上品而作觀想、於中品者離此二種。如是,六根諸有動息淨盡無餘,共所修作,等彼一味。 「彼妙樂輪等同開示真實觀想,如是所說出生三有及諸世間,如我所見一切觀照,是故於三摩呬多畢竟修習,於此成就無復疑惑。 「設於大印畢竟進求,觀想世間諸所作意悉非觀想、觀諸法智亦非觀想、諸所動植枝葉蔓草及自他身一切色相是大妙樂,悉非有性。 「於自所得成就,觀想所生業用如王者尊,隨自取捨一切無礙,貪、瞋、嫉妬及我慢等,諸所愛樂乃至十六分中不及其一,以智慧方便自性出生諸法,及彼三世猶若虛空。 「如來所說彼妙樂輪,於一剎那而得降伏,於自境界悉能棄捨,諸了悟智及語言道加持次第,唯用趣向一切智智自他了知。地、水、火、風及餘空等,於剎那頃悉能破壞;天上、人間乃至地際,於剎那頃皆同一相。離諸分別,不為自他之所侵撓,成就持明諸業用等,設復於生死中而常清淨。譬如河流、亦如燈炷,於晝夜中真實不斷;彼無智者於是儀軌徒設疲勞,此世、他世無能成就。」 `[清淨品第九 visiddhi-paṭāla nama-navaḥ.]`清淨品第九 佛告金剛藏言:「清淨品我今當說: 「由說是清淨,  一切無疑惑, 一一賢聖位,  後當分別說。 五蘊、五大種、  六根及六處, 無知煩惱闇,  自性悉清淨。 謂自身領納、  及餘他所作, 說妙樂相應,  境界等清淨。 故佛善巧說,  一切性清淨。」 時金剛藏菩薩白佛言:「世尊!為何等清淨?」 佛言:「於色……等境觀想,遠離能取所取,所謂:眼取色、耳取聲、鼻取香、舌取味、身取觸、意取妙樂,應知是等無餘親近,是即清淨。 「說金剛明妃即色蘊清淨、遨哩明妃即受蘊清淨、嚩哩明妃即想蘊清淨、金剛拏吉尼明妃即行蘊清淨、無我明妃即識蘊清淨。 「外第二重四方上下成就清淨者,謂帝釋方遨哩明妃即色境清淨、焰魔方陬哩明妃即聲境清淨、水天方尾多梨明妃即香境清淨、酤尾羅天方渴三摩哩明妃即味境清淨、下方地行明妃即觸境清淨、上方空行明妃即法境清淨。又,地行、空行二種明妃,從是輪回涅槃自性之所出生。 「外第二重四隅成就清淨者,謂伊舍那方十葛西明妃即地大清淨、火天方設嚩哩明妃即水大清淨、迺哩底方贊拏哩明妃即火大清淨、風天方弩彌尼明妃即風大清淨。 「一十六臂者即一十六空清淨、四足即四魔清淨、八面即八解脫清淨、三目即三金剛清淨。 「說金剛空智者即瞋清淨、嚩哩明妃即貪清淨、金剛拏吉尼明妃即嫉妬清淨、遨哩明妃即兩舌清淨、金剛明妃即癡清淨。 「如是蘊等清淨出生次第,彼於是法棄捨真實無能成就,則為蘊等之所纏縛;若於世間癡闇真實了知,即於是縛而得解脫。是故,非色、非聲、非香、非味、非觸、非法、亦非世間,心清淨故即一切清淨。」 `[灌頂品第十 abhiṣeka-paṭālo daśamaḥ.]`灌頂品第十 佛告金剛藏言:「復次,弟子灌頂曼拏羅法,如其次第我今當說。 「修瑜伽者,先清淨地、或殊妙園林菩薩聖賢得道之處,以吽字儀軌作警覺已,然後於殿閣中以五寶末或米粉末粉畫最上大曼拏羅。 「其壇作`[三肘 tri-hasta.]`三肘`[三指 trayānguṣṭha.]`三指量、或增四指量指。明者入已,於五部出生,乃至童子亦應親近是輪壇中,先令弟子以帛覆面,及為說此難得親近希有之相。 「如是,平等作用境界自他領納悉能棄捨,於有無性遠離塵染等若虛空,以智慧方便染無染等,眾生緣力最上文字,諸所安住一切觀照。 「又,彼世間有性、無性之所建立,及餘所有我、人、眾生、色者、受者、命者、士夫、`[puḍgala.]`補特伽羅……,如是諸有自性悉幻化相。」 時會聽者於金剛藏及一切如來前歡喜踴躍,作是唱言:「我於喜、最上喜、離喜如是三種世間色相悉無所得,及俱生喜無復疑惑。」 時金剛藏讚言:「善哉,善哉。是中非貪、非離,及彼中間皆不可得。如是,俱生喜遠離三種說名正覺。」 佛言:「金剛藏!而知喜等三種遠離,如現浮雲猶成幻化。於俱生喜如睡夢覺,破一切相得無分別,瑜伽、印契悉能成就。 「以我四方曼荼羅放熾盛光明而調御之四門樓閣,珠`[纓 cāmara.]`纓、半纓雜色交映,無量間錯莊嚴八柱,以金剛線平等相應,種種妙華、燒香、塗香、及妙燈明、八大賢瓶殊妙莊嚴。於彼瓶中`[palla.(梵本)]`插波羅葉吉祥樹枝,入五寶末,上妙繒㲲繫覆瓶項。隨自本尊作第九賢瓶,殊妙相應如前嚴飾,線及智線應善抨量,於輪壇所誦一洛叉及阿庾多數,所誦真言如前已說。 「又,瑜伽者先擇淨地,施諸飲食,作護`[己【CB】,已【大】]`己身,如其所見觀想處所。於自壇中示灌頂法,供養祈請皆如上說。內外兩重善巧安布,遨哩明妃如次`[粉【CB】,紛【大】(cf. T18n0892_p0600a06)]`粉畫,先於東方粉畫寶刀,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時金剛薩埵清淨澡浴,身塗妙香,華鬘珠寶極勝莊嚴,勇猛決定引離`[ṭapa.