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016 \[Nos. 1009, 1011-1015, 1017, 1018] `[【原】麗本]`舍利弗陀羅尼經 梁扶`[南=南國【元明】]`南三`[藏=藏法師【元明】]`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國大林精舍,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佛念却後三月當入涅槃,即告長老目揵連:「汝當至千世界,告比丘僧,令到佛所。」是時目連受佛教旨,於一念間到須彌山頂,發大音聲遍告一千世界。爾時大林精舍,有四十億萬比丘眾俱到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長老舍利弗一心思惟:「我當以神通之力,遍令三千大千世界有比丘眾處,皆使集此大林精舍。」即以神通,遍令三千大千世界若聲聞眾、若緣覺眾、若菩薩眾一時來集,到已,頂禮佛足。 爾時世尊於一念頃告諸菩薩,其名曰善見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除`[惡=意【三】]`惡趣菩薩、斷闇冥菩薩、出一切境界竟菩薩、伏諸蓋菩薩、觀世音菩薩、香象菩薩、樂說頂菩薩、彌勒菩薩:「善男子!汝當到於十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有諸菩薩,一生補處菩薩、阿鞞跋致菩薩、已得無生法忍菩薩,汝當遍告,皆來集此。」是時諸菩薩聞佛此語,答言:「善哉善哉!」即便受教,於一念頃以神通力遍集十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一切菩薩,皆悉集此大林精舍。百千三十萬億那由他一生補處菩薩、阿鞞跋致、已得無生法忍菩薩,百千萬億那由他一生補處菩薩,三十萬億那由他不退無生法忍菩薩,一切皆集,俱禮佛足,却坐一面。 是時舍利弗見諸菩薩大眾,一心思惟:「我`[今〔-〕【宋】]`今當問如來正遍知所未聞法。以此問故,諸菩薩等當得無疑、當無障礙樂說智慧、當聞恒河沙世界諸佛說法,乃至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當【三】]`常憶宿命。當得菩薩四種清淨。云何為四?眾生清淨、法清淨、樂說清淨、佛土清淨。復得四妙好法。云何為四?身妙好、口妙好、心妙好、生處妙好。復得入四種陀羅尼門。云何為四?謂無盡受持陀羅尼門、入眾生諸根方便陀羅尼門、業果報方便無礙陀羅尼門、深法忍陀羅尼門。」如所思惟次第發問,如`[寶=貫【三】]`寶摩尼珠,白佛言:「世尊!我今欲次第發問,令諸菩薩德行清淨,唯願世尊當為我說。」佛告舍利弗:「諸菩薩摩訶薩若欲到一切諸法而無所著者,當說此`[呪=呪(粱經呪句)【元】]`呪: 「脩`[尼=尼(一)【元明】]`尼脩`[𠷠=裔【宋】,裔二【元明】]`𠷠 摩`[𠷠=裔【宋】,裔三【元明】]`𠷠 沙萬多母`[𠷠=裔【宋】,裔四【元明】]`𠷠 育`[底=底(五)【元明】]`底尼育`[底=底(六)【元明】]`底尼鹿`[底=底(七)【元明】]`底婆羅`[鞞=鞞(八)【元明】]`鞞 喜`[22]吳音〔-〕【三】*` \(吳音)`[隷=隷(九)【元明】]`隷柯羅`[24]波=彼【宋】*,波十【元明】`波 柯羅`[*24]`波 `[死=死(十一)【元明】]`死娑`[隷=隷(十二)【元明】]`隷 婆羅婆`[底=底(十三)【元明】]`底喜羅 喜`[履=履(十四)【元明】]`履 喜隷 喜履`[隷=隷(十五)【元明】]`隷 喜羅 喜`[隷=隷(十六)【元明】]`隷 際`[*22]` \(吳音)`[底=底(十七)【元明】]`底 