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997 `[【原】麗本,【甲】三十帖策子第八帖,此經宋元二本欠]`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一 `[2](罽賓…譯)十五字=唐罽賓國三藏般若等譯【明】*,〔-〕【甲】*`罽賓國三藏沙門般若共牟尼室利譯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住伽耶城去城不遠菩`[提【麗甲】,薩【大】]`提樹下,與大比丘眾七千人俱,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已作所作、已辦所辦,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猶如大龍得宿住智,已捨重擔,逮得己利,盡三有結,無復後有,於一切法得真實智,深入法性,到於彼岸,於法善巧,從法化生,於順、於違心無染著,發言和悅,先意問訊,梵行清淨,正念明潔,於解脫道已得圓滿——唯有阿難住於學地。 復有菩薩摩訶薩八萬四千人,皆於一生當得菩提,於一切智任運深入至於源底,十方諸佛常現在前,得無染著陀羅尼門,住首楞嚴諸三昧門,得大自在,遊戲神通諸解脫門,已離一切煩惱障礙,以大慈悲普覆十方一切世界,遍遊法界無邊剎海,以無住相入虛空性,常勤利益一切眾生,於佛境界已得善巧,心意智慧廣大無量猶如虛空、甚深無際猶如大海、安住不動如須彌山、無所染著猶如蓮華、內外清淨如摩尼寶、光明熾盛如鎔真金,具如是等無量無邊諸功德聚。其名曰:普賢菩薩摩訶薩、普眼菩薩摩訶薩、普觀菩薩摩訶薩、普光菩薩摩訶薩、普焰菩薩摩訶薩、勝意菩薩摩訶薩、增長意菩薩摩訶薩、無邊意菩薩、方廣意菩薩、廣大意菩薩、無盡意菩薩、持地意菩薩、持眾生意菩薩、得勝意菩薩、善分別意菩薩、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執寶炬菩薩、寶印手菩薩、寶冠菩薩、寶髻菩薩、寶積菩薩、寶生菩薩、寶峯菩薩、寶`[幢【CB】,憧【大】]`幢菩薩、金剛藏菩薩、吉祥藏菩薩、無垢藏菩薩、清淨藏菩薩、如來藏菩薩、智藏菩薩、日藏菩薩、三昧藏菩薩、蓮華藏菩薩、解脫月菩薩、普月菩薩、大勢至菩薩、普見菩薩、蓮華眼菩薩、廣嚴眼菩薩、普威儀菩薩、普端嚴菩薩、普行意菩薩、智慧意菩薩、法意菩薩、金剛意菩薩、師子遊戲菩薩、大雲自在王菩薩、師子威猛音菩薩、廣大深妙聲菩薩、無染著菩薩、離諸垢菩薩、月光焰菩薩、日光焰菩薩、智光焰菩薩、智吉祥菩薩、月吉祥菩薩、蓮華吉祥菩薩、賢吉祥菩薩、寶吉祥菩薩、妙吉祥童子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而為上首,皆於賢劫當得菩提,與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四千人。 復有無量四大王眾天,四大天王而為上首;復有無量忉利天子,釋提桓因而為上首;復有無量須夜摩天子,夜摩天王而為上首;復有無量兜率天子,`[兜率=兜率陀【明甲】]`兜率天王而為上首;復有無量化樂天子,妙化樂天王而為上首;復有無量他化自在天子,他化自在天王而為上首。 復有日光天子、滿月天子、商主天子,各`[與〔-〕【甲】]`與無量天子眷屬`[俱〔-〕【甲】]`俱;復有大梵天王與無量梵眾俱;復有淨居諸天、摩醯首羅天王,各與無量眷屬俱。 如是,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各與無量百千眷屬俱。 復有無量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與眷屬俱。 如是無邊一切眾會各至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麗】,而【大】(cf. K37n1384_p0405c24)]`面,恭敬圍繞。 爾時,如來處於眾會,坐金剛座——威德巍巍超過一切,如須彌山出`[于=於【明】]`于大海;光相炳曜,映奪一切,譬如朗日高昇虛空;見者清涼,如秋滿月;身心寂靜,如大梵王;眾所敬畏,如天帝釋;具七聖寶,如轉輪王;決定宣說法空無我,如師子吼;光明照徹一切世界,如夜暗中而然大火;放種種光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如天摩尼及眾寶聚;無所分別,降伏魔怨,摧諸異見,如大象王;於順於違,心無垢濁,如清淨池;處眾無畏,猶如師子;智慧深廣,無量無邊、無能至底,能生一切功德寶聚,猶如大海;普雨法雨,潤洽一切生長成熟,猶如大龍,具如是等無量功德。 爾時,一切眾會一心合掌瞻仰如來,生難遭想,如來大悲慈眼普觀,身光普照。 當爾之時,菩提樹王於其四面各七由旬地上虛空天龍八部一切眾會周匝遍滿,無有微塵毛端量處而無聖眾。 如來所處金剛之座高一由旬,縱廣正等各半由旬,以無量種百千萬億微妙天衣而敷其上,懸眾寶蓋,垂諸網鐸,眾寶繒綵以為幢幡,羅列建立,周匝垂掛於座四周。皆以金剛而為其地,平坦如掌,清淨潤澤,香潔柔軟,蹈則沒足、舉則還復,眾生見者欣樂無厭。 爾時,諸天為供養佛,雨天妙花——所謂瞻博迦花、阿提目多伽花、婆利師迦花、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以如是等種種天花而散佛上及諸大眾,遍覆其地,微風吹動,出殊妙香,飄滌諸穢。 忽於其地涌出無數百寶蓮華,大如車輪,真金為葉,各百千萬,以吠瑠璃而為其莖、帝青摩尼以為其臺、阿濕摩`[竭磨=羯摩【明甲】]`竭磨寶以為其鬚,發眾妙香出過諸天,其花柔軟,光淨細滑。眾生見者,情無厭足;若有觸者,能除熱惱,身心清涼。如是皆為供養如來,故現斯瑞。 當爾之時,去金剛座於其四隅不近不遠,各有寶樹從地涌出,其樹各以七寶所成,樹身高聳二由旬半,枝葉周布覆一由旬。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於眾會中瞻仰如來處金剛座——威德特尊,光明炳著,蔽於大眾,逾百千日,映餘光輝,一切眾會觀無厭足,發清淨心——即從座起,`[2]䠒=胡【明】*`䠒跪合掌,以妙伽他而讚佛言: 「如來威容不可量,  超出人天及眾聖, 譬如滿月澄空界,  一切星宿奪光`[暉=輝【明】]`暉。 佛處慈悲大海中,  放百千光而照`[耀=曜【甲】]`耀, 譬如須彌出巨海,  諸天依住放光明。 `[當=常【甲】]`當住解脫禪定中,  自在光明照一切, 譬如三千大梵`[主=王【明】]`主,  寂靜光超諸梵天。 功德智慧以嚴心,  寶相嚴身光普照, 如帝釋光及智慧,  超過一切忉利天。 大慈悲意自莊嚴,  安立眾生於聖道, 如四天王能護世,  慰喻教化諸眾生。 佛日恒放法光明,  普照眾生滅邪見, 譬如千日光明照,  映奪摩尼火等光。 佛面圓滿相端嚴,  見者歡悅心清淨, 譬如中宵圓淨月,  眾生樂見得清涼。 大仙恒放智光明,  滅除一切無明暗, 如夜高山大火聚,  無遠不照發光`[耀=輝【明甲】]`耀。 佛說無我、諸法空,  一切外道皆驚怖, 如山窟中師子吼,  百獸聞者喪精光。 佛身如鎔紫金山,  光明映蔽於大眾; 亦如摩尼寶光曜,  超奪一切寶光明。 福德智慧方便門,  精勤一切皆善巧, 遍觀世界無倫匹,  況復能過於世尊? 我見大雄哀世間,  智慧大海光明照, 五體投於佛足下,  踊躍歡喜難自持。 我讚如來世間燈,  能生功德最勝智, 以此福聚利含識,  一切速證大菩提。」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菩薩摩訶薩說此伽`[他=陀【明】]`他稱讚佛已,合掌恭敬,瞻仰如來,目不暫捨,一心思惟如來所住微妙法性甚深難入,非可見相難見難解,非是凡愚外道境界,微妙寂靜不可思議,能生諸佛無等等智不可思議,流出法界差別教法不可思議,唯有如來究盡明了,住無所住虛空境界,現證諸法本性清淨真實之際,得於諸佛無礙解脫,常住不變,安樂寂靜,其身充滿一切剎土,普現一切眾生之前,入於三際平等源底,非是心識稱量境界,於無量劫思惟宣說不可窮盡。 文殊師利如是審諦、微細觀察深法`[性〔-〕【明】]`性已,默然而住。 `[守護國界主經〔-〕【明】]`守護國界主`[經=陀羅尼經【甲】]`經陀羅尼品第二`[之一〔-〕【甲】]`之一 爾時,世尊常住三世平等法性而入三昧,名普隨順眾生心行。以三昧力,於時會中所應調伏一切大眾,各各見佛種種不同——所謂或有眾生見於如來相好之身、或有眾生見聲聞身、或有眾生見菩薩身、或有眾生見梵天身、或有眾生見大自在天身、或有眾生見那羅延天身……,如是,乃至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種種差別。 其無信者都無所見,猶如生盲不見日月;其得見者,隨其種類而見其身種種威儀、隨其類音聞種種聲、隨其所樂聞種種法、隨其力能生種種解。 雖隨眾生如是知見,而如來身一味無二,所謂一解脫味。猶如虛空,離於一切麁細分別及無分別;亦如大地,能為一切世、出世間天龍八部依持而住,生長成熟而無厭倦;又如火大,能燒眾生諸煩惱薪無有厭倦;亦如風大,能飄一切煩惱塵垢亦無厭倦;又如水大,悉能滋長一切眾生所有善根,除煩惱熱,得清涼樂,亦無厭倦。 爾時,世尊忽於頂上肉髻之中膚骨毛孔放大光明,其光鮮白。復以無量百千光明而為眷屬普照世間,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一切所有皆同白色。其中眾生皆見一切山、林、河、海、情、非情物皆同鮮白,猶如乳色,亦如雪山。 又從口中放大光明如帝青色,亦以無量百千光明而為眷屬照於東方,從金剛座東盡恒河沙世界,其中所有山、河、石、壁、草木、叢林、情、非情境皆帝青色,彼中眾生皆見一切如帝青色。 復於右肩放大光明如鎔金色,亦以無量百千光明而為眷屬照於南方,從金剛座南盡於南方恒沙世界,其中所有皆鎔金色,彼諸眾生亦見一切皆鎔金色。 復於背上放大光明,紅`[1]頗梨=玻瓈【明】*`頗梨色,亦以無量百千光明而為眷屬照於西方,從金剛座西盡於西方恒沙世界,其中所有皆紅`[*1]`頗梨色,彼中眾生亦見一切皆`[*1]`頗梨色。 復於左肩放五色光——所謂青、黃、赤、白、及於綠色——亦以無量百千光明而為眷屬照於`[北【麗】,此【大】(cf. K37n1384_p0407c18)]`北方,從金剛座北盡於北方恒沙世界,其中所有悉皆五色,彼中眾生亦見一切皆具五色。 如是,所照一切世界,一一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照諸世界。 作佛事已,收光歸本。其白色光還從上下來至佛所,右遶如來經三匝已,從佛頂入;帝青色光還從東方來至佛所,右遶三匝,從佛口入;鎔金色光還從南方來至佛所,右遶三匝,入佛右肩;紅`[*1-3]頗梨=玻瓈【明】*`頗梨色光還從西方來至佛所,右遶三匝,入如來背;五色光明還從北方來至佛所,右遶三匝,入佛左肩。 雖此光明展照還收,而如來身體無增減。譬如月光,遍照虛空,無有增減;亦如油水及以融`[酥=蘇【甲】]`酥投沙聚中,亦無增減;又如雪山騰出浮雲,遍滿虛空,須臾卷攝,還歸雪山,纖毫無跡,`[而【麗甲】,爾【大】]`而其雪山體無增減。 爾時,世尊復入三昧,而此三昧無有名字、無言無說、不可思議,即一切智智諸佛境界。入三昧已,時此大地六種震動——所謂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中涌邊沒、邊涌中沒。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一切法自在王,承佛神力,即從座起,整身威儀,偏袒右肩,頂禮佛足,`[*2-1]䠒=胡【明】*`䠒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放大光明、地六震動?」 爾時,佛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啟發斯問,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善男子!有四因緣放斯光明,大地震動。何等為四?一者、三世諸佛皆因入此勝三昧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亦如是三無數劫具修諸度,六年苦行不證菩提,由入此定便得無上正等菩提,以是因緣,故現斯瑞。二者、由此三昧,既無言說,體性寂滅不可宣示,欲以方便善巧力故為眾生說,故現斯瑞。三者、我昔於此菩提樹下得是三昧,成等正覺,為報恩故,今於是處說此三昧,三世諸佛亦復如是,皆於此處說此三昧,故現斯瑞。四者、欲為十方恒沙世界無數諸來菩薩摩訶薩,及摩伽陀國主、阿闍世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此諸眾會及與法界一切眾生說此三昧,以是因緣,故現斯瑞。」 爾時,大眾聞此說已,踊躍歡喜,身心清涼,悲感欣慕,不能自持。譬如有人毒箭中心,更無所思,`[4]唯=惟【甲】*`唯思:「良醫拔除毒箭,令我安樂。」諸菩薩眾亦復如是不思`[議=諸【明甲】]`議法,唯希如來說此三昧,拔諸有情生死大夜、無明黑暗、無所知見,破諸煩惱,開正法眼,得智光明。 時此眾會雖生此念,佛威德故,不敢諮問。 爾時,一切法自在王菩薩摩訶薩承佛神力,五體投地,頂禮佛足,`[*2-2]䠒=胡【明】*`䠒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彼不可思議一切智智諸佛境界三昧,為以何法而為其因?復以何法而`[為〔-〕【甲】]`為根本?云何修習?云何究竟?」 爾時,世尊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諮問斯義,於未來世多所利益、多所安樂一切眾生。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善男子!此深三昧以菩提心而為其因,以大慈悲而為根本,方便修習無上菩提以為究竟。善男子!此中何者名為菩提?善男子!欲知菩提,當了自心;若了自心,即了菩提。何以故?心與菩提真實之相,畢竟推求俱不可得,同於虛空故,菩提相即虛空相。是故,菩提無所證相、無能證相,亦無能所契合之相。何以故?菩提畢竟無諸相故。善男子!以一切法即虛空相,是故,菩提畢竟無相。」 爾時,一切法自在王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此菩提相同虛空,一切智體當何所求?云何證得菩提現前?一切智智當於何生?」 佛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薩言:「善男子!一切智體當於心求,一切智智及與菩提從心而生。何以故?心之實性本清淨故。 「善男子!此心之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若【明】]`間。善男子!一切如來說此心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非紅、非紫亦非金色,非長、非短、非圓、非方,非明、非暗,非男、非女、非非男女、亦復非是亦男亦女。 「善男子!此心非欲界性、非色界性、非無色界性,非天、非龍、非夜叉、非乾闥婆、非阿脩羅、非迦樓羅、非緊那羅、`[非=邪【明】]`非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同類。 「善男子!此心不住於眼、亦復不住耳、鼻、舌、身、意,於三世中亦不可見。何以故?此心同於虛空相故。以是義故,遠離一切麁細分別。何以故?此虛空性即心性故,如其心性即菩提性,如菩提性即陀羅尼性。善男子!是故此心、虛空、菩提、陀羅尼性,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如是一切皆以大慈大悲而為根本,方便波羅蜜之所攝受。 「善男子!是故當知:我今於此諸菩薩等大眾之中說如是法,為淨廣大菩提心故、為令一切了自心故。是故,一切法自在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知菩提真實性者,當了自心,如其心性即菩提性。 「云何而能了知心性?謂此心性於一切相——若形、若顯,若復色蘊、受、想、行、識,若復色塵、聲、香、味、觸,若有執受、若無執受,若十二入、若十八界……,如是等法——觀察推求竟不可得。善男子!若諸菩薩如是了知,即得成就第一清淨法光明門。住此門已,任運得此不可思議一切智智諸佛境界甚深三昧。菩薩獲得此三昧已,與一切佛平等平等,及得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三昧、復得隨順諸眾生心陀羅尼門,常能無間利益眾生,於無為界具足圓滿,遠離斷、常……六十二等一切邪見,正見圓明。善男子!若諸菩薩住是三昧,一切佛法不作功用任運成就。 「善男子!我今略說,若有能住此三昧者,無量無邊無數功德皆悉圓滿。」 爾時,一切法自在王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如虛空性即是心性,如於心性即菩提性,如菩提性即陀羅尼性。其虛空性、心性、菩提性、陀羅尼性無二無別者,如是之義甚深甚深、難可通達、難得趣入、不可思議,超過心地,非是凡愚劣解所知。於此會中有二種人:一者、滿足菩薩位人則得利益,二者、未得成`[就〔-〕【明甲】]`就菩薩功德——謂摩伽陀國主、阿闍世王,及`[比丘=諸比丘【明】]`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無量眾生——則無利益,此諸凡愚猶如生盲不見燈光、又如聾人不聞細語、如砂鹵地不生蓮華。世尊!如有國王、大臣、長者,於飢儉世食眾甘美天諸珍膳,昇高樓閣,告於無量飢餓眾生作如是言:『我食如是種種上味。』雖作是言,於諸飢人都無所益。今佛所說,於此眾會未成就者亦復如是,都無利益。」 爾時,佛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諮問如是深法,多所利樂一切眾生。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及此眾會以諸方便示教汝等,令汝得解不可思議一切智智諸佛境界甚深三昧。 「善男子!若諸佛子欲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若欲善能知自心者、若有欲以大慈悲手於生死泥拔眾生者,應先發起大慈悲心,普為眾生歸依三寶,受菩薩戒,發菩提心,至誠懺悔,作如是言:『`[*4-1]唯=惟【甲】*`唯願十方一切諸佛及與住地得金剛智諸大菩薩當證知我、當憶念我,我某甲等發菩提心,未住妙道,今將身命歸依十方一切三寶,`[*4]`唯願諸佛、諸大菩薩起慈悲心,哀愍攝受。 「『我某甲等自從無始流轉已來處在三界生死輪中,沈溺惡趣,入苦籠檻,顛墜諸惡。無明羅剎有大力勢,諸煩惱怨長夜逼迫,無主無救、無歸無依、無有所趣、無有教導,住於邪見險惡道中,趣向生死、背捨涅槃,入三惡道不能自出,墮於險惡廣大深坑。追逐惡友、隨順惡教,遠離一切諸善知識,都不覺知何者為損、何者為益、何者是善、何者是惡?為不善法繫著不捨,棄背一切三乘聖人。長夜常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種種惑業之所羅網,憂迫恐怖,恒失本心自性寂靜。遠離種種三摩地門、陀羅尼門、諸地、諸忍般若波羅蜜多甚深住處,亦復遠離慈、悲、喜、捨、諸菩薩戒、四無礙智、六通、十力、四無所畏、無忘失法、無住涅槃一切隨眠、我身具足一切功德、我身空無、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百千萬種悉皆遠離,無數苦惱、`[障=意【明】]`障礙、留難恒所惱害。唯願諸佛、諸大菩薩起大慈悲,哀愍護念,與我為主、為救、為歸、為依、為趣,願令我等速得圓滿大菩提道,及於無量菩提眷屬、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不共、四攝三昧解脫、總持六通諸度福德智慧……,如是一切諸功德海願令我等皆得滿足。 「『又復,十方一切諸佛、諸大菩薩,當證知我、當哀愍我,受我供養,願令供具積集圓滿,及與我身充遍十方一切世界,及攝十方無有主宰廣大莊嚴無量供具,現前供養諸佛菩薩,所謂種種妙寶,諸天宮殿各以妙寶而為莊嚴,眾寶欄楯分布行列,寶樹、寶山以為映帶,寶座、寶蓋、寶幢、寶幡、寶器、寶珠、寶鈴、寶網,寶光、寶焰、及寶功德,一一無量無數寶洲、摩尼寶聚充滿其中,諸寶燈樹種種妙寶間錯莊嚴,金焰發輝,寶網羅覆。復有無數妙寶蓮華,閻浮檀金以為其臺,真金為葉,菡萏敷榮。興天寶雲,雨`[天寶雨〔-〕【甲】]`天寶雨,降天寶樹,散天寶花,發眾寶光,開眾寶藏。復有無數閻浮檀金,諸天宮殿眾寶莊嚴,妙寶廊宇,金剛為牆,眾寶攔楯周匝圍遶;種種天仙眾妙園苑,花林香草芬敷布濩;無數龍宮、阿脩羅宮,各有種種林木、殿堂、香花、寶器。以如是等無量無邊曾未受用眾寶供具悉將迴向供養十方諸佛菩薩。 「『復攝十方一切世界種種妙`[藥=樂【明】]`藥、及天甘露、天諸珍饍,色、香、美、味皆悉具足。又攝十方一切世界諸妙香樹、龍腦香樹、栴檀香樹、隨時香樹、大葉香樹——其樹四時花敷相續,香氣美妙,若有嗅`[者=香【明】]`者,沈寂虛凝——如是無量種種香樹,芬芳郁烈,能奪人心。復有種種無有主宰如意等樹,隨心所願皆得滿足。大海之中種種摩尼及如意寶。復有種種寶迷盧山、摩訶迷盧山、羯邏斯山、健馱末陀山、摩羅耶山、尾儞`[耶=耶(二合)【明甲】]`耶山、民陀羅山、摩訶民陀羅山、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金剛山……等如是山頂種種寶莊嚴,種種寶樓閣、種種寶巖窟、種種寶帳蓋、種種寶堂宇、種種寶階陛、種種寶窓牖、種種寶塗飾、種種寶梁柱、種種寶庫藏、吠瑠璃等種種寶牆。復有奇妙種種色類無有主宰諸天宮殿。復有種種俱蘇摩……等天諸妙花,見者無厭,清涼悅樂。 「『復有種種諸妙音聲,能令聞者身心安樂,無諸熱惱而得清涼,斷伏貪、瞋,散滅癡毒,摧壞惡業令無有餘,所謂天帝釋聲、梵天王聲、種種天聲、諸`[大=天【明甲】]`大仙女歌詠之聲……。天諸樂器不因拊擊出微妙聲,簫、笛、箜篌、琵琶、琴、瑟、螺貝等聲、忉利天鼓聲、牟陀羅鼓聲……。復有種種諸天鳥聲及於山林泉流鳥聲——所謂白鶴、孔雀、鳧雁、鴛鴦、拘枳羅鳥、命命之鳥、迦陵頻伽……種種好鳥鳴囀之聲——及鹿王等諸妙音聲。復有種種雲聲、地聲、水聲、火聲、風聲、大海波濤`[聲〔-〕【明】]`聲……如是等聲,若人聞者,悉能解了,愛樂無厭,耳根安靜。其聲深遠,諦實清徹,能生善根,文字名句悉皆具足,與義相應,契深法理,善合時宜——所謂三乘平等聲、演說三明聲、莊嚴檀那波羅蜜聲、清淨尸羅波羅蜜聲、能生羼提波羅蜜聲、勤修精進波羅蜜聲、成就禪那波羅蜜聲、廣大般若波羅蜜聲、與心和合大慈聲、與覺和合大悲聲、光影和合大喜聲、同於虛空大捨聲、出生三乘聲、不斷三寶聲、分別三聚聲、清淨三空聲、觀察四諦聲、觀察智慧聲、智者不毀聲、聖者稱讚聲、量等虛空聲……,出如是等清淨音聲迴向供養諸佛菩薩。 「『復有種種花樹發妙花香,種種鬘樹垂諸鬘帶,種種幢樹高顯建立,種種幡樹接影連輝。持如是等一切妙物,以無我心迴向供養一切諸佛、諸大菩薩。 「『復以一切佛眼所見十方無邊一切世界大供養雲以為供養——所謂種種花雲、種種香雲、鬘雲、帳雲、塗香雲、末香雲、寶蓋雲、寶座雲、寶幢雲、寶幡雲、妙寶衣服雲、眾寶資具雲、天諸上味雲、摩尼寶聚雲……,如是種種無量色類諸寶供雲,迴向供養一切諸佛、諸菩薩等。 「『復當願以小千世界為一燈盞,滿中香油百須彌量以為其炷,然以寶焰,發大光明,供養一切諸佛菩薩,如是供養無有窮盡。 「『復當勸`[請=諸【甲】]`請一切如來往菩提樹降伏眾魔,成等正覺,轉妙法輪,久住大劫,莫般涅槃。 「『復應以此種種善根迴向眾生,願諸眾生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迴向時,不見能迴向心、不取所向之境、不著所迴善根,三輪清淨。 「『復次,一切如來、一切菩薩、一切眾生如是等類所有功德,我皆隨喜。』復作是願:『以此善根,願令我等一切諸障、極重惡業皆得消滅。』」 爾時,世尊即說迴向陀羅尼曰: 「唵(一) 娑麼(二合)囉娑麼(二合)囉(二) 微麼(引)曩(三) 娑(引)囉(四) 摩訶斫迦囉(`[二=五【甲】]`二合)(`[五=引【明】]`五) 嚩(上)(`[六=五【明】]`六) 吽(長聲)(`[七=六【明】]`七)」 佛言:「如上所說種種供具,以此迴向陀羅尼力,於諸佛前悉得成就真實供養,一切諸佛皆悉攝受。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有能於此大迴向輪陀羅尼門——若時、非時,若晝、若夜——默念一遍,觀察運想,以前供具恭敬供養諸佛菩薩,由此力故,五無間等極重罪業皆得消滅,何況輕罪而不除滅?一切煩惱皆得輕微,如前所說十力、無畏……諸功德等皆悉具足。若人暫於此陀羅尼思惟一遍,便得百轉生帝釋宮,復得百轉生梵王宮,於夜夢中見佛菩薩為說妙法,無諸惡夢,於諸總持皆得成就,執金剛菩薩護念攝受,隨願往生諸佛淨土。」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一+(貞元二十年四月八日奉勅於慈恩寺翻譯,故三藏玄奘法師梵央十一月三日畢八日進上,罽賓國三藏賜紫沙門般若宣梵文,中天竺國三藏沙門牟尼室唎證梵本,輸林待詔光宅寺沙門智真譯語,西明寺賜紫沙門圓照筆受,章敬寺沙門鑒虛潤文,興唐寺沙門澄觀潤文詳定,慈恩寺沙門純一證義,慈恩寺沙門泝清秦并都勾當譯經)百三十二字【明】]`一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二罽賓國三藏沙門般若共牟尼室利譯 陀羅尼品第二之二 爾時世尊如象王迴普觀大眾,復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此會之中有二種人:一者、成就,二、未成就。我今重為未成就者以善方便隨順世諦譬喻言詞說一乘法。 「如世有法名迦樓羅,欲修此法應先圖畫迦樓羅像,審諦觀察,觀行純熟,然去畫像。手結印契,想其自身成迦樓羅,作五大觀:一者、觀地作白色觀,`[二者觀〔-〕【甲】]`二者、觀水作綠色觀,三者、觀火作黃赤色觀,四者、觀風作黑色觀,五者、觀空作青色觀。此觀成已,一切諸毒皆成非毒——謂若有情毒、若非情毒——或令迴互、或取、或捨,縱任自在。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欲入觀,先當默念此前迴向陀羅尼門,然後當入毘盧遮那如來三昧。謂觀此身體成金剛,堅不可壞。當以身作金剛結跏——謂以右脚壓左髀上——端身正坐,舌根微動,脣齒相合作金剛語。金剛語者,謂無言聲,但心默念。以堅牢智諦觀自心以為月輪,當於鼻端不令馳散,清淨圓滿,色如凝雪、牛乳、水精,而此月輪為菩提心。此菩提心本無色相,為未成就諸眾生故,說如月輪。應以右手作金剛拳,當心握於左手頭指,此名能與無上菩提最尊勝印,即是本師毘盧遮那如來之印。」 爾時,世尊即說陀羅尼曰: 「唵吽惹護(`[平=平聲【明】]`平)娑」 「云何觀察此陀羅尼?當以唵字安前所觀月輪之中,置於頂上,觀此唵字色如珂雪。此想成已,即見自身坐月輪中,便得成就毘盧遮那。以如是等無量無邊微塵數智成就此身,是`[即=則【明】]`即名為具一切智、亦得名為具金剛智、是修觀者瑜伽之智、亦是般若波羅蜜多、亦即名為諸菩薩果。此果能得三種真實。何等為三?一者、得前真實不可思議一切智智諸佛境界三昧,二者、得前真實祕密真言,三者、得前真實祕密印契。 「前觀成已,便想頂上出白光明,復以百千萬億光明而為眷屬,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其中所有一切眾生無始生死、無明黑闇、盲無智眼,以此般若波羅蜜燈開彼佛眼。如深山谷幽闇之處,日月光明所不能照,若然一燈,久遠闇`[瞑=暝【明甲】]`瞑一切皆除。何以故?法如是故。毘盧遮那如來三昧放白色光亦復如是。 「復次,善男子!行者從此三昧起已,次復入於不動三昧。面向西方,亦作如前金剛結跏,端身正坐。應以左手所被衣服兩角交過繞其手腕,以拳執之,上出兩角,右手按地,此即名為能摧伏印,一切眾魔及諸外道、諸惑業等皆不能動,即是阿閦如來之印。 「次亦默誦如上所說毘盧遮那如來真言,應以吽字處月輪中置於頂上,觀此吽字以為青色。觀想成已,次觀遍身皆作青色,此身即成阿閦如來。此觀成已,即從頂上放青色光,亦以無數百千億光而為眷屬,一一光中皆有無量青色金剛菩薩而現,各作此印,光照東方恒河沙數世界之中。其中眾生遇斯光者,所有欺奪、殺害、惡心皆悉捨離,寂靜不動。 「善男子!行者從此三昧起已,復於南方面向北坐,亦作如上金剛結跏,端身正坐。左手如前執衣兩角,右手仰掌,名滿願印,此即寶生如來之印。次亦誦前毘盧遮那如來真言,作惹字觀,當以此字處月輪中,置於頂上,如融金色。觀想成已,漸觀遍身皆融金色,此身即成寶生如來。 「此觀成已,即從頂上放金色光,亦以無數百千億光而為眷屬,一一光中皆有無量金色金剛菩薩而現,各為此印,一一菩薩各各手中雨如意寶,光照南方恒沙世界。其中眾生遇斯光者,所有願求皆得滿足。 「復於西方面向東坐,亦作如上金剛結跏,端身正坐。左手仰掌當於臍上,右手仰掌重左手上,以大`[母=拇【明甲】]`母指令頭相拄,此印名為第一最勝三昧之印,能滅狂亂一切妄念,令心一境,即阿彌陀如來之印。亦誦如上毘盧遮那如來真言,作護(平聲)字觀,當以此字處月輪中,置於頂上,如紅蓮華色。觀想成已,漸觀遍身皆紅蓮華色,此身即成阿彌陀如來。此觀成已,即從頂上放紅蓮華色光,亦以無數百千億光而為眷屬,一一光中皆有無量紅蓮華色菩薩而現,各為此印,入深三昧,光照西方恒沙世界,彼中眾生遇斯光者皆入三昧。 「復於北方面向南坐,亦作如上金剛結跏,端身正坐。左手如前執衣兩角,右手展掌竪其五指,當肩向外,名施無畏。此印能施一切眾生安樂無畏,一切惡人不能惱害,即不空成就如來之印。次亦誦上毘盧遮那如來真言,作娑(`[上=上聲【明】]`上)字觀,當以此字處月輪中,置於頂上,具於五色。觀想成已,漸觀遍身皆作五色,成於不空成就如來。此觀成已,即從頂上放五色光,亦以無數百千億光而為眷屬,一一光中皆有無量五色光明菩薩而現,各作此印,皆施無畏,光照北方恒沙世界,其中眾生遇斯光者悉得無畏。」 佛復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薩言:「如上所說自證之法,唯自證知,非言能說,離諸見相。為未成就諸眾生故,於無相中以相顯示、於無言說假以言宣——譬如空中乾闥婆城,非實現實。」 爾時,佛復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薩及諸大眾言:「諸佛子!十方一切諸世界中無量無數百千萬億異類眾生,或有眾生諸根不具、或復具足五無間業、屠兒魁膾栴陀羅等,於一切`[皆=智【甲】]`皆不可思議三昧之中修習趣入悉皆有分,除五種人。何等為五?一者、不信,二者、斷見,三者、常見,四者、邪見,五者、懷疑,此五眾生不能趣入。何以故?此深三昧以大慈悲而為根本,如是五人無慈悲故。 「善男子!若復有人能暫修習此三昧者,身心輕安,即能生於五種三昧。何等為五?一者、剎那三昧,二者、微塵三昧,三者、漸現三昧,四者、起伏三昧,五者、安住三昧。 「云何名為剎那三昧?謂觀月輪剎那剎那暫持相應尋復還失,是故名為剎那三昧。 「云何名為微塵三昧?謂於三昧少分相應。譬如有人不識蜜味,得微塵許在其舌根,愛樂安樂,都忘飢渴、疾病之念,但更專心希求多得;此三昧心亦復如是,少分相應,悉忘一切煩惱飢渴,心得安樂,轉更求之。 「云何名為漸現三昧?謂由少得,愛樂安樂漸漸增勝,身毛皆竪,悲泣流淚。如黑物中見一白縷,此亦如是,由觀月輪得少分住,於無明闇煩惱之中見少定心微分顯現。 「云何名為起伏三昧?謂觀行未純,或起、或滅,如秤低昂,觀成惑滅、觀失惑生。 「云何名為安住三昧?由前四定心得安住,悉`[能=皆【明】]`能守護一切善法,增長新善,身心安樂。如盛夏中遠涉砂磧,熱渴日久,`[忽=怱【甲】]`忽得雪山清冷美水,所有熱渴憂苦皆除;此亦如是,得此三昧,業惑苦惱一切皆遣,是為無上菩提芽生。 「善男子!如上所說,諸根不具、五無間業諸惡眾生尚於此中修入有分,何況一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而不趣入? 「善男子!今此大眾無數眾生聞此法已,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神通、十力、四無所畏念念增進,無數三昧皆悉現前——所謂厭離一切法三昧、超過一切法三昧、一切法平等三昧、離諸見稠林三昧、遠離無明闇三昧、一切法離相三昧、解脫一切著三昧、離一切懈怠三昧、甚深法發光三昧、如須彌山三昧、永無失壞三昧、摧壞魔軍三昧、不著三界三昧、出生光明三昧、常見如來三昧……,以如是等而為上首,無數三昧皆現在前。 