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8-24 09:05</span> ᅟ[瑜伽1](T30n1579_瑜伽師地論1)ᅟ[瑜伽2](T30n1579_瑜伽師地論2)ᅟ[瑜伽4](T30n1579_瑜伽師地論4)ᅟ[瑜伽5](T30n1579_瑜伽師地論5)ᅟ ☗s41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一 彌勒菩薩說 `[1]三藏法師=沙門【宋元宮知】*,唐三藏沙門【明】*`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戒品第十之二 如是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有違犯及無違犯,是染非染、軟中上品,應當了知。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日日中,若於如來、或為如來造制多所;若於正法、或為正法造經卷所,謂諸菩薩素怛纜藏、摩怛理迦;若於僧伽,謂十方界已入大地諸菩薩眾。若不以其或少、或多諸供養具而為供養,下至以身一拜禮敬,下至以語一四句頌讚佛法僧真實功德,下至以心一清淨信隨念三寶真實功德,空度日夜,是名有犯,有所違越。若不恭敬、`[嬾=懶【明】下同]`嬾`[3]惰=墮【宋元宮】*`惰懈怠而違犯者,是染違犯。若誤失念而違犯者,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謂心狂亂。若已證入淨意樂地,常無違犯。由得清淨意樂菩薩,譬如已得證淨苾芻,恒時法爾於佛法僧以勝供具承事供養。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有其大欲而無喜足,於諸利養及以恭敬生著不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謂為斷彼,生起樂欲,發勤精進攝彼對治。雖勤遮遏,而為猛利性惑所蔽,數起現行。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耆長有德可敬同法者來,憍慢所制,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起承迎,不推勝座。若有他來語言談論、慶慰、請問,`[憍慢=慢憍【聖】]`憍慢所制,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稱正理發言酬對。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非憍慢制,無嫌恨心、無恚惱心,但由嬾`[*3-1]惰=墮【宋元宮】*`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謂遭重病;或心狂亂;或自睡眠他生覺想,而來親附語言談論、慶慰、請問;或自為他宣說諸法論義決擇;或復與餘談論、慶慰;或他說法論義決擇屬耳而聽;或有違犯說正法者,為欲將護說法者心;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護僧制;或為將護多有情心;而不酬對,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來延請,或往居家、或往餘寺,奉施飲食及衣服等諸資生具,憍慢所制,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3-2]惰=墮【宋元宮】*`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或有疾病;或無氣力,或心狂亂;或處懸遠;或道有怖;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餘先請;或為無間修諸善法,欲護善品令無暫廢;或為引攝未曾有義;或為所聞法義無退;如為所聞法義無退,論義決擇,當知亦爾;或復知彼懷損惱心,詐來延請;或為護他多嫌恨心;或護僧制;不至其所,不受所請,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持種種生色可染、末尼、真珠、琉璃等寶,及持種種眾多上妙財利供具慇懃奉施,由嫌恨心、或恚惱心,違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捨有情故。若由嬾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違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或心狂亂;或觀受已心生染著;或觀後時彼定追悔;或復知彼於施迷亂;或知施主隨捨隨受,由是因緣定當貧匱;或知此物是僧伽物、窣堵波物;或知此物劫盜他得;或知此物由是因緣多生過患,或殺、或縛、或罰、或黜、或嫌、或`[責=嘖【三宮】]`責;違拒不受,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來求法,懷嫌恨心、懷恚惱心,嫉妬變異,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3-3]惰=墮【宋元宮】*`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謂諸外道伺求過短;或有重病;或心狂亂;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於是法未善通利;或復見彼不生恭敬,無有羞愧,以惡威儀而來聽受;或復知彼是鈍根性,於廣法教得法究竟深生怖畏,當生邪見,增長邪執,衰損惱壞;或復知彼,法至其手轉布非人;而不施與,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諸暴惡犯戒有情,懷嫌恨心、懷恚惱心,由彼暴惡犯戒為緣,方便棄捨,不作饒益,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3-4]惰=墮【宋元宮】*`惰懈怠棄捨,由忘念故,不作饒益,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何以故?非諸菩薩於淨持戒、身語意業寂靜現行諸有情所,起憐愍心,欲作饒益;如於暴惡犯戒有情,於諸苦`[因=困【明】]`因而現轉者。無違犯者,謂心狂亂;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或為將護多有情心;或護僧制;方便棄捨,不作饒益,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於別解脫毘奈耶中,將護他故,建立遮罪,制諸聲聞令不造作。諸有情類,未淨信者令生淨信,已淨信者令倍增長。於中菩薩與諸聲聞應等修學,無有差別。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為勝,尚不棄捨將護他行,為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長,學所學處,何況菩薩利他為勝。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於別解脫毘奈耶中,為令聲聞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建立遮罪,制諸聲聞令不造作。於中菩薩與諸聲聞不應等學。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為勝,不顧利他,於利他中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可名為妙;非諸菩薩利他為勝,不顧自利,於利他中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得名為妙。如是菩薩為利他故,從非親里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恣施家,應求百千種種衣服,觀彼有情有力無力,隨其所施,如應而受。如說求衣,求鉢亦爾。如求衣鉢,如是自求種種絲縷,令非親里為織作衣。為利他故,應畜種種憍世`[耶=邪【聖】]`耶衣、諸坐臥具,事各至百,生色可染百千俱胝,復過是數亦應`[取=聚【聖】]`取積。如是等中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制止遮罪,菩薩不與聲聞共學。安住淨戒律儀菩薩,於利他中,懷嫌恨心、懷恚惱心,少事、少業、少悕望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麗】,有【大】(cf. K15n0570\_p0812b22; T24n1501\_p1111c29)]`由嬾`[*3-5]惰=墮【宋元宮】*`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少事、少業、少悕望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善權方便,為利他故,於諸性罪少分現行,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謂如菩薩見劫盜賊,為貪財故,欲殺多生,或復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復欲造多無間業。見是事已,發心思惟:我若斷彼惡眾生命,`[墮那落迦=當隨地獄【宮聖】]`墮那落迦,如其不斷,無間業成,當受大苦;我寧殺彼墮那落迦,終不令其受無間苦。如是菩薩意樂思惟,於彼眾生或以善心、或無記心,知此事已,為當來故深生慚愧,以憐愍心而斷彼命。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見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惡,於諸有情無有慈愍,專行逼惱。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若廢、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見劫盜賊奪他財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執為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起憐愍心,於彼有情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逼而奪取,勿令受用如是財故,當受長夜無義無利。由此因緣,所奪財寶,若`[僧伽物 sāṁghika]`僧伽物,還復僧伽;`[窣堵波物 staupika]`窣堵波物,還窣堵波;若有情物,還復有情。又見`[眾主 vaiyapṛtya-kara]`眾主、或`[園林主 ārānika]`園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思擇彼惡,起憐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業,當受長夜無義無利,隨力所能廢其所主。菩薩如是雖不與取,而無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處在居家,見有`[母邑=女色【三宮】]`母邑現無繫屬,習婬欲法,繼心菩薩求非梵行。菩薩見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隨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處令種善根,亦當令其捨不善業。住慈愍心,行非梵行。雖習如是穢染之法,而無所犯,多生功德。出家菩薩,為護聲聞聖所教誡,令不壞滅,一切不應行非梵行。又如菩薩為多有情解脫命難、囹圄縛難、刖手足難、劓鼻刵耳剜眼等難,雖諸菩薩為自命難,亦不正知說於妄語,然為救脫彼有情故,知而思擇,故說妄語。以要言之,菩薩唯觀有情義利,非無義利,自無染心,唯為饒益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說異語。說是語時,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見諸有情為惡朋友之所攝受,親愛不捨。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能隨力說離間語,令離惡友,捨相親愛,勿令有情由近惡友,當受長夜無義無利。菩薩如是以饒益心說`[離間 mitra-bheda]`離間語,乖離他愛,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見諸有情為行越路,非理而行,出麁惡語,猛利訶擯,方便令其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如是以饒益心,於諸有情出麁惡語,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薩,見諸有情信樂倡伎、吟詠、歌諷,或有信樂王、賊、飲食、婬蕩街衢無義之論,菩薩於中皆悉善巧,於彼有情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現前為作綺語相應種種倡伎、吟詠、歌諷、王、賊、飲食、婬衢等論,令彼有情歡喜引攝、自在隨屬,方便獎導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如是現行綺語,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生起詭詐、虛談、現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味邪命法,無有羞恥,堅持不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為除遣生起樂欲,發勤精進,煩惱熾盛蔽抑其心,時時現起。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為掉所動,心不寂靜,不樂寂靜,高聲嬉戲,諠譁紛聒,輕躁騰躍,望他歡笑,如此諸緣,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忘念起,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為除遣生起樂欲,廣說如前;若欲方便解他所生嫌恨令息;若欲遣他所生愁惱;若他性好如上諸事,方便攝受,敬`[慎=順【聖】]`慎將護,隨彼而轉;若他有情猜阻菩薩,內懷嫌恨,惡謀憎背,外現歡顏表內清淨;如是一切,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菩薩不應忻樂涅槃,應於涅槃而生厭背;於諸煩惱及隨煩惱不應怖畏而求斷滅,不應一向心生厭離;以諸菩薩三無數劫流轉生死,求大菩提。若作此說,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何以故?如諸聲聞於其涅槃忻樂親近,於諸煩惱及隨煩惱深心厭離;如是菩薩於大涅槃忻樂親近,於諸煩惱及隨煩惱深心厭離,其倍過彼百千俱胝。以諸聲聞唯為一身證得義利勤修正行,`[菩=善【三宮】]`菩薩普為一切有情證得義利勤修正行。是故菩薩當勤修集無雜染心,於有漏事隨順而行,成就勝出諸阿羅漢無雜染法。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自能發不信重言,所謂惡聲、惡稱、惡譽,不護不雪。其事若實而不避護,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事不實而不清雪,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他外道;若他憎嫉;若自出家,因行乞行、因修善行,謗聲流布,若忿`[蔽=弊【三宮】]`蔽者;若心倒者;謗聲流布,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應以種種`[辛楚加行 kaḍuka-prayoga]`辛楚加行、`[猛利加行 tīkṣṇa-]`猛利加行而得義利,護其憂惱而不現行,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觀由此緣,於現法中少得義利,多生憂惱。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罵報罵,他瞋報瞋,他打報打,他弄報弄,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他有情有所侵犯,或自不為彼疑侵犯,由嫌嫉心,由慢所執,不如理謝而生輕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3-6]惰=墮【宋元宮】*`惰、懈怠、放逸,不謝輕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若是外道;若彼悕望要因現行非法有罪方受悔謝,若彼有情性好鬪諍,因悔謝時倍增憤怒;若復知彼為性堪忍體無嫌恨;若必了他因謝侵犯,深生羞恥;而不悔謝,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所侵犯,彼還如法平等悔謝。懷嫌恨心,欲損惱彼,不受其謝,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雖復於彼無嫌恨心,不欲損惱,然由稟性不能堪忍,故不受謝,亦名有犯,有所違越,`[非【CB】,是【大】(cf. B08n0027\_p0552b14-16; B08n0027\_p0594a06; B08n0029\_p0771a20; B08n0028\_p0670a14; T24n1500\_p1108b26; T30n1581\_p0915a25)]`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一切如前應知;若不如法、不平等謝;不受彼謝,亦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他懷忿,相續堅持,生已不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為斷彼故生起樂欲,廣說如前。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貪著供事增上力故,以愛染心管御徒眾,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不貪供侍,無愛染心管御徒眾。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嬾`[*3-7]惰=墮【宋元宮】*`惰懈怠,耽`[睡眠=眠睡【聖】]`睡眠樂、臥樂、倚樂,非時非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遭疾病;若無氣力;行路疲極,若為斷彼生起樂欲;廣說一切如前應知。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懷愛染心,談說世事,虛度時日,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忘念,虛度時日,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見他談說,護彼意故,安住正念須臾而聽;若事希奇;或暫問他,或答他問,無所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為令心住,欲定其心,心懷嫌恨,憍慢所持,不詣師所求請教授,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嬾`[*3-8]惰=墮【宋元宮】*`惰懈怠而不請者,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遇疾病;若無氣力;若知其師顛倒教授;若自多聞,自有智力能令心定;若先已得所應教授;而不請者,無所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貪欲蓋,忍受不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為斷彼生起樂欲,發勤精進,煩惱猛利蔽抑心故,時時現行。如`[貪欲蓋 kāma-cchanda]`貪欲蓋,如是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及與疑蓋,當知亦爾。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貪味靜慮,於味靜慮見為功德,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為斷彼生起樂欲,廣說如前。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菩薩不應聽聲聞乘相應法教,不應受持,不應修學,菩薩何用於聲聞乘相應法教聽`[聞=聲【元明】]`聞、受持、精勤修學?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何以故?菩薩尚於外道書論精勤研究,況於佛語。無違犯者,為令一向習小法者捨彼欲故,作如是說。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菩薩藏未精研究,於菩薩藏一切棄捨,於聲聞藏一向修學,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現有佛教,於佛教中未精研究,於異道論及諸外論精勤修學,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上聰敏;若能速受;若經久時能不忘失;若於其義能思能達;若於佛教如理觀察成就俱行無動覺者,於日日中,常以二分修學佛語,一分學外;則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越菩薩法,於異道論及諸外論研求善巧,深心寶翫、愛樂、味著,非如辛藥而習近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聞菩薩藏,於甚深處最勝甚深真實法義、諸佛菩薩難思神力,不生信解,憎背毀謗:不能`[引義 artha-upasaṃkita]`引義、不能`[引法 dharṃa-upasaṃkita]`引法,非如來說,不能利益安樂有情。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如是毀謗,或由自內非理作意,或隨順他而作是說。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若聞甚深最甚深處,心不信解,菩薩爾時應強信受,應無諂曲,應如是學:我為非善,盲無慧目,於如來眼隨所宣說,於諸如來密意語言而生誹謗。菩薩如是自處無知,仰推如來,於諸佛法無不現知等隨觀見。如是正行,無所違犯。雖無信解,然不誹謗。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他人所有`[染=深【三宮】]`染愛心、有瞋恚心,自讚毀他,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為摧伏諸惡外道;若為住持如來聖教;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或欲令其未淨信者發生淨信,已淨信者倍復增長。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聞說正法論議決擇,憍慢所制,懷嫌恨心、懷恚惱心,而不往聽,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為嬾`[*3-9]惰=墮【宋元宮】*`惰懈怠所蔽,而不往聽,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不覺知;若有疾病;若無氣力;若知倒說;若為護彼說法者心;若正了知彼所說義,是數所聞、所持、所了;若已多`[聞=間【宮】]`聞,具足聞持,其`[聞=間【三宮】]`聞積集;若欲無間於境住心,若勤引發菩薩勝定;若自了知上品愚鈍,其慧鈍濁,於所聞法難受難持,難於所緣攝心令定;不往聽者,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說法師故思輕毀,不深恭敬,嗤笑調弄,但依於文不依於義,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諸有情所應作事,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為助伴。謂於能辦所應作事,或於道路若往若來,或於正說事業加行,或於掌護所有財寶,或於和好乖離諍訟,或於吉會,或於福業,不為助伴,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為嬾`[*3-10]惰=墮【宋元宮】*`惰懈怠所蔽,不為助伴,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有`[疹疾=疾病【三宮】]`疹疾;若無氣力;若了知彼自能成辦;若知求者自有依怙;若知所作能引非義、能引非法;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先許餘為作助伴;若轉請他有力者助;若於善品正勤修習,不欲暫廢;若性愚鈍,於所聞法難受難持,如前廣說;若為將護多有情意;若護僧制;不為助伴,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遭重疾病,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往供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為嬾`[*3-11]惰=墮【宋元宮】*`惰懈怠所蔽,不往供事,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自有病;若無氣力;若轉請他有力隨順令往供事;若知病者有依有怙;若知病者自有勢力,能自供事;若了知彼長病所觸,堪自支持;若為勤修廣大無上殊勝善品;若欲護持所修善品,令無間缺;若自了知上品愚鈍,其慧鈍濁,於所聞法難受難持,難於所緣攝心令定;若先許餘為作供事。如於病者,於有苦者為作助伴,欲除其苦,當知亦爾。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為求現法後法事故,廣行非理,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為宣說如實正理,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3-12]惰=墮【宋元宮】*`惰懈怠所蔽,不為宣說,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自無知;若無氣力;若轉請他有力者說;若即彼人自有智力;若彼有餘善友攝受;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知為說如實正理,起嫌恨心,若發惡言,若顛倒受,若無愛敬;若復知彼性弊𢤱`[悷=戾【宋宮】]`悷;不為宣說,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先有恩諸有情所不知恩惠、不了恩惠,懷嫌恨心,不欲現前如應酬報,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為嬾`[*3-13]惰=墮【宋元宮】*`惰懈怠所蔽,不現酬報,非染違犯。無違犯者,勤加功用,無力無能不獲酬報;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欲報恩而彼不受;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墮在喪失財寶、眷屬、祿位、難處,多生愁惱,懷嫌恨心,不往開解,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為懶`[*3-14]惰=墮【宋元宮】*`惰懈怠所蔽,不往開解,非染違犯。無違犯者,應知如前於他事業不為助伴。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有飲食等資生眾具,見有求者來正悕求飲食等事,懷嫌恨心、懷恚惱心,而不給施,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3-15]惰=墮【宋元宮】*`惰、懈怠、放逸,不能施與,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現無有可施財物;若彼悕求不如法物、所不宜物;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來求者王所匪宜,將護王意;若護僧制;而不惠施,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攝受徒眾,懷嫌恨心,而不隨時無倒教授、無倒教誡;知眾匱乏,而不為彼從諸淨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如法追求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隨時供給;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3-16]惰=墮【宋元宮】*`惰、懈怠、放逸,不往教授、不往教`[誡【麗】,誠【大】(cf. K15n0570\_p0817a19; T24n1501\_p1115a09)]`誡、不為追求如法眾具,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護僧制;若有疹疾;若無氣力,不任加行;若轉請餘有勢力者;若知徒眾世所共知,有大福德,各自有力求衣服等資身眾具;若隨所應教授教誡,皆已無倒教授教誡;若知眾內有本外道,為竊法故來入眾中,無所堪能,不可調伏;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懷嫌恨心,於他有情不隨心轉,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3-17]惰=墮【宋元宮】*`惰、懈怠、放逸,不隨其轉,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彼所愛非彼所宜;若有疾病;若無氣力,不任加行;若護僧制;若彼所愛雖彼所宜,而於多眾非宜、非愛;若為降伏諸惡外道;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不隨心轉,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懷嫌恨心,他實有德不欲顯揚,他實有譽不欲稱美,他實妙說不讚善哉,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3-18]惰=墮【宋元宮】*`惰、懈怠、放逸,不顯揚等,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知其人性好少欲,將護彼意;若有疾病;若無氣力;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護僧制;若知由此顯揚等緣,起彼雜染憍舉無義,為遮此過;若知彼德雖似功德,而非實德;若知彼譽雖似善譽,而非實譽;若知彼說雖似妙說,而實非妙;若為降伏諸惡外道;若為待他言論究竟;不顯揚等,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應可訶責、應可治罰、應可驅`[擯=儐【宋宮】]`擯,懷染污心而不訶責;或雖訶責,而不治罰、如法教誡;或雖治罰、如法教誡,而不驅擯;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惰、懈怠、放逸,而不訶責乃至驅擯,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了知彼不可療治,不可與語,憙出麁言,多生嫌恨,故應棄捨;若觀待時;若觀因此鬪訟諍競;若觀因此令僧諠雜、令僧破壞;知彼有情不懷諂曲,成就增上猛利慚愧,疾疾還淨;而不訶責乃至驅擯,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具足成就種種神通變現威力,於諸有情,應恐怖者能恐怖之,應引攝者能引攝之,避信施故,不現神通恐怖、引攝,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知此中諸有情類多著僻執,是惡外道,誹謗賢聖,成就邪見,不現神通恐怖、引攝,無有違犯。 又一切處無違犯者,謂若彼心增上狂亂,若重苦受之所逼切,若未曾受淨戒律儀,當知一切皆無違犯。 復次,如是所起諸事菩薩學處,佛於彼彼素怛纜中隨機散說,謂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今於此菩薩藏摩`[呾=怛【三宮】]`呾`[履=理【元明】]`履迦綜集而說,菩薩於中應起尊重,住極恭敬,專精修學。是諸菩薩從他正受戒律儀已,由善清淨求學意樂、菩提意樂、饒益一切有情意樂,生起最極尊重恭敬,從初專精不應違犯。 設有違犯,即應如法疾疾悔除,令得還淨。又此菩薩一切違犯,當知皆是惡作所攝,應向有力於語表義能覺能受小乘、大乘補特伽羅,發露悔滅。若諸菩薩以上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失戒律儀,應當更受。若中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應對於三補特伽羅,或過是數,應如發露除惡作法,先當稱述所犯事名,應作是說:長老專志!或言:大德!我如是名,違越菩薩毘奈耶法,如所稱事犯惡作罪。餘如苾芻發露悔滅惡作罪法,應如是說。若下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及餘違犯,應對於一補特伽羅,發露悔法,當知如前。若無隨順補特伽羅可對發露,悔除所犯,爾時菩薩以淨意樂,起自誓心:我當決定防護當來終不重犯。如是於犯還出還淨。 又諸菩薩欲受菩薩淨戒律儀,若不會遇具足功德補特伽羅,爾時應對如來像前,自受菩薩淨戒律儀。