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513 \[No. 1511, cf. Nos. 1514, 1512]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上
無著菩薩造頌 世親菩薩`[1]釋=論釋【元明】*`釋
`[2]三藏=唐三藏【宋明宮】*,大唐三藏【元】*`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此經文句義次第, 世無明慧不能解,
稽首於此教我等, 無邊功德所生身,
具如斯德應禮敬, 彼之足跡頂戴持,
覺轅難駕彼能乘, 要心普利諸含識。
經云「能以最勝利益」者,此據成熟菩薩。「能以最勝付囑」者,此據未成熟菩薩。云何於諸菩薩最勝利益?復何者是最勝付囑?為答此問,頌曰:
勝利益應知, 於身并屬者,
得未得不退, 謂最勝付囑。
謂於菩薩身中為其利益,亦能令彼菩薩益其所有相屬伴類,名最勝利益。於彼身中令其佛法成熟攝`[聚=眾【三宮】]`聚故,即是利益彼身,亦令化餘有情所有堪能皆成就故,是於屬者能為利益。如是應知,於得未得所有功德,能為彼作不退之因。由於善友而親委寄,是名以勝付囑而相付囑。此中得而不退者,欲令不捨大乘;未得不退者,令於大乘更趣殊勝。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云何住?為答此問,頌曰:
於心廣最勝, 至極無顛倒,
利益意樂處, 此乘功德滿。
此明何義?若菩薩作此四種利益意樂,始是發心住於大乘具此意樂,方可名為功德圓滿。云何為四利益意樂?一、廣大;二、最勝;三、至極;四、無顛倒。經云「諸有發趣菩薩乘者,當生如是心,廣說乃至如是一切」,此明廣大利益意樂。「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者,此明最勝利益意樂。「雖度如是無量眾生乃至不名菩薩」,此明至極利益意樂。此何意耶?欲明所有一切眾生悉皆攝同菩薩,己身由斯但是寂滅,己身無別有情也。若作別有眾生不為己想者,此即不名菩薩。若攝為己體,即是至極不捨,是故名為至極意樂。「若菩薩有我想、眾生想、壽者想、更求趣想者,則不名菩薩」,此明無顛倒利益意樂。此即由依有身見故我等想生,為令正斷是不顛倒,次下當顯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如是修行。經云「菩薩不住於事應行布施」如是廣說。此中何意?以一施聲而總收盡六到彼岸耶?答曰:
六度皆名施, 由財無畏法,
此中一二三, 名修行不住。
為明此六咸有施相,此之施性由財無畏法,財施由一謂是初施無畏;由二謂是戒忍,於無怨讎(戒也)及怨讎處(忍也)不為怖懼故;法施由三,謂是勤等,由其`[亡=忘【三宮】]`亡倦(勤也)、了彼情已(定也)、宣如實法(慧也)。此是大菩薩修行之處,即是以一施聲收盡六度。經云「菩薩不住於事,應行布施」如是等者,此中何謂不住性耶?頌曰:
為自身報恩, 果報皆不著。
言「不住於事」者,此顯不著自身、不住隨處。「應行布施」者,此顯不著報恩於利養恭敬等。求恩望益之處事有多途,故云不應隨處生著而行布施。「不住於色」等者,謂不著果報。問:何須如是行不住施耶?頌曰:
為離於不起, 及離為餘行。
由顧自身不行其施,為欲離其不起心故,莫著自身速應行施。由望恩心及悕果故,遂捨正覺菩提果性,為於餘事而行惠施,是故當捨求餘行施。次下當說攝伏心。其事`[云何=云何頌曰【三宮】]`云何?
攝伏在三輪, 於相心除遣,
後後諸疑惑, 隨生皆悉除。
經云「菩薩如是應行布施乃至相想亦不應著」,此顯所捨之物及所施眾生并能施者,於此三處除著想心。次明布施利益。或有難云:既於施等離其相狀,如何當獲福德利益?為答此故,說生福甚多。問:何故宣說於修行後不`[彰=障【三明】]`彰福利,於攝伏下方始言之?答:為顯若人不著相想,方能行彼不著施也。從此已後所有經文,皆為除遣後後疑惑。於此便有如是疑生。問:若不著於法而行施者,如何為求正覺勝果行惠施耶?為答此疑,經云「於汝意云何?可以勝相觀如來不」,如是廣說。頌曰:
若將為集造, 妙相非勝相,
三相遷異故, 無此謂如來。
若謂如來是由施等因緣所造,於有為相中得最勝性者,便見如來有其勝相。若望如來真如之性,即無此勝相,是故不應以勝妙相觀於如來,由彼法身是非集造之所顯故。次云「何以故?如來說彼勝相三相遷異故,由此勝相即非勝相」,此中意說三相之體是遷流故。「妙生!所有勝相皆是虛妄,是故應以勝相非相觀於如來」,此意欲`[明=用【三宮】]`明從因生法是虛假故無。此謂如來由彼全無三種相故,由離此相即以無相為相。「若於是處無生住滅變異之性可了知」者,此顯如來不是有為造作之性因緣所成。如是明解如來性已,雖為佛果而行布施非著法施,即是除去疑情。次下妙生重生疑念:若由`[如是=如來【宮】]`如是`[行〔-〕【三宮】]`行無住施者,即因極甚深;復說如來是無為性,即是果極甚深。如何末代得有信者,令彼果報不虛棄耶?為斷此疑,頌曰:
因與果甚深, 於彼惡時說,
此非無利益, 由三菩薩殊。
縱於末代而有菩薩具戒、具德、具慧,由此說法果利不虛。頌曰:
由於先佛所, 奉持於戒學,
并植善根故, 名具戒具德。
經云「然彼菩薩非於一佛而行恭事,非於一佛植諸善根」,此顯於先佛所為持戒故,而行恭敬承事及為種諸善根,如其次第即是具戒、具德。次明具慧人,頌曰:
能斷於我想, 及以法想故,
此名為具慧, 二四殊成八。
此明我想有四、法想亦四,故成八想。頌曰:
別體相續起, 至壽盡而住,
更求於餘趣, 我想有四種。
我想四者,謂是我想、有情想、壽者想、更求趣想,四種不同。此於別別五蘊有情自生斷割,為我想故,見相續起作有情想(薩埵是相續義),乃至壽存作壽者想,命`[根=想【三宮】]`根既謝轉求後有作更求趣想。法想四者,頌曰:
皆無故非有, 有故不可說,
是言說因故, 法想有四種。
法想四者:一、法想;二、無法想;三、想;四、無想。此謂能取所取諸法皆無故,法想不生,即無法想。彼之非有法無自性,空性有故非無法想。即彼非有有非有性,非言所詮故非是想,是言說因故非是無想。由想力故,雖非言顯,而以言說故有八義不同。由我及法八想斷故,名具慧人。何意此義但於具慧而說,非具戒、具德者何?答:為顯實想有差異故。何者是?頌曰:
由彼信解力, 信故生實想,
不如言取故, 取為正說故。
由此義故,說彼之後而云「是人乃能聞此經典生一信心」,由具慧者不如言而取,及由隨順勝義智故,取為正說故,名為實想。為斯理故,說彼之後便云「不應取為法、不應取為非法,不應如言`[所=不【三宮】]`所說將以為法,亦復不即執為非法」,由此是能隨順勝義智,取為正說故。即是經云「聞說是經生實信不」。經云「妙生!如來悉已知見是人」等者,為顯何義?頌曰:
佛了果非比, 由願智故知。
彼具戒等人所有果報,佛非比知,然由願智現量而了。若不言見,或謂比知;若不言知,恐是肉眼等見,是故知見並言。何故世尊作如是語?頌曰:
為求利敬者, 遮其自說故。
彼具戒等,為求利養恭敬,自說己德,便生念曰:「如來既遙鑒我,為此無`[宜=疑【三】]`宜自說。」
經云「妙生!彼諸有情當生當攝無量福聚」者,此`[目=自【元明】]`目何義?謂是令其福聚當生,又是彼福當能相續熏習不斷。言「有我執」等者,意說有隨眠性,非有現行執。
經云「是故如來密意宣說筏喻法門。諸有智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此中有何密意?頌曰:
證不住於法, 為是隨順故,
猶如捨其筏, 是密意應知。
謂於經等法非增上證所住處故,即得證已應捨彼法,如到彼岸捨棄其筏;於增上證是隨順故,應須收取,如未達岸必憑其筏。是名密意。一筏之上有其取捨,故名為密。若是自餘非順證法,理須捨故。次後更為除疑。何者是?上文云「不應以勝相觀於如來,彼從無為所顯性故」,若如是者,復如何說釋迦牟尼如來證於無上正等菩提,乃能宣揚所有法教?由斯道理,彼非正覺,亦不說法。答此疑故,頌曰:
化體非真佛, 亦非說法者。
由有三佛:一、法身佛;二、受用身佛;三、化身佛。言釋迦牟尼佛者,即是化身,此乃元非證覺,亦不說法度生。文云「何以故?佛所說法」等者,為遮總撥一切說法之事故,云「化體非真佛,亦非說法者」。然非總無,頌曰:
說法非二取, 所說離言詮。
如是二種,謂法性、非法性,非耳能聽、非言能說。是故應知,非法、非非法此據真如道理而說。彼非是法,謂是法無為其性故。復非非法,由彼無自性體是有故。何故但言所說之法,不言能證之人?答:但言所說,能證義顯,由非不覺得有所說。
經云「以諸聖者皆從無為之所顯故」者,為明說此法因,由諸聖人並從真如清淨之法所顯現故,名無為所顯,是故彼還說無為法。凡所有事言不能宣者,此即豈能取也?彼之自性非是言說所行處故,明此即是非言說性。何故此中無有簡別,總說聖者不唯言佛?答:為明聖人皆從真如清淨所顯。由有全淨、一分淨故,隨其所應,故無有過。又說福差殊,欲何所顯?答:法雖實是不可取性及不可說,然而有益。頌曰:
自受為他說, 非無益集福。
何故經云「世尊!此福聚者則非是聚,是故如來說為福聚福聚」?頌曰:
福不持菩提, 彼二能持故。
言福於菩提不能持負故,二於菩提是能持故,頌意如是。何謂為二?謂自受、為他說。經云「既自受已,於他演說」。未了此言將述何義?由其聚聲(梵云塞建陀,有`[其=甚【三】]`其多義,或是聚義,或是肩義,或是分段義。若依此方譯之為聚,但得積聚義,遂無餘義。此中且據二種,此為昔人不解梵音,又譯之為趣,深成遼落。又復須知,此聚義、肩義、解時極難`[也〔-〕【宮】]`也)有二種義:一是聚積義;二是肩荷義。猶如在肩能持於擔,為此名肩為聚。由斯理故,彼福積聚說為福聚。由其不能持荷菩提,說為非聚,即非肩義是積聚義。此二是菩提因,福乃甚多。問:何故此二能持菩提?為顯斯義,故,經云「何以故?妙生!由諸如來無上菩提從此經出」等。何故菩提言出、諸佛言生?頌曰:
得自性因故, 此餘者是生。
言菩提者即是法身,此是無為性故,名為自性。是故此二是得彼之因,非是生因。若望此,餘受用化身是生`[因=以【三】]`因故。由此親能持菩提故,生福甚多。為顯此義,經云「何以故」等。何故此是能成立因?頌曰:
唯是佛法故, 能成最勝福。
言「如來說為非佛法」者,此顯所覺之法唯佛能證,由不共性是故最勝,此是最勝福因性故招福極多,意明此是能成勝福之親因。上經云「聖人皆是非集造之所顯示,為此諸聖於彼證法不可取不可說」者,諸預流等聖人並悉取其自果,如何此成非所取性?於其所取而宣說者非不可說性。為遣疑故生起後文,即彰非所取所證理善成就。頌曰:
不取自果故, 非可取可說。
由是無為所顯性故,彼於六境無有少法可得,既無可預名為預流。乃至阿羅漢亦無有法,理皆同此。無為之法體無可取,為此聖人於自果不取不說。若聖人作如是念:我得果者,即是有其我等執者。意說有隨眠惑,非是現行,由非彼證現觀之時有我等執而云我得。何意妙生自說得阿羅漢?為令一分有情知已親證故。又復自說得無諍住者,為顯身與勝德相應,為欲令他生勝敬信故。為何意趣而云妙生都無所住,而說我得無諍住得無諍住?頌曰:
解脫二障故, 說妙生無諍。
障有二種:一是煩惱障;二是定障。於斯脫故,不住二障,為此再言。此言二無諍性,即是諍之非有。次復起疑言:世尊昔於然燈佛所有法可取,彼亦為他說其法要。以此而言,如何得成無取、無說?為答斯難,故云「實無有法是如來所取」。此有何意?頌曰:
在然燈佛所, 言不取證法。
此言世尊在然燈佛所,亦不以言取其證法。頌曰:
由斯證法成, 非所取所說。
若言諸聖皆是無為所顯,彼法不是所取`[亦=一亦【三宮】]`亦非所說者,如何諸菩薩取嚴勝佛國土耶?又受用身如何自己取為法王、世間於彼將為法王?為遣疑故,方生下文。此中意者,頌曰:
智流唯識性, 國土非所執。
由彼實無佛土嚴勝是可取事,除從諸佛淨智所流唯識所現,此即不能有所執取。若言實有形質是可取性,我當成就國土嚴勝者,斯誠妄語,如來說彼不是嚴勝,由此說為國土嚴勝。此有何意?頌曰:
無形故勝故, 非嚴許嚴性。
言「莊嚴」者,此有二義:一是形相;二是勝相。此最勝者,是第一義,此由無形質故。佛土莊嚴非是莊嚴,以彼不是真莊嚴故,是故說此以為最勝,勝法集此故名最勝。若執有佛土形勝莊嚴,云我當成就彼,即便於色等境界有住著心。為遮此見,故有不住文生。所云受用身佛如何自己取為法王、他亦爾者,為答此難故,將受用身同妙高山。此文欲顯何義?頌曰:
譬如妙高山, 於受用無取。
如妙高山王,獲得勝大尊主性故,名為妙高,而不自取為山王性,以山無分別性故。受用身佛亦復如是,具法王性,由獲勝大尊主性故,名為勝大,而不自取其法王性、我是法王,以無分別故。如何得是無分別耶?為顯斯義,文云「如來說為非身」,由彼非有說名有身。此有何意?頌曰:
非有漏性故, 亦非是因造。
然受用身非有漏性故,由此非`[有=有身【三宮】]`有說為有身,皎然`[純=緻【三宮】]`純淨自體有故。亦非是因造,由此有身非是仗他因緣生故。何故於先顯福德性已說其喻,今何更說?頌曰:
為顯多差別, 及以成殊勝,
前後福不同, 更陳其喻說。
前明三千世界,喻顯福多;今說無數三千,彰其更廣。何故於前不言斯喻?為受化者所樂不同,先少後多,意在於此。前福差別不明成立之因,為於菩提無有荷持之用;今欲顯其能立因相,更將別喻隨事而言。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上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中
無著菩薩造頌 世親菩薩釋
三藏法師義淨奉 `[3]詔=制【三宮】*`詔譯
何謂能立因相?
兩成尊重故, 由等流殊勝;
煩惱因性故, 由劣亦勝故。
言「兩成尊重」者,由所託處`[成=或【明】]`成制底塔故。謂是說法之地,其所依身成如大師尊重性故,即是持經之人施寶之地,及能施者無如是事故。次下經文,顯此法門乃是諸佛親所證會等流之性。「頗曾有法是如來說不」者,此明何意?言無有法是如來獨說,皆是諸佛共宣揚故。
又此施珍寶福是苦惱事生起之因,法門功德乃是煩惑斷除之要,優劣懸隔,是故下文將地塵為喻,如來說作非塵,由此說為地塵;所言世界,如來說為非界,由此說為世界者,此有何意?言此地塵不是染等性塵,是故名作地塵。又彼世界非是煩惱之因名界,為此說為世界。界是因義,即是世之因也。斯言意顯彼福乃是煩惑塵坌之因,由其外塵雖是無記,彼福縱善方之極卑,況並成佛福因而不更為微劣?又彼能成大丈夫相所有福業,嫓此成菩提因持說法門之福亦為是劣。由彼眾相非是正覺之體性故,為此名為大丈夫相,是彼標相故。由持說福能得大覺性,為此名劣,亦勝過施寶之福,況法身因而不超越,是故劣亦勝也,即是寶福極卑為能成立因。此既成立施寶之福與此福因有差別已,次下諸文更復成立。欲何所明?頌曰:
彼果勝苦故, 難逢勝事故,
境岸非知故, 於餘不共故,
