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013 \[Nos. 1009, 1011, 1012, 1014-1018] `[【原】麗本]`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經 `[宋=劉宋中【元明】]`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於`[惟舍梨=維舍離【三】]`惟舍梨大黎樹間,有精舍名交`[4]路=露【三】*`路莊挍,與摩呵比丘僧三十萬人俱。時佛欲放軀命,自期三月當般泥洹。爾時佛告賢者摩目`[5]㤎=加【三】*`㤎蘭,令到三千大千國土盡呼其中聲聞、辟支佛種及發摩訶衍者,皆使來會。摩目`[*5]`㤎蘭則時受教,稽首佛足作禮而去,自以功德便一舉足蹈須彌山頂,承佛威神即坐思惟:「我當作何三昧,令三千世界聞我請音?」應時三昧尋如所念,十方一切遍聞其聲。時有百萬比丘來會精舍,賢者舍利弗復發念言:「我亦當三昧,知閻浮利內比丘所在遠近令聚。」則如所念應時皆集,及知處所。時有四十萬比丘來會精舍。 佛復告不現相菩薩、儒首菩薩、棄諸勤苦菩薩、出一切憂冥菩薩、除一切蓋菩薩、一切尊自在菩薩、其音廣聞遍見普安菩薩、眾香手菩薩、一語報萬億音菩薩、慈氏菩薩等:「汝行到十方如恒沙等諸佛國土,盡呼其中發菩薩意,已得阿惟越致及未得者、已得無所從生法忍及未得者,皆令來會交`[*4-1]路=露【三】*`路精舍。」十菩薩等各受佛教稽首而去,遍到十方恒沙國土。爾時八十億百千一生補處菩薩來會,億百千阿惟越致菩薩來會,三十億得無所從生法忍菩薩來會,六十億淨意解脫菩薩來會,初發大意及應法住者不可計數,悉皆一類,持佛威神各從十方飛來到此,為佛作禮,都會共坐。 時舍利弗見菩薩眾品第差異所住不同,而一等類俱飛來會,即驚怖言:「將佛功德神力所致。用何等故來會如是?」舍利弗即起`[正=整【三】]`正衣服,為佛作禮,`[長=䠆【元】]`長跪叉手白佛言:「我所疑怪今欲問佛,使會菩薩令得直信,聞佛所說各得其所。恒沙等佛所說經法,當令一切皆平等聞及得清淨,令無數人種種所問皆能報答。行何法住常不失意,疾得無上平等之道最正覺乎?」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迺=乃【三】]`迺為諸菩薩摩訶薩故,欲`[聞=問【三】]`聞其義快如是乎。」佛言:「諦聽,善持`[斯言=思之【三】]`斯言,吾為汝深加解說,令一切聞疾得無上平等之道最正`[覺=覺也【三】]`覺。」佛語舍利弗:「是菩薩等已得應此陀隣尼卷,為已照明諸法,悉為一切諸法作導。所以者何?用開一切人故。」 佛告舍利弗:「菩薩有四事行,用得是法。何等為四?一者身所行常謹勅、二者口所言常至誠、三者意所念常柔順、四者善權方便救護一切,是為四事用得是法。」 佛告舍利弗:「菩薩復有四事,得不可盡空身慧。何等為四?一者以清淨住,燒諸勤苦、解散疑垢,度脫一切世間人民;二者以清淨住,持諸經法導利一切;三者以清淨住,持所作功德饒益一切;四者淨諸國土,過度一切使得佛法。是為四事,空身淨住慧不可盡。」 佛告舍利弗:「菩薩復有四事,持陀隣尼目佉,用入生死,令疾逮得。何等為四?一者陀隣尼目佉,因世名色使疾得淨法;二者陀隣尼目佉,入於忍辱;三者陀隣尼目佉,悉入一切思想之根;四者陀隣尼目佉,入一切所為善惡之法,使疾逮得。是為四事,疾逮得此陀隣尼目佉`[也〔-〕【三】]`也。」 佛告舍利弗:「菩薩疾欲逮得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隣尼,當先學曉四十八名。何等為四十八? 