應如是受,`[偏【CB】,遍【大】]`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言:我如是名,仰啟十方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菩薩眾,我今欲於十方世界佛菩薩所,誓受一切菩薩學處,誓受一切菩薩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是學處、於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末【元】]`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說已應起。所餘一切如前應知。 又於菩薩犯戒道中,無無餘犯。如世尊說:是諸菩薩多分應與瞋所起犯,非貪所起。當知此中所說密意。謂諸菩薩愛諸有情、憐諸有情增上力故,凡有所作一切皆是菩薩所作,非非所作;非作所作可得成犯。若諸菩薩憎諸有情、嫉諸有情,不能修行自他利行,作諸菩薩所不應作;作不應作可得成犯。又諸菩薩軟中上犯,如攝事分應當了知。 如是菩薩依止一切自毘奈耶勤學所學,便得成就三種圓滿,安樂而住。一者、成就加行圓滿,二者、成就意樂圓滿,三者、成就宿因圓滿。云何名為加行圓滿?謂諸菩薩於淨戒中行無缺犯,於身語意清淨現行,不數毀犯發露自惡。如是名為加行圓滿。云何名為意樂圓滿?謂諸菩薩為法出家,不為活命;求大菩提,非為不求;為求沙門、為求涅槃,非為不求。如是求者,不住懈怠下劣精進,不雜眾多惡不善法、雜染後有、有諸熾然眾苦異熟、當來所有生老病死。如是名為意樂圓滿。云何名為宿因圓滿?謂諸菩薩,昔餘生中修福修善,故於今世種種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自無匱乏,復能於他廣行惠施。如是名為宿因圓滿。菩薩如是依毘奈耶勤學所學,成就如是三種圓滿,安樂而住。與此相違,當知成就三種衰損,危苦而住。 如是略廣宣說菩薩若在家品、若出家品一切戒已。自斯已後,即於如是一切戒中,分出所餘難行戒等差別之相,應當了知。`[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一 ☗s42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戒品第十之三 `[5]第十五〔-〕【明】*` 云何菩薩難行戒?當知此戒略有三種。謂諸菩薩,現在具足大財、大族自在增上,棄捨如是大財、大族自在增上,受持菩薩淨戒律儀。是名菩薩第一難行戒。又諸菩薩受淨戒已,若遭急難乃至失命,於所受戒尚無`[少缺=缺漏【聖】]`少缺,何況全犯。是名菩薩第二難行戒。又諸菩薩,如是如是遍於一切行住作意,恒住正念,常無放逸,乃至命終於所受戒無有誤失,尚不犯輕,何況犯重。是名菩薩第三難行戒。 云何菩薩一切門戒?當知此戒略有四種。一者、正受戒,二者、本性戒,三者、串習戒,四者、方便相應戒。正受戒者,謂諸菩薩受先所受三種菩薩淨戒律儀。即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本性戒者,謂諸菩薩住種`[性=姓【宋元宮】]`性位,本性仁賢,於相續中,身語二業恒清淨轉。串習戒者,謂諸菩薩昔餘生中,曾串修習如先所說三種淨戒。由宿因力所`[住=任【宋宮】]`住持故,於現在世一切惡法不樂現行,於諸惡法深心厭離;樂修善行,於善行中深心欣慕。方便相應戒者,謂諸菩薩依四攝事,於諸有情身語善業恒相續轉。 云何菩薩善士戒?當知此戒略有五種。謂諸菩薩自具尸羅,勸他受戒,讚戒功德,見同法者深心歡喜,設有毀犯如法悔除。 云何菩薩一切種戒?當知此戒以要言之,六種,七種,總十三種。言六種者,一、迴向戒,迴向大菩提故。二、廣博戒,廣攝一切所學處故。三、無罪歡喜處戒,遠離耽著欲樂、自苦二邊行故。四、恒常戒,雖盡壽命亦不棄捨所學處故。五、堅固戒,一切利養恭敬、他論、本隨煩惱不能伏故、不能奪故。六、尸羅莊嚴具相應戒,具足一切戒莊嚴故。尸羅莊嚴如聲聞地應知其相。 言七種者,一、`[止息戒 nivṛtti-śīla]`止息戒,遠離一切殺生等故。二、`[轉作戒 pravṛtti-]`轉作戒,攝一切善故,饒益有情故。三、`[防護戒 ārakṣaka-]`防護戒,隨護止息轉作戒故。四、`[大士相異熟戒 mahāpruṣa-lakṣaṇa-vaipākya-]`大士相異熟戒。五、`[增上心異熟戒 adhicitta-vaipākya-]`增上心異熟戒。六、`[可愛趣異熟戒 iṣṭagati-vaipākya]`可愛趣異熟戒。七、`[利有情異熟戒 sattavārthakriyā-vaipākya]`利有情異熟戒。 云何菩薩遂求戒?當知此戒略有八種。謂諸菩薩自諦思惟:如我悕求勿彼於我現行斷命,不與而取,穢欲邪行,虛妄,離間,麁惡,綺語,手塊杖等諸非愛觸加害於我。我求是已,他若相違而現行者,我求不遂、我意不悅。如我悕求,他亦如是。勿我於彼現行斷命,廣說乃至惡觸加害。彼求是已,我若相違而現行者,彼求不遂、彼意不悅。我之所作,若有令他所求不遂、意不悅者,何現行為。菩薩如是審思惟已,命難因緣亦不於他現行八種所求不遂、不悅意事。如是八種,說名菩薩遂求戒。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戒?當知此戒略有九種。謂諸菩薩為諸有情,於應遮處而正遮止,於應開處而正開許,是諸有情應攝受者正攝受之,應調伏者正調伏之,菩薩於中身語二業常清淨轉,是則名為四種淨戒。復有所餘施、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俱行淨戒,則為五種。總說名為九種淨戒。如是菩薩所有淨戒,能令自他現法後法皆得安樂,是故說名菩薩此世他世樂戒。 云何菩薩清淨戒?當知此戒略有十種。一者、初善受戒。唯為沙門三菩提故,非為命故。二者、不太沈戒。於違犯時,遠離微薄生悔愧故;及不太舉戒,遠離非處生悔愧故。三者、離懈怠戒。於睡眠樂、倚樂、臥樂不耽著故,晝夜勤修諸善品故。四者、離諸放逸所攝受戒。`[修習=習脩【聖】]`修習如前所說五支不放逸故。五者、正願戒。遠離利養恭敬貪故,不願生天,而自要期修梵行故。六者、軌則具足所攝受戒。於諸威儀所作眾事善品加行妙善圓滿,如法身語正現行故。七者、淨命具足所攝受戒。離矯詐等一切邪命過失法故。八者、離二邊戒。遠離受用欲樂、自苦二邊法故。九者、永出離戒。遠離一切外道見故。十者、於先所受無損失戒。於先所受菩薩淨戒,無缺減故,無破壞故。如是十種,是名菩薩清淨戒。 如是菩薩大尸羅藏,能起當來大菩提果。謂依此故,菩薩淨戒波羅蜜多得圓滿已,現證無上正等菩提。乃至未證無上菩提,依此無量菩薩戒藏正勤修習,常能獲得`[五種勝利 pañcānusaṃśā(-śaṃsā)]`五種勝利。一者、常為十方諸佛護念。二者、將捨命時,住大歡喜。三者、身壞已後,在在所生,常與淨戒若等若增諸菩薩眾為其同分、為同法侶,為善知識。四者、成就無量大功德藏,能滿淨戒波羅蜜多。五者、現法後法常得成就自性淨戒,戒成其性。 如是如上所說一切自性戒等九種尸羅,當知三種淨戒所攝。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如是三種菩薩淨戒,以要言之,能為菩薩三所作事。謂律儀戒能安住其心,攝善法戒能`[成〔-〕【三宮聖】]`成熟自佛法,饒益有情戒能成熟有情。 如是總攝一切菩薩所應作事。所謂欲令現法樂住安住其心,身心無倦,成熟佛法、成熟有情。 如是菩薩唯有爾所菩薩淨戒,唯有爾所淨戒勝利,唯有爾所淨戒所作。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過去菩薩求大菩提,已於中學;未來菩薩求大菩提,當於中學;普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現在菩薩求大菩提,今於中學。 #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忍品第十一 `[2]本=瑜伽師地論本【宋元宮】*` `[*5-1]第十五〔-〕【明】*` 云何菩薩忍波羅蜜多? 嗢`[3]拕=柁【宮三宮】*`拕南曰: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是名略說忍。 謂九種相忍,名為菩薩忍波羅蜜多。`[九種忍,自性忍 svabhāva-kṣānti, 一切忍 sarva-kṣānti, 難行忍 duṣkara-, 一切門忍 sarvatas-, 善士忍 satpuruṣa-, 一切種忍 sarvaprakara-, 遂求忍 vighāta-arthaka-, 此世彼世樂忍 ihāmutra-sukha-, 清淨心 viśuddha-]`一、自性忍,二、一切忍,三、難行忍,四、一切門忍,五、善士忍,六、一切種忍,七、遂求忍,八、此世他世樂忍,九、清淨忍。 云何菩薩自性忍?謂諸菩薩或思擇力為所依止,或由自性堪忍怨害,遍於一切皆`[能=悉【三宮】]`能堪忍、普於一切皆能堪忍。由無染心,純悲愍故,能有堪忍。當知此則略說菩薩忍之自性。 云何菩薩一切忍? 當知此忍略有二種。一、依在家品忍,二、依出家品忍。 當知依此二種品忍各有三種。一、耐他怨害忍,二、安受眾苦忍,三、法思勝解忍。 云何菩薩耐他怨害忍? 謂諸菩薩猛利無間種種長時從他怨害所生眾苦現在前時,應如是學: 如此是我自業過耳,由我先世自造種種不淨業故,今受如是種種苦果。我今於此無義利`[苦=害【三】]`苦若不忍者,復為當來大苦因`[處=緣【聖】]`處。我若於此大苦因法隨順轉者,便為於己自作非愛,便為於己自生結縛,便為於己自興怨害,非是於他。 又自他身所有諸行,一切皆用性苦為體。彼無知故,於我身中性苦體上更增其苦;我既有知,何宜於彼性苦體上重加其苦。 `[又【麗】,多【大】(cf. K15n0570\_p0821b12)]`又諸聲聞多分唯修自義利行,尚不應起能生自他眾苦不忍,何況我今正為勤修他義利行而生不忍。 菩薩如是正思擇已,勤修五想,於怨親中、劣等勝品、有樂有苦、具德具失諸有情所,能忍一切怨害之苦。云何五想?一、宿生親善想,二、隨順唯法想,三、無常想,四、苦想,五、攝受想。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宿生親善之想?謂諸菩薩應如是學:非易可得少分有情,經歷長世昔餘生中,未曾為我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親教、軌範、尊似尊等。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捨怨憎想,住親善想。依親善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隨順唯法之想?謂諸菩薩應如是學:依託眾緣,唯行唯法,此中都無我及有情、命者、生者,是其能罵、能瞋、能打、能弄、能訶,或是所罵、所瞋、所打、所弄、所訶。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捨有情想,住唯法想。依唯法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無常想?謂諸菩薩應如是學:諸有有情若生若長,一切無常,皆是死法。極報怨者,謂斷彼命。是諸有情命念念斷,智者何緣復欲更斷。如是`[生=性【三宮聖】]`生死性無常法諸有情上,其有智者尚不應起有染濁心,況當以手、塊杖加害,何況一`[切=心【聖】]`切永斷其命。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捨常堅想,安住無常不堅固想。依無常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苦想?謂諸菩薩應如是觀:若諸有情大興盛者,尚為三苦常所隨逐,所謂行苦、壞苦、苦苦,況諸有情住衰損者。如是觀已,應如是學:我今於此苦常隨逐諸有情所,應勤方便令離眾苦,不應於彼重加其苦。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斷滅樂想,生起苦想。依此苦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攝受想?謂諸菩薩應如是學:我為一切有情之類發菩提心,攝受一切有情之類皆為親眷,我應為彼作諸義利。我今不應本於有情欲作義利,而當於彼不忍怨害,作非義利。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滅除他想,住攝受想。依攝受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云何名忍?自無憤勃,不報他怨,亦不隨眠流注恒續,故名為忍。 是名菩薩耐他怨害忍。 云何菩薩安受眾苦忍? 謂諸菩薩應如是學:我從昔來依欲行轉,常求諸欲,故意思擇為諸苦因,追求種種苦性諸欲。於追求時,忍受無量猛利大苦。所謂種種`[殉=徇【元明】]`殉利、務農、勤王等事。如是追求無義苦時,令我具受種種大苦,皆由無智思擇過失。我今為求能引安樂最勝善品,尚應思擇忍受百千俱胝大苦,況少小苦而不忍受。如是如理正思惟故,為求菩提,悉能忍受一切事苦。 云何名為一切事苦?當知此苦略有八種。一、依止處苦,二、世法處苦,三、威儀處苦,四、攝法處苦,五、乞行處苦,六、勤`[劬=勞【三宮聖】]`劬處苦,七、利他處苦,八、所作處苦。 依止處苦者,依謂四依。由依此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出家受具,成苾芻分。所謂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十【三宮】]`什物。菩薩於此若得麁弊、尠少、稽留、輕蔑不敬,不生憂悒,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依止處苦。 世法處苦者,當知世法略有九種。一、衰,二、毀,三、譏,四、苦,五、壞法壞,六、盡法盡,七、老法老,八、病法病,九、死法死。如是世法若總若別會遇現前,能生眾苦,此即名為世法處苦。菩薩觸對如是眾苦,思擇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世法處苦。 威儀處苦者,當知即是行住坐臥四種威儀。菩薩於中若行、若坐,晝夜恒時從諸障法淨修其心,終不非時脇著床座、草敷、葉敷。菩薩於此疲所生苦悉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威儀處苦。 攝法處苦者,當知攝法略有七種。一、供事三寶;二、供事尊長;三、諮受正法;四、既諮受已,廣為他說;五、以大音聲吟詠、讚誦;六、獨處空閑,無倒思惟、稱量、觀察;七、修習瑜伽作意所攝若止、若觀。菩薩於此七種攝法,勇猛劬勞所生眾苦悉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攝法處苦。 乞行處苦者,當知此苦略有七種。一者、自誓毀形,剃鬚髮等,棄捨世俗諸相好故。二者、自誓毀色,受持改變壞色衣故。三者、進止云為皆不縱任,遊涉世間,一切行住自兢攝故。四者、依他活命。捨商農等世間事業,從他所得而存濟故。五者、盡壽從他求衣服等,於所獲得非法珍財、久所貯積不受用故。六者、盡壽遮止人間諸欲,離非梵行婬欲法故。七者、盡壽遮止人間嬉戲,捨離觀聽、歌舞、笑戲、倡`[伎=妓【元明】,優【聖】]`伎等故,及離與己親友同齡笑戲、歡娛、携從等故。如是等類,因乞求行所有艱辛所生眾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解【宋元】]`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乞行處苦。 勤劬處苦者,謂諸菩薩勤修善品劬勞因緣,發生種種身心疲惱悉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勤劬處苦。 利他處苦者,謂諸菩薩修十一種利有情業,如前應知。由彼所生種種憂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利他處苦。 所作處苦者,謂諸菩薩或是出家,便有營為衣鉢等業;或是在家,便有無倒商`[估=賈【明】]`估、營農、仕王等業。由此發生種種勤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所作處苦。 又諸菩薩雖觸眾苦,而於無上正等菩提,未正勤修能正勤修,已正勤修能無退轉,常勤修習,無變異意、無雜染心。 是名菩薩安受眾苦忍。 云何菩薩法思勝解忍?謂諸菩薩於一切法能正思擇。由善觀察勝覺慧故,能於八種生勝解處善安勝解。 云何八種生勝解處?一、三寶功德處,二、真實義處,三、諸佛菩薩大神力處,四、因處,五、果處,六、應得義處,七、自於彼義得方便處,八、一切所知、所應行處。 又此勝解由二因緣,於彼諸處能善安立。一、長時串習故;二、證善淨智故。是名菩薩法思勝解忍。 如是菩薩依此二品一切忍故,當知廣開難行忍等諸相差別。 云何菩薩難行忍?當知此忍略有三種。謂諸菩薩,能於羸劣諸有情所,忍彼所作不饒益事。是名第一難行忍。若諸菩薩居尊貴位,於自臣隷不饒益事堪能忍受。是名第二難行忍。若諸菩薩,於其種姓卑賤有情,所作增上不饒益事堪能忍受。是名第三難行忍。 云何菩薩一切門忍?當知此忍略有四種。謂諸菩薩於親所作不饒益事,於怨所作不饒益事,於中所作不饒益事,悉能堪忍;及於彼三劣等勝品不饒益事皆能忍受。 云何菩薩善士忍?當知此忍略有五種。謂諸菩薩,先於其忍見諸勝利。謂能堪忍補特伽羅,於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乖離、有多喜樂、臨終無悔、於身壞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見勝利已,自能堪忍,勸他行忍,讚忍功德,見能行忍補特伽羅慰意慶喜。 云何菩薩一切種忍?當知此忍,六種、七種,總十三種。 云何六種?謂諸菩薩,了知不忍非愛異熟,由怖畏故,勤修行忍。於諸有情有哀憐心、有悲愍心、有親愛心,由親善故,勤修行忍。於其無上正等菩提猛利欲樂,為圓滿忍波羅蜜多,由是因緣,勤修行忍。如世尊說:夫出家者,具忍辱力。由是因緣,不應出家受具足戒而行不忍。由法受故,勤修行忍。種`[姓=性【明】]`姓具足,先串習忍,於今現在安住自性,故能修忍。知一切法遠離有情,唯見諸法無戲論性,諦察法故,能修行忍。 云何七種?謂於一切不饒益忍,從一切忍。一切處忍,謂於屏處及大眾前皆能修忍。一切時忍,謂`[2]晝=盡【元明宮】*`晝初分,若`[*2]`晝中分,若`[*2]`晝後分,若夜,若日,若去來今,若病不病,若臥,若起,常能修忍。由身行忍,不捶打故。由語行忍,不出一切非愛言故。由意行忍,不憤發故,不持污濁惡意樂故。 云何菩薩遂求忍?當知此忍略有八種。謂諸菩薩,於諸有苦來求索者`[惡=要【三宮】]`惡逼能忍。於極凶暴上品惡業諸有情所,依法大悲不損惱忍。於諸出家犯戒者所,依法大悲不損惱忍。 復有五種耐勤苦忍。謂能堪耐除遣有苦有情眾苦所有勤苦。又能堪耐求法勤苦,又能堪耐法隨法行所有勤苦,又能堪耐即於彼法廣為他說所有勤苦。又能堪耐於諸有情所為、所作正與助伴所有勤苦。如是八種,名遂求忍。若於有情有損惱者,由忍故離。 若於有情是所求者,由忍故與;是故說此名遂求忍。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忍?當知此忍略有九種。謂諸菩薩住不放逸,於諸善法悉能堪忍;於諸寒熱悉能堪忍;於諸飢渴悉能堪忍;於蚊虻觸悉能堪忍;於諸風日悉能堪忍;於蛇`[蠍=蝎【三宮】]`蠍觸悉能堪忍;於諸劬勞所生種種若身、若心疲惓憂惱悉能堪忍;於墮生死、生老病死等苦有情,現前哀愍而修行忍。如是菩薩修行忍故,能令自身於現法中得安樂住,不為一切惡不善法之所陵雜;能引後世安樂因緣;亦能令他修行種種現法後法安樂正行。是名此世他世樂忍。 云何菩薩清淨忍?當知此忍略有十種。謂諸菩薩遇他所作不饒益事、損惱違越,終不返報;亦不意憤;亦無怨嫌意樂相續;恒常現前,欲作饒益,先後無異,非一益己捨而不益;於有怨者自往悔謝;終不令他生疲厭已,然後受謝,恐其疲厭,纔謝便受;於不堪忍,成就增上猛利慚愧;依於堪忍,於大師所,成就增上猛利愛敬;依不損惱諸有情故,於諸有情,成就猛利哀愍愛樂;一切不忍并助伴法皆得斷故,離欲界欲。由此十相,當知菩薩所修行忍清淨無垢。 當知此中,初自性忍,廣說乃至後清淨忍,如是能生廣博無量大菩提果。忍為依止,是諸菩薩能圓滿忍波羅蜜多,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精進品第十二 `[*2-1]本=瑜伽師地論本【宋元宮】*` `[*5-2]第十五〔-〕【明】*` 云何菩薩精進波羅蜜多? 嗢`[*3-1]拕=柁【宮三宮】*`拕南曰: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名略說精進。 謂九種相精進,名為菩薩精進波羅蜜多。一者、自性精進,二者、一切精進,三者、難行精進,四者、一切門精進,五者、善士精進,六者、一切種精進,七者、遂求精進,八者、此世他世樂精進,九者、清淨精進。 云何菩薩自性精進?謂諸菩薩其心勇悍,堪能攝受無量善法,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熾然無間,無有顛倒,及此所起身語意動,當知是名菩薩所行精進自性。 云何菩薩一切精進?謂此精進略有二種。一者、依在家品精進,二者、依出家品精進。當知依此二品精進,各有三種。一、`[擐甲精進 sannāha-vīrya]`擐甲精進,二、攝善法精進,三、饒益有情精進。 云何菩薩擐甲精進?謂諸菩薩,於發加行精進之前,其心勇悍,先擐誓甲;若我為脫一有情苦,以千大劫等一日夜,處那洛迦,不在餘趣,乃至菩薩經爾所時,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假使過此百千俱胝倍數時劫,方證無上正等菩提,我之勇悍亦無退屈,於求無上正等菩提非不進趣。既進趣已,勤勇無懈,何況所經時短苦薄。是名菩薩擐甲精進。若有菩薩於如是相菩薩所有擐甲精進,少起勝解、少生淨信,如是菩薩尚已長養無量勇猛發勤精進大菩提性,何況菩薩成就如是擐甲精進。如是菩薩於求菩提、饒益有情,無有少分難行事業可生怯劣難作之心。 云何菩薩攝善法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為施、戒、忍、精進、靜慮、慧波羅蜜多加行,能成辦施、戒、忍、精進、靜慮、慧波羅蜜多。當知此復略有七種。一、無動精進,一切分別、種種分別、根本煩惱、少分煩惱、一切異論、一切苦觸不傾動故。二、堅固精進,是殷重加行故。三、無量精進,能現證得一切明處故。四、方便相應精進,所應得義無顛倒道隨順而行故,平等通達故。五、無倒精進,為欲證得`[能=所【三宮聖】]`能引義利所應得義,願所引故。六、恒常精進,是無間加行故。七、離慢精進,由勤精進離高舉故。由此七種攝善法精進勤加行故,令諸菩薩速能圓滿波羅蜜多,疾證無上正等菩提。由此精進,是能修證、能成菩提一切善法最勝因緣,餘則不爾。是故如來以種種門,稱讚精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云何菩薩饒益有情精進?謂此精進有十一種,如戒品說。彼說尸羅,此說精進,當知是名彼此差別。 云何菩薩難行精進?謂此精進略有三種。 若諸菩薩,無間遠離諸衣服想、諸飲食想、諸臥具想及己身想。於諸善法無間修習,曾無懈廢。是名第一難行精進。 若諸菩薩如是精進,盡眾同分,於一切時曾無懈廢。是名第二難行精進。 若諸菩薩,平等通達功德相應,不緩不急,無有顛倒,能引義利精進成就。是名第三難行精進。 如是菩薩難精進力,當知即是緣有情悲,及與般若能攝之因。 云何菩薩一切門精進?謂此精進略有四種。一、離染法精進,二、引白法精進,三、淨除業精進,四、增長智精進。 離染法精進者,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令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未生不生,已生斷滅。 引白法精進者,謂諸菩薩所有精進,一切善法未生令生,已生令住、令不忘失、增長廣大。 淨除業精進者,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令三業皆悉清淨,能攝妙善身語意業。 增長智精進者,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集、能增聞思修慧。 云何菩薩善士精進?謂此精進略有五種。一、無所棄捨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不捨一切欲加行故。二、無退減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如先所受若等若增,發勤精進隨長養故。三、無下劣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勇猛、熾然、長時、無間精勤策勵,心無怯弱、無退屈故。四、無顛倒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引義利,方便善巧所攝持故。五、勤勇加行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於無上正等菩提`[達=速【三宮聖】]`達進趣故。 云何菩薩一切種精進?謂此精進,六種、七種,總十三種。 云何菩薩六種精進?一、無間精進。謂一切時修加行故。二、殷重精進。謂能周備修加行故。三、等流精進。謂先因力所任持故。四、加行精進。數數思擇種種善品,正加行故。五、無動精進。一切苦觸不能動故,亦不轉成餘性分故。六、無喜足精進。少分下劣差別證中不喜足故。菩薩成就如是六種一切種精`[進=進故【聖】]`進,發勤精進`[故〔-〕【聖】]`故,所以說言:有勢、有勤、有勇、堅猛,於諸善法不捨其軛。 云何菩薩七種精進?一、與欲俱行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數於無上正等菩提,猛利欲願隨長養故。二、平等相應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令隨一根本煩惱及隨煩惱,不染污心、亦不纏心。由此精進,能令菩薩於諸善法等習而住。三、`[勝進精進 vaiśeṣika-]`勝進精進。謂諸菩薩,若為隨一根本煩惱及隨煩惱染心、纏心;為斷如是諸煩惱故,精進勇猛,`[如滅頭然 ādīpta-śiro-nirvapaṇopama]`如滅頭然。四、`[勤求精進 eṣaka-]`勤求精進。謂諸菩薩勇猛勤求一切明處無厭倦故。五、修學精進。謂諸菩薩,於所學法如應如宜,普於一切法隨法行能成辦故。六、利他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於如前說十一種相,應知其相。七、善護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起正加行,善自防守;若有所犯,如法悔除。 如是菩薩十三種精進,名一切種精進。 菩薩所有遂求精進、此世他世樂精進,如忍應知。其差別者,彼說堪忍,此說菩薩精進勇悍。 云何菩薩清淨精進?謂此精進略有十種。一、相稱精進,二、串習精進,三、無緩精進,四、善攝精進,五、應時修習精進,六、通達眾相精進,七、不退弱精進,八、不捨軛精進,九、平等精進,十、迴向大菩提精進。若諸菩薩,或為彼彼諸隨煩惱極所逼切,為斷彼彼隨煩惱故,修習種種相稱對治。謂為對治諸貪欲故,修習不淨;為欲對治諸瞋恚故,修習慈愍;為欲對治諸愚癡故,修習觀察緣性緣起;為欲對治諸尋思故,修習息念;為欲對治諸憍慢故,修界差別。如是等類,是名菩薩相稱精進。若諸菩薩,非唯成就始業、初業所有精進;謂為住心教授教誡,非不亦由`[串習加行 abhyasta-prayoga]`串習加行、`[積習加行 paricita-prayoga]`積習加行。是`[名〔-〕【聖】]`名菩薩串習精進。若諸菩薩,亦非唯有串習加行、積習加行,為住其心教授教誡;然此始業、初業菩薩,於此加行不緩加行、無間加行、殷重加行。是名菩薩無緩精進。若諸菩薩從師長所,或自多聞力所持故,無倒而取,為住其心發勤精進。是名菩薩善攝精進。若諸菩薩無倒取已,於應止時,能正修止;於應舉時,能策其心;於應捨時,能正修捨。是名菩薩應時修習相應精進。若諸菩薩於其種種止、舉、捨相,入、住、出相,能善了知、能無忘失、能善通達,無間修作、殷重修作。是名菩薩通達眾相相應精進。若諸菩薩聞說種種最極廣大、最極甚深、不可思議、不可度量菩薩精進,不自輕蔑,心不怯弱,不於所有少分下劣差別證中而生喜足,不求上進。是名菩薩不退弱精進。若諸菩薩,於時時間密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長【宮】]`夜常勤修習`[覺=悎【三宮聖】]`覺寤瑜伽、正知而住。於如是類等持資糧能攝受轉,即於其中熾然修習,於能引攝無倒義利,於一切時勤加功用。是名菩薩不捨軛精進。若諸菩薩發勤精進、不緩不急、平等雙運;普於一切應作事中,亦能平等殷重修作。是名菩薩平等精進。若諸菩薩一切精進有所為作,無不皆為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薩迴向大菩提精進。 如是最初自性精進,乃至最後清淨精進,皆得菩薩大菩提果。菩薩依此所有精進,圓滿精進波羅蜜多,能於無上正等菩提速疾已證、當證、今證。`[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二 ☗s43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靜慮品第十三 `[地=第【宋】]` `[8]第十五=地十五【宋】,〔-〕【明】*,十五【宮】` 云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 嗢`[9]拕=柁【宮元明】*`拕南曰: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名略說靜慮。 謂九種相靜慮,名為菩薩靜慮波羅蜜多。一者、自性靜慮,二者、一切靜慮,三者、難行靜慮,四者、一切門靜慮,五者、善士靜慮,六者、一切種靜慮,七者、遂求靜慮,八者、此世他世樂靜慮,九者、清淨靜慮。 云何菩薩自性靜慮?謂諸菩薩,於菩薩`[藏聞思為先 piṭaka-śravaṇa-cintāpūrvaka]`藏聞思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麗】,出【大】(cf. K15n0570\_p0827b16)]`世間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毘鉢舍那品、或雙運道俱通二品。當知即是菩薩所有靜慮自性。 云何菩薩一切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二種。一者、世間靜慮,二者、出世間靜慮。當知此二,隨其所應復有三種。一者、現法樂住靜慮,二者、能引菩薩等持功德靜慮,三者、饒益有情靜慮。 若諸菩薩所有靜慮,遠離一切分別,能生身心輕安,最極寂靜,遠離憍舉,離諸愛味,泯一切相,當知是名菩薩現法樂住靜慮。 若諸菩薩所有靜慮,能引能住種種殊勝、不可思議、不可度量十`[力=方【宮】]`力種`[12]姓=性【明】*`姓所攝等持。如是等持,一切聲聞及獨覺等不知其名,何況能入。 若諸菩薩所有靜慮,能引能住一切菩薩解脫、勝處、遍處、無礙解、無諍、願智等共諸聲聞所有功德。當知是名能引菩薩等持功德靜慮。 菩薩饒益有情靜慮有十一種,如前應知。謂諸菩薩依止靜慮,於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於=其【三宮聖】]`於有苦者能為除苦;於諸有情能如理說;於有恩者知恩知惠,現前酬報;於諸怖畏能為救護;於喪失處能解愁憂;於有匱乏施與資財;於諸大眾善能匡御;於諸有情善隨心轉;於實有德讚美令喜;於諸有過能正調伏;為物現通,恐怖引攝。如是一切總名菩薩一切靜慮。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云何菩薩難行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三種。 若諸菩薩已能安住廣大、殊勝、極善成熟、多所引發諸靜慮住,隨自欲樂,捨彼最勝諸靜慮樂,愍有情故,等觀無量利有情事,為諸有情義利成熟,故意思擇還生欲界。當知是名菩薩第一難行靜慮。 若諸菩薩依止靜慮,能發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所行境界菩薩等持。當知是名菩薩第二難行靜慮。 若諸菩薩依止靜慮,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當知是名菩薩第三難行靜慮。 云何菩薩一切門靜慮?謂此靜慮略有四種。一者、有尋有伺靜慮,二者、喜俱行靜慮,三者、樂俱行靜慮,四者、`[捨俱行靜慮 upekṣa-sahagatā-sahagata-dhgāna]`捨俱行靜慮。 云何菩薩善士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五種。一者、無愛味靜慮,二者、慈俱行靜慮,三者、悲俱行靜慮,四者、喜俱行靜慮,五者、捨俱行靜慮。 云何菩薩一切種靜慮?謂此靜慮,六種、七種,總十三種。 言六種者,一者、善靜慮,二者、無記變化靜慮,三者、奢摩他品靜慮,四者、毘鉢舍那品靜慮,五者、於自他利正審思惟靜慮,六者、能引神通威力功德靜慮。 言七種者,一者、名緣靜慮,二者、義緣靜慮,三者、止相緣靜慮,四者、舉相緣靜慮,五者、捨相緣靜慮,六者、現法樂住靜慮,七者、能饒益他靜慮。如是十三種,名為菩薩一切種靜慮。 云何菩薩遂求靜慮?謂此靜慮略有八種。一者、於諸毒藥、霜雹、毒熱、鬼所魅等種種災患能息,能成呪術所依靜慮;二者、於界互違所生眾病能除靜慮;三者、於諸飢饉大災旱等現在前時,興致甘雨靜慮;四者、於其種種人非人作水陸怖畏,能正拔濟靜慮;五者、於乏飲食墮在曠野諸有情類,能施飲食靜慮;六者、於乏財位所化有情,能施種種財位靜慮;七者、於十方界放逸有情,能正諫誨靜慮;八者、於諸有情隨所生起所應作事,能正造作靜慮。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九種。一者、神通變現調伏有情靜慮;二者、記說變現調伏有情靜慮;三者、教誡變現調伏有情靜慮;四者、於造惡者示現惡趣靜慮;五者、於失辯者能施辯才靜慮;六者、於失念者能施正念靜慮;七者、制造建立無顛倒論、微妙讚頌摩怛理迦,能令正法久住靜慮;八者、於諸世間工巧業處,能引義利,饒益有情種種書算、測度、數印、床座、傘屧,如是等類種種差別資生眾具能隨造作靜慮;九者、於生惡趣所化有情,為欲暫時息彼眾苦,放大光明照觸靜慮。 云何菩薩清淨靜慮?謂此靜慮略有十種。一者、由世間淨,離諸愛味清淨靜慮。二者、由出世淨,無有染污清淨靜慮。三者、由加行淨,清淨靜慮。四者、由得根本淨,清淨靜慮。五者、由根本勝進淨,清淨靜慮。六者、由入、住、出自在淨,清淨靜慮。七者、捨靜慮已,復還證入自在淨,清淨靜慮。八者、神通變現自在淨,清淨靜慮。九者、離一切見趣淨,清淨靜慮。十者、一切煩惱、所知障淨,清淨靜慮。 如是靜慮無量無邊,能得菩薩大菩提果。菩薩依此圓滿靜慮波羅蜜多,能於無上正等菩提速疾已證、當證、今證。 #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慧品第十四 `[*8-1]第十五=地十五【宋】,〔-〕【明】*,十五【宮】` 云何菩薩慧波羅蜜多? 嗢`[*9-1]拕=柁【宮元明】*`拕南曰: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是名略說慧。 謂九種相慧,名為菩薩慧波羅蜜多。一者、自性慧,二者、一切慧,三者、難行慧,四者、一切門慧,五者、善士慧,六者、一切種慧,七者、遂求慧,八者、此世他世樂慧,九者、清淨慧。 云何菩薩自性慧?謂能`[悟入一切所知 sarva-jñeya-praveśa]`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簡=揀【明】,簡擇諸法 dharma-pravicaya]`簡擇諸法,普緣一切五明處轉。