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169 \[cf. Nos. 1075-1079]
`[(佛說…就)十七字〔-〕【宋元】,【原】麗本]`佛說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卷第`[一=一(第二同卷)【明】]`一
`[大明等七字明本在本文之前行]`大明成就分第一
龍樹菩薩於持明藏略出
`[4]西天譯經=宋西天【明】*`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5]臣〔-〕【明】*`臣法賢奉 詔譯
爾時世尊言:「此大毘盧遮那如來瑜伽大教,若有善男子樂欲修習諸成就法者,應於是教尊那菩薩大明法中一心專注精懃修習,於所願求無不成就。若有行人欲作最上殊勝成就者,先於大海岸邊誦尊那菩薩根本大明,造沙塔六洛叉,得數滿已,於所求事必獲成就。
「復次若欲求見觀自在菩薩、或多羅菩薩、或金剛手菩薩等,如前修習,是諸菩薩必為現身,安慰行人與滿所願,乃至或作敬愛等法、或求種種聖藥、或求阿蘇囉王位、或求持明天位,如是之事必獲成就。若久久修習專注不退,乃至菩薩之位亦可獲得。
「復次行人若於佛塔前或菩提道場,所持誦大明一俱胝,誦數滿已,得阿羅漢現身與語,獲大利益。此後與阿羅漢同行,亦同其威德。又復行人往前正覺山頂,於佛塔前常持鉢食,誦大明一俱胝,誦數滿已,得見金剛手菩薩。菩薩自引行人`[入【麗】,人【大】(cf. K34n1213_p0384a01)]`入吉祥門,告行人言:『汝入此門,無諸魔難,所求願滿,離一切怖,受大快樂,而於將來得見慈氏,聞說妙法證菩薩地乃至或得阿吠嚩哩底迦菩薩之位。』又復行人或往尾補羅山頂,一切潔淨常持鉢食,於有舍利像前隨力備辦香花燈塗而作供養,誦大明三洛叉。至數滿已,行人別備廣大供養,行人倍加潔淨齋戒。至十五日,竟日連夜持誦不輟,金剛手菩薩決定現身,引接行人往自本宮及遊吉祥門,令行人入,得延壽命齊於日月。又復行人往三道寶堦佛塔之處,常持鉢食右遶佛塔,誦大明一俱胝。誦數滿已,得見無能勝及訶利帝等,所求如意。其訶利帝接引行人,往自本宮與種種聖藥。其無能勝現身,為行人說法,令證菩提道及授與聖藥,變行人身具殊勝相,及得一切菩薩接引證道,乃至速坐菩提道場。此尊那大明,乃是一切如來及諸菩薩同所宣說,能與眾生作大利益,乃至獲得無上正等正覺。
「復次若有眾生作大惡業、無有善種,於菩提心無由生起,菩提分法永不獲得。如是之人忽遇知識,誦此大明一歷耳根,重罪減劣、善種即生。何況行人恒常持誦專注精懃,如是之人求成就者決定獲得。」
觀智成就分第二`[之一〔-〕【宋元】]`之一
「復次行人若欲修習諸成就法者,先須修習觀智及諸印相皆令精熟無使謬誤,方可求諸悉地。若於尊那菩薩法中求悉地者,先觀尊那菩薩根本微妙字輪安自身分,所謂觀唵字安頭上,觀左字安兩目,觀隷字安項頸,觀`[2]卒=祖【明】*`卒字安兩臂,復觀隷字安心上,觀尊字安於臍中,觀禰字安兩股,觀莎字安兩腨。行人觀此尊那根本微妙字相於己身分一一分明已,是人先身所作一切罪業悉能除滅,所求悉地決得成就。或作息災、增益、敬愛、調伏等法,所誦大明各各差別。作息災法,所誦大明曰:
「唵(引)左隷(引)(`[一〔-〕【宋元】]`一) 祖隷(引)(二) 尊禰(引)莎(引)賀(引)(三)」
「作增益法,所誦大明曰:
「唵(引)左隷(引)(一) 祖隷(引)(二) 尊禰(引)冒沙吒(`[半=半音【明】]`半)(三)」
「作敬愛法,大明曰:
「唵`[引〔-〕【宋】]` \(引)左隷(引)(一) 祖隷(引)(二) 尊禰(引)曩莫(三)」
「作調伏法,大明曰:
「唵(引)左隷(引)(一) 祖隷(引)(二) 尊禰(引)𠺁呬吽𠷑吒(半音)(三)」
「若作如上四法,必須請召本尊及眾賢聖,作法竟,却發遣。
「句召大明曰:
「唵(引)左隷(引)(一) 祖隷(引)(二) 尊禰(引)紇哩(二合引)(三)」
「發遣大明曰:
「唵(引)左隷(引)(一) 祖隷(引)(二) 尊禰(引)吽`[引三〔-〕【元】]` \(引)(三)」
「復次行人作曼拏羅時,欲請本尊及句召壇中賢聖者,先誦枳里枳里金剛大明而作潔淨。大明曰:
「唵(引)枳里枳里(一) 嚩日囉(二合)吽(引)癹吒(半音)(二)」
「誦此明作潔淨已,行人觀想本尊尊那菩薩,於色究竟天下降來入曼拏羅中。又想曼拏羅中有師子之座,蓮華普遍種種裝嚴。即結獻座印及誦獻座明,請菩薩坐已,即結菩薩根本印及誦根本大明供養菩薩。行人即言:『菩薩善來。』及獻閼伽等,然後作法持誦。
「又復行人依法作曼拏羅及結界灑淨已,行人於曼拏羅前端坐正念作於觀想,想前根本微妙字輪安諸身分。初想一切如來在於頂上,作此想時用結三昧印。次想左字在於兩目,當用佛眼印。又想此字轉變成輪王,有大力勢。次想隷字作黑色在於項頸,用結螺印,即轉變成大忿怒不動尊明王,手執劍及羂索。次想`[*2-1]卒=祖【明】*`卒字現於心上,即變成佛,身作赤色有四臂,二手作合掌頂禮相,二手作說法印降伏諸魔相。復想隷字現於兩臂,當用莎悉帝迦印。一臂上變成不空羂索菩薩,面有三目。一臂上變成觀自在菩薩,身作黃色。次想尊字現於臍輪,當用尊那本印,變成本尊尊那菩薩。若觀十八臂,身作白色;若觀六臂,身作黃色;若觀四臂,身作赤色。隨所觀相得現前已,想此菩薩能於三界作大利益。次想禰字現於兩股,用吉祥印,即變成佛及菩薩,能成辦一切事。次想莎字現於兩腨,復用螺印劍印。左腨上變成仡囉賀覲禰,右腨上變成惹致`[儞=稱【三】]`儞。次想賀字現於兩足,用蓮華印,即變成嚩日囉曩契明王,手執羂索。次用佛眼菩薩印及佛眼菩薩大明加持五處。明曰:
「唵(引)嚕嚕娑普(二合)囉(一) 入嚩(二合)攞底瑟吒`[二合引二=一【明】,引二【宋元】]` \(二合引)(二) 悉馱路左儞(引)(三) 薩哩嚩(二合引)哩他(二合)娑(引)達儞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復次行人作觀智已,從座起立,作合掌頂禮印,及誦大明曰:
「曩莫颯鉢多(二合)喃(引)(一) 三藐訖三(二合)沒馱俱胝喃(引)(二) 曩莫左隷(引)(三) 尊禰(引)曩莫(四)」
「此大明力能破眾魔,無有魔及魔天敢違逆者。次用發遣印發遣諸魔,使於行人無諸難事。發遣魔印,以左手展舒作搖動令去勢,右手作三昧金剛相,安在腰右側,以左足踏地,作忿怒誦大明曰:
「曩莫(一) 阿左隷(引)(二) 祖隷(引)(三) 尊禰(引)(四) 賀曩(五) 那賀(六) 摩他(七) 尾特網(二合)薩踰娑(引)囉野多(八) 吽(引)癹吒(半音)(九)」
「次作結界印。以二手於虛空十方上下旋動如風相成印。即誦大明曰:
「唵(引)左隷(引)(一) 祖隷(二) 尊禰(引)(三) 達迦達迦(四) 入`[嚩=縛【元】]`嚩(二合)攞入嚩(二合)攞(五) 薩哩嚩(二合)禰輸(六) 滿馱滿馱(七) 吽(引)(`[八〔-〕【元】]`八)」
「此明可於一切處用結界。次用一切成就明加持塗香及淨水,入曼拏羅灑淨已,即結樓閣印。以二手平仰相叉微屈,舒二頭指二拇指附二頭指側成印。結此印時,想最上殊妙宮殿樓閣。得現前已,復想微妙字化成種種殊妙蓮華裝嚴師子之座。作觀成已,即誦請召大明,請召本尊及眾賢聖入中處座,隨以本部安為中座。若以尊那為本部,即以尊那為中座。即觀想尊那菩薩一十八臂,身白如秋月色,著於白衣,種種裝嚴,以`[𤥭璖=硨磲【明】]`𤥭璖為腕釧,十指皆有環裝嚴,面有三目。最上左右二手作說法相,右第二手作施無畏相,第三手持劍,第四手執實鐸,第五手執尾惹布囉菓,第六手執鉞斧,第七手持鉤,第八手執金剛杵,第九手持數珠。左第二手持如意寶幢,第三手持蓮華,第四手持軍尼,第五手持羂索,第六手持輪,第七手持螺,第八手持賢瓶,第九手持般若波羅蜜多經。於右邊安佛眼菩薩及眾賢聖,左邊安金剛手菩薩、觀自在菩薩。諸餘菩薩及眾賢聖隨意安布已,復用一切成就明及佛眼菩薩明加持閼伽及香花,焚香奉上本尊及眾賢聖。即白言菩薩及諸賢聖:『以我信心及依三昧力,所奉上閼伽香花等,唯願慈悲受我供養。』其閼伽水,若作息災法,用乳汁、大麥同作;若作增益法,加脂麻;若作調伏法,加血及蕎麥同作。閼伽所用盛閼伽器亦差別。即說請召印,以沐浴印,改二拇指附頭指側如鉤相成印。請召大明曰:
「曩莫三貌訖三(二合)沒馱俱胝喃(引)(一) 伊呬婆誐嚩底(二) 壹瑟吒(二合引)禰(引)嚩多(引)地瑟致(二合)帝(引)(三) 唵(引)左隷(引)(四) 祖隷(引)(五) 尊禰(引)(六) 𠺁𠺁娑嚩(二合引)賀(引)(七)」
「誦此明已,當誦獻座大明曰:
「唵(引)迦摩攞娑嚩(二合引)賀(`[引=引一【三】]`引)」
「次說劍印,亦為不動尊明王印。以左手拇指無名指小指作拳,舒頭指中指,以右手頭指中指入左拳中,餘指亦作拳成印。不動尊大明曰:
「曩莫三滿多嚩日囉(二合引)𧹞(引)(一) 唵(引)阿左攞迦(引)㧝(二) 贊噥(女江`[反=切【明】]`反)娑(引)達野吽(引)癹吒(半音)(三)」
「次說三昧耶印。以右手拇指捏小指甲,餘指如金剛杵相成印。結此印,誦三昧耶大明曰:
「唵(引)商羯哩(引)(`[一〔-〕【宋元】]`一) 三摩曳娑嚩(二合引)賀(引)(二)」
「次獻閼伽印。以沐浴印,只改磔大拇指安頭指側作合掌相成印。大明曰:
「唵(引)左隷(一) 祖隷(二) 尊禰(三) 阿哩伽(二合)婆誐嚩底(四) 鉢囉(二合)帝(引)蹉娑嚩(二合引)賀(引)(五)」
「獻閼伽已,行人合掌作是言:『大菩薩!唯願慈悲受此供養。』行人復以金剛橛印結界除魔,以金剛杵為界,所結界隨法作用。或作大惡法時,結此印以右手頭指如鉤,拇指如針,安於下面。此是橛印。大明曰:
「唵(引)尊禰儞(一) 計(引)攞野娑嚩(二合引)賀(引)(二)」
「結金剛界印。不改前印,以右手頭指如鉤,左手頭指直竪成印。於虛空中旋動,結金剛界。大明曰:
「唵(引)尊禰(引)儞(一) 鉢囉(二合引)迦囉野娑嚩(二合引)賀(引)(二)」
「復次結金剛半惹囉印。不改前印,以二頭指二中指相捻,於頭上動搖成印。大明曰:
「唵(引)尊禰儞(一) 半惹囉娑嚩(二合引)賀(引)(二)」
「次結根本印,念根本大明三遍。次結大印,及誦大明七遍。次結三叉印。以二手作拳,各舒頭指中指無名指如三叉成印。大明曰:
「唵(引)尊娑嚩(二合引)賀(`[7]引=引一【宋元】*,引一句【明】*`引)」
「次結搗杵印。以二手作拳,以二拇指相交成印。大明曰:
「唵(引)左隷(引)吽(`[*7-1]引=引一【宋元】*,引一句【明】*`引)」
「次結幡印。以左手頭指中指各竪立而作動搖成印。大明曰:
「唵(引)尊」
次結幢印。以右手作拳,直竪頭指中指成印。大明曰:
「唵(引)尊」
「次誦不動尊心明及金剛曩佉心明,加持香花等為潔淨供養。不動尊心明曰:
「唵(引)㰠(呼郎切引)(一) 吽(引)癹吒(半音)(二)」
「次誦金剛曩佉心明曰:
「唵(引)𡁠曩𡁠俱(半`[音=音一【三】]`音)」
「次結塗香印。以右手拇指捏頭指頭,展舒餘指。結此印及誦明加持塗香,奉上本尊及眾賢聖。大明曰:
「唵(引)隷(引)娑嚩(二合引)賀(`[引=引一【宋元】,引一句【明】]`引)」
「次結花印。即不改前印,誦大明曰:
「唵(引)尊娑嚩(二合引)賀(`[引=引一【三】]`引)」
「次結香印。以右手拇指捏中指頭節成印。誦大明曰:
「唵(引)隷(引)娑嚩(引二合)賀(`[*7-2]引=引一【宋元】*,引一句【明】*`引)」
「次結出生印。以左手拇指與頭指相捻成印。即誦獻食明曰:
「唵(引)尊娑嚩(二合引)賀(`[*7-3]引=引一【宋元】*,引一句【明】*`引)
「次結獻燈印。以右手拇指捏中指第一節成印。大明曰:
「唵(引)禰(引)娑嚩(二合引)賀(`[*7-4]引=引一【宋元】*,引一句【明】*`引)」
「如上所說奉獻佛及賢聖諸供養具,乃至飲食香花等,所有印及大明,各隨本部先後次第施設。若作息災等法,先用塗香等,然後結獻供養印,或作觀想或內或外,一切供養奉上賢聖。
「次結大印。以二手各作拳,安於心,想二掌內各有阿字成印,以此印獻諸賢聖。
「次結蓮華印。以二手相合,八指各相離竪如蓮華相,二拇指屈入掌成印,結此印獻諸賢聖。大明曰:
「唵(引)左隷(引)(一) 祖隷(引)(二) 尊禰(引)(三) 室哩(二合引)洛剎彌(二合引)冒沙吒(半音)(四)」
「次結根本印。以二手作合掌,舒二拇指入掌中成印。根本明曰:
「唵(引)尊怛囉(二合引)野(引)阿娑怛囉(`[三=二【三】]`三合)劍(一) 唵(引)祖底娑普(二合)囉(二) 阿鉢娑怛囕(二合)唵(引)尊賀曩曩(引)囉贊(三)」
「次結八輻輪印。以二手相倒展舒磔開十指,以右手壓左手背成印。於頂上動搖,誦大明曰:
「唵(引)尊(一) 鉢囉(二合)娑普(二合)囉作訖囕(二合)(二)」
「次結羂索印。以二手相合,以二無名指如鎖成印。誦大明曰:
「唵(引)尊吽(引)癹吒(半`[音=音一【三】]`音)」
「次結鉤印。以左手拇指無名指小指頭指屈如鉤成印。誦大明曰:
「唵(引)左隷(引)(一) 祖隷(引)(二) 尊禰(引)紇哩(二合引)(三)」
「次結獻廣大供養印。以二手合掌,十指屈第三節各不相著成印,安頂上。行人結此印時,發不可思議心、無我所心、無取捨心。復觀想世間一切殊妙香花珍寶,乃至寶山及大海中寶藏,一切之物悉皆現前,用獻一切佛及菩薩,以此功德迴施真如法界。復運心以我所作如是供養所獲福力,展轉變成無量供養,奉獻十方一切如來及諸菩薩大會之眾,願佛菩薩不捨大慈攝受供養。廣大普供養明曰:
「曩莫薩哩嚩(二合)(一) 怛他(引)誐帝(引)毘踰(二合引)(二) 尾濕嚩(二合)目契(引)毘藥(二合)(三) 薩哩嚩(二合)他(引)(四) 朅(五) 三母捺誐(二合)帝(引)(六) 娑頗(二合)囉呬𤚥(七) 誐誐曩劍娑嚩(二合引)賀(引)(八)」
佛說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卷第一
佛說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卷第二`[觀智等七字明本在本文之前行]`觀智成就分`[之=第二之【明】]`之二
龍樹菩薩於持明藏略出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復次讚歎三寶及諸賢聖。
「讚佛曰:
「我佛以大悲, 調伏諸眾生,
成福功德海, 是故我讚禮。」
「讚法曰:
「真如之妙理, 能壞諸惡趣,
利生住寂靜, 是故我讚禮。」
「讚僧曰:
「堅固持戒行, 證入解脫門,
住最功德剎, 是故我讚禮。」
「讚尊那菩薩及諸賢聖:
「唵(引)洛乞叱彌(三合)攞乞叉(二合)拏禰尾(引)(一) 薩哩嚩(二合)洛乞叉(二合)拏曼尼多(引)(二) 奔拏也(二合)𤚥誐攞𤚥誐攞也(二合)(三) 設囉拏惹誐多必哩(二合)野(引)(四) 騷摩也(二合)蘇摩曩娑(引)禰嚩也(二合)(`[一=五【明】]`一) 嚩囉(引)賀嚩囉那(`[引=引一【明】]`引)必哩(二合)野(引)(二) 鉢訥摩(二合引)娑曩(引)鉢訥摩(二合)目契(引)(三) 尾摩攞(引)尾摩隷`[引〔-〕【明】]` \(引)乞叉(二合)拏(四) 俱摩(引)哩(引)迦(引)稅(引)多(引)婆(引)娑(引)(一) 烏那野(引)哩迦(二合)三摩鉢囉(二合)婆(引)(二) 惹曩儞(引)誐哩惹(二合)儞鼻摩(引)(三) 摩賀(引)彌(引)具(引)伽嚩哩沙(二合)尼(引)(四) 阿彌多(引)阿蜜哩(二合)多(引)婆(引)娑(引)(`[一〔-〕【宋元】]`一) 阿惹囉(引)阿摩囉(引)度嚕(二合)嚩(引)(二) 悉馱(引)悉馱(引)攞野(引)傲哩(引)(三) 播(引)怛囉(二合)賀娑多(二合引)𡁠帝寅(二合)涅哩(二合)野(引)(四) 捺舍波(引)囉彌多(引)鉢囉(二合引)鉢多(一) 捺舍部(引)彌數僧悉體(二合)多(引)(二) 底哩(二合)路迦惹曩儞(引)達儞也(二合引)(三) 阿彌多(引)哩他(二合)鉢囉(二合)娑(引)達儞(引)(四) 惹誐娑囉乞叉(二合)女捺喻(二合)訖多(二合引)(一) 鉢囉野(引)訖哩(二合)鉢野(引)禰多(引)(二) 誐(引)野底哩(二合引)薩哩嚩(二合)沒馱(引)喃(引)(三) 娑(引)尾底哩(二合)左𡁠`[努=拏【三】]`努囉娑(引)(四) 怛囉(二合引)拏部(引)多(引)惹誐馱(引)底哩(二合)(一) 莎哩誐(二合)摩(引)哩誐(二合)鉢囉(二合)捺哩沙(二合)喃(二) 壹蹉(引)嚕波摩賀(引)摩(引)野(引)(三) 曩(引)曩(引)儞哩摩(二合引)拏嚕`[閑=閉【三】]`閑尼(引)(四)」