(梵本)]`茶步,入阿闍梨大曼拏羅,兩稱吽字作勇猛勢。復誦`[hī hī]`呬呬字辟除怖畢,與二臂空智金剛相應,然後為說真實平等清淨智相,不壞他教,息除輪轉,於無所觀、無能觀者無取、無不取,離二相故。 「又,瑜伽者,諸有飲食無復淨穢,不生癡厭,無有三毒、兩舌、嫉妬、慢、過慢等,若冤、若親心無所動,何意於中得生我相?自性清淨本然故爾。彼金剛拏吉尼等與是妙樂、身諸色相悉無所動。」 金剛藏白佛言:「世尊!云何五大種?」 佛言:「是菩提心之所容受,觸堅硬法即是地大、彼濕潤性即是水大、彼溫熱性即是火大、彼動轉性即是風大、說妙樂性即是空大,此五大種能為繫縛。 「若於妙樂發俱生喜說是自性,一切所作是即持戒,以大悲方便之所相應,設不護魔粉布輪壇,猶於色相心心平等。」 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卷第二 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卷第三 宋西天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普明慈覺大師法護奉 詔譯 `[金剛藏…十一 vajragarbhābhisaṁbodhi-nāma-kalpa-rājāḥ.]`金剛藏菩薩現證儀軌王品第十一 佛告金剛藏言:「顰眉顧視名忿怒眼,二目向左顧視名信愛眼,向右顧視或二目仰視並鉤召眼。 「二目平視或視鼻準上,觀出息或屏氣,並信愛用;觀入息,鉤召用。說鬼宿日,觀乳木樹,名信愛用;以金剛杵止草木動,並息災、鉤召用。 「於六月分修習相應,成就無礙,以佛神力不思議故。得成就已,令諸眾生入佛知見,不應降伏作損惱事。 「又,此三昧不應分別得大罪咎,諸所作事乃至語言畢竟利益,若於眾生少分損害,如是法印不能成就。 「服三昧藥者,住歌詠舞戲`[samāhita.]`三摩呬多是所對治,自他飲食如五甘露。 「又說是相,於七日中應知成就,離喜過失。或有殊妙言音、眼目修淨、身出妙香、影長七步大身人來,見是相已即知聖賢,修瑜伽者觸彼少分,得剎那頃作持明仙。 「我今於十二廣大儀軌中略說`[kurukllā.]`酤羅菩薩於諸眾生速疾成就信愛之法:從`[hrīḥ.]`紇哩字觀想本尊,紅色四臂手執弓箭,持優鉢羅華及蓮華鉤,如是觀想於三界中而為信愛。 「於剎帝利誦真言十萬遍、宰官誦一百遍、於世間眾生誦一萬遍、諸天誦二十萬遍、`[asura.]`阿修羅七十萬遍、藥叉傍生誦一俱胝,如其所說住清淨相,諸佛世尊金剛堅固之身普能攝受。 「作曼拏羅及護摩時,於彼晨朝承事佛像。作加持已,觀想諸佛遍滿虛空,隨屬本尊入已,心內於真言行應當善解,種種供養皆從吽字出生。 「彼彼真言曰: 「`[Oṁ vajrapuṣpe āḥ hūṁ svāhā.]`唵(引)嚩日囉(二合)補瑟閉(二合)阿(引)吽(引)薩嚩(二合)訶 「`[Oṁ vajradhūpe(?) āḥ hūṁ svāhā.]`唵(引)嚩日囉(二合)度閉(引)阿(引)吽(引)薩嚩(二合)訶 「`[Oṁ vajra dīpe āḥ hūṁ svāha.]`唵(引)嚩日囉(二合)禰(引)閉(引)阿吽(引)薩嚩(二合)訶 「`[Oṁ vajra gandhe āh hūṁ svāhā.]`唵(引)嚩日囉(二合)喭提阿(引)吽(引)薩嚩(二合)訶 「`[Oṁ vajra naivedya āḥ hūṁ svāhā.]`唵(引)嚩日囉(二合)迺尾儞(引)阿(引)吽(引)薩嚩(二合)訶 「獻阿伽水儀軌次第如前已說,我今復說成就護魔法:息災,圓爐,白色,廣一肘半,深等半;增益,四方,黃色,廣二肘,深一肘;降伏,三角,黑色,廣十指,深五指;信愛,紅色;鉤召,如信愛同;忿怒與降伏同。 「息災用脂麻,增益用酪,降伏用羯諾迦木,忿怒用棘木,信愛、鉤召並用紅優鉢羅華。 「`[火天歡喜真言 agni-saṁtoṣa-mantra.]`火天歡喜真言曰: 「`[Oṁ agnaye mahā(te)jaḥ sarvakāma prasādhakaḥ kārūnya kṛta satvārthaḥ asminasannīhitobhava, agnyā vāha naṁ, tvaṁ devisāk ṣi bhūtāsi he vajra krodha pūjite, nānatna dharī dhātri amuke, haṁ maṇḍalaṁ likhimitvātha cevaparārtha ca sādhitu gaccha havyabhuka, āgamiṣyāmi yathā kāle sarva siddhi kuru ṣvame.]