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096 \[No. 1097, cf. No. 1092(Fasc. 1)] `[【原】麗本]`不空羂索陀羅尼經序 `[福壽寺〔-〕【宋】,翻經筆受【元明】]`福壽寺沙門波崙撰 若夫此經,乃該二諦而無遺、括因果而斯盡,可謂引萬行之導首、進菩提之神足,超生死之靈翼、昇涅槃之聖翮。信知法門幽密、教旨沖玄,非世智之能議、匪聰辯之所測。有大菩薩號觀自在,大悲周於十方,愍法界之群迷,故說此經示其正路。斯乃久成正覺,是能仁之本師,故能十方法界莫不現身,普應群機隨緣化益。若其聞名滅罪,如日銷於薄`[氷=霜【三】]`氷;禮念蒙恩,似月敷於蓮蘂,巍巍蕩蕩,聖德高玄,事超言說之端、理絕思量之表。余雖愚暗,`[少=劣而【三】]`少慕法門,巡歷兩京,尋參善友,每念總持如飢若渴。於大周聖曆三年,歲次`[戊=庚【明】]`戊子三月庚戌朔七日景辰,幸得此經,如死再生。是西京寶德寺僧`[惠=慧【三】下同]`惠月,與常州正勤寺大德惠`[琳=林【元明】]`琳`[叱=吒【元明】]`叱于智藏等數人,共請北天竺嵐波國婆羅門大首領李無諂,以同翻梵本不空羂索經一十六品合為一卷,將就北天竺迦濕彌`[囉=羅【明】]`囉(二合)國婆羅門大德僧迦彌多囉(二合)以同勘梵本。久視元年八月景午朔十五日庚`[申=戌【三】]`申,勘會粗畢則擬將進。此十六品斯土未行,曾聞隋朝所翻別本六十三紙,未嘗見也。所願皇基永固德覆十方,金枝瓊蕚欝茂常榮,三大願力劫劫無窮,四弘誓心生生無盡,苦海傾竭、三寶永存。恐時代遷遠聞者生疑,故述拙言序之云爾。 不空羂索陀羅尼`[經=經卷上【宋】,經(末後第十七品沙門慧日續翻)【元明】]`經 `[北=唐天后代北【宋元】,唐北【明】]`北天竺婆羅門`[大首領〔-〕【三】]`大首領李無諂譯 讚歎品第一(都合總有一十六品,除根本大陀羅尼外,總有二十七陀羅尼) 一切明主不空`[羂索〔-〕【三】]`羂索自在王陀羅尼第一(已下諸呪,那謨兩字皆上音讀,傍注小字皆依本寫,不宜著行此是注音也) 陀羅尼呪曰: 「那(`[16]上=上音【明】*`上)謨囉怛那(二合)怛`[羅二合=囉【三】]`羅(二合)夜耶(一) 那(`[*16]`上)麼阿彌(`[*16]`上)跢婆(`[18]去=去音【明】*`去)耶(二) 跢他伽跢(`[*18]`去)耶(三) 那(`[*16]`上)麼阿`[梨=𠼝【三】]`梨耶(二合)(四) 跋`[嚧=盧【宋元】,羅【明】]`嚧枳帝(五) 攝皤(二合)囉(`[*18]`去)耶(六) 菩(`[*18]`去)提薩埵(`[*18]`去)耶(七) `[摩=麼【明】]`摩訶薩埵(`[*18]`去)耶(八) 摩訶迦嚧尼迦(`[*18]`去)耶(九) 怛姪他(十) 唵(十一) 阿謨伽(十二) 鉢囉(二合)底訶跢(十三) 虎`[22]吽=𤙖【三】*`吽(二合,下同)(十四) 虎`[*22]`吽(十五) 泮吒(吒半音)(十六) 莎訶`[十七〔-〕【明】]` \(十七)」 「此名祕密一切明主不空自在王陀羅尼。受持此呪,誦則成誦一切明呪,及悉能作一切事業。」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復說:「不空羂索心呪,名為不空成就之法,悉能淨除無量無邊世界業障,積集無量福德資糧、增長善根,皆悉能生無邊智慧,神通境界超過得入,善巧方便六波羅`[蜜=密【宋】]`蜜滿足,增長一切菩薩力、無所畏、不空佛法及四聖諦、神足、根、力、覺、道、得定因緣、解脫三昧、三摩鉢底。能令見者修習成就聲聞緣覺佛地智慧威德之力,成就聰明福德吉祥勤勇精進勢力辯才具足,騰空隱形自在持呪仙位,具足世樂多財富貴。成就賢瓶如意珠法,緊羯囉、制擿迦降伏,出於伏藏、入窟、安善那藥悉能療除一切諸病鬼魅所著。呪結壇法降伏諸龍及男子婦人童男`[女等=童女【三】]`女等,祈雨止雨、災疫銷滅降伏。能成一切諸事,興一切福、滅一切罪。成就無邊門陀羅尼三昧,得於最勝廣大之法。此大不空羂索明呪王法,常為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伽【三】]`迦、部多、鞞𡅏(二合)多、毘舍闍、鳩槃`[3]茶=荼【三】*`茶、囉剎娑、七耀諸宿、毘那夜迦、苾近那等之所供養,禮拜讚歎皆稱吉祥,常為釋梵護世四王、成就呪仙諸仙之眾供養隨喜信受加持,獲得修行讚歎稱說,恭敬尊重供養一切供具,而為供養承事而住。」已說`[第一讚歎品=讚歎品第一【明】]`第一讚歎品竟。 `[5]不空羂索〔-〕【明】*`不空羂索明主呪王受持成就品第二 爾時復說受持之法:「欲持呪者,當淨洗浴、著新淨衣,受持菩薩律儀之戒,住於慈心,以大`[悲=慈【明】]`悲意樂真實語、除於貪垢、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誠心質直不諂曲心,願樂福德、除貪瞋癡,當知報恩。常當洗浴,誦呪,念佛法僧,勿令忘失。設廣大供養觀自在菩薩,散花,末香燒香塗香,鬘幢幡蓋而為莊嚴。當於彼前一心堅固意樂信心,誦於聖者不空羂索心王之呪一百八遍,入於不空陀羅尼定,作蓮華印,默然而住莫語,則得成就。世尊觀自在菩薩則於夢中現比丘身婆羅門身、或現童男身、或現王身、或現大臣身,作如是身而來示現,讚言:『善哉善哉!摩訶薩埵!汝今已能攝護教法,已成所願。更何所求?』若其呪`[師=者【三】]`師所須之願應當求之,如其所欲呪得成就,隨所作事速得成就,一切業障盡得銷滅,永斷一切地獄畜生惡趣之`[處=處得生善處【三】]`處,此人則得智眼清淨念得增長,常為諸天`[作其=隨作【三】]`作其同伴,為除障礙所作之事令得成就,亦令其人勇猛精進呪得成就,一切善願皆得成就,不為天魔外道怨家之所降伏,恒為聖者之所讚歎。囉闍大臣婆羅門居士等一切眾人之所愛敬禮拜供養,一切眾人之所稱`[讚=歎【三】]`讚,恒為一切恐怖之人作歸依處,一切善人之所依信。若常誦者,身口意中積集惡業皆得`[11]消=銷【三】*`消滅。若誦一遍,則得衣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皆得殊勝,終不乏少,得壽命長,少病少惱。」`[第二受持成就品=受持成就品第二【明】]`第二受持成就品竟。 `[*5-1]不空羂索〔-〕【明】*`不空羂索明主呪王見成就品第三 「若欲親見觀自在者,彼當往詣阿蘭若處、或阿蘭若寺有塔之處、或於園苑、或於河邊、或於山林。往詣彼已,受持齋戒菩薩律儀,三曼`[*3-1]茶=荼【三】*`茶羅三輪清淨,入於三昧定陀羅尼,著新淨衣住四梵處,於尊者乞布施歡喜。乞歡喜已,先當供養觀自在菩薩。供養已竟,於彼空閑寂靜之處清`[淨=靜【明】]`淨房中,以俱舒草(云吉祥草)作為座具。坐已,誦於不空羂索心王呪,心不動搖,實莫餘念,以晝繼夜,`[乃=及【三】]`乃至空中出恐怖聲時,持呪者不應恐怖、不應離坐,待於空中聞音樂聲。聞其聲已,不應驚怪,亦勿觀看,但當誦呪。乃至天雨妙曼陀羅、摩訶曼陀羅、紅色蓮華、青色蓮華、白色蓮華、分`[*3]`茶利華亦不應起,乃至觀自在菩薩自求讚言:『善哉善哉!持呪仙人!汝已供養承事於我。此呪汝今已成就竟。更何所求?』爾時當起,於世尊觀自在菩薩前,以用`[香花=花香【三】]`香花、上味飲食、生粳米等而為供養。右旋遶已,禮足請言。如所願求而當求之,一切皆與此為成就。」見成就`[品=品第三【三】]`品`[已〔-〕【明】]`已竟。 `[*5-2]不空羂索〔-〕【明】*`不空羂索明主呪王成`[就〔-〕【三】]`就像法品第四 爾時復說造像之法:「與其畫師授於八戒令淨持齋,當於不截淨白㲲上畫觀自在菩薩形像,諸彩色中不得著膠。作髻髮色如蓮華藏,面上三眼,白縠絡身,披黑鹿皮,綬帶繫腰。身有四手,左上一手執持蓮華、左下一手執持澡罐,右上一手執持數珠、右下一手垂於向下作施無畏。著天妙衣,一切嚴具以為嚴身,立蓮華上。百千光明莊嚴頭冠,并散雜花令有威德。半月瓔珞瓔珞其身,耳璫臂釧及以手釧而為莊嚴。作歡喜面,其頂上持阿彌陀佛。造此像已,白月八日十五日,以吉宿日無雲無風日,或於春時或當秋時,先於城外淨料理地,除去瓦石棘骨惡物。其地平正不高不下,其土白色,或有青草、種種花樹果木、稠林茂盛之處,流泉浴池周遍有處,而作方壇,以五色粉布之好畫。