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551 \[cf. Nos. 1550, 1552]
`[阿毘曇心論經〔-〕【宮】,法勝阿毘曇心論經【三】]`阿毘曇心論`[經〔-〕【三】]`經序
`[今=別譯今【宋元】]`今欲解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故。問曰:不須解釋。所以者何?古昔論師已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故不須釋。答曰:不然,應須解釋。所以者何?古昔論師雖釋阿毘曇心,太廣太略,彼未學者迷惑煩勞,無由能取。我今離於廣略,但`[光=先【明】]`光顯修多羅自性,是故須釋。問曰:何故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耶?答曰:彼中已說不顛倒法相,釋不顛倒法相令彼覺悟真實,是故離諸過惡生諸功德,得勇猛第一義利。問曰:若如是者,隨意解釋。答曰:我當解釋。但諸師造論以吉為初,一切吉中三寶最勝。是故本師為顯三寶少分功德故,於論初先說此偈。
`[阿=法勝阿【元明宮】]`阿毘曇心論`[10]經〔-〕【三宮】*`經卷第`[一=一(別譯)【明宮】]`一
`[法勝論〔-〕【元明宮】]`法勝論`[13]大德優波扇多釋〔-〕【宮】*`大德優波扇多釋
高齊`[天竺三藏=沙門【宮】]`天竺三藏那連`[提=提黎【明宮】]`提耶舍譯`[16]六卷成部〔-〕【三宮】*` \(六卷成部)
界品第一
前頂禮最勝, 離熱饒益言,
彼言說相應, 羅漢見實等。
前者,先也。頂禮者,淨信曲躬禮也。最勝者,世尊為應供者之所供養,又於一切法中勝,故名最勝。復次世尊於一切法、於一切種而得自在,故名最勝。離熱者,離燒義也。謂煩惱熱能燒身心,世尊離彼,故名離熱。此是自己智斷成就。彼師如是說者,彰於如來自利滿足。次說饒益言者,世尊言說能饒益一切眾生。饒益者,謂安隱也。安隱、饒益,一義異名。此彰世尊利他滿足。此略說天人師自利利他功德滿足。彼二種,世尊等作究竟,是故應供中勝。彼言說相應者,謂道理義,顯示相應如是功德、相應天人師語,禮敬此者名禮法寶。羅漢見實等者,應受天、人、阿修羅等供養,故名阿羅漢。此說無學。實者,謂四聖諦,以學見者彼名見實。此`[17]唯=惟【三宮】*`唯說學。此學無學等,謂第一義僧。禮敬此者,名禮僧寶。問曰:何故禮敬?答曰:
佛開覺慧眼, 若知諸法眾,
亦為他顯現, 我今說少分。
佛者,知一切法、知一切種,故名為佛。開覺慧眼者,謂無礙智眼義也。若者,若佛所說、所顯、所宣、所釋法也。知者解也。法者持也,持於自性,為他作緣,故名為法。法有積聚,故名法眾。`[法眾〔-〕【三宮】]`法眾、群聚,一義異名。亦為他顯現者,自覺知己利世間,故為他顯示。或有覺知不為他說,如《昇攝波林經》說。我今說少分者,於彼佛說法中,我今但說少分法相,豈能盡說如是義`[已=也【三宮】]`已。問曰:何法是佛所說而欲說耶?答曰:所謂有漏無漏、有煩惱無煩惱受`[蔭=陰【三宮】]`蔭、有諍無諍、色無色等,我今當說。
一切有漏行, 離我樂常淨,
此受於我等, 不見有漏故。
一切有漏行離我樂常淨者,諸有漏行,離我、離樂、離常、離淨。彼中世間不能觀察,無明覆障闇智,於此四門顛倒而見,故名顛倒。問曰:何因故知諸有漏行離於我耶?答曰:我事無故屬因緣,故行名`[為=屬【三宮】]`為他,非我自性。計我者說:我不屬他。除此更無,是故我性不可得。無我因故,諸行離我。問曰:何因故知諸行離樂?答曰:作逼迫故。諸有漏行是苦自性亦是苦緣,是故逼迫。逼迫名苦,是故離樂。問曰:何因故知諸行離常?答曰:以生滅故。現見諸行生而即滅,無見常者,是故離常。問曰:何因故知諸有漏行離於淨耶?答曰:污染事故。諸有漏事煩惱境界,不淨污染,是故離淨。問曰:如是諸行離於我等,世間何故取我等耶?答曰:此受於我等,不見有漏故。諸有漏行不如實見,世間不能觀察,作我等解。猶如怨家匿藏惡欲,`[詐【CB】,許【大】]`詐出美言遊行家內,實非親友作親友解,我我所覆故不見無我。是故現見行等作業,以迷惑故,無我事中而見於我。對治覆苦事故,於行住等想謂為樂,故於苦受`[陰=蔭【宋元宮】]`陰中而作樂解。相似相續覆無常事,彼現見色相似相續,`[記=計【元明】]`記憶宿事誦持經論,故於無常行中而作常解。皮色覆於不淨事,故彼於髮毛爪齒處等少時見淨,`[於〔-〕【明】]`於不淨中而作淨解。雖見𡱁尿、雖復不淨,猶生迷惑:此雖不淨,餘者應淨。猶如野`[干=豻【宮】]`干看`[緊=堅【明】]`緊叔迦華。問曰:何故論初先說顛倒?答曰:為知不顛倒法相故。我先已說,欲令弟子解真實故,以不顛倒心安隱易解,是故論初先說顛倒。問曰:為當但有此離我等諸有漏法,更有餘耶?答曰:更有。
若處生煩惱, 是聖說有漏,
以彼漏名故, 慧者說煩惱。
若處生煩惱是聖說有漏者,若依、若聚、若緣,若眾生數、非眾生數,生身見等煩惱,是法說有漏。問曰:何故?答曰:以彼漏名故慧者說煩惱。觀察煩惱,為作漏名故。以彼法生於煩惱,依漏起故,名為有漏,如有怖道、有毒食等。應如是說,若事屬漏、為漏所攝,彼名有漏,此說無漏緣生煩惱,非無漏法,屬於煩惱為煩惱攝,無漏法但緣生煩惱。問曰:漏義云何?答曰:從有頂下至無間獄,於其中間六入瘡漏,是故名漏,猶如瘡漏。又留住生死,故名為漏。問曰:此更有名耶?答曰:更有。
亦名有煩惱, 取`[蔭=陰【明】下同]`蔭及有諍,
煩取諍生故, 知彼自性說。
亦名有煩惱取蔭及有諍者,是有漏法,亦名有煩惱,亦名取蔭,亦名有諍。問曰:何故彼諸名說?答曰:煩取諍生故知彼自性說。諸煩惱、取、諍等,漏之異名,從煩惱生,彼亦生煩惱,故名有煩惱。如是從取生,彼亦生取,故名有取。從諍生,彼亦生諍,故名有諍。問曰:是蔭,世尊所說為取蔭,即是蔭、為離取蔭別有蔭耶?答曰:若取蔭者,彼即是蔭。或有蔭而非取蔭。問曰:何者是耶?答曰:
若行離煩惱, 此是無漏蔭,
及前有取蔭, 是蔭聖所說。
若行離煩惱此是無漏蔭者,此蔭更有餘說。有二種蔭:無漏、有漏。若行離身見等煩惱,是名無漏,是蔭非取蔭。及前有取蔭是蔭聖所說者,若此無漏蔭,及前所說取蔭,合說為蔭,謂色等五蔭。問曰:蔭義云何?答曰:聚義是蔭義。問曰:若如是者,蔭但假名,無有實事。非但一物得有聚名,和合故名聚。答曰:非但有相,亦有實事。有此事者,便有彼相,故蔭有相。如佛所說礙相是色蔭等。是故有事界等所攝智識使等境界。如四聖諦,故蔭有事,非但假名。問曰:蔭、界、入等有何差別?答曰:
十種謂色入, 亦名無教色,
是分別色蔭, 世尊之所說。
色有二種:一者微塵積聚色,二者非微塵積聚色。微塵積聚色者,謂十色入,眼乃至觸。`[非微塵積聚乃至入字義者四百七十三字元本大異卷末出之 cf.p. 839, 明註曰北本所詮十色入微塵積聚者等唯前五識所對觸色為意入所識取境為緣六識分辯十八界中為一法界佛所說總為眼根一門所攝乃至見色入字義者止南藏十色入次第轉生於自地煩惱次第緣可得生一切上地亦生當分別者梵天命終生欲界五種欲以說欲愛恚使憍慢及無明見使總攝十二見中見苦滅道斷色無色界亦爾繫一切眾生故說流漏一切無窮乃至種種相應眼至今當說等文中所釋南北二藏是譯師所得梵本簡別差訛論義不同卿此論中其文各有廣略理辭易辯故此博知後高賢閱者幸乎造造耳]`非微塵積聚色者,名無教色,法入所攝。彼業品當說。此等一切是色蔭相,入色蔭數,佛說為色蔭。以此觸彼、以彼觸此,是故名色。以此惱彼、以彼惱此義也。如佛所說,如手等觸,觸故名色。問曰:若如是者,除無教色彼非是色,何以故非手等可觸,以無對故。汝意若謂以所依者是可觸故,彼亦是可觸故無過者,受等亦應是色。汝意若謂彼所依四大是可觸故,彼亦是可觸者,我當說言:現見所須作功業事、作畫作泥,若如是者受等心數亦應是色。故汝有過。彼等亦依眼等諸根,彼亦應是可觸。答曰:非但生心心數因。非心心數依眼等根,如光依珠,彼生時眼等作因,如是眼等是觸,彼非觸也。復次造色依大,如光依珠,是故大是觸,故彼亦是觸。問曰:雖如是說,汝相猶自不成。何以故?除過去未來微塵色故。答曰:相不可壞。過去色觸已滅,未來色亦如是相生,如是微塵亦是可觸,以微細故不可得知。是故一切諸色皆是可觸。
所名為識蔭, 是說為意入,
於十八界中, 亦說為七界。
識蔭者,謂六識身,是十二入中說為意入,於十八界中分別為七心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意界等。`[識=識界【明宮】]`識者,能知於緣,故名為識。識者,能取緣義也。
餘則有`[三=天【三宮】]`三蔭, 無教三無為,
是說為法入, 彼亦是法界。
如前所說受等諸法總為一法入,十八界中為一法界。彼入義者門義,是入義如窓牖。如佛所說:婆羅門!眼為門乃至見色。入字義者是輸義也。能增長心心數法,以是義故名之為入。界義者,性義是界義,如朱砂界、雄黃界等。界字義者,能持自相與他作緣,是故名界。是界事有十七,或復十二。何以故?除六識界更無意界,是故十七即六識身,展轉相續名為意界。如父子名,子展轉相續次第名父。如是除意界外無別六識界,是故十二;依及依者緣差別故,故有十八。彼界、入事等攝一切法,故彼蔭一向但是有為。問曰:蔭中何故不攝無為?答曰:無蔭相故。二種蔭相:共相、別相。共相者,聚義是蔭義,及無常等。別相者,色礙等。是二種相,無為中無,是故不攝無為。餘更有何義?謂非顛倒事及斷方便。無為非顛倒事,及斷顛倒方便。顛倒事故說取蔭,為斷顛倒方便,故說無漏蔭,是故蔭中不攝無為。如是說蔭、界、入境界最廣,故建立於界。欲說種種義,故如是說。
界中一可見, 十界說有對,
八界是無記, 餘則善不善。
界中一可見者,十八界中當知一界可見,所謂色界。何以故?是眼識境界故,是故可見。復次可示此示彼,是故可見。餘十七種定不可見。十界說有對者,十八界中五內界,謂眼、耳、鼻、舌、身,五外界,謂色、聲、香、味、觸,是等十界說有對。三種有對:所謂障礙有對、境界有對、緣有對。障礙有對者,如手左右手相對。境界有對者,謂根與境界相對。緣有對者,意識於一切法。此中`[*17-1]唯=惟【三宮】*`唯取障礙有對,更相障礙,故名有對。彼一切十種界更互相對,若不爾者,彼不增長。如上座鳩摩羅多說,若心欲起時,為他所障礙,當知是有對,相違是無對。餘八界定無對。八界是無記者,十八界中當知八界是無記,所謂眼、耳、鼻、舌、身、香、味、觸。彼無愛不愛果可記,是故無記。餘則善不善者,餘十界說無記、善、不善,謂色、聲界,身、口、意作,是善、不善。何以故?從善、不善心起故。餘者是無記。眼識等七心界,是善、不善、無記。心相應法界,是善、不善、無記。心數法界,是自性相應善、不善、無記。彼自性善者,謂慚、愧、不貪等三善根。相應善者,與彼受等心數相應。自性不善者,謂無慚、無愧、貪等三不善根。相應不善者,與彼受等心數相應。與二相違是無記。不相應法界,雜品當說。無為中一善二無記,數緣是善,虛空、非數滅是無記。於中善攝愛果安隱,故名為善。善攝者,謂道諦苦集諦少分。愛果者,謂苦集諦少分。安隱者,謂滅諦。相違名不善。彼苦集諦少分,除此名無記,無善不善可記,故名無記;無果可記,亦名無記。
十五定有漏, 餘二三三有,
欲有中有四, 十一在二有。
十五定有漏者,五內界、五外界、五識界,此十五界一向有漏。餘二者,餘有三界:意界、法界、意識界等。彼有二種:有漏、無漏。有漏者,生漏、共漏相應`[滿=漏【三宮】]`滿足跡處,故名有漏。與此相違是名無漏。略說未知欲知根等,諸無漏根俱生法及彼得,出世間解脫得,及無為是無漏;餘是有漏。三三有者,即此三界於三有中可得。欲有中有四者,香味鼻識舌識界等一向欲界攝,彼非色界離摶食愛故。十一在二有者,五內界色聲觸界,及緣彼三識界,此等十一在欲色界,非無色界無色故。彼為欲界使所繫是欲界繫,為色界使所繫是色界繫,為無色界使所繫是無色界繫。
有覺有觀五, 三種三餘無,
有緣當知七, 亦法界少分。
有覺有觀五者,五識界一向有覺有觀,與覺觀相應義故。三種三者,意界、法界、意識界,彼有三種:欲界初禪有覺有觀,中間禪無覺有觀,第二禪上乃至有頂無覺無觀。法界有覺有觀者,欲界及梵世除覺觀心數;法界無覺有觀者,中間禪除觀心數;法界無覺無觀者,第二禪上乃至有頂心數法界。中間禪觀一切無教等,不相應法界,欲界梵世觀,此三中不攝,若欲說者應言無觀有覺。餘無者,餘十界無覺無觀,彼與覺觀不相應故。有緣當知七亦法界少分者,七心界及心數法界是有緣,有此緣故名為有緣,彼有境界可取故說有緣。復有餘緣名,如手緣杖,此等世俗言說。當知餘定無緣。
九不受餘二, 有為無為一,
一向是有為, 當知十七界。
九不受者,九界決定不受受名。若色在根數及不離根、若割截殘壞心心數法,於中受在中住故,異則不受。彼七心界、聲界、法界,此等九界名為不受,彼非心心數法止住處故。餘二者,餘九界二種,五內界若在現在名受、或此現在識雖空亦名有受,以彼種類眾生數攝,故說為受。如是過去未來及非眾生數,名為不受。色香味觸與根不相離,在現在者名受,如根中心心數法止住彼中亦爾;餘名不受。略說若法生而未滅、眾生數、有對、可牽可推,彼名為受。彼生而未滅者,除過去未來。眾生數者,除現在非眾生數。有對者,除生未滅。心心數法可牽可推者,除聲界。有為無為一者,因緣和合作故名為,此能生義也。作者`[何=何義【三宮】]`何?有因義也。有因義者有為義也,有為故名作。一法界合有為、無為,此中三種常故無為:虛空、數滅、非數滅。受等三`[蔭=陰【三宮】]`蔭及無作色名有為,一向是有為。當知十七界者,餘十七界有因,故一向是有為。問曰:如是分別法相竟。云何攝法?為自性、為他性?答曰:
諸法離他性, 各自住己性,
是故一切法, 自性之所攝。
諸法離他性者,謂眼離耳。如是一切事若性離性相攝者,是說不相應,是故非他性攝。彼有何過?若一生滅,餘一切亦生滅。此非道理,是故他性不攝。各自住己性者,眼自住眼性,如是一切法。是故一切法自性之所攝者,是故自性攝一切法。此師所說自相攝義也。此亦二種:生及分齊。生者,色`[3]陰=蔭【宋元】*`陰攝十色入乃至法入中色,眼界攝眼界。分齊者,此一念攝一念,不攝餘念。若餘攝名者,如臺觀攝基陛梁椽等,是世俗言說。彼眼界一界一入一`[*3]`陰所攝,當知一切法亦如是。
行品第二
已說諸法相,生差別今當說。問曰:若一切法自性攝者,亦應自力能生耶?答曰:
初無一能生, 以離伴侶故;
一切彼此力, 諸法乃得生。
初無一能生以離伴侶故者,有為諸行自性羸劣,是故無法自力能生。問曰:云何得生?答曰:一切彼此力,諸法乃得生。有為諸法彼此力生,如二羸人彼此力起。此一切行略說四種,所謂色、心、心數法、心不相應行。彼生亦有四種:作取、作依、作增上、作伴。彼作取者,依果、報果及丈夫果少分。作依者,諸`[界=識【三宮】]`界六入、造色四大。作增上者,一剎那生事一切諸法。作伴者,心、心數法彼此為伴,及諸有為相。如是等有為,我當先說共心俱生作伴。
若有心生處, 必與心共生,
諸心法等`[聚=眾【明】]`聚, 及不相應行。
心者,心、意、識,義一異名。是心善等分別,界分別、種分別、依分別、無漏等分別,無量種差別。是心若依、若緣、若剎那生,決定共心心數法及心不相應行生。問曰:心心數法云何?答曰:
想欲及觸慧, 念思與解脫,
作意於境界, 三摩提受等。
想者,於緣能取相貌,謂取男女麁細木`[杌=机【宮】]`杌長短等相。欲者,愛樂,如`[見=是【明】]`見己樂等。觸者,依緣心和合,如日光珠`[異=糞【宮】]`異和合生火。慧者,能知於緣,如此是色非味、非是等。念者,繫念於緣。思者,善不善俱相違心轉。解脫者,於緣中心轉不障礙故。作意者,取緣勇健;有人言:心專注義也。三摩提者,取緣時心不亂也。受者,於樂不樂俱相違緣中受也。
一切心生時, 是生聖所說,
同於一緣轉, 亦復常相應。
一切心生時是生聖所說者,是想等十法共一切心俱生,故名大地;是大心地,故名大地。同於一緣轉者,此十法共一切心俱一緣中轉,不別緣也。有五種同,所謂相貌、緣、時、依、事,同一相貌、一緣、一時、一依、一事。同者,共相應義。亦復常相應者,此常與心相應,彼此俱生,相應取緣,故名相應。已說一切心中相應法,非一切心中相應法今當說。
諸根有慚愧, 信猗不放逸,
不害精進捨, `[1]或=惑【三】*【宮】*`或熱及覺觀。
諸根者,不貪、不瞋二善根也。不癡善根,體即是慧。大地共故,此中不說。不貪者,於有無有不著。不瞋者,於眾生數不恚。慚者,尊重己身,於惡羞恥。愧者,尊重世間法。信者,不顛倒因果。信猗者,善心離惡,身中怡泰。不放逸者,調柔方便於可作,不可作捨作方便一向心,此是修善義。不害者,於眾生數不惱心。精進者,捨離過惡,修習功德,守護增長策勵心。捨者,心平等,一切善心俱順道理。此十法,一切善心中可得,故名善大地。`[*1-1]或=惑【三】*【宮】*`或熱者,我見等煩惱,使品當說。心麁名覺,是捷利義。心細名觀,是微少義。此法非一切心中可得,或有可得或不可得。次`[後=復【明】]`後若聚乃至心數生,我今當說。此心心數法善等分別有五種聚,所謂不善、不共、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欲界成就五種,色無色界成就四種,除不善。
不善心聚中, 心數二十一,
三見中`[3]滅=減【三宮】*`滅一, 欲二見少三。