「復有無量種種眾生得於無數陀羅尼門,所謂觀諸法性陀羅尼門、發菩提心陀羅尼門、生菩提芽陀羅尼門、了金剛性陀羅尼門、得佛平等陀羅尼門、一切法本性清淨陀羅尼門、一切法本性攝受陀羅尼門、一切法本性不可得陀羅尼門、一切法出生智慧陀羅尼門、一切法皆悉成就陀羅尼門、一切法轉變自在陀羅尼門、一切法大光普照陀羅尼門、一切法遠離癡闇陀羅尼門、一切法心智清淨陀羅尼門、一切法`[皆〔-〕【明甲】]`皆不可得陀羅尼門、普散一切眾寶妙花陀羅尼門、本性顯現出生諸法陀羅尼門、遠離一切諸幻化法陀羅尼門、如鏡圓明出生影像陀羅尼門、出生一切眾生音聲陀羅尼門、令諸眾生最極歡喜陀羅尼門、巧順一切眾生音聲陀羅尼門、出生種種音聲字句陀羅尼門、無有障礙陀羅尼門、本性巧便陀羅尼門、解脫煩惱陀羅尼門、離一切塵陀羅尼門、分別字義陀羅尼門、解了諸法陀羅尼門、`[一切〔-〕【明甲】]`一切法無礙際陀羅尼門、猶如虛空陀羅尼門、猶如金剛陀羅尼門、近色光王陀羅尼門、得最尊勝陀羅尼門、不退轉眼陀羅尼門、法界出生陀羅尼門、常施安慰陀羅尼門、如師子吼陀羅尼門、超眾生福`[德〔-〕【明甲】]`德陀羅尼門、離諸憂惱陀羅尼門、離諸過惡陀羅尼門、妙花莊嚴陀羅尼門、破諸疑網陀羅尼門、諸法順如陀羅尼門、出現諸法陀羅尼門、大聲清淨自在`[王〔-〕【明甲】]`王陀羅尼門、無盡寶篋陀羅尼門、無邊漩澓陀羅尼門、海印陀羅尼門、蓮華莊嚴陀羅尼門、能入無著陀羅尼門、漸漸深入四無礙智陀羅尼門、一切諸佛護持莊嚴陀羅尼門……,如是等法而為上首,無量無數陀羅尼門皆悉現前。」 爾時,一切法自在王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是無數陀羅尼門,何等陀羅尼門能令菩薩總持諸佛所說妙法而不失壞?何等陀羅尼門能令菩薩說此法時辯才無盡?何等陀羅尼門能令菩薩說此法時一切眾生愛樂歡喜?」 佛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薩言:「善男子!有八陀羅尼門,若受持者,能令菩薩總持佛法,辯才無盡,眾生樂聞。何等為八?所謂大聲清淨自在王陀羅尼門、無盡寶篋陀羅尼門、無邊漩澓陀羅尼門、海印陀羅尼門、蓮華莊嚴陀羅尼門、能入無著陀羅尼門、漸漸深入四無礙智陀羅尼門、一切諸佛護持莊嚴陀羅尼門。菩薩若能於此八種陀羅尼門受持修習,即能總持一切如來所說妙法,辯才無盡,亦令眾生愛樂歡喜。」 爾時,一切法自在王菩薩白佛言:「世尊!`[唯=惟【甲】]`唯願如來哀愍我等,廣分別說如此八種陀羅尼門。菩薩得聞,則能於此勤求趣入。」 爾時,世尊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今當為汝廣分別說,令諸菩薩得入此門。 「善男子!云何名為大聲清淨陀羅尼門?若有菩薩修習於此陀羅尼門,應以無著清淨妙念安住真實,心絕動搖,威儀凝靜,以決定心說微妙法,令一佛剎所有眾生隨其類音普聞其聲,悉解其義。如是,或二佛剎、或三佛剎、或十佛剎、或百佛剎、或千佛剎、二千、百千……,乃至十方無量無邊俱胝那由`[他【麗】,侘【大】(cf. K37n1384_p0415c11)]`他百千佛剎,其中眾生亦各隨類普聞其聲,悉解其義。 「善男子!若此菩薩於眾會中處師子座,其座量高一俱盧舍,以師子王威力所持眾寶嚴飾。如是,或復半由旬量、一由旬量、千由旬量、或復量等須彌山王、或復其量高至梵天,隨諸眾生心之所樂,令其各見身座大小而為說法。 「正說法時,十方諸佛悉現其前,為此菩薩演說妙法。菩薩聞已,即能以此陀羅尼力一時聽聞總持不忘,深入義理,現證相應,身心怡暢,一一法中成一境性,一一字句聞無所聞,即於如是聽聞法時而常演說,無有障礙。 「若諸菩薩深入如是一字聲`[門=聞【明】]`門,一切諸法悉入此門、即從此門出生,演說一切諸法。 「且初第一說`[阿【房山】,婀【大】(CBETA 按:大正藏本及麗本(K37n1384_p0416a05)均第一字作「婀」,後文作「阿」。房本(F24n0753_p0245b25)第一字作「阿」,磧砂本(QC116n1458_p0625b09)第一字作「婀」,兩者之後文均分別沿用該字。此處依房本修訂作「阿」。)(cf. F24n0753_p0245b24)]`阿(`[上=上聲【明】]`上短呼,`[下皆准之=下同【明】]`下皆准之)字門出生無邊無數法門。所謂`[阿=婀字【明甲】]`阿者,一切法無來,以一切法體無來故。又,`[阿字=婀字【明甲】下同]`阿字者,一切法無去,以一切法體無去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行,體無行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住,體無住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本性,體本清淨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根本,體初未生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終,體無初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盡,體無去處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生,體無行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出,體無作者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求,體無相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礙,體相涉入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滅,體無主宰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行處,體無願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生死,體離分別、無分別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言說,體極聲入故。又,阿字者,一切法不可說,體無聲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差別,體無處所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分別,體清淨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心意,體不可求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高下,體本平等故。又,阿字者,一切法不可解,體如虛空故。又,阿字者,一切法不可說,體過言道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限量,體無處所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生,體無生處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本淨,體本無相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我,體即我性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眾生,體本清淨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壽者,體無命根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補特伽羅,體離所取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本空,體性寂靜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相,體`[性〔-〕【明甲】]`性實無際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和合,體性無生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行,體本無為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為,體過行、無行故。又,阿字者,一切法不共,體無能解人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聚會,體無積集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出,體無出處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本性,體本無身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相,體相本淨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業,體無作者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果,體無業道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種植,體無種子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境界,體不可取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地界,體無諸結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縛,體本散滅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聚散,體本無為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漏,體惑不生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自生,體初無生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濁,體無有對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對,體本無作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色,體無大種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受,體無受者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想,體過諸相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行,體離有愛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識,體無分別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界,體空平等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入,體過境界門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境界,體無去處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欲,體離分別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色,體無根本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無色,體難思見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亂,體無可亂故。又,阿字者,一切法不思議,體不可得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意,體本無二故。又,阿字者,一切法不可執受,體過境界道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阿賴`[邪=耶【甲】]`邪,體無因緣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常,體本無因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斷,體不礙因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名,體無相貌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離=雜【明甲】]`離,體不相入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住,體無住處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熱惱,體無煩惱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憂惱,體無惡業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習氣,體本無垢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垢,體本清淨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本清淨,體無形質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體,體無依止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依止,體無動作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動,體離執著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障礙,體同虛空故。又,阿字者,一切法同虛空,體無分別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色`[相=根【明】]`相,體無境界因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顯示,體皆相似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相似,體無境界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境界,體如虛空,常平等故。又,阿字者,一切`[法〔-〕【明】]`法無闇,體無明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明,體無對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過,體妙善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是,體無妄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開解,體無動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見,體無色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聞,體無聲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嗅,體無香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嘗,體無味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觸,體無所觸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知,體本無法故。又,阿字者,一切法無念,體離心意識故。又,阿字者,一切法不思議,體性菩提平等,平等無高下故。又,阿字者,一切法寂靜,體本不生、亦不滅故。 「善男子!菩薩如是得此大聲清淨陀羅尼門,入第一阿字時演說諸法,或經一年、或復十年、百年、千年、或百千年、或一小劫、或一大劫……,乃至無量無數大劫說此法時不離阿字。如說阿字義無有盡,說餘諸字亦復如是,不可窮盡。如是建立開示法眼,其義深遠,其語巧妙,具足清白。 「又,善男子!菩薩住此陀羅尼故,得身清淨,威儀寂靜故;得語清淨,辯才無礙故;得意清淨,慈悲觀察故;得施清淨,財法無悋,隨喜他施故;得戒清淨,無破、無穿、無缺漏故;得忍清淨,無怨、無對、無障礙故;得勤清淨,於妙事業無退轉故;得禪清淨,無著、無慢、亦無味故;得慧清淨,開智慧眼決癡膜故;得業清淨,普修一切勝善業故;得眼清淨,天眼遠見一切色故;得耳清淨,天耳遠聞諸佛法故;得鼻清淨,普嗅如來淨戒香故;得舌清淨,獲得隨心清淨味故;得身清淨,雖現處胎,胎不染故;得意清淨,善能分別微細法故;得色清淨,所有色相妙莊嚴故;得聲清淨,所聞皆是順法聲故;得香清淨,施戒聞香之所熏故;得味清淨,獲大丈夫上味相故;得觸清淨,身手所觸妙柔軟故;得法清淨,所知皆獲法明門故;得念清淨,所聞憶持無疑忘故;得心清淨,超越一切魔境界故;得行清淨,出過所解甚深法故。 「善男子!菩薩得此最勝不共大聲清淨陀羅尼故,大聲普遍十方世界,光明普照,為彼一切世界眾生分別演說一切如來所說妙法,令彼一切法眼開明。 「善男子!我今略說`[此〔-〕【明甲】]`此大聲清淨陀羅尼門初入次第一門之中少分之德。若廣說者,復有無數無量無邊不可說義。如說於此一阿字門無量無邊不可窮盡,餘一一字亦復如是,皆以無著智慧之門漸漸修入。 「復次,善男子!云何名為無盡寶篋陀羅尼門?善男子!謂一字中說一切法皆無窮盡。何等一切法無有窮盡?所謂說色無盡故,如是,說色無常無盡故、說色是苦無盡故、說色無我無盡故、說色寂滅無盡故、說色寂靜無盡故、說色如聚沫無盡故、說色如幻無盡故、說色如焰無盡故、說色如水中月無盡故、說色如夢無盡故、說色如響無盡故、說色如鏡中像無盡故、說色無本性無盡故、說色本無無盡故、說色無緣會無盡故、說色空門無盡故、說色無相無盡故、說色無願無盡故、說色無行無盡故、說色生法無盡故、說色無生無盡故、說色前際無盡故、說色中際無盡故、說色後際無盡故、說色寂滅無盡故、說色親近寂靜無盡故、說色無心行處無盡故、說色無言語`[道=道斷【明】]`道無盡故、說色不可思議無盡故、說色不可度量無盡故、說色無我無盡故、說色無眾生無盡故、說色無壽者無盡故、說色無養育者無盡故、說色無補特伽羅無盡故、說色無知無盡故、說色無造作無盡故、說色如草木瓦礫石壁無盡故、說色無求得無盡故、說色大種所生無盡故、說色無聲無盡故、說色無表無盡故、說色不可說無盡故、說色本味清淨無盡故、說色從因緣生無盡故、說色無斷無盡故、說色無聲無盡故、說色無造者無盡故、說色無受者無盡故、說色無業果無盡故、說色法界平等無盡故、說色住真如無盡故、說色住實際無盡故、說色無我所無盡故、說色無主宰無盡故、說色無執受無盡故、說色不可思無盡故、說色不可稱無盡故、說色不可量無盡故、說色無有邊無盡故、說色即菩提性無盡故、說色如空平等無盡故、說色即涅槃性無盡故……,如是,廣說界處等法、名、句、文身、一切佛法,皆悉入於此一字聲智慧之門,如以四大同一身篋。此亦如是,一字聲`[門【房山明甲】,聞【大】]`門包攝出生無盡智寶甚深法門,是故名為無盡寶篋。 「我上略說此一門中少分之義如地一塵,若廣說者,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不可窮盡。 「復次,善男子!云何名為無邊`[旋=漩【明甲】下同]`旋澓陀羅尼門?善男子!所言邊者,謂斷及常。十二因緣`[謂〔-〕【明甲】]`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言無邊者,即祕密界無斷、常等。趣入甚深,名為旋澓。是故,名為無邊旋澓陀羅尼門。 「又復,邊者,說名取捨;所言旋者,說不取捨故。又復,邊者,說有生滅;旋者,說無生滅故。又復,邊者,煩惱生死;旋者,本性清淨故。邊者,有相、無相;旋者,都無所行故。邊者,麁細思惟;旋者,無尋、無伺故。邊者,因及諸見;旋者智了因、見故。邊者,謂名及色;旋者,無有表示故。邊者,有為、無為;旋者,三輪清淨故。邊者,說內及外;旋者,識體無住故。邊者,謂業及果;旋者,無業果體故。邊者,善及不善;旋者,無有行體故。邊者,過及無過;旋者,體無有二故。邊者,謂業煩惱;旋者,體性光明故。邊者,我及無我;旋者,體性清淨故。邊者,生死涅槃;旋者,諸法本性即涅槃故。 「善男子!如是略說,若廣說者,說邊有無量門、說旋亦無量門。 「若諸菩薩住此旋澓陀羅尼門,隨順無邊一切深法,智無窮盡,或字、或義亦無窮盡,漸次趣入無邊旋澓陀羅尼門,以能隨順智光明故、隨順覺性本清淨故、開智慧`[明=眼【明】]`明決癡膜故、隨順解脫覺體性故。」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二+(貞元二十年四月八日奉勅於慈恩寺翻譯,故三藏玄奘法師梵央十一月三日畢八日進上,罽賓國三藏賜紫沙門般若宣梵文,中天竺國三藏沙門牟尼室唎證梵本,輸林待詔光宅寺沙門智真譯語,西明寺賜紫沙門圓照筆受,章敬寺沙門鑒虛潤文,興唐寺沙門澄觀潤文詳定,慈恩寺沙門純一證義,慈恩寺沙門泝清秦并都勾當譯經)百三十二字【甲】]`二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三罽賓國三藏沙門般若共牟尼室利譯 陀羅尼品第二之三 「復次,善男子!何等名為海印陀羅尼門?善男子!如大海水印現一切,謂四天下所有色相、或眾生色相、或非眾生色相、山澤、原阜、樹木、叢林、藥草、百穀、日、月、星辰、摩尼雲電、村營聚落、城邑王都,及與諸天男女宮殿、一切資具、香林池沼、渠河泉流、綺麗嚴飾……,如是等類上中下品一切色相,於大海中平等印現,故說大海為第一印、最勝妙印,希奇殊特,無等無過。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此海印甚深三昧,得與一切眾生身平等印、得與眾生語平等印、得與眾生心平等印……,十方世界諸佛語業、轉妙法輪菩薩,皆從海印所流,於口門中平等演說,隨有所說皆與諸佛法印無違、亦無疑惑,能令法界一切眾生皆悉悟解,故說此印諸印中上。所謂:婀(`[上短=上聲短呼【明】]`上短)字印者,以一切法性無生故;囉字印者,以一切法無染著故;跛字印者,勝義諦門不可得故;者字印者,眼及諸行皆清淨故;娜字印者,名色性相不可得故;攞字印者,愛支因緣連續不斷,皆不現故;拏(上聲)字印者,悟入清淨十力門故;`[摩=麼【明甲】]`摩字印者,力`[及〔-〕【明甲】]`及菩提分皆清淨故;拏(`[上重=上聲重呼【明】]`上重)字印者,離諸`[怨=冤【明甲】]`怨敵及憂惱故;灑字印者,六通圓滿,無罣礙故;嚩字印者,不二之道言語斷故;多(上聲)字印者,悟一切法真實義故;也字印者,稱如實理而演說故;瑟吒(二合)字印者,制伏任持不可得故;迦(`[1]上=上聲【明】*`上)字印者,遠離世論,無作者故;娑(`[*1]`上)字印者,悟四真諦皆平等故;莽(輕呼)字印者,悟一切法清淨道故;誐字印者,入甚深法,無行取故;娑他(`[*1]`上二合)字印者,顯`[示【麗甲】,云【大】]`示勢力不可得故;惹字印者,超過老死能所生故;濕嚩(二合)字印者,煩惱所行皆遠離故;馱字印者,法界體性不雜亂故;捨字印者,入深止觀皆滿足故;佉字印者,悟如虛空無盡法故;乞叉(二合)字印者,入於盡智、無生智故;娑(`[*1]`上)多也阿(四合)字印者,遠離昏沈、懈怠障故;枳穰(二合)字印者,一切眾生智慧體故;賀字印者,摧惡進善,體皆離故;婆(`[*1]`上)字印者,慣習觀察,覺悟體故;者`[車=𣒞【明甲】]`車(`[*1]`上二合)字印者,遠離貪、瞋、癡覆性故;娑莽(`[二=上聲二【明】]`二合)字印者,念不散動,無忘失故;訶婆(`[*1]`上二合)字印者,可以呼召請命體故;`[哆娑=娑哆【明甲】]`哆娑(二合)字印者,勇猛驅逐諸惑體故;伽(`[*1]`上)字印者,散滅重雲無明翳故;姹字印者,積集諸行窮盡體故;波`[羅=囉【明】]`羅(二合)字印者,隨順最勝寂照體故;頗字印者,周遍圓滿果報體故;娑迦(`[*1]`上二合)字印者,悟解一切蘊聚體故;也娑(`[*1]`上`[二合〔-〕【明甲】]`二合)字印者,能除老、死、一切病故;室者(二合)字印者,現前覺悟未`[曾=來【明甲】]`曾`[有=有情【明】]`有故;`[吒=嚩【甲】]`吒(`[*1]`上)字印者,斷生死道,得涅槃故;瑟姹(二合)字印者,悟解無邊無盡體故。 「善男子!菩薩以如是等種種法相分別演說諸字印門,善男子!是名深入海印三昧陀羅尼門。 「復次,善男子!云何名為蓮華莊嚴陀羅尼門?善男子!菩薩住此陀羅尼門,隨彼無量大會之中說妙法時,即有廣大妙蓮花座涌現其前,種種色相殊妙莊嚴,其有見者情無厭足。 「此座纔現,身便安處,即於空中雨眾寶花,種種花中出種種聲、種種聲中說種種法——所謂或甚深無量法、或說善巧名句法、或說種種`[諸〔-〕【明甲】]`諸譬喻門,如是,或說脩多羅、`[祇=祗【明】]`祇夜、和伽、羅那、伽他、`[搵=榲【甲】]`搵陀那、尼陀那、本事、本生、方廣、希法、優波提舍,說如是等十二分教及種種門,皆為斷除一切眾生諸煩惱故。而菩薩心安住大捨,寂然正受,即能等引,如是音聲說法不斷,滅眾生苦,作諸佛事。 「又於菩薩遍身毛孔出種種光,一一光中出生種種妙寶蓮華,一一花上有一菩薩,遍往十方無量無邊諸世界中而作佛事。 「是為初入蓮華莊嚴陀羅尼門,若廣說者,不可窮盡。 「復次,善男子!云何名為能入無著陀羅尼門?善男子!菩薩住此陀羅尼門,於一法門心無所著,如是,若二、若三、若十、若百、若千、若百千、若俱胝、若那由他,乃至阿僧祇、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法門,皆心平等而無所著,或恒河沙法門亦皆平等,心無所著。如是,閻浮提微塵數法門、四天下微塵數法門、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法門亦無所著,若一佛剎、若十佛剎、若百、若千、若恒河沙佛剎微塵數法門……,乃至一切佛剎微塵數法門亦皆平等,心無所著。 「若說一門,攝如上說一切佛剎塵數法門皆入一門,一時演說。如於一門,若二、若三……,乃至無量無邊法門亦皆如是,一一門中攝一切門,一時演說。如是說時,心無所著、亦無所住,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其義深遠,稱如實理,次第無亂,文義具足。 「善男子!是名能入無著陀羅尼門。 「復次,善男子!云何名為漸漸深入四無礙智陀羅尼門?善男子!若諸菩薩安住於此陀羅尼門,得微細差別法門無盡智、得微細甚深義門無盡智、得微細詞門無盡智、得微細`[無邊辯門=辯【明甲】]`無邊辯門無盡智。得是智故,東方所有一切眾生同一道場,各隨類音善巧方便而問其法;南方所有一切眾生同一道場,各隨類音善巧`[方【麗】,〔-〕【大】(cf. K37n1384_p0420c18)]`方便而問其義;西方所有一切眾生同一道場,各隨類音善巧方便而問其詞;北方所有一切眾生同一道場,各隨類音善巧方便而問其辯。如是四方一切眾生一時發問種種法門,菩薩一念悉能領受,心無錯亂,明記無失。於一語業出種種音,一一音聲說一切法,隨諸眾生種類不同、所樂各異,皆得領解,踊躍歡喜,心願滿足。 「善男子!是為菩薩漸漸深入四無礙智陀羅尼門。 「復次,善男子!云何名為諸佛護持莊嚴陀羅尼門?善男子!菩薩得此陀羅尼故,於大會中處大法座,於其肉髻最處中心頂骨交際忽現如來,身鎔金色,相好莊嚴,而以右手摩菩薩頂,即時菩薩便得色身相好莊嚴具足圓滿,與佛平等,又得如來語業莊嚴具足圓滿、又得如來意業莊嚴具足圓滿……,得如是等種種佛法具足圓滿。 「既得是已,隨此大會一切眾生心界不同、欲樂差別、所疑有異說種種法,或一日夜、或二、或三、半月、一月、一年、百年、或百千年,隨其心樂久近多少常說妙法,無有窮盡。如是說時,不飲、不食,不羸、不瘦,身心無倦,以是如來威德護持難思力故。 「菩薩又得四種大智。云何為四?所謂微細了知眾生心行各差別智、微細分別`[一切〔-〕【明甲】]`一切諸法無窮盡智、善能分別三乘修行諸次第智、具足圓滿隨順堪任演說法智。 「善男子!`[是名=若是【明】]`是名略說諸佛護持莊嚴陀羅尼門,若廣說者,無量無邊、等虛空界、無有窮盡、與如來等,皆為利益諸眾生故。 「善男子!是為八種陀羅尼門。若有菩薩安住此八陀羅尼門,則能總持一切如來及諸菩薩所說妙法,令諸菩薩辯才無盡。一切眾生若有聞者,愛樂歡喜,情無厭足。」 爾時,一切法自在王菩薩聞此法已,心懷踊躍,以偈讚曰: 「善逝說八總持法,  決定令得微妙乘, 演百千億脩多羅,  於義及文無所著。 大聲清淨無邊際,  百千無量剎皆聞, 能成眾生寂靜心,  是名大聲清淨義。 一字演說一切法,  多劫無有窮盡時, 一一字門亦復然,  此住寶篋真言地。 遠離諸邊得清淨,  平等無著同如來, 剎那正念煩惱除,  是名法義漩澓處。 四天下中諸色相,  大海印現並無遺, 說此無思無盡門,  是名海印真言德。 具大人相處大眾,  坐蓮華座雨天花, 花演俱胝妙法門,  蓮華莊嚴總持用。 入一句法無所著,  億剎微塵句亦然, 句句演暢難思門,  無著總持皆自在。 具足法義及詞辯,  四方眾生齊啟疑, 自他疑網皆斷除,  此是四辯總持力。 菩薩昇於大法座,  頂上現佛如金山, 即舒右手相端嚴,  殷重摩於菩薩頂, 獲微妙辯同於佛,  此名護念佛莊嚴。 得入最勝總持門,  便獲難思無盡德, 如蓮不染於三界,  五塵不動等須彌。 得此最勝陀羅尼,  無等智超三界轉, 能師子吼無所畏,  摧諸外道碎邪山。 得此最勝陀羅尼,  遠離受生諸業果, 如地生長諸善法、  如水滌垢淨無餘、 如火焚燒不擇薪、  如風飄鼓無所住、 如醫善知於`[法藥=藥法【明甲】]`法藥,  除眾生病得安寧。 得此最勝陀羅尼,  智演諸法無傾動, 如月圓明淨無點,  流光普照等無私。 得此最勝陀羅尼,  眾會見者無厭足, 如日光輪平等照,  破生死闇覺群迷。 得此最勝陀羅尼,  能`[除=破【明】]`除有情諸渴愛, 如轉輪王教十善、  如毘沙門富法財。 得此最勝陀羅尼,  慈念眾生降法雨, 如龍興雲現威德,  震雷曜電並無思。 得此最勝陀羅尼,  寂靜無心無執著, 莊嚴微妙如帝釋,  大智隨機演法門。 得此最勝陀羅尼,  猶如牛王處大眾、 如大梵王住慈定,  遍觀世界盡超過。 得此最勝陀羅尼,  常得五通無退轉, 遍遊法界難思剎,  如梵天王遍梵宮。 得此最勝陀羅尼,  供養十方諸佛海, 諸佛共觀如長子,  同時稱讚德難思。 得此最勝陀羅尼,  不久獲佛諸功德, 辯才廣博無窮盡,  演說深廣脩多羅。 得此最勝陀羅尼,  妙辯如鬘無斷絕, 智慧聰`[明=利【明甲】]`明無妄念,  無邊方便同虛空。 得此最勝陀羅尼,  憍慢諂詐皆除斷, 定慧雙流無斷絕,  慈悲俱起不相離。 得此最勝陀羅尼,  永斷世間諸過失, 善知眾生語言法,  心行根欲悉無餘。 得此最勝陀羅尼,  說法纖毫無誤失, 念處、正斷及神足、  根、力、覺、道、定皆圓。 得此最勝陀羅尼,  便獲殊妙淨法智, 隨順諸度到彼岸,  通達四攝無有餘。 得此最勝陀羅尼,  能知善逝諸境界, 自然近佛深寂靜,  建立萬行調眾生。 得此最勝陀羅尼,  於一切時無錯亂, 獲得無垢蘊界入,  處胎不染不無知。 得此最勝陀羅尼,  見佛如蓮心不著, 三業恒隨智慧轉,  動寂無礙利眾生。 得此最勝陀羅尼,  說法常蒙諸佛護, 大智能作眾生主,  多劫讚歎不能窮。」 爾時,世尊稱讚一切法自在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讚說此陀羅尼,如諸佛說等無有異,我今隨喜。善男子!