一、內明處,二、因明處,三、醫方明處,四、聲明處,五、`[工業明處 śilpa-karma-sthāna-vidyā]`工業明處。當知即是菩薩一切慧之自性。 云何菩薩一切慧?當知此慧略有二種。一者、`[世間慧 laukikī-prajñā]`世間慧,二者、`[出世間慧 lokottarā-prajña]`出世間慧。此二略說復有三種。一、能於所知真實隨覺通達慧,二、能於如所說五明處及`[三聚 tri-rāśi]`三聚中決定善巧慧,三、能作一切有情義利慧。 若諸菩薩於`[離言說法無我性 anabhīlāpya-dharma-nairātmya]`離言說法無我性,或於真諦將欲覺`[悟=寤【三宮聖】]`悟、或於真諦正覺寤時,或於真諦覺寤已後所有妙慧。最勝寂靜明了現前,無有分別,離`[諸戲論 sarva-prapañca]`諸戲論;於一切法悟平等性,入大總相;究達一切所知邊際,`[遠離增益損減二邊 samāropa-apavāda-antadvaya-vivarjitatva]`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順入中道 madhya-pratipad-anusārin]`順入中道。是名菩薩能於所知真實隨覺通達慧。 若諸菩薩,於五明處決定善巧,廣說如前力種`[性=姓【宋元宮聖】]`性品,應知其相。及於三聚中決定善巧,謂於`[三聚;能引義利法聚 arthopassṃhita-dharma-raśi, 能引非義利法聚 anarthopasaṃhita-, 能引非義利非非義利法聚 naivārthopasaṃhita-nānārthopasaṃhita-]`能引義利法聚、能引非義利法聚、能引非義利非非義利法聚,皆如實知。於是八處所有妙慧善巧攝受,能速圓滿廣大無上妙智資糧,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能作一切有情義利慧有十一種,如前應知。即於彼位所有妙慧,當知是名饒益有情慧。 云何菩薩難行慧?當知此慧略有三種。若諸菩薩能知甚深法無我智,是名第一難行慧。若諸菩薩能了有情調伏方便智,是名第二難行慧。若諸菩薩了知一切所知境界無障礙智,是名第三最難行慧。 云何菩薩一切門慧?當知此慧略有四種。謂於聲聞藏及菩薩藏,所有勝妙聞所成慧、思所成慧,於能思擇菩薩所應作應隨轉中,及菩薩所不應作應止息中,思擇力所攝慧,及修習力所攝三摩呬多地無量慧。 云何菩薩善士慧?當知此慧略有五種。一、聽聞正法所集成慧,二、內正作意俱行慧,三、自他利行方便俱行慧,四、於諸法法住、`[法=法位【聖】]`法安`[立=住【宮】]`立無顛倒中善決定慧,五、捨煩惱慧。復有異門。一、微細慧,悟入所知如所有性故。二、周備慧,悟入所知盡所有性故。三、俱生慧,宿智資糧所集成故。四、具教慧,能於諸佛、已入大地諸菩薩眾所`[聞=開【三宮聖】]`聞法義具受持故。五、具證慧,從淨意樂地乃至到究竟地所攝受故。 云何菩薩一切種慧?當知此慧,六種、七種,總十三種。 六種慧者,謂於諸諦苦智、集智、滅智、道智,於究竟位`[盡智無生智 kṣaya-jñāna anutpāda-]`盡智、無生智,是名六慧。 七種慧者,謂法智、`[類智 anvaya-jñāna]`類智、`[世俗智 saṃvṛtti-]`世俗智、神通智、相智、`[十力前行智 daśa-bala-pūrvaṅgama-]`十力前行智、四道理中正道理智。 云何菩薩`[遂求智 vighāta-arthaka-jñāna]`遂求慧?當知此慧略有八種。一、依法異門智,所謂菩薩`[法無礙慧 dharma-pratisaṃvid]`法無礙慧。二、依法相智,所謂菩薩`[義無礙慧 artha-]`義無礙慧。三、依法釋`[詞=辭【明】下同]`詞智,所謂菩薩`[釋詞無礙慧 nurukti-]`釋詞無礙慧。四、依法品類句差別智,所謂菩薩`[辯才無礙慧 prati bhāna-]`辯才無礙慧。五、菩薩`[一切摧伏他論慧 sarva-paraprava dinigraha-]`一切摧伏他論慧。六、菩薩`[一切成立自論慧 sarva-svavāda-vyavasthāna-pratiṣṭhāpana-]`一切成立自論慧。七、菩薩`[一切正訓營為家屬家產慧 gṛhītantra-samyak-praṇayana-kulodaya-]`一切正訓營為家屬家產慧。八、菩薩`[一切善解種種王正世務慧 rājanīti-laukika-vyavahāranīti-vipaścita]`一切善解種種王正世務慧。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慧?當知此慧略有九種。謂諸菩薩,於內明處,能善明淨、善安住慧;於醫方明處、因明處、聲明處、世工業明處,能善明淨、非安住慧。一切菩薩,即用如是於五明處善明淨慧以為依止,於他愚癡、放逸、怯弱、勤修正行所化有情,如其次第,示現、教導、讚勵、慶慰慧。 云何菩薩清淨慧?當知此慧略有十種。於真實義有二種慧。謂由盡所有性及如所有性取真實義故。於流轉義有二種慧。謂取正因果故。於執受義有二種慧。謂顛倒、不顛倒,如實了知故。於方便義有二種慧。謂一切所應作、所不應作,如實了知故。於究竟義有二種慧。謂雜染,如實了知雜染故;清淨,如實了知清淨故。如是菩薩五義十種差別淨慧,當知是名最勝淨慧。 如是菩薩極善決定無量妙慧,能證菩薩大菩提果。菩薩依此,能圓滿慧波羅蜜多,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復次,如是六種波羅蜜多,世尊彼彼素怛纜中處處散說,今於此中攝在一處,略說應知。 謂佛所說素怛纜中,所有施波羅蜜多乃至慧波羅蜜多,或標或釋,彼皆於此或自性施,廣說乃至或清淨施趣入攝受,如其所應皆當了知。如是所餘,如所宣說戒乃至慧趣入攝受,如其所應亦當了知。 又諸如來為菩薩時,所行一切菩薩行中,所有無量本生相應難行苦行,當知一切與施相應,依止於施。如說其施,如是戒、忍、精進、靜慮、慧相應,依止戒、忍、精進、靜慮、慧,當知亦爾。 或唯依施,廣說乃至或唯依慧,或雜依二,或雜依三,或雜依四,或雜依五、或雜依一切六波羅蜜多,皆應了知。 如是六種波羅蜜多,菩薩為證無上正等菩提果故,精懃修集。 是`[大白法溟 mahāś-ukla-dharmārṇava]`大白法溟,名大白法海;是一切有情、一切種類圓滿之因,名為涌施大寶泉池。 又即如是所集無量福智資糧,更無餘果可共相稱,唯除無上正等菩提。 #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攝事品第十五 `[*8-2]第十五=地十五【宋】,〔-〕【明】*,十五【宮】` 云何菩薩四種攝事? 嗢`[*9-2]拕=柁【宮元明】*`拕南曰: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名略說攝事。 謂九種相攝事,名為菩薩四種攝事。一者、自性攝事,二者、一切攝事,三者、難行攝事,四者、一切門攝事,五者、善士攝事,六者、一切種攝事,七者、遂求攝事,八者、此世他世樂攝事,九者、清淨攝事。 云何菩薩自性愛語?謂諸菩薩,於諸有情常樂宣說悅可意語、諦語、法語、引攝義語。當知是名略說菩薩愛語自性。 云何菩薩`[一切愛語 sarva-priyavāditā]`一切愛語?謂此愛語略有三種。 一者、菩薩設慰喻語。由此語故,菩薩恒時對諸有情遠離`[顰=頻【宋元宮聖】]`顰蹙,先發善言,舒顏平視,含笑為先,或問安隱吉祥,或問諸界調適,或問晝夜怡樂,或命前進善來,以是等相慰問有情,隨世儀轉,順`[覩=都【聖】]`覩人性。 二者、菩薩設慶悅語。由此語故,菩薩若見有情妻子、眷屬、財穀,其所昌盛而不自知,如應覺悟,以申慶悅。或知信、戒、聞、捨、慧增,亦復慶悅。 三者、菩薩設勝益語。由此語故,菩薩宣說一切種德圓滿法教相應之語,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恒常現前以勝益語而為饒益。是名菩薩一切愛語差別應知。 云何略說如是菩薩一切愛語?當知此語略為二種。一、隨世儀軌語,二、順正法教語。若慰喻語、若慶悅語,當知是名隨世儀軌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順正法教語。 云何菩薩難行愛語?當知此語略有三種。若諸菩薩,於能殺害怨家惡友,以善淨心、無穢濁心,思擇為說若慰喻語、若慶悅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菩薩第一難行愛語。若諸菩薩,於其上品愚癡鈍根諸有情所,心無疑慮,思擇為說種種法教,誓受疲勞,如理如法,如善攝取,當知是名菩薩第二難行愛語。若諸菩薩,於其諂詐欺誑親教、軌範、尊長真實福田行邪惡行諸有情所,無嫌恨心、無恚惱心,思擇為說若慰喻語、若慶悅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菩薩第三難行愛語。 云何菩薩一切門愛語?當知此語略有四種。一、欲斷諸蓋向善趣者,為說先時所應作法。二、遠離諸蓋心調善者,為說增進四聖諦等相應正法。三、在家出家多放逸者,無倒諫誨,方便令其出離放逸行,住不放逸行。四、於`[諸=諫【聖】]`諸法中多疑惑者,為令當來離疑惑故,為說正法論義決擇。 云何菩薩善士愛語?當知此語略有五種。謂諸菩薩為所化生,能說如來及諸菩薩有因緣法、有出離法、有所依法、有勇決法、有神變法。若所說法,得處有因,制立學處,是故此法名有因緣。若所說法,於所受學有毀犯者,施設還淨,是故此法名有出離。若所說法,四依所攝,施設無倒法律正行,是故此法名有所依。若所說法,能正顯示出一切苦不退還行,是故此法名有勇決。若所說法,作三神變,一切所說終不唐捐,是故此法名有神變。 云何菩薩一切種愛語?當知此語,六種、七種,總十三種。 言六種者,一、於應聽法開聽愛語,二、於應制法遮制愛語,三、開示諸法法門愛語,四、開示無倒法相愛語,五、開示無倒訓釋諸法言詞愛語,六、開示無倒法句品類差別愛語。 言七種者,一、慰喻愛語;二、慶悅愛語;三、於他有情一切資具少希欲中,一切所作及以正至少希欲中,廣恣愛語;四、安慰種種驚怖愛語;五、如理宣說所攝愛語;六、為欲令他出不善處安住善處,正見聞疑舉呵愛語;七、請他有力饒益愛語。如是菩薩十三種語,當知名為一切種愛語。 云何菩薩遂求愛語?當知此語略有八種。謂諸菩薩依四淨語,起八聖語,是名菩薩遂求愛語。四淨語者,謂離妄語及以離間、麁惡、綺語。八聖語者,謂見言見,聞言聞,覺言覺,知言知,不見言不見,不聞言不聞,不覺言不覺,不知言不知。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愛語?當知此語略有九種。一、說正法斷親屬難愁憂愛語,二、說正法斷財位難愁憂愛語,三、說正法斷無病難愁憂愛語,四、說正法斷淨戒難眾苦愛語,五、說正法斷正見難眾苦愛語。 六、說正法讚美淨戒圓滿愛語,七、說正法讚美正見圓滿愛語,八、說正法讚美軌則圓滿愛語,九、說正法讚美正命圓滿愛語。 云何菩薩`[清淨愛語 viśuddhā priyavāditā]`清淨愛語?當知此語有二十種。謂二十相宣說正法,應知如前力種`[性=姓【宋元宮】]`性品。 云何菩薩利行?謂此利行廣如愛語,應知其相。 於利行中餘差別義,我今當說。謂諸菩薩,由一切品差別愛語,隨說彼彼趣義利行,饒益有情,故名利行。 云何菩薩自性利行?謂諸菩薩由彼愛語,為諸有情示現正理,隨其所應,於諸所學隨義利行,法隨法行。如是行中,安住悲心、無愛染心,勸導、調伏、安處、建立。是名略說利行自性。 云何菩薩一切利行?當知此行略有二種。一、未成熟有情能成`[熟=就【聖】]`熟利行;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脫利行。即此利行復由三門。一、於`[現法利勸導 dṛṣṭadharma-arthasamāpanā]`現法利勸導利行;二、於`[後法利勸導 sāṃparāyika-arthasamāpanā]`後法利勸導利行;三、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 於現法利勸導利行者,謂正勸導,以法業德,招集、守護、增長財位,當知是名於現法利勸導利行。由此能令從他獲得廣大名稱及現法樂;由資具樂,攝受安住。 於後法利勸導利行者,謂正勸導棄捨財位,清淨出家,受乞求行以自存活,當知是名於後法利勸導利行。`[由=中【元】]`由此能令決定獲得後法安樂,不必獲得現法安樂。 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者,謂正勸導,令在家者、或出家者漸次修行,趣向離欲,當知是名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由此能令於現法中,得身輕安、得心輕安,安樂而住;於後法中,或生淨天,或無餘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 云何菩薩`[難行利行 duṣkarā arthacaryā]`難行利行?當知此行略有三種。若諸菩薩,於先未行勝善根因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一難行利行。何以故?彼諸有情難勸導故。若諸菩薩,於有善因現前`[執=耽【三宮聖】]`執著廣大財位、眾具圓滿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二難行利行。何以故?彼於廣大極放逸迹、極放逸處耽著轉故。若諸菩薩,於諸外道、著本異道、邪見、邪行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三難行利行。何以故?彼於自宗愚癡執故,於正法律憎背執故。 云何菩薩`[一切門利行 sarvato-mukhī-arthacaryā]`一切門利行?當知此行略有四種。謂諸菩薩,不信有情,於信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犯戒有情,於戒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惡慧有情,於慧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慳悋有情,於捨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 云何菩薩善士利行?當知此行略有五種。謂諸菩薩,於真實義勸導有情;於應時宜勸導有情;於能引攝勝妙義利勸導有情;於諸有情柔軟勸導;於諸有情慈心勸導。 云何菩薩一切種利行?當知此行,六種、七種,總十三種。 云何六種?謂諸菩薩,若諸有情應攝受者,正攝受之;若諸有情應調伏者,正調伏之;若諸有情憎背聖教,除其恚惱;若諸有情處中住者,令入聖教;若諸有情已入聖教,正於三乘令其成熟;若諸有情已成熟者,令得解脫。 云何七種?謂諸菩薩,安處一分所化有情,於善資糧守護長養。所謂或依下乘出離,或復依於大乘出離。如令所化於善資糧守護長養,如是或於遠離、或於心一境性、或於清淨諸障、或於修習作意,正安處之。若有聲聞、獨覺種性,即於聲聞、獨覺乘中而正安處;若有如來種`[*12-1]姓=性【明】*`姓有情,即於無上正等菩提最上乘中而正安處。 云何菩薩遂求利行?當知此行略有八種。謂諸菩薩,見諸有情於應慚處為無慚纏之所纏繞,方便開解,令離彼纏。如無慚纏,如是見有於應愧處為無愧纏之所纏繞,若`[惛=怋【聖】]`惛沈纏、若睡眠纏、若掉舉纏、若惡作纏、嫉纏、慳纏之所纏繞,方便開解,令離彼纏。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利行?當知此行略有九種。謂諸菩薩於他有情,依淨身業。勸令遠離一切殺生;勸令遠離諸不與取;勸令遠離諸欲邪行;勸令遠離一切窣羅、若迷隸耶,及以末陀放逸處酒。依淨語業,勸令遠離一切妄語,勸令遠離諸離間語,勸令遠離諸麁惡語,勸令遠離一切綺語。依淨意業,勸令遠離一切貪欲、瞋恚、邪見。 云何菩薩清淨利行?當知此行略有十種。謂諸菩薩於諸有情,依外清淨有五利行,依內清淨有五利行。云何菩薩於諸有情依外清淨有五利行?一、無罪利行,二、不轉利行,三、漸次利行,四、遍行利行,五、如應利行。謂諸菩薩,於諸有情雜惡行者、先惡行者、有罪行者、雜染行者,於諸善中能正安處,是名菩薩於諸有情無罪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不於非解脫、非定清淨處,求為真解脫、求為定清淨者,即於其中能正勸導,是名菩薩於諸有情不轉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先審觀察。知`[劣=幼【宮】,幻【聖】]`劣慧者為說淺法,隨轉麁近教授教誡;知中慧者為說中法,隨轉處中教授教誡;知廣慧者為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令其漸次修集善品,是名菩薩於諸有情漸次利行。又諸菩薩,於諸四`[*12-2]姓=性【明】*`姓乃至天人一切有情,隨力隨能行義利行、求利樂者,即於其中隨類勸導,是名菩薩於諸有情遍行利行。 又諸菩薩於諸有情,若於自義諸善法品,隨下中上功能差別可勸導者,及由方便功能差別可勸導者,隨其所應,於彼、如彼方便勸導,是名菩薩於諸有情如應利行。是名菩薩於諸有情依外清淨五種利行。云何菩薩於諸有情依內清淨五種利行?謂諸菩薩,於諸有情起廣大悲意樂現前而行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所作義利,雖受一切大苦劬勞,而心無倦,深生歡喜,為諸有情而行利行。又諸菩薩,雖現安處最勝第一圓滿財位,而自謙下,如奴如僕,亦如孝子、`[旃=栴【宋】]`旃荼羅子,其心卑屈,離憍離慢及離我執,於諸有情而行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心無愛染、無有虛偽,真實哀憐而行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生起畢竟無復退轉慈愍之心而行利行。 是名菩薩於諸有情依內清淨五種利行。如是依於內外清淨各五利行,總有十種。是名菩薩清淨利行。 云何菩薩同事? 謂諸菩薩,若於是義、於是善根勸他受學,即於此義、於此善根或等或增自現受學。如是菩薩與他事同,故名同事。所化有情知此菩薩所修同事,便於自己受學善根堅固決定,無有退轉。 何以故?彼作是思:菩薩勸我所受學者,定能為我利益安樂。由此菩薩所授我者,即於其中自現行故,無有知無利益安樂自現行者。非諸菩薩如是同事勸導有情,他得詰言:汝自於善不能受學,云何以善殷勤勸導,數數教授教誡於他?汝應從他殷勤諮受、教授教誡。 有諸菩薩是他同事,而不自顯與他同事;有諸菩薩非他同事,而自顯現與他同事;有諸菩薩是他同事,亦自顯現與他同事;有諸菩薩非他同事,亦不自顯與他同事。 第一句者,謂有菩薩與諸菩薩功德威力皆悉平等,於菩薩道自謂為師,功德威力與等菩薩隱自善故,而不顯己功德威力。 第二句者,謂諸菩薩,見有下劣信解有情,於甚深處心生怖畏,便正思擇,為欲方便化導彼故,自現己身與其同法。所謂下於`[2]旃=𥙡【宋宮】*`旃`[3]茶=荼【三宮聖】*`茶羅類乃至`[4]狗=苟【宋元宮聖】*`狗類,欲作饒益、欲除災患、欲調、欲化,故思於彼`[*2]`旃`[*3]`茶羅、`[*4]`狗同分中生。 第三句者,謂諸菩薩,見所化者所受善根猶可搖動,為令堅住,現與同事或等或增。 第四句者,謂諸菩薩自行放逸,棄捨他事。 如是已說多種施、戒,廣說乃至最後同事。其中所有波羅蜜多,能自成`[熟=就【三宮】]`熟一切佛法;所有攝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當知略說菩薩一切善法作業。 又如前說多種施、戒,廣說乃至最後同事,如是眾多助菩提分無量善法,由三因緣應知現行,由二因緣應知最勝,由三因緣應知清淨。 謂由身語意三因緣故,應知現行。彼諸善法由廣大故、無雜染故,應知最勝。亦名無上、亦名不共。當知此中,由有情無別故、事無別故、時無別故,名為廣大。有情無別者,謂諸菩薩,普於一切有情處所,普為一切法界有情,修行如是施等善根,非專為己。事無別者,謂諸菩薩,普於一切及一切種施等善根精勤受學。時無別者,謂諸菩薩,恒常無間不離加行、不捨善軛,若晝若夜、現法後法,即由此因,施等善根常行無替。當知此中,由四種相成無雜染。謂諸菩薩懷歡喜心修諸善法;由是因緣,無苦、無憂、無諸變悔。又諸菩薩不損惱他、不著見趣、不雜惡行修行施等無量善根。又諸菩薩殷重遍體,於其施等無量善法唯見功德、唯見`[真=貞【宋元宮聖】]`真實、唯見寂靜,極善決定,不從他緣、非餘引奪而正受學。 又諸菩薩不因所修施等善法悕異熟果,或轉輪王、或天帝釋、或魔、或梵;亦不於他悕求返報。無所依止,不依一切利養恭敬世俗名譽,乃至不依養活身命。 由如是相淨歡喜俱、無不平等、殷重、無依,修行施等,廣說乃至同`[事=利【三宮聖】]`事為後無量善法,名無雜染。由熾然故、無動轉故、善清淨故,應知清淨。 若諸菩薩已入清淨意樂地者,一切善根熾然無動。 言熾然者,謂此菩薩意樂淨故,一切善法不由思擇,熾盛現前。 言無動者,謂此菩薩意樂淨故,隨所獲得、隨所積集所有善法皆無退轉,於當來世能無退減。如是菩薩,隨所經歷彼彼日夜、隨所過度彼彼自身,所有善法如明分月,唯增無減。 若諸菩薩住到究竟地、或繫屬一生最後有者,所有善法名善清淨。此上更無菩薩地攝勝淨法故。 如是施等同事為後無量善法,三因緣故應知現行,二因緣故應知最勝,三因緣故應知清淨。 此中所有一切施、一切戒,廣說乃至一切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無上正等菩提金剛堅固身、正法久住果。 此中所有難行施、難行戒,廣說乃至難行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成就無等希奇法果。 此中所有一切門施、一切門戒,廣說乃至一切門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一切最勝有情天人所供養果。 此中所有善士施、善士戒,廣說乃至善士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於諸有情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及以非想非非想處,於此一切有情類中最尊勝果。 此中所有一切種施、一切種戒,廣說乃至一切種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無量殊勝福德所攝三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莊嚴身果。 此中所有遂求施、遂求戒,廣說乃至遂求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坐菩提座,一切魔怨不能惱觸、不傾動果。 此中所有此世他世樂施、此世他世樂戒,廣說乃至此世他世樂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最勝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樂果。 此中所有清淨施、清淨戒,廣說乃至清淨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四一切種清淨果。 謂所依淨、所緣淨、心淨、智淨。亦感如來三不護、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一切不共佛法極清淨果。 如是菩薩施等善法,能感無上到究竟果,當知亦感生死流轉順菩薩行所餘無量無邊可愛無罪勝果。`[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 ☗s44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四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供養親近無量品第十六 `[2]第十五〔-〕【明】*` `[供養親近無量品 Pūjāśevā pramāṇa-paṭalam]` 云何菩薩供養、親近、修習無量? 嗢`[拕=柁【宮三宮聖知】]`拕南曰: 供三寶、  親善友、  修無量  最為後。 云何菩薩於如來所供養如來? 當知供養略有十種。一、設利羅供養、二、制多供養,三、現前供養,四、不現前供養,五、自作供養,六、教他供養,七、財敬供養,八、廣大供養,九、無染供養,十、正行供養。 若諸菩薩,親現供養如來色身,是名設利羅供養。 若諸菩薩,於為如來所造一切若窣堵波、若龕、若臺、若故制多、`[新=若新【三宮】]`新制多所設諸供養,是名制多供養。 若諸菩薩,於如來身、或制多所親面對前,現矚現見而設供養,是名現前供養。若諸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現前施設供養具時,發起增上意樂俱心、淨信俱心,作是思惟:若一如來法性,即是去來今世一切如來法性;若一如來制多法性,即是十方無邊無際一切世界所有如來制多法性。 是故我今供現如來,即是供養其餘三世一切如來;供現制多,即是供養其餘十方無邊無際一切世界若窣堵波、若龕、若臺、若故制多、若新制多。當知是名菩薩俱供現不現前一切如來及以制多。 若諸菩薩,於不現前一切如來及以制多作如來想,普為三世一切如來、一切十方如來制多施設供養,當知是名菩薩唯供不現前佛及以制多。 若諸菩薩,佛涅槃後,為如來故造立形像,若窣堵波、若龕、若臺,隨力隨能或一或二,或復眾多,乃至百千俱胝等數;如是菩薩於如來所,設不現前弘廣供養,當獲無量大福德果,攝受無量廣大梵福。 菩薩由此,能於無量劫大劫中,不墮惡趣。 由是因緣,非不圓滿無上正等菩提資糧。 此中菩薩,唯`[供現前=供養前現【知】]`供現前佛及制多,應知獲得廣大福果。 若唯供養不現前佛及以制多,應知獲得大大福果。 若俱供養現不現前佛及制多,應知獲得最大福果,為無有上。 若諸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欲設供養,唯自手作,不使奴婢、作使、`[朋友=友朋【聖知】]`朋友、僚庶、親屬,不依懈`[8]惰=墮【宋元宮】*`惰諸放逸處而設供養,是名菩薩自作供養。若諸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欲設供養,非唯自作,亦勸父母、妻子、奴婢、作使、`[朋友=友朋【三宮聖知】]`朋友、僚庶、親屬,及他國王、王子、大臣、長者、居士、若婆羅門、國邑聚落饒財商主,下至一切男女大小、貧`[匱=遺【知】]`匱苦厄旃荼羅等,及以親教、軌範諸師,共住、近住一切弟子,同梵行者、諸出家者、外道等眾,令於如來、若制多所,隨力隨能作諸供養,當知是名菩薩自他咸共供養。若諸菩薩,現有少分可供財物,興悲愍心,故思施與貧苦少福無力有情,令於如來、若制多所持用供養,願彼當來多受安樂。彼得此物,供養如來及以制多,菩薩於斯自無所供,當知是名菩薩唯教他設供養。 此中菩薩,若唯自供佛及制多,應知獲得廣大福果。若唯教他,應知獲得大大福果。若能自他俱共供養,應知獲得最大福果,為無有上。 若諸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以諸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敬問、禮拜、奉迎、合掌,種種熏香、末香、塗香、華鬘、伎樂、幢蓋、幡燈,歌頌稱讚,五輪歸命,趨遶右旋,而為供養。或復奉施無盡財供,或復奉施末尼、真珠、琉璃、`[䗍=螺【三宮】]`䗍貝、璧玉、珊瑚、`[車𤦲馬碯虎=磲礓碼碯琥【明】]`車𤦲、馬`[碯=瑙【宋元宮】]`碯、虎`[魄=珀【三宮】]`魄金銀、赤珠、右旋如是等寶,或復奉施末尼、環玔、寶璩、印等諸莊嚴具,乃至奉施種種寶鈴,或散珍奇、或纏寶縷而為供養。是名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財敬供養。 若諸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長時施設即上所陳財敬供養,若多供具、若妙供具、若現在前、不現在前、若自造作、教他造作、若`[淳=純【明】]`淳淨心猛利勝解現前供養;即以如是所種善根,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如是七種說名菩薩廣大供養。 若諸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自手供養不懷輕慢;令他供養;不住放逸、懈`[*8-1]惰=墮【宋元宮】*`惰、不敬而為供養;不輕棄擲、不散`[慢=漫【三宮聖知】]`慢心、無雜染心而為供養;不於信佛國王、大臣、諸貴勝前,為財敬故,詐設種種虛事供養;不雌黃塗,不`[酥=蘇【宋宮聖知】]`酥灌洗,不以種種局崛羅香、遏迦花等餘不淨物而為供養。如是六種說名菩薩無染供養。 又諸菩薩,如是財敬、廣大、無染供養如來及制多時,或自`[臂〔-〕【三】]`臂力所集財寶,或從他求所獲財寶,或得眾具自在財寶,能為如是種種供養。 已得眾具自在菩薩,化作化身,或一或二,或復眾多,乃至百千俱胝等數。此一切身皆於如來及制多所恭敬禮拜。 復從如是一一化身,化出多手,或百或千,或過是數。此一切手皆持無量出過諸天上妙華香、殊勝可愛種種珍寶,奉散如來及制多所。 復從如是一切化身,化出無量上妙音聲,歌讚如來廣大甚深真實功德。 復從如是一切化身,化出無量最上最妙環玔、璩印、寶莊嚴具,幢蓋、幡燈種種供具,供養如來及以制多。如是等類,已得眾具自在菩薩所設供養,皆屬自心。 如是菩薩不更希求如來出世。何以故?由此菩薩已得證入不退轉地,一切佛土往來供養皆無礙故。 又諸菩薩,若無自力所集財寶,亦無從他求得財寶,`[及=以【元明】]`及無菩薩所獲眾具自在財寶,可設供養;然於所有或贍部洲、或四大洲、或千世界、二千世界、或復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下中上品供養如來一切供具,菩薩於彼以淨信俱勝解俱心,`[周=週【明】]`周遍思惟,一切隨喜。如是菩薩少用功力,而興無邊廣大供養,攝受菩提廣大資糧。 菩薩於此恒常無間起真善心、起歡喜心,當勤修學。 若諸菩薩,少時少時、須臾須臾,乃至下如搆牛乳頃,普於一切蠢動有情修習慈悲喜捨俱心。 於一切行修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 於其涅槃修勝利想,於佛法僧、波羅蜜多修習隨念;少時少時、須臾須臾,於一切法發生少分下劣忍智,信解離言法性真如,起無分別無`[相=想【知】]`相心住;何況於此若過若增。 如是守護菩薩所受尸羅律儀,於奢摩他、毘鉢舍那、菩提分法精勤修學,亦於一切波羅蜜多及諸攝事正勤修學。是名菩薩於如來所正行供養。 如是供養為最第一、最上、最勝、最妙、無上。如是供養,過前所說具一切種財敬供養,百倍、千倍,乃至鄔波尼殺曇倍。 由此十相,應知是名具一切種供養如來。 如供養佛,如是供養若法、若僧。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如是菩薩於三寶所,由十種相興供養時,應緣如來發起六種增上意樂。一者、無上大功德田,增上意樂;二者、無上有大恩德,增上意樂;三者、一切無足、二足及多足等有情中尊,增上意樂;四者、猶如鄔曇妙華極難值遇,增上意樂;五者、獨一出現三千大千世界,增上意樂;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功德圓滿一切義依,增上意樂。由是六種增上意樂,於如來所,若於如來法所、僧所,少分思惟而興供養,尚獲無量大功德果,何況其多。 復次,菩薩成就幾相,能為善友?由幾種相,善友不虛?成就幾相,令善友性作信依處? 復有幾種善友菩薩,於所化生為善友事?菩薩幾種親近善友?由幾種想,於善友所聽聞正法?由幾種處,於善友所聽聞法時,於說法師不作異意? 當知菩薩成就八支,能為善友眾相圓滿。一者、住戒。於諸菩薩律儀戒中妙善安住,無缺無穿。二者、多聞。覺慧成就。三者、具證。得修所成隨一勝善,逮奢摩他、毘鉢舍那。四者、哀愍。內具慈悲,能捨自己現法樂住,精勤無怠饒益於他。五者、無畏。為他宣說正法教時非由恐怖忘失念辯。六者、堪忍。於他輕笑、調弄、鄙言、違拒等事,非愛言`[路=語【元明】]`路、種種惡行皆悉能忍。七者、無倦。其力充強,能多思擇,處在四眾說正法時,言無謇澁,心不疲厭。八者、善`[2]詞=辭【明】*`詞。語具圓滿,不壞法性,言`[*2]`詞辯了。 若諸菩薩具五種相,眾德相應,能為善友所作不虛。一者、於他先欲求作利益安樂;二者、於彼利益安樂如實了知,無顛倒覺;三者、於彼善權方便順儀說法,隨眾堪受調伏事中,有能有力;四者、饒益心無厭倦;五者、具足平等大悲,於諸有情劣中勝品心無偏黨。 若諸菩薩成就五相,令善友性作信依處,令他遠聞極生淨信,何況親覩。一者、勝`[妙=如【元】]`妙。威儀圓滿、威儀寂靜、威儀具足,一切支分皆無躁動。二者、敦肅。三業現行無掉無擾。三者、無矯。不為誑他,故思詐現嚴整威儀。四者、無嫉。終不於他說法所得利養恭敬生不堪忍,而常自勵請他說法;復恒勸餘於彼廣施利養恭敬,無諂偽心。又常於他其心純淨,見彼說法及得財敬,深生隨喜。如自所獲利養恭敬,心生歡喜,見他所得利養恭敬,其心歡喜復過於是。五者、儉約。尠儲器物,隨得隨捨。 善友菩薩由五種相,於所化生為善友事。一、能諫舉,二、能令憶,三、能教授,四、能教誡,五、能說法。如是諸句廣辯應知如聲聞地。教授教誡,廣說如前力種`[性=姓【宋元宮知】]`性品。 當知菩薩由四種相,方得圓滿親近善友。一、於善友有病無病隨時供侍,恒常發起愛敬淨信。二、於善友隨時敬問、禮拜、奉迎、合掌、慇懃,修和敬業而為供養。三、於善友如法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隨時供養。四、於善友若正依止,於如法義若合若離,隨自在轉,無有傾動,如實顯發,作奉教心,隨時往詣恭敬、承事、請問、聽受。 若諸菩薩欲聽法時,作五種想,應從善友聽聞正法。一、作寶想。難得義故。二、作眼想。能得廣大俱生妙慧因性義故。三、作明想。已得廣大俱生慧眼,於一切種如實所知等照義故。四、作大果勝功德想。能得涅槃及三菩提無上妙迹因性義故。五、作無罪大適悅想。於現法中未得涅槃及三菩提,於法如實`[簡=揀【元明】]`簡擇止觀無罪大樂因性義故。 若諸菩薩欲從善友聽聞法時,於說法師由五種處不作異意,以純淨心屬耳聽法。一、於壞戒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是破戒,不住律儀,我今不應從彼聽法。二、於壞族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是卑姓,我今不應從彼聽法。三、於壞色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是醜陋,我今不應從彼聽法。四、於壞文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於言`[*2-2]詞=辭【明】*`詞不善藻飾,我今不應從彼聽法。但依於義,不應依文。五、於壞美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語麁惡,多懷忿恚,不以美言宣說諸法,我今不應從彼聽法。如是菩薩欲聽法時,於是五處不應作意,但應恭敬攝受正法,於`[說=法【三宮聖】]`說法師未嘗見過。若有菩薩其慧微劣,於說法師心生嫌鄙,不欲從其聽聞正法,當知此行不求自利,退失勝慧。 云何菩薩修四無量慈、悲、喜、捨?謂諸菩薩略有三種修四無量。一者、有情緣無量,二者、法緣無量,三者、無緣無量。 若諸菩薩,於其三聚一切有情,安立以為無苦無樂、有苦、有樂。 於其最初欲求樂者,發起與樂增上意樂,普緣十方,安住無倒有情勝解,修慈俱心,當知是名有情緣慈。 若諸菩薩,住唯法想增上意樂,正觀唯法假說有情,修慈俱心,當知即此名法緣慈。 若諸菩薩,復於諸法遠離分別,修慈俱心,當知即此名無緣慈。 如有情緣、法緣、無緣三慈差別,悲、喜、捨三,當知亦爾。若諸菩薩,於有苦者,發起除苦增上意樂,普緣十方修悲俱心,是名為悲。