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205
`[【原】享和元年刊長谷寺藏本,校異中略符(い)者高山寺古寫本]`勝軍不動明王四十八使者祕密成就儀軌一卷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天竺`[國〔-〕【校異B-原】]`國婆羅門僧遍智奉 詔`[集=譯【校異B-原】]`集
爾時般若菩薩入三摩地,名金剛等至,熾盛`[7]炎=光【校異A-原】*`炎焰。其`[*7]`炎普照一切佛土,周遍焚燒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一切魔羅作難者,一切尾曩也迦、羅剎`[娑=婆【校異B-原】]`娑等,被是大火焚燒`[疫=痠【校異A-原】]`疫楚遍入,支體苦痛、絞結纏身,心迷悶絕,咸皆高聲,世人遇大苦逼,唱言密密,其聲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眾生聞此聲者,皆悉恐怖奔走投佛,咸作是言:「世尊!我等今歸命三寶。」時持金剛手菩薩從三昧起,告文殊師利言:「云何見諸天帝釋等來至於此?」文殊師利菩薩語金剛手言:「我不能知,唯如來了。」作是語已,二大士便無言說。時金剛手又告文殊師利威怒王,名聖者勝軍不動明王:「我今說是心及祕密印故,一切大眾金剛薩埵菩薩善男子諦聽,無邊功力勇健、無邊如來事,是無動大威怒王。又有八萬億恒河沙俱胝如來,`[皆=智【校異B-原】]`皆蒙教勅事,得成無上菩提。復有無量天龍八部等,`[常=等【校異B-原】]`常恒供養恭敬承事。若纔憶念是威怒王,能令一切障難者皆悉斷壞。一切障難者不敢親近,常當遠離。是修行者所住之處,無有魔事及諸鬼難等。」時金剛薩埵菩薩從三摩地驚覺,召集一切聲聞、辟支佛,一切天、龍、藥叉、乾`[撻=闥【校異B-原】]`撻縛、阿修羅、蘖魯拏、緊那羅、摩護羅誐、人及非人等,一切群生類,皆來集會者。又抽撮彼群生眾差別之心,令同一體,等住三摩地。多俱胝`[世界焚火=焚火世界【校異B-原】]`世界焚火滅,唯成一大火聚,如七日光照大馬口等眾流,`[但𭲈=俱湊【校異A-原】]`但𭲈吞納無餘,盡成猛焰。說是大威怒王勝軍不動明王微妙心,亦大馬口吞噉`[一切有情〔-〕【校異A-原】]`一切有情。一切眾生若干業煩惱心因等,成大火`[*7]`炎世界。爾時般若菩薩白佛言:「我一切如來、一切菩薩聲聞緣覺辟支佛,乃至天龍八部一切有情眾生界,為欲憐愍化度利益,勝軍明王現忿身,從摩訶`[毘【CB】,尾【大】(cf. T21n1246_p0219c22)]`毘盧遮那心五明王出生一切諸佛,如此是大日`[五=五智【校異B-原】]`五明王五波羅蜜門。又出生其分身,一明王名曰勝軍不動,三千大千界中現自在`[*7]`炎明威德身。即自性輪身般若菩薩,為折伏攝受隨類眾生,為執金剛弟子杖,為加持眷屬摧破一切障故,如不馱大力開示忿怒金剛體,即住火生三昧,說摧大障者真言。此真言大威勢,能除一切摧真行者障難,從發菩提心守護增長,千全至成佛果,終不退失,不墮在非道中,乃至在佛道速疾證果。明王四弘願云:
「見我身者, 發菩提心; 聞我名者, 斷惡修善;
聞我說者, 得大智慧; 知我心者, 即身成佛。」
