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4-08 09:33</span> No. 1455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戒`[經=經上卷【明】]`經 `[三藏=唐三藏【明】]`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詔【三宮】]`制譯 別解脫經難得聞,  經於無量俱胝劫; 讀誦受持亦如是,  如說行者更難遇。 諸佛出現於世樂,  演說微妙正法樂; 僧伽一心同見樂,  和合俱修勇進樂。 若見聖人則為樂,  并與共住亦為樂; 若不見諸愚癡人,  是則名為常受樂。 見具尸羅者為樂,  若見多聞亦名樂; 見阿羅漢是真樂,  由於後有不生故。 於河津處妙階樂,  以法降怨戰勝樂; 證得正慧果生時,  能除我慢盡為樂。 若有能為決定意,  善伏根欲具多聞; 從少至老處林中,  寂靜閑居蘭若樂。 「諸大德!春時爾許過,餘有爾許在,老死既侵命根漸減,大師教法不久當滅。諸大德!應懃光顯,莫為放逸。由不放逸,必當證得如來、應、正等覺,何況所餘覺品善法!大德僧伽!先作何事?佛聲聞眾少求少事。未受近圓者出。不來諸苾芻尼說欲及清淨(其持欲者各對比坐而說)。」 合十指恭敬,  禮釋迦師子; 別解脫調伏,  我說仁善聽。 聽已當正行,  如大仙所說; 於諸小罪中,  勇猛亦懃護。 心馬難制止,  勇決恒相續; 別解脫如銜,  有百針極利。 若人違軌則,  聞教便能止; 大`[士=十【宮】]`士若良馬,  當出煩惱陣。 若人無此銜,  亦不曾憙樂; 彼沒煩惱陣,  迷轉於生死。 「大德尼僧伽聽!今僧伽黑月十四日(或`[云〔-〕【三宮】]`云:『白月十五日。』)作褒灑陀。若苾芻尼僧伽時至聽者,苾芻尼僧伽應許苾芻尼僧伽今作褒灑陀,說波羅底木叉戒經。白如是。」 「諸大德!我今作褒灑陀,說波羅底木叉戒經。仁等諦聽,善思念之,若有犯者當發露,無犯者默然。默然故,知諸大德清淨。如餘問時即如實答,我今於此勝苾芻尼眾中乃至三問,亦應如實答。若苾芻尼憶知有犯不發露者,得故妄語罪。諸大德!佛說故妄語是障礙法,是故苾芻尼欲求清淨者,當發露。發露即安樂,不發露不安樂。」 「諸大德!`[我=我今【三宮】]`我已說戒經序。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諸大德!此八波羅市迦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攝頌曰: 不淨不與取,  斷人稱上法, 觸八事覆隨,  斯皆不共住。 「若復苾芻尼,與諸苾芻尼同得學處,不捨學處、學羸不自說,作不淨行兩交會法,乃至共傍生,此苾芻尼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若復苾芻尼,若在聚落、若空閑處,他不與物以盜心取。如是盜時,若王、若大臣,若捉、若殺、若縛、若驅擯、若呵責言:『咄女子!汝是賊,癡、無所知,作如是盜。』如是盜者,此苾芻尼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若復苾芻尼,若人、若人胎,故自手斷其命、或持刀授與、或自持刀、或求持刀者、若勸死、讚死,語言:『咄女子!何用此罪累不淨惡活為?汝今寧死,死勝`[生=於生【三宮】]`生。』隨自心念,以餘言說勸讚令死。彼因死者,此苾芻尼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若復苾芻尼,實無知無遍知自知,不得上人法寂靜聖者殊勝證悟智見安樂住,而言我知我見。彼於異時,若問、若不問,欲自清淨故,作如是說:『諸具壽!我實不知不見,言知言見,虛誑妄語。』除增上慢,此苾芻尼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若復苾芻尼,自有染心、共染心男子,從`[自腋已=自己腋【三】,自腋【宮】]`自腋已下膝已上作受樂心,身相摩觸、若極摩觸,於如是事,此苾芻尼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若復苾芻尼,自有染心、共染心男子,掉舉戲笑,指其處所,定時現相,來去丈夫,情相許可,在可行非處縱身而臥,於是八事共相領受。若苾芻尼作如是事者,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若復苾芻尼,先知他苾芻尼犯他勝罪,而不曾說。彼身死後,若歸俗、若出去,方作是語:『尼眾應知,我先知此苾芻尼犯他勝罪於如是事。』此苾芻尼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若復苾芻尼,知彼苾芻,和合僧伽與作捨置羯磨,苾芻尼眾亦復與作不禮敬法。彼苾芻於僧伽處現恭敬相,希求拔濟,自於界內`[乞=先【三宮】]`乞解捨置法。彼苾芻尼報苾芻言:『聖者!勿於`[僧伽=眾【三宮】]`僧伽處現恭敬相,希求拔濟,自於界內乞解捨置法。我為聖者供給衣鉢及餘資具,悉令無乏,當可安心讀誦作意。』時諸苾芻`[尼=即【三宮】]`尼告此尼曰:『汝豈不知眾與此人作捨置羯磨,苾芻尼與作不禮敬法?彼苾芻起謙下心,自於界內乞解捨置法。汝便供給衣鉢等物,令無乏少。汝今應捨此隨從事。』諸苾芻尼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此苾芻尼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諸大德!我已說八他勝法,苾芻尼於此隨犯一一事,不得與諸苾芻尼共住。如前,後亦如是,得他勝罪,不應共住。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諸大德!是二十僧伽伐尸沙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攝頌曰: 媒嫁及二謗,  二染并四獨, 夫棄契作解,  `[二諍=三諦【宮】]`二諍雜獨住。 破僧與隨伴,  污家并惡性, 眾教有`[二十=十二【三宮】]`二十,  八三諫應知。 「若復苾芻尼,作媒嫁事,持男意語女、持女意語男,若為成婦及私通事,乃至須臾頃,僧伽伐尸沙。 「若復苾芻尼,懷瞋不捨故,於清淨苾芻尼以無根波羅市迦法謗,欲壞彼淨行。後於異時,若問、若不問,知此是無根謗。彼苾芻尼由瞋恚故作是語者,僧伽伐尸沙。 「若復苾芻尼,懷瞋不捨故,於清淨苾芻尼以異非分波羅市迦法謗,欲壞彼淨行。後於異時,若問、若不問,知此是異非分事,以少相似法而為毀謗。彼苾芻尼由瞋恚故作是語者,僧伽伐尸沙。 「若復苾芻尼,有染心,從染心男子共相領受,隨取何物,僧伽伐尸沙。 「若復苾芻尼,向苾芻尼作如是語:『隨汝無染心,受染心男子物,我復何過?』者,僧伽伐尸沙。 「若復苾芻尼,獨從尼寺向餘處宿者,僧伽伐尸沙。 「若復苾芻尼,獨從尼寺晝向俗家者,僧伽伐尸沙。 「若復苾芻尼,獨在道行者,僧伽伐尸沙。 「若復苾芻尼,獨浮渡河者,僧伽伐尸沙。 「若復苾芻尼,知他婦女作非法事,眾人共嫌、為夫所棄并白王知,度令出家者,僧伽伐尸沙。 「若復苾芻尼,依他舊契,自為己索亡人物者,僧伽伐尸沙。 「若復苾芻尼,知苾芻尼被苾芻尼眾為作捨置羯磨,便出界外為作解法者,僧伽伐尸沙。 「若復苾芻尼,共諸苾芻尼鬪諍紛擾,作如是語:『我捨佛法僧。非但此沙門釋女具戒具德、有勝善法,於餘沙門,亦具戒具德、有勝善法,我當詣彼修習梵行。』時諸苾芻尼語言:『汝可捨此罪惡之見。』