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應永二十五年惠淳刊寶壽院藏本,此本與麗本宋本異同甚繁故別載,【甲】縮冊大藏經]`蘇悉地羯羅經請問品第一
卷上
爾時忿怒軍荼利菩薩合掌恭敬頂禮尊者執金剛足即發是問:「我時往昔於尊者所,聞一切明王漫荼羅法及以次第;復聞明王諸所眷屬神驗威德,願為未來諸有情故,唯垂尊者廣為解說。云何令得持誦真言法則次第速得成就?其諸真言法雖一體,所成就法其數無量?云何真言相?云何阿闍梨?云何成就者弟子?云何方所為勝處?云何真言速成就?云何調伏相?云何持誦真言方便之次第?云何華供養?云何香塗香?云何香燒香?云何燈油相?云何食供養?云何扇底迦?云何增益相?云何降伏相?於此三種中各成何等事?云何上中下次第成就相?云何法請召?云何修供養?云何持護身?云何廣持法?誦何偈真言?云何作灌頂?云何試真言?云何當受付?云何字得圓?云何得增益?云何作護摩種種次第法用?以何等物能令速成就?云何成藥相?云何受藥相?云何淨治藥?云何藥量分?云何諸藥相?云何護諸成就物?云何分別為分數?云何受用成就物?云何失物令却得?云何被破却著彼?云何知作障礙相?云何成就漫陀羅?云何事法漫荼羅?云何灌頂漫荼羅?如上所問隨其要者,唯願尊者具大慈悲,一一分別廣為我說?」
爾時吉祥莊嚴一切持明大執金剛應供養者,告彼大精進忿怒言:「善哉善哉!大忿怒!能於我所發如斯問,應當一心聽是勝上微妙法則蘇悉地羯羅五莊嚴法。何謂為五?一、謂精進;二、謂明王;三、謂除障;四、謂成就諸勇猛事;五、謂成就一切真言。
「此《蘇悉地經》,若有持誦餘真言法不成就者,當令兼持此經根本真言當速成就。於三部中此經為王,亦能成辨一切等事。所謂:護身、召請、結界、供養、相助決罰、教授,一切真言一一次第令得成就。
「若諸心真言中有三『虎𤙖』字者,則能成辨如上所說一切法事。
「三虎𤙖字心真言曰:
「『唵(喉中擡聲引呼)(一句) 矩(二合)嚕馱曩(二句) 虎(二合)𤙖 若(二句)』
「辨才真言曰:
「『唵(同上呼)(一句) 咄(二合)嚕底(丁以反)(二句) 塞(僧乙反)𭌆底(同上)(三句) 馱囉抳(四句) 虎(二合)𤙖 曤(五句)』
「以此真言真言水三遍灑身作淨。
「復次上中下成就法者,如別經說求成就者須解真言上中下法,此經通攝三部所作漫荼羅法,佛部真言扇底迦法;觀音部真言補瑟徵迦法;金剛部真言阿毘遮嚕迦法。從腋至頂為上;從臍至腋為中;從足至臍為下。
「於真言中當應分別三種成就,於斯三部各分為三,善須了解。三部中真言,明王真言是上成就;諸餘使者制吒制徵等是下成就。扇底迦法、補瑟徵迦法、阿毘遮嚕迦法,於三部中各各皆有,應須善知分別次第。
「若佛部中用佛母真言為扇底迦法。佛母真言曰:
「『那謨 皤(𮑱餓反,下同音)伽(上)縛(無可反,下同音)底(一句) 隖瑟抳灑(疎價反)野(二句) 唵(同上呼)(三句) 嚕 嚕 塞(僧乙反)普嚕(四句) 入嚩攞(五句) 底瑟他(魑價反)(六句) 悉馱 路者儞(七句) 薩末嗽詫(他可反)娑(去)馱儞(八句) 莎嚩訶(九句)』
「若觀音部中,用觀音母半拏羅縛悉儞真言為扇底迦法。觀音母真言曰:
「『那謨 囉怛(二合)娜怛(二合)囉耶野(一句) 唵(同上)(二句) 迦(居羅反,下同音)制(知四反) 弭迦制(同上音)(三句) 迦䋾(知價反下) 迦𭟪(知降反)迦制(同上音)(四句) 皤伽縛底 弭惹曳(五句) 莎(去二合)嚩訶(六句)』
「若金剛部中用執金剛母忙莽鷄真言為扇底迦法。金剛母真言曰:
「『那謨 刺怛(二合)娜怛(二合)囉耶野(一句) 那莫室 戰拏 跋曰囉幡拏曳(二句) 摩訶藥起灑(同上)栖那幡嚲(多可反,下同)曳(三句) 那謨 路 迦馱 窒(丁吉反)𭌆曳(四句)那莫 商迦隸 扇底迦隸(五句) 𦁐(俱欝反,下同)䋾(知價反,下同)𦁐䋾(六句) 具置𩕳伽(上)嚲野(七句) 𦁐置𩕳(八句) 莎(去二合)縛訶(六句)』
「又佛部中明王最勝佛頂真言為補瑟徵迦法。明王真言曰:
「『那謨 跛(北沒反二合)囉底(同上)㰤妬(一句)瑟膩灑野(二合)薩嚩怛(二合)囉幡邏爾嚲野(三句)捨麼野捨麼野(四句)扇底(丁禮反,下同)但底(五句)達麼邏惹皤使羝(六句)摩訶蜜儞曳(七句)薩嚩遏詑娑(去)馱儞(八句) 娑縛訶(九句)』
「又觀音部中明王㰤野圪利嚩真言為補瑟徵迦法。明王真言曰:
「『唵(同上)(一) 阿(上)蜜㗚妬(二) 皤暮皤嚩(三) 娜莫(四)』
「又金剛部中明王蘇皤真言為補瑟徵迦法。明王真言曰:
「『那謨 刺怛(二合)娜怛(二合)囉耶野(一) 那莫室 戰拏(二) 跋日囉幡拏曳(三) 摩訶藥起灑(同上)栖那幡嚲曳(四) 唵(同上)(五) 蘇皤 𩕳蘇(同上)皤(六) 虎(二合)𤙖(七) 圪(魚乙反下同)里釁拏 圪里釁拏(八) 虎(二合)𤙖(九) 圪里釁拏(平)幡野 虎(二合)𤙖(十) 阿(上)曩野 抱(十一) 薄伽(上)畔(十二) 苾地耶邏惹(十三) 虎(二合)𤙖 㧊吒(十四)』
「又佛部中大忿怒阿鉢囉爾嚲真言為阿毘遮嚕迦法。忿怒真言曰:
「『唵(同上)(一) 虎嚕虎嚕(二) 戰拏里 摩燈倪(魚枳反)(三) 莎(去二合)嚩訶(四)』
「又蓮華部中大忿怒施婆嚩訶真言為阿毘遮嚕迦法。施婆嚩訶真言曰:
「『那謨 刺怛(二合)娜怛(二合)嚕耶野(一) 那謨 摩訶室里野曳(二) 唵(同上)(三) 鑠枳(二合)曳縒摩曳(四) 譟(蘇告反)弭曳(五) 悉睇悉睇(六) 娑(去)馱野(七) 始廢(無計反,下同)始廢(八) 始梵(步甘反,下同) 迦𭋺 始梵米(九) 阿(上)嚩㰤(十) 摩嚩遏詫 娑(去)馱𩕳(十一) 莎(去二合)嚩訶(十二)』
「又金剛部中大忿怒軍荼利真言為阿毘遮嚕迦法。忿怒真言曰:
「『那謨 喇怛(二合)娜怛(二合)囉(上)耶野(一) 那莫室 戰拏(二) 摩訶跋日囉矩囉馱野(三) 唵(同上)(四) 虎嚕 虎嚕(五) 底瑟侘 底瑟侘(六) 畔馱 畔馱(七) 㰤曩 㰤曩(八) 阿蜜㗚底(丁禮反)(九) 虎(二合)𤙖 `[㧊=㧊吒【甲】]`㧊(十)』
「復有真言不入三部,隨彼真言文字而辨扇底迦等三種法,看真言中若有『扇底句嚕』字,『莎悉底句嚕』字、『閦莽』字、『鉢囉(二合)閦莽』字、『烏波閦莽』字、『莎(去)訶(去)』字者,當知即是扇底迦真言;若有『補瑟置迦』字者當知即是補瑟置迦真言;若有『句嚕』字者當知即是阿毘柘嚕迦真言。
「復有真言句義慈善,當知即入扇底迦用;若有真言句義猛怒,當知即入阿毘遮嚕迦用;若有真言非慈非猛,當知即入補瑟徵迦用。
「若欲速成扇底迦者當用佛部真言;若欲速成補瑟徵迦者當用蓮華部真言;若欲速成阿毘遮嚕迦者當用金剛部真言。
「此經深妙如天中天,有言上中之上,若依此法一切諸事無不成就。
「此經雖屬金剛下部,為奉佛教亦能成就上二部法,譬如國王隨有教勅,自亦依行此法亦爾。
「准義應知,若有真言字數雖少,初有『唵』字後有『莎(去)訶』字,當知此真言速能成就扇底迦法;或有真言初有『𤙖』字,後有『㧊吒』字,或有『𭋺普』字——此是訶聲,有如上字真言者,速得成就阿毘遮嚕迦法;或有真言初無『唵』字,後無『莎訶』字,又無『𤙖』字亦無『㧊吒』字及無『𭋺普』等字者,當知此等真言速能成就補瑟徵迦法。
「若復有人欲求攝伏諸餘鬼魅及阿毘舍等,當用使者及制吒迦等所說真言速得成就;若復有異部真言云能成就一切事者,但能成就本部所說不通餘部。猶有經演彼有真言為除毒除病,故說之亦能除餘諸苦,當即知其通一切用。善知其部、善識真言所應用處,亦須知其真言功力;復須善解修真言法,隨所求願當須誦持誦彼真言。
蘇悉地羯羅經分別阿闍梨相品第二
「復次我今當說阿闍梨相。一切真言由是得,故知阿闍梨最為根本。其相何?謂:支體圓滿福德莊嚴;善須知解世出世法;恒依法住不行非法;具大慈悲憐愍眾生;貴族生長性調柔和;隨有共住皆獲安樂;聰明智慧辯才無礙;能懷忍辱不懷我見;善解妙義深信大乘;設犯小罪猶懷大怖;身口意業善須調柔心常悅樂;讀大乘經謹依法教;勤誦真言而不間斷;所作悉地皆悉成者。復須善解畫漫荼羅;常具四攝;為求大法不樂小緣永離慳悋;曾從師入大漫荼羅受灌頂法;復為先師讚歎:『德者,汝從今往堪授灌頂為阿闍梨!』有斯印可方`[合=令【甲】]`合自造漫荼羅法則次第,乃合授與弟子真言。若依此者所受真言速得成就不可懷疑;若不授,和上阿闍梨處`[檀=擅【甲】]`檀誦真言,徒施功勞終不獲果。
「夫弟子法,恭侍闍梨猶如三寶及菩薩等。何以故?謂能授與歸依之處,於諸善事而為首因,現世安樂當來獲果,謂依阿闍梨故當嗣不久而得無上正等菩提。以是義故敬之如佛以為弟子,承事闍梨無有懈怠勤持不闕,所授明王及明王妃當得悉地,必無得疑。
蘇悉地羯羅經分別持誦相品第三
「復次我今說持誦真言成就行相。當須三業內外清淨;心不散亂曾無間斷;常修智慧能行一法;成就眾事復離慳悋;所出言詞無有滯礙;處眾無畏所作皆辨;常行慈忍離諸`[諂【CB】,謟【大】(cf. T18n0893ap0605a15; T18n0893bp0636a04)]`諂誑無諸疾病;常行實語善解法事;年歲少壯諸根身分皆悉圓滿;於三寶處常起敬信;修習大乘微妙經典;諸善功德無懷退心。如此之人速得成就。
「於諸菩薩及以真言常起恭敬;於諸有情起大慈悲,如此之人速得成就。
「常樂寂靜不樂眾中,恒行實語作意護淨,如此之人速得成就。
「若聞執金剛菩薩威力自在,心生諦信歡喜樂聞,如此之人速得成就。
「若人少欲一切知足誦持真言,念所求事晝夜不絕,如此之人速得成就。
「若人初聞真言經法則身毛竪,心懷踊躍生大歡喜,如此之人則得成就。
「若人夢中自見悉地,如經所說心樂寂靜不與眾居,如此之人速得成就。
「若人常於阿闍梨所敬重如佛,如此之人速得成就。
「若人持誦真言久無効驗,不可棄捨倍增廣願,轉加精進以成為限,如此之人速得成就。
蘇悉地羯羅經分別同伴品第四
「復次當說同伴者相。福德莊嚴貴族生種;常樂正法不行非法;復懷深信離諸恐怖;精進不退奉行尊教常作實語;諸根支相皆悉圓滿身無疾病;不過太長太短、太肥太麁亦不瘦小、色不太黑亦不太白離此陋疾。福德同伴餘忍諸苦;善解真言印漫荼羅;供養次第諸餘法則;常修梵行順忍諸事;出言和雅令人樂聞;離諸我慢強記不忘;有教奉行不相推託;多聞智慧慈心無恚;常念布施善解分別;明王真言常須念誦;所持真言與行者同;兼明結界護身等法。得如是伴則速成就。
「三業調善;曾於師所入漫荼羅;歸修佛教不習疏小法;善知行者所須次第不待言教;隨有所求知時即送。具如此者為勝同伴。
「身意賢善心無憂惱;決定堅固終不退心,得如是伴則速成就。
「於多財利不望貪著,具如是德說為勝伴。
「復於行者心無捨離。若欲成就諸餘等藥,為作強緣不應捨離自然聖戒,具如是德說為勝伴。
「於行者處無所規求,未得悉地成就以來終不捨離,縱淹年歲無證悉地,終不懷於捨離退心,假令有大苦及餘難事,逼惱身心亦不應捨。具如是德說為勝伴。
「若有如前種種德行,堪能成就最上勝事;縱無前德,但明真言成就法則,并須善解諸漫荼羅智慧高明,復加福德勝持誦者,如是之伴亦能成就最上勝事。
「為欲成就最上事故,其福德伴半月半月與持誦者而作灌頂及以護摩,隨時所辨香、花、`[燃=然【甲】]`燃燈,諸`[餘=除【甲】]`餘依次第擁護簡擇,隨所有為並須助作。非直助修如前等事。若誦持者有所虧失,其福德伴依於經法,以理教誨勿法事有闕,乃至事事廣為開釋諸行因緣,具如是者最為勝伴。
「行者每日持誦之時及所行事有時忘失,其福德伴隨所見處相助作之使令周備。若欲成就藥法之時須常以手而按其藥,或執草幹而用按之,念誦作法事務雖多,終不廢忘。行者持誦欲了之時,其伴當須側近而立,看彼行者念誦既勞,或恐忘作發遣神法、置數珠法及餘法等,見彼忘處應助作之。
「其伴常須持誦,供養所作諸事而生`[福德=德福【甲】]`福德,並皆迴向持真言者滿所求願,有所指授唯共伴語。若欲成就最勝事故,更許一伴展轉合語不得參差。其伴所食與行者同,行者所食如依法制,具如是者堪為寂上勝事同伴。第三同伴福德亦然,如前所說。
蘇悉地羯羅經擇處品第五
「復次演說持誦真言成就處者,住何方地速得成就。
「佛所得道降四魔處,最為勝上速得成就。尼連禪河於沂岸處無諸難故,其地方所速得悉地,縱有眾魔不能為障,所求之事無不悉地,如是之處速得成就;或於佛所轉法輪處;或拘尸那城佛涅槃處;或迦毘羅城佛所生處。如上四處最為上勝,無諸障嬈,三種悉地決定得成。
「又於諸佛所說勝處;復有菩薩所說勝處,佛八大塔。或有名山多諸林木,復多花菓泉水交流,如是之處說為勝處。
「或有蘭若多諸花菓,渠水交流人所愛樂,如是之處說為勝處。
「復有蘭若多諸麋鹿無人採捕,復無羆、熊、虎、狼等獸,如是之處說為勝處。
「或無大寒復無大熱,其處宜人心所樂者,如是之處說為勝處。
「或於山傍;或山峯頂為獨高臺;或於山腹復有流水,如是之處說為勝處。
「復有勝處青草遍地多諸樹花,中有其木堪作護摩,如是之處說為勝處。
「或於安置舍利塔前;或於山中安舍利處;或四河邊;或有蘭若種種林木茂飾嚴麗無多人處;或於寒林烟不絕處;或大河岸;或大池邊;或往曾有多牛居處;或於逈獨大樹之下,神靈所依日影不轉;或多聚落一神祠處;或於十字大路之邊;或龍池邊,如是之處說為勝處。
「或佛經行所至之國,如是之方速得成就。但有國土人民信順,恭敬三寶弘揚正法,如是之處速得成就。
「復有國土多諸仁眾皆具慈悲,如是之處速得成就。
「既得如是上妙處所,應須蕳擇地中穢惡、`[瓦=瓶【甲】]`瓦礫等物,漫荼羅品一一廣明。如悉地法善須分別三部處所,復須分別扇底迦法、補瑟徵迦法、阿毘遮嚕迦法。如是三法復須分別上中下成法,即於是處隨心所宜,淨塗灑掃作諸事業,速得成就悉地之法。
蘇悉地羯羅經持真言法品第六
「復次廣說制持真言儀式法則,若依此式不久當獲一切成就。若有智者持諸真言先斷瞋恚,乃至天神不應生瞋,亦不瞋嫌餘持真言者。於諸真言不應擅意乃至功能及諸法則而分別之;於諸真言及以法則深生敬重;於諸惡人善須將護。何以故?能障大事及壞彼故。於阿闍梨所縱見愆過身業,猶不生於憍慢嫌恨談說種種是非,心意終不分別惡想;於過既爾耳,況依法耶?縱懷大怒終不以自所持真言縛他明王,及生損害并苦治罰;亦復不應作降怨法。未曾經於阿闍梨處而受真言不應授人。所受之人於三寶處不生恭敬復是外道,雖阿闍梨所受得真言亦不可與;乃至手印及以真言,并功能法及普行法并不應與;未曾經入曼荼羅者亦不授與。
「不應跳驀一切有情兩足之類,乃至多足亦不跳驀,又不應踐驀諸地印過。所謂:鎚、輪棓、杵、螺、金剛杵等,及以素成並不踐驀;諸餘藥草根、莖、枝、葉及以花實亦不踐驀;亦不棄於不淨穢處。
「若樂成就真言法者,應須依制不應詰難大乘正義;若聞菩薩甚深希有不思議行,應生諦信不懷疑心;持真言人不應與彼別持誦人更相施驗;若緣小過不應即作降伏之法。
「樂成就人不應歌詠言詞調戲;為嚴身好不應塗飾脂粉花鬘;亦不跳躑急走邪行;亦不河中裸形浮戲。
「略而言之,身諸嘲調、一切戲㗛、諸邪口業及虛誑語、`[諂【CB】,謟【大】(cf. T17n0721_p0049c18)]`諂污心語、離間和合、惡口罵詈皆不應作。所應對答不假多言、無益言談終不習學;亦復不與外道之人及旃荼羅人同住,如斯等類來相問詰亦不與語;亦不與外諸人談話唯共伴語。當念誦時縱是同伴亦不與語,唯除餘時;自非所須不與伴語。
「亦不以油塗飾於身。又不應喫䓗、䔉、蘿菔、油麻、酒酢及餘一切諸菜茹,米粉、豆餅并蒸畢豆,及油麻餅并作團食皆不應喫。一切毘那夜迦所愛之食及供養殘食、油麻、粳米、豆粥及以乳粥,所被驀食或被觸食皆不應食。