是甚深性故, 勝餘略詮故,
胄族高勝故, 望福福殊勝。
此述何義?答:施寶之福獲得自身所受用果,彼身是勝。以能捨彼無邊之身,此福勝前,由彼自身是苦性故,何況為彼而行其施。
爾時具壽妙生,了彼自身是苦事故,由法勢力遂便墮淚。此之法門復是難逢。妙生自從生智已來,亦未曾聞,復是勝事,此言欲顯般若之名。此下意欲成立是勝妙事,即經云「如來說為般若波羅蜜多者,彼即非波羅蜜多」。為何意趣作如是說?答:境岸非知故。由其所知境岸,除佛於餘無能知者,復是於餘不共故。此之法門所有實想即實想者,除佛教已餘處無故。言實想者`[唯=住【明】]`唯此處有,言非實者是於餘不生義,是故文云「若能生如是想者,彼當成就第一希有」。又此法門亦是甚深,由於此經或少受或遍持,於我等想不復生起。「於我等想不生故」者,明於所取義無有顛倒。「於我等想即是非想」者,明於能取無有顛倒。此二如其次第,明我、法二無性智,佛於此義隨印妙生所說之事。言「不驚、不怖、不畏」者,此三皆名為懼,即是驚懼、怖懼、畏懼,然隨事不同故有三別。言驚者謂,於非處生懼(若正譯梵音應云越怖,今言驚等者,此為不能移舊;若准論釋,驚義未甚相當,下二准此應可思之也),違越正理如越正道,可厭惡故。言怖者(應云續怖),相續生懼怖,既生已不能除斷故。言畏者(應云定怖),生決定心一向畏懼。此等若無,便成心離惶惑(若不見本音本意,於文即未閑釋義,為此註出本音,斯乃可亡疑惑,餘家釋別,義非此論)又此法門勝餘略詮故者,由經說此是最勝波羅蜜多如來所說(經是`[略=各【宮】]`略詮),又此法門族胄高勝故。言勝族者,謂由諸佛所共說故。然彼寶施無有如斯眾德圓備,即是成立此福望前福聚昇,`[況=沈【三宮】]`況理別也。所云「於身是其苦性,彼施即是苦果性故,其福卑劣」者,然此法門若有持說,彼之大士行諸苦行,此亦豈非是招苦報?如何不是得苦果耶?為除此難,故有下文。欲顯何義?頌曰:
彼行堪忍時, 雖苦行善故,
彼德難量故, 由斯名勝事。
由無恚怒情, 不名為苦性,
有安樂大悲, 行時非苦果。
此述何義?答:縱令彼人行苦行時有苦惱果,然於彼時由有堪忍性故,此名勝事。有其二因:一是善性故,由諸波羅蜜多皆以善為體性故;二是彼德難量故,如經云「此即是其非波羅蜜多」。由彼德岸曾無知者,為此名為不知其岸。由與勝法相應故,即此難行之苦,望前苦惱自有殊別,何況我想瞋想悉皆無故必無其苦;非但無苦更生悲樂,如經云「我無是想亦非無想」。言非無想者,此顯有想與悲心相應。准斯語理,若諸有情於我想等不除遣者,苦行之時見有苦惱,即便欲捨菩提之心,是故應離諸想,乃至廣說。此何所顯?若人不發勝菩提心,便有如斯過失,生瞋恨心。頌曰:
生心因不捨, 是故應堅求。
問:於何處心是此心生因而遣堅固勤求?復於何處是不捨菩提心因令進求也?頌曰:
謂是得忍邊, 及此心方便。
此謂入初地勝義之心、得忍邊際行無住心即是。文云「應離諸想發起無上正等覺心。何以故」者,此謂顯其無住著心生起之因。若於色等處有住著心者,此必不能進求佛果故。「諸菩薩應無所住而行布施」者,文意欲明施攝六到彼岸,即是生起無住著心方便,謂得忍已雖復遭苦,而不棄捨大菩提心。問:如何起行為利有情,復遣不住利有情事。此則取捨同`[問=門【三宮】]`問,疑情遂發。答曰:菩薩如是應行布施,為利諸眾生等。此顯何意?頌曰:
應知正行者, 是利生因故,
於有情事相, 應知遍除遣。
此述何義?言此正行者是利益眾生因,應知即是利益有情而不取有情所有相貌。何謂有情相貌事耶?頌曰:
彼事謂名聚。
彼眾生者即是名字施設,喚為眾生及所依事。何者是其正行?謂於眾生事相皆除遣故。由彼名字想者即是非想,以彼自體本非有故。即彼眾生不是眾生,謂於五蘊名為眾生。由彼眾生自體無故,此我法無性。何以故?由佛世尊並除諸想,此明我法二想皆無。如何能成最勝妙事?頌曰:
最勝除其想, 諸世尊無此,
由真見相應。
此述何義?由非彼二是實有性,而諸大師強除彼想。然諸如來與真見相應故,果不住因位,如何得見彼果之因?既有此疑,答:如經云「妙`[生=坐【明】]`生如來是實語者」,有其四句。頌曰:
果不住因位, 是得彼果因;
世尊實語故, 應知有四種。
此實語性有其四種。何謂為四?頌曰:
立要說下乘, 及說大乘義,
由諸授記事, 皆無有差舛。
由佛自立要期,元求佛果無有妄謬,於下劣乘及以大乘并諸授記並無謬故,於此隨其次第,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而相配屬。言如來者,由於聲聞乘說苦等四諦是實不虛;於其大乘說法無性所顯真如稱實知故。`[如〔-〕【明宮】]`如來是知義,於一切時過去未來現在所有授記如其事故皆無妄謬,故曰如來。經云「如來所證法及所說法,此即非實非妄」者,此有何意?答曰:
不得彼順故, 是非實非妄;
如言而執者, 對彼故宣說。
