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7-29 11:55</span> No. 1549 # 序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次行宋本元宮本俱有未詳作者四字明本有失述序人名五字]`序 `[婆=尊婆【三】]`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名師子如來也。從釋迦文降生鞞提國,為大婆羅門梵摩渝子,厥名欝多羅。父命觀佛,尋侍四月,具覩相表威變容止,還白所見。父得不還已,出家學,改字婆須蜜。佛般涅槃後,遊教周妬國槃`[奈=本【宮】]`奈園,高才蓋世,奔逸絕塵。撰集斯經焉,別七品為一揵度,`[盡=蓋【三宮】]`盡十二揵度;其所集也,後四品一揵度,訓釋佛偈也,凡十一品十四揵度也。該羅深廣,與阿毘曇並興外國。傍通大乘,持明盡漏,博涉十法,百行之能事畢矣。尋之𣾘然,猶滄`[海之=若海【宮】]`海之無`[崖=涯【三宮】]`崖,可不謂之廣乎!陟之瞠爾,猶崑岳之無頂,可不謂之高乎!寶渚極目,厭夜光之珍;巖岫舉睫,厭天智之玉。懿乎富也,何過此經!外國昇高座者,未墜於地也。集斯經已入三昧定,如彈指頃神昇兜術。彌妬路、彌妬路`[7]刀=力【宋元宮】*`刀利及僧迦羅剎,適彼天宮,斯二三君子,皆次補處人也。彌妬路`[*7]`刀利者,光炎如來也。僧`[迦【麗】,伽【大】(cf. K28n0963_p0572a22)]`迦羅剎者,柔仁佛也。茲四大士集乎一堂,對揚權智,賢聖默然,洋洋盈耳不亦樂乎。 罽賓沙門僧伽跋澄,以秦建元二十年,持此經一部來詣長安。武威太守趙政文業者,學不厭士也,求令出之。佛念譯傳,跋澄、難陀、禘婆三人執`[8]胡=梵【三】*`胡`[文=本【三宮】]`文,慧嵩筆受。以三月五日出,至七月十三日乃訖。`[*8]`胡本十二千首盧也。余與法和對校修飾,武威少多潤色。此經說三乘為九品,持善修行。以`[正=止【三宮】]`正觀`[逕=經【明】]`逕,十六最悉。每尋上人之高韻,未`[甞=常【宮】]`甞不忘意味也。`[恨〔-〕【三宮】]`恨闚數仞之門晚,懼不悉其宗廟之美、百官之富矣。 # 1聚揵度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第一☗s1 `[14]尊婆須蜜造〔-〕【三宮】*`尊婆須蜜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等譯 聚揵度首`[第一〔-〕【宋元宮】,第一之一【明】]`第一`[(秦言地…度)十五字〔-〕【明】]` \(秦言地親也。自品首盡七品,名聚揵度) 十力哀出世,  覺知一切法, 我今禮如來,  法及諸聖眾。 最勝之善句,  諸賢`[聖=善【三】]`聖聽聞, 瞿曇大眾中,  有`[益=蓋【宮】]`益眾生類。 云何為色相? 問:色相云何?答曰:如覺知諸法。云何覺知諸法?答曰:為有界想。為有勝耶?答曰:彼有一想。 問:一想為有勝耶?答曰:一想之中著欲諸垢諸界所縛,終不縛者是故諸結則衰。 問:如中諸結為有勝耶?答曰:當有`[19]還=逮【三】*`還甘露。 問:如中當`[*19]`還甘露為有勝耶?答曰:依生身意受諸苦惱緣亦不起,是故身意諸苦惱已過去。 問:如中無色相。 問:設無色相,色亦無相。答曰:若無色相,亦無彼色。色相亦無相,亦無`[淫=汝【三】]`淫色相。 問:猶如汝無色相有色,如是我無色相亦無相,亦有色相耶? 或作是說:漸漸興色相。 問:一色中或興或不興,此義云何? 或作是說:若色一時漸積,彼無色相。 或作是說:漸漸分別色相,此亦如本所說。 或作是說:攝統色相。 問:過去未來色最別無教,便有無色。 或作是說:攝繫色相。 或作是說:及諸蓋色相。 或作是說:壞敗色相。此亦過去未來所說。 或作是說:色相有三種,可見有對、不可見有對、不可見無對。 問:若諸色不可見無對,欲使彼無色相耶? 或作是說:色相往來是`[謂=諸【三宮】]`謂色相。 問:過去未來義不有異? 或作是說:色相為色。 或作是說:因四大義為色。世尊亦說四大,緣彼四大生色陰受盛。 問:取要言之,彼則不說緣諸所有色。彼一切是四大、四大所造。答曰:此非取要。又作是說:緣更生諸痛陰。 或作是說:汝問何色相?設青,青為色相;設黃,即彼色相也。 問:我問一切色相。設彼是色,相相無勝?答曰?色不同一相,此中有何咎?設相相不同,此義不然。猶若地為堅相,如今地異、堅異。 問:一切色`[同=因【宮】]`同一相,猶如無常。 問:自相無相,地為自相,是故不應作是說。 問:我無自相,我問一切諸相。 或作是說:有對色相,是色為色相,有對相者,猶如捻箭`[筈【麗】,笞【大】(cf. K28n0963_p0573a15)]`筈,是謂有色。如種穀子在地,隨時溉灌彼便有色。云何非色相?答曰:反上所說義。尊曇摩多羅說:諸物無對彼非色,是謂非色相。無對之物彼亦不生,是謂無對。猶如無對是對迹,彼便是無對。如是非色相,四大所造色有何等異? 或作是說:無有異也,諸四大即是造色。 問:如世尊言,諸所有色,彼一切是四大、四大所造耶。於此經有違。答曰:非所造聲更有餘`[根=貌【宮】]`根。如說六更樂,愚人所貪忍,苦樂行從此所興,樂以來於其中間,不出六更樂外更有七更樂也,亦無造者。 問:若無造聲者,亦不變易。欲色是我所色,亦是我有耶? 或作是說:堅`[1]濡=軟【三宮】*`濡熱動是四大相,猶如非地色從色造色。 問:四大轉轉優劣,色不常作。欲使彼有造色耶?答曰:雖彼四大轉轉優劣得四大相,四大所興色非得四大相,彼非所興色。 或作是說:諸緣彼四大、四大所興色。問四大亦因四大,欲使是興色耶?答曰:彼雖因四大,有若干所因,四大是興色相。 問:色緣色相,色`[轉=縛【三宮】]`轉生`[色=死【三宮】]`色。答曰:云何得知色轉生色,復不緣四大耶? 或作是說:有漏四大所興色,亦有漏亦無漏。 問:諸有漏所造興色、`[彼【明】,被【大】]`彼四大有何差降?諸無漏所興色,何等四大造耶? 或作是說:無記四大所興。 復次,所造色者,善、不善、無記。此亦如上所說。 或作是說:依彼四大得興色。 問:心心念法亦依四大,欲使彼是興色耶?答曰:依四大諸根,諸根亦依心心念法,是故彼不依四大。 問:`[名=各【明】]`名色者展轉不相依。 或作是說:增上四大,四大增上興色。 問:是謂衰耗增上、是謂增上不生?猶如一切法展轉增上相生,是故彼不生。尊僧伽多羅說:四大大事興因緣生色。 問:四大各各不相離,亦非大事興。此義云何?答曰:若得不離,或四大非色。如風種空流離、色種無香味,四大非色入色造。尊婆須蜜說:更樂亦是四大所興色也,如地色、地香、地味。尊曇摩多羅說:猶如微妙色四大得解,亦及餘色。是謂興色也。以何等故身識入細滑入?或是四大或非四大。 或作是說:彼無因緣。如明識色,或青或非青,是謂身識入細滑入,或是四大或非四大。 或作是說:謂四大相彼非一切從細滑得,四大相不同,`[*1]`濡堅相亦不同。麁細輕重寒飢渴,於彼細滑麁地所生,輕者火風所造、重者地所生、寒者水所造、飢渴火風所造。 問:無有出地堅者。細滑麁是地處所,是謂有增。如地平正故曰細滑,如地不平正故曰堅麁也,是故無麁細滑。設麁細滑當成就者,一切常可得。如青色不可得,是故不成就。彼或有輕因、彼復有重,是故輕重不得成就。若成寒者,云何得生青蓮華?不於彼四大得,是故寒不成就。若火盛則飢、風為渴本。 或作是說:一切身識細滑入,當言四大也。不離四大有身識也,四大轉增各各說。 云何無明? 或作是說:無智是無明也。 問:云何無智言非智`[耶=取【宮】]`耶?設是非智彼是無明,草木牆壁皆不智,欲使彼是無明耶?答曰:心念法與`[心【麗】,法【大】(cf. K28n0963_p0574a12)]`心相應。 問:心所念法眾,`[名=多【三】]`名心法相無智。云何彌沙塞作是說:未辯無明,修行無明。彼不有明時,彼謂無明。如不有鹽,彼謂之無鹽。 問:若彼無有明時,彼便起明,則有無明。猶如彼器無鹽,彼器謂之無鹽。若不有明,彼無明空,便有無明。若是明物是無明者,云何行有緣? 或作是說:五蓋是無明。世尊亦說,世間愚人無明所覆。 問:結無有要處。 或作是說:思惟不淨是謂無明。世尊亦說,比丘當思惟不淨。未生欲漏便生,已生欲漏倍增廣;有漏、無明漏亦復如是。亦言:無明習即是有漏習,是故思惟不淨。是謂無明也。 問:非思惟不淨是無明耶?彼緣思惟不淨亦是無明。 又世尊言,如是比丘思惟不淨。緣是無明,無明緣愛,是故無此思惟不淨,是無明也。 問:若無明緣`[無〔-〕【三宮】]`無明,意有何違?如所說無明緣癡。 或作是說:四顛倒是無明。 問:苦見斷顛倒是故無明,見苦斷見結、無明結亦如是,無有要處。 或作是說:一切結是無明,智者是明。一切結不覺知,是故一切結是無明。 問:使無有要處。答曰:若有十現色入要處,如是有使要處。 或作是說:實不生也,邪生無明。 或作是說:無明名者,無智、疑、`[順=慎【宮】]`順邪也。 或作是說:無明有六相,癡、順邪、疑、悕望、欲得、無要處。 或作是說:無明於聖諦不作無智也,順邪是謂無智。 或作是說:自造有眾生,是我所無明,我造非有也。無明相云何?如上所說。復作是說:於此眾生愚癡無明相。云何無明有緣?如上所說。 復次,有我物有無明。無明、四顛倒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見是顛倒,無常`[有常〔-〕【三宮】]`有常、苦有樂、不淨有淨、無我有我。有彼相應,及餘結使相應無智,是無明。 問:彼所相應無智,無常有常、苦有樂,乃至無我有我。一處顛倒見,此無智是顛倒。此義云何? 或作是說:見諦所斷顛倒,見諦思惟所斷無明。 問:`[若=若苦【三宮】]`若無明見所斷,彼顛倒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無有差別,顛倒者是無明也。 問:若當爾者,須陀洹亦無有無明也。 或作是說:無明無有壞敗,壞敗者是顛倒也。 問:相應者,或有壞敗、或無`[敗壞=壞敗【明】]`敗壞。此義云何? 或作是說:無道者謂無明,邪道者謂之顛倒。 或作是說:無要者謂之無明,要者謂之顛倒。 或作是說:一切結使是無明也,無明微者謂之顛倒。 復次,一切結是顛倒,顛倒微者亦是無明。 云何內相?云何外相?答曰:諸法自相,壞者外相。內相外相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不`[普=並【宮】]`普遍是內相,普遍者是外相。 問:設當普者,虛空亦復普。設內相攝持,非內相還外相,是故有內相有外相。 或作是說:不壞外相,壞者內相。 問:普者亦壞,餘者無常,苦亦無常。答曰:五陰已壞,一不壞,無常普遍。 問:如壞自相,不壞普遍相。如是不壞自相,壞者外相。 或作是說:其不相類。 問:青象青,黃者不相象。欲使彼是內相、是外相?答曰:青`[黃=異【三宮】]`黃不同,欲使青是內相非外相。 或作是說:現者是內相,未知智是外相。 問:彼或有未知智,欲使彼是內相、是外相?乃至未知智究竟自相。 或作是說:依是自相,依者外相。 問:名色各各相依,亦是內相、外相耶?若依外相,彼自相。外相依外相,無無常依無常。 或作是說:不共自相,共者外相。 問:外亦是不共,無常、苦別。答曰:五陰中云何,無常外不共。 問:如彼無常色、無常痛想行識,如實思惟乃至識無常。 或作是說:與自然相應是內相,不相應是外相。 問:若外無實者,今亦無也。若外相有者,彼亦有自相。 或作是說:無有外相,一切自相。 問:若無外相者,`[諸=說【三宮】]`諸法亦無外。 或作是說:已辯自相,不辯外相。 或作是說:覺是自相,不覺者外相。遍有不壞象,未知智所依,不共不自有,無有不辯造(偈也)。猶如有此三有為有為相,餘者亦有為。摩訶僧耆說:當說此無常的異,相異無為相,今亦當有為相。作是說:當說無量`[4]逮=還【宮】*`逮有為法,`[問=門【三】]`問一一諸相與三相相應。問有何等異?答曰:展轉相生,生者已滅亦復不住。 問:我有二起,等生、展轉相生,是故於中不異。 或作是說:說已當復說。 問:有為相、無為相,當有為耶? 或作是說:非此非彼`[*4]`逮有為法,亦當說餘此非相視有為法,此生此滅常住不變易,是故不說。彼當說有常、當說無常? 或作是說:當說有常。 問:有常相者是為有為。 或作是說:當說無常`[*4]`逮有為法。此亦如上所說。 或作是說:當說有常、當說無常。起常住及彼,當言無常。 問:有無為相,今當有為? 或作是說:不得說有常無常。以何等故?諸法行成,故彼無常。彼法行成,是故非無常數。諸法縛著,是故非有常非無常。 `[初偈品竟=(聚揵度第一之一竟)【明】]`初偈品竟。 ## 聚揵度之二 `[(尊婆須蜜…二)十六字=聚揵度首第一之二【明】]`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偈品首(聚揵度之二) 口、口行有何等異? 或作是說:無有異,口者即`[口=口口【三宮】]`口行也。 問:設口是口行者,身非身行耶? 問:若口與口行無異者,身與身行亦無有異。此義云何?少不屬身,或是身行。 或作是說:文字說、文字所載是口行。 問:若一一字非口行者,非與口行相應耶?答曰:一一諸字非口行、非相應,如一一字有諸義音響相應。 或作是說:有所言是口所作。如口行中從口`[行=中【三宮】]`行者,是口`[語=諸【宮】]`語言。他有喜、有樂、有愁憂,當言是口行耶?答曰:非口語使彼有喜有樂。 復次,但作`[餘=除【宮】]`餘義,義有所思惟,則生喜相。 或作是說:口有所說、口思惟行、出口者皆是口行。 問:若思惟是身行者,思惟是口行,思惟是意行,是故三行無有定處。答曰:我身行異、心行異、口行異、意行異。 問:所作行不定處者, 復次,聲是口行、字數亦是口行也。口、字數有何等異? 或作是說:口是善、不善、無記,字數者無記。 問:若`[口=曰【三宮】]`口無記語者、彼字數,有何等異? 或作是說:字數斷是口,非是字數。 問:云何瘖瘂人與畜生有何等異,欲使彼無口行耶? 或作是說:言是口義,非字數。 問:如彼字數亦是義。猶如自然物,如風吹鈴`[鳴【CB】,嗚【大】]`鳴,非口行耶?本入三昧。 或作是說:口造眾行,非字數亦造行。尊作是說:二聲無有差別,二事相行別,念知善字數斷是口,敷演深義亦是口亦是口行,二聲俱不異`[(尊曇摩多羅入三昧乃知)=尊曇摩多羅入三昧乃知【明】]` \(尊曇摩多羅入三昧乃知)。以何等故,口善、不善、無記,字數者`[唯=禮【三宮】]`唯無記? 或作是說:口發由心,然非字數也。 問:字數發亦由心,非不用心。 或作是說:妙無妙口所造,然非字數。 問:字數妙非妙所造,猶如夢中覺及從三昧起。 或作是說:口指授教戒,然非字數也。 問:如無記口言,非指授教戒,我為所造。是故彼善、不善、無記,然非字數也。 或作是說:口身行集,然非字數。 問:字數者亦集身行。尊作是說:當量此二事,不見彼不自相、亦不見其功。口意等起,生妙無指授,受報兩相須(偈也)。 想與識有何差別? 1或作是說:無有差別,此二俱發出由心。 問:設發出由心者,必有定處。若無差別者,陰亦定處。答曰:若如汝有三心意時則有陰處。 2或作是說:此是差別,是謂想、是識。 問:名有定處,當說自相。 3或作是說:想為想、識為識知。 問:此何義為所作? 4或作是說:想為想、識為識。 問:此亦是我疑。想自知想、識自知識,有何等異? 5或作是說:心即是想、心亦是識。 問:設心當爾`[者=時【三宮】]`者,則無有異,想痛心有何差別。 6或作是說:想憶所作識能自識。 問:彼想為憶何等?若憶`[何=向【三】]`何者是故想自憶想?若憶餘者,彼則有一緣。 7或作是說:名憶是想,自相是識。 問:一法俱有二名字及自相。 問:設一法俱有二名字者,彼名亦異、自想`[想=相【三】]`亦異。設名不與相同者,是故想亦自亦有相,識者憶名。 或作是說:外憶為想,自相是識。如此本已說。 尊作是說:分別名自想,自想憶識。 不惟此所作意名是外,乃至眼更痛及想及心及識有何等差別?當以此七方便說之。 尊作是說:眼緣色生眼識,自相受識。識流馳此諸法,還更以此差降。意有三法,識別與識共,俱彼所得苦樂,造諸想追本所作,亦是想心所行法。 是心此法,當言一相、當言若干想? 或作是說:當言一相,若識緣青,意亦當爾。若不爾者,正有一緣一緣相應法。答曰:一相無有自相。 問:忍痛識想分別心能思惟想亦相知。 問:一切別,青實其青,想亦相知、心亦心知、識亦識知。此義云何? 或作是說:此無量相。妙非妙痛,名為想所作,自識所作自識自相。 問:無有一緣。 尊作是說:當言無量相。設一相者,法則有壞、法則有亂。此無有定處。如此諸法而有自相,猶如此有為法不可得作無為法,無為法亦不可得作有為法。 若爾者,世尊出世為何所為? 答曰:不以此義佛世尊出,言`[我【麗】,或【大】(cf. K28n0963_p0576c14)]`我使有為作無為、無為作有為。譬如珍寶不可言非珍寶、非珍寶不可言是珍寶,但分別者知。譬如`[導=道【宮】]`導方師,非道不可言道、道不可言非道,但導者能知。譬如然燈,下不可言高、高不可言下,但照明其高下。譬如醫師,`[5]藥=樂【三】*`藥不可言苦、苦不可言`[6]藥=樂【三宮】*`藥,苦、[*6-1]藥各異。上亦復如是。 復次,世尊為眾生故說此法義,猶如此有為法.於三世各有自相.得知外相。 以何等故?**或起或不起**。此之謂也。 1或作是說:**相有若干**。 問:彼相本無住,是故彼有相生。答曰:本有此相未生。 問:設本有相,相無若干。答曰:如彼不種自生相者,則穢相各各異生,不與同相各未生,是謂相若干。 問:設彼相已生、若未生者,是故彼各有增減,是故彼本無有而有生。答曰:如如來言,相無若干,彼則穢相生有異、或不生以此生有異。譬如青異、無常苦異,各無勝如,此亦如是。 2或作是說:**事有若干**。此亦如本所說。 3或作是說:**因緣或生或不生也**。 問:或無有緣?答曰:`[別=於【宮】]`別無有緣,此二不等等生。 問:初無等語耶?答曰:非不有語。 4或作是說:**三世處或生或不生**,此之謂也。未來處是謂未來,過去世是謂過去,現在世是謂現在。==1. (起)處?(avasthā);2. 相(lakṣaṇa);3. 事(bhāva);4. 因緣(apekṣā)== 問:世與行有異耶?設當世別、行別者,世常住。若世即是行者,是故彼行或聚或移。 5或作是說:**一一事不同**,或生或不生。過去行者知過去行,未來行知未來行,是謂未來。現在行知現在行,是謂現在。 問:如彼未來非現在,設非現在常住也。若現在,是故彼未來知有現在則有現在,若彼未來知現在者則無現在。現在者便知現在知有現在,如彼現在移者則有過去。設無過去者則有常。有過去,`[是=過【三宮】]`是故汝現在知過去則有過去。設當如現在知過去無有過去也,汝過去知有過去則無則無過去。 6或作是說:此為何作是說?此為何作自相相應?答曰:**是謂住常已作自相**。若常不與自相相應者,則無有世自相生世。`[問=間【明】]` 問:若自相生世者,即彼相生過去,是故世無有常處。答曰:我相未生、未來世`[未〔-〕【三宮】]`未生,不壞現在世。不以生無生為異,是故世有常處也。 問:若彼相不生,亦生非今有。答曰:若今不生,亦不生無為。 復次,常自相相應,此亦當無,或生或不生,是謂若無常者彼亦不生今亦無相應。 12**相作若干種,  34因緣世如是**, 5一一共相生,  6本相為所作。 ^10ycm6 猶如此有為法.非不無.非為不有,無為法.非不無.非為不有。 以何等故,有為法謂之無常,無為謂之有常? 1或作是說:有為法**相有若干**,不有無為法。 2或作是說:有為法**作若干種**,不有無為法。 3或作是說:有為法**有因緣**,不有無為法。 4或作是說:有為法**有世處所**:不有無為法。 5或作是說:有為法種種別異,不有無為法。 尊作是說:有為法所作相因緣,則因緣相生。 ^8cg4yi 因與緣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無有差別。合會所有,無合會則無,即是因與緣。如所說因即是緣者,是謂生老病死。 問:設合會有者,彼即是緣。因眼有眼識,欲使彼是因非緣耶?答曰:非眼合會生眼識,有對則有眼識,是故合會亦是因亦是緣。 或作是說:合會是因,所作是緣。 問:若合會,作合會者因非緣乎?答曰:一一所作緣,合會有因。 問:若一一所作非因者,合會亦非因耶?答曰:一一所作非因,合會有。如一一所作非合會,合會有。合會亦復如是。 或作是說:自然是因,非自然是緣。 問:麥所生`[1]牙=芽【三宮】*`牙,`[*1]`牙與麥相類耶。設與麥相類者,欲使四大同`[2]因=田【宮】*`因業耶? 或作是說:次第是`[*2]`因,在遠者是緣。 問:因緣及次第緣。因緣及次第緣無有差別。若善次第起不善心,是因非緣耶? 或作是說:不共是因,共是緣。 問:眼不共,生眼識。欲使此是因非緣?麥與根`[*1]`牙共生莖,此是緣非因。 或作是說:生者是因,更生是緣。 問:今生無緣,麥更生無因。 或作是說:自長養是因,養他是緣。 問:若自心生善即為自養,欲使此是因非緣耶?尊作是說:迴轉是說,迴轉是因、不迴轉是緣。 ^z43wd3 無有合會,  自然次第,  `[諸=請【宮】]`諸共所生,  自身迴轉。 云何次第緣耶? 或作是說:過去心所念法,次第緣也。 問:未來心心法中間生次第緣? 或作是說:過去現在心心法次第緣。 問:未來心心法若久生,中間彼次第緣生? 或作是說:一切心心法謂之次第緣。 問:如今阿羅漢後心,次第更生餘心? 或作是說:除阿羅漢後心,餘心心法謂之次第緣。 問:滅盡三昧後心,復生餘心?答曰:起心中間次第緣也。尊作是說:若心次第生心者,即次第緣也。何以故?非色、心、心法有次第緣也。從何法出?何以故?次第少者生多、多者生少。次第緣相云何? 或作是說:行施所避是次第緣相。 或作是說:照其心是次第緣相。 或作是說:次第心性迴轉是次第緣相。 或作是說:次第心性`[益=蓋【三宮】]`益次第緣相。次第緣當言定、當言非定、當言常定? 或作是說:當言常定。 問:如阿羅漢於今後心,次第更生餘心?答曰:阿羅漢非有後心次第緣。 或作是說:當言非常定。 問:則無次第緣。答曰:猶如因緣無有常定,必有因緣亦復如是。尊作是說:以觀現在次第緣,彼當言常定。觀現在相次第緣自有常,當言已果。云何得知?有無教? 或作是說:從所生知。亦作是說:有色不可見無對。 問:云何審從所生知?此非現在。若色不可見無對,無色亦不可見無對,是故汝色無色無有差別。 或作是說:常住餘得知見,有無教戒成就,彼所作供養。我觀有無教戒,觀彼所作相。 問:彼非觀所作無教,彼觀所作智教。若作有無教者,諸所有無教,彼一切當觀所作,彼所有教最是妙行。 或作是說:事事相觀照,戒律不戒律滅盡,戒有不見戒律滅,見有戒律不戒律滅盡。 問:非戒律滅盡,道亦非戒律滅盡? 或作是說:由墮罪知說禁戒時。知有墮不墮者犯無量罪,觀彼有此無教諸犯罪者。 問:彼非無教,憶本所犯。設無教`[犯=化【宮】]`犯相者,乃至無教,彼一切犯罪。 或作是說:知有勝不勝者,不觀教則有無教。如觀有為則有`[無為=為無【三宮】]`無為,雖有此教我觀彼無教。 問:彼不盡有勝無勝。若觀一切無勝者,欲使彼有勝耶?設有者,則無有勝;若一切妙有勝者,彼則無也。 或作是說:生天上然後能知,習行不犯然後生天上。 問:云何習行不犯?為數數不犯,能知心不犯,從彼修行心,然後得生天上? 或作是說:不知。何以故?彼非智章。彼有教義住與共相應,況無教者,彼依經生天。如彼智章無教,身身痛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無教身縛身痛心縛。 問:彼為身根所縛。 或作是說:無教戒數色陰所攝。又身痛者是意法,痛陰所攝。 或作是說:二俱無對,增減難說。無教心、心不相應行有何種別? 或作是說:無教是色,心不相應行非色。 或作是說:無教者是物,心不相應行非物。 或作是說:無教非智觀物各各成,心不相應行不自然法所造。 `[(第二偈…也)十七字【大】∞(口識有…業)二十字【元明】,((第二偈…也))十七字=((聚揵度第一之二竟))八字【明】]`第二偈品竟(胡本題在此,理應題於偈後也)。 `[(口識有…業)二十字【大】∞(第二偈…也)十七字【元明】,((第二偈…也))十七字=((聚揵度第一之二竟))八字【明】]` 口識有三種,  猶如三有為, 因緣有四種,  無教有三業。 ## 聚揵度之三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第一終【明】]` \`[(尊婆須蜜…三)十六字=聚揵度首第一之三【明】,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第二首【明】,造號同異如首卷]`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偈品首(聚揵度之三) 苦`[由=田【宮】]`由因意得,  無智亦有五, 色根悉具足,  各各有七苦。 得,心心法因緣,不思惟緣。心心法緣,自相欲使作緣。 或作是說:無也。何以故?因緣心心法之所攝持,不可使青國覺緣也(外國見聞皆曰國)。 問:設當覺者,青國有緣。如彼覺青國,則有覺。若青有國作緣,因緣自相則有二覺,若覺、若餘覺。緣青國攝餘青國。若覺緣青國,彼亦不`[敢=觀【三】]`敢青國攝覺作緣。 或作是說:得如所說。如恐怖人,不知為誰所恐,心自相作緣,緣亦不自知。 問:彼非自相作緣耶?設作緣者自知有緣,自相性自爾。 或作是說:得如所說,有是想、有是心。答曰:是誰想、是誰心?若作是說:彼即是緣。若不作是說,是為想、是為心,如是心不合不相應。 或作是說:得若未來心心法作緣,緣彼即是緣。當熟思惟,彼心心法自相作緣,彼不知有緣。何以故?不以未來緣造有緣。答曰:彼不自相作緣。若作自相緣者,緣亦有智生自相自識。 或作是說:得如頭腹`[脇【麗磧】,胸【大】(cf. K28n0963_p0579b09; Q26_p0695c06)]`脇有痛,痛自緣相而造緣,緣不自知。 問:彼痛自相而造緣不作緣。痛無處所,痛自相生,現其實頭`[腹【麗】,復【大】(cf. K28n0963_p0579b11)]`腹有痛。 或作是說:得設當不得者,則有二。知他人心,心心各各作緣已,心自作緣,是故自然不知。此非是妙,是故已得。 或作是說:得設當不得者,心緣心無有究竟,則有因緣。此非是妙,是故已得。尊作是說:得痛相心有何差別?此意識境界不從中得得識。若不得識受自相,此謂究竟。於中有餘意識入,則有壞敗。 不`[1]還=逮【三】*`還心恐怖,  未來想亦爾, 痛及他人心,  心緣痛此彼。 `[*1-1]還=逮【三】*`還心心法。設心心緣,此二俱前後而自作相。或`[作〔-〕【三宮】]`作是說:得如覺青國一時作緣。 問:此非譬喻。設當作緣者,則有二自覺。 或作是說:不可得也。設作緣者,青與覺等無有異也,覺亦復無異,是故是等是耶?是故不得此非如。 或作是說:不可得。何以故?非以此轉而受諸法。非一轉非再轉故曰為一,是故可得。以何等故眼識不知眼根? 或作是說:可見緣眼識,不可見緣眼根。 問:耳識今知耳根,彼緣不可見。 或作是說:攝境界是眼,近者是眼根,是故不知。 問:鼻識今知鼻根,彼還境界。 或作是說:四大是眼,非四大境界,是故不知。 問:身識今知身根,彼是四大境界。 或作是說:依眼`[3]根=眼【宋】*`根識非心心法,自依是故不知。 問:意識今不知意根,彼即是依。 問:不可知無有一切諸法境界。 或作是說:若眼壞敗是眼識,眼不掩眼,是故彼不知。 問:此亦是我疑。何故眼不掩眼?答曰:此中無物自然自然所壞。 或作是說:不可知。設當知者,諸入則有壞敗六識未壞時。 或作是說:彼非此境界。 問:此亦是我疑。何以故?彼非境界。 或作是說:色自相攝受諸眼識,非色自然非眼根,是故彼不知。 可見以近坐,  我依彼四大, 掩眼而有壞,  境界是色相。 耳根可見亦復如是。鼻根可見當言非近坐,舌根身根可見,彼是四大我所造,當作是說。如此五根色,一切四大所造。以何等故若干相有若干貌? 或作是說:無有相貌。猶如眼識,諸所有色一切四大之所造,有若干相有若干貌。無所有故,亦復如是。 或作是說:處有勝故。及餘處眼根乃至身`[髮=根【三】]`髮,是故種種根所。以種種相故,是故種種貌。 問:餘處有一貌、或復有二。欲使彼眼根有若干相有若干貌?一切處盡是身根,欲使身根作若干相若干貌? 或作是說:四大所造色歡喜根,及餘四大歡喜眼根,餘乃至身根,於中種種相。 問:餘四大歡喜一眼,或有餘二眼。欲使眼所視處有種種相耶? 或作是說:我作四大眼根及餘四大眼,餘乃至身根,於中種種相,廣說如上。 問:餘四大一眼或餘有二,欲使眼根有種種貌? 或作是說:行垢所造根,因`[緣=餘【三】]`緣行垢得眼根,餘乃至身根,於中種種相種種貌,廣說如上。答曰:餘因行垢而成一眼根、或復成二根,欲使眼根作種種`[6]相=根【三宮】*`相耶? 或作是說:四大之中相應行,所以有種種相者,以其作種種`[7]貌=眼【宋】,根【元明宮】*`貌。 問:或一四大、或二或四?答曰:一切少`[通=遍【三】]`通有四大,少多共合。或作是說,四大境界有增減,是故妙四大所造色亦妙。 問:頗或時地有堅相無堅相?答曰:一切堅相但堅相,但堅相有增減。譬如鐵鉛錫下至金首。尊作是說:始生百物有種種相。所以種種相者,以其有種種貌。 色處諸勝者,  歡喜及我造, 速疾行相應,  自`[興=與【三宮】]`興病生老。 眼根相作此等者,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以=已【三宮】]`以眼見色,見已見當見,是謂眼見。 問:此亦是我疑。云何以眼見色,見已見當見,終不起法眼,不見色不已見不當見,欲使彼是眼耶?答曰:我已說是,設如此像亦是自然。 問:云何不見是見自然耶?答曰:眼是其`[*7-1]貌=眼【宋】,根【元明宮】*`貌。 或作是說:黑`[11]瞳=童【宮】*`瞳子是眼所照者作`[者=耳【三宮】]`者。 問:`[云=曰【三宮】]`云何得知黑`[*11-1]瞳=童【宮】*`瞳子是眼?答曰:黑`[*11]`瞳子是本。 問:黑`[*11]`瞳子非其本。答曰:及餘事無所攝。欲使彼是眼,是故此事不然,彼亦當異。是故彼事無所攝,欲使彼非眼耶? 或作是說:四大所造色眼根歡喜,因有眼識境界,是謂指授教戒,是謂彼作。 問:一切五根所造色歡喜,是故彼非眼根自`[*6-1]相=根【三宮】*`相。 或作是說:依眼識,根有。眼根依眼識,是謂其事。 問:諸不起法,是眼識異,不等依彼眼識。欲使彼非眼耶? 或作是說:四大是眼根眼識相依,是謂其事。 問:四大相自壞,是謂四大相自壞,眼根相不壞一相,依眼識造眾事。 問:如四大`[自相=相自【明宮】]`自相壞,一相眼`[*3-1]根=眼【宋】*`根。如是我相眼`[根〔-〕【三宮】]`根不壞,一相眼識相依而成。 或作是說:色香味細滑所纏,眼根眼識增益作眾事。 問:今五識身各知眼根。 或作是說:此非境界。 問:此亦是我疑。何以故? 或作是說:彼非境界。眼根無自相無有數,然後成眼根。 問:若眼根無自相者,眼無有覺。答曰:知眼數之物是謂覺知。眼如身數之物,謂之厭足。身厭足者,非四大身,有一自相。 或作是說:所造色自然,眼識增上現有增減,是謂其事。算數彼時漸漸知性自然爾,於中諸入亦復當爾。 觀眼黑`[*11-4]瞳=童【宮】*`瞳子,  歡喜各相依, 四大皆集聚,  無造無狐疑。 五根亦復如是。意根自相`[依=作【三宮】]`依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意知諸法,知已知當知。眼根亦復如是,意識造增上,是謂其事。 或作是說:意識相依相,意根依意識,是謂其事。 或作是說:或出或沒,五識身意根依識,是謂其事。 問:無色界不生意識,於彼無五識身? 或作是說:六識身意識身增上,從增上諸所生識,是謂其事。 問:名色展轉不相依。 復次,彼識自相意根作增上,是謂其事。算數彼時,乃至究竟彼性自然,於中意識則有壞。云何為意?云何為意識?前說四事。六識身相應意,增上識所生智,心緣彼是意識也。 `[第三偈品竟=(聚揵度第一之三竟)【明】]`第三偈品竟。 ## 聚揵度之四 `[(尊婆須蜜…四)十六字=聚揵度首第一之四【明】]`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偈品首(聚揵度之四) 如現在痛自身不更,過去未來痛亦不樂亦不苦。云何得知我苦我樂?尊摩訶僧耆作是說:彼痛自然自身更、自然識知。`[問=聞【三宮】]` 問:此非譬喻。不`[見〔-〕【三宮】]`見有物自然所迴轉。如有斷絕之物,能不自相斷。戟不自割、指頭自不相觸,此亦如是。尊曇摩崛`[作=非【三宮】]`作是說:心相應智慧而得知。 問:設當爾者,自然知自然,一緣相應法。尊彌沙塞作是說:以心不相應智知之。 問:若當爾者,則有二智。言有人者(一部僧名)作是說:人知問人,亦用智知。設不用智知者,初不知盡當有所知。 或作是說:第一義無有知若苦若樂。言知眾生者,亦是邪慢,言有苦有樂。 問:阿羅漢如今不知者,彼有邪慢耶? 或作是說:痛為意轉中間,中間我自生識,彼境界於中得`[知=如【宮】]`知。 問:如意識性,彼非意境界。意識者及意識、識境界,彼非痛性,云何得知? 或作是說:見樂見苦,然後得知。 問:愚人今亦知。復不有是`[是〔-〕【三宮】]`是苦是樂。 或作是說:依身苦樂然後得知。 問:如彼依痛已滅,云何得知?是謂依樂痛、是謂依苦痛,猶如彼痛身不自更,云何攝意? 或作是說:心已生時緣現在痛。 問:心欲生時,未來彼非緣未來,是故彼是境界。 或作是說:現在心次第以沒緣彼痛。 問:次第`[痛=緣【明】,明註曰痛北藏作緣]`痛沒,亦不知苦亦不知樂。云何得知? 或作是說:苦樂`[相=想【三宮】]`相憑,無復有餘有苦有樂。彼生意中間,境界生意識境界,彼乘識處自性作識相,有苦有樂,況復眾生隨痛志亂。 自然智慧者,  人最第一義, 志所造痛身,  已生苦樂行。 猶如此心,心法內依、外生諸入,以何等故依內生不依外? 或作是說:依內生。 問:等無礙中依彼生內,然不依外。此義云何?答曰:猶如等無礙,是謂內、是謂外。 問:云何此非`[顛=類【宮】]`顛倒耶?如等無礙是謂內、是謂外,如是等無礙已生內非外。 或作是說:內有妙事,外無也。此亦是我疑。 或作是說:內自性成就,然非外。 問:外性亦自成就,如自身色香味。 或作是說:內親近,非外也。 問:無處所則無近遠,已還境界二俱相近、二俱相依生。 或作是說:內生,然非外。 問:外亦復生,如自身中色香味。 或作是說:內造苦樂。 問:外亦造苦樂,如自身中色香味細滑。 或作是說:內有上中下,上中下者從心心法生。 問:外亦有上中下,上中下者從心心法生。復有異蠅聲興起耳識,復有異大力鼓聲。 或作是說:內不牢固。 問:次第因緣亦不牢固,欲使彼相依生? 或作是說:內是增上。 問:外亦是增上。等無礙中內增上非是外增上,此義云何?一切諸有為法各各有增上。 或作是說:以內故造苦,`[然=惱【三宮】]`然非外,如畫眉點眼而見色。 問:如所說倍畫使大而視之,高聲語我當諦聽。 或作是說:依內諸入。此師意,所造與心俱有識依四大,彼各各有勝諸根充足。 自性依微妙,  遠近及取捨, 下無`[牢=罕【宮】]`牢增上,  師意識在後。 猶如此心心法,內依外緣入因緣生。以何等故,內有壞敗,然非外? 或作是說:此現在事,猶如觀彼日影,眼則有敗,然日無咎。 問:此亦是我疑。以何等故,眼有敗壞,非日之咎? 或作是說:內諸根縛,然非外也。 問:外亦諸根縛,如自身中色香味。 或作是說:內有吾我想。 問:外亦有吾我想。阿羅漢無有吾我想,欲使彼不壞敗耶? 或作是說:依內生諸入,然非外也,如上所說。 或作是說:內得親近,然非外。 問:此無`[入【麗】,人【大】(cf. K28n0963_p0582b06)]`入處,不有入處,安有近遠?已還境界二俱親近,欲使依二生耶? 或作是說:內已生,然非外。 問:外亦復生,如自身中色香味。 或作是說:自性住者,然非外也。 問:外亦自性住,如自身中色香味。尊作是說:若自依物轉心心法,`[居=在【三】,尼【宮】]`居彼住者外內諸入,彼諸法展轉`[生=有【三宮】]`生諸根壞敗也。 現在縛諸根,  依造有吾我, 親近諸所造,  自性是我有。 如尊者舍利弗說:彼諸賢眼內入無有壞敗。見其色光不諦思惟,亦無眼識深思惟者。`[何者〔-〕【三宮】]`何者是? 或作是說:次第緣是其思惟。 問:頗次第緣無耶?答曰:無有不有時,一切識身有現在也。設有,現在彼則生。 或作是說:自然因彼是思惟。問曰:頗有時無自然因耶?答曰:無不無時,不常有等。問曰:頗有不等耶?答曰:非不有等。 或作是說:大義思惟。 問:設無大義者,云何不生識耶?答曰:不生。 問:若鞭杖捶打,彼不起識耶?答曰:以境界力,彼識則起,或有不起,如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及餘定心者。此亦如上所說。 或作是說:發起心者。先已說竟。 或作是說:心所`[憶=意【宮】]`憶識則其思惟。此亦是我疑。 或作是說:`[語=諸【元明】]`語思惟是其相。 問:志思惟無有差別? 或作是說:心心法與心相應,是其思惟。 問:諸相應法是其思惟,生諸識,然識非思惟。此義云何? 或作是說:思惟眾生緣,生識性起諸縛,此之謂也。 次第有彼緣,  因大義照明, 希望作眾生,  相應及諸智。 生彼,有思惟,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次第緣是彼思惟,生者為生。 問:彼不生思惟?設當生者,無有差別;若不生者,所說非是,思惟非彼眼識得生,此則相違。五事亦復如是。 或作是說:彼思惟心法心相應行生。彼思惟生,非心相應行。尊作是說:彼生心心轉法,彼思惟。 復次,生者自然造法,譬如炎光前後相因生。云何得知炎因光? 或作是說:有炎便有光,無光則無炎,於中得知炎因有光。 問:若二俱起者:云何得知炎因有光、無光則無炎?答曰?炎所生貌,然非光。 問:云何得知炎生光,然非光?答曰:炎所纏縛。 問:炎所纏縛?或作是`[語=說【三宮】]`語:若有炎時光隨時應。此亦如上所說。 或作是說:炎壞則光壞,是故得知炎因光。 問:二俱壞者,云何得知,炎壞則光壞,光壞炎不壞? 或作是說:炎熾盛則有光。此亦是我疑。 或作是說:合會而有。此亦是我疑。 或作是說:炎大光大、炎短光短炎。`[明註曰此南藏作則]`此亦前已說。 或作是說:炎不淨時光則不淨,淨則光淨。此亦是我疑。 或作是說:以見光,炎是其本,由是得知炎因光。 問:是光義故,求索油炷。欲使油炷因光耶?答曰:不以光故求索油炷,但以光故求索炎也。以炎故求索油炷? 或作是說:非,炎故有其光也。相應有光,炎與光最是妙事。 問:設二俱生,是謂妙、是謂非妙,此義云何? 或作是說:本興炎生光,由是知之,炎因光也。 問:此非譬喻,不見炎無光者。答曰:此亦非譬喻,如覺彼炎,更相緣時,時無有光。如其光非其炎,迴轉希望,覺亦不相生,則有慢意。 各各壞敗相,  希望相應行, `[達=違【三宮】]`達清淨義者,  合會如前說。 猶如六識身,必依過去自然因,志不錯異、緣亦不誤。以何等故,一人非前非後,六識身二俱起? 或作是說:一次第緣一識住。 問:一者識相應一一識相依。 或作是說:一者彼思惟一識則相應住。 問:`[設=誤【宮】]`設一識相應,此是一識。 或作是說:一`[相=根【元明】]`相依一識相應住者,一識相應一一識住。 如一切眾生,必有所趣受報,自作當受。彼有未來現在所造。以何等故,一人不前不後,五有不轉? 或作是說:一趣結使熾盛。 或作是說:一趣受諸報。尊作是說:識共相應,然後轉一一識,諸轉所造報行皆`[應〔-〕【三】]`應`[識〔-〕【宮】]`識種。以是知之,如無有眾生未曾有而生、有便般泥洹。以`[何=何故【明】]`何等故眾生無有減?或作是`[說〔-〕【明】]`說:汝`[莫=算【三】]`莫計爾所數耶,有爾所眾生不知減。若不`[能=算【三宮】]`能計者,何以故不知減? 或作是說:眾生無有窮,是故不知減。譬如大海水無限量,千瓶往取亦無減;此亦如是。 問:大海江河及餘泉源皆往趣,欲使眾生本無今有耶?答曰:於異方剎土眾生來到此間。尊作是說:於彼剎眾生無有減。此義云何?有眾生遊異方界,執賢聖道出界到界。志性云何?有何等希望?當作是觀。猶如此三聚眾生有損無益。以何等故,三聚眾生不知有減? 或作是說:汝為計算爾所數耶?爾所眾生無有減。若不數者,誰知有減? 或作是說:無量所造眾生。此亦如上所說。尊作是說:在`[處在處=在處處【三】]`處在處無有`[滅=減【三】]`滅。此事云何?如阿毘曇說:必有世不疑,有邪聚當言滅盡。設爾者,此義不然,如今有此盡。 如此三世,一世中未來有損無益,一世中過去有增無損。以何等故未來世無減、過去有滿? 或作是說:汝計爾所數耶?過去未來有爾所數耶?知有減。若不算計者,誰知有減? 或作是說:過去已壞、未來未生。 或作是說:過去未來無有處所。 或作是說:過去未來無有限量。世尊作是說:若二法照明。何以故?世無處所,事相應緣生,已生當壞。是其事(眾生增減,乃是聖人存而不論者也。故曰:誰計`[豆=豈【明】]`豆而不說也。本無今有,若有斯言,則亦有咎。故皆抑之耳。佛止梵志,亦其事也。聖人之教,進覺號也,眾生無棄形而上事也)。如入寂靜三昧,無量無邊福,彼非盡淨。彼三昧為緣何等? 或作是說:無量`[邊=無邊【三宮】]`邊福是其緣。 問:今不盡淨。答曰:彼不自知。 問:設自知者,彼緣何等?若淨無量,彼非邪智耶? 或作是說:不淨謂之,淨訓心是義。 問:若淨言淨者訓心,不常無常解說訓心是義。 或作是說:一切寂靜,此之謂也;彼亦如是。 問:如今入第二`[禪=福【三宮】]`禪,是時眼盡見黃,是故一時自相壞敗? 或作是說:淨是彼緣。 問:誰無此三昧?答曰:思惟無空缺處有是三昧。 問:一切三昧亦無空缺處`[處〔-〕【三宮】]`處,欲使一切三昧作寂靜三昧耶?答曰:非一切自相相受,非一切造無量相。若自相受無量相者,彼是行人三昧。尊作是說:淨是其緣。彼以此相應,如緣然薪起烟。及諸因緣各相依而生淨,如是起諸相應及諸因緣。當作是觀。彼三昧當言不順、當言順?如上五事無異。尊作是說:當言非不順,漸漸近順。 食謂觀人,然食非人。彼愚觀者為緣何等? 或作是說:食是其緣。 問:彼非愚觀、非思惟食。設餘思惟食者,復有餘緣。欲使寂靜無寂靜緣耶? 或作是說:人是其緣。 問:食非是人。答曰:如彼不自知。 問:設自知者,吾我是緣耶? 復次,彼愚觀者,食此處所,希望求索。彼愚觀當言順、當言不順?如上二事說。尊作是說:當言順,味愛是對。若依骨`[5]瑣=鎖【三宮】*`瑣起若干想,自知我身骨`[*5]`瑣,亦復如是。彼想為緣何等? 或作是說:骨`[*5]`瑣即是其緣。 問:身非骨`[*5]`瑣。答曰:此亦骨`[*5]`瑣,皮肉所纏。 或作是說:自身是緣,此骨`[*5]`瑣皮肉所纏。 問:彼想非身,若觀骨`[*5]`瑣想則緣自身,欲使青緣黃色耶? 復次,義想緣彼自身,分別希望彼相,當言順、當言不順?如上二事說。尊作是說:當言順,欲使有對。 `[第四偈品竟〔-〕【明】]`第四偈品`[竟=意【宋元宮】]`竟。 痛及二心,  炎影光減,  未曾有聚,  青食骨`[*5-7]瑣=鎖【三宮】*`瑣。 尊婆須蜜`[論=菩薩所集論【三宮】]`論卷第`[一=二聚揵度第一之四竟【明】]`一 ## 聚揵度之五 `[聖本首缺]`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第二☗s2 尊婆須蜜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等譯 `[偈品首(聚揵度之五)=聚揵度首第一之五【明】]`偈品首(聚揵度之五) 又世尊言:四事攝人。攝人者,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眾生性壞,如彼`[洿=淬【三宮】]`洿沙,彼以此四事更`[相共=共相【三宮】]`相共攝,故曰其義。如彼沙為水所浸,各相粘著,亦復如是。 或作是說:眾生性自壞,以此四事相攝各成辦,是故攝人。猶`[如【麗】,是【大】(cf. K28n0963_p0585a10)]`如作蓋`[升升=斗斗【三宮】]`升,升攝諸子,此亦如是。 或作是說:集聚`[法=沙【明】]`法眾生方便,故曰攝人。以何等故共義謂之攝人? 或作是說:俱有戒行。 或作是說:俱同境界。 或作是說:俱同所見。 復次,勸助義謂之攝人。又世尊言:無常是無常法。云何無常?云何無常法? 或作是說:過`[去=法【宮】]`去行無常,未來、現在行是無常法。亦當求法亦當次`[住=往【三宮】]`住。 或作是說:過去未來現在行無常,未來行是無常法。亦當往求彼法。 或作是說:過去現在行無常,未來生法不生法是無常法。彼亦與法相應。 或作是說:一切諸行亦是無常,亦是無常法。如所說,如因是無常、如果是無常法。 問:因亦緣餘果,果亦緣餘因,豈彼不是無常無常法耶?答曰:惟因緣餘果,果緣餘因。如因是無常,如果是無常法。 問:如今因非無常,如今果非無常法,是故彼即無常即無常法。 復次,諸行迴轉彼無常,是法是無常法。 又世尊言:諸有塵垢是塵垢法。云何名塵垢?云何名塵垢法? 或作是說:塵垢展轉相緣,是謂塵垢法。 或作是說:彼塵垢相應法,謂之塵垢法也。 或作是說:塵垢雜塵垢,彼迴轉法,是謂塵垢法也。 或作是說:塵垢雜塵垢,彼所起身行口行,是謂塵垢法。 或作是說:一切有漏行塵垢是塵垢法,如其因是塵垢,如其果是塵垢法。尊作是說:眾生不壞造五陰行,眾惱見逼,是謂塵垢法。 又世尊言:汝今比丘生老病死,終更受形、生更受形,逝、死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中陰諸形此是生,更轉陰往`[生〔-〕【三宮】]`生此是生。中陰壞敗謂之逝,初`[死=便【明】]`死陰壞敗此是死。 或作是說:出母胞胎此是生,始入母胎此是更生。形展轉增此是逝,初死陰壞敗此是死。 或作是說:卵`[3]𩌧=膜【三宮】*`𩌧合會生。此事云何?此諸根漸漸熟。受生化生合會,彼諸根不漸漸熟(軟生賴成)。化生者,若彼命終時,不見其身卵`[*3]`𩌧合會,死已見其身。 或作是說:無有差別,當說須臾頃。 復次,趣往生時,最初受陰生,造陰住超越。超越造陰受生處所,是謂爾時命終。住超越造陰受生處所,陰更移轉,是謂終命斷絕。諸陰散落是謂死。 又世尊言:諸比丘!結常隨從,彼時有死,`[諸=設【三宮】]`諸有死是故有數。說是語時,此義云何? 或作是說:愛隨從彼命終時習行,彼謂死受諸有:欲愛、欲受、欲陰,色愛、色受,無色愛、無色受、無色陰。已得彼陰,是謂有數。若欲界、色無色界,故曰彼有數。 或作是說:使所纏,諸使纏受陰,受諸有。已得此有,是謂有數,故曰彼有數。 或作是說:一切結所使,若力勝者當命終時便自憶彼謂死,故曰彼有數:染、怒、愚。 或作是說:軟色因緣起諸垢,`[垢〔-〕【三宮】]`垢色所使中色起,緣色所使起增上結,故曰有數。 或作是說:色著色所使、色著色死,為色所持因生色,故曰有數。 或作是說:諸欲有所須,為彼所使,方便求索已得竟,是故有數。如是諸有,所須便求索,已得彼物彼便死,彼便有數,泥`[6]黎=犁【三宮】*`黎中若餘惡趣。 或作是說:愛所使造有,持`[往=住【宮】]`往生老病死,彼有數。 或作是說:垢所使結起行,持往有悔意惡趣中,彼有數;若死時不悔,便生天上。 或作是說:敷演四諦世尊說法,若比丘使所使,是謂死為現習諦,彼有數,為現苦諦。於是比丘不使所`[使=長【明】]`使,則不死,為現道諦。彼有數,為現盡諦。尊作是說:五盛陰非使,唯無明有愛。彼相應五陰纏裹,已纏裹則有數,泥黎若餘惡趣。 一切諸愛使,  軟色自纏裹, 若復有餘愛,  行諦後有五。 又世尊言:於是比丘色無常過去未來,況復現在。以何等故世尊說況復現在? 或作是說:過去色壞敗,未來色未生,現在色生不壞,彼名無常。若壞、若生及未生,況復生法有壞敗,故曰況復現在。 或作是說:過去未來色無處所,現在有處所,故曰無常。如其無處所無常,況無處所,故曰況復現在。 或作是說:過去未來色不可壞,現在可壞,彼名無常。能使壞者可壞,況復能壞,故曰況復現在。 或作是說:未來色未來久遠住,過去色過去久遠住,現在色現在久遠一時住,故曰無常。若久遠住者、若當久遠住,況復一時住,故曰況復現在。 或作是說:壽欲終時,世尊故說。過去久遠人壽命長壽八十四千歲,亦有阿僧祇歲者;未來久遠人亦當壽極長壽八十四千`[歲=壽【聖】]`歲,亦有阿僧祇歲。如今壽者,極壽百歲,出百歲者少少,故曰況復現在。 或作是說:此世尊教`[10]戒=誠【聖】*`戒語。況復眾生現在色,言是我所意染著,過去未來未必染著,於中婬意偏多,現無常故,曰況復現在。尊作是說:現在暫現,過去未來不常住展轉往來,`[按=案【三宮聖】]`按契經句說。又世尊言:比丘當取`[12]塚=冢【三宮】*`塚間五納衣,少易得、人無貪愛。云何`[*12]`塚間衣`[易=勿【宮】]`易得?云何少?云何易得?云何不貪愛? 或作是說:人著者少故曰少,處處易得故曰易得。是佛所許,人無貪者,價數甚少故曰少,不從人求亦復無主。 又世尊言:比丘行道甚苦,比丘乞求苦,共居苦。彼云何行道?云何乞求?云何共居? 或作是說:五盛陰是行道,愛身是乞求,結使是共居。尊作是說:如向者語,比丘行道苦,乞求苦、共居苦。眾生於彼流轉生死苦,於此義故說行道苦。於三苦甚苦,身苦、行苦、變易苦,希望`[他=也【聖】]`他樂亦是苦。`[是苦〔-〕【三宮】]`是苦一切乞求無方,便共居苦。 `[處無常法界生諸著塵垢使況復現在補納衣甚苦【大】∞第五偈品竟【宋元宮聖】]`處無常法界,  生諸著塵垢, 使況復現在,  補納衣甚苦。 `[第五偈品竟【大】∞處無常法界生諸著塵垢使況復現在補納衣甚苦【宋元宮聖】,(第五偈品竟)五字=(聚揵度第一之五竟)八字夾註【明】]`第五偈品竟。 ## 聚揵度之六 `[(尊婆須蜜…六)十六字=聚揵度第一之六【明】]`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偈品…六)八字=聚揵度偈品之六【聖】]`偈品`[首=前【宮】]`首(聚揵度之六) 又世尊言:如彼偈所說,不可食彼食。以何等故,佛世尊說偈不可食? 或作是說:世尊不以食故`[21]往=住【聖】*`往,但欲教化彼婆羅門,是故不受。 問:不以偈故說不可食,食非其義,故曰不可食。 或作是說:彼婆羅門(`[耕田=四【聖】]`耕田淨意)慳貪嫉`[妬=姤【聖】]`妬,受彼食時,彼便作是念:沙門瞿曇以食故而說法。如採合詩頌以錢財故歎譽乞者,如彼良醫歎譽藥草無病不療。 或作是說:欲現神足變化彼婆羅門,佛為現三變化而教`[*10-1]戒=誠【聖】*`戒之。尊作是說:以二事故,佛世尊說偈不受取:自現其義,現眾生應受化故使起護心。 又世尊言:斷柵斷塹而住門`[1]閫=閰【聖】*`閫。門`[*1]`閫者義云何? 或作是說:於此慢怠,依彼門`[*1]`閫,吾我所造。如婆`[2]嵯=蹉【三宮】*`嵯種說:如是瞿曇沙門,於法化中無有枝葉莖節皮牙`[3]雹=皰【三宮】*`雹淨,牢固不可移動。云何於法化中枝葉莖節皮牙`[*3]`雹淨?言牢固者,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戒於此法化中枝葉莖,利養是皮,三昧是`[*3]`雹,解脫是牢固。 問:云何於法化中無有戒、無有`[業=葉【宮】]`業、無有利養、無有三昧? 或作是說:戒牢固,是`[故〔-〕【三宮聖】]`故枝葉莖利養,利養是牢固。皮`[*3]`雹者三昧,現其少相,解脫牢固。 或作是說:有諸邪見,於此經中枝葉莖皮`[*3]`雹作是說、如是現其義,此非瞿曇世尊法化見牢固、解脫牢固。 或作是說:戒成就,`[葉=枝葉【三宮聖】]`葉莖現其相類。三昧成就,皮`[*3]`雹現其相類。智慧成就,現其塹。如是瞿曇世尊非以是故修梵行餘解脫牢固神通之德也。 又世尊偈言:本所更歷。云何色處不相類,失本所更歷起慈悲? 或作是說:自然。 或作是說:威儀自然。 或作是說:以二事故,因本所`[逕=經【三宮】]`逕歷而起慈悲:自識宿命;或有來告語者、或作是說,如彼事說本因緣也。 又世尊言:`[8]矜=狑【三宮】*`矜`[居進反〔-〕【明】,已進反【宋元宮聖】]` \(居進反)叔軀樹喻。