`唵(引)阿枿那(二合)曳摩訶(引)帝惹薩哩嚩(二合)歌(引)摩鉢囉(二合)娑(引)馱各歌(引)嚕拏也(二合)訖哩(二合)多薩埵(引)囉他(二合)遏悉銘(二合)散儞呬都婆嚩阿枿那也(三合)嚩(引)喝那怛鑁(二合)儞尾索(引)叱部(引)多(引)枲呬嚩日囉(二合)酤(引)駄布(引)𡁠底那(引)那(引)囉怛那(二合)馱哩(引)馱(引)底哩(二合引)阿母酤(引)㰠曼拏朗栗契多莎哩覃(二合)拶嚩鉢囉(二合)哩覃(二合)拶娑(引)提耽枿𢴉賀咩部葛阿(引)枿弭奢悉野他(引)歌(引)梨薩哩嚩(二合)悉提酤嚕薩嚩(二合)彌 「`[獻閼…言 argha-mantra.]`獻閼伽水真言曰: 「`[Oṁ jaḥ hūṁ vaṁ hoḥ khaṁ raṁ.]`唵(引)𠺁吽(引)鑁斛龕囕 「`[淨水真言 pāya-mantra.]`淨水真言曰: 「`[Oṁ rī rī hūṁ khaḥ.]`唵(引)梨(引)梨(引)吽(引)恪 「`[獻食真言 naivedya-mantra.]`獻食真言曰: 「`[Oṁ thaṁ thaṁ.]`唵(引)探探」 `[熾盛拏吉尼所說成就品第十二 hevajre ḍākīnījāla saṁvare dvitīya kalpasya prathamaḥ]`熾盛拏吉尼所說成就品第十二 復次,金剛藏言:「世尊!於諸法海云何為求成就者略說如是本尊色相?」 佛言:「為於無我明妃或吉祥呬嚕迦,一剎那頃知彼安住,及於廣大清淨儀軌若時、若處最初修習,是故略說。 「復次,持真言者,一心成就三摩呬多,於`[己【CB】,已【大】]`己住舍或夜時分發勤勇心,以勝慧相應觀想吉祥呬嚕迦像,澡浴塵穢,著新淨衣,以旃檀香塗瑩手足,嚼荳䓻齒木及妙香果,無非時食。如佛世尊求出離想,親近智者,觀想行人,於剎那頃忽起異相,於所持明心難調柔,爾時行者不應止息,決定精勤趣求成就。」 佛告金剛藏言:「我說禪定心能壞煩惱毒,求成就者極善籌量,於一月分心存聖像、離諸攀緣,或一日中相續觀想,隨其所辦得大果利。所有輪轉自他二利非餘方便速能修習,於所持明而常現前。 「求成就者如是煩惱迷醉、憂悲病苦、熾然三毒,說剎那頃如實相應,而得不墮五無間處。設有屠膾、卑賤、醜陋、身不具足、造惡業者思求成就,應修十善尊重愛樂密護根門,是人決定離瞋慢習而得成就三摩呬多。設此時分於祕密行乃至法印未得成就,自然得是持明智者或`[yoginī.]`瑜儗尼而來為說攝受某印,執金剛杵利益眾生;或得廣大莊嚴具相童子以`[悉囉訶 sihlaka(silhaka) 梵本寫誤多不堪揭正確梵註,下略]`悉囉訶香和合龍腦以菩提心加持散之。應當一心觀彼聖像,彼或為說十善等法,知實明了,得彼成就,無復疑惑。或勝那哩及自眷屬亦應觀想,若天、若人、阿修羅、緊那羅、夜叉女等,彼亦領解自所行行,當生信敬,勿起邪思、瞋怒色相。」 復次,金剛藏言:「世尊!於無我理已具足說,復何印所印處二種成就?」 佛言:「如來大悲,隨所應現具相明妃住蓮華族,捨幻化相,而能照解勝惠方便二種生滅,是二邊際非生、非滅,即真實性。又,此滅處處無有性,滅無盡故;瑜伽生滅次第如是。又,修觀者從戲論生,如夢所作了如幻覺,實無戲論。是中所說如曼拏羅現諸色相和合出生灌頂大印及大妙樂,如是了知唯大威力。青、黃、赤、綠及黑、白色,行、非行等勝惠方便二種相因,說金剛薩埵有妙樂性,於曼拏羅餘無作用。」 時金剛藏白佛言:「世尊!是大妙樂自所相應出生次第,若非有性,復何所用?」 佛言:「快哉,大士以信除疑。我說世間身所妙樂,能觀所觀如華有香,華性若無,香不可得;身相妙樂亦復如是。於性、無性如佛知覺,癡暗無知及餘怯弱悉能破壞。 「彼金剛喻沙三摩地極妙樂行唯一體相,為佛實藏,我所說法聞自功德,信順世、出世間為調御者,離喜、俱生喜等即我自性,如以燈明破諸黑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樂輪之所安住,彼相若無,是義非有。於諸聖天不應棄捨,是故覺非有性、色亦無性,諸相、非相皆勝妙樂。 「又,諸世間自他色相悉俱生故,心相清淨即名還滅。若於本尊相應出生威儀色相及安住處,如彈指頃而執著者,譬少毒藥能害多命,知彼毒已還能壞毒。 「又,於分別而強分別、以清淨有破煩惱有,如風病人食摩沙豆,發病愈風,名顛倒藥。 「於相決定而常尋伺,而為分別一切法性,譬如有人少水入耳還以水取。 「又,諸眾生貪火所燒,為諸惡業之所纏縛,我以方便為說貪火而令解脫。如若有人為火燒烙還炙以火,即以是貪令斷貪縛,而不能知是顛倒觀想者,是人名為佛法中外道。 「又,蓮華部相應分別此五大種觸堅硬性而生執著,對治癡法是即地界毘盧遮那如來為菩提心之所容受;色身業用是即水界阿閦如來;水地相搖,熱觸生火,對治貪熾是即火界無量壽如來;思惟餘部有動轉相,對治嫉妬是即風界不空成就如來;於此妙樂而生愛樂,即虛空相對治兩舌,是即空界寶生如來。