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570 \[cf. Nos. 1569, 1571] `[The latter half of Bodhisattva-yogācāra Catuḥ-śataka-śāstrakārikā.]`廣百論本一卷 `[Ārya-Deva.]`聖天菩薩造 `[三藏=唐三藏【三宮】]`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制【三宮】]`詔譯 `[梵,第九品, Nityārtha-pratiṣedha.]`破常品第一 一切為果生,  所以無常性; 故除佛無有,  如實號如來。 `[第二偈, Apratītyāstitā nāsti kadācit kaścit kvacit, Na kadācit kvacit kaścit vidyate tena śāśvataḥ.(常住, Śāśvata)]`無有時方物,  有性非緣生; 故無時方物,  有性而常住。 非無因有性,  有因即非常; 故無因欲成,  `[真見 Tattvavit.]`真見說非有。 見`[所作 Kṛtaka.]`所作無常,  謂非作常住; 既見無常有,  應言常性無。 愚夫妄分別,  謂`[空 Ākāśa.]`空等為常; 智者`[依世間 Lankikena.]`依世間,  亦不見此義。 非唯一`[有分 Pradeśin.]`有分,  遍滿一切分; 故知一一分,  各別有有分。 若法體實有,  卷舒用可得; 此定從`[他=地【三】]`他生,  故成`[所生果 Kārya.]`所生果。 若離所生果,  無有能生因; 是故能生因,  皆成所生果。 諸法必`[變異 Vikṛta.]`變異,  方作餘生因; 如是變異因,  豈得名常住? 若本無今有,  自然常為因; 既許有`[自然, Svatas. (從自然)]`自然,  因則為`[妄立 Nirarthaka.]`妄立。 云何依常性,  而起於無常? 因果相不同,  世所未曾見。 若一分是因,  餘分非因者; 即應成種種,  種種故非常。 在因`[微=徵【宮】]`微圓相,  於果則非有; 是故諸`[極微 Aṇu.]`極微,  非遍體和合。 於一極微處,  既不許有餘; 是故亦不應,  許因果等量。 微若有東方,  必有東方分; 極微若有分,  如何是極微? 要取前捨後,  方得說為行; 此二若是無,  行者應非有。 極微無初分,  中後分亦無; 是則一切眼,  皆所不能見。 若因為果壞,  是因即非常; `[或=成【明】]`或許果與因,  二體不同處。 不見有諸法,  常而是有對; 故極微是常,  諸佛未曾說。 離縛所縛因,  更無真解脫; 生成用闕故,  設有亦名無。 究竟涅槃時,  無蘊亦無我; 不見涅槃者,  依何有涅槃? 我時捨諸德,  離愛有何思? 若有我無思,  便用無所有。 無餘有我種,  則定能生思; 要無我無思,  諸有乃無有。 若離苦有我,  則定無涅槃; 是故涅槃中,  我等皆永滅。 寧在世間求,  非求於`[勝義 Paramārtha.]`勝義; 以世間少有,  於勝義都無。 `[梵第十品 Ātma-śuddhy-upāya-saṃdarśana.]`破我品第二 內`[我 Ātman.]`我實非男,  非女非非二; 但由無智故,  謂我為`[丈夫 Puṃs.]`丈夫。 若諸`[大種 Bhūta.]`大種中,  無男女非二; 云何諸大種,  有男等相生? 汝我餘非我,  故我無定相; 豈不於無常,  妄分別為我? 我即同於身,  生生有變易; 故離`[身 Deha.]`身有我,  常住理不然。 若法無`[觸 Sparśa.]`觸對,  則無有`[動搖 Ceṣṭa.]`動搖; 是故身作業,  非命者能造。 我常非所害,  豈煩修護因? 誰恐`[食金剛 Vajrabhakṣaṇa.]