「一切車乘及以鞍乘,皆不乘騎;一切嚴身之具,所謂:鏡花、粉藥、傘蓋,非因緣事亦不應用,亦不以手揩手、以脚揩脚。一切水中不大小便;不應岸側以手承食而食,亦不用鎚銅器食,以諸葉上不翻盛食。
「不臥大小床榻,亦不與人同處而臥。欲臥之時清淨而臥尋思智慧,不面地臥亦不仰臥,如師子王右脇而臥,當臥之時不張目睡。
「日不再食;不應斷食;不應多食;不應少食,於食有疑不須食之。一切調戲多人叢叢乃至女人皆不觀看。身口意等所受房舍及好飲食皆不應著;受惡房舍及麁飲食皆不應棄。亦不應著紫色衣裳,亦不應著故破衣服、垢穢衣服。
「念誦之時應著內衣,不自謙下云:『多愆犯,無由得成三種悉地。』縱為宿業身嬰諸疾亦不違闕念誦,所受真言 終不捨棄。
「於其夢中或於虛空現聲告言:『汝不應持是真言。』如是頻聞亦不捨棄;復不瞋彼諸惡責罵,何以故?並是魔故。唯須精進,不應退心惡思攀緣諸邪境界縱放諸根,恒常護淨而念誦之。
「若欲求大悉地成就,自所誦持真言不應攝伏魑魅魍魎;亦不擁護自他;亦不救難禁諸惡毒。非真所持真言,諸餘真言亦不應作,所有隨用一切真言皆不應頻頻而作;亦不與人互諍驗力。
「若求悉地當須三時洗浴;三時持誦,每浴以真言水而洗浴之。水真言曰:
「『唵(同上)(一) 虎(二合)𤙖 歌娜(二) 跋日囉 拏曤(三)』
「此真言,真言水七遍洗浴,一切魔族毘那夜迦不為災惱,不真言不用。水土真言曰:
「『唵(同上)(一) 𩕳佉曩(二) 皤 素(蘇古反)睇(三) `[莎縛去二合=莎二合縛【原】下同]`莎縛(去二合)訶(四)』
「此真言,真言土七遍,當以少水和土攬之,則塗楷身如法洗浴,一切毘那夜迦不為災惱。辟毘那夜迦真言曰:
「『唵(同上)(一) 阿(上)密栗底(丁禮反)(二) 歌曩 歌曩(三) 虎(二合)𤙖 㧊(四)』
「此真言誦之七遍,辟諸毘那夜迦即澡浴之。沐浴真言曰:
「『唵(同上)(一) 阿(上)密栗底(同上)(二) 虎(二合)𤙖 㧊(三)』
「此真言誦七遍隨意澡浴,洗浴之時勿`[誛=謾【甲】]`誛談話,心須持念沐浴心真言。沐浴心真言曰:
「『唵(同上)(一) 曤可理理(二) 虎(二合)𤙖 㧊(三)』
「此真言誦之乃至浴竟,次掬水自灌頂上。
「自灌頂真言曰:
「『唵(同上)(一) 賀佉里里(二) 虎(二合)𤙖㧊(三)』
「此真言二手掬水,真言三遍自灌其頂,如是三度。
「次結頂髮真言曰:
「『唵(同上)(一) 素(蘇古反)悉地迦𭌆(二) 莎嚩(去二合)訶(三)』
「此真言,真言髮三遍當頂作髻。若是比丘右手作拳,舒大拇指屈頭指押大指頭上,令頭指圓曲,真言三遍置印頂上。
「佛部結髮真言曰:
「『唵(同上)(一) 尸祇 尸契(二) 莎嚩(去二合)訶(三)』
「蓮華部結髮真言曰:
「『唵(同上)(一) 尸契(二) 莎嚩(去二合)訶(三)』
「金剛部結髮真言曰:
「『唵(同上)(一) 尸佉(去)寫(二) 莎嚩(去二合)訶(三)』
「次應洗手三度`[漱=瀨【甲】下同]`漱口浴本尊主。
「佛部漱口飲水灑淨真言曰:
「『唵(同上)(一) 摩訶(二) 入嚩羅 𤙖』
「蓮華部漱口飲水灑淨真言曰:
「『唵(同上)(一) 覩(知雉反,下同) 覩 囉(二) 矩嚕 矩嚕(三) 莎縛(去二合)訶(四)』
「金剛部漱口飲水灑淨真言曰:
「『唵(同上)(一) 入嚩理多(二) 嚩曰哩抳 𤙖(三句)』
「作漱口、飲水、灑淨`[已【CB】,己【大】]`已,面向本尊所居之方,觀念本尊持誦真言及作手印,取水三掬想浴本尊并奉閼伽,或於水中隨意念誦方詣道場。
「佛部獻水真言曰:
「『唵(同上)(一) 帝囉𭋺 勃陀(上)(二) 莎嚩(去二合)訶(三)』
「蓮華部獻水真言曰:
「『唵(同上)(一) 避哩 避哩(二) 𤙖 㧊(三)』
「金剛部獻水真言曰:
「『唵(同上)(一) 微濕(二合) 嚩(二) 嚩曰𭋺(三) 莎嚩(去二合)訶(四)』
「其手印相:二手仰掌側相著,以二頭指捻二大拇指頭,餘六指相著微屈,以印掬水真言三遍奉浴本尊,此印通三部用。
「復於其處誦所持真言隨任多少,然始可往常念誦處,乃至未到彼所已來,勿懷瞋嫉隨順諸境,身心清淨敬想本神而徐往之,堅持禁戒如前所制常持不忘。既到彼所即應如法修諸事業而念誦之,常須如法作漫荼羅供養持誦。
「若有疲倦,當須轉讀大乘經典或作制多,諸餘善事常不廢忘,日須三歸三寶;三度懺悔諸餘罪業;三時誓發大菩提心,若如是者當得成就;三時發願願成勝事。除諸罪故應常依教作諸善業,而行惠施具大慈悲,於諸法教不生慳悋,常懷忍辱精進不退,深懷歸信六念繼心。所聞經典諦思文義,常須轉讀真言法品,當須供養真言法經,依經善畫妙漫荼羅,應須自入發之。初定諦信比丘入之、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隨次入之,並皆`[堅【CB】,竪【大】]`堅固發菩提心、決定心、正見心。
「入曼荼羅了,應當授與結手印法及持真言次第法則,應正廣為宣說真言法則,白月八日或十四日、十五日及以月盡日或十一月十五日,如是之日倍加供養,依法持誦作護摩法,加持禁戒常勤憶念,倍加諸事即得真言速疾成。
「向作護摩時當須以手持拔折羅,誦瞋怒金剛真言一千八十遍,或百八遍作一切事。瞋怒金剛真言曰:
「『娜謨 剌怛(二合)娜怛(二合)囉耶野(一) 那莫室 戰拏跋日囉幡拏曳(二) 摩訶藥䞘灑(同上) 栖奈(奴箇反)幡嚲曳(三) 唵(同上)(四) 枳里 枳里(五) 跋日囉(六) 避麼囉澇捺(二合)囉(七) 跋(北沒反)羅訖(二合)𭌆底(八) 摩訶矩嚕馱 弭惹野(九) 𩕳訖鱗嚲(十) 虎(二合)𤙖 虎(二合)𤙖 㧊㧊(十一) 畔馱 畔馱 曤(十二)』
「金剛諸事應用天火燒木、或苦練木、或取燒屍殘火𢲵木、或白栴檀木、或紫檀木,隨取一木刻作三股金剛杵。
「作呼摩時及念誦時,常以左手執持能成諸事,故號杵,是善成就者。若常持此金剛杵者,一切毘那夜迦作障難者悉皆恐怖馳散而去。以紫檀香泥塗金剛杵置本尊前,當以如上真言,真言花香供養其諸事業,金剛祕密微細悉能成就諸餘事等。
「作諸事時常須右手帶持珠索,以香塗之誦真言,真言一百八遍或一千八十遍。金剛明王珠索真言曰(歸命同前):
「『唵(同上)(一) 枳𭌆 枳𭌆(二) 澇捺(二合)𭌆抳(上)(三) 莎嚩(去二合)訶(四)』
「此明王大印名忙莽鷄,能成一切明王真言,亦能增益及能滿足真言字句,亦能成就諸餘法事及護身事。非`[直=真【甲】]`直但是諸明王母,亦是一切金剛之母。
「若金剛部珠索者,著一嗚嚕捺囉叉置於線中後繫為結,金剛部中既爾,餘二可知。佛部珠索應用佛母真言;若蓮華部珠索應用半拏囉嚩斯泥,云觀音母真言。
「佛母真言曰:
「『娜謨 皤伽(上)嚩底 隖瑟抳灑野(一) 唵(同上)(二) 嚕 嚕塞(同上)普嚕(三) 入嚩攞(四) 底瑟他(同上) 悉馱 路者儞(五) 薩嚩刺詑 娑(去)馱儞(六) 莎(去二合)嚩訶(七)』
「觀音母真言曰:
「『娜謨 怛囉(二合)娜怛(二合)囉耶野(一) 唵(同上)(二) 迦制(知西反,下同) 弭迦制(三) 迦䋾 迦戇(知降反) 迦制(四) 皤伽(上)嚩底 弭惹曳(五) 莎(去二合)嚩訶(六)』
「帶持此珠索者毘那夜迦不能為障,身得清淨,當速成滿諸所求願。
「作法之時當用茅草作鐶貫置右手無名指上,應誦當部三字半心真言,真言一百八遍或一八千遍後安指上。
「佛部心真言曰:
「『唵(同上) 爾娜職(而翼反)』
「觀音部心真言曰:
「『唵(同上) 阿(上)嚕力』
「金剛部心真言曰:
「『唵(同上) 跋日囉姪力』
「若供養時、若持誦時、若護摩時應著草鐶,以著鐶故罪障除滅,手得清淨所作吉祥。
「復取白㲲絲及以麻縷,使令童女染作紅色或欝金色,合作線索作真言結,一真言一結,滿一七結置本尊前,以真言真言索一千八遍。
「念誦之時及護摩時、若消息時、午暮時也皆持繫腰,眠不失精常應繫佩。索真言曰:
「『唵(同上)(一) 歌囉 歌囉 畔駄𩕳(二) 升訖(二合)囉駄囉抳(三) 悉馱 刺梯(四) 莎嚩(去二合)訶(五)』
「若念誦時、若護摩時、若梳髮時、著`[衣【CB】,依【大】]`衣時、偏`[袒【CB】,祖【大】]`袒時、臥時、洗淨時、澡浴時,凡所著脫上淨衣服,皆真言之。
「若大小便應著木履;若詣本尊前及和上阿闍梨前、諸尊宿前皆不應著,於諸尊處以身口意而供養之。
「若樂悉地速得成者,若見制多及比丘僧應常禮敬;若遇外天形像但應合掌或誦伽他;若見尊者亦應致禮;若聞妙法深生敬信;若聞菩薩不思議相或聞真言所成諸事,皆應歡喜心懷踊躍;若樂成就常應勇進勿生懈怠。如斯所制常須繼念,若不爾者則違制戒獲大重罪無所成就。
「身等諸根恒常在定,不應貪著世間諸欲,常勤依行如斯律制而不廢忘。若晨朝時誤犯諸罪,若至暮間即須懺悔;若於夜時誤犯諸業,明至晨朝誠心懺悔。恒須清淨依法念誦及作護摩供養等事,常依本戒應如是作意遣度時日,明王戒中常須作意,不久住獲悉地位中。
蘇悉地羯羅經供養花品第七
「復次分別說三品法。扇底迦法、補瑟徵迦法、阿毘遮嚕迦法及餘諸法是為三品。
「三部各有三等真言,所謂:聖者說、諸天說、地居天說。是為三部。
「聖者說者:謂佛、菩薩、聲聞、緣覺說者,是為聖者真言;諸天說者:從淨居天乃至三十三天諸天所說,是為諸天真言;地居天說者:從夜叉、羅剎、阿修羅、龍、迦樓羅、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部多、卑舍遮、鳩槃荼等所說,是為地居天真言。
「若作扇底迦法者應用聖者真言;若作補瑟徵迦法者應用諸天真言;若作阿毘遮嚕迦法者應用地居天真言。
「若求上成就者應用聖者真言;若求中成就者應用諸天真言;若求下成就者應用地居天真言。
「如是三部各有三等成就,作三種法中俱當等用水陸所生諸種色花,名色差別各依本部善分別之。以真言花當奉獻之,發是願言:『此花清淨生處復淨,我今奉獻願垂納受。』當賜成就。獻花真言曰:
「『阿(上)歌囉(上) 阿(上)歌囉(一) 薩嚩(同上) 苾地(二合)耶馱囉(二) 布爾底(丁禮反)(三) 莎嚩(去二合)訶(四)』
「用此真言真言花,三部供養。若獻佛花當用白花香者而供養之;若獻觀音應用水中所生白花而供養之;若獻金剛應以種種香花而供養之;若獻地居天隨時所取種種諸花而供養之。
「應獻花者:忙攞底(丁異反)花、簸吒羅華、蓮花、瞻蔔迦花、龍𧄜花(似母`[單花〔-〕【甲】]`單花)、嚩(無可反)句藍花、俱物頭花、娑羅樹花、末利花、舉亦迦花、喻底(聽以反)迦花、勢破理迦花、句嚕嚩(同上)劍花、迦淡聞花、末度擯抳迦花、怛㗚(二合)拏花、彥陀補澁波花、本曩(去)言花、那嚩(同上)忙里迦花、阿輪(去)花、釰母注捃難花、那莽難花、注多曼折利花、勿勒蒭𮨄鉢羅花、迦宅㘕花、建折娜藍花、擯抳釰花、優鉢羅花、得蘗㘕花、捃難花、迦囉末柔等。於林邑蘭若水陸所生如上等花,應須善知三部三品三等用花供獻。
「用忙攞底花、得蘗㘕花、捃難花、末理迦花、喻底迦花、那龍𧄜花,如上等花佛部供獻;用優鉢羅花、俱物頭花、蓮花、娑羅樹花、勢破理羅聞底迦花、本娜言花、得蘗`[㘕【CB】,[日*藍]【大】]`㘕花,如上等花觀音部中供獻為勝;用青蓮花、鉢孕衢花、葉、花枝條餘不說者等,通金剛部中供獻。
「如上花中白色者作扇底迦法;黃色者作補瑟徵迦法;紫色者作阿毘遮嚕迦法。
「如是花中,味甘者作扇底迦法;味辛者作阿毘遮嚕迦法;味淡者作補瑟底迦法。或有淨處所生枝花、或始生芽茅草、或小草花、或中樹花、大樹花,種種諸花隨類當用。
「其闍底蘇末那花唯通獻佛;若紅蓮花唯通獻觀音;若青蓮花唯通獻金剛,各說為上。
「佛部中作扇底迦法用闍底蘇末那花;作補瑟底迦法用紅蓮花;作阿毘遮嚕迦法用青蓮花,餘二部中類此作之。上色香花、中色香花、下色香花隨事分用。
「或用花條、或用墮花,以獻天后說為上勝;紫白二色羯囉末囉花,用獻忿怒尊主及諸使者說為上勝。
「句吒惹花、底落迦花、婆羅花、迦㗚䁥迦(引)囉(引)花、阿娑曩努嚕莽(二合)花、尾螺花、迦宅㘕花等,隨取其一遍通三部而供養之,及上中下除災等三,復以種種諸花合成為鬘,或以種種花聚供養遍通九種。
「用諸花中唯除臭花、刺樹生花、苦辛味花不堪供養,前廣列花無名之者亦不應用;又木菫花、計得劍花、阿地目得迦花、瞢句藍花、佞簸花等亦不應用。
「長時供養通九種者:紅花、閃弭花、鉢囉孕句花、骨路草等及稻穀花,油麻相和供養,如上所說種種花等供養最為勝上。如無此類諸花獻者,但用白粳米擇爛碎者而供養之亦通九種。不得互用諸花,如作法時求不得者,隨所得花亦通供養。
「若以花供獻,應用當部花真言真言花獻;若無花獻,應用蘇囉三枝葉、或莽嚕聞葉、灘敦葉、耽忙(去聲)羅葉、訖㗚瑟拏末利迦葉、忙覩柞伽葉、閼羅惹迦葉,及蘭香等葉而替獻之。
「如無此等枝葉,應用嚩(無可反)落迦根、甘松香根、卷柏、牛膝根,及諸香藥根香菓等亦通供養,所謂:丁香、豆寇、完豆寇、甘𮑱桃,諸香菓等,並通替花用供養之。
「若無如上花、葉、根、菓獻者,曾見曾聞獻供養花或自曾獻花,隨所應令想運供養最為勝上。
「供養尊法雖有如前花菓等獻,若能至心虛虔合掌頂奉供養本尊花菓,如是心意供養最上更無過者,常應作致如是供養,勿懷疑惑則得成就。
蘇悉地羯羅經塗香藥品第八
「復次今說三部塗香藥法,隨諸真言應供養者能成眾福。其香藥名曰:香附子、句吒曩吒、青木香、嚩落迦、烏施囉、舍哩嚩、煎香、沈香、欝金香、白檀香、紫檀香、嚩囉拏(二合)肥嚕、鉢囉(或粉忙囉鉢怛羅)拏釰娑囉藍(云五粒松)、娑比嘞迦鉢特莽劍(云柏木)、帶囉鉢㗚抳迦迦利也釰(或丑里而囉云里佛刷子)、丁香、婆羅門桂皮、天木、鉢孕瞿、閼乳難燥囉盆泥(去)聞細羅嚩嚕釰、迦畢貧、嗟達囉訖囉母釰、頗里迦聹、襄里迦、始嚩擔臂、蘇嚩㗚拏賒迦藍、忙覩抃伽、并皮、多利三薄娑但㗚拏忙(去)斯(云甘松香)、那莽難、莽嚕聞母羅計施眈(云水蘇)、忙(去)羅木囊(去)言、翳羅米夜傑囉曩却設癡羅嚩利嚩澁比迦、但胡䕑儞閻設多補澁波(逈香)訶𭋺、蔬蹄草拏迦脚(白豆宼)、句藍若(而夜反)底(都以反云完豆宼)、頗囉諸囉劍、却泮藍、娑縮嬭閻地夜莽劍、戰荼、都嚕(蘇合香)、瑟釰、鉢囉娑坦娑縛計薩藍等類。及膠汁,所謂:龍惱香、言陀羅娑、娑遮囉娑、安悉香、薰陸香、設落翅勢嚩娑迦等,及餘有膠樹香者,並隨本部善須`[合和=和合【甲】]`合和。
「用諸草香、根汁、香花等三物和為塗香,佛部供養:又諸香樹皮及白栴檀香、沈水香、天木香、煎香等類并以香菓如前分別和為塗香,蓮華部用;又諸香草根、花、菓、葉等和為塗香,金剛部用。或有塗香具諸根菓,先人所合香氣勝者亦通三部。或唯沈水香和少龍`[3]腦=惱【甲】*`腦香以為塗香,佛部供養;或唯白檀香和少龍`[*3]`腦香以為塗香,蓮華部用;或唯欝金香和少龍惱香以為塗香,金剛部用;又紫檀以為塗香,通於一切金剛等用。
「肉豆䓻、脚句羅惹底(都以反)蘇末那,或濕沙蜜、蘇澁咩羅鉢孕瞿等以為塗香,用獻一切女使者天;又甘松香、濕沙蜜、完豆䓻以為塗香,用獻明王妃后;又白檀、沈水、欝金以為塗香,用獻明王;又諸香樹皮以為塗香,用獻諸使者;又隨所得香以為塗香,獻地居天;或單用沈水香以為塗香,通於三部九種法等及明王妃一切處用。
「若有別作扇底迦法用白色香;若補瑟徵迦法用黃色香;若阿毘遮嚕迦法用紫色無氣之香。
「若欲成大悉地者用前汁香及以香菓;若欲中悉地者用堅木香及以香花;若欲下悉地者用根、皮、香、花、菓,以為塗香而供養之。
「和合香分不應用於有情身分香,謂:甲香、麝香、紫釤等香及以酒酢,或過分者、世不愛者皆不應用供養之。
「又四種香,謂:塗香、末香、顆香、丸香,隨用一香畫壇為花日別供養。欲獻之時誓如是言:『此香芬馥如天妙香清淨護持,我今奉獻唯垂納受令願圓滿。』塗香真言曰:
「『阿(上)歌囉 阿(上)歌囉(一) 薩嚩(無可反) 苾地(二合)耶駄囉(二) 布爾羝(三) 莎嚩(去二合)訶』
