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516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卷上
勝德赤衣菩薩造
`[1]西天=宋西天【明】*`西天`[2]譯經〔-〕【明】*`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3]賜紫沙門臣〔-〕【明】*`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般若波羅蜜多智, 體積善寶功德聚,
所有一切波羅蜜, 而彼本來性常住,
離諸戲論無對礙, 離諸分別得安隱;
最上微妙無自性, 離諸所有名相等,
方便宣說三乘法, 而彼三乘所得相,
皆是一切智智因。 稽首般若波羅蜜,
所有勝慧到彼岸。 若人樂欲正觀者,
應當於彼九頌義, 總略如理而思擇。
其九頌曰:
從業增上生, 所謂六處相,
即此說復生, 所因如影現。
如幻所化城, 能觀者亦化,
如彼所見色, 業化世亦然。
諸有說法聲, 即是聞境界,
一切如對響, 緣成能所聞。
嗅香及了味, 觸等境愛著,
此一切如夢, 雖得無所有。
如幻輪成人, 諸行作無實,
此如彼行作, 身輪亦無我。
若種種所得, 彼極剎那生,
此與陽焰等, 見即壞無相。
所取如影像, 無始從心生,
而彼相及識, 互相如影像。
觀自淨種中, 若智月出現,
彼如水中月, 現前無所有。
若相應者智, 彼即虛空相,
是故智所知, 皆如虛空相。
如前頌言:
「所有勝慧到彼岸, 若人樂欲正觀者,
應當於彼九頌義, 總略如理而思擇。」
所言「勝慧」者,謂聞思修等相。「彼岸」者,邊際義。「到」者往到,謂到畢竟邊際,離諸分別處所,如是乃至此義終竟。「正觀」者,謂不顛倒相。「樂欲」者,所謂作意希望為性。「彼義」者,謂彼九頌說時所有之義,義即義門。「思擇」者,謂思惟決擇。何所思邪?頌言總略。「總略」者,謂包總含略。此中應問:何故總略說`[4]邪=耶【三】*`邪?答:為令鈍根之者能解其義故。
前標九頌,次第今釋。
第一頌言:
「從業增上生, 所謂六處相,
即此說復生, 所因如影現。」
「業」謂善不善業。「增上」者,謂業增上。由彼諸業增上力故,彼即有生。何所生`[*4-1]邪=耶【三】*`邪?頌言「六處相」。處謂識所依所生之處,故名為處。此復云何?謂眼等內六處。頌言「相」者,標表為義。若此六處相有所生故,即彼如是復生諸法。此如是說,是義終竟決定成就。
問:於勝義諦中云何自性?頌自釋言「所因如影現」,由取影現而為喻故。於影現中諸有作者、作業及所作事悉離性空。此義終竟。
復次於外色等六處自性所生,今當一一次第顯示。
第二頌言:
「如幻所化城, 能觀者亦化,
如彼所見色, 業化世亦然。」
猶如幻法所化城邑,後能觀者亦即是化。彼二非有。何以故?不實生性故。然能見、所見彼二色相,外有對礙,皆是業化。世間三界所見,此猶彼故,其義亦然。此如是化,與彼所化無差別性,故下頌言「如聲對響」。為證成此義故,
第三頌言:
「諸有說法聲, 即是聞境界,
一切如對響, 緣成能所聞。」
所言說法,即能說者增上所生,彼所對聲是聞境界。若聞境界此如是故,自餘諸法皆如是生,是故取喻如聲對響。此聲對響與餘法同,此中如是無差別言,乃云「一切」。所言「緣成」者,謂即聞等緣成故聞。若彼所有皆所作性,是故能聞、所聞有所得中悉是緣成,所以有聲皆如對響。如是所說此義畢竟,故下頌云「一切如夢」。為證成此義故,
第四頌言:
「嗅香及了味, 觸等境愛著,
此一切如夢, 雖得無所有。」
言「嗅香」者,謂鼻識境界,諸所作性所嗅香等。「了味」者,謂舌識境界,了諸味等。「觸」謂身識境界,覺諸觸等。於如是等諸境界中,所求所樂而生愛著,於彼彼境各各繫屬,隨所繫屬香味觸等別別所受。若於彼等境中起有所得相即不可得,是故頌言「一切如夢」。「一切」者,此即無差別意。
然眼等內處、色等外處亦非不有。若不爾者,云何發起作者所行?為破此疑故,
第五頌言:
「如幻輪成人, 諸行作無實,
此如彼行作, 身輪亦無我。」
譬如幻輪法,用成人身相,彼幻所成人,種種行作皆悉具有。亦復如人假有作者及所作用,又復亦有所行作事去來等相。頌言「諸」者,種種分類所作之義。何所作`[*4-2]邪=耶【三】*`邪?謂幻所成身。若如是身幻法成故,即彼幻身而實無我。「無」者離義,「我」謂主宰。此言「無我」,謂離我故。所以此中無其作者,於勝義諦中都無所有,是故頌言「諸行作無實」。「無實」者,謂無力能義。今此如是無其力能,謂此作者無主宰故。若幻所成人無其主宰,雖所顯示而無其實。諸法亦然畢竟無實,此中應知無差別意,故下頌言「與陽焰等」。為證成此義故,
第六頌言:
「若種種所得, 彼極剎那生,
此與陽焰等, 見即壞無相。」
「種種」者,謂多種類。「所得」者,謂差別遍計所取境相。彼所取境極剎那生,剎那剎那名極剎那。「生」者起義,謂極剎那有所生起。若極剎那有所生故,彼彼諸法從極剎那之所生者悉是無常,此義終竟。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卷上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卷下