爾時二使者,如其實事往語國主已,復道而還。彼云何如其實事?云何復道而還? 或作是說:四賢聖諦如其實事,八賢聖道是復道而還。 問:設道諦中,云何`[有=其【三宮】]`有定處?云`[何有【麗宮聖】,有何【大】]`何有別名?答曰:無虛`[偽=為【聖】]`偽者出要為道。 或作是說:如其章、如其實語、如其所知復道而還。 或作是說:如見諦道,實語亦復如是;如思惟道,復道而還亦復如是。尊作是說:四賢聖諦如其實語,八`[聖=賢聖【三宮聖】]`聖道復道而還。此諦相語勸無相物,契經中清淨說是語。案經說。 又世尊言:`[著=者【聖】]`著塚間五納衣,有五事則不應法。臭、色壞、脆、饒虱、婆羅夜叉所居處。云何塚間?云何臭?云何色壞?云何饒虱?云何婆羅夜叉?答曰:衣,死所纏,用裹死人,若臥若被在身故,曰塚間衣。被塵垢污無色`[陰〔-〕【聖】]`陰,`[雖〔-〕【三宮】]`雖染不成色。不淨臭處熱暑暴,如此衣有希望。乃至蟣為首,置彼已,天神不`[*21-1]往=住【聖】*`往詣,惡鬼近故,曰婆羅夜叉。 又世尊言:愛盡欲盡、欲盡愛盡。愛與欲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無有差別,愛即是欲。 問:今無愛盡,欲盡當作是說:欲盡,欲盡故曰愛盡欲盡。 或作是說:愛少欲多。 問:欲有上中下,愛有中下。 或作是說:念食為欲,於彼`[遂=遠【聖】]`遂染著,彼是愛故曰愛。 問:如所說,如痛貪欲愛彼便滅,如是彼痛當滅,彼有違。 或作是說:得欲未得愛時,得便是欲。 問:今已得無有染,未得無有欲。 或作是說:`[18]愛=受【三宮聖】*`愛取為欲,不`[*18]`愛取為愛。 問:`[*18]`愛取無有欲,不`[*18]`愛取無有愛。 或作是說:意地是`[愛=欲【宮】]`愛,六身識是欲。 問:若意地愛,彼欲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內是欲,外是愛。 問:今內無染,外無有欲。 或作是說:敬是欲,造者是愛。 問:如所說,痛中欲者,彼所造是愛,則有差違。 或作是說:未得已得諸生歡喜,是謂欲,已得食欲諸貪著,是謂愛也。尊作是說:和顏悅色是欲,娛樂志悅意迴轉是謂愛。 無有柔軟念,  已得而染著, 意及內諸愛,  悅色所娛樂。 又世尊言:因是有便有是,不因是有非為不有。說此語時,此義云何? 或作是說:現在無明生諸行,生過去未來。 問:猶如此現在無有。 或作是說:無明依吾我生諸行,不依則無,故`[因=曰【三宮】]`因依此,吾我無有。 或作是說:不盡有餘無明生諸行,已盡無餘則不生行,故曰此不盡有餘無有。 或作是說:一切眾具生無明行,無眾具則不生,故曰因此具無有。尊作是說:自憑仰依意增益,故依此說。今非有,無有苦諦。當言過去耶?當言未來耶?當言現在耶? 或作是說:當言現在,不以過去未來覺苦。 問:過去已縛,未來當縛,現在或有不縛,欲使彼非苦諦耶? 復次,五盛陰中起苦諦想,無數世時敷演智慧,苦諦習諦亦復如是。 或作是說:當言現在,非以過去未來愛而受有。 問:過去已`[21]辯=辦【宮】*`辯,未來當`[*21]`辯,現在愛非一切`[*21]`辯耶?欲使彼非習諦耶? 復次,有漏行中起習諦想,無數世中敷演習諦,道諦亦復如是。 或作是說:當言現在,非以過去未來道斷結。 問:過去已滅,未來當滅,現在或有不滅,欲使彼非道諦耶? 復次,無漏行中已起道諦想,無數世時敷演道諦。 偈詩頌門閾,  婆`[*2-1]嵯=蹉【三宮】*`嵯喜`[*8-1]矜=狑【三宮】*`矜叔, 塚間衣及欲,  因諦各有三。 `[第六偈品竟=(聚揵度第一之六竟)【明】]`第六偈品竟。 ## 聚揵度偈品之七 `[(尊婆須蜜…七)十五字=聚揵度首第一之七【明】]`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聚揵度偈品之七) 佛有五眼,  及三種生,  有為相`[實=續【聖】]`實,  不生有空。 又世尊言:比丘!我`[以=已【三宮】]`以佛眼觀彼眾生,利根鈍根可化易教,少諸塵垢、不聞退法者,猶如此三眼。云何眼?謂之佛眼、肉眼、天眼、慧眼。 或作是說:如來三眼者,當言一切佛眼耶?何以故?一切是如來智慧眼。 問:如今不觀一切眾生,諸所觀者幽冥處悉遍。尊作是說:如來聖智常住不變移,一切眾生蠕動之類謂之佛眼。佛眼者,當言善耶?當言無記耶? 或作是說:當言善亦是無記。何以故?一切三眼是佛眼。尊作是說:當言善無有錯亂志。佛眼者,當言有漏?當言無漏耶? 或作是說:當言有漏、當言無漏。`[當言無漏〔-〕【三宮聖】]`當言無漏。何以故?三眼是佛眼。尊作是說:當言無漏。何以故?不以有漏中間生有漏,猶如此如來十智。何等智是佛眼? 或作是說:諸如來十智,彼一切當言是佛眼也。何以故?一切如來是智慧眼。 或作是說:法智未知智,是如來常住,不起不移不共,一切眾生蠕動之類當言佛眼也,猶如此十力。何等力是佛眼? 或作是說:根智者當`[言=作【明】]`言佛眼也。以此知之,或有眾生利根鈍根中根。 或作是說:是一切十力當言佛眼。此非如來智乃至十力,猶如此諸行無數緣生。以何等故,生者言生? 或作是說:生者最妙,譬如以眾多事染衣裳,染`[者=著【三】]`者是人。 問:等無礙中是妙、是非妙?此義云何?有染青衣,是故不定。 或作是說:雖有此緣生不縛,是故生者生。 問:緣有此生緣所縛生,是故不定。 或作是說:初無有實不生。 問:初無有生及彼緣,是故此非緣。 或作是說:非生行生,今合會行生,是故合會行生。 或作是說:若生行生如是,彼緣無有方便,等無礙中生所生非緣生則有差違。如彼緣法生諸法,無緣則不生。如是不異,是故當捨此。然生非自然造起諸法,此事不然,猶如此諸行二生等生。何以故言一生? 或作是說:一者生行,餘生者亦是生。 問:此亦是我疑。何以故?一者非生,餘行亦是生。 或作是說:彼有一因,餘者是果。 問:雖有各各生,此二非二因,彼亦是果。 或作是說:行無二生。 問:此眾事不相應行多,云何有一生? 或作是說:此二俱不生,相應則生行。 復次,此有欲意生自然生。以何等故生者言生,彼非有等法? 或作是說:生者已生行。 或作是說:此非生,餘者生乃生。若生有生者,則有流轉生不絕。若行自生,行已自生此是自生。彼云何無生者生?是故此義不然。猶如此三`[者〔-〕【三宮】]`者有為有為相,起盡住無變易。云何住者有變易? 或作是說:起者名`[(生盡…老)十八字〔-〕【聖】]`生,盡者無常住,老者變易,是謂變易。 問:設彼老有勝者,勝者變易;若無變易則無有異。 或作是說:未來久遠住,過去現在則有變易,如是住便有變易。 問:若起未起變易有勝者,設無有勝則無變易。 復次,無有一物住有變易,意住有變易。起最初生死者,滅所生處,各各相憑身住轉,轉移住則有變易。此事當言等耶?當言漸漸等? 或作是說:當言適等,一時俱起。 問:一時老變易則有壞敗。 或作是說:當言漸漸等起。所作於彼住便有變易,漸至盡俱生漸漸生。 復次,`[作=住【三宮】]`作眾行有為相,更不造行。若得造行者,則有等則俱生,是故一時生老變易壞敗,是故此非義。云何為苦諦相、習諦相、盡諦相、道諦相? 或作是說:眾惱苦諦相,轉移習諦相,休息為盡諦相,出要為道諦相。 或作是說:成就為苦諦相,迴轉為習諦相,轉住為盡諦相,能迴還為道諦相。 復次,章義作實諦相[s77](婆沙071-080.md#^c5nebx),於五陰聚中洋銅鐵丸受如此三苦,染著憂惱如吞熱丸,苦`[苦=苦苦【三宮聖】]`苦、行苦、變易苦,如彼燒鐵丸入火與火無異。如是當觀苦苦知其惱相,於此苦愛轉行變易。惡趣之處奔走馳向,是謂等有。觀其習諦相,行垢造行,不縛等有是謂非等有。當觀盡諦相,修戒休息智慧生,相應因滅。如是修行,觀道諦相。以何等故,過去行不復生? 或作是說:誰見更生者?若疑過去行。 或作是說:已滅不生。 問:現在復生耶? 或作是說:若不相應,彼不生也。 問:如彼過去相應有。 復次,一相應成一果,非一相應成二果,是故不生。云何得知言有虛空? 或作是說:此現事。 問:謂增上`[慢=愕【聖】]`慢空,無根本現在事得知,亦有不可知。 或作是說:無著無生。 問:有著者生,則可知`[無彼=彼無【三宮聖】]`無彼著則無生。 或作是說:設無空者,物無分齊。雖有分齊,是故有虛空。 問:夢中所見一切物盡住、若物所容受,`[容受〔-〕【三宮】]`容受增容受彼展轉,彼展轉是故不定亦不可究竟,是故無虛空。 或作是說:以世俗故,故說此`[耳〔-〕【聖】]`耳。如眾生號薩唾那羅未`[㖻=𭩸【聖】]`㖻闍摩納婆`[埵=唾【三宮聖】]`埵`[覩過反〔-〕【明】]` \(覩過`[15]反=反音【宋宮】*`反)`[㖻(奴流反)〔-〕【聖】]`㖻`[奴流反〔-〕【明】]` \(奴流`[*15]`反)。 或作是說:不可究知。何以故?此`[智=非智【三宮聖】]`智所知。何以故?色與空不相應,無色不與空相應。於此至彼無所有言空,是世俗言數。 佛有五眼,  及三種生,  `[二=三【聖】]`二有為諦,  不生有空。 世間八法攝幾陰、幾持、幾入?如章所說[s173](婆沙151-175.md#^mfes1l)。有利、無利、粟利、財利、衣裳利,攝四持、四入,色陰所攝。象利、馬利、男女利,攝十七持、十一入、五陰。已獲所得利,攝法持、法入,行陰所攝。有名稱、無名稱譽,攝聲持、聲入、色陰、苦樂攝法持、法入,痛陰所攝。一切世間八法,攝十八持、十二入、五陰。五欲若苦若樂,當言成就?當言不成就? 或作是說:樂當言成就,因彼緣生欲樂。 問:因`[緣=彼緣【三宮】]`緣生苦,欲使成就苦耶? 或作是說:苦當言成就。世尊亦說:如是摩檀提(婆羅門名)!眾生欲未盡,於欲苦中起娛樂樂`[相=想【三宮聖】]`相,得諸顛倒。乃至契經說。 問:如今無有生欲樂想。答`[曰〔-〕【聖】]`曰:顛倒起樂想。 或作是說:無有苦、無有成就樂,假號言有苦樂慢生。如種種趣,或`[有=作【明】]`有一趣,方俗殊異,思惟生苦樂慢。阿毘曇者,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契經偈決生諸法義理深邃,故曰阿毘曇。 或作是說:四賢聖諦法能專修行,故曰阿毘曇。 或作是說:泥洹是法修行受證,故曰阿毘曇。 或作是說:十二因緣十二緣法能自覺`[寤=悟【聖】]`寤,故曰阿毘曇。 或作是說:八賢聖道敷演彼義,故曰阿毘曇。 復次,諸縛著解脫永盡無餘,於此義中分別諸法因,有名身,句身,味身,漸漸著、漸漸住、漸漸等相應,是謂阿毘曇。諸神形人形而作人聲,當言是人、當言非人聲? 或作是說:當言此非人聲。昔見揵陀越國鬼,著摩竭國人語,作揵陀越聲音,語摩竭國鬼,捉`[揵=犍【宋元】]`揵陀越國人,作摩竭國音聲。 或作是說:此是人聲,非鬼(夜叉羅剎)音`[7]響=嚮【聖】*`響。是人音`[*7]`響,遙知聲`[*7]`響,此某甲音`[*7]`響。 問:非人著人形語,是故有音聲。 復次,當言此非人聲。見過去人、見未來人、亦見方俗神著人語,實無虛神(阿鞞扇`[提=是【元明】]`提),離不憶所說。世尊亦說:此非阿拘婆羅天子。阿拘婆羅天子說此偈言,魔天波旬著阿拘婆羅天子說此偈言。此魔所說,非其天子。以何等故天謂之鬼? 或作是說:居住天上故曰天,如生水中謂之水種、生山澤中謂之山澤種。 或作是說:`[生=往【三宮聖】]`生至天上故曰天,如其乘車謂乘車人。 或作是說:宿止天上謂之天,如住城`[10]墎=郭【三宮】*`墎是城`[*10]`墎人。若比丘著衣食,起欲想瞋恚想,起殺害想,彼檀越主頗有罪無耶? 或作是說:彼檀越無有罪。何以故?彼人作罪已不受。 問:如世尊言:若比丘,彼比丘身著衣裳,`[入=人【明】]`入無量念三昧專志不移,彼檀越主得無量善業功德。如是契經各相違。答曰:彼不作是心:我作欲想。 問:不作是念:彼受我物,入無量念三昧專志不移。 問:彼不作是心,施此人食。食入無量三昧,著檀越衣。答曰:若著檀越衣食,`[彼=使【聖】]`彼使獲福。 問:不應作是說。自身有患,餘人受疼痛。不於中間思惟不淨,有非罪咎,應慚不慚、應羞不羞。彼慚愧羞,當言善耶?當言不善耶?當言無記耶? 或作是說:當言善與法相應。 問:彼不與法相應;可慚`[便=使【聖】]`便慚,彼當言`[法=與法【三宮聖】]`法相應。 或作是說:當不善有顛倒想為好。 復次,當言不善,如是彼說增益魔界。如所說命異身異,諸所生是命。作是說,此義云何? 問:生者即命耶?命非生,是故命非命。命非命,餘命餘身,此事不然,身亦不得異。 或作是說:若生是命者,又身非命,是故身非生。身不生時,命異身異,身與命各各異。 或作是說:生者是命,身者即生,是故身是命,身與`[命=命命【三宮聖】]`命異,對異無有此。若諸法因對生者,此法當言與法相應生。 或作是說:當言生,曾一時見炎光同出。 問:此非譬喻。如意炎者非光、如光非炎,若俱取者則有二情。 或作是說:當言俱相應生。若隻生者無初火自然。猶如彼有薪,然無火;設復有火,然復無薪,是故當言相應生。 問:如彼`[初=被【聖】]`初火自然,火當生時謂之然,如生無薪。 或作是說:此當言生。設彼隻生者,十二因緣則不順。如彼有無明無有行,如無明滅時彼便有行。 問:彼十二因緣則不有順,如有無明彼行不生,行生無有無明。 或作是說:此等俱相應生。設隻生者,相應無有果、果無有因。如俱生無有果,如有果無有俱相應生。 問:彼俱相應生,彼俱無有果,果無有因。如俱相應生果不生,若果`[不=不無【宮】]`不生,`[無=死【聖】]`無有俱相應生。 或作是說:當言俱相應生。若`[隻=隻生【三宮】]`隻者,本亦當隻生,是故當言本生。若不隻生,亦復不俱相應生,亦當隻生,是故當言本生。若不隻生,亦復不俱相應生,永不復生。 問:非境界因有果,彼相應生。隻生`[20]先=光【聖】*`先亦當隻生,是故本當壞。若本不壞,俱相應生亦復不壞,是故永不壞。 問:已生我有壞,是故本不壞。 問:若隻不生,相應亦不生,是故永不生相應俱生。 或作是說:當言相應生,`[*20]`先有穀種後有萌`[牙=芽【三宮】]`牙。 問:中間穀子盡,若種`[子=穀子【三宮聖】]`子時,時則有生。答曰:此非譬喻,穀子腐則無。 或作是說:當言相應生。若俱起相應,與果二俱起。此非方便言果證,猶如牛角。 問:俱有炎光炎因有光,此亦當爾。 `[問=答【三】]` 問:此非譬喻,二炎光二俱不可得。 或作是說:當言俱相應生。設俱生者,因與果則齊等。 問:此義云何?答曰:若心因心,彼則有齊等。 問:我心已盡,俱相應在內。 或作是說:若一時俱相應果心,彼亦展轉相`[因=應【明】]`因,不一時俱生,是故一時盡相應。 問:或以我過去俱相應在內、或時現在,是故非我過去。 或作是說:當言相應生。設有相應生者,如俱相應在內彼無也。俱相應生是果,果亦俱相應在內,彼無相應俱有果,是故俱應生。 又世尊言:如是相像邪命呪術畜生蟲`[螺=䗍【聖】,螺畜乃至愛六百二字宮本斷缺]`螺。畜生`[呪=祝【聖】]`呪者,此義云何? 或作是說:蛇虺`[厲=蠆【三宮】]`厲毒`[唐〔-〕【三宮】]`唐畜生,是故畜生呪。 或作是說:諸畜生趣相應呪亦是呪,如鹿`[烏=鳥【明】]`烏鷲呪,降象出`[蟠=噃【聖】]`蟠龍。 或作是說:一切邪命是畜呪。 復次,畜生之趣常有餘希望,是畜生呪。解脫名者,是義云何? 或作是說:解脫縛著,淨無染污解脫。 或作是說:`[(心得…脫)八字〔-〕【聖】]`心得解脫,故曰解脫。 復次,增上離三界有,故曰解脫。 法欲阿毘曇,  二鬼及衣裳, 慚愧命相應,  邪命諸解脫。 又世尊言:痛緣有愛。云何痛緣有愛? 或作是說:樂痛起愛,如是痛緣有愛。 問:云何非求起愛?答曰:彼亦求樂痛,有樂痛求,是謂樂痛求。 問:今云何苦痛求起愛著?答曰:彼亦名起苦緣、起樂痛求愛。 又世尊言:彼為苦痛所逼娛樂欲想。 問:云何今不苦不樂痛是愛因緣?答曰:不苦不樂痛息想不復興盛,自知息想不復更求。 或作是說:五愛,獨處愛、不獨處愛、復求他愛、不求他愛、愚愛,於彼樂痛現在起不獨處愛,未起求他愛,苦痛起不求他愛。已起獨處愛,不苦不樂痛便休息想,未起求他愛。已起不獨處愛,復起愚愛。 或作是說:苦痛`[起=趣【三宮】]`起三惡道上,彼眾生有愛自患,是故身自有愛。以是愛身緣樂痛人所造,是故苦痛愛是緣樂痛。從人乃至遍淨天,生彼眾生`[於彼=彼於【三宮】]`於彼已趣我想,是故樂痛是愛緣。不苦不樂痛至果實天,乃至攝有想無想天,生彼眾生於己自起愛,是故不苦不樂痛是愛緣。 或作是說:`[12]愛=受【三宮】*`愛樂報處當知痛。如是愛緣,此法當言相應起?當言一一起? 或作是說:當說相應起。如緣細滑起愛與細滑相應,如痛緣愛與愛相應。問欲:使六入緣細滑耶,與六入相應? 或作是說:當言相應起。何以故?亦作是`[言〔-〕【三】]`言說,眼更痛`[眼〔-〕【聖】]`眼更愛。 問:眼更苦痛、眼更樂痛,欲使苦痛樂痛與共相應? 或作是說:當言一一生。`[以何=何以【三宮】]`以何故痛緣愛生,非相應法各各相緣? 或作是說:當言一一生。世尊亦說:眼更痛緣起眼更愛。然不眼更愛緣眼更生痛。 或作是說:當言相應生,有伴侶一一生愛樂報。 又世尊言:如`[婆闍=婆門【宮】]`婆闍(清明)國人,如彼男女強相劫奪。云何他男他女?答曰:妻人自守,若為人所守,下至婬女華飾香丸,此當言他女。或女未出門嫁,或復出門嫁,有曰期數當出門嫁,當言他女。成就者,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一切法空則不成就。 問:如所說人成就善法,此契經有違。 或作是說:諸有所生是成就義。 問:`[學法=生【聖】]`學法、無學法,欲使彼成就耶? 或作是說:不滅盡者是成就義。 問:凡夫人一切法在未盡,欲使彼成就耶? 或作是說:形有所得是成就義。 問:無垢人已得學法,欲使彼得阿羅漢成就耶? 或作是說:無棄捨法是成就義。 問:學人不棄捨無學法,欲使成就耶?答曰?彼已不得。問?汝所說無棄捨法是成就義,是義不然。 或作是說:設俱得者彼則成就,是謂成就。 復次,不相應眾生法,漸漸有礙縛彼成就,猶如此人能有所忍。寒熱地獄眾生復有冬夏不? 或作是說:受地獄苦,彼亦受寒熱自然所逼,如苦酒中蟲在蜜則死。 問:如是行成此事不虛。答曰:何`[以故=故以【聖】]`以故彼行受此罪苦。 問:彼身無有苦。何以故?所作因緣不堪忍展轉生苦,以此因緣亦生樂亦生微苦。或作是說,彼不俱有身體瘡痍,有千苦生,懊惱啼哭苦。 問:彼不命過耶?答曰:行報未盡,是故不死,如眾生處胎。以何等故,泥`[黎=犁【三宮】]`黎、畜生、餓鬼及天自識宿命,然非人? 或作是說:彼道自爾,以是自識宿命受陰入,是故彼自識。 問:若彼已得生,餘者何以不自識? 或作是說:諸化生者自識,人處胎是故不識。 問:設化生自識者,餘者一切不自識耶?答曰:一切生時皆自識。諸天染著,亦不`[自=是【聖】]`自識;三惡趣中苦痛切身,意忘自識。 問:此不相類。何以故?亦說化生天子展轉告化生天子所從來生。 復次,一切無邊亦無定處,或有眾生自識不自識者,或以三昧力自識宿命,或以智現在前彼當言自識宿命。 又世尊言:若有作是想思惟不淨,未生欲漏便生,已生欲漏便增。設爾思惟者,欲漏為增耶? 或作是說:若未生便生,已生不復生,於中便增多。 問:前生不住? 或作是說:彼不為多。 復次,如`[未=來【聖】]`未生前境界彼最初生,如是未生便生,如奔走境界,如是增多。 或作是說:彼不為多,但依少有中便增是增多。 復次,得一物修行,斷諸著人不相應縛選擇`[結使=法便【聖】]`結使。 愛著相應行,  希望取他妻, 二俱憶宿命,  無漏有四種。 云何種種論?云何畜生論? 或作是說:種種論者復種種論,是故種種論。如王論下至賊論、畜生論造畜生論,如所說如論如象廣說。 或作是說:無因緣論種種論,無儀論、畜生論。 復次,諸論者,無端緒、無因緣、無所應、無有處,是謂種種論。諸所論者趣畜生及依餘,是謂畜生論。種種論者謂畜生論者,有何差別?如前所說。 復次,諸種種論者及畜生論,非種種論諸所論。昔所更歷生死,亦是畜生論諸所論,是謂畜生論。以何等故等越次取證,先從法得喜,然後佛`[3]僧=增【聖】*`僧? 或作是說:先修行法,修行法已是微妙法得法喜,歎一切智,乃說此微妙法,然後得佛喜。彼善住,住此法者彼更得`[*3]`僧喜。 復次,等生法智忍,當言法喜不可壞。如彼法喜,彼得佛喜。如所說於苦無恨,於佛法僧是等得喜。 又世尊言:若比丘觀十二緣起彼則觀法。云何觀十二緣起彼則觀法耶? 或作是說:觀十二緣起,亦觀法`[時=則【明宮】]`時不觀人。 或作是說:觀十二緣起,如實觀之,如人見諦此謂之法。 復次,觀十二緣起等越次取證,彼已越次取證則見賢聖法。`[證=諸【三宮聖】]`證見十二緣起,彼一切觀法耶?設觀法,彼一切觀十二緣起耶? 或作是說:諸觀十二緣起,彼一切觀法也;設觀諸法,彼一切觀十二緣起。觀十二緣起時,彼亦觀法;觀法時,彼亦觀十二緣起。 或作是說:頗觀十二緣起不觀法耶?以世間智觀不等越次取證。頗觀法不觀十二緣起耶?空解脫門等越次取證。頗觀法及十二緣起,以是緣觀無願解脫門等越次取證。頗不觀法不觀十二緣,除上爾`[取=所【聖】]`取事則其義也。 復次,諸觀十二緣起,彼一切觀諸法也。頗觀法非十二緣起耶,及諸方便行。 又世尊言:諸比丘!我不與世俗`[諍=爭【宮】下同]`諍!世與我諍。云何世俗與世尊諍? 或作是說:世尊`[慜=敏【宋宮聖】,愍【元明】]`慜俗,是故世尊不與世俗諍。俗無此心:我護世尊。 或作是說:以二事故有諍訟,起貪欲受意不肯離、邪見取纏甚著愛欲。如此法世尊以盡,是故世尊不與世俗諍;世俗`[未=志【三宮】]`未盡,是故世俗諍。 或作是說:猶如惡馬不隨正路行,如是世俗與世`[尊=俗【宮】]`尊諍。 又世尊現其義漸漸教化,是故世尊不與世俗諍。以何等故名阿掘摩?是賊盡其力後逐世尊,然不能還? 或作是說:世尊前地卷後舒。 或作是說:世尊威神使彼身重。 或作是說:諸天使彼身重。 或作是說:神足境界不可思議。 復次,世尊於地上化使無色,肉眼所不見,是故世尊行疾自在解脫,如是行時非人能測。如尊者羅吒婆羅說,`[彼〔-〕【三宮聖】]`彼微法言非法。云何為微法? 或作是說:如王法`[輸=輪【宮聖】]`輸財。 或作是說:如諸長者`[升=斗【三宮聖】]`升`[斛=解【聖】]`斛稱寶。 復次,如法難違甚微,如貪利強言、作想希望利、不親強親、託病求物、比丘佐助眾事、詐病所須取服胡麻子,或詐言狂癡、求索無厭足,及諸非法現在前者,`[諸病=託病【三】,諸痛【宮】]`諸病皆求利,是謂微法。 又世尊言:諸比丘!此八部眾:剎利眾、婆羅門眾、長者眾、沙門眾、四大天眾、三十三天眾、魔眾、梵眾。以何等故,餘諸天不言是眾? 或作是說:一切是眾,世尊`[但=粗【宮聖】]`但說此世間不可思議。 或作是說:是世尊勸化語。然此諸眾,數數來會,盡流諸天至世尊所。 或作是說:此眾則盡說八。 復次,方便集會皆成眾事,於彼眾皆有數,皆成眾事,故曰八部眾。以何等故,物近眼不見、遠則見,然耳則聞聲? 或作是說:此非方喻,境界法爾。 或作是說:無所到是眼境界,是故不與耳同。 復次,明是眼伴曉了諸色,近眼失明境界不復得明。 種種論歡喜,  觀彼彼觀我, 無諍`[世=苦【明】]`世自諍,  八部眾觀色。 得等諦第一義諦,定無有疑不可`[18]沮=俎【聖】*`沮壞。 或作是說:得是世俗義,故曰等諦。不曉了世俗,是謂第一義諦。 或作是說:名等諦說義,名第一義諦。 復次,曉了眾生心意,故是等諦。有此因緣曉了心意,是謂第一義諦,得名苦諦習諦,定無有疑、不可破壞。 或作是說:得五盛陰是苦諦、愛習諦。 問:愛亦是陰中? 或作是說:五盛陰是苦諦,行垢是`[習=苦【元明】]`習諦。 問:行垢亦在陰中? 或作是說:果是苦諦,因緣是習諦。 問:果緣他果。緣他果,此非是苦是習耶?答曰:苦即是習、習即是苦。如果是苦,如緣是習。 問:如果非習、如緣非苦,是故苦即是習、習即是苦。 復次,得五陰有漏苦習。 問:修行苦時,亦有修行習耶?答曰:修習時不修行苦,唯修行習得智通達,定無有疑不可破壞。 或作是說:得諸智耶?知彼是智,一一分別是通達相。 問:智由他知智,彼即是智耶?通達亦復如是。 或作是說:智即是通達耶?或有通達非智知解脫物。 復次,若智耶,`[知=智【聖】]`知及餘自然,即是其事。此無定義、得味,定無有疑、不可破壞。 或作是說:得味即是義味,諸法是謂味。 問:味,味非其義,云何義非其味? 或作是說:一義之中有若干味,是故味異義異。 問:一味之中有若干義,義非味乎? 或作是說:味即是義。或義非味味解脫物。 復次,味即是義,或處處有味。如彼所說,緣無定處自相相應,相如上說。因`[與=興【三宮】]`與緣如前所說。得十二緣起、十二緣起法,定無有疑不可`[*18]`沮壞。 或作是說:得如契經所說,此十二緣起,如性法法常住,廣說十二緣起法無明行。 問:十二緣起諸緣起法。 或作是說:十二緣起因,十二緣起法是果。 問:因非果、果非因,十二緣起非十二緣起法耶? 或作是說:十二緣起,十二緣起`[法起〔-〕【聖】]`法起。 問:起亦是十二緣起。 或作是說:若十二緣起,是十二緣起法耶?或十二緣起法,彼非十二緣起,諸起空寂法。 或作是說:諸法生時是十二緣起,諸法已生十二緣起法。 問:如是者義無有定,十二緣起即是十二緣起法。 或作是說:與十二緣起相應果實是十二緣起法。 或作是說:已生諸行是十二緣起,彼諸法生由十二緣起。 問:彼所生不由十二緣起耶? 復次,諸法自`[應=相應【三】,相【宮聖】]`應爾,十二緣起不造自相味相應法、微妙法。成就、授決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平等說如實無虛。 或作是說:十二緣起是平等法,成就十二緣起相是授決法。 或作是說:說四聖諦是平等法,順從四諦是授`[法決=決法【三宮】]`法決。 或作是說:最勝功德是平等法,弟子功德成就是授決法。 復次,語不麁`[獷=穬【聖】]`獷是平等法,語無狐疑成就`[是〔-〕【三宮】]`是`[受=授【聖】]`受決法。慈孝於父、慈`[孝〔-〕【聖】]`孝於母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恩慈於母、孝養於父,故無差別。 等智苦諦,  智義自相,  緣起十二,  慈孝父母。 云何眼識意識分別? 或作是說:以是因緣,彼境界如是,眼識意識分別。 問:不壞意識耶?答曰:如`[10]倒=到【宮聖】*`倒彼眼識界有意識界,然界不壞,如是`[*10-1]倒=到【宮聖】*`倒彼色入法入不壞。 或作是說:有眼識意識分別,彼相類造,`[11]是=見【聖】*`是故造境界是意識。 問:云何造相類?設更眼識憶不忘失,彼即不分別耶?設不憶者,云何不憶造色相類? 或作是說:非更眼識意分別,設當分別識入則壞。 問:境界壞。答曰:亦說境界壞。 或作是說:非更眼識意識分別。何以故?世尊亦說:以二緣故生識,意緣生法。設彼更眼識意識分別者,則增諸入。意色意聲亦復如是。 問:多有諸入,或生一或生二識。雖有`[一=二【三宮】]`一物,意識緣`[相=想【三宮】]`相多痛生識,是故彼有多。 或作是說:若眼識定青,意識亦定青,相類識是眼識。此意識、此是眼識,義云何?答曰:若眼增上者彼是眼識,若意識增上者彼是意識。 或作是說:設眼增上不相應,緣青起識。意增上彼不相應,緣青起識。是故相應壞,果無有壞。 問:如彼眼增上及相應,或起諸識,或黃相應壞果壞。如是眼增上及相應,意增上定青起識,有相應壞有果壞也。 云何世尊知彼眾生宿命? 或作是說:劫燒流轉眾多眾生生果實天,於彼各各自相告語本宿命,以是得知。 問:若眾生不生彼,不自識宿命,從此已來`[經=逕【聖】]`經歷皆不知。 或作是說:眾生之類曾止住,自識彼宿命,餘不止宿者觀察便知。 問:一切不共行? 或作是說:自校計思惟則知。彼意上已說。 或作是說:佛境界不可思議。 或作是說:十二緣起善分別說。 或作是說:自識宿命智`[知=得【三宮】]`知其力勢。 或作是說:微妙智得其力勢。 復次,各各別異於彼,如來神智便生,得阿惟三佛,故曰常住。 如所說,難陀摩陀優波夷`[波=婆【三宮聖】]`說:尊者!我夫無常,犯戒惡法,生餓鬼中。其婦人夢見夫主云:我生餓鬼中。 云何餓鬼夢中作是語? 或作是說:化作人形,不作本象`[17]象=像【三宮聖】*`,造如是貌。 問:如今云何造? 或作是說:餓鬼夢中不作本形,昔造因緣有其力勢,又盡思想.夢`[轉=輒【三宮聖】]`轉見形,言覩形象[*17]。 復次,睡眠志不如本,狂有所見,或聞惡聲響。 ^xnexwd 諸法定有,彼一切法等定`[19]耶=邪【三宮】*`耶定;設諸法等定`[*19]`耶定,彼一切法定有耶? 或作是說:諸法等定耶定。彼一切法定有耶?頗彼法定有,彼非等定耶定?自相定有。 復次,當言非諸法等定`[*19]`耶定,餘人當言等定`[*19]`耶定。`[達嚫=噠嚫【三宮】下同]`達嚫名者何等法? 或作是說:報施之法名曰達嚫,導引福地亦是達嚫。 問:非以所施而生上界。如所說生上界者,善功德報,是達嚫業。 或作是說:施法果報是達嚫法,故曰說檀嚫法。 問:非以施法果處所。 復次,割意所愛,成彼施處。於今所養義是檀嚫(`[秦=此【明】]`秦言財施)法,如餓鬼檀嚫。以何等故,佛世尊是大法主? 或作是說:如王攝統國界誅斷刑罰,如是世尊為諸聲聞斷疑網結,故曰法主。 或作是說:如王典國民無不順,如是世尊一切善法無不成辦,故曰法主。 或作是說:如王典國所作自在,刑罰榜笞皆悉自在,如是世尊於聲聞中法得自在療諸惡趣,故曰法`[3]主=王【聖】*`主。 或作是說:如轉輪聖王施貧窮人衣裳寶物,如是世尊無財眾生施以七寶,故曰法主。 或作是說:正法之`[*3]`主故曰法主。 或作是說:如所說梵相應契經,我所覺`[寤=悟【聖】]`寤法,善諷誦念供養承事依彼住。如所說:云何如來、至真、等正覺王法比丘?世尊告曰:以此契經義,故曰世尊法主十六婆羅門(阿逸彌勒是其二)。云何得知世尊有方齒四十味味皆別? 或作是說:或觀一切種好三十二相。盡知一切相,然後得知。 復次,算數者,如觀掌器無不分別,觀方頰車師子臆,知方齒四十味味分別。如二因緣攝生死受諸行報,無色界眾生以此因緣與欲界相應不成就行垢,云何彼沒生此間? 或作是說:過去行垢來生此間。如彼不成就,云何來生?答曰:若退轉時便得成就。如阿羅漢不成就一切結,從阿羅漢退轉時復得成就諸結。 問:阿羅漢云何成就諸結? 或作是說:善根功德空,無有不解脫,不善根無所還。 問:如欲界中餘善根滅盡,以何因緣彼善根滅?何等故復還善根? 或作是說:欲愛未盡便生彼界。 問:如所說,外神仙異學欲愛盡,說欲愛已盡。 問:愛未盡,苦當言盡。如所說,在塵土戲,童女厭之便棄去。後愛未盡,便有盡名。如所說,乃至死便盡。如人言:有吾我。 或作是說:處處有一切結,於彼亦有欲界結。 問:若處處有一切結者,界有壞敗。答曰:猶如此間有無色界結,界不有壞。如是彼間有欲界結,界不有壞。 或作是說:如於此間漸漸增益,彼間漸漸`[減=滅【三宮】]`減。如於此間親近,界便與彼合。 問:設`[往=住【三宮】]`往彼起欲界結,不為終耶?答曰:如住此間起無色界結,彼則不`[終=結【宮】]`終也。如是彼間起欲界結,則不終也。 問:住此間起無色界結,欲界中色則不滅盡,則於彼間終也。 問:我喜言無色界有色,是故彼間起欲界結。無色界色不盡,彼便終。如阿羅漢,於色界化形往至色界,欲界形體都在不除,欲使作彼形取阿那含,生有想無想天,`[入=人【聖】]`入不用定,賢聖道現在前。欲作是言彼終耶? 復次,彼行陰所纏,欲界使熾盛。依彼行陰,於我愛未永盡、愚癡不除,是故生此間甚著不離,非過去行而`[辯=辦【三宮】]`辯眾事。 相有二貌行,  四`[行=大【三宮聖】]`行亦有二, 四無明愛使,  相應及有`[弟=第【三】]`弟。 是謂初偈(第一品始撮以結揵度)。 識是世尊母,  `[邪=耶【聖】]`邪聚及檀嚫, 十六婆羅門,  生死是因緣(此舉七品終結揵度)。 `[(尊婆須蜜…竟)十二字〔-〕【三宮】,((尊婆須蜜…竟))十二字=((聚揵度第一竟))六字【聖】]`尊婆須蜜菩薩所集揵度初竟。`[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尊婆須蜜`[15]論=菩薩所集論【三宮】*,經【聖】`論卷第`[二=三【明】]`二 # 2心揵度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第三`[三=四【明】]`☗s3 尊婆須蜜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等譯 心揵度`[首=首品【宋元宮】,首第二【明】]`首 又世尊言:彼心意執持不去乎手。非二心齊等,云何心意執持不去乎手?摩訶僧`[耆=祇【三宮】]`耆作是說:心自然持。 問:攝不善心,非善攝不善。曇摩啒作是說:心相應智慧攝。 問:不善心善智慧攝,非善智慧攝不善心相應。尊彌沙塞作是說:心不相應智慧而攝。 問:心不相應智慧非心非意,如所說心意所攝持。跋次子作是說:執持人心。 問:人無心意,如所說攝心意。 或作是說:修不善心時,善心因緣便斷。如是彼心乃至不生,如是彼心則有所攝。 問:不善心修不善心時,善心緣斷絕。欲使善心成不善心耶?答曰:非不善心知善心因緣。 或作是說:思惟增益心不淨,猶如為欲所縛。思惟欲欲不淨,彼欲漸少。 問:欲與不淨二事不異。 或作是說:思惟校計心有亂,思惟心不有亂,如是彼心則攝。 問:非思惟不淨及心有亂則等清淨。 或作是說:心意生時緣現在心,如是當言心有攝持。 問:心已生未生不緣未生。 或作是說:不善心意作大方便,不順住不善心取其一緣,如是攝持彼心。 問:如不善心不作方便,如其方便無不善心,是故方便無有定處。 或作是說:過去不善心意有處所,穢惡`[厭=戢【宮】]`厭不用心,常避如是彼心則有攝持。 問:此義不然。如二人相倚,人人執持。 復次,然二心俱等,不有疑錯,如`[燈燃=然燈【三宮】]`燈燃見明。 復次,當親近善知識,眾生類聞正法思惟校計,善心因緣轉增益。縛著展轉,相依漸漸多。如是等相應力有增益,彼力利,不善心不普廣修行,修行善心遂有增益。如是彼心則有執持。如所說,心廣有覺、心微有觀。云何心廣? 或作是說:有覺心盛,心盛則廣,是故心廣有覺。 或作是說:五識身廣,意識身微。 或作是說:不善心廣,善有漏微。 或作是說:不修行心廣,修行心微。 或作是說:見諦所斷心廣,思惟所斷心微。 或作是說:造`[彼=微【宮】]`彼造廣便有微。欲界相應心`[大=本少【三宮】]`大,色界相應心微;色界相應`[廣=造【三宮】]`廣,無色界相應微。 或作是說:泥`[6]黎=犁【三宮】*`黎心廣,畜生心微;畜生心廣,餓鬼心微。如是相像,乃至有想無想天當是說。 復次,阿毘曇說:選擇三界心展轉生造廣,照明有覺與梵天相應,更不出梵天上。齊是說何?以等故。五識`[身=身言【三宮】]`身有欲愛,然非無欲。 或作是說:如契經所說,眼見色愛著好色。 問:眼見色意識地愛著,當如所見說彼契經。眼見色眼根成就見,不淨思惟校計,欲使五識身無有欲耶? 或作是說:如所說此六愛身及眼更愛乃至意。 問:眼更因緣起意地愛,彼有眼更愛。如所見說思惟六識行,欲使五識身有歡喜耶? 或作是說:五識身無三昧、心無三昧,心中結則熾盛。三昧心不解脫,是故五識身有欲,非不無`[故=欲【三宮】]`故。 問:不一切等有欲愛。設當一切有者,阿羅漢亦當有愛生。彼阿羅漢於五識身中無有三昧,修行心意便生欲愛,如色愛、無色愛。如所喜,一切十大地相應,非五識身中有三昧耶? 或作是說:不方便求,五識身便有結使。不方便求使欲不生,是故五識身有愛,非為無愛。 問:若我等不勤求者,是故有欲。一切盡相近有方便求,是故一切盡成就欲。 或作是說:無有處所便有五識身生,結使亦生;非不`[欲〔-〕【三宮】]`欲有欲便有欲盡,是故五識身有欲,非為無欲。此亦如上所說。 或作是說:觀色欲便縛眼識迴轉,不於中間廣出義,方便修七覺意`[住=任【三宮】]`住求無欲,是故五識身欲,非為無欲。 或作是說:五識身中不越次親近共住中間,中間生意識,彼則有愛。彼一切是五識身全越次,彼五識身休息,五識身觀不淨欲使無欲,是故五識身有欲,非為無欲。 或作是`[說=記【宋】,識【元宮】,說五識【明】]`說:身亦不有愛亦不無愛。何以故?世尊亦說: 「典六增上王,  於染甚染著, 不染便無染,  染者謂之愚。」 ==\[[s16](婆沙011-020.md#^gom3oc)]== 問:我受此語,思惟染便有染、思惟不染便無染。以此契經,五識身亦不有欲亦不無欲。此義云何?答曰:若無`[護=觀【三】]`護喜,五識身思惟染便有染、思惟無染便無染。是故以此契經五識身亦不有欲亦不無欲。 ^2yuugc 或作是說:五識身不錯亂。設不錯亂,若有欲、若無欲,是故五識身亦不有欲亦不無欲。 問:彼相應法有錯亂,無色界無有錯亂。欲使彼亦不有欲亦不無欲耶?答曰:諸相應法或有亂或無亂。此義云何?無色界計有吾我便有愛。 復次,自相所攝五識身,不言自相`[欲=有欲【三宮】]`欲無欲,是故五識身亦不有欲亦不無欲,猶若此心所念法俱相應生。云何相應義?故作是說,乘載義是相應義。 問:眼識招致意識,欲使眼識與意識相應耶?答曰:此依餘,不與同。 問:如所說,乘載義是相應義。此事不然。 或作是說:不移動義是相應義。 問:四大不移動,欲使彼各相應耶?答曰:此非因緣。 問:如所說,不移動義是相應義。此事不然。 或作是說:有因緣是相應義。 問:眼識緣意識有因緣,欲使彼相應耶?答曰:彼依餘。 問:如所說,不移動義是相應義。此事不然。 或作是說:有因緣是相應義。 問:眼識緣意識有因緣,欲使彼相應耶?答曰:彼依餘。 問:如所說,不移動義是相應義。此事不然。 或作是說:一因緣義是相應義。 問:有眾多眾生觀月初出,欲使同一緣相應耶?答曰:彼依餘。 問:如所說,一因緣義是相應義。此事不然。 或作是說:所有希望義是相應義。 問:壽命煖氣生,欲使彼相應耶?答曰:此無因緣。 問:如所說,壽命煖氣是相應義。是事不然。 或作是說:俱生義是相應義。 問:心不相應行等生,欲使彼相應耶?答曰:此非因緣。 問:如所說,等生義是相應義。是事不然。 或作是說:一起一住一盡彼相應。此亦如上所說。 或作是說:一希望一因緣一時造,是謂相應。 問:此義云何?答`[云=曰【三宮】]`云:依一緣一時造。 或作是說:一事所須義是相應義。 問:忍智是一,欲使彼相應耶?答曰:彼非一時造。 問:如所說,一事義者是相應義。是事不然。 或作是說:`[千=十【明宮】,明註曰千字北藏作十字]`千義是相應義,識所適處各相開避,心所念法則有`[選=算【三】]`選數。 或作是說:無有相應。何以故?彼非一切不俱生。 問:如所說,心所念法與心相應、與心縛著、依心迴轉,彼有違。亦說俱生痛想念。彼所說,不與相應亦不俱生,如是彼無。惟說無相應,亦說見諦信不壞智相應。 問:若相相應聲,二比丘亦說`[小=少【三宮】]`小有諍訟與共相應。欲使彼共相應耶?若已念聞聲,是念者亦說眼色以二因緣生。念法識更樂痛行及因緣,欲使識是念耶?若與聲俱生者,亦說比丘心俱生。毘摩質阿須倫頸有五縛而自觀見,欲使彼心俱生耶?誰依意識? 或作是說:五識身已生依盡。 問:無色界中不生意識,彼無五識身。 或作是說:依六識身。 問:色有增減則不可知。 或作是說:心左右四大依意識。 問:彼視色無有增減。 或作是說:一切身四大依意識。 問:所造色無有增減。答曰:`[以=已【三宮】]`以彼四大便有依名字。尊僧迦蜜作如是說:自根依身意識見一一心一切自根,身心所作處處有勝。 復次,心俱有四大,當言依識。識與彼四大各各相依,如索繩`[綖=線【三宮】]`綖。 如菩薩夢見五事,如彼識,為依何等? 或作是說:見聞念知是其緣。 問:彼初不作如是大夢,夢見緹麗木在臍中生。 問:我聞阿須倫作如是大臥具,我亦聞婆修提婆臍中生大蓮花。 或作是說:曩昔三耶三佛作如是大夢,彼聞某甲授決時,彼是識因緣。 或作是說:彼識見聞,念知本亦經歷,彼非不有緣。晝`[想=相【三宮】]`想夜夢,是故彼夢彼識。當言顛倒、當言非顛倒耶? 或作是說:當言顛倒,本無今造。 復次,當言非顛倒,等正覺果。如菩薩所說,安詳降母胎、安詳止住、安詳出母胎。云何菩薩降母胎?云何止住?云何出母胎? 或作是說:彼降神時便自知我處母胎,止住時便自知我止住母胎,後出胎時便自知我出母胎。次降時亦自知是我最後處,母胎住亦自知最後住更不復處,出母胎亦自知更不復入母胎。彼安詳心當言相應、當言不相應? 或作是說:當言相應。如所說,我安詳降神。 問:著所生心不著是安詳,云何著與不著相應? 或作是說:當言不相應。何以故?生心染著、不染著心是安詳,是故著不與無著相應。 問:云何今安詳降神?答曰:自知身意。如所說,先起安詳心、後生染著心。 復次,本亦有安詳,與中陰心相應,觀身漸厚。 生心與何等著相應? 或作是說:與欲相應。 問:若爾者無入地獄。 或作是說:或與欲相應、或與瞋恚相應。 或作是說:生惡趣中者,彼與欲瞋恚相應;生善趣中者,彼不與染著垢相應,善心便生天上。 復次,不與諸垢著相應,生心與本行相應,如瓦陶輪,當作是觀。以何等故,身根言是身識緣非因? 或作是說:有瞋恚身根,無瞋恚身識,非瞋恚無瞋恚緣。 問:有瞋恚是四大,無瞋恚無教戒緣俱。 或作是說:集聚是身根,不集聚是身識,非集聚無集聚緣。 問:無集聚甚微,欲使微因心耶? 或作是說:色是身根,無色是身識,色非無色緣。 問:設當有色便有因,善不善心無色,欲使善是不善因耶? 或作是說:處所是身根,無處所是身識,非處所無處所緣。 或作是說:無境界是身根,有境界是身識,非無境界是境界緣。 或作是說:若身根是身識緣者,乃至身根彼便有身識,是故有一根。 或作是說:若身根是身識緣者,身根生身識,是故身根有差違。 或作是說:若身根是身識緣者,則有因緣處所,不有因緣有增上緣。 或作是說:自然因無自然身根身識。 復次,彼非自性,亦非迴轉及他眾生迴轉,如一切心四因緣生。有阿羅漢最後緣心,以何等故,阿羅漢最後心不還? 或作是說:次第中間希望因緣,彼非後心次第緣。 或作是說:有希望。 或作是說:所生因希望。 復次,於彼後心,有四因緣,果於彼數。當作是說:不於中間當有無明,有愛當來受此非緣。言阿羅漢有如所見法,心意所迴如是身壞。以何等故,阿羅漢善無記心終不還? 或作是說:中間緣有希望。 或作是說:希望有違。 或作是說:因希望。 復次,以二事故,於現法中心性得還:或以本行、或`[現=見【宮】]`現在造。當來亦有,以三事故得還,行垢得還。行垢自然,阿羅漢無有行垢,是故阿羅漢不迴轉。 心定覺觀法,  無欲相應意, 睡眠諸義起,  造生四因緣。 頗五識身有顛倒行耶? 或作是說:有。如旋`[杖=枝【三宮】]`杖輪,眼識謂是輪。 問:非眼識謂是輪,色自相境界眼識意識謂是輪。 或作是說:五識身有欲,顛倒性有欲,是故五識身顛倒。 問:當言非顛倒,如樂痛言有樂。 或作是說:非移動,五識身非以移動,當言有顛倒見。 問:不移動亦是顛倒,如於色生邪見。 復次,自相攝五識身,不顛倒攝自相,是故顛倒移動。 如非一心選擇有勝,作是得是。云何不善心心避不親近者?善威儀一心者(一部僧名)作是說曰:若心意空轉轉有實,虛空一心,彼便有選擇。 問:一心無有選擇,此事不異便有增益,以選擇無增益。 或作是說:非一心選擇有勝意有選擇。 問:如一一心不選擇勝意不有選擇耶?答曰:如一一心意有多,如是一一心無眾多,有選擇眾多。 或作是說:第一義無有心,選擇行亦無不善,便生善心於中遊。 復次,善心以生,則無有不善心。 問:作是不得是。 復次,心有選擇,不應作是說:吾我自性自累,教化眾生便有和合。以作選擇見功德,彼避不善緣妙行,善威儀與儀相應。頗有一心不在,此彼自相不前不後作緣也? 或作是說:有,譬如五欲發意相緣。欲使一時周遍耶?答曰:無有自然五欲一時周遍。設當緣者便有三痛生。 或作是說:譬如青青,謂青國意一時作緣。 問:此非譬喻。若當作緣,如青則等、如覺則有耶?是故彼有等、是故彼有耶? 復次,作識想心當言無也,非以本作。有餘識,非一迴有二轉,惟有一我,是故無也。 如一切眾生,一一心迴轉一自相境界,過去未來心不憶不知,云何得知種種二自相? 或作是說:由義說得知。 問:設復說義,云何得知? 或作是說:餘各各心空彼無所有,便得知一心,憶本所更,由是得`[知=智【三宮】]`知。 問:若一心憶彼便憶,青非黃一誓願。 或作是說:一一取自相,和合取二相,由是得知。 復次,我自性意所,一一相方便迴轉。如青發黃色,有種種二相非所,自相方便無。色界沒生色界時,云何欲界相應心所念法得成就? 或作是說:希望得,不疑希望,是吾我欲界心所念法。 問:無漏心所念法有希望,欲使無漏心所念法得成就耶? 或作是說:得生便有彼生解脫欲界心所念法。 問:彼無漏心所念法亦復解脫,欲使得欲界成就無漏耶? 或作是說:得生有,有是欲界心所念法,亦生欲界。 問:生欲界中起無漏心所念法,欲使彼得無漏成就耶? 復次,必化作欲界形,欲界心所念法迴轉;無色界沒生色界時,諸欲界心所念法得成就,當言彼心無威儀耶?當言伎術?答曰:當言彼伎術,當言威儀。諸化化形,彼是伎術。處化住處,心非有移動,當言威儀。無色界欲沒時,來生色界諸得善根,彼善根與誰相應?云何得彼善根? 或作是說:彼善根色界相應,便得希望,已得生必得生,不疑定生`[得〔-〕【三宮】]`得。 復次,當言欲界相應?當言色界相應?得色有,有本所觀`[觀=親【三宮】]`觀,近生不得過去,當觀亦還時。云何得知一切心與十大地相應? 或作是說:若彼無痛者則無痛界,亦無想者則無心,若無念者便無心,無更樂者則無此三法。無思惟者則不生識,若無欲者一切心所念法不生。若無解脫者則無解脫,若無念者則無境界,若無三昧者心則有亂,若無智慧者境界不可分別。 復次,阿毘曇必有實相,依因緣等生諸法相應,一一相應不一相應,觀心果也。以何等故生心不得報? 或作是說:設生心有報者便迴轉,非以報有報,餘者有還是彼非報。 問:報有福報,如所說不`[住=往【三宮】]`住,乃至`[智〔-〕【三宮】]`智知有福報有所照。 或作是說:染著生心,不染著是報,是故非報。 問:染著有報如所說。修行無明思惟廣說等住,如是眾生婬意偏多。 復次,行垢彼心有熾盛,云何彼報行?頗一心亂一定? 或作是說:或亂相應心心亂,三昧相應心三昧思惟,一亂相應心一三昧相應,是故一心亂一心三昧。 問:若亂相應亂,三昧相應思惟。彼亂相應、彼三昧相應,是故彼有亂、彼有三昧。 或作是說:不善心亂、善心三昧,一善一不善,是故一亂一三昧。 問:不善不得言三昧。 或作是說:一心之中無有亂、無有三昧,意有亂、有三昧。無所因緣是心意,是謂亂心意,一緣是謂三昧。惟一一心意亂三昧,一切有一一分別,是故一切心無亂無三昧。彼非微妙不可究竟,是故此非緣。 問:若一心亂、一心三昧,彼一切一一分別,是故一切心有亂有三昧。此非微妙,是故不緣。 `[頗=損【宋元宮】,明註曰頗字南藏作損字]`頗彼心亂是三昧耶? 1或作是說:有亂相應心、亂三昧相應心、及亂相應。彼與三昧相應一切心十大地法,是故彼有亂有三昧。 問:三昧無亂相應、亂亦與三昧相應,欲使三昧與亂相應、亂與三昧相應耶?此非微妙,是故非緣。 2或作是說:無也。不善心亂、善心是三昧。善`[與=異【三宮】]`與不善異,是故亂異三昧異。 問:不善不得言三昧。答曰:無有不善三昧。 如所說三昧,何者是?謂善心獨處。 復次,無有一心有亂`[有=有亂有【明】]`有三昧,此亦如上所說。 滅盡三昧起心,緣何等? 或作是說:本末是緣。如所說,本心成具有所興起,作如是心者無有興起。 問:云何斷滅心所念作緣?答曰:如斷滅不善意,善意中間復起不善。 問:彼不斷滅心意,便有縛著心意。 復次,諸有此處不可思`[義=議【三宮】]`義。滅盡三昧,若本心本意有斷滅緣,彼則有也。**心非為無**,因是故緣起。 復次,若心次第起心,於彼次第緣欲起,當言因本緣。 ^cpwbp3 以何等故心所念法不知自然滅? 或作是說:若自然滅者,三等相應無有更樂。 或作是說:若自知者,無有二。亦說二緣生識,如偈所說:親近自然,斷滅邪見;有勝攝他,不異於我。如餘方便,`[苦=若【三宮】]`苦則有等。以何等故,心所念法自不知相應法? 或作是說:不知二俱生。設當知者,生緣無生。無生緣生,生緣無作。 或作是說:空一聚畜。設當知者則不空,則有無數聚攝一時頃二分相應法,如有餘緣、如有餘相應法。 復次,不知一緣,設當知者亦知自然。設當知者`[識=設【明】]`識緣痛痛亦緣自然。如所說智者,彼即是痛也。以何等故,心所念法不知等有法? 或作是說:此非等有。 或作是說:等有不自知。 復次,若還迹者,云何有因緣?彼有攝持。 以何等故,相應法謂之心內入,然不餘相應法? 或作是說:一切是內心亦是外心,是一切心差降。 問:無入處所。 或作是說:內根及意根,非餘相應法。 問:意念心所念根,如彼樂根乃至慧根。 或作是說:由心故念迴轉,猶如心流馳不住心所念法。 問:二俱並生,為由何等生?若一一續生者,由痛識念生想亦生智慧。 或作是說:心所念法如彼境界,心生彼亦生念。 問:二俱並生,為去何所?若一一續生者,痛識`[想【麗】,相【大】(cf. K28n0963_p0602c15)]`想念亦復生。 或作是說:意心所依有識法。 問:心亦依心,欲使心非內耶?答曰:雖復心依心,依心有識法。念非依心。 或作是說:心增益上此心念法。此亦如上所說。 或作是說:心意不自滅,念便有滅,如滅盡三昧。 問:想痛於彼盡,然非有心。答曰:心於彼滅。何以故?心行所念彼非有,行已得休息。世尊亦說:誰當有人?說有有想。而無此言,亦無是念。此事不然。 復次,想識滅有所選擇,當言內入。及餘相應法,意識入持常住不移。 復次,識依眾生不牢固,牢固與餘法相應,於中得知過去識,當言內入不與`[餘法=法餘【宮】]`餘法相應。 又世尊言:無常是苦。云何苦痛無常苦? 或作是說:`[若=苦【明】]`若有常彼是苦,如無常彼是涅槃。 問:如自知苦痛,彼自以苦若有常。彼不自知者,非有常苦耶? 或作是說:苦痛盡時餘苦則避。無常滅盡時,欲使無常是樂耶? 或作是說:苦痛生時便有苦,苦痛滅時便是無常生無常,是故無常苦。 問:樂痛生時便有樂便生無常,欲使無常是樂耶? 或作是說:彼非無常苦所攝。彼苦自然,彼無常非自然苦。 問:如所說,若無常是苦者,此事不然。答曰:諸無常者,彼一切是苦,少有自然苦、少有無常苦、少有種苦。 復次,彼非無常苦,無常義異苦義異。 復次,苦痛生時無常所逼,自然苦各各自聚集。 又世尊言:受樂痛時彼便自知受樂痛。云何受樂痛時彼便自知受樂痛?如上初揵度說。云何自知有苦? 復次,樂痛放逸彼境界生意識念,彼識與意共同作吾我想,便自知我受樂痛,況復眾生以痛見逼`[心便=便心【三】,心【宮】]`心便憒亂。以何等故,心所念法不自依處所? 或作是說:頗有見自依處所耶?如心所念法。 問:有色之物各自親近。答曰:有色之物極微,亦極微各各不相觸,是故此非問。 或作是說:無色亦不相觸。 問:色識有教戒不自親近。 或作是說:選擇不觸。 問:選擇非教戒不自親近,是故此非義。 或作是說:無對不可觸。 復次,設當受觸者,則有細滑入。 問:如觸身根,此非更樂。如是彼觸者非有更入也。頗緣不愁憂生樂痛耶? 或作是說:有,如人見怨家死便生樂痛。 問:彼樂痛非緣怨家,怨家緣彼樂痛,是故彼愁憂。 或作是說:無也,此事不定。定緣不愁憂不生苦痛。 問:以彼因緣或生樂痛、或生苦痛、或緣二生,不以因緣俱知二事。 復次,無有因緣有愁憂無愁憂成就,如彼或有愁憂或無愁憂,或`[彼=復【三宮】]`彼亦不有愁憂亦不無愁憂,彼或有愁憂、或無愁憂、或亦不有愁憂亦不無愁憂。因緣合會或生樂痛、或生苦痛、或生不樂痛、或生不苦痛。 頗緣愁憂生苦痛耶? 或作是說:有,如見母死便生苦痛。 問:彼痛不緣母,母緣彼痛,是故彼愁憂。 或作是說:無也。定緣不愁憂生樂痛。`[聞=問【三】]`聞以彼因緣或生樂痛或生苦痛。 復次,無有因緣成就有愁憂無愁憂,或有愁憂、或無愁憂、或亦不有愁憂亦不無愁憂。彼因緣合會或生樂痛、或生苦痛、或生不苦不樂痛,二牢固及一滅盡。自然增上慢苦痛意不相觸,無愁憂有愁憂。以他人為父起樂痛,彼痛緣何等? 或作是說:父是其緣。 問:彼非親父。答曰:起如是思想。 問:如有言是我痛,我是其緣。 或作是說:怨`[家=其【三宮】]`家緣。 問:彼痛非怨。若彼不造諸痛與因緣,欲使造青耶?若痛不緣青。 復次,痛義,父相是其緣,怨是處所也。諸身中痛,彼是心痛耶?設是心痛,彼是身痛耶? 或作是說:諸身中所有痛,彼一切痛與心相應也。 問:如所說,有此二痛:身痛、心痛,則有相違。 或作是說:一切痛是心痛。乃至五根增上,是謂身也,色增上者;乃至意根增上,彼是心痛,心增上也。 或作是說:諸到境界攝諸根生,是謂身也。無有思想諸不到境界,攝由三根生,彼是心有思想也。 