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8-04 18:12</span> No. 1521 ☗s1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一 `[4]聖者龍樹=龍樹菩薩【三宮】*`聖者龍樹造 `[5]後秦龜茲國三藏=姚秦三藏法師【三宮】*`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 序品第一 `[序品第一〔-〕【宮】]` 敬禮一切佛,  無上之大道, 及諸菩薩眾,  堅心住十地; 聲聞辟支佛,  無我我所者。 今解十地義,  隨順佛所說。 問曰: 汝欲解菩薩十地義,以何因緣故說? 答曰: 地獄、畜生、餓鬼、人、天、阿修羅,六趣險難,恐怖大畏,是眾生生死大海旋流`[洄澓=迴復【宮】]`洄澓。 隨業往來,是其濤波;涕淚、乳汁、流`[明註曰汗南藏作汁]`汗、膿血是惡水聚;瘡癩乾枯,嘔血淋瀝,上氣熱病,瘭疽癰漏,吐逆脹滿,如是等種種惡病,為惡羅剎;憂悲苦惱為水;嬈動、啼哭、悲號為波浪聲;苦惱諸受以為沃焦;死為崖岸,無能越者;諸結煩惱,有漏業風,鼓扇不定,諸四顛倒以為欺誑;愚癡無明,為大黑闇,隨愛凡夫,無始已來常行其中。 如是往來生死大海,未曾有得到於彼岸。或有到者,兼能濟渡無量眾生。以是因緣說菩薩十`[地=住【三宮】]`地義。 問曰: 若人不能修行菩薩十地,不得度生死大海耶? 答曰: `[若有=有若【三宮】]`若有人行聲聞、辟支佛乘者,是人得度生死大海。 若人欲以無上大乘度生死大海者,是人必當具足修行十地。 問曰: 行聲聞、辟支佛乘者,幾時得度生死大海? 答曰: 行聲聞乘者,或以一世得度;或以二世;或過是數,隨根利、鈍,又以先世宿行因緣。 行辟支佛乘者,或以七世得度;或以八世。 若行大乘者,或一恒河沙大劫;或二、三、四`[至=五【三宮】]`至十百、千、萬、`[億=世【三】,〔-〕【宮】]`億;或過是數,然後乃得具足修行菩薩十地而成佛道,亦隨根之利鈍。又以先世宿行因緣。 問曰: 聲聞、辟支佛、佛,俱到彼岸,於解脫中有差別不? 答曰: 是事應當分別。 於諸煩惱得解脫是中無差別,因是解脫入無餘涅槃,是中亦無差別,無有相故。 但諸佛甚深禪定障解脫、一切法障解脫。於諸聲聞、辟支佛`[有=有差【明】]`有差別,非說所盡,亦不可以譬喻為比。 問曰: 三乘所學皆為無餘涅槃,若無餘涅槃中無差別者,我等何用於恒河沙等大劫,往來生死具足十地,不如以聲聞、辟支佛乘速滅諸苦? 答曰: 是語弱劣,非是大悲有益之言。 若諸菩薩効汝小心,無慈`[悲=愍【三宮】]`悲意,不能精勤修十地者,諸聲聞、辟支佛何由得度?亦復無有`[三=二【三宮】]`三乘差別。所以者何? 一切聲聞、辟支佛皆由佛出,若無諸佛,何由而出?若不修十地,何有諸佛?若無諸佛,亦無法、僧。是故汝所說者,則斷三寶種,非是大人有智之言,不可聽察。 所以者何?世間有四種人:一者、自利。二者、利`[他=彼【三宮】]`他。三者、共利。四者、不共利。是中共利者,能行慈悲饒益於他,名為上人。如說: 世間可愍傷,  常背於自利, 一心求富樂,  墮於邪見網; 常懷於`[死畏=畏死【宮】]`死畏,  流轉六道中, 大悲諸菩薩,  能`[極=拯【三宮】]`極為希有。 眾生死至時,  無能救護者, 沒在深黑闇,  煩惱網所`[纏=縛【三宮】]`纏。 若有能發行,  大悲之心者, 荷負眾生故,  為之作重任。 若人決定心,  獨受諸勤苦, 所獲安隱果,  而與一切共。 諸佛所稱歎,  第一最上人, 亦是希有者,  功德之大藏。 世間有常言,  家不生惡子, 但能成己利,  不能利於人; 若生於善子,  能利於人者, 是則如滿月,  照明於其家。 有諸福德人,  以種種因緣, 饒益如大海,  又亦如大地。 無求於世間,  以慈愍故住, 此人生為貴,  壽命第一最。 如是聲聞、辟支佛、佛,煩惱解脫雖無差別,以度無量眾生,久住生死,多所利益具足菩薩十地故,有大差別。 問曰: 佛有大悲,汝為弟子種種稱讚,慈愍眾生,誠如所說。汝以種種因緣,明了分別開悟引導,行慈悲者,聞則心淨,我甚欣悅。汝先偈說十地之義,願為解釋。 答曰: 敬名恭敬心,禮名曲身接足,一切諸佛者,三世十方佛;無上大道者,一切諸法如實知見,通達無餘,更無勝者,故曰無上;大人所行,故曰大道。 菩薩眾者,為無上道發心,名曰菩薩。 問曰: 但發心便是菩薩耶? 答曰: 何有但發心而為菩薩! 若人發心,必能成無上道,乃名菩薩。 或有但發心亦名菩薩。何以故?若離初發心,則不成無上道。如《大經》說:「新發意者名為菩薩。」猶如比丘,雖未得道,亦名道人;是名字菩薩,漸漸修習,轉成實法。 後釋〈歡喜地〉中,當廣說如實菩薩相。 眾者,從初發心至金剛無`[礙=閡【明】]`礙解脫道,於其中間,過去、未來、現在菩薩,名之為眾。 堅心者,心如須彌山王,不可沮壞;亦如大地,不可傾動。 住十地者,歡喜等十地,後當廣說。 問曰: 若菩薩更有殊勝功德,何故但稱堅心? 答曰: 菩薩有堅心功德能成大業,不墮二乘。 軟心者,怖畏生死。自念:「何為久在生死,受諸苦惱!不如疾以聲聞、辟支佛乘速滅諸苦。」 又軟心者,於——活地獄、黑繩地獄、眾合地獄、叫喚地獄、大叫喚地獄、燒炙地獄、大燒炙地獄、無間大地獄,及眷屬:炭火地獄、沸𡱁地獄、燒林地獄、劍樹地獄、刀道地獄、銅`[柱=橛【三宮】]`柱地獄、刺棘地獄、鹹河地獄——其中,斧鉞刀矟、`[𨥨=鉾【元宮】,矟【明】]`𨥨戟弓箭、鐵剗椎棒、鐵`[(鏘𨪏…臼)八字=槍蒺䔧刀劍鐵網【三】,槍蒺䔧刀僉鐵臼【宮】]`鏘𨪏鏫、鐵䂎刀、鐵臼、鐵杵、鐵輪,以如是等治罪器物,斬、斫、割、刺,打、棒、剝、裂;繫縛枷鎖,燒煮`[考=栲【三宮】]`考掠,磨碎其身,擣令爛熟;狐狗虎狼,師子惡獸,競來䶥掣,食噉其身;烏鵄鵰鷲,鐵`[𭉨=𭪿【三宮】]`𭉨所啄;惡鬼驅逼,令緣劍樹,上下火山;以鐵火車,加其頸領;以熱鐵杖,而隨捶之;千釘`[鏒=釘【三宮】]`鏒身,剗刀刮削;入黑闇中,熢`[勃=㶿【三宮】]`勃臭處;熱鐵鍱身,臠割其肉,剝其身皮;還繫手足,鑊湯涌沸,炮煮其身;鐵棒棒頭,腦壞眼出,貫著鐵`[丳=鏟【三宮】]`丳,舉`[身=體【三宮】]`身火燃,血流澆地;或沒𡱁河,行於刀劍`[鏘=槍【三宮】]`鏘刺惡道,自然刀劍從空而下,猶如駛雨割截支體;辛`[鹹=酸【三宮】]`鹹苦臭,穢惡之河浸漬其身,肌肉爛壞,舉身墮落,唯有骨在;獄卒牽抴,蹴蹋`[搥=埠【宋元宮磧】,槌【麗】]`搥撲。有如是等無量苦毒。壽命極長,求死不得。 若見若聞如是之事,何得不怖求聲聞、辟支佛乘。 又於寒氷地獄:頞浮陀地獄、尼羅浮陀地獄、阿波波地獄、阿羅羅地獄、阿睺睺地獄;青蓮華地獄、白蓮華地獄、雜色蓮華地獄、紅蓮華地獄、赤蓮華地獄,常在幽闇,大怖畏處。謗毀賢聖,生在其中,形如屋舍,山陵`[埠=搥【明】]`埠阜、`[麁=㢒【宮】]`麁惡冷風,聲猛可畏。悲激吹身如轉枯草,肌肉墮落猶如冬葉,凍`[剝創夷=剴瘡痍【宋元】,剅瘡痍【明】,剝瘡痍【宮】,明註曰剝南藏作剴]`剝創夷膿血流出,身體不淨臭處難忍,寒風切`[裂=冽【明】]`裂苦毒辛酸。唯有憂悲啼哭更無餘心,號咷煢獨無所依恃,斯罪皆由誹謗賢聖。 其軟心者,見聞此事,何得不怖求聲聞、辟支佛乘。 又於畜生:猪狗野干、猫狸狖鼠、獼猴㹢玃、虎狼師子、兕豹熊羆、象馬牛羊;蜈蚣蚰蜒、蚖蛇蝮`[蝎=蠍【三宮】]`蝎、黿龜魚鼈、蛟虬螺蜯;`[烏=鳥【明】]`烏鵲、鵄梟、鷹`[鴿=鷂【三宮】]`鴿之類。如是鳥獸,共相殘害。又`[𣚦=弶【三宮】]`𣚦網伺捕,屠割不一。生則羇絆,穿鼻絡首,負`[乘=重【三宮】]`乘捶杖,鉤刺其身,皮肉破裂,痛不可忍!煙熏火燒苦毒萬端。死則剝皮,食噉其肉。有如是等無量苦痛。 其軟心者,聞見此事,何得不怖求聲聞、辟支佛乘。 又於鍼頸餓鬼、火口餓鬼、`[火=大【三宮】]`火癭餓鬼;食吐餓鬼、食盪滌餓鬼、食膿餓鬼、食`[𡱁=屎𡱁【三】,屎尿【宮】]`𡱁餓鬼;浮陀鬼、鳩槃茶鬼、夜叉鬼、羅剎鬼、毘舍闍鬼、富單那鬼、迦羅富單那鬼等諸鬼。鬚髮蓬亂,長爪大鼻,身中多虫,臭穢可畏。眾惱所切,常有慳嫉,飢渴苦患,未曾得食,得不能咽。常求膿血,𡱁尿`[涕=洟【三宮】]`涕唾盪滌不淨,有力者奪而不得食;裸形無衣寒熱倍甚,惡風吹身宛轉苦痛,蚊虻毒`[虫【麗】,蟲【大】(cf. K16n0584_p0672a22)]`虫唼食其體,腹中飢熱常如火然。 其軟心者,見聞此事,何得不怖求聲聞、辟支佛乘。 又於人中恩愛別苦、怨憎會苦、老病死苦、貧窮求苦,有如是等無量眾苦,及諸天、阿修羅退沒時苦。 其軟心者,見此諸苦,何得不怖求聲聞、辟支佛乘。 若堅心者,見地獄、畜生、餓鬼、天、人、阿修羅中,受諸苦惱,生大悲心,無有怖畏。作是願言:「是諸眾生深入衰惱,無有救`[護=無護【宮】]`護、無所歸依,我得滅度當度此等。」以大悲心,勤行精進,不久得成所願。是故我說,菩薩諸功德中堅心第一。 復次,菩薩有八法,能集一切功德:一者、大悲,二者、堅心,三者、智慧,四者、方便,五者、不放逸,六者、勤精進,七者、常攝念,八者、善知識。是故初發心者,疾行八法,如救頭然,然後當修諸餘功德。 又依此八法故,有一切「聲聞」眾四雙八輩。所謂須陀洹向、須陀洹等。 「辟支佛,無我、我所」者,世間無佛、無佛法時,有得道者名「辟支佛」。 諸賢聖離我、我所貪著故,名為「無我、我所者」。 「今解`[十=十住【三宮】]`十地義,隨順佛所說」者,《十地經》中次第說,今當隨次具解。 問曰: 汝所說者,不異於經,經義已成,何須更說;為欲自現所能求名利耶? 答曰: 我不為自現,  莊嚴於文辭; 亦不貪利養,  而造於此論。 問曰: 若不爾者,何以造此論? 答曰: 我為欲慈悲,  饒益於眾生, 不以`[餘=饒【三】]`餘因緣,  而造於此論。 見眾生於六道受苦,無有救護,為欲度此等故,以智慧力而造此論。不為自現智力,求於名利;亦無嫉妬、自高之心,求於供養。 問曰: 慈愍饒益眾生事,經中已說,何須復解,徒自疲苦? 答曰: 有但見佛經,  通達第一義; 有得善解釋,  而解實義者。 有利根深智之人,聞佛所說諸深經,即能通達第一義。所謂深經者,即是菩薩十地。第一義者,即是十地如實義。 有諸論師有慈悲心,隨佛所說,造作論議,莊`[嚴=校【宋元宮】,較【明】]`嚴辭句。有人因是而得通達十地義者。如說: 有人好文飾,  莊嚴章句者; 有好於偈頌,  有好雜句者; 有好於譬喻、  因緣而得解。 所好各不同,  我隨而不捨。 章句名莊嚴句義,不為偈頌。 `[偈=得【三宮】]`偈名義趣言辭在諸句中,或四言、五言、七言等。 偈有二種:一者、四句偈,名為`[波蔗=波蔗道遮反【宋元宮】,波蔗道遮切【明】]`波蔗。二者、六句偈,名祇夜。 雜句者,名直說語言。 譬喻者,以人不解深義故,假喻令解;喻有或實、或假。 因緣者,推尋所由。 隨其所好,而不捨之。 問曰: 眾生自所樂不同,於汝何事? 答曰: 我發無上道心故,不捨一切,隨力饒益,或以財或以法。 如說: 若有大智人,  得聞如是經, 不復須解釋,  則解十地義! 若有福德利根者,但直聞是《十地經》,即解其義,不須解釋,不為是人,而造此論。 問曰: 云何為善人? 答曰: 若聞佛語,即能自解。如丈夫能服苦藥,小兒則以蜜和。 善人者,略說有十法,何等為十? 一者、信,二者、精進,三者、念,四者、定,五者、善身業,六者、善口業,七者、善意業,八者、無貪,九者、無恚,十者、無癡。 如說: 若人以經文,  難可得讀誦; 若作毘婆沙,  於此人大益。 若人鈍根懈慢,以經文難故,不能讀誦。 難者,文多難誦、難說、難`[諳=聞【宋元】]`諳。 若有好樂莊嚴語言、雜飾、譬喻、諸偈頌等,為利益此等,故造此論。 是故汝先說:「但佛經,便足利益眾生,何須解釋」者,是語不然! 如說: 思惟造此論,  深發於善心, 以然此法故,  無比供養佛。 我造此論時,思惟分別,多念三寶及菩薩眾;又念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故深發善心,則是自利;又演說`[照=昭【元宮】]`照明此正法,故名為無比供養諸佛,則是利他。 如說: 說法然法燈,  建立於法幢; 此幢是賢聖,  妙法之印相。 我今造此論,  諦捨及滅慧, 是四功德處,  自然而修集。 今造此論,是四種功德,自然修集。是故,心無有倦。 諦者,一切真實,名之為諦;一切實中,佛語為真實,不變壞故。我解說此佛法,即集諦處。 捨名布施。施有二種:法施、財施。二種施中,法施為勝。如佛告諸比丘:「一當法施,二當財施;二施之中,法施為勝。」是故我法施時,即集捨處。 我若`[義說十地=說十地義【三宮】]`義說十地時,無有身、口、意惡業;又亦不起欲、恚、癡念及諸餘結。障此罪故,即名集滅處。 為他解說法,得大智報,以是說法故,即集慧處。 如是造此論,集此四功德處。 復次—— 我說十地論,  其心得清淨; 深貪是心故,  精勤而不倦。 若人聞受持,  心`[有=又【三宮】]`有清淨者, 我亦深樂此,  一心造此論。 此二偈,其義已顯,不須復說。但以自心、他心清淨故,造此十地義。 清淨心至所應至處,得大果報。如佛語迦留陀夷:「勿恨阿難!若我不記阿難於我滅後作阿羅漢者,以是清淨心,業因緣故,當於他化自在天七反為王。」如《經》中廣說。 # 入初地品第二 問曰: 汝說此語開悟,我心甚以欣悅,今解十地必多所利益。何等為十? 答曰: 此中十地法,  去來今諸佛, 為諸佛子故,  已說今當說: 初地名歡喜,  第二離垢地, 三名為明地,  第四名焰地, 五名難勝地,  六名現前地, 第七深遠地,  第八不動地, 九名善慧地,  十名法雲地。 分別十地相,  次後當廣說。 此中者,大乘義中。 十者,數法。 地者,菩薩善根,階級住處。 諸佛者,十方三世諸如來。 說者,開示、解釋。 諸佛子者,諸佛真實子,諸菩薩是,是故菩薩名為佛子。 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說此十地,是故言「已說、今說、當說」。 菩薩在初地,始得善法味,心多歡喜`[故〔-〕【三宮】]`故,名歡喜地。 第二地中,行十善道,離諸垢故,名離垢地。 第三地中,廣博多學,為眾說法,能作照明故,名為明地。 第四地中,布施、持戒、多聞轉增,威德熾盛故,名為炎地。 第五地中,功德力盛,一切諸魔,不能壞故,名難勝地。 第六地中,`[障探玄記作除清涼疏作降]`障魔事已,諸菩薩道法,皆現在前故,名現前地。 第七地中,去三界遠,近法王位故,名深遠地。 第八地中,若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無能動其願故,名不動地。 第九地中,其慧轉明,調柔增上故,名善慧地。 第十地中,菩薩於十方無量世界,能一時雨法雨。如劫燒已普澍`[大=天【宋元宮】]`大雨,名法雲地。 問曰: 已聞十地名,今云何入初地,得地相貌,及修習地? 答曰: 若厚種善根,  善行於諸行, 善集諸資用,  善供養諸佛; 善知識所護,  具足於深心, 悲心念眾生,  信解無上法。 具此八法已,  當自發願言: 我得自度已,  當復度眾生; 為得十力故,  入於必定聚, 則生如來家,  無有諸過咎。 即轉世間道,  入出世上道, 是以得初地,  此地名歡喜。 厚種善根者,如法修集諸功德,名為厚種善根。 善根者,不貪、不恚、不癡,一切善法,從此三生,故名為善根。 如一切惡法,皆從貪、恚、癡生,是故此三,名不善根。 《阿毘曇》中種種分別: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合為十二;有心相應、有心不相應,合二十四。此中無漏善根,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修集;餘九,菩薩地中修集;又未發心時`[久=亦【三宮】]`久修集。 或一心中有三,或一心中有六,或一心中有九,或一心中有十二。 或但集心相應,不集心不相應;或集心不相應,不集心相應。 或集心相應,亦心不相應;或不集心相應,心不相應。 是諸善根分別,如《阿毘曇》中廣說。 此中善根: 為眾生求無上道故所行諸善法,皆名善根;能生薩婆若智故,名為善根。 行於諸行者,善行名清淨,諸行名持戒,清淨持戒次第而行。 是持戒與七法和合故,`[名〔-〕【三宮】]`名為善行。何等為`[七=十【元】]`七? 一、慚;二、愧;三、多聞;四、精進;五、念;六、慧;七、淨命,淨身、口業。 行此七法,具持諸戒,是名善行諸行。 又經說:諸禪為行處,是故得禪者,名為善行諸行。 此論中不必以禪乃得發心。所以者何?佛在世時,無量眾生皆亦發心,不必有禪。又白衣在家,亦名為`[行=善行【三】]`行。 善集資用者,上偈中所說「厚種善根、善行諸行、多供養佛、善知識護、具足深心、悲念眾生、信解上法」,是名資用。 又本行善法,必應修行,`[亦=善根亦【三】]`亦名資用。所謂:布施、忍辱、質直不諂心、柔和同止樂、無慍恨性、殫盡不隱過、不偏執、不`[佷=狠【明】]`佷戾、不諍訟、不自恃、不放逸、捨憍慢、離矯異、不讚身、堪忍事、決定心、能果敢、受不捨、易教授、少欲知足、樂於獨處。如是等諸法隨行已,漸能具足殊勝功德,是法`[味=未【三宮】]`味堅牢故,名為本行。 若離是法,不能進得勝妙功德。 是故此本行法與八法和合故,為初地資用。 善`[供養=親近【三宮】]`供養諸佛者,若菩薩世世如法,常多供養諸佛。 供養有二種: 一者:善聽大乘正法,若廣、若略。二者:四事供養、恭敬、禮侍等。 具此二法供養諸佛,名為善供養諸佛。 善知識者,菩薩雖有四種善知識,此中所說——能教入大乘,具諸波羅蜜,能令住十地者。所謂:諸佛菩薩及諸聲聞,能示教利喜大乘之法,令不退轉。 守護者,常能慈愍教誨,令得增長善根,是名守護。 具足深心者,深樂佛乘、無上大乘、一切智乘,名為具足深心。 問曰: 無盡意菩薩於〈和合品〉中告舍利弗: 諸菩薩所有發心,皆名深心。 從一地至一地故,名為趣心。增益功德故,名為過心。得無上事故,名為`[頂=上頂【宮】]`頂心。攝取上法故,名為上心。現前得諸佛法故,名為現前心。集利益法故,名為緣心。`[通達=通違【宮】]`通達一切法故,名為度心。所願不倦故,名為決定心。滿所願故,名為喜心。身自成辦故,名無侶心。離敗壞相故,名調和心。無諸惡故,名為善心。遠離惡人故,名不雜心。以頭施故,名難捨心。救破戒人故,名持難戒心。能`[受=定【宋元】,明註曰受南藏作定]`受下劣加惡故,名難忍心。得涅槃能捨故,名難精進心。不貪禪故,名難禪定心。助道善根無厭足故,名難慧心。能成一切事故,名度諸行心。智慧善思惟故,名離慢、大慢、我慢心。不望報故,是一切眾生福田心。觀諸佛深法故,名無畏心。不障`[閡=礙【三宮】下同]`閡故,名增功德心。常發精進故,名無盡心。能荷受重擔故,名不悶心。 又深心義者,等念眾生,普慈一切,供養賢善,悲念惡人,尊敬師長。 救無救者,無歸作歸、無洲作洲;無究竟者,為作究竟;無有侶者,能為作侶。 `[曲=於曲【三】]`曲人中,行`[於=質【三】]`於直心;敗壞人中,行`[真=直【宮】]`真正心;諛諂人中,行無諂心;不知恩中,行於知恩;不知作中,而行知作;無利益中,能行利益;邪眾生中,行於正行;憍慢人中,行無慢行;不隨教中,而不慍恚;罪眾生中,常作守護。 眾生所有過,不見其失,供養福田,隨順教誨,受化不難。阿練若處,一心精進,不求利養,不惜身命。 復次,內心清淨故,無有誑惑;善口業故,不自稱歎;知止足故,不行威迫;心無垢故,行於柔和;集善根故,能入生死;為眾生故,忍一切苦。 菩薩有如是等深心相故`[故〔-〕【三宮】]`,不可窮盡。汝今但說深心相,何得不少? 答曰: 不少也!〈無盡意〉總一切深心相在一處說;而此中分布諸地。此《十住經》地地別說深心相,是故菩薩隨諸地中皆得深心,深心之義即在其地。 今初地中說二深心:一者、發大願。二者、在必定地。是故當知,隨在十地善說深心。汝說:「何得不少」,是事不然! 悲心於眾生者,成就悲故,名為悲者。何謂為悲?悼愍眾生,救濟苦難。 信解諸上法者,於諸佛法信力通達。 發願:「我得自度已,當度眾生」者,一切`[諸=諸佛【三宮】]`諸法,願為其本,離願則不成,是故發願。 問曰: 何故不言我當度眾生,而言自得度已當度眾生? 答曰: 自未得度,不能度彼。如人自沒`[淤=於【三宮】]`淤泥,何能拯拔餘人?又如為水所`[㵱=漂【三宮】]`㵱,不能濟溺,是故說我度已當度彼。 如說: 若人自度畏,  能度歸依者, 自未度疑悔,  何能度所歸? 若人自不善,  不能令人善, 若不自寂滅,  安能令人寂? 是故先自善寂而後化人。又如《法句》偈說: 若能自安身,  在於善處者, 然後安餘人,  自同於所利。 凡物皆先自利,後能利人。何以故?如說: 若自成己利,  乃能利於彼; 自捨欲利他,  失利後憂悔! 是故說自度已,當度眾生。 問曰: 得何利故,能成此事入必定地?又以何心,能發是願? 答曰: 得佛十力,能成此事入必定地,能發是願。 問曰: 何等是佛十力? 答曰: 佛悉了達一切法因果,名為初力。 如實知去、來、今所起業果、報處,名為二力。 如實知諸禪定三昧,分別垢、淨、入、出相,名為三力。 如實知眾生諸根利、鈍,名為四力。 如實知眾生所樂不同,名為五力。 如實知世間種種異性,名為六力。 如實知至一切處道,名為七力。 如實知宿命事,名為八力。 如實知生死事,名為九力。 如實知漏盡事,名為十力。 為得`[如〔-〕【三宮】]`如是佛十力故,大心發願,即入必定聚。 問曰: 凡初發心皆有如是相耶? 答曰: 或有人說:「初發心便有如是相。」而實不爾!何以故?是事應分別,不應定答。所以者何?一切菩薩初發心時,不應悉入於必定。 或有初發心時,即入必定。 或有漸修功德,如釋迦牟尼佛初發心時,不入必定;後修集功德,值燃燈佛,得入必定。 是故汝說:「一切菩薩初發心,便入必定」,是為邪論。 問曰: 若是邪論者,何故汝說:「以是心,入必定」? 答曰: 有菩薩初發心,即入必定。以是心,能得初地,因是人故,說:「初發心入必定中。」 問曰: 是菩薩初心,釋迦牟尼佛初發心,是心云何? 答曰: 是心不雜一切煩惱。是心相續,不貪異乘。是心堅牢,一切外道無能勝者。是心一切眾魔不能破壞。是心為常,能集善根。是心能知有為無`[常=為【三宮】]`常。是心無動,能攝佛法。是心無覆,離諸邪行。是心安住,不可動故。是心無比,無相違故。是心如金剛,通達諸法故。是心不盡,集無`[盡=量【三宮】]`盡福德故。是心平等,等一切眾生故。是心無高下,無差別故。是心清淨,性無垢故。是心離垢,慧炤明故。是心無`[垢=咎【宮】]`垢,不捨深心故。是心為廣,慈如虛空故。是心為大,受一切眾生故。是心無閡,至無障智故。是心遍到,不斷大悲故。是心不斷,能正迴`[向〔-〕【宮】]`向故。是心眾所趣向,智者所讚故。是心可觀,小乘瞻仰故。是心難見,一切眾生不能覩故。是心難破,能善入佛法故。是心為住,一切樂具所住處故。是心莊嚴,福德資用故。是心選擇,智慧資用故。是心淳厚,以布施為資用故。是心大願,持戒資用故。是心難沮,忍辱資用故。是心難勝,精進資用故。是心寂滅,禪定資用故。是心無惱害,`[慧=智慧【三】]`慧資用故。是心無瞋閡,慈心深故。是心根深,悲心厚故。是心悅樂,喜心厚故。是心苦樂不動,捨心厚故。是心護念,諸佛神力故。是心相續,三寶不斷故。 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初必定心,如〈無盡意品〉中廣說。是心不雜一切煩惱者,見諦、思惟所斷二百九十四煩惱,不與心和合故,名為不雜。是心相續不貪異乘者,從初心相續來,不貪聲聞、辟支佛乘,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相續,不貪異乘。 如是等四十句論,應如是知。 問曰: 汝說是心常!一切有為法皆無常,如《法印經》中說:「行者觀世間空,無有常而不變壞」。是事何得不相違耶? 答曰: 汝於是義不得正理,故作此難!是中不說心為常。此中雖口說常,常義名必定;初心生,必能常集諸善根,不休、不息,故名為常。 生如來家者,如來家則是佛家。 如來者,「如」名為實,「來」名為至;至真實中故,名為如來。 何等`[為〔-〕【三宮】]`為真實?所謂涅槃不虛誑故,是名如實。如《經》中說:「佛告比丘:第一聖諦無有虛誑,涅槃是也。」 復次「如」名不壞相,所謂諸法實相是。「來」名智慧到實相中。通達其義故,名為如來。 復次,空、無相、無作名為如;諸佛來至三解脫門,亦令眾生到此門故,名為如來。 復次,如名四諦;以一切種見四諦,故名為如來。 復次,如名六波羅蜜,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是六法來至佛地故,名為如來。 復次,諦、捨、滅、慧四功德處,名為如`[來〔-〕【三宮】]`來;以是四法來至佛地故,名為如來。 復次,一切佛法名為如;`[是如=以是【三】]`是如來至諸佛故,名為如來。 復次,一切菩薩地:喜、淨、明、炎、難勝、現前、深遠、不動、善慧、法雲名為如;諸菩薩以是十地,來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如來。又以如實八聖道分來故,名為如來。 復次,權、智二足來至佛故,名為如來。如去不還故,名為如來。 如來者,所謂十方三世諸佛是。 是諸佛家名為如來家。 今是菩薩行如來道,相續不斷故,名為生如來家。 又是菩薩必成如來故,名為生如來家。 譬如生轉輪聖王家,有轉輪聖王相,是人必作轉輪聖王;是菩薩亦如是,生如來家發是心故,必成如來,是名生如來家。 如來家者,有人言:是四功德處,所謂諦、捨、滅、慧;諸如來從此中生,故名為如來家。 有人言:般若波羅蜜及方便,是如來家。如《助道經》中說: 智度無極母,  善權方便父, 生故名為父,  養育故名母。 一切世間以父母為家,是二似父母故,名之為家。 有人言:善、慧名諸佛家,從是二法出生諸佛,是二則是一切善法之根本。如《經》中說:「是二法俱行能成正法。」善是父,慧是母,是二和合,名為諸佛家。如說: 菩薩善法父,  智慧以為母; 一切諸如來,  皆從是二生。 有人言:般舟三昧及大悲,名諸佛家。從此二法生諸如來,此中般舟三昧為父,大悲為母。 復次,般舟三昧是父,無生法忍是母。如《助菩提》中說: 般舟三昧父,  大悲無生母; 一切諸如來,  從是二法生。 家無過咎者,家清淨故。 清淨者,六波羅蜜、四功德處、方便、般若波羅蜜、善、慧、般舟三昧、大悲、諸忍,是諸法清淨無有過故,名家清淨。 是菩薩以此諸法為家故,無有過咎,轉於過咎。 轉於世間道、入出世上道者,世間道名,即是凡夫所行道。轉名休息。 凡夫道者,不能究竟至涅槃,常往來生死,是名凡夫道。 出世間者,因是道,得出三界,故名`[出世間【磧乙三宮】,世間【大】]`出世間道。 上者,妙故名為上。 入者,正行道故名為入。 以是心入初地名歡喜地。 問曰: 初地何故名為歡喜? 答曰: 如得於初果,  究竟至涅槃; 菩薩得是地,  心常多歡喜。 自然得增長,  諸佛如來種, 是故如此人,  得名賢善者。 `[如〔-〕【宮】]`如得初果者,如人得須陀洹`[道〔-〕【三宮】]`道,善閉三惡道門;見法、入法、得法、住堅牢法,不可傾動,究竟至涅槃。 斷見諦所斷法故,心大歡喜——設使睡眠嬾`[惰=墮【宋元】,〔-〕【宮】]`惰,不至二十九有。如以一毛為百分,以一分毛分取大海水,若二、三`[渧=滴【三宮】下同]`渧;苦已滅者,如大海水,餘未滅者,如二、三渧,心大歡喜。 菩薩如是得初地已,名生如來家。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天王、梵王,沙門、婆羅門,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共供養恭敬。何以故?是家無有過咎故,轉世間道,入出世間道。但樂敬佛,得四功德處,得六波羅蜜果報滋味,不斷諸佛種故,心大歡喜。 是菩薩所有餘苦,如二、三水渧。雖百千億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無始生死苦,如二、三水渧;所可滅苦,如大海水。是故此地名為歡喜。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一 ☗s2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二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 地相品第三 問曰: 得初地菩薩有何相貌? 答曰: 菩薩在初地,  多所能堪受, 不好於諍訟,  其心多喜悅, 常樂於清淨,  悲心愍眾生, 無有瞋恚心,  多行是七事。 菩薩若得初地,即有是七相: 「能堪受」者,能為難事修集無量福德善根,於無量恒河沙劫往來生死,教堅心難化惡眾生,心不退沒,能堪受如是等事故,名為堪忍。 「無諍訟」者,雖能成大事而不與人諍競、共相違返。 「喜」者,能令身得柔軟,心得安隱。 「悅」者,於轉上法中,心得踊悅。 「清淨」者,離諸煩惱垢濁。 有人言:信解名為清淨。 有人言:堅固信名為清淨,是清淨心於佛法僧寶,於苦集滅道諦,於六波羅蜜,於菩薩十地,於空、無相、無作法。略而言之,一切深經,諸菩薩及其所行一切佛法,悉皆心信清淨。 「悲」者,於眾生憐愍救護,是悲漸漸增長而成大悲。 有人言:在菩薩心名為悲,悲及眾生名為大悲,大悲以十因緣生,如第三地中廣說。 「不瞋」者,`[1]是〔-〕【三宮】*`是菩薩結未斷故,`[名為=多【三宮】]`名為行善心少於瞋恨。 如是菩薩在於初地,心不畏沒故,名為能有堪忍。 樂寂滅故,名為不好諍訟。 得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悲故,名為心多喜。 離諸煩惱垢濁故,於佛法僧寶諸菩薩所,心常清淨。 心安隱無患故,名為心悅。 深愍眾生故,名為悲。 心常樂慈行故,名為不瞋。 是`[名〔-〕【三宮】]`名菩薩在初地相貌。 問曰: 何故不說菩薩於初地中有此`[七=十【宋元】]`七事而言多? 答曰: 是菩薩漏未盡故,或時懈怠於`[此=此七【明】,七【宮】]`此事中暫有廢退,以其多行故說為多。於初地中已得是法,後諸地中轉轉增益。 問曰: 初歡喜地菩薩在此地中名多歡喜,為得諸功德故歡喜為地,法應歡喜,以何而歡喜? 答曰: 常念於諸佛,  及諸佛大法, 必定希有行,  是故多歡喜。 如是等歡喜因緣故,菩薩在初地中心多歡喜。 「念諸佛」者,念然燈等過去諸佛、阿彌陀等現在諸佛、彌勒等將來諸佛,常念如是諸佛世尊如現在前,三界第一無能勝者,是故多歡喜。 「念諸佛大法」者,略說諸佛四十不共法:一、自在飛行隨意;二、自在變化無邊;三、自在所`[聞=闡【宮】]`聞無礙;四、自在以無量種門,知一切眾生心。如是等法後當廣說。 「念必定諸菩薩」者,若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入法位得無生法忍,千萬億數魔之軍眾不能壞亂,得大悲心成大人法,不惜身命,為得菩提勤行精進,`[是=是名【三宮】]`是念必定菩薩。 「念希有行」者,念必定菩薩第一希有行,令心歡喜,一切凡夫所不能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行,開示佛法無礙解脫及薩婆若智。 又念十地諸所行法,名為心多歡喜。 是故菩薩得入初地,名為歡喜。 問曰: 有凡夫人未發無上道心,或有發心者未得歡喜地,是人念諸佛及諸佛大法,念必定菩薩及希有行亦得歡喜,得初地菩薩歡喜,與此人有何差別? 答曰: 菩薩得初地,  其心多歡喜; 諸佛無量德,  我亦定當得。 得初地必定菩薩念諸佛有無量功德,我當必得如是之事,何以故? 我`[以=已【三宮】]`以得此初地入必定中,餘者無有是心,是故初地菩薩多生歡喜,餘者不爾,何以故? 餘者雖念諸佛,不能作是念:「我必當作佛」。 譬如轉輪聖子生`[*1-1]是〔-〕【三宮】*`是轉輪王家,成就轉輪王相,念過去轉輪王功德尊貴,作是念:「我今亦有是相,亦當得是豪富尊貴,心大歡喜,若無轉輪王相者無如是喜。」 必定菩薩若念諸佛及諸佛大功德威儀尊貴,我有是相必當作佛,即大歡喜,餘者無有是事,定心者深入佛法心不可動。 復次,菩薩在初地念諸佛時,作是思惟: 我亦不久,當作利益諸世間者及念佛法,我亦當得相好嚴身,成`[就〔-〕【宮】]`就`[佛=諸佛【三宮】]`佛不共法,隨諸眾生所種善根、心力大小而為說法。 又,我已得善法滋味,不久當如必定菩薩遊諸神通。 又,念必定菩薩所行之道,一切世間所不能信,我亦當行。如是念已心多歡喜,餘者不爾,何以故?是菩薩入初地故,其心決定願不移動,求所應求。譬如香象所作,唯有香象能作,餘獸不能。 是故汝所說者,是事不然。 復次,菩薩得初地無諸怖畏故,心多歡喜。若怖畏者,心則不喜。 問曰: 菩薩無何等怖畏? 答曰: 無有不活畏,  死畏、惡道畏, 大眾威德畏,  惡名毀呰畏, 繫閉桎梏畏,  `[拷【大磧】,考【麗】]`拷掠刑戮畏。 無我我所`[故=畏【三宮】]`故,  何有是諸畏? 問曰: 菩薩何故住初地無不活畏? 答曰: 有大威德故、能堪受故、大智慧故、知止足故。 作是念:「我多修福德,有福之人衣服、飲食、所須之物自然即至。如昔劫初大人,群臣士民請以為王。若薄福德者,雖生王家以身力自營,衣、食尚不充足,何況國土!」 菩薩作是念:「我多修福德,如劫初王自然登位。我亦如是,亦當復得如是事故,不應有不活畏。」 復次,人雖薄福有堪受力,勤修方便能生衣食。如經說:「以三因緣得有財物:一者、現世自作方便;二者、他力作與;三者、福德因緣。」我能堪受難成之事,現世亦有方便力故,不應有不活畏。 有智之人,少設方便能得自活。能求佛道`[智慧=佛智慧【三宮】]`智慧分,今已有之。是智慧利,能得自活也,不應有不活畏。 復次,菩薩作是念:「我住世間,世間有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如是八事。何得無也?」不應以不得故,有不活畏。 復次,是菩薩以知足故,好、醜、美、惡,隨得而安,不應有不活畏。若不知足者,設得滿世間財物,意猶不足。如說: 若有貧窮者,  但求於衣食; 既得衣食已,  復求美好者; 既得美好者,  復求於尊貴; 既得尊貴已,  求王一切地; 設得盡王地,  復求為天王。 世間貪欲者,  不可以財滿。 若知足之人,得少財物,今世後世能成其利。是菩薩樂布施故,具足智慧故,多能發起不貪善根。 若不樂施、`[若=者【三宮】]`若多作眾惡,以慳貪、愚癡因緣故,增益慳貪不善根。無厭足法,屬於慳貪。 是故菩薩多發不貪善根故知足;知足故,無不活畏。 復次,「無死畏」者:多作福德故,念念死故,不得免故,無始世界,習受死法故,多修習空故,菩薩作是念:「若人不修福德則畏於死,自恐後世墮惡道故。我多集諸福德,死便生於勝處,是故不應畏死。」如說: 待死如愛客,  去如至大會; 多集福德故,  捨命時無畏。 復作是念:「死名隨所受身,末後心滅為死。`[若=如【宮】]`若心滅為死者,心念念滅故,皆應是死。若畏死者,心念念滅,皆應有畏。非但畏末後心滅,亦應當畏前心盡滅。何以故?前、後心滅,無有差別故。若謂:畏墮惡道故,畏末後心滅者,福德之人不應畏墮惡道,如先說。我當受念念滅故,於末後心滅,不應有死畏。」 復作是念:「我於無始世界往來生死,受無量無邊阿僧祇死法,無有處所能免死者。佛說:『生死無始。』若人於一劫中死,已積骨高於雪山,如是諸死不為自利不為利他,我今發無上道願,為欲自利亦為利他故,勤心行道有大利故,云何驚畏?」 如是菩薩即捨死畏。 復次,作是念:「今此死法,必當應受,無有免者,何以故? 「劫初諸大王:頂生、喜見、照明王等,有三十二大人相莊嚴其身,七寶導從,天人敬愛,王四天下,常行十善道,是諸大王皆歸於死。 「復有蛇提羅諸小轉輪王,自以威力王閻浮提,身色端正猶如天人,於色、聲、香、味、觸,自恣無乏。所向皆伏,無有退却,善通射術。是諸王等,霸王天下,人民眷屬,皆不免死。 「又,諸仙聖、迦葉、憍瞿摩等,行諸苦行、得五神通、造作經書,皆不免死。 「又,諸佛、辟支佛、阿羅漢,心得自在,離垢得道,皆為死法之所磨滅,一切眾生無能過者。我發無上道心,不應畏死。 「又,為破死畏故,發心精進,自除死畏,亦除於他。是故發心行道,云何於死而生驚畏?」 菩薩如是思惟無常,即除死畏。 復次,菩薩常修習空法故,不應畏死,如說: 離死者無死,  離死無死者; 因死有死者,  因死者有死。 死成成死者,  死先未成時; 無有決定相,  無死無成者。 離死有死者,  死者應自成; 而實離於死,  無有死者成。 而世間分別,  是死是死者; 不知死去來,  是故終不免。 以是等因緣,  觀於諸法相; 其心無有異,  終不畏於死。 「無惡道畏」者:菩薩常修福德故,不畏墮惡道。作是念:「罪人墮惡道,非是福德者。我乃至一念中,不令諸惡得入,而於身、口、意常起清淨業,是故我得無量無邊功德成就。如是大功德聚,云何畏墮惡道?」 復次,菩薩一發心為利安一切眾生故,大慈悲所護故,住四功德處,得無量功德,度一切惡道,何以故? 是心勝一切聲聞、辟支佛,如《淨毘尼經》中,迦葉白佛言:「希有!世尊善說!`[菩薩=世尊【三宮】]`菩薩以是薩婆若`[多〔-〕【三宮】]`多心,能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我成就如是大功德,住如是大法,云何當畏墮`[於〔-〕【三宮】]`於惡道? 復作是念:「我無始已來,往來生死,墮諸惡道,受無量苦,不為自利,亦不利他。我今發無上大願,為欲自利,亦為利他。先來墮惡道,無所利益,今為利益眾生故,設墮惡道不應有畏。」 復次,實行菩薩發如是心:「假令我於阿鼻地獄一劫受苦,然後得出,能令一人生一善心;積集如是無量善心,堪任受化,令發三乘;如是教恒`[河〔-〕【三宮】,明註曰南藏無河字]`河沙等眾生聲聞乘,恒河沙等眾生辟支佛乘,恒河沙等眾生發大乘,然後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尚不應退沒,何況我今修集無量無邊功德,遠離惡道!」菩薩如是思惟,何得有惡道畏! 復次,如《叫喚地獄經》中說:「菩薩答魔言: 「『我以布施故,  墮在叫喚獄; 所受我施者,  皆生於天上。 若爾猶尚應,  常行於布施; 眾生在天上,  我受叫喚苦。』」 菩薩如是等種種因緣,能遮惡道畏。 「無有大眾畏」者:成就聞慧、思慧、修慧故,又離諸論過咎故,是菩薩建立語端,所說無失。能以因緣、譬喻結句不多不少無有疑惑。言無非義,無有諂誑。質直柔和,種種莊嚴。易解易持,義趣次序。能顯己事,能破他論。離四邪因,具四大因。如是等莊嚴言辭,大眾中說,無有所畏。 「無惡名畏、呵罵畏」者:不貪利養故,身、口、意行清淨故。 「無有繫閉桎梏、`[考=拷【三宮】]`考掠畏」者:無有罪故,慈愍一切眾生故,忍受一切眾苦惱故,依止業果報故,我先自作今還受報。 是菩薩以如是等因緣故,無有不活等畏。 復次,樂觀一切法無我,是故無一切怖畏。一切怖畏皆,從`[我見=自我【宮】]`我見生,我見皆是諸衰憂苦之`[根本=根本相【三宮】]`根本。是菩薩利智慧故,如實深入諸法實相故,則無有我。我無故,何從有怖畏? 問曰: 是菩薩云何無有我心? 答曰: 樂空法故;菩薩觀身,離我、我所故。如說: 我心因我所,  我所因我生; 是故我我所,  二性俱是空。 我則是主義,  我所是主物; 若無有主者,  主所物亦無。 若無主所物,  則亦無有主; 我即是我見,  我物我所見; 實觀故無我,  我無無非我。 因受生受者,  無受無受者; 離受者無受,  云何因受成? 若受者成受,  受則為不成; 以受不成故,  不能成受者。 以受者空故,  不得言是我; 以受是空故,  不得言我所。 是故我非我,  亦我亦非我, 非我非無我,  是皆為邪論。 我所非我所,  亦我非我所, 非我非我所,  是亦為邪論。 菩薩如是常樂修空、無我故,離諸怖畏。所以者何? 空、無我法,能離諸怖畏`[故=是故【三宮】]`故。 菩薩在歡喜地,有如是等相貌。 # 淨地品第四 `[淨地品=十住毘婆沙淨地品【三宮】]` 問曰: 菩薩已得初地,應云何修治? 答曰: 信力轉增上,  深行大悲心, 慈愍眾生類,  修善心無倦; 喜樂諸妙法,  常近善知識, 慚愧及恭敬,  柔軟和其心; 樂觀法無著,  一心求多聞, 不貪於利養,  離姦欺諂誑; 不污諸佛家,  不毀戒欺佛, 深樂薩婆若,  不動如大山; 常樂修習行,  轉上之妙法, 樂出世間法,  不樂世間法。 即治歡喜地,  難治而能治, 是故常一心,  勤行此諸法。 菩薩能成就,  如是上妙法, 是則為安住,  菩薩初地中。 菩薩以是二十七法,淨治初地。 「信力`[增上=轉增上【三宮】]`增上」者:信,名有所聞見,必受無疑。增上,名殊勝。 問曰: 有二種增上:一者、多,二者、勝。今說何者? 答曰: 此中二事俱說。菩薩入初地,得諸功德味故,信力轉增以是信力籌量諸佛功德,無量深妙能信受,是故此心亦多、亦勝。 「深行大悲」者:愍念眾生徹入骨髓故,名為深。 為一切眾生求佛道故,名為大。 「慈心」者:常求利事,安隱眾生。慈有三種,後當廣說。 「修善心無倦」者:善法,名可親近修習,能與愛果。修如是法時,心不懈墮。 善法因緣:名四攝法、十善道、六波羅蜜、菩薩十地等,及諸功德。 「喜樂妙法」者:常思惟、修習,深得法味,久則生樂。如人在花林,與愛色相娛樂。 「常近善知識」者:菩薩有四種善知識,後當廣說。此中善知識者,諸佛菩薩是。 常以正心親近,能令歡悅。 「慚愧」:名為喜羞恥。 「恭敬」:名念其功德,尊重其人。 「柔軟」:名其心和悅,同止安樂。 「樂觀法」者:法,名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空、無相、無作等。以正憶念,常觀此法。 「無著」者:著,名心歸趣;三有是眾生所歸。 有人言:「五欲、諸邪見,是所歸趣。何以故?眾生心常繫著故。菩薩利智,心無貪著。」 「一心」,名貴重佛法,心無餘`[想=心【宋】]`想。 「求多`[名〔-〕【三宮】]`名聞」者:佛說九部經,能盡推尋,修學明了,若少不盡。 「不貪利養」者:利,名得飲食、財物等;養,名恭敬禮拜、施設床座、迎來送去。菩薩應以是事施與眾生,不自貪著。 「姦欺」,名斗秤邪偽、衣物不真。 「諂」,名心不端直。 「誑」,名五邪命法:一名矯異,二名自親,三名激動,四名抑揚,五名因利求利。 「矯異」者:有人貪求利養故,若作阿練若著納衣、若常乞食、若一坐食、若常坐、若中後不飲漿,受如是等頭陀行,作是念:「他作是行,得供養恭敬,我作是行,或亦得之。」為利養故,改易威儀,名為矯異。 「自親」者:有人貪利養故,詣檀越家語言:「如我父母、兄弟、姊妹、親戚無異。若有所須,我能相與;欲有所作,我能為作;我不計遠近,能來問訊;我住此者,正相為耳。」為求供養,貪著檀越,能以口辭牽引人心,如是等名為自親。 「激動」者:有人不計貪罪,欲得財物,作得物相,如是言:「是鉢好、若衣好、若戶鉤好、若尼師`[4]檀=壇【三宮】*`檀好,若我得者,則能受用」。又言:「隨意能施,此人難得。」又至檀越家作是言:「汝家羹飯餅肉香美、衣服復好,常供養我,`[我〔-〕【三宮】]`我以親舊,必當見與。」如是示現貪相,是名激動。 「抑揚」者:有人貪利養故,語檀越言:「汝極慳惜,尚不能與父母、兄弟、姊妹、妻子、親戚,誰能得汝物者?」檀越愧恥,俛仰施與。又至餘家作是言:「汝有福德,受人身不空,阿羅漢常入出汝家,汝與坐,起語言。」作是念想:「檀越或生是心:更無餘人入出我家,必謂我。」是名為抑揚。 「因利求利」者:有人以衣、若鉢、`[僧=若僧【三宮】]`僧伽梨、若尼師`[*4-1]檀=壇【三宮】*`檀等資生之物,持示人言:「若王、王等及餘貴人,與我是物。」作是念:「檀越或能生心:彼諸王、貴人尚能供養,況我不與是人。」因以此利,更求餘利,故名因利求利。是故應當`[遠=進【宋元】]`遠離如此諂偽。 「不污諸佛家」者:何等為污諸佛家? 有人言:「若人發求無上道心已,後迴向聲聞、辟支佛道,不能住世繼三寶種,是名污諸佛家。」 是義不然!何以故?是人能度生死,又得諸無漏根、力、覺、道,亦是佛子,云何言污諸佛家?如經說:「佛告比丘:汝是我子,從我心生、口生,得法分者。」 又!聲聞人言:「諦、捨、滅、慧處,名諸佛家。」何以故?從是四事,出生諸佛故。若污此四法,名污諸佛家。是故,若人虛妄、慳貪、狂亂、愚癡,是污佛家。若正行此四,則不污諸佛家。 有人言:「六波羅蜜是諸佛家,從此生諸佛故;若違此六事,是污佛家。」 有人言:「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方便為父,是名諸佛家。以此二法出生諸佛,若違此法是污佛家。」 復次,偈中自說污、不污相,所謂「不毀戒」、「不欺佛」。若受佛戒,不能護持,則欺諸佛,是污佛家。何以故?受戒時生佛家中,破戒則欺諸佛,名污佛家。 問曰: 必定菩薩有破戒耶? 答曰: 不斷煩惱,是事可畏;未久入必定菩薩,或有破戒。如大勝佛法中`[說=謗【三宮】]`說「難陀故破戒」;我說此事,猶以為畏。但以經有此說,信佛語故,心則信受。若受戒不破,不欺諸佛,名為不污佛家。 復次,戒名三學——戒學、心學、慧學,破此學名污佛家;如法受戒,而後毀破,名為欺佛。如是二句,各有義趣。 「欺佛」者:空自發願,不如說行,欺誑眾生,是名欺佛。 復次,一切法中不如說行,名為欺佛。 「堅住薩婆若,不動如`[大=太【明】]`大山」者:是菩薩一切發願,求薩婆若,種種因緣,乃至大地獄苦,心不移動。如須彌山王,吹不可動。 「常修轉上法」者:從初發心常求索勝法,入初地中更修上法,如是展轉,心無厭足。 「樂出世間法,不樂世間`[法」者【磧乙三宮】,者【大】]`法」者: 世間法:名隨順世`[間〔-〕【三宮】]`間事,增長生死;六趣、三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諸煩惱、有漏業等。 出世間法:名隨所用法能出三界,所謂五根、五力、七覺、八道、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空、無相、無作解脫門戒律儀,多聞,無貪、恚、癡`[善根=根善【三】,根【宮】]`善根,厭離心,不放逸等。 是菩薩利根故,不樂世間虛妄法,但樂出世間真實法。 「即治歡喜地,難治而能治」者:治,名通達無礙。如人破竹,初節為難,餘者皆易。初地難治,治已,餘皆自易。何以故?菩薩在初地,勢力未足,善根未厚,修習善法未久故,眼等諸根猶隨諸塵,心未調伏,是故諸煩惱猶能為患。如人勢力未足,逆水則難。 又!此地中,魔及魔民多為障礙故,以方便力勤行精進,是故此地名為難治。 如是「信力轉增上」為首,「不樂世間法」為後,修此二十七法,治菩薩初歡喜地,是故說菩薩應常修行此法。 修行,名一心不放逸;常行、常觀,除諸過惡,故名為治。如人所行道路,治令清淨。 是諸法,不但修治初地,一切諸地皆以此法。 問曰: 汝已說`[得〔-〕【三宮】]`得初地方便及淨治法。菩薩云何安住而不退失? 答曰: 常行成就如是「信力轉增上」等法,名為安住初地。 菩提,名上道;薩埵,名深心。深樂菩提故,名為菩提薩埵。 復次,眾生,名薩埵,為眾生修集菩提故,名菩提薩埵。 「上法」者:信等法,能令人成佛`[道〔-〕【三宮】]`道故,名為上法。 # 釋願品第五 已說「入初地方便」及「淨治法」。菩薩因願故得入諸地,又成就信力增上等功德故,安住其地,今當分別此願。 願供養奉給,  恭敬一切佛; 願皆守護持,  一切諸佛法。 此是諸菩薩初願。 從初發心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其中間所有諸佛,盡當供養、奉給、恭敬。 供養,名「花香、瓔珞、幡蓋、燈明、起塔廟」等。 奉給,名「衣服、臥具、所須之物」。 恭敬,`[名=稱名【三宮】]`名「尊重、禮拜、迎來送去、合掌`[親侍=觀佛【宮】]`親侍」。 復次,以小乘法教化眾生名為供養;以辟支佛法教化眾生名為奉給;以大乘法教化眾生名為恭敬。 是第一願。 護持一切諸佛法者,菩薩作是念:「一切過去、未來、現在十方三世諸佛法,我應守護。」 問曰: 過去諸佛已滅,法亦隨滅;未來諸佛未出,法亦未有。尚無初轉法輪,何況餘法!云何當得守護?正可守護現在諸佛法,以諸佛現在故。 答曰: 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法,皆是一體一相。是故若守護一佛法,則為守護三世諸佛法,如《經》說:「佛告諸比丘:毘婆尸佛法,出家、受戒、著衣、持鉢、禪定、智慧、說法、教化,亦如我也。」 是故汝難不然! 是第二願也。 復次—— 諸佛從兜`[術=率【三宮】]`術,  退來在世間; 乃至教化訖,  永入無餘界。 處胎及生時,  出家趣道場, 降魔成佛道,  初轉妙法輪。 奉迎諸如來,  `[及=又【三宮】]`及於餘時中; 願我悉當得,  盡心而供養。 諸佛始從兜`[術=率【明宮】]`術天上,退下世間,終至無餘涅槃。於其中間入`[胎=胎中【三宮】]`胎時大設供養,`[及=乃至【三宮】]`及生時、出家趣道場、降魔王、成佛道、轉法輪,奉迎如來。 餘時者:現大神通,人天大會,廣度眾生;爾時當以華香、幡蓋、伎`[樂=藥【明】]`樂、歌頌、稱讚、出家受法、如說修行,以第一供養之具,供養諸佛。 是第三願。 復次—— 願教化眾生,  令悉入諸道。 教,名`[教=教化【三宮】]`教他以善法。 化,名遠離惡法。 我當以此二法,令無量阿僧祇眾生住聲聞、辟支佛道。 是第四願。 復次—— 願一切眾生,  成就佛菩提; 有人向聲聞,  辟支佛道者。 是人修集聲聞、辟支佛法,未入法位,我當教化,令趣佛道。 有人不向聲聞、辟支佛道,我當教化,令向無上佛道。 有人向無上佛道者,我當示教利喜,令其功德轉更增益。 如是教化一切眾生。 是第五願。 復次—— 願使一切法,  信解入平等。 一切法者,凡所有法: 度法、非度法。攝覺意法、非攝覺意法。助道法、非助道法。聖道所攝法、非聖道所攝法。應修法、不應修法。應近法、不應近法。應生法、不應生法。生法、不生法。現在法、非現在法。因緣生法、非因緣生法。因緣法、非因緣法。從思惟生法、不從思惟生法。麁法、細法。受法、不受法。內法、外法。內入所攝法、非內入所攝法。外入所攝法、非外入所攝法。五陰所攝法、非五陰所攝法。五受陰所攝法、非五受陰所攝法。四諦所攝法、非四諦所攝法。助世法、非助世法。依貪法、依出法。顛倒法、非顛倒法。變法、非變法。悔法、非悔法。大法、小法。受處法、非受處法。可斷法、不可斷法。知見法、`[1]不=非【三宮】*`不知見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繫法、無繫法。有淨法、無淨法。有上法、無上法。有覺法、無覺法。有觀法、無觀法。可喜法、`[*1]`不可喜法。相應法、不相應法。有分別法、無分別法。行法、無行法。有緣法、無緣法。有次第法、無次第法。可見法、不可見法。有對法、無對法。可見有對法、不可見無對法。有相法、無相法。可行法、不可行法。有為法、無為法。險法、非險法。有本法、無本法。有出法、無出法。眾生法、非眾生法。苦者法、非苦者法。惱法、非惱法。有法、非有法。逆法、非逆法。樂報法、非樂報法。苦報法、非苦報法。憶生法、非憶生法。智首行法、非智首行法。信首行法、非信首行法。思惟首行法、非思惟首行法。願首行法、非願首行法。色法、非色法。教法、非教法。變化法、非變化法。如意遊行法、非如意遊行法。欲本法、非欲本法。因善法、非因善法。因善根法、非因善根法。定法、非定法。身法、非身法。口法、非口法。意法、非意法。有對觸生法、非有對觸生法。意觸生法、非意觸生法。惡法、非惡法。善法、非善法。能生法、非能生法。念念滅法、非念念滅法。攝聚法、非攝聚法。明分法、非明分法。因法、非因法。緣法、非緣法。因緣法、非因緣法。因生法、非因生法。有因法、非有因法。一法、異法。滅法、非滅法。攝根法、非攝根法。共心法、非共心法。心法、非心法。心數法、非心數法。共觸五法、非共觸五法。共得十六法、非共得十六法。細法、麁法。迴向法、非迴向法。善法、不善法、無記法。見諦所斷法、思惟所斷法、不斷法。學法、無學法、非學非無學法。——等無量千萬種諸法,皆令入空、無相、無作門,平等無二,以信解力故。 是第六願。`[〔-〕【三宮】,復次【大】]`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二 ☗s3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三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 釋願品之餘 `[餘=餘復次【三】]` `[品=品第五【明】]` `[釋願品之餘=復次【宮】]` `[復次——【CB】,〔-〕【大】]`復次—— 願淨佛土故  滅除諸雜惡 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命、飲酒等,有如是惡;名為不淨。 復次,國土中有地獄、畜生、餓鬼等諸惡道,名為不淨。 復次,眾生無信、懈怠、亂心、愚癡、諂曲、慳嫉、忿恨重、邪見、慢、憍慢、大慢、我慢、邪慢、矯異、自親、激動、抑揚、因利求利、貴於世樂、放逸自恣、多欲、惡欲、邪貪、邪婬、不識父母、沙門、婆羅門、不忍辱、破威儀、難與語、邪覺觀、貪欲、瞋恚、睡眠、調戲、`[疑=疑悔【三宮】]`疑所覆蔽,名為不淨。 復次,惡鳥獸、多怨賊,無水漿、飢饉災疫,人畏、非人畏,內反逆、`[外=外多【三宮】]`外賊寇,若多雨、若亢旱、諸衰惱、小劫盡諸苦惱等,名為不淨。 復次,眾生短命、惡色無力、多諸憂苦,少膽幹、多疾病,少威力、少眷屬、惡眷屬、易壞眷屬,小居家、儜劣、邪出家,名為不淨。 復次,僧佉、`[榆【大磧】,揄【麗】]`榆伽、`[8]憂=優【三宮】*`憂樓迦王、那波羅他、毘佉那、`[蓱莎=瓶沙【三宮】]`蓱莎王、那吉略仙人、象仙人、斷婬人、上弟子行者、放羊者、大心者、忍辱者、喬曇摩、鳩蘭陀磨、活人者、度人者、`[緣=經【宋元宮】]`緣水者、婆羅沙伽那、頗羅墮闍、著衣者、無衣者、韋索衣者、皮衣者、草衣者、著下衣者、角鵄毛衣者、木皮衣者、三洗者、隨順者、事梵王者、事究摩羅者、事毘舍闍者、事金翅鳥者、事乾闥婆者、事閻羅王者、事毘沙門王者、事密迹神者、事浮陀神者、事龍者、裸形沙門、白衣沙門、染衣沙門、末`[伽【麗】,迦【大】(cf. K16n0584_p0686a13)]`伽梨沙門、毘羅哆子者、迦旃延`[尼子=尼揵子【宋元宮】,尼犍子【明】]`尼子者、薩耆遮子者、持牛戒者、鹿戒者、狗戒者、馬戒者、象戒者、乞戒者、究摩羅戒者、諸天戒者、上戒者、婬欲戒者、淨潔戒者、`[明註曰火南藏作失]`火戒者、說色滅涅槃者、說聲滅涅槃者、說香滅涅槃者、說味滅涅槃者、說觸滅涅槃者、說覺觀滅涅槃者、說`[喜=苦【三宮】]`喜滅涅槃者、說苦樂滅涅槃者、水衣為鬘者、水淨者、食淨者、生淨者、執杵臼者、打石者、喜洗者、浮沒者、空地住者、臥刺蕀者、世性者、大者、我者、色等者、聲等者、香等者、味等者、觸等者、地知者、水知者、火知者、風知者、虛空知者、和合知者、變知者、眼知者、耳知者、鼻知者、舌知者、身知者、意知者、神知者。如是等在家、出家,種種邪見、邪行,名為不淨。 復次,其地高下,坑坎`[埠=塠【明】]`埠阜,榛叢刺蕀,多所妨`[閡=礙【三宮】]`閡;塵土坌穢,泥潦臼陷,惡山巉巖,屈曲隈障;重嶺隔塞,峻峭難上,鹹鹵乾燥,沙礫瓦石;眾果少味,色香不具,藥草不良,勢力薄少;`[少〔-〕【三宮】]`少有妙色、聲、香、味、觸;園林樓閣、流水浴池、小山土嶺、登緣遠望,娛樂之處,皆悉尠少;郡縣聚落,不相接近,地多丘荒,人民希少;多`[見=是【宮】]`見無福、貧窮、下劣諸城;宰牧、大官、貴人、諸賈、客主,巧匠、工師、學讀之人,亦復甚`[少=少飲食【三宮】]`少;衣服、臥具、醫藥,便身之具,甚為難得,雖得非妙。名為不淨。 不淨略說有二種:一、以眾生因緣,二、以行業因緣。 眾生因緣者,眾生過惡故。 行業因緣者,諸行過惡故。 此二事上已說。 轉此二事,則有眾生功德,行業功德。 此二功德名為淨土,是淨國土,當知隨諸菩薩本願因緣。 諸菩薩能行種種大精進故,所願無量不可說盡,是故今但略說,開示事端。 其餘諸事,應如是知。 略說淨土相,所謂: `[菩薩〔-〕【三宮】]`菩薩善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功德力,法具足,聲聞具足,菩提樹具足,世界莊嚴,眾生善利,可度者多,大眾集會,佛力具足。 善得菩提者,以十事莊嚴:一、離諸苦行,二、無厭劣心,三、速疾得,四、無求外道師,五、菩薩具足,六、無有魔怨,七、無諸留難,八、諸天大會,九、希有事具足,十、時具足。 離諸苦行者:若菩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家,不行諸苦行,所謂:若四日、若六日、若八日、若半月、若一月,乃至食一麻、一米、一果;或但飲水,或但服氣。不以如是苦行求道,安坐道場,而成佛道。 無厭劣心者:若菩薩少得厭離心,即時出家。 速疾得者:若菩薩出家已,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求外道師者:若菩薩出家已,時有外道大師有名稱者,不往諮求:「汝等說何法?論何事?以何為利?」亦不於四方求索。 菩薩具足者:菩薩欲成佛道時,三千大千世界中諸菩薩,及他方諸菩薩,各持供養,具來圍繞已。待佛成道,放大光明,各共供養,從佛聞法,皆是不退轉、一生補處。 無魔怨者:若菩薩垂成佛時,無有魔軍能來破者。 無諸留難者:菩薩垂成佛時,乃至無有毫釐煩惱來入其心。 `[諸=於【三宮】]`諸大眾集會者:若菩薩垂成佛時,四天王諸天、忉利諸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乃至阿迦膩吒天;諸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一切諸神。十方無量世界,各持第一上妙供養之具來供養菩薩,名為大眾集會。又聲聞人言:十世界諸天盡來,名為諸天大會。 希有行具足者:若菩薩得佛時,地六種震動。十方無量三千大千世界,諸魔王宮殿,皆變壞、無色,光不復現。無量須彌山皆悉動搖,無量大海皆悉振蕩,一切世界出非時華、雨栴檀末香及諸天名`[華=華等【三宮】]`華;諸希有事。 時具足者:時無疾疫、飢饉、刀兵、流離、逃迸。雨澤隨時,無諸災`[橫=蝗【三宮】]`橫。諸國王等,如法治化,人民安樂,壽命延長。無有怨賊、諸惡鳥獸、毒虫、鬼神惱害眾生。 佛功德力者,一切去、來、今佛威力、功德、智慧、無量深法,等無差別,但隨諸佛本願因緣,或有壽命無量;或有見者即得必定,聞名者亦得必定,女人見者即成男子身,若聞名者亦轉女身;或有聞名者即得往生;或有無量光明,眾生遇者離諸障蓋;或以光明即入必定;或以光明滅一切苦惱。 無量壽命者:壽命無量劫,過諸算數——一劫、百劫、千劫、萬劫、億劫、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如是久住,為利益憐愍眾生故。