「誦此真言真言塗香,後誦所持真言淨持如法奉獻於尊。若求諸香而不能得,隨取塗香而真言之,復用本部塗香真言真言香已奉獻本尊。
蘇悉地羯羅經分別燒香品第九
「復次今說三部燒香法。謂:沈水、白檀、欝金香等,隨其次第而取供養,或三種香和通三部;或取一香隨通部用。
「列香名曰:室唎(二合)吠瑟吒(二合)劍汁、娑折(云沙羅樹膝)囉娑、乾陀羅素香、安悉香、娑落翅香、龍惱香、薰陸香、語苫地夜(二合)目劍、祇哩惹蜜訶梨勒、砂糖、香附子、蘇合香、沈水香、嚩(引)落劍、白檀香、紫檀香、五葉松木香、天木香、囊里迦、鉢哩閉攞嚩、烏施藍、石蜜、甘松香及香菓等。
「若欲成就三部真言法者應合和香,室唎(二合)吠瑟吒迦樹汁香遍通三部及通獻諸天;安悉香通獻藥叉;薰陸香通獻諸天天女;娑折囉娑香獻地居天;娑落翅香獻女使者;乾陀囉娑香獻男使者。
「龍惱香、乾陀羅娑香、娑折囉娑香、薰陸香、安悉香、薩落翅香、室唎(二合)吠瑟吒(二合)迦香,此七膠香和以燒之遍通九種。說此七香最為勝上,膠香為上、堅木香為中、餘花葉根等為下。
「蘇合、沈水、欝金等香和為第一;又加白檀、砂糖為第二香;又加安悉、薰陸為第三香。如是三種和香隨用其一遍通諸事。
「又地居天等及以護衛應用薩折囉娑、沙糖、訶利勒,以和為香供養彼等。
「又有五香,所謂:沙糖、勢麗翼迦、薩折囉娑、訶梨勒、石蜜和合為香,通於三部一切事用。或有一香遍通諸事,如上好香眾人所貴上妙和香,如無是香隨所得者亦通三部,諸餘事用如上所說。合和香法善須分別應其所用,根、葉、花、菓合時持獻。
「又有四種香應須知之,所謂:自性香、籌丸香、塵末香、作丸香,亦須要知應用之處。
「若扇底迦法用籌丸香;若阿毘遮嚕迦法用塵末香;若補瑟徵迦法用作丸香。
「攝通一切用自性合籌丸香,置以沙糖和塵末香、樹膠香,應用好蜜合和丸香;或以蘇乳、沙糖替蜜和香。自性香上應著少蘇,如求當部所燒之香。
「若不得者,隨所有香先通當部,先誦此部香真言而真言香,然後誦所持真言合和香法。不置甲麝、紫釤等香,亦不應用末儞也等而和合香,亦不過分致令惡氣而無香氣。『以此林野樹香、膠香能轉一切諸人意願,諸天常食我今將獻哀愍垂受。』燒香真言曰:
「『阿(上)歌囉 阿(上)歌囉(一) 薩嚩(同上) 苾地(二合)耶馱囉(二) 布爾羝(三) 莎嚩(去二合)訶(四)』
「誦此真言真言香後,誦所持真言真言香燒,如法獻故。
蘇悉地羯羅經燃燈法品第十
「復次當說三品燃燈法。以依法故令諸天仙歡喜成就,以金、以銀、以赤熟銅,或以瓷、瓦而作燈盞。此五種中隨法取用本神歡喜。作燈炷法,白㲲花作、或新㲲布作、或耨句羅樹皮絲作、或新淨布作,用諸香油眾所樂者或用諸香蘇油。
「其扇底迦法用上香油;補瑟徵迦法用次香油;阿毘遮嚕迦法用下香油。
「若諸香木油扇底迦用;若油麻油補瑟徵迦用;若白芥子油阿毘遮嚕迦用;阿(去)怛娑菓油真言妃后用,及諸女仙用;若諸菓油真言主用;若苦樹菓油諸天用,及摩訶迦羅用;若魚脂祀鬼用;若諸畜生脂祀藥叉用;若拔羅得雞油、麻子油祀下類天用,及四姊妹遮門荼等用;若寒林中起吠多羅者用犬完脂。諸油之中犛牛蘇上擇通三部。
「又白牛蘇扇底迦用;黃牛蘇補瑟徵迦用;烏牛蘇阿毘遮嚕迦用。若有本部別,分別之亦依彼用。
「若諸蘂中所生油補瑟徵迦用;若諸香中所生油扇底迦用;若惡香氣油阿毘遮嚕迦用。
「如上略說燃燈法則善自觀之,縱此不說當審用之。雖有燈油不依部者,以本部真言而真言之亦通供養。『燈能却障然淨除怋,我今奉獻哀愍垂受。』燈真言曰:
「『唵(同上)(一) 阿(上)路迦野 阿(上)路迦野(二) 薩嚩 苾地(二合)耶馱囉(三) 布爾羝(四) 莎嚩(去二合)訶(五)』
「誦此真言已,次誦本持真言而真言之。復作淨法除諸過故,如前品說准持修故。
蘇悉地羯羅經獻食品第十一
「復次我說應獻食法,令諸天仙悉皆歡喜速得成就。
「略說獻食:應用圓根長根諸菓;蘇餅油餅;諸羹臛等;或種種粥及諸飲食。此四種食通獻諸部;末惹布囉迦菓普通三部,又以石榴菓、注那菓亦通三部;示其次第各通一部。
「若味甘甜扇底迦用;若味甘酢補瑟徵迦用;若味辛淡阿毘遮嚕迦用。
「若多羅樹菓、菆子菓、尾羅菓、儞跛囉菓及餘臭菓,眾所不樂亦不應獻。
「或有上味菓,世復多饒而復最貴,獻如此菓獲上成就;或有諸菓其味次美,世復易求價無所貴,獻如此菓獲中成就;或有諸菓其味苦辛淡等,世復豐足價復最賤,獻如此菓獲下成就。
「若欲如意奉獻應取女名菓。所謂:柿子、杏、桃等菓以獻女天;諸樹生菓無苦味者獻真言妃后;室利泮羅菓通獻三部一切忿怒;嚩拏菓唯獻一切藥叉;劫比貪菓獻室利天;鉢夜攞樹生菓獻鉢囇使迦。
「如是諸菓更有多種,諸有異名隨覩其味而用獻之。或於村側或蘭若清淨處,有諸草根其味甘美,取之奉獻亦得成就。微那唎根通一切用,復有奇美味草根枝葉亦通奉獻,非直天神人中亦用。
「若山中所生根美味者佛部供獻,又熟芋根亦通佛部;又迦契嚕劍根、微那唎根、嚩也賜根、俱舉知根及餘圓根,從水生者蓮花部用;又一切藥圓根、味苦辛淡,及多種生芋金剛部用。
「又色白香味極甘美,如是圓根佛部供獻;又色黃香味不太酸亦不太甘,如是圓根蓮花部用;又赤色香味苦辛淡氣臭不甘,如是圓根金剛部用。如是三部扇底迦法等及上中下並同通用。
「略說圓根善隨其部,依上中下而用獻之,如是分別速得成就。說斯圓根、長根生長及所用如法類如是。若葱、蒜、韮根及餅味極臭辛苦等不應用獻。
「莎悉底食、烏路比迦食、布波食、嚩拏迦食及餘粉食,或作種種胡麻團食;或作種種白糖食、歡喜團食、莽度失食、毘拏迦食、儐抳拏句釋迦食、阿輸(去)迦嚩侈也食、指室羅食、餅食、過羅叱瑟吒迦食、賒句離也食、鉢鉢吒食、布刺拏食、莽沙布波食、微諾鐸迦食、補沙嚩多食、羅嚩抳迦(引)食、蘗部迦(引)囉迦食、俱矩知食、囉莽迦(引)食、桁娑食、昔底迦食、鉢㗚香指里迦食、室利布囉迦食、吠瑟微迦食、瞋諾迦食、吒那囉迦食、愚拏捕囉迦食、質但羅布波食、却若囉食、愚拏鉢鉢吒失䔖伽吒迦食、竭多食,種種蘗避侈儐拏布波食、囉若桁娑食、娑若迦食、竭㗚多布囉迦食、劫謨徵迦食、句娑里迦食、三補吒食、捨拏嚩食、訶哩儜食、釋句囊食、弭曩食,種種鉢囉抳悖㗚瑟吒迦食、地比迦食、若羅訶悉底儞閻食、羯羯囉儐拏迦食、嚩羅伽(去)多食、嚩底徵迦食、乞澁(二合)底迦食、伽若羯哩抳迦食等。如上等食或用粆糖作,或以蘇油;或以油麻知作,如其本部隨法而用,依法奉獻速得成就。
「米粉食,佛部,作扇底迦及上成就;若一切麥麵食,蓮花部,作補瑟徵迦及中成就;若油麻、豆子食,金剛部,作阿毘遮嚕迦及下成就等。
「用一切諸食味中以白糖而所莊者,佛部之中常當用獻;若室利吠瑟吒迦食蓮花部用;若歡喜團食金剛部用;若布波迦(引)食藥叉用;若女名食真言妃后用。
「女名食者:劍謨里食、鉢鉢徵食。是諸食中最後美味者,求上成就而用奉獻;如其次味餘二部用,此中不具,隨所作食八部等用。
「獻食之時先敷巾菓葉等而為莊嚴。先置莎悉底迦食、烏`[路=𠸪【甲】]`路比迦食、布波食,`[如=加【甲】]`如是先作三部共同。
「復如本部所須飲食隨力獻之,以粳米飯、六十日熟粳米飯,大麥乳飯,不種自生粳米飯,粟米飯,應須獻者依法獻之;及諸香味奇美羹臛并諸豆臛而奉獻之。
「乳煮大麥飯及不種自生粳米飯求上成就;粳米及飯、六十日熟粳米飯求中成就;粟米及飯求下成就。
「扇底迦法為上成就;補瑟徵迦法為中成就;阿毘遮嚕迦法為下成就。供獻飯食、根菓、飯粥,依上中下而奉獻之。
「扇底迦法上佛部;補瑟徵迦法中蓮花部;阿毘遮嚕迦法下金剛部。最上悉地及與中下,善須依法隨類應知。
「羹臛之中味甘甜者扇底迦用;味酢甜者補瑟徵迦用;味苦辛淡者阿毘遮嚕迦用。
「乳粥扇底迦用;石榴粥、酪粥等補瑟徵迦用;訖娑囉粥,謂:故麻、粳米、豆子等阿毘遮嚕迦用。
「如前各說諸食味等,或隨方所種種有異,觀上中下而奉獻之;或有諸味眾所稱讚或自愛者應持獻佛;或有本部真言所說獻食次第宜當依之,若異彼者不得成就。`[食中=中食【甲】]`食中顯者及以惡香金剛部用。
「前說塗香、燈食等各依本部,扇底迦等當品依之,觀真言性為喜為怒?次復觀之然成何事?復細尋察滿何等願?既觀知已前所獻食隨力獻之。
「於獻法中見有用迦(引)弭迦食者應獻莎悉底食、烏路比迦食及餘力所辨食,粆糖、酪、飯、根菓、乳粥等是也。此迦(引)弭迦食通獻一切,唯除阿毘遮嚕迦。
「於獻法中見有用徵質覩路食者,應以迦(引)弭迦食中加三兩種上異飲食是也。
「於獻法中見有用烏肥嚕食者,以前迦(引)弭迦食倍加多置是也。
「於獻法中見有用三白食者,應以乳酪蘇飯是也;復見有三甜食者,蘇蜜乳飯是也。
「於獻法中見有薩嚩薄底迦食者、娑也里迦食、陵祇里迦食、𮑷沒梨耶食、底羅比瑟吒劍食,酪飯、根菓,於前所說食中,隨取一兩味,置之稻穀花、諸花及葉,盛以大器置水滿中,遠持誦處而棄是也。
「於獻法中見有扇底迦食者,當用莎悉底、乳粥、稻穀花、蘇蜜乳及乳煎大麥飯、徵若布羅等食,決然除災無懷疑也。
「於獻法中見有補瑟徵迦食者,應用酪飯、酪粥、歡喜團、烏路比迦、粆糖、室唎吠瑟吒迦(引)等食,決能滿願無懷疑也。
「於獻法中見有阿毘遮嚕迦食者,應用赤粳米飯,或用句捺囉嚩子;或染作赤色飯;或油麻餅、娑布跛迦𮑷沒梨也(二合)訖娑囉粥等,決能降魔無懷疑也。
「若持藥叉真言無獻食法者,應依此法而奉獻之,當用赤粳米飯、根菓、蜜水及蜜粆糖、米粉餅等是也;持女天真言等應獻羹飯、豆子臛等諸甜漿水,鉢囉拏鉢哩瑟吒迦(引)正葉味等及諸菓子。一切女天應獻是食也。
「欲求上成就本部獻法者,應依此獻有諸飲食根菓香等,眾所共談其味美者多而復貴,如此上味求上成就而奉獻之。如上略說諸獻食法各隨本部,所求事法皆已略陳,或於餘方飲食味異,觀其色味隨類獻之。
「欲獻食時先淨塗地,香水遍灑淨洗諸葉,後以蓮葉、鉢羅勢葉、諸乳樹葉,或新㲲布等敷設其上,後下諸餚饍依用此葉。
「扇底迦用水生諸葉及餘奇樹葉等,或芭蕉等;又補瑟徵迦用拔羅得計樹葉、閼伽樹葉,或隨時得者;又阿毘遮嚕迦用雌樹名葉,謂:芭蕉始生葉或蓮葉及苦樹葉等;又女仙真言用鉢隸迦使乾樹葉;又地居天等以草用之。
「求上中下法善須知解,先塗灑地後敷諸葉,當淨洗手、漱口、嚥水,次須下食。先下莎悉底迦食;次下圓根、長根菓;次下諸粥;次下羹臛;次下飯;次下乳酪,各隨本法依此下之。若作曼荼羅及擬成就諸事,得諸境界者應當倍加奉獻清淨飲食、花菓等類。
「初持誦時隨其所辨,隨所得味依彼本法而奉獻之。若白黑二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日月蝕時、地動時廣加供養。若護摩時所須之物,先辨置於本尊主前,若持誦人每欲食時,先出一分食亦同置尊前,如先作護摩而後食者,應預作食而出置之先設供養。所辨食已,然後應當起首念誦,獻諸花藥及諸飲食,常須念之不應廢忘仍依本法。
「若言一時念誦,一時供養諸根菓食;若言二時念誦,二時供養;若言三時念誦,三時供養,如是依法當速成就。
「持誦之人不獻飲食違本部者,其人乃著魔障,身無精光風燥飢渴恒惡思想,不能成就本尊真言,皆由不獻本尊菓食。應當依前白黑二月等日廣設供養,奉獻本尊并諸眷屬。
「初持誦時於前等日作扇底迦食,遠持誦處四方棄之。於此不說或本部不通,縱有所通以諸下味而求上成,及所制食臭惡之類皆不應用。常獻酪飯,其諸部中求上中下扇底迦等,并通諸天真言等者應如是供養。若無本所制食,隨其所得以本部真言而真言之。『此藥香美堪奉尊主!我今奉獻垂哀愍受。』治食真言曰:
「『阿(上)歌囉 阿(上)歌囉(一) 薩嚩(同上) 苾地(二合)耶馱囉(二) 布爾羝(三) 莎(二合)嚩訶(四)』
「此真言遍通三部,真言食後誦所持真言食而奉獻之。」
蘇悉地羯羅經卷上
`[(應永…淳)十六字〔-〕【甲】]`應永二十五年二月九日大傳法院惠淳
蘇悉地羯羅經分別悉地時分品第十二
卷中
「復次我今解說吉祥成就時節,行者知己尋求悉地。謂時節者:八月、蠟月、正月、二月、四月。此等五月白十五日應作上成就。其四月時必有雨難;其二月時必有風難;於正月時有種種難;唯有蠟月無諸難事;於八月時有雷電霹靂之難。如上所說之難皆成就相。
「此五箇月但令求作上成就法,亦當應作扇底迦事;亦即此五月黑十五日應作中下二成就法,亦當應作補瑟徵迦事、阿毘遮嚕迦事。
「於月蝕時成就最上之物;於日蝕時通上中下成就之物,或月一日、三日、五日、七日或十三日,應作成就諸一切事。
「若作最上成就應取上宿曜時,其中下法類此應知。然諸宿中鬼宿為最,若作猛利成就,還依猛利宿曜時等,或與三種事法相應,其所成就亦依三事而作;或如本法所說;或依本尊指授。然十二月一日至十五日,於其中間應作一切成就及事;或取本尊指日;或諸月中白黑十三日亦得成就。
「七月、八月是雨時後節,應於此時作扇底迦法;九月、十月是冬初節,應於此時作補瑟徵迦法;三月、四月是春後節,應於此時作阿毘遮嚕迦法;正月、二月是春初節,應於此時通一切事;五月、六月是雨初節,要欲成者作下悉地。如是春冬及雨後節亦應成就三種悉地,此中九品分別隨類分配。
「於初夜分下成就時;於中夜分中成就時;於後夜分上成就時。
「於初夜分是作扇底迦事時;於中夜分是作阿毘遮嚕迦事時;於後夜分是作補瑟徵迦事時。
「於此三事九品分別,隨類相應知其時節,於其時分所現之相辨上中下。
「然於日月蝕時即當作法,不觀時分。凡猛利成就及阿毘遮嚕迦事,日月蝕時最是相應。凡起首成就,三日二日一日斷食,上中下事類日應知。
蘇悉地羯羅經圓備成就品第十三
「復次當說本法闕少成就支具。若恐身力不濟勿須斷食,念誦遍數滿已欲起成就更須念誦護摩,花香供養種種讚歎觀念本尊,取白㲲縷、童女合繩,如前作法繫作七結誦明七百遍。於晨朝時以繫其腰夢不失精。
「佛部真言索俱摩履真言:
「『唵(同上呼)(一句) 惹曳 俱摩𭌆(二句) 儵(式六反)訖(二合)囉 吽馱𩕳(三句) 莎嚩(去二合)訶(四句)』
「蓮花部真言索矩嚨儗(魚以反)抳真言`[唵【CB】,〔-〕【大】]`:「『唵(同上呼)(一句) 𡀔訖釤(二合) 矩嚕 矩嚨儗(同上)抳(三句) 莎嚩(去二合)訶(四句)』
「金剛部真言索恾莽鷄真言:
「『唵(同上呼)(一句) 句爛馱𭌆(二句) 畔馱 畔馱(三句) 虎(二合)吽 㧊(四句)』
「初中後分間誦求請句,若自本法無求請句應取安之;然此三明當部用之。其持誦繩每日繫持作法光顯。
「若作曼荼羅時、念誦之時、於節日時,皆須繫持令除難障。又合眼藥、蘇嚕多、安膳那、澁砂蜜、龍腦香、蓽撥、丁香皮、得伽羅香、自生石蜜,各取等分擣篩為末,以馬口沫相和細研,復以此明持誦百遍。成就之時數數洗面,以藥塗眼除去懈怠及所惛沈,有諸難起夢預警見。
「佛部合眼藥真言:
「『唵(同上呼)(一句) 入嚩攞路者泥(二句) 莎嚩(去二合)訶(三句)』
「蓮花部合眼藥真言:
「『唵(同上呼)(一句) 弭路枳𩕳(二句)莎嚩(去二合)訶(三句)』
「金剛部合眼藥真言:
「『唵(同上呼)(一句) 畔度𭌆 掯(奴立反)跛(化沒反)羝(二句) 莎嚩(去二合)訶(三句)』
「此三真言本部持用合眼藥,或單呪水數洗面眼,亦得除於惛沈睡障。
「若成就時念誦疲乏,以白栴檀香和水用部心明持誦七遍而飲三掬。欲成就時先以水灑身,應取善相,方欲成就見善相者,謂:商佉、輪、鉤魚、右旋印、白蓮華幢、莎悉底迦印、滿瓶萬字印、金剛杵、花鬘。或見端正婦人瓔珞嚴身;或見懷妊婦人或擎衣物;或見歡喜童女;或見淨行婆羅門著新白衣;或見乘車、象馬、根藥及菓;或見奇事;或聞雷聲;或聞誦吠陀聲;或聞吹螺、吹角諸音樂聲;或聞孔雀、鶻鷓、鸚鵡、鵝、鶴、吉祥鳥聲;或聞善言慰愈之音,謂:起居安樂成就可意之言;或見慶雲、閃電、微風、細雨;或雨天花;或有好香及見翬虹。