今此會中有六十`[億=一【明】]`億那由他出家菩薩及與無數百千萬億在家菩薩,聞此陀羅尼門皆得無生法忍,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明】]`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大悲胎藏出生品第三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為佛作禮,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心及虛空、陀羅尼、菩提無二無別,皆以大悲為其根者,而此大悲復以何法而為根本?」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快發斯問,為欲利樂多眾生故。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善男子!此大悲根復以眾生受苦為本。」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世尊!眾生受苦復以何法而為其本?」 佛言:「從煩惱生。」 又問:「煩惱以何為本?」 佛言:「從於種種顛倒邪見而生。」 又問:「種種顛倒邪見以何為本?」 佛言:「從虛妄分別生。」 又問:「虛妄分別以何為本?」 佛言:「此妄分別`[無=非【明】]`無有根本、無有色相,難知、難斷。善男子!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為諸眾生起大悲心,勞謙忘倦。譬如甘蔗及以胡麻,以物壓之,漿油便現。菩薩亦爾,大悲深重,復起十六大悲之心,作是念言:『`[2]傷哉=嗚呼苦哉一切【明】*【甲】*`傷哉,眾生常為身見之所繫縛,種種邪見以為窟宅。我當為彼演說妙法,悉令除斷。傷哉,眾生於斷、於常執著建立。』」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斷見?常見?」 佛言:「善男子!言斷見者,布施、供養皆無果報;善行、惡行,此世、後世,皆無有果;父母變化皆悉斷無。何以故?譬知燒木已成`[其=寒【明甲】]`其灰,終無生理,是名斷見。言常見者,王常為王、貴常為貴,貧富、男女、端正、醜陋、象馬等類常無改易。何以故?譬如種子,隨其本類各別生芽,終無雜亂。善男子!此等眾生作如是見皆無果報,菩薩為彼起大悲心,開示演說緣起之門,令其信入因緣果報。 「菩薩復念:『傷哉,眾生起四顛倒,無常計常、無樂計樂、無我計我、無淨計淨,我當為彼說甚深法,令除顛倒。 「『`[*2-1]傷哉=嗚呼苦哉一切【明】*【甲】*`傷哉,眾生於其無我、無我所中計我、我所,我當為說微妙之法,令其除斷我、我所見。 「『`[*2-2]傷哉=嗚呼苦哉一切【明】*【甲】*`傷哉,眾生為諸蓋障之所覆蔽,貪箭中心,瞋火熾盛,身心俱焚,昏沈睡眠之所迷醉,掉舉惡作纏繞不捨,於甚深法常懷疑惑,我當為說微妙之法,令其隳裂諸蓋之網。 「『`[*2-3]傷哉=嗚呼苦哉一切【明】*【甲】*`傷哉,眾生戀著六處,眼纔見色,隨色名相而生執著,耳聞音聲、鼻嗅香臭、舌嘗滋味、身觸細滑、意分別法,皆隨名相而生執著,我當為說深妙之法,令不樂著六處空聚。 「『`[*2-4]傷哉=嗚呼苦哉一切【明】*【甲】*`傷哉,眾生多起諸慢——`[為=謂【明甲】]`為慢、過慢、及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云何為慢?`[5]謂=為【明甲】*`謂於下劣眾生計我勝彼。言過慢者,於己等者言我過彼。慢過慢者,於他勝己計我勝彼。言我慢者,於色計我乃至於識亦計於我,令心高舉。言增上慢者,增上聖法曾未獲得,向他人說:「我得聖法。」言卑慢者,於彼多分勝己之人言我少劣。言邪慢者,於己邪見無德之中`[*5]`謂己為正,翻`[詔=詺【明甲】]`詔他人以之為邪。如是等慢,我當為彼說甚深法,令其除斷,住於平等。 「『傷哉,眾生趣向邪道,遠離聖道,我當為說正道之法,令遠邪徑。 「『`[*2-5]傷哉=嗚呼苦哉一切【明】*【甲】*`傷哉,眾生為恩愛奴,受其驅策,妻妾男女以為枷鎖,杻械繫縛,染著耽味,不能捨離,令身、口、意不得自在,我當為彼說離貪法,令其三業動止無覊。 「『`[*2-6]傷哉=嗚呼苦哉一切【明】*【甲】*`傷哉,眾生更相鬪諍,瞋恚結恨互為怨讎,當為說法,令其除斷。 「『`[*2-7]傷哉=嗚呼苦哉一切【明】*【甲】*`傷哉,眾生遠善知識,隨逐惡友,不相捨離,如指與甲和合相依,造諸惡業無暫休息,當為說法,令捨惡友,近善知識。 「『`[*2-8]傷哉=嗚呼苦哉一切【明】*【甲】*`傷哉,眾生`[貪=會【甲】]`貪求名利無有厭足如海吞流,得之彌盛如火益薪,遠離無垢實相智慧,我當為說真實之法,令斷名利,獲清淨智。 「『`[*2-9]傷哉=嗚呼苦哉一切【明】*【甲】*`傷哉,眾生無明黑闇,無我法中橫起我見、眾生、壽命、補特伽羅,當為說法,斷除如是種種邪見,令去`[瞖=翳【明甲】]`瞖膜,開淨智眼。 「『`[*2-10]傷哉=嗚呼苦哉一切【明】*【甲】*`傷哉,眾生生死牢獄輪迴禁繫,五蘊怨賊之所殺害,當為說法,令出三界。 「『`[*2-11]傷哉=嗚呼苦哉一切【明】*【甲】*`傷哉,眾生為魔羂索之所繫縛,五欲纏繞不得出離,我當為說超魔之法,令絕魔羂,斷五欲纏。 「『`[*2-12]傷哉=嗚呼苦哉一切【明】*【甲】*`傷哉,眾生閉涅槃門,開生死路,當為說法,令閉三惡,入涅槃門。』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起十六種大悲之心。」 爾時,世尊復告文殊師利童子菩薩言:「善男子!此大悲門即是一切菩薩之母,菩薩住是大悲之中即能建立三十二種不共事業,日夜勤修,速得圓滿。 「云何名為三十二種不共事業?所謂菩薩若見一切愚癡重闇、長眠大夜無智眾生,便以智慧先自覺察,復以智慧覺悟一切愚癡眾生,是名菩薩第一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愛樂二乘,其心狹劣,菩薩便起廣大之心,令其安住大乘法中,是名菩薩第二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愛樂非法,縱恣三業,無善法欲,菩薩自住正法園苑,復令眾生住正法中,是名菩薩第三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邪命自活,矯詐貪求,先以自身住於正命,復令眾生安住正命清淨法中,是名菩薩第四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撥無因果及一切法,起大邪見,自住正見,復令眾生安住無垢正見法中,是名菩薩第五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無知惡念積集煩惱,自以智眼安心正念,復令眾生住於正念,破無知闇,開智慧明,是名菩薩第六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棄捨正法、住不正法,先`[自=以【明】]`自安住正法之中,復令眾生解了正法,是名菩薩第七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慳悋所覆,菩薩自身起無慳心,一切皆捨,復令眾生勤修捨行,是`[為=名【明】]`為菩薩第八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毀犯淨戒,於表無表,不能遵行,便以淨戒莊嚴其身,復令眾生堅持淨戒,是名菩薩第九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瞋恨熾然,蘊積諸惡,以慈忍力而自莊嚴,復令眾生安住此法,是名菩薩第十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身心懈怠,遠離精進,自以精進甲冑嚴身,復令眾生捨懈怠心,懃勇不惰,是名菩薩第十一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散亂妄念,菩薩自住三摩呬`[多=哆【明】]`多寂靜觀察,亦令眾生捨亂住定,是名菩薩第十二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惡慧無智,便以智慧而自莊嚴,復令眾生捨離惡慧,具足般若波羅蜜多,是名菩薩第十三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非理作意,行於邪道,菩薩即以善巧方便如理思惟,亦令眾生捨於非理,安住正道,是名菩薩第十四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昏亂,無知煩惱所害,菩薩自住隨念分別、種種分別、微細分別一切境界,遠離煩惱,復令眾生斷除煩惱,住正法中,是名菩薩第十五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身見有見,牢獄所繫,而以智慧了達自身,不為見縛,復令眾生遠離身見,不計於有住正智慧,是名菩薩第十六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諸根縱蕩,馳流境界不能制伏,而自柔和,心無放逸,復令眾生安住律儀,善守根門,三業調順,是名菩薩第十七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無慚無愧,不知恩報,斷滅善根,便以慚愧而自莊嚴,知恩知報,修諸善根,復為眾生說法開示,令具慚愧,能知恩德,圓滿善根,是名菩薩`[第〔-〕【明】]`第十八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為大瀑水波浪所沒,隨業漂溺,不能勉出,菩薩自現越渡瀑流到於彼岸,復令眾生斷除惡業,越生死流,到涅槃岸,是名菩薩第十九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剛強難化,而以自身謙卑仁讓,承順師長,復令眾生安住謙敬,是名菩薩第二十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心懷嫉妬,於修善者多生障礙,便以善根自嚴其身,復令眾生捨離猜忌障礙之心,安住正法,是名菩薩第二十一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貧窮困苦,復無法財,菩薩示有資生無量、具七聖財,復令眾生無所乏少,住聖財中,是名菩薩第二十二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長嬰病苦,四大毒蛇互相違反,傷害身心,菩薩即以無病功德而自莊嚴,復置眾生無諸病惱安樂法中,是名菩薩第二十三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愚癡無智,遠智光明,菩薩便以智慧光明自嚴其身,復令眾生安住無癡智慧法中,是名菩薩第二十四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樂著三界穢惡深坑、輪迴五道,菩薩巧能自出三界,復以善巧出三界道運諸眾生,是名菩薩第二十五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違背正道,行於邪徑,自安正法,復令眾生住正法中,是名菩薩第二十六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愛著身命,嚴飾資養,冀其長存,不知此身無常不淨,無有慚愧,不知恩德,菩薩便現厭惡自身,棄捨榮好,復令眾生觀察無常,生厭離想,是名菩薩第二十七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遠佛、法、僧,菩薩自身紹三寶種,復令眾生紹佛、法、僧,使不斷絕,是`[為=名【明】]`為菩薩第二十八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退失善法,菩薩便以善法嚴身,復令眾生住善法中,是名菩薩第二十九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遠離師長,不行六念,菩薩則以六念自嚴,復令眾生常修六念,如實觀智,是名菩薩第三十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業煩惱網之所縈覆,菩薩便現裂業惑網,亦令眾生絕生死因,安住正法,是名菩薩`[第〔-〕【明】]`第三十一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具諸不善,遠離善根,菩薩便自蠲除諸惡,具`[善【房山金藏乙磧乙明甲】,諸【大】]`善莊嚴,復令眾生具足善根,遠離不善,是名菩薩第三十二不共事業。 「善男子!是為菩薩三十二種不共事業,若諸菩薩安住此業,一切善法恒自增長,具足圓滿。 「復次,善男子!菩薩復有無量事業。何以故?謂眾生無邊,眾生煩惱亦復如是無量無邊,菩薩隨彼一切眾生煩惱差別亦說無邊解脫`[門故=法門【明甲】]`門故。 「善男子!假使恒河沙數世界滿中眾生所有之行——或聲聞行、或緣覺行……所有事業——比此菩薩最初所發菩提之心所有事業,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如是,百千分、俱胝分、百俱胝分、千俱胝分、算分、歌羅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皆不及一。何以故?二乘自為斷除煩惱,菩薩事業不為自身,普為除斷一切眾生諸煩惱故。是故,菩薩所有事業比於二乘最為殊勝,所得功德無量無邊。何以故?凡夫眾生所修事業,皆與一切顛倒相應;二乘所作,其心狹劣;菩薩事業遠離顛倒,無量無邊。是故,菩薩所得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以是義故,超過一切凡夫、二乘。」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聞是法已,踊躍歡喜,遍身怡暢,心得清涼,而作是言:「希有,世尊!希有,世尊!善能分別甚深微妙菩薩種種陀羅尼門、大悲之門及與不共事業之門。我聞佛說,歡喜頂受,如法奉行。」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三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四 `[大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共牟尼室利譯〔-〕【甲】,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共牟尼室利譯【明】]`大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共牟尼室利=等【明】]`共牟尼室利譯 入如來大悲不思議品第四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供【明】]`恭敬而白佛言:「世尊!`[4]唯=惟【甲】*`唯願如來、應、正等覺為我宣說諸佛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世尊!如來大悲為有幾種?以何為相?以何為因?以何為緣?為何所住?善哉,世尊!`[*4]`唯願為我具足宣說,及說如來一切智智現證事業。」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諮問如是深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諸佛如來大悲海門一`[渧=滴【明甲】]`渧之相。 「善男子!一切如來於諸眾生所有大悲不生不滅。何以故?如來大悲常恒不斷、無時不轉,已於無量阿僧祇劫積集圓滿諸功德故,無去、無來,常恒不捨一切眾生,皆悉護念而攝受故。 「如來大悲無量無邊、無有窮盡、甚深甚深、不可思議、堅固猛利、難解難入,非是語言所能宣說。何以故?善男子!譬如如來得大菩提,於諸眾生起大悲心亦復如是。云何如來得於菩提?善男子!佛得菩提,無有根本、無有住處。云何根本?云何住處?身見為根本、妄想為住處,而身見、妄想及與菩提平等平等,故說菩提無有根本、無有住處。依於此義,佛得菩提。一切眾生不覺不知,無有根本、無有住處,為欲令其如實覺悟,是故,如來普緣眾生而起大悲。 「復次,善男子!菩提寂靜、親近寂靜。言寂靜者,即是於內;親近寂`[靜【麗】,諍【大】(cf. K37n1384_p0426b12)]`靜,即是於外。何以故?眼空、我空、我所亦空,性如是故,名為寂靜;耳空、鼻空、舌空、身空、意空、我空、我所亦空,性如是故,名為寂靜。由眼空故,不行色境,是故名為親近寂靜;由耳、鼻、舌、身、意空,故不行聲、香、味、觸、法境,是故名為親近寂靜。如是寂靜、親近寂靜,眾生不知,欲令其知,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本性清淨光明。何以故?心之實性本清淨故。云何清淨?性無合故,猶如虛空性清淨故、亦如虛空無有相故、亦如虛空性平等故,是故菩提名為最極清淨光明。此淨光明,童蒙凡夫不能覺知,客塵煩惱之所覆故,欲令眾生如實覺悟,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無取捨。何以故?捨生死岸,橫截瀑流,至於彼岸,名為取捨。如來深入第一義諦,不見此岸、不見彼岸,以一切法無彼、此故,是故菩提無有取捨。凡夫不知無取、無捨,欲令其知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無相,亦無觀察。云何無相?所謂眼識不可得故。云何名為無有觀察?眼識於色無分別故。如是,耳識不可得故,名為無相;耳識於聲不分別故,名無觀察。鼻識不可得故,名為無相;鼻識於香不分別故,名無觀察。舌識不可得故,名為無相;舌識於味不分別故,名無觀察。身識不可得故,名為無相;身識於觸不分別故,名無觀察。意識不可得故,名為無相;意識於法不分別故,名無觀察。如是,無相、無有觀察是聖者境,出過三界故,非凡小之所能知,為欲令其如實知覺,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故,三際平等,斷絕三輪。云何名為斷絕三輪?於彼過去心不起故、於彼未來識不行故、於此現在意不作故,此心、意、識無有住處。云何名為三際平等?過去之事不可思量、未來之識不可宣示、現在之意不可說故。如是甚深三際平等、三輪清淨,眾生不知,為欲令其如實覺悟,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無身,菩提無為。云何無身?所謂眼識不可知故,如是,耳、鼻、舌、身、意識不可知故。云何無為?無生、無滅亦無住故,故說無為遠離三相。如無為相,有為之相亦復如是。何以故?一切諸法性如是故。無性之性此性不無,此二無二是菩提性。`[如=無【甲】]`如是無身及無為相,童蒙凡夫不覺不知,欲令知覺,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不可壞,無所證跡。云何所證及不可壞?所謂:真如是所證跡,由無住處故不可壞;法界是所證,由無種種故不可壞;實際是所證,由不可動故不可壞;空門是所證,由不可得故不可壞;無相是所證,由無分別故不可壞;無願是所證,由不可求故不可壞;無眾生是所證,由無本性故不可壞;虛空是所證,由不可取故不可壞;無生是所證,由無有滅故不可壞;無為是所證,由無諸行故不可壞;菩提是所證,由於寂靜、親近寂靜故不可壞;涅槃是所證,由本無生故不可壞。如是所證跡及不可壞,眾生不知,欲令覺悟,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何以故?身無知故、心如幻故,如是正知名得菩提,隨順世諦說有菩提,當知菩提體不可得、無能說者。於何不可得?若身、若心,若理、非理,若無、若有,若實、若虛皆不可得。云何不可說?一切諸法種種方便無能顯說此菩提故,無有少分而住於法。以無住故,非是文字言說境界。譬如虛空,無有住處,不可宣說;菩提亦爾,無住、無說。如來如是如實觀察,一切諸法皆不可說。何以故?一切法中無有語言,諸語言中亦無法故。如此妙法一切眾生不覺不知,欲令覺知,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不可取,無有依處。云何不可取?云何無依處?如來如實知見法故。所謂:眼不可得,故不可取;色不可得,故無依處。耳不可得,故不可取;聲不可得,故無依處。鼻不可得,故不可取;香不可`[得=取【明】]`得,故無依處。舌不可得,故不可取;味不可得,故無依處。身不可得,故不可取;觸不可得,故無依處。意不可得,故不可取;法不可得,故無依處。如來如是無取、無依,故於菩提現正等覺。由眼無取、色無依處故,識無所依;由耳無取、聲無依處故,識無所依;由鼻無取、香無依處故,識無所依;由舌無取、味無依處故,識無所依;由身無取、觸無依處故,識無所依;由意無取、法無依處故,識無所依。由無所依故,識無住處,一切眾生虛妄橫執識有住處。云何眾生識心住處?此有四種,所謂色蘊、受、想、行蘊,即是眾生識之住處。如來了知眾生住處即無住處、窮無住際,一切眾生不覺不知,欲令覺知,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言菩提者,名體性空;由體空故,則菩提空;由體空故,一切法空。如來如是如其體空,於一切法現正等覺,以是義故,不以空覺而覺於空,此即名一三菩提智。謂若空、若菩提少分無二,空與菩提不可分別;與一切法亦復如是,無二、無二相。審諦觀察一切諸法,無名、無相,無有能行、亦無所行、無所趣向,無言、無說,無執、無取,是名為空。第一義中空亦叵得,但有言說。如說虛空,但有空言,空非言境,如是說空名不可說,是名為入一切法門,謂一切法無有名字,於無名中強以名說,如是名字於一切法無有住處。何以故?依一切相假立其名,相本性空,名依何立?如來如是以如實智知一切法。此云何知?知從本來,不生、不出、不起、不滅,無障、無礙、無相、無為,離心意識,無有名字、無有音聲,如是知見而得解脫。如是解脫,不縛、不解。何以故?性平等故。而諸凡夫不覺不知,欲令於彼如實知覺,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虛空平等平等,而其虛空無等、無不等;菩提亦爾,無等、不等。何以故?諸法如實,無生、無滅故,一切法無等、不等。如來如是如實知見無等、不等,故於諸法現等正覺,是故於中無有少法說等、不等,於一切法如實而知。當云何知?知一切法無有根本、無生、無滅,一切諸法本無今有、已有還無,彼無生者亦無滅者。如是生滅,從因緣生、從因緣轉,此中無有少法可轉,如來為斷生死長遠危險道故,故說如是如實之法。一切眾生不覺不知斷生死道、亦復不知法性平等及不平等,欲令於彼如實知覺,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所證即是如如。如菩提如,色亦如是,於第一義不即不離;如菩提如,於受、想、行、識如亦不即不離;如菩提如,於地界、如水、火、風界如亦不即不離;如菩提如,於眼界、色界、眼識界如亦不即不離;如菩提如,於耳界、聲界、耳識界如……,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如亦不即不離。如是,諸蘊及界處等一切諸法不離於如。如來稱如`[知=如【甲】]`知一切法,是故現前成等正覺,稱於性相等正覺故。如現在如,過去、未來亦復如是,前際不生、後際未至、中際寂靜,如是平等即是菩提真實所證。如是所證,一法不異一切法、一切法不異一法,以如實中若一、若二、若復多法俱不可得。如是所證,凡夫眾生不覺不知,我當令覺,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無相,善入諸相。云何為相?云何無相?此中相者,謂`[始修=如始【明】]`始修起一切善法;言無相者,謂一切法皆不可得。又復,相者,是無住心所住之處;言無相者,即是無相三昧解脫。又復,相者,心心所法,稱量觀察一切諸法;言無相者,過於稱量,隨識作業。又復,相者,於有為法審細觀察;言無相者,於無為法現證相應。如是甚深相、無相門,凡夫不覺,我當令覺,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無漏、無煩惱蘊。此中云何為漏?無漏?漏有四種,謂欲漏、有漏、無明漏、見漏。於此四漏皆悉遠離,故名無漏。云何名為無煩惱蘊?遠離四種煩惱蘊故,所謂遠離欲蘊、遠離邪見蘊、遠離我見蘊、遠離戒禁取蘊。此四煩惱皆為無明黑暗所覆,盲無智眼,欲貪渴愛使令乾燋、積集建立,故名為蘊。如來知此我見等惑無有根本,本來清淨,亦隨順知眾生清淨。若我清淨、若眾生清淨,無二、無二相,此無二相即無生義,此無生義即無滅義。於此無生、無滅之中,心、意、識等皆悉不轉,此心、意、識不轉之處分別不生。若有分別即生死法生,若無分別即解脫法生。若解脫法生即無明不起,若無明不起即十二有支不生,若十二有支不生即是無生,若無生者即是解脫,若解脫者即是了義,了義即是第一義諦。云何名為第一義諦?所謂無我。若無我者,即不可說;若不可說,即是因緣和合之義。如是,因緣和合之義即一切法義,一切法義即如來義。以是義故,若見因緣和合之法即見諸法,若見諸法即見如來。如是真見,第一義中審諦觀察不見少分。云何少分?所謂觀察。隨觀察心見其真實,名真實見,如是而知諸法平等,是故如來現等正覺。此之無漏、無煩惱蘊,凡夫眾生不覺不知,我當令覺,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清淨、無垢、無有處所。此中何法名為清淨?云何無垢?云何復名無有處所?所謂:空即清淨,無相即是無垢,無願即無處所;無生即是清淨,無行即是無垢,無起即無處所;諸法本性即是清淨,窮究清淨即是無垢,本性光明即無處所;體不可說即是清淨,體無分別即是無垢,離言寂默即無處所;真諦清淨,法性無垢,真實之際即無處所;知蘊清淨,知界本性即是無垢,知入遠離即無處所;知於過去盡智清淨,知於未來無生之智即是無垢,知於現在法界住處即無處所。有如是等`[清=法【明】]`清淨、無垢、無處所義,皆悉入於一所證中。言所證者即是寂靜,寂靜者即是寂滅,寂滅者即是親證,親證者即是無相,無相者即勝義諦,勝義諦者即虛空相。如虛空相,則菩提相亦復如是;如菩提相,一切法相亦復如是;如一切法,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如諸眾生,一切佛剎亦復如是;如一切剎,大般涅槃亦復如是。是故,我說一切諸法即涅槃相,此為究竟實際之相、無對之相,無`[始=如【明】]`始清淨、本來無垢、從本已來無有處所。如來如是於如是等種種色相見無色相,故於諸法現等正覺。等正覺已,遍觀十方,見諸眾生住不清淨、起於垢穢、執著處所,便於眾生普皆發起遊戲大悲,以善方便欲轉法輪,而念梵王未來誠請。 「`[爾=是【明】]`爾時,尸`[6]葉=棄【明甲】*`葉大梵天王知佛所念,與梵眷屬八`[十=千【明】]`十億天前後圍繞,於梵宮沒,現如來前,頂禮佛足而白佛言:『`[*4-2]唯=惟【甲】*`唯願世尊轉於法輪,`[*4]`唯願善逝轉於法輪。』即說偈言: 「『如來所證最寂靜,  清淨無垢妙光明, 不可宣說無名言,  佛淨智慧方窮究。 為此經於多億劫,  難行苦行靡不經, 無始癡愛我隨眠,  顛倒眾生令覺悟。 此會眾生多善利,  昔`[於=法【明】]`於佛所已修因, `[*4-4]唯=惟【甲】*`唯願廣開甘露門,  轉最勝輪利含識。 彼當覺悟最上法,  摧破魔軍無有餘, 引導邪徑諸眾生,  令住如來真正道。 如來大悲為最上,  為利一切不思議, 我今勸請天人師,  轉於最上微妙法。 如拘留孫佛所轉、  亦如拘那含牟尼、 迦葉善逝轉法輪,  今請世尊如是轉。 譬如大雲降甘雨,  藥草卉木皆發生, 願佛興大慈悲雲,  遍降難思妙法雨。 如來初生師子吼,  誓普解脫諸有情, 願澍法水應其時,  以滿人天深渴仰。』 「善男子!尸`[*6-1]葉=棄【明甲】*`葉梵王說偈請已,我於爾時受梵王請,不捨如來遊戲大悲,於波羅奈城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最初轉於無上法輪——若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一切世間所不能轉。轉法輪時,其無常聲普聞三千大千世界。時阿若憍陳如最初聞法,悟解得果。我於爾時而說偈言: 「『不可說甚深,  勝義無文字, 我說非無果,  陳如初悟解。』 「善男子!我轉法輪時,復有無量無數眾生皆於如來遊戲大悲而得調伏,復有無量無數眾生發菩提心。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常=隨【明】]`常轉。 「善男子!是為如來具足圓滿十六大悲,常住其中,不假功用,任運恒轉。為一眾生經恒沙劫於大地獄具受眾苦,而此眾生,或有調伏、或未調伏要令調伏,置於如來正法之中。如為一眾生,為一切眾生悉亦如是。如是經於無量劫中受地獄苦無有疲厭,大悲之心亦無減少。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深重不可思議,二乘之悲如割皮膚,菩薩悲心如割脂肉,如來大悲深徹骨髓。 「又復,隨順佛智是聲聞悲,勸諸眾生發菩提心是菩薩悲,授當佛記是如來悲;因慈心起是聲聞悲,因化眾生是菩薩悲,因於究竟成熟眾生是佛大悲;求斷生死是聲聞悲,運度眾生至於彼岸是菩薩悲,普能度脫一切生死、一切煩惱至於彼岸是佛大悲。是故當知:如來大悲最為尊勝,為欲調伏諸眾生故,或經一劫、或復百劫、或`[百=復【明甲】]`百千劫久住於世,不入究竟無餘涅槃。 「善男子!乃往久遠過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出現於世,名栴檀舍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世界名有香,劫`[名〔-〕【明】]`名最勝香,佛壽十六八萬四千歲,聲聞弟子其數十六八萬四千之所集會。彼如來身諸毛孔中恒流妙香,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普熏,無諸穢惡,垣墻、舍宅、樹木、山河……種種色相無不皆香,故此世界名為有香。其中眾生遇斯香者,三業清淨,具足眾善,捨家修道,深入四禪。此世界中一萬如來相續出現,皆同一號名栴檀舍,是故此劫名最勝香。 「栴檀舍如來作佛事已,涅槃時至,復以出過一切人天淨妙天眼遍觀眾生——何等眾生餘佛調伏、何等眾生我當調伏——乃見非想非非想天有一眾生,過去世中曾種善根,樂聞大乘,心得清淨,我應調伏。而此眾生尚經八萬四千劫住彼天中,過是已後方從天下生於人間,未知五欲,聞讚大乘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大菩提永不退轉。 「爾時,栴檀舍如來方便大悲遍觀察已,告諸比丘:『我於今夜當入涅槃。』便入大悲憐愍三昧。入三昧已,示現涅槃。佛滅度後,分布舍利,十方人天恭敬供養,正法住世八萬四千歲,利益安樂無量眾生,純以正法一味化人,無`[復=後【明】]`復像法流行於世。彼佛世尊雖示涅槃,以其大悲憐愍三昧神通力持,復住於世八萬四千劫,隱相好身,世無能覩。 「過於八萬四千劫已,彼一眾生住非想者方生人中大豪貴家,年始八歲。時彼如來從三昧起,至童子家,現相好身,住童子前——唯此童子及萬二千`[天子〔-〕【明】]`天子應調伏者得見如來,餘無能覩。 「時彼如來先為童子發起大乘,復為演說五欲過患,而告之言:『善男子!五欲過惡甚可怖畏。譬如高大五聚毒蛇,隨一毒蛇即便害人,況於五聚?亦如積集五聚毒藥,若嘗少分便能害人,況食五聚?是故,汝應勿生貪著。』爾時,童子聞是語已,觀其舍宅、資生之具、若男、若女、一切所有皆如毒蛇,深生厭離,便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深重心,得不退轉。 「佛知童子身心`[澄=清【明】]`澄淨,具足眾善,便與授記,告諸天子言:『今此童子過七十二阿僧祇劫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最勝寶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佛授記時,餘人不聞,唯此童子及萬二千天子堪`[任【房山明甲】,住【大】]`任法器皆悉得聞。