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460
解脫`[戒=戒本【三宮】]`戒`[經=經一卷【宋宮】,經序【元明】,本一卷并序【聖】]`經
`[僧=魏沙門僧【明】,流支譯【聖】]`僧昉`[述=述序【宋宮】,述(此經一卷成部)【聖】]`述
`[譯經緣起〔-〕【宮聖】]`譯經緣起
戒律者,建定慧之妙幢、殄闇惑之明燈,`[度=杜【三宮聖】]`度危嶮之`[蹊=嵠【聖】]`蹊徑、開`[憺怕=澹泊【三宮】]`憺怕之梁津。寶殿之功`[罔=因【宮】]`罔初弗起、踰越重閣非梯靡昇,正法住滅驗之常典,大聖泯暉邁餘千紀,法澤遐流猶未周備,令文學之徒異論競興、薄俗之士訕音滿世。余聽斯談輒`[𨶳=闚【元明宮】]`𨶳慈範,昧攬玄言乃`[矚【麗磧】,囑【大】(cf. K23n0910_p0790a10; Q22_p0434b08)]`矚大集,聖所嗟歎言迦葉毘,妙觀我人善摧惱結、閑邪辯正極聖冲典。每尋斯文慨五數`[闕=𨷂【聖】]`闕,敢以`[追=退【宮】]`追訪獲斯戒本,雖未廣具,敬以洗心,`[剪=揃【宮】,𢶕【聖】]`剪世浮辭。大魏武定癸亥之年,在鄴京都,侍中尚書令高澄請為出焉。
羯磨中,外國云「若僧到時」(`[漢=此【明】]`漢地迴文言「時到」)「僧忍聽」(言僧至我作法時,莫遮我所`[作〔-〕【聖】]`作,故言「聽」)外國耳聽(遮聽,言`[音〔-〕【聖】]`音字別,`[漢=此【明】,莫【聖】]`漢用一字,所以致`[或=惑【三宮】]`或)。
解脫`[戒=戒本【元明】]`戒`[經=經一卷【宮聖】]`經(出迦葉毘部)
`[(元魏…譯)十二字〔-〕【聖】]`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是解脫戒經, 億劫難得聞,
攝受正修行, 斯事倍復難。
有佛興世樂, 興世說法樂,
眾僧`[和合=合和【聖】]`和合樂, 和合持戒樂。
「諸大德!時分一月過三月在,老死欲至,佛法漸滅,當一心精進,莫行放逸。所以者何?如來`[(勤精…善)十七字〔-〕【聖】]`勤精進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餘善法菩提分法。眾僧和合`[坐=坐法菩提分法眾僧和合坐【聖】]`坐。未受具戒者出。」
「眾僧和合先作何事?不來諸比丘說欲清淨。比丘尼遣誰來受教?」
「毘婆尸如來, 六十八百千,
阿羅漢眾中, 說此解脫戒:
忍辱第一`[義=戒【宮聖】]`義, 佛說涅槃最,
出家惱他人, 不名為沙門。
尸棄牟尼尊, `[金=舍【聖】]`金山無與等,
三十六萬眾, 說此解脫戒:
譬如明眼人, 有足能避嶮,
世有聰明人, 能遠離眾`[患=惡【三宮聖】]`患。
毘舍浮如來, 永離諸煩惱,
百千`[大=天【聖】]`大眾中, 說此解脫戒:
不屏說人惡, 不惱亂他人,
常奉行於戒, 衣食知止足。
拘留`[村=孫【三宮聖】]`村陀佛, 知見廣無畏,
四十千眾中, 說此解脫戒:
譬如蜂採花, 但取其香味,
持至所住處; 比丘入聚`[然=落【宮】]`然,
不破壞他意, 不觀作不作,
但自觀身行, 若正若不正。
迦那迦牟尼, 三十千沙門,
羅漢大眾中, 說此解脫戒:
正觀莫放逸, 當學牟尼法,
如是無憂愁, 心寂入涅槃。
迦葉波如來, 大智大名稱,
三十千眾中, 說此解脫戒:
#一切惡莫作 , 當具足眾善,
自調伏其心, 此是諸佛教。
世尊大智慧, 釋法王牟尼,
為尼羅浮眾, 說此解脫戒:
善護於口業, 自淨其心意,
身莫作眾惡, 此三業清淨。
僧眾甚廣大, 說法亦無量,
名聞大供養, 說此解脫戒。」
「大德僧聽!`[僧〔-〕【聖】]`僧今十五日布薩說解脫戒。若僧`[到時=時到【三宮】]`到時僧忍聽,僧作布薩說解脫戒。白如是。」
「諸大德!今說解脫戒,眾集默然聽,善思念之。若有犯者當發露,無犯者默然。默然故,知眾清淨。如一一比丘問,如是比丘乃至三問,若比丘如是眾中乃至三問,憶念有犯當發露,不發露得故妄語罪。諸大德,故妄語罪,佛說障道法。彼比丘自憶知有犯,欲求清淨當發露。發露則安隱,不發露罪益深。諸大德!我已說解脫戒經序。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此四波羅夷法,半月半月說解脫戒經中來。
「若比丘,共比丘同入戒法,`[戒〔-〕【聖】]`戒羸不捨戒,作不淨行,習婬欲法,乃至共畜生,是比丘得波羅夷不應共住。
「若比丘,若在聚落、若空靜地,他物、不與,以盜心取。若王、若大臣,若捉、若害、若縛、若罰財、若驅出國、若與種種苦:『咄!`[汝【麗】,如【大】(cf. K23n0910_p0791a09)]`汝是賊、汝無所知、汝癡、汝不與取。』是比丘得波羅夷不應共住。
「若比丘,若人、若似人,故自手斷其命,若自持刀、或求持刀,教死讚死,如是說:『咄男子!用此不善惡`[活=治【聖】]`活為?死勝生。』隨彼所欲心所憶念,無量種種教死讚死,彼人因是事死,是比丘得波羅夷不應共住。