不善心聚中心數二十一者,不善心者,若心與無慚、無愧相應。此心聚中有二十一心數,謂十大地及覺、觀、二煩惱、貪、瞋、慢、疑,及彼中一無明。貪乃至疑等,彼此不相應,無明與彼相應,與一切煩惱相應故。七種起煩惱,謂無慚、無愧、睡、掉、不信、放逸、`[解=懈【三宮】]`解怠。問曰:一切不善心中悉有二十一耶?答曰:不爾。三見中`[*3-1]滅=減【三宮】*`滅一,欲二見少三。不善心聚中邪見、見取、戒取,心相應有二十法,此中除慧。欲二見少三者,欲界身邊二見,相應有十八法,除慧前已說,除無慚、無愧,見是慧性故。見相應聚中無慧,非一聚中有二慧事。身邊二見是無記,無慚、無愧一向不善,是故少三。
善心二十二, 不共有二十,
無記有十二, 悔眠俱`[5]被=彼【三宮】*`被增。
善心二十二者,十大地、十善大地及覺、觀。不共有二十者,不善心聚二十一中除一煩惱。不共者,`[*17-2]唯=惟【三宮】*`唯一無明,非餘使。無記有十二者,不隱沒無記聚中有十二心數,謂十大地及覺、觀。彼中無信等功德、無貪等過惡。何以故?無記故。不隱沒者,非是穢污。悔眠俱`[*5-1]被=彼【三宮】*`被增者,追變名悔,是悔三種:善、不善、無記。於中善不善行作,名善不善。彼四種差別:或有善建立不善,如作施等已悔。或有不善建立善,如作惡已悔。或有不善建立不善,如作惡已悔少。或有善建立善,如作施等善已悔少。若餘威儀等悔,彼是無記,是故與悔相應聚中增悔。餘心數如前說。於中悔人非貪等使轉,非無`[癡=礙【三宮】]`癡人生悔,是故不善悔相應聚中但一無明是煩惱非餘,是故有二十一種;善悔相應聚中但增於悔,如是二十三種。不隱沒無記者,十三種,此於三聚中轉,謂不共、善、不隱沒無記。眠者寐也,此於一切五聚中轉。何以故?眠者有不善穢污無記心,是故彼中增一眠。餘心數如前說。如是三聚二種悔眠俱轉,彼中增二。此是欲界心法次第。問曰:色無色界云何?答曰:
初禪離不善, 當知如欲界,
中間禪除覺, 於上觀亦然。
初禪離不善當知如欲界者,初禪離不善聚,離無慚、無愧故。餘有四聚,如欲界說。中間禪除覺者,中間禪除覺,餘如初禪說。於上觀亦然者,二禪`[以=已【明】]`以上乃至有頂,除覺觀,餘如初禪說。已說心心數法由伴力生,色法今當說。
微塵在四根, 十種應當知,
身根九外八, 謂在`[有=於【三宮】]`有香地。
微塵在四根十種應當知者,謂眼根微塵有十種,當知十種不相離義也。謂地、水、火、風、色、香、味、觸、眼根、身根,此等十種常不相離。耳鼻舌亦如是。身根九者,除眼根等,餘悉同前。外八者,非根法中八種微塵,謂四大、色等四塵。問曰:何界微塵如是說耶?答曰:謂在有香地,此是欲界中義,彼有香故。色界微塵離於香味,是故彼中除於香味。餘如前說。問曰:前說若心起時,彼心數法及不相應行生。已說心心數法,不相應行云何?答曰:
一切有為行, 生住及異壞,
是亦有四相, 彼此更相為。
一切有為行生住及異壞者,一切有為行有四種相:生、住、異、壞。未生生故名生生,已自事立故名住住,已衰變故名異異,已勢滅故名壞。如是說。若有為法得如是相者,名心不相應行。我今當說有為相。此事可知故名相,彼生、住、老、無常。生者有為事生,住者安立,老者衰變,無常者壞也。彼`[非=北【明】]`非一時作,生者以生為業,餘者生竟作業。是故有為生住異壞非是一相。問曰:若一切有為法有四相者,此亦是有為,此更有餘相耶?答曰:是亦有四相,是亦有四種相共彼生,謂生生、住住、異異、壞壞。問曰:若如是者便為無窮。答曰:彼此更相為。此相彼此相為生,生生生`[生生生=彼此相【明】]`生,生生生如是。住住住彼此相住,異異異彼此相`[異=衰【宋元宮】]`異,壞壞壞彼此相壞,故非無窮。此後四為一法生生,生生事非餘法。如是住住,住住事非餘法,餘亦如是。前四種相各為八法,生生八法,謂前三相後四起相,及彼所相法。當知餘亦如是。已說諸行共生隨伴故生,無伴不生今當說。
所作共相似, 普遍相應`[根=報【三宮】]`根,
從此六種因, 轉生有為法。
此六種因轉生有為法。所作因者,若法於餘法生中不作障礙,以此力故彼法得生。如眼生時一切法,除自性。如是耳等,除自性,非自性與自性作因。共因者,諸行與伴共生,如心心數法。心不相應行有為相,如是四大微塵、隨心戒等。相似因者,若義能生相似法,如習善生善、習不善生不善,如習工巧能知工巧、如種麥生麥,如是等。一切遍`[因=用【元】]`因者,若諸煩惱必相續生,如執著我見者以見力故,於我執著斷常,謗於`[*3-2]陰=蔭【宋元】*`陰相疑`[*1-2]或=惑【三】*【宮】*`或取清淨,及最勝慢等過生。餘亦如是一切遍,應當知。相應因者,心心數法彼此力,俱一時一緣中轉。問曰:若心心數法一時,彼共生因與相應因何差別?答曰:不相離義是相應因,同一果義是共生因。如執杖杖業,如渡河牽手不斷等。報因者,謂世間生中受生,相續事果名生,如善愛果、不善不愛果。已說諸因法,若法從因生今當說。
報生心心法, 及餘雜煩惱,
悉從五因生, 共生應當知。
若報生心心數法,及穢污心心數法等,從五因生。報生心心數法五因者,謂所作因、共生因、相似因、相應因、報因。所作因者,彼法生時相似不相似事不作障礙。共生因者,彼此伴生,彼生等心不相應行伴力生。相似因者,前生無記法。或作是解,是報因生非威儀等。何以故?彼勝故,非勝與劣作因。相應因者,彼此力一時一緣中轉。報因者,彼或善不善業,此則彼果穢污。心心數法無報因。何以故?隱沒非無記果報性故。遍因第五,由彼力故此得生。餘四因如前說。
是彼不相應, 及餘相應法,
除最初無漏, `[彼從=從彼【明】]`彼從四因生。
是彼不相應者,若報生色及報生心,不相應行從四因生,謂所作因、共生因、相似因、報因。穢污色及穢污心,不相應行亦從四因生,謂所作因、共生因、相似因、遍因。及餘相應法除最初無漏`[從=從彼【三宮】]`從四因生者,餘心心數法除最初無漏,亦從四因生,謂所作因、共生因、相似因、相應因。餘者謂不隱沒無記,`[除=餘【三宮】]`除報。
若餘不相應, 相似當知三,
及諸餘相應, 最初無漏法。
若餘不相應相似當知三者,前所說心不相應及餘,彼餘名餘,彼謂善不隱沒無記,除報。若彼相似因成就,除初無漏從三因生,謂所作因、共生因、相似因。及諸餘相應最初無漏法者,彼初生無漏相應亦從三因生,謂所作因、共生因、相應因。彼無相似前生無漏,故無相似因。
彼中不相應, 是從二因生,
若從一因生, 必定無此事。
彼中不相應是從二因生者,彼初生無漏聚中色及心不相應行,從二因生,謂所作因、共生因。已說一切有為法。若從一因生必定無此事者,一切法必定從所作因、共生因生,餘因不定,是故無法從一因生。已說因差別。世尊以如是因為化眾生故說緣,我今當說。
次第亦緣緣, 增上及與因,
法從四緣生, 世尊之所說。
如是四緣生一切有為法。彼次第緣者,心一一生次第相續作容受方便。緣緣者,心心數法境界攀挽方便緣彼故能生。增上緣者,法生時不作障礙,如王自在,即是前說所作因。`[因〔-〕【宮】]`因緣者,除所作因,其餘五因彼是因緣。問曰:因之與緣有何差別?答曰:或有說者,無有差別,我說因者如種子法,緣者彼持方便,如地糞等。已分別緣,若法隨緣生今當說。
心及諸心法, 是從四緣生,
二正受從三, 餘法說於二。
心及諸心法是從四緣生者,心心數法從四緣生:前容受此法是次第緣,境界是緣緣,除自性餘一切法是增上緣,共生因、自分因、相應因是因緣,或時有遍因、報因。二正受從三者,無想正受、滅盡正受從三緣生:彼二入定心是次第緣,彼前生正受念及正受心界地善自分名相似因,共生生住異壞名共生因,如此二因是彼因緣,增上緣如前說。餘法說於二者,餘心不相應行及色從二緣生,謂因緣、增上緣。問曰:此法何故名行?答曰:
多法生一法, 是亦能生多,
緣行所作故, 名行應當知。
多法生一法是亦能生多者,一法以多法力故生,是亦能生多法,如是一切彼此力。緣行所作故名行應當知者,此亦是緣亦是行,故名緣行,緣行所作故名緣行所作,此亦能作緣行是故名行。如是說者,此行為他所作,亦能作他,是故名行。
`[1]阿=法勝阿【三宮】*`阿毘曇心論`[*10-1]經〔-〕【三宮】*`經卷第一
`[非次第乃至當說四百十一字元本文也 cf. P. 834]`非次第是轉生自地。於自地者,一切諸煩惱於自地煩惱次第緣可得,一一次第生,一切上地亦生下。此事當分別者,梵天上命終次第生欲界一切,若彼中穢污心命終,此中一向穢污心相續。如是一切地。
已說諸使自相。如此煩惱,世尊教化故多種說,今當分別。問:世尊說七使,欲愛、恚、有愛、慢、見、疑及無明。此云何?答:
欲界五種欲, 此說欲愛使,
色無色如上, 有愛當分別。
欲界五種欲此說欲愛使者,見苦習滅道思惟斷。色無色如上有愛當分別者,色界愛五種,無色界亦爾。
恚即是恚使, 五種如前說,
憍慢及無明, 十五在三界。
恚即是恚使五種如前說者,瞋恚亦如是五種。憍慢及無明十五在三界者,慢,欲界五種、色界五種、無色界五種,無明亦爾。
見使三十六, 說普在三界,
疑使有十二, 此七有異名。
見使三十六說普在三界者,欲界十二見,五見苦斷、二見習斷、二見滅斷、三見道斷;色無色界亦爾。疑使有十二者,欲界有四,見苦習滅道斷;色無色界亦爾。此七有異名者,此煩惱說扼、受、流、漏。問:以何等故?答:
扼縛及受流, 漏一切無窮,
諸扼及受流, 煩惱是說漏。
繫一切眾生故說扼,受生具故說受,流下一切眾生故說流,漏一切無窮故說漏。已說種種相,相應根今當說。
`[3]阿=法勝阿【三宮】*`阿毘曇心論經卷第二
`[4]法勝論〔-〕【三宮】*`法勝論大德優波扇多釋
高齊`[5]天竺三藏=沙門【宋宮】*`天竺三藏那連`[6]提=提黎【三宮】*`提耶舍譯(六卷成部)
業品第三 別譯
已說諸行因緣力生,次觀察世間生滅差別。由於煩惱業因故生,當思彼業。師欲廣說於業,是故說此。
業莊飾世間, 趣趣各各異,
是以當思業, 求離世解脫。
業莊飾世間趣趣各各異者,如是一切世間五趣,種種身生業能莊飾,當思彼業為世間因生種種身。如世尊說,眾生差別,由業所作,謂高下優劣。是以當思業,求離世解脫。彼業自性種地成就善不善差別,為知彼故,當勤思惟。問曰:何者彼業?云何思惟為世間因生種種身?答曰:
身口意集業, 在於有有中,
從彼生諸行, 及受種種身。
身口意集業在於有有中者,有三種業,謂身、口、意業。彼身所作或業依身名為身業,若口所作名為口業,意相應名為意業,眾生世世造作身口意業。從彼生諸行及受種種身者,彼業生於諸行及外眾具宅舍色力,`[罪福=勢富【宮】]`罪福命等及受眾生種種身。此行有二種,謂眾生數非眾生數共不共。不共者,各各眾生業增上生。共者,一切眾生業增上生。如是地獄等五趣淨不淨,種種業身受苦樂種種差別,以彼眾生種種,是故求解脫者必定應知是業。
身業應當知, 有教及無教,
口業亦如是, 意業`[1]唯=惟【三宮】*`唯無教。
身業應當知有教及無教者,身業二種,謂有教數及無教數。彼有教`[數〔-〕【三宮】]`數者,身動。無教者,身動滅已與餘識相應,彼相續轉,如受戒竟,雖不善無記心,善戒隨生。如捕鳥等,雖善無記心,惡戒隨生。口業亦如是者,口業亦有二種,謂有教性、無教性。意業`[*1-1]唯=惟【三宮】*`唯無教者,意業`[*1]`唯無教性,非如色教,此業不可示他故名無教。有言辭故名教。此五業中:
有教當知三, 善不善無記,
意業亦如是, 餘不說無記。
有教當知三善不善無記者,身教口教當知三種:善、不善、無記。善者,謂行施、受戒等善心起動身。不善者,謂`[殺=教【元】]`殺生等不善心起動身。無記者有二種,謂隱沒、不隱沒。隱沒者,謂穢污無記心起動身。不隱沒者,非穢污無記心起動身,所謂威儀工巧。口教亦如是應當知。意業亦如是者,意業亦有三種:彼善心相應`[4]必=名【三宮】*`必善,不善心相應名不善,穢污無記心相應`[*4]`必隱沒無記、非穢污無記心相應名不隱沒無記。餘不說無記者,餘有二業,謂身口無教。彼有二種,謂善、不善。`[無無【三宮】,無【大】]`無無記。何以故?羸劣故。以無記心羸劣,故不能起強業。若與餘識俱、與彼事相續,如執須摩那華,雖`[復=後【明】]`復捨之猶見香隨。何以故?香勢續生故,非如執木石等。已說彼諸業。
色無記二種, 隱沒不隱沒,
隱沒繫在色, 餘在於二界。
色無記二種隱沒不隱沒者,若色性業教,無記名前已說,此有二種,當知隱沒、不隱沒。隱沒繫在色者,若隱沒者繫在色界梵世,非上地。何以故?彼無`[起【麗】,記【大】(cf. K28n0958_p0311c03)]`起作心故,非在上地下地煩惱起現在前。何以故?以離欲故。亦不在欲界修道斷煩惱能起身口業。何以故?外門轉故。見道斷煩惱內門行故,不能起身口業。欲界修道斷煩惱但是不善,非不善煩惱能起無記業。餘在於二界者,若不隱沒無記,繫在欲色二界。意業如心說。何以故?彼隱沒、不隱沒通三界故。於中:
若教無教戒, 略說有三種,
無漏及禪生, 依順解脫戒。
若教無教戒略說有三種者,無教戒略說當知有三種。問曰:云何?答曰:無漏及禪生依順解脫戒。無漏戒者與道俱生,謂正語、正業、正命。禪生戒者與禪俱生,謂離欲不離欲凡夫及聖人。依順解脫戒者,謂眾聚和合,於彼士夫邊啟請受得。此三種戒,攝一切戒。問曰:如是分別有教無教戒竟。何者與心俱生?何者不與心俱生?答曰:
無教在欲界, 教依於二有,
當知非心俱, 謂餘心俱說。
欲界無教若順解脫戒所攝及不攝,彼一切非心俱,不隨心轉義。問曰:何故不隨心轉?答曰:彼受戒已,不善無記心亦隨生故,不與善不善無記心隨轉。何以故?無心亦隨轉故。教者,`[欲色=色欲【元明】]`欲色二界不隨心轉。何以故?屬身故,餘心亦有故。謂餘心俱說者,餘謂禪無漏戒,彼二種隨心轉。何以故?異心不隨轉故。以彼心力生二種,彼常隨心作,隨順義故。彼二種,過去過去成就,未來未來成就,現在現在成就。已說業差別,若業成就今當說。
無漏戒律儀, 見實則成就,
禪生若得禪, 持戒生欲界。
無漏戒律儀見實則成就者,謂從初苦法忍及一切聖人成就無漏戒,是戒在於六地:未來、中間、根本四禪,此色地亦無漏。彼未離欲,見諦成就未來地戒。若離欲,一切有學極少成就三地,或有六地,一切阿羅漢成就六地。禪生若得禪`[者=者若得禪者【宮】]`者,成就禪戒非餘。是戒在`[九=六【三宮】]`九地,謂禪近地、中間、四禪。若人若得諸地、若凡夫若聖人,是得成就彼地戒。持戒生欲界者,若受戒者,彼成就順解脫戒。是戒欲界人得,非餘趣受。已略說成就差別。隨成就過去未來現在戒,今當說有三種人,謂住戒人、住非戒人、住非戒非非戒人。住戒人者亦有三種,以戒有三種故。彼者:
若住解脫戒, 彼無教現在,
當知恒成就, 或盡成過去。
若住解脫戒彼無教現在當知恒成就者,若住順解脫戒,彼人從初剎那受無教戒,現在一切時成就彼現在無教,常次第相續乃至命未盡。何以故?要期分齊故。或盡成過去者,或有住順解脫戒,成就過去無教戒,謂已`[滅=過【三宮】]`滅不捨。捨事有五因緣,後當說。
若有作於教, 成就於中世,
彼盡而不捨, 當知成過去。
若有作於教成就於中世者,中世名現在。若人作身口教求受戒時,成就現在教戒。彼盡而不捨當知成過去者,盡者過去義。彼教盡時若不捨者,成就過去教戒。此捨因緣如前說。略說如是初念教時,成就現在教及無教。彼`[後=彼【宋元】]`後乃至教未盡未來,成就過去現在教及無教。此教盡已若不捨者,成就過去現在無教。彼但成就於過去教,非現在教。
若得禪無教, 成就滅未來,
中若入正受, 教亦如前說。
若得禪無教成就滅未來者,若得禪者成就過去未來禪戒。如成就禪,彼人無教雖決定滅,由彼禪力故初如是彼得過去。`[如〔-〕【明】]`如禪第二念等三世成就乃至未起禪,若起不捨,成就過去未來無漏戒。與禪同故,此中不說。既說禪戒,亦說彼已。何以故?若有見諦教者,彼人決定得於禪戒,故說禪戒即是說彼。
若作不善業, 住戒成就二,
共煩惱纏俱, 當知彼盡盡。
若作不善業住戒成就二者,若人住順解脫戒、若住禪戒,彼不見諦,作於不善增上纏時,不善無教便起,彼人爾時成就不善教及無教。問曰:何者住禪戒作不善耶?答曰:若未離欲,依未來禪得作不善。問曰:幾時成就無教耶?答曰:共煩惱纏俱。是人乃至未捨於不善纏,當知彼盡盡。若捨彼纏,彼教無教亦捨。
若住非戒處, 無教成就中,
當知不愛果, 或復盡過去。
若住非戒處無教成就中當知不愛果者,住非戒者,所謂屠羊殺雞殺猪捕魚捕鳥等,是人於一切時成就現在不善無教。是人初發作業剎那時,即於一切眾生所成就不善戒攝無教。若人初殺生時即得殺生所攝無教。於後隨所殺生,更得殺生所攝無教。非律儀攝戒先已得故,更不重得。或復盡過去者,第二念以去殺生及非律儀攝無教,成就過去現在,`[乃=力【宮】]`乃至不捨剎那謝過去者名盡。
若剎那住教, 是說成就中,
亦復盡過去, 善於上相違。
若剎那住教是說成就中者,隨住教時成就現在教,剎那現在名剎那住。亦復盡過去者,隨教剎那謝於過去未斷以來,是時成就過去現在,若盡而未捨但成就過去。善於上相違者,如住律儀說不善,如是住非律儀說善。極淨信心作施等善,彼時善無教起,彼捨此亦捨。
若處中所作, 是說成就中,
亦復盡過去, 或二亦復一。
若處中所作是說成就中者,處中謂非律儀非不律儀。彼若作善,成就現在善教;若作不善,成就現在不善教。亦復盡過去者,是教若滅未斷,亦成就過去現在;若盡已不捨,但成就過去。或二者,或教無教、過去現在,若極欲作,必定方便不捨。亦復一者,方便盡已,但成就現在無教。有人乃至命未盡來,成就現在無教,不欲止故。問曰:已說教順解脫戒。禪無漏戒云何得耶?答曰:
色界中善心, 得禪律儀戒,
是捨彼亦捨, 無漏有六心。