時諸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彼最勝寶如來若成佛時,我等當生彼佛國土。』時栴檀舍如來告諸天子:『當得往生,彼最勝寶如來皆當與汝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爾時,栴檀舍如來與彼菩薩授記`[別=莂【明】]`別已,然後究竟入於涅槃,一切人天供養舍利。善男子!以是義故,一切如來大悲深重具足圓滿,非諸聲聞、緣覺境界。 「善男子!如是法門能令汝等佛種不斷。若有眾生聞此法門,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乃至一字、一句、一偈所得善根,未入涅槃相續不斷。何以故?因不斷故。」 如來於此眾會之中說是大悲深法門時,有一恒河沙數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二恒河沙菩薩得隨順忍,三恒河沙菩薩得於如來十六大悲及一切佛灌頂法忍。 爾時,一切大眾聞此法門,踊躍歡喜,清涼悅澤傾竭身心,合掌向佛而白佛言:「善哉,如來!善哉,善逝!快說斯義。」即以人天種種`[1]供具=供養【明】*`供具以申供養,或以種種妙寶瓔珞、或以種種上妙衣服、或以種種珍膳飲食、或以法服幢幡傘蓋……,持如是等種種`[*1]`供具恭敬尊重供養於佛。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四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五 罽賓國三藏沙門般若共牟尼室利譯 入如來不思議甚深事業品第五之一 爾時,世尊復告文殊師利童子言:「善男子!當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現證`[2]事業=甚深事業【明甲】*`事業?善男子!如來有三十二種正覺`[*2]`事業。 「何等名為三十二種?善男子!如來於處、非處如實而知。善男子!云何為處?云何非處?言非處者,謂諸眾生無有方便,身、口、意業造不善行,若得可意愛樂隨心遂求果者,無有是處;所言處者,若諸眾生具有方便,身、口、意業造諸善行,獲得可意愛樂隨心遂求果者,斯有是處。 「復次,善男子!言非處者,若諸眾生無有方便,心懷慳悋得大富貴、破於淨戒得人天身、常`[有=行【明甲】]`有瞋恚獲端正報、身心懈怠得於智慧、散亂之人能得解脫、惡慧眾生能斷習氣諸煩惱者,無有是處;若諸眾生具有方便,修行布施得大富貴、護持淨戒得生人天、常修忍辱得端正報、勤行精進獲得智慧、心不散亂得正解脫、善修智慧能斷習氣諸煩惱者,斯有是處。 「復次,作五逆罪得心安樂,無有是處;淨持禁戒得心安樂,斯有是處。 「復次,若有眾生執著有見,得順忍者,無有是處;愛樂修空得隨順忍,斯有是處。 「復次,若`[諸=有諸【甲】]`諸眾生多住悔心,得心安樂,無有是處;若心無悔,得心安樂,斯有是處。 「復次,若令女人得轉輪王王四天下、或得帝釋、大梵天王、成佛出現,無有是處;若捨女人得男子身,作轉輪王王四天下、或作帝釋、大梵天王、及成佛者,斯有是處。 「復次,若轉輪王非法治化,無有是處;若轉輪王正法治化,斯有是處。 「復次,若諸帝王貪猥驕奢,能理國政,無有是處;若諸帝王無貪簡易,能理國政,斯有是處。 「若諸人王執斷常見,令國政理,無有是處;若諸人王明信因果,國政乃理,斯有是處。 「若諸人王心不均平,能治國政,無有是處;若諸人王無私平等,能治國政,斯有是處。 「復次,北拘盧洲捨報身後墮三惡道,無有是處;若言北洲死後生天,斯有是處。 「復次,若行殺害而得長壽,乃至邪見、受行邪法得聖道者,無有是處;若不殺生得壽命長、乃至正見受行正法得聖道者,斯有是處。 「復次,阿羅漢向不定得果,無有是處;若`[羅漢=阿羅漢【明】]`羅漢向定得果者,斯有是處。 「復次,須陀洹人受第八生,無有是處;若須陀洹無第八生,斯有是處。 「復次,若斯陀含受第三生,無有是處;若斯陀含無第三生,一生人天能盡苦際,斯有是處。 「復次,若阿那含還生欲界,無有是處;若阿那含不生欲界,能盡苦際,得涅槃者,斯有是處。 「復次,若阿羅漢受生死身,無有是處;若阿羅漢不受生死,入涅槃者,斯有是處。 「復次,若有人言:『除佛大師,更有聖人超過佛者。』無有是處;若言:『唯佛是天人師,更無過者。』斯有是處。 「復次,若有人言得無生忍有退轉者,無有是處;若得無生不退轉者,斯有是處。 「復次,若有人言坐菩提場不成正覺,無有是處;若坐道場決成正覺,斯有是處。 「復次,若有人言諸佛猶有煩惱習氣,無有是處;若言諸佛無煩惱習,斯有是處。 「復次,若有人言一切如來智有障礙,無有是處;若言如來智無障礙,斯有是處。 「復次,若有人言如來頂相有能見者,無有是處;若言如來無能見頂,斯有是處。 「復次,若有人言佛不加威能知如來心之所`[住【麗甲】,生【大】]`住,無有是處;若言佛加方知如來心所住處,斯有是處。 「復次,若有人言如來亦有不住三昧三摩呬多,無有是處;若言如來常在三昧等引功德,斯有是處。 「復次,若有人言一切如來言有虛妄及誤失者,無有是處;若言如來言無虛妄亦無誤失,斯有是處。 「復次,若有人言如來作業有錯誤者,無有是處;若言如來諸所作業無錯誤者,斯有是處。 「善男子!以如是等說於如來知處、非處,有無量門非言所及,如於實諦無有變異,此是如來第一正覺`[2]事業=力深甚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地可使行、  虛空可搖動, 如來終不說,  非處以為處。 虛空可為身,  同士夫五色, 如來終不說,  非處以為處。 一切處差別,  上、中、下不同, 如來已宣說,  決定無別異; 一切非處別,  上、中、下不同, 如來已宣說,  決定為非處。 若處、若非處,  如來如實知, 隨眾生樂欲,  具足而宣說。 沙門、婆羅門,  不知處、非處, 虛妄馳諸境,  佛智無不知。 眾生種種執,  非處求解脫, 具`[得=德【明甲】]`得世所尊,  為說真實處。 彼執非法器,  故佛捨眾生, 機熟解脫時,  復當為宣說。 此為佛第一,  最勝事業門, 遠離諸過非,  能脫眾生苦。 是處、非處法,  無量無有邊, 難屈無不摧,  斯名大仙力。 「復次,善男子!如來於過去世、現在、未來所作行業誓願不同,種種處所、種種因緣、種種事相,種種異熟,無量差別皆如實知。云何而知?善男子!此中過去行業誓願善根為因,遠離不善,未來得果;若有過去行業誓願以不善根而為其因,遠離善根,未來得果,如是種種,如來一一皆如實知。 「復次,若有行願未來漸減、若有行願未來漸增,若有行願現在漸減、未來漸增,若有行願現在漸增、未來漸減,若有行願現在、未來皆漸減少,若有行願現在、未來皆漸增長,如是種種皆如實知。 「復次,若有行願現在小因、來世廣大,或現在廣大、未來微小,或初起微細、後漸增勝,或初廣大、後漸微細,如是種種皆如實知。 「復次,若有行願當得聲聞、若有行願當得緣覺、若有行願當成佛因,皆如實知。 「復次,或有行願因苦果樂、或有行願因樂果苦、或有行願因果俱苦、或有行願因果俱樂,皆如實知。 「善男子!如是過去、現在、未來種種行業所感異熟,因、果相順猶如影、響,如來一一皆如實知。如是知已,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是為如來第二正覺`[*2-1]事業=力深甚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如來善巧智,  知眾生業果, 三世悉無遺,  智眼皆無著。 善因當得樂、  異熟處人天、 `[惡是=是惡【明甲】]`惡是`[感=咸【甲】]`感苦因,  如來悉知見。 善業、不善業,  各各果當成, 善逝悉能知,  如摩尼在掌。 有業甚微細,  當成廣大因, 初大後微細,  如來悉見知。 有業聲聞行、  有業緣覺因、 有業成如來,  善逝悉知見。 或因樂果苦、  因苦果樂殊、 因果苦皆同、  因果俱安樂, 業與於法性,  因果不相違, 如來如實知,  性相皆窮究。 一切眾生界,  三世業`[輪=轉【明】]`輪迴, 一一無有差,  如來悉明了。 「復次,善男子!一切眾生無數樂欲種種差別,如來一一皆如實知。佛云何知?或有眾生住貪欲行、樂於瞋恚,或有眾生安住瞋恚、樂於婬欲,或有眾生安住愚癡、樂於婬欲及與瞋恚,如來一一皆如實知。 「或有眾生住善法中、樂欲不善,皆如實知。 「或有眾生所作微小、樂欲廣大,或有眾生所作廣大、樂欲微小,或有眾生初於因中、樂欲微小,至於果中、樂欲廣大,或有因中、樂欲廣大,至於果中、樂欲微小,如是種種皆如實知。 「或有眾生樂邪見等、因中不定、當成決定,`[(或有…定)十二字〔-〕【明】]`或有樂欲正中不定、當成決定,或`[有=因【明】]`有樂欲正因決定、當得解脫,彼彼差別如來悉知。 「或有樂欲當超欲界、或有樂欲當超色界、或有樂欲當超三界,如是一一,如來悉知。 「或有樂欲日日減少、後當漸得、增勝廣大,或有樂欲最勝廣大、後漸減少、得不可意,如是種種皆如實知。 「或有樂欲受種種生、得種種色、受用種種資生之具,如是差別如來悉知。 「或有樂欲處人天上、或有樂欲當得解脫,如是差別,如來一一皆如實知。 「如是知已,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是為如來第三正覺`[*2-2]事業=力深甚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眾生種種欲、  意樂無數量, 如來一切`[智=知【明】]`智,  如實悉能知。 彼彼諸眾生,  住貪樂瞋恚、 住瞋樂癡冥,  一一如實知。 住癡樂欲貪、  住善樂不善, 其心種種變,  善逝悉能知。 下劣因眾生,  心恒樂廣大, 住廣樂廣大、  住勝劣中求, 或復有眾生,  因劣果超勝、 因勝果中劣,  如來如實知。 住邪不定中,  後時當決定, 住正脫三界,  如來如實知。 或樂種種生、  色相及資具, 處於人天上,  解脫欲相應。 三世諸眾生,  樂欲佛皆了, 隨心為說法,  是第三業門。 「復次,善男子!如來於無數世界、種種界別皆如實知。佛云何知?謂知此世界其中眾生修諸功德、此界眾生造諸惡業、此界眾生修解脫業、此界眾生當得出世……,如是種種悉如實知。 「復次,善男子!如來知眼界、色界、眼識界。當云何知?有三因故,謂知內空、外空、內外空故。如是遍知,乃至知意界、法界、意識界,內空、外空、內外空故。 「復次,知於地界、水、火、風界皆如虛空。 「復次,知欲界、色界、無色界從於妄想分別所起。 「復次,知有為界,行相現前有窮盡故;知無為界,無行相故。知煩惱界,客塵相故;了煩惱流,可斷絕故。達其本性,光明相故;知諸行界,妄念無明為其相故;知涅槃界,智慧相故、正念相故。 「善男子!如是如是,世界安立初現在前、世界轉滅、至於他世生起因緣、依住作業,如是差別,如來一一皆如實知。知已,隨應而為說法,此是如來第四正覺`[*2-3]事業=力深甚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於界善巧,  及住轉`[減=滅【明甲】]`減時, 少善大果成,  人師子能了。 有福、無福界,  福`[開=門【明】]`開解脫門, 解脫界不同,  一切智明見。 如來知眼界、  色、識界俱空; 耳界、鼻、舌、身、  意法空亦爾。 地、水、火、風界,  如實了皆空; 三界妄念心,  人師子能了。 煩惱、空、塵相,  諸法性皆無, 行不行如空,  斯涅槃三相。 世界不善起,  成已壞滅同, 此界及他方,  無念皆知見。 十方空無際,  有界佛能知, 佛智勝無涯,  眾生不能測。 此是清淨主,  第四調生門, 修此不退還,  決證菩提果。 「復次,善男子!如來於諸眾生諸根勝、劣,精進、懈怠,若利、若鈍,皆如實知。云何能知?善男子!鈍根愚闇下劣眾生、中根、勝根皆如實知。 「復次,隨如是根分別生貪、隨如是根分別生瞋、隨如是根分別生癡、及託外境生貪瞋癡,如來悉知。 「復次,隨根分別生貪瞋癡展轉增廣、或復隨根分別所生少貪瞋癡更不增長,如來悉知。 「復次,此根是善根因、此根即是不善根因、此根即是解脫道因、此根是出生死道因,如是種種如來悉知。 「復次,善男子!佛如實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男、女、命根,苦根、樂根,憂、喜、捨根,信根、進根、念定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如是種種如來悉知。 「復次,因於眼根心住耳根,不住鼻、舌、身等三根,因於耳根心住鼻根不住餘根、因於鼻根心住舌根、因於舌根心住身根、因於身根心住眼根……,如是種種根如來悉知。 「復次,若有眾生有布施根、現持淨戒,如來知其從無始來諸根展轉有多差別,是故為說檀波羅蜜;若有眾生有淨戒根、現行布施,如來知其從無始來諸根展轉有多差別,是故為說尸波羅蜜;或有眾生有忍辱根、現行精進,如來知其從無始來諸根展轉有多差別,是故為說忍波羅蜜;或有眾生有精進根、現行忍辱,如來知其從無始來諸根展轉有多差別,是故為說勤波羅蜜;或有眾生有禪定根、現修智慧,如來知其從無始來諸根展轉有多差別,是故為說禪波羅蜜;或有眾生有智慧根、現`[住=在【明】]`住禪定,如來知其從無始來諸根展轉有多差別,是故為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令其修習一切廣大菩提分法。 「復次,知此眾生有聲聞根,現修緣覺所行之行,如來知其從無始來諸根展轉有多差別,堪`[任=聞【明甲】]`任聲聞,是故為說聲聞乘法;若有眾生有緣覺根,修聲聞行,如來知其從無始來諸根展轉有多差別,堪聞緣覺,是故為說緣覺之法;或有眾生有大乘根,修二乘行,如來知其從無始來諸根展轉有多差別,堪聞大法,為說大乘;復有眾生有下劣根,現修大乘,如來知其從無始來諸根展轉有多差別,而為說法,令捨下劣,修習大乘;復有眾生不任法器,如來知其從無始來諸根展轉有多差別,久未堪任,故且棄捨,待根熟時、堪任法器、發慇重心,如來當為慇懃說法。 「善男子!如來如是知諸眾生,若根已熟、若根未熟,欲出三界、或不欲出,如是種種如來悉知。當云何知?知其根本,云何修習、云何性、云何相、云何因、云何緣、云何思、云何果、云何報、云何`[究=究竟【甲】]`究`[竟【麗】,意【大】(cf. K37n1384_0436a11)]`竟,如來一一皆如實知,此是如來第五正覺`[*2-4]事業=力深甚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知根智到彼岸,  隨順眾生種種殊, 上、中、下品悉了知,  勝業能招解脫果。 了煩惱際唯虛假,  厚薄輕重悉皆知, 善知諸惑對治門,  惡招生死善解脫。 知眼、至意、男、女、命、  苦、樂、憂、喜、及捨根、 信、進、念、定、慧當知、  已知、具知根悉了。 知因眼根唯住耳、  乃至因身住眼中, 施根持戒為說檀、  戒根行施為說戒、 忍根`[修懃=勤修【明】]`修懃為說忍、  進根修忍為說勤、 定根修慧說諸禪、  慧根住定說般若。 聲聞根修緣覺行,  以知根故說聲聞; 緣覺根住聲聞`[行=乘【明】]`行,  知根為說於緣覺; 下劣遠離上乘法,  大悲為說諸度門; 根熟、未熟佛皆知,  是器為說捨非器。 諸根行、相、修習、性、  隨其因緣及與思、 果、報、究`[竟【麗】,意【大】(cf. K37n1384_0436b06)]`竟如是知,  是佛第五真實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於遍趣行皆如實知。當云何知?知正定眾生界、知不定眾生界、知邪定眾生界。云何而知正定眾生?謂此眾生有大因力,宿植多福,聰敏利根,智慧將開。如來如實知昔善已,或為說法、或不說法,稱其法器皆令解脫。云何而知不定眾生?謂彼眾生有大緣,力、根將成熟,若隨其心,得聞正法即得解脫、若不聞法不得解脫。如來為此不定眾生說於因緣和合之法,彼諸眾生隨機聞法,心得清淨,各證道果,如來為此不定眾生出興於世。云何知於邪定眾生?謂此眾生愚癡覆心,非是法器,更無方便可以化誘。譬如盲者對於日光,若為說法及不說法俱無利益、無解脫分。如來知其非是法器,便`[置捨=捨置【甲】]`置捨之。為彼眾生,是故菩薩擐大悲甲。 「復次,善男子!如來善知眾生三毒遍趣之行。知貪欲行有其三種。云何為三?謂或有貪欲從妙境生、或有貪欲從愛想生、或有貪欲從宿習生。知其瞋行亦有三種。云何為三?謂或有瞋毒從恚而生、或有瞋毒從違境生、或有瞋毒從於過去隨眠所生。知愚癡行亦有三種。云何為三?謂或有愚癡從無明生、或有愚癡從身見生、或有愚癡從疑心生。如是種種如來悉知。 「復次,如來知其苦行速疾通達,知根利故;又知苦行遲緩通達,知根鈍故。知安樂行速疾通達,知根利故;知安樂行遲緩通達,知根鈍故。 「復知有行遲緩通達,遠正念故;復知有行速疾通達,能堅持故。又復善知有速疾行遲鈍通達,數息觀故;有速疾行速疾通達,心不著故。 「又復,善知擇法之行,謂或`[復〔-〕【明甲】]`復有行慧多定少、或復有行定多慧少、或有定慧俱不具足、或有定慧二俱圓滿,如來悉知。 「或復有行心力具足身力不具、或復有行身力具足心力不具、或復有行二俱不具、或復有行二俱具足,如來一一皆如實知。 「或復有行令身業淨口意不淨、或復有行令口意淨身業不淨、或令三業俱得清淨、或令三業俱不清淨,如是諸行或是三界生死之因、或解脫因,如來皆以無礙智眼一切隨轉,是為如來第六正覺`[*2-5]事業=力深甚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處行佛盡知,  正定眾生大因力、 不定眾生根熟相、  邪定、非器空有悲。 貪行眾生三種因,  瞋恚、愚癡亦三種, 種種無邊煩惱界,  遍行因起佛皆知。 苦行疾得因利根,  鈍根遲緩不能達; 樂行速疾由根利,  鈍根劣弱佛皆知。 有行遲鈍漸澄清、  復有遲鈍頓清淨、 有速疾行得微劣、  超過速疾無著因, 有行智增擇法生、  有行定增成法器、 有行俱少非法器、  定慧和合勝道生, 有行心力具非`[身=具【明】]`身、  有身力具心不具、 大威德故身心具,  一切見者悉皆知。 有行不能淨語心、  或有能令身語淨、 或有不能心永淨、  有行但能清淨心、 或有不能淨語言、  有行能令心語淨、 或有不能身永淨、  有行三業淨無瑕, 有行建立生死因、  有行為因招解脫, 如是遍行佛皆了,  是第六業最勝門。 「復次,善男子!如來於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伏滅煩惱、生起因緣,皆如實知。佛云何知?謂知眾生煩惱生起,以何因生、以何緣生;滅惑清淨,何因能滅、何緣能滅。 「此中煩惱生因緣者,謂不正思惟以為其因、無明為緣,無明為因、行為緣,行為因、識為緣,識為因、名色為緣,名色為因、六處為緣,六處為因、觸為緣,觸為因、受為緣,受為因、愛為緣,愛為因、取為緣,取為因、有為緣,有為因、生為緣,生為因、老死為緣,煩惱為因、業為緣,見為因、貪為緣,隨眠煩惱為因、現行煩惱為緣,此是煩惱生起因緣。 「云何眾生滅諸煩惱所有因緣?有二種因有二種緣。云何為二?一、從他聞隨順法聲,二者、內心起於正念。 「復次,有二種因有二種緣能令眾生清淨解脫,謂奢摩他心一境故、毘鉢舍那能善巧故。復次,有二種因有二種緣,`[不=不知【明】]`不來智故、知來智故。復有二種因緣,微細觀察無生理故、近解脫故。復有二種因緣,具足行故、智慧解脫現在前故。復有二種因緣,謂盡智故、無生智故。復有二種因緣,隨順覺悟真諦理故、隨順獲得真諦智故。此是眾生除滅煩惱清淨因緣,如來悉知。 「復次,善男子!煩惱因緣無有數量、解脫因緣亦無有量、或有煩惱能與解脫以為因緣,觀實體故;或有解脫能與煩惱以為因緣,生執著故。如是廣大無障礙行。如來悉知。 「善男子!如來禪定、智慧皆悉具足,謂離欲、`[惡及=界惡【明甲】]`惡、及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初靜慮起滅尋伺等,隨順次第入八解脫三摩鉢底,逆次入住諸三摩地,或復超間橫竪無礙,住於等至顯示三昧。 「如來了知三摩鉢底與三昧門無少差別,如來三昧三摩鉢底不從因緣。入一三昧,一切三昧皆悉現前;一三昧起而能即入一切三昧。如來終不作如是念:『我今能入如是三昧。』而常三昧,無不定心。一切無能測知如來所有三昧,緣覺三昧超過聲聞、菩薩三昧超過緣覺、如來三昧超過菩薩,而佛三昧無能過者。 「如來智慧於一切處無障礙轉、無能過者,隨順教化一切聲聞生聲聞定;緣覺、菩薩亦復如是。 「如來如是種種知已,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此是如來第七正覺`[*2-6]事業=力深甚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法王真實智,  知諸眾生染淨因, 如是因緣煩惱生、  如是因緣得解脫。 邪思為因無明緣、  無明為因行為緣, 識與名色六處等,  有支因緣悉如是。 煩惱為因業為緣、  諸見為因貪為緣, 隨眠結惑以為因、  現行煩惱以為緣, 眾生解脫二因緣,  從他聞聲起隨順, 內心正念觀空法,  解脫有海得超昇。 止觀和合互相資,  無少去來而可得, 諦觀無生亦無滅,  親近解脫得清涼。 住三種行長三明,  修習解脫不放逸, 盡無生智得實諦,  由此因緣清淨心。 佛入正定三昧門,  出入滅定念具足, 法王禪定無等等,  入八解脫多等持。 逆順次第超間遊,  一定顯示無邊定, 心無迫隘無分別,  雖常住定無定心。 聲聞、緣覺三摩提、  菩薩億千種種定, 佛三摩地過諸定,  此善巧業智難量。 「復次,善男子!如來以宿住智知於自身及諸眾生過去無數宿住生事,所謂一生、二生、十生、百生、千生、`[萬=百千【明甲】]`萬生、億百千生,成劫、壞劫、成壞劫,無數成劫、無數壞劫、無數成壞劫,我及眾生如是名字、如是種`[姓=性【明】]`姓、如是飲食、如是形相、如是色類、如是苦樂、如是處所、如是壽命、如是生死,於某處歿而生某處……,無數種種宿住之事皆悉憶念。 「復知彼彼眾生過去以如是因生此世界,如來知已,隨其所應而為說法。 「又如實知一切眾生過去心行,如是前念次第因滅,相續引起如是後念,或復緣闕後念不生,如是種種如來悉知。如一眾生,如是心滅、如是心生,輪轉不斷,無量無邊,恒河沙劫說不能盡。如一眾生,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念念生滅,心心相續,說不可盡,如來一一皆如實知。 「假使盡於未來際劫說於如來所知宿住不可窮盡,故說如來宿住智慧不可思議、不可稱量、難知邊際、說不可盡。 「爾時如來出大悲聲,猶如牛王普告眾生:『汝等應當念念思惟往世久近曾種善根,或於佛所曾種善根、或二乘所種諸善根。』彼諸眾生以佛威力皆念昔善。如來知已,隨應說法。彼諸眾生得聞法已,如昔善根各於自乘得不退轉,是為如來第八正覺`[*2-7]事業=力深甚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世間燈念往劫,  無邊億數那由他, 諦了自己及眾生,  如掌觀五阿摩勒。 如是姓名、色分別、  壽命、住處、生死殊, 以是因緣此處生,  善知時故為說法。 又知過去無邊劫,  眾生心心所不同, 無量種類各生心,  如來大智皆明了。 過去流注心不斷,  一一眾生佛悉知, 劫數量等恒河沙,  說彼無邊行無盡。 盡未來際所有劫,  不能說佛宿住因, 智慧無等無有邊,  猶如大海無涯際。 佛住利智勝通力,  念昔所修白淨因, 及彼眾生種善根,  過去或曾供養佛, 佛威神力令憶念,  如`[先=前【明】]`先所作白法因, 念已示教住三乘,  清淨解脫恒無退。 善逝過去因無量,  一切眾生難測量, 以此第八業為因,  無數眾生悉調伏。 「復次,善男子!如來天眼清淨過於人眼,見諸眾生死此生彼——所謂下劣、最勝,善色、惡色,若好、若醜……,如是種種隨業受生——或有眾生具身惡行、或有眾生具口惡行、或有眾生具意惡行,或謗賢聖及邪見等業因緣故,捨此身已墮於地獄;復有眾生具身善行、或有眾生具口善行、或有眾生具意善行,不謗賢聖及正見等業因緣故,捨是身已生於天上,如來天眼皆悉知見。 「如是十方盡於法界`[極=於【明】]`極虛空界無量無邊,超過數量所有世界,於其中間或有世界劫火洞然空無所有,或有世界種種眾生死此生彼,或諸菩薩遊行諸剎,或諸如來趣於道樹證大菩提、轉正法輪、應盡晦跡、示入涅槃,各各聲聞現得解脫或入涅槃,彼彼緣覺現種種通,能令遇者功德增長……,如是種種佛皆明見,如對目前。 「復見世界無有身相諸眾生等,非外五通天眼所見、亦非二乘及菩薩眼之所能見,唯有如來天眼明見。 「或有其地量如車輪,其無身相諸眾生等充滿其中,多於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天,佛皆明見。 「以淨天眼微細觀察一切世界所有眾生堪調伏者,令其一一各見佛身而現其前,彼彼眾生互不相知,是為如來第九正覺`[*2-8]事業=力深甚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如來光明淨天眼,  威德照見劫無邊, 十方一切剎難思,  眾生受生各何相。 或有已現當生別,  有色、無色種種殊, 或人天趣或三塗,  下、中、上品生非一, 垂歿將生種種異,  一切見者見無遺, 造罪惡趣所沈淪,  修福超處人天上。 或有修行菩薩行,  入出種植菩提根, 或坐道樹摧眾魔,  覺悟最勝菩提道, 轉妙法輪皆自在,  人天解脫量難思, 作佛事已示涅槃,  如來天眼皆明見。 或從師聞獲正念,  履踐寂滅得清涼, 或超有海不由師,  解脫安樂如來見。 或有無數聲聞眾、  或復修行緣覺乘, 彼眾生界無有邊,  佛淨天眼皆明見。 或有眾生無色相,  等車輪量有眾多, 過三千界內人天,  如是微細如來見。 佛見一一眾生界,  流轉五道無有邊, 一切智了無眾生,  以大慈悲故調伏。 或有利根應度者,  各見如來現在前, 為說勝法愜其心,  此佛第九天眼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一切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善解脫,慧善解脫,自覺現前,具足圓滿,作師子吼,發如是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來知此究盡煩惱,極無`[垢=欲【明】]`垢染,清淨光明,一切習氣無不永滅。聲聞斷惑,有盡有量,習氣不除;緣覺盡惑亦有分量,遠離大悲,闕無礙辯;唯有如來一剎那心平等相應,一切煩惱、諸相煩惱、根本煩惱、習氣煩惱永盡無餘,大悲善攝,辯才無畏,皆悉圓滿,一切世間無能過者。何以故?諸佛如來永滅一切諸業習氣、煩惱習氣、威儀誤失諸習氣故。譬如虛空,本性清淨,一切煙塵無所依住;如來亦爾,得於煩惱究盡之智,諸業煩惱、一切習氣無所依住。而如來心以無住相、煩惱盡處、智平等中微妙安住,為斷眾生一切煩惱、有漏五蘊而說妙法,作如是言:『哀哉,眾生於無事中橫生煩惱,汝等應當如實思惟,揀擇觀察。』復為眾生種種善巧、種種譬喻說煩惱性本無所有,彼諸眾生如實觀已,不見少法而可執持,種種煩惱任運永滅,入於涅槃,此是如來第十正覺`[*2-9]事業=力深甚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十力世尊力圓滿,  成就廣大甚深門, 煩惱障盡智相應,  得勝菩提最寂靜。 聲聞滅惑得盡智,  有量習氣猶未除; 緣覺斷惑得菩提,  大悲辯才皆不具; 佛為世主人中勝,  惑習俱滅德皆圓, 盡煩惱際大悲增,  辯才無量皆成就。 佛住究盡煩惱智,  知眾生惑妄非真, 愍行邪道諸有情,  不履如來正法跡。 大悲猛利為物說,  無常苦、空、無我門, 汝等思惟本性空,  常得最勝妙寂靜。 不得眾生數取趣,  作者及與摩納婆, 為著邪見諸眾生,  大覺興悲說解脫。 於一切時無厭倦,  未曾一念捨眾生; 常住三昧無動搖,  為利眾生演妙法。 如是等相佛事業,  十力住於力地中, 轉無等等最勝輪,  能摧`[怨=冤【甲】]`怨敵難傾動。」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五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六罽賓國三藏沙門般若共牟尼室利譯 入如來不思議甚深事業品第五之二 「復次,善男子!如來安住四無所畏,能作種種諸佛事業:謂知自身即是無上正等正覺,一切世間若天、若人,無有能作如理說言:『如來世尊非正覺者。』以何因緣說諸如來是正等覺?謂諸如來於一切法平等正覺,無有高下。 「何等一切法?所謂:凡夫法、有學法、無學法,緣覺法、菩薩法、諸佛法,如是諸法皆等正覺。復有世間法、出世間法,善法、不善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如是諸法如來正覺,體平等故。 「云何平等?謂空平等,見一切法本性空故;無相平等,相本性故;無願平等,三界性故;無生平等,生本性故;無行平等,行本性故;無出平等,出本性故;無阿賴耶平等,心本性故;如是真諦平等,三世性故;`[智【房山金藏乙明甲】,解【大】]`智脫平等,無明有愛本體性故;涅槃平等,生死輪轉本體性故。 「如是一切諸平等法,如來正覺,以是因緣故,說如來真是無上正等覺者。成於如是正等覺故,以大悲心出妙言詞,為諸眾生說種種法,示解脫道,令出苦際。餘諸眾生實非大師,自言我是正等覺者,如來為此諸眾生故,自唱德號,作如是言:『唯我如來是`[正等=等正【明】]`正等覺。』令非法器皆成法器,是為如來第十一正覺`[4]事業=無畏甚深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然覺悟者,  覺諸法平等, 是故號如來,  正覺平等見。 一切凡夫法,  與佛法平等; 有學及無學、  緣覺法亦然; 世及出世法,  此二亦平等; 善及不善法,  與涅槃平等。 空法、無相法、  無願、無生法、 無行等諸法,  平等而顯示。 佛大悲廣說,  覺悟諸眾生, 聞法得解脫,  是佛最勝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自知諸漏煩惱已究竟盡,一切世間若天、若人,無有能作如是說言:『如來諸漏煩惱未盡。』云何如來諸漏煩惱已究竟盡?所謂:於欲煩惱心得解脫,一切欲行、習氣、煩惱證滅諦故;於有煩惱心得解脫,一切瞋行、習氣、煩惱證滅諦故;無明煩惱心得解脫,諸愚癡行、習氣、煩惱證滅諦故;於見煩惱心得解脫,諸煩惱行及與習氣證滅諦故。以是義故,隨順俗諦,說於如來諸漏煩惱究竟永盡。聖者慧眼稱`[於真諦=真諦故【明甲】]`於真諦,觀察現證無有少法而可得者,所謂:若能滅智、若所滅惑、若思、若修,乃至現證俱不可得。何以故?彼自性盡,無不盡時,不從因緣待對說盡,如是盡者是真實盡。此真實盡不與餘法而作因緣,故此盡者即是無為,即此法中無生、無滅、亦無有住。此無生滅,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法界常,此智成就亦復如是。如此成就即非成就,若能如是如所教住得無煩惱,非斷煩惱得煩惱無。如來大悲隨順俗諦,為眾生說滅煩惱法,是為如來第十二正覺`[*4-1]事業=無畏甚深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曰=言【明】]`曰: 「佛無欲習氣,  故無欲煩惱; 瞋恚習氣盡,  有煩惱不生; 善逝離無明,  由滅癡根本; 諸惑習氣盡,  見惑則不生。 佛依俗諦門,  故說煩惱盡, 真中不可得,  無減亦無增。 盡智不對緣,  聖知本自盡, 由無三相故,  此盡即無為。 法界常不遷,  知此到彼岸, 知已如是說,  此業佛能窮。 「復次,善男子!如來平等,於諸障礙、無障礙法如實了知,一切世間若天、若人,無有能作如理說言:『如`[來【麗甲】,說【大】]`來所說障礙之法非障礙者。』 「此中云何為障礙法?謂有一法能為障礙,即濁亂心。 「復有二法能為障礙,謂無慚、無愧。 「復有三法能為障礙,謂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 「復有四法能為障礙,謂以貪故而行非法、或以瞋故而行非法、有以癡故而行非法、有以怖畏而行非法。 「復有五法能為障礙,謂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及飲諸酒。 「復有六法能為障礙,謂不尊敬佛、不尊敬法、不尊敬僧、不尊敬戒、不尊敬定、不能尊敬諸善知識。 「復有七法能為障礙,謂慢、過慢、及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卑劣【明】]`卑慢、邪慢。 「復有八法能為障礙,謂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 「復有九法能為障礙。