一切諸佛雖力能無量壽,以本願故,有久住世者,有不久住者。 見時得入必定者:有眾生見佛,即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惟越致地,何以故?是諸眾生見佛身者心大歡喜、清淨悅樂,其心即攝得如是菩薩三昧。以是三昧力通達諸法實相,能直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必定地。是諸眾生長夜深心,種見佛入必定善根,以大悲心為首善妙清淨,為通達一切佛法故,為度一切眾生故,是善根成就時至,是故得值此佛。又以諸佛本願因緣,二事和合故,此事得成。 聞佛名入必定者:佛有本願,若聞我名者即入必定;如見佛,聞亦如是。 女人`[見=見佛【三宮】]`見得轉女形者:若有一心求轉女形,深自厭患,有信解力,誓願男身。如是女人,得見佛者,即轉女形。若女人無有如是業因緣,又女身業未盡,不得值如是佛。 女人聞佛名轉女形者:此事因緣,如見`[佛=佛經【三宮】]`佛中說。 聞佛名得往生者:若人信解力多,諸善根成就,業障礙已盡,如是之人得聞佛名。又是諸佛本願因緣,便得往生。 無量光明者:一切佛光明所炤,隨意遠近。此說無量者,是其常光。 常光明,不`[可=可以【三宮】]`可由旬里數以為限量。遍滿東方若干百千萬億由旬,不可得量;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但知其無量,而莫知邊際。 遇光明得除諸蓋者:是諸佛本願力所致,貪欲、瞋恚、睡眠、調悔、`[疑=礙【宮】]`疑,除此障蓋,眾生遇光即能念佛;念佛因緣故念法,念法故諸蓋得除。 光明觸身,苦惱皆滅者:若眾生墮地獄、畜生、餓鬼、非人`[之=趣【三宮】]`之中,多諸苦惱。以佛本願、神通之力,光觸其身,即得離苦。 法具足者:一切諸佛法悉皆具足,無有具足、不具足者,諸佛說法同故,法俱具足。但以本願因緣故,差別不同,或有久住、不久住耳!何謂法具足?法有略說、有廣說、有略廣說。有具足聲聞乘、有具足辟支佛乘、有具足大乘。以諸神通力守護,令不為外道所壞,不為諸魔所破,久住於世。 略說者:以少言辭,包含多義,利根之人,聞則開悟。 廣說者:於一事、一義種種因緣,為諸鈍根、樂分別者,敷演解說。 若略廣說者:亦以一言,包舉廣義。又亦種種,演散一義。 有具足聲聞乘、具足辟支佛乘、具足大乘者:此義後當說。 神力護法者:以佛神力護念是法,以諸佛印印之。 諸佛印者,所謂四大因,離四黑因。 不為外道所壞者:一切沙門、婆羅門、外道論師,所有邪見說生、滅、味、患、出。又覺一切善、說破壞因緣。 不為一切魔所壞者:諸佛有無量無邊功德,智慧方便,神通力故;魔雖有力,而不能壞。又諸菩薩力故,魔不能壞。 法久住者:若一劫,若減一劫。若`[過=過是【三宮】]`過數百劫、千劫、萬劫、十萬劫、百萬劫、千萬劫、萬萬劫、無量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乃至無量無邊劫。 聲聞具足者:一切諸佛悉皆具足聲聞僧,但諸佛本願因緣故,有少、多差別。何謂具足?所謂:如來聲聞眾,具足持戒、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同等清淨,悉是利根,`[益=利益者【三宮】]`益諸菩薩,形色嚴淨。 具足持戒者:遠離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飲酒、邪命等諸惡法。又毘尼所制皆悉遠離,又能成就無漏戒故。 具足禪定者: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解脫、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入等,及得無漏諸禪定故。 具足智慧者:成就四種智慧。 從多聞生、從思惟生、從修集生、從先世業因緣果報生。 具足解脫者:於一切煩惱得解脫,又於一切障`[閡=礙【三宮】下同]`閡得解脫。 具足解脫知見者:知名識其事,見名明了其事,於解脫中了了知見無疑。又知名盡智;見名見四諦。 同等者:諸入須陀洹果,悉皆同等,乃至阿羅漢亦如是。 清淨者:成就三種清淨,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 利智者:但聞少語能廣解了通達義趣;略能作廣廣能作略,義理微隱能令易解。 利益菩薩者:念諸菩薩乃至初發心者亦不輕慢,深愛敬故,常開示善惡為說佛道方便因緣。 形色嚴淨者:身體姝美姿容具足,兼有相好見者歡`[喜=悅【三宮】]`喜。如辟支佛,行來進止,坐臥`[寐寤=寤寐【三宮】]`寐寤,飲食澡浴,著衣持鉢,威儀庠序無所闕少。若人見者,心則清淨。 菩提樹具足者:所有大樹——娑羅樹、多羅樹、提羅迦樹、多摩羅樹、婆求羅樹、瞻蔔樹、阿輸迦樹、娑呵迦羅樹、分那摩樹、`[那摩樹〔-〕【三宮】]`那摩樹、那迦樹、尸`[利=梨【三宮】]`利沙樹、涅劬陀樹、阿輸陀樹、波勒叉樹、`[*8-1]憂=優【三宮】*`憂曇鉢羅樹等。於此諸大樹中隨取一樹,在平地者,高廣具足;根、莖、枝、葉滋潤茂盛,華色鮮明無有傷缺。其樹舉高五十由旬,端直平澤,無有`[盤=槃【宋元宮】]`盤節;皮膚細軟,色白鮮淨;無有刺閡,內不朽腐。又不空中`[虫蝎=不為虫蝎之所【三宮】]`虫蝎傷齧。其根深固連編相次。其華嚴飾如鬘瓔珞。枝葉`[蔚=欝【三宮】]`蔚茂猶如圓蓋。次第分布功殊人造。其葉青鮮猶如寶色,枝無絞戾萎黃枯葉,無有虫`[蟻=蛾【三宮】]`蟻蚊蚋虻蟻。其下清淨布諸金沙,種種光明周匝炤燿,栴檀香水以灑其地,平坦柔軟清涼快樂,牛頭栴檀細末布上。諸天常雨曼陀羅華,燒黑沈香芬馨流溢,五色天繒參羅垂列,清風微動猗靡隨順,鳥獸遊側寂然無聲。其樹左右天常雨華,眾妙雜色自然間錯,垂以為`[瓔=纓【三宮】]`瓔猶如龍身,身上往往懸以金色華貫,四面大枝垂寶羅網。眾寶莊嚴猶紫金山,`[巍=諸【明】]`巍巍姝妙如帝釋幢。斯由菩薩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集善行功德所致。種種妙寶化為師子王,四師子頂上有`[[-]【麗】,廣【大】(cf. K16n0584_p0689a15)]`大寶床敷諸天繒。四天王天、忉利諸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乃至阿迦膩吒天,乘琉璃、`[車𤦲馬=硨磲瑪【三宮】]`車𤦲、馬瑙、大青寶、帝青寶、金剛、`[頗梨=玻𭹳【三宮】]`頗梨眾寶宮殿,其色無比光明遠炤,俱集寶樹圍繞供養。又十方無量世界諸菩薩`[眾=眾俱【三宮】]`眾隨本所願備諸供具,雨眾寶物花香幡蓋種種伎樂等。是名具足菩提樹。 世間莊嚴者:菩薩觀察十方清淨國土最上妙者而發大願:`[我=我當【三宮】]`我修集功德所得國土,復勝於此,第一無比。 眾生善利者:眾生端正,無諸疾患,無有老病,`[壽=壽命【三宮】]`壽無量阿僧祇劫,悉皆化生,身無眾穢,具足三十二相,光明無量,煩惱微薄,易可化度。 可度具足者:一坐說法,恒河沙眾生同時得度,自有餘佛演說法時度一人二人,是諸眾生宿種善根,結使微薄聞說即悟。 大眾集會者:有佛大會滿一由旬,或十由旬,有百千萬億由旬,有滿三千大千世界。此中大集會者:十方恒河沙世界以為大會;又其會中但是福德之人,及諸天八部,初地菩薩乃至十住悉共`[來=集【三宮】]`來會,唯除諸佛。 佛力具足者:諸佛所行四十不共法,是一一法所行處,一切無量無邊。 是第七願。 復次—— 俱行於一事,  願無有怨競。 若菩薩所作福德,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若諦、捨、滅、慧四功德處,若因諸大願,求佛道時應作是願:「若有餘人同我行此六波羅蜜、四功德處,求佛道者,願我以此福德因緣,不於餘人而生怨競,何以故?同行一事。」諸有智者說有怨相,世間亦復現有此事。除此過故,發是大願。 是第八願。 復次—— 願行菩薩道,  轉不退轉輪, 令除諸煩惱,  得入信清淨。 輪者,法輪。 不退轉者,無人能壞。 菩薩應如是發願:「我當如說行道,必轉不退法輪,轉此法輪除諸眾生三毒煩惱。轉捨生死入佛法眾,苦、集、滅、道中使得清淨。」 是第九願。 復次—— 願一切世界,  皆示成菩提。 隨諸世界應有佛事處,盡於其中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安樂一切眾生故,滅度一切眾生故,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故`[獨=濁【宮】]`獨說;其餘入胎、出胎、生長在家、出家受戒苦行、降伏魔眾、梵王勸請、及轉法輪,大眾集會廣度眾生,現大神力示大滅度。如此諸事悉皆如是應作。 是知有如是無量力,能利無量無邊眾生,不應但於一國示成佛道。 有人言:「於一佛國所有四天下,諸閻浮提是一佛土,過此`[已=以【三宮】]`已外唯佛能知。」而實不爾。 是第十願。 復次—— 如是諸菩薩,  十大願為首, 廣大如虛空,  盡於未來際; 及餘無量願,  亦各分別說。 願名:心所貪樂,求欲必成。 十者:有十種門。 廣大如虛空者:願所緣方,如所有虛空處;願亦如是。 盡未來際者:願時所住,盡一切眾生未來生死際。 有人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未來世生死際,若諸佛入無餘涅槃是生死後際。菩薩志願無盡,而實成佛則止,一切十方世界諸大菩薩,皆有是願。 餘無量願者:諸菩薩成就無量、希有功德故,諸所有願,不可盡說。 復次—— 菩薩發如是,  十大願究竟。 是十大願,有十究竟事。何等為十? 答曰: 眾生性、世性,  虛空性、法性, 涅槃、佛生性,  諸佛智性竟, 一切心所緣,  諸佛行處智, 世間法智轉,  是名十究竟。 初、眾生性竟,二、世間性竟,三、虛空性竟,四、法性`[性〔-〕【三宮】]`性竟,五、涅槃性竟,六、佛生性竟,七、諸佛智性竟,八、一切心所緣竟,九、諸佛行處智竟,十、世間法智轉竟;是名十究竟。 問曰: 汝言「竟」,何者為「竟」?此義應分別。 答曰: 眾生性若竟,  我願亦復竟; 如眾生等竟,  如是諸願竟。 竟義名無竟,  我善根無竟。 眾生性竟者:若眾生都盡滅,我願便應息;隨世間性盡、虛空性盡、諸法性盡、涅槃性盡、諸佛生性盡、`[諸佛【磧乙三宮】,諸【大】]`諸佛智性盡、一切眾生心所緣性盡、入佛法智性盡、世間轉、法轉、智轉盡,我此十願爾乃盡息;但是眾生性等十事實不盡,我是福德善根亦不盡、不息。 不息義者: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過諸算數名為不息。 如此三千大千世界、十方無量、無邊過諸算數故,名為世間無邊。 是諸世界中,三界六趣眾生無邊故,名為眾生性無邊。 是一切世界中,內外二種虛空性無邊故,名為虛空性無邊。 是諸世界中,欲、色、無色,無漏性所攝有為法無邊故,名為法性無邊。 若一切眾生滅度,涅槃性不增不減,是故涅槃性無邊。 若過去十方諸佛無量、無邊,今現在十方諸佛亦無量、無邊,未來十方世界諸佛亦無量、無邊。是故佛`[生=出【宋元宮】]`生性無邊。 諸佛智`[無【大磧】,旡【麗】]`無量、不可稱、不可量,無等、無等等、無對、無比故;諸佛智性亦無量、無邊,如佛告阿難:「是聲聞人、諸佛智無量。」是故諸佛智性無量、無邊。 於過去世一一眾生無量、無邊心,是諸心皆有緣生,未來世亦如是,現在世一切眾生心亦無量、無邊皆有緣生;是故心所緣亦無量、無邊。 諸佛力略說有四十不共法。是四十不共法,一一法行處無量、無邊。 行處無量、無邊故,智亦無量、無邊,是故說佛行處智無量、無邊。 世間轉、法轉、智轉者:轉名「以此法,有所轉。」 世間者:世間有二種:國土世間、眾生世間。此中說眾生世間。諸佛及諸菩薩,以無量、無邊方便力引導眾生。 法轉者:以無量、無邊善根福德,攝取諸佛法。 智轉者:無量諸善法、六波羅蜜、十地等攝取佛智,是故智`[轉=轉無量【三宮】]`轉無邊。 此三同轉故,合為一願。 是菩薩一一願牢堅故,成是十無盡願。 方如虛空,時如未來際。如是以略說、廣說,解是十願究竟。 # 發菩提心品第六 問曰: 初發心是諸願根本,云何為初發心? 答曰: 初發菩提心,  或三四因緣。 眾生初發菩提心,或以三因緣,或以四因緣,如是和合有七因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問曰: 何等為七? 答曰: 一者諸如來,  令發菩提心; 二見法欲壞,  守護故發心; 三於眾生中,  大悲而發心; 四或有菩薩,  教發菩提心; 五見菩薩行,  亦隨而發心; 或因布施已,  而發菩提心; 或見佛身相,  歡喜而發心; 以是七因緣,  而發菩提心。 佛令發心者:佛以佛眼觀眾生,知其善根淳熟,堪任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人者,佛教令發心,作是言:「善男子來!今可發心當度苦惱眾生。」 或復有人生在惡世,見法欲壞,為守護故,發心作是念:「咄哉!從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來,唯有一人,二處行,出三界,四聖諦大導師,知五種法藏,脫於六道,有七種正法大寶,深行八解脫,以九部經教化,有十大力,說十一種功德,善轉十二因緣相續,說十三助聖道法,有十四覺意大寶,除十五種貪欲,并得十六心無礙解脫,出十六地獄眾生,及身十七具足,十八不共法,善分別十九住果人,善知分別學人、阿羅漢、辟支佛、諸佛,二十根是。」 大悲心者:是大將主、大眾主、大醫王、大導師、大船師,久乃得是法;行難行苦行,乃得是法。而今欲壞,我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厚種善根得成佛道,令法久住無數阿僧祇劫。又行菩薩道時,護持無量諸佛法故勤行精進。 或復有人見眾生苦惱可愍,無救、無歸,無所依止,流轉生死險難惡道。有大怨賊諸惡虫獸,生死恐怖諸惡鬼等。常有憂悲苦惱刺蕀,恩愛別離怨會深坑。喜樂之水甚為難得,大寒大熱獨行其中。曠絕無蔭,難得度脫,眾生於中多諸怖畏,無有救護將導之者。見如是眾生,入此生死險惡道中,受諸苦惱,以大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言:「我當為無救作救、無歸作歸、無依作依。我得度已當度眾生,我得脫已當脫眾生,我得安已當安眾生。」 復有人但從人聞,以信樂心等發無上道心,作是念:「我`[當=常【三宮】]`當修善法不斷絕故,或墮必定得無生法忍。集諸`[福=功【三宮】]`福德善根淳熟故,或值諸佛或值大菩薩,能知眾生諸根利鈍,深心本末,性欲差別,善知方便,為般若波羅蜜所護,能作佛事者知我發願,善根成熟故令住必定。若無生`[法忍=忍法【三宮】]`法忍,是諸菩薩在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如佛善知眾生心力,教令發心;不以但有信樂力等教令發心。」 復有人見餘菩薩行道,修諸善根,大悲所護,具足方便,教化眾生。不惜身命,多所利益。廣博多聞,世間奇特人中標勝。疲苦眾生為作蔭覆。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慚愧、質直、柔軟、調和。其心清淨深樂善法,見如是人而作是念:「是人所行我亦應行,所修願行我亦應修;我為得是法故,當發是願。」作是念已,發無上道心。 復有人行大布施,施佛及僧;或但施佛以飲食、衣服等。是人因是布施,念過去諸菩薩能行施者,韋藍摩、韋首多羅、薩婆檀、尸毘王等,即發菩提心:「以此施福,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有人若見若聞佛三十二相——足下平、手足輪、指網縵、手足柔軟、七處滿、纖長指、足跟廣、身𦟛直、足趺高平、毛上旋、伊泥`[𨄔【CB】,𬧅【大】]`𨄔、臂長過膝、陰馬藏、身金色、皮軟薄、一一孔一毛生、眉間白毫、上身如師子、肩圓大、腋下滿、得知妙味、身方如尼拘樓陀樹、頂有肉髻、廣長舌、梵音聲、師子頰、四十齒、齊白、密緻、眼睛紺青色、𥇒如牛王等相,心則歡喜作是念:「我亦當得如是相,如是相人所得諸法我亦當得,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以是七因緣發菩提心。 問曰: 汝說七因緣發菩`[提【麗】,薩【大】(cf. K16n0584_p0692a16)]`提心為皆當成?有成、有不成? 答曰: 是不必盡成,或有成、有不成。 問曰: 若爾者應解說。 答曰: 於七發心中,  佛教令發心, 護法故發心,  憐愍故發心。 如是三心者,  必定得成就; 其餘四心者,  不必皆成就。 是七心中,佛觀其根本,教令發心必得成,以不空言故。 若為尊重佛法為欲守護,若於眾生有大悲心,如是三心必得成就;根本深故! 餘菩薩教令發心、見菩薩所行發心、因大布施發心、若見若聞佛相發心,是四心多不成,或有成者;根本微弱故。`[不分卷【三宮】]`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三 ☗s4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四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 調伏心品第七 `[不分卷【三宮】]` 問曰: 如上品說:「三發心必成,餘四不必成。」云何為成?云何不成? 答曰: 若菩薩發菩提心,行失菩提心法,是則不成;若行不失菩提心法,是則必成。 是故偈說: 菩薩應遠離,  失菩提心法; 應一心修行,  不失菩提法。 「遠離」,名除滅惡法,不令入心;若入,疾滅。 「失」,名若今世、若後世忘菩提心,不復隨順修行——應遠離如是法。 若不失菩提法、不忘菩提心,應常一心勤行。 問曰: 何等法失菩提心? 答曰: 一、不敬重法,  二、有憍慢心, 三、妄語無實,  四、不敬知識。 有是四法者,若於今世死時、若次後世,則忘失菩提心,不能自知我是菩薩,不復`[發〔-〕【三宮】]`發願,菩薩行法不復在前。 不恭敬法者:法,名諸佛所說上、中、下乘。取要言之,是諸佛如來所用教法。於此法中不恭敬、供養、尊重、讚歎;不生希有想、難得想、寶物想、滿願想,是法能失菩提心。 慢心者:自高其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空、無相、無願,若無生忍法,若六波羅蜜,若菩薩十地,如是等及諸餘從修生者,於此法中未得謂得。 妄語者:有屬突吉羅,有屬波夜提,有屬偷蘭遮,有屬僧伽婆尸沙,有屬波羅夷。 或有人言:有第六妄語,是妄語心生懺悔。 上五妄語,初輕後重;第六者最輕。 屬波羅夷者:自無過人法,若口言,若形示,趣以方便,現有此德。 屬僧伽婆尸沙者:若口言,若形示,於彼比丘四事中,以一一有根、無根事謗。 屬偷蘭遮者:欲以有根、無根事謗而說不成。 屬波夜提者:以無根僧伽婆尸沙事謗。 屬突吉羅者:除入四種罪,餘妄語是。 自心除滅者:若說戒時,自知有小罪,不得`[向=尚【元】,明註曰向南藏作尚]`向他說,即自心悔。 問曰: 是妄語者但在比丘,不在白衣。而此論通在家、出家? 答曰: 凡知事實爾,而異知說者,此論中說是總相妄語,以有眾生分別故、事分別故、時分別故、五眾罪分別故、住處分別故,則有輕重。雖輕妄語,習久則`[重=重重【三宮】]`重,能失`[菩提=菩薩【明】]`菩提心。 眾生分別者:斷善根、邪見者,及餘深煩惱者,是則為重。 事分別者:若說過人法、破僧是。 時分別者:出家人妄語,則重。 五眾罪分別者:如波羅夷、僧伽婆尸沙罪則重。 住處分別者:僧中妄語,若證時則重。 不恭敬善知識者:不生恭敬、畏難想。 多行此四法,則失菩提心。 問曰: 但是四法能失菩提心?更有餘法? 答曰: 悋惜最要法,  貪樂於小乘, 謗毀諸菩薩,  輕賤坐禪者。 悋惜要法者:師所知甚深難得之義,多所利者貪著利養,恐與己等故,祕惜不說。 貪樂小乘者:不得大乘滋味故,貪樂二乘。 謗諸菩薩者:無罪而言有罪,名為謗。「菩薩」義先已說。此人無過而妄加其罪,若實有罪而論說者,此雖有罪,比前為輕。何以故?《經》說:「諸菩薩若實有罪,若無有罪,皆不應說。」 輕賤坐禪者:若在家、出家,為斷諸煩惱故,勤行精進,`[為=若【三宮】]`為遮一切煩惱,集助佛道法。此人或不善論議、或無才辯、或無重威德,無`[智=知【三宮】]`智之人而輕賤之,則得重罪。 復次,`[若於乃至等二十字宋元明宮四本俱作五言四句偈]`若於善知識,其心懷結恨,亦有諂曲心,貪諸利養等。 善知識義:先已說。 於此教化說法者生嫌恨心,如嫌父母,得重罪。 諂者,心佞媚。 曲者,身、口業現有所作。 貪利養等者,貪著利、樂、稱譽。以此法壞質直心故,不能深起善根;如惡色染衣,更不受好色。 復次—— 不覺諸魔事,  菩提心劣弱; 業障及法障,  亦失菩提心。 不覺魔事者:若不知諸魔事,則不能制伏;若不制伏,則失菩提心。 問曰: 何等是諸魔事? 答曰: 說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波羅蜜時,及說大乘所攝深義時,不疾樂說。 若樂說,於其中間,餘緣散亂。若書讀、解說、論議、聽受等,慠慢自大,其心散亂,緣想餘事,妄念戲笑。 互相譏論,兩不和合,不能通達實義,從座而去,作是念:「我於此中,無有受記,心不清淨。亦不說我城邑、聚落、居家生處。」是故不欲聞法,不得滋味,從座而去。 捨大乘所說諸波羅蜜,及於聲聞、辟支佛自調度經中求薩婆若。 若書讀、解說、聽受等時,欲樂說餘種種事,破散般若波羅蜜。所謂說方國聚落、城邑園林、`[帥=師【三宮】]`帥事賊事、兵甲器仗、憎愛苦樂、父母兄弟、男女妻子、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心則散亂,失般若波羅蜜。 又說:貪恚癡、怨家親屬、好時惡時、歌舞伎樂、憂愁戲笑、經書文頌、往世古事、國`[主=王【元】]`主帝王、地水火風、五欲富貴、及利養等世間諸事,令心喜悅。 若魔化作比丘、比丘尼形,以聲聞、辟支佛經因緣令得,而作是言:「汝應習學是經,捨本所習。」 聽法之人,不樂聽受;說法者,其心懈怠,各有餘緣。 聽者須法,而說者欲至餘方。說者樂說,而聽者欲至餘方。 說者多欲,貪諸利養;聽者無有與心。 聽者信心,樂欲聞法,而說者不樂為說。說者樂說,聽者不樂。 或時有說:「地獄諸苦,不如此身盡苦,早取涅槃,是最為利。」 說:「畜生無量苦惱,餓鬼、阿修羅種種過惡。」 說:「諸生死多有憂患,汝於此身,早取涅槃,是最為利。」 又稱讚世間尊貴富樂,稱讚色、無色界功德快善,生此中者,是為大利。 稱讚須陀洹乃至阿羅漢果功德之利:「汝於此身證此諸果,是汝大利。」 `[又=或【三宮】]`又說法者樂於眷屬,聽法者不欲隨從。 說法者欲至飢亂不安隱國土,語聽者言:「汝今何用隨我至此諸國。」即生厭懈,而不隨逐。 說法者貴敬檀越,數行問訊,使聽法者不得聽受。 於深法中令生疑惑:「此非諸佛所說經法,我所說者是佛經法。若菩薩能行是法,得證實際。」 如是等,種種因緣,兩不和合。當知是等,悉是魔事。 取要言之,於一切善法有障`[閡=礙【三宮】]`閡者,皆是魔事。 菩提心劣弱者:諸煩惱有力故,道心劣弱,無有勢力,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志願永絕。 業障者:`[雖【磧乙三宮】,誰【大】]`雖有種種業障?此中說能令求大乘人退轉者是。 法障者:樂行不善法。惡空、無相、無願及諸波羅蜜等諸深妙法。 如是四法能失菩提心。 復次—— 許施師而誑,  其罪甚深重; 人無有疑悔,  強令生疑悔; 信樂大乘者,  `[深=餘【宮】]`深加重瞋恚, 呵罵說惡名,  處處廣流布; 於諸共事中,  心多行諂曲。 如此四黑法,  則失菩提心。 施師不與者:應施師物,若許、若未許,而後不與。若與,非時與、非處與、不如法與——此是世間外道法。佛法中從師得經法,若有財物,供養法故,則以與師,若無無咎。 無有疑悔,令生疑悔者:此人實不破戒,有少罪相而言大罪;若破正命威儀、若破正見,皆令生疑悔。 瞋大乘人者:有人乘大乘、無上乘、如來乘、大人乘、一切智人乘,乃至初發心者,於此人中,深生瞋恚,呵罵譏`[論=謗【三宮】]`論,說其惡名,令廣流布。 共事諂曲心者:於和`[上=尚【明】]`上、阿闍梨、諸善知識所,不以直心親近,習行曲心故。乃至未曾所識,亦行諂曲。 四黑法者:「黑」,名垢穢不淨,能失菩提心。如說: 轉此五四法,  世世`[修善=善修【三宮】]`修善行; 如是則不失,  無上菩提心。 五四合為二十法,是失菩提心。轉此法,修習行,世世不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轉者:轉上五四法,所謂恭敬法、破慢心、遠離妄語、深尊重善知識。餘應如是知。 問曰: 以何等法世世增長菩提願?又後復能更發大願? 答曰: 乃至失身命,  轉輪聖王位; 於此尚不應,  妄語行諂曲。 能令諸世間,  一切眾生類, 於諸菩薩眾,  而生恭敬心。 若有人能行,  如是之善法, 世世得增長,  無上菩提願。 菩薩以是法,世世增長菩提願,`[又=久【宮】]`又`[復=後【三宮】]`復能生清淨大願。 若以實語故,死失轉輪王位,及失天王位,猶應實說,不應妄語,況小因緣,而不實語。 又於眷屬及諸外人離於諂曲。 又從初發心已來,一切菩薩生恭敬心,尊重稱讚,如佛無異。 又當隨力令`[住=作【三宮】]`住大乘。`[卷第三終【三宮】]` # 阿惟越致相品第八 `[卷第四首【三宮】]` 問曰: 是諸菩薩有二種:一、惟越致,二、阿惟越致。應說其相是惟越致?是阿惟越致? 答曰: 等心於眾生,  不嫉他利養, 乃至失身命,  不說法師過, 信樂深妙法,  不貪於恭敬, 具足此五法,  是阿惟越致。 等心眾生者:眾生六道所攝,於上、中、下,心無差別,是名阿惟越致。 問曰: 如說:「於諸佛菩薩,應生第一敬心。餘則不爾!」又言:「親近諸佛菩薩,恭敬供養。餘亦不爾!」云何言:「於一切眾生,等心無二」? 答曰: 說各有義,不應疑難。於眾生等心者,若有眾生視菩薩如怨賊,有視如父母,有視如中人,於此三種眾生中,等心利益,欲度脫故,無有差別。是故汝不應致難。 不嫉他利養者:若他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房舍、產業、金銀、珍寶、`[村=封【三宮】]`村邑、聚落、國城、男女等,於此施中,不生嫉妬,又不懷恨,而心欣悅。 不說法師過`[者=失【三宮】]`者:若有人說應大乘空、無相、無作法,若六波羅蜜,若四功德處,若菩薩十地等諸大乘法,乃至失命因緣尚不出其過惡,何況加諸惡事! 信樂深妙法者:「深法」,`[名=者【三宮】]`名空、無相、無願及諸深經——如般若波羅蜜、菩薩藏等。於此法一心信樂、無所疑惑;於餘事中,無如是樂,於深經中得滋味故。 不貪恭敬者:通達諸法實相故,於名譽毀辱、利與不利,等無有異。 具此五法者,如上所說,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不懈廢,是名阿惟越致。 與此相違,名惟越致。 是惟越致菩薩有二種:或敗壞者、或漸漸轉進得阿惟越致。 問曰: 所說敗壞者,其相云何? 答曰: 若無有志幹,  好樂下劣法, 深`[著=者【元】]`著名利養,  其心不端直, 悋護於他家,  不信樂空法, 但貴諸言說,  是名敗壞相。 無有志幹者:顏貌無色,威德淺薄。 問曰: 非以身相、`[威=是【宮】]`威德是阿惟越致相,而作`[此=是【三宮】]`此說,是何謂耶? 答曰: 斯言有謂,不應致疑。我說「內有功德故,身有威德」,不但說身色、顏貌端正而已。「志幹」者,所謂威德勢力。若有人能修集善法、除滅惡法,於此事中有力,名為「志幹」。雖復身若天王,光如日月,若不能修集善法、除滅惡法者,名為「無志幹」也;雖復身色醜陋,形如餓鬼,能修善除惡,乃名`[為=有【三宮】]`為「志幹」耳,是故汝難非也。 好樂下劣法者:除佛乘已,餘乘比於佛乘,小劣不如故,名為下,非以惡也;其餘惡事亦名為下。 二乘所得,於佛為下耳。`[俱=但【明】]`俱出世間,入無餘涅槃故,不名為惡。是故若人遠離佛乘,信樂二乘,是為樂下法。是人雖樂上事,以信樂二乘,遠離大乘故,亦名樂下法。 復次,「下」,名惡事,所謂五欲。又斷常等六十二見,一切外道論議,一切增長生死,是為下法。行此法故,名為樂下法。 深著名利者:於布施財利,供養稱讚事中,深心繫念,善為方便,不得清淨法味故,貪樂此事。 心不端直者:其性諂曲,喜行欺誑。 悋護他家者:是人隨所入家,見有餘人得利養、恭敬、讚歎,即生嫉妬、憂愁、不悅。心不清淨,計我深故,貪著利養,生嫉妬心,嫌恨檀越。 不信樂空法者:諸佛三種說空法,所謂三解脫門。於此空法,不信、不樂、不以為貴,心不通達故。 但貴言說者:但樂言辭,不能如說修行;但有口說,不能信解諸法,得其趣味,是名「敗壞相」。 若人發菩提心,有如是相者,當知是敗壞菩薩。「敗壞」,名不調順。譬如最弊惡馬,名為敗壞,但有馬名,無有馬用。敗壞菩薩亦如是,但有空名,無有實行。若人不欲作敗壞菩薩者,當除惡法,隨法受名。 問曰: 汝說:「在惟越致地中,有二種菩薩:一者、敗壞菩薩,二者、漸漸精進後得阿惟越致。」敗壞菩薩已解說;漸漸精進後得阿惟越致者,今可解說。 答曰: 菩薩不得我,  亦不得眾生, 不分別說法,  亦不得菩提, 不以相見佛。  以此五功德, 得名大菩薩,  成阿惟越致。 菩薩行此五功德,直至阿惟越致。 不得我者,離我著故。是菩薩於內外、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中,求我不可得。作是念: 若陰是我者,  我即生滅相; 云何當以受,  而即作受者? 若離陰有我,  陰外應可得; 云何當以受,  而異於受者? 若我有五陰,  我即離五陰, 如世間常言,  牛異於牛主; 異物共合故,  此事名為有, 是故我有陰,  我即異於陰。 若陰中有我,  如房中有人、 如床上聽者,  我應異於陰。 若`[我=於【宮】]`我中有陰,  如器中有果、 如乳中有蠅,  陰則異於我。 如可然非然,  不離可然然, 然無有可然,  然可然中無; 我非陰離陰,  我亦無有陰, 五陰中無我,  我中無五陰; 如是染染者,  煩惱煩惱者, 一切瓶衣等,  皆當如是知。 若說我有定,  及諸法異相, 當知如是人,  不得佛法味。 菩薩如是思惟,即離我見;遠離我見故,則不得我。 不得眾生者:眾生名異於菩薩者,離貪、我見故,作是念:「若他人實有我者,彼可為他,因有我故,以彼為他,而實求我不可得。彼亦不可得故,無彼亦無我,是故菩薩亦不得彼。」 不分別說法者:是菩薩信解一切法不二故,無差別故,一相故。 作是念:「一切法皆從邪憶想分別生,虛妄欺誑。」是菩薩滅諸分別,無諸衰惱。即入無上、第一義因緣法,不隨他慧。 實性則非有,  亦復非是無, 非亦有亦無,  非非有非無。 亦非有文字,  亦不離文字, 如是實義者,  終不可得說。 言者、可言、言,  是皆寂滅相, 若性寂滅者,  非有亦非無。 為欲說何事,  為以何言說, 云何有智`[人=者【三宮】]`人,  而與言者言。 若諸法性空,  諸法即無`[生【麗】,性【大】(cf. K16n0584_p0696c17)]`生, 隨以何法空,  是法不可說。 不得不有言,  假言以說空, 實義亦非空,  亦復非不空, 亦非空不空,  非非空不空, 非虛亦`[非=不【三宮】]`非實,  非說非不說。 而實無所有,  亦非無所有, 是為悉捨離,  諸所有分別。 因及從因生,  如是一切法, 皆是寂滅相,  無取亦無捨。 無灰衣不淨,  灰亦還污衣, 非言不宣實,  言說則有過。 菩薩如是觀,信解通達;於說法中,無所分別。 不得菩提者:是菩薩信解空法故,如凡夫所得菩提,不如是得。 作是念: 佛不得菩提,  非佛亦不得, 諸果及餘法,  皆亦復如是。 有佛有菩提,  佛得即為常, 無佛無菩提,  不得`[則【麗】,即【大】(cf. K16n0584_p0697a09)]`則斷滅。 離佛無菩提,  離菩提無佛, 若`[一=二【三宮】]`一異不成,  云何有和`[明註曰合南藏作念]`合? 凡諸一切法,  以異故有合, 菩提不異佛,  是故二無合。 佛及與菩提,  異共俱不成, 離二更無三,  云何而得成? 是故佛寂滅,  菩提亦寂滅, 是二寂滅故,  一切皆寂滅。 不以相見佛者:是菩薩信解通達無相法。作是念: 一切若無相,  一切即有相, 寂滅是無相,  即為是有相。 若觀無相法,  無相即為相, 若言修無相,  即非修無相。 若捨諸貪著,  名之為無相, 取是捨貪相,  則為無解脫。 凡以有取故,  因取而有捨, 誰取取何事,  名之以為捨。 取者所用取,  及以可取法, 共離俱不有,  是皆名寂滅。 若法相因成,  是即為無性, 若無有性者,  此即無有相。 若法無有性,  此即無相者; 云何言無性,  即為是無相。 若用有與無,  亦遮亦應聽, 雖言心不著,  是則無有過。 何處先有法,  而後不滅者, 何處先有然,  而後有滅者。 是有相寂滅,  同無相寂滅, 是故寂滅語,  及寂滅語者。 先亦非寂滅,  亦非不寂滅, 亦非寂不寂,  非非寂不寂。 是菩薩如是通達無相慧故,無有疑悔。不以色相見佛,不以受、想、行、識相見佛。 問曰: 云何不以色相見佛?不以受、想、行、識相見佛? 答曰: 非色是佛,非受、想、行、識是佛。 非離色有佛,非離受、想、行、識有佛。 非佛有色,非佛有受、想、行、識。 非色中有佛,非受、想、行、識中有佛。 非佛中有色,非佛中有受、想、行、識。 菩薩於此五種中不取相,得至阿惟越致地。 問曰: 已知得此法是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有何相貌? 答曰: 《般若》已廣說,  阿惟越致相。 若菩薩觀凡夫地、聲聞地、辟支佛地、佛地,不二、不分別、無有疑悔。當知是阿惟越致。 阿惟越致有所言說,皆有利益。 不觀他人長短好醜。 不悕望外道沙門有所言說,應知即知,應見便見。 不禮事餘天。不以華香、幡蓋供養。 不宗事餘師。 不墮惡道。 不受女身。 常自修十善道,亦教他令行,常以善法示教利喜。乃至夢中不捨十善道,不行十不善道。 身口意業所種善根,皆為安樂度脫眾生。 所得果報與眾生共。 若聞深法不生疑悔。 少於語言;利安語、和悅語、柔軟語。 少於眠睡,行來進止,心不散亂。威儀`[庠=詳【明】]`庠雅,憶念堅固。 身無諸虫。 衣服臥具,淨潔無垢。 身心清淨,閑靜少事。 心不諂曲,不懷慳嫉。 不貴利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 於深法中,無所諍競。一心聽法,常欲在前。以此福德,具足諸波羅蜜。於世技術,與眾殊絕。觀一切法,皆順法性。 乃至惡魔變現八大地獄,化作菩薩而語之言:「汝若不捨菩提心者,當生此中。」見是怖畏,而心不捨。惡魔復言:「摩訶衍經非佛所說。」聞是語時,心無有異,常依法相,不隨於他。 於生死苦惱,而無驚畏。`[聞=聞有【三宮】]`聞菩薩於阿僧祇劫修集善根而退轉者,其心不沒。又聞菩薩退為阿羅漢,得諸禪定,說法度人,心亦不退。 常`[能〔-〕【明】]`能覺知一切魔事。若聞「薩`[波=婆【三宮】]`波若空,大乘十地亦空,`[可=可能【明】]`可度眾生亦空,諸法無所有亦如虛空」。若聞如是惑亂其心,欲令退轉、疲厭、懈廢;而`[是=退【宮】]`是菩薩倍加精進,深行慈悲。 意若欲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而不隨禪生,還起欲界法。 除破憍慢,不貴稱讚,心無瞋`[礙=癡【三宮】]`礙。 若在居家,不染著五欲。以厭離心受,如病服藥。 不以邪命自活。不以自活因緣,惱亂於他。 但為眾生得安樂故,處在居家。 密迹金剛常隨侍衛,人及非人不能壞亂。 諸根具足,無所缺少。 不為呪術、惡藥、伏人害物。 不好鬪諍。 不自高身,`[不卑=卑下【三宮】]`不卑他人。 不占相吉凶。 不樂說眾事,所謂帝王、臣民、國土、`[疆=彊【三宮】]`疆界,戰鬪、器仗、衣物、酒食,女人事、古昔事、大海中事。如是等事,悉不樂說。 不`[明註曰往南藏作住]`往觀聽歌舞伎樂。 但樂說應諸波羅蜜義。樂說應諸波羅蜜法,令得增益。 離諸鬪訟。 常願見佛,聞他方現在有佛,願欲往生。 常生中國。 終不自疑:我是阿惟越致?非阿惟越致?決定自知是阿惟越致。種種魔事,覺而不隨。乃至轉身不生聲聞、辟支佛心。 乃至惡魔現作佛身,語言:「汝應證阿羅漢,我今為汝說法,即於此中成阿羅漢」,亦不信受。 為護法故,不惜身命,常行精進。 若說法時,無有疑難,無有闕失。 如是等事,名阿惟越致相。能成就此相者,當知是阿惟越致。 或有未具足者,何者是?未久入阿惟越致地者。隨後諸地,修集善根,隨善根轉深故,得是阿惟越致相。`[不分卷【三宮】]`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四 ☗s5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五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 易行品第九 `[不分卷【三宮】]` 問曰: 是阿惟越致菩薩,初事如先說。 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若爾者是大衰患! 如《助道法》中說: 若墮聲聞地,  及辟支佛地, 是名菩薩死,  則失一切利。 若墮於地獄,  不生如是畏; 若墮二乘地,  則為大怖畏。 墮於地獄中,  畢竟得至佛, 若墮二乘地,  畢竟遮佛道。 佛自於經中,  解說如是事, 如人貪壽者,  斬首則大畏; 菩薩亦如是,  若於聲聞地, 及辟支佛地,  應生大怖畏。 是故,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 答曰: 如汝所說,是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幹之言也! 何以故?若人發願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於其中間應不惜身命,晝夜精進如救頭燃。 如《助道》中說: 菩薩未得至,  阿惟越致地, 應常勤精進,  猶如救頭燃; 荷負於重擔,  為求菩提故, 常應勤精進,  不生懈怠心。 若求聲聞乘,  辟支佛乘者, 但為成己利,  常應勤精進; 何況於菩薩,  自度亦度彼, 於此二乘人,  億倍應精進。 行大乘者,佛如是說:「發願求佛道,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 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如偈說: 東方善德佛,  南栴檀德佛, 西無量明佛,  北方相德佛; 東南無憂德,  西南寶施佛, 西北華德佛,  東北三`[行佛=乘行【明】,乘行佛【宮】]`行佛; 下方明德佛,  上方廣眾德, 如是諸世尊,  今現在十方。 若人疾欲至,  不退轉地者, 應以恭敬心,  執持稱名號。 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三宮】]`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 如《寶月童子所問經.阿惟越致品》中說: 佛告寶月:東方去此,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無憂。其地平坦,七寶合成,紫磨金縷,交絡`[其=道【三宮】]`其界,寶樹羅列,以為莊嚴。無有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道,及諸難處。清淨無穢,無有沙礫、瓦石、山陵、`[垖=埠【宋元宮】,塠【明】]`垖阜、深坑、幽壑。天常雨華,以布其地。 時世有佛,號曰善德如來、應`[供〔-〕【三宮】]`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大菩薩眾恭敬圍繞,身相光色,如燃大金山,如大珍寶聚。為諸大眾,`[廣=演【三宮】]`廣說正法。初、中、後善,有辭、有義,所說不雜。具足清淨,如實不失。何謂不失?不失地、水、火、風;不失欲界、色界、無色界;不失色、受、想、行、識。 寶月!是佛成道已來,過六十億劫。又其佛國,晝夜無異,但以此間閻浮提日月歲數,說彼劫壽。其佛光明,常照世界。於一說法,令無量無邊千萬億阿僧祇眾生,住無生法忍,倍此人數得住初忍、第二、第三忍。 寶月!其佛本願力故。若有他方眾生,於先佛所,種諸善根,是佛但以光明觸身,即得無生法忍。寶月!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佛名能信受者,即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餘九佛事,皆亦如是。 今當解說「諸佛名號」及「國土名號」。 善德者:其德淳善,但有安樂。非如諸天、龍神福德`[惑=或【三宮】]`惑惱眾生。 栴檀德者:南方去此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歡喜,佛號栴檀德,今現在說法。譬如栴檀香而清涼,彼佛名稱遠聞,如香流布。滅除眾生三毒火熱,令得清涼。 無量明佛者:西方去此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善=善解【三】]`善,佛號無量明,今現在說法。其佛身光及智慧,明炤無量無邊。 相德佛者:北方去此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不可動,佛名相德,今現在說法。其佛福德高顯猶如幢相。 無憂德者:東南方去此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月明,佛號無憂德,今現在說法。其佛神德令諸天人無有憂愁。 寶施佛者:西南方去此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眾相,佛號寶施,今現在說法。其佛以諸無漏根、力、覺、道等寶,常施眾生。 華德佛者:西北方去此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眾音,佛號華德,今現在說法。其佛色身猶如妙華,其德無量。 三乘行佛者:東北方去此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安隱,佛號三乘行,今現在說法。其佛常說:聲聞行、辟支佛行、諸菩薩行。有人言:說上、中、下精進故,號為三乘行。 明德佛者:下方去此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廣大,佛號明德,今現在說法。明,名身明、智慧明、寶樹光明,是三種明,常照世間。 廣眾德者:上方去此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眾月,佛號廣眾德,`[今現在說法其佛〔-〕【宮】]`今現在說法。其佛`[弟子福=福弟子【宋元】]`弟子福德廣大故,號廣眾德。 `[今〔-〕【三】,今現在說法【宮】]`今是十方佛,善德為初,廣眾德為後。若人一心稱其名號,即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偈=此偈【三宮】]`偈說: 若有人得聞,  說是諸佛名, 即得無量德,  如為寶月說。 我禮是諸佛,  今現在十方, 其有稱名者,  即得不退轉。 東方無憂界,  其佛號善德, 色相如金山,  名聞無邊際; 若人聞名者,  即得不退轉, 我今合掌禮,  願悉除憂惱。 南方歡喜界,  佛號栴檀德, 面淨如滿月,  光明無有量。 能滅諸眾生,  三毒之熱惱, 聞名得不退,  是故稽首禮。 西方善世界,  佛號無量明, 身光智慧明,  所照無邊際; 其有聞名者,  即得不退轉, 我今稽首禮,  願盡生死際。 北方無動界,  佛號為相德, 身具眾相好,  而以自莊嚴; 摧破魔怨眾,  善化諸`[人天=天人【三宮】]`人天, 聞名得不退,  是故稽首禮。 東南月明界,  有佛號無憂, 光明`[踰【大磧】,喻【麗】]`踰日月,  遇者滅`[煩=憂【三宮】]`煩惱; 常為眾說法,  除諸內外苦, 十方佛稱讚,  是故稽首禮。 西南眾相界,  佛號為寶施, 常以諸法寶,  廣施於一切; 諸天頭面禮,  寶冠在足下, 我今以五體,  歸命寶施尊。 西北眾音界,  佛號為華德, 世界眾寶樹,  演出妙法音; 常以七覺華,  莊嚴於眾生, 白毫相如月,  我今頭面禮。 東北安隱界,  諸寶所合成, 佛號`[明註曰三乘行南藏作三行佛]`三乘行,  無量相嚴身; 智慧光無量,  能破無明闇, 眾生無憂惱,  是故稽首禮。 上方眾月界,  眾寶所莊嚴, 大德聲聞眾,  菩薩無有量; 諸聖中師子,  號曰廣眾德, 諸魔所怖畏,  是故稽首禮。 下方廣世界,  佛號為明德, 身相妙超絕,  閻浮檀金山; 常以智慧日,  開諸善根華, 寶土甚廣大,  我遙稽首禮。 過去無數劫,  有佛號海德, 是諸現在佛,  皆從彼發願; 壽命無有量,  光明照無極, 國土甚清淨,  聞名定作佛。 今現在十方,  具足成十力, 是故稽首禮,  人天中最尊。 問曰: 但聞是十佛名號,執持在心,便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更有餘佛、餘菩薩名得至阿惟越致耶? 答曰: `[阿彌乃至薩十字宋元明三本俱作長行]`阿彌陀等佛,  及諸大菩薩, 稱名一心念,  亦得不退轉。 更有阿彌陀等諸佛,亦應恭敬、禮拜、稱其名號。今當具說: 無量壽佛、世自在王佛、師子`[意=音【宮】]`意佛、法意佛、梵相佛、世相佛、世妙佛、慈悲佛、世王佛、人王佛、月德佛、寶德佛、相德佛、大相佛、`[珠=殊【三宮】]`珠蓋佛、師子`[鬘=鬚【宮】]`鬘佛、破無明佛、智華佛、多摩羅跋栴檀香佛、持大功德佛、雨七寶佛、超勇佛、離瞋恨佛、大莊嚴佛、無相佛、寶藏佛、德頂佛、多伽羅香佛、栴檀香佛、蓮華香佛、莊嚴道路佛、龍蓋佛、雨華佛、散華佛、華光明佛、日音聲佛、蔽日月佛、琉璃藏佛、梵音佛、淨明佛、金藏佛、須彌頂佛、山王佛、音聲自在佛、淨眼佛、月明佛、如須彌山佛、日月佛、得眾佛、華`[生=王【三宮】]`生佛、梵音說佛、世主佛、師子行佛、妙法意師子吼佛、珠寶蓋珊瑚色佛、破癡愛闇佛、水月佛、眾華佛、開智慧佛、持雜寶佛、菩提佛、華超出佛、真琉璃明佛、蔽日明佛、持大功德佛、得正慧佛、勇健佛、離諂曲佛、除惡根栽佛、大香佛、道`[映=歎【三宮】]`映佛、水光佛、海雲慧遊佛、德頂華佛、華莊嚴佛、日音聲佛、月勝佛、琉璃佛、梵聲佛、光明佛、金藏佛、山頂佛、山王佛、音王佛、龍勝佛、無染佛、淨面佛、月面佛、如須彌佛、栴檀香佛、威勢佛、燃燈佛、難勝佛、寶德佛、喜音佛、光明佛、龍勝佛離垢明佛、師子佛、王王佛、力勝佛、華`[齒=園【三宮】]`齒佛、無畏明佛、香頂佛、普賢佛、普華佛、寶相佛。 是諸佛世尊,現在十方清淨世界,皆稱名憶念。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以偈稱讚: 無量光明慧,  身如真金山, 我今身口意,  合掌稽首禮; 金色妙光明,  普流諸世界, 隨物`[增=示【三宮】]`增其色,  是故稽首禮。 若人命終時,  得生彼國者, 即具無量德,  是故我歸命。 人能念是佛,  無量力`[威=功【三宮】]`威德, 即時入必定,  是故我常念。 彼國人命終,  設應受諸苦, 不墮惡地獄,  是故歸命禮。 若人生彼國,  終不墮三趣, 及與阿修羅,  我今歸命禮。 人天身相同,  猶如金山頂, 諸勝所歸處,  是故頭面禮。 其有生彼國,  具天眼耳通, 十方普無礙,  稽首聖中尊; 其國諸眾生,  神變及心通, 亦具宿命智,  是故歸命禮。 生彼國土者,  無我無我所, 不生彼此心,  是故稽首禮。 超出三界獄,  目如蓮華葉, 聲聞眾無量,  是故稽首禮。 彼國諸眾生,  其性皆柔和, 自然行十善,  稽首眾聖`[王=主【三宮】]`王。 從善生淨明,  無量無邊數, 二足中第一,  是故我歸命。 若人願作佛,  心念阿彌陀, 應時為現身,  是故我歸命。 彼佛本願力,  十方諸菩薩, 來供養聽法,  是故我稽首。 彼土諸菩薩,  具足諸相好, 以自莊嚴身,  我今歸命禮。 彼諸大菩薩,  日日於三時, 供養十方佛,  是故稽首禮。 若人種善根,  疑則華不開, 信心清淨者,  華開則見佛。 十方現在佛,  以種種因緣, 歎彼佛功德,  我今歸命禮。 其土`[甚=具【三宮】]`甚嚴飾,  殊彼`[諸=之【宮】]`諸天宮, 功德甚深厚,  是故禮佛足。 佛足千輻輪,  柔軟蓮華色, 見者皆歡喜,  頭面禮佛足; 眉間白毫光,  猶如清淨月, 增益面光色,  頭面禮佛足。 本求佛道時,  行諸奇妙事, 如諸經所說,  頭面稽首禮。 彼佛所言說,  破除諸罪根, 美言多所益,  我今稽首禮; 以此美言說,  救諸著樂病, 已度今猶度,  是故稽首禮。 人天中最尊,  諸天頭面禮, 七寶冠摩`[尼【磧乙三宮】,足【大】]`尼,  是故我歸命。 一切賢聖眾,  及諸人天眾, 咸皆共歸命,  是故我亦禮。 乘彼八道船,  能度難度海, 自度亦度彼,  我禮自在者。 諸佛無量劫,  讚揚其功德, 猶尚不能盡,  歸命清淨人; 我今亦如是,  稱讚無量德, 以是福因緣,  願佛常念我。 我於今先世,  福德若大小, 願我於佛所,  心常得清淨; 以此福因緣,  所獲上妙德, 願諸眾生類,  皆亦悉當得。 又亦應念:毘婆尸佛、尸棄佛、毘首婆`[伏〔-〕【三宮】]`伏佛、拘樓珊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及未來世彌勒佛。皆應憶念、禮拜,以偈稱讚: 毘婆尸世尊,  無憂道樹下, 成就一切智,  微妙諸功德; 正觀於世間,  其心得解脫, 我今以五體,  歸命無上尊。 尸棄佛世尊,  在於邠`[他=陀【三】,地【宮】]`他利, 道場樹下坐,  成就於菩提; 身色無有比,  如然紫金山, 我今自歸命,  三界無上尊。 毘首婆世尊,  坐娑羅樹下, 自然得通達,  一切妙智慧; 於諸人天中,  第一無有`[比=上【三宮】]`比, 是故我歸命,  一切最勝尊。 迦求村大佛,  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尸利沙樹下; 成就大智慧,  永脫於生死, 我今歸命禮,  第一無比尊。 迦那含牟尼,  大聖無上尊, 優曇鉢樹下,  成就得佛道; 通達一切法,  無量無有邊, 是故我歸命,  第一無上尊。 迦葉佛世尊,  眼如雙蓮華, `[弱=尼【三宮】]`弱拘樓陀樹,  於下成佛道; 三界無所畏,  行步如象王, 我今自歸命,  稽首無極尊。 釋迦牟尼佛,  阿輸陀樹下, 降伏魔怨敵,  成就無上道; 面貌如滿月,  清淨無瑕塵, 我今稽首禮,  勇猛第一尊。 當來彌勒佛,  那伽樹下坐, 成就`[廣=曠【三宮】]`廣大心,  自然得佛道; 功德甚堅牢,  莫能有勝者, 是故我自歸,  無比妙法王。 復有,德勝佛、普明佛、勝敵佛、王相佛、相王佛、無量功德明自在王佛、藥王無`[閡=礙【三宮】下同]`閡佛、寶遊行佛、寶華佛、安住佛、山王佛,亦應憶念恭敬禮拜,以偈稱讚: 無勝世界中,  有佛號德勝, 我今稽首禮,  及法寶僧寶。 隨意喜世界,  有佛號普明, 我今自歸命,  及法寶僧寶。 普賢世界中,  有佛號勝敵, 我今歸命禮,  及法寶僧寶。 善淨集世界,  佛號王幢相, 我今稽首禮,  及法寶僧寶。 離垢集世界,  無量功德明, 自在於十方,  是故稽首禮。 不誑世界中,  無礙藥王佛, 我今頭面禮,  及法寶僧寶。 `[金【磧乙三宮】,今【大】]`金集世界中,  佛號寶遊行, 我今頭面禮,  及法寶僧寶。 美音界寶花,  安立山王佛, 我今頭面禮,  及法寶僧寶。 今是諸如來,  住在東方界, 我以恭敬心,  稱揚歸命禮。 唯願諸如來,  深加以慈愍, 現身在我前,  皆令`[目=自【三宮】]`目得見。 復次,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盡應總`[念=令【明】]`念、恭敬、禮拜,以偈稱讚: 過去世諸佛,  降伏眾魔怨, 以大智慧力,  廣利於眾生; 彼時諸眾生,  盡心皆供養, 恭敬而稱揚,  是故頭面禮。 現在十方界,  不可計諸佛, 其數過恒沙,  無量無有邊; 慈愍諸眾生,  常轉妙法輪, 是故我恭敬,  歸命稽首禮。 未來世諸佛,  身色如金山, 光明無有量,  眾相自莊嚴; 出世度眾生,  當入於涅槃, 如是諸世尊,  我今頭面禮。 復應憶念諸大菩薩: 善意菩薩、善眼菩薩、聞月菩薩、尸毘王菩薩、一切勝菩薩、知大地菩薩、大藥菩薩、鳩舍菩薩、阿離念彌菩薩、頂生王菩薩、喜見菩薩、欝多羅菩薩、`[薩=和【三宮】]`薩和檀菩薩、長壽王菩薩、羼提菩薩、韋藍菩薩、睒菩薩、月蓋菩薩、明首菩薩、法首菩薩、`[成=法【三宮】]`成利菩薩、彌勒菩薩。 復有: 金剛藏菩薩、金剛首菩薩、無垢藏菩薩、無垢稱菩薩、除疑菩薩、無垢德菩薩、網明菩薩、無量明菩薩、大明菩薩、無盡意菩薩、意王菩薩、無邊意菩薩、日音菩薩、月音菩薩、美音菩薩、美音聲菩薩、大音聲菩薩、堅精進菩薩、常堅菩薩、堅發菩薩、`[莊嚴王=堅莊【三宮】]`莊嚴王菩薩、常悲菩薩、常不輕菩薩、法上菩薩、法意菩薩、法喜菩薩、法首菩薩、法積菩薩、發精進菩薩、智慧菩薩、淨威德菩薩、那羅延菩薩、善思惟菩薩、法思惟菩薩、跋陀`[婆【大磧】,波【麗】]`婆羅菩薩、法益菩薩、高德菩薩、師子遊行菩薩、喜根菩薩、上寶月菩薩、不虛德菩薩、龍德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妙音菩薩、雲音菩薩、勝意菩薩、照明菩薩、勇眾菩薩、勝眾菩薩、威儀菩薩、師子意菩薩、上意菩薩、益意菩薩、增`[意=益【三宮】]`意菩薩、寶明菩薩、慧頂菩薩、樂說頂菩薩、有德菩薩、觀世自在王菩薩、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大自在王菩薩、無憂德菩薩、不虛見菩薩、離惡道菩薩、一切勇健菩薩、破闇菩薩、功德寶菩薩、花威德菩薩、金瓔珞明德菩薩、離諸陰蓋菩薩、心無閡菩薩、一切行淨菩薩、等見菩薩、不等見菩薩、三昧遊戲菩薩、法自在菩薩、法相菩薩、明莊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寶頂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常喜菩薩、喜王菩薩、得辯才音聲菩薩、虛空雷音菩薩、持寶炬菩薩、勇施菩薩、帝網菩薩、馬光菩薩、空無閡菩薩、寶勝菩薩、天王菩薩、破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菩薩、頂相菩薩、出過菩薩、師子吼菩薩、雲蔭菩薩、能勝菩薩、山相`[幢=博【宋元宮】]`幢王菩薩、香象菩薩、大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華莊嚴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水王菩薩、山王菩薩、帝網菩薩、寶施菩薩、破魔菩薩、莊嚴國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 如是等諸大菩薩,皆應憶念、恭敬、禮拜,求阿惟越致`[地=也【三】,地也【宮】]`地。`[卷第四終【三宮】]` # 除業品第十 `[卷第五首【三宮】,譯號同異如首卷【三宮】]` 問曰: 但憶念阿彌陀等諸佛,及念餘菩薩得阿惟越致,更有餘方便耶? 答曰: 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復應於諸佛所懺悔、勸請、隨喜、迴向。 問曰: 是事何謂? 答曰: 十方無量佛,  所知無不盡, 我今悉於前,  發露諸黑惡。 三三合九種,  從三煩惱起, 今身若先身,  是罪盡懺悔。 於三惡道中,  若應受業報, 願於今身償,  不入惡道受。 十方諸佛者,現在一切諸佛,命根成就未入涅槃。 十方,名四方、四維、上下。 佛,名所應知事,悉知無餘。 發露者,於諸佛所,發露一切罪無所覆藏,後不復作,如堤防水。 黑惡者,無智、慧、明故多犯眾惡,若不善法,若隱沒無記。 三三種者,身、口、意生惡;現報、生報、後報;自作、教他作、隨喜作。 從三種煩惱起,三種煩惱,謂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若助貪欲煩惱、若助瞋恚煩惱、若助愚癡煩惱;若上煩惱、若中煩惱、若下煩惱。 今身、先身盡懺悔者,今世、先世所作眾惡,盡悔無餘。 地獄者,八種熱地獄、十種寒氷地獄。 畜生者,若地生、若水生、若無足、若二足、若多足。 餓鬼者,食唾、食吐、`[食〔-〕【三宮】]`食蕩滌汁、食膿血屎尿等。 若我`[行〔-〕【三宮】]`行業應於此三惡道受者,願令是罪此身現受;若後身受,莫於地獄、餓鬼、畜生中受。 復次,佛自說懺悔法。若菩薩欲懺悔罪,應作是言: 「我於今現在十方世界中,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雨法雨、擊法鼓、吹法`[7]䗍=螺【三宮】*`䗍、建法幢。以法布施滿足眾生,多所利益多所安隱,憐愍世間饒益天人。 「我今以身、口、意,頭面禮現在諸佛足,諸佛知者、見者、世間眼、世間燈。 「我於無始生死已來,所起罪業,為貪欲、瞋恚、愚癡所逼故,或不識佛、不識法、不識僧;或不識罪福;或身、口、意多作眾`[罪=惡【三宮】]`罪;或以惡心出佛身血;或毀滅正法,`[破=故【三宮】]`破壞眾僧,殺真人阿羅漢;或自行十不善道,或教他令行,或復隨喜;若於眾生有不愛語;若以斗`[秤=稱【三宮】]`秤欺誑侵人,以諸邪行惱亂眾生;或不孝父母;或盜塔物及四方僧物;佛所說經戒或有毀破,違逆和`[尚=上【宋宮】]`尚阿闍梨;若人發聲聞乘辟支佛乘、發大乘者,惡言毀辱,輕賤嫌恨;慳嫉覆心故,於諸`[佛=尊【三宮】]`佛所或起惡口;或說是法非法,說非法是法。 「今以是罪,於現在諸佛知者、見者、證者所,盡皆發露不敢覆藏,從今已後不敢復作。