「一持祕密呪,生生而加護。持念我者,不可至疑心,何況世間諸障哉唯有二種:一者內障,謂從自心生,其類甚多不可`[說=設說【校異B-原】]`說;二者外障,從外事生,其類亦多。此真言皆能摧滅`[辟除令身無垢清淨=無垢身令清淨辟除【校異B-原】]`辟除,令身無垢清淨,依說即身成佛,是深祕之中極密教也。云何四種因緣?一者斷食、二者服氣食、三者菜食、四者節食,隨力所`[辦【CB】,辨【大】]`辦自約身已,誦根本陀羅尼一洛叉乃至三洛叉已,即`[已〔-〕【校異B-原】]`已一日一夜水不飲,廣大供養莊嚴`[道〔-〕【校異B-原】]`道場。於畫像前燒苦練木,如大指長十二指,兩頭搵著蘇蜜,誦呪一遍燒一枝木,滿一千八遍燒了,即`[少少=世出【校異A-原】]`少少世間事便如願滿。復次誦數滿已,入江河海深至頸處,面向`[東=東立【校異A-原】]`東,每日念誦數滿三洛叉已,心中所受福田皆滿願。其水令致`[蛇龜=蚊虻【校異B-原】]`蛇龜之處,況呪力未成為他所`[損=損耳【校異A-原】,損則【校異A-原】]`損,`[常=當【校異B-原】]`常須結界。若常加功持誦不動根本真言,現身隨力能縛一切鬼神,亦能摧`[斫=折【校異A-原】]`斫一切樹木,亦令空中飛鳥行者前墮墜,亦能執乾竭龍淀。若欲論議及破外道返惡人等,皆能降伏者。復次先候月欲食時,令誦呪滿數先`[飲=蝕【校異A-原】]`飲。一日一夜不食,取`[祈=新【考偽-原】]`祈牛糞:以未落地者,以器承取莫令至地;二者亦落地時塵土未污,取上令不著地。將壇取種種華散以供養,取大般若經安置中心著,取同色老犢`[棕=悖【考偽-原】]`棕牛乳作酪`[施=旋【校異A-原】]`施。次取蘇與熟銅楾盛,以可里羅木作篦攪蘇。`[於=施【校異B-原】]`於月初飲即念誦,乃至見三種相,所謂焰等。暖相者,服之差一切病。得烟相者,以將塗己身可隱蔽,不令惡人得見也。得火炎相者,服之神通身能飛行,所謂身通也。老犢牛乳者,犢生經年已上,犢大如母而猶孤食乳。其犢毛色須與母同,如是牛乳`[湛=堪【校異A-原】]`湛作蘇用。復次行人山高頂之處,斷穀不食,更誦一洛叉,心心相續更莫異緣,天之伏藏自然出現。凡伏藏,有天、有神、有人。人所埋藏名人藏;鬼神所守名曰神伏藏,`[且=亦【校異B-原】]`且名地`[伏=無【校異B-原】]`伏藏;諸天`[等=守【校異B-原】]`等護者為天伏藏,尚能得見,悅地藏守、人藏乎。應作福事,隨意`[更=受【校異B-原】]`更用。復次一燒呪滿一千遍,能除國中大疫疾也。護摩法者,`[地=掘地【校異B-原】]`地作爐者,著火令熾。杓子法者,以堅木剋之,頭如杓,可受鷄子黃已下乳,其炳端其長二尺許。別以淨器盛乳,以此杓子酌而呪之。而國疫療,或`[以=一【校異B-原】]`以家一持達相染著皆死盡,`[令=今【校異A-原】]`令吳蜀嶺南`[有=亦有【校異A-原】]`有事作能除。復次取`[向=百【校異A-原】]`向草華和蘇蜜,一呪一燒,所求衣服如此華色,皆得稱意。若求緋者,當燒赤華,餘皆准此。`[䊒=雖【校異A-原】]`䊒不思議神力滿行人願,`[可=自可【校異A-原】]`可量分約事,而二札則無有志。若非分妄取,神亦慢人,雖得不貴。若燒蜜羅縛一洛叉,`[燒二=二燒【校異B-原】]`燒二呪,得國中第一官位。嚴`[所=所能【校異A-原】]`所作者,求之必遂。蜜羅縛,外`[圓=國【校異A-原】]`圓菓子也。復次燒畢養魚藏華,得一切人愛樂。燒松木,以三物點燒`[萬一=一萬【校異B-原】]`萬一遍,得無量眷屬。松木長七寸大如母指燒`[之〔-〕【校異B-原】]`之。大麥呪之,得大丈夫富貴。其大麥,烏麥有皮是也。」