云何為九?謂已惱害我、現惱害我、當惱害我、過去憎我善友、現在憎我善友、未來憎我善友、過去愛我怨家、現在愛我怨家、未來愛我怨家,於此九種憶念對境增不善心,名為障礙。 「復有十法能為障礙。云何為十?所謂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邪見,是名為十。 「如是,乃至起不善念、樂著因緣、安住一切煩惱結使、常與顛倒障礙相應、愛見煩惱堅執不捨,凡有所作身口意業皆與名利諸欲相應……,如是一切皆名障礙,如來悉知,亦為眾生如實說,於無障礙法令其障礙永斷不生,是為如來第十三正覺`[*4-2]事業=無畏甚深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覺障礙法,  不能證解脫: 謂心不清淨,  `[無慚及無愧=無愧及無慚【明甲】]`無慚及無愧, 身語意業中,  無有無表戒, 貪欲、瞋、癡怖,  起惡行無邊, 殺、盜、及邪婬、  妄言、飲諸酒, 六不敬、七慢、  八邪道常行, 九惱、十惡因,  佛說皆障礙。 修習不善念,  不得解脫門, 佛知顛倒源,  無中堅執著, 慈悲為說法,  令離障礙因。 「復次,善男子!如來如實宣說能盡苦道,一切眾生依此修習皆得解脫。於此義中,一切世間若天、若人,無有能作如理說言:『如來所說非解脫道。』 「云何名為真解脫道?所謂一道是解脫道,於諸眾生起清淨心。 「復有二道是解脫道,謂奢摩他、毘鉢舍那。 「復有三道是解脫道,謂空、無相、無願法門。 「復有四道是解脫道,謂四念處。云何為四?謂身、受、心、法。云何身念處?謂觀內身,`[5]循=修【明】*`循身觀,心得安住;觀外身,`[*5]`循身觀,心得安住;觀內外身,`[*5]`循身觀,心得安住,是名身念處。云何為受念處?謂觀內受、外受、內外受,`[*5]`循受觀,心得安住。云何為心念處?謂觀內心、外心、內外心,`[*5]`循心觀,心得安住。云何為法念處?謂觀內法、外法、內外法,`[*5]`循法觀,心得安住。 「復有五道是解脫道。云何為五?所謂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復有六道是解脫道。云何為六?`[所〔-〕【明甲】]`所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 「復有七道是解脫道。云何為七?所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輕安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復有八道是解脫道。云何為八?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復有九道是解脫道,謂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滅受想定。 「復有十道是解脫道,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邪見,是名為十。 「如是,所有一切諸善菩提分法——或戒蘊相應、定蘊相應、慧蘊相應、解脫蘊相應、解脫知見蘊相應、或聖諦相應——皆解脫道。 「復有解脫道,所謂真正中道,無少可得,不增、不減,不取、不捨,不攝、不散。得真實道,二念不生,以一切法本無二故。 「如來於此解脫道中真實知見,亦為眾生如是宣說,有修習者能盡苦源,此是如來第十四正覺`[*4-3]事業=無畏甚深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修習清淨道,  增益無量樂, 能趣甘露徑,  佛智自然知。 所有眾善因,  是佛菩提分, 修者得解脫,  無能說為非。 正念滅塵勞,  能與善和合, 遠非不執著,  得安樂涅槃。 善巧觀因緣,  如空無有所、 如幻亦如夢,  能脫生死流。 依定起悲心,  脫諸有輪轉, 此是大仙業,  世間無等倫。 「復次,善男子!如來身無誤失,一切凡夫、若勝智者求得如來少分過失無有是處。何以故?如來身業儀範端嚴,行無顧眄,被僧伽梨、著衣持鉢、行住坐臥、進止迴旋、入出村坊、往來城邑……,如是一切審諦安`[詳【房山金藏乙明甲】,祥【大】]`詳。足不履地而令於地千輻輪相出現分明,復有蓮華香潔殊妙而承其足。凡諸蠢動觸如來跡,七日七夜安隱泰然,後生人天受勝妙樂。如來袈裟離身四寸而不墮落,旋嵐猛風不能飄動,身常光明,凡所照觸,乃至下濟阿鼻地獄離苦清涼。由如是等故,說如來身業無失。 「復次,善男子!如來語業無有誤失,一切凡夫若愚、若智,求得過失無有是處。何以故?善男子!如來知時而發言故,時語、真語、實語、義語,如說而行,無有錯誤,言不再發,一切眾生聞皆歡喜,以深字義莊嚴語言,一音說法異類等解。以`[是=如是【明】]`是義故,說於如來語無誤失。 「復次,善男子!如來意業無有誤失,一切凡夫若愚、若智,求得過失無有是處。何以故?如來常住三摩呬多,行諸佛行,常無散亂,以無著智知一切法,是故如來意業無失。 「善男子!如來自住無誤失法,亦為眾生說如是法,令得如來無誤失法,是為如來第十五正覺`[3]事業=不共甚深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三界獨尊無誤失【房山金藏乙明甲】,世尊內無煩惱非【大】]`三界獨尊無誤失,  身、口、意業淨無瑕; 世尊內無煩惱非,  普能利益諸含識。 欲斷眾生諸過失,  為說最勝寂靜門, 令無誤失同世尊,  此第十五如來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無有異相、苦樂等聲,是故,一切人天、外道、若魔、若梵,無能說佛聲有過失。無何等聲?所謂如來無憂喜聲。何以故?離愛恚故。一切眾生種種供養、恭敬、讚`[歎【CB】,歡【大】]`歎,不生歡喜心亦不高;一切眾生不修敬養、毀謗罵辱,不生瞋恚心亦不下。如來無悔恨聲。何以故?所作事業無少艱難,已究竟故。如來無諍論聲。何以故?往昔常樂住阿蘭若,離我、我所,無取、無求,已脫煩惱諸結縛故。 「善男子!如來自住無異相聲,亦為眾生說如是法,令離如是異相之聲,是為如來第十六正覺`[*3-1]事業=不共甚深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恭敬讚歎心不高、  輕慢毀呰心不下, 遠離愛恚非法故,  先世妙行無譏嫌。 佛阿蘭若昔修持,  我所取結皆無有, 住如是法如是說,  此最勝業唯如來。 「復次,善男子!如來無忘失念故,無少法而不明記。於何無忘?謂諸靜慮、解脫三昧、三摩鉢底,如是法中皆無忘失;又知眾生心行起動,顧視往來,隨宜說法亦無忘失;法義詞辯,無所畏中亦無忘失。如來自住無著智慧三世法中念無忘失,亦為眾生說如是法,令得於念無有忘失,是為如來第十七正覺`[*3-2]事業=不共甚深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最勝法王無忘失,  禪定、法智等無遺, 眾生心行悉皆知,  隨宜為說無所畏。 三世諸乘一切法,  無著智慧並無忘, 隨無忘失說亦然,  最勝丈夫之事業。 「復次,善男子!一切如來無不定心,謂行、住、坐、臥、飲食、語、默……,如是時中常住甚深三摩呬多,入諸三昧,到於彼岸,於諸禪定無有障礙,一切世間人天之類,無一能觀如來所住三摩呬多,唯除世尊威德所被。 「如來自住無不定心,亦為眾生說如是法令捨散亂,此是如來第十八正覺`[*3-3]事業=不共甚深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如來常住三摩地,  行、住、坐、臥、一切時、 飲食、語、默利眾生,  恒處三昧無搖動。 十方世界眾生類,  無能測佛三昧心, 亦為眾生說此門,  是佛難思之事業。 「復次,善男子!一切如來無種種想,以離種種諸異想故,心無高下。云何如來無種種想?所謂:於諸佛剎無種種想,佛剎體性同於虛空,無有盡故;於諸眾生無種種想,眾生本性同無我故;於諸佛中無種種想,同平等智證真法界一相,無雜、無破壞故;於佛法中無種種想,一切諸法性無染故。見持戒`[者=人【甲】]`者,不生愛念;見毀禁戒,不生瞋恚。自他得利,心不增高;自他失利,心不減少。於正見者亦不尊重,於邪見者亦不輕賤。何以故?如來住於平等性故。如來自住諸法平等無種種想,亦為眾生說如是法,令離諸想,此是如來第十九正覺`[*3-4]事業=不共甚深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善逝`[等=普【明甲】]`等無諸異想,  謂利眾生佛法中, 如是`[諸=異【明】]`諸想永皆無,  大名稱者之所住。 持戒、破戒,及得、失,  易調、難調皆等心, 兩足尊為諸眾生,  說法令脫諸邪執。 「復次,善男子!如來正覺無不擇捨。何以故?如來修習諸善道捨,非不修習而有所捨。所謂修習身戒、心慧,如是而捨。如來捨者與智相應,非是無知,是出世道。聖解脫捨非是世間,非聖解脫而有所捨。如是捨者,不捨大悲,能轉梵行,利益眾生自然成就,非是待對因緣和合而得成就。是如來捨無有高下,平等安住,得不動搖,體無有二,遠離二相,有量、無量悉皆超越,待時而捨,不過於時,非心意識動念境界,非假安立、非有分別、非是積聚、非差別見,如是捨者是真勝義,常恒不變。此是如來圓滿大捨,亦為眾生說如斯法,令得如是圓滿大捨,是為如來第二十正覺`[*3-5]事業=不共甚深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如來無有不擇捨,  修最勝道善因緣, 身戒、心慧次第修,  人中最勝無愛恚。 非假分別、無分別,  非積集捨共相應, 真實不變大捨中,  廣為眾生如是說。 「復次,善男子!諸佛如來樂欲無減,謂善法欲。云何名為善法之欲?所謂如來大慈欲無減、大悲欲無減、說法欲無減、調伏眾生欲無減、成熟眾生欲無減、樂處寂靜欲無減、勸諸眾生發菩提心欲無減、令諸眾生紹三寶種欲無減。如來無有隨心惡欲,凡有善欲,智為`[先【麗】,光【大】(cf. K37n1384_p0444c14)]`先導。自滿善欲,亦為眾生說如是法,令得如來最勝圓滿一切智欲,此是如來第二十一正覺`[*3-6]事業=不共甚深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善法欲已圓極,  慈悲常轉度眾生, 成熟勸發菩提心,  紹三寶種不斷絕。 不順貪欲、瞋、癡怖,  凡有所欲智為先, 最勝智者如是知,  哀愍眾生多懈怠。 無善法欲多惡欲,  教令善欲正勤修, 無等智業利眾生,  有情因此皆調伏。 「復次,善男子!如來所有精進無減。如來於何精進無減?所謂調伏眾生,審諦觀察,精進無減。若有眾生專心聽法而為演說,不憚劬勞,精進無減;若有眾生一劫聽法,身心無倦,佛亦一劫、或過一劫不起于座、不飲不食,說法無斷。若復過於恒沙剎外有一眾生堪任調伏,即往教化,令修正行,而佛身心無有懈`[倦=怠【明】]`倦。安樂寂靜,自行精進,得聖解脫,亦為眾生讚歎精進,是為如來第二十二正覺`[*3-7]事業=不共甚深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精進出生人`[師=獅【明】]`師子,  是故常讚於`[精進=精勤【明甲】]`精進, 念念勇悍無減時,  有堪聞法恒宣說。 善逝精進無休息,  身、口、意業不疲勞, 自然堅猛離諸非,  亦`[勸=觀【明】]`勸眾生起精進。 「復次,善男子!如來正覺於一切時、遍一切處正念無減。云何時處正念無減?善男子!如來始從無間道、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觀三世一切眾生心行相續,生滅流注。如是知已,念念不忘,不求、不退,故常無`[減=滅【明】]`減。如來普能觀察三聚,正念無減,所謂深入眾生諸根心行,雖無動念尋伺分別,而為說法無有錯亂。是故,如來念無減少,亦為眾生說如斯法`[令=念【明甲】]`令念無減,是為如來第二十三正覺`[*3-8]事業=不共甚深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念非思常不減,  知眾生界盡無餘, 自從覺悟大菩提,  三世遍知無再念。 善知眾生心行別、  諸根樂欲各不同, 住無功用業常恒,  亦為眾生說勝法。 「復次,善男子!如來所有三昧無減。云何如來三昧無減?如來三昧於一切法平等無二、無高無下,如一切法真實義諦。何以故?謂三昧平等即是諸法體性平等,此性平等即三昧平等,三昧平等即是如來。以是義故,說佛三昧得於諸法平等之性。 「云何諸法平等之性?謂染欲際平等即離欲際平等、瞋恚際平等即離瞋際平等、愚癡際平等即離`[愚【CB】,[-]【大】]`愚癡際平等、有為際平等即無為際平等、生死際平等即涅槃際平等,入此平等,是故說名如來所有三摩呬多三昧無減。何以無減?與此平等無增減故。 「又,佛三昧不與眼合、不與耳合、不與鼻、舌、身、意和合,如來無有分別根故。如來三昧又亦不與地界和合、亦不合於水、火、風界、亦不合於三界三世,此不和合體性平等,不增不減。是故,說言如來三昧不增不減,亦為眾生說如斯法,皆令得此三昧無減,此是如來第二十四正覺`[*3-9]事業=不共甚深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如來三昧無增減,  常在等引利眾生, 體性平等無高低,  不與諸法而和合。 觀察地、水、火、風界,  欲色、無色界亦然, 恒說無減無合門,  是故如來定無減。 「復次,善男子!如來智慧無減。云何名為智慧無減?所謂現證一切諸法自體之智,普為一切差別眾生開示演說,一切法智善巧無礙微細甚深,無`[有盡智【房山】,盡智慧【大】,窮盡智【金藏乙磧乙明甲】]`有盡智分析一句入無數句,百千億劫受持演說,無窮盡智別別諮問各各斷疑,於一切處皆無著智。能說三乘差別次第相續之智、能知眾生八萬四千心行差別,亦以八萬四千法蘊隨機說智,調伏眾生不失時智。以是義故,說於如來智慧無邊、無際、無盡,有無量門。 「`[此【麗明甲】,比【大】]`此是如來智慧無減,亦為眾生如是宣說,令得如來無盡智慧,是為如來第二十五正覺`[*3-10]事業=不共甚深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教中智現前,  無礙自在到彼岸, 自然`[說=識【明】]`說法利含識,  隨根一句入無邊。 解眾生行難稱量,  為說八萬四千法, 智慧無邊不可減,  最勝十力業難思。 「復次,善男子!如來世尊解脫無減。云何如來解脫無減?謂聲聞解脫隨順聲得;緣覺解脫悟因緣生;如來解脫,遠離一切執著所起,不緣前際、不入後際、不著現在,於眼、於色不著二相,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爾,不著二相,故名解脫。 「復有微細,若執、若著、若意分別,遠離此三即得解脫,見心自性智慧光明。`[故此=此光【明甲】]`故此解脫即是智慧,是故說言一剎那心與智相應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如是等正覺已,亦為眾生說如是法令得解脫,此是如來第二十六正覺`[*3-11]事業=不共甚深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聲聞隨順聲解脫,  辟支佛悟因緣生, 善逝解脫如虛空,  無垢無著最尊勝。 了知過去心流注,  本性解脫得無羈, 於無繫縛如實知,  故說解脫不可減。 「復次,善男子!如來身業智為先導、隨智慧行,所謂如來身業具足圓滿,或有眾生纔見佛身而調伏者、或聞語言而調伏者、或見默然而調伏者、或受飲食而調伏者,如是,或四威儀、或覩相好、或不見頂、或復顧視、或放光明、舉足下足、入出城邑聚落之時,眾生見者皆得調伏。 「故佛威儀無有少分不能調伏一切眾生,是故說言如來身業智為先導、隨智慧轉,此是如來第二十七正覺`[*3-12]事業=不共甚深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見最勝身威儀,  或出、或`[入=處【明甲】]`入、或相好、 或見烏瑟尼沙相,  皆置眾生調伏中。 最勝尊或放光明,  無量眾生悉安樂, 光所觸者皆調伏,  兩足尊業勝難量。 「復次,善男子!如來所有一切語業智為先導、隨順智行。云何名為隨順智行?如來說法無有障礙,能具足說,文義無缺,所發言聲入眾生心,發生智慧——謂不高聲、不下聲、正直聲、不怯怖聲、不謇澁聲、不麁獷聲、無稠林聲、極柔軟聲、有堪任聲、不`[𥕶=㽄【明】]`𥕶破聲、恒審定聲、不`[7]太=大【明】*`太疾聲、不`[*7]`太遲聲、無差互聲、善分析聲、妙言詞聲、妙深遠聲、妙廣大聲、涌泉聲、不斷聲、潤熟聲、深美聲、和合聲、莊嚴聲、利益聲、清徹聲、無塵聲、無煩惱聲、無垢染聲、無愚癡聲、極熾盛聲、無所著聲、善解脫聲、極清淨聲、無委曲聲、無下劣聲、無堅硬聲、無`[慢=縵【明】]`慢緩聲、能生安樂聲、令身清淨聲、令心歡喜聲、熙怡先導聲、先意問訊聲、能淨貪欲聲、不起瞋恚聲、能滅愚癡聲、能吞眾魔聲、能摧惡業聲、能燒外論聲、隨順覺悟聲、如擊`[天=大【明】]`天鼓聲、智者聞喜聲、釋提桓因聲、大梵天王聲、大海波潮聲、雲雷普震聲、大地震動聲、迦陵頗伽聲、拘抧羅鳥聲、命命之鳥聲、鹿王聲、牛王聲、雁王聲、鶴唳聲、孔雀聲、箜篌聲、篳篥聲、琵琶`[聲〔-〕【明】]`聲、箏聲、笛聲、`[䗍=螺【明】]`䗍聲、鼓聲、易解聲、分明聲、可愛聲、樂聞聲、甚深聲、無厭聲、令耳安樂聲、能生善根聲、字句圓滿聲、妙詞句字聲、利益和合聲、與法和合聲、善知時節聲、一切時合聲、無有非時聲、說昔諸`[根=根聲【明】]`根展轉相續聲、莊嚴布施聲、能持淨戒聲、能生安忍聲、猛利精進聲、堪任靜慮聲、廣大智慧聲、大慈和合聲、無倦大悲聲、光明法喜聲、深廣大捨聲、安住三乘聲、不斷三寶聲、分別三聚聲、淨三脫門聲、修習諸諦聲、修習諸智聲、智者相應聲、聖者讚歎聲、隨順虛空聲、無有分量聲、諸相具足聲……。 「善男子!如來語業具足如是無量音聲故,說如來一切`[語=諸【明甲】]`語業智為先導、隨智慧轉,是為如來第二十八正覺`[*3-13]事業=不共甚深事業【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語無等淨無瑕,  一切功德皆圓滿, 一音普遍無邊剎,  各各得聞隨類音。 或有得聞聲聞聲、  或有得聞緣覺法、 或聞如來大威德,  便發無上菩提心。 文字句義悉皆圓,  次第安布俱無礙, 而心無有異分別,  能說難思妙法門。 如是人中最勝聲,  所出音聲如谷響, 無功無心而普應,  無聲之聲悅物心。」 `[守【CB】,字【大】]`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六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七罽賓國三藏沙門般若共牟尼室利譯 入如來不思議甚深事業品第五之三 爾時,世尊復告文殊師利童子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如來意業智為先導、隨智慧轉。云何意業隨智慧轉?善男子!如來無有心意識過。何以故?如來心意識俱不可知,但從佛智而顯現故、如來智慧而為主故。善男子!如來智慧隨順一切眾生心轉、隨順趣入諸眾生意、隨順解了諸眾生識,出生諸法及諸三昧。是故,如來心意識等無能知者,超過因地,遠離緣生,非三有道,解脫諸慢、諸魔事業、諂誑幻惑、我我所執、愚癡無明、黑闇翳障,`[妙=默【明】]`妙修道品而無散亂,無所分別,入平等性,猶如虛空。 「有如是等無量事業,一一皆以智為先導,是為如來第二十九正覺`[2]事=不共甚深事【明甲】*`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兩足尊心不可量,  淨智因緣世中勝, 佛智等同於法界,  隨順普入眾生心。 禪定、解脫悉皆圓,  心意分別無搖動, 超過魔境及魔業,  無垢無變如虛空。 「復次,善男子!如來正覺見過去世無著無礙,智慧隨轉。智云何轉?所謂:過去種種佛剎顯現成壞,無量無數,如來悉知;彼諸剎中卉木叢林、藤蘿藥草,如來悉知;彼剎所有眾生之類,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一切如來悉知;彼諸剎中有情、非情種種音聲,如來悉知;彼剎所有如來出現說種種法,種種眾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眾生於三乘中各得調伏,種種壽量、種種法住,如來悉知;彼諸眾生出息、入息,種種飲食、種種資具、種種相貌、種種根器、種種行解、種種心性、死此生彼,剎那流注、生滅相續,如來悉知。 「如是一切現量所得,非比量知。云何現量?謂不動念如實而知,非流注心入於過去。 「如是`[知【麗甲】,如【大】]`知時智慧具足,隨眾生心種種說法,是名如來第三十正覺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智無量無所著,  知過去剎佛眾生, 說法大會名相殊、  心行根欲多差別, 各依三乘得調伏,  究竟同歸解脫源, 及知生滅流注心,  一切見者真實覺。 「復次,善男子!如來智慧見未來世無著無礙,如見現在。此云何見?謂所有未來種種眾生、種種諸法、種種剎土,當生、當滅,曾住、當住……,如是一切如來悉知;所有剎劫當燒、當盡、當成、當住,剎中當成所有諸地——樹木叢林、百卉藥草,麁色、細色,日月星宿、乃至微塵——皆如實知;一一剎中,諸佛當現、當有聲聞、當成緣覺、當成菩薩、當有資具,出息、入息、往來進止、取`[捨=與【明甲】]`捨威儀,如來悉知;種種剎中如是眾生當得解脫,於三乘中解脫差別,如來悉知;又彼剎中一切眾生所有諸蘊、諸入、諸界,心、心所法,當生、當滅,如來悉知。 「雖於一切皆如實知,而如來心亦不流注入於未來,為令眾生悟未來性說如是法,是為如來第三十一正覺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未來世無垢眼,  遍見所有已當成, 一切諸佛及剎中,  無有纖毫知不盡。 彼彼事中無錯亂,  復細觀見未來因, 隨眾生心說法門,  此兩足尊超勝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知見現在無著、無障礙轉。此云何轉?謂於十方現前所有一切佛剎,以三種因微細知見,謂知其相若生若滅。知何等法?謂一切諸佛、一切菩薩、一切聲聞、一切緣覺,一切細色、一切麁色,如來悉知。一切地界微細分析各以若干微塵所成、一切水界以毛滴之知其數量、一切火界焰之起滅悉知其數、一切風界色相飄擊若干微塵,十方虛空以一毛端周遍度量知其邊際,如是等境盡知其相,亦知其生、亦知其滅。 「亦以三種知眾生界:知地獄界、生地獄因、出地獄因;知畜生界、生畜生因、捨畜生因;知焰摩界、焰摩生因、焰摩滅因;知於人界、生人趣因、失人趣因;知諸天界、生天之因、天退沒因……,如是一切,如來現前皆悉了知。知諸眾生心之流注,有煩惱心、無煩惱心,若干眾生諸根調伏、若干眾生諸根不調,如來悉知。 「如來如是於現前境無二智轉不二現行,亦為眾生如是宣說,是為如來第三十二正覺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如來境界無邊際,  不可思議不可稱, 無有等等如虛空,  一切眾生豈能測? 十方所有眾生類,  現前境界事業殊, 如來一切悉能知,  最勝自然之智業。 「善男子!此三十二如來甚深事業,諸佛皆悉具足圓滿,為欲調伏一切眾生、令其悟入,略說少分,而實如來所有事業無量無邊,非可宣說。 「善男子!如來復有真實事業,無有分量、不可思議,一切世間所不能測、一切文字所不能宣、一切心識不能解了、一切智慧不能趣入,周遍一切安立剎土,隨順一切佛平等智,超過一切世間事業,種種施為而無所作,體性平等猶如虛空,法界現前無有分別。何以故?善男子!諸佛世尊顯示法界無二性故,種種諸法、種種眾生、種種剎土、種種心識、種種解脫、種種涅槃……,如是諸法若體、若相,畢竟空故。 「善男子!如來如是自覺法界一味無相、離因緣法,欲令眾生平等悟入猶如虛空無礙法故,為諸眾生轉不退轉無上法輪。善男子!譬如巧匠善能磨瑩摩尼妙寶,善知寶性,採之山石,以乞叉羅藥用水塗磨,以羖羊毛緂以瑩拭。瑩拭不已,又以別藥名利醋味,和水潤之,軟木揩拭。功猶未已,復用摩訶薜舍遮藥以微細物而瑩拭之。尚未有光便入熾火焚燒七日,餘石礦穢一切消除,知非假寶,名為無價摩訶琉璃摩尼妙寶。 「善男子!諸佛如來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愛樂生死、不淨垢穢,為說無常苦、空、無我、不淨之法令生厭離,入於聖法調伏身心。如是,如來精進未息,次為說空、無相、無願故,令其知`[見〔-〕【明甲】]`見覺悟佛眼。如來精進亦復未已,次復為轉不退法輪。如來精進亦未休息,最後為說三輪清淨如來境界,令諸眾生明了因緣,見法本性,乃至普入一切如來平等法體。善男子!是故汝等應如是解不可思議如來事業。 「若諸菩薩安住於此不可思議如來事業,雖於諸法心得平等,而隨順知一切諸法,離諸過失;雖能隨順三世平等,而不斷絕三寶種性;雖知身性猶如虛空本無搖動,而於十方一切佛剎普現其身;雖知諸法體不可說,而以語言出隨類音說一切法;雖隨眾生心行不同說諸因緣,而離眾生及諸法相。 「善男子!諸佛如來為欲清淨菩薩心故出興於世,而實如來無有變異,常住於此難思事業,不捨精進,授菩薩記,說法不斷。」 爾時,世尊說此如來難思事業深法門已,十方無量阿僧企耶出過算數諸佛剎土地六震動,放大光明,雨眾天花。 此大會中諸大威德無量菩薩、欲色諸天、南閻浮提十六大國及諸小王、龍神、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此法門,心淨歡喜,踊躍無量,以諸供具供養於佛,所謂種種妙花、種種名香、塗香、`[2]末=粖【明】*`末香、衣服、瓔珞、幢幡、鬘蓋以為供養,或以種種微妙音聲歌詠、讚歎、恭敬供養,或以頂上髻中明珠、額上明珠、耳璫頸珠而用供養,或以摩尼妙寶瓔珞、真珠瓔珞、月形瓔珞、嚴諸身分種種瓔珞、寶鎖、寶印、寶釧、寶`[鐶=環【甲】]`鐶、寶鏡、寶帶、寶篋、寶冠、眾妙衣服、種種嚴具、諸妙鈴鐸俱散道場恭敬供養。 或以種種妙寶供養,所謂吠琉璃寶、閻浮洲寶、阿濕摩`[蘖=孽【明甲】]`蘖磨寶、室利蘖摩寶、因陀羅尼羅寶、紅頗胝迦寶、如火色寶、火焰光寶、無邊色寶……,如是等寶奉獻於佛以為供養。 復有眾生以金、銀……等種種寶`[*2-1]末=粖【明】*`末而為供養,或以沈香、多伽樓香、隨時之香、妙栴檀香、龍花鬚香、赤真珠香……,以如是等種種香`[*2]`末而以奉散。 或復有散種種天花以為供養,所謂波利耶怛羅迦花、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盧遮迦花、摩訶盧遮迦花、薩他(`[上=上聲【明】]`上)羅花、摩訶薩他(上)羅花、斫羯羅花、無垢斫羯羅花、百葉花、千葉花、百千葉花、普光花、普香花、光焰花、最勝花、無邊色花、大普遍花、愛樂見花……而以供養。 或有眾生散陸生花,所謂嚩哩色枳花、蘇曼那花、拘蘇摩花、阿提目多迦花、瞻博迦花、阿輸迦花、馱努色迦哩迦花、波吒羅花、目真隣陀花、摩訶目真隣陀花……。 或有眾生以水生花奉散供養,所謂優鉢羅花、波頭摩花、拘物頭花、芬陀利花……,散如是等種種妙花供養於佛。 一切諸天於虛空中奏諸天樂,清雅寥亮,微妙音聲以為供養,所謂簫、笛、箜篌、琵琶、`[螺=䗍【甲】]`螺貝、種種天鼓、美妙聲鼓……,種種歌舞,恭敬稱歎供養於佛。復雨種種天諸妙花、種種`[*2-3]末=粖【明】*`末香、種種妙寶、種種瓔珞、種種衣服……,如是微妙諸天供具供養於佛。 爾時,十方所有世界諸大菩薩摩訶薩眾俱來集會及此眾中諸菩薩等,為供養佛,皆昇虛空,各各變身作天形像。纔變身已,菩薩力故,以眾寶網遍覆大會。其網周匝遶菩提樹,於其四面各四由旬,皆厚八步,種種真珠、瓔珞周垂,懸眾網鐸,寶鈴和鳴,眾寶蓮華以為校飾。其珠瓔珞,一一珠中皆有無量無數菩薩俱時出現,現`[已=以【明】]`已恭敬遶佛七匝。遶佛畢已,為諸菩薩一一各化眾寶蓮華師子之座。 爾時,十方無量佛剎一一如來皆以自在威神力故,各`[〔-〕【房山金藏乙磧乙明甲】,各【大】]`令如意寶樹、寶網及諸希有殊特供具,平等普至娑婆世界菩提樹下,羅列寶樹,周匝圍遶,分布供具,莊嚴道場,為欲供養釋迦如來及此經故。作此莊嚴供養之時,此會無量無數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世尊普觀一切菩薩大眾,作如是言:「諸佛子等!誰能發起廣大誓願,以大威德,能留於此不可思議種種妙寶莊嚴道場——瓔珞網覆菩薩住處及十方來諸如意樹花菓間列,發焰含輝,常無變易?待彌勒佛下生之時,年方十六,坐於道場,正覺始圓,說此《守護國界主經》,開示演說此陀羅尼,當爾之時以申供養;乃至賢劫千佛出現,亦復如是以為供養。」 說是語時,於此會中有一菩薩名神通自在王,於蓮花座整身威儀,右膝著於蓮花之臺,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能如是,如佛教勅留此道場,供養慈氏……,乃至賢劫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爾時,會中有神通魔——名妙建立,住四大洲——聞此語已,即白神通自在王菩薩言:「聖者!以何等器安置於此眾寶瓔珞莊嚴道場,經爾所時令不損壞?」 時神通自在王菩薩語彼魔言:「仁者當知:一切器物速疾破壞,多諸障礙;虛空為器,不可損壞,無有障礙,一切器中此為最勝。汝勿瞬目諦觀我身,自當見我廣大之器。」 魔如其教,諦觀菩薩,見菩薩身臍輪之中有一世界名水光王,謂此世界大水彌漫,猶如大海,故立其名。於此界中有一如來,名吉祥寶蓮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唯有清淨大菩薩眾,於其水中彌漫生於眾寶蓮花。吉祥如來坐寶花王,諸菩薩眾俱坐寶花,恭敬圍遶。時彼如來於大眾中說深妙法,示教利喜。 時神通魔見是事已,即起合掌,恭敬禮拜神通自在王菩薩。爾時,菩薩而告之言:「仁者見於菩薩如是廣大器不?」 魔言:「已見。奇哉,大士!能辦是事。如是大器百千俱胝那由他劫亦不可壞,故此大寶莊嚴道場任持無缺、無垢、清淨、無有變異,于何不可?」 時神通魔說此語已,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我自思惟於過去世未曾見此神通自在王菩薩神通之事、未曾聞此法門之時,於聲聞乘懃行精進,欲出三界,自求涅槃。我於今日見聞是已,便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起決定極深重心。世尊!設令我於恒河沙劫處大地獄、受種種苦,然後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甘此苦,終不捨於菩提之心。」 爾時,世尊稱讚魔言:「善哉,善哉!汝大丈夫能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被大甲冑,不久亦如神通自在王菩薩具足圓滿一切功德。」 `[(守護…經)九字〔-〕【明】]`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菩薩瓔珞莊嚴品第六`[之一〔-〕【甲】]`之一 爾時,十方種種佛剎諸來菩薩,及此大會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心生渴仰,欲聞妙法。 爾時,世尊知此眾會心之所念——樂`[聞深=欲聞【明甲】]`聞深法,堪持法藏——歡喜怡暢,復欲重為開示,顯說《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放大人相無見頂光,此光名為不捨精進,光遍繞此菩薩大會經七匝已,復繞文殊師利童子百千萬匝。作是事已,入文殊頂。其光入已,令文殊身及其所處師子之座威德光明過於大眾百千萬倍,猶如滿月映奪眾星。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蒙佛威神,即從座起,偏袒右肩,䠒跪合掌,讚佛功德而說偈言: 「佛放身智大光明,  普眼見盡無餘義, 本性自然諸善巧,  不思議德悉皆圓。 丈夫牛王放大光,  普照遍淨於三業, 遶我經於百千匝,  繞已從頂入身心。 我昔智慧及辯才,  總持光照皆微劣, 人天主光纔觸我,  超過千倍勝於前。 清涼我身淨我心,  踊躍歡喜皆平等, 佛智妙辯無邊際,  悉皆流入我身中。 如來威德量難知,  少力不能持念此, 承佛智力今諮問,  為欲利樂諸眾生、 為入菩薩諸行門、  復令諸佛出興世, 神通放光灌頂智,  願成此德問如來。 此眾集會廣無邊,  最上乘中已修入, 餘未得者傾心念,  為利樂彼問如來。 