若我有罪,應墮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中,不值三尊,生在諸難,願以此罪今世現受。 「如過去諸菩薩求佛道者,懺悔惡業罪,我亦如是發露懺悔,不敢覆藏,後不復作。 「若今諸菩薩求佛道者,懺悔惡業罪,我亦如是發露懺悔,不敢覆藏,後不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求佛道者,懺悔惡業罪,我亦如是發露懺悔,不敢覆藏,後不復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諸菩薩求佛道者,懺悔惡業罪,已懺悔、今懺悔、當懺悔,我亦如是懺悔惡業罪,不敢覆藏,後不復作。」 問曰: 汝已說懺悔法,云何為勸請? 答曰: 十方一切佛,  現在成道者, 我請轉法輪,  安樂諸眾生; 十方一切佛,  若欲捨壽命, 我今頭面禮,  勸請令久住。 轉法輪者,說四聖諦義三轉十二相:是苦諦、是苦集、是苦滅、是至苦滅道,是名一轉四相。 是苦諦應知、是苦集應斷、是苦滅應證、是至苦滅道應修,是名第二轉四相。 是苦諦知已、是苦集斷已、是苦滅證已,是至苦滅道修已,是名第三轉四相。 四相者,四諦中生眼、智、明、覺。 有`[人言=入【三宮】]`人言:聲聞乘、辟支佛乘、大乘,是名法輪。解`[說=脫【三宮】]`說是三乘義,名為轉法輪。 安樂諸眾生者,五欲樂不名為安樂,為今世、後世得清淨安`[樂=隱【三宮】]`樂入於三乘,是名安樂。是人勸請諸佛轉法輪,令諸眾生受涅槃樂,若未得涅槃,令受世間樂,是故說安樂。 壽者,受業報因緣故,命根相續得住,如變化所作,隨心業而住,心業止則滅。 勸請,名「至誠求願」。諸佛觀諸眾生,巨細無異,是故求請望得從願:莫捨壽命,住無量阿僧祇劫度脫眾生。 復次,佛自說勸請法,菩薩應作是言:「我禮現在十方諸佛,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轉法輪我今求請,願轉法輪、擊法鼓、吹法`[*7-1]䗍=螺【三宮】*`䗍、建法幢,設大法祠、然大法炬,以是法施滿足眾生,多所利益多所安樂,憐愍世間饒益天人,是故我今勸請。」——是名勸請諸佛轉法輪。 久住者,亦應言:「現在十方諸佛,`[是諸佛〔-〕【三宮】]`是諸佛欲捨壽命我請久住,多所利益、多所安樂,憐愍世間饒益天人。」 問曰: 汝已說懺悔、勸請,云何名為隨喜? 答曰: 所有布施福,  持戒修禪行, 從身口意生,  去來今所有; 習行三乘人,  具足三乘者, 一切凡夫福,  皆隨而歡喜。 布施福者,從捨慳法生。 持戒福者,能伏身、口業生。 禪行者,諸禪定是。 從身口生者,因身、口,布施、持戒、迎來送去等;因意生者,禪定慈悲等。 去來今所有者,一切眾生三世福德。 行三乘者,求聲聞乘、辟支佛乘、大乘。 具足三乘者,成就阿羅漢乘、辟支佛乘、佛乘。 一切者,皆盡無餘。 凡夫者,未得四諦者是。 福德者,有二種業:善及不隱沒無記業是。 隨喜者,他人作福心生歡喜,稱以為善。 問曰: 汝`[已【CB】,以【大】(cf. T26n1521_p0045c20; T26n1521_p0046a22)]`已說懺悔、勸請、隨喜。云何為迴向? 答曰: 我所有福德,  一切皆和合, 為諸眾生故,  正迴向佛道。 我者,己身。 所有福德者,若從身生、若從口生、若從意生、若因布施生、若因持戒生、若因修禪生、若因隨喜生、若因勸請生,如是等及餘所有善,皆名所有福德。 一切`[皆〔-〕【三宮】]`皆和合者,心念諸福德,合集稱`[量=重【宋元】]`量,知其廣大。 諸眾生者,三界眾生。 正者,如諸佛迴向,如真實迴向,`[迴向〔-〕【三】]`迴向菩提。 `[迴向〔-〕【宮】]`迴向菩提者,迴諸福德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隨喜、迴向此二事,佛亦自說:有菩薩摩訶薩,欲隨喜、迴向,應念諸佛,斷三界相續道,滅諸戲論,乾煩惱淤泥,滅諸刺棘,除諸重擔,逮得己利,正智解脫,心得自在盡諸有結。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十方世界,`[一一=十方【宮】]`一一世界中,亦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諸佛出已滅度;從初發心乃至得佛,入無餘涅槃,至遺法未盡,於其中間,是諸佛所有善根福德,應六波羅蜜及所`[受=授【三宮】]`受辟支佛記所有善根;又,聲聞人善根,若布施、持戒、修禪,及學、無學、無漏善根;及諸`[佛〔-〕【三宮】]`佛戒品、定品、慧品、`[解脫=解脫品解脫【三宮】]`解脫知見品,大慈大悲等無量功德;及諸佛有所說法,於此法中,有人信解、受學得此法利,是諸人等所有善根,於此法中,及凡夫所種善根;及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睢【宋元】]`睺羅伽,得聞法已生諸善心,乃至畜生聞法生諸善心;及諸佛欲入涅槃時,眾生所種善根;是諸善根福德,一切和合稱量使無遺餘,以最上、最妙、最勝,無上、無等、無等等隨喜。 隨喜已,以是隨喜所生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未來、現在諸佛亦如是。是三世諸佛福德,及因諸佛所生福德,心皆隨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偈說: 罪應如是懺,  勸請隨喜福, 迴向無上道,  皆亦應如是; 如諸佛所`[說=知【三宮】]`說,  我悔罪勸請, 隨喜及迴向,  皆亦復如是。 無始世界來,有無量遮佛道罪,應於十方諸佛前懺悔、勸請諸佛、隨喜、迴向`[15]亦應如是〔-〕【三宮】*`亦應如是。如佛所知、所見、所許懺悔,我亦如是懺悔。勸請諸佛、隨喜、迴向,亦復如是。若如是懺悔、勸請、隨喜、迴向,是名正迴向。 問曰: 云何名為諸佛所知、所見、所許「懺悔、勸請、隨喜、迴向」? 答曰: 懺悔、勸請,如先說。 隨喜、迴向,如《大品經》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說菩薩於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佛及諸弟子,一切眾生所有福德善根,盡和合稱量,以最上隨喜。 世尊!云何名為最上隨喜?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於過去、未來、現在諸法,不取、不念、不見、不得、不分別而能如是思惟:「是諸法皆從憶想分別,眾緣和合有。一切法實不生,無所從來。是中乃至無有一法已生、今生、當生,亦無已滅、今滅、當滅。諸法相如是,我順諸法相隨喜。」 隨喜已,亦隨諸法實相,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名「最上隨喜、迴向」。 復次,須菩提!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不欲謗佛者,應以善根如是迴向。應作是念:「如諸佛心、佛智、佛眼,知見是善根福德,本、末、體相,從何而有?我亦如是,隨諸佛知見隨喜,如諸佛所許,我亦如是以善根迴向,若菩薩如是迴向,則不謗諸佛亦無過咎。」深心信解如實迴向,是名「大迴向、具足迴向」。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以諸善根福德應如是迴向。如諸賢聖戒品、定品、慧品、解脫品、解脫知見品,不繫欲界、不繫色界、不繫無色界,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在,以不繫三界故,是迴向亦如是不繫,所迴向處亦不繫。若菩薩能如是得心,信解如實,是名「不失迴向、無毒迴向、法性迴向。」 若菩薩於此迴向取相貪著,是名「邪迴向」。 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應如諸佛所知法相,以是法相迴向,能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正迴向」。`[不分卷【三宮】]`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五 ☗s6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六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 分別功德品第十一 `[不分卷【三宮】]` 問曰: 懺悔、勸請、隨喜、迴向應云何作?`[於〔-〕【三宮】]`於晝夜中幾時行? 答曰: 以右膝著地、  偏袒於右肩、 合掌恭敬心、  晝夜各三時。 以恭敬相故,右膝著地、偏袒右肩、合掌,是事應初夜一時禮一切佛。 懺悔、勸請、隨喜、迴向,中夜、後夜皆亦如是。於日初分、日中分、日後分亦如是。一日一夜合為六時,一心念諸佛,如現在前。 問曰: 作是行已,得何果報? 答曰: 若於一時行,  福德有形者, 恒河沙世界,  乃自不容受。 若於一時中,行此事者所得福德,若有形`[者〔-〕【三宮】]`者,恒河沙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三千大千世界所不容受。 如《三`[支=友【宮】]`支經》〈除罪業品〉中說:「佛告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滿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諸佛;若復有人勸請諸佛轉法輪,此福為勝。」 又`[佛〔-〕【三宮】]`佛於《般若波羅蜜》〈隨喜迴向品〉中說:「善哉!善哉!須菩提!汝能`[作=為【三宮】]`作佛事,與諸菩薩說迴向法。若菩薩作是念:『如諸佛知見是善根福德本末體相何因緣故有?我亦如是隨佛所知所見迴向。』是人得福多。 「譬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皆成就十善道;菩薩迴向福德最上、最妙、最勝無比、無等、無等等。 「須菩提!置是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成就十善道;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皆得四禪,其福比此亦復最上、最妙、最勝。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五神通、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亦如是。如法迴向福德最上、最妙、最勝。 「須菩提!置此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皆作辟支佛;若有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有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其一菩薩以取相心,供養是諸眾生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於恒河沙等劫,以一切樂具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一一菩薩皆亦如是。須菩提!於意云何?是諸菩薩以此因緣,得福多不? 「甚多,世尊!如是福德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若是福德有形,恒河沙等世界所不能受。」 佛告須菩提:「善哉!善哉!須菩提!是菩薩為般若波羅蜜守護,以善根隨法性迴向所得福德,先諸菩薩取相布施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萬分、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先諸菩薩取相分別布施,皆是有量有數。」 又《般若波羅蜜》〈迴向品〉中說:佛告淨居天子:「置此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餘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一一菩薩以取相心供養是諸眾生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隨意供養於恒河沙等劫。 「諸天子!若是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餘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皆亦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其一菩薩供養是諸菩薩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於恒河沙等劫,是布施取相分別。如是諸菩薩各於恒河沙等劫,供養是諸菩薩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隨意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皆是取相布施。 「若菩薩為般若波羅蜜所護,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戒品、定品、慧品、解脫品、解脫知見品及聲聞五品,及諸凡`[夫〔-〕【三宮】]`夫人於中種善根,已種、今種、當種,盡和合稱量,使無遺餘,最上、最妙、最勝、無等、無等等不可思議隨喜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是念:『我是福德能至佛道』,是福德於先取相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萬分=萬分萬【三宮】]`分、萬分、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是諸菩薩取相分別布施故。 「復有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身行善業、口行善業、意行善業。 「復有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人於恒河沙等劫惡口罵詈皆能忍受。 「於恒河沙等劫身心精進,除諸懈怠;攝心禪定無諸亂想,而皆取相,不如菩薩如法性迴向其福為勝。」 是故如汝先說「作如是事得何等利」者,得如是大福德聚。是故若人欲得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福德聚者,應行是懺悔、勸請、隨喜、迴向,不惜身命、利養、名聞,於晝夜中常應勤行。 問曰: 汝但說勸請、隨喜、迴向中福德,何故不說懺悔中福德耶? 答曰: 於諸福德中,懺悔福德最大,除業障罪故,得善行菩薩道,行勸請、隨喜、迴向,與空、無相、無願和合無異。 復次,懺悔如如意珠,隨願皆得。如佛說: 「若人欲於婆羅門大姓中生、剎利大姓中生、居士大家中生,應如是懺悔罪業,無所覆藏,後不更作。 「若有人欲生四天王天上、忉利天上、夜摩天上、兜率陀天上、化樂天上、他化自在天上,亦應如是懺悔罪業,無所覆藏後不更作。 「若人欲生梵世,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是人亦應如是懺悔罪業,無所覆藏後不更作。 「若人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亦應如是懺悔罪業。 「若人欲得三明六神通,聲聞道中自在力,盡聲聞功德彼岸,亦應如是懺悔罪業。 「若人欲得辟支佛道,亦應如是懺悔罪業。 「若人欲得一切智慧、不可思議智慧、無礙智慧、無上智慧,亦應如是懺悔罪業,無所覆藏,後不更作。」 是故當知懺悔有大果報。 問曰: 汝言「懺悔除業障罪」。 餘經中說:「佛告阿難,故作業必當受報」 又《阿毘曇》中說:「諸業因緣不空,果報不失不滅。」 又經說:「眾生皆屬業,皆從業有,依止於業。眾生隨業各自受報,若現報、若生報、若後報。」 又《業報經》中閻羅王為眾生說言:「咄!眾生!汝此罪非父母作、天作、沙門、婆羅門作,汝自作自應受報。」 又賢聖偈中說: 「實法如金剛,  業力將無勝, 今我已得道,  而受惡業報。」 又佛自說: 「大海諸`[名=石【三宮】]`名山,  丘陵樹林木, 地水火風等,  日月諸星宿; 若至劫燒時,  皆盡無有餘; 業於無量劫,  常在而不失。 汝遇具相者,  一切智人師, 先所造罪業,  已償其果報。 今雖得值佛,  垢盡證聖果, 以餘因緣故,  木刺猶在身。」 是故不應言懺悔除`[業〔-〕【宮】]`業罪。 答曰: 我不言「懺悔則罪業滅盡,無有`[報果=果報【三宮】]`報果」,我言「懺悔,罪則輕薄,於少時受」,是故懺悔偈中說:「若應墮三惡道,願人身中受。」 又《如來智印經》中說:「佛告彌勒:諸菩薩深心愛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有罪應在惡道受報,是罪輕微;後世受惡形、或多疾病、無有威德,生下賤家、貧窮家、邪見家、邪業自活家、生違意處、多憂愁處、國土破壞、聚落破壞、居家破壞、所愛破壞,不遇善知識、常不聞法、不得利養,若得麁弊常不自供,能令下賤之所信敬、於諸大人不得信敬,修集諸福時,多有障礙不得成就、諸根闇鈍習禪意亂,不得無漏覺意功德,不知經法,隨宜所趣乃至惡夢償惡道報。」 又佛說:「人有小罪,今世可受報,是罪轉多,便墮地獄。 「云何是人今世小罪轉多而墮地獄?有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無有大意,是人小罪便墮地獄。 「云何是人有罪今世應受報,罪不增長,不入地獄?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有大志意,心`[不【麗】,無【大】(cf. K16n0584_p0709a02)]`不拘`[閡=礙【三宮】下同]`閡。如是人有罪,不復增長,今世現受。譬如人以小器盛水,著一升鹽則不可飲。若復有人,以一升鹽投於大`[池=海【三】]`池,尚不覺鹽味,何`[況=海【宋元】,至【宮】]`況叵飲。何以故?水多鹽少故,罪亦如是。」 偈說: 升鹽投大海,  其味無有異, 若投小器水,  鹹苦不可飲。 如人大積福,  而有少罪惡, 不墮於惡道,  餘緣而輕受。 又人薄福德,  而有少罪惡, 心志狹小故,  罪令墮惡道。 若人火勢弱,  食少難消食, 此人雖不死,  其身受大苦。 若人身勢強,  食少難消食, 此人終不死,  但受輕微苦。 善福慧`[火=大【三宮】]`火弱,  而有少惡罪, 是罪無救者,  能令墮地獄。 `[有大=大慧【三宮】]`有大福德者,  雖有罪惡事, 不令墮地獄,  現身而輕受。 譬如鴦崛魔,  多殺於人眾, 又欲害母佛,  得阿羅漢道。 今世輕受,又如阿闍世害得道父王,以佛及文殊師利因緣故重罪輕受。 又如人毒蛇生時雨血,後漸長大,意欲殺人眼看即死,若以氣噓亦死,是故時人號為氣噓。 是人命終時,舍利弗往至其所;心中瞋恚,眼看不死,噓亦不死。舍利弗身色方更光顯,心即清淨上下七觀。以是因緣,命終之後七反生天上,七反生人中,於後人壽四萬歲時當得辟支佛道,身黃金色;時人謂是金聚,來欲斫取,即命終涅槃。 ^tc5d4n 又如阿輸伽王以兵伏閻浮提,殺萬八千宮人。先世施佛土故,`[起=造【三宮】]`起八萬塔,常於大阿羅漢所聽受經法,後得須陀洹道,即人身輕償。 如是等罪,多行福德,志意曠大,集諸功德故,不墮惡道。 是故汝先難「若懺悔,罪業則滅盡,無有果報」者,是語不然。 復次,若言「罪不可滅」者,《毘尼》中,佛說「懺悔除罪」則不可信。是事不然,是故業障罪應懺悔。 # 分別布施品第十二 菩薩能行如是懺悔、勸請、隨喜、迴向。 福德力轉增,  心亦益柔軟, 即信佛功德,  及菩薩大行。 是菩薩以懺悔、勸請、隨喜、迴向故,福力轉增、心調柔軟;於諸佛無量功德,清淨第一,凡夫所不信而能信受,及諸大菩薩清淨大行、希有難事,亦能信受。 復次—— 苦惱諸眾生,  無是深淨法, 於此生愍傷,  而發深悲心。 `[菩薩=若菩薩【三宮】]`菩薩信諸佛菩薩無量、甚深、清淨、第一功德已,愍傷諸眾生無此功德,但以諸邪見,受種種苦惱,故深生悲心。 念是諸眾生,  沒在苦惱泥, 我當救拔之,  令在安隱處。 是菩薩得悲心已,作是念:「是諸眾生常為貪、恚、癡所病,以身心受諸苦惱,我當拔濟使離身、心苦惱深`[埿=泥【宮】]`埿,畢竟無生、老、病、死患,得住安隱涅槃樂處。」 是故,於此苦惱眾生,生深悲心,以悲心故,為求隨意,使得安樂,則名慈心。 若菩薩如是,  深隨慈悲心, 斷所有貪惜,  為施勤精進。 菩薩,是求佛道、度苦惱眾生念者。 隨,名隨順慈悲,不隨餘心。 深慈,名遍諸眾生,念徹骨髓。 所有,名一切內外,所有金銀、珍寶、國城、妻子等。 貪,名欲得無厭。 惜,名愛著,不欲與他斷,名離此`[三=二【三宮】]`三惡。 如是,則開檀波羅蜜門,是故常應一心勤行,無令放逸。 何以故?菩薩作是念:「我今隨所能作,利益眾生,發堅固施心。」 所有一切物,  有命若無命, 轉輪天王位,  無求而不與。 乃至於男女,  族姓好妻妾, 年少甚端嚴,  巧便能事人。 恭順心柔和,  愛念情甚至, 惜之過壽命,  求者皆能與。 乃至身血肉,  骨髓及手足, 頭目耳鼻等,  及身皆能與。 是菩薩定心布施,凡所`[有外=求【三宮】]`有外物,若有命、若無命,無有乞而不與。 「無命物」者:金、銀、珍寶,乃至轉輪聖王位、天王位。 「有命物」者:男、女,貴`[族=姓【三宮】]`族,好家年少妻妾。端嚴、柔和、恭敬、善順,愛惜之至,過於身命,而能施人。如一切施菩薩所有外物及妻子等,皆能施與。 是菩薩乃至自身肉、血、頭、目、手足、耳鼻、割肉出骨,破骨出髓,如薩陀波崙。或舉身施與,一切所愛無過身者,亦能施與,如薩和檀。如菩薩為`[兔=免【明】]`兔,以身施與仙人。如尸毘王以身代鴿。 問曰: 是菩薩為分別知布施及布施果報,故`[能〔-〕【三宮】]`能以難事施?為但以慈悲心所發故施? 答曰: 如是布施者,  則得如是報。 內以支節等,  并及諸外物。 內物,名頭、目、手、足等。 外物,名妻子、金、銀寶物等。 是菩薩如實知施,是得是報各各分別。又信諸經所說,或以天眼得知。 問曰: 汝先說知以身支節布施及外物布施所得果報,今可說所得果報。 答曰: 《寶頂經》中〈無盡意菩薩第三十品〉檀波羅蜜義中說:「菩薩立願,須食者施食,令我得五事報:一者、得壽命,二者、得`[膽=瞻【三宮】]`膽,三者、得樂,四者、得力,五者、得色。 「須漿與漿者,先於人中得香美飲,後得除諸煩惱渴愛。 「須乘與乘,則得隨意樂報,成就四如意足,後得三乘道。 「須衣與衣,則得慚愧衣報。 「須燈明與燈明,則得佛眼光明。 「須伎樂與伎樂,則得具足天耳。 「須末香塗香與末香塗香:則得身無臭穢。 「須汁與汁,則得味味相報。 「須房舍與房舍,則得與一切眾生作歸依救護。 「施資生之具者,則得助菩提功德。 「施醫藥者,則得無`[老病〔-〕【宮】]`老、病、死,常樂安隱。 「施奴婢者,則得自在隨意,具足智慧。 「施金、銀、珊瑚、`[車𤦲馬腦=硨磲瑪瑙【三宮】]`車𤦲、馬腦者,則得具足三十二相。 「施種種雜物莊嚴`[具則=其身【三宮】]`具,則得八十隨形好。 「施象馬車者,則得具足大乘。 「施園林者,則得具足禪定樂。 「施男女者,得所`[愛=受【三宮】]`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施倉穀寶藏者,則得具足法藏。 「施以一國土、一閻浮提、四天下王位者,則得道場自在法王。 「施諸戲樂具者:則得法樂。 「以足施者,則得法足能到道場。 「以手施者,則得寶手。 「能施一切以耳鼻施者,則得具足身體。 「以眼施者,則得具足無閡法眼。 「以頭施者,則得三界特尊一切智慧。 「以血肉施者,令諸眾生得堅固行。 「以髓施者,得金剛身,無能壞者。」 「如是開施門果報,餘施果報亦應知。 「以臥具施者,得三乘安隱解脫。 「`[床以=以床【三宮】]`床以坐處施者,則得菩提樹下道場不可壞處。 「以妻施者,為得法喜娛樂故。 「以道施者,為生死失道眾生,得入正道故。 「以筏施者,為得度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故。 「以骨施者,為得戒堅、定`[堅=堅慧堅【元明】]`堅、解脫堅、解脫知見堅、眾生堅故。 「以眷屬施者,為得成就無量無邊阿僧祇福`[德【大磧】,得【麗】]`德,天人眷屬同心清淨不可沮壞故。 「以善哉施者,為得說法時,天龍、夜叉、乾闥婆、沙門、婆羅門歡喜稱讚故。 「以經卷施者,為得九部經,`[久=文【宋元宮】]`久住無量時故。 「以法施者,為得通達一切法故,集一切功德故。 「是菩薩,如是樂行布施,知布施清淨,知布施果報所得多少。」 是故: 非法財施等,  乃至智呵施; 無有如是施,  但合空等施。 非法者:惡行所得財。 財名資生之物。取要言之,以惡業得財物施。 菩薩`[知是=如此【三宮】]`知是布施不清淨故,如是等諸餘非法施,乃至智所呵施,不為此事。菩薩行布施,唯與空智慧等,種種功德和合。 問曰: 所說非法得財施等,及空智慧等和合施。此二施應廣分別! 答曰: 是二施,〈無盡意菩薩會品〉中「檀波羅蜜」中說: 初分別布施功德,所謂: 諸菩薩無非法求財施。無熱惱眾生施。無恐畏施。 無著故施。無請而不施。無不如所許施。 無悋好以不好施。無不深心施。無諂曲施。 無假偽施。無損果施。無邪心施。 無癡心施。無雜心施。無不信解`[脫〔-〕【三宮】]`脫施。 無疲厭施。無親附施。無以承望己施。 無求福田者施。無輕一切眾生非福田者施。 無持戒毀戒高下心施。無求名聞施。無自高心施。 無卑他施。無懊惜施。無悔心施。 無急喚故施。無惡賤施。無自然法施。 無求果報施。無瞋恚施。無令人渴乏施。 無惱求者施。無輕弄彼施。無欺誑施。 無`[䫌【三宮】,俾【大】]`䫌面施。無擲與施。無不一心施。 無不自手施。無不常施。無休息施。 無斷絕施。無競勝施。無輕少物施。 無`[請〔-〕【三宮】]`請隨自恣而以輕物施。無不稱力施。 無非福田施。無於少物劣弱心施。無恃多物憍心施。 無邪行施。無樂受生施。無恃色族富貴施。 無求生四王、釋、梵天上施。 無求聲聞、辟支佛乘施。 無求國王王子施。無限一世施。無厭足施。 無不迴向薩婆若施。無不淨施。無非時施。 無刀毒施。無惱弄眾生施。無智者所呵施。 如是開示施門,餘不淨施,亦應當知。所謂: 諸菩薩無應棄物施。無憎惡涅槃施。無豐饒易得物施。 無`[量=置【三宮】]`量恩施。無報恩施。無求反報施。 無求守護施。無求吉施。無慢心施。 無家法施。無因得即施。無不終身施。 無垢心施。無遊戲施。無以善知識故施。 無輕施。無遊逸施。無因失施。 無以讚己故施。無以呵罵故施。無以`[祝=呪【三宮】]`祝願故施。 無以稱希有事故施。無以明己信故施。無以畏故施。 無誑施。無求眷屬施。無不唱導施。 無引眾施。無不信施。無無因緣施。 無隨意施。無現奇特施。無自稱讚施。 無不隨所求施。無為伏彼施`[施〔-〕【三宮】]`施。無不愛施。 無不任用物施。無不恭敬施。無下施。 無以怪相故施。無抑挫施。無挾勢得物施。 無不清淨心施。無疑心施。無破求者心施。 無禁忌物施。無分別施。無以酒施。 無以兵`[杖=仗【三宮】]`杖施。無奪彼物施。無令人生疑心施。 無以親近故施。無說彼過咎施。無隨所愛施。 無瞋施。無癡施。無戲論施。 無不為菩提施。 問曰: 非法求財施,乃至不為菩提施,菩薩為有、為無。 若盡無者,則有過咎,不求福田,於眾生無差別心,亦無知恩報恩,亦無家法、國法施。若有者,何以皆言無? 答曰: 是非法得財施,乃至不為菩提施,菩薩不必盡無,或時有。是布施檀波羅蜜所不攝,不能具足檀波羅蜜故言無。 空等功德和合施者,如《無盡意菩薩經》〈檀波羅蜜品〉中說: 菩薩布施與空心合故不盡;是施無相修故不盡;是施無願守護故不盡;是施善根所攝故不盡;是施隨解脫相故不盡;是施能破一切魔故不盡;是施不`[雜=離【三】]`雜煩惱故不盡;是施得轉勝利故不盡;是施決定心故不盡;是施集助菩提法故不盡;是施正迴向故不盡;是施得道場解脫果故不盡;是施無邊故不盡;是施不可盡故不盡;是施不斷故不盡;是施廣大故不盡;是施不可壞故不盡;是施不可勝故不盡;是施至一切智慧故不盡;是施斷非法求財施等垢,成就空等諸功德故不盡。 非法求財施等是施垢,施與垢合是不淨施,與空等功德合是淨。 復次,是施淨、不淨今當更說。 《經》說施有四種: 有施於施者是淨,不於受者淨。 有施於受者是淨,不於施者淨。 有施於施者淨,亦於受者淨。 有施不於施者淨,亦不於受者淨。 若施者成就善身、口、意業,受者成就惡身、口、意業,是名於施者淨,不於受者淨。 若施者成就惡身、口、意業,受者成就善身、口、意業,是名於受者淨,不於施者淨。 若施者成就善身、口、意業,受者亦成就善身、口、意業,是名於施者淨,於受者亦淨。 若施者成就不善身、口、意業,受者亦成就不善身、口、意業,是名不於施者淨,亦不於受者淨。 貪欲、瞋恚、愚癡若斷、若不斷,亦應如是分別。 復次,四種布施中,有淨、不淨。 一、從施者淨,二、從受者淨,三、共淨。是名淨。 一、不從施者淨,二、不從受者淨,三、不共淨。是名不淨。 是中施者有功德故,從施者施得淨。以受者有功德故,從受`[者=者施者【三宮】]`者施得淨。以施者、受者有功德故,從施者、受者施得淨。 施者有罪故,從施者施不淨。受者有罪故,從受者施不淨。施者、`[受=有罪受【三宮】]`受者有罪故,從施者受者施不淨。施者功德、受者功德,施者罪、受者罪,`[先已說〔-〕【宮】]`先已說。 問曰: 汝說此四種施中,菩薩`[應〔-〕【三宮】]`應行何施? 答曰: 四種布施中,  行二種淨施; 不求於名利,  及以求果報。 是布施有四種,三淨、三不淨,不淨盡不行。 淨中`[行=應行【三宮】]`行二淨:一者、施者淨,不於受者淨。二者、共淨。於此二`[淨=事【宮】]`淨施中,應常精進。 何以故?是菩薩不期果報故,若期果報者,則求受者清淨。 「淨」,名`[施者〔-〕【三宮】]`施者、受者功德莊嚴,其心清淨。 「不淨」,名施者有慳惜心。如佛說:「慳為施垢」。餘煩惱雖為不淨,慳最為重。 問曰: 若菩薩於施者淨及共`[淨=淨淨【三宮】]`淨,應勤行此二施。慳為施者垢,亦是施大垢,若菩薩未離欲,未能斷慳,云何能行此`[二=二種【三宮】]`二淨施? 答曰: 若物能起慳,  則不畜此物。 菩薩若於有命、無命物,知生慳心者,則不畜此物,是故有所施,皆無悋惜。 問曰: 外物可不畜,身當云何? 答曰: 常為利眾生,  解身如藥樹。 為利益眾生故,信解身如藥樹。如藥樹眾生有用,根、莖、枝、葉、華、實等,各得差病,隨意而取,無有遮護。菩薩亦如是,為利眾生故,能自捨身。作是念:「若眾生取我頭、目、手、足、`[肢=支【三】,枝【宮】]`肢、節、脊、腹、髀、`[膊=髆【三宮】]`膊、耳、鼻、齒、舌、血、肉、骨、髓等,隨其所須,皆能與之,或舉身盡施。」如是降伏其心,修集善根,為方便所護,行檀波羅蜜。`[卷第五終【三宮】]` # [分別布施品之餘] 總相、別相施,  皆悉能迴向。 `[總相=分別布施品之餘總相【宋元】,分別布施品第十二之餘總相【明】,卷第六首【三宮】,譯號同異如首卷【三宮】]` 是菩薩能以二種`[淨〔-〕【三宮】]`淨施,能知二種迴向:一為總相,二為別相。 總相迴向者:有所施,皆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別相施者:如布施果報中說。 復次,總相迴向者:為安樂利益一切眾生。 別相迴向者:無信眾生,令得信故;破戒者,得持戒故;少聞者,得多聞故;懈怠者,得精進故;散亂心者,得禪定故;愚癡眾生,得智慧故;慳者,得捨心故。如是等種種別相。 復次,總相迴向者:以六波羅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別相迴向者:施外物時,願諸眾生得大最樂。支節布施時,願諸眾生具足佛身。 問曰: 布施有幾種迴向?幾種不迴向? 答曰: 一為淨`[四=四事【三宮】]`四迴向,`[三=一三【三】]`三種不迴向。 `[一〔-〕【宮】]`一菩薩布施,為清淨四事,故迴向。 三種不迴向:不為得王故迴向,不為得欲樂故迴向,不為得聲聞、辟支佛地故迴向。 不為得王故迴向者,遮王則并遮一切貴人、力勢自在者。 不為得欲樂迴向者,除上貴人,餘受富樂五欲自娛者。 不為得聲聞、辟支佛迴向者,遮因小乘入無餘涅槃,令得安住大乘,久後乃`[入=得【三宮】]`入無餘涅槃。 為四淨迴向者: 菩薩所施,為清淨佛土故迴向。 為清淨`[菩薩=菩提【三宮】]`菩薩故迴向。 為清淨教化眾生故迴向。 為淨薩婆若故迴向。 菩薩應如是方便迴向,無令布施損減,使得勢力。 問曰: 以何法令布施損減?以何法令布施增益? 答曰: 若施不迴向,  亦無有方便, 求生於下處,  親近惡知識, 如是布施者,  是則為損減。 若布施: 不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逐世間樂故。 求生下處。 無有方便能出布施、禪定果報,自在所生。 親近障閡大乘知識。 以是四法則布施損減。 離四施得增,  又應三心施, 菩薩順佛語,  亦不求果報。 離此四法布施,則得增益:一、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有方便迴向,三、求法王處,四、親近善知識。 又應以三法心而行布施:一者、憐愍一切眾生故,以菩提心行施。二者、不遠佛法而行布施。三者、不求果報而行布施。 復次—— 「`[(為得…施)二十字〔-〕【三宮】]`為得三法故,  而行於布施; 為欲求二法,  應當行布施。」 菩薩為得三法故行布施:一者、佛法,二者、說法,三者、令諸眾生住無上樂。 又欲求二法行布施者:一者、大富,二者、具足檀波羅蜜。何以故? 若菩薩大富,則離貧苦、不取他財、不求息利;無有債主、不憂償債;多財富足、能自衣食;有能惠施、利益親族及善知識;眷屬安樂,其家豐饒,常如節會,心常歡悅。能大施與,眷屬不輕,人所敬仰,言皆信受,眾所依附,人來師仰,入眾無畏。常好洗浴,名香塗身。著好新衣,具足莊嚴。見諸好色,聽好音聲,聞諸妙香,常食最上美味、細觸。 怨賊難壞,善知識歡喜。是於人身,得善果報。人所欽慕,常稱吉善,忘其醜惡。雖生下賤,有大人相;雖無巧言,成巧言者;雖不多聞,成多聞者;雖少智慧,成智慧者。若先端正,倍復殊勝;若先大家,倍復尊貴;若先巧言,倍復巧言;若先多聞,倍復多聞;若先智慧,倍復有智。 所可坐臥,貴價寶床。寤寐安隱,侍衛具足。眾寶為舍,極意遊戲。其身貴重。須諸經書,應意即得。勢位隨意,親近王易,諸貴`[人=貴人【三宮】]`人所念。諸醫自往,常有親信消息所宜。有疾輕微,若病易差。遠離今世、後世怖畏,畢竟永離不活怖畏,常有救護,多有人眾,諸親近者自謂多福,為同意者深自欣慶。有少施恩,得大酬報;若加小惡,得大殃禍。族姓女人、少年端正具足莊嚴,自求給侍;諸有諧利悉來歸己;若作惡事,事`[輒=轉【三】]`輒輕微。少有施作即獲大利,多善知識怨憎轉少。蛇、虺、毒藥、放逸惡人,如是等事不得妄近,諸愛敬事,皆悉歸趣。 若獲利時眾人代喜,若有衰惱人皆憂戚;眾共示導競以善`[吉=告【三宮】]`吉,令遠非法安住善法,所施業大見莫不歡。若與同心則以為足,不期世間富貴榮利,假使居位人思匡助,除其衰惱,見他富貴無所悕尚。人詠其德不揚其過,`[雖=離【三宮】]`雖小人名得大人號,無不足色,視他顏貌不作矯異。 若作婆羅門,於天寺中大獲果報,`[讀=讚【三宮】]`讀諸經書得其實利,得而能施。 若是剎利所習成就,善射、音聲、善能貫練,治世典籍能得果報。 若是`[毘=田【三宮】]`毘舍播`[殖=植【三宮】]`殖如意;若是商`[估=賈【三宮】]`估能獲其利。 若是首陀羅所作事業多得如意。 問曰: 汝先說菩薩不以求果報心施,又復不為豪貴故施,而今說求大富故布施。是語得無自相違`[背〔-〕【三宮】]`背? 答曰: 不相違也。若自為身求富受樂,是故說不應求富。今說求富,但為利益眾生,是故說為欲大施故求富。不為身已求富、受樂,是則果中說因。若菩薩不得`[大〔-〕【三宮】]`大富,雖信樂布施,無財可與,是故汝不應作難。 復次,斷二法故應行布施。何等為二?一者、慳,二者、貪,此二法最為施垢。 又得二法故行布施,所謂盡智、無生智。 又增益三種慧:一者、自利慧,二者、本慧,三者、多聞慧。 有人言:增長二法故應行施:一、善,二、慧。 略說菩薩應行四種施,攝一切善法:一者、等心施,二者、無對施,三者、迴向菩提施,四者、具足善寂滅心施。 菩薩如是具`[足〔-〕【三宮】]`足檀波羅蜜故勤行財施。`[不分卷【三宮】]`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CB】,第卷【大】]`卷第六 ☗s7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七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 分別法施品第十三 `[不分卷【三宮】]` 菩薩於財施,應如是修學,又應修學法施,如說: 眾施法施最,  智者應修行。 一切布施中第一、最上、最妙,所謂法施。是施,智者所應行。 問曰: 何故但言智者應行法施? 答曰: 不智者,若行法施,即說`[5]異=黑【三宮】*`異論。說`[*5]`異論故,自失利,亦失他利。 問曰: 何謂`[*5-2]異=黑【三宮】*`異論? 答曰: 佛欲滅度時告阿難:「從今日後,依修多羅,莫依人。」 阿難云:「何名依修多羅,不依人?」 有比丘來作是言:「我現從佛聞,現從佛受,是法是善,是佛所教。」是比丘語,莫受、莫捨,審諦聽已,應以經律撿其所說。若不入修多羅,不入毘尼,又復違逆諸法相義,應報是比丘言:「是法或非佛所說,或長老謬受。何以故?是法不入修多羅、不入毘尼,又復違逆諸法相義;是則非法,非善、非佛所教。如是知已,即應除却。」 復有比丘來作是言:「彼住處有大眾,有明經上座,善說戒律。我現從彼聞,現從彼受。是法是善,是佛所教。」 是比丘語,莫受、莫捨,審諦聽已,應以經律撿其所說。若不入修多羅,不入毘尼,又復違逆諸法相義,應報是比丘言:「長老!彼比丘僧法相、善相,或作非法、非善說;或長老謬受。何以故?是法不入修多羅,不入毘尼,又復違逆諸法相義;是則非法,非善、非佛所教;如是知已,即應除却。」 復有比丘來作是言:「彼住`[處=處中【三宮】]`處多諸比丘,持修多羅、持毘尼、持摩多羅迦。我現從彼聞、現從彼受,是法是善,是佛所教。」 是比丘語,莫受、莫捨,審諦聽已,應以經律撿其所說。若不入修多羅,不入毘尼,又復違逆諸法相義,應報是比丘言:「長老!彼比丘僧法相`[善=義【三宮】]`善相,或作非法、非善說,或長老謬受。何以故?是法不入修多羅,不入毘尼,又復違逆諸法相義;是則非法、非善、非佛所教;如是知已,即應除却。」 復有比丘來作是言:「彼住處中有長老比丘,多知、多識,人所尊重,我現從彼聞,現從彼受,是法是善,是佛所教」。 是比丘語,莫受、莫捨,審諦聽已,應以經律撿其所說。若不入修多羅,不入毘尼,又復違逆諸法相義,應報是比丘言:「長老,彼諸比丘法相善相,或作非法、非善說,或長老謬受,何以故?是法不入修多羅,不入毘尼,又復違逆諸法相義;是則非法、非善、非佛所教;如是知已,即應除却。」 是四名`[*5-3]異=黑【三宮】*`異論,是故言:「智者不依`[*5]`異論,而行清白法施。」 問曰: 云何知諸施中,法施第一? 答曰: 經說有二施:`[財施、法【麗】,財法【大】,法施財【三宮】]`財施、法施。二施之中,法施為上。 復次—— 《決定王經》中,  讚說法功德, 及說法儀式,  應常修習行。 若菩薩欲以法施眾生者,應如《決定王大乘》經中:稱讚法師功德,及說法儀式,隨順修學。 謂說法者,應行四法。何等為四?一者、廣博多學,能持一切言辭章句。二者、決定善知世間、出世間,諸法生滅相。三者、得禪定`[慧=智慧【三宮】]`慧,於諸經法隨順無諍。四者、不增不損,如所說行。 說法者處師子座,復有四法。何等為四?一者、欲昇高座,先應恭敬禮拜大眾然後昇座。二者、眾有女人,應觀不淨。三者、威儀視瞻,有大人相,敷演法音,顏色和悅,人皆信受,不說外道經書,心無怯畏。四者、於惡言問難,當行忍辱。 處師子座,復有四法。何等為四?一者、於諸眾生,生饒益想。二者、於諸眾生,不生我想。三者、於諸文字,不生法想。四者、願諸眾生,從我聞法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退轉。 處師子座,復有四法。何等為四?一者、善能安住陀羅尼門,深信樂法。二者、善得般舟三昧,勤行精進,持戒清淨。三者、不樂一切生處,不貪利養,不求果報。四者、於三解脫,心無有疑,又能善起諸深三昧,具足威儀。憶念堅固,有念安慧,不調戲,不輕躁,不無羞,不癡亂。言無錯謬,守護諸根,不貪美味,善攝手足,所念不忘,樂行頭陀,分別世間、出世間法。心無疑悔,言辭章句不可窮盡。為諸聽者,求安隱利,不求他過。有如是法,應處師子座。 復有四法?一、不自輕身,二、不輕聽者,三、不輕所說,四、不`[為=惑【宋元宮】]`為利養。 佛告阿難:「說法者,應說何法?阿難!所可說法,不可示,不可說,無相無為。」 「世尊!法若爾者,云何可說?」 「阿難!是法甚深,如來以四相方便而為演說:一、以音聲,二、以名字,三、以語言,四、以義理。 「又以四因緣而為說法:一者、為度應度眾生。二者、但說色受想行識名字。三者、以種種文辭章句利益眾生。四者、雖說名字而亦不得,譬如鉢油,清淨無垢,於中觀者,自見面相。」 「阿難!汝若見若聞智慧男子、若持戒女人、若聖弟子能作是說:『我於鉢油,見實人不?』」 「世尊!我不聞、不見智慧男子、持戒女人、若聖弟子能作是言:『我於鉢油,見真實人。』何以故?智者先知鉢油非有,何況有人!但以假名,說言`[鉢油=油鉢【三宮】]`鉢油而見人相。」 「阿難!如來亦復如是,但以名字假有所說。阿難!如來以四因緣而為說法,眾生聞者,心得安樂,種涅槃因。 「如來說法,音聲遍滿十方世界,眾生聞者,心得歡喜,離諸惡趣生兜術天。 如來聲中,無男無女,男不取女相,女不取男相。 如來音者,不惱眾生,不壞諸法,但為示現音聲之性。==\[[智論](T25n1509_大智度論1.md#^eh5sif)]==」==\[[舍利弗](T28n1548_舍利弗阿毘曇論1.md#^h0p4et)]== 說法者應習行是事,應隨所行而為法施。施者、受者所得果報,後當廣說。 ^d0j13w # 歸命相品第十四 上已解說財施法施,今更分別。 白衣在家者,  應多行財施, 餘諸善行法,  今當復解說。 是二施中,在家之人當行財施,出家之人當行法施。何以故? 在家法施不及出家,以聽受法者,於在家人信心淺薄故。 又在家之人多有財物;出家之人,於諸經法讀誦通`[達=利【三宮】]`達,為人解說,在眾無畏,非在家`[人=者【三宮】]`人之所能及。 又使聽者起恭敬心,不及出家。 又若欲說法降伏人心,不及出家。 如說: 先自修行法,  然後教餘人, 乃可作是言:  汝隨我所行。 是事出家者所宜,非在家者所行。 又說: 身自行不善,  安能令彼善? 自不得寂滅,  何能令人寂? 是故身自善,  能令彼行善, 自身得寂滅,  能令人得寂。 善法寂滅,是出家者之所應行。 又出家之人,於聽法者恭敬心勝。 又出家之人,若行財施,則妨餘善;又妨行遠離阿練若處、空閑林澤。 出家之人若樂財施,悉妨修行如是等事。 若行財施,必至聚落與白衣從事,多有言說;若不從事,無由得財;若出入聚落,見聞聲色,諸根難攝,發起三毒;又於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心薄。 又與白衣從事,利養垢染,發起愛恚、慳嫉煩惱,`[惟心=唯以【三】,雖異【宮】]`惟心思惟力而自抑制,心志弱者或不自制,或乃致死,或得死等諸惱苦患。 貪著五欲,捨戒還俗故,名為「死」。 或能反戒,多起重罪,是名「死等諸惱苦患」。 以是因緣故,於出家者稱歎法施,於在家者稱歎財施。 如是廣說在家菩薩所行財施。 餘諸善行今當說之。發心菩薩先應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從`[三=二【宮】]`三歸`[所=依【明】]`所得功德,皆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 歸依佛法僧,  菩薩所應知。 菩薩應當如實善解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問曰: 云何名為歸依佛? 答曰: 不捨菩提心,  不壞所受法; 不`[捨=離【三宮】]`捨大悲心,  不貪樂餘乘; 如是則名為,  如實歸依佛。 菩提心者:發心求佛不休、不息、不捨是心。 不壞所受法者:`[謂=諸【三宮】]`謂菩薩各`[受=愛【三宮】]`受所樂善法戒行,是行應行、是不應作,若應諸波羅蜜,若應四功德處,如是等種種善法,為利益眾生故,受持修行不令毀缺。 大悲心者:欲度苦惱眾生為求佛道,乃至夢中亦不離大悲。 不貪餘乘者:深信樂佛道故,不貪聲聞、辟支佛乘。 有是法故,當知如實歸依佛。 問曰: 云何名為歸依法? 答曰: 親近說法者,  一心聽受法, 念持而演說,  名為歸依法。 說法者於佛深法解說敷演,開示善惡斷諸疑惑,常數親近,往至其所,供養恭敬。 一心聽受,以憶念力、執持不忘,思惟籌量、隨順義趣,然後為人如知演說。 以是法施功德,迴向佛道,是名歸依法。 問曰: 云何名為歸依僧? 答曰: 若諸聲聞人,  未入法位者, 令發無上心,  使得佛十力。 先以財施攝,  後乃以法施, 深信`[四=依【三宮】]`四果僧,  不分別貴眾。 求聲聞功德,  而不證解脫, `[是=一【宮】]`是名歸依僧,  又應念三事。 聲聞人者:成聲聞乘。 未入法位者,於聲聞道未得必定,能令此人發佛道心而得十力。 若入法位者,終不可令發無上心,設或發心亦不成就,如《般若波羅蜜》中,尊者須菩提所說:「已入正法位,不能發無上心。何以故?是人於生死已作障隔,不復往來生死、發無上心。」 先以財施攝者,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所須之物攝出家者。 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雜香、塗香攝在家者。 以攝因緣,生親愛心,所言信受,然後法施,令發無上道心。 果僧者:四向、四果。 眾者:於佛法中,受出家`[者〔-〕【三宮】]`者相,具持諸戒未有果向,不分別如是僧,以離恩愛奴故名為貴僧。 信樂空、無相、無願,而不分別戲論,依止是僧,名為歸依僧。 求聲聞功德,而不證解脫者:知是僧持戒、具足禪定、具足智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三明六通,心得自在、有大威德,捨世間樂、出魔境界,利譽稱樂不以為喜,衰毀譏苦不以為憂,常行六捨,得八解脫,隨佛所教,有行道者、有解脫者,行一道者,破二種煩惱,善知三界,善通四諦、善除五蓋,安住六和敬法,具足七不退法,八大人覺,捨離九結,得聲聞十種力,成就如是諸功德`[者=僧者【三宮】]`者,名為佛弟子。 眾求如是功德,不求其解脫,何以故? 深心信樂佛無礙`[解=解脫【三宮】]`解故,是名歸依僧。 復次,若聞章句文字法,即得念實相法,名為歸命法。 若見聲聞僧,即念發菩提心諸菩薩眾,是名歸依僧。 見佛形像,即念真佛,是`[故=名【三宮】]`故歸依佛。 問曰: 云何名為念真佛? 答曰: 如《無盡意菩薩經》中,說念佛三昧義。 念真佛者,不以色、不以相、不以生、不以`[性=姓【三宮】]`性、不以家;不以過去、未來、現在;不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不以見聞覺知;不以心意識;不以戲論行;不以生滅住;不以取捨;不以憶念分別;不以法相;不以自相;不以一相、不以異相;不以心緣數;不以內外;不以取相覺觀;不以入出;不以形色相貌;不以所行威儀;不以持戒、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不以十力、四無所畏諸`[佛〔-〕【三宮】]`佛法。 如實念佛者,無量,不可思議,無行、無知;無我我所;無憶無念;不分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無形、無礙、無發、無住、無非住;不住色、不住受想行識;不住眼色、不住眼識;不住耳聲、不住耳識;不住鼻香、不住鼻識;不住舌味、不住舌識;不住身觸、不住身識;不住意法、不住意識;不住一切諸緣、不起一切諸相、不生一切動念憶想分別等,不生見聞覺知,隨行一切正解脫相,心不相續,滅諸分別,破諸愛恚,壞諸因相,除斷先際、後際、中際,究暢明了無有彼此。無動故無喜,不受味故無樂,本相寂滅故無熱,心無所營故解脫;相無色故無身,不受故無受、無想故無結、無行故無為、無知故無識;無取故`[無=不【三宮】]`無行,不捨故非不行;無處故無住;空故無來,不生故無去;一切憶念心心數法及餘諸法,不貪、不著、不取、不受、不然、不滅,先來不生,無有生相,攝在法性,過眼色虛空道,如是相名為真念佛。 又念法者,佛法是善說,得今世報無有定時,可得觀察善。將至道智者,內知初中後善言、善義、善淳、善無雜,具足清淨。能斷貪欲,能斷瞋恚,能斷愚癡,能除慢心,能除諸見,能除疑悔,能除憍貴,能除諸渴。破所歸趣,斷相續道,盡愛離欲,寂滅涅槃。如是相,名為念法。 以空、無相、無願,不生不滅畢竟寂滅,無比無示。如念佛義中說。 又念法有三種: 從佛法是善說,至具足清淨,名為道;能斷貪欲,至寂滅涅槃,名為涅槃;空等至無比無示,名為法體。 又念僧者,如先說僧功德。 念是三寶得決定心。 以如是念,求於佛道而行布施,是名歸依佛。 為守護法而行布施,是名歸依法。 以是布施起迴向心,成佛道時,攝菩薩、聲聞僧,是名歸依僧。 # 五戒品第十五 如是在家菩薩,能修善人業,遠離惡人業。 如說: 修起善人業,  如法集財用, 堪則為重任,  不堪則不受。 善人業者:略說善人業,自住善利,亦能利人。惡人業者:自陷衰惱,令人衰惱。 如法集財用者:不殺、不盜、不誑欺人;以力集財,如法用之,供養三寶,濟恤老病等。 堪受能行者,則為重任;不堪行者則不受。若菩薩於今世事及後世事,若自利、若利他,如先所說,必能成立。若知不堪行者,此則不受。 復次—— 世法無憂喜,  能捨於自利, 常勤行他利,  深知恩倍報。 世間法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於此法中,心無憂喜。 捨自利、勤行他利者:菩薩乃至未曾知識、無因`[緣=無緣【三宮】]`緣者,所`[行=作【三宮】]`行善行,捨置自利,助成彼善。 問曰: 捨自利,勤行他利,此事不然。如佛說:「雖大利人,不應自捨己利。」 如說:「捨一人以成一家;捨一家`[成=以成【三宮】]`成一聚落;捨一聚落成一國土;捨一國土以成己身;捨己身以為正法。」 先自成己利,  然後乃利人, 捨己利利人,  後則生憂悔。 捨自利利人,  自謂為智慧, 此於世間中,  最為第一癡。 答曰: 於世間中為他求利猶稱為善,以為堅心,況菩薩所行出過世間。若利他者即是自利。如說: 菩薩於他事,  心意不劣弱, 發菩提心者,  他利即自利。 此義〈初品〉中已廣說,是故汝語不然! 深知恩倍報者:若人於菩薩所作好事,應當厚報。又深知其恩,此是善人相。 復次—— 貧者施以財,  畏者施無畏, 如是等功德,  乃至於堅牢。 施貧以財者:有人先世不種福德,今無方便,資生儉少。如是之人,隨力給恤。 施無畏者:於種種諸怖畏,若怨賊怖畏、飢餓怖畏、水火寒熱等;菩薩於此眾怖畏中,教喻諸人,安隱歡悅,`[令=今【明】]`令無怖畏。 如是功德最堅牢最在後者,於諸憂者,為除其憂。 於無力者,而行忍辱、離慢、大慢等。 於諸所尊,深加恭敬。 於多聞者,常行親近。於智慧者,諮問善惡,自於所行,常行正見。 於諸眾生,不諂不曲,不作假愛。求善無厭,多聞無量。諸所施作,堅心成就。常與善人,而共從事。於惡人中,生大悲心。 於善知識、非善知識,皆作堅固善知識`[想=相【三宮】]`想。等心眾生,不悋要法。如所聞者,為人演說。諸所聞法,得其趣味。 於諸五欲、戲樂事中,生無常想。於妻子所,生地獄想。於資生物所,生疲苦想。於產業事,生憂惱想。於諸所求,破善根想。於居家中,生牢獄想。親族知識,生獄卒想。 日夜思量,得何利想——於不牢身得牢身想,於不堅財生堅財想。 復次—— 在家法五戒,  心應`[堅牢=牢堅【宮】]`堅牢住。 在家菩薩,以三自歸,行上諸功德,應堅住五戒。五戒是總在家之法: 應離殺心,慈愍眾生。 知自止足,不貪他物,乃至一草,非與不取。 離於邪婬,厭惡房內,防遠外色,目不邪視。常觀惡露,生厭離想。了知五欲,究竟皆苦。若念妻欲,亦應除捨。常觀不淨,心懷怖畏。結使所逼,離欲不著。常知世間為苦、無我。應發是願:「我於何時,心中當得不生欲想,況復身行。」 遠離妄語,樂行實語,不欺於人,心口相應。有念安慧,如見、聞、覺、知而為人說。以法自處乃至失命,言不詭異。 酒是放逸、眾惡之`[門=本【三宮】]`門,常應遠離,不過於口。不狂亂、不迷醉、不輕躁、不驚怖、不無羞、不戲調,常能一心,籌量好醜。 是菩薩或時樂捨一切,而作是念:「須食與食,須飲與飲。」若以酒施,應生是念:「今是行檀波羅蜜時,隨所須與。後當方便教使離酒,得念智慧,令不放逸。何以故?檀波羅蜜法,悉滿人願。」在家菩薩,以酒施者是則無罪。 以是五戒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護持五戒,如護重寶,如自護`[身〔-〕【三宮】]`身命。 問曰: 是菩薩但應護持五戒,不護持諸餘善業耶? 答曰: 菩薩應堅住,  總相五戒中, 餘身口意業,  悉亦復應行。 在家五戒,已說其義。受此五戒,應堅牢住,及餘三種善業,亦應修行。 復次,在家菩薩所應行法: 隨應利眾生,  說法而教化。 是菩薩於諸眾生,隨有所乏,皆能施與。若在國土、城郭、聚落、林間、樹下,是中眾生,隨所利益,說法教化。所謂:不信者為說信法,不恭敬者為說禮節,為少聞者說多聞法,為慳貪者說布施法,為瞋恚者說和忍法,為懈怠者說精進法,為亂意者說正念處,為愚癡者解說智慧。 復次—— 隨諸所乏者,  皆亦應給足。 諸眾生有所乏少,皆應給足。有人雖富,猶有不足,乃至國王,亦應有所`[乏〔-〕【宮】]`乏`[少〔-〕【三】]`少。是故,先雖說「貧窮者施財」,今更說「隨所乏少而給足之」。 復次—— 諸有惡眾生,  種種加惱事, 諂曲懷憍逸,  惡罵輕欺誑; 背恩無返復,  癡弊難開化, 菩薩心愍傷,  勇猛加精進。 諸惡眾生以種種惡事侵嬈菩薩,菩薩於此,心無懈厭,不應作是念:「如是惡人,誰能調伏、誰能教化、誰能勸`[勉=免【宋元宮】]`勉,令度生死,究竟涅槃?誰能與此往來生死?誰能與此和合同事?諸惡無理,誰能忍之?我意止息,不復共事;我悉捨遠,不復共事,亦復不能與之和合。是惡中之惡,無有返復。何用此等而共從事?」 菩薩知見眾生,惡`[罪=非【宋元】]`罪難除,應還作是念:「是等惡人,非少精進能得令住如所樂法。為是等故,我當加心勉力勤行,億倍精進;後得大力,乃能化此惡中之惡、難悟眾生。」 如大醫王,以小因緣便能療治眾生重病;菩薩如是,除煩惱病,令住隨意所樂功德。我於重罪、大惡眾生,倍應憐愍,起深大悲;如彼良醫,多有慈心療治眾病。其病重者,深生憐愍,勤作方便,為求良藥。 菩薩如是於諸眾生,煩惱病者,悉應憐愍。於惡中之惡、煩惱重者,深生`[憐=慈【三宮】]`憐愍,勤`[作=於【三宮】]`作方便,加心療治。 何以故? 菩薩隨所住,  不開化眾生, 令墮三惡道,  深致諸佛責。 菩薩隨所住國土、城邑、聚落、山間、樹下,力能饒益、教化眾生,而懈厭嫌恨、貪著世樂,不能開化,令墮惡道,是菩薩即為十方現在諸佛,深所呵責,甚可慚恥,云何以小因緣而捨大事?是故菩薩不欲諸佛所呵責`[者〔-〕【三宮】]`者,於種種諂曲、重惡眾生,心不應沒,隨力饒益,應以諸方便勤心開化。譬如猛將,將兵多所傷損,王則深責。以諸兵眾無所知`[故=故是以【三宮】]`故,王不責之。`[卷第六終【三宮】]` # 知家過患品第十六 `[卷第七首【三宮】,譯號同異如首卷【三宮】]` 菩薩如是學,應知家過惡!何以故?若知過惡,或捨家入道;又化餘人令知家過,出家入道。 問曰: 家過云何? 答曰: 如《經》中說:「佛告郁`[伽【麗】,迦【大】(cf. K16n0584_p0720b24)]`伽羅: 「家是破諸善根。 「家是深棘刺林,難得自出。 「家是壞清白法。 「家是諸惡覺觀住處。 「家是弊惡不調凡夫住處。 「家是一切不善所行住處。 「家是惡人所聚會處。 「家是貪欲、瞋恚、愚癡住處。 「家是一切苦惱住處。 「家是消盡先世諸善根處。 「凡夫住此家中,不應作而作,不應說而說,不應行而行。 「在此中住,輕慢父母及諸師長,不敬諸尊、福田、沙門、婆羅門。 「家是貪愛、憂悲、苦惱眾`[患=愚【元】]`患因緣。 「家是惡口、罵詈、苦切、刀`[杖=仗【三宮】]`杖、繫縛、`[考=栲【明】]`考掠、割截之所住處。 「未種善根不種,已種能壞。 「能令凡夫在此,貪欲因緣而墮惡道;瞋恚因緣、愚癡因緣而墮惡道;怖畏因緣而墮惡道。 「家是不持戒品,捨離定品,不觀慧品,不得解脫品,不生解脫知見品。 「於此家中生父母愛、兄弟、妻子、眷屬、車馬增長貪求,無有厭足。 「家是難滿,如海吞流。 「家是無足,如火焚薪。 「家是無`[息=想【宋元】,明註曰息南藏作想]`息、覺觀相續,如空中風。 「家是後有惡,如美食有毒。 「家是苦性,如怨詐親。 「家是障礙,能妨聖道。 「家是鬪亂,種種因緣共相違諍。 「家是多瞋,呵責好醜。 「家是無常,雖久失壞。 「家是眾苦,求衣食等,方便守護。 「家是`[多〔-〕【宮】]`多疑處,猶如怨賊。 「家是無我,顛倒貪著,假名為有。 「家是`[技=伎【宋元】,假【宮】]`技人,雖以種種文飾莊嚴現為貴人,須臾不久,莊嚴還作貧賤。 「家是變異,會必離散。 「家如幻,假借和合,無有實事。 「家如夢,一切富貴,久則還失。 「家如朝露,須臾滅失。 「家如蜜渧,其味甚少。 「家如棘`[明註曰叢南藏作業]`叢,受五欲味,惡刺傷人。 