若諸菩薩,於有樂者,發起隨喜增上意樂,普緣十方修喜俱心,是名為喜。若諸菩薩,即於如是無苦無樂、有苦、有樂三種有情,隨其次第,發起遠離癡瞋貪惑增上意樂,普緣十方修捨俱心,是名為捨。 此中菩薩慈等無量有情緣者,當知其相與外道共。若法緣者,當知其相與諸聲聞及獨覺共,不共外道。若無緣者,當知其相不共一切聲聞、獨覺,及諸外道。 又諸菩薩三種無量,應知安樂意樂所攝,謂慈、悲、喜。一種無量,應知利益意樂所攝,是謂為捨。 如是菩薩一切無量,名為哀愍。以諸菩薩成就此故,名哀愍者。 此中菩薩,於有情界觀見一百一十種苦,於諸有情修悲無量。 何等名為百一十苦? 謂有一苦。依無差別流轉之苦,一切有情無不皆墮流轉苦故。 復有二苦。一、欲為根本苦。謂可愛事若變、若壞所生之苦。二、癡異熟生苦。謂`[若=苦【三】]`若猛利體受所觸,即於自體執我我所,愚癡迷悶,生極怨嗟。由是因緣,受二箭受,謂身箭受及心箭受。 復有三苦。一、苦苦,二、行苦,三、壞苦。 復有四苦。一、別離苦,謂愛別離所生之苦。二、斷壞苦,謂由棄捨眾同分死所生之苦。三、相續苦,謂從此後,數數死生,展轉相續所生之苦。四、畢竟苦,謂定無有般涅槃法諸有情類五取蘊苦。 復有五苦。一、貪欲`[纏緣 paryavasthāna]`纏緣苦,二、瞋恚纏緣苦,三、惛沈睡眠纏緣苦,四、掉舉惡作纏緣苦,五、疑纏緣苦。 復有六苦。一、因苦,習惡趣因故。二、果苦,生諸惡趣故。三、求財位苦。四、勤守護苦。五、無厭足苦。六、變壞苦。如是六種總說為苦。 復有七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會苦,六、愛別離苦,七、雖復希求而不得苦。 復有八苦。一、寒苦,二、熱苦,三、飢苦,四、渴苦,五、不自在苦,六、自逼惱苦,謂無`[繫=慚【知】]`繫等諸外道類。七、他逼惱苦,謂遭遇他手塊等觸、蚊虻等觸。八、一類威儀多時住苦。 復有九苦。一、自`[衰損 vipatti]`衰損苦,二、他衰損苦,三、親屬衰損苦,四、財位衰損苦,五、無病衰損苦,六、戒衰損苦,七、見衰損苦,八、現法苦,九、後法苦。 復有十苦。一、諸食`[資具匱乏 pariṣkāra-vaikalpa]`資具匱乏苦,二、諸飲資具匱乏苦,三、騎乘資具匱乏苦,四、衣服資具匱乏苦,五、莊嚴資具匱乏苦,六、器物資具匱乏苦,七、香鬘塗飾資具匱乏苦,八、歌舞伎樂資具匱乏苦,九、照明資具匱乏苦,十、男女給侍資具匱乏苦。 當知復有餘九種苦。一、一切苦,二、廣大苦,三、一切門苦,四、邪行苦,五、流轉苦,六、不隨欲苦,七、違害苦,八、隨逐苦,九、`[一切種苦 sarvākāra-duḥkha]`一切種苦。 一切苦中,復有二苦。一、宿因所生苦,二、現緣所生苦。 廣大苦中,復有四苦。一、長時苦,二、猛利苦,三、雜類苦,四、無間苦。 一切門苦中,亦有四苦。一、那落迦苦,二、傍生苦,三、鬼世界苦,四、善趣所攝苦。 邪行苦中,復有五苦。一、於現法中犯觸於他,他不饒益`[所=得【三宮聖】]`所發起苦。二、受用種種不平等食,界不平等所發起苦。三、即由現法苦所逼切,自然造作所發起苦。四、由多安住非理作意,所受煩惱、隨煩惱纏所起諸苦。五、由多發起諸身語意種種惡行,所受當來諸惡趣苦。 流轉苦中,復有六種輪轉生死`[不定 aniyama]`不定生苦。一、自身不定,二、父母不定,三、妻子不定,四、奴婢、僕使不定,五、朋友、宰官、親屬不定,六、財位不定。自身不定者,謂先為`[王=主【明】]`王、後為僕隷。父母等不定者,謂先為父母乃至親屬,後時輪轉,反作怨害及惡知識。財位不定者,謂先大富貴,後極貧賤。 不隨欲苦中,復有七苦。一、欲求長壽,不隨所欲,生短壽苦。二、欲求端正,不隨所欲,生醜陋苦。三、欲生上族,不隨所欲,生下族苦。四、欲求大富,不隨所欲,生貧窮苦。五、欲求大力,不隨所欲,生羸劣苦。六、欲求了知所知境界,不隨所欲、愚癡無智現行生苦。七、欲求勝他,不隨所欲,反為他勝而生大苦。 違害苦中,復有八苦。一、諸在家者,妻子等事損減生苦。二、諸出家者,貪等煩惱增益生苦。三、饑儉逼惱之所生苦。四、怨敵逼惱之所生苦;五、曠野、嶮難、迫迮逼惱之所生苦。六、繫屬於他之所生苦。七、支節不具損惱生苦。八、殺縛、`[斫=所【元明】]`斫截、捶打、驅擯逼惱生苦。 隨逐苦中,復有九苦。依世八法有八種苦。一、壞法壞時苦,二、盡法盡時苦,三、老法老時苦,四、病法病時苦,五、死法死時苦,六、無利苦,七、無譽苦,八、有譏苦。是名八苦。九、希求苦。如是總說名隨逐苦。 一切種苦中,復有十苦。謂如前說五樂所治有五種苦。一、因苦,二、受苦,三、唯無樂苦,四、受不斷苦,五、`[出離遠離寂靜菩提樂所對治家欲界結尋異生苦 naiskramya-pravivekopaśamasambhodhi-sukha-vipakṣa-āgarika-kāmadhātu-saṃyogaja-vitarka-pṛthagjana-duḥkha]`出離、遠離、寂靜、菩提樂所對治,家、欲界結、尋、異生苦。是名五苦。復有五苦。一、逼迫苦,二、眾具匱乏苦,三、界不平等苦,四、所愛變壞苦,五、三界煩惱品麁重苦。是名五苦。前五此五,總十種苦。當知是名一切種苦。 前五十五,今五十五,總有一百一十種苦,是菩薩悲所緣境界。緣此境故,諸菩薩悲生起、增長、修習圓滿。 又諸菩薩於大苦蘊,緣十九苦,發起大悲。何等名為`[十九種苦,愚癡異熟苦 sammoha-vipāka, 行苦所攝苦 saṃskāra-duḥkha-gṛhīta, 畢竟苦 atyantika, 因苦 hetu, 生苦 jāti, 自作逼惱苦 svayaṃpṛtopak-ramikaramika, 戒衰損苦 śīla-vipatti, 見衰損若 dṛsṭi-vipatti, 宿因苦 pūrva-hetuka, 大苦 mahat, 那落迦苦 nāraka, 善趣所攝苦 sugati-saṃgṛhī a, 一切邪行所生苦 sarva-vipratipatti, 一切流轉苦 sarva-pravṛtti, 無智苦 ajñāna, 增長苦 anpacayika, 隨逐苦 ānuṣaṅgika, 受苦 vedayita, 麁重苦 dausṭhulya]`十九種苦?一、愚癡異熟苦,二、行苦所攝苦,三、畢竟苦,四、因苦,五、生苦,六、自作逼惱苦,七、戒衰損苦,八、見衰損苦,九、宿因苦,十、廣大苦,十一、那`[落=洛【三宮】]`落迦苦,十二、善趣所攝苦,十三、一切邪行所生苦,十四、一切流轉苦,十五、無智苦,十六、增長苦,十七、隨逐苦,十八、受苦,十九、麁重苦。 由四緣故,悲名大悲。一、緣甚深、微細、難了諸有情苦為境生故。二、於長時積習成故。謂諸菩薩,經於無量百千大劫積習所成。三、於所緣猛利作意而發起故。謂諸菩薩,由是作意悲所執持,為息有情眾苦因緣,尚能棄捨百千身命,況一身命及以資財。於一切種治罰大苦,為諸有情悉能堪忍。四、極清淨故。謂諸菩薩已到究竟菩薩清淨,若諸如來已到佛地如來清淨。 又諸菩薩,由前所說百一十苦,於諸有情修悲心時,則為修習一切菩薩所有悲心。 復能速證悲意樂淨,證入菩薩淨意樂地,於諸有情獲得菩薩極親厚心、極愛念心、欲作恩心、無厭惓心、代受苦心、調柔自在有堪能心。 諸聖聲聞,已得證入苦諦現觀,已到究竟,於苦深遠厭俱行`[心相續 citta-santati]`心相續而轉,不如菩薩於諸有情悲前行心,正觀墮在百一十種極大苦蘊。 菩薩如是以所修`[悲薰修心 karuṇā-paribhāvita-mānasa]`悲熏修心故,於內外事,無有少分而不能捨;無戒律儀而不能學;無他怨害而不能忍;無有精進而不能起;無有靜慮而不能證,無有妙慧而不能入。 是故如來,若有請問菩薩菩提誰所建立?皆正答言:菩薩`[菩提悲所建立 karuṇā-pratiṣṭā-bodhi]`菩提悲所建立。 如前所說一一無量,皆有無量菩薩如意圓德隨轉,皆能攝受無量愛果,皆無量種一向妙善無罪隨轉。 當知菩薩精勤修習如是無量,能得四種功德勝利。謂由修習此無量故,先得最勝`[現法樂住 drsṭa-dharma-sukhā-vihāra]`現法樂住;攝受、增長`[無量最勝福德資糧 apramāṇa-puṇya-sambhāra]`無量最勝福德資糧;能於無上正等菩提意樂堅固;為欲饒益諸有情故,於生死中,堪能忍受一切大苦。 #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一 `[*2-1]第十五〔-〕【明】*` 云何菩薩菩提分法? 嗢`[7]拕=柁【宮三宮】*`拕南曰: 慚愧、堅力持、  無厭、論世智、  正依、無礙解、  資糧、菩提分、 `[止=正【元明】]`止觀、性巧便、  陀羅尼、正願、  三摩地有三、  法嗢`[*7-1]拕=柁【宮三宮】*`拕南四。 云何名為菩薩慚愧?當知慚愧略有二種。一者、`[自性 svabhāva]`自性,二者、`[依處 adhisṭhāna]`依處。言自性者,謂諸菩薩於罪現行,能正覺知我為非法,內生羞恥,是名為慚。即於其中能正覺知,於他敬畏,外生羞恥,是名為愧。菩薩羞恥,本性猛利,況復修習。如是應知名為菩薩慚愧自性。言依處者,略有四種。若諸菩薩,於所應作不隨建立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一依處。若諸菩薩,於不應作隨順建立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二依處。若諸菩薩,於覆己惡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三依處。若諸菩薩,於自所生惡作有依隨逐不捨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四依處。如是應知名為菩薩慚愧依處。 云何菩薩`[堅力持性 dhrti-balādhāratā]`堅力持性?當知此性略有二種。一者、自性,二者、依處。言自性者,謂能禁制染污心性,不隨煩惱自在行性,堪忍苦性,種種眾多猛利怖畏雖現在前而正加行無傾動性。性勇相應,能正思擇,是故得成堅力持性。如是名為堅力持性自性。如是菩薩堅力持性,略說應知有五依處。一者、會遇生死輪轉種種大`[苦=若【元】]`苦所化有情種種邪行;二者、為益諸有情故,誓受長時生死流轉;三者、遭遇異論朋黨諍競難詰,及處大眾宣揚法義;四者、誓受一切菩薩所應學處;五者、聽聞廣大甚深難思議法。是名堅力持性依處。 云何菩薩`[心無厭倦性 aparikhinna-mānasatā]`心無厭倦?當知菩薩由五因緣,普於一切正加行中,心無厭倦。一者、菩薩性自有力,故無厭倦。二者、菩薩即於如是無厭倦心數數串習,故無厭倦。三者、菩薩方便攝受精進勇猛,能正隨觀前後所得展轉殊勝,故無厭倦。四者、菩薩成就猛利增上妙慧正思擇力,故無厭倦。五者、菩薩於諸有情猛利悲心、極哀愍心恒常現前,故無厭倦。 云何菩薩`[善知諸論 śāstrajñātā]`善知諸論?謂諸菩薩,於五明處名句文身相應諸法,從他善受,言善通利。即於如是諸法妙義,或從他所善聽善決,或自專精善擇善思,如是知法知義菩薩,於法於義為不忘失,恒常精勤,不捨加行。又為了知所餘新新後後法義殊勝差別,雖復聞思已到究竟,而由此故漸次成熟,於此法義獲得淨信。由是行相,當知菩薩知諸論智無量圓滿、無有顛倒。 云何菩薩`[善知世間 lokajñatā]`善知世間? 謂諸菩薩,普於一切有情世間,如實了知如是世間極為艱嶮,甚為愚闇。所謂雖有生老及死,數數死生,而諸有情於老死等上昇、出離不如實知。 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有情世間,有諸穢濁,濁世增時;無諸穢濁,濁世減時。謂依五濁。一者、壽濁,二者、有情濁,三者、煩惱濁,四者、見濁,五者、劫濁。 如於今時人壽短促,極長壽者不過百年。昔時不爾。是名壽濁。 如於今時,有情多分不識父母,不識沙門、若婆羅門,不識家長可尊敬者、作義利者、作所作者,於今世罪及後世罪不見怖畏,不修惠施、不作福業、不受`[齋=齊【聖知】]`齋法、不受淨戒,昔時不爾。是名有情濁。 如於今時,有情多分習非法貪、不平等貪,執持刀劍、執持器仗,鬪訟諍競,多行諂誑詐偽妄語,攝受邪法,有無量種惡不善法現可了知,昔時不爾。是名煩惱濁。 如於今時,有情多分為壞正法、為滅正法,造立眾多像似正法,虛妄推求邪法邪義以為先故。昔時不爾。是名見濁。 如於今時,漸次趣入饑饉中劫,現有眾多饑饉可得;漸次趣入疫病中劫,現有眾多疫病可得;漸次趣入刀兵中劫,現有眾多互相殘害刀兵可得;昔時不爾。是名劫濁。 是名菩薩如實了知有情世間。 又諸菩薩,如實了知諸器世間破壞成立,如器世間破壞成立差別而知。 又諸菩薩,於其世間,於世間集,於世間滅,於能往趣世間集行,於能往趣世間滅行,於其世間愛味、過患及與出離皆如實知。 又諸菩薩,如實了知眼`[乃=及【元明】]`乃至意諸無色蘊,四大造色,成士夫身,唯有爾所假名人性。於中所有想,或我、或有情,此唯有想。於中所有自號言說,我眼見色,廣說乃至我意知法,此亦唯有自號言說。於中所有世俗語言,謂此長老有如是名、如是種類、如是族姓、如是飲食、如是領納若苦若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盡其壽量邊際,此亦唯有世俗言說。菩薩於此皆如實知。 由諸菩薩如實了知有情世間流轉差別、若器世間流轉差別、若八種相觀世間義、若諸世間所有勝義,是故說名善知世間。 復次,菩薩若見年德俱尊勝者,能正奉迎,敷座延坐,敬問、禮拜、合掌、慇勤,修和敬業。若見年德俱相似者,能正問訊、酬對、歡慰,以軟美言共興談論,不依等慢而自格量。若見年德俱卑劣者,隨力隨能勸修勝德;顯實`[少=劣【三宮】]`少德,覆實多過,終不舉發令其恥愧;亦不輕陵令心退沒;知有希求若財若法,終不背面,亦不`[顰=頻【宋元宮聖知】]`顰蹙;不譏誤失,不`[蔑=輕蔑【聖】]`蔑退榮。於是一切劣等勝品諸有情類,若見彼時,先意慰問,讚言善來,無倒安處,能正隨力攝以財法。雖處尊勝,而於有情終不乖戾,不自珍奇,亦不憍傲。所攝有情縱懷資給,有病無病,終不棄`[捐=捨【知】]`捐;身業語業,無不隨順。 若識不識,一切等心;為友為朋,無怨無隙。於無依怙一切有情,隨力隨能作依作怙。不託異門發他憂苦,令彼須臾住不安樂。若有因緣須現談謔,稱理而為,非不稱理。雖遇情交極相親密,年事斯等無乖隔者,亦不共談匪仁言論。終不於他久懷忿恨,設復暫起,不斥其諱。若復為他身語訾辱,或善思擇、或依`[正=止【三宮】]`正法、或省己過而自開解,不譴於他。其心安靜而不輕躁,身語意業起必審詳。普能遠離十四垢業,藏隱六方,遠四惡友,攝四善友。如是一切,應知具如尸佉`[絡=終【三宮】]`絡迦契經中說。 或為現法利益事義財位相應,起策具足、守護具足,平等養命。於諸世間工巧業處皆得善巧,無諂無幻,性不誑他。於罪現行深懷慚恥,正行具足,尊重正行、守護正行。有所寄付,深可倚信。於他財物,無所規度;舉貸他物,終不違捍;分所共財,平等無矯;共知真`[寶=實【聖】]`寶,賣者不識,稱`[寶=實【三聖】]`寶酬價,無枉`[毫=豪【聖知】]`毫釐。於世時務令儀軌範,為益世間,辯正機`[捷=速【三宮聖知】]`捷。 於所應作彼彼事中,他正來求,皆為助伴;敦質無動,不託餘緣;善營事業,非為不善。若為帝王,以法治世,不以非法,不好責罰。若御大眾,勸捨惡戒,令修善戒。成就八種賢聖語言。謂於所見,問答言見;於聞、覺、知,問答言知;於所不見,問答不見;於所不聞、不覺、不知,問答不知。 菩薩成就如是等法,如其世間正所應知,`[如〔-〕【元明】]`如其世間正所應轉,於彼一切皆如實知。是故名為善知世間。`[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四=四寶龜十一年歲次庚申四月廿五日願主大宅月足秦子夜目刀自右【知】]`四 ☗s45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五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 `[第十五〔-〕【明】]` 云何菩薩修正`[四依 catus-pratisarana]`四依?謂諸菩薩為求義故,從他聽法,不為求世藻飾文`[3]詞=辭【明】*`詞。菩薩求義不為求文而聽法時,雖遇常流言音說法,但依於義,恭敬聽受。又諸菩薩如實了知`[闇=聞【三】]`闇說、大說;如實知已,以理為依,不由耆長、眾所知識補特伽羅、若佛、若僧所說法故即便信受,是故不依補特伽羅。如是菩薩以理為依,補特伽羅非所依故,於真實義心不動搖,於正法中他緣匪奪。又諸菩薩,於如來所深殖正信、深殖清淨,一向澄清;`[[-]【麗】,淨【大】(cf. K15n0570\_p0844b17; T45n1861\_p0246a21)]`唯依如來了義經典,非不了義。了義經典為所依故,於佛所說法毘奈耶不可引奪。何以故?以佛所說不了義經,依種種門辯本性義,猶未決定,尚生疑惑,非了義故。若諸菩薩於了義經不決定者,於佛所說法毘奈耶猶可引奪。又諸菩薩,於`[真=具【宮】]`真證智見為`[真=貞【宋元宮】]`真實,非於聞思但識法義非真證智。是諸菩薩如實了知修所成智所應知者,非唯聞思所成諸識所能了達。如實知已,聞如來說最極甚深所有法義,終不誹毀。是名菩薩修正四依。 依正四依善修習故,略顯四量。謂所說義、正理、大師修所成慧真實證智。 又諸菩薩一切四依為所依止,精勤發起正加行故,於出要道明了開示,無有迷惑。 云何菩薩所修菩薩`[四無礙解 catusprasaṃvid]`四無礙解? 謂諸菩薩,於一切法一切異門,盡所有性、如所有性,依修所成無所滯礙無退轉智,是名菩薩法無礙解。 又諸菩薩,於一切法一切異相,盡所有性、如所有性,依修所成無所滯礙無退轉智,是名菩薩義無礙解。 又諸菩薩,於一切法一切釋`[*3-1]詞=辭【明】*`詞,盡所有性、如所有性,依修所成無所滯礙無退轉智,是名菩薩`[*3]`詞無礙解。 又諸菩薩,於一切法一切品別,盡所有性、如所有性,依修所成無所滯礙無退轉智,是名菩薩辯無礙解。 若諸菩薩依是菩薩四無礙解,應知獲得無量最勝五處善巧。一、蘊善巧,二、界善巧,三、處善巧,四、緣起善巧,五、處非處善巧。菩薩由此四種行相,於一切法自能妙善現正等覺,亦善為他無倒開示。此上無有自能妙善現正等覺,況善為他無倒開示。 云何菩薩`[菩提資糧 bodhi-sambhara]`菩提資糧?當知如是菩提資糧,略有二種。一者、福德資糧,二者、智慧資糧。此二資糧廣分別義,如前所說自他利品,應知其相。又此福德、智慧資糧,菩薩於初無數大劫所修習者,應知名下;若於第二無數大劫所修習者,應知名中;若於第三無數大劫所修習者、應知名上。 云何菩薩於三十七菩提分法精勤修習?謂諸菩薩,依止菩薩四無礙解,由善方便所攝妙智,於三十七菩提分法如實了知,而不作證。是諸菩薩,普於一切二乘理趣三十七種菩提分法皆如實知。謂於聲聞乘理趣及於大乘理趣三十七種菩提分法皆如實知。於聲聞乘理趣三十七種菩提分法如實了知,如聲聞地,如前所說一切應知。 云何菩薩於大乘理趣三十七種菩提分法如實了知?謂諸菩薩,能於其身住循身觀,不於其身分別有性,亦不分別一切種類都無有性。又於其身遠離言說自性、法性如實了知,當知名依勝義理趣,能於其身住循身觀,修習念住。若諸菩薩隨順無量安立理趣妙智而轉,當知名依世俗理趣,能於其身住循身觀,修習念住。如於其身住循身觀,修習念住,如是所餘一切念住、所餘一切菩提分法,當知亦爾。 如是菩薩,於身等法不分別苦、不分別集、不分別此所作斷滅、不分別此得滅因道。又即於此遠離言說自性、法性,若苦法性、若集法性、若滅法性、若道法性,如實了知。當知名依勝義理趣,修菩提分為所依止,緣諦修習。若諸菩薩隨順無量安立理趣妙智而轉,當知名依世俗理趣,緣諦修習。 此中菩薩即於諸法無所分別,當知名止。若於諸法勝義理趣如實真智,及於無量安立理趣世俗妙智,當知名觀。 此中菩薩略有四行,當知名止。一、勝義世俗智前行;二、勝義世俗智果;三、普於一切戲論想中無功用轉;四、即於如是離言唯事,由無有`[相=想【三宮】]`相無所分別,其心寂靜,趣向一切法平等性、一味實性。由此四行,是諸菩薩止道運轉,漸次乃至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智見圓滿。 此中菩薩略有四行,當知名觀。謂即四行止道前行,於一切法遠離增益不正執邊,遠離損減不正執邊,及與隨順無量諸法,差別安立理趣妙觀。由此四行,是諸菩薩觀道運轉,漸次乃至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智見圓滿。 是名略說菩薩`[止觀 śamatha-vipaśyanā]`止觀。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 upāya-kauśalya]`方便善巧?當知略說有十二種。依內修證一切佛法,有其六種;依外成熟一切有情,亦有六種。 云何依內修證一切佛法六種方便善巧?一者、菩薩於諸有情悲心俱行,顧戀不捨;二者、菩薩於一切行如實遍知;三者、菩薩恒於無上正等菩提所有妙智,深心欣樂;四者、菩薩顧戀有情為依止故,不捨生死;五者、菩薩於一切行如實遍知為依止故,輪轉生死而心不染;六者、菩薩欣樂佛智為依止故,熾然精進。當知是名菩薩依內修證一切佛法六種方便善巧。 云何依外成熟一切有情六種方便善巧?一者、菩薩方便善巧,能令有情以少善根感無量果;二者、菩薩方便善巧,能令有情少用功力,引攝廣大無量善根;三者、菩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憎背有情,除其恚惱;四者、菩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處中有情,令其趣入;五者、菩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六者、菩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已成熟者,令得解脫。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令諸有情以少善根感無量果?謂諸菩薩方便善巧,勸諸有情捨微劣物,乃至最下唯`[一=二【元明】]`一麨團,施鄙穢田乃至蠢動傍生之類,作是施已,迴求無上正等菩提。如是善根,物田雖下,由迴向力,感無量果。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令諸有情以少功力,引攝廣大無量善根?謂諸菩薩方便善巧,若有信解受邪`[4]齋=齊【聖】*`齋戒,乃至一月都不食等諸有情類,為說八支聖`[*4]`齋戒法,令其棄捨最極艱辛感非愛果受邪`[*4]`齋戒,勸令修學無極艱辛感大愛果受正`[*4]`齋戒。若諸有情修自苦行,精勤無懈,起邪方便欲求解脫,為說中道,令離二邊,使其趣入。 若諸有情求欲生天,起邪方便,投巖、赴火、斷飲食等,為其宣說無倒靜慮,令彼獲於現法樂住,逮得當來無諸艱苦、與喜樂俱生天勝果。若諸有情信婆羅門`[吠地迦呪 vaidika-mantra]`吠地迦呪,妄計精勤受持、讀誦得究竟淨,方便勸令於佛聖教受持、讀誦、思惟其義。又正為他如是如是宣揚開示如來所說甚深空性相應妙法,令彼發生勇決厭離猛利淨信。但由如是一剎那頃厭離淨信俱行善心,尚能攝受不可稱數廣大善根,況其相續。 又諸菩薩,世間所有種種上妙珍寶、香鬘、諸供養具,起淨信俱增上意樂,於佛法僧勝解供養,亦勸導他令行如是勝解供養。又於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供養佛法僧所,即以如是淨信俱行增上意樂,周匝普緣,深生隨喜,亦勸導他作是隨喜。又諸菩薩,恒常修習念佛、念法,乃至念天,亦勸導他令修六念。 又諸菩薩,意言分別禮佛法僧,乃至命終時無虛度,亦勸導他行此禮業。又諸菩薩,普於十方一切有情一切福業悉皆隨喜,亦勸導他作是隨喜。 又諸菩薩,普於十方一切有情,入廣大悲增上意樂,願以自身皆代彼受一切憂苦,亦勸導他興此悲願。 又諸菩薩,過去現在一切誤失、一切違犯,以淨調柔愛樂隨順所學戒心,想對十方佛世尊所,至誠發露,悔往修來,亦勸導他令行是事。如是數數發露所犯,少用功力,一切業障皆得解脫。 又諸菩薩,已具神通得心自在,普於十方佛法僧所及有情處,化作眾多種種化事,攝受無量大福德聚。 又諸菩薩,恒常修習慈、悲、喜、捨,亦勸導他作此修習。如是菩薩以少功力,引攝廣大無量善根諸勝妙果。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憎背有`[情=性【聖】]`情,除其恚惱;處中住者,令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脫? 謂諸菩薩,為欲成辦如是四種有情義利,當知略說復有六種方便善巧。一者、隨順會通方便善巧,二者、共立要契方便善巧,三者、異分意樂方便善巧,四者、逼迫所生方便善巧,五者、施恩報恩方便善巧,六者、究竟清淨方便善巧。 云何菩薩隨順會通方便善巧? 謂諸菩薩,`[於=隨於【三宮】]`於彼有情將為說法,先當方便隨順現行軟美身語,亦復現行近施隨轉,除彼於己所生恚惱;彼恚惱除,便生愛敬。愛敬生已,於法起樂;然後為其宣說正法。所說正法,如其所宜,易入易解,應時漸次,無有顛倒,能引義利,堪任難擊。於彼有情調伏事中,成就最勝欲作饒益哀愍之心,為現神通、記心、顯說如理正法。或勸請他,或為化作種種眾多殊特化事,令彼有情皆悉調伏。若引義利極略諸論,能為廣辯;若引義利極廣諸論,能為略說,令其受持。為作憶念,施其問難。彼既於法能受能持,復進為其廣開正義。又於趣入遍緣一切三摩地門,能為隨順教授教誡,攝益有情令修利行。 若諸有情,於佛所說甚深空性相應經典,不解如來密意義趣。於此經中,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皆無有事、無生無滅,說一切法皆等虛空、皆如幻夢。彼聞是已,如其義趣不能解了,心生驚怖,誹謗如是一切經典,言非佛說。菩薩為彼諸有情類,方便善巧如理會通,如是經中如來密意甚深義趣,如實和會,攝彼有情。 菩薩如是正會通時,為彼說言:此經不說一切諸法都無所有,但說諸法所言自性都無所有。是故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雖有一切所言說事,依止彼故諸言說轉,然彼所說可說自性,據第一義非其自性。是故說言一切諸法皆無有事。一切諸法所言自性,理既如是從本已來都無所有,當何所生、當何所滅。是故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譬如空中有眾多色、色業可得,容受一切諸色、色業。謂虛空中,現有種種若往、若來、若住,起墮屈伸等事。若於爾時,諸色、色業皆悉除遣;即於爾時,唯無色性清淨虛空其相顯現。如是即於相似虛空離言說事,有其種種言說所作邪想分別隨戲論著,似色業轉。又即如是一切言說邪想分別隨戲論著似眾色業,皆是似空離言說事之所容受。若時菩薩以妙聖智,遣除一切言說所起邪想分別隨戲論著;爾時菩薩最勝聖者,以妙聖智證得諸法離言說事,唯有一切言說自性非性所顯,譬如虛空清淨相現。亦非過此有餘自性應更尋求。是故宣說一切諸法皆等虛空。又`[如=知【三聖】]`如幻夢,非如顯現如實是有,亦非一切幻夢形質都無所有。如是諸法,非如愚夫言說串習勢力所現如實是有,亦非一切諸法勝義離言自性都無所有。由此方便悟入道理,一切諸法非有非無,猶如幻夢,其性無二。是故宣說一切諸法皆如幻夢。如是菩薩,普於一切諸法法界不取少分、不捨少分、不作損減、不作增益、無所失壞。若法實有,知為實有;若法實無,知為實無;如其所知,如是開示。 當知是名菩薩隨順會通方便善巧。 云何菩薩共立要契方便善巧? 謂諸菩薩,若見有情求飲食等十資身具,即便共彼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及諸沙門婆羅門等,廣說如前,乃至若能受持淨戒;如是我當隨汝所欲,施飲食等諸資身具,如其不能,我不施汝。如是菩薩,若見有情來求種種田事、宅事、諸闤闠事、王事、`[域=役【宋】,城【元明宮】]`域事、財事、穀事,或有來求諸工業處及諸明處,或有來求共為朋友,或有來求共結婚媾,或有來求共作邑會,或有來求助營事業,菩薩共彼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說:如是我當施汝田宅,廣說乃至助營事業。又諸菩薩,若見有情有諸愆犯,或被舉訟;或作種種不饒益事,為他所拘,將欲刑縛、斷截、撾打、毀辱、迫脅、驅擯、流移;或他所執,欲捶、縛、賣。菩薩爾時隨能隨力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說;如是我當方便救汝,令脫斯難。又諸菩薩,若見有情遭遇種種王賊、水火、人及非人、不活、惡名諸怖畏等,爾時菩薩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說;如是我當方便救汝,令免斯畏。又諸菩薩,若見有情欲所愛會,求非愛離,爾時菩薩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說;如是我當遂汝所願,`[令=爾【三】]`令所愛會及非愛離。又諸菩薩,若見有情為疾所苦,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說;如是我當救汝病苦,令得安樂。 彼諸有情,既為菩薩如是立要,於諸善品速疾受學,於諸惡品速疾除斷,菩薩皆能遂其所願。當知是名菩薩共立要契方便善巧。 云何菩薩異分意樂方便善巧? 謂諸菩薩與諸有情立要契已,彼諸有情於上所說彼彼事中,不如所欲速疾修行,菩薩爾時於如上說彼所求事,皆不施與。唯為利益彼有情故,非餘意樂而不施彼。如是於其諸厄難處、諸怖畏處、欲所愛會、求非愛離、病苦所惱諸有情類,權時棄捨。唯為利益彼有情故,非異意樂而棄捨之、非異意樂而不救拔。如是菩薩,於諸有情方便現行剛捍業時,唯為利益,非餘意樂。漸令餘時如其所欲,斷除諸惡,修學諸善,是故方便權時棄捨。若諸有情於菩薩所,雖無所求,亦無眾難,廣說乃至無諸病苦,而與菩薩先為親厚。菩薩於彼隨宜勸導,斷諸惡法,修諸善法。所謂令彼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廣說乃至於淨尸羅隨順受學。若彼有情雖蒙菩薩如是勸導,故肆輕躁而不奉行,菩薩爾時自現憤責,唯欲利益,非憤意樂。於諸所作悉現乖背,唯為利益,非背意樂。或於一類,現與世間不饒益事,唯為利益,非損意樂。 如是菩薩,於諸有情現外所作,與內意樂相不同分;由是因緣,方便安處,令彼有情漸斷諸惡、漸修諸善。是故菩薩如是調伏有情方便,名為菩薩異分意樂方便善巧。 云何菩薩逼迫所生方便善巧? 謂諸菩薩,或為家`[主=正【元】]`主、或作國王,得增上力,於自親屬、於自臣民能`[正=止【元】]`正教誡。如應告言:諸我親屬、諸我臣民,若於父母不知恩報,廣說乃至毀犯戒者,我當斷其常所給賜衣服、飲食,或當捶罰,或我親屬當與乖離,或我臣民當永驅擯。立一善巧機捷士夫,於彼事業常令伺察。 由是因故,彼諸有情怖畏治罰,勤斷諸惡,勤修諸善。彼於修善雖無樂欲,由是方便,強逼令修。是故名為逼迫所生方便善巧。 云何菩薩施恩報恩方便善巧? 謂諸菩薩,先於有情隨力`[多少=少多【三宮】]`多少施作恩惠;或施所須,或濟`[厄=危【聖】]`厄難,或除恐怖,或會所愛,或離非愛,或療病苦,令得安樂。彼諸有情深知恩惠,欲報德者,菩薩爾時勸令修善,以受報恩。告言:汝等非餘世財來相酬遺,為大報恩;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廣說乃至受持淨戒,如是乃名大報恩德。 菩薩如是於諸有情先施恩惠,勸讚修善名大報恩;由此方便,令他於善精勤修學。是故名為施恩報恩方便善巧。 云何菩薩究竟清淨方便善巧? 謂諸菩薩,安住菩薩到究竟地,於菩薩道已善清淨,先現往生覩史多天眾同分中。無量有情如是念言:某名菩薩,今已生處覩史多天眾同分中,不久當下生贍部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願令我等當得值遇,非不值遇,隨是菩薩所生之處,願令我等亦當往生。如是為令無量有情生正欲樂,為多修習此欲樂故。又是菩薩,從覩史多天眾中沒,來下人間,生於高貴、或族望家。所謂王家、若國師家。棄捨世間上妙欲樂,無所顧戀,清淨出家。令諸有情起尊敬故。又現誓受難行苦行。為令信解苦行有情捨所樂故。又證無上正等菩提。令餘有情,於所同趣菩提解脫欣殊勝故。又證無上正等覺已,未為有情即說正法,待梵天王躬來啟請。為諸有情於正法所起尊敬故。作是念言:當所說法定應殊妙,故`[今=令【三宮聖】]`今梵王悕望世尊說是法故,躬自來請。又以佛眼觀察世間,勿使有情作如是謗:但由梵王躬來啟請,敬梵王故,宣說正法,非於有情自起悲心;乃是為他之所激發,非自能了機宜可否。為欲壞彼一類有情如是邪執,先以佛眼觀察世間,然後為轉無上法輪,一切世間所未曾轉。如是更復宣說正法,制立學處。 是名菩薩究竟清淨方便善巧。由此所說方便善巧,更無有餘方便善巧,在於此上若過若妙,是故說名究竟清淨。 如是菩薩所說六種若略若廣方便善巧,能除憎背聖教有情所有恚惱;處中住者,令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脫。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是名菩薩方便善巧。 云何菩薩妙陀羅尼? 當知如是妙陀羅尼略有四種。一者、法陀羅尼,二者、義陀羅尼,三者、呪陀羅尼,四者、能得菩薩忍陀羅尼。 云何菩薩法陀羅尼?謂諸菩薩獲得如是念慧力持,由此力持,聞未曾聞,言未溫習、未善通利,名句文身之所攝錄,次第錯綜、次第結集無量經典,經無量時能持不忘。是名菩薩法陀羅尼。 云何菩薩義陀羅尼?謂如前說。此差別者,即於彼法無量義趣,心未溫習、未善通利,經無量時能持不忘。是名菩薩義陀羅尼。 云何菩薩呪陀羅尼?謂諸菩薩獲得如是等持自在,由此自在加被能除有情災患諸呪章句,令彼章句悉皆神驗,第一神驗,無所唐捐,能除非一種種災患。是名菩薩呪陀羅尼。 云何菩薩能得菩薩忍陀羅尼? 謂諸菩薩成就自然堅固因行,具足妙慧。 獨處空閑,寂無言說,曾無有物,見路而行。知量而食,不雜穢食,一類而食。常極靜慮,於夜分中少眠多寤。於佛所說得菩薩忍諸呪章句,能諦思惟。 其呪詞曰: 壹胝 蜜胝 吉`[胝毘間宋元明宮聖五本連續而毘下間空]`胝 毘羼底(丁`[里=理【三宮聖】]`里反) 鉢陀膩 莎訶 即於如是呪章句義,審諦、思惟、籌量、觀察。彼於如是呪章句義如是正行,不從他聞,自然通達;了知如是諸呪章句都無有義,是圓成實,但唯無義;如實了知此章句義,所謂無義。是故過此,不求餘義,齊此名為妙善通達呪章句義。彼於如是呪章句義正通達已,即隨此義,不從他聞,自正通達一切法義。謂於此義如是通達,一切言說所說諸法自性之義皆不成實,唯有諸法離言自性是自性義。彼於諸法此自性義正通達已,過此、更無餘義可求。由於此義善通達故,獲得最勝廣大歡喜。 由是菩薩得陀羅尼,當言已得此陀羅尼章句所立菩薩勝忍。得此忍故,是諸菩薩不久當得淨勝意樂,已依上品勝解行地勝忍而轉。 當知是名菩薩所有能得菩薩忍陀羅尼。 此中菩薩法陀羅尼、義陀羅尼,若過第一無數大劫,已入清淨勝意樂地,所得決定堅住廣大。從此以下,或以願力、或依靜慮,雖有獲得,而不決定,亦不堅住、亦不廣大。如說法義二陀羅尼,呪陀羅尼,當知亦爾。能得菩薩忍陀羅尼,如前所釋,即如是得。 若諸菩薩具四功德,方獲如是諸陀羅尼,非隨闕一。何等名為四種功德?一者、於諸欲中,無所貪著。二者、於他勝事不生`[姤=妬【三宮聖】]`姤忌,不嫉他榮。三者、一切所求等施無悔。四者、於正法中,深生忻樂;忻樂法者,於菩薩藏及菩薩藏摩怛理迦深心愛樂。 云何菩薩所修正願? 當知此願略有五種。一者、發心願,二者、受生願,三者、所行願,四者、正願,五者、大願。 若諸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菩提最初發心,是名發心願。 若諸菩薩,願於當來往生隨順饒益有情諸善趣中,是名受生願。 若諸菩薩,願能無倒思擇諸法,願於境界修無量等殊勝善法,是名所行願。 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攝受一切菩薩善法,攝受一切所有功德。若總若別所有正願,是名正願。 菩薩大願,當知即從正願所出。此復十種。若諸菩薩,願於當來以一切種上妙供具,供養無量無邊如來,當知是名第一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攝受防護諸佛世尊所有正法,傳持法眼令無斷壞,當知是名第二`[正=大【元明】]`正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從覩`[史【CB】,吏【大】]`史多天宮降下,如前乃至入大涅槃,當知是名第三大願。