言諸如來所有說法,此說不得彼故,而是隨順於彼,由彼說法不能親獲內證法故,於其言下無有體故,故非是實;由順彼故,故非是妄言。我現證無上覺者,此據文句道理而有此說。問:何故世尊自立要言我是真實語者,而所說法非實非虛,一說兩兼,理成難信。由此答云「如言而執者,對彼故宣說」,言諸聖人是無為所顯者,然真如性常時遍有,如何佛果以無住心方能證得非有住心?又復如何常時遍有實體真如,或有得者或不得者?為除此疑,說入闇喻。此明何義?頌曰:
常時諸處有, 於真性不獲,
由無知有住, 智無住得真。
此中意道真如之性雖是常時遍有,由其無智有住心故即不能得,是不清淨義;由其有智無住心故即便得見,是清淨義。然佛世尊是真如所顯,由斯理故,以有住心不能證得。由此頌曰:
無智由如闇, 當闇智若明,
能對及所治, 得失現前故。
「猶如闇」者,是與闇相似義,由斯以闇比其無識。以其日光譬同有智有眼,如文具述,故云「能對及所治,得失現前故」。隨其所應,由其有眼者,顯得能對。夜分曉已,顯破所治冥闇謝故。日明既出者,顯能對現前。日光既照,見眾色`[像=象【明】]`像。次後之文欲說何事?頌曰:
由如是正行, 獲如是福量;
於法正行者, 業用今當說。
「由如是正行」者,此明文正行。頌曰:
於`[2]文=人【明】*`文有三種, 受持讀演說。
`[*2-1]文=人【明】*`文有三者:一、受持;二、讀誦;三、演說。言「受持」者,謂持法人。「讀誦」者,依多聞說,雖不能持,由能讀故亦多聞攝。義正行者,謂是周遍得其義故。頌曰:
義得由從他, 及己聞思故。
義之得因,從他及己。何謂從他?云何由己?為聞思故。如其次第從他及己而得者,據遍得義。此謂文、義正行。頌曰:
此謂熟內己, 餘成他有情;
由事時大性, 望福`[福=望【三宮】]`福殊勝。
此受持等,但為成熟內己。「餘成他有情」,即是於他廣為正說。獲如是福量者,顯其福量差別。「由事時大性,望福福殊勝」,此捨身福望前捨身福,由事大故有其差別。及由時大,由一日中尚以極多自身而行布施,復經多時於法正行者。業用今當說。何謂彼行業用耶?頌曰:
非境性獨性, 能依是大人,
及難可得聞, 無上因增長。
若但持正法, 所依處成器,
蠲除諸業障, 速獲智通性。
世妙事圓滿, 異熟極尊貴,
於此法修行, 應知獲斯業。
經云「不可思」者,此顯不是凡情比度所行境界。言「不可稱」者,此顯獨性所獲之福,於聲聞等是不共性故。言「為益發趣極上最勝乘有情故說」者,顯此法門是大人所依大乘教,名極上乘大乘行,名最勝乘。樂下劣者不欲聞故,此顯難聞性,聽者難得故。由能成就不可思量等福聚故,此顯增長無上之因,福種增長故。此中文云「不可思不可稱」者,謂以非量非度,如次應知。「當知是人則為以肩荷負」等者,此即顯其能持法者,由彼持法即是持菩提也。「所在之處香花供養」者,此顯所依之處成勝妙器。由被輕辱故,所有應生惡趣之業皆當消盡故,此顯淨除業障。言此為善事者,謂遭輕辱時,顯被辱之人有福德性故,言此為善事(自古翻譯皆無此語,由梵本中字隱密故)。於然燈佛先供事諸佛所得之福,比於末代於此法門能受持等獲多福故,此顯得成智通性,多福資糧悉圓滿故。乃`[至=知【明】]`至當知是經不可思議,此顯果報不可思也。即是世妙事圓滿、果報極尊貴,謂於護世帝釋婆羅門等所有圓滿皆當攝取。言「狂亂」者,應知此是狂心因。言不可思果報者,此之多性勝性二種,皆非凡情所測。斯謂於法正行便能安住如是眾德,是故名此為正行業果報功用。又復如前三種問答,此中重問,義有何殊?答曰:
由自身行時, 將己為菩薩,
說名為心障, 違於無住心。
「妙生!實無有法可名菩薩」者,若無菩薩,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行菩薩行耶?答此疑曰「實無有法如來於然燈佛所」如是等,此顯何義?頌曰:
授後時記故, 然燈行非勝;
菩提彼行同, 非實由因造。
此中意言,我昔於然燈佛所,非是勝上行菩薩行。而我昔行時,實無有法可於彼邊證得正覺,若證覺者即不記我後時成佛。此中意者,言彼行時自云我當成佛。若言菩提非有者,佛`[亦=言【三宮】]`亦是無,即總撥無。佛為除此難,文云「妙生!言如來者,即是實性真如異名」,謂無顛倒義名為實性,無改變義是曰真如。「妙生!若有說云如來證得無上正等覺者,是為妄語」者,此顯何義?答曰「菩提彼行同,非實由因造」,由昔菩薩修行之時實無可行,諸佛亦爾。無法可證正等菩提,此還總撥實無無上正等菩提?答斯難曰「妙生!如來所有正覺之法,此即非實非妄」者,此有何意?然真如理是佛所證,彼即非實由從因生,諸有為相是聚相義,彼即無其色等相故。頌曰:
無彼相為相, 故顯非是妄;
由法是佛法, 皆非有為相。
謂此無彼色聲等相,色等相無是其自相,由此故云「無彼相為相,故顯非是妄」。「是故如來說,一切法即是佛法」,此顯何義?由如來證此法故。「由法是佛法,皆非有為相」者,此顯以無為體。此何所陳?由一切法以真如為自性,此乃但是佛所覺悟,是故一切法名為佛法。由此色等不能持其自體相故,所有彼諸色聲等法皆不是法。由不是法,是故此成其法即是畢竟能持非有之相。丈夫之喻何所顯耶?頌曰:
謂以法身佛, 應知喻丈夫,
無障圓具身, 是遍滿性故,
及得體大故, 亦名為大身,