「於此相中天所降者為上成就;於空現者是中成就;於地現者為下成就。於此三相九品分別,如上所現皆是吉祥,反此見者即不成就。見此相已深生歡喜,以如是心後方便作成就事法。
蘇悉地羯羅經奉請成就品第十四
「次說奉請成就之法。如前所說時節、星曜及瑞相等,於作漫荼羅法中及成就法中廣以陳說。若不善相現時即以部母明護摩牛蘇經一百八遍,然後作法,亦得成就悉地。
「前所分別漫荼羅地亦應依彼而作成就。若上成就於山上作;若中成就於池邊作;若下成就隨處而作,或與真言相應處作。若不依此處作成就稍遲。於有舍利骨制底之中,作一切內法真言皆得成就。
「佛生處等八大制底成就之中而最為上,然於菩提道場無一切難能與成就相應,魔王尚於彼處不為其難`[況=呪【甲】]`況餘諸類?是故一切真言決定成就。
「凡是猛利成就於塚間作;或於空室;或於一神獨居之廟;或逈獨樹下;或於河邊,當作成就。
「若欲成就女藥叉者於林間作;若欲成就龍王法者於泉邊作;若欲成就富貴法者於屋上作;若欲成就使者法時,於諸人民集會處作;若欲成就入諸穴法於窟中作。此是祕密分別成就之處。
「蕳擇地定已先應斷食,如漫荼羅淨地之法,或如念誦室法應淨其地,處所清潔速得靈驗。
「初以成辨諸事真言,或用軍荼利真言持誦白芥子等物散打其地辟除諸難;以佉達羅木為橛四枚,其量二指拆籤剗一頭如一股杵;以紫檀香泥塗其橛上;復以緋線纏之;以拔折羅橛印作拳執之,以此真言持誦一百八遍釘於四角,橛頭少現。作一白幡,於漫荼羅東面懸長竹竿上;以金剛牆真言持誦鐵末百遍作三股拔折羅,頭皆相接圍繞漫荼羅,為金剛牆;復以金剛鉤欄真言持誦鐵末百遍,亦作三服拔折羅,各橫置於竪拔折羅上,繞漫荼羅,為金剛鉤攔。
「外漫荼羅門以軍荼利真言、以拔折羅印而護其門;第二重門以訶利帝母而護其門;中台院門以無能勝而護其門。此等護門三部通用,或用其一通護三門,此三聖者皆摧諸難無有能壞,此是祕密護成就物。
「其台中心埋五寶物,若於人民集會之處作漫荼羅時,其五寶物不應埋之,但置所成物下;若於中庭及與室內或佛堂中作漫荼羅時,亦復如是。
「以上五處但持誦香水灑,即便成淨不假掘地。若於本念誦室中作此法速得成就;於諸窟中不合作成就法,於壞室中亦不合作。
「欲作漫荼羅時,七日已前於黃昏時,以敬仰心觀念諸尊,如對目前而奉請言:『於三部內一切諸尊及於本藏中諸尊與眷屬等,我已久時念誦護摩堅持戒行,以此真心供養諸尊,願後七日降赴道場,哀愍我故受此微供,以大慈悲令我成就。』如是乃至滿其七日,依時啟請然後作法,又閼伽花香飲食及讚歎等,每日暮時別供養一方護世神,乃至三方皆應如是;又以香塗手持誦,其手以按其物而奉請之;復以燒香熏物奉請。
「又復斷食取好時日略作漫荼羅,用奉請物或但用一色作圓漫荼羅,唯開一門中置八葉蓮華其量二肘,次餘外院隨意大小而作。
「先於內院置三部主,西面門北置摩醯首羅及妃。佛右邊置帝殊囉施,左邊置佛眼;次觀自在右邊置摩訶室利,左邊置六臂;次金剛右邊置忙莽計,左邊置明王心;西邊門南置吉里吉利忿怒及金剛鉤。如上所說皆於內院安置。
「次於外院置八方神及置能辨諸事真言主等;內外二院心所啟重真言主等樂皆應安置。外門北邊置軍荼利;門南置無能勝,各以心真言而請供養。
「於蓮華上置成就物而供養之;或於蓮華上置滿迦羅賒瓶,於上置其成就之物;或於蓮華上置合子於中盛物;或蓮華上置其瓦器於中盛物,其物或於花台中盛置蓮華上加以手按,持誦其物千遍或一百遍。
「次復持誦花以擲物上;次復以蘇和安悉香而燒熏之;次復香水微灑物上;次復以部母明持誦其物,於漫荼羅所有諸尊,各以彼等真言持誦其物。次復以牛蘇護摩;或用牛乳或以蘇蜜、胡麻和作護摩後以酪飯護摩。於本法中所說諸物皆應護摩,各以漫荼羅內所有真言遍作護摩,各以真言持誦香水而灑其物。
「如前所說光顯物法,此亦如是持誦,自眼用看其物心誦真言,如是作法其物即成奉請,凡一切物作奉請法速得成就。
「或於本法所有一切供養及祭祀法,一一皆應具作此奉請法。漫荼羅中亦通受持其物,亦通光顯其物;於中若作成就,諸作障者亦不得便亦通淨物;依灌頂法亦通灌頂其物,亦通灌頂自身。此是祕密能辨諸事勝漫荼羅,若作此法不久得成。
蘇悉地羯羅經補闕少法品第十五
「我今當說補闕少法。從受持物已每日三時澡浴;三時供養及作護摩手按其物;三時換衣節日斷食,供養等法皆須增加;三時禮拜懺悔隨喜勸請發願;三時讀經及作漫荼羅;三時歸依受戒;三時護身,如是作法定得成就。
「或由放逸致有闕少,即應部母明持誦二十一遍便成滿足,若闕此法成就亦闕;或若有闕更須念誦一十萬遍,復應作此漫荼羅補前闕少,然後方作成就。
「其漫荼羅方四角安四門,如前所說分布界道。東面置佛。右邊置佛毫,左邊置佛鑠底;右邊置佛慈,左邊置佛眼;右邊置輪王佛頂,左邊置白傘蓋佛頂;右邊置帝殊囉詩,左邊置勝佛頂,右邊置超越佛頂;左邊置須菩提,右邊置阿難。
「於西南角置鉢;於西北角置錫杖,右邊置訶利帝母,左邊置無能勝。於漫荼羅外置能辨諸事,中央置輪,於上置其所成就物,或置本尊。
「外院置八方神門,兩邊置難陀及跋難陀龍王,各以本真言請;或以部心明都請,依法供養然後護摩;其諸尊等,或置其印;或置其座。以本真言成淨火已,護摩蘇蜜一百八邊;又以酪飯及用胡麻,各以本真言護摩百邊,其事畢已復誦百遍,此是祕密補愆過法。
「所供養物皆須香美,其所獻食用烏那囉供及砂糖和酪,作此法者諸尊皆得滋充歡喜速得成就。非但補闕,亦應半月半月或於節日或復每日作此漫荼羅供養諸尊,皆得滋充速與成就;若不辨時隨力而作。
「如前所說佛部漫荼羅法,此蓮華部法亦皆同彼,唯改圓作,其量隨意。東面置觀自在。右邊置馬頭明王,左邊置毘首嚕波;右邊置三目,左邊置四臂;右邊置六臂,左邊置十二臂;右邊置能滿諸願;又右邊置耶輸末底,左邊置大吉祥;右邊置多羅,左邊置戰捺囉(二合)。近門右邊置濕吠多,左邊置半拏囉嚩悉𩕳,中央置蓮華,漫荼羅外置本部能辨諸事,此是蓮華部補闕漫荼羅法。
「如前所說佛部漫荼羅,此金剛部亦復如是,然須方作,其量隨意。東面置執金剛。右邊置明王,左邊置忙莽計;右邊置軍荼利忿怒,左邊置金剛鉤;右邊置棓,左邊置大刀;右邊置拳,左邊置遜婆;右邊置提防伽,左邊置鉢挪𩕳乞差(二合)跛;右邊置忿怒火頭。左邊近門置金剛可畏眼,右邊近門置金剛無能勝。漫荼羅外置本部能辨諸事,諸餘外院及供養法皆如前說,此是金剛部補闕之法。
「如是供養畢已求得好夢,晨朝澡浴著白淨衣,以稻穀花及青俱蔞草、香美白花供養所作漫荼羅地,然後以牛糞遍塗掃却後作三簸多護摩,右邊置酪俱蔞草、蘇蜜、胡麻及飯,所有護摩之物皆置於右;左置遏伽器、攣蘇杓及攣諸物杓當置於前,隔蘇次置杓前用成辨諸事真言灑其物等,請部主尊安置供養,用本真言以閼伽請,其本尊亦復安置。自身前置蘇,蘇前置火,蘇、火中間置成就物。
「最初自身、次蘇、次物、次火、次本持尊及部主尊。
「如前五種之物置次應知,部主左邊置帝闍寧明,右邊置成辨諸事,如前所說護摩法中次第安置。
「初敷青俱蔞草置和酪飯,散稻穀花獻莎縛悉底供,以好美香供養,然後依法作護摩事,所成就物置於金器,或銀、熟銅、石、商佉、螺、木、嚩弭迦土器等。敷阿說他樹葉於上置器;或敷有乳樹葉;或閼伽樹葉;或芭蕉樹葉;或蓮華葉;或新淨白㲲隨取敷之。
「又葉五重先敷地上置成就物;復以葉五重而覆其物,或可是散;或種種衣;或諸雜物。次第應知所盛之器,然後以不散亂心作三簸多法,以心光明其物及散灑之,手執杓緩攣其蘇置其物上誦本真言,至其『莎(去)』字即瀉爐中,呼其『訶(去)』字還觸其物却至蘇器。如是來去三處觸物不得斷絕,是名三簸多護摩法。經一千遍或一百遍,或觀真言廣略,或復成就下上輕重乃至護摩二十一遍,此名都說遍數之限。
「三簸多時以杓遍霑其物皆令潤膩,初置物時先以水灑,次按持誦;次以復看;次獻供養。護摩畢已還須如是。於成就漫荼羅所說三種成就之相,作此法時若有相現即須禁之,應知不久即得成就。其物若大置於右邊,應左手執者置於左邊,而三簸多之。若成有情之物,作其形像杓觸於頭而作護摩;若成自身以杓觸頂而作護摩;若為他故作三簸多者,但稱其名而作護摩。
「其成就物復有三種差別:一、但稱名;二、以物蓋隔之;三、但露現眼所觀見。如是皆用其蘇而作護摩。若不獲蘇當用牛乳,或蘇和乳;或用三甜;或觀成就差別應當用酪;或如本所說而用護摩;或以油麻護摩器仗。若成吠多羅者應用堅木香心護摩;或用蘇合等諸餘汁香;或觀其物差別及與成就差別當取諸類香物與法相應者而作護摩。若成`[犬肉=大完【甲】]`犬肉還用彼脂,諸餘`[肉=完【甲】]`肉類彼復如是。其成就物或畫置於前,以此所三簸多法說,或如前說護摩之法,當應廣作三簸多法護摩其物,如是作已速得成就。
「三簸多已洗`[灌=濯【甲】]`灌令淨,然後如法灌頂畢已供養護持置本尊前,更加種種飲食供養本尊及當祭祀八方護世,亦須如法供養護摩之地,然後以諸澡豆及阿摩羅以自如法澡浴,於其午時手按其物而加念誦。又更別辨其線,依前如法持誦,臂釧、陀灰、芥子水,一一皆須如前持誦。
「欲作成就之時,如是護身之物先須持誦擬充後用,如是念誦護身諸物,成就之時有所用處皆即有驗,是故應須預先持誦,備擬花等供養之物,亦須加法持誦置於側近,次則依法作漫荼羅如法供養而作成就。
「用能辨諸事真言持誦,五色界道線纏四橛上;以軍荼利真言持誦,瓶置外門前,所纏之線兩頭俱繫瓶頸稍令寬縱,每出入時思念軍荼利舉線而入,其線若以軍荼利真言持誦亦得;或取本法真言持誦亦得。
「如前所說辟除難法,先淨其處然後作法。其時於外祭祀八方護世大神并諸眷屬,於其瓶上置拔折羅,或置有菓枝條,其瓶及線或用當部明王持誦;或用部心;或用部母持誦以護其處;或於當部所有契印,各於本方而安置之以辟諸難。
「其橛以金剛橛真言持誦百遍;其橛上一頭作三股杵形或一股形,如是作已於淨室外四角釘之,若作漫荼羅於界道角釘之,此名金剛橛法。
「能辨諸事其漫荼羅,或用乾末彩色;或用種種香末;或以濕色用牛毛筆畫。於諸角外畫三股杵,其諸界道遍作三股杵形,還用金剛牆真言持誦,復於其界杵形之中更復橫置一杵遍應如是`[則【CB】,側【大】]`,則名金剛鉤欄。還用金剛鉤欄真言持誦,如是作已無有能壞,是故於中作成就法。
「於諸門中及門外各置拔折羅,其成就法或於淨室中作;或於露地作,漫荼羅其量五肘或七或八;或觀其所成就事,隨事大小而作。
「諸門當中置拔折羅,於諸角上置瓶;於外門前置能辨諸事瓶;於內東面置法輪印。右邊置佛眼印,左邊置佛毫相印;右置牙印,左置鑠底印;右置五種佛頂,次第左右安置。於佛部中所有諸尊隨意次第左右安置,最後兩邊置阿難及須菩提,次下近門置無能勝。
「次於外院東面置悉達多明王;北面置大勢至尊;南面置妙吉祥尊;西面置軍勢囉尊。東面右置梵天及與色界諸天,左置因陀羅上至他化自在乃至地居天神。
「於東南方置火神,與諸仙人以為眷屬;於南方置焰摩王,與毘舍遮、布單那、諸魔怛羅而為眷屬;於西南方置泥利帝神,與諸羅剎而為眷屬;於西面門置嚩嚕拏神,與諸龍眾而為眷屬;門北置地神,與諸阿脩羅而為眷屬;於西北方置風神,與諸伽路拏而為眷屬;於北方置多門天王,與諸藥叉而為眷屬;於東北方置伊舍那神,與諸鳩槃荼而為眷屬。
「復於東面一所之處置日天子及與曜等;復於西面一所之處置月天子與宿圍繞;於西門曲兩邊置難陀、跋難陀龍王。
「於佛部中所有使者等類真言及明,於其外院四面隨意安置。然後依法啟請,次第供養護摩念誦。於最中央安其本尊或成就物,如於漫荼羅法所說護身等事,此亦如是次第應行,此是佛部成就諸物漫荼羅法。一切諸難無能得便,於中作法速得成就,一切諸尊增加衛護。
「如前以五彩色作漫荼羅,唯改圓作,於其內院東面處中置蓮華印。右置七多羅明,左置七吉祥明;次左右置六大明王;右置半拏羅嚩悉𩕳,左置耶輸末底。近門兩邊置一髻明妃及馬頭明王;於外門前置能辨諸事瓶;於門及角置拔折羅,中置蓮華;於其外院置其梵天及因陀羅、摩醯首羅等、淨居諸天及無垢行菩薩、光鬘菩薩、莊嚴菩薩、無邊龍王、遜陀及優波遜陀龍王,及商佉持明仙王與諸持明仙,俱如前諸方護世,於此部中所有使者諸類真言及明隨意安置,如前所說安置次第此亦如是,一切諸難無能得便,應當此中作成就法。
「如前方作、如先界道,於內院東面置蘇悉地羯羅。右置吞金剛明妃,左置金剛拳明妃;右置遜婆明王,左置計唎枳里明王;右置拔折羅尊,左置拔折囉但吒;右置金剛母特加羅鎚,左置金剛商羯羅;右置金剛鉤明妃,左置忙莽計明妃。
「於其外院東邊置勝慧使者、金剛慧使者、摩醯首羅及妃、多聞天王及諸藥叉。
「於其外門前置能辨諸事瓶,於金剛部中所有使者真言及明,部多、毘舍遮、乾闥婆、摩睺羅伽及持明仙、八方護世,各於外院次第安置。然後啟請如法供養,護摩念誦起首成就。
「其所啟請諸尊應用明王真言;或用部母明請,於漫荼羅所有諸尊各為置瓶,如前漫荼羅所有諸法,此成就法亦皆如是。
「若於此等漫荼羅中作成就者,縱不具足護身之法亦得悉地。為彼諸尊自有其誓:『若請我等赴漫荼羅者,以虔誠心如法供養,我等當與彼所求願。』是故於此應知無難必為加護。
「若用部心真言及以部母,或用明妃、能辨諸事真言,并及部內護身真言而用啟請,護身諸界速得成就,此是三部祕密之法。
「復次說通三部祕密漫荼羅。如法界道置拔折羅,中央置本部主印,其前置本真言主或如前置羯羅詩瓶,其物盛於器等之中置其瓶上。
「內院東面置如來印;北面置觀自在印;南面置金剛印;西面右邊置嚕達羅,左邊置多聞天王。
「如前所說明王漫荼羅,此亦如是次第安置。右邊置部母明,左邊置辨事明,蓮華、金剛二部左右亦爾!西面右置嘺(宜喬反)唎,左置落乞澁彌。
「`[東【CB】,果【大】(cf. T18n0893ap0629c14)]`東面兩角置鉢及支伐羅;北面兩角置但拏棓及軍持瓶;南面兩角置拔折羅及母特伽羅;西面兩角置輪羅及寶瓶。
「於外門前別立置處所置無能勝,東面門前置訶利帝母;南面門前置句吒祇唎迦;北面門前置翳迦契吒。於其外院隨意遍置諸印,如法啟請供養,此是祕密都漫荼羅。於中所作成就諸物皆得悉地,頂行於此尚不得便,何況諸餘毘那夜迦?以諸美香花燈種種飲食,持誦光顯然後供養,如於念誦及於漫荼羅所說供養此亦如是應作,若於淨室中作亦復如是,其漫荼羅主種種供養應加四倍,此是祕密之法。
「供養畢已次應於外如法祭祀,以蘇燃燈其炷鮮淨供養本尊,一一之物皆須奉獻閼伽,若如是作法本尊速得有驗。
「以明王真言持誦白芥子;或用能辨諸事真言;或用先持有功真言持誦,近置成就物邊用辟諸難便即退散。又用本印主印置於左邊;或但持誦大`[力=刀【甲】]`力置於左邊,於其八方所各置丈夫。初於東方其人作帝釋裝束,手執拔折羅形色一如帝釋;於南方其人作焰摩裝束,手執但拏棓;於西方其人作龍王裝束,手執羂索;於北方其人作毘沙門裝束,手執伽陀棓;於東北方其人作伊舍那裝束,手執三股叉;於東南方其人作火神裝束狀如仙人,手執軍持及數珠;於西南方其人作羅剎王裝束,手執橫刀;於西北方其人作風神裝束,手執幢旗。
「帝釋白色、焰摩黑色、龍王紅色、毘沙門金色、伊舍那白黃色、火神火色、羅剎王淺黑雲色、風神青色,其所著衣皆亦如是。
「其人皆須受戒極令清淨,有大膽勇善作護身之法,形色端正盛年肥壯,所執器仗皆須持誦,於頸、兩肩交絡花鬘備白芥子善知難相。
「若有難至即散白芥子而用打之,或擲花鬘;或難眾多現大怖畏,當以所執器仗而遙擬之。彼若相逼以器仗擊,散白芥子及擲花鬘以器仗擬,及擊之時不得移動本處,若移本處彼當得便,是故應須不動本處。
「於本藏中所有護身之印難摧伏者,持誦供養置己身邊,若有極大猛害難來,應自用彼諸印以擲打之;或以先來持誦有功真言,誦白芥子散擊難者。必若不止,即應出外以好飲食加以豐多,如法祭祀彼諸難眾。
「一切護法總有九種,謂:辟除諸難、結地界、結虛空界、結漫荼羅界、結方界所、結金剛牆、結金剛鉤欄、護物、護身以除諸難。