「鉢囉(二合引)帝賀(引)哩野(二合)摩護(引)娑(引)賀(引)(`[一〔-〕【三】]`一) 奔尼也`[二合=二【元】,一【明】]` \(二合)三婆(引)囉三㪍哩(二合)多(引)(二) 惡乞叉(二合)野(引)惡乞叉(二合)囉(引)戍儞也(二合引)(三) 扇(引)多(引)建(引)多怛閉(引)悉體(二合)多(引)(四)」
「𠆙(切身引)曩(引)賀(引)囉摩賀(引)薩埵(引)(一) 薩埵(引)曩(引)必哩(二合引)底嚩娑攞(引)(二) 建(引)多(引)囉多(引)囉尼(引)訥哩誐(二合引)(`[三=二【宋元】]`三) 薩哩嚩(二合)商迦(引)鉢囉(二合)謨左儞(引)(四) 惹演帝(引)惹(引)多吠(引)那(引)左(一) 沒囉(二合)憾摩(二合)羯臘波(二合)摩努惹嚩(引)(二) 散𠆙(切身引)迦(引)播(引)里儞(引)寫(引)摩(引)(三) 摩曩娑(引)摩(引)曩細部多(引)(四) 昝(惹敢切)虞梨曩(引)儗儞(引)虞呬也(二合)(一) 蘇婆誐(引)必哩(二合)野捺哩沙(二合)曩(引)(二) 達囉尼(引)馱(引)囉尼(引)尊那(引)(`[三〔-〕【元明】]`三) 嚩儞也(二合`[引=引三【明】]`引)底哩(二合)部(引)嚩儞(引)莎哩(引)(四) 幡(引)波室祖(二合引)多(引)囉尼(引)布(引)瑟尼(二合引)(一) 紇哩(二合)瑟致(二合)那(引)扇(引)底那(引)以儞(引)(二) 達哩摩(二合)誐哩婆(二合引)母儞嚩囉(引)(三) `[儞=彌【三】]`儞(引)馱(引)沒提薩囉莎帝謨乞叉(二合)尼(引)(`[四〔-〕【宋元】]`四) 薩哩嚩(二合)薩埵(引)喃(引)(一) 那(引)攞儞(引)薩哩嚩(二合)枳攞尾(二合)沙(引)(二) 砌(引)那儞(引)婆嚩鉢舍(引)喃(引)(三) 星賀沒囉(二合)多鉢吒沒哩(二合)多(引)(四) 阿波囉(引)𡁠多(引)路迦羯哩(引)(一) 薩哩嚩(二合)訥哩誐(二合)底儞嚩(引)囉尼(引)(二) 騷(引)婆(引)誐也(二合)那(引)嚩虎部惹(引)(三) 底哩(二合)路迦惹曩儞(引)室嚩(引)(四) 訖哩(二合)瑟拏(引二合)𡁠曩嚩底(引)阿(引)哩也(二合引)(一) 薩哩嚩(二合)摩(引)囉鉢囉(二合)摩哩那(二合)儞(引)(二) 薩哩嚩(二合)沒提(引)鉢囉(二合)設娑多(二合引)野(三) 三勃哩(二合)多(引)野虞尼(引)哩虞(二合)嚨(四) 阿嚩路吉多僧倪也(二合)野(一) 曩謨(引)𡫸(切身)怛也(二合)訖哩(二合)播(引)怛摩(二合)儞(引二) 摩賀(引)嚩`[攞=囉【三】]`攞(引)野贊拏(引)野(三) 尾`[彌=禰【三】]`彌也(二合引)囉(引)惹(引)野娑(引)達吠(引)(四) 訥哩難(二合引)多那摩迦(引)夜(引)野(五) 曩莫悉帝(二合引)嚩日囉(二合)播(引)拏曳(引)(六)」
「復次行人如是讚三寶及本尊尊那菩薩已,合掌志心發露懺悔云:『某甲自從無始已來至於今日,輪迴諸趣,作大惡業行不善法,自作、教他、見聞隨喜。如是之業無量無邊,對佛菩薩發露懺悔,從今已去更不敢作。願佛菩薩大慈大悲受我懺悔。』又復說言:『我某甲從今已後,直至坐於菩提道場,誓畢歸依正等正覺無上如來寂靜法界,乃至歸依四方所有阿吠嚩哩底迦大菩薩眾,乃至為佛菩薩捨於身命無所悔悋。惟願慈悲攝受於我。』又復說言:『我某甲從今已去,直至坐於菩提道場,於蘊處界諸所有法,一切無我、無取無捨,離一切相、自性虛空、本來平等,亦復不生虛空之心。唯如諸佛及諸菩薩發菩提心,又如諸佛從初覺心知最上福,謂以諸佛菩薩緣覺聲聞等,乃至盡眾生界諸所有福悉皆隨喜,我亦隨喜。以此功德願我當來,亦於一切眾生之界,如佛大悲降大法雨種種方便,於諸世間作大利益利樂眾生,以勇猛心速於事業。何以故?此凡夫界是其難地而不究竟,我於此界一切眾生願皆令得安樂寂靜出世間道,已得道者我更令得最上功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人如是讚歎、懺悔、隨喜、迴向、發願已,即結大印。結已,復結三昧印。以二手作拳相,並二中指如針,二頭指外如金剛杵相,二拇指安頭指側成印。結此印誦大明曰:
「唵(引)商羯哩(引)(一) 摩賀(引)三摩曳(引)娑嚩(二合引)賀(引)(二)」
「次結三摩地印。以左手安臍輪,右手安左手內,二拇指與二頭指相著成印。誦大明曰:
「唵(引)尊(`[13]一=一句【明】*`一)」
「結三摩地印誦明已,即入三摩地,觀自心中如前出生一大蓮華,眾寶所成。於蓮華上有尊那菩薩,具五分法身。於彼身中出大光明,其所出光隨所作法或白或黃或赤或黑,隨現一色遍滿其身。想彼光中出微妙字,於微妙字出大光明,其光變為金剛界。行人自想己身與賢聖無異,然後又觀鼻尖上有物,專注其心作堅固慈,微微出息正坐,令頭頸腰微側低。復於自心內觀有如來,又觀如來心中現於日輪,於日輪中現一開敷蓮華,眾寶所成。於蓮華中現尊那菩薩,身如金色,著白色衣,種種莊嚴。於尊那兩脇出大光明,又想耳目口中出大熾焰。作如是觀想,得一一現前已,使其分明無有錯謬,然後收光頂禮,奉上閼伽。復誦佛眼菩薩大明七遍或二十一遍。或作法時在曼拏羅內眠臥,或得惡夢,即誦佛眼菩薩大明八百遍。當誦明時,右手持珠,左手執金剛杵。大明曰:
「唵(引)度曩嚩日囉(二合)郝(`[*13-1]一=一句【明】*`一)」
「復次說加持數珠印。以二手中指展舒,以二頭指捏中指持,以二拇指與二無名指小指持珠。誦大明曰:
「唵(引)阿訥部(二合)帝(引)(一) 尾惹曳(引)(二) 悉提(引)悉馱哩替(二合引)娑嚩(二合引)賀(引)(三)」
「復以二手合掌安頂,次安心上,誦大明曰:
「唵(引)曩謨(引)婆誐嚩底(一) 悉提(引)(二) 娑達野(三) 娑(引)達野(四) 悉馱(二合引)哩替(二合引)娑嚩(二合引)賀(引)(五)」
「復次說造數珠法。或用菩提子或硨磲玻瓈等,當用一百八為數。用童女合線,以二十一條合成一條穿珠。或持誦時,以大拇指`[掐【CB】,搯【大】(cf. X60n1120_p0388b05)]`掐,每`[掐【CB】,搯【大】(cf. T18n0896_p0748c06)]`掐一珠一誦大明。其大明字亦有三種,或用心月輪中大明字,或用頂禮微妙字。行人持誦時,志心專注勿暫懈怠。若作息災、增益法時,輕輕誦吽字及癹吒字。若作調伏法,亦用吽字及癹吒字,唯起忿怒心厲聲持誦。此為常則。每作法持誦畢,常誦佛眼大明而獻閼伽,隨有所願至心祈求。復作供養讚歎懺謝:『某甲上來供養絕無殊妙,唯願菩薩布施歡喜。』又獻閼伽而作頂禮。作法畢已發遣賢聖,却用勾召印,只以拇指而三搖動為發遣。大明曰:
「野(引)呬野(引)呬底(一) 尾摩(引)曩(引)嚕棖(二) 尾薩哩惹(二合)曳(引)(三)」
發遣賢聖已,行人復作曼拏羅縛印擁護自身,次作阿三𤚥儗儞印。即以三昧印,磔開拇指各如針左旋。誦大明曰:
「唵(引)紇哩(二合引)阿三𤚥儗儞吽(引)(一) 癹吒(半`[音=音二【明】]`音)」
「復結三昧印亦作擁護。復誦無能勝大明,此明能成就一切事。大明曰:
「曩莫三滿多沒馱(引)喃(一) 唵(引)(二) 虎盧(三) 贊拏(引)哩(四) 摩燈儗娑嚩(二合引)賀(引)(五)」
