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901
`[佛說〔-〕【元】,【原】麗本,【甲】黃蘗板淨嚴等校訂加筆本塚本賢曉氏藏,【乙】縮冊大藏經,此序文明本甲本乙本俱無]`佛說陀羅尼集經翻譯序
`[若夫前行宋本元本宮本俱有西京長安慧日寺沙門釋玄揩作十三字,但元本揩作楷]`若夫陀羅尼印壇法門者,斯迺眾經之心髓、引萬行之導首。宗深祕密,非淺識之所`[知=議【宋元宮】]`知;義趣`[冲=沖【宋元】]`冲玄,匪思慮之能測。密中更密,無得稱焉。
有高德沙門厥號阿地瞿多(唐`[言=云【宋元】]`言無極高也),是中天竺人也。法師聰慧超群、德邁過人,弱冠慕道,歷五竺而尋友,低心躍步而諮法要,故能精練五明、妙通諸部。意欲運西域之法水、潤東夏之渴仰,`[判=𢬵【元】]`判身許于險難,務存弘道之心,跋山巖而不疲、涉`[沙流=流沙【宋宮】]`沙流而無倦,頂戴尊經向斯漢地。永徽二年正月,屈于長安,奉勅住慈門寺。但法師含珠未吐,人莫別于懷珍,雅辯既宣,方知有寶(云云),故能決眾疑,言皆當理。然則經律論業傳者非一,`[唯=惟【宋元宮】]`唯此法門未興斯土,所以丁寧三請,方許壇法。
三月上旬赴慧日寺浮圖院內,法師自作普集會壇,大乘琮等一十六人,爰及英公、鄂公等一十二人,助成壇供,同願皇基永固,常臨萬國,庶類同沾,皆成大益,其中靈瑞恐繁不述(別在傳記)。
余慶逢此法,不勝`[忻=欣【宋元】]`忻躍,躬詣翻經,所悕翻廣本屢值事鬧,不及陳請,恐幻質遷謝失于大利,便請法師于慧日寺宣譯梵本,且翻要抄一十`[二=四【元】]`二卷,竪興國之洪基、存`[隆=隱【宮】]`隆民之祕寶歟。
從四年三月十四日起首,至永徽五年歲次甲寅四月十五日畢。以後頻頻勅追法師入內,邂逅之間無暇復校。
此經出《金剛大道場經》,大明呪藏分之少分也;今此略抄擬勘詳定,奏請流通天下普聞焉。
`[陀=佛說陀【明甲乙】]`陀羅尼集經卷第一(`[(此卷…九)八字=佛部卷上【明甲】]`此卷印呪有二十九)
`[大唐天竺三藏阿地=唐朝中天竺大德【宋元宮】,唐中天竺三藏大德阿地【明甲】]`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譯
大神力陀羅尼經釋迦佛頂三昧陀羅尼品一卷`[(於大…上)十字=此卷印有三十二呪有二十二【明甲】]`於大部卷第一(佛部卷上)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阿羅漢五千人俱,摩訶迦葉、優嚕毘羅迦葉、伽`[耶=那【宮】]`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揵連、難陀阿尼嚕馱、阿若憍陳如、阿難陀、羅睺羅……等而為上首。
復有無量大菩薩眾,普賢菩薩、曼殊室利菩薩、觀自在菩薩、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金剛藏菩薩……而為上首。苾芻、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藥叉、迦嚕`[囉=羅【三甲】]`囉、健達婆、阿素羅、緊那羅、摩睺落伽等。復有無量諸大國王,輸頭檀王、波斯匿王、頻婆娑羅王、梨車毘……等而為上首。
爾時,六師外道,謂:第一、富蘭那迦葉,第二、摩斯迦利`[拏=弩【三甲】]`拏瞿舍梨子,第三、散`[社=杜【三】]`社伊倍羅胝子,第四、阿質多雞賒迦婆羅,第五、`[迦=伽【宋元】]`迦俱多伽智`[那〔-〕【宋元宮甲】]`那耶那,第六、尼乾陀若提子等,來詣佛所,欲與世尊共相論議。
時彼園中有一枯樹,名菴末羅。爾時,富蘭那迦葉問世尊言:「儞瞿曇非一切智?若一切智,此菴末羅樹定死以不?」時佛知而默然不答。
時富蘭那迦葉手把白拂,以水散之,`[22]㧊=潑【明】*,泮【甲乙】,㧊(普末反)【宮】`㧊於枯樹,使樹還生,枝葉華果悉令繁茂。時彼外道手摘果子以行時眾。爾時,會中多有凡眾,心各狐疑:「凡夫外道有此神異,佛定不勝。」
時佛世尊知會眾心,即入火光三摩地,從於頂上放無量光照三千大千世界已,佛以自手作佛頂印,誦佛頂呪,於佛光中化作無量阿僧祇殑伽沙那由他佛,其一一佛於虛空中行住坐臥,各放無量光明,身出水火,現作種種佛威神事。爾時,彼樹如故枯乾。彼富蘭那即`[時=刻【明】]`時倒地悶絕而臥,其諸弟子互相啼哭。
爾時,諸天住在空中,散華供養、種種音樂,及四部眾皆大歡喜,退坐一面。時佛世尊為諸會眾說佛頂法:「廣此法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我今亦復廣為一切說如是法。
「若欲行者,於淨室中安置佛頂像。其作像法,於七寶華上結`[24]加=跏【明甲乙】*`加趺坐,其華座底戴二師子,其二師子坐蓮華上。其佛右手者,申臂`[仰=及掌仰【三甲】,及【宮】]`仰掌當右脚膝上,指頭垂下到於華上。其左手者,屈臂仰掌向臍下橫著。其佛左右兩手臂上各著三箇七寶瓔珞,其佛頸中亦著七寶瓔珞,其佛頭頂上作七寶天冠。其佛身形作真金色,被赤袈裟。其佛右邊作觀自在菩薩(一本云十一面觀世音像),右手屈臂向上把白拂,左手申臂向下把澡罐。其罐口中置於蓮華,其華端直至菩薩頂,臨於額前。其佛左邊作金剛藏菩薩像,像右手屈臂向肩上,手執白`[拂【三甲】,佛【大】]`拂,左手掌中立金剛杵,其一端者從臂上向外立著。呪師於佛前,`[在=左【明】]`在右邊`[䠒=胡【三宮甲】]`䠒跪,手執香`[3]鑪=爐【明甲乙】*`鑪。其佛光上作首陀會天散華形。
「作此像已,於清淨處、好`[料=撩【宋元】]`料理地莊嚴道場。於中安置此像已,然後呪師作四方及上下方結界訖,建立道場,懸諸`[幡=旛【甲乙】下同]`幡蓋。其道場四角各作一水壇,壇上各安一水罐`[6]盛=宬【宮】*`盛滿淨水,各以柏葉、梨`[枝=枝葉【宋元宮】]`枝等塞其罐口,復以種種華鬘及與絹片繫其罐口柏葉、梨枝,如是白月十五箇日日別作此法。若水華葉不好、惡者,數數換却,更著新者。其佛左邊安淨箱子,`[*6]`盛《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日日讀之。其作法人日日`[8]洒=洗【三甲】*【乙】`洒浴,於淨草上而坐臥之。
「於白月十五箇日,從初一日日別請一比丘設齋,多亦無限。初日三時供養佛頂,各誦呪一千八遍竟,然後發遣已,復數數誦般若滅罪呪。如是日日倍增供養,乃至第十四日於佛像前結長二尺華鬘十六箇著之。復安十八瓦`[9]盋=鉢【三甲乙】*`盋,其十`[中=鉢中【三甲乙】]`中`[*6-2]盛=宬【宮】*`盛滿香水、八箇瓦盋盛滿牛乳。復安種種飲食,復安`[酥=蘇【宋元】]`酥燈一百盞,復安沈香及與香鑪訖,請喚佛。安置座已,種種供養,`[誦=請誦【宮】]`誦呪竟而發遣之。
「到第十五日正五更頭,還如第十四日種種供養訖,於道場中作水壇竟,喚帝殊羅施安置。復安火`[13]爐=鑪【三甲】*`爐,取沈水香一百八段,段別長一尺,兩頭塗蘇合香,一一誦呪七遍訖,火`[*3-1]鑪=爐【明甲乙】*`鑪中燒,如是燒盡一百八段。爾時,帝殊羅施來入道場,現行者前,語行者云;『汝為何事作如是法?』是時行者手擎上件種種香華等而供養訖,隨意白佛:『我欲某事法。』時佛隨行者願,種種聽許,忽然不現。若佛不現者,觀自在菩薩即現自身,與願等事與上無異。若行者眼不得見佛菩薩者,耳得聞聲;若耳不聞其語聲者,得種種佛頂驗。若行者不依上法修行者,不得靈驗。」
釋迦佛頂身`[印=印呪【明甲】]`印第一
「反叉左右二無名指、二小指在於掌中,直竪二中指頭相拄,屈二食指頭壓中指上節背,並竪二大指捻中指中節側,頭指來去,即說佛頂心呪。呪曰:
「『那(上`[15]音=聲【明甲】*`音)謨(上`[*15]`音)薩婆若耶(一) 唵(二) 多他揭都烏瑟膩(二合)沙(三) 阿那跋盧(輕`[*15]`音)枳跢(四) 謨`[唎〔-〕【三宮甲】]`唎欝地(二合)(五) 帝殊囉施(六) 嗚𤙖(二合)(七) 什皤羅什皤羅(八) 駄(去`[*15]`音)迦馱(去`[*15]`音)迦(九) 毘馱(去`[*15]`音)迦毘駄(去`[*15]`音)迦(十) 陀囉(`[17]上=上聲【明甲】*`上)陀囉(`[*17]`上)(十一) 毘陀`[囉=囉(上)【宋元宮】,囉上聲【明甲】]`囉毘陀囉(`[*17]`上)(十二) 瞋駄瞋馱(十三) 頻馱頻馱(十四) 嗚𤙖嗚𤙖(二合去`[*15]`音)`[*22-1]㧊=潑【明】*,泮【甲乙】,㧊(普末反)【宮】`㧊`[*22]`㧊`[㧊〔-〕【三宮甲】]`㧊(泮吒`[20]反=切【明甲】*`反)(十五) 莎(去`[*15]`音)訶(十六)(以下皆同,更不重注)』」
佛告諸比丘:「此呪能解一切諸呪——若外道、若摩醯首羅呪——亦能除却諸惡鬼神、亦救眾生五苦八難。若善男子至心受持佛頂心三昧陀羅尼呪,應當護持三業清淨。三業`[清〔-〕【三甲】]`清淨有二種護。何等為二?一、外護,二、內護。言外護者,不得食我世尊殘食、不得食一切賢聖殘食、不得食一切鬼神殘食、不得食師僧父母殘食、不得食一切眾人殘食、又不得食國王官人殘食、不共眾人傳器而食,亦不得食毘那夜迦鬼魔之食——毘那夜迦食者,若麵裹物,`[𩟘=蒸【三甲】,[飢-几+(蒸-氶+(口*了*又))]【乙】]`𩟘煮燒熟,歡喜團……等皆不得食。若食此食,於三昧力不得成就。若一切人畜生產處,不得往到亦不得食;諸死亡家、十惡家、酤酒家、五辛家、埋死人家、賣凶具家、不淨人家、婬女家、造經像家,皆不得往亦不得食;諸不淨人、看他產人、捉死屍人、截割眾生身肉之人……如是等人皆不得近與身相觸,亦勿交往。此名外護清淨之法。
「內護清淨者,身不得殺`[生〔-〕【三宮甲】]`生、偷盜、邪婬,口不妄語、惡口、兩舌、綺語、戲論皆不應作,意不應作貪、瞋、癡等,`[唯=惟【三宮甲】下同]`唯起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等心,是名菩薩四無量心三業清淨。由三業淨,乃能受持此三昧陀羅尼佛頂呪印。此三昧陀羅尼力悉能解除一切天魔外道呪法,皆能降伏一切怨敵,及摩醯首羅、諸天鬼神所說呪術悉能除滅。」
爾時,世尊即說佛頂三昧曼荼羅法:「善男子!若修行此陀羅尼法時,於十二月月生一日淨治一室,掘去惡土,以好土填,堅築令平。未填以前先掃灑清淨,燒安`[25]悉=息【明甲】*`悉香,誦呪七遍,向前淨地立面向東,法師口云:『我某甲今於此處作佛頂三昧陀羅尼道場懺悔,今此地中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一切非人、毘那夜迦、諸鬼`[神=神四生【明】]`神等皆悉遠去,不得住此。若其善心護佛法者,任為住此。』如是白竟,先從前地處中量取縱廣四肘,從東北角竪一竹竿,東南、西南、及西北角各竪一竿(若無竹時,好木亦`[得=中【三甲】,〔-〕【宮】]`得)。從東北角向上`[量【麗】,最【大】(cf. K11n0308_p1065c07)]`量取八尺繩繫竿上,其餘三角亦如是繫,至東北角一匝繫竟,還從東北角莊嚴一切,幡華、鈴帶、珮`[鏡=鏡寶拂【明】]`鏡、寶瓶次第莊飾,到東北角一匝嚴訖,唯開西門,東及南、北三門總閉。次莊上方,從東北角以一幡繫至西南角繫,正東門上以一幡繫至西門繫,其東南角又繫一幡至西北角繫,正南門上又繫一幡至北門繫。次莊上方訖,各分幡帶繫著四柱,又從東北角繫至西北角繫。
「次取新淨牛糞,不食糟豆特犢子糞最為第一,不得直用其生牛糞,取新瓦罐以汲淨水,不用殘水,`[瀉=寫【三甲】]`瀉淨盆中,以糞和水攪去其滓,著檀香末。取一柳枝,以右手執,左手執金剛杵及其數珠,面向東坐,誦佛頂心呪,柳枝攪水,呪一百八遍。持呪水器入道場中,從東北角`[㧊=捕【宋元宮】,潑【明甲】]`㧊其香水,以右手摩地,隨日轉摩,隨摩隨乾,忽令停水。道場內地一遍摩訖,乃至道場外四邊,摩各一步地,四角竪標,結繩為界,此則名為佛頂三昧陀羅尼結界之地。如一遍摩,第二、第三亦如是摩。摩地不得用殘香水,日日別取新淨牛糞,准前作用,作此水者,則名佛頂三昧陀羅尼八功德水。
「壇地乾竟,取五寶瓶各受一`[升=斗【三宮】]`升——如無寶瓶,新淨瓦瓨未經用者亦得中用——臨時滿`[4]盛=宬【宋元宮】*`盛淨水,各安五穀,著七色香,又安雄黃,各如棗大。其五瓶中各插`[柳=楊【明甲】]`柳枝、柏枝、竹枝、雜華果枝,皆并葉用,以用綵帛各長四尺繫雜果枝上,將此五瓶各安四角。
「莊九盞燈置道場中,用佛頂心中心呪呪一百八遍。先將此燈入道場中,從東北角竿下安一燈、正當東門安一燈、東南角柱下安一燈、正南門安一`[盞〔-〕【三宮甲】]`盞燈、西南角竿下安一燈、正西門門南頰安一燈、門北頰安一燈、西北角柱下安一燈、正北門安一燈。依前作法,將其華瓶從東北角安一瓶、東南角安一瓶、西南角安一瓶、西北角安一瓶、正中心安一瓶。取蘇合香、龍腦香、麝香、欝金香、沈水香、栴檀香、安息香、薰陸香、白膠香,除蘇合香,餘八色香以和少分五穀,各安瓶中——五穀者,大麥、小麥、小豆、稻穀、胡麻——取種種華疊、種種香疊,西門內安置。取白芥子,石子十顆大如鷄子,淨`[*8-1]洒=洗【三甲】*【乙】`洒,共芥子一處安著。先燒安息香、薰陸香,未`[燒=繞【宮】]`燒香前,誦心中心呪印印香`[*3-2]鑪=爐【明甲乙】*`鑪。呪七遍竟,手執香鑪而作是言:『我某甲供養十方一切佛、一切般若波羅蜜、一切觀世音菩薩、一切諸菩薩、一切金剛藏菩薩、天龍八部、護塔護法諸善神等,證我比丘某甲作佛頂三昧陀羅尼功德如意成就,請求加護。』
「作是語已,則奉請釋迦佛頂像,正當道場中心懸著,則燒八種香供養,頂禮釋迦牟尼佛。却坐合掌,端身而住,瞻仰世尊,以偈讚曰:
「『南無佛智慧精進, 那羅延力骨鎖身,
波羅蜜多六度行, 大慈悲父常為人。』
「如是偈讚三說訖,頂禮捧足恭敬,即取種種香末,手中捧香,誦心呪呪七遍,散釋迦`[牟尼〔-〕【三甲】]`牟尼佛及十方一切佛、般若菩薩等上,普同供養,是名香三昧陀羅尼供養。
「復作華印,捧種種華,如前香法呪七遍已,如前散供養者,此即名陀羅尼三昧華供養。
「次即左手執金剛杵,右手執數珠,口云:『頂戴恭敬般若波羅蜜多法,恒沙萬德今從諸佛受。』說是語已,即舉兩手頂戴恭敬,是名頂戴恭敬之法。還放數珠及金剛杵於寶器上,頂禮世尊,右`[遶=繞【甲乙】]`遶三匝,辭佛而出。
「更以香湯淨`[*8-2]洒=洗【三甲】*【乙】`洒浴已,著新淨衣——淨衣三具,從旦至午著一具衣、從午至黃昏著一具衣、從黃昏至中夜時著一具衣、從中夜至平明時復著一具,如是替換,終而復始。如無三具,二具亦得。其衣上下俱用黃色,不宜雜色。著淨衣已,即用破魔印呪護身。
佛頂破魔結界降伏印呪第二
「准前身印,唯改二頭指竪,頭相捻,以二中指各`[10]㧙=苾【宋元宮】*`㧙頭指上節背側,過頭相`[拄=拉【明】]`拄,並屈二大指入於掌內。先應頂戴恭敬印已,至心誦呪。呪曰:
「『唵(一) 室唎(二合)夜(二) 婆醯(三) 莎`[婆〔-〕【三甲】]`婆訶(四)』
「頂戴恭敬呪七遍已,印左右肩、當心、咽下、眉間、髮際及印頂後,如是三度。此印及呪常用護身結界,釋迦牟尼佛初成道時坐菩提樹下,先用此印誦陀羅尼護身結界,降伏諸魔成等正覺。
「是陀羅尼印能解一切種種毒蟲、種種惡鬼、種種精魅、種種諸魔、鬼神呪術皆悉除遣,一切厭蠱、呪詛、口舌皆悉消滅,不能為害。
「若善男子於奢摩他、毘鉢舍那,速得成就禪定解脫。作觀行時,先印床座呪三七遍及身心竟,而上床座結`[*24-1]加=跏【明甲乙】*`加趺坐,衣服束帶皆悉緩繫,正坐端身,骨節相拄,項直平視,舉舌向`[腭=齶【元明甲】]`腭,以右手壓左手作般若三昧禪印。先觀四大,色畢竟空,無有真實;次觀五蘊,知其性`[空=空知空性【三宮甲乙】]`空不可得,即心寂滅三昧;觀色性不可得,即色寂滅三昧。若證此三昧時,心生大歡喜,或見諸境界不得取著,滅除一切諸重罪障;若見他障,為彼作印,誦陀羅尼,即得除滅一切罪障。
「護身結界訖,入道場中西門禮拜`[15]胡=䠒【乙】*`胡跪,即印香`[*13-1]爐=鑪【三甲】*`爐,誦呪七遍,燒安`[*25-1]悉=息【明甲】*`悉香、熏陸香已,口云:『我某甲奉請作法,如意成就。』右手`[掐【CB】,搯【大】(cf. T19n0951_p0253b07)]`掐數珠,左手執金剛杵,印白芥子寶器之上,誦前大心呪,呪一百八遍,還放數珠及金剛杵香寶器上。作破魔印,印白芥子、石`[子〔-〕【宮】]`子,各呪七遍。次作佛頂索印,印白芥子、`[2]石=石子【宋】,【明甲】*`石,各呪七遍。次作佛金輪印呪、次作佛刀印呪,各呪七遍,即手執芥子寶器,從道場內東北角散白芥子。如是,四方、四維、上下散一遍訖,第二、第三亦如是散。散已,即出於道場外,准前散白芥子,四方、四維、上下散竟,把其石子從東北角盡力`[3]𢱍=拋【三甲乙】*`𢱍`[*2]`石。如是,四方、四維、上下各`[*3]`𢱍一石,石所到處即為外界,芥子到處即為內界。還入道場作破魔印印地,誦呪七遍,即名地結界。四角四方以手印空中轉,呪七遍,即是結八方界。以手印頂上一尺高轉呪七遍,即名上結界法。次用手印總結界竟,手執香鑪,燒種種香,口云:『奉請結界,各依本位威儀具足,如法而住。』
`[佛頂〔-〕【明甲】]`佛頂奉請`[印=印呪【明】]`印第三
「准前身印,唯改二頭指直竪,相去四寸半,並二大指直竪,去中指八分,誦佛頂心呪;至第四遍,二頭指漸漸屈入掌;呪滿七遍,`[反=及【宮】]`反手印,即和南頂禮,向內散去奉請印,即作花光`[印=(印誦呪呪曰,唵吽迦摩羅娑婆訶呪七遍)【宮】]`印誦呪。呪曰:
「『唵吽迦摩羅 娑婆`[訶〔-〕【三】]`訶(呪七遍)』
蓮華捧足印呪第四(亦名花光印也)
「二小指竪相捻,並竪二大指,自餘六指散開直竪,微曲指節,似開華勢。呪滿七遍,並屈二大指向掌內,即頂禮,向內散去蓮華印其座。呪曰:
「『唵(上聲)(一) 迦摩囉(二) 莎訶(三) (呪七遍)』
座印第五
「右手五指竪相捻,以左手頭指、中指、無名指`[屈=握【三宮甲】]`屈右手五指,大指壓上,直`[申=竪【明甲】]`申左小指,誦前坐呪滿七遍已,散去坐印。
「次請釋迦佛中心坐,次請東門釋迦`[心佛=佛心【三甲】]`心佛,用佛頂印誦佛頂呪,請坐法用准前,奉請南門侍者金剛藏菩薩。
金剛藏菩薩印呪第六
「左右無名指掌內相叉,右壓左,向虎口直申,二小指竪相捻,二中指竪相捻,直竪二頭指,相去四寸半,並竪二大指,去中指一寸,誦金剛藏心呪。呪曰:
「『唵(一) 跋折囉(二) 悉婆(二合)婆皤(去`[*15-9]音=聲【明甲】*`音)耶(三) 莎`[12]婆〔-〕【三宮甲】*`婆訶(四) (誦七遍,`[徐=除【宋元宮】]`徐屈頭指向掌內,次頂禮)』
「其坐法用准前`[請坐法〔-〕【三甲】]`請坐法無異。
「次請北門侍者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印呪第七
「二中指直竪,頭相捻,直竪二頭指,相去四寸半,並二大指直竪,二無名指相去一寸八分,二小指直竪,相去五寸,頭指來去。呪七遍已,漸屈頭指入掌,禮拜奉請,作法亦如前說。呪曰:
「『唵(一) 阿嚧力(二) 莎訶(三)』
「次請四角金剛,誦前金剛藏呪,作前金剛`[藏〔-〕【三】]`藏王印,從東北角請、東南角、西南角、西北角一請。四度屈指`[印=即【宋元】]`印竟,其呪誦聲相續不斷,口云:『從東北角奉請金剛,東南、西南及西北角奉請金剛,各住本位,如法而坐。』即作華座印,隨日三遍轉印誦呪,呪同前說坐印呪無異。誦七遍已,恭敬頂禮。禮已,次作大三昧印,誦三昧呪。
大三昧勅語結界印呪第八
「左右二無名指、二小指掌內相叉,右壓左,直竪二中指,頭相捻,屈二頭指捻中指上節`[背=背上【明甲】]`背,屈二大指附著頭指屈一節,二手掌相去四寸,頂戴恭敬,空中四方隨日右轉,誦三昧大結界呪。呪曰:
「『唵(一) 商迦(上`[*15-10]音=聲【明甲】*`音)禮(二)`[(一本云羯唎)〔-〕【三宮甲】]` \(一本云羯唎) 摩訶三昧焰`[(三)(上音)=上音三【宋元宮】,上聲三【明甲】]` \(三)(上音) 槃陀槃陀(四) 文闍文闍(五) 莎`[*12-1]婆〔-〕【三宮甲】*`婆`[訶=訶(六)【宋元甲】]`訶』
「誦七遍已,`[手印=即【明甲】,印【宋元宮】]`手印隨日轉。轉三匝已,次應勅云:『三昧結界威儀具足,如法而住(若結界時,廢文闍文闍;解界之時,用文闍文闍)。』此是十方三世諸佛大三昧陀羅尼呪印,若人至心受持讀誦,滿三十萬遍乃至七十萬遍,滅除四重、十惡、五逆、一闡提罪,除去種種橫障橫惱,眾人見者皆大歡喜,於一切三昧陀羅尼力速得成就。
「善男子手執香`[*13-2]爐=鑪【三甲】*`爐,燒香供養,為其七世一切父母、現`[存=在【甲乙】]`存父母著一丸香、普為六道一切四生著一丸香、又為一切病苦眾生著一丸香、復為一切十方施主著一丸香、又為自身著一丸香。著香已竟,印其香`[*3-3]鑪=爐【明甲乙】*`鑪,呪七遍已,名捧香鑪,至心供養釋迦文佛并佛眷屬、供養觀世音菩薩并其眷屬、供養金剛藏菩薩并其眷屬。即普運心,周遍十方一切淨土、六道四生、一切地獄、一切病苦諸眾生處,香雲遍`[滿=至【三宮甲】]`滿十方法界,作香宮殿樓閣、七寶池臺、微妙音聲、一切佛事供養;香雲遍至地獄,出和雅音稱讚三寶,隨聞隨稱離地獄苦;遍至六道,滿眾生願,病苦眾生香雲入體,除去一切種種病惱,此是佛頂三昧香雲供養之法。
「一切寶物、一切諸華——曼陀羅華、`[芬=分【三宮甲】]`芬陀利華、俱物頭華、瞻蔔華……等——一切末香、種種塗香、諸香功德池水供養,如前無異。末香、華雲皆悉遍滿十方法界,供養種種寶、種種飲食、種種財寶、種種華鬘、瓔珞、華冠、寶釧等物,一切供養。
「香池法者,用八種香——謂欝金、沈水、蘇合、薰陸海、此岸栴檀、牛頭栴檀、麝香、龍腦香——是八種香共擣為末,以淨水和,寶器中`[盛=宬【明宮甲】]`盛。於道場內,從東北角內院著一香水器,正東、東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正北門下如是八處各著一器八種香水,其尊像前著二器水,是名八種功德池水,亦名陀羅尼三昧水,復名佛頂三昧甘露妙藥,亦名清淨陀羅尼藥。供養已竟,從佛請藥,服之三度,日別一度,及灑散頂、面、身、心上,內外清淨,障難病苦皆悉消滅。次作和南,至心頂禮一切諸佛、般若波羅蜜、菩薩、金剛、一切賢聖,行者起立作禮拜印(十一面部禮拜印同)。
那謨悉羯囉印呪第九(`[3]唐=此【明】*`唐云禮拜,下有讚歎呪)
「兩手`[掌〔-〕【三宮甲】]`掌相合,左右十指直竪相叉,右壓左,十指頭齊正,即誦那謨悉羯囉呪。呪曰:
「『那謨(上`[*15-11]音=聲【明甲】*`音)陀舍南(上`[*15]`音下同)(一) 蒲陀俱智南(二) 唵(三) 戶嚧`[戶〔-〕【明】]`戶嚧(四) 悉陀嚧者儞(五) 薩婆(去`[*15]`音)遏他(六) 娑達儞(七) 莎`[*12-2]婆〔-〕【三宮甲】*`婆訶(八)』
「誦三遍已,頂禮一拜,如是三度。
「如是禮`[拜〔-〕【三宮甲】]`拜者,禮一切佛、般若、菩薩、金剛、賢聖,滅除一切十惡、五逆、四重等罪,一切障難皆悉消滅。若人禮拜十萬億佛,所得功德不及誦此陀羅尼人作印禮拜所得功德。
「禮訖胡跪,手執香鑪燒香供養一切三寶;第二更燒香慰問諸天神王、一切鬼`[神=等【三宮甲】]`神,起大慈悲悉與歡喜,歸依三寶發菩提心。放香`[*13-3]爐=鑪【三甲】*`爐竟,却坐端身,作禮拜印,以印當胸,即誦讚歎三寶神力滅罪陀羅尼呪。呪曰:
「『那(上`[*15-14]音=聲【明甲】*`音)謨(上`[*15]`音)娜婆娜婆羝那吽(二合下同)`[(一)〔-〕【明甲】]` \(一) 三藐三菩陀俱智那𤙖(二) 那(上`[*15]`音)謨娜婆娜婆羝那𤙖(三) 達摩俱智那𤙖(四) 那(上`[*15]`音)謨娜婆娜婆羝那𤙖(五) 僧伽俱智那𤙖(六) 跢姪他(七) 唵(八) 摩隷毘摩隷(九) 昵(上`[*15]`音`[儞=爾【宋元】]`儞吉`[*20-1]反=切【明甲】*`反)`[麼𠼝黎=麼黎【三宮】,摩黎【甲】,麼𠼝【乙】]`麼𠼝黎(十) 薩婆`[跛=波【元宮甲】]`跛波迦生(二合)羯`[𠼝=嚟【宋元】]`𠼝(十一) 莎`[*12-3]婆〔-〕【三宮甲】*`婆訶(十二)』
「若善男子、善女人至心受持滿三十萬遍,能滅一切根本重罪,一切障難悉皆消滅。晝夜六時,時別誦呪一百八遍、或四十九遍、或三七遍,相續受持,一切橫病皆悉消滅。晨朝淨`[*8-3]洒=洗【三甲】*【乙】`洒手面、漱口竟,正面向東,呪一掬水三遍灑於頭、頂、面、身、心上,如是三遍,一切眾人見者歡喜,所往之處無有障礙。
「讚歎已訖,至心頂禮諸佛、般若、菩薩、金剛等,請求加護:『我某甲身攝受護念,哀愍覆護,賜與我某甲種種行願,`[我=我今【三甲】]`我某甲乘佛威神受持佛頂三昧陀羅尼曼咥𠼝慕陀羅,曼荼羅功德頂戴受持。』
「作是語已,頂戴恭敬,即從世尊請般若波羅蜜數珠,即作數珠印。
數珠印第十
「以左手大指捻無名指甲上,小指、中指直竪,屈頭指捻中指上節背,右手亦同,用右中指捻數珠,結`[*24-2]加=跏【明甲乙】*`加趺坐,端身而住,誦前大佛頂心呪一千八十遍、或五百四十遍,一一`[掐【CB】,搯【大】(cf. T18n0901_p0813a27)]`掐之,及受持釋迦佛頂一切印法。
「每月月生一日至月生七日獻八`[槃飲=盤【三甲】]`槃飲食、一切雜果,從東北角安一盤食、正東門安一盤、東南角安一盤、正南門安一盤、西南角安一盤、正中心像前安一盤、西北角安一盤、正北門安一盤;從月八日至十五日,日日獻食,如果子法。如其不得日日獻者,取月三日、若月五日、若月七日應獻果子,其月八日、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應獻食供`[養〔-〕【三甲】]`養。若能月一日至十五日,日日相續,供養果食、種種諸物、香華等者,最勝第一。十六日已去,直以香華供養誦呪,乃至月盡。月月如是。
「善男子!作數珠者,用金、銀、赤銅、水精、瑠璃、沈水、`[檀=壇【宮】]`檀香、青蓮子、瓔珞子。」
佛告諸比丘:「如上所說諸數珠中,水精第一。
佛頂頭印第十一
「准前佛頂身印,唯改二頭指`[*10-1]㧙=苾【宋元宮】*`㧙在中指後,頭相拄,用破一切外道法及諸鬼神呪術等法,悉皆除破一切橫障,一切難事悉皆消散。隨所住處有諸惡獸、毒蟲等難,呪白芥子和灰一百八遍,向東北角呪三遍已,一散芥子;如是八方逐日轉散,所有毒蟲悉皆消滅。次作佛頂轉法輪印。
佛頂轉法輪印呪第十二
「准前佛頂身印,唯改二頭指直竪,捻二中指甲下。呪曰:
「『唵(一) 斫迦囉(二合)(二) 餘宕(大忘`[*20-2]反=切【明甲】*`反)雞(三) 瞋馱尼(四) 嗚𤙖(二合)`[17]𭠒=泮【明甲乙】*`𭠒(五) 莎訶(六)』
「若有受持此法輪印陀羅尼者,一切諸法三昧、陀羅尼法、自在力速得成就,令佛正法久住世間,常行菩薩摩訶薩道,起大慈心教化眾生,修一切善法、斷一切惡法,是名轉法輪,滅除一切罪,一闡提等皆悉消滅。次作金輪印。
帝殊囉施金輪印呪第十三
「二小指竪,頭相拄,二無名指屈中節,頭側相拄,並竪二大指捻無名指頭,二中指竪,頭側相拄,屈二頭指曲捻中指上節背,頭指來去,二肘頭相著,即說呪曰:
「『唵(一) 浮嚕那(二) 嗚𤙖(三) 莎訶`[(四)(上)=上四【宋元宮】,四【明甲】]` \(四)(上)』
「若能受持此印呪者,悉能滅除一切罪障。誦呪滿`[四=三【甲乙】]`四十萬遍,所往之處皆悉歡喜,一切賊難皆悉退散。
又帝殊羅施金輪佛頂心法印呪第十四
「准阿彌陀佛轉法輪印,唯改兩手頭指、中指、`[無名=小【三宮甲】]`無名指皆曲,`[竪二大指小指〔-〕【三宮甲】]`竪二大指、小指,印當心上(擬更勘)。
「呪曰:
「『唵𤙖(一) 毘`[5]藍=㘕【三甲】*`藍毘`[*5]`藍(二) 嗚𤙖`[*17-1]𭠒=泮【明甲乙】*`𭠒(三) 莎訶(四)』
金輪佛頂像法
「欲畫其像,取淨白`[6]疊=褺【宋元宮】*,㲲【明甲】*`疊若淨絹布,闊狹任意,不得截割,於其`[*6]`疊上畫世尊像,身真金色,著赤袈裟,戴七寶冠,作通身光,手作母陀羅,結`[跏=加【宋元】]`跏趺坐七寶莊嚴蓮華座上。其華座下`[竪著=著竪【甲乙】]`竪著金輪,其金輪下畫作寶池,`[9]遶=繞【甲乙】*`遶池四邊作欝金華,及四天王各隨方立。其下左邊畫作文殊師利菩薩,身皆白色,`[頂=項【元明甲】]`頂背有光,七寶瓔珞寶冠、天衣種種莊嚴,乘於師子。右邊畫作普賢菩薩,莊嚴如前,乘於白象。於其師子、白象中間畫大般若菩薩之像,面有三目,莊嚴如前,手把經匣,端身而坐。於佛頂上空中畫作五色雲蓋,其蓋左右有淨居天,雨七寶華。」
爾時,會中復有無量諸大菩薩、四道果人、及諸緣覺、并諸天眾、一切鬼神、諸仙外道皆悉雲集,各獻神呪,皆言:「我曾過去諸佛所說神呪我皆受持。」或言:「我從十恒河沙佛所說呪我皆受持。」或言二十、或言三十、乃至或言:「百恒河沙佛所說呪我皆受持。」是諸眾等各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欲各誦神呪,惟願世尊聽我等說。」爾時,世尊默然聽許。
時諸菩薩、諸天、鬼神、諸龍王等隨其所應,各誦先世所習神呪,其所誦呪各現呪神,`[側=畟【明甲】]`側塞虛空,中無間隙。
爾時,觀世音菩薩起大慈悲,偏袒右肩,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我曾過去於諸佛所得陀羅尼,我今欲說,願佛聽許。」爾時,世尊讚歎觀世音菩薩:「善哉,善哉!汝大慈悲欲說神呪,今正是時。」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現`[何=阿【三】,訶【甲】]`何耶揭哩婆身(`[*3-1]唐=此【明】*`唐云馬頭)。說神呪時,即現呪神映蔽於前,一切菩薩、諸天神等所現呪神悉令不現,如以磑石蓋於井上,唯觀世音菩薩——一切持呪眾聖中王——獨顯自在。
爾時,世尊起大慈悲,即於頂上肉髻相中放五色光,遍照十方一切世界,於虛空中遊旋如蓋。其光明中有菩薩名帝殊囉施,結`[*24-3]加=跏【明甲乙】*`加趺坐,放大光明,身支節中各出火焰,口說神呪——多者名曰大佛頂呪,少者名為小佛頂呪,說如是等種種呪法——并作印法。帝殊囉施說此呪等現威神時,映蔽於前何耶揭哩婆身及呪神,悉不復現。
爾時,觀世音菩薩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奇哉,希有。世尊威神,我於一切持呪中王更無有上。世尊慈悲頂上放光,光明中出帝殊囉施菩薩,滅我所現身及呪神一無遺餘。更有何法能滅世尊帝殊囉施?」
爾時,世尊告觀世音菩薩:「我有心呪名曰金輪,最尊為極,更無過者,`[惟=唯【甲乙】]`惟佛與佛乃能知之。是呪能滅帝殊囉施并呪等法,汝等應當一心受持,生希有想。」
爾時,世尊即說金輪陀`[囉=羅【三甲】]`囉尼印:「`[印〔-〕【三宮甲】]`印如前所說,誦者、聽者若能至心隨誦一遍一經於耳,塵沙眾罪若輕若重悉皆消滅,無願不果,速當成佛。此陀羅尼悉能破壞一切諸法,更無有上`[(此結…無)十二字〔-〕【三宮甲】]` \(此結印呪有人安在此中,本無)。
放白光明佛頂印第十五(亦云放十方光印也)
「合二小指竪,頭相捻,二無名指相博,直竪指頭,相去一分,二中指亦爾,指頭相去三分,二頭指屈,捻中指上節背側,並竪二大指,去中指五分,頭指來去,呪用金輪呪。
又有白光明佛頂印第十六
「`[各=合【三宮甲】]`各竪二小指及二無名指相博,二中指`[*10-2]㧙=苾【宋元宮】*`㧙於無名指上,次曲二食指頭捻中指上節,並二大指各捻無名指下節內,舉印著自`[頂=項【宮】]`頂上,頭指來去,呪同前金輪呪。」
佛告諸比丘:「若國界內滯雨不息,作白光明印,誦大心呪,奉請佛安置坐華座上,即燒求羅香(`[*3-2]唐=此【明】*`唐云安`[悉=息【三宮甲】]`悉香也)、薰陸香。供養佛訖,白云:『我某甲為某事奉請作法,施與眾生種種安隱,願大慈悲,果我所願。』作是語已,取白芥子和鹽,呪一百八遍,及作光明印呪三七遍,攪芥子鹽,安一火`[*13-4]爐=鑪【三甲】*`爐,左手執金剛杵并執數珠,右手捉白芥子,呪一遍一投火中,如是數滿一千八遍,其雨即止。
「像面向北,呪師向南,露地作法。如其不止,即示現威儀,頂上著緋,以黃繒纏右`[*9-1]遶=繞【甲乙】*`遶劍一口,正當像前竪刀二口,兩邊亦竪,一邊各二,如前所作白芥子法一百八遍訖,右手執劍`[*9]`遶像三匝,行道誦呪相續不絕,還至本處。面向東北角,以劍隨日,頭上急轉,轉三匝已,向東北擬;四角四方皆亦如是。於夜分時呪五炬火,以白芥子打其炬火,滿三七遍,以一炬火頭上右轉,轉三匝竟向東擲之;南、西、北方皆亦如是。其後一炬頭向地轉,轉三匝竟刺於地上,更轉三匝向空上擲。作是法時,相`[續=讀【宋元】]`續誦呪,其雨即止。
「復有作法,以種種華散佛像上,然後收華舉著淨處。若滯雨時,取前舉華,呪華一遍一投火中,如是數滿一千八遍、若一萬遍,其雨即止。
「和白芥子作法。
「復有作法,取一新瓦瓨可受二`[升=斗【明甲】]`升,瓨上畫作一須菩提,出家形像,頭戴華冠,作怒神面,怒眼大瞋。將此畫瓨出著露地,如前所說白芥子法,其雨即止。
「又有作法,舍`[下【麗】,【大】(cf. K11n0308_p1072a10)]`下露地,和香牛糞作一`[水=木【宋元宮】]`水壇,縱廣四肘。於其壇中,牛糞和泥作一龍形,龍尾頭向西,呪白芥子打其泥龍,一呪一打,一百八遍,以紫檀橛釘龍項上,其雨即止。
「如上一一作法之時,先作白光明印頭頂上著,誦呪七遍,右轉手印呪三七遍,手印向右`[髆=膊【三甲乙】]`髆前著,`[翹=翅【乙】]`翹左足立,面向左邊作大瞋顏,高聲殺(史`[賣=買【三宮甲】]`賣反)喝。復轉金剛向四方擬打,一切風雨隨打皆止。
若那斫迦羅印呪第十七(`[*3-3]唐=此【明】*`唐云智輪)
「先竪二中指頭相拄,屈二無名指,各`[*10-3]㧙=苾【宋元宮】*`㧙中指中節背,頭離一寸二分,以二頭指各壓二無名指上節背,頭離中指甲三分,屈二小指在掌中,以二大指各捻中指上節內,合腕。陀羅尼曰:
「『唵(一) `[結=紹【三宮甲】]`結知(二合)伽(去`[*15-19]音=聲【明甲】*`音)陀(二) 𤙖(去聲)`[泮=㧊【宋元宮】]`泮(`[三破=婆【明】,破【宋元甲】]`三破吒`[反=反三【宋元宮】,切三【明甲】]`反) (此陀羅尼第二句內知字半`[聲=音【明甲】]`聲呼之)』
「此印陀羅尼,若說法時,預前禮拜一切三寶請加被已,作印至心,誦陀羅尼一百八遍或千八遍,然後說法,即得無畏樂說無礙。若人惡心論議,難者自然屈伏。
「又以此印印佛輪座,呪一百八遍,然後請佛安置座上,一切魔軍無不歸伏,大壇會中皆用此印。
若奴瑟儞(二合)沙印呪第十八(`[*3-4]唐=此【明】*`唐云智頂)
「准前,唯改二頭指頭各捻中指甲上,指頭各與中指頭齊。陀羅尼曰:
「『唵(一) 摩摩摩摩(二) 𤙖(去`[*15-20]音=聲【明甲】*`音)儞`[三〔-〕【明甲】]` \(三)』
「此印陀羅尼,能誦持者得最上智,生生不失。
迦黎沙舍尼印呪第十九(`[*3-5]唐=此【明】*`唐云滅罪)
「准前,唯改二頭指各側`[博=輔【甲乙】]`博中指上節側,頭離一寸,離二大指頭四分。陀羅尼曰:
「『唵(一) 迦黎舍儞闍(二)』
「此印陀羅尼,若善男`[子善〔-〕【三宮】]`子、善女`[人〔-〕【三】]`人至心作印誦陀羅尼,隨誦一遍,百千萬億俱`[致=胝【三宮】,胝【甲】]`致那由他恒河沙劫四重、五逆、一闡提罪、一切罪障悉皆消滅;若能一生日日常誦千遍、萬遍,能令行者無始以來一切罪障悉皆消滅。
阿跋囉質多印呪第二十(`[*3-6]唐=此【明】*`唐云無能勝也)
「准前,唯改二頭指頭離二大指頭`[三=二【三甲】]`三分。陀羅尼曰:
「『唵(一) 阿`[跋=跛【甲】]`跋囉(二合)質提(二) 𤙖(`[上=三【甲】]`上)`[㧊=泮【明甲】]`㧊(`[三=四【甲】]`三)』
「此印陀羅尼,若善男`[女=子【宮】]`女能誦持者,王賊、鬼神、一切險難不能為害。
「若欲受持上四法者,於`[閑=閒【明甲】]`閑靜處當作水壇,縱廣四肘,種種莊嚴,於道場中安置佛像、若佛舍利,種種供養,像前胡跪,至心誦呪,滿千八遍、若滿萬遍,日日如是滿十萬遍、乃至百萬,果願不虛。
釋迦牟尼佛懺悔法印呪第二十一
「左右頭指、無名指、小指等並向下相叉,竪二中指頭相拄,二大指相`[鉤=勾【宋元宮】]`鉤,右壓左,左右大指頭附右頭指側。呪曰:
「『那(上`[*15-21]音=聲【明甲】*`音)無(上`[*15]`音)薩婆腎若耶(一) 唵(二) 三婆悉底(二合)稽(三) 莎訶(四)』
「是法印呪能除一切三業罪障,滅諸四重、五逆等罪,皆悉除滅。
佛頂刀印呪第二十二
「左右八指叉入掌內,右`[押=壓【三宮甲】]`押左,直竪二中指,頭相拄,合腕。呪曰:
「『唵(一) 渴伽囉末拏(二) 鉢囉末陀那`[姿=娑【甲】]`姿(次`[也=上【宋元】,已【明宮】]`也`[*20-3]反=切【明甲】*`反)(三) `[擣=𭾃【宋元】,鹽【明】]`擣馱(去`[*15-23]音=聲【明甲】*`音)耶(四) `[莎訶五〔-〕【乙】]`莎訶(五)』
「諸比丘若作此印,誦前大呪。若人身上患鬼神病,以印打頭、胸、背,隨其病處以印刺捺。復呪白芥子打病者頭、面、心、胸,復以手捉白芥子,於頭上、心、胸、肩、背上右`[轉=輪【三宮】]`轉摩之,日夜四時五時燒安悉香,`[*9-3]遶=繞【甲乙】*`遶身右轉及`[3]薰=熏【甲乙】*`薰鼻孔,七日之中作法即差。
「若天魔鬼`[神〔-〕【三甲】]`神難發遣者,如前作四肘壇,准如前法,獻八盤食、燈十六盞——四角各一、四門各二、中心佛坐四角各一,下燈之時皆隨日轉,不得逆行。結界奉請如前不異,教令病人清淨`[*8-4]洒=洗【三甲】*【乙】`洒浴,著淨衣服。近壇西門令於呪師左邊坐竟,呪師與其香`[*3-4]鑪=爐【明甲乙】*`鑪,燒香發願禮拜,如前作芥子法一百八遍。即取一椀醋飯、一椀甜漿水、一椀氷水,取其飯椀於病人頭上、心、胸、身上右輪旋轉,呪三七遍,以椀暫著病人頭上,令一人當前擎一淨器,以椀中飯`[5]瀉=寫【三甲】*`瀉淨器內,餘二椀亦爾。呪師受取淨器三物,攪令相和,頭上遶身轉三匝已,遣人急送`[*5]`瀉西南上,勿令迴顧。
「此送食法,初夜、五更二度為之,七日作法。至第四日,種種飲食果子供養,西門安淨寶火`[*3-5]鑪=爐【明甲乙】*`鑪,燒於淨柴,至心奉請釋迦文佛於火`[*3]`鑪中坐蓮華上。當取乳酪、`[6]酥=蘇【宋元宮】*`酥蜜、飲食、果子、胡麻、人油等呪三七遍,各取少許,呪一遍一擲火中,滿一百八遍。晝夜三時——旦、午、初夜——供養,時時作法。呪師取白芥子於自身上巡轉,呪白芥子滿一百八遍,一切鬼神悉皆遠去,不得其便。
「凡欲作法,皆須作法好自護身。若不爾者,恐鬼神得便。
「次作佛頂索`[印=法【三】,〔-〕【宮甲】]`印法。
佛頂索印呪第二十三
「准前佛頂刀印,唯改二中指上節屈頭相拄,令指頭平。若有鬼神難處作印誦呪,諸惡鬼神皆悉散滅。即說索呪,呪曰:
「『唵(一) 覩嚕噰(二合)(二) 槃陀槃陀(三) 莎訶(四)』
「若賊難處誦呪作印,賊不能近人。若人患眼白`[雲=暈【考偽-甲】]`雲經年,取`[蓽=畢【宋元】]`蓽`[茇=鉢【宋元】]`茇和井花水,石上研藥。隨研呪藥,取器`[宬=盛【三甲乙】,究【宮】]`宬竟,於像前呪一千八`[十〔-〕【三甲】]`十遍,點著眼中,其`[翳=瞖【宋元】]`翳即差。
佛頂縛鬼印呪第二十四
「反叉二小指、二無名指在於掌中,直竪二中指,頭相拄,並竪二大指捻中指中節側,屈二頭指壓二大指指甲,相著合腕,即說呪曰:
「『唵(一) 毘輸提(二) 莎訶(三)』
「諸比丘!取東引桃枝無瘡病者,以印印`[14]枝=杖【宮】*`枝,呪二十一遍,打病人身,其病即差。若狐魅病、山精、鬼魅、`[壓=厭【三甲】]`壓蠱病等,呪白芥子二十一遍,以打病人頭、面、胸、心,燒安悉香,`[*9-4]遶=繞【甲乙】*`遶身`[*3-1]薰=熏【甲乙】*`薰鼻及`[噏=哈【三甲】]`噏,取香烟二十一咽,用桃`[*14]`枝打法,先打左臂肘內,次打右肘、腰間、曲䐐,其病即差。用研雄黃呪一百八遍,護身結界,頂上、髮際、左腋、右腋、心上、項下、眉間如是七處各點,晝夜三時如是作法,病人床下以牛糞泥一肘小壇,淨`[*8-5]洒=洗【三甲】*【乙】`洒燈盞,著一盞燈,結界作法,燈夜別著,其病即差。
釋迦佛眼印呪第二十五
「反叉二小指、二無名指於掌中,直竪二中指,頭相拄,並竪二大指,屈二頭指壓二大指頭,頭相拄。呪曰:
「『唵(一) 毘嚧支(只伊`[*20-4]反=切【明甲】*`反)儞(二) 莎訶(`[三=二【元】]`三)』
「作佛眼印,誦前大呪,得身清淨、眼根清淨。若至誠受持佛眼印呪,亦得具足五`[眼=根【明甲乙】]`眼清淨,一切眾生見者歡喜。若人患眼、眼赤痛者,作印印眼及印藥呪,內眼中差。若印水呪噀眼并洒,即得除差。
釋迦佛印第二十六(此印無呪,不得名號)
「准前佛眼印,唯改二頭指屈捻中指上節背,右大指壓左大指上。
釋迦佛印第二十七(亦無呪名)
「准前,唯改以左大指壓右大指上。
釋迦佛印第二十八(亦無呪名)
「准前,唯改並屈二大指入掌中。
「若能受持此三印者及能日日恭敬供養,一切罪障皆悉消滅,一切功德念念增長。
斫迦囉跋囉(上`[*15-24]音=聲【明甲】*`音)底印呪第二十九(`[*3-7]唐=此【明】*`唐云輪轉)
「金輪印同,呪曰:
「『唵(一) 毘社曳(二) `[娑=莎【宋甲】]`娑訶(上`[*15-25]音=聲【明甲】*`音)(三)』
「呪佛`[坐=座【考偽-甲】]`坐輪,二十一遍;若呪水罐,一百八遍。
佛斫迦`[21]羅=囉【三甲】*`羅法印第三十
「以二手無名指相拄,與二大指、頭指聚相拄,直並二中指,頭指`[來去=去來【三甲】,云來【宮】]`來去,誦前頂呪。是印能降伏一切惡魔外道,坐禪時用,易得入定`[(已上…之)十三字〔-〕【三宮甲】]` \(已上元本竟已,下二印呪後加之)。
如來施眾生無畏法印呪第三十一
「以右手垂向`[下=脚下【三宮甲】]`下,大指捻無名指甲上,左手頭指壓中指甲上,餘指直竪向胸上。呪師作歡喜面,胡跪坐,膝頭解如向前,身亦向前,頭向左少許。無畏呪曰:
「『唵(一) 婆羅那帝`[梨=𠼝【三甲】]`梨(`[二=二合【三宮甲】]`二) 囉尸(三) 步𡀔沙(四) 曼怛囉`[二合〔-〕【三宮甲】]` \(二合)夜(五) 莎訶(六)』
一字佛頂`[法=法印【三宮甲】]`法呪第三十二
「准軍荼利身印,`[上〔-〕【考偽-甲】]`上唯改開掌腕,以二大指各側捻二頭指中節。呪曰:
「『苾`[凌=[口*凌]【宋元】,㖫【甲】]`凌(去`[*15-26]音=聲【明甲】*`音長呼)(梵本一字,此土無字,故`[二=一【宋元】]`二合呼)』
「是法印呪作大壇處,召請以後用此印呪呪七遍已,壇法即成。每呼一遍,當誦大佛頂身呪一遍,等無差別。若誦滿足十萬遍時即有光驗;二十萬遍即能廣利一切眾生;若誦諸呪加此呪,誦滿十萬遍即具大驗`[已下還是元本〔-〕【三宮甲】]` \(已下還是元本)。」
佛告諸比丘:「若能受持讀誦三昧陀羅尼者,依前作壇相續誦呪,或三十萬遍、或七十萬遍,作種種供養,於中示現種種境界。行者爾時好自安心,勿令怖懼——或見燈焰長一丈五尺、香烟亦爾、或道場幡帶而自掉動、或所獻散華多日不死、或雜果樹枝多日不萎、或房內有聲,勿生驚怖;或無雲而有雷聲、或無雲雨落,勿生驚怖。當知行者一切罪障皆悉消滅,得三昧陀羅尼力,以後即設五色壇法,燈食、香華、種種供養一准前法,或佛、般若、菩薩、金剛、天等為行者現身,隨其見時種種乞願。
佛頂八肘壇法
「治地如前,竪竿莊嚴,及埋七寶、并五穀子、八種香等亦如前說,次調白粉,以香水和。共一解法比丘入道場已,從東北角柱內離柱六指下一粉點點,餘三維法亦如是。點四維竟,取一繩子,長四十尺,細如釵股,粉汁中`[𣷽𣷽=浸浸【元明甲】]`𣷽。𣷽已`[綟=拔【宮】,捩【甲】下同]`綟出,遣前解法人捉其繩頭捺,法師向南角點上捺,用左手拼繩,點東三指一拼繩,點西三指一拼繩,即收繩子,粉中綟出。前人執繩,頭向西出,使右手執繩一頭向頭上逐日轉,應語彼言,依點上捺繩子。師亦依東邊點上捺,還左手一拼繩,點`[向〔-〕【三宮甲】]`向南三指一拼繩,點北三指一拼繩,收取繩子,粉中綟出。向西門出繩子,前向南頭立,師執繩頭准前依點捺,師用左手拼繩,點西三指一拼繩,點東三指一拼繩,又收繩子,粉中綟出。前人持繩,東北角點上捺著,師還如前,西北角捺著,點上一拼繩,點北三指一拼繩,`[南點=點南【三甲】]`南點三指一拼繩。
「`[點南三指〔-〕【三宮】]`點南三指拼一匝竟,作一竹片二肘度子。從東北角外緣放一竹度向西量,更著一竹度向南量下一點,取竹度依點上向西量,向北竹度頭下點,`[依=從【考偽-甲】]`依點上向`[南=南量【三甲】]`南,兩竹頭相拄下一點;東南角、西南角、西北角亦如是,量各下粉點。從東畔綟繩出,還依前法當點,拼繩點東、點西各三指地,依前法拼;南、西、北方亦如是拼。
「第一院竟,還取竹度,從東北角第一緣從角向西量度頭下點,從點向南量,還從角下一竹,向南量,竹頭下一點,從點向西量,兩竹頭相拄,下一點;量餘三角法亦如是。量已下點。從西邊粉中將出繩子,從西門入,從東北角捺,師向西頭准前一拼繩,向`[16]西=東【考偽-甲】*`西三指一拼繩,復向西三指一拼繩;南、西、北方亦如是拼。南向北取、西向東取、北向南取,內緣一匝竟,還取竹度。
「內緣西北外角,二竹度量三指,一刻為記,將竹度從角向西量,刻頭下一點,從點向南量更取一度,從角向南量,刻頭下點,從點向西量,兩刻頭相拄下一點;東南角、西南角、西北角亦如是依刻下點。
「還從西邊粉中`[出〔-〕【宮】]`出繩`[子還=還子【宮】]`子,還從西門入,`[從=依【三甲】]`從西北角點上捺繩頭,師向頭依點捺拼繩,點東三指一拼繩,點西三指一拼繩;南、西、北方亦如是拼。
「第二`[繩=緣【三宮甲】]`繩竟,取二竹度,量六指作一刻,從第二外院西北角內緣角頭向西量六指,刻頭下點,從點向南量,復以一竹從角向南量,刻頭下一點,從點向西量,兩刻頭相拄下一點;東、`[南=南西南【考偽-甲】]`南、西、北角亦如是量、下點。
「從西邊粉中出繩子,還從西北角點上捺繩頭,師向南`[邊=還【明】]`邊捺拼繩,向點三指一拼繩;南、西、北方亦如是拼。
「一依點拼總三重竟,復將繩子東北角捺繩頭,師向西頭捺捻取量,齊中疊繩子,還從東北角繩頭所到處作`[一〔-〕【宮】]`一點記,從記向南角量取中心,下一粉點;南、西、北方亦如是量。
「中心下點,從東面中心從點向北量一竹度,度頭下一點,從中點向南量一`[度竹=竹度【甲】]`度竹,頭下一點,取一竹度量四指,折屈頭,內粉中,從北點向東印、從印頭向北印、從印頭向東印、從南邊點還向東印、從印頭向南印、從印頭向東印。
「粉內出繩子,從北印頭捺繩子,`[師=印【三宮】]`師向南印頭,捺繩子一拼繩,次作東門竟,南、西、北方亦如是作;乃至三重四門亦如是,作門法但從三重,西門體開,餘三門擬`[閉=門【甲】]`閉。
「作四門竟,即取五色粉,用八色香熱水和`[五〔-〕【三】]`五色粉,從外院東北角安粉器,呪一百八遍。師向第一院內道上坐,遣前人向院東坐,取二竹度,從第二竪三道北緣頭向南量一尺,此是東外緣;內緣亦如是量。兩竹頭一拼繩,向北三指一拼繩,復向北三指一拼繩,乃至向南量,分位作七位,南北亦爾。西面門南,分為三位;門北亦爾,分作三位。
「第二`[院東=東鬼【乙】]`院東還如是量,`[2]拼=遍【乙】*`拼作六位;南北亦爾,分為六位。西面門南,拼為兩位;門北亦爾,分為兩位。從東北角作金剛地印,用黑白二色作,從北面一肘地白粉界道處,重下白粉、次下赤色道、次下青色道、次下黃色道、次下黑色道,此五色道從外畔一匝下五色道;第二、第三外緣亦如是作。中心作千葉蓮華,以五色作。
「三院四角例是金剛地印之位。
金剛地印法
「第二院東面北頭,第二、是文殊師利菩薩,第三、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第四、釋迦金輪佛,第五、釋迦轉法輪佛,第六、阿彌陀佛,第七、釋迦`[牟尼〔-〕【三甲】]`牟尼佛眼,東面位竟。
「南面,第二、金剛母摩麼雞菩薩,第三、商羯羅菩薩,第四、央俱施菩薩,第五、金剛藏菩薩,第六、金剛`[君=軍【三宮甲乙】]`君`[茶=荼【宋元甲】]`茶利菩薩,第七、隨心金剛,南面位訖。
「西面南頭,第二、第三位皆作金剛叉;西面門北,第一、第二亦作三`[股=般【宋宮】]`股金剛杵。
「北面東頭,第二、觀世音母,第三、耶輸陀羅菩薩,第四、觀世音妹,第五、觀世音王,第六、十一面觀世音菩薩,第七、毘俱智觀世音菩薩。
「`[北面西=西面北【三宮甲】]`北面西頭,第二、不空羂索菩薩,第三、馬頭觀世音菩薩。
「東面外院北頭,第二、提頭賴吒天王,第三、地藏菩薩,第四、虛空藏菩薩,第五、釋迦佛蓋,第六、釋迦佛刀,第七、釋迦佛矟,第八、天帝釋。
「南面,第二、阿祇儞地皤那,第三、南方毘嚧勒叉,第四、金剛疊,第五、金剛杵,第六、火頭金剛,第七、金剛童子,第八、金剛兒。
「`[西=西面【三宮甲】]`西門南,第二、第三、第四,一矟、二叉;門北第一、第二,叉、矟`[一=各一【考偽-甲】]`一,第三、毘嚧博叉。
「北面西頭,第二、多唎心觀世音,第三、一`[蹉=嗟【明甲】]`蹉三鉢底迦囉觀世音,第四、隨心觀世音,第五、三股叉,第六、北方毘沙門,第七、第八,一叉、一鏃。
「中心帝殊羅施,鑠雞謨儞為道場主,燈一百盞,及約位作飲食、種種香華、種種飲食、種種香水椀、及十六水瓶,各各皆呪一百八遍。從東北角下燈、下食、下瓶,瓶著四角、四門、中心。
「供養作法一一如前,七日、八日兩夜不睡,十三、十四、十五夜不睡,月八日、十三、十四、十五日不食——得食藥、及`[*6-1]酥=蘇【宋元宮】*`酥、乳麨等。月別十五日五更頭取十六`[11]瓨=瓶【三甲乙】*`瓨水,西門行著,用金剛印印`[*11]`瓨呪一百八遍,禮拜發願:『弟子某甲今從佛請三昧陀羅尼功德之水灌頂身心,三業清淨,行願具足。』即將水瓶上牛糞香水壇上,脫去衣裳,面正東立,擎水`[*11]`瓨頭上淋,口云:『十方一切佛賜與我某甲一切菩薩行願。』
「先從中心帝殊羅施灌身心,以次取`[*11-3]瓨=瓶【三甲乙】*`瓨灌盡,著衣服入道場行道作業,行者得行願時及種種相貌不得向一人說,行道作業亦不得向一人說。
「又,法欲令一切`[*21-1]羅=囉【三甲】*`羅闍心歡喜者,煮粳米乳粥,於道場西門先呪乳粥一千八`[12]十〔-〕【三宮甲】*`十遍。從門南頰取穀木柴,火鑪上然,請釋迦佛坐火鑪中蓮華`[座上=上坐【三】]`座上。取少許乳粥,呪一遍一擲火中燒,如是滿一百八遍。旦起、午時、黃昏作法,滿七日,一切`[*21]`羅闍奉請迎喚,種種供養,生大歡喜。
「又,法呪`[*6-2]酥=蘇【宋元宮】*`酥合香一千八`[*12-1]十〔-〕【三宮甲】*`十遍,於正西門寶火鑪上請釋迦佛坐於火中蓮華座上,取前蘇合香,呪一遍一擲火中燒供養。晝夜六時作法、五時亦得,時別誦一百八遍,一切諸佛、一切菩薩、金剛、天等生大歡喜。
七日作法
「又法,呪薰陸香一千八`[*12-2]十〔-〕【三宮甲】*`十遍,准前作法,晝夜五時——四時亦得——滿七日已,一切梵王、魔醯首羅生大歡喜。
「又法,呪安`[悉=息【明甲】]`悉香一千八`[*12-3]十〔-〕【三宮甲】*`十遍,晝夜四時——三時`[亦得〔-〕【三甲】]`亦得——滿七日,一切諸神王、四大天王、諸鬼王等生大歡喜。
「又法,呪白膠香一千八`[*12-4]十〔-〕【三宮甲】*`十遍,准前作法滿七日已,一切諸鬼生大歡喜。
「又法,呪白芥子鹽一千八`[*12-5]十〔-〕【三宮甲】*`十遍,摩自身心,呪一遍一擲火中,准前作法滿七日已,一切橫病、一切橫障、一切官事、口舌等事悉皆消滅。
「又法,先呪白芥子一千八`[*12-6]十〔-〕【三宮甲】*`十遍,即捻少許,呪一遍一擲火中,准前作法滿七日,一切官人、一切魔醯利生大歡喜。
「又法,呪胡麻、稻穀華一千八`[*12-7]十〔-〕【三宮甲】*`十遍,請釋迦佛坐於火中蓮華座上,取少許,呪一遍一擲火中,供養滿一百八遍。准前作法滿七日已,心力、身力皆悉具足,一切比丘、比丘尼、菩薩摩訶薩眾、諸天善神常隨衛護。」
佛告諸比丘:「未入三曼荼羅大道場者,不得`[說=為說【三宮甲】]`說此三昧陀羅尼呪印,不得聽聞、不得見法。若為說者,當墮地獄;其聽法者,得愚癡報;輒見法者,鬼神瞋訶。雖自曾入三昧道場,若不用心護法,輕`[爾=命【三甲】]`爾露處作印呪法者,為惡鬼神之所得便;若能至誠堅固受持者,一切諸天隨身為護。是陀羅尼法,如日照霜、如火燒眾物。一切山中,須彌為勝;此經亦爾,諸經中勝。一切水中,大海為最;此經亦爾,諸經中最。一切星中,月天為勝;此經亦爾,諸經中勝。一切聖中,諸佛第一;此經亦爾,一切經中最為第一。」
爾時,諸比丘眾、菩薩摩訶薩、天龍八部、諸鬼神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作禮奉行。
`[佛頂法竟從此以下明諸佛法=(佛頂法竟從此以下明諸佛法)【明甲】]`佛頂法竟,從此以下明諸佛法。
`[佛說〔-〕【宋元】]`佛說陀羅尼集經卷第`[一=一佛部卷上【宋元】,甲本乙本奧書曰山時貞享三丙寅六月十四日點校了溽暑叵耐霖濕殊甚忍熱揮汗以月繼日淨嚴四十八]`一
佛說陀羅尼集經卷第二(佛部卷下)
`[6](大唐…地)八字=唐朝中天竺大德【宋】,唐中天竺三藏大德阿地【元明甲】*`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譯
畫一切佛頂像法
「一切佛頂像通身黃色而有赤光,其光中央長短演出五青焰子,著赤單裙,籠映脚脛,`[披=被【三宮甲】]`披黃袈裟而作青裏,垂兩膝,坐百寶`[華=蓮華【三甲】]`華。其蓮華上著單平方寶側,其側有二赤脚,狀似此地禮`[蹲=鐏【甲】]`蹲脚形,而在蓮華上其上敷青地。其青地兩廂各安赤寶臺,莊以`[紛=粉【宋元宮甲乙】]`紛帶、華鬘、寶錦,嚴飾間錯。其臺子上各著一師子,委挾兩廂,頂戴寶華而承佛坐。
「其像右手頭指、大指相捻作孔,散竪三指,手掌向前。左手頭指附在右手大指孔邊,大指如近,狀似相捻,中指、無名指屈在掌中,小指亦竪著右手掌。其像背倚寶莊繡枕,像左右廂各有一菩薩,通身黃色,頭冠瓔珞而有青光。
「其像兩廂侍者菩薩及其金剛侍者光相皆同青色。左廂侍菩薩右手屈臂,手執白拂,左手`[申=伸【甲】下同,【乙】]`申下,少曲在髀上,手執蓮華。以青色華褺縵腰`[12]跨=胯【三宮甲】*`跨上,以寶縚繫腰,著朝霞裙,以輕紗籠絡在左`[*12]`跨邊。復著一道赤色菊華莊褺,袜過右`[*12]`跨,垂下向外,而立紫蓮華上。右廂侍菩薩左手屈臂,手掌顯前而把數珠,珠二十一,右手申臂當在髀上`[衒=懸【元明甲】]`衒拂。以青色華褺縵其兩`[*12]`跨,寶縚繫腰,著朝霞裙,以輕紗籠絡裙上。左胯下有一道綠華褺橫`[袜=鞔【宋宮】]`袜過右`[*12]`跨下垂,向外而立紫白色蓮華上。
「於其兩侍菩薩以上各有須陀會天,通身白色,黃`[帔=被【三甲】]`帔絡`[髆=膊【宋】]`髆著真緋裙,而各在於五色雲上,各散雜華而為供養。
「又,其兩`[廂=相【宋】]`廂侍菩薩後各有四菩薩,威嚴上下,端身正坐,助佛神通,`[接=攝【甲】]`接引眾生。其左廂上`[有=右【三】,在【甲】]`有二菩薩共並而坐,前一菩薩通身淺黃色,頭有華冠,瓔珞`[莊〔-〕【三甲】]`莊嚴項,耳無環璫,赤色圓光,迴面向後,狀如與後菩薩共語。以素白褺從右`[21]膊=髆【元明甲】*`膊上向後絞出,於左肘上向下而垂。左手屈臂在左膝上,臂手垂下,右手向上,以右手指承左臂腕。著朝霞裙,交竪左膝,坐白蓮華上。後一菩薩通身黃色,頭戴華鬘,圓光綠色,緋褺絡`[*21]`膊,合掌恭敬,著朝霞裙,而交脚坐青蓮華上。
「次下更畫作一菩薩,通身黃色,頭有華鬘,耳有綠環,圓光`[赤=青【宮】]`赤色而無絡髆。右手屈臂向右髀上,以手頭指、大指相捻,其餘三指散竪向身。左手屈臂,其臂臨在左髀膝上,手執蓮華,而其華莖博臂肘間,華頭向上,與項肩相當。著朝霞裙,交脚而坐淺紫蓮華上。次下一菩薩,通身黃`[色=身【宮】]`色,乳房大作,頭無華鬘,耳有白環,圓光青色,而無絡髆,仍作側身。右手屈臂,右手大指、頭指相捻,拄著胸上,其餘三指散竪向上。左手申臂向下,手拓脚髀之間。著朝霞裙,兩膝跪坐紅蓮華上。
「其右`[廂=相【宋宮】]`廂上有二菩薩雙並而坐,前一菩薩`[通=其通【三宮甲】]`通身以淺黃色作,其面迴顧,狀如與後菩薩共語。頭有寶冠,耳無璫環,圓光赤色,亦無絡髆。`[左=右【三宮】]`左手屈臂,其肘臨在左膝髀上,覆掌向下,五指皆垂。以右手臂向左腕上,頭指、大指狀如相捻,而屈中指,其無名指少屈,竪小指向上。著朝霞裙,交脚而坐紅蓮華上。
「次後菩薩通身黃色,頭有華冠,耳無璫環,圓光綠色,以赤色褺用絡髆上。右手屈臂,手執荷葉,葉中盛著,一一別安五色蓮華。左手屈臂在交脛上,其手掌中作一青華,狀如一一擲華像前供養之形。著朝霞裙,交脚而坐白蓮華上。
「次下一菩薩通身黃色,頭有寶冠,耳有金環,圓光`[赤=青【甲】]`赤色。其左髆上貫著華`[鬘=鬘垂【宋明甲】]`鬘,垂右臂間,下至腰。左手屈臂,拄左髀上,手掌向身執白蓮華,華與額齊。其菩薩面如仰看華形。右手屈臂,以手`[博=輔【考偽-甲】]`博著右脚脛邊,掌向外側。著朝霞裙,交脚而坐淺紫蓮華上。
「次下菩薩通身黃色,頭有華鬘,圓光青色,耳有金環,乳房高大。左手屈臂,直竪向上,肘著左膝,手擎經匣。右手屈臂,著右膝上,屈無名指,餘四指散如峻顯掌。著朝霞裙,交脚而坐紅蓮華上。
「上來所說諸菩薩等,臂腕之上皆著寶釧,是等悉是諸佛眷屬。其像背後畫雙樹形,樹上畫作嚧醯陀迦布瑟波形(`[1]唐=此【明】*`唐云`[陵=凌【明】]`陵`[宵=霄【元甲乙】]`宵華也),間錯樹葉。其像光上更作一行寶側,複重成。其寶側上別作一隔,隔內畫出三舍利塔,以砌`[塼=磚【明甲】]`塼成,白色寶莊,五層浮圖,其塔及浮圖門中皆作化佛之形。
薩婆菩陀烏瑟膩沙印呪第一(`[*1-1]唐=此【明】*`唐云一切佛`[頂〔-〕【宋】]`頂)
「先仰二手,反鉤二無名指屈於掌中,各屈二小指、二中指於掌中,直舒頭指頭,相去一寸餘,開二大指,大指來去。呪曰:
「『那(上`[6]音=聲【明甲】*`音)謨薩婆跢他揭帝摽(毘要`[7]反=切【明甲】*`反)(一) 阿囉訶(上`[*6]`音)`[8]蔽=弊【甲乙】*`蔽(毘可`[*7]`反下同)(二) 三藐三菩提`[*8]`蔽(三) 跢姪他(四) 輸達泥輸達泥(五) `[薩婆達摩毘輸〔-〕【宮甲乙】]`薩婆達摩毘輸薩婆跛波毘輸達儞(六) 輸提毘輸提(七) 薩婆達摩毘輸提(八) 莎訶(九)』
「白月十五日香湯`[洒=洗【元明甲】]`洒浴而作水壇,燒香供養多少飲食,滅一切罪、消惡`[蠱=䖝【宋】,蟲【元明甲】]`蠱毒、又治諸病。
「當以此呪呪一切藥,呪七遍服,腹內苦痛隨服即止,惡毒消滅。
釋迦佛心印呪第二
「二大、中、小六指各竪,頭相拄,以二食指向內相叉,右壓左,無名亦爾,開腕四寸(此印與觀`[世〔-〕【三甲】]`世音心印同,亦與火頭金剛輪印同)。呪曰:
「『唵(一) 薩婆悉底(二合)雞(二) 毘輸陀`[13]囉=羅【三甲】*`囉(上`[*6-2]音=聲【明甲】*`音)泥(三) 莎訶(四)』
「呪師若欲得供養十方諸佛、欲避一切障難、除一切鬼病、治一切病痛者,應作此法。若知有鬼病者,作四肘水壇,中心著火鑪,燒柏樹枝,數數誦呪即差。若一日不差,日日作,`[到=法【元明甲】]`到七日即差。
又佛心印呪第三
「以右手後四指`[握=屈【三宮】]`握大指成拳即是其印,左手無用。呪曰:
「『跢姪他(一) 阿彌哩(二合)羝(二) 阿濕波(二合)湯計(`[三=計亞反三【宋元宮】,計亞切三【明甲】]`三) 摩末羅摩末羅(四) 奢摩波羅奢摩(五) 烏波奢摩(六) 都奴毘都奴(七) 都例`[都=都(八)【元】]`都謨例`[八〔-〕【元】]` \(八) 莎訶(九)』
「若行遠道,誦此呪者永不疲`[倦〔-〕【宋】]`倦。若行道時,風吹失道不知東西、或有鬼來錯`[教=交【宮】]`教行處、或有人馬致死之時,即於彼處竪於石柱,其石柱上抄此呪已,誦一百八遍——若無石柱,即竪幡竿,其幡竿上還抄此呪。誦一百八遍者,諸惡鬼神聞是呪已,永不得住,行無障難,若二十年以還。小兒病者,以五色線作呪索五十四結,以牛黃研之為墨,於絹片中抄此呪已,繫呪索中,以繫病兒項上即差。
又佛心印呪第四
「右手大指捻小指甲上,餘三指擿竪開之,左手`[反=乃【甲】]`反叉腰側上,立、坐任意得用。呪曰:
「『唵(一) 時那時那(二) 迦羅迦`[*13-1]囉=羅【三甲】*`囉(三) 摩羅摩羅(四) 娑羅娑羅(五) 補羅補羅(六) 瞋陀瞋陀(七) 頻陀頻陀(八) 嗚`[𤙖=吽【甲】]`𤙖`[泮=㧊【宋宮】]`泮(九) 莎訶`[十〔-〕【宋元宮】]` \(十)』
「若牛、馬等諸畜生輩有時氣病者,取牛、馬、馲駝、驢、騾等毛相和著牛乳中,從日入時夜夜作水壇,壇中心著火鑪,呪師面向北,取乳中毛少分,取已心念:『十方諸佛為一切眾生救苦。』誦此呪一遍竟即燒火中,如是一夜一百八遍,日日作法滿七日已,國中所有一切畜生病者皆差。
又佛心印第五
「右手大指屈向掌,餘四指散向上竪(呪同前第`[二=三【甲】]`二心印呪)。
「若王病時,於七日中設齋,作四肘水壇,香華、飲食、百種供養著於壇中,其壇中心復安火鑪。呪師日日香湯`[26]洒=洗【三甲】*`洒浴,著新淨衣,入於道場,喚佛、菩薩、四天王等,取菩提樹——若無此樹,穀樹亦得——一百八段,一段一尺,取一段兩頭塗牛乳,其塗法者,先塗其末,後塗其本。呪師面向北,誦此呪至都謨例竟,即道王名、病差,然後口道莎訶竟,燒於火中——其燒法者,木末向前,木本向身——如是一夜盡一百八段,乃至七日,王病即差。
「若呪師病,依前法火燒胡麻,一百八遍即差。
「若人臨欲遠行,依前法日日燒紫`[橿=薑【宋宮】]`橿木末,如是七日作此法竟,遠行者一切障難即無所畏。若行道時,七人以來共行。作此法者,一切盜賊、`[鬼=畏【宮】]`鬼難不畏。
「若人頭痛,依前法,呪師把香華誦呪七遍,然後與病者,嗅竟,一呪一燒二十一遍,莎訶前道病者名字、病差;其病`[不=即【三甲】]`不差,如是日日到七日即差。
一切佛心印呪第六
「反叉後四指於掌中,右壓左,並二大指當前直竪,兩腕相著,以大指來去。呪曰:
「『那(上`[*6-3]音=聲【明甲】*`音)謨薩婆`[菩=薩【宮】]`菩提`[弊=蔽【宋宮】]`弊(毘可`[*7-2]反=切【明甲】*`反)(一) 薩囉薩囉(二) 素囉素囉(三) 補囉補囉(四) 薩婆阿波唎多婆(`[上=上聲【明甲】]`上)曳(五) 莎訶(六)』
「若人熱風病,依前法作呪索,一呪一結,二十一結,繫病人項,以白芥子打病人頭,其病即差;若其不差,三日誦呪,以白芥子打之即差;若其不差,取粳米飯呪二十一遍,一遍一燒誦呪,莎訶前道病者名,病者即差。
「若人患眼,亦依前法七日之中以安闍那(`[*1-2]唐=此【明】*`唐云銀`[鑛=礦【甲】]`鑛石也)一百八顆各呪一遍投火中,燒滿百八遍,其眼即差。
「又法,呪一切食及果、藥等,皆呪七遍,然後服之,一切無病。
「又法,誦一切諸呪,作此印者,一切諸佛、菩薩、賢聖並皆歡喜,身中所犯四重、五逆、酒肉五辛、邪婬之罪並皆消滅。
「若有怨家,泥作其形,`[大=其大【三宮】]`大小任意,取佉陀羅木為杖(`[*1-3]唐=此【明】*`唐云紫`[橿=薑【宋】]`橿木也),用打此人,打已即燒此杖,口恒誦呪,念其人名,以白芥子擲置火中,一百八遍,惡人遠去,治病亦驗。
又一切佛心印呪第七(亦名大心印呪)
「覆兩手,反叉食指、中指於掌中,二大指直申向身,頭相`[拄=柱【甲乙】]`拄,二無名指向前,頭相拄,二小指舒之,勿與無名指相著。呪曰:
「『唵(一) 蘇薩婆悉底(二合)雞(二) 阿鉢囉底呵羝(三) 底唎(二合)聖(平`[*6-4]音=聲【明甲】*`音)俱(四) 莎訶(五)』
「若呪師、若王、若臣,欲得身無病痛者,依前法用,燒一切香一百八遍并誦呪即差。
「若人欲得錢財者,亦依前法面向東坐,呪白芥子,一呪一燒一百八遍,所求即得。
「若欲共他論議,七日之中日日燒青`[菖=昌【宋】]`菖蒲,一呪一燒,一百八遍即得勝彼。
「若人被毒蛇所螫者,呪石榴枝一百八遍,以枝摩向身下,日日作者,蛇毒即差。
「若欲得人相愛念者,燒白芥子,一呪一燒,一百八遍,如是七日即得如意。
「若鬼病不得語者,取白芥子呪二十`[一〔-〕【宮】]`一遍以打病人,如是七日即能得語。
一切佛小心印第八(呪同前第二佛心呪)
「准前,`[10]惟=唯【元明甲乙】*`惟改二小指壓二無名指上,相拄壓之。若日日誦此呪者,前人歡喜,恭敬尊重。若欲向囉闍、大支彌邊者,先於私房作護身竟,向囉闍門及支彌門首,呪自手掌七遍,以摩自面二十一遍,入者,囉闍、支彌見即歡喜。
「若人鬼病大難治者,亦依前法,取羊毛繩總以繫床四脚,燒白芥子,一呪一燒,一百八遍,其病即差,三日不差,七日定差。
「如前所說諸佛心法,七日之中日日作法,作此法人心常憐愍一切眾生下至蟻子,不得殺生、偷盜、邪婬、妄語,應修十善,斷十惡業。若作法時,七日之中,初日不得喫食,以後六日得喫。
「法法皆言如前法者,皆作水壇種種供養,上下皆通,依此法也。
「若作法時,深心發於無上菩提心,平等憐愍一切眾生。發是心者,隨意得驗;若不爾者,不得驗也。
一切佛眼印呪第九(亦名佛母印)
「二無名、二小指直竪合頭,二中指竪,小曲,頭相拄,二大指並竪曲,二頭指以側壓二大指,背頭相拄。呪曰:
「『唵(一) 釋雞三麼曳(二) 騷咩(三) 莎訶(四)』
「若人患眼,取`[蓽=畢【宋】]`蓽`[𦭞=鉢【宋宮】]`𦭞擣`[研=斫【甲乙】]`研為末,以蜜和研,以用鐵頭——大如箸頭——沾藥塗眼中,復以印印呪眼中藥,當中即差。
佛眉間白毫相印呪第十
「反叉後二指於掌中,竪二中指,頭相拄,並竪二大指,以左食指平屈下節捻左大指頭,右食指曲開之,於右中指背上離一分許。呪曰:
「『唵(一) 烏𤙖(二) 污𠷈泥(三) 尼唎(二合)磨(去`[*6-5]音=聲【明甲】*`音)禮(四) 阿盧(輕`[*6]`音)計尼(五) `[嗚=烏【宋甲】]`嗚𤙖(六) 莎訶(七)』
「`[此是大心亦名大呪=(此是大心亦名大呪)【元明甲】]`此是大心,亦名大呪。
「又復呪曰:
「『唵(一) 污𠷈泥(二) 莎訶(二)』
「`[此是小呪亦名心呪=(此是小呪亦名心呪)【元明甲】]`此是小呪,亦名心呪。
「若有人能日日供養、作印誦呪,臨命終時,眉間光明如阿彌陀佛毫光相似。
佛牙印呪第十一
「准前佛頂刀印,`[*10-1]惟=唯【元明甲乙】*`惟改以右中指屈入掌內,左中指小曲竪。呪曰:
「『唵(一) 舍都嚧鉢囉末馱儞曳(二) 莎訶(三)』
「作四肘水壇——二、三肘作亦得中用——以白芥子、七寶等物及一切物皆置壇中。次作呪索,一呪一結成三七結,繫病人項——臂上亦得——其病即差。又以此印印水飲之,除牙齒痛。
又一切佛眼印呪第十二(釋迦眼印同)
「反叉後二指於掌中,曲竪二中指,頭相拄,並直竪二大指,平屈二頭指下節壓二大指上,令頭相拄,兩腕相著。呪曰:
「『唵(一) 釋雞三麼曳(二) 騷咩(三) 莎訶(四)』
「若作此法,日日供養,見佛菩薩;命終之後,生生之處常得天眼。
佛跋折囉止一切毒蟲印呪第十三
「反叉二小指於掌中,二無`[名=名指【三宮甲】]`名亦相叉,指頭於虎口出,二中指竪,頭相拄,竪二大指,小屈頭指於`[中=中指【三甲】]`中外上節相當,去一分許。呪曰:
「『唵(一) 字婆羅字婆羅(二) 浮陀跋折囉(三) 阿鉢囉底訶`[哆=跢【三甲乙】]`哆(四) 嗚𤙖`[㧊=拌【元明】,泮【甲】]`㧊(五) 莎訶(六)』
「是法印呪能止一切毒蟲所嚙,又療諸病。若作法時,作一小壇,燒香、散華、飲食供養,作此印呪印病人身,其病即差,并印病人護身結界。
「若人身上有諸惡瘡、時氣病者,以印印之,其瘡、熱病無不除差。若印病者,臍已上病隨其病處皆合`[用=得【宮】]`用印;若臍`[以=已【明甲】]`以下不得用印,但以柳`[杖=枝【三宮甲乙】]`杖打之無妨。
又佛跋折囉印呪第十四
「准前帝殊羅施印,`[唯=惟【宋宮】下同]`唯改開二頭指,小曲頭。呪曰:
「『唵(一) 俱嚧`[弭=彈【三宮甲乙】]`弭那(二) 嗚`[𤙖=吽【明甲】]`𤙖`[11]㧊=拌【元明】,捕【宮】*,泮【甲】`㧊(三) 莎訶(四)』
「作小水壇,種種香華、飲食供養,燒安`[悉=息【明甲】]`悉香及薰陸香,不用餘香。先以乾灰磨刀七遍,不用水磨。復作水壇,縱廣四肘,八歲、十二、十五歲兒香湯`[*26-1]洒=洗【三甲】*`洒浴,著新淨衣,在壇東畔面向西坐。呪師把刀當眉門上,在壇西畔面向東坐,數數誦呪,隨欲作法於刀上現,呪師不見,唯小兒見。
又一切佛跋折囉印呪第十五
「以左大指捻小指甲上,以右大指內孔中過,以餘四指握左大、小指,其右大指頭`[頭=顯【三宮甲】]`頭向上,左食指、中指、無名指直竪散舒(是`[明德=相明【三】,相德【宮乙】,北方相德【甲】]`明德佛印也),`[*10-2]惟=唯【元明甲乙】*`惟改以右食、中、無名三指散握右掌背,并大指頭。呪曰:
「『唵(一) 跋折囉脂醯(`[上=上聲【明甲】]`上)淼(二) 莎訶(三)』
「治一切鬼病,白月五日三迴誦呪即得滅罪。一迴誦呪,二十一遍、一百八遍、一千八遍任意得誦,悉能除却一切障惱。
一切佛棒印呪第十六
「反叉後三指於掌中,並竪二大指,離頭指少許,二食指頭相拄,曲壓大指頭,頭少許勿著大指。呪曰:
「『唵(一) 摩黎摩黎(二) 摩唎尼(三) 駄囉駄囉(四) 嗚𤙖`[㧊=拌【三】,泮【甲】]`㧊(五) 莎訶(六)』
「以此印打一切鬼病,其病即差,作者皆驗。
一切佛刀刺一切鬼印呪第十七
「反叉後二指於掌中,直竪二中指,頭相著,屈右大指於掌中。次以左大指壓右大指,藏頭。次以右食指壓左大指,`[自=而【考偽-甲】]`自藏頭。次以左食指壓右食指,亦藏頭,合腕。呪曰:
「『唵(一) 渴伽羅末拏(二) 鉢囉摩達那且(次也`[*7-3]反=切【明甲】*`反)(三) 擣馱(去`[*6-7]音=聲【明甲】*`音)耶(四) 莎訶(五)』
「若欲坐禪,結界三迴,以印右轉,誦呪七遍,亦治一切鬼神之病。
淨王佛頂印呪第十八(亦名阿閦佛頂`[印=印也【三宮甲】]`印)
「反叉後三指於掌中,曲雙頭指,頭相拄,並二大指`[當=掌【甲】]`當前,去頭指少許,勿令相著,大指來去。呪曰:
「『那謨薩婆突`[揭=羯【元明】]`揭羝(一) 鉢唎輸達那囉闍夜(二) 跢他揭跢(去`[*6-8]音=聲【明甲】*`音)夜(三) 阿囉`[訶=阿【宮】]`訶(上`[*6]`音)羝(四) 三藐三菩陀(去`[*6]`音)夜(五) 跢姪他(六) 輸達泥輸達泥(七) 薩婆波跛毘輸達泥(八) 輸提毘輸提(九) 薩婆達摩毘輸提(十) 莎訶(十一)』
「是法印呪,若有人能於白月十三日香湯`[*26-2]洒=洗【三甲】*`洒浴,燒香供養,至心誦呪,滅無量罪。若有人能日日誦者,一切惡`[神〔-〕【三宮甲】]`神鬼不敢來近,又治一切病。若治病時,先以此呪呪白芥子,呪七遍已,散於四方即成結界,結界以後治病有驗。若婦人產難、產不出者,以此印印麻油器上,呪三七遍,將油摩臍誦呪,即出。白月十三日香湯`[*26]`洒浴,燒香供養,誦呪滅罪,即能縛鬼、惡人、及賊。
鉢頭摩婆皤娑佛頂印呪第十九
「其印與前金輪印同,唯改以二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鉢頭(二合)摩跋路(平輕)枳羝苾㘕(二) 烏𤙖(三)』
毘摩羅婆皤娑佛印呪第二十(`[*1-4]唐=此【明】*`唐云無憂德佛)
「准月天印,`[*10-3]惟=唯【元明甲乙】*`惟改二食指在中指中節文,指頭向內出少許,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輸嚕達囉囉(上`[*6-11]音=聲【明甲】*`音)迦帝闍(二) 婆塞羯羅(三) 鉢囉(二合)婆(`[四=六【宮】]`四) `[𪾼=曀【乙】]`𪾼醯𪾼醯(`[五=七【宮】]`五) 婆伽梵(`[六=八【宮】]`六) 莎訶(`[七=九【宮】]`七)』
囉(上`[*6-12]音=聲【明甲】*`音)怛那(二合)尸緊雞佛印呪第二十一(`[*1-5]唐=此【明】*`唐云`[栴=旃【三甲】]`栴檀德佛)
「准馬頭`[手=牙【三宮甲乙】]`手印,`[*10-4]惟=唯【元明甲乙】*`惟改屈二大指入掌,以二中指屈壓二大指,頭指來去。呪曰:
「『唵(一) 毘盧枳尼(二) 娑囉娑囉(三) 徙`[離=囄【三宮甲】]`離徙囄(四) 素嚕素嚕(五) 阿盧枳尼(六) 毘盧枳尼(七) 阿婆婆娑耶(八) 莎訶(九)』
毘婆尸佛印呪第二十二
「兩手合腕,兩手頭指及無名指小曲,相`[叉=叉頭【三宮甲】]`叉至甲際,兩小指直竪,頭相拄,二大指並竪,頭相拄,開二中指直竪,二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馱羅馱羅(二) 娑伽羅跢那(二合)(三) 俱嚴(二合)鼻囉(四) 羯吒羯吒(五) 末吒末吒(六) 阿毘舍阿毘舍(七) 莎訶`[八〔-〕【元宮】]` \(八)』
因陀囉達婆闍佛印呪第二十三(`[*1-6]唐=此【明】*`唐云相德佛也)
「准金剛王印,惟改屈二食指各壓大指頭,食指來去。呪曰:
「『那謨腎若(若野`[*7-4]反=切【明甲】*`反)夜(一) 唵(二) 社皤羅`[婆=娑【三宮甲】]`婆蒲悉(三) 什皤羅什皤羅(四) 末吒末吒(五) 畔闍畔闍(六) 阿毘(上`[*6-13]音=聲【明甲】*`音)舍阿毘(上`[*6]`音)舍(七) 嗚𤙖`[㧊=拌【元明】,泮【甲】]`㧊(八) 莎訶(九)』
北方相德佛頂印呪第二十四
「以左大指捻小指頭,以右大指從下向上內孔中過,餘四指握左大、小指,其右大指頭出虎口,左食指、中指、無名指直竪散舒,左頭指來去。呪曰:
「『唵(一) 跋折囉`[二〔-〕【元明宮甲】]` \(二) `[盎=鉢【宮】]`盎(`[去=去聲【明甲】]`去二合)雞(`[三=二【元明甲】]`三) 莎訶(`[四=三【元明甲】]`四)』
「若人日日作此法者,能滅四重、五逆等罪。
藥師`[11]琉=瑠【甲乙】*`琉璃光佛印呪第二十五
「以左右手頭指以下八指`[反=及【宮】]`反叉入於掌中,右壓左,兩腕相去五寸許,以二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呼嚧呼嚧(二) 戰馱(去`[*6-15]音=聲【明甲】*`音)利(三) 摩撜祇(四) 莎訶(五)』
「是法印呪,若有人等多諸罪障、及諸婦女難月產厄、願欲轉禍求福、并患鬼神病難差者,以五色線而作呪索,用繫病人項、及手、足、腰、腹等處,仍教令作藥師佛像一軀,寫《藥師經》一卷,造幡一口——以五色成四十九尺。又復教然四十九燈,燈作七層,形如車輪,安置像前。又教放生四十九頭,然後與作五色呪索,作呪索法,得線未搓,即燒名香發願已,呪四十九遍,香煙熏竟,搓線作索,呪聲莫絕。搓作索已,以印拄之,更呪其索四十九遍,然後結作四十九結,一呪一結,數足即止。應將此索繫彼人身,又轉《藥師經》四十九遍,所有罪障皆得解脫;臨產之時一無苦惱,即得易生,所生孩子形貌端正,聰明智慧,壽命延長,不遭橫苦,常得安隱;鬼神之病立即除斷。
「藥師琉璃光佛大陀羅尼呪曰:
「『那謨囉怛那(二合)`[跢=哆【元明甲】]`跢囉(二合)夜耶(一) 那謨金毘羅(二) 和耆`[*13-2]囉=羅【三甲】*`囉(三) 彌佉羅(四) 安陀羅(五) 摩尼羅(六) 素藍羅(七) 因達羅(八) 婆耶羅(九) 摩休羅(十) 真`[特=持【三宮甲】]`特羅(十一) 照頭羅(十二) 毘伽羅(十三) 那謨毘舍闍瞿留(十四) 毘𠺕囄耶(十五) 鉢囉頗囉闍(去`[*6-16]音=聲【明甲】*`音)耶(十六) 跢姪他(十七) 毘舍是毘舍是(十八) 毘舍闍(十九) 娑摩揭帝(二十) 莎訶(二十一) (印用前印)』
「是法印呪,佛在維耶離音樂樹下與三萬六千人俱、及十二神王并諸眷屬、天龍八部、大神王在如是等大眾會中說是法已,大眾皆聞,無不歡喜,是即名為結願神呪。若有受持,能拔身中過去生死一切重罪,不復經歷三塗,免離九橫,超越眾苦,十方世界隨處安樂,自在無礙,法應如是。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讀誦是神呪者,日夜精勤香湯`[*26-4]洒=洗【三甲】*`洒浴,著新淨衣,持諸禁戒,如法誦滿十萬遍已,就清淨處如法治地。治地之法如餘壇說,團圓掘去數丈之地,更以淨土填築令平,若高出基最為第一。平治地竟,以淨牛糞和檀香湯以手掌摩,隨日而轉。摩地已竟,地上布置千燈,道場上方、四方皆以種種雜寶莊嚴,懸繒幡蓋,寶網交絡。
「其地面上以五色粉周匝間布,作七重院,各開四門,其七重院狀如此地水磑風輪。院院各有眾多隔子,一一隔道各作寶階砌地之相,其地中央作寶蓮華輪座之相,是即名為下方莊嚴。一一隔道兩頭著燈,重重隔隔各別著燈,數滿千盞。布置燈竟,安置種種寶瓶、寶樹、香華等物。布置畢已,中央座上著小床子,以錦繡等淨物敷之床上,安置藥師佛像,仍用前印請為座主,結界辟除三摩耶法如下金剛軍`[15]茶=荼【宋】*`茶利法,然後安心燒種種香、散種種華、供養種種飲食華果,又燒`[16]酥=蘇【宋宮】*`酥蜜、胡麻人等而為供養。
「若一日夜、三日、七日、若七七日,以晝兼夜誦呪數滿百千萬遍,所求從心,無量獲果,除不至心。法應如是,所有利益說不可盡,其餘功能具如經說。
續驗灌頂印呪第二十六
「二大指屈於掌中,捻二無名指甲,無名指中節相背,二小指頭相拄,二中指直竪,頭相拄,二頭指屈,各捻中指背上節。呪曰:
「『唵(一) 步三末羅(二) 蘇摩鹽(三) 莎(`[上=去【三宮甲】]`上`[*6-17]音=聲【明甲】*`音)訶(四)』
「若欲續驗,每日平旦於水罐上結印,誦呪二十一遍,自灌其頂,還復如舊。」
阿彌陀佛大思惟經說序分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補陀落伽山中(此云海島也),與大阿羅漢眾一千五百人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摩訶薩……等五千人俱,及諸天龍、夜叉、阿素羅、迦魯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前後圍繞,來詣佛所。到佛所已,五體投地頂禮佛足,禮佛足已,繞佛三匝,却坐一面。
爾時,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若四部眾及苾芻、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眾生修行善法,得生阿彌陀佛國并見彼佛。云何而得?」
佛告觀世音菩薩言:「若四部眾欲生彼國者,應當受持阿彌陀佛印、并陀羅尼、及作壇法,供養禮拜,方得往生彼佛國土。
「若四部眾以眾華散阿彌陀佛發願誦呪者,得十種功德。何者為十?一者、自發善心;二者、令他發善心;三者、諸天歡喜;四者、自身端正,六根具足,無有損壞;五者、`[死=所【考偽-甲】]`死生變成寶地;六者、生生世世生於中國及貴姓中生,值佛聞法,不生邊地及下姓中;七`[者=日【明】]`者、成轉輪王,王四天下;八者、生生世世常得男身;九者、得生彌陀佛國,七寶華上結`[加=跏【甲乙】]`加趺坐成阿毘跋致;十者、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於七寶師子座上放大光明,與阿彌陀佛等無有異也。是名十種散華功德。
「若四部眾將持七寶滿世界中布施十方一切諸佛,不如一錢、一華、一香好心布施阿彌陀佛者。若作此功德,一切諸佛、菩薩、金剛、諸天等皆悉歡喜,死生阿彌陀佛國。
「若人然燈供養,生阿彌陀佛國,即得天眼,見於一切十方世界諸佛;若人以香布施供養,死生阿彌陀佛國,即得香身,身上香雲常出;若人五體投地恭敬禮拜阿彌陀佛者,往生彼國。若人將以香華、衣食、水壇等種種供養念彼佛者,往生彼國即得香華衣食;若人不以香華衣食等供養者,雖得生彼淨土,而不得香華衣食等種種供養之報。若轉輪王十萬歲中滿四天下七寶布施十方諸佛,不如苾芻、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一彈指頃坐禪,以平等心憐愍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功德。
「若善男子、善女人誦持阿彌陀佛陀羅尼并作印等日日供養者,即得滅除五逆、四重、恒河沙數生死重罪。若欲得奢摩他驗、得生阿彌陀佛國、成男子身、端正聰明、坐於七寶、成就天眼天耳等通、及得天衣服與佛無異者,當作阿彌陀佛像。
「其作像法,先以香水泥地作壇,喚一、二、三好巧畫師日日`[*26-5]洒=洗【三甲】*`洒浴,與其畫師受八戒齋,呪師身亦日日`[*26]`洒浴,作印護身,亦與畫師作印護身,呪師、畫師兩俱不得犯戒破齋、不喫五辛酒肉之物。作壇中央著帳,四方著飲食、果子、種種音樂供養阿彌陀佛。其畫師著白淨衣服,用種種`[彩=采【宋元】]`彩色以`[熏=薰【甲乙】]`熏陸、安`[悉=息【明甲】]`悉等香汁和之,不得用皮膠。
「呪師坐於壇外面向西,畫師面向東,呪師前著一香`[鑪=爐【乙】]`鑪,燒種種香及散諸華,夜即然燈。
「呪師作阿彌陀佛身印,誦陀羅尼呪曰:
「『`[那=娜【乙】]`那謨阿𠼝耶(一) 阿彌陀婆耶(二) 怛他揭跢夜(三) 阿囉訶底(四) 三藐三菩提`[耶=夜【三宮甲】]`耶(五) 跢姪他(六) 唵阿蜜哩(二合)羝(七) 訶那訶那(八) 薩婆波跛尼(九) 陀訶陀訶(十) 薩婆波跛尼(十一) 嗚𤙖`[㧊=㧊㧊【三宮】,泮泮【甲】]`㧊(十二) 莎(去`[*6-18]音=聲【明甲】*`音)訶(十三)』
「次畫師畫佛像法,用中央著阿彌陀佛結`[加=伽【明乙】,跏【甲】]`加趺坐,手作阿彌陀佛說法印——左右大指、無名指頭各相捻,以右大指、無名指頭壓左大指、無名指頭,左右頭指、中指、小指開竪。
「佛之右`[12]廂=相【三宮】*`廂作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左`[*12]`廂作大勢至菩薩像。佛上作寶殿,皆以七寶所成。殿下作七寶帳,悉以七寶、瓔珞所成。其寶殿上畫作三箇大寶珠王,一一寶上出五色光,於其光上化為寶殿樓閣,其寶殿中作佛菩薩。
「其阿彌陀佛坐七寶高座,其高座上作七實蓮華,阿彌陀佛坐其華上。
「其內院四角作四七寶樹,其佛內院四邊作四七寶殿,其寶殿上各有七寶,一一寶上出五色光,一一光上有七寶殿,其寶殿中有佛菩薩。
「其佛外院有四七寶殿,其寶殿上各有七寶,一一寶上出五色光,一一光上有七寶殿,其寶殿中有佛菩薩。
「阿彌陀佛前左右作二菩薩,各作音樂。
「其佛底下有甘露水,中生無量寶華,一一華上各有菩薩,左右各作五百華樹。
「其佛形作金色,其袈裟作赤色。其佛圓光以五色成,其佛頭上放五色光。其諸菩薩作黃白色,其菩薩身上作五色天衣。
「其佛左邊,大勢至菩薩結`[13]加=跏【明甲乙】*`加趺坐,左手覆掌於左髀上,右手屈臂節拄右髀上,竪臂向上,以大指捻無名指甲上,頭指、中指、小指`[14]搩=磔【三宮甲】*`搩竪,掌側當前。
「其佛右邊畫十一面觀世音菩薩結`[*13-1]加=跏【明甲乙】*`加趺坐,屈左臂向肩上,掌覆向背,手把蓮華,右臂節拄右鞞上,手把白拂,拂尾向右出。
「其水四邊有無量寶樹,七寶所成,其水之岸以七寶成。其諸佛上,諸`[天=大【元】]`天散華。
「作此像已,安佛殿中,作結界印,以佉陀羅木作橛四`[枚=牧【宮】]`枚——各長八指,其木各呪一百八遍——釘於四角。此橛畢竟,更莫拔却,一橛如是,餘三亦然。又以白芥子,四方及中各穿作孔深一`[*14-1]搩=磔【三宮甲】*`搩許,埋著孔中,皆用軍`[*15-1]茶=荼【宋】*`茶利大心呪呪白芥子`[一〔-〕【三】]`一百八遍,如前木法大心呪曰:
「『唵(一) `[4]𠯖=嚧【乙】*`𠯖盧`[*4]`𠯖盧(二) 羝瑟吒(二合)羝瑟吒(二合)(三) 槃陀槃陀(四) 訶那訶那(五) 阿蜜哩(二合)羝嗚𤙖`[㧊=拌【元明】,泮【甲】]`㧊(六)』
「呪一百八遍,埋芥子竟,然後安置阿彌陀佛像已,請四人僧設齋,多亦無限,日日供養,誦大身呪。呪曰:
「『那(上`[*6-19]音=聲【明甲】*`音)謨喝囉(上`[*6]`音)怛那(二合)跢囉(二合)夜耶(一) 那(上`[*6]`音)謨阿𠼝耶(二) 阿彌跢婆(`[去=上【宮】]`去`[*6]`音)耶(三) 跢他揭跢耶(四) 阿囉訶(上`[*6]`音)帝(五) 三藐三菩馱耶(六) 跢姪他(七) 阿蜜哩(二合)羝(八) 阿蜜哩(二合)跢三婆(去`[*6]`音)髀(九) 阿蜜哩(二合)都知婆(二合)髀(十) 阿蜜哩(二合)跢毘迦爛(去`[*6]`音)跢(十一) 伽彌(去`[*6]`音)泥伽伽那(十二) 吉哩底羯嚟`[(十三)(二合)=二合十三【三宮】,十三【考偽-甲】]` \(十三)(二合) 薩婆`[斯=𤿺【三宮】,簸【甲乙】]`斯波迦生(二合)迦𠼝曳(十四) 莎(去`[*6]`音)訶(十五)』
阿彌陀佛身印第一
「左右二小指各`[9]㧙=苾【宋宮】*`㧙在無名指背上,二無名指頭相拄著,二中指直竪,開一寸許,二大指並直竪,屈二頭指壓二大指頭,`[頭=指頭【元明甲】]`頭相拄,頭指來去。
阿彌陀佛大心印第二
「准前身印,`[*10-5]惟=唯【元明甲乙】*`惟改屈二大指入掌,以二頭指壓二大指甲上,呪同前呪用。
「作四肘水壇,以`[*16-1]酥=蘇【宋宮】*`酥燈八盞、餅果食五`[槃=盤【三甲】,柈【宮】]`槃,中心著火鑪,呪師面向東,取牛乳、蜜相和,更取頗具羅木(此云穀樹)長一尺,截一百八段,以`[*16]`酥蜜柱塗兩頭,呪一遍已一擲火中,如是滿足一百八遍燒之,數數誦呪。若作此法即得奢摩他,滅恒沙四重五逆之罪。每月十五日`[12]洒=洗【三甲】*`洒浴誦呪,作如前法,`[隨=道【元】]`隨意往生阿彌陀佛國。
阿彌陀護身結界印第三
「`[准=惟【元】]`准初身印,`[*10-6]惟=唯【元明甲乙】*`惟改二中指及掌相著,用護身結界訖,然後坐禪。
阿彌陀坐禪印第四
「合腕,左右中指、無名指直竪,令節文相當著,左右小指各`[*9-1]㧙=苾【宋宮】*`㧙在二無名指背上,頭當上節,二大指並直竪,屈二頭指中節,頭壓大指頭,用治病。若身有病,作四肘水壇,先作身印,請喚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像呪,師坐,呪牛乳一百八遍火燒,七日為之,日日如是,其病即差——從日入時即作此法,到初夜即休,至後夜更作,至天明即休,如是七日為之。
阿彌陀佛滅罪印第五
「合腕,左右中指、無名指直竪,令節文相當著,開二小指直竪,開二頭指當中指背上,勿著,頭少曲,二大指並竪,頭壓中指第二節。行者坐禪時,作此印誦結界呪,總呪白芥子、水、火於房裏著。欲結界時,先以呪水從東北角右繞散之,還到東北角休;其次,以白芥子亦`[同=何【元】]`同前;後以手把火,繞之亦同前。如是結界三遍竟,次即坐禪,准禪定法,觀察思惟眾罪業垢,於禪定中心生慚愧,作印懺悔`[悔〔-〕【三甲】]`悔其無始`[乃=及【三宮甲】]`乃至今生所造之過,然後呪一切藥二十一遍,服之即差,一切罪滅,學真如`[為=唯【元明甲】]`為識、無生智慧觀,助呪兼修迴向菩提之道。
阿彌陀佛心印第六
「右手中指已下三指總屈入左手掌內把左手大指,還以右大指壓右三指`[甲=申【宋元】]`甲上,二頭指直竪`[*14-2]搩=磔【三宮甲】*`搩開之。
「作四肘壇,以五色作,其壇中央安阿彌陀佛華座,東方安文殊師利華座,亦名曼殊室唎。
文殊師利印呪第七
「准金剛王印,`[*10-7]惟=唯【元明甲乙】*`惟改二頭指各捻中指上節背,頭指來去。呪曰:
「『唵(一) 婆雞陀那麼(二) 莎訶(三)』
「北方安十一面觀世音華座。
十一面觀世音印呪第八
「印同般若身,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阿嚧力(二) 唵帝`[𡅏=唎【宮】]`𡅏鹿計(計阿`[*7-5]反=切【明甲】*`反)(三) 毘闍耶(四) 薩婆奢都嚕(五) 波囉末(平`[*6-28]音=聲【明甲】*`音)陀(去`[*6]`音)那(六) 迦囉`[去音〔-〕【明】]` \(去音)夜(七) 莎訶(八)』
「南方安大勢至菩薩華座。
大勢至菩薩印呪第九
「右無名指`[*9-2]㧙=苾【宋宮】*`㧙左無名指、中指背,向頭指、中指岐間入,左無名指從右中指、無名指岐間出之,即入食指、中指岐間,二頭指各屈鉤二無名指頭,屈二中指壓二大指上,頭向內,先以左小指`[屈=握【三宮甲】]`屈右無名指背,後以右小指握左小指背,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嚧池囉末地(地阿`[*7-6]反=切【明甲】*`反)(二) 忘`[婆=娑【三宮甲乙】]`婆(三) 菩(去`[*6-30]音=聲【明甲】*`音)闍那(四) 瞋陀頻陀(五) 嗚𤙖`[3]㧊=拌【元明】*,泮【甲】`㧊(六) 莎訶(七)』
又大勢至菩薩印第十
「准下阿彌陀佛頂印,`[*10-8]惟=唯【元明甲乙】*`惟改二食指各捻二中指頭,其食指`[少=小【元明甲】]`少許屈,次以二大指並,掩右中指中節上,大指來去。
又一大勢至`[印=印呪【考偽-甲】]`印第十一
「准阿彌陀佛身印,`[中=上【宮】]`中`[*10-9]惟=唯【元明甲乙】*`惟改二中指竪相著,次以二食指`[*9-3]㧙=苾【宋宮】*`㧙在中指背後,頭相拄,次以二大指並,頭屈入中指下節邊,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跋折囉(二) 跋折哩(二合)尼(三) 瞿吒瞿致尼(四) `[7]槃=盤【宮】*`槃陀`[*7]`槃陀(五) 訶那訶那(六) 馱訶馱訶(七) 鉢遮鉢遮(八) 嗚𤙖`[*3-1]㧊=拌【元明】*,泮【甲】`㧊(九) 莎訶(十)』
「每月十五日`[*12-1]洒=洗【三甲】*`洒浴作此法者,即得阿毘跋致地。
「當作四肘五色水壇,水罐五枚——四角各一,中央一枚——各以生絹長一二尺繫其罐`[項=頂【三】]`項,飲食十盤、燈十六盞、燒沈水香供養。
「其作壇法同餘壇法,共四人僧結伴行道,更不得多。四人並著黃屑袈裟,若是賢者,即著白衣方入作法,更不得著多雜色。其衣袈裟並不得上廁,`[*10-10]惟=唯【元明甲乙】*`惟食粳米、乳糜、果子,不得喫菜。日日三時作法供養,從十二月八日起首至十五日供養法事竟,當取中心水罐`[灌=罐【宋】]`灌受法人頂。訖著淨衣,引入道場作供養,事畢即休,散去道場。
「若作此法,如日光照雪,眾罪消滅,命終之後生阿彌陀佛國。若是女人作此法者,命終之後化成男子,往生彼國。
「此是心印法,憂婆唎馱夜法(此云小心法),此是阿彌陀佛成道法門,作者證入不退之位。
「殘食散施,受法人勿食之。
阿彌陀佛頂印第十二
「准佛刀印,`[*10-11]惟=唯【元明甲乙】*`惟改以二中指相叉,於中節文直申,即是頂印。用治病時,作二肘水壇,置阿彌陀佛像,安火`[鑪=爐【明甲乙】]`鑪燒,沈檀、熏陸相和燒。病人面向西坐,合掌。呪師面向東坐,以香繞病人頭上,呪擲火中。如是滿足一百八遍,日三時作,其病人至心念佛,病即除差。此是阿彌陀佛頂法。
阿彌陀佛輪印第十三
「左右手以二大指各捻無名指頭,右壓左,當心。若欲說法論義之時,日日作此法,一切歡喜,死生阿彌陀佛國。
「若欲求財貨、飲食等物者,作四肘水壇,中心安置阿彌陀佛像,設五`[盤=槃【宋元】]`盤食——壇中心一盤,四方各一盤——呪師面向東,五日,一日三迴作此法,其呪師衣服並皆黃色,不得餘色,所求如意。
「又若人熱病,呪五色線二十一遍,作二十一結,繫病者頸,病人念阿彌陀佛,呪師手把香鑪供養讚歎十方佛,即差。
「若欲令八部鬼神、天、及佛、菩薩、金剛歡喜者,作四肘水壇,呪師必須潔淨,男子女人不得相觸,其壇中心安阿彌陀佛像,`[像〔-〕【三】]`像面向西,飲食八盤、燈二十八盞、水罐一枚中心,於佛前著火鑪,呪蘇曼那花一遍一擲火中,如是滿一百八遍,以平等慈悲心為一切眾生作此法者,即得神驗,皆生歡喜。
「若日日作種種供養阿彌陀佛,誦呪滿十萬遍、作印法者,即得滅罪,命終生彼國。又若欲得生彼國者,亦更以泥作阿彌陀佛像十萬軀滅罪,死生阿彌陀佛國。
「日日供養時,以金作數珠——若無,用銀;若無銀者,用赤銅;無赤銅者,用水精——數一百八枚——無者,五十四枚;更無者,四十二枚;更無者,二十一枚——如此等珠`[掐【CB】,搯【大】(cf. K11n0308_p1088c09)]`掐之誦呪時,以珠為十波羅蜜多,以念佛誦呪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作阿彌陀佛供養時,應用上件物等作珠,餘物不得;若作餘雜物者,一切不得驗。其中最好者,以水精作數珠誦呪者,眾罪皆滅。如珠映徹,自身亦然。此水精珠者,通用一切佛、菩薩、金剛、天等法。
阿彌陀佛療病法印第十四
「先仰左手,四指仍屈,即以右手覆於左手,右手四指亦屈,與左手急相鉤,令二拳節各拄掌心,其二大指各直`[竪=努【三】,怒【甲乙】]`竪之。是一法印降伏一切諸惡鬼神,有人病者,當用印之,其病即愈,此等諸印皆誦心呪。」
佛說作數珠法相品
爾時,佛告苾芻、苾芻尼、優婆塞迦、優婆斯迦、諸善男子、善女人等:「當發心誦《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及誦持我三昧陀羅尼祕密法藏神印呪者,欲得成就往生彼國及共護念一切眾生,復能苦行,至心受持,日日供養,一心專在,莫緣餘境。若誦經、念佛、持呪行者,一一各須手執數珠,依阿彌陀佛三昧教說、復依如此一切陀羅尼、諸佛、菩薩、金剛、天等法中所出,其數皆須具諸相貌。其相貌者有其四種。何者為四?一者、金,二者、銀,三者、赤銅,四者、水精。其數皆滿一百八珠,或五十四、或四十二、或二十一亦得中用。若以此等寶物數珠掐之、誦呪、誦經、念佛,諸行者等當得十種波羅蜜功德滿足,現身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其四種中,水精第一。其水精者,光明無比,淨無瑕穢,妙色廣大,猶若得佛菩提願故,洞達彼`[國=根【乙】]`國,一如珠相。以是義故,稱之為上。把其珠掐,亦能除滅念誦行者四重、五逆眾罪、業障、所有報障,一切惡業不能染著,為珠光明,不受色相。
「若人常行念佛法者,用木`[槵=患【宋宮】]`槵子以為數珠;若欲誦呪受持人者,用前四色寶為數珠;若作菩薩呪法業者,用菩提子以為數珠,若無,可用蓮華子充;若作火頭金剛業者,用肉色珠以為數珠。此等數珠皆合法相,是故,我以此法護念世間持法行者。」
是眾會中一切菩薩摩訶薩、金剛、天等聞佛所說數珠法已,莫不歡喜,同時稱善。
佛言:「若人欲作法相數珠,先喚珠匠,莫論價直,務取精好。其寶物等皆須未曾經餘用者,一一皆須內外明徹,無有破缺,圓淨皎潔,大小任意。與其珠匠先受八齋,香湯`[3]洒=洗【宋元甲】*`洒浴,著新淨衣與作護身,嚴一道場,懸`[諸幡花=花幡【明】,幡花【宋元】]`諸幡花,以香水`[埿=泥【三甲乙】]`埿一小壇子,日日各以香華供養,又著一兩盤餅果供養,又復夜別各然七燈,作是相珠一百八顆。造成珠已,又作一金珠以為母珠,又更別作十顆銀珠以充記子,此即名為三寶法相悉充圓備,能令行者掐是珠時常得三寶加被護念——言三寶者,所謂佛寶、法寶、僧寶。以此證驗,何慮不生西方淨土?