「作成就時如斯等法皆須憶念,或若不辨前護方人,應當置其當方器仗;此亦不辨,於諸方所置那羅遮器仗;或張弓𭢛箭置諸方所;或與助成就人明解藏法有智方便,持誦有功戒行清潔,立在門中助辨諸事辟除諸難,乃至內院外院彼皆應助。
「所有一切諸事,至於暮間皆須辨足,日纔沒已即起首作成就之法,中間困時出漫荼羅外含水漱口,以軍荼利真言用持誦水而含三掬,或以本尊心真言持誦,少許牛蘇而用飲之,所有疲極當得除愈;復以蜜和蓽撥用佛部母明持誦以塗其眼,昏沈難起即便除愈。
「先以誠心面向東立,觀察諸尊歸命啟請。於其三種吉祥瑞應,於中隨得好相,以歡喜心而作成就,隨見先瑞成就亦爾。是故行者應觀先瑞,先當須臾觀察蘇悉地羯羅明王,次則右遶辨諸事瓶。入漫荼羅時隨所逢瓶皆右遶過,到已頂禮諸尊及以遍觀,各各以本真言而奉閼伽,或以部心真言奉獻。所請真言主當以明王真言請召,所請明主當以明妃請召已,視本印及誦本真言明等,或但都視一印,誦其真言及明,若如是作速得悉地。
「其成就物有置閼伽器中;或置瓶上;或掬合手內;或但心念;或置嚩囉(二合)弭迦器;或置葉上。所置於內本尊之前所成諸器皆以牛黃塗之,次用白芥子作護;次持誦摩辣底花供養其物。牛黃塗故便成禁住;用其芥子便成作護;以花供養便成光顯,此三種法次第應作不得廢闕。
「於本尊前置成就物,於中不得餘物間隔,成就之物用兩種法以為作護:一、謂手印;二、白芥子。令成就物速有驗故,數獻閼伽花香等具及酪數,應供養其助成就之人,護其物故常在其處。
「如是安置供養物已,然後以手按之或以眼觀,以其不散心徐徐持誦,中間數數光顯其物,如是相續竟夜持誦勿令間斷。其夜三時以閼伽等次第供養。
「若須出外漱口,令助成人替坐物前續次念誦,其持誦人有所廢忘,其所助人皆須補闕。
「持誦之時若大難至,助成之人應拒其難。如不能禁,行者應自散白芥子以辟其難。
「助成之人持誦其物,于時東方有是難現,謂大雨電,應知帝釋之難。於東南方有是難現,謂火色大人;或如日盡,應知即是火天之難。於其南方有是難現,謂死屍形甚可怖畏,高聲叫喚手執大刀皆悉劓鼻,手執髑髏盛人血飲頭上火燃,應知即是焰摩之難。於西南方有是難現,謂雨其屎穢漫荼羅及種種形甚可怖畏,應知即是泥唎羝難。於其西方有是難現,謂雨、雷電、霹靂、雹等,應知即是龍王之難。於西北方有是難現,謂有大黑風起,應知即是風神之難。於其北方有是難現,謂大藥叉及女藥叉惱亂行者,應知即是多聞天王難。於東北方有是難現,謂象頭、猪頭、狗頭異形各持火山,應知即是伊舍那難。於其上方有諸天現具大威德,應知即是上方天難。下方之難,地動及裂應知即是阿脩羅難。
「作上成就方現斯難。如是等難於中夜現,凡上成就難相還大,中下成就准此應知。於夜三時是其上中下相,與時相應即是成就,時不相應即非成就。
「其三種相謂:煖氣、煙、光。如是三相應次第現。若上成就即具三相;若中成就具前二相;若下成就唯現初相。
「或若持誦虔誠,於初夜時三相次第現者,即以部母明禁住其光;或以明王心禁住其相;及以持誦牛黃塗灑。或以手按;或用蘇灑;或以散花;或散白芥子;或但灑水禁住其相,便即受用亦果其願。
「或若初夜或即便禁住,但作念誦至其本時方可受用,其中成就准此應知。
「於其初夜下悉地成;於其中夜獲中成就;於明相動時獲上成就。其中成就中夜成者,如法禁已縱至明曉受用亦得。其下成就准此應知。
「各於本時其助成者,若不受用亦不為吉。其物縱成不即受用又不禁住,至其平曉亦不受用,其物猶若萎花亦如穢食無所堪用,以念誦故啟請真言入其物中,時既過已其驗亦失。
「又成就物雖初相現然不成就,當時若禁其相,以後還作光顯等法及諸節日供養灌頂便作成就。經於三年若不成者,當知此物不可得成。上成就法限至三年;若中成就至第六月;若下成就不限其時;損成就法亦復如是。
蘇悉地羯羅經被偷成物却徵法品第十六
「我今當說被偷之物却徵之法。其物成已或作成就之時其物被偷,偷物之時或見其形;或但失物不見偷者。于時不擇日宿亦不斷食,發起瞋怒現前速應作此漫荼羅法,用燒屍灰三角而作,唯開西門,於外門前置其本尊。內院東角置蘇悉地羯羅明王。右置金剛忿怒,左置大怒;右置金剛拳,左置金剛鉤;右置金剛計利吉羅,左置毘摩;右置勢吒,左置賓蘗羅;右置阿設寧,左置商羯羅;右置微惹耶,右門置迦(引)利;左門置難陀目佉,左置金剛軍;右置蘇摩呼及置諸餘大忿怒等。為成就故次第安置如法啟請,以赤色花及赤食等次第供養。
「如前所說阿毘遮嚕迦法於此應作,門外所置本尊應以美妙花等如法供養,於其外院置八方神及置本部諸餘使者等尊,亦須如是供養。
「於其中央作護摩法,其爐三角一一如前,以七枚纖佉地羅,以己身血塗而用護摩;或用苦練木或用燒屍殘柴而用護摩;火著已後以燒屍灰和己身血而用護摩;及以毒藥、己身之血、芥子油及赤芥子四種相和而用護摩;復取此四種物作偷物者形而坐其上,以左手片片割析而作護摩。若有能伏瞋者及明法者應作此法,其偷物者慞惶恐怖齎持親付,行者便應施彼無畏,于時與彼作扇底迦法;若不作者彼便命終。或所將物更復加添密置尊前。
「又成就物盜將日久,若欲追取即應作此通三部成辨諸事漫荼羅,四方而作,中央安置蘇悉地羯羅明王印。
「內院南面置金剛忿怒、大忿、忙莽鷄、金剛鉤、金剛食、金剛拳、金剛火、金剛母特伽羅、金剛怖畏、金剛商羯鎖、計利吉羅、慧金剛、金剛無能勝,及置諸大忿怒及諸使者。諸大`[成=威【甲】]`成德真言主等,於其南面次第安置。
「內院北面置能滿諸願、觀自在、馬頭明王、多面多手、能現多形、耶輸末底、大吉祥、落乞澁(二合)弭、濕吠多、半拏囉嚩悉𩕳、跢囉、戰捺囉、末囉,所有真言及明,諸使者等,各各次第如法安置。
「內院東面置金輪佛頂等諸餘佛頂,佛毫、佛眼、佛鑠底、佛牙、佛慈及無能勝等自餘明王,及能辨諸事真言等。諸餘真言及諸使者於其東面各各次第如法安置,近門兩邊及門外者亦復如前依法安置。
「於其外院置八方神。西門南邊置梵天王及與眷屬;西門北邊置摩醯首羅及妃后、那鉢底等諸眷屬俱,及七忙怛羅母,及八龍王并諸眷屬;阿脩羅王與諸眷屬,歸依佛者大威德神,於其外院各各如法次第安置,至誠啟請次第供養。
「於外西面置護摩爐,以蠟作其盜物者形置簸箕中,依阿毘遮嚕迦法啟請祭祀供養護摩;次以刀割其形而作護摩。或依本部所說阿毘遮嚕迦法依彼而作;或本尊自盜及不與成亦如是作。從黑月五日至十四日來,中間作法說為勝吉。
「其形復以杖鞭及以火燃,種種猛法打棓,以末但那刺依金剛橛法用刺身分;以黑芥子油和鹽遍塗其身,隨意苦楚而致害之;復以蓋屍之衣而覆其形;以赤線纏獻赤色花持誦,自眼怒目視之,於真言中置訶責句每日打之,若將物來即當休止。
「中夜應作是猛利法,用俱徵那羅木塗黑芥子油而作護摩;又以毒藥及己身血、芥子、油、鹽及黑芥子總與相和,稱盜物者名而作護摩經八百遍;或但用己身血和鹽而作護摩。
「如是苦持若不還物,即應更作至死猛法。於阿毘遮嚕迦法中所說殺法遍作其法,於真言中置其殺句。若將物來即止其法從乞歡喜;彼若已用其物將餘物替亦止其事;或已用其物復無物替,但來悔謝亦止其事施彼歡喜;彼或損失及分與他,隨殘所有持來還者亦止其事施彼歡喜。應當以金剛徵那羅真言而作護摩,或用大怒或用不淨忿怒而作護摩;或於當部所說却追失物真言而作護摩。然此三種真言通三部真言:
「『唵(同上呼)(一句) 阿(上)䞘娜曳(二句) 𣣹(呼合反)寫(弭也反)合寫(同上三合) 嚩(無賀反)歌 曩野(四句) 莎(去二合)嚩訶(五句)』
「請火天已持團食一明一燒滿三團食,供養火天。又護摩真言:
「『唵(同上呼)(一句) 阿(上)䞘娜宅(二句) 𣣹(同上)寫(同上) 合寫(同上)(三句) 嚩(無賀反)歌曩野(四句) 揖(奴立反)比(并也反) 揖(同上)比(同上)儞跛野(五句) 莎(去二合)嚩訶(六句)』
「又持蘇一明一燒亦滿三遍,供養火天。
「金剛部瞋怒金剛真言:
「『唵(同上呼)(一句) 枳里 枳里(二句) 跋日羅 矩嚕馱(三句) 𤙖㧊』
「以此真言一明一燒火食作法。
「成就護摩法真言:
「『那謨 剌怛(二合)娜怛(二合)囉耶野(一句) 那莫室 戰拏 跋日囉幡拏曳(二句) 靡訶藥䞘灑(同上)栖那幡嚲曳(三句) 唵(同上呼)(四句) 歌囉 歌囉 跋日囉(五句) 麼詫 麼詫 跋日囉(六句) 度曩 度曩 跋日羅(七句) 㰤曩㰤曩 跋日羅(八句) 馱㰤 馱㰤 跋日羅(九句) 幡者 幡者 跋日囉(十句) 娜囉 娜囉 跋日囉(十一句) 娜囉耶娜囉耶 跋日囉(十二句) 弭娜囉耶 弭那囉耶 跋日囉(十三句) 瞋娜 瞋娜 跋日囉(十四句) 頻娜 頻娜 跋日囉(十五句) 虎(二合)𤙖 㧊(十六句)』
「誦此真言作護摩法速得成就。
「若得其物或得替物,即護其物兼及護身,當於節日次第而作光顯等法。
「其中成就物、下成就物,皆以一分奉施世尊;一分奉施阿闍梨處;一分奉施先成就者;一分奉施同伴等人;一分自取分作兩分:一分自用,一分奉施比丘、比丘尼、鄔波素迦、鄔波斯迦等。
「諸有未物法皆如是,先以閼伽奉獻尊等後取本分,其先成就者分以閼伽供養,倍其價直自取受用,其價直者供養是也。其阿闍梨若不在時,其分還讎價直而自受用,其價直者心生慚愧即是價直。
「出漫荼羅外奉先成就者時應作是言:『諸先成者受取本分。』手執閼伽,第二第三應如是唱:『若無取者即當持與同伴之人,勿懷疑慮。彼等以虔誠心故、以供養故、堅持戒故、侍行人故即是先成之人,是故其分彼等應受』。三唱之時彼同伴者應如是報:『我等即是先成就者。』行人自分其物與同伴等。其物若少不可分者,即安善那及牛黃等不可分也,應當以心作其分量而自受用。
「有如是物唯一人用不可分者,輪、刀等是,隨其本法所說成就應如是作。其楨像等亦不可分。於本法中成就之物其量縱少,任加本量而作成就與同伴等,或依先成之人物量而作成就,縱減其半亦得成就,或於本法所說分量皆須依行。
「行人分物與同伴時應處分言:『汝等隨我種種驅使。』彼然諾已,後當與之。或若一身成就利益餘人,依此藏教或餘法中並皆通許分與同伴等時,隨其功勞節限分物不應偏儻。物成就已先應供養本尊,深生慚愧慇懃再請然後可分,一切諸部法皆如是。中下成就准此應知,深生慚愧恭敬供養及施財物,所得進止依其處分,以如是事讎還物價。
「物成就已先獻閼伽,如法分與。誦本真言及作手印,以心觀念本尊及誦明王明妃真言乃至觀念然後受用其物。隨意昇空至眾仙所,彼無能壞及以輕蔑,縱有怨敵亦無能損。
「彼成就者常念本尊不應廢忘,其成就物常須心念或以眼視,為持明王真言法故諸仙恭敬,持明妃故無諸怖畏,作三摩耶印及作部印及眼視物皆不應廢。與仙相見應先起敬而問訊言:『善來安樂復從何至?』彼若所問,善言而答。
「遊行空時不應於神廟上過,及獨一樹并四衢道、諸仙居處及以城墎、祭祀之壇、婆羅門集會處、邪法仙眾所居之處亦不應過,增上慢故,經彼等過必當墮落。為放逸故而墮落者,即應持誦明王真言及以思惟,若已墮落及欲墮時便得本位。
「虛空雖無形色,天眼見道,譬如成者起心即至,如亦在定不動即至。是故遊彼先成就路,以福力故自然衣服隨意,宮殿用花林園觀種種諸鳥,天女遊戲歌舞伎樂,種種欲樂熾燃光明,猶如劫初如意寶樹能滿諸願。為居止故寶石為座,下流渠水軟草布地,種種瓔珞嚴身娛樂具,諸吉祥樹有甘露菓,乃至隨所意樂憶念之處皆現其前。縱如是已常須護身不應廢忘,應住清淨園林及諸山頂并海洲島江河潬渚,以遊戲故應住其處,於彼便有如前勝境或與先成仙眾共住。
蘇悉地羯羅經成就具支法品第十七
「我今復說具足作悉地法。其物不成者如法禁住護持藏棄,如前更作先念誦法乃至還作成就之法;如是作已若不成者,重加精進又更念誦作成就法;如是經滿七遍猶不成者,當作此法決定成就。所謂:乞食、精勤念誦發大恭敬、巡八聖跡、禮拜行道,或復轉讀《大般若經》七遍或一百遍;或持勝物奉施增伽;或於入海河邊;或於海島應作一窣覩波數滿一百,於一一窣覩波前如法念誦滿一千遍,最後第一百塔若放光者,當知作法決定成就。
「復作一千窣覩波,於一一前念誦千遍,假使造無間罪其數滿已,不須作法自然成就;又一切真言念誦一俱胝決定成就;若作時念誦者經十二年,縱有重罪亦皆成就,假使法不具足皆得成就。
「又念誦遍數及時滿已,即當應作增益護摩;或復作此成辨諸事漫荼羅,於中而作四種護摩。或於山頂;或於牛群先所住處;或恒河渚,平治其地作漫荼羅,量百八肘置一百八瓶,於其四門立柱為門,各於門前建立寶臺,種種莊嚴以作,名花枝條作鬘繫其門柱及角幢上,遍圍其處以蘇燃燈,滿一百八布漫荼羅,及一百八香爐燒諸名香亦置其處。內院一面其量七肘,外院一面三肘,餘是中央,所有啟請及供養等皆悉如前准護摩法。
「次當別說於中以本真言置羯羅舍瓶,其瓶四面作護摩法。於其內院東面遍置佛部諸尊;其北面遍置蓮華部中諸尊;於其南面遍置金剛部中諸尊;於西面置嚕達囉神及多聞天王各并眷屬。
「如前所說使者等尊,內院若不容受當置外院。其護方神與諸眷屬各置本方位;其三部主及嚕達羅、多聞天王先置本處;次復各置明王、明妃、辨事真言主等,并諸使言次第安置;於外門前置軍荼利尊及置無能勝尊。如是依法作漫荼羅成已,用本部心而作啟請次第供養。即於四方而作念誦,然後其瓶四面所置之爐各依彼部中作護摩法,是名增益諸尊護摩。其供養食用那羅獻。作此法已一切諸尊便成增益。
「如是念誦護摩已,更以部母真言而護摩蘇;次以本尊真言乳粥和蘇而作護摩;更以部母真言胡麻和三甜而作護摩;又以部母真言用蘇護摩。作此法已得一切尊即便充足,及成增益圓滿具足,悉皆歡喜速與成就。若作此漫荼羅乃至七度決定成就。
「如前念誦及巡八塔乃至七遍作此漫荼羅若不成者,即以阿毘遮嚕迦法苦治本尊,以蠟作其形像取其真言而念誦之。先誦部母及明王真言,中間置本尊真言以阿毘遮嚕迦法護摩,用芥子油塗其形像便著壯熱。若伏他著遍身皆痛,以瞋鞭打及以花打,用前二真言以其瞋心而作供養,譬如治罰鬼魅、治罰本尊法亦如是。如斯之法依教而作不得自專。
「若尊來現與其成就,滿本願已則止前事作扇底迦法,或以毒藥、自己身血、胡麻、油、鹽、赤芥子總相和竟夜護摩,本尊于時慞惶唱言:『止止莫為。』即與成就。
「如是作法經三日已,亦復不來與成就者,又加勇猛以無畏心,便割己肉護摩三遍,本尊即來乞彼歡喜,心所求願即與成就。若有闕過一一而說,假使犯五無間,經於九夜割肉護摩決定而來與其成就。此是與真言鬪諍之法,以無畏心如法護身,方可而作必不空過。得成就已即應速作扇底迦法,若說愆過即須補闕。
「於諸成就事中此漫荼羅為最,於中作三種事得三種果;於中應作一切諸事及以護摩,治罰本尊如治鬼魅,每時供養皆用新物,護摩之物亦復如是。
「此法不應放逸,澡浴清淨如法護身不應輕慢,明解藏教方以此法治罰本尊,若違此者即使自損。」
蘇悉地羯羅經卷中
`[(應永…淳)十六字〔-〕【甲】]`應永二十五年五月三日大傳法院惠淳
蘇悉地羯羅經分別成就品第十八
卷下
「我今復說三部悉地成就。乘空自在而進此為最上;藏形隱跡為中成就;世間諸事為下悉地。成此三種上中下乘世間事等三種成就,隨上中下更分別之。
「三部上成就法得持明仙,乘空遊往成就五通,又有多種,或得諸漏斷盡;或得辟支佛地;或證菩薩位地;或知解一切事;或辯才多聞;或成吠跢羅尸;或成藥叉尼;或得真陀摩尼;或得無盡伏藏。具上等事,名上中上成就之法。
「三`[部【CB】,或【大】(cf. T18n0893bp0644a13)]`部中成就法,藏跡於身得大勢力;先來懈怠而得精勤;入修羅宮得長壽藥;成鉢𭋺史迦天使。或能使鬼;或能成就娑羅坌爾迦樹神;或成多聞,未經所聞悟深義理;或合藥成,纔塗足、頂即遠所涉無有疲乏。如上所說悉名中上成就之法。
「三部下成就法。令眾憙見,或攝伏眾人;或能徵罰惡人降諸怨眾及餘下事,名下中下成就之法。
「若欲成就藥物等者,有三種成:光焰為上;煙氣為中;熅煖為下。