此五大種於剎那頃心能了知等同一味,是故於勝喜中分別貪……等五火與大妙樂同一本性。 「有十殑伽沙數如來眾同是一部,於是一部復有百萬無數大俱胝部,是勝喜中得如是部。」 說方便品第十三 「復次,宣說一切金剛儀軌瑜儗尼方便灌頂戒:謂分別剎那飲食喜等,諸佛如來安住鑁字,正等一相得灌頂成就。」 復次,金剛薩埵白佛言:「世尊!如是鑁字云何說為拏吉尼戒?如來為調御師,願為我說如其次第。」 佛言:「是中鑁字唯一體性,最上莊嚴,為阿賴耶諸佛寶藏,於初喜等分別剎那住妙樂智,謂莊嚴果報作觀離相。 「修瑜伽者於四剎那正行當如是知:莊嚴者,即初喜中方便為說種種理事;果報者,謂即勝喜,知妙樂觸;作觀者,謂即離喜,我所受用為說尋伺;離相者,即俱生喜,遠離三種:貪與無貪及彼中間。 「復次,灌頂阿闍梨以四種祕密觀想次第發清淨心,熙怡顧視,知具福慧,滅除煩惱。於諸眾生因緣成熟為說四種澡沐灌頂,以二手執金剛鈴杵,其灌頂者面目熙怡,莊嚴色相,以大拇指、無名指施設種種供養已,為說攝受大印。 「知彼弟子是大種族,遠離瞋恚及我慢習,調御教誨,執金剛杵,隨其本尊說灌頂作用相應契印。 「見自師尊恭敬供養如佛世尊,具大寂靜,於此金剛瑜伽出生成就印法不應分別。又,應如我以大威力於生死泥拔濟沈溺,作大歸救。 「爾時,弟子執金剛杵,以盡世甘美廣大飲食、燒香、塗香、幢幡、寶鐸、及妙華鬘是等供養,於種種勝喜妙樂剎那遠離,乃至菩提最後邊際,持金剛杵利諸含識。 「又,為弟子說大悲智安住一切,是身非身,無有二相,觀動植等皆幻化相,輪壇方便畢竟無疑,諸同學者如己眷屬。」 時金剛藏白佛言:「世尊!云何名諸佛身最上輪壇?如其次第為我除疑。」 佛言:「是曼拏羅者,堅固菩提心作大施會,如虛空輪清淨境界,應知是名金剛瑜伽蓮華部義。」 時金剛藏復白佛言:「世尊!持何等戒、住何三昧?」 佛言:「一者不應殺害眾生,當共一心如護己有;二者無不與故取他人翫好;三者無欲邪行,知本性空故;四者無虛妄語,世、出世間發最上願。」 時諸瑜伽者於佛世尊作如是言: 「云何名根境?  云何十二處? 何等名蘊界?  復何為自性?」 佛言:「根有六,  謂眼、耳、鼻根、 與身、舌、意等,  內、外根癡俱, 以金剛解脫。  又境有六塵, 謂色、聲、香、味、  及與觸境界、 并法界自性,  是名為六境。 即前根、境二,  翻名十二處。 五蘊謂色等、  及大悲行性, 如是根境識,  說名十八界。 是故瑜伽者,  於此能悟了, 彼自性不生,  真實無妄失。 一切盡知解,  猶如水中月; 又如撚箭手,  云何生火相? 是火非箭出、  亦非撚人手, 諸相盡度量,  俱時無所得。 又此所生火,  非假亦非實, 是故諸法中,  應如是作意。」 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卷第三 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卷第四(第五同卷)宋西天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普明慈覺傳梵大師法護奉 詔譯 說方便品第十三之餘 爾時,無我明妃而為上首,與一切金剛拏吉尼等俱持五甘露相應,供養世尊金剛薩埵已,飲金剛甘露味,現大威神,發歡喜心,語汝金剛拏吉尼等:「我此真實極為祕密,供養禮敬一切佛已,於金剛本性我今開示。」時諸明妃得大歡喜,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聽佛所說。 佛言:「如得飲食,於美、不美勿生厭離;澡浴塵穢,無起淨想。設復不修禪定、不誦呪句、不捨睡眠、不護根門,於五淨食平等服行,一切眷屬心無愛著、無怨親想,木石塑像不行禮事,於世間法悉能遠離。又,於剎帝利、婆羅門、吠舍戍陀羅等不樂親近,穢行旃陀羅、皮作廁人等亦不遠離。 「或以摩粘、及藿香葉、毒辣藥等、酸醎苦淡、及香美味、殘觸飲食,以菩提心不二智故,世間少分無不食者。又,得自然生酤蘇摩華置蓮華器中,入尸利沙及星伽拏藥而為甘露,以寒林灰塗身,著雜色弊衣,畢利多華結鬘嚴飾。」 復次,金剛藏言:「六根清淨故,即一切境界廣大清淨。世尊豈不說此諸根清淨是大勇健身所甲冑?」 金剛藏白佛言:「世尊!諸聲聞人所不能知是大三昧耶,佛語決定如剎那頃離諸煩惱,如來於四種教理不作是說,云何名方便說?」 佛言:「金剛藏!