非有身是有, 說彼作非身。
煩惱、所知二障無故,名圓具身。言「遍滿」者,是遍行義,遍諸處故名為「具身」。「及得體大故,亦名為大身」,此遍行者應知即是真如之性。在諸法中無有異性故,云「非有身是有」。「說彼作非身」,如來說為非身。由此名為具身。大身者,斯何所陳?以非有為身故,名彼為非身。即真如性故,由其無身故,是故名此為具身大身。若言無有菩薩者,正覺亦無、所覺亦無,亦無眾生令入涅槃,亦不嚴淨諸佛國土。有何所為,諸菩薩等令諸眾生入於圓寂,又復作意淨佛土耶?為答斯難,故有下文。此顯何義?頌曰:
不了於法界, 作度有情心,
及清淨土田, 此名為誑妄。
若言此心是其誑妄,為此不名菩薩者,若爾由何得名?答「妙生!若有信解一切法無性」。「一切法無性者」如是等,此文欲顯何義?答曰:
於菩薩眾生, 諸法無自性,
若解雖非聖, 名聖慧應知。
此明何義?言法無性。法無性者,此據眾生及菩薩所有之法。於彼若能信解,或世出世,謂是異生及聖皆名菩薩。由此便成決定許有覆俗、勝義二種菩薩,此即顯其順彼。再說菩薩菩薩,經文前云「如來是無得所顯」者,義成明白。若如是者,豈彼聖人全無所見?為答斯難,許有五眼。為顯其義,頌曰:
雖不見諸法, 此非無有眼;
佛能具五種, 由境虛妄故。
此乃如何不是妄耶?為答此難,先為喻已。「彼諸眾生種種性,其心流轉我悉知之」,如是廣說。此顯何義?言彼非是妄見,由境虛妄故。何者是虛妄境?謂種種妄識。頌曰:
種種心流轉, 離於念處故,
彼無持常轉, 故說為虛妄。
即是種種識有六識殊故,復是其妄。何因名識為心流轉?經云「如來說為無陀羅」者,此顯離於念處性故。由彼念處是此持處,彼若無者即是無持。陀羅喃、阿羅痾、陀羅此之三名,共目二義,皆得名持,亦有流注義,由無持故心即流散。言「無持」者,為顯常轉之緣。既無持故,顯其常轉,是虛妄性(問:`[何=熱【宮】]`何故本經初留梵語陀羅,不譯為漢字者,有何意趣?答:梵本三處皆是陀羅,而義有差別。今時譯者若也全為梵字,即響滯於東`[土=川【三宮】]`土;如其總作唐音,頓理乖於西域。是故初題梵字,可謂義詮流轉所由,於內道持,便是正述執持之事。作斯譯者,方稱頌本無著菩薩之意、符釋者`[世=出【宮】]`世親菩薩之情。如其不作斯傳,定`[貽=胎【宮】]`貽傷手之患。若總譯為流,持理便成不現;咸為持字,流義固乃全無。作此雙`[兼=永【宮】]`兼,方為愜當。若譯為流,於理亦得;然含多義,不及陀羅。一處既爾,餘皆類知,諸`[存=在【三宮】]`存梵本者咸有異`[意=竟【宮】]`意。此《`[波=般【三宮】]`波若》已經四譯五譯,尋者當須善觀,不是好異,重譯意`[存=好【三宮】]`存鞠理。西國聲明,自有一名目多事、一事有多名。為此陀羅一言,遂含眾義,有流、有持,理應體方俗之殊致,不得恃昔而膠柱。若勘舊譯,全成疎漏,無暇言其藏否)。「何以故」者,由有過去等心不可得言故。所云過去未來心者,由是過去未來性故,是不可得。其現在者,即是遍計所執,自性非有故。此顯流轉之心是妄識性所緣,無有三世性故。復有何意說福聚喻耶?答曰:
應知是智持, 福`[乃=力【明】]`乃非虛妄;
顯此福因故, 重陳其喻說。
此述何義?心既流轉,是誑妄性故,所有福聚亦並成虛。此既是妄,何成於善?既有深疑,理須明決。答:流轉之心可是其妄,所言福聚體不是虛,由是正覺智之持故。如何顯此是其持性?如云「妙生!若此福聚者,如來即不說為福聚」。此何意趣?由五取蘊體是虛妄,若此福聚是取蘊者,如來即不說此福聚為福聚性,是不說為智之持處義。若言如來是非集造所顯,如何如來說有諸好及眾相耶?為除此難,故云「不應色身圓滿及相具足觀於如來」。言「色身」者,是`[隨【麗】,墮【大】(cf. K15n0557_p0311a13)]`隨好義故。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中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下
無著菩薩造頌 世親菩薩釋
三藏法師義淨奉 詔譯
「如來說彼為具相者,此非具相,由此說為具相」,此有何意?頌曰:
謂於真法身, 無隨好圓滿,
亦非是具相, 非身性應知。
於法身無別, 非如來無二,
重言其具相, 由二體皆無。
言法身實不圓滿隨好色身,應知亦不具足眾相,彼無身性故,是謂法身無具相義。亦非如來無斯二種,所謂色身圓滿及以具相,由斯二種不離法身,是故如來有其相好。為此重言色身圓滿及以具相,由二皆無故,是故此二亦說為無。言此非圓滿此亦非具相,亦說為有,以說色身圓滿及具相言故。斯有何意?由其法身無此相好,是故名此為如來,色身圓滿及以具相,由與彼身不相離故;法身之性即不如是,然法身非彼`[自=身【宮】]`自性故。若言不應以色身圓滿及具相身觀如來者,如何如來有所說法耶?為答斯難,此即以其惡取而謗於我,由不能解我所說義故。頌曰:
如來說亦無, 說二是所執。