`[如=作如【三宮】]`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尸沙。 「若復苾芻尼,共諸苾芻尼鬪諍紛擾,諸苾芻尼語是苾芻尼言:『姊妹!莫鬪諍紛擾。』此苾芻尼作如是語:『汝有愛、恚、怖、癡,於鬪諍人有遮不遮。』諸苾芻尼語言:『大德!他諫誨時莫作是語:「汝有愛、恚、怖、癡,於鬪諍人有遮不遮。」姊妹可止此語!』諸苾芻尼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尸沙。 「若復苾芻尼,共餘苾芻尼雜亂而住,掉舉戲笑。諸苾芻尼語是苾芻尼言:『姊妹!莫雜亂住、掉舉戲笑。汝雜亂住時,令善法衰損,不得增益,應可別住。別住之時令善法增益,不復衰損。』諸苾芻尼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尸沙。 「若復苾芻尼,知餘苾芻尼樂為獨住。諸苾芻尼語是苾芻尼言:『大德!莫為獨住,汝獨住時令善法衰損,不得增益。姊妹!應可共住。令善法增益,不復衰損。』諸苾芻尼亦應告言:『大德!勿樂獨住,令善法衰損。大德!應可捨此獨住惡見。』作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尸沙。 「若復苾芻尼,興方便欲破和合僧伽,於破`[1]僧=僧伽【三宮】*`僧事堅執不捨。諸苾芻尼應語彼苾芻尼言:『姊妹!莫欲破和合僧伽堅執而住。姊妹!應與僧伽和合共住歡喜無諍,一心一說如水乳合,大師教法令得光顯安樂久住。具壽!汝可捨破`[*1]`僧事。』諸苾芻尼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尸沙。 「若復苾芻尼,若一、若二、若多,與彼苾芻尼共為伴黨,同邪違正隨順而住。時此苾芻尼語諸苾芻尼言:『大德!莫共彼苾芻尼有所論說若好、若惡。何以故?彼苾芻尼是順法律、依法律,語言無虛妄,彼愛樂者我亦愛樂。』諸苾芻尼應語此苾芻尼言:『具壽!莫作是說:「彼苾芻尼是順法律、依法律,語言無虛妄,彼愛樂者我亦愛樂。」何以故?彼苾芻尼非順法律、不依法律,語言皆虛妄,汝莫樂破`[*1-2]僧=僧伽【三宮】*`僧,當樂和合`[*1]`僧。應與`[*1]`僧和合歡喜無諍,一心一說如水乳合,大師教法令得光顯安樂久住。具壽!可捨破`[*1]`僧惡見順邪違正勸作諍事堅執而住。』諸苾芻尼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尸沙。 「若復眾多苾芻尼,於村落城邑住,污他家、行惡行,污他家亦眾見聞知,行惡行亦眾見聞知。諸苾芻尼應語彼苾芻尼言:『具壽!汝等污他家、行惡行,污他家亦眾見聞知,行惡行亦眾見聞知。汝等可去,不應住此。』彼苾芻尼語諸苾芻尼言:『大德有愛、恚、怖、癡,有如是同罪苾芻尼,有驅者、有不驅者。』時諸苾芻尼語彼苾芻尼言:『具壽!莫作是語:「諸大德有愛、恚、怖、癡,有如是同罪苾芻尼,有驅者、有不驅者。」何以故?諸苾芻尼無愛、恚、怖、癡。汝等污他家、行惡行,污他家亦眾見聞知,行惡行亦眾見聞知。具壽!汝等應捨愛恚等言。』諸苾芻尼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尸沙。 「若復苾芻尼,惡性不受人語,諸苾芻尼於佛所說戒經中,如法如律勸誨之時,不受諫語,言:『諸大德!莫向我說少許若好、若惡,我亦不向諸大德說若好、若惡。諸大德止!莫勸我、莫論說我。』諸苾芻尼語是苾芻尼言:『具壽!汝莫不受諫語,諸苾芻尼於佛所說戒經中,如法如律勸誨之時應受諫語。具壽如法諫諸苾芻尼,諸苾芻尼亦如法諫具壽,如是如來應正等覺佛聲聞眾便得增長、共相諫誨。具壽!汝等應捨此事。』諸苾芻尼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尸沙。」 「諸大德!我已說二十僧伽伐尸沙法,十二`[初=初便【三宮】]`初犯、八至三諫。若苾芻尼隨一一犯故覆藏者,二部僧伽應與作半月行摩那𭅤。行摩那𭅤竟,餘有出罪,若稱可二部僧伽意者,二部僧伽各二十眾,當於四十眾中出是苾芻尼罪。若少一人不滿四十眾,是苾芻尼罪不得除,二部僧`[伽=伽皆【三宮】]`伽得罪。此是出罪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尼無二不定法〔-〕【三宮】]` \(尼無二不定法) 「諸大德!此三十三泥薩祇波逸底迦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說(尼無二不定法)【三宮】]`說。」 初攝頌曰: 持離畜浣衣,  取衣乞過受, 同價及別主,  遣使送衣直。 「若復苾芻尼,作衣已竟,羯恥那衣復出,得長衣齊十日不分別應畜。若過畜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作衣已竟,羯恥那衣復出,於五衣中離一一衣界外宿,下至一夜,除`[得眾=眾作【三宮】]`得眾法,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作衣已竟,羯恥那衣復出,得非時衣,欲須應受,`[受=取【三宮】]`受已當疾成衣。若有望處求令滿足,若不足者,得畜經一月。若過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與非親苾芻浣染打故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從非親苾芻取衣者,除貿易,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從非親居士、居士婦乞衣,除餘時,泥薩祇波逸底迦。餘時者,若苾芻尼奪衣、失衣、燒衣、吹衣、漂衣,此是時。 「若復苾芻尼,奪衣、失衣、燒衣、吹衣、漂衣,從非親居士、居士婦乞衣。彼多施衣,苾芻尼若須,應受上下二衣。若過受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有非親居士、居士婦共辦衣價,當買如是清淨衣,與某甲苾芻尼及時應用。此苾芻尼先不受請,因他告知,便詣彼家作如是語:『善哉仁者!為我所辦衣價,可買如是清淨衣及時與我,為好故。』若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有非親居士、居士婦各辦衣價,當買如是清淨衣與某甲苾芻尼。此苾芻尼先不受請,因他告知,便詣彼家作如是語:『善哉仁者!為我所辦衣價,可共買如是清淨衣及時與我,為好故。』若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若王、若大臣、婆羅門、居士等,遣使為苾芻尼送衣價。彼使持衣價至苾芻尼所,白言:『聖者!此物是某甲王、大臣、婆羅門、居士等遣我送來,聖者哀愍為受。』是苾芻尼語彼使言:『仁此衣價我不應受,若得順時淨衣應受。』彼使白言:『聖者!有執事人不?』須衣苾芻尼言:『有。若僧伽淨人、若鄔波斯`[迦【麗】,伽【大】(cf. K23n0897_p0643b10)]`迦,此是苾芻尼執事人。』彼使往執事人所,與衣價已,語言:『汝可以此衣價,買順時清淨衣,與某甲苾芻尼令其披服。』彼使善教執事人已,還至苾芻尼所白言:『聖者!所示執事人,我已與衣價,得清淨衣應受。』苾芻尼須衣,應往執事人所,若二、若三令彼憶念,告言:『我須衣。』若得者善;若不得者,乃至四、五、六返往彼默然隨處而住。若四、五、六返得衣者善;若不得衣,過是求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若竟不得衣,是苾芻尼應隨彼送衣價處,若自往、若遣可信人往,報言:『`[人=仁【三宮】]`人為某甲苾芻尼送衣價,彼苾芻尼竟不得衣。