`食金剛,  執`[杖=仗【三宮】]`杖防眾蠹? 若有宿生念,  便謂我為常; 既見昔時痕,  身亦應常住。 若我與思合,  轉成思念者; `[思 Citta.]`思亦應非思,  故我非常住。 我與樂等合,  種種如樂等; 我如樂等故,  非一亦非常。 若謂我`[思 Caitanya.]`思常,  緣助成邪執; 如言火常住,  則不緣薪等。 如至滅動物,  作用彼無有; 故有我無思,  其理不成就。 餘方起思界,  別處見於思; 如鐵鋌鎔銷,  我體應變壞。 思如`[意量 Manomātra.]`意量小,  我似虛空大; 唯應觀自相,  則不見於思。 我德若周遍,  何為他不受? 能`[障 Āvaraṇa.]`障既言通,  不應唯障一。 若`[德 Guṇa.]`德並悲思,  何能造一切? 彼應與狂亂,  俱癡無所成。 若德能善解,  `[造 Kartuṃ.]`造舍等諸物, 而不知`[受用 Bhoktuṃ.]`受用,  非理寧過此! `[有動作 Kriyāvat.]`有動作無常,  虛通無動作; `[無用 Niṣkriya.]`無用同無性,  何不欣`[無我 Nairātmya.]`無我? 或觀我`[周遍 Sarvaga.]`周遍,  或見`[量同身 Dehamātra.]`量同身, 或執如極微,  智者達非有。 常法非可惱,  何捨惱解脫? 是故計我常,  證解脫非理。 我若實有性,  不應讚離我; 定知真實者,  趣解脫應虛。 解脫中若無,  前亦應非有; 無雜時所見,  彼真性應知。 若無常皆斷,  草等何不然? 此理設為真,  無明亦非有。 現見色等行,  從緣生住滅; 故知汝執我,  雖有而無有。 如緣成`[芽=牙【宋元宮】]`芽等,  緣成種等生; 故無常諸法,  皆無常所起。 以法從緣生,  故體而無斷; 以法從緣滅,  故體亦非常。 `[梵,第十一品, Kāla-vipratiṣedhabhāvanopadeśa.]`破時品第三 瓶等在`[未來 Anāgata.]`未來,  即非有`[過去 Atīta.]`過`[現在 Vartamāna.]`現; 未來過現有,  便是未來無。 未來若已謝,  而有未來體; 此則恒未來,  云何成過現? 法若在未來,  現有未來相, 應即為現在,  如何名未來? 去來如現有,  取果用何無? 若體恒非無,  何為不常住? 過去若過去,  如何成過去? 過去不過去,  如何成過去? 未來若有生,  如何非現在? 未來若無生,  如何非常住? 若未來無生,  `[壞 Vaṅga.]`壞故非常者; 過去既無壞,  何不謂為常? 現在世無常,  非由過去等; 除斯二`[所趣 Gati.]`所趣,  更無有第三。 若後生諸行,  `[先=生【元明】]`先已有定體; 說有定性人,  應非是邪執。 若法因緣生,  即非先有體; 先有而生者,  生已復應生。 若見去來有,  如何不見無? 既見有去來,  應不說為遠。 未作法若有,  修戒等唐捐; 若少有所為,  果則非先有。 諸行既無常,  果則非恒有; 若有初有後,  世共許非常。 應非勤解脫,  解脫無去來; 或許有去來,  貪應離貪者。 若執`[果先有 Satkārya.]`果先有,  造宮舍嚴具, 柱等則唐捐;  果先無亦爾。 諸法有轉變,  慧者未曾有; 唯除無智人,  妄分別為有。 無常何有住?  住無有何體? 初若有住者,  後應無變衰。 譬如無一識,  能了於二義; 如是無一義,  二識所能知。 時若有餘住,  住則不成時; 時若餘住無,  後滅應非有。 法與無常異,  法則非無常; 法與無常一,  法應非有住。 無常初既劣,  住力定應強; 此二復何緣,  後見成顛倒? 若遍諸法體,  無常力初劣; 應都無有住,  或一切皆常。 無常若恒有,  住相應常無; 或彼法先常,  後乃非常住。 若法無常俱,  而言有住者; 無常相應妄,  或住相應虛。 無所見見無,  迴心緣妄境; 是故唯虛假,  `[有=又【三宮】]`有憶念名生。 `[梵第十二品, Dṛṣṭi-vipratiṣedhabhāvanāsaṃdarśana.]`破見品第四 稟和希勝慧,  是法器應知; 異此有師資,  無因獲勝利。 說有及有因,  淨與淨`[方便 Upāya.]`方便; 世間自不了,  過豈在牟尼? 捨諸有涅槃,  邪宗所共許; 真空破一切,  如何彼不欣? 不知`[捨 Tyāga.]`捨證因,  無由能捨證; 是故牟尼說,  清涼餘定無。 若於佛所說,  深事以生疑; 可依無相空,  而生決定信。 觀現尚有妄,  知後定為虛; 諸依彼法行,  被誑終無已。 智者自涅槃,  是能作難作; 愚夫逢善導,  而無隨趣心。 不知無怖畏,  遍知亦復然; 定由少分知,  而生於怖畏。 生死順流法,  愚夫常習行, 未曾修逆流,  是故生怖畏。 諸有愚癡人,  障他真實見; 無由生善趣,  如何證涅槃? 寧毀犯尸羅,  不損壞正見; `[尸羅 Śila.]`尸羅生`[善趣,梵, Svarga.]`善趣,  正見得`[涅槃,梵, Para-pada.]`涅槃。 寧彼起`[我執 Ahaṃkāra.]`我執,  非空無我見; 後兼向惡趣,  初唯背涅槃。 空無我妙理,  諸佛真境界; 能怖眾惡見,  涅槃不二門。 愚聞空法名,  皆生大怖畏; 如見大力者,  怯劣悉奔逃。 諸佛雖無心,  說摧他論法; 而他論自壞,  如野火焚薪。 諸有悟正法,  定不樂邪宗; 為餘出偽門,  故顯真空義。 若知佛所說,  真空無我理; 隨順不生欣,  乖違無厭怖。 見諸外道眾,  為多無義因; 樂正法有情,  誰不深悲愍! 婆羅門`[離繫 Nirgrantha.]`離繫,  如來三所宗; 耳眼意能知,  故佛法深細。 婆羅門所宗,  多令行誑詐; 離繫外道法,  多分順愚癡。 `[恭=供【三宮】]`恭敬婆羅門,  為誦諸明故; 愍念離繫者,  由自苦其身。 如`[苦業所感 Kleśa-karmavipāka.]`苦業所感,  非真解脫因; 勝`[身業 Janmakarman.]`身業所生,  亦非證解脫。 略言佛所說,  具二別餘宗; `[不害 Ahiṃsa.]`不害生人天,  觀空證解脫。 世人耽自宗,  如愛本生地; 正法能摧滅,  邪黨不生欣。 有智求勝德,  應信受真宗; 正法如日輪,  有目因能見。 `[梵,第十三品, Indriyārtha-pratiṣedha.]`破根境品第五 於瓶諸分中,  可見唯是色; 言瓶全可見,  如何能悟真? 諸有勝慧人,  隨前所說義, 於香味及觸,  一切類應遮。 若唯見瓶色,  即言見瓶者; 既不見香等,  應名不見瓶。 有障礙諸色,  體非全可見, 彼分及中間,  由此分所隔。 極微分有無,  應審諦思察; 引不成為證,  義終不可成。 一切有礙法,  皆眾分所成; 言說字亦然,  故非根所取。 離顯色有形,  云何取形色? 即顯取形色,  何故不由身? 離色有色因,  應非眼所見; 二法體既異,  如何不別觀。 身覺於堅等,  共立地等名; 故唯於觸中,  說地等差別。 瓶所見生時,  不見有異德; 體生如所見,  故`[實性 Satsvarūpa.]`實性都無。 眼等皆大造,  何眼見非餘? 故業果難思,  牟尼真實說。 智緣未有故,  智非在見先; 居後智唐捐,  同時見無用。 眼若行`[至=智【明】]`至境,  色遠見應遲; 何不亦分明,  照極遠近色? 若見已方行,  行即為無用; 若不見而往,  定欲見應無。 若不往而觀,  應見一切色; 眼既無行動,  無遠亦無障。 諸法體相用,  前後定應同; 如何此眼根,  不見於眼性? 眼中無色識,  識中無色眼; 色內二俱無,  何`[能=人【明】]`能合見色? 所聞若能表,  何不成非音? 聲若非能`[詮=證【三宮】]`詮,  何故緣生解? 聲若至耳聞,  如何了聲本? 聲無頓說理,  如何全可知? 