「畫像法`[推=摧【校異B-原】]`推伏。若欲作法,應對像前。心有所`[緣=緣神【校異A-原】]`緣,應緣感。於好絹上畫不動明王,著赤色衣斜彼腰,褌子赤色,左邊一髮下垂至耳,左眼微斜看,左手把羂索、右手把劍直竪。劍首如蓮華葉狀,劍靴鈿。於寶石上,曲眉`[瞋=瞋目【校異A-原】]`瞋,自身赤黃色怒狀,令一切眾生皆怕懼相。畫此像已,於海岸上清淨阿蘭若或淨屋中,行`[者=者上【校異B-原】]`者清淨身著赤色衣,心想自身皆作赤色,不得散亂默然乞食,誦五洛叉滿已,`[長=取豇豆萁長【考偽-原】]`長五寸`[刊=㓨【校異B-原】]`刊之一萬莖,三物於此像前至心燒誦,勝軍不動明王自現身,令行人見。見已即得如來三摩地心,與諸菩薩`[當=常【校異A-原】]`當得一處。復次於此畫像前,每日三時念誦本呪,經六個月隨力供養一華香飲食,求種種願皆得滿足。若有賊來者,行人手執一種,誦一千遍,立若來處,彼怨賊等自然退走、怕邏而散。若值`[園〔-〕【校異B-原】]`園佛法怨家惡人,以鹽土和作其形像,心上書其姓名,形長一肘,誦呪之一遍割取一枚燒之,乃至燒呪一誦惡人名字。燒盡,彼人不降伏尋即`[必死=母施叉【校異B-原】]`必死。又取曼陀葉燒,一呪一稱惡人名字,燒之滿一千遍,前人必定失心;取牛乳燒一千遍,還令平復。若燒鹽稱名,一呪一燒滿一千遍,千里之內受人皆至。燒安悉香,三時常不斷絕,得圓滿中上品位。右已上前法皆於此畫像下用之成就。道場觀壇中有須彌,上有赤蓮華,蓮華上有樓閣,其中有瑟石。瑟石中有憾字,字變即成勝軍不動`[尊=尊種子也【校異B-原】]`尊,是轉法輪菩薩變身忿怒身也。勝軍者,自在義也。不動者,大寂定菩提義。尊者,大日差別智身。不動者,本佛毘盧遮那佛化身。一持祕密呪後,生生加護世間之人。世習未斷,雖千度觸犯種種世業,童子者皆許其懺悔,前後不即捨離。左垂一髮向下者,垂慈悲也。右手執劍者,是`[阿潔=智火【考偽-原】]`阿潔義。左手執索者,是繫縛義。坐盤上者,是不動義。自身出`[*7-4]炎=光【校異A-原】*`炎焰,是住大火智火生三昧。無邊如來奉事,是尊天龍八部恭敬承事。若纔憶念此威怒王,一切障者皆悉斷壞,世間出世所求悉地皆令成就。」
「印相。二羽內相叉,輪輪各如環,二空住水側,火峯住空面,二風和合竪。真言曰:
「曩莫三曼馱縛日羅(二合)赦怛羅(二合)吒阿慕伽贊拏摩訶𮑗沙拏娑婆吒也吽怛羅(二合)摩也怛羅摩也吽怛羅(二合)吒憾𤚥」
「行者每日此真言持念,一切所求悉地成就。」
「次聖無動尊略布字法。唵(頂,其色如虛空);縛(眉間,其色如火);日羅(二合,兩肩,其色如火);阿左(二合,心上,其色如乳圓,目眸安於明,咽喉如肩法,月色如黃金)。已上五處布立修行人身上,於中有阿字遍含五字。此中布已遍體。故不動金剛身觀布已,即誦一字真言,用一切事。
「曩莫三曼多縛日羅(二合)赦憾(引)」
「次護身結界。以左手中指以下拄右手中指已下三指,各以兩手大指捻無名指相拄訖,直竪右手頭指,屈左手頭指捻右手頭指第二節文安口上,誦根本呪七遍,於頂上右旋三匝,隨心遠近法界即成,無能犯者。
「次入佛三摩耶印。二羽`[吝=齊【校異B-原】]`吝轉合掌,並遠於二大,以印當額、右左肩、心、喉。真言曰:
「曩莫三滿多沒馱南阿三迷怛哩三迷三摩曳娑婆賀」
「次法界生印。二手作金剛拳背相合,申二風頭相拄,以印`[向=自【校異B-原】]`向心。三遍。
「曩莫三滿多沒馱喃達摩馱暏薩縛(二合)婆婆句含」
「次轉法輪。二手相背,地水火風相叉,以二空入掌中頭`[相=指【校異B-原】]`相合,即配心三遍舉之。真言曰:
「曩莫三滿多縛日羅(二合)赦縛日羅(二合)怛摩(二合)句含」
「次無堪忍印。虛心合掌,二火相叉,二水二風各各立之,逆順三遍印天地,印身五處即頂散之,並四方結界。真言:
「唵灑魯補哩尾履尾隷娑`[3]婆=縛【校異B-原】*`婆賀」
「總攝不動慈救真言:
「曩莫三曼多縛日羅(二合)赦戰拏摩賀路灑儜娑破(二合)吒也吽怛羅(二合)吒悍𤚥(引)」
「次閼伽印。二手並仰,二大指入掌,以二頭指加二大指中節上,是尚佉印也。真言曰:
「曩莫三滿多沒馱喃誐誐那三摩三摩娑婆賀」
「次奉華座印。十輪開敷,以是當三所奉之。
「次塗香印真言:
「曩莫三滿多沒馱喃尾輸馱獻度納婆(二合)縛娑縛(二合)賀」
「次華鬘印。以前塗香印,二空拄風側中節之下際,名華供養印。真言曰:
「曩莫三滿多沒馱喃(引)摩訶妹底哩夜毘庾(二合)娜蘖帝娑縛(二合)賀」
「次燒香印。二羽三補吒,`[(仰竪…曰)十四字=竪住水下二火屈上節【校異B-原】]`仰竪地水火,二風屈拄上節。真言曰:
「曩莫三滿多沒馱喃達麼馱怛縛弩蘖帝娑縛(二合)賀」
「次飲食印。二手虛心合掌,定慧入內。真言曰:
「曩莫三滿多沒馱喃(引)(一) 阿羅羅迦羅羅末隣捺娜彌沫隣捺禰摩訶沫歷娑`[*3-1]婆=縛【校異B-原】*`婆(二合)賀」
次燈明印。
「曩莫三滿多沒馱喃怛他蘖多羅脂娑叵(二合)羅儜縛婆`[5]娑=沙【校異B-原】*`娑曩誐誐𭫴娜里野娑縛(二合)賀(引)」
「次虛空普供養印真言:
「唵誐誐那三縛婆`[*5-1]娑=沙【校異B-原】*`娑羅解」
「次不動尊讚:
「稽首聖無動, 摩訶威怒王,
極大慈悲心, 愍念有情者。
本體盧舍那, 入遠成正覺,
法身遍法界, 智慧同虛`[空=空無相而現相相遍世界海【校異B-原】]`空。
無聲而有聲, 聲聞塵剎土,
為護持佛法, 為利樂群生。
無邊相`[好=妙【校異B-原】]`好海, 方便現此身,
變現嗔怒相, 故我稽首禮。
慈眼視眾生, 平等如一子,
方便垂一髮, 表示`[第一義=火一身【校異B-原】]`第一義,
故我稽首禮。 金剛智能`[斷=縛【校異B-原】]`斷,
難斷諸煩惱, 由此執利劍,
`[一斷無餘習【大】∞故我稽首禮【校異B-原】]`一斷無餘習, 故我稽首禮。
金剛定能縛, 難`[縛=伏【校異B-原】]`縛諸結業,
`[執持金羂索=究竟能噉盡【校異B-原】]`執持金羂索, 一縛無能動,
究竟能噉`[盡=索【校異B-原】]`盡, `[煩惱=懺悔【校異B-原】]`煩惱毒龍子,
現迦樓羅炎, 故我稽首禮。
焚燒業障海, 能護菩提心,
令行者堅住, 安住般石`[座=座不退菩提行【校異A-原】]`座,
故我稽首禮。 假使滿三界,
大力諸藥叉, 明王降伏盡,
故我稽首禮。 假使遍三界,
魔來嬈行者, 令入解脫道,
故我稽首禮。 一持祕密呪,
生生而加護, 令證大菩提,
故我稽首禮。 晝夜隨逐身,
明王不暫離, 必昇華藏界,
念念持明王, 世世不`[忘失=妄力【校異B-原】]`忘失,
故我稽首禮。 以此三業禮,
明王功德善, 平等施群生,
同證不動尊。 以我功德力,
明王加持力, 及以法界力,
同體不動地。 唯願遍法界,
金剛祕密呪, 加持我三密。
稽首明王力, 令我悉地滿。
稽首明王力, 令法久住世。
自界及他界, 無邊世界海,
滿中諸含識, 同證無上覺。」
「第一、俱哩迦羅龍王,不動明王變身,吞劍形也,立盤石上。真言曰:
「唵俱哩迦耶迦羅惹銘伽扇曳娑婆賀」
「第二、健達藥叉王,是阿閦佛所變身(右手執獨古、左手押腰,眼忿怒,牙上下出,色青色。若人欲得求官位呼使者)。