仁應知,勿令失,此是時。』」 第二攝頌曰: 捉金銀出納,  賣買鉢乞線, 織師自奪衣,  迴他病長鉢。 「若復苾芻尼,自手捉金銀錢等、若教他捉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種種出納求利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種種賣買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有鉢減五綴,堪得受用,為好故更求餘鉢得者,泥薩祇波逸底迦。彼苾芻尼應於眾中捨此鉢,取眾中最下鉢與彼苾芻尼,報言:『此鉢還汝,不應守持,不應分別,亦不施人,應自審詳徐徐受用,乃至破,應護持,此是其法。』 「若復苾芻尼,自乞縷線,使非親織師織作衣,若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有非親居士、居士婦為苾芻尼使非親織師織作衣。此苾芻尼先不受請,便生異念,詣彼織師所,作如是言:『汝今知不?此衣為我織。善哉織師!應好織淨梳治,善`[揀=簡【三宮】]`揀擇極堅打。我當以少鉢食、或鉢食類、或復食直而相濟給。』若苾芻尼以如是物與織師求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與苾芻尼衣,彼於後時惱瞋罵詈生嫌賤心,若自奪、若教他奪,報言:『還我衣來,不與汝。』若衣離彼身自受用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他與`[眾=僧伽利【三宮】]`眾物,自迴入己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如世尊說:『聽諸病苾芻尼,所有諸藥隨意服食,謂`[酥=蘇【宋】下同]`酥、油、糖蜜,於七日中應自守持觸宿而服。』若苾芻尼過七日服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畜長鉢得經一宿,若過畜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第三攝頌曰: 不`[5]著=看【三宮】*`著捨不捨,  乞金銀染衣, 得利有五殊,  `[買=四【宮】]`買藥衣二價。 「若復苾芻尼,於半月內不`[*5-1]著=看【三宮】*`著五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非時捨羯恥那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依時不捨羯恥那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乞求金銀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以`[衣=染【宮】]`衣利直將充食用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得別衣利,充食用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得臥具利,將充食用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得夏安居利,充食用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得多人利,迴`[入=人【元】]`入己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得僧祇利物,迴入己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買諸藥物,繫`[竟=意【三宮】]`竟復解、解而復繫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持貴價重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持貴價輕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諸大德!我已說三十三泥薩祇波逸底迦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諸大德!此一百八十波逸底迦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第一攝頌曰: 妄毀及離間,  發舉說同聲, 說罪得上人,  隨親輒輕毀。 「若復苾芻尼,故妄語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毀訾語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離間語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和合僧伽如法斷諍,事已除滅,後於羯磨處更發舉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為男子說法,過五六語,除有智女人,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與未近圓人同句讀誦,及教授法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他苾芻尼有麁惡罪,向未近圓人說,除眾羯磨,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實=寶【宮】]`實得上人法,向未近圓人說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先同心許,後作是說:『諸具壽!以`[*1-6]僧=僧伽【三宮】*`僧利物隨親厚處迴與別人。』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半月半月說戒經時,作如是語:『諸具壽!何用說此小隨小學處,為說是戒時,令諸苾芻尼心生惡作惱`[悔=亂【三宮】]`悔懷憂。』若作如是輕呵戒者,波逸底迦。」 第二攝頌曰: 種子輕惱教,  安床草葉敷, 強住脫床虫,  過三外道處。 「若復苾芻尼,自壞種子有情村,及令他壞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嫌毀輕賤苾芻尼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違惱言教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於露地處安`[*1-7]僧=僧伽【三宮】*`僧敷具及諸床座,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舉波逸底迦【三宮】]`舉,若有苾芻尼不囑授者,除`[餘〔-〕【三宮】]`餘緣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於`[*1-8]僧=僧伽【三宮】*`僧房內,若草、若葉,自敷、教人敷,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若有苾芻尼不囑授,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於`[*1-9]僧=僧伽【三宮】*`僧住處,知諸苾芻尼先此處住,後來於中故相惱觸,於彼臥具若坐、若臥,作如是念:『彼若生苦者,自當避我去。』