「若比丘,不知不見上人法,無聖智見勝法,自稱言:『我知我見。』彼於異時,若撿問、若不撿問,欲求清淨作如是說:『我實不知不見,言知言見,虛誑妄語。』除增上慢,是比丘得波羅夷不應共住。」
「諸大德!我已說四波羅夷法。若比丘犯一一法,不得與比丘共住,如前波羅夷不應共住。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宮】]`如是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此十三僧伽婆尸沙法,半月半月說解脫戒經中來。
「若比丘,憶念故出精,除夢中,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染污心共女人身相觸,若捉手、若捉臂、若捉髮、若觸一一身分覺觸,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染污心說麁惡婬欲語,如男子女人`[迭=遞【三宮】]`迭互說,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於女人前自讚身言:『姊妹!我等持戒善修梵行,應以婬欲供養我,此法供養最第一。』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行媒法,持男意語女、持女意語男,若為婦事、若為私通,乃至須臾,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自求作房,無主自為己,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十二手、內廣七手。應將餘比丘往視處所,諸比丘應觀處所,無難處、無妨處。若比丘難處、妨處自求作房,無主自為己,不將餘比丘往觀處所、若過量作,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欲作大房,有主為己作,應將餘比丘往視住處。諸比丘應觀住處,無難無妨。比丘初治地作大房,有主為己作,不將餘比丘往視住處,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瞋恚故,於清淨無犯比丘以無根波羅夷法謗,欲破彼比丘淨行。彼於異時,若撿問、若呵`[責=嘖【聖】]`責、或不撿問,便言:『此事無根說,我瞋恚故作是語。』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瞋恚故,於清淨無犯比丘以相似法無根波羅夷法謗,為破彼梵行。彼於異時,若撿問、若不撿問,知是異分相似,比丘自說:『我瞋故妄語說。』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欲破和合僧,受破僧方便法,堅執不捨。諸比丘應諫此比丘言:『大德!莫破和合僧,莫受破僧法堅執不捨。大德共僧和合,僧和合歡喜不諍,同一師學如水乳合,增益安樂住。大德!捨此破僧法。』諸比丘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三宮】]`若不捨者,諸比丘應三諫,捨是事故。乃至三諫,捨者善;若不捨,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有餘同伴群黨比丘說隨順語,若二若三乃至眾多,語`[諸=語【聖】]`諸比丘言:『長老!莫諫此比丘,此比丘非惡心。何以故?此比丘所說如法如律,此比丘知說非不知說,此比丘所說我等心所欲喜樂忍可。此比丘所欲喜樂忍可,我亦如是喜樂忍可。』諸比丘言:『大德!莫作是語言:「此比丘所說如法如律,此比丘知說非不知說。此比丘喜樂忍可,我亦如是喜樂忍可。」何以故?此比丘所說非法非律,此比丘非知說。大德!汝莫欲破和合僧。大德!當樂和合共僧和合。僧今和合歡喜不諍,同一住同一師學,如水乳合,於佛法中增益安樂住。大德!捨是破僧諍事。』諸比丘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諸比丘應三諫,捨是事故。乃至三諫,捨者善;若不捨,僧伽婆尸沙。
「若諸比丘,依聚落城邑住,污種姓、行惡行。污種姓亦見亦聞亦知,行惡行亦見亦聞亦知。諸比丘語此比丘言:『長老!汝污種姓、行惡行。汝污種姓亦見亦聞亦知,行惡行亦見亦聞亦知。長老!汝污種姓、行惡行。汝等出去,不應此中住。』彼比丘語諸比丘言:『諸比丘有`[愛=受【聖】]`愛、有恚、有癡、有怖。有餘同行比丘,有驅者、有不驅者。』諸比丘應語此比丘言:『長老!莫作是語言:「僧有愛、有恚、有癡、有怖。有餘同行比丘,有驅`[者=者諸比丘應語此比丘言長老莫作是語言僧有愛有恚有癡有怖有餘同行比丘有丘者【聖】]`者、有不驅者。」何以故?諸比丘不愛、不恚、不癡、不怖。長老!汝污種姓、行惡行。汝污種姓亦見亦聞亦知,行惡行亦見亦聞亦知。污種姓,行惡`[行=行惡行【聖】]`行,汝捨此有愛有恚有癡有怖語。』是比丘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諸比丘應三諫,捨是事故。