色界中善心得禪律儀戒者,若有人得色界善心,或時離欲或不離欲,彼一切得禪律儀戒。一切色界,善心戒常隨順,`[*1-3]唯=惟【三宮】*`唯除六心,所謂眼、耳、身、識及聞、慧。心臨命終心起作業心,問曰:此云何捨?答曰:是捨彼亦捨。若捨色界善心,亦捨於彼。無漏有六心者,彼無漏戒六心共得,所謂未來、中間、根本四禪,彼捨此亦捨。問曰:如是諸戒,彼何者戒?幾時捨耶?答曰:
順解脫調伏, 是捨於五時,
禪生無漏戒, 二時智所說。
順解脫調伏是捨於五時者,謂捨自分種類時、捨戒時、斷善根時、二根生時、正法隱沒時捨。或有`[人=一【明】]`人說,犯戒根本梵行時捨。罽賓者說,有四時捨,除後二種。禪生無漏戒二時智所說者,禪戒二時捨:退及度界地。無漏戒亦二時捨:退及得果。彼根次第得果相似,故不別說。有人別之彼三時捨。問曰:非律儀云何捨?答曰:
非律儀四時, 如是善無色,
穢污唯一時, 是說在於意。
非律儀四時者,謂受戒時、得禪戒時、二根生時、捨自分種類時。彼戒非戒於三時捨,謂本勢過、希望止、方便息。是說捨戒非戒,應當觀察。問曰:已說色自性業。無色自性業竟復云何?答曰:如是善無色。善無色業亦四時捨,謂得果時、退時、斷善根時、度界地時。穢污`[*1-4]唯=惟【三宮】*`唯一時是說在於意者,穢污意業於一時捨,謂離欲時,隨處處離欲彼彼捨。已說業自性及成就。隨彼業,世尊無量門分別,今當說。
若業與苦果, 當知是惡行,
復有意惡行, 貪瞋及邪見。
若業與苦果當知是惡行者,若業感不愛果,當知是惡行,謂殺生等所有不善身口意業,及`[後=彼【三宮】]`後眷屬,是謂惡行。隱沒無記,無果報故,不說惡行。復有意惡行貪瞋及邪見者,彼不善思是意惡行,如前所說。復有貪、瞋、邪見業分,當知如業,以果成因故,如女為梵行垢。如是等已說。
彼相違善行, 最勝之所說,
於中若增上, 聖說十業道。
彼相違善行最勝之所說者,與惡行相違,當知悉是善行,謂一切善業意業無貪、無瞋、正見。於中若增上聖說十業道者,彼善行惡行業中,若增上業勝者,說名業道。彼惡行中增上者,名不善業道;若善行中增上者,是善業道。不善業道者,謂殺生等七種及貪、瞋、邪見等。善業道者,謂離殺等七種,及不貪、不瞋、正見。或`[行=後【三宮】]`行方便重非業道,或業道重,故如是說。殺生者,於彼他眾生想、作欲殺意欲害命方便,彼業究竟,是名殺生。不與取者,於他物中作他物解、不與想欲劫奪意、取屬於己,是名不與取。邪行者,於所行處非道非處非時,於非所行處行,是名邪行。妄語者,異想誑他想言說,是名妄語。兩舌者,穢污心欲破壞他語業,是名兩舌。麁惡語者,以瞋忿心,他不愛語說,是名麁惡語。軟見貪等被躓頓,不善語無益語非法語,是名綺語。貪者,愛他資產、惡欲,是名為貪。瞋者,增上惱他壞他,心過惡,是名為瞋。邪見者,謗無因果是名邪見。此為十不善業道。與此相違,名善業道。餘業不名業道,謂此業道後方便,及飲酒打拍等惡行、禮拜等善行,離飲酒思,如是等是`[業=等【三宮】]`業非業道。問曰:業道有何義?答曰:是業是道故名業道,又業之道故名業道,業道業道故名業道。七業亦業亦道,是思之道故;三是業道,此非業義。問曰:何故諸煩惱中,此貪等三說是業道非餘?答曰:增上惡故、自`[煩=惱【三宮】]`煩惱他故,此極過惡,餘不如是。彼對治不貪等`[白=自【元明】]`白道,於此業道攝,不攝業。略說二種,謂定、不定。定有二種:報定、時定。時定有三種。問曰:云何?答曰:
謂現法果業, 次受於生果,
後果亦復然, 當知時各定。
若業於此生作、即此生熟,名現法受業。若業次生熟者,名生受業。過次生後餘生熟者,名後受業。此等三種,名時決定。報決定者,報決定熟,非時決定,若得因緣便熟。餘名不定。問曰:如世尊說,樂受等三業。云何差別?答曰:
欲界中善業, 及色界三地,
是說為樂受, 此亦定不定。
欲界中善業及色界三地是說為樂受者,欲界中善業能生與樂俱行報,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地中亦生與樂俱行報,彼總說樂受。問曰:此業亦`[時=是【明】]`時定耶?答曰:此亦定不定,若定、若不定。此四地中善業悉名樂受,此是樂受所攝果報,故名樂受。
生不苦不樂, 彼在於上善,
若受於苦報, 是說不善業。
生不苦不樂彼在於上善者,若第四禪及無色界善業,名不苦不樂受,彼業能生不苦不樂俱行報故。若受於苦報是說不善業者,謂不善業名為苦受。彼業能生苦受俱行報,故此業亦定不定。問曰:如世尊說,黑黑報等四業。云何分別?答曰:
若色中善業, 是白是白報,
黑白欲界中, 二黑說不淨。
若色界中善業是白是白報者,色界中善業是白,一向無惱故;彼報亦白,一向可愛故。黑白欲界中者,欲界善業雜於不善,故名黑白,彼無一業黑白二報雜受。問曰:若報非黑,云何名黑?答曰:以不愛故名之為黑,愛者名白。二黑說不淨者,不善業名黑,不可愛故,彼黑還生黑報。
若思能破壞, 彼諸成就業,
無礙道相應, 是說第四業。
若道能斷彼三種業,謂無礙道攝十七學思,是第四業,此不可呵,故名不黑;無有染著,故名不白;與流轉相違,故名無報。彼見道中法智分攝。相應四思及離欲界八無礙道相應八思,此十二思斷黑黑報業。第九無礙道相應一思斷黑白報業。初禪離欲乃至第四禪離欲,第九無礙道攝。相應四思斷白白報業。餘非報業。無色善業此中不數。何以故?無二白事,謂鮮潔白、可憙樂白,故不說白。此經中世尊說中有。問曰:如世尊說,身口意業曲過澁等。何者是耶?答曰:
諂生謂為曲, 過從瞋恚生,
欲生謂為澁, 世尊之所說。
諂生謂為曲者,方便諂他、覆藏己事,心曲名諂。此在欲界梵世,非上地。彼在意地修道所斷。若業從諂起,以果成因,故世尊說曲,彼非曲性。過從瞋恚生者,從瞋生業,以果成因,故世尊說過。欲生謂為澁者,若業從欲生,果中說因,故世尊說澁。問曰:如世尊說,三種清淨、三種寂靜。彼相云何?答曰:
一切妙行淨, 無學身口淨,
所謂意`[淨=靜【三宮】]`淨者, 即是無學心。
一切妙行淨者,所有身口意有漏無漏妙行,一切說淨。問曰:有漏妙行不淨處所,云何說淨?答曰:與煩惱不淨相違故,彼少分淨能引`[道=導【三宮】]`道第一義`[淨=靜【宮】]`淨故。問曰:云何名淨?答曰:無學身口淨,無學身口妙行,名身口淨。所謂意`[4]淨=靜【明】*【宮】`淨者,即是無學心,彼無學心名為意淨。得牟尼相,離煩惱語言,斷三界辮髮,揃`[依=衣【三宮】]`依有頂煩惱髻。身有起作意不寂靜,是故不說牟尼。牟尼者是寂靜義。為斷樂水洗淨等教,是故說淨。為斷牟尼教故,說身口意牟尼。已說業和合差別,業果差別今當說。
善業不善業, 是俱說二果,
善或成三果, 餘一果當知。
善業不善業是俱說二果者,善業有二種果,彼有漏善有依果、報果。依果者,前生後生界地自分善。報果者,無記。無漏斷煩惱業有依果、解脫果。依果者,前生聖道後生聖道,一切相似增長不減。解脫果者,謂無礙道斷諸煩惱。彼不善業亦有二果:依果、報果。善或成三果者,若有漏善斷煩惱者,彼有三果:依果、報果、解脫果,如世俗斷結道。餘一果當知者,謂無記業及餘無漏不斷結者,彼有一果,所謂依果。問曰:彼身口業,造色自性四大所起。彼何者業?何四大造?答曰:
自地若有大, 身口業所依,
無漏隨力得, 是還依彼力。
自地若有大身口業所依者,若欲界身口業,彼但欲界四大造,色界亦如是。無漏隨力得是還依彼力者,無漏身口業隨力所得,還依彼地,如是四大生。若欲界無漏道起,彼還依欲界,如是四大造無漏身口業,應當知。如是色界還依彼地,如是四大造無漏業,應當知。問曰:若生無色界,捨於學戒得無學戒,彼捨依何地戒?得依何地戒耶?答曰:隨依彼地生,隨依彼地滅。依彼地過去戒及依五地未來戒等皆悉捨之,更得依五地未來戒。五地者,謂欲界、四禪。問曰:如世尊說三障,是相云何?答曰:
無間無救業, 廣生諸煩惱,
惡道受惡報, 障礙應當知。
有三種障,所謂業障、煩惱障、報障。障礙聖道及聖道方便,故名為障。業障者,五無間業,所謂殺母、殺父、殺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身血。作此業已,必定次生無間地獄,故名無間。殺母、殺父,棄背恩義故,墮無間地獄。其餘三種,壞福田故。煩惱障者,謂勤煩惱及利煩惱。勤煩惱者,數行煩惱。利煩惱者,增上煩惱。現行煩惱名之為障,非成就者。何以故?一切眾生平等成就諸煩惱故。報障者,隨所住報。非聖道器,報過惡故。問曰:彼何者是?答曰:一切惡道、北欝單越、無想眾生,一向是凡夫地故。問曰:此三業中,何者最為大惡?答曰:
妄語破壞僧, 當知極過惡,
有頂世中思, 善中最大`[果【三宮】,乘【大】]`果。
妄語破壞僧當知極過惡者,一切業中破僧妄語最為極惡,彼得阿鼻地獄經一劫住,十三聚火圍遶其身。何以故?彼法非法想、非法法想,亦破壞見法想,破僧起異道故,破壞法輪。是故此業一切業中最為極惡。有二種破僧,謂破法輪及破羯磨。破羯磨者,同一界內別處布薩作羯磨等。問曰:何者善業得最大果?答曰:有頂世中思善中最大果。有頂正受思,一切善中得最大果,彼八萬劫極寂滅故。果報因緣故,有頂中思說為大果。餘金剛喻相應思一切大果,彼一切結究竟盡果故。
使品第四
業及煩惱因緣流轉,已廣說業。彼業煩惱力故,受種種生,非離煩惱。是故師欲分別煩惱,作如是說。
一切有根本, 業侶生百苦,
九十八種使, 牟尼說當思。
一切有者,謂欲有、色有、無色有。此等三有,九十八使以為根本。何以故?此為業侶,能生種種受生等苦。彼業由於煩惱力故受生有,`[力=九【三】]`力非離煩惱,是故欲求解脫者應當知之,知已遠離。何以故?如不識怨則為所害。經中佛說有七種使,彼界行種分別為九十八使,所謂貪使界分別為三、種分別為五、界種分別為十五。慢、無明使亦復如是。瞋使界分別為一、種分別為五。疑使界分別為三、種分別為四、界種分別為十二。見使界分別為三、種分別為四。行分別為五、行種分別為十二。身邊二見,同見`[苦=若【明】]`苦斷,故為一種。戒取,見苦見道斷,故為二種。邪見,見取為四種。如是為十二使,`[界行=行界【三宮】]`界行種分別為三十六使,是故有九十八使。問曰:云何知耶?答曰:
一切諸使品, 當知立二分,
謂見道斷分, 及以修道斷。
見道所斷乃至修道所斷,`[*1-5]唯=惟【三宮】*`唯有此等諸使,更無有餘。見者視也,彼為見所斷,故名見道斷。此言為忍所害義也。修者是數習義,為修所斷故名修道斷。此說為`[得=智【三宮】]`得性道所斷義也。
煩惱二十八, 當知障見苦,
彼當見苦時, 斷盡無有餘。
彼見道修道所斷九十八使中,二十八使障於見苦故見苦斷,此後當說。
見集斷十九, 當知滅亦然,
增`[三=亦【明】]`三見道斷, 十說修道滅。
見集斷十九者,十九使障於見集故見集斷。當知滅亦然者,當知見滅亦斷十九使也。增三見道斷者,二十二使見道所斷。十說修道滅者,當知十使修道所斷。已說使種差別,彼界差別今當說。
最初煩惱種, 欲界當知十,
二中各有七, 八種見道斷。
最初煩惱種欲界當知十者,如前所說初見苦斷煩惱種類,彼中十使繫在欲界,所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貪、瞋、慢、疑、無明。二中各有七者,如前所說見集滅斷煩惱種類,彼中各有七使,亦係欲界。當知於此十中,除身見、邊見、戒取為七。八種見道斷者,此欲界係七中增於戒取。
欲界應當知, 四是修道斷,
謂餘上二界, 當知同可得。
欲界應當知四是修道斷者,謂貪、瞋、慢、無明等如是彼三十六使,係在欲界,應當知。謂餘上二界者,餘六十二使,係在色無色界。當知同可得者,如是三十一使係在色界。三十一使係無色界,三十六中除五瞋使。已說使數種界差別,使自性今當說。
所謂有身見, 邊見及邪見,
二取應當知, 此五見煩惱。
此五煩惱皆是見性。身見者,彼於五受`[蔭=陰【明】]`蔭中執我我所,是名身見。邊見者,於彼計著斷常,是名邊見。邪見者,誹謗四諦,審爾計著,是名邪見。戒取者,於自在等自性、丈夫、中間智等,彼非解脫苦因中妄執為因,取戒等,此中除等名取戒,故名戒取。見取者,於有漏法執為最勝,取見等,此亦除等名,故名見取。此智慧性,故說名見。此等五見攝一切見。此一邪見邪執著故,以行差別故說五種。
貪欲及疑瞋, 慢無明非見,
境界差別轉, 說有種種名。
貪欲及疑瞋慢無明非見者,貪者,彼於有中愛想樂著,是名為貪。疑者,於諦實義計以為實,或謗實義、彼中猶豫,是名為疑。瞋者,若他侵`[陵=凌【三宮】]`陵,不能容忍便生惡欲,於眾生所極作逼迫破壞,非處生心惱彼,是名為瞋。慢者,於自`[他【麗】,地【大】(cf. K28n0958_p0318a02)]`他中稱量心舉,是名為慢。無明者,於諦`[相=想【明】]`相中不知不淨,是名無明。此五煩惱非慧性故,`[使=彼【三宮】]`使不說見。如是一切煩惱境界差別轉說有種種名者,此十煩惱隨於境界差別轉故,立種種名。此中若緣苦轉說見苦斷,如是見集斷等亦爾。
不苦於一切, 離三見二轉,
道除於二見, 上界不行瞋。
下苦於一切者,欲界中苦是名下苦,彼一切十使與見苦相違。問曰:云何相違?答曰:世間不能觀察,彼於苦`[10]陰=蔭【宋元宮】*`陰不如實知,聞說`[*10]`陰苦不喜不樂,此不觀察是名愚癡。以愚癡故於中生疑,為但是`[*10]`陰?為有我耶?起如是心,是名為疑。疑故邪說,或本習故謗言無`[*10]`陰,是名邪見。計有於我,是名身見。見彼相似相續不斷,故生常見。見彼因果相續壞滅,以迷惑故生於斷見。執於斷常,故名邊見。於此見中取以為淨,是名戒取。於此見等取為最上,是名見取。若愛己見,是名為貪。若恚他見,是名為瞋。以此自高,是名為慢。如是次第此十煩惱與苦相違。離三見二轉者,除身見、邊見、戒取,其餘七使集及滅轉。彼於苦因不知,是名無明。癡故生疑,疑於苦因,為有為無?是名為疑。疑故邪說,或因本習謗無苦因,是名邪見。於彼取勝,是名見取。餘如前說。如是於滅諦涅槃不知,是名無明。以愚癡故迷惑,涅槃為有為無?是名為疑。餘如前說。道除於二見者,道除身邊二見,餘八種轉。於彼不信受道,是名無明。餘一切如前說。戒取者,於此諸見、牛戒等中信以為淨。問曰:彼身見等何故不於集滅道中轉耶?答曰:身見於果中行,我我所轉。無有作如是解,於此苦因及滅道等計於我者,是故身見於苦中轉,故見苦實悉斷無餘。邊見從身見生,是故苦緣。若見斷身見者,彼緣彼見亦斷邊見。問曰:若戒取不信於因,計自在因為`[道=首【宮】]`道,彼云何見苦斷耶?答曰:彼愚於果,計自在等`[*10]`陰名而起,彼常分別,於自在等以作因想,彼時能以無常等行觀察苦諦。計自在等因想即斷,故見苦斷。亦不信道,彼計非道為道,為道故見道斷,見真道故滅中無此。何以故?如是因道滅中無故。上界不行瞋者,色無色界除瞋,餘如欲界說。何以故?彼無損害相故、有善欲故、性寂靜故、心滋潤故,是故無瞋。已說諸使自性差別,緣差別今當說。
普遍在苦因, 疑見及無明,
是使一切品, 謂在於一`[地=切【三宮】]`地。
見苦見集所斷品中,疑見及相應無明不共無明,此十一使當知界。界自界地中一切遍,此於自地一切五品中,緣使上、不使下。何以故?離欲性故,下不使上。何以故?非境界故,故說使於自地。問曰:一切遍義云何?答曰:緣一切有漏事義,故名一切遍義。彼一切,一切眾生、一切有漏事中本來起故,是名一切遍義。無有一有漏法,若凡夫人本來不取執我我所等者。問曰:何故見`[苦=若【明】]`苦見集所斷品中說一切遍,非滅道耶?答曰:一切有漏緣故、同一意故,是以堅固一切有漏事苦集諦攝。見滅見道所斷諸使,少分有漏緣、少分無漏緣,非同一意故,非堅固亦非一切緣。問曰:何故貪瞋慢等非一切遍?答曰:此是自相使故,於一眾生少分亦生。一切遍使則不如是,一切遍者緣一切界一切地故。貪等作意起求貪欲,具一切遍者但於他現生惡行,猶如河流。已說自界地一切遍,他界地一切遍今當說。
初煩惱五種, 四說為第`[一=二【三宮】]`一,
於上境界轉, 普遍智所說。
前說十一一切遍中,除身邊二見,餘九煩惱他界地中說一切遍。彼欲界見苦所斷,邪見,謗色無色界苦果;見取,取勝;戒取,於非苦因取為苦因;疑,彼中猶豫無明迷惑。如是欲界見集所斷邪見,謗色無色界`[*10-5]陰=蔭【宋元宮】*`陰因,見取於因事取勝,疑於因事猶豫無明迷惑。如是色界邪見謗無色界苦果,如是應廣說。地亦如是,初禪地謗第二禪苦,如是應廣說,乃至不用處謗非想非非想處。復次無色界異彼無他界一切遍。何以故?上無界故。非想非非想處無他地一切遍,上無地故。問曰:何故身邊二見非他界地一切遍耶?答曰:非異界地生。於異界地`[*10]`陰生我我所,無此理也。無二身事行,此非現見故。彼無我故,無生我所理也。邊見者,於己`[*10]`陰中計存斷常。
邪見及與疑, 俱生獨無明,
見滅道二斷, 當知無漏緣。
見滅斷邪見謗於滅諦,疑者疑於滅諦,彼二相應無明及獨一無明,無明不見相於滅處轉,此三煩惱緣滅諦故,是無漏緣;道中亦爾。如是三界有十八使定無漏緣。問曰:何故見滅所斷貪等煩惱非無漏緣?答曰:如其無漏緣者,則不見貪過,是故貪使非無漏緣。若貪滅道者,是善法欲,非貪使也。非瞋者,毀呰相不生故、自性柔軟作故。無漏非可慢也。清淨最勝是涅槃道,故非二取。
`[*3-1]阿=法勝阿【三宮】*`阿毘曇心論經卷第二
阿毘曇心論經卷第三法勝論大德優波扇多`[釋【大磧】,譯【麗】]`釋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六卷成部)
使品`[之=第四之【三宮】]`之`[二=餘【明】]`二(別譯)
問曰:彼何者使?何處使?