或作是說:諸痛依身根攝,內更樂緣生,是謂身痛;於中有餘痛生者,是謂心痛。 復次,諸身痛與心相應。頗有心痛非身痛耶?諸所痛,外所造痛。若知長短,短亦知長,彼識為緣何等? 或作是說:若知長短,彼緣短;若短知長,彼緣長也。 問:長非短、短非長。答曰:以此得知。 問:若知有我,我是緣耶? 或作是說:若知長短,彼則緣長;若知長,彼則緣短。 問:如今不知,如所造;若知餘者,識則有餘緣。欲使青非緣青色耶? 或作是說:無有不知長短,短知長,彼識不得言住,不觀香味更樂造長短也。頗有盲人不得天眼,以眼識見諸色耶? 或作是說:有,若曾與相應後獲果。彼生眼識眼便壞敗,是故盲人生眼識眼腐敗,是故盲人眼識知色。 問:彼眼有餘生,是故不得言盲。答曰:非以彼眼觀。若觀眼者,眼則不盲。從生盲者,是故不盲。 問:非以從生盲`[此=有【三宮】]`此眼識觀。若觀眼不盲者,覺諸識相相應有諸覺。 或作是說:若眼沒時生眼識,彼眼識壞敗,彼時生眼識,是故盲人攝色問不等有,是故彼生眼識,若盡滅生眼識。若一切滅盡生眼識者,彼生`[眼不=眼識【宮】,眼+(識)【明】]`眼不起眼識,欲使盲人生眼識耶?起眼生眼識。 復次,不斷眼有彼迴轉亦有開避處,便生眼識,已得因緣迹則有相應,若實相應不得言是眼識。 又世尊言:六塵界,比丘!以何等故意識言有漏耶? 或作是說:彼界有漏所生,是故言有漏也。 或作是說:有漏生彼界,故曰有漏也。 或作是說:彼界行報,故曰有漏。 或作是說:彼界是人算數,然人非無漏,故曰有漏。 或作是說:流轉生死無有窮極,故曰有漏。 或作是說:緣彼界降母胎中,不緣無漏法降母胎中,是故彼界言有漏也。 復次,彼界言有吾我,此非無漏,實生有漏,是故彼界曰有漏也。 又世尊言:攝諸相,比丘!識所攝,爾時命過,處所趣三惡趣展轉不止,泥犁、餓鬼、畜生。生不染污心,云何生天上? 或作是說:由諸結使生天上,亦由結使或入地獄。 問:云何造不善行耶? 或作是說:由結使故便生天上,以瞋恚故入地獄,瞋恚之相當爾時。 或作是說:以小染著亦得生天,增上結使生三惡趣,增上瞋恚爾時命過。 或作是說:行相重累生諸結使,如行造不善便生惡趣,如結使所`[纏=縺【宮】]`纏作諸善行便生天上,起不善行有諸衰耗爾時命過也。 或作是說:一切結使拔諸善根,隨行善惡各趣其道。 復次,從上來生,契經句則有違。今當說要。如`[船=舡【宋元宮】]`船度彼此,報行生行則受其果。當於爾時。無力之人不造善本,是故有處所,不得言最是後識合會有是死。 復次,識與本行相應。 又世尊言:長夜依心思惟修行善諷誦讀。云何心長夜修行?一心者`[一部僧名=(一部僧名)【明】]`一部僧名作是說:一心長夜修行,不得眾多心修行,修行得生。 問:一心如是長夜修行,則不有生亦無差降。思惟差降無有異,展轉生思惟則有思惟,展轉心意則有長益,是故生意長夜思惟。 復次,心有三行,不有時乃至命終,從此發意菩薩求道,從是思惟乃至得無學術得利。展轉心取相彼有思惟,一時`[惟=思惟【三宮】]`惟心所念善法,當觀意思惟。以何等故,諸相應法想及識不謂是食? 或作是說:彼一切是食。世尊教語說一切則說一切。 問:非以說識則說一切。 或作是說:彼一切是食,是世尊勸教語。 問:諸相應法等有生。 或作是說:二於中還食,識意心有二方便揣食樂食。 問:諸相應法或受有或不受,此義云何? 復次,相應法或有食相或無食相,如色香味聲更樂。欲使二生色是眼識境界耶?餘者亦爾,但欲自養是食義,揣食差違。諸根四大得長益軟美飽,彼以食想則生彼界,思惟相應意所念,如彼有痛,彼生無有量,如心有痛。若此諸法以樂為食想,彼生受諸身根痛。亦得`[將〔-〕【三宮】]`將行想亦得行,彼則生受諸識將去識。乃至識意相應身根縛著,及心所念法,當言迴轉而有開避處痛食想。 復次,合會造相是其相。 供養及身名,  長短盲意界, 取非以相著,  有漏意在後。 以`[何=何第【三宮】]`何故諸相應法想痛是意行耶,非餘相應法法? 或作是說:此一切由意行興,是世尊勸教語,說此為首則說一切意。 問:說一則說一切? 或作是說:此世尊勸教語。 問:諸相應法等生力`[勢=契【宮】]`勢? 或作是說:由意而生,是故`[謂=曰【元明】]`謂意行。 問:諸相應法法,或隨意生或不隨意生,此義云何? 或作是說:此意所作:故曰意行。 問:諸相應法,或意所作或非意所作,此義云何? 復次,意所`[纏=縛【三宮】]`纏,如是諸法不於中間有迴轉,意識展轉迴轉無有休止。 又世尊言:更樂習、痛習、想習、行習、名`[習〔-〕【三宮】]`習、色習、識習。以何等故諸相應法,更樂習、痛習、想習、行習、名色習、識習? 或作是說:一切相應法更樂習、名色習。 復次,更樂勝意中名色識更樂增,乃至痛有增名色增識有增。 問:等中間此妙此非妙,此義云何?以一更樂非相由心生,是故彼無也。更樂增,意便有增。 或作是說:眼緣色因緣、等中間緣、緣名色生識,此三集聚故,曰更樂緣更樂。更樂便生痛或想或意。 問:惟由更樂生痛,復由餘更樂生想。世尊亦說:有彼痛不言有彼痛,便言有想。此事不然,此契經有違,非以心所念法展轉相應。 或作是說:眼緣色生眼識,此三集聚有更樂。彼識等有便生痛,由痛便生想,緣想便生意。 復次,諸相應法方便便勝,如二人共行一道所至必到。色聲香味細滑萌`[牙=芽【三宮】]`牙,欲使二俱生耶?有增減如實。 又世尊言:毘罽羅多魯奚帝婆羅門,如一人色住百歲,及餘行痛起便盡,不生色展轉不相應。說此義云何? 或作是說:色色展轉,此世尊教戒語。世作是相,彼色是我所,我著色`[住=注【宮】]`住。 或作是說:色亦展轉生死,無記意自迴轉,心所念法亦有善亦有不善。 或作是說:色亦展轉。 復次,色以人迴轉,心所念法有實,復有餘趣。 復次,色亦展轉,然色自然乃至住不死。如作智,他自作方便,求色亦住百歲。 又世尊言:此四顛倒,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以何等故,諸相應法不謂痛顛倒? 或作是說:此世尊教`[7]戒=誡【三】*`戒語,說此則盡說痛。`[問=問訊【宮】]` 問:說一則說一切? 或作是說:此世尊勸助語,如上所說,結`[善=著【三宮】]`善有定。 問:諸相應法無有勸助。 或作是說:此世尊教`[*7]`戒語。此教`[*7]`戒與世尊教`[*7]`戒語。此教`[*7]`戒與世顛倒,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然痛非顛倒。 或作是說:此一切顛倒也。 復次,微想顛倒中,心顛倒增上見顛倒。 復次,一顛倒心所作無常想見有常想,得諸相應法,或說言不顛倒。 或作是說:不可得也。如識境界迴轉心亦迴轉。 問:設一切有常者,我一定自相無境界。答曰:有常,是識`[有常=知識【三宮】]`有常。有常知痛`[11]相=想【三宮】*`相、知想心、知心。 問:若一切常者,非一切痛耶?一切智 或作是說:得識自相攝,是故彼非顛倒心。心亦顛倒亦非顛倒。 問:善不顛倒,然善不與不善相應,是故此非義。 復次,處所相緣無由業相應,是故彼有生。一切顛倒一切不顛倒,一無有勝自造我。 又世尊言:三集聚更樂。云何意地有三集聚更樂?意界(一部僧名)作是說:`[意=竟【三宮】]`意持意境界等樂。 問:二心俱等,亦說心意識。一心作是說:若展轉心,彼無有三集聚。 復次,依一心境界等有更樂。 問:亦說意緣生諸法,意識三集聚更樂。彼不依心意,是故無三集聚;若彼依心則有`[三=二【宮】]`三心。心性(一部僧名)作是說:心滅盡時生心境界,此三集聚。 問:心生時未來未生心,是故無三集聚。 復次,過去有得意根,現在得意識境界,普照意識所更,如是意地三集聚有更樂。 問:云何過去現在有集聚?答曰:此非等集聚事集聚,如是得彼事亦相應。云何眼識緣善? 或作是說:以眼識善心等起緣身教,是謂眼識緣善。 問:若彼身教自然善,云何彼等起不觀身?身有教`[色=旋【三宮】]`色,無彼輪無有眼,唯色相現故曰輪轉,此謂身教。若身亂是善者,云何`[讀=詩【宮】]`讀頌不如是耶?此非故當熟觀。 復次,非自相境界眼識、非色自相境界善,是故無有眼識緣善也。云何眼識緣無記耶? 或作是說:所可用眼識善不善心起,除其身教及餘色處因緣,是謂眼識緣無記。 問:一一無有處所住,色聲香味細滑觀其所生處。 復次,色自相境界,眼識非色自相善不善也,是故一切眼識緣無記也。善緣眼識、不善緣無記,緣有何差別?此亦如上所說。 問:若不善無記心起身教相類,是故眼識無有差降。非以所`[愛=更【三宮】]`愛造有識自相,緣青心心所念法,青為意喜所更,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識青喜識、痛青喜痛、`[想=念【明】]`想知心念。 問:一二共相應。 或作是說:非一識與二相應。 復次,眼識青自相迴轉痛痛喜忍,此名數等所作,心亦如是。 復次,如是所說,一識與二相應,是故如是非識自性。我一性自性非我自性,是故無我。此二有穢,是故一識。青善成就,心造意造,是故此事不相應。彼或有喜,或亦不有喜亦不無喜,是故或有喜或無喜、或亦不有喜亦不無喜,是故此事不相應。 頗心三時住耶?答曰:無也。何以故?心無有壞,是故初時不壞永不復壞,是故心空。若心有增住者,因緣有若干相,彼上更`[三=二【三宮】]`三緣。若心第三時住者,青黃`[赤=亦【元明】]`赤無有色相,有色相亦無增減亦無希望,是故心虛空。 或作是說:若心增上住者,或時歡喜而修行道。此非微妙,是故心虛空。 或作是說:若心三時作者,或遭惡時希望境界,便生希望境界。過去希望境界、二希望境界不可究竟,是故心虛空。 或作是說:若心自然彼三時住,初第二過時則有增減。增減有餘,是故心虛空。若無增減中究竟亦虛空,是故永不復壞。若彼不自覺知,彼三時壞。何以故?彼自覺知,初時則壞,是故心虛空。 復次,若心住三`[昧=時【三宮】]`昧中間心,中間心中間相應心住相應,心住相應亦虛空。不於中間相應住,中間不為不空,是故心虛空。以何等故言心虛空,然不及色?此亦所說。上偈亦說,聲是色因,不有命等有迴轉。 或作是說:若色空者住無住,所生之處即於彼壞敗。彼不有妙,是故上色住。 或作是說:色亦虛空如心。何以故?若色不虛空者,愛生色住恚,生恚生色,是故一時空則不有色。此非微妙,是故色虛空。 或作是說:若色增上住者,命過時心生色中陰,心則有迴轉。此非微妙,是故色虛空。 或作是說:若色自然三時或第二時,時有增上轉有增上。若初第二增時轉`[住=往【宋元宮】]`住,若無增空,是故永不有壞。若彼自覺,三時壞敗。何以故?即彼自覺初時壞敗,是故色虛空。 復次,若色增上住者,中間相應住。若中間相應住者,初時亦當中間相應住。若中間不相應住者,相應則不虛空,不於中間相應住。相應非不虛空,是故色空。 想痛二字在,  梵志穢意行, 眼覺境界青,  慢性亦虛空。 如所說,所觀見彼是眼,所知者是識。云何眼所觀識所知? 或作是說:眼觀視色攝境界。 或作是說:依眼生識。如眼觀色,識為因緣,如是所知。 或作是說:無有眼觀視。設當觀視者,乃至有眼則觀。如識等有生,如是識知。是故眼不觀視。 或作是說:眼無所觀。設當觀者,乃至色有二相、眼有所照。一切觀視非一切觀緣,是故眼不觀視。 或作是說:眼無所觀、識無所知。 復次,眼緣色生眼識,彼作觀想觀識所知,世尊亦作是說。 復次,眼無所觀。設眼觀者,耳所當聞鼻聞香,是故二根義則有所攝,是故眼無所觀。 觀識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眼有所觀、識有所知。 或作是說:所觀照是眼,攝境界是識。 或作是說:無有差別。觀識而無有異,此是一義,是世尊教戒語。 復次,有此處所,觀異識異二俱不同。觀他識識他,設當如觀餘識同者,是眼是識無有差別。設眼境界,識亦是境界,眼觀色識無巧便攝取境界,此事不然也,是故當捨此。 如眼緣色生眼識,以彼眼識知有色,然非眼也。以何等故,彼眼謂之識耶,非色識?當方便說,如聚揵度依諸內`[入=人【明】]`入。 或作是說:眼識知眼謂之眼識。 或作是說:彼無有識。 復次,眼緣色生眼識,於彼作十世俗想,謂眼識也,世尊亦作是說。 或作是說:修諸根身識,由根有識也。如種種趣,一趣之中由食思惟隨時自性造諸根,當言身識。如無色界相應諸心所念法,色界為妙,高下麁細思惟此已。云何彼作壞敗色想? 或作是說:彼無有壞敗想,然彼色未盡。設色盡者,彼謂壞敗想也。 或作是說:彼有壞敗想,彼不修色想。若以離色想,以離謂之壞敗色想。 復次,彼非壞敗色想,彼不入無色界定。若入無色界定成就彼定,彼謂壞敗色想。如此五識身不知各自相依,云何意識不自知相依耶? 或作是說:知意依意識。設意不知意識者,則心心不相觀也。 或作是說:知自身諸根依彼意識,彼是意識境界,一切諸法境界是意識也。 或作是說:知一切身體周遍四大`[比=皆【三】]`比依意識,彼是意識境界。設不知者,此亦無痛`[也有【麗磧】,有也【大】(cf. K28n0963_p0608a20; Q26_p0714a25)]`也。有依意識, 或作是說:不知。若以意識知者,則無三聚。此非微妙,是故不知。 或作是說:不知。設當知者,則有二。世尊亦說,二因緣生諸識,是故不知。 復次,諸根則依識,設意識自知`[根【麗】,相【大磧】(cf. K28n0963_p0608b02)]`根依者,如是意識則有壞敗。 復次,心俱生,如是四大當言依識身,彼非意識境界,未壞六識身,入無記心心所念法,根得增益四大增益。當言未得? 或作是說:當言未得。不以無記心心所念法生諸希望。 問:無記心性迴轉希望則壞敗。 或作是說:當言得也。觀見諸根,歡喜心者、弊惡心者、無記心者,是故當言得也。 或作是說:如此處所有隱沒無記心,彼則成就。有無記心心所念法,諸根四大增益,欲使我等說隱沒無記心耶? 復次,一`[切=初【明】]`切心色增益,一切心依色而有展轉相生,乃至眼識生諸行,此不微細。若超越彼念,識身起眼識,亦無法不`[轉=縛【三宮】]`轉,諸根四大如種子。 復次,`[3]伎=技【明】*`伎術諸藝成就威儀禮節皆以成辦,威儀心無記。如是`[*3]`伎術,此則得知無記心所`[念=心【元明】]`念法,諸根四大得增益。若心`[5]卒=本【宮】*`卒亂,彼一切心解散耶?設心解散,彼一切心`[*5]`卒亂耶? 或作是說:若心`[*5]`卒亂,彼一切心解散。設心解散,彼一切心`[*5]`卒亂。一切心染著,亦`[*5]`卒亂亦解散。彼與`[*5]`卒亂相應,彼是解散。 問:無有愁心不善無有三昧。 或作是說:無有一心若亂若散,意亦無有亂散。頗心`[*5]`卒亂非解散耶?心有一因緣,意有所攝持。頗心解散非亂耶?意識無數因緣亦無所攝。頗心有亂有解散耶?意性無數因緣,亦有所攝持。頗心不`[*5]`卒亂不解散?一緣意識無所攝持。 問:如一一心不`[*5]`卒亂不解散,彼不一切解散耶?答曰:如一一心不在意有眾多意,如是一一心瞋恚無有解散亦無眾多。 復次,若心解散,彼一切心有亂也。頗心亂非解散?一緣迴轉,譬如士夫從一路走。如緣五識身自相迴轉,如是想像意識。 或作是說:如彼迴轉,彼不想像。 或作是說:若眼識青`[有=青【明】]`有定意識,意識亦青想像識,是謂眼識、是謂意識者,此事不然。 問:想像意識,若眼增上彼是眼識。頗意增上彼是意識耶?答曰:有。如汝眼增上,諸相應青黃白黑生識,諸著亦有勝。如是我眼增上,諸生相應眼識。如意增上相應生者,彼是意識。 或作是說:若眼增上,及相應青黃白黑生識著,是意增上。諸相應青黃白黑生識著,是故相應果壞。 問:眼增上果,乃至諸生相應意增上果,於中則果壞。若眼青黃白黑果不壞。汝眼增上諸相應青黃白黑生諸識,欲使眼增上相應不耶?相應不`[增=壞【三宮】]`增,是故此非義。 或作是說:不如彼造彼`[8]相=想【三】*`相像。 問:為誰造`[*8]`相像?若憶彼境界則彼是緣,若不憶者為誰造想像?若憶彼境界彼即是因緣。若不憶`[者=者(此中少)【三宮】]`者 或作是說:不如彼迴轉。設如彼迴轉者,則二眾多。世尊亦說,以二因緣生諸識。 問:眾多生二識,或一二生諸識?如汝有眾多二也,汝意緣生想痛識,是故汝眾多二。 或作是說:不如彼迴轉。設如彼迴轉者,則`[不有=有不【三宮】]`不有壞;諸入已定,是故不如彼迴轉。 問:已`[逮【大磧】,䢖【麗】]`逮中間無有色入法入,如`[還=逮【三】]`還中間眼識持意識,持不壞敗,如是有諸入。中陰中初心為依何處色?或中陰、或初死? 或作是說:初死不生作眾事。 問:非現中陰依心而住耶?答曰:心無有住處,心生便滅,滅無所作,是故彼無所依滅不生。 復次,中陰依色心耶?念法亦是依色展轉相生。如大箂阿羅漢,最後心為緣何等? 或作是說:自緣意命等命,想空解脫門而現在前取般涅槃。 或作是說:一切諸行是其緣,作一切諸行作不淨想,無願解脫門而現在前取般涅槃。 或作是說:涅槃是其緣,涅槃滅想無想,解脫門而現在前取般涅槃。 復次,見聞念知是其緣,彼心無記,自無吾我想取般涅槃。本行已棄,永滅不起。 諸根因緣本,  依意增益生, 心廣意遊行,  中陰羅漢心。 `[(尊婆須蜜…集)八字〔-〕【明】]`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心揵度第二竟。 尊婆須蜜論卷第`[三=四【明】]`三 # 3三昧揵度 `[聖本首缺]`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第四`[四=五【明】]`☗s4 尊婆須蜜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等譯 三昧揵度`[首=首第三【明】]`首 又世尊言:諸比丘集聚來會有二因緣,若當論經深義、若當賢聖默然口不出言。云何論經深義?云何賢聖默然口不出言? 或作是說:於欲不著,觀欲惡露不淨,是謂論經深義。於第二禪賢聖默然思惟。 尊者大目揵連亦作是說:於是比丘思惟第二禪,是謂賢聖默然。 或作是說:`[十二=說十二【三宮】]`十二因緣是謂論經深義,思惟十二因緣是謂賢聖默然。 或作是說:契經偈決廣布是深經義,心專一不亂而聽法是謂賢聖默然。 或作是說:棄一切惡行是深經義,念棄一切行而思惟之是謂賢聖默然。 或作是說:空無`[18]想=相【三宮】*`想願分別廣布是深經義,思惟空無`[*18]`想願是謂賢聖默然。 或作是說:分別四賢聖諦是深經義,善思惟四賢聖諦是賢聖默然。 或作是說:法論者,合集人民布現等法;賢聖默然者,思惟不淨觀,法起`[則起法滅〔-〕【宮】]`則起、法滅`[則=則法【宮】]`則滅。 或作是說:說法聲遠聞是謂法論,思惟內事是謂賢聖默然。 復次,集聚來會亦是其事,當說諸法,已說當善聽之,於彼法論親近賢聖。譬如戒輪、定輪、智慧輪、解脫輪、解脫智慧見`[智〔-〕【三宮】]`智慧輪,乃至十二因緣輪。聞此輪已持諷誦讀,意不染著不厭,心不亂善思惟,是謂賢聖默然。如所說尊大目揵連賢聖默然,此是其義。曇摩提那比丘尼作是說:彼比丘從滅盡三昧起,近三更樂:寂更樂,不用定更樂、無想更樂。云何寂更樂?云何不用定更樂?云何無想更樂? 或作是說:空解脫門是寂更樂,無願解脫門不用定更樂,無`[*18]`想解脫門是無想更樂。 或作是說:彼從滅盡三昧起,緣涅槃無漏故,不用定現在前,即當言不用定。彼不用定,彼無想`[定=寂【三宮】]`定。無漏不用定,不用定緣涅槃無`[*18]`想也。 復次,彼從滅盡三昧起,住有想無想,起若干心,當言近無想更樂。彼住時入不用定起若干心,當言近不用定更樂。若住彼時起識處起若干心,當言近寂更樂。是謂其義。於五三昧彼起若干心,當言起心,猶如漸漸睡眠覺便速起疾。如是漸漸入滅盡三昧不漸漸起,當言是觀。頗有二斯陀`[3]含=舍【明】*`含成就無漏,一禪現在前、第二禪不現在前耶? 或作是說:有。若應空者則現在前,若應無願者不現在前。 或作是說:若所依有力者則現在前,若所依力少則不現在前。 或作是說:若利根者則現在前,若鈍根者不現在前。 或作是說:若厭欲界、棄欲界行則現在前,若厭三界、棄三界行則不現在前。 復次,未曾有所造行入無漏,三昧觀應無漏。頗初禪中間近滅盡三昧耶? 或作是說:有,若得驃騫度三昧,則於禪中間入滅盡三昧也。 或作是說:若依初禪等越次取證,則於初禪中間四諦所斷結使,則近滅盡三昧。 問:彼非近初禪中間,入三昧彼便得近? 或作是說:初禪中間入第二禪時,梵天上諸相應結則得滅盡。 問:必起禪中間,是故`[不=彼不【三宮】]`不近禪中間? 或作是說:若依初禪中間等越次取證,彼於初禪中間四諦所斷結,近滅盡三昧。 問:此非初禪中間。何以故?必起世俗禪中間,賢聖道而現在前。 復次,非入初禪中間近滅盡三昧,結使未盡。外觀盡彼智種俱`[住=往【三宮】]`住之法,當無覺有觀即起不滅盡。如樂眾生入慈三昧,非一切眾生`[有〔-〕【宮】]`有樂。彼三昧為緣何等? 或作是說:諸樂眾生即彼因緣。 問:不緣一切眾生有其慈? 或作是說:一切眾生有其樂根,彼即緣。 問:非一切眾生有樂根現在前,亦有現在眾生有樂根。 或作是說:若自更樂,彼一切眾生解脫。 問:非以此樂使眾生樂。 或作是說:非以慈堂一切眾生有樂。 復次,以此方便堅住其心,滅諸瞋恚成就諸法。 問:以顛倒故滅諸瞋恚。 復次,覺諸眾生有其樂根,求眾樂解脫,施恩眾生皆成就之。如本所說,彼三昧當言顛倒、當言不顛倒? 或作是說:當言非顛倒,諸樂眾生是其因緣。 或作是說:當言非顛倒,一切眾生皆樂根,此是慈因緣。如本所說, 復次,當言非顛倒,瞋恚滅盡。如苦眾生入`[慈=悲【三宮】]`慈三昧,非一切眾生有苦,彼三昧為`[緣〔-〕【三宮】]`緣何等? 或作是說:諸苦眾生彼即其因緣。 或作是說:一切眾生有苦根,彼悲是其緣。 或作是說:非以悲堂故一切眾生有苦。 復次,以此方便而堅住其心,滅其害心。 復次,覺諸眾生有苦相苦解脫,并及悲一切眾生皆求使安。如本所說,彼三昧當言顛倒、當言非顛倒? 或作是說:言非顛倒,諸苦眾生即是其緣。 或作是說:當言非顛倒,滅其害心。如喜眾生入喜三昧,非一切眾生喜,彼三昧為緣何等? 或作是說:諸喜眾生是其緣。 或作是說:一切眾生有喜根,是喜其緣。 或作是說:自得歡喜,欲使一切眾生同。 或作是說:非以喜堂故一切眾生有喜。 復次,以此方便堅住其心,滅諸愁憂。 復次,覺諸眾生歡喜相喜解脫,於一切眾生同喜。如本所說,彼三昧當言顛倒、當言非顛倒? 或作是說:當言非顛倒,諸喜眾生即是因緣。 或作是說:當言非顛倒,一切眾生有喜根,是故是喜因緣。如本所說, 復次,當言非顛倒,愁有差違。又世尊言:於是比丘當修安般守意斷諸觀想。云何當修安般守意斷諸觀想? 或作是說:修安般守意入第二禪,已入第二禪觀已越過。 問:亦有餘方便入第二禪,是故餘方便斷諸觀想? 或作是說:修安般守意依色界迴轉,不依觀`[想〔-〕【三宮】]`想斷諸觀想。此亦如上所說。 或作是說:計出入息,有一緣於中無觀無覺,如是斷諸觀。此亦如上所說。 復次,安般守意緣近,不緣為若干、緣無眾生,彼少生業,斷諸觀想。又世尊言:遍觀諸身覺出息,遍觀諸身覺入息。云何遍觀諸身出息?云何遍觀諸身入息? 或作是說:觀身盡無常,覺出入息。 問:不從三昧起耶?答曰:三昧不起,彼方便必作不疑。 或作是說:觀身一切不淨,出息入息俱不染著亦不捨。 或作是說:一切身中出息入息皆悉覺知。 或作是說:一切身中觀色界觀迴轉時,出息入息不攝其想亦不捨。 復次,以此方便堅住其心,以此事廣思惟之。云何入第四禪盡出入息? 或作是說:計出入息時,即彼 `[覺=禪覺【三宮】]`覺知入第四禪,於中出入息能悉滅之。 問:`[以=復以【三宮】]`以餘方便入第四禪,彼出入息滅耶? 或作是說:入第四禪時,於四禪地息有迴轉,`[壅=唯【三宮】]`壅諸毛孔無出入息。 問:不從起三昧,出入息不迴轉耶?答曰:起更依餘息迴轉。 或作是說:如入初禪遂便增長,第二禪微、第三亦微,如是漸漸息時第四禪無有。 復次,捐棄覺,彼時禪出入息不迴轉。以何等故?生欲界眾生得禪,於禪不退,命終時便生色界。已生色界得一切禪,於禪不退,便命終還生色界。 或作是說:此間行對地,此間起禪而生彼間。設彼入三昧,設生彼間者有報,不以報有報。 問:如今無有彼沒還生彼間耶? 或作是說:入第三禪淨氣味相應,無漏禪淨得生彼間。於氣味相應退,以無漏般涅槃。如是生彼間,若淨禪三昧即生彼間,若入氣味相應禪,於彼間退,若入無漏禪,即於彼間而般涅槃。 或作是說:此間入四種禪,漸漸退、住退、增上退。漸漸`[退=厭退【宮】]`退、住退生彼間;增上退越彼間,厭退般涅槃。如是生彼間,若入漸漸退三昧,便於彼間退;若入住退三昧,即生彼間;若入增退三昧超越彼地,以無漏道於彼間般涅槃。 或作是說:非以禪得生彼間,行垢染著得生彼間。若已行對死者,若復住彼間;以行對不死即生彼間。若不以禪生彼間者,非中間禪生彼間。答曰:無苦。若依未來禪還欲愛盡,於中間禪得生彼間。 復次,此二俱非妙,眾生生欲界得諸禪,色愛未盡便命終生色界,色愛盡無色愛未盡,命終不生`[色〔-〕【三宮】]`色無色界。無色`[界〔-〕【三宮】]`界愛盡,便命終生無處耶? 問:云何`[受=今受【三宮】]`受報耶?答曰:若愛盡,報相應則無也,如彼前則隨後。中間相應報果生色界,眾生得禪,色愛未盡便命終,不作方便求生欲界。若不厭棄方便不增,方便求者便生。生色界愛盡、無色愛未`[盡〔-〕【宮】]`盡便命終,不生無色界。無色界愛盡,命終生無處所。 問:云何今受報耶?答曰:無有定受相應行報。於色界行禪甚難得,況無色界三昧也。 更樂斯陀`[*3-1]含=舍【明】*`含,  有滅盡無量, 念說一切身,  云何滅欲界? 若一切超越識,入處無有不用定,云何彼無耶?少有思惟? 或作是說:彼無`[猗=倚【三宮】]`猗處,有所恃怙,無有思惟。 問:一切三昧思惟此事? 或作是說:彼無有樂、無有常,亦有不思惟。此亦如上所說。 或作是說:彼無有吾我,亦不思惟。此亦如上所說。 復次,如若干種相貌,便離想解脫。以何等故不用定謂之護耶? 或作是說:彼三昧無有、定無有,當有以有,是故不用定謂之護也。 或作是說:道護越彼道,是故不用定謂之護也。 或作是說:護是果。世尊亦說,修護廣布越不用定。 復次,無量定不選擇,不造利養住也。云何淨是不淨義? 或作是說:諸不淨相則是淨義。 問:無有不淨相,彼或有淨或不淨。答曰:所謂淨者彼是顛倒,彼或有常或`[無=有無【三宮】]`無常。欲使言無無常相耶? 或作是說:淨相者言無淨。 問:設彼無淨相者則不染著,非以淨相彼染著。答曰:不淨`[作=則【明】]`作淨相則染著。設彼有淨相者,如彼觀之彼則染著,若不如實觀者,是故彼無淨相。 或作是說:專意心念如是不淨。 問:彼或終成或不終成,欲使彼是淨、欲使彼不淨耶? 復次,色無有淨、無有不淨也,如彼所趣貪著不離。頗捨修四禪不用定生淨居天耶? 或作是說:無也。捨修四禪得生彼間。 問:諸有修第四禪生淨居天,彼一切生淨居天耶?答曰:以事行故不生。敘子生萌芽,行事故不生。 復次,頗依未來禪修無漏道,彼滅諸結生淨居天?諸修分別禪入第四禪,彼一切生淨居天耶?設生淨居天,彼一切修分別禪入第四禪耶? 或作是說:諸生淨居天,彼一切修分別禪入第四禪。頗修分別禪入第四禪,不生淨居天耶?阿羅漢若無色界阿那含。 或作是說:頗修分別禪入第四禪,彼不生淨居天。得修分別入第四禪,淨居天上愛盡也。頗生淨居天,不修分別`[入=人【宋元】]`入第四禪耶?依未來修無漏道,彼滅諸結使也。頗修分別入第四禪,亦生淨居天耶?得修分別入第四禪,淨居天上愛未盡。頗不修分別入第四禪,亦不生淨居天上耶?除上爾所事,則其義也。云何修分別入第四禪耶? 或作是說:入淨禪三昧,以無漏思惟分別。 問:淨禪彼非無漏思惟。如無漏思惟者,彼不淨禪。 復次,無漏禪於其中間入淨禪,淨禪中間入無漏禪,不以無漏長養淨禪,彼長養淨居禪。云何知有淨居天耶? 或作是說:修分別第四禪生淨居天。如此間見修分別第四禪,無色愛未盡命終,然後得知有淨居天。如此禪因緣, 復次,由阿`[那〔-〕【宮】]`那`[*3-2]含=舍【明】*`含知。世尊亦說,此趣不易得。猶如我凡夫人長處生死。除淨居天,如`[初=禪【聖】]`初第二第三禪修分別禪,以何等故初第二第三禪不生淨居天耶?`[或=或從【聖】]` 或作是說:最初得頂,第四禪`[復=彼【三宮聖】]`復能分別禪,及欲愛盡不生餘地。 問:如不觀入思惟三昧分別四禪,何故不觀入第四禪分別八地? 或作是說:諸得利根便能分別四禪,恃怙利根復越餘地。 問:越第四禪,是故不生第四禪地。 復次,天地變易時,乃至第三禪地壞,然非賢地變易。世`[界【三宮】,尊【大】]`界變易時,此有諸賢以行報對故,得生淨居天。若得第四禪,依初禪等越次取證,諸結不相應。於四禪退,當言得彼諸結,彼成就耶? 或作是說:當言得。 問:如所說,以外道滅,便得賢聖道,乃至究竟盡彼無。 或作是說:當言不得。以作彼賢聖道,乃至究竟。 問:不於中間生四禪地。答曰:此事無苦,復`[越=起【三宮】]`越第四禪。 或作是說:思惟所斷非四`[禪=諦【三宮】]`禪所斷。何以故?四諦所斷是賢聖道,非思惟所斷。 復次,依彼念復更造念, 復次,於第四禪退。何以故?彼等越次取證忍智迴轉,`[然=時【三宮】]`然彼等方便力,不於等方便力退,是故不於四禪退。若得想三昧,依第三禪等越次取證,無想三昧不退,命終後生無想眾生。 或作是說:生果實天。此三昧是彼間地。 問:如彼越地,云何復言彼地等越次取證? 或作是說:不得無想三昧等越次取證,彼意遲鈍、彼三昧永寂。 問:入第三禪意`[耶=都【三】]`耶無疑。 復次,等越次生第四禪,越次取證,想三昧不廣布亦不親近。 復次,生第四禪中。 無有淨不淨,  云何知方便? 如得三四禪,  無想名不終。 如一切第四禪得念待喜,以何等故謂三禪非餘禪耶? 或作是說:此世尊教`[10]戒=誡【聖】*`戒語也。 問:此義云何?謂第三觀禪念待喜,非第四禪。 或作是說:世尊勸助語,說此則說餘。 問:說初禪則說餘禪耶? 或作是說:三禪中樂彼是最妙,是故念待護於中不退。 問:當護一切禪? 或作是說:三禪中樂是妙者,念待是其事,如氣味者。 問:此非第三禪念待所以著樂,第四禪亦當有念造無教,如是我有禪。 復次,彼事有勝。云何第二禪`[11]相=想【聖】*`相應念心不斷喜處所也?如一切第四禪得護念淨。以何等故得護念淨,謂之四禪非餘禪耶? 或作是說:是世尊教`[*10]`戒語。 問:於中念護有淨相,則一切`[護=說【三宮聖】]`護。 或作是說:於中有淨護念,求護喜根。 或作是說:威力初禪迴轉是其緣,亦依第四禪得念處所護,若苦若樂有覺有觀,及出入息以離諸惡。 或作是說:於彼眾生多結盡,爾時護念亦護諸禪。 復次,於中行有增心不移動,樂所造念息而護三昧。 頗凡夫人`[及=`入`【三宮聖】*]及`滅盡三昧耶?[s153](婆沙151-175#^esc60c) 或作是說:凡夫人不[*13-1入]及彼三昧,此非凡夫人三昧`[也=耶【明】]`也。 或作是說:凡夫人緣上界得滅上界,至有想無想有生入處。如所緣滅有想無想處,是故不入彼三昧。 或作是說:凡夫人亦有三昧,入三昧時心初得休止,想心得定。 復次,想界彼是因緣,捐棄彼緣不欲三昧。如`[憂=優【聖】]`憂`[持=特【三宮】]`持迦羅那子入無想定,便恐懼生有想無想天,是故不入三昧。 復次,不入定也。何以故?如如凡夫人入三昧,漸漸有力勢乃`[至〔-〕【三宮】]`至究竟。凡夫人恐懼,自見吾我滅盡想,是故不入彼三昧。 ^ex3z0p 頗有菩薩入滅盡三昧耶?[s153](婆沙151-175#^y3iig9) 或作是說:入彼三昧也。菩薩發大弘誓,求索一切處所。若不入此三昧者,則不能一切眾生處所。 或作是說:不入彼三昧。何以故?彼非凡`[夫=夫人【三宮聖】]`夫三昧,此凡夫人菩薩。 或作是說:不入彼三昧也。菩薩以世俗道,緣上地`[滅=離【聖】]`滅下分結,有想無想盡無所有`[有〔-〕【三宮】]`有緣滅有想無想處,是故不入三昧。 世尊曇摩多羅作是說:雖菩薩自`[觀=說【三宮】]`觀羸劣,不究竟恐懼。復次,菩薩以智慧越彼瞋恚,竟無有`[限=恨【三宮聖】]`限,非不有三昧方便。 ^7dmoy4 無想三昧、滅盡三昧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無想三昧是凡夫人三昧,滅盡三昧非凡夫人三昧。 問:我不論此事為誰三昧, 復次,當說三昧相貌。 或作是說:此無想三昧廣大無邊,滅盡三昧休止不起。 問:若此俱無心所念法,此二俱非廣大休止耶? 或作是說:無想三昧與色相應,滅盡三昧與無色相應。 問:我亦不論此三昧處所,但當說三昧自相。 或作是說:無想三昧無想眾生果,滅盡三昧有想無想果。 問:我亦不論`[為=為是【三宮】]`為誰果,但當說三昧自相。 或作是說:無想三昧自知入有想三昧,滅盡三昧想痛自知入三昧。此如上所說。 復次,如所欲二俱心所念法,則有是`[想=相【三宮聖】]`想無相。如所說,有想三昧心得覺知,於`[心=此【聖】]`心三昧廣大休止,色無色界相應果方便則有勝。若依不用定得阿羅漢,為思惟何等相應心所念法得阿羅漢? 或作是說:不用定相應。世尊亦說:如彼所有痛想行識法,思惟彼法,如契經本說。 或作是說:有想無想相應,自知有想無想。遠,有想無想;不遠,不用定也,得有想無想欲盡。 或作是說:若不用定愛未盡,依不用定`[逮=遠【聖】]`逮阿羅漢果。彼與不用定相應,有想無想相應心所念法,思惟得阿羅漢果。若得有想無想三昧,依不用定逮阿羅漢果。彼與有想無想心所念法相應,逮阿羅漢果。 復次,如自思惟吾我無,吾我所纏,`[已=也【聖】]`已得斷智便得愛盡,思惟何等苦陰行而得盡餘苦。如自`[田=由【明聖】]`田業作,餘者不獲此。此亦當如是。以何等故,無漏三昧謂之,餘緣非`[淨=異【明】]`淨三昧耶? 或作是說:無漏三昧緣三界。以無漏初禪覺`[知=智【三宮】]`知三界,然淨初禪無巧便覺知梵天,是故若有因緣然非淨。 或作是說:無漏三昧者,一一相生。是故以此初禪得無常想則獲一切也,然淨初禪不以此同。 或作是說:無漏三昧者,斷諸一切結使永盡無餘。依無漏初禪滅三界結,如是一切以淨初禪無巧便滅梵天上。 或作是說:以得無漏初禪,得已無漏色,然不以淨初禪而現在前,亦不得第二禪。 復次,非以淨三昧展轉而得。修行增上禪淨現在前,復以餘方便第二淨禪而現在前。無漏初禪現在前時,得增上無漏無色,是故無漏三昧展轉有因緣,然非淨。以何等故?諸三昧上氣味相應,三昧與下氣味相應,三昧中間因緣謂之因緣,然非下上緣。 或作是說:入三昧時起禪中間,彼退不迴,如欲上`[6]梯=挮【聖】*`梯從一一`[桄=挄【聖】]`桄始,若從`[*6]`梯下亦由一一下。 復次,入第二禪,氣味相應退。復有入初禪,然非初禪氣味相應入第二禪。慈、大慈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微謂之慈,廣謂之大慈。 或作是說:少所入為慈,一切遍入為大慈。 或作是說:慈緣身苦,大慈緣身意。 或作是說:慈緣眾生`[苦=苦苦【聖】]`苦,大慈緣救眾生苦苦。 復次,大慈廣無有邊,遍至一切眾生無不蒙賴。 復次,如來世尊護一切眾生,然非聲聞有近有遠。一切眾生有所`[9]慜=愍【三宮】,敏【聖】*`慜念,欲使聲聞`[*9]`慜有色無色眾生。若淨解脫門,如自因緣`[八=入【明】]`八現色入,及自因緣十二入,此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微解脫門中八現色入,增上十二入。 或作是說:少有三昧解脫門,大三昧謂之現色入,無量三昧十二入。 或作是說:淨相謂之解脫門,結盡八現色入,無有思惟十二入。 復次,增上是解脫門,因緣十二入,長諸結亦是十二入。 一切苦凡夫,  或菩薩威勝, 無漏上下界,  勝行解脫門。 又世尊言:無禪不智,無智不禪;有禪有智,是謂涅槃。說此語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以此契經得須陀洹,得諸禪故。說無智不禪,須陀洹亦有斯智慧,是故禪亦依彼。 問:平等覺觀於中有禪。若如契經者,外亦有禪。是故彼有智,故說無禪不智。 問:外亦有世俗智慧。答曰:`[若彼=彼若【聖】]`若彼外有智慧者,亦外涅槃,故說有禪有智是謂涅槃。 或作是說:若智慧是心地者,亦無智慧。彼無有一心禪,故說無禪不智。若無一心禪,彼亦`[無有=有無【聖】]`無有思惟智慧,故曰無智不禪。若有一心禪思惟智慧,彼滅諸結使,故曰有禪有智是謂依涅槃。 復次,若有無生智得等禪法,便有休止,況成果實,故曰無禪不智。若縛著心意得便變易,況當有果實,故曰無智不禪。彼若有止觀,彼止觀觀外時時修行,解脫牢固不有滅盡,故曰有禪有智是謂涅槃。三昧義云何? 或作是說:緣一心所念法,是謂三昧。 問: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有心所念法等生,欲使彼非三昧耶? 或作是說:眾多心緣一處所,是謂三昧。此亦如上所說。 復次,三昧有若干相,善法三昧、雄雌三昧。九次第禪`[護=設【三宮】]`護,諸義與心等者,是謂三昧。頗因苦相應禪,禪現在前耶? 或作是說:無也。與苦相應便有念待念待禪,是故不現在前。 或作是說:或現在前與苦相應。如實知之便起念,於中禪現在前。 復次,不戲笑時,依苦禪現在前。此大瞋恚四等,梵堂何者最勝? 或作是說:慈最是勝,慈`[慜=愍【三宮聖】]`慜眾生皆令安隱,慈彼而已入慈三昧無有狐疑。 或作是說:悲最是勝,以大悲故來出世說法,亦不見有大慈大悲大護。 或作是說:護最是勝,為`[良=取【聖】]`良果實,修護則修不用定。 復次,護最是勝,眾事休息是護筋力,欲瞋恚滅,以眾生故,是故護勝。以何等故初禪曰寂、第二禪曰三昧?或作是`[說=觀【聖】]`說:斯二俱寂三昧。初禪休息眾多,是故第二禪寂。 復次,如其地種水種,如是空寂不善法由初禪生,故曰空寂;是故意定由二禪生,故曰三昧。內喜者,此義云何? 或作是說:有覺有觀生心`[離緣=雜糅【三宮聖】]`離緣,有覺有觀生心便歡喜,如去污泥水漸漸清。 或作是說:調戲心息便清淨,如水`[踊=涌【三宮】]`踊使緩流涓涓澄清。 或作是說:彼心緣一住,彼謂等清淨,如所說去濁復清。 復次,入二禪意得清淨,有此彼處得初禪也,喜樂有差別。 或作是說:下為喜,增上為樂。 或作是說:心所念樂痛為喜,身樂痛為樂。 或作是說:踊躍生喜,`[猗=倚【宋元宮】,猗樂【聖】]`猗生樂。 復次,彼方便心`[喜=喜樂【三宮聖】]`喜,無有罣礙。於中相應喜,身心不亂謂之樂。諸有不廢禪者,彼一切成就禪耶?設成就禪,彼一切不廢禪耶? 或作是說:諸成就禪,彼一切不廢禪也。頗不廢禪,彼不成就禪耶?若無垢人生無色界。 復次,頗不廢禪,不成就禪耶?諸有漸漸稍稍彈指之頃思惟眼無常也。頗成就禪,非有不廢禪耶?阿羅漢智慧解脫也。頗不廢禪亦成就禪耶?諸得禪不失。頗不成就禪亦廢禪耶?除上爾所事,則其義也。以何等故,世尊於四禪起、於四禪涅槃,然不用餘耶? 或作是說:慜後眾生故,故現照明。以斯後眾生知佛世尊常不離四禪,況當我等能離禪耶? 或作是說:如檀尼寶客時欲命終,以珍奇寶物最後妙寶施彼貧窮。如是四禪眾禪中妙,是故留在後,然非如來世尊有諸垢著。 或作是說:彼有自在非有巧便,初死時入第一禪尚難,況第四禪。 復次,諸入一切佛,如轉輪聖王所欲便至。佛世尊亦復如是,`[自〔-〕【三宮聖】]`自在諸法王所欲便至,當作是觀。以何等故佛世尊般涅槃時,一切禪解脫,入三昧正受而現在前? 或作是說:自將養身。 或作是說:身體羸弱養得筋力。 或作是說:眾荼(人也)名全師子,報其施福。 或作是說:為後眾生故現照明。 或作是說:現有自在不有自在。命終時入第一禪尚難,況入一切禪解脫正受。 復次,現法不盡,如來世尊一切功德成就,以得自在所欲便至。 `[禪三昧苦樂五字聖本作次偈第一句。CBETA 依聖本將此句由長行改為偈頌。]`禪三昧苦樂, `[堂=常【三宮】]`堂寂及心意,  歡喜`[念=今【聖】]`念不廢, 四禪最在後。 如所說十八纏、安般守意、貪欲、`[恚瞋=瞋恚【三宮聖】]`恚瞋、睡眠、調戲、疑,無想攝。不思惟止、不端思惟。方便求少有方便多語、無益希望、念著多行、貪寶怨恨,從此以起集聚意,此有何差別?答曰:欲有義,是謂貪欲。眾生心瞋恚,是謂瞋恚。心有煩悶,是謂睡。`[睡=眠【聖】]`睡重,謂之眠。心未休止,謂之調戲。心不專定,謂之疑。心不究竟、流馳萬端亦疑。出息入息觀不離意,攝無想,思惟處所,安般守意於中作方便。安般守意少方便,不思惟、不專意,思惟增上方便。安般守意,意少方便、不作增上方便,算數多語,有覺有觀力所逼,以此方便不樂怨恨增上,希望思想`[萬=方【宮】]`萬端喜愛。安般守意得他處,意方便起,意有所攝,二月專成行經,如經所說。說此語,其義云何?以何等故世尊二月專成行經? 或作是說:此非問也。是佛世尊威儀化導,緣大慈悲故說此法。 或作是說:當言於爾時無有佛事,諸淳`[11]熟=淑【三宮聖】*`熟根便得`[度=解【聖】]`度脫,諸不淳`[*11]`熟根彼得聞法。 或作是說:彼比丘數往親近於如來所,彼時世尊入三昧定,`[渴=淳【三宮】]`渴善易化。 或作是說:彼比丘聽深妙法,數往承受不入正受,是故世尊常三昧定。我若入此定,彼諸比丘亦當入此定。 或作是說:以後沈溺眾生故現照明。 或作是說:於現法中自在所欲,如所說欝多羅摩納。 或作是說:此是要言,義使諸比丘無有異行。世尊說入定福,然不自入定。 或作是說:一切智長養,如種樹隨時溉灌因緣相成。 或作是說:有異學梵志,備作是說:瞿曇沙門無有禪定,但說法耳。是故世尊入定坐禪。如所化`[耶=邪【三宮】]`耶見眾生而攝取之,是故世尊入定坐禪。 復次,以二因緣故,世尊入定三昧,自所見法而遊戲其中,復以眾生故現其照明。當於爾時我比丘專念入息、專念出息,現四意止。觀入息短,自知息短;觀入息長,自知息長。入定不久,息出入速。如入定三昧,亦堪任久住,一切身毛孔悉皆知之。此亦如上所說。`[15]猗=倚【三宮聖】*`猗身行觀身行相廣布,漸漸至於其中間住出入息,依歡喜喜若初禪地。若觀第二禪地,常作是觀地,亦依`[其=異【元】,淨【明】]`其事樂初禪地。若第二若第三禪地,皆觀其地心行所由亦觀想痛。 或作是說:觀心意行、`[*15]`猗心意行,意行漸薄,是謂由心觀識心遂歡喜。如來無有憂喜心等,若當解脫,所以菩薩心常歡喜,若三昧、若解脫,起若干`[*11-1]相=想【聖】*`相觀無常想,觀出入息,常觀滅盡,除愛結使永盡無餘,觀無欲、觀愛盡、觀諸使盡。復作是說:觀無常,觀身無常;觀盡,觀無明盡;觀無欲,觀有愛盡;觀`[盡觀有餘=有餘盡觀【聖】]`盡,觀有餘,有餘無餘涅槃果盡。復作是說:觀無常,觀五陰無常、觀五陰空無我。觀無欲,觀`[無=五【三宮聖】]`無陰苦。觀盡,觀五陰無生法。復以微妙無欲入第四禪。彼有天曰:嗚呼哀哉!如來命過,無出入息。雖諸根未錯,命終不久。`[此【麗磧】,時【大】(cf. K28n0963_p0617b19; Q26_p0720b03)]`此諸賢聖堂相,諸賢聖`[人=入【三宮】]`人,持以此得賢聖道神通堂、淨天堂、淨天處、梵天堂、佛堂。是佛行不`[還=逮【宮】]`還者`[3]還=逮【三宮聖】*`還。阿羅漢於現法樂四禪賢聖樂行。 復次,專念入息有入息想,觀出息有出息想,不離方便有出入息。行如是垢除,思惟念出入息想,有覺有觀漸漸薄,廣大休息。彼復作是念:身意連屬。自知息短,便自知之不捨本相,如復有餘。世尊思惟思惟漸休息,作無覺心休息,彼身心無有是念:身心有移動。身住心住無願,息長觀出息長,觀出息長亦知之不離本相。於中世尊出入息,一切身體皆悉觀之,不離本相。 復次,世尊轉修行`[倍得=自滅【宮】]`倍得休息,心出入息薄皆悉觀之不離本相。是謂世尊四種思惟出入息,是其事無量因緣自然氣味。 復次,世尊作是`[5]象=像【三宮聖】*`象,彼心不移動,心如金剛,迴轉歡喜和顏悅色,皆悉觀之不離本相。 復次,世尊實生身心,皆悉觀之不離本相。 復次,世尊`[觀彼=彼歡【三宮聖】]`觀彼喜樂,無命有無命,想心行得解脫,皆悉觀之不離本相。 復次,世尊彼歡喜樂,有曠大想心得解脫。彼心休息、`[行=行心【三宮】,心行【聖】]`行漸薄休息,皆悉觀之不離本相。是謂如來四種痛,思惟彼痛分別解脫無量因緣所由,除其自相。 復次,世尊彼受化人無命有命,想心得解脫,皆悉觀之不離本相。彼心得歡喜,思惟歡喜`[倍甚歡喜〔-〕【聖】]`倍甚歡喜,皆悉觀之不離本相。彼心歡喜為一水味起方便,皆悉觀之不離本相。彼心緣三昧定,方便解脫如實無異,皆悉觀之不離本相。是謂如來四種思惟,心分別解脫無量因緣所由,除其自相。 復次,世尊廣解脫心,如實觀之無異。以作勞勤,當於爾時出息入息展轉觀之,是謂觀安般守意。亦觀其緣、觀次第縛、觀罪行報、觀遍一切心所行,展`[轉〔-〕【明】]`轉觀之,是謂觀安般守意。次第縛罪福行報,彼如此法無常,心解脫,皆悉觀之不離本相。彼如是十事,住諸法`[意=想【三宮聖】]`意法想,諸盛陰皆悉捐棄,思惟休息,皆悉觀之不離本相。無相無常想者,愛永盡、無欲、思惟休息,皆悉觀之不離本相。彼心所作降伏修行,作我斷想,思惟休息,皆悉觀之不離本相。是謂如來四種思惟,法分別解脫無量因緣所由,除其自相。如是十六事者,以更歷廣大安般守意堂。世尊思惟未曾離,彼則有相與共應,亦與行相應,以微妙行起第四禪,乃至滅盡三昧。彼有一無觀,此無出息入息、亦不搖動、亦無所覺知、亦無本心。嗚呼哀哉!瞿曇沙門命過。有第二天,觀如來身顏色未變,便作是語:此未命過,今命過亦當不久。有第三天,曾觀世尊及弟子入三昧正受時、亦見從三昧起,便作是語:此非命過,亦當不命過,所入堂作如是形`[*5]`象,當成阿羅漢。 問:云何今世尊知從三昧起本所迴轉?答曰:聽時清淨諸根清淨,是故彼大因緣清淨意`[識=意【聖】]`識生。從彼起復作是語。自覺知無數之念修自在智,是謂賢聖堂,無垢賢聖清淨天也。神通不亂乃至梵天所覺,斷結學、阿羅漢無學,如來堂諸學比丘不`[*3]`還者,`[*3]`還無學果實,於現法中善講堂得無疑法。 如尊者舍利弗說:善樂休息,謂之涅槃。尊者摩訶拘`[絺=餙【明】]`絺羅問尊者舍利弗:彼云何樂無有痛痒。廣說如契經。彼無痛痒故曰樂,說此語時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尊者拘絺羅痛樂為彼說,然樂痛不究竟。尊者舍利弗說休止樂,乃至究竟樂有常樂。 或作是說:觀痛樂,彼少有痛樂、少有苦樂。無觀樂是涅槃,故曰所以樂者彼無痛。 或作是說:痛樂為苦所縛,休息樂者不與苦相應,故曰彼樂。 或作是說:痛樂無有定實樂,休息樂有定實樂,故曰彼樂。 復次,如性行迴轉得,彼入初禪時欲界相應,遂便有增。若彼與欲縛,見思惟想行,瞋恚便盛。如樂眾生必當受苦,是故生死垢外唯涅槃樂。是謂尊者說此義,故曰無痛痒故樂。又世尊汝`[13]有=布【三聖】*`有吒婆羅色四`[大=天【三宮】]`大人自言:是我所者則當久住。若更生餘想者亦有滅盡。說此語時此義云何? 問:世尊所許,汝學布吒`[披=婆【三宮】]`披羅,彼想起便滅,欲使移轉。 問:云何瞿曇沙門!我者即是想耶?想頗有所見耶?設當見者是我想者,便知想若干種。如上所說,便知想非類。彼時世尊逆質其義:云何汝`[*13]`有吒婆羅人有吾我`[也=耶【三宮】,邪【聖】]`也。彼曰:實爾。瞿曇!有色四天人有吾我。彼時世尊欲生其言:汝`[*13]`有吒婆羅言色`[妙=沙【聖】]`妙及四天`[身〔-〕【聖】]`身,人有吾我住者是我所,若生餘想想生便滅。如來性行志不可移動。又世尊言:如是阿難!想三昧者,教`[19]戒=誡【三宮】*`戒成就,又生有想無想天。若比丘入彼禪一一分別。說此語時,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此七三昧,志如金剛眾事悉備,是故教`[*19]`戒成就。無想三昧及有想無想三昧、滅盡三昧,心不相應休息不起,是故彼無教`[*19]`戒成就。 或作是說:此七三昧,亦有漏亦無漏。以無漏道`[教=教戒【聖】]`教成就,是故彼賢聖教`[*19]`戒成就。無想三昧及有想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盡有漏,非以有漏道得成就教`[*19]`戒,是故彼無教`[*19]`戒成就也。 或作是說:無常想、苦想、無我想、滅盡休息想、道出要想,便教`[*19]`戒成就。無想三昧及有想無想三昧想,遊`[出=步【三宮聖】]`出三昧想,是故彼無教`[*19]`戒成就。 復次,智慧照明與身相應,等觀身中彼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相應行,`[以=已【三宮】]`以得休息。猶如禪人從禪中起能有所說;若親近住入禪中,餘時不能有所說。有想`[無=無想【三宮】]`無,世尊故說此耳。又世尊言:五法成就,`[常=當【三宮】]`常處閑居山頂叢林、衣裳麁弊不以為醜、不擇飲食床臥病瘦醫藥、常作去欲之想,觀如是色法成就諸義。常處閑居山頂叢林,說此諸語時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猶如有人`[婬=淫【聖】]`婬意偏多,欲愛未盡有此諸病。 或作是說:是世尊勸教語。況成就五法,不樂閑居常作城傍行;雖處閑居亦少少耳。 復次,如山澤法不肯修行,不能至閑居所樹閑空處,不修變易想,是故彼人不處閑居山頂叢林,自計吾我彼處閑居。復有是`[妄=念【三】,忘【宮聖】]`妄自計吾我者常處人間。又世尊言:於彼比丘內起無色想外觀色,乃至觀白有白想,如契經說。以何等故,白像色色便有鮮,最眾行中妙? 或作是說:此為上色,是故彼緣色為上。 或作是說:緣白思惟生心白, 復次,亦天眼與諸行,以是故白色為上。又世尊言:有此三樂,無諍訟樂、居獨處樂、無欲於人樂。云何無諍訟樂?云何獨處樂?云何無欲於人樂? 或作是說:戒無諍訟,是故常學禁戒。無欲於人樂者,思惟三昧定。居獨處者,降伏其心。居獨處樂智無有亂,是故當學智慧無諍訟樂、當學智慧身意無怒樂。 或作是說:一切生死為苦,無生死為樂。彼禁戒盡無諍`[訟=諍【聖】]`訟樂,諸亂永盡居獨處樂,無有戒禁盡居閑處樂。 復次,戒禁清淨去苦行意,無過行痛樂,便生念與相應,無欲於人樂。念禁戒者身有喜惱,於此禁戒常意修行,生諸樂痛。念相應者,居閑處樂。如尊者舍利弗說:諸賢!半月說戒,不起法現在前作證。不起法觀者何等是? 或作是說:所可用道得須陀洹果,常親近彼道,半月說戒成阿羅漢果。 或作是說:彼諸賢半月說戒,以無`[常=學【宮聖】]`常智,苦諦未生便見習諦,習諦中間便見盡諦,盡諦中便見道諦。 或作是說:半月說戒,與長`[爪【三宮】,抓【大】]`爪梵志說法時即思惟十二事,所遭眾相分別無數,乃不起法觀。 垢著念身樂,  色劣想想至, 閑居分別行,  `[三=二【明】]`三樂及`[止=正【聖】]`止觀。 `[(尊婆須蜜…之)八字〔-〕【元明聖】]`尊婆須蜜菩薩`[集之=所集【宋】]`集之三昧`[揵=犍【宋元】]`揵度第三竟。`[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第五終【明】]` # 4天揵度 `[(尊婆須蜜…集)八字〔-〕【明】,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第六首【明】,造號同異如首卷]`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天`[揵=犍【三宮】]`揵度`[首=首第四【明】,第四【聖】]`首 又世尊言:汝等比丘!如人三十三天快哉往生善處。以何等故,如人`[相〔-〕【三宮聖】]`相三十三天言快哉往生善處? 或作是說:於此間造行,使人天所生。 或作是說:於此間諸佛興出世。復作是`[說=語【聖】]`說:於此間說等法,故此間得信,於此間修梵行、於此間受具足、於此間等越次取證、於此間得阿羅漢果。 復次,一切諸趣唯天人,彼如人天善處,如是天人善處。以何故光音天身一形像有若干想耶? 或作是說:彼一切`[明註曰自字南藏作人]`自有得禪報,是故有若干想。彼一切天皆樂想苦想,故曰若干想。 問:梵`[迦【麗】,伽【大】(cf. K28n0963_p0620a10)]`迦夷天、光音天得禪報,彼一切天有樂想有苦想,欲使彼一身一形像有若干想耶? 復次,有覺有觀三昧心便熾盛便得因緣,此心算數入第二禪有覺有觀休息。若光音天顏色暐暐,彼同一形此之謂也。念者生高下,是故彼有若干想。以何`[等〔-〕【三宮】]`等故,色界天眼觀色、耳聞聲,然鼻不聞香、舌不知味耶? 或作是說:彼不有香味處所。 問:色界之中無香味耶?答曰:得境界諸根,以遠離香味故也。 問:如來欲界不遠離則知。答曰:彼根不錯亂。欲界香味錯亂,彼以行故來。云何欲界之中無錯亂縛? 