乃至非所聞,  應非是聲性; 先無而後有,  理定不相應。 心若離諸根,  去亦應無用; 設如是命者,  應常無有心。 令心妄取塵,  依先見如焰, 妄立諸法義,  是想蘊應知。 眼色等為緣,  如幻生諸識; 若執為實有,  幻喻不應成。 世間諸所有,  無不皆難測; 根境理同然,  智者何驚異! 諸法如`[火輪 Alātacakra.]`火輪,  `[變化 Nirmāṇa.]`變化`[夢 Svapna.]`夢`[幻 Māyā.]`幻事, `[水 Ambu.]`水`[月 Candraka.]`月`[彗=篲【三】,彗星 Dhumikānta.]`彗星`[響 Pratiśrutkā.]`響,  `[陽焰 Marici.]`陽焰及`[浮雲 Abhra.]`浮雲。 `[梵,第十四品, Antagrāhavipratiṣedhayoga.]`破邊執品第六 諸法若實有,  應不依他成; 既必依他成,  定知非實有。 非即色有瓶,  非離色有瓶; 非依瓶有色,  非有瓶依色。 若見二相異,  謂離瓶有同; 二相既有殊,  應離瓶有異。 若一不名瓶,  瓶應不名一; 瓶一曾無合,  瓶應無一名。 若色遍於實,  色應得大名; 敵論若非他,  應申自宗義。 有數等能相,  顯所相不成; 除此更無因,  故諸法非有。 離別相無瓶,  故瓶體非一; 一一非瓶故,  瓶體亦非多。 非無有觸體,  與有觸體合; 故色等諸法,  不可合為瓶。 色是瓶一分,  故色體非瓶; `[有分 Avayavin.]`有分既為無,  一`[分 Avayava.]`分如何有? 一切色等性,  色等相無差; 唯一類是瓶,  餘非有何理? 若色異味等,  不異於瓶等; 瓶等即味等,  色何即瓶等? 瓶等既無因,  體應不成果; 故若異色等,  瓶等定為無。 瓶等因若有,  可為瓶等因; 瓶等因既無,  如何生瓶等? 色等`[和合 Samavāya.]`和合時,  終不成香等; 故和合一體,  應如瓶等無。 如離於色等,  瓶體實為無; 色體亦應然,  離風等非有。 `[煖 Uṣṇa.]`煖即是火性,  非煖如何燒? 故薪體為無,  離此火非有。 餘煖雜故成,  如何不成火? 若餘不成煖,  由火法應無。 若火微無薪,  應離薪有火; 火微有薪者,  應無火極微。 審觀諸法時,  無一體實有; 一體既非有,  多體亦應無。 若法更無餘,  汝謂為一體; 諸法皆`[三性 Tritva.]`三性,  故一體為無。 有非有俱非,  一非一雙泯, 隨次應配屬,  智者達非真。 於相續假法,  惡見`[諸=謂【三宮】]`諸真常; 積集假法中,  邪執言實有。 諸法眾緣成,  性羸無`[自在 Svatantra.]`自在; 虛假依他立,  故我法皆無。 果眾緣合成,  離緣無別果; 如是合與果,  諸聖達皆無。 `[識 Vijñana.]`識為諸`[有種 Bhavavīja.]`有種,  `[境 Viṣaya.]`境是識所行; 見境無我時,  諸有種皆滅。 `[梵,第十五品, Saṃskṛtārthapratiṣedha.]`破有為相品第`[七=十【宋】]`七 若`[本無 Abhāva.]`本`[無而=而無【明】]`無而生,  先無何不起? 本有而生者,  後有復應生。 果若能違因,  先無不應理; 果立因無用,  先有亦不成。 此時非有生,  彼時亦無生; 此彼時無生,  何時當有生? 如生於自性,  生義既為無, 於他性亦然,  生義何成有? 初中後三位,  生前定不成? 二`[一=二【三宮】]`一既為無,  一一如何有? 非離於他性,  唯從自性生; 非從他及俱,  故生定非有。 前後及同時,  二俱不可說; 故生與瓶等,  唯假有非真。 舊若在新前,  前生不應理; 舊若居新後,  後生理不成。 現非因現起,  亦非因去來; 未來亦不因,  去來今世起。 若具即無來,  既滅`[應=因【明】]`應非往; 法體相如是,  幻等喻非虛。 