結印誦明作擁護已而作頂禮。行人當持誦畢起,出道場,唯得讀般若波羅蜜多經,及造佛像佛塔及塗曼拏羅等,餘即止息。行人每於食時,常用大明加持八遍然後可食。加持食大明曰:
「唵(引)嚩蘭捺禰(引)(`[一〔-〕【宋元】]`一) `[帝=引帝【宋元】]`帝(引)𡁠摩(引)里儞娑嚩(二合引)賀(引)(二)」
「每食畢已,餘食用大明加持已,用獻不動尊明王。大明曰:
「曩莫三滿多(一) 嚩日囉(二合引)𧹞怛囉(二合)吒(半音)(二) 阿謨伽贊拏(三) 嚕(引)沙拏娑怖(二合引)吒野(四) 吽(引)怛囉(二合)吒(半音)㰠(呼郎切)𤚥(`[引=引五【三】]`引)」
「持誦行人作五藥淨水,每一作半月為限,日飲三兩,以波羅舍葉為器飲水。五藥者,謂黃牛乳汁、瞿母怛囉、瞿摩耶、酪、吉祥草,水合和成已,即誦大明加持已,然後方飲。大明曰:
「曩謨(引)婆誐嚩帝(引)(一) 烏瑟膩(二合引)沙(引)野(二) 唵(`[引=引三【三】]`引)尾戍提(引)(`[三〔-〕【三】]`三) 尾囉𡁠(引)(四) 始吠(引)(五) 扇(引)底迦哩(六) 娑嚩(二合引)賀(引)(七)」
「行人以紅花染線,用童女合,以大明加持一千遍。結七結已,繫於腰側。大明曰:
「唵(引)賀囉(一) 賀囉(二) 滿提戍訖囉(二合)馱(引)哩尼(三) 悉提(引)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此明亦能禁伏戍訖囉,及能破設咄嚕。如是儀軌,持誦行人可三時為限。」
「復次行人於瑜伽法門若欲修習求諸悉地者,先於自身種種作法,懺除宿業令無障難,若不如此聖道難就。又復行人欲作法時,先須澄心離諸諠鬧,於己身分想微妙字,使諸字相一一現前。若得現前,一切罪垢皆得消滅。微妙字者,先於口門想其𤚥字,於右肩上想暗字,於左肩上想惡字,於頭上復想暗字,於右肩上想阿(引)字,左臂上想嚩字,於臍輪中想吽字,復於遍身想阿(引)字。如是微妙字皆是梵字。
「復次行人每想如是字於身分現時,即復誦大明曰:
「吽(引)左隷祖隷(引)尊禰(引)吽(引)(`[*13-2]一=一句【明】*`一)」
「此明若誦至一洛叉,能除一切罪。」
「又誦大明曰:
「唵(引)左隷祖隷尊禰(引)癹吒(半音)(`[一=二【明】]`一)」
「此明若誦至一洛叉,得大智慧。」
「又誦大明曰:
「曩莫左隷(引)祖隷尊禰(引)曩莫」
「此明常持,能除一切塵垢。」
「復次說佛菩薩根本微妙字,所謂牟字是妙吉祥菩薩根本,昧字是慈氏菩薩根本,室哩字為如來根本又為哩吠賢聖根本,暗字為普賢菩薩根本,惡字為虛空藏菩薩根本,阿(引)字為一切如來根本,勃𭍌字為大輪明王根本,阿字又為觀自在菩薩根本又為金剛手菩薩根本,吽字為焰鬘得迦忿怒明王根本,唵字為毘盧遮那佛根本,左字為大輪明王根本,隷字為不動尊明王根本又為馬頭明王根本,尊字為大尊那菩薩根本,禰字為金剛薩埵菩薩根本,莎字為伊迦惹吒根本,賀(引)字為嚩日囉曩佉根本。」
「復次演說諸印,所謂擇地印、犁印、方位印、蓮華印、三叉印、鉢哩伽印、羂索印、鉤印、搗杵印、勃遜尼印、寶杖印、座印、金剛座印及賢座印。莎悉帝迦印、惹嚩曩印、師子座印、說法輪印、師子步印、師子臥印、幡印扇印、白拂印、金剛鈴真珠瓔珞印、法鼓印、吉祥子印、螺印、優鉢羅花鬘印、經印、忿怒寶印、持世印、迦牟迦印、僧伽梨衣鉢印、無畏印、法輪印、花印、塗香印、燈印、食印、請召本尊印、發遣印、供養印、閼伽印、衣服莊嚴印、賢瓶印、花鬘印、神通印、惹嚩曩舍印、七彌盧印、菩提樹印、安三昧印、除魔印、頭頂器仗印、定印、佛眼印、摩摩枳印、惹羅播波尼印、涅哩怛也鉢儞印、怛羅輸達儞印、淨㡧像印、軍持印、迦羅也拏印、傘蓋印、革屣印、頂禮印、沐浴印。
「如是等八十四印,於所求事能施成就。」
「復次說諸印相,使諸行人修習圓滿得法成就。行人欲作法時,先須潔淨身心,然後復用塗香塗其二手,方可結於印契。行人面東正立,合掌安頂上頂禮三寶,後頂禮本尊大尊那菩薩,次頂禮觀自在菩薩,次頂禮金剛手菩薩。如是頂禮諸佛菩薩已,方可結印。
「經印。以二手相合,左手頭指中指直竪,拇指無名指小指入右掌內,以左手指相結成印。此印於入三昧時及作成就法時用。
「方位印。先正立作右舞勢,右轉,以右手作施願,左手作三幡相安額上,復作右舞勢,復作左舞勢成印。此印能伏師子龍虎,及部多、必舍左鬼等,乃至賊盜等。
「次說法印。二手合掌,二拇指如針成印。此印於供養本尊時用,當得諸佛菩薩。及天、龍、夜叉、巘達哩嚩、阿蘇囉、誐嚕拏、緊那囉、摩護囉誐及諸持明天等,皆悉歡喜能施成就。
「次蓮華印。以二手相合,如八葉蓮華相,令手指相離,以二拇指入掌中成印。結此印時,能令大威德諸天皆悉歡喜,能施行人大吉祥事,所願成就。
「次三叉印。以左手作拳,舒頭指中指無名指成印。此印有大威力,於作息災法時用。
「次鉢哩伽印。以二手各安臂上,各竪頭指成印。此印能除一切瘧病。
「次羂索印。以二手相並,以無名指與拇指相鉤如鎖成印。此印於敬愛法中作勾召,有大功德。
「次鉤印。以左手拇指頭指無名指小指屈節如鉤成印。此印亦於敬愛法中作勾召用。
「次搗杵印。以二手作拳相合,以拇指相交成印。此印當用息除大惡宿曜。
「次勃遜尼印。以二手相並,復相顛倒為拳,二頭指頭相並,內入二拇指如一成印。此印能息除宿曜及退一切惡鬼。
「次誐那印。以二手相並,復顛倒各作拳,復中指微屈入拇指內成印。此印作調伏法中用,能破壞設咄嚕,及息除大惡宿曜、夜叉等。
「次鉢致娑印。以右手拇指與小指安於頭指頭成印。此印能降伏阿蘇囉。
「次座印。以右手屈無名指,展舒餘指,微屈拇指成印。結此印時,想成寶座獻諸賢聖。
「次金剛座印。以二手相並作拳,復作如針縛,以拇指入於針下成印。結此印時,想成金剛座奉獻佛世尊。
「次賢座印。先以左手平展安臍輪下,以右手平展相倒安左手上成印。此印作曼拏羅時及入定時,用獻尊那菩薩及金剛手菩薩。
「次莎悉帝迦印。先在蓮華座上坐,以右足越於左足,復用右手磔開,涅左手拇指成印。此印於作成就法時用,能與行人悉地。
「次惹嚩曩印。先正足立,後却作右旋轉,以二手各作拳,舒中指作動搖成印。此印若行人於大難中或被禁縛時用,彼一切事無能為害。
「次師子臥印。先想蓮華上安坐,作右顧視,復却背坐,後以右足越於左足,以手觸地成印。此印於作觀想時用。
「次幡印。以左手頭指與中指直竪,作動搖成印。此印作供養時用。
「次幢印。以右手作拳,直竪中指成印。此印鬪戰時或有大怖時用。
「次師子座印。先以二手相並,復如合掌,以中指與小指如針,無名指頭指如環,拇指直上而竪成印。此印是世尊印,為降伏大夜叉用。
「次法印。先作跏趺坐,以左手作拳,直竪拇指,以右手執左手拇指安於臍輪成印。此印求解脫用,一切天人皆悉稱讚。
「次八輻輪印。以二手展舒手指各相離,於頭上旋轉如輪相成印。此印威力能斷除一切大惡。
「次師子步印。先正立如師子,後以左手安背後,復安右邊,竪小指如針,微屈二頭指展舒相著,以拇指安頭指側成印。此印於敬愛法中作勾召及發遣用。
「次尊那菩薩諸根本印,以諸印想在菩薩身分。
「頂禮印。先正立作合掌頂禮相成印。此印是尊那頂禮為最上印。
「次蓮華印。不改前相,合掌安尊那心,即以兩足相顛倒成印。此亦名最上印。
「次頭印。先翹左足,後以右膝著地,右手安額上作動搖。復以四指相並,以拇指安掌中成印。
「次頂印。以中指如針,與右拇指相捻成印。此印若以甲冑大明同用,亦名甲冑印。
「次尊那本印。先以二手拇指動搖,然以二手合掌,以右拇指入掌內成印,安於心上。
「次花印。以二手作拳,復二手竪如針,以頭指與拇指俱合成印。
「次大印。以二手相並指不相著,以拇指安小指第三節後作堅固拳成印。以此印安本心,即誦大明七遍,能作一切法。
「次第二印。即以前印竪二拇指,展舒餘指各不相著成印。
「次第三印。以前印,以頭指各安中指第三節成印。
「第四印。以二手指展舒,復各屈中節,復以中指無名指安拇指上,復以中指無名指安中節成印。
「次經印。以左右手拇指各捏小指甲,復右手指安左手上成印。