「復次聖者真言為上成就;諸天所說為中成就;世天真言為下成就。
「復次佛部真言為上悉地;蓮花部真言為中悉地;金剛部真言為下悉地。
「若欲以上真言欲求下成就者得下成就;或以下真言祈求上者得上成就;或以中真言成上、下者亦等成就。
「真言之中具此四德,當知即悉上中下分能成大果,謂令成滿辟支佛位;謂令成滿菩薩十地,乃至成佛,為大果報。復成大德行,謂多諸眷屬前後圍遶,滿如是願者,為大德行。復能久住位,謂:得王處、轉輪王處、長壽仙處,滿如是願者,為久住位。形儀廣大,威光遠照教修廣大。具此四德者,雖是下品真言能成上品;若上品中不具此德,雖是上品真言下品用也。
「諸佛菩薩所說真言如是轉次,多佛菩薩所說之者雖屬下品,亦能成就上品等事。
「或尊等所說真言之中,唯具一事者。謂:扇底迦法、補瑟徵迦法、阿毘遮嚕迦法。雖具一事於中各有上中下品,豈有下品真言能成上事?猶若青泥出妙蓮花固無疑也。豈有上品慈善真言,能成忿怒下品成就?如白檀木其性清涼,若風擊相揩自然火起非無因緣也。如是差互雖非次第,諸餘悉地皆勿疑慮。身分悉地為上品成;諸藥悉地為中品成;富饒悉地為下品成。
「若復有人久至持誦下品真言,縱自無力於本尊邊轉求上品,上品自成;若於上品真言之中心懷猶豫,念持供養復不精誠,雖於上品真言,由彼念誦心輕敢招下品成就。故知持誦皆由心意。且如諸天之中亦有貧者,諸鬼部內亦有富強,此彼如然真言亦爾。一一真言皆具三悉地,謂:上、中、下,誠心念誦皆獲悉地。
蘇悉地羯羅經奉請品第十九
「復次若欲入本尊室,先覩尊顏合十指爪當小低頭。復以器盛淨水隨所作事置本獻花復置塗香,依於本法而作閼伽燒香薰之,應誦真言真言閼伽七遍,則當奉請已依法供養。
「盛閼伽器當用金、銀;或用熟銅;或以石作;或以土木;或取螺作;或用束底;或用荷葉以綴作器;或乳樹葉。如上所說閼伽器等當用之時須知次第。若扇底迦當用白器;補瑟徵迦當用黃器;阿毘遮嚕迦當用黑器。作上中下悉地成就,類前所說應可用之。
「作扇底迦所用閼伽置少小麥;補瑟徵迦應著胡麻;阿毘遮嚕迦當置粟米。又扇底迦置乳;補瑟徵迦置酪;阿毘遮嚕迦應置牛尿或著自血;遍通用者應著稻花塗香及花、胡麻、茅草環,用熟銅器盛以閼伽。若無此器隨所得者亦遍通用。
「請召之時應用當部明王真言及慕捺囉。若有本法已說召請真言,應當取用無取別者。先請當部尊次請明王妃,三部之中皆應如是;本法若無請召真言,應用明王等真言而請召之;本法雖說請召真言,真言是下豈合請於部主?若以本法真言請召,當速成就不應生難也。本法若有請召真言及發遣者,當請之時此真言主至部主所,請云:『今有某甲為某事奉請……』,若發遣時亦復如是。『所作事已,願尊證知隨意而去。』
「明王妃真言用請女仙等,明王真言請諸真言主,或有真言主不受明王真言所請,要以明王及明王妃真言,然可依請。
「如別部說置閼伽時應誦真言,大者一遍、中者三遍、下者七遍、極小者二十一遍。如上所說閼伽法則,先兩膝著地,應須手著淨茅草環,捧持閼伽燒香薰之作如是請:『仰唯尊者以本願故,降赴道場願垂哀愍,受此閼伽及微獻供。』
「有真言主名曰獨勝奇加忿怒,不受諸餘真言召請,用彼所說真言然降所請;彼諸眷屬亦不受於餘真言請,亦應用彼眷屬真言而請召之。但緣請召用心真言,或說根本或明王妃所說真言而用請召。部心真言遍通三部,用彼請召當應降赴加『翳醯』字,此更祕密速滿其願。
「當請之時誠心作禮再三啟白:『大慈悲者,請依本願來降道場。』若不誠心徒多念誦。乃至真言亦皆慇重,以用兩手捧閼伽器,頂戴供養為上悉地;置於心間為中悉地;置於臍間為下悉地。
「先觀本尊畫像。其像若立持誦之人亦應立請;畫像若坐亦應坐請;又觀彼像曲躬立勢,亦應斆之而奉請之。
「當請之時先觀本尊所止之方而面彼請,然便迴身置閼伽器於尊像前。復有祕觀所作扇底迦等諸餘方所而請召之,或於餘時得諸花菓稱本尊意,應須奉請然可獻之。
「當請之時合手爪指隨於本方但至誠心奉請,或以兩手捧諸閼伽器而請召之,然後敷獻所得之物。
「若欲成就上中下事及扇底迦等,皆須加以真言及慕捺羅而作請召。作成就諸餘事等或有障起;或魔興嬈;或病者加苦,當爾之時事緣既速不可當待,辨閼伽器便即用心啟請本尊作除遣法。如上所說隨其大小擬欲成就閼伽請之,急難等事誠心請之。若復有人欲得歸仰諸部尊者應當常作召請法則,持誦之人速得成就。
蘇悉地羯羅經供養品第二十
「復次奉請尊已次依部類或諸事業。觀其大小依於法則而供養之,既奉請已作如是言:『善來尊者!愍我等故降臨道場,復垂哀愍當就此座坐受微獻供。』復起誠心頻與作禮而白尊言:『大悲垂愍成本願故而見降臨,非我所能啟請本尊!』如是三時皆應依此。
「如前已說應須辨供,先獻塗香;次施花等,復獻燒香;次獻飲食;次乃燃燈。如其次第用忿怒王真言,此等供物悉令清淨善悅人心,各用本色真言而真言之。獻塗香已各列其名,如依前說即奉閼伽,如是花香及飲食等皆亦准此。若塗香、燒香、花及飲食無可獻者,但誦本色真言及此手印以此獻之,表云:『供物無可求得,但納真心。』後作閼伽以真心故速滿其願。
「離此之外有四供養,遍通諸部一切處用:一、謂合掌;二、以閼伽;三、用真言及慕捺羅;四、但運心。此善品中隨力應作,或復長時供養中最無過運心,如世尊說諸法行中心為其首,若能標心而供養者滿一切願。
「若成就諸餘事者,應當發遣諸為障者;若不遣除後恐傷及,所以先須作遣除法誦忿怒真言,或用當部成就諸事真言。遣除障已先次應誦本部尊真言,而真言水遍請護摩及倫手印。
「佛部請火天真言:
「『唵(喉中擡聲呼)(一句) 阿(上)起娜曳(二句) 𣣹(呼合反)寫(弭也反) 合寫(同上)(三句) 嚩㰤曩(輕呼)野(四句) 莎(去二合)嚩訶(五句)』
「誦此真言三遍,請召火天燒食供養。
「護摩真言:
「『唵(同上呼)(一句) 阿(上)起娜曳(二句) 𣣹(同上)寫(同上)合寫(同上)(三句) 嚩㰤曩(輕呼)野(四句) 搰(奴立反)比(并已反) 搰(同上)比(同上) 儞跛野(五句) 莎(去二合)嚩訶(六句)』
「次持牛蘇,以此真言,一真言一燒,滿於三遍供養火天。
「金剛部忿怒金剛真言:
「『唵(同上呼)(一句) 枳里 枳里(二句) 跛日羅(三句) 矩嚕馱(四句) 𤙖 㧊(五句)』
「以此真言,一真言食一燒火食。作法除遣地中作諸障者,又用此真言或用部尊遍灑花等;復用吉利枳羅忿怒真言并印當誦真言,左手作印遍印塗香、燒香、飲食、花等作淨除穢;為自淨身故應以右手掬持香水,目觀香水誦心真言,灌自身頂作淨除穢;復用一切事真言并忿怒真言,為淨座故真言香水灑潔於座,又誦七遍灑地方界,能除諸穢而得清淨。吉利枳羅真言:
「『唵(同上呼)(一句) 枳里 枳里(二句) 跛日羅(三句) 跛日里部訥(勒沒反)(四句) 畔馱 畔馱(五句) 虎(二句)𤙖 㧊(六句)』
「此上真言護地方訖,結虛空界,應同次下蘇悉地真言燒香執持,當誦真言熏馥空中除諸穢惡便得清淨。
「蘇悉地真言:
「『唵(同上呼)(一句) 素(蘇古反)悉地迦(同上)履(二合) 入嚩里嚲(三句) 娜娜 慕訥(同上)嚲曳(四句) 入嚩囉 入嚩攞(五句)畔馱 畔馱(六句) 歌娜 歌娜(七句) 虎(二合)𤙖 㧊(八句)』
「此金剛部蘇悉地真言,遍通諸事結空界用。
「佛部結空界真言:
「『唵(同上呼)(一句) 入嚩(同上)攞(二句) 虎(二句)𤙖(三句)』
「此佛部結空界真言唯通當部。
「蓮華部結空界真言:
「『唵(同上呼)(一句) 鉢頭(`[途邑=𮞣色【甲】]`途邑反)弭儞(二句) 皤伽(上)嚩底(三句) 暮㰤野 暮㰤野(四句) 惹櫱 暮㰤𩕳(五句) 莎(去二合)嚩訶』
「此蓮華部結空界真言唯通常部。
「次應當用部心真言,真言香水散灑諸方,復以明王根本真言或心真言;或真言主使者心真言隨取其一用結方界;或以此諸心真言而作結界,所結之處如置垣墻,當部仙天常當護衛無能作障。若諸部事有為法者應依甘露軍荼利法而遣除之。
「又有五種護衛法則常於道場室內作之。謂:金剛墻;金剛城;金剛橛;忿怒吉利枳羅;忿怒甘露軍荼利。
「部母金剛墻真言:
「『唵(`[同【CB】,【大】(cf. T18n0893cp0683b16)]`同上呼)(一句) 縒囉 縒囉(二句) 跛日囉(三句)跛(北沒反二合)囉迦囉(四句) 虎(二合)𤙖 㧊(五句)』
「金剛城真言:
「『唵(同上呼)(一句) 弭塞(僧乙反)普囉(二合)捺(二合) 囉訖灑(三句) 跋日囉半惹囉(四句) 虎(二合)𤙖㧊(五句)』
「金剛橛真言:
「『唵(同上呼)(一句) 跋日囉 枳羅(二句) 虎(二合)𤙖 㧊(三句)』
「忿怒吉利枳羅真言:
「『唵(同上呼)(一句) 枳里枳里(二句)跋日囉(三句) 虎(二合)𤙖 㧊(四句)』
「忿怒甘露軍荼利真言:
「『`[娜【CB】,耶【大】(cf. T18n0893cp0686b17)]`娜謨 刺怛(二句)娜怛(二合)囉耶野(一句) 娜謨 跋日羅矩嚕馱野(二合) 摩訶嚩攞跛邏訖囉摩野(三句)薩嚩(同上)弭起娜毘那舍曩耶(四句) 唵(同上呼)(五句) 虎嚕 虎嚕(六句) 底瑟侘(同上)底瑟侘(七句) 畔馱 畔馱(八句) 歌娜 歌娜(九句) 阿密栗羝(十句) 虎(二合)𤙖 㧊(十一句)』
「若本法中有如是等金剛墻真言,應重結之。諸事既了次應持誦。持誦之時先誦當部母真言。
「佛部母真言(歸命同上):
「『唵(同上呼)(一句) 嚕 嚕 塞(僧乙反)普嚕(二句) 入嚩(同上)囉(三句) 底瑟佗(魑賈反)(四句) 悉馱 路者泥(寧計反)(五句) 薩嚩刺詫(他可反) 娑馱𩕳(六句) 莎(去二合)嚩訶(七句)』
「蓮華部母真言(歸命同觀音真言頭):
「『唵(同上呼)(一句) 迦(居邏反,下音同)制(知西反) 弭迦(同上)制(同上)(二句) 迦𭟪(知降反) 迦制(同上)(三句) 迦䋾 弭迦䋾(四句) 迦𭟪 迦制(同上)(五句) 皤伽(上)嚩底 弭惹曳(六句) 莎(去二合)嚩訶(七句)』
「金剛部母真言:
「『娜謨 露(輕呼) 迦馱 室(二合)利曳(一句) 那莫 商迦隸 扇底迦隷(二句) 𦁐(九欝反)䋾𦁐䋾(三句) 𦁐置抳(四句)迦(上)嚲野 𦁐置抳(五句) 莎(去二合)嚩訶(六句)』
「先誦此母真言能衛本尊、能蠲眾罪、除諸災障,與悉地門而得相應,但誦佛部忙麼鷄真言亦通二部,初後持誦諸天增衛。
「若於本法而已說者,持誦之時先念此者應隨本法而念誦之;或於本法有獨勝真言亦應先誦無繁別者。如上所說供養次第乃至除穢、護淨、結界一切等事,初持誦時及作法時、扇底迦等所作事時皆應作之。
「若以本部尊主真言;或以本部心真言;或以一切真言王真言;或以蘇悉地法王真言;或以一切事真言。此五種真言三部遍有,隨作諸事各於本部應取其一而用作之,所謂自護及護同伴,請召、灑水、潔淨、結界以法相治。真言不具為增力故;為治罰真言故;為發覺故及餘諸事所不述者,亦以當部五真言中隨取其一而以用之當得悉地。
「部心真言能護本尊及護己身,護身之時應誦三遍或復七遍,結其頂髮而作一髻。若出家人結袈裟角;或結線索持繫護身;或真言頭指遍點五處亦成護身,所謂:頂、額、兩膊、咽下、心上。或以牛黃;或白芥子;或閼伽水,隨取其一而用護身。
「若作阿毘遮嚕迦法,應用部尊主真言而護自身;若作扇底迦法,應用忿怒金剛真言護之;若作補瑟徵迦法,應用部尊主真言及忿怒金剛真言兼而護之。
「若真言主現時,持誦人怖者,應用部尊主真言用護自身;但作諸事之時常以二真言而護自身,謂:部尊主及忿怒真言。
「念誦了時應當發遣,發遣之時護彼真言主,或部尊主真言;或用部母;或以部心亦護自身而作隨意。
「若於穢處不淨等處緣事須往,先誦烏摳澁摩真言作印,印持五處任意而往,仍須常誦真言不得廢忘。澡浴之時先誦伏障真言護身,乃至浴了不應廢忘。伏障真言者,忿怒甘露軍荼利也;喫食之時用部尊主真言護身念持;欲臥之時用部母真言護身。
「若作諸法遂乃忘作護持法則令使魔興,欲除魔故速應誦持當部明王真言將護自身,一切魔障不得其便。
「如上備作護身結界及餘法已,然後攝心安祥念誦。念誦之人所坐之座,以青茅草而作其座,座高四指闊二磔手長十六指。如是之座初念誦時及持誦時皆應受用,或用迦(去聲)勢草;或用餘青草等;或隨部法取乳樹木最為要妙。用作床座量亦如上而淨剗治;或用諸葉或以枝莖如上而制,隨觀事法取枝葉用為座。
「座上結跏趺坐作扇底迦上成就法;半跏趺坐作補瑟徵迦中成就法;垂兩足坐作阿毘遮嚕迦下成就法。
「供養既了應起誠心讚歎於佛、次歎法僧、次歎觀自在、次歎明王大威金剛!伽他曰:
「『大慈救世尊! 善導一切眾;
福持功德海, 我今稽首禮。
真如捨摩法, 能淨貪瞋毒;
善除諸惡趣, 我今稽首禮。
得法解脫僧! 善住諸學地;
勝上福德田, 我今稽首禮。
大悲觀自在! 一切佛讚歎;
能生種種福, 我今稽首禮。
大力忿怒身! 善哉持明王;
降伏難伏者, 我今稽首禮。』
「作是虔誠讚佛菩薩,又復合掌起慇重心,讚餘諸佛菩薩相好功德,其讚歎文應用諸佛菩薩所說歎偈不應自作。
「讚歎既已起自誠心懺悔諸罪:『我今歸命十方世界諸佛、世尊、羅漢、聖僧及諸菩薩!證知我等自從過去及以今生,煩惱覆心久流生死,貪、瞋、癡覆造諸惡業,或於佛、法、菩薩、聖僧、父母尊處、一切眾生、有德無德。於如上處所造諸惡一切罪業,自作、教他、見作隨喜,身口意業廣聚諸罪,今對諸佛、菩薩誠心懺悔,所造諸罪如諸佛知並皆懺悔,起至誠心盡形歸命佛、法、僧寶涅槃正路,為除眾生一切苦,故歸命三寶。』如是歸依頭頂禮已,歡喜踊躍發菩提心求於勝上解脫甘露悉地佛果:『世間眾生無量諸苦我當救度令離惡趣,除諸煩惱令得解脫;所有眾苦種種翦迫,今起大悲發菩提心為苦眾生而作歸依;無主眾生為作歸主;失路眾生為作導師;恐怖眾生為作無畏;苦惱眾生為得安樂;眾生煩惱我為除滅。我從過、現、未來所發勝心修諸善業六波羅蜜,一切功德盡皆迴施一切眾生,歸於正路同昇妙果速成佛道,乃至菩提不生懈怠,發菩提心悲念眾生起大慈心。彼有眾苦何時除滅?為淨心故常持六念,心住一境而不散亂不應我執。又如過、現諸佛發願,應如發願生諸淨業;願與眾生成就諸德;復願過現所生功德願與一切眾生獲無盡財復能捨施,增益智慧成大忍辱,常修善品識宿命智心懷大悲,願諸生類所生之處具如上事。』
「次應合掌頂禮本部尊主憶念明王!次依法則作諸事業。先以右手而取數珠置左手中,合掌捧之思念明王數珠而誦真言。
「佛部淨珠真言:
「『唵(同上呼)(一句) 遏部羝弭惹曳 悉睇(二句) 悉馱刺挮(三句) 莎(去二合)嚩訶(四句)』
「蓮華部淨珠真言:
「『唵(同上呼)(一句) 阿(上)密栗譡(都浪反)伽(魚迦反又音迦字居邏反)米(二句) 室唎曳(三句) 室唎摩里抳(四句) 莎(二合)嚩訶(五句)』
「金剛部淨珠真言:
「『唵(同上呼)(一句) 枳𭌆枳𭌆(二句) 澇(彈舌輕呼)䁥(寧一反)𭌆抳(三句) 莎(去二合)嚩訶(四句)』
「以右手大指捻無名指頭,直舒中指,小指微屈,以頭指押中指上節側左手亦然,右手`[掐【CB】,搯【大】(cf. X59n1078_p0245c09)]`掐念珠通一切用。若阿毘遮嚕迦竪其母指捻數珠印。
「菩提子珠佛部用;蓮華子珠觀音部用;嚕挪囉叉子珠金剛部用。三部各用此等數珠最為勝上,一切念誦應當執持。或用木槵子;或多羅樹子;或用土珠;或用螺珠;或用水精;或用真珠;或用牙珠;或用赤珠;或諸摩尼珠;或用咽珠;或餘草子各隨於部觀其色類應取念持。
「若作阿毘遮嚕迦法,應用諸骨而依數珠速得成就,復為護持增法驗故。
「佛部持珠真言:
「『唵(同上呼)(一句) 那謨皤伽(上)嚩底(二句) 悉睇睇(三句) 娑(去)馱野(四句)悉馱 刺挮(五句) 莎(去二合)嚩訶(六句)』
「蓮華部持珠真言:
「『唵(同上呼)(一句) 素(蘇古反)麼 底(丁以反)室唎曳(二句) 鉢頭(`[途=塗【甲】]`途邑反二合)麼摩理抳(三句) 莎(去二合)嚩訶(四句)』
「金剛部持珠真言:
「『唵(同上呼)(一句) 跋日囉(二合) 爾旦惹曳(三句) 莎(去二合)嚩訶(四句)』
「用前珠印各依部中而念誦之。
「念誦之時珠置當心不得高下;捧數珠時微小低頭以至誠心頂禮三寶。次禮八大菩薩;次禮明王眷屬;次應持誦真言,想真言主如對目前,如是頎誠不應散亂心緣別境。
「但諸真言初有『唵』字及『囊(上)塞迦(去)㘕』字者,應靜心中作扇底迦念誦、補瑟徵迦念誦,皆應緩誦或心念誦;或有真言後有『𤙖 㧊吒』字者,當知皆應殺作急聲,作阿毘遮嚕迦念誦及餘忿怒念誦。
「三部真言應看字數多少,字有十五應誦十五落叉遍,字有三十二者應誦三落叉,過此數者應誦十千遍。
「已上初誦之時滿如上數,觀其部類或上中下;或三種事;或觀聖者說;為天所說;為地居天說,細觀部類當誦持之乃至成就。
「如是初誦若不先誦遍滿念持,所求下法尚不得成,況求上下悉地成就?以是義故作勝上心而先念誦。但諸真言初誦持時已如先說,誦持遍數分為十分,然後念誦既滿,祈請真言主悉地因緣。初無相貌復從頭作第二第三祈請;若有相貌即當依法念誦真言;若無警界棄不應誦。
「祈請法則與請召法同,祈請之時於其夢中見真言主背面而去,或不與語,當應更須起首念誦,如是再三;若於夢中見真言主與語,當知此人不久成就;若無警界不應誦持,若強念持恐與人禍。初持誦時於淨密處起首誦持,從初日誦持乃至疲極,遍數多少一須依定不應加減。
「先說三時念誦法者。晝日初分、後分於此二時應當持誦,中分之時加以澡浴造諸善業;於夜三時亦同於上,中分之間消息之事於夜中時持誦。作阿毘遮嚕迦法、安怛馱囊法、起米多羅法,於夜分作說為勝上。
「若晝念誦夜作護摩;若夜持誦晝作護摩多具諸藥。念誦之前而作護摩,持誦了後復作護摩,若能如是最為其上。
「如前先出所說團食應作護摩;無`[問=間【甲】]`問前後恒依此法念誦護摩,或於法中但作護摩而得成者,當知亦須念誦真言,若如是者諸明歡喜法驗易成。
「持誦之人不生瞋怒;不求慾樂;不應自下伴;不勤勞苦;不生恐;不過勤求;不生輕慢。
「念誦之時不作異語,身雖疲極不縱放之,制諸惡氣,世間談話皆不思念,不捨本尊,縱見奇相不應怪之,念誦之時亦不分別種種之相。
「持誦了時應誦部尊主真言或誦部母真言,誦此真言當得衛護無違部法。依於本法念誦了已,或過本數亦無所畏,應起誠心作祈請云:『我依本法念誦數滿,唯願尊者領受為證,於其夢中為授教誨。』
「正念誦時若有謦欬、昏沈、吹呿、忘真言字,即起就水作灑淨法,縱`[掐【CB】,搯【大】(cf. K38n1402_p0561b17)]`掐數珠欠一欲匝,有斯病至灑淨訖已還從首念;被所障隔為須一一皆從始念。心`[掐【CB】,搯【大】(cf. K38n1402_p0561b20)]`掐數珠將畢之時申禮一拜,終而復始又申一禮。於畫像前;或於塔前;或於座所,隨念誦處數珠一匝一覩尊顏而作一禮。念誦了`[已【CB】,己【大】]`已安心淨慮或想真言及其尊主。
「三時念誦但初中後誠心作意,遍數多少皆例一類不增不減;三時澡浴;三時塗地,獻花香水種種供養除去萎花。
「應具三衣。又內衣一日三時浣澤其衣,乾燥、香薰、灑淨。一一時中隨聽作一,別置睡衣及以浴衣,於此二時替換內衣日別一洗,其衣乾燥,聽以薰灑。
「獻尊鉢器三時洗挑,既除萎花續置新者;三時常讀大乘般若等經及作制多塗漫荼羅,先誦承事真言,既了請祈未得,於中不得廢闕,一時二時乃至一嚮應當念誦不得間斷。
「若魔障著病癭身心則不精誠便常放逸,身心疲勞違於時節不依法則或時不浴,作持念誦及以護摩不應作數;攝心用行依法念誦,其此數者應記為數。
「作護摩時、念誦之時、請召之時,此三事中所有真言遍數一一皆須依法滿數,縱欲數滿欠一未了而有障起更從頭數,若不依法作皆不成。
「若有依法作漫荼羅時,或日月蝕時於此二時加法念誦其福增高,不久成就無有疑也。
「若於八大靈塔或於過去諸佛行、菩薩行處最為勝上;或於正月十五日時亦為勝時;或於師主處受真言,先經承事便當念持不久速成;或於夢中見真言主而指授者依彼法則亦速成就。
「彼念誦人供養增加處所尊勝,或當時分更加精誠,其數未滿唯此勝故真言主悅而賜成就。當知此法悉地雖速不久當壞,以是義故先承事了而所得者說為堅固。先承事時應廣供養,於日月蝕、於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復加獻供諸神仙眾。
「如餘部說前等日,加諸善事業齋戒等事,是日復加獻供本明真言主。瓶盛香水插垂花枝,或取閼伽器用甘露軍荼利真言而真言之,自灌其頂能除魔障;或於其日獻諸飲食,塗漫荼羅及以護摩、燃燈等供並須加之;或有法中但說持誦自然驗見者,前所張像、舍利塔等忽然搖動或光焰出,當知不久速得成就。
「得成就時有何相貌?所謂:身輕病苦永除;增益勝慧心無所畏;身威光現勇健增益;夜夢常見清淨實事心恒安泰;於誦念時及作事業不生疲倦;身出奇香;或行勇施欽敬尊德;於真言主深生敬仰。成就之時如現上事,當知即是成就相貌。
「先承事了依於法則供養本尊,應加獻供及以護摩,先承事法依數既了,次應須作悉地念誦,復先求願於其夢中而希警界。
「作先承事法時,所念誦處作悉地念誦不應移處,有諸難事而移去者,至所住處復須先作承事法則,然後乃作悉地念誦。若不依前念誦應作治罰,取部尊主真言誦一千遍,或時念誦本持真言經十萬遍,若離此者還如前說先作承事。
「正念誦時忽然錯誤誦餘真言,既知錯誤誠心懺過:『由放逸故致斯錯誤,願尊捨過。』便`[申=由【甲】]`申頂禮復須從始而念誦之。
「忽於穢處心放逸故誦本真言,便自覺已應須治罰,至持誦處誦部尊主真言七遍,半月半月一日不食;次服五淨,誦五淨真言經百八遍然後服之。服此五淨半月之中所食穢惡之食,當得清淨真言增力。
「佛部五淨真言曰:
「『娜謨 皤伽(上)嚩底(丁禮反)(一) 烏瑟膩沙(上)野(二) 弭秫(輸律反)睇(三) 弭囉制(而曳反) 始米(四) 扇底迦𭌆(五) 莎(去二合)嚩訶(六)』
「蓮華部五淨真言:
「『娜謨 刺怛(二合)娜怛(二合)囉耶野(一) 娜莫 阿(上)利野(二) 嚩路枳諦濕嚩囉野(三) 菩提薩埵野(四) 摩訶薩埵野(五) 摩訶迦嚕抳迦野(六) 唵(同上)(七) 野 輸(去)制(面曳反)(八) 莎(去二合)嚩訶(九)』
「金剛部五淨真言:
「『娜謨 剌怛(二合)娜怛(二合)囉耶野(一) 娜謨室 戰拏跋日囉幡拏曳(二) 摩訶藥䞘灑拪那幡嚲曳(三)』 唵(同上)(四) 始棄始棄(五) 䁥(寧一反)摩黎 鉢囉䏶(六) 鉢囉皤莎(去二合)嚩梨(七) 諦制(而曳反) 諦饒(儒照反)嚩底(八) 鉢囉皤嚩底(丁以反)(九) 莎(去二合)嚩訶(十)』
「取黃牛乳、酪蘇、糞尿,各別真言經百八遍和置一處,復百八遍以波羅捨中盛之。或諸乳樹葉;或閼伽器,復以茅草攬誦真言經一百八遍後,面向東蹲踞而坐頓服三合,如是三度如藥升合。當服之時不應致語。
「念誦之時像現聲語,先應簡擇,即誦部尊主真言及印,若是魔作自然而退;或出語言與本法異,當知魔作;或出語言勸作惡事,亦是魔作。若見惡夢即須先誦部母真言經一百八遍;若不先誦部母真言不可念誦;若念誦時其數減少不應休止;若增無過。如上所說念誦次第皆須依之,若異此法欲求悉地不可得也。
蘇悉地羯羅經增威品第二十一
「復次今說增益神威令使歡喜,所持真言而速成就。先具香水澡浴身首,於上時日加諸供養,復取蘇摩那花一百八枚,取一一花誦真言經甘一遍或經七遍或時三遍,先觀真言字數多少而念誦之奉獻本尊;次獻塗香及以燒香、奇香氣者;復獻飲食如先陳說加以沙糖及酪。復作護摩燒,木一百八枚木不過量;次用乳酪和蜜護摩一百八遍;次用蘇酪和粳米飯一百八遍而作護摩。此三護摩經三七日、或一七日、或復五日、或復三晨;此三既了應取乳粥和以牛蘇一百八遍復作護摩;此既終了取閼伽器誦以真言經一百八遍傾致少水而作護摩。
「作此等法真言增威,謂異真言截斷其威自得增益;或真言損益;或被羅截真言不行;或被繫縛真言;或異真言遆相交雜;或真言字欠;或真言字增。如上等患盡皆除去而得增威。諸護摩中所說藥草隨取其一,經一日夜而作護摩真言,歡喜而得增威。
「復取諸香和作香泥作本尊形,獻忙攞底花,燒樹膠香或堅木香,一日三時誦以真言一百八遍,真言主歡喜而得增威。作尊形置荷葉上、或芭蕉葉、或乳樹葉、或諸草葉,非直晝日夜亦獻之,法事了時如法發遣送置大河如上次第。依此法則作者本尊歡喜速賜悉地。
蘇悉地羯羅經本尊灌頂品第二十二
「復次先承事了,若欲真言生增加威德故應灌之。取以金瓶、或銀、銅等、或新瓦瓶盛滿香水,置於五寶、花葉菓香、五種穀子,種種塗香或堅香末。以新綵帛繫其瓶頸,插諸嚲樹枝或乳樹枝,用部尊主真言、或用部母真言真言百八遍,然後灌其真言主頂。應用金作或以沈、檀而作其形,置於座上而灌頂之。灌頂既了復當獻供花香等物,或諸纓絡種種供具而供養之,及作護摩并加念誦。如是作者能令本尊增加威力速得悉地。
「先承事者作念誦時應灌本尊,取閼伽器標相本尊而灌頂之;或自浴了時復應想念本真言主三度、七度而灌頂之。先承事時不應廢忘,或時用乳;或時用蘇;或時用蜜盛滿瓶中,內置七寶,如法執持灌本尊頂,所祈之難速得滿足。
蘇悉地羯羅經祈請品第二十三
「復次廣說祈請法則。於白黑二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或日月蝕時,一日不食或經三日或經七日,澡浴清淨著新淨衣。離此晨日而祈請者,應用白月誦扇底迦真言而祈請之,後於暮間以諸湯水及用真言澡浴清淨除諸垢穢灑霑五處,如法供養本真言主。復獻閼伽加誦真言一百八遍,用闍底花未大開者灑栴檀香水持奉獻之;又廣獻食,名烏那(去)梨食,食中加酪以忙攞底花作鬘供養。先取牛蘇而作護摩一百八遍;次用娑析羅娑護摩一百八遍,用白㲲縷或布線縷令童女合索,一真言一結當結七結,復真言七遍隨繫左肘上右脇而臥思念真言主。得進止已隨意而住,安置茅座上敷散花想念尊形。
「於其夢中見自部主;或見真言主;或見明王,當知此相成就之相;或見三寶;或見諸菩薩;或見四眾;或見供養者悉地之相;或見自身誦持真言作諸事等;或見身著白淨衣服;或見他來恭敬供養,當知勝上悉地纔近。或見登山峯上;或見乘象;或見渡大河海;或見昇菓樹上;或見乘師子;或乘牛、鹿、馬諸餘等;或乘飛鵝、孔雀、一切飛禽;或見美女身被纓絡手持花瓶;或香花蓋圍繞行道;或見受得象、馬車乘諸寶物等,見是等相悉地之相。或夢得花菓、根、牛蘇、乳酪、稻花等物,所成就藥悉地之相。
「先承事時夢示成就藥及得數珠,得是相者當知即須便作持誦法。或見熏馥自身;或見澡浴清淨;或見身帶瓔珞,見是相已便作持誦當速悉地。
「作持誦法取闍底花一百八枚,用部母真言兼本真言,和誦一百八遍而供養之;復取白栴檀香真言百遍,如是祈請隨意臥夢,本真言主自當現相。又取烏施囉藥搗和作真言主形像,以烏里弭迦蟻土和作其器滿盛牛乳置像乳中,或用蘇乳蜜和置器中,置像於中誦一百八遍三時供養,如是供養本尊歡喜速得相現。
「復於白黑二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或日月蝕日,不食持齋廣作供養,以七膠香及五堅香一一香等,一誦真言一作護摩,數滿一千二百遍已,所祈之願速見前相。祈請`[範=軌【甲】]`範則若依法作速得成就,見其相貌不有疑也。
蘇悉地羯羅經受真言品第二十四
「復次廣說受真言法。雙膝著地先於尊者阿闍梨處廣作布施,手捧妙花發慇重心於闍梨處三遍口受真言,多者受誦不得,應用紙葉、牛黃寫之,受取隨意誦之。
「先入漫荼羅已,後於餘時受真言者,於良日時於尊者闍梨處廣作奉施如前受之,如是正受真言速成,縱不先作承事之法便即持誦亦得成就。
「復以新瓶離諸病者,置諸花葉、七寶、五穀,一一如法唯不著水,作至誠心廣作供養。阿闍梨先取紙葉書寫諸真言主名置於瓶中,莊嚴供養如灌頂法。作此法時或經一日或經三日不食齋戒。於日暮間則以牛黃抄諸真言名號置於瓶中,獻以塗香、花香、燈、食并以本真言作護摩百八遍,廣作勤求聖眾諦聽。經滿三日令其弟子先淨洗浴身體香馥,手著吉祥茅草指環,以用真言誦百八遍,真言其瓶并以香薰傾心作禮,令取一葉已復重頂禮,如是受者速得悉地;若更別誦諸餘真言,所受真言退失悉地;若於弟子處心生歡喜授與自所持悉地真言,應依軌則如法受之,為先誦持故弟子不久當得悉地。
「先於真言主處啟請陳表授此真言與斯弟子願作加被速賜悉地。手捧香花誦一百八遍或一千遍便呼弟子來授與之。復作是言:『我於今時向本明主授與弟子,唯願照知為作悉地。』弟子應言:『我於今時己受明主,誓從今日乃至菩提而不廢忘。』
「如上所說師主、弟子受真言法當得成就,離此受者不得悉地,如此受得悉地真言於中決定成就無疑。
「由先悉地不先承事,真言既爾悉地藥等受法亦然。或復有人先承事已次合念持,依於法則迴授與人,所受得者不先承事但作念持便得成就。
「受真言者為悉地故,先於師主處廣作奉施花菓、諸根、名衣上服、金、銀、摩尼,諸雜寶物、種種穀麥、蘇蜜、乳酪、男女童僕、種種臥具、奇妙革屣、嚴身之具、已成就藥、象馬牛犢諸餘乘等,乃至自身亦持奉施為僕所使,久經承事不憚劬勞,合掌虔誠珍重奉施,如是行施速得悉地。廣說如上種種之物,先須奉施阿闍梨已然後受於真言妙句。
蘇悉地羯羅經滿足真言品第二十五
「復次持誦之人於其夢中見真言主身,諸支分加者應知真言字加;若支分減少者應知真言字少,委是相已作滿足法。或見真言與受持者異;或加或減字數不同心便生疑,應依法作滿足之法。先以紙葉、牛黃稀寫所錯真言,如法供養明王真言及衛護已置真言主座,復取乳木並依本法,但用空蘇為求明王而加助故應作護摩。布茅草鋪先禮部尊主;次禮部母;次禮諸佛,作如是啟:『唯願諸佛及諸聖眾加助衛護。』如是啟已於茅草上頭面東臥。於其夢中本尊示相牛黃所寫紙葉之上有加有減,本尊還以牛黃題注字數滿足,乃至加減點畫亦皆楷定,真言不錯但云不錯,或於夢中指受滿足。作此法時作法衛護為除魔故。
蘇悉地羯羅經增力品第二十六
「復次謂欲增加威力應作護摩。或用蘇蜜或時用乳各各別作;或用油麻和蘇護摩;或用膠香和蘇護摩;或用蓮華和蘇護摩;或時空用娑闍囉娑;或於山間常服五淨不食餘飡,取本部花滿十萬枚,一一真言奉獻本尊,妙好塗香及以香、花、燃燈、食等,各誦真言經百八遍,一日三時經於三日,如是供養增加威力;或用堅木燃以為燈,一日三時經於七日,能令真言增加威力;或時供養迦弭迦食亦增威力。如上所說念誦護摩供養法則亦復能令增加威力。
蘇悉地羯羅經護摩品第二十七
「復次廣說護摩法則令持誦者速得悉地。於尊像前作護摩爐,頓方一肘四面安椽量深半肘,若作圓爐其量准然。
「念誦之處若在房室應出於外,望見尊形而穿作爐,隨其事業依法作之。乳木等物及以香花置於右邊,護摩器`[四=皿【甲】]`四置於左邊,用諸事真言灑諸物等,坐茅草座攝心靜慮捧持閼伽啟請明王,傾閼伽水少灑爐中,復以一花一誦真言獻真言主。為除穢故應誦計利吉里真言并作手印;為衛護故軍荼利真言水灑作淨燃乳木火。
「既燒火已先請火天:『我今奉請火天之首、天中之仙梵行宗敬,降臨此處受納護摩。』次誦請召火天真言(同上)。
「召火天已先以閼伽水三度灑淨,取淨五穀、蘇酪等物誦以真言,三遍護摩奉祀火天。真言同上祀火天食,一心標想迎送火天置於本座;後誦計利吉里真言并作手印復淨其火。一切護摩皆應如是。次請本尊先誦本尊真言一遍,安住本座依法供養,願尊垂受護摩之食。
「所護摩木,謂:鉢邏輸木、烏曇摩囉木、鉢攞訖沙木、尼俱陀木、佉他囉木、閼伽木、吠宮訖那木、閼沒囉木、迦濕沒囉也木、閃弭木、阿簸麼㗚伽木、閼說替那木。