乃至三諫,捨者善;若不捨,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惡口,於戒律中學、如來法中如法如毘尼,自身不受諫,語諸比丘言:『長老!莫向我說若善`[不=不不【聖】]`不善,我亦不向諸長老說若善不善。長老!止,莫諫我。』諸比丘諫此比丘言:『大德!於佛戒法中學如法如律,自身當受諫,莫不受諫。大德!如法如律諫諸比丘,諸比丘亦如法如律諫大德。何以故?如是具足,如來、應供、`[等=養【聖】]`等正覺弟子眾得增長。種種相諫展轉相教,各各悔過、各各共語。』彼比丘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諸比丘應三諫,捨是事故。乃至三諫,捨者善;`[若〔-〕【聖】]`若不捨,僧伽婆尸沙。」
「諸大德!我已說十三僧伽婆尸沙法,九初犯、四乃至三諫。若比丘犯一一法,隨知覆藏,應行別宿。行別宿竟,僧中六夜行摩那埵。卑`[下=耶【三宮聖】]`下行淨意竟,應與除罪,順法行二十僧中滅罪。若少一人不滿二十滅是比丘罪,是比丘罪不得除。諸比丘亦有犯。此法如是。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此二不定法,半月半月說解脫戒經`[中=中說【宮聖】]`中來。
「若比丘,共一女人獨在覆障處、無人見處坐說欲事。有信`[4]優=憂【聖】*`優婆夷,三`[法〔-〕【聖】]`法中一一法說,若波羅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是坐處比丘自言:『我犯是罪。』於三法中`[應=應當學【宮】]`應一一治,若`[波【麗三宮聖】,婆【大】]`波羅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夜=逸【三宮】]`夜提。如有信`[*4]`優婆夷所說,應如法治是比丘。是名不定法。
「若比丘,共一女人不覆處坐。有信`[*4-2]優=憂【聖】*`優婆夷,二法中一一法說,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是坐比丘自言:『我犯是罪。』二法中應一一治,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如有信`[*4]`優婆夷所說,應如法治是比丘。是`[名=名二【三宮聖】]`名不定法。」
「諸大德!我已說二不定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此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半月半月說解脫戒經中來。
「若比丘,衣已竟,出迦絺那衣,畜長衣`[10]經=逕【聖】*`經十日得持。若過畜,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衣已竟,出迦絺那衣,於三衣中離一一衣,異處`[*10-1]經=逕【聖】*`經一宿,除僧羯磨,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衣已竟,出迦絺那衣,得非時衣,欲須`[便〔-〕【聖】]`便受,受已疾成衣。若足者善,若不足得畜至一月。若過畜,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共`[與〔-〕【元明】]`與非親里比丘尼博衣貿易,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使非親里比丘尼浣染打故衣,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從非親里居士居士婦乞衣,除餘時,尼薩耆波逸提。餘時者,奪衣、失衣、燒衣、漂衣,名餘時。
「若比丘,奪衣、失衣、燒衣、`[13]漂=㵱【聖】*`漂衣。`[時〔-〕【聖】]`時非親里有信居士居`[士=上【宋】]`士婦多與衣,是比丘當知足受衣。若過受,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非親里居士居士婦為比丘具衣價,持此衣價與某甲比丘。是比丘先不受自恣請至居士家,作如是說:『居士實為我故`[16]辦=辯【聖】*`辦衣價不?』居士言:『實爾。』比丘言:『善哉居士!當為我`[*16]`辦如是好色衣,為好故。』若得衣,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二居士各各為比丘`[*16-2]辦=辯【聖】*`辦衣價:『此物作衣已,與某甲比丘。』是比丘先不受自恣請,憶念往至彼居士家,作如是說:『居士!汝二人實欲為我作衣不耶?』答言:『實爾。』比丘言:『善哉居士!`[*16]`辦如是好衣價。為我共作一衣,為好故。』