欲界一切種, 一切遍使使,
緣縛於自地, 上地亦如是。
欲界一切種一切遍使使緣縛於自地者,欲界一切遍`[使=使緣【宋宮】,地緣【元明】]`使使。欲界一切種上地亦如是者,色無色界自地亦如是。
其餘諸結使, 當知於自種,
緣使於自地, 一切共依品。
其餘諸結使當知於自種緣使於自地者,非一切遍使,於自種類自地法中緣使所使,此彼境界。一切共依品者,一切遍使及不遍使,於自種類自品相應法中相應使。
若無漏所行, 他地緣煩惱,
彼相應所使, 境界解脫故。
若無漏所行他地緣煩惱彼相應所使者,若使無漏緣及他界地緣煩惱,彼相應所使非緣使。問曰:何故?答曰:境界解脫故。此使解脫境界故,無漏諸法解脫一切煩惱。問曰:云何緣而不使?答曰:無住處故。彼對治無漏,是故不得住處。譬如炎熾琉璃蚊蚋等蟲,樂昇其上而不能住。如人履於熱地,以熱觸故不能停足。彼亦如是,上地諸法解脫下地,是故緣而不使。問曰:此使云何?`[為=答為【三宮】]`為是不善、為是無記?答曰:
身見及邊見, 彼俱生無明,
是欲中無記, 色無色一切。
身見及邊見彼俱生無明是欲中無記者,欲界身邊二見及彼相應無明是無記。何以故?與施戒等不相違故。身見常見於施戒修不相違。何以故?欲受未來可愛果故,是故作施等事。不善則與施等相違,是故無記。又諸眾生常行此見。若此煩惱是不善者,欲界應無有一眾生得受樂者。何以故?常行不善故。復次此見愚於自事,不逼迫他,是故身見非是不善。斷見隨順離欲,近於無我,能作厭離無常行,故亦非不善。欲界諸餘煩惱皆是不善。色無色一切者,色無色界所有諸使悉是無記,四支五支三昧所制伏故不能生報。譬如善呪,制伏毒蛇不能為害。彼亦如是。復次不能為報因者,不善能生`[苦=於苦【三宮】]`苦受報。上無苦受,不可欲界受於彼果。問曰:云何一切煩惱決定於自境界中`[轉=縛【三宮】]`轉?為當不耶?答曰:不也。問曰:云何?答曰:
貪瞋慢當知, 過去`[或=世【明】]`或緣縛,
未來說一切, 餘一切三世。
貪瞋慢當知過去`[或=世【明】,明註曰或北藏作世]`或緣縛者,若過去世貪瞋慢等,彼非一切於自境界中過去世縛。何以故?非不見不聞。`[不聞〔-〕【三宮】]`不聞不分別事起貪瞋慢。何以故?分齊緣故。或時有人於眼生貪,非餘身分。何以故?自相使故。非貪等使共取境界,如`[身=是【明】]`身見等。未來說一切者,若未來世貪瞋慢等,緣縛三世諸有漏法。彼中若五識身,必定生法係縛未來、若不生法係縛三世。及意地生不生法,亦緣縛三世諸有漏法。何以故?彼緣一切有漏法故。餘一切三世者,見、疑、無明是名為`[餘【麗】,除【大】(cf. K28n0958_p0320b23)]`餘,彼共相縛故。若過去未來緣縛三世諸有漏法。何以故?彼是共相使故。現在使不定,是故不說。若有者,彼自相使隨現在前,彼現在未來縛。未來縛者,謂意地及不生五識身等。過去世者,`[若〔-〕【宮】]`若於彼起已滅,不斷於彼中縛。若共相使現在前者,彼縛三世諸有漏法。已說使世差別,次第轉今當說。
煩惱次第轉, 自地於自地,
上地亦生下, 次第應當知。
煩惱次第轉自地於自地者,謂一切使於自地使次第緣轉,一一次第生於一切。上地亦生下次第應當知者,於梵世地命終次第生欲界,一切彼中染污心命終,次第欲界中陰穢污心生。如是乃至有頂中生,或生如是生,如生無色界還生無色界。問曰:如世尊說貪等七使。云何差別為九十八?答曰:
欲界五種貪, 此說欲愛使,
色無色亦爾, 有愛應當知。
欲界五種貪此說欲愛使者,所謂見苦集滅道、修道斷等五種欲貪,說欲愛使,此如前說。色無色亦爾有愛應當知者,色界五種,無色界中亦有五種,說有愛使。
瞋即是瞋使, 五種如前說,
憍慢及無明, 十五在三界。
瞋即是瞋使五種如前說者,欲界瞋有五種,見苦斷等說為瞋使。憍慢及無明十五在三界者,欲界憍慢亦有五種見苦斷等。色無色界亦有五種。此十五種慢說為慢使。無明亦爾。
見使三十六, 當知在三界,
疑使有十二, 略說為七種。
見使三十六當知在三界者,見使三十六,當知十二係在欲界,謂見苦斷五、見集斷二、見滅斷二、見道斷三,色無色界亦爾。疑使有十二者,四種係在欲界,謂見苦集滅道斷,色無色界亦爾。此十二種說為疑使。略說為七種者,此界性種差別為九十八使,世尊經中略說為七種。問曰:使有何義?答曰:彼微細義是為使義。`[使=彼【三宮】]`使微細行,麁者名纏。常`[隨入=入隨【三宮】]`隨入義名使,如胡麻`[摶=團【三宮】]`摶相。著義名使,猶如小兒著於乳母。相續義名使,猶如鼠毒、如四日瘧病、如責日息、如鐵黑色不捨、如讀誦漸積。如是煩惱,世尊說為`[扼=枙【宮】]`扼、流、取、漏、縛。問曰:何故?答曰:
`[厄=扼【三】下同,枙【宮】下同]`厄取及漂流, 泄漏與繫縛,
以是義故說, 厄流取漏縛。
苦繫義說厄,此有四種,謂欲厄、有厄、見厄、無明厄。取生生具故說為取,此亦四種,謂欲取、見取等。漂眾生故說流,亦有四種,如厄中說。彼流出義是漏義,一切生中行漏有三種,謂欲漏、有漏、無明漏。能繫縛世間義故名縛。問曰:何者為結?答曰:結有九種,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他取結、疑結、慳結、嫉結。已說煩惱名差別,根相應今當說。
諸使在三界, 盡捨根相應,
隨地諸根使, 相應至色有。
諸使在三界盡捨根相應者,三界一切煩惱盡與捨根相應。何以故?無明與捨根相應,彼隨順一切煩惱及隨順別煩惱,一切煩惱後時悉皆處中而息。隨地諸根使相應至色有者,如梵世有喜根、樂根,彼中諸使與此相應。如光曜天有喜根,彼地諸使與喜根相應。遍淨天亦有樂根,彼中諸使與樂根相應。
邪見及無明, 欲界中樂苦,
瞋恚疑`[唯=惟【三宮】下同]`唯苦, 謂餘一向樂。
邪見及無明欲界中樂苦者,欲界邪見與苦根樂根相應,邪見者作惡業則喜、作善業則憂,無明者與一切根相應。瞋恚疑唯苦者,欲界疑使不定故。不喜故與憂根相應。瞋恚於不愛相轉故,與苦根、憂根相應。謂餘一向樂者,欲界諸餘煩惱與喜根、樂根相應,彼除邪見,謂餘見貪慢等喜轉。
謂熏二種身, 見斷唯意地,
欲界諸煩惱, 說諸根相應。
謂熏二種身者,修道所斷煩惱名熏。彼與身受心受相應,除`[慢=慢漫【三宮】]`慢,唯意地故。彼苦根樂根是說身受,憂根喜根是說心受。捨根二種受:一切身受修道所斷,心受二種斷。見斷唯意地者,見斷煩惱與心受諸根相應,一切見斷煩惱在意地故。欲界諸煩惱說諸根相應者,此必定欲界,煩惱法如是。上地隨地根相應亦如是。疑者色界中唯與喜根、樂根相應。彼疑善助道想與喜相應。已說煩惱,起煩惱今當說。
無慚與無愧, 睡悔及慳嫉,
掉眠煩惱上, 故說起煩惱。
使者亦說煩惱。彼增上者是起煩惱,此等八法彼中生故,名起煩惱,亦名為纏。彼中睡、眠、無愧三種依於癡起,`[掉=悼【宋元】,悋【明】,〔-〕【宮】]`掉、慳、無慚三種依於貪起,悔依疑起,嫉依瞋起。自身作惡不嫌名為無慚。不顧他不羞名為無愧。睡時令心無所堪能,以眠著故令五根不能轉意不自在。於愛不愛境界生於分別,心不寂靜是名為掉。於可作不作、作不可作想,後`[退=追【宮】]`退變心熱,是名為悔。見他資產心中不喜,是名為嫉。於法於財福德悋惜,與施相違慳心,是名為慳。
一切煩惱伴, 當知睡與掉,
無慚及無愧, 必定不善俱。
一切煩惱伴當知睡與掉者,此二起煩惱與一切煩惱相應。何以故?通三界故,一切煩惱`[不=一【宮】]`不寂靜故,當知掉。煩惱現前,於善無能故,當知睡。無慚`[與=及【明】]`與無愧必定不善俱者,此二起煩惱與不善使相應,欲界一向不善故。
悔在意說苦, 修道之所斷,
眠唯在欲意, 餘各自建立。
悔在意說苦者,悔在意地下劣處生,故與憂根相應。說苦者,當知在欲界,非上界。問曰:為誰所斷?答曰:修道之所斷。悔在善行惡行中,故修道所斷。眠唯在欲意者,眠在欲界意地,眠時一切煩惱共行,是故欲界意地一切煩惱相應。餘各自建立者,餘謂慳、嫉,彼自力轉,不與餘煩惱相應。義除無明,決定修道所斷,與不共無明使相應。問曰:此使與幾識身相應?答曰:
貪欲瞋恚癡, 當知依六識,
謂欲修道斷, 上地隨所得。
貪欲瞋恚癡當知依六識,謂欲修道斷者,欲界修道所斷,愛恚無明六識相應。若見道斷者,唯在意地。上地隨所得者,色無色界愛無明等,隨所得識身即與相應。如梵世四`[十四〔-〕【三宮】]`十四識身可得,彼中二使即與四識身相應。此上唯與意識相應,彼中餘使一向在意地故。已分別煩惱,斷分別今當說。
`[10]一切=一時【明宮】*`一切斷煩惱, 方便智所說,
如`[此=是【明】]`此得解脫, 當知非一時。
`[*10-1]一切=一時【明宮】*`一切斷煩惱方便智所說者,此諸煩惱謂在無礙道中一時頓斷,不數數斷。彼斷有四種,謂知緣、伴斷、斷緣、自清淨。彼知緣者,謂見苦集所斷自界緣及無漏緣。伴斷者,謂他界緣。斷緣者,謂滅道所斷有漏緣。自清淨者,謂修道所斷,隨彼彼所斷,如是如是自身清淨。如`[此=是【三宮】]`此得解脫當知非一時者,此得解脫,隨彼數數得。如欲界見斷五時作證,謂自分對治時,如見苦斷苦法智。如是乃至見道斷道法智。及四沙門果此前所斷,須陀洹果攝一解脫得生,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攝亦如是,色無色界三`[諦=地【三宮】]`諦亦如是。此中說自分對治。比智分見道斷者,斷作證決定凡夫聖者。色無色界見道所斷一時斷,是故此中無自分對治。有頂地中見苦集`[滅=斷【宮】]`滅斷者,決定五時,如`[前說=時謂【宋元】]`前說。賢聖次第法見道斷者,但四沙門果自分對治,即是須陀洹果決定修道斷。欲界三時謂凡夫地,阿那含果及阿羅漢果一切悉斷法,此自分對治。須陀洹果中不說色界二種,謂自分、對治。阿羅漢果自分、對治者,一切色界離欲、無色界。但阿羅漢果一切斷法。已說滅作證,斷知今當說。
欲界中解脫, 佛說四斷知,
色無色解脫, 當知五斷知。
因盡斷得無漏解脫,得度界建立斷知。何以故?解脫無餘隨得斷知名。彼有九種,彼中欲界見苦集斷,斷者得無餘解脫。何以故?開一切遍因故斷,故此一斷知見滅斷。第二見道斷、第三修道斷、第四此斷下分分別,色無色界亦爾。見斷三如前說。色界修道斷第四,此無餘離色欲故分別。無色界修道斷第五,此一切結盡分別。於此斷知分別有二,謂得阿那含果及阿羅漢果,以此二處度界得果故。問曰:諸使為與心相應、為不相應?毘婆闍婆提說:心不相應是故生疑。答曰:決定相應。何以故?
為心作煩惱, 障礙淨`[法相=相違【三宮】]`法相,
諸妙善可得, 故非不相應。
為心作煩惱者,若使決定`[心〔-〕【三宮】]`心不相應者,不應為心作煩惱,應如色等境界。然為心作煩惱,如說貪欲穢心,以此言故當知相應。障礙者,若使心不相應者,善智生時不應障礙,應如虛空不作障礙。今為障礙,故知相應。淨相違者,若使與心不相應者,便應與善不相違,不相違故則應非過。然為過,故當知相違。若相違者,故知相應。諸妙善可得者,若汝使與善相違心`[不=取【明】]`不相應者,使恒相續於中,善應不能得起。現見善法能得起故,是故諸使非不相應,是相應也。
賢聖品第五
已說流轉次第,不流轉次第今當說。
賢聖棄如此, 煩惱眾怖`[8]獷=礦【三宮】*`獷,
精進方便智, 彼方便善聽。
賢聖者,於人天中應受供養,故名賢聖。棄者,捨離義也。如者,若方便、如是義。此者,次第說使`[辨=辯【三宮】]`辨其相貌。煩惱者,相續煩勞眾生,故名煩惱。眾怖`[*8-1]獷=礦【三宮】*`獷者,謂是一切苦惱因義。正精進者,如法精進義也。方便智者,謂舍摩他,制發捨時智義。方便者,謂彼方便義也。善聽者,謂至心聽,聽`[智=知【三宮】]`智攝持義。方便者,據始業地人乃至無學地人。戒等所作方便行者,始業今當說。
始於身一分, 行者係自心,
係縛於識足, 為殺智慧怨。
始於身一分行者係自心者,問曰:何處係耶?答曰:若鼻端若眉間,不淨、阿那波那,界入三方便觀故。自身分中說係心,非外法。雖有外緣,方便不說。問曰:何故係心?答曰:係縛於識足。心性躁亂動轉不住,如驚猨猴,此是係一緣中義。問曰:何故係一緣中?答曰:為殺智慧怨。實智怨者,所謂煩惱。為斷彼義,是故一心得觀如實,非亂心也。見如實故,能斷煩惱,以是義故作如是說。
此方便於身, 真實相決定,
諸受及自心, 法亦隨順觀。
心係一緣故觀身實相。身實相者,謂不顛倒、相如義也。問曰:何者是身實相?答曰:自相及共相。彼自相者,謂十色入及法入中少分色也。彼共相者,所謂無常、苦、空、無我。如是等義不亂心。行者三方便中隨意現前,方便行次第,身實相得決定。此行者觀微塵色念念散壞,是時身念處觀滿。如畦水流法入受念處,無色法中受是最麁,故觀身後次觀於受。是`[人=次【明】]`人觀受自相共相,爾時受念處滿。彼受依心,是故受後次觀於心。此處亦自相共相決定意解心念處滿,爾時為觀其餘法故,入法念處。其餘法者,所謂二`[蔭=陰【三宮】]`蔭及無為法。彼亦觀於自相共相,爾`[時〔-〕【明】]`時法念處滿。
入法中總觀, 得法真實相,
此四是無常, 空無我非樂。
入法中總觀得法真實相者,入餘法念處已,行者知分齊,緣念處修方便。於一切法餘共相壞緣念處,數數慣習修身受緣共相法念處。如是身心緣如是三二,當知如是壞緣。數數慣習修已,一切身受心法念處一來總觀。問曰:云何?答曰:此四是無常、空、無我、非樂。總觀一切有為諸法無常等如是義,彼念念展轉壞滅故是無常,虛無故空,不自在故無我,三苦常隨逐故非樂。彼人欲壞煩惱覓其元首,如所見法因果差別,分別於諦。彼中二種因果:有漏、無漏。`[彼〔-〕【宮】]`彼有漏者,集因`[2]苦=若【明】*`苦果。`[彼〔-〕【元明】]`彼無漏者,道因滅果。彼人如是分別諦已,初發趣次第聞思念處自相共相,攝取分齊,緣諦中分布。彼時壞緣法,念處四諦中,思惟十六行觀。
從是名為`[暖=煖【三宮】下同]`暖, 於覺法而生,
十六行等起, 觀察四聖諦。
從是名為暖於覺法而生者,行者思惟共法念處,次後最初修事,共法念處相續建立聖者名暖善根。問曰:彼法幾行、何境界?答曰:十六行等起觀察四聖諦。行者以十六行觀察四諦,彼以四行觀察苦諦:此苦本無今有、已有還離故無常,三`[*2-1]苦=若【明】*`苦隨逐故`[*2]`苦,內離人故空,不自在故無我。如是亦以四行觀察集諦,此集生相似果故因,能生流轉故集,能牽一切生死故有,能和合不相似事故緣。亦以四`[行=事【宮】]`行觀察滅諦,此滅與一切生死相違故滅,離一切煩惱火故止,於一切法中勝故妙,能捨生死故離。亦以四行觀察道諦,此道能至非品故道,不顛倒故正,一切聖足所履處故跡,出過生死故出。問曰:暖有何義?答曰:智於所知,如鑽燧相研,能窮盡諸有,生無漏智火。暖為相,故名暖。
是法增長已, 生頂及於忍,
次世第一法, 依於一剎那。
是法增長已生頂及於忍者,行者入正精進故得善助道,隨順眾具增長勝進力故,暖得增長成就已,彼人修一切`[苦=共【三宮】]`苦法念處,生勝善根名頂。問曰:頂是何義?答曰:不動善根。彼住此頂時,離諸過故,能入忍中。彼若不者,還退住暖。如人登山,若不至頂則墮四邊。行者如是,正方便相續,頂增長已,次生善根名順諦忍。是修一切共法念處,勝進彼二法,以十六行觀察四諦。問曰:忍有何義?答曰:彼於四諦無常等行,樂欲增長是故名忍。是故說順諦忍能除四諦增上愚,暖、頂能除四諦下中愚,非增上。忍增長已,次世第一法依於一剎那。忍增長已,一切共法念處勝進,故生如是一切世間功德中最勝善根。彼初開聖道門,故名世第一法。有說,世間中最勝,故名世第一法。此法一剎那起,此行者開涅槃門已,滅與苦法忍次第緣故,一念暖`[頂【大磧】,項【麗】]`頂忍及彼最上功德,此一切善根皆五`[7]陰=蔭【宋元宮】*`陰性。問曰:汝言世第一法與聖道作次第緣,云何是五`[*7]`陰性?答曰:心心數法與次第緣,色心不相應行隨順一果,是故非過。問曰:此世第一法何緣?答曰:苦諦,彼緣苦諦義也。問曰:幾行?答曰:四行。若苦諦境界四行,如上所說,彼行此行。問曰:幾地所攝?答曰:六地生,當知未來、中間、根本四禪。問曰:餘達分善根幾地所攝?答曰:餘亦依六地,彼亦六地,如世第一法。問曰:何故達分善根六地所攝?答曰:從彼能生見道。彼地有見道,有見道處即有此等。何以故?見道眷屬故,是故如是。
世間第一法, 次必起於忍,
忍次生於智, 能覺於下苦。
世間第一法次必起於忍者,暖等次第生如上因分,乃至能生世第一法,世第一法次第生無漏法。欲界見苦斷十使對治名苦法忍。昔所未見法欲知樂名忍,此最初無漏無礙道。忍次生於智者,苦法忍次第生苦法智,解脫道自性。問曰:此忍智何緣?答曰:能覺於下苦。下苦謂欲界苦。此二種緣,如是義。
謂色無色苦, 集滅道亦然,
此法無間等, `[從=說【明】]`從於十六心。
謂色無色苦者,色無色界苦亦如是,生忍無礙道智解脫道。聖者亦說苦比忍、苦比智。集滅道亦然者,集滅道亦如是生。四種異義:二忍為無礙道,二智為解脫道。此法無間等說於十六心者,此十六心`[9]頃【三宮】*,須【大】*`頃成就無間等。無間等,是見義。此十五心`[*9]`頃是見道,最後一心是修道攝。從此名修地,乃至金剛喻定。此後名所作已辦地。略說三地,謂見地、修地、無學地。隨此地建立人今當說。
隨法行利見, 此在於十五,
隨信行非利, 當知亦在中。
隨法行利見此在於`[十=中【宮】]`十五者,見道所攝十五心人,若利根者說隨法行。智慧隨法行,故名隨法行,此障不信於他義也。隨信行非利當知亦在中者,即此十五心人,若軟慧者說隨信行,是信他法得行義也。彼人信現在前慧隨順,與彼相違說法行。
未離欲界欲, 趣向於初果,
第二捨於六, 第三九無垢。
未離欲界欲趣向於初果者,此隨信行、隨法行人,先未離欲,具一切縛至決定分,名向須陀洹果。第二捨於六者,欲界修道所斷煩惱分別九種,所謂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彼信`[行〔-〕【三宮】]`行、法行人在凡夫地,已剗六種煩惱後`[入=人【三宮】]`入決定,是時說向斯陀含果。第三九無垢者,若剗九種煩惱後入決定,是時說向阿那含果。
若至十六心, 是說住於果,
軟見信解脫, 淨見說見到。
若至十六心是說`[3]住【三宮】*,信【大】*`住於果者,在十六心,道比智相應彼起,若利根若軟根俱說`[*3]`住果。先未離欲,須陀洹果;離六種欲,斯陀含果;離九種欲,阿那含果。軟見信解脫者,若軟根者向地中名信行,彼住三果名信解脫。淨見說見到者,彼利根者住果名見到。
未盡修道斷, 當知七往來,
家家有三盡, 彼住須陀洹。
未盡修道斷當知七往來者,此人住果未斷修道斷故,當知七生死。彼人中受七生、欲界天中受七生,及中`[*7-2]陰=蔭【宋元宮】*`陰二十八生俱受七生,故名七生。如七葉樹、如七處善。家家有三盡者,若住果若凡夫人,欲界修道斷中三種盡,上上、上中、上下,彼說家家。家家者,從家至家往來而入涅槃,故`[名=言【三宮】]`名家家。人中二三家、天中二三家往來,此有二種,謂人家家及天家家。以業根斷煩惱差別,故名家家。業者於凡夫分`[作=中【明】]`作,受二三有集業。根者得無漏根。斷煩惱者斷`[三=二【元明】]`三四種煩惱。彼住須陀洹者,彼七往來及家家,說住須陀洹果。問曰:何故名須陀洹?答曰:須陀名聖道流,洹名為入,若人相續初見修道入彼流中,又是人得須陀洹果,故名須陀洹。如`[裹=懷【三】,裏【宮】]`裹孕女兒,以法名人。
六盡斯陀含, 離八一種子,
九品盡不還, 已出欲泥故。
六盡斯陀含者,若人斷六種盡,謂上品三種、中品三種,是斯陀含。從此命終生於天上,復生人中而般涅槃,名斯陀含。離八一種子者,一生種子義。彼人餘唯一生,若人若天。有`[一=二【三宮】]`一種一種子,謂人一種子、天一種子。或煩惱差別名一種子,彼餘唯一有未盡,故名一種子。是人為阿那含果向,當知斯陀含果中勝道攝。九品盡不還者,若人欲界一切九種煩惱斷,名阿那含。不還來欲界生故,名阿那含。問曰:何故不還來?答曰:已出欲泥故。出愛欲泥,是故不復還來欲界。