「作是珠已,於此壇中更以種種香水`[洒=洗【甲】]`洒珠,又著七盤食,然三七燈,請佛、般若、菩薩、金剛及諸天等仰啟供養,稱讚三寶威神力故,種種法事皆有効驗,然後持行,隨身備用,一切諸惡不相染著,一切鬼神共相敬畏。是故,福力具足成辦,功德滿願,是名數珠祕密功能。
「其阿彌陀佛陀羅尼印呪有八萬四千法門,於中略出此要,如如意寶。
「以上阿彌陀佛法竟,依法行之福無限也。
大輪金剛陀羅尼
「『南(`[7]上=上聲【明甲】*`上)`[無=無(上)【宋元宮】,無上聲【明甲】]`無悉(半`[*6-31]音=聲【明甲】*`音)咥哩`[二合〔-〕【元】]` \(二合)耶隊迦(`[10]去=去聲【明甲】*`去)南(`[*7]`上)(一) 跢他伽陀(`[*10]`去)南(`[*7]`上)`[(二)〔-〕【元】]` \(二) 唵鞞囉(`[*10]`去)時鞞囉(`[*10]`去)時(三) 摩訶斫迦囉(`[二=上二【宋元宮】,上聲二【明甲】]`二合)跋折哩(四) 薩多薩多(五) 娑囉(`[上=上聲【明】]`上)帝娑囉`[14]上〔-〕【元】,上聲【明甲】*` \(上)帝(六) 怛`[囉=囉(上)【宋元宮】]`囉曳怛囉`[*14]` \(上)曳(七) 毘陀麼儞(八) 三盤誓儞(九) `[怛=恒【明】]`怛囉麼底(十) 悉陀阿揭唎怛𡂖焰(二合)(十一) 莎訶(十`[二=二二【元明】]`二) (注去上處,依注去`[上〔-〕【元】]`上`[音〔-〕【明】]`音法讀之。注二合處,其上一字必須半音,與其下`[字=小【宮】]`字合音讀之。`[注=處【乙】]`注半音處必須`[片=半【元明甲乙】]`片音)』
「誦此陀羅尼三七遍,即當入一切曼`[茶=荼【宋元乙】]`茶羅(此云壇也),所作皆成。誦呪,有身印等種種印法,若作手印、誦諸呪法,易得成驗。若未曾入灌頂壇者,不得輒作一切手印。若人誦此陀羅尼`[者=祕【元明】]`者,即同入壇。作印行用,不成,盜法也。」
佛說跋折囉功能法相品(`[*1-7]唐=此【明】*`唐云金剛杵)
爾時,佛在耆闍崛山大會演說諸陀羅尼祕密法藏。
時金剛藏菩薩從座而起前,白佛言:「世尊如來今會說此微妙可貴之法,我等心中甚大歡喜,得未曾有;是諸欲界天、魔波旬、及鬼、神等莫不戰悚。我等思惟諸魔心意實難測量,或欺、或叛,若不豫防,恐彼輕慢我諸佛法。惟願世尊聽我出一不可思議難測之法,當得護持如來正法,降伏諸魔,不令魔等於諸世間為之暴亂。」
時佛歎言:「善哉,善哉。」
爾時,金剛藏菩薩忽從頂上涌出三股跋折囉形,如金光色。當出之時,大千世界六種震動,現坐鬼神一時崩倒。
佛語:「鬼神!汝等莫怕,我金剛藏有如是等神通自在大威力故,涌出如此難測之相,以此當助護我正法。我今印可,仍以過去真佛舍利七粒付`[囑=屬【宋宮】]`囑菩薩,令其舍利隱在其中,將為實信識相護持,防諸外道、欲界、天魔`[心=眾心【三甲】]`心生輕慢,因即稱名摩訶跋折囉,是故常能威侍我側,拒諸魔事。既有利益,亦願有人持我法者、及持菩薩、金剛、天等陀`[囉=羅【元明甲】]`囉尼法皆須具足如法之相,而常擬備。」
現座大眾皆言稱善。
作跋折囉并功`[德=能【三宮甲】]`德法
「若人欲作跋折囉者,先取金等五色之物,皆未曾經作器用者。何名五色?一、金,`[二=一【宋元】]`二、銀,三、赤銅,四、鑌鐵,五、錫。合和為作跋折囉形;若無此五種,可用霹靂棗心,亦得。且未作其跋折囉前,先須豫呪金、銅等物一百八遍。呪曰:
「『唵(一) 摩訶迦囉(二) 那吒俱鉢囉(三) 莎訶`[四〔-〕【明甲】]` \(四)』
「呪訖,當取月欲蝕時,先於十四日——若候如此上日不著,宜取八月十三日,亦是上日——斯日晨朝豫遣其匠,受持齋戒,香湯`[*3-1]洒=洗【宋元甲】*`洒浴,著新淨衣,其欲請作跋折囉主亦復如是。俱潔淨訖,豫淨修理,於一淨所安立而作護身結界法事。至十五日朝,更遣其匠香湯`[*3]`洒浴,著新淨衣,與作護身及自護身結界法事。
「當道場中作一水壇,請佛、般若、諸大菩薩、金剛、天等,又請舍利一二七粒置其壇中。其壇東邊以牛糞泥作一冶鑪,次喚火天令其守鑪。匠面向西,呪師自身在壇西邊,正面向東,敷草為席胡跪而坐。其壇中著七盤飲食,於其鑪邊更一盤食,結護如常,請佛、般若、諸大菩薩、金剛、天等。又以種種香花印法供養三寶三遍、七遍,然後動作,一鑄使成,莫令瑕缺。上下無欠,端直平正,無有缺減,是名一寶,最為上首。若一鑄不成,後雖`[覆=復【明乙】]`覆作,終是無用。其人亦不合行我之祕密三藏法門,設強行用,常有魔事,無所成辦,却被殃身。
「其跋折`[羅=囉【明甲乙】]`羅可重八兩,長十二指,橫指為量,兩頭三股,亦有五股——其五股者名為`[大=大大【三】]`大跋折囉,必須終身持梵行者合用受持;若無戒行,不得持用五股,損身。
「其跋折囉皆須腰間圓作,似檳榔形,中間可容一把許長,盡力雕鏤,`[*10-12]惟=唯【元明甲乙】*`惟取端正,不`[得=可【乙】]`得麁惡,磨治了已,真金塗飾。正當腰間開一方孔,擬下舍利,法用形勢因緣與今本樣一種,行者示語令好,用心作之,擬備不輕。
「當作杵時,呪聲莫絕,香煙不斷。其匠功價,任索多少不得酬還,仍須當日使作總了。
「跋折囉竟,其匠報呪師言:『作杵已了。』其呪師手把香鑪及七寶函,右繞道場,作讚歎云:『十方諸佛法寶成就。』梵音法事往迎看杵,至於鑪邊散諸香華,作讚`[歎〔-〕【三甲】]`歎法事,慇懃禮請。其匠長跪,兩手捧著行者手中七寶函內訖。`[其〔-〕【宮】]`其匠乃禮謝,口云:『種種多不如法,瑩磨嚴飾皆不稱意,布施歡喜,願滅諸罪。』呪師答云:『異常殊妙,端嚴如法,分相具足,最上無比。實生慚愧,願除匠者三業宿障,生生世世與佛因緣、法會相值。』語已,匠更禮拜發願(云云),燒香合掌,請取舍利。
「呪師即起,繞壇三匝,至本坐`[處=所【三甲】]`處却住一面,啟告十方一切諸佛、般若、菩薩、金剛、天等(云云)。還作香花供養法事,悲泣雨淚,取龍腦香可一捻許內跋折囉腰間孔中,後取舍利內跋忻囉腰孔中訖,更作香花法事供養。供養畢已,還將杵起,右繞道場至其匠所,跪地`[受=授【三甲乙】]`受與匠者。
「匠者至心珍重、燒香、供養、禮拜已,即以兩手捧跋折囉,閉其孔至到牢密。釘閉事訖,還以兩手捧授呪師。呪師禮拜受取而起,匠者更禮三拜,捧舍利函,心口發願(云云)。行者手棒舍利寶函,右繞道場,行道三匝,還至本處,以諸`[香華=華香【宮】]`香華及作印法更供養訖,遣匠出去。
「於後復將舍利寶函還至道場,自候相貌至夜,壇中然三七燈,任意安置,及著餅果、種種香花供養。事竟,於壇西面結`[*13-2]加=跏【明甲乙】*`加趺坐。呪師右手把跋折囉,左手`[掐【CB】,搯【大】(cf. K11n0308_p1091b11)]`掐珠,`[*10-13]惟=唯【元明甲乙】*`惟須盡力至心誦呪,限至現於三種光相。何為三相?一者、其跋折囉自然而暖,二者、煙出,三者、放大光明。若`[煖=𣊵【宋】,暖【元明甲】]`煖相現,持杵行者自然感得一切藥叉、羅剎、及諸人等皆悉同心恭敬如佛;若煙相現,持杵行者自然感得所去之處一無障礙,又無病`[苦〔-〕【三宮】]`苦;若放光相現,感得一切呪神自在擁護行者,行者常為一切天龍八部、鬼神、人非人等皆悉恭敬,仍於一切諸眾生類六分之中稱於無比,自佛`[已=以【明甲乙】]`已下。
「但是諸呪能誦得者皆悉成就最勝靈驗,由是金剛跋折囉杵威神力故。
「於後若欲用跋折囉,如法捧杵,未用以前誦軍`[茶=荼【宋元】]`茶利大心呪滿一七遍已,即以此杵如護身法,然後便作大結界法。一切時中,加意護淨以為常則,方行法事所作皆驗;若療病,用跋折囉時不得越分,並須護淨;如法用者,於呪師身常好安隱。已說跋折囉法功能竟。」
佛說陀羅尼集經卷第二`[佛部卷下〔-〕【三甲】]` \(佛部卷下)`[甲本乙本奧書曰時貞享三丙寅年六月十六烏點校了是為今日授于諸徒也淨嚴四十八載]`
佛說陀羅尼集經卷第三
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譯
般若波羅蜜多大心`[經=經一卷【宋宮】]`經(`[印=大部中卷第三印【三宮甲】]`印有十三,`[呪=呪即【宋元宮甲】]`呪有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千=一千【三宮甲】]`千二百五十阿羅漢、無量阿僧祇諸大菩薩、天龍八部、人非人等俱前後圍`[20]遶=繞【甲乙】*`遶。
爾時,梵天與諸大眾共相謂言:「我今欲聞般若波羅蜜多功德。」時諸大眾皆大歡喜,讚梵王言:「善哉,善哉。」爾時,梵王即從座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頂禮佛足。禮佛足已而白佛言:「世尊!我今至心願樂,欲聞般若波羅蜜多不可思議功德,惟願世尊為我說於般若波羅蜜多不`[可=得【乙】]`可思議呪印功德。」
爾時,佛告梵王:「我於他化自在天中略說呪印,諦聽諦聽,我今為汝說此功德。如須彌山諸山中王;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一切奢摩他中王。如須彌山王,四方猛風不能吹動;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若依般若波羅蜜多即得堅住於奢摩他,諸天、魔等不能傾動。猶如大海皆`[能=得【宮】]`能容受一切眾流;般若波羅蜜`[2]多〔-〕【三宮甲】*`多亦復如是,皆`[能=得【宮甲】]`能容受一切佛法。若依此般若波羅蜜`[*2]`多教法行者,即得`[住〔-〕【三甲】]`住宿住智,知於過去我從彼處因於彼行得生此處。若依此般若波羅蜜`[*2]`多教行者,即得除滅三毒之罪,生生之處不聞惡法,得身端正猶如金色,頂戴天冠,無有慳心,生於剎帝利婆羅門中,於諸會中一切大眾皆悉隨從,不生三途地獄之中,十方佛剎隨意往生,現身即得四無所畏,於諸會中勝出諸眾。若能日日作此法者,現身即知一切諸法皆無障礙,得奢摩他。
「若人欲得奢摩他者,當依般若波羅蜜`[*2-3]多〔-〕【三宮甲】*`多作法,日日供養,作印坐禪。若於屍陀林、或在塚間坐死屍邊,作不淨觀、及生滅觀、乃至慈悲觀、界方便觀者,即得奢摩他。若三`[年=年中【三宮甲】]`年坐奢摩他者,無色天光來入身中,即知三界一切諸事。於三年中一日喫食、一日不喫食——若不食日,隨服藥菜,若不食藥菜,服氣最好——如是隔日滿三年者,得奢摩他。日日作此法,燒蘇合香,誦呪滿足十萬遍者,得大雲奢摩他、慈悲奢摩他、大雷聲奢摩他、電光奢摩他、`[火=大奢摩他火【三宮甲乙】]`火光奢摩他。若日日作印法等種種供養者,罪滅,得奢摩他;若重罪業眾生日日不作印呪等種種供養者,諸罪不滅,不得奢摩他。是故,我今說此方便,欲令一切皆悉樂聞,成就願故。
畫大般若像法
「畫大般若菩薩像,可取八月十五日,以細好絹兩幅、或三幅亦任意用,高下闊狹必須相稱。於精舍中作水壇竟,於其壇中誦大般若呪,呪絹一百八遍已,請喚畫師最好手者令受八戒,一上廁、一`[7]洗=洒【宮】*`洗浴,著新淨衣,與作護身`[印〔-〕【宮】]`印。其`[彩=采【三宮甲】]`彩色中用薰陸香、安`[悉=息【明甲】]`悉香汁和,不得用膠。於其壇上日日三時散雜色花,燒沈水香,誦呪供養菩薩,夜別然燈`[七=燈用七【三宮甲】]`七盞,然後可畫菩薩。
「其菩薩身,除天冠外,身長一肘(`[(人一…手)八字=人肘一肘如來一磔手是也【三甲】,人肘一肘一磔是也【宮】]`人一肘如佛一磔手),通身白色,面有三眼,似天女相,形貌端正如菩薩形,師子座上結加趺坐,頭戴天冠作簸箕光,其耳中著真珠寶璫,於其項下`[著〔-〕【宮】]`著七寶`[14]瓔珞=纓絡【宋宮】*`瓔珞,兩臂作屈。左臂屈肘側在胸上,其左手仰五指申展,掌中畫作七寶經函,其中具有十二部經,即是般若波羅蜜`[*2-4]多〔-〕【三宮甲】*`多藏。右手垂著右膝之上,五指舒展,即是菩薩施無畏手。菩薩身上著羅錦綺,繡作𧛾襠,其腰以下著朝霞裙,於上畫作黃色花`[褻〔-〕【甲】]`褻,天衣籠絡絡於兩臂,腋間交過出其兩頭,俱向於上,微微屈曲如飛颺勢,`[其=不【乙】]`其兩手腕皆著環釧。
「菩薩`[右廂=左相【宋】,左廂【元明】,右相【宮】]`右廂安梵摩天,通身白色,耳著寶璫,其項上著七寶`[*14-1]瓔珞=纓絡【宋宮】*`瓔珞,立𣰽`[18]毺=𣯫【宮】*`毺上。右手屈臂向於肩上,手執白拂。左手申臂,手執澡`[罐=鑵【宮】]`罐。其腰以下著朝霞`[20]裙=錦【宮】*`裙,以羅`[綺〔-〕【宮甲】]`綺錦繡嚴飾衣服。其梵天身`[披=被【三宮甲】]`披紫袈裟,`[頂=頭【三宮甲】]`頂戴花冠,作簸箕光,其手脚腕皆著寶釧。
「菩薩`[左廂=右相【宋】,右廂【元明】,左相【宮】]`左廂安帝釋天,通身白色,耳著寶璫,其項上著七寶`[*14-2]瓔珞=纓絡【宋宮】*`瓔珞,立𣰽`[*18-1]毺=𣯫【宮】*`毺上。右手屈臂向於肩上,手執白拂。左手屈臂,肘節向左,手掌向腹仰`[掌〔-〕【三甲】]`掌,掌中堅著一跋折羅,跋折羅頭`[外向=向外【三甲乙】]`外向著之,火焰圍`[*20-1]遶=繞【甲乙】*`遶跋折羅身。其帝釋像從腰以下著朝霞`[*20-1]裙=錦【宮】*`裙,以羅`[綺〔-〕【甲乙】]`綺錦繡嚴飾衣服,天衣籠絡,頭戴花冠,作簸箕光,其手脚腕皆著寶釧。
「菩薩光上兩`[28]廂=相【宋宮】*`廂皆畫作一須陀會天,而散雜花及齎`[*14-3]瓔珞=纓絡【宋宮】*`瓔珞而為供養。
「其像座下畫作香`[29]爐=鑪【三甲乙】*`爐供養之具,其供養具左右兩`[*28-1]廂=相【宋宮】*`廂各畫布置八神王像。其神王色,青、黃、赤、白各為一色,面作威怒,一一神王各著五色金銀細甲,各執器仗,威嚴而立五色石上。
「次下右`[*28-2]廂=相【宋宮】*`廂畫呪師像,胡跪而坐,兩手捧`[持=於【元明甲】]`持香`[*29-1]爐=鑪【三甲乙】*`爐供養,面仰向上,如似瞻仰菩薩尊顏。
「畫其像已,當立道場,懸`[繒=諸【宮】]`繒`[幡=旛【甲乙】下同]`幡蓋,雜寶`[鈴=玲【三宮甲】]`鈴珮種種嚴飾,香泥塗地而作水壇,縱廣四肘,迎將菩薩安`[置=禮【乙】]`置壇上。像面向西,呪師`[面〔-〕【三宮甲】]`面向東,日日香湯`[*7-1]洗=洒【宮】*`洗浴潔淨,著新淨衣入於道場,護身結界作法誦呪,種種供養般若波羅蜜多。誦呪可滿十萬遍,時時`[別〔-〕【三宮甲】]`別懺悔,滅身`[上〔-〕【三宮甲】]`上過去一切罪障,於後誦呪作法用時種種得驗。
「畫像法竟,次說印法。
般若身印第一
「二手合腕,掌`[中=內【三宮甲】]`中相開,即用二手頭指、中指、無名指頭曲相拄,其二小指、二大指各直竪磔開。
般若來印第二
「准前身印,`[39]唯=惟【宋宮】*`唯改以二大指稍`[稍=數【宮】]`稍相近,齊屈向下,即是`[名菩薩來印=名來【甲乙】,召菩薩來印【三宮】]`名菩薩來印。
般若去印第三
「若欲送`[1]菩薩〔-〕【三宮甲】*`菩薩去,准前來印,`[*39-1]唯=惟【宋宮】*`唯改所屈二大指`[稍=稍稍【三甲】,稍數【宮】]`稍磔開乃至於極,即是`[送菩薩〔-〕【甲】]`送`[*1]`菩薩去印。
般若心印第四
「准前,`[*39-2]唯=惟【宋宮】*`唯改以右`[手〔-〕【宮甲】]`手大指捻著頭指,即是般若心印。
般若大心印第五
「准前,`[*39-3]唯=惟【宋宮】*`唯改以左大指屈向下,即是般若大心印。
般若頭印第六
「准前,`[*39-4]唯=惟【宋宮】*`唯改齊竪二大指,離頭指一分許,即是`[般若〔-〕【甲乙】]`般若頭印。
般若縛魔印第七
「准前,`[*39-5]唯=惟【宋宮】*`唯改用二大指各捻頭指,即是縛魔印。若用護身,一切魔鬼不得惱亂。
「是等七印,於菩薩前不解手成,誦後大`[心〔-〕【宮】]`心呪,除人身中三業惡障兼禪定用。
般若伏魔印第八
「結`[加=跏【明甲乙】]`加趺坐,`[8]先〔-〕【三】,若【宮】*`先舒右手五指於右膝上仰著,即舒左手五指仰之,以小指側橫著於臍下,`[即〔-〕【三宮甲】]`即名伏魔印。
般若奢摩他印第九
「`[先=光【明】]`先舒左手五指於臍下,即用右手四指作拳,於左手掌中仰著,以二大指直竪相合頭,是二印是般若奢摩他印,欲入奢摩他伏魔用之。
般若奢摩他四禪印第十
「`[*8-1]先〔-〕【三】,若【宮】*`先仰右手,舒五指於右膝上,即竪左手四指,屈大指於掌中,即屈肘竪臂,`[合=令【三宮甲】]`合掌向背,此掌中有一切佛法般若之藏,即是奢摩他四禪印。
般若懺悔印第十一
「先竪右手四指,側掌向前,屈於大指在掌中,即以左`[手=乎【宮】]`手大指於右掌中與右大指相鉤,`[又=叉【宮】]`又以左四指`[掘=握【三甲乙】]`掘右手掌背,即是懺悔印。
「若有行者日日作此印法并誦呪者,能除一切四重五逆,恒`[河〔-〕【元明甲】]`河沙等罪皆悉消滅,十方淨土隨意往生,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般若無盡藏印`[呪〔-〕【元】]`呪第十二(一名般若眼,`[(又名…本)十三字=又名般若根本亦名金剛般若心【三宮甲】]`又名金剛般若心,又名般若根本)
「以二大指各捻二小指甲上,平屈二小指,下節、中節相背博之,二中指、二無名指各相背博,直竪向上,各屈二頭指相背,令平中節,背相著,與二小指相稱,令`[手=平【三甲乙】]`手如高座上安置經藏,當心著之。當誦呪時,專想繫念,一切經藏皆從印出,悉入心中。
「般若無盡藏陀羅尼呪曰:
「『那(`[19]上=上聲【明甲】*`上)謨(`[*19]`上)婆伽筏帝(一) 鉢囉`[二合上=上二合【宋元宮】,上聲二合【明甲】,二合【乙】]` \(二合上)若(若冶反)波囉弭(`[*19]`上)多(`[*19]`上)曳(二) 唵(三) 唎伊(伊棄`[21]反=切【明甲】*`反`[起=超【三宮甲】]`起音二合下同)(四) 地伊(二合)(五) 室唎(上`[音=聲【明甲】]`音二合)(六) 輸嚧(二合)陀(七) 毘社曳(八) 莎訶(九)』」
佛言:「此陀羅尼印有四種名:一、名般若無盡藏,二、名般若眼,三、名般若根本,四、名金剛般若心。此陀羅尼印有大功德,若能至心如法受持隨誦一遍,出生一萬八千修多羅藏,又彼一一修多羅`[藏〔-〕【三甲】]`藏中各各出生二萬五千修多羅藏,又彼一一修多羅中出生百萬修多羅藏,又彼一一修多羅中出生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修多羅藏,如是乃至展轉出生無量無盡修多羅藏,所出經題、名句、義味各各不同而不重出。如是,念念出生無盡,是故名為無盡藏陀羅尼印。
「此陀羅尼印即是十方三世諸佛宗祖,亦是十方三世諸佛無盡法藏、一切般若波羅蜜母,過、現、未來諸佛菩薩常所供養、恭敬、讚歎。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以至誠心書寫、讀誦、如說修行,是人所有百千萬億恒河沙劫生死重罪於須臾頃悉滅無餘。此陀羅尼印所有功德,我若住於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歎猶不盡,何況餘人歎之能盡?
「若欲修行般若`[波羅蜜=法【三宮甲】]`波羅蜜者,一食齋戒,香湯沐浴,著新淨衣,入於道場。要當先誦此陀羅尼并作此印,滿百萬遍,然後修行餘般若法,決定成就。是故,名為般若根本。此陀羅尼印悉能照了一切般若波羅蜜法,故名般若波羅蜜眼;此陀羅尼印悉能摧滅一切障礙、悉能住持一切諸佛菩薩功德,故名金剛般若心也(是一印呪筏`[𠼝=梨【三甲】]`𠼝耶思`[繩=蠅【三甲乙】]`繩伽法師譯)。
般若使者印第十三(先用般若護身,`[次=後【三宮甲】]`次用軍`[茶=荼【宋元甲】]`茶利法護身)
「先仰二手,即以二無名指相鉤,其二中指及二小指各向掌`[中〔-〕【宮】]`中屈之,二頭指各竪,頭相拄,二大指亦直竪附頭指側,捻頭指中節,二大指來去,用治一切病。
大般若波羅蜜`[多〔-〕【三宮甲】]`多陀羅尼第十`[四=四(下竺藏本止有二十八句)【元明甲】]`四
「呪曰:
「『那(`[33]上=上音【宋元宮】*,上聲【明甲】*`上)謨(`[*33]`上)婆伽婆(`[34]去=去音【宋元宮】*,去聲【明甲】*`去)帝(一) `[摩訶〔-〕【甲】]`摩訶波囉(`[36]上二合=上聲二合【明甲】*`上二合)若(若冶`[*21-1]反=切【明甲】*`反下同)波囉彌多(`[*34]`去)曳(二) `[薄=簿【三甲乙】]`薄訖底(二合)伐蹉囉(`[二〔-〕【明甲】]`二合)曳(三) `[阿=唵【甲】]`阿波唎(二合)彌多瞿拏曳(四) 薩婆怛他揭多(五) 波唎布自多(去`[4]音〔-〕【元】,聲【明甲】*`音)曳(六) 薩婆怛他揭多(七) 努若多努若多(八) 毘若多(`[*33]`上)曳(九) 跢姪他(十) 波囉(`[*36]`上二合)若波囉(`[*36]`上二合)若(十一) 摩訶波囉(`[*36]`上二合)若(十二) 波囉(`[*36]`上二合)若婆`[娑=婆【明】]`娑揭唎(`[上=上聲【明甲】]`上)(十三) `[7]婆=波【三甲乙】*`婆囉(`[*36]`上二合)若嚧迦揭唎(`[上=上聲【明甲】]`上)(十四) 安馱迦(`[*34]`去)囉(十五) 毘`[馱=談【甲乙】]`馱麼`[尼=泥【甲乙】]`尼(十六) 徙提蘇徙提(十七) 徙殿覩縵(十八) 婆伽婆(`[*34]`去)底(十九) 薩防(`[*34]`去)伽孫怛唎(二十) 婆枳底(二合)伐蹉哩(二合)(二十一) 婆囉(二合)娑哩跢訶(`[*33]`上)悉羝(二合)(二十二) 三摩莎`[婆=娑【甲乙】]`婆羯哩(二合)(二十三) 勃`[地=地(地冶反下同)【宋元宮】,地(地冶切下同)【明甲】]`地勃地。`[冒馱耶冒馱耶〔-〕【甲】,冒馱耶【三宮乙】]`冒馱耶冒馱耶(二十四) 悉地悉地(地`[野反=冶反【宋元宮】,冶切【明甲】]`野反上同)(二十五) 劍婆劍婆(二十六) 迦羅迦羅(二十七) 者羅者羅(二十八) 頞婆頞婆(二十九) 阿揭車阿揭車(三十) 婆伽婆(`[*34]`去)帝(三十一) 摩毘㘕(`[*34]`去)婆(三十二) 莎訶(三十三)』
「是大神呪,於《大般若經》中,佛重於他化自在天說,所有一切十方諸佛`[等=共【三宮甲】]`等同`[讚=贊【三宮】]`讚成,`[是〔-〕【宮】]`是故名為大般若呪。是呪功力不可思議,亦能救拔生死大苦。如是神呪,過、現、未來諸佛共說、同共護念。能誦持者,一切障滅,隨心所願無不成辦,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般若波羅蜜多聰明陀羅尼第十五(一名小般若`[波羅蜜多〔-〕【三宮甲】,婆=波【乙】]`波羅蜜`[多〔-〕【宋宮甲】]`多神呪,一名`[十方一切〔-〕【三宮甲】]`十方一切諸佛母呪)
爾時,如來復說神呪。呪曰:
「『那(`[*33-4]上=上音【宋元宮】*,上聲【明甲】*`上)謨婆伽皤帝(一) `[那上謨摩訶〔-〕【甲】]`那(`[*33]`上)謨摩訶波`[羅=囉【三甲】]`羅(`[*36-6]上二合=上聲二合【明甲】*`上二合)若(若冶`[*21-2]反=切【明甲】*`反)波囉`[弭=弭耳【三宮】]`弭多(`[*34-7]去=去音【宋元宮】*,去聲【明甲】*`去)曳(二) `[哆=跢【元明甲】]`哆姪他(三) `[摩儞=牟尼【甲】,麼儞【元明】]`摩儞達迷(四) 僧伽囉(二合上下同)訶(`[*33]`上)達迷(五) 阿(`[*33]`上)弩伽囉訶達迷(六) 毘目(`[*34]`去)底(二合)達迷(七) 娑(`[*33]`上)陀弩伽囉訶達迷(八) 裴舍囉(`[上=上音【宋元宮】,上聲【明甲】]`上二合)麼拏達迷(九) 娑(`[*33]`上)曼多拏跛唎皤囉(`[*33]`上)跢那(`[上=上二合【宋元乙宮】,上聲二合【明甲】]`上)達迷(十) 瞿(`[*33]`上)拏(上)`[伽囉訶〔-〕【甲】]`伽囉訶僧伽囉訶達迷(十一) `[(薩婆…迷)十一字〔-〕【甲】]`薩婆跢囉(`[*33]`上)弩伽(`[*33]`上)跢達迷(十二) 薩婆伽囉(`[*33]`上)跛`[唎波=利婆【明甲乙】]`唎波囉(`[*36]`上二合)拏達迷(十三) `[(徙弭…迷)二十二字〔-〕【甲】]`徙弭唎(上`[二=三【宮】]`二合)底阿(`[*33]`上)娑(`[*33]`上)波囉(`[*36]`上二合)慕娑(上)`[那=那(上音)【宋元】,那(上聲)【明】]`那達迷(十四) 莎訶(十五)』」
佛言:「如是神呪是諸佛母,能誦持者一切罪滅,常見諸佛,得宿命智,速證無上正等菩提。若有男子、女人能誦持此呪,欲求聰明、求滅重罪,即得聰明、重罪即滅。佛語至誠,無有虛偽。
「於晨朝時楊枝淨口,淨漱口已,於佛像前恭敬一心,合掌係念,燒眾名香,散諸妙花,至心禮拜胡跪,誦此呪二十一遍,乃至齋時更莫共他交雜言語,至空靜處,一日誦得五百偈經。如是一七、二七、三七日,無不有驗,除不至心。若欲讀誦一切經典,要當先誦此陀羅尼,即得憶念不忘之力。印用奢摩他四禪印。
般若大心陀羅尼第十六
「呪`[曰=曰歸命同前【甲乙】]`曰:
「『跢姪他(一) 揭帝揭帝(二) 波`[35]羅=囉【三宮甲】*`羅揭帝(三) 波囉僧揭帝(四) 菩提(五) 莎訶(六)』
「是大心呪用大心印,作諸壇處一切通用。
「般若小心陀羅`[尼=尼第十七【元明】]`尼呪曰:
「『跢姪他(一) 揭帝揭帝(二) 波囉民(彌`[忍=應【三宮甲】]`忍`[*21-3]反=切【明甲】*`反)揭帝(三) 波`[囉=羅【三宮甲】]`囉若(若冶`[*21]`反)`[他=地【三宮甲】]`他(四) 莎訶(五)』
「用小心印,通一切用。
般若心陀羅尼第`[十七=十八【元明】]`十七「
呪曰:
「『跢姪他(一) 徙弭`[41]哩曳二合=哩三合曳【三宮甲】*`哩曳(二合)徙弭哩`[曳二=三合曳【三宮甲】]`曳(二) 室唎(長音)室吒(`[鳥皆=丑假【校異-甲】]`鳥皆`[*21-5]反=切【明甲】*`反)(三) 莎訶(四)』
「用奢摩他印至心誦者,得不忘力,聞持一切。誦十萬遍乃至百萬,無不有驗,除不至心。
般若聞持不忘陀羅尼第`[十八=十九【元明】]`十八「
呪曰:
「『那(`[*33-17]上=上音【宋元宮】*,上聲【明甲】*`上)謨婆伽婆(`[*34-9]去=去音【宋元宮】*,去聲【明甲】*`去)帝(一) `[婆=波【甲】]`婆囉`[上〔-〕【三宮】]` \(上)若`[若冶反〔-〕【三宮】]` \(若冶反)波`[*35-1]羅=囉【三宮甲】*`羅`[彌=弭【三宮】]`彌多曳(二) 跢姪他(三) 室哩(二合)曳(四) 室哩(二合)曳(五) 室哩(二合)曳(六) 室哩(二合)曳細(七) 莎訶(八)』
又般若小心陀羅尼第`[十九=二十【元明】]`十九「
呪曰:
「『跢姪他(一) 室唎曳(二) 室`[唎=哩【元】]`唎曳(三) 室唎(長聲)室吒(鳥皆反)(四) 莎訶(五)』
「呪師若欲治病者,自作護身竟,於病人邊作四肘水壇,莊嚴已竟,種種香華、然四十九燈、種種飲食布置畢已,手執香鑪,燒香右遶,供養十方諸佛、菩薩、金剛、諸天及鬼神等竟,於壇中心放著香鑪,於好淨處結加趺坐,正面向東,向北亦得。次燒`[51]酥=蘇【宋宮】*`酥蜜、胡麻、稻穀、華香供養已,次作般若身印,誦前大呪二十一遍,心作空觀——謂一切法無相——然後出自口氣射病`[人〔-〕【宮】]`人身上,若一七遍、或二十一遍即差。若一度作此法不差者,日三時作之即差。
「其壇所用飲食餅果日別替換更作新者,供養殘食,呪師及病人皆不得喫,喫者呪力無驗。
「若作此法者,一切羅剎、諸鬼神等歡喜,放病人差。其所`[餘〔-〕【三甲】]`餘殘食將與貧窮者最為第一,不被一切鬼神得便。持呪行者好記不忘。
般若壇法
「縱廣四肘,以五色作,從內次第著白、黃、青、赤、黑之色,一切壇法例皆如是。其壇中心安釋迦牟尼佛華座,座上安像。其座東面復安華座,座上安般若波羅蜜身,左手把經。其壇北方復安華座,座上安大梵天,左手把君遲(`[唐=此【明甲】]`唐云胡瓶`[水罐〔-〕【三宮甲】]`水罐)。南方安華座,座上安帝釋天,右手把跋`[折=股【校異-甲】]`折`[羅=囉【宮】]`羅。
「中心著一香鑪水罐,四角各一香鑪水罐,五`[枚〔-〕【三宮甲】]`枚水罐內各盛淨水、五穀、七寶,並以柏葉、梨枝塞口,於上各以生絹三尺而繫束之。種種果食及上好果一十二盤,燈十六盞。
「呪師當西門坐,正面向東,呪師東南著一火鑪,呪師前著種種香華、`[*51-1]酥=蘇【宋宮】*`酥蜜、胡麻、并稻穀`[等〔-〕【三宮甲】]`等華、諸飲食等具三五盤,擬燒供養。種種安竟,次第奉請,一一各作本印誦`[8]真言=呪【三宮甲】*`真言,一一各作華印承迎。總坐定已,作大結界,然後次第下`[𭣋=䞋【宋明甲乙】,嚫【元】,𮜽【宮】]`𭣋施錢,隨`[力=其貧富【三宮甲】]`力多少任意布施畢已,次作法事香華供養,次燒`[*51]`酥蜜、胡麻等物而為供養,然後`[11]持明=呪【三宮甲】*`持明師手把數珠誦大心`[*8]`真言一千八遍。
「誦竟,取東北角水罐安般若像前,胡跪,以右手`[12]案=按【甲乙】*`案水罐,又誦大心`[*8-2]真言=呪【三宮甲】*`真言一百八遍竟,於壇西外預作水壇,縱廣二肘。其壇中心作蓮花座,散華供養訖,即將水罐引受法人出於壇外,到西壇上中花座邊,面向東立,捧水罐住,`[令=今【宮】]`令受法人於花座上面向東坐,發願口言:『普願一切諸眾生等悉發無上菩提之心,我今欲`[求舍=得奢【三宮甲】]`求舍摩他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作此法為一切眾生離生死故,願一切佛、菩薩、金剛、諸`[天=天神【三宮甲】]`天等皆悉證知。』`[發〔-〕【宮甲】]`發如是願已,又令受法人要`[誓=誓願【三宮甲】]`誓云:『願我得成`[就〔-〕【三甲】]`就此法以後,誓願不教誹謗正法、斷善根人、諸惡人等。若其教者,一切行學皆不成辦。若`[犯=能【三宮甲】]`犯如是,速`[獲大=得大驗呪師滅【三宮甲】]`獲大罪。』發是願已,`[*11-1]持明=呪【三宮甲】*`持明師即與受法人作般若身印`[置=印【三宮甲】]`置於頂上,印中著華,即用水罐灌`[其〔-〕【三宮甲】]`其頂上竟,`[又=即【三宮甲】]`又作身印與其護身,然後令著新淨衣已,引入道場,禮拜畢已,依次第坐。
「`[*11-2]持明=呪【三宮甲】*`持明師於`[護摩=火【三宮甲】]`護摩鑪邊面向東坐,於`[鑪=火鑪【三宮甲】]`鑪中然`[穀=構【三宋】,枸【甲】,拘【乙】]`穀木柴,一一次第作印,奉請`[於=火【三宮甲】]`於鑪中坐,燒香、飲食、`[*51-3]酥=蘇【宋宮】*`酥蜜等物供養畢已,送`[安〔-〕【三宮甲】]`安本位上。如是,乃至諸天等竟,口云:『`[慚=懺【乙】]`慚愧無好供養,錯失`[儀則=法用【三宮甲】]`儀則。』謝過`[已=已竟【三宮甲】]`已,`[*11]`持明師捻取`[鑪=香鑪【三宮甲】]`鑪中灰與其護身,腦後、二肩、心、咽、眉間、髮際如是七處點灰護`[身〔-〕【三宮甲】]`身竟,辭佛開鎖,發遣畢已,即以淨水掃`[滅=洒【三宮甲】]`滅壇處。
「作此法者,一切罪障悉皆消滅。
「道場殘食,`[*11-4]持明=呪【三宮甲】*`持明師及受法人皆不得喫。`[若〔-〕【甲乙】]`若喫,`[(持明…就)十一字=師無驗【三宮】,((即無驗))【甲乙】]`持明師及受法人並失成就。
「其`[𭣋=䞋【宋明宮甲乙】,嚫【元】]`𭣋施錢、佛錢入作佛用,其般若錢入寫經用,菩薩`[錢=錢者【三甲】]`錢作菩薩用,金剛、`[諸〔-〕【三宮甲】]`諸天錢`[入金剛諸天處用〔-〕【宮】]`入金剛、諸天`[處用=用處【三甲】]`處用。
「水罐上`[繒〔-〕【三甲】,絹【宮】]`繒絹`[*11-5]持明=呪【三宮甲】*`持明師得用(不用最好)。
「若坐禪時,以手`[*12-1]案=按【甲乙】*`案地,誦前大`[*8-3]真言=呪【三宮甲】*`真言二十一遍,速得奢摩他。若作此法,一切諸佛菩薩歡喜。
「若作此壇,`[須=剋【三宮甲】]`須於八月十五日作,`[清=好清【三宮甲】]`清淨處誦般若`[*8-4]真言=呪【三宮甲】*`真言,用軍`[45]茶=荼【宋】*`茶利結界其地,所有骨、`[毛瓦石=瓦毛【三甲】]`毛、瓦、石等掘令出盡,或深四指、一`[47]搩=磔【三宮甲】*`搩、一肘。惡物盡已,將`[好〔-〕【三宮甲】]`好淨土`[別填堅=來堅【三宮甲】,別填【乙】]`別填,堅築使平,埋著`[七=五【三宮甲】]`七寶及五穀子,埋深一磔,中心安之。欲安寶時,先作般若`[根本=身【三宮甲】]`根本印印其寶已,然後埋之。」
爾時,世尊正在大會說般若波羅蜜`[及=多【三宮甲】]`及說是真言法利益方便,能令一切人非人等聞此陀羅尼者悉發無上菩提之心,迴向十方諸佛國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生歡喜。
爾時,眾中有十六`[53]大藥叉將=神王【三宮甲】*`大藥叉將,其名曰:`[達哩底囉瑟吒大將=提頭賴吒神王【三宮甲】]`達哩底囉瑟吒大將、禁毘嚕`[55]大將=神王【三宮甲】*`大將、`[嚩日=跋折【三宮甲】]`嚩日嚕`[*55]`大將、迦`[57]尾=毘【三宮甲】*`尾嚕`[*55]`大將、`[彌覩=咩𨶳【宋元宮】,咩闚【明甲】]`彌覩嚕`[*55]`大將、`[𭭇怒=鈍徒【三宮甲】,跢怒【乙】]`𭭇怒毘`[*55]`大將、阿儞嚕`[*55]`大將、娑儞嚕`[*55]`大將、印`[捺=陀【三宮甲】]`捺嚕`[*55]`大將、`[波夷=婆姨【三宮甲】]`波夷嚕`[*55]`大將、摩`[尾=休【三宮甲】]`尾嚕`[*55]`大將、`[嬌尾=鳩毘【三宮甲】]`嬌尾嚕`[*55]`大將、真`[特=陀【三宮甲】]`特嚕`[*55]`大將、`[嚩=跋【三宮甲】]`嚩吒徒嚕`[*55]`大將、`[*57]`尾迦嚕`[*55]`大將、俱`[吠=鞞【三宮甲】]`吠嚕`[*55]`大將,`[有=與【三宮甲】]`有如是等十六`[*53]`大藥叉將,各將七千`[諸眷屬=諸鬼神【三甲】,詣鬼神【宮】]`諸眷屬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今此眾中一切天人既聞佛教,滅一切罪,不墮三`[塗=途【明甲】]`塗,植於佛種;我等`[藥叉將=神王【三】,神王將【宮】,藥叉將=神王【宮】]`藥叉將亦復如是,既蒙佛恩,我等歸命佛、法、僧寶,常隨擁護佛、法、`[僧眾=眾僧【三甲】]`僧眾。若王、大臣、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及一切眾生受持此法,若讀、若誦、若聽、若念、又復念佛、若坐禪者,我等`[十六藥叉將=神王【三宮甲】]`十六藥叉將及諸眷屬隨其行處而衛護之。若國城邑、若聚落中、若空閑林`[中〔-〕【元明甲】]`中如是等處,`[若〔-〕【三甲】]`若有`[念〔-〕【宮】]`念此般若波羅蜜多名者,我等`[眷屬悉皆=神王皆悉【三甲】,神王悉皆【宮】]`眷屬悉皆擁護。若人持此般若波羅蜜多時忽遇一切諸難事者,我等`[7]眷屬=神王【三宮甲】*`眷屬共相擁護。若復有人欲得般若波羅蜜多`[成就=驗【三甲】]`成就者,我等`[*7]`眷屬使滿其願。」
爾時,佛讚諸`[9]藥叉大將=神王【三宮甲】*`藥叉大將言:「善哉,善哉!汝等`[*7-2]眷屬=神王【三宮甲】*`眷屬能於般若波羅蜜多所在之處而作衛護,為未來世諸眾生故說`[修〔-〕【宮甲】]`修行之法。」
爾時,`[諸藥叉=神【三宮甲】]`諸藥叉王等言:「若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能深心信解我般若波羅蜜多功德自在威力陀羅尼成就故者,又須我等十六`[*7-3]眷屬=神王【三宮甲】*`眷屬來佐衛護。汝等`[有能=能有【三宮甲】]`有能依`[我此=此我【三甲】]`我此法,如前結護,廣建道場為之壇法,求諸利益,國祚延長,人民安樂,四方無事,災禍不侵,保守貞幹,無諸`[疾=病【三甲】,瘦【宮】]`疾苦。
「當請清淨`[*11-6]持明=呪【三宮甲】*`持明師——無問道俗,道體相同,行純熟者,七人、乃至二七、三七人等,淨持戒行,德尊長者——當於一所別立厨膳供給師等。`[任=住【宮】]`任取勝地——無問寺內寬大堂宇、庭院之所、若近舍利浮圖塔廟、若好園林、名山淨處——起作道場。其壇場法,掘去惡物,淨土築平。如前所說築平`[正已又=已竟【三甲】,已+(竟)【宮】]`正已,又以淨牛糞和香湯泥摩塗其地。
「以五色粉作三重`[院=臂【宮】,壁【甲乙】]`院,三重`[各開〔-〕【宮甲】]`各開四門。第三重內`[院〔-〕【宮甲】]`院作一`[圓月=淨室其室【三宮甲】]`圓月,中心安般若波羅蜜多`[菩薩〔-〕【宮】]`菩薩像,面向西門。其像`[右=左【甲乙】]`右邊安帝釋天,`[左=右【甲乙】]`左邊安梵摩天,`[東面…者〔-〕【三宮甲】]`東面安使者,西面持明者。第一重外四方各列四神王像,四方各四,總數即是十六神王。若欲畫者,第一重內畫著亦得。
「其`[*11-7]持明=呪【三宮甲】*`持明師者入第三重內,正在般若波羅蜜多像前,先`[(請般…召)十七字=喚【三宮甲】]`請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次請梵天等,次請召四面十六神王而安置之,`[及使者等=誦十六神王呪呪如下【宋宮】,誦十六神王呪呪如下說【元明甲】]`及使者等。
`[請=說【宋宮】,〔-〕【元明甲】]`請十六`[*9-1]藥叉大將=神王【三宮甲】*`藥叉大將`[*8-5]真言=呪【三宮甲】*`真言第`[二十=二十一【元明】]`二十(印用使者`[印=印呪曰【三宮甲】]`印)
「『那(`[30]上=上音【宋宮】*,上聲【明甲】*`上)`[謨=謨喝【宋明宮甲乙】]`謨囉(`[*30]`上)怛那`[二合〔-〕【宋元】]` \(二合)跢囉(二合)夜耶(一) 跢姪他(二) 訶訶(上`[*4-1]音〔-〕【元】,聲【明甲】*`音二俱同)(三) 醯醯(上`[*4]`音二俱同)(四) 呼呼(五) 戲利戲利(六) 彌(`[*34-10]去=去音【宋元宮】*,去聲【明甲】*`去)利彌(`[*34]`去)利(七) 杜銘徒杜咩(八) 鞞伽婆呬尼(九) 毘摩羅婆呬尼(十) 底哩(二合)寧(`[*30]`上)底哩(二合)(十一) 般`[33]羅=囉【三甲】*`羅(二合`[*30]`上)底羯爛(二合)陀(十二) 鞞多持質怛`[*33]`羅(二合)`[(十三)〔-〕【三宮】]` \(十三) 雞`[都=都(十三)【三宮甲】]`都般囉婆(二合)薩婆(`[*30]`上)`[36]𠼝=𠼐【三宮甲】*`𠼝(十四) 懼醯(`[*30]`上)`[*36]`𠼝(十五) 乾陀`[*36]`𠼝(十六) 旃`[37]茶=荼【宋明甲】*`茶`[唎=𠼐【三甲】]`唎(十七) 車闍(`[*34]`去)尼(十八) 懼羅遮利尼(十九) 旃`[*37]`茶毘伽陀婆醯(`[*30]`上)尼(二十) 梅怛囉(二合)`[榆=輸【甲乙】]`榆(二十一) 莎訶(二十二) 摩羅檀持`[曷〔-〕【三宮甲】]`曷囉婆迦(`[*34]`去)耶(二十三) 莎訶(二十四) 摩登伽俱(`[*30]`上)羅朋奢耶(二十五) 莎訶(二十六) 底哩(二合)商羯曳(二十七) 莎訶(二十八) 悉陀`[上=上音【宋】,去音【元】,去聲【明甲】]` \(上)曳(二十九) 莎訶(三十) 那(`[*30]`上)謨`[嚧=盧【元明】,胡盧【甲乙】]`嚧瑟吒(二合)寫(三十一) 摩登伽囉闍寫(三十二) 悉殿都(三十三) 曼怛囉(二合)跛陀(三十四) 莎訶(三十五)』
「若人但能誦得此`[*8-6]真言=呪【三宮甲】*`真言,不須供養,即得`[成就若誦此=効驗若得不得誦持亦得誦【三宮甲】]`成就;若誦此`[*8]`真言七遍,十六`[*9-2]藥叉大將=神王【三宮甲】*`藥叉大將即到其所,任行者`[驅〔-〕【三宮甲】]`驅使。
「若人欲往病`[人〔-〕【三宮甲】]`人所,先於房內預誦此`[*8-8]真言=呪【三宮甲】*`真言一百八遍,`[46]加持=呪【三宮甲】*`加持自右`[掌=手【三宮甲】]`掌,即以右手摩自脣口。到病人所,心想自手譬如氷雪,用`[手〔-〕【三宮甲】]`手把炭火,以自手背著`[於〔-〕【三宮甲】]`於彼人身,心作差想,其病即差。
「或取`[鞭=鞕【元】]`鞭杖,長八指、或十二指、或十六指,`[*46-1]加持=呪【三宮甲】*`加持二十一遍,內火中著,火燒赤`[已=隨【元】]`已,隨取其炭,一不損手。
「正欲`[誦=取【三宮甲】]`誦時,先當內手香水椀中,復向口邊,如是三度即得法成。以少香水散於四方,以為結界,後用其法。是`[*8-9]真言=呪【三宮甲】*`真言能助成般若波羅蜜多,令一切眾生皆發無上菩提之心。
「若人欲入山中坐禪`[者〔-〕【三宮甲】]`者,設有惡蟲、師子、虎、狼、及`[惡〔-〕【三宮甲】]`惡魔鬼等欲來惱者,當誦此`[*8-10]真言=呪【三宮甲】*`真言一百八遍,即無所畏,諸障難事自然消滅。
「若謗法人及造五逆,是惡人等不`[容=肯【三宮甲】]`容懺悔,如此之人莫教此法。
「若能至心誦此`[真言=呪【元明甲】,〔-〕【宮】,真言呪【乙】]`真言者,能滅四重五逆等罪。
「`[若具說此=欲作【三宮甲】]`若具說此般若波羅蜜多法,有無量壇印陀羅尼法門,`[今當略說=其中略出【三宮甲】]`今當略說此法。如摩尼珠,若有無上菩提心者,得見此法,成菩提果。
「若人欲得日日供養十方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三宮甲】]`天等者,若在房內及佛殿中而供養之,但是供養之處皆須`[作〔-〕【三宮甲】]`作結界法,以佉`[陀囉=多羅【三宮甲】]`陀囉木(`[唐=此【明甲】]`唐云紫`[薑=橿【元明甲】]`薑木也)作橛四枚,各長八指,各`[*46-2]加持=呪【三宮甲】*`加持其橛一百八遍,釘於四角,一釘以後永莫拔却;一橛既然,餘三亦爾。其壇中心及於四方穿地作孔,各深一`[榤=磔【三宮甲】]`榤,於其孔中埋白芥子,用軍`[*37-2]茶=荼【宋明甲】*`茶利大心`[*8-11]真言=呪【三宮甲】*`真言`[*46]`加持白芥子一百八遍。`[真言曰=如前橛法呪曰【三宮甲】]`真言曰:
「『唵(一) 戶盧戶盧(二) `[5]底=羝【三宮甲】*`底瑟吒(二合)`[*5]`底瑟吒(二合)`[(三)〔-〕【元】]` \(三) 盤陀盤陀(四) 訶那`[去〔-〕【三宮甲】]` \(去)訶那(五) 阿蜜哩(二合)`[帝=羝【三宮甲】]`帝(六) `[烏𤙖七㧊八=烏𤙖㧊七【宋宮】,鳴𤙖泮七【元明甲】]`烏𤙖(七) 㧊(八)』
「若人日日香湯`[洗=洒【宮】]`洗浴,入於道場作護身印(以下印等是助成印,故`[下=不【三甲】]`下別記次第頭數)。
`[(甘露…言)十五字=反叉二小指於掌中以二無名指雙屈入掌中捺於二小指叉上合腕竪二中指頭相拄屈二頭指捻中指上節背二大指竝頭捻中指中節上頭指來去次作辟毘那夜迦印【三宮甲】]`甘露軍茶利辟除尾那夜迦法印真言
「`[(右手…怖畏)百六十字=以右手大指捻小指甲上反叉腰側左手大指橫屈在掌中無名二指屈向掌中壓大指頭指及小指屈著無名中指邊以頭指小指甲根於中指無名指中節齊右轉四方結界口中誦結界呪呪曰唵一嗚𤙖二訶那杜那三摩他毘馱崩二合娑上音夜四烏瑳陀去音耶五嗚𤙖㧊㧊泮吒反六此印及呪若房內作用向頭上右轉三匝誦呪七遍若作壇時作步臂行遶壇三匝從外而行先起右足次舉左脚誦呪二十一遍多誦亦好【三宮甲】,但上音去音之音字明本甲本俱作聲,㧊㧊二字元本明本甲本俱作泮泮,泮吒反六之反字明本甲本俱作切]`右手大指屈橫在掌中,以左中指及無名指握其大指,又以頭指及小指努屈向外使,頭指頭到中指中節側,令小指頭到無名指中節側,即舒其臂,向右轉之,誦真言七遍。正作法時,以左手大指捻小指甲上節,叉腰側,直申三指頭向前。真言曰:
「『唵(一) 虎𤙖(二) 訶(上)那(上)植那魔他(三) 毘馱崩(二合)娑(三) 夜(四) 烏蹉(二合)馱耶(五) 嗚𤙖㧊㧊』
「是法印明悉能辟除一切藥叉、尾那夜迦,一切諸惡悉皆散馳,成辦諸事,一無怖畏。
`[結地界法印真言=次作地結界印【三宮甲】]`結地界法印真言
「先以右中指於左頭指、中`[指=岐【宮】]`指岐間向背出頭,次以無名指於`[左〔-〕【宮】]`左小指岐間亦爾,左中指內向,右頭指、中`[指〔-〕【宮】]`指岐間向內出頭,`[次以〔-〕【宮】]`次以左無名`[指〔-〕【宮】]`指於`[右〔-〕【三宮甲】]`右小指間亦爾,`[兩=二【三宮甲】]`兩小指、頭`[指〔-〕【三宮甲】]`指竪合頭,二大指亦合,`[頭=頭頭【三宮甲】]`頭向下。`[若〔-〕【三宮甲】]`若作法時,大指合頭`[拄=著【三宮甲】]`拄地,翼兩臂`[肘=臂【宮】]`肘。`[*8-12]真言=呪【三宮甲】*`真言曰:
「『唵(一) 吉唎吉唎(二) 跋折囉覆知(二合)(三) 盤陀盤陀(四) 嗚𤙖`[五〔-〕【三甲】]` \(五) 訶(`[上=上音五【宋元宮】,上聲五【明甲】]`上)』
「`[誦真言七遍以印拄地一切諸惡鬼等皆悉馳散=(當誦七遍以印拄地一切諸惡鬼等皆悉馳散)【宋】,當誦七遍【宮】,當誦七遍以印拄地一切諸惡鬼等皆悉馳散【元明】,以印拄地一切諸惡鬼等皆悉馳散【考偽-甲】]`誦真言七遍,以印拄地,一切諸惡鬼等`[皆悉=悉皆【三甲】]`皆悉馳散。
`[結四方界法印真言=次作四方結界印【宮甲】]`結四方界法印真言
「准前地印,`[唯=惟【宋宮】]`唯改`[開〔-〕【三甲】]`開二大指,`[(相去…身)八字=磔開【三宮甲】]`相去二寸,指頭向身,直竪`[努指〔-〕【三宮甲】]`努指,向右轉之。`[*8-13]真言=呪【三宮甲】*`真言曰:
「『唵(一) 薩囉薩囉(二) 跋折囉(三) 波囉(二合)迦(`[*34-14]去=去音【宋元宮】*,去聲【明甲】*`去)囉(`[上〔-〕【三宮甲】]`上)(四) 嗚𤙖`[五〔-〕【三宮甲】]` \(五) `[㧊六=㧊五【宋】,泮五【元明甲】]`㧊(六)』
「`[誦真言七遍即以此印向於四方隨日右轉所有一切藥叉尾那夜迦等皆悉馳散=(當誦七遍即以此印向於四方隨日右轉所有一切藥叉尾那夜迦等皆悉馳散)【宋】,(當誦七遍)【宮】,當誦七遍即以此印向於四方隨日右轉所有一切藥叉尾那夜迦等皆悉馳散【元明甲】]`誦真言七遍,即以此印向於四方,隨日右轉,所有一切藥叉、尾那夜迦等皆悉`[馳=持【宋】]`馳散。
`[(結虛…界)十四字=次作上方結界印【三宮甲】]`結虛空界法印真言(亦名上方結界)
「准前地印,`[*39-6]唯=惟【宋宮】*`唯改二大指各附著頭指側上,`[即以此印〔-〕【三宮甲】]`即以此印向`[於頭=頂【三甲】,頭【宮】]`於頭上,右旋三匝。`[真言曰=誦呪七遍竟自著頂上合掌向前呪曰【三宮】,誦呪七遍竟自著頂上令掌向前呪曰【甲】]`真言曰:
「『唵(一) 毘悉普(二合)`[吒=羅吒【考偽-甲】]`吒`[囉=囉(上)【宋宮】,囉(上聲)【明甲】]`囉叉(`[上〔-〕【三宮甲】]`上)(二) 跋折囉(三) 半闍囉(四) 嗚𤙖`[五〔-〕【三宮甲】]` \(五) `[㧊六=㧊五【宋宮】,泮五【元明甲】]`㧊(六)』
「`[以此印舉向頭上右旋三匝誦真言七遍天上虛空一切飛行藥叉魔鬼等皆悉退散各誦印下真言七遍=當誦七遍【宮】,(以此印舉向頭上右旋三匝誦真言七遍天上虛空一切飛行藥叉魔鬼等皆悉退散各誦印下真言七遍)四十一字夾註【宋】,(以此印舉向頭上右旋三匝誦真言)十四字=(當誦)二字【元明甲】]`以此印舉向頭上,右旋三匝,誦`[真言=呪【宋】]`真言七遍,天上虛空一切飛行藥叉、魔鬼等皆悉退散。`[各誦乃至遍八字元本明本乙本俱作細註]`各誦印`[下真言=下呪【宋】,呪【元明甲】]`下真言七遍,當設二十一種供養之具,作般若波羅蜜多法會,隨力堪能,`[惟=唯【元明甲乙】]`惟好精妙。何等名為二十一種?一者、嚴飾道場,安置尊像,復以種種香——所謂龍腦、丁香、欝金、沈水——香湯浴像,還置本處;二者、像前當作水壇;三者、龍腦、沈水、上妙香等用塗像身;四者、諸妙花鬘`[絞珞=交絡【三宮甲】]`絞珞佛身、左右肩上;五者、頂掛天冠;六者、寶釧`[*14-4]瓔珞=纓絡【宋宮】*`瓔珞莊嚴佛身;七者、寶帳;八者、燒種種香;九者、懸雜色幡;十者、懸於`[傘=繖【三宮甲】]`傘蓋;十一、然燈;十二、百味飲食及好甘果;十三、懸於諸小鈴珮;十四、懸諸音樂;十五、諸雜色華;十六、寶扇;十七、種種衣服;十八、寶鏡;十九、寶瓶;二十、`[真=寶真【三甲】]`真珠網;二十一、白拂。以如是等勝妙之具至心供養,能令人王等及一切眾生無始已來十惡五逆諸罪消滅,復令現在所求隨意。若不能具二十一種,五種亦得。何等為五?一者、香水,二者、雜花,三者、燒香,四者、飲食,五者、然燈。具此五事,起大慈`[悲慜念=心憐愍【三宮甲】]`悲慜念一切諸眾生故,供養諸佛亦當得`[成就=驗【三宮甲】]`成就。
「次作`[嚩日囉二合印加持=跋折囉印印【三宮甲】]`嚩日囉(二合)印,加持前所有一切香花、寶物供等;若有金剛杵,不用手印,直當用杵`[(而作加持無嚩日囉(二合)即)十一字=印而印用無跋折囉始【三宮】,印而即用無跋折囉始【甲】]`而作加持。無嚩日囉(二合)即用手印,以左手`[作總印〔-〕【三宮甲】]`作總印,大指捻小指甲上,餘三指直向上`[*47-1]搩=磔【三宮甲】*`搩竪。`[*8-14]真言=呪【三宮甲】*`真言曰:
「『唵(一) 阿蜜`[里=哩【三宮甲】]`里(二合)羝(二) 嗚𤙖`[二合=三【宋】,〔-〕【元明宮甲】]` \(二合)`[泮(三)(入)〔-〕【宋】,泮三【明甲】,捕三【宮】]`泮(三)(入)』
「`[此軍…言〔-〕【三宮甲】]`此軍茶利小心真言`[誦=各誦【三甲】,當誦【宮】]`誦七遍莊嚴道場,種種香花、燈明、飲食悉行列竟,次當燒香。若欲請佛,作佛印請;次請般若,作般若印;次請觀`[8]自在=世音【三宮甲】*`自在菩薩,作觀`[*8]`自在印;次請金剛及諸天等亦爾,隨類作印請之,一一請來,作花座印并誦坐。`[真言=呪即說呪【三宮甲】]`真言曰:
「『唵(一) 嗚𤙖(二) 迦摩囉(三) 莎訶(四) (`[誦七乃至竟十一字宋元明三本宮本甲本乙本俱作本文]`誦七`[遍=遍呪【三甲】]`遍,一一請來安置座竟)』
「次作大結界印,右轉三匝,先仰二手,次二小指、二無名指右壓左反鉤於掌中,`[次=側【乙】]`次竪二中指,頭相拄,次以二食指各捻中指上節背上,次`[別〔-〕【三宮甲】]`別二大指各自屈在中指`[中〔-〕【三宮甲】]`中節上,莫相著。`[*8-15]真言=呪【三宮甲】*`真言曰:
「『唵(一) 商迦(`[*30-9]上=上音【宋宮】*,上聲【明甲】*`上)`[𡅏=禮【三宮甲】]`𡅏(二) 摩訶三麼焰(`[*30]`上)(三) 盤陀盤陀(四) 莎訶(五)』
「當誦七遍,次更燒香,作香鑪印印香及鑪,即執香鑪,壇前胡跪,供養東方一切諸佛、一切菩薩、一切金剛、一切諸天、四天王等,乃至十方亦爾。供養竟,放香鑪`[著壇前=即【三宮甲】]`著壇前,至心作禮,若有香花、飲食等而供養之;若無香華、`[飲食〔-〕【三宮甲】]`飲食等,作一切供養印并誦`[真言=其呪【三宮甲】]`真言而供養之。
`[(次作…曰)二十四字=一切供養印左右五指皆相合竪掌中少空呪曰【三宮甲】]`「次作普供養印。
「以二手合掌,於掌中心少空,勿令相著。真言曰:
「『唵(一) 薩婆菩馱`[二〔-〕【三宮甲】]` \(二) 阿`[地=提【三宮甲】]`地瑟`[恥底三=恥二合帝二【三宮甲】]`恥底(三) 悉`[鉢=頗二合【三宮甲】]`鉢囉`[醯=醯(上)【宋元宮】,醯(上聲)【明甲】]`醯迷`[四=輕呼之【宋】,輕呼三【元明甲】,輕呼之三【宮】]` \(四) 伽伽那劍`[引=平音四【宋元】,平聲四【明甲】]` \(引)三`[曼=曼(去音)【宋元宮】,曼(去聲)【明甲】]`曼陀(五) 莎訶(六)』
「`[誦此=當誦此【宋宮】,當誦【元明甲】]`誦此七遍,復以種種香花供養,各作本印還其位處。`[次作=法事【三宮甲】]`次作音樂讚歎周畢,作般若印,懺悔罪障,誦大心`[*8-16]真言=呪【三宮甲】*`真言,當印心上,口陳所犯三業之罪,發露懺悔,恒具七法。譬如大火焚於乾草,加猛風吹,莫不都盡;精進誦`[30]明=呪【三宮甲】*`明,罪垢消滅亦復如是。又如霜雪闇室,焰日能除;誦明精進,滅無明闇猶`[如=若【三宮甲】]`如盛日。
「又誦般若`[*8-17]真言=呪【三宮甲】*`真言,`[*51-4]酥=蘇【宋宮】*`酥、蜜等物`[作護摩=火鑪中燒【三宮甲】]`作護摩,供養賢聖,滅除無`[始=量【三宮甲】]`始生死重罪,速得成就無上菩提。
「其`[持明=誦呪【三宮甲】]`持明人應當具足堅持七法。何等為七?一者、持戒;二者、忍辱;三者、離口`[過=四過【三宮甲】]`過;四者、於佛法中生決定信;五者、發無上菩提心;六者、常誦真言法`[印〔-〕【三宮甲】]`印,心生慚愧;七者、於四威儀身心無倦。猶如輪王具足七寶,得紹`[正=王【三宮甲】]`正位,王四天下;呪師亦爾,具前七法速得證驗,隨所施為悉`[得=皆【元明甲】]`得稱意。
「正坐莫動,數數禮拜,`[讚=口讚【元明甲】]`讚歎`[40]諸〔-〕【三甲】*,【宮】`諸佛:『願我生生不經八難,所生之處恒為男`[子〔-〕【考偽-甲】]`子身,`[崇=崇信【三宮甲】]`崇三寶,諸根完具,一切`[伎=技【明甲】]`伎藝願速通達,具六神通。若來乞者,頭、目、髓、腦、國城、妻子、象、馬、七寶,隨其所欲皆悉施與。一切諸欲心無染著,聰明智慧,一切眾生見聞我者,發菩提心,生生之處值善知識,恭敬尊重,聽聞正法,如說修行。以菩提心而自莊嚴,於四威儀身心清淨,得宿命智,無礙自在,諸惡罪業深生怖畏,修習菩提十波羅蜜,得大自在。不受女身及以奴僕,亦不闇鈍、不處邊地、不起邪見、不生旃陀羅家。有佛出世願常值遇,修行六度迴向菩提,所有財寶隨欲皆給,寧`[可=作【三宮甲】]`可貧賤修諸善法,不處富貴而行惡業。命不中`[夭=犮【宋】]`夭,正信家生,眷屬具足,孝養師父,利根智慧,辯才無礙,得佛正信,慈念眾生。願所生處具五種法。何等為五?一者、福德,二者、智慧,三者、十力,四者、精進,五者、發菩提心。如佛所證薩婆若智三十二相,我亦當得,十方淨土隨意往生,常見諸佛;一切眾生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令好念佛故。』發是願已,`[持=搯【宋宮】,掐【元明甲】]`持珠誦`[*30-1]明=呪【三宮甲】*`明。
「其`[持珠=搯珠【宋】,掐【元明宮甲】]`持珠法者,去所供養佛菩薩處四五尺許,却縮跪坐,身莫動搖,莫看東西、莫近口氣,於供養佛菩薩等`[處=上【三宮甲】]`處莫放穀風,正身端坐,一心念佛、菩薩、金剛、`[天〔-〕【三宮甲】]`天等,如入奢摩他無異。
「次作`[掐【CB】,搯【大】(cf. K11n0308_p1101a13)]`掐珠印。
「以左手大指捻無名指`[甲〔-〕【三宮甲】]`甲上貫珠孔中,次直舒中指、小指,以食指掩中指上節側上,以右手大指、無名指`[掐=搯【明甲】]`掐珠誦`[*30-2]明=呪【三宮甲】*`明,餘指同左手。
「若如是掐珠得十種瑞相者,即知有驗。何等為十?一者、像上放光;二者、風不吹而道場中幡自然動搖;三者、雲不覆而天有雷聲;四者、道場中燈焰長三四尺;五者、`[香=於香【三宮甲】]`香鑪中人不燒香而香烟自出;六者、空中聞有種種音樂之聲;七者、感得四方無事,福壽延`[年=長【三宮甲】]`年,無諸疾病,師子、虎、狼、諸毒蟲等不能為害;八者、於五欲境心無染著;九者、諸魔鬼神不能嬈亂,自他之病療即除愈;十者、見佛、菩薩、金剛、天等。若於夢中見佛菩薩、或昇高山、或上高樹、乘船度岸、或騎象馬、或見師僧、父母、善知識等,是時行者及施主等若於夢中見是相類,即知罪滅,皆是好應靈瑞之相,`[明王=呪神【三宮甲】]`明王翼衛。
「是時行者正作法中,身毛皆竪,即知得驗。
「每日旦起`[洗=洒【宮】]`洗手面已,`[嚼=口嚼【三宮甲乙】]`嚼楊`[柳〔-〕【元明甲】]`柳枝更漱口訖,入佛堂中作供養法,未到食時`[悉皆=皆悉【三宮甲】]`悉皆發遣,一日三時如前掐珠,誦`[*30-3]明=呪【三宮甲】*`明一百八遍一千八遍。隨力所堪,道場門前置一`[護摩=火【三宮甲】]`護摩鑪,`[*11-8]持明=呪【三宮甲】*`持明師西`[坐=坐而【三甲】]`坐面向東,左著香水及諸雜花,右著胡麻、`[蘇=酥【元明甲】]`蘇蜜、稻穀花等,隨有壇所燒供養物皆右邊著,然後請`[*40-1]諸〔-〕【三甲】*,【宮】`諸佛、菩薩、金剛、天等,作花座印,隨法所須,燒著`[爐=鑪【三甲乙】]`爐中供養。供養`[已=已訖【三宮甲】]`已,還坐本處,口云:『此`[無=等【考偽-甲】]`無香花、飲食,慚愧。』然後發`[遣=遣之【三宮甲】]`遣。
「房內數數燒香,日日誦`[不動=阿閦【三宮甲】]`不動佛陀羅尼、`[16]無量壽=阿彌陀【三甲】*`無量壽佛陀羅尼等,滅除身中五逆、四重等一切罪障。
「若欲得生`[*16-1]無量壽=阿彌陀【三甲】*`無量壽佛國,日日作此供養,誦陀羅尼法。常作此法,一切`[事業=法事【三宮甲】]`事業皆`[得成就=有證驗【三宮甲】]`得成就,死`[已〔-〕【三宮甲】]`已生`[無量壽=阿彌陀【三宮甲】]`無量壽佛國。若日日供養,功德`[甚大=大好【三宮甲】]`甚大,不可具說。念佛功德非是`[挍量=比對【三宮甲】,挍量【乙】]`挍量,其誦`[*8-18]真言=呪【三宮甲】*`真言功`[德〔-〕【三宮甲】]`德力狀`[如=等【三宮甲】]`如日`[月=日【宮】]`月之光,念佛功德同夜`[燈=證【宮】]`燈之光,不得`[其比=具譬【三宮甲】]`其比。若日日供養誦`[*30-4]明=呪【三宮甲】*`明兼念佛功德,如須彌之高、大海之深;若空念佛不兼誦`[*30]`明功德,如香山之小、如阿耨達池之細,不可挍量。若日日供養諸佛誦`[*30]`明滅罪,如火燒草木,`[罪滅=滅罪【三甲】]`罪滅亦爾。若能日別三時供養、念佛、誦`[*30]`明,比空念佛不可比`[挍=校【甲乙】]`挍,口不能宣,功德利益不可思議。當知般若功德成就讚`[莫=不【三甲】]`莫能盡。」
`[陀=佛說陀【三宮甲】]`陀羅尼集經卷第三`[甲本乙本奧書曰貞享三丙寅六月十七日點校個卷了是為明日授與諸徒也矮屋炎天頭似焚汗流袞袞濕單裙若非興法利生事誰不施斯勞慮勳阿呵呵河南延命苾芻淨嚴四十八戴]`
佛說陀羅尼集經卷第四(觀世音`[卷上=部之一【元明】]`卷上)
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譯
十一面觀世音神呪經(`[注=大部卷第四注【元甲】,上大部卷第四注【明】]`注是人意,麁是經本,此`[卷=經【明甲】]`卷總有五十二印,五十是主,二印是`[客=客此卷中止有十印【元明】]`客)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中耆闍崛山與無量菩薩摩訶薩大眾俱,前後圍遶。爾時,觀世音菩薩摩訶薩與無數持呪賢聖俱,前後圍遶,來詣佛所。到佛所已,五體投地頂禮佛足,禮佛足已,遶佛三匝,却坐一面。
時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我有心呪,名十一面,具有無量大陀羅尼并諸印法及無量壇。我今說之,為一切眾生故、欲令一切眾生念善法故、欲令一切眾生無憂惱故、為除一切眾生病故、為一切障難災怪惡夢悉除滅故、欲除一切橫病死故、欲除一切諸惡心者令調柔故、欲除一切諸魔鬼神障難不起故。世尊!我未曾見若天、若魔、若帝釋、若沙門、若婆羅門等有能受持如是法者,若讀、若誦、`[若〔-〕【三甲】]`若書寫流布、或以此法防護其身、或以此印印水,呪已澡浴其身,若入陣鬪戰、若為毒所中;持此法者,一切諸難無所能為,`[38]唯=惟【宋宮】*`唯宿殃不除。如是之法,一切諸佛所念。我此呪法,一切諸佛所記。
「世尊!我憶過恒河沙數劫外有佛名百蓮華眼頂無障礙功德光明王如來,我於爾時在彼佛所作大持呪仙人中王,於彼佛所方得此法。得此法時,十方諸佛皆現`[目=自【宮】]`目前。見佛現已,忽然即得未曾有智。當知此法有如是神力,亦能利益無量眾生。是故當知: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晝夜慇懃讀誦,勿令忘失,持此法時更莫他境,於晨朝時`[40]洗=洒【宮】*`洗浴其身,著新淨衣,受持此法,作印護身,淨泥摩壇,隨意方圓、闊狹、大小結界已竟,請觀世音坐於壇上,燒香、散華、種種供養,禮拜誦呪一百八遍。持此呪者,現身即得十種果報。何等為十?一者、身常無病;二者、恒為十方諸佛憶念;三者、一切財物、衣服、飲食自然充足,恒無乏少;四者、能破怨敵;五者、能使一切眾生皆生慈心;六者、一切蠱毒、一切熱病無能侵害;七者、一切刀杖不能為害;八者、一切水難不能漂溺;九者、一切火難不能焚燒;十者、不受一切橫死。是名為十。復得四種果報。何等為四?一者、不為一切禽獸所害;二者、永不墮地獄;三者、臨命終時得見十方一切諸佛;四者、命終之後生無量壽國。
「世尊!我念過恒河沙數劫復過無量恒河沙數劫,爾時有佛名曼陀羅香如來,我於彼佛為優婆塞身,於彼佛所復得此法。得此法已,於四`[方=萬【三宮甲乙】]`方劫超生死際。說此法時,得一切諸佛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智慧藏法門。以此法門力故,能救一切眾生,一切牢獄、繫閉、杻械、枷鎖、臨當刑戮、水火等難種種苦惱,我恒救護,令得解脫。一切夜叉、羅剎娑等,由此法印陀羅尼力,令此夜叉、羅剎娑等皆發善心,功德具足,`[即=耶【宮】]`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此法等有如是力。
「設復有人犯四重罪及五逆罪,能持此法讀誦一遍陀羅尼者,所有一切`[恨=根【元明甲乙】]`恨本重罪悉得除滅。誦此呪者有如是功德,況復依教能作印法、誦持呪者?當知是人於萬萬億那由他諸佛所曾聞此法,今還得聞。況復受持、讀誦、晝夜不忘者?是人若心有所念者,我滿其願。
「若復有人月十四日或十五日以香湯洗浴其身,著新淨衣,一上廁、一洗浴,如此淨衣,不得上屏。行此法時,竟日不食,作印護身。結界法已,誦陀羅尼至於明旦。其道場中置觀世音像,作請觀世音印,誦呪,懸於種種雜色幡蓋、香華供養。初入道場時,必須殷重至心奉請十方諸佛,慇懃懺悔,`[4]讚=贊【宋】*,【元】`讚歎三寶。禮三拜已,在於像前敷一坐具,胡跪恭敬,至心發願,作數珠印,把`[珠=搯【宮】]`珠掐之,一心誦呪一千八遍——一百八遍亦得無咎。次執香`[鑪=爐【乙】]`鑪燒香而言:『此處無有種種供養、上味飲食,慚愧謝之。』
「世尊!我由此等法印呪力名號尊貴難可得聞,若有稱念百千俱致那由他諸佛名號,復有暫時稱我名號,彼二人福正等無異。」
爾時,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晝夜慇懃稱我名號者,皆得阿毘跋致地,現身得離一切苦惱、一切障難、一切怖畏,及三毒罪悉得除愈,況復有人依於此教如法修行?當知是人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在掌內。」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乃能於一切眾生起於大慈大悲之心,而欲開示此大神呪印等法門。善男子!汝由此法方便力故,悉能救脫一切眾生,所有病苦、障難、怖畏、身語意惡,乃至安立一切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決定無疑。善男子!此陀羅尼印等法門我亦隨喜,受汝神呪、印等之法我亦印可。善男子!汝今說之。」
爾時,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五體投地,頂禮佛足,右膝著地,而白佛言:「世尊!我今承佛神力,次第說印陀羅尼壇功能法式。」即說呪曰:
「那(`[上音=上聲【明甲】下同]`上音)謨(上音)`[囉=喝囉【三甲】]`囉(上音)跢那(二合)跢`[囉=那【明】,羅【甲】]`囉(二合)夜耶(一) 那(上音)謨(上音)阿𠼝耶(二) 婆路(輕呼)枳帝攝跋(二合)囉(去音)耶(三) 菩提薩埵(`[去音=去聲【明甲】下同]`去音)耶(四) 摩訶薩埵(去音)耶(五)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六) 跢姪他(七) 唵`[(八)(去音長引)=去音長引八【宋元宮】,去聲長引八【明甲】]` \(八)(去音長引) 馱囉馱囉(九) 地哩地哩(十) 杜嚕杜嚕(十一) 壹𪘨`[伐𪘨十二=十二伐𪘨【三宮甲】]`伐𪘨(十二)(`[茶=荼【宋明甲】]`茶賣`[反=切【明甲】下同]`反去音上下同) `[齲犁尾齲犁〔-〕【三宮甲乙】]`齲犁尾齲犁(十三) 闍`[16]梨=犁【三甲】*`梨闍`[*16]`梨(十四) 鉢囉闍梨鉢囉闍犁(十五) 鳩素咩(十六) 鳩`[蘇〔-〕【三】]`蘇麼婆`[梨=𠼝【宋元】,犁【明甲乙】]`梨(十七) 壹里弭(去音)里(十八) 止里止徵(知里反)(十九) 闍羅摩(二十) 波那(去音)耶(二十一) 鉢囉(二合)摩輸陀薩埵(二十二) 摩訶迦嚧尼迦(二十三) 莎(去音下同)訶(二十四)」
觀世音菩薩說此陀羅尼時,`[佛=諸佛般若【甲】]`佛、菩薩眾、金剛、諸天等高聲`[*4-1]讚=贊【宋】*,【元】`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此是根本陀羅尼,若有念誦,獲如上說功德勝利。已說根本陀羅尼竟,次說七日供養壇法。
「若有沙門、若婆羅門、善男子等`[誦=請【三甲】]`誦於祕密法藏,要決成就大驗,若諸國王心生決定,懺悔眾罪,願欲見聞都大道場法壇會者,先覓清淨寬大院宇、精華大舍、及好寺舍佛堂之所——露地亦得。定知處已,白月一日於晨朝時,阿闍`[21]梨=𥠖【明甲】*`梨身及諸弟子香湯洗浴,將諸香花至其處所。阿闍`[*21]`梨手執跋折羅,次第問諸弟子等言:『汝等決定欲學諸佛祕密法藏,不生疑不?』徒眾答言:『我等欲學諸佛法藏,決定誠信,不生疑心。』如是次第三問三答。
「如是答竟,次阿闍`[*21-2]梨=𥠖【明甲】*`梨手印香鑪、水等,呪已,手執香`[鑪=爐【宋】]`鑪胡跪燒香,啟白一切諸佛、般若、菩薩、金剛、天等、及與一切業道冥祇:『今此地者是我之地,我今欲立七日七夜都大道場法壇之會,供養一切十方法界諸佛世尊、及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眾、金剛、天等,領諸徒眾,決定一切祕`[密=蜜【宋】]`密法藏難思議法門故,取諸證成。我欲護身結界法事,在此院內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所有一切破壞正法毘那夜迦、惡神鬼等皆出去我結界之所七里之外;若護正法善神鬼等、`[於〔-〕【宮】]`於我佛法中有利益者,隨意而住。』說此語已,次等依彼軍`[茶=荼【宋元乙】]`茶利法辟除結界。既結界竟,即令掘去十肘地內一切惡土、骨、髮、炭糠、瓦礫等物。若上好地,掘深一磔;若中,一肘;下地,二肘;若下下地,掘深三肘。惡物盡竟,將好淨土堅築令平,基高最好。次第二日及第三日以泥泥地。
「次第四日`[用=旦【宋元甲乙】,曰【明】]`用牛糞香泥泥其地竟,次將繩子四方八肘一匝挽之,四角下點,更以繩子從東北角至西南角、從東南角至西北角交叉挽之。其繩叉中下點,掘地深一磔許,埋著五寶并及五穀——其五寶者,一、金,二、銀,三、真珠,四、珊瑚,五、琥珀;言五穀者,一、大麥,二、小麥,三、稻穀,四、小豆,五、胡麻——以一片絹共裹寶穀,以五色線繫絹埋之。其五色線一頭出地長五指許,此寶物等永不得出。
「次作大結界,其結界法,執跋折羅(`[唐=此【明】]`唐云金剛杵也)右遶壇外,急走三匝,作毘那夜迦種種結界印印地下四方、上方,誦呪作印,啟告辟除結界等法如初日說,依軍`[5]茶=荼【宋甲乙】*`茶利次第法用。
「次第五日結界法式,如第四日,更用牛糞塗地。其塗地法,手右旋磨,勿向左磨。其餘事者同第四日。
「次第六日,阿闍`[*21-3]梨=𥠖【明甲】*`梨`[*40-1]洗=洒【宮】*`洗浴先入壇內,又好聰明弟子二人亦淨`[*40]`洗浴,著新淨衣,隨後入壇。以`[壇=檀【三甲乙】]`壇香湯和石灰竟,石灰汁中染細繩子,令一弟子把其繩頭按壇東北,正當角頭先點之處。次阿闍`[*21]`梨把繩一頭按壇東南,正當角頭先點之處,急挽著地,使一弟子捻繩中央拼著地上。次東北角弟子起,向西南角坐,亦如前作;次東南角阿闍`[*21]`梨起,向西北角坐,亦如前作;次西南角弟子起,向東北角坐,亦如前法。次先拼處,從外向內離一肘許,更依前法圍遶拼之。次取八肘繩子屈中,當壇一方下著一點,更屈二肘繩子從壇一方中央點量,左右更點兩處。
「次其一方門壁去壇繩五指許,次更屈門壁向左右五指許作,次其門左右兩畔寬五指許作。次其門外邊直`[畫著=著畫【乙】]`畫著,一方若爾,三方准知。
「次作中院,外繩四肘,其外院內繩與中外繩兩繩之間開一肘道。其中院門四方壁與向左右總作三指許,其`[門外=外門【宮】]`門外邊繩子拼法亦如前法。
「其中院內方離外繩一肘更拼石灰繩子。其壇正中心作二肘院,`[莫=更莫【三宮甲】]`莫作門。
「次阿闍`[*21-6]梨=𥠖【明甲】*`梨以五色線一呪一結,五十五結,用馬頭觀世音呪。呪曰:
「『唵(一) 阿彌(上音)哩都知(二合)婆(去音)婆(二) 嗚𤙖`[10]泮=㧊【宋宮】*`泮(三)』
「次以絹片裹於五寶并五穀子,五色線繫,繫呪索上,隨人多少一一裹之。
「次於壇四角各竪一竿,西門兩箇竹竿以繩繞繫四角竿上,於其繩上懸雜色幡。其壇上方東西南北四維繫幡,交絡莊嚴。其壇外院西門南側離壇二尺穿作火鑪,縱廣深淺各二尺作。於其鑪中留一土臺,臺上素作香泥蓮華為蓮華座。
「次日欲沒時,阿闍`[*21-7]梨=𥠖【明甲】*`梨令諸弟子總`[*40-3]洗=洒【宮】*`洗浴竟,次阿闍`[*21]`梨作大結界。
「次日入時,召請諸佛、菩薩、金剛,於壇中`[心=必【宮】]`心著一佛像,北方觀世音、南方金剛,以種種香華、五`[槃=盤【明甲】]`槃飲食、十六盞燈而供養之。
「次於西門外敷新淨席。
「次阿闍`[*21-9]梨=𥠖【明甲】*`梨喚諸弟子作護身印,一一誦呪七遍,各各與印諸弟子頂,及兩`[肩=眉【明】]`肩、心、咽、眉間、髮際、腦後。護身畢已,令諸弟子就於席上,面向東坐。
「次取香華及白芥子,阿闍`[*21-10]梨=𥠖【明甲】*`梨把白芥子各呪七遍,次第打諸弟子頭上三遍。打竟,更與護身,用馬頭觀世音印呪之。
「次阿闍`[*21-11]梨=𥠖【明甲】*`梨胡跪,問於最長弟子而云:『汝今欲得學此法不?』弟子答云:『欲得。』如是次第問諸弟子,法用如前。
「次阿闍`[*21-12]梨=𥠖【明甲】*`梨手擎香水,`[泮=按【宋宮】,潑【元明甲】]`泮諸弟子一一頭上。復以右手按諸弟子一一胸上,為誦馬頭觀世音呪。次取呪索各各與繫諸弟子臂——男左女右。次以娑羅樹汁香次第與`[15]泮=潑【三甲】*,按【宮】*`泮諸弟子身,右旋三轉。`[*15]`泮香水竟,次旋炬火,亦如前法。次與柳枝,各長八指。次授與華竟,令諸弟子向東列坐,教諸弟子投華向前。次嚼柳枝,亦如前投。若其華頭向身者,好;背向東者,知魔障出;向南、北者,皆為不吉。柳枝嚼處向身者,好;背向東者,知魔障出;餘如華法。次與`[*40-4]洗=洒【宮】*`洗手,各以手領跋折羅水,敬謝飲之。
「次阿闍`[*21-13]梨=𥠖【明甲】*`梨入壇,啟白諸佛、菩薩、金剛等云:『我以次第問諸弟子,又以作法次第試竟,今諸弟子欲入壇來供養聖眾。』如是啟已,引入弟子略供養竟,發遣出外。阿闍`[*21]`梨語諸弟子:『各臥睡去,若有所夢,明朝各各`[向=白【宮】]`向我道之。』時諸弟子總臥去後。
「次阿闍`[*21-15]梨=𥠖【明甲】*`梨入於壇內,白佛、菩薩、金剛等云:『諸弟子等明日更欲入道場來廣作供養,諸佛、菩薩、金剛、天等請昇空中,明欲供養,臨時總赴受眾供養(如是`[三=二【宮】]`三說)。』然後發遣壇內諸佛、菩薩、金剛及諸天等。
「次阿闍`[*21-16]梨=𥠖【明甲】*`梨向壇北邊,面向南坐,著一火鑪,誦馬頭呪,呪白芥子,一呪一燒,一百八遍,時諸弟子即得滅罪。
「次阿闍梨與二弟子於一夜中以五色粉敷置壇內。敷置法者,先從內院,初以白色,次黃、青、赤,後以黑色。到明旦起更置外院,從東北角右迴作之,以五色物依前法作。於壇中心安十一面觀世音以為`[坐=座【甲乙】下同]`坐主,蓮華座上安置輪形。
「次內院東面中央安阿彌陀佛,佛右邊安釋迦牟尼佛、左邊安般若波羅蜜多;北面中央安大勢至菩薩,右邊`[安〔-〕【三】]`安觀世音母、左邊`[4]安〔-〕【三】*,【乙】`安馬頭觀世音;南面中央安金剛王,右邊`[*4]`安金剛母、左邊安跋折羅母瑟知;西面院門南邊安提頭賴吒、北邊安毘嚧陀迦。
「次作外院東行,從北頭先安曼殊室利菩薩,次彌勒菩薩、次安栴檀德佛、次阿閦佛、次相德佛、次普賢菩薩、次月天、次虛空藏菩薩。
「外院北面,從東頭先安摩訶稅多(唐云大白觀世音也),次摩訶室唎曳、次隨心觀世音、次一瑳三跋底伽羅、次阿牟伽皤賒(唐云不空羂索)、次苾俱致、次毘摩羅`[末=未【宮甲】]`末知。
「此院南行,從東頭先安火頭金剛,次安尼藍婆羅陀羅(唐云青金剛也)、次母嚕陀吒伽(金剛兒名)、次蘇皤(二合)斯馳(二合)迦羅、次素婆休(亦是金剛兒也)、次央鳩尸、次跋折羅商迦羅。
「外院西行,從南頭先安摩唎支,次安日天、次安毘嚕博叉天王。次安作門,門北壁毘沙門天王、次安地天、次安一切龍王。
「其外院四角,各安交叉二跋折羅(如十字形)。
「又,中院四角准前,各安二跋折羅,亦交叉著(如十字形)。
「次阿闍`[*21-17]梨=𥠖【明甲】*`梨起立西門看壇中事——何者是好?何者不好?何者周匝?何不周匝?——好好撿挍,仍於壇內遣舊弟子守護而住。
「次阿闍梨香湯洗浴,著新淨衣,當以緋帛裹自頭頂(紅色亦得),仍以黃帛繞頭繫額。
「次以呪索繫自左手,正當腕節。
「次作護身印印於自身,皆用馬頭護身印呪。
「次把跋折羅,作阿蜜哩多軍`[*5-1]茶=荼【宋甲乙】*`茶利身印,三迴右轉於壇外邊。
「次作地結界,四方、上方次第而作,并誦馬頭呪。