「家是`[鍼𭉨=鍼𭪿【宋元】,鐵𭪿【明宮】]`鍼𭉨虫,不善覺觀,常唼食人。 「家污淨命,多行欺誑。 「家是憂愁,心多濁亂。 「家是眾共,王、賊、水、火、`[惡=怨【三宮】]`惡親所壞。 「家是多病,多諸錯謬。 「如是長者!在家菩薩應當如是善知家過!」 復次—— 菩薩應當知,  在家之過惡! 親近於布施、  持戒、善、好喜, 若見諸乞人,  應生五三想。 在家菩薩應如是知家過患,當行布施、持戒、善、好。 布施,名捨貪心。持戒,名身、口業清淨。善,名善攝諸根。好喜,名同`[心歡樂=止歡喜【三宮】]`心歡樂。五三想,名見乞兒,應生五三想。 初三者:善知識想、轉身大富想、`[裨=埤【三宮】]`裨助菩提想。 又有三想:折伏慳貪想、捨一切想、貪求一切智慧想。 又有三想:隨如來教想、不求果報想、降伏魔想。 又有三想:`[見【大磧】,[-]【麗】]`見來求者生眷屬想、不捨攝法想、捨邪受想。 又有三想:離欲想、修慈想、無癡想。 今當解第五「三想」。 菩薩因來求者,令三毒折薄,捨所施物,生離欲想。 於求者與樂因緣故,瞋恨心薄,名修慈想。 是布施迴向無上道,則癡心薄,是名不癡想。 餘想義,應如是知! 復次—— 菩薩因求者,  具六波羅蜜; 以是因緣故,  見求應大喜。 六波羅蜜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因求者能得具足。以是利故,菩薩遙見求者,心大歡喜,作是念:行福田自然而至;我因此人,得具足六波羅蜜。 所以者何? 若於所施物,心不貪惜,是名檀波羅蜜。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施與,是名尸羅波羅蜜。 若不瞋乞者,是名羼提波羅蜜。 當行施時,不慮空匱,心不退沒,是名毘梨耶波羅蜜。 若與乞者,若自與時,心定不悔,是名禪波羅蜜。 以不得一切法而行布施,不求果報,如賢聖無所著;以是布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般若波羅蜜。 復次—— 所施物果報,  種種皆能知; 慳惜在家者,  亦知種種過。 `[所施物=物施所【三】,物施【宮】]`所施物、所獲功德利,物慳惜在家所有過惡——菩薩於此,皆悉了知。 問曰: 若施得何功德?若惜在家,有何過咎? 答曰: 菩薩以真智慧如是知: 施與已,是我物;在家者,非我物。 物施已,則堅牢;在家者,不堅牢。 物施已,`[後=復【宋元】]`後世樂;在家,少時樂。 物施已,不憂守護;在家者,有守護`[苦=若【三宮】]`苦。 物施已,愛心薄;在家者,增長愛。 物施已,無我所;在家者,是我所。 物施已,無所屬;在家者,有所屬。 物施已,無所畏;在家者,多所畏。 物施已,助菩提道;在家者,助魔道。 物施已,無有盡;在家,則有盡。 物施已,從得樂;在家,從得苦。 `[施=捨【三宮】]`施已,捨煩惱;在家,增煩惱。 施已,得大富樂;在家,不得大富樂。 施已,大人業;在家,小人業。 施已,諸佛所`[歎=歡【明】]`歎;在家,愚癡所讚。 復次—— 於妻子眷屬,  及與善知識, 財施及畜生,  應生幻化想。 一切諸行業,  是則為幻師。 在家菩薩於妻子等,應生幻化想,如幻化事,但誑人`[目=自【元明宮】]`目。行業是幻主,妻子等事,不久則滅。如《經》說:「佛告諸比丘:諸行如幻化,誑惑愚人,無有實事。」當知因業故有,業盡則滅,是故如幻。 作是念: 我非彼所有,  彼非我所有, 彼我皆屬業,  隨業因緣有。 如是正思惟,  不應起惡業! 父母、妻子、親`[里=理【宋元宮】]`里、知識、奴婢、僮`[客=僕【明】]`客等,不能為我作救、作歸、作趣。非我、非我所;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尚非我、非我所,何況父母、妻子等。 我亦不能為彼作救、作歸、作趣。我亦屬業、隨業所受,彼亦屬業,隨業所受;好惡果報如是三種籌量:一、有義趣,二、見經說,三、見現事。 不應為父母、妻子等,起身、口、意毫釐惡業。 復次—— 菩薩於妻所,  應生三三想。 亦復有三三,  又復有三三。 在家菩薩應生`[三=諸三【三宮】]`三想。 所謂三者:妻是無常想、失想、壞想。 又有三想:是戲笑伴,非後世伴;是共食伴,非受業果報伴;是樂時伴,非苦時伴。 又有三想:是不淨想、臭穢想、可厭想。 又有三想:是怨家想、惱害想、相違想。 又有三想:羅剎想、毘舍闍鬼想、醜陋想。 又有三想:入地獄想、入畜生想、入餓鬼想。 又有三想:重擔想、減想、屬畏想。 又有三想:非我想、無`[定=乏【宮】]`定屬想、假借想。 又有三想:因起身惡業想、起口惡業想、起意惡業想。 又有三想:欲覺處想、瞋覺處想、惱覺處想。 又有三`[相【麗】,想【大】(cf. K16n0584_p0722b11)]`相:枷杻`[12]相=想【三宮】*`相、鎖械`[*12]`相、縛繫`[*12]`相。 復有三`[*12-3]相=想【三宮】*`相:遮持戒`[*12]`相、遮禪定`[*12]`相、遮智慧`[*12]`相。 復有三`[*12-7]相=想【三宮】*`相:坑`[*12]`相、羅網`[*12]`相、圍合`[*12]`相。 復有三`[*12-11]相=想【三宮】*`相:災害`[*12]`相、`[疫【麗】,疾【大】(cf. K16n0584_p0722b14)]`疫病`[*12]`相、衰惱`[*12]`相。 復有三`[*12-15]相=想【三宮】*`相:罪`[*12]`相、黑`[耳=身【三宮】]`耳`[*12]`相、災雹`[*12]`相。 復有三相:病`[*12-19]相=想【三宮】*`相、老`[*12]`相、死`[*12]`相。 復有三`[*12-22]相=想【三宮】*`相:魔`[*12]`相、魔處`[*12]`相、`[畏=相畏【三宮】]`畏`[*12]`相。 復有三`[*12-26]相=想【三宮】*`相:憂愁`[*12]`相、懊惱`[*12]`相、啼哭`[*12]`相。 復有三`[*12-30]相=想【三宮】*`相:大豺狼`[*12]`相、大`[摩【大磧】,魔【麗】]`摩竭魚`[*12]`相、大猫狸`[*12]`相。 復有三`[*12-34]相=想【三宮】*`相:黑毒蛇`[*12]`相、鱣魚`[*12]`相、奪勢力`[*12]`相。 復有三`[*12-38]相=想【三宮】*`相:無救`[*12]`相、無歸`[*12]`相、無`[舍=捨【三宮】]`舍`[*12]`相。 復有三`[*12-42]相=想【三宮】*`相:失`[*12]`相、退`[*12]`相、疲極`[*12]`相。 復有三`[*12-46]相=想【三宮】*`相:賊`[*12]`相、獄卒`[*12]`相、地獄卒`[*12]`相。 復有三`[*12-50]相=想【三宮】*`相:留`[*12]`相、縛`[*12]`相、結`[*12]`相。 復有三`[*12-54]相=想【三宮】*`相:泥`[*12]`相、流`[*12]`相、`[㵱=漂【三宮】]`㵱`[*12]`相。 復有三`[*12-58]相=想【三宮】*`相:械`[*12]`相、鎖`[*12]`相、`[𥻿粘=黐黏【宮】]`𥻿粘`[*12]`相。 復有三`[*12-62]相=想【三宮】*`相:猛火聚`[*12]`相、刀輪`[*12]`相、草炬`[*12]`相。 復有三`[*12-66]相=想【三宮】*`相:無利`[*12]`相、刺棘`[*12]`相、惡毒`[*12]`相。 復有三`[*12-70]相=想【三宮】*`相:`[陵=凌【三宮】]`陵上`[*12]`相、覆映`[*12]`相、貪著`[*12]`相。 復有三`[*12-74]相=想【三宮】*`相:恨`[*12]`相、鞭杖`[*12]`相、刀矟`[*12]`相。 復有三`[*12-78]相=想【三宮】*`相:忿恚`[*12]`相、諍訟`[*12]`相、`[打=持【元明】]`打棒相。 復有三`[*12-81]相=想【三宮】*`相:`[怨【大磧】,[-]【麗】]`怨憎會`[*12]`相、離愛`[*12]`相、鬧`[*12]`相。 取要言之:是`[以〔-〕【三宮】]`以一切臭惡不淨`[*12-85]相=想【三宮】*`相、一切衰濁`[*12]`相、是一切不善根`[*12]`相;是故在家菩薩於妻子見如是`[*12]`相,應生厭離心,出家修善,為善。若不能出家,不應於`[妻=此【宋元宮】]`妻起諸惡業! 復次—— 若於子偏愛,  即以智力捨。 因子行平等,  普慈諸眾生。 在家菩薩若自知於子,愛心偏多,即以智力,思惟捨離。智力者,應如是念:「菩薩平等心乃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高下心者則無菩提;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一相、無相得,不從別異相得。我今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於子所,愛心偏多,即有高下,不名平等,即是別相,非是一相。若如是者,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為甚遠。是故我不應於子,偏生愛心。」 爾時,於子應生三`[*12-89]相=想【三宮】*`相: 一、於我為賊——佛說等慈,破令不等;愛心偏多,故二為賊害。 因是子故,破諸善根,遮正智命。 三、我因是子,逆道中行,不行順道。 即時,因子於諸眾生等行慈心。 應作是念: 「子從餘處來、我亦從餘處來,子至異處、我去異處;我不知彼去處、彼不知我去處,彼不知我來處、我不知彼來處。是子非我所有,何為無故,橫生愛縛!」如說: 彼我不相知,  所來所去處; 彼我云何親,  而生我所心! 復次,無始生死中,一切眾生曾為我子,我亦曾為彼子。有為法中,無有決定此是我子,彼是他子。何以故?眾生於六道中`[輪轉【麗】,轉輪【大】(cf. K16n0584_p0723a17)]`輪轉,互為父子。如說: 無明蔽慧眼,  數數生死中, 往來多所作,  更互為父子。 貪著世間樂,  不知有勝事; 怨數為知識,  知識數為怨! 是故我方便,莫生憎愛心!何以故?若有善知識常種種求利益,若有怨賊、常種種生無益`[*12-90]相=想【三宮】*`相;有此憎愛心,則不得通達諸法平等想。心高下者,死後生邪處;正行者,生正行處;是故我不應行邪行。 於眾生行平等,當得平等薩婆若。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七 ☗s8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八 ᅟᅟ==[5] 不分卷【三宮】==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 入寺品第十七 `[不分卷【三宮】]` 如是在家菩薩,不應於諸事中`[生=以【明】]`生貪著心、我我所心,何以故?隨所貪著難捨之物、法應施與,若能施與,則除此過。菩薩如是無有貪著慳惜之心,可以處家。 問曰: 在家菩薩,或有貪惜愛著之物,有來求者,此應云何? 答曰: 於所貪著物,  有來求索者, 當自勸喻心,  即施勿慳惜。 菩薩所貪惜物,若有乞人,急從求索:「汝以此物,施與我者,速得成佛菩薩。」即時,應自勸喻,而施與之。如是思惟:「若我今者,不捨此物,此物必當遠離於我。設至死時,不隨我去,此物則是遠離之相,今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具足檀波羅蜜故施與,後至死時,心無有悔。」 經說:「不悔心死,必生善處,是得大利,云何不捨!」 如是自勸,猶貪惜者,應辭謝乞者言: 「我今是新學,  善根未成就, 心未得自在,  願後當相與。」 應辭謝乞者言:「勿生瞋恨,我新發意,善根未具,於菩薩行法,未得勢力,是以未能捨於此物,後得勢力,善根成就,心得堅固,當以相與。」 復次—— 若眾不和合,  斷於經法事, 菩薩應隨力,  方便令不絕。 眾僧或以事緣,諍競乖散,法事有廢;在家菩薩應勤心方便,彼此之間,心無所偏;若以財物,若以言說,禮敬求請,令還和合。 或以乏少衣食因緣;或邪見者,橫作障礙;或說法者,欲求利養;或聽法者,心不恭敬。 在家菩薩,於此事中,隨宜方便——若以財物,若以言說;下意求請,使法事不廢。法事不廢者,是為然佛法燈,供養十方三世諸佛。 復次—— 齋日受八戒,  親近淨戒者, 以戒善因緣,  深心行愛敬。 齋日者: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及遮三忌。三忌者,十五日為一忌,從冬至後四十五日。 此諸惡日,多有鬼神,侵剋縱暴;世人為守護日故,過中不食。佛因教令受一日戒,既得福德,諸天來下,觀察世間,見之歡喜,則便護念。在家菩薩於諸小事,猶尚增益,何況先有此齋,而不隨順?是故應行一日齋法,既得自利,亦能利人。 問曰: 齋法云何? 答曰: 應作是言—— 如諸聖人,常離殺生,棄捨刀`[杖=仗【三宮】]`杖,常無瞋恚,有慚愧心,慈悲眾生。我某甲今一日一夜,遠離殺生,棄捨刀`[杖=仗【明】]`杖,無有瞋恚,有慚愧心,慈悲眾生,以如是法,隨學聖人。 如諸聖人,常離「不與取」,身行清淨,受而知足。我今一日一夜,遠離劫盜、不與取,求受清淨自活,以如是法,隨學聖人。 如諸聖人,常斷婬`[3]泆=佚【三宮】*`泆,遠離世樂。我今一日一夜,除斷婬`[*3]`泆,遠離世樂,淨修梵行,以如是法,隨學聖人。 如諸聖人,常離妄語。真實語,正直語。我今一日一夜遠離妄語。真實語,正直語,以如是法,隨學聖人。 如諸聖人,常遠離酒,酒是放逸處,我今一日一夜,遠離於酒,以如是法,隨學聖人。 如諸聖人,常遠離歌舞作樂,花香瓔珞,嚴身之具。我今一日一夜,遠離歌舞作樂,華香瓔珞,嚴身之具,以如是法,隨學聖人。 如諸聖人,常遠離高廣大床處,在小榻草蓐為座。我今一日一夜,遠離高廣大床,處在小榻草蓐為座,以如是法,隨學聖人。 如諸聖人,常過中不食,遠離非時行非時食。我今一日一夜,過中不食,遠離非時行非時食,以如是法,隨學聖人。 如說: 「殺盜`[淫=婬【三宮】]`淫妄語,  飲酒及華香、 瓔珞歌舞等,  高床過中食; 聖人所捨離,  我今亦如是, 以此福因緣,  一切共成佛。」 親近持淨戒比丘者,在家菩薩應親近諸比丘,盡能護持清淨禁戒、成就功德防遠眾惡者。 以戒善因緣者,又應親近持戒比丘身口業淨、心行直善無眾惡者。 深心愛敬者,於上直心、善行、持戒比丘、成就諸功德者,應生最上恭敬、深心愛樂。 問曰: 在家菩薩若於持戒比丘成就功德生愛敬心者,應於破戒比丘生輕恚心耶? 答曰: 若見破戒者,  不應起輕恚。 在家菩薩,若見破戒雜行比丘,威儀不具,所行穢濁,覆藏瑕疵,無有梵行自稱梵行;於此比丘,不應輕慢、有瞋恚心。 問曰: 若不瞋恨,應生何心? 答曰: 應生憐愍心,  訶責諸煩惱。 在家菩薩,若見破戒比丘,不應生瞋恨、輕慢,應生憐愍、利益之心。 作是念: 「咄哉!此人遇佛妙法,得離地獄、畜生、餓鬼、色無色界、邊地生處。諸根具足,不聾啞,不頑鈍,值佛妙法;別識好醜,心存正見,解知義理。 「人身難得,如大海中,有一眼`[鼈=龜【三宮】]`鼈,頭入板孔;生在人中,倍難於此。既聞佛法,能滅諸惡,度諸苦惱,得至正智。 「捨諸資生,所有多少,永割親族,無所顧戀。若生凡庶,或在種姓,信佛語故,能捨出家。 「常聞破戒之罪,所謂自賤其身,智所訶責,惡名流布,常懷疑悔,死墮惡道;得聞此事,而猶破戒。 「行十善道,乃得人身,而不能如法善用,以自利益。 「咄哉!三毒其力甚惡,常`[陵=凌【三宮】]`陵眾生,難得捨離。諸佛種種呵罵煩惱惡賊、惡行,如實有理。」 如是思惟,不應輕賤破戒之人。 又作是念:若我不能都離瞋恚、輕慢心者,應自思惟:「佛法無量,猶如大海,或有開通而我不知。」 如《大乘決定王經》中,佛告阿難: 「或有比丘,根鈍闇塞,心不明了,不達諸法相,常念有想。無想法中,而取有想——生男女想、生罪礙想、生垢想、`[生〔-〕【三宮】]`生淨想——生如是想者,名為鈍根,心不明了,則為有罪。 「阿難!若人一切法中,不能善解,名為不了一切諸法,從初以來,本體、性、相常不可得。是人不知如是之事,生是諸想,則與外道無有差別。 「阿難!我所說法,皆有開通,明了清淨,此中無罪,亦無罪者。阿難!罪,名疑悔、愚癡、闇冥;罪者,名生眾生想、我想、命想、人想;皆因身見,名為罪者。 「於我法中,無如此人。 「若我法中,定實有我、眾生、命、人、身見等者,不言:『我法有開』,非是不開;我法從本已來,常清淨明了。 「復次,阿難!若決定有罪、有`[受〔-〕【三宮】]`受罪者,則身即是神,即墮常見,則無佛道;若身異於神,即墮斷見,亦無佛道。 「如是六十二見,皆可是菩提,但是事不然。 「是故,阿難!我於大眾中師子吼說而無所畏,言:我法有開,非不有開,從本`[1]已=以【三宮】*`已來,常清淨明了。 「阿難!若罪定有,則畢竟無涅槃,我則不言:我法有開。 「阿難!我法實從本`[*1-1]已=以【三宮】*`已來,清淨明了,是故我弟子降心安隱,無有疑悔,無諸罪惡,清淨行道。」 菩薩應如是思惟,不應瞋恚破戒者。 又作是念:是戒必定得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 曾聞必定菩薩有起罪者:如過去十萬劫,有菩薩誹謗漏盡阿羅漢名為阿羅漢;又聞必定菩薩於此劫前三十一劫,以`[矛=牟【三宮】]`矛刺須陀洹;又此賢劫中,聞有菩薩誹謗`[劬=拘【三宮】]`劬樓孫佛言:「何有禿人,而當得道?」 如是等眾生,難可得知,是故我於此事,何用知為?得失好惡,彼自作自受,何`[豫=預【三宮】]`豫於我?我今若欲實知彼事,或自傷害,籌量眾生,佛所不許。如《經》中說: 佛告阿難:「若人籌量於他,即自傷身,唯我可得籌量眾生,與我等者亦應籌量。」 如說: 有瓶蓋亦空,  無蓋亦復空, 有瓶蓋亦滿,  無蓋亦復滿。 當知諸世間,  有此四種人。 威儀及功德,  有無亦如是。 若非一切智,  何能籌量人? 寧以見威儀,  而便知其德? 正智有善心,  名為賢人相, 但見外威儀,  何由知其內? 內有功德慧,  外現無`[威儀=威德【三】,德慧【宮】]`威儀, 遊行無知者,  如以灰覆火。 若以外量內,  而生輕賤心, 敗身及善根,  命終墮惡道。 外詐現威儀,  遊行似賢聖, 但有口言說,  如雷而無雨。 諸心所行處,  錯謬難得知。 是故諸眾生,  不可妄度量; 唯有一切智,  悉知諸心心。 微`[密=蜜【宮】]`密所行處,  是故量眾生; 佛言與我等,  乃能量眾生。 若佛如是說,  誰能籌量人? 若見外威儀,  稱量其內德。 自敗其善根,  如水自崩岸, 若於此錯謬,  則起大業障。 是故於此人,  不應起輕賤。 是故在家菩薩,不應於破戒人起輕慢瞋恚。 又持戒、破戒,白衣之人,不與同住,何由得知?我若欲於此事分別明了者,則起罪障,罪障因緣故,於千萬劫受諸苦分,如《無行經》中說。 又大乘《經》中,佛告郁伽羅長者:「如是在家菩薩應於破戒比丘,生憐愍心:是人垢行,惡行不善。何以故?是人`[披=被【三宮】]`披如來善寂滅聖主法衣,自不善軟,不能調伏諸根,行敗壞行。」 又佛《經》中說: 「不輕未學,此非人罪,是煩惱罪,此人以是煩惱,起不善事。」 又佛法有開,是人或能自除過罪。正念因緣,得入法位,若入必定,在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如佛言:「唯有智慧可破煩惱。」 又復說言:「不應妄稱量人,若稱量者,則為自傷。」唯佛智慧,乃能明了,如此事者,非我所知。 即於破戒人中,不生瞋恚、輕慢之心。 復次—— 菩薩若入寺,  應行諸威儀, 恭敬而禮拜,  供養諸比丘。 是在家菩薩,若入佛寺,初欲入時,於寺門外五體投地,應作是念:「此是善人住處,是空行者住處、無`[相【磧乙三宮】,想【大】]`相行者住處、無願行者住處,此是行慈悲喜捨者住處,此是正行、正念者住處。」 若見諸比丘,威儀具足——視瞻安詳、攝持衣鉢、坐臥行止、寤寐`[飲=飯【三宮】]`飲食、言說寂默,容儀進止,皆可觀察。 若見比丘,修行四念,聖所行處,持戒清淨,誦讀經法,精思坐禪,見已恭肅。敬心禮拜,親近問訊。應作是念: 「若我恒沙劫,  常於天`[祠=祀【三宮】]`祠中, 大施不休廢,  不如一出家。」 是菩薩爾時應作是念:「`[我=民【宋】]`我如法求財,於恒河沙等劫,常行大施,是諸施福,猶尚不如發心出家,何況有實?」何以故? 在家則有無量過惡,出家能成無量功德—— 在家則`[潰=憒【三宮】]`潰閙,出家則閑靜。在家則屬垢,出家則無屬。 在家是惡行處,出家是善行處。在家則染諸塵垢,出家則離諸塵垢。 在家則沒五欲泥,出家則出五欲泥。在家難得淨命,出家易得淨命。 在家則多怨賊,出家則無怨賊。在家則多惱礙,出家則無惱礙。 在家是憂處,出家是喜處。在家是惡道門,出家是利益門。 在家是繫縛,出家是解脫。在家則雜畏,出家則無畏。 在家有鞭杖,出家無鞭杖。在家有刀矟,出家無刀矟。 在家有悔熱,出家無悔熱。在家多求故苦,出家無求故樂。 在家則戲調,出家則寂滅。在家是可愍,出家無可愍。 在家則愁悴,出家無愁悴。在家則卑下,出家則高顯。 在家則熾然,出家則寂滅。在家則為他,出家則自為。 在家少勢力,出家多勢力。在家隨順垢門,出家隨順淨門。 在家增刺棘,出家破刺棘。在家成就小法,出家成就大法。 在家作不善,出家則修善。在家則有悔,出家則無悔。 在家增淚乳血海,出家竭淚乳血海。 在家則為諸佛、辟支佛、聲聞所呵賤;出家則為諸佛、辟支佛、聲聞所稱歎。 在家則不知足,出家則知足。在家則魔喜,出家則魔憂。 在家後有衰,出家後無衰。在家則易破,出家則難破。 在家是奴僕,出家則為主。在家永在生死,出家究竟涅槃。 在家則墮坑,出家則出坑。在家則黑闇,出家則明顯。 在家不能降伏諸根,出家則能降伏諸根。 在家則傲誕,出家則謙遜。在家則鄙陋,出家則尊貴。 在家有所由,出家無所由。在家則多務,出家則`[少【麗】,小【大】(cf. K16n0584_p0727a17)]`少務。 在家則`[果=卑【宋】]`果小,出家則果大。在家則諂曲,出家則質直。 在家則多憂,出家則多喜。在家如箭在身,出家如身離箭。 在家則有病,出家則病愈。在家行惡法故速老,出家行善法故少壯。 在家放逸為死,出家有智慧命。在家則欺誑,出家則真實。 在家則多求,出家則少求。在家則飲雜毒漿,出家則飲甘露漿。 在家多侵害,出家無侵害。在家則衰耗,出家無衰耗。 在家如毒樹果,出家如甘露果。在家則怨憎和合,出家則離怨憎會苦。 在家則愛別離苦,出家則親愛和合。在家則癡重,出家則癡輕。 在家則失淨行,出家則得淨行。在家則破深心,出家則成深心。 在家則無救,出家則有救。在家則孤窮,出家不孤窮。 在家則無舍,出家則有舍。在家則無歸,出家則有歸。 在家則多瞋,出家則多慈。在家則重擔,出家則捨擔。 在家則事務無盡,出家則無有事務。在家則罪會,出家則福會。 在家則苦惱,出家則無苦惱。在家則有熱,出家則無熱。 在家則有諍,出家則無諍。在家則染著,出家無染著。 在家有我慢,出家無我慢。在家貴財物,出家貴功德。 在家有災害,出家滅災害。在家則減失,出家則增益。 在家則易得,出家則難遇,千萬劫中,時乃一得。 在家則易行,出家則難行。在家則順流,出家則逆流。 在家則漂流,出家則乘栰。 在家則為煩惱所`[㵱=漂【三】]`㵱,出家則有橋`[樑=梁【三】]`樑自度。 在家是此岸,出家是彼岸。在家則纏縛,出家離纏縛。 在家懷結恨,出家離結恨。在家隨官法,出家隨佛法。 在家有事故,出家無事故。在家有苦果,出家有樂果。 在家則輕躁,出家則威重。在家伴易得,出家伴難得。 在家以婦為伴,出家堅心為伴。在家則入圍,出家則解圍。 在家則以侵惱他為貴,出家則以利益他為貴。 在家則貴財施,出家則貴法施。 在家則持魔幢,出家則持佛`[幢【三宮】,憧【大】]`幢。在家`[有=則有【三宮】]`有歸處,出家壞諸歸處。 在家增長身,出家則離身。在家入深榛,出家出深榛。 復次—— 又於出家者,  心應深貪慕。 是在家菩薩,如是思惟出家功德,於出家者,心應貪慕: 「我何時當得出家,得有如是功德! 「我何時當得出家,次第具行沙門法,則說戒、布薩、安居、自恣、次第而坐! 「我何時當得聖人所著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熏修法衣! 「何時當得持聖人相! 「何時當得閑林靜住! 「何時當得持鉢乞食,得與不得,若多若少,若美若惡,若冷若熱,次第而受。趣以支身,如塗瘡、膏車! 「何時當得於世八法,心無憂喜! 「何時當得關閉六情,如縶狗、鹿、魚、蛇、猴、鳥! 「狗樂聚落,鹿樂`[山=止【三宮】]`山澤,魚樂池沼,蛇好穴處,猴樂深林,鳥依虛空。 「眼、耳、鼻、舌、身、意,常樂色、聲、香、味、觸、法,非是凡夫淺智弱志所能降伏,唯有智慧堅心、正念,乃能摧伏六情寇賊,不令為患,自在無畏。 「何時當得樂欲坐禪,誦讀經法,樂斷煩惱,樂修善法,樂著弊衣,趣足障體,念昔在俗多行放逸,今得自利又利他故,當勤精進! 「何時當得隨順菩薩所行道法! 「何時當得亦為世間作無上福田! 「何時當得離恩愛奴! 「何時當得脫是家獄!」 如說: 禮敬諸塔寺,  因佛生三心。 是在家菩薩既已慕尚出家,若入塔寺,敬禮佛時,應生三心,何等為三? 我當何時得於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羅緊那羅【明】]`羅、摩睺羅伽、人、非人中受諸供養!何時當得神力,舍利流布世間,利益眾生!我今深心行大精進,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作佛已,入無餘涅槃! 復次—— 詣諸比丘時,  隨所行奉事, 默然順所誨,  濟`[乏=之【宮】]`乏無所惜。 是在家菩薩敬禮塔已,求造諸比丘——說法者、所持律者、讀修多羅者、讀摩多羅迦者、讀菩薩藏者、作阿練若者、著納衣者、乞食者、一食者、常坐者、過中不飲漿者、但三衣者、著褐衣者、隨敷坐者、在樹下者、在塚間者、在空地者、少欲者、知足者、遠離者、坐禪者、勸化者,應各隨諸比丘所行奉事。 若至讀阿毘曇者所,隨其所說諸法性相,相應、不相應等,請問所疑,問已習學。 若遇持律者,應當請問起罪因緣、罪之輕重、滅罪之法,及阿`[波=婆【三宮】]`波陀那事,問已修學`[行=已習學【三宮】]`行。 若遇讀修多羅者,應當請問諸阿含、諸部中義,習學多聞。 若遇讀摩多羅迦,應《利眾經》、《憂陀那》、《`[波羅=波羅蜜【三宮】]`波羅延》、《法句》者,應當學習如是等經。 若遇讀菩薩藏者,應當請問六波羅蜜及方便事,問已修學。 若遇阿練若,應學其遠離法。 若遇坐禪者,應學其坐禪法。 餘諸比丘,亦應如是隨其所行,請問`[修=其【三宮】]`修學,無所違逆。 攝護口者,詣諸比丘,應善攝口,安`[詳=庠【宮】]`詳默然,觀時觀土,隨事思惟,心不錯亂,少於語言。 又於說法者所,諸比丘等,隨所乏少——若衣、若鉢、若尼師壇資生之物,隨力而施,無所`[匱=遺【三宮】]`匱惜。 所以者何?菩薩尚應施諸惡人,何況比丘有功德者。乃至身肉,猶當不惜,況復外物助道因緣。 復次—— 若行布施時,  莫生他煩惱。 行布施時,若與一人,一人不得,便生恚惱,應善籌量而行布施,勿使他人生於恚惱。何以故? 將護凡夫心,  應勝阿羅漢。 是在家菩薩,施諸比丘衣服、飲食、醫藥、臥具,供養迎送,敬禮親近。 將護凡夫心,應勝將護阿羅漢。何以故?諸阿羅漢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心無有異;凡夫有愛恚慳嫉故,能起罪業,以是罪業,墮在地獄、畜生、餓鬼。是故應深將護凡夫。 菩薩事者,皆為利益一切眾生布施,非為自樂,不為自得後世果報,非如市易。 復次—— 因以財施故,  可以法施攝, 隨所欲利益,  教發無上心。 是在家菩薩,為自利故隨所利益比丘——若以衣施,若以鉢施,如是等種種餘財物施。如是比丘,未入法位,未得道果,應勸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何以故?因財施攝故,得以法施攝。或於所施檀越,有愛敬心,信受其語。 復次—— 為欲護持法,  捨命而不惜, 療治病比丘,  乃至以身施。 是在家菩薩,為欲護持法故,乃至自捨身命,勤行精進,摧破`[六十二=九十六【三宮】]`六十二種外道,及諸魔民、憎嫉佛法者;佛弟子中或有邪行、詭異佛法,如是之人,如法摧破,名為護持法。 又應於諸多聞說法者,加信敬心,四事供養,亦名護持法。 若自讀誦、解說、書寫修多羅、毘尼、阿毘曇、摩多羅迦、菩薩藏者,亦教他人,讀誦解說書寫,以是因緣,法得久住,利益一切。在家出家,稱揚歎說,法久住利。若法疾滅說有過惡。 又念如來久遠已來行菩薩道、行諸難行,乃得是法;以是因緣,於諸在家、出家,勤心精進示教利喜,若令得道、若令入阿惟越致,略說護法因緣,令得一切安樂之具,亦復自能如說修行,皆名護持法。 復次,是在家菩薩法,若有病比丘應須療治,是菩薩乃至捨身為治其病而不愛惜,是最為要。出家之人應於在家求此要事,所謂身自瞻視疾病、供給醫藥。 復次—— 決定心布施,  施已而無悔。 是菩薩若為護持正法,若為瞻視病人,應時供施,心無有悔,是名清淨施;若不求果報,不分別是應受、是不應受,但以憐愍利益心與,是名清淨施。 如說: 若人悲心施,  是名清淨施, 不言是福田,  不言非福田。 若人行布施,  無所為故與, 若人為果報,  是名為出息。 是故說施已,  心無有悔恨, 乃至微小福,  皆向無上道。 以是布施因緣所得福德,皆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求今世後世利樂及小乘果;但為眾生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我先說在家菩薩餘行,當說者今已說竟,皆於大乘經中處處抄集,隨順經法。菩薩住是行中,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二地中多說出家菩薩所行,在家、出家菩薩共行,今當復說。`[卷第七終【三宮】]` # 共行品第十八 `[卷第八首【三宮】,譯號同異如首卷【三宮】]` 問曰: 汝言當說在家、出家菩薩共行法,今可說之。 答曰: 忍辱,法施,法忍,思惟,不曲法,尊重法,不障法,供養法,信解,修空,不貪嫉,隨所說行,燈明施,伎樂施,乘施,正願,攝法,思量利安眾生,等心於一切。此是在家、出家共行要法。 是故偈說: 行忍身端嚴,  法施知宿命, 法忍得總持,  思惟獲智慧, 於諸法不曲,  常得正憶念。 「行忍得端嚴」者,能忍惡言、罵詈、呪誓、繫縛、刀杖、`[考=拷【三宮】]`考掠、搒笞,心不動異,悉能堪受。如是忍辱,所獲果報,生於人天,常得端正;後成佛時,相好無比。 「法施知宿命」者,行法施者,能知過去無量劫事。「法施」名為種種分別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解說義理。 法施果報雖有三十五,要者,知宿命。說法因緣,斷人所疑,是故得「知宿命」。 「法忍得總持」者,「法」名應「空、無相、無願」、應六波羅蜜。菩薩諸地、一切菩薩所行之法,曉了明解,心能忍持,名為「法忍」。行是忍者,則得總持。「總持」,名為如所聞經,如所讀誦,其中義趣乃至百千萬劫,終不忘失。 「思惟得智慧」者,「思惟」,名為籌量善法,分別義趣。是故,能得今世後世利益。 「不曲心得正念」者,「不曲」,名為質直無諂。修行此法,則於一切法中,得堅固念。 復次—— 重法法則堅,  不障得守護, 供養法值佛,  信解捨諸難。 「重法`[法〔-〕【三宮】]`法則堅」者,若人尊重、恭敬於法,法則堅固。「堅法」,名為所受持、習學之法,自然牢堅,不可動轉。後成佛時,多有菩薩、聲聞弟子,住是堅固法,無能障其所受法者。又,「堅」名為法得久住。 「不障得守護」者,若人說法及人聽法,不橫與作障礙之事,後成佛時,諸天世人,共守護法;未得佛道,常能護持諸佛正法;諸佛滅後,守護遺法,乃能至於後佛出世。以是因緣,菩薩、聲聞皆應盡心善守護法。 「供養法值佛」者,「供養」,名為恭敬諸法。法施法會,敬心供養說法之人,施`[設〔-〕【三宮】]`設法座,起立禪坊,莊挍嚴飾講法之處;如是深心愛樂,供養法因緣故,得值諸佛。 「以信解捨諸難」者,「信」,名於諸善法深生欲樂;以是法故,得離八難。「解」者,能滅諸罪,能於諸善法中,以心力故隨意而解。如十「一切入」,隨意所解。 若人多有信解力者,能滅無始生死已來無量罪惡。如先〈悔過品〉中說。 復次—— 修空不放逸,  不貪得成利, 隨說滅煩惱,  燈施得天眼。 「修空不放逸」者,「修」有二種:得修、行修。 修空力故,信有為法皆是虛誑,亦不`[住=信【宋元宮】]`住空。諸法無定,是故常自攝`[撿=斂【三宮】]`撿,心不放逸。 「不貪得成利」者,「貪」,名於他物中,生貪取心。若除是事,所求皆成,所願皆滿。 「隨說滅煩惱」者,隨有所說,身即行之,則斷煩惱,於諸事中,皆如說行。世世已來,諸煩惱氣常熏其心,則皆除滅,轉諸煩惱、惡氣習性。 「燈施得天眼」者,若人然燈供養佛、聲聞、辟支佛及塔像、舍利,以是因緣,得天眼報。 復次—— 樂施天耳報,  `[以正願淨土【大】∞乘施獲神足【明】]`以正願淨土; `[乘施獲神足【大】∞以正願淨土【明】]`乘施獲神足,  攝法得具僧。 「樂施得天耳報」者,於大`[會=法會【三宮】]`會作諸音樂供養於佛,得天耳報。 「乘施得神足」者,「乘」名輦輿、象馬等乘。復有人言:以履屣等施,亦得神足。 「以正願淨土」者,隨以所願,取清淨土。若金、銀、頗梨、珊瑚、琥珀、`[車𤦲=硨磲【三宮】]`車𤦲、碼瑙無量眾寶,清淨國土。 「攝法得具僧」者,若菩薩具足行四攝法得具足僧,以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攝取眾生故;後成佛時,得清淨具足無量菩薩僧及聲聞僧,如阿彌陀佛有二種僧清淨具足。願具足者,如先十願中說。 復次—— 利益眾生故,  一切所愛敬, 平等心無二,  得為最勝者。 若菩薩以身口意業,有所作,皆為利益、安樂眾生。是故眾生,皆悉敬愛。 若菩薩於諸眾生怨親中人,行平等心,不捨一切眾生,以是業報,得為「最勝」。 「勝」名能勝貪欲、瞋恚、愚癡、一切煩惱惡法,故名為佛。 問曰: 人皆俱有眼、耳、鼻、`[舌〔-〕【三宮】]`舌、口等無有異,云何得知是佛? 答曰: 佛有三十二大人相。有是相者,當知是佛。 在家、出家,應當分別了知三十二相。是相以何法得是`[法=相【三宮】]`法?以何業得是相?是業亦應當知。何以故?欲得功德,當知是相;欲得是相,當知是業。 問曰: 如此事者,於何得解? 答曰: 於法相品中,  `[一=一一【宮】]`一相三分別。 《阿毘曇》三十二相品中,一一相有三種分別,悉應當知。 問曰: 云何為一一相有三種分別? 答曰: 一、說相體,二、說相果,三、說得相業。 手足輪相等,先已說,轉輪聖王亦有是相,諸菩薩亦有是相,餘人亦有,但不如耳。手足輪者,手足掌中,有千輻輪,具足明了,如印文現。 足安住不動,名足安立相。 `[網縵=縵網【三宮】]`網縵軟薄,猶如鵝王;畫文明了,如真金縷故,名手足網相。 柔軟猶如兜羅樹綿、如嬰兒體,其色紅赤,勝`[身餘=餘身【三宮】]`身餘分,名為手足柔軟相。 手掌、足下、`[項=頭【三宮】]`項上、兩腋,七處俱滿故,名七處滿相。 脩指纖𦟛故,名長指相。 足跟長廣故,名足跟廣相。 身長七肘不曲故,名身直大相。 足上隆起故,名足趺高相。 毛上向右旋故,名毛上旋相。 𦟛`[𨄔【CB】,𬧅【大】]`𨄔漸麁,如伊泥鹿𨄔故,名鹿`[𨄔【CB】,𬧅【大】]`𨄔相。 平立兩手摩膝故,名長臂相。 如寶馬、寶象陰不現故,名陰藏相。 第一金色光明故,名金色相。 皮軟如成鍊金,不受塵垢故,名皮薄細密相。 一一孔一毛生故,名一一毛相。 眉間白毫光如珂雪故,為白毛相。 如師子前身,廣厚得所故,名師子上身相。 肩圓大故,名肩圓大相。 腋下平滿故,名腋下滿相。 舌根不為風寒熱所壞故,善分別諸味,餘人不爾故,名知味味相。 身縱廣等,如尼`[駒=俱【三宮】]`駒樓樹故,名圓身相。 肉髻團圓,髮右上旋故,名肉髻相。 舌如赤蓮華,廣長而薄故,名廣長舌相。 聲如梵王、迦陵頻伽鳥故,名梵音相。 頰圓廣如鏡故,名師子頰相。 齒白如珂雪、如君`[坻=垣【宮】]`坻華故,名齒白相。 平齊不參差故,名齒齊相。 齒密緻不疎故,名具足齒相。 齒上下相當故,名四十齒相。 眼白黑分明,淨無赤脈故,名紺青眼相。 𥇒不交亂、上下俱眴、不長不短故,名為牛王𥇒相。 於諸所尊迎送恭敬,於塔寺中、大法會處、說法處,供給人使故,得手足輪相。有是相故,在家作轉輪聖王,多得人民;出家學道,多得徒眾。 所受諸法,堅持不捨,故得安立足相。 有是相故,無能傾動。 常修四攝法: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故,得手足網縵相。 有是相故,速攝人眾。 以諸香甘美濡飲食,供施於人及諸所尊,供給所須故,得手足柔軟相及七處隆滿相。 有是相故,多得香甘美軟飲食。 救免應死、及增壽命、又受不殺戒故,得纖長指相、足跟滿相、身大直相。 有是相故,壽命長遠。 所受善法增益不失故,得足趺高、毛上向右旋相。 有是相故,得諸功德不退失。 能以技藝及諸經書教授不惜,及履屣等施故,得伊`[尼=泥【三宮】]`尼鹿`[𨄔【CB】,𬧅【大】]`𨄔相。 有是相故,諸所修學`[速疾=疾得【三宮】]`速疾如意。 有來求索,無所遺惜故,得`[𦟛=傭【宋元宮】]`𦟛長臂相。 有是相故,能得勢力、能大布施。 能善調`[人=力【三宮】]`人,不令眾生親里遠離;若有乖離,還令和合,故得陰藏相。 有是相故,多得弟子。 以好淨潔衣服、臥具、樓閣、房舍施故,得金色相及皮膚薄相。 有是相故,得好淨潔衣服、臥具、樓閣、房舍。 隨所應供養和`[尚=上【三宮】]`尚、阿闍梨、父母、兄弟及所尊重善,能衛護故,得一一孔一毛生,毛右旋相、白`[毛=毫【三宮】]`毛莊嚴面相。 有是相故,無與等者。 慚愧語、隨順語、愛語,故得上身如師子相、肩圓大相。 有是相故,見者樂視,無有厭足。 供給疾病醫藥、飲食,身自看視,故得腋下滿相、得味味相。 有是相故,身少疾病。 布施園林、甘果、橋梁、茂樹、池井、飲食、華香、瓔珞、房舍、起塔福舍等及共眾施時,能出多物,故得身如尼俱樓樹相及肉髻相。 有是相故,得尊貴自在。 長夜修習實語、軟語,故得廣長舌相、梵音聲相。 `[有是相=是有相【宋元】,是相有【宮】]`有是相故,得五功德音聲。五功德音聲者,易解聲、聽者無厭聲、深遠聲、悅耳聲、不散聲。 長夜實語,不綺語故,得師子頰相。 有是相故,言必信受。 初既供養,後不輕慢,隨意供給,故得齒白相齒齊相。 有是相故,得清淨、和順、同心眷屬。 長夜實語,不讒謗故,得四十齒相、齒密緻相。 有是相故,眷屬和同,不可沮壞。 深心愛念,和顏視眾生,無愛恚癡故,得紺青眼相、𥇒如牛王相。 有是相故,一切見者,無不愛敬。`[不分卷【三宮】]`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八 ☗s9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九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 四法品第十九 `[不分卷【三宮】]` 如所說得三十二相諸業,菩薩應一心修習,修如此三十二相業以慧為本。 是故: 退失慧四法,  菩薩應遠離, 得慧四種法,  應常修習行。 有四法能退失慧,菩薩所應遠離。復有四得慧法,應常修習。 何等四法失慧?一、不敬法及說法者。二、於要法祕匿悋惜。三、樂法者,為作障礙壞其聽心。四、懷憍慢,自高卑人。 何等四法得慧?一、恭敬法及說法者。二、如所聞法及所讀誦,為他人說,其心清淨,不求利養。三、知從多聞得智慧故,勤求不息如救頭然。四、如所聞法,受持不忘,貴如說行,不貴言說。 是為四。 若人不壞諸善根者,是人能捨失慧四法,能行得慧四法。 是故求增益智慧者,如偈說: 食善根四法,  菩薩應遠離; 增善根四法,  菩薩應修習。 何等是侵食善根四法?一、懷憍慢,貪求世事。二、著利養,出入諸家。三、起憎嫉,謗諸菩薩。四、未聞經,聞不信受。 何等是增長善根四法?一、所未聞經,求之無厭,所謂六波羅蜜菩薩藏。二、於眾生,除憍慢心,謙遜下下。三、如法得財,趣足而已,離諸邪命,樂行四聖種行。四、於他罪,若實不實,無有刺譏,不求人短。 若於法中,有所不達,心不違逆,以佛為證,佛是一切智,其法無量,隨宜而說,非我所知。 如是增益善根四法,非諂曲者所能成就。 是故: 菩薩應遠離,  諂曲相四法; 應常修習行,  直心相四法。 在家出家菩薩,應遠離四諂曲法,如曲木在稠林難可得出。如`[是〔-〕【三宮】]`是世間有佛弟子,雖入佛法,不能得出生死深林。 何等為四?一、於佛法懷疑不信,無有定心。二、於眾生憍慢、瞋恨。三、於他利,心生貪嫉。四、毀謗菩薩,惡聲流布。是為四。 何等是四直心相?一者、有罪即時發露,無所隱藏,悔過除滅,行無悔道。二者、若以實語,失於王位及諸財寶,猶不妄語,口未曾說輕人之言。三者、若人惡口罵詈、輕賤、譏謗、繫閉、鞭杖、`[考=拷【三宮】]`考掠等罪,但怨前身,不咎於他,信業果報,心無恚恨。四者、安住信功德中,諸佛妙法,甚難信解,心清淨故,皆能信受。 敗壞菩薩行四諂曲,調和菩薩有四直行,是故菩薩,欲不行諂曲相,欲行直心。 如說: 應捨離四種,  敗壞菩薩法; 應修習四種,  調和菩薩法。 云何名為四敗壞菩薩法?一、多聞而戲調,不隨法行。二、於教化而生戲論,不敬順`[和尚=和上【宋元宮】]`和尚、阿闍梨。三者、不能消人信施,毀壞防制而受供養。四者、不敬柔善菩薩,心懷憍慢。是為四。 云何名為四調和菩薩法?一、常樂聞所未聞法,聞已能如所說行,依法、依義、依如說行。二、隨順義趣,不惑言辭,調和易化,於師事中用意施作。三、不失戒定,清淨活命。四、`[於=於諸【三宮】]`於調和菩薩,生恭敬心,隨順情重,破憍慢心,求其功德。 復次,菩薩有四種錯謬,常於此中求菩薩短,是名敗壞菩薩;若能親近四種善道,是名調和菩薩。 如偈說: 菩薩應遠離,  四種菩薩謬; 菩薩應修習,  四種菩薩道。 何謂菩薩四種錯謬?一、於非器眾生說甚深法,是名錯謬。二、樂深大法者,為說小乘,是名錯謬。三、於正行道者,持戒善心,輕慢不敬,是名錯謬。四、於未成就者,未可信而信,攝破戒惡人,以為親善,是名錯謬。 何等為四種菩薩道?一、於一切眾生行平等心。二、以善法教化一切。三、等為一切眾生說法。四、以正行行於一切眾生。 若常行菩薩四種錯謬,不樂思惟諸法,不勤修習善法,則是像菩薩。 是故: 諸菩薩法中,  四種像菩薩, 佛說如是法,  一一應遠離。 何等為四?一、貪重利養,不貴於法。二、但為名譽,不求功德。三、求欲自樂,不念眾生。四、貪樂眷屬,不樂遠離。是為四。 問曰: 像菩薩法云何可捨? 答曰: 若菩薩應修菩薩初行功德,是則能離像菩薩法,是故菩薩若欲離像菩薩法,如偈說: 初行四功德,  精勤令得生; 生已令增長,  增長已當護。 何等為四?一者,信解空法,亦信業果報。二者,樂無我法,而於一切眾生生大悲心。三者,心在涅槃而行在生死。四者,布施為欲成就眾生,而不求果報。 若人欲生菩薩初行四功德,增長守護者,當親近善知識。 如偈說: 菩薩當親近,  四種善知識; 亦應當遠離,  四種惡知識。 菩薩愛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親近恭敬供養四種善知識,當深遠離四種惡知識。 何等為四種善知識?一、於來求者生賢友想,以能助成無上道故。二、於說法者生善知識想,以能助成多聞智慧故。三、稱讚出家者生善知識想,以能助成一切善根故。四、於諸佛世尊生善知識想,以能助成一切佛法故。 何等為四種惡知識?一、求辟支佛乘心,樂少欲少事。二、求聲聞乘比丘,樂坐禪者。三、好讀外道路伽耶經,莊嚴文頌巧問答者。四、所親近者,得世間利不得法利。 是故菩薩應親近四善知識,遠離四惡知識。 若菩薩能遠離四惡知識、親近四善知識者則得四廣大藏、過一切魔事法、能生無量福德、盡能攝取一切善法。 問曰: 何等是菩薩`[大=廣大【三宮】]`大藏法?何等是能過一切魔事法?何等是能生無量福德法?何等是能攝取一切善法? 答曰: 諸菩薩有四,  廣大藏妙法, 四攝諸善法,  菩提心為先。 何等為四?一、得值佛。二、得聞六波羅蜜。三、於說法者心無瞋`[閡=礙【三宮】下同]`閡。四、以不放逸心樂住阿練若處。是為四大藏。 能過一切魔者,有四法。何等四?一、不捨菩提心。二、於一切眾生心無瞋礙。三、覺知一切諸見。四、於諸菩薩心無憍慢。是為四。 得無量福德法,復有四法。何等為四?一、於法施無所悕求。二、於破戒惡人生大悲心。三、於教眾生中發無上菩提。四、於下劣眾生而行忍辱。是為四。 攝一切善法者,有四法。何等為四?一、於空閑不現矯異常行。二、行四攝`[法〔-〕【三宮】]`法不求恩報。三、不惜身命護持正法。四、種諸善根時以菩提心為先。是為四。 是一一四法皆應廣解,於文煩多故不`[廣=廣說【三】]`廣,今如佛所說以偈略解。 若菩薩欲得諸菩薩藏,欲過一切魔事,欲攝一切善法者,皆當遠離: 二空繫二縛,  二障二垢法; 二瘡及二坑,  二燒二病法。 若菩薩欲得諸菩薩藏等功德者,應當遠離是諸二法。 何等為二`[空=虛空【三宮】]`空繫法?一、貪著應路伽耶等經,二、嚴飾衣鉢。 二縛者:一、著諸見縛,二、貪`[名〔-〕【三宮】]`名利縛。 二障法者:一、親近白衣,二、疎遠善人。 二垢法者:一、忍受諸煩惱,二、樂諸檀越知識。 二瘡法者:一、見他人過,二、自藏其過。 二坑法者:一、毀壞正法,二、破戒受供。 二燒法者:一、以穢濁心而著袈裟,二、受淨戒者供給。 出家之人有二病難治:一、`[增【三宮】,憎【大】]`增上慢人自謂能降伏心,二、求大乘者沮壞其意。 若菩薩遠離如是等法,更有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則能疾得,又得諸佛、辟支佛、阿羅漢之所稱歎。 問曰: 何等法是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何等是諸佛、辟支佛、阿羅漢之所稱歎? 答曰: 能行四諦相,  疾得佛菩提。 `[又=及【三宮】]`又行四法者,  三聖所稱歎。 何等為四諦相?一、求一切善法故勤行精進。二、若聽受讀誦經法,如所說行。三、厭離三界如殺人處,常求`[免=勉【三宮】]`免出。四、為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故自利其心。 「諦」名真實不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不虛。 復有四法為三聖稱歎,何等為四?一、乃至失命不為惡事。二、常行法施。三、受法常一其心。四、若生染心即能正觀染心、起染因緣。是染根者,何名為染?何者是染?於何事起?誰生是染?如是正憶念,知虛妄無實、無有,決定信解諸法空`[故=故無有法【三宮】]`故、無所有法故。如是正觀染因緣故,不起諸`[惡=心【元】]`惡業;餘一切煩惱亦如是觀。 菩薩得是大人所稱歎法,離諸惡煩惱業故,心則具足捨心者,如說: 具足`[於捨=捨於【三宮】]`於捨心,  求世出世利。 求此諸利時,  心無有厭倦。 是菩薩具足捨法,欲行法施、行財施利益眾生故,若求世間、出世間諸利,未得時心無疲懈。 世間利者,善解世間經書、技藝、方術、巧便等。 出世間利者,`[諸=說諸【三宮】]`諸無漏根、力、覺、道法。 如說: 如是求二利,  心無有疲懈, 以無疲懈故,  能得諸深法。 因從求經書,  而能得智慧, 具足知世間、  最上第一法。 無疲懈者,疲懈名厭惡,所學若無厭惡則心無疲倦。 若無疲倦則求諸經、藝、醫方、技術、禮儀、法則皆無疲倦。 無疲倦故則得智慧,具足深知世間宜法。 世間法者,方俗所宜隨世間心,世間治法皆悉能知,是故能知上中下眾生隨宜而引導。善解世間事,深有慚愧心。 隨宜引導者,於上中下者各有所宜。 慚愧者:自恥所行名為慚,因他生恥名為愧;有人以自作而羞,見他而愧。 世間法中,愧為先用。如《經》說:「二清白法,護持世間,所謂慚愧。」 如偈說: 隨人`[有=所【宮】]`有愧時,  知法知罪福; 無愧善人遠,  無惡而不作。 問曰: 何故慇懃教菩薩善知世間宜法? 答曰: 菩薩若知世間法者,則於眾生易相悅入,化導其心,令住大乘。 若不知世法,乃至不能教化一人,是故世間法者,則是教化眾生方便之道。 菩薩如是知世間法,具足慚愧心。 如說: 加惡而敬養,  何況利己者; 有愧有恭敬,  不輕笑善者。 是菩薩愧心多故,於諸惡人,`[尚=常【三宮】]`尚能恭敬供養,迎送問訊,何況善人能利於我有功德者。有愧、恭敬二心故,於諸賢善、少知識者,而不輕慢。 作是念:有功德者,自隱於世,如灰覆火,鄙薄世法,不應輕賤,若我以小因緣而輕賤者,即便得罪。 復次—— 凡諸有所作,  雖難能究竟, 則於世間中,  亦是不退相。 是菩薩凡有所作,若起塔寺,若設大會,若救罪人,如是等,一切世間諸難事中,心無廢退,所造未成,要以種種諸方便力,身、口、心力,令得成就。不但佛法有不退轉,世間事中亦有不退轉相。 問曰: 以何因緣能成此事? 答曰: 有堪忍力者,則能究竟。 如說: 得大堪忍力,  深供養諸佛, 隨佛所教化,  皆悉能受持。 菩薩得堪忍力故,以是力於諸佛供養敬禮,隨宜供奉衣服、飲食等,又佛教化,若持戒、禪定,若降伏心意,若實觀諸法,於是事中,用堪任力,如人得利刀,宜應有益中用,不於無益中用。 如說: 以信悲慈捨,  堪受無疲`[厭=倦【三宮】]`厭, 又能知義趣,  引導眾生心, 愧堪受第一,  深供養諸佛, 住佛所說中,  正行此十法, `[能淨乃至道十字宋元明宮四本俱作長行]`能淨治初地,  是則菩薩道。 若菩薩以信為始,後住佛`[故=教【三宮】]`故,則能淨治初地,是十法中以「信」為初。「信」,名於諸佛法因緣中,心得決定,又加好樂,何以故?是菩薩心性清淨故,得深根信力。 有信力故,於眾生中而生悲心。作是念:一切諸佛法,以大悲為本,我今一心好樂佛法,是故於眾生中,應生悲心,此悲漸增,則成大悲。 得大悲故,於眾生中,則生慈心。作是念:我應隨力利益眾生,則成實悲。 行慈利眾生時,即能行捨,內外所有皆能施與。作是念:如我是物,為欲利益安樂眾生,則成實慈。 又諸眾生信受我語,為欲行捨,求利財物故,堪受種種諸苦惱事。作是念:若有疲厭,則於世間技藝、經書、`[田=佃【三宮】]`田作、工巧諸求財利因緣,則無所獲。是故應於世間技藝、經書等無有疲厭。 以堪受故,能知義趣。作是念:世間經書以義為味。若人善知經書義味,則於世`[間〔-〕【三宮】]`間法悉能通了。能通了故,則能引導上、中、下眾生。 作是念:若人無有慚愧,則不能令眾生歡喜。為令`[歡〔-〕【三宮】]`歡喜故,當行慚愧。 作是念:若無堪受,則不成世間、出世間利。有堪受故,則能引導一切眾生皆令歡喜,心歡喜故,信受我語。以信受故,勤行方便而作唱導。 作是念:若眾生供養佛者,則多所利益。欲令眾生供養佛故,即自一心供養於佛及形像舍利。眾生信受,則便隨效供養於佛,種人天因緣,住於三乘。 菩薩如是次行十法,則能淨治初地。 # 念佛品第二十 菩薩於初地,究`[竟=盡【三宮】]`竟所行處,自以善根力,能見數百佛、菩薩。如是`[降=調【三宮】]`降伏其心,深愛佛道,如所聞初地行具足究竟,自以善根福德力故,能見十方現在諸佛,皆在目前。 問曰: 但以善根福德力,故得見諸佛,為更有餘法耶? 答曰: 佛為跋陀婆,  所說深三昧, 得是三昧寶,  能得見諸佛。 跋陀婆羅是在家菩薩,能行頭陀,佛為是菩薩說《般舟`[三昧〔-〕【三宮】]`三昧經》。般舟三昧名見諸佛現前,菩薩得是大寶三昧,雖未得天眼、天耳而能得見十方諸佛,亦聞諸佛所說經法。 問曰: 是三昧者,當以何道可得? 答曰: 當念於諸佛,  處在大眾中, 三十二相具,  八十好嚴身。 行者以是三昧,念諸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比丘親近,諸天供養,為諸大眾,恭敬圍繞,專心憶念,取諸佛相。 又念:諸佛是大願者,成就大悲,而不斷絕。具足大慈,深安眾生。行於大喜,滿一切願。行於捨心,捨離憎愛,不捨眾生。 行於諦處,常不欺誑。行於捨處,淨除慳垢。行於善處,其心善寂。行於慧處,得大智慧。 具行檀波羅蜜,為法施主;具行尸羅波羅蜜,戒行清淨;具行羼提波羅蜜,能忍如地;具行毘梨耶波羅蜜,精進超絕;具行禪波羅蜜,滅諸定障;具行般若波羅蜜,破智慧障閡。 手足輪相,能轉法輪。 足安立相,安住諸法。 手足網縵相,滅諸煩惱。 七處滿相,諸功德滿。 手足柔軟相,說柔和法。 纖長指相,長夜修集諸善妙法。 足跟廣相,眼廣學廣。 大直身相,說大直道。 足趺高相,一切中`[高=毫【明】]`高。 毛上旋相,能令眾生住上妙法。 伊`[泥=尼【三宮】]`泥鹿`[𨄔【CB】,𬧅【大】]`𨄔相`[𨄔【CB】,𬧅【大】]`𨄔𦟛漸麁。 臂長過膝相,臂如金`[關=鋋【三宮】]`關。 陰馬藏相,有法寶藏。 身金色相,有無量色。 皮細薄相,說細妙法。 一一毛相,示一相法。 白毫莊嚴面相,樂觀佛面無厭。 師子上身相,如師子無畏。 肩圓大相,善分別五陰。 腋下滿相,滿大善根。 得味味相,具足寂滅味。 方身相,破生死`[畏=界【三宮】]`畏。 肉髻相,頭未嘗低敬。 舌大相,色如真珊瑚,能自覆面。 梵音相,身相至梵天。 師子頰車相,肩廣相,能破外道。 齒齊相,行清白`[禪=緻【三】,穉【宮】]`禪。 齒平等相,平等心於一切眾生。 齒密`[6]緻=穉【宮】*`緻相,離諸貪著。 四十齒相,具足四十不共法。 紺青眼相,慈心視眾生。 牛王睫相,睫長不亂,得希有色,樂見無厭。 以此三十二相,莊嚴其身,八十種好,間錯映發,福德具足,威力殊絕,名聞流布。 戒香塗身,世法所不動,諸煩惱所不染,惡言所不污。 遊戲諸神通,諸佛如是威力猛盛,無敢當者。 以慧說法,如師子吼,如意自在。以精進力破諸癡闇。以大光明,普照天地。諸問答中,最無有上。一切仰瞻,無下觀者,常以慈心,觀察眾生。 念如大海,定如須彌。忍辱如地,增長眾`[主=生【三宮】]`主;所種福德,如水滋潤。能生眾生諸善根力,如風開發;成就眾生,如火熟物;智慧無邊,猶如虛空;普雨大法,如大密雲。 不染世法,猶如蓮華。`[破=能破【三宮】]`破外道`[師〔-〕【三宮】]`師,如師子搏鹿。能舉重擔,如大象王。能導大眾,如大牛王。 眷屬清淨,如轉輪王。世間最上,如大梵王。可愛`[可〔-〕【宮】]`可樂,如清天明月。普照能然,猶如朗日。與諸眾生安樂因緣,猶如仁父。憐愍眾生,隨宜將護,猶如慈母。 所行清淨,如天真金;有大勢力,如天帝釋;勤利世間,如護世主。治煩惱病,猶如醫王,救諸衰患,猶如親族。積諸功德,如大庫藏。 其戒無量,其定無邊,其慧無稱,解脫無等,解脫知見無等等。 於一切事,最無有比;一切世間,最無上故,名第一人;成大法故,名為`[大=大法【三宮】]`大人。 如是菩薩以大人相,念觀諸佛。 是諸佛者,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不可思議、不可計劫,修習功德,善能守護身、口、意業。 於過去,未來,現在,無為,不可說五藏法中,悉斷諸疑。 定答、分別答、反問答、置答,於四問答無有錯謬。 善說根、力、覺、道、念處、正勤、如意三十七助道法。 善能分別無明、諸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因果。 於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無所繫著。 善說九部經法:`[所謂〔-〕【三宮】]`所謂修多羅、`[岐=祇【三】]`岐夜、`[授=受【宋元宮】]`授記、伽陀、`[憂=優【三宮】]`憂陀那、尼陀那、`[如是=毘佛略未曾有論議如是【明】,明註曰如是上有如是諸經佛羅未曾有論議十一字]`如是`[語【CB】,諸【大】(cf. T22n1425_p0281c19; X46n0791_p0838c21-23; Y35n0033_p0548a05)]`語經、`[斐肥儸未曾有經〔-〕【明】]`斐肥`[儸=似【宮】]`儸、未曾有經。 不為貪欲、瞋恚、愚癡、憍慢、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疑諸使所使。不為無信、無慚愧、諂曲、戲調、放逸、懈怠、睡眠、瞋、恨、慳、嫉諸惱所侵。 知見苦、斷集、證滅、修道。 可去已去,可見已見,所作已辦,盡破怨賊。 具足諸願,是世間尊、是世間父、是世間`[主=王【宋元宮】]`主。 是善來、善去、善意、善寂、善滅、善解脫者,在無量無邊十方恒河沙等世間中住,如現在前。 菩薩又應以八十種好,念觀諸佛。 甲色鮮赤,行清白法。 甲隆而大,生在大家。 甲色潤澤,深愛眾生。 指圓`[20]纖=䑎【宋元宮】*,明註曰纖南藏作䑎*`纖長,其行深遠。 指肉充滿,善根充滿。 指漸次而長,次第集諸佛法。 脈覆不見,不覆身口意`[念=命【三宮】]`念。 脈無麁結,破煩惱結。 `[踝=[蹲-酋+(十/田)]【三宮】]`踝平不現,不隱藏法。 足不邪曲,度`[墮=脫【三宮】]`墮邪眾。 行如師子,是人中師子。 行如象王,是人象王。 行如鵝王,高飛如鴻。 行如牛王,人中最尊。 行時右旋,善說正道。 `[身=身行【三宮】]`身不僂曲,心常不曲。 身堅而直,讚堅牢戒。 身漸次大,次第說法。 普身諸分,大而端嚴,善能解說,大妙功德。 身相具足,具足法者。 足步間等,等心眾生。 其身淨潔,三業清淨。 身膚細軟,心性自軟。 身離塵垢,善見離垢。 身不縮沒,心常不沒。 身無`[邊=過【宮】]`邊量,善根無量。 肌肉緊密,永斷後身。 支節分明,善說十二因緣分別明了。 身色無闇,知見無闇。 腹圓周滿,弟子行具。 腹淨鮮潔,善能了知生死過惡。 腹不高出,破憍慢`[山=心【三宮】]`山。 腹平不現,說平等法。 臍圓而深,通甚深法。 臍畫右旋,弟子`[順=煩【宮】]`順教。 身遍端嚴,弟子遍淨。 威儀`[鮮=淨【宮】]`鮮潔,心淨無比。 身無點子,無黑印法。 手濡勝兜羅綿,受化者身輕如毛。 手畫`[文=又【元】]`文深,威儀深重。 手畫文長,觀受法者長遠後事。 手畫潤澤,捨親愛潤,得大道果。 面貌不長,結戒有開。 脣赤如頻婆果,見一切世間,如鏡中像。 舌柔而軟,先以軟語`[度脫=廣度【宋元宮】,廣受【明】]`度脫眾生。 舌薄而廣,功德純厚。 舌赤如`[深紅=染染【三宮】]`深紅,凡夫心難解佛法,令解。 聲如雷震,不畏雷聲。 其聲和柔,說柔軟法。 四牙圓直,說直道法。 四牙俱利,度利根者。 四牙鮮白,清白第一。 四牙齊等,住戒平地。 牙漸次細,漸次說四諦法。 鼻高隆直,住智高山。 鼻中清淨,弟子清白。 眼廣而長,智慧廣遠。 睫不希踈,善擇眾生。 眼白黑`[鮮淨=淨鮮【三宮】]`鮮淨,如青蓮華葉;天人婇女,以好眼敬禮。 眉高而長,名聞遠流。 眉毛潤澤,善知軟法。 耳等相似,聞法者等。 耳根不壞,度不壞心眾生。 額平而好,善離諸見。 額廣無妨,廣破外道。 