若得衣,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若王、若大臣、若婆羅門、若長者、若居`[士=土【宋】]`士、若商主、若長者婦,為比丘送衣價:『持此衣價與某甲比丘。』彼`[使=便【聖】]`使至比丘所,作是說:『大德!受此衣價,慈愍故。』比丘言:『我不應受此衣價。若我須衣時,得淨衣便受。』使語比丘言:『大德!有執事人不?』須衣比丘言:『有。若守園人、若優婆塞,此是比丘執事人。』彼使詣執事人所,白言:『執事!此是某甲衣價,為某`[甲〔-〕【三宮聖】]`甲比丘作衣已,某時當與某甲比丘。』彼使與衣價已,至比丘所,語比丘言:『大德!所示某甲執事人,我已與衣價。大德!須衣時往取,當得衣。』須衣比丘往執事人所,二返三返語言:『我須衣。』若二返三返為作憶念,得衣者善;若不得衣,四返五返六返在前默然住,令彼憶念。若四返五返六返在前默然住,得衣者善;若不得衣,過是求得衣,尼薩耆波逸提。若不得衣,隨衣價所來處,若自往、若遣好使,往語施主言:『汝先遣使送衣價與某甲比丘,是比丘未曾得衣。施主還取,莫使失。是名如法。』
「若比丘,`[雜=新【三宮】,親【聖】]`雜憍奢耶作臥具、若使他作,成者,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純黑`[羺=羖【宮聖】]`羺羊毛作臥具、若使人作,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作臥具,應用二分黑羊毛、第三分白、第四分`[尨=牻【三宮】,尤【聖】]`尨,`[若使人作=若比丘不用二分黑三分白四分牻作新臥具【宮】]`若使人作,尼薩耆波逸`[提=提若比丘黑三分白四分不用二分牻作新臥具者尼薩耆波逸提【三】]`提。
「若比丘,作新臥具,當取故者方一`[手=毛【聖】]`手`[褋=揲【三宮】]`褋新者上。若不`[著=者【聖】]`著,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作臥具,應六年持。若減六年更作臥具,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行路中得羊毛,須者應取。若無人持,得自持行三由旬。若過者,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使非親`[里=理【聖】]`里比丘尼浣染擗羊毛,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種種販賣,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種種貿易寶物,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自手取寶,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畜長鉢不淨施,過十日,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鉢減五綴不漏,更求新鉢,為好故,若得者,尼薩耆波逸提。彼比丘應僧中捨,若無鉢比丘應受。應好持,乃至破。是法應爾。
「若比丘,自乞縷,使非親里織師織作衣,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非親里居士使織師為比丘織作衣。是比丘先不受自恣請,憶念往織師所,語織師言:『汝今當知,此衣為我織。極好`[織〔-〕【聖】]`織令緻好,我當多少與汝衣價。』若比丘與價,乃至一食,得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先與比丘衣,後瞋恚,若自奪、若使人奪取,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十日未滿夏三月,若有急施衣,欲須便受,受已`[依=衣【三宮聖】]`依時應畜。若過畜,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春末一月在應求雨浴衣,半月`[後=復【三宮】]`後應用。若過用,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在阿蘭若有疑怖畏處,比丘三衣中若留一一衣置舍內,及有因緣出界離衣,乃至六夜。若過,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知他與僧物。自迴入己。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有病聽畜`[4]酥=蘇【宋宮聖】*`酥油、生`[*4]`酥、蜜、石蜜,齊七日得服。若過七日服,尼薩耆波逸提。」