遮婆`[彌=彌(十八)【元明】]`彌 遮羅 遮羅`[禰=禰(十九)【元明】]`禰遏多`[底=底(二十)【元明】]`底 阿羅`[禰=禰(二十一)【元明】]`禰 尼摩`[第=第(二十二)【元明】]`第尼跋多`[禰=禰(二十三)【元明】]`禰 尼持 耶`[底=底(二十四)【元明】]`底 尼訶`[隷=隷(二十五)【元明】]`隷比摩`[隷=隷(二十六)【元明】]`隷輸婆`[禰=禰(二十七)【元明】]`禰婆羅`[尼=已【三】]`尼履底雉波`[禰=禰(二十八)【元明】]`禰 婆婆 毘呵婆`[禰=禰(二十九)【元明】]`禰 婆阿僧`[祇=祇(三十)【元明】]`祇 陀`[弭=弭(三十一)【元明】]`弭 毘富蠟 婆羅`[鞞=鞞(三十二)【元明】]`鞞僧柯羅里沙`[禰=禰(三十三)【元明】]`禰地隷 地地`[隷=隷(三十四)【元明】]`隷摩訶地地`[隷=隷(三十五)【元明】]`隷 耶奢婆`[底=底(三十六)【元明】]`底珊遮`[隷=隷(三十七)【元明】]`隷 阿遮`[隷=隷(三十八)【元明】]`隷 摩遮`[隷=隷(三十九)【元明】]`隷 婆摩遮`[隷=隷(四十)【元明】]`隷 地履陀`[地=地(四十一)【元明】]`地宿婆恥`[底=底(四十二)【元明】]`底 阿僧伽毘訶`[隷=隷(四十三)【元明】]`隷 阿僧伽尼訶`[隷=隷(四十四)【元明】]`隷 尼訶羅毘摩`[隷=隷(四十五)【元明】]`隷 尼訶羅輸頗`[尼=尼(四十六)【元明】]`尼 持`[梨=犁【三】]`梨他須`[弭=弭(四十七)【元明】]`弭 娑他`[弭=弭(四十八)【元明】]`弭 婆他摩婆`[底=底(四十九)【元明】]`底摩訶波羅`[陛=陛(五十)【元明】]`陛 娑曼 多婆羅`[陛=陛(五十一)【元明】]`陛毘富羅 波羅`[陛=陛(五十二)【元明】]`陛毘富羅 賴沙`[彌=弭【宋】,弭五十三【元明】]`彌娑羅多木`[唘=裔【宋】,裔五十四【元明】]`唘薩`[婆=跋【三】]`婆多羅阿㝹伽`[底=底(五十五)【元明】]`底阿那 支`[第=第(五十六)【元明】]`第陀羅尼陀羅`[尼=尼(五十七)【元明】]`尼尼`[柁=陀【三】]`柁多瞿諦`[隷=隷(五十八)【元明】]`隷莎`[呵=呵(五十九)【元明】]`呵」 「舍利弗!若有菩薩修行此陀羅尼呪,不思惟有為無為法、不說此法、不觀此法、不著此法、不作此法、不為得此法、不斷此法、不為增減、不見相應法不相應法、不見生滅、不見三世、不見退法不見聚散法、亦無所說,唯修念佛,不念色、不念相好不念非相好、不念戒不念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亦如是;不念種姓親友眷屬、住處非住處、至非至、不分別陰界入、不念智非智、不念自他清淨、眾生清淨非眾生清淨、不為自義不為他義、不念三業清淨、不念現在未來行清淨。舍利弗!此謂念佛,名取入一切諸法,名得一切諸法行方便陀羅尼,亦名修行第一義,亦名滿所樂此定,名一向為得菩提,亦名一切善根不由他修行法藏性,亦名覆相好陀羅尼,亦名覓方便陀羅尼,亦名度魔陀羅尼。舍利弗!此陀羅尼無邊行願,若當來菩薩得此義,成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速得無上道。何以故?此是一切諸佛功德藏,此是分別諸眾生行,故此陀羅尼名無所得行。」爾時世尊說此祇夜: 「汝等莫樂著,  一切諸法空, 於諸佛菩提,  亦莫起分別。 不計一切法,  有過及無過, 若能修`[此行=行此【三】]`此行,  速得陀羅尼。 聽此修多羅,  無盡亦無滅, 習智慧眾具,  當得無上道。 菩薩受持此,  陀羅尼法門, 能聞十方佛,  所說微妙`[教=法【三】]`教。 `[次=亦【三】]`次知第一法,  文字及句義, 如日月光明,  遍照無不盡。 菩薩了諸法,  其相亦復然, 此陀羅尼門,  攝一切諸法。 眾生有疑惑,  一切諸問難, 持陀羅尼者,  悉皆能解說。 