頭分具足,善具大願。 髮色如黑蜂,轉五欲樂。 髮厚而`[*6-1]緻=穉【宮】*`緻,結使`[已=以【三宮】]`已盡。 美髮柔`[軟=懦【三宮】]`軟,軟利智`[者=智者【三宮】]`者,能知法味。 髮不散亂,言常不亂。 髮潤而澤,常無麁言。 髮有美香,以七覺意香華隨宜化導。 髮中有德字、安字、喜字,手足中亦有德字、安字、喜字。 菩薩如是應念,諸佛處在大眾,`[講=稱【宮】]`講說正法,坐師子座。 其座以琉璃、雜寶為脚。以真珊瑚、妙赤、真珠以為`[8]枕=机【宋元宮】,几【明】*`枕。金薄`[幃=帷【三宮】]`幃帳,柔軟滑澤,種種天衣,以為敷具。`[以=有【三宮】]`以寶師子——赤金為身。`[虎=琥【三宮】]`虎珀為眼,`[車𤦲=硨磲【三宮】]`車𤦲為尾,珊瑚為舌,白金剛為四牙,真白銀為髮,毛髮長廣具足——其床在此四師子上。大象王牙以為凭机,其承足机,眾寶所成。為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之所敬禮。 諸佛如是在此床上,著竭支、泥洹僧,不高不下,覆身三分,周匝齊整。著淺色袈裟條數分明,不高不下,亦不參差。 處`[八=八部【三宮】]`八大聖莊嚴眾中,人、天大會,龍、金翅鳥,俱共聽法,心無瞋`[恨=恚【三宮】]`恨。一切大眾,深心慚愧,敬愛於佛。皆共一心,聽佛所說,受持思惟,如所說行,專心聽受,心清淨故,能障諸蓋。 一切大眾,瞻仰如來,無有厭足。衣毛皆竪,泣淚心熱,或有大喜,有如是者,則知其人,心得清淨、寂默湛然,如入禪定無愛、無恚,心無餘緣。有大悲相,慈愍眾生,欲救一切。心不諂曲,寂滅清淨,分別好醜。有大志量,不沒不縮,不高不下。 佛悉瞻見,處在如是大眾說法,易解易了,樂聞無厭。音深不散,柔軟悅耳,從臍而出,咽喉、舌根、鼻顙、上`[齗=𪘽【三宮】]`齗齒脣,氣激變成音句,柔軟悅耳,如大密雲,雷聲隱`[震=振【宋元宮】]`震;如大海中,猛風激浪;如大梵天音聲,引導可度眾生。 離眉、眼、脣、可呵語法,言不闕少,又不煩重。所說無疑,言必利益。無有誑語、可破語等,離如是過,遠近等聞。 四種問難,隨意能答。開示四諦,令得四果。建立義端,因緣結句。語言法則,皆悉具足。種種所說,事義易了。所宣分明,`[不故=事不【三宮】]`不故隱曲。言不卒疾,又不遲緩,始終相稱,無能難者。 以如是語,敷演說法。初、中、後善有義、有利,唯法具足。能令眾生得今世報,無有時節可得甞試,能滿所願,深妙智者以內可知,能滅眾生三毒猛火,能除一切身口意罪,善能開示戒、定、慧品。 初以名字,後令知義,而生歡喜,從喜生樂,從樂生定,從定生如實`[18]智=知【三宮】*`智,從`[如〔-〕【三宮】]`如實`[*18]`智生厭離,從厭離滅結使,滅結使故得解脫,如是能令此法次第。 善能開示諦、捨、滅、慧四處。 能示眾生令滿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波羅蜜。 能令眾生次第得至喜地、淨地、明地、炎地、難勝、現前、深遠、不動、善慧、法雲。 能分別聲聞乘、辟支佛乘、大乘。 能令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 能令成就人天之中所有富樂,是為一切第一利益諸功德藏。 如是正心憶念諸佛,在閑靜處除却貪欲、瞋`[恚=意【宮】]`恚、睡眠、疑悔、調戲,一心專念,不生障礙失定之心。 以如是心,專念諸佛。若心沒當起,若散當攝;并見大眾常如現前。 未入定時,常應稱讚相好二事。以偈歎佛,令心調習。 如此偈說: 世尊諸相好,  何業因緣得, 我以相及業,  稱讚於大聖。 足相千輻輪,  清淨眷屬施, 以是因緣故,  賢聖眾圍繞。 足下安立相,  受善持不失, 是故魔軍眾,  不能得毀壞。 手足指網縵,  身相紫金色, 善行攝法故,  大眾自然伏。 手足極柔軟,  身相七處滿, 隨意食施故,  多得自然供。 長指廣脚跟,  身`[𦟛=傭【宮】]`𦟛大直相, 離殺因緣故,  乃至於劫壽。 毛上向右旋,  足趺隆高相, 常進諸善事,  故得不退法。 伊`[泥=尼【明】]`泥鹿𨄔相,  常樂讀誦經, 為人說法故,  疾得無上道。 修臂下過膝,  一切所有物, 求者無悋惜,  隨意化導人。 陰藏功德藏,  善`[知【CB】,和【大麗磧】]`知離散故, 多得人天眾,  淨慧眼為子。 薄皮耀金光,  妙衣堂閣施, 故多得妙衣,  清淨房樓觀。 一孔一毛生,  眉間白毫峙, 常為最上護,  故於三界尊。 身上如師子,  兩肩圓而`[滿=端【三宮】]`滿, 常行`[人=仁【三宮】]`人愛語,  無有違反者。 腋滿知味相,  病施醫藥故, 人天皆敬愛,  身無有疾`[病=患【三宮】]`病。 身圓肉髻相,  和悅心施福, 勸化剛強者,  法王中自在。 迦陵頻伽音,  廣舌聲如梵, 所言常軟實,  得大聖八音。 先加以思慮,  後言必有實, 故得師子相,  見者皆信伏。 齒白齊密相,  所曾供養者, 後常不輕故,  眷屬心和同。 上下四十齒,  密`[緻=穉【宮】下同]`緻不疎漏, 無讒不妄語,  徒眾不可破。 眼黑青白明,  睫相如牛王, 慈心和視故,  觀者無厭足。 雖轉輪聖王,  典主四天下, 有是諸相好,  光明不如佛。 我所稱歎說,  諸相好功德, 願令一切人,  心淨常安樂。 菩薩又應以八十種好念諸佛。如此偈說。 諸佛有妙好,  八十莊嚴身, 汝等應歡喜,  一心聽我說。 世尊圓纖指,  其甲紫紅色, 隆高有潤澤,  所有無有量。 `[脈平=膝平【三】,膝手【宮】]`脈平踝不現,  雙足無邪曲, 行如師子王,  威望無等比。 行時身右旋,  安庠有儀雅, 方身分次第,  端嚴可愛樂。 身堅`[極柔軟=柔懦軟【三宮】]`極柔軟,  支節甚分明, 行時不逶迤,  諸根悉充滿。 肌體極密緻,  鮮明甚清淨, 身形甚端雅,  無有可呵處。 腹圓不高現,  臍深而無孔, 其文右向旋,  威儀甚清淨。 身無有疵點,  手足極柔軟, 其文深且長,  修直有潤色。 舌薄面不長,  牙白圓`[*20-1]纖=䑎【宋元宮】*,明註曰纖南藏作䑎*`纖利, 脣色頻婆果,  音深若鴻王。 鼻隆眼明淨,  睫`[8]緻=穉【宋元宮】*,明註曰緻南藏作穉*`緻而不亂, 眉高毛柔軟,  端直不邪曲。 眉毛齊而整,  善知諸法過, 眉毛色潤澤,  善度潤眾生。 耳滿長而等,  不壞甚可愛, 額廣而齊`[正=整【三宮】]`正,  頭相皆具足。 髮`[*8]`緻而不亂,  如黑蜂王色, 清淨而香潔,  中有三種相。 是名八十種好。以此八十種好間雜莊嚴三十二相。 若人不念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讚歎佛身者,是則永失今世、後世利樂因緣。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九=八【三宮】]`九 ☗s10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九【三宮】]`十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 四十不共法品第二十一 菩薩如是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念佛生身已,今應念佛諸功德法,所謂: 又應以四十,  不共法念佛, 諸佛是法身,  非但肉身故。 諸佛雖有無量諸法,不與餘人共者,有四十法。若人念者,則得歡喜,何以故?諸佛非是色身,是法身故。如《經》說:「汝不應但以色身觀佛,當以法觀。」 四十不共法者: 一者、飛行自在,二者、變化無量,三者、聖如意無邊,四、`[聞聲=聲聞【明】]`聞聲自在,五、無量智力知他心,六、心得自在,七、常在安慧處,八、常不`[忘【麗】,妄【大】(cf. K16n0584_p0740c16)]`忘誤,九、得金剛三昧力,十、善知不定事,十一、善知無色定事,十二、具足通達諸永滅事,十三、善知心不相應、無色法,十四、大勢波羅蜜,十五、無礙波羅蜜,十六、一切問答及`[記=受記【三宮】]`記具足答波羅蜜,十七、具足三`[轉=輪【三宮】]`轉說法,十八、所說不空,十九、所說無謬失,二十、無能害者,二十一、諸賢聖中大將,二十五、四不守護,二十九、四無所畏,三十九、佛十種力,四十、無礙解脫。是為四十不共之法。 ## 飛行自在 今當廣說:飛行自在者:諸佛飛行如意自在,如意、滿足,速疾、`[無量〔-〕【三宮】]`無量、無礙。所以者何? 佛若欲於虛空,先舉一足,次舉一足,即能如意。 若欲舉足躡虛空`[而〔-〕【三宮】]`而去、若欲住立不動而去,即能得去。 若結跏趺安坐而去,亦能得去。 若欲安臥而去,亦復能去。 若欲於青琉璃莖、真珊瑚葉、黃金為鬚如意珠臺,無量圍繞如日初出,是寶蓮花遍於空中,蹈上而去。 若欲如日月宮殿、帝釋勝殿、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諸梵王等宮殿,隨意化作如彼宮殿坐中而去,即能成辦。 若更以餘種種因緣,隨意能去,是故說言:「隨諸所願,皆能滿足」。 是故諸佛能以一步,過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 有人言:「佛能一念頃,過若干`[百千〔-〕【三宮】]`百千國土。」 有人言:「若知佛一步一念能如是去,即可得量。」《經》中說:「諸佛力無量」。是故當知,諸佛虛空飛行自在無量無邊。 何以故?若大聲聞弟子神通自在,以一念頃能過百億閻浮提、瞿陀尼、弗婆提、欝多羅,越四大`[王天=天王【三宮】]`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一瞬中過若干念,積此諸念,以成一日、七日、一月、一歲,乃至百歲。一日過五十三億二百九十六萬六千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聲聞人百歲所過,佛一念能過。 復次,假令恒河中沙,一沙為一`[劫=河【三宮】]`劫,有大聲聞神通第一,壽命如是諸恒河沙大劫,於一念中過若干世界,積如是念以為日月歲數,以自在力盡是諸大劫數所過國土,佛能一念中過。諸佛飛行自在,如是速疾。 於一切鐵圍山、十寶山,四天`[王〔-〕【三宮】]`王處、忉利天處、夜摩、兜率陀、化樂、他化自在、梵世、梵眾、大梵、少光、無量光、光音、少淨、無量淨、遍淨、廣果、無`[相=想【三宮】]`相、不廣、不惱、喜見、妙見、阿迦尼吒天,如是諸處;大風、大水、劫盡火等,及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羅迦樓羅【明】]`羅、緊那羅、摩睺羅伽、諸天、魔及梵、沙門、婆羅門及得諸神通者,不能為礙,是故說飛行無礙。 又,飛行自在,如意所作,出沒於地,能過石壁、諸山障礙等,佛於此事勝諸聖人。 又,佛能以常身立至梵天,聲聞人所不能及,有如是等差別。 ## 變化無量 變化自在者:變化事中有無量力。 餘聖變化有量有邊,諸佛變化無量無邊。 餘聖於一念中變化一身,佛以一念隨意變化,有無量事。如《大神通經》中說:「佛從臍中出蓮花,上有化佛,次第遍滿,上至阿迦尼吒天。諸佛變化所作眾事,種種色、種種形,皆以一念。」 又,聲聞人能於千國土內變化,諸佛能於無量無邊國土,變化自在,又能倍是。諸佛得堅固變化三昧。 又,諸佛變化能過恒沙世界,皆從一身出。 復次,佛能普於十方無量無邊世界,現生受身墮地行七步、出家、學道、破魔軍眾、得道、轉法輪;如是等事,皆以一念作之。是諸化佛皆亦復能施作佛事,如是等諸佛所變化事,無量無邊。 ## 聖如意無邊 又於聖如意中,有無量力。 聖如意者:所謂從身放光,`[猶如=光猶【三宮】]`猶如猛火,又出諸雨,變化壽命,隨意長短。於一念頃能至梵天,能變諸物,隨意自在,能動大地。光明能照無量世界而不斷絕。 聖如意者,不與凡夫等故,無有量故,過諸量故;諸凡夫等,雖變化諸物,少不足言。 聲聞人能裂千國土,還使令合,能令壽命若至一劫,若減一劫。還能令短,短已`[不=復【三】]`不能令長,於一念中能至千國土、梵世界。能於千國土隨意變化。能動千國土,能身出光明,相續不絕照千國土。設使身滅,能留神力,變化如本於千國土。 小辟支佛,能於萬國土,萬種變化。 中辟支佛,能於百萬國土,百萬種變化。 大辟支佛,能於三千大千國土,變化如上。 諸佛世尊:能過諸恒河沙世界算數變化。 身出水火。 能`[末=抹【明】]`末恒河沙等世界,令如微塵,又能還合能住。 壽命無量劫數,還能令少,少已還能令長。 能於無量時住,變化隨意。 能以一念至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世界。 能以常身,立至梵世。 又能變化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皆令作金,或令作銀、`[琉【麗】,瑠【大】(cf. K16n0584_p0742a23)]`琉璃、珊瑚、`[車𤦲馬瑙=硨磲瑪瑙【三宮】]`車𤦲、馬瑙。取要言之,能令作無量寶物,隨意所作。 又復能變恒河沙等世界大海水,皆使為乳、酥、油、酪、蜜,隨意而成。 又能以一念變`[化〔-〕【三宮】]`化諸山皆是真金,過諸算數不可稱計。 又能震動無量無邊世界,一切欲界、色界、諸天宮殿。 又以一念能令若干金色光明遍照,如是無量世界,日月光明及欲、色界諸天宮殿光明,皆令不現。 雖滅度後,能於如是諸世界中,隨意久近,流布神力常不斷絕。 ## 聞聲自在 聞聲自在者:諸佛所聞聲中,隨意自在。 若無量百千萬億`[技=伎【三宮】]`技樂同時俱作,若無量百千萬億眾生一時發言,若遠若近,隨意`[所=能【三宮】]`所聞。假令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同時俱作若干百千萬種伎樂,遍滿世界,復有恒河沙等世界眾生,同時以梵音,遍滿一切世界。諸佛若欲於中聞一音聲,隨意得聞,餘者不聞。 聲聞所應聞者若有大神力障者,不能得聞。諸佛所聞音聲,雖有大神力障,亦能得聞。 聲聞能聞千國土內音聲,諸佛世尊所聞音聲,過無量無邊世界最細音聲,皆亦得聞。 大神力聲聞住梵世界,發大音聲能滿千國土內;諸佛世尊若住於此,若住梵世,若住餘處,音聲能滿無量無邊世界。若欲令眾生聞,過無量無邊世界最細音聲,能令得聞;欲令不聞,即便不聞。 是故,但有諸佛於`[聞=音【三宮】]`聞聲中得自在力。 知他心無量自在力者:諸佛世尊,於無量無邊世界現在眾生,悉知其心。 餘人但隨名相故知,諸佛以名相義故知。 又餘人不能知無色界眾生諸心,諸佛能知。 餘人雖有知他心智,大`[力=力勢【三宮】]`力者障則不能知。假使一切眾生成就心通皆如舍利弗、目`[4]犍=揵【宋元宮】*`犍連、辟支佛等,以其神力障一人心,不令他知,而佛能壞彼神力,得知其心。 復次,佛以神力悉知眾生上中下心、垢心、淨心。 又知諸心各有所緣,從是緣至是緣,次第遍知一切諸緣。 又以實相知眾生心。 是故,諸佛以無`[量=上【三宮】]`量力悉知他心。 第一調伏心波羅蜜者:善知諸禪定、三昧、解脫,住、入、起時。諸佛若入定、若不入定,欲繫心一緣中,隨意久近,如意能住。從此緣中更住餘緣,隨意能住。若佛住常心,欲令人不知,則不能知。假使一切眾生,知他心智如大梵王、如大聲聞、辟支佛,成就智慧,知他人心,以此`[諸=心【三宮】]`諸智令一人得,是人欲知佛常心,若佛不聽,則不能知。如《七方便經》中說:「行者善知定相,善知住定相,善知起定相,善知安隱定相,善知定行處相,善知定生相,善知宜諸定法、不宜諸定法。」是名「諸佛第一調伏心波羅蜜」。 諸佛常安慧者:諸佛安慧常不動,念常在心。何以故?先知而後`[行=行生【三宮】]`行,隨意所緣中,住無疑行故,斷一切煩惱故,出過動性故。 如佛告阿難:「佛於此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世間若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以盡苦道教化周畢,入無餘涅槃。於其中間,佛於諸受,知起、知住、知生、知滅;諸相、諸觸、諸覺、諸念,亦知起、知住、知生、知滅。」惡魔七年晝夜不息,常隨逐佛,不得佛短,不見佛念不在念安慧。 是名「諸佛常住安慧行中」。 不忘失法者:諸佛得不退法故,通達五藏法故,得無上法故,諸佛常不忘失。諸佛菩提樹下所得,乃至入無餘涅槃,若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聖人,無能令佛有所忘失。如《法印經》中說:「道場所得是名實得,更無勝法。」如《衣毛竪經》說:「舍利弗!若人實語,有能於法不忘失者,應說我是。何以故?唯我一人無`[有【麗】,所【大】(cf. K16n0584_p0743b06)]`有忘失。」 是名「諸佛於法無忘失」。 金剛三昧者:諸佛世尊金剛三昧,是不共法,無能壞故,於一切處無有障礙故,得正遍知故,壞一切法障礙故,等貫穿故,得諸功德利益力故,諸禪定中最上故。無能壞者,是故名為「金剛三昧」;如金剛寶無物能破者,是三昧亦如是。無`[有〔-〕【三宮】]`有法可以壞者,是故名「金剛三昧」。 問曰: 何故不可壞? 答曰: 一切處無有`[閡=礙【三宮】下同]`閡故,如帝釋金剛無有閡處;是三昧亦如是。 問曰: 是三昧,何故名「一切處不閡」? 答曰: 正通達一切法故。諸佛住是三昧,悉能通達「過去、現在、未來、過`[出=去【三宮】]`出三世、不可說」五藏所攝法,是故名「一切處不閡」。若諸佛住是三昧,諸所有法若不通達,名為有礙;而實不爾,是故名「無礙」。 問曰: 何以故,是三昧通達一切法? 答曰: 是三昧能開一切障礙法故,所謂「煩惱障閡、定障閡、智障閡」能開故,是名能通達一切法。 問曰: 是三昧何故能開一切障,餘三昧不能? 答曰: 是三昧善等貫穿`[11]二=三【三宮】*`二法,能壞諸煩惱山令無餘故,正遍通達一切法故,善得不壞心解脫故,是故此三昧能開一切障閡。 問曰: 是三昧何故等貫穿`[*11-1]二=三【三宮】*`二法? 答曰: 住是三昧得力故,能得一切諸功德,餘三昧無如是力,是故是三昧能等貫穿。 問曰: 何故住是三昧得力故,能得一切諸功德? 答曰: 是三昧於諸定中最為第一,是故住是三昧能得諸功德。 問曰: 何故是三昧,於諸定中最為第一? 答曰: 是三昧無量無邊善根所成故,於諸定中最為第一。 問曰: 是三昧,何故無量無邊善根所成? 答曰: 是三昧唯一切智人有,餘人所無,是故名為「金剛三昧」。 # 四十不共法中難一切智人品第二十二 問曰: 汝說「金剛三昧,唯一切智人有,餘人所無」,若是三昧但一切智人有,餘人無者,即無是三昧。何以故?無一切智人故。 何以故?所知法無量無邊,而智慧有量有邊,以此有量有邊智慧,不應知無量事。如今現閻浮提,水、陸眾生過諸算數。是眾生三品:若男、若女、非男非女。在胎、孩童、少壯、衰老,苦、樂等法。過去、未來、現在諸心、心數法,及諸善、惡業,已集、今集、當集,已受報、今受報、未受報。萬物生滅,及閻浮提中,山河、泉池,草木、叢林、根莖、枝葉、花果,所可知者,無有邊際;餘三天下亦如是。`[1]如〔-〕【三宮】*`如四天下,三千大千世界物亦如是。`[*1]`如三千大千世界物,一切世界所可知物,亦如是。但`[是【麗】,[-]【大】(cf. K16n0584_p0744a12)]`是世間數尚無量、無邊,難可得知,何況諸閻浮提、諸世間中,眾生、非眾生諸物`[分=分分【三宮】]`分?以是因緣當知:所可知物無量無邊故,無一切智者。 若謂「智慧有大力,於所知法中無障閡故,遍知一切。可知法如虛空遍在一切法中,是故應有一切智人」者,是事不然!智大力可爾。`[大=但【三宮】]`大智不能自知,如指端不自觸,是故無一切智。 若謂「更有智,能知是智」,是亦不然!何以故?有無窮過故。 `[4]智=知【三宮】*`智若自知、若以他知,二俱不然。若是`[*4]`智有無量力,以不自知故,不得言「有無量力」。是故無有能知一切法`[智=智知不【三宮】]`智,無知一切法智故,則無一切智者。何以故?一切智者,以智知一切法`[故〔-〕【三宮】]`故。 復次,所知法無量無邊,若和合百千萬億智人,尚不能盡知,何況一人?是故無有一人能知一切法,無有一切智。 若謂「不以遍知一切山河、眾生、非眾生故,名一切智人。但以盡知一切經書故,名一切智人」者,是亦不然!何以故?佛法中不說《韋陀》等經書義。若佛是一切智`[人〔-〕【三宮】]`人者,應用《韋陀》等經書,而實不用,是故佛非一切智人。 又,四《韋陀羅經》,有量有限今世尚無盡能知者,況有盡知一切經書,是故無有一切智人。 復次,有經書能增長貪欲,歌舞音樂等,若一切智人知是事者,即有貪欲。是經書`[者〔-〕【三宮】]`者是貪欲因緣,若有因必有果。若一切智人不知此事,則不名一切智人。 復次,有諸經書能助瞋恚,喜誑於人,所謂治世經書等。若知是事,則有瞋恚。何以故?有因必有果故。若不知則不名一切智人,是故知無一切智人。 復次,佛不必盡知未來世事。譬如我今難一切智人,佛無經書`[9]豫=預【三宮】*`豫記:是人如是姓、如是家、在某處,以如是事難一切智人。若謂佛盡知,何以故不說是事?若說經者,經中應有,不說是事,是故知非一切智人。 復次,佛若盡知未來世事,應當`[*9-1]豫=預【三宮】*`豫知調達出家已破僧;若知者,不應聽出家。 復次,佛不知木機、激石。佛若`[*9-2]豫=預【三宮】*`豫知者,則不應於中經行。 復次,佛不知旃遮婆羅門女以婬欲謗。若佛先知,應告諸比丘,未來當有是事。 復次,有梵志嫉佛故,於餘處殺梵志女——孫陀羅,於祇洹塹中埋。佛不知是事,若知是者,應於諸梵志所救此女命。 至調達所推石下,不說婆羅門女、梵志女事,以不知故;當知佛不盡知未來世,是故非一切智人。 復次,佛入婆羅門聚落乞食空鉢而出,不能豫知魔時轉諸人心,乃至不得一食;佛若知者,則不應入婆羅門聚落。是`[故=是故【明】]`故知「佛不盡知未來事」。 復次,阿闍世王欲害佛故,放守財醉象。佛不知故,入王舍城乞食,若`[*9-3]豫=預【三宮】*`豫知者,則不應入`[城〔-〕【三宮】]`城。是`[故=故佛【三宮】]`故不知未來事,不知未來事故,則非一切智人。 復次,佛不知惡涅達多請佛因緣,即受其請,將諸比丘,詣韋羅闍國。是婆羅門忘先請故,使佛食馬麥。若佛豫`[知=知婆羅門忘請佛及僧者【三宮】]`知,則不應受請,三月食馬麥。是故知佛不知未來事,不知未來事故,則非一切智人。 復次,佛受須涅叉多羅為弟子故,則不知未來事。是人惡心堅牢、難化,不信佛語。佛若知者,云何受為弟子?受為弟子故,則不知未來事,不知未來事故,則非一切智人。復次,若佛是一切智人,則應防護未有犯罪者,當為結戒。以先不知結戒因緣,有作罪已,方乃結戒,則不知未來事。不知未來事故,則非一切智人。 復次,佛法但以出家受戒`[歲數=數歲【三宮】]`歲數,處在上座,恭敬禮拜。不以耆年、貴族、諸家、功德、智慧、多聞、禪定、果、斷、神通為大。若是一切智者,應以耆年、貴族、諸家、功德、智慧、多聞、禪定、果、斷、神通為大,供養恭敬。若如是者,名為善制。 歲數者,受戒年數,如五歲道人,禮六歲者。 貴族者,世間有四品眾生——婆羅門、剎利、`[韋=毘【三宮】]`韋舍、首陀羅。首陀羅應恭敬韋舍、剎利、婆羅門,韋舍應恭敬剎利、婆羅門,剎利應恭敬婆羅門。 諸家者,工巧家、商`[估=賈【三宮】]`估家、居士家、長者家、大臣家、王家等。 於諸家中,其小家應恭敬大家;如是於貧賤中出家者,應恭敬富貴中出家者。 功德者,毀戒人應恭敬禮拜持戒`[者〔-〕【三宮】]`者,持戒者不應禮毀戒者;不行十二頭陀者,應禮行十二頭陀者;不具足行頭陀者,應禮具足行頭陀者。 智慧者,無智慧人應禮敬有智慧者。 多聞者,少聞人應禮多聞者。 不多誦者,應禮敬多誦者。 果者,須陀洹應禮敬斯陀含,如是展轉應禮阿羅漢。一切凡夫應禮得果者。 斷者,少斷結使及未斷者,應禮多斷者。 神通者,若未具神通者,應禮`[具=具足【三宮】]`具神通者。 佛若如是次第善說供養恭敬法者,是為上說,而實不爾。 是故知非一切智人。 復次,佛尚不能知現在事。汝若謂我「云何知佛不知現在事」者,今當說之:有眾生結使薄者、無業障者、離八難者、堪行深法者、能成正法者,而佛不知。佛成道已,初欲說法,生如是疑:「我所得法甚深、玄遠、微妙、寂滅、難知難解,唯有智者可以內知;世間眾生貪著世事,此中除斷一切煩惱、滅愛、厭離,第一難見。若我說法,眾生不解,徒自疲苦。」 生如是疑,而實眾生有薄結使,無業障者、有離八難者、堪行深法者、能成正法者,佛不能知如是眾生。是故當知不知現在事。 又作是念:「昔我苦行,五比丘供養執侍,應先利益。今在何處?」作是念已,時,有天告:「今在波羅捺,鹿野苑中。」 是故當知:佛不知現在事。不知現在事故,則非一切智人。 復次,佛得道已,受請說法,而作是念:「我今說法,誰應先聞?」 即復念言:「欝頭藍弗,此人利`[智=根【三宮】]`智,易可開悟」。爾時,此人先`[已=以【三宮】下同]`已命終,而佛`[訪=方【三宮】]`訪求。時,天告言:「昨夜命終。」 佛又思惟迴心欲度阿羅`[邏=羅【三宮】]`邏。天復白言:「是人亡來七日」。 若佛是一切智者,先應知此諸人命終,而實不知。不知過去事,故則不名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法應度可度者,不可則置。 復次,佛處處有疑語,如巴`[蓮=連【三宮】]`蓮弗城,是事當以三因緣壞:若水、若火、若內人與外人謀。 若佛是一切智人者,則不應有疑惑語,是故知非一切智人。 復次,佛問比丘:「汝等聚會為說何事?」 如是等問。若一切智人者,則不應問如是等事;以問他故,非一切智人。 復次,佛自稱讚身,毀`[8]訾=呰【三宮】*`訾他人,如《經》中說: 「佛告阿難:『唯我一人,第一無比,無與等者。』告諸比丘:『尼`[*4-1]犍=揵【宋元宮】*`犍子等,是弊惡人,成就五邪法。諸尼`[*4]`犍子等,無信、無慚、無愧、寡聞懈怠、少念薄智。』」 又說梵志、尼`[*4-3]犍=揵【宋元宮】*`犍諸外道弟子等,諸不可事。 若自稱讚,毀`[*8-1]訾=呰【三宮】*`訾他人,世人尚愧,何況一切智人!有此事故,非一切智人。 復次,佛經始終相違,如《經》中說:「諸比丘!我新得道。」 又言:「我得往古諸佛所得道。」 世間有智,尚離終始相違,何況出家一切智人,而有相違。以終始相違故,當知非一切智人。 是故汝說「金剛三昧,唯一切智人得」,是事不然!無一切智人故,一切智三昧亦不成。 答曰: 汝莫說此,佛實是一切智人。何以故?凡一切法有五法藏,所謂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出三世法、不可說法,唯佛如實遍知是法。 如汝先難「所知法無量無邊,故無一切智人」者,我今當答:若所知法無量無邊,智亦無量無邊。以「無量無邊智」知「無量無邊法」,無咎。 若謂「是知,亦應以智知,是則無窮」者,今當答: `[法=汝【三宮】]`法應以智知,`[智〔-〕【三宮】]`智如世間人言:「我是智者,我是無智者;我是麁智者,我是細智者。」以是因緣,以智知`[*4-2]智=知【三宮】*`智故,則無無窮過。如以現在`[*4]`智知過去智,則盡知一切法,無有遺餘。 復次,如人數他通身為十,知亦如是。自知亦`[知他=他知【三宮】]`知他,則無有咎,如燈自照亦照他。 如汝所說:「和合百千萬億智人,尚不能盡知一切法,何況一人知」者,是事不然!何以故?一`[切〔-〕【三宮】]`切智慧人能知眾事;雖復眾多無有智慧,不能有所知。如百千盲人,不`[任=住【三】]`任作導;一人有眼,任為導師。是故汝以一人為難,雖復多智,於佛則無智。是事不然! 汝謂「佛不說《`[韋陀=韋大【三宮】下同]`韋陀》等外經,故非一切智人」者,今當答:《韋陀》中無善寂滅法,但有種種諸戲論事。諸佛所說,皆為善寂滅故。佛雖知《韋陀》等經,不能令人得善寂滅,是故不說。 問`[曰〔-〕【三宮】]`曰:「《韋陀》中亦有善寂滅解脫說,世間先皆幽闇都無所有,初有大人出現如日,若有見者得度死難,更有餘`[導=道【三宮】]`導。又說:人身小則神小,人大則神大。身為神宅,常處其中。若以智慧,開解神縛,則得解脫。是故當知,《韋陀》中有寂滅解脫。」 答曰: 無是事也!何以`[故〔-〕【宮】]`故?《韋陀》`[經〔-〕【三宮】]`經中有「四顛倒」: 世間無常,而別有常世間。如說一作天祠墮落,再亦墮落,三作則不墮,是為無常中「常顛倒」。 世間苦,而說有常樂處,是為苦中「樂顛倒」。 又說我神轉為子,願使壽百歲。子是他身,云何為我?是為無我中「我顛倒」。 說身清淨,第一無比。金銀珍寶,無及身者,是名`[無=不【三宮】]`無淨中「淨顛倒」。 顛倒則無實,無實云何有寂滅?是故《韋陀》中無善寂滅法。 問曰: 《韋陀》中說「能知韋陀者清淨安隱」,云何言「無善寂滅法」? 答曰: 知《韋陀》者,雖說安隱,非畢竟解脫。於異身中,生解脫想,是說因長壽天,說為解脫。是故《韋陀》中,實無解脫。 復次,《韋陀》中,略說有三義:一者、呪願,二者、稱讚,三者、法則。 「呪願」名為令我得妻子、牛馬、金銀珍寶。 「稱讚」名為汝火神,頭黑、頸赤、體黃,常在眾生五大中。 「法則」名為是事應作,是不應作。 如從昴星初受火法,而實呪願、稱讚、法則無有寂滅解脫。何以故?貪著世樂,然蘇呪願,無真智慧,不斷煩惱,何有解脫? 問曰: 《韋陀》法自古有之,第一可信;汝言「無善寂滅,故不可信」者,是事不然!何以故?佛法近乃出世,《韋陀》自古久遠,常在世間。是故古法可信,近法不可信。汝言「《韋陀》中無善寂滅法」,是事不然! 答曰: 時不可信——`[無明=無明邪見自古亦然有無明【三宮】]`無明先出,正智後出;邪見先出,正見後出,不可以無明、邪見先出故「可信」,正智、正見後出「不可信」。如先有污泥,後有蓮花;先有`[病=疾【三宮】]`病,後有藥。如是不可以在先出者為貴,是故《韋陀》先出,佛法後出,謂不可信者,是事不然! 復次,過去`[錠=定【三宮】]`錠光等諸佛,皆先出世,其法則古出,《韋陀》是後出。若汝以先久為貴者,此諸佛及法,則應是貴。 問曰: 《韋陀》不能作善寂滅,是故佛法中不說;若佛知不能作寂滅,何用知為?若不知,則非一切智人;二俱有過。 答曰: 汝語非也,佛先知《韋陀》不能善寂滅,故不說、亦不修行。 問曰: 若佛知《韋陀》無有利益故,而說不修習者,何用知為? 答曰: 大智之人應悉分別是正道、是邪道;欲令無量人眾度險惡道故,行於正道。 譬如導師善分別邪道、正道,佛亦如是,既自得出生、`[老〔-〕【三宮】]`老、死險道,亦復欲令眾生出,故善知八`[真=直【三宮】]`真聖道,亦知《韋陀》等邪險惡道;為離邪惡道故,行於正道`[故〔-〕【三宮】]`故,但知而不說。 猶如農夫為穀種植,至秋收穫,亦得草䴰;佛亦如是,為無上道,故勤行精進得菩提`[道〔-〕【三宮】]`道,亦知《韋陀》等諸邪道,是故無咎。 如汝先說:「無人能有具知四《韋陀》」者,此難不然! 世間人各有念力,有人一日能誦五偈、有誦百偈、有誦二百偈。若人一日不誦十偈,則謂:無能誦百偈、出百偈者,此非實語。汝等不能盡知故,便言「都無智者」,若人見一人不能度河,便言「無能度者」,是人不名正說,何以故?自有餘大力者能度,此亦如是。設使餘人不能盡知,一切智者知之何咎? 復次,脾娑仙人皆讀《韋陀》,亦應成一切智;若有盡讀《韋陀》,何以言「無一切智」? 若汝言「有經書能生貪欲、瞋恚」者,我今當答: 若人欲長壽,應離死因緣;佛亦如是,欲斷一切眾生貪欲、瞋恚,應知貪欲、`[瞋恚〔-〕【三宮】]`瞋恚因緣。 復次,如汝`[說=所說【三宮】]`說「能知生貪欲、瞋恚經書,則有貪欲、瞋恚」者,無有是`[處〔-〕【三宮】]`處也。佛雖知是,不用、不行,故無過咎。如人知死因緣則不死,若行死因緣則死,是事亦爾。 若汝說「不知未來事故,不名一切智」者,我今當答: 此則非難。我等亦知有難一切智者,如《經》中說:「佛告諸比丘:凡夫無`[智=能【三宮】]`智,有三相:不應思而思、不應說而說、不應作而作。」是故皆已總說。汝等未來世凡夫,皆在其中。無利益故,何用分別說其名字等? 若謂「佛知有難,不`[*9-4]豫=預【三宮】*`豫答」者,亦不須此!今現四眾中,亦有善斷疑難者,今亦有能破諸難問者,何用先答?如汝今日現見比丘之中,能破婆羅門者,是故不須先答。 又,先時亦有答,散在眾《經》,人不能具知佛法故,不知處所。 若言「受調達出家」事,我今當答:謂「受調達出家,則非一切智人」者,是`[語=謂【三宮】]`語不然;調達出家非佛所度。 問曰: 若餘人度者,佛何以聽? 答曰: 善惡各有時,不必出家便惡。調達出家之後,有持戒諸功德,是故出家無過。 復次,調達於十二年清淨持戒,誦六萬法藏;此果報者,當來不空,必有利益。 汝說「調達機關激石」`[者〔-〕【宮】]`者,我今當說:諸佛成就無殺法故,一切世間無能奪命者。 問曰: 若成就不殺法者,何故迸石而來? 答曰: 佛於先世,種壞身業,定報應受;示眾生業報不可捨,故現受,是故自來。 汝言旃遮女,佛不先說者,我今當答: 以旃遮女故譏佛者,不能壞一切智人因緣。若佛先說「旃遮女當來謗我」者,旃遮女則不來。 復次,佛先世謗人罪業因緣,今必應受。 汝說佛何以不遮孫陀利入祇洹事,我今當答:此事不能壞一切智人因緣: 佛無有力令一切眾生盡作樂人。 又諸佛離一切諍訟,不自高身、不著持戒;是故不遮。 復次,佛先世業熟故,必應受七日謗。 又眾生見佛聞謗不憂、`[雪=宣【明】]`雪明不喜故,發無上道心,作是願言:「我等亦當得如是清淨心!」 是故無咎。 汝先說「佛入婆羅門聚落,空鉢而出,非一切智人」者,今當答:佛不以`[飲=飯【三宮】]`飲食先觀人心,入聚落已,魔轉其意。 問曰: 是事佛應先知「我入聚落,魔當轉人心。」 答曰: 佛亦先知此事,為大利益眾生,諸佛非但以受人食故以為利益,度脫眾生。有以清淨心迎逆、敬禮、和顏瞻視——此皆大利,何必飲食。以種種門利益眾生,非空入聚落。 汝說「佛逆趣醉象」者,今當答: 佛雖知此事,以因緣故往:以此醉象必應得度;又能障其害佛罪業。 復次,此象身如黑山,眾人見此低頭禮佛,皆起恭敬;以是因緣故,`[佛故〔-〕【三宮】]`佛故往趣。 復次,佛趣此象,無有過失。若有惡事,可作此難。 汝難「至隨蘭若」者,為受先世業果報故。 汝說「畜須`[涅【麗宮】,洹【大】]`涅叉多羅為弟子」者,今當說: 佛身、口、意、命,不須守護,無所畏故,聽為弟子。 復次,是人常近佛故,得見種種大神力,見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等諸王來供養佛,請問種種甚深要法,心得清淨;心清淨故,得利益因緣,是故雖惡,聽為弟子。 問曰: 此人於佛,多生惡心,是故不應聽為弟子。 答曰: 若不聽為弟子,亦有惡心,是故聽為弟子,無咎。 汝說「先未作罪時,何以不制戒」,今當答: 佛先結戒,說八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說是至涅槃道故,已說一切諸戒。 復次,佛說三學—善學戒、善學心、善學慧,當知已說一切諸戒。 復次,佛告諸比丘:「一切惡決定不應作。」是不名「先結戒」耶? 復次,佛說十善道:離殺、盜、婬、兩舌、惡罵、妄言、綺語、貪嫉、瞋恚、邪見,不名「先結戒」耶? 佛先十二年中,說一偈為布薩法;所謂:「 #一切惡莫作 ,一切善當行,自淨其志意,是則諸佛教。」是故當知先已結戒。 復次,佛說:「諸小惡因緣皆應當離。」如說: 「離身諸惡行,  亦離口諸惡, 離意諸惡行,  餘惡悉遠離。」 如是說者,當知先`[已=以【宮】下同]`已結戒。 復次,佛先已說:「諸守護法。」如說: 「護身為善哉,  能護口亦善, 護意為善哉,  護一切亦善; 比丘護一切,  得遠離諸`[惡=苦【宮】]`惡。」 如是說者,當知先已結戒。 復次,佛先說善相,如說: 「手足勿妄犯,  節言慎所行, 當樂守定意,  是名真比丘。」 如是說者,當知先已結戒。 復次,說沙門法故,當知先已結戒,沙門有四法: 一、於瞋不報,二、於罵默然,三、杖捶能受,四、害者忍之。 復次,佛說四念處:觀身、觀受、觀心、觀法,是涅槃道住處故,當知先`[已〔-〕【三宮】]`已結戒。 若微小惡尚不聽,何況身、口惡業。如是等因緣,當知先已結戒。 如王者立制:「不應作惡!後有犯者,隨事輕重,作如是罪,如是治之。」佛亦如是:先總說戒,後有犯者,說其罪相;如有作惡者,教令懺悔:作如是罪,應如是懺——不見擯、滅擯、不共住等;成如是事故,後乃結戒。`[不分卷及品【三宮】]`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 ☗s11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一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 四十不共法中難一切智人品之餘 `[不分卷及品【三宮】]`汝說「耆年、貴族家等,應為上座」,今當答:道法中,耆年、貴族、家等,於道無益。何以故?生佛法中,名為貴族、好家中生;從受大戒數其年數,名為耆年。 汝謂「耆年應供養」者,先出家受戒非是大耶? `[又〔-〕【三宮】]`又,從受戒以後,無有諸姓等差別。諸比丘受大戒,名為生在佛家,是則失先大、小家,名皆為一家。 汝說「持戒」者,出家在先,持戒日久,長夜護持,年歲多故,應為上座。如結戒中說。 汝說「持戒之人不應禮破戒」者,今當答:破戒人尚不應共住,何況禮拜供養?以其自言是比丘故,隨其大小而為作禮,如禮泥木天像,以念「真天」故。佛勅年少應禮上座,順佛教故,則便得福。 汝說「以頭陀故,應敬禮」者,今當答:若頭陀`[人=人人【三宮】]`人有五種故,難得分別:一者、愚癡無所知故,貪受難法,二者、鈍根悕望得利,三者、惡意欺誑於人,四者、狂亂,五者、作念:頭陀法者,諸佛賢聖所共稱讚,以其隨順涅槃道故。 是五種人行頭陀法,真偽難別。 「多聞」者,多聞之人亦如頭陀,難可分別。何以故?或以樂道故多聞、或以利養故多聞;如是等亦難分別。 又,佛法貴如說行,不貴多讀、多誦。 又,如佛說「行一法句能自`[利=行【宋元宮】]`利益,名為多聞」。 「智慧」亦如是,若不能如所說行,何用智慧為? 是故不以智慧故說為上座。譬如世間現事,弟雖多聞、多智,而兄不為作禮。是故不以智慧故,先受供養、禮拜。如是雖多聞智慧,應禮先受戒者;若先供養多聞智慧者,則為鬪亂。 餘「`[得〔-〕【三宮】]`得沙門果、斷結、得神通」最難知。是人得果、是不得果?是多`[3]斷=聞斷【三宮】*`斷結、是少`[*3]`斷結?是得神通、是不得神通?不可以此為上座。若同得「道果、斷結、神通」,誰為上座?是故隨佛教行,最為第一。 汝說「佛於說法生疑」,今當答: 佛於深法尚不有疑,何況應說、不應說中,而有疑乎?佛不言:「我都不說法。」但云:「心樂閑靜、不務`[興=多【三宮】]`興事,而後於說法中無咎。」 復次,諸外道言:「佛為大聖,寂默無戲論,何用畜眾而教化為?設使教化,亦不可盡。似如分別,何用說法?畜養弟子,是貪著相。」 是故佛自思惟:我法甚深,智慧方便無量無邊,而可度者少,是故自言:「不如默然。」 又,防外道所譏呵故,令梵天王求請說法。即時梵天王等白佛言:「眾生可愍,中有利根、結使薄者,易可化度。」是故受諸梵王等請。如人得大寶藏應示餘人,如是諸聖自得法利,亦應利人。 如汝所說「佛不知阿蘭迦蘭等,先已命終,欲為說法」者,今當答: 佛不念其死與不死,但念此人結使微薄、堪`[任=住【元】]`任化度,隨所念處則有智生。是故佛先自說,而後天告,理故宜然。 又,佛先出家,就此二人曾經宿止,諸天人民`[儻=倘【明】]`儻能疑佛受其妙法、餘處得道。佛欲斷彼疑故,即時唱言:「彼人長衰如此,妙法如何不聞」。 推如是義,五比丘事亦復可知,但念其可度因緣,不念其住止所在;後念住處,即便得知。是故不應破一切智人。 汝言「疑說巴連弗城壞」者,今當答:是城破,因緣不定,不定因緣而定說者,是則為過。 又,我先說四十不共法中,諸佛「善知不定」,答者則不受此難。 汝說:「佛問諸比丘,汝等聚會為何?」 所說,今當答:佛將欲說法門故,作如是問;或欲結戒故,`[命=令【三宮】]`命其自說;如是種種說法故,問而無咎。世間亦有知而復問——如見人食,問言:「食耶?」如天寒時,問言:「寒耶?」佛亦如是知而復問,隨俗無咎。 汝言「自讚毀他,非一切智人」者,今當答: 佛不貪身,不貪供養;不恚他人;不增上慢。所以自說「我於世間最第一」者,有信眾生諸根猛利,捨惡知識,以我為師,是人長夜當得安隱;是故佛自讚身。 復次,有人求第一樂道,而有懈怠,不能精進,是故佛言:「無上利中,不應懈怠。我於世間,第一導師,善說正法,宜勤精進,可得道果。」 如是等因緣,自讚其身,非為自貴、輕賤他人。 「呵惡人」者,欲令除滅惡法,非為憎恚眾生。有人求如法利,其心清淨質直,而與惡知識和合,欲令遠離此故,而呵罵之。未得佛時尚以髓、腦施人,何況成佛而當呵罵? 汝說「佛法初後相違」,今當答:佛法中,無有「始終相違」事,汝等不知佛法義故,以為相違。是涅槃道者,從迦葉佛滅已來,無復人說,亦無人得,是故言「我新得道」;餘處復說「我得故道」。是道,錠光等諸佛所得,所謂「八聖道能至涅槃」,一道一因緣故,名為「故道」。是故當知佛成一切智。 問曰: 所言「一切智」者,云何名為一切智?為知一切故,名為一切智耶? 答曰:一切智者,知可知。可知者,五法藏:過去、未來、現在、出三世、不可說;所用知此五藏者,名為知。是故知及所知,名為一切。 ^pg1a1f 問曰: 知可知,`[名=名為【三宮】]`名一切者,是事不然!何以故?是法但是一,可知知亦是可知故。如世間言:是人知利、是人知鈍。 答曰: 若一切是一者,則寒、熱相違皆應是一;明闇、苦樂諸相違事亦應是一。但是事不然。是故不得言「一切皆是一」。 問曰: 汝所執亦同此過,若「可知是一」者,苦、樂等亦應是一,而實不一。 答曰: 我不言「一切可知是一」;汝所執「一切皆是一」,是故不與汝同過。 復次,汝說「同有過」故,汝自執中有過。若人自受所執中過,即墮負處。汝知所執有過,不應復說他過;是故汝說「同有過」者,是事不然。 復次,若謂「知、可知二法為一」者,應用「可知法」知瓶、衣等物;而實用知知一切物。若謂「瓶、衣等,於知無異」者,今瓶、衣等不能知物,即應有異,而實用知知一切物。 如是處處有過故,不得言「一切`[皆=智【三宮】]`皆是一」。 復次,知、所知是二,名為一切;知是一切法故,名如來、名一切智者。 是一切智人,因金剛三昧,是故金剛三昧成。汝先言「金剛三昧不成,一切智不成」者,是事不然!`[卷第九終【三宮】]` # 四十不共法中善知不定品第二十三 `[卷第十首【三宮】,譯號同異如首卷【三宮】]` ## 善知不定事 善知不定法者,諸法未生、未出、未成、未定、未分別,是中如來智慧得力。 如佛《分別業經》中說:「佛告阿難:『有人身行善業、口行善業、意行善業,是人命終而墮地獄;有人身行惡業、口行惡業、意行惡業,是人命終而生天上。』阿難白佛言:『何故如是?』佛言:『是人或先世罪福因緣已熟,今世罪福因緣未熟,或臨命終生正見、邪見,善、惡心,垂終之心,其力大故。』」 又《`[首=百【元明】]`首迦經》中說:「叔迦婆羅門子白佛言:『瞿曇!諸婆羅門在家白衣,能修福德善根,勝出家者,是事云何?』佛言:『我於此中不定答。出家或有不修善,則不如在家。在家能修善,則勝出家。』」 又《大涅槃經》中說:「巴連弗城,當以三事壞,或`[水或火=火或水【三宮】]`水或火,或內人與外人謀。」 又因波梨末梵志說:「是裸形波梨末梵志,若不捨是語、若是心、若是邪見,到我目前無有是處。若皮繩斷,若身斷,終不來到佛前。」 又《筏喻經》中說:「我此法甚深,以方便說,令淺易解。若有直心,如教行者,得二種利:若今世盡漏;若不盡漏,當得不還道。」 又《增一阿含.舍迦梨經》中:「佛告阿難:『若人故起業,無有不受報而得道者,若現受報、若生受、若後受。』」 又《增一阿浮羅經》中說:「佛告諸比丘:『諸惡人死,若作畜生、若墮地獄;善人生處,若天、若人。』」 又《無畏王子經》中說:「無畏白佛言:『佛有所說,能令他瞋不?』佛言:『王子!是事不定。佛或憐愍心故,令他人瞋,得種善因緣。如乳母以曲指鉤出小兒口中惡物,雖傷無患。』」 又《阿毘曇》中說:「眾生三品:從不定聚,或墮邪定,或墮正定。」 如是等四法藏中,無定事數千萬種。 問曰: 若人智慧不定,無決定心,於事中,或爾或不爾,則不名一切智人。一切智人者,不二語者、決定語者、明了語者,是故善知不定,不得`[名為=為名【三宮】]`名為佛不共法。 答曰: 不定事,若爾若不爾,隨屬眾因緣故,是中不應定說。 `[又若=若人【三宮】]`又若不定事而作定答`[答=答曰【三宮】]`,不名一切智人。是故於不定事中,必應用不定智,是故有不定智不共法。 復次,若人於一切法中決定知,是人即墮必定邪論中。若一切法必定,則諸所`[作〔-〕【三宮】]`作為,則不須人功方便而得。如說: 若好醜已定,  人功則應定, 不須諸因緣,  方便而修習。 復次,現見不自守護身,則有眾苦;若自防護身,則安利。又如種種作業事中,受諸疲苦,後得種種富樂果報。或復有人今世靜默,都無所作,而得果報。 是故有是不定事,為知是不定事故,知有不定智。 問曰: 汝「守護不守護,施功不施功,而亦有不定事成」者,有人好自防護而得苦惱,不自防護不得苦惱。又勤自疲苦,不得功果;不勤施功,而得功果,是事不定。 答曰: 汝所說,則成我不定義——「若有不定事,應有不定智。」我不言:「若人不自防護,悉皆受苦。」又不言:「離功業,有果報。」有人雖作功夫,先世罪障故,不得受樂。不言「一切皆爾」,是故汝難非也。 是名諸佛於不定事中,獨有不定智具足。 ## 善知無色定事 知無色處者,聲聞、辟支佛知生無色處眾生,及法少分。諸佛世尊於無色處眾生及法具足悉知。 是無色處,有若干眾生生此處,若干眾生生彼處,若干眾生生初無色定處,若干眾生生第二處。若干眾生生第三處,若干眾生生第四處。 若干眾生生來爾所時,若干眾生經爾所時當退沒,若干眾生極壽爾所時。 若干眾生畢定壽命,若干眾生不畢定壽命。 若干眾生從欲界命終,來生此中。若干眾生從色界命終,來生此中。若干眾生從無色界命終,還生此中。 若干眾生人中命終,即來生此。若干眾生天中命終,即來生此。 是諸眾生於此命終,若生欲界、若生色界、若生無色界。 是諸眾生此中命終,若生天道、若生人道、若生阿修羅道,若生地獄、`[畜生餓鬼=餓鬼畜生【三宮】]`畜生、餓鬼道中。 是諸眾生,於彼處入涅槃,若干眾生皆是凡夫。 若干眾生是佛賢聖弟子,若干眾生凡夫弟子。 若干眾生成聲聞乘,若干眾生成辟支佛乘,若干眾生皆成大乘。若干眾生不成聲聞乘,若干眾生不成辟支佛乘、不成大乘。 若干眾生行滅者,若干眾生不行滅者。 若干眾生上行,若干眾生某佛弟子。 諸佛又知:是定受味,是定不受味。是善,是無記。是定中斷若干結。是定上、中、下。略說無色諸定,唯有諸佛以一切種智,悉能分別大小、深淺、心相`[應=應心【三宮】]`應不相應、果報非果報等。是名諸佛具足悉知無色定處。 ## 具足通達諸永滅事 通達滅法者,諸辟支佛、諸阿羅漢,過去、現在滅度者,諸佛通達。 如經中說:「諸比丘!是賢劫前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出,至三十一劫,有二佛出:一、名尸棄,二、名毘式婆。此賢劫中,鳩樓孫、迦那含牟尼、迦葉佛出。」如是過去諸佛大知見。`[經此=此經【三宮】]`經此中應說:「及諸聲聞弟子,滅度入無餘涅槃,及辟支佛,號曰成、號曰華相、號曰見法、號曰法篋、號曰喜見、號曰無垢、號曰無得。」如是等諸辟支佛,入無餘涅槃,佛悉通達。 復次,未滅度在有餘涅槃,生緣都盡,通達是事,亦名通達知滅。如經說:「佛告阿難:我於此人悉知無有微闇,是人畢定盡是內法,是人命終當入涅槃。」亦名知滅。 又於餘人通達四諦,能知其事,亦名知滅。 如經說:「我何不方便令此人即於此處漏盡解脫?」 如佛告阿難:「汝樂禪定、樂斷結使。」亦名通達知滅。 如佛告舍利弗:「我知涅槃,知至涅槃道,知至涅槃眾生。」 如是等諸經,此中應說,是名諸佛通達知滅。 ## 善知心不相應無色法 善知心不相應、非色法者,戒善根使、善律儀、不善律儀等,諸心不相應、非色法,聲聞、辟支佛不能通達,諸佛善能通達,如現目前。於心不相應諸法中,成就第一智慧力故。 問曰: 戒善律儀、不善律儀是色法,何以言非色法? 答曰: 戒善律儀、不善律儀有二種:有作、有無作,作是色,無作非色。無作非`[色=色故【三宮】]`色,佛以不共力故,現前能知,餘人以比智知。 問曰: 諸佛但善知心不相應、非色法,不善知相應法耶? 答曰: 若通達不相應法,相應法無所復論。如人能射毫毛,麁物則不論。 復次,七百不相應法中,聲聞、辟支佛以第六識,能知七法:一、名,二、相,三、義,四、無常,五、生,六、不生,七、度。佛以第六識,皆悉能知。 佛知四諦相,及知世俗法,是故言諸佛善知心不相應、無色法。 ## 勢力波羅蜜 勢力波羅蜜者,於一切所知法無餘中,得一切種智勢力,十力、四無所畏、四功德處助成故。 又善得`[十=七【宮】]`十力故,是故佛能成就勢力波羅蜜。是勢力,在第十六心中得增益,一切智常在佛身,乃至無餘涅槃。因是事故,於一切法中得無礙智。 ## 無礙智波羅蜜 無礙智波羅蜜者,法、義、辭、樂說,於此四法勢力無量、通達無礙。 如經中說:「佛告諸比丘:『如來四`[5]弟【三宮】*,第【大】*`弟子,成就第一念力、智慧力、堪受力。如善射,射樹葉即過無難。是諸弟子,以四念處來問難,我常不休息,除飲食、便利、睡眠,於百年中,如來常答,樂說智慧,無有窮盡。』」 佛於此中,以少欲相自論智慧。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天下滿中微塵,隨爾所塵數、作爾所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如舍利弗、如辟支佛,皆悉成就智慧、樂說,壽命如上塵數大劫,是諸人等,因四念處,盡其形壽問難如來,如來還以四念處義,答其所問,言義不重、樂說無盡。 法無礙智者,善能分別諸法名字,通達無礙。 義無礙者,於諸法義通達無礙。 辭無礙者,隨眾生類,以諸言辭令其解義,通達無礙。 樂說無礙者,問答時善巧說法,無有窮盡。 `[餘=餘諸【三宮】]`餘賢聖不能究盡,唯有諸佛能盡其邊,是故名無礙智波羅蜜。 ## 一切問答及記具足答波羅蜜 具足答波羅蜜者,一切問難中,佛善能具足答。何以故?於四種問答中,無有錯亂、善知義故,具足不壞義波羅蜜故,樂欲深知一切眾生性所行、所樂故。 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佛為人說善法,而是中多有眾生得證;證已心無渴`[愛=愛心【三宮】]`愛。無渴愛故,於世間無所受;無所受已,心則內滅。佛於善法中無上事,盡知無餘,更無勝者。」 ##### 四種問答 問曰: 汝言四種問答,`[何=可【元明】]`何謂為四? 答曰: 一、定答,二、分別答,三、反問答,四、置答。 定答者,如一比丘問佛:「世尊!頗有色常、不變異不?世尊!受、想、行、識常、不變異不?」佛答言:「比丘!無有色常`[而不變=不變異【三宮】]`而不變,無有受、想、行、識常而不`[變=變異【三宮】]`變。」如是等名為定答。 分別答者,如布多梨子梵志問`[娑=婆【元】]`娑摩提:「有人故作身、口、意業,受何等果報?」娑摩提定答:「有人以身、口、意故作業,受苦惱報。」是問應分別答,是梵志後來問佛是事,佛答言:「布多梨子!有人若身、口、意故作業,是業或受苦報,或受樂報,或受不苦不樂`[報=報若作【三宮】]`報。苦業受苦報,樂業受樂報,不苦不樂業受不苦不樂報。」如是等諸經皆分別答。 反問答者,如先尼梵志問佛,`[佛言〔-〕【三宮】]`佛言:「我還問汝,隨汝意答。先尼!於汝意云何,色是如來不?受、想、行、識是如來不?」答言:「非也!世尊」。「離`[色=色離【三宮】]`色、受、想、行、識是如來不?」答言:「非也!世尊」。如是等經應廣說,是名反問答。 置答者,十四種邪見是,所謂:世間常,世間無常,世間常無常,世間非常非無常。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亦有邊`[亦=世間亦【三宮】]`亦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如來滅後有,如來滅後無,如來滅後亦有亦無,如來滅後非有非無。`[身=如來身【三宮】]`身即是神,身異`[神=身【明】]`神異。 如上一切眾生,如大辟支佛智慧樂說,以如是四種問佛,佛皆隨順答其所問,不多不少,是故說佛具足答波羅蜜。 無有能害佛者,得不可殺法故,無能斷佛身分、支節,存亡自在。 如經說:「若人欲方便害佛者,無有是處。」 問曰: 佛壽命為定,為不定? 答曰: 有人言:「不定。」若佛壽命有定者,於餘定壽命者,有何差別?而實佛壽命不定,無能害者,乃為希有。 有人言:「佛壽命有定。」餘人壽命雖定,而手足耳鼻可斷,佛無是事。 問曰: 云何佛不可害,是不共法? 答曰: 諸佛不可思議,假喻可知。假使一切十方世界眾生皆有勢力,設有一魔,有爾所勢力,復令十方一一眾生力如惡魔,欲共害佛,尚不能動佛一毛,況有害者? 問曰: 若爾者,調達云何得傷佛? 答曰: 此事先已答。佛欲示眾生三毒相,調達雖持戒、修善,貪著利養而作大惡。 又令知:佛於諸人天,心無有異,加以慈愍視調達、羅睺羅,如左右眼。佛常說等心,是時現其平等。天人見此,起希有心,益更信樂。 又長壽`[天=諸天【三宮】]`天見佛先世有惡業行,若今不受,謂惡行無報,佛欲斷其邪見故,現受此報。 復次,佛於苦、樂,心無有異,無吾我心,畢竟空故;諸根調柔,不可變故;不須作方便,離苦受樂。 如《菩薩藏》中說:「佛以方便故,現受此事,應當廣知。」是名佛不可殺害不共法。 說法不`[空=害【宮】]`空者,諸佛所有言說,皆有果報,是故諸佛說法不空。 何以故?諸佛未說法時,先觀眾生本末,心在何處,結使厚薄,知其先世所從功德,見其根性勢力多少,知其障礙方處、時節。 `[應=應以【三宮】]`應軟法可度,苦事可度,或復應以軟苦事度。 或`[須=復【三宮】]`須小發度,或廣分別度。 有以陰、入、界、十二因緣而得度者。 或以信門、或以慧門而得入者。 是人應從佛度,是人應從聲聞度,是人應以餘緣得度。 是人應成聲聞乘,是人應成辟支佛乘,是人應成大乘。 是人久習貪欲、習瞋恚、習愚癡;是人習貪欲、瞋恚;是人習貪欲、愚癡,如是各各分別。 是人墮斷見,是人墮常見,是人多`[著=習【三宮】]`著身見,是人多習邊見,是人多習戒取、見取。 是人多習憍慢,是人多習自卑、諂曲,是人心多疑、悔。 是人好樂言辭,有貴義理,有樂深義、有樂淺事。 是人先世集助道法,是人今世集助道法。 是人但集福報善根,是人但集貫穿善根。 是人應疾得道,是人久乃得道。 佛先觀察、籌量,隨應得度,而為說法,而度脫之。是故一切說法,皆悉不空。 如經說:「世尊先知見而說法,非不知見說法。」 無謬、無失者,諸佛說法無謬、無失。 無謬者,語義不乖違故。 無失者,不失義故。不失道因緣,故名不失。 不謬道果因緣,故名不謬。 不少故名不失,不過故名不謬。 以通達四無礙智故,念安慧常調和故,遠離斷、常、無因、邪因等諸見故。所說法中,不使人有迷悶,所言初、後無相違過。隨此義,經應此中廣說,如經說:「諸比丘!為汝說法,初善、中善、後善,語善、義善,淳一無雜,具說梵行。」 以希有事說法者,隨所教化即得道果,是名希有。 若有所答,若所受記,皆實不`[異=果【宮】]`異,是亦希有。 佛有所說道,此道不雜煩惱,能斷煩惱,是亦希有。 佛有所說皆有利益,終不空言,是亦希有。 若人於佛法中,勤心精進,能斷不善法,增益善法,是亦希有。 復次,有三希有:現神通希有、逆說彼心希有、`[有〔-〕【三宮】]`有教化希有,以是三希有說法,名為「以希有說法」。 諸眾聖中最上導師者,諸佛知一切眾生心所行、所樂,結使深淺,諸根利鈍,上、中、下智慧;善知通達故,於眾聖中最上導師。 又能善知四諦相,善知諸法總相、別相;又以說法不空因緣,不謬、不失法故,於眾聖中最上導師。 問曰: 四眾亦能說法破外道,令入佛法?何以但稱佛為最上導師? 答曰: 當以假喻說:若一切眾生智慧、勢力皆如辟支佛,是諸眾生,若不承佛意,欲度一人無有是處。若是諸人說法時,乃至不`[能=能全【三宮】]`能斷無色界結使毫釐`[分=之分【三宮】]`分。 若佛欲度眾生,有所言說,乃至外道邪見、諸龍、夜叉等,及餘不解佛語者,皆悉令解,是等亦能轉化無量眾生。 乃至今日聲聞眾,令眾生住四果中,皆是如來最上導師相,是故佛名最上導師,於眾聖中不共之法。 ## 四不守護 四不守護法者,諸佛不守護身業、不`[1]護=守護【三宮】*`護口業、不`[*1]`護意業、不`[*1]`護資生,何以故?是四事於他不護,不作是念:「我身、口、意、命,恐他人知。」何以故? 長夜修習種種清淨業故,皆善見、知、斷一切煩惱法故,成就一切無比善根故,善行、可行法,無可呵故,具足行捨波羅蜜故。 捨者,眼見色,捨憂、喜心,乃至意、法亦如是。《婆`[呵=阿【元明】]`呵提欝多羅》等諸經,應此中說。 ## 四無所畏 四無所畏者。 問曰: 一法名為無畏,何以故有四? 答曰: 於四事中,無有疑畏`[故=是故【三宮】]`故有四。 一者、如佛告諸比丘:「我自發誠言:『是一切智人。』」此中,若有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餘世間智人,如法難`[言=言如來【三宮】]`言:「不知此法。」我於此中,乃至不見有`[微=疑【三宮】]`微畏相,不見是相故,得安隱無畏,是初無畏,如實盡知一切法故。 二者、自發誠言:「我一切諸漏盡。」若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言:「是漏不`[盡=盡我於此中【三宮】]`盡。」乃至不見有`[是=微畏【三宮】]`是相,不見是相故,安隱無畏,是二無畏,善斷諸煩惱及斷煩惱習氣故。 三者、我說「障道法」。此中,若有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餘世間智人,如法難言:「是法雖用,不能障道。」我於此中,不見有微畏相,不見是相故,得安隱、無有疑畏,是三無畏,善知障解脫法故。 四者、我所說道,如法說行者,得至苦盡。若有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餘世間智人,如法難言:「`[如〔-〕【三宮】]`如是法雖如說行,不能至盡苦道。」我於此中,無有微畏相,不見是相故,得安隱、無有疑畏,是四無畏,善知至苦盡道故。 是四無畏,皆過怖畏、心驚、毛竪等相故,名為無畏。 又在大眾威德殊勝故,名為無畏。 又善知一切問答故,名為無畏。《諸天會經》此中應廣說。 問曰: 若佛是一切智人,應於一切法盡無畏,何以`[但〔-〕【三宮】]`但說四? 答曰: 略舉大要以開事端,餘亦如是。 ## 十力 佛十力者,力名扶助,氣勢不可窮盡,無能沮壞。雖有十名,而實一智,緣十事故名為十力。佛智緣一切事故,應有無量力,以此十力足度眾生故,`[但=俱【宋】]`但說十力。但開此十力,餘皆可知。 #### 初力 初力者,一切法因、非因,決定通達智,名為初力。 