如是九煩惱, 在於上八地,
彼雙道所斷, 世尊之所說。
如是九煩惱在於上八地者,如是欲界修道斷煩惱如前說,九種煩惱下下乃至上上。當知八地亦如是,謂四禪、四無色定,彼雙道所斷。世尊之所說者,彼三界煩惱,當知無礙解脫道斷,無礙道斷結得解脫道證,解脫下下道斷上上種,乃至上上道斷下下種。此略說一百七十八道及見道。問曰:云何決定出世間道斷煩惱?為當不耶?答曰:不也。問曰:云何?答曰:
有垢無垢道, 俱能勝八地,
住彼說身證, 謂得滅正受。
有垢無垢道俱能勝八地者,有垢者世間道,無垢者無漏道。彼八地:欲界、四禪、三無色定,世間出世間道能過彼有頂中,必出世間道能過彼世俗道,亦無礙道解脫道。彼無礙道三種轉,謂苦、麁、障。解脫道亦三種,謂`[上=止【宮】]`上、妙、出。世間道如前所說無常行等。住彼說身證謂得滅正受者,彼八地離欲中住學人,若得滅盡定者,彼名身證。身證涅槃相似法故,是名身證。
金剛喻三昧, 次必生盡智,
生意我生盡, 羅漢離諸漏。
金剛喻三昧次必生盡智者,生有頂離欲第九無礙道,最後學心名金剛喻三昧,猶如金剛無不能壞,次後必生盡智。此初無學心彼二智異,或苦比智或集比智。如彼人從盡智起,作如是緣盡隨順生慧。生意我生盡者,非想非非想處四`[*7-3]陰=蔭【宋元宮】*`陰,當知此中生。何以故?最後斷故。羅漢離諸漏者,彼盡智起時,一切漏盡,名阿羅漢。於天人中應受供養,故名阿羅漢。問曰:阿羅漢有幾種?答曰:
阿羅漢六種, 五從於信生,
彼得於二智, 當知時離垢。
阿羅漢六種者,謂退法、思法、護法、住法、必昇進法、不動法。彼中若人軟智軟方便,最初與退具相應必定退,故名退法。若人軟智軟方便,常厭惡身,念欲壞滅彼死,成就思法。若軟智增上精進,以精進力自護,是名護法。若中智等精進,彼住此道不進不退,故名住法。少利智極精,進必能進至不動,名必昇進法。若利智廣精進,初得不動,是名不動法。五從於信生彼得於二智者,此六種阿羅漢中,前五種本是信行,彼有二智:盡智、無學正見。彼或時退,是故不生無生智。彼盡智或一剎那,若次第無學正見現在前,或增長。若彼現在前,當知時`[無垢=離垢【明】,明註曰無垢北藏作離垢]`無垢者,彼時解脫。觀察若國土、若時、若伴、若說法、若衣食等,進修善根。此善根分,不一切時隨所欲進修,故名時解脫。
不動法利根, 是非時解脫,
彼得於三智, 自解脫成就。
不動法利根是非時解脫者,若人一向利根是不動法,當知非時解脫。彼人善`[分=分別【三宮】]`分於一切時隨所欲進,不觀於時,故名非時解脫。彼得於三智者,彼生三智,謂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彼是不退法,是故生無生智。是人盡智一剎那,無生智或一剎那,若次第無學正見現在前或時得勝進,便彼現在前。自解脫成就者,彼人成就自相似名解脫。當知時解脫者,彼決定`[時=待時【三宮】]`時得解脫。成就不動者,非`[非〔-〕【三宮】]`非彼煩惱之所能動,猶如王印,故名不動。
當知慧解脫, 不得滅盡定,
唯有俱解脫, 成就滅盡定。
當知慧解脫不得滅盡定者,是六種阿羅漢中,若不得滅盡定者,當知是慧解脫。慧解脫者,彼唯慧力得解脫,故名慧解脫。唯有俱解脫成就滅盡定者,彼六種阿羅漢中,若得滅盡定者,當知是俱解脫。以慧力故,於煩惱障而得解脫;以定力故,於解脫障而得解脫。以是義故,名俱解脫。如上所說賢聖士夫,略說二種,謂學、無學。為斷煩惱故學,是名為學。非斷煩惱,故名無學。何故不`[學=淨【宋元】]`學?學已竟故。已分別賢聖人,法差別今當說。
若隨信行法, 及隨法行法,
如是見諦道, 是盡同一相。
若隨信行法`[若=及【明】]`若隨法行法,若見`[諦=諦道【三宮】]`諦,彼同一相。見諦道中信行、法行差別,以法名人。
彼中諸根數, 是說未知根,
諸餘有學法, 智者說`[智=知【明】,明註曰智北藏作知]`智根。
彼中諸根數是說未知根者,彼見諦道所攝之中若根數法,所謂意根、樂根、喜根、捨根、信等五根,是名未知根。未知欲知,故名未知根。彼見道所攝士夫,當知如是根。諸餘有學法智者說知根者,見道已上,即此諸根數法說為知根。知已復知,故名知根。若修道所攝士夫,當知如是根。
於中無學法, 當知知已根,
得果捨前`[道=進【明】]`道, 此義應當知。
於中無學法當知知已根者,於無學法中即此諸根數法名知已根。知已更無所知,故名知已根。若無學所攝士夫,當知如是根。問曰:此賢聖人一一次第如上所說。彼人一切成就先所得道,為當不耶?答曰:得果捨前道,此義應當知。若此士夫入道已,當知勝進行,此得果`[已=以【三宮】]`已捨於前道。何以故?不欲令彼果向一故。若退根及增進根,彼亦捨道,此中不說。得須陀洹果,捨於見道。得斯陀含果,或捨見道、或捨須陀洹果勝道。得阿那含果,或捨見道、或捨斯陀含果勝道。得阿羅漢果,捨阿那含果、捨阿那含果勝道。若增進根差別者,捨果勝道亦得果。利根所攝學無學,捨果亦得果。若退者,捨勝得劣。問曰:如得果者捨於向道,彼亦捨斷不耶?答曰:捨道非斷。
已盡為解脫, 得依於一果,
不穢污第九, 除斷應當知。
已盡為解脫得依於一果者,先所斷煩惱,一解脫得,得果攝,是故不捨斷。向道中所有解脫道,得如是解脫。問曰:斷煩惱如前說。彼不穢污,云何斷耶?答曰:不穢污第九除斷應當知,已說九種煩惱九種道斷,彼不穢污,決定第九無礙道時頓,斷非漸漸斷。不穢污者,謂善有漏不隱沒無記行,穢污色亦必定最後斷。問曰:何故煩惱九種斷,非善等耶?答曰:煩惱相違故。聖道與煩惱相違,不與善相違。厭惡煩惱,故亦捨善,同一係縛故。問曰:已說阿羅漢勝進根,云何阿羅漢得不動?答曰:
若有相似名, 彼能得不動,
此人亦信脫, 彼性亦增道。
若有相似名彼能得不動者,非一切阿羅漢皆能得不動,若功德名`[相=相名相【三宮】]`相似者彼能得之,謂必昇進。此人亦信脫彼性亦增道者,此語有餘。若信解脫必昇進性,能得見到,非餘。增道者,根增,如是義。問曰:已說次第見諦,未說其因,當說彼因。答曰:
功德惡差別, 次第見真諦,
無礙道力得, 有為無為果。
功德惡差別次第見真諦者,此中二諦過惡差別、二諦功德差別,非見過惡者見於功德,非見功德者見於過惡。何以故?行緣差別故。非不於諦真實見故而諦無間等,非此一智能總觀諦功德過惡差別。以是義故,次第見諦。問曰:見諦得沙門果,彼云何?為是有為、是無為耶?答曰:無礙道力得有為無為果,若斷煩惱無為,若解脫道有為。彼二種皆無礙道力得,是故二種俱說沙門果。
阿毘曇心論經卷第三
阿毘曇心論經卷第四
法勝論大德優波扇多釋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六卷成部)
智品第六(別譯)
今欲分別涅槃分智。何以故?以智能斷諸煩惱故。欲廣釋智,故先說此。
若智性能了, 觀察一切有,
有無有涅槃, 彼相我當`[說=知【明】]`說。
有無有者,所謂涅槃,是故智者觀有無有。有者,一切有漏法,謂苦集義。有無有者,謂滅諦也。一切有無有,故名有無有,於彼中無有義也。此說有對治,謂是滅,是故滅非無也。非無物有對治,如滅盡正受,心心數法不行故。對治說滅是有物,如是涅槃一切有對治,是故有。事如除病得無病,彼相謂寂滅。寂滅相等,彼攀緣智,智者觀察於彼,非無境界而有智轉,是故若智觀察此即是道。問曰:彼何者是?答曰:
三智佛所說, 最上第一覺,
法智隨順智, 及以世俗智。
此三智攝一切智。法智者,若智欲界境界、或欲界滅對治、或境界無漏,彼初取法決定行,故名法智。隨順智者,若智色無色界境界、色無色界滅對治、或境界無漏,次法智後次第隨順,故名隨順智。世俗智者,若有漏智多受`[俗=欲【三宮】]`俗數,謂男女等,故說世智,如是等名世俗智。
苦集及滅道, 二智而隨生,
如是四種智, 牟尼隨名說。
法智、隨順智者,隨聖諦轉。世尊隨名說,苦諦境界故說苦智;如是集滅道諦境界,故`[曰=名【三宮】]`曰集滅道智。於此苦集二智行差別,苦行轉名苦智、集行轉名集智。緣無差別,同緣五陰,故滅道二智行緣差別。
若智觀他心, 是從三中說,
盡無生智二, 當知在四門。
若智觀他心是從三中說者,三智中他心智有漏是世智,若欲界對治境界彼是法智,若色無色界對治境界是隨順智,心心數境界彼心心數方便成就,故名他心智。盡無生智二者,盡智、無生智是二智,謂法智、隨順智彼所作究竟受是盡智,不復更作受是無生智。問曰:盡智、無生智何諦境界?答曰:當知在四門,此緣四諦義也,除初盡智,彼緣二諦。已分別十智,行分別今當說。
二智十六行, 法智隨順智,
上已說及餘, 是說世俗智。
世智十六行轉,前後皆有彼十六行,`[暖=煖【宮】]`暖、頂、忍攝,餘聞思修慧第一法攝。四行無間等邊十二行,彼外更有行,謂施、戒、慈等。
四智有四行, 決定行所說,
若知他心智, 如是行或非。
四智有四行決定行所說者,苦智有四行,集滅道智亦如是。若知他心智如是行或非者,若無漏他心智,彼有四行。如道智是道智少分故,若有漏者行則異,但攝有漏心心數法。
盡智無生智, 離空無我行,
說有十四行, 受相為最上。
盡智無生智離空無我行說有十四行者,盡智無生智第一義轉,亦親近世智作意我生盡,如是等取我眾生相似行。空行、無我行,定是第一義轉,非世俗緣。是故盡智、無生智,空行、無我行不轉故,有十四行。問曰:所有無漏智,一切十六行攝不耶?答曰:不爾。受相為最上。彼十六行是共行,若復取自相無漏智,如身念處等,彼非十六行攝。已說行差別,得今當說。
最初無漏心, 或有成就一,
二或成就三, 於上四增一。
最初無漏心或有成就一者,最初苦法忍相應心,未離欲成就一智謂世智;離欲成就他心智,不現在前。非見道次第他心智現在前。何以故?與流轉相違故。二或成就三者,第二無漏苦法智相應心。未離欲成就三:法智、苦智、世智;若離欲成就他心智。於上四增一者,於上四心剎那中,當知一一增苦比智。得比智集法智,得集智滅法智,得滅智道法智,得道智、集滅道比智及忍,不得未曾得智。問曰:在何地?答曰:
九智聖所說, 此依於二地,
當知禪有十, 無色地中八。
九智聖所說此依於二地者,九智依未來禪、中間禪,除他心智。當知禪有十者,根本四禪各有十智。問曰:何故中間禪、未來禪無他心智?答曰:微細境界故。此境界微細,於他身中心心數法,未來禪少道,非少道能取微細義。彼根本禪道止觀雙行,是強力道,故彼能取。無色地中八者,除法智、他心智。法智者欲界境界,無色界於欲界依對治行緣遠,是故無色界無法智。他心智緣色能生,是故於色界轉,非無色中。餘未來有頂有一世智。何以故?有漏故。已說地差別,修差別今當說。修有六種,所謂得修、習修、對治修、出離修、戒修、觀察修。彼得修者,若於善法不得,得現在未來故。習修者,先所得功德現前修習。對治修者,諸有漏法修對治道。出離修者,若修道時捨離穢法。戒修者,若能調伏諸根道。觀察修者,若觀察身等。此中`[唯=惟【三宮】下同]`唯取二修,謂得修、習修。
若得修諸智, 謂在聖見道,
彼即當來修, 諸忍亦如是。
若得修諸智謂在聖見道彼即當來修者。若見道諸智現前修。彼即當來修。謂苦法智現在修。彼亦未來修。非忍非餘智。如是乃至道法忍。諸忍亦如是者。忍中亦如是。苦法忍現在修。彼亦未來修。非智非餘忍。一切忍亦如是。問曰:何故見道唯修自分道?修道修自分非自分耶?答曰:未修智故,故見道中智未習未練;修道中二種並作。
於彼三心中, 得修於世智,
或修七或六, 當知最後心。
於彼三心中得修於世智`[者〔-〕【宮】]`者,彼見道三心中得修世智,`[謂=得【宮】]`謂苦集滅比智。隨彼地見道,即彼地有世智,及欲界世智修。若彼依未來地得決定,彼修未來及欲界世智。如是依第四禪得決定,彼修七地世俗智。問曰:道比智何故不修?答曰:彼無邊故。諦無間等邊成就故,名無間等邊,無能修一切道,於他道不能修,於自身修。乃至未來`[彼=行【元明】]`彼行者`[自=百【三宮】]`自分不現前,於三諦自他俱能知能斷能證,是故隨得邊故能修,是故彼能修非餘。是故法智亦不修。何以故?諦無間等未究竟故。於此諦世俗智本曾作證,是故此智修但有善名,方便猶未得。或修七或六當知最後心者,若離欲界欲道比智,彼修七智,阿那含果所攝,除世俗智、盡智、無生智。若未離欲修六智,除他心智。非想非非想處對治,彼得沙門果,是以不修世智。
於彼上修道, 十七無漏心,
當知修七種, 增益根修六。
於彼上修道十七無漏心當知修七種者,若未離六種欲,從須陀洹果上修道中,十七剎那當知修七智,此道未來禪攝故。無他心智亦無盡智、無生智,以無學故,是故彼中修餘七智。彼若以世俗道進,彼世俗智現在前,七種未來。若出世間道,四種法智一一現在前,餘七智未來。增益根`[修=或【宮】]`修六者,增益根者,謂或信解脫練治諸根進得見到。彼增進根,一切無礙道解脫道中得修六智,未離欲故無他心智。又復修道精進非斷煩惱,精進是人,未得修進功德,是故不修世智。
得不還果時, 出過上七地,
熏修諸神通, 解脫修習八。
得不還果時者,若得阿那含果時必得根本禪,是故修他`[心=忍【宮】]`心智及前說七種。出過上七地者,彼四禪、三無色離七地欲時,九解脫道中亦修八智。若以世俗道修進,彼世俗智現在前,未來八。若出世間道修進,彼時四比智及滅道法智一一現在前,未來八。熏修諸神通解脫修習八者,熏修起一解脫道,彼中八,法智、比智一一現在前,未來八。起神通境界宿命智解脫道中,世俗智現在前,未來八智。他心智,解脫道法智、比智。若世智中,他心智一一現在前,未來八。`[天耳=不此【元明】]`天耳、生死通,解脫道無記,故不修。
此無礙道中, 及出第一有,
彼八解脫道, 當知修於七。
七地離欲,一切無礙道中修七智。無礙道中修對治智,是故不修他心智,彼非對治故。熏修起二心,無礙道相似,初是無漏、第二世俗。無漏心中八,法智、比智一一現在前,未來七,除他心智。一切無礙道,不修他心智。世俗道,世俗智現在前,未來亦七。起四神通無礙道中,世俗智現在前,未來定七。他心智有漏亦然。無漏他心智,道法比智一一現前,未來定七。有頂離欲八。解脫道,四比智、二法智一一現在前,未來亦七。世俗智於彼中退,非對治故。世俗智未曾至有頂,彼或時作方便,不決定。
出過第一有, 無礙道修六,
上乘應當知, 修習於下地。
出過第一有無礙道修六者,第一有離欲九無礙道,修六智,除他心智、世俗智,餘現在前。解脫道前已說。六智,謂四比智、二法智。上乘應當知修習於下地者,一切地中當知修自地智及下地智。若初禪進,彼修自地功德,亦修未來禪攝功德。如是乃至不用處,次第亦如是。若人乃至不用處離欲,依初禪乃至有頂離欲,是人九地無漏智修進。如是一切應當知。
無學初心修, 諸地生功德,
漏無漏一切, 此是隨順智。
無學初心修諸地生功德漏無漏一切者,得阿羅漢果,一切地漏無漏功德一切修進。問曰:何故此地修一切功德?答曰:斷一切縛,得蘇息故。如來解縛法降伏煩惱,力士眾咸慶快心得自在,首繫解脫`[絹=繒【三】]`絹。如王登祚,諸方萬姓貢上珍寶盡難勝。煩惱怨`[離=敵【三宮】]`離,殺怨家故,一切國土人皆歸伏。彼先雖得下地功德,有煩惱相續故不明淨,今除煩惱盡故功德明淨。及入出定心成就,是故熏修。若住欲界得阿羅漢果,法或如是。若住色界得阿羅漢者,彼二界功德修進滿足,是故一界生。如是地`[地〔-〕【宮】]`地應當知。問曰:無學初心何智相應?答曰:此是隨順智。此隨順智相應,彼作如是意:我生已盡。非想非非想處陰取此中生,彼人緣彼。何以故?最後斷故,是故彼苦比智或集比智。問曰:世尊說若見智慧。此為一、為異耶?答曰:彼是慧性,世尊觀因緣故,故如是說。
諸忍則非智, 盡無生非見,
若餘諸聖慧, 當知三種性。
諸忍則非智者,八無間等忍非智。何以故?不決定故。決定義是智義,忍不決定,自品對治疑隨生故。忍者求欲轉,智者求欲斷,是故忍非智。盡無生非見者,盡、無生二智,能見示故、慧決定故。智何故非見?無求故、中平故。若餘諸聖慧當知三種性者,餘無漏慧事,見、智、慧性。
若善有漏智, 在意則是見,
煩惱見是智, 此及餘說慧。
若善有漏智在意則是見者,善有漏意地智能求故,亦說見。煩惱見是智者,若煩惱見自性,謂身見等,彼從測量思覺轉故、推求故名見,彼決定故名智,此及餘說慧者,若已說者,見事、慧事。及餘未說者,如無記意地五見。外穢污意地及五識身相應所有智,一切是慧。當知此中未說者說。彼中若無記,不能測量、不能覺察、不能推求故非見,穢污煩惱所污故。五識身相應不能分別現境界故、一往墮故,諸見不爾。問曰:一一智緣幾智?答曰:
法智隨順智, 觀察於九智,
因智及果智, 二智境當知。
法智隨順智觀察於九智者,法智緣九智,除比智。比智亦緣九智,除法智。道法智緣一切法智,彼分亦餘智,苦集法智緣欲界世智。如是道比智緣自分比智,苦集比智緣色無色界世智及世俗他心智。問曰:何故法智、比智不更互彼此相緣?答曰:上下緣差別故,如二人觀地、虛空。因智及果智二智境當知者,集智緣有漏他心智及世俗智。何以故?集諦分數故。不緣餘智,餘無漏故。`[4]苦=若【明】*`苦智亦爾。
道智緣九智, 滅智無境界,
餘一切境界, 決定智所說。
道智緣九智者,道智緣九智,除世俗智。何以故?有漏故。餘九智緣。何以故?道諦分數故。滅智無境界者,滅智不緣智。何以故?緣無為故。餘一切境界決定智所說者,餘四智緣十智。世智緣十智。何以故?一切法境界故。如是他心智,一切他心心數境界故。彼有漏他心智緣有漏智,如是無漏緣無漏。彼中法智法智分、隨順`[隨順〔-〕【宮】]`隨順智分,`[地根=根地【三宮】]`地根人度非緣。盡無生智亦如是,一切有為境界故。問曰:如佛說,隨順智若有頂離欲,得阿羅漢果。不盡是隨順智耶?答曰:彼分對治法智斷故,亦有法智彼分對治。問曰:何者是耶?答曰:
若彼滅道中, 法智之所轉,
彼三界對治, 非欲隨順智。
若彼滅道中法智之所轉彼三界對治者,`[諸=謂【三宮】]`諸修道中滅道法智亦色無色界對治。彼人生欲界,捨色無色界結,彼自地`[陰=蔭【宋元宮】]`陰所逼惱。彼中極見其過故,為離彼故求對治。三界中離欲去,彼有頂離欲。但法智無礙道,彼隨順智解脫道。問曰:何故非苦集法智去?答曰:苦集不等故。欲界苦集下劣,色無色上勝,不應觀察下劣厭離於上。有何過?異處惱、異處厭,離滅道相似。是故觀彼厭,離三界欲。此道理說也。問曰:頗有隨順智亦於欲界為對治耶?答曰:非欲隨順智。無有隨順智為欲界對治,無有一人於彼見增上過。無此道理也。若於色無色離欲,然後於欲界離欲者,無有如是理也。或初難斷自地不能離,譬如國王不能降伏自國而欲降伏他國。如王降伏自國然後降伏他國,法智亦爾。問曰:神通何智性?答曰:
神足天眼耳, 當知一世智,
六智憶宿命, 五說他心智。
神足天眼耳當知一世智者,神足、天眼、天耳是一世智,非無漏智如是轉。彼神足通智能示現種種事,示現種種事是智慧。能天耳通者,天耳識相應慧。生死智通者,天`[眼=耳【元明】]`眼識相應慧。六智憶宿命者,憶念過去處神通六智,謂法`[智=智謂法智【宮】]`智憶法智分、隨順智憶隨順智分、世智憶世智分、苦智憶過去`[*4-1]苦=若【明】*`苦、集智亦如是、道智出世間行。罽賓論師說但一世智。五說他心智者,他心智通五智,謂法智、隨順智、世智、道智及他心智等。
九智漏盡通, 決定智所說,
八智身中轉, 法十九智二。
九智漏盡通決定智所說者,漏盡通無漏,九智漏盡智攝故。問曰:如他心智,盡、無生智不攝。云何言攝耶?答曰:無學正見攝故,彼一切三種智說漏盡通。問曰:念處何智性?答曰:八智身中轉。苦有色身名,彼中八智轉,除他心智及滅智。法十者,除色受心,餘法名法念處,彼中十智轉如前說。九智二者,受心中除滅智,九智轉。問曰:如來十力、四無所畏是智性,彼智云何差別?答曰:
是處非處力, 及以初無畏,
當知佛十智, 餘此中差別。