「無為 不為 普門 精勤 寂滅 照光 順教 常念 所念 `[13]妙=眇【宋】*`妙`[御=術【元明】]`御 `[*13]`妙句 有心 無意 心無所心 解脫 行者 無動 他餘 無脫 無生 無垢行 嚴淨 名聞 有無 無礙 調定 長光明 作合會 甚勇 `[大勇〔-〕【宋】]`大勇 嗟歎句 不可動 不動 等動 次堅 諦住 無礙行 普尊 精勤行 須彌 住疏 堅強力 得強力 大光明 長照明 至一切護 無斷 無`[有下宋本分句]`有總持門」 「現在佛所說如是神呪四十八名。」 佛告舍利弗:「菩薩當念陀隣尼。如是若脫`[法〔-〕【三】]`法若不脫法,不作是念,亦不知亦不了,於其中不有所增亦無所減、亦不見脫亦不見不脫、亦不見起亦不見滅、亦不見當來過去今現在、亦不見來亦不見去、亦不求佛亦不轉意、亦不相好亦不種好亦不眷屬、亦不有`[戒=誡【宋】]`戒亦不三昧亦不智慧亦不解脫亦不見解脫慧、亦不坐行亦無所得亦不垢除、亦不慧亦不無慧、亦不教授亦不淨一切、亦不有我亦不有人、亦不有為法亦不精進、亦不行亦不清淨、亦不身亦不心亦不口、亦不當來亦不過去亦不今現在、亦不自為身亦不為他人身。如是舍利弗!是法名一切`[法中〔-〕【三】]`法中無上最法,亦`[撿斂=驗檢【宋】,捨檢【元明】]`撿斂諸法亦入一切法中,是名為念諸佛法。是陀隣尼名法之猛略聚一切法,是名明解章品淨一切人滿足諸願令得,名聞覺意三昧。是名悉自成本功德,是名法種積藏發諸意根,令甚尊重相好`[嚴莊=莊嚴【元明】]`嚴莊無能動者,若天魔來亦不能壞,無能奪者、無能近者。如是舍利弗!其有菩薩,聞是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隣尼,`[5]為〔-〕【三】*`為已得阿惟越致及無上平等之道。何以故?於是諸佛所行皆以具足,為一切作行,破壞五道生老病死及諸疑結使,疾得陀隣尼。」佛爾時說偈言: 「莫作念言法空,  莫輕言得不得, 直信法莫中疑,  則疾得陀隣尼。 恐為是空所縛,  分別空得佛疾, 是要`[慧=會【明】]`慧無涯底,  速逮近陀隣尼。 菩薩持陀隣尼,  為總攝諸法則, 聞十方佛道教,  及智慧皆悉得。 了尼呵陀隣尼,  譬如日大光明, 受諸佛名決法,  淨受持得法解。 此目呵陀隣尼,  諸所有現在前, 於諸法最為上,  悉等護世間人。 令十方人非人,  一劫中問慧義, 應悉為解所疑,  其劫竟智不盡。 若受信於經道,  精進持中正法, 近一生補其處,  即得為法王子。 若持是陀隣尼,  則為哀一切人, 名聲遍閻浮利,  為世尊所稱譽。 其有持是經者,  臨壽終皆悉見, 八十億拘利佛,  申手授生尊處。 有學是陀隣尼,  千億萬劫數中, 所作罪惡邪冥,  一月中皆滅盡。 若菩薩作福`[地=施【三】]`地,  萬億劫不懈倦, 不如學陀隣尼,  一月中得`[停=亭【宋】]`停等。 具受說陀隣尼,  悉得諸三昧慧, 已得意不復轉,  當得佛有國土。 有供養是經者,  使三界作魔行, 欲嬈亂壞其意,  終不能動搖是。 一切空得曉了,  用是生無數佛, 如是語無有異,  陀隣尼不可盡。 於是處聞是事,  提`[惒=和【三】]`惒竭授我決, 如恒沙數等佛,  於其時便悉見。 諦奉持是經卷,  一切願皆疾得, 入諸佛國土法,  隨所宜能化度。 常清淨諸佛國,  於眾`[僧=生【明】]`僧無瑕穢, 問名深幽`[妙=渺【宋】]`妙法,  是經卷悉能知。 於婬`[泆=妷【宋】]`泆皆已無,  於思惟有七覺, 八十憶諸佛等,  陀隣尼悉持與。 常`[止=正【三】]`止心莫念非,  不當念慎莫念, 如是念莫不念,  後得德不可量。 常當了是經事,  慎莫令有狐疑, 如人行入大海,  終不言寶難得。 