「次取水罐一十三口,各`[授=受【三甲乙】]`授一升許,滿盛淨水,於中少少盛著五穀,并著`[小小=少少【明甲】]`小小龍腦香、欝金香等、及石`[榴=硫【明甲】]`榴黃,共前五寶裹中盛已,著於罐內。其罐口上以柳、柏枝并葉、竹枝塞頭`[嵸=使【三宮甲】]`嵸竪,各以白絹`[束=朿【明甲】]`束令不散。
「次呪`[水罐=罐水【甲乙】]`水罐一百八遍,用十一面觀世音呪`[呪=罐【三宮甲】]`呪罐,如是一百八遍呪已將入,先安內院四角、中心各一水罐,次於外院四角四門各安一罐。
「次取兩銀盤,一盤盛香水、一盤盛華。
「次取彼盤內華著於一盤香水中,浸竟。
「次取彼華少許著自掌中,即作身印,先請壇中心十一面觀世音。誦七遍已,即作坐印。亦誦坐呪滿七遍已,然後放華投於本位,安置既竟。
「次請中院東行,一一如前,次請北行、次請南行、次請西行竟、次請外院東行、次請北行、次請南行、次請西行,總奉請竟。
「次作大結界印,次取香水散於壇內諸佛、菩薩、金剛等前,次散諸華。
「次於壇中心著一香鑪,四方八門各一香鑪,總燒香竟,然後阿闍`[*21-18]梨=𥠖【明甲】*`梨把一香鑪,燒種種香,從壇外邊右繞一匝。行道已竟後,放著香鑪當於西水罐邊。
「次取西門水罐之上五色線一頭,將右轉繞於壇外邊竹竿之上,還到西門一匝繫之。
「次著飲食,於壇中心觀世音前四盤飲食,其餘諸菩薩等前各著一盤。
「次於中心著四盞燈,其餘坐邊各著一盞。
「次`[於=施【宮】]`於佛菩薩等布施金、銀、絹帛、錢財等物,隨有布施。
「次阿闍`[*21-19]梨=𥠖【明甲】*`梨將舊弟子把香花水及煮五穀三四升許,其阿闍`[*21]`梨施一宅中十方鬼神飲食`[已=以【三甲】]`已竟。
「次阿闍`[*21-21]梨=𥠖【明甲】*`梨`[*40-5]洗=洒【宮】*`洗手漱口,入壇三禮,却縮出來。
「次舊一弟子把一花疊,又一弟子手把香鑪及白芥子,逐闍`[*21-22]梨=𥠖【明甲】*`梨後,一一別喚新弟子來在壇西北角外立。
「次阿闍`[*21-23]梨=𥠖【明甲】*`梨先把白芥子以馬頭呪呪七遍已,三迴打於弟子頭上,次作護身印印於弟子。
「次取香水與其`[*40-6]洗=洒【宮】*`洗手,為弟子作觀世音三摩夜印,印中著花,勿令放棄。
「次以帛裹其弟子眼,阿闍`[*21-24]梨=𥠖【明甲】*`梨心口發願,以平等普大慈悲心悉皆迴向一切眾生。
「次阿闍`[*21-25]梨=𥠖【明甲】*`梨引將弟子入壇西門,阿闍`[*21]`梨在南邊立,弟子在北邊立,阿闍`[*21]`梨誦觀世音三摩耶呪。呪曰:
「『唵(一) 般母婆皤(去音)夜(二) 莎訶`[三〔-〕【宮】]` \(三)』
「誦七遍已,教弟子云:『向前散華,散竟好看花`[墮=隨【元】]`墮何坐?』知已語云:『汝所散花著於某佛某菩薩等,好念不忘。』其餘弟子如上法用。若三迴散時總不著者,更莫解帛,隨便擯出,是大罪人不合入壇,教令至心懺悔眾罪。
「諸人竟後,更啟請佛,方始引入,准前散華——著者放帛;若不著者,至竟擯出,更勿令入。其餘弟子法用如前,一一作竟。
「次諸弟子在西門外,正面向東,作行列坐。其火鑪中著好炭火,於西門外灌頂壇上著一張床,留一盤食,著四盞燈供養。次遣二弟子各擎一蓋——一、紫,二、緋——緋蓋蓋諸弟子、紫蓋蓋阿闍`[*21-28]梨=𥠖【明甲】*`梨,一一次第引諸弟子。
「阿闍`[*21-29]梨=𥠖【明甲】*`梨擎水罐出到灌頂壇,右繞三匝,令其上床,阿闍`[*21]`梨亦自上床。弟子邊立,問云:『汝前散花,著何等佛菩薩之坐?』弟子答云:『著某佛等。』時阿闍`[*21]`梨隨其所答教作其印,印其頂上,印中著華,令至心念。隨其本主佛菩薩等,阿闍`[*21]`梨即誦彼佛菩薩等呪。與灌頂已,教令散華解印,著衣入壇謝佛,依本位坐。其餘弟子法用如前。
「總灌頂已,次阿闍`[*21-33]梨=𥠖【明甲】*`梨坐於西門近火鑪邊,正面向東,端身正念,先喚火天坐火鑪中,次與`[3]酥=蘇【宋宮】*`酥蜜及胡麻等各七遍呪於火中燒。
「次阿闍`[*21-34]梨=𥠖【明甲】*`梨心裏記云:『火神且出於火鑪外,近鑪邊坐。』次喚馬頭觀世音坐火鑪中蓮花座上。
「次阿闍`[*21-35]梨=𥠖【明甲】*`梨把跋折羅,一一次第喚諸弟子近阿闍`[*21]`梨,教令正念,胡跪合掌,以跋折羅印其掌中,次與胡麻及`[*3-1]酥=蘇【宋宮】*`酥蜜等,呪三七遍令投火中竟,語歸本坐。其餘弟子法用如前。
「次放火中馬頭觀音歸本位竟,次請壇中心十一面觀世音坐火鑪中蓮花座上,燒胡麻等誦呪一百八遍已竟,遣歸本位。
「次請一一佛、次請一一菩薩、次請一一金剛及諸天等,法用如前,各燒胡麻、`[*3-2]酥=蘇【宋宮】*`酥蜜等物,呪三七遍,次第各令歸本坐竟。
「次為當國天子燒胡麻等,呪滿一百八遍已竟。次為歷劫一切師僧父母及善知識各燒誦呪,皆同前法。次為六道一切眾生燒同前法,呪三七遍。次為宅主,亦同前燒呪三七遍。次阿闍`[*21-37]梨=𥠖【明甲】*`梨為自身燒呪三七遍。上從天子至阿闍`[*21]`梨,總用十一面觀世音呪。
「次阿闍`[*21-39]梨=𥠖【明甲】*`梨把香鑪燒香,右繞壇外一匝,來到西門前已,禮拜謝云:『種種香花、飲食供養皆不如法,大大慚愧。』然後從壇中心一一發遣,一一各作本印發遣,發遣印呪喚時無別。
「次收布施佛菩薩等錢財寶物,若其諸佛菩薩物者,應用作佛菩薩形像;般若物者,用寫諸經。若阿闍`[*21-40]梨=𥠖【明甲】*`梨欲自作佛菩薩經者,自收造像,寫經處用;若不作者,付囑三`[綱=經【宮】]`綱。布施金剛、天等物者,阿闍`[*21]`梨身自用亦得`[(不用第一)=不用第一【明】]` \(不用第一)。
「壇中飲食,其阿闍`[*21-42]梨=𥠖【明甲】*`梨及弟子等皆不得食——若喫用者不得神驗——與奴婢食、及餘人等、乃至畜生,不入壇僧喫用亦`[得=得一【宋】]`得。
「次阿闍`[*21-43]梨=𥠖【明甲】*`梨手執炬火示諸弟子:『此是某佛、某菩薩位、金剛、天等。』一一次第指示位竟,然後以泥泥却壇上,莫見日出。以上略說壇法式竟。
「次說印及陀羅尼法。
十一`[面=面觀世音菩薩【甲乙】]`面三昧印第一
「`[呪用大呪=(呪用大呪)【三宮甲】]`呪用大呪。
「以二大指、二小指直竪頭合,餘指稍`[曲【麗三宮甲】,典【大】]`曲,頭不相到,虛掌,竪頭指來去。是法印呪能除一切賊難、水難、及火等難,若誦持者,雖經諸難皆無所畏,由觀世音威神力故。若人欲請諸菩薩等,先須作此三昧印呪,當得一切菩薩歡喜。
`[身=觀世音菩薩身【甲乙】]`身印第二
「合腕,左右二大指並竪,以二頭指屈中節,各以頭`[11]押=壓【三宮甲】*`押二大指頭,二中指頭相拄,二無名指直竪,開一寸半,又開二小指,離無名指背一分許,二臂肘相著,頭指來去,用上大呪。若能持此法印呪者,一切八難皆無所畏。若作壇法正供養時、燒胡麻等,用此印呪。若有鬼病,以此印呪,其病即差;若不差者,一百八遍呪印念觀世音菩薩,作此法者,其病即差。
「若能日日`[*40-7]洗=洒【宮】*`洗手而嚼楊枝,淨漱口已,著新淨衣,誦呪數滿一百八遍,兼念觀世音菩薩名字,作此法者,觀世音菩薩歡喜。又取澡罐盛滿淨水,以此印`[印〔-〕【三宮甲】]`印呪二十一遍,經一宿已,用`[13]洗=盛【宋元】,洒【宮】*`洗手面,一切惡人及鬼神等不能惱害。
`[大=觀世音菩薩大【甲乙】]`大心印呪第三
「准前身印,`[*38-1]唯=惟【宋宮】*`唯改二頭指`[*11-1]押=壓【三宮甲】*`押中指背上節,以二大指各`[*11]`押中指中節側,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阿`[𠼝=梨【三宮甲】]`𠼝耶(二) 婆路(輕呼)枳帝攝跋(二合)囉(去音)耶(三) 菩提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薩埵(去音)耶(五)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六) 跢姪他(七) 訶訶訶訶(八) 伊(上音)利(九) 彌(上音)利(十) 脂利(十一) 毘利(十二) 企利(十三) `[醯=徙【校異-甲】]`醯(上音)利(十四) 莎訶(十五)』
「是法印呪,若作一切壇法時用此印呪,呪水、香、花、衣、食等物,及喚天等亦用此印呪。
`[小=觀世音菩薩小【甲乙】]`小心印呪第四
「准前身印,`[*38-2]唯=惟【宋宮】*`唯改二頭指屈頭當中指中節側上,頭指來去。呪曰:
「『那(上音)謨(上音)阿`[𠼝=梨【宋元宮】]`𠼝耶(一) 婆路(輕呼)枳帝攝跋(二合)囉(去音)耶(二) 菩提薩埵(去音)耶(三) 摩訶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五) 跢姪他(六) 豆𭋶豆𭋶(七) 訶訶訶訶(八) 莎訶(九)』
「是法印呪,若人誦持此呪印者,當覓一百八莖蓮華,江水中浴,著新淨衣,還入江水,立至於膝,面正向東,作此印呪請觀世音,大指來去,即作坐印安置於前,左手`[掐【CB】,搯【大】(cf. K11n0308_p1108c06)]`掐珠,右手把華,七遍誦呪,然後散於觀世音上。如是一華各呪七遍,盡其一百八莖華竟,尋即得見觀世音菩薩。若一日不得一百八花者,一日覓取五莖蓮花作此法用。如是,日別取五莖花,滿一百八,作法同前。亦用此呪,呪香燒香、呪油然燈而供養之。
`[闍=觀世音菩薩闍【甲乙】]`闍吒印呪第五(唐`[云=言【三】]`云髮長)
「准前身印,`[*38-3]唯=惟【宋宮】*`唯改二中指屈中節,頭相拄,附無名`[指=頭【乙】]`指後側上節。呪曰:
「『唵(一) 阿𠼝耶(二) 婆路(輕呼)枳帝攝跋(二合)囉(去音)耶(三) 菩提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薩埵(去音)耶(五)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六) 跢姪他(七) 悉唎悉唎悉唎(八) 地哩地哩地哩(九) 悉哩(十) 莎訶(十一)』
「是法印呪,若居聚落、若在山中、離雜聲處,有華果樹竹林,水池中央起舍,日日`[*13-1]洗=盛【宋元】,洒【宮】*`洗浴,入於道場。先作護身結界印竟,請觀世音菩薩,作華座印安置座上。然三盞燈,種種香華供養、禮拜、讚歎畢已,`[掐【CB】,搯【大】(cf. K11n0308_p1109a04)]`掐珠一心念觀世音菩薩名字。若人日日作此呪法,滿十萬遍即得見觀世音菩薩。
「又,若入道場欲以`[花香=香花【元明甲】]`花、香、鬘供養時,先以此呪呪花七遍用散像上,復以此呪呪香七遍以塗尊像,又以此呪呪鬘七遍以嚴尊像。
`[華=觀世音菩薩華【甲乙】]`華座印呪第六
「兩腕相著,以左右二大指及二小指各自相合並竪之,餘三指等總散,大磔開之成。呪曰:
「『唵(一) 𤙖(二) 迦摩囉(三) 莎訶(四)』
「是法印呪,若請諸佛、般若、菩薩、金剛、天等,一一皆用此大華`[座〔-〕【三甲】]`座印呪以承迎。以印右轉坐之,安慰定已,後作金剛軍`[*5-2]茶=荼【宋甲乙】*`茶利三摩耶法印,結閉嚴密門戶,然後種種作法供養。作壇、療病、一切法者,皆應如是。
觀世音護身印`[呪〔-〕【宋】]`呪第七
「准前身印,`[*38-4]唯=惟【宋宮】*`唯改二無名指`[13]㧙=苾【宋宮】*`㧙在中指背上,頭當前側上節,頭令相拄,二小指頭相拄。呪曰:
「『那(上音)謨(上音)阿𠼝耶(一) 婆路(輕呼)枳帝(二) 攝跋(二合)囉(去音)耶(三) 菩提薩埵(去音)耶(`[四=六【明甲】]`四) 摩訶薩埵(去音)耶(五)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六) 跢姪他(七) 娑地娑`[智=地【乙】]`智(八) 娑地娑地(九) 藪度藪度(十) 莎訶(十一)』
「是法印呪,若行法人欲作諸法及誦呪時,當以此印用護其身,然後行法,得觀世音來護行者,令所作法皆悉有驗。又,是印呪若欲獻供,先誦此呪。呪諸飲食花果等味二十一遍,然後奉獻。
`[婆=觀世音菩薩婆【甲乙】]`婆羅跢印呪第八(唐云隨心)
「起立地上,脚如丁字,左脚丁尾,右脚丁頭,小屈右膝。屈左臂肘,臂向肩上,手掌向身,大指、食指以把華莖,中指、無名指雙屈,勿著華莖,小指小曲,屈腕。右手總申臂并指向下,掌背當右䏶側,勿著䏶上。呪曰:
「『唵(一) 阿𠼝耶(二) 婆路(輕呼)枳帝攝跋(二合)囉(去音)耶(三) 菩提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薩埵(去音)耶(五)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六) 跢姪他(七) 阿私跢私(八) 虎嚕虎嚕(九) 素嚕素嚕(十) 莎訶(十一)』
「是法印呪,若求法驗者,蘇曼那莖然火。`[又=更【元】]`又更別取蘇曼那莖,段別寸截三十一段,用`[*3-3]酥=蘇【宋宮】*`酥、酪、蜜三種相和,一一別取蘇曼那莖塗`[*3]`酥、酪、蜜,誦呪一遍投著火中,如是燒盡三十一段,次第作之即得大驗。
「若小兒病,用五色線,一呪一結,成三七結,繫其`[頸=項【三甲乙】]`頸上,呪師手作此印印小兒`[項=頂【元明甲乙】]`項,其病即差。若其呪師自身病者,先作水壇,縱廣二肘。其壇中心著一水罐,滿盛淨水,以五穀`[子著=著子【乙】]`子著其罐中,復以柳枝塞於罐口。結界已竟,面向正西,一心誦呪一百八遍,然後舉罐灌自頂上已,用此左印為護身印,印身七處,其病即差。
「又用此呪呪火然薪。
觀世音檀陀印呪第九(唐云`[策=築【宮】]`策杖)
「反叉二中指、無名指在掌中,右`[*11-3]押=壓【三宮甲】*`押左,屈右頭指,以左小指頭`[*11]`押右頭指甲,屈左大指在右掌中,屈右大指`[*11]`押左大指中節,頭入左掌中,右小指與左頭指直申,二臂肘相著。呪曰:
「『唵(一) 阿𠼝耶(二) 婆路(輕呼)枳帝攝跋(二合)囉(去音)耶(三) 菩提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薩埵(去音)耶(五)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六) 跢姪他(七) 伊(上音)里彌里(八) 只里彌里(九) 地里醯(上音)里(十) 莎訶(十一)』
「是法印呪,香湯`[*13-2]洗=盛【宋元】,洒【宮】*`洗浴,著新淨衣,入道場中,遣一弟子取於香、華、水、火、及草、并白芥子,阿闍梨默然護身,呪水七遍,散十方結界。次呪白芥子七遍,呪已,散十方結界。次把草呪七遍,然火,右旋三匝,四方結界。次作此印誦呪七遍,請觀世音,即作華座印。安置畢已,燒香、散花、種種上味飲食供養禮拜畢已,發遣弟子。阿闍梨不`[掐【CB】,搯【大】(cf. K11n0308_p1110a13)]`掐數珠,默然誦呪,結加趺坐,以手作前`[策=築【三甲】]`策寶杖印,當自胸上,勿令著胸,心記誦呪。
「日日如是,滿七日已,即得尸羅波羅蜜成,罪障消滅;第二七日更作此法,并作種種音聲供養,即得奢摩他;第三七日更作此法,種種供養。如是七日,日有一事,謂初一日不食,誦呪作此法者聞種種香,第二日見大光明,第三日得見鬼神,第四日見四天王,第五日見諸天,第六日見觀世音諸使者身,第七日得見觀世音菩薩。若以平等心憐愍一切諸眾生故作此法者,得如是驗。
「亦以此印誦呪結界。
觀世音甘露印呪第十
「左右小指、無名指相合直竪,中指直竪,附無名指側上,頭開二分許,以二頭指各`[3]擗=苾【宋宮】*,㧙【元明甲】`擗在中指背,頭當上節,並二大指屈入掌中,頭雙拄二無名指中節文,二腕相著,以兩腕根當心上著,掌向下垂。呪曰:
「『唵(一) 阿𠼝耶(二) 婆路(輕呼)枳帝攝跋(二合)囉(去音)耶(三) 菩提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薩埵(去音)耶(五)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六) 跢姪他(七) 羅(去音)致帝帝哩(二合)脂致(八) 阿揭車阿揭車(九) 婆伽畔(十) 阿𠼝耶(十一) 婆路(輕呼)枳帝攝跋(二合)`[囉=囉耶【甲乙】]`囉(去音)(十二) 娑咩室地(十三) 阿奴婆囉夜瑳(十四) 莎訶(十五)』
「是法印呪,行道事竟,請我還宮時,以此印印水,呪水七遍散灑四方,我即還去。
「世尊!如是神呪雖不成立而能成辦種種事業,至心誦念,無不果願。
「若患瘧病,若一日一發、若二日一發、若三日一發、若四日一發;若患鬼病、若被惡鬼打、若鬼子母打、若`[*5-3]茶=荼【宋甲乙】*`茶枳尼所作、若毘舍遮所作、若羯吒布怛那所作、若癲鬼、若羅剎作、若癎鬼作、若餘種種惡鬼所作,皆以此印呪印病者,呪一百八遍即得除愈。若罪障重者,用五色縷一呪一結,如是結成一百八結,繫病者項或繫臂上,罪障消滅,病即除差。
「若患丁腫癲腫、若身病瘡疱、瘡疽、瘍癬等種種惡瘡、若被刀箭矛矟等傷、蛇、蠍、蜈蚣、毒蜂等螫,皆以此呪呪之七遍,即得除差。若障重者,呪黃土泥呪一七遍,用塗患處,即得除愈。
「若患風病、緩風、偏風、若患`[癈=肺【宋】]`癈風、𤺍風等病、耳聾、鼻塞,皆印病處,至心誦呪一百八遍,病即除愈。若障重者,以胡麻油、若用牛`[*3-5]酥=蘇【宋宮】*`酥和樺皮煎,若青木香和胡麻油煎以為膏,每以此印印呪七遍,以塗身上、或滴耳鼻、若令服之,病即除愈。
「若有諸餘種種疾病,皆以此印印其病處,至心誦呪,即得除愈。
「此呪神力說不可盡,若持法者因供養次必作此印當心上著,誦此呪時,憐愍一切諸眾生故,施與一切鬼神甘露,一切鬼神皆大歡喜,不令一切眾生病苦。`[佛說陀羅尼集經第四終【明】,甲本乙本奧書曰貞享三年六月十八日訓點之了宵信毫口占伏希大士昭亮賜與慈眸救我罪苦彌陀觀世音元是一胸襟不拒惡邪族却甘極重任圓通空尚窄弘誓海何深三毒吾家寶四魔誰被侵慈悲雲靉靆功德樹蕭森日日剛升座宵宵精用心焚經流季世豈但滿籯金淨嚴四十八戴百拜欽上]`
`[搯=觀世音菩薩搯【甲乙】,佛說陀羅尼集經卷第五觀世音部之二,十一面觀世音神呪經下首【明】]` \`[掐【CB】,搯【大】(cf. K11n0308_p1111a04)]`掐數珠印第十一
「以左大指頭捻無名指頭作孔,於其孔中貫著數珠,中指直申,以頭指屈中節,`[*11-6]押=壓【三宮甲】*`押中指背上節,小指直申,右手以大指、無名指`[掐【麗】,搯【大】(cf. K11n0308_p1111a08)]`掐珠,餘指同左手(更無別呪),此印通用一切諸呪。若以此印日日誦呪,念佛懺悔,得四禪定,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願成辦。
`[君=觀世音菩薩君【甲乙】]`君馳印呪第十二
「合左右腕,從食指下四指頭相拄,並二大指屈入掌中,開掌中央。呪曰:
「『唵(一) 阿`[𠼝=梨【元】]`𠼝耶(二) 婆路(輕呼)枳帝攝跋(二合)囉(去音)耶(三) 菩提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薩埵(去音)耶(五)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六) 跢姪他(七) 稅(去音)帝`[婆=娑【宮】]`婆離羅陀(去音)禮(八) 阿輸(去音)指輸指(九) 波跛彌(十) 莎訶(十一)』
「若日日不得`[*13-3]洗=盛【宋元】,洒【宮】*`洗浴者,日日`[*13]`洗手漱口,作此印誦前呪者,雖不`[*13]`洗浴即當`[*13]`洗浴,身大淨潔。
「入道場中護身結界,請觀世音,作此印已誦呪二十一遍者,一切諸佛、觀世音、般若、菩薩、金剛、天等皆大歡喜。
`[十=觀世音菩薩十【甲乙】]`十果報印呪第十三
「先仰左手掌,`[斜=邪【宋】]`斜直,以右手掌背捺著左手掌上,左右二手指總直申,右臂在左臂上相著。呪曰:
「『唵(一) 阿𠼝耶(二) 婆路(輕呼)枳帝攝跋(二合)囉(去音)耶(三) 菩提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薩埵(去音)耶(五)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六) 跢姪他(七) 烏知(二合)迦(上音)羝(八) 烏嚕鉢遮(九) 烏嚕鉢遮(十) 婆囉珊陀𠼝舍尼(十一) 莎訶(十二)』
「若婦人無兒欲得兒者,以五色粉作四肘壇,壇中心安十一面觀世音菩薩,東方安阿彌陀`[佛=佛頂【三宮甲】]`佛、北方安大勢至菩薩、南方安馬頭觀世音菩薩、西方安摩醯首羅天`[王〔-〕【三宮甲】]`王。取一淨罐,滿`[盛=洗【宋】]`盛淨水,中著五穀,以柳枝等塞其罐口,復以生絹束其柳枝,種種好華莊嚴其罐,即將此罐著於壇中。懸雜色`[幡=旛【甲乙】下同]`幡,壇開四門,然十六燈,復以種種上妙香華、十二盤食而為供養,於四門外各安一部好細音聲——如不能辦,一部亦得。
「嚴辦供已,呪師`[洗=洒【宋元宮】]`洗浴,著新淨衣,壇西門外面向東坐,作印奉請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等,次第請已,各安本位。令其婦人香湯`[*13-7]洗=盛【宋元】,洒【宮】*`洗浴,著新淨衣,於西門外作大蓮華座,於華座上敷生淨草。次阿闍梨右手把跋折羅,以左手把婦人右手,引來向壇北門外立,阿闍梨至心誦呪二十一遍,教令婦人至心念彼觀世音菩薩名字二十一遍。如是,次念阿彌陀佛、馬頭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摩醯首羅天王名已,令其婦人至心三禮,發願乞兒。阿闍梨以五色線一呪一結,成三七結,繫婦人項。次令婦人坐華草上念觀世音菩薩一百八遍。次阿闍梨以右手`[8]案=按【甲乙】*`案水罐上,以左手把數珠,搯呪其水罐一千八遍竟。次與婦人護身結界。次阿闍梨手擎水罐,婦人邊立,發願口云:『仰啟十方一切諸佛、菩薩聖眾、天龍八部、諸鬼神等,以他心智證知,今日此優婆夷欲得有身,生好男女,願大慈悲,速滿其願。』婦人合掌念觀世音菩薩,阿闍梨灌其頂上,即得聰明端正男女,具諸相好。一切求願法亦如是,隨願皆果。作法以後,令其婦人燒香禮念觀世音菩薩,勿令斷絕,必果所願,除不至心。
`[闍=觀世音菩薩闍【甲乙】]`闍夜印第十四(唐云勝印)
「左右小指、無名指、頭指各屈在掌,二中指直竪,頭相拄,並二大指`[*11-7]押=壓【三宮甲】*`押頭指中節上,合腕。是法印,若人日日作此印已,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一切菩薩皆悉歡喜。若人病者,作此印已,念觀世音一百八遍,燒安`[10]悉=息【明甲】*`悉香,即得病差。
`[羯=觀世音菩薩羯【甲乙】]`羯瑟那(二合)自那印呪第十五(唐云著鹿皮印)
「以右臂背過`[*11-8]押=壓【三宮甲】*`押左臂上,二大指側相著並頭,左右餘指總申,即以二手覆左肩上。呪曰:
「『唵(一) 阿𠼝耶(二) 婆路(輕呼)枳帝攝跋(二合)囉(去音)耶(三) 菩提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薩埵(去音)耶(五)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六) 跢姪他(七) 揭哩(二合)瑟那(二合)是那(八) 摩跢囉(二合)娑(九) 摩跢囉(二合)娑(十) 達囉(二合)娑(上音)耶(十一) 達囉(二合)娑(上音)耶(十二) 薩婆覩瑟吒(二合)(十三) 阿唎跢耶尼(十四) 莎訶(十五)』
「是法印呪,每月五日、`[十五二十五日=十日十五日【三宮甲】]`十五、二十五日,香湯`[13]洗=洒【宮】*`洗浴,著新淨衣,入於道場,護身結界,一百八遍念觀世音菩薩,一日三時作印誦呪,一切重罪、一切障難皆悉除滅。
`[檀=觀世音菩薩檀【甲乙】]`檀那波羅蜜多印呪第十六
「左右小指、無名指、中指斜竪,頭相合,次並申二大指,開半寸許,以二頭指各捻大指頭,左右腕下側相著。呪曰:
「『唵(一) 阿𠼝耶(二) 婆路(輕呼)枳帝攝跋(二合)囉(去音)耶(三) 菩提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薩埵(去音)耶(五)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六) 跢姪他(七) 馱摩馱摩(八) 賒(上音)摩賒(上音)摩(九) 阿揭車阿揭車(十)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十一) 莎訶(十二)』
「是法印呪,日日`[*13-1]洗=洒【宮】*`洗浴——若不`[*13]`洗浴,`[*13]`洗手漱口——入於道場,作印誦呪,所得功德勝於日日檀波羅蜜修行布施所得功德。
觀世音輪印呪第十七
「先仰左掌,五指少曲磔開,右手亦爾,次以右手逆覆左手,以右小指頭`[*11-9]押=壓【三宮甲】*`押左大指頭,以右大指頭`[*11]`押左小指頭。呪曰:
「『唵(一) 阿𠼝耶(二) 婆路(輕呼)枳帝攝跋(二合)囉(去音)耶(三) 菩提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薩埵(去音)耶(五)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六) 跢姪他(七) 者提嚟(二合下同)(八) 者揭嚟(九) 摩訶者揭`[𠼝=嚟【宋元甲乙】]`𠼝(十) 者揭嚟陀(去音)唎(十一) 者揭唎尼(十二) 馱囉馱囉(十三) 莎訶(十四)』
「是法印呪,若人日日作此印法呪供養者,他起惡心作於別法欲害呪師,還著惡人。若作佛法建立道場及行道所,當作此印誦呪,一切諸惡不能侵嬈。
觀世音華鬘印呪第十八
「先合二腕,並左右二大指、小指申之,二頭指各博大指側,開三分許,二無名指亦博二小指側,頭開四分許,中指直竪,頭開二寸許。呪曰:
「『唵(一) 阿𠼝耶(二) 婆路(輕呼)枳帝攝跋(二合)囉(去音)耶(三) 菩提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薩埵(去音)耶(五)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六) 跢姪他(七) 馱囉馱囉(八) 般摩質泥(九) 阿`[1]嚧=盧【宋元宮甲乙】*`嚧迦(上音)耶(十) 毘`[*1]`嚧迦(上音)耶(`[十一=一【元】]`十一) 莎訶(十二)』
「是法印呪,若人意欲求錢財者,日日`[*13-4]洗=洒【宮】*`洗浴,起立道場,燒香、散華、種種供養,取一水罐滿盛淨水,以雜花鬘嚴其罐`[項=頂【宮】]`項,柳、柏、竹枝塞其罐口,將此水罐安置壇中,盛著五穀,呪師左手案其罐口,右手掐珠,至心誦呪一百八遍,日日如是,見觀世音菩薩,即得錢財。
觀世音矟印呪第十九
「先屈左小指,以左大指`[*11-11]押=壓【三宮甲】*`押小指甲作孔,次以右小指鉤左小指,以右大指從下向上入左掌孔,`[*11]`押小指甲,狀如鉤鎖,左右三指直竪,頭相著,博側勿開。若供養時,二肘相著;若治病時,開二肘節。呪曰:
「『唵(一) 阿𠼝耶(二) 婆路(輕呼)枳帝攝跋(二合)囉(去音)耶(三) 菩提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薩埵(去音)耶(五)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六) 跢姪他(七) 摩吒摩吒(八) `[4]槃=盤【宋明宮甲】*`槃闍`[*4]`槃闍(九) 頻馱頻馱(十) 嗚𤙖`[*15-2]泮=潑【三甲】*,按【宮】*`泮(`[泮=捕【宋宮】]`泮吒反)(十一) 莎訶(十二)』
「是法印呪,若能日日燒香、作印誦呪,作一切法悉得神驗,大大得力。
`[鴦=觀世音菩薩鴦【甲乙】]`鴦俱(去音)舍印呪第二十(唐云鉤印)
「左右小指、中指各屈在掌`[中〔-〕【三宮甲】]`中,二無名指直竪,頭相拄,並二大指直竪,以二頭指屈中節,各捻大指頭,合腕。呪曰:
「『唵(一) 阿𠼝耶(二) 婆路(輕呼)枳帝攝跋(二合)囉(去音)耶(三) 菩提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薩=菩【乙】]`薩埵(去音)耶(五)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六) 跢姪他(七) 阿羯唎(二合)舍耶(八) 阿羯唎(二合)舍耶(九) 富命(命冶反)波跢耶(十) 社`[9]囉=羅【元明宮甲】*`囉社`[*9]`囉(十一) 莎訶(十二)』
「是`[法=治【宮】]`法印呪,若呪師合藥欲自服時,忽然鬼神奪將去者,作一白色四肘水壇,其壇中心著一火鑪,香花、飲食隨分供養,燒白芥子,數數誦呪者,鬼所將藥即於壇上還落地來。若一日不得,滿於七日作此法者,即得其藥。若自合藥及為他合,准前作壇,燒白芥子,數數誦呪。合其藥時,鬼神惡毒不能得便,其所合藥皆悉成就,服者病皆除愈。
觀世音羂索印第二十一
「先屈左小指、無名指,以大指`[*11-13]押=壓【三宮甲】*`押甲上作孔,次以右大指從下入孔中,以餘四指把`[11]捲=拳【三宮甲】*`捲,以大指頭`[*11]`押四指甲上,左頭指、中指並直竪。用上大呪縛鬼治病——若惡比`[止=丘【甲乙】]`止欲不行時,作此法者即斷不行;一切鬼神難降伏者,以此印縛治一切病,用之大驗;若共他論`[議=義【三宮甲】]`議,作此法者,即前人訥不能問答。一切縛法皆用此印,若欲解時,心作放想即得解脫。
觀世音商佉印呪第二十二
「反叉左右頭指、中指在掌中,左右無名指、小指並直竪相著,二大指並屈,頭`[*11-15]押=壓【三宮甲】*`押著頭指側,合腕。呪曰:
「『唵(一) 阿唎耶(二) 婆路(輕呼)枳帝攝跋(二合)囉(去音)耶(三) 菩提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薩埵(去音)耶(五)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六) 跢姪他(七) 瞿嚕瞿嚕(八) 毘跢囉(二合)娑耶(九) 三`[麼=摩【乙】]`麼曳悉他(二合)跛耶(十) 莎訶(十一)』
「是法印呪,若呪師誦呪,雖加功用,不得靈驗、不能得見觀世音菩薩時,應作水壇縱廣四肘,種種莊嚴。取一水罐,滿盛淨水,莊嚴`[罐=鑵【元】]`罐法如前不異。將此水罐安置壇中,香湯`[*13-5]洗=洒【宮】*`洗浴,著新淨衣,入於道場,種種供養,然十六燈、燒薰陸香,至心發露一切罪障,胡跪作印。當誦此呪一千八遍,即得見觀世音菩薩,得大靈驗。若一日不得驗,滿於七日,即得靈驗。
「若坐禪人不得奢摩他、一切鬼神來惱亂者、又風入身令人失志,如前作壇,從旦起首一日不食,當作此印。若行道時,念觀世音菩薩名字、若坐作印,至心誦呪不限遍數,滿一日者即得靈驗。
`[什=觀世音菩薩什【甲乙】]`什皤(去音)羅印呪第二十三(唐云放光,亦云火焰光)
「屈左臂向上,竪手掌,向右側著,右手握`[*11-1]捲=拳【三宮甲】*`捲,博左腕下內文之上,拳頭向上。呪曰:
「『唵(一) 阿𠼝耶(二) 婆路(輕呼)枳帝攝跋(二合)囉(去音)耶(三) 菩提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薩埵(去音)耶(五)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六) 跢姪他(七) 阿祇尼(二合下同)(八) 阿祇尼(九) 摩訶阿祇尼(十) 婆蠅揭唎(二合)(十一) 莎訶(十二)』
「是法印呪,若作道場時,作此印已,遶四方行誦呪,數滿三七遍時,即成火界,結界成就。若有鬼病,作餘法治不得差者,作此印呪,其病即差。
觀世音大心印呪第二十四
「反叉左右四指在掌,次屈左大指頭入掌中,直申右大指,`[*11-16]押=壓【三宮甲】*`押`[左=右【甲】]`左頭指側,合腕,右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阿𠼝耶(二) 婆路(輕呼)枳帝攝跋(二合)囉(去音)耶(三) 菩提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薩埵(去音)耶(五)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六) 跢姪他(七) 唵(八) 阿嚕力(九) 莎訶`[十〔-〕【宋元宮】]` \(十)』
「是法印呪,若鬼神變形——或作大蟲、及野狐等種種諸身——入人身中令其病者,當作此印,誦呪即差。
「當作一肘圓水壇子,取五淨椀滿盛淨水——中著一椀,四方各一——又壇中心著一盤食。夜作此法,將病人來近於壇邊,面向東坐,作印誦呪二十一遍。更將一`[瓮=盆【元甲】]`瓮,即取壇內五椀中水及其盤食寫著`[4]瓮=瓫【元乙】*,盆【甲】`瓮中,總相和攪。呪師手擎,向病人邊右旋三匝。遙病人已,然後以`[*4]`瓮`[*8-1]案=按【甲乙】*`案病人頂竟,向南寫却。作是法時,呪師病`[人=又【元】]`人二俱向東,病者坐之,三日作法其病定差;若不差者,即非鬼病。
「若人常作是法供養一切菩薩者,觀世音菩薩見大歡喜。若以此印喚諸菩薩而供養者,皆能助成觀世音法力,速得成辦。
觀世音散華印呪第二十五
「仰並左右掌,側相著,列申左右小指、無名指、中指,相博勿開。次以左右頭指少曲頭,`[*11-17]押=壓【三宮甲】*`押中指上節側。次二大指各自屈頭,`[*11]`押頭指下節側,莫著掌。此印通用二陀羅尼,其一呪曰:
「『唵(一) 阿𠼝耶(二) 婆路(輕呼)枳帝攝跋(二合)囉(去音)耶(三) 菩提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薩埵(去音)耶(五)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六〔-〕【元】]` \(六) 跢姪他(七) 唵(八) 般母婆皤(去音)耶(九) 莎訶(十)』
「是法印呪,若作一切觀世音壇及餘壇時,印中著花而散供養。若至佛所及諸`[法=會【宮】]`法會作印,捧華散諸佛前及觀世音菩薩等前而為供養,心中作滅一切罪想。
「又一呪曰:
「『那(上音)謨(上音)薩婆佛陀達摩僧伽耶(一) 那(上音)謨(上音)阿𠼝耶(二) 婆路(輕呼)枳帝攝跋(二合)囉(去音)耶(三) 菩提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薩埵(去音)耶(五)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六) 跢姪他(七) 杜毘杜毘(八) 迦耶杜毘(九) 毘囉(去音)闍(十) 毘囉(去音)尼(十一) 莎訶(十二) (同前印用)』
「是法印呪名大散華印陀羅尼,若有比丘、若比丘尼、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持此法印陀羅尼藏諸神呪者,每於一切諸佛會中在在處處遍是道場,作是法印,印中捧著雜色華香讚誦前呪。滿三遍已,散其華香於諸佛會,種種作法,屈曲聲韻稱揚、讚歎、圍繞、禮拜,及作梵音、鼓琴等聲歌詠唄響,種種聲徹而合天樂助成其音,自然感動十方一切諸佛聖眾。當令一切諸佛聞者皆生歡喜,樂同一處,常為伴侶;一切般若、菩薩聞者,普願眾生遠離惡趣,速昇彼岸,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菩薩聞是音者,皆起舞蹈,證成`[8]讚=贊【宋元宮】*`讚者,助其勢力。
「若其`[*8-1]讚=贊【宋元宮】*`讚人臨命終時,一切菩薩來迎,`[*8]`讚者不經八難,直入佛會。
「一切金剛聞是音者,皆生歡喜,普願諸佛常行慈悲,救諸眾生;一切諸天聞是音者,皆生踊躍,願諸眾生常受安樂;一切業道聞是音者,皆寬法令,放大洪恩;地獄眾生聞是音者,苦具枷鎖一時摧碎,鑊湯鑪炭止沸停燒,清涼快樂,寒氷溫`[煖=暖【甲乙】]`煖,灰河枯竭。
「舉要言之:一切地獄、一切眾苦自然解脫;一切鬼神聞是音者,一切皆發菩提之心,離鬼神身,生於人天,值佛聞法;一切餓鬼聞是音者,皆蒙甘露,飲食充滿,無飢渴想;一切畜生聞是音者,常得安樂,不生冤苦,即得捨離畜生之身,若命終後隨佛`[10]受=授【宋元甲乙】*`受記。
「又復,行者作此法時,感得法界一切諸佛、一一如來、一一般若、一一菩薩、一一金剛、一一天、龍乃至八部諸鬼神等,各各齎持諸寶、香華、`[11]瓔珞=纓珞【宋宮】*`瓔珞莊嚴,及諸幢幡、眾妙寶蓋、諸莊嚴具、種種伎樂、種種飲食遍滿虛空,悉同相助行者供養。由是行者作印誦呪,`[讚=贊【三宮甲】]`讚成菩薩威神力故,功德如是。
「設復有人每於晨朝`[*13-6]洗=洒【宮】*`洗手面已,向尊像前合掌,一心誦呪三遍,勝以種種香華飲食供養十萬億佛功德,何況作印如法供養?此呪神力說不可盡,今但略說。
`[禮=觀世音菩薩禮【甲乙】]`禮拜印呪第二十六
「二脚膝著地坐,先合掌,左右指頭總叉入,平齊,右`[*11-19]押=壓【三宮甲】*`押左。作此印竟,禮拜觀世音及禮三寶,兩膝徐徐雙下著地,坐定,頭著地禮。呪曰:
「『唵(一) 阿𠼝耶(二) 婆路(輕呼)枳帝攝跋(二合)囉(去音)耶(三) 菩提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薩埵(去音)耶(五)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六) 跢姪他(七) 鉢囉尼鉢吒(智亞反)(八) 毘知若(二合)波夜彌(九) 婆伽(上音)梵(上音)(十) 摩訶迦嚧尼迦(十一) 莎訶(十二)』
「是法印呪,若作道場及常供養,隨所逢見諸佛會處隨喜之時當作是印,至心誦呪,稱`[*8-3]讚=贊【宋元宮】*`讚三寶,作禮一拜,遍諸十方一切剎土恒河沙俱`[胝=知【宋元宮】]`胝諸佛皆與`[*10-1]受=授【宋元甲乙】*`受記,滅除禮者萬生已來罪障,悉除`[豁=𭭲【宋】]`豁盡無餘。臨命終時,所禮諸佛皆來迎接,橫截業道,不經諸難,直入佛會,必定證得無生法忍,成不退地。
`[3]毘=觀世音菩薩毘【甲乙】*`毘社富囉迦印第二十七(唐云甘`[果〔-〕【宮】]`果子印)
「左右二腕相著,左右頭指已下四指頭相著,開掌中央,並二大指直申,頭各當頭指中節倒,下屈出左右掌背下節。此印與上乞兒呪同。
`[*3-1]毘=觀世音菩薩毘【甲乙】*`毘居唎多印第二十八(唐云瞋印,第一面)
「起立,並脚指齊,屈左手小指,以大指`[*11-20]押=壓【三宮甲】*`押甲上,餘三指磔開直申,將以三指橫著額上,以右手虎口叉右腰側,四指向前,面作瞋形。是法印呪,若作此印摧伏一切惡魔外道皆無所畏作,此印處一切鬼神永皆無也。
`[離=觀世音菩薩離【甲乙】]`離羅印第二十九(唐云高慢印,第二面)
「准前,`[*38-5]唯=惟【宋宮】*`唯改左手中指已下三指屈在掌中,頭指屈中節,與大指頭齊頭,開二分許,著眉間上,指頭向下垂,面作寬容,莫作瞋形。是法身印,若作此法,六道眾生一切皆得離諸苦難。
`[婆=觀世音菩薩婆【甲乙】]`婆羊揭唎印第三十(唐云大瞋印,第三面)
「准前,`[*38-6]唯=惟【宋宮】*`唯改左大指屈向掌中,以中指下三指屈把大指,頭指直申,`[指=頭指【三甲】]`指頭向口,勿令著,口、舌與頭指一時俱動,面目殺(沙界反)怒,作大瞋形。是法身印亦名毘唎俱致若,作此法,一切鬼病`[*10-1]悉=息【明甲】*`悉皆除差。
`[娑=觀世音菩薩娑【甲乙】]`娑馱印第三十一(唐云`[軟=濡【三】]`軟心印,第四面)
「准前,立地,以左手叉左腰側,右手頭指、無名指、小指屈向掌中,以大指`[*11-21]押=壓【三宮甲】*`押頭指與無名指上,中指直申著眉間,中指頭向下垂,面作寬容,莫作瞋形。是法身印,若人日日作此印法燒香供養,蒙觀世音菩薩歡喜,隨其所欲皆得稱意。
`[阿=觀世音菩薩阿【甲乙】]`阿嚕陀囉印第三十二(唐云大怒印,第五面)
「准前立地,`[*38-7]唯=惟【宋宮】*`唯改右手,中指直`[竪【CB】,堅【大】]`竪,以頭指`[*13-1]㧙=苾【宋宮】*`㧙在中指背上,頭當上節,並屈無名指、小指,少曲中指與無名指頭,開二寸許,大指直竪,大指頭與中指頭開四寸許,大指頭著於頂上,中指頭向前,莫著頭。是法身印,若作此印,一切惡人、惡鬼神等皆悉變心,轉作好心。
特崩(二合)沙尼印第三十三(唐云破平障難印,亦云訶遣印,第六面)
「准前,立地,`[*38-8]唯=惟【宋宮】*`唯改右手屈臂節,斜出外,總申五指,相博橫掌,以大指側當胸,勿令著胸,是法身印。若治鬼病,即以此印掌向右斫之。
「日日燒香作此印者,蒙觀世音菩薩歡喜,諸惡障難`[悉=息【甲】]`悉滅無餘,所有一切諸`[惡〔-〕【宮】]`惡鬼神皆不得近、亦不`[能〔-〕【三宮甲】]`能得便。
`[闇=觀世音菩薩闇【甲乙】]`闇耶印第三十四(唐云得勝印,第七面)
「准前,立地,左右二手各屈大指在掌中,以中指下三指各把大指,左右頭指頭側相著,左右中指以下三指背中節相著,將於眉上翻著,頭指頭向下垂。是法`[前=身【三】]`前印,若作此印,降伏一切鬼、神、天等,悉皆怖畏,當用治病。
`[*3-2]毘=觀世音菩薩毘【甲乙】*`毘闍耶印第三十五(唐云最勝印,第八面)
「當起立地,二脚相離二尺許,脚指並齊,左右中指屈中節在掌中,次以並二大指`[*11-22]押=壓【三宮甲】*`押上,左右頭指、無名指、小指頭皆相著,三指側皆開,合腕,以二大指下節當額上著,指頭向上。是法身印,若作大功德道場壇時起大雲雨、大風動者,當作此印誦呪一百八遍,將鹽末和白芥子一捻一呪投火中燒,其雲、風、雨應時即止。若入壇弟子被鬼入身令其病者,如上燒之,其病即差。若作法時恐有惡人來觸惱者,如上燒之,惡人即去,必生善心。
「後作法竟欲放却時,呪酥一遍一投火燒,一百八遍即放得脫。
`[阿=觀自在菩薩阿【甲】,觀世音菩薩阿【乙】]`阿`[目=自【宮】]`目多印第三十六(唐云無能壓印,第九面)
「當起立地,左右脚跟頭相向著,大屈二脚膝,如坐不坐,左右中指下三指各屈在掌中,左右三指中節相向拄著,二頭指竪,頭斜相著,以二大指頭亦相著以博中指側,將以先著胸上。次舉其印,以左右中指下三指上節著於額上,頭指頭向上,觀世音菩薩在於佛前。作此印時,欲界天魔皆悉戰慄,諸鬼神等悉皆倒地,諸佛、菩薩、金剛、天等悉皆大喜,同時讚歎。爾時,觀世音菩薩語諸鬼云:『汝等魔鬼莫倒莫怖,汝等起坐,我於今日作此法印,諸四部眾學此法者莫令短命、作病難等。』若人日日作此印法種種供養者,即得大驗,死生阿彌陀佛國,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觀世音菩薩阿【甲乙】]`阿波`[2]羅=囉【三宮甲】*`羅質多印第三十七(唐云`[無=無能【三宮甲】]`無勝印,第十`[面=四【宮】]`面)
「起立地,先大屈左脚膝,正直`[𨄔=趺【考偽-甲】]`𨄔踏地,脚指向前,右脚斜直申向右邊,脚指向前,反叉左右頭指、無名指在掌中,右`[*11-23]押=壓【三宮甲】*`押左,左右小指、中指頭相著,並二大指直竪,莫著頭指側,合腕舉印,向右`[腋=肩【考偽-甲】]`腋上著。是法身印,誦前大呪七遍已竟,然後更舉向額上著,更呪七遍。隨何國土作此法者,五穀豐熟,人民無病,能破一切諸外道法。
`[魔=觀世音菩薩魔【甲乙】]`魔`[*2-1]羅=囉【三宮甲】*`羅栖那波囉末(平音)陀儞印第三十八(唐云破魔軍印,第十一面)
「合腕,左右大指、小指並竪,左右頭指、中指、無名指各屈,頭各相離一寸許,諸指頭側各開半寸許,舉之,以腕下在頭頂上著之,屈右膝如前身印左膝,申左脚如前印右脚。觀世音菩薩在於佛前,作如是言:『我今有十一面,各出一印。若人見聞及學此法,如法行者,四重、五逆、及恒沙罪一時消滅,猶如猛火燒諸草木。隨何國土有此法處,與我自身現住無異。』此十一印總用最初大陀羅尼。
`[咥=觀世音菩薩咥【甲乙】,姪【乙】]`咥哩(二合)首羅印呪第三十九(唐云`[頭=三頭【三宮甲】]`頭戟印)
「右手屈小指,以大指`[*11-24]押=壓【三宮甲】*`押甲上,磔申餘三指叉右腰側,左同右,`[*38-9]唯=惟【宋宮】*`唯屈左臂向`[上=下【宮】]`上,以腕背當腋上著之,身坐。呪曰:
「『唵(一) 阿𠼝耶(二) 婆路(輕呼)枳帝攝跋(二合)囉(去音)耶(三) 菩提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薩埵(去音)耶(五)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六) 跢姪他(七) 陀囉`[尼〔-〕【宮】]`尼(八) 陀囉尼(九) 毘陀囉尼(十) 瞋陀(上音)尼(十一) 頻陀(上音)尼(十二) 莎訶(十三)』
「是法印呪,若人日日香湯`[*13-7]洗=洒【宮】*`洗浴——若日日不能浴者,八日、十日、十四日、十五日香湯`[*13]`洗浴——入道場中,作二肘水壇。其壇中心著一香鑪,燒沈水香,誦《阿彌陀經》,一切處用皆悉得驗。自身所有一切罪障,日日作印,數數懺悔,至心誦呪,一切罪障皆悉消滅。
觀世音索印第四十
「左手屈小指,以大指`[*11-25]押=壓【三宮甲】*`押甲上作孔,右手大指從孔下入,以四指把`[*11-2]捲=拳【三宮甲】*`捲左三指磔竪。若作如上二印法者,一切鬼等及諸難事皆無所畏。
觀世音母印第四十一
「左手屈小指以大指`[*11-26]押=壓【三宮甲】*`押甲上作孔,右手小指從下入孔,以大指`[*11]`押甲上,狀如鉤鎖,二無名指頭相著,二中指各`[*13-2]㧙=苾【宋宮】*`㧙在二無名指甲背頭相著,二頭指頭各在無名指甲根側,頭勿相著,開一分許,頭指來去。呪曰:
「『那(上音)謨(上音)阿𠼝耶(一) 婆路(輕呼)枳帝攝跋(二合)囉(去音)耶(二) 菩提薩埵(去音)耶(三) 摩訶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五) 跢姪他(六) 迦(上音)吒毘迦(`[12]上音=去聲【明甲】*`上音)吒(七) 剛迦(`[*12]`上音)吒(八) 迦`[上音〔-〕【三宮甲】]` \(上音)吒毘迦(`[上音=上聲【明甲】下同]`上音)吒(九) 剛迦`[上音〔-〕【宮】]` \(上音)吒(十) 婆迦婆(上音)底(十一) 毘社曳(十二) 莎訶(十三)』
「此印及呪通一切用。
觀世音母`[娑=婆【三甲】]`娑羅(上音)跢印第四十二
「准前,`[*38-10]唯=惟【宋宮】*`唯改二頭指頭相著,用前母呪。
摩訶摩羅印第四十三(唐云結花鬘印)
「准前,`[*38-11]唯=惟【宋宮】*`唯改二無名指開之,二頭指屈中節,頭相拄,離無名指。
「是法印呪,用前母呪取一淨瓫以盛香水,當作此印以攪香水,呪三七遍。次舉此印印自頂上,如是三遍,即用前呪香湯`[*13-9]洗=洒【宮】*`洗浴,著新淨衣,入於道場,護身結界請觀世音,種種供養、燒香、散華。呪師在於觀世音前當作此呪,隨心所願,心口乞願皆悉得驗。
觀世音檀陀印第四十四(唐云`[策=築【明宮甲】]`策七寶仗印)
「准前,`[*38-12]唯=惟【宋宮】*`唯改合二無名指頭,右大指申之,以二頭指頭相拄,右小指鉤左小指根,用上母呪。
「是法印呪,若人日日作此印者,得四禪定,命終以後得生西方無量壽國,成阿鞞跋致。
「如上四印通用觀世音母呪。
觀世音君馳印呪第四十五
「立地,並脚,左手把`[*11-3]捲=拳【三宮甲】*`捲屈臂向上,腕當肩前,勿令著肩,`[腕=脚【宮】]`腕內向肩,右手申臂向下,五指總申,掌背勿著脾。呪曰:
「『那(上音)謨(上音)阿𠼝耶(一) 婆路(輕呼)枳帝攝跋(二合)囉(去音)耶(二) 菩提薩埵(去音)耶(三) 摩訶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五) 跢姪他(六) 唵(七) 毘`[郎=耶【甲乙】]`郎(輕呼)伽(上音)儞(八) 莎訶(九)』
鴦俱(去音)舍印第四十六(唐云釣印)
「合腕,並二大指直申,二頭指屈中節,頭相拄,勿著於大指頭,二中指頭相著,二無名指屈中節,頭相著,其頭當中指上節側,二小指直竪,頭相著,頭勿著無名指側,掌內開之。
般`[那〔-〕【宮】]`那摩印第四十七(唐云蓮華印)
「准前,`[*38-13]唯=惟【宋宮】*`唯改中指,開頭二分許,向頂上著。`[通一切用=(通一切用)【三宮甲】]`通一切用呪,白芥子及灰用之。
跋折囉母瑟知(二合)印第四十八(唐云金剛`[*11-4]捲=拳【三宮甲】*`捲印)
「准前鴦俱舍印,`[*38-14]唯=惟【宋宮】*`唯改`[二=一【元明】]`二頭指,少曲,各在中指背當上節,勿著,一分許開之,二大指並`[*11-28]押=壓【三宮甲】*`押中指中節側。
阿(上音)叉摩羅印亦名跢賒波囉蜜多印第四十九(唐云十度彼岸印,亦云數珠)
「`[准=唯【元】]`准前,`[*38-15]唯=惟【宋宮】*`唯改二小指,各屈在掌中,兩掌側相著,二大指各屈頭,當頭指下節側。
「以上五印總共通用前君馳呪。
「是法印呪,若人日日香湯`[*13-10]洗=洒【宮】*`洗浴,入於道場,護身結界,種種供養作此法,是人定得阿鞞跋致。
阿彌陀佛印呪第五十
「小開腕,並二大指,屈節,頭向下,二小指各屈,以二大指頭著側,中指頭相著,二無名指、二頭指各屈中節,頭相拄,大指來去。呪曰:
「『那(上音)謨(上音)阿唎耶(一) 阿彌陀婆(去音)耶(二) 跢他揭多(去音)耶(三) 阿囉訶(上音)羝(四) 三藐三菩陀(去音)耶(五) 跢姪他(六) 唵(七) 阿彌唎跢婆跛拪(八) 阿波跛`[娑=婆【宮】]`娑(上音)耶(九) 莎訶(十)』
「作壇法時用此印呪。
釋迦牟尼佛眼印呪第五十一
「反叉無名指及二小指在掌中,二中指直竪,頭相著,並二大指直申,二頭指屈中節,頭相拄,以`[*11-29]押=壓【三宮甲】*`押二大指頭上,合腕。呪曰:
「『唵(一) 毘嚧闍(上音)儞(二) 莎訶(三)』
地天印呪第五十二
「合腕,二頭指及小指反叉在掌中,右`[*11-30]押=壓【三宮甲】*`押左,二中指及二無名指直竪,頭相著,二大指並竪,`[*11]`押二頭指側,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婆孫陀𠼝(二) `[阿=陀【三宮甲】]`阿那陀若(三) 鉢囉(二合上)波囉(上音)怛儞(二合)(四) 莎訶(五)』
「是法印呪,若作大壇贖地之時,用此印呪以為地契。
「略說印`[檀=壇【三甲乙】]`檀陀羅尼竟。」
爾時,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有能依行觀世音教作呪法者,彼善男子、善女人用白栴檀作十一面觀世音像。其木要須精好堅實,不得枯篋,其像身量長佛一肘(若人肘量,二肘一磔)——若不得者,一尺三寸作之亦得。
「作十一面:當前三面作菩薩面、左`[8]廂=相【宋宮】*`廂三面當作瞋面、右`[廂=相【宋】]`廂三面似菩薩面,狗牙上出、後有一面當作笑面、其頂上面當作佛面。其十一面各`[戴=載【乙】]`戴華冠,其花冠中各各安一阿彌陀佛。
「其像左手把一澡罐,其澡罐口插一蓮華。右臂垂下,展其右手以`[串=擐【元明】]`串`[*11-1]瓔珞=纓珞【宋宮】*`瓔珞,施無畏手。
「其像身上刻出`[*11-2]瓔珞=纓珞【宋宮】*`瓔珞,種種莊嚴作其像身。若以金、銀、鍮石畫等,悉皆得之。
「爾時,其人造此像已,欲求心`[中=心【明】]`中所願成者,從白月一日入於道場至十三日。入道場時,香湯`[*13-11]洗=洒【宮】*`洗浴,著新淨衣——淨衣三具,一日之中三時換衣,晨朝、日中、及日暮時各著一衣。上屏之時脫捨淨衣,著污衣裳。
「行道之人一食長齋,不食餘味,`[*38-16]唯=惟【宋宮】*`唯食大麥、乳糜。
「安道場處必須淨室,掘地治法如前七日壇中所說,泥拭鮮潔,香泥塗地。復以香水遍灑其地,在其室中量八肘地,縱廣正等,四角竪柱,周匝懸幡。
「正壇中央施一高座,置十一面觀世音像,像面向西。以種種華散道場內,`[*38-17]唯=惟【宋宮】*`唯燒沈水、蘇合等香。
「從初一日乃至七日,三時各誦根本大呪一百八遍,未須獻食。從八日中時至十三日,日別一獻種種飲食及餘果子,所獻之食不著盤上,`[*38-18]唯=惟【宋宮】*`唯敷淨草新淨瓦器并諸葉等盛獻飲食。於十四日、十五日中,倍加種種上妙香華、種種餚饍、及餘雜果,倍勝於前,以為獻佛。
「其行法者,`[*38-19]唯=惟【宋宮】*`唯敷莎草以為坐具,胡跪恭敬,正面向像。於十四日及十五日,在其像前然栴檀火,取蘇摩那油一升,淨銅器盛,置行者前。復須沈水香,麁細如箸,寸截數滿一千八段。爾時,行者後十五日日中以後取一沈香塗蘇摩那油,`[呪=洗【宮】]`呪之一遍,投前所燒栴檀火中,如是次第盡千八段。
「爾時,行者於其二日全不得食。至十五日夜靜之時,觀世音菩薩來入道場,其栴檀像自然搖動。爾時,三千大千世界一時振動,其像頂上佛面出聲,`[讚=散【宋】,贊【宮】]`讚行者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來看汝,所有願者悉令滿足。』時有四願。何等為四?一者、願我不離坐處,即得飛騰虛空而去,自在無礙;二者、願我在於一切賢聖眾中無所障礙,得三菩提;三者、願我常作持呪仙人中王;四者、願我現身即得隨從觀世音菩薩,是名四願。爾時,行者於四願中隨意乞者,時觀世音即與一願。
「其四願中若不得者,更至後月十五日朝更立道場,於道場中置二軀像,於其像中有舍`[利=𠼝【宋宮】]`利者還以十一面觀世音像置舍利像邊,應須一千八莖好華。其行法者在於像前,敷草為`[坐=座【甲乙宮】]`坐,胡跪恭敬,取其一華,呪之一遍散著像上,如是乃盡一千八華。盡其華已,爾時觀世音像正前菩薩面出大雷聲。爾時,行者安心定意,不得恐怖。雷聲出時,一切振動。
「爾時,行者口常誦呪,雷聲出時即當乞願,發聲唱言:『南無觀世音菩薩!弟子何時能救一切眾生種種苦惱?何時當滿一切眾願?』時觀世音隨願即與。當與願時,天龍八部、諸鬼神等皆無障難。
「當用牛黃置草葉上,在觀世音菩薩像前用觀世音心印印呪一千八遍,和其煖水`[*13-12]洗=洒【宮】*`洗浴其身,一切障難、一切惡夢、一切疾病皆得除愈。
「用石`[流=留【三宮】,硫【甲】]`流黃、雄黃二種各取等分,置草葉上,在觀世音菩薩像前用觀世音心印呪呪滿一千八遍,和其煖水`[*13-13]洗=洒【宮】*`洗浴其身,一切障難、一切惡夢、一切疫病皆得除愈。
「若月蝕時,用赤銅鉢盛牛`[*3-6]酥=蘇【宋宮】*`酥三兩,在於露地,在觀世音像前用黃土泥塗作圓壇——一尺五寸——`[*3]`酥鉢置上。
「從初蝕時誦呪,乃至是月還生,如是方止。取其`[*3-8]酥=蘇【宋宮】*`酥食,必須食盡,不得留殘。食此`[*3]`酥已,身中疾病悉得除愈。
「若有國土人民疫病、一切畜生疾病死時,安置道場,取白芥子,`[*11-32]押=壓【三宮甲】*`押取其油使滿一升;取紫`[橿=薑【宋宮】]`橿木大如筆管,寸截數滿一千八段。先於像前然紫橿柴,次取寸截細紫橿木浸著油中,取其一段,呪一遍已投火中燒,如是乃盡一千八段。爾時,能使一切人民及諸`[畜=眾【宮】]`畜生所有疫病悉得除愈。
「復次,若有他方怨賊欲來侵境,以此觀世音像面正向彼怨賊來所,種種香華、飲食供養。應取`[燕脂=烟支【宋宮】,烟脂【元乙】,胭脂【明甲】]`燕脂大如大豆,誦呪一千八遍滿已,塗像左`[*8-1]廂=相【宋宮】*`廂瞋面之上,令彼怨賊不能前進。
「若人卒得狂病,呪其白線,一呪一結,成三七結。像前胡跪,更呪其線一百八遍,繫著此像正前`[7]項=頂【三宮甲乙】*`項上。經一宿已,取繫病者`[項=頂【宋宮】]`項;若二日不差,還取呪索,更呪一百八遍,絞著像頸,又經一宿取繫病人項,其病即差。
「若有諸鬼入人宅中,像前然火,取薰陸香一百八顆,一呪一顆投火中燒。如是燒盡一百八顆,所有惡鬼悉皆散走,不敢更住。
「若有怨讎欲求人便,取其白線在於像前,一呪一結,一百八結,繫像左`[*8-2]廂=相【宋宮】*`廂瞋面`[*7-1]項=頂【三宮甲乙】*`項上。經一宿已,解取此索,稱彼怨字,一稱一截乃至截盡一百八結,怨人所作`[惡=怨【宮】]`惡計不成。
「若人相恨,取五色線搓為呪索,像前胡跪,一呪一結一百八結,繫像左`[*8-3]廂=相【宋宮】*`廂瞋面`[項=頂【甲乙】]`項上。經一宿已,解取自繫`[左=右【元明甲】]`左臂之上,令彼瞋者和解歡喜。
「若有人等欲求善事,取五色線搓作為索,像前胡跪,一呪一結成七結已,繫著正前像面`[*7-2]項=頂【三宮甲乙】*`項上。經一宿已,取繫自身,所求如意。
「若人自知身有障難,種種妙香相和塗像,復以香水`[*13-14]洗=洒【宮】*`洗浴其像。浴像畢已,還收取水,對像`[呪=呪水【三宮甲】]`呪一百八遍,浴自身體。自浴身已,一切障難悉皆消滅。」
爾時,觀世音菩薩在佛前說俱致印法及陀羅尼七千壇法。說此法竟,告大眾言:「若欲修行此呪法者,先須入壇,然後乃行;若不入者,不得輒教此印呪法;若輒教者,師及弟子獲大重罪。」
說此品時,一切大眾同時`[*8-4]讚=贊【宋元宮】*`讚言:「善哉,善哉!大悲大士為欲救護一切眾生說印神呪及諸壇法,我等大眾亦當隨喜頂戴受持。」
說此經已,時會大眾一時俱起,遶佛三匝,禮佛而去。
`[已上十一面觀世音神呪〔-〕【明甲】,十一面觀世音神呪【宋元宮】]`已上十一面觀世音神`[呪=呪經卷上【宋元】,呪經卷【宮】]`呪。
佛說陀羅尼集經卷第`[四=五【明甲】]`四`[甲本乙本奧書曰時貞享三禩歲舍丙寅六月二十日校之點之是為今日授乎諸徒也河南傳瑜伽乘沙門淨嚴四十八載]`
佛說陀羅尼集經卷第`[五=六【明甲】]`五(觀世音`[卷中=部之三【元明甲】]`卷中)
`[(大唐…譯)十一字=唐朝中天竺大德瞿多譯【宋宮】,唐中天竺三藏大德阿地瞿多譯【元明甲】]`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譯
千轉觀世音菩薩心印呪第一(與一切`[觀=觀世【元明甲乙】]`觀音菩薩心印呪同)
「頭指以下四指反叉,向內相捺,左大指屈入頭指中間,右大指舒直向內,勿曲,兩腕相合,以右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阿嚕力(二) 莎訶(三)』
「若作此印法,一切觀世音菩薩見之。請觀世音坐、作結界法、燒香供養竟,次作此印,觀音歡喜。日日作者,大好益善。
又千轉印呪第二
「`[手印與前一切觀世音心印同惟足不同=(手印與前一切觀世音心印同惟足不同)【元明甲】]`手印與前一切觀世音心印同,`[22]惟=唯【元明甲】*`惟足不同。頭指以下四指反叉,向內相捺,左大指屈入頭指中,右大指舒直,向內勿曲,兩腕相合。兩脚作丁`[字【CB】,宇【大】]`字形,右脚丁頭、左脚丁尾,乃`[右=左【考偽-甲】]`右脚直立,`[左=右【考偽-甲】]`左膝曲在外,努𦜮,身屈向左邊。以心印當右乳前,勿著乳,面作笑顏,頭面向右。每月十五日香湯`[1]洒=洗【三甲】*`洒浴,入於淨室,而作此印誦後大呪,四重、五逆悉皆消滅。
「千轉陀羅尼曰:
「『那(上`[2]音=聲【明甲】*`音)謨囉(上`[*2]`音)怛那(二合)跢囉(二合)夜耶(一) 那謨阿`[𠼝=唎【三甲】]`𠼝耶婆盧(輕呼)枳帝攝筏(二合)`[囉=囉(去音)【宋元宮】,囉(去聲)【明甲】]`囉耶(二) 菩提薩埵(去`[*2]`音)耶(三) 摩訶薩埵(去`[*2]`音)耶(四) 摩訶迦嚧尼迦(去`[*2]`音)耶(五) 跢姪他(六) 闍(上`[*2]`音)曳闍曳(七) 闍(上`[*2]`音)夜婆醯(上`[*2]`音)儞(八) 闍(上`[*2]`音)榆跢唎(`[5]上=上聲【明甲】*`上)(九) 迦(上`[*2]`音)羅迦(上`[*2]`音)羅(十) 麼羅麼羅(十一) 者羅(上`[*2]`音)者`[羅=闍【三宮】]`羅(`[*5]`上)(十二) 器拏器拏(十三) 薩婆羯磨跋囉(上`[*2]`音)拏儞迷(十四) `[7]薄=𮑀【三甲】*`薄伽婆底(都儞`[反=切【明甲】]`反)娑(上`[*2]`音)訶(上`[*2]`音)薩囉`[*7]`薄羯底(十五) 薩婆菩(上`[*2]`音)陀婆盧(輕呼)枳羝(十六) 者`[芻=[蔑-戍+勻]【明】]`芻(上`[*2]`音)(`[眼=服【宋宮】]`眼)(十七) 輸(上`[*2]`音)嚕怛囉(上`[*2]`音)`[(耳)(十八)=十八耳【明甲】]` \(耳)(十八) 揭囉(上`[*2]`音)拏(上`[*2]`音)(鼻)(十九) 是訶(上`[*2]`音)皤(二十)(舌) 迦夜(二十一)(身) 末弩(二十二)(心) 毘(上`[*2]`音)輸達儞(二十三) 素囉(上`[*2]`音)素囉(上`[*2]`音)(二十四) 鉢囉(上`[*2]`音)素囉(上`[*2]`音)鉢囉(上`[*2]`音)素囉(上`[*2]`音)(二十五) 薩婆菩(上`[*2]`音)陀阿(上`[*2]`音)地瑟恥(二合)羝莎訶(二十六) 達麼陀(去`[*2]`音)覩揭囉(上`[*2]`音)鞞莎訶(二十七) 阿(上`[*2]`音)婆皤(二十八) 娑(上`[*2]`音)皤婆皤(二十九) 達摩皤(三十) 菩陀(上`[*2]`音)尼曳(三十一) 莎訶(三十二)』
「《千轉經》云:誦此呪已,惡業銷滅;誦至七遍,五逆罪滅;若滿千遍已,罪無不滅;滿十萬遍,面見觀音、種種莊嚴者。
「七日之中初作法時,`[*22-1]惟=唯【元明甲】*`惟得食乳糜、`[12]酥=蘇【宋宮】*`酥酪、白餅、粳米飯,不得食鹽醬菜,最後一日勿食。十五日夜空腹,佛前`[相續=馺馺【元明甲】]`相續誦呪,無定限數,見像動搖,出聲唱言:『善哉,善哉!』放光明曜。復以真珠寶物安呪師頂上,即知成驗。面見觀音已,得滿一切善願。
「又於睡眠中夢見觀音種種莊嚴者,一切善事成就,一切惡業銷滅,直轉讀者亦得滅罪。
「欲東西行時,先呪手七遍以摩拭面,所至之處無諸災橫。
「若能清淨如法,常誦不廢,得第一地。
「若有女人能誦持者,後成男子,更不重受如是女形。
「`[先【CB】,失【大】(cf. T20n1035_p0018a09)]`先作壇,安置供養備訖,然始誦呪。其壇四面各十六肘,四重作規,院相皆外白色、內四色,各一重如似壁勢,即是八重也。合五方色,四面開門,東、西、南、北相當,正中一重不須開門。
「`[大=木【元明】]`大瓦罐八枚、瓮子四枚,各滿盛水,插`[柏=柏葉【三甲】]`柏及`[柳=樹【宮】]`柳枝安水罐瓮中,作白`[餅=飯【宮】]`餅、粳米飯、乳酪、`[酥=蘇【宋】]`酥蜜、香果子等供養,然十六燈。
「四門外合`[插=𢮿【宋宮】]`插十六隻未經用箭,掛五綵線於箭上,取佉陀`[囉=羅【宋元宮】]`囉木(紫`[薑=橿【宋元宮甲】,[木*薑]【明】]`薑木是)四枚——二長五指、二長六指——釘壇四角,散種種時、非時華於壇上。
「又取頗伽木(拘`[杞=無【宮】]`杞子小者是)一千八`[百〔-〕【考偽-甲】]`百枚,各長一尺,若一瓦鉢、若銅鉢和`[*12-1]酥=蘇【宋宮】*`酥乳塗此木枝,呪一枝一遍即擲火中。無佉陀囉木時(赤棗木代亦得),須畫一白色觀音聖者像,隨力大小作。
「又先翻法云:千劫聚集業障,一時誦念悉皆滅盡,得千佛聚集善根,得背千劫流轉生老病死邊際,捨此身已,即見千轉輪聖王,恒持十善。若欲生諸佛淨土者,晝夜各三時誦二十一遍,滿三七日,如其所欲,即於夢中或見佛金色形像及菩薩形像,此是先相,即知當生淨土。
「又,受持法,取突婆香(`[唐=此【明甲】]`唐云茅香)并苗五斤、楮木一千箇,長一尺,并`[*12-2]酥=蘇【宋宮】*`酥,總呪一千遍。臨欲燒之,以`[*12]`酥塗木莖及香上,各呪一遍燒之。
「預五月、六月,取牛糞陰乾,突婆香水和作泥作場,身二肘圓作場,場上安種種華香。`[冬=若【元明】]`冬月無華,刻華安之,然熏陸香。
「呪師面向東坐,誦滿一千遍,法成;未呪之時,用此呪水二十一遍或七遍服之。呪水解污,淨室、道場、佛堂、`[*1-1]洒=洗【三甲】*`洒身,呪柳枝打病、呪水治病並得,各二十一遍。
「若能一生日別三時,時別誦二十一遍,滅罪不可思議,通一切用。作是法者,觀世音歡喜。
觀世音母身法`[印=印呪【明甲】]`印第三
「兩大指堅各捻二小指頭,兩手並竪相著,二頭指相捻在二大指、小指上,二無名指亦爾,二中指在上,頭少不相到,掌下相著,頭指來去。呪曰:
「『唵(一) 稅閉(二合)提(二) `[槃=盤【三甲】]`槃陀囉(二合)婆悉尼(三) 折吒麼俱吒(四) 陀`[羅=囉【三宮甲】]`羅尼(五) 莎訶(六)』
「是法印呪,若有人能日日作之,相續供養,以胡麻、`[*12-4]酥=蘇【宋宮】*`酥蜜和稻穀華,誦呪一遍一燒火中,如是乃至一千八遍——一百八遍呪燒亦得。如是日日作是法者,一切觀世音歡喜。
「又法,孩兒啼哭,當以此呪呪結、呪索,繫項即止。
觀世音母心印呪第四
「合腕,二食指、二中指、二無名指並`[屈頭相=指相屈【乙】]`屈,頭相拄,與大節令平,二大指並竪相著,捻食指頭側,二小指竪,頭相著,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摩訶室唎(`[二=一【元】]`二合)曳(二) 莎訶(三)』
「是前二法印呪,名觀世音母法。若有人誦持,能除身中百億劫重罪。一切菩薩聞此呪者,皆得奢摩他,由此因`[緣【麗】,綠【大】(cf. K11n0308_p1123a02)]`緣得成佛位,故名菩薩母呪。有能受持者,不久當蒙諸佛授記,一切觀世音菩薩由此呪印得奢摩他記。
持一切觀世音菩薩三昧印`[呪〔-〕【明甲】]`呪第五
「兩腕合,二大指、二小指直竪,頭合,餘指不相著,直竪`[(但開二大指小指頭不相到是名十一面印是大三昧印頭指來去)=但開二大指小指頭不相到是名十一面印是大三昧印頭指來去【明甲】]` \(但開二大指,小指頭不相到,是名十一面印,是大三昧印,頭指來去),呪用十一面大呪。
「作是法者,能除一切王、賊、水、火、刀、毒等難,皆無怖畏,是觀世音威神力故。
「欲請諸菩薩等法,先須作三昧印,即得一切菩薩歡喜。
觀世音菩薩`[隨〔-〕【乙】]`隨心印呪第六
「二手中指、無名、小三指向外相叉,合掌,右壓左,指頭總`[4]博=摶【明甲乙】*`博掌背,並竪二食指相著,大指亦然,各`[*4]`博食指,大指來去,歸命與前十一面等歸命法同。呪曰:
「『跢姪他(一) 唵(二) 多(`[去=去音【宋元宮】,去聲【明甲】]`去)唎多(去`[*2-36]音=聲【明甲】*`音)唎(三) 咄多(去`[*2]`音)唎(四) 咄唎(五) 莎訶(六)』
「是法印呪,若人欲得聰明,取一黃牛置清淨所,令一童男子持八戒齋,`[6]搆=𤛗【元明甲】*`搆取牛乳。經於三日所`[*6]`搆得乳,日日還與其牛飲之。從第四日至第七日`[*6]`搆得乳者,即用作酪,以酪作`[酥=蘇【宋】]`酥。日月蝕時,香湯`[*1-2]洒=洗【三甲】*`洒浴,著新淨衣,而作四肘五彩水壇。其壇無門,其壇東面置蓮華座,座上安置雞都摩致,南面置都邏羅華座、北面置俱嚕屈羅華座、中央置隨心觀世音華座。十六盞燈、八盤飲食、燒香散華而供養已,取前件`[*12-5]酥=蘇【宋宮】*`酥盛一新淨赤銅器中,呪師此日不食,三度`[*1]`洒浴,念佛,不得餘想。將其`[*12]`酥`[椀=碗【明甲】]`椀`[置=直【元】]`置壇中心,令其作`[*12]`酥小兒在外看於日月,勿令小兒見壇內事。呪師不得見於日月,若見日月,一不得驗。若日月漸生來,至心作多唎心印,把其`[*12]`酥椀數數呪`[*12]`酥,其`[*12]`酥椀中三種相現——謂`[10]𣊵=煗【元甲】*`𣊵、煙、火。若但`[*10]`𣊵,服`[*12]`酥之人一日誦得七百偈經;若出煙者,服`[11]酥=蘇【宋】*`酥之人一日誦得七百偈經;若出火者,服`[*11]`酥之人及與他服即大聰明,一日誦得一千偈經;若其如常,亦能強記。其`[*11]`酥一兩、二兩、三、四、五兩,任意皆得。
又有隨心觀世音印第七(不見別號,亦無別呪)
「二手十指皆竪,頭合,掌內少空,兩腕相著,正當心上(此印共供養一切印法同)。
隨心觀世音祈一切願印第八
「左手大指屈而向掌,又屈頭指頭離大指頭四五分許,中指以下三指總`[12]申=伸【明甲】*`申相`[*4-2]博=摶【明甲乙】*`博,以印橫側著心上,指頭向右,呪用前呪。
「是一法印,欲求願時,先作縱廣四肘水壇,懸諸`[幡=旛【甲乙】下同]`幡蓋,種種莊嚴。於其壇中著隨心像,當其像前列著四椀,其四椀中各盛一味——謂盛石蜜、沙糖、乳、蜜——如其次第各盛供養,散種種華、燒沈水香。供養像已,對像至心發露懺悔,隨其所願仰祈請竟,像前作印,以袈裟覆、或用淨巾覆其印已,至心誦呪滿八百遍,更莫餘緣。誦此呪竟,隨心所願悉得稱意。隨事大小,一日乃至七日作法,日日三時——晨朝、日中、及黃昏時——依前作法必果所願,除不至心。
十二臂觀世音菩薩身印呪第九
「左右無名指各列在中指背上,竪二中指,頭相著,合竪二小指、二大指並著,屈二食指,頭相拄,各壓大指頭,其食指齊,第二節令平,食指來去。呪曰:
「『唵(一) 摩訶稅(去`[*2-38]音=聲【明甲】*`音)羝(二) 莎訶(三)』
「是法印呪,取牛糞、牛尿、`[*11-3]酥=蘇【宋】*`酥、乳酪等各一大兩,總共和攪,香湯`[*1-4]洒=洗【三甲】*`洒浴,著新淨衣,正面向東,並足蹲坐,即呪前藥一百八遍,六月一服,一年再服,自身無病、治病大吉。
觀世音菩薩不空羂索身印呪第十
「准前觀世音母身印,上`[14]唯=惟【宋】*`唯改開二中指,去一寸許,二頭指、無名指少舉,勿與大指相著,頭指、無名指間開容一中指地,頭指來去。呪曰:
「『跢姪他(一) 唵(二) 濕閉(二合)多夜(三) 濕閉(二合)多菩闍(去`[*2-39]音=聲【明甲】*`音)夜(四) 㖶(去`[*2]`音)醯㖶醯(五) 鉢囉麼(六) 輸馱薩埵(七) 摩訶迦嚧膩迦(八) 莎訶(九)』
「是法印呪,通種種用,皆有大力,亦能降伏一切惡鬼神、療一切病、一切賊難皆不能害。若被枷鎖,取施輸末羅,指作印呪已,塗枷鎖上,更至心呪,即得解脫。
觀世音菩薩不空羂索口法印第十一
「以左右小指內隻直竪,右無名指`[㧙=苾【宋】]`㧙左無名指、中指背,向頭指、中指岐間入,左無名指從右中指、無名指間出之,即`[入=從【考偽-甲】]`入食指、中指岐間入,二中指直竪,頭相拄,屈二食指,各鉤無名指頭,並二大指直竪,頭相拄,與小指離半寸許,同誦前呪。
觀世音菩薩不空羂索牙法印第十二
「准前口印,`[唯=惟【宋宮】]`唯改少屈二中指頭,各壓二大指頭,二小指出外,右壓左,總握無名指背,呪用前呪。
「是一法印,能除一切水、火、風、賊、刀,及王難、夜叉、羅剎、一切鬼神、毒龍、毒蛇、繫縛等難。若人日日常作供養,得觀世音及諸菩薩等皆生歡喜,命終得生阿彌陀佛國,又復十方淨土隨意往生。
「若欲止風,先以此呪呪灰一百八遍,小片絹裹,將隨身去。若風來者,以右手取灰,向風打散,次以右餘指作拳,頭指直竪,向風數數誦呪,瞋喝即斷。
觀世音菩薩不空羂索心中心呪第十三
「呪曰:
「『唵(一) 唎悉底哩(`[二=三【元明甲】]`二合)盧迦(去`[耶=邪【三宮甲】]`耶`[反=切【明甲】]`反)毘社夜(二) 阿謨伽波舍(三) 摩訶鳩嚧馱(四) 囉闍夜(五) 唎陀(去`[*2-41]音=聲【明甲】*`音)夜(六) 阿波囉(上`[*2]`音)提`[阿=訶【三宮甲】]`阿跢(七) 嗚𤙖嗚𤙖(八) `[㧊㧊=泮泮【元明甲】]`㧊㧊(九)』
「是一法呪,能滅罪障,懺悔治病大有神驗,具如《不空羂索經》說。
畫觀世音菩薩像法
「一切觀世音菩薩像,通身白色,結加趺坐百寶莊嚴蓮華座上,頭戴七寶莊嚴華冠而有重光。其華冠中有立化佛,其華冠後作簸箕光,其光之內總作赤色。其像背倚七寶繡`[机=枕【宮】]`机。其像左手屈臂當心,又屈中指向上直竪。右手屈臂向左手上,屈頭指與大指相捻,而拄左手中指之上。其像頸有寶珠瓔珞,左右臂腕各有寶釧,又以寶花莊白褻絡`[膊=縛【元明】]`膊。身著花莊白褻之裙,其裙腰作青色赤裹,又以寶`[[絕-巴+日]=絛【三宮甲】]` \[絕-巴+日]繫其腰上。
「其像左右廂各有一菩薩以為侍者,其二菩薩通身黃色,俱頭戴華冠。右`[9]廂=相【宮】*`廂菩薩,右手屈臂而把白拂,左手屈臂而把蓮華。左廂菩薩,右手屈臂,把雜寶華一枝,左臂屈竪,手把白拂。悉著朝霞,`[10]縵=鞔【三宮】*`縵𦜮之上,華莊白褻絞於髀上,而各立於蓮華座上。
「其像侍者後左右廂各有三菩薩,以次上下側身,各面向像,瞻仰而坐,助觀世音神通自在救護眾生。
「其像左`[*9-1]廂=相【宮】*`廂上一菩薩,通身黃色,頭上有少黃色,以寶莊華`[緣=絞【三甲】]`緣於髻上,青色圓光,耳有白環。而`[*12-1]申=伸【明甲】*`申右手當右膝上,皆展五指,垂掌向下,左手當心而把蓮華。以白華褻絡其`[12]膊=髆【元明甲】*`膊上,兩臂腕上而著寶釧,又以朝霞`[*10-1]縵=鞔【三宮】*`縵𦜮,而坐青蓮華上。
「次下菩薩通身黃色,頭戴華鬘,作赤圓光,耳有白環。乳房高大,以輕白華褻橫`[13]縵=鞔【宮宮】,袜【元明甲】*`縵乳上。右手背在`[髀=鞞【明】]`髀上屈著,竪手向上,五指俱散。左手覆在左髀膝間,臂腕有釧。著朝霞裙,坐紅蓮華上。
「次下菩薩通身白色,面上眉間而有天眼。其頭髮髻如似赤色,頭無華鬘,作青圓光,耳上無環。而有四臂,右邊一臂屈肘向後,腋間出,舉向頭,以其手指拄著髮鬢。一手屈臂,拄右膝上,把黃色數珠,珠有三七。左一臂屈肘向後,腋間出手,向上至於肩上,手指如拳。一臂拄著髀膝間,覆手把經匣,以淺綠紗絡其`[*12-1]膊=髆【元明甲】*`膊上。`[以=著【考偽-甲】]`以朝霞裙交其脚脛,而坐紫色蓮華座上。
「右廂三菩薩,`[次〔-〕【甲】]`次上一菩薩通身白色,頭戴華鬘,作青圓光,耳有白環。乳房高大,以白華褻橫縵`[乳=嬭【甲】]`乳上。左手屈臂在左髀上而把蓮華,右手按髀上,仰把一物,狀似果子亦如似華,盛在掌中,`[班斑=班班【乙】,斑斑【甲】]`班斑然作。臂腕有釧,著朝霞裙,帖膝坐於紫蓮華上。