問:或以欲界香味縛著,方便求滅;若未曾更者欲使緣報。此事不然。若使苦復加苦者,色聲亦復當爾,是故色聲而不可得。答曰:眼非境界,耳者色聲不縛著。 問:色聲在遠亦縛著。日月在遠遙曜目`[睛=精【聖】]`睛,若擊大鼓而耳聞聲。設得色聲香味更樂,身根亦當縛著,是故身更樂不縛著? 或作是說:彼無苦根。鼻根則有亂,亦諸根成就,是故彼一切諸根?答曰:彼所問者,是故彼根成就也。 問:彼諸所有者,即是諸根成就耶?生喪目者,根亦當具足。答曰:人事生喪目者,亦不同其相,根不有具。 問:無色界中根不具足,此非妙是故無? 或作是說:彼無有鼻識、舌識。 問:光音相應無五識身,彼`[彼使=使彼【宮聖】]`彼使不見不`[聞=聞耶【三宮】,聞邪【聖】]`聞。答曰:梵天上念相應生眼識耳識,亦見亦聞。何以故不與欲界相應生鼻識,舌識知有香味?答曰:彼不`[因=同【元明宮】]`因香味,是故彼不生識。彼亦用色聲,是故生眼識耳識。 或作是說:彼根鈍、彼境界鈍,是故不迴轉。 問:眼耳不迴轉耶?答曰:眼耳捷疾,不攝境界亦能起神通。 復次,亦聞香味,知於少少不明。設彼本不得香味,是故彼根成就。得自在境界已,得根境界便生穢根。如色界未來至欲界,眼見色`[耳=耳聞【三宮】]`耳聲。彼眼識耳識當言欲界相應耶?當言色界相應耶? 或作是說:當言欲界相應,`[亦=耶【明】]`亦當言色界相應。化作是欲界形來,彼當言欲界相應;還作欲界形來者,彼當言梵天上相應。次諸相應,彼自然當言彼相應,彼便作是念,如有覺有觀。五識身云何?彼光音天相應三昧亦有覺,然非三昧心,乃至有想無想。以何等故色界天有鼻根舌根,然無男根女根耶? 或作是說:彼說無男女用也。 問:鼻根舌根彼亦當無用? 或作是說:彼不習欲。 問:不於香味無欲耶?鼻根舌根亦無欲? 或作是說:男根女根亦無欲。 或作是說:彼生入處自爾。 復次,已除婬`[根=想【三宮聖】]`根,彼行不住。彼有男根女根,彼便作是念:云何於此間有不成男?阿羅漢亦有此,亦復如是。欲界之中無女根不成男處惡胎,欲使知識愛欲更樂。彼阿羅漢識本所更至死不起心,以何等故色界天起壽行謂之住耶? 或作是說:`[淨=靜【聖】]`淨無有亂。 問:入欲界禪三昧,欲使彼各各無壽行耶? 或作是說:彼自然意爾。此亦如上所說。彼亦`[各各=名【宋】,各【元】,名名【聖】,明註曰各各二字南藏作各一字]`各各壽,世尊亦說:闍婆那天子壽命速疾、壽不常住、無處所。 復次,無有壽命生死有住者,彼相應生自然縛著。若作是說,`[諸=設【三宮聖】]`諸有怨家彼則有害意也。又世尊言:比丘!閻浮利人三處勝欝單越人,此間`[揵=健【三宮聖】]`揵勇猛亦修梵行住。其義云何?答曰:此勝於彼,勇健亦不畏死。一切生死方便求天無有境界著,有勝志憶本所說造詩頌,天無有境界縛勝。於此間修梵行而不遠離,於此間出家、於此間修行道;然天無有境界勝。以何等故,諸天子喪逝便`[懷=壞【聖】]`懷愁憂? 或作是說:身愛未盡也。 問:色界之中身愛未盡,彼使彼喪逝時生愁憂耶?答:不以色界相應有根也。 問:如今愛未盡生欲界中, 復次,彼境界淨甚深著,彼不相應便生愁憂。諸有命觀六愛身愚騃力行。何以故彼命過時不生愁憂依彼勝?亦作是說:欲界之中有愁憂。云何天子知喪逝法? 或作是說:亦自知我久生、我壽`[命=今【三宮】]`命盡不久。 問:彼不定壽命。 復次,本有相應`[相=想【三宮】]`相,彼即知亦當`[聞=問【聖】]`聞。云何天子知於此沒生彼間? 或作是說:於彼道受報行,欲使宿命所更則有果報,果報未熟彼自憶知我當生彼間。 或作是說:彼喪逝時彼行相應,以此行故以此法當生彼處。 復次,聞`[須=頃【三】]`須誰能分別知生因緣自知所趣。云何天子知於彼間逝生此間? 或作是說:彼生自然。 或作是說:憶彼化生。 復次,彼不一切憶,諸不捷疾根者彼不憶,捷疾根者憶。如所說,彼化天子`[諸=語【三宮聖】]`諸使憶,乃至契經意。 善趣各各觀,  此`[間=根【聖】]`間無有根, 生憂無所攝,  自知此間沒。 彼天子喪逝法便五相。此義云何? 或作是說:本所造緣善報不善報,善報行者得天眼自然福,不善報者則生五相。 或作是說:愁憂因緣則是彼緣,若已生愁憂彼則有生,是故愁憂中間當言愁憂因緣。 或作是說:自依因緣則生彼行報因緣,愁憂因緣如因緣淳`[*11-2]熟=淑【三宮聖】*`熟,自依因緣則有行報壞緣無常心。天子喪逝法生五相時,當言等生、當言漸漸生? 或作是說:當言等生也。彼一切緣愁憂生,故愁憂生此五相起。 或作是說:當言漸生。已生愁憂便`[順=煩【聖】]`順熱,使彼華飾枯。見已`[倍=信【聖】]`倍懷愁憂,色變憔悴便自驚愕。使彼流`[18]污=汗【宋元宮】*`污盈面已有流`[*18]`污衣裳,自見衣裳污便自不樂`[坐=生【明】]`坐。 復次,當言漸生,如蓮華欲熟時葉稍稍落。如是彼天行果熟時,此相漸漸生。以何等故日天子住一劫? 或作是說:眾生行果使日`[往=住【三宮聖】]`往行增上,則有此報。 問:眾生行無有`[經=逕【聖】]`經劫者。 或作是說:天地融爛時行報便滅。 問:前造行後受`[報=根【聖】]`報,彼無有力`[勢=熱【聖】]`勢盡壞敗爛。 復次,曾聞此非劫之數。以何等故月住一劫?答曰:如日無異。以何等故梵天言住一劫? 或作是說:天地融爛便有此生,天地不融爛便斷。 問:此非劫數。 或作是說:二十中劫`[四=四十【三】]`四劫劫大劫,住二十中劫是謂作劫。 問:契經則有違。如所說,天地反覆梵天宮`[室=空【聖】]`室便生彼間,若天地不反覆生光音天宮。 復次,此曾聞不有生處壽住劫也。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六更樂地獄。云何六更樂地獄? 或作是說:阿鼻名六更樂地獄,於彼眾多。 復次,一切地獄皆六更樂,於彼眾多苦毒愁憂。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六更樂天。云何六更樂天? 或作是說:他化自在天彼宮眾多。 復次,一切天皆更樂,共相娛樂而受其福。以何等故七神止處是惡趣,果實、有想無想天非所攝? 或作是說:此如來勸教語。人欲界天說欲界已,初第二第三禪地分別則分別無色界,說三無色界則說色界。 問:如所說,二入處`[彼=依【聖】]`彼則有違。 或作是說:是如來勸教語,於中識捷疾,如諸惡趣、果實、有想無想。 問:此亦不生,亦說二`[入=人【聖】]`入處。淨居天捷疾,識處亦不住。 或作是說:諸有六識處相,彼是識處住。惡趣、有想無想天無斷滅無識,淨居天`[是=見【三宮聖】]`是諦所斷無識,無想眾生盡無有識,是故彼識無住處。 問:彼不生也。云何阿那毘天(淨居天也)、弗樓天、果實天彼有識處,有捷疾識亦不識彼處相應。 復次,所樂處識住處,不樂惡趣苦惱眾多。果實天或與相應學餘滅有,或求無想睡眠時住,或無想眾生,是故彼不樂處所更增生有想無想天。 復次,天心得休息,彼少所樂,是故不得言彼識攝處所。以何等故,無眾生居謂惡趣,然果實天所以攝? 或作是說:是如來教`[4]戒=誡【三宮】*`戒語。說人則說惡趣餘殘,說色界則說果實。 或作是說:是如來教`[*4]`戒語。此眾生居眾多眾生娛樂其中。 復次,惡趣苦多不樂,其中果實天或攝住處所、或不攝住處所。`[何以=以何【三宮】]`何以等故,無想眾生自生壽命行住,然比丘不`[入=八【明】]`入有`[*11-2]相=想【聖】*`相三`[昧=味【明】]`昧? 或作是說:彼志寂靜。 問:於此比丘入`[*11]`相三昧,志意寂靜。欲使彼不各各有壽命行耶? 或作是說:彼無有壞敗、無刀火毒害。 或作是說:於彼心意則有迴轉亦不死。 或作是說:彼常入三昧。此亦如上所說。 或作是說:彼亦各各有壽命行。世尊亦說,如住牢固契經所說。 復次,或有壽命行自說生、或皆相應生,然於此間多有怨家,`[此=此亦【聖】]`此不究竟入三昧。若作是說,則無壞敗。如無想眾生修道想盡。云何彼間終來生此間? 或作是說:如想中間入無想三昧,於無想三昧退還,彼想則作因緣。 或作是說:非彼三昧想有滅盡,於此間起復`[修=次【聖】]`修行想。如久處閑居造諸愚冥,上亦有增。 復次,行因緣故受諸想著,以彼行故`[猗=倚【三宮】]`猗著愛染自愚等,彼愚如所墮處則墮其中,如以穀子散虛空中即還墮地。 命終上日月,  梵天劫數限, 泥`[黎=犁【宋明宮】]`黎趣七處,  九神有想天。 `[(尊婆須蜜…集)八字〔-〕【元明聖】]`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天揵度第四竟。`[不分卷【明】,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尊婆須蜜`[論=菩薩所集論【宋元宮】,經【聖】]`論卷第四 # 5四大揵度 `[聖本首缺]`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第五☗s5 `[尊婆須蜜造〔-〕【宋元宮】]`尊婆須蜜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等譯 `[不分卷【明】]`四大揵度`[首=首第五【明】]`首 又世尊言:比丘!色無斷智,亦無所知、無斷滅。欲愛未盡,不斷苦`[原=源【三宮】]`原。云何色無斷智?云何亦無所知?云何無斷滅?云何愛未盡`[滅〔-〕【三宮】]`滅? 或作是說:自相斷智智相應,觀彼自相諸結使盡永斷無餘,從此`[以=已【三宮】]`以來常懷和合。自斷智拔諸結,使彼無欲愛,色拔諸結使更不復染。 或作是說:以世俗道斷智,以第一道知,彼世俗道者結使得斷。彼已盡,謂第一道拔諸結使彼欲愛盡。 或作是說:以四諦道知,以思惟道斷。知四諦道滅盡,思惟所斷道欲愛盡。 或作是說:身諦處所是知智慧處所、是斷智施處所,欲愛盡休息處所不起。 復次,於是此色分別知色,彼色亦無常,知苦空無我。彼空無我色恒隨愚癡,彼滅無常苦無復愛著,彼欲愛盡。如是自隨愚癡不除己愛。無明斷愛盡無餘,身壞命盡身名識除,如是不有等苦盡。以何等故地種為堅相? 或作是說:於中無有事,法性自爾。 問:設地堅無緣者,水亦當無緣。如水無有堅,如是因無地也,或時為水,是故當說地有緣。 或作是說:有不堅緣,不以財果相應有其緣也。 問:財無有因緣則有常?一切相應相類異流轉諸行,或時有或時無。 復次,地是其事,堅有堅報。 問:亦曾見軟成堅,是故堅無有緣?答曰:一切諸四大,或時有堅有實有軟因緣成堅,是故軟與堅地為因緣。火種、風種亦復如是。如地種堅相,可使不堅相耶? 或作是說:不可得也。`[獨=猶【三宮】]`獨自思惟,自相不知思惟,思惟無量斷,思水種火種亦如是。可得四大一時俱生有多少數也?答曰:可得也,`[憂=優【三宮】]`憂鉢花以風相知。有一四大處,彼有四四大耶? 或作是說:有一大則有四大,不得分離。 問:有一則有四大者,終不有一欲使無四。 或作是說:有一則有四大。世尊亦說:諸所有色,彼則有四大,由四大生。 問:此但說色是謂為色。若如汝經說,則無有四大。 或作是說:曾見如石在`[火=大【明】]`火精`[練=鍊【三宮】]`練然後乃軟,故彼無者亦不成軟,是故一切是也。 或作是說:有一則有四,設地無水者則有壞敗。 問:欲使壞敗在處處耶? 或作是說:不遍有一切。若當遍有一切者,石無有水、風不可得。 問:便有增益?答曰:於中長者則在處處。 復次,此不有定、不遍有一切所,可無處彼不可得。以何等故,四大謂煖法,非冷法耶? 或作是說:若四大是冷法者,則在處處一時有煖有冷。 問:`[此〔-〕【三宮】]`此所造色則無處處,是故一時`[有寒暑=寒暑暑【元】,寒暑【明】]`有寒暑。 或作是說:若四大是冷`[法=冷【明】]`法者,此非四大,當言五大。 問:此亦是我疑,何以故無五大? 或作是說:煖法冷法大事興,是故四大當言非冷法。 復次,此四大亦煖法亦冷法。若無煖法者,但當言冷法。初新眼識,當言是微,非眼識知。答曰:當言非眼識知,無有根微妙未知智知。 問:如彼色新者一切無見。答曰:一一不可見,合集然後可見。如身中垢一一不可見,垢盡然後可見。 復次,色最鮮明,當言造眼識,不習餘色有鮮明,如是不可沮壞。得餘四大所造色耶? 或作是說:不可得也,此在處處。 問:如色處所,如瞻蔔花香甚香好,云何無處所? 或作是說:不可得四大增益,四大因緣依彼四大。 復次,不可得四大中間。`[說=設【三宮】]`說可得者,則彼無有造色,彼則有非不`[有=可【明】]`有。瞻蔔花香,瞻`[服=蔔【三宮】]`服當觀,如是此身非以瞻蔔花香從彼生少有迴轉。又世尊言:如火`[焚【CB】,梵【大】]`焚燒野澤。當言火燒耶?不燒當言燒耶? 或作是說:不燒當言燒。如依造色火生,當言燒。 或作是說:無有不燒而燒。設燒而燒者則無有燒。此變易義,世俗之數所造。火燒者是謂野澤。復作是說:火無所燒到便燒,若未到無因。若起當言燒,若滅當言燒。 或作是說:滅當燒彼有此想,火燒野澤當燒。 問:彼生則有想`[火=灰【宮】]`火燒火? 或作是說:火無所燒。此亦如上所說。 色所知相者,  堅并及多少, 如有一煖`[色=冷【三宮】]`色,  色住二相燒。 諸所有火,盡有所燒耶?`[設【麗宮】,說【大】]`設有所燒,盡是火耶?答曰:或是火非有燒,過去未來火在木,鑽火在舍,火神祠火也。頗有所燒彼非火`[耶=也【元明】]`耶?答曰:汝為寒耶?燒彼非火耶?如所說炎暑繁熾生老病死。頗有火有燒耶?答曰:依彼所造火,現在欲怒癡也。頗有非火非燒耶?答曰:除上爾所事則其義也。以何等故,弊惡四大生微妙色? 或作是說:緣所造色,依彼四大便有色生。色緣彼色、香緣彼香、味緣彼味,是故展轉增。 或作是說:四大增上所生色,復以餘事彼則有勝。 或作是說:緣四大生色,非一因緣`[想=相【三宮】]`想應彼則有勝。如一弦琴,高下隨曲,聲與歌同。如眾人有咽喉,聲各有異、字亦復異。 復次,四大境界各有異,是故四大與色不同。 問:有一人見色,非與色聲香味同。答曰:彼非一色,彼或有好醜。依彼色或依香或依味,亦見多少色聲香味。如琉璃、雲母、方鹽、`[苦=苫【三宮】]`苦摩利、瞻蔔花自然。自然者,當言減、當言增?答曰:當言有增有減。 或作是說:不增不減,非有增非有減。 復次,`[若=伺【宮】]`若觀彼事,亦不有增亦不有減,是故不作是說。等生四大展轉相觸,當言不觸耶? 或作是說:當言觸也,各各集聚。 或作是說:當言不觸,空無所有,初各各不相觸。 復次,當言觸三昧中色,彼有觸想,根依四大。當言根轉有下、當言根轉有上? 或作是說:當言不高不下亦不移動。 或作是說:設當有下有高者,則有移動。 或作是說:此則散亂。如車輪轉轉不常住,義無有處,彼亦如是。 復次,觀有住相,於中有高下未知根,是故根力。四大於此間是苦法。色聲香味依四大色聲香味,當言下、當言上耶? 或作是說:亦不下亦不上,此皆集聚。設有下有上者,則當有散。 復次,當言雜`[裸=糅【三】]`裸,如車輪轉轉不常住。若一色可得者,於彼中間色復有色耶? 或作是說:可得,若亦無邊,亦無有中間,盡無所有。 問:設彼有中間者,則非`[第〔-〕【三宮】]`第一義有餘中間。 復次,不可得空無所有,最細微色者得聲香味。 或作是說:得,皆為集聚。 問:今非有細微色耶?彼則為微。 或作是說:色最細微,彼色聲香味不住獨處。設當有者,一一不別, 復次,更有異剎土想。設當少所有者,一切無吾我,我亦如是。色不去,離色習不可稱。 問:若四大若小若大者,彼所有色聲香味,當言觸彼色耶? 或作是說:亦離彼色色則有壞。 問:四大壞色亦有壞。 問:云何得知四大壞?色壞四大亦壞。 問:亦見希望壞所依亦壞,然希望不壞。 復次,彼不觸。設當觸者,則為細滑更樂。 問:如觸身根,彼非細滑更樂。答曰:非以觸身根有細滑更樂也。彼處以何識知? 或作是說:用二識知:眼識、意識。 復次,或不以識知。何以故?彼非識處住,色聲香味細滑法本所造處。聲當言耳根來耶?當言於彼間聞? 或作是說:當言來。順風聞聲,`[逆=逆風【三宮】]`逆不大聞。 問:設順風來者,逆風何以不聞? 或作是說:當言彼間聞。如大市中聲甚高遠,四方皆聞。 問:迴轉速疾則無方,有方便憍慢,如旋無枝輪其像如輪,若聞其聲周遍四面,如以一滴油著水器中皆悉周遍。答曰:觀無枝輪人向不同,非以聲速疾得`[住=往【三宮】]`住義也。設當聲滅者則少有所攝,當言彼相依`[來=求【元】]`來、當言彼不相依來? 問:如人來者彼則有聲也。相依來不是其聲,若聲從耳根來,當言依相依來、當言不相依來? 或作是說:當言相依來。 問:彼則有是各相依來,不以聲故而耳根。 若有少勝者,  不觸根一色, 一微依更樂,  依住聲相應。 香鼻根當言來,為於彼`[間=聞【宮】]`間聞香耶?答曰:當言來香無處所。鼻聞香鼻根來者,當言彼相依來,不相依`[往=住【三宮】]`往。 問:依痛作諸想,當言`[相=根【元明】]`相依來。如`[藏=箴【三宮】]`藏羅薩羅花逆風聞香,當言香近鼻根、不近鼻根耶? 或作是說:當言不近。設當近者,則為細滑更樂。 復次,當言近也,不以不觸彼聞香也。味當言舌根來耶?當言於彼知味?答曰:當言來,非以舌根無處所知味。諸味從舌根來者,彼當言相依來、當言不相依來?答曰:當相依來,非不相依知有味。味舌根當言近、當言不近? 或作是說:當言不近。設當近者,則為細滑更樂。 復次,當言近,非以不近彼有所攝。更樂身根當言來耶?當言於彼住?答曰:當言來,彼不以身根觸無處所。諸更樂與身來者,當言相依來、當言不相依來? 或作是說:當言相依來,各各相依。 復次,當言不相依來,彼相依則所造色。可見者,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自現故曰可見。 或作是說:從眼中得故曰可見。 復次,可現示人故曰可見。不可見者,其義云何?如上義無異。有對法,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對住故曰有對。 或作是說:選擇故曰有對。 復次,覺知空義故曰有對。法者,其義云何?如上義無異,可得餘色處所。 或作是說:不可得,此集聚義。 或作是說:不可得,色處想著。 復次,住三世知有處所。如彼處所,是故不餘無對。有對造作處所、空空處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空無有形可數處,是故空識色空界。 或作是說:空不可見、色不可見,識處可見。 或作是說:空無有對,有對是空識。 復次,不可移動謂虛空,造色本末是空。識`[相=想【三宮】]`相亦微妙。可住無住得無住住、得青無青得無青青,如此四義前已說。以何等故,樹若干種蔭影不異? 或作是說:是樹蔭因緣。 或作是說:緣四大有其蔭。 復次,蔭`[無=復【聖】]`無有義,在在處處冥去無處所,彼彼常住不移處,自作識想。 香味現更樂,  有對住不移, 因緣境界盡,  二情樹及影。 以何等故,大海水同一醎味? 或作是說:昔仙聖呪術使然耳。 或作是說:海中眾生大小便使然耳。 或作是說:彼有大鹽山使然耳。 或作是說:潮波水激波,猶如此間見水`[澇=勞【聖】]`澇為鹽。 復次,彼器自然使水成醎,如此間見器淨水淨,器不淨水。如四大相觸各各聞聲,彼義云何? 或作是說:緣四大是其義,實相觸其故各各聞聲。 問:此間作聲,彼間`[11]響=嚮【聖】*`響應聲連屬。答曰:本行報故,如埏埴器輪。 或作是說:前已生`[*11]`響聲各各相應,非以中間更有聲異。聞初聲然後有中間聲,欲使彼非聲因緣耶? 復次,彼聲展轉有其諦故,如盆器聲`[拷=栲【三宮聖】]`拷便出聲展轉聞聲。如有神通,地壁皆過空亦無礙。彼云何知此是地此是空? 或作是說:若最有`[力【麗】,方【大】(cf. K28n0963_p0626a23)]`力方便者,此是地、此是空。如所說入地踊出,其猶能浮入出水也。水中常可用力,空不用力。 或作是說:空無所著不入三昧,亦復自知空去地遠,地亦是空。 復次,意性迴轉名色有勝,有染著處所。如地不可見,空亦如是,空無有義。如所說染著眾生,空為地想、地為空想,欲使彼想獲果實耶? 或作是說:由想故彼獲果實。 問:彼則自想壞耶? 或作是說:彼不以想故得獲果實,彼想顛倒。 問:空為地想則有壞,地為空想亦`[作=復【三宮聖】]`作壞,不以想故戒有顛倒。設當以想戒顛倒者,一家同`[相=想【三宮聖】]`相。然`[後〔-〕【宮聖】]`後眾生空為地想、地為空想,此不相應。齒者當言根相應、當言非根相應?答曰:諸血肉相著。彼根當言著,彼便有痛。若肉血不著齒,彼非根所縛。設彼無有痛,當言無苦不淨、當言非根縛?答曰:當`[言非=非言【明】]`言非根縛,不以捐棄不淨時有苦痛也。不淨當與欲俱起、數數畜積?答曰:當言與欲俱起,彼生有長益。空為何相? 或作是說:空相不可數。 或作是說:`[容=空【聖】]`容受為空相。 復次,空無有義,是故彼無有相,`[觀=應【元明】]`觀在物言有空耳。又世尊言:無邊無際,去此`[東=樂【聖】]`東`[剎=利【宮】]`剎土,流轉反覆時。世尊亦說:世無限數,此不可記。 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此不可記。斷滅有常、剎土無有邊無有限,現其有多。 復次,眾生境界,世尊不然。彼生死方便,無有眾`[生〔-〕【聖】]`生邊際。如無數集聚有二果,如兩石相`[磨=扣【三宮】]`磨便有火出。 或作是說:彼不一集會,火因`[大=火【三宮】]`大聲,因聲有聲,二事合會成`[火=大【聖】]`火因緣。 或作是說:彼或有集會便有聲出、或有火出,是故彼不與相應。復以因緣力便有色色非因緣,當觀如是。如心彼或有色習,或聲或為相應。 一味兩相觸,  無想及神通, 齒澤有二相,  無邊無有限。 微當空、當言不空? 或作是說:當言不空。設當空者則有往來,以生勝故則有往來。 或作是說:當言空。何以故?彼無有壞敗。設不空者亦有壞敗。 或作是說:微妙自然空。初第二處則當有勝各各有異,若無勝者彼故空,是故究竟不壞敗。彼自覺知時,彼三昧壞,是故彼不自覺初時`[則=敗【三宮】]`則壞,是故當言虛空。 復次,當言空。何以故?相應無有`[空=定【三宮聖】]`空。設此微妙`[當=常【三宮】]`當住者,彼非相應住,是故住相應。初時則住勝,若不住中間相應者則不空。`[設=收【三宮聖】]`設中間相住,相應亦不空,相應亦空,是故當言相應空。微妙者,當言有方、當言無方?如所說彼集微妙方便成就,如所說當亦有方當言亦無方。設微妙者集無有限量,於彼有減。 復次,無有方不有無方,空無所有不可具說若於此、若於彼。以何等故,內六入三入謂之死? 或作是說:此緣無記。`[或=是【明】]` 或作是說:此是死根。 復次,此還境界還有死`[想=相【聖】]`想。`[與=興【宮】]`與一色聲香味細滑,彼當言一因、當言無數因? 或作是說:當言一因,一相應生。 問:云何果不壞有相應果,相自然壞得無果報? 問:不以自然得果報,證我相應便有果報,是故相應不壞。答曰:雖相應無記,是故相應無因,相應作因彼亦復無也。 或作是說:當言一因,為四大因。 問:云何四大不壞有壞果報?答曰:事相應故。 或作是說:當言無數因。色為色因、香為香因、味為味因。 復次,當言無所因,相應壞則果壞,是色相應異香亦異。 問:有眾多相應,一微妙耶?答曰:一微妙,眾多色聲香味之數,有其`[微=數【聖】]`微妙想`[得〔-〕【聖】]`得六大勝,知色所由各有上中下。 或作是說:得如`[薪=新【聖】]`薪出火,如牛屎火。觀事增減,自相亦有增減?答曰:上中下各有勝。 或作是說:火亦增火。若鑽火時若見日光出光皆是因緣,果有壞敗,可得火自相或無自相。 或作是說:不可得也。何以故?非以熱知熱上中下,彼各有宜聲。當言空、當言不空? 或作是說:當言不空。設聲空者,聲無所攝,不以事故。心持心俱有壞,亦見聲自作,是故彼不究竟,彼心不生。 問:以本故心聲出`[*11-2]響=嚮【聖】*`響應,若二俱事者此理不然。是故此無苦。 或作是說:當言空。設聲有住處者,彼則當久住。何以故?聲無有壞此非妙,是故聲空。 或作是說:當言空。設聲有住處者,則當數數聞。若不數數聞者,是故當言空。 或作是說:若聲自然空者,初第二第三處則有勝無有異。 復次,聲當言空。設聲有住處者,中`[間=聞【聖】]`間相應亦當住。此亦如上所說,聲當言有方,尋聲當言無方。 或作是說:當言有方,尋聲知有人,亦知一切東方有聲,非餘方聲。`[問=聞【三宮聖】]` 問:不取彼聲,或有`[須=項【聖】]`須聲處所,彼則有聲。如言`[頭=頸【聖】]`頭有痛,不知所在。痛所生處,彼亦當見。如是聲有處所,彼聲亦當現。 復次,不當言有方,聲等俱生;不當言無方,俱當觀聲。若此若彼方,當言成就、當言不成就? 或作是說:當言成就。如日初出光從東方,所沒處從西方。 問:若閻浮利日出,欝單`[越=曰【聖】]`越日沒;若閻浮利日沒,欝單`[越=越曰【三宮】,曰【聖】]`越出,是故不成就。 問:一切四方中央有須彌山,是欝單`[越=曰【三宮聖】]`越成就。 問:此亦不同,須彌山在一邊,一北一南,東西方亦如是。北方從北方,或東或南,是故欝單`[越=曰【明宮聖】]`越不得成就。 復次,當言不成就。何以故?此非義以生思惟,觀便有智慧,彼亦不住性成就。色或無也? 或作是說:`[當=常【聖】]`當有,過去亦爾,未來現在亦爾。 問:此因緣`[為【麗宮】,無【大】]`為辯何事?答曰:因緣有礙。 復次,觀彼住,物等行其業,空無所有,亦不造新。能說等業,以何等故?`[暖=燒【磧三】,煖【宮】,䁔【麗】]`暖水之時先從上熱非下熱。 或作是說:`[鎗=鐺【三宮】,錚【聖】]`鎗麁更緣先熱,冷氣下流。 復次,先從下熱,反由火炎多少,`[炎=火【三】]`炎先至上,冷氣下住。 二微妙入,  水大諸根,  二聲東方,  水熱在後。 頗有一色不前不後四方盡現耶? 或作是說:無也。一色微妙`[彼=微【宮聖】]`彼不可見,方不成就,是故無也。 復次,作四角想擲毱空中,此毱或墮東邊、或墮西邊、或墮南邊、或墮北邊。以何等故,`[彼=被【宮聖】]`彼燒`[丸鐵=鐵丸【三】]`丸鐵既軟且輕? 或作是說:是`[31]火=大【聖】*`火木`[荕=筋【三宮】]`荕力亦用風力,彼風力輕,水力使軟,`[*31]`火力使淨。 或作是說:不獨彼鐵,餘有輕者相則自壞,彼性自爾必`[熟=熱【三宮】]`熟不疑。 復次,自然觀。輕重自然。於其中間或時觀輕或時觀重,彼則軟細地種等生。彼鮮明者由地種生,當言與火相應,應如四大所造青`[色=色則【三宮】]`色、四大所造黃色耶? 或作是說:青色微妙。或`[作=依【三宮聖】]`作黃色非`[青=有【元明】]`青色,如青黃石。 復次,餘四大所造青色,餘四大所造黃色,或依微妙或依黃,非以一色微妙相依。如是青赤、如是青白、如是黃赤、如是黃白、如是赤白,是謂六。 問:如四大所造`[5]酢=醋【三宮】*`酢味,彼四大所造醎味也。 或作是說:或四大所造`[*5]`酢味,則四大所造醎味,亦見其義`[*5]`酢醎。 復次,餘四大所造`[*5]`酢味,餘四大所造醎味,或有微妙依`[*5]`酢或依醎味。如是醎苦、如是`[*5]`酢辛、如是酢`[6]甜=咶【聖】*`甜、如是`[酢=醋【三】,〔-〕【宮】]`酢穢、如是鹽苦、如是鹽辛、如是鹽`[*6]`甜、如是鹽穢、如是辛苦、如是辛`[*6]`甜、如是辛穢、如是`[*6]`甜苦,如義所說。頗地種因水種耶? 或作是說:無也。無有四大,復因四大各各別異。 復次,有曾見地種有軟時,如剛物融消。頗地種因火種耶? 或作是說:有如`[鑽=攢【聖】]`鑽木得火。頗地種因風種耶?答曰:有`[耶=也【三】]`耶,如扇則有風。頗水種因地種耶? 或作是說:無也,如種無有餘因,此各別異。 復次,有如剛融消。頗水種因水種耶?答曰:有,如水`[朽【麗】,𣏓【大磧】(cf. K28n0963_p0628b18)]`朽故。頗水種因火種`[耶=也【宋元】]`耶?答曰:無耶,非以中間有熱氣。頗水種因風種?答曰:無也,不以中間風生風。頗`[*31]`火種因地種耶?答曰:無,不以中間軟堅生火也。頗火種因水種耶?答曰:無也,不以中間軟堅火生水。頗火種因火種耶?答曰:有,亦見火還生火。頗火種因風種耶?答曰:無`[也〔-〕【宮聖】]`也,不以中間風堅火生風也。頗風種因地種耶?答曰:無也,非以餘種、復因餘種此變易法。 復次,有,亦見虛空中風集雲雨。頗風種因水種耶?答曰:無也,不以中間軟堅生風也。頗風種因火種耶?答曰:無也,不以中間熱堅風生火。頗風種因風種耶?答曰:有,亦見虛空中風漸`[漸速=速漸【三宮】]`漸速疾。頗泥`[13]黎=犁【明】*`黎中陰還因泥`[*13]`黎陰耶?答曰:有,`[如=如是【三宮】]`如從泥`[*13]`黎中死,泥`[*13]`黎中陰現在前生泥`[*13]`黎中受泥`[*13]`黎形。頗泥`[*13]`黎中陰因畜生陰耶? 或作是說:無也,非以餘`[趣=趣因餘趣【三宮聖】]`趣。 復次,有,如從泥黎中死受畜生陰。`[如=以【聖】]`如是一切諸趣,一一諸趣各各有五義,一切四大覺別所知。 問:欲使住有開`[闢=閉【三宮】]`闢耶? 復次,說世`[俗=浴【聖】]`俗相,眾生四大一切有對、一切四大依色。 或作是說:一切四大依一切色四大所造。 或作是說:三大依色,一風不依色,非以依風得色。 復次,地種水種依色,非以中間,此四大依火依風而得色也。云何得知餘四大、餘所造色?答曰:非一切色有牢固,非一切色中間知四大,當說如聚揵度中`[而=有【明】]`而無有異。 一切方鐵丸,  色味及持陰, 攝彼諸知法,  知有若干想。 身幾陰、幾持、幾入所攝,當隨`[象根=像貌【三宮】]`象根?答曰:身根,身持、身入、色陰所攝。四大身,四持、四入、色陰所攝。色身,九持、九入、色陰所攝。痛身,法持、法入、痛陰所攝。想身,法持、法入、想陰所攝。意身,法持、法入、行陰所攝。`[受=愛【宮聖】]`受身,法持、法入、行陰所攝。名身、句身,法持、法入、行陰所攝。象`[身=牙【聖】]`身、馬身、車身、輦身,十七持、十一入、五陰所攝。色陰,幾陰、幾持、幾入?一切所攝界,若干種色陰、色持,彼色持、色入、色陰所攝。棄捐色持,十四持、十入、五陰所攝。神山處色陰,十八持、十二入、五陰所攝。如尊者舍利弗說:有炎則有火,有火則有炎,然見炎各異處。說是時,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此等生語。 或作是說:展轉無中間,故說此義。 復次,欲解縛故,故說此義。如尊者舍利弗說:汝諸賢!如壽如盛`[煖=愋【聖】]`煖,此法成`[辦=辯【聖】]`辦,非為不為,不`[辨=辯【三宮聖】]`辨色、不因色習。 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欲界色界性所造,此方便說。 或作是說:欲界色界性造,展轉無礙,亦方便說。 復次,三界所造展轉相依。日當言因日光、當言因四大? 或作是說:當言因日光色因有色。 或作是說:若覆蓋色便生煖氣影者是光因緣,當言無緣,色則不生。 復次,當言因四大,煖氣為光`[淨=靜【三宮聖】]`淨。當言因聲、當言因四大? 或作是說:聲亦因四大,亦因自然。 或作是說:當言因四大,四大相因便有聲出。響應當言因聲、當言因四大? 或作是說:當言因聲。前已生聲,彼因自然。 復次,當言因四大。由四大有聲,彼於中間生。不觸自鳴者,當言因聲、當言因四大? 或作是說:當言因聲,當言因四大。 或作是說:於其中間本聲不自鳴。 復次,當言因四大,四大不自鳴。諸所有圓色者,彼所有色聲香味亦圓耶? 或作是說:彼不於中圓,彼有一處圓。 問:設有圓者,色聲香味亦當圓,云何彼不圓?答曰:如有白色毱色,如是彼有一白,無色聲香味。如是當有圓,彼有一處圓。 或作是說:彼一色圓,非以色故有色處所。 復次,觀住有對則知有圓,不以住故便有色也。以何等故,色法不謂之中間次第耶? 或作是說:色不有壞復更生餘色,是故彼無中間次第。 復次,以少中間生眾多色,眾多中間生少色。云何得知`[性=炷【元明宮聖】]`性明各各別異? 或作是說:所造永盡,所生即滅。 復次,因緣集聚,展轉有生微者,即生便住與身纏縛。 或作是說:當言與身俱縛,如心意迴色亦如是。 復次,微色不可限量,色習者或心意俱生,彼迴轉時知有心意。性無有色。何以故?識少中間有眾多色生,是故色性無`[也=也無也【聖】]`也。無所造,是故俱`[生當〔-〕【聖】]`生,當言住也,如不見麥一萌`[4]牙=芽【三宮】*`牙陰有迴轉。云何得知一麥`[*4]`牙緣彼影耶?影亦緣`[*4]`牙。 或作是說:自然得知,彼自然迴轉。 復次,彼身有自然,後得知。亦見麥陰`[*4]`牙生諸莖,亦見麥種因緣生萌`[*4]`牙,於中得知。設本麥因緣,緣生則有所得。有諸萌`[*4]`牙生,設後緣麥等生得者,影亦當迴轉。於中得知是二因緣麥也。 身界光炎壽,  影響靜圓色, 因緣光性縛,  亦不見一麥。 `[5]尊婆須蜜菩薩所集〔-〕【三宮聖】*`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四大揵度第五竟。`[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第六終【明】]` # 6契經揵度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明】,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第七首【明】,造號同異如首卷]`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契經揵度`[首=首第六【明】,第六【聖】]`首 又世尊言:我弟子中第一比丘,居處巖峻遊止山澤,名婆那伽`[婆蹉=嵯【聖】]`婆蹉居處巖峻。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三昧得自在,捨前三昧更入餘三昧,復捨此三昧復遊餘三昧,如是居處巖峻。 或作是說:入逆順三昧,如是居處巖峻。 或作是說:入`[㯹=標【元明宮】]`㯹褰度三昧,是故居處巖峻。 復次,諸隱處巖峻,於無數中解脫,是故處巖峻。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四人,或有人利己不利彼、或有人利彼不利己、或有人利己亦利彼、或有人亦不利己亦不利彼。此有何等別異?答曰:利己不利彼者,自居平等,欲使彼不平等。雖依彼有居平等,彼不於中得平等意。利彼不利己者,欲使彼發平等意,自不居平等。雖與彼說法有法想,少有平等不應與彼說。利己利彼者,自處平等,亦教餘人使處平等。雖彼不得教者,彼二因緣說平等得。不利己亦不利彼者,自不處平等,亦不教人使處平等。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四人,或有人所生結盡不更受餘結、或有人不受餘結盡非所生結、或有人所生結盡不受餘結亦盡、或有人所生亦不盡不受餘結亦不盡。說是語,其義云何?答曰:所生結盡不受餘結者,中般涅槃。不受餘結盡非所`[明註曰南藏缺生字]`生結,生無色界`[中〔-〕【宮聖】]`中阿那含。所生結盡不受餘結盡者,阿羅漢。亦不受所生結盡亦不受餘結盡者,彼是餘學人亦是凡夫人。 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四人,或有人受身痛不受命痛、或有人受命痛不受身痛、或有人亦受身痛亦受命痛、或有人不受身痛亦不受命痛。說是語`[言〔-〕【三宮】]`言,其義云何?答曰:受身痛`[不受命=或有人不受命痛命【三宮聖】]`不受命痛者,欲界色界命終無色界阿那含者也。受命痛不受身痛者,無色界命終便般涅槃也。受身痛亦受命痛者,欲界色界命終若阿羅漢也。亦不受身痛亦不受命痛者,除上爾所事則其義也。 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四人,或有人於現法中行般涅槃及身壞非不般涅槃也、或有無行般涅槃非行般涅槃、或有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或有人無行般涅槃亦無行般涅槃。 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猶如有一人,以眾多行,以大方便、以大慇懃滅五下分結,於此間命終生色界中,眾`[行=生【三宮】]`行少少方便少少慇懃滅上分五結,是謂此人於法中行般涅槃及身壞無行般涅槃。第二於此間少,彼多者第三,二俱不大者第四。 或作是說:猶如此人緣行依三昧滅五下分結,於此間終生色無色界,依般涅槃三昧滅上分五結,是謂此人行般涅槃及身壞無行般涅槃;第二於現法中緣般涅槃身壞緣行;第三第二俱者緣行;第四二俱緣涅槃。 或作是說:猶如人於此間為苦滅五下分結:生色無色界中受樂:滅上分五結:是謂此人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者。若人於此間受樂:滅五下分結:生彼受苦滅上分五結:是謂此人無行般涅槃。云何此人現法中行般涅槃及身壞無行般涅槃?第三二俱苦,第四二俱樂。 復次,此人愚戇,凡夫人滅下分結,生彼得捷疾智,滅上分結,是謂此人於現法中行般涅槃;第二於此間捷疾智,`[故〔-〕【宮聖】]`故`[彼=此【宋元】,明註曰彼字南藏作此字]`彼間愚戇;第三二俱愚戇`[故=胡【聖】]`故;第四二俱捷`[疾=疾反【三宮聖】]`疾。以何等故,阿羅漢成就世間第一法,然非苦法忍? 或作是說:不捨苦法忍,得須陀洹果時,然不滅世間第一法。 問:此亦是我疑。何以故捨苦法忍,然非世間第一法?答曰:由死處所,世間第一法果果遊;滅苦法忍,阿羅漢果果遊者,是故世間第一法不滅也。 或作是說:禪攝世間第一法,學攝苦法忍。阿羅漢禪成就者非學法,是故世間第一法成就阿羅漢,非苦法忍。 問:若依禪`[等=第【宮】]`等越次取證,`[彼=波【聖】]`彼禪攝苦法忍。欲使禪成就苦法忍耶?答曰:學攝禪苦法忍,不學亦不不學。禪攝世間第一法,以捨此學。`[此學〔-〕【三宮】]`此學`[禪然〔-〕【聖】]`禪,然非不學亦非不學也。 問:如所說若禪攝世間第一法者,是故禪成就世間第一法。是事不然。 或作是說:得微妙無漏法,或有不成就,非世間第一法,是故不成就苦法忍。 問:得增上世間第一法,微不成就。 復次,作默然想。 復次,諸善根,緣增上中下法,當言成就。若凡夫人五下分結盡,彼當言一處阿那含耶? 或作是說:不得作是語。如阿羅漢一切結使盡,阿那含不一處所盡,趣處盡。阿羅漢一處盡不。 復次,若彼賢聖道一處,五下分結盡斯陀含,亦當復說一處阿那含,況當凡夫人。若欲界結使於中間少,有不盡也。 又世尊言:人有五恚,誹謗諸賢、口出惡言、瞋怒無常、作不`[倩=債【三宮】]`倩罪、人所憎`[6]嫉=疾【宮】*`嫉。 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若人與不相得不觀行作意,懷猶預誹`[謗=誦【聖】]`謗諸賢,是謂此人誹謗愁惱。彼人懷顛倒意醜惡喜諍,除四所犯,`[諸=罪【元明】]`諸犯罪業身懷猶預,於中復犯餘事,是謂人所憎`[*6]`嫉。 或作是說:`[婬=淫【聖】]`婬欲偏多瞋怒無常,不避尊卑為人憎`[*6]`嫉。而前欺詐幻惑、讒人無實、常習非法。 復次,彼人以精進意去欲戢,`[悉=志【三宮】]`悉欲行頭陀,威儀禮節常不失時,人所信樂,歎譽彼人不`[還=逮【三宮】]`還使還,是謂此人當言犯法。此人不順戒律,意常親近,於其中間所得利養,亦歎譽說。常威儀禮節得不喜,亦不修行、不知恩養,是謂此人當言不存。設有人增上戒不成就戒,喜鬪諍訟誹謗諸賢,是謂此人喜怒無常。若人微妙行行中分別戒律諷誦禁戒,事事學,知無戒無智慧者,是謂此人常懷猶`[預=勝【聖】]`預。 復次,有人微妙行中分別戒律諷誦禁戒,是謂此人人所憎`[*6]`嫉。如憂陀那耶婆`[嵯=蹉【三宮】]`嵯羅耶說。云何尊者婆羅墮闍!以何因緣此諸比丘年少端正,出家未久修善功德,於深法中娛樂`[順教=是故【宋】]`順教,諸根柔和顏色暉暉,皮體軟細樂靜知足,如野鹿象,盡形壽清淨修梵行知足,如野鹿象。其義云何?答曰:坐禪諷經,而不順從、不著事務,是謂知足。隨法乞求亦不染著,是謂如野鹿象。 又世尊言:我見調達,無`[有=有一【三宮】]`有`[16]毫釐=毫氂【三宮】,豪氂【聖】*`毫釐之善我不記之,調達入地獄更歷劫數不可療救。所以然者,如調達入骨徹髓三歸命佛,當言彼調達此非善法耶? 或作是說:此非善法,此亦非歸命三尊,瞋恚盛故說此語。設當入地獄者,如所說。若歸命佛者,彼不墮惡趣。設當實者,若不向三惡趣。如所說,調達入地獄`[經=逕【聖】]`經歷一劫,是故彼調達無有善法。 或作是說:調達亦有善法,猶不能拔調達`[還=罪【三聖】,逮【宮】]`還,是故彼不可療救。調達有三不`[倩=債【宋】,信【元明宮】]`倩罪。 復次,彼有頂法,調達由此方便,故曰有善法。 又世尊言:我弟子中第一比丘遊四空定,名跋陀婆梨。四等力成就,名僧迦摩寺。此二人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尊跋陀婆梨得軟身護,以自多娛樂,彼以此娛樂先得護堂。尊者僧迦摩寺得增上護,然不多調習,於中先見護力成就。 復次,尊跋陀婆梨得四禪四等心,恒諷誦習,於中得自在先見護堂。尊者僧迦摩寺遊六善來堂,是謂先發意得護力成就。云何知阿羅漢而不復更生? 或作是說:以捨諸結使。有諸結使便生,阿羅漢無有結使便不生。亦未曾見無結有生者,於中知阿羅漢不復更生。 復次,身愛諸垢永盡故曰阿羅漢,不於中間無明有愛更染著身,以是之故阿羅漢不復更生。中陰之中,當言如所趣、當言往不如所趣? 或作是說:當言往如所趣,中陰是山神之處。如世尊言:彼有如是慢,譬如極黑羊毛,亦如冥室無明。 復次,是中陰之`[傍=像【三宮聖】]`傍。 復次,當言往如所趣。如死欲至時,善惡俱至中陰,亦如是隨行善惡,各趣其所。中陰當言住過七日、當言`[21]住=往【聖】*`住不過七日? 或作是說:當言`[*21]`住過七日。何以故?如隨行善惡,亦無方便有過七日者。 問:如七日中間未得處胎,便當斷滅耶?答曰:不斷滅故,度中陰形。 復次,乃至因緣集聚俱住不斷。若不得生因緣者,是故久住。 步遊四句中,  世俗凡夫人, `[王=五【宮】]`王婆利`[23]毫釐=毫氂【三宮】,豪氂【聖】*`毫釐,  護阿羅漢陰。 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四人,強記智慧、宣布智慧、順從頑鹵`[24]齊=聞【三】*`齊一句。 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強記智慧人者,發語便知義。如易化者,若比丘如彼法便滅,世尊亦知。宣布智慧,說即解。如所說,比丘非汝色非汝,痛想行識非汝。世尊亦說:順從頑鹵人者,以若干行誘進便順從。云何比丘為色?諸所有色,彼盡四大、四大所造廣說。頑鹵`[1]齊=聞【宮】*`齊一句人者,亦不解義。 或作是說:強記智慧人者利根,心心相知;分別智慧人中根;順從人者軟根;頑鹵人`[*1]`齊一句者無有根。 或作是說:強記智慧人者,宿命求解脫力。宣布智慧人者,宿命求軟解脫。頑鹵`[*1]`齊一句人,宿命之中不求解脫。 復次,強記智慧人設便知,如尊者舍利弗質便默然。分布智慧人者,分別曉了然後能知,如尊者弗迦羅婆梨審明義理。順從人者,隨時學增上戒律、隨時降伏心意、隨時學增上智慧,此之謂也。本性所習漸學戒律,漸受訓誨承受奉行,如尊者羅`[雲=云【三宮聖】]`雲漸漸至道。頑鹵`[*1]`齊一句人者,受句義,亦不解義理、亦不解深法。以何等,菩薩本宿命時不等越次取證? 或作是說:以盟誓故。以此誓願當出世作佛,未度當度、未解脫當使解脫。 或作是說:菩薩思念觀,彼以智慧意常發願言:度諸眾生。 或作是說:菩薩逮一切智以自具足,以眾生故不等越次取證。 復次,諸根未熟故,不等越次取證。以何等故,阿那邠`[堤=坁【三宮】,坦【聖】]`堤長者供養四如來,不於彼佛出家學道? 或作是說:此盟誓因緣,以願誓故當供養餘如來。 或作是說:親族力勢不能去恩愛意。 或作是說:彼長者意常樂寂靜、好施、鈍根。以寂靜故,不趣惡趣之功德,處處獲大報。鈍根者,不見家累之`[患【三宮】,慈【大】]`患,以是故不出家作沙門。 復次,彼長者婬意偏多,常樂婇女之間作方便。一切諸佛如所造事得賢聖道,以何等故不成男不應法義? 或作是說:諸情闕少,是故不應法義。 或作是說:心馳萬端不得三昧,是故不應法義。 或作是說:`[障=彰【聖】]`障諸報實宿所作緣,得受此形不依智慧。 復次,遂障結使彼結所蓋,不得休止心無慚愧。又世尊言:作偷婆有三事,多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比丘漏盡者、轉輪聖王。以何等故,學辟支佛不入此三事? 或作是說:是如來勸教語,說佛則說辟支佛,說比丘漏盡者則說學,彼或有漏盡者, 復次,彼亦是數。以此眾生故現其深義,此勸教語如上所說。 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六阿羅漢,退法阿羅漢、念法、護法、住`[法=劫【聖】]`法、分別法、無疑法。此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種種無學根,上`[上中上下中中上中=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三】]`上中上下、中中上中下、下上下中,`[於彼下下中=下下於彼中下下【三】]`於彼下下中成就,謂退法阿羅漢也。下上成就者,謂念`[法=法也【聖】]`法阿羅漢也。中下成就者,謂護法阿羅漢也。中中成就者,謂住劫阿羅漢也。中上成就者,謂分別法阿羅漢也。三上成就者,謂無疑阿羅漢也。彼聲聞`[增=憎【明】]`增上下成就,辟支佛者上中成就,多薩阿竭上上成就。 或作是說:猶如一人方便造業,有不慇懃者亦有鈍根,彼以方便業不慇懃、鈍根求等心解脫受證,彼復以方便不慇懃、鈍根於等心解脫便退轉,是謂退法阿羅漢。猶如一人方便求甚慇懃、鈍根,彼以方便甚慇懃、鈍根得等心解脫受證,彼以方便慇懃、鈍根護等心解脫,是謂護法阿羅漢也。猶如一人常方便求甚慇懃然鈍根,彼以常方便求甚慇懃然鈍根得等心解脫證,彼以常方便求甚慇懃然鈍根等心解脫,亦不增亦不減,是謂住`[劫=初【聖】]`劫阿羅漢也。猶如一人常方便求甚慇懃然利根,彼以常方便求甚慇懃然`[根利=利根【三宮】]`根利得等心解脫證,彼以常方便求甚慇懃然利根方便得無疑,是謂分別法阿羅漢也。猶如一人常方便求甚慇懃然利根,彼以常方便求甚慇懃然利根得無疑等心解脫證,是謂無疑法阿羅漢也。 復次,若人恃怙他力尋生得等心解脫證,是故等心解脫猶如羸病人尋起,無持扶人便還臥床,是謂退法阿羅漢也。若復有人等心解脫不牢固,但恐失意欲求死以刀自害,是`[謂〔-〕【聖】]`謂念法阿羅漢也。若復有人等心解脫、護等心解脫:我`[能=等【明】]`能護此盡形壽守持隨時育養。是謂護法阿羅漢也。若復有人等心解脫,超越鈍根住中根,是故等心解脫不退轉,亦不增不死,是謂住劫阿羅漢也。若復有人等心解脫,初始有益得諸根,彼恃怙外力得無疑,是謂分別法阿羅漢也。若復有人自以己力初始得增上根,住等解脫自知時節,是謂無疑法阿羅漢也。 又世尊言:阿`[難=羅【三】]`難!鞞舍離甚樂無極,跋闍復彌亦甚快樂,遮`[16]波=彼【宮】*`波羅寺亦甚快樂,瞿曇彌那拘驢亦甚快樂。閻浮利有若干種快樂無比,人民茂盛,以何等故世尊作是說? 或作是說:正坐入定使諸比丘生樂希望。 或作是說:鞞舍離城甚樂無極,穀食豐賤乞求易得。跋闍復彌甚樂無極,人民和順不遭苦厄。遮`[*16]`波羅寺(轉法輪處)瞿曇彌`[尼〔-〕【聖】]`尼拘陀,種種座具少事寂靜。閻浮利地有若干種園菓,種種人民茂盛智慧業明。 復次,世尊亦復現去諸縛著,滅若干彼無欲永息。 初發意菩薩,  出家不成男, 三塔六羅漢,  鞞舍離在後。 又世尊言:遊鞞舍離,從今`[以=已【三宮】]`以後不復更見鞞舍離,更無三佛來鞞舍離。何以故尊作是說? 或作是說:更不復受胎。 復次,等智滅彼`[死=無【三】]`死迹,欲鞞舍離城樂法眾生報諸狐疑,是謂彼時。以何等世尊請摩訶迦葉與半座坐? 或作是說:時諸比丘輕易迦葉起染污心,不知迦葉入大法要,以是故世尊與半座坐,欲使比丘心開意解,懼獲不善報。 或作是說:彼尊者有種種功德,世尊先所化,恐諸比丘犯禁戒罪。 或作是說:第一`[尊〔-〕【元明】]`尊重尊者阿那律,世尊往視依衣,`[更=便【三宮】]`更請摩訶迦葉與半座。 或作是說:世尊欲付授戒律,後來眾生信受其言。 復次,未曾有與弟子半座者。 復次,世尊欲布現大德。又世尊言:諸比丘等,若沙門婆羅門晝有夜想、夜有晝想,彼心意顛倒。比丘如我晝有晝想,夜有夜想,於我心無有顛倒。 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彼起天眼,除外想修向明想,觀晝如觀夜無異。彼或`[無=有【明聖】]`無異,彼或時晝有夜想、夜有晝想;然世尊不爾。 或作是說:彼沙門婆羅門,於眠寐中夜有晝想、晝有夜想,是彼顛倒。 復次,閑居右脇倚臥,觀如是色入禪中,然世尊若行若坐常如一定。 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三如來,於是比丘於現法中實有無疑,自得智慧亦教他人入智慧。云何自得智慧? 或作是說:彼不可得虛無有實,況當得實。 復次,是世尊勸教語也。`[作=彼作【三宮聖】]`作是語:我覺此。 或作是說:若彼著色心所念法,自譽戒盜自憑仰作以實為虛,世尊觀彼見盜。 復次,是彼邪見,五陰之中是我所實住。佛所語亦如是,不有餘陰`[言=言有【三宮聖】]`言我所以。何等故?以外道盡欲愛等越次取證相應不退轉法,此之謂也。 或作是說:彼以二道滅諸結使,或以世俗道、或以無漏道斷諸結使。 或作是說:若依禪等越次取證,彼觀禪便有道生,彼不見諦所斷,是故不退轉。 復次,彼等越次取證時,修行忍智得等方便力勢尋益。若力勢無益者,不於力勢中退轉,是故不退轉。 又世尊言:四雙八輩。幾果成就、幾無果成就? 或作是說:五果成就,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趣阿羅漢及阿羅漢;一非果成就,趣須陀洹果證;二人或果成就、或果不成就,趣斯陀含果證、趣阿那含果證。彼趣斯陀含果證者,方便欲愛未盡等越次取證,當言非果成就。有得須陀洹果,求趣斯陀含證,當言彼果成就也。以無為須陀洹果,趣阿那`[含=舍【明】]`含果證,彼欲愛盡等越次取證,當言非果成就。彼復得斯陀含果,求趣阿那含果,當言彼果成就。無為斯陀含果,彼果有為,當言諸根壞敗。是謂知有八人。 又世尊言:四沙門,無有五。 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答曰:道智為如來自得證果,無著說道、清淨說法而轉法輪。彼故敷演道命,為`[學=學學【聖】]`學`[諸=諸學【三宮】]`諸智慧,斷諸疑網。誹謗道者,無究竟行、無戒律威儀犯諸戒,為沙門服皆悉覺知。彼第二沙門當言攝辟支佛,第三沙門當言攝凡夫人,第四沙門當言攝外道異一切假沙門被服,計吾我著命計眾生,彼一切於道退轉。 又世尊言:無染著謂戒。 「無染著袈裟,  袈裟被服始, 意已得所欲,  袈裟非無著。」 說是語,其義云何?答曰:有三`[種=穢【三宮聖】]`種濁,身口意穢濁。彼若思惟校計,是謂無穢袈裟服。虛稱詐逸,非神仙所學,彼非其宜。此謂之忍,亦非移動,如實而對,意常`[審=密【聖】]`審諦。彼若不得忍,被罵便報罵、被`[打=朾【聖】]`打便報打,此非沙門法,況當作如此行,是故不應袈裟,故彼袈裟無著。`[又=入【宮】]`又世尊言:若已生,刈斷更不種。 說是語時,其義云何?`[答=答曰【三宮聖】]`答:識對生受,於四`[17]禪=神【宮聖】*`禪止處生行垢因緣,所造之義便有斷絕,來無有對亦不受生。四`[*17]`禪止住處亦復不生選擇取要,設與四`[神=禪【三】]`神止處因本行緣,彼亦不受。已除棄愛、已盡受,第`[二=一【宮】]`二人馳走,當言此無學亦無威儀,亦不觀於無上智慧涅槃滅盡,得仙人法,是謂大仙人。 初迦`[葉=業【宋元宮】]`葉睡眠,  最勝無有欲, 已說四袈裟,  斷滅不復生。 又世尊言: 「習智至無智,  降伏作牢固, 有漏盡無餘,  是謂為梵志。」 說是語,其義云何?尊者大迦葉契經是說也。自持法比丘習智智者學,雖諸梵行人住彼業者獲法養生之具,彼亦是法戒律之義,故曰智者。