「第三、尸棄大梵王,是華開佛所變身(右手執鉾、左押腰,天王形,赤色也。若人欲得求富貴者呼使者)。
「第四、七天五母夜叉王,西方彌陀所變身(右左持鉢,恭敬形也,赤色形也。若人欲求得敬愛者呼使者)。
「第五、初禪若干大梵王,北方不空所變身(右手持箭、左持弓,立石上,黑色形也,眼嗔怒形也。若人欲得求解脫智慧者呼使者)。
「第六、二三四禪大明王,是普賢菩薩所變身(右持杖、左押腰,赤色髮竪形。若人欲得求一切意願者是呼使者)。
「第七、三十三天各各天王,是文殊所變身(右手用大刀、左手押腰,黑色形也。若人欲得大智者是呼使者)。
「第八、阿迦尼多天王,是觀音所變身(右`[手〔-〕【校異B-原】]`手用錫杖、左押腰,赤色形也。若人欲得國王大臣愛念者是呼使者)。
「第九、央俱將迦羅王,是彌勒所變身(右用索、左拳押腰,赤色形也。若人欲得王后采女者是呼使者)。
「第十、修羅金縛王,是𤘽樓孫佛所變身(黑色右執刀、左押腰。若人欲得大臣公卿愛者此呼使者)。
「第十一、大鉢沙羅王,是𤘽那含牟尼佛所變身(右手用枚、左押腰,狗打形,赤色形也。若人欲得大福官者此呼使者)。
「第十二、`[2]拔=縛【校異B-原】*`拔苦婆多羅王,是毘婆支佛所變身(右手用輪、左押腰,黑色形。若人欲得勝人者是呼使者)。
「第十三、多羅迦王,是發沙佛所變身(左右手合掌,赤色形。若人欲得遂一切所望世間`[者=者是【校異B-原】]`者呼使者)。
「第十四、`[牛=五【校異B-原】]`牛頭密呪王,是迦葉佛所變身(右手持經、左手劍印押腰,赤色形。若人欲得示化人大靈驗者是呼使者)。
「第十五、光火炎摩王,是`[觀=聖觀【校異B-原】]`觀音所變身(左手押腰、右手持寶珠掌心居,黑色形。若人欲得驗`[利=利者【校異B-原】]`利此呼使者)。
「第十六、五天人散羅王,是毘沙門天所變身(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押腰,赤色形也。若人欲得一切人愛念者是呼使者)。
「第十七、神母大小諸王是延命菩薩所變身(左持縛沙羅、右押腰,赤色形`[也〔-〕【校異B-原】]`也。若人欲得勝論議者是呼使者)。
「第十八、搥鐘迦羅大王,是准提觀音所變身(右手持三古、左押腰,赤色形。若人欲得惡人降伏者此呼使者)。
「第十九、迦毘羅修法王,是千手觀音所變身(右持蓮華、左押腰,赤色形。若人欲得止熱病者此呼使者)。
「第二十、藥叉諸天王,是妙見菩薩所變身(右持大刀、左押腰,赤`[色=色衣【校異B-原】]`色形也。若人欲得止疫病者是呼使者)。
「第二十一、三界`[授=拔【校異A-原】]`授天大王,是藥王菩薩所變身(右持塔、左持大刀,赤色衣形也。若人欲得官位者此呼使者)。
「第二十二、`[俱多=多陀【校異A-原】]`俱多遷化天王,是藥上菩薩所變身(右持弓、左持加利摩多,赤色形。若`[欲=人欲【校異B-原】]`欲得成一切法師王者此呼使者)。
「第二十三、`[火=炎【校異A-原】]`火羅諸天王,是地藏菩薩所變身(右持繩縛沙羅、左押腰,赤色形。`[13]若〔-〕【校異B-原】*`若欲得諸富人者此呼使者)。
「第二十四、皆`[攝=將【校異B-原】]`攝持天王,是龍樹菩薩所變身(左右手金剛合掌印,忿怒形,二目嗔怒面赤狀黑色形。`[*13-1]若〔-〕【校異B-原】*`若欲得天狐結`[縛【CB】,縳【大】(cf. T20n1149_p0608b02)]`縛者此呼使者。已上左使者二十四人也,是發心修行義。右二十四人使者,`[烈呵=列可【校異B-原】]`烈呵立形也,是`[修=證【校異B-原】]`修果成佛義)。