「次下菩薩通身黃色,頭戴赤色華鬘,作赤圓光,耳有白環。左手屈臂在左髀上把於蓮華,右手在右髀上仰掌散指如峻顯之。臂腕有釧,以素白褻絡其`[*12-2]膊=髆【元明甲】*`膊上,著朝霞裙,交脚而坐紅蓮華上。
「次下菩薩,通身黃色,頭有花鬘,仰面向上看視其像,耳有白環,作青圓光,而有四臂。乳房高大,以白寶褺橫縵乳上。二手合掌,又一左手屈臂在左髀上而把蓮花,其華紫色,其華莖狀如箭`[幹=簳【元明甲】,笴【宮】]`幹形而作黃色,華頭向上。右一臂屈向後,腋間出手,向上至於肩前,而把數珠,珠有三七。而著赤色菊華褺裙,交脚而坐青蓮華上。
「其菩薩等並是觀世音菩薩眷屬,於其像上近光左右各有二軀須陀會天。右`[*9-2]廂=相【宮】*`廂天者,作乾闥婆音樂供養;左廂天者,以散華香供養菩薩。
「又,華光兩邊各有四鳥而助供養——左邊有二頻伽鳥並行而立,次後有二鸚鵡並行,右邊有二孔雀並行,次後有二白鶴並行。
「其像座下左`[廂=相【宋宮】]`廂又有二菩薩,通身赤色,作年少形,顏容端正,軀貌肥壯,頭髮短促,如作赤色,面上眉間有一天眼。有一白蛇從背後出,而向`[左=右【三宮甲】]`左轉高舉頭,却向此菩薩面看。右手屈展,左手近乳而把蓮華。而著竪`[襴=𦅘【宋元】,襇【明甲】]`襴青白色褻,短小裙子`[縵=鞔【三宮甲】]`縵腰𦜮上,`[立=坐【甲】]`立而不坐。
「右`[廂=相【宋】]`廂菩薩通身黃色,著朝霞裙,合掌峻坐紫蓮華上,仰面看像而作供養。
「布以綠地,其像兩邊有菩提樹,於其樹上有`[凌=陵【甲】]`凌霄華,`[絞=交【元明甲】]`絞絡座下著青、綠、黃、赤、紫等色。
「為廁寶地畫像法竟。」
觀世音毘俱知菩薩三昧法印呪品(印有二十一,呪有四十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中說諸法印陀羅尼呪時,與無量菩薩大眾及無數持呪賢聖眾俱,前後圍繞,來詣佛所。到佛所已,五體投地,頂禮佛足。禮佛足已,繞佛三匝,却坐一面。
爾時,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有心呪名毘俱知,甚深微妙,祕`[密=蜜【明】]`密神通,具諸法印及壇場法,護持世間,普令眾生、人非人等免離諸苦,一切眾生獲其利益。我今欲說,惟願世尊聽許我說。」
時佛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為一切諸眾生故欲說法印陀羅尼壇,我助汝`[喜隨汝=隨喜汝隨【甲乙】]`喜,隨汝意說。」爾時,同會諸菩薩眾莫不歡喜,一時稱善。
爾時,觀世音菩薩承佛神力,即說印呪。
毘俱知大身法印呪第一
「先反列二手小指各在無名指背上,次各列無名指在中指背上,二腕相著,竪二中指,頭相拄,竪二大指、二食指,然其食指少屈,似不屈勢,頭指來去(若以二食指總屈來即是華座印)。呪曰:
「『那(上`[*2-43]音=聲【明甲】*`音)謨薩婆怛他伽`[底=低【三宮甲】]`底驃(一) `[阿=呵【元明甲】]`阿囉訶陀(上`[*2]`音)驃(比冶`[5]反=切【明甲】*`反)(二) 三藐三菩提驃(比冶`[*5]`反)(三) 唵(四) 跛冶那(去`[*2]`音)薩儞(五) 怛囉(二合`[*5-2]上=上聲【明甲】*`上)薩儞(六) 怛囉(二合`[*5]`上)西(七) 怛囉(二合`[*5]`上)薩耶(八) 毘𠼝(二合)俱(上`[*2]`音)知(九) 跢知(十) 倍移跢知(十一) 倍移跢知(十二) 倍囉(上`[*2]`音)提(十三) 倍囉(上`[*2]`音)提(十四) 濕閉(二合)羝(十五) 遮智尼(十六) 莎(去`[*2]`音)訶(十七)』
「是法印呪,若欲誦時,可作身印,至心誦之。諸佛聞者,皆悉稱讚;若諸菩薩聞呪音者,皆生歡喜;諸天聞者,皆悉頂禮;一切金剛聞呪音者,皆悉怖畏;若諸鬼神聞呪音者,皆生恐`[懼=怖【宮】]`懼;六道一切眾生聞者,一切皆發菩提之心;在地獄中受苦聞者,皆得停息一切酸楚,法應如是。
毘俱知大心呪第二(用身印)
「呪曰:
「『唵(一) 毘`[梨=𠼝【元明甲】]`梨(二合)`[俱=但【校異-甲】]`俱(上`[*2-50]音=聲【明甲】*`音)知(二) 俱(上`[*2]`音)`[知=知莎【元明甲乙】]`知訶(入`[*2]`音)(三)』
毘俱(上`[*2-53]音=聲【明甲】*`音)知中大心呪第三(用身印)
「呪曰:
「『唵(一) 毘𠼝(二合)俱(上`[*2-54]音=聲【明甲】*`音)知(二) 沒馱(上`[*2]`音)儞(三) 索(四)』
毘俱知小心呪第四(用身印)
「呪曰:
「『唵(一) 毘唎(二合)(二)』
毘俱知中小心呪第五(用身印)
「呪曰:
「『唵(一) 毘`[唎=𠼝【元明甲乙】]`唎(二合)俱(上`[*2-56]音=聲【明甲】*`音)知(二) 莎訶(三)』
請毘俱知來呪第六(用身印)
「呪曰:
「『唵(一) 毘`[唎=𠼝【明甲乙】]`唎(二合)俱(上`[*2-57]音=聲【明甲】*`音)知(二) `[莎〔-〕【宋宮】]`莎訶(`[三=二【宮】]`三)』
毘俱知一切用呪第七(用身印,亦名大心呪)
「呪曰:
「『唵(一) 般摩跋時唎(二合)儞(二) 嗚𤙖(三) `[泮=㧊【三甲】,捕【宮】]`泮(四)』
毘俱知頂呪第八(用身印,亦名頭呪)
「呪曰:
「『唵(一) 智儞(二) 莎訶(`[三=二【宋元】]`三)』
「若有人持前大呪等八種呪時,欲作法者皆應同用前法身印,種種有驗。
毘俱知香`[鑪=爐【宋元】]`鑪法印呪`[第九〔-〕【元明甲】]`第九(印是第二,呪是第九)
「准前身印,上`[*14-1]唯=惟【宋】*`唯改二大指,`[18]愽=搏【明甲乙】*`愽著二食指,二中指屈上節,頭相拄。呪曰:
「『唵(一) 賜俱(上`[*2-58]音=聲【明甲】*`音)嚧俱(上`[*2]`音)嚧(二) 毘闍(去`[*2]`音)曳(三) 莎訶(四)』
「是法印呪,當欲作法誦毘俱知菩薩呪時,當以此印印其香鑪。及印香已,然後燒香,手執香鑪,心口發願:『今為某事(云云)。』供養畢已,次印香水。
毘俱知香水法印呪`[第十〔-〕【元明甲】]`第十(印是第三,呪`[是〔-〕【宋宮】]`是第十,梵音云乾陀達羅度波)
「以右手五指相`[*18-1]愽=搏【明甲乙】*`愽展之,屈肘,側手,印香水上,左手無用。呪曰:
「『唵(一) 菩底(都爾`[*5-2]反=切【明甲】*`反下同)(二) 菩陀鉢底(三) 輸達(上`[*2-61]音=聲【明甲】*`音)儞(四) 莎訶(五)』
「是法印呪,當欲作法誦呪之時,作印印水,誦呪七遍,以水散灑頭身之上。亦用此法呪供養諸佛菩薩等已,次`[作〔-〕【三】]`作護身印呪法事。
毘俱知護身法印呪`[第十一〔-〕【元明甲】]`第十一(印是第四,呪是十一)
「斜側覆二手,以二大指並竪,仍頭狀似鳥翅。呪曰:
「『唵(一) `[鼻=嚊【三甲】]`鼻(上`[*2-62]音=聲【明甲】*`音)比儞(二) `[訶=沙訶【元明】,莎訶【甲】]`訶(入上`[*2]`音呼)』
「是法印呪,當欲作法誦呪之時,即以此印護自身已,次作結界。
毘俱知結地界法印呪`[第十二〔-〕【元明甲】]`第十二(印是第五,呪`[是=第【宋宮甲】]`是十二)
「左右中指以下反叉掌中,右壓左,指背`[*18-2]愽=搏【明甲乙】*`愽掌,以二大指斜並相拄,直竪,屈二食指,相`[*18]`愽甲,相背,以二大指拄地。呪曰:
「『唵(一) 倍移跢知(二) 嗚𤙖(三)』
「是法印呪,當欲作法誦呪之時,以此印印地,辟除一切地上、地下所有諸惡魔、神鬼等。次作四方結界印呪。
毘俱知結四方界法印呪`[第十三〔-〕【元明甲】]`第十三(印是第六,`[呪=呪是【元明甲】]`呪第十三,梵音波羅迦`[29]羅=囉【三甲】*`羅)
「先側左手,五指相著,以右手壓左臂上,手背相著,以右大指鉤左大指,隨日右轉。呪曰:
「『唵(一) 婆移跢知(二) 嗚𤙖(三) (是呪同地界呪)』
「是法印呪,當欲作法誦呪之時,即以此印右旋三轉,向四方繞,辟除四方所有一切魔、鬼神等,次作結上方界印呪。
毘俱知結上方界法印呪`[第十四〔-〕【元明甲】]`第十四(印是第七,`[呪=呪是【三甲】]`呪第十四)
「左右二手中指以下三指反叉,右壓左,指背`[*18-4]愽=搏【明甲乙】*`愽掌,以二大指頭斜相拄,屈二食指,甲相`[*18]`愽拄,以大指頭倒臨頂上,勿令著頂。呪曰:
「『唵(一) 跢知(二) 嗚𤙖(三)』
「是法印呪,能除天上虛空所有一切諸魔、惡鬼神等。當欲作法誦呪之時,但護身結界,更無所畏,種種欲作毘俱知法無有妨難,皆有神驗。
毘俱知師子座法印(印是第八,用大心`[呪=印【宋】]`呪,梵本云思蠅伽散那)
「以左右頭指、中指、無名指頭相拄,合腕,以二小指直竪,相去半寸許,以二大指屈入掌內(若來,向外直竪二大指名來)。
毘俱知歡喜法印(印是第九,用大心呪)
「二手各屈小指,以二大指各壓甲上,餘指各散舒,右手者直舒臂,左手者覆胸上著,起立屈右膝,身就右邊,左脚斜直竪(若二脚相去四尺許即是使者印,若喚來,用右食指,屈即來、展即去)。
「是一法印,打一切鬼及阿脩羅,所在用者皆得大驗。若惡人作一切惡法欲來相害者,作此印呪悉皆不成。
毘俱知供養法印(印是第十,用大心呪,梵本云阿伽母陀羅)
「准前身印,`[*14-2]唯=惟【宋】*`唯改二大指開,頭相去二寸半許(若並屈二大指入掌即是來法,出二大指即是去法)。
「是一法印,若以種種華香飲食供養三寶、并作此印而供養者,得福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
毘俱知隨心法印(印第十一,用大心呪)
「屈二無名指在掌,右壓左,二小指、二中指各竪相著,屈二食指,各附中指第一節下,以二大指屈`[*18-6]愽=搏【明甲乙】*`愽食指下節側。
「是一法印,欲供養時,當作此印誦大心呪,毘俱知身現行者前令行者見,所願皆隨,稱心所欲。
毘俱知施與一切食法印(印第十二,用大心呪,梵音云皤唎)
「以二手仰舒八指,小指至腕側相`[*18-7]愽=搏【明甲乙】*`愽,各屈二大指頭於掌中心著。
「是一法印,印中盛著諸飲食已,將布施與護法神等,一切眾生、一切得者皆生歡喜。
「以前五印皆共同誦前大心呪,種種有驗。
毘俱知華供養法印呪(印第十三,呪第十五)
「合掌,仍虛`[掌=堂【明】]`掌中,屈二食指於掌內,現二大指並竪,勿`[*18-8]愽=搏【明甲乙】*`愽著食指。呪曰:
「『唵(一) 失哩(`[二=一【明甲】]`二合)智羅(上`[*2-64]音=聲【明甲】*`音)閦(`[初=去【宮】]`初數`[*5-3]反=切【明甲】*`反)彌(二) 蘇婆羅(上`[*2]`音)帝(三) 鉢囉(上二合)底(都爾`[*5]`反)紇哩(二合)瑟拏(二合)(四) 摩逾波指登布`[史=央【宮】]`史(五) 莎訶(六)』
「是法印呪,若作觀世音毘俱知菩薩法事,皆須應作此印供養,得蒙一切菩薩歡喜。
毘俱知香供養呪(呪第十六,印用華供養印)
「呪曰:
「『唵(一) 鉢`[*29-1]羅=囉【三甲】*`羅`[8]二合上=上二合【宋元宮】*,上聲二合【明甲】*` \(二合上)底(都爾反)紇哩(二合)瑟拏(二合)(二) 杜麼囉俱(上`[*2-66]音=聲【明甲】*`音)梨(三) 莎訶(四)』
毘俱知滅罪呪(呪第十七,印用花供養印)
「『`[唵=呪曰唵【三宮甲】]`唵(一) 阿地邑(以入`[*5-5]反=切【明甲】*`反二合)地(二) 毘訶囉儞(三) `[波=婆【甲】]`波囉(二合)提(四) 莎訶(五)』
「是二呪法,若作毘俱知法,皆同作前華供養印,誦此二呪。一切諸佛聞此呪者,皆生歡喜,悉得除滅無量劫罪。
毘俱知萬里結界供養呪(呪第十八,用法身印)
「呪曰:
「『唵(一) 紇哩(二合)瑟拏(二合)絲(二) 嗚𤙖(三) `[11]㧊=泮【元明甲】*`㧊(四)』
「是一呪者,若欲作諸道場、結法壇所、廣為供養,懼諸魔事,應可用結前法身印,誦是呪時即得法成。
毘俱知作壇泥地供養呪(呪第十九,用香水印)
「呪曰:
「『唵(一) 帝誓帝闍婆(上`[*2-67]音=聲【明甲】*`音)底(都爾`[*5-6]反=切【明甲】*`反)(二)』
「是一呪者,若欲立壇廣設供養,用前香水印印香水已,當以此呪呪其香水一百八遍,用塗壇地,即得法成。
毘俱知菩薩降魔印呪法品
毘俱知法甲呪(呪第二十)
「呪曰:
「『唵(一) 跛`[治=冶【三甲】]`治那(去`[*2-68]音=聲【明甲】*`音)舍儞(二) 嗚𤙖(三) `[*11-1]㧊=泮【元明甲】*`㧊(四)』
毘俱知法弩呪(呪二十一)
「呪曰:
「『唵(一) 跢囉(二合上)`[薩〔-〕【甲】]`薩西(二) 嗚𤙖(三)』
毘俱知法左射呪(呪二十二)
「呪曰:
「『唵(一) 跢囉(二合上)薩耶(二) 嗚𤙖(三)』
毘俱知法右射呪(呪二十三)
「呪曰:
「『唵(一) 跢囉(二合上)薩儞(二) 嗚𤙖`[三〔-〕【元】]` \(三)』
毘俱知法箭呪(呪二十四)
「呪曰:
「『唵(一) 毘𠼝(二合)俱(上`[*2-69]音=聲【明甲】*`音)知(二) 嗚𤙖(三)』
毘俱知解一切外道及諸法事等結界呪(呪二十五)
「呪曰:
「『唵(一) 濕閉(二合)羝(二) 闍智儞(三) 莎訶(四)』
「是甲等呪,若作毘俱知道場,及設諸壇、結界防護、供養之所,及以療病、防諸`[神鬼=鬼神【明甲】]`神鬼、破諸外道婆羅門難法,一一皆須作前身印,誦此六呪及誦諸呪,悉得有驗。
毘俱知斫迦`[羅=囉【明甲】]`羅法印(印第十四)
「准佛輪印,上`[*14-3]唯=惟【宋】*`唯改二食指去中指半寸許。
毘俱知跋折囉法印(印第十五,亦名瞋印)
「二手合,以二大指各捻掌內無名指下節,並屈二無名指壓大指上,餘三指各頭合,二手三指中節相去一寸許。
毘俱知打一切鬼法印(印第十六)
「准前,屈左手食指、無名指、小指,以大指壓三指甲上,勿令現甲,直竪中指,起立並兩脚,將印置額上,以中指向下垂,當眉間,面作瞋形,右手無用,應用此印打一切鬼。
毘俱知三眼法印(印第十七)
「准佛頂印,上`[惟=唯【元明甲乙】]`惟改二手中指已下三指反相叉掌中,直竪二食指,頭相拄,其二大指勿`[*18-9]愽=搏【明甲乙】*`愽中指,各附食指側竪,起立並二脚,反列手,正當額上,指頭正當眉間下垂,面作瞋形(同軍`[茶=荼【元甲】]`茶利三眼法印)。
「是一法印,若欲療病、及將降伏一切惡魔、大鬼神等,當用此印誦前大呪,法皆有驗。
毘俱知`[掐【麗】,搯【大】(cf. K11n0308_p1128c14)]`掐數珠法印呪(印第十八,呪二十六)
「與十一面觀世音部`[掐【麗】,搯【大】(cf. K11n0308_p1128c15)]`掐數珠法同,更無別異,用大心呪。
「又用滅障礙呪曰:
「『唵(一) 毘唎(二合)舍稜(輕呼)伽(上`[*2-70]音=聲【明甲】*`音)儞(二) 索(三)』
「是法印呪名滅障礙,毘俱知菩薩云:『作印`[掐【麗】,搯【大】(cf. K11n0308_p1128c19)]`掐珠,誦此呪時,除去過去、未來、現在三業罪障,皆悉銷滅,永盡無餘。』皆誦此呪,無不有驗。
毘俱知捻灰法印呪(印第十九,呪二十七)
「以右手大指及無名指捻取灰,呪七遍,頂上著。呪曰:
「『唵(一) 烏特(二合)伽(上`[*2-71]音=聲【明甲】*`音)底(都爾`[*5-7]反=切【明甲】*`反)(二) 息普(二合)嚕(三) 莎訶(四)』
「是法印呪,若人誦持毘俱知呪法,若有出行來去之處,欲自防護及與他人防護其身,以此法印捻灰呪七遍,從頂至眉間、兩腋、咽下、心等六處以灰塗之,處處去者皆無障礙。
毘俱知發遣一切去法印呪(印第二十,呪二十八)
「以左手屈中指、無名指頭至第二節令平,以大指相`[*18-10]愽=搏【明甲乙】*`愽,三指似綜,小指及食指各直舒,勿`[*18]`愽無名指、中指,屈膝並坐,以右手`[3]拓=托【元明甲乙】*`拓地,用左手印綜三指,當胸前著,腰屈向前。呪曰:
「『唵(一) 毘𠼝(二合)俱(上`[*2-72]音=聲【明甲】*`音)知(二) `[俱=但【考偽-甲】]`俱(上`[*2]`音)知(三) 嗚𤙖(四) 儞儞(五) 脚(六)』
「是法印呪,若欲發遣一切及欲驅使,當作此印,手`[*3-1]拓=托【元明甲乙】*`拓地已,舉頭口云:『去去。』即當速去。」
毘俱知菩薩使者法印品
「毘俱知有二使者:一名鉢囉塔摩、二名鉢囉薩那。是二使者各說一呪,請用菩薩前身印降伏一切。
使者鉢囉塔摩呪(`[合=呪合【甲】]`合前二十九,使者呪第一)
「即說呪曰:
「『唵(一) 毘𠼝(二合)俱(上`[*2-74]音=聲【明甲】*`音)底兮(二合)(`[二=一【元】]`二) 婆羅提(三) 伽羅婆(四) 莎訶(五)』
使者鉢囉薩那呪(合前`[呪=呪第【三甲】]`呪三十,使者呪第二)
「即說呪曰:
「『唵(一) 婆伽婆底兮(二合)(二) 毘𠼝(二合)俱(上`[*2-75]音=聲【明甲】*`音)底兮(`[二合下同=下同二合【元明甲】]`二合下同)(三) 鉢囉(二合)那儞兮(四) 鉢囉(二合)婆皤底(五) 莎訶(六)』
「是二呪誦,菩薩聞者心生歡喜。其二使者隨請菩薩,菩薩印可,是人得說此神呪者,能令一切皆生信仰,更有餘呪亦請通用及諸印等助成菩薩威神力故。爾時,`[佛=諸佛【三甲】]`佛亦`[同=共同【三甲】]`同時悉皆印可,其使者等皆大歡喜。行菩薩法人當誦持。是呪法者,能令呪師所為之法皆蒙菩薩常所護念。即說呪曰(呪第三十一,使者呪第三):
「『唵(一) 跢知(二) 嗚𤙖(三) 脚(四)』」
使者上方結界法呪(合前`[三=呪三【考偽-甲】]`三十二,使者`[第=呪第【考偽-甲】]`第四)
「呪曰:
「『唵(一) 婆移跢知(二) 嗚𤙖(三) `[*11-2]㧊=泮【元明甲】*`㧊(四)』
又結界呪(呪合前三十三,使者呪第五)
「呪曰:
「『唵(一) 濕閉(二合)羝(二) 闍知儞(三) `[13]㧊=泮【元明甲】*,捕【宮】*`㧊(四)』
「是二呪者結護之時,並用菩薩結界護身印,誦呪法成。
使者頭法呪(呪合前三十`[四〔-〕【元】]`四,使者呪第六)
「呪曰:
「『唵(一) 皤冶那(去`[*2-76]音=聲【明甲】*`音)舍儞(二) 莎訶(三)』
使者頂法呪(呪合前三十五,使者呪第七)
「呪曰:
「『唵(一) 跢囉(二合上)薩儞(二) 嗚𤙖(二合)(`[三=二【宋元】]`三)』
使者眼法呪(呪合前三十六,使者呪第八)
「呪曰:
「『唵(一) 跢囉(二合上)薩耶(二) `[*13-1]㧊=泮【元明甲】*,捕【宮】*`㧊(三)』
使者口法呪(呪合前三十七,使者呪第九)
「呪曰:
「『唵(一) 跢囉(二合上)西(二) 嗚𤙖(二合)(三) `[*13-2]㧊=泮【元明甲】*,捕【宮】*`㧊(四)』
使者心法呪(呪合前三十八,使者呪第十)
「呪曰:
「『唵(一) 毘𠼝(`[二合=合二【宋元】]`二合)俱(上`[*2-77]音=聲【明甲】*`音)知(二) `[*13-3]㧊=泮【元明甲】*,捕【宮】*`㧊(三)』
使者弓法呪(呪合前三十九,使者呪第十一)
「呪曰:
「『唵(一) 婆移跢知(二) 嗚𤙖(二合)(三) `[*13-4]㧊=泮【元明甲】*,捕【宮】*`㧊(四)』
使者箭法呪(呪合前第四十,使者呪第十二)
「呪曰:
「『唵(一) 囉(`[上=上音【宋元宮】,上聲【明甲】]`上)知(二) `[*13-5]㧊=泮【元明甲】*,捕【宮】*`㧊(三)』
使者棓法呪(呪合前`[四=第四【三宮甲乙】]`四十`[一〔-〕【宮】]`一,使者呪第十三)
「呪曰:
「『唵(一) 婆移跢知(二) `[*13-6]㧊=泮【元明甲】*,捕【宮】*`㧊(三)』
「是諸呪等皆悉通用毘俱知菩薩法印,制伏鬼神、療諸疾病、救護眾生,皆當有驗。
小心呪(呪合前`[四=第四【甲】,前四【乙】]`四十二)
「呪曰:
「『唵(一) 岐`[入二=入【元明】]` \(入)(二)』
毘俱知菩薩阿唎`[3]茶=荼【三宮甲乙】*`茶法印呪(印第二十一,亦名一字印呪)
「以二手四指各握大指作拳,先右手在左腋下,次以左手在右腋下,屈左膝,身就左邊,右脚斜直竪(一准軍荼利身法印)。呪曰:
「『唵(一) 苾`[凌=[口*凌]【三宮甲】]`凌(二合去`[*2-78]音=聲【明甲】*`音長呼)』
「結是印已,誦前大呪。滿七遍已,即攝後脚,脚跟正當在右膝下,脚莫著地,右旋一匝,口稱唬𤙖。唱一聲已,誦一字呪,四顧看望,起大瞋形成。
「是毘俱知一法印,名為大`[大=夫【宮】]`大母達囉,毘俱知當作此法欲打一切。」
爾時,會中諸金剛部眷屬眾等而生大畏,諸天魔等悉皆摧碎,一時悶絕。
「以菩薩印威神力故,誦一字呪一遍,即當誦觀音身呪等無差別,一字、佛頂功`[德=能【三宮甲】]`德無異。
毘俱知救病法壇品
「呪師若欲救病人者,至於病家,香湯`[*1-5]洒=洗【三甲】*`洒浴,著新淨衣,與作法壇,救其病苦。其作壇處宜就好地,居近水樹華林之間、若臨恒河`[崕=涯【元明甲】]`崕岸之處、或近有龍深潭之所,隨其所住最勝之處淨修其地,如十一面七日壇法。淨修地竟,香泥塗地,懸於種種雜色幡蓋及諸寶器。
「其道場中應作四肘五色法壇,壇中心著毘俱知菩薩位。東方作蓮華座,座上橫著一口大刀;北方亦作一蓮華座,座上仰安明鏡一面;南方復作一蓮華座,於其座上竪三隻箭;壇西門外敷呪師座。
「取五水罐各受一升以下者,好滿盛淨水,著五穀子,以青柏葉及竹葉枝、梨柰葉枝塞其罐口。莊嚴罐已,將安四角及壇中心。種種上味果食十盤,然十二燈,以諸香華、種種作法誦呪供養,日日不絕。
「滿七日已,當候隨心法印,至驗為限,至誠懺悔,得滅除障,速成證驗。
「後若療病亦依此法,令其病人在呪師東面向北坐,呪白芥子,遶其病`[人〔-〕【三】]`人頭上,`[燒=繞【宮】]`燒之三日,定`[差=瘥【明甲】]`差。
「若作是法壇,如能候得日月蝕時,為此壇者最為大驗;若不值遇日月蝕時,於其月內擇取吉日。若無如前好處所者,當就好寺作壇亦得。
「而其呪師必須得他布施白馬;若無白馬,用銀作馬而與呪師;若無銀作馬,任呪師意所須之物以代馬用;若無物者,好心孝順,持戒堅固,能得不違阿闍梨教嚴決之者,方教此法。
毘俱知菩薩呪功能
「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持是大呪印,為護身結界、種種作法、療病懺悔、供養香華不絕者,當得菩薩護念。
「若欲入阿修羅宮者,於八年中日日誦呪滿三千遍,作三眼印,用前大呪呪白芥子一百八遍,一呪一散以打地上,其地即開而作孔穴,呪師得入。
「欲住得見彌勒佛者,即任意住;若欲出來,勿入城中;若見道中有財物者,將擎出來亦得無罪;若有果子取而食之,壽命一千歲。
「若意`[得=欲得【三宮甲】]`得大海竭者,可至海際,經三箇月用前大呪呪白芥子一百八遍散海水中,日日如是,海水即竭。
「若意欲得捉龍取者,應當近於有龍水邊,經一百日作法誦呪,其龍自出,來就呪師,任為調伏。
「若治熱病,最為驗吉。
「若人欲得安怛囉(二合)陀`[那=耶【乙】]`那,取摩那叱囉(`[唐=此【明甲】]`唐云石雄黃也)、蜜陀僧二物等分,共擣為末,更細研之,經六箇月,日日`[*1-6]洒=洗【三甲】*`洒浴,著新淨衣,日日三時——平旦、日中、及日暮時——至心呪藥一百八遍訖,更呪七遍,點著眼中,即得隨意安怛囉(二合)陀那,`[*1]`洒去方見,其藥勿使餘人把之。
「若意欲入阿修羅宮,有諸惡物、羅剎、蛇等而作障難,及門不開、黑闇等障,皆預作意,呪白芥子一千八遍,自隨將行,但有障處即用打之,在在處處皆無障礙。
畫毘俱知像法
「若用白褺、若於絹上畫作其像,畫師先受持八戒齋,畫釋迦佛像,左廂畫金剛、右`[*9-3]廂=相【宮】*`廂畫觀世音菩薩。
「其佛金色金剛身,面勿黑勿白,形狀如年十六童子,一切身分猶如莊嚴菩薩身法。
「其觀世音面及身分,頭冠瓔珞,天衣莊嚴,錦綺羅裙,皆如餘處畫觀世音菩薩之法。觀音左手下更別畫天女形,身皆白色,衣服赤白,貌極端正,頭戴華冠。次畫持呪師在下胡跪,手執香鑪,向觀世音。
「作此像已,從白月一日至十五日當食大麥、乳糜,恒誦後呪,至黑月八日三日三夜勿食。
「供養像時,其天女像即放光,入佛脚指中。見此相時,悉果心願。
「又,若欲見槃`[*3-1]茶=荼【三宮甲乙】*`茶囉婆私尼,於十三日、若十四日、或十五日,三日三夜可入大海水中誦呪,張其畫像於水岸上,以百千蓮華供養之。時其槃`[*3]`茶囉婆私尼天神若來,修道聰明、智慧辯才,持呪仙人隨其所願皆得如意。
「又,毘俱知呪。呪`[曰=曰(呪第四十四)【甲乙】]`曰:
「『那(上`[*2-79]音=聲【明甲】*`音)麼薩皤跢他揭羝驃(鼻朝`[*5-8]反=切【明甲】*`反)(一) 婆伽(上`[*2]`音)皤帝弊(鼻可`[*5]`反)(二) 唵(三) 薩皤婆(上`[*2]`音)夜那舍儞(四) 怛囉娑(上`[*2]`音)儞怛囉娑(上`[*2]`音)儞(五) 怛囉娑(上`[*2]`音)夜怛囉娑夜(六) 怛囉西(七) 苾`[炬=矩【三宮甲】]`炬智(八) 儞`[矩=炬【乙】]`矩智(九) `[哆=跢【宋】]`哆智`[哆=跢【宋元宮】]`哆智(十) `[吠=跋【明甲】]`吠跢智`[7]吠=跋【元明宮】*【甲】`吠跢智(十一) `[戶=尸【元明甲乙】]`戶嚕嚕`[*7]`吠跢智(十二) 稅(去`[*2]`音)羝闍(上`[*2]`音)智儞(十三) 莎訶(十四`[句〔-〕【元明甲】]`句)』
「是呪亦名觀世音菩薩說金剛呪。
「誦此呪時,一切障難皆悉休息。
「若欲自護,呪灰七遍,點額、項下、并`[二=一【元】]`二`[*12-3]膊=髆【元明甲】*`膊上,去處無畏。若為他人,呪其頭髮,結作為結,心恒念呪,一切官府、若夜獨行、若賊中行,一切`[畏=是【元明甲】]`畏處皆得無難,所有惡人皆歡喜歸伏,不能為礙。
「`[欲=若欲【三甲】]`欲降伏一切,當於白月十五日一日一夜勿食,以菩提樹為柴,然火,一撮胡麻呪一遍已擲火中燒,如是數滿八千遍時,一切歸伏——尸利沙樹(合歡樹是),拘留孫佛得道樹是,但是佛得道樹即得用也,苦`[練=楝【元明甲】]`練亦得。
「若被一切怨人厭禱,遂失心性,取男骨作橛,呪滿八千遍,`[丁=釘【三甲】]`丁埋怨人門底,還令彼人失心性也。
「又法,取燒尸灰,於黑月八日呪一撮灰一遍擲火中燒,如是滿八千遍,怨人即滅。
「又法,於黑月十四日入水中立至臍,誦呪,一切怨家、惡賊群眾兩作和解,俱生善心。
「又法,欲作四方結界,取佉陀囉木——長、橫,八指——四枚,各呪八百遍已,釘著四方,一切惡鬼及惡怨人皆不得入此界之內。
「又於界中作曼`[*3-3]茶=荼【三宮甲乙】*`茶羅,呪水二十一遍,灑散地上即成結界,於中即堪作呪法也。
「又法,薩埵姥跢跛吒(上`[*2-87]音=聲【明甲】*`音)那𤙖蒲利沙蜱,七遍呪芥子。
「又法云長命,闕物難成,`[不=故不【三甲】]`不譯也。
「又法,取`[秦=𤚩【元明甲】]`秦牛酥一點子許,一呪一燒,如是數滿八千遍已,若`[到=致【考偽-甲】]`到一切病痛障礙並悉銷除。亦不須看日月時節,得作即作,柴亦任用。
「又法,取木`[患=槵【元明甲乙】]`患子柴,然火燒藥(此土無,故闕之)。
「又法,瞋賊來欲躓頓我,誦此呪已即心歡喜。
「又法,官事,月八日於觀音像邊呪白花,一莖一遍擲火中燒,滿八千遍,官事解了。
「又法,有賊欲來侵亂,於觀音像前至心誦呪,賊即還去。
「又法,隨求何法,誦此呪時,燒無煙炭,呪白芥子,一顆一遍`[一〔-〕【三甲】]`一擲火中燒,滿八千遍,所求皆遂。
「又,呪白芥子七遍,一切起屍鬼等皆悉被縛。
「又法,呪石蜜七遍,擲著水中,即取此水作曼`[*3-4]茶=荼【三宮甲乙】*`茶羅結界,於中誦呪,一切師子、大蟲、禽獸、水牛、白象、囉闍、朱囉、水等皆不能害。
「毘俱知印呪及功能法略說已竟。」
佛說陀羅尼集經卷第`[五=五(觀世音部之三)【元】,六【明甲】]`五`[甲本奧書曰貞享三載星紀丙寅六月二十四日點校之了淨嚴四十八,乙本亦載之]`
佛說陀羅尼集經卷第`[六=七【明甲】]`六(觀世音等諸菩薩`[卷下=部之四【元明甲】]`卷下)
`[24](大唐…阿地)八字=唐朝中天竺大德【宮】*,唐朝中天竺三藏大德阿地【元明甲】*`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譯
何耶揭唎婆觀世音菩薩法印呪品(`[唐翻=此云【明甲】]`唐`[翻=翻云【元】]`翻馬頭)當部(印即有`[八=十【明甲】]`八,呪有十六)
馬頭護身結界法印呪第一
「兩手從中指以下三指向外相叉,各`[28]博=搏【甲乙】*`博著手背,合掌,二食指直竪,相去五分許,並二大指相著,各屈一節,勿著食指,頭指來去。呪曰:
「『唵(一) 鉢囉毘迦悉跢(二) 跋折囉(三) 涉筏(二合)囉囉(上`[音=聲【明甲】下同]`音)支(四) 莎(去音)訶(五)』
「是法印呪,若欲受持是菩薩法者,先須以此法印誦呪護自身已,又呪木七遍、或呪水七遍,復以印印水,或呪白芥子、若呪灰等,皆各印呪滿七遍已,將木竪於四角為界,芥子、灰、水散於十方,皆成結界,`[然=結界然【三甲】]`然後作諸法事悉當有驗。
馬頭大法身印呪第二
「兩手食指以下三指向外相叉,指頭各`[*28-1]博=搏【甲乙】*`博著手背,合掌,以二小指並竪相合,並二大指相著,屈`[努=怒【三宮甲】]`努,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杜那杜那(二) 摩他摩他(三) 可馱可馱(四) 訶耶揭唎婆(五) 嗚𤙖`[32]㧊=泮【元明甲】*`㧊(六) 莎(去音)訶(七)』
「是法印呪,若人被毒`[蟲及蛇=蛇及蟲【元明甲】]`蟲及蛇齧者、并得惡人,以印印已,呪之即差。
「又法,欲得咩古來者,取蘇摩那華對馬頭像前呪二十一遍,一散像脚竟,右手取華,所行之處隨愛咩古從後,呪華七遍方散即來。
「又若彼此俱有心者,取果子呪二十一遍,使人送食時心即迷亂,極相愛念,更無他意。
馬頭法心印呪第三
「以二手食指以下四指向外相叉,指頭各`[*28-2]博=搏【甲乙】*`博著手背,合掌,並二大指相著,各屈一節,勿著食指,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阿蜜唎都知(二合)婆(去音)婆(平音)(二) 嗚𤙖`[*32-1]㧊=泮【元明甲】*`㧊(三) 莎(去音)訶(四)』
「是法印呪,若欲論議,取牛黃、麝香、龍腦香三味和研,呪千八遍,點著頂上,及二`[髆=膊【宋】]`髆上、心、喉、眉間、髮際、腦後,又取白芥子呪三七遍,以右手把至論議所門邊散之,仍左手中留少許分,正論議時以右手把左手芥子向論議人私`[密=蜜【明宮】]`密散已,便即彈指,即得勝他,法當如是。
馬頭頭法印呪第四
「准前護身印,`[3]唯=惟【宋宮】*`唯改二食指頭相拄,各屈,出二大節,小尖頭。呪曰:
「『跢姪他(一) 斫迦𭈖怖(二) 斫迦囉(去音)叉𭈖怖(三) 斫迦囉跛曇摩叉𭈖怖(四) 阿謨迦(去音)寫`[(五)(稱彼人名)=稱彼人名五【宋明宮甲乙】]` \(五)(稱彼人名) 始囉(上音)枳徵(上音二合)(六) `[5]跛=跋【宋明甲】*`跛囉舍網伽車(上音)覩(七) 莎(去音)訶(八) 叉(去沙反,餘處皆然)』
「其法,若一切人患頭痛者,取其名字,即誦此呪呪水,作嗚𤙖(去音)聲已,即以此水打其頭上、印其痛處,其痛即愈(古本闕此呪也)。
馬頭頂法印呪第五
「准前頭印,`[*3-1]唯=惟【宋宮】*`唯改竪二食指,頭相著,列二中指在食指前,頭相拄。呪曰:
「『唵(一) 室唎(二合)`[羅=囉【三宮甲乙】]`羅唎至(二) 嗚𤙖`[*32-2]㧊=泮【元明甲】*`㧊(三) 莎(去音)訶(四)』
「是法印呪,若有人病頭頂痛者,當以此印印其痛處,誦呪即差。
馬頭口法印呪第六
「反叉後二指於掌中,直竪二中指,頭相拄,並竪二大指,以右頭指捻右大指頭,左頭指竪,少曲在中指邊。呪曰:
「『唵(一) 鶻嚕嚧(二) 鳩嚧馱那(三) 嗚𤙖`[*32-3]㧊=泮【元明甲】*`㧊(四) 莎(去音)訶(五)』
「是法印呪,用治一切鬼病即差。
馬頭牙法印呪第七
「准前觀世音不空羂索菩薩牙印,上`[*3-2]唯=惟【宋宮】*`唯改二中指直竪,頭相著,二大指並竪`[*28-3]博=搏【甲乙】*`博中指,先以左小指握右無名指背,後以右小指握左小指背。呪曰:
「『南(上音)謨(上音)囉(上音)跢那(二合)怛囉(二合)夜耶(一) 南謨阿`[梨=𠼝【三甲】,唎【宮】]`梨耶(二) 婆盧吉帝(三) 攝婆(二合)囉(去音)耶(四) 菩提薩埵(去音)耶(五) 摩訶薩埵(去音)耶(六)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七) 跢姪他跢囉(上二合)吒(九) 跢囉(上二合)吒(十) 末吒末吒(十一) 瞋陀瞋陀(十二) 頻陀頻陀(十三) 嗚𤙖(十四) `[*32-4]㧊=泮【元明甲】*`㧊`[*32]`㧊(十五) 莎(去`[8]音〔-〕【乙】*`音)訶(十六)』
「是法印呪,若破諸法、欲令餘人所作呪法不成辦者,當作四肘三色粉壇。南北兩面畫蓮華座,於其座上畫著牙形;東面華座座上畫作`[拔=跋【三甲】]`拔折囉印。然十二燈,百味`[異=果【三宮甲】]`異食備辦八盤,其食日別換著新者,新新供養滿於七日。日別仍須呪白芥子一百八遍,一呪一投火中燒之,一切諸人作法皆破,不能成辦(餘人者,謂外道惡人)。
馬頭`[11]觀世音菩薩〔-〕【?甲】*`觀世音菩薩乞食法印呪第八
「仰左手,各竪五指,`[右=將右【三宮甲】]`右手下向以中指、無名指、大指頭各相拄。呪曰:
「『唵(一) 是那耳(二`[句〔-〕【元明甲】]`句)』誦二七遍。
馬頭`[*11-1]觀世音菩薩〔-〕【?甲】*`觀世音菩薩解禁刀法印呪第九
「舒二手,左手在外、右手在內,以左手拓右手背,竪二大指。呪曰:
「『唵(一) 阿娑忙義儞(二) 莎訶(`[三=三句【宋宮】]`三)』
馬頭療病法印呪第十
「反叉二手後二指掌中,竪二中指,頭相拄,並屈二大指當前,各以二頭指屈,握二大指甲根,頭指`[甲背=背甲【三宮甲】]`甲背相著。呪曰:
「『唵(一) 鶻嚕嚧(二) 鳩嚧馱(去音)那(三) 嗚𤙖`[泮=㧊【宋宮】]`泮(四) 莎(去音)訶(五)』
「是法印呪,當用療治一切諸病,及鬼神等所苦惱者悉皆療之,其病即差。
馬頭`[*11-2]觀世音菩薩〔-〕【?甲】*`觀世音菩薩大呪第十一
「呪`[曰=曰南【元】]`曰:
「『那(上音)謨(上音下同)囉(上音)跢那(二合)怛囉(二合)夜耶(一) `[那〔-〕【元明】,南【甲】]`那謨阿𠼝耶婆盧(輕呼)枳帝攝筏(二合)囉(去音)耶(二) 菩提`[薩=菩【元】]`薩埵(去音)耶(三) 摩訶薩埵(`[上=去【三宮甲】]`上音)耶(四)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五) 那麼薩婆薩埵毘耶(二合)娑(上音)那伽底(都爾反)爾(六) 那麼薩婆薩埵毘耶(二合)`[婆=娑【三宮甲】]`婆(上音)那博訶唎泥(七) 那麼薩婆薩埵婆瑜(去音)跢囉那(去音)耶(八) 那謨薩婆薩埵婆耶跋囉(二合)賒麼那迦囉(去音)耶(九) 那麼薩婆薩埵毘耶(二合)地只枳瑳(上`[*8-1]音〔-〕【乙】*`音)那迦囉(去音)耶(十) 那麼薩婆薩埵盤陀(去音)那熾(熾詣反)陀那迦囉(去音)耶(十一) 那謨薩婆薩埵獨佉波囉木叉拏迦囉(去音)耶(十二) 那謨薩婆毘知案(去二合)陀迦(去音)囉毘陀麼那迦(去音)囉(去音)耶(十三) 那麼薩婆毘知耶(二合)遲揭(去音)陀謨欝跢(二合`[平=三【元】,〔-〕【明甲】]`平)曳(十四)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十五) 那謨薩婆毘知耶(二合)囉闍跋囉(二合)比跢曳(十六) 摩訶瑜(去音)`[嗜=耆【宮】]`嗜攝筏(二合)囉(去音)耶(十七) 跢寫那摩悉`[提=揭【三宮甲】]`提(二合)唎埵(十八) 伊(上音)擔阿`[唎=𠼝【宋明甲】]`唎耶婆盧(輕呼)枳帝攝筏(二合)囉姥枯知(上二合)吉(去音)南(十九) 𠼝師毘知耶(二合)陀(去音)囉(二十) 弟婆那(去音)伽藥叉囉剎娑(二十一) 氈(去音)`[5]哆=跢【三甲】*`哆囉(二合)智知耶(二合)(二十二) 揭囉(上二合)訶那叉跢囉(二合)(二十三) 釋揭囉(上二合)跋訶(上音)摩(二十四) 路迦`[婆=婆那【甲乙】]`婆(去音)羅毘瑟紐(二合)(二十五) 摩醯攝筏(二合)囉那囉冶那(二十六) 始婆悉健(二合)陀俱(上音)鞞(去音)囉(二十七) 素唎跢囉(二合)那跢哩(二合)伽那地遮(去)(二十八) 那摩悉揭(`[二=三【考偽-甲】]`二合)哩擔(二十九) 何耶揭哩飯那(去音)摩𠼝跢厭(上音)(三十) 摩跋帶(去音)釤弭(上音)(三十一) 薩婆羯麼遏他(二合)娑`[陀=咜【明甲】]`陀(去音)`[9]旦=亘【三宮甲】*`旦(三十二) 阿`[娑=婆【三宮甲】]`娑(上音)醯(上音)閻(二合)(三十三) 薩婆蒲陀(去音)難(`[上〔-〕【宮】,上聲【甲】]`上)(三十四) 毘沙難(去`[音〔-〕【元】]`音)闍(三十五) `[泥=昵【三宮甲乙】]`泥迦跢`[*9]`旦(三十六) 薩婆突瑟吒(二合)那(去音)伽(去音)難曇麼劍(三十七) 跢姪他(三十八) 唵(三十九) 陀嚕羅陀嚕羅(四十) 毘嚕羅`[比=毘【三宮甲乙】]`比嚕羅(四十一) 薩婆比沙(上音)伽跢迦(四十二) 薩婆部陀毘達囉(二合)跛迦(四十三) 匙皤里陀(四十四) 毘悉普(二合)陵伽跢訶(去音)`[婆=娑【甲乙】]`婆(四十五) 雞薩囉啅(去音)婆(四十六) 跋囉筏唎陀鞞(去音)伽(四十七) 跋折囉齲囉(四十八) 昵(上音)迦跢`[伽=迦【三宮甲】]`伽(四十九) 闍里陀(五十) 婆蘇陀跢羅(五十一) 尼尸婆(二合)悉陀訶悉陀(五十二) 摩嚧都`[佉=去【校異-宮】,【甲】]`佉澁陀(五十三) 陀`[囉=羅【宋明甲】,囉陀【甲乙】]`囉忍陀囉(五十四) 跋`[羅=囉【三甲】]`羅`[伐=伏【乙】]`伐唎陀(五十五) 部陀迦(去音)那三暮訶毘蒭(去音)婆迦(上音)囉(五十六) 鉢囉比知耶(二合)三薄叉那迦囉(去音)耶(五十七) 鉢囉賒案(去二合)致迦囉(五十八) 部知耶(二合)部知耶(二合)(五十九) 婆伽`[畔=毘【宮】]`畔(輕呼)何耶`[揭=揭哩【宋明宮甲乙】]`揭婆(六十) 佉(去音)陀佉(去音)陀(六十一) 跋囉曼(去音)陀囉案(二合)(六十二) 囉(上音)叉囉(上音)叉`[*5]`哆摩(六十三) 曼(去音)跢囉(上音)案(六十四) 死地迷(六十五) 阿比舍阿比舍(六十六) 鉢囉比舍鉢囉比舍(六十七) 麼麼寫(自稱名)(六十八) 試訖`[隱=隣【甲乙】]`隱(二合)(六十九) 達𠼝(二合)舍耶嚕梵(上音)(七十) 阿比舍阿比舍(七十一) 匙皤囉毘舍(去音)遮(七十二) 藥叉囉剎娑迦(去音)拏(七十三) 薩埵鞞醯(去音)剔`[*9]`旦(七十四) 薩婆揭𠼝(二合)醯(去音)瑟皤(二合)(七十五) 阿跋囉提訶`[徙=徒【甲乙】]`徙`[*5-1]跛=跋【宋明甲】*`跛麼(七十六) 跋囉跋折羅鄧瑟吒(二合)囉(七十七) 緊者囉(上音)夜西(七十八) 伊(上音)擔突瑟吒(二合)揭囉(上音)`[怛=恒【甲乙】]`怛(上音)(七十九) 突瑟吒毘舍瞻(上音)婆(八十) 阿度那阿度那(八十一) 毘度那毘度那(八十二) 伊(上音)`[縵=慢【元明宮甲】]`縵(上音)遮突瑟吒(二合)(八十三) 薩婆鞞薩婆(八十四) 路跢俱`[27]拏=挐【宋元】*`拏死迦囉(去音)哩(八十五) 毘𠼝悉只(二合)甘(上音)毘釤(八十六) 度那度那(八十七) 毘度那毘度那(八十八) 麼他麼他(八十九) 波囉(二合)麼他波囉(二合)麼他(九十) 昵(上音)婆訶(上音)`[28]耶=邪【宮】*`耶昵婆訶(上音)耶(九十一) 阿輸婆曼跢𡅏那(九十二) 囉(去音)迦毘(上音)釤(九十三) 妹姪哩(二合)曼姪𡅏(二合)那(九十四) 度沙比釤(九十五) 波囉(上音)若曼姪𡅏(二合)那(九十六) 謀訶比釤(九十七) 補知(二合)迦(去音)羅(九十八) 提囉點(平音)米(去音)那(九十九) 計唎舍跋(去音)那毘釤(一百) 達摩泥囉點弭(去音)那(一百一) 腎泥(去音)`[29]耶=邪【宋宮】*`耶跋囉(去音)`[*27]`拏毘釤(一百二) 菩(去音)陀達摩僧伽腎若(去音)耶(一百三) 羯網施揭訖唵(二合)(一百四) 句嚕句嚕(二合)(一百五) `[阿=何【甲】]`阿耶揭哩婆耶`[*32-6]㧊=泮【元明甲】*`㧊(㧊吒反下同)(一百六) 跋折囉齲囉(去音)`[*29]`耶`[*32]`㧊(一百七) 毘那賒`[*29]`耶`[*32]`㧊(一百八) 跋折囉鄧瑟吒(二合)囉(去音)`[*29]`耶`[*32]`㧊(`[31]一〔-〕【宋元】*`一百九) 跋折囉鄧瑟吒(二合)嚕知(二合)迦吒頗耶`[跋=吠【元明甲】]`跋(去音)囉婆(重音)耶`[*32]`㧊(一百`[33]十=一十【三甲】*`十) 薩婆突瑟吒(二合)曼跢囉(上音)毘那賒`[*29]`耶`[*32]`㧊(`[34]一百=百一【三甲】*`一百十一) 薩婆揭囉(上音)呼烏瑳陀那`[*29]`耶`[*32]`㧊(`[*34]`一百`[35]一〔-〕【甲】,【乙】*`一十二) 薩婆揭𠼝(二合)醯澁皤(二合)跋提`[阿=何【三宮甲乙】]`阿(上音)覩跛摩(去音)`[*29]`耶`[*32]`㧊(一百十三) 薩婆跢囉(上音)鉢囉(上音)地(上音)何(上音)跢揭`[麼=摩【三甲】]`麼`[*29]`耶`[*32]`㧊(一百`[*33]`十四) 鉢囉(上音)毘知耶(二合)薄叉那(去音)`[*29]`耶`[*32]`㧊(一百`[*33]`十五) 皤吒皤目佉(去音)`[耶=邪【宮】]`耶`[*32]`㧊(一百`[*33]`十六) 薩婆揭囉(上音)訶(上音)毘舍遮迷皤(上音)賒摩那(上音)`[*29]`耶`[*32]`㧊(一百十七) `[耶=邪【元宮甲】]`耶飯塗麼麼寫(自稱名字某甲)(一百十八) 阿嘻帶瑟`[*27]`拏黮(三合`[一百=百一【宋】]`一百十九) 擔(去音)薩婆把黮(二合)皤`[吒=𭽉【三】]`吒婆目谿(去音)那(`[42]一〔-〕【三甲】*`一百二十) `[尼=尾【考偽-甲】]`尼訖𭌇(二合)陀(去音)`[*29]`耶`[*32]`㧊(一百二十一) 達弭(上音)迦爾遮(去音)`[迷=迷(百二十二)【三宮甲】]`迷羯磨(去音)儞(百二十`[二=三【三宮甲】]`二) 試訖`[𭌇=隣【三宮甲】]`𭌇(二合)句嚕句嚕(一百二十`[三=四【三宮甲】]`三) 𤙖𤙖`[*32]`㧊`[*32]`㧊(一百二十`[四=五【三宮甲】]`四) 莎(去音)訶(一百二十`[五=六【三宮甲】]`五)』
又馬頭別大呪第十二
「呪曰:
「『那(上音)謨(上音下同)囉(上音)怛那(二合)跢囉(二合)夜耶(一) 那謨阿𠼝耶婆盧枳帝攝筏囉(去二合)耶(二) 菩提薩埵(去音)耶(三) 摩訶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五) 那麼薩婆薩埵毘耶(二合)娑(上音)那迦帝儞(六) 那謨薩婆薩埵波耶目叉迦囉(二合)耶(七) 那謨毘知耶(二合)阿遲迦陀謨陀(去音)曳(八) 摩訶瑜(去音)迦瑜(去音)枳尼(九) 跢悉泯(二合)那摩悉揭(`[二=三【甲】]`二合)哩埵(十) 翳`[誓=擔【三宮甲】]`誓阿`[唎=𠼝【三宮甲乙】]`唎耶婆盧枳帝攝筏囉(十一) 謀`[祜=枯【三宮甲】]`祜知(二合)枳(去音)唎南(上音二合)(十二) 跋折囉句囉`[5]婆=娑【三宮甲】*`婆(上音)厭(上音)(十三) 何耶揭哩(二合)飯那(去音)摩(十四) 波囉末(平音)跢厭(上音)(十五) 摩跋帝釤弭(上音)(十六) 阿`[*5]`婆(`[上=二【元】]`上音)演薩婆部跢(去音)難(上音)(十七) 藥叉難(去音)闍毘那舍迦闍(`[二合上音=上音二合【元甲】]`二合上音)(十八) 阿謨(去音)干薩婆迦𠼝夜難(上音)(十九) 毘賒難(去音)闍尼皤囉(去二合)難(上音)(二十) 毘賒難(去音)闍毘那舍難(上音)(二十一) 跢姪他(二十二) 唵(二十三) 陀嚕`[羅=囉【三宮甲】]`羅陀嚕羅(二十四) 毘嚕羅毘嚕羅(二十五) 薩婆毘沙佉(平音)跢迦(二十六) 時皤里陀(二十七) 毘悉普(二合)楞迦陀訶(去音)娑(二十八) `[雞=豁【乙】]`雞娑囉啅(去音)婆(二十九) 跋囉(二合)伐唎(二合)陀鞞(去音)迦(三十) 跋折囉屈(去音)囉(三十一) 昵迦陀(上音)南(上)(三十二) 闍里陀婆蘇陀跢囉(三十三) 尼尸皤(二合)死陀訶死陀(三十四) 摩嚧都`[佉=去【三宮】]`佉澁(二合)陀(三十五) 波囉鞞陀菩陀伽(去音)`[拏=挐【宋】]`拏(三十六) 僧蒭(`[叉=去【三宮甲】]`叉數反)盤那迦(上音)囉(三十七) 波囉毘知耶(二合)薄叉那迦(上音)囉(三十八) 波囉摩賒案(去音二合)知迦(上音)囉(三十九) 部知耶部知耶(二合上同)(四十) 婆伽梵(四十一) 何耶揭哩婆(四十二) 可(去音)陀可(去音)陀(四十三) `[囉=波囉【元明甲乙】]`囉曼陀囉案(去音)(四十四) 囉(上音)叉囉(上音)叉(四十五) 阿(去音)知摩(二合)曼陀囉案(去音)(四十六) 死殿梅陀𠼝(二合)舍耶(四十七) 阿比舍阿比舍(四十八) 具囉毘舍(去音)闍(四十九) 薩婆迦𠼝(二合)醯(上音)澁皤(二合)(五十) 阿波囉提`[徙=徒【元明宮】,訶徒【甲乙】]`徙跛(去音)摩(五十一) 皤囉跋折囉鄧瑟吒(二合)囉(五十二) 緊只囉`[從〔-〕【甲乙】]`從夜西(五十三) 翳曇突瑟吒(二合)揭囉(上音)漢(五十四) 突瑟吒(二合)毘舍(去音)闍案(二合)(五十五) 突瑟吒(二合)`[𡀔=揭𡀔【考偽-甲】]`𡀔絙(上音)(五十六) 突瑟吒(二合)時皤(上音二合)㘕(上)(五十七) 突瑟吒(二合)比產(五十八) 阿度那阿度那(五十九) 毘度那毘度那(六十) 麼他麼他(六十一) 波囉麼他波囉麼他(六十二) 跢他伽(去音)陀(六十三) 阿枳讓(上二合)皤羅(輕呼上音)耶(六十四) 菩陀達摩僧伽奴知若(去二合)壇(六十五) 羯麼米試揭案(二合)(六十六) 句嚕句嚕(六十七) 何耶揭哩婆耶`[*32-21]㧊=泮【元明甲】*`㧊(六十八)(`[泮=㧊【三宮甲】]`泮吒反下同) 跋折囉枯`[18]囉=羅【三甲】*`囉(上音)耶`[*32]`㧊(六十九) 跋折囉鄧瑟吒囉(三合)耶`[*32]`㧊(七十) 跋折囉鄧瑟吒嚧(三合)知迦(二合)吒頗(喉音)`[19]耶=邪【宮】*`耶婆(重音)夷囉摩(去音)夜`[*32]`㧊(七十一) 波囉曼陀囉那舍那(去音)耶`[*32]`㧊(七十二) 薩婆羯呼瑳陀那迦囉耶`[*32]`㧊(七十三) 薩婆`[揭=揭𭦏【元明甲乙】]`揭奚(上音)瑟婆(二合)阿跋囉(上二合)提何(上音)途婆摩(去音)耶`[*32]`㧊(七十四) 波`[*18]`囉(二合)比知耶(二合)波去史(二合)那迦囉(去音)耶`[*32]`㧊(七十五) 薩婆比沙昵迦陀那耶`[*32]`㧊(七十六) 薩婆揭囉(上音)訶毘舍闍米皤賒摩那耶`[*32]`㧊(七十七) 皤吒皤目佉耶`[*32]`㧊(七十八) `[21]耶=邪【宋】*`耶`[伴=泮【甲】]`伴(輕音)途麼麼(自稱名字)(七十九) 阿醯第史那(二合)悉打(長引)薩迸(長引)(八十) 皤吒皤目契(八十一) 尼揭囒(二合)吒(去音)`[*21]`耶(八十二) `[*32]`㧊`[*32]`㧊(八十三) 那謨囉(上音)跢那(二合)怛囉(二合)夜耶(八十四) 那謨阿𠼝耶婆盧枳帝攝筏(二合)囉(去音)耶(八十五) 菩提薩埵(去音)耶(八十六) 摩訶薩埵(去音)耶(八十七)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八十八) 阿比舍阿比舍(八十九) 何耶揭哩`[部=部(九十)【三宮甲】]`部烏(長引)枳若(二合)波夜提(九`[十=十一【三宮甲】]`十) 莎(去音)訶(九十`[一=二【三宮甲】]`一)』
「是二呪者——波帝吒悉陀波伴底(唐云隨誦成驗)——雖不受持壇供養法,隨誦成驗。
縛毘那夜迦呪第十三
「若作是法,先當縛禁毘那夜迦,依前大呪頭歸命法,歸命禮拜,即誦縛呪。呪曰:
「『跢姪他(一) 主嚕主嚕(二) 毘主嚕毘主嚕(三) 伽跢耶莎(上音)(四) 摩訶婆(去音)羅(五) 薩婆毘知`[那=耶【考偽-甲】]`那(二合)毘那夜乾(上音)(六) 皤吒婆謨枯知(去音二合)(七) 步跢(去音)耶`[*32-34]㧊=泮【元明甲】*`㧊`[八〔-〕【元】]` \(八)』
「其法,當對馬頭像前,先取𦼆木長八指截,燒火焰出,取安悉香作八百丸,一丸一呪一投火中,乃至香盡,毘那夜迦即自被縛。
又一呪法第十二
「依前歸命禮拜。呪曰:
「『哆姪他(一) 勃地勃地(二) 素勃地(三) 因達𠼝(二合)勃地(四) 摩迷輸(上音)迦㘕(上音二合)(五) 婆囉謀者`[都=耶【考偽-甲】]`都(六) 莎(去音)訶(七)』
「其法,若人夜失不淨,取於白線,先用此呪呪八百遍後作呪索,一呪一結為三七結,即用繫腰,更不漏失。
又一呪法第十三
「依前歸命禮拜。呪曰:
「『跢姪他(一) 訶(去音)哩訶(去音)哩(二) 無訶(去音)𠼝(三) 句訶(去音)𠼝(四) 薩婆突瑟擔(二合)(五) 瞻波夜弭(上)(六) 夜跋竭爛(二合)地(七) 那文社弭(上)(八) 莎(去音)訶(九)』
「其法,以呪呪袈裟角一七遍已,結作一結,即得護身法成就竟。
發遣馬頭觀世音`[印=歸【三宮甲】]`印呪第十四
「依前歸命禮拜。發遣馬頭觀世音菩薩呪曰:
「『跢姪他(一) 薩囉波`[羅=囉【三宮甲】]`羅薩囉(二) 社耶毘社耶(三) 跋折囉句`[囉=羅【三宮甲】]`囉三婆(去音)皤(四) 莎`[跋=跛【三宮甲】]`跋那(五) 迦車目`[覩=都【三甲】]`覩死(六) 莎(去音)訶(七)』
「其法,手把素囉毘布瑟波(二合,`[此=反【宋元宮】]`此云柏花),呪一遍已,一打像上,如是七遍,馬頭菩薩即歸去也。
畫作像法
「取新瓦瓶未曾用者染作青色,於其瓶上畫作馬頭觀世音像。其像身高如來一`[搩手=磔手【三甲】,磔【宮】]`搩手(等人一肘),畫作四箇歡喜之面。左邊一面畫作黑色,眼`[睛=精【宮】]`睛綠色,狗牙上出;右邊一面畫作赤色,名喫呪面;當中前面作菩薩面,極令端正,畫作白色;離像頂上懸於空中畫作青面,口吐寶珠。其四頭上各戴寶冠,其寶冠上皆化佛坐。菩薩左手把於蓮華,屈肘向上,拳在`[髆=膊【宋】]`髆前,右臂垂下,五指皆申,施無畏手,兩手腕上皆作寶釧。其像項下著寶瓔珞,身分莊嚴如餘處說觀世音身莊嚴之法,其像立在寶蓮華上。
「作此像已,豫從白月十日起首食大麥乳糜,後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三日三夜斷絕不食。取`[婆=娑【宋明宮甲乙】]`婆迦比遮香、乾陀那句利華,呪此二物,一呪一投,當前面上,至八千遍,其面口中放出光明。其光圍遶呪師身已,還入像口,於其口中出如意珠,即當`[收=取【宋】]`收取。取此珠已,即得十四千歲壽活,尋得七寶轉輪聖王;命終以後生安樂國,從觀世音足下而生。
「又有一法,當乞食喫,喫大麥、乳糜,誦七萬遍。一萬遍時,毘那夜迦即得被縛;第二萬遍,呪法成就;第三萬,遍即得安善那摩那熾囉藥法成就,三日三夜不食,作法,手把其藥,正呪藥時,藥中若現三種相者,即知藥成——言三相者,謂暖、煙、焰——即得成就安陀囉陀那,昇空而去,即得成就持呪仙人,自在得入阿修羅`[窟=宮【三宮甲】]`窟;第四萬遍,離地四指而行自在;第五萬遍即得隨意昇空而行;第六萬遍即得千歲活,呪師成就呪仙,隨其所作任運皆成,一切所呼喚者皆來;第七萬遍,呪師即得頭髮變作螺髻成就,隨其所須,應念即至,親近承事於觀世音,即知三世一切眾生死此生彼,即得成就。
「又法,若欲打西(去音)若(若`[13]耶=邪【三宮甲】*`耶反)者,馬頭像前三日三夜斷食,香摩壇上種種香華,以淨飲食、乳粥、果等種種供養,擣娑闍囉娑香以白蜜和為八千丸,呪一丸香呪一遍已,投火中燒,如是一一乃至香盡。彼西若眾尋即初見變為烏頭,更經少時轉為何`[耶=邪【宋宮】]`耶揭哩婆頭,呪師奇上向彼眾時,一切西若悉皆散滅。
「又法,先以大麥與牛喫已,取糞中麥`[15]洒=洗【三甲】*`洒乾,擣煮為乳糜。從白月一日食此乳糜,至十三日即斷不食。馬頭像前以塗香塗地、散種種華、燒諸名香、種種飲食供養畢已,取迦比闍香擣為細末,水和為丸,數滿八千。取迦`[他=地【三宮甲】]`他羅木為柴然火,取一香丸,一呪一投於火中燒,如是乃至八千丸,盡其炭變為蘇跋那金,`[重=童【宮】]`重百千兩。
「又法,若欲喫他呪者,取己身中少許血已,和白芥子為八千丸,黑月十四日一日不食,取佉陀囉木鑪中然火,取前白芥子丸,一呪一丸投火中燒,如是乃至芥子丸盡,一切諸呪悉皆喫盡(喫者,外國語也,即同`[大唐=此方【明甲】]`大唐破滅語訓,他者是外道也)。
「又法,但誦呪行於曠野處及諸沙磧,所須飲食自然而至。
「又法,日月蝕時取淨牛酥一兩,新瓦`[19]盋=鉢【三宮甲】*`盋`[宬=盛【三甲】]`宬,即把此`[*19]`盋仰看日月,呪`[*19]`盋中酥,乃至酥暖、或煙火出,當爾之時即飲此`[藥=蘇【宋明宮】,酥【元甲】]`藥。服此酥已,隨欲詣處,舉意即至。若常誦此呪,一切怖畏得無所畏,所有障難悉皆解脫。
「又法,若患路陀瘡(患此瘡者悉皆死也)、及諸毒蛇之所齩者(此蛇人見即死)、或患健毘吒雞瘡,此等諸瘡,呪黃土泥滿一千遍,塗其瘡上即得除差。一切怖畏,心念即除。
「又法,若人忽逢一切水難,心念即得不被沈溺。
「如是等法不可廣說,隨意即成。
「若造大曼`[茶=陀【宋元宮甲】]`茶羅者,不得行欲。
作何`[23]耶=邪【宮】*`耶揭`[唎=𠼝【宮】]`唎婆像法
「復次,更有畫作像法,取淨白褺,不得截割。請一畫師最巧能者,勿`[違=還【三宮甲】]`違其價,香湯`[*15-1]洒=洗【三甲】*`洒浴,著新淨衣,與受八戒,日日如是。於清淨處作一水壇,縱廣四肘(水壇之法如餘部說),呪師護身結界畢已,與彼護身。於其壇中燒種種香、散種種華供養已訖,於此壇內畫作菩薩。
「其菩薩身長佛一`[搩=磔【三宮甲】,榤【乙】]`搩(長短正當`[次=以【甲乙】]`次人一肘),總有四面。中菩薩面極令端正,作慈悲顏,顏色赤白,頭髮純青;左邊一面作大瞋怒,黑色之面,狗牙上出,頭髮使竪,如火焰色;右邊一面作大笑顏,赤白端正似菩薩面,頭髮純青。三面頭上各戴天冠及著耳璫,其天冠上有一化佛結`[1]加=跏【甲乙】*`加趺坐;中面頂上作碧馬頭,仍令合口。菩薩`[項=頸【甲乙】]`項下著寶瓔珞,項背圓光數重色作。左手屈臂,手當乳前,把紅蓮華。其蓮華與菩薩頭齊,正臨左`[3]髆=膊【宋宮】*`髆。
「其華臺上作一化佛,著緋袈裟,結`[*1-1]加=跏【甲乙】*`加趺坐,項背有光。右手仰掌,五指皆伸,臂肘平屈,其手掌擎真陀摩尼(`[4]唐=此【明甲】*`唐云如意珠也),其珠團圓如作白色,赤色光焰圍繞其珠,於其右手正當珠下雨種種寶。其左`[*3-1]髆=膊【宋宮】*`髆上著弊`[*23-1]耶=邪【宮】*`耶(二合)迦囉者摩(二合,`[*4]`唐云虎皮)如著祇支,當右腋下掩皮結帶,更用虎皮縵其胯上,以外臂釧天衣裙等,皆如餘處畫菩薩法,如令菩薩端身正立紅蓮華上,空懸寶傘蓋菩薩頭。
「其上空中畫作種種天音樂具,兩邊空中須陀會天舞蹈供養。
「畫此像時用香汁畫,皮膠不當用。
馬頭觀世音菩薩受法壇
「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意欲受持菩薩法者,准前應作四肘壇法,當覓勝地清淨之所,掃灑清淨,復以香水、牛糞泥地,懸於種種雜色`[幡=旛【甲乙】下同]`幡蓋、寶鈴、珮鏡、并諸金銀,種種間錯嚴飾道場。
「其道場中立五色壇,縱廣四肘,先下白色,次黃、次赤、次青、次黑而作四門。
「其壇中心作蓮華座,安置馬頭觀世音像;正當東門作蓮華座,安十一面菩薩;正當北門作蓮華座,安八臂觀世音;其壇南方更無華座,作八龍王。何等為八?一名難陀龍王,二名婆素雞龍王,三名德叉迦龍王,四名羯固吒龍王,五名般摩龍王,六名摩訶般摩龍王,七名商佉波羅龍王,八名鳩利迦龍王。此八龍王`[6]唯=惟【宋宮】*`唯以`[糠=粳【宋元甲乙】]`糠米乳糜供養,以外餘者種種飲食供養亦得。
「然四十五燈,先喚八箇龍王安置,用馬頭菩薩身印來去。呪曰:
「『唵(一) 闍(去音)耶毘闍(去音)耶(二) 阿瑟吒(二合)那(去音)伽囉闍那(三) 阿羅`[闍那=闡都【三宮甲乙】]`闍那(四) 莎訶`[五〔-〕【宮】]` \(五)』
「其壇西門如近南畔安一火鑪,以胡麻人、稻穀華等酥蜜相和竟,誦菩薩心呪,呪前和物一遍,呪已投火中燒,一一如是乃至滿足一千八遍已。
「次請中心馬頭菩薩、次請北方八臂觀世音菩薩,用菩薩身印法來去。呪曰:
「『唵(一) 夜勢夜輸擔(二) 莎訶(三)』
「次請東方十一面菩薩,用華座印來去安置座已,散種種華、燒諸名香、沈水、薰陸、栴檀香等而供養之。
「`[呪=其呪【三甲】]`呪師一日不食,如不忍飢`[*6-1]唯=惟【宋宮】*`唯得食`[11]酥=蘇【宋宮】*`酥,香湯`[*15-2]洒=洗【三甲】*`洒浴,著新淨衣,入道場中而作供養,常得觀世音菩薩憶念,亦於一切菩薩法中皆悉有驗。
「若欲論議,當作此壇而供養者,皆得勝上,不被他難,亦能難他。
「若病難差,作此壇已,病無不差。若被毒藥、毒蟲、虎等之所傷者,若誦前呪,無有不差。用`[*11-1]酥=蘇【宋宮】*`酥木佉子(`[*4-2]唐=此【明甲】*`唐云芸臺)擣以為末,極令微細,用酪(作酪殘汁也)汁和——如和麨法——用馬頭觀世音心呪呪三七遍,與其病人空腹服之,腹內所有一切毒蟲悉皆吐出,亦兼通用軍`[茶=荼【元甲乙】]`茶利法結界供養(以下諸菩薩法)。
諸大菩薩法會印呪品 當部(印有九,呪有十)
大勢至菩薩法身印第一
「反叉後二指於掌中,竪二中指,頭相`[13]拄=柱【宮】*`拄,以二食指於中指背少屈,各捻中指頭,以二大指並掩在右中指中節上,大指來去。
又大勢至菩薩法印呪第二
「以二小指`[14]㧙=苾【宋宮】*`㧙於二無名指背,竪二無名指,頭相`[*13-1]拄=柱【宮】*`拄,又竪二中指,頭相`[*13]`拄,以二食指各`[*14]`㧙在中指背,頭相`[*13]`拄,以二大指並頭屈入中指下節邊,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跋折囉(二) 婆折唎尼(三) 瞿吒瞿致尼(四) 盤陀盤陀(五) 訶那訶那(六) 馱迦馱迦(七) 鉢遮鉢遮(八) 嗚𤙖`[㧊=捕【宮】,泮【元明甲】]`㧊(九) 莎訶(十)』
「是法印呪等,若有人能受持印呪,每月十五日香湯`[*15-3]洒=洗【三甲】*`洒浴,著新淨衣,作法誦呪者,速`[證=得【元明甲】,登【宮】]`證阿毘跋致。若更建立道場,日日香華供養,其福勝彼。
文殊師利菩薩法印呪第三
「反鉤二無名指,右壓左,在於掌中合腕,二小指、二中指直竪,頭相拄,二頭指曲,各捻中指背上節上,頭指來去。呪曰:
「『唵(一) 婆雞陀那(去音)麼(二) 莎訶(三)(又本無莎訶)』
「此文殊師利印六字呪功能我今欲說。
「若有持此呪欲成就者,或食乳、或食乳糜、或食菜、或食果子、食乳,應食此食。日別三時香湯`[*15-4]洒=洗【三甲】*`洒浴——謂入五更以後為初時、日中以後是第二時、黃昏以後至初夜為第三時,於此三時各一度`[*15]`洒浴。時別各著一具淨衣,是故亦須三具淨衣。誦呪令滿六十萬遍,此為最初承事供養文殊師利。
「又若欲受持成就驗者,先須畫作文殊師利菩薩之像。其畫像法,取好白褺,勿令有毛髮,亦不得割斷`[盧=纑【元明甲】]`盧縷。其`[彩=采【三甲】]`彩色中不得用膠,應以香汁和畫。
「其文殊師利之像,蓮華座上結`[*1-2]加=跏【甲乙】*`加趺坐,其右手畫作說法手,`[左=右【?】]`左手正當胸上仰著。畫其像身作童子形,身黃金色,白色天衣遮臍以下,餘身皆露,首`[戴=載【乙】]`戴天冠,身佩瓔珞、臂印釧等眾事莊嚴。
「其左`[5]廂=相【三宮】*`廂畫觀世音像,其身白銀色,瓔珞天衣莊嚴身分,極令華飾,蓮華座上結`[*1-3]加=跏【甲乙】*`加趺坐,左手執白拂。其右`[*5]`廂畫普賢菩薩像,其身金色,瓔珞衣服莊嚴身分,極令華飾,蓮華座上結`[*1]`加趺坐,右手執白拂。
「正當文殊師利之上,於虛空中兩邊各作`[首=蘇【三宮甲】]`首陀會天,手執華鬘,在空雲內`[唯=惟【三宮甲乙】]`唯現半身,手垂華鬘。於其文殊師利像下右邊畫作受持呪者,右膝著地,手執香鑪。其文殊師利等下遍畫作池水,其菩薩像兩邊各畫作山峯形。
「其畫師自從起首欲畫之時日日與受八關齋戒,香湯`[*15-6]洒=洗【三甲】*`洒浴,著新淨衣,然後畫作,乃至畫了。
「當覓有佛舍利塔處,即安文殊師利像在塔`[東=西【三宮甲】]`東面,像面向西;若無大塔,應以小塔`[安置=置安【元明】]`安置文殊師利像後,以面向西,設種種香華、種種飲食及果子等三時供養。
「其道場內然於`[酥=蘇【宋明宮】]`酥燈。作其道場要須預覓寂靜之處,呪師`[*6-2]唯=惟【宋宮】*`唯令一人供給。若正在道場誦呪之時,所須香華飲食等供彈指而索,不得出言。布置種種諸供具已,取沈水香,截長二指,一千八段,點都嚧瑟迦(二合)油(`[*4-3]唐=此【明甲】*`唐云`[酥=蘇【元甲】]`酥合香是),燒於無煙佉陀羅炭——若無,以紫`[薑=橿【宋】,檀【元明宮甲】]`薑木替。取前沈香點前油中,呪一遍已投火中燒,如是乃至盡千八段。一夜將曉、明相出時,行者即見文殊師利,所有求願皆悉滿足——除婬欲事以外,所求悉皆不違行者所願。
「又法,當於像前取栴檀香,截長二指,一千八段,還依前法呪火中燒,晝夜供養。是時文殊師利即自現身,當為說法,所有身患皆悉除愈,得菩薩地而得自在。
「又法,當於像前以瞿摩夷塗地、散眾名華、燒種種香。行者於塗地場內一邊坐,誦呪滿足一百八遍,如是乃至經於一月得大聰明,悉能記持一切經論。
「又法,日日隨心常誦莫忘,定受業報亦令銷滅。
「又法,若日別能誦滿一百八遍,臨命終時決定得見文殊師利,隨心所願皆得受生。
「文殊師利為欲利益諸眾生故,諸功能中略說少分。
「復次,是法印呪,若有人患惡瘡、惡病,取龍腦香、沈香、甘松香、多伽羅香、`[苦【麗】,【大】(cf. K11n0308_p1140b05)]`苦`[楝【麗元明甲】,棟【大】,練【宋宮】]`楝樹皮,是五種物總擣為末,以牛膽和而作團已竟,然後陰乾。欲用之時,日中`[暴=曝【三甲】]`暴乾,仍以淨布覆其藥上,勿令見日。當以前印印其藥上,亦以前呪呪`[藥=若【宮】]`藥滿足一百八遍,更作小丸,如彈丸大,於大盤中盛水和竟,用塗瘡上,二十一遍塗之即差。若腹中有病,取`[淘=濤【三宮甲】]`淘粳米水和`[煎=前【三宮甲】]`煎藥服,二十一度其病即差。
彌勒菩薩法印呪第四
「反叉後二指於掌中,以二食指各在中指背,令頭著中指甲下,以二大指竪捻二中指上節文,其二中指相離一寸半許,開頭指來去。
又彌勒菩薩法身印呪第五
「准前釋迦金輪印,`[*6-3]唯=惟【宋宮】*`唯改開二中指,頭相去一寸半許,頭指來去。呪曰:
「『唵(一) 妹夷帝𠼝(二合)(二) 妹夷帝𠼝(二合)(三) 妹怛囉(二合)摩那(上音)西(四) 妹怛囉(二合)三皤鞞(五) 妹怛嚕(二合)婆(上音)鞞(六) 莎訶(七)』
「是法印呪,若有受持諸佛、菩薩、金剛、天等印呪法者,日日`[*15-7]洒=洗【三甲】*`洒浴,入道場中,誦呪作印,即得一切佛菩薩等皆悉歡喜。
地藏菩薩法身印呪第六
「仰兩手,二頭指、二無名指各相鉤,右壓左,二大指各屈在掌中,以二中指各屈`[押=握【三宮甲】]`押二大指甲上,二小指又各屈在掌中,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波囉(二合)末(平音)馱儞(二) 莎訶`[三〔-〕【三宮甲】]` \(三)』
又地藏菩薩印第七
「合兩腕,二大指直竪,屈二頭指壓二大指頭,二中指直竪,以二無名指各㧙於中指背上,二小指開直竪。
「是法印呪,若有人每以白月十四日、黑月十四日香湯`[*15-8]洒=洗【三甲】*`洒浴,立地端身並兩脚已,而作此印誦呪護身,滅罪療病,大好有驗。
普賢菩薩法身印呪第八
「准前佛品帝殊囉施頂印,上`[20]唯=惟【宋】*`唯改開二中指,頭指來去。呪曰:
「『唵(一) 跋提𡅏(二合下同)(二) 跋提𡅏(三) 蘇跋提𡅏(四) 跋陀囉(二`[合〔-〕【宮】]`合)`[跋=拔【宋明甲】]`跋智(五) 盞陀囉(六) 毘摩(去音)禮(七) 莎訶`[八〔-〕【宮】]` \(八)』
「是法印呪,若有人能於白月八日、十三日、十五日香湯洗浴,獨自房內,不聽他入,面向東胡跪,當作此印,至心誦呪二十一遍,發露懺悔,得滅眾罪。
「若以此呪呪一切藥二十一遍用而服之,身常無病。若常誦是呪,在在處處一切歡喜。
普賢菩薩為坐禪人却神鬼魔呪第九
「呪曰:
「『那謨囉(上音)怛那(二合)跢囉(二合)夜耶(一) 那謨阿𠼝耶三曼`[陀=跎【宋元】]`陀跋達囉(去`[二〔-〕【宮】,聲二【甲】]`二合)耶(二) 菩提薩埵(去音)耶(三) 摩訶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五) 跢姪他(六) 跋提𡅏(七) 摩訶跋提𡅏(八) 阿底(都儞反)跋提𡅏(九) 鼻(上音)伽(上音)多囉闍西(十) 摩訶鼻(上音)伽(上音)多囉闍西(十一) 莎訶(十二)』
「受持法者,燒熏陸香、沈水香、檀香等供養普賢菩薩,於白月一日對佛像前誦一千遍。若欲入定,先誦七遍,即入定心住,亦不驚動。
見普賢菩薩呪第十
「呪曰:
「『那謨阿𠼝耶三曼陀跋達囉(去`[二=三【三宮甲】]`二合)夜(一) 菩提薩埵(去音)耶(二) 摩訶薩埵(去音)耶(三) 跢姪他(四) 頞囉(上音)茶(徒皆反)(五) 羯囉(上音)茶(六) 阿囉(上音)茶(七) 羯囉(上音)茶(八) 莎訶(九)』
「此陀羅尼,晝三夜三,六時至心誦念不忘,悉皆銷滅五逆重罪。
「又法,從白月八日起首,潔淨專心,誦呪至十五日,日日三時誦呪,`[*20-1]唯=惟【宋】*`唯宜得食三種白食——粳米乳粥、`[飯=餅【三甲】]`飯、乳酪等——其十五日,一日一夜總不須食。日日香湯清淨`[*15-9]洒=洗【三甲】*`洒浴,著新淨衣。在閑靜處而作壇場——若十二肘、或作九肘,縱廣正等。`[*20]`唯除酒、肉、五辛葱蒜,自餘種種上妙`[餅=飯【宮】]`餅食及果子等備設供養。竪`[幢=幡【三宮】,旛【甲】]`幢竿子,懸五色幡蓋,又以種種時非時華遍散壇中,燒沈水香、薰陸、栴檀香供養。呪師面向東坐,相續誦呪至夜半時,聖者普賢菩薩若來現身,爾時即得禪定三昧,寂靜山居,或得聞持不忘,身體輕便,亦能速`[行=得【甲】]`行、亦見伏藏,所求修道方便疾得開悟。
普賢菩薩滅罪呪第十一
「呪曰:
「『支波啄(決定)`[(一)〔-〕【宋】]` \(一) 毘尼波啄`[(斷結)(二)=二斷結【宋宮】]` \(斷結)(二) 烏蘇波啄(生盡)(三)』
「此呪平旦七遍、夜七遍,誦此呪,去`[厭=壓【宋明】,魘【甲】]`厭魅、野道、蠱毒,能得身心慧三解脫,後生不受生死身,得法身常身。境內外國怨賊、一切惡人、一切惡鬼神、一切盜賊、虎、狼、師子、`[毒=惡毒【三宮甲】]`毒蟲、惡獸,聞此呪聲皆口噤,不相惱亂;惡夢災殃、鳥鳴百怪自然銷滅。此呪功能說不可盡。
虛空藏菩薩法身印呪第十二
「仰二手,反鉤二無名指、二小指各屈掌內,二中指相背著竪,二頭指仰直舒,右壓左,二大指舒,壓頭指上,頭相拄,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伽(上音)伽(同上)那健闍(二) 婆盧吉帝(三) 莎訶(四)』
「是法印呪,若有人能常樂誦持此印呪者,所須財物悉皆如意。
「若以此印印水呪已,七日服之除一切病,其水入腹喻如`[䬫餬=醍醐【三甲乙】,𩝊餬【宮】]`䬫餬。晨朝、向暮各服一升,至於後日服一升半,亦可二升、三、四、五升。每飲水訖,禮十方虛空佛`[七=十【甲】]`七拜,行道七匝。若有人服`[此=比【宋】]`此呪水滿一百日者,悉除身中一切諸病,仍即證得阿羅漢道,心心常念虛空藏菩薩,不得`[廢=癈【宋】]`廢忘,是呪力故。
又虛空藏菩薩呪水呪第十三
「呪曰:
「『那謨囉(上音)怛那(二合)哆囉(二合)夜耶(一) 那麼阿迦舍揭婆(去音)耶(二) 菩提薩埵(去音)耶(三) 摩訶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五) 跢姪他(六) 毘(上音)麼黎(七) 摩訶毘(上音)麼黎(八) 郁麼黎(九) 摩訶郁麼黎(十) 休麼黎(十一) 摩訶休`[摩=麼【三甲】]`摩黎(十二) 薩婆黎(十三) 摩訶薩婆黎(十四) 只唎剃(十五) 莎訶(十六)』
「當用此呪呪於淨水四十九遍,與病人服;若多人患,呪一盆水,人人各與二升服之。或在身中、或在身外、或在生藏上、或在熟藏下、頭痛、目眩、身痛、心痛、寒熱不調,聞是虛空藏菩薩呪水星菩薩呪,八萬鬼神不得嬈害其身,此大神呪能令病苦悉得除愈。」
爾時,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等`[從=於【三甲】]`從是佛會各出本意而說法印呪品功德大威神力不可思議,諸佛`[讚=贊【元】]`讚言:「善哉,善哉!汝等能為善護念故,設此方便威神自在,廣救眾生離諸貪著,除其罪障,去諸煩惱,發大慈悲,慇懃教誨,感悟發覺,我成印可」
爾時,會眾皆悉歡喜作禮而去。
佛說陀羅尼集經卷第`[六=七【明甲】]`六`[(觀世…下)十字〔-〕【宋明甲】]` \(觀世音等`[諸菩薩法卷下=之四【元】]`諸`[甲本乙本奧書曰貞享三年六月廿六日昏時點校了個卷昨已授訖所恨多事點訓遲回伏希佛日逾增耀祕輪倍轉州群生斯倚賴我輩願勤修同入一阿字共消萬劫憂蓮華臺藏界自在永優游河南教興小苾芻淨嚴欽書四十有八]`菩薩法卷下)
佛說陀羅尼集經卷第`[七=八【明甲】]`七(金剛`[部〔-〕【宋宮】]`部卷上)
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譯
佛說金剛藏大威`[神〔-〕【宮】]`神力三昧法印呪品第一(印有五十`[七=一【宋元宮】,四【明甲】]`七,呪有`[三=二【三甲】]`三十二。`[(讚文…伴)十五字〔-〕【明甲】]`讚文有一十`[八〔-〕【宋元】]`八,印十一,呪是主,餘者伴)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富羅山與阿僧祇諸大菩薩摩訶薩眾、并及無數諸阿羅漢、天龍八部前後圍遶俱共會,說陀羅尼印祕密法藏。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金剛藏在大眾中,即從座起,五體投地,頂禮佛足。禮佛足已,前白佛言:「世尊!我有眷屬十四部眾,一一眷屬各有無量徒眾相隨,現在會中為我驅使,從昔已來曾持呪法,深奧明了嚴祕清淨,是故而共`[8]讚=贊【元明】*【甲】`讚成我法,稱我名為摩訶跋折`[羅=囉【三宮甲】]`羅波尼囉闍,以是名故稱為上首。我等亦願`[堅=樹【三宮甲】]`堅成助護佛之正法,是諸眷屬在我左右行列威侍,說諸方便,多所利益。為欲降伏一切諸魔惡鬼神故,`[唯=惟【三甲乙】]`唯願世尊證明我眾,聽許我稱眷屬名字,方敢稱名。」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善哉,善哉!汝今愍念諸眾生故,稱其名字,我亦印可,汝今隨意稱其名字。」
時金剛藏蒙佛聽許,稱其名曰:「跋折囉蘇摩訶、跋折囉蘇皤(二合)私地(二合)迦囉、跋折囉蘇婆(去`[音=聲【明甲】下同]`音)呼、跋折囉迦尼矩嚧馱、跋折囉阿蜜哩多軍`[茶=荼【甲乙】下同]`茶利、跋折囉烏`[蒭=樞【三甲】]`蒭沙摩、跋折囉吒訶娑,是菩薩等皆居我左;跋折囉摩麼雞、跋折囉嚧醯多木企(平音)、跋折囉商迦羅、跋折囉鴦俱尸、跋折囉母瑟低、跋折囉施迦囉、跋折囉尼藍婆羅達囉,是菩薩等皆居我右。
「是諸會中——若天、若人、及諸魔王、并鬼神等——聞是我稱金剛名字,各各無色,皆悉默然,心懷恐怖,憂愁不快,懼有大事,恐失性命。」
時金剛等遙知彼意,慮在會中而生輕慢;鬼神暴亂,不遵敬法,又恐謗毀墮於三途,受諸苦惱。而告彼言:「我有密意具諸法相,佛已知之,助成印可,非是汝等所知境界。是故,稱云祕密法藏大陀`[囉=羅【三甲】]`囉尼神呪法印,利益無量,如佛所證。」
時佛`[*8-1]讚=贊【元明】*【甲】`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金剛菩薩眾等蒙佛`[*8-2]讚=贊【元明】*【甲】`讚成,歡喜踊躍,頂禮佛足,繞佛三匝,告彼一切魔鬼等言:「我等今以法成,幸蒙十方一切諸佛同時印可,利益一切,汝等今者莫驚、莫`[𭟘=怕【三宮甲】]`𭟘、莫起惡念。在此會中,若天、若人、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諸人王、若天帝釋、并及八部鬼神部、眾人非人等、若善男子、善女人、及諸外道仙人眾等悉皆諦聽!我今上佛難思議深祕密法藏、可貴教法,汝等皆當信受共護是經,即是同於諸佛大乘妙藏希有之法、即是成就陀羅尼印神呪法門。如來慈悲,設諸方便救護一切眾生之類,汝等若有故生違逆而不隨順我正法者,破汝等頭而作七分,如阿梨樹枝。大眾人民聞佛所說,應皆歡喜,信受奉行。
畫金剛藏菩薩像法
「一切金剛藏菩薩像通身黃色,而以左脚偏加,`[17]斜=邪【宋宮】*`斜垂右脚,欲似下座而復起形,在於百寶蓮華座上,如令`[*17]`斜身,面向右視而坐。頭戴七寶莊嚴華冠,身有重光,其像背倚寶繡枕上。其像左手屈臂覆左髀上,右手屈臂在右膝上,以手大指、頭指相捻,而屈中指及無名指在於掌中,小指直竪。其像頸下有寶珠`[瓔珞=纓絡【宋】]`瓔珞,像兩臂腕各著寶釧,以單素白褺絡其`[19]膊=髆【甲】*,髀【乙】*`膊上,兼二色縚附其褺上。復以寶縚繫`[臍=齊【三甲】]`臍腰上,其縚當肚,結縚之上作一黃色,圓如錢大。以朝霞錦`[21]縵=鞔【宋宮】*`縵其胯上,著黃白色華褺之裙,其裙青裏,脚踁映露,寶縚為帶以繫其腰。
「像左右廂各有一大侍者菩薩立蓮華上,通身黃色,以朝霞錦`[*21-1]縵=鞔【宋宮】*`縵於腰`[22]跨=胯【三】*【甲乙】`跨,連覆膝上,總同頭戴七寶華冠。其左廂侍者菩薩唯以左手屈臂,近右乳房,把於白拂,拂頭正當臨左`[*19-1]膊=髆【甲】*,髀【乙】*`膊上。右手申臂,少曲在髀,手指少`[捲=拳【三宮甲】]`捲,臂腕有釧。其右`[24]廂=相【宮】*`廂侍者菩薩華冠衣服與其左`[*24]`廂菩薩一種,唯以左手屈臂,近左乳房,把跋折囉。右手屈臂向上,腰間仰手,手把白拂,散懸其拂,拂頭垂下。