若諸菩薩,`[願於=於願【聖】]`願於當來行一切種菩薩正行,當知是名第四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普能成熟一切有情,當知是名第五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一切世界皆能示現,當知是名第六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普能淨修一切佛土,當知是名第七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一切菩薩,皆同一種意樂加行趣入大乘,當知是名第八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所有一切無倒加行皆不唐捐,當知是名第九大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當知是名第十大願。 云何菩薩空三摩地?謂諸菩薩觀一切事,遠離一切言說自性,唯有諸法離言自性,心正安住。是名菩薩空三摩地。 云何菩薩無願三摩地?謂諸菩薩,即等隨觀離言自性所有諸事,由邪分別所起煩惱,及以眾苦所攝受故,皆為無量過失所污;於當來世不願為先,心正安住。是名菩薩無願三摩地。 云何菩薩無相三摩地?謂諸菩薩,即正思惟離言自性所有諸事,一切分別戲論眾相永滅寂靜,如實了知,心正安住。是名菩薩無相三摩地。 問:何故唯立三三摩地,無過無增? 答:法有二種。謂有、非有。有為、無為名之為有,我及我所名為非有。 於有為中,有無願故,可厭逆故,當知依此建立無願三摩地。於無為中,願涅槃故,正樂攝故,當知依此建立無相三摩地。於非有事,菩薩不願,亦無無願。然於非有,菩薩如實見為非有。依此見故,當知建立空三摩地。 如是菩薩於此三種三摩地中精勤修學,於是建立如實了知。於餘行相三`[三〔-〕【聖】]`三摩地如實悟入,安立理趣如實悟入,修習理趣如實了知。謂於其中,諸聲聞眾精勤修學及圓滿證。`[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五 ☗s46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六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 `[1]第十五〔-〕【明】*` 復有四種法嗢`[拕=柁【宮三宮】]`拕南,諸佛菩薩欲令有情清淨故說。何等為四?一切諸行皆是無常,是名第一法嗢`[拕=柁【宮】]`拕南。一切諸行皆悉是苦,是名第二法嗢`[拕=柁【宮】]`拕南。一切諸法皆無有我,是名第三法嗢`[拕=柁【宮】]`拕南。涅槃寂靜,是名第四法嗢拕南。 諸佛菩薩多為有情宣說如是法相應義,是故說名法嗢`[拕=柁【宮】]`拕南。又從曩昔,其心寂靜諸牟尼尊,於一切時展轉宣說,是故說此名嗢`[拕=柁【宮】]`拕南。又此行迹能趣大生,亦復能趣出第一有,是故說此名嗢`[拕=柁【宮】]`拕南。 云何菩薩等隨觀察一切諸行皆是無常? 謂諸菩薩,觀一切行言說自性,於一切時常無所有。如是諸行常不可得,故名無常。 又即觀彼離言說事,由不了知彼真實故;無知為因,生滅可得。如是諸行離言自性有生有滅,故名無常。 又諸菩薩,觀過去行已生已滅,由彼諸行無因可得,亦無自性,是故觀彼因性、自性皆無所有。觀現在行已生未滅,由彼諸行因不可得,已與果故;自性可得,`[猶=由【三宮】]`猶未滅故;是故觀彼自性是有,而無有因。觀未來行未生未滅,由彼諸行有因可得,未與果故;無有自性,猶未生故;是故觀彼唯有因性,而無自性。 菩薩如是見三世中分段諸行相續轉已,等隨觀見一一剎那有為諸行,皆有三種有為之相。於剎那後,復有第四有為之相。 即於此中,前剎那行自性滅壞。無間非先諸行剎那自性生起。正觀為生;諸行生已,即時未壞,正觀為住;此已生行,望前已滅諸行剎那自性別異,正觀為老;從此諸行生剎那後,即此已生諸行剎那自性滅壞,正觀為滅。菩薩觀此已生剎那諸行自性,即是生住老之自性,不見生等別有自性。如實觀見生剎那後,即此生等諸行剎那自性滅壞,無別有性。 如是四種有為之相,總攝諸行。以要言之,二分所顯。一者、有分所顯。二者、無分所顯。此中世尊依於有分,建立一種有為之相;依於無分,建立第二有為之相。住、異二種,俱是諸行有分所顯,建立第三有為之相。 此中菩薩,觀一切時唯有諸行,除此更無生住老滅恒有實物自性成就。何以故?諸行生時,唯即如是諸行可得,無別有餘生住老滅。如是諸行住老滅時,唯即如是諸行可得,無別有餘生住老滅。 又諸菩薩以理推求生等實物亦不可得。如是推求不可得者,謂若離彼色等諸行別有生法,是即應如色等諸行自體有生。如是此生亦應有生。如是即應有二種生,一者、行生,二者、生生。如是行生與彼生生為一為異?若言一者,計生實有即為唐捐。言別有生是實物有,不應道理。若言異者,如是即應非行生生;是行生生,不應道理。如說生相,如是廣說住`[老=若【明】]`老滅相,當知亦爾。 謂若滅法別有自性,是實成就;即應此滅有生有滅。若滅生時,一切諸行皆應同滅。如是即應少用功力,如入滅定,諸心心所一切皆滅。若滅滅時,一切諸行雖皆已滅,復應還生,以滅無故。是故言滅有生有滅,不應道理。 又善男子、或善女人,於一切時恒有實物自性成就,觀為假有,而能修厭、離欲、解脫,不應道理。與此相違,是應道理。 由此行相,是諸菩薩如實了知一切諸行皆是無常。 又諸菩薩,觀無常行相續轉時,能為三種苦所依止。一者、行苦,二者、壞苦,三者、苦苦。如是菩薩如實了知一切諸行皆悉是苦。 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有為、無為一切諸法二無我性。一者、補特伽羅無我性,二者、法無我性。於諸法中補特伽羅無我性者,謂非即有法,是真實有補特伽羅;亦非離有法,別有真實補特伽羅。於諸法中法無我性者,謂於一切言說事中,一切言說自性諸法都無所有。如是菩薩如實了知一切諸法皆無有我。 又諸菩薩,觀一切行先因永斷,後無餘滅,其餘畢竟不起不生,說名涅槃。 當知涅槃其`[體=能【元】]`體寂靜,一切眾苦畢竟息故,一切煩惱究竟滅故。 如是未得清淨增上意樂菩薩,未見聖諦諸聲聞乘,雖於涅槃發起勝解,如是說言涅槃寂靜;而於涅槃未如實解,未能如實正智見轉,然彼亦有如理作意。 譬如王子、或長者子,生育已來,未出王宮、長者內室;王及長者,各為幼童假作種種諸戲樂具,鹿車、牛車、馬車、象車而賜與之。爾時王子及長者子,用為嬉戲,歡娛遊佚,即於如是假所造作鹿、牛、馬、象,發起真實鹿想、牛想、馬想、象想。後於一時,王及長者各知其子漸已長大,諸根成熟,讚說真實鹿、牛、馬、象。爾時王子及長者子聞父讚說,作是念言:今者父王及父長者,將非讚說我等所有鹿、牛、馬、象四種車耶?復於後時,王及長者知子轉大,從內宮室引出外遊,示其真實鹿、牛、馬、象。時彼見已,內自發生如實慧解,此為實義鹿車、牛車、馬車、象車。父於長夜甞為我等讚說斯事,然唯我等以無智故,於不如實唯彼相似、唯彼影像發起真實鹿等勝解。 由是因緣,於先勝解追起羞愧。如是宮室,喻於生死。其所生育諸幼童子,喻未證得清淨增上意樂菩薩,及未見諦諸聲聞乘。父喻諸佛及已證入大地菩薩。先為假作鹿、牛等車,喻為宣說涅槃鹿相。次為讚說真實鹿等,喻佛菩薩自現證見真實涅槃,如其所見,於彼菩薩及聲聞前,讚說涅槃真實功德。所餘,喻彼既聞是已,但用隨順音聲覺慧,於涅槃德長夜勝解。若於是時資糧成熟,漸次增長,成淨增上意樂菩薩、見諦聲聞,於真涅槃生現證智;即於爾時發生自內如實慧解,如是涅槃,一切聲聞、獨覺所證,諸佛菩薩先所讚說,我等先以愚夫覺慧,於不如實唯彼相似、唯彼影像發起真實涅槃勝解。由是因緣,於先勝解追生羞愧。依止於後如實勝解。 又如病者往大醫所,為除病故,求隨順藥,得已常服。彼於是藥深生勝解、深生愛樂、唯見為實。 由是因緣,先病除愈,復起餘病,應服餘藥。 `[爾=今【聖】]`爾時大醫知先病愈,後病復生,更須餘藥;勸捨前藥,令服餘藥。 時彼病者愚癡無識,於前所服深生勝解,起所宜想,不肯棄捨。 時大良醫為其宣說前後藥性,於現所病前藥匪宜,後藥為勝。時有病者雖聞是語,不生勝解,猶未深信良醫所言。 如是病者,喻諸凡夫、菩薩、聲聞,為煩惱病之所執持。大良醫者,喻諸如來。其良藥等,喻為宣說若上上勝及以上極,若深深勝及以深極,若劣、若勝及以勝極,法教正教教授教誡。彼雖聞已,不能悟入,不生勝解,不能修行法隨法行。 諸有淨信菩薩、聲聞,於佛所說不生疑惑;乘佛所說喻如一切支具圓滿妙莊嚴車無上法乘,如善御者,隨所行地、隨所應到,疾疾進趣,無所稽留。 #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菩薩功德品第十八 `[*1-1]第十五〔-〕【明】*` 云何菩薩所有功德?嗢`[拕=柁【宮】]`拕南曰: 希奇、不希奇、  平等心、饒益、  報恩、與欣讚、  不虛加行性。 謂諸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覺乘勤修學時,應知有五甚希奇法。何等為五?一者、於諸有情非有因緣而生親愛;二者、唯為饒益諸有情故,常處生死,忍無量苦;三者、於多煩惱難`[復=伏【三宮】]`復有情,善能解了調伏方便;四者於極難解真實義理,能隨悟入;五者、具不思議大威神力。如是五種菩薩所有甚希奇法,不與一切餘有情共。 又諸菩薩成就五種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何等為五?謂諸菩薩,以因利他苦,即為自己樂;是故菩薩恒遍受行因利他苦。是名菩薩成就第一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又諸菩薩,雖善了知生死過失、涅槃功德,而樂普令有情清淨,即為己樂;是故菩薩為淨有情增上力故,誓受生死。是名菩薩成就第二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又諸菩薩,雖善了知默然樂味,而樂普令有情清淨,即為己樂;是`[故=名【三宮】]`故菩薩為淨有情增上力故,恒勤方便為說正法,是名菩薩成就第三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又諸菩薩,雖積集六波羅蜜多所有善根,而樂普令有情清淨,即為己樂;是故菩薩為淨有情增上力故,以淨意樂施諸有情,然不希求施果異熟。是名菩薩成就第四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又諸菩薩,以利他事為自利事;是故菩薩恒現受行一切有情利益之事。是名菩薩成就第五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 又諸菩薩由五種相,當知普於一切有情其心平等。何等為五?一者、菩薩最初發心,願大菩提,如是亦為利益一切諸有情故,起平等心。二者、菩薩於諸有情住哀愍俱平等之心。三者、菩薩於諸有情,深心發起一子愛俱平等之心。四者、菩薩於從眾緣已生諸行,知是所想有情事已,知一有情所有法性,即是一切有情法性;以法平等俱行之心,於諸`[有=行【元】]`有情住平等心。五者、菩薩如於一有情行利益行,於一切有情行利益行,亦復如是。以利俱心,於諸有情住平等心。由此五相,是諸菩薩於諸有情其心平等。 又諸菩薩由五種相,於諸有情能作一切饒益之事。何等為五?一者、說授正命以為饒益;二者、於不隨順能引義利所作事業,說授隨順以為饒益;三者、無依無怙、有苦有貧,善能為彼作依怙等以為饒益;四者、說授能往善趣之道以為饒益;五者、說授三乘以為饒益。 又諸菩薩由五種相,於其有恩諸有情所現前酬報。何等為五?一者、安處有情,令學己德;二者、方便安處,令學他德;三者、無依無怙、有苦有貧,隨力隨能作依怙等;四者、勸令供養諸佛如來;五者、令於如來所說正法受持、讀誦、書寫、供養。 又諸菩薩,於五種處常當欣讚。何等為五?一者、值佛出世,常得承事;二者、於諸佛所,常聞六種波羅蜜多菩薩藏法;三者、於一切種成熟有情,常有勢力;四者、能於無上正等菩提堪任速證;五者、證菩提已,諸弟子眾常和無諍。 又諸菩薩由五因緣,於諸有情能作不虛饒益加行。何等為五?謂諸菩薩,於諸有情先欲求作利益安樂,於諸有情利益安樂如實了知,無顛倒覺。如是一切,如前供養親近無量品中所說,應知其相。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無顛倒加行、  退墮、與勝進、  相似、實功德、  善調伏有情。 謂諸菩薩有五加行,當知普攝一切菩薩無倒加行。何等為五?一、隨護加行,二、無罪加行,三、思擇力加行,四、清淨增上意樂加行,五、墮決定加行。云何菩薩隨護加行?當知此復略有五種。一者、隨護聰叡。謂由俱`[生=行【三宮】]`生智速疾攝法。二者、隨護正念。謂由此正念,隨所攝法持令不忘。三者、隨護正智。謂由此正智,於所持法善觀察義,正慧通達。遠離隨順聰叡正念覺慧退分諸因緣故,習近隨順住分、勝分諸因緣故。四者、隨護自心。能善防守諸根門故。五者、隨護他心。能於他心正隨轉故。云何菩薩無罪加行?謂諸菩薩,於諸善法無倒熾然,無量無間迴向菩提。云何菩薩思擇力加行?謂諸菩薩,即此一切在勝解行地,應知其相。云何菩薩清淨增上意樂加行?謂諸菩薩,即此一切在淨勝意樂地及行正行地,應知其相。云何菩薩墮決定加行?謂諸菩薩,即此一切在決定地、決定行地、到究竟地,應知其相。如是五種菩薩加行,普攝一切無倒加行。 又諸菩薩順退分法,當知有五。何等為五?一者、不敬正法及說法師。二者、放逸懈怠。三者、於諸煩惱親近執著。四者、於諸惡行親近執著。五者、與餘菩薩校量勝劣,起增上慢;及於法顛倒,起增上慢。 又諸菩薩順勝分法,當知有五。何等為五?謂與前五黑品諸法次第相違,應知其相。 又諸菩薩略有五種相似功德,當知實是菩薩過失。何等為五?一者、於其暴惡毀犯淨戒諸有情所,由是因緣作不饒益;二者、詐現種種具足威儀;三者、於順世間文`[詞=辭【明】]`詞、呪術、外道書論相應法中,得預智者、聰叡者數;四者、修行有罪施等善行;五者、宣說建立像似正法,廣令流布。 又諸菩薩略有五種真實功德。何等為五?一者、於其暴惡毀犯淨戒諸有情所,由是因緣起勝悲心;二者、本性成就具足威儀;三者、於佛所說淨妙真實若教若證,得預智者、聰叡者數;四者、修行無罪施等善行;五者、開示正法,遮滅一切像似正法。 又諸菩薩略於十處,無倒調伏所化有情。何等十處?一者、遠離惡行處;二者、遠離諸欲處;三者、專精無犯,犯已能出處;四者、密護一切諸根門處;五者、正知住處;六者、離憒鬧處;七者、於遠離處,遠離一切惡尋思處;八`[者【麗】,是【大】(cf. K15n0570\_p0855c15)]`者、遠離障處;九者、遠離一切煩惱纏處;十者、遠離一切諸煩惱品諸麁重處。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諸菩薩受記、  墮於決定中、  定作、常應作、  最勝最為後。 謂諸菩薩略由六`[相=根【元明】]`相,蒙諸如來於其無上正等菩提授與記別。何等為六?一者、安住種`[1]性=姓【聖】*`性未發心位;二者、已發心位;三者、現在前`[2]位=住【三】*【宮聖】`位;四者、不現前`[*2]`位;五者、有定時限,謂爾所時當證無上正等菩提;六者、無定時限,謂不宣說決定時限,而與`[授=受【宋元宮】]`授記。 又諸菩薩略有三種墮於決定。何等為三?一者、安住種性墮於決定;二者、發菩提心墮於決定;三者、不虛修行墮於決定。安住種`[*1-1]性=姓【聖】*`性墮決定者,謂諸菩薩住種`[*1]`性位,便名為墮決定菩薩。何以故?由此菩薩若遇勝緣,必定堪`[4]任=住【元】*`任證於無上正等覺故。發菩提心墮決定者,謂有一類諸菩薩眾,已於無上正等菩提起決定心,此後乃至證於無上正等菩提,無復退轉。不虛修行墮決定者,謂諸菩薩已得自在,普於一切利有情行,如其所欲,隨所造修終無空過。於此三種墮決定中,依於最後墮決定位,諸佛如來授諸菩薩墮決定記。 又諸菩薩略有五處定所應作。若不作已,終不堪任證於無上正等菩提。何等為五?一者、發菩提心;二者、於諸有情深生哀愍;`[三=二【元】]`三者、熾然精進,四者、於諸明處方便修習,五者、無有厭倦。 又諸菩薩於其五處常所應作。何等為五?一者、於不放逸常所應作;二者、無依無怙、有苦有貧諸有情所,常應為作依怙等事;三者、於諸如來常應供養;四者、常應遍知有失、無失;五者、一切所作若行、若住諸作意中,大菩提心恒為導首。如是五種,是諸菩薩常所應作。 又諸菩薩有十種法,一切菩薩許為最勝,特為第一,建立在於最上法中。何等為十?一者、菩薩種`[*1-3]性=姓【聖】*`性,諸種`[*1]`性中最為殊勝;二者、最初發心,於諸正願最為殊勝;三者、精進、般若,普於一切波羅蜜多最為殊勝;四者、愛語攝事,於諸攝事最為殊勝;五者、如來世尊,於諸有情最為殊勝;六者、悲愍有情,於諸無量最為殊勝;七者、第四靜慮,於諸靜慮最為殊勝;八者、空三摩地,於三等持最為殊勝;九者、滅盡等至,於諸等至最為殊勝;十者、如前所說所有清淨方便善巧,普於一切方便善巧最為殊勝。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諸施設建立、  一切法尋思、  及如實遍智、  如是諸無量、 說法果勝利、  大乘性、與攝,  菩薩十,應知  建立諸名號。 謂諸菩薩略有四種施設建立,唯有如來及諸菩薩能正施設、能正建立;非餘一切若天、若人、若諸沙門、若婆羅門,唯除聞已。何等為四?一者、法施設建立,二者、諦施設建立,三者、理施設建立,四者、乘施設建立。 云何名法施設建立?謂佛所說素`[呾=怛【元明】]`呾纜等十二分教,次第結集、次第安置、次第制立,是名為法施設建立。 云何名諦施設建立?謂無量種。或立一諦。謂不虛妄義,唯有一諦,無第二故。或立二諦。一、世俗諦,二、勝義諦。或立三諦。一、相諦,二、語諦,三、用諦。或立四諦。一、苦諦,二、集諦,三、滅諦,四、道諦。或立五諦。一、因諦,二、果諦,三、智諦,四、境諦,五、勝諦。 或立六諦。一、諦諦,二、妄諦,三、應遍知諦,四、應永斷諦,五、應作證諦,六、應修習諦。 或立七諦。一、愛味諦,二、過患諦,三、出離諦,四、法性諦,五、勝解諦,六、聖諦,七、非聖諦。 或立八諦。一、行苦性諦,二、壞苦性諦,三、苦苦性諦,四、流轉諦,五、還滅諦,六、雜染諦,七、清淨諦,八、正加行諦。 或立九諦。一、無常諦,二、苦諦,三、空諦,四、無我諦,五、有愛諦,六、無有愛諦,七、彼斷方便諦,八、有餘依涅槃諦,九、無餘依涅槃諦。 或立十諦。一、逼切苦諦,二、財位匱乏苦諦,三、界不平和苦諦,四、所愛變壞苦諦,五、麁重苦諦,六、業諦,七、煩惱諦,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諦,九、正見諦,十、正見果諦。如是等類,名菩薩諦施設建立,若廣分別當知無量。 云何名理施設建立?謂四道理。此廣分別如前應知。 云何名乘施設建立?謂聲聞乘及獨覺乘、無上大乘,如是三種,一一各由七種行相施設建立,是名為乘施設建立。初聲聞乘七行相者,一、於四聖諦無顛倒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緣,四、此慧伴類,五、此慧作業,六、此慧資糧,七、此慧得果。當知由此七種行相施設建立,諸聲聞乘無不周備。如聲聞乘七種行相施設建立,其獨覺乘,當知亦爾。無上大乘七行相者,一、緣離言說事,一切法中所有真如,無分別平等性出離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緣;四、此慧伴類;五、此慧作業;六、此慧資糧;七、此慧得果。當知由此七種行相施設建立,無上大乘無不周備。 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及諸菩薩所有無倒施設建立,若曾所作、若當所作、若今所作,一切皆由如是四事。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又諸菩薩為得四種如實遍`[1]知=智【三宮】*`知,於一切法起四尋思。何等為四?一、名尋思,二、事尋思,三、自性假立尋思,四、差別假立尋思。如是四種若廣分別,應知如前真實義品。 又諸菩薩略有四種,於一切法如實遍`[*1-1]知=智【三宮】*`知。一、名尋思所引如實遍`[*1]`知,二、事尋思所引如實遍`[*1]`知,三、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遍`[*1]`知,四、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遍`[*1]`知。如是四種若廣分別,應知如前真實義品。 又諸菩薩,於五無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何等為五?一、有情界無量,二、世界無量,三、法界無量,四、所調伏界無量,五、調伏方便界無量。 云何有情界無量?謂六十四諸有情眾,名有情界。如前意地已具條列。若依相續,差別無邊。 云何世界無量?謂於十方無量世界、無量名號各各差別。如此世界名曰索訶,此界梵王名索訶主。如是一切皆當了知。 云何法界無量?謂善、不善、無記諸法,如是等類差別道理,應知無量。 云何所調伏界無量?謂或有一種所調伏界。一切有情可調伏者,同一類故。或有二種所調伏界。一、具縛,二、不具縛。或有三種所調伏界。一、鈍根,二、中根,三、利根。或有四種所調伏界。一、剎帝利,二、婆羅門,三、吠舍,四、`[明注曰戍北藏作成]`戍達羅。或有五種所調伏界。一、貪行,二、瞋行,三、癡行,四、慢行,五、尋思行。或有六種所調伏界。一、在家,二、出家,三、未成熟,四、已成熟,五、未解脫,六、已解脫。或有七種所調伏界。一、輕毀,二、中庸,三、廣顯智,四、略開智,五、現所調伏,六、當所調伏,七、緣引調伏。謂遇如是如是緣,即如是如是轉變。或有八種所調伏界。謂八部眾,從剎帝利乃至梵眾。或有九種所調伏界。一、如來所化,二、聲聞、獨覺所化,三、菩薩所化。四、難調伏,五、易調伏,六、軟語調伏,七、訶擯調伏,八、遠調伏,九、近調伏。或有十種所調伏界。一、那落迦,二、傍生,三、琰摩世界,四、欲界天人,五、中有,六、有色,七、無色,八、有想,九、無想,十、非想非非想。如是略說品類差別有五十五,若依相續差別道理,當知無量。 問:有情界無量、所調伏界無量有何差別? 答:一切有情,若住種`[*1-5]性=姓【聖】*`性、不住種`[*1]`性,無有差別,總名有情界無量;唯住種`[*1]`性,彼彼位轉,乃得名為所調伏界無量。 云何調伏方便界無量?謂如前說,當知此中亦有無量品類差別。 問:何故總說此五無量如是次第? 答:以諸菩薩專精修習饒益有情,是故最初說有情界無量。是諸有情依於處所可得受化,是故第二說世界無量。是諸有情在彼彼界,由種種法或染、或淨差別可得,是故第三說法界無量。即觀如是有情界中,有諸有情有所堪`[*4-1]任=住【元】*`任、有大勢力,堪能究竟解脫眾苦,是故第四說所調伏界無量。要由如是方便善巧,令諸有情究竟解脫,是故第五說調伏方便界無量。是故說言菩薩於此五種無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 諸佛菩薩為諸有情宣說正法,當知有五大果勝利。何等為五?一者、一類有情聞佛菩薩說正法時,遠塵離垢,於諸法中法眼生起;二者、一類有情聞佛菩薩說正法時,得盡諸漏;三者、一類有情聞佛菩薩說正法時,便於無上正等菩提發正願心;四者、一類有情聞佛菩薩說正法時,證得菩薩最勝`[法忍=決為【元】]`法忍;五者、一類有情聞佛菩薩說正法已,受持讀誦,修習正行,展轉方便令正法眼久住不滅。如是五種,當知名為諸佛菩薩所說正法大果勝利。 諸菩薩乘與七大性共相應故,說名大乘。何等為七?一者、法大性。謂十二分教中,菩薩藏攝方廣之教。二者、發心大性。謂有一類,於其無上正等菩提發正願心。三者、勝解大性。謂有一類,於法大性生勝信解。四者、增上意樂大性。謂有一類,已過勝解行地,證入淨勝`[意=竟【元】]`意樂地。五者、資糧大性。謂福德資糧、智慧資糧修習圓滿,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六者、時大性。謂經於三無數大劫,方證無上正等菩提。七者、圓證大性。謂即所證無上菩提,由此圓證菩提自體,比餘圓證功德自體尚無與等,何況得有若過若增。當知此中,若法大性、若發心大性、若勝解大性、若增上意樂大性、若資糧大性、若時大性,如是六種皆是圓證大性之因。圓證大性,是前六種大性之果。 有八種法,能具足攝一切大乘。一者、菩薩藏教;二者、即於如是菩薩藏中,顯示諸法真實義教;三者、即於如是菩薩藏中,顯示一切諸佛菩薩不可思議、最勝廣大威力之教;四者、於上所說,如理聽聞;五者、如理`[思=思惟【聖】]`思為先,趣勝意樂;六者、趣勝意樂為先,入修行相;七者、入修行相為先,修果成滿;八者、即由如是修果成滿,究竟出離。如是菩薩勤修學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何等菩薩勤修學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當知菩薩略有十種。一、住種`[*1-8]性=姓【聖】*`性,二、已趣入,三、未淨意樂,四、已淨意樂,五、未成熟,六、已成熟,七、未墮決定,八、已墮決定,九、一生所繫,十、住最後有。此中即住種性菩薩發心修學,名已趣入。即已趣入,乃至未入淨意樂地,名未淨意樂。若已得入,名已淨意樂。即淨意樂,乃至未入到究竟地,名未成熟。若已得入,名已成熟。未成熟中,乃至未得入決定地、決定行地,名未決定。若已得入,名已決定。已成熟中,復有二種。一者、一生所繫。謂此生無間,當證無上正等菩提。二、住最後有。謂即住此生,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如是如說從初種性,廣說乃至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十種菩薩,於菩薩學能正修學。此上更無能正修學、若於中學、若如是學。非如所說諸菩薩上更有菩薩,於菩薩學能正修學。 如是所說一切菩薩,當知復有如是等類無有差別隨德假名。所謂名為菩提薩埵、摩訶薩埵、成就覺慧、最上照明、最勝`[真=具【宮】]`真子、最勝`[任=住【元明】]`任持、普能降伏、最勝萌`[芽=牙【聖】]`芽,亦名勇健,亦名最聖,亦名商主,亦名大稱,亦名憐愍,亦名大`[福=神【元】]`福,亦名自在,亦名法師。如是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無邊菩薩,當知乃有內德各別無量無邊假立想號。若諸菩薩現前自稱我是菩薩,於菩薩學不正修行,當知是名相似菩薩,非真菩薩。若諸菩薩現前自稱我是菩薩,於菩薩學能正修行,當知是名真實菩薩。`[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六 ☗s47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七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二持隨法瑜伽處菩薩相品第一 `[7]第十五〔-〕【明】*` 云何真實諸菩薩相? 嗢`[8]拕=柁【宮三宮】*`拕南曰: 真實諸菩薩,  五種相應知,  自性、依處、果、  次第、攝五轉。 謂諸菩薩有五真實菩薩之相,若成就者墮菩薩數。何等為五?一者、哀愍,二者、愛語,三者、勇猛,四者、舒手惠施,五者、能解甚深義理密意。如是五法,當知一一各有五轉。一者、自性,二者、依處,三者、果利,四者、次第,五者、相攝。 應知此中,哀愍自性略有二種。一、在意樂,二、在正行。在意樂者,謂諸菩薩,於諸有情利益意樂、安樂意樂,是名哀愍。在正行者,謂諸菩薩,於諸有情如所意樂,隨力隨能身語饒益,是名哀愍。 愛語自性,謂如前說若慰喻語、若慶悅語、若勝益語,當知如前攝事品說。勇猛自性,謂諸菩薩剛決堅固,無所怯劣,有大勢力。 若諸菩薩廣大施性、無染施性,是名舒手惠施自性。 若諸菩薩四無礙解,及即於彼無倒引發正加行智,是名能解甚深義理密意自性。 當知菩薩哀愍依處,略有五種。何等為五?一、有苦有情,二、惡行有情,三、放逸有情,四、邪行有情,五、煩惱隨眠有情。 那落迦等所有有情,皆為苦受`[連=速【元】]`連綿相續逼切而轉,如是名為有苦有情。 或復有情雖非定苦,而多現行諸身惡行、諸語惡行、諸意惡行,於諸惡中喜樂安住。所謂屠養羊猪鷄等不律儀輩。如是名為惡行有情。 或復有情雖非定苦及行惡行,而於諸`[欲=慾【三宮】]`欲耽著受用,常樂安住種種俳優、歌舞、笑睇,以自娛樂。所謂一類受欲塵者。如是名為放逸有情。 或復有情雖非定苦、行惡、放逸,而依妄見修行種種苦解脫行。謂捨諸欲,於惡說法毘柰耶中而出家者。如是名為邪行有情。 或復有情雖非定苦,廣說乃至非修邪行,而或具縛、或不具縛,為諸煩惱之所隨眠。謂正修行賢善異生及諸有學。是名煩惱隨眠有情。 是名菩薩所有哀愍五種依處,由此依處、由此所緣,哀愍而轉。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當知菩薩愛語依處,亦有五種。何等為五?一、正言論語,二、正慶悅語,三、正安慰語,四、正廣恣語,五、如理說語。如是廣辯,應知如前攝事品說。是名菩薩所有愛語五種依處,由此依處、由此所緣,愛語而轉。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當知菩薩勇猛依處,亦有五種。何等為五?謂即如前菩提分品所說菩薩堅力持性五種依處,當知`[此是=是此【三宮聖知】]`此是菩薩勇猛五種依處。由此依處、由此所緣,勇猛而轉。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當知菩薩舒手惠施,亦五依處。何等為五?一、數數惠施,二、歡喜惠施,三、慇重惠施,四、無染惠施,五、無依惠施。如是五種,如前施品廣`[辨=辯【三宮】]`辨應知。由此依處、由此所緣,菩薩舒手惠施而轉。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當知菩薩能解甚深義理密意,亦五依處。何等為五? 謂於如來所說契經,隨順甚深甚深顯現空性相應、緣性緣起,應知是名第一依處。 於毘奈耶毀犯善巧、還淨善巧,當知是名第二依處。 於摩怛理迦,施設、建立無倒法相,當知是名第三依處。 能正顯除意趣難解諸法`[相=想【三宮聖知】]`相義,當知是名第四依處。 於一切法,法、義、釋`[詞=辭【明】]`詞、品類差別,當知是名第五依處。 由此依處、由此所緣,菩薩能解甚深義理密意而轉。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菩薩哀愍,於諸有情,最初能斷怨害嫌恨。菩薩哀愍,普於一切利有情事皆能修作,心無怯劣。於此加行甞無厭倦,多住哀愍,能攝無罪現法樂住及饒益他。 又如世尊所說修慈所得勝利,謂於現身毒藥、刀`[杖=仗【宋元宮聖知】]`杖不加害等。如是一切菩薩哀愍,皆當了知。是名菩薩哀愍果利。 菩薩愛語,於現法中斷語四過。所謂妄語、離間、麁惡,及以綺語。由此愛語,於現法中能自攝受、能攝受他,安隱而轉。菩薩愛語,於當來世其言敦肅,言必信用。是名菩薩愛語果利。 菩薩勇猛,於現法中能離一切懶惰懈怠,心常歡喜;能受菩薩淨戒律儀,受已終無毀犯、退屈;能正堪忍,攝受自他。於當來世一切菩薩所起事業,稟性堅固,凡所造修若未成辦,終無懈退。是名菩薩勇猛果利。 當知菩薩舒手惠施、能解甚深義理密意所得果利,如威力品惠施威力、般若威力差別應知。是名菩薩舒手惠施、能解甚深義理密意二種果利。 是名菩薩五相果利。 云何五相如是次第?謂諸菩薩,先修哀愍攝受有情,於彼顧念,欲作饒益。次修愛語,為彼有情出不善處安立善處,宣說正理,攝受教誨。次修勇猛,於已趣入諸有情類,若諸有情起諸邪行,種種煩惱變異事中皆能堪忍,為不棄捨安住種種正行、邪行諸有情故。是諸菩薩修勇猛已,一類有情以財攝受,能令成熟;一類有情以法攝受,能令成熟;一類有情以財、以法二種攝受,能令成熟。是故菩薩次後修習舒手惠施、能解甚深義理密意。當知是名菩薩五相前後次第。 問:菩薩五相,六到彼岸,何到彼岸攝何等相?答:菩薩哀愍,當知靜慮到彼岸攝;菩薩愛語,尸羅、般若到彼岸攝;菩薩勇猛,進、忍、般若到彼岸攝;菩薩所有舒手惠施,當知即施到彼岸攝;菩薩所有能解甚深義理密意,靜慮、般若到彼岸攝。 如是真實菩薩五相,當知一一皆有五轉。所謂自性、依處、果利、次第、相攝。已廣分別,應如實知。 #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二持隨法瑜伽處分品第二 `[*7-1]第十五〔-〕【明】*` 在家、出家二分菩薩,有幾種法正修學時,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嗢`[*8-1]拕=柁【宮三宮】*`拕南曰: 二分諸菩薩,  初事業善修、  善巧、饒益他、  迴向最為後。 謂諸菩薩或在家分、或出家分差別轉時,略有四法,當知令此在家、出家二分菩薩正勤修學,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何等為四?一者、善修事業,二者、方便善巧,三者、饒益於他,四者、無倒迴向。 云何菩薩善修事業?謂諸菩薩,於六波羅蜜多決定修作、委悉修作、恒常修作、無罪修作。 云何菩薩於施波羅蜜多決定修作?謂諸菩薩,現有種種可施財法,諸乞求者正現在前,有`[恩=思【知】]`恩、無恩、有德、有失無有差別,要當施與。若人非人、若諸沙門、若婆羅門及餘世間,無有如法能令施心有所傾動。 云何菩薩於施波羅蜜多委悉修作?謂諸菩薩,現有種種可施財法,諸乞求者正現在前,一切施與,無有少物於諸有情而不能捨。於內身命尚能惠施,何況外物? 云何菩薩於施波羅蜜多恒常修作?謂諸菩薩,於修惠施無有厭倦,恒常無間,於一切時,隨有所得即隨惠施,無所悋惜。 云何菩薩於施波羅蜜多無罪修作?謂諸菩薩遠離如前施品所說諸雜染施,修行所餘無雜染施。如是菩薩於施波羅蜜多能善修作。如於施波羅蜜多能善修作,如是於戒、忍、精進、靜慮、慧波羅蜜多,如其所應,當知亦爾。是名菩薩由四行相,於其六種波羅蜜多決定修作、委悉修作、恒常修作、無罪修作。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當知如是方便善巧,略有十種。何等為十?一者、憎背聖教有情,除其恚惱方便善巧;二者、處中有情,令其趣入方便善巧;三者、已趣入者,令其成熟方便善巧;四者、已成熟者,令得解脫方便善巧;五者、於諸世間一切異論方便善巧;六者、於諸菩薩淨戒律儀受持、毀犯,能正觀察方便善巧;七者、於諸正願方便善巧;八者、於聲聞乘方便善巧;九者、於獨覺乘方便善巧;十者、於其大乘方便善巧。如是一切方便善巧,如前即此菩薩地中,隨彼彼處已廣分別,如應當知。 如是十種菩薩所有方便善巧,能作五事。謂由前四種方便善巧,令諸菩薩能正安立所化有情於自義利。由於世間一切異論方便善巧,令諸菩薩善能摧伏一切異論。由於菩薩淨戒律儀受持、毀犯,能正觀察方便善巧,令諸菩薩不犯所犯,犯已速疾如法悔除,於善清淨菩薩所受淨戒律儀,能善修瑩。由於正願方便善巧,令諸菩薩能證當來一切所愛事義圓滿。由於三乘方便善巧,令諸菩薩於諸有情,隨其種`[性=姓【宋元宮聖知】]`性、根及勝解,說相稱法、說順正理。是名十種方便善巧,令諸菩薩能作五事。由此五事,能令菩薩現法當來一切事義皆得究竟。 云何菩薩饒益於他?謂諸菩薩依四攝事,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能與一分有情利益,能與一分有情安樂,能與一分所化有情利益安樂,是名略說菩薩所有饒益於他。廣說如前自他`[利=到【元】]`利品,應知其相。 云何菩薩無倒迴向?謂諸菩薩三門積集所有善根,即善修事業、方便善巧、饒益於他。去來今世一切攝取,以淳一味妙淨信心,迴求無上正等菩提。終不用此所集善根,希求世間餘果異熟,唯除無上正等菩提。 世尊所有為在家分、或出家分諸菩薩說所應學法,當知一切此四所攝。謂善修事業、方便善巧、饒益於他、無倒迴向。是故如是善修事業、方便善巧、饒益於他、無倒迴向諸菩薩眾,親近、隣逼難得難證無上菩提。當知過去、未來、現在所有菩薩,或在家分、或出家分,精勤修學,於其無上正等菩提曾當現證,一切皆由如是四法。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又諸菩薩,或在家分、或出家分,雖復同於如是四法正勤修學,而出家者於在家者,甚大殊異,甚大高勝。