言五色者,`[一=一者【三】]`一青、`[二=二者【三】]`二黃、`[三=三者【三】]`三赤、`[四=四者【三】]`四白、`[五=五者【三】]`五淺草色,所謂石灰、赤土、雌黃、金精及以金土。以如是等五色之粉,用嚴其壇。壇作四門,此門則是四吉祥門。又作商迦(此云白螺)及難提迦室哩(二合)伐蹉(西國萬字)及滿瓶等(以色布地作於瓶形),於壇中心作蓮華池,池中具作種種蓮華及諸雜鳥鵝雁之類`[充=遍【三】]`充滿其中。於其池中安置尊像(其池亦以彩粉布地),以種種花、花鬘、末香、燒香、塗香及幡幢蓋建立壇中。於壇四面各置一瓶,或金或銀或銅或瓦。於其瓶中滿盛淨水,又以種種`[諸=眾【三】]`諸花樹枝插於瓶口,以繒`[帛束=束帛【明】]`帛束(以繒帛束瓶中樹枝),并一切藥寶珠金等盛`[其=於【明】]`其瓶內,彩畫瓶上極令妙好。又於壇內散種種花及稻穀花,插眾花樹充滿壇中。張於白帳於壇四面,各令一人守護其壇。其持呪者香湯洗浴、著新淨衣,每日三時受三律儀,於觀自在菩薩前獻白食供養,所謂乳酪及酥蜜等。燒沈水香、檀香、`[酥=蘇【三】]`酥合、龍腦香等。燒供養已,持呪之人結`[加=跏【明】]`加趺坐,作蓮華印當心合掌,禮拜一切諸佛菩薩已,`[6]即=則【三】*`即當誦呪。 「第二呪曰: 「唵(一) 阿謨伽鉢囉(二合)底`[呵=訶【三】]`呵(`[*16-4]上=上音【明】*`上)`[跢=哆【三】]`跢`[二字明本白缺]` \(二) 囉(`[*16]`上)叉`[10]二合〔-〕【三】*` \(二合)`[囉=囉(上)【宋元】,囉上音【明】]`囉叉`[二合上〔-〕【三】]` \(二合上)麼麼(三)(自稱名某甲)虎𤙖(二合)(四) 泮吒(吒半音)(五)」 「此呪用結頂上`[髮髻=髻髮【三】]`髮髻。」 「第三呪曰: 「唵(一) 阿謨伽`[槃=盤【三】]`槃陀(二) 虎𤙖(二合)(三) 虎𤙖(四) 泮吒(吒半音)(`[五〔-〕【三】]`五)」 「此呪結壇。」 「第四呪曰: 「唵(一) 阿謨伽鉢囉`[*10-1]二合〔-〕【三】*` \(二合)底訶(`[*16-6]上=上音【明】*`上)跢(二) 菴虎𤙖(二`[合=合音【宋元】]`合)(三) 泮吒(吒半音)(四)」 「此呪結界。」 「第五呪曰: 「唵(一) 阿謨伽(二) 帝𡅏(二合)路計也(二合)(三) 毘社耶迦囉摩(四) 虎𤙖(二合)(五) 泮吒(吒半音)(六)」 「應`[以=用【三】]`以此呪結四方界。」 第六呪曰: `[(唵(一)阿謨伽囉叉(二合二)莎(去)訶(三)呪自身)十七字【大】∞(唵(一)阿謨伽虎𤙖(二合)佉(二)此呪護同伴)十六字【三】]`「唵(一) 阿謨伽囉叉(二合)(二) 莎(`[*18-7]去=去音【明】*`去)訶(三)」 「呪自身。」 第七呪曰: `[(唵(一)阿謨伽虎𤙖(二合)佉(二)此呪護同伴)十六字【大】∞(唵(一)阿謨伽囉叉(二合二)莎(去)訶(三)呪自身)十七字【三】]`「唵(一) 阿謨伽虎𤙖(二合)佉`[20]二〔-〕【三】*` \(二)」 「此呪護同伴。」 「第八呪曰: 「唵(一) 阿謨伽陀摩陀摩(二) 虎𤙖(二合)(三) 泮吒(吒半音)(四)」 「應以此呪呪香燒之。」 「第九呪曰: 「唵`[一〔-〕【三】]` \(一) 阿謨伽訖哩(二合)訶拏(二合)訖哩(二合)(二) `[虎=訶拏二合虎【宋】,訶拏二合虎【元】,訶拏二合二虎【明】]`虎𤙖(二合)(三) 泮吒(四)」 「應以此呪呪花飲食然後供養。」 「第十呪曰: 「唵(一) 阿謨伽毘社耶(二) 虎`[*22-2]吽=𤙖【三】*`吽(二合)(三) 泮吒(吒半音)(四)」 「作一切事應誦此呪,時持呪者誦呪乃至觀自在像動搖為限。呪者勿怖,但當誦呪乃至煙出,亦當誦呪乃至火然。若動得富,煙出得官,若火然時則得騰空。此為`[二=三【三】]`二種成就之法。若火然時亦莫起坐,觀自在菩薩`[*6-1]即=則【三】*`即自現身,安慰呪者所須`[*6]`即與。其人證得菩薩三昧,得不退轉無上菩提,`[現身=現此身中【三】]`現身得宿命智,更得無量百千功德。」`[成就=觀【明】]`成就像法品第四`[26]已〔-〕【明】*`已竟。 `[*5-3]不空羂索〔-〕【明】*`不空羂索明主呪王成就緊羯羅品第五 爾時復`[說=說受持【三】]`說成就緊羯羅法:「若欲受持緊羯羅者,聖者不空羂索緊羯羅,一切作事悉皆成辦。作於夜叉童子之形,瞋面怒目,髮赤黃色向上聳竪猶如火焰,鼻作䐔䏲,狗牙上出,吐舌舐脣,身有兩臂,著`[青=赤【三】]`青色衣持索,一切嚴具以為莊嚴。蒭麻布上畫其形像。白月八日或十四日持八戒齋,於其夜中詣四衢道或空室中安置其`[幀=㡧【元明】]`幀,以花、花鬘、末香、燒香、塗香供養,應自護身,除血肉外一切飲食及以資具而用供養。供養既已,當於其前應誦不空羂索`[呪王=王呪【三】]`呪王一百八遍。時緊羯羅則來現前,隨所處分依命`[而=則【三】]`而作。若須驅使令其問事,`[*6-3]即=則【三】*`即詣彼所,如其所見所聞之事如實來報。若不驅使,彼當日日與持呪者一百金錢。得已,為佛法僧用却,不應慳悋,勿向人說,不得憎嫌,勿作不淨,恒常供養`[隨=隨能【三】]`隨所辦`[食=飲食【三】]`食供養。常自食時每常須先出食分與之,所飲之味亦先出與,必不得忘。忌貪瞋癡,皆當捨離。常當實語法語,不為聖者之所譏嫌。於一切眾生常生慈心利益之心。唯當一心敬事於觀自在菩薩,勿念餘事。常以眾花、末香、燒香、花鬘、塗香、衣服、幢蓋及幡供養,亦應常當知恩報恩。如是日日五百眷屬,恒以一切飲食資具、花鬘塗香,盡其壽命終不乏少。所須去處則能`[得=持【三】]`得往,所須之物則能將來,此為成就。」緊羯`[羅=羅法緊羯羅【三】]`羅品`[法〔-〕【三】]`法第五`[*26-1]已〔-〕【明】*`已竟。 不空羂索明主呪王成就制擿迦品第六 爾時復說制擿迦法:「若欲受持制擿迦者,彼人應作不空羂索制擿迦像。作童子形,歡喜相貌,頭上五髻,一切嚴具以為莊嚴。從觀自在菩薩所生。或用木作,亦以白檀或紫檀、香`[檀=柏【三】]`檀木、天木,亦用金銀或畫絹上,用此等`[成=盛【三】]`成。著緋赤衣。以胡`[燕=烟【三】]`燕脂,不得著膠。以朱`[砂=砂共【三】]`砂和欝金根及欝金香,畫其身相令悅人意。歡喜笑面,面黃白色,而作兩臂,其一手把阿摩羅果、一手把花。作此像已,持齋住慈心,應將安置自住室內,以種種花香、末香、燒香、塗香、花鬘、飲食、燈等供養竟已,對於彼前,應誦不空羂索王呪一千八遍,則得成就。制擿迦驗亦當現身,則得自在,隨所處分依命`[*6-4]即=則【三】*`即作,所見所聞皆來相報,隨所驅使受教來去,悉為能成一切事業,所應作者悉皆能成辦一切利益,亦能與財。意樂去處則能將去,及能將來所住宅舍,亦為掃灑又為泥地。所有之事悉報令知。常說好事令其歡喜,所有惡事不悅意者,`[能令消滅=悉能銷除悉令銷滅【宋元】,悉能消除悉令銷滅【明】]`能令消滅一切罪障不祥災疫,亦能消除一切病厄。若服一切毒,悉能`[*11-1]消=銷【三】*`消毒,毒不能害。所有一切願者悉令滿足,常為呪者積集一切福德資糧,一切罪障悉`[得=令【三】]`得`[*11]`消滅。如忠孝子受父教命等無有異,所欲皆與。其持呪者若其常欲快樂利益,莫生憎嫌心亦勿輕慢,身行清淨常當洗浴,常當念誦、常當供養、常當實語,慈心哀愍一切眾生,於佛法僧一心敬信。常應供養觀自在菩薩,應以眾花、末香、燒香、鬘等之物。又常供養其制擿迦。常自食時,以諸飲食先出食分與制擿迦。又以花香、燒`[香=香眾花【三】]`香、鬘等與制擿迦,不得一日而有廢忘,常當憶念。若不爾者,縱得法成不受驅使,`[*6]`即自隱沒不能現伏,亦不為作一切事走去。故持呪者常莫放逸,常當勤求實勿懈怠,勤求受法及大聰明,勿令忘失菩提之心。應當隨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禪定精進【三】]`精進、禪定、智慧,遠離貪垢,常畏後世,恒生慚愧,心常在定,一切呪法等皆受持。如是成就,終無有異。」制擿迦品第六`[*26-2]已〔-〕【明】*`已竟。 `[*5-4]不空羂索〔-〕【明】*`不空羂索明主呪王成就賢瓶`[法〔-〕【三】]`法品第七 爾時復說呪賢瓶法:「若欲受持,其持呪人先求善人以為同伴。