「其像左`[廂=相【宋】]`廂近像髀側有一菩薩,通身碧色,於其頭上出三股跋折囉形。其跋折囉下有緋`[縵縵=袜袜【元明】,鞔縵【宋宮】]`縵,縵其頭上。次下復有黃`[*21-2]縵=鞔【宋宮】*`縵,纏頭、覆`[臍〔-〕【宋】,齊【元明甲】]`臍、鬢、額,唯出面眼。其眼睛角如帶,少赤,似斜看視。其像形狀如瞋怒相,以兩手臂相交叉著,以右`[28]押=壓【三宮甲】*`押左附入腋間。其脚偏交側坐,竪左脚髀。其髀間出一赤蛇,`[29]絞=繳【元明甲】*`絞肚及脚,髀間出頭,向左臂肘看映像身,其像身坐赤蓮華上。
「其像左右`[*24-2]廂=相【宮】*`廂各有四菩薩,上下皆坐而作威儀,助金剛藏降伏一切。
「次左上一菩薩通身黃色,頭戴華冠,耳有白環。其像頂後有圓赤光,以華白`[褺=㲲【甲】下同]`褺絞其右臂,向後而出左腋間上,絞絡其膊。右手屈臂在右髀上,以大母指、頭指相捻,中指、無名指屈在掌中,小指直竪。左手屈臂,橫在左脚髀𭧔間。覆手把一物,物作綠色,其物向上,頭少漸尖,向下漸麁方而且圓(如唐靴`[箄=篦【三宮甲】]`箄),中心一道青色,竪頭,向其身上。著朝霞裙,偏加而坐赤蓮華上。
「次下一菩薩通身黃色,頭戴華冠,作青圓光。其像兩耳各有寶璫,赤裹脣白穿在耳中,以華白褺`[袜=鞔【宋宮】]`袜`[*29-1]絞=繳【元明甲】*`絞肚上。右手屈臂,以大母指、頭指相捻,餘三指散,以手覆在右乳房上。左手屈臂,正當`[*28-1]押=壓【三宮甲】*`押在左髀膝間,仰承把前菩薩手中所把似靴`[3]箄=篦【三甲】*`箄者。著朝霞裙,偏`[4]跏=加【三】*`跏而坐青蓮華上。
「次下有二菩薩前後竝坐,後一菩薩通身黃色,頭有少許作青圓光,耳有白環,頭戴鬘華。其乳房大,以華白褺橫`[袜嬭=袜乳【三甲】,帞乳【宮】]`袜嬭上。右手屈臂,以大母指頭指相捻,三指握拳。左手屈臂,舒展手掌,把前菩薩手中所把似靴`[*3-1]箄=篦【三甲】*`箄者。著華黃褺裙,雙膝跪坐赤蓮華上。
「次前一菩薩通身黃色,迴面向左,狀似`[共=其【乙】]`共後菩薩語形。頭有金線一道,絞髻作赤圓光,左一耳中穿一寶璫,狀如瓦桶,赤裹白脣作赤圓光。右手屈臂,近乳房側,屈其中指及無名指在於掌中,大指、頭指、小指散竪,仰其手掌。左手屈臂,以手仰在於左膝上,還承把前菩薩手中似靴`[*3-2]箄=篦【三甲】*`箄者。其`[*3]`箄向身,頭傍偏有似作鉤形,向外少曲。臂腕有釧,身著朝霞裙,偏`[*4-1]跏=加【三】*`跏而坐紫蓮華上。
「其像`[左=右【甲】]`左`[8]廂=相【宋宮】*`廂上一菩薩通身黃色,其頭髻上以少赤色絞之,向後作赤圓光。耳有一雙赤色寶物,短小如`[櫡=箸【三?甲乙】]`櫡,插在耳中,其物兩頭各有白點。以綠色褺絡其膊上,著華白褺裙,映出腰間少許朝霞。左手屈臂在左膝上,仰掌向身,以大指、食指兩指竪挾一跋折囉,仰其手掌。右手屈臂舒掌,纔近左髀脚脛之間,交脚而坐赤蓮華上。
「次下菩薩通身紅色,頭戴花冠,作青圓光,耳有白環,形貌肥滿。身著`[間=𦅘【宮】]`間綵色褺,`[*21-3]縵=鞔【宋宮】*`縵跨,又從右腋下及膊上有一道間褺向後而出絞左臂肘間。右手屈臂在右膝上,手掌向身,以大指、頭指挾一隻箭,羽向上竪。左手屈臂近其肚上,手把一塊黃色寶物。兩脚相拄,`[恭=躬【元明】]`恭身而坐赤蓮華上。
「次下有二菩薩前後並坐。後一菩薩通身黃色,頭上有金華冠,作青圓光,耳有白環,以華白褺絡其膊上。右手屈臂在右膝上,舒掌向外,以手把前菩薩手中所把似靴箄者。`[右=左【三】]`右手屈臂向前竪之,屈無名指,竪其大指、頭指、小指。其身上著黃華褺裙,胡跪而坐赤蓮華上。
「次前一菩薩通身黃色,頭有少許黃菊華冠,右一耳中有白寶環,迴面向後,狀似共後菩薩語形。`[中=其【三宮甲】]`中乳房大,以輕白褺絡其膊上。右手屈臂,引向外邊把一黃物,其所把物狀似斷繩,其物兩頭有小菊華相連成絛,俱垂向下。左手屈臂在於心上,手掌向外,以大母指、頭指相捻,中指、無名兩指皆屈,小指直竪。著朝霞裙,交脚而坐青蓮華上。
「其像側`[相=廂【明甲】]`相布以綠地,像上側相兩邊畫著須陀會天在青雲間,各以華鬘兩手垂把來趣像上而作供養。其像兩邊有貝多樹及山形等,其像華坐下著寶池。
「次,右`[*8-1]廂=相【宋宮】*`廂著一小`[童=僮【宋】]`童子,頭戴華冠,通身黃色,以雜綵褺間色`[*21-4]縵=鞔【宋宮】*`縵`[*22-1]跨=胯【三】*【甲乙】`跨,峻跪而坐,將以華鬘來助供養。
金剛囉闍一切見法印呪第一
「仰右手掌以捺左手掌背,即以右`[大=手【明】]`大指逆叉左小指下,以左大指叉右小指上,手背相著,餘三指皆直申,博手背。呪曰:
「『唵(一) 跋折𡀔(二) 波婆(去音)夜(三) 莎訶(四)。』
「是法印呪,若作金剛法,先以此法而作供養,一切金剛皆生歡喜。
金剛藏大心`[法=治【宮】]`法印呪第二
「反鉤二無名指在掌中,右`[*28-2]押=壓【三宮甲】*`押左,合掌,二中指、二小指直竪,頭相拄,小曲,開二頭指,二大指直竪竝著。呪曰:
「『那(上音)謨(上音)囉(上音)怛那(二合)跢囉(二合)夜耶(一) 那謨室旃(二合)茶`[跋=拔【三甲】]`跋折囉波拏曳(二) 摩訶藥叉斯那波多曳(三) 唵(四) 跋折囉戰茶(五) 薩婆突瑟吒(二合)安馱迦(上音)(六) 訶(上音)那馱訶鉢者`[思=恩【元明甲乙】]`思(二合上音)(七) 唬嗚𤙖(八) `[泮泮泮泮=㧊㧊㧊㧊【宋元宮】,潑潑潑潑【明甲】]`泮泮泮泮(九)』
「是法印呪,名金剛藏大心法印呪,一切皆用。
「若人欲作金剛法者,先作此印誦呪護身,一切無畏。
「若治一切鬼病、時氣、牛、馬等患疫病之時,於城門外作大水壇,壇中心著一大水`[21]罇=罐【三宮甲】*`罇——受四、五升許——滿`[盛=宬【宋元】]`盛淨水,以此印呪一百八遍。其壇四角安四盤食,於壇四邊散種種花。其壇左右各安一柱,柱上橫延繩子一條,於其繩上懸青柳枝。於左柱邊布著一座,呪師坐上誦呪,壇中飲食盡擎棄却,將其水`[*21]`罇移著柱下,驅患牛馬過於壇中心。呪師取其柳枝呪,以柳枝取其`[*21]`罇中水次第灑其牛馬身上,其病即愈。
金剛藏結界法印呪第三
「仰兩手以四指相鉤,仍以右鉤左,即以大指各捻自無名指甲上。呪曰:
「『唵(一) 枳唎枳唎(二) 跋折囉藥叉(三) 盤陀盤陀(四) 𤙖(五) `[訶=莎訶【明甲】]`訶(`[上=上聲【明甲】,上音【乙】]`上)(六)』
「是法印呪,若作金剛法,當作此印呪結界護持,然後作法,一切無畏。若以是呪印,或呪灰、水、白芥子等,皆須以印印拄,呪之三遍、七遍,並皆得用。若於四方及之上下所有一切諸惡鬼神悉散出去,後作前印,更重結界。起立,正面向東,從身左邊以左脚頭在前竪著,次以右脚橫`[博=搏【宋甲乙】]`博左跟,如丁字形而行右轉。每至一會一匝,頭時及之門戶皆作金剛大瞋形勢,怒眼`[䶧=齩【宋元宮甲乙】]`䶧齒,面作瞋色。如是三匝,後用軍荼利大身法重結其界,是法成就。
金剛藏法身法印第四(亦名五股印也)
「反鉤二無名指在掌中,右`[*28-3]押=壓【三宮甲】*`押左,合掌,以二中指、二小指直竪,頭相`[拄=柱【宋】]`拄,二頭指小曲,附中指側,二大指直竪並著,頭指來去(呪`[同=用【三宮甲】]`同前護身呪)。
「是一法印,若有人受持金剛法者,日日`[洗=洒【三宮】]`洗浴,著新淨衣,而作此印,誦前護身呪,在於佛前供養一切諸佛菩薩,諸佛菩薩常生歡喜,感得十方一切金剛常來加護,助行者力。
金剛藏心法印呪第五
「反叉左右頭指已下四指在掌中,左大指直申,右大指屈入掌中,合腕。呪曰:
「『唵(一) 跋折囉直迦(二) 三摩`[咩=羊【元明宮甲】]`咩鳩魯(輕呼)(三) 莎訶`[9]四〔-〕【宋宮】*` \(四)』
「是法印呪,若欲作一切金剛法者,先請金剛安置坐竟,即作此印誦呪後,作金剛法者皆得有驗。
金剛藏散華法印呪第六
「兩腕側並,二大指各捻二小指甲上,以二無名指側頭相拄,二中指、頭指各直向前磔竪,`[不=而不【三宮甲】]`不相近。呪曰:
「『唵(一) 跋折`[路=𡀔【三甲】]`路(二) 波婆(去音)夜(三) 莎訶`[四〔-〕【三宮甲】]` \(四)』
「是法印呪,若欲供養金剛,無香華時,當作此印而誦呪者,一切金剛皆悉歡喜。
金剛藏吉`[唎=利【三宮甲】]`唎法印呪第七(亦名須婆印呪,`[唐=此【明】]`唐云印王)
「反叉後二指於掌中,竪二中指,頭相拄,兩頭指各屈在中指背,離中指一分許,不著,並二大指,各捻中指中節上,頭指來去。呪曰:
「『唵(一) 蘇雄(二合去音)婆(上音)儞(二) 蘇雄(二合去音)婆(上音)(三) 嗚`[𤙖=吽【三甲乙】]`𤙖吽吽吽(四) `[泮泮泮泮=㧊㧊㧊㧊【宋宮】,潑潑潑潑【元明甲】]`泮泮泮泮(五) 莎訶`[六〔-〕【三宮甲】]` \(六)』
「是法印呪,若能日日在於佛前及道場所而作此印誦呪之時,常得一切金剛歡喜。
「若供養`[竟=意【元明】]`竟,發遣一切佛菩薩已,呪師即以右手大指與無名指捻取少灰,呪之七遍,用點頂上、及左右膊、心、頸、眉間、髮際等上,名作護身,一切無畏,一切鬼神不得近人。又以此印治一切鬼病。若欲臥時`[19]洗=洒【三宮】*`洗手漱口,即用此印呪三七遍,護身臥者,夜臥之處一切不畏。
「若人夜夢共女交通失不淨者,取五色線而作呪索,一呪一結,如是結滿一百八結,著新淨衣,用前呪索繫其腰上,護身誦呪而臥眠者,即無此事。
「又用此法而作結界。
「又,作此法,一切歡喜。
金剛藏呪王印呪第八
「反叉後二指在掌中,並竪二中指,頭相拄,小曲二頭指,各在二中指背,頭當中指第三節`[背=皆【元】]`背,莫著少許,並二大指頭捻中指第二節,頭指來去。呪曰:
「『唵(一) 蘇皤(二合)悉地(二合)迦囉(二) 囉(上音)叉(初沙`[反=切【明甲】下同]`反)(三) 莎訶(四)』
「若呪師日日作一切供養法時,發遣已竟,以右手大指、無名指捻灰少`[許=少【三甲】]`許,呪七遍已,如前點頂、左膊、右膊、心上、頸下、眉間、髮際而護身者,一切無畏。
金剛藏大身法印呪第九
「左右二手總反叉,後四指在掌中,以二大指屈入掌中,露節背,二肘向下相拄。呪曰:
「『那(上音)謨(上音)跋折囉西(上音)若(若冶反下同)耶(一) 薩婆帝哩(二合)盧迦(吉阿反)奢闍(二合)若耶(二) 鉢羅涉筏(二合)唎多奢`[闇=闍【宋明甲】]`闇(二合)若耶(三) 跋折囉迦那迦(四) 目底伽稜(輕呼)吉唎(二合)多(五) 設唎(二合)囉(去音)耶(六) 摩訶婆羅(去音)耶(七) 摩訶毘陀(地夜反)耶(八) `[24]翳=瞖【三甲】*`翳醯`[*24]`翳醯(九) 緊之囉也栖(十) 婆伽婆(上音)底(十一) 跋折囉`[跋=跛【宋明甲】]`跋尼必唎(二合)曳(十二) 摩訶跋折囉娑儞醯(十三) 阿那(去音)夜阿那(去音)夜(十四) 伽羅曳`[囊=囊(合冶反)【宋元宮】,囊合冶切【明】,囊爾冶切【甲】,囊爾冶反【乙】]`囊卑迭(十五) `[羝=𮊭【宋】]`羝登(`[大=太【宋元】]`大登反)揭羅詌(十六) 阿那(去音)夜阿那(去音)夜(十七) 試揭㘕(二合下同)試揭㘕(十八) 曳遲提(去音)婆(十九) 那(去音)伽(二十) 藥叉(二十一) 乾闥婆(二十二) 阿素囉(二十三) 迦嚕荼(二十四) 緊那(上音)囉(二合)(二十五) 摩睺囉伽(二十六) 囉剎`[娑=婆【三】]`娑(二十七) 毘舍遮(二十八) 鳩槃茶(二十九) 憂摩陀(三十) 阿婆三磨(二合)囉(三十一) 毘那夜迦(三十二) 布單那(三十三) 夜多囉(二合)悉鐵(二合)多(三十四) 夜多囉(二合)怛那(二合)怛杜卑(三十五) 阿那(去音)夜阿那(去音)夜(三十六) 施揭㘕施揭㘕(二合上下皆同)(三十七) 俱盧俱盧(三十八) 末盧都盧(三十九) 訖`[1]柳=抑【明宮】*`柳(二合)噓`[2]拏=挐【宋元甲】*`拏(二合)訖`[*1]`柳(二合)噓`[*2]`拏(二合)(四十) 摩他摩他(四十一) 鉢他鉢他(四十二) 跛陀跛陀(四十三) 馱(重呼)摩馱(重呼)摩(四十四) 富羅富羅(四十五) 娑(上音)`[陀上音娑=陀娑上音【三甲】]`陀(上音)娑陀(四十六) 稜(輕呼)伽稜(同上)伽(四十七) 阿比舍阿比舍(四十八) 跋折囉西(上音)若(尼遮反)(四十九) 阿知若(二合)波夜提(五十) 莎訶(五十一)』
「是法印大呪通一切用。
「若有人能日日`[*19-1]洗=洒【三宮】*`洗浴,入道場內,佛菩薩前作印誦呪供養之時,是人感得一切諸天及諸魔王及鬼神等。若聞是呪,一切皆發菩提之心,慈悲柔善,不生惡念,是諸金剛威神力故。亦通療治一切鬼病,一切諸佛、菩薩等眾皆大歡喜。
「又若病人口中血出、若婦人身月水不絕,日日數來,印粳米呪,`[*19-2]洗=洒【三宮】*`洗取其汁,汁中和蜜,與婦`[女=人【明甲】]`女服即得除愈,呪之三遍。
金剛藏頭法印第十(誦前大呪)
「反鉤二無名指在掌中,右`[*28-4]押=壓【三宮甲】*`押左,合掌,以二中指、二小指竪,頭相拄,屈二頭指頭以`[*28]`押二大指甲。
「是一法印,若有人患頭痛者,應作此印、誦前呪,打頭,痛即差。
金剛藏頂法印第十一(誦前大呪)
「準前頭印,上`[5]唯=惟【宋】*`唯改二頭指,捻著二中指背上第三節。
「是一法印,若人欲步遠道行者,先私房中作此印已,誦前大呪二十一遍,即以此印摩自脚底,然後行者脚即不痛。若騎馬去者,亦依前法印摩馬脚,然後行者馬脚不痛。
「又,若在道及一切處欲喫食時,先以椀中滿`[盛=宬【宋元】]`盛淨水,兼著少食,攪水食呪,`[泮=㧊【宋】,潑【元明甲】]`泮與鬼等一切眾生,悉令飽滿,數數誦呪然後去者,一切水陸道路中賊、禽獸等難即無所畏。
金剛藏口法印第十二(誦前大呪)
「準前頂印,上`[*5-1]唯=惟【宋】*`唯改於二虎口中各出二無名指頭,二大指並小屈頭,二頭指相離,復勿著於大指頭。
「作此印已,起,以左脚指頭向前、右脚指頭向右,斜身而立(如唐丁字)。即舉此印當右乳上,莫令著乳,面`[向〔-〕【三宮甲】]`向左斜,開口又大張眼,大殺怒形如金剛面。
「是一法印可用降伏一切天魔及諸外道,一切大力鬼神見者皆生`[恾怕【麗】,恾𭟑【大】,忙怕【宋明甲】,恾怕【元】]`恾怕,一時散滅;亦可療治一切鬼神病者,大驗。
「若十月十三日、臘月十五日,於淨室中莊嚴道場而作水壇,懸諸`[幡=旛【甲乙】]`幡蓋。於壇中心著一水罐,滿盛淨水,中著五穀,青柏、竹葉塞其罐口,以絹片束。然後安金剛像,結界護身。復安火鑪,取薰陸香、沈水香、安悉香三種擣和為`[丸=丸丸【三甲】]`丸,大如小棗,一千八箇。至日午時,呪師`[*19-3]洗=洒【三宮】*`洗浴,著新淨衣,入於道場,結界護身,請金剛王,安置壇中,種種供養,於火鑪中畫作華座,於華座上請金剛王。安置座已,取上香丸,一丸一呪投火中燒,如是燒盡一千八丸,金剛像上金剛王現,問行者言:『汝欲何法?』是時行者即把香鑪隨意答者,即得大驗。
金剛藏降魔法
金剛藏跋折囉法印呪第十三
「先以右手大指捻小指、無名指、中指等甲上,左手亦然,相環竪二頭指。呪曰:
「『唵(一) 𮓤𮓤(二) `[闍=闇【三甲】]`闍(三)』
「是法印呪,療一切鬼病,用之大驗。
金剛藏縛法印第十四(誦前大呪)
「準前頂印,上`[13]唯=惟【宋宮】*`唯改二頭指向中指後絞,頭相捻著。
「是一法印,若療病時,用此印縛一切鬼神,誦前`[大=大身【三宮甲】]`大呪,鬼病即差。
金剛藏箭法印呪第十五
「左右頭指相逆鉤之,以中指已下三指握大指為`[15]捲=拳【三宮甲】*,惓【乙】`捲,以右腕背`[*28-6]押=壓【三宮甲】*`押左腕上,其兩頭指頭形如箭`[筈=栝【三甲】]`筈,跪地。呪曰:
「『摩婆雞那(去音)悉底(二合)羝跛範(布蔭反)(一) 跋折囉波(去音)尼(二) 阿羅詌(三) 跢姪他(四) `[目𬽾=目企【宮】,自儞【甲】]`目𬽾卑呬(喜伊反下同)尼(五) 都呬尼(六) 跋囉摩(去音)`[18]唎=利【宋宮】*`唎(七) 富囉末`[*18]`唎(八) 阿吒(九) 末吒(十) 摩吒尼(十一) 都囉都囉(十二) 都吒都智尼(十三) 莎訶(十四)』
「是法印呪,若人患一切鬼病,作此印已,左膝跪地,印當痛處,呪師心中作破鬼想,與其誦呪,皆悉除差。
金剛藏矟法印呪第十六
「屈右手無名指、小指,以大指`[*28-7]押=壓【三宮甲】*`押甲上,中指、頭指直竪,左手亦爾,屈右臂,手腕覆當胸上橫著,左臂直申向`[左=右【考偽-甲】]`左,一如執矟形。呪曰:
「『唵(一) 帝哩(二合)布囉(二) 那舍尼(三) 莎訶(四)』
「是法印呪,若人患神鬼等病者,用結此印,即起以左脚斜立,如捉矟形,心作破鬼想,至心誦呪,鬼病即差。
金剛藏刀法印第十七(誦前矟呪)
「准前矟印,上`[*13-1]唯=惟【宋宮】*`唯改左手屈臂向身,當胸上橫著,指頭向右肩,右手申臂向上,腕向前立地。
「是一法印,若人患鬼神等病,當結此印,即起立,以右脚斜立,似向病兒斫之,即差。
金剛藏可吒(二合)傍伽印呪第十八(亦名期剋一切鬼印,呪上可字全吒字半音)
「以左右二手後三指俱把`[*15-1]捲=拳【三宮甲】*,惓【乙】`捲,以大指`[押=壓【三甲】]`押中指節上,頭指直竪。以左手印,中立著跋折囉,屈肘覆掌,當心上橫著。以右手側直竪之,當右肩外。起立,乃左脚向左,曲膝立之。右脚直立,`[溢=迴【三宮甲】]`溢身面向左。呪曰:
「『那(上音)謨(上音)囉(上音)怛那(二合)跢囉(二合)夜耶(一) 那謨(`[上同=同上【三宮甲】]`上同)室旃(二合)茶跋折囉波`[*2-2]拏=挐【宋元甲】*`拏曳(二) 摩訶藥叉斯那波跢曳(三) 跢姪他(四) 唵(五) 加吒加吒(六) 摩吒摩吒(七) 盤闍盤闍(八) 吉唎(二合)吒吉唎(二合)吒(九) 阿比舍阿比舍(十) 者`[4]囉=羅【三甲】*`囉者`[*4]`囉(十一) 朱摩(去音)耶朱摩(去音)耶(十二) 朱㘕訖柳(二合)噓`[*2]`拏(二合)(十三) 莎訶(十四)』
「是法印呪,若人患鬼神病者,當作此印,以起瞋色,當病人前立誦呪者,是諸為病鬼神等類悉皆散走。
「又,呪鉢時,取一淨銅椀,滿盛淨灰,呪三七遍,令一小兒淨`[*19-4]洗=洒【三宮】*`洗浴已,著新淨衣,峻坐其上。當令兩手牢捺椀脣,呪師右手把香鑪,燒安悉香,呪之彈指。如是,數數誦呪彈指,更加訶之。
「若欲捉賊,隨所疑人坐鉢四邊,若鉢至身,更呪不去,當知此人即是賊也;如其身無,以意標記賊坐之處,所呪之鉢隨意住處知即是賊;若總不知處,隨鉢至處,知即是賊。
金剛藏眷屬法印呪品第二`[丹無第二〔-〕【宋明宮甲乙】]` \(丹無第二)
金剛摩磨(去音)雞法印呪第十九(名金剛母,`[丹第一〔-〕【三宮甲乙】]`丹第一)
「以二無名指、頭指各右`[*28-8]押=壓【三宮甲】*`押左,屈在掌中,二小`[指=指二中指【甲乙】]`指各並直竪,頭相拄,以二大指齊並竪之,勿`[令〔-〕【三宮甲】]`令與頭指相著,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孤蘭怛哩(二) 盤陀盤陀(三) 莎訶`[四〔-〕【三宮甲】]` \(四)』
「是法印呪,名為金剛母法。若作金剛法乃至欲作軍茶利等金剛法者,先請此母安置供養,即得一切金剛歡喜,行法有驗。
摩磨雞法幢印第二十(`[丹第二〔-〕【宋明甲乙】]`丹第二,不見呪)
「左右中指以下三指屈在掌中,左頭指少曲竪,右頭指大曲竪,頭離大指二分許,並竪二大指。
摩磨雞戟`[印=印呪【宋元宮】]`印第二十一(`[丹第三〔-〕【三甲乙】]`丹第三,`[不見呪〔-〕【明甲乙】]`不見呪)
「左右頭指、中指、小指反叉在掌,右`[*28-9]押=壓【三宮甲】*`押左,曲竪,二無名指頭相拄,二大指向外相叉,右`[*28]`押左,合腕。
金剛母瑟羝法印呪第二十二(`[丹第四〔-〕【三甲乙】]`丹第四,亦名金剛兒法,亦名使者`[法=印【三甲】]`法,亦名摩帝那法)
「以兩手相背,以右腕`[*28-11]押=壓【三宮甲】*`押左腕,以頭指、中指、無名指各`[*28]`押大指為`[捲=拳【三甲乙】]`捲,兩手俱同,以二小指逆相拓絞。呪曰:
「『那(上音)謨(上音)囉(上音)怛那(二合)跢囉(二合)夜耶(一) 那(上音)謨(上音)室旃(二合)茶跋折囉波`[*2-4]拏=挐【宋元甲】*`拏曳(二) 摩訶藥叉栖那波跢曳(三) 摩羝跋折唎(四) 跋折唎尼(五) 跋折囉嚟(六) 三摩(去音)羅(七) 三摩(去音)炎(八) 毘離毘離(九) 支離支離(十) 主嚕主嚕(十一) 加吒加吒(十二) 那(上音)謨(上音)蘇都(二合)羝(十三) 摩訶`[社=杜【三宮甲】]`社地阿目劍迷(十四) 羯網俱(上音)嚧(十五) 訶(上音)那訶(上音)那(十六) 馱(去音)訶馱(去音)訶(十七) 般者般者(十八) 跋折囉馱(去音)唎(十九) 跋折哩尼(二十) 虎嚕虎嚕(二十一) 悉陀室旃(二合)茶(二十二) 跋折囉傍(去音)尼(二十三) 囉(上音)怛若(二合)波夜提(二十四) 莎訶(二十五)』
「是法印呪,名為金剛兒法。若有人能日日誦是呪,滿十萬遍者,當於道場作四肘水壇。其壇無門,於壇中心作一華座,安母瑟羝金剛。著五水罐,四角各一、中心一罐,其罐口中皆以柏葉、梨枝塞之,以生絹三尺束其柏葉。`[*13-2]唯=惟【宋宮】*`唯燒安悉香,然十盞燈,種種飲食共盛十盤。壇西面外如近南邊安`[著=者【宮】]`著火鑪,胡麻、稻穀華相和,燒之供養。
「請母瑟羝安置座已,呪師手把胡麻等物,誦呪一遍一投火中,如是數滿一千八遍即得靈驗,一切鬼病亦悉除愈。如不差者,三日作法,第三日夜縛三草`[19]篆=炬【三宮甲】*`篆,其草`[*19]`篆中多插松明,與作大法。種種法盡,將其病人至於寬處,面向西坐。呪師把草,以拄取火,急急誦呪,呪聲莫絕,把火右遶病人三匝,令病人舉頭看呪師。呪師兩手把火,面作瞋色,至心誦呪,以草火略病人頭上竄過後,更續拄火度與呪師,呪師把取,依前繞竄。盡三`[草=炬【三宮甲】]`草竟,其病當時決定即差,與作護身。
「若是鬼神病,無不差者;如不差者,即是業報也。
金剛商迦羅大心法印呪第二十三(`[丹第五〔-〕【三宮甲】]`丹第五,此`[是〔-〕【三宮甲乙】]`是金剛藏大女法,印有十,呪有四)
「反叉兩手中指以下三指在掌中,右`[*28-13]押=壓【三宮甲】*`押左,並竪二大指,附著右中指上,以二頭指雙屈中節,頭相去一分許,不相到,又去二大指亦一分許,不相著頭指,合腕,大指來去。呪曰:
「『那(上音)`[謨=謨(上音)【宋元】,謨上聲【明甲】]`謨囉(上音)怛那(二合)跢囉(二合)夜耶(一) 那(上音)謨(上音)室旃(二合)茶跋折囉波`[*2-5]拏=挐【宋元甲】*`拏曳(二) 摩訶藥叉(`[初=去【三宮甲】]`初沙反下同)栖那波跢曳(三) 那(上音)謨跋折囉商迦羅(去音)耶(四) `[3]拔=跋【三甲】*`拔折囉波尼(去音)寫(五) 磨(去音)怛𠼝(二合)怛寫那無悉訖`[梨=唎【三甲】]`梨(`[三=二【元明甲】]`三合)埵(六) 一曇阿毘舍南(七) 跛囉(二合)薄叉咩(長音)(八) 曳那毘`[勤=嘞【三宮甲】]`勤叉(九) 阿毘室哩(二合)底(十) 跛羅耆婆(十一) 醯(上音)哩跋折`[梨=𠼝【元甲】]`梨(十二) `[徙=徒【宋】]`徙哩跋折𠼝(十三) 阿那(去音)夜跋折𠼝(十四) 悉怖(二合)吒耶`[*3]`拔折𠼝那(十五) 囉(上音)叉囉(上音)叉(十六) 麼麼(十七)(自名) 阿謨迦(上音)寫(十八)(他名) 徙`[殿=殿(殿慢反下同)【宋元宮】,殿(殿慢切下同)【明甲】]`殿覩曼跢囉(二合)跛陀(十九) 莎訶(二十)』
「是法印呪,名為金剛藏大女心法。若有人能受持者,可於佛前日日燒香,供養誦呪滿十萬遍,得種種利益,亦能除滅一切諸病,悉皆有驗。
又商迦羅心法呪第二十四(`[丹第六〔-〕【三宮甲乙】]`丹第六,用前印)
「呪曰:
「『唵(一) `[*3-2]拔=跋【三甲】*`拔折囉(二) 跋折唎儞(三) 婆伽婆(去音)底(四) `[跛=跋【三甲】]`跛折囉商迦禮醯(上音)(五) 盤陀盤陀(六) 僧伽吒耶(七) `[跋=跛【宋明甲】]`跋多囉囉(上音)帝(八) 莎訶(九)』
「是一法呪,若人欲作商迦羅法及療病者,日日供養燒安悉香,亦著餅果種種盛盤,至夜然燈,於道場中即作身印,應當至心誦此呪滿一百萬遍,其法即成。
「後但欲用,舉心作印,誦呪即來,若不遣去,終不去離;若欲發遣,須誦此呪發遣,即知大大有驗。
商迦羅小心法印呪第二十五`[丹第七〔-〕【三宮甲乙】]` \(丹第七)
「仰右手四指,屈密相著,以大指近頭指相附,一如盛水不漏。呪曰:
「『唵`[折跋=跋折【三甲】]`折跋囉商迦(上音)里(二) 訶(上音)那(上音)訶(上音)那(上音)(三) 盤陀盤陀(四) 訖`[15]柳=抑【元明宮】*`柳(二合)噓`[*2-6]拏=挐【宋元甲】*`拏(二合)訖`[*15]`柳(二合)噓`[*2]`拏(二合)(五) 𤙖(六) `[泮泮=㧊㧊【宋宮】,潑潑【元明甲】]`泮泮(七) 莎訶(八)』
「是法印呪,若有人卒得鬼病,不知好惡痛痒之處,以印盛水,誦呪七遍已,`[17]泮=㧊【宋】,潑【元明甲】*`泮打病人面及心上,但有痛處皆得除愈,其人便得蘇息,平復如故,大大有驗。
商迦羅法身印第二十六(`[丹第八〔-〕【三宮甲乙】]`丹第八,誦前小心呪)
「反叉兩手中指、無名指、小指,右`[*28-14]押=壓【三宮甲】*`押左在掌中,竝竪二大指,又屈二頭指中節,頭相拄,以`[*28]`押二大指頭,合腕,大指來去。
「是一法印,若人欲作商迦羅法,先作此印,誦前小心呪,以印護身,然後方作餘法,無畏,亦得諸驗。
商迦羅頭法印第二十七(`[丹第九〔-〕【三宮甲乙】]`丹第九,從此以後五印皆誦前大心呪。若作壇時,即誦後大呪,有驗)
「准前身印,上`[*13-3]唯=惟【宋宮】*`唯改二頭指頭,右`[*28-16]押=壓【三宮甲】*`押左,側著左大指上,合腕。
「是一法印,若有人病頭痛者,作此法印印其痛處,數數呪之,後用柳枝打,病即差。
商迦羅鎖法印第二十八`[丹第十〔-〕【三宮甲乙】]` \(丹第十)
「准前身印,上`[*13-4]唯=惟【宋宮】*`唯改各屈二頭指,甲背相著,即於二大指背上著之,合腕。
「是一法印,若有人被鬼神著者,作此法印誦呪,鎖著一切鬼神,其病即差。
商迦羅療病法印第二十九`[丹第十一〔-〕【三宮甲乙】]` \(丹第十一)
「准前身印,上`[*13-5]唯=惟【宋宮】*`唯改各屈二頭指甲相著,又以二大指竝`[*28-17]押=壓【三宮甲】*`押於二頭指側上,合腕。
「是一法印,若有人患一切鬼病,即作此印,誦呪療之,其病速差。
商迦羅縛一切鬼法印第三十`[丹第十二〔-〕【三宮甲乙】]` \(丹第十二)
「准前身印,上`[*13-6]唯=惟【宋宮】*`唯改申二中指,頭相著,二大指竝竪,二頭指各屈中節,頭相拄,以`[*28-18]押=壓【三宮甲】*`押大指頭上,合腕。
「是一法印,若有人患心腹刺痛,以此法印至心繫念,印其`[痛=病【宮】]`痛處,一心誦呪,一切鬼神皆死,病差。
商迦羅大結界法印第三十一`[丹第十三〔-〕【三甲乙】]` \(丹第十三)
「准前身印,上唯改開頭指,小曲竪之,如牛角形。
「是一法印,若有作壇供養療病,手結是印,從壇西門却退而行,即以此印抱於左膝,一脚繞壇,行至一角即旋一匝,四角皆然。次入壇中心,以頭指`[相〔-〕【三甲】]`相拄作印,印壇中`[心=心心【宮】]`心,誦小心`[(呪七…上音)九十九字〔-〕【宮】]`呪七遍已,後作軍茶利法,一切無畏。
商迦羅羂索法印第三十二(`[丹第十四〔-〕【三甲乙】]`丹第十四,誦前小心呪)
「准前結界印,上唯改各屈二頭指,其頭各入於大指內根底,合腕。
金剛商迦羅大呪第三十三`[丹第十五〔-〕【三】]` \(丹第十五)「
呪曰:
「『那(上音)謨(上音)囉(上音)怛那(二合)跢囉(二合)夜耶(一) 那(上音)謨(上音)室旃(二合)茶跋折囉波`[*2-8]拏=挐【宋元甲】*`拏曳(二) 摩訶藥叉栖那波跢曳(三) 那(上音)謨(上音)跋折囉商迦羅(去音)耶(四) 遲泮多跢耶(五) 摩訶婆羅(去音)耶(六) 毘陀(地`[耶=邪【三宮甲】]`耶反)囉闍(上音)耶(七) 婆`[二合〔-〕【三宮甲】]` \(二合)羅涉婆(二合)哩多(八) 摩訶迦利曳(九) `[讚=贊【元明甲】]`讚檀那陀摩迦露摩(上音)曳(十) 難地雞濕婆(二合)囉(十一) 商俱吒(二合)羯剌那(十二) 比`[唎=𠼝【三甲】]`唎(二合)耶曳(十三) 毘陵岐唎致麼(十四) 奴知(二合)若跢曳(十五) 提婆(十六) 那(去音)伽(十七) 藥叉(十八) 乾闥婆(十九) 阿素囉(二十) 伽𡀔羅(二十一) 緊那(去音)囉(二十二) 摩休囉(上音)伽(二十三) 𠼝師伽(去音)那(二十四) 布`[1]自=目【宮】*`自多(去音)曳(二十五) 阿徙母`[娑=婆【三】]`娑羅(二十六) 跋折囉婆(去音)羅首波賒(二十七) `[苛=可【三宮甲】]`苛吒(二合)謗伽(二十八) 姪唎(二合)首羅(二十九) 賒吉羝(二合)(三十) 佉頞伽(二合)波賒(三十一) `[婆=波【三甲】]`婆囉(二合)輸訶(上音)悉多(二合`[去〔-〕【三宮甲】]`去)曳(三十二) 婆衍那伽(去音)曳(三十三) 姪哩(二合)儞跢囉曳(三十四) 遮咄波多囉(`[二=三【宮】]`二合去)曳(三十五) 遮咄鄧瑟吒(二合)吒吒曳(三十六) 烏嚕陀雞師曳(三十七) 婆羅涉婆哩(二合)多(三十八) 儞多羅曳(三十九) 尸皤(二合)娑`[去音〔-〕【三宮甲】]` \(去音)那婆私儞曳(四十) 迦婆羅訶悉陀(二合去)曳(四十一) 部多閉𭈖(二合)多(四十二) 茶枳尼毘𠼝(二合)夜曳(四十三) 夜摩婆岐儞曳(四十四) `[伽=迦【甲】]`伽迦(上音)那昨𠼝儞曳(四十五) 期羅于瑳遲`[迦=迦(去音)【三】,迦去聲【甲】]`迦曳(四十六)`[(去音)〔-〕【三甲】]` \(去音) `[囉=那去音囉【三宮甲乙】]`囉嚧遲囉(四十七) 婆娑奴立多(上音)(四十八) 伽怛唎(`[二=一【元】]`二合)曳(四十九) 那(去音)囉那(去音)唎(五十) 波首摩醯(`[去=上【三宮甲】]`去音)賒(五十一) 婆娑(`[長=長聲【甲】,長音【乙】]`長引)悉癡(癡阿反二合)末侘(茶訶反)(五十二) 斫迦唎(二合)拏(五十三) 迦婆羅訶悉陀(二合去)曳(五十四) 思蠅(二合)伽(五十五) 毘耶(二合)`[羯=羯囉【三宮甲】]`羯(二合)(五十六) 地比迦(五十七) 摩利謝嚕嚕迦(五十八) 婆休毘比陀(五十九) 羯唎多(六十) 部多波羅訶悉多(二合)(六十一) 吒訶`[婆=娑【三宮甲】]`婆那陀(去音)曳(六十二) 摩達唎(二合)伽那(六十三) 布`[*1]`自多(去音)曳(六十四) 那麼悉羝(六十五) `[17]翳=瞖【甲】*`翳(去音)醯`[*17]`翳(去音)醯(六十六) 婆伽婆(去音)帝(六十七) 跋折囉謗儞摩羝那(六十八) 跋折囉寫那摩羝那(六十九) 跋折囉設儞摩羝那(七十) 跋折囉央俱(去音)施摩羝那(七十一) 跋折囉謗尼摩羝那(七十二) 跋折囉商迦囉耶毘知耶(二合)摩羝那(七十三) 跋折囉商迦`[羅〔-〕【三宮甲】]`羅毘知耶(二合)囉闍摩羝那(七十四) 登施摩(二合)羅(七十五) 三`[麼=摩【三甲】]`麼焰婆伽婆(去音)帝(七十六) 薩多陀吉唎`[擔=誓【宋宮】]`擔(七十七) 倍娑量怛他伽(上音)多(七十八) 娑彌輩(七十九) 提婆(八十) 那(去音)伽(八十一) 藥叉(八十二) 乾闥婆(八十三) 阿素囉(八十四) 伽𡀔羅(八十五) 緊那(上音)羅(八十六) 摩休囉(上音)伽(八十七) 悉馱毘知耶(二合)陀囉(八十八) 三摩婆曳(八十九) `[擔=誓【三】]`擔三摩羅醯(九十) 羝那薩羝`[那〔-〕【宋】]`那(九十一) 羝那三摩曳那(上音)醯(九十二) 婆伽婆帝(九十三) 伽羅賒(九十四) 伽羅賒(九十五) 伽羅賒(九十六) 羯吒(九十七) 羯吒(九十八) 羯吒(九十九) 麼吒(`[一〔-〕【宮】]`一百) 麼吒(`[一百〔-〕【三宮甲】]`一百一) 麼吒(一百二) `[25]泮=㧊【宋宮】*,潑【元明甲】*`泮(一百三) `[*25]`泮(一百四) `[*25]`泮(一百五) 跋折囉商迦羅耶(一百六) 莎訶(一百七) 素跋折囉商迦羅耶(一百八) 莎訶(一百`[九〔-〕【元】]`九) 迦利曳(一百`[27]十=一十【宋元宮】*`十) 莎訶(一百`[*27]`十一) 摩訶迦利曳(一百`[*27]`十二) 莎訶(一百`[28]十=一十【元】*【元】`十三) 迦`[29]唎=利【三宮甲】*`唎迦`[*29]`唎(一百`[*28]`十四) 摩訶迦`[唎=利【元明甲】]`唎曳(一百`[*28]`十五) 莎訶(一百`[*28]`十六) 摩利曳(一百`[*28]`十七) 莎訶(一百`[*28]`十八) 摩訶摩利曳(一百`[*28]`十九) 莎訶(一百二十) 摩利摩利(一百二十一) 摩訶摩利曳(一百二十二) 莎訶(一百二十三) `[*17]`翳(去音)醯`[*17]`翳(去音)醯(一百二十四) 婆伽婆(去音)帝(一百二十五) 跋折囉商迦禮(一百二十六) 施迦㘕(一百二十七) 伊曇咩(一百二十八) 羯網俱嚕(一百二十九) 跋折囉商迦羅(一百三十) 阿知若(若冶反二合)波夜底(一百三十一) 莎訶(一百三十二`[句〔-〕【三甲】]`句)』
「是大法呪用前五印作法受持,即得成辦。
「若諸持戒行者能發慈悲、憐愍一切、廣為救護,可立道場,日日`[洗=洒【明宮】]`洗浴,著新淨衣,對佛菩薩前設弘誓願:『願我救度一切眾生及能拔除自身苦惱。』啟白已竟,燒安悉香及著華、水、餅、果、油燈種種供養,以至誠心七日七夜誦此大呪及以時時作前五印數數懺悔。日滿以後即記遍數,要數滿足十萬遍,掐珠為記。遍數滿已,然後取日作受法壇,供養作法竟,於後即得種種有驗。
「商迦羅受法壇。
「`[(若人…竟其)百一字〔-〕【宮】]`若人欲得跋折囉商迦羅驗者,先日日作種種供養,燒安悉香。請商迦羅安置坐竟,當誦心呪滿十萬遍,發願救護一切眾生,然後豫覓清淨之處,置立道場一如上法。其法當取`[月=臘月【三甲乙】]`月十五日,香湯`[洗=洒【三】]`洗浴,著新淨衣,於道場所懸諸幡蓋、及供養具、華、香等物備辦已竟。其道場中作四肘壇,用白、赤、黑三色作之。壇中心安商迦羅像;若無像者,作印請喚商迦羅坐蓮華座上,安置亦得;或於地上畫著亦得。東方畫著跋折`[羅=囉【明甲】]`羅形、北方畫著鐵連鎖形、南方畫著可吒謗伽印形。
「其印形者,畫作人面形。其面頭上畫著跋折囉形,立著頭上。勿作其身形,代其身者畫作杖形,其杖頭上著彼面形,作其杖形如錫杖莖。其面頭上畫作頭髮,散垂下之。右耳畫著金釧,形如壇法上火天神,面上著金釧,似細腰鼓。
「西方安呪師座,於其壇上安八盤食,種種上味飲食共盛,燈十二盞、水罐九口。其罐各別滿盛淨水,用青柏葉、梨枝、竹葉塞其罐口,各以三尺生絹繫枝。其壇中心著一水罐,四門四角各著一罐。壇西門南安一火鑪,頗`[俱=俱(此云穀木)【明甲】]`俱木柴取兩三`[朿=束【三甲】]`朿`[唐云穀木〔-〕【明甲】]` \(唐云穀木),胡麻、粳米、`[40]酥=蘇【宋宮】*`酥蜜相和,用前心呪一百八遍,亦用此呪呪安悉香一百八遍,擬燒供養。
「種種辦已,月十五日,呪師更以香湯`[*19-5]洗=洒【三宮】*`洗浴,著新淨衣,入道場中作印護身結界已竟,燒香發願法事已訖,作印誦呪,請商迦羅金剛安置,即以種種香華供養。作供養竟,更請商迦羅坐火鑪中,呪師心想於火鑪中有大蓮華,商迦羅身坐蓮華上。作是`[想=相【三宮】]`想已,取前所呪胡麻、粳米、`[*40-1]酥=蘇【宋宮】*`酥蜜食等,於火鑪中然頗俱柴,少分取前所和胡麻等物,一呪一燒,如是燒呪一百八遍;又呪安悉香,一呪一燒,如是燒滿一百八遍;後燒`[*40]`酥蜜,一呪一燒,一百八遍。如是,香華、香水等物、種種飲食供養已竟。
「其道場西,去壇可有三四步地作一水壇。其壇之上著一床子,令受法人坐床子上,即擎水罐灌其頂上。令受法人心口發願:『願我弟子某甲當行商迦羅金剛法,救護一切眾生之類,願諸金剛皆賜弟子某甲種種信驗。』發是願已,即與護身,著新淨衣,將入道場,三禮佛訖,更與護身作印,誦呪發遣已竟,從此以後種種用之皆得効驗。
「若欲療病,猶如猛火燒於乾草、若湯沃雪,有如是力。
「呪師若欲治病者,於病人邊作二肘水壇,呪白芥子散於十方結界,壇中心著一盤餅食、著一鉢飯、一鉢淨水。病人於壇西門邊住,面向東坐。呪師手把白芥子,呪三七遍,以打病人頭上,然後火燒白芥子,并呪三七遍已,更誦大呪,以柳枝打病人者,其病即差。若一日不差,三日作法,決定即差(從此以下央俱施法)。
金剛央俱施法身印呪第三十四(`[丹第十六〔-〕【三宮甲乙】]`丹第十六,名金剛藏小女法,有七印,`[唯=惟【三宮甲乙】]`唯有二呪)
「反叉二無名指、二小指在於掌中,竪二中指,頭相拄,以二頭指`[4]㧙=苾【宋宮】*`㧙在二中指背後,當第三節下頭相拄,並二大指,各附中指上,合腕,大指來去。呪曰:
「『那(上音)謨(上音)囉(上音)怛那(二合)跢囉(二合)夜耶(一) 那(上音)謨(上音)室旃(二合)茶跋折囉波`[*2-9]拏=挐【宋元甲】*`拏曳(二) 摩訶藥叉栖那波跢曳(三) 唵(四) 跋折囉央俱施(五) 阿迦(上音)茶(六) 毘迦(上音)茶(七) 阿迦`[𠼝=嚟【三甲】]`𠼝沙(上音)耶(八) 跋折囉央俱施`[那=耶【甲】]`那(九) 莎訶(十)』
「是法印呪,名為金剛`[王=上【宋】,藏【元明甲】]`王小女法身印呪。若人欲作央俱施法事供養者,先以此印誦呪護身及結界已,又作是印,即誦此呪,請央俱施坐,種種供養,即得一切金剛歡喜。
央俱施口法印第三十五(`[丹第十七〔-〕【三宮甲乙】]`丹第十七,誦後大呪)
「以左右小指內雙直竪,右無名指`[*4-1]㧙=苾【宋宮】*`㧙在左無名及中指背已,即向頭指、中指岐間入。又以左無名指從右中指、無名指岐間出之,即入食指、中指間。二中指直竪,頭相拄。二食指各屈,鉤無名指頭。並二大指直竪,頭相拄,與二小指相離半寸許。
「是一法印,制伏一切鬼神言語、妄說諂曲。作此印已,誦後大呪,更不敢語,神病即差。
央俱施牙法印第三十六(`[丹第十八〔-〕【三宮甲乙】]`丹第十八,亦名急縛鬼印)
「竝竪二小指,頭相著,反叉二無名指在於掌中,右`[*28-19]押=壓【三宮甲】*`押左,頭向虎口出,竝竪二中指,頭相著,各`[*4-2]㧙=苾【宋宮】*`㧙二頭指在中指背上,頭當第三節捻之,竝竪二大指,合腕。
「是一法印,有人病患所有痛處當作此印,誦後大呪,以印痛處,其病即差。
央俱施鉤法印第三十七(`[丹第十九〔-〕【三宮甲乙】]`丹第十九,誦前`[心=大【乙】]`心呪)
「屈左`[右二〔-〕【三甲】]`右二小指於掌內,以大指`[*28-20]押=壓【三宮甲】*`押其甲上,直申中指,纔屈頭指,附中指側上,舉臂當眼耳中間,指頭橫著向前,勿著面。
「是一法印,若有鬼神難調屈伏、不受追喚者,當立地作印,誦前心呪七遍追喚,應聲而至。到已,任為別法示語降伏,事了然後發遣。
「持法之人必須解此,其法印呪於師大要。
央俱施索法印第三十八(`[丹第二十〔-〕【三宮甲乙】]`丹第二十,誦後`[大=心【乙】]`大呪)
「二手掌相背著,以二無名指相交,申之如繩,二中指亦爾,二小指各屈如鉤,又各屈二大指,更屈二頭指,各鉤二大指上,狀如鉤形。
「是一法印,若有鬼神心生違逆、不從佛法者,先應用前鉤印喚來。來已,即當作此印法,誦後大呪,縛之勘問,鬼神皆伏,不敢縱暴,是法大驗。
央俱施口印第三十九(`[丹第二十一〔-〕【三宮甲乙】]`丹第二十一,亦名解放印)
「以二小指內雙直竪,右無名指`[*4-3]㧙=苾【宋宮】*`㧙左無名指中指背,向頭指、中指岐間入。左無名指從右中指、無名指間出之,即`[入=從【考偽-甲】]`入食指、中指岐間入。二中指直竪,頭相拄。二食指各屈,鉤無名指頭。竝二大指,直竪,頭相拄,與小指離半寸許(是印與前不空羂索口印無別)。
「是一法印,欲解放其前所縛鬼,用前心呪放之。
央俱施療病法印大呪第四十(`[丹第二十二〔-〕【三甲乙】]`丹第二十二,亦名縛鬼印,誦後大呪)
「准前身印,上`[唯=惟【宋】]`唯改二頭指,各當中指第二節前文著之,又各屈二大指頭入掌中,合腕。
「是一法印,若欲降伏一切鬼神及欲療治一切病者,當作此印印其病處,誦後大呪七遍即差。
「央俱施大呪。呪曰:
「『`[(那上…素武)百十五字〔-〕【宮】]`那(上音)謨(上音)囉(上音)怛那(二合)跢囉(二合)夜耶(一) 那謨(同上)室旃(二合)茶跋折囉波`[*2-10]拏=挐【宋元甲】*`拏曳(二) 摩訶藥叉栖那波跢曳(三) 唵(四) 跋折囉央俱施(五) 迦比羅雞施(六) 跢智跢智(七) 遮智遮智(八) 麁智母智儞(九) 迦`[2]嚧=盧【三甲】*`嚧迦(上音)知(十) 摩`[*2]`嚧迦(上音)知(十一) 武知跋折唎(十二) 摩訶毘住嚕例(十三) 豆鳩豆鳩(十四) 素武素武(十五) 素嚕素嚕(十六) 娑囉娑囉(十`[七=二【元】]`七) 毘娑囉毘娑囉(十八) 嗚𤙖嗚𤙖(十九) 嗚𤙖嗚𤙖(二十) `[4]泮=㧊【宋宮】*,潑【元明甲】*`泮`[*4]`泮`[*4]`泮`[*4]`泮(二十一) 欝住呼(二合)遲羝(二十二) 訶羅訶羅(二十三) 憑(比應反)伽(去音)例(二十四) 遮智毘遮智(二十五) 娑婆(去音)羅(二十六) 毘`[狄=秋【三宮甲乙】]`狄(去音)例薩婆地婆那(去音)伽(二十七) 波囉(二合)訶囉(去音)那(二十八) 麼夜三麼地(二十九) 𠼝地(二合)陀翼計`[治=冶【宋明宮甲乙】]`治(二合下同)(三十) 素狼(去音)計冶(二合)(三十一) 俱狼(去音)計`[治=冶【三甲乙】]`治(二合)(三十二) 跋折囉胡泥(上音)(三十三) 跋折囉遲唎馱娑(上音)羅波`[羅=囉【三甲】]`羅訶囉(上音)若(若冶反)(三十四) 囉(上音)怛那(二合)跢囉(二合)夜地(三十五) 羯囉(二合)磨致唎(二合)𭝂羝(三十六) 跋折囉陀(去音)囉(三十七) 毘濕婆(二合)娑(上音)儞(三十八) 阿跋囉智訶(上音)跢(上音)(三十九) 跋囉摩囉(二合)陀(去音)儞(四十) 跋折囉央俱施(四十一) 阿怛若(二合)波夜底(四十二) 莎訶(四十三)』
「是大法呪異常操烈,不可`[卒=平【宮】]`卒誦,療病至驗。
「若有人能受持者,必須淨身,護持戒行,無`[至=生【三宮甲】]`至染著,遠離塵俗、及諸穢污、一切雜`[思=惡【三宮甲】]`思。若能如是護持,行者當於日日香湯`[12]洗=洒【三】*`洗浴,著新淨`[衣入=依大【宋】]`衣,入道場中,燒安悉香及種種物,飲食供養,結界護身,七日七夜誦是呪,滿十萬遍已,然後更入金剛受法壇竟。
「於後用法療病之`[時〔-〕【三甲】]`時,當立水壇,燒安悉香,多少飲食而供養已,作印誦呪,療病即差。
「若呪師向鬼病人邊,正到之時,鬼避去者,呪師即立地,作前央俱施身印,喚其鬼神近著治之,其病即差。
「金剛藏隨心法印`[呪=呪品【明】,呪品第三【甲】]`呪`[印有十一呪有四〔-〕【明甲】]` \(印有十`[一〔-〕【宮】]`一,呪有四)。
金剛隨心身法印呪第四十一`[丹第二十三〔-〕【三宮甲乙】]` \(丹第二十三)
「竪右手,從中指以下三指直竪並相著,屈頭指上節,附著中指上節,又以大指屈`[*28-21]押=壓【三宮甲】*`押中指下節文,頭指來去。呪曰:
「『唵(一) 枳唎枳唎(二) 跋折囉摩羅(去音)耶(三) 雞利繫羅(去音)耶(四) 莎訶(五)』
「是法印呪,若欲作大法請隨心金剛,先作此印,并誦此呪,請坐供養,即得一切金剛歡喜,後用諸法悉皆有驗。
金剛隨心擲鬼法印第四十`[二=二唵一枳唎枳唎二跋折囉摩羅去音耶三雞利繫羅去音耶四莎訶五福安繆公衍同勇捨三片是法印呪若欲作大法請隨心金剛先作此印并誦此呪請坐供養即得一切金剛歡喜後用諸法悉皆有驗金剛隨心擲鬼法印第四十一誦前小心呪【宮】]`二`[(丹第…呪)十字〔-〕【三宮甲乙】]` \(丹第二十四,誦前小心呪)
「以左手無名指共大指相捻,向上擲手,即成擲印。
金剛隨心輪法印第四十三(`[丹第二十五〔-〕【三宮甲乙】]`丹第二十五,誦前小心呪)
「平右手掌,向下摩病人頭上,即成輪印。
金剛隨心矟法印第四十四(`[丹第二十六〔-〕【三宮甲乙】]`丹第二十六,誦前小心呪)
「以右手小指直竪,餘三指屈向掌,以大指`[*28-22]押=壓【三宮甲】*`押上。
金剛隨心降魔法`[印〔-〕【宋元】]`印第四十五(`[丹第二十七〔-〕【三宮甲乙】]`丹第二十七,誦前小心呪)
「以右手`[*28-23]押=壓【三宮甲】*`押左手背,仍以右大指向左小指下,左大指向右小指上,`[皆=背【三】]`皆上下相叉。
「是四法印皆誦前小心呪,悉能降伏一切諸魔、一切大毒惡鬼神等,亦能摧碎百千萬億`[野=夜【三甲】]`野叉、羅剎及行病鬼,并諸外道勞度叉等,皆悉退散。
「若有病者,以印作法誦呪,印病即當除差。
金剛隨心縛鬼法印呪第四十六`[丹第二十八〔-〕【宮甲乙】]` \(丹第二十八)
「以左右手後二指向內相叉,右`[押=壓【宋明甲】]`押左,竪二中指,頭相拄,以二食指`[㧙=苾【宋】]`㧙在中指背,頭`[相=指【元明】]`相掩,以二大指附著二中指下節文。呪曰:
「『唵(一) 跋折囉但`[地=他【宮】]`地(二) 陀囉尼車夜多(三) 濕閉(二合)底(四) 呼盧呼盧(五) 曼`[怛=陀【三宮甲】]`怛囉(二合)跛陀(六) 莎訶(七)』
「是法印呪,若有病者,當用此印誦呪。縛鬼已,次更呪白芥子,一呪一燒,如是燒滿一百八遍,一切鬼神皆悉退散,更無住者,病即除差。
金剛隨心大法身印呪第四十七`[丹第二十九〔-〕【三宮甲乙】]` \(丹第二十九)
「先以右手把左臂肘後,復以左手把右臂肘後已,起立舉印,安頭上,勿令著頭,並脚齊指,端身。呪曰:
「『那(上音)謨(上音)囉(上音)怛那(`[二=三【宮】]`二合)跢囉(二合)夜耶(一) 那謨(同上)室旃(二合)茶跋折囉波`[*2-11]拏=挐【宋元甲】*`拏曳(二) 摩訶藥叉栖那波跢曳(三) 跢姪他(四) 只跢囉(二合)(五) 只跢囉(二合)(六) 迦比囉氷伽(去音)羅(七) 忽嚧(二合下同)跛娑皤嚟`[*2]`拏(上音)(八) 忽嚧撲`[*2]`拏阿伽(上音)車(九) 莎訶(十) 跢姪他(十一) 娑(上音)`[35]羅=囉【三甲】*`羅(上音)娑`[*35]`羅(十二) 徙唎徙唎(十三) 素嚕素嚕(十四) 訶(上音)囉(上音)訶囉(十五) 醯唎醯唎(十六) 虎嚕虎嚕(十七) 跛囉(上音)跛囉(`[上音〔-〕【三甲】]`上音)(十八) 比哩比哩(十九) 布嚕布嚕(二十) 麼囉(上音)麼囉(上音)(二十一) 蜜哩蜜哩(二十二) 姥嚕姥嚕(二十三) 者囉(上音)者囉(上音)(二十四) 只哩只哩(二十五) 主嚕主嚕(二十六) 冶囉(上音)冶囉(上音)(二十七) 逸哩逸哩(二十八) 愈嚕愈嚕(二十九) 伽囉伽囉(三十) 祇(去音)哩祇(去音)哩(三十一) 瞿(去音)嚕瞿(去音)嚕(三十二) 迦(上音)囉(`[去=上【三宮甲】]`去音)迦`[上音〔-〕【宋元宮甲】]` \(上音)囉(上音)(三十三) 枳哩枳哩(三十四) 矩嚕矩嚕(三十五) 跢囉(上音)跢囉(上音)(三十六) 底哩底哩(三十七) `[覩=都【宋元】]`覩嚕覩嚕(三十八) 羅(上音)瞿(上音)羅(上音)瞿(上音)(三十九) 訶(上音)那訶(上音)那(四十) 馱(去音)訶(上音)馱(去音)訶(上音)(四十一) 跛者跛者(四十二) 訖`[4]柳=抑【元明】*`柳(二合)噓`[*2]`拏(二合)訖`[*4]`柳(二合)噓`[*2]`拏(二合)(四十三) 跢麼跢麼(四十四) 瞋馱瞋馱(四十五) 麼他(上音)麼他(上音)(四十六) 頻馱頻馱(四十七) 制厭(二合)婆制厭(二合)婆(四十八) `[5]盤=槃【三甲】*`盤闍`[*5]`盤闍(四十九) `[*5]`盤馱`[盤=槃【三宮甲】]`盤馱(五十) 麼唎馱麼唎馱(五十一) 跛`[囉=羅【三宮甲】]`囉(二合)麼唎馱跛囉(二合)麼唎馱(五十二) 嘮馱囉(上音)嘮馱囉(上音)(五十三) 訶(上音)那訶(上音)那(五十四) 薩婆比知那(`[上=上聲【甲】,上音【乙】]`上二合)毘那藥迦𤙖(二合)(五十五) 婆(上音)施迦嚕迷(五十六) 薩婆悉怛哩(二合)(五十七) 補嚕(二合)沙(上音)(五十八) 跢囉(二合)迦(上音)(五十九) 陀唎迦(去音)那𤙖(二合)(六十) 虎嚕虎嚕(六十一) 徙馱室旃(二合)荼皤闍囉達(去音)囉(上音)(六十二) 跋闍囉波`[*2]`拏曳(六十三) `[*35]`羅(上音)腎若(若冶反)波夜底(六十四) 莎訶(六十五)』
「是法印大呪能伏一切——若天、若龍、若諸外道、若神、若鬼、若藥叉、若羅剎、若乾闥婆、鳩槃荼等。種種雜類為不善者,及與人作病患、鬼神為障難者,聞是呪聲皆悉倒地,悶絕而死;雖有蘇者,遠走他境,不敢侵暴、作諸留難。
「一切之法,起心作者立皆成辦。誦呪之時,必須當作後大身印,須`[與=興【三宮甲乙】]`與瞋色,為此悉能摧伏一切,大有靈驗。
「若人欲得受持此呪,應當詣於舍利塔前,以好香花供養金剛,日月蝕時當誦此呪,乃至日月還放復生,方可休息,其法即成,一切所求疾得稱遂。
「若欲作法,燒安悉香,種種妙花、飲食供養,莊嚴壇法如下所說。
金剛隨心療一切難伏鬼病大法身印第四十八(誦前大呪)
「先以左右手各屈頭指已下四指,作`[捲=拳【三宮甲乙】]`捲入掌中,竪二大指已,起立,舉右手印,`[11]努=怒【甲乙】*`努向頭上,`[以=似【三宮甲】]`以向下打一切鬼勢,以左臂覆,正當心上,莫令著心。又以左脚直`[*11]`努而斜,以右脚屈膝`[13]溢=迴【三宮甲乙】*`溢身,向右`[*11]`努之,面向左看而`[努=怒【三宮甲乙】]`努兩眼。
「是一法印,若作伏除一切天中飛行大魔、羅剎、鬼神及有上下四方住者,作此一法,一切皆滅,無能成辦作障礙事。
「治病處用作是法時,呪聲莫絕,仍起瞋色,一切有驗。
金剛大瞋結界法身印第四十九(`[丹第三十一〔-〕【三宮甲乙】]`丹第三十一,誦前大呪)
「先以左右手中指以下三`[指=指以下三指【宮】]`指向外相叉,令指博著手`[背=皆【元明】]`背,竪二頭指,屈二大指,`[*11-3]努=怒【甲乙】*`努勿著頭指已,起立舉印向右膊上,而斜`[*11]`努左脚,屈右膝纔`[18]溢=迴【三甲】*`溢身,向右作大瞋面。
「是大法身印,名大瞋法。`[若=若作【三宮甲乙】]`若壇結界用護其處,一切諸鬼神、天魔等眾皆悉倒地,各當散走而出境外。
金剛隨心`[大=大大【三甲】]`大瞋法身印第五十(`[丹第三十二〔-〕【三宮甲乙】]`丹第三十二,誦前大呪)
「先以左右手從中指以下三指皆向外相叉,令指皆著手背,`[又=叉【宮】]`又以二頭指向裏相叉,右`[23]押=壓【三甲】*`押左,竝二大指各附二頭指上已,起立舉印在右膊上,斜`[*11-5]努=怒【甲乙】*`努左脚,屈右脚膝,`[*11]`努`[*18-1]溢=迴【三甲】*`溢身向右,面向左視,怒眼。
「是大法身印,悉能摧伏一切惡魔、鬼神等難,亦用治病。若以此法降伏一切鬼神、天魔,皆自被縛,悉`[靖=請【三宮甲】]`靖自死,身為微塵。
「是三法印皆共同誦前大呪已,通一切用種種法事,悉皆有驗。
金剛藏密號法印呪第五十一`[丹第三十三〔-〕【三宮甲乙】]` \(丹第三十三)
「以右手叉腰,四指向前,母指向後,屈左肘在左膊上已,屈中指、無名指在掌中,又竪大指、頭指、小指已,側頭向左邊顧眄瞻視已,便作一聲,狀如彈舌在於頰裏。作一聲已,即寬步大,行右遶壇,外誦讚呪文。呪曰:
「『室哩(二合)智跋折囉謗尼婆羅(上音)馱(一) 摩訶毘知耶(二合)囉闍(二) 波囉(二合)殿(殿爛反)多`[*35-3]羅=囉【三甲】*`羅(三) 摩訶戰茶毘知耶(二合)囉闍(四) `[26]翳=瞖【三宮甲】*`翳(去音)醯`[*26]`翳(去音)醯(五) 婆伽畔(六) 試伽`[囒=㘓【三甲乙】]`囒(上音)(七)』
「是法印讚呪,若作一切壇法之時,種種安置已,當作此法,密號一切金剛。其法每須三迴作聲,三度寬步,遶壇誦讚,感得十方一切金剛一時來到,助成其法,種種作者皆當有驗。
金剛隨心大惡都身印第五十二`[丹第三十四〔-〕【三宮甲乙】]` \(丹第三十四)
「右手小指入左手小指、無名指岐,從後而入。右無名指在掌內,直出左手中指、無名指岐。又捉其二大指,竝`[*23-1]押=壓【三甲】*`押中指側。
「此印降伏八部、一切`[所〔-〕【三】]`所有諸鬼神等都縛,八部、諸大惡鬼都攝一千六百諸金剛印。
都身印第五十三`[丹第三十五〔-〕【三宮甲乙】]` \(丹第三十五)
「右手無名指入左手無名指背,右中指、小指在下,列左腕。右手頭指相拄左手小指頭,右手中指共左手`[頭=無名【考偽-甲】]`頭指相鉤,右手小指共左手頭指相鉤。左大指入右小指無名指岐,右大指`[*23-2]押=壓【三甲】*`押左頭指第二節背下。
「此印總縛一切諸鬼,又攝六百諸小印等。
身印第五十四`[丹第三十六〔-〕【三宮甲乙】]` \(丹第三十六)
「右手中指`[入=從【考偽-甲】]`入左手無名指背,橫出`[列=戾【三甲宮】]`列左腕,右手頭指拄左手小指,右手大指拄左手頭指,右手無名指、小指向左手掌中及出左大指,向外掌出。
「此印總攝八百小印,此印亦用縛一切鬼。
又召請隨心印第五十五`[丹第三十七〔-〕【三宮甲乙】]` \(丹第三十七)
「以右手掌`[*23-3]押=壓【三甲】*`押左手背,向下相叉,左手五指來去。
`[棒=棓【三宮甲乙】]`棒印第五十六`[丹第三十八〔-〕【三宮甲乙】]` \(丹第三十八)
「反叉二小指在掌中,無名、頭指相叉,右`[*23-4]押=壓【三甲】*`押左,合腕,二大指竝,`[*23]`押二頭指上。
捉疰印第五十七`[丹第三十九〔-〕【三宮甲乙】]` \(丹第三十九)
「右手四指把`[捲=拳【三甲】]`捲,大指`[*23-6]押=壓【三甲】*`押上,左手亦爾。右捉矛助,左手捉痛處(大惡都身印以下六印,與大`[隋=隨【宋元宮】]`隋大業八年十二月八日三藏曇摩`[岌=笈【三甲】]`岌多於洛陽上林苑譯,印文異、印`[同=同也【三甲】]`同)。
金剛藏受法壇
「若有沙門、若婆羅門、善男子等專心愛樂我是祕密法藏神呪功德之時,可於十月十三日或復臘月十五日,清淨之處、或於露地、或在室中,當淨修理其地——如上所說佛菩薩法一種無別。
「莊嚴道場,懸諸幡蓋,種種寶物、莊嚴之具、具辦種種華香之類,於道場中作方四肘五色法壇。
「其壇四角四門,各著一口新淨水罐,其壇中心作蓮華座,其壇中心亦著一罐,其火鑪邊亦一水罐。其五罐等各滿盛淨水,兼著五穀。於其罐口各以柏葉、梨枝塞之,仍各生絹三尺繫上,迎金剛像。
「安著中心水罐之後,若無畫像,作印法請金剛安置,亦得無咎。次第安置四十九燈,五十盤中盛種種食,`[又=叉【宮】]`又以薰陸香、沈水香、安悉香是三種擣,共和為丸,大如小棗,一千八丸,及燒胡麻、粳米、`[14]酥=蘇【宋】*`酥蜜、乳酪等物。
「其壇西門南置火鑪,`[(其鑪…肘)十四字〔-〕【宋宮】]`其鑪入地作之,四面各一肘,深一肘。其火鑪中畫作蓮華。
「種種辦訖,香湯`[洗=洒【三宮】]`洗浴,著新淨衣,入道場中,作印護身。結界畢已,作印召請金剛菩薩,安置坐竟。先作華香法事供養,次作諸法印呪供養,次燒胡麻、粳米、`[*14-1]酥=蘇【宋】*`酥蜜相和供養,一如上法。然後取前香丸,用大心呪一一各別呪七遍已,投火中燒,如是燒盡一千八丸。
「當爾之時,金剛像上現金剛藏`[王〔-〕【三甲】]`王菩薩之身,問行者言:『汝欲何法?』是時行者即把香鑪,隨意報答。時金剛`[藏〔-〕【三甲】]`藏王滿其願已,忽然不現,行者當時即得其驗。
「供養畢已,次第取其壇中水罐出道場外,詣水壇上,次第灌其受法人頂。各灌頂已,著新淨衣,引入道場頂禮佛已,與作護身,一如上法。發遣金剛`[藏王菩薩〔-〕【三宮甲】]`藏王菩薩,掃除處所,殘食散施一切眾生。」
爾時,佛告金剛藏等菩薩摩訶薩眾言:「汝等眷屬今獻諸呪,微妙甚深希有祕密法藏,得有如是利益之事。我亦從昔已來曾學是法,皆得成就。汝等亦須堅持梵行,常無退轉,得無生法忍,歸佛法僧,恒巡六道而作護念,勸發菩提,莫辭勞憚。由是汝等誓願力故,我等`[讚=贊【元明甲】]`讚成一切歡喜。」
時諸大眾聞佛印可,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佛說〔-〕【宋】]`佛說陀羅尼集經卷第`[七=七金剛卷上【宋】,七金剛部卷上【元宮】,八【明甲】]`七`[甲乙二本奧書曰時貞享三捻歲在丙寅季夏之二十八烏在武都西隅多聞院裏授徒之暇訓點于傍而示後生願諸大慧執金剛煥炳炎明照十方實智刀并權巧索四魔三毒一時亡金剛乘小比丘淨嚴欽題]`
佛說陀羅尼集經卷第`[八=九【明甲】]`八(金剛`[部中卷=卷中【宋宮】,部卷中【元明甲】]`部中卷)
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譯
金剛阿蜜哩多軍`[茶=荼【甲乙】下同]`茶利菩薩自在神力呪印品(印有二十`[一=二【三宮甲】]`一,呪有十`[五=六【甲】]`五,十`[四=四日【宮】,五【考偽-甲】]`四呪是主,`[一=十一【宮】]`一呪是伴)
爾時,世尊與軍茶利烏樞沙摩等共會宣說是大自在威力陀羅尼法印神呪。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毘那夜迦、諸惡鬼神等不信敬者生大驚怕,欲走入山不得而去,復欲入海亦不能去,無處藏避,走至佛所,頭面著地,請佛救護。
佛言:「住住,汝等莫怕金剛打爾頭作七分。汝等曾聞摩訶畢伽那王昔在於彼悉遮山中已被金剛打殺摧碎,汝憶此不?我此金剛有大力故。若復有人誦持諸佛、般若、菩薩、金剛、天等呪法印等,日日供養,廣為懺悔及欲救護一切眾生厄難之時,汝等鬼神皆護助力,不`[得=能【宮】]`得惱亂。若有人等憶念此呪印等法者,汝等好看,勿使一切惡鬼神等得便惱亂。若復有人誤食酒肉五辛等味、錯食不淨鮮血食者,汝等亦忍,不得惱亂。汝等若能不違我語,當令汝等得免如是怖畏之難。」
爾時,伽那王白佛言:「世尊!若有人等誦持諸佛、般若、菩薩、金剛、天等神呪印壇,常能護行諸佛法要,廣設供養,我等眷屬受佛教勅,不令一切惡鬼神等作諸障礙。若復有人誦持佛呪及作印法曼茶羅者,常能供養十方諸佛、般若、菩薩、金剛、天等,我等護念。若令誦呪人起種種想、或令其病、或令眼`[闇=悶【宮】]`闇、或念財色,由是想念,不令眾生日日入壇而誦佛等陀羅尼呪及作法印;設使誦持,徒然無驗,皆由諸想不能成就。若復有人,或以燒香、散花、設食、作諸供具為欲供養,遂被鬼神偷盜將去,使誦呪人作法不成。如是等事我悉擁護。所有惡魔鬼神等輩隨逐人者,我悉遮護,不令隨逐。或復有人誦持我佛正法呪印,有時誤犯錯食雜味、及其食中有諸不淨`[辛葷=葷辛【元明甲】,辛熏【宮】]`辛葷、血器臭穢氣者、或復設與女人交雜,我悉不為障難所惱,皆由我護行法人故。」
爾時,金剛藏言:「若復有人受持諸佛法印呪者,恐諸不淨之所染著、懼犯前事,當勤洗浴,時宣禁戒,每日平旦誦呪七遍,食時亦爾,即破一切所有障礙,所作之法一切無畏,悉皆成辦。」
爾時,金剛軍茶利菩薩等`[於=所【元】]`於佛會中說此祕`[密=蜜【宮】]`密方便法已,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等皆悉印可,同時贊成:「我等心願如汝所言,汝等皆當信受、作禮、敬奉修行。」
金剛藏軍茶利菩薩自在神力法印呪品
軍茶利香鑪法`[5]印=印呪【明甲】*`印第一(用小心呪)
「仰左右手掌,兩手中指、無名指、小指直向上竪,背各相著,二頭指斜直,頭相`[柱=拄【三宮甲乙】]`柱,二大指舒`[頰=㓨【甲】,剌【乙】]`頰頭指第二節。呪曰:
「『唵(一) 阿(上`[音=聲【明甲】下同]`音)`[蜜=密【元明宮甲】]`蜜哩(二合)帝(二) 嗚𤙖(三) `[10]㧊=潑【元明甲】*`㧊(四)』
「是法印呪,若作一切金剛法事,先以此印印香`[11]爐=鑪【三宮甲乙】*`爐已,誦小心呪滿三七遍,然後燒香,一切歡喜。
軍茶利香水法印第二(用小心呪)
「`[右=左【宮】]`右手五指相博,並直竪向前,以左手向外握右手腕下。
「是一法印,若於供養法會壇中,以寶盆`[宬=盛【甲乙】]`宬水而著雜華及香末等,作此印已,印之呪水安置佛前,一切歡喜。
軍茶利護身法`[*5-1]印=印呪【明甲】*`印第三(用大心呪)
「相叉二小指於掌中,以二無名指雙屈入掌中,捺於二小指叉上,合腕,竪二中指,頭相拄,兩頭指小屈曲,當中指背上節後,勿著之。呪曰:
「『唵(一) 戶`[14]嚧=盧【三甲】*`嚧戶`[*14]`嚧(二) 底瑟吒(二合)底瑟吒(二合)(三) 盤陀盤陀(四) 訶(去音)那訶(去音)那(五) 阿(`[15]上=上聲【明甲】*,上音【乙】*`上)蜜哩(二合)帝(六) 烏𤙖`[*10-1]㧊=潑【元明甲】*`㧊(七)』
「誦呪七遍,是法印呪,若但有人常欲受持金剛法者,每日平旦`[16]洒=洗【三宮甲】*`洒手面已,即以右手掬於淨水,呪七遍竟,向東散却,三遍`[*10-2]㧊=潑【元明甲】*`㧊之,後`[*10]`㧊己身,即入房內作護身法。護身法者,當燒香已,結印不解,口誦心呪,將印頂戴,次印左肩、次印右肩、次印心前、次印頸下、次印眉間、次印髮際、次印頂上、次印頂後,如是八處各三遍印,是名護身法。
「凡人欲作金剛法事,先印香`[*11-1]爐=鑪【三宮甲乙】*`爐,燒香已竟,手把香鑪,啟告十方一切諸佛、般若、菩薩、金剛、冥聖、諸天業道,一如上法。啟告已訖,即作此法然後行用,一切無畏,至於作法誦呪無難。
軍茶利辟除毘那夜迦法印呪第四
「左手大指屈橫在掌`[中〔-〕【三宮甲】]`中,以左中指及無名指握其大指。又以頭指及小指`[18]努=怒【甲乙】*`努屈向外,使頭指頭到中指中節側,令小指頭到無名指中節側。即舒其臂,向右轉之,誦呪七遍。正作法時,以右手大指捻小指甲上,反叉腰右側,三指頭申向前。呪曰:
「『唵(一) 虎𤙖(二) 訶(上音)那(上音)社那麼他(三) 毘馱崩(二合)娑(上音)夜(四) 烏蹉(二合)馱(去音)`[耶=邪【宋宮】]`耶(五) 嗚`[𤙖=吽【三甲】]`𤙖`[*10-4]㧊=潑【元明甲】*`㧊`[*10]`㧊(六)』
「是法印呪,悉能辟除一切藥叉、毘那、夜迦。若佛、若般若、若菩薩、若金剛,隨其欲作法會之所,皆須先作此印誦呪,一切諸惡悉即散去,成辦諸事,一無怖畏。猶如國王動止儀式,先當辟除,然後動止;`[此=是【三甲】]`此亦如是。
「此印及呪,若房內用印,向頭上右轉三匝,誦呪七遍。若作壇時,作步臂行,繞壇三匝,從外行之,先起右脚,次舉左脚,呪三七遍,多誦亦好。
軍茶利金剛一字降魔王印呪第五
「二小指掌中相鉤,右壓左,二無名指於中指背後相交,二中指直竪,頭側相拄,二頭指鉤二無名指頭,二大指捻二中指,頭齊,以二中指、大指頭`[拄=相拄【三甲】]`拄頂上,面作瞋色。呪曰:
「『唵(一) 䐗嚧嚧嚧嚧(二) 𤙖𤙖(三) `[*10-6]㧊=潑【元明甲】*`㧊(四)』
「若造一切曼荼羅處,先結此印誦呪,繞壇行道七匝,一切魔王普皆歸伏。
軍茶利結地界法印呪第六
「先以右中指於左頭指、中指岐間向背出頭,次以無名指於左小指岐間亦爾。左中指內向,右頭指、中指岐間向內出頭,次以左無名指於右小指間亦爾。兩小指、頭指竪合頭,二大指亦合頭,頭向下。若作法時,大指合,頭著地,翼兩臂肘。呪曰:
「『唵(一) 吉唎吉唎(二) 跋折囉覆知(二合)(三) 盤陀盤陀(四) 嗚𤙖(五) 訶(上音)(六)』
「是法印呪,能除地中徹金剛際一切諸惡鬼神等輩。若處法會壇場之所,當作此印,誦呪七遍,以印拄地,能令地上及於地下乃至徹金剛際所有一切諸惡鬼等皆悉散去,無能作害。
軍茶利結四方界法印呪第七
「准前地印,`[1]唯=惟【宋宮】*`唯改開二大指相去二寸,指頭向身直竪,`[*18-1]努=怒【甲乙】*`努指向右轉之。呪曰:
「『唵(一) 薩囉薩囉(二) 跋折囉(三) 波囉(二合)迦(去音)囉(`[*15-1]上=上聲【明甲】*,上音【乙】*`上)(四) 嗚𤙖(五) `[*10-7]㧊=潑【元明甲】*`㧊(六)』
「是法印呪,能除四方一切惡魔、諸鬼神等。若處法會壇場之所,當作此印誦呪七遍,即以此印向於四方,隨日右轉,所有一切藥叉鬼等皆悉退散。
軍茶利結虛空界法印呪第八(亦名上方結界)
「准前地印,`[*1-1]唯=惟【宋宮】*`唯改二大指,各附著頭指側上,即以此印向於頭上,右旋三匝。呪曰:
「『唵(一) 毘悉普(二合)`[吒=囉吒【考偽-甲】]`吒囉(上音)叉(上音)(二) 跋折囉(`[三=二【元】]`三) 半闍囉(四) 嗚𤙖(五) `[*10-8]㧊=潑【元明甲】*`㧊(六)』
「是法印呪,能除虛空上至有頂一切諸魔、惡鬼神等,不敢惡念。即以此印舉向頭上,右旋三匝,誦呪七遍,天上虛空一切飛行藥叉鬼等皆悉退散。
「若大道場法壇之會皆須如是三遍、七遍印呪結護。第一、先當擇得勝地,未立規郭,即為一遍結界辟除。第二、治地平正堅實,香泥塗地,且將少分名香、好花供養之時,又作一遍結界辟除。第三、竪立拄額,規郭,懸諸幡蓋、鈴`[珮=佩【宮】]`珮等已,又將少分名香、好華而為供養行道之時,又作一遍結界辟除。第四、布置色粉花座,開諸位地,又作一遍結界辟除。第五、將燈入壇安已,又作一遍結界辟除。第六、將於水罐、華香、飲食、酥蜜、胡麻、粳米等供、所有一切供養之物盡入道場,總安置訖,亦作一遍結界辟除。第七、欲請諸佛、般若、菩薩、金剛、天等,未請以前復作一遍結界辟除,結界中間一一皆結大身法印,把跋折囉護界。降伏大魔眾已,次第而作一一身法。次以右手把於香`[*11-2]爐=鑪【三宮甲乙】*`爐右繞三匝,作結護界,心標供養,一切動止威儀皆須具諸法相。於後所為供養一切諸佛、般若、一切菩薩、一切金剛、一切冥聖、一切諸天、一切業道皆大歡喜,然後一一各作本印,誦其本呪,迎請供養。
「是結界法,猶如國主人王動止法用威儀一種無異。
軍茶利身法`[印=曰【元】]`印第九(用小心呪)
「相叉二小指於掌中,以二無名指雙屈入掌中,捺於二小指叉上,合腕,竪二中指,頭相拄,二頭指屈捻中指上節上,二大指並頭,捻中指中節上,頭指來去。
「是一法印,若人欲作軍茶利法而為供養及欲治病,皆作此印,請喚來去。
軍茶利香花供養法印第十(用大心呪)
「以二無名指、二小指相交叉,右壓左在掌中,仍屈向腕,即舒中指,斜頭相拄,以二頭指各捻中指`[第=節【宮】]`第三節上,以二大指各附二食指側,合腕。
「是一法印,若在在處處道場法壇當作此印。將以一華及一丸香而置印中,作是印已,誦呪供養。若無香華,直作是印而供養者,一切金剛皆悉歡喜。
軍茶利飲食供養法印第十一(用大心呪)
「准前香花印,`[*1-2]唯=惟【宋宮】*`唯改二小指、二無名指挺在掌中,開掌。
「是一法印,若於壇上擬獻飲食,皆以此印印一一盤,一一呪已,然後入壇安置供養。若無飲食,直作此印而為供養,亦得一切金剛歡喜。
軍茶利燈法印呪第十二
「以右手後二指屈在掌中,直竪中指,其頭指亦屈向掌中,大指屈中節壓頭指上節上,大指頭側捻中指中節上。呪曰:
「『唵(一) 毘`[嚧=盧【明甲】]`嚧吉儞(二) 莎訶(三)』
「是法印呪,若於壇中及道場內為供養者,一一燈上皆作此印,印之誦呪,然後安置。
軍茶利頭法印第十三(用大心呪)
「准前身印,`[*1-3]唯=惟【宋宮】*`唯改二頭指,平屈中節,各捻大指頭,使頭相拄,大指離中指並竪。
「是一法印,若人頭痛,作此印已,印其痛處,呪柳枝打,其病即`[1]差=瘥【宋宮】*`差。
軍茶利頂法印第十四(用大心呪)
「准前身印,`[*1-4]唯=惟【宋宮】*`唯改二頭指各`[2]㧙=苾【宋宮】*`㧙在中指背,指頭相拄,中指在內。
「是一法印,亦名縛鬼印。若作是印,隨意欲縛,一切鬼神應時被縛,鬼病即`[*1-1]差=瘥【宋宮】*`差。若欲解放,解其頭指,將中指內來已,心想放之即解。
「又若有人患頭痛者,作此印已,印其痛處,誦大心呪,又呪柳枝打其痛處,其痛即`[*1-2]差=瘥【宋宮】*`差。
軍茶利牙法印呪第十五(用大心呪,呪病亦得)
「以左手小指`[*2-1]㧙=苾【宋宮】*`㧙於無名指根背上,次以中指屈,從無名`[指〔-〕【三宮甲】]`指後`[*2]`㧙壓小指背上,仍屈其上節與無名指相側著。次以食指屈中節,壓著小指甲,指頭向掌,與無名指相側著。次以大指斜捺頭及中二指甲上,亦與無名指相側著,無名指直竪向上。去一切毘那夜迦,作此印呪七遍,三迴右轉,右手把拳打轉拳。呪曰:
「『唵(一) 烏吽(二) 訶那杜那(三) 末他毘闍(四) 結舍夜(五) 蹉囉夜(六) `[*10-9]㧊=潑【元明甲】*`㧊(七)』
「是法印呪,若人卒得心痛鬼疰及中惡者,即作此印印其痛處,即誦此呪四十九遍,其痛即`[*1-3]差=瘥【宋宮】*`差;或誦大心呪四十九遍,其痛立愈,此法大驗。
「若治鬼病,縛鬼之時,病人口中即吐出血,治一切病。
「若用牙印,數數誦呪向官府所,`[官人=人見【三甲】]`官人歡喜,憂事解散。
軍茶利跋折囉總印第十六(用大心呪)
「以`[左=右【考偽-甲】]`左手大指捻小指甲上,餘中、頭、無名`[二=三【宋明宮甲乙】]`二指皆直竪,向上磔散。
「是一法印,但為法會壇場之處所有擬獻香花、燈明、所有飲食、一切供具一一皆以此印印之。若有跋折囉,用跋折囉一一印之,不須此印;若無跋折囉,方用此印印諸供具——一切諸惡鬼神等輩不敢犯觸。作此供養,金剛歡喜,大小心呪皆通用得。
「若婦人患月水恒出及男女人鼻孔血出者,取囉(上音)娑善那、人莧菜根,各`[取=收【元明甲】]`取二兩,粳米、泔汁、及蜜共和為丸訖,誦前心呪二十一遍,分為小丸,大如梧子,如法服之,其病即`[差=瘥【宋】]`差,此名阿伽陀藥。
「更有一方,名同,取沙糖、欝金華及`[酥=蘇【宋宮】]`酥擣和,如膏相似,若患鼻塞及鼻中臭、又不得`[臭=嗅【元】]`臭香臭等氣,即以前藥灌之即`[*1-4]差=瘥【宋宮】*`差。
「若患半日頭痛,即以前藥摩之即`[差=瘥【宮】]`差。
「若人患眼,即以藥摩眼瞽上下,其眼即`[*1-5]差=瘥【宋宮】*`差。
「又若有人旦起頭痛、日西便好,摩之即`[*1-6]差=瘥【宋宮】*`差。
「餘准可知,若人不能食、`[萎=痿【元明甲】]`萎黃、眼黃、腹中氣塊大、喘息不得、咽喉大痛,取石鹽、阿魏藥、訶梨勒、`[茴=迴【宋宮】]`茴香子、`[乾=干【宋元宮】]`乾薑、`[蓽=畢【宋】]`蓽`[鉢=茇【元甲】]`鉢、胡椒,七味等分,各取半兩,共擣為末,用沙糖和以為丸,丸如棗大,空腹一服,服別一丸,無所禁忌,大肥、好顏色、豐足氣力,皆以牙印印上諸藥,呪百八遍然後方服。
軍茶利大心呪第十七
「呪曰:
「『唵`[一〔-〕【宋元】]` \(一) 戶盧戶盧(二) 底瑟吒(二合)底瑟吒(二合)(三) 盤陀`[槃=盤【三甲乙】]`槃陀(四) 訶(上音)那訶那(五) 阿(`[上音=音上【宋元】]`上音)蜜哩(二合)帝(六) 嗚𤙖(七) `[*10-10]㧊=潑【元明甲】*`㧊(八)』
軍茶利中心法呪第十八
「呪曰:
「『唵(一) 杜那杜那(二) 嗚𤙖(三) 嗚𤙖(四) `[*10-11]㧊=潑【元明甲】*`㧊(五) `[*10]`㧊(六) 莎訶(七)』
軍茶利小心法呪第十九
「呪曰:
「『唵(一) 阿(上音)蜜哩(二合)帝(二) 嗚𤙖(三) `[*10-13]㧊=潑【元明甲】*`㧊(四)』
「是小心呪,若人中毒卒死者,手捻耳,挽口就耳,呪二十一遍,呪水七遍,呪水散面二十一遍,與服即穌,名甜水。
「`[閃=閔【三】]`閃子被箭,諸天用此呪水與其`[*16-1]洒=洗【三宮甲】*`洒瘡,即得瘡`[差=瘥【宋】]`差。
「亦得解污,`[*16-2]洒=洗【三宮甲】*`洒浴身體,入佛堂用皆得,佛前誦一千遍(通師本有莎訶)。
「是三法呪,護身作法,乃至一切香花、果子、燈油、飲食、治病壇中諸供養具,及諸法事皆用此呪呪之,即得一切成就。
軍茶利大護身印第二十(`[用後=後用【元】]`用後大呪)
「起立,正面向前,以左大指`[押=捻【三甲】,念【宮】]`押小指甲上,餘三指直磔竪,捺右腋邊臂上。次以右手——法同左手——亦捺左邊臂上,然後縮左脚,以掌捺右膝上,怒眼怒口作大瞋形。
「是法身印,但立壇之處皆作此印鎮於四方及鎮四門,作法皆成。
「若欲治病去,先於房內作此印法護身而去。若病人見生驚動者,其病易`[*1-7]差=瘥【宋宮】*`差;若不驚動,其病難`[*1]`差;若可可病,遙見即`[*1]`差。
「若病人家遣使問師,師作此印誦呪,臥時夢中若見佛及菩薩、金剛、天等,其病得`[*1-10]差=瘥【宋宮】*`差,呪師即去;若見驢、馬等及裸形人如外道等,其人即死,呪師莫去;若見銅椀、鐵等物者,其病不`[*1]`差,呪師莫去。
軍茶利大瞋法身印第二十一(用後大呪)
「起立,以左脚指向左邪,屈膝立之,右`[脚=節【宋宮】]`脚指向前,身側立。先以右手屈大指在掌,以後四指把拳壓在左腋下,次以左手亦如右手把拳壓在右腋下,頭少向右邊——向左亦得——眼側看,作大瞋形。
「是法身印,若有一切難治之病、諸惡神鬼不伏退者,當作此印,繞病人三匝,斜身,膝如跪地,起大瞋色,誦後大呪,呪聲莫絕,三匝繞作,一切皆散,病即得`[*1-12]差=瘥【宋宮】*`差;如其不`[*1]`差,即非鬼病;若其病人不至心者,其病不`[*1]`差。
「若作壇處結界時用,大有靈驗。
軍茶利大降魔法身印第二十二(用後大呪)
「起立,乃縮兩膝,脚跟相拄。以左手虎口反叉腰,四指向前,母指向後。右手把跋折囉,竪臂大`[努=怒【三宮甲乙】]`努——若無跋折囉,即握作拳,如金剛把杵。作大瞋面,誦後大呪,若竪大指,名把斧印。
「是法身印,但作壇處及治病所當作此印,降伏一切惡魔鬼神,隨其所為,金剛法事悉皆成辦。
軍茶利三眼大法身印第二十三(用後大呪)
「仰兩手掌,後三指相叉右壓左,以二頭指`[斜=邪【三宮甲】]`斜竪,頭正相著,各屈大指捻中指側上`[節=即【三甲】]`節。反掌,掌向外將上,以頭指指頭向下,齊眉上著。起立,以右脚正蹋地,縮左脚正齊右膝,脚掌向下如蹋勢,以脚跟拄著膝上,即`[*18-2]努=怒【甲乙】*`努眼視作大瞋面,頭如向前。
「是法身印,若作一切壇法之所,結此印已,一脚行道繞壇三匝,一切無畏,所作皆成。
「若治病處,於病人邊作是印已,誦後大呪,其病即`[*1-15]差=瘥【宋宮】*`差。
「一切壇處不解如是一脚行法,一切壇法皆悉不成。
軍茶利大法呪第二十四
「呪曰:
「『那(上音)謨(上音)囉(上音)怛那(二合)跢囉(二合)夜耶`[一〔-〕【宋元宮】]` \(一) 那謨(同上)室旃(二合)茶跋折囉波(輕`[呼=乎【宋宮】]`呼)拏曳(二) 摩訶藥叉栖那波跢曳(三) 那謨(同上)跋折囉骨(`[平=牛【元】,丰【甲】]`平音)嚧(二合)馱(去音)耶(四) 儞知夜(二合)鉢羅涉筏(二合)唎多(五) 婆(去音)羅地富多(六) 屋伽囉(二合)鄧瑟都(`[二=三【考偽-甲】]`二合)嚧嚧地(二合)羯吒`[七皤耶=皤邪七【甲乙】]` \(七) 皤`[10]耶=邪【三宮甲】*`耶鞞羅皤(去音)耶(八) 阿(上音)私謨娑(上音)羅(九) 跋折囉婆(去音)羅`[十輸=輸十【甲乙】]` \(十) 輸婆(去音)舍訶悉馱(去音二合)`[*10]`耶(十一) 跢姪他(十二) 唵(十三) 戶盧戶盧(十四) 阿(上音)蜜哩(二合)多軍茶利(十五) 佉佉佉佉(皆上音)(十六) `[12]呵=可【宮】*`呵那`[*12]`呵那(十七) 訶(上音)馱訶(上音)馱(十八) `[*12]`呵醯`[*12]`呵醯(二醯皆上音)(十九) 底瑟吒(二合)(二十) 底瑟吒`[二合二十一底同都爾反=底都爾切下二合二十一【甲】,二合底同都爾反二十一【乙】]` \(二合)(二十一) (底同都爾反)訶那訶那(二十二) 馱訶馱訶(二十三) 跛者跛者(二十四) 訖柳(二合)`[噓=嚧【三】]`噓拏(二合)(二十五) 訖`[柳=抑【元明】]`柳(二合)噓拏(二合)(二十六) 盤陀盤陀(二十七) 揭嘞(二合)闍(二十`[八=七【宋】,九【宮】]`八) 揭嘞(二合)闍(二十九) 怛嘞(二合)闍(三十) 怛嘞(二合)闍(三十一) 毘悉普(二合)吒(上音)`[17]耶=邪【宮】*`耶(三十二) 毘悉普(二合)吒(上音)`[*17]`耶(三十三) 婆伽梵(三十四) 阿(上音)蜜哩(二合)多軍茶利(三十五) 慕欝(二合)檀茶(平音)`[*17]`耶(三十六) 跋折唎拏(三十七) 薩婆覩瑟吒(二合)比怛那(二合)(三十八) 毘那`[*17]`耶伽(去音)`[那=耶【元明甲乙】]`那(三十九) 儞波囉(二合)拏(去音)`[*17]`耶(四十) 摩訶伽那鉢底(四十一) 是比彈(去音)陀羯囉(去音)`[*17]`耶(四十二) 嗚𤙖嗚𤙖(四十三) `[*10-14]㧊=潑【元明甲】*`㧊`[*10]`㧊`[*10]`㧊(四十四) 唵(四十五) 俱嚧陀(四十六) 迦拏曳(四十七) 莎訶(四十八)』
「是大法呪,若有法壇及療一切諸鬼神病,皆須作前四種身印,結護界已,一切魔鬼悉皆降伏,四散馳走。
「若有人能如法受持誦是呪滿十萬遍者,一切皆得隨意成辦,治病大驗。
「如前所說,四種身印同用是呪,作諸法事悉得成辦——`[唯=惟【三甲】]`唯不至心,一無所驗。
又軍茶利大呪第二十五
「呪曰:
「『那(上音)謨(上音)囉(上音)怛那(二合)跢囉(二合)夜耶(一) 那謨(`[同上=上同【宋元】]`同上)室旃(二合)茶跋折囉波拏曳(二) 摩訶藥叉栖那跛哆曳(三) 那謨毘摩羅涉伐`[囉二合四=二合四囉【甲】]`囉(`[二=一【元宮】]`二合)`[(四)〔-〕【元】]` \(四) 迦那迦沙怒迦迦那(五) 阿蜜哩(二合)多三婆皤(上音)曳(六) 囉(上音)怛那(二合)迦(去音)`[那=那(七)【三宮甲】]`那謨量怒唎婆(去音)羅(八) 毘唎(二合)`[*17-6]耶=邪【宮】*`耶夜跋折囉傍(上音)儞(九) 毘唎(二合)`[*17]`耶夜跋折囉傍(上音)儞(十) 覩囉訶`[十一毘迦耶=毘迦耶十一【甲】,毘迦耶【宮】]` \(十一) 毘迦`[*17]`耶提婆(十`[二=一【宮】]`二) 那(上音)伽(十`[三=二【宮】]`三) 藥叉(十四) 囉剎娑(十五) 婆(去音)羅跋底儞那(十六) 唵(十七) 阿(上音)蜜哩(二合)多軍茶利(十八) 却却却却(十九) 却那却那(二十) 却號却號(二十一) 底瑟吒(二合)(二十二) 底瑟吒(二合)(二十`[三=二【宮】]`三) 拔那拔那(二十四) 訶那訶那(二十五) 馱訶馱訶(二十六) 鉢吒鉢吒(二十七) 薩婆比怛那(二合)毘那夜迦`[耶=那【元明】]`耶`[*10-17]㧊=潑【元明甲】*`㧊(二十八) 舍咄嚕(二合)唎陀閻`[*10]`㧊(二十九) 藥叉𠼝陀閻`[*10]`㧊(三十) `[羅=囉【宋明宮甲乙】]`羅剎娑𠼝陀閻`[*10]`㧊(三十一) 摩羅摩`[囉=羅【宋元甲】]`囉剎娑𠼝陀閻`[*10]`㧊(三十二) 薩婆羯囉(二合)訶𠼝陀閻`[*10]`㧊(三十三) 薩婆者迦吒迦𠼝陀閻`[*10]`㧊(三十四) 薩婆婆榆沒咄鼻標𠼝陀閻`[*10]`㧊(三十五) 跢姪他(三十六) 陀訶陀訶(三十七) 鉢吒鉢吒(三十八) 阿比奢(三十九) 阿比奢(四十) 唵唵唵(長引三同)(四十一) `[*10]`㧊㧊㧊(四十二) 跋折囉波儞(四十三) 囉(上音)怛若(二合)波夜底(四十四) 莎訶(四十五)』
「是一大呪,悉能辟除一切障難。
「若人意欲受持此呪,日日香湯淨`[洒=洗【三甲】]`洒浴已,著新淨衣自護身竟,入道場中而作水壇——縱廣四肘,嚴飾壇法如餘部說——莊嚴已竟即作結界。其壇中心安軍茶利金剛之座——若有其像,將迎安置;若無其像,標心作印,請坐亦得。散種種華、燒安悉香,數數誦呪滿十萬遍以後淨處作五色壇,嚴飾如前餘部中說。入此檀中散種種花、燒種種香、種種飲食燈明等供而用供養,發願誦呪,呪`[酥=蘇【宮】]`酥蜜等火爐中燒,若百八遍、若千八遍供養,乃至一七、二七日,數滿已即果所願,以後隨心所作皆成,治病大驗,降伏一切惡魔鬼神,惡人、非人不能為害。
軍茶利三摩`[耶=邪【三甲】]`耶結大界法印呪第二十六(亦名一切佛摩訶三昧`[耶=邪【宋】]`耶印呪)
「以`[二=一【宮】]`二小指、二無名指交叉,右壓左,挺在掌中。直竪二中指,斜舒直,頭相拄。以二頭指各屈,捻中指第三節背。以二大指各附博二頭指邊側,開掌。呪曰:
「『唵(一) 商迦(上`[音=禮【宋宮】]`音)禮(二) 摩訶三昧焰(上音)(三) 盤陀盤陀(四) 莎訶(五)』
「是法印呪,若有建立道場壇所,請一切佛、般若、菩薩、金剛、天等欲供養者,聖眾若到,一一各作華座印呪,承迎安置本位總竟。然後作此法印誦呪,以印右轉三遍、七遍皆得,稱為靜警,是名內外嚴密之法。作是法已,聖眾皆安坐受供養。
「呪師不解作此法者,多有諸惡魔神、外鬼、毘那夜迦等之所得便,即不安隱。
「治病亦爾,而作種種供養法事,總事已竟,又作是印,更呪七遍——但誦前呪,『盤陀盤陀』次下更加『文闍文闍』,始云『莎訶』。以印`[左=右【三】]`左轉,轉至三匝,誦呪七遍,此名解散、亦名開鎖。若不依是法用之者,呪師得殃。
「譬如國王命諸群臣而為宴會,遣諸兵將守捉街道,門戶牢密,無人得入;事畢將散亦復如是。
軍茶利使者法印呪第二十七
「印與般若使者印同,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𠯖嚕𠯖嚕(二) 揭囉闍(三) 揭囉闍(四) 訶那訶那(五) 莎訶`[六〔-〕【宋元】]` \(六)』
「是一法呪,若欲使其使者治病,即誦此呪;若留使者遣看病者,亦誦此呪。
「若用軍茶利法`[治=持【宋甲】]`治病之時,即遣使者看其病人。若軍茶利住,使者得去;若軍茶利去,使者即住。如是更互,皆悉有驗。
軍茶利金剛受法壇
「若欲受持軍茶利法,先畫其像,遍身青色,兩眼俱赤,攬髮成髻。其頭髮色黑赤交雜,如三昧火焰。張眼大怒,上齒皆露而齩下脣,作大瞋面。有二赤蛇,兩頭相交,垂在胸前,頭仰向上。其兩蛇尾各穿像耳,尾頭垂下至於肩上。其二蛇色如黃`[侯=喉【甲】]`侯蛇,赤黑間錯。
「其像有八臂手,右最上手把跋折羅,屈臂向上。下第二手把長戟拄,屈臂向上,其戟上下各有三叉,皆有鋒刃,一頭向上、一頭拄地。下第三臂壓左第三臂,兩臂相交在於胸上。`[右=左【三】]`右手中把兩箇赤蛇,其蛇相交,各向像面,`[12]左=右【三宮】*`左手亦把一頭赤蛇。兩手各作跋折囉印,兩手大指各捻小指甲,餘指皆申,即以左手壓右腋前,次以右手壓左腋前,即是身印。下第四臂仰垂向下,勿著右𦜮,五指皆申施無畏手。`[*12]`左上手中把金輪形,屈臂向上,輪有八角,轂輞成具。下第`[一=二【三宮甲】]`一手中指以下三指各屈向掌,大指捻中指上節側,`[頭指=指頭【宋】]`頭指直竪,向上申之,屈其臂肘,手臂向左。下第四手橫覆左𦜮,指頭向右。八手腕中皆著金釧,以紫色地散花,錦天衣絡`[髆=膊【宋宮】]`髆項背,令其天衣頭分左右各垂向下,將以綠表肉紅`[裹=裏【宋甲】]`裹帶,用繫其腰,虎皮與錦鞔其兩𦜮。
「其兩脚脛各有赤蛇絞其脚脛,其兩蛇色赤黑間錯。
「仍令其像立於七寶雙蓮花上,其右脚指還向右邊,其左脚指還向左邊。
「其像左邊踝子以下畫一鬼王,身似人形,軀貌麁大,作白象頭,屈膝跪坐,舉頭向上瞻仰像顏。其鬼右手把蘿蔔根,屈臂向上。左臂平屈,展手仰掌,把歡喜團。其手兩腕皆著金釧。其鬼頸下著金`[纓絡=瓔珞【三宮甲乙】]`纓絡,將以綠帶繫其腰上,以朝霞錦鞔其兩𦜮。
「畫此像已,覓一淨房——佛堂亦得——當於其中燒香啟白,掘去惡土、瓦石、糞等,更將餘處淨黃土來填其掘處,堅築令平,四面正等。呪師即以香湯洗浴,著新淨衣,施主亦然,與其建立懺悔罪障受法道場。
「其道場地先以香泥塗之一遍,次即結界作法事訖。次以佉陀羅木作橛四枚,枚別各長橫量八指,用大心呪呪其橛子一百八遍,即於其地四角釘之,其四角橛一釘已後永莫拔却。呪白芥子亦復如是,即於四方及其中央各穿作孔深一`[搩=磔【三宮甲】]`搩許,埋其芥子。後以牛糞、香湯和已更塗其地,塗一遍已又更結界。
「次立道場,隨意闊`[狹=陝【三甲】]`狹,懸諸幡蓋及諸寶物,極令嚴淨,更作一遍結界法事,即以少分花香供養行道已竟,發遣金剛。既發遣已,當道場中以五色作四肘法壇——言五色者,所謂:一、白,二、黃,三、赤,四、青,五、黑。
「欲作壇時,更以種種名香和水,以大心呪呪其香水一百八遍,用塗其地。待`[湆=湆湆【宋】,㬤㬤【元明甲】]`湆乾,即用粉繩而拼其地,四方正等作規界已,先下白粉、次黃、後赤、次青、後黑。
「其壇中心作蓮花座,安軍茶利金剛形像,東面安置三跋折囉;南`[面=西【甲乙】]`面、北面亦如東面,四角各安二跋折囉,各相交叉(如十字形);於西門內南北兩`[相=廂【甲】]`相各別安置二跋折囉。其上各安飲食供養,其食皆須種種餅果具足十盤——四面四盤、四角四盤、中心一盤、外著一盤——施與一切諸鬼神等。燈五十二盞,若不辦者用十六盞,中心四角各著一盞、外院四角各一盞燈、四門兩邊各一盞燈。四角各竪一口大刀,四門當中各竪一箭,中心仰著明鏡一面。
「呪師在於西門面向東坐,呪師南邊安一火鑪,擬燒酥蜜、乳酪、胡麻、粳米等物。其呪師前敷淨布已,布上安置種種香花及飲食等。
「總安置竟,更結界已,呪師誦呪印其香`[爐=鑪【甲乙】]`爐,手把香`[爐=鑪【宋明甲乙】]`爐燒香啟白,法用如前,即作護身、辟除、結界、召請等法,一依如前十一面說,即把香鑪,先當供養阿彌陀佛,次當供養東方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等、梵釋四王、乃至十方亦復如是。總供養已,放著香`[鑪=爐【宋】]`鑪至心三禮,次散一切上妙香花,次當行道,次燒酥蜜、飲食等物而為供養——若其日日無有香花、飲食等物可供養者,即作一切供養之印而供養之。
「其印如前般若部說。呪曰:
「『唵(一) 薩婆菩馱阿提瑟恥(二合)帝(二) 悉頗(二合)囉醯(上音)迷`[三〔-〕【宮】]` \(三) 伽伽那(去音)劍(平音)(四) 娑縵馱(五) 莎訶(六)』
「次作般若印,當心上著,口說三業所犯之罪,發露懺悔,正坐莫動。數數禮佛,口讚歎云:『諸佛智慧、大勇精進、那羅延力般若波羅蜜多等功德之行。』次發願云:『願弟子等若在人中常聞大乘法及陀羅尼印等法藏,不見惡事、不聞惡法、不遇外道諸惡人等、不遭九橫。若命終時,十方淨土隨意往生,常見諸佛。一切眾生亦復如是。』發是念已,誦大心呪一千八遍,及次第作當部法印而為供養。
「從此已後日日每旦洗手面訖、口嚼楊枝揩齒淨已,誦小心呪呪手中水,滿七遍已向東散之,如是三遍。然後更呪手中淨水,滿七遍已散灑頭上,後為洗浴——如其緣事不得洗浴,直作灑水法事結淨,然後入房。
「作護身竟,入道場中如是供養;如不能辦日日飲食,空用香花作供養印供養亦得。
「要須夜別一時供養懺悔,日別三時誦呪,乃至滿足一百萬遍,數滿足已散去法壇,更作泥飾還如初時。
「安置法用一夜供養作法,事竟擎取其壇中心水罐,出於道場西門之外。又更別作一小方壇,壇上安置一小床子,令受法人坐床子上,以水灌於受法人頂。當灌頂時,其受法人心口發願。灌頂畢已,著衣入於道場之內,一一次第作印發遣,是故常得軍茶利金剛護念,一切行用皆有靈驗。
軍茶利金剛救病法壇
「若有人著鬼神病者,於病人家如法莊嚴道場畢已,即著施主上`[好=妙【三宮甲】]`好衣服,與作四肘二色`[彩=釆【三宮甲】]`彩壇——一、白,二、赤。壇開四門,五方各畫二跋折羅(十字交著)。其壇四角各竪長刀一口,四門各竪好箭一隻,中心安鏡一面仰著。種種飲食共`[11]宬=盛【明甲乙】*`宬十盤——四面四盤、四角四盤、中心一盤、壇外一盤——施與一切鬼神。燈十二盞,香水娑羅一。壇外西南別泥一所小圓壇子,著一盤食、安一盞燈,與一切鬼神。
「大壇中心著一水罐,滿`[*11-1]宬=盛【明甲乙】*`宬淨水,以青柏葉、青竹柳葉、以生絹束插其罐口。限三日內在於壇所誦前大呪,以病人差為限即止,`[唯=惟【三宮甲乙】]`唯燒安悉香。若不誦呪,病人還房;若誦呪時,還入壇內。呪師、病人俱斷一切酒肉五辛,若其食者,作法不成。
「若不如法、不淨潔者,呪師、病人二人俱被毘那夜迦鬼王所打,不能辟除、不如元來不為作法。
「一切所有香華、香水、飲食等物皆呪七遍,壇中所用一切物等皆亦如是呪七遍已然後入用,若如是者,作法即成。
「軍茶利金剛治病法,用大心呪、中心呪、小心呪。
「大心呪曰:
「『唵(一) 戶盧戶盧(二) 底瑟吒(二合)底瑟吒(二合)(`[三=二【宮】]`三) 盤陀盤陀(四) 訶(上音)那訶那(五) 阿蜜哩(二合)羝(六) 嗚𤙖(七) `[*10-26]㧊=潑【元明甲】*`㧊(八)』
「中心呪曰:
「『唵(一) 杜那杜那(二) 訶(上音)那訶那(三) 嗚`[𤙖=𤙖𤙖【三宮甲】]`𤙖(四) `[*10-27]㧊=潑【元明甲】*`㧊(五)』
「小心呪曰:
「『唵(一) 阿蜜哩(二合)羝(二) 嗚𤙖(三) `[*10-28]㧊=潑【元明甲】*`㧊』」
金剛軍茶利在於佛前說此呪時,一切鬼神皆悉戰慄,地皆震動。
「若人病患吐食不下,數數低頭,頭旋倒地,是伏尸鬼入人身中令人作病,以`[1]酥=蘇【宋宮】*`酥和娑羅樹脂香呪七遍已火中燒之,熏病人身,其病即`[2]差=瘥【宋宮】*`差。若不`[*2]`差者,以白芥子呪七遍已,繞身七匝,乃燒火中,如是燒滿二十一遍其病即`[*2]`差。
「作此法者,金剛大歡喜。
「若人患心東西狂走、或脫衣坐、或亂`[髮髻=頭髮【三甲】,髮髮【宮】]`髮髻、或取塵土以污其身、復欲行房、數數喫食皆言不飽、或欲相打、或欲相殺、赴入水火不避直進、或向湯水即墮其中……,如是種種多端狀者,決定知是鬼入身中令作此病。是時呪師即與其作二肘水壇,手執香鑪,供養十方一切諸佛,燒安悉香及薰陸香——二種皆得。病人頭上作護身印,數數誦呪,其病即`[*2-3]差=瘥【宋宮】*`差——一日不`[*2]`差,二日即`[*2]`差。
「若患風熱病數數驚忙、或出或入心志不定、又復數數視婦女時或好或惡……,如是病者,以娑羅樹香呪燒即`[*2-6]差=瘥【宋宮】*`差——若無此香,當取牛黃和白芥子呪燒即`[*2]`差——其藥常須隨身帶行。
「天使者鬼所作之病,燒前香者即得除`[*2-8]差=瘥【宋宮】*`差。
「煙火之鬼,若人誦持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等呪者,其鬼常隨伺求人便,入人身中作業不成、令人不好、種種作法不成就者,人定以後即用淨`[*1-1]酥=蘇【宋宮】*`酥然一盞燈,呪三七遍,將此燈盞安置床底,以鉢覆燈,用左脚蹋覆燈鉢上,誦呪七遍,所在治病、不畏一切諸鬼神等,不能障礙——若不作此呪,即令呪師心意所作轉變不定。
「若人患眼淚洟唾俱出、眠臥出聲,如是病者還作上法,其病即`[*2-9]差=瘥【宋宮】*`差。
「若病人家遣使請喚呪師來時,使到師邊,若其面向西南、西北,此病不`[*2-10]差=瘥【宋宮】*`差、亦不得`[去=吉【元明甲】]`去,呪師莫去。若被貴人喚不得`[已=不【三甲】]`已去者,自作護身印,至心誦呪二十一遍然後乃去,到於彼處即放還來,更不留連。
「若下凡人不去最好,去而無益,即失名聞。
「若病人家使到師邊,若其使者以舉左手數數摩面,呪師莫去,若去不`[來=吉【三甲】]`來,貴人、賤人同如前法。
「軍茶利像宜置南方,面向北坐。呪師對像,面向南坐。治病處作二肘水壇,其壇中心安一火鑪,呪布瑟波(二合`[7]唐=此【明甲】*`唐云花也)迦囉毘囉華二十一遍,投火中燒,如是燒滿一百八遍,所有病痛治無不`[*2-11]差=瘥【宋宮】*`差。作此法者,一切鬼神總皆被縛,不敢作惡。呪水七遍,先須遍灑呪師頂上,如是七遍然後乃往向病人所。又呪淨水二十一遍,散病人頂一遍即`[*2]`差。
「若人患眼闇,取迦囉毘囉樹脂(`[*7-1]唐=此【明甲】*`唐云羊躑躅也)呪三七遍以塗眼上,患眼闇人即得見明也(若`[採=釆【三甲】]`採其葉即脂汁出)。
「又有一法,以佉陀囉木作橛四枚,各長八指,橛別各呪二十一遍,即將此橛`[釘=打【宮】]`釘著病人所住宅內四角結界。若無此木,呪白芥子二十一遍,散病人宅四角四面,結法如前。
「若欲治病,至病人處燒安悉香,呪云:『`[訶=呵【乙】]`訶訶訶。』三聲訶已,其病即`[*2-13]差=瘥【宋宮】*`差。
「若被毒藥入腹中者,手執刀子,至心呪滿`[一〔-〕【宋】]`一百八遍,以此刀子遙畫彼人身上即差。
「若欲遠怨家,呪布瑟波(二合)一百八遍,依於前法對於像前一呪一燒,其人遠去。
「又有一法,黑月八日,近窓門作四肘水壇。其中安像,以淨泥作摩奴沙形,身長一肘,令其仰臥,頭南脚北。呪白芥子於火中燒,仍打其形,即得隨意遠遠揭車。
「若欲令彼還復舊者,取白芥子共布瑟波呪一百八遍,投著`[栴=旃【宋宮】]`栴檀香水之中,如是滿足一百八遍,稱前人名,口云:『急`[*2-14]差=瘥【宋宮】*`差。』一遍一稱即得`[*2]`差愈。
「若求咩古者,`[洒=洗【三宮甲】]`洒乾薑、`[畢鉢=蓽茇【元明甲】]`畢鉢摩唎遮(`[*7-2]唐=此【明甲】*`唐云胡椒)總擣為`[末=未【元】]`末,以蜜`[臘=蠟【元明甲乙】]`臘作摩奴沙形,以呪前藥內其腹中,火前炙其摩奴沙形,口云:『試迦㘕試迦㘕阿伊舍阿伊舍。』如是日日三遍作法,乃至八日,即阿伊舍——婦人、丈夫一種通用。
「若知伏藏處,以跋折囉日日三時時別誦呪一千八遍,即打其上。如是作法,三日即出;若不出者,於其打處即有聲出,掘之即得。不知莫作,作即不得,徒費功矣。若伏藏不出,七日作法,飲食供給,誦呪即出。
「若欲食時,未食以前為軍茶利出種種食,少分出已,心中密誦軍茶利心呪七遍,其軍茶利常隨呪師所在之處悉皆擁護。
「若能日日作此法者,金剛軍茶利心大歡喜,常不遠去,一切處護,治病大驗。
「若畜生病,隨其種類還取其骨,呪一遍已投火中燒,一日三遍——旦、暮、中時——以`[*2-16]差=瘥【宋宮】*`差為限。
跋折囉`[二合〔-〕【三宮甲】]` \(二合)吒訶`[娑=娑身【三甲】]`娑印呪`[法=第一【三甲】,法第一【宮】]`法(`[*7-3]唐=此【明甲】*`唐云大笑金剛)
`[(跋折…第一)十一字〔-〕【三甲】]`跋折囉吒訶娑身印呪第一
「先以二中指各`[㧙=苾【宋】]`㧙在二無名指背上,二無名指頭`[相=指【三】]`相拄,二小指開,頭直竪,相去一寸許,二大母指壓二無名指第二節側文,合腕,二頭指屈頭相拄,頭指來去。呪曰:
「『跢姪他(一) 唵(二) 跋折囉 吒訶娑那(`[上=去【三甲】]`上音)摩(三) 𤧕醯𤧕醯(四) 莎訶(五)』
護身`[印〔-〕【宋元】]`印第二
「准前身印,以二小指屈頭相拄,印於頂上,亦誦身呪(如餘部中護身之法)。
結界印第三
「先以右手中指、無名指、頭指反鉤左手無名指、中指、頭指,二大母指各捻二小指甲上,亦誦身呪,以印印水,呪七遍已,灑散十方,普遍結之,名大結界。
辟`[除〔-〕【三甲】]`除毘那夜迦印第四
「准前結界印,上以二小指反相鉤,二大母指移捻二頭指甲上,亦用身呪。
跋折囉吒訶娑大呪第五
「『那(上音)謨囉(上音)怛那(二合)跢囉(二合)夜耶(一) 那謨室旃(二合)茶跋折囉波拏曳(`[二=一【宮】]`二) 摩訶藥叉西(去音)那鉢跢曳(三) 阿鉢囉`[二合〔-〕【三宮甲】]` \(二合)底訶跢(四) 皤`[羅跋=囉跛【甲】,囉跋【元明乙】]`羅跋囉(平音)羯麼夜(五) 矩嚕馱`[羅=囉【三甲】]`羅闍(去音)夜(六) 阿他都跋折囉波儞寫(七) 跋折囉吒訶三那(去音)麼(八) 𠼝陀(上音)野𤙖(九) 摩跋帝釤弭(上音)(十) 薩婆羯麼迦(上音)㘕輸(上音)婆𤙖(二合)(十一) 似摩盤`[11]誓=擔【考偽-甲】*`誓(十二) 陀囉尼盤誓(十三) 訖哩智(智治反)迦軀唎馱(上音)製(平音)陀(去音)南(上音)(十四) 薩婆伽(上音)囉(上音)訶跛娑(上音)摩囉(上音)掣(平音)陀(去音)南(上音)(十五)(下同) 多茶(上音)南薩婆那(去音)伽(去音)南(`[十〔-〕【元】]`十六) 婆(上音)皤奴瑳陀(上音)南(十七) 毘(上音)訖唎`[誓=擔【甲乙】]`誓(十八) 俱囉(上音)拏𤙖(十九) 摩囉(上音)拏𤙖(二十`[句〔-〕【三甲乙】]`句) 嚧沙(沙可反)拏𤙖(二十一) 怛囉娑(上音)那(上音)𤙖(二十二) 輸沙(`[少=沙【三甲】]`少可反)拏𤙖(二十三) 跢姪他(二十四) 闍(上音)皤羅闍皤羅(二十五) 麼羅(上音)麼羅(二十六) 迦(上音)羅(上音)迦`[囉=羅【三宮甲】]`囉(二十七) 皤羅皤羅(二十八) 盤闍(上音)盤闍(二十九) 愈嚕愈嚕(三十) 劍波劍波劍波波夜(三十一) 頻馱頻馱(三十二) 跋折唎拏(`[17]三=二【元】*`三十三) 薩婆跛那伽那𤙖(三十四) 矩嚧瑳陀(上音)那𤙖迦嚕弭(三十五) 跋折唎拏(三十六) 虎𤙖虎𤙖(`[*17]`三十七) 頗吒(二合)頗吒頗吒(三十八) 怛囉(上音)娑怛囉娑(三十九) 怛囉(上音)娑(上音)夜怛囉娑夜(四十) 薩婆突瑟吒(上二合)(四十一) 鉢囉突瑟吒(二合)那𤙖(四十二) 瞋馱瞋馱(四十三) 跋折唎拏(上)(四十四) 唎陀(上音)夜𤙖(四十五) 陀囉夜騫茶(四十六) 騫湛`[雉=矩【三甲乙】]`雉嚕(四十七) 虎𤙖虎𤙖虎𤙖(四十八) 頗吒(二合)頗吒(四十九) 訶那訶那(五十) 薩婆舍覩嚕拏𤙖(五十一) 唎陀夜𤙖(五十二) 陀`[囉=羅【三甲】]`囉夜(五十三) 跋折𠼝拏(五十四) 虎𤙖(二合)虎𤙖(五十五) 頗吒(二合)頗吒(五十六) 陀訶陀訶(五十七) 薩婆蒲陀(去音)那𤙖(五十八) 末唎摩𤙖(二合)多茶夜(五十九) 跋折唎拏(六十) 虎𤙖虎𤙖(六十一) 頗吒(二合)頗吒(六十二) 跋遮跋遮(六十三) 薩婆藥叉囉剎娑那𤙖(六十四) 𠼝陀(上音)夜𤙖(六十五) 闍婆羅(去音)夜(六十六) `[20]跋=跛【三】*`跋折囉闍婆`[梨=黎【三甲乙】]`梨那(六十七) 虎𤙖虎𤙖(六十八) 頗吒頗吒(六十九) 娑(上音)末囉娑末囉(七十) 𠼝陀(上音)夜𤙖(七十一) 跋折囉吒訶三那麼(七十二) 迦囉鑠迦囉鑠迦囉鑠(七十三) 揭囉娑揭囉娑(七十四) 末他末他摩他`[*20]`跋夜(七十五) 跋折𠼝拏(七十六) 薩婆突瑟吒(二合)只跢(七十七) 薩婆鉢囉地(地夜`[反〔-〕【宮】]`反)唎涕(去音)迦(七十八) 鉢囉(上音)諦(諦耶反)弭怛囉(上音)(七十九) 阿醯跢只跢(八十) 波跛只跢(八十一) 嘮陀囉只跢(八十二) 烏闍訶囉(八十三) 皤羅訶囉(八十四) 毘沙`[愈=逾【三甲】]`愈伽訶`[囉=羅【元明甲】]`囉(八十五) 阿愈訶囉(八十六)(烏字`[以〔-〕【三宮甲】]`以下訶字皆去音) 帝釤`[未=末【三宮甲乙】]`未唎摩嬭(奴`[綺=倚【三宮甲】]`綺反)(八十七) 瞋陀弭跋折唎拏(八十八) 試揭`[㘕=㘕跛折唎拏瞋陀弭【甲】]`㘕(八十九) 𠼝陀夜𤙖瞋陀弭(九十) 跋折唎拏(九十一) 𠼝陀夜𤙖謨`[藍=濫【三甲】]`藍瞋陀弭(九十二) 跋折唎拏(九十三) 薩防伽鉢囉張伽(上音)儞瞋陀弭(九十四) 跋折唎拏(九十五) 闍皤離羝那(九十六) `[雉=矩【宋】]`雉嚕蹄(去音)那瞋陀弭(九十七) 薩婆揭囉(上音)訶拏𤙖(九十八) 虎𤙖虎𤙖(九十九) 頗吒頗吒(一百) 者羅者羅(`[一百〔-〕【明甲】下同]`一百一) 旃茶旃茶(一百二) 跋折囉 馱囉(一百三) 尼羅尼羅(一百四) 尼羅皤娑那(一百五) 苾矩智(一百六) 矩嚕馱囉(上音)闍(一百七) 娑末囉娑末囉(一百八) 唎陀(去音)夜𤙖(一百九) 跋折囉`[二合〔-〕【三宮甲】]` \(二合)吒訶三那(去音)麼(一百十) 薩婆蒲跢(一百十一) 婆夜𤙖迦㘕(一百`[十=一十【宋】]`十二) 薩婆囉(上音)叉(一百十三) 摩愈波羅`[鉤=劍【三宮甲】]`鉤(一百十四) 阿蜜哩`[哆梨=跢𠼝【三宮甲】]`哆梨陀(去音)夜𤙖(一百十五) 皤羅皤羅(一百十六) 者羅者羅(一百十七) 者矩者矩(一百十八) 卑茶(上音)夜卑茶夜(一百十九) 占婆(去音)夜占婆夜(一百二十) 悉曇(二合)婆(去音)夜悉曇婆夜(一百二十一) 薩婆揭囉(上音)訶拏𤙖(一百二十二) 跋折唎拏(一百二十三) 謨欝馱(二合)𤙖(一百二十四) 多茶夜(一百二十五) 姥虎姥虎(一百二十六) 頗吒頗吒(一百二十七) 塗摩塗摩(一百二十八) 闍皤羅闍皤羅(一百二十九) 波吒夜波吒夜(一百三十) 跋折唎拏(一百三十一) 薩婆突瑟吒(二合)那𤙖(一百三十二) 婆徙彌矩嚕(一百三十三) 虎𤙖虎𤙖(一百三十四) 頗吒頗吒(一百三十五) 阿是`[跢=哆【宮】]`跢跋折囉夜(一百三十六) 莎訶(一百三十七) 阿`[跛=跋【三】]`跛囉提訶(上音)跢(一百三十八) 跋折囉夜(一百三十九) 莎訶(一百四十) 闍皤離跢(一百四十一) `[跋=跢【宮】]`跋折囉夜(一百四十二) 莎訶(一百四十三) 阿謨伽(一百四十四) 跋折囉夜(一百四十五) 莎訶(一百四十六) 跋折囉吒訶娑夜(一百四十七) 莎訶(一百四十八) 那(上音)謨悉覩(二合)提(一百四十九) 莎訶(一百五十)』
「此呪法云:於舍利塔前種種香花供養畢已,候日月蝕時,誦此跋折囉吒訶娑`[呪=吒【三宮】]`呪,乃至日月還放如故然後方休,其法即成,一切所求誦之皆得稱果所願。
「若人欲作薩婆菩多鞞舍那𤙖,作五色壇,四方正等,縱廣四肘。牛糞塗地,潔淨壇已,燒安悉香、散種種華。供養畢已,令一`[5]童=僮【宋】*`童子坐此壇前呪此,`[*5]`童子疑事即決。
「若一切惡風及惡雹雨損五穀時,執金剛杵`[6]連續=馺馺【甲】*`連續誦呪,遙擬打之,應時即止。呪師不得大瞋心誦,令彼惡龍徒眾碎滅。
「又如法持此呪之時,囉闍敬信,捨施修福。作此法時,取畢鉢羅樹、尼俱陀樹、優曇鉢羅樹三種之中隨得一種,截長一肘,火然此木。取白芥子和於`[7]酥=蘇【宋宮】*`酥中,一遍呪已投火中燒,如是乃至三日三夜,即得成就,威德具足,眾人愛敬而得供養。燒此木時作井`[欄=闌【宋明甲】]`欄累,如是三木皆有白汁,名囉闍苾`[唎=利【三甲】]`唎叉(`[*7-4]唐=此【明甲】*`唐云`[王=玉【三宮】]`王樹)。
「若欲求財物,以`[*7-1]酥=蘇【宋宮】*`酥相和蘇麼那華,呪燒,即得地中野物。其心若至,亦見伏藏、或夢中見其物所在。
「若欲調伏一切惡人、怨人者,取十字`[道交=交道【考偽-甲】,交道【乙】]`道交頭土已,和白芥子呪燒,經於一日一夜,一切怨人悉皆歡喜,無不歸伏。
「又法,一切狂病,呪黑羊毛,令淨`[童=僮【宋宮】]`童女搓此羊毛,以為呪索。呪結索已,繫其頂上,一切狂病應時除愈。
「又,治一切`[13]壓=魘【甲乙】*`壓蠱、野道猫鬼等病,以水溲麵作人形已,`[*6-1]連續=馺馺【甲】*`連續誦呪,以金剛杖分割其人,片片散却,燒安悉香,一切`[*13]`壓鬼所惱亂事皆悉破壞,不能為害。
「又,得一切蠱毒藥、人病欲死者,執金剛杖呪水三遍,與服即`[*2-17]差=瘥【宋宮】*`差。
「又,人若患一切惡瘡、漏瘡、𧯡豆瘡、熱腫瘑瘡等,取白土畫作曼茶羅,`[*6-2]連續=馺馺【甲】*`連續誦呪,分分割破此曼茶羅,一切惡瘡悉皆除愈。
「又,一切起尸惡鬼作病,燒安悉香,呪黑羊毛,作索結已,繫其項上。又,呪病人耳孔之時,即得解脫;若其不`[*2-18]差=瘥【宋宮】*`差,又以瞋心呪金剛杖,以杖打地,其作病鬼皆來首伏,合掌乞命,云:『更莫打,今日身心五支碎痛,但乞放捨,更不敢來。』
「又,欲得學一切經論、一切伎藝,日日旦起誦呪一遍,繫心不絕,其法即成。一日誦得五百偈經,一切所求但瞋怒誦,無不諧允。
「其金剛杵橫`[九指長=長九指【甲】]`九指長,若用赤銅、若白檀作、若棗木心,隨一皆得,其中紫檀最為第一。
「跋折囉吒訶娑功能如此,所治之病如湯沃雪、亦如猛火燒諸乾`[草=草跛折囉吒訶娑印呪法【甲乙】]`草。」
佛說陀羅尼集經卷第`[八=九【明甲乙】]`八`[甲本乙本奧書曰貞享三曆星紀丙寅季夏晦日訓點之訖是為今日授與諸徒也]`
佛說陀羅尼`[集經=經集【宋元宮】]`集經卷第`[九=十【明甲】]`九(金剛`[部〔-〕【宋宮】]`部卷下)
`[(大唐…地)八字=唐朝中天竺大德【宋宮】,((大唐…地))八字=((唐中天竺三藏大德阿地))十字【元明甲】]`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譯
金剛烏樞沙摩法印呪`[品=品一卷【宋元宮】]`品
烏樞沙摩(二合)護身法印呪第一(`[唐=此【明甲】]`唐云不淨潔金剛,印有十七,呪有四十`[二=三【宋元宮】]`二)
「兩手掌向身,相叉中指及無名指,頭`[博=搏【甲乙】]`博著掌上,小指`[斜=邪【三宮甲】]`斜竪,頭相拄,屈二頭指相鉤,右壓左,屈二大指捻頭指上節橫文。呪曰:
「『唵(一) 跋折囉(二) 俱嚕馱(三) 摩訶`[娑=婆【甲乙】]`娑(去`[音=聲【明甲】下同]`音)羅(四) 訶那馱訶(五) 跛者毘馱`[崩=[剴-豆+用]【宋元宮】]`崩(二合)寫夜(六) 烏樞沙摩(二合)(七) 俱嚕馱(八) 嗚𤙖`[30]㧊=潑【元明甲】*`㧊(九)』
「是法印呪,若人欲作火頭法事,先以此印誦呪七遍護身,然`[後〔-〕【三宮甲】]`後行用烏樞沙摩法,皆悉有驗。
「用此印呪治一切病,誦十萬遍然後行用。
烏樞沙摩身印呪第二
「以右手無名指、小指從左手無名指背後入中指、無名指岐間,以右大指`[32]押=壓【元明甲】*`押右無名、小指甲上,握左無名指、小指,次屈左無名、小指,復以左大指`[*32]`押左無名、小指甲上,作環相鉤,各竪兩頭指及中指,頭相拄,頭指來去。呪曰:
「『唵(一) `[跛=跋【甲】]`跛折囉(二) 俱嚕馱(三) 摩訶婆(去音)囉(四) 訶那馱(去音)訶(五) 跛者毘枳囉(六) 毘馱崩(二合)寫夜(七) 闍置囉(八) 藍蒲陀囉(九) 烏樞沙摩(二合)(十) 俱嚕馱(十一) 嗚𤙖`[*30-1]㧊=潑【元明甲】*`㧊`[*30]`㧊(十二) 莎訶`[十三〔-〕【宮】]` \(十三)』
「是法印呪,若入道場作法之時,日日供養,皆以此印護身結界已,還用此印喚請金剛。
「若欲取驗,於清淨處燒安悉香,七日七夜誦是呪,滿十萬遍已,一切皆驗。
「兼用治病亦得効驗,治病時節從平旦一上、日中一上、黃昏一上,每日如是三時各誦一千八遍——或誦一百八遍亦得——除此三時不得浪誦。
「若誦持時,不作遍數,惟多彌好,別受餘福,一百日內更不`[得〔-〕【三宮甲】]`得出道場外宿、行婬、破戒。若破戒行,眾神不護、不助其力,亦無大驗。
「若欲出行大小便時,勿著淨衣上廁;食時亦爾。若大小便及喫食竟,必須香湯淨`[洒=洗【三宮甲】]`洒浴已還著淨衣,入道場中誦持本業。
「若欲對面親見金剛乞`[願=賜【宮】]`願之時,每夜作軍`[茶=荼【三宮甲乙】下同]`茶利歡喜法者,必定得見。行者當見金剛之時,勿生恐懼。若心怖畏,即令其人失心荒亂。所以者何?其人若能使得金剛,即能制伏一切鬼神,是故一切諸鬼神等見其臨欲成就大驗,來相恐怖,令其退`[壞=懷【宮】]`壞。當須強心牢固其志,勿心動轉。求見身法如下所說。
「此呪乃是八部鬼神皆悉集會異口同說,不問吉凶、黑白二月、齋與不齋、若淨不淨、食與不食,先誦是呪滿十萬遍即得法成,一切所求皆悉得力。
「又用白汁木柴然火,又取此木細枝截為一千八段,長短隨意,段別皆共白芥子呪,各呪一遍投火中燒,如是數滿一千`[八=八十【宮】]`八遍即得貴勝,上至天王皆悉歡喜。
「又法,不問淨與不淨、若晝若夜,但誦呪滿三十萬遍,即一切處無有障礙。仍用胡麻和酥相攪,取其少分,呪一遍已投火中燒,如是滿足一千八遍,`[即呪法成=其法即成【三甲】,即成【宮】]`即呪法成。
「又法,高山頂上更誦是呪滿十萬遍,一切去處但作𤙖𤙖彈指作聲,更無惡人而能當頭為作障惱。
「又法,每日平旦、日中、黃昏三時各誦一百八遍,夜眠臥時,諸天愛護、一切諸人亦常愛念。
「又法,但是一切鬼`[神=怖【宋宮】]`神病者,以石榴枝呪三七遍,用打病`[人=身【三宮甲】]`人,其病即`[10]差=瘥【宋宮】*`差。
烏樞沙摩結界法印呪第三
「準前大護身印,惟開二頭指,於中指背後離三分許。呪曰:
「『那(上音)謨(上音)室旃(二合)茶跋折囉波拏曳`[一〔-〕【宋元宮】]` \(一) 摩訶藥叉栖那`[跋=跛【元明甲】]`跋跢曳(二) 跢姪他(三) 唵(四) 薩囉毘薩囉(五) 尼文者醯(上音)(六) 那吒那吒(七) 薩哩毘薩哩(八) 伽(上音)鞞毘伽(上音)鞞(九) 阿(去音)車底迦(十) 攝跋(二合)遰那(十一) 莎訶`[十二〔-〕【宮】]` \(十二)』
「是法印呪,若作法事,以此印結四方上下虛空等界,呪三七遍。
「若用是法治病,誦呪二十一遍,彈指亦應二十一遍,去病有驗。
「若人夜臥心驚怖者,亦如上法呪三七遍,二十一遍彈指臥者,永無驚怖。
烏樞沙摩歡喜法印呪第四
「以左手大指屈指,頭拄無名指第三節文,以四指作拳。呪曰:
「『唵(一) 攝跋(二合)囉(二) 攝跋(二合)囉(三) 承伽摩夜(四) 承伽摩夜(五) 迦羅迦羅(六) 婆羅婆羅(七) `[14]呵=可【宮】*`呵羅`[*14]`呵羅(八) `[15]娑=婆【甲】*`娑羅`[*15]`娑羅(九) 鉢羅鉢羅(十) 社羅社羅(十一) 末羅末羅(十二) 娑羅娑羅(十三) 莎訶(十四)』
「是法印呪,若作火頭金剛法,用誦呪之時護身結界,請喚火頭金剛安置,先作此印誦呪,即得一切歡喜。
「若有人患惡瘡者,以此印摩瘡上誦呪,其瘡即`[*10-1]差=瘥【宋宮】*`差。
「持此印呪,一切行處不作留難,一切諸人見者歡喜。
「若食毒藥,當作此印繞身、頭上,誦呪即`[*10-2]差=瘥【宋宮】*`差。
烏樞沙摩供養法印呪第五
「準前身印,`[惟=唯【元明甲乙】]`惟改以二頭指捻中指甲際上。呪曰:
「『唵(一) 跋折囉 俱嚕馱(二) 摩訶婆(去音)羅(三) 唵(四) 入鞞入鞞(五) 摩訶入鞞(六) 主羅主羅(七) 企羅企羅(八) 娑羅娑羅(九) 訶羅訶羅(十) 馱訶馱訶(十一) 莎訶(十二)』
「是法印呪,欲作法事請喚火頭金剛安置,當作此印誦呪供養,即得種種利益有驗。
烏樞沙摩治鬼病印呪第六(一名殺鬼印呪)
「準前身印,唯改以右頭指、中指向內,揩之左頭指、中指頭。呪曰:
「『唵(一) 跋`[攝=折【三宮甲】]`攝囉俱嚕馱(二) 摩訶婆羅(三) 囉(上音)怛那(二合)毘補史多(二合)(四) 奢唎囉(去音)夜(五) 瞋陀瞋陀(六) 嗚𤙖`[*30-3]㧊=潑【元明甲】*`㧊(七) 莎訶(八)』
「是法印呪,呪師若`[欲=𭛨【宋】]`欲治病去時,先以右手無名指、大指捻取淨灰呪七遍已,點自頂上、眉間、喉上、左`[19]膊=髆【元明甲乙】*`膊、右`[*19]`膊及點心下,護身而去。與治病已,然後於彼病人身上依如前法與作護身,病鬼不得近病人邊、亦不得入其家門戶。
烏樞沙摩跋折囉法印呪第七
「準前身印,惟改二頭指屈,各向掌中垂下入頭。呪曰:
「『唵(一) 跋折囉 俱嚕馱(二) 摩訶婆(去音)羅(三) 儞羅婆薩那(去音)耶(四) 鉢羅 涉筏(二合)哩多(五) 摩鉤吒夜(六) `[涉=步【元明】]`涉筏(二合)哩多(七) 儞多羅(去音)夜(八) 底哩補羅`[耶=那【甲乙】]`耶伽(去音)羅(九) 毘馱崩(二合)娑(上音)夜(十) 迦羅(去音)夜(十一) 跢波跢波(十二) 鉢羅鉢羅(十三) 涉筏(二合)囉涉筏(二合)囉(十四) 烏迦(上音)目佉(十五) 普吒普吒(十六) 娑囉娑囉(十七) 毘娑囉毘娑囉(十八) 烏底瑟吒(二合)烏底瑟吒(二合)(十九) 婆伽`[毘=畔【甲乙】]`毘(二十) 烏樞沙摩(二合)俱嚕馱(二十一) 阿謨迦(上音)寫(稱他名)(二十二) 涉筏(二合)哩拏(二十三) 訖`[3]柳=抑【三宮】*`柳(二合)噓拏(二合)(二十四) 莎訶(二十五)』
「是法印呪,若欲除病,可作此印印其病上,數數誦呪,聲聲相續,可滿千遍,病即止`[*10-3]差=瘥【宋宮】*`差。
「又,呪燒死人灰一百八遍,即散於惡比止門底,人蹋行之即著熱病。
「若欲放差,取黑沙糖呪三七遍,抄比止名,燒即得`[*10-4]差=瘥【宋宮】*`差。
「又法,欲入阿修羅宮殿,當誦此呪二十萬遍,即能得入。
「又法,呪牛乳`[蘇=酥【元明甲】]`蘇火燒,并抄病人名燒火中,其病即`[*10-5]差=瘥【宋宮】*`差。
「又法,毒藥、人血相和,一呪一燒一百八遍,一切鬼死。
「又,取苦`[楝【麗宋元宮乙】,棟【大】]`楝葉,一呪一燒一百八遍,一切鬼病皆得除`[*10-6]差=瘥【宋宮】*`差。
烏樞沙摩`[擲=擲鬼【宋明宮甲】]`擲法印呪第八
「準前身印,惟改屈二頭指中節,相向垂頭。呪曰:
「『唵(一) 跋折囉 俱嚕馱(二) 摩訶婆(去音)羅(三) 鉢囉摩馱嚕那(四) 摩迦囉目佉(五) 多吒多吒(六) 毘摩毘摩底夜(二合)(七) 阿伽(上音)茶阿伽(上音)茶`[訶上音八羅訶=八訶上聲羅訶【甲】,八訶上音訶羅【乙】]`訶(上音)(八) 羅訶(上音)羅(九) 囉(上音)羅囉(上音)羅(十) 多波多波(十一) 多跛夜多跛夜(十二) 莎訶(十三)』
「是法印呪,若欲治病,呪師可作此印誦呪病人宅中,呪白芥子二十一遍,周匝散之以為結界。然後作水壇,壇中心著盛五穀瓫——言五穀者,一、粟,二、大麥,三、青`[稞=科麥【宋】,稞麥【元明甲宮】]`稞,四、小豆,五、稻穀——皆擬後用,著數`[槃=盤【三甲】]`槃食、十六盞燈,次喚病人於壇外坐。其壇中心著一火`[10]爐=鑪【元明甲乙】*`爐,呪師作印,把白芥子以遶病人頭上一匝,一呪一燒二十一遍。後將水椀來著壇上,取火燒殘白芥子并灰及與少許飲食,相和著水椀中,寫於壇上五穀器中,即`[輿=舉【元明甲】]`輿此器出外,`[*30-4]㧊=潑【元明甲】*`㧊與鬼神食竟,口云:『令此人病`[*10-7]差=瘥【宋宮】*`差。』訖,然後發遣,其病即`[*10]`差。
烏樞沙摩羂索法印呪第九
「準前身印,惟改頭指`[苾=㧙【元明甲】]`苾在中指後,頭相拄。呪曰:
「『唵(一) 阿儞尼(二) 摩儞尼(三) 訖儞尼(二合)噓拏(二合)杜範(補甘`[反=切【明甲】]`反)(四) 莎訶(五)』
「是法印呪,若欲除病,知是鬼神所為不降伏者,可作此法誦呪縛之,當即遠送;去後與作結界法事,所病鬼神更不得入。
烏樞沙摩輪法印呪第十
「左右頭指、無名指向內交叉,左右中指竪,頭相`[拄=柱【宋】]`拄,大指、小指舒之,頭相拄,開腕。呪曰:
「『唵(一) 跋折囉俱嚕馱(二) 摩訶婆(去音)羅(三) 涉婆`[二合上=二合上聲【明】,上聲二合【甲】]` \(二合上)羝氷揭禮(四) 鉢羅 娑囉(去音)夜(五) 鉢羅婆囉(六) 莎訶(七)』
「是法印呪,若人患冷病,呪師手把草火,火上`[*30-5]㧊=潑【元明甲】*`㧊米、粉等法用具,如軍茶利法。又以此火於病人宅四邊遶之,數數誦呪為結界者,其病即差。
烏樞沙摩大身斧法印呪第十一
「起立地,屈左膝,以左手把右脚大指,其肘節即當膝上安置,其身端立。右手作斧印印中把斧,大指當斧柯,屈肘,印當乳房,去乳五寸許;若無斧者,直作斧印亦得。呪曰:
「『唵(一) `[跋=跛【明】]`跋折囉 俱嚕馱(二) 摩訶婆羅(三) 𠼝婆(去音)瑜(四) 摩訶`[曼=鼻【元明宮甲】]`曼𠼝`[耶=邪【三宮甲】]`耶(五) 婆羅跋羅(六) 迦`[囉=羅【三甲】]`囉摩(七) 婆(上音)羅婆(去音)羅(八) 鉢羅`[娑=婆【甲】]`娑羅(去音)夜(九) 莎訶(十)』
「是法印呪,若人卒患氣疰、鬼疰、背氣、背`[*19-2]膊=髆【元明甲乙】*`膊重等病,可作此印,誦呪打其所痛之處,當時即`[*10-9]差=瘥【宋宮】*`差。
烏樞沙摩矟法印呪第十二
「準前身印,惟改頭指捻中指上節上。呪曰:
「『唵(一) 跋折囉 俱嚕馱(二) 摩訶婆(去音)羅(三) 跢姪他(四) 醫(去音)醯(上音)醫醯(五) 迦比囉氷揭囉(六) 屋伽囉帝闍(上音)(七) 忘(輕音)娑輸儞跢(八) 部`[社=杜【宋元宮】]`社那布嚕槃(上音)多婆(九) 室㘓訖`[*3-1]柳=抑【三宮】*`柳(二合)噓拏(二合)(十) 薩婆迦閻(十一) 阿杜那(十二) 毘杜那(十三) 涉筏(二合)唎涉筏(二合)唎(十四) 摩訶涉筏(二合)唎(十五) 阿目劍(平音)(十六) 涉筏(二合)`[唎=𠼝【元明甲】]`唎拏(十七) 訖`[*3]`柳(二合)噓拏(十八)(二合) 渴(去音)伽手羅(十九) 馱奴達囉(二十) 普吒普吒(二十一) 普吒夜普吒夜(二十二) 阿謨迦(上音)寫(稱他某甲)(二十三) 薩婆奢唎㘓(二十四) 阿杜那(二十五) 毘杜那(二十六) 薩婆馱(去音)敦(二十七) 涉筏(二合)囉(去音)夜(二十八) 孤`[婆=婆(去聲)【甲】]`婆夜(二十九) 莎訶(三十)』
「是法印呪,若欲除病,病人邊作四肘水壇,壇中心著一盤飲食、東南北方各一盤食。呪師坐西方,呪師左邊令病人坐。呪師前復安火`[*10-1]爐=鑪【元明甲乙】*`爐燒白芥子,一呪一燒一百八遍,其病即`[*10-10]差=瘥【宋宮】*`差。若一日不`[*10]`差,`[三=二【三甲】]`三日作法決定得`[*10]`差;如其不`[*10]`差,知非鬼病。宜白日作,勿夜作法。
「烏樞沙摩像一軀,南邊安置火`[*10-2]爐=鑪【元明甲乙】*`爐,取白芥子及赤色華并自身血少分交和。欲令舍覩嚕熱病困者,以前件藥一呪一燒一百八遍,舍覩嚕`[即=印【元明】]`即困。若欲令`[*10-14]差=瘥【宋宮】*`差,取沙糖和水及與白華,一呪一燒一百八遍,稱其『那(去音)摩』,遍遍皆稱,`[著=差【宋明甲】,瘥【宮】]`著者即`[*10]`差,以後毒心自然消滅。
烏樞沙摩頭法印呪第十三
「準前身印,惟改右頭指捻中指上節上,左手頭指開向中指前,曲之。呪曰:
「『唵(一) 安那梨(二) 俱那梨(`[三=二【宋元】]`三) 訖哩(二合)瑟拏(二合)氷揭梨(四) 蘇薄雞(五) 訖嚧(二合)多婆薩泥(六) 莎訶(七)』
「是法印呪,悉能療治一切鬼病,大大速驗。
烏樞沙摩頂法印`[呪〔-〕【宋元宮】]`呪第十四`[未見功能〔-〕【明】]` \(未見功能)
「準前頭印,惟改左食指壓中指外第二節文。呪曰:
「『那(上音)`[謨=謨莫【甲】]`謨伽莫都(一) 跋折囉 俱嚕馱寫(二) 唵(三) `[騫=鴦【甲】]`騫伽唎雞(四) 徒摩施谿(五) 莎訶(六)』
烏樞沙摩口法印第十五
「準前身印,惟改左頭指向左中指後少曲,右頭指向右中指前少曲之,呪用前供養呪。
「是法印呪,若婦人產,腹中兒死不得出者,手掬取`[少=水【三宮甲】]`少水和少許阿魏藥,誦前供養呪一百八遍,與其令服,死兒即出。
烏樞沙摩跋折囉母瑟知法印呪第十六
「左手大指捻無名指下節,以餘四指握作拳。呪曰:
「『唵(一) 跋折囉 俱嚕馱(二) 摩訶婆(去音)羅(三) 婆嚧婆嚧(四) 四離四離(五) 娑摩娑摩(六) 鉢羅 婆訶`[訶=訶訶【甲乙】]`訶(上音)(七) 莎訶(八) 唵(九) 地力(十) 嗚𤙖`[*30-6]㧊=潑【元明甲】*`㧊(十一)』
「是法印呪,若作此印誦呪,即得一切歡喜,無所障礙。
烏樞沙摩解穢法印第十七
「以二小指相鉤掌`[中二=二中【宮】]`中,二無名、中指、食指直竪相`[博=搏【甲乙】]`博,二大母指安在掌中二小指上,合腕。呪曰:
「『`[修=唵修【甲乙】]`修利摩利(一) 摩摩利摩利(二) 修修利(三) 莎訶`[四〔-〕【宮】]` \(四)』
「是法印呪,印中著水,呪七遍已`[洒=洗【三宮甲】]`洒面,然後誦持諸餘呪法。
「行呪法人若見死尸、婦人產處、六畜產生、血光流處……,見如是等種種穢時,即作此印誦解穢呪,即得清淨,所行呪法悉有効驗;若不`[爾〔-〕【宋宮】]`爾者,令人失驗`[及=反【三宮甲】]`及被殃害,面上生瘡。
「解穢神呪必不得忘,行者每日以香熏身,於道場東壁張金剛像,敷金剛淨座坐——用吉祥草,如無此草,白茅代之。呪師身著赤衣,用赤坐具,然後坐於菖蒲席上。又取黃蔓菁子及白芥子,呪七遍已散著四方,一切惡鬼、天魔之神不得嬈亂。呪師向金剛前以兩手散赤色、紫色二種色華。
散華呪第十八
「呪曰:
「『`[唵=唵𤙖【甲乙】]`唵(一) 蘇雞羅(去音)夜(二) 莎訶(三)』
「更有一本呪曰:
「『唵烏𤙖(一) 涉筏(二合)囉(去音)`[耶=邪【三宮甲】]`耶(二) 莎訶(三)』
烏樞沙摩大呪第十九
「呪曰:
「『那(上音)謨(上音)囉(上音)怛那(二`[合〔-〕【宮】]`合)跢囉(二合)夜耶`[一〔-〕【元宮】]` \(一) 那謨(同上)室旃(二合)茶跋折囉波拏曳(二) 摩訶藥叉`[栖=拪【宋宮】]`栖那鉢跢曳(三) 那謨跋折`[囉=囉俱【甲】]`囉`[二合〔-〕【三甲】]` \(二合)嚕陀寫(四) 阿鉢囉(二合)底訶(上音)多(五) 奢珊那(上音)寫(六) 摩訶嚧山那(上音)寫(七) 跋折囉檀曇`[八〔-〕【宋元宮】]` \(八) 鉢囉(二合)`[𮑀=囉【乙】]`𮑀叉(上音`[二合〔-〕【三宮甲】]`二合)彌(九) 阿底俱嚕㘕(去音)(十) 鉢囉(二合)摩馱路男(上音)(十一) 氷伽㘕(十二) 迦卑㘕具㘕(十三) 摩囉(上`[音=南【宮】]`音)南(上音)(十四) 多囉薩南(上音)(十五) 多他醫迦遮囉(上音)底(十六) 藥俱嚕馱(十七) 僧伽囉(上音)`[(十八)〔-〕【三宮甲】]` \(十八) `[迷=迷(十八)【三甲】]`迷多羅迦昧曳(十九) 曳那俱嚕遰那(二十) 檀茶那陀那(上音)婆(二十一) 毘武企吉哩多(二十二) 多麼劍(二十三) 三鉢囉(`[上音〔-〕【三宮甲】]`上音二合)薄叉(上音`[二合〔-〕【明宮甲】]`二合)彌(二十四) 阿底唎(`[二=三【明】]`二合)必曇(二十五) 嚕地囉迷陀(去音)榆(二十六) 旦茶旦茶(二十七) 摩訶旦茶(二十八) 跋折囉旦茶(二十九) 摩訶婆(去音)羅訶那(上音)彌(三十) 薩婆舍覩嚕(二合)尼(三十一) 奈奢奈奢(三十二) 那舍夜那舍夜(三十三) 戶盧戶盧(三十四) 遇盧遇盧(三十`[五【CB】,【大】]`五) 訖`[柳=抑【元明宮】]`柳(二合)噓拏(二合)(三十六) 檀茶檀值拏(三十七) 槃者槃者(三十八) 摩他摩他(三十九) 跋折囉檀值那(四十) 摩囉(上音)夜摩囉夜(四十一) 焰摩檀值那(四十二) 阿那(上音)夜阿那(上音)夜(四十三) 迦羅波施那(四十四) 阿那(上音)夜阿那(上音)夜(四十五) 婆嚕那波施那(四十六) 多茶夜多茶夜(四十七) 藥叉檀值那(四十八) 部菩烏樞沙摩(二合)俱嚕馱(四十九) 阿跛唎彌多婆(去音)羅(五十) 波羅羯摩`[婆〔-〕【三宮甲】]`婆榆補陀羅(二合)(五十一) 摩怒都毘`[冶=治【宮】]`冶(二合)闍皤(五十二) 者吒者吒(五十三) 鉢吒鉢吒(五十四) 摩吒摩吒(五十五) 波夜摩奴(五十六) 頻馱頻馱(五十七) 毘頻馱毘頻馱(五十八) 跋折唎拏(五十九) 多茶(上音)夜多茶(上音)夜(六十) 藥叉檀值那(六十一) 訶(上音)那訶(上音)那(六十二) 婆那婆那(六十三) 毘沙拏(六十四) 阿底毘沙拏(六十五) `[36]呵=可【宮】*`呵陀`[*36]`呵陀(六十六) 跋折囉 郁嚕摩(六十七) 跋折羅 那(上音)迦(六十八) 跋折囉 計奢(六十九) 跋折囉 目佉(七十) 訶(上音)娑訶(上音)娑(七十一) `[跛=跋【甲】]`跛夜麼奴(七十二) 文遮吒吒訶(七十三) 僧毘吉唎跢目`[*36]`呵(七十四) 摩娑彌陀摩闍(七十五) 戶盧地必唎`[耶=邪【宮】]`耶(七十六) 醫醯(上音)阿目劍咩(七十七) 摩訶鉢施儞鞞陀(七十八) 耶彌多婆婆(七十九) 跋折囉 `[值=檀值【甲乙】]`值那(八十) 嗚𤙖`[*30-7]㧊=潑【元明甲】*`㧊(八十一) 摩訶婆(去音)羅(八十二) 訶(上音)那訶(上音)那(八十三) 鉢遮鉢遮(八十四) 摩他摩他(八十五) 毘馱(二合)崩寫夜(八十六) 那舍夜那舍夜(八十七) 摩囉(上音)夜摩囉(上音)夜(八十八) 多囉(二合)珊那(去音)夜(八十九) 嗚𤙖`[*30]`㧊(九十) 摩囉(上音)那(去音)夜(九十一) 嗚𤙖`[*30]`㧊(九十二) 儞`[略=毘【甲乙】]`略耶(二合)嚧山那(去音)夜(九十三) 嗚𤙖`[*30]`㧊(九十四) 阿時夜(二合)耶(九十五) 嗚𤙖`[*30]`㧊(九十六) 俱嚕囉 跋折囉 跛尼(九十七) 阿(上音)若波夜智(九十八) 莎訶(九十九)』
「是一法呪名烏樞沙摩金剛大法神呪,若人能誦滿十萬遍,日日相續燒安悉香,請金剛坐,供養畢已,數數誦呪并用諸印,一切所作種種法事無不成辦,皆得効驗。
畫烏樞沙摩像法呪第二十
「令處女子織作白`[褻=㲲【甲】]`褻、若織作絹等,先呪牛尿一百八遍。呪曰:
「『唵(一) 跋折囉 地力(二) 嗚𤙖`[*30-12]㧊=潑【元明甲】*`㧊(三) 莎訶`[四〔-〕【宮甲】]` \(四)』
「呪牛尿已,用`[7]洒=洗【三宮甲】*`洒褻等,黑月八日、九日、若十四日,淨好泥地而作一壇。取一佛像,以香水`[*7]`洒,安置壇中,供養種種香華、飲食,然八盞燈。喚一畫師最能畫者,隨其所索多少即與,不得還價,日日與其受八戒齋,香湯`[*7]`洒浴,著新淨衣,與其博士作護身印,然後畫作火頭金剛。
「其像身長可佛一肘、二尺三寸半,除其光座,更作高大,亦`[珍=彌【元明甲乙】]`珍精好,和彩色,用薰陸香汁,不用皮膠。取一水罐著壇中心,日日當設一七人齋——若不辦者,一人亦得。其像色青而有四臂,右手向`[髆=膊【宋宮】]`髆把跋折囉,左手向肩而把赤索,其索`[10]盤=槃【宋元】*`盤屈,狀似盤蛇。右手舒下,仰大指`[博=搏【甲乙】]`博頭指,直下舒,其餘三指纔屈向上。左手屈臂向上,手把數珠,用中指頭而掐其珠。面貌端正,極令姝妙。
「畫二龍王絡左髆上,其二龍頭相鉤仰視在於胸前,尾在背上,俱純赤色。又,四龍王並作青色,各絞一臂。又,二龍王亦皆青色,各絞脚脛。其像頭上一白龍王,絞盤竪頭。
「其像腰下虎皮縵胯,頭髮火焰,悉皆使竪。
「非但頭上,項背亦有火焰之光。其頭光上左右各畫一蓮華座,左蓮華上作阿閦佛像(一本云釋迦佛),結`[12]加=跏【三】,【甲乙】*`加趺坐,左手仰掌橫在`[齊=臍【三宮】]`齊下,右手仰掌在右膝上,指頭總垂;右蓮華上作阿彌陀佛像,結`[*12]`加趺坐,手作阿彌陀輪印——謂左手仰掌,大指、無名指兩頭相拄,食、中、小三指皆舒展之,右手同前作,但以此手覆左手上,二手大指、無名指甲齊之相拄。
「其佛像上畫作諸`[天=去【元】]`天散華之像,其上作雲如電光色。
「其金剛像底畫作海水,中有蓮華,於其華上立金剛著,海中畫作八`[箇〔-〕【三宮甲】]`箇阿修羅王——左邊四箇,右邊四箇——其八王形皆作低頭禮拜之形。
「其金剛底右邊復畫呪師形像,手執香`[鑪【CB】,鑢【大】]`鑪,胡跪供養。
「作此像已,呪師日日燒安悉香供養金剛,發露懺悔,於水壇中先誦呪滿十萬遍已,所願皆隨。
「若意欲入阿修羅宮殿中者,即誦呪滿二十萬遍,即能得入,以後即作色壇供養。
烏樞沙摩金剛供養壇結四方界法呪第二十一
「結四方界呪。呪曰:
「『唵(一) 跋折囉 俱嚕馱(二) 摩訶婆(去音)羅(三) 阿杜羅地鉢底(四) 底瑟吒(二合)(五) 莎訶(六)』
「當以此呪呪三七遍,周匝四方而作結界。
火結界呪第二十二
「呪曰:
「『唵(一) 跋折囉 俱嚕馱(二) 摩訶婆(去音)羅(三) 跋折囉`[二合〔-〕【宮】]` \(二合)`[盎=盎二合【宮】]`盎 矩羅(四) `[拔=跋【三甲】]`拔折羅`[佬佬=姥佉【甲乙】]`佬佬(五) 跋折囉鉢羅 訶(上音)㘓那(六) 跋折唎那(七) 地沙毘地沙(八) 底瑟吒(二合)(九) 阿羯㘕(二合)摩(十) 莎訶(`[十一=上【宮】]`十一)』
「是一法呪,取一炬火呪三七遍,周匝結界及用護身,治一切病,大有靈驗。
呪水和粉泥呪第二十三
「呪曰:
「『唵(一) 跋折囉(二) 跋折唎尼(三) 跋折囉 輸`[達上音=達儞【三】]`達(上音)尼(四) 跋折囉 輸達儞雞(五) 莎訶(六)』
「是一法呪,以水和粉及作香泥,呪三七遍,然後塗地作四肘壇,種種色粉皆得通用。
呪水呪第二十四
「呪曰:
「『唵(一) 跋折囉達囉(去音)夜(二) 莎訶(三)』
「是一法呪,用`[無=呪【元明甲】]`無淨水,一切處用。
滅除罪呪第二十五
「呪曰:
「『唵(一) 室唎(二合)夜耶(二) 室唎(二合)阿囉(上音)夜(三) 摩訶婆卑怛囉(二合)夜(四) 莎訶(五)』
「是一法呪,作壇斷食,一日及二、三日誦此呪者,滅一切罪,諸佛、菩薩、金剛、天等皆大歡喜。
呪索呪第二十六
「呪曰:
「『唵(一) 涉筏(二合)囉夜(二) 莎訶(三)』
「是一法呪呪索散華。
呪跋折囉呪第二十七
「呪曰:
「『唵(一) 𠼝醯(虛棄`[反=切【明甲】]`反)跢曳(二) 鶻嚕醯(平音)多濕婆(二合)夜(三) 嗚𤙖`[*30-13]㧊=潑【元明甲】*`㧊(四)』
「是一法呪,呪跋折囉一百八遍,釘`[2]檀=壇【三宮甲乙】*`檀中心。
火結界呪第二十八
「呪曰:
「『唵(一) 地毘頻徒(二) 薩毘提`[婆=娑【元明】]`婆(三) 薩婆羯囉(四) 悉鉢(二合)婆陀室者(二合)曳(五) 莎訶(六)』
「是一法呪,作壇之時呪於炬火三七遍已,繞壇四面,周匝結界。
大結界呪第二十九
「呪曰:
「『唵(一) 鉢`[羅=囉【元明甲】]`羅 娑囉(二) 阿羯那曳(三) 莎`[訶=訶(四)【三宮甲】]`訶』
「是一法呪,作`[*2-1]檀=壇【三宮甲乙】*`檀之處用結大界。
「欲作壇者,先覓閑靜清淨之處、好堂室內,作四肘壇,六肘之內掘去種種骨、木、瓦、石,然後將其別淨土來築,令堅實,極使平正。於其地上作四肘壇,`[拼=栟【宋宮】]`拼粉繩法如上佛頂等部中說。
「欲受法者,香湯`[7]洒=洗【三甲】*`洒浴,著新淨衣。上方、下方及與四方,懸諸旛蓋、鈴帶、寶華、珮鏡等物,皆如餘部法中所說莊嚴。下方用五色粉,所用釆粉一一皆呪一百八遍,然後方用——一切壇法用粉皆然,若不呪粉,作法不成。五色粉者,一、白色,粳米粉是;二、黃色,若欝金末、若黃土末;三、赤色,若朱沙末、赤土末等;四、青色,若青黛末、乾藍淀等;五、黑色,若用墨末、若炭末等,其粉皆和沈香末用。
呪白粉呪第三十
「呪曰:
「『唵(一) 阿揭那(去音)曳(二) 濕`[閉=閑【宮】]`閉(二合)馱(去音)夜莎訶(三)』
呪赤粉呪第三十一
「呪曰:
「『唵(一) 阿揭那(去音)曳(二) 阿羅(上音)馱夜(三) 莎訶(四)』
呪黃粉呪第三十二
「呪曰:
「『唵(一) 阿揭那(去音)曳(二) 卑馱(去音)夜`[三〔-〕【宮】]` \(三) 莎訶(四)』
呪青粉呪第三十三
「呪曰:
「『唵(一) 阿揭那(去音)曳(二) 可唎馱(去音)曳(三) 莎訶(四)』
呪黑粉呪第三十四
「呪曰:
「『唵(一) 阿揭那(去音)曳(二) 居唎(二合)瑟那(二合去音)夜(三) 莎訶(四)』
「是五法呪,若欲作壇,把跋折羅各印其粉,各誦本呪一百八遍,如是呪竟,依法安置。
「作四肘壇,先以白粉布為界道,`[壇=場【宮】]`壇開四門,其壇中心`[作〔-〕【三宮甲】]`作蓮華座,安置烏樞沙摩像;東門更作一蓮華座,安跋折囉施可囉;南門亦作一蓮華座,安彌嚕室𠻱伽;北門復作一蓮華座,安漢陀釋吉智;西門安置跋折囉杜地,其西門外安呪師座。
「東北角安提頭賴吒天王,東南角安毘盧茶迦,西南角安毘嚧博叉,西北角安鞞沙門天王,此四天王亦通供養,皆與一切佛、菩薩等。
「作法時,用燈十六盞、百味飲食作十`[二〔-〕【三】]`二盤、燒安悉香,種種供養。壇西門外近西南角可八指地作一火`[13]爐=鑪【三宮甲乙】*`爐,擬`[燒酥=蘇【宋】]`燒酥蜜、胡麻、香等,其日呪師可誦大呪一千`[八〔-〕【宋】]`八遍。若作此法者,感得火頭金剛歡喜,作一切法皆得大驗。
「又請金剛火`[*13-1]爐=鑪【三宮甲乙】*`爐中坐,燒於`[16]酥=蘇【宋宮】*`酥蜜、胡麻、稻華,呪一百八遍,火頭弟子各誦其呪一百八遍,四天王呪各誦七遍。
烏樞沙摩喚使者法印呪第三十五
「二大母指各`[*32-2]押=壓【元明甲】*`押小指甲上,二頭指、無名指並直竪,二中指頭相拄,合腕,大指來去。呪曰:
「『伊利彌(一) 伊利彌(二) 利彌利彌利(三) 莎訶(四)』
「是法印呪,若欲行印治病之處,於病人邊先須燒香,作是印呪,喚於一切鬼神安置,然後行印、誦呪療病,皆有大驗。
`[嗚=烏【甲乙】]`嗚樞沙摩呪水`[*7-1]洒=洗【三甲】*`洒面呪第三十六
「呪曰:
「『那(上音)謨(上音)跋折囉 俱嚕馱夜(一) 唵(二) 遮智能尼(三) 莎訶(四)』
「是一法呪,呪水七遍,以用`[洒=洗【宋元宮甲】]`洒面,一切歡喜。
烏樞沙摩止啼呪第三十`[七=七呪曰【元明甲乙】]`七
「『那(上音)謨(上音)摩跢唎(二合)伽那(上音)寫(一) 跋折囉 俱嚕馱夜(二) 跢姪他(三) 朱嚕提(四) 朱嚕提(五) 朱主嚕提(六) 莎訶(七)』
「是一法呪,於素帛上抄是呪文,呪索中心,繫是呪文。還以此呪一呪一結,一百八結,小兒女子夜啼哭時,以繫頸下,不畏一切諸`[鬼=畏【宋】]`鬼神等,不復更啼,兒得長命。
烏樞沙摩調突瑟吒呪第三十八
「呪曰:
「『那謨(二皆上音)婆伽婆都(一) 跋折囉 俱嚕馱夜(二) 跢姪他(三) 醫醯(上音)醫(上音)醯(四) 摩訶婆羅(五) 阿目劍(六) 涉筏(二合)唎拏(七) 訖`[柳=抑【元明宮甲乙】]`柳(二合)噓拏(二合)(八) 戶嚧戶嚧(九) 咄吒咄吒(十) 莎訶(十一)』
「是一法呪,欲調`[(伏前…時即)十字〔-〕【三宮甲】]`伏前人喚來去不來時,即突瑟吒,取黑羊毛而作呪索。以紫`[橿=檀【元明】]`橿木削作橛子,長橫八指。取前呪索纏穀樹上,呪橛及索一百八遍,釘其樹上,即著鉢囉(梵`[言=言也【明甲】]`言`[丹云病癩〔-〕【三宮甲】]`丹云病癩)。若欲令愈,拔去其橛,呪於牛乳一百八遍,內其孔中,即得還`[服=復【三甲】]`服。
烏樞沙摩率都(二合)提呪第三十九
「呪曰:
「『唵(一) 跋折囉 俱嚕馱夜(二) 迦(上音)子野(二合)(三)(`[下同〔-〕【甲】]`下同) 毘迦(上音)子野(四) 阿謨迦(上音)寫(`[五=唱他人名五【甲】]`五) 俱嚕曇(六) 悉耽(二合)婆夜弭(七) 莎訶(八)』
「是一法呪,若前人瞋,數數誦之,前人歡喜。
烏樞沙摩調伏呪第四十
「呪曰:
「『唵(一) 跋折囉 俱嚕馱夜(二) 古卑毘古嚧木谿(三) 莎訶(四)』
「是一法呪,呪坏瓦盋一百八遍,蓋惡比止追央久利(此四字梵言也),即不能出追央久`[梨=利【三宮甲】]`梨。若欲出者,`[去=法【宮】]`去盋即出。
烏樞沙摩那瑜伽呪第四十一
「呪曰:
「『唵(一) 跋折囉 俱嚕駄夜(二) 烏古離(三) 彌古離(四) 支剎離(五) `[誓=擔【考偽-甲】]`誓蜜離(六) 阿姥俱(七) 阿謨迦寫(`[八=加他人名八【甲乙】]`八) 提畢瑟都(二合)(九) 婆(平音)婆(上音)都(十) 毘叱叱(平音)瑟都(二合)(十一) 莎訶(十二)』
「是一法呪,呪稻穀糠一百八遍。近於南壁安金剛像,像面向北。呪師面向南,坐像前。即作一小水壇,壇中著一火`[*13-2]爐=鑪【三宮甲乙】*`爐,呪前稻糠,一呪一燒一百八遍,抄彼那摩(梵音)。作是法已,兩人比智(梵音)欲相好者,取薰陸香和白色華呪燒火中,即得瑜伽。
烏樞沙摩目佉槃陀那呪第四十二
「呪曰:
「『唵(一) 娑訶(上音)那(二) 娑訶(上音)那半那(三) 迦郎(輕呼)古哩(二合)多(四) 設唎囉(去音)夜(五) 莎訶(六)』
「是一法呪,呪灰、若土二十一遍,望惡比止目佉薩之,即得目佉`[*10-1]盤=槃【宋元】*`盤陀那。若欲令好,呪水二十一遍,望目佉`[潑=㧊【宋宮】]`潑即得平復。
烏樞沙摩呪法功能
「若有苾芻、優婆塞等意欲受持烏樞沙摩金剛呪者,當作水壇,每日平旦以諸香華發心供養十方諸佛、般若、菩薩、金剛、天等,心口發願,然後一坐誦呪即滿八百遍;日中、黃昏、中夜各八百遍,准前供養。誦呪之時,皆不得共`[傍=旁【三宮甲】]`傍人戲笑、交頭亂語。
「呪師面作極大瞋顏,初受此法必須堅固,若能誦呪滿十萬遍,心心繼念不斷絕者,更莫餘緣,一切所為無不成辦。
「其供養香純燒安悉香,用赤色華、紫華亦得,`[搯=掐【元甲】]`搯赤數珠、`[琉=瑠【甲乙】]`琉璃珠亦得中用。復著赤衣,坐菖蒲`[席=帶【宋明宮】]`席,席下敷㲲。
「安置訖已,呪水七七遍,`[㧊=𣸍【宋明甲】,柿【宮】]`㧊散四方上下,結界後呪白芥子七七遍已,遍散四方上下結界。
「次請金剛及眷屬等,安置座已,取一火`[*13-3]爐=鑪【三宮甲乙】*`爐,西門外南呪師前`[13]著=者【三宮】*`著。取稻穀華和好牛`[*16-1]酥=蘇【宋宮】*`酥,於火`[*13]`爐中然穀木柴,以柳枝策呪一遍已,火中燒之滿八千遍,爾時呪神下來`[現=見【宮】]`現形、或夢中見其呪神形。正見神時,呪師莫怖,身毛不動,安然定想,隨心任意種種發願。
「得此驗已,可詣高峻四絕山頂。更作`[壇場=場壇【三宮】]`壇場,如法供養,誦呪滿足十萬遍竟,高聲大叫:『諸仙人門。』阿修羅門皆悉自開。
「又取蔓菁子半升,取自身血和蔓菁子,一捻一呪火中燒之,滿八千遍竟,阿修羅女及仙人女等出迎行者入內供養,常與甘露飲。其行者齒、髮、皮膚並自脫去,更得新生。其人身形如似金色,持呪人得一千年活,力如金剛。一千年後命終即生忉利天上,自身即為忉利天王。
「又一法者,日月蝕日作一水壇,縱廣四肘,牛糞塗地,燒安悉香,散雜色華,將金剛像當中央著。又取好`[*16-2]酥=蘇【宋宮】*`酥,赤銅器盛,著於像前。呪師面向東坐,對像誦呪,至日月滿依舊即休,然後自取其`[*16]`酥服之,得大聰明,所為諸事皆獲大驗。
「火頭金剛降魔器`[仗=仗法【三甲】]`仗,當用淨好熟鑌鐵作金剛杵,杵長一尺。其杵兩頭作六楞峯,縱廣二寸,細腰四楞,狀如金剛力士把杵。作輪法者,轂輞具足,狀如車輪。輪闊一尺,縱廣皆然,中隔六楞,峯亦六峯,外十二楞,峯亦十二,周匝有刃。次作`[斧=斧法【三宮甲】]`斧者,兩頭有`[刃=力【元】]`刃,身`[長〔-〕【三宮】]`長六寸,柯長二尺,作刀一口。又須作矟一張,長四尺許,木身鐵峯。其所用鐵皆須預呪一百八遍,護淨結界。
「作器仗訖,各呪其物一百八遍。各呪已竟,當於受法壇中著之,日夜依前遍數誦呪,要候器仗見大神通威力為限。若器仗上現於熱相、手不可近者,當知此法已成就竟,其誦呪人得千歲活;若煙出者,其誦呪人得萬歲活;若火焰出者,其誦呪人飛上天上。
「若作此法,必須就詣閑靜之所及之山間高峯頂頭——若小小求,於淨`[室〔-〕【宋】]`室內作法亦得;若欲求仙及取大驗,必入山間高頂之上作之,定得最勝大驗。
「又有一法,呪水、白芥子等,散於十方結界,以後一切惡魔、惡鬼神`[輩=皆【宋宮】]`輩不得嬈亂。
「誦呪之人諸法之中皆不許染,`[惟=唯【元明甲乙】]`惟烏樞沙摩金剛法通若染、若淨,無所禁制;若人能去諸貪雜染,其法更好,所有功能不可具論。」
烏樞沙摩金剛法印呪品`[一卷〔-〕【明甲】]`一`[卷=卷竟【元】]`卷
大青面金剛呪法大呪第一
「呪曰:
「『那(上音)謨囉(上音)哆那(二合)跢囉(二合)夜耶(一) 那(上音)謨室氈(二合)荼跋折囉 波拏曳(二) 那謨尼藍婆羅跋折囉 `[婆=波【甲】]`婆拏(三) 摩訶藥叉西那鉢多曳(四) 多姪他(五) 殑伽尼提婆嚧俱`[2]北姝=比姝【甲】*,比妹【乙】*`北姝(六) 勃特俱致那(七) 聿多室多婆`[訶=詞【甲】]`訶(八) `[娑=婆【甲】]`娑多羅(九) 阿`[褥=耨【甲乙】]`褥`[巨=臣【校異-甲】]`巨攘帝(十) 毘吉帶(十一) 鄧瑟吒(二合)囉(十二) 迦囉囉嚧`[柸=杯【三】]`柸(十三) 應伽囉施毘室奢(十四) `[娑=婆【甲】,婆娑【乙】]`娑那(去音)伽`[囉=羅【元明甲】]`囉(去音)`[耶=邪【宋】]`耶(十五) 瞿囉那(去音)伽耶(十六) 婆素谿毘鋪瑟多(二合)`[伽=迦【元明甲】]`伽囉那(去音)伽耶(十七) 吉瑟多(二合)曳也儒(十八) 毘嫓多耶(十九) `[睡=唾【甲乙】]`睡唎多婆承(二十) 巨摩懼吒(二十一) 僧俱質多啅(震引聲)(二十二) 何囉`[囉=何囉【甲乙】]`囉吒吒吒吒`[曳〔-〕【甲】]`曳(二十三) 特`[設=設那【三甲乙】]`設娑帶(`[入=入聲【明甲】]`入)(二十四) 特阿特嚧瑟吒(二合)囉(二十五) 吉利丹多(入)盧波`[17]耶=邪【宮】*`耶(二十六) 毘殊什婆(去音)耶(二十七) 牟呼陀囉耶(二十八) `[那=般【甲乙】]`那若迦薄叉那耶(二十九) 帝`[哩=里【三甲】]`哩(二合)嚧迦耶(二合)(三十) 婆蠅迦囉(去音)`[*17]`耶(三十一) 娑婆(二合)那(去音)迦耶(三十二) 蜜都(去音)迦囉(去音)`[*17]`耶(三十三) 乙孕殑伽尼(三十四) 提婆嚧俱`[*2]`北姝(三十五) 鼻地`[第音〔-〕【明甲】]` \(第音)婆伽鼻地(三十六) 薄瑟多佛地(三十七) 阿`[波=婆【三甲】]`波多`[*17]`耶操(去音)彌(三十八) 多姪他(三十九) `[22]虎〔-〕【校異-甲】*`虎𤙖`[*22]`虎𤙖`[*22]`虎`[𤙖=𤙖虎𤙖【甲】]`𤙖`[24]㧊=𣸍【元明甲】*`㧊`[*24]`㧊`[*24]`㧊`[*24]`㧊(四十) 那伽毘陀囉那耶`[*24]`㧊(四十一) 那俱烏瑳陀那`[*17]`耶`[*24]`㧊(四十二) 尼藍婆薩囉那`[*17]`耶`[*24]`㧊(四十三) 胡嚧摩訶尼那耶`[*24]`㧊(四十四) 宮`[盤=槃【三宮甲】]`盤茶烏瑳陀那`[*17]`耶`[*24]`㧊(四十五) 伐`[𡅏=唎【甲】]`𡅏(二合)多毘舍遮那舍那`[*17]`耶`[*24]`㧊(四十六) 藥叉毘舍遮那舍那`[*17]`耶`[*24]`㧊(四十七) `[*22]`虎𤙖`[*22]`虎𤙖`[*22]`虎𤙖`[*24]`㧊`[*24]`㧊`[*24]`㧊(四十八) 阿鉢唎底訶多婆羅(四十九) 帝哩(二合)盧迦(五十) 婆蠅迦囉(五十一) 室氈(二合)茶跋折囉 波拏曳(五十二) 囉質攘波耶底(五十三) 莎訶(五十四)』
「受持此呪,於三七日齋戒潔淨,香湯`[洒=洗【三甲】]`洒浴,著新淨衣,淨`[持=治【甲乙】]`持一室。以淨牛糞取得蒸之,除去臭氣,又更蒸已,和黃土泥用摩作壇。
「其壇縱廣一丈二`[尺=寸【三甲】]`尺、或作丈六,旛`[燈=㡠【元明甲】]`燈依圖作五色座,又依圖法以五色粉布壇地上。
「作此壇已,壇西南坐,面向東北,至心誦呪,日別六時,時各一百二十遍。誦滿三七日,遶壇行道,誦呪限滿,遍數足已,然後療病,萬不失一。
「誦至千遍,霖雨過多,止雷風雨,刻時即定。誦至千遍,於大刀上鮮血流出,呪刀千遍,以刀指雲,雲中血下。
「呪樹千遍,樹有華果。
「若於山野孤行之時,若為山精、老`[魅=鬼【宮】]`魅、虎、豹、師子、熊、象如是等獸所惱亂者,皆誦此呪,以手指之,悉皆降伏,不敢為害。
「若誦此呪至二百遍,療病之時,病無輕重,應聲即愈。
「若`[服有=復右【甲】,復有【乙】]`服有人正發熱時,為其誦呪至一百遍即得止熱。
「若`[人=人若【宋宮】,人患【元明甲】]`人眼中有白暈漫,誦呪百遍即得除`[差〔-〕【宋宮】,愈【元明甲】]`差。
「若患猫鬼`[野=蠱【元明甲】]`野道病者,誦呪千遍,猫鬼即現,一切人見。
「若鬼魅病,誦呪欲至六、`[七〔-〕【三】]`七百遍,亦現魅身,令人總見。
「若患時氣、天行病者,以桃杖打之,其病即`[*10-16]差=瘥【宋宮】*`差。
「若被`[壓=厭【三甲】]`壓蠱,為其誦呪至二百遍即得除愈。
「若患骨蒸伏連傳尸`[氣=鬼氣【元明甲】]`氣病者,誦呪千遍,其病即愈。
「又若婦人月水不通,誦呪欲至六七百遍,其病即愈,還得宣通。
「若帶下病,依前法呪,其病即愈。
「若患風狂、`[癲=癩【宮】]`癲癎等病,呪至千遍,其病即愈。
「若患神病,或慈、或瞋、`[喜=或【元明甲】]`喜歌、憙笑、或唱、叫喚,亦依前呪,其病即愈。
「若遍身浮腫、土氣等腫,亦依前法呪即除愈。
「若患一切大腫、`[持=特【明甲乙】]`持腫,呪`[蘇=酥【元明甲】]`蘇摩腫,其腫即愈。
「若夫妻相憎猶如水火,呪五色縷,一呪一結成一七結,繫臂肘後,諸親皆喜。
「若有縣官口舌諍訟,呪五色縷,一呪一結成一七結,亦依前法,即得解脫。
「若惡人惱亂,亦依前法,即自調伏。
「此但略說未盡功能,`[43]惟=唯【元明甲乙】*`惟須好心直行之人乃可相與,除此以外勿妄傳之。
「若惟須握固,與人誦呪,定得成驗。一誦直至`[三=七【宮】]`三七遍時,即須震聲,無問多少,即得成驗。
「凡欲療病,先誦五方藥叉名字并諸眷屬,令其入室,所療病家必不得食酒肉五辛——若其食者,`[大=火【宮】]`大損病人。
「請神之時,方別各喚不出口,陰唱急來,`[一=急來一【甲乙】]`一七聲呼,其神即來。若遣神去時,口中陰唱那羅乾,二七聲唱,勿大聲呪,`[護=口護【甲乙】]`護身之。
藥叉心呪第二
「『婆帝吒(一) 摩訶摩訶嚕(二) 烏呼烏呼(三) 羅阿`[晝=盡【三宮甲】]`晝吒帝(四) 莎訶(五)』
「於病人家,初欲療病,誦呪先須謹請五方藥叉,先請東方為首,謹請東方青帝藥叉,身長三丈二尺,口吐青氣;并諸眷屬入此室內——壇`[言壇〔-〕【三】]`言壇內、家`[言=宮【三宮】]`言家內。餘者准此。當於此壇東北角立藥叉身形。
藥叉立身印呪第三
「以右脚直,左脚踏著地,相離一肘許,以左手三指直竪,以大指捻小指甲上,叉腰,四指向前,以右手五指拓面上,是面作瞋色,結界繞壇,右轉一度一呪。即說呪曰:
「『唵(一) 帝婆藥叉(二) `[1]盤=槃【三甲】*`盤陀`[*1]`盤陀(三) 訶訶訶訶`[訶〔-〕【甲】]`訶(四) 莎訶(五)』
喚羅剎身印第四
「二手合掌,二小指相鉤,二大指並相著,合腕,頭指來去。
藥叉鉤印第五
「准前身印,以右手頭指在中指第三節上,名藥叉鉤。結此當心上,右轉行道,一切藥叉并諸眷屬悉皆歡喜,恒為守護,事於呪師。
藥叉火輪印第六
「左中指拄右頭指,右中指拄左頭指,二無名指屈於掌中,二節相背,二大指、二小指並直竪,頭相拄,誦大心呪。
藥叉身印第七
「三藥叉療一切鬼病,當依身印——其身印與君茶利立身印同——二大指屈於掌中,二無名指壓二大指甲上,頭指、中指、小指並`[直=宜【宋】]`直竪,頭相拄,翼二肘,去乳房五寸,誦大身呪。
藥叉追天鬼印第八
「與摩訶摩瑜𠼝(`[唐=此【明甲】]`唐云孔雀王也)集天眾印同,自八指反相叉在掌中,二大指亦屈頭入於掌,`[*43-1]惟=唯【元明甲乙】*`惟右手中指直竪來去,誦孔雀王大身`[呪〔-〕【宮】]`呪。
降伏魔印第九
「准前,`[*43-2]惟=唯【元明甲乙】*`惟改二中指直竪,頭相拄,安印頂上,翼二臂,亦是摩瑜𠼝降伏魔印,誦大身呪。
「火輪印,左中指拄右頭指頭,右中指拄左頭指頭,二無名指屈於掌中,二節相背,二大指、二小指並直竪,頭相拄,誦大心呪。
歡喜呪第`[十=十呪曰【明甲】]`十
「『那(上音)謨枳唎(一) 俱摩唎(二) 休溜叉溜(三) 莎訶(四)』
「若官府瞋及有餘人瞋怒之處,急把`[左=右【三宮】]`左手中,自為棓呪七遍者,即大歡喜,瞋心消滅,大`[大〔-〕【三宮】]`大有驗。
弓印第十一
「右大指壓左大指,右頭指、中指屈,當左大指上,左頭指、中指直竪向上,二無名`[指〔-〕【三宮甲】]`指、二小指並屈在掌中。
箭印第十二
「`[其箭印〔-〕【甲】]`其箭印,二大指直竪,左頭指屈當左大指上,`[右=左【宋宮】]`右頭指向上少屈,右中指屈,與左頭指頭相近,左手中指下三指、右手無名指及小指並屈在掌中。
大`[弩=豎【元明甲乙】]`弩印第十三
「二大指直竪,二中指直上,頭相拄,二頭指少曲,頭當中指上節側傍,二無名指、二小指並叉,頭出在外。
刀印第十四
「二大指直竪,右頭指曲,離右大指半寸許,左頭指向上少曲,二手中指下三指並屈在掌中。
縛大力鬼印第十五
「二大指直竪,`[左=右【宋】]`左頭指屈頭在左大指根內,右頭指少曲,二手中指下二指總屈在掌中。
食印第十六
「二大指屈頭向下,二頭指直竪,二中指亦竪少曲,二無名、`[小=二小【元明甲】]`小指並屈在掌中。
牙印第十七
「二大指向上直竪,二中指直竪,左頭指竪少曲,右頭指屈當右大指上,二中指直竪,頭相去半寸許,二無名指及二小指並屈在掌中。
「欲得驗者,先須作壇,其壇縱廣一丈九尺。其壇外院`[*43-3]惟=唯【元明甲乙】*`惟開東門,北面、南、西三面無門;去其外院一肘半許更作一重而開四門;中央更作一小方壇,不須開門,其中作一大蓮華座。
「其壇兩重,並以五色粉莊嚴`[階=界【甲】]`階道。外院安箭,面別十隻,一一箭上並各隨方以`[五〔-〕【三宮甲】]`五色線纏,刀十八口;內院不須更別安箭,刀三十口竪壇四方。外院內食二十二盤,四面各安新淨水罐,罐中各插雜樹枝等,皆并葉用;其中院內四`[向=面【甲乙】]`向各安二盤飲食并一水器;其方座前安一盤食、著一水器、香`[鑪=爐【宋元】]`鑪六具。
「呪師在西方,`[手=立手【三甲】]`手執香鑪,先當至心:『奉請五方五帝藥叉各領八萬四千眷屬入此壇內,使我呪句如意得成。』一日三時、夜復三時,一一時中各誦前呪`[三=二【考偽-甲】]`三十一遍,如是七日作法即成。欲知成者,刀動、水動即知成驗。誦呪之人得此相者,自此以後所作皆成。
「若欲療治鬼神病者,誦呪不過三五遍時,其病即`[*10-17]差=瘥【宋宮】*`差。遣縛即縛、遣放即放,隨心所作皆得成就。
畫五藥叉像法
「一身四手,左邊上手把三股叉,下手把棒;右邊上手掌拓一輪,下手把羂索。其身青色而大張口,狗牙上出,眼赤如血而有三眼,頂戴髑髏,頭髮聳竪如火焰色,項纏大蛇,兩`[21]膊=髆【元甲乙】*`膊各有倒垂一龍,龍頭相向。
「其像腰纏二大赤蛇,兩脚腕上亦纏大赤蛇,兩`[*21-1]膊=髆【元甲乙】*`膊各倒垂一龍——龍頭相向——腰纏大赤蛇,所把棒上亦纏大蛇。虎皮縵胯,髑髏瓔珞。像兩脚下各安一鬼。