受福德天人樂,  如是事終不遠, 亦當疾逮得佛,  以是故念莫離。」 佛告舍利弗:「菩薩有四事行,疾逮陀隣尼法。何等為四?一者遠離世間愛欲;二者不說他人長短人,亦不得其便;三者有所求索不逆人意,無所愛惜與後不悔;四者晝夜精進常志求諸法。是為四事。舍利弗!菩薩行是,疾逮陀隣尼。」佛爾時說偈言: 「遠眾惡離色欲,  作罪行墮地獄, 無三毒災不生,  捐所愛得是經。 不嫉妬於他人,  不自欺其親族, 常等心於一切,  於身體大端正。 常捐棄`[身=人【明】]`身所樂,  於世間無瞋諍, 不與人共從事,  便逮近陀隣尼。 於晨夜常精學,  於外道無所`[冀=異【宋】]`冀, 常作是求上法,  陀隣尼自然現。」 佛告舍利弗:「菩薩有四事行,疾逮得是陀隣尼。何等為四?一者獨在空閑處、二者住深法忍、三者若有饋遺者不以喜、四者`[不愛=以不【三】]`不愛惜軀命何況財寶,是為四事。舍利弗!菩薩行是,逮得陀隣尼。」佛爾時說偈言: 「在空閑念正法,  不輕慢於他人, 生死熾如`[載=戴【三】]`載火,  得人身當作行。 常持意在深忍,  於財`[費=寶【元明】]`費足而已, `[坐=挫【宋】]`坐宗室起`[等=恚【宋】]`等意,  不偏厚其種`[性=姓【三】]`性。 但供養佛與法,  住善力越世難, 即毀形下鬚髮,  便得德入微妙。 當知空及世事,  以是故棄所有, 愚行者貪財利,  無戒忍及智慧。」 佛告舍利弗:「菩薩復有四事行,得是陀隣尼。何等為四?一者有八品字,開入智慧解黠中。何等為八?一名為波,以一切著法使入空法中。二名為羅,如來若現相好不現相好,以`[身=法身【三】]`身入諸法中。三名為`[婆=波【三】]`婆,若癡法若黠法,使入解慧法中。四名為迦,知諸殃罪所,能使入功德福中。五名為闍,知生老病死,即於是入無色中。六名為陀,視諸地世間皆空,不驚怪,入無願中。七名為舍,休息諸法,使入清涼`[法〔-〕【三】]`法中。八名為叉,知一切法空。是為八。復有四事:一者常思念八品字;二者若書是經,當諦書之;三者`[4]若〔-〕【三】*`若持是經,當諦持之,作是諦持讀至十五日;四者當如法行念八品字。是為四事。舍利弗!菩薩應用是行,疾得陀隣尼。」佛爾時說偈言: 「常當念八品字,  書持卷諦奉行, 十五日讀莫離,  勸一切求佛道, 要當學開化人,  得智慧疾近佛, 悉遍見十方佛,  皆為現在前立。」 佛告舍利弗:「菩薩復有四事,念陀隣尼得法利。何等`[*5-1]為〔-〕【三】*`為四?一者常為十方諸世尊所念;二者所作為魔不能壞其意;三者宿命諸罪皆為消盡;四者初不斷至誠之說,諸所問皆能發遣。是為四事,舍利弗!菩薩得陀隣尼法利。」佛爾時說偈言: 「為諸佛常所念,  魔不能得其便, 所作罪即消滅,  為一切解所疑。」 佛告舍利弗:「過去久遠世所經劫無央數,復倍無數長遠不可極不可復計劫,爾時世有佛號寶具足有德行王如來,過四道不受、平等覺、安定於天上天下,號天中天,其佛為一切說法無能過者。臨般泥洹時,有遮迦越王名曰陀樓,主四天下。其子字無念,名聞具足,年十六`[歲〔-〕【三】]`歲。是時太子行到佛所,聞彼佛說陀隣尼經,聞已歡喜,即得是經。得已諷學常念奉持,精進不睡,脅不在席七千歲;不念愛欲七千歲;不念財寶七千歲;不問他事七千歲;常獨一處止意不傾動七千歲。爾時皆聞九十九億不可計佛說智慧法,聞已便棄國捐王,行作沙門九萬九千歲,奉行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隣尼,復為一切說。在一世中教化世間人`[民〔-〕【宋】]`民,令八十億萬那`[術=由【明】]`術人皆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逮得阿惟越致。