願無等智順時機,  開妙法藏利含識, 魔王眷屬當摧殄,  於如來教善修`[行=持【明甲】]`行。 大雄智慧無有邊,  善巧無窮無際限, 而我智慧不能了,  是故諮問於如來。 世尊智慧如實知,  於無量劫長時轉, 曠劫懃修今自在,  願開佛智示眾生。」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如來境界不可思議,非是菩薩稱量境界。而佛智慧說法無倦,大悲憐愍,不捨眾生故,我承`[佛〔-〕【明甲】]`佛力敢欲諮問。世尊!云何名為菩薩瓔珞?云何菩薩瓔珞莊嚴?云何菩薩得殊勝行?云何菩薩得不思議妙法光明,遠離愚闇及諸疑惑?云何菩薩得於如來,大法明門悉能清淨?善哉,世尊!`[唯=惟【甲】]`唯願為我決定宣說諸菩薩眾出生法門。若諸菩薩得聞此已,能破眾魔、煩惱`[怨=冤【甲】]`怨敵,入一切法永無疑惑,現前了知如來境界,漸次深入諸菩薩境,復能漸入一切智境,知眾生心、淨眾生行,遊諸佛剎,摧伏魔軍,速能攝受一切佛教,於一切法自在而轉。」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發起大勇猛心作師子吼,問於如來如是妙義。汝已能於一切如來無量境界明了通達,能問斯義。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如是境界及餘無量諸功德法,`[(皆令…法)十二字〔-〕【明】]`皆令汝等速得圓滿,於一切法自在而轉。」文殊師利:「唯然受教。」 佛告文殊師利言:「善男子!一切菩薩皆悉具有四種瓔珞。云何為四?所謂戒為瓔珞、定為瓔珞、慧為瓔珞、陀羅尼門以為瓔珞,是名為四。 「善男子!云何名為戒為瓔珞?善男子!菩薩有一淨戒瓔珞,謂於眾生起無瞋恚、無障礙心,令諸眾生見皆歡喜,無有厭足。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二淨戒瓔珞,所謂閉惡趣門、開人天路。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三淨戒瓔珞,謂身、口、意皆悉清淨。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四淨戒瓔珞,謂所欲皆遂、所願皆成、所樂皆得、始終究竟。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五淨戒瓔珞,謂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大般涅槃。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六淨戒瓔珞,謂不破戒,終無悔故;不穿漏戒,無餘過故;不雜戒,無和合故;清淨戒,長白法故;自在戒,隨意所往,體具足故;自在轉戒,於一切時智自在故。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七淨戒瓔珞,所謂施得清淨、忍得清淨、勤得清淨、定得清淨、慧得清淨、方便得清淨、不放逸得清淨。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八淨戒瓔珞各別圓滿,所謂十地圓滿、不悔圓滿、不懈怠圓滿、不嫌恨圓滿、供養佛圓滿、離八難圓滿、修布施圓滿、得善友圓滿。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九淨戒瓔珞。云何為九?所謂得無所畏、得無驚怖、得決定心、得近寂靜、得調伏心、得無貪心、得勇悍心、得知一切眾生心念、得寂靜地,是名為九。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十淨戒瓔珞。云何為十?所謂:身瓔珞,圓滿相好為莊嚴故;語瓔珞,如說修行為莊嚴故;意瓔珞,以無煩惱為莊嚴故;剎土瓔珞,以圓滿願為莊嚴故;利他瓔珞,能清淨心為莊嚴故;生處瓔珞,不造諸惡為莊嚴故;菩薩行瓔珞,隨學佛行為莊嚴故;智慧瓔珞,了一切法皆悉幻化為莊嚴故;菩提場瓔珞,一切善根皆悉迴向為莊嚴故;力無所畏、佛不共法以為瓔珞,不捨淨戒,根本體性為莊嚴故,是名為十。 「善男子!云何菩薩修諸三昧瓔珞莊嚴?善男子!菩薩有於一種三昧瓔珞莊嚴。云何為一?謂於一切眾生界中發起慈心。 「善男子!菩薩復有二種三昧瓔珞莊嚴,謂質直心及柔軟心。 「菩薩復有三種三昧瓔珞莊嚴,所謂非幻、非諂、非假。 「菩薩復有四種三昧瓔珞莊嚴,謂不隨順欲、不隨順瞋、不順於癡、不順於怖。 「菩薩復有五種三昧瓔珞莊嚴,所謂斷於五種障礙:一者、愛欲,二者、瞋害,三者、昏沈,四者、掉悔,五者、疑心,斷此五蓋以為莊嚴。 「菩薩復有六種三昧瓔珞莊嚴,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 「菩薩復有七種三昧瓔珞莊嚴,謂不忘失菩提之心,隨順修學七菩提分,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輕安覺分、捨覺分、定覺分。 「菩薩復有八種三昧瓔珞莊嚴,謂八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菩薩復有九種三昧瓔珞莊嚴。云何為九?善男子!此菩薩心無有忘失,大悲威力不捨眾生,修習建立九次第定,謂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於初禪得圓滿住;除滅尋伺,內淨一心,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入第二禪得圓滿住;離喜住捨,有念正知,身受樂,諸聖所說能捨有念受樂,入第三禪得圓滿住;斷樂先除苦,憂喜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禪得圓滿住;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種種想,入無邊虛空,於空無邊處得圓滿住;超過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於無邊識處得圓滿住;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少所有,於無所有處得圓滿住;超過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於非想非非想處得圓滿住;超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滅受想定,於滅受想定得圓滿住。如是善巧方便力故,真際現前,由先滅力於此安住,然後利樂一切眾生,隨諸法門令得成熟,是名菩薩九種三昧瓔珞莊嚴。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種三昧瓔珞莊嚴。何等為十?所謂法性無亂故、妙定圓滿故、不捨精進故、常樂寂靜故、不斷善根故、心不散亂故、身得安樂故、觀察諸法故、得心自在故、得聖種性故。善男子!此是菩薩十種三昧瓔珞莊嚴。 「善男子!云何名為菩薩智慧瓔珞莊嚴?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一智慧瓔珞莊嚴。云何為一?所謂一切法中斷除疑惑。 「復次,善男子!菩薩復有二種智慧瓔珞莊嚴,謂遠離惡作、現起`[煩惱=煩惱等【明甲】]`煩惱。 「菩薩復有三種智慧瓔珞莊嚴,謂`[斷〔-〕【明】]`斷除愚癡、破無明藏、除去黑暗。 「菩薩復有四種智慧瓔珞莊嚴,謂知苦智慧、斷集智慧、證滅智慧、修道智慧。 「菩薩復有五種智慧瓔珞莊嚴,謂戒蘊清淨,戒體如空不可得故;定蘊清淨,發勝智慧`[起=超【明甲】]`起動念故;解脫蘊清淨,一切諸法體無二故;解脫知見蘊清淨,了知三世體平等故;法蘊清淨,諸法體性無染著故。 「菩薩復有六種智慧瓔珞莊嚴,謂布施波羅蜜多三輪清淨,謂我輪清淨,知我如幻,體平等故;眾生輪清淨,了所化生皆如夢故;菩提心輪清淨,不求世間異熟果故。淨戒波羅蜜多三輪清淨,謂身輪清淨,猶如鏡像,體平等故;語輪清淨,猶如谷響,體平等故;意輪清淨,了心如幻,體平等故。安忍波羅蜜多三輪清淨,謂離瞋清淨,忍受麁惡加毀辱故;離愛清淨,斷於稱讚敬養等故;斷支節清淨,觀察法身體無二故。精進波羅蜜多三輪清淨,謂無功用清淨,觀察生死猶如夢故;堅固清淨,心如金剛不可壞故;`[取〔-〕【明】]`取捨清淨,超過諸相,無取捨故。靜慮波羅蜜多三輪清淨,謂本性清淨,無轉智故;妙觀清淨,無執著故;因緣清淨,生神通故。方便波羅蜜多三輪清淨,謂財攝清淨,成熟一切眾生界故;總持清淨,受持一切妙法門故;大願清淨,莊嚴種種淨佛剎故。 「菩薩復有七種智慧瓔珞莊嚴,所謂無念智慧,住於離念,四念住故;無生滅智,住正斷故;身心寂靜,住神足故;具知根智,住諸根故;摧破四魔,住諸力故;知法本性,住七覺故;知去來智,住八聖故。 「菩薩復有八種智慧瓔珞莊嚴,謂知妙`[正=上【明】,止【甲】]`正智,入寂靜故;知深觀智,無翳障故;知諸蘊智,悟法蘊故;知諸界智,空平等故;知諸處智,了空聚故;知因緣智,住無我故;知真諦智,心無亂故;知厭離智,如實觀察真實法故。 「菩薩復有九種智慧瓔珞莊嚴。云何為九?謂知過去智,前際清淨故;知未來智,後際清淨故;知現在智,中際清淨故;知正定智,因無滅故;知不定智,緣和合故;知邪定智,邪業成故;佛平等智,法身德故;法平等智,法無染故;僧平等智,無為德故,是名為九。 「菩薩復有十種智慧瓔珞莊嚴。何等為十?所謂知如幻智,積集相故;知如夢智,分別相故;知如焰智,輪轉相故;知如像智,不往來故;知如影智,因緣合故;知如響智,緣起相故;知法界智,不可壞故;知真如智,無住相故;知真際智,湛然淨故;知有為智,無為性故,是名為十。善男子!是名菩薩十種智慧瓔珞莊嚴。 「善男子!云何名為一切菩薩陀羅尼門瓔珞`[(莊嚴…嚴)十七字〔-〕【甲】]`莊嚴?善男子!菩薩有一陀羅尼門瓔珞莊嚴。云何為一?所謂正念不忘。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二陀羅尼門瓔珞莊嚴,謂文持、義持。 「菩薩有三陀羅尼門瓔珞莊嚴,謂於義善巧、於文善巧、分析善巧。 「菩薩有四陀羅尼門瓔珞莊嚴,謂不著語、不謇澁語、分明辯語、無雜亂語。 「菩薩有五陀羅尼門瓔珞莊嚴,謂知所聞義隨順行故、知諸文身隨順行故、知了義經隨順行故、知於一切補特伽羅音聲法智隨順行故、知諸世間出世間法隨順行故。 「菩薩有六陀羅尼門瓔珞莊嚴,所謂如所說理而修行故、證真起說隨宜演故、所言誠諦無諂誑故、言常威德不捨大悲說正法故、善知根器巧能演說無`[增=缺【明甲】]`增減故、得世間智知時而說不非時故。 「菩薩有七陀羅尼門瓔珞莊嚴,所謂迅疾辯、捷利辯、如意辯、無著辯、`[威=成【甲】]`威德辯、無錯謬辯、一切世間最上妙辯。 「菩薩有八陀羅尼門瓔珞莊嚴,所謂善知天語、龍語、夜叉語、乾闥婆語、阿修羅語、迦樓羅語、緊那羅語、摩睺羅`[加=伽語【明】,伽【甲】]`加、人非人等……,乃至一切眾生語言。 「菩薩有九陀羅尼門瓔珞莊嚴。何等為九?所謂處眾無畏、摧諸異學、說法無畏、善答問難、知廣大說、知隨意說、行正直行、顯金剛力、示現劫燒破著常想、說諸乘法`[成就=成熟【明甲】]`成就眾生,是名為九。 「菩薩有十陀羅尼門瓔珞莊嚴。云何為十?所謂善能除斷一切疑難、善知一切廣大法門、善得無師自然智慧、善說無盡字句法門、善說一切圓滿深義、善能開示無邊佛法、善說無邊煩惱過患、善說無量深解脫門、善能深入眾生根性、善入如來無著無礙辯才智慧。是名為十。 「善男子!是名菩薩陀羅尼門瓔珞莊嚴。」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七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八罽賓國三藏沙門般若共牟尼室利譯 菩薩瓔珞莊嚴品第六之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四瓔珞義而說偈言: 「大智慧者四瓔珞,  莊嚴最上第一乘, 淨戒三昧智慧門,  勝妙真言決定說。 無瞋眾生皆愛樂,  關閉一切惡趣門, 能令智者處人天,  此圓滿戒為瓔珞。 身、口、意業皆清淨,  所有願欲悉皆圓, 正精進行堅固求,  此戒瓔珞莊嚴體。 成就定慧及解脫、  解脫知見亦復然, 及證無上大涅槃,  此戒瓔珞莊嚴體。 不破尸羅清淨戒,  淳淨無雜及清`[涼=心【明】]`涼, 得身自在法亦然,  此戒瓔珞莊嚴體。 若得具於清淨施、  安忍、精進淨亦然, 諸禪智慧方便門、  及不放逸`[智=皆【甲】]`智清淨, 不動堅固妙安立,  甚深教證無退心, 遠離`[懶=懶【甲】]`懶墮知足修,  此戒清淨莊嚴體。 聖者讚戒勤精進,  彼人憂惱永不生, 所作眾善無悔心,  此即淨戒莊嚴體。 處眾無畏無驚怖,  得極決定寂靜心, 三有牢獄不能羈,  得大名稱堪任力。 既自調伏知他意,  此即淨戒所莊嚴; 以諸相好莊嚴身,  即是淨戒莊嚴體。 如說而行能淨語,  即具足智語莊嚴; 得無煩惱莊嚴心,  即是淨戒之瓔珞。 最勝大願嚴佛剎,  成就眾生第一乘, 不造一切惡業因,  令所生處皆嚴飾。 學佛能嚴菩薩行,  善根迴向嚴道場, 力、無畏法盡莊嚴,  亦復莊嚴變化智。 慈定瓔珞能遍覆,  柔和質直智皆圓, 已絕幻偽諂誑心,  愛恚癡怖無隨轉。 斷除五蓋為瓔珞,  勤修六念所莊嚴, 七覺、八道、三摩提、  九次第定常修習。 稱性懃修於止觀,  樂住寂靜諦思惟, 正念不斷諸善根,  得聖種性心自在。 智於諸法無疑惑,  現`[行=前【明】]`行惡作永不生, 無明癡闇悉皆除,  於諦智中光普照。 苦集滅道智清淨,  不可得故淨尸羅, 超過念慧清淨禪,  二相兼忘淨解脫。 `[智=知【明甲】]`智見不著於三世,  法蘊清淨無染成, 亦無能念清淨心,  智慧莊嚴皆具足。 由依智慧為瓔珞,  能淨施戒等三輪, 以無住相施眾生,  便得布施三輪淨。 眾生菩提及自己,  知如夢幻無所求, 以智慧故戒莊嚴,  便能得戒三輪淨。 身、語、及心如鏡像,  如響如幻淨無瑕, 以智慧故忍莊嚴,  彼忍三輪盡清淨。 智達無高亦無下,  常觀淨妙真法身, 以智慧故懃莊嚴,  精進三輪亦清淨。 其心任運能堅固,  無取無捨相皆空, 以智慧故定莊嚴,  禪定便得三輪淨。 本性深觀因緣淨,  無動無著起神通, 以智慧故方便嚴,  彼得三輪盡清淨。 善攝真言願精進,  化生妙法剎莊嚴, 常住念處無念心,  正斷之中心不二。 欲勤心觀神通足,  知諸眾生根性殊, 安住諸力摧眾魔,  正念覺知諸法性。 無去無來道亦爾,  此名智慧瓔珞嚴, 深入寂靜奢摩他,  毘鉢舍那無不照。 了知法蘊成蘊智,  知界平等如虛空, 諸處空聚亦善知,  法本無我因緣起。 知四真諦無散亂,  觀法真實厭世間, 三際智淨無著心,  為安眾生了三聚。 知三寶體同一相,  皆智瓔珞所莊嚴, 智積聚相如幻成,  分別根本皆如夢。 輪轉無實如陽焰,  無往無來鏡像身, 因緣和合如影生,  但從緣起猶如響。 法界真常性無壞,  真諦無住始能知, 真際湛然不動搖,  有為、無為無二體。 此深廣智為瓔珞,  莊嚴菩薩證菩提, 得無忘念總持門,  所聞`[語=諦【明】]`語義持無失。 一切字義微細了,  善巧分析智常通, 執著謇訥語皆亡,  詞理分明無錯亂。 隨所聞法常求義,  於文具足智超勝, 依了義經之所行,  知法體中無我相。 善知世法、出世法,  皆是總持之所嚴, 隨真諦轉如`[說=法【明】]`說行,  知時說法人敬受。 說此法者無空過,  順時無缺無悔心, 獲得速疾妙辯才,  捷利如意無所著。 具德無錯妙分析,  如鬘巧飾妙莊嚴。 善知天、龍諸語言、  夜叉、乾闥、阿蘇洛、 迦樓、緊那、摩睺等,  一切眾生諸語言。 處眾無畏如牛王、  摧諸外道如香象、 說法無畏如師子、  問難皆荅若泉流, 說廣大法摧慢山,  隨心樂說皆如意。 兇惡為現金剛像,  劫火焚燒五欲心, 隨機所樂說三乘,  是義非義皆明斷, 顯示覺悟廣大法,  自然智現不從師。 說無盡字智無餘,  解微細義皆圓滿; 說諸佛法無邊際,  `[知【麗明甲】,如【大】]`知煩惱過亦無邊。 解脫功德難稱量,  知眾生根無不盡, 得佛所說四無畏,  祕密瓔珞作莊嚴。 彼諸瓔珞莊嚴身,  已說未說諸功德, 設復精勤經劫演,  所有功德不能窮。」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聞是法已,即從座起,合掌恭敬,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出世間說勝妙法,多所利樂一切眾生,皆稱根性令其歡喜,於未來世能生菩薩一切善根,能令一切初發心者生清淨心,趣向菩提,行一乘道,得不退轉,受佛灌頂,即於此生得菩提分,一生當證無上菩提,顯此菩薩因果不滅。 「正定眾生為說其`[因=音【明】]`因、邪定眾生示現大悲久令趣入、不定眾生各隨其心差別安處,樂三乘者各隨其根令願滿足,乃至天、人、阿脩羅……等一切世間悉令莊嚴。所以者何?若佛出世,則如是等種種希有奇特之法皆悉出現,大菩薩眾、寶座、寶帳、種種寶樹、微妙莊嚴大會道場悉皆出現,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於百千劫不能思量,況能顯示? 「世尊!如我惟忖,無智眾生甚為可愍,佛說如是甚深大乘、顯示如是奇特道場,不能發起大菩提心,而反希求二乘涅槃人天安樂,故為可愍。何以故?菩薩初發菩提之心,所有功德無量無邊,一切二乘不能及故。世尊!譬如有人棄捨無價吠瑠璃寶,乃取假偽瑠璃之珠;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棄捨大乘,乃求聲聞、緣覺菩提、人天安樂。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等聞此法門,或已發起大菩提`[心〔-〕【明】]`心、或當發起,不久皆得無上菩提,及前所說殊勝功德具足圓滿。」 說此瓔珞法門之時,於此會中三十俱胝那由他百千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6]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明】*`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大光普照莊嚴品第七 爾時,世尊普觀菩薩人天大眾,知其於法深生渴仰,心未滿足,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於八種大光普照莊嚴法門,彼光照故,心開明了,遠離愚闇,以大丈夫菩薩莊嚴而嚴其身、修菩薩行及安眾生。於此行中何等為八?所謂念光普照、意光普照、解光普照、法光普照、智光普照、諦光普照、神通光普照、修行光普照,是為八種光照莊嚴。 「善男子!云何名為念光普照?善男子!菩薩有八念光普照莊嚴。云何為八?所謂:一者、憶念`[普=昔【明甲】]`普善常不忘失;二者、`[已=未【明甲】]`已修善根當令增長;三者、隨所聞法憶持不忘;四者、於`[甚=其【明甲】]`甚深義微細解了;五者、其心不隨六塵境轉;六者、恒以正念守護根門;七者、為斷一切不善法故、為令善法得圓滿故,常念諸佛;八者、為欲守護諸佛法城,念為先導,得大光明。善男子!是名菩薩八種念光普照莊嚴。 「善男子!菩薩有八意光普照莊嚴。云何為八?所謂依於義意不依語意、依於智意不依識意、依於法意不`[10]依=依於【明】*`依煩惱意、依於理意不依非理意、依菩提心意不依二乘意、依廣大意不依狹劣意、依於佛意不`[*10]`依眾魔意、依大悲意不依損害眾生之意,是名菩薩八種意光普照莊嚴。 「善男子!菩薩有八解光普照莊嚴能知諸法。何等為`[八=入【明】]`八?所謂知一切法、知眾生行、知眾生心、知四無礙、知法體性本有光明、知於廣大莊嚴之法、知於了義不了義法、知一切佛深廣妙法,是名菩薩八種解光普照莊嚴。 「善男子!菩薩有八法光普照莊嚴。云何為八?所謂世間法光照莊嚴,說諸眾生所造業故;出世間法光照莊嚴,為求解脫諸眾生等說般若故;無過染法光照莊嚴,修習妙智及聖道故;無煩惱法光照莊嚴,不起欲、有、無明見故;為無為法光照莊嚴,無作解脫常現前故;聖煩惱法光照莊嚴,觀察煩惱客塵相故;無煩惱法光照莊嚴,知心本性淨光明故;大涅槃法光照莊嚴,知一切法本寂滅故,是為菩薩八種法光普照莊嚴。 「善男子!菩薩有八智光普照莊嚴。何等為八?所謂八人智光照莊嚴、須陀洹智光照莊嚴、斯陀含智光照莊嚴、阿那含智光照莊嚴、阿羅漢智光照莊嚴、辟支佛智光照莊嚴、諸菩薩智光照莊嚴、佛菩提智光照莊嚴,是名菩薩八種智光`[普〔-〕【明】]`普照莊嚴。 「善男子!菩薩有八諦光普照莊嚴。何等為八?所謂修習真諦能得解脫現前覺故,是為菩薩第一諦光普照莊嚴;修習真諦得須陀洹,是為第二光照莊嚴;修習真諦得斯陀含,是為第三光照莊嚴;修習真諦得阿那含,是為第四光照莊嚴;修習真諦得阿羅漢,是為第五光照莊嚴;修習真諦得辟支佛,是為第六光照莊嚴;修習真諦得菩薩忍,是為第七光照莊嚴;修習真諦悟佛菩提,是為第八光照莊嚴,是名菩薩八種諦光普照莊嚴。 「善男子!菩薩有八神通大光普照莊嚴。何等為八?所謂光明大光普照莊嚴,天眼見盡種種色故;微細智慧光照莊嚴,天耳遠聞種種法故;隨順正念光照莊嚴,`[憶【麗】,億【大】(cf. K37n1384_p0458a16)]`憶念過去無量劫中宿住事故;本性智慧光照莊嚴,微細善觀眾生心故;知虛空性無有障礙光照莊嚴,無邊類剎自在行故;清淨智慧光照莊嚴,無煩惱智得圓滿故;大福德聚光照莊嚴,養育慈念諸眾生故;大智慧聚光照莊嚴,斷諸眾生種種疑故,是名菩薩八種神通光照莊嚴。 「善男子!菩薩有九修行因`[得=此【明】]`得光照莊嚴。何等為九?所謂從修行因得智光照以為莊嚴、從修行因得於般若光照莊嚴、從修行因得於覺悟光照莊嚴、從修行因得於正見光照莊嚴、從修行因`[3]得=得於【明】*`得奢摩他光照莊嚴、從修行因`[*3]`得深妙觀光照莊嚴、從修行因得知他心光照莊嚴、從修行因得不退動及正解脫光照莊嚴、從修行因得極究竟光照莊嚴,是名菩薩九修行因得普光照以為莊嚴。」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世`[淨業=業淨【明】]`淨業,  利生念不忘, 定慧積善根,  為物皆迴向。 隨聞正憶念,  深義微細知, 正念守根門,  塵境居然靜。 惡法不應作,  善法要當修, 圓滿念莊嚴,  自得佛加護。 法城能善守,  勝法利眾生, 離闇慧光圓,  能益人天眾。 得此念光照,  疑惑悉皆除, 自然念智中,  速證菩提果。 以義莊嚴意,  不隨聲及文, 依智清淨修,  不依分別`[識=說【明】]`識。 法智莊嚴意,  破惑離愚癡, 般若教智圓,  菩提無錯亂。 求勝菩提意,  不雜於二乘, 廣大無劣心,  順佛違魔教。 大悲莊嚴意,  不暫惱眾生, 所知法無疑,  不了義善巧。 知眾生無畏,  無礙智無邊, 作者本來空,  了法因緣起。 善巧廣大說,  勝要甚深門, 諸佛法無邊,  解了皆窮盡。 以世法光照,  眾生業悉知; 出世法光明,  般若虛空相。 有過及無過,  自在智皆知, 智契聖道修,  利物皆招果。 有漏及無漏,  法光無不知, 永斷煩惱源,  能作人天益。 有為、無為法,  智慧常順知, 垢穢並皆無,  諸行得決定。 遠離生死法,  無礙智常行, 知煩惱根源,  性淨光明體。 解脫涅槃法,  生起本來如, 無邊法光明,  莊嚴大乘體。 第八人`[地【麗明】,他【大】]`地智、  須陀洹亦然、 及與斯陀含、  阿那含亦爾、 羅漢、辟支佛、  菩薩及如來, 智於此法中,  一一皆隨轉。 諦光照具足,  勇健妙修行, 乘因得果圓,  不變真勝義。 修習諸聖諦,  入解脫果門, 四果次第成,  緣覺、菩薩忍, 能摧諸異道,  猶如師子王, 覺悟佛菩提,  皆由諦光照。 神通天眼見,  微細色無遺; 天耳分明聞,  十方聲普了。 念昔那由劫,  法界諸如來, 善知眾生心,  自然智光照。 自在遊諸剎,  智光照無遺, 色相如虛空,  無漏光嚴體。 具足無邊福,  遍育諸眾生, 無著智莊嚴,  有情疑網斷。 因修得智慧,  覺悟辯無邊, 正見止觀心,  究竟無邊際。 知教行具足,  心念法智圓, 諦光及神通,  光照莊嚴法。 八種皆清淨,  是大威德光, 雖未得菩提,  能作諸佛事。」 爾時,世尊說此神通大光普照莊嚴法已,十方佛剎諸來菩薩,及諸人、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種種供養恭敬禮拜,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菩薩得無生法忍。 `[*6-1]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明】*`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般若根本事業莊嚴品第八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般若峯,承佛神力,即從座起,偏袒右肩,`[禮佛雙足=頂禮佛足【明】]`禮佛雙足,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諸大菩薩迴向莊嚴陀羅尼門、諸佛菩薩大悲事業、菩薩瓔珞大光普照莊嚴法門,云何修得彼一切法?為以何法而為根本?云何得已永不忘失,慈念養育一切眾生?」 爾時,世尊告般若峯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菩薩若時能於甚深般若根本安住不動及能作於般若事業,則得如前迴向總持……,乃至光照莊嚴功德,得已不失,即是生長養育一切眾生之處。」 時般若峯菩薩復白佛言:「善哉,世尊!願為我說,云何名為般若根本?云何名為般若事業?」 佛言:「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善男子!般若根本能生般若即般若母,般若事業即是所生。 「善男子!若諸菩薩聞所未聞一切法門,即是般若根本之母;如其所聞,廣為他說,即是般若所作事業。隨所聞法審諦思惟,即是般若根本之母;若思惟已為他顯示,即是般若所作事業。正念觀察是般若母;安置眾生於正念中是般若業。所作精進是般若母;正修行時是般若業。自心明了是般若母;顯示他人是般若業。樂住寂靜是般若母;知本寂靜是般若業。樂於獨處是般若母;一道清淨是般若業。修行妙觀是般若母;得慧解脫是般若業。修三解脫門是般若母;三智現前是般若業。修習念處是般若母;離念清淨是般若業。修習正斷是般若母;知法性斷是般若業。修習神足是般若母;無功用行是般若業。能信因緣是般若母;超過諸著是般若業。精純無雜是般若母;身心安樂是般若業。常念善法是般若母;不住念相是般若業。知定次第是般若母;得性等引是般若業。修習`[慧【房山金藏乙磧乙】,善【大】]`慧根是般若母;善知過去展轉根性是般若業。堅住五力是般若母;能摧諸魔是般若業。順忍七種菩提分法是般若母;知諸法性,隨順覺悟,是般若業。集聖道分是般若母;知如筏喻,既悟法體,不住於法及與非法,是般若業。善能修行苦、集、滅、道是般若母;滅諦現前是般若業。微細觀察不了義經是般若母;依了義經隨順修行是般若業。隨所聞法總持不忘是般若母;隨義修行是般若業。依智觀察是般若母;隨順智行是般若業。不執我、人是般若母;依法修行是般若業。觀察諸法皆悉無常是般若母;知一切法本不生滅是般若業。觀察諸行悉皆是苦是般若母;了一切法本無有行是般若業。微細觀察諸法無我是般若母;知諸眾生本清淨智是般若業。微細觀察涅槃寂靜是般若母;知一切法本自涅槃是般若業。聞甚深義心不驚怖是般若母;得義無礙是般若業。聞勝義諦心不驚怖是般若母;得法無礙是般若業。聞妙言詞分析句義心不驚怖是般若母;得詞無礙是般若業。聞佛辯才而不驚怖是般若母;得辯無礙是般若業。因於眾生及法緣慈是般若母;無緣之慈是般若業。為自、他悲是般若母;遠離自、他二種大悲是般若業。思惟法喜是般若母;無取、無捨是般若業。離貪、瞋捨是般若母;無二種捨是般若業。常念諸佛是般若母;解了法身是般若業。常念於法是般若母;於法無染是般若業。專心念僧是般若母;觀無為性是般若業。常念於捨是般若母;捨諸煩惱是般若業。常念淨戒是般若母;知無行戒是般若業。常念於天是般若母;法體清淨是般若業。具足多聞是般若母;處眾無畏是般若業。修勝善業是般若母;知無業報是般若業。知佛變化是般若母;得大智慧是般若業。為自利己是般若母;自利、利他是般若業。能於八萬四千法蘊平等受持是般若母;得於八萬四千法智是般若業。知說法智是般若母;知說不空是般若業。教令眾生發菩提心是般若母;安置眾生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不退地中是般若業。怖畏三有因業受生是般若母;不捨生死,隨意受身是般若業。忍受音聲是般若母;修行性忍是般若業。若得盡智是般若母;得無生智是般若業。得隨順忍是般若母;得無生忍是般若業。住不退地是般若母;得灌頂地是般若業。坐菩提樹是般若母;知無不盡,遍覺細念現證如如,剎那心滅與智相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是菩薩般若`[事〔-〕【明甲】]`事業究竟莊嚴。」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聞法不放逸,  淨持般若母; 慈力為他說,  勤修般若業。 正念善思惟,  此是般若母; 思己為他說,  即般若事業。 若正念修習,  此是般若母; 修己令他住,  即般若事業。 若修正精進,  此是般若母; 若修已演說,  `[即般若事【房山金藏乙】,即是般若【大】]`即般若事業。 若心與智俱,  此是般若母; 若能說心智,  即般若事業。 若獨寂靜行,  此是般若母; 若無有身心,  即般若事業。 若遠離憒鬧,  此是般若母; 若獨住正念,  即般若事業。 若愛樂深觀,  此是般若母; 若得智解脫,  即般若事業。 若修三解脫,  此是般若母; 三智現在前,  即般若事業。 若修習念住,  此是般若母; 無念現在前,  即般若事業。 捨惡修善業,  此是般若母; 此法本性淨,  即般若事業。 修習四神足,  此是般若母; 神足無功用,  即般若事業。 深信解脫門,  此是般若母; 遠離心無著,  即般若事業。 常精進無減,  此是般若母; 若身心安樂,  即般若事業。 善念不放逸,  此是般若母; 不住一切處,  即般若事業。 妙定隨覺悟,  此是般若母; 本性等引行,  即般若事業。 若住妙慧根,  此是般若母; 知眾生諸根,  即般若事業。 若修習五力,  此是般若母; 得無摧伏智,  即般若事業。 順忍七覺分,  此是般若母; 隨覺諸法性,  即般若事業。 修習聖道支,  此是般若母; 能捨法非法,  即般若事業。 知苦惡集生,  此是般若母; 寂滅現在前,  即般若事業。 觀察不了義,  此是般若母; 依於了義經,  即般若事業。 聽法持無忘,  此是般若母; 隨教能奉行,  即般若事業。 不依識修禪,  此是般若母; 依智而奉行,  即般若事業。 無少人我執,  此是般若母; 依法而修行,  即般若事業。 知諸行無常,  此是般若母; 知法本不生,  即般若事業。 信諸行是苦,  此是般若母; 若知無有行,  即般若事業。 於空義觀察,  此是般若母; 順義無二邊,  即般若事業。 無我義斷疑,  此是般若母; 此法本清淨,  即般若事業。 信涅槃寂靜,  此是般若母; 眾生本性寂,  即般若事業。 隨順觀深義,  此是般若母; 隨覺義無礙,  即般若事業。 若深信法性,  此是般若母; 得法無礙解,  即般若事業。 聞諸聲無怖,  此是般若母; 分析詞無礙,  即般若事業。 心不怖辯才,  此是般若母; 得無礙辯才,  即般若事業。 因生法起慈,  此是般若母; 若得無緣慈,  即般若事業。 為自他起悲,  此是般若母; 為無二利悲,  即般若事業。 於法愛樂喜,  此是般若母; 無憂、無愛喜,  即般若事業。 若能無愛恚,  此是般若母; 於二得解脫,  即般若事業。 具足念諸佛,  此是般若母; 若隨順法身,  即般若事業。 恒時能念法,  此是般若母; 若知法無著,  即般若事業。 得具足念僧,  此是般若母; 於無為隨覺,  即般若事業。 智者恒念捨,  此是般若母; 若捨諸煩惱,  即般若事業。 若念清淨戒,  此是般若母; 住無煩惱戒,  即般若事業。 念大威德天,  此是般若母; 恒念於寂靜,  即般若事業。 隨求聽聞法,  此是般若母; 更無法可求,  即般若事業。 能作妙善業,  此是般若母; 更無業可為,  即般若事業。 知示現涅槃,  此是般若母; 得大智威德,  即般若事業。 得自利具足,  此是般若母; 能多利眾生,  即般若事業。 受持妙法蘊,  此是般若母; 知己悟眾生,  即般若事業。 