「其像左右兩邊各當作一青衣`[童=僮【宋】]`童子,髮髻兩角,手執香鑪。
「其像右邊作二藥叉,一赤一黃,執刀執索;其像左邊作二藥叉,一白一黑,執矟執叉,形狀並皆甚可怖畏。手足並作藥叉手足,其爪長利。
「畫作像已,日月蝕時急作一壇,隨力多少辦食果子,供養誦呪乃至日月平復即休。受法不食五辛酒肉,若其食者,無有神驗。神性急惡恐損害人,宜須慎之。
「欲誦呪時,安像壇中,從西南著,手執香鑪,人門上立,至心奉請:『一切諸佛、諸大菩薩、一切賢聖、天龍八部、諸天童子、大力藥叉,願以大悲天眼、天耳及他心智悉皆證知,弟子今日誦五藥叉大威神呪,使得成就,無有障礙。』作此語已,發大聲誦呪一七遍,即當閉目存思作想:『此呪音聲遍至十方無邊法界一切金剛、藥叉……等前,以為召信。』專想作念,五方藥叉及諸眷屬皆作來意。然後安坐,更當誦呪滿三七遍——若能誦至七七遍者最為第一。
「若呪神來時,呪師自身坐不安`[隱=穩【元明甲乙】]`隱,身毛皆竪,復欲傾倒,繞身四畔,欲似有人忽來相逼。若有如是相者,即知呪神將及諸眷屬一切皆來。
「呪師須作一金剛杵,長二尺許,以右手把杵殺打地上,`[連續=馺馺【甲】]`連續誦呪,左手叉腰。如此呪者,其呪神不過三遍、五遍即來。若無大要,不`[宜急〔-〕【宮】]`宜急喚;若不要急輒而急呪,恐畏神瞋,必有損傷。
「若有怨家數相惱亂,當立一壇,壇上作彼舍覩嚧身,以燒死人炭灰作之,即`[殺=教【元明】]`殺誦呪,以杵打之。如是不過三七遍下,彼舍覩嚧即自母陀以外一切諸病患等任意皆得,不勞繁錄。
「作杵法者,合金、銀、銅三物共和,鑄作其杵。杵有八楞,形如金剛力士把杵,杵長尺二。若無如上三種物者,當取東引桃根作之。」
`[(大青…何呪)二十四字〔-〕【宋】,((大青…何呪))二十四字=((呪曰))二字【元明】,((大青…何呪))二十四字=((佛說陀羅尼集經卷第九))十字【宮】,甲本朱書曰已下和本無之私曰是又烏瑟沙麼呪與前第七呪全同此故無用]`大青面金剛呪法竟(此下二呪品次錄無,唯南本有,未知何呪)。
唵(一) 筏折羅 俱嚧陀(二) 摩訶婆羅(三) 儞羅婆娑那耶(四) 鉢羅 耳縛哩多(五) 摩拘吒(引)夜(六) 耳縛哩多(七) 儞多羅夜(八) 底哩補羅`[耶=那【甲】]`耶伽羅(九) 費陀梵娑夜(十) 迦羅夜(十一) 跢波跢波(十二) 波羅波羅(十三) 耳縛羅耳縛羅(十四) 烏迦目佉(十五) 普吒普吒(十六) 娑囉娑囉(十七) 費娑羅費娑羅(十八) 烏底瑟吒烏底瑟吒(十九) 婆伽婆(二十) 烏蒭`[滲=澡【宋宮】]`滲摩俱嚧陀(二十一) 阿謨迦寫(稱他名)(二十二) 耳縛哩多(二十三) 吃哩`[阿=呵【甲】]`阿拏(二十四) 莎縛訶(二十五)
解穢`[呪=呪曰【明甲】]`呪
蘇利摩利摩摩利摩利蘇蘇利莎訶
佛說陀羅尼集經卷第`[九=十【明甲】]`九`[甲本奧書曰貞享三年七月一日訓點之了淨嚴四十八載]`
佛說陀羅尼集經卷第`[十=十一【明甲】]`十`[諸天卷上〔-〕【宋宮】]` \(諸`[天=天部【元明甲】]`天卷上)
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譯
佛說摩利支天經`[一卷=諸天卷上【宋宮】]`一卷`[甲本朱書曰此與不空譯摩利支提婆花鬘經同本異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阿羅漢千二百五十人俱,復有無量大菩薩眾:彌勒菩薩、曼殊室利菩薩、觀世音菩薩……而為上首;及摩利`[子=支【明甲】]`子……等諸天龍八部前後圍繞。
爾時,舍利弗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於未來世末世眾生作何等法得脫諸難?」
佛告舍利弗:「諦聽諦聽,我今為汝說於此事。」
爾時,會眾歡喜踊躍,重勸請佛。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日=曰【宮】]`日前有天名摩利支,有大神通自在之法,常行日前,日不見彼、彼能見日,無人能見、無人能知、無人能捉、無人能害、無人能欺誑、無人能縛、無人能責其財物、無人能罰、不畏怨家能得其便。」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知彼摩利支天名者,彼人亦不可見、亦不可知、亦不可捉、亦不可害、亦不為人欺誑、亦不為人縛、亦不為人責其財物、亦不為人責罰、亦不為怨家能得其便。」
佛告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知彼摩利支天名者,應作是言:『我弟子某甲知彼摩利支`[天=人【宮】]`天名故,無人能見我、無人能知我、無人能捉我、無人能害我、無人能欺誑我、無人能縛我、無人能責我財物、無人能責罰我、亦不為怨家能得我便。』此呪有大神力,所作成就,破一切惡。若用結界,百`[由=四【明】]`由旬內一切諸惡無敢入者。」
爾時,世尊即說呪曰:
「南無佛陀耶(一) 南無達摩耶(二) 南無僧伽耶(三) 怛姪他(四) 遏囉迦末斯(五) 摩囉迦末斯(六) 蘇途末斯(七) 支鉢囉末斯(八) 摩訶支鉢囉末斯(九) 摩唎支夜末斯(十) 安怛陀那夜末斯(十一) 那謨粹都底(十二) 莎訶(十三)」
又,別本云:
「那謨佛陀耶(一) 娜謨達摩耶(二) `[娜=那【明甲】]`娜謨僧伽耶(三) `[哆=跢【明甲】]`哆姪他(四) 遏囉迦摩斯(五) 末迦摩斯(六) 阿豆摩斯(七) 至婆囉摩斯(八) 安檀馱那夜摩斯(九) 摩唎支婆囉摩斯(十) 娜謨率都羝(十一) 莎訶(十二)」
(注云:梵本多同前本,西國諸德誦前者多,古今受持相傳得驗,前後兩呪無不有効,然則文句周悉前本周匝,決定是非非`[九=凡【三甲乙】]`九境界,用前用後任自所便。以下佛言。)
「王難中護我、賊難中護我、行路中護我、失於道路曠野中護我、晝日護我、夜中護我、水難中護我、火難中護我、羅剎難中護我、`[茶=荼【三甲乙】下同]`茶枳儞鬼難中護我、毒藥難中護我、佛實語護我、法實語護我、僧實語護我、天實語護我、仙人實語護我。
「怛姪他(一) 阿囉拘隷(二) 阿囉拘隷(三) 雞栗底(`[丁以=知約【宮甲】]`丁以`[反=切【明甲】下同]`反)(四) 薩婆迦囉醯蔽(蔽亞反下同)(五) 薩蒲跛突瑟䶩(二合)蔽(六) 薩婆伊都波達囉鞞蔽(七) 囉(上`[6]音=聲【明甲】*`音)叉囉叉(自稱名字)(八) 莎訶(九)」
又,別本云:
「哆姪他(一) 阿囉軀唎(二) 阿囉軀唎(三) 吉唎的(知約反)(四) 落叉落叉(五) 我薩婆婆油(六) 鉢陀(`[7]上=上聲【明甲】*`上)囉菩娑伽夜栖(斯亞反)稗(七) 莎`[訶=呵【甲乙】]`訶(八) (注云:梵本多同前本,論驗相傳兩本無殊,其中委悉准前可知。)」
奉請摩利支天呪
`[一名摩利支天身呪=(一名摩利支天身呪)【元明甲】]`一名摩利支天身呪。呪曰:
「娜謨囉跢那(二合)跢囉(二合)夜耶(一) 摩唎支`[𠼝=唎【三甲】]`𠼝馱(去`[*6-1]音=聲【明甲】*`音)耶(二) 摩婆(`[*7-1]上=上聲【明甲】*`上)帝移沙(上`[*6]`音)彌(三) 跢姪他(四) 婆(`[*7]`上)囉(去`[*6]`音)梨(五) 婆馱梨(六) 婆囉呵目溪(七) 薩婆(`[*7]`上)徒瑟`[誓=擔【甲】]`誓(`[去=去聲【明甲】]`去二合)(八) 槃(`[*7]`上)馱槃(`[*7]`上)馱(九) 娑婆訶(十`[句〔-〕【明甲】]`句)」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識彼摩利支天菩薩者,除一切障難、王難、賊難、猛獸毒蟲之難、水火等難。
「若人欲行此法者,一切法中此法最勝。持此呪者,面向百踰闍那,一切鬼神惡人無能得其便者。
「若於難中行時,晨起誦前身呪,呪一掬水四方散灑及灑自身,若衣襟、若衣袂、若袈裟角,一呪一結,總作三結,即往難中行,連續誦呪(前二大`[呪=況【宋】]`呪)而行,所有一切事難、軍防主者,悉皆迷醉,都無覺知之者。
「若人欲得供養摩利支天者,應用金、若銀、若赤銅、若白檀、若赤檀等,隨力所辦作摩利支天像。
「其作像法,似天女形,其像左手屈臂向上,手腕當左乳前作拳,拳中把天扇,扇如維摩詰前天女把扇。於扇當中作西國`[卍=萬【宋宮】]`卍字,字如佛胸上卍字,字四曲內,各作四箇日形一一著之,其天扇上作焰光形。右手申臂,並`[申=伸【甲乙】]`申五指,指頭垂下,身長大小一寸、二寸、乃至一肘——其中最好者,一、二寸好。
「其作像人遣最好手博士,受八戒齋,日日`[17]洒=洗【元明甲】*`洒浴,著白淨衣作之。其價直者,隨博士語,不得`[違=還【三宮甲】]`違價。
「其像左右各作一侍者,其侍者亦作天女形,種種嚴飾。
「作此像已,若比丘欲行遠道,於袈裟中裹著彼像;`[若=名【元】]`若`[是=受【三甲】]`是優婆塞,頭髻中藏著於像。大小行時離身放著,不得共身上屏大小行。
「次說印及壇法。
身印第一
「反叉二小指、二無名指,在掌中右壓左,二頭指直竪,頭相拄,以二中指各`[㧙=苾【宋宮】]`㧙在二頭指背上,頭相拄,`[二〔-〕【宋宮】]`二大指並竪,各`[博=搏【明甲】]`博頭指側,大指來去。
頭印第二
「准前身印,各屈二中指上節頭向大指垂,甲相背,即是頭印。
頂印第三
「准前身印,唯改二大指屈上節,頭入掌中,即是頂印。
「若比丘欲行遠道,於袈裟中裹像;若俗人,頭髻中著像,即作此頭頂印以安像頭上,二十一遍誦呪行道,所至之處無有怖畏。
護身印第四
「准前身印,`[24]惟=唯【元明甲乙】*`惟改開二頭指二分許,即是護身印,用之護身。
歡喜印第五
「左手大指頭壓無名指第一節文,又以餘四指把拳,即是歡喜印。若作此印誦呪,`[羅=向羅【元明甲】]`羅闍及`[沱=陀【元明甲】]`沱屈邊者即前人歡喜。
摩奴印第六
「左手屈臂,掌向於胸前,以頭指已下四指把拳,以大指壓頭指甲上,少開掌中作孔。以右手甲掌,從左手節上向手掌摩之,到於孔上即以右手覆蓋孔上。心想念之:『左手掌是摩利支心,右手掌是摩利支身,於左手掌心中我身藏隱,在摩利支天心內斯`[文=天【甲乙】]`文藏我身,著摩利支在我頂上護我身(此是好知印)。』
使者印第七
「以左手四指屈,以大指捻`[二中=四【甲乙】]`二中指頭,使作孔,以右手指於`[左=右【元明】]`左臂腋下,不覆手,五指並展,誦呪七遍,即以此手合左孔上。呪曰:
「『那謨摩唎支曳(一) 薩婆薩埵(二) 阿咥唎沙哩(三) 莎訶(四)』」
佛語:「諸持呪行者,若欲專求是摩利支天法、覓諸利益現神驗者,依前誦呪滿遍數已,臘月十五日作受法壇。
「若欲作壇,預於其月十一日旦覓知好處,修理其地,除去惡物一如上法,堅築平正,即作護身結界法事。
「若作護身,預起是月從十一日,日別一遍誦呪`[三=二【宮】]`三遍,依前印法以護自身,三遍結界。其結界法還用以前護身印法,作印誦呪,至五遍竟,以印右轉即成結界。至十四日晨朝更作一大結界,呪灰七遍`[遣=遺【元明甲】]`遣於四方,為結內界。又作泥團,數滿十枚,一一各呪一七遍已,擲著八方及上下方,是名大結界。如此結界護已,即取香水和土作泥遍塗壇地。
「立道場已,懸諸幡蓋、種種寶物。以五色線繞壇四面已,次將少分香華入道場中,燒香作印,喚摩利支天供養行道,然後發遣。
「至十五日晨朝,更取淨牛糞和香水泥泥道場地,更結界已,又用種種名香和水兼少淨土更塗壇地一遍,待乾,取五色粉遍布壇地,極令莊嚴。
「作四肘壇,其壇中心作蓮華座,於其座上即安摩利支天之像。東面安置使者之座,名婆多羅室唎夜;南面安置使者之座,名摩利儞;北面復安使者座處,名計室儞;西門安置呪師坐處。至夜然燈二十五盞,將五水罐——中心一罐,四角各一——安置罐竟,種種香、華、餅果、飲食而為供養,莊嚴水罐如餘部說。
「安置種種諸供具竟,呪師坐青草上,然後作印喚摩利支天等,以作其印種種供養。及出壇外,將諸飲食散施一切諸鬼神等。散施竟已,呪師手把青草誦呪,以草從頭向脚摩之,一百八遍作護身印。於其印中又把青草向頂上著,遣一弟子將壇中心水罐灌受法人頭頂印上。與灌頂竟,著新淨衣,將入道場與作護身,一心念佛禮拜摩利支天之像。
「作是法壇,呪師自身、受法弟子`[*24-1]惟=唯【元明甲乙】*`惟食粳米、乳粥為食。
「事訖發遣,於後掃除壇處,泥塗摒`[當=擋【三宮甲】]`當總竟,獻殘飲食,呪師自身受法弟子皆不得食。
「作是法已,然後行用,一切大驗。初欲受法證効驗者,必須作壇及其手印;若不如是,徒喪其功。
「且作水壇,淨治一室,牛糞塗地,方圓一肘、或二肘、或四肘,中心安摩利支像。
「行者日`[日=月【宮】]`日`[*17-1]洒=洗【元明甲】*`洒浴——若不`[*17]`洒浴者,應當`[*17]`洒手漱口入道場。呪師在此壇西`[坐=座【甲】]`坐,正面向東,喚摩利支安置壇中,燒安悉香及諸好香種種供養。日日誦呪,一坐一百八遍、或一千八遍、若一萬八千遍。呪師以手撮取胡麻、粳米相和,於壇前著火`[6]爐=鑪【三宮甲】*`爐中燒,一撮一呪燒,如是滿一百八遍、一千八遍,心心相續,勿緣餘事。從月一日至十五日隨力供養飲食、`[7]酥=蘇【宋宮】*,【元】`酥蜜、乳酪、果、華、香、燈明,`[*24-2]惟=唯【元明甲乙】*`惟除酒肉五辛,欲滿十萬遍倍加供養,如是乃至足十萬遍竟。然後於好處所`[8]撩=料【元明甲】*`撩理於地,拔却惡物、瓦礫、骨、毛等已,堅築於地,使平坦之。
「作此壇日者,臘月十五日為勝,又法庚子日、正月一日,餘月取建日為始。以五色作壇,壇之中心著摩利支座,上遺五色粉而作華座并形或印。東面著使者,名婆多羅室利夜;北面著使者,名計室儞;南面著使者,名摩利儞。
「然後呪師從摩利支至摩利儞次第喚之,各隨本座而安置之。安置既竟,當以香華飲食八盤、十六盞燈,倍勝於前種種供養已,呪師在西門外,面向東坐,誦呪一千八遍,種種供養。如是滿七日然後發遣之。更有別法,日月蝕日作此壇法者得大驗。
「上來已說作壇供養受持法竟。
「又更有法,如其作壇之日及於餘時,旦起`[洒=洗【三宮甲】]`洒手面訖,誦除障難呪,呪水散灑四方上下及自身上。至誦呪處,以此一呪呪牛糞塗壇,所獻飲食、及燈火、華香,呪師浴水護淨之衣,用此佛伽那鉢帝一呪呪上諸物。呪曰:
「『那謨粹都底(一) 羯吒羯吒(二) 末吒末吒(三) 訖`[10]柳=抑【元】,抑【明宮】*`柳(二合)噓拏(二合)(四) 訖柳(二合)噓拏(二合)(五) 畔闍畔闍(六) 南無粹覩底(七) 鶻嚧陀羅(八) 婆遮尼曳(九) 莎訶(十) 阿步多毘頭(十一) 乞叉摩質多(十二) 曷囉`[嚩=縛【三宮甲】]`嚩娑摩伽掣都(十三) 訶訶`[耶=邪【三宮甲】]`耶(十四) 摩訶訶悉都(十五) 達廁`[日襄=曩【三宮甲乙】]`日襄(十六) 波羅拘波`[耶=邪【元明甲】]`耶寐(十七) 句嚧句嚧(十八) 主嚧主嚧(十九) 慕嚧慕嚧(二十) `[曩=納【元明甲】]`曩慕那摩(二十一) 莎訶(二十二)』
「誦此呪者,一切呪驗悉皆速成,一切善事如意所營,一切願事皆得如意。
「如其作上諸事不遂心者,呪者即知定有障難,即於白月、若黑月,或八日、或十五日,牛糞塗地,設飲食華果,燒安悉香,取白線呪之,一遍一結,如是作四十九結繫之左臂,所有障難鬼神盡皆被縛,更不得作障難(以下本法)。
「若人欲行東西,遠行在路者,先作水壇,喚摩利支天安置,取稻穀華和`[*7-1]酥=蘇【宋宮】*,【元】`酥蜜,火燒一千八遍并誦呪,隨欲趣處去者大吉,得大靈驗。
「又更有法,七日之中日日作水壇,喚摩利支天安置。復著火`[*6-1]爐=鑪【三宮甲】*`爐,然穀木火,於其火中燒粳米、胡麻一百八遍,并誦呪。日日三時,時別一百八遍,乃至七日作此法竟,向囉闍及`[臣=官【元明】]`臣邊者前人`[喜歡=歡喜【甲】]`喜歡。
「更有法,若欲論義,依前法火燒梨枝一百八段,段別一尺,并呪,如是七日作此法者,得大聰明論師。
「又法,欲往山中,依前法火燒`[3]蘇=酥【元明甲】*`蘇一百八遍并呪`[去〔-〕【三宮甲】]`去者,一切禽獸、毒蟲不得侵害。
「又法,若人欲得見摩利支者,依前法,以穀木柴然火,取天木香二十一段,以`[酥〔-〕【元明甲】]`酥蜜、酪塗之,火燒并呪二十一遍。日日`[*24-3]惟=唯【元明甲乙】*`惟喫粳米、飯、乳酪三種,不得食餘物,七日之中日日倍勝種種供養。如是七日作此法時,於第七日摩利支身現入道場,問行者言:『某甲!汝今欲求何願?』是時行者隨意答之,時摩利支聽許,與願歸去者,即知得驗,諸天歡喜。
「又法,七日之中,日日三時火燒槐香草、白菖蒲、白芥子三種,并呪已,向囉闍邊去,前人歡喜。
「又法,欲向官人邊去者,依前法,火燒白芥子,日日三時,時別一百八遍并呪,七日`[*24-4]惟=唯【元明甲乙】*`惟食粳米、乳、酪三種,不得食餘物,如是七日`[訖=說【宮】]`訖,向官人邊者,前人歡喜。
「又`[欲=法【元明甲】]`欲依前法,火燒梨葉日日三時,時別一百八遍并呪,如是滿七日者,治一切鬼病時大得驗。
「又法依前,取大麥好去皮,擣細篩為末,以蜜和作團,大如李子,一百八箇。七日之中,行者初日全不喫食,其餘六日任意食之。日日火燒所`[搏=摶【元甲】]`搏大麥,并呪一百八遍,作上歡喜印。如是盡燒一百八團訖,以水滅火,於其烟上熏兩手掌,誦呪`[二=一【元明】]`二十一遍,願云:『使我之手作一切法成種種得驗。』者,一切得驗,前人歡喜。
「又法,依前燒阿末羅葉一百八遍并誦呪者,療一切鬼病,呪即得`[10]差=瘥【宋宮】*`差。
「又法,若人熱病,取好青草擬口,誦呪二十一遍,以摩病者五十四遍并呪者即`[*10-1]差=瘥【宋宮】*`差。
「又法,日日三時誦呪一遍、`[三=二【三宮甲】]`三遍,作大護身;三遍,作大結界;五遍誦呪者,所愛摩`[奴=妙【宮】]`奴沙任意即得;六遍誦呪,護身結界,夜入塚墓一切不畏。
「又法,若欲遠行,先於私房七遍火燒熏陸香并呪者,著道之時數數誦呪行者,路中若逢賊難、鬼難等皆不得近,悉自離人。
「又法,依前白月八日於淨室中,取好香華與粳米飯少少,火燒誦呪一千八遍。行者一日不食,著淨潔衣。作此法`[去〔-〕【宮】]`去者,前人尊重恭敬供養,一切鬼神亦皆敬畏。
「又法,取牛糞——未落地時以器承取來,莫令著地——即用和水而作水壇,其壇中心著佛像或佛舍利。`[搆=𤛓【元明甲】]`搆取母犢并黃牛乳作`[*3-1]蘇=酥【元明甲】*`蘇,`[15]宬=盛【元明甲乙】*`宬金盋中,以右手無名指攪之於`[*7-2]酥=蘇【宋宮】*,【元】`酥,并呪。其`[*3]`蘇之上火若出者,即應自知得大聰明;一日誦千偈,若火不出,`[唯=焦【宋宮】]`唯烟與`[17]暖=煖【元明甲】*`暖者,小小聰明;若不得烟`[*17]`暖者,自身伏地,擬口於`[*7]`酥器邊,以右手無名指為箸喫`[*7]`酥,即得少少聰明。
「又法,於城`[東=東門【考偽-甲】]`東外好`[*8-1]撩=料【元明甲】*`撩理地作四肘壇,取塼坏五箇,中心著一,四面各一。又以四水`[19]罐=鑵【元】*`罐`[*15-1]宬=盛【元明甲乙】*`宬水,以柳枝塞口,於四面塼`[坏〔-〕【三宮甲】]`坏上著之。`[又=入【元明】]`又取紫檀磨研水中,即以其水灑於壇上。復以赤華供養於壇,復以胡烟脂四枚各著四水`[*19]`罐邊,復以五色線繞壇四面,壇四面外以種種香華飲食祭`[22]潑=㧊【宋宮】*`潑與諸鬼`[神〔-〕【三宮甲】]`神。於壇西門敷青草座,呪師著好淨衣,結`[加=跏【甲乙】]`加趺坐於青草上,喚摩利支及諸使者,安置種種供養。
「呪師手把青草誦呪,以草從自頂向脚摩之,一百八遍。呪師手作摩利支身印,印中把青草向自頂著,遣一弟子將壇上以四水`[*19-2]罐=鑵【元】*`罐一一灌於呪師頂上竟,然後呪師著好淨衣,作護身印,念佛禮佛。禮摩利支訖,取`[龍=散【三宮】]`龍華與龍腦香及`[酥=蘇【三宮甲】]`酥合香三種,七日之中,呪師`[*24-5]惟=唯【元明甲乙】*`惟食粳米、牛乳、粥,不得喫餘物,日日呪於上三種藥一百八遍,乃至第七日將彼藥按自頂上右肩、左肩、心上、`[咽=面【甲乙】]`咽上、額上者得驗,此語不開。
「又法,依前,若人患痔病,取黑線作呪索,令其病者頭東脚西臥於床上,以上呪索繫病者腰,又以別呪索繫其`[床=牆【乙】]`床脚并呪,如是作此法并呪二十一遍者,痔病即`[*10-2]差=瘥【宋宮】*`差。
「又法,若人患頸,治法如上,`[*24-6]惟=唯【元明甲乙】*`惟改前繫腰索繫其頸上為異。
「又法,人家鬼神、暴亂、疫病、死亡不息,又求上善事不獲所願者,取江水兩邊泥土以作一百鬼形像。其中鬼王名毘那夜迦,此鬼王頭者作白象頭形,其餘諸鬼頭各別作諸禽獸形,其身手脚總作人形,大小可長四指、或八指許作之。取紫`[檀=橿【明乙】]`檀`[木=水【宮】]`木於水研之,用以其水和泥,塗於地作壇。以五色土於壇之上作鬼坐處,中心一座、北面二座、南面二座、東面二座、`[西面一座〔-〕【甲】]`西面`[一=二【三宮】]`一座。於中心座上著於鬼王像,其餘六座總分著九十九鬼像。以諸香華及燈、七盞`[*7-5]酥=蘇【宋宮】*,【元】`酥燈、諸飲食等種種供養,并取安悉香和`[*7]`酥火燒用以供養。
「呪師坐於西門,面向東,誦摩利支呪七遍,以五種色線呪二十一遍。然後取壇中三面諸`[鬼=界【元】]`鬼像聚於中心鬼王邊,一處著之,以其五色線總縛著彼百鬼像訖,取犢子糞一百八`[4]摶【元甲乙】*,搏【大】*,博【宮】`摶,一一火燒并呪。燒一一`[*4]`摶時一誦呪莎訶,於先唱云:『縛一切鬼。』然後云:『莎訶。』
「如是,人人盡一百八`[*4-2]〖摶【元甲乙】*,搏【大】*,博【宮】〗`摶竟,然後別掘地深至人腰,作孔,將彼所縛諸鬼像并壇飲食`[著=差【宮】]`著於孔中,以諸香華種種飲食供養彼鬼,然後以土塞於孔上,平地,後永不出。
「若呪師業病臨死之時,心中作放,彼鬼得脫。若作此法,即得摩利支來,速疾大驗。
「復次,於前水壇誦呪了,不共人語,即入房內臥。或於夜中得異境界,勿向人說,`[*24-7]惟=唯【元明甲乙】*`惟師弟子二人`[評=平【元明】]`評論善惡;滿十萬遍後若無境界,取稻穀華和胡麻,燒如前法;亦無境界,更不須飲食,`[*24]`惟散華誦呪,每至八日、十五日、二十三日隨呪師所食奉上,連續誦呪,自責懺悔,必得如願。從初三七日後,一七日一度試呪力,方知漸進。
「又法,一生之中,日日`[*24-9]惟=唯【元明甲乙】*`惟食粳米乳粥,數數誦呪,得大聰明,四姓之中婆羅門大愛念;若火燒`[*7-7]酥=蘇【宋宮】*,【元】`酥酪乳者,剎`[利=剎【宮】]`利愛念;若火燒大麥酪乳者,毘舍愛念;若火燒胡麻滓者,首陀愛念。
「又法,若人鬼病口合不語者,呪水二十一遍,七遍`[㧊=潑【元明甲】,捕【宮】]`㧊入之即語。
「又法,鬼病口合不語者,以袈裟角誦呪二十一遍,打之即語。
「又法,右手以大指、無名指捻灰,呪之七遍,四方散之,即成結界。
「又法,以泥作丸,丸為十箇,各擲`[一=十【三甲】]`一方作大結界,隨擲遠近即成界量。
「又法,若婦人難產,呪胡麻油七遍以摩臍上,即得生兒。
「又法,若`[共=共他【元明甲】]`共論義得勝時被他相瞋、一候相言、又共他鬪諍被他相言、枷鎖官邊問罪是非時,取白`[昌=菖【三宮甲乙】]`昌蒲呪二十`[一〔-〕【宮】]`一遍,右臂繫之,以左手作歡喜印并呪去之者,即得大勝之理。若數數誦呪,種種得驗。
「又法,若人被毒蟲螫者,呪師取五色線作呪索二十一結并呪,以繫自右臂上訖,向被螫人邊去,取柳枝呪之,數數以手摩彼人即`[*10-3]差=瘥【宋宮】*`差。
「又法,若人被惡毒蛇所螫,臨欲死時,呪師以自手掬取水,擬口七遍誦呪,以其水`[*22-1]潑=㧊【宋宮】*`潑於病者二十一遍并呪即`[*10-4]差=瘥【宋宮】*`差。
「又法,若火燒`[*3-3]蘇=酥【元明甲】*`蘇一百八遍并呪,一切禽`[狩=獸【三宮甲乙】]`狩毒蟲不得侵害。
「又法,若人身生惡瘡者,黃土和泥,於瘡上二十一遍并呪即`[*10-5]差=瘥【宋宮】*`差。
「又法,若畜生遇時氣病者,於城村坊正中央然穀木柴火,以牛乳火燒并呪即`[*10-6]差=瘥【宋宮】*`差(夜作此法)。其明日午時還然穀木柴火,取白芥子油與白芥子相和,火燒一`[千=十【元】]`千八遍并呪者,即大`[*10]`差。
「又法,取具嚧陀木一千八段(此木似菩提樹),`[一=一一【三宮甲乙】]`一各呪已,呪一遍火中燒盡,一切鳩盤荼、藥叉等鬼神皆悉歡喜。
「又法,若火燒冬瓜少少,一千八遍并呪者,一切魍魎皆悉歡喜。
「又法,若取塚墓之樹木一千八段與胡麻相和,火燒一千八遍并呪者,一切大惡鬼神歡喜。
「又法,若取菩提樹枝一千八段,一一塗`[*7-8]酥=蘇【宋宮】*,【元】`酥,火燒一千八遍并呪者,四大天王歡喜`[愛念=念愛【元】]`愛念。
「又法,若`[癲=癩【宋宮】]`癲病者,呪師取一切`[五〔-〕【考偽-甲】]`五穀相和,以手掬取,呪之火燒,如是一千八遍者,鬼神歡喜,即得治病。
「又法,若取安悉香擣之為丸,塗`[*7-9]酥=蘇【宋宮】*,【元】`酥,火燒一千八遍并呪者,摩醯首羅及傍邊天一切歡喜。
「若依前法,作水壇種種供養,壇中心著佛像或佛舍利,取囉迦沙彌陀木(此是菩提樹之別名)三千八段,與酪`[*7-10]酥=蘇【宋宮】*,【元】`酥蜜中塗之,一一火燒,各一段一呪,如是盡三千八段。作此法者,滅除行者五逆四重罪而得清淨,亦得呪驗。
「又法,若行者依前法作水壇等,從白月八日至十五日,日日取紫橿木一千八段,一一塗`[*7-11]酥=蘇【宋宮】*,【元】`酥并呪火燒者,摩利支天即來入道場,遂其所願。行者眼見摩利支身,得大靈驗;若其不來,要心懺悔,渴仰於摩利支天,一日不食,作種種供養者,必來現身,得摩利支種種大驗。
「又法,若欲得錢財者,黑月十四日至十五日兩日之中,日別三時取胡麻、粳米、稻穀華三種火燒并呪一百八遍者,即得錢財,稱心如意。
「又法,若欲得縛魔者,七日之中日日取苦楝樹枝——`[一本云菩提樹枝=(一本云菩提樹枝)【甲】]`一本云菩提樹枝——一千八段,一一塗於白芥子油,呪一遍火中燒者即得縛`[魔〔-〕【宮】]`魔。
「又法,若呪師或俗人行此呪法時,被比止搦,將去枷鎖`[縛=縛時【元明甲】]`縛,數數誦此呪者,縛永不得。
「又法,若欲得闍囉迦者,七日之中,日日三時取名香擣之為丸,一千八箇,一一塗`[*7-12]酥=蘇【宋宮】*,【元】`酥,并呪燒去者,即得如意。
「又法,若人相瞋,取胡麻油滓和粳米糠,火燒一千八遍并呪者,前人歡喜。
「又法,若取胡麻火燒一千八遍并呪者,前人愛念歡喜。
「又法,若欲得錢財者,七日之中日日取古`[淄=溜【元明甲】]`淄草(一本云固漏草),莖長六指,一千八段,一一火燒并呪者,即得錢財。
「又法,若欲向他索所愛物者,取白菖蒲呪之一千八遍,繫自臂上,去從乞之無所不得。
「又法,三七二十一日,日日三時取安悉香擣之為丸,一千八箇,用塗酪`[*7-13]酥=蘇【宋宮】*,【元】`酥蜜中,一一火燒并呪者,向囉闍及官人邊去之,前人歡喜愛念。
「又法,若欲得作立羅奴斯者`[(梵音)【元明甲】,梵音【大】]` \(梵音)(此云綱維),七日之中,日日三時取眾名香擣之為丸,一千八箇,一一塗`[*7-14]酥=蘇【宋宮】*,【元】`酥火燒并呪者,即得如願。
「又法,若行者`[*17-4]洒=洗【元明甲】*`洒浴,入道場,作水壇等種種供養,喚摩利支天安置,日日誦呪,如是滿十萬遍,一七日中無有斷絕。作此法訖,然後口云結界,一聲即成——莫作手印及呪灰等——隨行者願皆得成就,一切難事不近其身,能破他人作法之事(他人、惡人、外道等也),由是天呪神力自在致令如是。」
爾時,摩利支天白佛言:「世尊!我有別法,今欲說之。
「用紫檀木廣三指、長三寸,其木一面刻作摩利支像,似天女形。其像左右各刻作摩利支侍者,亦似天女形。復以別紫檀木作蓋,蓋之於像。作此像已,欲行遠道,將於此像不離自身隱`[著藏=藏著【三宮甲】]`著藏之,莫令人知,數數誦呪。
「若有所願,即作水壇,壇中心安像,喚摩利支安置,以種種供養。復取蓮華一百八箇以供養之。其供養法,手取一一蓮華一一呪之,用以供養。復以胡麻、粳米,火燒一千八遍并呪訖,把像行時種種得驗。」
`[(注云上件諸法皆作水壇等種種供養如得驗也上來所言并呪者隨其物數一一呪燒名并呪也)=注云上件諸法皆作水壇等種種供養如得驗也上來所言并呪者隨其物數一一呪燒名并呪也【宋】]` \(注云:上件諸法皆作水壇等種種供養,如得驗也。上來所言并呪者,隨其物數一一呪燒,名并呪也。)
時摩利支說此法竟,世尊印可:「善哉,善哉!汝今所說,我亦隨喜,以能利益諸眾生故。」
佛說是經已,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及諸人民等:「聞佛說是摩利支天陀羅尼,一心受持之者,是人不為一切諸惡所害。諸比丘若有人能書寫、讀誦、受持之者,若著髻中、若著衣中隨身而行,一切諸惡悉皆退散,無敢當者。」
是諸四眾、天龍八部禮佛而退,歡喜奉行。
摩利支天經一卷。`[甲本乙本奧書曰貞享三曆龍集丙寅初秋初三之夕訓點校了是為明日授于諸徒也淨嚴四十八載]`
功德天法一卷
(中天竺國菩提寺僧阿難律木叉師、迦葉師等共瞿多法師於經行寺翻,`[流行於唐國〔-〕【明甲】]`流行於唐國。)
爾時,功德天女白佛言:「世尊!學此法者,我當隨其所須之物——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產——供給是人,無所乏少。
「繫念心住,晝夜歡喜,正念思惟是呪章句,發菩提心。若眾生於百千佛所種諸善根,是說呪者為是等故於閻浮提廣宣流布是妙經典,令不斷絕。是諸眾生聽是呪已,於未來世無量百千那由他劫`[當=常【元明甲乙】]`當在天上人中受樂,`[值=值遇【元明甲乙】]`值是諸佛,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惡道苦悉畢無餘。
「世尊!我已於過去寶華功德海瑠璃金山照明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所種諸善根,是故我今隨所念`[方=方隨所視方【元明甲乙】]`方隨所至方,悉令無量百千眾生受諸快樂,若衣服、飲食、資生之具、金、銀、七寶、真珠、`[13]琉=瑠【甲乙】*`琉璃、珊瑚、`[琥=虎【元】]`琥珀、璧玉、珂貝悉無所乏。
「若有人能稱金光明微妙神呪,為我供養諸佛世尊,三稱我名燒香供養,供`[養=養佛【元明甲】]`養已,別以花香種種美味供施於我,灑散諸方,當知是人即能集聚資財寶物。以是因緣,增長地味,能令諸天悉得歡喜,所種穀米、`[牙=芽【三宮甲】]`牙莖、枝葉、果實滋茂,樹神歡喜,出生無量種種諸物。我時`[慈=共【宋宮】]`慈念諸眾生故,多與資生所須之物。
「世尊!於此北方,毘沙門王有城名曰阿尼曼陀,其城有園名功德華光,`[於〔-〕【三甲】]`於是園中有最勝園名曰金幢,七寶極妙,此即是我常止住處。
「若有欲得財寶增長,是人當於自所住處應淨掃灑,`[*17-5]洒=洗【元明甲】*`洒浴其身,著鮮白衣,妙香塗身,為我至心三稱彼佛寶華`[*13-1]琉=瑠【甲乙】*`琉璃世尊名號,禮拜供養,燒香散華。亦當三稱『金光明經』,至誠發願,別以香華、種種美味供施於我,散灑諸方。
「爾時,當說如是章句,作功德天身印,誦大身呪。二無名指左右相鉤於掌中,二小指直竪,頭相離一寸,二中指直竪,頭相`[柱=拄【元明甲乙】]`柱,二頭指於二中指背上第`[二=三【三宮甲】]`二節,二大指並直竪,頭指來去。呪曰:
「『波利富樓那(一) 遮利三曼陀(二) 達舍尼(三) 摩訶毘訶羅伽帝(四) 三曼陀(五) 毘`[陀=陀尼【元明甲乙】]`陀那伽帝(六) 摩訶迦`[梨=𥠖【明甲】]`梨波帝(七) 波婆`[彌=禰【三宮甲乙】]`彌薩`[婆=婆哆【三宮甲乙】]`婆㖃(八) 三曼陀(九) 修鉢梨富隸(十) 阿夜那達摩帝(十一) 摩訶毘鼓畢帝(十二) 摩訶彌勒簸僧祇帝(十三) 醯帝`[徙=簁【元】]`徙(十四) 三博祇`[希=俙【元明甲】]`希帝(十五) 三曼陀阿陀(十六) 阿㝹`[𦀟=婆【元明甲乙】]`𦀟羅尼(十七) (娑婆訶者云散去,此呪求財物故,無娑婆訶,為是不著莎訶句也)』
「是名第一根本印`[是=呪【元明甲乙】]`是。
功德天華身`[印=印呪【考偽-甲】]`印第二
「准前,`[*24-10]惟=唯【元明甲乙】*`惟改二頭指直竪,相離`[二=三【三宮甲乙】]`二寸許,二中指相叉入掌,右壓左,頭少屈,二小指頭相拄,二大指頭相拄,開腕,相離四寸`[許=柱【三宮】]`許。呪曰:
「『波置呼盧多(一) 不梨帝那呼`[盧=嚧【三甲】]`盧多(二) 烏吒句呼盧多(三) 那無呼盧多(四) 不梨啼那呼盧多(五) 嗚奢副呼盧多(六) 莎訶(七)』
功德天結界印第三
「左右小指相叉入掌,二頭指`[向=句【元】]`向外相叉,右壓左,二中指直竪,頭相拄,二無名指各捻二中指背上節,二大`[指〔-〕【宋元宮】]`指頭向身相拄,開腕三寸許(`[𨵗=闕【三宮甲乙】]`𨵗呪)。
功德天施珍寶印第四
「左右中指、無名指相叉入掌,二小指向外相叉,右壓左,右頭指曲竪,左頭指直竪,二大指屈入掌中,合腕(用誦大呪)。
功德天施一切鬼神種種飲食印第五
「左右`[中=二中【考偽-甲】]`中指、二無名指相叉入掌,二`[小=小指【三宮甲】]`小向外相叉,右壓左,二頭指直竪,向上相離二寸,二大指屈入掌中,合腕(用大呪)。
功德天花座印第六
「右手頭指以下三指向上竪,似屈不屈,右小指向上直竪,頭離無名指一寸半許,右大指屈在掌上,以左手把右手五指,左大指壓右大指上,合腕掌(無呪)。
功德天下食印第七
「右中指以下三指仰竪向上,以右大指捻頭指上節側,左中指以下三指把拳,左頭指少曲向上,以左大指捻中指中節側,二手各仰磔開,合腕(用大呪)。
功德天令療病家鬧印第八
「右手大指屈在掌上,頭指以下四指把拳,拳頭向上,以左手握右手腕上,大指案在腕背之上。若人每日以結此印,散華供養,珍寶自至。
功德天心印第九
「左`[右=有【元】]`右無名指、小指反叉在掌,竪二中指,頭相拄,以二食指頭各捻中指上節背,並竪二大指。
功德天供養印第十
「左右小指相叉掌中,右壓左,屈二無名指,握二小指,指頭向身,竪二中指少曲,頭離一分,二頭指亦竪,指頭離四寸,並竪二大指,各捻二無名中節背。
功德天歡喜印第十`[一〔-〕【宮】]`一
「准前華身印,`[*24-11]惟=唯【元明甲乙】*`惟改二頭指於二中指背後壓甲上少許,當胸前。呪曰:
「『支不帝梨那(一) 阿支不帝梨那(二) 彌耆帝梨那(三) 烏蘇帝梨那(四) 若副多帝梨那(五) `[馸=駈【甲】]`馸蘇帝梨那(六) 莎訶(七)』
「`[若有官事當結此印=(若有官事當結此印)【三甲】]`若有官事,當結此印。
「功德天令呪師家人鬧印,每日結此印,散華供養,珍寶自至。
又功德天心印第十二
「准前歡喜印,二頭指於二大指甲上,二中指竪直,少屈,頭相拄。呪曰:
「『那耆富嚧`[盧〔-〕【考偽-甲】]`盧(一) 憂多羅富盧(二) 龍若呼娑富樓`[三〔-〕【宮】]` \(三) 憂稗叉`[富〔-〕【宮】]`富盧(四) 阿羅耆富盧(五) 毘梨帝那富盧(六) 殊知富盧(七) 莎訶`[八〔-〕【元宮】]` \(八)』
「是灌頂章句必定吉祥,真實不虛。
「等行眾生及中善根應當受持、讀誦、通利,七日七夜受持八戒,朝暮淨心,香華供養十方諸佛。當為己身及諸眾生迴向具足阿耨多羅三`[藐【CB】,貌【大】]`藐三菩提,作是誓願:『令我所求皆得吉祥。』自於所居房舍屋宅淨潔掃除——若自住處、若阿蘭若處——以香泥塗地,燒微妙香,敷淨好座,以種種華香布散其地,以待於我。我於爾時如一念頃入其室宅,即坐其座,從此日夜令此居家——若村邑、若僧房、若露處——無所乏少,若錢、若金、若珍寶、若牛羊、若穀米,一切所須即得具足,悉受快樂。
「若能以己所作善根最勝之分迴與我者,我當終身不`[違=遠【元明甲】]`違其人,於所住處至心護念,隨心所求令得成就。
「並當至心禮如是等諸佛世尊——其名曰寶勝如來、無垢熾寶光明王相如來、金焰光明如來、金百光明照藏如來、金山寶蓋如來、`[金=金華【元明甲】]`金焰光相如來、大炬如來、寶相如來……;亦應敬禮信相菩薩、金光明菩薩、金藏菩薩、常悲菩薩、法上菩薩;亦應禮敬東方阿閦如來、南方寶相如來、西方無量壽佛、北方微妙聲佛。
功德天像法
「取未嫁女年十五者織絹一丈四尺,用功德天大身呪呪黃牛尿一千八遍,以尿`[洒=灑【元明甲】]`洒其絹面上。從月八日至十四日,淨好泥地,作四肘水壇,取釋迦像一軀安置壇中,供養種種香華飲食,然燈五盞。
「喚一畫師——上好手者——日日與受八戒齋,清淨`[*17-6]洒=洗【元明甲】*`洒浴,亦與畫師作護身印。先共畫師斷其功力,隨所須者,呪師不得`[違=還【三宮甲】]`違價。
「其像身長一肘——一尺三寸五分——除其光座,更須高大,亦彌精好。`[用=處【宋元】]`用薰陸香、沈水香、白`[4]檀=壇【宮】*`檀香乳汁和`[5]彩=采【元宮】*`彩色,不得用諸皮膠,以功德天華身呪呪其`[*5]`彩色。取五罐水著壇中心及四角,於壇門前作三七人齋——若無者,七人、`[乃=及【三】]`乃至三人亦得。
「其功德天像,身端正,赤白色,二臂`[7]畫=盡【宮】*`畫作種種`[纓絡=瓔珞【宋明宮甲乙】]`纓絡、環釧、耳璫、天衣、寶冠。天女左`[手=手手【宋】,手當【元明】]`手持如意珠,右手施`[呪〔-〕【甲】]`呪無畏,`[宣=當【元明】,宜【甲】]`宣臺上坐。
「左邊`[*7-1]畫=盡【宮】*`畫梵摩天,手執寶鏡;右邊畫帝釋天,如散華供養天女。背後各畫一七寶山,於天像上作五色雲,雲上安六牙白象,象鼻絞馬腦瓶,瓶中傾出種種寶物`[罐=灌【三宮甲】]`罐於功德天頂上。
「天神背後畫百寶華林,頭上畫作千葉寶蓋,蓋上作諸天`[伎=妓【元明甲】]`伎樂,散華供養。
「其像底下右邊復`[畫=畫上【三宮】]`畫作呪師形,著鮮白衣,手把香鑪,胡跪供養,於白素紬上坐。
「以上功德天像法竟。
「又一像法,劫賓木作一天女形,身長一寸。
「呪師從正月一日洗浴,當於像前設種種供養,日日更加上好供具,如是至十五日滿足,所欲求者皆得稱意。
「欲散壇時,於壇中心燒`[阿=陂【宮】]`阿波末唎伽草(此云`[牛=午【宮】]`牛膝草是)。
「若欲作法時,正月、三月、七月,當以此月入壇,天女歡喜,餘月並不得。
「若欲伏大力鬼時,先燒阿唎瑟迦(二合)柴(此云木患子是)。
「又法,呪君杜嚕香(薰陸香是)、尼俱陀樹葉、種種香華。又以黃牛`[*3-4]蘇=酥【元明甲】*`蘇然燈,每恒如是,取前件花果誦呪一百八遍,一遍一度擲著火中。一日三度,十五日滿足,出道場訖,一切財寶、種種衣裳、五穀豐盈,無所乏少。
「又法,所有病人身上一切痛處,皆以烏羊毛繩結作二十一結,繫安痛處即得除愈。
「又法,向病人床底每夜燒摩那屎囉(此云雄黃)并白芥子、`[鹽=壃【宋宮】]`鹽等,鬼聞藥氣而身劈裂,退散馳走。
「又法,取瞿嚧者那(此云牛黃)、須曼華(此云相思是)擣為末,呪之一百八遍,塗著額上前,一切障難自然散滅。
「又法,取丁香葉、龍腦擣為末,呪之一千八遍,用塗心上,又取一分以緋袋`[*15-2]宬=盛【元明甲乙】*`宬之安頂上,一切眾生見者愛敬念。
「若欲令怨家病時,當於功德天像前立一肘水壇。壇門邊燒却陀囉木(此云紫`[檀=壇【宮】,橿【甲乙】]`檀木是),又取市死人臂骨、野芥子、訶梨勒燒作灰,乳汁和,畫作彼怨人形像。呪師誦呪,以右手把刀,左手執持,作瞋心誦呪一百八遍。又以左脚蹋畫人心上二十一遍,呪時加𤙖`[㧊=泮【元明甲】]`㧊。
「又法,呪師若欲得一切眾生自來供養者,當於功德天像前立二肘水壇,當壇西門穿一肘火坑。呪師於壇門南坐,右手把方鹽一百八顆,一顆呪一遍,擲火`[*6-2]爐=鑪【三宮甲】*`爐中。如是十五日,一日三時,一時一千八遍,并燒`[*7-15]酥=蘇【宋宮】*,【元】`酥蜜、白膠、沈水、蘇合香等,百味飲食自來供養,呪師無所乏少。
「又法,若欲得見功德天者,當詣一大蓮花池,`[可=所【三宮甲】]`可以`[左=右【宮】]`左手執香鑪入蓮華池,於其池中摘取一華,呪之一遍還擲著水中。如是滿一萬遍訖,爾時功德天當於七寶座以自相好水中出現。爾時,行者以銀盋滿中盛龍腦香水,於其出處以水`[*22-2]潑=㧊【宋宮】*`潑之。於是功德天而作是言:『子欲令我作何等物?』爾時,行者即答:『功德天神減少分施我。』作是語已,功德天即自還去。於後行者去處皆值財寶,求者稱意,種種隨心終不乏少。
「又法,取`[貰=貫【元明宮】]`貰彌木(此云`[狗=枸【甲乙】]`狗杞是也),寸截一百八段,呪一遍擲著火中。每日三時,一時一百八遍,如是滿足一百八日,於是行者即得自悟三通智。
「又法,或在寺中、若在房中、有舍利處、莊嚴道場,以功德天像面向西著,寸截紫`[檀=橿【三甲乙】]`檀木、任婆木皮(此云苦`[楝【麗】,棟【大】(cf. K11n0308_p1194a23)]`楝),是二種物悉以酪、`[*7-16]酥=蘇【宋宮】*,【元】`酥、蜜塗,塗一段木呪之一遍擲著火中,如是滿一百八段乃止。一日三時,如是二十一日,行者日得銀錢五百文。
「又法,取優鉢羅華——若無此華,取初出青蓮華——舍利波尼、鞞沙多波尼、摩陀那香、摩盧伽香、摩那叱囉,以上六種等分擣作末,以雪水和作丸,丸如小棗大,於金銀合子重`[*15-3]宬=盛【元明甲乙】*`宬藥丸,依如前法日夜誦呪不息,乃至藥自然動。動,即以藥擲著口中,行者含訖,一切見者皆大歡喜,日行三千里可無所畏。
「又法,欲得功德天每恒歡喜者,取那伽枳薩(此云龍華,出崑崙山)、須`[慰=尉【三宮甲】]`慰多、摩伽羅尼三種等分擣為末,以雪水和藥為丸,丸如小棗大,以金合子`[*15-4]宬=盛【元明甲乙】*`宬藥,每日於功德天像前燒一丸,一切障難自然散滅。
「又法,以舍離沙(此云合歡)樹一肘,麁如指大,以娑羅樹汁塗合歡枝上。呪師手執`[枝=杖【三宮甲乙】]`枝,於天像前數數誦呪,滿一百八日,天女歡喜,所有患處以此呪杖`[拄=柱【元宮】]`拄之即愈。
「又法,須取穀、麥、小豆,呪之一遍擲著火中,令滿一千八遍。一日三時,如是滿足四十`[五=九【考偽-甲】]`五日,一切家中穀、麥、豆自然色別皆來聚集。
「又法,欲除家內一切災禍,取伽羅樹枝——若無此木,取石榴枝——寸截,塗`[*7-17]酥=蘇【宋宮】*,【元】`酥、酪、蜜呪之一遍,著火中燒滿一千八遍,一切災禍自然除滅。
「又法,為除家內一切災障,每月八日、十五日,炭、灰二物和`[酪=酥【三甲】,醋【宮】]`酪,呪之一百八遍,散宅四方。當宅中立,誦呪一千八遍,一切惡鬼不敢前進。
「呪師欲得天女歡喜者,於像前作四肘水壇,壇中心穿一肘火坑,深七寸,畫作十二葉蓮華形,於中燒紫`[檀=橿【甲乙】]`檀木、桑木,柴長一肘,各一束。如是,每日三度於像前燒之,種種供養,并燒酥酪、粳米華、蕎麥華,誦大身呪至十萬遍。依如此法,天女歡喜,恒具大驗。
「誦此呪不得行欲。
「誦此呪者得無所畏,若阿須輪、鬼神、龍神無能害者。」
說`[此〔-〕【三甲】]`此呪已,阿難及諸比丘皆前為佛作禮而退。
此功德天女法竟。
佛說陀羅尼集經卷第`[十=十一【明甲】]`十`[甲本乙本奧書曰貞享三丙寅年七月四夜訓點之訖今日良意老師忌辰有感鴻德故書河南延命苾芻淨嚴四十八載佛恩罔極昊天悠師德甚深誰得讎今日將斯微少善咸𢌞同證菩提謀寶永五戊子年冬十月二十四日夜一校了性寂但乙本寶永乃至性寂無之]`
佛說陀羅尼集經卷第`[十一=十二【明】]`十一`[諸天卷下〔-〕【明宮】]` \(諸`[天=天部【元甲】]`天卷下)
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譯
諸天等獻佛助成三昧法印呪品
一時佛在毘富羅山大眾會中說諸金剛陀羅尼印祕密法藏神呪壇法。於是會中有梵天王及天帝釋、摩醯首羅、日天、月天、星天、地天、四天大王、火天等俱,是諸天王各有無量諸眷屬俱共會說法。`[又【三甲乙】,叉【大】]`又有無量天龍八部、諸大鬼神、藥叉、羅剎、諸眷屬等,聞是金剛神通自在法呪功能,各大驚怕,莫知走處。
佛語:「止止,汝等莫`[怕【麗】,𭟑【大】,怕【三宮甲乙】]`怕,此金剛法藏大有利益,汝等諦聽,我為汝等說諸利益方便之事。」
爾時,天龍八部眾等聞佛說已,心生歡喜,各各慚愧,悔諸罪過,從座而起,五體投地,頭面禮敬,前白佛言:「世尊!我等眷屬各有一百一十`[二〔-〕【甲】]`二大將,一一大將各領四萬藥叉眷屬,一一藥叉各領四百萬億鬼神相共遊行娑婆世界,滿諸國土,常伺人便,貪食血肉,為諸橫難,縱暴天下,破壞正法,欺誑三寶,恒作不善。我等愚癡,不知諸佛慈悲,憐愍一切眾生,多諸利益。我等眷屬各各不覺心口失念,發大誓願歸佛法僧,同諸天等獻是神呪,助護三寶,不敢違教,從佛印可。對佛、菩薩、金剛等前結諸要誓:『我等`[從=徒【三宮甲】]`從眾所領眷屬,在在處處如有寺舍道場講說大乘法`[輪=論【元明甲】]`輪及有誦持陀羅尼藏神呪印者,所住之處若有惱亂、反加殘害、不相擁護,我等眷屬即同欺犯負於三寶,我等皆當未來之世誓願不得成佛道果。』願佛證明印可法呪,我等亦當同諸佛等利益一切。
大梵摩天法印呪第一
「仰右手掌,直申小指、頭指,屈無名指、中指中節,頭並向上竪之,大指附於頭指側上,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輸嚕(二合)致(二) 悉彌哩(三合)致(三) 陀囉(上`[18]音=聲【明甲】*`音)尼(四) 鳴𤙖訶(上`[*18]`音)(五)』`[甲本朱書曰私云此呪與蘇悉地軌上卷灑身呪同]`
「是法印呪,若有人等受持此法、修習是呪、供養梵天欲得驗者,日日`[洗=洒【宮】]`洗手面訖,先胡跪地,於左腋中以`[俠=挾【元明甲乙】]`俠澡罐,罐口向前,即以`[左=右【三宮甲】]`左手作此印`[已〔-〕【三宮甲】]`已,寫澡罐水,盛印掌中,口近其掌,呪水三遍自飲水訖。又更印中盛水,以拭自口,誦呪三遍。又印中盛水呪之三遍,即用水`[24]泮=㧊【宋】*,潑【元明甲】*,柿【宮】*`泮自右脚上,次`[*24]`泮左脚上。復以右手大指、無名指捺自兩眼、兩鼻、口中、右耳、左耳竟,向自頭上過手放之。
「若是好事,以頭指入中指、頭大指兩指之間,即以頭指向外放之,出聲彈指;若是惡事,即以大指、中指相捻,出聲彈指。
「作此法者,種種得驗,作法即成,論義得勝。若作都大道場之時,亦作印呪喚梵天`[人=入【三宮甲乙】]`人助護供養。如能日日誦呪,供養一切佛等,一切有驗。
帝釋天法印呪第二
「先仰兩手,即以二無名指相鉤,其二中指及二小指各`[向=自【宮】]`向掌屈之,二頭指各斜竪,頭相拄,以二大指亦斜竪,附`[1]博=搏【甲乙】*`博頭指側,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怯`[2]皤=皓【宮】*`皤弭唎(二合)佉(二) 怯`[*2]`皤伽弭唎(二合)佉(三) 那羅阿姥腎穰(二合)(四) 阿姥皤訶(五) 阿佉殊姥佉(六) 娑伽提(七) 時那筏囉(二合)𠺒(八) 莎(去`[*18-2]音=聲【明甲】*`音)訶(九)』
「是法印呪,若有人等受持是呪印等,供養`[天帝=帝釋天【三宮甲】]`天帝者,種種有驗。若在佛前,每日作意常供養者,是人恒得諸天衛護,一切歡喜。
摩醯首羅天法印呪第三
「合掌,以二大指、二頭指、二小指皆相著竪,即以右手中指叉在左手中指、無名指`[4]芰=岐【三宮甲乙】*`芰出,又以無名指復叉在左無名、小指`[*4]`芰出,以左手無名指叉在右手無名指、中指`[*4]`芰出,`[又=入【元】]`又以中指叉在右手頭指、中指`[*4]`芰出,二手指相叉以向外,各`[*1-1]博=搏【甲乙】*`博著手背節間,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毘跢囉(二合)薩尼(二) 波囉(二合)末(平音)陀(去`[*18-3]音=聲【明甲】*`音)尼(`[三=二【宋元】]`三) 瞋陀`[去音〔-〕【三宮甲】]` \(去音)尼(四) 頻陀(去`[*18]`音)尼(五) 莎(去`[*18]`音)訶(六)』
「是法印呪,若有人等日日受持此印誦呪,供養摩醯首羅天者,種種得驗。每作是印誦呪供養諸佛之時,一切佛等亦生歡喜,兼療一切諸病有驗。
摩醯首羅天求馬古印呪第四
「右手屈中指最下節向掌內,其餘二節直申,又以無名指`[苾=㧙【明甲】]`苾在中指背根,又屈小指頭向掌中,又屈頭指,以中節文`[9]押=壓【三宮甲】*`押無名指甲,又屈大指,以大指文`[*9]`押頭指甲,以其大指頭復`[*9]`押小指甲。呪曰:
「『唵(一) 潛倍謀戲(二) 莎(去`[*18-6]音=聲【明甲】*`音)訶`[三〔-〕【三宮甲】]` \(三)』
「若人欲得求馬古者,七日之中全不喫食,日日作此印印中中指上,以`[11]酥=蘇【宋宮】*`酥蜜塗之,數數誦呪,口云所求馬古名字急急來者,至第七日即來打門。夜時作法,莫聽人知;若晝日作,牢閉門著,莫聽人知。
「又法,以`[12]埿=泥【三宮甲】*`埿作四箇像形,如天像,長三四指。何等為四?一名闍夜,二名毘闍夜,三名阿自多,四名阿婆囉自多。又以`[*12]`埿作摩醯首`[囉=羅【三甲】]`囉天像,中央安摩醯首`[羅=囉【元明宮甲】]`羅,右邊安闍夜及毘闍夜,左邊安阿自多及阿婆`[羅=囉【元明甲】]`羅自多,前著火`[爐=鑪【宋明宮甲乙】,罏【元】]`爐,取猫兒`[屎=糞【三宮甲乙】]`屎(此是西國`[鬼=人【宮】]`鬼食餅名)及人爪甲與人頭髮,三種相和燒供養之,數數作印并誦呪已,口云所求馬古名字急急來看。如是七日,日日作法,至第七日即來打門,從心所願。
「此法喫食亦無所苦,於夜作法莫令人知;若其晝日欲作法者,牢閉門著,莫令人見。若事了竟,收取`[其=像【宮】]`其像,藏著還用。
東方提頭賴吒天王法印呪第五
「側左手掌,中指已下三指把`[20]捲=拳【三甲乙】*`捲,又屈頭指中節,頭亦小曲,又以大指直斜申,頭勿捻著頭指上。右手亦同,`[21]唯=惟【宋】*`唯舉腕下著於左手臂上,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地𠼝致囉(上`[*18-7]音=聲【明甲】*`音)瑟吒`[二合二囉=囉三合二【甲】]` \(二合)(二) 囉囉囉(三) 波囉(二合)末(平音)陀(去音)那(四) 莎(去音)訶(五)』
南方毘嚕陀迦天王法印呪第六
「側左手腕,以右腕側著左腕根上,二掌相背,以二中指相鉤,申之如索,以二小指、二頭指、二大指各曲之,頭指來去。呪曰:
「『唵(一) 毘嚕陀迦(二) 藥叉地波跢曳(三) 莎(去`[*18-8]音=聲【明甲】*`音)訶(四)』
西方毘嚕博叉天王法印呪第七
「`[右=左【甲乙】]`右手側腕,以右手腕著於左手腕根上,二手中指已下三指各屈在掌作`[*20-1]捲=拳【三甲乙】*`捲,屈二大`[指=指以二大指【三宮甲】]`指,頭各`[*9-3]押=壓【三宮甲】*`押中指甲上,以二頭指相交如索申之,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毘嚕博叉那(去`[*18-9]音=聲【明甲】*`音)伽(二) 地波跢曳(三) 莎(去`[*18]`音)訶(四)』
北方毘沙門天王法印呪第八
「左手側腕,屈頭指已下四指在掌中作`[*20-2]捲=拳【三甲乙】*`捲,又屈大指`[*9-4]押=壓【三宮甲】*`押頭指上。右手腕亦側之作`[*20]`捲,如左手法,`[*21-1]唯=惟【宋】*`唯以大指直申向上,於左手`[*20]`捲上累著,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25]吠=跋【三宮甲】*`吠賒囉(二合)麼那(二) 檀`[那=那(上)【宋元宮】,那(上聲)【明甲】]`那`[牝=胝【宋元甲乙】]`牝(平`[*18-11]音=聲【明甲】*`音)陀羅(三) 莎(去`[*18]`音)訶(四)』
「是四天王法印呪等,若諸人輩受持諸佛、般若、菩薩、金剛、天等法呪之時,因有供養都會道場法壇之所,并作此印誦呪喚天,安置供養,即得一切人等歡喜。
「是天王等過去亦曾供養十方一切諸佛、及諸菩薩、并金剛等,其呪印法皆同,諸佛之所印可,并顯像法具諸相貌,`[威=咸【明甲乙】]`威侍佛所,利益一切。
又四天王通心印呪第九
「`[二=一【元】]`二手頭、中、小三指反叉合掌,二無名指竪,頭相拄,屈初節上,二大指還向內`[*20-5]捲=拳【三甲乙】*`捲中,大指來去。
「作是像已,於道場北面向南邊,作行安置竟,呪師南坐,面向北方,即手作前法印,各別作印,各誦其呪,一一喚之。安置坐已,燒安悉香,種種供養。次作通心印,誦通心呪。呪`[曰=曰(呪同最後)【元明甲】]`曰。
又四天王通心印呪第十`[呪用最後〔-〕【元明甲】]` \(呪`[用=同【宋明宮】]`用最後)
「右手大指、中指、小指皆竪向上,屈頭指、無名指`[*20-6]捲=拳【三甲乙】*`捲著掌上,手掌向前,屈肘向上(不`[是=見【三宮甲】]`是別來去法)。
「呪曰:
「『那(上`[*18-13]音=聲【明甲】*`音)謨毘(上`[*18]`音)嚕`[茶=荼【三宮甲乙】下同]`茶(上`[*18]`音)迦(上音)夜(一) 那麼毘(上`[*18]`音)嚕跛叉夜(二) 那麼`[*25-1]吠=跋【三宮甲】*`吠(輕呼)賒囉皤拏曳(三) 那麼提唎(二合)底囉(長`[*18]`音)瑟吒(二合)囉夜(四) 跢姪他(五) 壇茶(徒皆`[反=切【明甲】]`反)陀壇茶(六) 壇吒(上`[*18]`音)䶩壇吒䶩(七) 跢摩唎(八) 莎訶(九)』
「若能清淨如法受持是法印呪,四大天王將二十八部善神來詣道場助護行者,治一切病,七日呪之悉皆除`[7]差=瘥【宋宮】*`差。
四天王像法
「提頭賴吒天王像法,其像身長量一肘作,身著種種天衣嚴飾,極令精妙,與身相稱。左手申臂垂下把刀,右手屈臂,向前仰手,掌中著寶,寶上出光。
「毘嚕陀迦天王像法,其像大小、衣服准前,左手亦同前天王法,`[申=神【宋元】,伸【甲】]`申臂把刀,右手執矟,矟根著地。
「毘嚕博叉天王像法,其像大小、衣服准前,左手同前,唯執矟異,其右手中而把赤索。
「毘沙門天王像法,其像大小、衣服准前,左手同前,執矟拄地,右手屈肘擎於佛塔。
「作是像已,於道場北面向南邊作行,安置竟,呪師南坐,面向北方,即手作前法印,誦呪一一喚之。安置坐已,燒安`[9]悉=息【明甲】*`悉`[香=皆【宮】]`香,種種供養及誦心呪。呪曰:
「『唵(一) 漸婆羅(二) 謝輦陀羅夜(三) 莎(去`[*18-19]音=聲【明甲】*`音)訶(四)』
「是法印呪名四天王通心印呪。若作像身,於道場中日日作印,對於像前誦上呪等及誦心呪,得四天王歡喜垂恩。若能誦呪滿十`[萬=方【宮】]`萬遍,療病大驗,多得錢財。
日天法印呪第十一
「先背兩手,中指、無名指、小指等背竪使齊,以二頭指斜直,頭相拄,以二大指側屈,捻頭指側本節文,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娑訶薩囉(二) 囉(上`[*18-20]音=聲【明甲】*`音)濕迷(二合)(三) 莎(去`[*18]`音)訶(四)』
「是法印呪,若有受持此印誦呪,日日供養日天子者,一切無病。若在佛前為供養者,諸佛歡喜。
日天子供養印第十二(不見別呪)
「右手無名指、小指屈在掌中,以大指捺無名指、小指上節,中指直竪,少屈頭指,指頭側著中指上節,即以左手四指把腕,大指把著右手腕背,小指斜申屈,右臂肘直向上竪。
月天法印呪第十三
「反叉二小指、無名指在掌中,右`[*9-5]押=壓【三宮甲】*`押左,直竪`[上=二【三宮甲】]`上中指,頭相著,以二頭指各`[*9]`押中指第三節上,以二大指各捻掌中無名指兩頭,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住住鉢底(二) 莎(去`[*18-22]音=聲【明甲】*`音)訶(三)』
「是法印呪,若作大道場都壇之時,當作此印誦呪供養,一切歡喜。
星宿天法印呪第十四
「先`[仰=仰左手【三宮甲】]`仰右手,逆覆左手相叉,以右手無名指頭`[齊=累【三宮甲】]`齊`[*9-7]押=壓【三宮甲】*`押左手中指內根節,以右中指`[*9]`押左無名指內根節。復以左無名指逆累`[*9]`押右中指內根節,以左中指頭捻右無名指內根節,總綟正如索。以二小指直竪,頭相拄。以二頭指斜直,頭相拄。以二大指向身,頭相拄,開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那剎跢囉(二) 提婆跢曳(三) 莎(去`[*18-23]音=聲【明甲】*`音)訶(四)』
「是法印呪,`[若【麗】,苦【大】(cf. K11n0308_p1198b23)]`若有呪師日日相續對於佛前每作此印、誦呪供養者,身常無病。作都壇`[時=前【宮】]`時亦通入數,`[誦=請【三宮甲】]`誦喚供養,一切歡喜。
地天法印呪第十五
「合腕,以二頭指及二小指反叉在掌中,`[左=右【三宮甲】]`左`[*9-10]押=壓【三宮甲】*`押`[右=左【三宮甲】]`右,以二中指及二無名指直竪,頭相拄,以二大指並竪,`[*9]`押二頭指側,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婆孫陀哩(二) 陀那陀若(三) 鉢囉(二合)婆(上`[*18-24]音=聲【明甲】*`音)囉怛(二合上`[*18]`音)儞(四) 莎(去`[*18]`音)訶(五)』
「是法印呪,若有人等日日相續受持此印、至心誦呪、供養地天,得一切珍寶。若作都壇時亦通`[一=入【三宮甲】]`一位,喚而供養,一切歡喜。
火天法印呪第十六
「直竪右手後三指,頭指少曲,以大指屈在掌中,頭指來去。呪曰:
「『唵(一) 阿耆那(去`[*18-27]音=聲【明甲】*`音)曳(二) 訶弊`[毘治反=毘治切下同【明】,毘冶切下同【甲】,毘冶反【乙】]` \(毘治反)歌弊`[(同上下同)(三)=三【明甲】,音上下同三【宮】]` \(同上下同)(三) 婆訶那(去`[*18]`音)夜(四) 地弊地弊(五) 地`[跋=跛【明甲】]`跋夜(六) 莎(去`[*18]`音)訶(七)』
「是法印呪,呪師若作一切壇法供養之時,先喚火天坐於火`[23]爐=鑪【三宮甲乙】*`爐華座中已,燒`[*11-1]酥=蘇【宋宮】*`酥蜜等種種供養竟,即移火天於火`[*23]`爐邊安置坐之。然後以次請一切佛、及請般若、一一菩薩、一一金剛、并`[請=諸【三甲】]`請天等,安置火`[*23]`爐華座中已,燒`[*11]`酥蜜等,及以五穀、種種華香、并諸餅果、香水等物,而為供養竟。一一次第還作本印,誦其本呪而送本位。供養遍已,作發遣印而令散之。
火天子助呪師天驗印第十`[七=七(不見別呪)【三宮甲】]`七
「右臂屈肘,向上直竪,頭指、中指、及無名指屈頭向掌,頭勿著掌,直竪大指,捻頭指側。
閻羅王法身印呪第十八
「屈`[右=左【三甲】]`右手三指,仍稍出頭指三分許,以大指博附著頭指下節文,頭指來去。呪曰:
「『唵(一) 閻摩囉闍(二) 烏揭囉(`[上=去【宋元甲】]`上`[*18-30]音=聲【明甲】*`音)毘𠼝(二合)`[4]耶=邪【宮】*`耶(三) 阿揭車(四) 莎(去`[*18]`音)訶(五)』
「是法印呪,若作大壇供養一切諸佛等時,即作此印誦呪七遍,其閻羅王即來`[受=之【宮】]`受供,心大歡喜。
一切龍王法身印呪第十九(亦名優婆難陀龍王印)
「以`[右=左【宮】]`右肘頭在左肘內,復以右手後四指少曲,以大指`[*1-2]博=搏【甲乙】*`博頭指少曲之,左手反曲向右手上,右手亦如是。兩手相向狀如蛇口,以二手四指開合來去(呪用後`[呪〔-〕【宮】]`呪)。
又有龍王法身印第二十
「左右臂腕准前不改,但以左右小指、無名指反叉掌中,右`[*9-12]押=壓【三宮甲】*`押左,二中指直竪,頭相拄,以二食指拄中指背上節,以二`[大=之【宮】]`大指少曲,各拄二食指內中節,頭指來去(同誦後呪)。
「呪曰:
「『唵(一) `[9]蒲=蒱【宋】*`蒲祇`[*9]`蒲祇(二) `[*9]`蒲雞`[*9]`蒲伽跋底(三) 嗚𤙖訶(`[上音〔-〕【明甲】]`上音)(四)』
「是法印呪,若作大會供養壇時,即作此印誦呪,喚入都壇會中同供養者,即得一切皆悉歡喜。
「若欲祈雨,當具作壇供養作法,`[依=所【明甲】]`依`[祈=所【元】]`祈即得降雨便足。
五方龍王華座印第二十一(不見別呪)
「二手八指似曲不曲,皆向上竪,二小指頭相離二分,二無名指及二中指頭各相離,可二寸許,二頭指頭相去四寸,並竪大指,`[二之字元本白缺]`二指相著。
五方龍王牙印第二十二(不見別呪)
「屈右臂肘,直向上竪,屈無名指、小指在掌,中指直竪,又屈頭指指頭側著中指中節,以大指捻頭指頭側。
祈雨法壇
「若欲乞雨,可就國中四望勝地及好池泉有龍之處,近其池側修理平淨,方面各取正五十步,著淨衣服,置立道場竟,當中心作十二肘壇——八肘亦得。其壇四方皆將皂布幕`[幃=帷【宋宮】,圍【元明甲】]`幃遶之,上方亦覆,於其幕內多懸皂幡,又以五色粉遶四畔。其壇界畔`[*21-2]唯=惟【宋】*`唯作一重而開四門。
「壇之東門,將以`[*12-2]埿=泥【三宮甲】*`埿作一龍王身,身長三肘,一身三首。其龍立地,龍身一肘在於壇內,二肘在外。次於南門又以泥作一龍王身,身長五肘,一身五首。其龍立地,龍身一肘在於壇內,四肘在外。次於西門又以泥作一龍王身,身長七肘,一身七首。龍身立地,龍身`[長〔-〕【三甲】]`長一肘在於壇內,六肘在外。次於北門又以泥作一龍王身,身長九肘,一身九首。龍身立地,一肘在內,八肘在外。次壇中心又以泥作一龍王身,身長八肘,一身一首,龍頭向東。
「五龍王前,龍別各安`[一=二【元明甲】]`一大瓦瓶,瓶上各以白粉塗之。其瓶身上以真牛黃各畫四箇須菩提像,結`[加=跏【甲乙】]`加趺坐,一一瓶`[中〔-〕【三甲】]`中口滿著雜華——若無生華,以綵華充——其瓶項上花鬘`[絞=交【三甲】]`絞絡。
「其壇四角各別安一赤銅水罐,其罐各受可一`[斗=升【宮】]`斗者,滿盛淨水,不須畫飾。其口插柳、柏枝——竹枝亦得中用——各并葉取。又各以生五色綵帛繫其枝上,共成一束,其綵色別各長五尺。
「其壇內外多以`[埿=泥【三甲】]`埿作小龍子形,以為眷屬。
「五龍王前,各以種種`[餅菓=果餅【元明甲】]`餅菓飲食一大牙盤盛而供養,其食日別換新好者。
「作是壇法乞雨之時,每日以煮五穀一石散施地上鬼神等食。作法時,共八弟子伴——悉曾經入都道場者——令入驅使,以外餘人不得輒入。其作法人等`[*21-3]唯=惟【宋】*`唯合得食乾粳米`[飯=餅【宮】]`飯、粳米乳粥、餅、果子等,不得喫菜。香湯洗浴,著新淨衣,入壇作法。一上廁時一度洗浴,著新淨衣,方入壇上。
「遣一呪師坐於壇內,多燒雜香,至心誦呪,直護身作,莫作結界。如是八人更互入壇誦呪,不得令其壇內空虛,日夜誦呪,呪聲莫絕,每至夜然一百二十盞燈。
「若欲出入來去之時,皆從西門出入來去,其餘三門不得輒入。幃幕以外四面各別而開一門,門別各懸雜綵色幡,門別張幕,多敷氈褥,供給香油、飲食、臥具。
「又請有德有行精進眾僧,`[及=各【三甲】]`及自清齋,香湯洗浴,著新淨衣,入幃之內轉《大雲經》、《孔雀王經》、《大雲輪經》,六時遶壇行道禮拜,助祈雨人。
「若能如是作法乞雨,三日得雨;若不得者,一七日內必得大雨。
那羅延天身印呪第二十三(亦名呼`[召=名【三宮】]`召印,`[上=已【甲乙】]`上下例然也)
「以兩手四指反相叉,仰掌向上,指頭向上直竪,二大母指各附二食指側,大母指來去。呪曰:
「『跢姪他(一) 唵(二) 那`[1]羅=囉【元明甲】*`羅延提婆那(三) 訖`[2]柳=抑【元明】*`柳(二合)噓拏(二合)訖柳(二合)噓拏(二合)(四) 莎訶(五)』
那羅延天無邊力印第二十四
「准前印,上迴掌,向身合腕,以左手大母指屈入右手大母指岐間,以右手大母指`[*9-13]押=壓【三宮甲】*`押左手大母指,誦前呪。作此印呪,能移山覆海,不得與人結怨,必為報讎損於前人,慎之慎之。
乾闥婆身印呪第二十五
「以二小指左右相叉,以二無名指鉤取二小指在掌中,二中指直竪,頭相拄,二頭指附二中指側少屈,二大母指並散竪,大母指來去。呪曰:
「『唵(一) 薩婆乾闥婆那(二) 迦嚕茶耶(三) 畔陀畔陀(四) 莎訶(五)』
緊那羅身印呪第二十六
「以左右二中指、無名、小指合掌相叉,右`[*9-14]押=壓【三宮甲】*`押左,二頭指竪,頭相拄,開掌一寸許,二大母指散竪來去。呪曰:
「『唵(一) 跋折囉(二) 緊那囉伽(去`[*18-32]音=聲【明甲】*`音)耶(三) 畔陀畔陀(四) 莎訶(五)』
摩呼囉伽身印呪第二十七
「以兩手把`[*20-7]捲=拳【三甲乙】*`捲,仰掌側相著,先竪二頭指,又以二大母指各捻二中指側文上,頭指來去。呪曰:
「『唵(一) 薩婆摩呼囉伽(二) 伽囉吒耶(三) 莎訶(四)』
摩訶摩喻唎`[印身=身印【甲】]`印身呪第二十八(唐云孔雀王印,用此結界縛魔)
「先以`[左=右【三甲乙】]`左手中指叉入`[5]右=左【三甲乙】*`右手中指背,左手頭指、無名、小指並把右手中指背,又以右手頭指、無名、小指把左手大母指,左手大母指在右手大母指岐間出頭,與`[*5]`右手中指相捻,右手大母指`[*9-15]押=壓【三宮甲】*`押右手頭指、中指甲上,左手頭指直竪來去。呪曰:
「『跢姪他(一) 唵(二) 摩訶摩喻`[利=唎【明甲】]`利(三) 薩婆伽那鉢地(四) 畔陀畔陀(五) 嗚𤙖頗吒(二合)(六) 莎訶(七)』
摩訶摩喻`[7]利=唎【三甲】*`利集天眾印第二十九(與遮文荼追天鬼印同也)師子王呼`[召=召印【三宮甲】]`召呪法第三十
「起立,先以左手頭指屈第二節,又以左手大母指`[*9-16]押=壓【三宮甲】*`押頭指上,又以中指`[*9]`押大母指甲上,無名、小指直竪,舉手與左`[9]膊=髆【元】*`膊齊,又以右手大母指屈入掌中,三指把`[*20-8]捲=拳【三甲乙】*`捲又與右`[*9]`膊齊,迴手掌向膊,頭指直竪來去。呪曰:
「『跢姪他(一) 唵(二) 吼吼吼吼(三) 呼呼呼呼(四) 訶訶訶訶(五) 莎訶(六)』
「`[作此印時一切鬼神一呼立至=(作此印時一切鬼神一呼立至)【三甲】]`作此印時,一切鬼神一呼立至。
師子王護界印呪第三十一
「與前軍茶利金剛一字降魔王印同,`[唯=惟【宋宮】]`唯改`[二=一【元】]`二中指頭拄眉間。呪曰:
「『唵𤙖(一) 豆留豆留(二) 𤙖𤙖𤙖𤙖(三)』
「遶壇三匝,發大聲吼,誦此呪已,所有一切毘那夜迦聞此呪音皆悉散滅。
伽嚕茶呼召印呪第三十二
「仰二手掌,右`[*9-18]押=壓【三宮甲】*`押左,以右手大母指鉤`[取=耳【宮】]`取左手大母指,左手亦如之。左手中指、無名、小指屈`[指〔-〕【三宮甲】]`指在右手掌中,以右手中指、無名指、小指`[*9]`押`[右=左【甲】]`右手三指甲上,頭指直竪來去。呪曰:
「『唵(一) 跋折囉伽嚕拏(二) 瞋陀瞋陀(三) 摩他摩他(四) 𤙖`[泮=𭠒【三】,柿【宮】,㧊【甲】]`泮(五) 莎訶(六)』
大辯天神王呼召印呪第三十三
「先以右手大母指屈入掌中,中指、無名、小指把`[*20-9]捲=拳【三甲乙】*`捲,又以左手向前把右手腕,右手頭指來去。呪曰:
「『`[跢=哆【宮】]`跢姪他(一) 唵(二) 摩訶提婆布怛囉(三) 却吒(二合)旁伽(四) 賀悉跢(二合)曳(五) 莎訶`[六〔-〕【宮】]` \(六)』
焰摩檀陀呼召印呪法第三十四
「以兩手中指、無名、小指正相叉,二頭指竪,頭相拄,二大母指各附二頭指側,開掌如掬水法,大母指來去。呪曰:
「『跢姪他(一) 唵(`[二=一【明甲】]`二) 焰摩檀馱那(三) 尸朋迦唎尼(四) 跋折`[*7-1]利=唎【三甲】*`利杜`[堤=提【甲】]`堤(五) 𤧕醯𤧕醯(六) 莎訶(七)』
水天呼召印呪第三十五
「以兩手小指頭側相`[*1-3]博=搏【甲乙】*`博,二無名指在小指後指`[心=頭【考偽-甲】]`心相捻,二中指亦然,二頭指`[苾=㧙【元明甲】]`苾捺二中指背第一節上,仰掌狀如掬水法,以二大母指各附食指側,大母指來去。呪曰:
「『跢姪他(一) 烏馱(去`[*18-33]音=聲【明甲】*`音)迦提婆那(二) 𤧕醯𤧕醯(三) 莎訶(四)』
「若欲作此水`[天=大【元】]`天印呪法者,當作縱廣四肘水壇,壇開四門。其壇北面安水天座,安十六盤飲食供養,燒熏陸香。呪師`[24]洗=洒【宮】*`洗浴,著新淨衣,面向北坐,誦呪滿足一千八遍,祈雨先得。
「若入水中作此印法,履水如地。
造水天像法
「以白檀木刻作其像,身高五寸,似天女形,面有三眼,頭著天冠,身著天衣,瓔珞莊嚴,以兩手捧如意寶珠;身高二寸半作亦得。造此像已,安木函內,以錦囊盛繫於左臂,諸願悉隨。
「次作身印。
水天身印第三十六
「起立並脚,合掌當眉間,二頭指`[*9-20]押=壓【三宮甲】*`押二大指頭。作此印者,水天身現。
風天法印呪第三十七
「起立地,兩脚相離二尺許,脚指並齊,左右中指屈中節在掌中,次以並二大指各`[*9-21]押=壓【三宮甲】*`押中指側上,鉤左右頭指、無名指、小指,頭皆相著,三指側皆開,合腕,以`[二=一【元明】]`二大指下節當額上著,指頭向上。呪曰:
「『唵(一) 婆遮鞞(二) 阿揭車(三) 莎`[去音〔-〕【宮】]` \(去`[*18-34]音=聲【明甲】*`音)訶(四) (印無來去,法印出十一面,呪是當部)』
阿修`[*1-1]羅=囉【元明甲】*`羅王法印呪第三十八
「以左手中指等屈指頭,離掌三分許,其頭指曲,以大指亦稍曲,與頭指相應,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毘摩質多囉(二) 阿蘇囉(三) 地波多曳(四) 莎(去`[*18-35]音=聲【明甲】*`音)訶(五)』
「是法印呪,若作大都法壇之時,作此印呪喚入供養,一切歡喜。
遮文茶法印呪第三十九
「以左右中指、無名指倒`[綟=捩【三宮甲】]`綟相絞,以二小指相叉,以二大指向上相叉,其二頭指亦相叉,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胡嚧胡嚧(`[二=三【明甲】]`二) 遮文地(徒皆`[5]反=切【明甲】*`反)(三) 莎(去`[*18-36]音=聲【明甲】*`音)訶(四)』
「是法印呪,若作大都法壇之時,作此印呪喚入供養,一切歡喜。
遮文茶`[天=大【元明】]`天三博叉護身印第四十
「二大指屈`[於=指【宮】]`於掌中,二無名指`[*9-22]押=壓【三宮甲】*`押二大指甲上,二頭指、中指、小指並直竪,頭相拄,翼二肘,印去乳房五寸,誦大身呪。
遮文茶天火`[輪=轉【宮】]`輪印第四十一
「`[9]右=左【三宮甲】*`右中指拄`[10]左=右【三宮甲】*`左頭指頭,`[*10]`左中指拄`[*9]`右頭指頭,二無名指屈於掌中,二無名指中節相背,二大指、二小指並直竪,頭相拄,誦心呪。
遮文茶天伏魔鬼印第四十二
「左右八指總反叉於掌中,`[*21-4]唯=惟【宋】*`唯二中指直竪,頭相拄,合腕安頂上,翼二肘,誦心呪。
遮文茶天追諸天印呪第四十三
「左右九指總反叉在掌中,`[*21-5]唯=惟【宋】*`唯右手中指直竪來去,二大指亦屈頭於掌中,誦大身`[呪=呪(此呪亦名摩登伽呪)【元明甲】]`呪。呪曰:
「『那(上`[*18-37]音=聲【明甲】*`音)謨悉陀(去`[*18]`音)喃(上`[*18]`音)(一) 那(上`[*18]`音)謨摩登伽(去`[*18]`音)喃(上`[音=同【宋元宮】,聲【明甲】]`音)(二) 那(上`[*18]`音)謨悉陀(去`[*18]`音)耶(三) 遮文茶耶(四) 頞跢囉(二合)迦羅波泥(五) 什婆娑那(去`[*18]`音)`[*4-1]耶=邪【宮】*`耶(六) 提婆陀(去`[*18]`音)那婆不嗜陀(去音)曳(七) 阿彌迦槃羅毘利`[*4]`耶(八) 鉢羅迦羅摩曳(九) 藥叉囉剎娑婆不嗜陀(去`[*18]`音)`[*4]`耶(十) 拔囉不摩婆羅臘陀(去`[*18]`音)曳(十一) 𠼝師伽那(十二) 伽膩鞞闍伽拏(十三) 瞢伽羅鉢瑟吒曳(十四) 濕摩捨那(十五) 婆那婆悉泥曳(十六) 㖶醯(平`[*18]`音)曳醯(上音)婆伽婆帝(十七) 遮文遲(十八) 薩婆阿`[遏=囉【甲】]`遏地(二合)悉啼(十九) 訶`[囉=羅【三甲】]`囉訶羅(二十) 頡利頡利(二十一) 戶盧戶盧(二十二) 遮`[15]羅=囉【三宮甲】*`羅遮`[*15]`羅(二十三) 只唎只唎(二十四) 主嚧主嚧(二十五) 㖶醯(平`[*18]`音)曳醯(上`[*18]`音)婆伽婆帝(二十六) 遮文茶(二十七) 闍婆羅闍婆囉(二十八) 陀婆陀婆(二十九) 涅唎吒涅唎吒(三十) 彌利彌利(三十一) 訶訶(三十二) 醯醯(三十三) 呼呼(三十四) 勃馱勃馱(三十五) 陀囉陀囉(三十六) 提唎提唎(三十七) 途嚧途嚧(三十八) 伽吒伽吒(三十九) 伽知伽知(四十) 瞿都瞿都(四十一) 訶囉訶囉(四十二) 醯唎醯唎(四十三) 呼嚧呼嚧(四十四) 阿嚧訶阿嚧訶(四十五) 暴嚕訶暴嚕訶(四十六) 㖶醯曳醯(上音)婆伽婆帝(四十七) 遮文茶(四十八) 安跢`[嚧=囉【三甲】]`嚧迦羅波薩那𧜟(四十九) 勃蘇摸投休(二合)遲當儀(五十) 伽羅伽羅(五十一) 岐利岐利(五十二) 瞿盧瞿盧(五十三) 㖶醯曳醯(上`[*18]`音)婆伽婆帝(五十四) 必帝唎婆`[𭒂=嘙【三甲乙】]`𭒂那𭒂悉泥𧜟(五十五) 阿勘跋蘇(五十六) 謨途致當嗜(五十七) 唵(五十八) 遮羅遮羅(五十九) 婆羅婆羅(六十) 鉢囉鉢囉(六十一) 森羅森羅(六十二) 阿鼻賒阿鼻賒(六十三) 阿婆阿婆(六十四) 鉢囉謨吒`[*4]`耶(六十五) 婆伽婆帝(六十六) 遮文茶(六十七) 薩`[18]羅=囉【宋元甲】*`羅薩`[*18]`羅(六十八) 跋羅跋羅(六十九) 阿突那阿突那(七十) 勃馱勃馱(七十一) 俱嚧俱嚧(七十二) 訶羅訶羅(七十三) 伽羅伽羅(七十四) 岐利岐利(七十五) 瞿盧瞿盧(七十六) 㖶醯(平`[*18]`音)曳醯(上`[*18]`音)婆伽婆帝(七十七) 遮文茶(七十八) 薩皤遏貪(七十九) 摩森娑達`[*4]`耶(八十) 阿遮囉寫(八十一) 望不折`[*4]`耶(八十二) 莎訶(八十`[三=三句【宋元】]`三) `[(自呪…呪)八字〔-〕【元明甲】]` \(自呪亦名摩登伽呪)』
又遮文茶呪第四十四
「呪曰:
「『那謨悉陀那(`[一=二【元】]`一) 摩登伽那(二) 那謨悉陀夷(三) 遮文茶夷(四) 阿多`[22]囉=羅【三宮甲】*`囉迦`[*22]`囉波(二合)(五) 婆娑那夷(六) 提婆陀那婆不嗜多夷(七) 阿尼訶多皤`[23]羅=囉【三宮甲】*`羅毘𠼝夷(八) 波羅迦`[*23]`羅摩夷(九) 藥叉囉剎`[娑=娑婆【甲乙】]`娑不嗜`[哆=多【三甲】]`哆夷(十) 跋`[*23]`羅(上`[*18-54]音=聲【明甲】*`音)摩(十一) 跋羅臘陀夷(十二) 𠼝師伽那(十三) 毘闍伽羅(十四) 瞢伽羅樹師吒(二合)夷(十五) 奢摩奢那皤悉泥(十六) 㖶醯曳醯(上`[*18]`音)婆伽婆帝(十七) 遮文遲(十八) 薩婆遏他悉`[弟=第【三宮甲】]`弟(十九) 訶羅訶羅(二十) 爰利爰利(二十一) 戶盧戶盧(二十二) 遮羅遮羅(二十三) 至利至利(二十四) 注留注留(二十五) 㖶醯(平`[*18]`音)曳醯(上`[*18]`音)婆伽皤帝(二十六) 遮文遲(二十七) 闍婆羅闍婆羅(二十八) 馱婆馱婆(二十九) 多利吒多利吒(三十) 四利四利(三十一) `[訶醯呼訶醯呼=訶訶醯醯呼呼【甲】]`訶醯呼訶醯呼(三十二) 佛提佛提(三十三) 馱囉馱囉(三十四) 地唎地唎(三十五) 度嚧度嚧(三十六) 伽吒伽吒(三十七) 祇致祇致(三十八) 巨誅巨誅(三十九) 訶囉訶囉(四十) 奚唎奚唎(四十一) 戶`[2]盧=嚧【三宮甲】*`盧戶`[*2]`盧(四十二) 阿魯訶阿魯訶(四十三) 波烏魯訶波烏魯訶(四十四) 㖶醯(平`[*18]`音)曳醯(上`[*18]`音)婆伽皤帝(四十五) 遮文遲(四十六) 阿多囉劫婆羅(四十七) 皤娑那夷(四十八) 勃蘇摸投休遲當儀(四十九) 伽羅伽羅(五十) 祇利祇利(五十一) 求婁求婁(五十二) 㖶醯曳醯(上`[*18]`音)婆伽皤帝(五十三) 畢帝利伽拏(五十四) 皤悉泥(五十五) 唵(五十六) 遮羅遮羅(五十七) 婆羅婆羅(五十八) 摩羅摩羅(五十九) 波羅波羅(六十) 阿鼻賒阿鼻賒(六十一) 阿暮吒曳(六十二) 波羅暮吒曳(六十三) 㖶醯曳醯(上`[*18]`音)婆伽`[婆=皤【宋元宮甲】]`婆帝(六十四) 遮文遲(六十五) 波羅波羅(六十六) 阿度那阿度那(六十七) 毘`[4]度=遮【三】*`度那毘`[*4]`度那(六十八) 屈婁屈婁(六十九) `[5]阿=何【宮】*,呵【甲】*`阿羅`[*5]`阿羅(七十) 唏利唏利(七十一) 休婁休婁(七十二) 伽訶羅伽訶羅(七十三) 祇唏利祇唏利(七十四) 求休婁求休婁(七十五) 㖶醯曳醯(上`[*18]`音)婆伽皤帝(七十六) 遮文遲(七十七) 薩皤遏他摩摩(某甲七十八) 娑陀夷(七十九) 莎訶(八十`[句〔-〕【甲乙】]`句)』
又遮文茶呪第四十五
「呪曰:
「『那(上`[*18-63]音=聲【明甲】*`音)謨婆伽婆妬(一) 嚧達囉耶(二) 那謨悉陀`[喃=南【明甲】]`喃(三) 那(上`[*18]`音)謨婆伽婆帝(四) 遮文茶𧜟(五) 阿鉢囉帝賀多(六) 婆羅毘唎耶(七) 鉢`[*22-2]囉=羅【三宮甲】*`囉羯麼𧜟(八) 摩訶囉剎賜𧜟(九) 鉢`[*22]`囉什婆履多`[8]㮈=捺【甲乙】*`㮈`[*4-7]耶=邪【宮】*`耶那(去`[*18]`音)𧜟(十) 阿帶囉(上`[*18]`音)迦羅婆(二合)皤薩那𧜟(十一) 摩奴沙摩乞`[此=些【甲】]`此婆叉泥𧜟(十二) `[*8]`㮈羅母制(十三) 摩婆薩那𧜟(十四) 底唎迦跛羅(十五) 摩羅佉吒(十六) 婆伽害羅昵𧜟(十七) 欝馱(二合)雞舍(十八) 鼻`[𠼝=唎【三甲】]`𠼝俱(上`[*18]`音)知目佉𧜟(十九) 摩醯濕婆(二合)`[羅=囉【三甲】]`羅婆羅臘陀𧜟(二十) 阿蘇囉那舍泥𧜟(二十一) 藥叉囉剎(二十二) 此鉢利鼻唎多(去`[*18]`音)𧜟(二十三) 唵(二十四) 遮文茶𧜟(二十五) 馱囉馱囉(二十六) 努盧奴努盧奴(二十七) 揭哩(二合)闍揭哩闍(`[二十八【大】∞唐云雷震【三宮甲】]`二十八)(`[唐云雷震【大】∞二十八【三宮甲】,唐=此【甲明】]`唐云雷震) `[茂=筏【三甲乙】]`茂`[*22]`囉`[囉=筏羅【三甲】,筏囉【乙】]`囉(二十九) 帶波帶波(三十) 什婆羅什婆羅(三十一) 吉利吉利(三十二) 妬盧妬盧(三十`[三=二【元】]`三) 牟盧牟盧(三十四) 摩訶`[麼=摩【三甲】]`麼盧(三十五) 阿毘舍阿毘舍(三十六) 泥毘舍(三十七) 薩婆遏貪(`[二合上音=上聲二合【明甲】]`二合上音)(三十八) 淼淼大野(三十九) 婆伽婆帝(四十) 遮文茶(四十`[19]一=二【元】*`一) 度盧度盧(四十二) 陀(去`[*18]`音)婆陀婆(`[唐=此【甲明】]`唐云急走)(四十三) 佉佉佉馱佉馱(四十四) 制吒制吒(四十五) 拔波拔波(四十六) 吉`[21]利=唎【三宮甲】*`利吉`[*21]`利(四十七) 折波折波(四十八) 婆伽婆帝(四十九) 遮文茶(五十) 薩婆提羅(上`[*18]`音)醯(五十一) 驃謨制`[*4]`耶(五十二) 莎訶(五十三) 囉(上`[*18]`音)叉囉叉(五十四) 淼淼阿闍履𧜟`[五十五寫=寫五十五【甲】]` \(五十五) 寫薩婆鼻馱(去`[*18]`音)那(五十六) 鼻那`[耶〔-〕【甲】]`耶泥雞轉(五十七) 莎訶(五十八`[24]句〔-〕【明甲乙】*`句)』
又遮文茶呪第四十六
「呪曰:
「『唵(`[*19-1]一=二【元】*`一) 遮文茶(二) 必帝唎婆尼迦(三) 罽波羅訶悉帝(四) 茶岐尼羅迷(五) 破破敷沙必唎`[*4-9]耶=邪【宮】*`耶(六) 阿鉢`[羅=囉【明甲】]`羅提訶多(七) 縛陀鉢吒(八) 帝𠼝(二合)輸(`[去=上【三宮甲】]`去音)利迦那迦(九) 跋折囉(十) 浮瑟泥(二合)(十一) 阿羯吒(十二) 毘羯吒(十三) 鉢`[覩=都【三甲乙】]`覩(吒魚`[*5-1]反=切【明甲】*`反)羯吒(十四) 劬羅鄧瑟智(二合)泥(十五) 芒斯婆羅摩`[*4]`耶(十六) 輸藍鉢囉(十七) 毘舍摩奴沙(去`[*18-73]音=聲【明甲】*`音)(十八) `[佉=佶【宮】]`佉伽訶薩帝(十九) 唵(二十) `[跛=跋【元明宮甲】]`跛羅`[蒲=蒱【元明甲乙】]`蒲瑟泥(二十一) 遮羅遮羅(二十二) 罽波罽波(二十三) 醯醯(二十四) 脯羅脯羅(二十五) 阿鼻舍阿鼻舍(二十六) 婆伽婆帝(二十七) 那(上`[*18]`音)悉都(二合)提(二十八) 莎訶(二十九) 胡嚧都(吒魚`[*5]`反)牟羯多(三十) 莎訶(三十一`[*24-1]句〔-〕【明甲乙】*`句)』
又遮文茶呪第四十七
「呪曰:
「『那(上`[*18-75]音=聲【明甲】*`音)謨悉陀喃(一) 那謨摩登伽喃(二) 那謨悉陀夷(三) 那謨遮文茶夷(四) 阿鉢囉底訶多(五) 摩羅彌梨鉢羅伽`[*22-5]囉=羅【三宮甲】*`囉摩夷(六) 那謨婆伽婆帝(七) 遮文遲(八) 摩訶囉剎西(九) 鉢羅闍婆利跢(十) 那夷那(上`[*18]`音)延安多`[*23-3]羅=囉【三宮甲】*`羅尼却波羅(十一) 提婆薩那夷(十二) 摩怒沙恾娑拔剎那夷(十三) 唵(十四) 陀囉陀`[羅=囉【三甲】]`羅(十五) 室利室利奴(十六) 伽闍婆伽闍婆(十七) 伽多婆伽多婆(十八) 吉`[利=唎【宋宮】]`利吉`[利=唎【明】]`利(十九) 都盧都盧(二十) 暮盧暮盧(二十一) 摩訶暮盧(二十二) 阿毘賒阿毘賒(二十三) 薩婆遏他(二合)麼麼(某甲)(二十四) 婆陀夷(二十五) 㖶醯曳醯(上`[*18]`音)婆伽婆帝(二十六) 遮文遲(二十七) 吐吐(二十八) 他婆他婆(二十九) `[34]呵=可【三宮甲】*`呵陀`[*34]`呵陀(三十) 婆吒婆吒(三十一) 拔波拔波(三十`[二=一【元】]`二) 吉`[*21-2]利=唎【三宮甲】*`利吉`[*21]`利(三十三) 折波折波(三十四) 㖶醯曳醯(上`[*18]`音)婆伽婆帝(三十五) 遮文遲(三十六) 薩婆伽羅夷驃(三十七) 暮者也(三十八) 莎訶(三十九`[*24-2]句〔-〕【明甲乙】*`句) (前第二呪`[反〔-〕【三甲乙】]`反與此呪受持法用并及功能如下所說)』
「若欲受持摩登伽呪法,先作一壇,縱廣七尺,用牛糞塗地,方七尺七寸。當取一杖,隨杖長短,量取七尺亦得,取柳枝長六尺及竹。口含淨水,半`[37]噀=𠹀【宋元宮】*`噀,餘者咽去。初含水叩齒七遍,然後`[*37]`噀半,殘半咽之,即呪;呪鉢亦然。
「若呪病人時,取灰——無灰取土及水——隨得呪之訖,用灰水塗病人身,然後呪燒白膠香。地上畫一鬼形,呪師手捉石榴枝、或用柳枝,即呪此枝。打病人時,若鬼著者,即問姓名行病所由;若不語者,誦呪一遍,以水灑之,即便自語——若以芥子代水亦得。
「結界之法,水及芥子或呪三遍、或呪七遍以散四方,心中作念:『齊若干步當擁護我。』
「凡呪童男女令遣看吉凶者,清淨`[*24-1]洗=洒【宮】*`洗浴,燒安`[*9-1]悉=息【明甲】*`悉香,手`[捉=提【元甲】]`捉石榴杖,呪杖打地。若打四`[指=廂【三甲】]`指地及打身上,即神著也。
「若一日瘧、二日、三日、四日、及七日者,當呪白線,一呪一結,結三七結,繫頭即`[*7-1]差=瘥【宋宮】*`差。
「若人欲斷`[厭=魘【明甲】]`厭`[𩲐=魅【三宮甲】]`𩲐鬼者,捉鑌鐵刀,大小隨意,撝病人頭上即便得`[*7-2]差=瘥【宋宮】*`差。
「若人欲得錢財、寶貨、穀帛、資生者,取七種穀,用紫`[5]薑=橿【三甲乙】*`薑木`[齊=累【三甲】]`齊作井`[欄=闌【宋】]`欄,以火然`[柴=紫橿【三甲】,紫【宮】]`柴,呪七種穀,一呪一燒紫`[*5]`薑火中,如是乃至一百八遍,即如心願。
「若人欲得婦女自在者,取胡麻呪燒之。
「若人欲得驅遣一切惡鬼神者,可呪生肉,燒於火上。
「若人欲除熱病之時,燒青木香,誦呪即`[*7-3]差=瘥【宋宮】*`差。
「若人欲除蛇毒之時,燒皮誦呪。
「若人欲得錢財、衣物者,燒蘇曼那華,誦呪即得。
「若人欲作那(上`[*18-79]音=聲【明甲】*`音)伽阿練那法,取烟`[支=脂【元明甲】]`支、好墨、胡麻油和研,塗童子手指甲之上,向日呪之,即見種種善惡境界。
「若有人忽得天魔羅雞室陀鬼病,其狀`[似=如【三宮甲】]`似風`[癲=顛【三宮甲】]`癲、或似狂人、或哭或笑,此是病狀經四十九日不療,其人必死。呪師於城門外寂靜之處東流水邊作四肘水壇,種種供養。喚病人近壇門邊,結火輪印,誦前心呪。以右手把白芥子散患人面上,鬼得芥子,其身碎裂,狀如火燒;左手執柳枝打病人。
「數數作此法及燒`[12]蘇=酥【元明甲】*`蘇酪、胡麻,如是三日,呪神歡喜。
「又法,所有`[痛=病【三宮甲】]`痛處以`[*12-1]蘇=酥【元明甲】*`蘇油摩病人體上,又`[呪=呪泥【三宮甲】]`呪塗心下,即得除愈。
「又法,欲得大驗時,於遮文茶像前以種種香華、然燈供養,穿一火坑,方圓一肘,坑中畫作蓮花形,燒桑木柴一百八段,誦呪一遍一度投著火中。
「又燒`[*12-2]蘇=酥【元明甲】*`蘇酪、粳米、石蜜、蕎麥華、芥子、安`[*9-2]悉=息【明甲】*`悉香等,如是一千八遍,能令呪師得大珍寶。
「若能日日作此法,天神歡喜,恒具大驗,不為鬼神之所惱亂。
「所有行人誦遮文茶呪,不得食胡`[芹=芥【元明宮甲】]`芹、胡椒、胡薑、胡豆、胡荽,以上五種皆不得食;若人食者,令人失驗。
又遮文茶印呪移腫法第四十八
「以左右二手中指以下三指各屈成`[*20-10]捲=拳【三甲乙】*`捲,二頭指頭相拄,二大指各捻中指側成`[*20]`捲,三指各背相著。呪曰:
「『唵(一) 遮文茶(二) 伊利彌利(三) 莎訶(四)』
「受此法印,預前七日持齋戒已,當大齋日對佛像前燒沈水香供養已竟,陰誦此呪二十一遍。次當叩齒二十一下,後陰唱殺,受持以後任意用之。
「男左女右,若禁男時,用左頭指捻腫上訖,即取一骨書此骨頭,著地,面上作腫移字,即誦前呪二十一遍。次當叩齒二十一遍,口陰唱殺,即將患人近樹邊立,以左頭指`[書=畫【三宮甲】]`書於樹上,應時即移著於樹上,`[大有=有大【三甲】]`大有神驗。
「遮文茶呪功能略竟。
一切毘那夜迦法印呪第四十九
「以二小指、二無名指相鉤向內,即以二中指竪相叉,又以二頭指各竪附中指,以二大指亦竪附近頭指側,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薄迦囉准(去`[*18-80]音=聲【明甲】*`音)茶(二) 阿地波多曳(三) 莎(`[去=去音【三宮】,去聲【甲】]`去)訶(四)』
「是法印呪,若作大都法壇之時,作此印呪喚入供養,一切歡喜。
又毘那夜迦呪法第五十
「呪曰:
「『那(上`[*18-81]音=聲【明甲】*`音)謨毘那夜迦(上`[*18]`音)寫(一) 訶悉知(二合)目佉(上`[*18]`音)`[寫=寫(二)【三甲乙】]`寫跢姪他(三) 阿知耶(二合)(四) 那知耶(二合)(五) 殊播帝耶(六) 烏悉曇(`[二合去=去聲二合【明甲】]`二合去)卑耶(二合)(七) 悉婆(二合)巴鉢耶(八) 跛途薩耶(九) `[娑=婆【校異-甲】]`娑`[梨=唎【三甲】]`梨跛遲(十) 莎訶(十一`[*24-3]句〔-〕【明甲乙】*`句)』
「欲作此法,先須造像,或用白`[鑞【甲】,臘【大】]`鑞及銅木`[等=守【宮】]`等,若灌、若`[刻=剋【宋宮】]`刻,作其形像,夫婦二身令相抱立,各長五寸——七寸亦得——二身並作象頭人身,其造像直不得還價。
「造其像已,白月一日於淨室內用淨牛糞摩作圓壇,隨意大小。當取一升清胡麻油,用上呪文呪其淨油一百八遍,即`[26]煖=暖【三宮甲】*`煖其油。以淨銅器盛著`[*26]`煖油,然後將像放著油中,安置壇內。用淨銅匙、若銅杓等𢍶油灌其二像身頂一百八遍,以後日日更呪舊油一百八遍,一日之中七遍灌之——平旦四遍,日中三遍,共成七遍——如是作法乃至七日,隨心所願即得稱意。
「正灌油時,數數發願。
「復用`[*12-3]蘇=酥【元明甲】*`蘇蜜和麨作團、及`[蘿蔔=蘆菔【三甲】]`蘿蔔根、并一盞酒,如是日別新新供養,一切善事隨意成就、一切災禍悉皆消滅,其所獻食必須自食始得氣力。
調和毘那夜迦法印呪第五十一
「作帝殊羅施印,以二小指、無名指相叉於掌內,竪二中指,頭相捻,以二頭指各加中指背第一節下半分許,即是喚一切天,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鑠覩嚕(二) 波囉摩馱儞曳(三) 莎訶(四)』
「調毘那夜迦法,但是誦呪人夢中驚怖,見諸畜生惡境界等,當知是毘那夜迦鬼王瞋。夢中覺已,即慚愧乞:『莫`[瞋=䝵【宮】]`瞋,明日自有飲食勞謝。』謝法以水摩地作二肘水壇——圓如盤大亦得。取蒸餅五顆、`[蘿蔔=蘆菔【三宮甲】]`蘿蔔根三顆火燒熟,有華著華,并燒白膠、熏陸香等安於壇中。呪師壇西面向東坐,誦大自在天呪一百八遍已,口云:『慚愧,好去。』如是語已,壇中雜物盤盛,出門向西棄却——西北亦得。口云:
「『薩婆藥叉囉闍 阿藹`[捨=捺【甲】]`捨訶 娑鉢闍伽車』
「作是語已,棄却即歸。
「大自在天呪曰:
「『唵(一) 毘跢囉薩尼(二) 波囉末唎達尼(三) 瞋達尼(四) 頻達尼(五) 莎訶`[六〔-〕【元】]` \(六)』
「誦一百八遍,即心歡喜,非但夢中但覺有魔事,即作前法定好。
一切藥叉法印呪第五十二
「以右手四指向下鉤左手四指,其二大指直`[努=怒【甲乙】]`努,二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俱毘囉(二) 莎(去`[*18-84]音=聲【明甲】*`音)訶(三)』
「是法印呪,若作大都法壇之時,作此印呪喚入供食,一切歡喜。
一切羅剎法印呪第五十三
「以右手大指捻小指、無名指甲上,餘`[三=二【甲乙】]`三指皆竪,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渴伽`[阿二合=二合阿【三】]`阿(二合)地波多曳(二) 莎訶(三)』
「是法印呪,若作大都法壇之時,作此印呪喚入供養,一切歡喜。」
爾時,諸佛見是天龍八部、諸鬼神王、藥叉、羅剎、乾闥婆、阿素洛等各獻神呪,多諸利益,成就希有大功德已,而告眾言:「我皆印可,不違本願任為方便護持正法,不得輕慢我等正教,憐愍一切眾生之類。」
爾時,諸天王等蒙佛印可,皆大歡喜,一時作禮,心無退轉,成就第一最勝功德。
佛說陀羅尼集經`[卷第十一=卷第十二【明甲】]`卷第十一`[甲本乙本奧書曰貞享三年丙寅七月初六夕訓點校了金剛乘末裔淨嚴四十八載寶永五戊子年冬十月念五日一校了性寂但乙本寶永乃至性寂無之]`
佛說陀羅尼集經`[卷第十二=卷第十三【明甲】]`卷第十二
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譯
佛說諸佛大陀羅尼都會道場`[印=印呪【三宮甲】]`印品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阿羅漢眾、及諸菩薩摩訶薩、并諸金剛及諸眷屬、天龍八部、六師外道、人非人等共會,演說諸陀羅尼三昧神呪法印壇等祕密法藏,利益一切。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并諸眷屬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五體投地,頂禮佛足。禮佛足已,却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諸佛慈悲,善為方便,對諸聖眾說是總持三昧神呪法印壇等祕密法藏,從昔過去及現住世十方一切恒沙佛等皆因此法得成聖果。是諸徒眾深心樂著,得未曾有,便於會中各說法呪而助護念,我等聞是心生歡喜。又有都會道場法壇功德成就,度脫一切諸眾生等速得成佛。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優婆塞、優婆夷、諸善男子、善女人等雖心愛樂,欲學受持一切諸佛及菩薩等說陀羅尼神呪法印,皆未曾入我都會壇,亦未能了祕密決法顯之名字而得證成,恐有輒作法印等者懼諸煩惱侵`[擾=嬈【三甲】]`擾身心。如是人等不會我意,輕而妄作,致使眾魔動念,散亂呪力無効。是故,我今欲護沙門及婆羅門并天人等,欲令洞達一切諸佛說圓具法無罣礙故,大眾聞已,實稱非妄。」
佛言:「善哉,善哉!速為我說。」而說偈言:
「一一諸佛土, 心多樂著法,
廣引祕密藏, 善說巧方便。
勸`[道=導【三甲】]`道諸眾生, 慈悲自護念,
聞是陀羅尼, 一切皆歸伏。
或有都法壇, 共會一切意,
從佛法印可, 證成斷疑惑。」
爾時,一切諸`[佛=佛并諸【三甲】]`佛、菩薩摩訶薩、金剛眷屬、天龍八部、藥叉鬼等聞佛說此微妙偈已,皆大歡喜,心無疑惑,決定成信。
爾時,觀世音菩薩承佛威神,告大眾言:「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欲請祕密法藏要決,意欲成就,及諸國王心生決定欲求懺悔滅一切罪、願樂見聞都大道場壇法事者,皆須預近春時三月、秋時三月、冬時三月是上月也,就中起春三月一日、若秋九`[月=月月【三甲乙】]`月生一日、冬十二月月生一日,如是最好第一上日,皆取上旬為始,乃至七日七夜法事總了。
「若欲作意成辦法事,先須預訪一清淨所寬大院宇及有精麗大舍之處、乃至寺舍佛堂之所、乃於露地作之亦得。定知處已,至其白月一日平旦,阿闍梨與諸弟子香湯洗浴,著新淨衣,將諸香華至其處所。阿闍梨把跋折羅,應當問彼諸弟子言:『汝等必能決定受我諸佛等說祕密法藏,不生疑惑不?』徒眾答言:『我等於佛法中決定誠信,不生疑惑。』(如是重重三問三答)徒眾答已,然後阿闍梨手`[印=把【三甲乙】]`印香鑪及淨水等,用馬頭印印其淨水,呪三七遍,而把香鑪,`[䠒=胡【三甲】]`䠒跪燒香,仰啟一切諸佛、般若、菩薩、金剛天等及與一切冥聖業道:『今此地者是我之地,我今欲立七日七夜都大道場法壇之會,供養一切十方世界恒沙佛等、一切般若波羅`[蜜=密【明甲】]`蜜多、一切大地諸菩薩眾、金剛、天等,仰請諸佛領諸徒眾,決定一切祕密法藏不可思議大法門故,取諸證成。我今欲作護身結界供養法事,在此院內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所有一切惡神、鬼等皆出去我結界之所七里之外;若善神、鬼、我佛法中有利益者,隨意而住。』作此語已,次用前水右遶,遍灑道場之地。次即作前軍`[茶=荼【三甲乙】下同]`茶利法一度結界,其結界印呪如軍茶利部中所說,更無別法。當結界時,任阿闍梨心`[6]摽=標【甲乙】*`摽遠近寬窄為界。
「其法壇量,若為帝王,一百二十肘;若受法壇,方十六肘、十二肘等;若懺悔壇及治病壇,皆作水壇,四肘以下、一肘以上悉得通用——其肘長短,隨其呪師臂肘長短以為量數——其地皆須方面齊等。
「若作水壇,亦不須擇日月時節,其地隨得,淨處即作,平正地面,即須香`[7]埿=泥【三甲乙】*`埿塗其地上,即成壇法,仍須四角竪`[*6-1]摽=標【甲乙】*`摽為記。
「若作大壇,如前結界四角竪`[*6-2]摽=標【甲乙】*`摽。`[*6]`摽記已竟,喚人掘地,出其惡土。
「若得上地,掘去一磔;若得次地,掘出一肘;若得下地,掘出三肘。悉除其中骨、髮、炭灰、瓦礫、礓石、樹根、草、木、糠等惡物,盡諸惡物,到好實地,然後將好土來發底,一度以香水`[8]㧊=𣸍【元明甲】*`㧊,一度著土,即用杵築築令平滿,必須堅`[鞭=鞕【明甲】]`鞭。若得基高,最為第一。
「次第二日於晨朝時,阿闍梨及諸弟子香湯`[10]洗=洒【宮】*`洗浴,著新淨衣,四五弟子隨阿闍梨入道場中,用力驅使莊嚴道場。其外威儀,四門四角皆須威嚴,門別各著一雙神王。又,左右`[廂=相【三宮】]`廂懸神王幡,門門四口懸雜綵幡三十六口,門別如是。其幡新好,長八尺者。四角各懸一神王幡,懸雜綵幡,門別四口(其幡竿亦准此)。
「若在舍中`[唯=惟【宋宮】]`唯開前後二門,前門兩邊著神王像一雙,相對;後門兩邊亦著神王一雙,相對(皆新好者)。
「其道場門左右兩`[相=廂【甲乙】]`相各竪四橛,繩子圍遶,繩圍之內以香泥塗為護淨界,其中擬著一切供`[養=具【三宮甲】]`養。
「次阿闍梨更作一度軍茶利法結界畢已,即作種種香`[*7-1]埿=泥【三甲乙】*`埿一`[瓮=瓫【三甲】]`瓮,用柳枝攪,以誦般若大心呪。呪曰:
「『跢姪他(一) 揭(去`[16]音=聲【明甲】*`音下同)帝揭帝(二) 波`[羅=囉【三宮甲】]`羅揭帝(三) 波羅僧揭帝(四) 菩提(五) 莎訶(六)』
「其呪遍數,若為國王誦之,滿足一百八遍;若為三品以上誦之,五十六遍;若為四品、五品,誦七七遍;若為六品、七品,誦五七遍;若為八品下及百姓,誦三七遍。一切壇法皆如是呪,呪泥既竟,用泥塗地,塗地之法隨日摩之。塗地已竟,更作一度軍荼利法結界如前。
「次第三日晨朝`[*10-1]洗=洒【宮】*`洗浴,以淨牛糞——取其牛糞莫令著地,將淨器承取——以香湯和,呪如前已,遍地塗之。次將一繩子量取肘數長短若干,臨時看院寬窄為度,數結記定,於道場處四方挽之,下以白粉點之為記。
「阿闍梨先從東北角至西南角挽繩定之,離柱四指下點為記;次從東南角至西北角挽繩定之,離柱四指下點為記。正當中央繩相交處又下點竟,各當點處穿一小孔,深一磔許,其中擬埋七寶、五穀——其七寶者,一、金,二、銀,三、真珠,四、珊瑚,五、`[虎=琥【明甲乙】]`虎珀,六、水精,七、`[19]琉=瑠【甲乙】*`琉璃,是名七寶。其五穀`[者一=一者【元明】]`者,一、大麥,二、小麥,三、稻穀,四、小豆,五、胡麻,是名五穀。其寶等碎,五穀相和,以絹片裹,用五色線繫頭,將埋五孔之中,而於地外出其線頭,長五指許。此寶物等,一下以後永不得出,從此而起金繩界地,七寶合成。諸佛居上演說大乘轉法輪處,即以此地將作佛堂,最為第一;凡人居上,一無利益。
「次更結界,其結界法把跋折囉(`[唐翻=此云【明甲】]`唐翻金剛杵也)依軍茶利法用結界三迴,右行於其壇外,更作辟除毘那夜迦印法誦呪。如是次第四方上下總結界竟,到夜著燈。
「次第四日晨朝結界亦如上說,即以牛糞香湯和泥,同前呪已,遣弟子等用手摩地。從東北角起首,向右逐日摩地,莫逆左摩,如是次第轉摩遍地至東北角。於道場中,弟子行動一物以上布置法用,皆隨逐日向右行之,不得逆日向左而行。
「其道場地縱廣正等而開四門,四角竪椽,其椽深埋。四椽上頭四面各別橫著一椽,其椽悉須麁大一類,四面精細,修削令方。竪者`[批=𠜱【元明】]`批上頭,橫者鑿孔,各相串`[釧=穿【元明甲】]`釧,四方端直,長短臨時看其道場闊狹大小,不可預定,且約略准(以麁竹替椽等亦得),於其木上總纏綵帛,雜色間錯。次取大幡,於上縱橫八道蓋之,東西南北四維相交,是名上方莊嚴之法。其大幡上,東懸一雙碧色幡子、南懸一雙緋色幡子、西懸一雙白色幡子、北懸一雙深青幡子、中懸四口黃色幡子,皆各綴著大幡上懸(為知五方所王之氣)。次於四面各著大幡而作`[闌=欄【元明甲】]`闌額,次於額上四面皆著金銅泡花、及金銀器、寶鏡等物,隔隔皆然,并飾四柱,亦復如是次第莊嚴。次延繩子四面圍遶,繫著柱上,而其繩上懸雜綵幡、眾寶鈴帶及諸寶珮間錯莊嚴。次於四面盤遶真珠,次著寶網種種嚴飾。
「嚴飾已竟,次於道場西門——如南相去`[二=一【元明甲】]`二尺許地——穿作方坑四面正等,各長二尺,深亦二尺。其坑當中留一土心,其土心上以香湯和淨牛糞泥作蓮華座,必須加意精細`[撩=料【元明甲】]`撩理。又以紫綵而作一蓋,亦用緋綵而作一蓋,其二蓋骨屈竹而作,各長九尺`[幹=竿【元明甲】]`幹,擬執將行從,覆阿闍梨、入壇弟子,來去出入作威儀用。
「於其道場,次東北地去二三尺更作四肘白水壇位。
「次道場外向西南地——中庭亦得——又更別立四肘白壇,其壇四角竪四幡竿,竿上懸幡,填築竿孔,清淨掃拭,更作一遍大結界法,辟靜道場,然燈燭、燒種種香。
「次第五日,阿闍梨將二弟子晨朝`[*10-2]洗=洒【宮】*`洗浴,著新淨衣,令一弟子捉一銀`[7]盋=鉢【甲乙】*`盋`[8]宬=盛【三甲】*`宬香水泥,令一弟子捉一金`[*7]`盋`[*8]`宬香粉水及把一條小細繩子,隨阿闍梨從入道場。到道場所,阿闍梨行道一遍,讚`[歎=嘆【甲乙】]`歎作禮,遣捉香泥弟子入壇,從東北角以手摩地,如前摩法,如待泥處`[湆湆=㬤㬤【元明甲】]`湆湆`[然〔-〕【三】]`然然乾。次阿闍梨與捉粉水香水弟子俱入道場,取繩量肘,知其長短。從`[檀=壇【三甲乙】]`檀東北角向東南角急挽定已,各點為記,次移向西南亦點為記,次移西北亦點為記。以繩染粉,遣一弟子把繩子頭跪坐於壇東北角地,以繩子頭著壇正角先點之處,著地急挽。阿闍梨把繩一頭向東南角,著壇正角先點之處,二人一時共相急挽。遣一弟子捻繩中央`[13]絣=拼【三甲】*`絣著地上,次東北角弟子起,向西南角坐,准前`[*13]`絣之。次東南角,阿闍梨起,向西北角坐,准前`[*13]`絣之。次西南角弟子起,向東北角坐,准前`[*13]`絣之。次於`[*13]`絣繩內`[離=雜【宮】]`離一肘地更依前點。如是四角皆點記已,即於粉中染繩`[*13]`絣之,法用如前。
「次取八肘繩子中屈,當壇外方先下點處,又屈一肘繩子正中,更以二肘繩從壇一方中央點量,中點左右更點兩處。次其一方門壁去壇強五指許,次更屈門壁,向左右邊五指許作,次其壇門左右兩畔寬五指作。次其門外邊端直`[*13-6]絣=拼【三甲】*`絣著。一方既爾,三方亦然。
「次作中院,外繩四肘,其外院內與其中院外繩兩間開一肘道。其中院門者,四方壁與向左右邊總作三指闊,其門外邊繩子直拼,法如前說。其中院內四方,各離外院內繩各一肘地,更`[*13-7]絣=拼【三甲】*`絣粉繩。其壇中心作二肘院,莫作門成。
「次第六日,阿闍梨以五色線隨其受法人數多少為結呪索,用馬頭觀世音菩薩大心呪呪之。」即說呪曰:
「唵(一) 阿彌哩(二合)都知(二合)皤(去`[*16-1]音=聲【明甲】*`音)婆(二) 𤙖`[㧊=泮【元明甲】]`㧊(三)
「當用此呪一呪一結,如是`[滿結=結滿【三甲】]`滿結五十四結。作呪索已,次將絹片、七寶、五穀一處共裹,以五色線牢繫其頭,亦准人數。
「其日西時,阿闍梨與諸應入壇弟子等總`[*10-3]洗=洒【宮】*`洗浴竟,著新淨衣,令弟子等作行列坐於道場外,如近西邊。次阿闍梨與諸弟子作大結界護身法事。至日沒後,阿闍梨入道場中請佛、般若、菩薩、金剛、及諸天等入壇安置。佛座中心、觀世音等於北方`[17]座=坐【甲乙】*`座、金剛藏等於南方`[*17]`座,而以種種上妙香華、五盤飲食、然十六燈而作供養法事已竟。次阿闍梨出道場,迎引弟子等至於道場,近西門首行列而立,少分行香供養禮拜。
「作法事已,次阿闍梨一一更與作護身印,誦呪印於一一弟子身上如前,然後遣就席上跪坐,各面向東。阿闍梨把白芥子呪打一一弟子頭、面、心等三遍,然後用馬頭觀世音菩薩印呪更作護身法事如前。
「次阿闍梨胡跪,具問最長弟子:『汝等欲得受此法不?』其弟子等答云:『欲得如是等法。』具問答已,次阿闍梨把香水器`[*8-1]㧊=𣸍【元明甲】*`㧊於一一弟子頭上,復以右手案於一一弟子胸上,口誦馬頭觀世音菩薩心呪與護持訖,次以呪索繫於一一弟子左臂。
「次阿闍梨引諸弟子退位而下,自東階而於西階下,跪地而坐。次阿闍梨即以娑羅樹汁香水次第與灑`[一〔-〕【三】]`一一弟子`[前〔-〕【考偽-甲】]`前,右遶三匝;次用炬火右遶三匝,亦如前法;次與柳枝、次與雜華,皆准前法,右遶授與諸弟子等。其弟子等受柳枝已,却縮跪坐,嚼楊枝頭,然後向前投其柳枝。阿闍梨一一看其柳枝墮處,若其柳枝嚼頭向身即為大吉;若向南者,即為不吉;若其嚼頭向餘方者,即知平平。如是次第試驗遍已,然後次第香水灌掌及與飲之,人各三`[飲=欱【宋宮】,呷【元明甲】]`飲。一一弟子灌掌遍竟,次阿闍梨以跋折`[4]羅=囉【元明甲】*`羅印水自飲。
「作法事已,引諸弟子昇於道場,從西階上於道場側行列而坐,與作一遍行香法事訖。次阿闍梨語諸弟子:『汝等臥去,若有夢相,明朝向我各具說之,各各用心,不得造次、向他漏泄。』作是語已,次阿闍梨引弟子等從東階下,各散歸房。次阿闍梨入道場內,啟佛、菩薩、金剛等云:『是諸弟子欲入壇來各各取證,我弟子某甲與作法用總遍問竟,諸弟子等明日欲來入壇供養。願佛、般若、菩薩、金剛及諸天等今夜大悲境界徒眾,弟子某甲明日普請一切三寶及諸眷屬,廣為供養,願大慈悲,明日皆赴,受諸供養,證明法事(如是三說)。』然後發遣壇內諸佛、菩薩、金剛隨緣旦散。
「次阿闍梨向壇北邊著火`[5]爐=鑪【三甲乙】*`爐已,誦馬頭觀世音大心呪,呪白芥子,一呪一燒於火`[*5]`爐中一百八遍,令諸弟子滅罪除障。次阿闍梨與曾入壇弟子二三人等於一夜中以五色粉敷置壇內,莊嚴其地。其法用者,先從內布,以白色粉、次黃色粉、次赤色粉、次青色粉、次黑色粉。四面布訖,即至外院,從東北角右迴作之,布五色粉亦如前法。四面布訖,以帝殊羅施`[之為=為之【三甲】]`之為座主,當中心敷大蓮花座,座主即是釋迦如來頂上化佛,號佛頂佛——如其不以佛頂為主,隨意所念諸佛菩薩替位亦得。除其座主以外,諸佛及菩薩等皆在本位而受供養,自非諸佛、般若、及十一面等菩薩相替,餘皆不得而作都會法壇之主。
「餘有療病諸水壇等及經一宿懺悔壇者,隨其所應,以當部中佛、菩薩等而為座主,作供養者種種皆好。
「中心安置座主位已,次於內院東面當中安般若波羅蜜多華座(一),次右邊安釋迦牟尼佛座(二),次左邊安一切佛心佛座(三)。
「次於北面正當門中安大勢至菩薩座(四),次右邊安觀世音母座(五),次左邊安觀世音菩薩座(六)。
「次於南面正當門中安金剛囉闍座(七),次右邊安摩麼雞座(是名金剛母)(八),次左邊安摩帝那座(名金剛使者)(九)。
「次於西面院門南安普賢菩薩座(十),次院門北安彌勒菩薩座(十一)。
「次院東北角安阿舍尼座(十二),次東南角安跋折囉蘇皤(二合)悉地(二合)迦囉座(十三),西南角安跋折囉健茶,西北角安火神`[座=至【三甲】]`座。
「次外院東面北頭,第一先安曼殊室利菩薩座(十四),以次南安十方一切佛座(十五),次安`[栴=旃【宋】]`栴檀德佛座(十六),次安阿閦佛座(十七)。
「當院門中安阿`[彌〔-〕【宮】]`彌陀佛座(十八),次安相德佛`[座〔-〕【明】]`座(十九),次安虛空藏菩薩座(二十),次安烏瑟尼沙座(二十一),次安十方一切佛頂座(二十二)。
「當院北面,從東向西,第一先安陀羅尼藏座(二十三),次安地藏菩薩座(二十四),次安馬頭觀世音座(二十五),次安不空羂索座(二十六),次安一瑳三跋底伽座(二十七)。
「當院門中安隨心觀世音座(二十八),次安摩訶室唎耶座(二十九),次安六臂觀世音座(三十),次安毘俱知觀世音菩薩座(三十一)。
「當院南面,從東第一安烏`[摳=樞【三甲乙】]`摳沙摩座(`[唐=此【明甲】]`唐云不淨金剛)(三十二),次安跋折囉吒訶娑座(三十三),次安跋折囉母`[瑟字元本明本白缺]`瑟知座(名金剛兒)(三十四),次安跋折囉央俱施座(名為金剛小女)(三十五)。
「次當院門安蘇摩訶座(三十六),次安跋折囉商迦羅座(名為金剛天女)(三十七),次安迦儞俱嚧陀座(`[三=此是正位三【考偽-甲】]`三十八),次安隨心金剛座(三十九),次安跋折囉阿蜜哩多軍茶利座(四十)。
「當院西面門南安烏摩地毘`[摩〔-〕【三甲】]`摩座(四十一),次安尼藍跋羅座(四十二),次安一切天座(四十三)。
「次其門北安摩醯首`[羅=囉【三甲】]`羅座(四十四),次安母欝(二合)陀吒佉座(此是正位)(四十五),次安毘𠼝齯唎知座(四十六)。
「當院東北角安婆`[㩉=榆【三甲乙】]`㩉毘伽座(四十七),東南角安母`[欝二合=二合欝【元明】]`欝(二合)陀吒迦座(此是攝位)(四十八),西南角安迦尼俱嚧`[陀〔-〕【宮】]`陀(此是攝位)(四十九),西北角安跋折囉室哩(二合)尼座(五十)。
「至次外院東面北頭,第一安毘那夜迦座(五十一),次安毘陀耶(二合)陀囉座(五十二),次安首陀會天座(五十三),次安提頭賴吒座(五十四)。
「劑院門北安帝釋弟子座(五十五),劑院門南安帝釋天座(五十六),次南安月天座(五十七),次安跋摩天座(五十八),次安星天座(五十九),次安佛使者座(六十)。
「當院北面東頭,第一安伊沙那鬼王座(六十一),次安婆羅醯鬼座(六十二),次安遮文荼座(六十三)次安藍毘迦座(六十四)。
「劑院門東安跋折囉健茶座(六十五),劑院門西安毘沙門王座(六十六),次西安俱毘囉藥叉座(六十七),次安旃達波羅婆娑菩薩座(六十八),次安摩尼`[跋=呪【三宮甲】]`跋陀座(六十九),次安斯馱遏他座(七十)。
「當院南面東頭,第一安火天座(七十一),次安毘藍婆呪馱座(七十二),次安那羅延座(七十三),次安彌嚧尸佉囉座(七十四)。
「劑院門東安毘樓茶迦座(七十五),劑院門西安琰摩壇茶座(七十六),次西安琰摩弟子座(七十七),次安緊那羅王座(七十八),次安毘舍遮王座(七十九),次安囉剎娑王座(八十)。
「當院西面門南,第一安難陀龍王`[座〔-〕【宮】]`座(八十一),次安日天座(八十二),次安摩唎支座(八十三),次安阿素囉王座(八十四),次安閻羅王座(八十五)。
「劑院門北安憂婆難陀龍王座(八十六),次安地天座(八十七),次安毘樓博叉座(八十八),次安乾闥婆座(八十九),次安風天座(九十)。
「當院東北角安枳唎枳唎俱嚧陀座(九十一),東南角安跋折囉`[拪=栖【甲乙】]`拪那座(九十二),西南角安婆榆鞞伽座(九十三),西北角安跋折囉尸佉`[*4-1]羅=囉【元明甲】*`羅座(九十四)。
「如前所說三重院中,各除四角攝`[位=立【明】]`位以`[外=水【宮】]`外,次第各別作蓮花座。
「略說十二肘壇法竟。
「其十六肘如圖中說,座數多少、位隔寬窄,隨其施主供具多少加減而作,是名下方莊嚴之法。
「次於火`[*5-2]爐=鑪【三甲乙】*`爐中以赤白粉塗飾蓮花。次於壇東北可四尺地作四肘壇,壇上純用赤、白二色`[粉=分【三宮甲】]`粉為界道,并作蓮華座。次於中庭灌頂壇上,`[唯=惟【宋】]`唯以白粉一色界道作蓮華座,種種安置諸位地竟。
「阿闍梨起立西門前,看於壇內諸坐分位,何者是好?何者不好?何者周匝?何不周匝?子細撿挍,不周匝處更報修理。更作一遍大結界法,把跋折羅種種結護。略供養竟,留曾入壇弟子守護,莫令餘人輒入道場。說第六日莊嚴法竟。
「次第七日朝,阿闍梨香湯`[*10-4]洗=洒【宮】*`洗浴,著新淨衣,以三尺黃裹自頭頂,然後以四尺緋遶額繫頭,名為頭戴天冠之法。次以前結五色呪索繫自右臂手腕下已,即作馬頭護身呪印,印自身上,入於道場。次把跋折囉,即作金剛軍茶利等大身印呪,三迴右轉,於壇外邊種種作法。次更作馬頭觀世音印,并誦馬頭觀世音呪,結十方界。次取金、銀瓶`[8]盥=鑵【宋元】*,罐【明宮甲】*`盥,一一各滿盛淨水已,一一`[*8]`盥中著少五穀、并龍腦香、及前絹裹七寶物竟,即以柳枝、竹枝、梨枝、柏枝各并葉塞諸`[*8]`盥瓶口,`[仍=乃【元】]`仍露七寶裹線頭出。
「擬`[灌=罐【宋明】,鑵【元】]`灌頂時,一一弟子承著此寶,於其一一水`[11]罐=鑵【元甲】*`罐塞中各著一顆好石榴已,一一水`[*11]`罐塞上各以生絹三尺繫其枝葉。次取四寶盤,二金盤中盛滿香水、二銀盤中盛滿雜花,次以種種寶華`[12]菓=果【甲乙】*`菓樹一一插`[趺=跋【甲】]`趺,竪安壇上。次取十條五色寶燭安銅檠上,行列堂門繩圍之內。次具食盤於銅盤上,一一盤中各具盛著種種`[*12]`菓食、上妙`[*12]`菓子、石蜜、`[葡萄=蒱桃【宋元】,蒲萄【明甲】]`葡萄、沙糖、`[15]蘇=酥【元明甲】*`蘇蜜、乳粥`[等=等味【三宮甲】]`等。次具燈盞,一一著油,各各然燈。次具金銀`[疊=壘【元】]`疊合娑羅及銅`[盋=盋等【三甲】]`盋,盛以酥蜜、香油、雜華,并其呪索白芥子、胡麻人、稻穀華、八功德水,隨其所應皆悉嚴備,兼銅香鑪并寶子具,中央四門各各一具。次具六食盤,薄餅、𩛞𩜶、`[䭃=捻【甲】]`䭃頭等餅種種具備,各二十`[枚=枝【元】]`枚,總細切碎,以和乳粥、雜`[*12]`菓子等,總相和盛於一盤中擬燒供養。次以`[*15]`蘇蜜、乳酪、清油各盛器中。次具蜜漿一升於銅盋中,兼著銀杓。次具熟五穀、小豆、青稞、大麥穀、大豆等,筐器中盛并著一杓,著於堂前。次添二銅澡`[罐=鑵【元宮】]`罐,一擬淨用、一擬污用。次具`[穀=搆【宋元宮】,構【明甲】]`穀柴、松明炭等。所有擬入道場用者,皆悉嚴整,置`[堂=當【三甲】]`堂門外兩`[相=廂【明甲乙】]`相繩內。
「次阿闍梨一一細看周匝`[以=已【明甲】]`以不,皆以手度入於繩內,`[外灌=水灌【元明】,水罐【甲】]`外灌華香八功德水列在門西,蠟燭、食盤、燈、柴、炭等列在門東。次,清樂兩部、長笛、簫、笙、`[篳=𥷑【元】,觱【明甲】]`篳篥、`[琵琶=枇杷【宋宮】]`琵琶、擊竹、箜篌、方響、箏葉、銅`[鈸=跋【元】]`鈸等各具兩事,當道場門東西兩邊相對列坐。又遣二弟子入道場內,近西壁下而敷氈褥,如是辦竟。
「次阿闍梨於門東西更作法事,護持令定,莫令一人輒在其處`[撩=繚【元】]`撩亂位坐。次阿闍梨遣諸徒眾香湯`[洒=洗【三甲】]`洒浴,著新淨衣,各向道場中庭列坐。至日西時,阿闍梨發從堂外,手把香鑪入道場中,右遶一匝。行道已竟,三禮,然後放香鑪著,出自手取一金水罐,至壇西門胡跪至心,誦觀世音十一面菩薩呪一百八遍——若請諸佛為座主者,隨其當部各誦本呪一百八遍。入壇放著座主位上,續後弟子擎一一罐與阿闍梨。
「次於內院四角東面中心各著一罐,又於外院四角各著一罐,又`[更=東【宮】]`更外院東南北門各著一罐,其壇西門左右兩邊各著一罐。其西門罐於雜枝上盤五色線,斟酌圍遶道場一匝,以度量已,即引其線遶於道場圍之一匝。次將寶樹入於內院,座主位上當於四角各著一樹,四門當中各著一樹。次著雜綵、花菓、樹等,座別一樹。次將五色寶燭當於內院,座主位前著`[三=二【三宮甲】]`三寶燭,當於外院四面正中尊者位上各著一燭,外院四角各著一燭。次著燈火,先於內院四角夾座主位安四盞燈,餘座各別著四盞燈。次著種種香華盤等,次著食盤。先於內院座主`[位=立【元】]`位前著四盤食,其餘座前各著一盤。次著䞋施,其諸佛位及般若位皆各著金及上錦綺羅等之物,諸菩薩前皆各著銀及雜綾綵上色物等,諸金剛前各著銅錢、縵綵帛等,諸天等前皆各著錢、一色之物(其寶物等,任施主意施之多少)。
「散道場日,其佛前物充作佛用、般若前物寫般若經及諸經等、諸菩薩物作菩薩用、其金剛物及天等物入阿闍梨,仍如法用,其頭冠絹、及二傘蓋、并繫水罐絹亦入阿闍梨用。
「次嚴大香鑪,先於內院座主位前著一香鑪,以次外院當四門處著一香鑪,更於外院當四門處各一香鑪,次於西門近水罐邊著大香鑪,擬阿闍梨把擎來去作法事用,鑪別各燒種種妙香,皆令發煙。次於火鑪邊著一水罐,亦著食盤及燈各`[一=不【宮】]`一。
「次阿闍梨轉於四門立,更子細看,必使周匝好。撿挍已,阿闍梨手把香鑪,從壇外邊右遶一匝,行道已竟,即放香鑪於本處著。次取西門外水罐之上五色線頭,捉一頭已`[引=用【元】]`引之右轉,遶壇外邊道場竿上,還到西門一匝繫之。次一弟子壇西門外為阿闍梨敷於氈褥,其座去壇門三尺許,前擬行列一切供具、香花等物。
「次阿闍梨把香鑪擎作梵讚唄,出迎香華、供養之具,有四弟子輿供養具、香水等器,從阿闍梨。其阿闍梨手執香鑪,引入道場,右遶一匝。壇西門外放著座前,次第行列一一香華盤`[5]𭪱=疊【宋明甲宮】*,壘【元】`𭪱供具、`[*15-2]蘇=酥【元明甲】*`蘇蜜、乳酪、并胡麻`[6]人=仁【明甲】*`人、及諸`[餘=飲【甲】]`餘食、柴、炭、松明,如是等物近火`[*5-3]爐=鑪【三甲乙】*`爐側皆敷置竟。又以二蓋倚道場側,紫蓋在北,緋蓋在南。又於道場東北外側白壇之上著`[五=二【元明甲】]`五盤食、并五盞燈,種種安竟。
「次阿闍梨出道場外,門左右`[9]相=廂【甲乙】*`相二神王前各著香鑪燈及食盤,各著一事。次下堂階到於中庭白壇之上,著燈四盞、飲食四盤。次著宣臺床子各一,是則眾人灌頂壇位。次以音樂次第行列,道場門外兩`[*9]`相而坐。
「次阿闍梨更作一遍撿挍周匝。既撿挍竟,即入道場,於壇西門胡跪而坐,手把香鑪又更啟白,供養讚`[歎=嘆【甲乙】]`歎一遍聲絕,門外諸樂一時動作(散花,佛`[曲=曲曲【三甲】]`曲終即止)。
「次阿闍梨取盤內華著香水中,令少津液,即以此華安自掌中作請佛印。先請內院中心座主,誦呪七遍,去來之法如前所說。請來即作華座之印,誦呪七遍,亦如前說。安置座已,即放其手掌中之華。
「次於內院東行,一一次第作印奉請,各誦本呪七遍,去來及座之法具如上說華座之法;次請北行,准上之法;次請南行,亦准上法;次請西行,亦准上法。
「次至中外院,先從東行,一一作印,各誦本呪七遍來去,具如本法,作華座印亦如上法;次請北行,亦准上法;次請南行,亦准上法;次請西行,亦准上法。
「次至大外院,先從東行,一一作印,各誦本呪七遍來去,皆作華座安置如前;次請北行,亦准上法;次請南行,亦准上法;次請西行,亦准上法,皆作華座安置如前。
「如其當部無印呪者,若請諸佛,即用一切諸佛印法;若請諸菩薩,通用一切菩薩印法;若請金剛,亦用一切金剛印法;若請諸天,亦用一切諸天印法;若請一切諸鬼神等,亦用一切諸鬼神法,一一次第總奉請竟。
「次作三摩耶大結界法,印法如是:以左右無名指、小指相叉在掌中竪,以二中指斜申,頭相拄,以二頭指屈捻中指上節背,以二大指附捻頭指根本文。呪曰:
「『唵(一) 跋折囉(`[二合〔-〕【宮】]`二合)(二) 商迦禮(三) 三摩羅(四) 三摩焰(五) 盤陀盤`[陀〔-〕【明】]`陀(六) 莎訶`[七〔-〕【明甲】]` \(七)』
「作此法印誦呪七遍,以印右轉乃至三匝,名大結界,安慰坐定。次取末香散於壇內諸佛、菩薩、金剛等上,次作散華法事一遍,次禮三拜行道三匝,以次令動門外諸樂(作阿彌陀佛曲,曲終即止)。
「次阿闍梨把香鑪出,領六弟子,一一弟子各執一事——一人執華水、二人共輿煮熟五穀、一人擎食盤、一人擎蜜水`[盞=盋【三甲】]`盞、一人把炬火——隨阿闍梨從後行之,普皆施與一切陪從、并及守護諸鬼神等、乃至周遍施與一切餓鬼之類,悉令滿足。
「四方上下總散施已,次阿闍梨`[*10-5]洗=洒【宮】*`洗手漱口,入道場中三禮拜已,更作讚唄作法事竟,門外動樂(作觀世音曲,曲終止)。
「次阿闍梨把跋折囉,喚十弟子至堂前立。一人擎蠟燭、一人捉香鑪、一人擎華盤、一人擎香盤、一人執巾,是五人等引阿闍梨在前而行,其阿闍梨在後而出,隨五人後。又令五人——一人把澡`[*11-2]罐=鑵【元甲】*`罐、一人擎三衣、一人擎白芥子盤、一人擎末香盤、一人擎安`[悉=息【明甲】]`悉香盤——次後音樂各皆前後次第作行,從阿闍梨。
「阿闍梨執跋折囉,仍數輪轉跋折囉,行作梵讚唄,往迎受法諸徒眾等。`[時〔-〕【三甲】]`時彼徒眾等見阿闍梨來,起立作行。阿闍梨到已,香鑪迴引,於前立住,燭及香花、音樂皆各在於彼門兩`[*9-2]相=廂【甲乙】*`相行立。
「次阿闍梨進到門側,其把澡罐、及白芥子、擎三衣人,如是三人逐阿闍梨,莫令相離。
「次阿闍梨口傳佛教,宣示徒眾而告眾言:『汝等皆願見學如是祕密法不?』(徒眾答`[云=言【三甲】]`云:『願樂見學。』)次阿闍梨取澡`[*11-3]罐=鑵【元甲】*`罐水,右手中著,誦軍荼利心呪。呪其水已,一一`[*8-2]㧊=𣸍【元明甲】*`㧊打徒眾頭頂。次用白芥子呪打徒眾,亦如上法。如是,一一次第打已,次阿闍梨還作梵讚,引諸徒眾,令其徒眾音樂後行,遣其音樂動聲不絕。其徒眾等各各心口思惟善事,向道場處,近堂階下西南角立,定心跪坐,令動音樂(曲終即止)。
「次阿闍梨把白芥子誦馬頭菩薩呪,呪七遍已,三迴打於一一頭上。次作護身印,印於一一弟子身上,為作護身,印身之法如軍荼利法中所說。次以澡`[*11-4]罐=鑵【元甲】*`罐水與其一一弟子,`[*10-6]洗=洒【宮】*`洗手淨漱口已,道場階上正當門處預敷氈席,准擬欲令音樂者坐。
「次阿闍梨引徒眾等昇西階上,行立席上,即作三禮,皆與懺悔過現未來三業之罪,乃至絲毫不得覆藏,悉須發露,令諸音樂在階下行(曲終即止)。
「次阿闍梨入於道場,令其弟子取淨氈席敷於堂內,放著香華、蠟燭等器,其澡罐等且不須放,隨後擎行供養作禮,仰啟讚歎諸佛萬行功德法事。而讚頌曰:
「『南無佛智慧精進, 那羅延力骨`[鎖=瑣【宋宮】]`鎖身。
此般若波羅蜜多, 八萬四千法門藏,
萬行功德之根本, 大慈悲父常普為,
一切六道眾生類。』
「作讚行道遶一匝已,三禮却縮,出道場門,門外音樂一時俱動(`[曲【CB】,典【大】]`曲終即止)。
「次阿闍梨更與徒眾大護身法,以白芥子各打一遍。又作身印降伏心魔。次以操罐水一一呪打諸弟子心,人各一遍。次作手印,一一印之。次以香水一一灑身,次以香鑪熏令護淨,次用跋折囉一一印頂,次更與香水`[*10-7]洗=洒【宮】*`洗手漱口竟(止樂)。
「次阿闍梨喚其徒眾,從年長者一一令就門邊席上,禮拜跪坐。次阿闍梨將用黃絹,以次與`[縵=鞔【宋元】]`縵大弟子眼,取弟子手,與作觀世音菩薩三昧印。印中著花已,阿闍梨牽弟`[子=子印【考偽-甲】]`子頭入於道場,壇西門前,面向壇立,阿闍梨在門北立,弟子在門南立。次阿闍梨誦觀世音三昧呪。呪曰:
「『唵(一) 般母`[波=婆【甲乙】]`波婆(去音)夜(二) 莎訶`[三〔-〕【宮】]` \(三)』
「誦之七遍,教令弟子散手中花,`[任=住【元明】]`任向壇內。華著佛等蓮花座已,放眼去絹,令見位地。禮三拜已,阿闍梨語:『汝散花著某佛、般若、某菩薩、某金剛、某天等位,隨其所著,好記莫忘。』散花竟者,在道場內門南跪坐,待後弟子到來,即令却行而出,坐於西邊。諸餘弟子一一准此總盡周遍。
「次阿闍梨亦准此法自散花已,次喚樂人上階向壇,橫列而坐,作樂數曲。次阿闍梨嚴正威儀,領諸弟子`[禮=作禮【元明甲】]`禮啟已,一時行道,遶壇三匝,依位而坐。
「次阿闍梨自取壇中座主位上水罐,却出到於壇西門外,遣一弟子手把緋蓋,逐闍梨後,右遶道場,出至中庭灌頂壇上,從西門入到床子邊正身而立。阿闍梨作灌頂法印,左脚丁立,仍去右脚三寸許,`[左膝=左脚【元】,右脚【明甲乙】]`左膝直立。右手下垂而申小指,少曲頭指,屈其中指及無名指,狀如鉤形,大指亦少曲,去中、頭指可二分許;左手亦爾。次把水罐,舉兩手擎,`[罐=灌【甲乙】]`罐自頂上,口誦心呪七遍灌之,直向下注。當灌頂時,心口發願(云云)竟,`[即〔-〕【三甲】]`即著淨衣入道場內。道場門側有一弟子,把`[紫=柴【元】]`紫蓋覆阿闍梨頭,至壇西門,右遶道場行道一匝。
「次阿闍梨更依次喚一一弟子入於壇中,為取水罐,准前却出,至灌頂壇從西門入。其執緋蓋者,逐阿闍梨法從後行,覆於弟子至外壇所。
「次阿闍梨與作法印,捉擎水罐,阿闍梨問:『汝前散華著何佛位、般若、菩薩、金剛、諸天、及神鬼等?』隨其所報與作本印。頂戴印已,印頭向上,掌中著華,以印承水,與誦本呪灌之頂上,弟子心口發願如前(云云)。乃收`[罐=鑵【宮】]`罐中寶物之裹,以此寶物繫前呪索,永不離身。擬壽終時,須將此寶為信驗故。
「與灌頂竟,即著淨衣入於道場,加以紫蓋迎禮法事,一准`[阿〔-〕【元明甲】]`阿闍梨威儀進止,至壇西門,教令三禮,依本位坐。
「次阿闍梨更入壇中,為取水罐,一一准上次第迎送灌頂法事,一無別異。總周`[遍=匝【三甲】]`遍已,次阿闍梨禮拜供養,領諸徒眾行道三匝,還坐本處。
「次阿闍梨於壇西門近火鑪西端身而坐,其火`[*5-4]爐=鑪【三甲乙】*`爐中然`[穀=搆【宋元】,構【明甲】]`穀柴已,次先應當作火天印,誦本呪喚坐火`[*5]`爐中,與燒香花、`[*15-3]蘇=酥【元明甲】*`蘇蜜、飲食、胡麻`[*6-1]人=仁【明甲】*`人等。各七遍誦本呪燒已,阿闍梨心裏記云:『火天且出,`[*5]`爐外邊坐,今欲供養佛、及般若、諸菩薩等。』次作馬頭觀世音印,誦本呪,請作蓮花印坐火`[*5]`爐中。
「次阿闍梨把跋折囉,次第喚諸入壇弟子,一一來就於阿闍梨`[1]右=左【考偽-甲】*`右邊,作禮跪坐合掌,令其手捧跋折囉頭。阿闍梨以右手在弟子手上握跋折囉,當用`[左=右【考偽-甲】]`左手把胡麻`[*6-2]人=仁【明甲】*`人誦本心呪七遍燒之,次取`[*15-4]蘇=酥【元明甲】*`蘇呪三七遍燒。如是燒竟,令其弟子作禮而退依本位坐,自餘弟子一一法事如前無異。總周遍已,還作本印誦心呪,送馬頭菩薩本坐處已。
「次請座主作其本印,誦本心呪作蓮華印,坐火`[*5-8]爐=鑪【三甲乙】*`爐中,誦其本呪,燒諸香華、并胡麻`[*6-3]人=仁【明甲】*`人、`[*15-5]蘇=酥【元明甲】*`蘇蜜、乳酪、飲食、雜果、及油等物。供養已竟,還作本印,誦其本呪送至本位。
「次從內院一一次第請一一佛、般若、菩薩、金剛、天等,各作本印誦其本呪,作蓮花印坐火`[*5-9]爐=鑪【三甲乙】*`爐中,誦其本呪一百八遍、或七七遍,皆通得用。燒諸香花、并胡麻`[*6-4]人=仁【明甲】*`人、`[3]酥=穌【三甲】*`穌蜜、乳酪、飲食、雜果、及油等物,供養已竟,還作本印送至本位。如是諸位各各迎請,供養送法如前無異。
「凡奉請送,皆先從東面北頭第一,乃至南頭第一座位畢,東面竟;次從北面東頭第一,乃至西頭第一座位畢,北面竟;次從南面東頭第一,乃至西頭第一座位畢,南面竟;次從西面南頭第一,乃至北頭第一座位。一院既爾,餘院亦然,如是次第總周遍竟。
「次為國主、皇帝、皇后燒香華等諸物供養,為誦呪滿四十九遍;次為太子、諸王妃主如是供養,亦誦呪滿四十九遍;次為大臣文武百官如是供養,亦誦呪滿四十九遍;次為歷劫過現諸師、一切父母供養,誦呪四十九遍;次為一切業道諸官供養,誦呪四十九遍;次為十方一切施主供養,誦呪四十九遍;次為十方盡空法界六道四生、八難八苦一切眾生供養,誦呪四十九遍;次為阿闍梨自身供養,誦呪滿足二十一遍;次為道場處主人合家供養,誦呪遍數同前。自從國主、乃至主人,總皆通誦觀世音十一面菩薩大心呪,悉通一切供養法用。
「次阿闍梨作一切佛、般若、菩薩、金剛、天等當部法印,不須誦呪,一一次第顯示徒眾而為供養。種種法事總周匝已,次作般若滅罪印,當心上著,口說過現三業之罪,一一具陳,至心懺悔,永斷相續,坐莫動搖,諸弟子等數數禮佛。
「次阿闍梨作金剛藏軍茶利讚歡道場成就滿願印,誦其神呪。呪曰:
「『唵(一) 薩婆菩馱阿提瑟恥(二合)帝(二) `[頗=悉頗二合【三甲乙】]`頗囉醯(上`[*16-2]音=聲【明甲】*`音)迷(三) 伽伽那(去`[*16]`音)劍`[(平音)〔-〕【明甲】]` \(平音)(四) 娑`[縵=鞔【宋宮】]`縵馱(五) 莎訶(六)』
「如是誦滿七七遍已,口出讚聲而說頌曰:
「『那謨佛智慧精進, 那羅延力骨鎖身,
此是般若波羅蜜, 八萬四千法門藏,
萬行功德之根本, 及陀羅尼普門藏。』
「說是頌已,各發願云:『願弟子等一會徒眾、一切蠢動眾生之類,及諸業道,從今已去,若在人間,常聞大乘甚深經法陀羅尼藏、十方諸佛大悲名號,不見惡事、不聞惡法、不遇外道、不遭九橫、八難、八苦。若命終時,十方淨土隨意往生,常見一切諸佛。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時徒眾等齊稱善哉。
「次阿闍梨喚諸弟子,一一次第與作護身。作護身竟,欲至明時,次阿闍梨手把香鑪,引諸徒眾行道三匝,作禮而退。次阿闍梨仰啟謝云:『種種香花、飲食供養多不如法,甚大慚愧,願諸聖眾以大慈悲布施歡喜。』然後手作解印,以印左轉,呪七遍已,`[從=後【三宮甲】]`從座主以下一一各別作發遣印及誦本呪各各發遣,與請無異。以印左轉而散去之,名為去法。
「發遣盡竟,次遣一弟子收`[儭=䞋【三甲乙】]`儭施、錢、綾絹等物,依前處分法用。遣一弟子收壇內食,次阿闍梨分作三分,一分送與寺內供養大眾、一分施與貧窮乞兒、一分布施水陸虛空諸眾生等。諸入壇弟子及阿闍梨并主人等皆不合食,如其食者,法皆無驗。
「既處分竟,次阿闍梨把於松明,領諸弟子等一`[一字元本白缺]`一次第巡行入壇,示徒眾云:『此是某佛所坐之處、此是`[某〔-〕【三甲】]`某般若、此是某菩薩、此是某金剛、`[此是某聖僧〔-〕【三甲】]`此是某聖僧、此是某天、此是某神、此是某鬼、此是某龍。』如是一一次第具悉示令記念,後以淨泥悉掃除却壇上色座,莫到日出,所有餘法皆亦如是,自外一切於後散除。」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及諸金剛、阿羅漢……等諸大眾言:「我今此會說諸微妙甚深祕密陀羅尼印法藏之時,乃有無量一切天人,并八部眾、諸大鬼神,及諸外道眷屬等俱,若苾芻、若婆羅門、優婆塞迦、諸善男子、人非人……等,聞我說是法印神呪希有之事,莫不歡喜。」
爾時,十方無量無數恒河沙等諸佛如來,并諸菩薩摩訶薩、金剛密跡、大阿羅漢、聲聞眾俱、及諸天龍八部、神……等各將香花、飲食、衣服、種種`[伎=妓【元明甲】]`伎樂而散供養,同時讚歎,遍滿虛空。
聞佛說已,皆大歡喜,各出本意而說呪法,同諸利益。
「時會`[復=後【元明】]`復有無量諸天獻諸呪法,稱有神力護佛法藏,威嚴一切,我亦印可。是故,同入我密藏中,廣設道場,具都壇法,列諸名字威臨法位。若有人得遇聞是法,即能滅除一切眾罪,何況更見廣開法門陀羅尼藏?是名成就第一希有。
「是陀羅尼祕密法藏實誠微細,亦難得見、亦難得聞、亦難書寫、亦難得讀、亦難受持、難解義趣方便之理。若有苾芻、若婆羅門、優婆塞迦、善男子等愛樂是經,常修習誦,作諸法印,廣設道場,日日香花、穌燈不絕而為供養十方諸佛,威儀無缺,恒為苦行,誦經念佛,普為法界一切眾生,懺悔過現三業之罪,勤修是等功德法門,身心無倦,晝夜精進,常修梵行,慈悲護念、憐愍一切諸眾生等,能除行者塵沙等劫障難之罪,於一念中皆悉滅除。
「設復有人發菩提心,救諸疾病,深勸汝等亦須方便慈愛一切苦惱眾生,當知如是發心之人現身常得種種果報,我與一切諸菩薩等衛護行者,日夜憶念不相捨離,無有橫惡侵嬈其身。若命終後,十方淨土隨意往生,常見諸佛。
「若行此法,心生不善、於其眾生恒為欺負、妄說諂曲、貪求名利、於諸神鬼橫作瞋呵、承大威風、常行惡事,如是等輩被諸神鬼常伺覓便,多遭橫禍,種種苦惱逼切其身。若命終時,更相刑害,當墮地獄無有出期。
「汝等眾生皆須諦聽,`[受信=信受【三甲】]`受信我語決定無疑。」
爾時,世尊說此語已,現坐會中一切大眾聞佛教誨,一時稱善,作禮而退。
佛說莊嚴道場及供養具支料度法(以下麁字皆是經本,細字人意)
「金銅鈴帶四十八道(各長七尺)、大珮二十八道(各長六尺)、小珮二十八道(各長四尺)、大鏡二十八面(各闊一尺)、小鏡四十面、`[*19-1]琉=瑠【甲乙】*`琉璃泡華四百枚(各方圓一尺者)、綵色大幡一百尺者二十四口(四十九尺亦得,新好者)、雜綵幡二百二十口(長一丈,新好者)、真珠二百條(各長五尺)、朱網闊四尺長一丈(八扇)、金銀瓶四十六枚(受一升者)、大銅`[*5-1]𭪱=疊【宋明甲宮】*,壘【元】`𭪱四百枚(一尺五寸面者)、小銅`[*5]`𭪱二百枚(各七寸者)、銀盤四面(各二尺五寸者)、雜金銀器八十枚、金盤四面(闊二尺五寸者)、金銀砂羅四十八枚(闊一尺以上者)、金杓一枚、銀杓一枚、銅香鑪寶子六具、金香鑪寶子一具、金銀娑羅二枚(受一升者,一金、一銀)、七寶金銀蓮華五樹(各高四尺,新好嚴飾)、雜綵假華樹一百(各新好者)、銅燭檠十二枚、金銀盞屈巵等四十八枚、五色蠟燭`[十條=十二鋋【三宮甲】]`十條、銅澡罐二十六枚(各受五升已上)、淨布手巾`[三=二【三甲】,二條【宮】]`三、澡豆一升、皂莢四十枚、炭灰一升、楊枝一束,若以如是種種寶具嚴飾道場,令其施主得於種種無量福德。
「好長椽一十六根(`[根〔-〕【三】]`根別徑頭三寸,各長二丈五寸,斫削鑿孔,如法相串)、小竹竿六十枚(各長二丈,麁三指許)、畫金剛幡十八口、畫神王幡二十四口、畫四天王幡四口、雜綵幡一百口(各長一丈,新好色者)、繩八十尺者十二條(各麁如筆管大)、五色線二十兩(五色者,紫、青、緋、白、黃,各須等分,色別絡之。於一`[籰=欔【宋元宮】]`籰上絡之,各令色目等別作,不得和雜。取長四百尺為一段,殘者五十尺為一段,又須四段許足用之)、五色小幡子(并身共脚總長三尺,闊五寸,色別各二枚,深青二、淺青二、緋二、白二、黃`[四=二【三宮甲】]`四口)、甲冑金剛八軀(各高五尺,莊嚴新好色者)、甲冑神王八軀(各高五尺,莊嚴新好色者)、生絹六十段(五尺為之)、淨白布二丈、白練一丈、緋綾一丈、紫綾一丈、黃綾三尺、`[緋=青【三宮甲】]`緋綾四尺、淨線鞋兩量(一量擬淨用,一`[量=量擬【三甲】]`量污用)、襪兩量(一量擬淨用,一量擬污用)、`[11]袜=襪【宋元宮】*,襪【明甲】*`袜帶准此(自從線鞋乃至`[*11]`袜帶,人人各具),如是種種綵物之具嚴飾道場,施主`[見=親【三甲】]`見獲無量無邊種種福德,滿足第一(以上是經)。
「淨牛糞五升(不食糟豆犢子糞,以淨筐器承取,名之為淨)、龍腦香十五兩、穌合香十五兩、欝金香十五兩、上好和香一斤、沈水香二斤、熏陸香二斤、安`[悉=息【明甲】]`悉香二斤、白膠香`[一=二【明甲乙】]`一斤、檀香末二斤、檀札二斤、雜草香五斤、雜草華五斤、雜樹華五`[升若=斤【乙】]`升(若無剪綵,帛充,皆令新好)、稻穀華三升、蕎麥華三升,如是種種華香供養,施主當獲三業清淨,身常香潔,一切見者皆生歡喜,生生處處身常端正,得大名聞。
「清樂音聲兩部(其樂人等令香湯浴,著新淨衣,勿食`[熏=𦾥【明】,葷【甲】]`熏雜)、金二兩、銀二兩、珊瑚二兩、水精二兩、琥珀二兩、真珠二兩、波斯`[*19-2]琉=瑠【甲乙】*`琉璃二兩(量入法人多少,買用令足)、稻穀、小豆、小麥、大麥、青稞(是五糓者,於市乞取一升,不合買,擬共七寶和於絹片裹用),將諸衣服、及以七寶、五穀、音樂施用供養,悉除施主三業宿殃,常得安樂(以上是經)。
「上好赤土細末一石、`[黃土=土黃【三宮】]`黃土細末一石、乾藍`[淀=澱【元明甲乙】]`淀末一石、細炭末一石、粳米粉`[二=一【明甲乙】]`二石(麁羅)、胡麻`[*6-5]人=仁【明甲】*`人一升、白蜜一升(濾去惡物)、好`[牛=半【元】]`牛`[*15-6]蘇=酥【元明甲】*`蘇七斤(濾去惡物)、清胡麻油一斗五升(擬燒供養)、白芥子一斗五升(量七日用充足)、松明二十斤、`[穀=搆【三宮甲】]`穀木柴五束(濕者乾之)、炭一百五十斤、燈五百盞、油五`[斗=升【宮】]`斗(然燈處用)、作果食五百盤(種種色目皆須備具)、上好果子石榴三百顆、大栗五百顆、大乾棗五百顆、乾柿五百顆、梨五百顆、胡桃人五百顆、沙糖二十五兩、乾`[葡萄=蒱桃【宋元宮】,蒲萄【明甲】]`葡萄一斤半(已上果子不得蟲惡破損,皆須上好者取)、薄餅`[𭐭𭐨=𩛞𩜶【三宮甲】]`𭐭𭐨`[䭃=捻【甲】]`䭃頭各五百枚、餳糖團五百顆,以外諸餅,隨其國內人所尚者,除不淨食以外皆用,隨時果子悉須具著。
「乾粳米飯三升、粳米乳粥二升(以上赤土等五種色末,准百二十肘料。若十六肘`[以=次【三】]`以下,諸壇以次准料)。
「以前食等令作食人香湯`[*10-8]洗=洒【宮】*`洗浴,齋戒潔淨,勿令輒甞及棄捐之。
「青稞、小豆、粟、大麥、大豆,如是五種各熟二升,共`[盛=洗【元】]`盛淨筐,并著小杓,蜜水二升盛銀盋中,并著銀杓,共熟穀筐相近著之,擬欲散施供養護界諸善神等(`[以=已【宋明宮甲】]`以上是經)。
「如此供具嚴淨廣辦,建立道場,復以種種衣服莊嚴施設供養,能除施主四重五逆、及阿闡提百億恒沙劫中所有一切惡罪,一念之中悉皆消滅,莫能成辦惡業果報。
「其施主者,現世具獲六波羅蜜,三業清淨,生生之處具足神通,身相端嚴,隨意自在,所願皆果,常得三寶護念施主,行、住、坐、臥一切時處身心安隱,功德力故獲斯大報。
普集會壇下方莊嚴十六肘圖
「中央一院縱廣二肘,此院正中作蓮華座,座上作輪,轂輻輞形皆悉具足,是道場主所坐之位——隨其施主所樂佛等為道場主,乃至般若及菩薩等隨意安之。
「其次,外院縱廣四肘,一十二位。於其四角各作地印跋折`[羅=囉【明甲】]`羅形,形如金剛力士把杵,兩杵相叉(狀如十字),頭枕四角,皆青黑色。
「東北角印名穌摩訶,東南角印名穌皤(二合)悉地(二合)伽羅,西南角印名跋折囉健茶,西北角印名曰火神是等,名為金剛地印。
「東面北頭第一華座名為佛母般若之位,蓮花座上作如方印,兩雙線道交徹印角,其印`[一印〔-〕【甲】]`一印一角`[柱=拄【明甲】]`柱華座上,光焰圍繞。
「第二華座是佛心位,蓮花座上作佛頭面,光焰圍繞。
「南面東頭第一華座是金剛母摩麼雞位,蓮花座上安跋折囉,光焰圍繞。
「第二即是金剛王位,蓮華座上作跋折囉,光焰圍繞。
「西行南頭第一座主名首陀會天,蓮華座上作火焰光。
「第二座主名跋囉摩天,蓮花座上作火焰光。
「北面西頭第一座主名觀世音王,蓮花座上作含蓮花,光焰圍繞。
「第二座主名觀世音母,蓮花座上作含蓮花,光焰圍繞。
「其跋折囉皆作金色,諸光焰形皆黃赤色,以下皆然,第一院竟(凡四角印名為攝位,花座上者名為正位,以下例然)。
「次第二院,縱廣八肘,二十六位,四角地印、形狀、布置如前所說。
「東北角印名婆`[揄=榆【明甲乙】]`揄毘伽,東南角印名阿耆尼俱嚧陀,西南角印名佉力伽陀施羅,西北角印名波陀尼差曳婆。
「東面北頭第一座主名微妙聲佛頂,蓮華座上安置盋形,光焰圍繞。
「第二座主名阿彌陀佛頂,蓮華座上作佛頭頂,光焰圍繞。
「第三座主名一切佛頂,蓮花座上作佛頂形,光焰圍繞。
「第四座主名釋迦文佛,蓮花座上作佛頂形,光焰圍繞。
「第五座主名阿閦佛頂,蓮花座上作佛頂形,光焰圍繞。
「第六座主名南方寶相佛頂,蓮花座作長方寶,`[寶=蓋【明甲乙】]`寶東西陿、南北長,作光焰圍繞。
「南面東頭第一座主名烏樞沙摩(二合),蓮花座上作跋折囉。其跋折囉細腰三楞,上下`[三=二【宋】]`三股峯刃尖利,色如前說,光焰圍繞。
「第二座主名跋折囉尸`[佉=法【宋元】]`佉囉,蓮花座上作跋折囉,光焰圍繞。
「第三座主名阿蜜哩多軍茶利,蓮花座上作跋折囉,光焰圍繞。
「第四座主名迦尼俱嚧陀,蓮花座上作跋折囉,光焰圍繞。
「第五座主名波多囉跋折囉,蓮花座上作跋折囉,光焰圍繞。
「第六座主名跋折囉央俱施,蓮花座上作跋折囉,光焰圍繞。
「西面南頭第一座主名商迦羅,蓮花座上作跋折囉,光焰圍繞。
「第二座主名烏摩提毘,蓮花座上作跋折囉,光焰圍繞。
「次,二肘地為道場門。
「次,其門北第一座主名摩醯首`[1]羅=囉【三甲】*`羅天,蓮花座上作跋折囉,光焰圍繞。
「第二座主名波履跢婆(二合)天,蓮花座上作跋折囉,光焰圍繞。
「北面西頭第一座主名六臂觀世音,蓮花座上作含蓮花,光焰圍繞。
「第二座主名盤陀`[*1-1]羅=囉【三甲】*`羅婆母,蓮花座上作君遲瓶(`[傍開孔者名為君遲=君遲傍開孔者【明甲】]`傍開孔者名為君遲),光焰圍繞。
「第三座主名九臂觀世音,蓮花座上作寶花莖,莖有五節,節節有`[牙=芽【三甲】]`牙,狀似藕梢,臥著`[座=燈【乙】]`座上,頭枕於西,光焰圍繞。
「第四座主名馬頭觀世音,蓮花座上作含蓮花,光焰圍繞。
「第五座主名摩訶稅多觀世音(`[5]唐=此【明甲】*`唐云大白觀世`[音=音也【宋元甲乙】]`音),蓮花座上作含蓮花,光焰圍繞。
「第六座主名十一面觀世音,蓮花座上作寶瓶形,光焰圍繞。
「第二院竟。
「次,第三院縱廣正等一十二肘,四十二位,四角地印、形狀、布置亦如上說。
「東北角印名跋折囉蘇𤙖(二合)婆,東南角印名母欝陀(二合)吒迦(此是攝位),西南角印名迦尼俱嚕`[陀=尼【三甲】]`陀,西北角印名跋折囉室哩(`[合=二合【三甲乙】]`合)尼(此是攝位)。
「`[東=南【宮】]`東面北頭第一座主名相德佛,蓮花座上作佛形像,光焰圍繞。
「第二座主名阿彌陀佛,蓮花座上作佛形像,光焰圍繞。
「第三座主名釋迦金輪佛頂。
「第四座主名釋迦轉法輪佛。
「第五座主名栴檀德佛。
「第六座主名白光明佛頂。
「第七座主名無憂德佛。
「第八座主名十方一切佛。
「第九座主名毘婆尸佛。
「第十座主名放光佛頂。
「如是等座皆作蓮花,`[蓮花座〔-〕【明甲】]`蓮花座上作佛形像,光焰圍繞。
「南`[行=面【明甲】]`行東頭第一座主名跋折囉吒訶娑,蓮花座上作跋折囉,其色純黃,光焰圍繞。
「第二座主名阿舍尼,蓮花座上作跋折囉,色狀如前,光焰圍繞(以下諸跋折囉色同)。
「第三座主名尼藍跋`[陀羅=羅陀囉【三甲】,陀囉【宮】]`陀羅(此云青金剛也),蓮花座上作跋折囉,光焰圍繞。
「第四座主名母`[欝=欝陀【元明甲】]`欝(二合)吒伽(此是正位),蓮花座上作跋折囉,光焰圍繞。
「第五座主名穌婆休,蓮花座上作跋折囉,光焰圍繞。
「第六座主名穌跋折囉室哩尼(此是正位),蓮花座上作跋折囉,光焰圍繞。
「第七座主名金剛印王,蓮花座上作跋折囉,光焰圍繞。
「第八座主名懼嘻耶金剛,蓮花座上作跋折囉,光焰圍繞。
「第九座主名跋折囉母瑟致(二合),蓮華座上作跋折囉,傍作拳形,光焰圍繞。
「第十座主名謨娑(上`[*16-4]音=聲【明甲】*`音)羅,蓮花座上作細腰杵,狀如金剛力士把杵,光焰圍繞。
「西面南頭第一座主名他化自在天王,蓮花座上作跋折囉,光焰圍繞。
「第二座主名化樂天王,蓮花座上作跋折囉,光焰圍繞。
「第三座主名兜率天王,蓮花座上作跋折囉,光焰圍繞。
「第四座主名夜摩天王,蓮花座上作跋折囉,光焰圍繞。
「次,二肘地為道場門。
「次,其門北第一座主名乾闥婆,蓮花座上作細腰鼓,光焰圍繞。
「第二座主名孔雀王,蓮花座上作光焰形。
「第三座主名伽嚕茶,作蓮花座形。
「第四座主名那羅延天,蓮花座上作金輪形,光焰圍繞。
「北面西頭第一座主名毘俱致,蓮花座上作光焰形。
「第二座主名阿`[14]梨=𠼝【三宮甲乙】*`梨多(去`[*16-5]音=聲【明甲】*`音)`[*14]`梨(`[*5-1]唐=此【明甲】*`唐云隨心),蓮花座上作數珠形,光焰圍繞。
「第三座主名馬頭心,蓮花座上作含蓮花,光焰圍繞。
「第四座主名一瑳三跋提迦羅,蓮花座上作光焰形。
「第五座主名阿牟伽皤賒。蓮花座上作盤羂索,光焰圍繞。
「第六座主名四臂觀世音,蓮花座上作白蓮花,光焰圍繞。
「第七座主名十一面觀世音小心,蓮花座上作含蓮花,光焰圍繞。
「第八座主名十一面觀世音大心,蓮花座上作含蓮花,光焰圍繞。
「第九座主名一切觀世音心,蓮花座上作含蓮花,光焰圍繞。
「第十座主名摩訶室唎曳,蓮花座上作含蓮花,其華紅色,光焰圍繞。
「第三院竟。
「次第,四院縱廣正等一十六肘,五十八位,四角地印、形狀、布置亦如上說。
「東北角印名枳唎枳唎俱嚕陀,東南角印名跋折囉西(去`[*16-6]音=聲【明甲】*`音)那,西南角印名婆榆檀茶,西北角印名跋折囉尸佉`[羅=囉【明甲】]`羅。
「東面北頭第一座主名毘那夜迦,蓮花座上作似椎棓,椎頭向上竪華座上,椎頭`[八〔-〕【宮】]`八瓣,柄隨長短,從頭向下可有數寸。作偃月刃,刃根著幹,刃身起楞。椎頭刃間作兩三節,如刀子口,光焰圍繞。
「第二座主名毘陀`[耶=邪【三甲】]`耶(`[二=一【宮】]`二合)陀囉,蓮華座上作咥`[𠼝=唎【元明甲】]`𠼝(二合)首羅頭,光焰圍繞。
「第三座主名首檀污跢菩薩,蓮`[華=座【三】]`華座上作金剛臺,金剛臺上作敷蓮花,其葉二分,一分下垂、一分向上,其華葉上作光焰形。
「第四座主名彌勒菩薩,蓮花座上作似矟鋒,`[矟〔-〕【三】]`矟鋒刃稍闊,細項腹大,純黃金色,正中起楞,光焰圍繞。
「第五座主名文殊師利菩薩,蓮花座上作光焰形。
「第六座主名虛空藏菩薩,蓮花座上作滅罪印,光焰圍繞。
「第七座主名提頭賴吒,蓮花座上作金剛杵,光焰圍繞。
「第八座主名因陀`[*1-2]羅=囉【三甲】*`羅誓多(`[*5-2]唐=此【明甲】*`唐云帝釋`[侍=往【宮】]`侍者),蓮花座上作咥𠼝首羅頭,其色純黃,光焰圍繞。
「第九座主名因陀`[羅=囉【三宮甲】]`羅(帝釋異名),蓮花座上作跋折囉,光焰圍繞。
「第十座主名為月天,蓮花座上作月輪形,其色純白。
「第十一座主名普賢菩薩,蓮花座上作光焰形。
「第十二座主名一切星宿天,蓮花座上作似寶瓨,腹大項麁,連珠繞腹。其瓨口上作青空色,如傘蓋形,其中滿點眾多白點,光焰圍繞。
「第十三座主名勃陀誓多,作佛塔形并基四重,光焰圍繞。
「第十四座主名陀羅尼藏,蓮花座上作寶藏形,光焰圍繞。
「南面東頭第一座主名曰火天,蓮花座上作寶`[瓨=瓶【甲乙】]`瓨形,其瓨口上出於火焰。
「第二座主名摩伽囉脫闍菩薩,蓮花座上作光焰形。
「第三座主名地藏菩薩,蓮花座上作似寶瓶而無瓶底。其瓶口頭如二偃月,相拄仰臥。其瓶青色,偃月純白,光焰圍繞。
「第四座主名毘`[𭋶=嘍【三甲】]`𭋶吒(上`[*16-7]音=聲【明甲】*`音)迦,蓮花座上作咥𠼝首羅頭(`[*5-3]唐=此【明甲】*`唐云`[二=三【三甲乙】]`二叉戟頭),光焰圍繞。
「第五座主名閻摩囉闍,蓮花座上作咥𠼝首羅`[頭=頭(唐云三叉戟頭)【宮】]`頭,光焰圍繞。
「第六座主名閻摩旦茶,蓮花座上作於人形,頭面似佛而眼稍大,著魚鱗甲,半身而出,光焰圍繞。
「第七座主名隨心金剛,蓮花座上作跋折`[*1-3]羅=囉【三甲】*`羅,光焰圍繞。
「第八座主名婆榆毘伽(此是正位),蓮花座上作金剛杵,光焰圍繞。
「第九座主名毘藍婆呪馱,蓮花座上作咥𠼝首羅頭,光焰圍繞。
「第十座主名功德天,蓮花座上作如意珠,光焰圍繞。
「第十一座主名大辯天神,蓮花座上作光焰形。
「第十二座主名彌嚧尸佉囉,蓮花座上作咥𠼝首羅頭,光焰圍繞。
「第十三座主名一切鬼,蓮花座上作伏突刀,光焰圍繞。
「第十四座主名一切羅剎,蓮花座上作竪劍形,光焰圍繞。
「西面南頭第一座主名阿素囉王,蓮花座上作竪角弓,光焰圍繞。
「第二座主名摩唎支天,蓮花座上作天扇形,其扇中作西國`[萬=卍【明甲乙】]`萬字,光焰圍繞。
「第三座主名`[曰=日【三甲乙】]`曰天子,蓮花座上作日輪形,純黃,赤色光焰圍繞。
「第四座主名散脂大將軍,蓮花座上作竪劍形,光焰圍繞。
「第五座主名一切天,蓮花座上作光焰形。
「第六座主名難陀那(去`[*16-8]音=聲【明甲】*`音)伽`[*1-4]羅=囉【三甲】*`羅闍,形如蟒蛇,舉頭而視。
「次,二肘地為道場門。
「次,其門北第一座主名優婆難陀那(去`[*16-9]音=聲【明甲】*`音)伽`[*1-5]羅=囉【三甲】*`羅闍,身相如前難陀形狀,亦舉頭視。
「第二座主名曰地天,蓮花座上作寶`[𮚝=甖【三甲乙】]`𮚝形,滿`[宬=盛【三甲乙】]`宬七寶,光焰圍繞。
「第三座主名毘𠼝齯唎知,蓮花座上作光焰形。
「第四座主名緊那(上`[*16-10]音=聲【明甲】*`音)囉,作蓮花座。
「第五座主名摩睺羅伽,作蓮花座。
「第六座主名毘嚧跛叉,蓮花座上作盤羂索,光焰圍繞。
「北面西頭第一座主名曰風天,蓮花`[座〔-〕【明甲】]`座上作竪幡竿,竿上懸幡,光焰圍繞。
「第二座主名皤嚧那提婆(`[*5-4]唐=此【明甲】*`唐云`[天水=水天【三甲乙】]`天水),蓮花座上作光焰形,蓮花座下有水波文。
「第三座主名斯馱遏(去`[*16-11]音=聲【明甲】*`音)他,蓮花座上作光焰形。
「第四座主名摩尼呪陀,蓮花座上作光焰形。
「第五座主名旃陀波羅婆娑菩薩,蓮花座上作青蓮花,含而未敷,光焰圍繞。
「第六座主名俱毘囉藥叉,蓮花座上作咥`[𠼝=梨【宋元】]`𠼝首羅頭,純青鐵色,光焰圍繞。
「第七座主名毘沙門王,當門安置,蓮花座上作五節椎,八楞成就,狀如寶柱,純黃金色,光焰圍繞。
「第八座主名跋折囉`[揵=健【元明甲】]`揵茶(此是`[正=王【元】]`正位),蓮花座上作跋折囉,光焰圍繞。
「第九座主名商枳儞,蓮花座上作似瓶形而腹小瘦,中有竪楞,楞屮`[上=口上【三甲】]`上口如鐸口,其色純`[黃〔-〕【元明甲】]`黃,青光焰圍繞。
「第十座主名藍毘迦,作蓮花座。
「第十一座主名遮文茶,蓮花座上作似銀`[10]盋=鉢【甲乙】*`盋,圓寶承底。其盋腹左邊偏開一眼,如神王目,光焰圍繞。
「第十二座主名婆羅醯鬼,蓮花座上作竪劍形。
「第十三座主名伊濕伐(二合)羅,蓮花座上作咥𠼝首羅頭。
「第十四座主名伊沙那鬼王,蓮花座上作咥𠼝首羅頭,作純黃色。
「此十六肘普集會壇有廣有略。所言廣者,十六肘內作二百九蓮華座位;所言略者,十六肘內百三十九蓮華座位。
「如前所說,若為國王、大臣、長者,具有種種上妙供具、七寶器等,阿闍梨有眾多聰明快利弟子,應作廣壇;若其施主乏少種種上妙供具、七寶器等,阿闍梨無眾多聰明快利弟子,應作略壇。
「`[已〔-〕【三宮】]`已說十六肘壇法竟。」
普集會壇。
佛說陀羅尼集經卷第十`[二=三【明甲】]`二`[甲本乙本奧書曰時貞享三年夷則初九訓點之自六月十三以至今日二十三席傳授諸徒已了伏希遮那慧日恒時耀瞿呬法論長劫轟咸使蠢蠢諸有識齊通萬象本不生河南延命苾芻淨嚴元祿十五壬午年十一月四日以淨嚴和尚本再校了尊教但乙本元祿至尊教無之]`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8 冊 No. 901 陀羅尼集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11-2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