知不於中間住已,修行心得觀覺照住二解`[脫=勝【元明】]`脫。彼已思惟無明愛盡,欲說眼根此沙門法,故曰有漏盡無欲,故曰為梵志者。世尊即是大梵志,心垢已盡。 又世尊言: 「比丘無有欲,  有欲見大懼; 於欲不退轉,  是謂為涅槃。」 說是語,其義云何?答曰:智慧相應寂靜以自娛樂,無有`[憂=愛【聖】]`憂慼,是謂比丘無有欲。無事清淨靜事,為苦惱有欲,彼見法者乃能覺知,是謂有欲見大懼。於欲不退轉,捐棄諸垢,善漸漸益等相應,是謂三昧。一切結使盡,覺賢聖道,是謂涅槃。以何等故入慈三昧不可傷害? 或作是說:諸天衛侍而護其身。 或作是說:彼三昧者閑靜無事,害不加身,身不有壞。 復次,受色界四大身。 又世尊言: 「麑鹿歸野,  鳥歸虛空,  法歸分別,  羅漢歸滅。」 分別人者何者是?答曰:學謂之分。能分別色痛想行識,賢聖之道皆悉分別。 又世尊言: 「無想有思想,  思想不`[有=思【聖】]`有想, 如是變易色,  緣想有其數。」 變易色人何者是? 或作是說:生無色界阿那含,當言變易色想,彼則色想變易。 復次,阿羅漢,於中亦變易想。阿羅漢不於五陰有所變易,修行究竟。以何等故,世尊謂調達食唾子? 或作是說:爾時調達方便欲壞眾僧,以是之故,世尊呵之,恐諸比丘意有移動。 或作是說:淳惡之人以`[染=柔【明】]`染和誨之,數數`[住=往【明】]`住求欲壞聖躬。爾時世尊逆其意,`[利=和【明】]`利語誨。 或作是說:若於佛得供養具,調達欲使入已,故曰食唾子。 復次,調達本有大神足,化作小兒形,金縷`[帶=舞【宮聖】]`帶腰住阿闍世太子抱上,宛轉戲笑。彼時阿闍世太子抱弄嗚口與唾使吮,彼時調達亦復食唾,太子亦復知此尊調達。爾時世尊以沙門息心意,呵曰食唾子也。云何調達先善根斷壞`[眾=眾僧【三宮】]`眾、壞眾僧`[仁=然【三】]`仁後善根斷? 或作是說:調達本善根斷後壞眾僧,亦告人民善惡無果報。以是誓故,發意壞眾僧。 問:非以今壞眾僧有非法想。 或作是說:調達先壞眾僧後善根斷,非以善根斷壞眾僧,有劫數償罪。設當彼告語者:善惡無果報。不以壞有非法相也。 問:若壞眾僧非`[已=以【明】]`已`[善=曾【聖】]`善根,欲使向惡趣耶?世尊亦說:我不見調達`[*23-1]毫釐=毫氂【三宮】,豪氂【聖】*`毫釐之善。契經句廣說。 復次,調達從壞僧以來,齊是以來善根本斷。如彼告語:我壞瞿曇沙門眾僧、斷轉法輪,便歡喜踊躍。彼當言善根本斷。從是以來作眾惡事無變悔心,是故壞眾僧善根本尋斷。云何善根本斷得善根本? 或作是說:設生泥`[12]梨=犁【三宮】*`梨中者,知受泥`[*12]`梨苦痛:我作是罪今受此報。此當言得善根本。 或作是說:如此受泥`[*12]`梨中陰,便有觀心有是果實,當言得善根本。 復次,於現法中或有得者,於彼有善知識者便起悔心,漸漸教至道。鹿`[13]𨄔=膊【明宮】*`𨄔腸者,`[其義=義其【宮】]`其義云何?漸漸𦟛`[髀=緊【三】,𮌲【宮聖】]`髀,故曰鹿`[*13]`𨄔腸。七合滿盈,其義云何?`[肉=內【三宮】]`肉脈平正,鉤`[鎖=瑣【聖】]`鎖骨七處滿足平住色不變移,是謂七合滿盈。師子臆,其義云何?身無高下不前却,是謂師子臆。味味知者,其義云何?輕軟微妙皆悉能知,是`[謂【麗宮聖】,為【大】]`謂味味曉了。 不養賢恐懼,  慈及諸所趣, 無想有想唾,  曩昔云何相? 以何等故,鳥畜生昔日皆能語,今不能語? 或作是說:爾時從人中終生畜生中,以前所習,故能語也。 問:如今從人中終生畜生者,亦復能語。 或作是說:所可食噉與人無異,如今無有此食,四大改異,以是之故不能語也。 問:如今與微妙食使噉者,能語不乎?或作是`[語=說【三宮】]`語:昔日時人無鬪諍訟無殺害心,爾時畜生`[見=是【聖】]`見人亦不恐懼,與共止住聞其音`[*11-3]響=嚮【聖】*`響,故能知語。 問:如今生畜生人無有恐懼,復能語耶? 或作是說:今亦能語,但不可解,若得音`[*11]`響辯才便能解語。如夷狄語,語不可解,若俱解二語者彼則能知。 問:昔時之人得音`[*11]`響辯才便能知乎? 復次,不見畜生知文字者。或聞欲音`[*11]`響者,鸚鵡鴛鴦此便可解。然世尊喻無有差違,智者所說欲使人解。是事不然。精進者云何自知不墮惡趣? 或作是說:知無解者不墮惡趣。我無此犯戒意,是故不`[墮=隨【宋元】]`墮惡趣。 或作是說:得功德力。如寤寐中善意不變,彼便作是念:我命終時有不善報,不墮惡趣。 或作是說:不誠之思墮惡趣中,亦不生惡念。彼有熾`[盛=𭵵【宋元】]`盛眾生,我不墮惡趣。 或作是說:彼無有此方便能自覺了。世尊亦說:如是精進者覺知,亦自知所趣,我生彼`[間如我=聞如或【宋】,聞知或【元明】]`間。如我亦知精進所趣,以刀自害若飲毒藥。 問:精進雖知,故不如佛究竟。 復次,若有教戒者,不恃怙`[戒=哉【三宮聖】]`戒,我不生惡趣亦不得第四禪,心發涅槃想,有趣三惡道也。遠離七處,亦作是說。大行分別契經,以心穢濁眾生趣惡道。世尊亦說:如壽百歲奉具足戒,然戒羸不捨,能拔惡趣`[邪=耶【三宮】]`邪?欲使六師逼迫`[眾=眾好【三】]`眾,將拘利人入惡道中,此`[之〔-〕【三宮】]`之謂之惡。彼得第一精進,彼亦好信世尊者,有惡趣法,智慧自在也。諸邪定者,彼一切成就邪見耶?設成就邪見者,彼一切成就邪定耶? 或作是說:諸定邪見者,彼一切成就邪見。設成就邪見,彼一切成就邪定,五逆為邪見成就邪定。 或作是說:諸成就邪見者,彼一切成就邪定。頗成就邪定非成就邪見也?斷善根本不成就五逆。 復次,諸定邪見者,彼一切成就邪見`[也〔-〕【三宮】]`也。頗成就邪見彼非邪定耶?想心成就邪見。諸定等見者,彼一切成就等見耶?設成就等見,彼一切定等見耶? 或作是說:諸定等見,彼一切成就等見也。設成就等見,彼一切定等見。賢聖之道是等見,彼定成就等見。 復次,諸定等見者,彼一切成就等見也。頗成就等見,非定等見耶?等心想心一切成就等見。諸上流者彼一切阿迦尼吒。設阿迦尼吒處,彼一切是上流耶?答曰:或有上流,非阿迦尼吒處;或有阿迦尼吒處,非上流也;或有上流及阿迦尼吒;或非上流非阿迦尼吒處。云何上流非阿迦尼吒處?若阿那含生色界中,然憶上事,不定阿迦尼吒也。若欲界中生若阿那含,生無色界,然憶上事,若欲界所生,是謂上流非阿迦尼吒處。最初阿迦尼吒處,是謂阿迦尼吒非上流。若阿那含生色界中,然憶上事,定在阿迦尼吒,是謂上流及阿迦尼吒。云何非上流非阿迦尼吒?答曰:除上爾所事則其義。 以何等故,阿那含、阿羅漢住劫不移動? 或作是說:住`[劫=法【宮聖】]`劫者,不為世所迴轉也。 復次,得等解脫,柔軟下根超越住上,是故等解脫亦不增亦不減,故曰住不移動。然阿那含當言住已得誓願。凡夫人者,當言善心命終、當言不善心命終、當言無記心命終? 或作是說:當言不善心`[念=命終【三宮】]`念,非以善心有所住處。 問:如世尊言:臨欲終時得善`[心=心心【三宮聖】]`心,所念已還等見。是謂契經有相違。 或作是說:若生惡趣中者,彼不善心命終也。若生天上者,彼善心命終。如最後心,住受生亦復如是。 或作是說:當言無記心命終也,以無記心自住身中有報數望終。 復次,若不修善、不修善法、不住後心亦不滅,是故當言無記心命終。若作是`[說=語【三宮】]`說,必死無疑,是時當言命終有所避處。以何等故,阿羅漢不得最後善心? 或作是說:自住心受報望終,然爾時無善,是故不得善。 復次,若修善,終時亦不住。 復次,彼心無記,本行`[休=依【元明】]`休息。又世尊言:與共止住然後得知,或有不知顏色`[和=知【元明】]`和悅。其義云何?答曰:若聞彼毀譽輕舉、信用樂受`[他=陀【聖】]`他語,雖顏色悅,彈指頃信樂忍受,有威儀禮節身樂靜寂得歡喜,外如不密、內懷詐偽。若復說法之時,無義辯才、無法辯才,如是不如至實,是謂愚癡。又二等,信等戒等、聞等智慧等施。現在前時,何者最`[是〔-〕【聖】]`是大果?二俱清淨、一俱清淨? 或作是說:二分別俱清淨。世尊亦說:於彼比丘布施之家,二分俱清淨,是謂檀越`[親=嚫【三宮聖】]`親第一之德。 問:云何兩意,或作是大果,或非大果?答曰:田業良,如良穀子。猶田業良,彼穀子好。 問:猶田猶穀子,然不隨時,是故難可齊。 或作是說:二分俱清淨。已得清淨,作如是施,心所有因緣得諸報實。 問:若施勝者則施無有等,當說等施。 復次,量二果平等思念所行,是故彼施二俱清淨,有諸果實。 問:如向者世尊言,於彼比丘二分俱清淨,檀嚫者第一之施。如是則差違。答曰:多二分俱清淨,意所念行亦清淨,心意平等果亦平等。云何`[殺=救【聖】]`殺害之蟲有淨法生? 或作是說:`[邦=隣【三宮】]`邦國時俗,使親友`[朋【麗宮】,明【大】]`朋黨意所思惟。 復次,如水波動。世俗等者、彼有淨行者,或以行報故便有`[止=山【宮】]`止。淨行者墮殺害中,於彼生中間行報因緣便受其殃。親近善知識而聽受法,思惡露不淨,如是殺害之人也。云何清淨之人而生黑法? 或作是說:`[隣=邦【聖】]`隣國時俗,使爾親友朋黨意所思惟。 復次,如水波動。彼不善等者、清淨行者,或以行報閉塞,不善行已得`[淨=淨行【三宮】]`淨,彼生中間便受行報。彼親近不善知識,聽不善法,亦不思惟惡露之行,如是清淨便生`[黑=累【宮】]`黑法。 又世尊言:二法成就,`[若=善【三宮】]`若不有善自不精進、若他精進牢固不移。云何他精進牢固不移? 或作是說:以五法內自省察,教他精進牢固不移。若一切違與共相應者,則有壞敗。 復次,學他非法不應法而犯,未曾有如義法不爾。以何等故,世尊言聲聞第一耶? 或作是說:現微妙法。 或作是說:現聲聞威儀。 或作是說:擁護法故。 或作是說:為諸比丘發勇猛意等行具足。 復次,以`[二=一【宮】]`二因緣故,世尊言聲聞第一弟子,現授決義故、於彼解脫現變化故。 畜生語精進,  上流住不移, 凡夫人止住,  施之所供養, 黑白無戒人,  此弟子第一。 `[*5-1]尊婆須蜜菩薩所集〔-〕【三宮聖】*`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契經揵度第六竟。`[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尊婆須蜜`[論=菩薩所集論【三宮】,菩薩所集【聖】]`論卷第`[五=七【明】]`五 # 7更樂揵度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第六`[六=八【明】]`☗s6 尊婆須蜜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等譯 更樂揵度`[首=首第七【明】]`首 又世尊言:有二樂,出家者所不應學,若於欲中染著樂、現世無事樂。 云何於欲中而染著欲樂?云何現在無事樂? 或作是說:憶過去欲所生樂者,是謂於欲中染著欲者樂。憶現在欲諸所生樂,是謂現在無事樂。 或作是說:結使欲相諸所生樂。是謂欲中染著欲樂。欲相諸所生樂。是謂現在無事樂。 或作是說:`[貪=貪食【宮】]`貪欲相諸所生樂,是謂於欲中染著欲樂。意喜想欲便睡眠樂得利養樂,是謂現在欲樂。 復次,習著向欲,已得先足身意所生樂,是謂於欲中染著欲樂;已得等意諸所生樂由身意興,是謂現在無事樂也。 又尊者舍利弗言:諸賢!此十二行法集聚,得賢聖法。 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答曰:處處止住造處住。`[住〔-〕【三宮】]`住智慧處、住應適處,是謂己身威儀。若偏授決則著一事,分別義理則演分別,問疑論者則演其疑,安處論者則論其安,是謂彼身威儀。或有觀見,無姦詐、無幻惑,性質朴是謂己威儀;分別根義是他威儀。已得人身生中國,得賢聖體,眼耳根意根諸清淨現其實事,穢行諸使意不染著,以智順從無有過失,得十力尊佛出世、得三喜入本無如來樂深妙法。 如來弟子善成就者,緣彼意無有謬亂,得賢聖法廣分布,智慧所攝說微妙法無有狐疑,奉持諷誦初不遠離。諸法`[注=住【三宮】]`注者展轉流布,於等法中以法食施`[於〔-〕【三宮】]`於彼。以因緣故,以己威儀施彼人,作諸梵行,四無空處現有長益。得賢聖`[人=入【三宮】]`人,生彼善處,現五無空處皆使遠離,諸根具足,現六無空處皆使遠離。所未曾行,現七無空處皆使遠離。六住處,現八無處皆使遠離。 復次,以人賢聖諸入因緣生者,現仁良義他威儀。佛興出世說微妙法,以因緣故;故丈夫力已威儀者諸入歡喜,現迴轉說諸法已住,便求演說。諸根具足,現曩昔所作功德。 又尊者大遍者`[延=近【元明宮】]`延說: 「信歡喜念者,  不`[遍=退【三宮】]`遍佛境界, 最勝所至處,  意常連屬喜。」 說是語,其義云何?答曰:智慧成就信堅固,喜樂佛法志性不亂,受持智法意常專精,如是諸法無有差違,順從法教於中入定,故曰信歡喜念。瞿曇翼從初無空缺所至到處,意常連屬`[14]還=逮【三】*`還微妙義。莫作是觀,此非妙法。 又世尊言:信為第一`[財=則【宮】]`財。 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答曰:智者所用,故曰信為第一財。錢財之業,賢聖財。非賢聖財,已得不失心,便作是念:彼非賢聖財。摩尼寶器自然成物,及餘雜寶錯廁其間,復有異寶`[車𤦲=硨磲【三宮】]`車𤦲碼碯為人所貪、常當擁護,亦無厭足不可藏匿。 賢聖財者,各有七相,如信財乃至智慧財。於此間各自娛樂心踊躍喜,然不慇懃自住平等。貪著他財心不堅固,所欲便造不守智慧。除貪愛欲,智慧充足,以智勝彼。 復次,非賢聖財者,邪志業相應。然賢聖財等志業相應,故曰信財第一。 復次,信名者,信著外財,意無有亂,成就家法善知止足,善有田業、善意娛樂。猶如此間沙門法出要為樂,樂靜處休息樂、道場處樂,故曰擇法善為樂。先服甘露,言無有虛語,甚吉祥、功德成就,故曰味味吉祥。緣此因緣知智慧為明,無有愚意、不與顛倒相應,故曰最為明。 又世尊言:如阿難比丘,於六更樂無餘已離,皆使滅盡。亦無有身諸所生苦樂而受其報,亦無心亦無形體亦無諸入,亦無作所生苦樂而受其報,亦無空缺處,此是苦際。 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答曰:此六更樂,內六更樂永盡無餘,捨諸欲著更不復習,欲盡、愛使永除,滅盡見結不起。復作是說:無欲思惟惡露,諸欲已盡修行止觀。復作是說:無欲得無願解脫門,盡成就空解脫門。彼無有身亦無有至智,亦無語亦無彼心,亦無智亦無彼體,及外諸入未盡者則無。有諸入亦無內入,及餘未盡者亦復無也,亦無所依亦`[不=無【明】]`不永盡。復作是說:彼無有身,除去結使,如是一切彼無有身、身之相貌。如是一切彼無有身,亦無身行口行亦無心意行,亦無彼體,境界行報亦不迴轉。彼諸入亦無邪見,內諸入便具足。依彼諍訟,無有苦樂之報。尊曇摩多羅作是說:六更樂相應之時,則六細滑入也,於彼細滑則有累。彼無有餘,`[全=令【元明宮】]`全具無欲、愛著未盡,於彼性相應便觀苦根本。如是無餘亦無有欲,如是相應去離愛著便住無欲。如彼苦相應性,住無我想示現智慧,如是無餘盡修行滅盡。如是修行已,去離愚癡住黠慧中,無明無欲便起有明想,故曰住無餘滅盡。彼無有身亦不得四大身,如處所縛己心無有苦樂,無有惡流轉生死四神止處。入生入諍訟者,或著己或不著己,如其處所,四神止處意迴轉開避處,此盡熾然。又世尊言:眼悕望意欲見色,諸不善色眼不樂。云何眼悕望意欲見色,不善色眼不樂? 或作是說:悕望由眼門,愛瞋恚現其所由。 復次,云何眼悕望?非境界所攝。 復次,心相應,便有所照生便有益。如尊者舍利弗說:諸所有色見是我所等,自觀知已,遠離分別肢節。云何知色止住不移動已,捨離觀肢節想?答曰:如是便有更樂集聚,彼則`[*14-1]還=逮【三】*`還境界,或有是、或非彼。如長`[爪【三宮】,抓【大】]`爪梵志作是語:瞿曇!一切我不忍。 如是經句,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見尊者舍利弗出家,便起是念:我一切不忍。彼二人者皆出家,一切如我所願,故語世尊:如是見不忍耶。復作`[是〔-〕【三宮】]`是說:一切觀皆有疑。 爾時世尊便作語:汝疑復有疑耶?復作是語:現一切非觀一切非。 爾時世尊復作是語:此復是汝非見。 又世尊言:閑居樂`[5]靜=靖【宮】*`靜意常娛樂,親近思惟觀淨樂,思惟與思惟相應。閑居樂`[*5]`靜、思惟樂`[*5]`靜,此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閑居樂`[*5]`靜以休息意,思惟樂`[*5]`靜已得止觀。 或作是說:閑居樂`[*5]`靜者現涅槃休息,思惟樂`[*5]`靜者現道出要。 或作是說:閑居樂`[*5]`靜者現初第二意斷,思惟樂`[*5]`靜者第三第四意斷。 復次,有二想,諸結使斷、拔諸染著,娛樂彼初不遠離,是謂閑居樂`[*5]`靜。當觀有三思惟,善法住處所,`[謂=住【三宮】]`謂相應住,有所益止觀相應,故曰娛樂,是為思惟樂`[*5]`靜。 又世尊言:於是比丘當身身相觀,莫起身想亦莫作觀想。 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觀身不淨莫味著,身亦莫起淨想。 或作是說:身無常空無我,當作是觀,莫起身常想樂想是我想,當作是觀。復作是說:思惟身身觀,莫計身出由。 復次,淨除行地觀`[辯=辦【元明宮】]`辯大事,挍計惡露方便思惟,悉了知已盡不生,智慧眼所照分別悉了。 又世尊言:有四法句,不可`[8]爼=沮【三宮】*`爼法句、不亂法句、等念法句、等定法句。句義為何等? 或作是說:諸法句斷故曰法句。不可壞善根、無瞋恚善根、等念等定無癡善根。 或作是說:修行諸法故曰法句。不起貪欲貪欲盡無,無瞋恚恚盡,等念睡眠,等念等定調戲`[疑=疑從【宮】]`疑盡。 復次,沙門法句不可`[*8]`爼壞,無瞋恚戒,等念求定威儀,等定求智慧威儀。如曇摩提比丘尼說:樂痛是苦痛分。分者其義云何?答曰:有對則有分。於彼樂痛便有苦痛自然之對,苦痛有樂痛分自然之分,苦樂痛有不苦不樂痛之分。除去不苦不樂痛,有無明分。明相應無明是明分,展轉相盡因。明是行分,行垢是無明分,斷滅作如是行是涅槃分。無餘涅槃界滅一切諸行已,作是涅槃無分。 爾時世尊歎譽,謂甚戒梵行。又世尊言:尊者魔樓子說,是命是身,見諦是我所修梵行。云何身異命異耶?於是比丘見諦是我所不修梵行。 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答曰:雖記別一見,不記別餘見。尊曇摩多羅作是說:如是是命是身,於是比丘見諦不修梵行。知見之所趣彼所依處,見便往照不依處所,二俱有累,最勝如是說。 有十二聚事,  有身有我見, 一切忍思惟,  法句比丘命。 又世尊言:云何汝摩羅`[10]大=太【三宮】*`大子,有異梵志年少端政,當作如是行。 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尊者摩羅`[*10]`大子志樂十想,而作是說。`[亦=然【三宮】]`亦世尊欲拔諸結使。復作是說:如是彼人欲使貪欲結使滅盡,尊作是說。如契經句語然。與異學梵志論結使集聚由思想得,汝端政摩羅`[*10]`大子,甚幼少而臥抱`[1]辱=褥【明】,【宮】*`辱,未有色欲,況當有貪欲繫著心意?結使者貪欲愛使,云何世尊觀犯諸過罪?如貪欲使知有力劣,受教戒所攝持。若彼有力,語無有違。若貪下中者不化,則無有五上分結。如是當察此事,`[此=而【三宮】]`此無有異,是故世尊知。 又世尊言:於是跋陀婆梨比丘有具足行,彼戒不具足,閑居`[*5-11]靜=靖【宮】*`靜處巖峻坐禪。以此閑居`[*5]`靜處巖峻坐禪,世尊作是誨,天亦復誨,智者梵行亦復訓誨,亦自訓誨。訓誨之義為何等? 或作是說:被責之人是最勝教戒語,亦訓誨天,亦訓誨智者梵行,亦自訓誨。 或作是說:當言責數。世尊亦責數,此非我弟子。諸天亦責數,此沙門非釋子。智者梵行亦責數,此非平等之法。復自責誨,我非沙門。 復次,如是歎譽世尊平等教戒故,如是世尊義責數。如世尊說:成就五法,閑居`[*5]`靜處巖峻坐禪、以朽弊衣而知止足、以飯食病瘦醫藥之具知足作欲愛想。爾時世尊以義責誨,天亦訓誨,如所說世間增上智及梵行者亦復訓誨,如所說世間增上、法增上、我增上。 又世尊言:是謂苦、是謂苦習、是謂一觀,是謂苦盡。是謂苦盡出要,是謂第二觀。 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是謂苦、是謂苦習,觀因緣果實。是謂苦盡、是謂苦盡出要,觀因緣果實。 或作是說:一觀結使、第二觀淨。復作是說:一觀本所造、第二觀己過。復作是說:一觀苦、第二觀無苦。 復次,一觀有漏、第二觀無漏。如摩竭檀提梵志作是說:我見色好汝簸羅墮逝,我見瞿曇沙門坐`[*1-1]辱=褥【明】,【宮】*`辱色壞者。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諸根謂壞。彼以無生法眼者,尊作是說:諸根眼亦是異。異學書`[籍【大磧】,藉【麗】]`籍,彼以此迴轉,`[於=淤【三宮】]`於泥遊行不見染污。 又世尊言:觀其力勢亦觀訓誨,無力勢無訓誨當為說法。云何有力勢有訓誨非為說法? 或作是說:以人根故,善行之名、說不善行之時,亦歎譽訓誨。若於彼人歎譽善行、去不善行,說平等法。 問:又世尊為人說歎譽善行去不善行,欲使世尊歎譽教戒耶?答曰:世尊亦知此戒律,世尊不作是言:彼有教戒。 或作是說:無有功德力勢、教戒功德。有教戒,各歎譽其名。若不歎譽其名,實無有疑,隨時說法。 復次,亦無巧便,雖指授亦不教戒。若有方便,於彼躇步而教誨之。不觀方便而觀不方便,欲使彼當言說法分別?隨時作觀,至使得望。 又世尊言:以女人八事繫縛男子,歌舞、談笑、顏色、細滑、姿態、恩愛義者,為何等? 或作是說:身體瘡痍是恩愛義。復作是語:身體`[瘡痍身體〔-〕【三宮】]`瘡痍、身體平`[政=正【三宮】]`政是恩`[愛=愛義【三宮】]`愛。 或作是說:諸根瘡根相根義是恩愛義。`[尊=世尊【三宮】]`尊作是說:愛女人相是恩愛義。又世尊言:汝復波伽(梵志`[也〔-〕【三宮】]`也),如來有四說法,彼有無量功德、無量法句,無量法句味廣說。 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此是不善,是謂第二意斷。彼復滅不善,是謂初意斷。是謂善,此謂第三意斷。彼復思惟此,謂四意斷。彼有無量功德。文字無量謂之法句,文字次第是謂法句味。或作`[是說=說是【宮】]`是說:是謂不善。苦諦所斷,是謂習諦。善思惟盡諦,是謂道諦。彼有無`[有〔-〕【三宮】]`有量功德,是謂法句。名身味為味身。 復次,如來說法有盡,應一切說法,由二迹:平等身習出要迹、得平等身盡出要迹。彼無顛倒,無有忍、無有善。有是顛倒、有退轉。忍善之中有無量功德,所以作是說,謂法句語、法句味滅身字。如優`[婆=波【三宮】]`婆梨長者說:如來世尊於彼愚癡異學不善之中。 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不可使無信人火能燒也。 復次,彼無信者,現無有義。 或作是說:現彼無信者盡。 復次,或於彼時尼揵荼(優波離字)無信,於此法中現其有信。如尊者阿難說:尊者舍利弗已般涅槃,我今世尊精神閉塞,不知四方亦不思惟法。 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答曰:身無所覺,現身行惡。不識四方者、現心無行。不思惟法者、現不諷誦。復作`[是〔-〕【宮】]`是語:身無所覺者,現身說重。不識四方者,現心有愚。不思惟法者,現不說法。復作是語:身無所覺者,現身無行。不識四方者,現心有亂。不思惟法者,亦不聞往古。又世尊言: 「識法如幻,  最勝故說。」 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答曰:色是我所,彼若聚沫因緣合會,無數物成就漸漸集聚,所持不牢性劣弱不得久住,饒諸怨家親近怨家。作如是色愛著,色欲因緣合會,更樂色味香根。如是無數物色之根本,處母胞胎,處胎長大,年壽時過。當於爾時漸漸前進,集聚一處,有男女傷。知有眾生處所,眾生不牢固形,牢固相應因緣性弱,造作諸行,化若干種怨家集聚,必當壞敗。有力怨家常被繫縛必當壞敗,自性住親近怨家,故曰色如聚沫。 痛如水泡者,彼如水中泡,潤雨`[與=興【三宮】]`與風合成。如是吾我痛者,諸`[根=相【元明】]`根境界與識等生,故曰痛如水泡。 想如野馬者,彼如野馬,盛夏炎暑無有雲蔽,亦無風塵、無有漿水便起水想。如是作吾我想者,皆是幻惑眾生悉是顛倒,故曰想如野馬。 行如芭蕉者,彼如芭蕉樹極峻高大,皮皮相纏中無有實,如是吾我者不得久住。作若干種行,然無有實皆不牢固,故曰行如芭蕉。 識法如幻者,彼如幻師,無眾生謂有眾生想。吾我識如是,故曰識如幻法。最勝為釋種,故曰最勝說。 又世尊言:學者生三刺。三刺義者,其`[事【麗】,義【大】(cf. K28n0963_p0643b07)]`事云何?答曰:此三集聚知有不淨,謂`[淫=婬【明宮】]`淫、怒、癡。又世尊言王波斯匿:云何大王,於草竹叢或大藁`[積=𧂐【三宮】]`積,而以火`[炷=住【三宮】]`炷燒彼諸草木,頗有種種異形不乎?答曰:義各各異,聲音不同。 端政住閑居,  愚癡無教戒, `[優=復【宋元宮】]`優波離所說,  色幻及三刺。 又世尊言:有四捨法。云何為捨法?如所說非句味義。 復次,契經有成言:如所說即是其六果。說此契經是棄捨法,如所說即是其義。 又世尊言:若比丘供養病者,則供養我身無異。云何供養病者、供養世尊無異? 或作是說:供養病者脫於困厄。復作是語:佛世尊常法,供養病者長益諸法。復作是語:彼不供養供養佛世尊。 復次,世尊愍諸病者,猶如有人語看病者曰:汝供養此人,則供養我無異。 復次,如來常自悲眾生,供養世尊擁護眾生。`[世=又世【三宮】]`世尊言:比丘!我當說法,義理深邃,是諸法味。云何為義?云何為味? 或作是說:名為味相,分別名者是為義。復作是語:敷演為義,意娛樂為味。復作是語:一切名為味,微妙為義。 復次,義依彼契經章句分斷,`[漸=漸漸【三宮】]`漸相應為味。如所說,婆羅門言:人依何所?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答曰:若有相應選擇長益,即是彼所依,便有人名生等方便。亦依穀米有人名生,穀米依地,地為水所漂,風持水。當於是時風`[寒=塞【明宮】]`寒虛空,風為空所攝。空為明所攝,然後知有虛空。照明為日月所攝。於中三界迴轉時,乃至梵天各各相謂言:梵天梵迦高天大梵忍成就,忍滅諸結。復作是語:依涅槃,依涅槃住。云何得知?世尊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 或作是說:由《阿含》得知。世尊亦說:迦葉!我亦不見天人及魔梵天、沙門婆羅門眾,有異沙門婆羅門自言:我戒成就、定成就勝我者,智慧成就勝我者,解脫成就勝我者,解脫見慧成就勝我者。 或作是說:如來藏身。 復次,記授決。於法身中智慧成就者則知三昧成就,三昧成就者則知戒成就,戒成就則知有涅槃;教意不能。猶如三昧`[住=往【宋元宮】]`住,意亦不亂亦不犯戒,是故世尊戒成就勝、三昧成就勝、智慧成就勝。以何等故,無常謂心不相應行,然無苦空無我。`[或=所【宮】]` 或作是說:無常非心意法,苦空無我者是心意法也。 問:此皆心所念法,亦是心不相應法。若作空觀思惟空者,彼則是空。若思惟無常非無常觀,彼是無常,若不作無常觀,無常異空異。 復次,集聚智有苦患,忍知為空,無我是無常。 復次,無常者無相之物。 又世尊言:此不可造作處所在居家,螺文梵行盡形壽修清淨行。螺文義者,其事云何? 或作是說:昔有仙人名螺文,精進純備而處居家不有梵行。 或作是說:如彼螺文有清淨行,然居家不清淨不清淨善。 復次,螺文造書文,風雨不能`[*8-2]爼=沮【三宮】*`爼壞,處俗修梵行此非為清淨。如阿那含在家,眷屬圍繞,此非為善清淨行耶。云何以神足能隱形不現? 或作是說:自化形極細。 或作是說:化無色四大。 或作是說:思惟輕舉使形`[昇=升【三宮】]`昇虛空,`[肉=若肉【三宮】]`肉眼見廣大。 復次,神足境界不可思議。云何神足化形極細? 或作是說:化無色四大。復作是語:`[以=已【三宮】]`以大入小、重`[垂=乘【三宮】]`垂於輕,如所從生大火炎中取螢火光。 復次,神足境界不可思議。如所說,仙人有五,復曰六。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仙人五,世尊為上,此之謂也。 復次,五比丘中,世尊為六,此之謂也。如尊者朋`[耆=者【宮】]`耆說:汝選擇念見聞念知。見聞者,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謂結使也。不盡謂之流結,盡謂`[之〔-〕【三宮】]`之漏盡也。 復次,諸所聞者方便所攝,一切彼聞菩薩時,謂見聞念知。如尊者賓頭盧說:如大王所說,揭陀婆梨梵志千千不覺不可計數。如彼愚人,無明不善,非良福田。彼非良福田,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如耕田人不別良田,彼謂非良田人。彼亦不知有此良田,亦不染著,是謂非良田。彼亦不知有`[此=是【三宮】]`此,無是亦不染著,是謂非良田。 復次,穀子所生處別其好醜,則知有良田。是故彼不知,是謂非良田。諸所諍訟盡欲界相應耶?設欲界相應盡是諍訟耶? 或作是說:諸有諍訟者,彼一切欲界相應也。或欲界相應彼非諍訟,行垢相應解無著法。復作是語:或有諍訟彼非欲界相應也。答曰:色無色界相應染污法。或欲界相應彼非諍訟耶?欲界相應不染污法,及諍訟欲界相應染污法。或非欲界相應亦非諍訟,色無色界相應不染污法及無漏法也。諸不諍訟,彼一切色無色界相應耶?設色無色界相應,彼一切是不諍訟耶? 或作是說:諸色無色界相應,彼一切是不諍訟。頗不諍訟彼非色無色界相應耶?欲界相應不染污法及無漏法。 復次,或不諍訟彼非色無色界相應,欲界相應不染污法及無漏法。或不相應不諍訟,色無色界相應不染污法。或不諍訟亦不色無色界欲界相應染污法,色無色界相應染污法。觀現在事,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現在所作目悉`[覽=攬【三宮】]`覽見,是謂現在事。復作是語:得諸色根,是謂現在事。復作是`[3]說=語【三宮】*`說:有二種現在,根現在、意現在。於彼根現在中,若得色根。意現在者,若悉意不觀。復作是語:如彼眼識相,當言有三種更苦樂。有其痛痒,意便有想;色聲香味細滑法中思惟自相,便有識生,是謂現在。自境界外,彼亦不空,有境界也。我者,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我者愛己著形也。復作是語:內是我所。 復次,自性諸入彼是我所,餘不牢固。現在及我,此二事有何等異? 或作是說:緣前有物是謂現在,著己是謂我所也。復作是語:攝持諸根是謂現在,內為我所。 復次,露現緣前眼,若有我所者彼則自違。 又世尊言:薩毘梵志 造作諸業事,  `[4]往=住【三】*【宮】`往涅槃無疑, 無有有滅盡,  比丘不處胎。 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答曰:解道彼以此道自竪立處等,以此道一切結使盡,故曰造作諸業事。`[*4-1]往=住【三】*【宮】`往涅槃無疑者,闇冥得除,究竟得智。無有有滅盡者,生有死無,彼度此生老病死以現其妙。自竪立者,以修梵行、以倚住諸道梵行求、以倚更無有如是有,處胎彼滅,謂之胎盡。彼比丘者於乞法中現其滅盡,如所說雖多婆羅門: 「我見天人世,  無穢淨行除, 故我禮大仙,  脫我無明疑。」 說是語,其義云何?答曰:如我見`[尋=等【明】]`尋原本,故曰我見天人世。無穢者,現無所攝。云何得知?以一`[切=切智【三宮】]`切去離愛欲漸去除無穢,一切婆羅門行淨。彼`[志=去【宋】]`志成就無有諍訟,故曰婆羅門。習業之時觀其所求,故曰禮大仙。所求以此,然大法,我如來以此大法,故曰大也。以得智當言見三昧,解脫我疑刺,以究竟授我三昧。 「我不堪解脫,  洗除`[8]頭=顏【三】*`頭多`[9]胡=翅【宮】*`胡, 法為微妙智,  如是能度流。」 說是語,其義云何?我不堪解脫者,洗除`[*8-1]頭=顏【三】*`頭多`[*9-1]胡=翅【宮】*`胡(梵志)自現體中,現著淨法為微妙智,如是能度流。緣二等見有愚,因淨、因觀也。 住義將養病,  敷演無常理, 六聞`[田=四【宮】]`田難`[沮=爼【宋元宮】]`沮,  現露淨不堪。 又世尊言: 「究竟不驚懼,  無縛亦無疑, 已斷諸有刺,  此最是後體。」 說是語,其義云何?答曰:有二究竟,欲究竟、已`[12]辨=辦【三宮】*`辨事究`[竟〔-〕【宮】]`竟,修`[梵〔-〕【明】]`梵行以此度。究竟緣此因,善智修定理,亦不驚懼,於無記體中亦不恐畏,亦不驚怖老病死,故曰不驚懼。如有異梵志,不以實智、不以真威儀,便作是`[*3-1]說=語【三宮】*`說,歎譽彼此、歎譽己身。此究竟智,不如彼說,究竟智成就,故曰不毀。彼戒盜盡者便盡生,故曰此最是後體。三界愛盡亦無縛著,是觀謂其緣。故曰離三有刺,因緣盡,永無有餘。 又世尊言: 「此最為究竟,  迹滅為最上, 滅一切諸相,  淨迹永常存。」 說是語,其義云何?答曰:此最為究竟,現事究竟休息者,現三火息,現有餘涅槃。迹者,現智作處。盡一切諸相者,眾生相、眾生所作方便,初中竟之貌也。作是觀一切結。 又世尊言: 「最後愛念語,  託情親朋友; 不應作便說,  智者皆分別。」 說是語,其義云何?答曰:藏匿之語與眾生相應,故曰意念語也。於中所有親友有二:益彼、不益彼。此二親友指授彼時,智者皆別知。以彼結`[此〔-〕【三宮】]`此,彼此共同。又世尊言:當於爾時穀貴飢饉,生苗不生實。苗義云何? 或作是說:以食故授籌故曰苗。復作是語:以籌選擇故曰苗。種種子生一莖,故曰莖也。`[復=次【三宮】]`復以種種穀子亦不生苗,故曰苗也。 又世尊言:比丘當學自然自歸、法然法歸,不異歸。我然、法然、法歸有何等異? 或作是說:我然者我好也。自`[*12-1]辨=辦【三宮】*`辨其事。法然者歡喜踊躍。 或作是說:我然者,內身身觀痛心法。法然者,外身身觀痛心法。復作是語:我然者思惟惡露,於法順法者是法然也。 復次,親近善知識及聽正法,我然也。思惟惡露欲`[3]辨=辦【三】,辯【宮】*`辨彼事者,是法然也。教誨欲`[*3]`辨彼事者,欲為如是,諸事則其事。 又世尊言:若阿難生是意:我有是比丘僧,緣我有是比丘僧,我當護比丘僧。世尊復作是語:舍利弗、目揵連求索比丘僧。我常不`[收=與【三宮】]`收,況當汝,汝`[鈍=純【三宮】]`鈍愚食唾之人。說是語,其義云何?或作是語:如彼世尊,如彼世尊。舍利弗、目揵連求索比丘僧,我常不收。 或作是說:從慈定起,調達求索。從定三昧起,尊者阿難作是問。 復次,現依我盡,以前契句;我當護弟子,以二契句。非我因緣,慈悲於彼。 又世尊言:有是十法愛,`[慜=愍【三】,〔-〕【宮】]`慜念潤情世間驚懼。以何等故,戒多聞梵行愛`[慜=愍【三宮】]`慜見喜娛樂? 或作是說:作其善果。 復次,作眾多想。 又世尊言:那迦頻顏婆羅門長者,彼作如是眼見色便娛樂。說是語,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如此形彼無歌舞,香薰塗身香價甚貴。或作是語:妓樂戲笑,因是故說。 復次,緣女欲故說是語。非不閑居境界,能作欲愛刺利衰毀譽,以利養故居處山澤。如曇摩塵那比丘尼說:樂痛婬所使,苦痛瞋恚所使,不苦不樂痛無明所使。說是語,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是如來教`[8]戒=誡【三宮】*`戒之語。復作是語:是如來勸`[戒=教【宮】]`戒之`[教=語【宮】]`教義。當言可說、當言不可說? 或作是說:當言可說。何以故?如世尊言:我當說法,有義有味。味可演說,是故義亦可說。若義不可說者,說法則無有義。 問:說義,為說味、二俱?說義味之時,有義有味。若所說,欲使義味與法異耶?設義理與法異者,是故不如契經文。 或作是說:義可說名,義展轉是謂名,於義當言不可說。 復次,想所作語,無想所作義,是故義不可說。 又世尊言:我當說法,初善中善竟善。云何於此法化中,云何為初、云何為中、云何為竟?或作是`[*3-2]說=語【三宮】*`說:戒為首,思惟惡露為中,涅槃為竟。復作是語:初學大戒,中學增心,竟學增智慧。 復次,說法之時緣初現初受化,`[受化〔-〕【三宮】]`受化迴轉為中,後為究竟。彼於此初為結原,中為結原,竟為結原,故曰初善中善竟善。又世尊言:如所說以三事不忘而憶,取本相自緣已,`[初=物【三宮】]`初不失其旨。說是語,其義云何?答曰:昔本境界取持守護,為想所受持,故曰本`[相=想【三宮】]`相。所攝自然於己迴轉因緣。自然者,方便自然、親近自然,故曰自然。於己數數降伏心,便有識護持,故曰志強記不忘也。如所說,如是於中法,法住、法空、法如實緣,是因緣,是謂因緣生。說是語,其義云何?答曰:如是於中諸法者,彼修`[行=行法者彼修行【宮】]`行法。法住者,不有變易。法空者,因緣果實。如是知修行不異因緣者,觀所作行。又世尊言:更樂為一`[15]隅=嵎【三宮】*`隅,更樂習為二`[*15]`隅,痛痒處中。說是語,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更樂為一`[*15]`隅,所作為習想。更樂習為二`[*15]`隅者,痛處中者`[異=果【三宮】]`異也。 復次,更樂,無明更樂六入為習,無明生更樂,痛處其中。 又世尊言:是故比丘當如是學,如出家想降伏其心。說是語,其義云何?或作是語:是世尊勸教語,當於爾時求解脫故,出家學道。 復次,等出家故,故說此語。 又世尊言:於中摩羅童子,餘比丘當何所為?年在幼少,出家未久學道日淺,來入此法亦復未久,云何汝今年老形熟?長老!欲與我速疾求教`[*8-1]戒=誡【三宮】*`戒。說是語,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年少比丘更作是念:此亦年老方欲習學,我等亦當在後習學所作自恣。復作是語:年少比丘便作是念:此如是年老亦無所逮,況當我等有所獲乎?無勇猛志。復作是語:彼年少比丘當作是知,彼求教訓,況當彼求道。復作是語:眾多見聞年少比丘,況我等。彼求教訓,況當年少比丘不求耶? 復次,是世尊`[屬=囑【三宮】]`屬累之語,各莫作疲惓意。以何等故,曩昔如來等正覺閑居山澤,巖峻坐`[具=且【明宮】]`具歎譽爾所事然不處其中,然世尊歎譽其德亦處其中。 或作是說:昔日之時無有閑處山澤叢林,村落相連鷄皆飛過。 問:設無閑居,以何等故今歎譽之?答曰:歎過去閑居之德。復作是語:彼時佛教化眾生,爾時不以閑居作教化事,恐不入彼教律中。復作是語:爾時眾生貴重思惟定,不許彼閑居`[*5-14]靜=靖【宮】*`靜處,村落之中應受化眾生起惡露觀。復作是語:爾時眾生意多著樂,皆不許閑處,恐意厭不堪閑處。 又世尊言:是語,此契經句之語,誰能堪?調達於世尊前有所論,世尊亦不於中住。諸於壞增中歎其快者,世尊亦當爾。彼人無緣,亦不有彼人不逆,亦不能有如是善比丘於如來前從彼惡語。何以故?世尊功德相應無能知者。諸閑居者禮敬承事便知彼人,是故世尊不許。以何等故,本世尊等正覺乃至證弟子等法住,然`[後〔-〕【三宮】]`後復世尊久般涅槃,爾時復住?或作是`[*3-3]說=語【三宮】*`說:彼眾生是佛所化,是故聲聞不能教化。復作是語:爾時眾生貴重止觀,彼時說法。 復次,是時如來極長壽,彼亦如今`[閻=明【宮】]`閻浮利地。然後世`[尊【CB】,爾【大】]`尊處短壽中,為諸受化眾生及餘趣,我觀去來契經所說教`[*8-2]戒=誡【三宮】*`戒語勅聲聞。 語竟世明我眾僧,  `[受=愛【三宮】]`受無有痛不`[可=有【宮】]`可說, `[善=尊【三宮】]`善說三法及更樂,  年少端正歎譽本。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元明】]`尊婆須蜜菩薩所集更樂揵度第七竟。 尊婆須蜜論卷第`[六=八【明】]`六 # 8結使揵度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第七`[七=九【明】]`☗s7 尊婆須蜜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等譯 結使揵`[度=度首【三宮】]`度`[第八〔-〕【宋元宮】]`第八 垢穢當言隨顛倒、當言不隨顛倒? 或作是說:或隨顛倒、或不隨顛倒。四顛倒當言隨顛倒,欲慢瞋恚邪見當言不隨顛倒。 問:云何不如實染耶?亦說如實觀彼便知,是故不與相應。答曰:集聚便可知亦非自相。若觀自相知者,皆有厭患意,無有自相意不迴轉。 問:如集聚可知,是集聚則有欲也。觀彼顛倒如自相觀,便染著無有不染著,無有自相意不迴轉。 或作是說:當言隨顛倒與癡相應。 問:愚癡不與愚癡相應,欲使愚癡隨顛倒耶? 或作是說:當言不隨顛倒。顛倒設當隨顛倒者,彼則不斷滅,非以顛倒還滅顛倒。 問:如善無記心心法不隨顛倒,彼亦可滅,垢亦如是。答曰:善無記心心法還續如故,結可使永無,是故彼當言顛倒。 復次,當言不隨顛倒。與邪志與使相應,不與相順,生不成就,彼不淨成就。以何等故,謂身見是顛倒不淨無能有害者,無有實我身見迴轉? 或作是說:意有淨相不淨迴轉。答曰:無有淨相,彼或有淨或不淨。 問:若有淨彼有顛倒,彼或曰有常或曰常。欲使無常相不成就耶?答曰:無常相不成就。設常無常相不成就者,彼亦當有相,然非相,是故無常相不成就。 或作是說:見顛倒與愚癡相應,不淨非顛倒與智相應。 問:愚癡不與愚癡相應。欲使愚癡非顛倒耶?智不與智相應。欲使智顛倒耶? 或作是說:身見是垢,垢與顛倒相隨,是故身見顛倒不淨。由智之功,智不智不隨顛倒,是故不淨非顛倒。 問:垢相應心心法然非垢著。欲使彼隨顛倒`[耶=邪【三】]`耶?智相應心心法然非智,欲使彼隨顛倒耶? 復次,如其種類,不淨相共染著,不可使諸陰自相有所染著。如陰無我成就,如其種類淨成就也。是故身見顛倒然非不淨。一切諸見攝六十二見、為六十二見攝一切諸見? 或作是說:一切諸見攝六十二見。`[為〔-〕【三】]`為六十二見`[攝=亦攝【三】]`攝一切諸見?`[(或作…見)二十三字〔-〕【三宮】]` 或作是說:一切諸見攝六十二見,六十二見亦攝一切諸見。 問:如所說薩毘梵志,三乃至三十六種種異,云何彼非諸見耶?答曰:此事如是,二及六十亦復如是。 或作是說:一切諸見攝六十二見,非六十二見攝一切諸見。不攝何等?彼涅`[槃【CB】,般【大】]`槃。言無涅槃俱生者,至五邪見,無一邪見。 復次,六十二見所生見,當言所攝也。 如薩毘所說,三乃至六十,沙門依智慧、依智慧相、依字想諸垢盡。云何六十三見? 或作是說:無有六十三見,正有此二見。 或作是說:言無涅槃者是邪見,是謂六十三見。 或作是說:言無道者`[是=是邪【宮】]`是邪見,是謂六十三見。 復次,所見是謂六十三見。如是五邪見,身、猶豫見、邪見、見盜、戒盜。無因所生見,為何等見所攝?至死不捨見,為何等見所攝? 或作是說:無因所生見,言有所因,是邪見,`[習=智【宮】]`習諦所斷。復有至死不捨見,無作言有`[作此=此作【宮】]`作,此是戒盜,苦諦所斷。 復次,無因所生見,無有見有,見所攝也。至死不捨見者,當言有見`[所=何【三】]`所攝。以何等見使,已盡心相應使更生耶,然無有因緣? 或作是說:因緣者,結使便盡。因緣未盡有餘,盡不復生。 問:如`[是〔-〕【元明】]`是諦無漏緣,結使有盡不盡者,緣盡因緣。答曰:緣已盡無餘,是謂滅也。 問:此緣不同,諸使未盡緣便盡,是故非緣,是故`[4]結=緣【三宮】*`結使便盡也。 或作是說:常相應無有不相應時。 問:非因緣, 復次,或有彼不緣。 或作是說:未盡,彼即是緣。復以此緣,更不復生。 復次,盡不復生。 問:若緣有漏諸結使盡,數數彼緣不復更生,不滅亦不生。欲使無漏心是彼緣耶?結使轉生結使。 或作是說:彼相應一生一住一滅不如其緣,已盡各散不一處,彼心有使不如其緣。 問:彼心未盡,諸相應使一起一住一盡不如其緣。欲使不斷者是其緣耶?結使非結使緣也。 或作是說:諸相應使與心共住不如其緣,是故已盡是相應使,彼心有使不如其緣。此亦如上所說。 或作是說:諸相應使染著于心不如其緣,是故已盡相應結使,彼心有使不如其緣。此亦如上所說。 或作是說:相應使者,彼心染污不如其緣,是故已盡諸相應使,彼心有使不如其緣。此亦如上說。 復次,設當如彼緣者彼心有使,亦見無漏心緣使彼則有使。 復次,諸相應使,當言彼心有使也,若盡若不盡,如力勢王所欲自至。以何等故,欲界相應`[邪=耶【三】]`邪見謂色無色界苦,然非於彼界所使。 或作是說:自界所使,不干餘界。 問:此亦是我疑,何以故不干餘界?設於欲界造餘界者,欲使有漏界造自有界?邪見故,彼界亦使所使。 或作是說:彼界少慢漸去離,是故彼界非使所使。 問:若去離者,在自界中亦當去離,是故自界亦為使所使。 或作是說:非以彼見有所疑,亦不緣彼界。 問:云何彼有無此說法耶?答曰:有。彼若以此說使說者,此非其義無長益。 問:無有苦惱,彼亦不作是念有所說:或作是說,知而言無。設當知而言無者,此非苦智耶?云何言無苦?若不知,無知云何言無是故盡?無爾所事。 問:知而言無、不知而言無?設無知知而言無者,若不知,云何言無?是故無也。 復次,緣使所使。何以故,彼不為使所使? 復次,彼見界無定處,一切有苦而`[言=言使所使.復次.彼見界無定處一切有苦而言【宮】]`言無,欲使欲界越次,彼謂不盡,然`[後=彼【宮】]`後與欲界相應。以何等故,緣涅槃邪見言無涅槃,然不於彼使所使? 或作是說:彼不有此使。 問:無能誹謗彼者,欲使誹謗緣涅槃耶? 或作是說:誹謗之言去涅槃遠,是故不於彼所使。 問:有漏之法亦去離誹謗,是故有漏亦為使所使。此亦如上所說。誹謗所說,亦如本無異,有是誹謗。 復次,若緣使不為使所使,陰持入中彼見無生處所;已有所生,何以不為涅槃所使?以何等故,涅槃中無有瞋恚? 或作是說:此非瞋恚境界。 問:彼誹謗境界,欲使誹謗非緣涅槃耶? 或作是說:有漏之法便有瞋恚,無是涅槃,是故緣涅槃無有瞋恚。 問:有漏之法便有瞋恚,無漏是涅槃,欲使瞋恚非涅槃緣耶? 或作是說:以方便捨眾生,便有瞋恚起。然涅槃非眾生之教,是故緣涅槃無有瞋恚。 問:有漏之法,眾數中便有名生。 復次,無造之相速有瞋恚起,然涅槃無造之事,是故涅槃中無有瞋恚。若作是說:我必墮泥犁中,不須涅槃。彼心與何結相應? 或作是說:與瞋恚相應。 問:緣涅槃有瞋恚耶? 或作是說:彼染相應無明之數,彼不知涅槃。 復次,彼心當言與愛相應。 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欲界之中有歡喜樂天,契經句廣說。彼云何命終更受形,便自憶我本為歡喜樂天,便作是念:我本為歡喜天。 或作是說:於彼退轉,復作是念:彼不於欲界起吾我想。 問:生欲界中懷宿命所更,我本某甲身,如是起吾我想。欲使彼謂退轉耶? 復次,諸所有名色相應結使欲界因緣,彼則有強記,復作是念:尋生之時審有誓願。 復次,我見之想不觀斷滅。復作是念:等故凡夫本為歡樂天。以何等故,凡夫人不於苦觀苦,欲界相應身見猶豫見,謂之斷滅耶? 或作是說:不淨滅貪欲,現拔一苦,亦用思惟斷。 問:四諦所斷非思惟耶?此二種所斷一種乎?四諦所斷以盡,若思惟所斷不盡不捨? 或作是說:種種結已盡、永盡、漸漸盡,於彼身見已盡不究竟盡。 問:若漸漸結盡者,更亦當不生。亦說有三種身見,結生身見。使盡身見處所之法,便有所照,於彼作惡露觀,如是身見使便生。 復次,生十想法所種,便作是語。如是意所斷,不於中間賢聖道能斷結使。 顛倒不淨見,  薩毘五見戒, 二種及瞋恚,  泥`[梨=犁【三宮】]`梨德本苦。 以何等故。欲界相應身見猶豫見,謂之無記,然非不善耶? 或作是說:彼非大身口意行所能造作。 問:亦有餘見,諦所斷結,由身口生。欲使彼言無記耶? 或作是說:彼身有優劣。 問:云何得知有優劣? 或作是說:彼結長益時不生惡趣。 問:彼未必不善,乃至入惡趣。 或作是說:不善有報,結無有報,是故此無記。 問:如彼見受形時,云何無有報? 復次,設彼作是顛倒見,無有安處,云何無有不善。彼便當有彼見無有報,是故不善。云何有垢受不善報?是故無記,是事不然。世尊亦說:如是比丘,愚癡者即不善根。若當言無記者,此事不然。以何等故,色無色界相應使,謂之無記,然非不善? 或作是說:彼非造身口行。 或作是說:彼受形時無優劣。 或作是說:彼不受果報。 或作是說:彼無有報。此亦如上所說。 復次,諸欲著者彼不善耶?彼則有是意不受惡報、彼不受顛倒、彼不迴轉、彼不安隱,彼亦不然,是故當離。若結非非善者,云何今不善耶?結亦由行增,是故言無記者,是事不然。所可用心誹謗四賢聖諦者,云何彼心因`[染=深【三宮】]`染義耶? 或作是說:非可以一心能使四諦有若干相。 復次,彼心因緣集聚。 問:若四諦異、因緣亦異者,則不誹謗四諦也。若四諦因緣同,心則緣四諦也。此亦如上答無異,所說不順其理。 復次,非心誹謗,用邪見誹謗也。一步始苦諦處所,非因苦諦無有盡諦。盡無有道,各自求苦諦處所,此之謂也。彼無有義可`[從=促【宮】]`從得者,以何等故無垢人遂進斷結,欲界相應結使及思惟所斷先盡,然後色無色界相應? 或作是說:此漸生賢聖道,先`[3]辨=辯【三宮】*`辨欲界事、後色無色界。 問:欲使賢聖道生,先`[*3]`辨欲界事、後色界、後無色? 或作是說:欲界結使麁,色界相應使細,是故先斷欲界相應結、後色界相應、後無色界相應。 或作是說:欲界相應近,色界相應遠,無色界相應轉遠。 或作是說:有對之處即前滅結,欲界相應先在前、後色無色界相應也,是故欲界相應結先滅、後色界相應、後無色界相應。此亦如上所說。 復次,彼道漸漸益有對即滅,`[後=彼【三宮】]`後則有是也。何以故思惟所斷結不漸漸斷耶?當作是觀,未知智觀色無色界,彼不有長益齊限,亦有展轉`[持=特【三宮】]`持信奉法。以未知忍知,是故彼無苦以方便觀。以何等故,欲界相應行,思惟苦等越次取證,然非色界相應、無色界相應? 或作是說:此漸生賢聖道,先`[*3]`辨欲界事、後色無色界同。 問:彼欲思惟道生,先`[*3]`辨欲界事、後色無色界等。此亦如上所說。此苦麁,以是縛著。此亦如上所說。 復次,此勸教方便,諸耆年雖能逆是者,於此造事一切諸行捐棄,已盡苦根本。以何等故,色界相應行於苦思苦,不還阿羅漢果,然非欲界相應、色界相應?此亦如上所說。此苦麁親近此間,以是縛著。 復次,作無吾我想,所可縛著當言盡無欲也。欲使苦行不思惟,更思惟餘苦耶?如自捨田,除他田中草穢,觀彼亦如是。頗有一心諸法滅盡`[6]還=逮【三宮】*`還智慧,然身不受證耶?或身受證,不`[*6]`還智慧耶?或`[*6]`還智慧身亦受證耶?或不`[*6]`還智慧身亦不受證耶? 或作是說:若得盡法忍時,欲界相應盡諦道諦思惟所斷結盡,爾時`[*6]`還智慧,然身不受證。色無色界相應苦諦習諦所斷結盡,爾時身受證不`[*6]`還智慧。欲界相應苦諦習諦所斷結盡,爾時`[*6]`還智慧身亦受證。色無色相應盡諦道諦所斷結盡、思惟所斷結盡,亦不`[*6]`還智慧亦不身證。 問:若盡法忍生盡諦,所斷結未盡亦非其類?`[答=故【明】]`答曰:生者便滅,已滅不生,若生者不滅則非其類。 問:欲使便觀生盡者已盡,當作是觀。 或作是說:盡法忍起時,欲界相應道諦相應所斷結盡,`[*6]`還智慧身不受證。色無色界相應苦諦習諦所斷結盡,身受證不`[*6]`還智慧。欲界相應苦諦習諦盡諦所斷結盡,爾時`[*6]`還智慧身亦受證。色無色相應盡諦道諦所斷結盡,亦不`[*6]`還智慧身亦不受證。 復次,得盡法智時,亦如是無異,二分俱不盡。頗見相`[應=痛【明】]`應痛愛結相應,非見結相應耶? 或作是說:或於欲倍愛盡等越次取證,習已生盡智未生,欲界相應盡諦道諦所斷上中下見相應痛,下愛結相應非見結相應。 問:世尊亦說:若比丘於痛貪欲而滅盡時,貪欲盡痛便盡也。云何貪欲盡痛便盡耶? 或作是說:見諦人與世俗等。見相應痛與愛結相應不與見結相應,非見結盡彼見結。 復次,習智已生,無色界愛盡,與世俗等,見相應痛與愛結相應,非見結相應。