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於`[*1-10]僧=僧伽【三宮】*`僧住處,知`[重=量【宮】]`重房棚上脫脚床及餘坐物,放身坐臥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水有蟲,自澆草土、若和牛糞,及教人澆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作大住處,於門梐邊應安橫扂,及諸窓牖并安水竇。若起牆時是濕泥者,應二、三重齊橫扂處。若過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於外道住處得經一宿一食,除病因緣,若過者,波逸底迦。」 第三攝頌曰: 過三不餘食,  勸足并別眾, 非時觸不受,  蟲外道觀裝。 「若復眾多苾芻尼,往俗家中,有淨信婆羅門居士慇懃`[勸〔-〕【三宮】]`勸請與餅麨飯,苾芻尼須者應兩三鉢受。若過受者,波逸底迦。既受得已還至住處,若有苾芻尼應共分食,此是時。 「若復苾芻尼,足食竟,不作餘食法更食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他苾芻尼足食竟,不作餘食法,勸令更食,告言:『具壽!當噉此食。』以此因緣欲使他犯生憂惱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別眾食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病時、作時、道行時、船行時、大眾食時、沙門施食時,此是時。 「若復苾芻尼,非時食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食曾經觸食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不受食,舉著口中而噉咽者,除水及齒木,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水有虫受用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自手授與無衣外道及餘外道男女食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往觀整裝軍者,波逸底迦。」 第四攝頌曰: 觀軍二打擬,  覆罪詣俗家, 然火與欲過,  說欲非障法。 「若復苾芻尼,有因緣往軍中,應齊二夜。若過宿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在軍中宿經二夜,觀整裝軍,`[見=現【明】]`見先旗兵及看布陣散兵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瞋恚故不喜,打苾芻尼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瞋恚故不喜,擬手向苾芻尼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他苾芻尼有麁惡罪,覆藏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語餘苾芻尼,作如是語:『具壽!共汝詣俗家,當與汝美好飲食令得飽滿。』彼苾芻尼至俗家,竟不與食,語言:『具壽汝去!我與汝共坐共語不樂,我獨坐獨語樂。』作是語時,欲令生惱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無病為身,若自然火、若教他然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與他欲已,後便悔言:『還我欲來,不與汝。』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與未近圓人同室宿,過二夜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法「欲是障礙」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諸苾芻尼應語彼苾芻尼言:『具壽!汝莫作是語:「我知佛所說『欲是障礙法』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汝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以無量門於諸欲法說為障礙。汝可棄捨如是惡見。』諸苾芻尼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乃至二三隨正應諫,隨正應教,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波逸底迦。」 第五攝頌曰: 與惡見同宿,  求寂壞色衣, 捉寶洗傍生,  惱指水同宿。`[卷上終【明】]` 「`[卷下首【明】,譯號同異如上卷]`若復苾芻尼,知如是語人,未為隨法、不捨惡見,共為言說、共住受用、同室而宿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見有求寂女,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法「欲是障礙」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諸苾芻尼應語彼求寂女言:『汝莫作是語:「我知佛所說『欲是障礙法』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汝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以無量門於諸欲法說為障礙。汝可棄捨如是惡見。』諸苾芻尼語彼求寂女時,捨此事者善;若不捨者,乃至二、三隨正應諫,隨正應教,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諸苾芻尼應語彼求寂女言:『汝從今已去不應說言:「如來、應、正等覺是我大師。」若有尊宿及同梵行者,不應隨行。如餘求寂女,得與苾芻尼二夜同宿。汝今無是事,汝愚癡人!可速滅去。』若苾芻尼知是被擯求寂女而攝受饒益、同室宿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得新衣,當作三種染壞色:若青、若泥、若赤,隨一而壞。若不作三種壞色而受用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寶及寶類,若自捉、若教人捉,除在寺內及白衣舍,波逸底迦。若在寺內及白衣舍,見寶及寶類,應作是念然後當取:『若有認者,我當與之。』此是時。 「若復苾芻尼,半月應洗浴,故違而浴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熱時、病時、作時、行時、風時、雨時、風雨時,此是時。 