「諸大德!我已說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5]如是〔-〕【三宮聖】*`如是`[6]三說〔-〕【聖】*`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九十波逸提法,半月半月說`[解脫〔-〕【三宮聖】]`解脫戒經中來。
「若比丘,故`[妄=忘【聖】]`妄語,波逸提。
「若比丘,兩舌語,波逸提。
「若比丘,毀呰語,波逸提。
「若比丘,僧如法斷事後發起,波逸提。
「若比丘,與女人說法過五六語,除有智男子,波逸提。
「若比丘,與未受具戒人同誦,波逸提。
「若比丘,向未受具戒人自說得過人法,實者,波逸提。
「若比丘,知他比丘有麁惡罪,向未受大戒人說,除僧羯磨,`[9]波逸提〔-〕【聖】*`波逸提。
「若比丘,知他施僧物,迴與知識,波逸提。
「若比丘,半月說戒時作是說:『何用此雜碎戒為?說是戒時令人悔惱懷疑。』輕毀戒故,波逸提。`[十〔-〕【三宮聖】]`十。
「若比丘,`[壞=懷【明聖】]`壞種子鬼神村,波逸提。
「若比丘,譏罵者,波逸提。
「若比丘,不受諫,波逸提。
「若比丘,露地置僧臥具,不自`[收=牧【聖】]`收舉、不教人舉,捨行,波逸提。
「若比丘,僧房中鋪草鋪葉,不自舉、不教人舉,捨行,波逸提。
「若比丘,知他比丘先住處,後來強鋪臥具宿,『若嫌迮者自當去。』以是因緣,波逸提。
「若比丘,先瞋恚,為惱亂故牽他出房,波逸提。
「若比丘,房重閣上脫脚床,不支持,若坐若臥,波逸提。
「若比丘,知水有蟲,自澆草土、若教人澆,波逸提。
「若比丘,欲作大房,自觀視二覆三覆,至窓牖。若過,波逸提。(`[二十〔-〕【三宮聖】]`二十。外國平頭屋上開窓,橫覆二三`[板=故【聖】]`板則至牖)
「若比丘,僧不差,教授比丘尼,`[*9-1]波逸提〔-〕【聖】*`波逸提。
「`[(若比…尼)十一字〔-〕【聖】]`若比丘,為僧差,教授比丘尼,乃至日沒,波逸提。
「若比丘,入比丘尼寺,為無病比丘尼說法教授,波逸提。
「若比丘,語比丘言:『諸比丘為資生故教授比丘尼。』波逸提。
「若比丘,與非親里比丘尼衣,波逸提。
「若比丘,與非親里比丘尼作衣,波逸提。
「若比丘,與比丘尼計挍同道行,除餘時,波逸提。餘時者,若多伴行、有疑恐怖,此是餘時。
「若比丘,與比丘尼計挍乘一船,若上水、若下水,除直渡,波逸提。
「若比丘,獨與女人屏處坐,波逸提。
「若比丘,知比丘尼讚歎食,除施主先有意,波逸提。
「若比丘,展轉食,除餘時,波逸提。餘時者,病時、作衣時、施衣時,此`[是〔-〕【聖】]`是時。
「若比丘,施一食處,無病比丘應一食。若過受,波逸提。
「若眾多比丘於檀越家乞食,信法長者多與`[䴵=餅【元明】]`䴵麨,比丘須者應取二三鉢。若過取,波逸提。持至住處,和合共食。此法應爾。
「若比丘,足食竟更食者,波逸提。
「若比丘,`[知他=他知【聖】]`知他比丘足食竟,請與食,波逸提。
「若比丘,別眾食,除餘時,波逸提。除餘時者,病時、作衣時、施衣時、道行時、船行時、大會時、沙門施食時,此是時。
「若比丘,非時食可食物,波逸提。
「若比丘,食殘宿食,波逸提。
「若比丘,不受食舉`[入【麗宮聖】,人【大】]`入口中,除水、楊枝,波逸提。
「若比丘,得好美飲食,`[*4-2]酥=蘇【宋宮聖】*`酥油、蜜、石蜜、乳酪、生`[*4]`酥、若魚若肉,無病為己索而食者,波逸提。
「若比丘,知水有蟲,飲用者,波逸提。
「若比丘,知他食家,直入,波逸提。
「若比丘,食家強坐,波逸提。
「若比丘,出家外道自手與食,波逸提。
「若比丘,往觀軍陣,除因緣,波逸提。
「若比丘,有因緣入軍中,若過二宿至三宿,波逸提。
「若比丘,軍中住若二宿若三宿,觀軍發行勢力幢麾,種種觀視心生樂順,波逸提。
「若比丘,瞋恚心打比丘,波逸提。
「若比丘,瞋恚心以手擬比丘,波逸提。
「若比丘,知他比丘有麁惡罪,覆藏者,波逸提。
「若比丘,與欲已後還悔,波逸提。
「若比丘,語比丘言:『長老!共入某村,當與汝多`[美=羹【聖】]`美食。』是比丘至村,竟不令與此比丘食。語言:『長老!汝去。我共汝若坐若語不樂,我獨坐獨語樂。』非餘因緣而遣去者,波逸提。
「若比丘,無病因緣,露地然火、若教人然,波逸提。
「若比丘,與未受具戒人同室宿,至三宿,波逸提。
「若比丘,如是說:『我知佛法義,行婬欲不障道。』諸比丘應諫此比丘言:『長老!莫作是語,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說,世尊無數方便說行婬欲是障道法。如是世尊說欲障道,長老捨此惡見。』是比丘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彼比丘應三諫,捨是事故。乃至三諫,捨者善;若不捨,波逸提。
「若比丘,知如是人未捨惡見,共宿共食、同一羯磨,波逸提。
「若比丘,知沙彌作如是說:『我如是知佛法義,行婬欲非障道法。』諸比丘應諫此沙彌言:『莫作是語,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無數方便說行婬欲是障道法。沙彌!捨此惡見。』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是比丘應語此沙彌言:『汝自今已後莫言世尊是我大師。汝非順梵行,不得隨餘比丘。如餘沙彌,得與大比丘二三宿,癡人汝今無是事。出去滅去,不須此中住。』若比丘知如是擯沙彌,若畜同一止宿,波逸提。