何意重言「說法說法」者?頌云「說二是所執」。云何為二?一乃是文,二便是義。由何所以?文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耶?答曰:
由不離法界, 說亦無自性。
由不離法界外有說法自性可得。若言無有世尊是能說者,所說之法亦復不離法身,故成非有。如是甚深之法,如何當有敬信之人?為除此難,答曰:
能說所說雖甚深, 然亦非無敬信者。
經云「妙生!彼非眾生、非非眾生」者,此有何意?頌曰:
由非眾生非非生, 非聖聖性相應故。
諸有當能生敬信者,彼非眾生。由餘眾生不與聖性相應,即與凡夫性相應故。「非非眾生」者,由與聖性相應故。此中義者,由彼望其凡夫性故不是眾生,由望聖人性故非非眾生。何以故?「眾生眾生者,如來說彼為非眾生」。此據愚小異生性;「由此說為眾生」者,此據聖人性。若言如來曾無有法是所覺知者,云何離其後後正知次第而名無上正等覺耶?為答此難,「非是有法可覺方名無上正覺」。然由頌曰:
少法無有故, 無上覺應知,
由法界不增, 清淨平等性,
及方便無上。
於此乃至無有少法能過故名無上。又復法界無有增故,其法平等故,名無上上,上性無故。又復如來法身清淨平等故,其法無不齊等、無有少增,故名無上。又復其法是無我自相,此即高,高性無,故名無上。又復於諸方便亦是無上,所有善法皆圓滿故,名為無上。此餘菩提於諸善法不圓滿故,即此方便實為有上,此乃如來說為非法。由此說為「善法」者,此有何意?頌曰:
由漏性非法, 是故非善法;
由此名為善。
由有漏性彼不是持有漏之相,不能持故,由此說為善法。由無漏性決定能持,是善性故。若要以善法獲大菩提者,所有說法亦應不獲菩提,是無記性故。為遮此難,更言差別之福,答所說法縱令無記終有所得。頌曰:
說法雖無記, 非不得應知。
由非離此能得菩提,故知`[藉【麗】,籍【大】(cf. K15n0557_p0312b03)]`藉斯菩提方契。頌曰:
由斯一法寶, 勝彼寶無量。
故此宣說法寶,望前無數妙高無邊之寶,顯福差別,假為第百分亦不能及一者,乃至廣說。將顯何義?頌曰:
於諸算勢類, 因亦有差殊,
尋思於世間, 喻所不能及。
此言何義?謂以此福望前福聚,謂是算勢類。因四種差別,於此世間遍尋思已,無有其喻能比況者。言由算差別者,始從假為第百分,乃至或為算分不顯差殊。但言算者,此即應知總攝。其餘所有算數,或為勢分者,由其勢力有差殊故,如強弱人事不相並;或為比數者,由品類別,言此福類元不比數前之福類,如貴賤人不相比數。因者明其因,果亦不相干涉故,言彼亦不可與此為因(鄔波尼殺曇譯為因字,如芥子`[種=種植【三宮】]`種將比松`[柏=柏也【三宮】]`柏),於此世間竟無其喻可況於福。由斯前福望於此福,實為減少皆不足言,故云「乃至譬喻亦不能及」。若言彼法性相平等故無不平者,即無能度所度;云何如來說脫有情耶?為除此難,故起後文。將顯何義?頌曰:
法界平等故, 佛不度眾生;
於諸名共聚, 不在法界外。
凡名有情者,於彼蘊處由名共蘊,不在法界之外,即此法界其性平等,是故曾無有一眾生可是如來之所度脫,此即如何當有我執者。此有何意?若言但唯脫其五蘊而已,此即是有所許眾生。由如是故,頌曰:
若起於法執, 與我執過同;
定執脫有情, 是無執妄執。
如云「妙生言:我執者如來說為非執」。妄執如來說為非生者,是不能生聖法之義。若言不應以其具相觀於如來,非彼自性`[故〔-〕【宮】]`故,由是法身自性故。然彼如來自性法身,可以具相而比知之。有作斯難。為除疑意,生起後文。將顯何義?頌曰:
不應以色體, 准如來法身;
勿彼轉輪王, 與如來齊等。
此則報相之福,亦名`[具=其【元明】]`具相,由彼成此故,藉其福力得菩提故。有作是說:此則如來以其具相,現證無上正覺。為除此意,「不應以具相」如是等。將顯何義?頌曰:
即具相果報, 圓滿福不許;
能招於法身, 由方便異性。
由真法身是智自性故,與彼福體性不同。此二伽他要顯何義?頌曰: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彼人起邪勤, 不能當見我。
應觀佛法性, 即導師法身,
法性識難知, 故彼不能了。」
此二頌中所說之義,頌曰:
唯見色聞聲, 是人不知佛;
此真如法身, 非是識境故。
此文意顯不應以色聲二種觀於如來。「由是異生不能見」者,此何為也?彼人起邪勤。言彼異生妄起邪勤,不依正道求見於我。此云法性者即是真如,若言福不證菩提者,此即菩薩福業其果應斷。為釋此疑,故有下文,言此福性雖復不能親招覺處。頌曰:
其福不失亡, 果報不斷絕,
得忍亦不斷, 以獲無垢故。
更論於福因, 為此陳其喻,
彼福無報故, 正取非越取。
由此是彼智資糧性故。又復何為更於其福而陳喻耶?故云「得忍亦不斷」,以獲無垢故,更論其福因,為此陳其喻。又有疑云:既得無生法忍智乃不生,菩薩諸福皆應斷絕。為顯福不斷絕至極清淨,獲福既多果報亦勝,於不生法得無性者有二種無性,由其二性體不生故。經云「妙生!應正取不應越取」者,云何是正取不應越取?答:「彼福無報故,正取非越取」,凡所有福招果報者,是可厭故,當知彼取即是越取,如越正路而行嶮道。而彼福不招報,是故彼是正取非為越取。問:菩薩福津既不感報,所獲之果如何可知?答曰:
彼福招化果, 作利有情事,
彼事由任運, 成佛現諸方。
去來等是化, 正覺常不動,
彼於法界處, 非一異應知。
諸佛世尊現眾變化,非彼如來若來若去等故,云「彼事由任運,成佛現諸方,去來等是化,正覺常不動」。為顯斯義,生起下文。曾無有去亦不有來,由此故名為如來。此有何意?若如來有去來等異者,彼即不是;如其常性無有變易。微塵作墨喻者,是誰之喻?顯何事耶?答曰:
彼於法界處, 非一異應知。
言彼如來於法界處非一非異性,意顯斯事,故彰其喻。頌曰:
微塵將作墨, 喻顯於法界。
又世界為墨,喻顯何義?頌曰:
此論造墨事, 為`[彰=障【三宮】]`彰煩惱盡。
非聚非集性, 顯是非一性;
於彼總集性, 明其非異性。
譬如造墨,所有塵埃眾多極微性非一處,其聚`[集=等【宮】]`集物非一事故亦非異性,由總集故,此由無有別別斷割之理。如是應知,諸佛世尊於法界中煩惱障盡,非一處性亦非異性。此即兼述三千大千世界,不是聚性及是聚性,其喻亦同。「如來說為非是聚性,是故說為極微聚」者,此顯何義?若其聚物是其一者,不應名此為極微聚。又復若是一界者,亦不應言三千大千世界。由此故云此即是其有聚執也。此即如來說為非執,不為聚執故。由其妄執,是故說為聚執,欲明異此餘悉應無無上正智。復有何因,諸凡愚類於實無聚而執耶?為除斯難,而云其聚執者但俗論說有如是等。此何所明?頌曰:
不了但俗言, 諸凡愚妄執。
「妙生!諸有說云如來宣說我見」等者,此明何義?頌曰:
斷我法二種, 非證覺無故。
言我法二種體是無故。此兩雖言得斷,而亦不證菩提。是誰之斷而能獲耶?答:由二見之斷,彼二之見是所除故。頌曰:
是故見無見, 無境虛妄執。
由此故知我體是無。諸有我見,如來說為非見,以無境故。意道所有我境元來是無,文云「故名我見」者,明虛妄分別有也。如是於無我理顯見無見性已,亦是顯其於法見無見性,是故文云「於一切法應如是知」等。然其法想亦是非相性故,猶如我見。復有何意,此之我、法二見說為非見性耶?答曰:
由此是細障, 如是知故斷。
是所顯義,此之我、法二見是其見取,此謂細障。由於二事如是正知非見性故,方能除斷。經云「應如是知、應如是見、應如是解」者,此文說頌曰:
由得二種`[智=性【宮】]`智, 及定彼方除。
謂以覆俗、勝義智,及以此二所依之定,方除彼障。又論差別之福何所顯耶?答頌曰:
陳福明化身, 非無無盡福。
如來雖復任運廣為化用,然彼化身宣說正法即是無漏之福,便成無有盡期。「云何正說」等者,此意為顯如來不自言我是化身。頌曰:
諸佛說法時, 不言身是化;
由不自言故, 是其真實說。
此何所陳?欲明如來雖為眾生宣揚法化,而不自說我是化身,由作如是不正說故,為此名彼以為正說。意道若異此者,於彼所化諸眾生輩不生極敬,斯乃為利多眾生事,復是無法可說故。若言如來為多化身無盡說法,如何彼復說有涅槃耶?為釋此疑,說伽`[他=陀【明】]`他曰:
如來涅槃證, 非造亦不殊。
非諸如來所證圓寂是其造作,有為自性望其造作復不是異,雖現涅槃而是其化,示同生死利益有情,欲顯如來無住涅槃,生死、涅槃兩皆不住故。復有何因,示同生死而不住於生死因緣事耶?答頌曰:
「一切有為法, 如星翳燈幻,
露泡夢電雲, 應作如是觀。」
此集造有九, 以正智觀故。
由以星等九事為同法喻,喻九種正智而觀於境。何謂九觀?應知即是九種所觀之事。何謂所觀?頌曰:
見相及與識, 居處身受用,
過去并現存, 未至詳觀察。
此中應觀見如星宿,謂是心法,正智日明亦既出已,`[光=先【宮】]`光全滅故。應觀所緣境相,如瞖目人覩髮團等是妄現故。應觀其識猶若於燈,此能依見由愛膩力而得生故。應觀居處猶如於幻,即器世間有多奇質,性不實故。應觀其身譬如露`[渧=滴【三宮】]`渧,暫時住故。觀所受用猶若水泡,其受用性是三事合所生性故。應觀過去所有集造同於夢境,但唯念性故。應觀現在事同於電,疾滅性故。應觀未至體若重雲,阿賴耶識在種子位,體能攝藏諸種子故。
作斯九種觀察之時,有何利益?獲何勝智?頌曰:
由觀察相故, 受用及遷流,
於有為事中, 獲無垢自在。
此義云何?觀有為法有其三種:一、由觀見境識故,即是觀察集造有為之相;二、由觀器界身及所用故,即是觀其受用於此,由彼所受用也;三、由觀三世差別轉故,即是觀其遷流不住。由此觀故,便能於諸有為法中獲無障礙隨意自在,為此縱居生死塵勞不染,其智設證圓寂灰燼寧味其悲?頌曰:
由斯諸佛希有法, 陀羅尼句義深邃,
從尊決已義廣開, 獲福令生速清淨。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下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25 冊 No. 1513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