是處非處力及以初無畏當知佛十智者,若彼是處非處力十智,如是初無畏我正遍知,如是廣說彼亦十智。何以故?正取故。餘此中差別者,處非處力差別餘力,初無畏差別餘無畏。問曰:佛何故差別作多種?答曰:佛隨處化,眾生欲故,差別多種。有人信樂廣說不樂總說,有人樂於略說。力義者,隨自樂欲,能成就義是力義、無障礙義是力義、能制義是力義、無能侵欺義是力義、能映奪他義是力義。彼處非處力者,因果中決定無礙者,是名處非處力。自業智力者,善不善業處事因報,若多若少、若定不定,如是等義中若無礙智,是名自業智力。彼禪解脫三昧正受智力者,此禪等自性名字得方便攝有味淨無漏退住勝達分,如是等義中若無礙智,是名定力。根差別智力者,於眾生下中上根能知,若無礙智,是名根差別智力。種種解智力者,眾生下中上自解知無障礙,是名種種解智力。種種性智力,知眾生性、`[知=智【三宮】]`知法差別性,若無礙智,是名種種性智力。一切至處道力者,一切生死轉業能盡一切生法,知無障礙智,是名至處道智力。憶宿命智力者,自他過去生死展轉,憶知無障礙智,是名憶宿命智力。生死智力者,眾生未來有相續,見無障礙智,是名生死智力。漏盡智力者,若漏盡、漏盡方便,若無礙智,是名漏盡智力。如來十力無畏,如經中廣說。不怯弱義是無畏義,無恐怖義是無畏義,無逃避義是無畏義,不下劣義是無畏義。如師子自力雄猛滿足不假於伴,如師子無畏是無畏義。問曰:無礙`[現=辯【三宮】]`現見亦是智性,彼云何差別?答曰。
法辯辭辯一, 樂義辯俱十,
七智是願智, 智者之所說。
法辯辭辯一者,彼法無礙者,句味現前,若無礙智,是名法無礙,是世智。辭無礙者,言音正不正方便隨方俗語,若無礙智,是名辭無礙,彼亦世智。樂義辯俱十者,樂說無礙者,法辭義相應,任放不怯弱說、種種說,若無礙智,是名樂說無礙,此有十智。義無礙者,於法自相共相,若無礙智,是名義無礙,是亦十智,能受真實相故。問曰:願智有幾智?答曰:願智是七智,智者之所說。願初轉樂欲義轉,故名願智,彼七智。罽賓論師說,除他心智、盡智、無生智。
定品第七`[之一〔-〕【三宮】]`之一
如是知諸智,智依義今當說。
智依於三昧, 無罣礙而轉,
是故思惟定, 求於真實相。
智依於三昧無罣礙而轉者,如燈依淨油炷,離風動處光焰不動而甚明淨。如是三昧依智,離諸亂風無障礙轉,其心不動。如是義也,轉行於緣無有疑惑。是故思惟定求於真實相者,若無定不能生真實智,無有離真實智能趣涅槃,是故求真實相者必定須知三昧。彼三昧者何?謂善一心,是最勝根義也。如是一根轉自善心相續名一心。最勝者,或云境界名也。如是一緣轉是善心相續名一心。問曰:何者是三昧?云何知耶?答曰:
決定說四禪, 及與無色定,
是中一一說, 有味淨無漏。
決定說四禪及與無色定者,略說八種三昧攝一切三昧。是中一一說有味淨無漏者,是中一一三昧有三種:味相應、淨、無漏。
善有漏名淨, 無熱說無漏,
有味愛相應, 有頂無無漏。
善有漏名淨者,彼中若有漏善,當知名淨。無熱說無漏者,若離煩惱者,當知是無漏。問曰:若無漏第一`[義=善【宮】]`義淨,何故世間煩惱相續說名為淨,不說無漏為淨?答曰:無漏不待言說自知是淨;世間法淨不`[障=彰【三宮】]`障,他人不知,為欲`[成=或【三】]`成彼故說,離煩惱是`[名=故【三宮】]`名。彼非相違,能牽無漏故,是故說`[淨=離【元明】]`淨。有味愛相應者,若三昧`[愛=受【三】]`愛相應者是味相應,亦有與餘煩惱相應禪等。見疑增上慢修定者,緣縛力禪等愛相應,非餘煩惱共相應。非餘煩惱能如是緣縛心,如愛為三`[昧=時【宮】]`昧緣縛。有頂無無漏者,有頂有淨、味相應,非無漏,不捷利故;聖道捷利。問曰:此禪何等性耶?答曰:
五支有覺觀, 亦復有三受,
彼種種四心, 是說為初禪。
五支者,除五支故名五支。問曰:除支更有禪耶?答曰:不然。彼支一一是禪、各各相支,義須分別。分義是支義,如車支、如王支。問曰:何者是支?答曰:覺、觀、喜、樂及一心。彼覺者,正受初分別麁心利義。觀者,麁心隨順相續法說細。心微細,少義也。喜者,入定心悅。樂者,身心樂離麁重,猗息心調柔方便。一心者,心繫一緣有覺有觀。問曰:初說五支,今何故說有覺有觀?答曰:支者善,有覺有觀此說穢污。三受者,此中有三受:三識身樂根、意地喜根、四識身捨根。彼種種者,梵世種種身,彼上下身以覺觀力故生。四心者,彼有四心:眼、耳、身、意識。是說為初禪者,此諸法是說初禪,俱生正受此禪中攝。
第二有四支, 種種及二受,
第三有五`[支=受【宮】]`支, 此禪說二受。
第二有四支者,內淨是信義也,離初禪欲決定界地過故,正信、喜、樂、一心。彼無共種種身。何以`[故〔-〕【三宮】]`故?無覺觀故。成就種種心,或時喜根現在前、有時捨根現在前,彼根本喜根、未來捨根。二受者,喜根、捨根必定意地。如是等事說第二禪。第三有五支此禪說二受者,第三禪五支:捨、念、安慧、樂、一心。樂著樂故不求餘名捨,護喜食故名念。恐第二禪地喜牽自地過,一切世間勝樂對治,及正智樂意地樂根,一心名定。二受者,樂根、捨根,此中二受樂根捨根。此等法是說第三禪。
離息入息出, 第四有四支,
支者謂說善, 隨事如先說。
離息入息出第四有四支者,第四禪無出入息,三昧力故,彼身無孔。四支者,彼不苦不樂受、捨念、清淨、一心。問曰:味相應等,三種禪悉成就耶?答曰:支者謂說善,善禪與支相應,當知非穢污。問曰:穢污中無何者?答曰:初禪中無離生喜樂。問曰:穢污中亦有喜,何故言無?答曰:猗樂彼離生與喜相應,故說離生喜樂。此一向善,故彼無,餘者有喜。於此有喜,彼非支穢污。第二禪無內淨,煩惱濁亂故。猗樂先捨,是故第三禪中無憶念安慧。最勝樂惑心,故無憶念。若彼有念者是失念,失念故非支非安隱,非安隱故非支。捨亦無,一向善故,第四`[禪〔-〕【宮三】]`禪中除。何以故?二種等故,第四禪無捨。念清淨非善故無捨,煩惱染污故念不清淨是故非支,彼或失念故非支。隨事如先說者,若事善,禪中已說。穢污禪中不除,彼穢污禪中亦說。彼初禪中覺觀一心,餘人欲立喜者,是故穢污初禪四支。彼第二禪喜一心,餘人欲立信者,是故第二禪三支。第三禪樂一心,餘人欲立念慧,是故第三禪四支。第四禪不苦不樂一心,亦有欲立念者,是故第四禪三支。一切攝故,說支是善。問曰:已說初禪有覺有觀。未來禪、中間禪,初禪攝彼。云何彼中有覺觀?答曰:
相應有覺觀, 智說未來禪,
觀相應中間, 明智之所說。
相應有覺觀智說未來禪者,未來依有覺觀。`[觀〔-〕【三宮】]`觀相應中間明智之所說者,中間禪有觀無覺。何以故?止息地故。次第方便人相續止息。`[問=間【元明】]`問曰:彼何自性?答曰:
未來二自性, 或離味相應,
中間禪三性, 二俱有一受。
未來二自性或離味相應者,未來禪淨、無漏二,非味相應,正受愛故說味。厭離欲道,於中無執著,是故無味。受生愛不除。何以故?於彼連節縛故。未來禪連節縛`[墮=隨【元明】]`墮。中間禪三性者,淨、無漏、味相應。二俱有一受者,未來禪、中間禪必定一受,謂捨根。問曰:何故未來禪無喜?答曰:有怖畏故、近欲界故。彼行者有怖畏,是故彼中喜不生。所作未究竟故,欲界離故,彼起此未得,是故所作未究竟是人不生喜。又止少故,中間禪亦止少,是故彼中無喜。已說地,彼中功德今當說。
三昧通無量, 一切入處修,
除入及諸智, 解脫於中起。
三昧者,三三昧:空、無願、無相。彼空有二種:有漏、無漏。有漏者,有漏無漏法空無我思惟。無漏者,有漏法空無我思惟。若三昧無願亦二種:有漏、無漏。有漏者,有為法無常苦因道等行思惟。若三昧無漏者,有漏法無常苦因道等行思惟。若三昧無相者,滅等行思惟。若有漏無漏三昧,此中一向取。無漏當知。通者,六通,如智品說。無量者,四無量:慈、悲、喜、捨。此無量眾生緣故,故名無量。彼慈者,欲令一切眾生得樂,如是想心轉恚對治,是無恚善根性,故說名慈。苦眾生如何得脫?如是想轉害對治,無恚善根性名悲。喜眾生,如是想轉嫉對治喜根名喜。捨者,捨眾生想,如是心轉欲`[愛=為【元明】]`愛瞋恚對治故,無癡善根性是名捨。彼一切`[共=捨【元明】]`共伴共方便,欲界中四陰性、色界五陰`[性=除【元明】]`性。一切入處修者,十一切入,如修多羅中說。彼中八無貪善根性,貪對治故,及伴及方便。五陰性於上四陰性,相續無間無有空缺,廣作意解,是說一切入處。除入者,八除入,如經中說。彼一切無貪,貪對治故,及伴及方便。欲界是四陰,色界是五陰,能映奪緣,故名除入。極增上、極光曜、極最勝,緣此善根速得除入。如奴雖莊嚴,猶為主欺。或說非一切聖人能欺緣。彼依緣煩惱不能起,是故名除入。智者,十智,如智品說。解脫者,八解脫,如經說。彼初三解脫不貪善根,貪對治故,共伴共方便。五陰性餘四,無色解脫四陰性。滅盡定,不相應行陰性。問曰:解脫有何義?答曰:不現前、斷後心,故名解脫。初三色,貪背捨故淨不淨背捨。於上四種一切行轉背捨,想受滅一切緣轉背捨,及斷後故。於中起者,三昧等解脫邊功德,禪中生當知。已說解脫邊功德,今隨彼彼地可得今當說:
五通四禪中, 及見他心智,
六中有法智, 五中三無量。
五通四禪中者,五通攝受支,三摩提故。及見他心智者,他心智亦如是。六中有法智者,法智六地:四根本禪、中間及未來。五中三無量者,五地中除喜無量,四禪中及欲界。
除入中說四, 及與喜無量,
亦二種解脫, 初禪第二禪。
初四除入及喜無量,初第二解脫。初禪第二禪,欲界色貪對治故。初禪中立二解脫,四除入初禪地色貪對治故。第二禪立二解脫,四除入第二禪無色貪。何以故?眼識身無故。是第三不立解脫,是故是中亦不立除入及一切處。欲入解脫中入除入,欲入除入故。入一切處。彼為勝樂所惑,彼不能生如是善根,喜根亦如是。故初第二禪中有,非餘禪。
餘有四除入, 及與一解脫,
亦入一切入, 佛說最後禪。
後四除入`[淨=浮【元】]`淨解脫及八一切處,在第四禪非餘。
餘脫自名說, 二一切亦然,
滅盡最在後, 餘無垢九地。
餘脫自名說者,無邊虛空處解脫,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解脫。二一切亦然者,餘自名說無邊虛空處、無邊識處。滅`[盡=盡最【三宮】]`盡在後者,決定有頂攝。隨順斷後邊次第下地心心數法斷已,乃至非想非非想地初斷上上,次斷上中,後斷下下,一切斷已彼滅盡定。餘無垢九地者,若餘無漏功德,所謂三三昧、七智及漏盡通,彼九地中:四禪中、三無色中、未來、中間。世智有頂處亦有,是故說遍一切地。
三解脫當知, 有漏及無漏,
定智通已說, 其餘悉有漏。
三解脫當知有漏及無漏者,無邊虛空處、無邊識處、不用處解脫,當知有漏無漏。定智通已說者,定,修多羅品當更廣說。彼無漏智,神通智品已說。其餘悉有漏者,如是三通威儀故、受色聲自相故、無量眾生緣故,一切除入初三解脫,彼一切信解念處故。非想非非想,非捷利行故。想受滅,無慧故,`[皆=皆悉【三宮】]`皆有漏。
阿毘曇心論經卷第四
阿毘曇心論經卷第五法勝論大德優波扇多釋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六卷成部)
定品`[之二=第七之餘【明】]`之二`[別譯〔-〕【明】]` \(別譯)
已說功德自性,亦說有漏無漏,成就今當說。
當知未離欲, 成就味相應,
離下未至上, `[成【CB】,或【大】]`成就淨諸定。
當知未離欲成就味相應者,若人若此地未離欲,成就此地味相應。離下未至上成就淨諸定者,離欲界欲未生第二禪等中梵世,若離欲若不離欲,成就淨初禪及彼地餘善功德。
住上應當知, 成就下無漏,
方便生功德, 當知非離欲。
住上應當知成就下無漏者,聖人生梵世上,成就無漏初禪及餘無漏三昧神通及智等諸功德。彼地有漏功德生處縛,無漏斷縛,是故離生處捨有漏非無漏。如是一切地隨其義說。方便生功德當知非離欲者,已說離下地欲成就諸功德,當知說得成就不現在前。方便現在前者,彼非離欲。方便得者,如天眼耳,彼無記故,無漏、淨、味相應不攝,是故得彼三種禪時不得滅盡,`[是=定【三宮】]`是滅盡定者方便故。彼得現前二十三種正受:八味相應、八淨、七無漏。問曰:彼中一一幾種因?答曰:
所謂無漏定, 一一七種因,
味淨相應禪, 當知因有一。
所謂無漏定一一`[七=一【宮】]`七種因者,一一無漏七種,無漏中自分因中因自地者,亦相應共生因。味淨相應禪當知因有一者,味相應初禪。味相應初禪因非餘,初禪因不相似故,非餘地穢污因,行相違故。非穢污行相違,亦非自分。如是淨初禪淨初禪因,非穢污、非無漏。何以故?不相似故。非餘地淨因,自地果報故及自地係縛故。如是一切。問曰:一一次第生幾種?答曰:
無漏禪無色, 逆順超次第,
次第生六種, 當知乃至十。
無漏初禪次第生六種自地淨及無漏,如是第二第三禪,如是超越正受。無漏無所有處次第生七:自地二、下地四、上地`[一〔-〕【宮】]`一。無漏第二禪次第生八:自地二、初禪地二、上地四。無漏無邊識處次第生九:自地二、下地四、上地三。餘無漏次第生十:自地二、下地四、上地四。
或六至十一, 謂淨次第生,
從二乃至十, 當知說有味。
或六至十一謂淨次第生者,淨非想非非想處次第生六:自地味相應,及淨下地四淨,及無漏,非味相應,離欲故。淨初禪次第生七:自地三、上地四淨及無漏。淨不用處次第生八:自地三、上地一、下地四。淨第二禪次第生九,無邊識處次第生十,餘十一。如是一切當知,正受時如是說,非死時。是故彼中上下地味相應不攝,`[生=不生【三宮】]`生得淨次第上下味相應生。從二乃至十當知說有味者,味相應初禪次第生二:自地味相應及淨,彼此不相違故。有頂味相應次第生十:正受`[味=時【三宮】]`味三、自地二、及下地淨,自地煩惱所惱故,依不用處地淨以自救護。如是一切地下地淨三,及死時上地退下地,一切味相應。問曰:前說正受。煩惱今當說。答曰:淨次第正受煩惱說味相應,及受生煩惱。何以故?煩惱力生非定力。是故此中說一切煩惱淨必定定力,是故說共正受煩惱。問曰:彼中一一緣幾種?答曰:
淨及無漏禪, 一切地中轉,
自地有漏法, 味相應所緣。
淨及無漏禪一切地中轉者,淨及無漏禪緣一切地、一切事。自地有漏法味相應所緣者,味相應禪緣自地味相應及淨,非無漏。何以故?非無漏緣。有愛亦非愛他地。
無色則不行, 於下有漏事,
若根本彼善, 穢污如味禪。
無色則不行於下有漏事者,無色正受不緣下地有漏法。何以故?下地不寂滅故。亦緣下地無漏,如比智分。問曰:一切有漏不緣下地耶?答曰:不爾,若根本彼善。若根本無色淨`[及=無【三】]`及無漏,彼緣自地及上地,不緣下地。未來禪`[若=善【宮】]`若緣下地,彼於下地麁想緣厭離。穢污如味禪者,如味相應禪說,無色穢污亦如是。
色界若有餘, 無量等功德,
彼欲界境界, 世尊之所說。
若色界功德,謂四無量、一切處等,`[彼=後【宋元宮】]`彼緣欲界。何以故除神通說無量等?彼五神通緣欲色界。問曰:如前說熏禪中修智,彼云何熏?答曰:
若能熏諸禪, 是依第四禪,
三地愛盡故, 淨居`[唯=惟【三宮】下同]`唯廣果。
若能熏諸禪是依第四禪者,得第四禪能熏禪非餘。彼人數數入無漏四禪,起無漏數數入有漏禪,復還入無漏、還入有漏,漸略乃至住二剎那。如是方便,若一無漏心,若一有漏心,是時一念有漏、一念無漏。二念一有漏、一無漏,是說成就。問曰:此何處得果?答曰:淨居天中。何以故?三地愛盡故,淨居唯廣果。若得第四禪離三地愛,是故此得第四禪人。淨居廣果中凡夫共修熏禪,不與凡夫共五種`[者=有【宮】]`者,下、中、上、上中、`[上=下【元明】]`上上。彼如是五種,不廣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及色究竟天,是故彼中得果。問曰:如前說七種願智,是云何?答曰:
無著不動法, 得一切正受,
彼三昧智力, 能起頂四禪。
彼人煩惱不能逼惱,心相續故。一切正受力心相續生故,得三功德:謂願智、無諍及無礙。彼願智者,若欲知過去未來現在及無為,彼時願智邊際住第四禪正受能知。無諍名於他相續中煩惱諍不欲起,此人他相續中不起煩惱諍。無礙名如前說。問曰:願智何地攝?答曰:
三地有願智, 無諍五地中,
二地法辭辯, 二辯依九地。
三地有願智者,第四禪、初禪及欲界。決定第四禪中得,欲界唯人中能起欲界梵世相應心,`[記=說【三宮】]`記起言說心彼處有,是故說三地。無諍五地中者,根本四禪及欲界。此決定於四禪中得,人中能起非餘處。二地法辭辯者,法辯,欲界、梵世,此五地:根本四禪及欲界。此但名緣,言從名轉,是故起語言道。有覺觀處說辭辯,欲界及梵世。何以故?言語緣故。二辯依九地者,義辯、樂說辯,欲界四禪中及四無色定,未來、中間禪,根本初禪攝。問曰:云何得此正受?答曰:
離欲及受生, 而得於淨禪,
穢污退及生, 無漏唯離欲。
離欲及受生而得於淨禪者,淨初禪二時得:離欲時得及上地沒生梵世,彼地過捨,如是一切。穢污退及生者,味相應禪退上得下,或第二禪中若欲界纏、若梵世纏退,爾時得。味相應初禪生得者,如上地沒生欲界及梵世,爾時得味相應初禪,如是一切。無漏唯離欲者,無漏禪離欲得。謂聖人離欲界欲,彼得無漏初禪,昔所未得故得,如是一切。問曰:此功德何者能除煩惱?答曰:
無漏除煩惱, 正受中間者,
一切定中間, 相應於捨根。
無漏除煩惱者,無漏禪`[無色=無漏【宮】]`無色除煩惱,非世俗。問曰:何故世俗不斷煩惱?答曰:同一`[係=繫【明】]`係縛故。世俗共煩惱一縛,是故自地煩惱不能斷。如人被反縛不能自解,若彼對治及斷中生。問曰:一切世俗不能斷煩惱耶?答曰:有世俗能斷煩惱。問曰:何者是?答曰:正受中間者。謂未來禪猶未得根本禪,若作方便得離下地欲。彼初禪未來有漏無漏,餘未來一向有漏。為根本禪無色正受,是故說世俗不斷煩惱。問曰:此近禪何處?答曰:一切定中間相應於捨根。一切正受中捨根相應,未得所求故不生喜。問曰:雖說神足境界智證神通,未說幾種變化心今當說。答曰:十四欲界初禪果。初禪地初禪果,欲界二禪果,初禪地二禪果,二禪地二禪果,乃至第四禪亦如是。問曰:彼誰成就?答曰:
下地變化心, 成就彼種果,
隨彼識相應, 彼上地成就。
下地變化心成就彼種果者,若人成就禪,是人成就彼果下地變化心。如得初禪,是初禪地欲界中初禪果成就,如是一切應當知。問曰:汝先說第二禪等無五識身,若生於上若欲見聞,彼云何見聞?答曰:梵世識現前。問曰:何故上地無此識?答曰:無覺觀故。問曰:彼幾時成就?答曰:隨彼識相應,彼上地成就,乃至彼識相應爾時成就,或眼識或耳識或身識,隨爾時現在前爾時成就。此識滅時名捨。何以故?係屬根故。
修多羅品第八
一切智口所說最深微細義,此餘我今當說。
一切智口說, 甚深微細義,
我今說少分, 修多羅諦聽。
問曰:如佛說三界,彼何者是?答曰:
欲界十居處, 色界說十七,
無色界有四, 決定唯彼有。
欲界十居處者,謂地獄、畜生、餓鬼、人、六欲界天種類。此十居處,當知說欲界,此眾生有欲想轉。若此處,具足彼一切愛欲相應,是故說欲界。色界說十七者,梵身、梵富樓、少光、無量光、光曜、少淨、無量淨、遍淨、無`[蔭=陰【明】]`蔭、福生、大果、無想眾生、不廣、不熱、善見、善現、色究竟,此十七居處說色界。此居處欲想不轉,彼極大色,非男女`[相【大磧】,想【麗】]`相,是故說色界。無色界有四者,無色界有四居處:無邊虛空處、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此居處中色不生。何以故?離色欲故。又次第滅故,若無色中生色者,便無次第滅,然有次第滅;若無者,應色中生欲過,是故無色中不生色,是故說無色。問曰:如佛說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此云何?答曰:決定唯彼有。前所說界,此即是有。問曰:如世尊說七識住,彼何者是?答曰:
善趣是欲界, 及色界三地,
無色亦三地, 當知為識住。