所以者何?當知一切出家菩薩,於其父母、妻子、親屬攝受過患皆得解脫,在家菩薩則不如是。又復一切出家菩薩,於為攝受父母、親屬,營農、商估、事王業等種種艱辛遽務憂苦皆得解脫,在家菩薩則不如是。又復一切出家菩薩,一向能行鉤鎖梵行,在家菩薩則不如是。又復一切出家菩薩,普於一切菩提分法速證通慧,隨所造修彼彼善法,皆能疾疾到於究竟,在家菩薩則不如是。又復一切出家菩薩,安住決定清淨律儀,凡所發言眾咸信奉,在家菩薩則不如是。如是等類無量善法,當知一切出家菩薩於在家者,甚大殊異、甚大高勝。 #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二持隨法瑜伽處增上意樂品第三 `[*7-2]第十五〔-〕【明】*` 云何菩薩增上意樂? 嗢`[*8-2]拕=柁【宮三宮】*`拕南曰: 智者於有情,  有七相憐愍、  十五勝意樂,  作十事應知。 謂諸菩薩,於諸有情深心發起七相憐愍。以諸菩薩具憐愍故,名善意樂、極善意樂。何等名為七相憐愍?一者、無畏憐愍,二者、如理憐愍,三者、無倦憐愍,四者、無求憐愍,五者、無染憐愍,六者、廣大憐愍,七者、平等憐愍。謂諸菩薩,於諸有情非怖畏故而起憐愍,現行隨順身語意業,適可其心利益安樂,是名菩薩無畏憐愍。又諸菩薩,於諸有情非不如理憐愍而轉,謂終不以非法、非律、非賢善行,及以非處勸授有情,是名菩薩如理憐愍。又諸菩薩,於諸有情如是憐愍,隨其所宜發起一切饒益事業,曾無厭倦,是名菩薩無倦憐愍。又諸菩薩,於諸有情不待求請,自起憐愍,為作饒益,是名菩薩無求憐愍。又諸菩薩,於諸有情無愛染心而起憐愍,謂饒益他,不祈恩報,亦不悕望當來可愛諸果異熟,是名菩薩無染憐愍,亦名菩薩無緣憐愍。又諸菩薩,於諸有情所起憐愍,唯是廣大而非狹小。言廣大者,謂於一切諸有情所,雖遭一切不饒益事,而不棄捨;菩薩自身寧受非愛,終不以惡欲加於彼。是名菩薩廣大憐愍。又諸菩薩,如是相狀、如是功德相應憐愍,普於一切諸有情類平等平等,於有情界無有分限,是名菩薩平等憐愍。菩薩與此七種行相憐愍相應,名善意樂、極善意樂。 當知此中,淨信為先、擇法為先,於諸佛法所有勝解印解決定,是名菩薩增上意樂。如是菩薩增上意樂,當知略說有十五種。何等十五?一、最上意樂,二、遮止意樂,三、波羅蜜多意樂,四、真實義意樂,五、威力意樂,六、利益意樂,七、安樂意樂,八、解脫意樂,九、堅固意樂,十、無虛妄意樂,十一、不清淨意樂,十二、清淨意樂,十三、善清淨意樂,十四、應調伏意樂,十五、俱生意樂。 謂諸菩薩,於佛法僧最上真實起勝意樂,是名菩薩最上意樂。又諸菩薩,於所受持淨戒律儀起勝意樂,是名菩薩遮止意樂。又諸菩薩,於所修證施、忍、精進、靜慮、般若起勝意樂,是名菩薩波羅蜜多意樂。又諸菩薩,於法無我、補特伽羅無我、甚深勝義諸法真如起勝意樂,是名菩薩真實義意樂。又諸菩薩,於佛菩薩不可思議神通威力、或俱生威力起勝意樂,是名菩薩威力意樂。又諸菩薩,於諸有情欲以善法而授與之,是名菩薩利益意樂。又諸菩薩、於諸有情,欲以饒益而授與之,是名菩薩安樂意樂。又諸菩薩,即於如是諸有情所無愛染心,又於當來可愛異熟其心無繫,是名菩薩解脫意樂。又諸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菩提,其心專注,曾無變易,是名菩薩堅固意樂。又諸菩薩,於諸有情饒益方便,於大菩提趣證方便,無顛倒智俱行勝解,是名菩薩無虛妄意樂。又諸菩薩,勝解行地所有一切增上意樂,是名菩薩不清淨意樂。又諸菩薩,從淨勝意樂地乃至決定行地所有一切增上意樂,是名菩薩清淨意樂。又諸菩薩,到究竟地所有一切增上意樂,是名菩薩善清淨意樂。又諸菩薩不清淨意樂,是則名為應調伏意樂,由此意樂應思擇故。又諸菩薩清淨意樂、善清淨意樂,是則名為俱生意樂,由此意樂性成就故,於所依中善安立故。 如是菩薩十五妙善增上意樂,隨一切地,以要言之,能作十事。何等為十?謂諸菩薩最上意樂,能於三寶修一切種最勝供養,普於一切菩提資糧為最第一。又諸菩薩遮止意樂,能於所受淨戒律儀,命難因緣,亦不故思犯於所犯;設有所犯,疾疾悔除。又諸菩薩波羅蜜多意樂,能於善法常勤修習無放逸住,常住最勝無放逸住。又諸菩薩真實義意樂,能為有情以無染心流轉生死,不捨涅槃增上意樂。又諸菩薩威力意樂,能於聖教覺受淳淨上妙法味。復能於修起堅`[固=同【元】]`固想,欣樂多住,不唯聞思便生喜足。又諸菩薩利益意樂、安樂意樂、解脫意樂,能於一切饒益有情所作事業精勤修習,雖常修習而無厭倦。又諸菩薩堅固意樂,能於種種熾然精進、廣大精進,發起安住無緩加行、無斷加行。又諸菩薩無虛妄意樂,能於所引彼彼善法速證通慧,不於少分下劣薄弱差別證中而生喜足。又諸菩薩應調伏意樂,能引俱生意樂。又諸菩薩俱生意樂,能於無上正等菩提速疾趣證;能與天人作諸義利利益安樂。應調伏意樂即不清淨意樂,俱生意樂即清淨意樂、善清淨意樂,故不別說。 世尊所有為諸菩薩,於彼彼處種種宣說、施設、開示增上意樂,當知一切即此十五意樂所攝,是故過去、未來、現在妙善意樂諸菩薩眾,於其無上正等菩提曾當現證,一切皆由如是所說十五意樂。除此無有若過若增。如是菩薩十五意樂,能得最大菩提果利,是故菩薩依此意樂,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二持隨法瑜伽處住品第四之一 `[*7-3]第十五〔-〕【明】*` `[之〔-〕【元】]` 如是始從種`[3]性=姓【宋元宮】*`性具足,廣`[說〔-〕【宮知】]`說乃至於如所說菩薩所學,正勤修學;於如所說菩薩諸相,正等顯現;於諸菩薩分加行中,正勤修學;於如所說菩薩意樂,能淨修治。 諸菩薩眾略有菩薩十二種`[住 vihāra]`住。由此菩薩十二種住,普攝一切諸菩薩住,普攝一切諸菩薩行。 復有如來第十三住。由此住故,現前等覺廣大菩提,名無上住。 云何菩薩十二住等?嗢`[*8-3]拕=柁【宮三宮】*`拕南曰: 種`[*3-1]性=姓【宋元宮】*`性、勝解行、  極喜、增上戒、  增上心、三慧、  無相有功用、 `[無相無功用 nirmitta-anābhoga]`無相無功用、  及以無礙解、  最上菩薩住,  最極如來住。 謂菩薩種`[性=姓【宋元宮知】]`性住、勝解行住、極歡喜住、增上戒住、增上心住。增上慧住。 復有三種:一、覺分相應增上慧住,二、諸諦相應增上慧住,三、緣起流轉止息相應增上慧住。 謂諸菩薩如實了知能觀真實、所觀真實,及於真實諸有情類,由無智故眾苦流轉,由有智故眾苦止息。如是菩薩,由於三門以慧觀察,故有三種增上慧住。及有加行有功用無間缺道運轉無相住、無加行無功用無間缺道運轉無相住、無礙解住、最上成滿菩薩住。是名菩薩十二種住。如是菩薩十二種住,普攝一切諸菩薩住,普攝一切諸菩薩行。 如來住者,謂過一切諸菩薩住,現前等覺大菩提住。此中最後如來住者,於後究竟瑜伽處最後建立品,當具演說。 菩薩所有十二種住,如所安立,我今當說。 云何菩薩`[種性=種姓【宋元宮聖知】]`種性住?云何菩薩住種性住? 謂諸菩薩住種性住,性自仁賢,性自成就菩薩功德;菩薩所應眾多善法,於彼現行亦有顯現。由性仁賢逼遣方便,`[令=今【元】]`令於善轉,非由思擇有所制約、有所防護。 若諸菩薩住種性住,`[5]任=住【元】*,明註曰任北藏作住`任持一切佛法種子,於自體中、於所依中,已具足有一切佛法一切種子。 又諸菩薩住種性住,性離麁垢,不能現起上煩惱纏。由此纏故,造無間業,或斷善根。如種性品所說種`[種=姓【聖】]`種住種性相,於此菩薩種性住中,亦應廣說,應如實知。是名菩薩種性住。 云何菩薩勝解行住?謂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未得清淨意樂,所有一切諸菩薩`[行=從【知】]`行,當知皆名勝解行住。又諸菩薩種性住中,於餘十一諸菩薩住及如來住唯有因轉,攝受彼因。於餘所有諸菩薩住尚未發趣、未得、未淨,況如來住。若諸菩薩勝解行住,普於一切餘菩薩住及如來住,皆名發趣,未得、未淨。即於如是勝解行住,亦名發趣、亦名為得,為令清淨而修正行。勝解行住既清淨已,極歡喜住先已發趣,今復名得,為令清淨而修正行。極歡喜住既清淨已,增上戒住先已發趣,今復名得,為令清淨而修正行。如是廣說,展轉乃至最上成滿菩薩住。即此最上成滿菩薩住既清淨已,從此無間,其如來住先已發趣,當知於今頓得、頓淨。是如來住於菩薩住,當知此中如是差別。 云何菩薩極歡喜住?謂諸菩薩淨勝意樂住。 云何菩薩增上戒住?謂諸菩薩,淨勝意樂為緣,所得性戒相應住。 云何菩薩增上心住?謂諸菩薩,增上戒住清淨為緣,所得世間靜慮、等持、等至住。 云何菩薩覺分相應增上慧住?謂諸菩薩,以世間淨智所依等持為所依止,為覺諸諦,於正念住等三十七菩提分法妙`[簡=揀【元明】下同]`簡擇住。 云何菩薩諸諦相應增上慧住?謂諸菩薩,覺分簡擇為所依止,於諸諦中如實覺住。 云何菩薩緣起流轉止息相應增上慧住?謂諸菩薩,於諦能覺增上力故,簡擇顯示由無智故,苦及因起;簡擇顯示由有智故,苦及因滅住。 云何菩薩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謂諸菩薩,即由三種增上慧住增上力故,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於一切法真如無分別慧修俱行住。 云何菩薩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 ānābhoga-nirmitta-vihāra]`無功用無相住?謂諸菩薩,即於前無相住多修習已,任運自然、無缺無間運轉道隨行住。 云何菩薩無礙解住?謂諸菩薩即以善清淨無動慧等持為所依止,得廣大慧,為他說法;無上為依,能於諸法異門、義趣、`[釋=擇【知】]`釋詞、差別妙簡擇住。 云何菩薩最上成滿菩薩住?謂諸菩薩安住於此,於菩薩道已到究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大法灌頂,或一生所繫,或居最後有。從此住無間,即於爾時證覺無上正等菩提,能作一切佛所作事。 又諸菩薩勝解行住,於菩薩修所作狹小、所作`[有=無【元】]`有缺、所作不定,所得有退。極歡喜住,於菩薩修所作廣大、所作無缺、所作決定,隨所獲得無復退轉。如極歡喜住,乃至三種增上慧住,應知亦爾。從初無相住乃至最上成滿菩薩住,於菩薩修所作無量、所作無缺、所作決定,隨所獲得終無退轉。 又諸菩薩勝解行住,於菩薩無相修,當知發趣。極歡喜住、增上戒住、增上心住、增上慧住,於菩薩無相修,當知獲得。初無相住,於菩薩無相修,當知圓證。第二無相住,於菩薩無相修,當知清淨。`[無礙解住 pratisaṃvid-vihāra]`無礙解住、最上成滿菩薩住,於菩薩無相修果,當知領受。 問:勝解行住菩薩轉時,應知何行、何狀、何相? 答:勝解行住菩薩轉時,思擇力勝;於諸菩薩所作加行,以分別慧數數思擇方能修作,未能`[*5-1]任=住【元】*,明註曰任北藏作住`任性成辦所作。未得堅固相續無退菩薩勝修。如於勝修,於勝修果種種無礙`[勝〔-〕【三宮聖知】]`勝解、神通、解脫、等持、等至,亦未能得。未能超`[越=起【知】]`越五種怖畏。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趣畏、處眾怯畏。於所應作利有情事,策勵思惟方能修作,未能任性哀愍愛念。或於一時,於諸有情,由身語意發起邪行;或於一時,於諸境界發起貪著;或於一時,於資生具現有慳悋。信他諸佛菩薩而行,未能自內了知真實。`[謂=語【三宮】]`謂於如來、或法、或僧、或真實義、或有情事、或佛菩薩神通威力、或因、或果、或應得義、或得方便、或於所行皆隨他信。成就狹小聞所成智、思所成智,而非無量。又即於此或時忘失,有忘失法。成就菩薩苦遲通行,於大菩提無猛利樂欲,無熾然精進,無有甚深牢固淨信。於其三處有忘失念。一、於境界可意、不可意色聲香味觸法中,或於一時其心顛倒,忘失正念;二、於受生彼彼身中,既受生已,忘失前生;三、於所受、所持諸法,久作久說,或於一時有所忘失。於是三處有忘失念。或於一時具足聰慧,於其諸法能受、能持,於其義理堪能悟入,或於一時則不如是。或於一時具足憶念,或於一時成`[忘=妄【三宮】]`忘念類。於諸有情未能了知如實調伏善巧方便,於自佛法亦未了知如實引發善巧方便。為他說法教授教誡,勉勵而轉;勉勵轉故,不如實知,或時虛棄、或不虛棄。如闇中射,或中不中,隨欲成故。或於一時,於大菩提雖已發心,而復退捨。或於一時,棄捨菩薩先所受學淨戒律儀,不能受學。或於一時,雖勤修習利有情事,而於中間生厭倦故,復還棄捨利有情事。由意樂故,欲令自樂;由思擇故,欲令他樂。於諸菩薩所有違犯,多分遍知,非數遍知、無餘永斷,由於毀犯數現行故。或於一時,於菩薩藏法毘奈耶他所引奪。或於一時,聞說甚深廣大法教而生驚怖,其心搖動、猶豫、疑惑。於諸有情,遠離一切現行大悲。於諸有情,少分現前利益安樂,未能廣大、未能無量。 於如上說一切圓滿菩薩學中,未能普學。於如上說一切圓滿菩薩諸相,未皆成就。於如上說一切圓滿二分菩薩正加行中,未等顯現。於如上說菩薩意樂,猶未清淨。於其無上正等菩提,自謂為遠,未於涅槃增上意樂安立深固。如於生死長時流轉,於其熾然、無動、妙善菩提分法,未能成就。 如是等類,當知是名勝解行住菩薩轉時,諸行狀相。 是諸菩薩勝解行住,下忍轉時,如上所說諸行狀相,當知上品;中忍轉時,如上所說諸行狀相,當知中品;上忍轉時,如上所說,當知下品,其性微薄。即於如是上忍轉時,於上所說諸行狀相,漸次能令無餘永斷,從此無間,當知菩薩入極喜住。 由得方便極喜住中,勝解行住所說諸法皆無所有,與彼相違所有一切白品諸法皆悉顯現。由諸菩薩成就此故,轉得名為淨勝意樂。勝解行住菩薩轉時,雖有少分軟中上品方便展轉清淨勝解,而未得名淨勝意樂。 何以故?由此勝解為彼多種諸隨煩惱染污而轉。極歡喜住菩薩住`[時=持【甲】]`時,一切勝解諸隨煩惱皆悉永斷,離隨煩惱淨勝解轉。 問:極歡喜住菩薩轉時,應知何行、何狀、何相? 答:若諸菩薩,從勝解行住入極歡喜住,先於無上正等菩提菩薩弘願,未善通達菩提自性,未善通達菩提方便,多分隨順他緣而轉,不善決定。除捨彼故,發起六相新善決定、內證修性菩薩大願。超`[過=越【甲】]`過一切餘白淨願;無等不共,果是世間,超`[過=越【三】]`過一切世間境界;隨救一切有情苦故,不共一切聲聞、獨覺;雖一剎那生起此願,法性自爾能得菩`[薩=提【三】]`薩無量白法可愛之果;又此大願無變無盡自性得已,無異因緣令其退轉、變異可得;又是勝分,墮後邊際極大菩提。如此菩薩善決定願,亦名發心。 又即如是菩薩發心,略由四相應當了知。何等為四?一者、何相菩薩發心?二者、發心何所緣慮?三者、發心何狀、何相、何自性起?四者、發心有何勝利?由此四相,應當了知菩薩發心。 謂諸菩薩勝解行住,已善積集一切善根,於菩薩行已正超出。略說是相菩薩發心。 又諸菩薩,緣當來世無倒速疾一切菩提資糧圓滿,一切菩薩利有情事圓滿,無上正等菩提一切種一切佛法圓滿,諸佛所作事業圓滿。略說緣慮如是發心。 又諸菩薩,無倒速疾發起一切菩提資糧,隨順於諸有情一切菩薩所作,隨順獲得無上正等菩提無師自然妙智,隨順遍一切種諸佛所作事業,隨順廣大願心。 又諸菩薩發是心已,超過菩薩凡異生地,證入菩薩正性離生,生如來家,成佛`[真=𮌎【聖知】]`真子,決`[定=是【元】]`定趣向正等菩提,決定紹繼如來聖種。 又正獲得如實證淨,極多歡喜。於他有情遠離多分忿、害、鬪諍。於一切種菩薩所作利眾生事,於一切種菩提資糧圓滿,於一切種無上菩提一切佛法,於一切種佛所作事,以淨增上意樂,`[攀=舉【知】]`攀緣勝解趣入。於是諸法速疾圓證。自觀己身能正隨順,如是解了,極多歡喜。又自觀見妙善廣大,能引出離,無染無等,攝受饒益身心歡喜,於此無量熾然善法皆悉成就。又自了知:我於無上正等菩提,今已隣近,於大菩提我勝意樂已得清淨,我今已離一切怖畏。由是因緣,極多歡喜。 由諸菩薩已能發起善決定心,於五怖畏皆悉除斷。由善修習無我妙智,分別我想尚不復轉,況當得有分別我愛、或資生愛。由是因緣,無不活畏。由於他所無所悕望,常自發起如是欲樂;我當饒益一切有情,非於有情有所求覓。由是因緣,無惡名畏。由離我見,於我無有失壞想轉,故無死畏。自知死後,於當來世決定值遇諸佛菩薩,由此決定無惡趣畏。由意樂見一切世間,尚無有一與我齊等,何況殊勝,是故無有處眾怯畏。菩薩如是遠離一切五種怖畏,遠離一切聞說甚深正法驚怖,遠離一切高慢憍傲,遠離一切他不饒益種種邪行所起瞋恚,遠離一切世財貪喜。無染污故,無所憎背;有熾然故,無俗意樂;能圓滿證一切善法。 又現法中,能起菩薩一切精進,信增上力為前導故。於當來世,如前所說菩提分品十種大願,今即於此極歡喜住能具引發,由得清淨勝意樂故。 為欲供養最勝有情真實福田大師法主,是故引發第一大願。為欲受持彼所宣說無上`[正=正等【三宮】]`正法,是故引發第二大願。為欲勸請轉未曾有妙正法輪,是故引發第三大願。為欲順彼行菩薩行,是故引發第四大願。為欲成熟彼器有情,是故引發第五大願。為欲往趣諸佛國土,奉見如來,承事供養,聽受正法,是故引發第六大願。為淨修治自佛國土,是故引發第七大願。為於一切在所生處,常不`[遠=違【三宮聖知】]`遠離諸佛菩薩,與諸菩薩常同一味意樂加行,是故引發第八大願。常為利益一切有情,曾`[不=無【三宮聖知】]`不空過,是故引發第九大願。為證無上正等菩提,作諸佛事,是故引發第十大願。 作是願言:如有情界展轉相續,終無斷盡;亦如世道展轉相續,終無斷盡;我此大願生生相續,乃至究竟菩提邊際,常不遠離、常不忘失、常不乖離。如是自誓,心發正願。 當知此中,前就所應願事起願,後即就願以起於願。 如是菩薩十種大願以為上首,能生無數百千正願。 如是菩薩,於當來世具諸大願,於現法中發大精進。 復有十種淨修住法,由是能令極歡喜住速得清淨。一者、於諸佛法深生淨信。二者、觀諸有情緣起道理,證得唯有純大苦蘊,發起大悲。三者、觀見彼已,自誓願言:我當令彼諸有情類,解脫如是純大苦蘊,得第一樂,發起大慈。四者、為欲救拔一切憂苦,自無顧戀;無顧戀故,能捨內外一切身財,於諸有情而行惠施。五者、為欲利益諸有情故,從他勤求世出世法,曾無厭倦。六者、無厭倦故,證得一切論智清淨,善知諸論。七者、善知論故,於劣中勝諸有情所,`[如=知【聖】]`如應如宜而修正行,善解世間。八者、即於如是正加行中,依應時分量等正行,而修慚愧。九者、即於如是正加行中,得無退轉堅力持性。十者、以諸上妙利養恭敬及與正行,供養如來。是名十種淨修住法。由此能令極歡喜住速得清淨。所謂淨信、慈、悲、`[惠=喜【明】]`惠捨、無有厭倦、善知諸論、善解世間、修習慚愧、堅力持性、供養如來。 又諸菩薩,於此十法受學、隨轉、多修習已,復於餘九增上戒等諸菩薩住,從佛菩薩專精訪求一切種道功德、過失,及神通樂、無失壞道,善取其行、得、等流相,於一切住自然昇進,證大菩提。 為大導師,率領一切有情商`[侶=旅【元明】]`侶,超度生死曠野嶮道。當知此中,諸行能入,說名為行;若正入時,說名為得;入已果利成辦圓證,說名等流。 又諸菩薩住此住中,由二因緣現見諸佛。或由聽聞菩薩藏說,或由內心發起勝解,信有十方種種異名諸世界中,種種異名諸佛如來,由麁淨信俱行之心,求欲現見。如是求已,如實稱遂。當知是名第一因緣。又心發起如是正願:隨於彼彼諸世界中,有佛出現,我當往生。如是願已,如實稱遂。當知是名第二因緣。 菩薩如是由麁淨信現見諸佛,由正願力現見諸佛;既得見已,隨力隨能興一切種恭敬供養,奉施種種上妙樂具。及於僧眾恭敬供養。於如來所聽聞正法,無倒受持,精進修行法隨法行。以四攝事成熟有情。一切善根悉皆迴向無上菩提。 由是三種清淨因緣,彼諸善根倍復明淨。謂於佛法僧供養攝受故,以四種攝事成熟有情故,以一切善根迴向菩提故。如是乃至無量俱胝那庾多百千大劫。 譬如世間黠慧工匠,以鑛性金置於火中,如如燒鍊,如是如是轉得明淨。 如是淨勝意樂菩薩所有善根,由是三種清淨因緣,`[[-]【麗】,緣【大】(cf. K15n0570\_p0869b07; T30n1579\_p0556a11)]`轉復明淨,當知亦爾。 又住於此,在在生處多作輪王,王贍部洲,得大自在。遠離一切所有慳垢,威被有情,調伏慳悋。諸四攝事所作業中,一切不離佛法僧寶,證一切種菩提作意。恒發願言:我當一切有情中尊,作諸有情一切義利所依止處。 若樂發起如是精進,棄捨一切家屬、財位,歸佛聖教,淨信出家。一剎那`[頃=須【聖】]`頃,瞬息須臾能證菩薩百三摩地。以淨天眼,能於種種諸佛國土見百如來。又即於彼變化住持、菩薩住持皆能解了。以神通力動百世界,身亦能往。放大光明周匝遍照,普令他見。化為百類,成`[熟=就【聖】]`熟百種所化有情。若欲留命,能住百劫。於前後際各百劫事,智見能入。蘊、界、處等諸法門中,於百法門能正思擇。化作百身,身身皆能現百菩薩眷屬圍繞。 自茲以去,是諸菩薩由願力故,當知無量威力神變,安住如是極歡喜住諸菩薩眾願力增上,能引無量殊勝正願所作神變。如是正願,乃至`[俱胝=胝俱【宋宮】]`俱胝那庾多百千大劫,不易可數。 當知是名略說菩薩極歡喜住。謂善決定故,四相發心故,發起精進引發正願故,淨修住法故,開曉餘住故,修治善根故,受生故,威力故。 若廣宣說,如十地經極喜地說。 彼十地經廣所宣說菩薩十地,即是此中菩薩藏攝摩怛理迦略所宣說菩薩十住。如其次第,從極歡喜住,乃至最上成滿菩薩住。應知此中,由能攝持菩薩義故,說名為地;能為受用居處義故,說名為住。`[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七 ☗s48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八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二持隨法瑜伽處住品第四之二 `[5]第十五〔-〕【明】*` 問:增上戒住菩薩轉時,當知何行、何狀、何相? 答:若諸菩薩,先於極歡喜住,由十種心意樂,已得意樂清淨。何等為十?一者、於一切師長尊重福田,不行虛誑意樂;二者、於同法菩薩忍辱柔和,易可共住意樂;三者、勝伏一切煩惱及隨煩惱眾魔事業,心自在轉意樂;四者、於一切行深見過失意樂;五者、於大涅槃深見勝利意樂;六者、於諸妙善菩提分法,常勤修習意樂;七者、即於彼修為隨順故,樂處遠離意樂;八者、於諸世間有染尊位利養恭敬,無所顧戀意樂;九者、遠離下乘,趣證大乘意樂;十者、欲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意樂。如是十種無倒意樂依心而轉,是故說為意樂清淨。 即由如是十種意樂成上品故,極圓滿故,是諸菩薩入證第二增上戒住。於此住中,性戒具足。極少邪惡業道所攝諸惡犯戒尚不現行,況中上品。又於十種圓滿業道,自性顯現。菩薩如是`[性=住【元明】]`性戒具足,能以妙慧,於染不染、惡趣善趣,及諸乘中諸業現行、若因若果、修證安立,如實了知。於異熟果及等流果如是諸業,如實了知。自能現斷諸不善業,自能現受一切善業。即於其中樂勸導他,能正勸導。於其種種不平等業現行過失之所染污諸有情界,若興若衰,等無差別,一切皆墮第一義苦,並住艱辛,種種艱辛之所逼切,甚可哀愍。於彼獲得廣大哀愍,如實觀照。 是諸菩薩安住如是增上戒住,廣見諸佛、善根清淨,如前應知。此差別者,謂如世間善巧工匠,以所鍊金置迦肆娑,置於火中數數燒鍊,轉更明淨。如是菩薩善根清淨,當知亦爾。 於此住中,淨心意樂成滿趣入。在所生處多作輪王,王四大洲。以自在力,令多有情止息犯戒不善業道,勸彼受行諸善業道。當知威力過前十倍。 當知是名略說菩薩增上戒住。謂意樂淨故;性戒具足故;離一切種毀犯戒垢故;一切業道、一切因果了知通達故;於諸淨業能自受行,亦樂勸他令其受行故;於有情界諸業所生眾苦艱辛,得大哀愍,如實觀照故;善根清淨故;受生故;威力故。 若廣宣說,如十地經離垢地說。 遠離一切犯戒垢故,名離垢地。由離一切犯戒垢故,即此名為增上戒住。彼離垢地,當知即此增上戒住。 問:增上心住菩薩轉時,當知何行、何狀、何相? 答:若諸菩薩,先於增上戒住,已得十種清淨意樂,作意思惟解了通達。復由餘十淨心意樂作意思惟成上品故,極圓滿故,過增上戒住,入增上心住。何等為十?一者、作意思惟:我於十種淨心意樂已得清淨;二者、作意思惟:我於十種淨心意樂已清淨故,能不退失;三者、作意思惟:我於一切漏有漏法心不趣入,於違背中能正安住;四者、作意思惟:我能於彼修對治中,識正安住;五者、作意思惟:我能於彼所修對治,不復退失;六者、作意思惟:我於如是堅固對治,不為一切漏有漏法、一切魔軍之所勝伏;七者、作意思惟:我今能於一切佛法,其心無有怯劣而轉;八者、作意思惟:我今能於一切苦行,無有怯弱;九者、作意思惟:我心一向於大乘中深生信解,終不愛樂餘下劣乘;十者、作意思惟:我於一切利有情事,深心愛樂。由此十種淨心意樂作意思惟,能入菩薩增上心住。 菩薩安住增上心住,能以種種過患行相壞一切行,於彼諸行深心厭離。於佛妙智,能以種種勝利行相,見大勝利。又於其中,能以淳淨一味欲樂,深生愛慕。於有情界,能以種種苦惱行相,觀`[為有=有為【聖】]`為有苦;於諸有情興悲戀心,生依義心。於一切行無有放逸,為大菩提熾然精進,於諸有情能起廣大悲愍意樂。 觀諸有情解脫眾苦究竟方便,唯是一切煩惱諸纏無障礙智;觀彼解脫能圓證者,唯於法界一切分別現行雜染生起對治無分別慧;觀能成辦彼智光明,唯是無倒勝三摩地;觀所引發一切靜慮、等持、等至,皆菩薩藏聽聞為先,皆聞正法以為緣起。 觀見是已,發大精進訪求多聞。為聞正法,不惜身命,無有資財內外愛物而不能捨,無有師長不誓承事,無有尊教不誓奉行,無有身苦而不誓受。若聞佛法一四句頌,歡喜`[勇=踊【三宮】]`勇躍,勝得三千大千世界充滿其中大珍寶聚。聞一句法是佛所說,能引正等覺,能淨菩薩行,歡喜`[3]踊=勇【宋元宮】*`踊躍,勝得一切釋、梵、護世轉輪王等極尊貴位。設有告言:善男子聽!我有一句佛所說法,能引正等覺,能淨菩薩行,汝欲聞不?汝今若能投大火坑受大苦者,當為汝說。菩薩聞已,歡喜`[*3]`踊躍,答言:我能!我若得聞如前所說一句法義,正使火坑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熾火,我從梵天尚投身入,況小火坑。為求佛法,尚應久處大那落迦受大苦惱,況餘小苦而不應受。 菩薩發起如是精進,求正法已;復能如實如理思惟,要正修行法隨法行,方得名為隨順佛法,非但聽聞文字、音聲而得清淨。如是知已,即依所聞正緣法相,遠離諸欲惡不善法,廣說乃至能得世俗四種靜慮、四無色定,及四無量、五種神通具足安住。 既多住已,復還棄捨諸靜慮等、等持、等至,願自在力還來欲界。觀彼彼處,若為有情能作義利,若能圓滿菩提分法,即便往生。非但自在而生彼處。如是菩薩離欲貪故,名斷欲縛;棄捨靜慮、等持、等至故,名斷有縛。菩薩先從勝解行地,於法真如修勝解故,已斷見縛,邪貪恚癡畢竟不轉。 廣見諸佛、善根清淨,如前應知。 此差別者,謂如世間善巧工匠,先所燒鍊手中真金垢穢斯盡,`[稱=秤【三宮】]`稱量等住。 如是菩薩善根清淨,當知亦爾。 受生多分作釋天帝,善化有情,令離欲貪。 所有威力,於前住中已說千數,當知此中有百千數。 當知是名略說菩薩增上心住。謂心意樂作意思惟成滿趣入故;於一切行諸有情界及大菩提,能正通達故;於諸有情脫苦方便,能正推求故;於正法中起大恭敬,訪求無倦故;能正修行法隨法行,於其世俗諸靜慮等、等持、等至、無量神通,能引能住故;棄捨於彼,願自在力隨樂受生故;善根清淨故;受生故;神力故。 若廣宣說,如十地經發光地說。由發聞行正法光明、等持光明之所顯示,是故此地名發光地。 由內心淨能發光明,是故說名增上心住。由此義故,名發光地;即由此義,當知復名增上心住。 云何菩薩覺分相應增上慧住? 謂諸菩薩,先於增上心住,以求多聞增上力故,已得十法明入。由此十法明入成上品故,極圓滿故,超過增上心住,入初增上慧住。如是十法明入文`[詞=辭【明】下同]`詞,如契經說,應知其相。謂若彼假設;若於中假設;若由此假設;若平等勝義;若染惱故、清淨故,成染成淨;若由繫縛煩惱所染;若由無上清淨所淨。當知是名十法明入略所說義。 是諸菩薩住此住中,如契經說:不壞意樂而為上首,所有十種能成熟智、智成熟法皆悉成就。長如來家,得彼體法。 觀一切種菩提薩埵增上力故,修四念住而為上首三十七種菩提分法。 如契經說:由於此法方便攝受勤修習故,最極微細薩迦耶見,執著一切蘊、界、處等一切動亂,皆得畢竟不現行斷。 由彼斷故,一切如來所呵毀業皆不現行,一切如來所讚美業如實隨轉。 既如是已,其心轉復滋潤、柔和,有所堪能;其心轉復種種行相皆善清淨。 又善知恩、知報恩等隨順意樂,種種白法、皆悉成就。 尋求上地能修治業,發大精進,逮得安住。 由此因緣,所有意樂、增上意樂勝解界性,皆得圓滿。 由是因緣,一切外道、種種魔軍、聖教怨敵,不能映奪、不能傾動。 廣見諸佛、善根清淨,廣說如前,應知其相。此差別者,謂如世間善巧工匠,以所鍊金作莊嚴具,非餘未作莊嚴具金之所映奪。如是此中菩薩善根,非餘安住凡住菩薩所有善根所能映奪。如末尼寶所放光明,非餘寶珠所能映奪,一切世間風水雨等,不能斷滅所放光明。如是此中菩薩所有智慧光明,一切聲聞及獨覺等不能映奪,一切魔怨不能斷滅。 受生多作蘇夜摩天王,善化有情,令其除滅薩迦耶見。所有威力,於前住中說百千數,當知此中說俱胝數。 當知是名略說菩薩覺分相應增上慧住。謂法明入成滿得入故;成`[就=熟【三宮】]`就智故;修習菩提分法故;薩迦耶見等一切執著動亂斷故;制業、開業遠離習近故;由是因緣心調柔故;隨順功德皆隆盛故;依所尋求修治地業發大精進故;由是因緣,所有意樂、增上意樂勝解界性淨修治故;由是因緣,一切聖教所有怨敵不能映奪及傾動故;善根清淨故;受生故;威力故。 若廣宣說,如十地經焰慧地說。 於此地中,菩提分法如實智焰,能成正法教慧照明,是故此地名焰慧地。又即彼地,此中說名覺分相應增上慧住。 云何菩薩諸諦相應增上慧住? 謂諸菩薩,先於覺分相應增上慧住,已得十種平等清淨意樂。由彼平等清淨意樂成上品故,極圓滿故,超過第一增上慧住,證入第二增上慧住。十種平等清淨意樂所有文詞,如契經說,應知其相。謂無等覺與諸覺等,超過所餘諸有情界及以諸法,如其平等。當知是名十種平等清淨意樂略所說義。 如是菩薩住此住中,多分希求智殊勝性。於四聖諦,由十行相如實了知。一切文詞,如契經說,應知其相。謂依曉悟他、依自內智、依俱處所,名為此說。依於契經、調伏、本母,名由此說。依於現在眾苦自性、依於未來苦因生性、依於因盡彼盡無生性、依於修習彼斷方便性,名如此說。當知是名十種行相四聖諦智所有略義。 如是於諦善巧菩薩,於一切行以慧正毀,於有情界增悲意樂,於前後際愚癡有情所有邪行能正通達。 為欲令彼得解脫故,攝受廣大福智資糧,心發正願。 及即於彼意樂引攝正念慧行而為上首,所有眾多殊勝功德皆悉增盛。 諸餘作意皆悉遠離。以其種種成熟方便成熟有情。 如契經說:所有種種能益有情世俗書論、印算計等工業明處,於是一切皆能引發;於諸有情深悲愍故,漸次乃至方便安立妙菩提故。隨順世間言說事故;為欲方便壞貧窮故;為令世間諸界錯亂、人非人等所起災患皆息滅故;為施無罪諸戲樂具,除彼非法諸戲樂故;諸有希求種種居處資生具者,為少用功皆能施與種種居處資生具故;為欲拔濟諸王賊等逼惱事故;為欲開制是處非處諸加行故;為欲安立吉非吉事,令取捨故;為正勸獎,於現法中令其展轉不相謀`[略=掠【三宮】]`略,及為宣說當來無倒勝生道故。當知是名能益有情工業明處略所說義。 其餘一切,如前應知。此差別者,謂如世間`[善=義【元明】]`善巧工匠,以所鍊金作莊嚴具,牟裟羅寶瑩飾廁鈿,所有餘金無與等故,不能映奪。如是此中菩薩善根,一切聲聞及諸獨覺、餘地菩薩不能映奪。又如日月諸宿光明,一切風輪不能映奪,然其迴轉共彼風同。如是此中菩薩妙慧,一切聲聞、諸獨覺等不能映奪,然其所作與世共同。 受生多作珊覩史多天王,善化有情,令捨一切外道邪法。 所有威力,當知此說千俱胝數。 當知是名略說菩薩諸諦相應增上慧住。謂十平等清淨意樂成滿得入故;善巧方便觀察諸諦漸增長故;毀壞諸行、悲愍有情漸增長故;即為是義,長養廣大福智資糧,心發正願勤加行故;念慧行等德增長故;無餘作意,以一切種成熟有情勤加行故;引發世間工巧業故;善根清淨故;受生故;威力故。 若廣宣說,如十地經極難勝地。 今此地中,顯示菩薩於諸聖諦決定妙智極難可勝,是故此地名極難勝。即由此義,應知此中諸諦相應增上慧住。 云何菩薩緣起相應增上慧住? 謂諸菩薩,先於諸諦相應增上慧住,已得十種法平等性當知文詞如經廣說。如是十種法平等性成上品故,極圓滿故,超過前住得入此住。謂於一切法,由有勝義自性無相平等性故;言說造作影像無相平等性故;即由此相自然不生平等性故;因亦不生平等性故;自然與因皆不生故,畢竟本寂平等性故;現有體事能取正智,離諸戲論平等性故;遠離一切取捨造作平等性故;即此煩惱眾苦雜染離繫解脫平等性故;分別所執境界自性如幻化等平等性故;無分別智所行自性有無無二平等性故。當知是名此中十種法平等性略分別義。 如是菩薩住此住中,於諸有情增長悲愍;於大菩提生起猛利欲樂悕求;於諸世間合散生滅,以一切種緣起正觀觀察了知。依緣起智,能引發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 由是因緣,所有自他、作者、受者、有無等想,皆不復轉。 菩薩如是善於勝義顧念有情,如理通達煩惱繫故,緣和合故,有為諸法自性羸劣。離我我所無量過失污染而轉;非離一切煩惱繫縛,眾緣和合。是故我今為自防護,應令一切煩惱繫縛、眾緣和合皆悉斷壞;為益有情,不應永滅一切有為。 如是菩薩住此住中,智`[悲=慧【元明宮】]`悲隨逐,名無著智現前、般若波羅蜜多住現前。由此住故,於一切世間行無染而行。又即此住有猛利忍。於第七地有加行行邊際菩薩忍,當知是彼隨順忍攝。又此無著智現前、般若波羅蜜多住現前,能引能引菩提眾緣,於諸世間有為諸行住而不住;雖於寂滅見寂靜德,而亦不住。 如是菩薩方便般若智所隨逐,能入空三摩地,令十百千上首三摩地門皆現在前。如空三摩地,如是無願、無相三摩地,當知亦爾。 由此上首三摩地門現在前故,意樂不壞。 於一切種諸佛聖教,一切外道及諸魔軍、聖教怨敵,不能引奪。 餘如前說。此差別者,謂如世間善巧工匠,以所鍊金作莊嚴具,琉璃寶珠瑩飾廁鈿,一切餘金不能映奪。如是此中菩薩善根清淨殊勝,如先所說不能映奪。又如月光,於有情身能令悅豫,非四風輪所能斷壞。如是此中菩薩慧光,一切有情煩惱欝蒸皆能息滅,一切外道、魔軍、怨敵不能斷壞。 受生多作妙化天王,善化有情,令除一切增上慢等。所有威力,當知此中說百千俱胝數。 當知是名略說菩薩緣起相應增上慧住。謂十法平等性成滿得入故;覺悟緣起生解脫門故;一切邪想不現行故;方便攝受生死故;無著智現前、般若波羅蜜多住現在前故;證得無量三摩地故;證得不壞意樂故;於佛聖教不可引奪故;廣見諸佛、善根清淨故;受生故;威力故。 若廣宣說,如十地經現前地說。 由此地中,無著智現前、般若波羅蜜多住現在前故,名現前地。即由此義,當知亦名緣起相應增上慧住。 云何菩薩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 謂諸菩薩於前第六緣起相應增上慧住,已得十種妙方便慧所引世間不共一切有情,而共一切世間進道勝行。即由如是妙方便慧所引不共進道勝行成上品故,極圓滿故,超過第六住,得入第七住。如是文詞,如經廣說,應知其相。謂依能起世間興盛攝受福德;依於有情利益安樂增上意樂;依為菩提,福德資糧、菩提分法後後勝進;依不共聲聞;依不共獨覺;依有情界;依諸法界;依諸世界;依諸如來身語心智。當知是名妙方便慧所引不共進道勝行處所略義。 菩薩與彼共相應故,便能通達無量無數如來境界,及為彼起無功用、無相、無分別、無異分別觀無量佛境界,起無間無缺精勤修學一切威儀行住作意,一切分位不遠離道。 彼於一一心剎那中,十波羅蜜多而為上首,一切菩提分法圓滿殊勝。諸餘下住則不如是。謂於第一極歡喜住,正以大願為勝所緣;於第二住,正能除遣毀犯戒垢;於第三住,正願增長,得法光明;於第四住,正趣入道;於第五住,正入一切世間事業;於第六住,正入甚深緣起道理;今即於此第七住中,具足發起一切佛法覺支圓滿。此住菩薩加行行圓滿所攝故;妙智神通行清淨,能入第八住故。 由是菩薩此住無間,能入第八極清淨住。彼第八住一向清淨,此第七住猶名為雜。與清淨住為前導故,當言此住名不染污;猶未得故,當言此住墮雜染`[污=行【三宮聖】]`污。 今此住中,一切貪等上首煩惱皆悉除斷。當知此住非有煩惱,非離煩惱。一切煩惱不現行故,悕求佛智猶未得故。 如是行者,增上意樂已得清淨,無量身語意業隨轉,於諸如來所讚毀業,如前廣說。於第五住所引世間工巧業智轉得圓滿。三千世界共許為師,唯除安住上住菩薩及諸如來,意樂加行無與等者。於一切靜慮等菩提分法皆能現前,由修行相現在前故,非由安住異熟分位,如第八住。 此諸菩薩如是方便,能善思擇諸三摩地,引發菩薩三摩地上首十百千種三摩地門。由得如是三摩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三摩地境。菩薩如是一切煩惱皆悉遠離;難可了知一切分別現行隨逐身語意業皆悉安住;而不捨離尋求勝進勇猛加行,顧念有情。為大菩提速圓滿故,離一切相無量身語意業隨轉,妙善修治無生法忍之所顯發。