汝一心聽,我今為大心者以方便說大三昧耶,如說摩黏即果實義、如說彌羅即鉤召義、如說珂吒畢利珂喃即去來義、如說阿薩爹婆囉喃即珠寶義、如說曼拏嚕即鼓音義、如說努囉努囉即薄德人、如說歌陵惹囉即福善人、如說𩕳抳𤚥即無觸義、如說葛波羅即蓮華器、如義底望鉢多即飲食義、如說摩羅頂即菜食義、如說兀探即四平等義、如說母多羅即妙香義、如說悉羅紺即自然生義、如說輸葛囉即造作義、如說末娑即白色義、如說瑜即相應義、如說謨羅紺即金剛義、如說酤羅紺即蓮華義、如說酤覽即部類義、如說嚩囉拏即有分別無分別義。 「於佛五部亦如是說,如說努彌即金剛部、如說那胝即蓮華部、如說贊拏梨即是寶部、如說挼惹多即如來部、如說辣惹計即羯磨部、如說母陀羅即妙成就義。 「又,修觀者得金剛水成就,作供養已而自服行。」 佛言:「金剛大薩埵!我為汝說,非彼一切但應尊重而攝受之,於此金剛空智灌頂大真實句三昧方便勿妄宣說,得大罪咎畢竟無疑,或為鬼昧怨賊侵嬈、瘧病蠱毒、乃至是人速趣命終。 「設復有人於此三昧如世醫王及佛導師,於是方便亦勿為說,彼不動使者及四大明妃發大忿怒,是名一切儀軌中義。」 集一切儀軌部品第十四 爾時,金剛藏而為上首,與一切金剛拏吉尼心生疑惑,得大憂惱,而白佛言:「世尊!前行品中說金剛歌舞成就者,云何為歌舞?云何本尊灌頂?於何等印說瞋等作用?又,真言品說無我明妃種子者云何?種子從何出生?金剛部品說三十二血脈之相談彼清淨,唯願世尊為我除疑。」 佛言:「金剛歌舞者,所謂:酤(引)羅以哩胝 阿冒(引)羅(引)蒙母抳哩哥(引)酤(引)羅(引)佉吉畢吒斛(引)末惹 伊葛嚕尼吉阿伊路(引)羅(引)怛呬左羅渴惹伊誐(引)遲摩野拏(引)畢惹 阿伊喝隷歌(引)陵惹囉鉢抳阿伊訥努嚕末𡁠阿伊拶烏三摩葛芻哩 悉羅歌(二合引)葛卜嚕羅(引)伊阿伊摩(引)羅伊印馱拏 娑隷怛呬婆嚕呵(引)壹阿伊畢陵(二合)渴拏契吒葛陵諦戍馱戍馱奴惹 抳阿伊抳囕戍盎枿左拏(引)尾阿伊耽呬𡁠薩囉(引)嚩阿尾鉢 抳阿伊未隷野𡁠翁努嚕末吒伊𩕳抳未多馨末惹阿伊哩。 「金剛舞者,於呬嚕迦相勿應忘念,心生愛樂相續觀想。 「又,金剛明妃及瑜儗尼等如諸佛母,是金剛歌舞而常真實,護持自身及餘眷屬,此諸世間所持誦處能生信愛,是故於此極生尊重,如月愛相,勿復疑惑。」 時金剛藏白佛言:「世尊!是俱生喜自性,何所棄捨而能出生一切相應,譬若虛空無有窮盡?」 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金剛藏言:「云何菩提心出生方便?」 佛言:「謂此輪壇以自威力加持次第,名菩提心出生方便。世、非世俗有二種相,如俱那花處白月影,世間妙樂亦復如是。 「謂佛菩薩如是任持,信解輪迴,無復涅槃。所說色聲等是輪迴、受等是輪迴、根等是輪迴、瞋等是輪迴,即以是法而名涅槃,謂無癡是涅槃、無迷亂是涅槃、清淨是涅槃。 「若非世俗菩提心以具相童子是上種族,性行調柔,殊妙莊嚴,以悉羅訶香和合龍腦及妙飲食隨分供養,於自他身成就義利。 「又,金剛蓮華而作相應,出生次第不應遠離。以蓮華器或白螺貝而作甘露,如是正理有大力能,即無我明妃以大印曼拏羅住臍輪中,從阿字音自性及彼提字說是勝慧出生相應次第,非長、短、方、圓,而俱生喜如是出生,受用妙樂及與大印而得成就。 「彼色、聲、香、味、觸、法界自性智慧方便及大妙樂,即彼輪壇五智自性,謂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清淨法界。此無我明妃法界本性,如我為曼拏羅王等無有異。」 復次,金剛藏言:「於輪壇觀想道,如其出生諸佛聖賢,唯佛世尊先為我等說是戒相。」 佛言:「先於身中住阿字門金剛蓮華大印方便學處,此內外戒我今開示:以阿字理趣祕密三摩鉢底,令煩惱縛外不現起,了知法、報、化三身輪及大樂輪義,如是住心意喉頂,出生無量諸佛聖賢。彼化身輪依上座部律出變化身:法身輪者,依一切有部律,宣說法故;報身輪者,依正量部律,為所受用一切飲食味故;大樂輪者,依大眾部律,住妙樂故。 「世尊分別四種不動果等,以勝慧業而作教誡。是法輪者如其受用,說無所動而得大果,於妙樂輪具大力能有士夫用,相應出生清淨果報,是等義類說名聖胎,為遊止處。 「若人心離貪等,設處胎藏如被法服,觀所生母即諸佛母,慈愍訓育曲躬禮敬如親教師;猶我往昔順生世間,從阿字輪出生㰠字,圓頂潔膚若苾芻相。又,眾生十月始生地上,我於爾時滿十地行大自在位故,阿字門積集眾生,如佛無疑。」 爾時,無我明妃等聞佛語已,心生疑惑,得大恐怖,悶絕躄地。 時會見已,語金剛明妃等言:「是地、水、火、風、空,此五大種唯佛知覺。」 時無我明妃如夢所聞,從地而起,白言:「世尊!如是眾生云何為諸垢染之所覆藏?能除是等,名正覺者。世尊如是真實,無有虛妄。」 佛言:「如無智人飲枿囉拏藥極生惛醉,若離癡愛是即解脫。 「若人於金剛空智信樂多聞,了知出離方便,斷無明縛,不生執取,於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起大覺悟,無眾生相,當成正覺。 