「若比丘,以無根僧伽婆尸沙法謗者,波逸提。
「若比丘,淨施沙彌衣鉢,不問輒用,波逸提。
「若比丘,與女人同路行,乃至一村間,波逸提。
「若比丘,故斷畜生命,波逸提。
「若比丘,疑惱比丘,乃至少時不樂,波逸提。
「若比丘,`[擊攊【大磧】,擊歷【宮】,繫歷【聖】,擊櫪【麗】]`擊攊比丘,波逸提。
「若比丘,水中戲,波逸提。
「若比丘,與女人同室宿,波逸提。
「若比丘,恐他比丘,乃至戲笑,波逸提。
「若比丘,藏他比丘衣鉢資具、若教人藏,乃至戲笑,除餘時,波逸提。
「若比丘,得新衣不作壞色,青、黑、木蘭,波逸提。
「若比丘,若寶、若似寶,若自取、`[若=為【聖】]`若教人取,波逸提,除僧伽藍及寄宿處。若取寶莊飾具,作如是念:『取者當還。』此是時。
「若比丘,半月浴,除餘時,波逸提。餘時者,`[熱=執【聖】]`熱時、病時、作時、風時、雨時、行時,此是時。
「若比丘,知是賊伴,共同道行,乃至一村間,波逸提。
「若比丘,知年未滿二`[十=十人【三宮】]`十,與受具足戒,波逸提。此人不得戒,眾僧有犯。此法如是。
「若比丘,受四月請,無病比丘應受。若過受,除常請、更請、分請、盡形請,波逸提。
「若比丘,自掘地、若教人掘地,波逸提。
「若比丘,語比丘言:『汝當學此戒。』是比丘言:『我不從汝癡愚人不正語人學戒乃至持修多羅。持律、持摩帝隸迦`[居多反〔-〕【明】,若多反【聖】]` \(居多反),我當從問波逸提。』為求解者,應當問持經、持律、摩帝隸迦比丘。`[此〔-〕【聖】]`此是如法。
「若比丘,知他共鬪諍,默然聽此語向彼說,波逸提。
「若比丘,僧說戒時,不與欲默然去,波逸提。
「若比丘,不恭敬,波逸提。
「若比丘,飲酒者,波逸提。
「若比丘,非時入聚落,不囑比丘者,波逸提。
「若比丘先受請,若前食若後食,不囑餘比丘行詣餘家,波逸提。
「若比丘,灌頂王夜未曉,王未出,入宮門,除因緣。波逸提。
「若比丘,說解脫戒時作是言:『大德!我今始知是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若比丘知此比丘先已二三說戒處坐,何況多時。隨彼比丘所犯罪,應如法治,更增厭離法:『長老!汝無利、得不善。汝於說戒時,不一心聽、不敬重、不作意、不憶念。』此名厭離,波逸提。
「若比丘,骨牙角作鍼筒成者,波逸提。
「若比丘,作繩床、若木床,足應高如來八指,除入`[梐=陛【三宮聖】]`梐。若過成者,波逸提。
「若比丘,持兜羅綿貯繩床木床,若自作、若教人作,成者,波逸提。
「若比丘,作坐具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二手、廣一手半,廣長各益半手。若過成者,波逸提。
「若比丘,作覆疥瘡衣,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四手、廣二手。若過成,波逸提。
「若比丘,作雨衣,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六手、廣二手半。若過成者,波逸提。
「若比丘,與如來等量作衣、若過量作`[衣=衣衣【聖】]`衣,成者,波逸提。是中佛衣量者,長佛九手量、`[廣=度【聖】]`廣六手`[量=童【宮】]`量,是名佛衣量。」
「諸大德!我已說九十波逸提法。`[今=令【聖】]`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此四悔過法,半月半月說解脫戒經中來。
「若比丘入村乞食,無病從非親里比丘尼自手受食食。是比丘出,至僧中,應悔過言:『大德!我犯可悔法,所不應為。我今向大德悔過。』是名悔過法。
「若比丘,在白衣家食。是中有比丘尼,指示與某甲羹、與某甲飯,與已`[復與〔-〕【聖】]`復與。諸比`[丘=丘比丘【聖】]`丘應語彼比丘尼言:『姊妹!且住,待諸比丘食竟。』若無一比丘語彼比丘尼如是言,諸比丘應悔過言:『大德!我犯可悔法,所不應為。我今向大德悔過。』是名悔過法。
「若有諸學家,僧作學家羯磨。若比丘知是學家,先不受請,無病自手受食食。是比丘應悔過言:『大德!我犯可悔法,我今向大德悔過。』是名悔過法。
「若比丘,在阿蘭若有疑怖畏處,不在僧伽藍外受食,在僧伽藍內無病自手受食食。是比丘應悔過言:『大德!我犯可悔法,所不應`[為〔-〕【聖】]`為。我今向大德悔過。』是名悔過法。」
「諸大德!我已說四悔過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聖】]`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此眾學法,半月半月說解脫戒經中來。
「`[不〔-〕【聖】]`不高著內衣,應當學。
「不下著內衣,應當學。
「齊整著內衣,應當學。
「不象鼻著內衣,應當學。