「第一、金`[剛=夜【校異B-原】]`剛修羅王,是勢至菩薩所變身(左脇獨古用右左合掌印,黑色形也。欲得惡靈邪氣結`[縛【CB】,縳【大】(cf. T20n1149_p0608b02)]`縛者是呼使者)。
「第二、神`[王〔-〕【校異B-原】]`王引攝大士王,是吉祥天女所變身(右持杖、左押腰,赤色形也。欲得除滅一切鬼神`[縛【CB】,縳【大】(cf. X12n0275_p0317a22)]`縛`[礙=事【校異B-原】]`礙者是呼使者)。
「第三、二十八宿諸大王,是觀音所變身(右手持蓮華、左押腰,白色形也,或赤色形。欲得諸人決定業障除滅者是呼使者)。
「第四、一切諸法受用王,是尾盧舍那所變身(左持鈴、右執劍,黑色形也。欲得諸小兒短命`[央=夭【校異B-原】]`央壽消除者是呼使者)。
「第五、迦葉大呪大士王,是無盡意菩薩所變身(右手用錫杖、左持袈裟形。欲得一切女人難產生者是呼使者)。
「第六、一一各有大士王。是妙音菩薩所變身(右手持杖逆、左押腰。赤色形也。欲得止一切惡魔鬼神顛狂者是呼使者)。
「第七、護持諸法王。是陀羅`[尼〔-〕【校異B-原】]`尼菩薩所變身(右持經卷、左手持念珠。赤色形也。若欲得一切人財物者是呼使者)。
「第八、吽發多羅王。是虛空藏菩薩所變身(右執塔、左執大刀,赤色形也。欲得高貴婦人者是呼使者)。
「第九、蘇小`[*2-1]拔=縛【校異B-原】*`拔苦王,是茶吉尼所變身(右執髑髏、左手拳押腰,眼瞋怒形也,黑色形。欲得返惡人呪咀者此呼使者)。
「第十、急急大小神`[天=大【校異B-原】]`天王,是奉教宮所變身(右左手金剛合掌印,赤色形也。欲得止一切災難者此呼使者)。
「第十一、那縛迦羅王,是月天所變身(欲得勝軍陳者此呼使者)。
「第十二、悉底地大士王,是暗夜天所變身(右持獨古、左拳押腰,黑`[色=色形【校異B-原】]`色也。欲得除病流行災者此呼使者)。
「第十三、神王眷屬大`[智〔-〕【校異B-原】]`智王,是焰魔羅王所變身(右持杖、左押腰,赤色形也。欲得極樂往生上品上生者是呼使者)。
「第十四、`[摩登=麻發【校異B-原】]`摩登迦羅天人王,是那羅延天所變身(右用三古杵、左持索,黑色形。欲得`[其=齊【校異B-原】]`其七世父母者觀一切眾生地獄苦者是呼使者)。
「第十五、天地受用大明王,是廣目天所變身(右持劍、左押腰,赤色形。欲得夫婦愛相者是呼使者)。
「第十六、諸神皆得大王,是水天所變身(右執獨古、左押腰,黑色形。欲得止一切聾瘂病者是呼使者)。
「第十七、一一東西南北王,是辨才天所變身(右持念珠、左押腰,白色形。欲得令夫婦相離惡是呼使者)。
「第十八、密呪受持王,是羅剎天所變身(右執如意珠、左押腰,赤色形。欲得一切物者是呼使者)。
「第十九、迦葉大王,是阿修羅王所變身(右執大刀、左手執索押腰,赤色,五須如天王。欲得除盜人難者是呼使者)。
「第二十、沙羅`[仙〔-〕【校異B-原】]`仙大神王,是滿意天所變身(右手持鏡、左押腰,白色。欲得從者他所返者是呼使者)。
「第二十一、莫呪大呪大明王,是大日所變身(右手執劍、左持索,`[眼=形眼【校異B-原】]`眼瞋怒,`[黑=形黑【原】]`黑色形。欲得牛馬迯遊者是呼使者)。
「第二十二、會集神王,是遍音天所變身(右持鉾、左押腰,赤色形。欲得田畠返者此呼使者)。
「第二十三、太一德王,是普世天所變身(右持三古杵、左作劍印押腰,黑色形。欲得師長愛敬者是呼使者)。