「又,糞穢諸蟲常樂自體,而尚不知有天人等樂。此覺性者隨心所現,非餘世界得成正覺。設旃陀羅諸殺業者,是人無智,愚夫執著,不知是行為極癡冥,於六趣中發行取有支之所輪轉。 「若於金剛空智得是方便,除我慢習,清淨境界,得無上道,於此勝行成就無疑,說卜葛西明妃是即地界、彼堅硬體是即癡義。」 佛言:「身依心出生,若於餘處定不可得。是故,毘盧遮那如來部說設嚩哩明妃是即水界,彼濕潤性本尊理趣。」 佛言:「心依身出生,若於餘處不應現起。是故,阿閦如來部說贊拏哩明妃是即火界、即貪理趣。」 佛言:「說貪愛火以赤色為自相,由貪起兩舌故,寶生如來部說努彌尼明妃是即風界本尊理趣。」 佛言:「由貪故起嫉妬,不空成就如來部。如是,邀哩明妃、陬哩明妃、尾多哩明妃、渴三摩哩明妃亦如上說,於金剛空智如是住持三摩鉢底。」 復次,無我菩薩於平等相為利眾生,請問末隣大供養真言句。 時金剛薩埵於諸眾生令護他命,為作障者、一切頻那夜迦說末隣大供養明曰: 「唵印捺野摩惹羅惹剎普嚩嚩喝尼(二合)嚩(引)喻囉剎贊捺蘇惹摩捺嚩鉢多羅鉢多(引)梨遏吒薩鉢伊喃末隣蓬惹仍伽補澁波(二合)度(引)波莾(引)娑(引)尾覲喃(二合)盎喝歌(引)惹薩嚩娑(引)達侃底枯尼譬痆枿(引)捺唵(引)遏歌(引)嚕(引)牟抗薩哩嚩(二合)達哩摩(二合引)拏摩𭔞(切身)那庾(二合)怛半(二合)那怛嚩(二合)多唵(引)阿(引)吽(引)發吒(半音)薩嚩(二合引)賀(引) 「如是末隣大供養明善解瑜伽者,供養一切部多等得大吉祥。若求信愛護世,諸天生大歡喜;若作降伏,速破冤敵;若作鉤召,能遣諸魔;若作息災增益,得大富樂,相續不斷。」 復次,金剛藏言:「如來先說地行、空行明妃,我今不知當何部主?」 佛言:「為身、語、意三密輪中,以我住處及無我菩薩住上、中、下。此中開示部有三種、五種、或開六種,即五如來為對治彼貪、瞋、愚癡、兩舌、嫉妬;又於五種,隨其次第觀想出生金剛薩埵清淨妙樂。 「又,三種者即如來部、蓮華部、金剛部,為對治彼貪、瞋、癡等。 「又復,一部謂阿閦如來金剛威德現忿怒相,對治瞋法。」 金剛王出現品第十五 爾時,空智大金剛王開示一切本尊一切自性身曼拏羅,住極妙樂金剛心種子,出生一切自相曼拏羅王,一十六臂、八面、四足,帶髑髏鬘,現忿怒相,執持五印,得大無畏。 時無我菩薩白如是言:「我先不知是曼拏羅一十五位眷愛種智,願為我說。」 時金剛王如是嗟咨,持葛波羅擲金剛杵摧伏魔已,說是:「如前曼拏羅輪,四隅、四門,及金剛線、珠纓、半纓、無量雜寶間飾莊嚴,以我吽、阿字種智放青色熾盛光焰,出生八面、一十六臂,足踏四魔,現忿怒相,帶髑髏鬘及妙瓔珞,得大無畏。住日輪中,立如舞勢,頂戴善巧金剛杵,黑色忿怒以灰塗身,口誦吽、發吒字,入樂寂靜離煩惱縛妙三摩地,正面大黑色,右面如白色俱那華,左面紅色大忿怒相,上面笑容,餘四面並青黑色,共二十四目。 「如是,相續復入樂嬉戲三摩地,從喭字門出生遨哩明妃,住於東門。復入滿他那相應三摩地,從尊字門出生陬哩明妃,住於南門,為護門者。復入金剛蓮華相應三摩地,從鑁字門出生尾多哩明妃,住於西門。復入破大煩惱闇三摩地,從紺字門出生渴三摩哩明妃,住於北門,為壞魔者;從奔字門出生卜葛西明妃,住伊舍那方。復入滿他那相應三摩地,從商字門出生設嚩哩明妃,住火天方;從贊字門出生贊拏梨明妃,住羅剎方;從農字門出生努彌尼明妃,住風天方,為樂忿怒者。」 爾時,空智大金剛王復虛空性三昧忽然不現。彼四大種明妃以種種金剛歌詠供養。地大遨哩明妃曰: 「善哉金剛王,  速起大悲意, 欲護諸眾生,  不應住空性。」 水大設嚩哩明妃曰: 「起空空智主,  住空非利樂, 為求成就者,  不應住空性。」 火大贊拏梨明妃曰: 「云何住空性,  而不見方所? 我請大悲尊,  速成諸利樂。」 風大拏彌尼明妃曰: 「我知空智心,  身從幻化有, 不斷大悲者,  勿作如是意。」 時空智大金剛王復從吽、阿字種智出現大金剛身柔軟智相,莊嚴殊妙,作勇猛勢,忿怒微笑,得大無畏,內懷悲愍,希有寂靜,勝味理趣現九種舞戲,左右一十六臂各各持一大蓮華器,所謂地、水、火、風、日、月、多聞天王、及焰摩天主、象、馬、渴囉、牛、馲、駝、意生師子猫兒,足履地上作期剋天阿修羅勢。 遨哩明妃右手握寶刀,左手持磨竭魚;陬哩明妃右手持奎樓鼓,左手持嚩囉賀;尾多哩明妃右手掌龜,左手執蓮華器;渴三摩哩明妃右手持蜃龍,左手執蓮華器;卜葛西明妃右手持師子,左手執鉞斧;設嚩哩明妃右手掌比丘像,左手持錫杖;贊拏哩明妃右手持八輻輪,左手執犁具;努彌尼明妃右手執金剛杵,左手作期剋印。 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卷第四 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卷第五宋西天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普明慈覺傳梵大師法護奉 詔譯 金剛王出現品第十五之餘 「復次,金剛藏菩薩!