於此菩薩智,  未曾有退減, 此是佛真子,  速得至菩提。 持陀羅尼者,  諸佛之所念, 眾生所尊重,  持陀羅尼故。 現身能得見,  八千萬億佛, 諸佛手所摩,  慰喻令安隱。 能於一`[日月=月日【三】]`日月,  受持陀羅尼, 億千劫中罪,  一切皆滅盡。 於無數劫中,  修習諸功德, 一月陀羅尼,  功德等於彼。 一切諸天魔,  無有能留難, 持此陀羅尼,  定慧諸功德。 一切諸佛法,  悉皆能總持, 說陀羅尼門,  有人決定信, 於未來世中,  必得無上道。 昔者然燈佛,  聞陀羅尼故, 為諸佛所記,  成道號然燈。 樂於一念頃,  見恒河沙佛, 亦樂知十方,  諸佛所說法。 受持陀羅尼,  悉得果所樂, 其人必有力,  淨諸佛國土, 光明及相好,  眾事皆具足。 無相無所著,  不求餘果報, 唯願與眾生,  速得無上道。 是故汝今日,  修行勤聽受, 未來必定得,  無上三菩提。」 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成就四法,當得陀羅尼。云何為四?不樂愛欲、不嫉妬、於一切眾生能捨一切、日夜思惟諸法無有惱恚。舍利弗!若菩薩成就此四法,得此陀羅尼。」爾時世尊說此祇夜: 「愛欲嫉妬,  是魔王法,  當入地獄,  行人應捨。 財法二種,  以施眾生,  日夜思惟,  不起惱恚。 若能如是,  得陀羅尼。」 「復次舍利弗!若菩薩成就四法!得此陀羅尼。何等為四?修阿蘭若行、持深法忍、不樂利養名聞、所`[受=愛【三】]`受之物一切能捨乃至身命。菩薩成`[就〔-〕【三】]`就此四法,得陀羅尼。」佛說此祇夜: 「修行阿蘭若,  善人所讚歎, 身心寂不動,  常住於林中。 燒頭不放逸,  藥起深法忍, 名聞及利養,  一切無所著。 清淨無染心,  以求無上道, 能捨諸所重,  妻子及身命, 不生悔悋心,  終當歸磨滅。 菩薩勤精進,  修上四種行, 如上陀羅尼,  不久必能得。」 「復次舍利弗!若菩薩成就四法,得此陀羅尼。云何為四?入八字義。云何八字?婆字入一切諸法無我義。羅字入相好無相好法身義。娑字入二義,愚人法智人法義。闍字入生老病死、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生不滅義。舸字入度業果報義。他字入持陀羅尼法,度空無相無作法界義。沙字賒摩他、毘婆舍那,賒摩他、毘婆舍那者,入如真實一切法義。屣字入一切諸法念念生滅、不盡不破,本來寂靜故。此八字義可知可入,此謂初入義。此陀羅尼法總名書已當受持,此第二入義。此法總名當半月半月誦憶,此第三入義。菩薩當以此陀羅尼教化讚歎今他歡喜,此第四入義。舍利弗!以此四法,令菩薩得此陀羅尼。」佛說此祇夜: 「書寫及受持,  思惟上八字, 半月常習誦,  教化諸眾生, 得近無上道,  最勝智慧處, 常見諸如來,  亦聞說妙法。」 「若有諸菩薩受持陀羅尼,獲四功德。云何為四?十方諸佛世尊常所護念、不為魔王之所障礙、身口意惡悉皆滅除、得無盡樂說。舍利弗!若有菩薩受持陀羅尼,得此四種功德。」佛說此祇夜: 「有諸佛護念,  眾魔不能沮, 三惡業消滅,  樂說辯無邊。」 爾時佛告舍利弗:「乃往古昔無數阿僧祇劫,是時有佛名寶吉光王如來應供正遍知,十號具足,出興於世教化眾生。此佛滅度,有轉輪聖王名持光明,七寶具足。彼王有子,名不可思議功德吉,年十六歲。彼佛滅後,聞說此陀羅尼,即於七萬世中不睡眠懈怠,七萬世中不貪王位、不惜身命及餘財物,七萬世中未曾寢臥一向坐禪,常聞九十億萬那由他諸佛所說法。既聞法已,佛記出家,過九十萬世得陀羅尼名取無邊門。得已為眾生說,於一生中教化八十億百千萬那由他眾生令住不退地,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時眾中有長者子名曰月蓋,從彼聞說取無邊門陀羅尼。