於此住中,由自覺慧境界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境界;餘六住中,但由佛法增上所緣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境界。 又諸菩薩第六住中所入滅定,今此住中念念能入。然此菩薩甚希奇業不可思議。謂常安住實際住中,而於寂滅能不作證。 彼由如是妙方便智之所引發增上力故,能行一切有情不共菩薩妙行。雖與世間相似顯現,而非彼性。如經廣說。此中總義,謂依福業事攝受種種親屬徒眾,求生差別,發起勝進三解脫住,信解劣乘方便調伏,受用諸欲,求欲差別,轉諸外道,隨他心轉,隨大眾轉。 餘如前說。此差別者,謂如世間善巧工匠,以所鍊金作莊嚴具,諸末尼寶瑩飾廁鈿,甚為光麗,餘贍部洲一切金寶不能映奪。如是此中菩薩善根轉復清淨,一切聲聞、獨覺善根,及餘下住菩薩善根,不能映奪。又如日光,多分乾竭贍部洲中所有穢濕,餘一切光不能映奪。如是此中菩薩慧光,多分乾竭一切有情煩惱諸毒,如前所說諸聲聞等所有智光不能映奪。 受生多作他化自在天王,於能授與一切聲聞、獨覺現觀方便善巧。所有威力,當知此說俱胝百千數。 當知是名略說菩薩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謂妙方便慧所引世間進道勝行成滿得入故;通達如來佛境界,起無間無缺勤加行故;一一剎那圓證一切菩提分法故;安立染污不染污故;有加行行圓滿攝故;依於意樂清淨業轉,一切世間工巧業等皆圓滿故;逮得無量不共一切聲聞、獨覺三摩地故;剎那剎那入滅定故;現行一切有情不共世間行故;善根清淨故;受生故;威力故。 若廣宣說,如十地經遠行地說。 此地菩薩有加行行圓滿攝故,名遠行地。即由此義,當知亦名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 云何菩薩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 謂諸菩薩,於初無相住中,已得十種入一切法第一義智,如經廣說。謂依三世,如其所應,本來無生、無起、無相;依餘因性無成、無壞;依第一義畢竟離言諸自性事,言說造作影像自性,由體相故及因性故,都無所有;即由如是雜染體性,無流轉性;無止息性;依此無智邪執為因,於彼離言諸有體事,初中後位一切時分,染平等性;依於真如,無倒證入無有分別平等性故,能除雜染。是名此中略所說義。如是十種入一切法第一義智成上品故,極圓滿故,超過第七雜清淨住,得入第八純清淨住。 住此住中,於無生法,證得菩薩第一最勝極清淨忍。此復云何?謂諸菩薩由四尋思,於一切法正尋思已,若時獲得四如實智,如實了知一切諸法,爾時一切邪分別執皆悉遠離。觀一切法,於現法中隨順一切雜染無生;觀彼先時一切所有邪分別執因所生法,於當來世一切無餘永不復生。此四尋思、四如實智,廣說如前真實`[義=發【元】]`義品。此如實智,始從勝解行住乃至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未極清淨;今此住中已極清淨,是故說言:於無生法,證得菩薩第一最勝極清淨忍。 是諸菩薩得此忍故,得甚深住。先於第一無相住中,四種災患今悉除斷。一者、除斷於無相中有加行有功用事;二者、除斷於上清淨住精勤思慕;三者、除斷於一切種利有情事有大堪能精勤思慕;四者、除斷有微細想現在前行。是故此住名極清淨。 又此菩薩於甚深住極生愛樂。 即於如是法門流中,蒙諸如來覺悟勸導,授與無量引發門智神通事業。 如是蒙佛覺悟勸導,引發無量分身妙智。得十自在。如經廣說,應知其相。 得自在故,隨所欲住,如意能住;隨樂安住靜慮、解脫等諸心住,如意能住;若暫思惟一切食等諸資生具,悉皆成辦,一切世間工業明處,如其所欲悉能現行;普於一切能感生業,及於一切受生處所,皆隨所欲自在往生;隨所愛樂,一切神通所作事業皆能起作;一切妙願,隨其所欲皆得稱遂;隨於事物發起勝解,如所欲為皆成無異;隨所欲知所知境界皆如實知;普於一切名句文身得隨所欲;於一切法正安立中皆得善巧。 如是菩薩獲得自在,從是已去,所得自在所作勝利,廣說如經,應知其相。 又能棄捨麁見諸佛,恒常無間不離見佛。 其餘所有善根清淨,金喻、光喻,如經應知。 此住菩薩受生、威力諸殊勝事,皆如經說,應知其相。 當知是名略說菩薩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謂入一切法第一義智成滿得入故;得無生法忍故;除斷一切災患故;逮得菩薩甚深住故;於法門流,蒙佛授與無量引發門智神通事業故;悟入無量分身智故;得自在故;領受所得自在勝利故;善根清淨故;受生故;威力故。 若廣宣說,如十地經不動地說。 於此地中,捨先所有有加行、有功用道,其心昇上無`[加〔-〕【三宮聖】]`加行、無功用、任運而轉不動勝道,是故此地名不動地。即由此義,當知說名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 云何菩薩無礙解住? 謂諸菩薩,於甚深住不生喜足,復於增上智殊勝性愛樂隨入。 是諸菩薩於諸法中起智加行,應為他說一切種`[法=智【明】]`法。 普於一切說法所作皆如實知。當知此中說法所作,謂於一切近稠林行,如此雜染、如此清淨,由此雜染、由此清淨,若所雜染、若所清淨,若非一向、若是一向、若通二種,如是一切皆如實知。 如是菩薩,於說法中方便善巧,於說所作方便善巧,於一切種成大法師,獲得無量陀羅尼門,於一切種音詞支具剖析善巧,辯才無盡。成就如是法陀羅尼領受堪能菩薩,由此勝無礙解引發言詞,能坐如是微妙法座。若於是中、若於是處宣說正法盡所有門,若由此故,於諸有情勸導、慰喻、安處事業,此等堪能皆悉成就。如是一切,廣說如經,應知其相。 善根清淨、受生、威力諸殊勝事,亦廣如經,應知其相。 當知是名略說菩薩無礙解住。謂於甚深寂靜解脫不生喜足入`[勝=勝所作【元】]`勝進故;於諸法中起智加行宣說法故;此`[所作〔-〕【元】]`所作事如實知故;得不思議大法師故;善根清淨故;受生故;威力故。 若廣宣說,如十地經善慧地說。 由此地中,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清淨,逮得菩薩無礙解慧,由此善能宣說正法,是故此地名善慧地。即由此義,當知復名無礙解住。 云何菩薩最上成滿菩薩住? 謂諸菩薩,無礙解住一切行相遍清淨已,堪為法王受法灌頂。 得離垢等無量無數勝三摩地。 作彼所作一切智智殊勝灌頂後三摩地現在前故,得一切佛相稱妙座、身諸眷屬,得大光明,往來普照一切行相,一切智智灌灑其頂。既灌頂已,普能引導所化有情。 於彼解脫方便佛事得如實智,逮得無量無邊解脫、陀羅尼門、大神通力。 及此增上大念、大智增上引發訓詞安立,及大神通增上引發。 善根清淨、受生、威力諸殊勝事,一切如經,應知其相。 當知是名略說最上成滿菩薩住。 若廣宣說,如十地經法雲地說。 是諸菩薩住此地中,諸菩薩道皆得圓滿,菩提`[資=貧【聖】]`資糧極善周備。從諸如來大法雲所,堪能領受其餘一切有情之類難可領受最極廣大微妙法雨。又此菩薩,自`[如=知【三宮】]`如大雲,未現等覺無上菩提。若現等覺無上菩提,能為無量無邊有情等雨無比微妙法雨,殄息一切煩惱塵埃,能令種種善根稼穡生長、成熟。是故此地名法雲地。即由此義,當知復名最上成滿菩薩住。 如是所說後後住中支分功德,非前前住一切都無,然下品故不墮其數。 當知即彼展轉修習成中上品,於餘後地證得成滿,方乃建立。 又即於此一一住中,經多俱胝百千大劫,或過是數方乃證得及與成滿。然一切住總經於`[二=三【三宮聖】]`二無數大劫,方得圓證。謂經第一無數大劫,方乃超過勝解行住,次第證得極歡喜住。此就恒常勇猛精進,非不勇猛勤精進者。復經第二無數大劫,方乃超過極歡喜住,乃至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次第證得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此即決定,以是菩薩得淨意樂,決定勇猛勤精進故。復經第三無數大劫,方乃超過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及無礙解住,證得最上成滿菩薩住。 當知此中,略有二種無數大劫。==[瑜伽論記](T42n1828_瑜伽論記#第二定劫多小)== 一者、日夜月半月等算數方便,時無量故,亦說名為無數大劫。 二者、大劫算數方便,超過一切算數之量,亦說名為無數大劫。 若就前說無數大劫,要由無量無數大劫,方證無上正等菩提。 若就後說無數大劫,但經於三無數大劫,便證無上正等菩提,不過此量。 ^i8r334 若正修行最上上品勇猛精進,或有能轉眾多中劫,或有乃至轉多大劫,當知決定無有能轉無數大劫。 又由如是所說十二諸菩薩住,經三無數大劫時量,能斷一切煩惱障品所有麁重,及斷一切所知障品所有麁重。於三住中,當知能斷煩惱障品所有麁重。謂於極歡喜住中,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麁重皆悉永斷,一切上中諸煩惱品皆不現行。於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中,一切能障一向清淨無生法忍諸煩惱品所有麁重皆悉永斷,一切煩惱皆不現前。於最上成滿菩薩住中,當知一切煩惱習氣隨眠障礙皆悉永斷,入如來住。當知一切所知障品所有麁重,亦有三種。一者、在皮麁重,二者、在膚麁重,三者、在`[2]肉=實【三宮聖】*`肉麁重。當知此中,在皮麁重,極歡喜住皆悉已斷;在膚麁重,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皆悉已斷;在`[*2]`肉麁重,如來住中皆悉已斷,得一切障極清淨智。於三住中,煩惱、所知二障永斷;所餘諸住,如其次第,修斷資糧。 即於如是十三住中,當知略有十一清淨。謂於第一`[種性=種姓【宋元宮聖】下同]`種性住中,種性清淨。於其第二勝解行住,信勝解淨。於其第三極歡喜住,勝意樂淨。於其第四增上戒住,增上戒淨。於其第五增上心住,增上心淨。於其第六、第七、第八增上慧住,無顛倒智發起清淨。於其第九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有加行行圓滿清淨。於其第十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真智神通引發清淨。於第十一無礙解住,能正為他宣說法義無礙解淨。於第十二最上成滿菩薩住中,入一切種一切所知妙智清淨。於第十三如來住中,一切煩惱及所知障并諸習氣究竟清淨。 如前菩薩功德品中所說八法能攝大乘,當知在此十三住攝。謂於第一、第二住中,於菩薩藏生信、勝解、聽受、思惟;第三住中,得勝意樂,趣向前行勝修行相;於餘一切乃至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中,得修廣大;於上三種淨行所攝菩薩住中,修果成滿;如來住中,當知獲得究竟出離。 當知菩薩十二種住,隨其次第類聲聞住。如諸聲聞,自種性住,當知菩薩初住亦爾。如諸聲聞,趣入正性離生加行住,當知菩薩第二住亦爾。如諸聲聞,已入正性離生住,當知菩薩第三住亦爾。如諸聲聞,已得證淨聖所愛味,為盡上漏增上戒學住,當知菩薩第四住亦爾。如諸聲聞,依增上戒學引發增上心學住,當知菩薩第五住亦爾。如諸聲聞,如其所得諸聖諦智增上慧學住。當知菩薩第六、第七、第八住亦爾。如諸聲聞,善觀察所知無相三摩地加行住,當知菩薩第九住亦爾。如諸聲聞,成滿無相住,當知菩薩第十住亦爾。如諸聲聞,從此出已,入解脫處住,當知菩薩第十一住亦爾。如諸聲聞,具一切相阿羅漢住,當知菩薩第十二住亦爾。 #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處生品第一 `[*5-1]第十五〔-〕【明】*` 諸菩薩`[生 utpatti]`生略有五種,攝一切生。於一切住一切菩薩受無罪生,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何等為五?一者、`[除災生 saṃśamanī-utpatti]`除災生,二者、`[隨類生 sabhāga-anuvartinī-]`隨類生,三者、`[大勢生 mahattva-]`大勢生,四者、`[增上生 adhipatya-]`增上生,五者、`[最後生 varamā-[paścima-]]`最後生。 云何菩薩除災生? 謂諸菩薩,或大願力、或自在力,於諸飢饉厄難曠野正現前時,為令眾生少用功力而得存濟,於大魚等種類中生;身形廣大,隨所生處,以自身肉普給一切飢餓眾生,皆令飽滿。於諸有情眾多疾`[疫=役【聖】]`疫正現前時,以大願力得自在力,持有神驗諸明呪力,攝受廣大良藥王身,息除一切有情疾疫。於諸有情隣國戰諍互相逼惱正現前時,以大願力得自在力,作大地主,具大勢力,以法`[正治=以正【三宮聖】]`正治方便善巧,息除隣國戰諍逼惱。於諸有情互相違諍正現前時,以大願力得自在力,發誠信言,往返和好除其怨結。於諸眾生遭遇惡王非理縛錄、治罰、逼迫身心擾亂正現前時,以大願力得自在力,生彼王家,作如法王,哀愍眾生,息除一切逼惱苦事。 若諸有情起諸邪見,造諸惡行,隨一天處`[深=染【聖】]`深生信解;哀愍彼故,以大願力得自在力,生彼天處,方便斷除邪見惡行。是名略說菩薩除災生。 若廣宣說,以大願力得自在力,哀愍為先,於彼彼處受種種生,當知無量。 云何菩薩隨類生?謂諸菩薩,以大願力得自在力,生於種種傍生趣類天、龍、藥叉、阿素洛等展轉謀害違諍類中,或生邪見婆羅門中,或生樂行惡行類中,或生憙樂邪命類中,或生最極耽著諸欲、信解諸欲有情類中。為欲除彼諸過失故,往彼有情同分中生而為上首。為上首已,方便化導。彼所行惡,菩薩不行;彼不行善,菩薩現行。為欲令彼現行善故,為說正法。由是菩薩與彼現行不同分故,說正法故,方便善巧除彼有情所有`[過=逼【聖】]`過失。是名略說菩薩隨類生。廣說如前,當知無量。 云何菩薩大勢生?謂諸菩薩稟性生時,所感壽量、形色、族姓、自在、富等諸異熟果,一切世間最為殊勝。此異熟果所作事業,自他利品已廣宣說。是名略說菩薩大勢生。若廣宣說,彼彼類中受大勢生,當知無量。 云何菩薩增上生?謂諸菩薩,始從第一極歡喜住,乃至第十最上成滿諸菩薩住,如前所說差別受生,今於此中名增上生。謂最初住作轉輪王,王贍部洲,得大自在;乃至第十最上成滿諸菩薩住,作大自在,過色究竟,一切生處最為殊勝,唯有已得最上成滿諸菩薩住摩訶薩眾得生其中。彼諸菩薩,即由此業增上所感,是名略說菩薩增上生。若廣宣說,當知無量。 云何菩薩最後生?謂諸菩薩於此生中,菩提資糧已極圓滿,或生婆羅門大國師家,或生剎帝利大國王家,能現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作一切佛所作事,是名略說菩薩最後生。若廣宣說,當知無量。 若諸菩薩,於去來今清淨仁賢妙善生處曾當現生,一切皆此五生所攝。除此無有若過若增。唯除凡地菩薩受生。何以故?此中意取有智菩薩,諸所受生為五生故。如是諸生,大菩提果之所依止,令諸菩薩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處攝受品第二 `[*5-2]第十五〔-〕【明】*` `[持究竟瑜伽處 ādhāra-niṣṭhayoga-sthāna]` 於一切住菩薩行中,當知菩薩略有六種。於諸`[有情無倒攝受 samyak-sattva-parigraha]`有情無倒攝受。何等為六?一者、`[頓普攝受 sakṛt-sarvasattva-parigraha]`頓普攝受,二者、`[增上攝受 adhipatya-]`增上攝受,三者、`[攝取攝受 upādāna-]`攝取攝受,四者、`[長時攝受 dīrgha-kālika-]`長時攝受,五者、`[短時攝受 adīrgha-kālika-]`短時攝受,六者、`[最後攝受 varama-]`最後攝受。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頓普攝受?謂諸菩薩初發心時,攝受一切諸有情界皆為眷屬。作是思惟:我當於彼隨能隨力,作一切種利益安樂饒益之事。隨所思惟,皆如是作。是名菩薩於諸有情頓普攝受。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增上攝受?謂諸菩薩或為家主,攝受父母、妻子、奴婢、僮僕、作使;或為國王,攝受一切所統僚庶。菩薩如是發起增上攝受想已,於所攝受,隨攝受儀、隨菩薩儀業用而轉。若為家主,於其父母,種種方便勸修諸善;隨時供養,曾無懈廢;善識其恩,善知酬報;於父母心善能隨順;於法於義隨自在轉。於其妻子、奴婢等類,隨時恣與如法衣食;於諸事業終不逼切;雖有違犯,而能堪忍;彼若疾病,正能瞻療;於諸善事勸令修習;隨時賜與殊勝財物,愛語慰喻;不生奴婢、作使等想,瞻敬養育其若自身。若為國王,不行黜罰,不用刀杖,而能正化;以法以財用作饒益;依本土田而自食用,不以凶力侵掠他境;隨能隨力於諸有情勸止諸惡,教修諸善;視諸眾生,如父於子;於他有情`[尚=當【元】]`尚好等施,況自親屬而不均濟;不行欺誑,所言誠諦;遠離一切殺縛、捶打、治罰、逼迫、斷截等事。是名菩薩於諸有情增上攝受。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攝取攝受?謂諸菩薩正御徒眾,當知是名略說菩薩於諸有情攝取攝受。若廣說者,由二因緣正攝徒眾,說名菩薩於諸有情攝取攝受。何等為二?一者、以無染心正攝徒眾;二者、於自義利正教修習,非邪加行而陷逗之。又於一切應攝受中,其心平等,不墮偏黨;亦不於彼慳悋正法,不作師`[捲=倦【甲】]`捲;不於彼所悕求承事恭敬供養;彼樂善故,自求作者,亦不遮止。為欲令其福德資糧得增長故;或遇餘時,亦於彼所承事供養。若於其義未解了者,開悟令解;已解了者,轉令明淨。生起疑惑,隨為除斷。若生惡作,善為開解。甚深義句,以慧通達,於時時間正為開顯。於苦於樂與彼共同。於他所為財利因緣,成就上品經營遽務,過於自事。於他毀犯,隨時正舉令其覺悟,應時如理訶責、擯罰。彼有疹疾,或有愁憂,終不棄捨,善權方便救療疹疾、開解愁憂。於諸下劣形色、憶念、精進、智等,終不輕陵。於時時間,隨入勞倦,如其所宜為說正法。於時時間,為令繫念於所緣境,與正教授。堪忍問難,不生憤發。於彼戒行或等或增,終無減劣;亦不悕求利養恭敬;具足悲愍;無掉無動;戒、見、軌則、正命圓滿;舒顏平視,遠離`[顰=頻【宋元聖】]`顰蹙,柔和`[美=善【三宮】]`美語,先言問訊,含笑為先;於諸善品恒常修習,不行放逸,離諸懈怠。即以是事教習徒眾,亦令自行轉更勝進。菩薩不應於一切時攝取徒眾,亦非不攝,亦非變異。是名菩薩於諸有情攝取攝受。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長時攝受?謂諸菩薩,於住下品成熟有情攝受饒益,當知說名長時攝受,以經久時方堪淨故。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短時攝受?謂諸菩薩,於住中品成熟有情攝受饒益,當知說名短時攝受,非經久時方堪淨故。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最後攝受?謂諸菩薩,於住上品成熟有情攝受饒益,當知說名最後攝受,即於此生堪任淨故。 是名菩薩於諸有情略有六種無倒攝受。由此攝受,過去、未來、現在菩薩,於諸有情曾正攝受、當正攝受、現正攝受。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菩薩如是於諸有情六種攝受無倒轉時,當知遭遇略十二種艱難之事。聰叡菩薩於彼十二艱難之事當正覺了。何等十二? 一者、於多安住違犯有情,若罰、若捨,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二者、於惡有情為調伏故,方便現行辛楚加行,防自意樂不生煩惱,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三者、現可施物極為尠少,現來求者其數彌多,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四者、唯有一`[身=見【元】]`身,眾多有情種種事業並現在前,同時來請共為助伴,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五者、居放逸處,若住世間可愛妙定,若生天上樂世界中,`[令=心【元】]`令心調善,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六者、常求遍作利有情事,而於此事無力無能,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七者、於其愚癡、諂詐、剛強諸有情所,若為說法、若復棄捨,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八者、常於生死見大過失,為度有情而不棄捨,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九者、未證清淨增上意樂,多分慮恐失念命終,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十者、未證清淨增上意樂,他來求乞第一最勝所可愛物,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十一者、種種異見、種種勝解諸有情類,若別教誨、若總棄捨,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十二者、常行最極不放逸行,而不應斷一切煩惱,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若諸菩薩遭遇如是諸艱難事,或於其中,應觀輕重,如其所應而作方便;或於其中,應審`[簡=揀【元明】]`簡擇補特伽羅;或於其中,攀緣勇猛攝受因轉,若發正願;或於其中,制御其心,不令流散;或於其中,安住其心猛利思擇,不生厭倦而自安忍;或於其中,而行放捨;或於其中,發勤精進,熾然無懈;或於其中,善巧方便而正修行。菩薩如是於正對治方便善巧,雖遭一切諸艱難事正現在前,而無怯弱,自正能免。`[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八 ☗s49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九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處地品第三 `[8]第十五〔-〕【明】*` 如前所說十三住中,應知隨彼建立`[七地 sapta-bhūmi]`七地。`[前之六種…雜立為地 ekā vyāmiśrātbodhisattvatathāgatī bhūmi]`前之六種,唯菩薩地;第七一種,菩薩、如來雜立為地。何等為七?一、`[種性=種姓【宋元宮聖知】下同,種性地 gotra-bhūmi]`種性地,二、`[勝解行地 adhimukti-caryā-]`勝解行地,三、`[淨勝意樂地 śuddhādhyāśaya-]`淨勝意樂地,四、`[行正行地 caryā-pratipatti-]`行正行地,五、`[決定地 niyatā-]`決定地,六、`[決定行地 niyata-caryā-]`決定行地,七、`[到究竟地 niṣṭhāgamana-]`到究竟地。如是七種菩薩地中,最後一種名為`[雜地 vyāmiśrā-bhūmi]`雜地。前種`[姓=性【明】]`姓住,名種性地;勝解行住,名勝解行地;極歡喜住,名淨勝意樂地;增上戒住、增上心住、三種增上慧住、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名行正行地;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名決定地,此地菩薩墮在第三決定中故;無礙解住,名決定行地;最上成滿菩薩住及如來住,名到究竟地。如來住地,於後建立佛法品中,當廣演說。 問:菩薩從勝解行地隨入淨勝意樂地時,云何超過諸惡趣等? 答:是諸菩薩依止世間清淨靜慮,於勝解行地已善積集菩提資糧;於如前說百一十苦諸有情類修習哀愍,無餘思惟。由此修習為因緣故,於彼色類諸有情所,得哀愍意樂及悲意樂。由是因緣,為利惡趣諸有情故,誓居惡趣如己舍宅。作是誓言:我若唯住如是處所,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亦能忍受。為除一切有情苦故,一切有情諸惡趣業,以淨意樂,悉願自身代彼領受苦異熟果。為令畢竟一切惡業永不現行,一切善業常現行故,心發正願。彼由修習如是世間清淨靜慮悲願力故,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麁重,於自所依皆得除遣。由此斷故,菩薩不久獲得轉依,於諸惡趣所有惡業畢竟不作,於諸惡趣決定不往。齊此菩薩,說名超過一切惡趣,亦名超過勝解行地,亦名已入淨勝意樂地。 如前住品所說信等能淨修治諸住十法,今於此中,當知亦能淨修治地。 如是十法所有安立所治、能治略義次第,皆應了知。 `[謂=諸【知】]`謂彼十種淨修地法,能對治彼所對治法,故得安立。何等為十?謂一切種全未發心,全未受持菩薩學處,是名為信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於信。於諸有情有損害心,是名為悲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於悲。於諸有情有瞋恚心,是名為慈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於慈。於身命財有所顧戀,是名為捨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於捨。於諸有情悕求報恩,見彼邪行貪著利養多有所作,是無厭倦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無倦。無有方便善巧加行,是善知論所對治法;對治彼故,立善知論。性不柔和,不於他心隨順而轉,是名善知一切世間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善知一切世間。於修善法放逸懈怠,是名慚愧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慚愧。於其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斷生死大苦深生怯弱,當知是名堅力持性所對治法;對治彼故,所以安立堅力持性。於大師所猶豫疑惑,當知是名供養如來所對治法;對治彼故,所以安立供養如來。如是且說所治、能治安立十法。 云何復名如是略義?謂此十法略顯二義。一者、顯示意樂清淨;二者、顯示加行清淨。當知前三,顯示菩薩意樂清淨;其餘七種,顯示菩薩加行清淨。 如是十法次第云何?謂諸菩薩,於大菩提先深淨信。次於有苦諸有情類,發起悲愍。起悲愍時,如是誓願:我應拔濟一切有情,令其安樂,而起慈心。起慈心已,一切能捨,於身命財無所顧戀。無顧戀已,即為彼義精勤加行,無有厭倦。無厭倦已,善知諸論。善知論已,如世間轉即如是知。知世間已,若自煩惱率爾現行,深生慚愧。生慚愧已,不隨煩惱自在而行,便能獲得堅力持性。由正獲得堅力持性,於正加行能無退轉,無量善法運運增長,能於如來奉獻上妙正行供養、財敬供養,是故最後供養如來。是名十法次第修證。 當知如是十種善法,於一切地能淨修治。 #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處行品第四 `[*8-1]第十五〔-〕【明】*` 菩薩始從勝解行地,乃至最後到究竟地,於此一切菩薩地中,當知略有四菩薩行。何等為四?一者、`[波羅蜜多行 pāramitā-caryā]`波羅蜜多行,二者、`[菩提分法行 bodhi-pakṣa-]`菩提分法行,三者、`[神通行 abhijñā-]`神通行,四者、`[成熟有情行 sattva-paripāka-]`成熟有情行。 前說六種波羅蜜多,及方便善巧波羅蜜多、願波羅蜜多、力波羅蜜多、智波羅蜜多,如是十種波羅蜜多,總名波羅蜜多行。如前所說十二行相方便善巧,當知說名方便善巧波羅蜜多。如前所說五種大願,當知名願波羅蜜多。所有十力加行清淨,當知名力波羅蜜多。於一切法如實安立清淨妙智,當知名智波羅蜜多。今於此中,能取勝義無分別轉清淨妙慧,當知名慧波羅蜜多。能取世俗有分別轉清淨妙智,當知名智波羅蜜多。如是名為二種差別。復有異門。謂無量智,當知說名方便善巧波羅蜜多。悕求後`[後=後地【三宮】]`後智殊勝性,當知名願波羅蜜多。一切魔怨不壞道性,當知名力波羅蜜多。如實覺了所知境性,當知名智波羅蜜多。 四念住等所有一切三十七種菩提分法、四種尋思、四如實智,皆如前說,總名菩薩菩提分法行。 如前所說威力品中,菩薩所有六種神通,是名神通行。 如前所說二種無量。一、所調伏界無量,二、調伏方便界無量。及成熟品中所說一切成熟有情,總名菩薩成熟有情行。 如是四種菩薩妙行,當知普攝一切菩薩所行善行。 應知此中,施等十法,經三大劫阿僧企耶,長時修習乃圓證故;自性清淨體殊勝故;過餘一切世間聲聞、獨覺善根,攝受最勝菩提果故。如是十法最極長時乃能圓證,自性最極清淨殊勝,能得最極菩提妙果,是故說名波羅蜜多。 應知如是波羅蜜多,由三因緣次第建立。何等為三?一、由對治故;二、由生起故;三、由異熟果故。 云何如是波羅蜜多,由對治故,次第建立?謂慳、惡行、於諸有情怨恨逼惱、懈怠、散亂、闇鈍愚癡,如是六法能障菩提;施等六法能為對治,如其所應,建立六種波羅蜜多。當知所餘波羅蜜多即此所攝。如是名為由對治故,次第建立。 云何如是波羅蜜多,由生起故,次第建立?謂諸菩薩,先於財位無所顧戀,棄家諸欲,受淨尸羅。敬重戒故,能忍他惱,不惱於他。受持淨戒修習忍已,戒淨無動,無間無斷,於諸善品勤修加行。如是修習勤精進故,離諸放逸,能觸妙善心一境性。心得定故,如實了知,觀見一切所知境界。當知是名由生起故,次第建立。 云何如是波羅蜜多,由異熟果,次第建立?謂諸菩薩於現法中,精勤修學施等善法;由是因緣,於當來世獲得種種外妙珍財無不圓滿,當知是施波羅蜜多因力所作。獲得內五自體圓滿,是餘戒等波羅蜜多因力所作。 云何內五自體圓滿?謂善趣攝若天若人,於餘有情壽等殊勝,當知是名第一圓滿。若有俱生於善加行常無厭倦,堪忍他惱,不樂惱他,當知是名第二圓滿。若有俱生普於一切所作事業堅固勇猛,當知是名第三圓滿。若有俱生性薄塵穢,於其自心能自在轉,心有堪能於一切義速證通慧,當知是名第四圓滿。若有俱生於一切義其慧廣大`[聰敏=聰愍【宋元宮】,聽愍【知】]`聰敏捷利,當知是名第五圓滿。 應知是名由異熟果,如是六種波羅蜜多次第建立。 由前四種波羅蜜多資糧、自性、眷屬、守護,當知圓滿修諸菩薩增上戒學;由其靜慮波羅蜜多,當知圓滿修諸菩薩增上心學;由其般若波羅蜜多,當知圓滿修諸菩薩增上慧學。過此三上,更無菩薩學道可得,是故此三普攝一切菩薩學道。由此建立波羅蜜多唯有六種。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又諸菩薩略有四種所應作事,由是普攝一切所作。何等為四?一者、為證菩提修諸善行;二者、由此為先達真實義;三者、圓證威力;四者、成熟有情。如是四種菩薩所作,當知是先所說四行,如其次第所為所立。是故過此,更不建立有諸餘行。 #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處建立品第五之一 `[*8-2]第十五〔-〕【明】*` `[建立 pratiṣṭhāpa]` ### 百四十不共佛法 依如來住及依如來到究竟地,諸佛世尊有百四十不共佛法。謂`[諸〔-〕【三宮】]`諸如來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種清淨、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害習氣,及一切種妙智。 云何如來三十二種大丈夫相?一者、具大丈夫足善安住等案地相,是大丈夫大丈夫相。二者、於雙足下現千輻輪,轂輞眾相無不圓滿。三者、具大丈夫纖長指相。四者、足跟趺長。五者、手足細軟。六者、手足網縵。七者、立手摩膝。八者、瑿泥耶`[踹=𨄔【宋宮聖知】,腨【元明】]`踹。九者、身不僂曲。十者、勢峯藏密。十一者、身相圓滿如諾瞿陀。十二者、常光一尋。十三者、身毛上`[6]靡=分【三宮聖知】*`靡。十四者、身諸毛孔一一毛生,如紺青色螺文右旋。十五者、身皮金色。十六者、身皮細滑,塵垢不著。十七者、於其身上兩手、兩足、兩肩及項七處皆滿。十八者、其身上半如師子王。十九者、肩善圓滿。二十者、`[髆=𮪴【宋元宮】]`髆間充實。二十一者、身分洪`[直=真【知】]`直。二十二者、具四十齒,皆悉齊平。二十三者、其齒無隙。二十四者、其齒鮮白。二十五者、頷如師子。二十六者、其舌廣薄,若從口出,普覆面輪及髮邊際。二十七者、於諸味中得最上味。二十八者、得大梵音,言`[詞=辭【明】]`詞哀雅能悅眾意,譬若羯羅頻迦之音,其聲雷震猶如天鼓。二十九者、其目紺青。三十者、睫如牛王。三十一者、其頂上現烏瑟膩沙。三十二者、眉間`[毫=豪【聖知】下同]`毫相其色光白,螺文右旋,是大丈夫大丈夫相。 云何如來八十隨好?謂兩手足具二十指及以節`[爪=分【聖】]`爪、`[並=普【三宮】]`並皆殊妙,是即名為二十隨好。兩手、兩足表裏八處,手四、足四並皆殊妙,是即名為八種隨好。兩踝、膝、股六處殊妙,是即名為六種隨好。兩臂、肘、腕六處殊妙,是即名為六種隨好。腰、縫殊妙,各一隨好。兩核殊妙,為二隨好。陰藏殊妙,為一隨好。兩臀殊妙,為二隨好。臗、`[臚=矑【元】]`臚、`[臍=齊【甲】]`臍三並皆殊妙,各一隨好。兩脇、腋、乳並皆殊妙,為六隨好。腹、胸、`[項=頂【聖】]`項、脊,各一隨好。如是所說,除頸已上,於下身分六十隨好。上下齒鬘並皆殊妙,為二隨好。𮯓`[腭=齶【元明】,腭【知】]`腭殊妙,為一隨好。兩脣眷屬並皆殊妙,為二隨好。頤善圓滿,為一隨好。兩頰圓滿善安其所,為二隨好。兩目眷屬並皆殊妙,為二隨好。兩眉殊妙,為二隨好。其鼻二孔並皆殊妙,為二隨好。其額殊妙,為一隨好。角鬢、兩耳並皆殊妙,為四隨好。頭髮殊妙,為一隨好。 如是所說,從頸已上二十隨好。前有六十,後有二十,總合說為八十隨好。 如是諸相及諸隨好,若諸菩薩始入淨勝意樂地時,已得異熟。從此已上,諸相隨好,展轉獲得殊勝清淨。當知乃至坐菩提座,方乃證得其餘所有四一切種妙清淨等不共佛法,善淨圓滿。若下劣者,先菩薩時亦已成就。始從清淨勝意樂地,一切所有菩提資糧無有差別,能`[感=咸【聖】]`感一切相及隨好。 又此一切菩提資糧略有二種,謂去菩提若遠、若近。此中遠者,謂未獲得諸相、隨好異熟果時。所言近者,謂初獲得諸相、隨好異熟果時,或從此上,展轉獲得殊勝清淨。 又薄伽梵由所化力,為眾宣說造種種業,感得如是相、隨好果。何以故?`[所=中【元明】]`所化有情於其種種惡業現行深生憙樂。如是種種現行惡業是所對治,感相、隨好種種善業是能對治。彼聞如是種種殊勝大果勝利,便於如是大果勝利深生愛樂;由是因緣,當離諸惡,當修諸善,是故為說。 廣如諸相素`[呾=怛【元明】,嗤【宮】]`呾纜說。謂諸菩薩,於戒禁忍及惠捨中善安住故,感得足下善安住相。於其父母種種供養,於諸有情諸苦惱事種種救護,由往來等動轉業故,感得足下千輻輪相。於他有情遠離損害及不與取;於諸尊長先語省問,恭敬、禮拜、合掌、起迎,修和敬業;於他有情深心所喜所愛財位不`[令=全【知】]`令乏短;及能摧伏自憍慢故;感大丈夫纖長指相。即上所說感三相業,總能感得足跟趺長,是前三相所依止故。由四攝事,攝諸尊長,是故感得手足網縵。奉施尊長塗身、按摩、沐浴、衣服,是故感得手足細軟。修諸善法不生喜足,令諸善法展轉增長,是故感得立手摩膝。自於正法如實攝受,令得究竟,廣為他說;及正為他善作給使;是故感得瑿泥耶𨄔。於其正法漸次等顯續索轉故,於身語意種種惡業皆能止息,於疾病者卑屈瞻侍,給施良藥,病力羸頓能正策舉,飲食知量,於諸欲中曾不低下,是故感得身不僂曲。於被`[他=訶【三宮】]`他擯無依有情,以法以正慈悲攝受,修習慚愧,施他衣服,是故感得勢峯藏密。於身語意能自防禁,於自攝受及諸飲食皆善知量,施病醫藥,於不平等事業攝受及不平等所受用中皆不隨轉,於界互違能令隨順,是故感得身相圓滿如諾瞿陀。由業感得立手摩膝,即能感得身毛上分。自善觀察,親近明智,能思微義,尊所居處能淨修治,敷舉沐浴。