若知他心智,  此是般若母; 住三乘出離,  即般若事業。 令起利他行,  此是般若母; 若能平等利,  即般若事業。 怖諸有焚燒,  此是般若母; 不捨於生死,  即般若事業。 隨順音聲忍,  此是般若母; 修行於性忍,  即般若事業。 若得於盡智,  此是般若母; 若得無生智,  即般若事業。 若修隨順忍,  此是般若母; 若得無生忍,  即般若事業。 若至不退地,  此是般若母; 若得灌頂地,  即般若事業。 若坐菩提樹,  此是般若母; 若得一切智,  即般若事業。 此諸般若業,  由發菩提心, 若得心解脫,  成諸般若業; 若於菩提心,  常安住不動, 則成般若母,  常作諸事業。 如是諸善業、  及佛諸勝義、 神力、無礙辯,  由勝菩提心。 若讚菩提心,  所有諸功德, 經於多億劫,  稱讚不能盡。 以生三世佛,  一切諸功德, 故說菩提心,  十方諸佛母。 若有欲供養,  無量寂靜尊, 當發菩提心,  福過供養佛。」 世尊說此般若波羅蜜母事業莊嚴法門時,十方無量無數佛剎六種震動,此眾妙寶莊嚴道場亦復震動。 爾時,般若峯菩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此十方界無量無數諸佛剎土六種震動,此眾寶網莊嚴道場住在虛空亦六震動?」 佛告般若峰菩薩言:「善男子!由此般若波羅蜜母般若事業莊嚴法門,過去諸佛已說、未來諸佛當說、現在諸佛今說。若諸菩薩得此般若,心如虛空,無有住著。我今為汝及此大眾說此法門,以是因緣,`[令【房山金藏乙明甲】,今【大】(CBETA 按:麗本用字(K37n1384_p0461c23)墨跡模糊,疑作「令」字。)]`令諸世界大地震動。」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無畏辯才,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而此菩薩名般若峰?」 佛言:「善男子!乃往古昔有佛出現,名吉祥守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妙有,劫名無垢。彼界眾生受種種樂,壽命半劫,無中夭者。彼世界中所有人天色相、飲食、宮殿樓閣、受用資具皆等無異,但人地居、天處虛空以分類別。彼世界中唯佛法王,更無別王,不事餘天、亦不禮事`[餘諸=諸餘【明】]`餘諸神祇,不作餘業、不起餘念,唯勤供佛聽聞妙法,不處胎藏而皆化生,無女人名、亦無罪名、無犯戒名,其中眾生唯常勤修此般若母、般若事業莊嚴法門。 「彼吉祥守護如來有四萬二千諸菩薩眾、八萬四千聲聞弟子。善男子!彼諸菩薩皆有廣大無量無邊辯才智慧。爾時,彼佛總集一百俱胝難問,普告一切菩薩眾言:『汝大眾中誰能勇猛發起出世大丈夫心,`[於我〔-〕【明】]`於我總集百俱胝難,能於幾時一一難中各以百千俱胝法門而解釋者?』時此會中或有菩薩前白佛言:『我於一日當能解釋。』或有菩薩言:『七日夜當能解釋。』或言半月、或言一月、或言六月、或言一年當解釋者。是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念意,前白吉祥守護佛言:『世尊!我當不起于座、不易威儀,對於如來及大眾前悉能解釋如是諸難。』說此語已,即於此時作師子吼,現自在力,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放大光明普照世界令其警覺。 「時會大眾及四天王天、三十三天、蘇夜摩天、兜率陀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乃至淨居,如是諸天蒙光警覺,悉來集會,及諸龍神、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在家、出家,無量品類蒙光警覺,悉來會坐。如是經於一剎那頃、未及須臾,令此道場縱廣正等十千由旬。 「爾時,念意菩薩見此大眾悉已雲集,以福德力、及智慧力、念力、法力、陀羅尼力、妙辯才力、大無畏力、佛威德力……,以是力故,於彼總集百俱胝難,聞已受持,對彼如來及於大眾,於`[前=此【明】]`前難中一一各以百千俱胝法門解釋,圓滿無缺,無能摧壞,隨其流類、應其根器而演說之,相續不斷,字句義理微妙分析。 「說此法時,其聲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從四天王天乃至淨居一切諸天,悉聞其聲,悉解其義。是諸天眾發如是言:『奇特,希有。念意菩薩`[乃能如是〔-〕【明】]`乃能如是。』 「`[(善男…薩)七字〔-〕【明】]`善男子!念意菩薩說此法時,會中有六十千俱胝那由他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四十千俱胝那由他菩薩得無生法忍。爾時,吉祥守護如來稱讚念意菩薩言:『善哉善哉,真大丈夫。』」 釋迦牟尼佛告無畏辯才菩薩言:「善男子!於汝意云何?爾時念意菩薩豈異人乎?今般若峰菩薩是也。善男子!以是菩薩有於如是無量辯才智慧高勝,名般若峰。因此菩薩辯才智慧,令此般若波羅蜜母般若事業莊嚴法門出現世間。」 佛說是已,爾時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數、不可稱、不可量種種佛剎諸大威德菩薩摩訶薩,及大威德無量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一切大眾,聞佛說此般若波羅蜜母般若事業莊嚴法門,踊躍歡喜,以種種花香、塗香、`[末=粖【明】]`末香,及諸瓔珞、鬘帶、衣服、幢幡、傘蓋,及種種`[音樂=樂音【明甲】]`音樂,所謂箜篌、琵琶、鼓、笛、歌吹美妙樂音,以用供養佛及大眾,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十六俱胝那由他菩薩皆得無生法忍。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八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九 罽賓國三藏沙門般若共牟尼室利譯 陀羅尼功德軌儀品第九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祕密主金剛手,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陀羅尼門,如是一切陀羅尼門?云何名為陀羅尼門?何等陀羅尼能為一切陀羅尼母?何等陀羅尼普能利樂一切眾生?何等陀羅尼能令有情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薩?」 爾時,世尊告祕密主金剛手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能問如來如是深義,我今為汝分別解說。善男子!有一陀羅尼即是一切陀羅尼母,名守護國界主。若有菩薩受持證得此陀羅尼,則得其身同如意寶,眾生見者所願滿足,亦能速得無上菩提。」 爾時,金剛手聞是語已而白佛言:「善哉,世尊!願為我說此陀羅尼少分功能、軌儀、法則,我`[等=得【明】,〔-〕【甲】]`等聞已精勤修習,便能證得此陀羅尼。」 佛告祕密主言:「善男子!毘盧遮那世尊色究竟天為天帝釋及諸天眾已廣宣說,我今於此菩提樹下金剛道場為諸國王及與汝等略說於此陀羅尼門,汝當諦聽。 「善男子!陀羅尼母所謂`[明本無梵字,以下甲本無梵字]`oṃ唵字。所以者何?三字和合為唵字故,謂a婀、u烏、ma莾。一、`[婀=阿【甲】]`婀字者,是菩提心義、是諸法門義,亦無二義、亦諸法果義、亦是性義、是自在義,猶如國王,黑白善惡隨心自在,又法身義,二、烏字者即報身義,三、莾字者是化身義。以合三字共為唵字,攝義無邊,故為一切陀羅尼首,與諸字義而作先導,即一切法所生之處。三世諸佛皆觀此字而得菩提,`[故〔-〕【明甲】]`故為一切陀羅尼母,一切菩薩從此而生、一切諸佛從此`[出現即是諸=而出現是一切【明】,出現是一切【甲】]`出現,即是諸佛、一切菩薩、諸陀羅尼集會之處。猶如國王住於王城,臣佐輔翼、婇女圍遶,或出遊巡狩還歸皇居,必嚴四兵導從千萬,但言王住、王之往來,雖不說餘而無不攝;此陀羅尼亦復如是,雖說一字無所不收。」 爾時,祕密主金剛手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諸佛常住平等三昧,等視眾生猶如一子。今者云何但言守護國界主耶?諸有貧窮、孤惸、困苦、無依、無歸、無救、無護,何不愍念而守護耶?」 爾時,如來無上調御告祕密主金剛手言:「善男子!諦聽諦聽,當為汝說。諸佛如來非不住於平等三昧,由平等故,守護國王。善男子!譬如良醫見小嬰孩身縈疾病,不勝醫藥,乃以良藥令母服之,由母服藥力及於乳,其子飲乳疾病皆除;諸佛如來亦復如是,哀愍一切,守護國王。若護國王獲七勝益。何等為七?所謂若能守護國王即是守護`[國=國王【明】]`國之太子、若守護太子即守護大臣、若守護大臣即守護百姓、若守護百姓即守護庫藏、若守護庫藏即守護四兵、若守護四兵即守護隣國,若能如是一切皆安。善男子!是故,國王與諸眾生為日、為月、為燈、為眼、為父、為母。若諸有情無眼、無燈、無日、無月、無父、無母,身命`[可=何【明】]`可存;若無國王,不可安立。 「又,善男子!如大龍池,龍若住`[時=是【甲】]`時,水常盈滿,黿鼉`[魚鼈〔-〕【甲】]`魚鼈水族皆安;龍若去時,水便枯涸,水性之屬皆滅無餘。國王亦爾,若諸國王受持於此陀羅尼門,能令無量無數眾生現在安樂,長守尊貴,身壞命終得生善道。是知:國主善能關閉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故我偏說守護國王。」 爾時,世尊復告祕密主金剛手言:「善男子!如汝所問軌儀法則,諦聽諦聽,我今為此陀羅尼故說金剛城大曼荼羅軌儀法則。 「善男子!若欲建立曼荼羅時,金剛阿闍梨先擇其地,若山、若野。其地若有種種果木、軟草、名花,平坦可樂,或有清淨池沼、澄潭,泉流盈滿,諸佛稱讚,可以建立曼荼羅場,或大河側、或近龍池,蓮華莊嚴,所謂優鉢羅花、拘勿頭花、波頭摩花、芬陀利花……,復有鳧、雁、鴛鴦、白鶴、孔雀、鸚鵡、舍利、拘枳羅等諸妙鳥王翔集莊嚴,或是諸佛、及諸菩薩、獨覺、聲聞曾所止住寂靜`[可=所【甲】]`可讚,諸天龍等所守護處,及餘城邑、聚落、僧房、舍宅、堂閣、塔廟、天祠、牛所住處、閑靜`[園=[竺-二+園]【甲】]`園苑、空舍之中並可建立此曼荼羅。 「若無如是稱法之處,不復簡擇,隨所便宜以用安置,但隨心地作曼荼羅。 「復次,善男子!若阿闍梨選擇地時,其地若有沙石、瓦礫、樹根、株杌、髮、毛、爪、齒、糠䴬、灰炭、骸骨、塚墓、蛇窟、蟻穴……如是等地,不堪`[建〔-〕【甲】]`建立曼荼羅場。 「既擇地已,`[阿〔-〕【明甲】]`阿闍梨當選好宿直日,於清旦時、吉祥相時五體投地禮如來足,隨其力分、隨心廣狹以建壇場——量極大者,一千由旬,或復九百、七百、五百、三百、一百、一由旬量,或七肘量、五肘、三肘、或一肘量、或一手掌、乃至一爪`[甲=里【明】]`甲量。 「我今當說作金剛城勝曼荼羅量之儀則:當畟方作面開一門,上安閥閱以為莊嚴,一面各自有三十二磔手之量,四周欄楯`[10]畫=盡【明】,晝【甲】*`畫成三重,共十二角,以種種寶用作花鬘而為莊嚴。 「於壇中心`[*10-1]畫=盡【明】,晝【甲】*`畫毘盧遮那如來之像并`[*10]`畫四波羅蜜菩薩,四方四佛各四菩薩,或安種子,一一菩薩各有一`[拘=俱【明甲】]`拘胝那由他菩薩以為眷屬,次安十二供養菩薩,最外一院安置十天,彼一一尊各有真言。五佛真言已如上說。 「唵(一) 薩怛嚩(二合)(二) 嚩(`[入=入聲【明】下同]`入)日哩(二合引)(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囉怛曩(`[二合=二合引【明】]`二合)(二) 嚩(入)日哩(二合引)(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達摩(二) 嚩(入)日哩(二合引)(`[三娑嚩二合引〔-〕【甲】]`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羯摩(二) 嚩(入)日哩(二合引)(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薩埵嚩(二合引)(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囉佐(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囉誐(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娑度(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囉怛曩(二合)(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諦者(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計覩(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悉`[蜜=蜜(二合)【明】]`蜜多(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達摩(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底乞史那(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系覩三〔-〕【甲】]`系覩(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磨=婆【明】]`磨灑(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羯磨(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囉乞灑(二合`[18]引〔-〕【明】*`引)(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藥乞灑(二合`[*18-1]引〔-〕【明】*`引)(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珊第(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攞=欏【明】]`攞洗(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摩`[㘑=隸【明甲】]`㘑(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儗諦(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儞哩(二合)諦(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努閉(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補澁閉(二合引)(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阿嚕計(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巘第(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阿麌舍(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波`[引〔-〕【明甲】]` \(引)舍(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娑普(二合)吒(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嚩(入)折囉(二合引)(二) 巘吒(三) 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唵(一) 因達囉`[4]二合〔-〕【甲】*` \(二合)也(二) 娑嚩(二合引)賀(引)(三) 「唵(一) 阿仡迺`[*4-1]二合〔-〕【甲】*` \(二合)裔(`[5]上=上聲【明】*`上)(二) 娑嚩`[二合引〔-〕【明】]` \(二合引)賀(引)(三) 「唵(一) 閻麼也(二) 娑嚩(二合引)賀(引)(三) 「唵(一) 泥(`[*5-1]上=上聲【明】*`上)以低(二) 娑嚩(二合引)賀(引)(三) 「唵(一) 嚩(`[*5-2]上=上聲【明】*`上)嚕那也(二) 娑嚩(二合引)賀(引)(三) 「唵(一) 麼那(`[7]平=平聲【明】*`平)吠(`[*5-3]上=上聲【明】*`上)(二) 娑嚩(二合引)賀(引)(三) 「唵(一) 拘米囉也(二) 娑嚩(二合引)賀(引)(三) 「唵(一) 伊舍`[娜=那【明】]`娜(二) 娑嚩(二合引)賀(引)(三) 「唵(一) 陀`[羅=囉【甲】]`羅抳(二) 娑嚩(二合引)賀(引)(三) 「唵(一) 末囉`[二合〔-〕【明甲】]` \(二合)沒泥(二) 娑嚩(二合引)賀(引)(三)」 爾時,佛告祕密主言:「依此軌儀次第安布皆周畢已,其阿闍梨為入壇者先當授與三昧耶戒以為先導,然後灌頂。既灌頂已,然後教其念誦真言,脣齒相合,其舌微動,勿使出聲。 「量力記數及時多少以為常限,要當要期得勝境界,若無剋獲不出道場,如是精勤以求悉地。 「我今當說用珠差別。」 而說偈言: 「佛部紹佛種,  當用菩提子; 金剛部中珠,  亦用金剛子; 寶部之中用,  金等寶為珠; 真珠為念珠,  諸佛所稱讚; 蓮華部中用,  蓮華子為尊; 羯摩部中珠,  種種和合作。 五部`[掐【CB】,搯【大】(cf. T18n0901_p0811c17)]`掐珠法,  用大拇指同, 佛部頭指承、  金剛部中指、 寶部無名指、  蓮華部`[合=為【甲】]`合三、 羯`[摩=磨【甲】]`摩四指承,  皆用於初節。 金珠兩倍福,  真珠得俱胝, 金剛、蓮子珠,  百千俱胝福, 若持菩提子、  及`[以=與【明甲】]`以和合珠, 無數福莊嚴,  諸佛之所說。 珠有一百八,  攝亂心不馳, 毘盧遮那印,  當鼻端繫想。 為除煩惱等,  增長三摩提, 當想於本尊,  護摩勤念誦。 先觀月輪淨,  想自坐輪中, 發焰光熾然,  天光嚴自體。 十方現在佛,  五色青白`[珠=殊【明】]`珠, 莊嚴極可尊,  常觀現前住。 三千塵數佛,  悉來入我身, 我身等虛空,  扇底迦供養; 想菩薩歡喜,  是增長護摩; 忿怒入我身,  內外冤皆滅; `[美=善【明】]`美色菩薩入,  `[想=相【明甲】]`想敬愛`[相成=想身【明】,想成【甲】]`相成。 瑜伽內護摩,  過去諸佛說。」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祕密主金剛手言:「善男子!諦聽諦聽,此一字陀羅尼門即是一切陀羅尼母,無邊俱胝陀羅尼門以為眷屬。若有觀察此陀羅尼,無邊俱胝三昧現前。過去現在一切諸佛由觀察此陀羅尼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我今為諸國王略說一字令得受持,若諸國王得一字觀,一剎那`[頃〔-〕【甲】]`頃便得五種三昧現前,所有煩惱不復現起。 「善男子!此大金剛城曼荼羅所有功能不可思議,若善男`[子=子及【明甲】]`子、善女人有能入此曼荼羅者,則為已見一切諸佛、一切菩薩。何以故?此曼荼羅即是一切諸佛賢聖集會議論甚深法處,若能入者,則為諸佛、一切菩薩證知護念,為諸如來法王真子,能為一切眾生之父,紹三寶種,斷三惡趣,開人天門,住不退地,遠一切罪,得三十七菩提分法、十力、無畏以為瓔珞而自莊嚴。 「善男`[子=女【甲】]`子!隨其城邑有此道場受持修行,四`[天大=大天【甲】]`天大王、帝釋諸天、八部擁護,於此國土常無飢饉亦無冤敵,一切人畜無諸災疫,諸國小王`[欽=飲【甲】]`欽德歸化,於諸王中殊勝第一,遠離一切憂患苦惱,隨其壽命安隱快樂,乃至夢中常見一切諸佛菩薩,轉身受生常得安樂,有大名稱,富有財寶,好行惠施,能修安忍,具足智慧,愛樂善法,生生常得宿住智慧,於百千世作轉輪王,那由他劫作天帝釋,百俱胝世常作人`[王=天【甲】]`王。 「祕密主!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世界滿中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為欲利`[樂=益【甲】]`樂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入此金剛曼荼羅者,其福勝彼。」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曼荼羅,  已說三身法, 法身及報化,  相續次第成。 修佛`[菩提=菩薩【明甲】]`菩提中,  最勝微妙法, 不久當成佛,  三身皆得圓。 十方諸世尊,  共證`[知=加【明】]`知護念, 當成法王子,  持佛種常全。 已斷惡趣因,  復遠諸苦果, 隨順不退轉,  修行趣菩提, 常安住懃修,  三十七道品, 又住四梵住、  無畏、十力中。 若見此道場,  遠離一切罪, 應受人天等,  敬養尊重心。 現世成如來,  眾生癡闇滅, 諸天恒見佛,  常護道場門。 金剛道場中,  若得灌頂者, 法王子灌頂,  不久必當成。 千世為輪王,  那由`[他=劫【明甲】]`他帝釋, 億劫四王位,  無數世人王。 十度悉皆圓,  安住於十地, 成就十種智,  十自在皆通。 趣三解脫門,  建立三乘法, 隨順成佛地,  相好以莊嚴。 轉生所受身,  得樂大名稱, 能脫諸病`[惱=苦【甲】]`惱,  智慧決無疑。 富貴施貧窮,  安忍愛樂善, 生生知宿住,  世世盡`[端=莊【明】]`端嚴。 世界如恒沙,  滿中皆七寶, 淨心將布施,  緣覺及聲聞, 若發菩提心,  為利諸含識, 入此道場者,  此福勝過前。 從發菩提心,  生佛及菩薩, 從菩薩流出、  緣覺與聲聞、 及色究竟天、  剎利諸族姓, 并餘諸善業,  凡夫之所行, 菩提心出生,  菩薩不退地。 故修諸勝行,  先發菩提心。」 爾時,祕密主金剛手聞說此已,白佛言:「世尊!我今聞此大金剛城曼荼羅——一切陀羅尼母、一切如來成正覺法心——得清淨歡喜踊躍,隨其所在國土城邑,若有建立此曼`[8]茶=荼【明甲】*`茶羅,我祕密主以陀羅尼而為供養。」 即說陀羅尼曰: 「曩謨(一) 囉怛曩(二合)怛囉(二合)也耶(二) 曩謨嚩折囉(二合)播曩曳(`[*7-1]平=平聲【明】*`平)(三) 摩賀(四) 藥乞叉(二合)犀那鉢戴曳(`[*7]`平)(五) 摩賀`[引〔-〕【明甲】]` \(引)麼`[攞=囉【明甲】]`攞(六) 鉢囉`[二合〔-〕【明甲】]` \(二合)訖囉`[*4-2]二合〔-〕【甲】*` \(二合)摩也(七) 摩賀嚩折囉(二合)(八) 謎囉嚩也(九) 唵(十) 阿沒㗚`[*4]` \(二合)多(十一) 軍吒𠼝(十二) 吽(十三) 發(十四) 翳系(十五) 翳奚(十六) 阿劫臘摩(十七) 阿劫臘摩(十八) 阿迦哩灑`[*4]` \(二合)也(十九) 阿迦哩灑`[*4]` \(二合)也(二十) 嚩(入)質哩(二合)曩(`[*5-4]上=上聲【明】*`上`[12]鼻音乃也反〔-〕【明】*`鼻音乃也反)(二十一) 薩嚩`[弩=努【明甲】]`弩瑟吒(二合)(二十二) 那伽難(`[*5]`上)(二十三) 室囉斯(`[*5]`上)(二十四) 頻那頻那(二十五) 嚩`[入〔-〕【明】]` \(入)折囉(二合)曩(`[上〔-〕【明】]`上`[*12]`鼻音乃也反)(二十六) `[(跛吒…也)八字=吽【明】]`跛吒(上)也跛吒(上)也(二十七) `[(嚩…反)十三字=吽【明】]`嚩(入)折囉(二合)曩(上鼻音乃也反)(二十八) `[吽吽〔-〕【明】]`吽吽吽(二十九) 癹癹癹(三十) 瞋陀瞋陀瞋陀(三十一) 嚩(入)折囉(二合)曩(`[*5]`上鼻音乃也反)(三十二) 薩嚩努瑟吒(二合)(三十三) 娜健難(三十四) 毘灑耶毘灑耶(三十五) 仡囉(二合)娑`[仡囉二合娑〔-〕【明】]`仡囉(二合)娑(三十六) 娑麼娑麼(三十七) 彌勃`[多二合=二合多【甲】]`多(二合)入嚩(二合)囉(三十八) 摩哩那(三十九) 嚩(入)折哩(二合)娜(乃也`[21]反=切【明】*`反)(四十) 那賴也那賴也(四十一) 戶嚧戶嚧(四十二) 吽吽吽(四十三) 阿沒哩`[*4]` \(二合)多(四十四) 嚩(入)哩灑`[*4]` \(二合)儞(四十五) 嚩(入)哩`[殺=殺(二合)【明】]`殺`[覩=都【甲】]`覩(四十六) 禰嚩(`[*5]`上)娑(`[*5]`上)滿低曩(`[上〔-〕【明】]`上`[*12]`鼻音乃也反)(四十七) 癹癹癹癹癹癹癹(四十八) 佉`[上已下同〔-〕【明】]` \(上已下同)佉佉佉佉佉佉(四十九) 佉(`[*5]`上)呬(奚以`[*21]`反下同)佉呬佉呬佉呬佉呬佉呬佉呬(五十) 攞攞攞(五十一) 娑嚩(二合引)賀(引)(五十二)」 「世尊!我今復當說於念誦軌儀法則。金剛阿闍梨凡欲所為,要當先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若有國土亢陽無雨,金剛阿闍梨往有蓮華大龍池所、或河流岸、或復小池,當結大界、或四方界、或四隅界,結護己身,此處作壇。 「壇上圖畫七頭龍王,散種種花、燒種種香、塗香、`[末=粖【明】]`末香、花鬘、資具……種種供養,壇場四面懸青色幡、建赤色幢,當以穀、麥、油麻、大麥、臘沓子、銀、金、錢等投龍池中,右遶四面,合掌禮拜以為供養。次備飲食以為供養,謂酪密、`[酥=蘇【甲】]`酥、乳糜、白粳米飯……種種飲食,轉讀《大孔雀王經》,起大悲心,發大誓願,為諸眾生祈降甘雨。作是法已,若不降雨,當以忿怒尊陀羅尼念誦加持,我當自來,以金剛杵而擬龍頭令彼驚怖。時龍雲中恭敬合掌,下微細雨普遍充洽,龍亦歡喜,唯除眾生有決定業甘雨不降,餘必應心。 「念誦之時食三白食,所謂乳、酪、及白粳米,誦十萬遍便得成就。 「若雨過`[多=時【明】]`多,便誦止雨陀羅尼曰: 「唵(一) 阿蜜㗚低底(二) 吽(三) 底瑟咤(二合)(四) 娑嚩(二合引)賀(引)(五)」 「誦此陀羅尼七遍,或以鉢器、或瓶缸等盛蜀葵花,以鉢瓶等覆在地上便即晴明。 「若他方冤敵來相侵擾,當誦此陀羅尼曰: 「南謨(一) 囉怛曩(二合)怛囉`[二合〔-〕【明】]` \(二合)耶也(二) 唵(三) 阿蜜`[3]㗚=㗚(二合)【明】*`㗚多(四) 嚩`[日=(入)【明】]`日哩(二合)阿蜜`[*3]`㗚低(五) 吽(六) 孽捙孽捙(七) 曳`[入〔-〕【明】]` \(入)他蘇佉(八) 三昧也(九) 摩奴三末囉(十) 娑嚩(二合引)賀(引)(十一)」 「燒安悉香,以花置掌中,作金剛合掌,誦此真言,四向散花,冤賊退散。 「若國土內一切災難、諸惡鬼神流行`[疫=疾【明】]`疫毒惱於人畜、及有他方冤敵侵擾,當作極大威德忿怒王金剛手甘露軍荼利金剛,`[啞啞=虩虩【甲】]`啞啞而笑要勝祕密心法,亦取諸毒刺火焚念誦而作護摩,如上災難皆悉消滅。若欲効驗,先誦真言滿十萬遍即得悉地。 「若欲先知善惡吉凶定不定者,應當誦此陀羅尼曰: 「南謨(一) 囉怛曩(二合)怛囉(二合)耶也(二) 南謨(三) 始戰`[二合〔-〕【明甲】]` \(二合)拏嚩折囉(二合引)跛曩曳(四) 摩賀(五) 藥乞叉(二合)犀那鉢戴曳(`[*7-3]平=平聲【明】*`平)(六) 翳鬘(七) 勿`[9]𮡢=𬽓【明】*`𮡢(亭也`[*21-2]反=切【明】*`反)(八) 鉢囉乞叉(二合)茗(九) 娑茗(十) 勿`[*9]`𮡢(亭也`[*21]`反)(十一) 三沒哩`[*9]`𮡢(亭也`[*21]`反)覩(十二) 唵(十三) 阿蜜`[㗚=哩【明甲】]`㗚(二合)低癹(十四) 怛儞也(二合)他(十五) `[戰抳〔-〕【甲】]`戰抳戰抳(十六) 印抳`[12]泯=汦【甲】*`泯抳(十七) 僧羯`[𡃤=喇【明甲】]`𡃤摩(十八) `[*12]`泯抳(十九) 阿尾奢矯禰(二十) 鉢囉(二合)尾奢矯禰(二十一) 阿悉`[*12]`泯(二十二) 阿麌瑟咤(二合)(二十三) 曼`[*8-1]茶=荼【明甲】*`茶哩(二十四) 鉢扇努(二十五) 那囉迦(二十六) 那哩迦(二十七) 儞尾那(二十八) 斫蒭灑(二十九) 阿閉覩(三十) 摩努`[山=山斫芻【明】]`山(三十一) `[斫蒭入拈熠反〔-〕【明】,斫芻枯熠拈熠反【甲】]`斫蒭入(拈熠反)`[眠=抳熠眠【明】]`眠斫蒭(三十二) 跛囉(二合)嚩(入)多也(三十三) 覩系那紇哩(二合)單(三十四) 曳(入)寫紇哩(二合)單(三十五) 曳(入)怛囉(二合)(三十六) 悉他`[比=此【明】]`比單`[三十七怛〔-〕【甲】]` \(三十七) 怛`[三十八〔-〕【明】]` \(三十八) 薩挽(`[三十九=三十八【明】]`三十九) 捺哩灑`[*4-8]二合〔-〕【甲】*` \(二合)也(`[四十=三十九【明】]`四十) 莎嚩(二合引)賀`[(四十一)(引)=引四十【明】]` \(四十一)(引)」 「次說持念軌儀。金剛阿闍梨先以瞿摩夷塗成方壇,以乳酪末`[作〔-〕【明甲】]`作儞`[也=耶【明甲】]`也(`[*7-4]平=平聲【明】*`平二`[合=合反【甲】]`合)阿樂多`[二合樂音闌格反=樂闌各切二合【明】,三合樂音爛格反【甲】]` \(二合樂音闌格反),各盛滿椀置壇四角。四角置燈,然後散花、燒安`[27]悉=息【明】*`悉香。或於劍中、或鏡、或牆、或指、或掌、或燈、或佛像、或水精、或壇、或琉璃中,稱心所欲,見其善惡。 「當以童男、或有童女身無瘢痕,清淨無過,澡浴身體,著`[鮮【麗甲】,解【大】]`鮮白衣,誦此真言用加持之。我當至彼,自現其身,隨其所問三世之事悉皆辯說,隨心疑惑悉皆斷除。 「若為癲癎鬼魅所著,當以楊枝及石榴枝以上真言加持七遍,燒安`[*27-1]悉=息【明】*`悉香,於地畫彼鬼神形像,令前童子執楊枝等鞭彼圖畫鬼神形像胸、背……等處。時彼病人如撻其身,嘷叫啼泣,叩頭求救,從今永去,不敢更來。時阿闍梨令鬼立誓:『若再來者,願我眷屬喪滅無餘。』鬼立誓後,更不再來,病者平復。非唯去病,種種勝事,此總持力皆得稱心,成就所作。」 爾時,世尊告祕密主金剛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陀羅尼能與未來一切眾生作大利益,一切如來悉皆隨喜。此陀羅尼能令眾生發菩提心,又令一切外道異見`[皆悉=悉皆【明甲】]`皆悉調伏,與諸佛法以為先導。隨諸國土有此總持,國無飢饉,人民安樂,國主無病,無復`[怨=冤【甲】]`怨敵,佛法流通無諸障礙。 「祕密主!菩薩以此陀羅尼為主覆護自身,能持種種陀羅尼寶於夜闇中而為明炬;又以種種陀羅尼門而作瓔珞莊嚴其身,以此陀羅尼而為先導、以此陀羅尼而為器仗,過、現、未來恒須執持;以此陀羅尼而為室宅,安住其中而行布施、守護淨戒、修習安忍、懃行精進、深入禪定、照明般若。 「祕密主!菩薩云何安住於此陀羅尼中而行布施?祕密主!以此菩薩不捨平等而行施故,謂陀羅尼平等故,布施平等;布施平等故,我平等;我平等故,眾生平等;眾生平等故,法平等;法平等故,菩提平等;菩提平等`[故〔-〕【明甲】]`故,即陀羅尼平等。故此菩薩住陀羅尼能行布施,如是布施非隨煩惱而行布施,與勝義法相應布施,悉能捨離一切煩惱,名最勝捨。諸見不起,內外眷屬一切皆捨,祕密主!此是安住陀羅尼住處修行布施。 「祕密主!云何菩薩住陀羅尼修行淨戒?此菩薩見身、口、意本性寂靜而護持戒,於身、口、意心無所著,不依此世、不依他世,不依於內、不依於外,不依蘊界處、不依菩提,亦不依於陀羅尼門、不依涅槃及一切法,護持淨戒,亦不念言:『我能持戒。』是為菩薩安住總持護持淨戒。 「祕密主!云何菩薩住陀羅尼修習安忍?此菩薩修忍辱時,不見自身、不見眾生、不見補特伽羅、不見壽者,不見於我及以我所,此菩薩內心清淨、眾生清淨、一切法清淨,以無所依依清淨心而行安忍。此菩薩修安忍時,無有少法而可修習、亦無少法而可損減、亦無少法而可增長、亦不為於少法生故、亦不為於少法滅故、亦不為於少法盡故、亦不為於`[少=少法【明甲】]`少寂靜故、亦不為於一切眾生無我性故、亦不為於一切眾生寂靜性故、亦不為於無恐怖故、亦不為於身滅盡故、亦不為於語言盡故、亦不為於心意盡故,並不為於如是等法修習安忍。 「此菩薩於身修安`[忍=忍辱【甲】]`忍時,為他所害,節節支解,當自觀`[察〔-〕【明】]`察身與草木、牆壁、瓦礫等無有異。此菩薩於語修安忍時,為他毀辱,以妙言詞而酬答之。自在觀察言語性空,不可執持,體性寂靜,無有住處。又此法體皆不相待,剎那剎那不相續故,如是觀察修行安忍。