生住滅三相,  同時有不成, 前後亦為無,  如何執為有? 若生等諸相,  復有別`[生等=成位【明】]`生等; 應住滅如生,  或生住如滅。 `[所相 Lakṣya.]`所相異`[能相 Lakṣaṇa.]`能相,  何為體非常? 不異四應同,  或復全非有。 有不生有法,  有不生無法; 無不生有法,  無不生無法。 有不成有法,  有不成無法; 無不成有法,  無不成無法。 半生半未生,  非一生時體; 或以未生位,  應亦是生時。 生時若是果,  體即非生時; 生時若自然,  應失生時性。 已生異未生,  別有中間位; 生時異二位,  應別有中間。 若謂生時捨,  方得已生時; 是則應有餘,  得時而可見。 若至已生位,  理必無生時; 已生有生時,  云何從彼起? 未至已生位,  若立為生時; 何不謂無瓶?  未生無別故。 非生時有用,  能簡未生時; 亦非體未圓,  別於已生位。 前位生時無,  `[後=方【三宮】]`後位方言有; 兼成已生位,  故此位非無。 有時名已生,  無時名未起; 除茲有無位,  誰復謂生時? 諸有執離因,  無別所成果; `[轉生,轉滅, Pravṛtti, Nivṛtti.]`轉生及轉滅,  理皆不可成。 `[梵,第十六品, Guruśiṣyavyavasthopadeśa.]`教誡弟子品第八 由少因緣故,  `[疑=凝【三】]`疑空謂不空; 依前諸品中,  理教應重遣。 能所說若有,  空理則為無; 諸法假緣成,  故三事非有。 若唯說空過,  不空義即成; 不空過已明,  空義應先立。 諸欲壞他宗,  必應成己義; 何樂談他失,  而無立己宗? 為破一等執,  假立遣為宗; 他三執既除,  自宗隨不立。 許`[執=瓶【三宮】]`執為現見,  空因非有能; 餘宗現見因,  此宗非所許。 若無不空理,  空理如何成? 汝既不立空,  不空應不立。 若許有無宗,  有宗方可立; 無宗若非有,  有宗應不成。 若諸法皆`[空=宗【宋元】]`空,  如何火名煖? 此如前具遣,  火煖俗非真。 若謂法實有,  遮彼說為空; 應四論皆真,  見何過而捨? 若諸法都無,  生死應非有; 諸佛何曾許,  執法定為無? 若真離有無,  何緣言俗有? 汝本宗亦爾,  致難復何為? `[諸=非【三宮】]`諸法若都無,  差別應非有; 執諸法皆有,  差別亦應無。 若謂法非有,  無能破有因; 破有因已明,  汝宗何不立? 說破因易得,  是世俗虛言; 汝何緣不能,  遮破真空義? 有名詮法有,  謂法實非無; 無名表法無,  法實應非有。 由名解法有,  遂謂法非無; 因名知法無,  應信法非有。 諸世間可說,  皆是假非真; 離世俗名言,  乃是真非假。 謗諸法為無,  可墜於無見; `[唯=惟【明】]`唯蠲諸妄執,  如何說墮無? 有非真有故,  無亦非真無; 既無有真無,  何有於真有? 有因證法空,  法空應不立; 宗因無異故,  因體實為無。 謂空喻別有,  例諸法非空; 唯有喻應成,  內我同烏黑。 若法本性空,  見空有何德? 虛妄分別縛,  證空見能除。 法成一`[成=惑【宮】]`成無,  違真亦違俗; 故與有一異,  二俱不可言。 有非有俱非,  諸宗皆寂滅; 於中欲興難,  畢竟不能申。 聖天菩薩造論既周,重敘摧邪,復說頌曰: 「我在為燎邪宗火,  `[沷=沃【明】]`沷以如來正教`[酥=蘇【宋元宮】]`酥, 又扇因明廣大風,  誰敢如蛾投猛焰?」 廣百論本`[一卷〔-〕【宋元宮】,一卷梵本二百頌【三宮】]`一卷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30 冊 No. 1570 廣百論本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維習安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