「若復苾芻尼,故斷傍生命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故惱他苾芻尼,乃至少時不樂,以此為緣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以指擊`[攊=歷【宋宮】]`攊他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水中戲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共男子同室宿者,波逸底迦。」 第六攝頌曰: 怖藏瞋二道,  掘地四月請, 拒教竊聽言,  默然從座起。 「若復苾芻尼,若自恐怖、若教人恐怖他苾芻尼,下至戲笑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自藏苾芻、苾芻尼、若正學女、求寂、求寂女衣鉢及餘資具,若教人藏者,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瞋恚故,知彼苾芻尼清淨無犯,以無根僧伽伐尸沙法謗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共男子同道行,更無女人,乃至一村間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與賊商旅共同道行,乃至一村間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自手掘地、若教人掘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有四月請,須時應受。若過受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謂別請、更請、慇懃請、常請,此是時。 「若復苾芻尼,聞諸苾芻尼作如是語:『具壽!仁今當習如是學處。』彼作是語:『我實不能用汝愚癡不分明不善解者所說之言受行學處。我若見餘善閑三藏,當隨彼言而受行。』者,波逸底迦。若苾芻尼實欲求解`[彼〔-〕【三宮】]`彼者,當問三藏,此是時。 「若復苾芻尼,知餘苾芻尼評論事生求過紛擾諍競而住,默然往彼聽其所說,作如是念:『我欲聽已,當令鬪亂。』以此為緣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眾如法評論事時,默然從座起去,有苾芻尼不囑授者,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第七攝頌曰: 不恭敬飲酒,  入聚往餘家, 明相攝耳`[筒=筩【三宮】]`筒,  床足綿敷具。 「若復苾芻尼,不恭敬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飲諸酒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非時入聚落,不囑餘苾芻尼,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受食家請,食前、食後行詣餘家,不囑授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明相未出,剎帝利灌頂王未藏寶及寶類,若入過宮門閫者,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半月半月說戒經時,作如是語:『具壽!我今始知是法戒經中說。』諸苾芻尼知是苾芻尼,若二、若三同作長淨,況復過此,應語彼言:『具壽!非不知故得免其罪,汝所犯罪應如法說悔。』當勸喻言:『具壽!此法希奇難可逢遇,汝說戒時,不恭敬、不住心、不慇重、不作意、不一想、不攝耳、不策念而聽法。』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用骨牙角作針筒成者,應打碎,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作大`[木=小【三宮】]`木床足應高佛八指,除入梐木。若`[過=有過【三宮】]`過者,應截去,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以草木綿貯僧床座者,應撤去,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作尼師但那,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二張手、廣一張手半。長廣中,更增一張手。若過作者,應截去,波逸底迦。」 第八攝頌曰: 覆瘡佛衣量,  `[1]蒜=䔉【三宮】*`蒜剃洗手拍, 自煮食水灑,  生草棄牆外。 「若復苾芻尼,作覆瘡衣,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四張手、廣二張手。若過作者,應截去,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同佛衣量作衣,或復過者,波逸底迦。是中佛衣量者,長佛十張手、廣六張手,此是佛衣量。 「若復苾芻尼,噉`[*1-1]蒜=䔉【三宮】*`蒜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剃隱處毛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若洗淨時,應齊二指節,若過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以手拍隱處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自手煮生食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以水灑上眾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在生草上大小便洟唾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不善觀察,以不淨棄牆外者,波逸底迦。」 第九攝頌曰: 為獨有五種,  由耳語有四, 若懷瞋恚心,  椎胸皆不合。 「若復苾芻尼,獨與男子在屏處立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獨與苾芻在屏處立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獨與男子在露處立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獨與苾芻在露處立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獨住一房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共男子耳語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受男子耳語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共苾芻耳語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受苾芻耳語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瞋恚故,便自椎胸生苦痛者,波逸底迦。」 