「此十二種木,取枝量長兩指一折皆須濕潤,新採得者通於一切護摩法用;條端直者觀其上下一向,置之香水淨洗,細頭向外麁頭向身,蘇搵兩頭擲於爐內。作扇底迦等一一法時,各依本法先出`[摶【CB】,搏【大】(cf. T54n2128_p0425a09)]`摶食而作護摩,如是軌摸遍通一切。
「每日作食之時先出一分之食置在尊前,待護摩時先應取用。如念誦時置於兩手在雙膝間,護摩之時亦應如是。以沈香木量長四指麁如頭指搵蘇合香百八護摩,此法深妙益真言威。
「如是作時遍通諸部,或用安悉和蘇護摩復一百八遍;或時空用薩闍囉娑而作護摩一百八遍,皆能增益真言威力。
「為欲成就真言法故作諸護摩,先請部尊主次請本尊,然後依法作於護摩;為欲成就真言法故作諸護摩,先用部母真言護衛本尊次護自身,然後依法乃作護摩;為欲成就真言法故作諸護摩,若法了時為加增益真言力故,應當念誦部心真言;為欲成就諸真言法故作諸護摩,初時皆須大杓酌施,欲了之時亦用大杓,在於中間應用小杓;為欲成就真言法故作諸護摩,若法了時用部心真言,真言閼伽而供養之。
「如曼荼羅法中所說,護摩次第法作亦應如是。先作阿毘遮嚕迦法;次作補瑟徵迦法;次作扇底迦法。護摩了已用本持真言真言淨水,以手遠巡散灑爐中,如是三度。
「護摩都了,復啟火天重受餘供,如法供養退還發遣裂願,如請召法去降臨字置退還字。所殘餘穀、蘇蜜、酪等並和一處,用祀火天真言三遍而作護摩;復觀本真言字數多少而念誦之;復作供養護衛本尊并護己身如法發遣。
蘇悉地羯羅經備物品第二十八
「復次廣說諸成就支分。謂欲成就諸真言故,先當備辨諸雜物分,然後應作先承事法。若已先承事者次應念誦所謂:諸雜塗香、諸雜燒香。
「五種堅香謂:沈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羅羅香、天木香。
「七膠香者謂:乾陀囉娑香、薩闍囉娑香、安悉香、蘇合香、薰陸香、設落翅香、室唎吠瑟吒迦香。白芥子、毒藥、鹽、黑芥子胡麻、油、牛蘇、銅瓶、銅梡。
「五穀謂:大麥、小麥、稻穀、小豆、胡麻。
「五寶謂:金、銀、真珠、螺貝、赤珠。
「五藥謂:乾託迦哩藥、勿哩訶底藥、娑訶藥、娑訶提婆藥、稅多擬里疙哩迦藥蜜。
「五色線謂:青黃、赤、白、黑。
「童子合線,金剛杵燈、炷燈、`[盞=盖【甲】]`盞瓦梡、五種彩色、佉他囉木橛、乳木枝、苦練木梡、大杓、小杓、牛黃、鑌鐵、紫檀、護淨線淨、浴衣、黑鹿皮、鉢孕瞿花、稻穀花、木履、`[昌=冐【甲】]`昌餌草、大茅草、設多布澁波(逈香是)採花筐。緣飲食所須蘇蜜、沙糖、石蜜等物,數珠,如上所說種種諸物皆預備之,然後應當作先承事及廣念誦。
蘇悉地羯羅經成諸物相品第二十九
「復次我今說成就物,依是三部真言悉地,所謂:真陀摩尼、賢瓶、雨寶、伏藏、輪、雌黃、刀。此等七物上中之上,能令種種悉地成就,增益福德乃至成滿法王之法,況餘世事?佛部、蓮花部、金剛部三部真言,皆有如是勝上成就。於三部中隨受持者,具獲五通為上悉地。
「言七物者,若欲成就真陀摩尼者,法驗成已當作金臺量長一肘,或用銀作莊嚴精細,臺頭置摩尼珠,其珠用紅頗梨光淨無翳,或好水精如法圓飾,成此寶者應夜念誦作臺圖樣。
「若欲成就雨寶法者,法驗成已但當誠心,五由旬內能雨金銀種種雜寶。
「若欲成就伏藏法者,法驗成已但當誠心隨所念處伏藏發起金銀諸珍濟給貧乏,種種費用其藏無盡。
「若欲成就輪仙法者,鑌鐵作輪量圓兩指一磔,輪安六輻輞椽銛利,如是作法速得悉地。
「若欲成就雌黃法者,取光雌黃如日初出色光,亦如融金色光是為上好。
「若欲成就刀法者,取好鑌刀量長兩`[肘=用【甲】]`肘,以小指齊闊四指無諸瑕病,其色紺青如𭪷施鳥𣭜。
「若欲成就佛頂法者,當以金作佛頂猶如畫印安置臺上,其臺棖用薩頗胝迦寶。
「若欲成就蓮華法者,以金作八葉蓮華如兩指一磔手量,或用銀作;或熟銅作;或白栴檀木作。
「若欲成就拔折羅法者,以好鑌鐵作拔折羅長十六指,兩頭各作三股,或紫檀木作;或三寶作,所謂:金、銀、熟銅。
「若欲成就雄黃法者,當取雄黃色如融金,塊成分片復上有光,如是雄黃能成上事。
「若欲成就牛黃法者,當取黃牛牛黃為上。
「若欲成就刈哩迦藥者,當取其藥色如金錢花者上好。
「若欲成就素嚕(二合)多安膳那藥者,如蚯蟮糞者上好。
「若欲成就白㲲布者、取細軟者,擇去毛髮以欝金香染之。
「若欲成就護身線者,取白㲲縷細細三合為股,復三股合索童女合撚,皆須右合或縷全合。
「若欲成就華鬘法者,取闍底花作鬘。
「若欲成就牛糞灰法者,取蘭若所乾淨牛糞,燒作白灰和龍腦香用。
「若欲成就木屐法者,取室唎鉢㗚尼木,作木屐上安其蓋。
「若欲成就傘蓋法者,當以孔雀尾作,以新端竹而作其莖。
「若欲成就弓箭、槍矟、獨股刃棓及諸器仗,隨世用者隨意而作。
「若欲成就世間鞍馬車乘、牛羊、一切鳥獸諸餘物等,隨世人輩共將為上隨意樂作,或依本法如是制作。
「若欲成就吠多羅者,應取族姓家生盛年無病卒死,體無瘢跡由未脹壞諸根具足,取如是屍而作成就。隨意所作上中下法,所取之物亦復如是,心無怖畏方作此法。
蘇悉地羯羅經取物品第三十
「復次我今說取物法。白黑二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日蝕時、地動時日,於其午前而取其物;於念誦時得警界已而取諸物;或澡浴清淨,不食持齋求善警界而取諸物;所說須物隨方處所,有是物者而就貴貨,不讎價直而取諸物;或時自覺增加威力,堪忍飢寒種種異相,當爾之時而取諸物。其所取諸物各依本性上中下品,皆取好者,如法得已應加精進作成就法。
蘇悉地羯羅經淨物品第三十一
「復次今說淨諸物法用五淨洗,不應洗者五淨灑之。觀諸物量五淨和末;雌黃和乳作末;朱砂和牛尿作末;牛黃和蘇作末,彩色和乳調之;唯安膳那藥空治作末。
「刀、輪等物用牛糞水洗,餘所說者應洗物等,先牛尿洗;次胡麻水洗;次香水洗。諸餘物等世所稱用應水洗之,或香水洗已,次用諸事真言水灑淨;次用部心真言水灑淨;次用部母真言水灑淨。但應洗者先五淨洗,次胡麻水洗;次香水洗,如所應淨皆應如是。
蘇悉地羯羅經物量品第三十二
「復次廣說成就物量成就物者,謂身莊嚴具諸器仗種種衣服如世常法,所用量數治妍細末作成就法。
「若欲成就雌黃法者:五兩為上法、三兩為中法、一兩為下法。
「若欲成就牛黃法者:一兩為上法、半兩為中法、一分為下法。
「若欲成就雄黃法者:二兩為上法、一兩為中法、半兩為下法。
「若欲成就安膳那法者:三分為上法、二分為中法、一分為下法。
「若欲成就蘇法者:七兩為上法、五兩為中法、三兩為下法。
「若欲成就灰法者:五兩為上法、三兩為中法、二兩為下法。
「若欲成就欝金香法者:量比雌黃。
「於安怛陀那法說種種丸藥成就者:其數須作二十一丸為上法、十五丸為中法、七丸為下法。
「於本法中諸物量少應加其數,或依都量;或如本法;或世所貴,量數多少亦可依之,應觀念誦功力及觀同伴多少,應當具備如本尊恩眷境界許多任可成就。悉地之法有上中下,諸物數量亦復如是。
蘇悉地羯羅經灌頂壇品第三十三
「復次廣說成就諸物祕密妙法令速悉地。若欲起首成就法者,先應備辨諸悉地具,以護摩法加威本尊真言及自灌頂,作灌頂漫荼羅如法供養。作灌頂已然後起首作成就法,若作大灌頂漫荼羅者,能得成就一切諸事,如前所說明王、漫荼羅、淨地等法皆應如是。
「其漫荼羅頓方四角安置四門,其量八肘或七或五,唯開西門界道五色,如法畫飾如其台量,次外減半次外准然。
「於此西面四肘之外復作一漫荼羅,其量五肘或四或三,唯開東門,或如根本大漫荼羅灌頂處所減半而作。凡漫荼羅地勢皆北下卸說為吉祥;但漫荼羅地勢北下卸者說為最勝。
「或用一種彩色畫之,於四角外作三肘拔折羅;於中台內如法畫作八葉蓮華,諸漫荼羅亦應如是。蓮華葉外周匝畫作吉祥妙印;於四門中畫拔折羅;復於諸角安吉祚瓶,於外灌頂漫荼羅亦如是作。
「凡欲灌頂必須四種,所置瓶處並衛界角,隨所持誦真言及與明等,於其台內畫本尊印并置一瓶,所持真言隨其部類畫本尊主印,所謂:佛頂、蓮華、金剛,應知此法最為祕密。
「所持真言不識名號及部不貫者應安一瓶,名辨諸事;或安成就義利之瓶;或安一瓶,名諸真言。
「次外東面畫佛頂印。右邊部母印,左邊部心印;次右鑠底印,次左牙印;次右阿難,次左須菩提。諸餘真言及明等印左右安置,乃至兩角。
「次於北面畫觀自在菩薩印。右邊部母印,左邊部心印;次右落澁彌印,次左多羅印;次右成就義菩薩印,次左大勢至菩薩印。諸餘真言及明等印左右安置,乃至兩角。
「次於南面畫金剛印,右邊部母印,左邊部心印;次右金剛拳印,次左食金剛印;次右拔折羅印,次左金剛棓印。諸餘真言及明等印左右安置,乃至兩角。
「次於西面門南畫梵王印及梵吉祥明王并諸眷屬,乃至南角門北畫嚕達羅神印,及妃印并諸眷屬;乃至北角次第三漫荼羅門畫八方神,各與眷屬令滿其位。
「於第二漫荼羅門外,右邊畫難陀龍王,左邊跋難陀龍王;於第三漫荼羅門外,右邊畫孫陀龍王,左邊優婆孫陀龍王。漫荼羅外畫甘露瓶印。
「如是作漫荼羅法供養者,應如法作三種護摩。為欲遣除毘那夜迦故應作阿毘遮嚕迦事;為自利益故應作補瑟徵迦事;為息諸災難故應作扇底迦事。
「應以當部成辨諸事真言作阿毘遮嚕迦事,或用甘露瓶真言通三部用;應以當部心明作補瑟徵迦事;應以當部母明作扇底迦事。
「於漫荼羅所集聖者一切諸天,各各以本真言而作三種護摩;或以成辨一切事真言而作護摩。
「其護摩處漫荼羅南門東作,如護摩法蘇等諸物,以三事真言各祀百遍或加其數,為欲加威諸真言故,應作如是三種護摩;次為三部諸真言等各祀七遍,其三部主應加數祀,或但三部各祀百遍,如不辨者七遍三遍亦得滿足。
「所持真言主於台漫荼羅內部尊之下安置,於漫荼羅外東面別安訶利帝母;南面安置輸利尼;西面安置翳迦勢吒;北面安置句吒齧利,隨彼所樂而當奉獻。
「如法供養諸真言已及護摩已,前之安瓶隨所為者,誦彼真言而用加被;於本尊前所安之瓶還用彼真言而加被之;其台內瓶應用明王真言而作加被;當門為軍荼利所安置瓶亦須用彼真言加被。
「於台漫荼羅東面兩角所安置瓶,東北角者以部心真言;東南角者用部母真言;西北角者用能辨諸真言;西南角者用一切真言。
「如是加被此上瓶已及供養已次應右遶,如前說灌頂法此亦如是安置吉祥瓶。所謂:穀實、藥草、花果、香樹枝葉、花鬘及寶置於瓶內,新帛繒綵用纏其頸。諸灌頂法皆應如是。即令同伴灌行者頂,其同伴者皆須持誦如法清淨,或求阿闍梨配與灌頂。為欲除遣諸作障故先用軍荼利瓶而用灌頂;第四應用所持真言瓶而用灌頂,其餘二瓶隨意而用。如是畢已應以牛黃、塗香、薰香、芥子、線釧、衣服,皆應受用。
「作灌頂已,復為息諸障故應作護摩已便即發遣。或於淨處但一彩色作小漫荼羅極令方正,其量二肘安置三部大印,西面槊印如前安置,淨瓶如法灌頂能離諸障,本尊歡喜不久速成此祕密最勝悉地。
蘇悉地羯羅經光物品第三十四
「復次如法灌頂畢已應作護摩,經三七日或一七日或經一月,或隨其成就相應;或於本法所說每日三時用蘇、蜜酪和以胡麻應作護摩;或依本法祀乳粥或祀酪飯。
「所成就物每日三時以香薰之,以香水灑;以真言加被觀視其物;以吉祥環貫置指上𪳵按其物;以牛黃水或白芥子灑散物上,及於節日加諸供具奉獻彼物。
「若白月成者取十五日,若黑月成者取十四日,如斯作法光顯其物。皆用部母真言,復重加諸花香、花鬘等物供養,以香塗手置茅草環,按所成物畢夜持誦,於夜三時誦百八遍,如斯光顯成就之物,從始至終皆應如是。若具此法速得成就。
「佛部光顯真言曰:
「『唵(同上)(一) 諦惹 塞(增乙反)尾儞(二) 悉睇娑(去)馱野(三) 虎(二合)𤙖 㧊(四)』
「蓮華部光顯真言曰:
「『唵(同上)(一) 挹(奴立反)比(并己反) 挹(同上)比(同上) 儞跛野(二) 摩訶室利曳(三) 莎嚩(去二合)訶(四)』
「金剛部光顯真言曰:
「『唵(同上)(一) 入嚩攞 入嚩攞野(二) 畔度哩(三) 莎嚩(去二合)訶(四)』
「於三部法皆用赤羯囉微囉花,以真言持誦散灑其物;或用忙落底花或用白芥子,首、末、中間皆應如是散霑其物;或有驚界及見異相亦如是散;臨欲成就亦如是散便成光顯。若欲成就蘇等之物,真言香水用灑其物便成光顯,以如是法而光顯物,縱不成者不應間斷,或作漫荼羅以為光顯。
「如前淨地用五種色作漫荼羅,其量四肘而開一門。內院東面先置輪印;東北角置鉢印;東南角置袈裟印。
「次於北面置蓮華印;於西北角置灘拏棓印;於東北角置軍持瓶印。
「次於南面置拔折羅印;於東南角置蘗那棓印;於西南角置羯攞賒瓶印。
「於西面置金剛鉤印、金剛拳印;於西南角置計利吉羅印;於西北角置遜婆印。
「復於東面置輪,右邊置佛眼部母印;又於北面蓮花印,右邊置半拏囉嚩思寧部母印;次於南面置拔折羅印,右邊置忙莽計部母印;次於漫荼羅門外,如前所說置能摧諸難軍荼利印,依前供養。
「復於北面置六臂印、馬頭印、多羅印、戰捺囉印,及於當部所有眷屬次第安置其形皆白;復於東面置如來鑠底印、帝殊囉施印、無能勝明王印、無能勝妃印,復於南面,於當部內所有眷屬次第安之;然於西面隨意安置三部諸印。
「次於外院置俱尾羅等八方大神,於其空處任置三部內成辨諸事真言主等。次於中台置所持部主印,所成就物隨於本法所說置於其中,安其部主中台上。其物東邊置真言本所持印;其物西邊安護摩爐,次於西邊持誦人坐,各各以本真言依法召請如前所說。次第供養畢,以三部母明次第護摩光顯其物,然後以本真言護摩而作光顯。
「於諸光顯法中,護摩為最。凡初護摩先以部母明持誦香水灑淨其物,護摩既畢亦如是灑。或用忙莽計心明;或用四字明王真言通三部護摩而作光顯。
「隨其所用真言為護摩者,初且誦其真言,次誦求請之句;復中間誦其真言,復誦求請之句;後亦誦其真言,還安求請句。如是真言之中三處上中下分,安置求請之句。最後安其『虎𤙖 泮吒 莎(去)訶(去)』字, 所謂『闍嚩(二合放光) 攞闍嚩(引二合)攞也(合放況) 悉地(成) 娑(去)馱也(合成) 儞(去)𭅤(`[威耀=成䌦【甲】]`威耀) 儞(去)跛耶(合威耀) 儞(去)跛跢(去二合)南(諸威耀者) 帝闍也(潤澤) 帝闍也(合潤澤) 拔馱也(合增`[長=畏【甲】]`長) 忙尾覽摩(莫延遲) 阿(去)尾賒(遍入) 囉乞沙(二合護持) 散儞(輕)甜(合瑞現前) 俱(上)嚕(最) 𤙖 泮吒 莎(去)訶(去)』。
「以如是等求請之句光顯其物,前後中間種種重說亦無所妨。護摩畢已,次應持誦白羯囉尾羅花散其物上而作光顯;或持誦赤羯囉尾羅花或用白芥子,或用蘇摩那花而作光顯。
「先用塗香塗手以按其物;次以諸花持誦而散白芥子;次燒香薰之;次後持誦香水而灑。應知如是次第。初中後夜三時,以本藏主真言持誦香水真言而灑,次誦本持真言而灑畢已,如前護摩念誦乃至日出,具此法者速得成就。
「如是光顯諸物及光己身,決定速得成就於物,其物縱少亦獲大驗,具此法者其物增多及得清淨,是故應作光顯之法,此名一切成就祕密之法。
「於諸節日應作如是光顯之法,餘日隨時而作光顯。念誦遍數滿已欲作成就法時,先應初夜具作光顯之法,然後成就。」
蘇悉地羯羅經卷下
`[應永…淳〔-〕【甲】]`應永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大傳法院惠淳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8 冊 No. 893c 蘇悉地羯羅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2-2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CBETA 自行掃瞄辨識,黃金愛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