是諸明妃右半跏趺,立如舞勢,二臂、三目、竪忿怒髻皆用如前五印莊嚴:遨哩明妃黑色、陬哩明妃紅色、尾多哩明妃黃赤色、渴三摩哩明妃綠色、卜葛西明妃帝青珠色、設嚩哩明妃珂月色、贊拏哩明妃虛空青色、努彌尼明妃具種種色。 「又,諸明妃足履八魔——謂梵釋、那羅延、大自在、吠濕、嚩多尾怛那、乃哩底、毘摩質、多羅天等——各以最上供具於金剛部生適悅心,尊重供養。」 復次,無我菩薩問言:「是大祕密及信愛法鉤召諸龍、天、阿蘇羅,以何等真言期剋摧伏諸難調者?」 時金剛王答如是言:「汝聽我說。是妙樂輪,諸佛、菩薩、我及餘處不妄開示。若有如實金剛薩埵等,於是真言無少悋惜。如是慇懃當為汝說:先以熾盛華鬘周遍間錯粉布曼拏羅已,於金剛藏為授灌頂,用上妙黑色脂麻厲聲加持,念發吒一萬遍,於空智金剛相應即得鉤召一切;念十萬遍,是人諸有所作於瑜伽相應,離諸疑惑。」 即說真言曰: 「唵(引)尾捺(引)喃(引)阿(引)𩕳載嚩(引)哩馱(二合)贊涅哩(二合)訥普始耽鉢室左(二合引)捺瑟吒(二合引)那那(引)曳底氷(卑孕切)吳哩馱(二合)計設末哩多(二合)摩泥拶覩哩吻(二合下尾頴切)設底泥怛囉(二合引)野怛捺弩數痆(尼轄切)設普惹(引)野訖哩(二合)瑟拏(二合)薺(仁際切)牟怛嚩補熾(引)葛播(引)羅摩(引)賴(引)歌馱(引)哩尼阿馱摩(二合)怛骨嚕(二合引)囉唧多(引)野阿哩提(二合引)耨能瑟致哩(二合)尼摩(引)囉野摩(引)囉野歌(引)囉野歌(引)囉野怛哩惹(二合)野怛哩惹(二合)野戌(引)沙野戌(引)沙野薩鉢多(二合)娑(引)誐囉(引)那滿馱滿馱那(引)誐(引)瑟吒(二合)歌那屹哩(二合)恨拏(二合)屹哩(二合)恨拏(二合)設咄嚕(二合)那喝訶(引)呬醯(引)虎呼(引)奚(引)孩胡𭋍(引)憾(引)憾郝發吒(半音)薩嚩(二合)訶(引)」 復次,無我菩薩聞是智所至處相應,起適悅意,問是最上堅固祕密妙曼拏羅。 爾時,大智調御師生大歡喜,住三摩呬多:「以金剛蓮華大相應門而自粉畫其曼拏羅,一重四門、四峯樓閣、五色界道,金剛智線正等相應,周遍光明種種嚴飾。八大賢瓶如次粉畫,以寶末或五粉末、寒林塼炭末,中位畫八葉蓮,於臺蘂中粉畫白色三分葛波羅相、伊舍那方畫師子、火天方苾芻像、乃哩底方畫輪、風天方金剛杵,東門寶刀、南門奎樓鼓、西門畫龜、北門畫龍,明妃色相已如前說,是名八種幖幟。中位白色畫善巧金剛杵,別置一瓶名曰最勝,頸繫妙繒,插鉢羅嚩吉祥樹枝,入五寶末及五穀等。一切圓滿廣說如真實攝曼拏羅儀軌當如是知。 「入是曼拏羅者,觀想八種大明,如十二、或十六童子相,瓔珞、妙繒殊勝嚴飾——謂惹那末仡哩訥呬多末仡尼摩摩寫末哩耶摩覩末仡尼,是名八種大明。 「修瑜伽者,先以龍腦水散灑供養已,於是八種速獲成就。 「復次,曼拏羅中以上妙法食及妙衣服為解脫故,以金剛蓮華歌詠舞戲而供養之,如實相應,然後於中夜分引諸弟子入火壇中,除去面衣,視曼拏華所隨處為作灌頂。 「爾時,灌頂阿闍梨如其為說別別行相稱讚供養,亦說是為牟尼如來清淨學者,如是遠離貪等邊際,顯示真實,於諸儀軌少分開示。」 復次,無我菩薩問言:「彼金剛相應作供養已,一剎那頃云何如是說名本尊?」 以偈答曰: 「是法非三世、  非輪迴、涅槃, 無自亦無他,  斯最上大樂。 如人自舉手,  拇指及無名, 二指竪相捻,  二報斯決定。 如本無是相,  云何生有想? 設後智生時,  如啞所受夢。 此最勝邊際,  由遠離貪故, 依空實際中,  是即名空智。」 金剛空智熾盛拏吉尼畫像儀式品第十六 「復次,五印我今當說:謂頂相寶輪者,唯常敬禮教授阿闍梨及自師尊;耳寶鐶者,不樂聞說持金剛者及自師尊一切過失、麁惡語故;頸寶鬘者,唯常誦持大明呪故;手寶釧者,乃至不殺蠕動諸眾生故;腰寶帶者,遠離一切欲邪行故。以五佛印常所印身是則清淨。 「復次,空智金剛畫像儀式我當開示:求成就者,受三昧耶戒。彼工畫師亦受三昧,畫像繒帛清淨細密,擇去髮毛,以蓮華器成五彩色,於像㡧下畫自師尊,或先以絲線加持供養,如其大小織作㡧樣。 「復以廣大三昧耶相應加持,於黑月分十四日、或空寂舍中日分時起勇悍心,以上味法食、服妙繒綵——為解脫故——眾寶嚴飾。住是三昧者,設飲食已,不須漱滌塵穢,故作淨相。 「然後求一具相童子,性行調柔,眾所愛敬,住於左邊,散妙香華為成就者。」 飲食品第十七 「復次,書寫愛持我今當說:用樺皮葉等長十二指書此經者,亦令受三昧耶戒,用最上香墨、或復刺血、以骨為筆。又,此經及前㡧像,或不受三昧耶戒及餘惡人若令見者,不能成就,乃至他世墮諸惡趣。又,此經法而常頂戴,或置餘部大乘經中密令護持。 