云何緣涅槃無明而隨涅槃耶? 或作是說:彼無智愚癡所纏。 問:彼作是念,無智是愚癡耶? 或作是說:有二種癡隨涅槃也,與邪見相應:無明言無涅槃,疑相應無明者猶豫不定一法相應。 問:邪見、無明各不異耶?如是疑、無明,此諸法各異。 復次,無明隨涅槃耶? 復次,如是五盛陰,言是我所。如閉兩目,一切智有目者少。如身緣有漏生諸結使,如所緣結彼身有漏? 或作是說:諸身有漏,如彼緣生結使。彼身非有漏,如緣盡緣道有諸結使。`[問=門【三】]` 問:又世尊言:於是比丘諸所有色,過去未來現在,貪欲生便生婬怒癡。其餘心所念結使,是謂`[在=有【三宮】]`在漏泡。此契經則有違。 或作是說:諸身有漏,緣彼生諸結,如緣生結。彼身有漏,生無漏義、有漏義,結有漏義。 復次,若身不中間生見,彼身有漏,不如彼緣生諸結也。彼造結時,染著身處所。 `[二=一【元明】]`二種說不善,  誹謗捨離去, 阿羅漢一忍,  冥有漏在後。 以何等故,調戲`[有=用【三宮】]`有思惟斷? 或作是說:見諦者有調戲,故曰用思惟斷。 問:見諦者亦有無明,彼見諦思惟所斷? 或作是說:二俱調戲,見諦所斷亦思惟。 復次,此見諦所生調戲,見諦所斷。如彼調戲少,所說不順,此所作不`[5]辨=辦【三宮】*`辨。若越境界,彼思惟所斷。若少有`[*5]`辨逼迫礙持,是故二俱調戲。 或作是說:凡夫人調戲熾盛,見諦者調戲微,是二俱調戲見諦所斷。 復次,無恐懼有穢污意,何以故不見諦所斷?若見迹者,或有隨從,彼調戲思惟所斷。從無色界終生欲界,云何欲相應結而現在前?如上聚揵度所說。 復次,若作是意,生無色界欲界相應使永斷,然非無色界相應使。是欲界相應使,緣彼則有是耶?彼則不生欲界。設生時中間不生,結使亦不現在前,無因緣現在前。 復次,凡夫人無有結盡作不善行,彼欲界相應結謂之盡也。如世尊言:於是比丘,汝等不思惟,亦不作方便,則是結因緣,神識所止處。彼於此間當作方便。從無色界終生色界時,云何色界結使而現在前?答曰:不拔諸結使,譬如火炎緣炎`[有=有明【三宮】]`有。如是明所纏,作不善行者,便受色有。此亦如上聚揵度所說。色界終生欲界時,云何欲界相應使而現在前?如上聚揵度所說。 復次,漸漸欲愛增有力勢,因本彼欲愛盡此三`[災變=變災【宮】]`災變,風災、水災、火災。此由眾生垢生此三災、為此三災眾生有垢? 或作是說:由眾生垢著有此災變,猶如眾生罪有刀劍劫。 或作是說:由災變故眾生有垢著,猶如狗犬陰陽有時。 或作是說:由垢著故有災變生,彼彼眾生有欲界結,彼彼有災變起。如彼彼有災變,結使`[使=使便【三宮】]`使增益。 復次,眾生善法常修習行,便遊餘國土,彼因行增上,眾生有壞敗學本所習。云何緣使便有所使?云何相應所使? 或作是說:貪欲使甚愛著,是謂所使。瞋恚使不愛著、意不染著,是謂所使。有愛使甚愛著,是謂所使。憍慢使熾盛極熾盛、心`[勇=通【宮】]`勇悍,是謂所使。見使五見。於彼身見使,自依所使。猶豫見者,斷滅有常,是謂所使。邪見使,無因、誹謗無作,是謂所使。見盜使,不可護持、極微妙好最為上,是謂所使。戒盜使,淨解脫上出要,是謂所使。無明使,無智盲冥愚惑,是謂所使。疑使,悕望猶豫為是為非,意不審實,是謂所使。如是緣使所使也,未曾更與相應所使。 問:無漏亦緣使,如是彼所使。欲使彼緣亦是所使耶? 或作是說:如彼彼有諸使緣。彼彼有使緣時,各各相牽引,為是使所使。如是如是使緣所使,彼使染著,如是使相應所使。 問:無漏使如其緣,轉轉有增益。`[欲【麗磧】,故【大】(cf. K28n0963_p0653a07; Q26_p0743a20)]`欲使無漏緣是使耶?緣是所使? 或作是說:緣相應不得解脫,是謂所使。 問:無漏緣亦是使,緣亦是使,無有餘緣所使。 復次,雖使所使者,所迴轉處彼則有使。若相應使所使者,餘亦相應。 復次,眾生使,因緣所使也。貪欲緣法,為有幾使所使? 或作是說:欲界相應一切有漏緣也。 復次,三界有漏緣退時,而生欲界得三界結。得是時三界結,有漏緣所使。使名者,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次第所使使,亦所使`[緣=縛【三宮】]`緣亦是使。使為著義亦是生義,使為持義亦是使義。 復次,當說等智是彼所使,以彼使若有漏所使也,或用或不用。垢`[者=著【三宮】]`者為何義? 或作是說:垢著人體,受諸愛亦是垢,緣苦亦是垢。 復次,二種垢,心相應垢、眾生垢。彼心垢著,染著心意,如垢污衣。眾生垢有或隨他,如負重擔。以此因緣,以此事計挍,彼時便有心垢生。世尊亦說:為心垢所惑,心淨行則淨。合會成眾生,世尊故說。此善根者,其義云何?害不善根,是謂善根義。起諸善行,是善根義。 復次,於神種,善原順從受`[報=執【三宮】]`報,是善根義。不善根者,其義云何?無記為穀子義,無記為根義,無記為因緣義,無記為`[根=根義【三宮】]`根。 復次,形體色無記法順從受持,是謂無記義。以何等故,身見謂之苦諦所斷耶? 或作是說:緣彼苦如是知,苦便滅,已滅緣便盡,諸結使盡。 或作是說:有常`[想=相【三宮】]`想我想,身是我所,身見作無常想。苦我想已盡,是故謂之苦諦所斷。 復次,見身,見身彼身受苦惱,是故彼身現說苦惱,是故滅當作是觀。 調戲不復生,  如有三結使, 身及諸結使,  三種根所斷。 以何等故,習智生盡道,見盜謂之盡耶? 或作是說:始初有見盜染縛彼見,彼滅盡時此亦滅也。 問:`[結=諸結【三宮】]`結使便有見盜,是故亦是思惟所斷?或作苦諦,有違見盜及疑,是故四諦所斷。 問:苦緣結最在前,為上為妙,盜云何與苦有差違? 復次,云何度苦結前為盜耶?若苦不能在前導者,是故見盜苦諦所斷斷。如所說,諦無住處言是我所。以何等故彼謂邪見? 或作是說:由此因緣故說之耳,是故謂邪見。 或作是說:若此諦實作盜。 復次,彼非緣空。 復次,有我所便有是見。云何是上分結? 或作是說:五下分結者,貪欲、瞋恚、身見、戒盜、疑。此不盡,有欲界苦。上界三結不盡,受色無色界陰。欲使是上界病耶?答曰:不由此有病,彼已盡阿那含,受色無色界有,是故無病。 問:若彼三結已盡,受色無色界有,是故彼不生欲界。無垢人已盡,復受三結有。欲使界有不迴轉耶? 或作是說:二結屬下分,貪欲瞋恚也。若不盡,受欲界有;已盡,不復更受。 問:一切欲界結未盡,受欲界有。欲使是欲界結`[盡耶=耶盡【三宮】]`盡耶是上分結? 或作是說:當言一`[切=切結【三宮】]`切是上分結。若不盡,受欲界有。`[問=間【宮】]` 問:如所說,五上分結則無其名。 或作是說:二結未盡,貪欲、瞋恚,不出欲界;三結未盡,復還來欲界,是故五上分結未盡。 復次,諸結使,從欲界滅不在餘處,彼當言上分。云何是上五分結? 或作是說:五上分結,色愛、無色愛、調戲、憍慢、無明。以何等故,此未盡,受色無色有?三結未盡,修行彼時受色無色有。欲使上是五上分結耶?答曰:彼不由受有色無色界有,是故不受彼有。 問:三結已盡,此無垢人受欲界。欲使是五上分結耶? 或作是說:若諸結未盡,離欲界,受色無色界有,彼謂五上分結。 或作是說:二是五上分結,色愛、無色愛。於中修行,受色無色界有。 或作是說:一切色無色界有,一切未盡,受色無色界有。 復次,諸結使,可使色無色界結盡,彼是五上分結。 云何緣瞋恚? 或作是說:非妙非上,有愁憂苦惱。 或作是說:愁憂漸去離遠。 或作是說:以眾生之故有其瞋恚。 復次,永`[離去=去離【三宮】]`離去,如去惡草。欲與念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欲是垢著,念非垢著。 或作是說:欲是不善,念是善、無記。 或作是說:欲受有,念不受有。 或作是說:欲與念當相應者,或有欲有念。如有人欲`[受=愛【三宮】]`受盡,有念於師。 復次,欲以方便生,念悕望生。是故欲亦是悕望。瞋恚、穢污此二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瞋恚是結,穢污非結。 復次,瞋恚是不善,穢污是善、無記。復作是語:瞋恚受有,穢污不受有。復作是語:瞋恚彼是穢污耶?或是穢污彼非瞋恚,如修不淨時是其義。 復次,瞋恚受諸有,穢污不受有,於彼瞋恚亦不受有。懈怠、睡眠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懈怠是身,睡眠屬心。 或作是說:世俗義為懈怠,出世俗義為睡眠。 復次,初為懈怠,疲倦為睡眠。邪解脫、四顛倒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見諦所斷是為顛倒,見諦思所斷是謂邪解脫。 或作是說:能為人敷演是為顛倒,不能為人說是為邪解脫。 或作是說:諸顛倒者是邪解脫,或是邪解脫彼非顛倒。解脫結使。 復次,邪解脫者,當言是心顛倒耶?亦不離四顛倒有意顛倒耶。調戲、疑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調戲思惟所斷,疑見諦所斷。 復次,心染污有悔恨心是為調戲,心不究竟猶豫不定是謂疑也。以何等故,`[凡=非凡【三宮】]`凡夫人退時,見諦思惟所斷結便有增益;然世尊弟子退時,思惟所斷結便增益,然非見諦所斷結? 或作是說:以一思惟道,凡夫人斷諸結。彼思惟道退時,一切增益。然世尊弟子或以思惟道斷,非見諦所斷,彼一切無有增益。 或作是說:凡夫人以智滅諸結使,彼智退時一切增益。言世尊弟子以忍智滅諸結使,然不於忍退,亦不大增益。 或作是說:凡夫人於中間滅諸結使,彼退轉時一切有增益。然世尊弟子於中間少有滅盡、不究竟盡,彼退轉時於其中間,彼退轉時彼便有增益。 復次,凡夫人以行緣有諸使,彼盡形壽而為覆蔽,彼行緣所繫故便增益。然世尊弟子以見等越次取證,諸結使盡便增益,是故彼增益不可移動。等見想心等彼護守,彼或時退持,以何等色無色界相應結使謂之無報耶? 或作是說:彼不長身口意行有所補。 或作是說:彼雖有身口意行,彼不有增益。 或作是說:不有好醜之報。 或作是說:無記無有報也。 復次,若結使有報者,云何有違?如彼有緣,若彼誹謗者,不受色無色界報。如是有緣亦復無也,彼不受有,是故無結亦復不定,是故捨離。 不度不敗壞,  瞋恚欲瞋恚, 增上解脫戲,  退轉無`[果報=復果【三宮】]`果報。 若五欲、有欲無染污心,此二有何差別?或作是語:五欲有愛使,不染污心者而不受有愛。復作是語:五欲之中有愛不善,不染污心是善。復作是語:五欲之中有愛受有,不染污心者而不受有。復作是語:五欲之`[中〔-〕【三宮】]`中有愛有諸善想,不染污心者不斷諸苦原。 復次,五欲之中有愛者,言有我緣便歡喜踊躍。不染污心者,第一義諦不移動,起眾生想以得等智,`[真是=具足【三宮】]`真是不染污心,彼則當有。云何彼凡夫人謂非染污心?我`[可=何【三宮】]`可所緣,彼非凡夫人有所造,諸神仙人於外以巧方便,謂無染污心。若苦諦所斷見`[5]盜=道【三宮】*`盜,及習諦所斷,此二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苦諦所斷見`[*5]`盜者,彼則苦諦所斷。見`[*5]`盜者,彼則習諦所斷也。 問:此二俱是見`[*5]`盜,`[遍=逼【宮】]`遍在二諦。 或作是說:若與苦諦不相應,則彼苦諦所斷也。若習諦不相應,彼則習諦所斷。 問:如苦結現在前,最妙最上為最第一,盜云於苦諦不相應。 復次,苦諦所斷結使,以苦諦`[拔=伏【三宮】]`拔則有妙想,當作是觀。與化有何差別?答曰:內心所攝心佞為姦詐,外不與心同,是多化有差別。以何等故,心非賢聖道耶? 或作是說:是世尊教化之語,說此則說心無異,彼則心相應。 問:何以故說心之時,不盡說心所念法? 或作是說:是如來教誡之語,有是教誡而有智慧。如擣香末以香為首,色聲香味亦復如是。 問:造一事所生之處,諸相應法無有力勢。 或作是說:自相所攝心集聚心是賢聖道,是故心非賢聖道。 或作是說:心亦是賢聖道,等三昧有眾多心共一緣。三昧者,心有增減,無有異三昧也。 復次,道心遂盛,志意所造心有所說也。欲界相應身見猶豫,除彼相應無明及得餘法,可說隱沒乎? 或作是說:可得諸法相應及餘心所念法心解脫行。以何等故,須陀洹不淨謂淨滅耶? 或作是說:不淨有淨想`[是【麗宮】,有【大】]`是顛倒,須陀洹已盡也。 問:若顛倒須陀洹已盡者,彼則不染著也。苦想、無我想、不淨想,彼當染著。 復次,然須陀洹不淨有淨想已盡也,見中邪見當知已盡,何等蓋中疑結耶?云何非蓋中疑結耶? 或作是說:若欲界相應,彼是疑出要也;若色無色界相應,彼非疑蓋也。 或作是說:若入三昧內者,彼是疑蓋;若真果者,彼非疑蓋也。 復次,一切調戲是疑蓋甚增多,欲界相應非疑蓋也。若自計吾我者,彼一切是身見。設是身見,彼一切自計吾我耶? 或作是說:諸所有法自計吾我者,彼一切是身見也。頗是身見,彼法非自計吾我?自`[依=佐【宮】]`依我見。 或作是說:頗有法自計吾我,彼不身見耶?我見相應心所念法。頗有身見,彼不自計吾我耶?自依我見。頗有身見及自,吾我`[見=我見【三宮】]`見是也。頗非身見亦非自計吾我?除上爾所事則`[有=其【三宮】]`有義。 復次,彼有法自計吾我,彼非身見耶?又世尊言:我今當說,彼說我當說。或有身見,彼不自計吾我我見。或非身見亦非自計吾我,除上爾所事則其義也。諸有見生,無病自言樂。云何生此見? 或作是說:以三昧力自識宿命。初第二第三禪地,皆悉識知於此間樂,故使爾耳知有樂。 復次,貪嫉見身觀上方便,有寒熱觀諸苦。言於中便作是念:我有是樂,然苦趣。其惡道諸所生見,偏有一苦無病當死。云何生此見? 或作是說:此是三昧力自識宿命,墮惡道中亦自識宿命。於此間憂苦,於中便作是念:我已甚苦。 復次,自計吾我,以善方便觀其所造作,如食想,偏見一苦樂亦是苦。諸所生見自計苦,樂有安隱想,此是何結? 或作是說:三昧力自識宿命,人天之中及欲界自識宿命,於此間自識苦樂,於中便作是念:我有是苦樂。 復次,自計吾我,觀其方便受其苦樂,於中便作是念:苦樂是我所。安隱處起死想,諸所生見,自計不苦不樂安隱處所,作如是想。云何生此見? 或作是說:此是三昧自識宿命,四禪地自悉了知,於此間受其苦樂,彼便作是念:無苦樂想。 復次,作我想見墮惡趣受苦樂,或時無樂,彼則有是想也。彼復作是念:無苦無樂無我見,亦作死想。諸所生見,所謂我`[色=已【宮】]`色起者四大所造壞敗至死,如是我見趣彼等見。此是何見?答曰:或有時見行,以天眼知欲界便有生,彼不作是觀,便作是念:不墮惡趣。諸所生見言有我者,斷欲界痛壞敗至死,如是我者等斷絕。此是`[何=可【三宮】]`何見生?答曰:或有時見行,以天眼見色界形,彼不作是觀,復作是念:墮惡趣中諸所生見言我,無色空處斷絕壞敗不成,至死不捨。如是等斷絕。云何生此見?答曰:或有時見行,知有色界形,彼不觀餘`[軌=趣【三宮】]`軌,復作是念:墮惡趣中諸所生見所謂我者,無色空處壞敗不成,至死不捨。是謂等我見斷絕。云何生此見?答曰:等入三昧不觀所生,彼作念已斷壞也。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亦復如是。如所說命異身異乃至死,以何等故彼無見生? 或作是說:自計我常住有淨果實,亦不見果,此無見生。 復次,心所念法言有常,因彼因緣便誹謗言:彼則生無。如體中有現在無明使相應,於彼體現在無明使相應,若體中與現在愛使相應。 或作是說:如體中有現在愛使相應,於彼體中有現在無明使相應也。頗體中與現在無明使相應,彼不與現在愛使相應也,及有餘結而現在前? 復次,二結俱,不有一時而現在前。何以故?用思惟諸結使,不一時二俱生也。是思惟譬喻,有四顛倒,當言緣諦、當言不緣諦?五陰顛倒是其緣,陰中無有常無我。設當緣彼者,此事不然。答曰:無常陰者而緣有常。設當不緣諦者,則是顛倒無常有常。謂顛倒無者,則非無常。 復次,義無有顛倒,亦不緣諦,彼亦不有相諸所因緣。以何等故,色界相應使空處相應,謂識處相應耶? 或作是說:彼不可知。 問:一切結使可知。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著耶?我及彼亦著。 或作是說:三昧無常,彼相應結使,謂之無常相應。 問:此亦是我疑。何以故彼三昧謂之無常?答曰:此已休息。 問:上三昧已休,欲使彼亦是無常耶? 或作是說:彼地有常,然相應結使謂之無常。此亦如上所說。又世尊言:`[3]味=昧【宮】*`味欲穢露犯諸結使亦不捨離。云何`[*3]`味欲?云何有犯?云何穢露?云何有結?云何為捨?答曰:於欲染著,起欲想、意想、樂想,是謂`[*3]`味欲。於欲染著起欲想,是謂`[*3]`味欲。於欲染著起欲想,有苦樂`[想=相【宮】]`想,是謂穢露。於欲染著欲,想多習愛著,有眾多方便,是謂犯欲。有眾多縛著,心染污,是謂欲結使。欲結使者,欲有若干想,觀知所生,是謂捨欲也。 意`[盜邪姦偽=想盜邪姦【三】]`盜邪姦偽,  清淨我`[苦樂=樂苦【三宮】]`苦樂, 及體顛倒者,  結使貪欲慢。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元明】]`尊婆須蜜菩薩所集結使揵度第八竟。 尊婆須蜜論卷第`[七=九【明】]`七 # 9行揵度 尊婆須`[蜜=蜜菩薩所集【三宮】]`蜜論卷第八`[八=十【明】]`☗s8 尊婆須蜜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等譯 `[菩薩所集〔-〕【三宮】]`菩薩所集行揵度`[首=首第九之一【明】]`首 阿羅漢於欲界般涅槃,云何受色無色界相應報? 或作是說:速疾受報故,受色無色界行受閑`[靜=靖【宮】]`靜身。 問:若能受陰者,何以故不究竟盡諸行?不得阿羅漢,受色無色界報。設逮阿羅漢,於現法中受報界,是故後世受報緣,則有微妙報。若彼行`[14]還=逮【三宮】*`還阿羅漢不捨因緣,以雜行`[*14]`還阿羅漢,則有其緣相應之行,是行果未熟受妙報。 或作是說:初第二第三禪地,緣彼行受苦樂報,第四禪地及無色界相應受不苦不樂報。此亦如上所說。 復次,阿羅漢若般涅槃受善報,拔諸苦`[15]原=源【三宮】*`原不善,善者緣。云何般涅槃有其處所?彼作是念:云何彼無所有耶?當作是觀。設彼行無報者,彼行則無所有,亦無果實,行亦無所有。如倉穀欲使不得成就不生萌`[牙=芽【三宮】]`牙,彼則無所有。若阿羅漢行果已壞,是謂報果。阿羅漢亦無所有,是故此不爾行所有。頗有人自害身命非阿羅漢父母,受五逆罪耶? 或作是說:有也。作父想往殺人者,受五逆罪。 復次,母化為男子,彼人作母想往殺人者,則受五逆罪。頗殺女人,非母非阿羅漢,受五逆罪耶? 或作是說:有也。作母想,殺他女人者,則受五逆罪。 復次,母化為女人,彼女人作父想殺人者,則受五逆罪也。不成男殺父母,當言受五逆罪、當言不受五逆罪? 或作是說:不受五逆。何以故?不成男愚癡,不能起上結使,不於中間有上結,有不情罪。 或作是說:上結不成男,於中方便必受五逆。如是出要是五逆,彼不有五逆,是故不受,當作是觀。 或作是說:當言不受報。何以故?彼不有恩慈向於父母,心不一定,設當受報者,受五逆罪。或作是師想,當作是論。世間純是五逆罪。若畜生還自害父母,當言受五逆罪、當言不受五逆罪? 或作是說:當言不受五逆罪。何以故?畜生無有是智。有尊卑想,於`[其=其中【三宮】]`其間有是五逆罪。 或作是說:有智眾生便受五逆罪,有智能造結使。猶如御馬師,以衣纏頭合馬,`[牡=牝【三】,壯【宮】]`牡者便知是我母,還自齧根斷。 或作是說:彼法自爾。有智眾生無有限量,畜生之類如聞音響。千秋(人面鳥身)生子還害其母,後逮阿羅漢果。 復次,當言無五逆罪,彼無有恩慈於二父母。設有慈心日日衰耗受五逆罪,當以師想`[作=復作【三宮】]`作是論。設當爾者,一切世間皆是五逆。凡夫人住殺害心,當言成就善心、當言不成就善心耶? 或作是說:當言不成就。彼無此智慧能悉分別,彼無禁戒。 問:今凡夫人不生天上,唯聞戒生天上。 或作是說:當言或成就或不成就。若生天上彼則成就,若入地獄者彼不成就。 問:此義不然。云何亦聞大行分別契經說:於七處犯則入地獄,不犯則生天上。 復次,或有成就或不成就,誰成就?於三昧戒具足、不犯戒律、禪不退轉,命終後,是謂成就。誰不成就?三昧戒不具足、犯戒律、於禪退轉便命終者,是謂不成就。阿羅漢最住後心有漏界,當言成就、當言不成就? 或作是說:當言成就,不捨戒律。 問:云何受果報,於彼後心而受果報? 問:行與報等無有異,此非論,是故無此。 或作是說:當言不成就,彼三昧戒不受其報。 問:盡形壽三昧、戒不具足? 復次,阿羅漢遍滿世界。 復次,當言成就。盡形壽,彼便作是念:云何今受報?彼`[言=若【三宮】]`言前`[若=名【宮】]`若後。云何於其中間而受果實耶?若作講堂房舍,當言身行、當言意行? 或作是說:當言身行,身求方便勤勞有功。 問:是何等身善行所攝?答曰:非盡身行,是身三善行所攝。 或作是說:當言口行。口有所陳:我施眾僧房`[舍=舍是【三宮】]`舍。口行所作,當問是何等口善行所攝?答曰:至誠語、知時語、不麁獷語。 或作是說:當言意行,意有決了,以物施彼。意已施了,後發口言:我今施,至誠不妄語。 問:是何等善行所攝?答曰:意三善行,不起貪嫉,無瞋恚等見。 復次,若身教`[7]戒=誡【三宮】*`戒我有所施,彼身有教`[*7]`戒我有所施。彼當言身行、意行?若口有教`[戒=誡【明】]`戒我有所施,彼當言口教、意教。若身口有教我有所施,彼當言身教口意教,不於中間起房舍福念。諸善根成就,於此間設復還生為人,若出家、若處俗修法,彼以何故不於現法中不出家修行法? 或作是說:彼善根未熟,已更生諸善根便成熟。 或作是說:彼以善因緣有礙不得出家。復以此因緣得豪貴家。 復次,於此間或有憑依外力而有成就,所依者強,諸結已盡、諸善行具足。若無方便,諸善法衰耗,彼於此間終,更生復得出家。當作是觀,有爾所事。以何等故,結有果實、行無果實? 或作是說:行報是其對,已受此報。諸結使盡,道是其對,道未生而有果實。 問:行亦是道對,道生結則滅。 復次,有報,受其教一切消滅。 或作是說:若行數數有果實,則上亦無果實,是故不斷絕。 問:欲使不斷絕耶? 復次,此俱有,二果共一法。何以故無果復言有果?若彼有自然行。 受報教男女,  不成男亦爾, 凡夫人後心,  施講堂房舍。 如此地須彌大山王,眾生受行教眾生般涅槃,彼漸微小耶?答曰:不微小也。何以故?一切眾生緣其行報。若不受報者,彼或有眾生受報不受報者,此非彼過。有其微小穀子芩鬼芩藥草樹木,當言自受行報、當言受增上報? 或作是說:當言受行報。 問:則無有不與取。答曰:他所受則無有不與取。 問:為受誰物? 或作是說:若有所受彼是行報,若無所受彼亦是行報。 問:彼亦是受報,彼亦是不受報,欲使彼是行報? 復次,受行增上。何以故?不以行報故受其果實,不斷苦`[*15-1]原=源【三宮】*`原樂`[*15]`原,如草木園果。以何等故,往昔人修十善行時,延命長壽田業豐熟;如今日之人修十善行時,亦不長壽亦無田業? 或作是說:往昔人長夜修十善,如今日人不長夜修十善。 問:如今不長夜修十善,彼則得長壽也,亦得好田業。 或作是說:彼往昔修十善,如今日人不修十善。 問:無`[始=垢【三宮】]`始之人修清淨之行,今可得受長壽耶及大田業? 或作是說:彼非現在受行報,餘處受行報,彼時長壽及大田業,於彼行果餘處受。如今日修行十善,彼時餘處受報。 問:如今亦不觀,或餘處受行報亦得長壽有大田業。 復次,無量眾事延眾生命,亦`[由=有【三宮】]`由田業,不獨此行行,亦無量眾事,如今可觀,或有方俗諸趣、或有眾行延命長壽。以何等故,持戒人教他不持戒便自墮罪,或不持戒人教他持戒使有戒律? 或作是說:持戒人教他不持戒,是故犯戒若犯威儀,然精進人不精進人不得威儀。若持戒人教他不持、教使不持戒,然不持戒人不教使,持戒人教使持戒。 或作是說:精進人教他不持戒,處在悕望,悕望以壞教戒。不持戒人教他持戒,不起悕望,悕望壞則戒壞。 復次,持戒人教他不持戒人,若起想念則曰不持戒,有持戒力而不退轉。不持戒人教他不持`[戒=戒者【三宮】]`戒,若起想念,當言持戒人以精進力遊。頗有一口行,有福無福報耶?或作是說有:愛此教彼,有是二心,口有一教,本起想念作是語:收某甲、縛某甲。 問:`[發=設【三宮】]`發善心有教有功德生,善法具足起諸教戒。若不善心有教,則有不善福生。心所念有善不善生。 復次,教戒有眾想生。 或作是說:口無善行,善心有教。不善口行、不善心口行,不以一教有善心生,是故無也。 復次,口教相類,亦有虛亦有實。善心生,不善心亦生,無記心亦生。 復次,一切屬心行,亦有善、亦有不善、亦有無記。是心所念口行處所,當言`[行口=口行【三】]`行口,一心亦善亦不善,是故無也。以何等故,身行亦善亦不善? 或作是說:有作殺害想,一處有教身本起念:當殺某甲、當賞某甲。 問:設善心有教則有福生,善心已生。若不善心有教,則無有善福生。不善心有教,心是身本。若心所念有福無福,然教戒者有二殺害心。 或作是說:善身行善身口教,不善身行不善身心有教,不以一教,當言善、當言不善?是故無也。 復次,教相類亦見禮敬,興起善心、興起不善心、興起無記心。 復次,一切心所念,有是教善不善無記,是故心所念不以念有善有不善,是故無也。云何得知阿羅漢有漏戒成就? 或作是說:彼非具足有盡威儀,猶如是威儀不`[*14-2]還=逮【三宮】*`還阿羅漢,如`[*14]`還阿羅漢無異。 或作是說:設阿羅漢有漏戒不成就者,彼無有罪,犯已復還悔,或有漏戒成就阿羅漢。 復次,若阿羅漢不起有漏戒,亦不量有漏此是世俗,是謂因緣。亦不藏匿起眾生想,以等聖諦方便之心賢聖妙法,於此戒而隨空性,當作是觀。 又世尊言:於是阿難!大愛道比丘尼若受八重法,則是出家之要,亦是禁戒,亦是比丘尼行。云何出家要?云何禁戒?云何比丘尼行。 或作是說:承受重法,亦是出家禁戒、亦是比丘尼行,亦作是說,彼則是禁戒比丘尼行。 或作是說:捐棄家業是謂出家,承受重法謂是禁戒,到時乞食不失威儀是謂`[比=此【明】]`比丘尼行。 復次,於現法中習學威儀被沙門服,出家學道得具足戒,以方便得此禁戒,順從不失時節,是謂比丘尼行。云何學增上戒?云何學增上心?云何學增上智慧? 或作是說:身威儀口威儀眾行清淨是謂增上戒,四禪是謂學增上心,分別四諦是謂學增上智慧。 或作是說:等語、等行業、等方便,是謂學增上`[戒【CB】,智慧是謂學【大】]`戒`[[-]【CB】,增上智慧【大】]`。等念、等定,是謂學增上心。等見、等志、等治,是謂學增上智慧。 或作是說:若戒依思惟,是謂學增上戒;若依止觀,是謂學增上心;若以止觀斷諸結使,是謂學增上智慧。 或作是說:見不持戒志為穢,能去離彼者志在禁戒,彼一一學是謂學增上戒。見去離穢意不染著,習學三昧,於彼一一學是謂增上心。無有方便見諸穢露能捨去離,以方便智慧親近善友,於彼一一學是謂學增上智慧。 復次,順近賢聖八道分別威儀,是謂增上戒。盡壽奉戒,當去惡就善賢聖道起諸三昧,以智慧學增上心。於此三昧有方便遂增益,於其中間諸賢聖道智慧,是謂增上智慧,於此智慧方便修行。以何等故,舒尼二十億(沙門名也)以一房施之,`[得=德【三宮】]`得九十一劫不墮惡趣;菩薩於此中間作無數功德而入地獄? 或作是說:舒尼二十億心偏在施眾生,以此好施功德,所生之處常好惠施意續不斷,以是不墮惡趣。然菩薩者意偏在智慧,意甚勇猛,不墮惡趣。 或作是說:舒尼二十億意在閑居,有信解脫,以此閑居之德不墮惡趣。然菩薩者修行道業,彼或時不墮惡趣,若失志便墮惡趣,若不失志不墮惡趣便生天上。 或作是說:菩薩者九十一劫不入惡趣,古昔經歷出九十一劫無數生死也。尊曇摩多羅作是說:此誹謗語。菩薩方便不墮惡趣,菩薩發`[心=意【三宮】]`心以來求坐道場,從此以來不入泥犁、不入畜生餓鬼、不生`[貧=貪【明】]`貧窮處裸跣中。何以故?修行智慧不可沮壞。 復次,菩薩發意`[*14-4]還=逮【三宮】*`還三不退轉法,勇猛好施智慧遂增益順從,是故菩薩當知不墮惡法。 大王曩昔時,  持戒身口行, 羅漢瞿曇彌,  學不墮惡趣。 以何等故,阿羅漢謂之福田耶? 或作是說:心無垢著,能供事彼者便獲大福。如田除去惡草,穀好滋茂。 問:於彼不敬當獲大罪,此當言不善福田。答曰:不有`[福=福田【三宮】]`福也。如稻田中善`[理=埋【元明宮】]`理惡草,設有一日種異草,故名稻田如實無疑。 或作是說:心修行根力覺意,便緣善心生諸福業,是故阿羅漢謂之福田也。 問:不善心亦生,欲使非福田耶?答曰:阿羅漢無有不善念緣其德業。何以故?惡緣不善念。然阿羅漢無有是惡,緣是非緣。 或作是說:阿羅漢能使他有信,是故阿羅漢謂之福田。雖於彼生惡念者,意亦不移動。 復次,心當惠施諸法之本,是謂福田。彼生便長益廣布在大果,是故阿羅漢謂之福田。於彼便作是念:彼非實福田。然`[實=實是【三宮】]`實福田。雖復於彼造邪業事,不於中住隨他邪事。若一揣施之福生善樂天處,於彼得種種宮殿屋舍。當一揣之施獲爾所福耶?當非獨一揣之施獲爾所福? 或作是說:當言一揣之施獲爾所福也。何以故?所可由行生彼間者,此行種種宮殿屋舍。 問:云何一行得種種宮殿屋舍?答曰:眾行集聚。 或作是說:非一揣之施獲爾所福。可緣善心所念法,以是之故而生彼間。彼行亦種種,得彼宮殿屋舍。 或作是說:非一揣之施得生彼間,持戒得生。亦作是說:施獲大福,持戒生天。 問:如宮者說,緣一揣施之福,七生天上人間受福自然。答曰:以此因緣彼戒成就,是故彼間受福。設作是說:是揣施之報,七生天上人間受福自然。不以一行七反受福也,是故彼自然。如是不以揣施之報生彼間,此事如審一揣之施。 復次,揣施相應,彼亦在外,無身根生。頗彼行是身根展轉相因增上生,因緣行相應,受種種果報。如一種行有增益,有種種`[藕=偶【三宮】]`藕`[華〔-〕【宮】]`華報,如彼畫師作種種圖像如實。以何等故聲無有報? 或作是說:聲有響報,報中間無有報,是故聲無報。 問:心心中間生報,欲使心非報耶? 或作是說:聲現在合會而有`[聲=報【三宮】]`聲,然報不爾,是故聲非報。 問:境界現在合會而有,欲使彼非報也? 或作是說:聲亦是報。世尊亦說:歡喜欲聞聲便有是。答曰:彼聲或歡喜或非歡喜,如今無有報。如二俱當有報,聞聲亦當有報。 問:聞或時歡喜或時非歡喜,欲使聞非是報耶? 或作是說:聲亦是報。菩薩梵音大人之相,受諸行報實。 問:咽喉四大此是行報,以有梵音彼非受報?答曰:金色四大所造。欲使彼非報耶? 復次,聲非報亦不非報。何以故?聲是巧匠,有一心,還貪欲所造生喜生憂。然報不爾,是故聲非報。頗有殺生,口行所攝耶? 或作是說:如大王所說勅彼殺生。 問:身行口行則無有定。 復次,因緣口行而造殺`[生殺害=害殺生【三宮】]`生殺害,不得言口行所攝。於彼便作是念:云何今勅使殺人?彼有口惡行。若殺生者,則有殺妬不盡,以殺害意便墮惡趣。頗有妄語,身行所攝耶? 或作是說:有。猶如手印,口不發言,有種種教引證時人。 問:亦無身行口行。 復次,無也,無有身行。彼便作是念:今云何手印及身行?當作是觀,相行不等也。若於夢中修行十善,當言是身行耶?當言是口行耶?當言是意行耶? 或作是說:當言三種,以三種行攝十善行。 問:若於夢中害眾生,當言犯殺戒耶? 復次,當言是意行,意之所念於中便有是。如夢中見身行口行,此非為喻。若非法作法想壞亂眾僧、若法作`[非=非法【三】]`非想,何者`[罪最=最罪【三宮】]`罪最重?答曰:壞非法想鬪亂眾僧者彼罪最重。 問:設俱作二法想、鬪亂眾僧者,二罪俱等? 復次,若瞋恚熾盛心發惡念,彼罪最重。又世尊言:三`[種=福【三宮】]`種德業,施、戒、思惟。於彼比丘施者,戒為微妙、戒思惟為妙。以何等故,施戒為妙、戒思惟為妙? 或作是說:施得大福,戒生天上,思惟離惡趣,微妙彼便生天,以生天離惡趣。 復次,以施恭敬相應獲施之德,若施少與心有違,能使眾生而使住戒,可使不可使眾生自心解脫,是故施戒為妙、戒思惟為妙。如所說二種德業能所施,能食人信施,彼云何有所施?云何能食人信施? 或作是說:若割己惠施,是謂為施;若受施能消,是謂食人信施。 問:云何得知有福德耶? 或作是說:若緣施心,是謂為施;若緣食施心,是謂受人信施。 或作是說:若割己惠施心,是謂為施;若緣尊心,是謂食人信施。 復次,長諸功德,如隨種福德種所纏絡。或作彼福德增益,若施無厭足數求方便。又世尊言: 「種園果茂盛,  或作橋`[度=渡【明明】]`度人, 病則醫藥救,  晝夜獲大福。」 云何彼獲大福? 或作是說:受施者得福。 問:云何知得大福? 或作是說:由施得福。於彼思惟,是故得大福。如前說: 「善覺能覺者,  是瞿曇弟子, 晝夜勤苦行,  念常不離佛。」 彼不作餘念,常思惟念佛。 或作是說:如種穀子,或時茂好或時不茂好,福亦如是。一切作善福,隨時茂好。 或作是說:如所說獲大福。 或作是說:如所說念獲大福。 復次,於彼身得福,或時彼身於彼福漸漸以方便得福。 田業善處生,  二聚夢威儀, 何者最福重,  福謂之園觀。 若從果實天眾生何塔`[多廅反〔-〕【明】]` \(多廅反)鞞(淨`[尼=居【三宮】]`尼)天,彼當言與行緣故生彼天、當言以結`[彼=使【三宮】]`彼生彼? 或作是說:當言以行緣生彼。四禪微妙思惟得生彼,修行四禪而生彼間,是故當言以行因緣生彼。 或作是說:俱以二事生彼受結使對,是故有結使名便有行名。 復次,以行因生,世尊亦說,是故當言緣行生。又世尊言:於是不那(沙門),或有一人造惡續造身諸行。云何彼造諸身行? 或作是說:身行有三種,下、中、上。於下為造惡,續造為上,造惡續造為中。觀彼上者造惡續造,觀下謂之造惡續造。若下者二俱觀,謂之造惡續造,是故中有下也,造惡作身行。 或作是說:趣三惡道是謂造惡,生色無色界是謂續造,欲界`[天=三【宮】]`天人造惡續造惡也。處無定,`[要=惡【明宮】]`要造惡續造作諸眾行。 或作是說:三種無明緣行,有福者、無福者、無漏福者。於彼無福行是謂造惡,無漏福者續造也,有福者造惡續造也,作諸福行是謂造惡續造也。 復次,人作種種行,無數處解脫,此不可一時而`[辦=辯【三】]`辦一心所為,如一切惡趣而有三痛。以何等故,一切造惡續造耶? 或作是說:不以惡趣生諸行報。 或作是說:不於彼中間生諸行報。 或作是說:不以積行而生彼間。 復次,諸等`[識=熾【三宮】]`識盛而有定處,不更處有苦樂行。以何等故,天人之中作諸善行謂之受報耶? 或作是說:彼境界自爾。 問:或有惡微妙數。 或作是說:善微妙數者,言是我所。 問:惡趣之中亦有善言是我所,欲使彼善生耶? 或作是說:若能拔濟,彼無有惡結,行由結生,是故不善遍在一切。 問:如所說戒生天上者,此事不然。答曰:戒拔惡趣不善行結而生彼間,是謂戒生天。如所說五下分結盡謂之生上,無有盡而生者。 復次,無有報生無記報。 復次,緣禪行而生,生因緣便有名興,如此而生彼間。如方俗處所不得處所,於彼意而生心,以此而生彼,如是善報因緣生因緣而有名興,則生天上。云何障行? 或作是說:生諸`[8]悔=誨【三】*`悔心。以彼`[誨=悔【宮】]`誨心而不障道。 復次,有貪欲處所,`[10]田=由【明宮】*`田業壞敗,於彼所須`[*10]`田業盡為障蔽。如所說有五罪行,或有人無慚愧不恥眾人,`[揵=健【三宮】]`揵妄無志情意迷惑。此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於此間或有人,作彼色像而思惟,一切無有慚愧,永住不慚愧心,已有不慚愧心加犯諸惡。於此間或有人無有尊卑,教授戒律亦不肯受,不潤漬其心,重復更犯餘罪。於此間或有人,如其色像而思惟,一切慚愧盡滅,住無有愧心,復以無愧心犯諸惡行,當於此間學,彼不復憶更犯餘`[罪=惡【三宮】]`罪。於此間或有人不知當作是學,彼後不知更犯餘惡。是其同異。又世尊言:不知迹解脫、不知迹解脫說。云何迹解脫?云何為迹解脫說?答曰:有二迹解脫。比丘僧目前而說比丘戒清淨與相應,是謂比丘迹解脫。比丘尼僧在目前而說與共相應,是謂比丘尼迹解脫。此迹解脫有五相,於異僧前而說、而誦習讀敷演使人奉行,是謂迹解`[脫=脫說【三】]`脫。 又世尊言:不解戒、不解`[說=脫【三宮】]`說戒。云何為戒?云何為說戒? 問:戒清淨是謂戒,五種賢`[聖=集【三宮】]`聖聚是謂戒行。又世尊言:`[*14-5]還=逮【三宮】*`還眾行比丘便運集聚,屬授人往行屬授。云何為屬授?云何為屬授行人? 或作是說:四部所行得四行,餘殘屬授往行人。十部所行而十行,餘殘屬授`[16]往=住【宮】*`往行人。二十部所行得二十行,餘殘屬授`[*16]`往`[人行=行人【明】]`人行。眾所行事得眾行,與戒屬授往行人。 復次,若比丘德行成就,彼曰得行。病不堪任入眾,彼謂屬授人`[*16]`往行。 又世尊言:於是目揵連深妙法中,漸漸布行、漸漸學、漸漸迹、漸漸受誨。云何於深法中漸漸布行、`[漸【麗】,慚【大】(cf. K28n0963_p0663c03)]`漸漸學、漸漸迹、漸`[漸【麗】,慚【大】(cf. K28n0963_p0663c04)]`漸受誨? 或作是說:馬師滿宿之徒,於此間得信而修行之,聽微妙法,聞法而奉行,觀察諸法量諸法,應適不違身便受證,智慧分別以禪而觀。 或作是說:如所說揵那目揵連契經,身威儀口威儀等命清淨漸漸而學,根威儀念威儀漸漸布行四禪,謂漸漸迹也。如是如來之教化,如是受訓誨。 或作是說:初將至戒場,再唱三唱四唱四行具足,是謂漸漸行。如是受具足,如是學增上戒,於彼增上心後學增上智慧。如是漸漸學戒,若學是時初四諦所斷結盡,便`[建=遠【宋】,逮【元明宮】]`建道迹。後思惟所斷欲界相應、色界相應、無色界相應,如是漸漸而知。此一切漸漸而知,如是漸漸受訓誨。 復次,以色身說法,比丘歎佛歎法歎比丘僧,意堪忍心好喜,常不遠離。不以口所陳,心淨為淨,當受歸命。亦說初出家人戒律具足,`[本=彼【明】]`本所造行去離非行,亦不及此亦不及彼,如是漸漸布教、如是漸漸而作、漸漸佐助眾事。增上律、增上迹,解脫而說戒,如是漸漸布教。於彼學時,隨時學增上戒、隨時學增上心、隨時學增上智慧,如是布具足迹。隨行彼時漸漸受訓誨,是謂斷滅、是謂受證、是謂`[2]住=往【宮】*`住入要,如是受訓誨。`[行揵度第九之一竟卷第十終【明】]` `[卷第十一行揵度首第九之二首【明】]`又世尊言:備十功德,如來為沙門結戒:欲使增聚,使增善住不移,欲使增安隱,不信者令信,信者重令信,降伏惡人,為慚愧作導師,於現法中教盡,盡有教未生眾生,使盡有漏梵行之住。此有何等異?答曰:當學此戒本。無如來聲聞眾。便有所攝而不壞。與共相應等學諸戒說。當等說得等解脫同其一類。此何集聚義?當言有勝,故曰增集聚。作是學時,欲降眾分別義分別法,欲使成就善住沙門妙法,故曰攝取增。學如是戒時,降伏眾分別義分別法,欲使成就善住沙門法,故曰欲使增善住也。學如是戒時,降沙門,展轉無欲、展轉無怨、展轉不相惱,故曰欲使增安隱。學如是戒時,化自相,未曾得喜今便得之,故曰不信者令信。學如是戒時,化自相已得信,重令增益,界不相干,故曰信者重令信。如不信者已生信,重令修行,於中邪路眾生導示大道,不越戒次,故曰降伏惡人。已降伏惡人,於中慚愧眾生得惡伴侶無有苦惱。惡人何等異,以第三訓誨第三,一切眾生皆作是觀,七事自相自相已,故曰欲使慚愧者安隱降伏。如是戒者於現法中、於惡行中已自修行,故曰於現法中盡有漏教降伏。此戒便生善處、閉惡趣門,戒律成就,故曰未生眾生使盡有漏。有漏當言、當作是觀,不作如是學戒者,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智慧而不斷絕,如是深法得久住,故曰梵行久住。 種種業所作,  如三善所障, 不慚現在戒,  `[囑=屬【三宮】]`囑授及訓誨。 又世尊言:阿難!今是汝過,汝作不善。云何三告汝而不答吾,使如來住劫?設當答者,如來為住劫耶? 或作是說:如來住劫,然如來無處所。 問:今何故作是語?諸修行四神足,意欲住劫,亦能盡其劫數。答曰:現神足威力。 問:世尊若善修行而不住,云何現其威力?答曰:聲聞住劫,便能住劫。 問:若為聲聞說,`[溺=若【三宮】]`溺者則無有相根。 或作是說:亦能住劫。 復次,為侍衛人能久住,亦不求索。設當請使住便住,至阿難得阿羅漢果。 或作是說:若緣前請、若緣後請,求世尊住者,然世尊不`[作=住【宮】]`作是說:今云何作是說?先何以不說?譬如有人過他邦土,人便作是念:不請使住,設請使住者便住也,乃至尊者阿難得阿羅漢果。 或作是說:若前請、若後請,然世尊不住也。云何今作是說?猶如有人適他邦土,還時便有人告:若前請、若後請而不住。設當語,何以先不告語? 或作是說:不住也。何以無處所?二阿惟三佛俱出世。於此劫中彌勒世尊當出現世,是故不住。此爾所事,前以歎說竟。 復次,設尊者阿難不聞如來告,為魔所厭。世尊知魔厭,云何告語乃至二三。於中有何過?厭不能應答,彼便作是念:雖世尊告時未疲厭,於其中間魔便起厭意,是故不能應答。爾時告語無有力勢,能後便作是語:我目前聞如來語,承受奉行。云何疲厭而憶本所作?若世尊欲住者,是故修其悕望,欲化導眾生故。如所聞`[阿羅訶=阿難【三宮】]`阿羅訶彌勒授決,亦聞無有二三三耶三菩阿惟三佛而出現世也。以何故當言使世尊`[住=往【宋元】]`住劫?此至三事,當作是觀。以何等故十二入四善不善無記、八無記? 或作是說:四行報八,是報非行。 問:意入非行,欲使彼是無記耶? 或作是說:四與心相應與心俱起。 問:設今自然善不善,彼云何有起、有方便? 或作是說:心自然善不善,彼相應心所念法及心不相應行俱起身口行。 問:彼如上所說涅槃無有善。 復次,色入者色不可壞,聲入聲不可壞,此因緣集聚如是便有善不善所作意相應。不住色聲中,獨無有侶,是故當觀。若覺犯罪,睡眠清淨耶? 或作是說:有如草五體布地而悔便睡眠。 復次,求請`[10]悔=誨【三宮】*`悔過,請眾人解過作三行便睡眠,故眠不覺。頗有持戒不梵行? 或作是說:有,五戒優婆塞,以己妻為足。及餘優婆塞奉賢聖戒,以己妻不淨行。比丘者持戒精進,身威儀具足,然有`[淫=婬【三宮】]`淫意不盡而共相應,當言非梵行。及餘比丘於賢聖戒精進,婬意未盡,與共相應,當言非梵行。若阿羅漢已般涅槃而供養,當言彼得行報耶?當言現在有其功力? 或作是說:當言得行報。若先已作福德,彼便得供養。若本不作福德,彼生存在世求食難得,`[況【思溪三宮】,說【大】]`況當獲供養。 問:云何今受報? 復次,現在方便所造。諸於彼功德具足者,彼方便所造,如空中不可受報。如世尊言:猶如有人,於此間不承受請問已,此因緣報故作如是行、作如此事,生惡趣入地獄中;若還生人間,無有智慧。此是何行報? 或作是說:已愚癡故,彼不請問,事事不明,便墮惡趣。復作是說:不請問時`[意=法【宋元】]`意謂清淨,此是戒盜,苦諦所斷。 復次,如此堅信`[常=當【三】]`常奉持法,於中生諸方便,是伴非伴而示現道。以此深法中信契經、《阿含》深語,不於中忍`[有=者【三宮】]`有諸方便。如是《阿毘曇》、《阿含》微妙三語身證之教,不於中而作方便。如是禁律《阿含》微妙之語而信趣向,不於中作方便。復以此法疑無智慧,此是智慧之路。設不請問趣惡道者,彼便`[*2-1]住=往【宮】*`住世滿此眾生。又世尊言:彼身惡行口意惡行各相`[5]牽=幸【宮】*`牽`[6]連【思溪三】*,速【大】*`連。云何行相`[*5]`牽`[*6]`連? 或作是說:見有惡行亦見瑞應,命過時便作是語:見火炎起、見狗`[犬=吠【三宮】]`犬。若善行命過時,便作是語:我見天寶宮殿屋舍、見`[諸=者【宋元宮】]`諸園果。 或作是說:有諸緣報,有此瑞應行,是謂惡是謂善。 或作是說:報`[漸=漸漸【三宮】]`漸觀近懷諸悕望,如觀近無`[善=義【三宮】]`善覺知成敗,是謂緣無義行`[*5]`牽`[*6]`連。 或作是說:於惡趣沈沒,設心亦覆蔽,是謂`[*5]`牽`[*6]`連。 復次,云何緣過去行? 復次,如此惡行,意便好喜,當於爾時便有證有驗,亦見諸瘡痍結使遂增惡行。 又世尊言:於現法中便有`[*10-1]悔=誨【三宮】*`悔意。彼`[*10]`悔意當言善耶、不善耶、當言無記耶? 或作是說:當言善。惡自見惡,於彼作惡行念。 問:不於今墮惡趣中?答曰:彼善少,不善力大。復作是語:與少善生於善處,如所說得善心念法與等見俱。 或作是說:當言不善。與邪見相應,雖復憶念後`[更=便【三宮】]`更忘失,所不應憶者後便憶之,是故當言不善。 復次,云何世尊說譬喻與不相應自不相應。此非譬喻也。一切作惡行者,則有`[*10]`悔意也,能自修已則生天上。世尊亦說:設彼`[*10]`悔者亦是善心。云何善心,無善命過?若`[*10]`悔是不善者,云何不善心多,彼智相應?若`[*10]`悔是無記者,云何無記心無善命過。是故此非佛語。以何等故,未來教不得成就? 或作是說:不以未來教而有教耶。 問:過去教者亦無教,欲使不成就過去教耶?答曰:教已過去。 問:未來亦當有教。 復次,雖不作行便有所獲,如是無行而有果實,於彼便作是念:云何今不思惟?亦有福德。彼當作是觀。又世尊言:有緣生。云何有緣生? 或作是說:中陰中五陰是謂有緣生。 或作是說:所生五陰是謂有緣生。 或作是說:已處母胎是謂有緣生。 或作是說:所生五陰諸得行緣而受報數,是心將從受諸色報命根心不相應行,是謂有緣生。 復次,趣惡生者最初得有,是謂有緣生有、有則有生。 禮彼諸眠覺,  供養或羅漢, 不問魔所厭,  告語不還緣。 以何等故,本所作行謂之一結緣?如今無明為所作行,是一切行緣。 或作是說:如今過去一切緣,過去亦是一切結緣。 復次,過去`[最=取【三宮】]`最要言之,現在廣說現其善教。 問:不如彼一切結緣。 或作是說:本所作行一切結是緣,過去無明聲已說與無明相應,現在所造聲與無明相應,現在所造聲已說無明造聲相應。 問:不以現在無明聲作是說與無明相應。 或作是說:生無智力少足故。譬喻眾生示現,若行無明於此生是緣,由結故生諸行,是故譬喻眾生現在若行。 問:彼迴轉譬喻眾生現其善行,過去之時一切結是緣。 復次,結結相生行,緣其根生彼結,彼結彼各相應。結由行生,行由結生。行由行生,`[謂=是謂【三宮】]`謂無明緣行生,結緣行生。復作是說:愛緣有行已,熾然作諸行。當作是觀。以何等故,色界無垢人謂之成就無漏戒,然非有漏?答曰:此不捨賢聖道便成就戒,界界遊已滅世俗事。界界遊行無有無色界無色界定戒,是故不得名成就。 以何等故,行報故生無色界天? 或作是說:以無想三昧眾生報故也。 問:無想三昧亦非心亦非心所念法,云何由是報故生?答曰:無想三昧有漏善心不相應行有報。 問:設彼三昧有報,彼不與行相應。世尊亦說:由行而生。 或作是說:若於心中間入無想三昧,緣彼心報生無色界天。 問:云何若於心中間入第二禪,緣彼報生光音天耶? 或作是說:無想三昧無心,無想三昧相應心報而生彼間。無有無想三昧相應心。何以故?彼無有想。世尊亦說:彼想有教無教。有心教耶?`[此=生【宮】]`此無處所。 復次,無想三昧彼則有是,不由行而生彼心,亦無行方便。世尊亦說:由行報而有生。 復次,無想三昧心相應心所生報是緣,能作是住,如生無想界天。如善御車人,所向無疑。如報緣除其報,則受其有。頗緣滅盡三昧報生有想無想天耶? 或作是說:`[彼=有彼【三宮】]`彼三昧有漏之有報,非有想無想天;更受生緣,是報而生。 問:滅盡三昧亦不與行相應。世尊亦說:由行而生。 或作是說:**滅盡三昧有心**,是故滅盡三昧相應心報故生有想無想天。 問:無有滅盡三昧心相應痛。何以故?彼無想。世尊亦說:彼有想無想心覺當有覺,亦無`[處=想【元明】]`處所。 或作是說:不生也。何以故?已越有想無想天。以滅盡三昧,不以妙三昧報故生九地也。 問:彼地滅盡三緣,是果報而生彼間。 問:如所說越有想無想天,入想忍三昧則有彼地。亦說盡越不用定處,修有想無想定,彼亦是不用定地。 問:滅盡三昧入是三昧,不以貪欲故;欲愛未盡,入有想無想三昧;非不欲盡,不用入處有想無想定。 復次,**如所說滅盡三昧無有心,彼則有是也**,彼無有報無有心。 復次,有想無想天滅盡三昧報而受,彼三昧非報緣。 ^bp8l8r 又世尊言:歡喜施者,便得歡喜,從心所好,施真正處(偈也)。 云何觀是歡喜?為觀受者、為觀施者? 或作是說:當觀施者,從物因緣。若施彼時,彼則受報也。 問:設彼受者有福歡喜。答曰:彼非真正處。亦說從心所好,施真正處。 或作是說:從檀越心,如郁伽長者說是,謂如來二端㲲我所愛者,願世尊納受,以大慈故而不見逆。我從如來聞,歡喜施者便得歡喜。 復次,當觀施者意。`[從=彼【三宮】]`從施㲲時便作是念:我今割意施。作是心已受大報。如尊者舍利弗說:若行後世受`[報=教【三宮】]`報者,彼不可得現世受報。設行現世受報,彼不可得後世受報。世尊亦說:或有尼揵子,若行現世受報,彼不可得後世受報耶。設行後受報,彼不可得現世受報。如是尼揵子輩愚癡,盡無果實。說是語,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尼揵子作是見,行盡苦盡。行盡謂一意識,不可得後世受報,行現世受報痛。若彼愚癡盡無有果實,於此法中垢盡苦盡,若道生時滅諸結使,若無愚癡無有果實。 問:若於此法中不盡行本,不得般涅槃,亦無有上。答曰:如阿羅漢速疾受報。 問:`[如=所如【三宮】]`如所說,契經則有違。或有阿羅漢行報`[漸=漸漸【三宮】]`漸薄,不相應果便滅。若阿羅漢能行報者,亦能廣博諸行。 或作是說:猶如彼行實在者,彼行道亦復實在。 或作是說:諸行實在便有集聚。設行不實在者,可使作集聚。 復次,此非行報義也。於深法中不失深法,如其義理遊戲,其彼義無有疑。彼作是念:如今云何後身受報?當作是觀。如是阿羅漢不得眾行而受報也。 以何等故,祭祠餓鬼得,然不及餘趣? 或作是說:此生趣自爾。 問:`[此=此亦【三宮】]`此是我疑。何以故生趣自爾耶? 或作是說:餓鬼嫉妬心意便顛倒,河無河想、見水不淨及諸飲食漿水。若餓鬼祭祀飲食,便發歡喜意心不顛倒。若彼餓鬼得增上行時彼受食。 或作是說:餓鬼以嫉妬意,彼不能作好境界。若彼餓鬼有所祭祀發歡喜意,於彼得好心遊好境界。 或作是說:餓鬼以嫉妬意,身體長大心常懈疲,以懈疲心不至神妙餓鬼所。若彼餓鬼而祭祀食,於施發歡喜心,便得身大心廣。以彼心廣大故,得遊諸大餓鬼所。彼亦歸伏禮跪,以身大故。彼餓鬼得增上行,於彼受食。 復次,與人作福,彼人不得,如餓鬼與彼施食者。餓鬼善心好施,彼便受行若彼飲食,是故非餘趣。 諸心與身行俱起、口行俱起,當與心共同耶、當言不與心共同? 或作是說:當言與心共同、與心俱起。 問:云何心不與行同耶? 或作是說:當言不與心共同。本所生心與行俱起,若不生則不有起,是故當言不與心共同。 或作是說:或與心共同、或不與心共同。諸與心迴轉則與心共同,諸不與心迴轉則不與心共同。 復次,緣彼有心行有迴轉,亦各相攝,先有迴轉便有所攝。行與結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行是身是口是意,然結是意。 問:若行是意,與彼結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行是善不善無記,結是不善。 問:若行不善,與彼結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意行意行,結亦不意亦不不意。 問:云何意無有報耶? 復次,一切心所念,當言皆是行。然世尊視若干種行漸漸有疑。云何無虫便有殺意? 或作是說:如無有虫便有殺虫之想,如無虫便有殺害意。若有虫處,彼無有殺意。何以故?彼虫或有常或無常。設有常者,亦不能墮此無有相。設有常者,如是得斷滅。 復次,所造五陰作虫思想,便言我盡形壽不殺。若越彼意者,行各散一處,是故彼便有害想,若於彼虫便有殺意。何以故?由彼虫故。因緣合會則有差違,設不差違則不能有所起,若有差違則有所起。云何不有所起則有所起。若有違不得無違者,不得無有力能起。若得有所起,云何起無差違或不能起?又世尊言:有四不可思議,世間不可思議、眾生行報不可思議、及佛境界不可思議。以何等故,此謂之不可思議? 或作是說:方便力少,不足思議。 或作是說:無有餘方便作如是知,如佛世尊。 或作是說:不可思議深妙難究,是故不可思議。 復次,作我思議者成狂,愚癡思惟心亦亂。眾生行報及佛境界,非己心所了,亦不可觀。 無明無色界,  及彼無垢人, 無想及滅盡,  舍利弗餓鬼, 種種諸`[根相=相貌【三】,相根【宮】]`根相,  眾生難思議。 諸入不善三昧,彼盡犯二罪耶? 或作是說:諸犯不善者,彼盡犯二罪,犯彼罪時成五逆。 問:云何犯五逆時不犯二罪耶? 復次,唯犯一罪,何以故世尊說有五罪?若犯不善罪時而犯二罪,作是廣說而思惟說,一時彼無罪,是故犯一罪。若轉輪聖王女寶得色聲香味,當言由行報得、當言不由行報增上得? 或作是說:當言由行報得。 問:云何餘行報、餘者受報?答曰:女寶者由行報故彼便得,若彼得、彼王得是報。 