欲界善趣數,謂人天;色界前三地、無色界前三地,此七地說識住處。問曰:何故三惡道、第四禪、有頂不說識住耶?答曰:若地為見斷、修斷,若不斷生識,彼說識住。三惡趣中無不斷事,第四禪中無想眾生及淨居天,無見斷事,是故第四禪不攝。有頂一向有漏,若識樂住說識住。三惡道中識不樂住。何以故?苦逼迫故。淨居天向涅槃故,識不樂住。無想眾生亦一向無心,是故第四禪不攝。有頂行不捷利,是故彼亦不攝。三種眾生或樂境界樂、樂樂想。彼中樂境界眾生人及欲界天樂、樂三禪地、樂想三無色,是故彼說識住。問曰:九眾生居云何?答曰:
有頂及無想, 是說眾生居,
四種有漏陰, 當知識住處。
有頂及無想是說眾生居者,前說七識住,及無想天、有頂,此說九眾生居。問曰:何故惡道、無想眾生外,第四禪不說眾生居耶?答曰:隨何處樂住不欲去,彼處名眾生居。惡道中無此二,廣果中雖欲樂住亦欲樂去。問曰:如佛說四識住,彼云何?答曰:四種有漏陰當知識住處。有漏色、受、想、行,是名`[陰=除【宮】]`陰,說識住。取俱識生住執著長養,故名識住。是故無漏非識住,彼壞有故,彼亦非取和合識住處。問曰:何故識非識住處?答曰:彼因由不成。如王道,王非是道。無住分俱生識名住處,三和合名住處,此識非如是。問曰:無有他識現前緣耶?答曰:自和合不生故,彼亦不成就,彼亦眾生數非眾生數。問曰:云何外識住處事作?答曰:和合俱生依緣住多故無過,彼亦緣住彼自分地界非他分地界。問曰:如世尊說十二緣起,彼有何相?答曰:
諸煩惱及業, 有事次第生,
當知是有支, 眾生一切生。
無明、愛、取是煩惱,行及有是業,餘支是事。如是此煩惱業事,彼彼生中次第起,故說緣起支。彼中煩惱依事,煩惱作業、業作事。如`[是=是無無始有輪轉【三】,是無始有輪轉【宮】]`是。
彼諸分建立, 謂眾生受生,
過`[4]去=二【三】,【宮】*`去及未來, 中間當知八。
彼諸分建立謂眾生受生者,此分差別說十二支。問曰:此云何?答曰:過`[*4-1]去=二【三】,【宮】*`去及未來,中間當知八。於中無明者,過去煩惱。行者,過去業。識者,相續心及眷屬。名色者,已受生相續連`[縛=轉【宮】]`縛不滅,未生四種色根六入未具,是名名色。六入者,已生四種色根,未能為觸作所依,是時名六入。觸者,此諸根已能為觸作所依,未能分別苦樂,不能分別利衰,是時名觸。受者,能分別苦樂利衰因,能知差別食、分別`[6]愛=受【三】*`愛不起婬欲,是時名受。愛者,於欲具中愛求欲不能求、有分別,是時名愛。取者,能取、有分別。有者,此於彼境界求趣向速疾,廣生諸有趣當來生,是時名有。生者,彼死次第相續連節縛,是時名生。老死者,次後名色、受等是名老死。問曰:世尊說六界,此云何?答曰:
所謂四大種, 及諸有漏識,
亦色中間見, 是界說生本。
所謂四大種及諸有漏識亦色中間見者,四大及五識身有漏意識,若色孔眼所取虛空數,此說六界。問曰:何故十八界中別說六界耶?答曰:是界說生本。彼法生本,此中丈夫想,地所成立、水和合潤漬、火熟除臭爛、風界推、空中間孔飲食入出、相應識力建立,得名丈夫想。是故此名界想。何以故?是生性故。如世尊說:因六界因緣入母`[腹=膔【宮】]`腹胎。修多羅句如是。彼大亦生,是故名大生。如大眾生、如大生,於此中地堅相、水濕相、火`[熱=煖【三宮】]`熱相、風輕舉相、色邊受色相名虛空界。色者是`[與=興【三宮】]`與思異事也,識者了知相也。問曰:聖諦有何相?答曰:
果相似諸行, 有漏是說苦,
因相似是集, 滅諦眾苦盡。
果相似諸行有漏是說苦者,一切有漏行從因生逼惱相,是故說苦。因相似是集者,一切有漏行他因相似,是故彼說苦集。如一稻種子前後相望故,亦說果亦說因。如是有漏行觀已生當生故,亦說苦說集。滅諦眾苦盡者,一切有漏行究竟盡滅,是說滅諦。
若無漏諸行, 是說為道諦,
彼二種名故, 從麁次第見。
若無漏諸行是說為道諦者,一切無漏行說道諦,彼一切苦滅故說道。問曰:何故說名諦?答:彼二種名故。二種事故名諦,謂自相不虛及見彼生不顛倒`[心=正【三宮】]`心覺。問:何故虛空、非數滅非諦攝?答曰:非因果故。此觀察苦盡故,觀察聖諦;彼非苦、苦因、非離苦方便,但欲盡苦故觀察。譬如`[病=病病【三宮】]`病因、病藥、病`[差=瘥【三宮】]`差,如觀察病。問曰:聖諦有何義?答曰:聖者如實覺已為他顯示,故名聖諦。是中逼迫相是苦、生相是集、寂靜相是滅、出離相是道。問曰:如見因有果,何故佛先說果後說因耶?答曰:從麁次第見,如是但見無間等,故世尊前說果。行者先得苦無間等、後苦因、先滅後道。何以故?先知果已後斷因,修智生故。彼行者於苦自性無間已,`[彼=後【三宮】]`彼時為斷苦因,故決定智生,是過患因故。如是彼行者先見滅相,彼時為欲證滅,故修方便生決定智,是故先說果。如是,先見麁後見細故。苦麁集細,施設推求故、信故。滅麁道細,是故先說滅後說道。如修多羅說:比丘當為說滅,為趣滅故說道。如是等。是故先求滅後修道。如向城道,先覓道已然後得入。一切皆信滅而不信道,是故欲易知故從麁次第說。問曰:世尊說四沙門果,彼幾事?答曰:
聖果事有六, 最勝在九地,
第三在六地, 二種依未來。
聖果事有六者,六事說沙門果:五無漏陰及數緣滅。問曰:沙門果何義?答曰:聖道說沙門,彼精進成就,故名沙門果。問曰:世俗道亦精進丈夫得,彼亦得沙門果?答曰:彼見聖道果差別。問曰:此何果何地攝?答曰:最勝在九地,阿羅漢果九地攝:未來、中間、四禪、三無色。第三在六地,阿那含果六地攝,除無色。二種依未來,須陀洹、斯陀含果未來攝。何以故?未離欲故。問曰:跡有何相?答曰:
隨信行諸法, 無煩惱鈍`[8]根=相【三宮】*`根,
隨法行諸法, 無煩惱速相。
隨信行諸法無煩惱鈍根者,隨信行人`[自身=身自【宮】]`自身無漏法軟分攝者,當知鈍信行攝故。信解脫時解脫亦攝,當知軟根故。隨法行諸法無煩惱速相者,隨法行自身法利根所攝故,當知速相彼攝故,見到不時解脫法亦攝當知。何以故?利根故。
彼禪根本中, 當知是樂`[10]通=道【三宮】*`通,
小及難得故, 當知餘說苦。
彼禪根本中當知是樂`[*10-1]通=道【三宮】*`通者,根本四禪若軟根法及利根法,當知樂跡,止觀等得道故及樂行故。小及難得故當知餘說苦者,餘者無漏地攝道名苦,以少故,彼未來、中間禪止道少。無色中觀少無漏,未來禪難得。何以故?世間從`[未來=來未【宮】]`未來得故,得彼故`[易=為【明】]`易修禪。中間禪一地中間心心數斷除現前,謂覺斷觀現前成就,如木斷木。無色界微細難成就五陰轉斷,四陰轉現前,彼難如是,難得故說難。非聖道苦,自性非苦受相應,此中建立勝道故。入涅槃城義,故名跡義。問曰:不壞淨云何?答曰:
佛及聲聞法, 解脫亦餘因,
清淨無垢信, 聖戒謂決定。
佛及聲聞法解脫亦餘因清淨無垢信者,一切種正覺智菩提佛,彼阿羅漢攝功德佛法。當知於彼中若無漏信,彼名佛不壞淨。他教授得正決定聲聞,當知彼中學無學得聲聞法,若彼無漏信,彼是僧不壞信。若於涅槃若無漏信,轉餘有為法中,如苦諦集諦等,信如是無漏,菩薩功德、學無學、辟支佛法,一切法中不壞`[信=信彼是法不壞信【三宮】]`信,彼苦集中正信清淨、滅道中希求信。無漏戒聖道俱生第四不壞淨。云何名不壞?知已決定清淨信,名不壞信。問曰:何所知不壞?答曰:四聖諦中。問曰:何故無漏不壞信?答曰:決定故。彼實智俱生無漏信及戒決定有漏信者,能障欺呵不信。持戒破戒呵欺障無漏,餘不生能障欺呵,是故決定無漏不壞信差別者。問曰:修定有何相?答曰:
初禪若有善, 當知現法樂,
謂得生死智, 是說名知見。
初禪若有善當知現法樂者,淨及無漏初禪現法樂住,是名修定得現法樂。謂得生死智是說名知見者,生死智通是說修定得知見。
`[1]慧=惠【宋元宮】*`慧分別當知, 方便生功德,
金剛喻四禪, 是名為漏盡。
`[*1-1]慧=惠【宋元宮】*`慧分別當知方便生功德者,所有方便生功德,乃至欲界有教戒聞思修功德,三界中隨所有,若有為無漏,彼一切說名修定得分別`[*1]`慧。金剛喻四禪是名為漏盡者,金剛喻定者,最後學心彼共眷屬相應,第四禪地漏盡故,是說修定。此世尊自說`[己【CB】,已【大】]`己功德,菩薩閻浮`[提〔-〕【三宮】]`提樹影中初禪正受,彼見法樂住。十一起煩惱,清淨天眼智見,如《`[趺=跌【三宮】]`趺祇羅經》說。彼經說,知受生如是等`[*1]`慧差別,依第四禪無上正真道證漏盡。問曰:如意足何自性?答曰:
善有為諸法, 方便之所起,
佛說如意足, 是亦說正燒。
善有為諸法方便之所起佛說如意足者,若彼方便所起法已,說彼一切如意器,故說如意足。自心自在起種種功德,成就如意足,名如意足。足、支、具、因,一義也。何者是謂三昧?彼四種增上差別。如欲增上生三昧,名欲三昧。如是精進心增上生,名簡擇三昧。初起欲故欲增上,欲生已欲所求為得,故精進定增上,起精進已不捨精進隨順趣向心,名心定。此欲精進心道理現前,如意足具身中究竟,故名`[*1-4]慧=惠【宋元宮】*`慧三昧。若不簡擇餘,此一心一切成`[就=就彼【三宮】]`就,一切心中生故。方便差別彼增長故,說餘功德。彼亦說正燒,此如是所說功德,亦說為正燒。依道理能燒煩惱草,故名正燒。或以`[能=能正【三宮】]`能斷煩惱故說正斷,入正決定故名正勝。彼捨過惡功德生,守護增長策勤業,名精進正勝。彼四種業差別故。一心建立精進能作四業,現在煩惱得斷、未來不生,於善法容受生故。生已相續不失方便力,彼亦四種差別。
彼亦說念處, 亦說四聖種,
隨其勢力生, 以彼名說彼。
彼亦說念處亦說四聖種,彼前所說功德說念處,如修多羅。身、受、心、法內外俱自相共相,是名念處,彼四種緣差別故,彼一切緣分齊差別故。身念處身緣,非餘法。如是受念處說受念處,非餘心念處。說心念處,非餘法念處。二種餘法緣,以想陰、行陰有為緣。及壞緣,以身受、身心受。如是等乃至一切法緣。問曰:云何聖種?答曰:聖種亦如是。彼所說功德亦說聖種,聖以此為種故名聖種,此法自性是聖種,故說聖`[種=種聖【三宮】]`種,於此種中生故名聖種。四種`[7]愛=受【三宮】*`愛生對治故,說四差別。因衣服故`[*7]`愛生,廣說四種,如修多羅。問曰:云何以此功德為如意足乃至四正斷等耶?答曰:隨彼勢力生,以彼名說彼。此法以定力生,故名如意足;精進力生,故說正斷;念增上生,故說念處;知足增上生,故說聖種。已說助菩提分共,此自相今當說。
淨信精進念, 智慧及憙猗,
覺分及與捨, 思戒三摩提。
如佛所說三十七助菩提分法,彼名有三十七、事有十。於中信等如偈中結集。彼中信根、信力名信。正斷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正精進,此是精進。念根、念力、念覺支、正念,是`[名〔-〕【三宮】]`名念四念處。`[慧=惠【宮】下同]`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是等名慧。喜猗捨覺支、正思惟戒是正語、正業、正命、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八支,是定支。問曰:何故如是多種說?答曰:
處方便一心, 軟及利亦然,
見道亦修道, 故說三十七。
處者,正緣處,故說念處。方便者,正方便,說正斷。一心者,一心中住處,是故說如意足。軟根相續見名根利事,此亦是根,利根相續見故名力。彼中增上義是根義,餘不能陵名力。見道得見,故名道分。修道見故,名覺支。說三十七。此十法,如是各各業差別故,佛說三十七。此中覺支一向無漏,餘有漏無漏。問曰:道品云何有漏?菩提是無漏,彼菩提器、菩提眷屬,是故名菩提分。如是此中與菩提遠、有漏,隨順菩提故名菩提分,是故無過。
二禪三十六, 未來禪亦然,
三四及中間, 是悉三十五。
二禪三十六者,除思。何以故?此地無覺觀故。未來禪亦然者,亦三十六,除喜覺支。何以故?未成就是故無喜,`[我=戒【宮】]`我已先說。三四及中間是悉三十五者,第四、第三、中間,三十五,除喜、除正思惟。
初禪說一切, 三空三十二,
有頂二十二, 欲界亦如是。
初禪說一切者,初禪中一切三十七。三空三十二,除喜、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有頂二十二者,一切無覺支、道支,是故二十二。隨何處覺支次說道分,彼中當知有漏無漏。欲界亦如是者,欲界亦二十二,一向是有漏,二處一向有漏故。問曰:四食何地何性?答曰:
諸食中摶食, 欲界說三入,
識食及思觸, 是食說有漏。
諸食中摶食欲界說三入者,摶食是欲界三入:香、味、觸。事有十三,十一事是觸:四大、七種造色。所謂澁、滑、重、輕、冷、飢、渴及香、味。問曰:何故色聲非食?答曰:見聞非增長。滿足根大資益義是食義。或見或聞妄分別力故生樂受觸生喜,彼喜不能潤益根大,是故觸為食能利益。非色聲香味離分別亦能資益身。識食及思觸是食說有漏者,識、思、觸是有漏,彼持生相續縛能牽有,是故名食。無漏觸等雖利益諸根大,彼不能牽有,故斷除有,是故非食。有三種事故名食:能牽後有、牽已復牽、攝持自身,是故名食。彼意思識牽未來有。摶食、觸食生已,諸有攝持。或復一切諸食皆能牽有,皆能攝持諸根。問曰:先所說諸三昧,何者三昧?幾種轉?答曰:
無願有十行, 空二行當知,
四行說無相, 是說為聖行。
無願有十行者,無願三昧總說十行,緣三諦故十行轉:苦中無常苦二行,集中四行如前說,道中四行亦如前說。問曰:何故不緣滅?答曰:不願求故名無願,是不樂求義也。不願何等?謂苦。彼因盡則無,是故彼因亦捨,彼因修道盡,是故緣道。是故此定緣苦因道,不緣滅。或復說於有為不願,是故緣三諦,是中修道如服苦藥。如是`[如=知【三宮】]`如空二行當知,身見近對治故。空三昧有二行。何等為二?空、無我。身見取我我所行見,我對治故,說無我行;我所對治故,說空行。如彼法無我,是故無我。四行說無相者,無相三昧滅四行轉,除有為行,但緣於法。行說無相,此中顯示解脫門,故一向無漏三昧。問曰:顛倒云何斷?何自性?答曰:
謂彼四顛倒, 當知見苦斷,
於彼增上見, 見實者廢立。
謂彼四顛倒當知見苦斷者,一切四顛倒依苦轉,是故見苦斷,已說三見中。於彼增上見者,此四顛倒,三見中少分,是見自性。經中想心濁故說想心倒。見實者廢立,何以故?增上見中若得增上如是力,顛倒建立。如我見顛倒非我所見,如是邊見常見顛倒非斷見。見取淨樂見顛倒。問曰:誰增上?答曰:推建立一向顛倒,是故顛倒。彼如是想,是故非一切見是顛倒。邪見斷見雖推及一向倒,壞事轉建立。戒取推建立,非一向顛倒取,少淨非勝見勝取少勝。我見力建立我所,是故我所見不立顛倒。問曰:世尊說多見,如六十二見,彼見何見攝?答曰:五見攝。問曰:此云何?答曰:
誹謗於真實, 此見說邪見,
非實而`[建=見【元明】]`建立, 二見及是智。
誹謗於真實此見說邪見者,若見謗真實有義,言無所有,如無施等,是為邪見。非實而建立二見及是智者,於陰中非實我所建立身見,非真實樂淨建立見取。若餘非實建立,如見`[杌【麗宮】,杭【大】]`杌建立人想。邪智非邪`[見=見又【宮】]`見。
又戒威儀取, 非因而見因,
若攝受邊見, 依常見斷見。
又戒威儀取非因而見因者,如自在天因、牛戒見等,生天世間流轉解脫。若攝受邊見依常見斷見者,若見諸行常,是名常見。如說常者,彼不知因果連續,是故於事中立斷,是名斷見。是二見名受邊見。除此更無餘見,是故一切見入此見中當知。問曰:此見何斷、何不斷?答曰:
誹謗而建立, 因見依二邊,
隨於此事轉, 若見彼則斷。
誹謗邪見已說。彼若謗`[5]苦=若【明】*`苦,彼說見苦斷,如是集等建立不實,說二見。彼身見於苦建立見`[*5]`苦斷見取,若見苦斷樂等建立,是故見`[*5]`苦斷當知。如是見集斷等戒取,若依於有漏轉彼見苦斷,若依無漏轉彼見道斷當知。斷見常見依苦轉,是故見苦所斷。
阿毘曇心論經卷第五
阿毘曇心論經卷第六法勝論大德優波扇多釋
高齊`[天竺三藏=沙門【宋元宮】]`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六卷成部)
修多羅品`[之二=第八之餘【明】]`之二`[別譯〔-〕【宋元】]` \(別譯)
問曰:世尊說二十二根,彼云何?答曰:
謂眼等四根, 身根有三種,
如意根及命, 此根生死依。
謂眼等四根者,眼、耳、鼻、舌。彼眼根眼識依淨色。於色已見今見,未來或當知此,或復有異彼餘自分。問曰:何謂自分?答曰:彼相似義也,如色不曾見,今不見、當不見,何以故?識空故。如是一切如識自依說。身根有三種者,身根亦如是。彼說三種:身根、男根、女根。如意根,何者意根?若心意識,彼復六識身。若已知法、今知法、當知法。或復是自分彼無生法,如是當來。及命者,命根第九,彼三界壽。此根說生死依,故說根,眾生生死故。
受是煩惱伴, 信等依涅槃,
九根若無漏, 此三依於道。
受是煩惱伴者,苦、樂、憂、喜、捨受雜煩惱,煩惱伴,依地故說根。信等依涅槃者,`[信【麗】,言【大】(cf. K28n0958_p0347a03)]`信精進、念、定、慧,依寂滅伴,故說根。九根若無漏`[是=此【明】]`是三依於道者,信等五、喜、樂、捨、意根等,有漏無漏。此中若無漏,彼依於道三根說,如賢聖品說。如是諸根名二十二、事十七。男根、女根、身根少分,三無漏無異。問曰:何者是根義?答曰:彼增上義是根義。如人主、獸王,一切法有增上主,彼最勝增上主名根,彼取六境界增上主。男女二根,眾生差別分別增上主,初時無差別。命根持眾生身增上,受有煩惱增上,信等涅槃增上,無漏道差別增上。
欲界四善八, 色種根有七,
諸心數有十, 一心智者說。
欲界四者,如是根,四在欲界,男、女、憂、苦決定欲界相應。問曰:何故色界無男女根?答曰:無受用事故。鼻舌二根亦應無,為端嚴身故生無妨。又男女二根令身醜惡故無。無苦根,非逼迫果故。彼他不惱,故無憂根。何以故無?知生故,彼智知欲界。餘色根意根,界品已說。捨根、信等五根,三界相應不相應。喜、樂根,色欲相應不相應。無漏三根,決定不相應命根,雜品當說。問曰:幾善?答曰:善八。信等五、三無`[漏=漏根【三宮】]`漏,必定是善非不善。餘憂根受等,善、不善、無記。憂根、命根後當說,餘如界品說。如是取色七者,眼等五及男女根。此等是色,餘非色。問曰:幾心性、幾非心性,如是廣說?答曰:諸心數有十,五受、五信等。一心智者說者,意根一種,心。自性無漏。前已說九根,無漏三,餘非心心數決定。問曰:幾有報、幾無報?答曰:
一及`[十【麗三宮】,七【大】]`十有報, 此義應當知,
十三中是報, 見實者所說。
一及十有報此義應當知者,憂根一向有報。何以故?善不善故。問曰:何故憂根無記無?答曰:憂根與喜下劣行相違,非身邊見相應故,非隱沒無記;分別轉故,非不隱沒無記。非工巧、報生、威儀等,分別生。若彼分別生,誰在於後?非離欲滅,離欲不斷故。非不隱沒無記,是故非不隱沒無記。憂根信等中,若有漏彼有報,若無漏彼無報。意根及三受,若不善善有漏彼有報,無記`[無=非【宮】]`無漏無報。苦根善不善有報,無記無報。餘根非有報。問曰:何故不善善有漏有報?答曰:堅固住故資助力。如畦水潤糞覆爛壞堅固種子生,非無漏無資緣故。如在倉中種子,雖堅不生,愛水不潤故。餘煩惱如糞,無故不能爛壞。非無記有報,如爛種子雖置畦中不生。問曰:幾根是報?答曰:十三中是報見實者所說。`[A2][-]【CB】,[*]【大】` \`[七=十【三宮】]`七色根、意根、`[命根〔-〕【三宮】]`命根,除憂根四受是有報。亦有非報色長養非報,餘是報。命根正受果壽行數,彼非報,餘是報。意根及受善穢污非`[報〔-〕【宮】]`報。威儀、工巧、變化,心數非報。餘是報。餘根決定非報。問曰:幾根最初生時得報?答曰:
二`[或六=六或【三宮】]`或六七八, 初念生時得,
欲中有報相, 色六及上一。