如佛說:「若是狂人,不捨是語、不捨邪見、不捨是心,來在佛前,無有是處。」 如佛告阿難:「世間二佛一時出世,無有是處。一佛出世,則有是處。」是事為一佛世界故說,而實十方無量、無邊諸世界中,百千萬億無數諸佛,一時出世。 又經說:「身、口、意惡業,有妙愛果報,無有是處;若身、口、意善業,有妙愛果報,則有是處。」 如是等五藏諸經應此中廣說。 #### 第二力 第二力者,於過去、未來、現在諸業、諸`[受法【三宮】,法受【大】]`受法,佛如實分別,知處所、知事、知果報。 佛若欲知一切眾生,過去諸業、過去業報,`[即=即時【三宮】]`即能知。 或業過去,報在現在。或業過去,報在未來。或業過去,報在過去。 或業過去,報在過去、未來。或業過去,報在過去、現在。或業過去,報在未來、現在。 或業過去,報在過去、未來、現在。 或業現在,報在現在。或業現在,報在未來。或業現在,報在現在、未來。 或業未來,報在未來。有如是等分別。 受法者,四受法:1現受樂,後世受苦;2現受苦,後世受樂;3現受樂,後受樂;4現受苦,後受苦。 處者,隨業時方所在,又知是業受報處。 事者,或隨因緣,或隨三不善根,或多自作,或多因他,如是等善、惡業因緣,佛盡知。 報者,知諸業各各有報,善業或善處生,或得涅槃;惡業,諸惡處生。 佛悉知是諸業本末因緣、自身及他,是中智力不退故名為力。 #### 第三力 三力者,佛於禪定、解脫、三昧,垢、淨相如實知。 禪者,四禪。定者,四無色定、四無量心等皆名為定。 解脫者,八解脫。 三昧者,除諸禪解脫,餘定盡名三昧。 有人言:三解脫門,及有覺有觀定、無覺有觀定、無覺無觀定,名為三昧。 有人言:定小,三昧大,是故一切諸佛菩薩所得定,皆名三昧。 是四處皆攝在一切禪波羅蜜。 垢,名`[13]受=愛【三】*`受味。淨,名不`[*13]`受味。 復次,垢,名有漏定。淨,名無漏`[定=禪定【三宮】]`定。 三昧、解脫等分別者,`[如=知【三宮】]`如是禪分別。 知他眾生、他人,上、下諸根如實知,名第四力。 他眾生者,凡夫是。他人者,須陀洹等諸賢聖是。 或有人言:眾生,名為凡夫及諸學人,煩惱未盡故。他人者,阿羅漢等煩惱盡故。 或有人言:眾生與人一種,名有差別。 諸根者,信、精進、念、定、慧,非眼等根。 上,名猛利、堪任得道。下,名闇鈍、不堪受道。 佛於此二根上、下如實知,不錯謬。 他眾生、他人心,各有所樂如實知,是第五力。 所樂,名為貴所向事,如有人貴財物世樂,或有貴重福德善法,是事佛如實知。 #### 第六力 世間種種性、無量性,佛如實知,是第六力。 種種性者,雜性萬端。 無量性者,於一一性,有無量種分別。 性者,從先世來,心常習用,常所樂行修習故成性,是二善惡性,佛如實知。 #### 第七力 至一切處道如實知,是第七力。 至一切處道者,能得一切功德,是道名為至一切處道。所謂五分三昧,若五`[知=智【三宮】]`知三昧,若八聖道分是,或聖道所攝諸法,或四如意足。如經說:「比丘!善修習四如意足,無利不得。」 有人言四禪是。如經說:「比丘!得四禪,心安住一處清淨,除諸煩惱,滅諸障礙,調和、堪用不復動轉。」 #### 第八力 若迴向知宿命事,即能知宿命事,是第八力。 佛若欲念自身及一切眾生,無量無邊宿命,一切事皆悉知,無有不知。 過恒河沙等劫事,是人何處生?姓名、貴賤、飲食、資生、苦樂、所作事業、所受果報、心何所行、本從何來?如是等事。 #### 第九力 以天眼清淨過於人眼,見六道眾生,隨業受身,是第九力。 大力聲聞,以天眼見小千國土,亦見中眾生生時、死時。 `[小=小力【明宮】]`小辟支佛,見千小千國土,見中眾生生時、死時。 中力辟支佛,見百萬小千國土,見中眾生生時、死時。 大力辟支佛,見三千大千國土,見中眾生生、死所趣。 諸佛世尊,見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世間,亦見是中眾生生時、死時。 #### 第十力 第十力者,欲漏、有漏、無明漏,一切漏盡,諸煩惱及氣都盡,是名第十力。 無礙解脫者,解脫有三種:一者、於煩惱障礙解脫。二者、於定障礙解脫。三者、於一切法障礙解脫。 是中得慧解脫阿羅漢,得離煩惱障礙解脫;共解脫阿羅漢及辟支佛,得離煩惱障礙解脫,得離諸禪定障礙解脫。 唯有諸佛具三解脫,所謂煩惱障礙解脫、諸禪定障礙解脫、一切法障礙解脫。總是三種解脫故,佛名無礙解脫,常隨心共生,乃至無餘涅槃則止。 是四十不共法,略開佛法門,令眾生`[解=解脫【宮】]`解故說。 ## 所不說者 所不說者無量無邊。所謂:一、常不離慧。二、知時不失。三、滅一切習氣。四、得定波羅蜜。五、一切功德殊勝。六、隨所宜行波羅蜜。七、無能見頂者。八、無與等者。九、無能勝者。十、世間中上。十一、不從他聞得道。十二、不轉法者。十三、自言是佛,終不能到佛前。十四、不退法者。十五、得大`[悲=慧【三宮】]`悲者。十六、得大慈者。十七、第一可信受者。十八、第一名聞利養。十九、與佛同止諸師無與佛等者。二十、諸師無有得`[*5-1]弟【三宮】*,第【大】*`弟子眾如佛者。二十一、端正第一見者歡悅。二十二、佛所使人無能害者。二十三、佛欲度者無有傷害。二十四、心初生時能斷思惟結。二十五、可度眾生終不失時。二十六、第十六`[智=知【三宮】]`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十七、世間第一福田。二十八、放無量光明。二十九、所行不同餘人。三十、百福`[德=田【三宮】]`德相。三十一、無量無邊善根。三十二、入胎時。三十三、生時。三十四、得佛道時。三十五、轉法輪時。三十六、捨長壽命時。三十七、入涅槃時,能動三千大千世界。三十八、擾動無量無邊諸魔宮殿,令無威德,皆使驚畏。三十九、諸護世天王、釋提桓因、夜`[摩=魔【明】]`摩天王、兜率陀天王、化樂天王、自在天王、梵天王、淨居諸天等,一時來集,請轉法輪。四十、佛身堅固如那羅延。四十一、未有結戒而初結戒。四十二、有所施作勢力勝人。四十三、菩薩處胎,母於一切男子無染著心。四十四、力能救度一切眾生。 佛不共法,有如是等無量無數。妨餘事故,不須廣說。聲聞法雖`[似=以【三宮】]`似佛法,優劣不同則有差別。 復次,總說諸佛一切諸法,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第一希有,一切眾生所不能共。假使十方諸三千大千世界過諸算數,是中所有眾生智慧,皆如大梵天王,皆如大辟支佛,皆如舍利弗,合集是諸智慧令一人得,欲及於佛四十不共法中微少分者,無有是處。 若於一法,百千萬億分中不及其一,諸佛有如是無量無邊功德之力。何以故?無數大劫,安住四功德處,深行六波羅蜜,善能具足菩薩一切所行諸法,不共一切眾生故,果報亦不共。`[不分卷【三宮】]`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一 ☗s12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二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 讚偈品第二十四 `[不分卷【三宮】]` 已如是解四十不共法竟,應取是四十不共法相念佛,又應以諸偈讚佛,如現在前對面共語,如是則成念佛三昧。 如偈說: 聖主大精進,  四十獨有法, 我今於佛前,  敬心以稱讚: 如意及飛行。  其力無邊限。 於聖如意中,  無有與等者。 聲聞中自在。  他心智無量。 善能調伏心,  隨意而應適。 其念如大海,  湛然在安隱。 世間無有法,  而能擾亂者。 諸佛所稱歎,  金剛三昧寶, 得之在胸中;  如賢懷直心。 善知不定法。  四無色定事, 微細難分別,  盡知無有餘。 眾生若已滅、  今滅及當滅, `[唯=惟【三宮】]`唯獨有世尊,  智慧能通達。 善知不相應、  非色法中事; 一切諸世間,  悉皆不能知。 世尊大威力,  功德不可量。 智慧無邊際,  皆無與等者。 於四問答中,  超絕無倫匹, 眾生諸問難,  一切皆易答。 若諸世間中,  欲有害佛者, 是事皆不成,  以成不殺法。 若於三時中,  諸有所說者, 言必不虛`[設=妄【三宮】]`設,  常有大果報。 凡有所說法,  無非是希有。 義趣尚不謬,  何況於言辭。 於三聖弟子,  上中下差別, 四雙八輩等,  第一大導師。 身口意業命,  畢竟常清淨, 是故於此中,  不復須防護。 自說一切智,  心無有疑畏; 若人來難我,  恐有所不知。 自說漏盡相,  盡到無漏邊, 心無有疑畏,  餘漏有不盡。 自說障礙法,  於中無疑難; 雖有用此法,  不能為障礙。 所說八聖道,  心無有疑畏; 有言是八道,  不能至解脫。 如實知是因、  是果及與非; 故號一切智,  名聞流無量。 三世所有業,  是諸業定報, 及非定果報,  種種皆悉知。 諸禪三昧中,  麁細深淺事, 皆悉能了知,  禪中無等者。 先知眾生根,  上中下差別。 種種樂及性,  隨宜而說法。 行道得諸利,  兼以化導人, 是以弟子眾,  如實得`[善=此【宋元宮】]`善利。 宿命知無量、  天眼見無邊; 一切人`[天中=中天【三宮】]`天中,  無能知其限。 住金剛三昧,  滅煩惱及氣, 又知人漏盡,  故名漏盡力。 煩惱諸禪障、  一切法障礙, 三礙得解脫,  號無礙解脫。 四十不共法,  功德不可量, 無能廣說者,  我已略說竟。 世尊若一劫,  稱說此佛法, 猶尚不`[可=能【三宮】]`可盡,  況我無此智。 世尊大慈`[蔭=音【三】]`蔭,  無量業善集, 四功德處故,  得佛無量法。 世尊所稱說,  四功德勝處, 我今還以此,  稱讚於如來。 三十二相具,  相有百福德, 八十種妙好,  三界誰能有。 三千大千界,  眾生所有福, 果報為百倍,  相有如是德。 如此諸福德,  并及其果報, 復以為百倍,  成一白毫相。 三十相一一,  福德及果報, 復以為千倍,  成一肉髻相。 世尊諸功德,  不可得度量, 如人以尺寸,  量空不可盡。 從初發大心,  為度眾生故, 堅心無量劫,  是故成佛道。 精勤欲成滿,  如此之大願, 無量劫數中,  行諸難苦行。 如諸往古佛,  說四功德處, 無量劫乃成,  今得安住中。 本為護實諦,  捨身及親愛, 財寶諸富樂,  是故得具足。 無量劫數中,  見聞覺知法, 每先善思惟,  而後為人說。 若於不見等,  及於中有疑, 而能如實說,  所益無有量。 不說他匿事,  `[嫌譏而拒=譏刺而巨【三宮】]`嫌譏而拒逆, 念常在安慧,  順化令安隱。 第一真妙諦,  涅槃實為最, 餘者皆虛妄,  世尊`[德=得【三宮】]`德具足。 飲食臥具等,  堂閣妙樓觀, 名好象馬車,  端嚴諸婇女; 金銀珍寶等,  聚落諸城邑, 國土及榮位,  并以四天下; 愛子 `[所=并【三宮】]`所親婦,  支節及頭目, 割肉出`[骨=血【三宮】]`骨髓,  及以舉身施。 憐愍諸眾生,  悉施無所惜, 為求出生死,  不以求自樂。 虛空諸星宿,  地上所有沙, 世尊菩薩時,  布施數過是。 終不以非法,  求財而布施。 無有不知施。  無侵惱人施。 不貪惜好物,  而以惡者施。 無諂曲心施。  無惜而強施。 無恚無疑心、  無邪無輕笑、 無厭無不信、  䫌面等布施。 無有分別心,  此應彼不應; 但以悲心故,  平等而行施。 不輕於眾生,  以為非福田; 見聖心恭敬;  破戒者憐愍。 不自高其身、  卑下於他人。 亦不為稱讚。  不求報等施。 無悔無憂愁、  無惡賤心施。 無待急恨心。  無法應當施。 無不敬心施。  無棄著地施。 `[明註曰南藏無無求惱者施]`無`[求惱=惱求【明宮】]`求惱者施。  無`[垢=妬【三宮】]`垢競勝施。 無戲弄求者。  無不自手施。 不輕於少物,  以多自高施。 不以聲聞乘、  辟支佛乘施。 不限一世施。  無有非時施。 世尊無數劫,  行諸希有施, 皆為無上道,  不為求自樂。 於諸佛法中,  出家行遠離, 修習諸佛法,  為諸人天說。 說如是施法,  於諸施中上, 猶如日光明,  星月中殊勝。 如是勝捨處,  超越諸天人, 猶亦如世尊,  一切世間上。 是故能具足,  如是勝捨處, 名聞無量劫,  流布無窮已。 世尊無量劫,  護持清淨戒, 開諸禪定門,  為得深寂處。 先離於五相,  後行八解脫, 入淨三三昧,  亦`[住=性【三】,往【宮】]`住三解脫。 世尊善分別,  六十五種禪, 無有一禪定,  先來不生者。 於此諸定中,  亦不受其味。 世尊因諸`[定=禪【三宮】]`定,  得三種神通, 以此度眾生,  是故一切勝。 世尊無量劫,  等心弘慈化。 阿僧祇眾生,  令住於梵世。 能以巧方便,  善說禪定故。 世尊菩薩時,  常於無量世, 無貪煩惱纏,  而往來世間。 過去得值者,  無量生天上。 過去諸菩薩,  所可行寂滅, 世尊菩薩時,  亦等無有異。 是故於寂滅,  勝處悉充滿。 世尊菩薩時,  所有諸智慧, 以慧求菩提,  今成是慧報。 一切所資食,  如人依地生。 世尊於世世,  捨十闇惡道, 常行十善道,  斯由慧氣`[分=力【三宮】]`分。 捨五欲五蓋,  得種種禪定, 無量劫數世,  不從他人受, 善哉大聖尊,  悉是慧`[勢=施【三宮】]`勢力。 眾生因世尊,  無量生六天, 亦令至梵世,  斯皆由慧力。 世尊於生死,  苦樂所迷悶, 不失菩提心,  斯皆是慧力。 世尊於生死,  不樂而常在, 樂涅槃不取,  斯皆是慧力。 安坐道場時,  降魔及軍眾, 度脫諸群生,  斯皆是慧力。 本求菩提時,  集無量助法, 聞者常迷悶,  何況能受行, 世尊能堪忍,  斯皆是慧力。 經書諸技術,  世世生自知, 亦能兼教人,  斯皆是慧力。 親近無量佛,  悉飲甘露教, 種種諮請問,  亦隨而分別。 經法智慧中,  未曾有悋惜, 乃至僕僮奴,  亦諮受善語, 世尊以是故,  慧勝處流布。 世尊於前世,  求是菩提時, 於`[一切眾生=諸眾生中【三宮】]`一切眾生,  行大慈悲心。 以第一智慧,  常出大勢力, 悉作無量種,  希有諸難事。 一切諸世間,  盡共無量劫, 說之不可盡,  亦非算數及, 如是等諸事,  超越於人天, 一切世間中,  奇特無有比。 大業所獲果,  具足一切智, 能破生死王,  安住法王處。 `[卷第十終【三宮】]` # 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 `[卷第十一首【三宮】,譯號同異如首卷【三宮】]` 菩薩應以此,  四十不共法, 念諸佛法身,  佛非色身故。 是偈次第略解四十不共法六品中義,是故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何以故?新發意菩薩應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念佛,如先說。 轉深入得中勢力,應以法身念佛。 心轉深入得上勢力,應以實相念佛而不貪著。 不`[染=深【三宮】]`染著色身,  法身亦不著; 善知一切法,  永寂如虛空。 是菩薩得上勢力,不以色身、法身深貪著佛。何以故?信樂空法故,知諸法如虛空。虛空者,無障礙故。障礙因緣者,諸須彌山、由乾陀等十寶山、鐵圍山、黑山、石山等,如是無量障礙因緣。何以故?是人未得天眼故,念他方世界佛,則有諸山障礙。 是故新發意菩薩,應以十號妙相念佛。如說: 新發意菩薩,  以十號妙相; 念佛無毀失,  猶如鏡中像。 十號妙相者,所謂如來、應`[供〔-〕【三宮】]`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無毀失者,所觀事空如虛空,於法無所失。何以故?諸法本來無生寂滅故,如是一切諸法皆亦如是。是人以緣名號,增長禪法,則能緣相。是人爾時`[即〔-〕【三宮】]`即於禪法得相,所謂身得殊異快樂,當知得成般舟三昧,三昧成故得見諸佛。 如鏡中像者,若菩薩成此三昧已,如淨明鏡自見面像,如清澄水中見其身相。 初時隨先所念佛,見其色像,見是像已後,若欲見他方諸佛,隨所念方得見諸佛,無所障礙。是故此人: 雖未有神通,  飛行到`[于=於【三宮】]`于彼, 而能見諸佛,  聞法無障礙。 是新發意菩薩,於諸須彌山等諸山無能為作障礙,亦未得神通、天眼、天耳,未能飛行從此國至彼國,以是三昧力故,住此國土得見他方諸佛世尊,聞所說法,常修習是三昧故,得見十方真實諸佛。 問曰: 如是`[定=大定【三宮】,寶【宮】]`定以何法能生?云何可得? 答曰: 親近善知識,  精進無懈退, 智慧甚堅牢,  信力不妄動。 以是四法能生是三昧。 親近善知識者,能以是三昧教誨人者,名為善知識,應加恭敬,勤心親近。 莫有懈怠、廢退、捨離,則得聞是深三昧義。 利智、通達智、不失智,名為堅牢。 信根深固,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人無能傾動,名為信力不可動。 如是四法能生三昧。 復次—— 慚愧愛恭敬,  供養說法者, 猶如諸世尊,  能生是三昧。 慚愧、愛、恭敬者,於說法者深生慚愧、恭`[恪=敬【明】]`恪、愛樂、供養如佛。 如是四法能生是三昧。 復次,初四法者:一、於三月未`[甞=常【三宮】]`甞睡眠,唯除便利、飲食、坐起。二、於三月乃至彈指,不生我心。三、於三月經行不息。四、於三月兼以法施,不求利養。是為四。 復有四法:一、能見佛。二、安慰勸人聽是三昧。三、常不貪嫉行菩提心者。四、能集菩薩所行道法。是為四。 復有四法:一、造作佛像,乃至畫像。二、當善書寫是三昧經,令信樂者得`[已=以【三宮】]`已誦讀。三、教增上慢人,令離`[增【三宮】,憎【大】]`增上慢法,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當護持諸佛正法。是為四。 `[復=復次【宮】]`復有四法:一、少語言。二、在家、出家不與共住。三、常繫心取所緣相。四、樂遠離,空閑靜處。是為四。 初五法者:一、無生`[忍法=法忍【三宮】]`忍法,厭離一切諸有為法,不樂一切諸所生處,不受一切諸外道法,惡厭一切世間諸欲乃至不念,何況身近。二、心常修習無量諸法,定在一處,於諸眾生無有瞋礙,心常隨順行四攝法。三、能成就慈、悲、喜、捨,不`[出=說【宮】]`出他過。四、能多集佛所說法,如所說行。五、清淨身、口、意業及見。是為五。 復有五法:一、樂如經所讚布施,無有慳心,樂說深法,無所悋惜,亦能自住。二、忍辱柔和,同住歡喜,惡口、罵詈、鞭、捶、縛等,但推業緣,不恚他人。三、常樂聽是三昧,讀誦通利,為人解說,令流布增廣,勤行修習。四、心無妬嫉,不自高身,不下他人,除`[眠睡=睡眠【明】]`眠睡蓋。五、於佛、法、僧寶信心清淨。於上、中、下坐,深心供奉,他有小恩,常憶不忘,常住真實語中。是為五。 復次—— 出家諸菩薩,  所學三昧法; 在家菩薩者,  是法應當知。 若在家菩薩,欲修習是三昧:一、當深以信心。二、不求業果報。三、當捨一切內、外物。四、歸命三寶。五、淨持五戒,無有毀缺。六、具足行十善道,亦令餘人住此法中。七、斷除婬欲。八、毀`[呰=訾【三宮】]`呰五欲。九、不嫉妬。十、於妻子中不生愛著。十一、心常願出家。十二、常受`[齊=齋【三宮】]`齊戒。十三、心樂住寺廟。十四、具足慚愧。十五、於淨戒比丘起恭敬心。十六、不慳悋法。十七、於說法者,深愛敬心。十八、於說法者,生父母、大師想。十九、於說法者以諸樂具,敬心供養。二十、知恩報恩。如是在家菩薩,住如是等功德者,則能學是三昧。出家菩薩修習是三昧法者,所謂:一、於戒無`[毀=瑕【三宮】]`毀疵。二、持戒不雜污。三、持戒不濁。四、清淨戒。五、無損戒。六、不取戒。七、不依戒。八、不得戒。九、不退戒。十、持聖所讚戒。十一、持智所稱戒。十二、隨波羅提木叉戒。十三、具足威儀行處。十四、乃至微小罪心大怖畏。十五、淨身、口、意業。十六、淨命。十七、所有戒盡受持。十八、信樂甚深法。十九、於無所得法,心能忍,空、無相、無願法中心不驚。二十、勤發精進。二十一、念常在前。二十二、信心堅固。二十三、具足慚愧。二十四、不貪利養。二十五、無嫉妬。二十六、住頭陀功德。二十七、住細行法中。二十八、不樂說世間俗語。二十九、遠離聚語。三十、知報恩。三十一、知作恩,報恩`[者〔-〕【三宮】]`者。三十二、於和`[上=尚【三宮】]`上、阿闍梨所,`[生〔-〕【三宮】]`生恭敬,忌難心。三十三、破除憍慢。三十四。降伏我心。三十五、善知識難遇故,勤心供給。三十六、所從聞是法處。若得經卷,若口誦處。於此人所,生父母想、善知識想、大師想、大慚愧愛敬想。三十七、常樂阿練若。三十八、不樂住城邑聚落。三十九、不貪著檀越善知識家。四十、不惜身命。四十一、心常念死。四十二、不存利養。四十三、於諸物中,心不染著。四十四、無所渴愛。四十五、守護正法。四十六、不著衣鉢。四十七、不畜遺餘。四十八、但欲乞食。四十九、次第乞食。五十、常知慚愧心常有悔。五十一、不畜金銀、珍寶、錢財,離諸不善悔。五十二、心無纏垢。五十三、常行慈心。五十四、除斷瞋恚。五十五、常行悲心。五十六、除斷愛著。五十七、常求利安一切世間。五十八、常憐愍一切眾生。五十九、常樂經行。六十、除却睡眠。 出家菩薩住如是等法中,應修習是三昧。 復次—— 餘修三昧法,  亦應如是學。 能生是般舟三昧餘助法亦應修習。何等是?一、緣佛恩常`[念=令【宮】]`念在前。二、不令心散亂。三、繫心在前。四、守護根門。五、飲食知止足。六、初夜後夜常修三昧。七、離諸煩惱障。八、生諸禪定。九、禪中不`[受=愛【宮】]`受味。十、散壞色相。十一、得不淨相。十二、不貪五陰。十三、不著十八界。十四、不染十二入。十五、不恃族姓。十六、破憍慢。十七、於一切法,心常空寂。十八、於諸眾生,生親族想。十九、不取戒。二十、不分別定。二十一、應勤多學。二十二、以是多學,而不憍慢。二十三、於諸法無疑。二十四、不違諸佛。二十五、不逆法。二十六、不壞僧。二十七、常詣諸賢聖。二十八、遠離凡夫。二十九、樂出世間論。三十、修六和敬法。三十一、常修習五解脫處。三十二、除九瞋惱事。三十三、斷八懈怠法。三十四、修八精進。三十五、常觀九`[9]相=想【三宮】*`相。三十六、得大人八覺。三十七、具足諸禪定三昧。三十八、於此禪定無所貪無所得。三十九、聽法專心。四十、壞五陰`[*9]`相。四十一、不住事`[*9]`相。四十二、深怖畏生死。四十三、於五陰生怨賊想。四十四、於諸入中,生空聚想。四十五、於四大中生毒蛇想。四十六、於涅槃中生寂滅想安隱樂想。四十七、於五欲中生涎唾想,心樂出離。四十八、不違佛教。四十九、於一切眾生無所諍訟。五十、教化眾生令安住一切功德。 復次, 如是三昧報,  菩薩應當知。 菩薩行是般舟三昧,果報亦應知。 問曰: 修習是三昧得何果報? 答曰: 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報。 復次,如《經》所說果報。 佛語`[颰=跋【三宮】下同]`颰陀婆羅菩薩:「譬如有人能摧`[碎=破【三宮】]`碎三千世界地皆如微塵,又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草木花葉,一切諸物皆為微塵。颰陀婆羅!以一微塵為一佛世界,有爾所世界,皆滿中上妙珍寶以用布施。跋陀婆羅於意云何?是人以是布施因緣得福多不?」「甚多!世尊。」佛言:「颰陀婆羅!我今實語汝。若有善男子,得聞諸佛現前三昧,不驚、不畏其福無量。何況信受、持讀、`[諷誦=誦諷【三宮】]`諷誦、為人解說,何況定心修習,如一`[搆=𤚼【明】]`搆牛乳頃。颰陀婆羅!我說此人福德尚無有量,何況能得成是三昧者。」 佛又告颰陀婆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劫盡時,設墮此火,火即尋滅。 「颰陀婆羅!持是三昧者,若有官事,若遇怨賊、師子、虎狼、惡獸、惡龍、諸毒虫等,若夜叉、羅剎、鳩槃`[荼=茶【明】]`荼、毘舍闍等,若人、非人等,若害身,若害命,若毀戒,無有是處。若讀誦為人說時,亦無衰惱,唯除業報必應受者。 「復次,颰陀婆羅!菩薩受持讀誦是三昧時,若得眼、耳、鼻、舌、口、齒病、風、寒、冷、病,如是等種種餘病,以是病故,而失壽命,無有是處,唯除業報必應受者。 「復次,颰陀婆羅!若人受持讀誦是三昧者,諸天守護,諸龍、夜叉、摩睺羅伽、人、非人、四天王、帝釋、梵天王、諸佛世尊,皆共護念。 「復次,是人皆為諸天所共愛念,乃至諸佛皆共愛念。 「復次,是人皆為諸天所共稱讚,乃至諸佛皆共稱讚。 「復次,諸天皆欲見是菩薩來至其所,乃至諸佛皆欲見是菩薩來至其所。 「復次,是菩薩受持是三昧者,所未聞經,自然得`[聞=問【明】]`聞。 「復次,是菩薩得是三昧者,乃至夢中皆得如是諸利益事。 「颰陀婆羅!菩薩若我一劫,若減一劫,說、受持、讀誦是三昧者,功德不可得盡。何況得成就者。 「颰陀婆羅!如人於百歲中,身力輕健,其疾如風,是人百歲行不休息,常至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於汝意云何?是人所詣十方,有人能數知里數不?」颰陀婆羅言:「不可數`[也〔-〕【三宮】]`也,唯除如來、舍利弗、阿惟越致,餘不能知。」 「颰陀婆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是人所行處,滿中真金布施。若有人但聞是三昧,以四種隨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求多聞。如過去諸佛行菩`[薩=提【三宮】]`薩道時,隨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今現在菩薩,隨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未來諸佛行菩薩道時,隨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過去、未來、現在菩薩所行三昧,我亦隨喜,皆為得多聞,我亦如是,求多聞故,隨喜是三昧。 「颰陀婆羅!是`[隨喜=菩薩【宮】]`隨喜福德,於上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是三昧得如是無量無邊果報。」 復次—— 是三昧住處,  少中多差別; 如是種種相,  皆當須論`[義=議【三宮】]`義。 是三昧所住處,少相、中相、多相,如是等應分別`[如【麗】,知【大】(cf. K16n0584_p0763c06)]`如,是事應當解釋。 住處者,是三昧或於初禪可得,或第二禪、或第三禪、或第四禪可得,或初禪中間得勢力,能生是三昧。 或少者,人勢力少故名為少,又少時住故名為少,又見少佛世界故名為少。 中、多亦如是。 說是三昧,或說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 或喜相應,或樂相應,或不苦不樂相應。 或有入出息,或無入出息。 或定是善性。 或有漏、或無漏。 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非欲界、或非色界、或非無色界繫。 是三昧是心數法、心相應、隨心行法、共心生法。 非色、非現、能緣。 非業、業相應、隨業行。 非先世業果報,除因報。 可修,可知,可證,亦以身證,亦以慧證。 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應斷,無漏不可斷。 知見亦如是,不與七覺合。 如是一切諸分別三昧義,皆應此中說。 復次,修習是三昧得見諸佛。如說: 得見諸佛已,  勤心而供養, 善根得增長,  能疾化眾生。 供養,名心意清淨。 恭敬歡喜念佛有無量功德,以種種讚歎名`[口=曰【三宮】]`口供養。 敬禮華香等名身供養。 是故福德轉更增長。如穀子在地雨潤生長,疾教化者,令眾生住三乘中,如是菩薩增長善根。 以初二攝法,  攝取諸眾生; 後餘二攝法,  未盡能信受。 初二者:布施、愛語。利益、同事名為後二。是菩薩在初地,不能具解故,但能信受。 爾時諸善根,  迴向於佛道; 如彼成`[9]煉=練【三宮】*`煉金,  調熟則堪用。 智慧火所`[*9-1]煉=練【三宮】*`煉故,於菩薩所行事中,善根成熟則堪任用。 # 譬喻品第二十六 是菩薩應`[10]聞=問【宮】*`聞,  地相得修果, `[為=有【宋元宮】]`為得諸地分,  故勤行精進。 相者,是相貌,因以得知。 得者,成就。以是法故,名成就是法。 修,名得修、行修。 常念果者:從因有事成,名為果。 是菩薩欲得十地行,應善`[聞=門【宋元】,問【宮】]`聞相、得、修、果。 聞者,從諸佛菩薩所聞,及勝己者。 為得諸地分者,為得是地分,故勤行精進。 此中初地相者,如先說: 菩薩在初地,  多所能堪受, 不好於諍訟,  其心多喜悅。 常樂於清淨,  悲心愍眾生, 無有瞋恚心,  多行是七事。 是故堪受、不諍、喜、悅、清淨、悲心、無瞋等七法,是初地相。 成就此堪受等七法,名為得。 復次,堪受等七法相,即是初地得。如偈說: 若厚種善根,  善行於諸行, 善集諸資`[生=用【宮】]`生,  善供養諸佛; 善知識所護,  具足於深心, 悲心念眾生,  信解無上法。 具此八法已,  當自發願言; 我已得自度,  當復度眾生。 為得十力故,  入於必定聚; 則生如來家,  無有諸過咎。 即轉世間道,  入出世上道; 以是得初地,  此地名歡喜。 是故當知,為菩提故,所得決定心,名為初地得。 修,名從「初發心」乃至「成諸佛現前三昧」,於其中間,`[具=且【元明】]`具說諸地功德。能生是諸功德,生已,修集增長,名為初地修。 果者,先已處處說「得若干福德,不迴向聲聞、辟支佛地」。今當更說菩薩得初地果,能得菩薩數百定等。 初地分者;所有諸法合成初地,名為諸分。如麴米等合能成酒故,名酒因緣。所有諸法能成初地,名為初地分。 所謂: 信力轉增上,  成就大悲`[心=力【三宮】]`心; 慈愍眾生類,  修善心無惓; 喜樂於妙法,  常近善知識; 慚愧及恭敬,  柔軟和其心; 樂觀法無著,  一心求多聞; 不貪於利養,  離奸欺諂誑; 不污諸佛家,  不毀戒欺佛; 深樂薩婆若,  不動如`[明註曰大南藏作太]`大山; 常樂修習行,  轉上之妙法; 樂出世間法,  不樂世間法; 即治歡喜地,  難治而能治; 是故常一心,  勤行此諸法; 菩薩能成就,  如是上妙法; 是則為安住,  菩薩初地中。 問曰: 菩薩何用`[*10-1]聞=問【宮】*`聞是初地相等為? 答曰: 是菩薩初地相等法中,應善知方便,是故應`[聞=問【宋元宮】]`聞。 問曰: 菩薩但應於此法中善知方便?更於餘法中善知方便? 答曰: 是諸法中應善知方便,亦於餘法善知方便。 問曰: 若爾者,可略說。 答曰: 有法能助地,  有法違於地, 有法能生地,  有法能壞`[地=法【三宮】]`地, 有諸地相果,  有諸地中得, 諸地清淨分,  從地至一地, 住地轉增益,  無能令退者, 從菩薩淨地,  至無量佛地, 於此諸事中,  應善知方便, 請問諸善`[人=智【三】]`人,  除破於憍慢。 助初地法者:所謂信、戒、聞、捨、精進、念、慧等,如是等及餘諸法隨順初地者,是名助法。 相違法者:不信、破戒、少聞、慳、`[貪=食【宮】]`貪、懈怠、亂念、無慧等,及餘不隨順,不能助初地者是。 滅地法者:能令此地退失、障礙、不現,如劫盡時,萬物都滅。何者是? 所謂能偷奪菩提心法是,先已說。 生地法者:能生、能成初地。所謂不偷奪菩提心法是,先已說。 地相、得、果、地分上已說。 清淨法者:用是法,能淨初地。所謂如先說 初地中七法。 菩薩在初地,  多所能堪受, 不好於諍訟,  其心多喜悅。 常樂於清淨,  悲心愍眾`[生=心【宮】]`生, 無有瞋恚心,  多`[行=得【三】]`行是七事。 如是七法,能淨治初地。 從`[一地=初【三宮】]`一地至一地者:如從初地至二地,從二地至三地,餘亦如是。 從初地至二地,得不諂曲等十心故。 從二地至三地,得信樂等十心故。 得如是等種種心、種種法故,能從一地至一地。 住地轉增益`[者〔-〕【三宮】]`者:如初地中檀波羅蜜多。 第二地中尸波羅蜜多,又信等諸法,轉得勢力。 第三地中多聞多,又布施、持戒、信等轉得勢力。 餘地中亦如是。 無能令退者:住是地中,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無能轉者。 何以故? 得大功德力故,深入法性底故,大信解故。 從菩薩淨地至無量佛地者:若菩薩具足清淨一切地已,則得佛地。 於此諸事中,皆應善知方便。 請問諸善人者:成就正法故,名為善人。 正法者,略說:一、信,二、精進,三、念,四、定,五、慧,六、身、口、意律儀,七、無貪、無恚、無癡。 除捨於憍慢者:自謂我於勝人中勝,名為「大慢」。 於與己等中勝,而心自高,名為「憍慢」。 大不如他,言小不如,名為「小慢」。 問曰: 汝說:「於是諸法中應善知方便」,得是方便,何用為? 答曰: 菩薩若善知,  諸地中相得, 不得成佛道,  終不轉初地。 相名:助諸地等`[七=十【三宮】]`七法。 得名:相違法有八種,滅等八法不應行。 若菩薩善知是法,不得佛道,終不退轉。`[不分卷及品【三宮】]`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二 ☗s13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三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譬喻品`[之【麗】,[-]【大】(cf. K16n0584_p0766a04)]`之餘 `[不分卷及品【三宮】]`問曰:菩薩善知是諸法,未得`[佛〔-〕【宮】]`佛道,終不退者,其喻云何? 答曰: 如大力導師,  善知好道相, 此處與彼處,  轉道之所宜。 資糧及行具,  皆悉令備足, 於彼險道中,  令眾得安隱。 得至大城邑,  能令眾無患, 由是大導師,  善能知道故。 善知諸地轉,  具足助道法, 菩薩善知道,  好惡此彼處。 自度生死險,  兼導多眾生, 令至安隱處、  無為涅槃城。 悉令於惡道,  不遇眾苦患; 菩薩方便力,  善能知道故。 `[好=知【三】]`好道相者,多有薪、草、水;無有寇賊、師子、`[狼虎=虎狼【三宮】]`狼虎及諸惡獸、毒虫之屬;不寒、不熱,無有惡山、溝坑、絕㵎、險隘、深榛、叢林、隈障;亦無高下,平直夷通,少於`[岐=路【宋元宮】]`岐道,寬博多容,多人行處;行無厭惓,多有華、果、可食之物。 如是等事,名為好道相;與此相違,名為惡道相。 「此處」名人眾止宿、食息之處。 「彼處」名從是處至異處;若二宿中間,亦名異處。 「轉道」名見有岐道至大城者,是道應行,餘者應捨。 「資糧」名麨蜜`[摶=揣【三宮】]`摶等,道路所食。 「大力」名大勢力,多有財物、善解治法。 「備足」名多有飲食無所乏少。 「安」名無有賊寇恐怖之事。 「隱」名無有疾病、苦痛、衰患。 「`[大〔-〕【三宮】]`大城」名多容人眾,能令多人眾得至大城。 「導師」善解道相,自無患難,亦令人眾無有患難。善諳道故,無有寒熱、飢渴、怨賊、惡獸、毒虫、惡山、惡水、深坑坎等如是過患。何以故?善知道路好、惡相故。以此喻歡喜等十地,如人行路,去不休息,能至大城,菩薩如是行是十地,得至佛法,入涅槃大城。如彼好道多有薪、草、水等,行者無乏。 「草」名如人乘馬,路多好草,馬力強盛;十地道功德亦如是——諦、捨、滅、慧四勝處助諸功德故,名為草。何以故?若人貴於實事,樂隨諦語,`[常【麗】,當【大】(cf. K16n0584_p0766b20)]`常親近實語者,見實有利樂隨實事,深惡妄語,遠離妄語,見妄語過,不`[欲樂=樂欲【三宮】]`欲樂聞,如是等因緣得諦勝處;捨等三處,亦應如是`[知〔-〕【三宮】]`知。如彼好道,須諸象、馬、牛驢等得至大城,草助成其力。如是諦、捨、滅、慧處,能令至佛法,入涅槃大城。 「薪」名多聞、思、修慧,能至大智慧業。如薪能`[令=生【宮】]`令火然,亦令猛`[盛=威【宮】]`盛。如是聞、思、修慧能生大慧,能令增長。如火能燒、能煮、能照,智慧火亦如是:燒諸煩惱、成熟諸善根、照四聖諦。如火是智慧,薪是能生智慧`[等=等是能生智慧等【三宮】]`等諸法。 「多水」名多有諸流河渠,隨意取用,充足大眾;泉井及池所不能爾。 復次,「多水」者,如人乘船隨水至大城,井泉、陂池水則不能得爾。如《經》說: 「信為大河,福德為岸。如河除熱、除渴、除垢,能生勢力;善法中,信亦如是,能滅三毒熱、除三惡行垢、除三有渴;為涅槃故,於善法中得勢力。」如彼好道,多有諸根、藥草,則行者無乏;十地道亦如是。 「根」名深心所愛,如有根故,則生`[芽=牙【宮】]`芽、莖、`[枝〔-〕【三宮】]`枝、葉等及諸果實;深心愛道,生正憶念、大願等諸功德。 「藥草」名諸波羅蜜。如藥草能滅諸毒;諸波羅蜜藥草滅貪恚癡毒、諸煩惱病,亦復如是。 如彼好道,不失韋婆陀,則行道安隱。 `[韋陀秦言無對義=(韋陀秦言無對義)【三宮】]`韋陀秦言無對義,是符`[檄【大磧】,撽【麗】]`檄。如行者不失符`[檄【大磧】,撽【麗】]`檄,則在所欲至,無有障礙;十地道亦如是,不失韋婆陀,則`[在〔-〕【三宮】]`在所過諸地、所集善根,則能隨意助成、增長現在善根。彼又能教化聲聞道、辟支佛道、欲`[界〔-〕【三宮】]`界、色界諸天道眾生,令住佛道。若魔、若外道,不能干亂,是名不失韋婆陀。 如彼好道無有蚊、虻、毒虫之屬;十地道亦如是,無有憂愁、啼哭之聲。 如彼好道無有賊難;十地道亦如是,無有五蓋諸惡賊眾。 如佛告比丘:「聚落賊者,所謂五蓋,如賊先奪人物,後乃害命;五蓋賊亦如是,先奪善根,後斷慧命,則墮放逸而死」。 如道中無師子、虎狼、諸惡獸等;十地道亦如是,無有瞋恚、鬪諍。 如師子等惡獸好惱害他;瞋恚等為惱他故生,亦復如是。 如惡獸等噉肉、飲血;瞋恨等食多聞慧肉、飲修慧等血,亦復如是。 如彼好道,無有寒、熱過惡;十地道亦如是,不墮寒氷地獄,故無有寒過惡;不墮熱地獄故,無有熱過惡。 如彼好道無深坑等諸難;十地道亦如是,無有外道苦行等諸難,所謂:`[灰=炙【三宮】]`灰身、入`[氷=水【三宮】]`氷、拔髮、日三洗、翹一足、日一食、二日一食…乃至一月一食、默然至死、常舉一臂,常行忍辱、五熱炙身、臥刺蕀上、入火、入水、自投高巖、深爐中立、牛屎燒身、直趣一方不避諸難、常著`[濕=潔【宮】]`濕衣`[裳=常【三宮】]`裳、水中臥`[等〔-〕【三宮】]`等,身苦心苦不至正智;無如是等故,名為無難。 如道無邪徑;十地道亦如是,無身、口、意惡業故,名`[為〔-〕【三宮】]`為無邪徑。 如道無刺蕀者;十地道亦如是,無諸業障刺蕀故,名為無刺蕀。如刺刺脚則廢行路,業障刺蕀障行佛法、入`[涅槃=於涅槃【三宮】]`涅槃。 如道正直;十地道亦如是,無一切諂曲、欺誑故,名為正直。 如道少岐道;十地道亦如是,少於異道,何以故?發大乘者,少行聲聞、辟支佛道,是故少於異道。或有菩薩行二乘道者,當知未到菩薩地、未入正位,行於邊行故。 如彼好道無諸叢林妨礙;十住道亦如是,無有五欲諸惡叢林。 問曰: 何故不言「都無五欲叢林」,但言「無惡林」耶? 答曰: 發大乘者,福德因緣,有第一五欲,是故不得言無,但無惡耳。 復次,如深叢林,難入難過,多諸`[難=艱【三宮】]`難礙;菩薩五欲則不然,不如凡夫於五欲生諸過惡。如是故,但說無叢林。 `[如〔-〕【三宮】]`如道寬博多容,不相妨礙;十住道亦如是,多所容受,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共發無上道心,而不相妨`[礙=置【三宮】]`礙,是百千萬億眾生,`[若=苦【宮】]`若一切眾生,`[俱=若俱【三宮】]`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同行此道,不相妨礙。 如道多人所行;十住道亦如是,恒河沙等過去、現在諸佛行菩薩道時,皆行此道。 如彼好道,行不疲厭;十住道亦如是,多有因果諸樂,所謂:多生人天中受果報,樂離欲故,受歡喜樂、禪定樂、無喜樂、現在樂;得是諸樂,故無有疲厭。 `[如=如彼好【三宮】]`如道多有華、果、根;十住道亦如是,多根、華、果。 「根」者三善根。 「華」者七覺華是。如《經》說:「七華者七覺意是」。 「果」者四沙門果`[是〔-〕【三宮】]`是。 無如是等違好道功德過故,名為離惡。 如導師知道中,是中應食、是應宿,彼處亦應宿;菩薩行十地亦如是,知何處可宿、何處可食。 `[可=可住【三宮】]`可宿名有諸現在佛處。 可食名可得修習善法處。如食能利益諸根,亦助壽命;諸善法亦如是,能益「信」等諸根,助成慧命。 「異處宿」名從彼佛所,至餘佛所。 復次,此佛國土、彼佛國土中間,亦名異處。 善知道轉者,如彼導師知道不安隱則`[轉=便轉還【三宮】]`轉;菩薩亦如是,善知是道至聲聞、是道至辟支佛、是道至佛。如是知已,捨聲聞道、辟支佛道,但行至佛道。 如彼好道多有飲食;十住道亦如是,多行布施、持戒、修禪。 如彼導師以多財物,善能治法,有大勢力;菩薩亦如是,有財物、治法故,有大勢力。 財者七財,所謂信、戒、慚、愧、捨、聞、慧。 治法者,一切`[魔=諸魔【三宮】]`魔、種種沙門、婆羅門、外道論師,悉能摧伏,是為威勢。 如彼大城無有怨賊、疫病、暴死、種種衰惱故,名為安隱;涅槃大城亦如是,無有諸魔、外道諸流、貪欲、瞋恚、放逸、死、憂悲、苦惱、啼哭故,名為安隱。 如彼大城多有飲食,故名為豐饒;涅槃城亦如是,多有諸深禪定、解脫、三昧故,名為豐饒。 如彼大城多所容受,故名為大城;涅槃城亦如是,多受眾生,故名為大。假令一切眾生不受諸法故,皆入無餘涅槃,而涅槃性無增無減。 如彼導師能將多眾`[安隱=普令安隱【三宮】]`安隱示好道故,名為導師;菩薩亦如是,善將眾生示佛`[法=正法【三宮】]`法、示`[涅槃=涅槃道【三宮】]`涅槃,從生死險道得至涅槃,故名為大導師。 如彼導師善知道相故,身及餘人皆無有惡;菩薩亦如是,自不行貪瞋恚等諸蓋、諸惡、苦行、老死深坑;亦不墮寒熱地獄、餓鬼故,名為自不得惡,所隨從者亦不得惡。 是故「偈」中說:「善知道相故,自不得惡、餘不得惡」。`[卷第十一終【三宮】]` # 略行品第二十七 `[卷第十二首【三宮】,譯號同異如首卷【三宮】]` 菩薩歡喜地,  今已略說竟, 菩薩住是中,  多作閻浮王; 常離慳貪垢,  不失三寶念, 心常願作佛,  救護諸眾生。 初地名歡喜,已略說竟。諸佛法無量無邊,是地為本。 若廣說,亦無量無邊,是故言「略說」。 菩薩住是地中,多作閻浮提勢力轉輪王。先世修習是地因緣故,信樂布施,無慳貪垢;常施三寶故,不失三寶念;常念作佛,救諸眾生——如是等善念,常在心中。 復次—— 若欲得出家,  勤心行精進, 能得數百定,  得見數百佛。 能動百世界,  飛行亦如是; 若欲放光明,  能照百世界; 化數百種人,  能住壽百劫; 能`[擇=釋【三宮】]`擇數百法,  能變作百身。 能化百菩薩,  示現為眷屬, 利根過是數,  `[依=諸【三宮】]`依佛神力故。 已說初地相,  果力淨治法, 今當復更說,  第二無垢地。 「果」名得數百定,見數百佛等。 「勢力」名能化數百眾生。 餘偈義`[先已=已先【明】]`先已說,不復解餘偈,今當復說第二無垢地。 問曰: 汝欲廣說菩薩所行法,初地義尚多,諸學者恐轉增廣,則懈怠心生,不能讀誦。是故汝今應為不能多讀誦者,略解菩薩所行諸法。 答曰: 菩薩所有法,  是法皆應行, 一切惡應捨,  是則名略說。 如上來諸`[品=品中【三宮】]`品所說,能生、能增長諸地法,如上諸品中說;若於餘處說者,皆應令生。 菩薩過惡事,皆應遠離。是名略說菩薩所應行。 如《法句》中說:「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有一法攝佛道,菩薩應行。云何為一?所謂:「於善法中,一心不放逸。」如佛告阿難:「我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說: 不放逸成佛,  世間無與等, 若能不放逸,  何事而不成。 復有二法能攝佛道:一、不放逸,二、智慧。如說: 不放逸智慧,  佛說是利門, 不見不放逸,  而事不成者。 復有三法能攝佛道:一、學勝戒,二、學勝心,三、學勝慧。如說: 戒生上三昧,  三昧生智慧, 智散諸煩惱,  如風吹浮雲。 復有四法能攝佛道:一、諦處,二、捨處,三、滅處,四、慧處。如說: 諦捨定具足,  得慧利清淨, 精進求佛道,  當集此四法。 復有五法能攝佛道:一、信根,二、精進根,三、`[念=善處【宋宮】]`念根,四、定根,五、慧根。如說: 信根精進根,  念定慧堅牢, 是法大悲合,  終不退佛道。 如人得五根,  能通達五塵, 如得信等根,  能通諸法相。 復有六法能攝佛道: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波羅蜜。如說: 如所說六度,  降伏諸煩惱, 常增長善根,  不久當得佛。 復有七法能攝佛道。所謂七正法:信、慚、愧、聞、精進、念、慧。如說: 欲得七正法,  當樂定精進, 除去七邪法,  能知諸功德。 是人能疾得,  無上佛菩提, 拔沒生死者,  令在安隱處。 復有八法能攝佛道,所謂八大人覺:少欲、知足、遠離、精進、念、定、慧、樂不戲論。如說: 若人決定心,  住八大人覺, 為求佛道故,  除諸惡覺觀。 如是則不久,  疾`[得無上道=能亦度人【三宮】]`得無上道, 如人行善者,  必當得妙果。 復有九法能攝佛道,所謂:大忍、大慈、大悲、慧、念、堅心、不貪、不恚、不癡。如說: 具足於大忍,  大慈及大悲, 又能住於慧,  念及堅心中。 深心入無貪,  無恚癡善根, 若能如是者,  佛道則在手。 復有十法能攝佛道,所謂十善道:自不殺生,不教他殺,見殺心不稱讚,見殺心不喜,乃至邪見亦如是。以是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說: 不惱害眾生,  亦不行劫盜, 不婬犯他婦,  是三為身業; 不妄語兩舌,  不惡口綺語, 不貪惱邪見,  是七口意行。 如是則能開,  無上佛道門, 若欲得佛者,  當行是初門。 如是等法,菩薩應生;生已應守護,守護已應增長。於一`[善=惡【三宮】]`善事,從一轉增。 亦應當知求佛道者,於一惡法,應疾遠離。所謂遠離`[不〔-〕【三宮】]`不放逸。如說: 若人不能度,  生死險惡道, 是為可呵責,  最是罪惡事; 雖樂於富樂,  而生貧賤家, 不能種善`[根=福【三宮】]`根,  為人作奴僕。 皆由於放逸,  因緣之所致, 是故有智者,  疾遠如惡毒; 若未成大悲,  無生忍不退, 而行放逸者,  是則名為死。 復有二過應疾遠離:一、貪聲聞地,二、貪辟支`[佛【麗】,[-]【大】(cf. K16n0584_p0769c11)]`佛地。如`[[-]【麗】,佛【大】(cf. K16n0584_p0769c11)]`說: 若墮聲聞地,  及辟支佛地, 是名菩薩死,  亦名一切失。 雖墮於地獄,  不應生怖畏, 若墮於二乘,  菩薩應大畏; 雖墮於地獄,  不永遮佛道, 若墮於二乘,  畢竟遮佛道。 佛說愛命者,  斬首則大畏, 如是欲作佛,  二乘應大畏。 復有三過應疾遠離:一、憎諸菩薩,二、憎菩薩所行,三、憎甚深大乘經。如說: 小智以小緣,  憎恚諸菩薩, 亦憎菩薩道,  亦憎大乘經; 不解故不信,  墮在大地獄, 怖畏大驚喚,  是事應遠離。 復有四過應疾遠離:一、諂,二、曲,三、急性,四、無慈愍。如說: 自言是菩薩,  其心多諂曲, 急性無所容,  不行慈愍心。 是近阿鼻獄,  離佛道甚遠。 復有五過應疾遠離:一、貪欲,二、瞋恚,三、睡眠,四、調戲,五、疑。是名五蓋覆心。如說: 若人放逸者,  諸蓋則覆心, 生天猶尚難,  何況於得果。 若勤行精進,  則能裂諸蓋, 若能裂諸蓋,  隨願悉皆得。 復有六過與六波羅蜜相違,應疾遠離:一、慳貪,二、破戒,三、瞋恚,四、懈怠,五、調戲,六、愚癡。如說: 慳貪垢污心,  破戒而懈怠, 無知如牛羊,  好瞋如毒蛇, 心亂如獼猴,  `[不遠離諸蓋=遠離諸善法不捨是諸惡是名惡菩薩【三宮】]`不遠離諸蓋, 生天為甚難,  何況得佛道。 復有七過應疾遠離:一、樂多事務;二、樂多讀誦;三、樂睡眠;四、樂語說;五、貪利養;六、常欲令人喜;七、迷悶於道,心隨愛行。如說: 弊人樂事務,  樂多誦外經, 癡人樂睡眠,  樂共聚眾語。 雖願欲作佛,  而深著利養, 是恩愛奴僕,  迷悶於佛道, 如是諸惡人,  自言是菩薩。 復有八法應疾遠離:一、邪見,二、邪思惟,三、邪語,四、邪業,五、邪命,六、邪方便,七、邪念,八、邪定。如說: 若有`[人愚癡=愚癡人【三宮】]`人愚癡,  行於八邪道, 學邪諸經法,  好隨逐邪師, 遠離八聖道、  深妙諸功德。 堅`[深=染【三宮】]`深著煩惱,  而或願菩提, 如是愚癡人,  欲度於大海, 捨好堅牢船,  抱石欲求`[渡=度【三宮】]`渡。 復有九法應疾遠離:一、不聞阿耨多羅`[三〔-〕【明】]`三藐三菩提;二、聞已不信;三、若信不受;四、若受不誦持;五、若`[又〔-〕【三宮】]`又誦持;不知義趣;六、若知不說;七、若說;不如說行;八、若如說行;不能常行;九、若能常行,不能善行。如說: 癡人不欲聞,  無上正真道, 聞已不能信,  又不能誦持; 不知義不說,  不如所說行, 不能常善行,  `[又無=無有【三宮】]`又無念安慧。 如是愚癡人,  不堪得道果, 猶如罪惡人,  不得生天上。 復有十過應疾遠離,所謂十不善道。如說: 癡人於少時,  貪愛弊五欲, 捨離十善道,  行十不善道。 諸天樂在手,  而復自捨棄, 如貪小錢利,  而捨大寶藏。 問曰: 汝說無上道相時,種種因緣訶罵空發願菩薩、自言菩薩、但名字菩薩;若是三不名為菩薩者,成就何法名為真菩薩? 答曰: 非但發空願,  自言是菩薩, 名字為菩薩;  略說能成就, 三十二法者,  乃名為菩薩。 若人發心欲求佛道,自言是菩薩,空受名號,不行功德、慈悲心、諸波羅蜜等,是不名為菩薩。如土城名寶城,但自誑身,亦誑諸佛,亦誑世間眾生。若人有三十二妙法,亦能發願,是名真實菩薩。何等三十二? 一、深心為一切眾生求諸安樂。二、能入諸佛智中。三、自審知:堪任作佛、不作佛。四、不憎惡他。五、道心堅固。六、不假偽、結託親愛。七、乃至未入涅槃,常為眾生作親友。八、親疎同心。九、已許善事,心不退轉。十、於一切眾生,不斷大慈。十一、於一切眾生,不斷大悲。十二、常求正法,心無疲懈。十三、勤發精進,心無厭足。十四、多聞而解義。十五、常省己過。十六、不譏彼闕。十七、於一切見聞事中,常修菩提心。十八、施不求報。十九、持戒不求一切生處。二十、於一切眾生,忍辱無瞋礙。二十一、能勤精進修習一切善根。二十`[二=一【元】]`二、不隨無色定生。二十三、方便所攝智慧。二十四、四攝法所攝方便。二十五、持戒、毀戒,慈愍無二。二十六、一心聽法。二十七、一心阿練若處住。二十八、不樂世間種種雜事。二十九、不貪著小乘。三十、見大乘利益為大。三十一、遠離惡知識。三十二、親近善知識。 菩薩住是三十二法,能成`[七=十【明】]`七法。所謂: 四無量心。能遊戲五神通。常依於智。常不捨善惡眾生。所言決定。`[言=事【明】]`言必皆實。集一切善法,心無厭足。 是為三十二法,為七`[法〔-〕【三宮】]`法,菩薩成就此者,名為真實菩薩。 # 分別二地業道品第二十八 `[二十八【三宮】,一【大】]` 諸菩薩已得,  具足於初地, 欲得第二地,  當生十種心。 諸菩薩已得歡喜初地,為得二地故,生十種心,因是十心能得第二地;如人欲上樓觀,要因`[梯【大磧】,挮【麗】]`梯而上。 問曰: 何等是十心,得第二地方便? 答曰: 直心堪用心,  軟伏寂滅心, 真妙不雜貪,  快大心為十。 諸菩薩已具足於初地,欲得第二地,生是十方便心:一、直心,二、堪用心,三、柔軟心,四、降伏心,五、寂滅心,六、真妙心,七、不雜心,八、不貪心,九、廣快心,十、大心。 直心者:離諂曲。 離諂曲故,心轉柔軟。柔軟者:不剛強麁惡。 菩薩得是柔軟心,生種種禪定,亦修`[習=集【三宮】]`習諸善法,觀諸法實相,心則堪用。 心堪用故,生伏心。伏心者:善能降伏眼等諸根;如經中說:「何等是善道?所謂比丘降伏眼根,乃至意根。」以降伏六根故,名為伏心。 心已降伏,則易生寂滅心。 寂滅心者:能滅貪欲、瞋恚、愚癡等諸煩惱。先「伏心」已遮,令寂滅。 復有人言:「得諸禪定是名寂滅心;如經說:『若人善知禪定相,不貪其味,是名寂滅心。』」 得寂滅心已,必生真妙心。真妙心者:於諸禪定神通所願事中如意得用,譬如真金隨意所用。 行者既得直心乃至真妙心已,為守護是心故,樂生不雜心。不雜心者:不與在家、出家從事。是人作是念:「我得如是等心,皆由禪定力故;以是諸心,當得第二地等無量利益。若與眾人雜者,則失此利。何以故?若人與眾人雜行,則眼等六根或時還發諸不善法。何以故?親近可染、可瞋、可癡法故,諸根發動煩惱火然;煩惱火然故,則失此利。」見此等過故,生不雜心,不應與在家、出家者雜行。 是人得是不雜心已,次生不貪心。不貪心者:於在家、出家人中,所謂父母兄弟、和`[上=尚【三宮】]`上師長等不生貪著,作是念:「若我於在家、出家生貪著者,必當來往問訊,我則何有不雜心耶?是故,我欲令諸禪定等利住不雜心者,當於在家、出家捨貪著心。」 問曰: 菩薩法不應捨眾生,不應生捨心;如《助菩提》中說: 菩薩初精進,  所有方便力, 應`[令=念【宮】]`令諸眾生,  住於大乘中。 若人教恒沙,  眾生住羅漢, 不如教一人,  住大乘為勝。 若人少勢力,  不堪發大乘, 次當教令住,  辟支聲聞乘; 若人不堪住,  辟支聲聞乘, 應教此眾生,  令行福因緣; 不任住三乘,  不堪人天樂, `[當【麗】,常【大】(cf. K16n0584_p0771c21)]`當以今世事,  隨而利益之。 若有諸眾生,  不受菩薩利, 於此不應捨,  應生大慈悲。 汝云何言:「菩薩得不雜心,生不貪心?」若菩薩不貪眾生,則為捨離,何能度耶? 答曰: 應隨順菩薩道,行捨心。何以故?是人因捨心生廣快心,作是念:「我若捨是眾閙當得禪定,因禪定生妙廣快法;得是法已,其後則能利益眾生,勝今千萬倍。」是故為多利益眾生,少時捨心,權捨眾閙,當得禪定五神通等利益眾生。 菩薩何故作如是方便?菩薩為得大心,而作是念:「大人樂大利益故,不存小利。」是故,我今當求大人之法,隨而修學;應如是勤加精進,為大利益,所謂諸禪定神通、滅苦解脫等。 是故汝說非也。 問曰: 初地中已有「直心」等法,何故復說:「菩薩欲得二地,生於十心?」 答曰: 初地雖有此法,未得深樂,未有堅固;在此地中心常憙樂,轉深堅固,堪任施用,是故汝難非也。 問曰: 若深樂堅固此法者,得何`[異=果【三宮】]`異事? 答曰: 若其一時得,  深樂堅固心, 更不復用功,  如使常隨逐。 如使一時生,常隨逐人;菩薩如是一時得深樂堅固心已,即常隨逐;更不須用功而生,若以少因緣便生。何以故?根深入故,莖、節相續。 問曰: 若菩薩得是十種心,得何等果? 答曰: 若得是諸心,  正住第二地; 具三種離垢、  惡業及煩惱。 若菩薩得是「直」等十心,即名住第二菩薩地。 一離垢者,地名也;二離垢者,於此地中離十不善道罪業之垢;三離垢者,離貪欲、瞋恚等諸煩惱垢,故名為離垢。 復次,離垢義者:`[不分卷及品【三宮】]`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三 ☗s14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四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 分別二地業道品之餘 `[不分卷及品【三宮】]`菩薩住此地,  自然不行惡, 深樂善法故,  自然行善道。 問曰: 十`[不〔-〕【三宮】]`不善道自然不作,自然行十善道。此二種道,幾是身行?幾是口行?幾是意行? 答曰: `[身意乃至別二十字宋元明宮四本俱作長行]`身意`[二=各【明】]`二三種,  口四善亦爾, 略說則如是,  此應當分別。 不善身行有三種:所謂奪他命、劫盜、邪婬。 不善口行四種: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 不善意行三種:貪取、瞋惱、邪見。 善身行亦有三種:離奪命、劫盜、邪婬。 善口行亦四種:離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 善意行有三種:不貪取、不瞋惱、正見。身口意業道,是善不善應須論議,令人得解。 初奪命不善道者:所謂有他眾生,知是`[眾〔-〕【三宮】]`眾生,故行惱害,因是惱害則失壽命;起此身業,是名初奪命不善道。 離此事故,名為離奪命善行。 劫盜者:所謂屬他之物,知是物屬他,生劫盜心,手捉此物,舉離`[此=本【三宮】]`此處,若劫若盜,計是我物,生我所心,是名劫盜行。 離此事者,名為離劫盜善行。 邪婬者:所有女人,若為父母所護、親族所護、為姓所護、世法所護、戒法所護;若他`[人〔-〕【三宮】]`人婦,知有鞭杖惱害等障礙,於此事中生貪欲心,起於身業;或於自所有妻妾,若受戒、若懷妊、若乳兒、若非道,是名邪婬。 遠離此事,名為善身行。 妄語者:覆相、覆心、覆見、覆忍、覆欲;知如是相而更異說,是名妄語。 遠離此事,名為遠離妄語善行。 兩舌者:欲離別他,以此事向彼說,以彼事向此說;為離別他故,和合者令別離,別離者則隨順樂為別離、憙別離、好別離,是名兩舌。 離如此事,名為遠離兩舌善行。 惡口者:世間所有惡語、害語、苦語、麁語、弊語,令`[他=他人【三宮】]`他瞋惱,是名惡口。 遠離此事,名為離惡口善行。 散亂語者:非時語、無利益語、非法語、無本末語、無因緣語,是名散亂語。 遠離此事,名為離散亂善行。 貪取者:屬他之物,他所欲,他田塢、他財物,心貪取,願欲得。 於此事中,不貪、不妬、不願欲得,是名不貪善行。 瞋惱者:於他眾生瞋恨心、礙心,發瞋恚作是念:「何不打縛殺害!」是名瞋惱。 離如此事,名為無瞋惱善行。 邪見者:言無布施、無有恩報、善惡業無果報、無今世無後世、無父母、無沙門`[無〔-〕【三宮】]`無婆羅門能知此世`[後=彼【三宮】]`後世了了通達自身作證,是名邪見。 正見者:為有施`[者〔-〕【三宮】]`者、有恩報、有善惡業報、有今世後世、世間有沙門婆羅門知此世後世了了通達自身作證,是名正見善行,是菩薩如是入正見道。 善道不善道,  各二十分別; 知何處起等,  十二種分別。 菩薩於十不善道、十善道等種種別相,知二十種分別。 又於是二十種分別,善知「從何處起」等十二種分別。 於此十不善道中,有二十種分別: 所謂不離奪他命罪: 一、是不善。 二、欲界繫。 三、有漏。 四、非心數法。 五、心不相應。 六、不隨心行。 七、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何等共心生?實有眾生,知是眾生,以身業故奪其命,是名共心生。云何名不共心生?若人欲殺眾生,捉持牽挽撲著地已,然後能死,是名不共心生。又!身不動,口不言,但生心「我從今日當作殺眾生」者,如是奪他命罪,是名不共心生。