「次螺印。以二手頭指中指相著,展舒小指捻拇指甲堅固成印。
「次定印。先跏趺坐,以二手展舒,以右手在左手上,二拇指甲相著,安臍輪下成印。
「如是諸印相,亦隨分演說。修行行人虔心記憶習令精熟,於作法時無令誤失。若稍疑誤,不成印契。不成印契,即賢聖不喜,凡所祈求不獲成就。」
佛說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卷第二
佛說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卷第`[三=三(第四同卷)【明】]`三
`[造㡧等六字明本在本文之前行]`造㡧像分第三
龍樹菩薩於持明藏略出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爾時佛言:「此大毘盧遮那如來瑜伽大教,我已略說諸印相畢。今復宣說畫像儀式。若有行人於尊那法中修習求成就者,亦復先須了達畫像儀式次第。行人若欲畫像,先須用上好純素匹帛,其帛不得令有毛髮及間雜之物。若從他買,隨所索價便與其直,不得論詶多少。若得已,即先須於稻穀聚中安七晝夜,然後用五藥淨水浸三日,或五日七日為上,即別用淨水濯出。復用香水浸一晝夜,取出復以五淨水灑淨了,又以五寶水洗,方可上㡧。安排已,行人自作歸命云:『南無七十七俱胝正等正覺。』亦令畫人預先潔淨,至時同此歸命已,方乃起首畫諸賢聖。其㡧,行人`[先=生【元】]`先誦大明加持已,然用白土及粉相和塗㡧,塗已安清淨處。此後直至彩畫畢工,常以香花閼伽供養。若如是依法作者,是最上品。作所起首,擘畫界道並須右旋。先於㡧下面畫蓮華池,滿中蓮華,仍有種種水族魚螺蚌龜之類,兼有鴛鴦飛禽等。即於池上面畫三蓮華座,眾寶所成。於中心蓮華上,畫白佛頂世尊,光焰普遍熾盛照耀,右手作施願印、左手作說法印,圓光白色。於臍輪中出大光明,於其光中現尊那菩薩。於佛右邊蓮華上,畫第三佛頂,有六臂,右第一手作施願、第二手執蓮華、第三手持數珠,左第一手執金剛杵、第二手持經、第三手作說法印。身遍光明熾盛圍遶。左邊蓮華上,畫不空羂索,四面八臂,以虎皮為衣復為絡腋,復以鹿皮為天衣。面有三目,頂戴寶冠,髮髻下垂。右第一手作施願印、第二手持數珠、第三手執羂索、第四手作施無畏印,左第一手持白蓮華、第二手持經、第三手作拳竪立頭指作期剋印、第四手執鉤。光炎遍身照耀熾盛。下面畫難陀、烏波難陀二龍王,皆有七頭,手執佛座及蓮華莖。於右邊畫寶賢,頂戴天冠,身有種種莊嚴,手持寶珠。`[次=以【三】]`次畫滿賢,亦戴天冠,身有光明,種種裝飾。於上面左右畫五佛塔,塔中畫諸吉祥如來:第一畫海吉祥如來,第二畫天寶髻吉祥如來,第三畫頂冠藏吉祥如來。諸如來身皆作金色,手作施無畏印。又於左右各畫寶山。於左面寶山上,畫摩摩枳菩薩,坐蓮華座,手執金剛杵。次後畫無能勝。於上面畫吒枳明王,執金剛杵。又於左邊畫金剛鉤明王。於佛世尊上左右畫雲,現閃電相,雲內畫諸天降珍寶雨,又畫諸天獻歌樂相。復於上面畫日月天,又於空中降下眾華如雨。次於右邊寶藏山上,畫三界最勝聖觀自在菩薩,手執蓮華。於次右邊,畫聖多羅菩薩,手執青優鉢羅華。次於右邊,畫佛母摩耶。於次後面,畫大孔雀明王。於次後左右,畫舞孔雀。又於上面右邊,畫五如來:第一畫法海行吉祥王如來,第二畫善光明王如來,第三慈氏莊嚴吉祥如來,第四燈光王如來,第五眉間毫相吉祥如來。如是五如來,各坐蓮華座。次畫一夜叉主。次畫帝釋天,持傘蓋。如是依法次第畫佛菩薩及眾賢聖,悉令圓滿威德自在,使諸世間天龍鬼神見皆降伏。如是畫像畢已,持誦行人即於此㡧像作安像慶讚。行人於月初一日或十五日起首,於一切聖賢求承威力,即然後潔淨已身、著新淨衣、受持齋戒,三晝夜或一晝夜,或清齋不食、或食菜、或食乳等,餘時常持鉢食。復受八戒已,然備種種香花、塗香、淨水,復燃酥燈,及用種種上妙衣服、莊嚴寶飾等,又用五閼伽瓶盛妙香水,及盛五寶水、五藥水以為閼伽、乃至種種飲食等為供養。行人即立起,其㡧安於所欲持誦之處,即以上來供養之具供養所畫㡧像。如是作安像已,行人此後逐便依法修行。
「復次又說尊那菩薩畫像法。
「`[特=持【三】]`特誦行人若欲畫本尊尊那菩薩像者,先求新帛清淨純白者。求得帛已,即令畫師預前潔淨,至起首日令受八戒,然後令用新器調上好彩色。畫尊那菩薩,身如秋月色,面有三目,有一十八臂,著白衣,種種莊嚴。以阿蹉為天衣,硨磲寶為手釧,十指有寶環。上二手作說法印,右第二手作施無畏印、第三手執劍、第四手執寶鐸、第五手執尾惹布羅果、第六手執鉞斧、第七手執鉤、第八手執金剛杵、第九手持數珠,左第二手執如意寶幢、第三手執蓮華、第四手執軍持、第五手執羂索、第六手持輪、第七手執螺、第八手持賢瓶、第九手持般若波羅蜜多經。於菩薩下面畫蓮華池,於彼池內出生一大蓮華。畫難陀、烏波難陀二龍王,手持蓮華莖。華上畫尊那菩薩,有大圓光熾盛遍滿。菩薩面前畫持誦人,手執香爐作瞻仰本尊相。於上面畫淨居天人,作雨華雨寶相。如是畫像,唯以潔淨專志為上,於此像前作法者無不成就。」
`[(尊那…軌)十字〔-〕【明】]`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作曼拏羅法分第`[四=五【宋元】]`四
「復次行人於尊那法中修習成就作曼拏羅者,先依法擇得勝地已,即掘去惡土砂礫灰炭及毛髮諸骨等,別以好土填築令實,使極平正,然後於上分擘作曼拏羅。其曼拏羅或十六肘、或八肘、或四肘,三種不定,所作大小皆須嚴飾。其曼拏羅,四方開四門,門中各安法輪。於中以五色線絣作內曼拏羅,布八賢聖位。所用粉作賢聖像,當用五色寶粖,如闕即以五色粉代之。此曼拏羅中有三十三俱胝天。於曼拏羅上分布閼伽瓶,於一一閼伽瓶內想有一俱胝天。又於曼拏羅門內安八大龍王。於內曼拏羅中畫尊那菩薩,諸餘賢聖次第安布:於東北方安大輪明王,於東南方安不動尊明王,南方安金剛手菩薩,北方安觀自在菩薩,西北方安不空羂索菩薩,西方安伊迦惹吒菩薩,西南方安嚩日囉曩契菩薩。於曼拏羅東邊安前㡧像,又於㡧前地上畫八葉蓮華,上作護摩爐,行人於此爐中依法作其護摩。行人先用稻穀花遍散其上,然用五藥水灑淨,然後安外供養供養賢聖,用香花、塗香、螺貝、衣服、幢幡等,乃至閼伽瓶、種種供具供養賢聖。復用五寶水獻於本部。潔淨已,然用三白食,謂酥、乳、酪調和為食。食亦為三品,若作上品法用上品供養,若作中品用中品供養,第三品法用第三供養。雖云三品,並須上味,用獻曼拏羅內賢聖。若有此會諸母鬼、羅剎娑、部多、必舍左,隨其勾召自十方來者,並須平等與其祭食,勿得令其有所不足。獻食器用亦各不同。若獻曼拏羅中八如來及尊那等,即各先獻如拇指大一金蓮華,然用銅鉢滿盛酪蜜等及諸食奉獻佛菩薩已,然用新瓦器盛祭食與彼十方來者必舍左等。其祭食者用酒肉及魚或用全魚為祭。所獻聖賢及必舍左等,並須身心專注虔至供養,聖賢歡喜所求成就。如是作已,行人即入觀想,想自己鼻尖上有物。得現前已,專注不散成堅固慈,令出入息微細,端坐低頭自顧已足。即想心中現一日輪,想日輪中有開敷蓮華,諸寶所成。於蓮華中有尊那菩薩,身作金色,著潔白衣種種`[裝=莊【三】]`裝嚴。又想菩薩於五分身中出大光明,又想菩薩於九流門亦出光明,其光熾盛照耀一切。作觀成已收光而起,復以香華及閼伽等奉上賢聖已,恭敬作禮。
「復次行人畫像及作曼拏羅,安布賢聖位種種所作,皆稟阿闍`[2]梨=黎【明】*`梨指教,一一不得違逆,於此儀軌皆悉記憶無令差謬。弟子即依教如儀安布賢聖,備辦香華及種種之具。供養賢聖已,阿闍`[*2]`梨以帛覆弟子面,令弟子捧華拋於曼拏羅上,認華所著處尊像,永為擁護自身之主,此後常誦此賢聖本明求其加護。如是拋華認本尊已,弟子即以鉢器盛滿五寶奉上阿闍`[*2]`梨用伸勞謝。弟子於阿闍`[*2]`梨此後奉重過父千倍,乃至以曼拏羅所供養物及諸寶貝施一切沙門,此後於具德之人及諸尊長常加敬重。亦不得於曼拏羅所用諸物乃至火及酥酪等而生輕慢,亦不得足踏蓮華。阿闍`[*2]`梨如是`[誡=諸【宋元】]`誡約弟子已,弟子禮謝。此後弟子所欲作法,依儀修習無不成就。」