第十攝頌曰: 呪誓不觀事,  坐床以樹膠, 在四白衣家,  看病不同臥。 「若復苾芻尼,以自梵行而`[為〔-〕【三宮】]`為呪誓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不善觀事而詰他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於屏闇處,不觀床座而坐臥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以樹膠作生支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在白衣家說法,去時不囑授家主收攝臥具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在白衣家,主人未許,於床座上輒坐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在白衣家,不問主人輒`[坐=宿【三宮】]`坐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苾芻尼先在白衣家,後來令他去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於親弟子及依止弟子,見有病患不瞻侍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二`[尼=人【三宮】]`尼同一床臥者,波逸底迦。」 第十一攝頌曰: 二安居二怖,  天祠未滿年, 畜眾二嫁人,  僧未與無限。 「若復苾芻尼,夏安居未`[為=滿【三】]`為,隨意人間遊行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夏安居滿,不離舊處人間遊行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王國中有賊怖處而遊行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彼處所有虎狼師子怖而遊行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往天祠中作論議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未滿十二歲,與他出家受近圓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僧伽未與畜眾法,輒畜弟子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曾嫁女人年未滿十二,與出家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曾嫁女人年滿十二,不與正學法而受近圓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僧伽未與無限畜眾法,輒多畜者,波逸底迦。」 第十二攝頌曰: 度娠不教誡,  不護不隨身, 二童女惡人,  多憂二六法。 「若復苾芻尼,度有娠女人出家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與他出家并受近圓,不`[教=教授教【三宮】]`教誡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與他出家并受近圓,不攝受衛護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與他出家,不將隨身去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童女年未滿二十,與受近圓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童女年滿二十,不與二歲學六法六隨法,即受近圓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惡性女人好為鬪諍,與出家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多憂惱女人,度出家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女人未滿二歲學六法六隨法,與受近圓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女人二歲學六法`[[-]【麗】,及【大】(cf. K23n0897_p0649c07)]`六隨法了,不與受近圓者,波逸底迦。」 第十三攝頌曰: `[未=本【宮】]`未放與我衣,  收斂年年受, 欲半月無僧,  安居隨意責。 「若復苾芻尼,知他婦女夫主未放,度出家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彼女人希受近圓,告云:『汝與我衣,當授汝近圓。』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報俗女云:『汝應收斂家業,我當與汝出家。』如教作訖,不度出家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於每年中,與他出家及受近圓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經宿與欲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半月半月應求教授。若不求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無苾芻處作長淨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無苾芻處作安居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安居了,不於二部眾中以三事作隨意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訶責眾者,波逸底迦。」 第十四攝頌曰: 罵眾五種慳,  讚家寺食法, 更食給孩子,  洗裙令浣衣。 「若復苾芻尼,罵眾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見讚歎他起慳嫉心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於家慳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於寺慳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於利養飲食慳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慳法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食竟更食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給養他孩兒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不畜洗裙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令`[浣=洗【三宮】]`浣衣人`[洗=浣【三宮】]`洗衣者,波逸底迦。」 