「復次,飲食我今當說:或眼目修廣,如是人來於曼拏羅所以上味法食而供養者,於諸義利而獲成就。 「或塚壙間、清淨山林、眾所住處及大海岸,如是飲食布座九位,以虎皮為座、或寒林衣,中位分布空智金剛、諸瑜儗尼等,隨知方隅安虎皮座,以三昧耶食或供王者饌一心供養,於眷屬曼拏羅廣大成就。 「又復用一蓮華器滿中盛酪,作蓮華印契手奉自師尊,作大禮敬,取已自食獲大福報,求成就者當如是恭敬。」 教授品第十八 「復次,於世俗相擇法弟子我今當說:身不狹長、亦不矬陋,不白、不黑,如蓮華敷,具諸相好,或出入息如青蓮香,身腋汗濡如出微妙栴檀、沈水、悉羅訶等及妙華香,智者如實應善觀察。又復尊重,不樂戲笑,出言慈愛,意慮寂靜,髮紺殊妙,諸相具足,於如是法器速獲成就。」 時無我菩薩問言:「於俱生喜及自本誓云何奉行?」 佛言:「謂常行三昧,無諸過失,金剛空智及自師尊大悲憐愍,生勝族中,執金剛鈴誦持深法。」 復次,無我菩薩重白佛言:「是惡人輩多諸弊惡,云何教授?」 佛言:「應先布薩淨住律儀,教授經法《瑜伽觀行》、《大毘婆沙》及《中論》等,一切真言理趣如實知已,然後為說吉祥金剛空智。 「復次,欲作降伏法者,向佛如來及自師尊先作白已,如其所見極惡眾生毀佛形像、破滅聖教,令生意樂,作彼觀想頂踵顛倒。是人首飾速生顫動,行道路中思入火聚,心火種子應時現行。如是見已,剎那降伏,是大儀軌不須護摩及印縛法,三昧呪句隨念成就。 「又,此所說清淨最上最勝祕密,於其成就不應分別,得大罪咎。猶如大寶光明鬘聚,於此通達、或未通達、及不相應,悉生愛樂。若於三寶功德著世五欲是不清淨,譬如得淨甘露轉成毒藥,眾生輪迴及佛彼岸體無二故。 「復次,聽我所說,於祕密乘出生行相:謂信愛眼者,即大悲所生;身黑色者,慈心所現;四足者,四攝事所生;八面者,八解脫所生;一十六臂者,一十六空所顯;五印者,即五如來所生;忿怒相者,摧伏諸難調者所起;乃至皮、骨、脂、肉、血、脈等相即四明妃。 「七等覺支及四真諦所生諸八部真言曰: 「唵(引)阿吽(引)發吒(半音)薩嚩(二合引)賀」 持念品第十九 「復次,金剛薩埵!說諸法律儀持念境界我今開示:禁止法,用乳汁,以水精為念珠;信愛法,用璨拏摩藥,以赤栴檀為念珠;二種降伏法,並用悉羅訶香,以木槵子或水牛角為念珠;忿怒法,用白米飯,以真珠為念珠;鉤召法,用四種妙香,以末囉多木為念珠;發遣,用麝香、或自止出入息,以碼碯為念珠;又,求雨法及忿怒法,並真珠為念珠。」 俱生義品第二十 「復次,於此薩埵部中安住,是謂八輻輪。或般若波羅蜜多梵夾求成就者,無名指節如九鈷杵黑色相者,於阿閦如來部而為本尊;手如輪相大白色者,毘盧遮那如來部而為本尊;如蓮華文紅色相者,無量壽如來部而為本尊;如寶劍相大綠色者,不空成就如來部而為本尊;如妙寶珠金色相者,寶生如來部而為本尊;淡黃色者,金剛薩埵部而為本尊。修瑜伽者或無是相,具大知見,慈心相應,不生悔慢,即諸如來之所建立。」 時無我菩薩聞是說已,得大了悟,作諸供養,於勝園林寂靜方所而自安住。 若諸求成就者,依如上說,飲食、衣服、及諸法具清淨莊嚴,常修禮敬,悉獲如來廣大成就。 爾時,金剛藏菩薩說灌頂四種伽陀曰: 「善哉金剛阿闍梨,  普令攝受諸學者, 執大金剛、大妙鈴,  安住金剛大壇界。 以我祕密灌諸頂,  由灌頂故心所持, 如佛菩提大導師,  成就無邊真法子。 哀愍哀愍大薩埵,  極哀愍故受供養, 善巧無邊色相中,  隨其意樂皆圓滿。 金剛輪圍若虛空,  離諸塵染體清淨, 是稱慈父解脫門,  斯大智中希少分。 「加持金剛蓮華真言曰: 「唵(引)鉢訥摩(二合)蘇珂(引)馱(引)囉摩訶(引)囉(引)誐蘇龕捺捺拶覩囉(引)喃捺婆(引)摩葛尾說吽(引)吽(引)歌哩也酤嚕薩嚩(二合)彌唵(引)嚩惹囉(二合)摩訶(引)按(奴回切)沙拶覩囉(引)難捺拏(引)野各渴誐目鎧葛囉素(引)那(引)他吽(引)吽(引)歌(引)哩閻(二合)酤囉薩嚩(二合)彌尸囉細唵(引)歌(引)囕緊拶梨計(二合)阿(引)歌犖(力角切)」 復說伽陀曰: 「若不知空智,  超勝諸儀軌, 希求染欲心,  順世間輪轉。 彼彼部出生,  隨現諸色相, 是故瑜伽者,  供養悉明了。 若親近一切,  彼成就吉祥, 迴向大深心,  自他俱利樂。」 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卷第五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8 冊 No. 892 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06-1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