護摩法分第五
「復次行人若欲修習尊那護摩法者,當於尊那菩薩及曼拏羅賢聖作大供養。先備惹帝華、摩梨華及種種名華與妙香等而為供養,然後隨意依法作其護摩。而是行人欲得所求一切成就者,先於護摩爐中燒吉木柴,然復用白檀、龍腦及別妙香合和酥乳,以青蓮華搵燒誦大明作護摩者,即得如願。大明曰:
「曩莫颯鉢多(二合引)喃(引)(一) 三藐訖三(二合)沒馱俱胝(引)喃(引)(二) 唵(引)左隷(引)(三) 祖隷(引)(四) 尊禰(引)(五)」
「若為息災,用阿沒羅樹葉搵酥乳同燒作護摩者,即得如願。
「若為增益,當用阿說他木或鉢邏舍木、烏訥麼囉木如是等木為柴,搵酥蜜酪同燒作護摩者,即得如願。大明曰:
「唵(引)左隷(引)(一) 祖隷(引)(二) 尊禰(引)(三) 唵(引)癹吒(半音)(四)」
「若為發遣設咄嚕者,用凶木為柴搵油燒火,復用誐哩陀婆鍊拏一阿庾多誦大明作護摩者,即得如願。大明曰:
「吽(引)癹吒(半音)左隷(引)(一) 祖隷(引)(二) 癹吒(半音)(`[三〔-〕【宋元】]`三) 尊禰(引)(四) 吽(引)癹吒(半音引)(五)」
「若為破壞設咄嚕及禁其心者,燒左`[祖=袓【元明】]`祖攞木柴,以血和芥子油,用𩕳摩木樹葉及尾螺木針一阿庾多,誦前發遣`[大=木【元】]`大明作護摩,即得如意。
「復次欲一切成就者,先須受其灌頂,然後發堅固心,常持尊那菩薩,後作法者,皆得成就。」
`[尊那菩薩〔-〕【明】]`尊那菩薩持誦法分第六`[之七〔-〕【宋元】,之一【明】]`之七
「復次行人欲於尊那法中修習持誦者,即須先受三昧然結曼拏羅,方可起首持誦。當持誦時,行人於每日平旦時,先用大力明王大明加持拇指七遍擁護身已,或往便`[痢=利【明】]`痢亦加持頂及兩臂、心、喉五處已,即入觸。大力明王大明曰:
「囉怛曩(二合)嚩日囉(二合)曩底(一) 唵(引)骨嚕(二合)達曩吽(引)`[弱=𠺁【宋元】]`弱(二)」
「入觸已,用淨土及瞿摩夷作淨,復誦甘露軍茶利大明七遍加持土,洗身分并臍輪下及用洗下衣已,又更洗手,方得清淨。取土,誦大明曰:
「唵(引)儞佉曩(一) 嚩蘇達娑嚩(二合引)賀(引)(二)」
「取得土已安於淨處。或用作淨,即捻少許土洗手及洗足,即誦作淨大明曰:
「曩莫三滿多(一) 沒馱(引)喃(引)(二) 唵(引)秫提(引)(三) 哩訥(二合)`[輸=輪【明】]`輸達曩(引)野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誦此淨大明已,作拳竪立拇指,即誦甘露軍茶利大明加持身五處。甘露軍茶利大明曰:
「曩莫囉怛曩(二合)怛囉(二合)夜(引)野(一) 曩莫室贊(二合)拏(二) 摩賀(引)骨嚕(二合)馱(引)野(三) 唵(引)虎盧(四) 虎盧(五) 底瑟吒(二合)(六) 底瑟吒(二合)(七) 滿馱(八) 滿馱(九) 賀曩(十) 賀曩(十一) 阿蜜哩(二合)帝(引)吽(引)癹吒(半音)娑嚩(`[二合引=引二合【三】]`二合引)賀(引)(`[十〔-〕【宋元】]`十二)」
「誦此明已,復誦三昧大明三遍或七遍。三昧大明曰:
「曩莫薩哩嚩(二合)沒馱(一) 冐地薩埵(引)喃(二) 阿(引)尾囉𠰒(三) 阿(引)尾囉𠰒(四) 摩賀(引)嚩日哩(二合)舍多(五) 舍(引)多(六) 娑(引)囉帝(引)(七) 娑(引)囉帝(引)(八) 怛囉(二合)曳(九) 怛囉(二合)曳(十) 尾達摩儞(十一) 三婆惹儞(十二) 賀囉摩底(十三) 悉馱(引)屹哩(二合引)(十四) 怛囉(二合)吒(半音)娑嚩(二合引)賀(引)(十五)」
「誦此明已,取水一合,用前甘露軍茶利大明加持已,自灌其頂及淨其手。用水之時,復誦本部大明七遍。大明曰:
「唵(引)卒紇哩(二合引)(`[一=一句【明】]`一)」
「誦明作淨已,復作拳以拇指安心,誦心大明曰:
「唵(引)尊癹吒(半音)(一)」
「誦心明已,復誦甲冑大明擁護自身五處。甲冑大明曰:
「唵尊滿馱`[一〔-〕【三】]` \(一)」
「誦此明已,復誦甘露軍茶利大明加持水,七掬灑淨及遣魔障。復誦土甲冑大明加持身五處以為甲冑,如得金剛手菩薩親自擁護無異。土甲冑大明曰:
「曩莫三滿多(一) 沒馱(引)喃(引)(二) 唵(引)部(引)入嚩(二合引)攞吽(引)(三)」
「誦此明已,復誦如來部心明加持水,三掬獻於三寶。如來部心大明曰:
「曩莫三滿多(一) 沒馱(引)喃(引)(二) 𠰒曩𠰒俱(三)」
「誦此明已,復誦佛眼大明加持水,三掬用灌自頂。佛眼大明曰:
「曩莫薩哩嚩(二合)(一) 怛他(引)誐帝(引)毘藥(二合)(二) 唵(引)嚕嚕娑普(二合)嚕(三) 入嚩(二合)攞底瑟吒(二合)(四) 悉馱路左儞(引)(五) 薩哩嚩(二合)哩他(二合`[引=引六【明】]`引)娑達儞`[六〔-〕【宋元】]` \(六) 娑嚩(二合引)賀(引)(七)」
「復誦甘露軍茶利心大明加持水,三掬用灌頂,即成沐浴。心大明曰:
「唵(引)阿蜜哩(二合)帝(引)`[吽=吽(引一句)【明】]`吽」
「復誦前淨大明,如前護身已,復誦前心大明二十一遍加持水,用灑淨及遣魔障,然後隨意沐浴,所用拭巾亦濯令清淨。又洗二手作潔淨已,却入道場近於賢聖。行人所著衣,亦用甘露軍茶利大明加持。又用常受衣,大明加持三遍或七遍已,如常受用。加持衣大明曰:
「曩莫三滿多(一) 沒馱喃(引)(二) 唵(引)𠸪乞叉(二合)(三) 薩哩嚩(二合)怛他(引)誐多(四) 阿地瑟胝(二合)多(引)野唧嚩囉娑嚩(二合引)賀(引)(五)」
「行人如是種種潔淨已,方再入賢聖道場,於賢聖前發志誠心,合掌恭敬乃至作禮。然以五淨水灑吉祥草作座而坐,`[後=復【三】]`後用塗二手,依儀結印擁護自身,即先結諸部三昧印。
「佛部三昧印。以二手相並復合掌,次以二頭指安中指側第三節成印。結此印,隨印誦佛部三昧大明曰:
「唵(引)怛他(引)誐覩(引)訥婆(二合)嚩(引)野娑嚩(二合引)賀(引)(一)」
「次結蓮華部三昧印。先以二手作合掌,復散二手,却以`[三=二【三】]`三中指相合如蓮華相成印。隨印誦蓮華部三昧大明曰:
「唵(引)鉢訥謨(二合引)訥婆(二合)嚩(引)野娑嚩(二合`[引=引一【宋元】,〔-〕【明】]`引)`[賀引一〔-〕【宋元】]`賀(引)(一)」
「次結金剛部三昧印。以二手背相合,二拇指二小指相捻,直竪餘指成印。隨印誦金剛部三昧大明曰:
「唵(引)嚩日嚕(二合`[引=引一【明】]`引)訥婆(二合)嚩(引)野娑嚩(二合引)賀(引)(`[二=一【宋元】]`二)」
「誦此明已,復結甘露軍茶利印。以二手平仰,二小指顛倒相交,二無名指與二中指屈入掌,二頭指如金剛相,二拇指如針成印,誦安於頂上。隨印前甘露軍茶利大明作自擁護。」
佛說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卷第三
佛說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卷第四`[尊那〔-〕【明】]`尊那`[持誦等八字明本在本文之前行]`持誦法分第六之二
龍樹菩薩於持明藏略出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次又結如來部三昧印。以二手作拳,竪二拇指成印。隨印誦前如來部三昧明作自擁護。
「次結尊那菩薩根本印。以二手作拳,二中指如針,二頭指安中指節,二拇指安頭指側,安頂上成印。結此印時,誦尊那菩薩根本大明而於自身作大擁護。時行人於結印誦明時,得尊那菩薩歡喜顧視。
「次結頭印。以二手作合掌,二拇指入掌中成印。隨印誦頭大明曰:
「唵(引)尊紇哩(二合引)(一)」
「次結頂印。以前印,改右手拇指捻中指中節成印。隨印誦頂大明曰:
「唵(引)尊吽`[一〔-〕【明】]` \(一)」
「次結心印。以二手作拳,微舒二頭指成印。隨印誦心大明曰:
「唵(引)尊癹吒(半音)(`[4]一=一句【明】*`一)」
「次結甲冑印。用前頂印,復散手成印。隨印誦甲冑大明曰:
「唵(引)尊滿馱(`[*4-1]一=一句【明】*`一)」
「次結本部母印,亦名佛眼印。以二手作合掌頂禮,屈二頭指捻中指節,二拇指入掌內成印。隨印誦前甘露軍茶利大明。
「次結本部尊印。以二無名指入掌動搖,次以二中指如針,直舒二頭指安中指背,舒二拇指安頭指第一節成印。隨印誦本部尊大明曰:
「曩莫三滿多(一) 沒馱喃(引)(二) 俱攞紇哩(二合)(三) 俱攞紇哩(二合)那野(四)」
「誦此明已,取潔淨鉢滿盛香水,復用甘露軍茶利大明加持七遍,於道場東北隅起首,四方灑淨及發遣魔障。
「次結請召印。用前根本印,改二拇指屈如鉤成印。以此印請召賢聖,隨印誦請召大明曰:
「伊呬婆誐嚩底(一) 尊那(引)馱(引)囉尼(二) 阿(引)誐蹉(三) 阿(引)誐蹉(四) 摩摩薄訖怛也(二合)(五) 怛三摩曳(引)曩佐(引)哩伽(二合)(六) 鉢囉(二合)帝(引)砌(引)難(七) 鉢囉(二合)細(引)那彌(引)(八)」
「誦此明已,想諸賢聖隨召而至,即誦甘露軍茶利大明,安住賢聖已。
「次結三昧印,及誦大明獻賢聖座。三昧印。以右手拇指捏頭指甲,餘指如金剛相成印。隨印誦三昧大明曰:
「唵(引)商羯哩(引)三摩曳(引)娑嚩(二合引)賀(引)(`[*4-2]一=一句【明】*`一)」
「誦此明已,行人即言:『惟願菩薩處此座已,安住道場受我供養。』
「次誦本部大明七遍,加持香水用為閼伽。誦本部大明曰:
「唵(引)左隷(引)(一) 祖隷(引)(二) 尊禰(引)(三) 阿哩伽(二合)婆誐嚩底(四) 鉢囉(二合)帝(引)蹉娑嚩(二合引)賀(引)(五)」
「次結根本印。密結二拇指,平舒成印。及誦大明三遍,加持前閼伽水,然後面東`[胡=䠒【宋元】]`胡跪奉獻賢聖。大明曰:
「唵(引)迦摩攞娑嚩(二合引)賀(引)(`[*4-3]一=一句【明】*`一)」
獻閼伽已,復用甘露軍茶利印及誦甘露軍茶利大明結金剛界而作擁護。
「次結十方界。以二手相並,先用右手中指無名指及左手頭指`[安=用【宋元】]`安左手小指第一節,却以左手中指無名指及右手頭指安右手小指第一節,餘頭指小指如針。復以拇指安頭指第一節成印。結此印時。隨印誦結十方金剛界大明曰:
「囉怛曩(二合)嚩日囉(二合)曩底(一) 唵(引)娑囉(二) 娑囉(三) 嚩日囉(二合)鉢囉(二合)迦囉吽(引)癹吒(半音)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次結金剛半惹囉印。即用前印,磔開拇指成印。隨印誦半惹囉大明曰:
「囉怛曩(二合)嚩日囉(二合)曩底(一) 唵(引)尾娑普(二合)囉(二合)(二) 洛乞叉(二合)嚩日囉(二合)播(引)囉(三) 吽(引)癹吒(半音)(四)」
「次下方結界印。用前印,改二拇指直下如針成`[印=應【明】]`印。隨印誦結下方界大明曰:
「囉怛曩(二合)嚩日囉(二合)曩底(一) 唵(引)枳哩(二) 枳哩(三) 嚩日囉(二合)嚩日哩(四) 部晚達儞(引)(五) 吽(引)癹吒(半音)(六)」
「次結大烏瑟膩沙印。以二手相並,二無名指屈入掌,二中指如針安二拇指第三節,復以拇指無名指如針,以小指捏第三節,復以小指如針安頭指,如金剛相成印。隨印誦烏瑟膩沙大明曰:
「唵(引)商羯哩(引)(`[一〔-〕【明】]`一) 摩賀(引)三摩曳(引)娑嚩(二合引)賀(引)(`[二=一【宋元】,一句【明】]`二)」
「以如是等印及大明作結界已,行人向於本尊賢聖恭敬作禮。
「次結根本印。以二手拇指屈中節成印。結此印誦大明,䠒跪獻閼伽,用灌沐賢聖。大明曰:
「唵(引)左娑嚩(二合引)賀(引)(`[*4-4]一=一句【明】*`一)」
「次結塗香印。以右手拇指安頭指第一節,復展舒成印。結此印,誦塗香大明曰:
「唵(引)尊娑嚩(二合引)賀(引)(`[*4-5]一=一句【明】*`一)」
「次結華印。以右手拇指與頭指第一節相捻成印。以此印獻華,誦華大明曰:
「唵(引)尊娑嚩(二合引)賀(引)(`[*4-6]一=一句【明】*`一)」
「次結香印。以右手中指與拇指相捻成印。以此印獻燒香,誦香大明曰:
「唵(引)隷(引)娑嚩(二合引)賀(引)(`[*4-7]一=一句【明】*`一)」
「次結燈印。以左手拇指捏中指節成印。結此印誦獻燈大明曰:
「唵(引)禰(引)娑嚩(二合引)賀(引)(`[*4-8]一=一句【明】*`一)」
「次結出生印。以左手拇指安中指第一節成印。結此印獻食,誦獻食大明曰:
「唵(引)祖娑嚩(二合引)賀(引)(`[*4-9]一=一句【明】*`一)」
「如是結印誦明作種種供養,奉獻曼拏羅中一切賢聖已,復作觀想。於一切世間見聞所有一切供具,行人運心以此供養十方一切賢聖。復結普供養印。先合掌頂禮已,復以二手指相交成印。隨印誦普供養大明曰:
「曩莫薩哩嚩(二合)沒馱(一) 冒地薩埵(引)喃(引)(二) 薩哩嚩(二合)他(引)(三) 烏訥誐(二合)帝(引)娑婆(二合)囉呬𤚥(四) 誐誐曩劍娑嚩(二合引)賀(引)(五)」
「如是普供養已,次以偈讚三寶及觀自在、金剛手菩薩等。
「讚佛曰:
「我佛大慈悲, 調伏諸有情,
住福功德海, 是故我讚禮。」
「讚法曰:
「離慾樂寂靜, 能斷諸惡趣,
純一真如理, 是故我讚禮。」
「讚僧曰:
「堅固持尸羅, 證得解脫道,
住最功德剎, 是彼我讚禮。」
「讚諸賢聖曰:
「怛鑁(二合引)禰(引)尾颯鉢多(二合)𠰒曩俱胝囉毘鉢囉(二合)瑜(引)誐(引)(一) 捺也(二合)娑多(二合)捺也(二合)他(引)鉢那欲帝(引)曩左隷(引)祖隷曩(二) 欲訖多摩試沙訥哩多鉢囉(二合)舍摩(引)野尊禰(引)(三) 莎(引)賀(引)嚩帝(引)三摩囉底怛寫俱覩(引)尾鉢底(四) 薩哩嚩(二合)沒馱曳(二合)鉢囉(二合)設娑多(二合引)野三勃哩(二合引)跢(引)野虞尼(引)哩虞(二合)嚕(五) 阿嚩路吉多塞倪也(二合)野曩謨(引)𡫸(切身)怛也(二合)摩賀(引)怛摩(二合)儞(引)(六) 摩賀(引)摩攞(引)野贊拏(引)野尾儞也(二合引)囉(引)惹(引)野娑(引)達吠(引)(七) 訥哩難(二合引)多那摩迦(引)野室左(`[二=三【明】]`二合)曩摩悉帝(二合引)嚩日囉(二合)播(引)拏曳(引)(八)」
「復次行人如是讚歎已,復說懺悔云:『弟子某甲,自從無始已來至於今日,在輪迴中造不善業,或自作或教他,乃至見聞隨喜一切不善。今對三寶發露懺悔,從今已去奉持禁戒更不復作。又復今日已去,所有諸大菩薩緣覺聲聞乃至一切眾生所作善法,我悉隨喜。』作是說已即結根本印,誦根本明三遍。行人復合掌白言:『某甲上來所作供養多不周備,或忘失次第不依法則,惟願菩薩及眾賢聖大慈大悲布施歡喜。』
「次結閼伽印。用前根本印,改拇指安頭指第一節成印。隨印誦閼伽大明曰:
「唵左隷(引)(一) 祖隷(引)(二) 尊禰(引)(三) 阿哩伽(二合)婆誐嚩底鉢囉(二合)帝(引)蹉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復次行人觀想己身為尊那菩薩,先結印。以二手作金剛拳,以二頭指與小指如針,次舒餘指亦如針成印。結此印時,觀想己身成尊那菩薩,於頭上現唵字,為如來烏瑟膩沙。次於兩眼現左字,成烏瑟膩沙大輪。次於頸上現隷字,成不動尊明王,手執螺及羂索。次於心中現卒字,成觀自在菩薩。次於兩臂復現隷字,成光積明王。次於心中復現隷字,成於賢聖,面有三目,手執蓮華、羂索、軍持等。次於臍輪中復現卒字,成本尊尊那菩薩。次於兩股現禰字,成金剛手菩薩。次於兩腨現莎字,成伊迦惹吒菩薩,面有三目,六臂,身青色,以象皮為衣。次於兩足現賀字,成嚩日囉曩契菩薩,如玻瓈色。
「如是觀想已,次即持誦。持誦之法亦有二種:一無相、二有相。無相持誦者,先結禪定印跏趺而坐,端身澄心項頸微低,於鼻尖上想出入息,非麁非細不緩不急,心緣大明專注持誦勿令間斷,亦勿令心有所勞惓。如是持誦名為最上。