第十五攝頌曰: 上眾沙門衣,  `[二=三【宮】]`二病衣從乞, 不共出不分,  鬪不囑學呪。 「若復苾芻尼,共上眾換衣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輒將沙門法衣與俗人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不畜病衣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大眾病衣將私用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是貧人,從乞羯恥那衣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不共出羯恥那衣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不共他分衣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自知有力,見他尼鬪不勸止息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棄住處不囑授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從俗人受學呪法者,波逸底迦。」 第十六攝頌曰: 教呪法賣麨,  營理使`[他=諸【三宮】]`他尼, 撚縷織蓋行,  鞋瘡度婬女。 「若復苾芻尼,教俗人呪法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賣麨食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營理俗人家務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令他諸尼移轉坐床勞倦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自手撚縷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自織絡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持傘蓋行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著彩色鞋履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臂上有瘡,令他數解數繫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度婬女出家者,波逸底迦。」 第十七攝頌曰: 尼不許揩身,  約人有五別, 香及胡麻水,  輒問俗莊嚴。 「若復苾芻尼,使苾芻尼令揩身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令=使【三】]`令式叉摩拏女揩身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使求寂女揩身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使俗女揩身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使外道女揩身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以香塗身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以胡麻滓揩身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使他以水揩身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不求容許輒請問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著俗莊嚴具者,波逸底迦。」 第十八攝頌曰: 相牽舞歌樂,  獨出大小行, 刷`[篦=枇【宮】]`篦梳三假,  墮`[罪=羅【三宮】]`罪百八十。 「若復苾芻尼,以手相牽河中洗浴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自作舞、教他作舞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唱歌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作樂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獨出寺外,於空宅內大小行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畜香草根刷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畜細篦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畜麁梳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用前三事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畜假`[髻=髮【明】]`髻莊具者,波逸底迦。」 「諸大德!我已說一百八十波逸底迦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諸大德!此十一波羅底提舍尼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攝頌曰: 乳酪及生酥,  熟酥油糖蜜, 魚肉并乾脯,  得法學人家。 「若復苾芻尼,無病為己詣白衣家乞乳、若使人乞而`[飲=食【三宮】]`飲用者,是苾芻尼應還村外住處,詣諸苾芻尼所,各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法。如是酥等乃至乾脯十事,乞皆有犯,如上廣說。 「若復苾芻尼,知是學家僧伽與作學家羯磨,苾芻尼先不受請,便詣彼家自手受食食。是苾芻尼應還村外住處,詣諸苾芻尼所,各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法。 「諸大德!我已說十一波羅底提舍尼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諸大德!此眾學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總攝頌曰: 衣食形齊整,  俗舍善容儀, 護鉢除病人,  洟唾過人樹。 「齊整著裙,應當學。 「不太高、不`[大=太【三宮】]`大下、不象鼻、不蛇頭、不多羅葉、不豆團形著裙,應當學。 「齊整著五衣,應當學。 「不太高、不太下,好正披、好正覆,少語言、不高`[視=䅐【明】]`視,入白衣舍,應當學。 「若月期將至,不應往`[白=他白【三宮】]`白衣舍,應當學。 