時復有長者子名月英,於大眾中聞是陀隣尼,聞已勸助持。是勸助福德,到九十萬億佛剎供養諸佛成立功德,於爾所佛國皆得諸陀隣尼,即逮得一生補處,作飛行菩薩。佛語諸菩薩:於是三劫中供養爾`[所=時【三】]`所佛,過三劫已當逮得無上平等之道最正覺。爾時長者子月英者,即提惒竭佛是也。王陀樓子無念名聞具足者,即阿彌陀佛是也。」佛告舍利弗:「我於颰陀羅劫中與諸菩薩說陀隣尼,其聞是經有代歡喜、用勸一切者,其所施作以勸助福,超越四十萬劫不復更勤苦,後當`[得道〔-〕【宋】]`得道自恣其意。如復供養九十萬佛已,當得無上平等之道最正覺。」佛語舍利弗:「若有菩薩最後`[聞得=得聞【元明】]`聞得是陀隣尼,奉持勸助,代歡喜者,其德如是。若有菩薩因歡喜德,若以慈心為經墮淚衣毛起者,皆當逮得阿惟越致,引著無上平等道中。若`[權=喜【宋】]`權慧書、若持`[*4-1]若〔-〕【三】*`若學、若諷若讀,舍利弗!如是輩福不可量、不可稱、不可說,一切人民`[無能計〔-〕【三】]`無能計無能極者。」佛爾時說偈言: 「若聞已加勸助,  及書持諷誦讀, 諸天人計其德,  無能知福祐`[巨=極【元明】]`巨。 所生處常見佛,  於深經得慧證, 堅持法無能動,  便疾得明解覺。 常定意不增減,  諦不失陀隣尼, 無色想立相好,  為世雄無有上。 長者子聞是經,  所生處識宿命, 常得見無數尊,  如所願即得佛。 若欲疾得佛者,  及速離於眾魔, 欲得百功德相,  常念是得不久。 如恒沙世尊剎,  滿其中珍寶施, 不如是書持者,  譬喻之終不等。」 佛告舍利弗:「若有菩薩持意念學陀隣尼時,有山名醯摩洹,有八鬼神在其中。常共擁護之開人志意。何等八?一名勇強神、二名照明十方神、三名多所饒益神、四名龍王大力神、五名至誠行神、六名能調不調神、七名童男神、八名快臂神。是為八神名。若學是經欲令神來者,淨自洗沐、著新衣服,當經行時,常持慈心向`[一=諸一【三】]`一切`[劫=却【三】]`劫,乃端心讀陀隣尼。當隨是經堅奉持之,則疾開解得智`[慧=慧也【三】]`慧,爾時神在前立。」佛告舍利弗:「復有八菩薩在欲天上,常`[17]等=守【三】*`等護人民授與經道。何等八?一名照明十方天子、二名世明天子、三名智光天子、四`[名=名子【宋】]`名日光天子、五名上審天子、六名滿所願天子、七名星王天子、八名習`[行=行意【三】]`行天子。是為八天子名。常`[*17]`等護人民勸念持是經者,令疾定意得陀隣尼。求是經者,常當精志念陀隣尼教一法奉行,無毀經戒,所語至誠,其行亦爾。常當孝順於諸尊老,視一切人如佛無異。諸所愛重不以輕心,常念反復即得善報`[及=乃【三】]`及逮深忍眼,及得見無所從生法。」 佛說經時,三十二恒沙等菩薩悉逮得陀隣尼立阿惟越致地,六十億天子得無所從生法忍,三萬二千天與人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意。爾時三千大千國土為六反震動,雨於天華,箜篌樂器不鼓自鳴。時舍利弗前問佛言:「唯世尊!是名何經?云何奉行?」佛告舍利弗:「是經名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隣尼,疾使人民得一切智。」 佛說經已,舍利弗及十方無數菩薩,天與人,乾陀謣,阿羞倫及持世者,皆歡喜前,稽首佛足作禮而去。 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經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9 冊 No. 1013 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