「第二十四、一切諸神王,是火天所變身(右執五古鈴、左押腰,赤色衣,眼瞋怒形。欲得一切諸佛愛護者是呼使者必成就)。
「四十八人使者,不動明王守護持法行者故,四十八入諸鬼王身也。一切如來一切菩薩天等,為佛法護持,以權身明王持念行者,成種種鬼王身,晝夜守護也。是諸佛菩薩天等方便身也。」爾時般若菩薩告一切諸鬼王言:「若三千大千世界`[魔王=一切如來【校異B-原】]`魔王,不順一切如來勅命,`[能=魔王能【校異B-原】]`能令降伏善道,我住三昧地而令無驚畏。云何不`[住=往【校異A-原】]`住?即其諸佛所於大曼陀羅中而得法利。」時勝軍大動明王白佛言:「此大自在天當甦云何?」佛言:「汝應甦之。」時不動明王即說法界生真言,爾時大自在者即復蘇息,生大歡`[喜【CB】,善【大】(cf. T21n1201_p0014a25)]`喜白佛言:「甚希有也。我初各至已問佛:此夜叉是何等類?我所不解。佛言:『是諸佛之主。』我作是念:『諸佛一切之尊,云何以此而更為主耶?』是所不解,今乃知之。由此大王力故,令我現前得記作佛,當知是諸佛之尊也。所以然者,大自在天三千世界之主,即是眾生自心,所謂無始無明住地,於諸惑中而得自在,唯除大菩提心無能伏者。斷其命已,即是於寂然世界作證,所謂生者即是起佛慧門。是故真言行者,應一一思惟諸佛密語也。
「若有凶宅恐懼之處,或有`[宮=官【考偽-原】]`宮事逼惱者,當一心誦根本呪,亦可書呪釘於庭中,令`[火=大【考偽-原】]`火地中萬姓不敢動作。亦釘此慈救呪,亦`[清=好【校異B-原】]`清淨室中結界護身,繫心不動使者,專念不絕。多日誦彌往乃至十洛叉,每食出一分,恭敬供養不動使者。自`[想=想心【原】]`想過去諸佛,為化度利益一切`[眾生現一切〔-〕【校異B-原】]`眾生,現一切鬼王`[大=現大【原】]`大身忿怒王、一切魔王,為結縛一切鬼王現大身,皆令入佛果。似各各形狀,以形為彼降伏,故示現身心也。魔者是菩薩義,鬼者涅槃義,王者自在通義,是一切世間成就義。此法報應三身,以三如來。魔王身可云魔王。如來是大事因緣,善知識也。一切眾生所得三種懺悔也。貪嗔癡是一切眾生根本也,成佛是懺悔不盡。又成佛後為化度一切眾生,貪嗔癡是根本懺悔也。念念勤勤莫間,此最根本真言誦。誦速得成就驗功。我為持念行者無餘念,行住坐臥致念誦不散亂,心為法成就故。所誓願也。懈怠之弟子,不信之故,法不成就。依之發邪執,自知莫向人說。一洛叉,十萬遍也。勝軍明王法略要盡此。信受奉行(二種印口傳可聞者)。」
勝軍不動祕密儀軌一卷
西院宏教律師甫文抄九不動記云:勝軍儀軌中云:一持祕密呪,生生加護。求覓其本,然不得既久。今歲夏六月,幸得此軌小池坊寶庫,是信恕僧正傳持之本也。享和改元辛酉冬,共二三之同志挍點之,命工壽𭡄弘明王及四十八使者之威德。
ᅟᅟ 豐山總持院快道誌
(墨筆)
此軌未得他本,不得對校,以故披閱使者法等數部,稍加筆削耳。重得校本,可決烏焉也。享和癸亥四月二十一日正午。
ᅟᅟ 慈順
(朱筆)
文化元年甲子七月十日,以高山寺寫本遂一校畢。 慈順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21 冊 No. 1205 勝軍不動明王四十八使者祕密成就儀軌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01-1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