先如法住十善道已,然後一切宮殿空室、林地方所閑無人處,或於往昔人得道處,於中修理作壇之所極令平正,清淨浴身、著新淨衣,吉祥持齋,服乳大麥,當護同伴然後泥壇。應以香葉、雄黃、赤土、紫檀等末用布規界。其壇方正,開作四門。於四方作四天王形,身著衣甲,一切嚴具而為莊嚴,持刀弓箭。又於四面作諸器仗,當於東方作金剛杵、南方作螺、當於西方作圓頭杵、北方作釋枳底(二合)幡(竿上繫幡)。又於北方作螺、輪、盆蓮花等物。其壇四角懸赤色幡,散雜色花。正壇中心置其賢瓶,種種彩色以畫瓶上,又以花絛繫其瓶項,蓮花及水充滿其中,上妙香藥諸名果子及五穀子、金銀寶珠亦置其中,賢瓶四面周遍行列乳糜及酪蜜餅酥餅。簡取五人膽勇不怯有威德者,堪可委付有信之人,以結為伴,執刀正立守護四方。令一人近持呪人邊,持諸器仗以充驅使,而為供養供給。令`[淨洗=其淨【三】]`淨洗浴著新淨衣,隨持呪者所有處分,依`[命=令【三】]`命`[*6-6]即=則【三】*`即作終不違背。應作擁護是持呪者,應依如法建立壇已,於其四方行列飲食以為供養,唯除酒肉。於此壇內當賢瓶前,敷俱賒草(云吉祥草)以為坐具,草上坐已,持散粳米燒香供養,以此呪結一切方界。 「第十一呪曰: 「唵(一) 阿謨伽波奢(二) 阿鉢囉(二合)底訶(`[*16-7]上=上音【明】*`上)`[哆=跢【三】]`哆(三) 帝`[𡅏=唎二合【三】]`𡅏路計也(二合)毘社耶(四) 囉(`[*16]`上)叉囉(`[*16]`上)叉麼麼(`[自=曰【元】]`自稱名)(五) 虎`[*22-3]吽=𤙖【三】*`吽(二合)虎`[*22]`吽(二合)(六) 泮吒(吒半音)(七)」 「亦以此呪當護自身及於同伴,則作大印,應誦聖者不空羂索心王之呪一百八遍。誦此呪時,一日一夜或三日三夜斷食誦之。所有障礙毘那夜迦悉皆恐怖,不作障礙。其持呪者必須心定,不應驚恐,默然誦呪,乃至南方聞於可畏夜叉之聲。聞此聲時,取白芥子則呪七遍,向彼散`[11]抗=打【元明】*`抗其聲,`[*6-7]即=則【三】*`即得`[*11-3]消=銷【三】*`消除止息,終不敢而更作障礙。南方既爾,東西北方亦如是`[*11]`抗,一切障礙皆悉`[*11]`消滅。」 「第十二呪曰: 「唵(一) 阿謨伽(二) 阿鉢囉(二合)視跢(三) 訶(`[*16-10]上=上音【明】*`上)`[那訶=那上訶上那【宋元】,那上音訶上音那【明】]`那訶(`[*16]`上)(四) 虎𤙖(二合)(五) 泮吒(吒半音)(六)」 「以此呪呪賢瓶`[*6-8]即=則【三】*`即動。若欲示現成就相時,`[其=甚【宋】]`其持呪者心莫動搖,亦不應起勿`[擬=破【三】]`擬廢坐,但當誦呪令彼賢瓶有大利益同摩尼寶珠,能與一切所願。極難受持,若得成就有大威力,能得神通與於安樂,一切富饒令能積集,一切福德令其增長,是故受持勿使放逸莫令空過。若其賢瓶出火然焰或若搖動亦勿驚怪,乃至從瓶吐出金銀、摩尼寶珠、種種瓔珞及種種色殊妙衣服、莊嚴之具,吐出殊妙端正采女、童男童女、天勝丈夫具妙相者,吐出`[張=帳【三】]`張乘及坐、宮殿`[園苑=苑囿【明】]`園苑、城邑村巷大路、象馬`[車〔-〕【三】]`車輅、步人及飲食、燒香、花鬘、塗香、幢蓋及幡,出生音樂歌詠之聲,其持呪者亦不應起。乃至其觀自在菩薩變作普賢菩薩身形,從其賢瓶與諸菩薩眷屬出時,`[先=光【三】]`先所出者由此神力悉皆隱沒不復更現,唯有普賢菩薩眷屬現住,讚言:『善哉善哉!持呪仙人!汝今已得成就此呪。隨何所求,皆當與汝。』時持呪者`[*6]`即起合掌,右遶作禮。禮已白言:『`[惟=唯【三】]`惟願世尊以此賢瓶垂授與我。』則時聖者普賢菩薩告呪者言:『汝當`[受=授【三】]`受取,隨意受用。』呪者受已,置於頭上,又置地上,則以花香燒香花鬘而用供養。尋當發願:『歸命世尊!令我及其同伴滿足一切諸願。』說此語已,隨欲去處潛隱而去。其賢瓶者,隨持呪`[者=人【三】]`者所欲之形,隨意而變此為成就賢瓶之法。」賢瓶品第七竟。 `[*5-5]不空羂索〔-〕【明】*`不空羂索明主呪王成就使者品第八 「若其欲得降伏使者,彼持呪人畫一使者作小兒形,一切嚴具以為莊嚴。作歡喜面,頭上五髻,`[身形=形貌【三】]`身形可喜,著黃色衣,手執蓮花,身黃白色遊行空中。置祕密處,於精舍中,白月八日或十四日,受持齋戒,香湯洗浴、著新淨衣,以眾香花、燒香、末香、塗香、花鬘、燈明、飲食供養彼已,當於彼前結`[6]加=跏【明】*`加趺坐,誦不空羂索王心呪一百八遍,則來現前問呪者言:『欲求何願?我當與汝。』呪者告言:『我今須汝充為侍者受我教命。』彼作是言:『所有教命我悉為作,作者成辦。』從是已後所有教命悉為成辦,終不敢違,皆依命作。常當供養,不敢輕慢。呪者每欲喫飲食時,常`[當=須【三】]`當為彼先出食分與彼,然後自當喫食,必不得忘。若如是者,則得歸伏,能與財物、能示伏藏,隨所須物彼皆將來,有所見聞皆向耳中而來告示說之令知,`[終=終不乏少所須之物皆令憶知終【三】]`終不乏少所須之物,皆令憶念前生之中所有事務。過去未來現在之事若其問者,`[皆悉=悉皆【三】]`皆悉為說終無不實。」已說使者品第八竟。 `[*5-6]不空羂索〔-〕【明】*`不空羂索明主呪王取伏藏品第九 「若欲須出伏藏之時,先自護身。應往`[10]塜=塚【宋元】*`塜間取於未壞男子死屍,身無傷損無炙瘢者,與洗浴已,以香花鬘供養彼屍。以用酥油摩其脚掌,誦呪乃至待彼起語,白言聖者:『有何教命欲令我作?』呪者則與紙筆并墨,悉令抄取伏藏所在。隨其方處城邑聚落及村等名并其取法,若其能呪一一子細悉皆為抄。若不用抄,則語彼言:『汝當為我自出將來。』彼聞此語,則自為出將其物來,所得之物悉皆受用。為佛法僧當布施與一切眾生,彼當數數將寶物來;若不`[受=將【三】]`受用施佛法僧、沙門婆羅門及窮乏者,則更不得成就此法。若不能往詣`[*10]`塜間所起死屍者,若先曾聞有伏藏處,當於夜中往詣彼所,與親密人堪委誠信、避罪求福、有所知解、和順善者結為同伴。先當自護,然後然於`[酥=蘇【宋】]`酥燈,當誦不空羂索王呪一百八遍,以賒彌木(此云`[狗=枸【明】]`狗`[杞【CB】,𣏌【大】]`杞)為柴然火,尋發願言:『今為一切永離貧窮故發遣彼。』`[彼〔-〕【三】]`彼當昇空而往詣彼大伏藏處,至彼而住,其火熾然而得不滅。待持呪者到知藏處,結界決定,然後始滅。住伏藏上令同伴掘,掘到處已,則以乳粥及胡麻粥供養藏神,則取其物分為三分:一分自用,其第二分`[與=為【明】]`與同伴用,其第三分與共同伴布施三寶。自所取分應當布施一切眾生,悉願同用。由是自分布施與故,取終無盡,盡其壽命終無變異。」說取伏藏品第九`[已〔-〕【三】]`已竟。 `[*5-7]不空羂索〔-〕【明】*`不空羂索明主呪王入窟品第十 「若欲入窟,其持呪者與於善人結為同伴,護身入`[山=出【三】]`山至於窟所(窟謂阿修羅住窟也)。其窟中有香水流出,有靈異者、眾人共知曾成就者。應於白月十五日時,持齋清淨、香湯洗浴、著`[新=新白【三】]`新淨衣,如法作醮(子了`[反=切【明】]`反,燒物也),誦於不空羂索王呪,乃至窟開不須恐怖亦勿停誦,乃至有其采女出`[見=現【三】]`見,持香花鬘作如是言:『持呪仙人!善來。受我此`[香花=花香【三】]`香花。』時持呪者未應`[*6-10]即=則【三】*`即受,待其三請然後告言:『姊妹!善來。姊妹若能攝受我者,汝可與我同伴共之。』`[是=其【三】]`是時同伴隨愛采女則把其手,把取得者則為其妻,一切所欲皆令具足,自在為作僕使之人。隨欲去處而則能去,隨所欲作種種身形悉皆能作,還得年少如天童子,同共遊戲受諸快樂,不捨人身則得天身,得成呪仙。其持呪者但當誦呪,乃至一切勝上采女,有五`[百〔-〕【三】]`百眷屬圍繞出來,持衣塗香莊嚴之具,恭敬供養禮拜,白呪者言:『善來。聖者!願領受此衣及塗香莊嚴之具,哀愍我故。』乃至三請,然後呪者為法故受。纔得受已,則與采女隱沒不現,得成持呪轉輪聖王,捨於人身則得天身,又得一切持呪仙等禮拜其足,咸以吉祥言讚歎之,建立百千幢蓋幡等,又復奏於種種音樂、出妙音聲,聞者皆得受天自在安隱快樂,念佛之心終不忘失,菩薩之行亦不休廢,得宿命智永離惡趣,不為慾酒之所醉亂,常得見佛及諸菩薩,悉能成就無量眾生,令其住於菩提道中,能入三昧得不迷惑智陀`[1]羅=囉【三】*`羅尼。」`[已【CB】,巳【大】]`已說入窟品第十竟。 `[*5-8]不空羂索〔-〕【明】*`不空羂索明主呪王成就安善那藥品第十一(若具足言蘇毘羅安善那大重,似於銀𨥥`[也〔-〕【三】]`也) 「若欲成就安善那藥者,其持呪人當取雄黃、牛黃、蘇毘`[*1-1]羅=囉【三】*`羅安善那三物合裹。當於白月十五日時,持齋清淨、香湯洗浴、著新淨衣,廣大供養觀自在已,憶念諸佛。當於彼前結`[*6-1]加=跏【明】*`加趺坐,誦聖者不空羂索心呪一百八遍。待其`[裏=裹【三】]`裏中烟相出已,然後塗壇。菩提葉上置其藥裹,誦呪乃至火`[烟=焰【三】]`烟熾然放光燒融,應知令我安善那藥法成就竟。則時應當結四方界及護自身,出取其藥,當以此呪呪於其藥(`[其呪則是第十三=用第十三品也【明】]`其呪則是第十三) 。 「第十三呪曰: 「唵(一) 阿謨伽(二) 阿鉢囉(二合)底訶跢(三) 虎𤙖(二合)(四) 闍(`[*18-8]去=去音【明】*`去)皤(去二合)羅(五) 闍皤(二合)羅(六) 泮吒(半音)(七) 莎`[去〔-〕【明】]` \(去)`[7]呵=訶【三】*`呵(八)」 「呪`[已【CB】,巳【大】]`已當取安善那等,共磨石上細研為末。用塗眼中能見伏藏,則得隱形,隨願去處出入自在,無有一人而能得見。悉皆得見一切菩薩,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及諸眾生,天趣地獄畜生之趣生時死時,亦皆得見作罪作福。於一切處皆得自在,得其供養,見一切窟、一切龍宮,亦皆能現一切之身,意願去處悉皆能往在於彼處。以神通定力得神通地神通而去,乃至見佛得蒙授於無上正等菩提之記。得菩提記、一切菩薩最勝智慧善巧方便,獲得一切禪定三昧及自在,得一切諸根力菩提分,皆得成就具足十力,得一切呪陀羅尼力得無所畏,是名成就。」安善`[那=那藥【三】]`那品第十一竟。 `[*5-9]不空羂索〔-〕【明】*`不空羂索明主呪王禁諸鬼神所著品第十二(應云禁諸惡鬼神所著品,譯者存略`[之也〔-〕【三】]`之也) 「若心清淨、信心精進、作於善業、諸眾生等下疑惑者,當得成就。清淨眾生知恩,決定求成就者,謂諸菩薩,非凡夫人之所能也。是故世尊告阿難言:『`[摩=麼【三】]`摩尼、呪、呪藥,是三種有不思議力,諸佛境界不可思議。』若誦此呪一百八遍,一切事`[皆=皆得【三】]`皆成就,永離一切著病患者。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誦其不空羂索呪,唯泮吒(半音)字能除一切壯熱之氣。以緋線呪二十一遍,一`[呪=遍【三】]`呪一結二十一結繫,一切病壯熱除差,一切七曜皆當擁護,終不惱亂亦不橫死。次說呪法。若欲`[燎=療【三】]`燎治四日一度熱發病者,作一方壇於中散花,令其病者坐向壇中,呪鑌鐵刀,誦不空王呪三遍已,又以溲麵作彼病兒形,用其刀截,彼當恐怖,得見不空病則除差。若欲禁人,彼當洗浴,著新淨衣,先自護身。以牸牛糞塗作方壇,以色畫壇令規齊整,散花壇中當以白食獻供養已,令一童男若一童女洗浴清淨、著白淨衣,以諸嚴具莊嚴其身,令於壇中結`[*6-2]加=跏【明】*`加趺坐。結其頂髮,用此呪呪,`[則是用第十四呪也=(則是用第十四呪也)【三】]`則是用第十四呪`[也〔-〕【宋元】]`也。 「第十四`[呪〔-〕【明】]`呪曰: 「唵(一) 阿謨伽(二) 鉢`[*1-2]羅=囉【三】*`羅(二合)底訶跢(三) 囉(`[*16-12]上=上音【明】*`上)叉囉(`[*16]`上)叉(稱彼名)(四) 薩皤婆曳比也(二合)(五) 虎𤙖(二合)(六) 盤陀(七) 泮吒(半音)(八) 莎訶(九)」 「於彼手中滿著花已,又用花香生米散之,燒沈水香,應誦不空羂索之呪。誦三遍已,以花`[香〔-〕【三】]`香散彼童子面上,則得禁之(用粳米也)。 「第十五呪曰: 「唵(一) 阿謨伽囉闍(二) 鉢囉(二合)底訶(`[*16-14]上=上音【明】*`上)跢(`[三=二【宋元】]`三) 虎`[*22-5]吽=𤙖【三】*`吽(二合)(四) 布地也(二合)(五) 菩陀耶(六) 社囉(`[*16]`上)跛`[耶〔-〕【三】]`耶(七) 虎`[*22]`吽(二合)(八) 虎`[*22]`吽(二合)(九) 泮吒(`[半=吒半【三】]`半音)(十)」 「又以此呪呪水三遍灑彼面上,彼則得語,所問之事若吉若凶、過去未來現在等事皆悉具說。此`[*6-11]即=則【三】*`即名禁無病人法。禁病人法,亦當作壇,燒沈水香,散花供養。令其病者坐於壇內,誦呪即禁,取其中指及無名指捏之則語,令其立誓,然後放去。`[用第十六呪也=(用第十六呪也)【三】]`用第十六呪也。 「第十六呪曰: 「唵(一) 阿謨伽(二) 鉢囉(二合)底訶(`[*16-16]上=上音【明】*`上)跢(三) `[伽=伽(上)【宋元】,伽上音【明】]`伽車伽(`[*16]`上)車(四) 莎婆(重)皤(去)南(上)(五) 莎(去)`[*7-1]呵=訶【三】*`呵(六)」 「第十七呪曰: 「唵(一) 阿謨伽(`[二合〔-〕【三】]`二合)(二) 奢婆(`[*16-18]上=上音【明】*`上)耶(三) 虎`[*22-8]吽=𤙖【三】*`吽(二合)(四) 泮吒(半音)(五)」 「若不放時,則以此呪呪治罰之。以此呪之,`[放=被【三】]`放燒走去,更`[莫=不【三】]`莫敢來。此為成就。 「若被一切鬼所著病欲令差者,取芥子呪三遍打之。又一切鬼及以癲癎難禁鬼著,應作醮法,以牛糞摩地作壇,於中然火,以菩提樹枝、賒彌木(`[苟=狗【宋元】,枸【明】]`苟`[杞【CB】,𣏌【大】]`杞木是)為柴然之,阿婆末迦(此云牛膝,用根)與`[酥=蘇【宋元】]`酥酪蜜相和,呪燒一百八遍。若一日夜或三日夜,誦觀自在不空羂索呪,或以芥子或一切種子呪已燒之。若夜叉著者,和安`[息=悉【宋元】]`息香芥子燒之。若天龍著者,以檀沈`[香〔-〕【三】]`香末相和燒之。一切著者,胡麻、芥子或白芥子相和燒之。若一日夜若三日夜,一一誦呪,一切所著皆得`[*11-5]消=銷【三】*`消滅。若一切災疫病起時,鹽乳相和呪以燒之,一切災疫鬪諍憂惱悉皆`[*11]`消滅。」`[說=禁【明】]`說諸鬼神所著品第十二竟。`[不空羂索陀羅尼經卷上終]` `[不空羂索〔-〕【明】,不空羂索陀羅尼經卷下首【三】]`不空羂索明主呪王入壇品第十三 次說不空羂索壇法:「欲得攝受一切菩薩見大乘者,應當觀視觀自在菩薩,當如見佛齊等無二差別之相。為欲攝受陀羅尼故,為欲能斷恐墮惡道、自利利他二俱成辦得善道故勤求。應依如法大供養壇,其持呪者為欲利益一切眾生,被精進甲莫祕其法,依於文義子細教示,勿生貪心莫懷諂誑。常當正念於一切眾生,心行平等善巧方便,勿有懶`[4]墮=惰【明】*`墮貢高之心,勿鬪諍訟,常持淨戒,每日洗浴。壇有三種:一者王壇、`[二=二者【三】]`二大臣壇、三者一切凡庶人壇。王壇廣設,臣壇中設,若其一切凡庶人壇隨力所辦如應而作。若為王作不用中法,若為臣作不用下法,為凡人作無增減法,各各依法作之為吉,不依本法必過患生(王者上品,臣為中品,庶人下品,隨其所應作其壇法,不宜顛倒也)。若結壇時,呪者先`[應=因【明】]`應擇其地色,知好惡相,當宿候其地。若於河邊或於山林若於園苑,其地可愛吉祥之處,當彼方所應作壇法,深掘除去棘石瓦骨,去其舊土更將別處淨土來填,令滿掘處築令平正,極精妙好平如手掌,如鏡無垢令地細滑。修理地已於中作壇。若為王作,縱廣正等三十二肘,以金摩尼珠等為末,相和用作`[規=現【宋】]`規界其壇。又取青黃赤白黑等五色作五界道。壇開四門,復應開作四吉祥門,以諸樹枝而作華鬘周遍安置。東門兩邊作二神王當為守門,右邊應作護國神王、左邊應作增長神王,身被衣甲,一切嚴具以為莊嚴,眼赤瞋面,手執於戟。其護國者,手執圓頭杵。南門兩邊作二神王,一名醜目、二名赤眼,以金嚴具莊嚴其身,身被衣甲,執刀弓箭,一黃白色、一身赤色(醜目為`[左=右【宋】]`左、赤眼為右)。西門兩邊作二神王,一者名曰摩尼跋陀、二者名曰富那跋陀,各自持本衣服形狀,身被衣甲,一切嚴具以為莊嚴,執索鉞斧。北門兩邊作二神王,一名毘沙門、一名執金剛,各`[自=有【元明】]`自形狀,持本衣服,一切嚴具以為莊嚴,執持器仗。於其壇中心作觀自在,頭戴天冠,紺髮垂下,一切嚴具莊嚴其身,當頭上作阿彌陀佛,作水精色。菩薩四臂,左上一手執蓮華瓶(寶澡罐也)、左下一手施無畏手、右上一手把於數珠、右下一手作施無畏。