勝德赤衣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此中應問:彼勝義諦中云何自性?答:頌自喻言「與陽焰等」。
其「陽焰」者,謂地塵日光三事假合,如陽焰聚,前見後壞,是故頌言「見即壞無相」。
諸有所得別別境界,其義亦然,雖各表了皆無自性。何以故?彼等自性前後不和合故,性不相等故。愚者取著,於一性轉,是故此等皆墮世俗有情趣故。
復次此中若能取、所取對礙性空,即自性明亮本來不生,心法發現猶如影像。為釋此義故,
第七頌言:
「所取如影像, 無始從心生,
即彼相及識, 互相如影像。」
此言「所取`[如【麗】,知【大】(cf. K41n1478_p0018b20)]`如影像」者,謂此與彼而相似故。所似云何?如鏡等中見面等像。此復云何?謂從心生,以彼唯心有所生故,心即繫屬有其所取外境相等不捨為性。此義終竟。
復次如外所取鏡中面像,即彼諸法以慣習種子領納於心,於無二中取其有二對礙之相。由無始來從心所生如彼影像,或同時異時所緣伺察,彼皆無性非唯心法,亦由所緣之相而能引生能緣識心,是故有相。
凡言相者,攝集為義。非唯一法由彼所取如是有相,能取亦然。此中意者,所取無性、能取不實。頌言「互相」。「互相」者,即和合義,互相和合皆如影像。如影像故,能取、所取彼二互相不相離性,即彼二法於無所得中互相從彼心法出現有所得相。
此總意者,彼心自性本來明亮,無能取、所取二種之相,本離貪等無明垢染,清淨潔白離諸取著。故下頌云「如水中月」。為釋此義故,
第八頌言:
「觀自淨種中, 若智月出現,
彼如水中月, 現前無所有。」
「觀」者定義,定謂心一境性相。於彼定中有所觀想,心自在故。頌言「自」者,謂自種子淨即清淨。清淨者,離濁之義。從自身語心種子所成,等無間緣出生想。
hrī紇哩字變成普遍熾焰光明,於是光中從心種子出甘露光廣大照耀,其光復成極大火輪,乘彼火輪出慧方便。復從是生彼ha訶字門。其字振發大聲,於中出現八葉蓮華,訶字處中,內外想布十六分位。復想ka迦字成,星宿眾周匝圍繞。復於相應方位想佛蓮華,彼十六分皆成月輪。如是觀已,復於其上自淨種中想現hūṃ吽字具熾盛光,於其光中出現大火熾盛光焰。當觀自身從智月中生菩提心,復從是生金剛智月。當知月者即金剛智普遍世間,智光照耀一切色相。是故頌言「若智月出現」。
彼智金剛成就出生慧及方便無喻涅槃之相,復從慧生金剛界中摩摩枳菩薩相,觀想甚深最上微密三摩鉢底密雲彌布普現光明。其菩薩者,身相青色,八臂三面:正面青色、右面黃色、左面白色;右第一手執劍、第二手執箭、第三手執鉤、第四手執金剛杵;左第一手執輪、第二手執弓、第三手執羂索、第四手執鈴。而彼菩薩理智相合,諸所施作皆順方便。眾相莊嚴,頂戴阿閦佛冠,現於熙怡可愛之相,`[加=跏【明】]`加趺而坐。如阿多西清淨之華具有日輪最勝圓光,復如大樂自性金剛薩埵之相,灑諸甘露遍於一切。此菩薩身即如來身,從慧方便之所出生。是故頌言「如水中月」。
頌言「若」者,即是如義,如水月故。此即是空,從是空法之中出生諸法,其所出生即本來不生性,所以喻言如水中月。
此中如是,若於法界自性中取著有性者而實無性。何以故?頌言「現前無所有」故。
由彼如是於一切法無所得`[真=者【明】]`真如中有所作所證而實不能,若有作有證者皆是方便建立諸法,與虛空等。為證成此義故,
第九頌言:
「若相應者智, 彼即虛空相,
是故智所知, 皆如虛空相。」
所言「相應」,當知即是智之與定二法相應。彼之相應即是金剛,有彼相應法,故名相應者。
由彼相應者所有之智,於一切法無所取無二相中,以慧方便生如來身,非如前說蘊處界等戲論自性。此義終竟。
然如來身,不動法界自性所成,本來不生。何以故?以如來等自性離故。此即無性,止不可說。
「無性」者,謂本來不生,故名無性。是故頌言「如虛空相」。
此復云何?謂離一切戲論之性故如虛空,以彼虛空如是相故,而虛空相應當如是如理伺察。「相」者,標表義。復次當知,於一切法無障礙自性中有所作用者,謂由智入三界心、心所相。「如虛空相」,顯示所知無明隨現有情及器二世間相蘊處界等戲論自性,是即所知為智境界。有所作性,此所知境隨有繫屬,覺了所知遍計諸境,是故此說名為所知。所以一切智、一切智智此之二種皆如虛空,應如是觀。為總攝此義故,頌言「皆」。「皆」`[者=所【明】]`者無餘義,無餘少分故。
此中除彼聲聞人中樂欲取證有餘依涅槃者,彼雖證得人無我理,謂於蘊事取為有故,餘證無餘依涅槃解脫相者今此所攝。如佛所言一切種一切一切有皆空,此中又除一分外道所說之空。以是義故,此中應知世間無復少法可有,一切如彼虛空之相。所言「如虛空相」者,當知即是虛空自性如是真實。
此之九頌如所說已,復為顯示諸菩薩等種智果故,總說頌曰:
如理思惟此實性, 彼一切性無所依,
所有菩提勝願心, 大智莊嚴當獲得。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卷下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25 冊 No. 1516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