又!是不離奪他命者,若睡、若覺,常積習增長,亦名不共心生。 八、或色、或非色:初共心`[生=主【宮】]`生殺罪是色,第二殺罪、第三、第四非是色。 九、或作、或非作:有色是作,餘者無`[作=有【元明】]`作。 十、或有緣、或無緣:色是有緣,餘者是無緣。 問曰: 是心為有緣,為無緣? 答曰: 非有緣。 問曰: 若心非有緣,身不動、口不言時,但心生念「我從今日當作殺眾生」者,如是罪業云何名為非緣? 答曰: 若殺罪是心,則應有緣;今實殺罪,非是心。若心是殺罪,即是身業;而心實非身業,是故殺生罪不名有緣。但殺生罪共心在身中生,以是無作,故言非緣。 十一、是業。 十二、非業相應。 十三、不隨業行。 十四、或共業生、或不共業生:如共心生無異,但除心與思共生為異。 十五、非先世業報。 十六、不可修。 十七、應善知。 十八、應以慧證,不以身證。 十九、可斷。 二十、可知見。 不離劫盜罪、不離邪婬罪、不離妄語罪中:但`[一共=共一【三宮】]`一、共心生,二、不共心生。一、有色,二、無色。一、作,二、`[無=不【三宮】]`無作。一、有緣,二、無緣。 餘如殺中說。不離兩舌、不離惡口,亦如是。 不離散亂語:或不善、或無記:從不善心生是不善,從無記心生是無記。 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欲界繫者,以欲界身心散亂語,是欲界繫;色界繫亦如是。餘如妄語中說。 貪取:欲界繫。是有漏。心數法。非心相應。非隨心行。心共生。無色。無作。有緣。非業相應。非隨業行。非共業生。非先世業報,除因報。非可修。應善知。應以慧證、身證。可斷。可見知。 瞋惱:或心相應、或心不相應:纏所攝名心相應,使所攝名心不相應。隨心行、不隨心行,亦如是。 共心生、不共心生:有覺眾生,與心共生;無覺眾生,不與心共生。 如心相應、隨心行、共心生,業相應、隨業行、共業生亦如是。如心不相應、不隨心行、不共心生,業不相應、不隨業行、不與業共生亦如是。餘分別,如貪取中說。 如瞋惱,邪見亦如是。 十善道中離奪他命: 是善性。 或欲界繫、或不繫三界:欲界繫`[者以欲界身〔-〕【三宮】]`者,以欲界身離奪他命,是欲界繫;非三界繫者,學無學人八聖道所攝離殺生正業。 是或有漏、或無漏:欲界繫是有漏,非三界繫是無漏。 非心數法。 非心相應。 非隨心行。 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 何等是共心生?如行人見虫而作是念「我當身業遠離不傷害」,是名離奪命善行共心生。 何等是離殺生善不共心生?有人身不動、口不言、但心念「從今日不殺生」,是名不共心生。 又!有人先遠離殺生,若睡若覺心緣餘事,於念念中不殺生,福常得增長,亦不共心生。 或是色、或非色:一、是色,二、非色。一、是作,二、非作。一、有緣,二、無緣。 是業。 非業相應。 不隨業行。 或共業生、或不共業生:如共心生、不共心生,`[除=除生【三宮】]`除心與思為異。 非先業報,除因報。 可修。 `[可=應【三宮】]`可善知。 `[可〔-〕【三宮】]`可以身證、慧證。 `[或可斷或不可斷〔-〕【三宮】]`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則可斷,無漏不可斷。 可知見,亦如是。 離劫盜,離邪婬,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亦如是。 離散亂語: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不繫三界:欲界繫者,以欲界身心離散亂語;色界繫亦如是。不繫三界者,如不殺中說。 或有漏、或無漏:有漏者繫,無漏者不繫。餘如離妄語中說。 不貪取者:是善性。 或欲界繫、或非繫三界:欲界繫者,欲界凡夫不貪取及賢聖不貪取善行,是欲界繫。非三界繫者,諸賢聖不貪取無漏善行。 是或有漏、或無漏:欲界繫是有漏,不繫三界是無漏。 是心數法。心相應。隨心行。共心生。無色。無作。有緣。非業。業相應。隨業行。共業生。非先業報,除因報。可修。可善知。可以身證、慧證。 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可斷,無漏不可斷。`[10]知見=見知【三宮】*`知見,亦如是。 離瞋惱:是善性。 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三界:欲界繫者,欲界不瞋惱善根;餘二界亦如是。不繫者,餘不繫。 是或有漏、或無漏:繫三界者是有漏,餘是無漏。 心數法。 或心相應、或心不相應:與纏相違不瞋善根與心相應,與使相違不瞋善根與心不相應。隨心行,共心生亦如是。 無色。無作。 或有緣、或無緣:心相應是有緣,心不相應是無緣。 非業。 或與業相應、或不與業相應,或隨業行、或不隨業行,或共業生、或不共業生:亦如心說。 非業報,除因報。可以身證、慧證。 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可斷,無漏不可斷。可`[*10-1]知見=見知【三宮】*`知見,亦如是。 正見:是善性。 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非三界繫:欲界繫者,若凡夫若賢聖欲界念相應正見;是色、無色界亦如是。不繫三界者,`[賢聖=聖賢【三宮】]`賢聖無漏正見。 或有漏、或無漏:三界繫是有漏,不繫是無漏。 心數法。心相應。隨心行。共心生。無色。無作。有緣。非業。業相應。隨業行。共業生。非先業報,除因報。可以身證、慧證。 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可斷,無漏不可斷。可見可知,亦如是。 是名善等二十種分別。 從何起等十二論者:一、從何起,二、起誰,三、從何因起,四、與誰作因,五、何緣,六、與誰作緣,七、何所緣,八、與誰作緣,九、何增上,十、與誰作增上,十一、何失,十二、何果。 殺罪,從何起者:從三不善根起;又從邪念起;又隨以何心奪眾生命,從是心起。 起誰者:從殺罪邊所有諸法,已生、今生、當生。是因,緣亦如是。 何所緣者:緣眾生;又因何心奪眾生命,亦緣此心。 與誰作緣者:因殺罪邊所有諸法,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法緣於殺生罪。 何失者:今世惡名,人所不信等。 何果者:墮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等及餘惡處,受苦惱報。 增上,與誰增上者:如從「何處起」中說。 劫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貪取、瞋惱、邪見亦如是,但所緣有異:劫盜罪緣所用物,邪婬緣眾生,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緣於名字,貪取緣所用物,瞋惱緣眾生,邪見緣名字。 餘殘亦如上。 不殺生,從三善根起;又從正念起;又隨以何心離殺生,從是心起。 起誰者:從是法所有諸法,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因,緣亦如是。 所緣者:緣於眾生。 與誰作緣者:因是不殺生邊所有諸法,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緣於不殺生。 增上者:諸善根增上;正念亦增上;隨以何心不殺生,是心亦增上。 與誰作增上者:於是不殺生邊所有諸法,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何利益者:與殺罪相違,是名為利。 何果者:與殺生相違,名為果。 不劫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不貪、不恚、正見亦如是,但所緣有異:不劫盜緣所用物。不邪婬緣眾生。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散亂語緣名字。不貪取緣所用物。不瞋惱緣眾生。 正見或緣名字、或緣義:有漏緣於名字,無漏緣於義。 是菩薩於善等論及起等十二論,行十善道,應如是分別知。 又知! 七種不善處,  以貪瞋癡生; 及四`[1]門=問【三宮】*`門分別,  業眾生各二。 是菩薩知七不善業道,以貪`[瞋=恚【三宮】]`瞋癡生,而分別於世。 又知七種不善業中,四門分別。 是殺罪,或從貪生,或從瞋生,或從癡生。 從貪生者,若人見眾生生貪著心,從是因緣,受用好色聲香味觸,或須齒角毛皮筋肉骨髓等,是人生如是貪心故奪他命,是名從`[貪=貪心【三宮】]`貪生殺罪。 若人瞋心不喜殺眾生,是名從瞋生。 若人邪見,不知後世善惡業殺眾生,是名從癡生殺罪。 或以為福德故,或`[欲使【麗】,使欲【大】(cf. K16n0584_p0775c24)]`欲使度苦故而殺,如西方安息國等;復有取福德因緣故殺,以是殺業因緣故,欲得生天,如東天竺人於天寺中殺生,以此事故`[欲〔-〕【三宮】]`欲生天上,是名從癡生。 復有人以貪心故取他物,作是念:「以我當隨意,得好色聲香味觸」,是名從貪生。 復有人以瞋心不喜彼人故劫盜財物,欲令其惱,是名從瞋生。 復有人邪見,不知果報劫盜他物,是名從癡生。 如諸婆羅門說世間財寶皆是我物,我力弱故諸小人等以非法取用,若我取者,自取其物無有過罪,以如是心劫`[盜=奪【三宮】]`盜他物者,是亦從癡生。 若人貪著色因緣故而邪婬,是名從貪生。 若人瞋不喜,作是念:「是人犯我母婦姊妹女等,我亦還以婬事污彼母婦姊妹女等。」是名從瞋生邪婬。 若人邪見,不知果報而故犯者,是名從癡生。 如有人言:「人中無有邪婬,何以故?女人皆為男子故生,如餘所用物,`[如=各【三宮】]`如有所須若與從事,無邪婬罪。」以是心作婬欲者,是名從癡生。 如劫盜罪,妄語亦如是。 為貪財故妄語,是名從貪生。 為欲誑彼令得苦惱,是名從瞋生。 邪見不知業果報故妄語,是名從癡生。 兩舌、惡口、散亂語亦如是。 三不善道則是根本,從是分別生七種身口業`[果=果報【三宮】]`果。 問曰: 不離殺生,皆是殺生罪不?若殺生罪,皆是不離殺生耶? 答曰: 有不離殺生即是殺生罪,有不離殺生非殺生罪。 何等是不離殺生即是殺生罪? 若有眾生,知是眾生,故殺奪命起身業,是名不離殺生亦是殺生罪。 何等是不離殺生非殺生罪? 此人先雖作殺因緣,而眾生不死。 又!身不動、口不說,但心念「我從今日當殺眾生」,是名不離殺生,非殺生罪。 是二`[*1-1]門=問【三宮】*`門分別,為四種分別,所謂善、不善各二種。 不但善不善,  身心二種業, 亦復應當知,  更有餘分別。 除身殺生、劫盜、邪婬,餘殘打、縛、閉、繫、鞭、杖、牽、挽等,但不死而已,如是不善身業,非奪命等所攝。 善中迎`[送【大磧】,逆【麗】]`送、合掌、禮拜、恭敬、問訊、洗浴、按摩、布施等善身業,非不殺生等所攝。 意業中除貪取、瞋惱、邪見,餘所有不守攝心、諸結使等不善法。 又!意業中除不貪取、不瞋惱、正見,餘善守攝心、信、戒、聞、定、捨、慧等善法。 七業亦業道,  三業道非業。 殺生、劫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七:是業,即業道。 貪取、瞋惱、邪見:是業道,非業。此三事相應思,是業。 問曰: 前七事何故亦是業,亦是業道? 答曰: 習行是七事轉增故,至地獄、畜生、餓鬼,以是故名為業道;是七能作,故名業。 三是業道,非業者:是不善業根本,以是故名三業道,非業。 善中亦如是,所謂離殺生、劫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亦業,亦業道。 餘三不貪`[取=不取【三宮】]`取、不瞋惱、正見:是業道,非業。此三相應思,是業。 問曰: 前七事何故是業,亦業道? 答曰: 常修習此事故,能至人天好處名為道。是七能作故,名為業。 問曰: 餘三何故但業道,非業耶? 答曰: 三是諸善業根本,諸善業從中行故,名為業道,非業。 復次—— 戒法即是業,  業或戒非戒。 業及於業道,  有四種分別。 身口業:是戒。意業:是業,非戒。 業及於業道,四種分別者:有業非業道,有業道非業,有業亦是業道,有非業非業道。 業,非業道者: 三種不善身業,業道所不攝,所謂手拳鞭杖等;及三種善身業,業道所不攝,所謂迎`[逆=送【三宮】]`逆敬禮等,是`[二=三【三】]`二善、不善業,非業道所攝。 或有人言:「亦是業道,何以故?是二業或時至善惡處故,名為業道;以不定故,不說業道。」 業道,非業者:後三不善及三善。 是煩惱性故,非業;能起業故,名為業道。 三善是善根性故,非業;能起善業故,名為業道。 亦業,亦業道者:所謂殺生、不殺生等七事。 是非業,非業道者:餘法是。 復次—— 菩薩初地邊,  以三種清淨, 安住十善道,  則生決定心。 是菩薩於第二地中,了了分別知如是十善、十不善道。知已,以三種清淨住十善道:所謂自不殺生,不教他殺,於殺生罪`[心=必【明】]`心不喜悅;乃至正見,亦如是。 問曰: 菩薩初地中已住十善道,此中何故重說? 答曰: 初地中非不住十善道,但此中轉勝增長,以三種清淨故。先初住中雖作閻浮提王,不能行此`[三=二【宋元宮】]`三種清淨,是故此中說三種清淨,菩薩住是二地。 知如是分別諸業,生決定心: 世所有惡道,  皆十不善生; 世所有善道,  因於十善生。 世間所有惡道者:所謂三種地獄道,熱地獄、冷地獄、黑地獄;三種畜生道,水行畜生、陸行畜生、空行畜生;種種鬼道,有飢餓鬼者、食不淨鬼者、火口者、阿修羅、夜叉等——皆由行十不善道,有上、中、下因緣故。 出世間所有善道,若天、若人,皆由行十善道生,三界所攝。天,有二十八;人者,四天下人是。 如是決定知已,作是念:「我欲自生善處,亦令眾生生於善處。」 是故我自應,  住於十善道; 亦令餘眾生,  即住此善道。 若生善處、若生惡處,皆屬十善、`[十〔-〕【三宮】]`十不善道;我知是世間諸業因緣有,無有定主,是故我應先自行十善道,然後令諸眾生亦住十善道。 問曰: 何以故要先自住十善道,後乃令他住耶? 答曰: 行於惡業者,  令他善不易, 自不行善故,  他則不信受。 若惡人自不行善,欲令他行善者,則為甚難。何以故?是人自不行善,他人不信受其語。如偈說: 若人自不善,  不能令他善; 若自不寂滅,  不能令他寂。 以是故汝當,  先自行善寂, 然後教他人,  令行善寂滅。 是菩薩當如是行善法。 從阿鼻地獄,  乃至於有頂, 分別十業果,  及其受報處。 當如是正知,下從阿鼻地獄,上至非有想非無想處,皆是善不善種種業受果報處。於中習`[行=修【三宮】]`行上十不善道故,生阿鼻地獄;小減生大炙地獄、小減生小炙地獄、小減生大叫喚地獄、小減生小叫喚地獄、小減生僧伽陀地獄、小減生大陌地獄、小減生黑繩地獄、小減生活地獄、小減生劍林等小眷屬地獄中,亦應如是轉小分別。 行中十不善道,生畜生中;畜生中亦應轉少分別。 行下不善道,生餓鬼中。 如是總相說,是中應廣分別差別:有諸阿修羅夜叉生鬼道中,有諸龍王生畜生中,所受快樂或與諸天同;是諸眾生以不善因緣故生,生已受善業果報。 行最下十善道,生閻浮提人中,在貧窮下賤家,所謂`[栴=旃【三宮】]`栴陀羅、邊地、工巧、小人等。 轉勝生居士家,轉勝生婆羅門家,轉勝生剎利家,轉勝生大臣家,轉勝生國王家。 於十善道轉復勝者生瞿陀尼,轉勝生弗婆提,轉勝生欝單越。 轉勝生四天王處,轉勝生忉利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 習行上十善道,生他化自在天。 於是中亦應種種分別小大差別:如人中小王、大王、閻浮提王、轉輪聖王;四天王處有四天王,忉利天中有釋提桓因,炎摩天上有須炎摩天王,兜率陀天上有珊兜率陀天王,化樂天上有善化天王,他化自在天上有他化自在天王。 過是以上,要行禪定思,得生上界。 問曰: 若以禪定思得生上界者,何以故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皆以十善道故得生」? 答曰: 雖修禪定生色界、無色界,要當先堅住十善道,然後得修禪定。以是故,彼處以十善業道為大利益。以是故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皆以`[十=中【宮】]`十善道因緣故得生。」所以者何? 先行清淨十善道離欲,修初禪下思得生梵眾天,修初禪中思生梵輔天,修初禪上思故得生大梵天;修二禪下思生少光天,修二禪中思得生無量光天,修二禪上思得生妙光天;修三禪下思得生小淨天,修三禪中思故得生無量淨天,修三禪上思得生遍淨天;修四禪下思故生阿那婆伽天,修四禪中思故生福生天,修四禪上思故生廣果天;修無想定中思得生無想天。 以無漏熏修四禪下思故生不廣天,以無漏熏修四禪勝思故生不熱天,以無漏熏修四禪勝思故生喜見天,以無漏熏修四禪勝思故生妙見天,以無漏熏修四禪最上思故生阿迦膩吒天。 修虛空處定相應思得生空處天,修識處定相應思得生識處天,修無所有處定相應思得生無所有處天,修非有想非無想處定相應思得生非有想非無想處天,是名生死世間,眾生往來之處。`[卷第十二終【三宮】]` # 分別聲聞辟支佛品第二十九 `[二十九【三宮】,二【大】]` `[卷第十三首【三宮】,譯號同異如首卷【三宮】]` 問曰: 是十善業道,但是生人、天因緣,更有餘利益耶? 答曰: 有。 所有聲聞乘,  辟支佛、大乘, 皆以十善道,  而為大利益。 凡出生死因緣,唯有三乘:聲聞、辟支佛、大乘。是三乘皆以十善道為大利益。何以故?`[是=即是【三宮】]`是十善道能令行者至聲聞地,亦能令至辟支佛地,亦能令人至於佛地。 問曰: 是十善道能令何等眾生至聲聞地? 答曰: 隨他無大悲,  畏怖於三界, 樂少功德分,  其志甚劣弱。 心樂於厭離,  常觀世無常, 及知一切法,  皆亦無有我。 乃至一念頃,  不樂於受生, 常不信世間,  而有安隱法。 觀大如毒蛇,  陰如拔`[刃=刀【三宮】]`刃賊, 六入如空聚,  不樂世富樂。 貴於堅持戒,  而為禪定故, 常樂於安禪,  修習諸善法。 唯觀於涅槃,  第一救護者, 常求盡苦慧,  樂集行解脫。 但貴於自利,  `[一一勝處來=二勝處來者【三宮】]`一一勝處來, 善道令是人,  能`[至=到【三宮】]`至聲聞地。 隨他音聲者,聞他所說,隨順而行,不能自生智慧。 問曰: 十善道能令一切從他聞者皆作聲聞耶? 答曰: 不爾!若無大悲心,十善道能令此人至聲聞地;若有菩薩從諸佛聞法,以有大悲心故,十善道不能令至聲聞地。 問曰: 一切無大悲心者,十善道皆能令至聲聞地耶? 答曰: 不然!怖畏三界者,十善道能令此人至聲聞道。餘不怖畏者,令生人、天善處,以樂三界故。 問曰: 一切怖畏三界者,十善道皆能令至聲聞`[地=地耶【三宮】]`地。若爾者,菩薩亦怖畏三界,為身故,復為眾生,勤行精進,求於涅槃,如是十善道亦應令至聲聞地。 答曰: 不必一切怖畏三界者,盡墮聲聞地。何等為墮?樂習行功德少分者,於佛所教化六波羅蜜中,受行少分,如是之人墮聲聞地。 若人能取諸佛功德、遍學智慧,十善道必令此人徑至佛道。 `[隨他聞聲=隨從他聞【宮】]`隨他聞聲、怖畏三界,取`[功德=佛功德【三宮】]`功德少分,是人有二種:十善道能令至聲聞地者、至辟支佛地者。 問曰: 是人云何`[俱=但【三宮】]`俱從他聞,怖畏三界,取功德少分,十善道能令至聲聞地,至辟支佛地? 答曰: 志劣弱者,作阿羅漢;小堅固者,作辟支佛。 問曰: 十善道令一切志劣弱者至聲聞`[地=耶【三宮】]`地? 答曰: 不然!何以故?所謂志弱、樂厭離生死者;非但志劣、無厭離者。 問曰: 觀何事,得知樂厭離心? 答曰: 觀「有為法無常、一切法無我」,當知是必樂於厭離。 問曰: 已知樂厭離,菩薩亦如是觀「有為無常、一切法無我」,是十善道何得不令此人墮聲聞地耶? 答曰: 是人深厭離,離大悲故,乃至一念中不樂受生,不信世間有安隱相。 如《經》`[中=中說【三宮】]`中佛告諸比丘:「譬如少糞尚臭穢不淨,何況多也?如是一念中受生尚苦,何況多也?諸比丘!當學斷生,莫令更受。」聲聞人信受是語故,乃至一念中不樂受生。 是人復作是念:「世間無常,於所作事及受命,都無安隱相。死常逐人,誰能知死時節?不知死時為受何業果報?為生何心?如是事中不安隱故,不可信故,當疾求盡苦。」 菩薩則不爾——於恒河沙無量阿僧祇劫受生,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諸眾生。 是故〈偈〉中說:「乃至一念頃,不樂`[於受生=受生十【三宮】]`於受生」——善道`[令是人能=能令是人【三宮】]`令是人能至聲聞地。 問曰: 是人樂修`[集=習【明】]`集何事故,不樂受生? 答曰: 是人觀地水火風四大,憙生瞋恨故、不淨臭穢、不知恩故,生毒蛇想。 「色、受、想、行、識」五陰,能奪智慧命故,生怨賊想。 眼、耳、鼻、舌、身、意入,離常、離「不動、不變、不壞」,無我、無我所故,生空聚想。 若人於世間一切受生及資生樂具,以無常、虛誑、無須臾住故,不生喜悅心。 如是之人於一切生處,生無安隱想,但涅槃一法能為救護。 如《經》中說:「諸比丘!世間皆是熾然。所謂眼然、色然、眼識然、眼觸然,及眼觸因緣生受,皆亦是然。以何事故然?所謂貪欲火、瞋恚火、愚癡火,生、老、病、死、憂悲`[苦〔-〕【三宮】]`苦惱火之所熾然。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觀一切有為法皆是熾然,`[唯〔-〕【三宮】]`唯涅槃寂滅`[法〔-〕【三宋】]`法能為救護。」貴涅槃一法故,捨一切事,勤習坐禪。 問曰: 若「觀一切有為法皆是熾然,唯涅槃寂滅能為救護」者,十善道皆令至聲聞地耶? 答曰: 不然!佛所結戒,為禪定故,貴重此戒。有決定心而不毀犯,捨一切事,但樂坐禪。求盡苦智,常勤修習解脫因緣。於先世中,或從一勝處來、二勝處來者,十善道能令此人至聲聞地。何以故?持戒清淨,則心不悔;心不悔故,得歡喜;得歡喜故,身輕軟;身輕軟故,心快樂;心快樂故,攝心得定;攝心得定故,生如實智慧;生如實智慧故,即生厭;從厭生離,從離得解脫。 若一、若二勝處來者,如尊者羅睺羅從諦勝處來;如尊者施曰羅從捨勝處來;如尊者離跋多從寂滅勝處來;如尊者舍利弗從慧勝處來。 或從諦、捨二勝處來;或從諦、寂滅二勝處來;或從諦、慧二勝處來;或從捨、寂滅二勝處來;或從捨、慧二勝處來;或從寂滅、慧二勝處來。 如是十善道,能令至聲聞地。`[不分卷及品【三宮】]`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四 ☗s15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五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 分別聲聞辟支佛品之餘 `[不分卷及品【三宮】]`問曰:十善道令何等人至辟支佛地? 答曰: 於聲聞所行,  十善道轉勝, 深禪不隨他,  常憙於遠離。 恒樂善修習,  甚深因緣法, 遠離方便力,  及以大悲心。 少欲及少事,  惡賤憒閙語, 常樂遠離處,  威德深重人。 喜為福田地,  常觀於出性, 成辦有理事,  恭敬於諸主。 已成就繫心,  知心在所緣, 常樂於禪定,  中人之勢力。 樂於出家法,  善心不縮沒, 得慧光明者,  或從二勝處, 或三勝處來,  十善之業道, 能令如是人,  至於緣覺地。 於聲聞所行,十善道轉勝者,過聲聞人所行十善道,而不及菩薩所行;作是念:「聲聞人應隨他聞而行道,然後得自證智慧。我則不然,不樂隨他人。以是故,我應令十善道轉勝。以是因緣故,我樂不隨他,十善道令我至辟支佛地。」如是思惟已,常樂於遠離。 作是念:「若我常樂憒閙,則為集諸惡不善法,以近可染、可瞋、可癡事故;於是遠離中,應修習甚深因緣法。」 復作是念:「若我不修習甚深因緣法者,則不得不隨他智。我今何故不常修習甚深因緣,然後可得不隨他智?」 甚深者,難得其底,不可通達。一切凡夫從無始生死中,所有經書及其`[技=伎【宋元宮】]`技藝,皆可得其邊底,唯甚深因緣不可得底。如兔等小虫,不能得大海邊底。若人有方便、大悲心及修`[2]集=習【明】*`集甚深因緣,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離此二事,修`[*2]`集甚深因緣智,則成辟支佛。 方便名於成就教化眾生中,種種思惟而不錯謬,亦於甚深法不取相。 大悲名深憐愍眾生,勝聲聞、辟支佛,何況凡夫! 少欲、少事,惡賤憒鬧語,如是則得辟支佛地。 若大欲、大事、好聚眾人,為方便、大悲所護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為易得。 何以故?求辟支`[佛〔-〕【三宮】]`佛人,少欲者作是念:「但自度身」;少事者,「但自成就善根,不及餘人」。是人捨離教化眾生事故,不親近眾閙。 菩薩大欲、大事,作是念:「我應度一切眾生。」以此大欲因緣故,則為大事教化眾生。教化眾生,此非小事,若憎惡憒鬧語,則不成此事。是故菩薩入憒鬧中,亦用憒鬧之語,但無所著。 復次,覆真實功德故,是為少欲;少事務故,名為少事。 惡賤憒鬧,名少欲;樂獨處故,名為少事。如是之人,少欲、少事,不樂眾鬧語。 樂於親近遠離、可畏、深邃之處,其心深大。是人作是念:「若我住遠離、可畏、深邃之處,人則不來。」以遠離處住故,心亦深遠。 若人自不深遠,喜戲調者,外人往來,則不為難。 如是人不與眾生和合,雖捨眾生,亦欲令眾生種諸善根,為大利益;作是念:「我云何不與眾生和合,亦能利益眾生?」如是思惟知已,我當為眾生作福田之利,受其供養;如是雖不與眾生和合,而能作大利益。 是人復思惟:「我云何當得福田地?」即自見知:「若我深樂為福田地,常觀出性,然後福田地法,自然而來;`[乃=及【三宮】]`乃至出性之法,亦自然而來——所謂:持戒、禪定、智慧等。」 復作是念:「我當云何疾至福田地及出性法?我當為正觀者,於諸現有理趣事中,皆悉成辦,供養、恭敬諸主——如是福田地及出性法,不久疾得。 「何以故?我當成辦有理之事,正觀諸法,能得不隨他智。 「又供養、恭敬諸主故,令善根增厚;善根增厚故,智慧深厚;智慧深厚故,能通達實事;能通達實事故,能生厭;從厭則生離,從離得解脫,得解脫故,前後所集善根得為福田,然後得證出性之法。 「諸主者,諸佛世尊;是種諸善根時,是最大因緣。」 是人復思惟:「我云何能疾成有理趣事?」是人即自知見:「若我集繫心一處,知其所緣,常樂禪定。」 是人能繫心一處,則能得三昧。得三昧故,有理事皆能成辦。如《經》中說:「得禪定能如實知、如實見。若人已行繫心,則疾入三昧。疾入三昧故,名禪定者、常定者。」 若能如是修`[*2-2]集=習【明】*`集諸法,則為供養、恭敬諸佛。若人以香華、四事供養佛,不名供養佛。若能一心不放逸,親近、修`[*2]`集聖道,是名供養、恭敬諸佛。如《經》說:「般涅槃時,佛告阿難:天雨`[文=曼【明】]`文陀羅華及栴檀末香,作天伎樂,不名供養、恭敬如來也。阿難!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心不放逸,親近修`[*2]`集聖法,是名真供養佛。是故阿難!汝當修學真供養佛。」 如是眾功德,皆是中勢力人。 樂出家、善心不縮沒者,最上勢力,能得成佛;下勢力者,作聲聞;以是故,中勢力人作辟支佛。樂出家故,能成眾功德。 何以故?若在居家,則不能少欲、少事,不能身心遠離,亦不能禪定。若心縮沒,不清淨者,不能成辦眾事,不能知甚深因緣法,不能證出性,不能如法真供養、恭敬諸佛。 如是眾`[生=生生【宮】]`生是中勢力,作是念:「我中勢力人,常樂出家,心不縮沒。諸所願功德事,皆自然來。」復作是思惟:「是中勢力樂為得何果?」即知當得智慧果。何以故?智慧能為照明。如《經》中說:「諸比丘!一切光明中,智慧光為勝。」 復作是念:「我所樂慧光,云何當得?」即知若從二勝處來、若三勝處來。 二勝處者,先已說。三勝處者,所謂諦、捨、寂滅;或諦、捨、慧;或諦、寂滅、慧。 以是故,我當修`[*2-5]集=習【明】*`集如是諸勝處。我修`[*2]`集是已,得智慧光明。所願智慧,自然而至。如是相、如是修`[*2]`集助道法者,十善道能令至辟支佛`[地=法【宋元宮】]`地。 # 大乘品第三十 `[三十【三宮】,三【大】]` 問曰: 如仁已說,十善道能令人至聲聞、辟支佛地,十善業道復令何等眾生至`[於〔-〕【三宮】]`於佛地? 答曰: 所行十善道,  勝於二種人, 無量希有修,  勝一切世間。 發堅善二願,  成大悲無礙, 善受行方便,  忍`[辱=受【三宮】]`辱諸苦惱。 不捨諸眾生,  深愛諸佛慧, 於佛力自在,  樂盡遍行者。 能破邪見意,  `[愛【麗】,受【大】(cf. K16n0584_p0782a15)]`愛護佛正法, 健堪受精進,  堅心化眾生。 不貪著自樂,  及無量身命, 一切事中上,  所作無過咎。 一切種清淨,  一切勝處來, 善道令此人,  至十力世尊。 所修十善道勝二種人者,菩薩修十善道,於求聲聞、辟支佛者為轉勝。 轉勝者,一心修行、常修行,為自利故修行,為他利故修行,清淨修行。 一心行者,用意修行;常修行者,不中休息。 為自利故修行者,生天人因緣、泥洹因緣。 為他利修行者,菩薩修行十善道,迴向利安`[一切=無量一切【三宮】]`一切眾生故。以是因緣故,能度過算數眾生。 清淨修行者,不壞行、無雜行、不濁行、自在行、具足行、不貪著行,智者所讚行。 壞者,有行有不行,與此相違,名不壞行。 雜者,自不作令他作,與此相違,名不雜行。 濁者,與煩惱罪業合行,與此相違,名為不濁行。 自在者,破戒人為田業、妻子、財物所繫,不得自在;持戒者,無如是事,隨意自在,無所繫屬。 具足者,盡行一切大小戒,遮止諸煩惱,常`[憶=屎【宋】]`憶念守護,為禪定作`[因=同【宋宮】]`因緣,迴向佛道,能令同真際法性,是名具足。 不貪著者,不向世間不取戒相自高卑他。 智者所讚者,聲聞法中不隨生死,但為涅槃故,名智者所讚;此大乘法中,尚不迴向聲聞、辟支佛乘,何況生死!但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智者所讚十善道。 問曰: 修有何相,名為善修? 答`[曰=曰若菩薩【三宮】]`曰:以無量希有修十善道,勝一切世間,是名善修。 問曰: 云何菩薩以此修勝一切世間? 答曰: 諸菩薩以五事修故,勝一切世間:一、願,二、堅心,三、深心,四、善清淨,五、方便。 願者,菩薩所行願,一切凡夫人及聲聞、辟支佛人所無;以是故,菩薩所行願,勝一切世間。如《大智經》〈毘摩羅達多女問〉中,佛因目揵連說:「菩薩從初發願乃至道場,能為一切世間天及人作福田,又勝一切聲聞、辟支佛。」 又如《淨毘尼》中,摩訶迦葉於佛前說:「世尊善說希有!所謂菩薩,初一發願勝一切聲聞、辟支佛。」 又如〈偈〉中說: 「菩薩初發心,  與大慈悲合, 為於無上道,  即是心為勝, 是故以此願,  住於世間上。」 堅心者,菩薩於諸苦惱,所謂活地獄、黑繩地獄、合會地獄、小叫喚地獄、大叫喚地獄、小炙地獄、大炙地獄、阿鼻地獄、`[沸=佛【宮】]`沸`[屎=憶【宋】]`屎、劍林、灰河、阿浮陀、尼羅浮陀、阿波`[簸阿〔-〕【宮】]`簸、阿羅邏、休休、欝鉢羅、拘勿陀、須曼`[那=陀【三宮】]`那、分陀利、鉢頭摩、寒熱地獄中種種拷掠。如是苦惱,畜生、餓鬼、阿修羅、人、天,共相食噉互相恐怖,飢餓穀貴,從天退失。慳妬瞋惱,恩愛別離,怨憎合會,生老病死憂悲惱等。此六道中,所有諸苦若見若聞若受,修十善道,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心終不壞,以是故此菩薩以堅心修十善道,勝一切世間。如說: 地獄及畜生,  餓鬼阿修羅, 天人六趣苦,  不能動其心。 是故諸菩薩,  以此堅固心, 所修十善道,  勝一切世間。 深心者,大心、用心、愛心、念心,諸菩薩以如是等心修十善道,勝一切世間,除諸佛世尊及久行菩薩。如說: 深心及用心,  利益世間心, 菩薩以是心,  勝一切世間。 善清淨者,菩薩修十善業道三種清淨,餘人所無;以是故,勝一切世間。如說: 菩薩人中寶,  具深心淨心, 以是善法力,  世間所不及。 方便者,菩薩以方便力,修於善法,餘人所無;是故勝一切世間無量修者。 菩薩以五因緣故,名無量修:一、時無量,二、善根無量,三、緣無量,四、究竟無量,五、迴向無量。 時無量者,`[謂=諸【三宮】]`謂菩薩修行善業道,過於時量,時量過故,所修善業道亦無量,是故勝一切世間。如說: 諸菩薩師子,  所修善業道, 過諸算數時,  故修善最勝。 善根無量者,諸菩薩`[修=有【三宮】]`修無量無邊善根,從是善根所修善業道亦無量,是故勝一切世間。如大乘法中《淨毘尼經》:佛告迦葉:「譬如生`[酥=蘇【宮】]`酥,滿四大海,菩薩有為善根資糧亦如是,是福德迴向無為智。」則大利益一切眾生,是故菩薩雖處有為,能勝一切世間。如說: 為一切眾生,  及求佛道故, 善根則無量,  以是勝世間。 緣無量者,菩薩不緣有量眾生故修`[*2-8]集=習【明】*`集善根。而所修善根,不言為利益若干`[眾生=眾生不利益若干眾生【三宮】]`眾生,菩薩但緣一切眾生故修`[*2]`集善根,是故菩薩緣無量眾生所修善業道亦無量,勝一切世間。如《淨毘尼經》中:佛告諸天子:「如大菩薩薄有慈悲心,求利益他,是心能令無量眾生得利樂。深發心菩薩勤行精進亦如是,能教化無量阿僧祇眾生,令得涅槃樂。」如說: 菩薩無量善,  功德自莊嚴, 皆為度眾生,  無量之大苦。 究竟無量者,初地中為發願故,已說十究竟,是究竟無量故,菩薩所修善業道亦無量,是故勝一切世間。如說: # [解大乘品之二] 菩薩修善道,  從十究竟生, `[菩薩=解大乘品之二菩薩【元宮】,解大乘品第三十一菩薩【明】]` 是故勝一切,  無有能壞者。 迴向無量者,如初地中說,菩薩迴向果報無量,以是迴向果報無量,所修善業亦無量,是故勝一切世間。如說: 以無量因緣,  修於善業道, 迴向佛乘故,  是以為最上。 希有者,諸菩薩修善道,以五因緣故名希有:一、堪受故,二、精進故,三、心堅故,四、慧故,五、果故。 堪受者,我當作天人中尊一切智慧者,能如是堪受,是為希有。若人以指舉三千大千世界,於虛空中令住百千萬劫,是事可成,不足為難。若發願言「我當作佛」,是為希有甚難。如說: 為無量佛法,  立誓當作佛, 是人無有比,  何況有勝者。 精進者,多有人堪受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能精進行六波羅蜜。若人以堪受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精進行六波羅蜜,是名實堪受無量功德。精進希有故,所修善業道亦希有,如說: 希有大精進,  凡人念已怖, 菩薩實行之,  何得不希有。 心堅者,有人發精進心修`[*2-10]集=習【明】*`集佛道,若有障礙心不堅固則不能成;是`[故=故說【三宮】]`故發精進安住希有,堅心中則成其事。壞諸障礙,是為菩薩修善業道第一希有,如說: 若人無堅心,  尚不成小事, 何況成佛道,  世間無上者。 慧者,是堪受、精進、堅心皆以慧為根本,是故菩薩慧為第一希有,能生如是堪受、精進、堅心故,以慧為希有;`[以慧為希有〔-〕【明】]`以慧為希有故,所修善業亦希有。如說: 如有人堪受,  欲得於佛法, 精進得堅心,  皆以慧為本。 果者,修善業故得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是故希有。如說: 行此善`[道得【麗】,得道【大】(cf. K16n0584_p0784a20)]`道得,  無量功德力, 為諸眾生師,  誰聞而不行。 堅願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為堅願:一、於聲聞乘心不轉,二、於辟支佛乘不轉,三、於外道事不轉,四、於一切魔事不轉,五、無因緣不轉。如說: 聞二乘解脫,  何不為此道? 若未入於位,  則失菩薩道。 又貪外道事,  或為魔所壞, 或復無因緣,  自捨菩薩道。 善願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善願:一、先籌量得失者,二、知道者,三、知道果者,四、不貪惜自樂者,五、欲滅眾生大苦者。如是作願,名為善願,如說: 先見世過患,  佛道大利益, 知行無上道,  及其無量果。 捨自寂滅樂,  欲除眾生苦, 發是無比願,  為諸佛所讚。 大悲、無礙者,以五因緣故,知菩薩有大悲:一、利安無量眾生故,於資生之物不生貪惜;二、不惜身;三、不惜命;四、不觀時久遠;五、`[於【麗】,欲【大】(cf. K16n0584_p0784b16)]`於怨、親、中,等心利益。如說: 內外所愛物,  於中不貪著, 為利眾生故,  及捨於身命。 生死無量`[劫=時【三宮】]`劫,  猶如一眴頃, 怨親中平等,  名菩薩大悲。 無礙者,菩薩以五因緣故,悲心有礙:一、以地獄苦故,二、以畜生苦故,三、以餓鬼苦故,四、以惡人無返復故,五、以生死過惡故。 若此五事不障其心,是名無礙、大悲。如說: 第一地獄苦,  畜生餓鬼苦, 惡人及生死,  不障名大悲。 菩薩能如是,  佛說無礙悲。 善受行方便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善受行方便:一、知方時,二、知他心所樂,三、知轉入道,四、知事次第,五、知引導眾生。 知方時者,知是方處,應以如是說法;知是`[時=等【宋元宮】]`時中,應以如是說`[法=法知是等中應以如是說法【明】]`法。知是方處,應以如是因緣度眾生;知是時中,應以如是因緣度眾生。菩薩先知是事已,隨順而行。如說: 若以世尊意,  為他人解說, 先應知二事,  後隨時方說。 若不知時方,  而欲說佛`[3]意=慧【三宮】*`意, 不得所為利,  而更有過咎。 知他心所樂者,知他深心為在何事?為何所樂?菩薩先知已,入眾生所知、所樂,隨順起發度脫方便,如是則不虛也。如說: 菩薩知眾生,  深心難測意, 先知其意已,  漸令住佛`[*3-1]意=慧【三宮】*`意。 遍知世間事,  自利亦利他, 若能如是者,  說名善方便。 知轉入道者,能轉外道、凡夫意,令入佛道;亦轉眾生惡事,令住善事中;亦知轉聲聞、辟支佛道,令入大乘中;已在佛法者,不令入外道。先知是事已,隨順而修行,如說: 若人令眾生,  遠離外道法, 及諸不善者,  入佛上寂滅。 `[若=善【三宮】]`若知諸眾生,  上中下之心, 知已能引導,  是名善方便。 知事次第者: 如聲聞乘中,初說布施、次持戒、次生天、次五欲過患、次在家苦惱、次出家利樂、次說苦諦、次集諦、次滅諦、次道諦、次須陀洹果、次斯陀含果、次阿那含果、次阿羅漢果、次不壞解脫、次說諸無礙。 辟支佛乘中亦說:我、我所物,多有過患、捨此過患之物得大利益;在家為過惡、出家為利益;次眾鬧亂語為過惡、獨行為善利;聚落為過惡、阿練若處為善利;厭離多欲多事、樂`[於〔-〕【三宮】]`於少欲少事;守護諸根、飲食知節、初夜後夜隨時覺悟、觀緣取相、樂住空舍、貴於持戒禪定智慧,不現奇異令他歡喜,但自利益樂於深法、不隨他智。 `[如=知【三宮】]`如大乘中次第者,初說檀波羅蜜、次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初說諦勝處,次說捨勝處、滅勝處、慧勝處。 復次,初讚歎發菩提心、次十種願、次十究竟、次讚歎遠離退失菩提心法、次修集不退失菩提心法、次堅心精進、次堅固堪受、次堅誓。 復次,初說能得諸地法、次說能住諸地法、次說能得諸地底法、次說遠離諸地垢法、次`[7]說〔-〕【三宮】*`說能作`[淨地=地淨【三宮】]`淨地法、次說諸地久住法、次`[*7]`說能到諸地邊法、次說能作不退失諸地法、次說諸地果、次說諸地果勢力。 復次,或初說歡喜地、次說離垢地、次說明地、次說炎地、次說難勝地、次說現前地、次說深遠地、次說不動地、次說善慧地、次說法雲地。如說: 初施次持戒,  果報得生天, 無常在家過,  出家為大利。 次無上四諦,  斷結證四果, 是方便次第,  令人住初`[乘=果【宮】]`乘。 初說生死過,  次說涅槃利, 守護於諸根,  持戒及禪定。 不隨他智慧,  功德樂獨處, 自依不依他,  樂求自利樂。 亦不捨他人,  深行頭陀法, 其求中乘者,  教法相如是。 以四十不共,  說佛無量德, 亦說菩薩時,  一切所行法。 為利眾生故,  次第說是法, 自利及利他,  說種種功德。 亦說諸佛子,  所樂十種地, 求`[於【麗】,法【大】(cf. K16n0584_p0785c03)]`於大乘者,  如是次第度。 引導者,隨眾生所樂門,知是門已,以是門引導眾生,隨其所樂,任其勢力而令得度,如說: 或有諸眾生,  可以深經書, 難事及工巧,  呪術以愛語。 善說及資財,  布施戒定慧, 如是籌量已,  引來入大乘。 或現於女身,  引導諸男子, 復現男子身,  引導於女人。 示`[眾=現【三宮】]`眾五欲樂,  然後說欲過, 而令一切人,  得離於五欲。 善行是五事,是名菩薩善受行方便。 能忍苦惱者,若有人過算數劫於生死中能忍諸苦惱,十善業道能令此人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 一切人皆樂樂惡苦,是人云何能忍苦惱? 答曰: 以五因緣故:一、樂無我,二、信樂空,三、籌量世法,四、`[觀=樂【明】]`觀業果報,五、念過算數劫唐受苦惱。如說: 樂無我空法,  又知業果報, 利衰等八法,  處世必應受。 亦念過去世,  空受無量苦, 何況為佛道,  而當不受耶。 不捨於一切者,或有眾生第一弊惡,無有功德不可利益,菩薩於此,終不生捨心。 問曰: 若是惡人不可度者,云何不捨? 答曰: 以五因緣故:一、賤小人法故,二、貴大人法故,三、畏誑諸佛故,四、知恩故,五、為是`[世間〔-〕【三宮】]`世間事故出世間。如說: 欲度眾生故,  生心持重擔, 於惡怨賊中,  心常不應捨。 `[賤=惡【三宮】]`賤小貴大人,  是小大差別, 不應眾生中,  愍憐心還息。 於諸急難中,  無事而利益, 擔於重擔時,  而不中懈廢。 若發無上心,  或有捨眾生, 若自心疲苦,  及惡人所`[害=著【宋元宮】]`害。 即為欺誑於,  十方三世佛, 諸佛世中尊,  為利益眾生。 行種種苦行,  修`[*2-11]集=習【明】*`集於佛道, 佛於恒沙劫,  捨樂作福業。 若捨一惡人,  則為背佛恩, 是故惡眾生,  不應於中捨。 若人於無量,  阿僧祇劫中, 所修`[*2]`集佛道,  大悲為根本。 若以貪欲心,  瞋恚怖畏心, 捨一可度者,  是斷佛道根。 `[是故乃至菩提二十字宋元明宮四本俱作五言四句偈]`是故善業道,能令不捨者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深樂佛慧者,若人深樂佛慧,便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五因緣故,深樂佛慧:一、佛慧無與等,二、佛智能令人為世中尊,三、佛以佛智自度其身,四、佛智亦度他人,五、佛智是一切功德住處。如說: 諸佛之智慧,  天上及世間, 一切無與等,  何況而得勝。 諸佛以此智,  為天阿修羅, 一切世間人,  恭敬而作禮。 佛以智自度,  亦度於他人, 若得是佛智,  是功德藏者。 於諸佛力及自在法中樂盡遍行者,遍行名久習,一切行力名十種智力,自在名隨意所作。若人深樂佛十力及自在法中盡遍行,如是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久疾得。以五因緣故樂盡遍行:一、尊重諸佛教勅,二、諸佛有大弟子故,三、身證一切法故,四、攝取墮落者,五、已墮落者能拔濟之。如說: 尊佛教無比,  佛子有四八, 及以六三種,  堪為諸天師。 以佛智慧眼,  見諸法現前, 逆惡斷善根,  及諸破戒等。 如是墜落人,  攝取而濟度, 若人於佛力,  自在中遍行。 涅槃及天福,  常在此人手。 於是中,諸佛以佛力能為五種事:一、令眾生學聲聞乘,`[二=二者【三宮】]`二、令眾生學辟支佛乘,三、令眾生學大乘法,四、力具足者令得解脫,五、力劣者令住世樂。如說: 諸佛以`[神=佛【三宮】]`神力,  令厭離眾生, 或令學小乘,  中乘及大乘。 有力具足者,  令其得解脫, 力不具足者,  生天`[令=今【三宮】]`令世樂。 自在者,諸佛於五事中自在:一、諸神通自在,二、自心中得自在,三、滅盡中得自在,四、聖如意中得自在,五、壽命中得自在。如說: 飛行等自在,  自心得自在, 於滅禪定中,  如入出自舍。 一切淨不淨,  隨心而能轉, 命不為他害,  自緣亦無盡。 如是等自在,  一切法亦爾, 是故人師子,  名為自在者。 能破惡意者,所謂遠離正道,凡夫九十六種外道等,略說惡意者,說五陰為我;或言我有五陰;或言五陰中有我;或言我中有五陰;或言離五陰有我。如說: 若五陰是我,  即為墮斷滅, 則失業因緣,  無功而解脫。 餘殘有四種,  異陰無有相, 無相無有法,  皆應如是破。 復次,五邪見名為惡意,所謂邪見、身見、邊見、見取、戒取,如說: 破因果邪見,  二十種身見, 有見及無見,  下事以為最。 但以戒力故,  而得於解脫, 如先一異破,  此見如是破。 正意八道破,  說名得解脫。 守護諸佛正法者,若人能守護諸佛所教法,所謂十二部經,以其心能信、能受;十善業道,能令此人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五因緣故,應`[1]愛【三宮】*,受【大】*`愛護正法:一、知報諸佛恩故;二、令法久住故;三、以最上供養,供養諸佛故;四、利益無量眾生故;五、正法第一難得故。如說: 若人欲施作,  諸佛所`[*1-1]愛【三宮】*,受【大】*`愛事, 亦令法久住,  以上供養佛。 `[若【麗】,為【大】(cf. K16n0584_p0787a15)]`若欲療治於,  眾生之重病, 亦知諸世尊,  從苦得是法。 以是因緣故,  知法為難得, 是故有智者,  應當愛護法。 於是中,以五因緣故名為愛護正法:一、如所說行,二、令他人如法行,三、除破佛法刺蕀故,四、離四黑印,五、行四大印。如說: 自於佛法中,  如佛所教住, 悲心不悋法,  亦令他得住。 又破於魔眾,  及外道論師, 若憎佛法者,  以無瞋心破。 遠離四黑印,  受行四大印, 如是則名為,  愛護於正法。 勇健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為勇健:一、破魔賊`[故〔-〕【宮】]`故,二、破外道賊故,三、破煩惱賊故,四、破諸根賊故,五、破五陰賊故。如說: 惡魔起兵眾,  道樹欲害佛, 常求於佛便,  `[嬈=惱【三宮】]`嬈亂聽者心。 佛日出世`[間=時【三宮】]`間,  魔請令涅槃, 常亂受學者,  破於解脫道。 乃至於今日,  其心猶不息, 是憎涅槃者,  善人之大賊。 應以戒定慧,  摧破魔力怨。 自謂有智慧,  常輕慢於佛, 以種種因緣,  滅佛法故出, 常憎佛弟子,  自失教他失。 是諸外道輩,  世間之大賊。 當以無瞋心,  應以多聞慧, 及以大心力,  摧破外道怨。 煩惱力起業,  輪轉墮惡道, 煩惱力障故,  不能行大道。 以煩惱力故,  墮種種邪見, 以煩惱力故,  不行甘露道。 以是因緣故,  煩惱最大賊, 以正念、定、慧,  破此煩惱賊。 若為根賊牽,  令人墮惡道、 又墮天人中,  不得至涅槃。 今此諸根賊,  何不以慚愧、 正念及智慧,  摧破諸根賊。 譬如世間人,  以軟語欺誑、 財物及刀矟,  以此四除賊。 以此五陰故,  受生老病死, 亦墮大怖畏,  得諸急苦惱。 五陰因緣故,  憂悲及啼哭; 五陰因緣故,  受種種諸苦。 是故汝當知:  應以知見法, 摧破此五陰,  猶如破怨賊。 堪受者,心志力強有大人相,見事深遠。以五因緣故,名為堪受者:一、所願事成其心不高;二、所願不成心亦不下;三、苦惱切己其心不動;四、樂事加身心亦不異;五、其心深遠,若瞋若喜,難可得知。如說: 身心`[新=辛【三宮】]`新苦至,  其意亦不動, 隨意樂事至,  大智心不異。 若瞋喜怖畏,  他人不能測, 如是深心相,  是說堪受者。 勤精進者,於五事中勤行精進:一、未生惡法,為不生故勤行精進。二、已生惡法,為斷滅故勤行精進。三、未生善法,為令生故勤行精進。四、已生善法,為增長故勤行精進。五、於世間事中有所作,無能障礙故勤行精進。如說: 斷已生惡法,  猶如除毒蛇; 斷未生惡法,  如預斷流水。 增長於善法,  如溉甘果栽; 未生善為生,  如`[攢=鑽【三宮】]`攢木出火。 世間善事中,  精進無障礙, 諸佛說是人,  名為勤精進。 堅心化眾生者,若菩薩於五乘中教`[化〔-〕【三宮】]`化眾生時,供養、輕慢、憎、愛、怖畏、苦、樂、疲極等事中,其心不轉,是名堅心化眾生。五乘者:一者、佛乘,二者、辟支佛乘,三者、聲聞乘,四者、天乘,五者、人乘。如說: `[如=汝【三宮】]`如應以一心,  一切諸力勢, 依種種方便,  離於憎愛心。 教化諸眾生,  離垢心清淨, 令得無量世,  難得無上乘。 若`[人【麗】,入【大】(cf. K16n0584_p0788a08)]`人無勢力,  不堪住大乘, 次教辟支佛,  聲聞天人乘。 不貪自樂者,所謂不著一切諸樂,菩薩以五因緣故不貪自樂:一、`[樂=樂視【三宮】]`樂無常如水泡,二、世樂變苦,三、從眾緣生故,四、從渴愛起故,五、少樂如蜜`[渧=滴【三宮】]`渧故。如說: 樂少住如泡,  變苦如毒食, 三合從觸有,  貪欲`[㽿=癡【三宮】]`㽿故生。 若離於貪愛,  更無有別樂, 如枯井蜜渧,  樂少而苦多, 利益眾生者,  不應有貪著。 及無量身命者,菩薩以五因緣故不貪惜身:一、身不從先世來,二、不去至後世,三、不堅牢,四、是身無我,`[五〔-〕【宋】]`五、無我所。如說: 汝身眾穢聚,  不淨遍充滿, 不從先世來,  不持至後世。 雖久好供`[事=養【三宮】]`事,  而破大恩分, 是身不堅固,  如沫不久壞。 緣生無定性,  無性不自在, 是故應當知,  非我非我所, 是身無量過,  不應有貪惜。 菩薩以五因緣故不貪惜壽命:一、樂慧命故,二、怖畏罪故,三、念無始生死中無量死故,四、與一切眾生共受故,五、不可免故。如說: 從多聞正論,  生貪慧命故, 怖畏失命時,  而起於罪惡。 又見一切人,  無脫死`[王=生【元明】]`王者, 不可以財智,  方便力所免, 修`[*2-13]集=習【明】*`集善法者,  何得惜是命。 一切事中上者,若人有所作事必能究竟,是名為上人。菩薩`[以=應以【三宮】]`以五事發必得究竟:一者、財物,二者、布施,三、持戒,四、修定,五、道德。如說: 勤求聚財利,  慇懃行布施, 次第淨持戒,  精`[進=勤【三宮】]`進求禪定, 行種種方便,  生八道解脫, 是名諸事中,  名之為上人。 所作無過咎者,是菩薩所作智者不呵,以五因緣故,所作無過,智者不呵:一、作可作事,二、`[大果=得大果【三宮】]`大果利,三、不壞法,四、次後無過,五、大名聲。如說: 先種種籌量,  自作易作事, 從是事所得,  無量大果利。 不妨於善法,  作已無惡隨, 善人所讚歎,  名聞廣流布。 智者所起業,  名為無過咎, `[可=所【明】]`可作及易作,  自屬於己身。 無量大功德,  疾得果利益, 智者如是知,  後無有過咎。 應加勤精進,  而作如是事。 一切種清淨、一切勝處來者,以五因緣故諸勝處、一切種清淨:一、深心清淨,二、迴向清淨,三、自如說行勝處,四、令他人行,五、離諸勝處相違法——所謂妄語、慳貪、戲調、愚癡。如說: 菩薩深淨心,  遠離於諂曲, 皆以四勝處,  迴向於佛道。 先自修善法,  後令他人行, 菩薩如是者,  四勝處清淨。 十善道能令至十力世尊者,如是修習十善業道,能令人至十力。 十力者,名為正遍知,正遍知者則是佛。 以`[五=五道【三宮】]`五因緣故名世尊:一、斷過去世疑,二、斷未來世疑,三、斷現`[在〔-〕【三宮】]`在世疑,四、斷過三世法疑,五、斷不可說法疑。如說: 無始過去世,  通達無有疑, 無邊未來世,  `[智【麗】,知【大】(cf. K16n0584_p0788c22)]`智通達無疑。 十方無有邊,  現在一切世, 出過於三世,  無為微妙法。 十四不可說,  亦通無有疑, 是故功德藏,  諸佛名世尊。 如是功德成就者,十善業道能令菩薩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求佛道者,應如是修十善`[業=業道【三宮】]`業。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五=三【三宮】]`五 ☗s16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六=四【三宮】]`六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 護戒品第三十一 `[三十一【宋元宮】,四【大】,三十二【明】]` 是菩薩如是行諸善道。 於善、不善道,  總相及別相; 各各分別知,  有二種果報。 十善業道—— 「總相果報」者:若生天上,若生人中。 「別相果報」者: 離殺生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長壽,二者、少病。 離劫盜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大富,二者、獨有財物。 離邪婬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妻婦貞良,二者、不為外人所壞。 離妄語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不為人所謗毀,二者、不為人所欺誑。 離兩舌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得好眷屬,二者、不為人所壞。 離惡口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得聞隨意所樂音聲,二者、無有鬪諍。 離散亂語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人信受其語,二者、所言決定。 離貪取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知足,二者、少欲。 離瞋惱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在所生處常求他好事,二者、不喜惱害眾生。 正見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離諂曲,二者、所見清淨。 十不善道亦如是,「總相果報」者:上行墮地獄,中行墮畜生,`[下【麗】,不【大】(cf. K16n0584_p0789c06)]`下行墮餓鬼。 「別相果報」者: 殺生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劫盜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失=共【三宮】]`失財。 邪婬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得醜惡妻婦,又不貞良,二者、為他所壞。 妄語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人所謗毀,二者、為人欺誑。 兩舌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得惡眷屬,二者、眷屬可壞。 惡口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耳聞惡聲,二者、常有鬪諍。 散亂語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語不信受,二者、言無本末。 貪取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 瞋惱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惡性,二者、喜惱眾生。 邪見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其心諂曲,二者、墮在邪見。 知已愛樂法,  於法心不動; 於諸眾生中,  慈悲心轉勝。 「愛法」者:但愛於法,更無勝事。此中法者,先說十善業道。 「樂法」者:但樂於法,更無餘事。 「於法心不動」者:乃至失命,終不捨法。 菩薩行如是法,於眾生中慈悲轉勝。 初地中雖有慈悲,不及此地,以通達罪福業因緣故,眾生可愍,皆屬於業,不得自在,則無瞋恨憎恚之心。 如是行者慈悲轉勝。作是念: 咄哉諸眾生,  深墮於邪見; 我應說正見,  令得入正道。 菩薩通達罪、福業因緣,於諸眾生深行慈悲。 作是念:「眾生可愍,不知諸法實相故,多行妄想,生諸邪見;因邪見故,起諸煩惱;因煩惱故,而起諸業;起業因緣故,輪轉生死。我先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度眾生故,當說正見。是諸眾生,是我應度,今當為說正見,令入真道,使得度脫。」 如是念已,知諸眾生有種種煩惱,所謂: 觀所起煩惱,  及諸煩惱垢; 種種黑惡業,  受種種苦惱。 愍念諸眾生,  多有所闕少; 種種觀察已,  是皆如我有。 即時以悲心,  方便發大願; 云何令眾生,  得滅是諸苦。 「煩惱、煩惱垢」者:使所攝名為煩惱,纏所攝名為垢。 「使所攝煩惱」者:貪、瞋、`[慢=漫【明】]`慢、無明、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疑;是十根本,隨三界見諦、思惟所斷分別故,名九十八使。 「非使所攝」者:不信、無慚、無愧、諂曲、戲、`[侮=悔【三宮】]`侮、堅、執、懈怠、退沒、睡眠、`[佷戾=恨【三宮】]`佷、戾、慳、嫉、憍、不忍食、不知`[足=法【宋元宮】]`足。亦以三界見諦、思惟所斷分別故,有一百九十六纏垢。 有`[人言【麗】,言人【大】(cf. K16n0584_p0790b10)]`人言:煩惱在深心,垢在淺心。 有人言:諸障蓋名為纏垢,餘皆名煩惱。 「黑惡業」者:即是`[七=十【三宮】]`七不善業道及貪取、瞋惱、邪見相應思,能生苦報。 「種種苦惱」者:身中種種惡事名為苦,心中種種惡事名為惱。 