「不多羅`[葉=華【聖】]`葉著內衣,應當學。
「不麨`[7]團=揣【三宮聖】*`團著內衣,應當學。
「不高著三衣,應當學。
「不下著三衣,應當學。
「齊整著三衣,應當學。
「不左右觀衣,除為齊整,應當`[學=學不左右觀衣入白衣舍應當學【三宮聖】]`學。
「正直入白衣舍,應當學。
「好覆身入白衣舍,應當學。
「靜默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左右顧視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左…學)十三字〔-〕【宮聖】]`不左右顧視入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自傲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叉腰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通肩`[被=披【三宮】]`被衣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反抄衣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麗】,有【大】(cf. K23n0910_p0798a15)]`不戲笑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覆頭面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蹲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叉脇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跳身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掉臂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搖頭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搖身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携手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11]倚=敧【三】*`倚足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11-1]倚=敧【三】*`倚身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肩相倚入白衣舍,應當學。
「待請而入,應當學。
「不偃臥,應當學。
「觀床而坐,應當學。
「不縱身重坐,應當學。
「不荷髀坐,應當學。
「不懸脚坐,應當學。
「不寬脚坐,應當學。
「不`[𮠃=蹻【三】,縣【聖】]`𮠃`[區消反〔-〕【明】]` \(區消反)脚坐,應當學。
「正意受食,應當學。
「不`[溢=盜【聖】]`溢鉢食,應當學。
「食未至不舒手索,應當學。
「不以飯覆羹更望得,應當學。
「不以羹覆飯,應當學。
「無病不得為己索食,應當學。
「正意受羹,應當學。
「正鉢受羹,應當學。
「不嚼食作`[聲=聲食【三宮聖】]`聲,應當學。
「不口吹飯食,應當學。
「不嗅食食,應當學。
「不食上唾,應當學。
「不吒食,應當學。
「不出舌食,應當學。
「不`[嚙=齒【宮】]`嚙半食,應當學。
「不捏作葉食,應當學。
「不舐手食,應當學。
「不舐鉢食,應當學。
「不手稱食,應當學。
「不稱鉢食,應當學。
「不`[拉=𪙷【三】,臘【宮聖】]`拉餅食,應當學。
「不作塔形食,`[應〔-〕【明】]`應當學。
「不大`[*7-1]團=揣【三宮聖】*`團食,應當學。
「不小`[*7-2]團=揣【三宮聖】*`團食,應當學。
「不含食語,應當學。
「不張口`[待=持【聖】]`待飯食,應當學。
「不視比坐鉢起慊心,應當學。
「不灒污比坐,應當學。
「不污手捉水器,應當學。
「不以污水棄白衣舍,除問主人,應當學。
「不以鉢置地,應當學。
「不立洗鉢,應當學。
「不置鉢墮處險處,應`[當〔-〕【聖】]`當學。
「不在危處洗鉢,應當學。
「人坐己立,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臥己立,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臥己坐,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坐己在非坐,不`[得=應【三宮】]`得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前己在後,不得為說法,應當學。