端正殊妙悅可眾心,作歡喜狀,圓光圍遶,天妙華光以為莊嚴。正當胸前作於`[卐=卍【明】]`卍字(西國字也),眼如低視,當於蓮華臺座上立。於其右邊作大勢至菩薩,形像容儀寂靜(應說天冠,文中略也),以天嚴具莊嚴其身,披天妙衣偏袒右肩,合掌對觀自在前住。左邊應作普賢菩薩,身相端嚴如蓮華色,戴寶天冠,紺髮垂下,一切嚴具莊嚴其身,而有兩臂,歡喜顏狀,偏袒右肩,合掌對觀自在菩薩當前而住。於其普賢菩薩底下,作摩尼雞神及金剛神,俱屈雙膝`[柱=拄【三】]`柱著地上。當於勢至菩薩底下,作`[多=都【明】]`多`[羅=囉【元明】]`羅神及毘俱致,著天妙衣及天瓔珞嚴身之具,身黃白色,顏容歡喜,相儀寂靜。其多`[*1-3]羅=囉【三】*`羅神著於白衣,毘俱致著種種色衣,摩尼雞及金剛使神亦同著種種色衣,俱共合掌雙膝著地,瞻仰觀自在菩薩面。於觀自在菩薩底下,作於不空羂索呪王,身重棗色,四臂四牙,著赤色衣,而有三眼,其眼赤色如放赤`[光=色【三】]`光,全身瓔珞半身瓔珞以為莊嚴,雙膝著地合掌瞻仰,對觀自在菩薩面看,顏容歡喜、眉眼分明、耳璫殊妙,其心一定,少分曲躬狀若飛騰。菩薩兩邊作於梵天并梵輔天,作自在天、大自在天與其眷屬,各各自持眾色衣服莊嚴之具,向菩薩面合掌而住。於其四方作四龍王:一娑伽羅龍王、二阿那跋答多龍王、三難陀龍王、四跋難陀龍王。北方作四阿修羅王:一名毘`[盧=羅【明】]`盧遮那王、二名`[*1]`羅睺`[*1]`羅王、三名毘摩質多`[*1]`羅王、四名婆稚王。如是壇中作一切印、一切器仗,螺、輪、蓮華、難提迦、莎悉底迦、圓頭`[杆=杵【三】]`杆、三叉戟、索、釋枳帝(二合)、都末羅、室唎(二合)跋`[嗟=蹉【三】]`嗟、華鬘、幢等。分`[*3-3]茶=荼【三】*`茶利華總為華蓋。應用欝金(香也)、牛黃、雄黃、金精、朱砂,不得和膠淨色畫之。應與畫師受八戒齋。其壇四面周匝懸幡青黃赤白諸色幡等,張於白帳。應用八瓶,若金銀瓶若赤銅等,於八瓶中滿盛淨水,水中具著檀香、沈香、龍腦、欝金諸名香等。一切種子相和盛訖,華果樹枝插其瓶中,以眾華鬘繫其瓶項,所列之華分齊間錯(花鬘上花嚴飾間列)。香瓶四口、香爐四具、`[酥=蘇【宋】]`酥瓶四口、蜜瓶四口、乳瓶四口、酪瓶四口。安置種種華果飲食悉皆充滿。以`[19]粆=沙【三】*`粆糖和作諸飲食及用和水(`[*19]`粆糖和水以為漿也),作胡麻粥、大麥粥等香美飲食,唯除酒肉五辛以外,一切皆著。散種種華、燒種種香,及華鬘等,緣其壇中所須之物周匝遍布。其壇四面周匝圍牆,或張`[幔=縵【三】]`幔幕安諸樂器皆令如法。又於四方各安一人為守護者。又其四面各十里內,滿著步人、象、馬、車`[等=乘【三】]`等四兵守護。其王為欲除災障故,作此吉祥事已,然後令王入壇。當以手印印於其壇,印壇已送柳枝清淨,著白淨衣令持齋戒。堪委信人,若其眷屬或其兄弟及兒子等,若欲入壇,悉與灌頂。於其手上與繫芥子,并與柳枝令持齋戒,依入壇法善言安慰,則令入壇求師求神(神者神聖),以華香燈飲食供養禮觀自在菩薩,應呪芥子散其齋方,以此呪呪(用第十八呪也)。 「第十八呪曰: 「唵(一) 阿謨伽(二) 鉢囉`[3]二合〔-〕【三】*` \(二合)底訶(`[*16-19]上=上音【明】*`上)跢(三) 盤陀盤陀(四) `[4]囉=囉(上)【宋元】*,囉(上音)【明】*`囉叉囉叉(二合)(五) 賢`[囉=羅【宋元】]`囉若(若也反)薩婆`[薩〔-〕【宋】]`薩埵(`[*18-9]去=去音【明】*`去)南(上音)(六) 虎`[*22-9]吽=𤙖【三】*`吽(二合)(七) 句𭍌(二合)(八) 菴(九) 泮吒(半音)(十) `[7]莎=莎(去)【宋元】*,莎(去音)【明】*`莎訶(十一)(`[則成結界四字宋元明三本俱作本文]`則成結界)」 「第十九呪曰: 「唵(一) 帝𡅏(二合)路計也(二合)(二) 毘社耶(三) 阿謨伽波奢(四) 娑`[麼=麼(二合)【三】]`麼囉(上`[音〔-〕【元】]`音)(五) `[11]娑=娑(上)【三】*`娑麼耶(六) `[地=地(上)【宋元】,地(上音)【明】]`地師吒(二合)`[喃=南【三】]`喃(上音)(七) 摩訶`[*11]`娑麼耶(八) 鉢`[*4-1]囉=囉(上)【宋元】*,囉(上音)【明】*`囉(二合)跋跢(二合)(九) 虎`[*22-10]吽=𤙖【三】*`吽(二合)(十) 泮吒(`[半音〔-〕【元明】]`半音)(十一)」 (此呪第二句頭帝字半音,𡅏字全音。`[計=計字【三】]`計半音,也字全`[音〔-〕【宋】]`音。第五句內娑半、麼全。第七句內師半、吒全。第九句內鉢半、羅全。跛`[半=半跢【三】]`半全`[也=第十一句吒字半音【元明】]`也) 「此為結壇呪。」 「第二十呪曰: 「唵(一) 阿謨伽(二) 囉(`[*16-20]上=上音【明】*`上)叉囉(`[*16]`上)叉(三)(二合)虎`[*22-11]吽=𤙖【三】*`吽(二合)(四) 泮吒(半音)」 「此為`[護自=自護【三】]`護自身呪。」 「第二十一呪曰: 「唵(一) `[訶=阿【三】]`訶謨伽`[二字宋本白缺]` \(二) 陀摩陀摩(三) 鉢囉(二合)底度跛闍(二合)(四) 摩`[毘=比【三】]`毘`[藍=藍(上)【宋元】,藍(上音)【明】]`藍皤(五) 莎`[*7-2]呵=訶【三】*`呵(六)」 「`[此名呪香燒呪=(此名呪香燒呪)【宋】]`此`[名=名為【三】]`名呪香燒呪。」 「第二十二`[呪=呪呪【宋】]`呪曰: 「唵(一) 阿謨伽(二) 阿訶`[囉=囉阿訶囉【三】]`囉(三) 布沙波(二合)陀皤(`[平=平音【明】]`平)毘摩(`[*18-10]去=去音【明】*`去)那(四) 遮唎`[尼=厄【明】]`尼(五) 虎`[*22-12]吽=𤙖【三】*`吽(二合)(六) 泮吒(`[半=半音【三】]`半)(七)」 「應以此呪呪華供養。」 「第二十三呪曰: 「唵(一) 阿謨伽(二) 囉闍鉢囉(二合)底(三) 車(`[*18-11]去=去音【明】*`去)囉伽(二合)(四) 摩地闍(二合)(五) 訖柳(二合)噓拏(二合)訖柳(二合)噓拏(二合)(六) 麼林(上音)(七) 莎訶(八)」 「應以此呪呪`[於=于【明】]`於飲食、生`[粳〔-〕【三】]`粳米供`[養=養(生粳米也)【宋元】]`養。」 「第二十四呪曰: 「唵(一) 阿謨伽(二) 烏波毘(`[*16-22]上=上音【明】*`上)舍(三) 虎𤙖(二合)(四) 泮吒(半音)(五)」 「此呪呪座,持呪者時作蓮華印,結`[*6-3]加=跏【明】*`加趺坐,誦於不空羂索心呪不得停斷。待於壇中聞懺悔聲及彈指聲`[及=又【明】]`及善哉聲乃至散華,應知其壇已得加持,今正是其可入壇時。持呪者可起禮拜,呪神則出執王右手,以帛閉眼,令其禮拜諸佛菩薩。及其呪神并諸神等,多`[*1-7]羅=囉【三】*`羅毘俱胝、摩麼雞、金剛使者,及大勢至菩薩、普賢菩薩。尋`[常=當【三】]`常懺悔發願、心意歡喜敬信,手中著華入於壇前散手中華,看華落處到何神上,則得彼神能與成就。禮拜合掌持戒,而作是言:『從今已後我更不食酒肉五辛,亦不歸依禮拜餘神。常當知恩報恩,歸依佛法菩薩聖者,應當一心念阿闍梨及諸菩薩。獲法善神、明呪神等悉知證明,我從今日已後,布施一切眾生無畏,令其與菩薩律儀,發菩提心亦令堅固,乃至為命不敢行惡作於罪業。`[於=終【三】]`於不違負一切眾生,令其歸依信敬。終不妄語,常當實語。不行邪行,正見依空不取著相,無有我人眾生壽者。』如是三說。『以此善願,我得成佛兩足聖尊,一切眾生諸煩惱病悉為療除,悉願同此行。』發是願已,當示其王祕密之印、不空處陀羅尼。受法既竟,還將出壇,經少時間。其諸眷屬應入壇者,准於上法,將入將出。其王則應作大布施與持呪師。廣大施已,辭還本宮。此名王入大壇法竟。 「若為臣作,其壇縱廣一十六肘,如上應作一切呪神,用凡色畫界壇。亦當好料理地,不須用`[金銀寶物=金寶【三】]`金銀寶物等之色。其供養具飲食,隨力所辦。亦當建立幢幡、安四乳瓶,一切香華燒香供養,如其所堪作灌頂法。此是臣中壇法。凡人壇者縱廣八肘,其中作印及觀自在菩薩之像并諸呪神,不得同王及臣等法。於其壇上布三界道,所謂一白、二赤、三黃。應用瓦器,銅銀亦得,隨其力辦、隨信以用。華香、燒香、華鬘、幡帳,一切嚴具悉皆應作,亦以種種飲食供養。