又今世苦名為苦,後墮惡道名為惱。 「多有所少」者:或諸根支體、或資生所須、或信戒等諸功德不具故名為少。 餘句易解,如偈中所說,不復須釋。 如是思惟已,`[眾生乃至大乘二十字宋元明宮四本俱作五言四句偈]`眾生甚可愍,墮在於二乘;我當為發願,令住於大乘。 是事如`[此〔-〕【三宮】]`此,《十地經》中金剛藏菩薩自說:「是菩薩離十不善業道,亦令眾生住十善業道。為眾生深求——勝心、好心、樂心、憐愍心、慈悲心、利益心、守護心、我所有心、大師心、攝取心、受取心。」作是念: 此諸眾生,甚可憐愍,墮種種邪意、邪見,行邪險道;我今應令住在真實正見道中。 是諸眾生,種類不同,互相諍競。常懷忿恚,瞋惱熾盛;然我當令住無上大慈。 是`[諸〔-〕【三宮】]`諸眾生,無有厭足,貪求他利,邪命自活;我當令住清淨身、口、意業。 是諸眾生,在貪欲、瞋恚、愚癡因緣中,常起種種煩惱結使,而不方便求欲自出;我當滅其諸苦惱事,令住無苦惱處。 是諸眾生,為無明所翳,入黑闇稠林,不能自出。離智慧明,入在諸見險惡道中;我應救之,使得無礙智慧之眼;以是慧眼不隨他人,於一切法知如實相。 是諸眾生,墮在生死長流,欲墮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坑,入邪曲網中。種種煩惱惡草所覆,無有導師,不生`[出=善【宮】]`出心。道言非道,非道言道。魔民怨賊常共隨逐,無有善師。隨順魔意,遠離佛法;如是眾生,我應令度此諸生死險惡道,得住無畏、無衰一切智慧城。 是諸眾生,為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所漂,種種罪業濤波所覆。沒在愛河隨生死波浪,為`[洄=迴【宋元宮】]`洄澓所轉不能自出,為欲覺、瞋覺、惱覺`[鹹【麗】,醎【大】(cf. K16n0584_p0791a04)]`鹹水淹爛,為身見羅剎之所執持。入五欲深林為喜染所著吹,在我慢陸地,甚可憐愍,無洲無救。於六入空聚落,不能動發,無善度者;如是眾生,我今應以大悲牢堅智慧之船,載至諸安隱、無怖畏一切智洲。 是諸眾生,多苦可愍,閉在生死憂悲苦惱牢獄。多懷貪恚、愛憎,墮四顛倒,為四大毒蛇所害,為五陰怨家所殘,喜染詐賊所陷,在六入空聚受無量苦惱;我應破其生死牢獄,令得自在無礙涅槃,安隱快樂。 是諸眾生,甚可憐愍,狹劣小心,樂於少利,縮沒無有一切智心。設求出者,則樂聲聞、辟支佛乘;我應令得大心,使樂佛廣大之法。 菩薩如是行,  則得持戒力, 善知起善業,  使令得增長, 是則為佛子,  深入離垢地。 「持戒力」者:一心清淨,具足十善道戒,則得修集福德力。 「能起善業」者:善知自生增長善道,亦令他眾生深入者,所行轉遠,盡其邊底。 「佛子」者:能隨法行,名為佛子。 於初地始生,至二地增長。 是菩薩應如是勤行精進。 菩薩若得至,  離垢地邊際; 爾時則得見,  百種千種佛。 初地中已說:「般舟三昧見現在佛,助三昧法。」所謂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四十不共法念佛,於一切法無所貪著;亦說利益三昧,能成就果報勢力。 問曰: 若菩薩於初地中,已到其邊,能見諸佛;初入第二地,即應見諸佛,云何言「乃至第二地邊,乃見諸佛?」若爾者,入第二地初、中,應失此三昧,至後乃得。 答曰: 初入第二地中,亦見諸佛,亦不退失是三昧。汝不能善解偈義故,作此難。第二地初、中,但見百種佛,乃至其邊,得見百種、千種佛。見諸佛已,心大歡喜,欲得佛法故,勤行精進。 即能以四事,  供養於諸佛; 能於諸佛所,  復受十`[業=善【三宮】]`業道。 「四事」者: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餘義則可知。 作如是行已,  從佛受善道; 至百千萬劫,  不毀亦不失。 「不毀」者:不令戒羸弱,或以清淨事名不毀;都不復行名為`[失=不失【三宮】]`失。 是菩薩如是過初地,`[入=住【三宮】]`入第二地已,如說: `[6]善=若【宋元宮】*`善離慳貪垢,  樂行清淨捨; `[*6]`善離慳貪垢,  深愛清淨戒。 「清淨」名但以善心行捨,不雜諸煩惱。 「深愛」名堅住其中,究竟不捨。 此地中「慳貪垢」、破戒垢無有遺餘,是故此地名為離垢。 菩薩如是無慳貪、破戒心,於四攝法中愛語偏利,六波羅蜜中戒度偏利。 「利」名多行,勢力轉深。 問曰: 若第二地中,尸羅波羅蜜已得勢力,今此地中,應解說尸羅波羅蜜分、生、力、淨、差別。 答曰: 略說尸羅度,  有六十五分; 生、力、淨、差別,  處處論中說。 尸羅波羅蜜無量無邊,但略說有六十五分,餘戒生、戒力、戒淨、戒差別,論中先後,處處說相。如《寶頂經》中〈和合佛法品〉中,無盡意菩薩於佛前,說六十五種尸羅波羅蜜分:「尸羅名: 「不惱一切眾生。於他物中,無劫盜想。 「不著外色。不誑眾生。 「眷屬具足故,不兩舌。多忍惡言故,無有惡口。 「常思惟籌量利益語故,無散亂語。喜人樂故,心無貪取。 「忍諸苦故,無有瞋惱。不稱譽`[餘〔-〕【三宮】]`餘師故,名為正見。 「信淨心故,信佛。知法真實故,信法。 「樂尊重、恭敬賢聖眾故,信僧。念佛以五體投地供養禮敬。 「乃至小戒,深心怖畏故,戒不羸弱。不依餘乘故,不毀戒。 「離邪行故,戒不缺損。不起惡煩惱故,名不雜戒。 「畢竟常樂增長善法故,名不濁戒。隨意行故,名自在戒。 「不為智者所呵故,名為聖所讚戒。常在念安慧故,名為易行戒。 「一切無過故,名不可呵戒。守護諸根故,名為善護戒。 「諸佛所念故,名為名聞戒。如法物中知量取故,名為少欲戒。 「斷慳貪故,名知足戒。 「身心遠離故,名遠離戒。 「離眾閙語故,名阿蘭若戒。不視他面望有所得故,名為具足聖種戒。 「屬善根故,名細行頭陀戒。生人天中故,名隨說行戒。 「救一切眾生故,名為慈戒。忍一切苦故,名為悲戒。 「心不退沒故,名為喜戒。離憎愛故,名為捨戒。 「降伏心故,名為自見過戒。護彼心故,名為不錯戒。 「善護戒故,名為善攝戒。成熟眾生故,名為布施戒。 「無所願故,名忍辱戒。不懈退故,名精進戒。 「集助禪法故,名為禪戒。多聞善根無厭足故,名為智慧戒。 「從多聞得智慧故,名為求多聞戒。集助七覺法故,名親近善知識戒。 「捨邪道故,名離惡知識戒。觀無常故,名不貪身戒。 「勤集善根故,名不信命戒。深心清淨故,名不悔戒。 「行清淨故,名不假偽戒。深心無垢故,名無熱戒。 「善起業故,名無憂戒。不自高故,名無慢戒。 「離染欲故,名不戲調戒。心質直故,名不`[自〔-〕【三宮】]`自高戒。 「心調和故,名有羞戒。惡心不發故,名調善戒。 「滅諸煩惱故,名為寂滅戒。如說行故,名為隨所教戒。 「行四攝法故,名教化眾生戒。不失自法故,名為護法戒。 「本來清淨故,名一切願滿戒。迴向無上道故,名至佛法戒。 「等心一切眾生故,名得佛三昧戒。 「大德舍利弗!是六十五分,諸菩薩清淨戒,則為無盡。」 「生戒」者,處處說。 略說,有八種生戒:四從身生,四從口生。 「從身生」者:離奪命、離`[惱苦=苦惱【三宮】]`惱苦眾生、離劫盜、離邪婬。 「從口生」者:離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是名八。 是八種戒,從受生,是受法。若以身、若以口、若以心受,和合為二十四;教他受亦二十四,隨喜受亦二十四,修習行時亦二十四——合九十六;皆是欲界繫。從是晝夜生。何以故?初受心已滅,是第二心晝夜常生。用福德亦如是。所以者何? 初布施心滅已,從第二心後,用時`[當=常【三宮】]`當生,是名善身業。有十善業道所攝、有不攝,欲界所繫如是。 色界繫有二種:一、從身生,`[二=一【三宮】]`二、從口生。 「從身生」者:離十不善道所不攝罪。 「從口生」者:離散亂語。 是戒以身受、口受、心受。二三為六,教他亦六,隨喜亦六,習行時亦六。四六二十四。 先說九十六,合為百二十。 如是從行生戒,復有證道時生戒,退道時生戒,初生時生戒。以事廣故,今但略說。 「戒力」者:隨波羅蜜增長,戒轉得力。隨所得地,戒亦堅固得力。 「戒淨」者:不毀壞缺減等,如先說。 復次,戒淨、不淨相,`[七=一【宋元宮】]`七梵行法中說。如《經》說: 「以七種婬欲,名戒不淨。一者、雖斷婬欲,而`[6]以=已【三宮】*`以染心受女人洗浴按摩。二、以染心聞女人香,共語戲笑。三、以染心目共相視。四、雖有障礙,以染心聞女人音聲。五、先共女人語笑,後雖相離,憶念不捨。六、自限爾所時斷婬欲,然後當作。七、期生天上受天女樂,及後身富樂。是故斷婬欲是名不淨。離此七事名戒清淨。」 「戒差別」者: 有二種:一、有漏,二、無漏。 三種:欲界繫、色界繫、不繫。 四種:正命所攝二種——正語、正業。正命所不攝亦二種——正語、正業。 五種:凡夫戒、菩薩戒、聲聞戒、辟支佛戒、無上佛戒。 六種:欲界正命所攝身口,一;正命所不攝,二;色界繫正命所攝身口業,三;正命所不攝,四;無漏正命所攝身口,五;正命所不攝,六。 七種:七善業道。 八種:如先說——身四種,口四種。 九種:七欲界繫,七善業道二種。如先說。 十種:道戒三種,對治戒三種,但戒三種——是九種無漏戒,有漏戒為十。 如是等種種分別差別。 問曰: 聲聞乘中說身業、口業名為尸羅,此二善業名好,二不善業名惡。是善身、口業名尸羅,此論中即以此為尸羅,為更有尸羅? 答曰: 不但身口業,  名之為尸羅; 修親近樂行,  亦名為尸羅。 此三事一義,所謂:修習、親近、樂行。 問曰: 若以修習、親近、樂行名為尸羅者,一切法皆應名尸羅。何以故?常修習、親近、樂行故。汝今應說最勝修習尸羅。 答曰: 若無我我所,  遠離諸戲論; 一切無所得,  是名上尸羅。 若不知內、外法實相,即因尸羅生憍慢、貪著`[故=心生憍慢貪著故【三宮】]`故,開諸罪門。是故,若於內法不見有我,於外法中不得我所,知內外法畢竟空無所得,亦於畢竟空不取相戲論,是名最勝尸羅。何以故? 如是尸羅中,尚無心錯,何況身口!是故,諸佛菩薩第一能行尸羅者,於一切法無所得,名為上尸羅。 如《迦葉經》中`[說〔-〕【三宮】]`說: 「佛告迦葉!尸羅名: 「無我、無非我,無作、無所作、無作者,無行、無不行,無名、無色,無相、無無相,非善、非非善,非寂滅、非非寂滅,非取、非捨。 「無眾生、無眾生因緣,無身、無口、無心。 「無世間、無世間法,不依世間。 「不以尸羅自高,不以尸羅下人,不以尸羅起增上慢,不以尸羅分別此彼。 「迦葉!是名諸賢聖尸羅,離於三界,無漏、無繫。」 如《無盡意菩薩》〈尸羅品〉中,語舍利弗: 「尸羅名:不分別是眾生,不說是我,不說是壽者、命者,不說是人,不說是養育者;不說是色陰,受、想、行、識陰;不說是地種,水、火、風種。 「尸羅名:不分別是眼相、不分別是色相,不分別是耳相、聲相,鼻相、香相,舌相、味相,身相、觸相,意相、法相。 「尸羅名:不分別是身、是口、是心。 「尸羅名:攝心故,是一心相。選擇諸法故,是慧相。 「尸羅名:到空、至無相際,不雜三界。無作、無起、無生忍。 「尸羅名:不從先際來,不至後際,亦不住中際。 「尸羅名:不住心意識,不與念和合。 「尸羅名:不依欲界、不依色界、不依無色界。 「尸羅名:離貪塵、除瞋垢、滅無明闇。非常、非斷,不違眾緣生相。 「尸羅名:離我心、捨我所心,不住身見。 「尸羅名:不貪著名相,不與名色和合。 「尸羅名:不為結使所使,不為諸纏所覆,不住障礙疑悔中。 「尸羅名:貪不善根所不住、過瞋不善根、斷`[癡=疑【三宮】]`癡不善根。 「尸羅名:無急、無熱、`[2]猗=倚【三宮】*`猗、心快樂。 「尸羅名:不斷諸佛種故不破法身,不分別法性故不斷法種,無為相故不斷僧種。 「舍利弗!是名諸菩薩最勝無上尸羅。」 如是尸羅則不可盡,唯除諸佛,尸羅皆有盡也,所謂: 從凡夫尸羅,  後至辟支佛, 是皆有盡相,  菩薩則無盡。 從凡夫來所有尸羅,雖久受果報,終歸於盡。諸阿羅漢、辟支佛所有尸羅,皆亦有盡。菩薩尸羅,無我、無我所,離一切所得,滅諸戲論,是故無盡。如《無盡意菩薩》〈尸羅品〉中說: 「諸凡夫:尸羅隨生處盡故,尸羅則盡。 「外道:五通退轉時盡故,尸羅則盡。 「人:以十善業道盡故,尸羅則盡。 「欲界諸天:福德盡故,尸羅則盡。 「色界諸天:四禪、四無量盡故,尸羅則盡。 「無色界諸天:隨定生處盡故,尸羅則盡。 「諸學、無學人:入涅槃盡故,尸羅則盡。 「諸辟支佛:無大悲故,尸羅則盡。 「大德舍利弗!但諸菩薩尸羅無有盡。何以故? 「從菩薩尸羅出諸尸羅差別,因無盡故,果亦無盡。菩薩尸羅無盡故,如來尸羅亦無盡。是故,諸大人尸羅名為無盡。」 問曰: 汝解麁尸羅時,說六十五種尸羅;聲聞中有八種尸羅:四種從身生,四種從口生。如是事者,何得不相違? 答曰: 不相違也。何以故? 雖非尸羅體,  益故名為分; 八種身口業,  即是尸羅體。 雖六十五種分非尸羅體,而利益身、口八種麁尸羅故,名尸羅分。 凡能有所利益,皆名為分。如象、馬、扇、蓋名為王分。 是故,禪定、智慧等,雖非尸羅體,以利益尸羅故,亦名尸羅分。 # 解頭陀品第三十二 `[三十二【宋元宮】,五【大】,三十三之一【明】]` 菩薩如是行尸羅法。 見十利應著,  二六種`[衣【大磧】,依【麗】]`衣法; 又以見十利,  盡形應乞食。 比丘欲具足行持戒品,應著二六種衣,以見十利故,何等十?一、以慚愧故。二、障寒熱、蚊、虻、毒虫故。三、以表示沙門儀法故。四、一切天人見法衣,恭敬尊貴如塔寺故。五、以厭離心著染衣,非為貪好故。六、以隨順寂滅,非為熾然煩惱故。七、著法衣有惡易見故。八、著法衣更不須餘物莊嚴故。九、著法衣隨順修八聖道故。十、我當精進行道,不以染污心於須臾間著壞色衣。 以見是十利故,應著二種衣:一者、居士衣,二者、糞掃衣。 六種者:一、劫`[貝=具【明宮】]`貝,二、芻摩,三、憍`[絺=奢【三宮】]`絺耶,四、毳衣,五、赤麻衣,六、白麻衣。 見有十利盡形乞食者:一、所用活命自屬不`[屬=見【宮】]`屬他。二、眾生施我食者,令住三寶然後當食。三、若有施我食者當生悲心,我當勤行精進令善住布施,作已乃食。四、隨順佛教行故。五、易滿、易養。六、行破憍慢法。七、無見頂善根。八、見我乞食,餘有修善法者亦當效我。九、不與男、`[女=子【宋元宮】]`女,大、小有諸因緣事。十、次第乞食故,於眾生中生平等心,即種助一切種智。 佛雖聽請食,  欲以自利己, 亦利他人故,  則不受請食。 自利者:能具諸波羅蜜。利他者:教化眾生令住三寶。行者如是自利利他。 見有十利故,  常不捨空閑; 問疾及聽法,  教化乃至寺。 受阿練若處比丘,雖增長種種功德,略說見十利故,盡形不應捨。何等為十?一、自在來去。二、無我、無我所。三、隨意所住無有障礙。四、心轉樂習阿練若住處。五、住處少欲少事。六、不惜身命,為具足功德故。七、遠離眾閙語故。八、雖行功德不求恩報。九、隨順禪定易得一心。十、於空處住,易生無障礙想。 問訊病等來至寺者: 若有因緣事,  來在塔寺住, 於一切事中,  不捨空閑想。 比丘雖受盡形阿練若法,有因緣事至則入塔寺。佛法有通有塞,非如外道。阿練若名常樂空閑靜處,於一切法不捨空想,以一切法體究竟皆空故。 問曰: 有何因緣故來至塔寺? 答曰: 一、供給病人。二、為`[病=病者【三宮】]`病求醫藥具。三、為病者求看病人。四、為病者說法。五、為餘比丘說法。六、聽法教化。七、為供養恭敬大德者。八、為供給聖眾。九、為讀誦深經。十、教他令`[讀=誦讀【三宮】]`讀深經。 有如是等諸因來至塔寺。 精進行諸覺,  隨阿練若法; 比丘已住於,  阿練若處者, 常應精勤生,  種種諸善法; 大膽心無我,  滅除諸怖畏。 阿練若精進者:若比丘斷貪,不惜身命利養故,晝夜常勤精進如救頭然。 `[身=及身【三宮】]`身依隨阿練若覺者: 所謂出覺、不瞋覺、不惱覺等諸善覺。 復次,念佛是正遍知者,眾生中尊,佛法是善說,弟子眾隨順正行。 復次,隨順空、隨順無相、隨順無願諸覺,名隨阿練若覺。 復次,隨順四勝處、隨順六波羅蜜諸覺,是名隨順阿練若覺。 復次,如佛為郁伽長者說在家、出家菩薩行。 若出家菩薩受阿練若法,應如是思惟: 我何故住阿練若處?我非但住阿練若處故名為沙門。而阿練若處,多有眾生,多惡不善,不護諸根、不精進、不修習善法者,如麞鹿、猿猴、眾鳥、惡`[賊=賤【宮】]`賊旃陀羅等,不名為比丘。 我今為何事故住阿練若處?應成辦其事。長者!何等為事? 一、謂念不散亂。二、得諸陀羅尼。三、行慈心。四、行悲心。五、自在住五神通。六、具足六波羅蜜。七、不捨一切智心。八、修習方便智。九、攝取眾生。十、成就眾生。十一、不捨四攝法。十二、常念六思念。十三、為多聞故不捨精進。十四、正觀擇諸法。十五、應正解脫。十六、知得果。十七、住於正位。十八、守護佛法。十九、信業果報故名正見。二十、離一切憶想分別思惟故名正思惟。二十一、隨眾生所信樂為說法故名為正語。二十二、滅諸業故起業名為正業。二十三、破煩惱氣故名為正命。二十四、得無上道故名正精進。二十五、觀不虛妄法故名正念。二十六、得一切智慧故名正定。二十七、於空不怖。二十八、於無相不畏。二十九、於無願不沒。三十、故以智受身。三十一、依義不依語。三十二、依智不依識。三十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三十四、依法不依人。 長者如是等,名為出家菩薩比丘利益事。 應生隨順阿練若法者:所謂四禪、四無量心,天耳、天眼、他心智、宿命智、神通等。 滅諸怖畏者:是人以三因緣能滅怖畏:一、見無我我所法相故能除怖畏,二、以方便力故,三、以心膽力故能除怖畏。 見無我我所者,如初地中所說,除五種怖畏。 方便力者:此論中念正思惟業果報故,名方便力。 應作是念:諸大國王在深宮殿,象馬車步四兵`[侍=防【三宮】]`侍衛,業因緣盡亦受種種諸衰惱事。又業因緣守護者,雖行險道中、入大海水、在大戰陣亦安隱無患。我先世業因緣,若在聚落,若在阿練若處,業因緣必受其報,如是思惟已,除滅怖畏。 復作是念:若我為守護身故,入城邑聚落,捨阿練若處者,無有能勝善身業、善口業、善意業守護者。如佛告波斯匿王:「若人行身善業、行口善業、行意善業,是名為人善自守護,是人若言我善自守護者是為實說。大王!是人雖無四兵衛護,亦可名為善好守護。何以故?如是守護名內守護,非外守護。是故我以身業善行、口業善行、意業善行故名為善自守護」。 復作是念:是諸鳥獸腹行虫等在阿練若處,身不行善、口不行善、意不行善,以遠聚落住故而無所畏,我之心智豈不如此鳥獸等耶?如是思惟除諸怖畏。 又以念佛故,在阿練若處,能破一切諸怖畏事,如《經》說:「汝諸比丘阿練若處,若在樹下、若在空舍。或生怖畏、心沒毛竪者,汝當念我是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念時怖畏即滅。」 大膽名:心不怯弱,決定求道。如說: 比丘住空閑,  當以心膽力, 除滅諸怖畏,  念佛無畏者; 若人自起業,  怖畏不得脫, 不怖亦不脫,  怖則失正利。 如是知不免,  而破餘利者, 則行小人事,  比丘所不應; 若有怖畏者,  應畏於生死, 一切諸怖畏,  生死皆為因。 是故行道者,  欲脫於生死, 亦救於他人,  不應生怖畏。 如佛《離怖畏經》中說怖畏法: 有沙門、婆羅門,住阿練若處,應如是念: 以不淨身業故,不淨口業故,不淨意業故,`[念=命【宮】]`念不清淨故,自高卑人故,懈怠心故,妄憶念故,心不定故,愚癡故怖畏;與此相違,身業清淨等則無怖畏。 又佛為郁伽長者說: 出家菩薩在阿練若處,應作是念:我何故在此?即時自知,欲離怖畏故,來至於此。怖畏於誰?畏眾憒鬧,畏眾語言,畏貪欲、瞋恚、愚癡,畏憍慢、恚恨、嫉他利養,畏色、聲、香、味、觸,畏五陰魔,畏諸愚癡障礙處,畏非時語,畏不見言見,畏不聞言聞,畏不覺而覺,畏不知而知,畏諸沙門垢,畏共相憎惡,畏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生處,畏墮地獄、畜生、餓鬼及諸難處。略說畏一切惡不善法故,來在此住。若人在家樂在眾鬧不修習道,住在邪念不能得離如是怖畏。所有過去諸菩薩,皆在阿練若處,離諸怖畏得無畏處,得一切智慧。所有當來諸菩薩,亦在阿練若處離諸怖畏,得一切智慧。今現在諸菩薩,住阿練若處離諸怖畏,得無畏處成一切智慧。以是故,我怖畏一切諸惡度諸怖畏故,應住阿練若處。 復次,一切怖畏皆從著我生,貪著我故,愛受我故,生我想故,見我故,貴我故,分別我故,守護我故。若我住阿練若處不捨貪著我者,則為空在阿練若處。 復次,長者!見有所得者,則不住阿練若處;住我我所心者,則不住阿練若處;住顛倒者,則不住阿練若處;長者!乃至生涅槃想者,尚不住阿練若處,何況起煩惱想者。長者!譬如草木在阿練若處,無有驚畏。菩薩如是,在阿練若處,應生草木想、`[石瓦=瓦石【三宮】]`石瓦想、水中影想、鏡中像想,於語言生響想,於心生幻想。此中誰驚誰畏,菩薩爾時則正觀身,無我、無我所,無眾生,無壽者、命者,無養育者,無男、無女,無知者、見者。怖畏名為虛妄分別,我則不應隨虛妄分別,菩薩如是應如草木住阿練若處。 又知一切法皆亦如是。斷鬪諍名阿練若處;無我、無我所、無所屬名阿練若處。 不應樂在家、出家眾鬧處住。諸佛不聽阿練若處比丘與在家、出家者和合。 問曰: 佛不聽與一切眾人和合耶? 答曰: 不然! 佛聽四和合,  餘者則不聽, 是故應親近,  餘者則遠離。 菩薩在阿練若處,聽與四眾和合,所謂:入聽法眾,教化眾生,供養於佛,不離一切智心和合。是故唯聽此四事和合,餘者不應親近。 復次,菩薩應作是念:云何諸佛所聽阿練若住處,我當親近;我或非阿練若住處,謂是住阿練若處,或有錯謬。 問曰: 何等是阿練若住處,菩薩應當`[和合=知【三宮】]`和合? 答曰: 佛自《經》中說:阿練若住處,名不住一切法,不`[歸=緣【三宮】]`歸諸塵,不取一切法相,不貪色聲香味觸。一切法平等故,無所依止住,名阿練若處住。 `[自=息【三宮】]`自心善故,不相違住處,名阿練若住。 捨一切擔,`[*2-1]猗=倚【三宮】*`猗樂住故,名阿練若住。 脫一切煩惱,無怖畏住故,名阿練若住。 度諸流住故,名阿練若住。 住聖種故,名阿練若住。 知足趣得故,名阿練若住。 易滿、易養、少欲住故,名阿練若住。 智慧足住故,名阿練若住。 正行多聞住故,名阿練若住。 空、無相、無願解脫門現前故,名阿練若住。 斷諸縛得解脫住故,名阿練若住。 順十二因緣隨順住故,名阿練若住。 畢竟寂滅所作已作`[住=佐【宋元宮】]`住故,名阿練若住。 阿練若住處者,隨順戒品、`[佐=住【三】]`佐助定品、利益慧品、易得解脫品,易得解脫知見品,易行諸助菩提法,能攝諸頭陀功德。 阿練若住處,通達諸諦。 阿練若處,見知諸陰。 阿練若處,諸性同為法性。 阿練若處,出離十二入。 阿練若處,不忘失菩提心。 阿練若處,觀空不畏。 阿練若處,能護佛法。 阿練若處,求解脫者不失功德。 阿練若處,能得一切智者則能增益。 阿練若處,`[菩薩乃至六度十字宋元明宮四本俱作五言二句偈]`菩薩如是行,疾得具六度。 何以故? 若菩薩在阿練若處住,不貪惜身命是名檀波羅蜜行。 三種善業清淨`[入=人【明】]`入細頭陀行法,是名尸波羅蜜。 不瞋恨心於諸眾生慈心普遍,但忍樂薩婆若乘不在餘乘,是名羼提波羅蜜。 自立誓願,於阿練若處不得正法忍終不捨此處,是名毘梨耶波羅蜜。 得禪定故,不觀生處修習善根,是名禪波羅蜜。 如身阿練若亦如是,如身菩提亦如是,如實中無差別,是名般若波羅蜜。 佛聽有四法,  住阿練若處。 何等四?如佛告長者: 一者、多聞。二、善知決定義。三、樂修正憶念。四、隨順如所說行。 如是人應住阿練若處。 復有菩薩煩惱深厚,是人若在眾鬧則發煩惱,應在阿練若處住降伏煩惱。 復次,菩薩得五神通,是人欲教化成就天龍、夜叉、乾闥婆故,應住阿練若處。 復有菩薩作是念,諸佛所讚聽處,是阿練若處。 復次,住阿練若處,助滿一切善法增長善根,然後入聚落,為眾生說法。 成就如是功德,乃可住阿練若處。 復次—— 《決定王經》中,  佛為阿難說, 阿練若比丘,  應住四四法。 菩薩住阿練若處者:一、遠離在家、出家。二、欲讀誦深經。三、引導眾生使得阿練若處功德。四、晝夜不離念佛。 復有四法:一、乃至彈指頃於眾生中不生瞋恨心。二、不應一時頃使眠睡覆心。三、於一念頃不應生眾生想。四、於一念頃不應忘捨菩提心。 復有四法:一、常應閑坐不應聚眾。二、常樂經行。三、常觀諸法無新故想。四、不應離深空、無相、無願法。 復有四法:一、行四禪不行世間禪;行四無量緣眾生生悲心,而不取眾生相。二、雖行慈心而不緣眾生;雖行喜心而不貪樂;雖行捨心而不捨眾生。三、自見身有四聖種行,而不自高卑下他人。四、自行多聞如所聞行。是為四。 復次—— 無智無精進,  而住空閑處, 即得於四法;  復得餘四法; 又復得三事,  如是佛所說。 阿練若比丘於諸功德中應勤修習,何以故?阿練若功德中,此二事能生諸功德故。 若比丘愚癡、懈怠,在阿練若處住者,則得四非法:一、多眠睡。二、多貪利養。三、以`[因緣=此因緣【三宮】]`因緣現矯異相。四、現不樂阿練若處。 復有四法:一、增上慢未得謂得。二、於深經心懷憎惡。三、壞空、無相、無願法。四、於持深經者心生瞋恨。 復有三事:一、若在阿練若處,不精進無智慧;或值女人墮在非法,若得僧殘、若得重罪、若反戒還俗。是為三。`[卷第十四終【明】]` # [解頭陀品第三十三之二] `[卷第十四終【宋元宮】]` `[卷第十五首【明】,譯號同異如首卷【明】,復前行明本有品題解頭陀品第三十三之二十字]` 復次, `[卷第十五首【宋元宮】,譯號同異如首卷【宋元宮】,廣前行宋元宮本俱有品題解頭陀品下之餘七字]`廣說空閑法,  及與乞食法, 餘十頭陀德,  皆亦應廣說。 十二頭陀法,上來`[*6-1]以=已【三宮】*`以廣解二事,餘十頭陀功德亦應如是知。何以故?是二則為開十頭陀門,餘則易解。 十頭陀者:一、著糞掃衣,二、一坐,三、常坐,四、食後不受非時飲食,五、但有三衣,六、毳衣,七、隨敷坐,八、樹下住,九、空地住,十、死人間住。 糞掃衣者,人所棄捨,受而後著。受者,若心生、若口言。 一坐者,先受食處更不復食。 常坐者,夜常不臥。 食後不飲漿者,食後不受非時飲石蜜等可食之物。 但有三衣者,唯受三衣更不畜餘衣。 毳衣者,從毳所成,麁毛毳衣,`[褐氈=毼旃【三宮】]`褐、氈、欽婆羅等。 隨敷坐者,隨所得坐處不令他起。 樹下住者,樂住樹下不入覆處。 空地坐者,露地止住。 住死人間者,隨順厭離心故,常止宿死人間法。 是名十二頭陀,令戒清淨。 糞掃衣有十利:一、不以衣故與在家者和合,二、不以衣故現乞衣相,三、亦不方便說得衣相,四、不以衣故四方求索,五、若不得衣亦不憂,六、得亦不喜,七、賤物易得無有過患,八、`[是=不違【三宮】]`是順行初受四依法,九、入在麁衣數中,十、不為人所貪著。 一坐食亦有十利:一、無有求第二食疲苦,二、於所受輕少,三、無有所用疲苦,四、食前無疲苦,五、入在細行食法,六、食消後食,七、少妨患,八、少疾病,九、身體輕便,十、身快樂。 常坐亦有十利:一、不貪身樂,二、不貪`[眠睡【麗磧】,睡眠【大】(cf. K16n0584_p0799a03; Q16_p0328c29)]`眠睡樂,三、不貪臥具樂,四、無臥時脇著席苦,五、不隨身欲,六、易得坐禪,七、易讀誦經,八、少睡眠,九、身輕易起,十、求坐臥具衣服心薄。 食後不受非時飲食亦有十利:一、不多食,二、不滿食,三、不貪美味,四、少所求欲,五、少妨患,六、少疾病,七、易滿,八、易養,九、知足,十、坐禪讀經身不疲極。 但三衣亦有十利:一、於三衣外無求受疲苦,二、無有守護疲苦,三、所畜物少,四、唯身所著為足,五、細戒行,六、行來無累,七、身體輕便,八、隨順阿練若處住,九、處處所住無所顧惜,十、隨順道行。 受毳衣亦有十利:一、在麁衣數,二、少所求索,三、隨意可坐,四、隨意可臥,五、浣濯則易,六、染時亦易,七、少有虫壞,八、難壞,九、更不受餘衣,十、不`[廢=失【三宮】]`廢求道。 隨敷坐亦有十利:一、無求好精舍住疲苦,二、無求好坐臥具疲苦,三、不惱上座,四、不令下坐愁惱,五、少欲,六、少事,七、趣得而用,八、少用則少務,九、不起諍訟因緣,十、不奪他所用。 樹下坐亦有十利:一、無有求房舍疲苦,二、無有求坐臥具疲苦,三、無有所`[愛=受【三宮】]`愛疲苦,四、無有受用疲苦,五、無處名字,六、無鬪諍事,七、隨順四依法,八、少而易得無過,九、隨順修道,十、無眾鬧行。 死人間住亦有十利:一、常得無常想,二、常得死想,三、常得不淨想,四、常得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五、常得遠離一切所愛人,六、常得悲心,七、遠離戲調,八、心常厭離,九、勤行精進,十、能除怖畏。 空地坐者亦有十利:一、不求樹下,二、遠離我所有,三、無有諍訟,四、若餘去無所顧惜,五、少戲調,六、能忍風、雨,寒、熱,蚊、虻、毒虫等,七、不為音聲刺蕀所刺,八、不令眾生瞋恨,九、自亦無有愁恨,十、無眾鬧行處。`[不分卷及品【三宮】]`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六 ☗s17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七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 解頭陀品之餘 `[不分卷及品【三宮】]`如五空閑說,  餘功德亦爾; 自讀誦教他,  得捨空閑處。 阿練若比丘有五種分別:一、以惡意欲求利養。二、愚癡鈍根故,行阿練若。三、狂癡失意,作阿練若。四、為行頭陀行故,作阿練若。五、以諸佛菩薩賢聖所稱讚故,作阿練若。 於此五阿練若中,為行頭陀行故作阿練若;以諸佛菩薩賢聖所稱讚故作阿練若,是二為善,餘三可呵。 如五種分別阿練若法,餘十一頭陀行,亦應如是分別`[知=知見【三宮】]`知。 問曰: 佛說:「`[若〔-〕【三宮】]`若已受阿練若法,終不應捨。」若有因緣得捨去不? 答曰: 讀誦經因緣,  可捨阿練若。 若比丘:欲從他受`[讀〔-〕【三宮】]`讀誦經法、若欲教他讀誦,應從阿練若處,來入塔寺。以是因緣可得捨離。 教他讀誦時,  不應望供給, 即時應念佛,  佛`[常=尚【三宮】]`常有所作。 阿練若從空閑處來,教他讀誦,不應求敬心供給。應當念:「`[佛=佛佛【三宮】]`佛尚自有所作,何況於我!念佛者:佛是多陀阿伽`[陀=度【三宮】]`陀、三藐三佛陀,諸天、龍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釋提桓因、四天王、人、非人所供養;一切眾生`[無【大磧】,旡【麗】]`無上福田,尚不求他供給,身自執事。我今未有所知,始欲求學,云何受他供給?」 復應作是念: 我應善供給,  一切諸眾生, 不望彼供給,  自利利他故。 云何為自利?若貴供給,則失法施功德;若不貴供給者,則得法施功德。 云何為利他?若貴彼供給而教令讀誦者。彼則生念:「師直以世利故,而教誨我,不以法故。」是人若以是心供給師者,則不得大利。 若但恭敬法故,尊重師者,則得大利,是名利他。 從他求智慧,  應不惜身命。 若行者欲從他`[求=伏【元明】]`求智慧,應捨身命。「捨」者:為智慧故,勤心精進,恭敬於師,不惜身命。 問曰: 何以故為智慧恭敬師而不惜身命? 答曰: 若一字一心,  以此為劫數, 恭敬於師所,  能說`[此=是【三宮】]`此論者。 離諸諂曲心,  深愛而`[恭敬=供給【宋明宮】,供結【元】]`恭敬, 晝夜不休息,  盡於爾所劫。 隨師所教論`[義=議【三宮】]`義字數及爾所心念,若受法者心無諂曲、不惜身命,晝夜恭敬,始終無異。雖能如是,猶不報師所益論議智慧之恩,是故弟子應離諂曲心,捨貪惜身命,破於憍慢。 若師輕蔑及以`[敬愛=愛敬【明】]`敬愛,心無有異。當生深愛心、`[第=弟【宋元宮】]`第一恭敬心,應生父母心,應生大師心,應生善知識想,應生能為難事想,應生難報心。 若師聽,則受。`[所常=常所【三宮】]`所常行事,不須師勅;餘事則相望師意,隨事而行。 師所愛重,隨而愛重,不應因師,求於世利。 莫求師讚歎,莫求名聞,但求智慧法寶。 師有謬失,常應隱藏;若師過釁,若彰露者,當方便覆之。 師有功德,稱揚流布,深心愛樂,聽受持解,`[思=怠【宋】]`思惟義趣,如所說行。 求自利、利他者,莫為`[秸=咎【三宮】]`秸弟子,莫為`[大=殃【三宮】]`大弟子,莫為垢弟子,莫為衰弟子,莫為無益弟子。無如是等過,但住善弟子法中,供給於師。 如《般舟經》說:佛告`[颰=跋【三宮】下同]`颰陀婆羅: 「若菩薩欲得是三昧者,應勤精進,於諸師所,生尊重心、難遭心。若從口聞,若得經卷處,於是師所,應深心恭敬,生父母心、善知識心、大師心,以能說如是法,助菩提故。 「颰陀婆羅!若求菩薩道者,若求聲聞者,所從師讀誦是法處,不生深恭敬心、父母心、善知識心、大師心,能得`[誦=通【三】]`誦利是法,令不忘失,久住不滅者,無有是處。何以故?颰陀婆羅以不恭敬因緣故,佛法則滅。 「`[是故〔-〕【三宮】]`是故颰陀婆羅!若求菩薩道者,若求聲聞者,於所從聞、讀誦、書寫是法處,生恭敬心、父母心、善知識心、大師心者,於所讀誦、書寫,未得者令得,已得久住,則有是處。何以故?以恭敬心故,佛法不滅。 「是故颰陀婆羅!我今告汝:於是師所,應生深恭敬心、父母心、善知識心、大師心,是則隨我所教。」 # 助尸羅果品第三十三 `[三十三【宋元宮】,六【大】,三十四【明】]` 如是菩薩為求多聞,知多聞義,已隨說行,故能令尸羅清淨。 清淨尸羅法,應當修行。 問曰: 何等法能令尸羅清淨? 答曰: 護身口意業,  亦不得護法, 終不令我見,  及以餘見雜, 迴向薩婆若,  此四淨尸羅。 行者修此四法,尸羅自然清淨。 護身口意業者,常應正念身口意業,乃至小罪不令錯謬。譬如龜、鼈常護頭足。 此人深樂空故,於第一義中而亦不得護三業法。 有人雖見法空,謂知空者在,是故說不`[雜=離【三宮】]`雜我見、眾生見、人見、壽`[者=者見命【三宮】]`者見、知者見。 迴向薩婆若者,持戒果報不求餘福,但為度一切眾生以求佛道。 是為四。 復有四法,能令尸羅清淨。所謂: 無我我所心,  亦無斷、常見, 入於眾緣法,  則能淨尸羅。 無我我所心者,不貪著我、我所心,但知此心虛妄顛倒而無我法。 無斷、常見者,以斷、常見多過故。 入眾緣法者,知諸法從眾緣生,無有定性,行於中道。 如是四法能淨尸羅。 復有四法能淨尸羅。所謂: 行四聖種`[行=法【三宮】]`行,  及十二頭陀, 亦不樂眾鬧,  念何故出家。 四聖種者,所謂:趣得衣服而足,趣得飲食而足,趣得坐臥具而足,樂斷樂修行。 十二頭陀者,所謂: 受阿練若法,受乞食法,糞掃衣,一坐,常坐,食後不受非時飲食,但有三衣,毛毳衣,隨敷坐,樹下住,空地住,死人間住。 亦不樂眾鬧者,不與在家、出家者和合。有人雖行阿練若法,多知、多識故,多人往來,是故說不樂眾鬧;若至餘處,若心不與和合。 何故出家者,行尸羅者作是念:「我何故而出家?」念已,隨出家事欲成就故,如所說行。 是為四。 復有四法能淨尸羅,所謂: 五陰無生滅,  六性如法性, 見六情亦空,  不著世俗語。 如是之四法,  亦能淨尸羅。 五陰無生滅者,思惟五陰本末故,見五陰無生滅`[者〔-〕【三宮】]`者。 見地等六性如法性,如法性不可得,六性亦不可得。 知六情雖是苦樂等心心數法因緣,以正智推求,亦知是空。 了達三種皆知是空,有行者貪著於空則還妨道,是故說:「莫貪著空」,隨於世俗說空名字。 如是法者能淨尸羅。 問曰: 若爾者,云何言五陰諸法? 答曰: 以空故,五陰諸法空。最後言「莫著於空」者,空亦應捨,如是無有邪疑法妨礙尸羅。 問曰: 五陰諸法,以有相可相故,決定有。如說:「色是苦惱相,覺苦樂是受相。」現有如是等諸相,云何言非空非不空? 答曰: 惱壞是色相,  何等為是色? 若惱是色相,  離相無可相。 此相在何處,  無相無可相, 世界終無有,  無相有可相。 相與及可相,  非合非不合, 其來無所從,  去亦無所至。 若有合非合,  成於相可相, 如是則為失,  相及可相相。 以相成可相,  相亦不自成, 相自不能成,  云何成可相? 世界甚可愍,  分別相可相, 迷惑諸`[邪徑=所經【三宮】]`邪徑,  邪師所欺誑。 相可相則是,  無相無可相, 如是眼見事,  如何不能知? 隨計相可相,  有如是戲論, 隨起戲論時,  則`[隨=墮【三宮】]`隨煩惱處。 復次,行者以不來不去門,觀諸陰、性、入空。如說: 生老病死法,  生時無從來; 生老病死法,  滅時無所去。 諸陰界入性,  生時無從來, 滅時無所去,  佛法義如是。 如火非人功,  亦不在鑽木, 和合中亦無,  而因和合有。 薪盡則火滅,  滅`[時=已【三宮】]`時無所去, 諸緣合故有,  緣散則皆無。 眼識亦如是,  不在於眼中, 不在於色中,  亦不在中間; 不在和合中,  亦不離和合, 亦不從餘來,  而因和合有, 和合散則無;  諸法亦如是, 生時無從來,  滅時無所至。 如彼龍心力,  而有陰雲現, 不從龍身出,  亦不餘處來; 而`[此=比【宋】]`此大陰雲,  雨流滿世界, 然後乃消滅,  亦無有去處。 如雲無來去,  諸法亦如是, 生時無從來,  滅時無所去。 如壁上畫人,  不在一一`[彩=綵【三宮】]`彩, 亦不在和合,  壁中亦復無; 畫師所亦無,  畫筆中亦無, 不從餘處來,  而因和合有, 和合散則無;  諸法亦如是, 有時無從來,  無時無所去。 燈炎不在油,  亦不從炷出, 亦不餘處來,  而因油炷有。 因緣盡則滅,  滅時無去處, 諸法來去相,  皆亦復如是。 復有四法能淨尸羅。所謂: 能自思量身,  不自高、下他, 此二無所得,  心`[猗=倚【三宮】下同]`猗無有慢, 觀諸法平等,  是四淨尸羅。 能自思量者,行者作是念:「我身不淨、無常、死相,為何所直?」如是念已,即不自高、下於他人。 信解身及他——無我、我所,故無所得。 猗者,得如是法故,心輕柔軟,堪任受法;以此猗樂,心不自高。 觀諸法平等者,以空觀有為、無為法一切悉等,無上、中、下差別。 如說: 若當因於下,  而有中上者, 下不作中上,  云何因下有? 下自作下者,  中上先定有。 若當因於中,  而有下上者, 中不作下上,  云何因中有? 中自作中者,  下上先定有。 若當因於上,  而有中下者, 上不作中下,  云何因上有? 上自作上者,  中下先定有。 因下不得作,  不因亦不得。 若先定有者,  不應因於下; 若先定無者,  云何成中上? 因中不得作,  不因亦不得。 若先定有者,  不應因於中; 若先定無者,  云何成下上? 因上不得作,  不因亦不得。 若先定有者,  不應因於上; 若先定無者,  云何成中下? 復次,以空一相故,觀諸法皆平等;眾生亦如是。如說: 智者於空中,  不說分別相。 空一而無異,  能如是見空, 是則為見佛,  佛不異空故。 說言諸佛一,  一切眾生一, 一切法一法,  無上中下別。 一切佛世尊,  離自性他性; 一切諸眾生,  亦離自他性; 一切法亦爾,  離自性他性。 以是因緣故,  是故名一相。 有諸佛則非,  無諸佛亦非; 有諸眾生非,  無諸眾生非; 有諸法`[則=亦【明】]`則非,  無諸法亦非。 離於有無故,  名之為平等。 一切佛世尊,  眾生及諸法, 一切不可取,  名諸法平等。 一切佛眾生,  及法無差別, 不可分別故,  名之為平等。 諸佛與眾生,  并及一切法, 入生住滅中,  寂滅無所有; 亦無所從來,  亦復無所去, 以無來去故,  名之為平等。 諸佛與眾生,  并及一切法, 悉皆無所有,  過一切有道。 此三非是等,  亦復非非等, 非等非非等,  非非等不等。 如是說諸法,  皆等無差別。 復有四法能淨尸羅。如說: 善能信解空,  不驚無相法, 眾生中大悲,  能忍於無我。 `[如是乃至尸羅二句宋元明宮四本俱作長行]`如是之四法,  亦能淨尸羅。 行者了達諸法無自性、無他性故,名為信解空。如說: 一切所有法,  終不自性生。 若從眾緣生,  則應從他有; 不從自性生,  云何從他生? 自性已不成,  他性亦復無。 若離自性`[生=相【三宮】]`生,  則無有自性; 若離於自性,  則無有自相。 自性自性相,  不以合故有, 不以散故`[無=有【三宮】]`無,  二定有則無。 他不能生法,  自亦不能生, 自他亦不能,  離二亦不生。 若無有自者,  云何從他生? 離於世俗法,  則無有自他。 若他從他生!  他即無`[自=生【三宮】]`自體, 無體則非有,  以何物生他? 以無自體故,  他生亦復無; 四種皆空故,  無法定生滅。 不驚無相者,信樂遠離諸相故不驚。`[如=如是【三宮】]`如說: 一切若無相,  一切即有相, 寂滅是無相,  即為是有法。 若觀無相法,  無相即為相; 若言修無相,  即非修無相。 若捨諸計著,  名之為無相; 取是捨著相,  則為無解脫。 凡以有取故,  因取而有捨, 離取取何事,  名之以為捨。 取者所用取,  及以可取法, 共離俱無有,  是皆名寂滅。 若法相因成,  此即為無性, 若無有性者,  此即無有相。 若法無有性,  此即無相者; 云何言無性,  即名為無相! 若用有與無,  亦遮亦應聽, 雖言心不著,  是則無有過。 何處先有法,  而後不滅者? 何處先有然,  而後有滅者? 此有相寂滅,  同無相寂滅, 是故寂滅語,  及寂滅語者, 先來非寂滅,  亦非不寂滅, 亦非寂不寂,  非非寂不寂。 眾生中大悲者,眾生無量無邊故,悲心亦廣大。 復次,諸佛法無量、無邊、無盡如虛空,悲心是諸佛法根本,能得大法故,名為大悲。一切眾生中,最大者名為佛,佛所行故,名為大悲。 忍無我法者,信樂實法故,諸佛皆一涅槃道故,名為無我法。 若入此法中心則不忍,如小草入火則燒盡;若真金入火,能堪忍無失。 如是若凡夫人不修習善根,入無我中不能堪忍,即生邪疑。 是菩薩無量世來修習善根,智慧猛利,諸佛護念,雖未斷結使,入無我法中心能忍受。 無我法者,陰、界、入、十二因緣等諸法是。破我因緣如先說。 是故欲淨尸羅,當行此四法。 復次—— 有四破尸羅,  而似持尸羅, 行`[者=是【三宮】]`者當精進,  自制慎莫為。 《寶頂經.迦葉品》中,佛告迦葉:四種破戒比丘似如持戒比丘。何等四? 迦葉!有比丘於經戒中,盡能具行而說有我。迦葉!是名破戒似如持戒。 復次,迦葉!有比丘誦持律經守護戒行,於身見中不動不離,是名破戒似如持戒。 復次,迦葉!有比丘具行十二頭陀,而見諸法定有,是名破戒似如持戒。 復次,迦葉!有比丘緣眾生行慈心,聞諸行無生相心則驚畏,是名破戒似如持戒。 迦葉!此四破戒人似如持戒。 復次—— 世尊之所說:  沙門有四品, 應為第四者,  遠離前三種。 〈迦葉品〉中說四種比丘`[者=行者【三宮】]`者,應學第四沙門,不應為三。何等為四? 佛告迦葉:有四種沙門:一者、形色相沙門,二者、威儀矯異沙門,三者、貪求名利沙門,四者、真實行沙門。 云何名為形色相沙門? 有沙門形、沙門色相,所謂著僧伽梨,剃除鬚髮,執持黑鉢,而行不淨身業、不淨口業、不淨意業,不`[求=淨【三宮】]`求寂滅,不`[求〔-〕【三宮】]`求善,慳貪、懈怠、行惡法、破`[明註曰戒南藏作滅]`戒、不樂修道,是名形色相沙門。 云何威儀矯異沙門? `[具=有沙門具【三宮】]`具四種威儀審諦安詳,趣得衣食行聖種行,不與在家、出家和合,少於語言,以是所行欲取人意,心不清淨。如此威儀不為善、不為寂滅,而見諸法定有。於空、無所有法,畏如墮坑;見說空者,生怨家想,是名威儀矯異沙門。 云何為貪求名利沙門? 有沙門雖——強能持戒,作是念:「云何令人知我持戒?」 強求多聞,「云何令人知我多聞?」 強作阿練若法,「云何令人知我是阿練若?」 強行少欲、知足、遠離,「云何令人知我少欲、知足,行遠離法?」——非為厭離心故,非為滅煩惱故,非以求`[明註曰八南藏作入]`八直聖道故,非為涅槃故,非度一切眾生故,是名求名利沙門。 云何真實行沙門? 有沙門——尚不貪惜身,何況惜名利!聞諸法空無所有,心大歡喜,隨說而行。 尚不貪惜涅槃而行梵行,何況貪惜三界! 尚不著空見,何況著我、人、眾生、壽者、命者、知者、見者見。 `[於=但於【三宮】]`於諸煩惱中而求解脫,不於外求。 觀一切法本來清淨無垢,此人但依於身,不依於餘;以諸法實相,尚不貪法身,何況色身。 見法離相,不以言說,尚不分別無為聖眾,何況眾`[人=會【三宮】]`人! 不為斷、不為修習,故不惡生死、不樂涅槃——無縛、無解;知諸佛法無有定相,知已,不往來生死,亦復不滅。迦葉!是`[名〔-〕【三宮】]`名隨真實行沙門。 迦葉!汝等應勤行真實行沙門,莫為名字所害。 復次—— 不為王等法,  而持於尸羅; 亦不依生等,  而持於尸羅。 行者欲淨尸羅,不應為王等法。 王等法者,佛為淨德力士說:「善男子!菩薩尸羅者,乃至失命因緣猶不破戒。 「不期為國王故持戒,不期生天故持戒,不期為釋提桓因、不為梵天王、不為富樂自在力故持戒,不為名聞稱讚故、不為利養故持戒,不為壽命故、不為飲食、衣服、臥具、醫藥、資生物故持戒。 「不依生等法者,不為生天、人持戒;不自依持戒,不依他持戒;不依今世持戒,不依後世持戒;不依色,不依受、想、行、識;不依眼、不依入,不依耳、鼻、舌、身、意故持戒;不依欲界、色界、無色界故持戒;不為得脫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惡道故持戒;不為畏天中貧故持戒,不為畏人中貧故持戒,不為畏夜叉貧故持戒。」 問曰: 若不為如此等法者,為何法故持戒? 答曰: 為欲令三寶,  久住故持戒; 為欲得種種,  利益故持戒。 三寶久住者,為不斷佛種故持戒,為轉法輪故持戒,為攝聖眾故持戒;為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故持戒;為度一切眾生故持戒;為令一切眾生得安樂故持戒;為令眾生到安`[樂=隱【三宮】]`樂處故持戒;為修禪定故持戒;為智慧、解脫、解脫知見故持戒。是事如《淨德經》中廣說。 菩薩能如是,  成就於尸羅, 不失於十利,  及餘種種利; 亦復不墮於,  四難處邪道; 不得四失法;  不值四壞法; 又得不欺誑,  諸佛等四法; 能過墮地獄,  十事諸怖畏。 不失於十利者,不失常為轉輪聖王,常於彼中不失不放逸心;不失常作釋提桓因,常於彼中不失不放逸心;常不失求諸佛道;常不失諸菩薩所教化事;常不失樂說辯才;常不失種諸善根,福德,滿足所願;常不失為諸佛菩薩賢聖所讚;常不失疾能具足一切智慧。 是為十。 種種利者,於種種功德不退失。如《經》中說:「菩薩善守持戒,常為諸天所讚,諸龍王善護,諸人供養,常為諸佛所念,常為世`[間=人【三宮】]`間大師,愍念眾生。」 不墮四難處等邪道者,菩薩能如是成就尸羅者,不墮四難處:一、不生無佛處。二、不生邪見家。三、不生長壽天。四、不墮一切惡道。 得四不失法者:一、不失菩提心。二、不失念佛。三、不失常求多聞。四、不失念無量世事。 不值四壞法者:一、不值法壞。二、不值刀兵。三、不值惡毒。四、不值飢餓。 得四不誑法者:一、不欺誑十方諸佛。二、不欺誑諸天神等。三、不欺誑眾生。四、不自欺誑身。 又過十怖畏者,菩薩如是清淨持戒,能過墮地獄等十怖畏。何等十?一、能過地獄怖畏。二、能過畜生怖畏。三、能過餓鬼怖畏。四、能過貧窮怖畏。五、能過誹謗、呵罵、惡名怖畏。六、能過諸煩惱所覆怖畏。七、能過聲聞、辟支佛正位怖畏。八、能過天人、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怖畏。九、能過刀兵、惡毒、水火、師子、虎狼、他人所害怖畏。十、能過邪見怖畏。 菩薩如是淨持於戒,則能住諸佛法,所謂四十不共法,堪`[任=住【宮】]`任為法器。 # 讚戒品第三十四 `[三十四【宋元宮】,七【大】,三十五【明】]` 菩薩如是淨持尸羅,能攝種種功德諸利,如《無盡意菩薩》說。 復次,略讚尸羅少分: 尸羅者,是出家人第一所喜樂處,如年少富貴,最可喜樂。 能增長善法,如慈母養子。 能防護衰患,如父護子。 尸羅能成就諸出家者一切大利,如白衣多財。 尸羅能救一切苦惱,如正行順理。 尸羅善人所敬,如報恩法。 尸羅人所愛重,猶如壽命。 尸羅智者所貴,如智慧。 求解脫者善護尸羅,如王密事,大臣守護。 樂道利者愛重尸羅,如樂涅槃愛重佛法。 智慧之人善守尸羅,如惜壽者護安身法。 救死時急尸羅為最,如遇急難得善知識。 尸羅清淨莊嚴賢人,如貴家女慚愧無穢。 尸羅即是功德`[之初〔-〕【三宮】]`之初門,如不諂曲開諸善利。 尸羅最是梵行之本,如直心則是正見之本。 諸大人法以尸羅為本,如求重位以直心為本。 尸羅即是功德寶𧂐,如不放逸,亦如正念能生諸利,亦如賢友初、中、後善。 學正法者不得過越,如海常限。 尸羅即是功德住處,亦如大地,萬物依止。 尸羅潤益諸善功德,亦如天雨潤益種子。 能成五根,如火熟物,能生諸利;如風成身。 尸羅能受一切道果,亦如虛空含受萬物,亦如吉瓶隨願皆得,亦如美饍利益諸根。 尸羅善能通利諸道,能令諸根清淨無礙。 智慧壽命以尸羅為本,猶如身命以氣息為本。 尸羅即是最上依處,如民依王。 尸羅即是諸功德主,如軍大將。 尸羅得眾快樂,如隨意婦能稱夫心。 若求涅槃及生天上,尸羅即是學道資用,如彼遠行必持衣糧。 尸羅將人令至善處,如經險路得善導師。 尸羅度人從生死過,猶如牢船`[得=能【三宮】]`得渡大海。 尸羅能滅諸煩惱患,猶如良藥能消眾病。 尸羅器仗能`[御=禦【三宮】]`御魔賊,如善兵器能對敵陣。 如所愛親經難不捨,尸羅將人諸衰惱中隨護不捨。 尸羅能照後世癡冥,如大燈明能除黑闇。 尸羅度人出諸惡道,如`[度=渡【三宮】]`度深水得好橋梁。 尸羅能除煩惱熱急,如清涼室能除毒熱。 欲墮惡趣,尸羅能救,如勇士持`[刃=刀【三宮】]`刃,救人怖畏。 諸`[凡=尼【宋】]`凡夫人應深愛尸羅,如諸菩薩學諦勝處。 行者善行尸羅,如諸菩薩行捨勝處。 得果之人善修尸羅,亦`[如=如是【宮】]`如菩薩修滅勝處。 護持尸羅令`[人〔-〕【宮】]`人得果,亦如菩薩修慧勝處。 不壞法者能淨尸羅,如諸菩薩清淨無垢。 諸惡人等捨離尸羅,如彼諂曲捨離直心。 放逸之人不行尸羅,如慳貪者不行惠施。 放逸之人捨離尸羅,如戲論者離寂滅法。 愚癡之人無有尸羅,猶如盲者不見五色。 無思惟者去尸羅遠,如離八道去`[涅槃=但槃【宋】]`涅槃遠。 善愛身者深樂尸羅,如阿羅漢深愛樂法。 尸羅能使無`[惱=悔【三宮】]`惱,善法相續不斷,如佛出世善事不絕。 尸羅能令諸道果住,如佛神力令法久住。 尸羅如佛自利利人。 尸羅善護諸善功德,如王知時能護國界。 尸羅安行者心,如須陀洹果,如時發事後則無悔。 尸羅究竟必得涅槃,如菩薩願究竟得佛。 尸羅亦如良田好澤,投之以種,疾得增長。 尸羅是正行之因,如知時、方等,是成諸事因。 如人端嚴,福德、智慧,人所尊貴,尸羅如是自他所敬。 如福德熟時心則安隱,尸羅能使心得安隱受諸利報。 尸羅能令行者歡喜,猶如好兒令父心悅。 尸羅則是無有過失,無畏之法;如人無過心則無畏。 尸羅令人今世、後世無有怖畏,無諸罪惡。 供養稱讚持尸羅者,餘者亦喜,自知有分。 尸羅親愛眾生,如修慈定。 尸羅滅苦,如修悲定。 尸羅與喜,如修喜定。 尸羅無憎無愛,如修捨定。 尸羅為人所信,如四種善語能令人信。 尸羅樂行,如世法中常歡喜心。 如多聞是樂說因,尸羅則是言行相應因。 尸羅是無畏因,如辯才無畏。 尸羅是名聞因,如通諸經有好名稱。 尸羅是能救法,如易與語者為人所救。 尸羅能成明解脫法,如隨所說行。 尸羅是諸佛相,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尸羅助修道法,如定助慧。 尸羅令人無所畏難,如大心膽無所畏懼。 尸羅是諸功德聚處,猶如雪山寶物積聚。 信等功德,諸希有事`[所可〔-〕【三宮】]`所可依止,尸羅猶如大海有諸奇異。 亦如美果依止於樹,尸羅與人隨所樂果。 如隨正智慧者如行即得,尸羅名為無水而淨。 尸羅則是最上妙香,不從根、莖、枝、葉、華、果中出。 尸羅莊嚴過諸寶飾,常住其身無能却者。 尸羅大樂不從五欲生,後世亦有諸妙樂報。 尸羅是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所讚歎者。 尸羅快樂自在身中不從他得,生天、涅槃之善方便。 尸羅即是信河正濟,無有泥陷瓦石刺蕀,隨意可入善渡無礙。 尸羅是寶財無諸衰惱。 尸羅是淨道,無能壞者,猶如平路,行`[旅=者【三宮】]`旅無難。 尸羅是好田,不種、不穫、自然獲實。 尸羅是甘露果,不從樹草生,香美無比。 尸羅是`[妙【麗】,沙【大】,好【三宮】]`妙華,不從水陸生,常不萎壞。 尸羅除煩惱熱,如冷水洗浴。 尸羅善守護,勝諸刀`[杖=仗【三宮】]`杖。 行尸羅者不以人畏故而得恭敬。 尸羅是自在處,無有諍競。 尸羅是好寶不從山生,不從大海出,而寶價無量。 尸羅能過不活畏、入眾畏、考掠畏、墮惡道畏。 尸羅常隨逐人,今世、後世如影隨形。 # 戒報品第三十五 `[三十五【宋元宮】,八【大】,三十六【明】]` `[菩薩乃至輪王二十字宋元明三本俱作五言四句偈]`菩薩離垢地,清淨具說已;菩薩住此地,常作轉輪王。 第二地於十地中名為離垢,慳貪、十惡根本永盡故,名為離垢。菩薩於是地中深行尸羅波羅蜜。 是菩薩若未離欲,此地果報因緣故,作四天下轉輪聖王,得千輻金輪種種珍寶莊嚴。 其`[輞=網【宋元宮】,明註曰輞南藏作網]`輞真琉璃為轂,周圓十五里,百種夜`[叉=又【明】]`叉神所共守護,能飛行虛空,導四種兵,輕`[健=揵【三宮】]`健迅疾如金翅鳥王,如風,如念。 所詣之處滅諸衰患,降伏怨賊,一切小王皆來歸伏,親族人民莫不愛敬。 普能照明聖王姓族,種種華鬘、`[9]瓔珞=纓絡【宋元宮】*`瓔珞間錯莊校,五種伎樂常隨逐之,以奇妙寶蓋羅覆其上,行時有種種華香,碎末旃檀常雨供養。燒真黑沈水、牛頭旃檀、黃旃檀以塗其身。 其輪兩邊,天女執持白拂侍立,種種珍寶以為其蓋。 其輪有種種希有之事而用莊嚴,是名金輪寶具足。 一切`[象=家【宋元宮】]`象相身大而白,如真銀山`[王=生【三宮】]`王出神`[嶽=獄【麗磧】]`嶽,大象`[眾=家【三宮】]`眾中能飛行虛空,伊羅婆那、安闍那、王摩那等諸大象王皆能摧却,是名白象寶具足。 馬相色如孔雀頸,其體輕疾,如金翅鳥王飛行無礙,是名馬寶。 貴家中生,身無疾病,有大勢力,形體淨潔,憶念深遠,直心柔軟,持戒堅固,深敬愛王。能通達種種經書、`[技=伎【三宮】]`技術,是名主兵臣寶。 如財主天王富相具足,千萬億種諸寶伏藏,常隨逐行,千萬億種諸夜叉神眷屬隨從,皆是先世行業之報。 善知分別金、銀、帝青、大青、金剛、摩羅竭、`[車𤦲馬瑙=硨磲碼碯【三宮】]`車𤦲、馬瑙、珊瑚、`[頗梨=玻𭹳【三宮】]`頗梨、摩尼、真珠、琉`[璃【CB】,瑠【大】(cf. K16n0584_p0807b05)]`璃等種種寶物。悉能善知出入多少,隨宜能用,能滿王願,是名居士寶。 光明如日月,照十六由旬。 形如大鼓能滅種種毒虫、惡氣、疾病苦痛。 人天見者莫不珍愛,好華`[*9-1]瓔珞=纓絡【宋元宮】*`瓔珞以為莊嚴,處在高幢威光奇特,能令眾生發希有心生大歡喜,是名珠寶。 其手爪甲,紅赤而薄。 其形脩直高隆,潤澤不肥不瘦,身肉次第,肌膚厚實,細密薄皮,不堪苦事。 身安堅牢如多羅樹,身上處處吉字明了,吉樹文畫`[嚴莊=莊嚴【三宮】]`嚴莊其身,象王、牛王、馬王畫文、幡蓋文、魚文、園林等文現其身上。 踝平不現,足如龜背,足邊俱赤,足跟圓廣,𨄔𦟛柔軟。 膝圓不現。髀如金柱,如芭蕉樹,如象王鼻軟澤光潤,𦟛圓而直。 橫文有三,腹𦟛不現,臍圓而深,脊背平直。乳如頻`[婆=羅【三宮】]`婆果,如雙鴛鴦,圓起不垂,柔軟鮮淨。又其臂纖,𦟛圓`[且=直【元明】]`且長,節隱不現。 其鼻端直,不偏現出,不大不小,孔`[覆=竅【三宮】]`覆不現。 兩頰不深,平滿不高,兩邊俱滿。 額平而長,有吉畫文。 耳軟而垂,著無價環。 齒如真珠貫,如月初生,如雪如`[珂=軻【宋】]`珂。 脣如丹霞,如頻婆果,上下相當,不麁不細,如赤真珠貫。 眼白黑`[睛=青【三宮】]`睛,二色分明,莊嚴長廣,光明清淨。其𥇒青緻,長而不亂。 眉毛不厚不薄,不高不下,如月初生,高曲而長,兩邊相似。 髮軟而細,潤澤不亂。 其身芬馨常有香氣,如開種種上好香奩。身諸毛孔常出真妙栴檀名香能悅人心,口中常有青蓮華香。身體柔軟如伽陵伽,天衣細滑之事,一切具足。 心無諂曲,直信慚愧,深愛敬王。知時知方,善有方便,攝取王心。坐起言語能得王意,隨王意行,常出愛語,如人間德女,眾好具足。 色如提盧多摩天女,清淨分明,如月十五日畫文炳現。 如帝釋夫人舍脂,著天衣、天鬘、天香,多以天光明金摩尼珠莊校其身。 善知歌舞伎樂、娛樂戲笑之事。善有方便,隨意能令王發歡喜。 一切女中是女為最,是名玉女寶。 又轉輪聖王有四如意德:一、者色貌端嚴,於四天下第一無比。二、無病痛。三、人民深愛。四、壽命長遠。 教誨眾生以十善業,能令諸天宮殿充滿,能減阿修羅眾,能薄諸惡趣增益善處。 能為眾生多求利事,有所施作;不用兵仗以法治化,天`[下【麗】,子【大】(cf. K16n0584_p0808a08)]`下安樂,外無敵國畏,內無陰謀畏。又其國內,無疫病、飢餓及諸災`[蝗=橫【三宮】]`蝗衰惱之事;一切邊`[王=生【元明】]`王皆所歸伏。 多有眷屬能疾攝人,更無有能侵害國界,其四種兵勢力具足,諸婆羅門、居士、庶人皆共愛敬,甘香美食自然而有,國界日增無有損減。 善能通達經書、`[技=伎【宋元宮】]`技藝、算數、呪術皆悉受持,巧能論說分別義趣。群臣具足,悉有威德。常行財施,無能及者。 千子端嚴,如諸天子,威德勇健能破強敵,所住宮殿、堂閣、樓觀如四天王帝釋勝殿,王所教誨無有能壞,於四天下,唯有此王威相具足,故無能及者。 音聲深遠,易聽易解,不散不亂,如迦羅頻伽鳥,美軟和雅,聞者悅耳。 眷屬同心不可沮壞。所住之處,地、水、虛空無有障礙。 威力猛`[盛=上【宋元宮】,士【明】]`盛,能堪大事。念問`[耆=於耆【三宮】]`耆老,不欺誑人。心無妬嫉,不忍非法,無有瞋恨。威儀安詳而不輕躁。所言誠實,未曾兩舌。行施持戒,常修善心。進止知時,不失方便。神色和悅,言常含笑,未曾皺眉惡眼視人。退失利者為之作利,已有利者令深知報。懷慚愧心,有大智慧,威德尊嚴而能忍辱。大丈夫相,其性猛厲,諸所為事疾能成辦。先正思量然後乃行,王有法眼,所為殊勝,善思量者乃與從事,若不任者,更求賢明。 善集福德、財物。清淨能自防護,不破禁戒。多饒財寶如毘沙門王。 有大勢力如天帝釋,端嚴可愛猶如滿月,能照如日,能忍如地,心深如海,不為苦樂之所傾動。 如須彌山王,風不能搖。諸寶妙事之所住處,諸善福德之所依止,是諸一切世間親族、諸苦惱者之所歸趣。無歸作歸,無舍作舍;有怖畏者,`[能除=與不【三宮】]`能除怖畏。 轉輪聖王有如是等相。 能轉破戒者,  令住於善法; 其餘所行事,  如初地中說。 轉破戒者:能令眾生捨惡行善,得安樂事。 令住善法者:能轉眾生惡身、口、意業令行善身、口、意業。 此事如初地中說,所謂見諸佛,得諸三昧,但彼數百,此地數千以為差別。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七`[七=五【明宮】,五(亦曰十住論)【宋元】]`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26 冊 No. 1521 十住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04-2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