「`[人=已【聖】]`人`[前=在前【三宮】]`前行`[己=人【聖】]`己在後,不得為說法,應當學。
「人在道己在非道,不得為說法,應當學。
「不`[為=得為【三宮】]`為騎乘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乘輿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著屐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著履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持杖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持刀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持蓋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著`[帽=褐【聖】]`帽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著花鬘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著寶冠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裹頭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覆頭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立大小便,除病,應當學。
「不得水中大小便涕唾,除病,應當學。
「不得生草上大小便涕唾歐吐`[𧗕=盟【聖】]`𧗕`[奴東反〔-〕【明】]` \(奴東反)`[血=皿【宮】]`血,應當學。
「不得上過人樹,除怖畏因緣,應當學。」
「諸大德!我已說眾學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5-1]如是〔-〕【三宮聖】*`如是`[*6-1]三說〔-〕【聖】*`三說)
「`[諸=諸已【聖】]`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此七滅諍法,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
「若比丘,有諍事起,應除滅。
「應與現前毘尼,當與現前毘尼。
「應與憶念毘尼,當與憶念毘尼。
「應與不癡毘尼,當與不癡毘尼。
「應與自言治,當與自言治。
「應與`[2]伏=仗【宮】*`伏本語,當與`[*2]`伏本語。
「應與多人宗,當與多人宗。
「應與草覆地,當與草覆地。」
「諸大德!我已說七滅諍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5-2]如是〔-〕【三宮聖】*`如是`[*6-2]三說〔-〕【聖】*`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我已說解脫戒經序、已說四波羅夷法、已說十三僧殘法、已說二不定法、已說三十捨墮法、已說九`[十=十一【三宮】]`十墮法、已說四悔過法、已說眾學法、已說七滅諍法。此是釋迦牟尼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所說戒經,半月半月說解脫戒經中來。若更有餘佛法,皆共隨順,和合歡喜無諍,應當學。」
「東北方世界, 最勝兩足尊,
難見難`[遇值=值遇【三宮】]`遇值, 說此解脫戒:
財富非久伴, 愚者所喜樂;
智慧能滅苦, 命終常安樂。
是七佛世尊, 說解脫戒經,
心能敬重者, 則獲無上法。
所以說戒經、 何故淨布薩?
為隨順學戒, 如`[𤛆=𤚐【宮聖】]`𤛆牛愛尾。
說此戒經已, 所有諸功德,
願三界群生, 一切皆安隱。
豐樂常憺怕, 隨時降甘雨,
修行供養佛, 令正法久住。
我今說戒經, 誰能聞受行,
謂四眾眷屬, 安隱度`[善=苦【聖】]`善濟。
世尊天中天, 一切無與等,
合十指`[爪=扴【聖】]`爪掌, 敬心頭面禮。
說解脫戒經, 眾僧布薩竟,
若為眾請者, 疾`[辯=辨【聖】]`辯為宣說。」
解脫`[戒=戒本【明】]`戒`[經=經一卷【宋元宮】,一卷【聖】]`經`[(出迦…律)六字〔-〕【明聖】]` \(出迦葉毘部律)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24 冊 No. 1460 解脫戒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伽耶山基金會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