「不覆頭、不偏抄衣、不雙抄衣、不叉腰、不拊肩,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蹲行、不足指行,不跳行,不庂足行,不努身行,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搖身、不掉臂、不搖頭、不肩排、不連手,入白衣舍,應當學。 「在白衣舍,未請坐不應坐,應當學。 「在白衣舍,不善觀察不應坐,應當學。 「在白衣舍,不放身坐,應當學。 「在白衣舍、不壘足、不重內踝、不重外踝、不急斂足、不長舒足、不露身,應當學。 「恭敬受食,應當學。 「不得滿鉢受飯,更安羹菜,令食流`[溢=益【元】]`溢於鉢緣邊,應留屈指用意受食,應當學。 「行食未至,不豫申鉢,應當學。 「不安鉢在食上,應當學。 「恭敬而食,應當學。 「不極小團、不極大`[團=摶【三宮】]`團,圓整而食,應當學。 「若食未至,不張口待,應當學。 「不含食語,應當學。 「不得以飯覆羹菜、不將羹菜覆飯更望`[得=多得【三宮】]`得,應當學。 「不彈舌食、不[口*((甫-、)/寸)]㗱食、不呵氣食、不吹氣食、不`[散手=手散【三宮】]`散手食、不毀`[呰=訾【三宮】]`呰食、不填頰食、不齧半食、不舒舌食、不作窣覩波形食,應當學。 「不舐手、不舐鉢、不振手、不振鉢,常看鉢食,應當學。 「不輕慢心觀比坐鉢中食,應當學。 「不以污手捉淨水瓶,應當學。 「在白衣舍,不棄洗鉢水,除問主人,應當學。 「不得以殘食置鉢水中,應當學。 「地上無替,不應安鉢,應當學。 「不立洗鉢,應當學。 「不於危險岸處置鉢,亦不逆流酌水,應當學。 「人坐己立不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臥己坐不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高座己在下座,不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前行己在後行,不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道己在非道,不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覆頭者、不為偏抄衣、不為雙抄衣、不為叉腰者、不為拊肩者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乘象馬車輿者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著屐靴鞋及履屨者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戴帽著冠及作佛頂髻者、不為纏頭、不為冠花者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持蓋者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立大小便,除病,應當學。 「不得水中大小便洟唾,除病,應當學。 「不得上過人樹,除有難緣,應當學。」 「諸大德!我已說眾多學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諸大德!此七滅諍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攝頌曰: 現前并憶念,  不癡與求罪, 多人語自言,  草掩除眾諍。 「應與現前毘奈耶,  當與現前毘奈耶。  應與憶念毘奈耶,  當與憶念毘奈耶。  應與不癡毘奈耶,  當與不癡毘奈耶。  應與求罪自性毘奈耶,  當與求罪自性毘奈耶。  應與多人語毘奈耶,  當與多人語毘奈耶。  應與自言毘奈耶,  當與自言毘奈耶。  應與草掩毘奈耶,  當與草掩毘奈耶。 若有諍事起,當以七法順大師教,如法如律而除滅之。 「諸大德!我已說七滅諍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諸大德!我已說戒經序、已說八波羅市迦法、二十僧伽伐尸沙法、三十三泥薩祇波逸底迦法、一百八十波逸底迦法、十一波羅底提舍尼法、眾學法、七滅諍法,此是如來、應、正等覺戒經中所說所攝。若更有餘法之隨法,與此`[相=門【宋元】]`相應者,皆當修學。仁等共集,歡喜無諍,一心一說如水乳合,慇懃光顯大師聖教,令安樂住,勿為放逸,應當修學。」 忍是勤中上,  能得涅槃處; 出家惱他人,  不名為沙門。 此是毘鉢尸如來、應、正等覺說是戒經。 明眼避險途,  能至安隱處; 智者於生界,  能遠離諸惡。 此是尸棄如來、應、正等覺說是戒經。 不毀亦不害,  善護於戒經; 飲食知止足,  受用下臥具; 勤修增上定,  此是諸佛教。 此是毘舍浮如來、應、正等覺說是戒經。 譬如蜂採花,  不壞色與香, 但取其味去;  苾芻入聚`[然=然此是俱留孫如來應正等覺說是戒經【宮】]`然, 不違逆他人,  不觀作不作, 但自觀身行,  若正若不正。 此是`[俱留孫=羯諾迦牟尼【宮】]`俱留孫如來、應、正等覺說是戒經。 勿著於定心,  勤修寂靜處; 能救`[護=者【三宮】]`護無憂,  常令念不失。 若人能惠施,  福增怨自息; 修善除眾惡,  惑盡至涅槃。 此是`[羯諾迦牟尼=迦攝波【宮】]`羯諾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說是戒經。 #一切惡莫作 ,   #一切善應修 ; 遍調於自心,  是則諸佛教。 `[(此是…經)十五字〔-〕【宮】]`此是迦攝波如來、應、正等覺說是戒經。 護身為善哉!  能護語亦善; 護意為善哉!  盡護最為善。 苾芻護一切,  能解脫眾苦; 善護於口言,  亦善護於意。 身不作諸惡,  常淨三種業; 是則能隨順,  大仙所行道。 此是`[釋迦=釋迦牟尼【三宮】]`釋迦如來、應、正等覺說是戒經。 毘鉢尸式棄、  毘舍俱留孫、 羯諾迦牟尼、  迦攝釋迦尊, 如是天中天,  無上調御者。 七佛皆雄猛,  能救護世間, 具足大名稱,  咸說此戒法。 諸佛及弟子,  咸共尊敬戒, 恭敬戒經故,  獲得無上果。 汝當求出離,  於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軍,  如象摧草舍。 於此法律中,  常為不放逸, 能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際。 所為說戒經,  和合作長淨, 當共尊敬戒,  如𤛆牛愛尾。 我已說戒經,  `[眾僧長=僧伽長【宋元宮】,僧伽常【明】]`眾僧長淨竟, 福利諸有情,  皆共成佛道。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戒`[經=經卷下【明】]`經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24 冊 No. 1455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戒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伽耶山基金會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釋本禪法師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