復次,由行增上得,若由行報得,不作行而受報,女寶則有壞敗,轉輪聖王不由他行受報。鬪亂僧若鬪亂僧,當言一劫入泥`[2]梨=犁【三】*`梨耶?當言中劫受泥`[*2]`梨罪? 或作是說:當言一劫受泥`[*2]`梨罪。世尊亦說:鬪亂僧經歷一劫。 問:已過半劫,云何`[全=今【三宮】]`全受一劫罪?答曰:餘方剎土至彼泥`[*2]`梨,如犯`[罪重=重罪【三宮】]`罪重之人,數移徙入深獄,然後脫其罪過。若復受劫罪,一劫泥`[*2]`梨中受罪。 問:泥`[*2]`梨受罪之人無有此理,至他方泥`[*2]`梨受罪,命未盡便死。 或作是說:二十劫中及四劫劫大劫。二十中劫受罪,是謂一劫受罪。若劫融燒時,便生二十中劫。云何彼經歷爾所時, 復次,當中劫受泥犁罪?無有欲界眾生受一劫之壽。諸鬪亂僧,彼一切住一劫受罪耶?設住一劫受罪者,彼一切鬪亂僧耶? 或作是說:諸亂僧,彼一切一劫受罪,破壞僧者最重之罪。 或作是說:鬪亂僧非住一劫受罪耶?若壞亂意而鬪僧者,受五逆罪。 復次,或住一劫受罪,彼非鬪亂僧現其報。或鬪亂僧及一劫受罪耶?若非法壞鬪亂意而壞僧者。或不鬪亂僧亦不一劫受罪耶?除上爾所事也。鬪亂僧,當言性受罪、當言非性受罪? 或作是說:當言性受罪。何以故?鬪亂僧最重之罪。若此非受罪者,云何今性受罪? 問:諸鬪亂僧,彼一切受無救之罪。 問:如殺生者性受罪,諸不殺害受罪,害罪如是。鬪亂僧性自受罪,諸不鬪亂僧,彼一切受無救之罪。 復次,當言非性受罪。何以故?僧成就鬪亂罪,然非無救罪。諸惡行鬪僧,彼性當言受罪也。 又世尊言:意行者最是重。如法慧契經言:一行最是重罪鬪亂僧,非意行鬪亂僧也。說是語,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一切行最是重罪,除其五逆。及餘行,意行最是重罪。 或作是說:意口行思惟,彼行已口行,彼最第一。意行意行最是重罪,思惟行鬪亂僧最是重罪。 復次,不於中間意行有鬪亂僧,非彼思惟而鬪僧。諸惡行鬪亂僧者,當言彼最是重罪。以何故?非`[滅=減【三宮】]`滅五人不得鬪亂僧。答曰:必當有二部僧,勅使如調達鬪世尊聲聞眾。彼壞凡夫僧,不能壞賢聖之人。 問:今不受五逆罪。答曰:作僧想而壞凡夫眾,受五逆罪。如父作父想而殺害其命,受五逆罪。 問:若今世尊說鬪亂僧受一劫罪。答曰:此世尊教戒語。調達作是想:我壞僧。 或作是說:比丘眾謂之比丘僧。於彼凡夫人勅使鬪亂,或復賢聖人在世尊側而不能壞亂。 或作是說:有十四事鬪亂之章,無垢人不可壞敗,`[不=彼不【三宮】]`不能壞世尊,是故世尊不可壞。 復次,世尊聲聞眾內無垢人,外凡夫人於彼壞外凡夫人眾,內無垢人不可沮壞,是世尊眾不可沮壞。以何等故記之,結言無報耶? 或作是說:無記者即無報也。 或作是說:彼不於身體有所長益。 或作是說:不化身口意行。復作是說:無記心所念法,自憑依有是苦惱,攝持諸法而有報也。 復次,無記無報法亦是有報也。如所說我今不行,乃至不知為趣何所而見光明,云何是報? 復次,諸善不善法,或有因或有緣,有諸果實,於彼作報想。無記之法,或有因或有緣,有諸果實,是故無記法而有報也。須陀洹`[7]性=姓【宮】*`性有瑕罪,當言`[*7]`性無瑕穢? 或作是說:無有瑕罪,瑕罪者現諸穢病。 或作是說:無有瑕罪,瑕罪者現諸穢病。 或作是說:無瑕罪,依善不`[諍=爭【三宮】]`諍。 復次,當言有瑕穢,想心邪見未滅。 犯罪樂鬪亂,  住劫及性罪, 不滅五壞眾,  無記性淨行。 酒漿者,當言性罪、當言非性罪?答曰:當言非性罪。何以故?若飲酒者,淳酒有餘教以入腹。若服呪術飲食術,當作是觀。非梵行,當言性罪、當言非性罪? 或作是說:當言性受罪,不於中間結穢有其梵行。 復次,當言非梵行,心是其罪,性染污觀;復結興起,當言有罪。性罪者,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7-2]性=姓【宮】*`性染污是謂性罪。復作是說:性不善是謂性罪。 復次,性有瑕穢是謂性罪。非性罪者,其義云何?答曰:不染污是謂非性罪。復作是說:性常不善是謂非性罪。 復次,非性有瑕,是謂非性罪。頗有比丘,四事之中各無所犯,然不捨戒而就白衣,當言非比丘? 或作是說:有人根變易,根已變易當言非比丘。 或作是說:因緣果實邪見而現在前,若布現示人,是謂當言非比丘。 或作是說:若自長養,此比丘非比丘也。彼若勤修戒行於中移轉,云何當捨戒而越戒律? 復次,有所悕望,悕望者流轉生死,當言於比丘法退轉,若無教誨也。又世尊言:若比丘於比丘受衣裳,入無量心三昧而思惟之,彼果報無量。施主檀越福增益、善增益。善食無病,是謂自作,餘者不受耶?答曰:非自作餘者受報。 復次,施主檀越所受之德。 問:云何不成就而受其福?答曰:由田業潤厚,於彼種穀子,若種人憶田好不好,必獲好穀。 問:此亦不相應。云何於田種子、不於三昧,檀越有其德? 復次,有彼人受彼信施,施主檀越得其處所,便有福德長益,是故不可沮壞。無瞋恚之體,彼便有休息,根心意歡喜。受施之人不堪任施,施者自受福。又作是說:以此法施彼,彼為誰得? 或作是說:無有得者,是謂不與取。 復次,受施主之語,此何由`[施=說【三宮】]`施?若依比丘者,彼則有所`[2]還=逮【三宮】*`還。若於道果,道果受其教誨,無有所`[*2]`還。又世尊言:摩納眾生行,由`[與=興【三宮】]`與由行所造,由行因緣,由行施為眾生,由行成若好若醜。說是語,其義云何?答曰:自所造行,受其果報。眾人不牢固,如所作行便受其報,是謂行因緣受其生報。行若處處生、在在受其報,是謂行胎生。若捨其行,有若干相。若捨其行,此眾生如上所說,眾生有上下,是故行眾生有所演說,若其有好有醜。有何行故,若`[本=大【宮】]`本劫眾生自然食,身能飛行? 或作是說:於欲界`[愛=受愛【三宮】]`愛盡,諸欲界熾盛善根,由其果報也。 問:今亦不有所現耶?或於彼種善根之中,果報有自然,身能飛行。答曰:眾行備具,彼果不得生實。 復次,由生因緣、行報因緣,有如是對。於彼自在施所造得,彼則身能飛行。由彼施主之德方便,彼則有`[頭=顏【三宮】]`頭光明。諸尊重梵行者,病痛遭困厄,車馬施,彼則身能飛行。 飲酒其犯邪,  性犯最重罪, 飛比丘遊行,  行自造人後。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元明】]`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行揵度第`[九=九之二【明】]`九竟。`[卷第八終【宋元宮】,卷第十一終【明】]` # 10智揵度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三宮】,卷第九首【宋元宮】,卷第十二首【明】]`尊婆須蜜菩薩所集智揵度`[首=首第十【明】]`首 又世尊言:彼於不淨修念覺意。云何於不淨修念覺意? 或作是說:計意作不淨想,挍計身中而修念覺意,如是於不淨修念覺意。 或作是說:覺意分別不淨,覺意中間入不三昧,不三昧中間修念覺意。 復次,相各自有義,當作是觀,然不與不淨念覺意相應。 又世尊言:比丘!汝等當修護。比丘若修護已,盡斷除欲界愛、盡色界愛、盡無色界愛、盡於此憍慢、盡無明。云何修護? 或作是說:諸覺意四禪四等。 或作是說:修無漏四禪。 或作是說:護覺意不忘失。 復次,修道得諸果實故,於此說諸所生即滅,常得護也。於欲界愛盡等越次取證時,云何修斷欲界相應結思惟所斷而修行道? 或作是說:彼不盡便修行道,彼本以盡已世俗道。 問:四諦所斷結已盡世俗道,欲使彼盡不修道耶?修道法忍,是故思惟所斷盡而修行道。答曰;彼非四諦也,斷修法忍也,以賢聖諦起此道。 問:若四諦所斷已盡不修行道者,不以彼結世俗道永斷結使,是故見諦人不究竟盡。 或作是說:彼滅未來結。 問:欲界愛盡等越次取證,以未來所修以思惟斷。答曰:彼不得思惟斷道,設得是時世間思道,若知彼力契`[經〔-〕【三宮】]`經者。 或作是說:未知智中間起思惟道。 問:彼不實有阿那含、須陀洹得禪?答曰:進前取阿那含,是故修行道諦便得阿那含,然須陀洹不得禪。 復次,二種結已盡,思惟彼二種事,修行二事,有二智修行,於彼愛盡等越次取證,無量之事皆悉具,淨修其心。作如是行道,以三界結`[四=以四【三宮】]`四諦斷欲界相應,用思惟斷修行諦聖,住阿那含處,彼時亦作是觀。欲界相應結使用思惟斷修行道時,諸得未來善根,當言滅諸結使也。 或作是說:當言斷滅。 問:云何以未來道滅?答曰:未來之道便有力勢,現在不滅也。諸有力勢生彼則能滅。如是未來之道,有力勢生彼則能滅。 復次,當言彼不能滅也,以未知智所領,當言用思惟所斷;以世俗之數,彼非身所習出要。以何等故五盛之陰,不言是想意止? 或作是說:法意止所攝,當言想身意止。色陰所攝痛意止者,痛陰所攝也。法意止者,想陰所攝也。行陰者,此無為也。 復次,心意止所攝,當言是想也。身身相觀、痛痛相觀,於痛思惟一切心處所作如是觀。法意止者,合數之義,於陰垢著染污,當作如是觀。須陀洹住果實心,於三界中當言成就等智、當言不成就等智? 或作是說:當言成就。何以故?善根者以二事滅不相應果、滅縛著。於彼若去離界,然須陀洹不退轉越彼界,是故當言成就。 復次,覺`[知=智【三宮】]`知三界時以捨等智。 復次,空於空、無願於無願、無想於無想,當言成就也,彼不捨意也。又世尊言: 「法園觀浴池,  婆羅門異學, 閑`[靖=靜【三】,淨【宮】]`靖無垢濁,  與諸真人俱, 我浴神`[諍訟=詩頌【三】]`諍訟,  不漬體滅惡。」 說是語,是義云何?答曰:賢聖沙門津,於此義中法園觀浴池也。彼不顛倒結已盡,心枝葉諸垢永盡,謂之法也。不`[順=慎【三】]`順從戒是謂戒,梵志未越不善根。觀彼不善是謂閑靜。無穢無濁,於佛聲聞發歡喜心,是謂與諸真人俱。成就等智分別等智,覺知深義而入其中,是謂浴神心。無有垢穢,亦不作是想。或作是`[說=想【三宮】]`說:滅本惡心,不作是想,是謂不漬身滅惡也。以何等故空緣有漏耶?無願者亦緣有漏亦緣無漏。 或作是說:空者緣苦諦、緣有漏。無願者亦緣苦諦、亦緣習諦、亦緣道諦,是故無願亦緣有漏亦緣無漏。 復次,各自憑已,亦不自覺、亦不得無漏法,是故空緣有漏也。現有所失能知棄捨,爾時無復有願田業之想,如群鹿驚四面無有障礙,於中無願亦緣有漏亦緣無漏。世俗上無我智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世俗為下,增上為世俗上。 或作是說:一切無我智是謂世俗上,一切順越世俗。 復次,諸分別曉了是謂世俗,諸不曉了彼謂之世俗上。 復次,世俗無我智,作識別觀方便,非方便有如斯事。作是思惟:彼自相、彼無巧便。無我自度,視世俗上。以何等故未知智非緣欲界? 或作是說:法智已作緣。 問:忍已作緣,法智不作緣。 或作是說:現有法智懸思未知智,現有欲界,是故而不作緣。 問:欲界之中或有現或無有現,色無色界或有現欲界愛。 復次,此不相應。世尊亦說:彼以此法見知自過去未來。將往是謂往,是謂當言未知智,是故有未知智緣欲界。 覺意而敷演,  欲界根上陰, 須陀洹法空,  差別若干界。 以何等故,生終世俗智便忘失,然非世俗上? 或作是說:世俗智富足,以智相佐世俗上智者亦富足,以彼相佐而不修行。 或作是說:垢力勢大,非世俗智。以垢所纏,然後世俗力大非結,不為結所纏。 復次,作世俗智想、作等想,現有所說。世俗上智者,作無想與相應如實義,因長益處所緣得其章義,依彼有功德不可沮壞。以何等故,阿羅漢謂之不成就學法耶? 或作是說:此已捨學法遊果果行。 或作是說:得無學法則不成就學法,此之謂也。 或作是說:若成就學法者則是其學,若成就無學法則無學法也。 復次,根度無極則有緣果度無極,果度無極緣入度無極,於中阿羅漢當言不成就學法。彼則有此不如意,亦不學亦不不學法不成就也。當作是`[觀=觀當作是觀【三】]`觀,當作限量世俗之法學無學法也。以何等故,四辯才二界有漏,二於三界無漏? 或作是說:不於`[此=以【宮】]`此色界中名身句身有所繫,有所敷演所,有無漏智,是故二界有漏也。復有無色界第一義不迴轉智三昧,入彼三昧不迴轉智,若無漏智迴轉者,然此三界皆悉無漏。 復次,無色界無有辯才,然辯才非有漏亦不生有漏、中間有漏。以何等故,六通三有明、三非有明? 或作是說:一第一義明盡有漏,二便招來得其明聲。 或作是說:阿羅漢因果報智明,自識宿命,知我從某處終,緣此因緣而生是間。因果報者,微視通我某處終,由此因緣當生彼間。因果智而知盡有漏智者,我`[已=以【三】]`已此道而盡有漏諸因果報智。 復次,第四通自知所從來,第五通知始生智者,第六通與共相應,是謂智盡有漏。若相應智者,彼第一義明初通者知諸`[伎=技【三宮】]`伎術,第二通者攝持諸聲,第三通者而觀自相。如此三解脫門空無願無想,以何等解脫門等越次取證?答曰:空無願生,便能越已生,當言等越次取證。如得分別智,以何等故未知智不與同緣色無色界? 或作是說:一時敷演見諦所斷結。 問:此亦是我疑。何以故二界見諦所斷一敷演,然非三界?二界有何差別?一見諦所斷,然非思惟所斷。 或作是說:無常苦空無我。 問:三界集聚是謂無常。 或作是說:不現未知智,彼可量現在前。 問:欲界少有現色,無色界不現,是故現非義。 復次,是謂三界等越次取證,是謂當言未知智,此是其道等越次取證。忍與智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忍能忍事,智能知物。 問:無智者能忍乎?忍時有智耶? 或作是說:忍為下,智為上。 或作是說:盡道為忍,道果為智。復作是說:斷道為忍,解脫道為智。復作是說:斷道為忍,無所罣礙為智。 復次,如行道人不能前進,便自勸勉安隱到處所。如是等越次取證,先得智慧眼導引為忍,越彼岸為智,忍為下。 諸不忘學法,  分別覺意門, 來生及分別,  忍`[法是=滿具【三宮】]`法是十經。 用何等故以忍斷結,然不用智? 或作是說:道已生便斷,是故忍斷結。忍已能捨,是智不能斷,忍無不斷結。 或作是說:盡道為忍,道果為智,然非以道果斷結,是故不以智斷。 或作是說:盡道為忍,解脫道為智,非以解脫道斷也,是故智不斷。 復次,見地見諦所斷結,盡道障道不等道斷也,此相應是故忍斷。以智覆不生,當作是觀。以何等故,盡時忍斷結斷,`[結=然【三宮】]`結非生時? 或作是說:盡時忍現在、道斷結,是故盡時忍斷結。若忍生時道未生則不能斷,是故生時不斷。 問:若生時忍不斷結者,彼不有違耶?答曰:然,生時忍不斷者,如是彼則不有違,所以生斷,是故彼相佐助。 問:若自觀者忍已生,彼便自滅無生無復`[闇〔-〕【三宮】]`闇冥。 復次,若所生忍滅結已生,當言便盡。猶如`[然〔-〕【三宮】]`然明,闇冥悉除。 問:若所生忍滅,當言是結耶?已生道未知忍,一切見諦所斷結盡,是故忍成就須陀洹。答曰:一切見諦所斷結盡,不以智集聚名須陀洹。何以故?不以此有為得須陀洹果。如世尊說:於是比`[丘〔-〕【宮】]`丘`[諸〔-〕【三】]`諸觀五盛陰如實而知,是謂須陀洹。不以見苦名須陀洹。亦作是說:三結盡名須陀洹。不以忍集聚名須陀洹。 又世尊言:比丘說一切結時,四意止等說而說。世尊亦說:說善聚比丘時,四意止等說而說,然一切諸法非善。說是語,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說一切法時,四意止等說而說,道有緣,以是故說善。說善聚時四意止等說而說,亦由道說。 復次,說一切法時,四意止等說而說,由八正道三十七品,以是故說。說善聚時四意止等說而說,第一義聚善聚由是故說。諸如來相義起微妙智,諸聲聞亦有此微妙智耶?設聲聞有此微妙智,彼是如來相義起微妙智耶? 或作是說:諸如來相義起微妙智,彼相義聲聞有也起微妙智。諸眾生類於彼如來聲聞起微妙智,如彼智境界迴轉時。 復次,不應作是說,眾生微妙智,心智慧歡喜。有其誓願微妙智者,彼聲聞漸漸而`[智=知【三宮】]`智現在前。如來者於智得自在心、思惟心,三昧清淨,於欲便能無有罣礙,起微妙智。以何等故,四意止無,身意止生耶? 或作是說:意止無有,思惟漸漸而至。 復次,漸漸有益,如來之`[教=數【三宮】]`教漸漸諷誦承受者。 復次,身身相觀作諸意,痛痛相觀流行;痛痛相觀作諸意,心心相觀有流行;心心相觀作諸意,法法相觀有流行。如是漸漸修意止。以何等故,七覺意中謂先謂念覺意耶? 或作是說:次第言之。 復次,如來次第所說,為誦者所說。 復次,念覺意先現在前,為人次第說修說覺意。如所說,如彼所念法選擇諸法,亦復觀知味諸法。於彼法選擇,亦復覺知諸法之時,便有勇猛發歡喜意。意盛不少無有異身,心有所`[猗=倚【三宮】]`猗受樂`[使=便【三宮】]`使,三昧觀其心意。以何等故,八賢聖道先謂之等見? 或作是說:賢聖道不審修行。 復次,如來次第說,為誦者所說。 復次,等見為人次第行道,猶如一切四神足中以得自在精進心定。以何等故,一切自在三昧盡行成就,是謂四神足。精進三昧、心三昧、三昧盡行成就,是謂神足。 或作是說:諸增上起諸三昧,彼`[彼〔-〕【三宮】]`彼所說。如所說,比丘自在增上得諸三昧,彼有自在三昧精進心比丘增上得諸三昧,彼則謂三昧。 復次,如此諸事轉增,以三昧定或時禪三昧增得自在,起諸自在自在迴轉;或`[時=時三昧【三宮】]`時精進增,起諸精進精進迴轉;或時心增,起心心心迴轉;或時`[味=三味【三宮】]`味增,起`[味=昧昧【三】]`味味迴轉。於中說四神足便有增上。五根、五力有差別? 或作是說:增上為根義,不可沮壞為力義。 復次,外種力當觀修根,內種力當觀修力。於彼修行人諸根不牢固謂之根,不可沮壞謂之力。 又世尊言:猶`[言=如【三宮】]`言一信,餘或從餘處聞,或覺諸種以見觀人。 復次,有智不可壞智,此處不然。說是語,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須陀洹種於彼心欲親近善知識。何以故?由信生欲禮拜承事,從彼聞現說法言得知諸種,思惟惡露,見諸禪現法`[法=法法【三宮】]`法相生義。 復次,先有所聞,如一切諸行無常也。於彼智得諸信,由有信便有智慧,善亦智慧如其實義。彼謂之欲,欲義者已智攝。`[彼=後【三】]`彼好醜觀諸行挍`[計〔-〕【三宮】]`計算數,如其實義起智慧眼,如憶彼諸法見諸忍。 二忍一切法,  諸種身為初, 覺意見所墮,  種種及餘處。 以何等故,以苦種等越次取證,然不由惱瘡痍? 或作是說:瘡痍有漏,然非有漏道`[等越=越等【三宮】]`等越次取證。苦種無漏,以無漏道等越次取證。 復次,瘡痍種者,界柔`[差=差別【明】]`差集聚漸漸興起;苦種者,以苦陰相應,作如是觀。苦種、瘡種、痍種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苦種瘡種痍種有漏,苦種無漏。 復次,苦種切身之相,`[痍=瘡【三宮】]`痍種疫疾之相,`[瘡=痍【三宮】]`瘡種起漏之相。 以何等故眼根謂之見耶? 或作是說:是世俗所見語,如有見淨、有見不淨。 復次,`[還=逮【三宮】]`還眼便有所見。世間契經是謂眼根謂見。 以何等故忍不謂智? 或作是說:`[智=謂智【三宮】]`智能知事,忍不能知,是故忍不謂之智。 復次,已得見是謂有智,非以忍有智,是故忍非智。 以何等故,盡智、無生智不謂之見? 或作是說:若盡智無生智是見者,則九種成就阿羅漢亦說十種成就阿羅漢,是故彼智不謂之見。 問:如無學等見謂之智,有其定處。云何彼非智是見耶?彼亦有行處。 復次,智當見,度彼岸為見,彼所度便有是。云何不十種有定?當言是觀八種為地,如此智當言無學法。 猶如此三解脫門空無願無想,等越次取證當言得、已`[起=越【明】]`起等越次取證當言得?答曰:空無願等越次取證當言得;以越次取證當言得,無想者已越次取證當言得。若空三昧時,彼修無願三昧耶?設修無願三昧,彼修空三昧耶? 或作是說:或空非無願。 云何空非無願?已得空三昧現在前,是謂空非無願。 云何無願非空?已得無願三昧現在前。不得無願三昧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空三昧,是謂無願非空。 云何修空無願?不得空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無願三昧;不得無願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空三昧;不得無想、不得世俗智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空無願三昧,是謂修空無願三昧。 云何不修空非無願?本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若本不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空無願三昧。本得世俗智而現在前,若本不得世俗智而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空無願三昧。一切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滅盡三昧、無想三昧、無想天,是謂非空非無願。 復次,或空非無願,學見迹若阿羅漢得空而現在前。或無願非空,修行習忍智迴轉時、道法忍迴轉時、道法智修行迴轉時、道未知忍迴轉時,學見迹若阿羅漢,得無願三昧而現在前。或空無願,修行苦時、忍智迴轉修行`[法=道【三宮】]`法時、道未知智迴轉時,學見迹若阿羅漢,不得空無願無想而現在前。或非空非無願,三昧修行盡時忍智迴轉,學見迹若阿羅漢,本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一切世間心思惟,不修空不修無願三昧,於中亦有降伏想。若修空三昧,彼修無想三昧耶?設修無想三昧,彼修空三昧耶? 或作是說:空非無想。云何空非無想?得空三昧而現在前;若不得空三昧而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無想三昧;不得無願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空三昧。云何無想非空?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若不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空三昧。云何修空無想?不得空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無想;若本不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空三昧;不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空三昧;不得世俗智而現在前,得是時有空無想三昧。云何非空非無想?得無願三昧而現在前;不得無願三昧而現在前,得世俗智而現在前;不得世俗智而現在前,是時不得修空無想三昧而現在前;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不修空三昧非無想,是謂非空非無想。 復次,或空非無想,修行苦時忍智迴轉,學見迹若阿羅漢,得空三昧而現在前。或無想非空,修行盡時忍智迴轉,學見迹若阿羅漢,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或空無想,修行道時未知智迴轉,學見迹若阿羅漢,不得空無願無想三昧而現在前。云何非空非無想?修行習時忍智迴轉,道未知智周迴修行道法智,道未知忍迴轉時,學見迹若阿羅漢,本得無願三昧,一切世間心思惟不修空無想三昧,不於其有降伏。若修無願三昧,彼修無想三昧耶?設修無想三昧,彼修無願三昧耶? 或作是說:或無願非無想。云何無願非無想?得無願三昧而現在前;不得無願三昧而現`[在〔-〕【三宮】]`在前,是時不得空三昧而現在前;是時不得修無想三昧,不得空三昧而現在前;三昧而現在前,不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是時不得修無願三昧。云何修無願無想三昧?不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無想三昧;不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無願三昧;不得空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無願無想三昧;不得世俗智而現在前,是時修無願無想三昧。云何非修無願無想三昧?得空三昧而現在前,得世俗智而現在`[前=現前【三宮】]`前,不得世俗智而現在前,是時不得修無願無想三昧。一切染心無記心、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修無願無想三昧,是`[時〔-〕【三宮】]`時謂不修無願無想三昧。 復次,或無願非無想,修行習時忍智迴轉,道未知忍迴轉時,修行道未知智,道未知忍迴轉時,學見迹若阿羅漢,得無願三昧而現在前。或無想非無願,修行盡前忍智迴轉,學見迹若阿羅漢,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云何無願無想?修行道未知智迴轉時,學見迹若阿羅漢,不得空無願三昧而現在前。或非無願非無想三昧,學見迹若阿羅漢,得空三昧而現在前;一切世俗心思惟,不修無願無想三昧。於其中有降想,若應時修空三昧,彼時修無願三昧耶?設應時修無願三昧,彼時修空三昧耶?當作是說:如上所得,然不及現在前。 復次,若應時修空三昧,彼時不修無願三昧。設`[便=使【三宮】]`便應時修無願三昧,彼時不修空三昧。何以故?時節迴轉,當`[作=修【三宮】]`作是觀。空無想亦復如是,無願無想亦復如是。以何等故,三界修行等智謂之有漏耶? 或作是說:即彼三界所有,彼是有漏也。 或作是說:所謂等智,是以有漏也。 或作是說:如彼智諦得,不如彼諦,此當修行。 復次,三界所修等智,師意作是想,譬如空無願無想,於無想故曰修,於彼作是想,當作是觀。以何等故,色界不等越次取證? 或作是說:彼無有此厭患之法,猶如欲界也。 問:不以此患等越次取證。設有患者,惡趣中亦等越次取證。 或作是說:欲界有是行報。 問:若於欲界取般涅槃,云何有色無色界行報耶?答曰:欲界受報。 問:有何因緣,色界無色界行報,非欲界受`[色〔-〕【三宮】]`色無色界行報? 或作是說:以其軟根不等越次取證。 問:猶如此間利根而生彼間,云何彼間有軟根?答曰:彼生自爾。 問:非色界無垢人起賢聖道耶?答曰:已得能起。 問:不得無學道能起。 復次,便有降伏想。 復次,於此間作行,命終生色界,因相有力故,彼不等越次取證。若最初起無生智,為幾智中間起? 或作是說:或盡智中間起。我已知苦盡智,然不知無生智起一切諸諦。 復次,三盡智中間起,我生死盡是謂盡智,我梵行立是謂盡智,所作已辦是謂盡智,更不受後身是謂無生智。 已說`[二=三【宮】]`二苦相,  眼忍智越次, 思惟觀三界,  有生猶如本。 以何等故,苦智知苦智、習智知習智、道智者唯道智耶? 或作是說:苦諦有漏五陰,於彼苦智迴轉,因智亦迴轉。道者無漏五陰,彼出要智便迴轉,於彼有道智。 復次,於苦思苦,與迴轉有順,是故謂習智道智。 復次,苦與迴轉有順,於彼有習智道智一思惟相。若緣是說者,於中不可沮壞。世尊界根智為緣何等? 或作是說:因智、道智界,根智也,彼因、道是其緣。 或作是說:諸根展轉界根智是其智也。 復次,最第一義善緣界根。恐畏、厭患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欲界相應為恐畏,三界為厭患。 或作是說:有己為恐畏,彼我為厭患。 問:結中間為畏,善根中間為厭患。 復次,覺知怨敵欲`[8]住=往【三宮】*`住障者是為恐畏,心馳逸為厭患。強顏、無畏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結中間為強顏,善根中間為無畏。 復次,意所入餘處為強顏,意剛強為無畏。捷疾智、速智有何差別?答曰:捷疾義實,曉了速對。以彼漸漸方便義,次第捷疾智。利智、無礙智有何差別?答曰:斷諸結為利智,分別諦為無礙智。甚深智慧、普遍智慧有何差別?答曰:覺知此緣是甚深智慧,長益眾多普遍智慧。別智慧、廣智慧有何差別?答曰:種種相覺知諸義,是謂別智慧;一處普遍智,是謂廣智慧。所可用智逮須陀洹果,彼智慧當言已知根所攝、未知根所攝?答曰:所可用知無為逮須陀洹果,彼智當言已知根未知根所攝,猶如一切結見四諦悉斷。以何等故?或見諦斷或思惟斷,此之謂也。 或作是說:見諦道斷者,彼見諦所斷也。思惟道斷者,彼思惟斷也。 問:彼有長益現一長益,或有餘思惟?答曰:如齊眼所見,彼齊眼思惟。如齊眼思惟,彼眼所見。是故無力勢。 或作是說:彼最初見諦斷者,彼見諦所斷也。見諦者已見諦`[*8]`住斷,或習而斷彼思惟斷。 或作是說:諸忍所斷,彼見諦斷也。諸智所斷,彼思惟斷也。 或作是說:有前敵彼思惟斷,諸無前敵彼見諦斷也。 復次,諸等智歷非因緣,猶如以木鑽火,彼見諦斷,彼見長益斷。如想心耶,彼鑽彼思惟斷。 苦世尊厭患,  強顏捷疾利, 甚深別智慧,  須陀洹及諦。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明】]`尊婆須蜜菩薩所集`[智【麗三】,知【大】]`智揵度第十竟。`[不分卷【宋元宮】]` 尊婆須`[4]蜜=蜜苦薩所集【明】*`蜜論卷第`[八=十二【明】]`八 # 11見揵度 尊婆須蜜論卷第九`[九=十三【明】]`☗s9 `[尊婆須蜜造〔-〕【明】]`尊婆須蜜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等譯 `[菩薩=尊婆須蜜菩薩【宋元宮】,不分卷]`菩薩所集見揵`[度=度首【三宮】]`度`[第十一〔-〕【宋元宮】]`第十一 若諸法是彼法因緣,頗有時彼法當言非彼法因緣耶? 或作是說:猶如彼法未生,爾時彼法非因緣。 或作是說:以事因緣故,因及餘因緣非因`[緣次=復之【宋元】, 復次,【明】【宮】]`緣。次定一切諸行,各各自因自果,及獲餘果報永不復生。設當爾者,界有差違,最有吉法。 阿羅漢從阿羅漢退,還復得阿羅漢果。諸得根、力、覺、道意,當言本得得、當言本不得`[得〔-〕【宋元宮】,明註曰南藏缺得字]`得? 或作是說:若得等解脫,當言本得得。若得無`[礙=疑【三宮】]`礙解脫,當言本不得得。 復次,阿羅漢有六種根而有增減,諸阿羅漢分別其義,彼於此相應時,彼本不於他得道迹。有益思惟有益斷,有益思惟當言本得得,是謂有道思惟斷。有長益當言本不得得。若阿羅漢作阿羅漢想布施,假使非阿羅漢而作阿羅漢想布施,何者最得福多? 或作是說:若阿羅漢作阿羅漢想布施者,彼最得福多也。何以故?田業有增益妄處良田。 問:如心意行、如念所起,云何作是說受福最多?若由良田得福多者,諸有施一阿羅漢,彼盡得平等福。是故此事不然。 或作是說:二俱受福等。何以故?一以良田?第二由心故。 問:若以良田心有益者,非由心故,云何得平等福? 復次,若非阿羅漢作阿羅漢想布施者,彼最得福多。何以故?彼阿羅漢功德心最微妙。 問:若尼揵子外道異學作阿羅漢想布施者,彼最得福多耶?答曰:彼不知阿羅漢功德也。若復彼是阿羅漢,作阿羅漢想布施者,如是彼最得福多;彼無是力,緣阿羅漢功德。若`[得=復【三宮】]`得知阿羅漢功德,彼不與外道異學尼揵子施。 復次,取要言之,猶如枯朽燋柱作阿羅漢想而惠施者,於彼亦大得功德。 不得何等?須陀洹果,設得便失。 或作是說:如彼須陀洹,七反往來有信解脫,彼見諦果所攝,不得須陀洹果。彼若得見諦,彼信解脫果所攝,便棄須陀洹果。 復次,彼須陀洹七反周`[旋=施【明】]`旋,彼`[𣽈【麗】,渜【大】,軟【三宮磧】]`𣽈須陀洹所攝,諸鈍根不得中上。如須陀洹家家遊者,若二若三,於彼遊行盡其苦本。彼須陀洹下根所攝便次之,已得中上。若須陀洹家家遊者,二家周旋盡其苦`[原=源【三宮】]`原,彼下中須陀洹果所攝便棄之,非以無為須陀洹果若得若棄。 若諸法成就,彼`[法相=相法【明】]`法相成就耶?假使諸法相成就者,彼法成就耶?答曰:若諸法成就者,彼法相成就也,外眾相不成就。若諸法自相成就,彼法成就也。若諸法不成就,彼諸法相不成就耶?或法相不成就,彼法非為不成就。外眾相不成就,彼法自相成就。 成就者,其義云何?自相相應,是謂成就。不成就者,其義云何?不自相相應,是謂不成`[就=就義【三宮】]`就。又世尊言:是謂生此生。作如是說:命異身異。設作如是說,彼二同一義,分別有若干。云何同一義?答曰:若自依己得彼緣義,作如是說當親近`[尊=世尊【三】]`尊。 諸作此見:彼命彼身。云何生此見? 或作是說:生身便生此見,乃至有根身與相應。今亦復然,於中復有命復有身。 或作是說:觀眾生根眾生相。眾生者,眾生根、眾生性、眾生類、眾生種,於中便有彼命彼身。如是所說,女身有力,於中不有短。有大身不覺更樂苦者,意根斷絕。 諸所生見:命異身異。云何生此見? 或作是說:展轉觀身心心者,亦展轉相觀彼心心法作我想,命異身異而有此見。 或作是說:諸有禪者,觀其威儀作因緣。觀彼因緣,彼便作是意身異命異。身所為行迴轉時, 或作是說:身不壞敗便命終。便作是念:身異命異,若身未`[住=往【三宮】]`住便命終。 或作是說:睡眠之中夢見身遊行,於是有身。彼便作是念:命異身異,若夢中有所遊行。 或作是說:以三昧自憶宿命,於彼彼終生是間。彼見身住於中,便作是`[說=念【三宮】]`說:身異命異。 或作是說:徹聽以天眼觀眾生類,眾生生時眾生死時,身在中陰縛而見彼,便作是念:是命身俱遊。 復次,身中間憶本所更巧便迴轉,彼便作是念:命異身異,若`[後=復【三宮】]`後他人曰命異身異。 諸所生見:無因無緣眾生垢著,非有因非有緣眾生染著。云何生此見? 或作是說:若處閑居。 或作是說:觀諸垢起,觀處宮中或見清淨,彼便作是念:無因起諸垢著。 復次,以二力故生諸垢著,若因力、若境界力。由是因緣而不知,無因無緣眾生染著得諸見。若他人說:諸所生見,無因無緣眾生清淨,非有因非有緣眾生清淨。云何生此見? 或作是說:於此觀至空閑處而不清淨,處深宮中或有清淨,於中便作是念:無因而有清淨。 復次,以三力故清淨,因力、境界力、方便力。彼相應時,因力、境界力善法如迴轉有清淨生。由是故不知,無因`[無〔-〕【元明】]`無緣眾生清淨得此見。若以他說:諸所生見,無因無緣眾生無智無見,非有因非有緣眾生無智無見。云何生此見? 或作是說:彼便有無慇懃者,云何起無智無見?若復生者,如是無智於中便作是念:無因無緣眾生無智無見也。 復次,生死行因緣無方便行亦不勤求,住無智無見中不思惟彼因,與餘相應無智無見相應,有不相應時、智相應時,無因無緣眾生無智無見得諸見。若由他說:諸所生見,無因無緣眾生智見,非有因非有緣眾生智見。云何此見? 或作是說:觀慇懃者不起智見,以少慇懃或起智見,於中便作是念:彼以無因眾生有智見。 復次,有五事智見迴轉,名所攝、義所攝姦偽。知彼因與餘相應、智見相應不相應,`[知=如【三宮】]`知是時無因無緣眾生智見得諸見,若由他說。 諸所生見無力無精進。云何生此見? 或作是說:或見人貌,有得田業、有不得田業。或復有人貌少有田業,於中無果人貌,無力無精進得諸見。 復次,有眾多相應,於今世後世或有得果報。於彼或以事而不得果報,慇懃人於中不得果時,無力無精進得諸見,若由他說。 因他本所緣,  須陀洹成就, 四種及二種,  因命四種力。 諸所生見無施無受者,契經云何生此見?答曰:善行惡行果所生。若親近時,於中不可知果實無善行惡行得諸見。或由他說:無今世無後世,亦無眾生類。有生者如是有,彼觀無。有`[父=父母【三】]`父因事而有,世無阿羅漢修行道人,而無有道。 諸所生見,於此間有命活,後世更不復死。云何生此見? 或作是說:是謂人有吾我身,彼若命終時,地身還歸地、水歸水、火歸火、風歸風,諸根歸虛空。 或作是說:度世陰時不見歸來,於此間命活得諸見。 復次,處胎中、若胎中終,而觀其命,彼亦見終始。於此間命活得諸見,或由他說。 又世尊言有六生。云何有六生? 或作是說:如契經所稱,黑生之人於黑法生。 復次,異學言有六生:黑生、青生、黃生、白生、赤生、微妙白生。於彼黑生,屠猪`[魚捕=捕魚【明】]`魚捕鹿放鷹殺牛及餘惡行。青生者,尼揵子學道者。黃生者,處在居家稟受於梵志。赤生者,如沙門釋子及諸修梵行者。白生者,裸形學道。微妙白生者,難陀婆磋訖梨舍僧訖栗`[姤=妬【三宮】]`姤瞿舍盧味迦梨子。 諸所生見,實有此七大身,不作不應作、不化不應化,寡聚離甚深住。云何生此見? 或作是說:四大性苦樂性,展轉迴轉不觀有勝,彼依識命相。此七身不作不應作得諸見。 或作是說:四大苦樂,四大以生觀。彼時有七身不作不應作,如是得諸見。 復次,心之與色選擇所見,於中不`[懷=壞【三宮】]`懷,自覺七身不作不應作,如是得諸見,或復有時由他說。 諸所生見,無有風。云何生此見? 或作是說:風有命想。彼復作是念:無有風,此是眾生類。 復次,有常想壞敗想,依彼無有風得諸見,若由他說。 云何得知,此非富貴所造? 或作是說:設當`[自=因【三宮】]`自富者彼則富,一切諸物俱有迴轉也。續生不斷,是故富貴非其因。復作是說:若富是因者,一切諸物則相類也。與前是因,展轉妙物,是故富貴因。 復次,若富是因者,內無物事不集聚,不於中間事不集聚不有物,是故富非因。云何得知此非因?答曰:設非因作者,集聚當有一切物續生不斷,觀彼因縛續不復生。復作是說:若無因物迴轉者,一切諸物皆當相類,因有增便果有增,是果非因。 復次,若物無因迴轉者,不於中間有進、有集聚也。不於中間事不集聚,於中得知,非有因物迴轉。云何得知彼非命彼非身?答曰:身若干種自相壞敗,無壞之相命所愛也,於中得知彼非命非身也。 或作是說:身因緣所縛展轉而生,非命展轉愛,於中得知彼非命非身也。 復次,身所造,若自為、若他為,如是不愛命,於中得知於非命非身也。 云何得知非餘命餘身?答曰:餘命身不可得,亦不有可得時、亦不可說,於中得知非餘命餘身。復作是說:身義異無數,自然無所為,然無數愛,於中得知非餘命身也。義所造我事往有展轉,命非展轉愛,於中得知非餘命身也。 又世尊言:彼作彼自得,無記不可說;餘作餘自得,此不可`[言說=說記【三宮】]`言說。是語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彼作彼自得者,此順從有常。餘作餘自得者,此順從斷滅。此二物而求,如來處中而說法,於中不`[記=說【三】]`記。 或作是說:彼作彼自得,此無記最第一義覺知諸行。餘作餘自得,此無記得等諦,是故現行不可壞,非由而受行報。 復次,彼作彼自得、己作己自得,世尊說空,於中不說餘作餘受報者富。所作餘者受,如是世尊說因緣,是故不記。云何得`[3]智=知【三宮】*`智餘行事所造? 或作是說:設有行事造者,彼事一切行行,二俱所作行續生,是故事不造行。復作是說:設事造行`[者=各【三】]`者,一切行則非妙;一事之中展轉行妙,於中得知非事造行。 復次,設事造行者,於中間有集聚行;不於中間行集聚迴轉,於中得知非事造`[行=作【元明】]`行。云何得知有餘處終? 或作是說:見心被柔心迴轉,於中便見終心被柔心迴轉也,如是於中得知餘處終。後作說本所生根所依根,便有曠大根意,因觀彼若處母胎中,不於中間本根意,彼亦不於中間本根,是故宿命。彼於此至彼中,得知餘處終。 復次,不於中間心心有所為,見心色依彼色有其心,垢相為心見色迴轉,於中得知見有餘處。諸有物步步生者,以何等故本時不生? 或作是說:事不充足。 問:或無二事。答曰:無,不有時得有果實。 問:頗不有二時耶?答曰:無,不有時現在因。 問:此亦是我疑。何以故不生? 或作是說:諸物本時生彼現在因: 復次,在未來因猶如無因,若彼本時不生。 復次,諸物本生今盡因生,然本不盡本時果不生,於中便當有,況復行本時不盡耶?當作是觀,論中間非以盡事故說。 如學`[學=或【三】]`學作是說:物有壞敗然不盡。云何得知物盡而不壞敗? 或作是說:設物壞敗者,於彼亦有來。若子處母胎一時來、若步步知,於中得知物有盡而不壞敗。 或作是說:若物壞敗者,彼亦當來。子處母胎形現斷絕常迴轉,於中得知物有盡而不壞敗。 復次,見是其事相應相思惟而生,是故集聚物盡壞敗方便,瞋恚有增所可得`[7]往=住【三宮】*`往,於中知物有盡而不壞敗。 若有於此生,  富貴亦無因, 命作餘處終,  物盡及壞敗。 `[見=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見【宋元宮】]`見揵度第十一竟。 # 12根揵度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明】]`尊婆須蜜菩薩所集根揵`[度=度首【三宮】]`度`[第十二〔-〕【宋元宮】]`第十二 欝陀羅耶契經廣`[說=說說【三宮】]`說是語,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五識身境界,意有迴轉於中,便作是說。此意遊行境界,意有捐棄。 問:如六虫契經說,種種若干種。 問:一切境界是意,彼五識身見境界便有威儀? 或作是說:五識身根聲所說,意識為意聲。五識身各各相持彼義,是意識一切境界所持強記不忘,猶如五匠師各有伎藝往諮受一人。 或作是說:五識身境界現在。五識身威儀,過去未來意,此契經之要。復作是說:五識身境界、五識身自相現,意識集聚而更之。復作是說:五識身境界攝五識身與餘相類。復作是說:五識身持意識身來,彼相似因果種法是意識也,五識身便有境界,此之謂也。復作是說:意識身有二種,有敷演、有不敷演,有敷演謂之意`[境=此境【三宮】]`境界。 復次,此是世尊教誡之語。若說因緣,優陀羅耶那五識身,於此種義而敷演,是故當知根。欲知根者,當憶`[身=識身【三宮】]`身。云何界諸根故曰意?威儀境界意有盡意有念意,本憶事意本憶事`[*7-1]往=住【三宮】*`往。欲知意方便者,當憶所念。云何彼意?周流悕望,本四意止而迴轉,是故念方便。欲知意方便者,當憶四意止。云何彼有念故曰念?婆羅門!當憶四意止,四意止為本七覺意迴轉。是故欲知意止方便,當憶七覺意。云何有此意止,是故婆羅門!四意止當憶七覺意,修七覺意住明解脫。是故欲知覺意方便者,當憶明解脫。云何有是七覺意,是故婆羅門七覺意憶明解脫也?猶如作明解脫,彼彼得二根結斷。是故欲知明解脫,無明有`[愛=憂【元明】]`愛愛斷,當作是憶。云何住明解脫?是故婆羅門!無明解脫憶`[2]涅=洹【元明】*`涅槃欝陀羅耶、憶久遠論以越此論。世尊亦說是謂賢聖禁戒迴轉。或有所覺少有所憶,彼無明斷、愛盡、所作事辦,故曰往至`[*2]`涅槃我梵行立。 未知根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未越次之人,不修行諸學智慧智慧根、諸所有根堅法,未修行四諦而修行之,是謂未知根也。何以故彼不一切覺`[*3-1]智=知【三宮】*`智? 問:須陀洹一切不覺知,亦復以此一切覺知,見諦之人便知諸根。 復次,未知根者有如是相,猶如眼根。此人無有是相,是故當觀阿毘曇相。已知根者,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見諦之人諸學智慧智慧根及餘根信解脫,見諦身證修行上四諦,是謂`[是諦〔-〕【三宮】]`是諦已知根。何以故無知之人, 問:彼人向便`[知〔-〕【三宮】]`知欲使,彼是智慧根耶? 復次,我已知,是謂已知根,猶如眼根。眼根是謂已知根。猶如王臣、如依賢聖,`[是=是以【三宮】]`是已知根。如依果樹有果,無一切相,是故當觀阿毘曇相。 無知根者,其義云何?答曰:漏盡阿羅漢諸無學智慧智慧根,及根已`[辦=辨【宮】]`辦解脫智慧解脫,若阿羅漢見法善居處,是謂無知根。何以故?以作眾事,此諸根也。 以何等故涅槃謂之無漏? 或作是說:彼不生有漏。復作是說:不能生有漏。復作是說:彼不起有漏。復作是說:彼不與有漏相應。 復次,彼不造有漏,亦不`[希=布【三宮】]`希有漏,是故涅槃謂之無漏。以何等故,涅槃謂之無智? 或作是說:云第一義無智阿羅漢。 問:此亦我疑。何以故作是說,無智果謂之無智?猶如行果,六情謂之本行。尊作是說:諸有敬此無智是涅槃,彼便有無智自然涅槃。是故當捨此非論也。 以何等故想不謂之根耶? 或作是說:增上義是根義,然想非增上類。 問:如所說,一切諸法各各增上,是故想亦當有增上。復作是說:想不能斷除結。 問:如所說,修無常想盡斷欲愛,是故想亦斷結。復作是說:想不為根所攝。如所說,修無常想,斷一切欲愛。尊作是說:造想相者攝持自相,如觀所持。 諸有苦者,彼一切成就苦根耶?設成就苦根,彼一切盡苦耶?答曰:諸苦者,彼一切成就苦根;或成就苦根彼非苦也,得苦根而不失,及餘根而現在前。 諸樂者,彼一切成就樂根耶?設成就樂根,彼一切樂耶?答曰:諸樂者,彼一切成就樂根也;或成就樂根非樂,得樂根而不失,及餘根而現在前。 未知根者為攝幾根?復有幾根攝未知根?答曰:未知根一根少入所攝,智慧根一根攝,未知`[根=相【宮】]`根智慧根。 或作是說:未知根者九根少入,五善意根樂根喜根護根,九根攝未知根。此亦尊曇摩多羅作是說。未知根一根所攝,未知根也。 復次,一根攝未知根,即未知根也。已知根、無知根亦復如是。未知根與幾根相應?幾根與未知根相應? 或作是說:未知根與八根相應,五善樂根喜根護;八根與未知根相應,如上無異。 或作是說:未知根者與九根相應,如上義;九根與未知根相應。尊亦作是說。未知根不與諸根相應,諸根不與未知根相應。已知根、無知根亦復如是。頗依壞敗已,依壞諸愛著先集聚然後果,作是說:頗眼根壞、眼識不壞? 問:云何不依眼識耶?答曰:生者不有依諸欲一時集集聚果實,彼作是說:無也。眼根眼識俱生四大,俱有色聲香味四大,`[依=四大依【宮】]`依色聲香味四大,此之謂也。 問:此亦於中有疑。頗依壞依不壞,諸愛上`[愛=愛愛【三宮】]`愛色住?彼作是說:有也,若眼識壞,眼根不壞。 問:若眼根有眼識者,彼則今無。云何今十二因緣而有違耶?亦因彼而有,無彼則無有。若欲空色者,彼作是說:無也。所依壞彼,所依盡壞也。 頗眼根與眼識俱生耶?如上義所說,以何等故五根盡善耶,然後三根善、不善、無記? 或作是說:五根是無漏,三根亦是有漏亦是無漏。尊作是說:五根`[11]偏=徧【三宮】*`偏等相應辦大事,三根者無有定理。 以何等故憂根報不可得?答曰:現在慇懃便有憂根,此不可得`[已=也【三宮】]`已亦失,是故彼非報。尊作是說:憂根`[*11-1]偏=徧【三宮】*`偏染著,不類其報,是故彼非報也。以何等故,欲界疑與二根相應,憂根、護根;色界相應疑與三根相應,樂根、喜根、護根? 或作是說:色界無有憂根,是故不與彼相應。 問:欲界中亦有樂根、喜根,欲界與彼相應耶?尊作是說:疑無有難與憂根相應,憂根左側便有護根憂根之數。無有疑有樂有喜。 頗世間第一法,不於苦法忍中間緣緣? 或作是說:有,除其智慧,及餘世間第一法智慧,智慧中間緣。尊作是說:識識中間緣心心法者,於彼性迴轉少,中間有多多中間有少,是故不於中間有緣。頗世間第一法,不與樂根喜根護根相應?答曰:有,如上三根,如此間第一法相應。 問:如所說,依第三禪等越次`[取=所【三宮】]`取證,若世間第一法而現在前,是謂世間第一法與樂根相應。如是彼有違。以何等故,男根女根謂之有形耶?答曰:於中有名是男是女。 問:若俱有二形,亦名有二形。諸女人,彼一切成就女根耶?設成就女根,彼一切是女人耶?答曰:諸女人盡成就女根也。頗成就女根彼非女人耶?猶如有二形成就二根,猶如熊羆及餘生種。諸男人,彼一切成就男根耶?設成就男根,彼一切是男人耶? 或作是說:諸男人彼一切成就男根。頗成就男根彼非男人耶?猶如有二形。 復次,或是男人,彼不成就男根耶?猶如色無色界天。頗成就男根彼非男人耶?猶如有二形成就二根,猶如熊羆及餘生種。亦如上半月易形,嫉妬希望外形,或男人成就男根,若人生欲界中,或非男不成就男根。女生而寡作病寡處,卵`[2]𩌧=膜【三宮】*`𩌧眾生及餘生,或時漸厚。諸非男非女,彼一切不成就男女根耶?設不成就男根女根,彼一切非男根非女根耶? 或作是說:諸不成就男根女根,彼一切非男非女。頗非男非女彼成就男根女根?猶如有二形。 復次,或不成就男根女根非為`[非=非為非【元】,女非為【明】]`非男也,猶如色無色天`[界=男【三宮】]`界。頗成就男根女根非為男非為女?猶如有二形成就二根,猶如熊羆及餘生種。頗成就男根非女根,然非為女非男根?猶如半月易形,嫉妬病。頗不成就男根女根,彼不得言是男根是女根?猶如生腫病處胎眾生,卵`[*2]`𩌧漸厚,及餘種不亂眾生。 五三無漏智,  想苦樂方便, 不壞有二意,  疑世間男女。 `[根=尊婆須蜜菩薩所集根【宋元宮】]`根揵度第十二竟。`[卷第九終【宋元宮】,卷第十三終【明】]` # 13一切有揵度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三宮】,卷第十首【宋元宮】,卷第十四首【明】]`尊婆須蜜菩薩所集一切有揵`[度=度首【三宮】]`度`[第十三〔-〕【宋元宮】]`第十三 當言一切皆有耶?答曰:當言一切皆有。何以故?猶若十二入有此十二因緣,是故一切皆有。 問:若一切皆有者,云何無者亦當有?無物者亦皆悉有。答曰:云何於無言無復有耶?若言有一切者,一切言無亦有。云何得知?猶如無者亦有。欲使現在亦有無,為現在有為中有無耶?設一切一切有者,亦當有此無。云何得一切有?若無一切有亦當虛無,無者無物一切皆有。復作是說:當言一切有。如此一切,乃至有為無為彼則有,是故一切有。 問:計校一切`[10]吉=告【宮】*`吉(相應)因無,是故不`[*10]`吉一切有。答曰:如現在有為現在計校,現在無有`[*10]`吉因,欲使現在有為耶?若有一切者,一切`[11]辦=辨【宮】*`辦無因,云何還一切有?不有一切`[*10]`吉因若實,一切無`[*10]`吉因。如所說有,一切無,一切因彼無。復作是說:當言有一切。何以故?說無一切者,亦無一切,所持攝持三一切,是故一切有。 問:云何不一切持還自然持,一切內有。答曰:若一切持還自然持一切內有,欲使有現在持耶?還自然持現在內有,若有一切持還持還自然持。云何還一切持?云何還一切持不有自然持?若審有一切持有自然持,如所說有一切持、有自然持,彼亦無也。復作是說:當言一切有。何以故?如爾所覺,不如彼有。不有彼,彼無也,是故一切有。一切遍有一切耶?答曰:不得言有。何以故?猶如有青色,彼無黃色。尊作是說:不當言。何以故?不以物有勝有餘也,不以住勝有餘。若彼有者此非好,不等威儀。當言有一切耶?答曰:不得作是說。何以故?不以無常言有常,亦不有常言無常。尊作是說:一切名者,此相無處所,是故盡不得言有。一切盡當有一切耶?答曰:不得言無也,盡有一切。何以故?不以無常`[言有=有言【宮】]`言有常、有常言無常。尊作是說:不應作是語。何以故?緣是有諸法界德、諸法`[13]耗=秏【三宮】*`耗亂。諸法`[*13]`耗亂,諸法無有定處,是故不應作是說。一當言一切有耶?答曰:不應作是說。何以故?凡夫人亦不還學無學法,學無學法、無學學無學法,是故不應作是說。尊作是說:不應作是說。若成就者彼則有也,然無有一切成就也,是故不應作是說。一當言一切成就耶? 或作是說:不應作是說。凡夫人不成就學無學無學法,是故不應作是說。 復次,不應作是說。何以故?若有所得而不忘失,彼當成就、彼亦不盡得不失,是故不應作是說也。一切智者,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覺知一切是謂薩芸然,猶如明書則名書師。 復次,於一切事`[知=還知【三宮】]`知自在,是謂薩芸然。諸薩芸然`[後=彼【三宮】]`後悉知一切。假使悉知一切,彼悉薩芸然耶?答曰:如是,悉知一切是謂薩芸然。 復次,不得作是語:悉知一切言薩芸然,猶如書師明其書疏。然一切智不爾,普知一切有常無常,然非一切智。 一切有一切,一切根一切,一切一一切,一切智而智,云何有有相?答曰:智是其相、法是其相、有是其相、無是其相、實是其相。 復次,有三有,觀有、如所有、珍寶如所有,是謂有。此間有、彼間有、實有、如所有`[恚〔-〕【三宮】]`恚,是謂有。云何無是無相,無智相無有相、無物相無有相、無法相無有相?