還應如法與其灌頂,將出入壇,依如上法。世尊善巧方便為度眾生故,現種種形度脫眾生,應以聲聞乘得度者現以聲聞身形教化,應以緣覺乘得度者現以緣覺身形教化,應以大乘而得度者現以菩薩身形教化,應以呪法而得度者則為說法令住善道。於中實莫生疑,若佛所說、若菩薩所說陀`[*1-8]羅=囉【三】*`羅尼法及受持呪法,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是故應知得入壇者,獲大福德果報之聚。入壇菩薩得於智慧,所生之處得宿命智,及得神通得不退轉,得登十地,超魔境界無能勝者,一切怨讐一切業障悉得`[*11-7]消=銷【三】*`消滅,五無間罪速得`[*11]`消滅。得如是功德,更得無量諸功德聚。」`[說入=說【宋元】,入【明】]`說入壇品第十三竟。 `[*5-10]不空羂索〔-〕【明】*`不空羂索明主呪王降伏龍品第十四 「若欲降伏龍者,應當往詣龍住池所,於彼池邊以牸牛糞塗地作壇,壇上散華、燒檀沈等香,應誦世尊觀自在`[菩薩〔-〕【三】]`菩薩不空羂索心王呪一百八遍。若滿一百八遍之時,其池中水悉皆乾涸,其中所有龍及龍女以歡喜形來現其前,三業寂靜禮拜白言:『善來。聖者!`[命=今【三】]`命何所作?』則應告言:『我所念者,汝則為作。』爾時彼龍及其龍女又復白言:『聖者所須,願見告示。』其持呪者則當告言:『我有`[事=是【明】]`事時若念於汝,汝當應時來至我所。』時彼白言:『如所教`[令=命【三】]`令。』白已禮拜。其池應時水還盈滿更倍於常,則入其中還歸本宮。從此已後心常念持終不敢忘。『聖者但莫治罰於我,莫令失我龍神自在。』彼於諸欲不敢放逸,又恐於死畏墮惡道。其持呪者為欲利益一切眾生故憶念彼龍,纔憶念已,尋時則到隱沒龍身,以天妙形如童子狀,以諸嚴具莊嚴其身,現呪者前禮拜白言:『聖者所須,願示教命。欲令何作?』應當告言:『我須財物,為給貧窮困苦眾生。我見彼已,生大悲心。』聞已白言:『如聖者教,我必當令滿足其願。』則入大`[海=海為【三】]`海取如意寶珠,將來與持呪者,白言:『此`[是=事【明】]`是如意寶珠,能除眾生貧窮之苦。隨意布施閻浮提內所有眾生,飲食資具皆令滿足。』時持呪者受彼寶已,告言:『歸去。若我有事,憶念則來。』莫忘得此珠已,應集無量貧窮乞人。則以華香燒香華鬘而用供養,勿令人見;若有人見,則當隱沒更不得物。自在而用,變成寶,`[直=真【宋元】]`直百俱胝價,若將出賣得其半價,若更轉轉將出賣時漸漸賤價,乃至最後總不直價,無光如石而棄擲却。若佛出世,其神變力還復如本,大海中沒。由其呪力及福德力,還得此寶。如其不然,終無得法。若其世間旱無雨時不熟飢餓,還當憶`[念=念則【三】]`念,應時`[即〔-〕【三】]`即來。以凡人形作禮白言:『聖者!我已到來,欲令何作?』告言:『當為成熟五穀。』告已,應時以龍神力騰虛空中`[興=以【明】]`興大黑雲,風滿虛空降注大雨,大雨充足成熟五穀。成熟五穀已,重更白言:『聖者!我已利`[益〔-〕【宋】]`益安樂諸眾生訖,更何所作?』應當告言:『我若更憶念,還則速來。』時龍受教拜辭而去還`[歸=於【三】]`歸本宮。 「若欲得見龍世界時還三憶念,纔憶念已,應時`[*6-12]即=則【三】*`即來現呪者前,白言:『聖者!我今則至。願示教命,欲令何作?』告言:『示我龍住世界。』纔說已則從此沒至龍世界,以龍神力作彼形狀,諸龍之毒不能損害,如龍童子遊行於彼龍世界中無疑怪者。若憶人世界,彼龍將以天妙資具、勝妙衣服、諸莊嚴具、天妙香華、天妙粳米飯、天妙工巧刻畫、悅意歌詠人間無者,俱從彼沒來此人間。其龍`[*6]`即還三請,白言:『聖者!更命何作?』呪者告言:『所應作者,汝已作訖。汝今可去,隨意安樂,於我無負。』聞此語已,以龍神通`[還歸=歸還【明】]`還歸本宮。若欲將龍向別國去,爾時呪者先當作護身法,詣龍池所以誦此呪。 「第二十五呪曰: 「唵(一) 阿謨伽(二) 毘(`[*16-23]上=上音【明】*`上)社耶(三) 摩訶那(`[*18-12]去=去音【明】*`去)`[加=伽【三】]`加(四) 盤陀盤陀(五) 莎(`[*18]`去)訶`[六〔-〕【三】]` \(六)」 「則成結禁,於一切方無能障礙作惱亂者。應作方壇,若土白者、不是曾經受持之處,塗作壇已,散華、塗香、燒香供養,畫龍羂索(直作羂索,不是菩薩),誦不空呪一百八遍,當以右足大指蹋彼龍頭索上。其龍身熱如似被火燒,則走出來,亦無有毒。以呪索力所繫縛住,所有神通無所能為,縱其瞋怒亦無能為,則作蛇身。呪者當以手擎取龍,置一筐箱中或澡罐內,盛擎將去。隨將去處,則逐而去,終不能走。與其乳喫,莫令遣死。若欲將賣,於無水國賣之亦得,得殺龍罪。欲避此過,若為利益諸眾生故,出水安置則無罪過。彼龍住已,則於其國成熟五穀,是故彼國諸眾生等安隱快樂,其國豐樂多諸人眾,稻穀甘蔗黃牛水牛充饒熾盛,恒常歡喜,少病少事,無有死疫飢餓鬪諍,無惡逆賊,猛獸潛藏不能惱亂。彼諸眾生悉皆賢善,淳是質直住善法中,常樂布施恒作喜樂,作諸福業堅持齋戒,口常宣說苦空無我無常等法。『生此邊地,無端不雨水旱不調。今由此龍住持力故,於此苦難`[今=令【三】]`今得解脫。』其龍亦得大致供養,守護其國。復與其龍結願`[受=授【三】]`受戒,因此善根離畜生趣,得不退地。彼於呪者,為欲利益一切眾生故,得成就檀波羅蜜。又由布施眾生命故,故得離於畜生之趣,趣向佛地亦復不難。」降伏龍品第十四竟。 `[1]不空羂索明主呪王〔-〕【三】*`不空羂索明主呪王見不空王成就品第十五 「爾時若欲`[承=成【明】]`承事不空羂索呪王者,彼`[持=時【明】]`持呪者清淨洗浴、著新淨衣、受持齋戒,於空閑處當一樹下或於有佛舍利塔處,白月八日或十四日料理壇地,壇前應敷俱施那草,以水灑身結自頂髮。護身已竟,以此呪呪(用第二十六呪)。 「第二十六呪曰: 「唵(一) 阿謨伽(二) 鉢囉(二合)底訶(`[*16-24]上=上音【明】*`上)跢(三) 囉(`[*16]`上)叉囉(`[*16]`上)叉(自稱名)(四) 虎`[*22-13]吽=𤙖【三】*`吽(二合)(五) 泮吒(半音)(六) `[莎=莎(去)【三】]`莎`[*7-3]呵=訶【三】*`呵」 「誦不空呪芥子三遍,散於四方,一切障礙悉皆`[*11-9]消=銷【三】*`消滅除散,不能惱亂。當`[*6-4]加=跏【明】*`加趺坐,以帛裹頭,結瑜伽印,誦不空呪一千八遍。遍數滿時當有大聲,亦有光明及雨於華,呪者定心莫生`[恐怖=怖畏【三】]`恐怖,應知已得不空王法成就竟也,所以有此示現瑞相。則起以華、末香、燒香、華鬘供養,一心念觀自在菩薩。觀察四方,觀自在菩薩則從南方從空`[降=降下【三】]`降,放百千光明猶如火聚乘霞雲來,一切嚴具以為莊嚴,面上三眼,面重棗色,身有四臂,持火焰刀及執羂索,狗牙上出,著赤色衣。瞋面鼻中出於雲氣,以金摩尼金剛瑠璃滿於手足,頭戴龍王,形狀可畏。呪王大笑吼而大笑,譬如鼓聲蕩除山谷,而來`[現=見【三】]`現彼持呪之人。呪者勿怖,但誦不空羂索`[呪王=王呪【三】]`呪王,心念觀自在菩薩,散華燒香而供養彼。彼於空中歡喜形狀,以天妙身稱本體性,`[寂=空【三】]`寂靜而住讚呪者言:『善哉呪者!我今歡喜。汝何所求?為求富樂、安達怛那、為求騰空、持呪仙人、轉輪之位、梵王帝釋、護世四王、求宿命智、五`[種〔-〕【三】]`種神通、須陀洹果`[乃至第四=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三】]`乃至第四果、辟支迦佛、無上菩薩、無上正等菩提道也?』爾時呪者隨所欲願,禮拜求請如上諸願。若不樂欲,當言:『`[12]依=伏【三】*`依我。』則當`[*12]`依之,受其處分隨其教命,皆依命作,所求則與,意所須物則為將來,遣去之處依命則去,欲得去處則能將去,須來則來,所聞皆說,常與聖者隨逐行住。若不欲得常近住時,但憶念則來,為將伏藏而來示現,所有鬼著悉為除遣亦能治罰,為除一切病及一切死,禁火禁水禁刀禁毒,祈雨止雨禁雲禁龍,隨意所欲悉皆為作。`[13]作〔-〕【三】*`作呪者若瞋,更不現身來。是故呪者應當自護及護於彼。不自加持所為之事,而復恐怖、懶`[*4-1]墮=惰【明】*`墮修行、和雜惡業,難得成就亦難得見。應當勤求樂福德者,無有功用而得成就。」見不空王成就品第十五竟。 `[*1-1]不空羂索明主呪王〔-〕【三】*`不空羂索明主呪王見如來成就品第十六 「若欲成就見如來者,其持呪之人行十善道,於諸眾生利益安樂,勝意樂心應行悲心,於誓願中堅固精進,供養三寶。供養已竟,於觀自在菩薩前作曼陀羅(此云壇也),隨力所辦華、香、燒香、飲食、華鬘、一切資具、燈明供養。既設供已,若經三日若一七日,持齋清淨,三時洗浴、著新淨衣(若俗人作應著白衣)、三時換衣,結`[*6-5]加=跏【明】*`加趺坐勝妙座上,作如來印,但當誦呪。待觀自在菩薩像身震動,現於神通隱沒不現,或坐輪上或低或立,或現一身或現多身,或現麁或現細,或放光明。現如是等諸瑞相已,呪者應知我當見佛,有如是等成就瑞相。觀自在菩薩、普賢菩薩啟請世尊,令`[見=現【三】]`見神變成就之相。如是知觀自在菩薩請現相已,世尊受請為觀自在菩薩及欲利益一切眾生故現瑞相。爾時呪者生歡喜心,更`[應=當【三】]`應供養觀自在菩薩。供養既已,還當誦呪,待於世尊以自神力隱於佛形,於其座上變觀自在菩薩形為佛形,舒金色臂慰喻告言:『持呪仙人起,汝觀如來大悲,為`[當=欲【三】]`當滿足汝願故來至此。』時持呪者遶佛七匝,以華、散香、燒香、華鬘供養禮拜。供養禮已,白言:『我見世尊。大悲教師我眼親見。世尊!令我所願悉不空過,為見世尊故。』世尊告呪者言:『汝今何所求?為欲`[求〔-〕【三】]`求多聞、求富饒財、持呪仙位、世中如來聲聞辟支菩提薩埵灌頂、無病長命、生天、生於大姓婆羅門家、生於剎利大姓殊勝行家、生轉輪家?欲得生四天王天及欲界天,欲得具足生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梵天、淨居天、佛位?所欲皆得,由於如來神力福力、如來祕密陀羅尼力,由觀自在菩薩願力,及不空王呪之威力,及心清淨,一切意樂皆得現前。如來所言終無有異。』呪者隨心樂欲之願,應當求取。若欲於世尊所求親授記,應修菩薩行。世尊積集加行苦行乃得成佛,佛`[智=知【三】]`智甚難得。何況其餘凡夫之人,云何由此少分呪力,一生積集俱胝百千無數劫生修生善行所得之佛?莫疑呪此少力能得。皆由智慧方便善巧,成就信力、精進力、念力及三昧力,此則是其得佛之因。精進勤勇慰喻方便,所`[為=謂【三】]`為授於無上正等菩提之記。得授記已,菩薩次第得自在定。菩薩得於三昧自在,成於無上菩提不遠。是故呪者心當信受,得菩提安樂,不得不信一乘。其信於一切力,得到彼岸。若不信受,縱於多百千俱胝劫中行精進行,終不能得菩提之果,彼去無上菩提甚遠。是故世尊知眾生已,為授無上菩提之記。是故呪者於如來所求請授記。是時如來為授記,持呪之人得授記已,應當自知我得成佛,世間教師,於天人中無上福田。我知用是凡夫不淨短命之身,我以此身而欲求佛堅固之身。彼身不作不善之事,及其三業常善五根具足,得發精進而求佛位。常在心中持呪之人,由呪力得如來菩提陀羅尼力、不可思議功德三昧殊勝之力,呪仙藏中所說之壇大印加持。受此法者,降伏止息惡毘那夜迦,能治罰呪,令其調伏方便增長。菩薩神變寂靜安隱善好守護,吉祥攝受善巧方便,除一切煩惱遮止諸惡趣,淨五無間罪`[*11-10]消=銷【三】*`消、除病災疫,`[*11]`消滅起尸厭蠱不祥,悉能除斷刀毒惡藥、惡腫油`[瘻癲癎癩=𭼴癩癎癲【三】]`瘻、癲癎癩病、著小兒病,壽命色力富貴快樂具足歡喜,心生智慧聰明之念,相貌端正為人喜見,能得積集福智資糧善根而有威德,譬如摩尼如意寶聚。世尊觀自在大菩薩不空羂索心`[王呪=呪王【三】]`王呪法,如迦羅波(二合)樹,悉皆具足無量功德,不是少福薄德眾生所能求得,乃至百千俱胝劫中亦難得聞。況具足得一切如來加持、一切菩薩諸願,皆入一切如來之所成就,一切呪仙之所供養,常為一切諸天加持,能與一切所願,能大積集福德之聚,能入菩提道能示導法,皆能`[*11]`消滅地獄、畜生、餓鬼之趣。若有受持讀誦此呪,以華、散香、燒香、塗香、華鬘、幢蓋幡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之者,彼當得生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剎、壽命無量、等同得共世尊、觀自在菩薩。」見如`[來=來成就【明】]`來品第十六竟。 `[不=召不【三】]`不空羂索心呪王法不空成就王第二十七 「呪曰: 「那(`[*16-27]上=上音【明】*`上)謨囉(`[*16]`上)怛那(二合)怛囉(二合)夜耶(一) `[6]那=那(去)【宋元】*,那(去音)【明】*`那謨阿𠼝耶(二合)阿弭`[跢=多【明】]`跢婆(`[*16]`上)耶(二) 跢他`[孽〔-〕【三】]`孽跢(`[*18-14]去=去音【明】*`去)耶(三) `[那=那(上)【宋元】,那(上音)【明】]`那謨阿`[唎=𠼝【三】]`唎耶(二合)跋盧枳帝(四) 攝皤(二合)囉(`[*18]`去)耶(五) `[菩=菩(去)【宋元】,菩(去音)【明】]`菩提薩埵(`[*18]`去)耶(六) 摩訶薩埵(`[*18]`去)耶(七) 摩訶迦(`[*18]`去)盧尼迦(`[*18]`去)耶(八) 怛姪他(九) 唵(十) 阿謨伽(十一) 鉢囉(二合)底訶(`[*16]`上)跢(十二) 僧訶(`[*16]`上)囉僧`[訶=訶(上)【宋元】,訶(上音)【明】]`訶囉(十三) 虎𤙖(二合)(十四) 泮吒(半音)(十五)」 「作壇已竟,然後應誦此呪,掃除壇却。」 `[(新譯…心)三十二字=不空羂索心印品第十七沙門慧日翻續附成十七品【宋元】,心印品第十七沙門慧日翻續附成十七品【明】]`新譯不空羂索經呪鈔功能竟。 不空羂索呪印一卷 阿牟伽皤奢神通自在印呪心 雲自在印呪第一 屈右無名及小指,以大指`[14]押=壓【元明】*`押其甲上,中指頭指直申竪之。呪曰: 「烏𤙖(二合長引)」 「此是迷加攝皤(二合)囉印,最勝所說,作一切事能成吉祥。」 不空心印呪第二 准前,惟改屈右無名小指著掌,則以大`[15]母〔-〕【三】*`母指`[*14-1]押=壓【元明】*`押其中節,中指頭指少曲竪之。呪曰: 「嘻唎(二合)」 此印說名不空心印。一切眾生、`[特=持【三】]`特`[明=名【明】]`明呪仙眾,皆歸依恭敬供養。 三摩地印呪第三 二手相合十指相當,二無名指及二中指並屈著掌各背相著,頭指小指大指並竪令各相離。呪曰: 「訶(`[上=上音【三】]`上)」 此是三摩地印`[之=之法【三】]`之呪,作`[一切〔-〕【三】]`一切觀世音菩薩之法,皆得成就。 觀世`[21]音=音菩薩【三】*`音心印呪第四 二手作`[22]捲=拳【元明】*`捲,八指向內`[反=及【三】]`反叉在掌`[中〔-〕【宋】]`中,其二大指並直竪之。呪曰: 「呬(醯枳反)」 此是觀世`[*21-1]音=音菩薩【三】*`音心印`[25]呪〔-〕【三】*`呪。由是印`[*25]`呪力`[故〔-〕【三】]`故,能令持呪憐愍眾生,蓮華藏法得成就無疑。 蓮華印呪第五 二腕相著,十指散竪小曲向上如蓮華開。呪曰: 「虎𤙖(二合)」 是名蓮華印,千光王所說,所願滿足,從自身出。 救拔擁護世間心印呪第六 `[27]以=作【三】*`以二手無名小指`[作=並【三】]`作`[*22-1]捲=拳【元明】*`捲,以二大指各`[*14-2]押=壓【元明】*`押其上,竪二中指指頭相`[29]柱=拄【三】*`柱,竪二頭指令少屈頭。呪曰: 「泮吒(半音大張口呼)」 此是救拔擁護世間心印`[呪=呪也【三】]`呪。 金剛結印呪第七 `[*27-1]以=作【三】*`以二手小指無名中指向內相叉,以右`[*14-3]押=壓【元明】*`押左並屈作`[*22-2]捲=拳【元明】*`捲,竪二頭指及二大指並令相著。呪曰: 「莎(`[*18-20]去=去音【明】*`去)訶」 此是觀世`[*21-2]音=音菩薩【三】*`音金剛結印`[*25-2]呪〔-〕【三】*`呪,稱能摧破一切魔眾,又亦能斷一切厭蠱。 三摩地蓮華印呪第八 `[*27-2]以=作【三】*`以二手合令掌內空。呪曰: 「寺(上`[聲=音【明】]`聲)」 此名三摩地蓮華印,由是力故得三摩地。 世間勇猛嗔怒印呪第九 `[*27-3]以=作【三】*`以右`[手=手以【三】]`手無名指`[*14-4]押=壓【元明】*`押小指背令頭相著,直竪中指,頭指少屈,大指橫屈。