此菩薩於心修安忍時,無有濁亂、亦無高下,見身與心各不相知,了見身心無有住處,此是菩薩安住總持修習安忍。 「祕密主!云何菩薩住陀羅尼懃行精進?此菩薩為欲增長諸善法故,勤行精進而觀法界,不見增長、不見損減,無少真實可得成就、無少顛倒可得壞`[滅=減【明】]`滅,無世界成、無世界壞。依此清淨陀羅尼門觀察諸法亦復如是,不見善法而可增長、不見惡法而可`[減滅=滅減【明甲】]`減滅,彼諸法性無大、無小,無有住處,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如是知見一切諸法,依如是法莊嚴自身。為令眾生真實解了顛倒法故而為說法,如是說時,觀察眾生實不`[可=見【甲】]`可得;以知眾生不可得故,則一切法亦不可得。何以故?謂離眾生無有少法而可得者,離法亦無眾生可得。 「又,此法性即是我性,`[我性〔-〕【甲】]`我性即是一切法性,一切法性即是佛性,此彼本性體平等故。觀察尋求如是佛法無少可得,法不可得故,佛不可得。又能觀心尚不可得,況所求法而當可得?內外能所二相俱忘,如是說法,此是菩薩安住總持勤行精進。 「祕密主!菩薩云何住陀羅尼修習靜慮?此菩薩若入諸定,當入諸禪平等體性,非有成就、非無成就,觀察諸定無增、無減,不依諸境而有觀察,悟諸禪定及一切法平等體性,不亂、不滅、不相障礙,於諸`[靜【麗】,淨【大】(cf. K37n1384_p0470a17)]`靜慮支`[林=類【明甲】]`林功德,不依身求、不依心求。如是入時,依於實相真際法性而入於定,觀諸眾生體性平等、諸法無生,如是相應修習於定。如是入定,心不住內、亦不住外、亦不住心。此菩薩不住於識,超過一切有見眾生持戒入禪,亦悉超過一切外道五通神仙、聲聞、緣覺一切三昧三摩鉢底。 「此菩薩所有禪定`[從〔-〕【甲】]`從陀羅尼而得出生,遠離諸見及諸煩惱,而皆迴向無上菩提,成就眾生,常住純一真實三昧,乃至涅槃無有變異,是為菩薩住陀羅尼修習靜慮。 「祕密主!云何菩薩住陀羅尼修習於法毘鉢舍那?謂此菩薩以智慧眼明見諸法,非肉眼見、非天眼見。此菩薩如是見時,見法寂靜、見近寂`[靜=靜慮【甲】]`靜,見無所行、見無合會,虛閑寂靜無有成就,此菩薩以如是見見一切法。若見少法,不名為見;不見少法,是名為見。何以故?若見法體,智慧不生;若無智慧,亦無無智、亦無有見。如是見法非有我見、非眾生見、非壽者見、非養育見、非士夫見、非補特伽羅見,如是見者是名見法。如是見法即見眾生虛妄顛倒,是故菩薩於諸眾生起極堅固大悲之心,作`[11]是=如是【甲】*`是念言:『奇哉,眾生!如是妙法如是清淨,云何而為煩惱所纏,恒受大苦?』為欲令其解脫妄苦而起大悲,是為菩薩住陀羅尼修習於法毘鉢舍那。」 佛言:「祕密主!我於無量無數劫中修習如是波羅蜜多,至最後身,六年苦行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毘盧遮那。坐道場時,無量化佛猶如`[油=胡【明】]`油麻遍滿虛空,諸佛同聲而告我言:『善男子!云何而求成等正覺?』我白佛言:『我是凡夫,未知求處,`[唯=惟【甲】]`唯願慈悲為我解說。』是時,諸佛同告我言:『善男子!諦聽諦聽,當為汝說。汝今宜應當於鼻端想淨月輪,於月輪中作唵字觀。作是觀已,於`[夜後=後夜【明甲】]`夜後分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十方世界如恒河沙三世諸佛,不於月輪作唵字觀得成佛者,無有是處。何以故?唵字即是一切法門,亦`[*11-1]是=如是【甲】*`是八萬四千法門寶炬關`[鑰=鎻【甲】]`鑰。唵字即是毘盧遮那佛之真身、唵字即是一切陀羅尼母,從此能生一切如來,從如來生一切菩薩,從菩薩生一切眾生乃至少分所有善根。善男子!此陀羅尼具如是等不可思議威德功用,窮劫演說,劫數可盡,此陀羅尼功用威德不可窮盡。』」 爾時,世尊欲重顯示此陀羅尼勝功德故而說偈言: 「若離煩惱塵,  能斷一切垢, 離垢心清淨,  此寶炬總持。 若身、口、意淨,  平等起慈心, 光明如淨月,  此寶炬總持。 解脫諸二見,  遠離念與疑, 得智慧想心,  此寶炬總持。 入於念智門,  大智功德具, 如空際無垢,  此寶炬總持。 不斷三寶種,  遠離三種垢, 脫三有惑苦,  此寶炬總持。 滅盡貪、瞋、癡、  陰翳諸煩惱, 不為劫濁亂,  此寶炬總持。 上、中、下世界,  所有諸音聲, 妙入無塵相,  此寶炬總持。 具足甚深法,  無邊諸字句, 脫我、所二見,  此寶炬總持。 妙建立四行,  具足於四禪, 隨順得解脫,  此寶炬總持。 得勝義法眼,  四攝梵住圓, 五通為先導,  此寶炬總持。 建立妙念處,  常隨順正斷, 恒修四神足,  此寶炬總持。 具信等五根,  安住於五力, 速住七覺分,  此寶炬總持。 八正道引攝,  住於止觀峯, 俱解脫前`[導=道【明】]`導,  此寶炬總持。 自在行地滿,  常隨解脫道, 永斷一切過,  此寶炬總持。 光明普照世,  如淨日月輪, 能令眼清淨,  此寶炬總持。 天眼妙清淨、  慧`[眼=明【明】]`眼無翳障、 法眼亦清淨,  此寶炬總持。 能淨煩惱魔、  及淨蘊魔道, 死魔已降伏,  諸魔軍退滅。 總持自在住,  那由他剎中, 見那由他佛,  聽聞無上法。 聞斯廣大法,  真明力念持, 文義悉皆圓,  廣為眾生說。 住此總持者,  於法微細知, 分別諸因緣,  心智剎那滅。 滿此總持者,  無著無所依, 三智眼已明,  安住三解脫。 得此最勝持,  廣說真言要, 獲多總持法,  無量難可稱。 諸定及解脫,  無量無有邊, 遊戲諸通明,  無邊門悉具。 如大海無量,  能納諸細流, 如是最勝明,  無邊法歸處。 欲悟無盡智、  善入無盡聲、 永滅結縛源,  說此真明法。 若欲諸色相、  種族悉崇高, 生生殊勝身,  獲得如意寶, 能入甚深教,  忍不出不生, 智地不動搖,  說此總持法。 無數諸菩薩,  求無上菩提, 得此陀羅尼,  菩提不難得。 十方一切佛,  說法利眾生, 得此最勝明,  辯才常不斷。 得此真明法,  說法皆不空, 知`[身=心【明甲】]`身根樂殊,  無量眾生喜。 住此真明法,  轉於最勝輪, 眾生脫苦源,  最勝乘安住。 那由他億劫,  讚歎此`[功能=功德【明】]`功能, 此功德無邊,  佛說不能盡。」 爾時,祕密主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聞說此已,歡喜踊躍,即起合掌,右遶世尊,經百千匝還復本座,恭敬瞻仰。 佛說此陀羅尼功德品時,`[三十二〔-〕【明】]`三十二那由他菩薩得此陀羅尼,無量無數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九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十 罽賓國三藏沙門般若共牟尼室利譯 阿闍世王受記品第十 爾時,會中摩伽陀國主阿闍世王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來今在菩提樹下我之國土說陀羅尼及曼荼羅,既有如是無量功德,何以摩伽陀國風雨不節、旱澇不調、饑饉相仍、`[6]怨=冤【甲】*`怨敵侵擾、疾疫災難無量百千?`[7]唯=惟【甲】*`唯願世尊斷我疑網。」 爾時,世尊讚阿闍世作如是言:「大王!善哉善哉,快問斯義,於未來世能多利益一切眾生。大王!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大王!如王所言,於我國中`[常=當【甲】]`常有飢饉、`[*6-1]怨=冤【甲】*`怨敵等者,此守護國界主陀羅尼以十六俱胝那由他陀羅尼而為眷屬、此大金剛城曼荼羅`[三千五百曼荼羅〔-〕【明】]`三千五百曼荼羅以為眷屬,然彼一切皆以信心而為根本、以深般若而為先導、大菩提心及大悲心以為莊嚴。 「大王!一切善法皆悉從此陀羅尼生;一切罪惡,不信因果以為根本。大王!汝今不信因果,耽五欲樂,如大猛風吹其信心及菩提心,大悲總持悉皆遠逝。 「大王今者雖有眼耳,如聾盲人不聞雷霆、不見日月。何以故?汝王名字尚不自聞,況於餘聲?何謂王名?夫言王者,即囉惹義。囉字聲者,所謂苦惱聲、啼哭、愁歎、無主、無歸、無救護聲,王當慰喻,作如是言:『汝莫苦惱,我為汝主,當救護汝。』拭淚慈愍而撫育之。言惹字聲者,是最勝義、是富貴義、是自在義、是殊勝義、是勇猛義、是端正義、是智慧義、是能摧滅一切眾生憍慢、自高、`[陵=凌【甲】]`陵`[篾=懱【明】]`篾他義。 「大王!汝於今者不信因果,親近惡友提婆達多,殺所生父,囚繫飢餓,渴乏不死而刖其足,復令調達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復放護財狂醉惡象暴踐如來。 「大王!汝今復有極大重罪,所謂挑壞一切眾生清淨法眼,斷滅諸佛真正之法關,閉人天涅槃之門,開示三塗生死惡趣。所以者何?汝是國王,出遊園苑嚴備象駕一萬、二萬,`[巾馭車馬=馬巾馭車【明】]`巾馭車`[馬〔-〕【甲】]`馬二、三十萬以為翊從,復以百姓所有膏血用塗象馬。」 時阿闍世王聞此語`[6]已=以【甲】*`已,而白佛言:「世尊!我今惟忖,不省曾以百姓膏血用塗象馬,世尊何以作如是說?」 佛言:「大王!王之象馬一一皆以欝金、龍腦、栴檀、沈麝和為香埿用塗象馬,如是等香皆出百姓,徵科百姓如壓油麻,貧匱困苦,千戶資財不能充給一象之費。是故當知:百姓膏血甚為易得,如是香等求之甚難。大王若疑,當自巡按一切囹圄,萬姓受苦過大地獄,大王逼奪百姓所有資財`[賞賜=錫【甲】]`賞賜豪貴,遂令富者日益奢侈、貧乏之者轉益貧窮,令諸貧人孤惸困苦,投足無地,皆求出家。 「如是之人無有和上及阿闍梨,自`[被=披【甲】]`被袈裟,不受禁戒,無法自居,令諸有情心生輕賤,不欲見聞,`[固=因【明】]`固是大王挑其法眼、斷滅佛法、閉人天路、開惡趣門。是故我言大王不聞自己名字,以是因緣,如何更得此陀羅尼神力加護? 「大王!`[我今〔-〕【甲】]`我今當說古昔因緣,王當諦思,解了其義。大王!乃往古世有佛出現名迦葉波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佛說法,初善、中善、後善,開示梵行。彼時有王名訖哩`[枳=抧【甲】]`枳,於彼如來深生淨信。王於中夜得二種夢:一者、夢見有十獼猴,其九獼猴攝亂城中一切人民、妻妾、男女,侵奪飲食,破壞什物,仍以不淨而穢污之,唯一獼猴心懷知足,安坐樹上,不擾居人。時九獼猴同心惱亂此知足者,作諸留難,驅逐出於獼猴眾會。第二夢者、見`[一=有一【甲】]`一白象猶如大山,當帝王門,首尾有口,皆食水草,雖恒飲噉,身常羸瘦。 「時王寤已,生大恐怖,召占相者以原其夢。占者白王:『九獼猴者即是九王,其知足者即是大王,是則九王同心篡奪大王寶位。象二口者,即是九王食自國邑兼食王國。』王聞此語,`[驚=警【甲】]`驚怖毛竪而心未決,思欲見佛以斷所疑,即勅左右嚴備種種供養之具,一心往詣迦葉佛所。到`[*6-1]已=以【甲】*`已作禮,持諸供具上獻如來,曲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於昨夜得不善夢,`[*7-1]唯=惟【甲】*`唯願世尊為我解說,使斷疑網。』時王具陳所夢白佛。 「佛言:『大王!王之所夢不在於王,勿生憂懼,王善諦聽,當為`[王=汝【甲】]`王說。此是未來五濁惡世有佛出現,號釋迦牟尼,滅度之後遺法之相。大王!十獼猴者,即是彼佛十種弟子。』王白佛言:『世尊!何名彼佛十種弟子?』迦葉佛言:『一、貧畏不活而作沙門,二、奴有怖畏而作沙門,三、怖畏債負而作沙門,四、求佛法過失而作沙門,五、為勝他而作沙門,六、為名稱而作沙門,七、為生天而作沙門,八、為利養而作沙門,九、為欲求未來王位而作沙門,十、真實心而作沙門。』 「時彼大王白彼佛言:『世尊!此十沙門其相云何?』彼佛答言:『大王!貧畏不活作沙門者,多有眾生不信因果,貪求財寶,互相侵奪,遂感天地雨澤不時、五穀不登、不充官稅,飢貧所逼,鬻賣男女,無所投寄,披挂遺棄樹上袈裟,自剃鬚髮作沙門像,無阿闍梨、亦無和上,無戒、無法,相似沙門,長時受行一切惡法,入僧伽藍自稱:「我是律師、禪師、法師、大德。」坐居眾首,謂餘僧言:「汝等皆是我之弟子。」於清信士、族姓長者、婆羅門家出入遊從,多造過失,是名第一貧畏不活而作沙門。 「『大王!云何名為奴有怖畏而作沙門?`[15]謂=為【明甲】*`謂下賤奴婢作是思惟:「云何一生受他驅策?」逃竄出家,是為第二。 「『大王!云何名為怖畏債負而作沙門?謂有眾生公私債負,息利既多,酬還不遂,既被逼迫,逃逝出家,是為第三。 「『大王!云何名為求佛法過失而作沙門?謂諸外道心生嫉妬,遂共集議:「誰有聰明利根辯慧?入佛法中學彼所有世、出世法,窺其是非,還歸我眾。對於國王、大臣、長者`[樹=竪【明】]`樹論議幢,出其過失,摧壞破滅彼佛正法。」是名第四。 「『大王!云何名為求勝他故而作沙門?`[*15-1]謂=為【明甲】*`謂或有眾生聞有某甲披衣落髮,多有伎能,通達三藏,心生熱惱,便即出家學經律論,所修善法皆欲勝彼,是名第五。 「『大王!云何名為為名稱故而作沙門?謂或有人竊自思惟:「我若在家,無有名稱。我應剃落,披衣出家,勤學多聞,受持禁戒,於大眾中坐禪入定,使物知名。」是為第六。 「『大王!云何名為求生天故而作沙門?謂或有人聞`[諸=生諸【明】]`諸天中長壽快樂,我無方便而得上生,遂即剃髮染衣出家,修持善法皆願生天,是為第七。 「『大王!云何名為為利養故而作沙門?謂或有人先有財寶,更求勝處,得好精舍、房院、華飾可以棲遲,受用自他所有財產,是名第八。 「『大王!云何名為欲求未來帝王位故而作沙門?謂有眾生見於國王自在尊崇,富貴安樂,便生愛樂,遂求出家,所修善根惟願當生得居王位,是名第九。 「『大王!云何名為真實心故而作沙門?謂有眾生雖生剎利大臣、族姓婆羅門家、或生長者、居士、商主、富貴之家,盛年美貌,觀諸財色、富貴、榮顯猶若浮雲、泡幻、電光,生滅不住,遂起厭離,發菩提心,親友珍財一切皆捨,出家慕道,秉持律儀,學法修禪精勤匪懈,凡有所作皆為眾生,`[*7-2]唯=惟【甲】*`唯求無上菩提之果,是名第十,真實心故而作沙門。 「『大王當知:如王所夢,見一獼猴少欲知足,獨處樹上不擾人者,即是釋迦如來遺法之中真實沙門;其九獼猴擾亂眾人,同心驅擯一獼猴者,即是釋迦如來遺法之中前九沙門。無沙門法故,總名為相似沙門,同行惡行,共驅於一真實沙門出於眾外。 「『大王!此惡沙門破戒行惡,污穢一切族姓之家,向於國王、大臣、官長論說毀謗真實沙門,橫言是非,云:「是惡人破戒`[行惡=惡行【明甲】]`行惡。不合與我持戒比丘同共止住布薩說戒,亦不合同居一寺舍、同一國邑。」一切惡事皆推與彼真實沙門,蒙蔽國王、大臣、官長,遂令驅逐真實沙門盡出國界。其破戒者自在遊行,而與國王大臣官長共為親厚。 「『大王!彼釋迦牟尼如來所有教法,一切天、魔、外道、惡人、五通神仙皆不`[能=破【甲】]`能`[壞=破壞【明】]`壞乃至少分,而此名相諸惡沙門皆悉毀滅,令無有餘。如須彌山,假使盡於三千界中草木為薪長時焚燒,一毫無損;若劫火起,火從內生,須更燒滅,無餘灰燼。』 「爾時,迦葉波佛為訖哩枳王重說偈言: 「『貧畏不活而剃落,  言得敬養脫貧窮, 散亂高舉務多財,  內虛不實如蘆葦, 煩惱眷屬所迷醉,  斯人遠離大菩提, 如負真金翻棄捐,  拾薪荷擔生歡喜。 名利縈纏增嬾`[6]惰=墮【甲】*`惰,  `[*6]`惰增滅盡淨信心, 信心既滅淨戒無,  無戒斷滅人天果。 `[闌=蘭【甲】]`闌若閑林自安處,  本求名利及親知, 遠離戒、定、智慧心,  但依豪貴親識住, 自求三惡及八難,  貧窮下賤邊地生, 譬如生盲至寶洲,  取石棄於如意寶。 放逸馳蕩增勝負,  遠離戒行正念心, 墮阿鼻獄極怖中,  經俱胝劫難解脫。 內心恒為求名稱,  身、口現說為菩提, 如鳥`[飛=虛【明】]`飛空遇猛風,  飄落生死大苦海。 薄福耽染天人女,  破戒遠離善業因, 佛教皆為欲火燒,  如須彌山遇劫火。 無菩提味唯求利,  恒為人說求菩提, 心不住於解脫中,  如獼猴得堅椰子。 如來為求正法寶,  投身懸崖大火坑, 既聞法`[*6-2]已=以【甲】*`已隨順修,  怨親平等皆慈`[濟=淨【明】]`濟。 云何聞佛諸功德,  不生一念好樂心, 唯愛非法遠菩提,  如生盲人示他道?』 「迦葉如來說此偈`[*6-3]已=以【甲】*`已,復告訖哩枳王言:『大王!汝夢所見帝王門前二口白象,恒食水草,身羸瘦者,亦非王事。即是釋迦如來遺法之中五濁惡世不信因果百官令長,上受帝王光寵榮祿,下於百姓非理追求,雖復貪求而多匱乏,賦稅無度,萬`[民=人【明甲】]`民貧窮,貿易子孫,家業蕩盡。投寺剃落,寺復荒蕪,多惡比丘發心無地,遂投外道路伽耶等斷常諸見異學出家,邪見因緣,師徒皆墮自入地獄。復與多人開地獄門,相引奔馳趣三惡道,閉人天路,解脫無由。大王當知:故此二夢並是釋迦如來遺法之相,非干王事。』 「訖哩枳王聞此說已,永斷疑網,歡喜踊躍,復以種種上妙供具恭敬供養迦葉如來,頂禮佛足,右遶而退。」 爾時,釋迦如來說此語已,摩揭陀國主阿闍世王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諸惡眾生入於地獄,云何得知?誰人曾見?復云何知當墮餓鬼、及與畜生、當生人天?並誰人見?」 爾時,世尊告阿闍世言:「大王!應當一心諦聽,我為王說,令王現前而得知見。大王當知:若人命終當墮地獄有十五相,當生餓鬼有八種相,當生畜生有五種相,當生人天各有十相。 「大王!何等名為當生地獄十五種相?一者、`[於=與【明】]`於自夫妻男女眷屬惡眼瞻視,二者、舉其兩手捫摹虛空,三者、善知識教不相隨順,四者、悲號、啼泣、嗚咽、流淚,五者、大小便利不覺不知,六者、閉目不開,七者、常覆頭面,八者、側臥飲噉,九者、身口臭穢,十者、脚膝`[戰=顫【明】]`戰掉,十一、鼻梁欹側,十二、左眼瞤動,十三、兩目變赤,十四、仆面而臥,十五、踡身左脇著地而臥。大王當知:若有臨終具十五相,如是眾生決定當生阿鼻地獄。 「大王當知:若復有人臨命終時有八種相,當知必墮焰摩羅界餓鬼趣中。云何為八?一者、好舐其脣;二者、身熱如火;三者、常患飢渴,好說飲食;四者、張口不合;五者、兩目乾枯如鵰、孔雀;六者、無有小便,大便遺漏;七者、右膝先冷;八者、右手常拳。何以故?心懷慳悋,乃至於水不與人故。大王!若具八相,命終決定生餓鬼中。 「大王當知:若復有人臨命終時有五相現,是人決定墮畜生趣。云何為五?一者、愛`[染=戀【明甲】]`染妻子,貪視不捨;二者、踡手足指;三者、遍體流汗;四者、出麁澁聲;五者、口中咀沫。大王!若具此五`[者〔-〕【明甲】]`者,命終決定墮畜生趣。 「大王當知:若復有人臨命終時有十相現,是人決定生人趣中。云何為十?一者、臨終生於善念,謂生柔軟心、福德心、微妙心、歡喜心、發起心、無憂心;二者、身無痛苦;三者、少能似語,一心憶念所生父母;四者、於妻子男女作憐愍心,如常瞻視,無愛、無恚,耳欲聞於兄弟姊妹、親識姓名;五者、於善、於惡,心不錯亂;六者、其心正直,無有諂誑;七者、知於父母、親友、眷屬善護念我;八者、見所營理心生讚歎;九者、遺囑、家事、藏舉財寶,示之令出;十者、起`[淨=清淨【明】]`淨信心,請佛法僧對面歸敬,言:『南謨佛陀,南謨達摩,南謨僧伽,我今歸依。若無佛世,歸五通仙。』大王!若臨命終具此十相,決定得於人趣中生。 「大王當知:若復有人臨命終時有十種相定得生天。云何為十?一者、起憐愍心;二者、發起善心;三者、起歡喜心;四者、正念現前;五者、無諸臭穢;六者、鼻無欹側;七者、心無恚怒;八者、於家、財寶、妻子、眷屬心無愛戀;九者、眼色清淨;十者、仰面含笑,想念天宮當來迎我。若臨命終具此十相,決定生天。 「大王!如是臨終善惡之相汝應當知。」 時阿闍世王聞佛說已,竊自思念:「如來此說,為是實事?為是`[虛邪〔-〕【甲】]`虛邪?世尊具足辯才,權說此理。」 爾時,如來知阿闍世王心之所念,即以神力令阿闍世見其惡相——忽有地獄,苦器充滿,有諸獄卒執持苦具,無量眾生顛墜地獄如駛雨點。爾時,獄卒瞋目振威,指阿闍世而作是言:「此是惡逆殺父之人,速當擒來,付於阿鼻大地獄中而苦治之。」時阿闍世聞是語已,極大惶怖,身毛皆竪,遍體汗流,遽從座起,走欲逃竄,悶絕`[擗=躃【明】]`擗地都不覺知。譬如猛風伐無根樹,久而不蘇,乃以種種方宜救之漸得蘇息,連聲唱言:「世尊!世尊!願賜壽命,願賜壽命,`[願賜壽命〔-〕【明甲】]`願賜壽命。如我今日無依無怙,從今決定歸佛法僧。」 於是如來還攝神力,諸相不現,問阿闍世言:「大王!向見入地獄者諸苦事耶?」 時阿闍世含悲答言:「我今已見,世尊所說舉其少分,我向所見苦事甚多,如來世尊是真語者、是實語者。世尊!我於此身造諸惡業,今對世尊、諸大菩薩、眾僧大會發露懺悔,止息諸惡,斷相續心,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誓持五戒,為優婆塞。如佛所說一字陀羅尼一切功能,以菩提心而為先導,從今向去一日三時精勤修習,以此善根悉皆迴向一切眾生。」 佛讚王言:「善哉,善哉!大王諦聽,我今為王說過去佛微妙伽`[陀=他【甲】]`陀。」 即說偈言: 「若造五逆極重罪,  發露懺悔罪輕微, 永斷相續滅罪根,  如壯夫拔連根樹。」 佛說偈已,復告王言:「大王當知:譬如團鐵,投水沈沒;若為鉢器,置水則浮。大王!有智慧人如彼鉢器,不沈苦海。汝造惡業,合入阿鼻大地獄中一劫受苦,由汝有智發露懺悔,暫入便出,如壯男女以手拍毬,暫時著地即便騰起,從此命終生兜率天,見慈氏尊便得授記。」 時阿闍世聞佛說已,心得淨信,以種種供具供養佛已還復本座。 當於如來說此法時,無數俱胝那由他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十三俱胝那由他菩薩得隨順忍。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明】]`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如來囑累品第十一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善逝!世尊說此陀羅尼門即是諸佛決定最勝妙陀羅尼,以無邊量名句字門宣說趣入無邊義理。其義深遠,隨順覺悟因緣性故;難入,懈怠嬾`[*6-2]惰=墮【甲】*`惰無由入故;難解,斷常見者不能了故;難見,依止六處不能見故;難悟,樂下乘者不能覺故;超權,是諸菩薩甚深境故;無相,是一切法真實印故;無`[開=礙【明】]`開,法界平等無能所故;無異,體同虛空,離二相故;無阿賴耶,超過一切所依處故;知眾生行,善解一切因緣法故;得深般若,光明照見諸法性故;出生諸度,成就一切巧方便故;善分別法,具足四種無礙智故;身心普遍,能得廣大諸神通故;平等覺法,安住一乘教法中故;`[無=是【明甲】]`無無異行,入如虛空平等性故;亦無平等,於一切處無有對故;是無等等,一切無等,唯與諸佛如來等故;遠離二相,出生諸法寂滅體故;諦觀文字,為欲安立一切法故;非言能說,即是真實勝義諦故;不礙宣說,普能隨順世俗諦故。能出生三寶、能廣大三乘、能開三脫門、能超出三界、能善覺三智、能生如來金剛三昧,是一切法之所住處、是一切佛智慧之門,普能養育一切眾生。 「世尊!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應當於此世尊無量三密一字陀羅尼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聞此法所有義理,應當信受、應當書寫、應當讀誦、應當修習、應當為人開示宣說。世尊!若能如是,乃至一偈、一句、一字,如是之人得福無量,是則名為知佛恩者,是念佛恩、是報佛恩。」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麗】,于【大】(cf. K37n1384_p0477a17)]`子!如汝所說,如是之人所得福德不可稱量。善男子!佛眼所見一切佛剎,假使有人以一切寶充滿其中持用奉施一切如來,所得功德無量無邊。若復有人能聽此經一字、一句,或生信樂、或能受持、或復書寫、或當讀誦、或正修習、或廣為人演暢宣說,行住坐臥常勤精進,為令妙法久住世間、為令三寶不斷絕故,此人福德勝前布施諸佛福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眼所見諸佛剎,  滿中珍寶施如來, 我說此福尚輕微,  以不聞此深經故。 若得聞此妙經典,  甚深勝義悉皆圓, 是故讀誦受持經,  斯福最勝過於彼。 諸佛唯於法中住,  不因布施得菩提, 若有受持佛法門,  即是能知佛恩者。 是故供養佛福`[勘=尠【明甲】]`勘,  不`[及=見【甲】]`及供養此深經, 最勝福聚悉皆圓,  從此能生於善逝。 若世無此勝經寶,  佛種法施悉皆無, 亦無聽法及修行,  眾生苦海常淪溺。 無恩眾生謗此典,  彼破苦海法舟航, 斷滅三寶罪根深,  墮阿鼻獄無由出。 照明六度如燈炬、  吉祥寶聚等須彌, 首楞嚴定等無邊,  及一切法皆從出。 若有愚癡翳心眼,  此為慧日破迷心; 憂惱赫日所燋燃,  此為滿月清涼照。 登最上乘不放逸,  此菩薩住勤修行, 能得`[最=寂【明甲】]`最靜大菩提,  非下劣乘之所得。 所有人天勝妙樂、  聲聞緣覺得菩提, 此經一切悉能生,  如摩尼寶隨心願。」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出大音聲普告一切菩薩摩訶薩`[等=及【明】]`等諸大眾言:「諸佛子!我於無量無數劫中精勤不懈,一心專求修習於此諸佛世尊成就菩提不可思議祕密一字陀羅尼經,此大眾中誰能發起大勇猛心,為大丈夫,能於如來般涅槃後受持讀誦、廣宣流布,令此妙法久住於世?」 爾時,眾中七十俱胝菩薩摩訶薩皆從座起,恭敬合掌,異口同音而白佛言:「世尊!我等能於如來滅後受持於此佛無數劫勤求修習成就菩提祕密一字陀羅尼經,廣宣流布,令五濁世一切眾生聞此法門,心得淨信,恭敬尊重,種諸善根,`[*7-3]唯=惟【甲】*`唯願如來神力加被。」 爾時,世尊一切種智告諸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發斯大願,我今當以威神之力護持此經。」 而說偈言: 「如來真實語,  常住真實法, 諸佛神力故,  擁護於此經。 被大悲甲冑,  常住大悲中, 憐愍眾生故,  擁護於此經。 得福聚圓滿,  從此生智聚, 為滿福智故,  擁護於此經。 能滅一切魔、  摧破諸外道、 `[斷除邪見=能斷諸見【明甲】]`斷除邪見故,  擁護於此經。 帝釋護世王、  修羅尋香等, 為我如被故,  當護持是經。 地及虛空中,  十方諸天眾, 諸佛加被故,  當受持`[是=此【明甲】]`是經。 欲得梵住圓,  次第莊嚴體, 及守護眾會,  當擁護此經。 色可變為空、  空可變為色, 無能變`[於=作【甲】]`於佛,  擁護令動搖。」 爾時,護世四天王俱從座起,合掌同聲而白佛言:「世尊!我對如來發深重願,於未來世擁護是經,及諸國王、大臣、長者、一切人民受持經者。」而說偈言: 「隨說此經處、  及聽法眾會, 我與諸眷屬,  皆當守護之。 若有勤受持、  及發菩提意, 當於四方面,  擁護常不離。」 爾時,釋提桓因為欲擁護如是經典及持經者,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我聞佛說此,  最勝微妙經, 決定成菩提,  知佛恩難報。 為報佛恩故,  如諸佛護持, 當守護是經、  及護持經者。」 爾時,大梵天王為護此經及持經者,合掌`[白=向【明甲】]`白佛而說偈言: 「四禪四無量、  諸乘及解脫, 皆從此經出,  由具義甚深。 隨有說此經,  我捨梵天樂, 往彼而聽受,  供養并護持。」 爾時,兜率陀天子為護此經及持經者,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欲`[往=住【明】]`往兜率天、  次生得解脫, 當受持於此,  諸佛所`[護=讚【明甲】]`護經。 隨有說此經,  我當捨天樂, 住閻浮擁護,  為報諸佛恩。」 爾時,魔王子商主天子為護此經及持經者,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欲竭魔業海、  不隨魔所行, 當受持此經,  具足甚深義。 我念佛恩故,  發勤精進心, 守護於是經,  令廣宣流布。」 爾時,魔王波旬為護此經及持經者,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若持此經者,  煩惱滅不生, 我不於其人,  作障礙留難。 有此勝經處,  我當親護持, 令魔不入心,  為念佛恩故。」 爾時,蘇夜摩天王為擁護經及持經者,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佛所有菩提,  於此經中說, 若受持經者,  已供諸如來。 我持佛此經,  為俱胝天說, 令殷重聽受,  發大菩提心。」 爾時,慈氏菩薩為欲擁護於此深經及持經者,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若捨諸眷屬,  勤修菩提道, 為守護此經,  不自惜身命。 我承佛神力,  親從兜率來, 令如是深經,  常廣宣流布。」 爾時,具壽大迦葉波為護此經及持經者,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我昔從世尊,  曾聞百千經, 未曾得聞此,  如是深妙法。 我今親對佛,  受持於此經, 為諸菩薩故,  令廣宣流布。」 爾時,世尊稱讚釋提桓因、四大天王、大梵天王、兜率天子、商主天子、及魔波旬、菩薩、聲聞、諸護經者,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汝等真是勇猛丈夫,為令妙法得久住故能作如是大獅子吼。 「諸善男子當聽我說:若諸眾生修行大乘未得法忍,以佛神力受持此經精勤修習,次後佛所即得授記。如是,或二、或三、不過七佛,必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若聲聞乘種`[姓=性【明甲】]`姓眾生得聞此經,於慈氏佛龍華第一聲聞會中當為最上第一聲聞;若緣覺乘種性眾生得聞此經,受持修習,我涅槃後更不聞法,必當得成獨覺菩提。」 佛說此《守護國界`[主〔-〕【甲】]`主陀羅尼經》時,無量無數種種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數菩薩住不退地,無數世界六種震動,日月光明所不能照幽闇之處而皆大明,雨眾天花繽紛亂墜。 十方國土諸來菩薩在此會者為供養佛及此經故,於菩提樹道場四面各四由旬以種種寶、眾妙雜花莊嚴其地,異口同音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得大利益,不空而還,得聞於此決定最勝微妙經典,`[*7-4]唯=惟【甲】*`唯願世尊釋迦牟尼長延壽命,願令此經久住不滅,於閻浮提一切國土作大利益。世尊!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一切人民受持此經,`[除=無【明甲】]`除諸病苦,壽命長遠,普能利樂一切眾生。」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世尊!如是決定最勝經典,言詞微妙,文字句義莊嚴圓滿,能令一切菩薩大眾生歡喜心,摧伏一切諸魔外道,善能任持一切法門,能令一切眾生歡喜,是能出生一切乘道,隨順趣入一切如來功德大海。若有能於如是經典精勤宣示,一切不空。」 復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言:「此經具有一千名字,所謂名為『毘盧遮那廣大三密甚深一字經』、亦名『三界最尊勝經』、亦名『如來說大悲門』、亦名『聞如來法不空得記』、亦名『如來微妙法藏』、亦名『如來妙究竟果』、亦名『如來微妙法眼』、亦名『普照諸法寶炬』、亦名『能斷一切邪見』、亦名『顯示諸法平等』……,有如是等一千名字。」 時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名中雖皆甚深,`[*7-5]唯=惟【甲】*`唯願如來為我決定,說一名字令我奉持。」 佛言:「善男子!此經決定應名『守護國界主陀羅尼』,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以一千名依此生故。」 爾時,世尊說此經已,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無量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十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9 冊 No. 997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