復作是說:如彼無者即是其相。 復次,有二無,二觀如所有是謂無。無珍寶如所有,此間無彼間無。云何有漏是有漏相耶?答曰:無漏所生,生是有漏相。復作是說:無漏所生是有漏相。復作是說:有有漏所起是有漏相。復作是說:無漏相應是有漏相。 復次,不於中間有有漏者是故無漏,是故當觀有漏相,彼便有是。云何今不起園林?彼眾生行報因緣,彼行當觀有漏所起。云何無漏是無漏相?答曰:如上所說。 復次,或中間有漏整行為無也,彼當觀無漏。云何有為是有為相?三是有為相,起滅作變易。復作是說:無常相是有為相。復作是說:因緣滅相是有為相。復作是說:所作相是有為相。復作是說:久遠墮相是有為相。 復次,若有眾生集聚是有為相。云何無為是無為相?當說如上無異。云何過去過去相?答曰:壞敗相是過去相,滅盡相為過去相。 復次,迴轉意所越是過去相,當作是觀。云何未來是未來相?答曰:未生相是未來相,未起相是未來相。 復次,意迴轉不`[還=遠【元明】]`還是未來相,當作是觀。云何現在是現在相?答曰:生不壞敗是現在相。復作是說:生不盡是現在相。 復次,意迴轉時,當觀現在彼今生。 若相及有為、有漏并無漏、有為無為、過未生及現在三世,當言過去、當言未來、當言現在?答曰:過去世當言過去,未來世當言未來,現在世當言現在世。久遠行熾然,此三論議章。五陰當言過去、當言未來、當言現在?答曰:五陰當言過去、未來、現在。所要言之,五盛陰亦如是。十二入、十八持亦如是。意身所有諸過去者,彼一切有;設有,彼一切過去? 或作是說:諸過去者彼一切有。頗有彼非過去?如所說尊者曩昔闡頭比丘,從施家、親屬家、知識家,然彼家非過去。 復次,或過去彼非有,如所說一切結使過去,彼不結使起而滅。或有彼非過去,如所說尊者曩昔闡頭比丘從施家,當於爾時等行。或有亦過去,諸眾行出世而滅度。或非有非過去,除上爾所事則其義。諸未來,彼一切必當有耶?假使有者,彼一切未來耶? 或作是說:諸有者,彼一切未來也。頗未來,彼不有耶?未生法行。 復次,或有未來彼非有,未生法行或有,彼非未來。如世尊言:彼阿難當作比丘,若大若小意不聰`[明=朗【三宮】]`明,不善年少意無智。當於爾時等俱行或未來,及有諸行未生必當生。或非未來非有,除上爾所事則其義也。諸現在者,彼一切有耶?設有,彼一切現在耶? 或作是說:諸現在一切有也。頗有一切彼非現在耶?過去未來行及無為。 復次,或現在非有,如所說: 「我無有家長,  亦復無親屬, 無妻子僕從,  已得離解脫。」 或有眾生家數,爾時等俱行亦如是,於此間無、餘處無,或有或無,彼非現在過去未來行、無為或現在。及有諸色生,便滅亦不有,亦不`[現=見【元明】]`現在也。若色過去,如彼色所有,彼色過去耶?設有過去,彼色有耶? 或作是說:諸過去物。 問:如所說,諸過去,彼一切色? 或作是說:諸色物,彼過去物。 問:諸所有色,彼一切過去也? 或作是說:色物異、過去物異。 問:一則有二。 復次,色過去物,所生色亦自然,亦復所生如是有也。未來現在物亦復如是。 世章二陰,  諸持二入,  過去來物,  色有及三。 猶如色無常,如彼色物亦復無常,若無常者盡無所有,彼所有如上無異。苦、空、無常亦復如是。猶如青色,用眼識知。云何彼青彼識無異耶?設如彼知,彼是青色耶? 或作是說:猶如青色,彼是智也。 問:過去是青色,是故過去亦知,作是說:彼知即是青色。 問:過去不知,是故過去非有青。 或作是說:青異、知異。 問:眼識則顛倒。 或作是說:彼青異、知異。 問:眼識則有顛倒。 復次,智者是等諦。 復次,自然物所事`[*11-1]辦=辨【宮】*`辦。又世尊言:識用知物,是故謂之識也。說`[是=其【明】]`是語,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此是識相,用知物故謂識。 問:無過去未來識,彼非識。尊作是說:久遠契經句。 復次,取要言之,當作是說:若知眾生,當觀彼識。猶如彼識,彼是知耶? 或作是說:猶如彼識彼是知耶? 問:過去未來識知? 或作是說:猶如彼識彼是知。 問:過去未來不知,是故彼非識。 復次,識不知,緣所因識所生知。有眾生便有等諦,諸所識彼一切知耶?設知,彼一切識耶? 或作是說:諸有識,彼一切知也。 問:過去未來識知? 或作是說:諸所識,彼一切是知。頗有識,彼非知耶?過去未來識。 問:如所說,識者是知是謂識。是謂契經有迷。 復次,識知緣所作識所生知,眾生便有等諦巧便。云何知一切心是緣? 或作是說:一切心緣四因緣生。 或作是說:境界心有所攝。 或作是說:世尊亦說,緣二因緣識便生。 或作是說:若心無緣者,彼則是識。知者,是識也。尊作是說:所為性說心迴轉、緣迴轉,此知`[識=說【三宮】]`識於中得知一切心有緣。 無常苦空,  無我知識,  諸所為知,  彼因緣心。 `[一=尊婆須蜜所集一【宋宮】]`一切有揵度第十三竟。 # 14偈揵度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明】]`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偈揵度`[首=首第十四之一【明】]`首 等二不等遠,  如來無量智, 不染守內外,  如實敬供養。 等二者,是等覺一切智、十力、四無所畏等。辟支佛自寤等、阿羅漢解脫等、一切趣向等所見,故曰等等不等遠。 或作是說:此事等,於等中等,猶如羅`[云=雲【三宮】]`云、調達,本無如來如如不如。如道來,是謂如來。言無有異,故曰如來。成就大智慧無量智、成就無限智慧,是謂無量智慧。無量境界智慧成就,是謂無量智慧。無量涅槃,是謂無量智慧。 復次,無量智慧,成就無量大智慧,世尊除彼覺智慧智句,是謂無量智慧。不染污者,於此間內受有、外是餘物。復作是說:於此間內受有、外趣善處。復作是說:於此化說法愛,不起外者。於彼說法愛,不起諸結。如實敬供養,如是應供養。 於著不著者,  於慢不著慢, 知苦自田業,  如實敬供養。 於著不著者,諸見是著。若於三界見`[盡=蓋【三宮】]`盡,彼謂過去。若於慢不著慢者,三種慢,世俗著而不著。知苦自田業者,忍彼苦外諸入。復作是說:於著不著者,已越慢著,是謂不著。於慢不著慢者,於七慢種中,於彼染著而不染著。知苦自田業者,苦識受識住處田業染著。復作是說:於著不著者,現見諦所斷結盡。於慢不著慢者,現思惟所斷結盡。知苦自田業者,苦五盛陰田業行是結。 復次,一切結`[著=者【元明】]`著,彼越一切著,是謂無著也。於慢不著慢者,染著諸慢染不著諸慢。知苦自田業,於彼苦苦諦,知者知道諦。彼田業者,是習諦本。所有結盡,是謂盡諦。 不依望厭觀,  相佐起諸見, 因緣無所有,  如實敬供養。 不依望厭觀者,貪望、命望不應依,彼有二種,愛、見者諸佐彼愛命愛;佐見厭觀,有二種道,`[道〔-〕【三宮】]`道果也。得起他諸見、他厭觀,有二斷滅見,有常見己越彼。因緣無所有者,有二因緣,愛、見是也,彼滅盡。復作是說:不依望者有愛見。望厭觀者,於彼現出要,起他諸見。於一切諸見中,亦知他出要,已越彼已。因緣無所有者,識識處住盡。復作是說:不依望者,現愛結盡,起他諸見,現諸結盡。因緣無所有者,若愛結緣結盡,彼無所緣。 復次,不依望厭觀,思惟所斷結,盡起他諸見。起他諸見,現諦所斷結盡。因緣無所有者,已越一切諸結。思惟見諦所斷結盡,彼無所緣也。 於家能滅意,  他家無染著, 不起此彼患,  如實敬供養。 於家能滅意者,有`[三=二【明】]`三家愛見是也。滅意者,以此家依`[依〔-〕【明宮】]`依意。若`[歡=觀【三】]`歡喜已依彼二,便依意相應。此斷若意相應道,於斷他家無所染`[著=者【三宮】]`著。有二他家,愛家、見家,於彼不染著。不起此彼患者,愛所起由見故。諸此愛見盡,彼無所起。復作是說:不起此彼患者,亦如上得無異。復作是說:於家能滅意者,一切結是行一切結盡。他家不染著者,於妻子男女不染著。若愛若見不起者,於四受起中現其滅盡。復作是說:於家能滅意者,結欲。於他家意不染著者,不起者不愛。不起者於欲不起,欲愛盡。復作是說:家者是習諦,意者是道諦,於他家不染者是苦諦也,不起者是盡諦。復作是說:於家能滅意者,現見結斷。於他家不染著者,現愛結盡。不起者,諸愛結見結盡,彼無所造。 復次,於家不染著者,現見諦所斷結盡。於他家無染著者,現思惟所斷結盡。不起者,諸見諦思惟所斷結盡,彼無所造。 多望口文字,  捐棄滅無有, 覺一切解脫,  如實敬供養。 多望口文字者,多望者修望,口文字亦`[修=修復【三宮】]`修。作是說:多望者,多望是愛。口文字者,口所陳說。復作是說:多望者是諸見,文字者愛。 復次,多望者思惟所斷,文字者見諦所斷。捐棄者,已滅盡。無有所著者,是謂不起法。能覺者,覺知一切諸法是謂覺,覺知三痛是謂覺。通達諸智皆悉成就,是謂覺也。於一切解脫者,於三界解脫也。於三縛解脫,愛縛、垢縛、見縛也。 癡無得其便,  一切法照明, `[由=申【宋宮】]`由身而扶持,  `[逮=還【三宮】]`逮覺最上等, `[此最淨鬼語〔-〕【三宮】]`此最淨鬼語。 癡無得其便者,癡者是無明,緣內無明,愚中間愚相應。復作是說:愚是無明,諸見愚中間與愚相應。復作是說:無明是愚,結愚中間與愚相應。 復次,無明是愚,無明緣行,愚中間與愚相應。無有此盡,於一切法現諸智、現其因緣、現其方便、現其道迹。由身而扶持者,住有餘涅槃界,逮阿惟三佛,以此忍覺知無`[覺時=學明【三宮】]`覺時。十力、一切智、四無所畏。最上過者,休息安隱處。此淨鬼(夜`[叉=又【明】]`叉)語,此最妙鬼清淨,此無學門。 偈說不應食,  等觀於彼法; 偈說諸佛喜,  諸法本梵志。 偈說不應食者,作是說:世尊不為食故`[往=住【三宮】]`往。爾時世尊欲教化婆羅門故是住也。後作是說,或不承受我語。復恐婆羅門作是念:沙門瞿曇為食故說法。復作是說:欲現其神足故不受食。彼婆羅門應受佛化,若觀彼法時,以是故觀及聲聞及大丈夫,是彼威儀行。說得諸佛喜者,斷滅而不取。諸法本梵志,於中有賢聖沙門法,如是賢聖教。 諸餘大神仙,  盡漏觀慚愧, 以甘饌供養,  種德最福田。 諸餘者,諸雜穢飲食現受請供養。大神仙者,還大法是謂大神仙。盡漏者,諸有無明愛在身中能除去,是謂盡漏。慚愧休息,若戒盜盡,彼慚愧休息。以甘饌供養,種德是福田是何`[謂=誰【三宮】]`謂?德田是福田,於中專精意著,萌`[身=芽【三宮】]`身長益,是謂福田。 或作是說:`[便=彼便【三宮】]`便有偈,以此事餘造。彼大神仙,盡漏慚愧休息。以甘饌供養,種德是福田。 或作是說:彼婆羅門作是說偈,諸餘大神仙,盡漏慚愧休息,以甘饌供養,種德者福田。 教化沈沒人,  越生老病死, 能仁漏具足,  諸願悉普至。 教化沈沒者,沈沒諸見結以彼捐棄。越生老病死者,越度生老病死。能仁者,謂無學斷諸結使。漏具足者,諸智漏具足成就,是謂解脫。成就智無限,是謂能仁成就漏成就。諸願悉普至者,有如是功德,越生老病死,越諸果願。復作是說:一切沈沒結使,彼能捨離,度生老病死,謂之涅槃。此亦悉逮知,是謂度生老病死。作是說:教化沈沒人,見其垢染著。度生老病死者,現愛結盡。 復次,若教化沈沒人者,現諸見諦所斷結盡。度生老病死者,現思惟所斷結盡。餘殘亦如是。 能仁行無婬,  不為壯所纏, 於欲身解脫,  彼牢固能仁。 能仁行無婬者,於尊者大迦葉授決廣說。能仁者,是無學也。行者往就,行無有婬,去離非梵行。不為`[11]壯=莊【宮】*`壯所纏者,或復有時若少`[*11]`壯,不與貪欲,況當老邁。於慢得解脫者,於四慢不造意不貪,是故當遠離。彼牢固者,咄棄諸惡法,牢固智慧成就,是謂牢固。能仁者是無學也,覺知所為。復作是說:能仁行無婬者,現安隱處。不為`[*11]`壯所纏者,現少`[*11]`壯當盡。於欲永解脫者,現業當盡。餘殘亦如是。 不二倍越岸,  亦不一倍終, 高下語句義,  是沙門所傳。 不二倍越岸者,有諸疑網,不越無量生死岸。疑網未盡,不能越生死。二倍者,姦偽幻惑也。復作是說:諸有二倍者,彼不能越不越。彼`[二=一【明】]`二倍者,行垢成就,一倍喪終。`[高下【明】,高【大】]`高下語句義者,高者現身出要,不高者現身習出要。復作是`[說〔-〕【宮】]`說:高者是謂生天,不高者趣惡道中。是沙門所傳,世尊敷演。 或有不著裳,  亦不樂`[15]挍=修【三】*,收【宮】*`挍飾, 或有持戒香,  語直不卒暴。 或有不卒暴者,或有不著衣,故犯諸禁限。亦不樂`[*15-1]挍=修【三】*,收【宮】*`挍飾者,不作是意莊嚴身口,亦不聽伎樂。或有持戒香者,或有學士遊行四方,稱揚其名常無倦心。或修梵行者,不說戒有虧。 歸命佛最勝,  一切皆解脫, 是尊最勇猛,  遊至無為中。 佛者,覺知一切諸法。最勝者,具足諸力。歸命者,恭敬義。一切皆解脫者,於三界解脫,於二縛解脫,愛縛、見縛也。復有三縛,欲、怒、癡縛也。是尊`[最〔-〕【三宮】]`最勇猛者,受尊教所說法語。遊至無為中者,亦無精進現有精進,非為不精進。不還悉獲現所作事辦,非為不有精進意。當作是守護,猶如不退現不退法。尊者婆那伽婆蹉居止深山,與欝頭羅摩子自說偈。執鼻執婆鼻那提帝(`[詳=擇【宋元宮】,譯【明】]`詳人不解),比`[3]比=丘【三宮】*`比罽賴樓多彌遮,我意不染著,心常㸌然寤。執鼻執婆鼻那提帝者,飛鳥之音響。比`[*3]`比罽賴樓多彌遮者,麑鹿之音響。我`[意=音【三宮】]`意不染著者,不退亦不起諸欲。心常㸌然寤者,樂諸道樂涅槃。是謂比`[*3]`比罽賴(`[句【麗磧宋元宮】,勺【大】,〔-〕【明】]`句`[柱反【麗宮】,桂反【大】,例反【磧元】]`柱反)。 五塔廟樂處,  枝葉不壞敗, 彼見生諸枝,  能仁以慧斷。 五塔廟樂處者,於五陰有中。枝葉不壞者,愛枝也,三界生;諸見枝,無常苦。能仁以慧斷者,學人智住斷。復作是說:五塔廟樂處者是苦諦,枝葉不壞敗者是習諦,彼見生諸枝者是道諦,能仁以慧斷者是`[盡=盡諦【三】]`盡。復作是說:五塔廟樂處枝葉不敗壞,是`[謂=諸【三宮】]`謂垢著。彼見生諸枝能仁以慧斷,除結淨相。尊者婆那婆蹉居在深山,天降雨時心懷歡喜,便說偈曰: 巖峻善茂生,  伏流水浴身, 離欲處閑居,  智者倍生善。 巖峻善茂生者,山澤樹下。伏流水浴身者,以雨水浴身。離欲處閑居者,居遠處樂閑靜,生諸不貪欲、不處眾。智者倍生`[善者=喜【三宮】]`善者,生諸喜及善增益,`[居=若【三宮】]`居喜覺意。 愚者造生死,  數數入胞胎, 故智者不造,  頭破亦不眠。 愚者造生死,無智成就無明。造生死者,行有漏一切成就樂欲。數數入胞胎者,處母胎中。是故智成就,故智者不造行有漏受諸有,於中亦不為。頭破亦不眠者,猶如此人。 或作是說:愚者造生死是習諦,數數入胞胎者是苦諦,故智者不造是道諦,頭破亦不眠者是盡諦,猶如此人也。 等數望有愚偈義胎不度意常佛執鼻,執婆耶`[庶=遮【三宮】]`庶及五愚`[惑=或【三宮】]`惑不聰明。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偈揵度初品竟〔-〕【明】,偈揵度初品竟【宋元宮】]`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偈揵度初品竟。`[不分卷【三宮】]` 尊婆須蜜論卷第九 ## 14偈揵度之二 尊婆須蜜論卷第十☗s10 尊婆須蜜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等譯 `[菩=尊婆須蜜菩【宋元宮】,不分卷【三宮】,菩薩所集偈品首=偈揵度首第十四之二【明】]`菩薩所集偈品首 尊者優婆夷,`[謨=讚【三宮】]`謨以水道步,尋往作尺蠖行,乃至入有想三昧,更不復見緣能因緣,滅有想無想。彼問世尊曰: 我獨流無量,  不依不能度, 與我說其緣,  所依度彼岸。 我獨流無量者,獨一者謂不二。無緣生死流不能得度。復作是說:不能度此有想無想。復作是說:一無明流不能得度。與我說其緣者,普眼遍彼緣無眼度生死流,此謂有想無想度無明流。 觀不用念定,  依彼而度流; 云何斷欲愛?  愛盡於彼觀。 觀不用念定者,起無漏不用定,無常苦空無我。作如是觀念者,專精其神足住`[止=山【宮】]`止處所,是謂休息。復作是說:觀不用定時,觀涅槃休息,如是汝度流,於彼而滅愛,猶如彼愛先盡。 問:三界諸愛,染著於欲。復作是說:住愛而使盡,亦當使求盡。復作是說:彼愛未盡,諸纏著住,非以外道而滅。去離非論,彼聽`[善論愛=若論處【三宮】]`善論,愛數數使退。以是故世尊使告離非論愛盡。於彼觀者,彼於涅槃有墮想,彼自守持。於是世尊說不涅槃休息。一切欲無愛,依不用定寂`[寂〔-〕【三宮】]`寂,想解脫最勝,住彼而不起。一切欲無愛者,於三界欲盡,欲界結永盡,以賢聖道盡愛。依不用`[寂定=定寂【三宮】]`寂定者,不依不用定三昧`[周=害【三宮】]`周有想無想及餘三。若依涅槃想解脫最勝者,想解脫有想無想。若住涅槃休息者,彼住不起於彼退,亦無所起。世尊說曰: 彼住而不起,  無數劫淨眼, 於彼兩解脫,  識誓知所傳。 彼住而不起無數劫淨眼者,答曰:亦當久住於彼兩解脫,於彼般涅槃。識誓知所傳,我於彼退轉亦復不生,不於生入而入誓。 猶火風所吹,  沒滅不可數, 仁能名色脫,  沒滅不可數。 猶火風所吹沒滅不可數者,如彼火不於空中滅,亦不可稱數、若往東方西方。`[能仁=仁能【明】]`能仁名色脫者,名四無色陰、色身身,彼俱曰名色。 沒冥必還明,  若沒如今無, 作有常之想,  淨眼與我說。 沒冥必還明, 問:云何為明?猶如日明照。若沒如今無者,若有常若斷滅,還處入淨聚。淨眼與我說,與我布現,尊無所不知。 沒滅不可數,  願說所無者, 散離一切愛,  亦散一切義。 沒滅不可數者,有限之法彼則無也。願說所無者,諸愛盡者諸愛限數,彼無有此愛諸陰。由行生者諸陰限數,彼無此陰。散離一切愛者,亦散一切義,三界愛盡。 二問釋種子,  淨眼不授決, 乃至三大仙,  授決我欲聞。 二問釋種子.淨眼不授決,彼爾時作二問:「云何觀世間,亦不見死生。」世尊不與授決。 何以故?欲教訓之。彼亦聞三語而授決,於中作是說,乃至三大仙授決我欲聞。 今世及後世,  梵天上諸天, 見亦無所知,  瞿曇`[者=普【明】]`者德至。 今世者是人世,後世謂惡趣。梵天者謂梵迦夷天,諸天者謂欲界天。見亦無所知者,云何見?瞿曇普德至者,世尊聲振四方。如是世諦一切智,猶如轉法輪,說聲聞乃至梵天。 若欲如是見,  義論之所歸, `[云=去【明】]`云何觀世間,  而不見死生? 若欲如是見者,如是成就妙智,世間及天、梵天而不知見。義論之所歸者,欲聞受決之所歸。云何觀世間而不見死生者,云何觀六入,不生餘境界。 觀世皆悉空,  愚王亦專念, 以能拔我見,  如是越生處。 觀世皆悉空,亦自見愚王。爾時世尊為說空,常專不移動念者,不念邪事遊意止中。我見者,是愚身見。而滅之,如是度死處,亦不生閻浮`[浮〔-〕【三宮】]`境界。 尊者拔蘇盧作是說:聞斷滅有常,爾時世尊不與授決。彼亦聞第三句跡而授決。於中作是說:二問釋種子。 今世後世者是欲界天,梵天者梵迦夷天,及天者及餘色界天。 見亦不知者,住中迹中而不知。如是越所見者,成就如此妙智,世及天者不能解知。如此中亦斷滅有常,觀世斷滅有常而不見死生。云何除斷滅有常而住中迹越生死岸? 觀世皆悉空者,自還所覺。若斷滅有常,彼觀皆悉空,住其邊際。如是觀六入,則能越生死岸。 天女眾所圍,  亦親近妖魅, 彼園名愚惑,  云何獲安處? 天女眾所圍,彼修行人聞三十三天。天女眾所圍者,以天音樂亦親近妖魅。三十三天在街巷頭,門閾左右園果浴池。四天王有諸`[女=餓【明】]`女鬼,顏色弊惡聲響麁獷,喜恐怖人。彼園名愚惑者,雜園果甚樂無極。天五樂自娛、園能惑人,云何獲安處者?云何得出要? 彼道名曰等,  彼方名不恐, 事亦名無聲,  覺法名具足。 彼道名曰等者,無曀亦不曲。彼方名不恐者,涅槃名曰方,於彼無生`[病老=老病【三宮】]`病老死之恐。事亦名無聲者,止觀是名事,無有結著故曰無聲。若賢聖無漏三昧覺法`[之=名【明】]`之具足者,覺出要與共相應。 慚亦不有緣,  念者將從人, 智慧能御車,  等見先導前。 慚亦不有緣者,慚諸結穢惡,彼猶如船車,如是緣慚而起道意,不復思惟。念者將從人,猶如車以虎皮覆上,若`[豹=狗【三宮】]`豹皮纏恐不得其便不可親近,若怨家盜賊不得其便。如是念,將從`[不得=得不【三宮】]`不得親近諸惡行。智慧能御車者,猶如侍車人、如好車。如是道智慧最,是道猶如御車者,知道非道猶如御車者侍車而行,應進則進。如是智慧欲退時,便起勇猛意;意若熾盛便`[使〔-〕【三宮】]`使休息。猶如御車者,知進便進,如是智慧思惟方便。等見先導前者,等見先在前而修行道。世尊亦說:等見生等志。復作是說:如彼賢聖人,八種道本亦說故曰慚。亦是彼緣行學增上戒,念者將從人也。學增上心,說智慧御車也,等見先導前者。復作是說:彼車是其處,眾行具足慚,是其緣者有三種:道等、語業、等命。念者,將從人等念也。智慧能御車者,等志、等方便也。等見先導前者,即等見也。復作是說:諸止觀是食者,如本車所說。慚亦是緣者,戒是其食。念將從人者,止是其食。智慧能御車者,觀是其食。 諸有如此乘,  眾萌男女類, 彼乘如此車,  往至無住方。 諸有如此乘眾萌男女類者,彼已修行道,以乘往至無住方。彼已修行道,未至涅槃便使至涅槃也。 五斷五已滅,  修行五上者, 五數比丘過,  是謂已度流。 五斷者,五蓋也。五已滅者,五下分結也。修行五上者,是五根也。五數比丘過者,已越五上分結。是謂度流者,已`[度=渡【宋元宮】]`度生死流也。復作是說:五斷者,五邪見也。五已滅,是五身結也。修行五上者,五禪種。五數比丘過者,已度彼欲數。如所說,著欲是謂欲數。是謂度流者,已度欲流。復作是說:五斷者,五趣中結也。已滅五者,是五道也。修行五上者,五解脫入也。五數比丘過者,即越彼五趣。是謂度流者,度生死流也。復作是說:五斷者,五心縛也。已滅五者,心五穢也。修行五上者,五念結也。五數比丘過者,已度心五縛也。是謂`[是〔-〕【三宮】]`是度流者,度生死流也。 五覺及眠寐,  五眠寐及覺, 有五受塵垢,  五是清淨行。 五覺及眠寐者,五邪見睡眠、五根興`[3]寐=寤【三宮】*`寐。五睡`[眠=寐【明】]`眠及覺者,五根睡眠、五邪見覺`[*3]`寐。有五受塵垢者,五見也。`[是五=五是【明】]`是五清淨行者,五根也。如是五身結力結念處所,下分中禪數、上分中解脫,入阿那含凡夫人。 奔走不樂中,  養新新縛著, 猶奔冥燈火,  見聞一所作。 奔走不樂中者,已斷解脫奔有常,不樂斷滅;復離斷滅有常,不樂有常。養新新縛著者,謂所生見增益諸縛。猶奔冥燈火者,猶如鉢勝伽虫(飛蛾),油燈休息想`[非=作【三宮】]`非捨離墮,作如是邪見有休息想,作捨離想墮。見聞一所作者,見淨有淨緣、聞淨有淨緣,如是一切諸見。復作是說:奔走不樂中者,不樂五欲中不樂一欲。養新新縛著者,欲愛縛墮。見聞一所作者,住五欲中。復作是說:奔走不樂中者,不樂欲界,奔走色無色界中。餘亦如是,如奔所趣,如今所覺。 或作是說:亦復此事不樂奔結,走解脫牢固,向新解脫牢固。 老覆蓋世間,  為死所圍繞, 眾生患愛病,  法住於世間。 老覆蓋世間者,所覆不得解脫。為死所圍繞者,亦不得走避。如所說: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止不受死。」 眾生患愛病者,愛縛所`[纏=縛【三宮】]`纏不能度三界。法住於世間者,住`[世=出【明】]`世八法,十善行迹或善或不善。復作是說:住十二因緣。 或作是說:為苦所害,使住道也。 或作是說:住於七法。 或作是說:`[其=此其【三宮】]`其事云何住世間? 偈頌緣為事,  文字為甘味, 依名而有偈,  造者偈之身。 偈頌緣為事者,意欲便造偈敷演諷誦。文字為甘味者,分有文字次第分間布行。依名而有偈者,依名造作,猶如十句偈。造者偈之身,造偈頌為首。 以六興起世,  六已成就業, 六造世間法,  有六受苦惱。 以六興起世者,六愛身也。六已成就業者,六病身也。六造世間法者,造內六入也。有六受苦惱者,外六入也。復作是說:以六興起世者,六`[愛=受【三宮】]`愛身也。六已成就業者,外六入也。六造世間法者,造六塵也。有六受苦惱者,六痛身也。 四方`[11]非四=四非【三宮】*`非四方,  上下最勝界, 不聞不覺知,  說法使我寤。 四方`[*11-1]非四=四非【三宮】*`非四方上下最勝界者,當言結聲響。不聞不覺知者,集聚之相,故曰無所、無不知。說法使我寤者,說道審諦出要之業。世尊知根說法之義,使我時得寤。 本盡不造新,  於有無愛著, 種盡法不生,  涅槃猶燈滅。 本盡不造新者,過去貪欲盡。更不造新者,未來貪欲盡也。於有無愛著者,現在貪欲盡也。種盡者,識種及所生有種盡也。法不生者,彼識處不生,除去行垢。涅槃猶燈滅者,不起便涅槃。猶如燈滅者,不可限量。住至東方若`[後=復【三宮】]`後南方,如是阿羅漢般涅槃不可限量。復作是說:本盡者,過去結滅。不造新者,未來垢盡。於有無愛著者,現在垢`[盡〔-〕【三宮】]`盡。種盡者,此垢。種盡不生法者,更不受住。涅槃者,`[㸌=曤【三宮】]`㸌然無垢。猶燈滅者,不為造有所縛。復作是說:本盡者,過去行盡所可受報者也。不造新者,新垢不造。於有無愛著者,行有餘。復作是說:本盡者,因盡也。不造新者,於彼因無有果實。於無愛著者,於彼有餘。復作是說:本盡者,六入盡及本行空。不造新者,不造新行。餘亦如是。 此王車朽敗,  身亦如是朽, 真法不朽敗,  於己而平均。 此王車朽敗者,王波斯匿車在,深朽故無有光色。身亦如是朽者,如是身在隱匿處,為老病所逼,無有光顏。真法不朽敗者,亦不羸弱。何以故?於己平均。平均法,何者是?道諦是也。諸佛說法是平均法。 道為八等妙,  聖諦有四句, 無欲法為上,  與二足作眼。 道為八等妙者,一切諸道賢聖八道為上。聖諦有四句者,一切諸諦賢聖諦為上,一切諸法涅槃息為妙。與二足作眼者,一切眾生,佛最為聖,一切悉知。 問:猶如實有涅槃道,何以故雙出二事,於尊因陀摩羅沙門名作是說:求為道,出要為涅槃,不空為諦義。`[毘=尊毘【三宮】]`毘舒佉作是說:猶如智於境界迴轉,道亦如是。猶如智有境界,如是諦涅槃猶如斷結。猶如智有境界,諦亦如是也。 覺麁亦覺細,  意盛慢所畏, 此非智所覺,  意或奔諸趣。 覺麁者,不善也。覺細善有漏,受諸有也。復`[作=次【三宮】]`作是說:覺麁者,見諦所斷。覺細者,思惟所斷。復作是說:覺麁者,與欲界相應。覺細者,與色界相應。復作是說:覺`[麁=麁者【三】]`麁,覺欲也。覺細者,覺智也。意盛慢所畏者,`[自=感【三】]`自意所生,意流馳意,流馳與相應覺知。如是與無明智,彼有覺也。各各馳走,展轉覺知心意常亂。 如是意覺知,  無惱威儀念, 在心意熾盛,  無餘諸佛滅。 如是意覺知者。等住覺知漸為方便。無惱威儀念者。威儀者亦不覺。念者。專其念。心不移動住者。如念無異。熾盛者無餘之所滅。佛能永滅。 問:疑無有疑、身絕欲使,彼亦是佛耶?答曰:諸佛是法,親近諸佛於此契經。 復次,諸界佛所滅,聲聞不能滅諸界。復作是說:無餘諸佛境界滅。 天遠地無邊,  大海亦無際, 日月降光處,  及其滅處所, 有實無實法,  是謂四極遠。 天遠地無邊者,偈廣說。乃至滅處,方遠俱越。有實無實法者,是四極遠自`[極=然【三宮】]`極遠,此法道,無實法是垢。復作是說:有實法十善,無實法十不善法。復作是說:實法是涅槃,無實法是生死。復作是說:實法是諦,無實法是諸見。復作是說:實法是七法,無實法是七非法。復作是說:實法諸佛之要,敷演法教,無法不闡等法`[印=即【三】]`印法教也,彼於是不久自然之理。 優婆尼摩王,  既覺寤馳走, 偈緣世滅盡,  生老道二遠。`[卷第十四終【明】]` `[偈揵度第二品竟〔-〕【明】]`偈揵度第二品竟。 ## 偈揵度之三 `[(尊婆…首)十一字=偈揵度首第十四之三【明】,卷第十五首【明】]`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偈品首 盡形壽愚癡,  親近諸智者, 彼不識了法,  猶杓不別味。 盡形壽愚癡,愚癡者謂之,無此力勢知善語惡語義。彼盡形壽親近諸知識,亦不解了法。智在須臾間,親近諸智,彼能識了法,猶舌盡別味。智在須臾間,親近諸智者,智者謂之諸陰善持善入善。又此力勢成諸器教。愚癡者謂之無此力勢,不能解十二因緣。智者謂之有此力勢,說十二因緣。愚癡者不成聖諦之器,智者謂之數,四四演諦,故曰智在須臾間,親近諸智者。 彼於死不死,  住者亦不住, 於窮亦好施,  此法非無義。 彼於死不死者,於嫉妬中於妬死而死,好施者於`[妬=垢【三宮】]`妬著不死;以智慧命為活,`[住=往【宋元宮】]`住者亦不住。猶如逐商人失道,為惡`[狩=獸【三宮】]`狩盜賊所害。猶不失道人,不為惡獸盜賊所害。此最是施。於貧能施者,彼愍孤窮,此久遠常法。 或作是說:於彼死不死者,慳嫉於惡趣中死,好施者生天上儲糧在前。猶如商人糧食乏少便遭困厄。於少能施者,此法是`[孤【大磧】,弧【麗】]`孤窮,是為孤窮之法。 本樂得存命,  此瞿曇弟子, `[保命自知短〔-〕【三宮】]`保命自知短,  無常求所施。 坐具亦無常,  覺知`[世=是【明】]`世無常, `[命知足易滿〔-〕【三宮】]`命知足易滿,  本盡苦原本。 本樂得存命者,爾時諸天為諸懈惓比丘說佛語:本樂得存命。知足易滿易養,禪樂三昧善居止。無常求所施者,亦不留遺餘,以乞求為命。坐具無常者,在樹下空處,遊戲其中,意不專一處。知世無常者,本盡苦`[原=源【宋元宮】]`原本,知六入無常度生死流。復作是說:本樂得存命者,此瞿曇弟子,本以智慧為命,無常求所施。坐具亦無常者,以無常想乞求,復以無常想`[處=受【三宮】]`處彼坐具。覺世無常本盡苦原本者,修無願解`[脫=脫門【三宮】]`脫,覺無所造而般涅槃。 以何智慧知,  慧必不有難, 以何智慧知,  是謂名為慧。 以何智慧知慧必不有難,是何智?如想無有異。以何智慧知是謂名慧者,以何等智慧知?已知而知者,若法無有難諸法無有二想,於中以何智慧知?是謂名為智慧。諸法無有二想、無有二種生,以何智慧知?是謂名為智慧。此智慧`[智=知【三宮】]`智已知,便是其知,此是何智?猶如一切無常智,智亦無常;一切無我智,智亦無我。猶如有一切智亦有知。 有寡有生者,  出牛入牛者, 亦有牛長大,  欲者天便雨。 有寡有生,檀尼所由原,寡不生牸牛,憶來導引前,在後驅牛者。牛長者,大牛長無寡,無有生者,出牛入牛者亦復無也,亦無有牛長大。欲者天便雨,無寡。世尊作是說:一切無現無所取。復作是說:色無色界結無有不盡者,`[無=無有【三宮】]`無生者,欲界無有結不盡者也。憶牛者,無明也。入者,彼相應心心法,與彼迴轉心不相應行。牛長大者,於此慢盡所作事辦。 無怒除去穢,  流水側一宿, 廬露我大覆,  若欲`[天=大【元明】]`天便雨。 無怒除去穢流水側一宿者,現無怒。除穢者,現瞋恚盡、大穢除盡。流水側一宿者,涉道於彼宿也。欲化牧牛者,種種姦`[偽=為【三宮】]`偽盡身姦、彼不淨見根,姦是識身,彼亦盡也。我已除火,三火息。 我已見屋室,  更不起愛著, 汝盡脇`[5]勒=肋【三】*【宮】`勒摧,  屋`[舍=室【明】]`舍皆壞敗。 我已見`[屋=屋室【三宮】]`屋者,愛受諸有是屋舍。復作是說:屋舍者,此間慢也。復作是說:屋舍是有漏行。復作是說:屋舍者,起諸識更不起愛著者,更不復受有。汝盡脇`[*5-1]勒=肋【三】*【宮】`勒摧者,愛欲已盡。復作是說:脇`[*5]`勒者,於此慢相應法彼永盡。復作是說:脇者,起諸行結彼盡也。復作是說:脇者,是愛彼盡。屋舍壞敗者,五盛陰,彼盡無餘。復作是說:屋舍皆壞敗者,身見,彼盡無餘。復作是說:屋舍是無明,彼盡無餘。復作是說:屋舍是識處住,彼盡無餘。 人能善眠寐,  亦復憂所護, 心常樂禪中,  欲使壞娛樂。 人能善眠寐者,阿吒羅婆尸佉`[法〔-〕【三宮】]`法授決中廣說也。阿吒羅婆作是說:彼亦不作憂,如我所憂。世尊說:彼不作憂,如我所`[憂=憂也【三宮】]`憂。 彼不為比丘,  從彼乞求者, 受取屋舍法,  如是非比丘。 比丘契經彼非為比丘,不作比丘作比丘行法。家法者,受取屋舍作諸屋舍行,非以乞食為比丘也。 若有福有惡,  除去修梵行, 練滅受不起,  彼謂之比丘。 若有福有惡者,福者是善有漏行陰,惡者不善。除去者,謂已斷也。梵行者,修行其道。練滅不受起者,降伏一切魔眾、降伏一切諸結。行者,是住也,彼謂之比丘成就比丘行法。復作是說:福者不用定行,惡者無福行。已斷滅彼而修梵行,二二三昧二二共會。練滅不起者,背`[彼=行【三宮】]`彼彼道意止,彼謂之比丘斷諸結。 青數白所覆,  一輻車而行, 不勝觀此邊,  斷諸流結縛。 廣說如《雜阿含》。 二十九修跋陀人,  我出家行學道, 我已知五十歲,  於中學修跋陀。 戒定修行術,  獨步思惟念, 敷演說法智,  於此無沙門。 戒者,身律口命清淨。三昧者,諸善心。獨步行者,是其事。術者,是智。獨步心思惟三昧,敷演說法智。於`[彼此=此彼【三】]`彼此無沙門者,智法是道,彼入內外無沙門。 問:戒行有何差別?答曰:戒是有漏,行是無漏。復作是說:戒是學,行是無學。三昧、心獨處有何差別?答曰:三昧是有漏,一心獨處是無漏。三昧是學,一心獨處是無學。復作是說:戒是增上戒,三昧是增上心行術,增上智慧是謂見諦道。一心思惟道,是謂見諦道思惟道。甚深法此少入,無外沙門也。復作是說:戒行是增上戒,三昧獨處學增上心術者學增上智慧。此是智法,如少所入,無外沙門也。復作是說:戒、三昧如所說。於戒是修行,謂學增上行。行術者,是增上智慧,是謂學增上智慧。獨處心思惟者,是謂學增上心。是謂知`[以下宮本斷缺]`法少所入,外無沙門也。 有量無量集,  能仁捨諸行, 自謹慎內情,  無明卵自壞。 有量無量集者,有量是行報生有,諸行者是壽行捨之,能仁者是無學,能仁內樂者禪解脫三昧樂。三昧中自謹慎以空為首,三謹慎自謹慎成就。無明卵自壞者,猶如壞卵`[13]𩌧=膜【三】*`𩌧`[也=已【三】]`也。不復觀卵`[*13]`𩌧,如是世尊捨壽命,不觀壽命行。 或作是說:量者是人,無量者是餘行也。行者,受諸有行。內自樂者,樂諸道也。餘亦如是。 若愛無住處,  意漸得開解, 彼愛能仁除,  不知天及人。 若愛無住處者,情放逸流馳,彼有二種:愛、見也。無住處,若由愛、若由`[見【CB】,是【大】]`見。意有二種:意愛、意見也。漸者,俱越二三愛盡。能仁行天及人所不知,能仁行天及人所不能知。復作是說:若愛無住處,愛是欲愛也;住處,諸見也。意漸得開解者,意是有愛,漸是無明。有二愛盡,天及人所不能知,諸見無明盡。 若內無瞋怒,  有有獲種稷, 彼無恐畏惱,  諸天不往見。 若內無瞋怒者,自`[喜=意【三】]`喜無瞋恚。有有獲種稷者,中有有是謂有,於此間有。彼無恐畏惱者,善修空、善明十二因緣。樂者,四出要樂而成就。無惱者,無有遺餘也。財物之憂設有遺餘,財物之中若得若失亦無愁惱。諸天不往見者,已取涅槃不見五趣。復作是說:若內無瞋恚者,現瞋恚盡。有有獲種稷者,現其欲盡。彼無恐畏惱者,善無有憂,現愚癡盡。諸天不往見者,無欲無瞋恚亦無愚癡,已所涅槃不見涅槃。 人中等正覺,  自訓專正志, 遊行梵迹中,  常樂心滅息。 人中者,生於人中。等正覺者,盡覺知諸法。自訓者,自然具。專正志者,得三三昧。遊行梵迹者,敬尊法中心。常樂滅息者,諸三昧心得休息,害諸結心得休息而樂其中。 眾人所敬仰,  盡超一切法, 諸天亦歸命,  是謂聞無`[著=者【三】]`著。 眾人所敬仰者,承事歸命。盡超一切法者,越諸善法,猶如`[超=越【三】]`超諸偈頌,亦度諸不善法。諸天亦歸命者,諸天亦承事歸命。是謂聞無著者,彼從世尊聞,佛天人所供養也。 一切結過去,  於園越園果, 於欲出要樂,  猶如`[4]鍊=練【三】*`鍊真金。 一切結過去者,度九結是謂一切結過去。復作是說:度於三結過去也。於園越園果者,五欲為園,於彼愛盡,`[越=超【三】]`越諸愛患,越諸結越有樂。於欲出要者,於欲解脫樂初禪。 復次,欲中出要樂淨處樂,等樂其中,是謂於欲出要樂。猶如`[*4-1]鍊=練【三】*`鍊真金者,如金被`[*4]`鍊,無有穢垢極妙,如是如來已越於欲盡無諸漏。 三佛名流布,  猶如日除冥, 於世第一尊,  亦如安明山。 三佛名流布者,功德聲聞世尊四方上下,乃至阿迦尼吒天皆聞其聲。猶如日除冥者,如日出時普照世間,冥皆為明無不蒙其恩。如是世尊已逮正覺,以光明普照三界。於世第一尊者,以此名為尊,彼一切為現照明。亦如安明者,如須彌山王於眾山中極高最大。世尊亦如是,於一切眾生中而作`[偈=唱【三】]`偈導。 我當說其義,  亦不作悕望, 一切名龍者,  實名為如來。 我當說其義者,當龍功德。亦不作悕望,尊因陀摩那作是說:是無義語。尊摩醯羅作是說:不作諸眾行。 或作是說:不作怨讎。如所說,亦無瞋恚而有所作。復作是說:亦不造惡行。一切名龍者,實名為如來。諸有名龍者,於一切中如來最妙龍。 能忍不嫉彼,  如龍有二足, 慇懃修梵行,  所行龍餘迹。 能忍不嫉彼如龍有二足者,彼猶龍象前脚已得`[7]隱=穩【三】*`隱然後身得迴,如是如來以牢固法身得迴轉。慇懃修梵行所行龍餘迹者,猶如龍象後脚`[以=已【三】]`以得`[*7]`隱然後身得迴轉,如來亦如是。賢聖法服曩昔諸如來,已得牢固法身得迴轉。 信為大龍象,  護為白雙牙, 念頸智慧頭,  威儀用法觀。 信為大龍象者,猶如龍象受取皆由鼻。如來如是,以信棄不善法而攝善法,猶如龍象鼻最為要。尊曇摩多羅作是,頌契經者之重過,不得言如來之信更自有因緣。一切諸智算數,象為大龍。猶如龍象受取皆由鼻,如來亦如是。親近諸法數,亦復分別觀有色身,清淨行如來護亦復如是,賢聖八品道清淨無塵垢。復作是說:猶如龍象牙不可移動,如來亦如是,於四等中受取諸氣味便得自在。如來牙亦如是,勇猛有眾相。如來亦如是,於六善來,`[當=堂【三】]`當有眾相好丈夫之才。念頸者,猶如龍象頸,盡取一切諸味。如來神足亦復如是,一切諸法皆悉普具。復作是說:猶如龍象頸而扶持頭,如來亦如是,念最為上頭、為`[智者=智慧者【宋】,智慧智【元明】]`智者。猶如龍象以頭為命,如來亦如是,以智慧為命。復作是說:猶如龍象色身之中頭最為上,如來亦如是,法身之中三耶三佛最為上。威儀用法觀者, 或作是說:此事亦如是,二眼用法觀。猶如龍象左右有兩肩,如來亦如是,有二種:等身習出要、等身盡出要,迹滅不復起。復作是說:猶如龍象有諸法觀速疾而知,如來亦如是,有眾相知眾生。 或作是說:猶如龍象心意有眾相,若步若行皆悉知之,如來亦如是。於色身中頭最為上,如來亦如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於法【三】]`法身中最為上。 或作是說:此亦是其事,有入法觀。猶如龍象左右有二肩,如來亦如是,有二種:等習身出要、等盡身出要。復作是說:猶如龍象法觀作眾相,御象知其相。如來亦如是,亦知其相解眾生。 或作是說:猶如龍象,意之所念悉能成辦,若行若住皆悉知之。本無如來亦復如是,知眾生根本。 或作是說:猶如龍象意之所念,若行若住皆悉知之。本無如來亦如是,知眾生根相。 或作是說:猶如是知眾生根。 或作是說:猶如龍象意之所念,若住若行皆悉知之。如來亦如是,知諸根相,`[親=覲【宋元】]`親近諸行,於眾生中敷演法,默然承受奉行,展轉相應。 法藏皆滿具,  照明除拂去, 樂禪出入息,  內自善謹慎。 法藏皆滿具者,猶如龍象腹入若干種食皆依仰之,如來亦如是,法等`[諸=語【三】]`諸藏依法食。照明除拂去者,猶如龍象尾拂蚊虻蠅𧎇皆能拂去,如來亦如是,身中敷演教。樂禪出入息內自`[善=喜【三】]`善謹慎,猶如龍象以出入息而養其形常以為樂。如來亦如是,常以四禪而養其形,內方便具足。 龍行求茂草,  龍住威儀盛, 龍臥威儀具,  坐亦威儀成, 一切龍威成,  是謂龍威儀。 龍行求茂草者乃至是謂龍威儀者,世尊於一切威儀中戒三昧成就,`[得=行【三】]`得三昧亦成就。若威儀成就,意食不穢處而不食。龍食而量腹命亦不貪。意食不穢處穢處而不食者,穢處食者何等是?有貪意起與邪命俱,彼是穢處。無穢處者,反上事也。彼如來除去穢食,擇無穢食,使根充足而無眾病。猶如膏`[拊創=傳瘡【三】]`拊創,亦如膏車。服眾藥草無有貪著,故曰不貪。 以得食斷飢,  不畜積遺餘, 受彼信施食,  除彼不與取。 以得食斷飢者,草為食覆為衣。不畜積遺餘,不得畜積、不露形體,得施食`[纔=我【三】]`纔欲存形。受彼信施食除彼不與取者,以法求取。 復次,當說其要。若得遺長,復`[次=欲【三】]`次藏貯以為家業,彼如來皆悉知除去非行,故曰斷諸飢渴者也。 斷諸一切結,  亦斷諸縛著, 彼行在在處,  亦無憂畏患。 斷一切諸結者,滅七結也。亦斷諸縛著者,滅三縛也。 復次,本無如來結根,使根永盡無縛著,起諸照明,故曰斷諸一切結也。如來見諸穢心不染著,故曰彼行在在處處也。 愚死命有二數,  有無怒見家業, 善眠寐二比丘,  草覆衣一切使。 `[偈揵度第三品竟〔-〕【明】]`偈揵度第三品竟。 ## 14偈揵度之四 `[(尊婆…首)十一字=偈揵度首第十四之四【明】]`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偈品首 見色無娛娛,  無欲及諸貪, 況革囊盛糞,  使五意移動。 見色無娛娛者,何以故?世尊作是說。況革囊`[11]盛=成【宋元】*`盛糞者, 或作是說:現其愛盡,天樂天女常無欲於彼,況革囊`[*11]`盛糞。 復次,欲斷摩訶檀提(梵志)縛,不欲使頻至佛所。 梵志慢滿擔,  怒烟害為灰, 口淨心如火,  心者火坑藏。 梵志慢滿者,猶如負重擔不畏懼於人,如是慢所縛不畏懼。怒烟者,猶如先有烟然後火乃然。如是`[先【CB】,失【大】,光【三】]`先有怒然後方有教。猶如烟亂一切色,怒亦如是而亂眾色。害為灰者,猶如灰無用於物,如是害亦無用於物也。口淨者,猶如淨投火,如是舌長益於諸法。心者火坑藏者,猶如祠火處所,如是心為智火所然。自動人中明者,猶如自第一火。 信種自暴露,  智慧為耕犁, 慚愧心所縛,  心手之執杖。 信種自暴露者,猶如先有萌`[牙=芽【三】]`牙,如是信為道然後行道。暴露者,暴為閑居,猶如莖生得雨潤澤,如是生善功德以暴潤澤。智慧為耕犁者,猶如集聚耕地,如是信成眾善功德,如是智慧成眾善功德。耕者結使,慚愧者猶如犁`[𨍮=軛【三】]`𨍮,如是慚愧住智慧。心縛者三三昧是,意縛猶如輻,如是三昧猶如不移動。`[手=心手之【三】]`手執杖者,猶如耕地杖用驅行,如是念耕結得善驅。 身整口亦整,  猶如往求食, 實作擇去穢,  受語而解脫。 身整,身律儀也。口整者,口律儀。猶如往求食者,命命清淨也。實作擇去穢者,以智諦耕除諸`[穢【CB】,[-]【大】]`穢。受語而解`[脫=脫等【三】]`脫者,猶如耕犁,人事辦則捨。如是等與相應而捨其行,諸已滅便有勇猛意。 勇猛共二軛,  方便獲安處, 已往不復還,  所至無憂畏。 勇猛共二軛者,猶如牛有力勢不捨其軛,如是勇猛之力亦不捨其軛。方便獲安處者,有四方便已盡是謂涅槃,亦是安隱處勇猛志。`[彼=被【三】]`彼已往不復還者,有力勢不復還。所至無憂畏者,已到涅槃,諸憂畏患永盡無餘。 如是耕田作,  彼曰甘露果, 能忍如是業,  一切苦解脫。 如是耕田作者,作如是修行道也。彼曰甘露果,涅槃為果。能忍如是業者,修行此道。一切苦解脫者,於三界苦而得解脫。 或作是說:道教於彼智慧斷諸結使,身整口亦整。猶如往求食者,等語、等業、等命。勇猛共二軛者,等方便也。念為杖者,等念也。意縛者,等三昧也。已說五根,彼信種信根也。勇猛共二軛,精進根也。念為杖者,念根也。意縛者,定根也。智慧唱導,是慧根也。 專念巧便求,  亦不樂在家, 群雁往奔池,  盡流除瞋恚。 專念巧便求者,出家學道。專念者,繫念不移。亦不樂在家者,不樂處家恩愛之中。群雁往奔池盡流除瞋恚者,猶如群雁捨大山林無戀慕情。如是彼滅於五欲無戀慕情,所可用道滅於五欲。如所說,法之所除,況非法也。復作是說:專念求巧便者,常樂閑居坐禪。亦不樂在家者,不樂於三界`[眾=中【三】]`眾生。群雁往奔池`[盡=盡流【三】]`盡瞋恚者,流為無明,所可用道除無明,彼道亦除。復作是說:專念巧便求者,而修行道遊居意山中。亦不樂在家者,遠離愛著。如所說,諸痛中愛,此是愛也。已能捨彼,亦不樂愛著。群雁往奔池盡流瞋恚者,流為六入。如所說,長者眼為識流`[源=原【三】]`源,彼能滅六入所可用道。滅六入者,彼道亦滅。 諸度江海者,  作橋度彼岸, 有縛我求度,  智者先達岸。 諸度江者,如所說,如瞿曇世尊,由異學故往受恒水,水神作是說偈。彼`[河=阿【三】]`河恒薩牢,頻鬧作諸橋,諸不得神足。 或作是說:諸受頻鬧者,結為頻生,死為薩牢。如所說,由薩羅有是池。作諸橋,修行道也。捨山者,滅於五欲。縛拔求度者,外道求道。智者先達岸者,說度生死岸。復作是說:諸度頻鬧者,見諦所斷結滅也。薩羅者,思惟所斷結滅也。作橋者,興起道也。捨山者,滅諸`[蓋=善【三】]`蓋。縛拔者,修學道。智者先達岸,羅漢度生死岸。 不於見`[8]健=捷【三】*`健疾,  `[是=見【三】]`是我之`[齊=所【三】]`齊限, 非行能除往,  不染於家累。 不於見`[*8-1]健=捷【三】*`健疾者,等智成就`[*8]`健疾。彼不淨之見,不聞健疾,非健疾者能淨其邊。彼`[亦=迹【三】]`亦欲淨於欲慇懃,界亦不聞將往。何以故?不染於家累者,彼不隨此見。 若林柱牢固,  於他盡其語, 若無欲善根,  能仁亦牢固。 若林柱牢固者,尊者阿那律授決中廣說。猶如林柱不可移動,如是彼尊者若毀罵若嘆譽不可移動。於他盡其語者,語在內若毀罵、復有嘆譽者。`[善=若【明】]`善無欲者,諸結使盡。善根者,於三三昧是三昧根。能仁亦復牢固者,佛聲無學智。 不二行作講堂,  養妻子非比丘, 於眾生不改瞋,  能仁常護眾生。 不二行作講堂者,獵師喻中已說。不二行作講堂者,獵師所行閑居聚中,比丘行聚中聚。閑居獵師所為非行,比丘護賢行,養妻子非比丘。獵師及妻子,比丘非其行,唯自養以法`[聚=取【三】]`聚。彼於眾生不改瞋者,獵師不改於殺生。能仁常護眾生者,比丘無有殺意。 於前中間後,  從他受信施, 亦無怨恨心,  能仁亦護彼。 於前者不食,中間者半食,後者餘食未盡。從他受信施,比丘得食。亦無怨恨心者,亦不罵、亦不能傷其形,不作強顏,不是語:我不得物,終不離此`[法=去【三】]`法。復作是說:於前者好微妙食,中者中食,後者下食。從他得信施者,從他受信施,不說惡語,所得惡食處亦不避,亦不執語所得惡食處,亦不頻往彼乞求皆悉遍。復作是說:惡不能壞其意,好不起愛著。 有說第一者,  夜叉淨非`[淨=智【三】]`淨, 何為此解脫,  無餘名曰善。 有說第一者,此夜叉淨說,猶如此有想無想天。何為此解脫者,如是無餘,智者方便說淨。 飢渴第一病,  行為第一苦, 如實知是者,  涅槃第一樂。 飢渴第一病者,斷手授決中已說。彼斷手不大苦,如飢渴者。行為第一苦者,彼行有若干種。`[若=苦【元明】]`若如實知此者涅槃第一樂,能知如是行,不成就所作行口,彼便有樂。復作是說:飢渴第一病者,常為所縛乃至不可治。行為第一苦者,如實知之,能知此諸行。諸行涅槃第一樂者,休息為樂,無所觀為樂永樂。復作是說:飢渴為第一病者,是苦諦也。行為第一苦者,無明緣行也。受諸患,是謂習諦也。如是實知者,是道諦也。涅槃第一樂者,是盡諦也。 慚愧梵志衣,  梵志手為淨, 水常流不住,  舌陳為澡`[2]𣹉=盥【三】*`𣹉。 慚愧梵志衣者,尊者大目揵連授決中已說。猶如衣裳用覆蓋隱處,慚愧亦如是,`[覆蓋【麗】,蓋覆【大】(cf. K28n0963_p0700c23)]`覆蓋隱處。梵志手淨者,猶如已淨祀火,我亦如是,而修淨行去離行。水常流不住舌陳為澡`[*2-1]𣹉=盥【三】*`𣹉者,猶如以澡`[*2]`𣹉盪滌不淨器。我舌亦如是,除去穢行晝夜不休息。 祀火有常想,  以依內心意, 晝夜勤祠祀,  律儀不失節。 祀火有常想者,止觀彼然智火。以依內心意者,自依`[猗=倚【三】]`猗心彼能滅。晝夜修行律儀,不失節諸根,在內彼能思惟心被教訓,是謂藏匿。復作是說:隱處者,身口意。律儀訓者,諸戒具足。復作是說:慚愧梵志衣者,現善行起。梵志手淨者,水常流不住。舌陳為澡`[*2-3]𣹉=盥【三】*`𣹉,舌善行。第二偈謂心善行。於三善行,`[名=名曰【三】]`名婆羅門。 度慚常呵彼,  我與況汝要, 亦不作非行,  當知此非我。 度慚者,可慚而不慚。彼當知不自親,況當`[親=觀【三】]`親餘者。常呵彼者非親者,當知是怨仇而住我所。我與汝說要者,諸有雜穢,雖`[6]慎=順【三】*`慎從眾生,當`[知=如【明】]`知此姦穢。亦不作非行者,諸有親厚事彼不起惱,所作方便當知`[*6]`慎怨家。 於欲意不離,  念亦無厭足, 觀彼能離者,  彼具智慧足。 於欲意不離者,菩薩授決中已說。乃至意念欲心亦無厭足,不能去離彼愛。能離者現欲想盡,於中次第觀彼盡時,是說曰彼能離者。彼具慧乃足者,諸觀欲不淨,彼著愛欲也。 諦諦而善見,  尊者轉嘆天。 諦諦而善見者,諦是苦諦也習諦,增上諦`[是=是是【三】]`是道諦也盡諦。復作是說:有三諦,苦諦、習諦、道諦,增上是盡諦。復作是說:諦是等諦,增上第一義諦。 解脫彼此脫,  解脫復見縛, 賢聖不見脫,  解脫於愚惑。 一子授決中已說。解脫彼此脫者,於妄語中解脫,為殺所染。解脫復見縛者,於一害得脫,復為他所染也。賢聖不得脫者,見諦而得解脫於愚惑,於縛繫彼不得解脫,如是斷滅見得解脫。有常見所縛,如是聞念中得解脫。如是身見中得解脫,為猶豫取縛。於貪欲得解脫,為色愛所縛。於色愛得解脫,為無色愛所縛。 若於長短中,  麁細好`[惡=要【三】]`惡行, 於世不與取,  故曰名梵志。 若於長短中者,答曰:長短不成就。於彼少有所觀便有長也,少有所觀便有短也。此如來教`[10]誡=戒【三】*`誡語也。又麁者亦不成就。 問:云何量亦不成就耶?答曰:於中不說量不可持,亦無來者。若受不與取,彼則麁亦不成就,於彼亦不盡有量,有清淨行亦有少成就。 問:諸有清淨行成就。答曰:非以行不與取色,於中淨不淨行彼則成就,是廣舌教`[*10]`誡之語。故曰梵志者,具足眾行是謂梵志。 或作是說:起諸不與取結,諸結盡`[是=是謂【三】]`是婆羅門。 不善而有善,  `[當=常【三】]`當依三佛家, 不住益眾生,  彼曰而依有。 不善而有善者,於不善中終便生餘處。彼先滅本想,而更得餘想。常依三佛家者,不依母胎。不住益眾生者,於他家命終,在母胎長大。彼曰而依有,意生有是善行。 若數於世易,  無勝況當世, 永滅無烟曀,  於中樂不害。 滿願子於其中求數者,知而滅世者。諸入異於彼外,不異者是內。復作是說:異者是天,不異者是地獄。復作是說:異者色無色界相應,不異者欲界相應。此數是無常苦空無我,因果自相遍相。無勝況當世者,無明見所知,如說染著魔所縛。息者,三火息滅休息,`[常=當【三】]`常永寂有滅息,永烟曀滅,現瞋恚所纏盡。復作是說:現內緣諸結盡無烟曀,如所說愛所行也。有覺息亦無烟曀,如所說有覺亦烟。無害者,現三害盡。無望者,現利望命望盡。 復次,現有愛盡,能有所越。 解脫墮復墮,  貪著復來還, 已還歡樂處,  於善住善處。 解脫復墮者,解脫者於欲界脫,亦脫欲界結使,色無色界愛未盡,於彼墮`[墮〔-〕【三】]`墮便生。貪著復來還者,彼不能展轉除盡欲界相應,結來住彼,於彼方便染著,欲界諸結使不能拔離,復起欲界結使來至欲界。已還歡樂處者,謂佛聲聞彼已還安隱處,無生無病死之患。歡樂處者,賢聖八品道。於善住善,樂三昧樂於中遊行,永還安樂處者,復作是說:解脫墮復墮者,於須陀洹得解脫墮地獄,彼墮天貪著復來還。欲界愛未盡,還來人間。還歡樂處者,無有恐懼入地獄之憂。樂者,賢聖之道,於善住善者,越一切諸結,還於涅槃。復作說:墮復墮者,斷滅見,解脫有常見墮。貪著復來還者,地獄餓鬼畜生。於有常斷滅解脫,而修行道。餘者亦如是。 見慢起信意,  見偈等前後, 飢依欲及諦,  解脫滿願子。 `[(尊婆…集)八字〔-〕【元明】]`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偈揵度第`[四=十四【三】]`四竟。 尊婆須`[蜜=蜜菩薩所集【三】]`蜜論卷第`[十=十五【明】]`十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28 冊 No. 1549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08-1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