呪曰: 「阿(平音)」 此是世間勇猛瞋怒印,能破一切諸惡鬼神,及破夜叉羅剎娑等。 觀世`[*21-3]音=音菩薩【三】*`音頂印呪`[等〔-〕【三】]`等第十 `[*27-4]以=作【三】*`以二手小指無名中指向內相叉,竪二頭指頭相拄,以二大母指捻頭指側。呪曰: 「`[𠼝=唎【三】]`𠼝耶(二合)」 此是觀世`[*21-4]音=音菩薩【三】*`音頂印,於三有中能為擁護。 大結界印呪第十一 `[*27-5]以=作【三】*`以二手無名小指相叉入掌`[中〔-〕【三】]`中以右`[*14-5]押=壓【元明】*`押左,竪二中指令頭相`[*29-1]柱=拄【三】*`柱,竪二大`[*15-1]母〔-〕【三】*`母指,屈二頭指`[*14]`押二大指。呪曰: 「皤(上音)」 此是大結界印`[*25-3]呪〔-〕【三】*`呪,能令十方夜叉、`[諸=諸魔【三】]`諸鬼、奪精氣者、大揭`[囉=羅【明】]`囉(`[上=上音【三】]`上)訶等見此大印悉皆退散磨滅無餘,決定無疑。 能銷龍毒調伏龍印呪第十二 二無名指中指頭指向外相叉,竪二小指相著,以二大指`[*14-7]押=壓【元明】*`押二頭指。呪曰: 「嚧(輕呼)」 此是能銷龍毒調伏毒龍印呪,正等觀世音菩薩說。 觀世`[*21-5]音=音菩薩【三】*`音火印呪第十三 二無名指小指中指向外相叉,竪二頭指相合,以二大指附頭指側。呪曰: 「枳」 此是觀世音火印呪,不為劫火之所焚燒。 摩尼海印呪第十四 二手八指向外相叉以右`[*14-8]押=壓【元明】*`押左,以二大指`[*14]`押右頭指。呪曰: 「帝」 此是摩尼海印`[*25-4]呪〔-〕【三】*`呪,悉能銷除一切暴雨。 能解縛印呪第十五 `[8]以〔-〕【三】*`以二手小指向內相叉,二無名指向外`[相〔-〕【三】]`相叉,竪二頭指相著,以二`[手〔-〕【三】]`手中指各附頭指指頭相拄,以二大指博頭指側。呪曰: 「攝皤(二合)」 此是能解縛印呪,觀世音菩薩悉能銷除三世繫縛。 象耳印呪第十六 智者 屈右大指在於掌中,少曲頭指,餘指皆申。呪曰: 「囉(去音)」 此是象耳印呪,伊囉皤拏屈伏無疑(`[伊=注曰伊【三】]`伊囉皤拏`[者〔-〕【三】]`者,帝釋象也)。 蓮華`[13]鬘=髻【三】*`鬘印呪第十七 `[*8-1]以〔-〕【三】*`以二無名指竪頭相拄,二小指向外相叉,二中指頭指曲竪頭相拄,竪二大指捻頭指側。呪曰: 「`[野又本作耶字=耶【三】]`野(又本作耶字)」 此是觀世`[*21-6]音=音菩薩【三】*`音蓮華`[*13-1]鬘=髻【三】*`鬘印,一切呪`[詛=咀【宋】]`詛悉能銷滅,正`[等〔-〕【三】]`等觀世音菩薩所說。 喫一切明呪印`[*25-5]呪〔-〕【三】*`呪第十八 `[*8-2]以〔-〕【三】*`以二小指向外相叉,二無名指向內相叉,竪二中指頭相拄,二頭指二大指屈頭相拄,面向左傾狀如馬頭。呪曰: 「嘻唎(`[引三合=二合引【明】]`引三合)」 觀世音菩薩說此印法,能喫一切明呪之法。 `[金剛二字明本白缺]`金剛三叉戟王印呪第十九 `[*8-3]以〔-〕【三】*`以左右小指中指大指雙竪相著,二無名指頭`[指=指頭【三】]`指屈`[在=左【三】]`在掌中。呪曰: 「訶(上音)」 此是金剛三叉戟王印。 與閻羅王遠離最勝無能勝印呪第二十 `[*8-4]以〔-〕【三】*`以左右小指中指大指向內相叉,二無名指曲`[竪=竪頭【三】]`竪相拄,復竪二中指`[令〔-〕【三】]`令頭相拄,屈二頭指近中指邊。呪曰: 「呬(醯枳反)」 此`[是=名【三】]`是無能勝印呪。 火焰印呪第二十一 竪二小指二無名指,頭指相拄,竪二中指大指`[小=少【三】]`小曲頭相離三分。呪曰: 「虎𤙖(二合)」 此是火焰印呪,悉能燒於一切魔`[刺=剌【三】]`刺(`[從=注曰從【三】]`從第十八乃至此呪,名四字心呪,雖同前印,事用別)。 金剛`[27]棒=搼【宋】*,拳【元明】*`棒印呪第二十二 二手十指總屈掌中急把為`[*22-3]捲=拳【元明】*`捲,則誦呪曰: 「嘻唎(二合)(一) 訶(`[上=上音【三】]`上)(二) 呬(醯枳反)(三) 虎𤙖(二合)(四) 泮吒(半音)(五) `[莎=莎(去音)【三】]`莎訶(六)」 此金剛`[*27-1]棒=搼【宋】*,拳【元明】*`棒印呪,名聲普聞。`[此=此呪【三】]`此通前諸印中用。是呪名為五字心呪。已說不空羂索法竟(`[從=注曰從【三】]`從第一呪以下諸呪,除莎訶外,皆是一字。但有二合三合等`[子=字【三】]`子,應急呼之。傍注口者應轉舌呼。其泮吒字大張口呼,舌拄上齶。但惠日謹案:西域大`[呪=呼【宋】]`呪藏中說,佛在世時凡呪法中云誦十萬遍得成者,以佛在世佛威力故得成,佛`[成=滅【三】]`成度後誦十萬遍不成者,緣眾生薄福,要須滿百萬遍方可得成。以遍數多故,一消諸障,`[二=一【明】]`二則於呪綽有其功。若有眾生宿業障重,誦滿百萬遍不得成者,仍須誦二百萬遍或三百萬遍或四百萬乃至誦滿七百萬遍,必成就。然此中言誦一百八遍得法成就者,其先誦不空羂索呪人有功効法先成就,為此等人故說一百八遍成就;未曾見聞但依前所說遍數誦持悉得成就。其呪印一品,惠日續檢梵本翻入,合成一十七品。然此羂索呪更大有方法,翻廣如大呪藏所說,其有人未曾經和尚闍梨入大`[縵=鬘【三】]`縵`[*3-4]茶=荼【三】*`茶羅壇場者,`[覓=但覓【三】,寬【元】]`覓取大輪金剛呪誦二`[十=十十【明】]`十一遍,即當入壇,然後作諸呪法,悉得成就也)。 `[(觀世…頂)六百七十四字〔-〕【三】]`觀世音不空羂索母身印呪 二大指竪,各捻二小指頭,兩手並竪相著,二頭指相捻在二大指小指上,二無名指亦爾,二中指在上頭少不相到,掌下相著,頭指來去。呪曰。 觀世音不空羂索身印呪法 准前,又改開二中指去一寸許,二頭指無名指少舉,勿與大指相著,頭指無名指間開容一中指地,頭指來去。呪曰: 「跢姪他(一) 濕閉(二合)多夜(二) 濕閉(二合)多(三) 菩闍(去音)夜(四) 㖶(去音)醯㖶醯(五) 鉢囉(二合)麼(六) 輸馱薩埵(七) 摩訶迦盧膩迦(八) 莎訶(九)」 是法印呪通種種用皆有大力,亦能降伏一切惡鬼神、療一切病、一切賊難皆不能害。若被枷鎖,取施輸未囉脂作印呪已,塗枷鎖上,更至心呪,即得解脫。 不空羂索口法印 以左右小指雙直竪,右無名指祕左無名指中指背,向頭指中指岐間入,左無名指從右中指無名指間出之,即入食指中指岐間入,二中指直竪頭相拄,屈二食指各鉤無名指頭,並二大指直竪頭相柱,與小指離半寸許。同誦前呪。 不空羂索牙法印 准前口印,唯改少屈二中指頭各押二大指頭,二小指出外右押左,總握無名指背。呪用前呪。 是一法印,能除一切水火風、賊刀兵,及王難、夜叉、羅剎、一切鬼神、毒龍毒蛇、繫縛等難。若人日日常作供養,得觀世音及諸菩薩等皆生歡喜,命終得生阿彌陀佛國,又復十方淨土隨意往生。若欲止風,先以此呪呪灰一百八遍,小片絹裹將隨身去。若風來者,以右手取灰向風打散,次以右餘指作拳,頭指直竪,向風數數誦呪,瞋喝即斷。 不空羂索心中心呪 「唵(一) 𠼝悉底哩(三合)盧迦(去耶反)毘社夜(二) 阿謨伽波舍(三) 摩訶鳩嚧馱(四) 囉闍夜(五) 𠼝陀(去音)夜(六) 阿波囉(上音)提訶跢(七) 嗚𤙖嗚𤙖(八) 泮(九)」 是一法呪,能滅罪障、懺悔、治病,大有神驗。具如不空羂索經說。 續驗灌頂印呪 二大指屈於掌中捻二無名指甲,無名指中節相背,二小指頭相柱,二中指直竪頭相柱,二頭指柱屈各捻中指背上節。呪曰: 「唵(一) 步三末羅(二) 鹽(三) 莎訶(四)」 若欲續驗,每日平旦於水罐上結印誦呪二十一遍灌其頂。 不空羂索陀羅尼經`[一卷=卷下【三】]`一卷`[末題下宋元明三本俱有大周久視元年八月景午朔十五日庚戌南天竺國三藏法印菩提留志於佛授記寺翻經院譯前十六品李無諂度語沙門波崙筆受并序其呪印第十七品沙門慧日共天竺國大德尸利末多續翻附之新編入錄八十三字]`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20 冊 No. 1096 不空羂索陀羅尼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11-2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