聞已隨喜,以隨喜功德,為九十億萬佛之所授記:『汝於受持陀羅尼中最為第一,一切眾生聞汝所說悉皆愛樂,諸有問難無能壞者。汝於來世過三阿僧祇劫,教化諸眾生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時不可思議功德吉王子,豈異人乎即?無量壽佛是。長者子月蓋,然燈佛是。舍利弗!我昔及諸菩薩,聞說此陀羅尼聞已隨喜,以此善根四百萬劫不生惡趣。是故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樂速得菩提,當隨喜此取無邊門陀羅尼及勤精進。何以故?菩薩成就住不退地,當得三菩提故。何況有人書寫讀誦受持解說,唯除諸佛無能說此功德邊際。」佛說此祇夜: 「過去無數劫,  有寶吉如來, 出世化眾生,  有無量利益。 彼佛涅槃後,  有轉輪聖王, 子名功德吉,  年始十六歲。 於如來滅後,  聞說陀羅尼, 即於七萬世,  無睡眠懈怠, 不貪著財物,  王位及身命。 聞九十億萬,  那由他`[諸=支【明】]`諸佛, 所說妙法門,  一心能聽受。 如來即記彼:  過九十萬世, 得陀羅尼法,  名取無邊門。 得已為人說,  利益無數眾, 皆令住不退,  無上三菩提。 長者子月蓋,  聞說陀羅尼, 起隨喜功德,  諸佛為`[受=授【元明】]`受記: 汝受陀羅尼,  是最為第一。 若為他人說。  無不愛樂者, 若人有問難,  無有能破壞。 汝於未來世,  過三僧祇劫, 所可化眾生,  當得無上道。 長者子月蓋,  然燈如來是; 先所說法師,  即無量壽佛。 我及諸菩薩,  昔聞陀羅尼, 四百萬劫中,  不生諸惡趣。 菩薩若欲得,  無上遍知道, 當勤行精進,  隨喜陀羅尼。 所以然者何?  住不退轉`[故=地【三】]`故。 若能隨喜者,  功德已如斯, 何況書讀誦,  解說其義者。 假`[設=說【明】]`設有七寶,  滿恒沙世界, 如此布施福,  不可得相比。 是故有智人,  應當勤精進, 聽受陀羅尼,  以求無上道。」 「舍利弗!若菩薩受持此陀羅尼,有八夜叉住在雪山,日夜守護為增壽命。云何為八?勇猛夜叉、堅固夜叉、自在夜叉、那羅延力夜叉、法用夜叉、不可繫夜叉、曲齒夜叉、善肩夜叉。舍利弗!是八夜叉常守護彼。受持陀羅尼人,若淨洗浴著新染衣,常習經行,於諸眾生不生害心,常自思惟此總持法,彼諸夜叉速來守護。復有八大菩薩在欲天住,彼`[當=常【三】]`當護念受持陀羅尼者,其名曰:光明菩薩、慧光明菩薩、日光明菩薩、教化菩薩、令一切意滿菩薩、大自在菩薩、宿王菩薩、行意菩薩,彼諸菩薩得陀羅尼。若菩薩得陀羅尼,當成實願知恩。菩薩若持陀羅尼,當得真實法與眾生共之。若菩薩受持陀羅尼,當具足功德,成就深慧。」佛說此法,三十百千億那由他菩薩得此取無邊門陀羅尼,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八毘婆羅數諸天及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長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名此經?云何受持?」佛告舍利弗:「此經名取無邊門陀羅尼,汝當受持。亦名菩薩一向所行,汝當受持。亦名除一切諸魔,汝當受持。亦名得一切智,汝當受持。」爾時舍利弗及諸菩薩、天、龍、夜叉、揵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舍利弗陀羅尼經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9 冊 No. 1016 舍利弗陀羅尼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