若眾生根次第生,卵生、濕生、胎生彼初念二根報:生身根及命根。意根彼是穢污,是故不取。非穢污心為連繫,報非穢污是故非報。捨根亦如是。化生無根六:色根五及命根。一切化生不少眼根等,一根七、二根八,欲中有報`[根=相【三宮】]`根故。此法用欲界眾生當知。色六及`[上=生【明】]`上一者,色界得六,無色界一但命根。問曰:死時最後捨幾根?答曰:
捨四八與九, 亦說捨於十,
漸終及頓沒, 善捨各增五。
捨四八與九亦說捨於十漸終及頓沒者,無記心漸終捨四:身、意、命、捨根。無根一時無記心死捨八,謂眼等根、命、意、捨根。一根九、二根十。不善心亦爾。問曰:善心捨幾根?答曰:善捨各增五,於是中加信等五根,色無色隨所得亦如是。問曰:幾見斷?如是等應當廣說。答曰:
二斷無斷四, 六根則二種,
三無漏不斷, 餘則修道盡。
二斷無斷四者,意根及三種受,此見斷、修斷。若無漏,無斷。六根則二種者,憂根見、修斷,信等五根修道斷不斷。三無漏不斷者,一向無漏故。餘則修道盡者,餘九根修道斷。彼眼等八不穢污故修道斷,墮生死故非不斷。苦根五識身,是故修道斷。問曰:世尊說六識身,彼取何法?答曰:
若取`[1]識=諸【三宮】*`識根義, 五種心境界,
若取一切法, 是則意識界。
若取`[*1-1]識=諸【三宮】*`識根義五種心境界者,色等五境界,五識身取。眼識取色色形相,色者謂青等無量種,形相者長等無量種。彼眼等不到取,眼著藥,`[2]捭=篦【三】*`捭則不見。耳識聲亦不到取。鼻香、舌味、身觸,此到取。一切五識身,能取現在境界。問曰:意識云何取?答曰:若取一切法,是則意識界。若五識身所取彼若不取,過去未來現在法及無為,一切意識取,除彼剎那自體共生相應法。問曰:初知不壞境界。已說此境界,云何十種差別?答:欲界相應不相應,如是色界無色界,如是無漏、有為、無為、善、無記。問曰:十智一一智幾法境界?答曰:
五法應當知, 法智之境界,
七種隨順智, 他心境界三。
五法應當知法智之境界者,欲界相應不相應及無漏無為善。七種隨順智者,色無色無漏相應不相應善無為。他心境界三者,欲色界無漏相應。
有漏當知十, 因果智有六,
解脫智一法, 道智二餘九。
有漏當知十者,世俗智一切十種法境界。因果智有六者,苦集智三界相應不相應。解脫智一法者,滅智中一無為善。道智二者,道智有為無漏相應不相應。餘九者,盡智無生智境界九法,除無為。無記使境界如前說。復欲總說故說此。
自地諸煩惱, 定使於自地,
自種一切遍, 在彼種類中。
自地諸煩惱定使於自地者,欲界一切使`[所〔-〕【三宮】]`所使。欲界乃至有頂地,彼地亦然。勝故、對治故,下地上地不使。離欲現前,上地下地不使。自種一切遍在彼種類中者,自種類法自種類使所使。一切遍,他類亦使,如身見。見苦斷使所使,見集斷等他類亦使。如是一切遍使說。乃至修道斷,修道斷一切使所使,一切遍`[使=使一【宋元】,使使【明宮】]`使。
三界定煩惱, 如是定三界,
如是說二界, 一界生亦然。
三界定煩惱如是定三界者,三界攝煩惱中,三界使所使。隨方便如意根三界,於中一切三界使所使。如是說二界者,二界所攝法,二界使所使,如方便如覺觀欲界及色界,於中欲界色界使所使。一界生亦然者,一界所攝法,一界使所使。如憂根欲界,於中欲界使所使。
此佛所說經, 若事我已說,
識智及諸使, 觀察此三門。
此佛所說經中,若我所說法,此三門應宣說:識門、智門、使門。如欲界中根事一切有,是故欲界六識身當知,相應不相應故。七智知,除比智、滅智、道智,五種類攝故,欲界一切使所使。色界三根事,有此四識識、七智知。色無色界一切使所使。無色界無五境界,但一識識、六智知,除他心智、法智、滅智、道智,無色界一切使所使。如是一切應當知。
雜品第九
已說定相續, 種種諸餘法,
於上眾雜義, 我今當略說。
已說定相續種種諸餘法者,已說諸法彼此相續種種聚。於上眾雜義我今當略說者,於上所說廣義今略說。
有緣有相應, 有行及有依,
心及心數等, 是說總略義。
此是心心數法名,於種種法中攀緣轉,故名有緣,俱同行同方便名相應,境界行作故名有行,依根轉故名有依。
從緣生亦因, 有因及有為,
說事及世道, 有果此決定。
此是有為法名,彼彼緣和合得生,故名緣生。他法生故、因由因力故,有因諸法和合作,故名有為。多因差別顯示,故名說事。未有`[有=由【明宮】]`有轉自相`[行=行故【三宮】]`行,名世。彼有`[果=果故【三宮】]`果,名有果。
有罪亦隱沒, 穢污下賤黑,
善有為及習, 亦復名修學。
有罪亦隱沒穢污下賤黑者,此是不善隱沒無記法種種名。可厭惡故,名有罪。煩惱覆蔽故,名隱沒。煩惱垢污故,名穢污。凡鄙故,名下賤。無智`[闇=暗【三宮】]`闇分,故名黑。善有為及習亦復名修學者,善有為法如此名也。智中有或相續,此法名智,是故善。如世間說,善巧人歌舞、善巧手。或善者,慧名,彼慧善談說,故名善。攝取如是`[義=善【元明】]`義也。功德增上成就說習,亦說修心。不相應行此中當說。
無想二正受, 亦眾生種類,
句味與名身, 命根與法得,
謂彼凡夫性, 及諸法四相,
非色不相應, 說是有為行。
無想,名無想眾生生,心心數法不轉。二無心定者,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定名厭於生死解脫想,第四禪力心相續次第中間滅。滅盡定名厭散亂心寂滅想,初住想心,思念非想非非想過惡,心心數次第滅。眾生種類,名一趣生眾生,身根長短來去住飲食自共分。句,名字集,隨所欲說義,分齊究竟名句。如婆伽羅那云言說。味者字生,名者隨義名也,如牛馬等,如毘伽羅論言句。命者,隨得根大,心和合事次第相續不壞。因得名得,法到、成就、`[得字下宋本一字空白]`得,一義也。凡夫性者,未到正決定聚,遠離聖士夫法。四相者,生、老、住、無常,如行品說。非色者,非此法色自性。不相應者,不相應無緣也。說是有為行者,行`[隱=陰【三宮】]`隱攝故。問曰:此行幾是善,如是等廣說。答曰:
二善五種三, 當知七無記,
二在於色界, 一在無色地。
二善者,無想正受、滅盡正受,一向是善有報故。無想正受無想報,滅盡正受除命根、有頂四陰。五種三者,得、生、老、住、無常等。善中善、不善中不善、無記中無記。當知七無記者,無想、種類、句、味、名、命根、凡夫性。問曰:幾欲界?如是等應`[廣=當【明】]`廣知。答曰:二在於色界,無想正受,廣果地故。一在無色地者,滅盡定,非想非非想處攝故。
`[二=三【明】]`二界三當知, 餘在於三界,
有漏無漏五, 其餘定有漏。
二界三當知者,名、句、味,欲界色界,非無色界,離語言故。餘在於三界者,種類、得、命,凡夫相。問曰:幾有漏、幾無漏如是等?答曰:有漏無漏五,得、生、老、住、無常相等,有漏中有漏、無漏中無漏。得者,有漏中有漏,無漏盡為無漏。數滅聖凡夫,有漏無漏。非數緣無為,`[唯=惟【三宮】下同]`唯有漏。其餘定有漏者,當知餘行決定有漏。問曰:離聖法名凡夫,彼云何捨?云何斷?答曰:
最初無漏心, 是聖不得捨,
愚夫流轉界, 離欲時滅盡。
最初無漏心是聖不得捨者,聖者苦法忍捨凡夫性,是捨凡夫對治。愚夫流轉界者,此凡夫事界流轉捨,隨彼處`[決=沒【三宮】]`決捨地生隨地得,不隱沒無記故,如是一剎那得。離欲時滅盡者,隨地離欲若凡或聖,彼地凡夫事斷。問曰:三無為已說,彼有何相?答曰:
斷煩惱遠離, 是名數緣滅,
無諸障礙相, 是名為虛空。
斷煩惱遠離是名數緣滅者,若身見等煩惱數緣力所滅,彼斷次第斷若遠離欲得,彼數分名數滅。無諸障礙相是名為虛空者,容受色無障礙住來去等事得,是名虛空。
依於眾緣法, 有依及攀緣,
若不具不生, 此滅非是智。
有為法依緣力能生,彼無不生,如眼識,眼、色、明、空,憶彼生和合意,作眼識生餘,闕一則不生。若與餘識相應,念念眼生滅和合,闕此眼識不生。若彼眼依識欲生,彼不生;若彼眼生滅已,彼必定不復生。如是色,彼緣闕,彼眼識未來滅不復生。如是餘識身,如得生說。若彼生滅,彼初非智緣。如是事不數數而滅,名非數滅。略說未來不生法中,緣闕畢竟不生,自然滅,名非數滅。問曰:已說有為法因,彼何法何因?答曰:
前因相似增, 或俱依倚生,
二因及一緣, 一向已生說。
前因相似增者,前前法如是相似未來因,亦增因非`[滅=減【明宮】]`滅因。如軟善根、軟中上,自地善根因中增。增增因修習法住增非減,非勝法為下因。或俱依倚生者,如相應、共有因。二因及一緣一向已生說者,自分因已生說非未生,前生後生自分因說,非未生有前後,如是一切遍因。亦說當知次第緣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心心數,除餘過去現在心心數,彼一切名次第緣一種。一種不差別前聚後聚,次第緣故,名次第緣。問曰:何故色心不相應行非次第緣耶?答曰:眾雜事,色雜如是,一時欲界色界不相應現前。如受戒凡夫及聖人亦不相應行,三界不相應一時現前。心心數不雜事,故得名次第緣。問曰:報為眾生數、非眾生數耶?答曰:
報是眾生數, 有為解脫果,
有緣說俱轉, 謂於他相轉。
報是眾生數者,眾生數法必定得,名為報。何以故?不共故、非非眾生數共故。問曰:`[報=數【三宮】]`報者何義?答曰:不相似受故,如善不善無記。問曰:果法說何者?答曰:有為解脫果。一切有為法善不善無記果,因緣相依故數緣滅。無為者,彼說道果。問曰:有緣法云何緣中轉?答曰:有緣說俱轉。若法有緣,彼一時緣轉不別異。問曰:何處緣轉?答曰:謂於他相轉,他攀緣義也。非自性自性緣。何以故?自性離自性故。一切事中如眼不自見、指端不自觸、刀不自割。相應不緣。何以故?一緣故。俱生亦不緣,太相近故。如眼著藥`[*2-1]捭=篦【三】*`捭眼眵,眼睫太近故不見。自依不能緣。問曰:彼有住處、無住處耶?答曰:
遍因無處所, 欲生時解脫,
煩惱智心中, 道欲滅時滅。
遍因無處所者,此遍因心`[心〔-〕【三宮】]`心數二,眼因生一識。如是耳鼻舌識亦然。若有處所,應一眼中生。若然者,應一眼見,非二眼見,或兩識生。不然,是故無處所。問曰:何心解脫?為過去現在未來耶?答曰:欲生時解脫。欲生時道滅煩惱,是故欲生時得解脫,無學心障中得解脫。問曰:道生時斷煩惱耶?答曰:煩惱智心中,道欲滅時捨、道欲滅時斷。煩惱欲生是未來,未來道不能作事,是故無礙道欲滅時捨煩惱,解脫道欲生時解脫煩惱得。次說煩惱名。問曰:有愛有幾種?答曰:
有愛有五種, 無有唯一相,
愛事餘煩惱, 斷離是三界。
有愛有五種者,有愛名有中貪著,彼五種,苦集滅道見修道斷。無有唯一相者,無有愛名斷見,自身斷樂,彼亦修道斷。何以故?見愛見道斷,此亦轉愛是故修道斷。此須陀洹雖不斷亦不共行。何以故?斷見所長養故。彼`[皆=背【宮】]`皆`[上=土【明】]`上現前彼須陀洹斷盡,因緣相應知故。問曰:如世尊說斷界、離界、滅界,何者是?答曰:愛事餘煩惱斷,離是三界斷愛。離界,彼愛染著相應事,斷滅界彼亦染亦相應。彼若餘煩惱斷,彼斷界,彼相應非染,近對治故如是建立。如是一切。一相十一心,欲界善不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界三,除不善;無色界三亦如是,及無漏。問曰:此中幾穢污心?得幾善幾無記?答曰:
穢污心得十, 智者如是說,
善心必得六, 無記即無記。
穢污心得十智者如是說者,界地`[地〔-〕【三宮】]`地來還二界善穢污隱沒無記心得相續心,餘無色界善穢污不隱沒無記,彼現前事得。問曰:欲界色界不隱沒無記云何?答曰:變化心色界欲生時得,彼禪力得非餘,是故非無記。得退非無漏,如無學退學得。如是等如是得,故緣次第說,非一人一剎那中得十。善心必得六者,善心得六,如盡智。欲界善無漏心中,變化心亦無記。如是色界無色界善心及無漏。無記即無記者,不隱沒無記心,唯得無記心非餘。現前亦得,前已說,非彼剎那未得心得。問曰:十法菩提分,彼中幾根性?答曰:
菩提分六法, 當知是根性,
諸法若相應, 當知是他分。
菩提分六法當知是根性者,信等五及喜覺支,餘者非根自性。問曰:為自性相應法、為他性相應法?答曰:諸法若相應當知是他分,他分相應,當知非自性自性伴,一時無二故。問曰:何處得解脫?答曰:
緣中得解脫, 大仙如是說,
亦少斷而縛, 見道及修道。
緣中得解脫大仙如是說者,緣中離煩惱不能於相應解脫。何以故?一剎那故。煩惱心一念緣中,眾生愚`[惑=或【三宮】]`惑;於緣不愚,故解脫煩惱成就。問曰:若不相應亦斷不斷耶?所斷者相應不相應耶?答曰:若不相應亦斷,亦少斷而縛。見道及修道,有少分斷,亦非解脫。如苦智生集智未生,若見苦斷煩惱斷,彼見集斷一切遍煩惱縛。修道中亦一種斷,彼中八種縛乃至八斷究竟下下縛。問曰:見諦云何得不壞淨?答曰:
二覺於三諦, 四由見正道,
能起不壞淨, 修習於二世。
二覺於三諦四由見正道能起不壞淨者,苦集滅無間等,得法不壞淨及聖愛戒,彼三法自性故。見道一切得四種,佛法僧彼中有故。問曰:幾世法修?答曰:修習於二世,現世`[修行=行修【三宮】]`修行,未來得修。問曰:何法隨心轉?答曰:
一切心數法, 說與心俱轉,
若心相及餘, 作亦應當知。
一切心數法說與心俱轉者,一切心數法說與心共行。何以故?共心一緣故。若心相及餘者,此心相生等,彼亦隨心轉,共心一生滅故。及餘者,如是餘心數相,亦隨心轉,一種方便安隱故。作亦應當知者,此業名也,彼中說心數處。已說思身口業。未盡今當說。彼禪道無教戒,彼力生故說作,彼隨心轉,心一果故。心作一事,一切隨心轉說。問曰:斷法云何?答曰:
斷諸有漏法, `[智=知【三宮】]`智者亦無垢,
滅未來說遠, 此餘說則近。
斷諸有漏法者,一切有漏法斷,有過故;是故無漏不斷,`[彼=故【宮】]`彼無垢故。無過去垢,故名斷。如衣有垢浣事。問曰:知法云何?答曰:知者亦無垢。若有漏法及無漏法,是一切知法,一切法智境界故。隨方便智,如智品說。問曰:遠法云何?答曰:滅未來說遠,不辦事故。四種遠:作事遠、處遠、相遠、自分遠。不辦事遠者,過去未來世道。處遠者,海此彼岸。相遠者,如地與虛空、濕與`[暖=煖【三宮】]`暖異。分遠者,善法不善法。欲色無色雖一相,彼亦是遠。此餘則說近者,餘現在及無為,彼當知近,現在能`[辦=辨【宮】]`辦事故近。無為隨處速得,數緣、非數緣滅隨處得。虛空者遍一切處。問曰:決定法云何?答曰:
所謂無間業, 及諸無垢行,
`[5]慧=惠【宋元宮】*`慧者說決定, 見處是有漏。
所謂無間業及諸無垢行`[*5-1]慧=惠【宋元宮】*`慧者說決定者,無間業、邪定如是法,決定將向地獄故。餘亦有惡行,決定能趣地獄,彼不定,無間非不定。已說決定,無垢行正決定得解脫果。除`[五=正【明】]`五無間業,餘者不定。有漏及無為不定。問曰:見處法云何?答曰:見處是有漏。一切有漏法是見處,五見相應故。若此法穢污見緣,相應使俱生、伴法中住,彼法名見處。問曰:幾根眾生成就?答曰:
說有十九根, 謂成就極多,
極少成就八, 曉了根所說。
說有十九根謂成就極多者,若一切多成就,根彼十九。如不斷善根、不缺根二根故。此凡夫,是故彼無無漏根、不缺根。如是未離欲聖人,彼一根,二無漏`[無=根【三宮】]`無。極少成就八曉了根所說者,若一切少成就但八,如餘身根斷善根。彼有身、意、命根五受等。及生無色界凡夫,彼意、命、捨根、信等五根有。問曰:幾種觸?答曰:
增語及有對, 明無明處中,
所謂得果者, 是則雙道事。
增語及有對明無明處中者,彼意識相應觸增語觸。何以故?增語依轉故。由增語轉,彼名增語。由意識故語轉,是故意識與彼相應觸名增語觸。或增語名彼意識分別境界,非餘五識,是故增語境界相應觸名增語觸,五識身相應觸名有對觸。何以故?有對依緣故。`[五=五識身依有對及緣有對是故彼相應觸名【三】]`五有對觸:穢污無明觸、無漏明觸、非穢污有漏、非明非無明觸。問曰:云何無礙道得果者?為無礙道解脫道耶?答曰:所謂得果者是則雙道事,雙道俱得果。無礙道斷結得,解脫道得解脫證。如以毒蛇,一手著甕中、一手蔽頭。如怨家,一手推出、一手閉門。問曰:阿羅漢住何心入涅槃?答曰:
無著住報心, 得入於涅槃,
生有及壞有, 本有亦復中。
無著住報心得入於涅槃者,一切所作事中平住任運心,阿羅漢住報生心中入涅槃,亦住威儀心入涅槃。何以故?任運行故,說住報心入涅槃。彼自然心斷隨順故,住無記心入涅槃。善心中相續彼次第心自息,不善心身離欲時捨穢污心,有頂離欲時捨善無記現前,彼最後心是故住如是無記心入涅槃。問曰:幾種有?答曰:四種有。生有及壞有本有亦復中。彼生有者,生剎那若陰生。壞有者,死時最後陰。本有,名生有死有中間陰名本有。中間有,名死已乃至未受生有,此中間處所陰名中有。或有不立中有者,彼人處所中間不相續。彼言不相應。何以故?心數依處轉見,此心數依處見非餘,彼何所依共報身?此不存中陰者,欲`[界=異【三宮】]`界處相續見行相違心數轉,是故不生相續。若存中陰者,彼依處如是中有陰生見,法不相違心數轉,相應成就處相續故,是故必有中陰。問曰:如佛說有厭離,云何厭?云何離?答曰:
諸智在苦因, 及忍修於厭,
離欲得無欲, 說在於四中。
諸智在苦因及忍修於厭者,苦集緣智及忍說厭,厭事轉故。離欲得無欲說在於四中者,苦集滅道中智及忍說`[厭離=離欲【三宮】]`厭離,能壞欲故。彼中忍見道壞智者,修道無礙道斷煩惱,不復見道智。無礙道修道中有四智。
問論品第十
離律不律儀, 而得於律儀,
不因彼得勝? 若能知者說。
答曰:有無色界沒生色界。凡夫法,彼人界流轉時,捨戒繫屬界故。是人生色界時,得彼禪戒退分故,是故不增。
頗得沙門果, 聖賢離諸過,
得有為善法, 不名為修習?
答曰:有,如本得退得過去,彼但得不增,是故名不修習。餘習修不能現前,本所得者更得。
頗道興起時, 未離諸過咎,
解脫時離`[惡=欲【元明】]`惡? 能決定者說。
答曰:有,如未來修,如前生現前,盡智除。`[若餘=若無【宋】,去餘【元明】]`若餘未來盡智,彼欲生時得,彼時未解脫。何以故?本時障解脫。一切未來無學,相續心解脫故。
頗光曜煩惱, 起已定相應,
清淨初禪中, 而得於退法?
答曰:有,光曜纏生,退阿羅漢得盡智者,初清淨禪盡智力得,彼時捨彼學無學,或熏修初禪等。
頗有見諦道, 得於諸善法,
彼法是有緣, 智者不見緣?
答曰:有,欲界中無間等邊得世智,欲界陰不見比智,`[彼=後【三宮】]`彼無間邊得世智,是故彼時不見欲界陰。
頗果有漏`[4]慧=惠【宮】*`慧, 相應淨功德,
不相應智慧, 彼時得彼果?
答曰:有,如欲界離欲,非梵世離欲,彼欲界第四禪果變化心不相應斷故。成就彼於此禪中,彼果彼禪中不相應,`[*4-1]慧=惠【宮】*`慧不斷故。如是色界變化心,說於下上地,離欲不離欲。
頗住無礙道, 成就於諸滅,
障礙彼煩惱, 非彼無漏見?
答曰:有,如有漏通生住無礙道,隨地通能生,彼地離欲。彼有通離欲斷,是故彼住無礙道,彼遠離成就,常相續得遠離。
頗有煩惱滅, 無垢者獲得,
非捨彼煩惱, 於彼無垢盡?
答曰:有,如光曜中梵世生,欲生時欲界煩惱遠離得。如是彼前已斷,彼遠離得。世俗故彼地繫屬,是故地流轉捨。又復還來得,彼得名遠離得。
頗無垢淨地, 未曾得而得,
非離欲非退, 不依於見道?
答曰:有,如色離欲證決定無漏,無色修道中方便得。
頗未得法中, 而得於勝利,
不捨彼不利, 若曾學者否?
答曰:有,彼初生無漏品,除餘無漏功德,得時彼不捨凡夫事。苦法忍,彼退一切無漏功德,不得凡夫事。
大德優波扇多,為利益弟子故,造此阿毘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經卷第六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28 冊 No. 1551 阿毘曇心論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