「有相持誦者,即持珠定數。每一持誦須及`[無=元【三】]`無數,直至獲得悉地,不得闕少一數。若闕一數名為間斷,於所求事不獲成就。每欲持誦,先結數珠印。以無名指頭指屈中節與中指中節相捻成印。隨印誦大明曰:
「唵(引)遏訥部(二合)帝(引)(一) 尾惹曳(引)(二) 悉提(引)(三) 悉馱(引)哩替(二合引)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誦此明已,即二手合掌捧珠,誦大明七遍加持其珠。大明曰:
「唵(引)曩謨(引)婆誐嚩底(一) 悉提(引)(二) 娑(引)達野(三) 娑達野(四) 薩哩嚩(二合引)哩他(二合)娑(引)達儞(五) 悉馱(引)哩替(二合引)娑嚩(二合引)賀(引)(六)」
「誦此明已,即持珠頂禮三賢聖,然後依法持誦。誦數滿足,復誦佛眼大明七遍。結根本印,復誦佛眼明三遍,獻賢聖閼伽。又復白言:『我今盡此持誦奉獻菩薩。』又獻香華燈塗而作供養,次復用佛眼大明而自擁護及結界,次用阿三𤚥儗儞印護身五處。阿三𤚥儗儞印。以二手相並,二無名指相顛倒入掌內,二中指與小指如針,復頭指如針安側二拇指直下,復無名指入掌成印。隨印誦阿三𤚥儗儞大明曰:
「唵(引)阿三𤚥儗儞(引)尾(引)囉(一) 捺曳帝(引)(二) 吽(引)癹吒(半音)娑嚩(二合引)賀(引)(三)」
「次結根本印及誦大明以為發遣。印相如前,大明曰:
「誐蹉底(一) 仡哩(二合)係`[怛=恒【三】]`怛吠(二合引)𤚥(二) 巘唐補瑟半(二合)(三) 度半末陵(四) 鉢囉(二合)禰(引)半左(五) 𠸪乞叉(二合引)鉢囉(二合)底賀多(六) 嚩攞鉢囉(引)訖囉(二合)彌(引)娑嚩(二合引)賀(引)(七)」
「如是發遣已,復持數珠向心前作擁護。又結甘露軍茶利印而自擁護已,然後頂禮諸佛菩薩而起,出於道場,唯得讀誦大乘方廣、華嚴及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或塗曼拏羅及造塔像,不得談說世俗典籍,此為恒式。行人食時,恒用尊那菩薩根本大明加持已然後可食,或睡眠時亦誦根本大明作擁護已即可睡眠。根本大明曰:
「曩莫三滿多(一) 沒馱(引)喃(引)(二) 唵(引)嚩蘭那禰(引)(三) 帝(引)𠰒踰(二合)摩(引)里儞娑嚩(二合引)賀(引)(四)」
「復次宣說佛及賢聖微妙字觀想法。此字皆是諸佛賢聖根本表真實理,乃至無相持誦及息災等四種之法,皆於尊那法中之所演說。行人若作息災、增益、敬愛、降伏等法,於此諸法應須一一如儀了知。今當略說微妙字於曼拏羅中安布九位次第之法。第一於東北隅安唵字,第二於東南隅安左字,次隷字次卒字。如是四隅安已,次於中位安尊字,次安隷字次安禰字,次安莎字次安賀字。此九字乃是根本大明成九賢聖。
「復次唵字為無相法界,左字為大輪,隷字為不動尊,卒字為觀自在。又隷字為不空羂索菩薩,尊字為尊那菩薩,禰字為金剛手菩薩,莎字為伊迦惹吒菩薩,賀字為嚩日囉曩契菩薩。如是等微妙字,於一切大明若以唵字為首者,能成就一切法。若左字,於息災、增益、降伏三法有大威力。隷字能破壞設咄嚕,亦作發遣及擁護法功力最大。卒字能作破壞及散他軍,如金翅鳥能食於龍。隷字破諸大惡有最勝力。尊字能成就一切事,能破堅固禁`[嚩=縛【宋元】]`嚩。禰字能破魔怨及諸大惡,亦能作入寤法。莎字能自擁護及能破怨,亦能令作鉢入寤法。賀字能除大毒及一切病。如是等字猶八正道,能使有情解脫輪迴後得寂滅。
「復次行人觀想如是微妙字相於己身分一一現前,或變色相或變形儀。若得如是現前,能滅身中一切罪業、斷除煩惱。初想唵字現於頭上,作黃金色。次想左字現於兩目,亦作金色。次想隷字現於頸上,作深黑色。次想卒字現於臍輪,如紅蓮色或大青色,其色所現隨彼作法。次想隷字現於兩臂,`[化=變【三】]`化賢聖像,或作金色或作赤色。次想尊字現於心上,變成尊那菩薩,身作白色。想禰字現於兩股,想莎字現於兩腨,想賀字現於兩足,想如是字於己身分一一現前。得現前已,斷諸煩惱滅一切罪,乃至能使內心皎潔,如塵覆像隨拂清淨,精進諸天皆悉敬愛。
「復次`[想=觀【三】]`想微妙字,變成本位賢聖。觀字成尊那菩薩本身者,身作白色,面有三`[口=目【三】]`口,有一十八臂,熾焰遍身,坐白蓮花,而於身中能生諸佛。若觀字成多羅菩薩者,身大青色,現忿怒相,利牙外出,象皮為衣,一手執劍、一手執髑髏滿中盛血。若觀字成伊迦惹吒菩薩者,右第一手執寶`[捧=棒【三】]`捧、第二手執羂索,左第一手執竭椿誐、第二手執瀝血人頭。若觀字成嚩日囉曩契者,身色如月,右二手執劍及鉞斧,左二手執羂索及蓮花。此嚩日囉曩契是馬頭明王所化,有大威力。若有被得叉迦龍所蠚者,一切諸力無能救度,唯嚩日囉曩契可為救濟。若復行人處處用者,皆得成就,等如意寶一切隨心。
「復次於諸大明加字所用各各成就法。若加唵字,能為警覺及作發遣。若加唵、隷、吽三字,力能斷截。若加唵、羅、吽、癹、吒五字者,力能驚怖及能破壞亦能擁護。若加唵、祖、曩、莫四字者,能成就敬愛法。若加唵、祖、吽三字者,能退他軍。若加唵、隷、癹、吒四字者,息大鬪戰。
「若作息災法,用此大明曰:
「唵(引)尊阿母羯寫扇鼎俱嚕娑嚩(二合)賀(引)(`[*4-10]一=一句【明】*`一)」
「若作增益法,用此大明曰:
「唵(引)尊阿母羯寫洛叉彌俱嚕娑嚩(二合)賀(引)(`[一〔-〕【宋元】]`一)」
「若作敬愛法,用此大明曰:
「唵尊曩莫(`[*4-11]一=一句【明】*`一)」
「若為息大鬪戰,用此大明曰:
「唵尊禰吽癹`[吒=吒(一句)【明】]`吒」
「又作息災法,隨誦大明,兼稱彼名,說所求事。大明曰:
「左隷祖隷尊禰阿母羯寫扇鼎俱嚕娑嚩(二合)賀(引)(`[*4-12]一=一句【明】*`一)」
「又作增益法,隨誦大明,兼稱彼名,說所求事。大明曰:
「唵左隷祖隷尊禰娑嚩(二合)賀(引)(`[*4-13]一=一句【明】*`一)」
「又作敬愛法,隨誦大明,兼稱彼名,說所求事。大明同增益法。
「又作降伏法,隨誦大明,兼稱彼名,說所為事。大明曰:
「曩莫左隷祖隷尊禰阿母羯嚩尸俱嚕娑嚩(二合)賀(引)(`[*4-14]一=一句【明】*`一)」
「又作勾召法,誦大明曰:
「唵左隷祖隷尊禰阿母羯摩羯哩沙野紇哩(二合)(`[*4-15]一=一句【明】*`一)」
「又驅逐怨家,隨誦大明,兼稱彼名,說所為事。大明曰:
「唵左隷祖隷尊禰阿母羯母佐吒野吽(引)(`[*4-16]一=一句【明】*`一)」
「又破壞魔怨法,大明曰:
「唵左隷祖隷尊禰阿母羯摩羅野吽癹吒(半音)(`[一〔-〕【三】]`一)」
「又作極破壞魔怨法,大明曰:
「唵左隷祖隷尊禰阿顛多摩羅尼娑嚩(二合)賀(引)(`[*4-17]一=一句【明】*`一)」
「又作大息災法,隨誦大明,稱彼所成就事。大明曰:
「唵左隷祖隷尊禰娑嚩(二合)賀(引)(`[*4-18]一=一句【明】*`一)」
「又作大敬愛法,隨誦大明,稱彼名字,說所成就事。大明曰:
「曩莫左隷祖隷尊禰曩莫`[阿=呵【明】]`阿顛多嚩尸曳紇哩(二合)(`[*4-19]一=一句【明】*`一)」
「又作大勾召法,大明曰:
「左隷祖隷尊禰紇哩(二合)(`[*4-20]一=一句【明】*`一)」
「又作極壞大怨法,隨誦大明,兼稱彼名,說所為事。
「吽唵左隷祖隷尊禰吽阿顛覩左吒稱癹吒左隷祖隷尊`[儞=禰【明】]`儞癹吒(半音)(`[*4-21]一=一句【明】*`一)」
「如是等大明,各各隨所作法稱說其事,無不成就。」
「諸佛所說大尊那教,能滿一切眾生之願。以頌讚曰:
「尊那功德聚, 寂靜心常持,
一切諸大難, 無能侵是人。
天上及世間, 受福如佛等,
從茲如意寶, 定獲無等等。」
佛說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卷第四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20 冊 No. 1169 佛說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