唯一住故,依一`[支=友【三宮】]`支故,入微義故,草葉等穢能蠲除故,又能除去客塵垢故,感身毛孔一一毛生,如紺青色螺文右旋。能施悅意發喜飲食、騎乘、衣服、莊嚴具等資身什物,離諸忿恚,是故感得身皮金色、常光一尋。由此業感身諸毛孔一一毛生,當知即此復能感得身皮細滑,塵垢不著。以其廣多上妙清淨肴饌飲食,惠施大眾皆令充足,由此感得於其身上七處皆滿。於諸有情隨所生起如法所作,能為上首而作助伴,離於我慢,無諸獷悷,能為有情遮`[止=正【知】]`止無利,安立有利,由此感得其身上半如師子王。於一切事稟性勇決,如師子故。即由此業,當知復感肩善圓滿、髆間充實。由此業感纖長指相,復即感得身分洪直。遠離一切破壞親友離間語言,若諸有情已乖離者,能令和合,由此感得具四十齒皆悉齊平,其齒無隙。修欲界慈,思惟法義,由此感得其齒鮮白。若諸有情有所悕冀,隨其所樂,正捨珍財,由此感得頷如師子。視諸有情猶如己子,愛念救護,淨信哀愍,給施醫藥澄淨無穢,由此感得於諸味中得最上味。施法味故,甞法味故,能淨修治變壞味故。於離殺等五種學處,能自受護,亦勸他受。修悲心故,於大法受能正行故,由此感得其頂上現烏瑟膩沙、其舌廣薄普覆面輪。常修諦語、愛語、時語,及以法語,由是因緣,得大梵音,言`[1]詞=訶【元】*,辭【明】*`詞哀雅能悅眾意,`[譬〔-〕【三宮】]`譬若羯羅頻迦之音,其聲雷震猶如天鼓。普於世間恒常修習慈心悲哀,`[如父如=猶如父【三宮】]`如父如母,由此感得其目紺青、睫如牛王。於有德者如實讚歎稱揚其美,由此感得眉間毫相其色光白,螺文右旋。 如是一切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無有差別,當知皆用淨戒為因而能感得。何以故?若諸菩薩毀犯淨戒,尚不能得下賤人身,何況能感大丈夫相。 當知此中,其頂上現烏瑟膩沙,及以如來無見頂相,合立一種大丈夫相。離此更無別可得故。 如是且說能感相似三十二相種種業因廣建立已。 復次,略說在家、出家二分菩薩,所有四種善修事業,當知能感一切相好。 謂於此中決定修作,能感足下善安住相。委悉修作,能感足下千輻輪相、立手摩膝、手足網縵、身皮細滑、於其身上七處皆滿、肩善圓滿、`[膊【麗宋宮】,膞【大】,𮪴【元明】]`膊間充實、身分`[洪=供【知】]`洪直、其舌廣薄。恒常修作,感纖長指、足跟趺長、身不僂曲、其身圓滿如諾瞿陀、其齒無隙。 無罪修作,能感餘相。 當知此中,於諸有情無損加行,由此能感手足細軟、身皮細滑。於諸善中次第加行、應時加行,由此感得瑿泥耶𨄔。深生歡喜,極光淨心現行諸善,由此感得常光一尋、身皮金色、其齒鮮白、眉間白毫。 不依稱譽聲頌修善,覆藏己德,由此能感勢峯藏密。所修善根迴向菩提,由此感得身毛上`[*6-1]靡=分【三宮聖知】*`靡、具四十齒皆悉齊平、於諸味中得最上味、其頂上現烏瑟膩沙。修善無厭無劣加行,由此感得其身上分如師子王、頷如師子。於諸有情,以利益心平等瞻視,得齒齊平、目紺青色、睫如牛王。於下劣善不生喜足,起勝加行,由此因緣,得大梵音,言`[*1-1]詞=訶【元】*,辭【明】*`詞哀雅能悅眾意,譬若羯羅頻迦之音,其聲雷震猶如天鼓。 如是四種善修事業,能得菩薩三十二種大丈夫相殊勝清淨。 當知如是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菩薩若在種性地中,唯有種子依身而住。菩薩若在勝解行地,始能修彼能得方便。菩薩若在清淨增上意樂地中,乃名為得。菩薩若在諸餘上地,如是相好轉勝清淨。若在如來到究竟地,當知相好善淨無上。 如是諸相是有色故,劣中勝品諸有情類易了知故,雖有一切不共佛法皆得名為大丈夫相,唯立此為大丈夫相。又即如是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由所依性能`[任=住【三宮】]`任持故,由極殊妙令端嚴故,說名隨好。 又於此中以要言之,一切有情福聚量等爾所福聚,能感如來一毛孔處。乃至一切所有毛孔隨入福聚爾所福聚,能感如來一種隨好。乃至一切所有隨好隨入福聚,增至百倍爾所福聚,能感如來相中一相。乃至一切所有諸相隨入福聚,除白毫相、烏瑟膩沙,增至千倍爾所福聚,能感如來眉間白毫。乃至白毫隨入福聚,增至百千倍爾所福聚,能感如來其頂上現烏瑟膩沙無見頂相。乃至白毫隨入福聚,增至俱胝百千倍數爾所福聚,能感如來諸相、隨好所不攝、餘大法螺相。由此法螺隨如來欲發大音聲,普能遍告無邊無際諸世界中所化有情。如是無量福德資糧修證圓滿,能感如來不可思議、無上無等、遍一切種最極圓滿所攝自體。 又此能感諸相、隨好無量善業,當知略由三因緣故,說名無量。謂經於三無數大劫,無間修習乃圓證故,名時無量。於諸有情無量利益安樂意樂增上緣力所集成故,名為妙善意樂無量。無量善業差別品類所集成故,名品無量。故言無量福德資糧修習圓證,能`[起=超【元】]`起如來諸相、隨好。 云何如來四一切種清淨?一者、一切種所依清淨,二者、一切種所緣清淨,三者、一切種心清淨,四者、一切種智清淨。 云何一切種所依清淨?謂一切煩惱品麁重并諸習氣,於自所依無餘永滅;又於自體,如自所欲取住捨中自在而轉;是名一切種所依清淨。 云何一切種所緣清淨?謂於種種若化、若變、若所顯現一切所緣皆自在轉,是名一切種所緣清淨。 云何一切種心清淨?謂如前說一切心麁重永滅離故,又於心中一切種善根皆積集故,是名一切種心清淨。 云何一切種智清淨?謂如前說一切無明品麁重永滅離故,又遍一切所知境中智無障礙、智自在轉,是名一切種智清淨。 ##### 如來十力 云何如來十力?一者、處非處智力,二者、自業智力,三者、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四者、根勝劣智力,五者、種種勝解智力,六者、種種界智力,七者、遍趣行智力,八者、宿住隨念智力,九者、死生智力,十者、漏盡智力。如是十種如來智力,當知廣如十力經說。==\[[十力經](T17n0780_佛說十力經#佛說十力經) [十力經1](T17n0781_佛說佛十力經)]== [s30](婆沙021-030#c1列十力名) ###### 處非處智力 當知此中,諸有所言、所說、所宣,一切如實皆無虛妄,故名如來。 淨不淨果非不平等,如實轉因,是名為處,亦名建立、亦名為依、亦名為起。淨不淨果不平等因,與上相違,是名非處。 遠離一切增上慢智,說名如實。若一切智、若無滯智、若清淨智,當知說名遠離一切增上慢智。如是一切智等諸句,當知如前最極無上菩提品`[說=記【三宮】]`說。 數之次第最居其首,故名第一。以無上故,與一切種饒益一切有情功能具相應故,畢竟勝伏一切魔怨大威力故,說名為力。 攝受如實圓證因故,如其所欲皆能現行自在轉故,說名成就最上涅槃。以無上故,說名為大。八支聖道所證得故,遠離一切災患畏故,名仙尊位。能自了知自所證故,說名自知。 既自證已,由哀愍心,廣為有情等開示故,名轉梵輪。何以故?謂諸如來有是增語,說名為梵,`[名為=亦名【三宮聖知】]`名為寂靜,亦名清涼。最初能轉,從此已後餘復為餘,如是展轉梵所推運,周旋一切有情眾中,故名梵輪。自顯墮在最上`[施設無上〔-〕【三宮】]`施設無上大師圓滿攝故;能說彼道對治一切餘邪道故;於道怨敵異論現前無怯弱故;為欲勝伏一切他論,宣揚廣大無上論故;名大眾中正師子吼。 以要言之,當知此中顯發、辯了、施設、開示自利行滿,利他行滿,自利利他圓滿不共。復有異門。此中略義,謂所應`[得〔-〕【三宮】]`得得勝方便。此勝方便,一切眾會隨所樂欲,或天或人一切皆從我所獲得此勝方便。如病除愈,當知此顯自知已得大安隱處。如彼疾病除愈方便,當知此顯轉於梵輪。如遮一切邪醫,自稱顯已決定能愈眾疾,當知此顯於大眾中正師子吼。 ###### 自業智力 若有諸業已作、已增、已滅,名為過去。若有諸業非是已作、已增、已滅,亦非正作,而是當作,名為未來。若有諸業非是已作、已增、已滅,而是正作、正造、正為,名為現在。 如是諸業品類差別復有三種。所謂身業、語業、意業。 法受分別復有四種,如前廣說[ls35](T30n1579_瑜伽師地論2#^9q3tp3)。謂有法受得現世樂,後苦異熟,乃至廣說。 又此諸業現法當來有益無益加行差別,如應當知。若所造業依此方所,是名為處。 若所造業以有情數、非有情數為所依事,是名為事。 若所造業以不善根、或以善根為因緣起,是名為因。 若所造業感愛非愛過失功德相應諸果,是名異熟。 如是略說一切時分、一切品類、一切分位加行差別、一切方所、一切依處、一切因緣、一切過患及與功德。於此一切種類差別,皆如實知。 是名如來自業智力。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 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 有四靜慮、有八解脫,即由如是靜慮、解脫,心有堪能,心得自在,隨所樂事皆能成辦。若隨彼彼色類差別三摩地相而入定時,當知說名等持、等至。如說世尊隨此色類三摩地相而入定時,如其定心,大光普照一切梵世妙音說法,但聞其聲,都無所見。乃至廣說。如是如來隨欲顯示彼`[彼事=事彼【聖】]`彼事義,或共世間、不共世間,隨此色類三摩地相而入定時,速疾能辦。當知此中,即由靜慮、解脫勢力,心得自在。心自在故,依止於心,隨所樂事一切成辦。齊此名為修靜慮者一切所作,除此無有若過若增。如來於此靜慮所作一切種類,皆如實知,是故唯說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又若略說此靜慮等有二雜染。一者、為得所未得中障礙雜染,謂無方便善巧加行,及以諸蓋隨一現行。二者、已得所應得中自地雜染,謂煩惱纏及以隨眠。如是清淨復有四種。與上相違,應知其相。 又即如是諸靜慮等種種引發假立名字,隨其色類如應安立,是名建立。 又即如是諸靜慮等具證得已,後更勝進修習圓滿,得隨所欲、得無艱難、得無梗澁,是名清淨。 如來於此,如其未得、如其已得,於所得中,若劣、若勝、若彼假名、若彼所有增進邊際,如是一切皆如實知,故說如來普於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得無上智。 如所成熟修證圓滿,信等五根成軟中上,當知是名諸根勝劣。 若從他信以為其先,或觀諸法以為其先,成軟中上愛樂`[印=即【三宮】]`印解,當知是名種種勝解。 若廣建立種種種性,或諸聲聞所有種性,或諸獨覺所有種性,或諸如來所有種`[姓=性【三】]`姓,或有種種不定種性,或貪等行差別道理,乃至有情八十千行,當知此中名種種界。 若即如是諸趣入門隨順正行,如貪行者修不淨觀,如聲聞地已廣宣說。當知此等名遍趣行。復有異門。謂趣一切五趣之行,當知此等名遍趣行。復有異門。謂依種種黨類差別,更`[互=年【知】]`互相違,各各異見、異欲諍論、互相違背諸外道類,即諸沙門、或婆羅門所有諸行;或餘一切品類差別此世他世無罪趣行;當知此等名遍趣行。如迦羅摩經等廣說。 若於種種有情眾中,謂於東方南西北方,種種名字假設安立品類差別。隨先過去所有自體八言說句差別類中,隨念六種略所行行,有無量種宿住隨念。何等名為八言說句?謂如是名、如是生類、如是種性、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苦樂差別、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所有壽量邊際。何等名為隨言說句六種略行?一者、呼`[召=名【聖】]`召假名,二者、剎帝利等色類差別,三者、父母差別,四者、飲食方軌,五者、興盛衰損,六者、壽量差別。 由諸世間依憑如是八言說句、六種略行,於自於他起言起說:此是我名,此是彼名。我是剎帝利,彼是剎帝利。我是婆羅門、吠舍、戍達羅,彼是婆羅門、吠舍、戍達羅。此是我母,此是彼母。如說其母,父亦如是。我食如是色類飲食、所謂酪、漿、羹、飯、糜等。彼食如是色類飲食,乃至廣說。我有如是色類興衰差別而轉,彼有如是色類`[興=與【知】]`興衰差別而轉。我住如是色類年齒,所謂或少、或中、或老。彼住如是色類年齒,乃至廣說。 唯有爾所隨先過去所有自體八言說句差別類中六種略行,過此無有餘言說句及以略行。是故唯於如是品類發起隨念,更無有增。即於此中,若言說行所有行相,若言說句所有標說,及即於此隨起憶念,是故說言并相、并說皆能隨念。 ###### 死生智力 此中靜慮說名天`[住=依【元明】]`住。眼依彼故,是彼果故,彼攝受故,名為天眼。 是極圓滿、是善清淨靜慮果故,名極清淨。於其人中,所有名字皆不相似,是故說言超過於人。欲界天中亦有生得,名相似轉清淨天眼,人中亦無。 諸有情類臨欲終沒,名為死時;住在中有,名為生時。趣黑闇者,由二種相,起如是類意生中有,如黑`[羺=糯【知】]`羺光及陰闇夜,故名惡色。趣明白者,由二種相,起如是類意生中有,如晴明夜及婆羅痆斯極鮮白衣,故名好色。諸惡色者,說名為劣;諸好色者,說名為妙。諸下劣者,名往惡趣;諸勝妙者,名往善趣。 所有壞戒及彼等起,說名成就諸身語意三種惡行。 有二邪見。謂壞見者所成邪見,誹謗一切;及住彼意異品類者所成邪見,誹謗賢聖。如是皆名謗賢`[聖〔-〕【知】]`聖者。 由邪見故,計著邪因及以邪果;由此為緣,造作邪業。造邪業故,所有法受,或現受樂,於當來世受苦異熟;或現受苦,於當來世受`[苦=苦於當來世受苦【三宮】]`苦異熟。是故復說「起諸邪見業法受因」。 彼雖成就其餘所有種種善法,而但由此往於惡趣,是故說言「由此因緣」。 名色二種更互乖離,故名身壞。一切死中,如是死者最極下劣,故名極死。為欲開示那落迦想,是故說言墮險惡趣。為欲開示自性體事,是故復須說那落迦。由非法行、不平等行往趣於彼,故名為險。於此趣中,觸諸苦觸,長時種種猛利無間受諸苦惱平等出現,故名惡趣。`[墮=墜【宮聖知】]`墮下分故,大深坑故,難救拔故,甚可悲故,極下賤故,以大綺言常悲怨故,說名為墮。 由能發起上品厭離,是故唯說墮那落迦。當知此中,若由此生、若得生已,受諸苦惱;若受苦已,復起所餘自業所作種種眾苦,如是一切由此諸想之所顯示。 與上相違,隨其所應一切白品,皆當了知。此差別者,善行為先所有諸趣,名為善趣。受極樂故,名樂世界。 ###### 漏盡智力 一切諸漏所有隨眠無餘永斷,逮得能治勝無漏心、勝無漏慧,是其最勝增上心攝、增上慧攝。由漏盡故,說名無漏心、慧解脫。即此心、慧二種解脫,於最後有,說名內證第六神通,由依見道及依修道內所證故。既自證已,如實了知,隨其所欲能為他說,是故說言於現法中自證通慧,具足開覺,我生盡等諸句差別。廣說如後攝異門分,應知其相。`[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九=九此卷弘仁帝宸翰也云云文久紀元…徹定【知】]`九 ☗s50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處建立品第五之二 `[1]第十五〔-〕【明】*` 如是別釋佛十力已,今當總`[辨=辯【三宮聖】]`辨。嗢`[拕=柁【宮三宮】]`拕南曰: 自性、與分別、  不共、亦平等、  作業、及次第、  差別最為後。 如是所說如來十力,所有自性應當了知,所有分別應當了知,所有不共應當了知,所有平等應當了知,所有作業應當了知,所有次第應當了知,所有差別應當了知。由是七相,應知如來十力略義。 云何如來十力自性?謂總五根為其自性。由慧勝故,`[且=具【明】]`且說十力慧為自性。所以但言處非處智力,不言信力、不言餘力。如處非處智力,如是餘力,當知亦爾。是名如來十力自性。 云何如來十力分別?謂若略說,由三`[分=分分【知】]`分別,當知無量。一者、由時分分別。謂於墮在過去、未來及現在世一切所知,隨悟入故。二者、由品類分別。謂於一一諸有為事自相、共相一切行相,隨悟入故。三者、由相續分別。謂於十方一切有情界各各差別一切相續一切事義,隨悟入故。即由如是三種分別,如來十力當知無量。是名如來十力分別。 云何如來十力不共?謂唯如來有此十力,不共一切聲聞、獨覺。是名如來十力不共。 云何如來十力平等?謂此十力,一切如來悉皆平等具足成就,故說平等無有差別。若就如來多所安住,是則如來如是十力展轉差別。謂餘如來多住餘力,其餘如來復住餘力。是名如來十力平等。 云何如來十力作業?謂如來所有處非處智力,於諸因中如實知因,於諸果中如實知果;及能降伏無因、惡因種種諍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如來所有自業智力,於自所作受用果業如實了知;及能降伏施福移轉種種諍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 如來所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能現三種神變,無`[到=倒【三宮聖知】]`到教授所化有情;及能降伏安住種種相違異品怨害諍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如來所有根勝劣智力,於諸有情軟中上根部分差別如實了知,及能於彼如應如宜為說正法。如來所有種種勝解智力,於諸有情軟中上品、淨與不淨勝解差別如實了知;其淨勝解令漸增長,不淨勝解令漸捨離。 如來所有種種界智力,於諸有情劣中妙界部分差別如實了知;於諸有情能如其根、如其意樂、如其隨眠,依於彼彼趣入門中,無倒教授,如應安立。 此中如來為諸聲聞,依於彼彼趣入門中與正教授,如聲聞地盡一切種無間宣說、顯發、辯了、施設、開示。 云何如來教授一切始業、初業、等持資糧攝受安住欲住其心諸菩薩眾,令心得住? 謂諸如來為無諂曲、恭敬愛重,等持資糧、始業、初業諸菩薩眾,最初施設無倒教授。 如是告言:善男子來!汝當安處遠離臥具獨一無二,於內寂靜如理思惟汝之父母所為立名,或汝親教軌範師等所為立名。如是思惟:我今為有離六處法自性真實,或內、或外、或兩中間,於此有中,如是名想施設假立言說轉耶?汝既如是正思惟已,當於此法都無所得。唯當如是如實了知,但於`[客法 āgantuka-dharma]`客法有`[客想 āgantuka-saṃjñā]`客想轉。 汝善男子!若於爾時,於自己名唯有客想已生已得;復應在內如理思惟,於汝眼中所有制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設。如是思惟:我此眼中唯二可得,謂此制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設;及`[此=故【元】]`此唯事,於中假立名想施設;除此無有若過`[若=共【元明】]`若增。於此眼中所有制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設,且非是眼。此唯有事,於中假立眼名想等,當知自性亦非是眼。 何以故?非於此中遠離所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設,少有眼覺而能轉故。若有此事,體是真實,稱名所說,不應於中更待眼名,方有如是眼覺而轉。唯應自性不由聽聞,不由分別彼所立名,但於此事有眼覺轉。然無如是不待名言,覺轉可得。是故此中,唯於客法而有其客眼名、眼想、眼假施設。汝既如是於其內眼如理思惟,復於眼想唯有客想當生當得。 如於其眼,如是於耳鼻舌身等,廣說乃至見聞覺知,已得已`[求=受【聖】]`求,若已作意隨尋隨`[伺=何【元】]`伺。以要言之,普於一切諸法想中,唯有客想當生當得。 如是汝於自己身中所有假想,能盡除遣勤加行道當正攝受;廣說乃至一切法中所有假想,能盡除遣勤加行道當正攝受。汝由如是一切所知善觀察覺,普於一切諸法想中起唯客想,於一切法所有一切戲論之想數數除遣;以無分別無相之心,唯取義轉,於此事中多修習住。汝若如是,當依如來妙智清淨等持種`[性=姓【聖知】]`性,獲得無倒心一境性。 如是汝等若於不淨作意思惟,於此作意勿當捨離。若於慈愍,若於緣性緣起,若於界差別,若於阿那波那念,若於初靜慮,廣說乃至若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量菩薩靜慮、神通、等持、等至作意思惟,於此作意勿當捨離。汝若如是修此菩薩無倒作意,漸次乃至當得無上正等菩提,究竟出離。 當知是名一切菩薩遍趣正行。過去如來亦為始業諸菩薩眾,已正施設如是教授;未來如來亦為始業諸菩薩眾,當正施設如是教授;現在如來亦為始業諸菩薩眾,現正施設如是教授。諸聲聞等於此作意勤修習時,亦能速疾得勝通慧。若能於此無倒作意如實通達,便能獲得諸法現觀。 如來所有遍趣行智力,於一切苦能出離`[行=苦行【聖】]`行、不出離行如實了知;及令捨離不出離行,能正授與能出離行。如來所有宿住隨念智力,於其前際本事本生數數念已,為令所化諸有情類心生厭離、心生淨信,正為宣說;及能降伏執`[3]著=者【元明】*`著常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如來所有死生智力,於諸弟子過往遷謝當所受生,能正記`[莂=別【宋元宮聖知】]`莂;及能降伏執`[*3]`著斷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如來所有漏盡智力,於自解脫無惑無疑;及能降伏於阿羅漢起增上慢,一切沙門、婆羅門等。是名如來十力作業。 云何如來十力次第?謂諸如來,於其無上正等菩提初證得時,即便頓得一切十力;頓證得已,後時次第方現在前。謂諸如來初成佛時,先起處非處智力。觀察諸法,建立一切無倒因果。既觀察已。次起自業智力。若有希求即於欲界同分界中可愛殊勝異熟果者,方便為說令其遠離諸不善業,令其現行所有善業。次起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若諸有情希求世間離欲法者,與其教授,令彼趣向世間離欲,令彼獲得如實之道。次起所餘如來`[七=十【三宮】]`七力。若諸有情希求出世離欲法者,如應為說趣出世間離欲之道。謂於此中,先起根勝劣智力,如實觀察希求出世離欲者根。次起種種勝解智力,如實觀察彼根為先所有意樂。次起種種界智力,如實觀察意樂為先所有隨眠。如是了知彼根、意樂及隨眠已,次起遍趣行智力,如其所應,令於所緣趣入門中而得趣入。次起宿住隨念智力及死生智力,彼由如應所緣趣入門加行攝住心已,淨修行已,為說中道,令其遠離薩迦耶見以為根本`[常=當【元明】]`常斷邊執。為令永斷一切煩惱,從此後起漏盡智力。若有如是正修方便奢摩他力之所任持,雖未永斷一切煩惱,而由獲得不現行故,起不作作增上慢者,令其捨離此增上慢。是名十力一門次第。 復有異門十力次第。謂諸如來,於其無上正等菩提初證得時,最初發起處非處智力令現在前,普於一切緣生法中,觀察最勝妙法住智。即依如是妙法住智,次起自業智力,觀在家分,由彼彼業種種差別,依在家分`[曾=習【元明】]`曾當現時修證差別。如是觀察在家分已,次起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觀出家分。謂於如是出家分中,為有能說出苦離苦正道者耶?為無有耶?如是觀已,正知都無。觀諸世間無有救護,無所`[歸=師【聖】]`歸依。由大悲故,以其佛眼如實觀照一切世間。既觀照已,次起根勝劣智力,現前了知住在世間種種有情,生在世間、長在世間,或有鈍根、或有中根、或有利根。現前知已,便於說法其心趣入。次後如前一切所餘種種勝解智力等事,次第應知。是第二門十力次第。 復有異門十力次第。謂諸如來於其無上正等菩提初證得時,最初發起處非處智力令現在前,觀察一切緣生法界。次起自業智力,即於如是緣生法中,觀察假立有情名想諸有情界,如是有情自造如是色類諸業,還受如是色類諸果。如實觀察如是法界有情界已,次起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即為如是諸有情類解脫苦故,示現三種無倒神變而教授之。既教授已,次起餘力,如前次第知根等已,於其正道令趣入已,然後方便令彼有情解脫眾苦。是第三門十力次第。 云何如來十力差別?謂此十力展轉相望,`[亦=示【知】]`亦有差別,亦無差別。處非處智力等與自業智力等,有何差別?若正了知善不善業,能感所有愛非愛果,當知此由處非處智力故。若正了知諸有能造善不善業,即彼能受愛非愛果,而非所餘,當知此由自業智力故。若正了知諸有能修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即彼能入靜慮等定,而非所餘,當知此由自業智力故。若正了知即依如是靜慮等定,現三神變,無倒教授所化有情,當知此由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故。若正照取信等俱生相應之心,當知此由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故。若正分別即彼諸根軟中上品種種差別,當知此由根勝劣智力故。若正照取諸根為先,彼彼法中種種意樂,當知此由根勝劣智力故。若正分別即彼意樂種種差別,當知此由種種勝解智力故。即彼意樂,當知分別略有六種。一者、不出離意樂。謂於各別大自在天、那羅延天、梵世間等起信解者所有意樂。二者、出離意樂。謂於三乘起信解者所有意樂。三者、遠清淨意樂。謂安住下品、中品成熟者所有意樂。四者、近清淨意樂。謂安住上品成熟者所有意樂。五者、即於現法得涅槃意樂。謂由聲聞乘所得涅槃起信解者所有意樂。六者、於當來世得涅槃意樂。謂由大乘所得涅槃起信解者所有意樂。若正照取勝解所起相似種子,當知此由種種勝解智力故。若正照取即彼種子差別分別無量品類,當知此由種種界智力故。又即彼界,當知分別略有四種。一者、本性住種子。二者、先習起種子。三者、可修治種子,謂有般涅槃法者所有種子。四者、不可修治種子,謂無般涅槃法者所有種子。若正了知如界種類行跡趣入,當知此由種種界智力故。若正分別即彼行跡一切品類,如是行跡能令`[離=雜【知】]`離染,如是行跡能令畢竟清淨,如是行跡能令不畢竟清淨,當知此由遍趣行智力故。若如實知前際隨念一切趣因前際俱行,當知此由遍趣行智力故。若正了知如前分別種種隨順八言說句、六種略行,當知此由宿住隨念智力故。若正了知依於前際有情死生,當知此由宿住隨念智力故。若正觀見後際種種有情死生,當知此由死生智力故。若正了知於自事義未得究竟,有情後際受生相續,當知此由死生智力故。若正了知於自事義已得究竟,心善解脫,於現法中證得涅槃,當知此由漏盡智力故。當知是名如來十力展轉相望,亦有差別,亦無差別。 如來所有四無畏文,如契經說應知其相。 謂諸如來,於其四處,在大眾中而自稱歎。 謂所知障永解脫故,於一切種一切法中現等正覺,不共聲聞,是第一處。諸煩惱障永解脫故,證得漏盡共諸聲聞,是第二處。為求解脫諸有情類超過眾苦說出離道,是第三處。即於能出道得為礙,說諸障法應當遠離,是第四處。 如來既於如是四處,如其實義自稱歎已。次後他於自所稱歎前之二處,所有相違身語意業而興謗難;復於後二自稱歎處,所有相違前後乖反墮非理相而興謗難,`[謂=復【三】]`謂於世間有`[3]眼=明【三宮聖知】*`眼見者、無`[*3]`眼見者、有他心智者、無他心智者,如來於此自稱`[歎=能【三】]`歎處能為對治諸謗難中,都不見有如實因相。由是因緣,於此四處能自了知,坦然無畏,心無怯劣,無所疑慮,都無驚懼。 又佛大師唯有爾所正應稱歎,謂自利行及利他行俱善圓滿。當知此中,前二稱歎自利行滿,後二稱歎利他行滿。 此中如來,若自稱歎於一切法現等覺故成正等覺,當知正為等趣大乘諸菩薩故。若自稱歎一切漏盡,當知正為等趣聲聞及獨覺乘諸有情故。若復稱歎能出離道及諸障法,當知俱為等趣諸乘諸有情故。如是如來所說經句,謂我為諸菩薩、聲聞說出離道,乃至廣說。諸結集者,於所結集聲聞藏中,除菩薩言;於所結集菩薩藏中,但唯誦此菩薩之言。 如來所有三念住文,如契經說應知其相。謂諸如來,於其長夜有如是欲:如何當令諸有情類,於我善說法毘柰耶無倒行中,如實隨住。如是長夜欲樂法主化御眾時,若所希欲或遂不遂,不生雜染。由三念住略所顯故。此三念住,復由三眾差別建立。云何三眾?若彼一切一向正行,是第一眾;若彼一切一向邪行,是第二眾;若彼眾中一分正行、一分邪行,是第三眾。 如來所有三不護文,如契經說應知其相。謂諸如來以要言之,於一切種鄙惡所作覆藏永斷,由三不護之所顯示。諸阿羅漢由忘念故,於時時間片有無記鄙惡所作,如來於此一切一切皆無所有。是故如來於諸弟子,如所立要,即如自性切切誡勗,顯顯呵擯,時復現行率爾敦逼,於諸弟子無所防慮。所謂勿彼共住多時,知我所行三業不淨,因於前事意懷不悅,由斯不順乃事乖違,或面譏我,或向他說。 當知如來所有大悲一切種相,皆悉如前供養親近無量品說。當知如是如來大悲無量無上。 云何如來無忘失法?謂諸如來常隨記念,若事、若處、若如、若時有所為作,如來即於此事、此處、此如、此時皆正隨念,是名如來無忘失法。所謂如來普於一切所作事業,普於一切方處差別,普於一切所作方便,普於一切時分差別,念無忘失,常住正念,當知是名無忘失法。 云何如來永害習氣?謂諸如來或於動轉、或於瞻視、或於言論、或於安住,似有煩惱所起作業多不現行,是名如來永害習氣。諸阿羅漢雖斷煩惱,而於動轉、瞻視、言論及安住中,而有種種似有煩惱所起作業。 云何如來一切種妙智?謂諸如來以要言之,於三聚法現等正覺。何等為三?一者、能引有義聚法,二者、能引無義聚法,三者、非能引有義聚法非能引無義聚法。當知此中,若諸如來或於能引無義聚法,或於非能引有義聚法非能引無義聚法,總於如是一切法中無顛倒智,是名如來一切種智。若諸如來,於其能引有義聚法一切法中無顛倒智,當知是名如來妙智。即於此中,若一切種智、若妙智,總合為一,名一切種妙智。 ### 總辨 如是一切,總名如來百四十種不共佛法。即於此中,諸相、隨好,在菩薩位最後有中,皆已證得極善清淨。若時菩薩坐菩提座,住最後有,於菩薩道菩提資糧極善圓滿,爾時無師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得一剎那名無障礙智三摩地,是其菩薩學道所攝金剛喻定。 從此無間第二剎那,頓得其餘不共佛法。謂如來十力為初,一切種妙智為後,皆極清淨,悉為無上。由得此故,普於一切所知境界,無滯無`[障=礙【聖知】]`障、最極清淨無垢智轉。依暫發悟思惟圓滿、意`[車=轉【三宮】]`車圓滿,超過一切菩薩行、菩薩地,證入一切如來行、如來地。一切在`[肉=實【三宮聖知】]`肉所知障品所有麁重無餘斷故,得勝轉依。如是轉依最為無上。其餘一切乃至最上成滿住中菩薩轉依,當知有上。 問: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菩薩智等、如來智等,云何應知此二差別? 答:如明眼人隔於輕縠覩眾色像,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菩薩妙智於一切境,當知亦爾。如明眼人無所障隔覩眾色像,如來妙智於一切境,當知亦爾。如畫事業圓布眾`[4]彩=綵【三宮聖知】*`彩,唯`[後=徵【宮】]`後`[妙=微妙【三】]`妙色未淨修治,到究竟地菩薩妙智,當知亦爾。如畫事業圓布眾`[*4]`彩,最後妙色已淨修治,如來妙智,當知亦爾。如明眼人於微闇中覩見眾色,到究竟地菩薩妙智,當知亦爾。如明眼人離一切闇覩見眾色,如來妙智,當知亦爾。如明眼人遠覩眾色,到究竟地菩薩妙智,當知亦爾。如明眼人近覩眾色,如來妙智,當知亦爾。如輕`[瞖【麗】,醫【大】,翳【三宮知】]`瞖眼觀視眾色,到究竟地菩薩妙智,當知亦爾。如極淨眼觀視眾色,如來妙智,當知亦爾。如處胎身,到究竟地諸菩薩身,當知亦爾。如出胎身,諸如來身,當知亦爾。如阿羅漢夢中心行,到究竟地菩薩心行,當知亦爾。如阿羅漢覺時心行,如來心行,當知亦爾。如昧燈體、到究竟地菩薩智體,當知亦爾。如明燈體,如來智體,當知亦爾。是故當知,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諸菩薩眾,與諸如來妙智身心有大差別。 如是如來證菩提已,遍於十方一切佛土,普能施作一切佛事。云何名為一切佛事?謂諸如來如來事業、如來所作,略有十種。如是一一如來事業、如來所作,能成無量利有情事。此外無有若過若增。何等為十?謂諸如來最初自現大丈夫身,欲令有情心發淨信。大丈夫身於生淨信為最勝故,是名如來第一作事。如是作事,諸相、隨好所能成辦。又諸如來普為一切有情之類,起一切種教授加行,是名如來第二作事。如是作事,`[四=由【三】]`四一切種清淨所能成辦。又諸如來能作一切利有情事,能斷一切所生疑惑,是名如來第三作事。如是作事,如來十力所能成辦。由前所說如來十力,於能成辦一切有情一切義利有堪能故。又於如來所證十力所興問難,唯有如來能知、能見、能解、能了,唯有如來於彼問難能正答故。又諸如來普能降伏一切他論,普能成立一切自論。是名如來第四作事。如是作事,四無所畏所能成辦。又諸如來所化有情,於佛教勅若正安住、不正安住,如來於彼心無雜染,是名如來第五作事。如是作事,三種念住所能成辦。又諸如來如自所言,即如是作。是名如來第六作事。如是作事,三種不護所能成辦。又諸如來常以佛眼,於晝夜分遍觀世間,是名如來第七作事。如是作事,如來大悲所能成辦。又諸如來頓於一切一切作事皆無退捨,是名如來第八作事。如是作事,無忘失法所能成辦。又諸如來所行儀軌,如實隨轉,無越作用。是名如來第九作事。如是作事,永害習氣所能成辦。又諸如來於其能引無義聚法、於不能引有義聚法、亦不能引無義聚法,`[簡=揀【元明】]`簡擇捨離;於其能引有義聚法,為眾宣說、開示、顯發;是名如來第十作事。如是作事,一切種妙智所能成辦。如是如來由前所說百四十種不共佛法,能作如來一切所作一切佛事。如是佛事若廣分別不易可數,乃至俱胝那庾多百千大劫說不能盡。 如是所說諸如來住、諸如來地,名為建立。何以故?依此住此希求品類諸菩薩眾,於菩薩學能正修學,亦依住此而有所證,即依住此普能成辦一切有情一切義利,是故說此名為建立。又此一切所說佛法,於利他事最為隨順,一切如來是利他事之所顯現,聲聞、獨覺則不如是。是故說名不共佛法。又於如是諸佛法中,自有佛法,聲聞、獨覺一切一切皆所不得。所謂大悲、無忘失法、永害習氣、一切種妙智。自有佛法雖分似得,而一切種皆不圓滿。如來於彼一切一切悉皆證得,於一切種無不圓滿,最極超過,最極殊妙,是故皆說名為不共。 當知此中,獨一有義是不共義。如是圓滿顯示一切菩薩學道及學道果,名菩薩地。具說一切菩薩學道及學道果,一切種教實依處故。 又此菩薩地,亦名菩薩藏摩怛理迦,亦名攝大乘,亦名開示壞不壞路,亦名無障智淨根本。 若諸所有天人世間,或天、或人,若諸沙門、婆羅門等,於此所說菩薩地中,起堅信解、樂聞受持、精勤修學、廣為他說,下至書持、供養恭敬、深心愛重所得福聚;以要言之,如薄伽梵於菩薩藏所攝一切微妙經典樂聞等業,宣說、顯了、分別、施設、開示、稱讚所獲福聚,等無有異。何以故?此菩薩地顯示一切菩薩藏中,略標、廣釋諸門攝故。於此地中,能廣開示法毘柰耶,乃至眾多所化有情,於此正法受持讀誦、法隨法行,安住增長廣大勝`[進=解【聖】]`進;於爾所時,像似正法不得興盛,正法不滅。若於爾時,像似正法當得興盛,即於爾時,能引實義所有正法當速滅沒。 是故於此菩薩地中,起堅信解、樂聞受持,乃至廣說所得福聚無量無邊。 本地分中菩薩地`[*1-1]第十五〔-〕【明】*`第十五第四持次第瑜伽處`[(發正…品)七字〔-〕【聖知】]`發正等菩提心品 如是已說菩薩地義。 云何應知此中次第? 謂諸菩薩要先安住菩薩種性,乃能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既發心已,方正修行自他利行。 於自他利正修行時,得無雜染方便。 無雜染故,得無厭倦方便。 無厭倦故,得諸善根增長方便。 於諸善根得增長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又於如是自他利加行無雜染方便、無厭倦方便、善根增長方便,得大菩提中。 將修行時,先於甚深廣大正法安立信解。 立信解已,訪求正法。 求正法已,廣為他說。 亦於正行自能成辦。 於成辦時,若由此、於此、為此應行。 即由此、於此、為此而行。 由此、於此、為此行時,如`[令=合【知】]`令福德、智慧增長所應行者,即如是行。福德、智慧既增長已,於不捨離生死方便能正修行。 即於此中正修行時,能行生死無雜染行。 即於此中正修行時,能於自樂行無著行。 即於此中正修行時,能於無量生死大苦能正修行無厭倦行。 由於生死無厭倦故,能正訪求種種異論,於一切論得無所畏。 善知論已,復能了知所應為說、所可宣說、應如是說,由此智故善知世間。 如是菩薩善知諸論及世間已,復能如理訪求正法。 既訪求已,堪能善斷一切有情一切疑惑。 如是堪能斷他疑惑,令自福德展轉增長,福德資糧漸得圓滿;令自智慧亦轉增長,智慧資糧漸得圓滿。 二種資糧既圓滿已,於諦行相、菩提分法無倒修中,能勤修行。 於修方便能正了知。 即持如是正勤所修,迴向大乘般涅槃果,不求聲聞及獨覺乘般涅槃果。 既得如是方便善巧,能於一切菩薩語言聽聞受持。依修力故,於昔未聞所有諸法一切種相皆能辨了,於陀羅尼無礙辯才皆得圓滿。 為欲永斷一切障故,精勤修習三解脫門。 即於此中正修行時,為斷自他一切顛倒增上慢故,勤修正行,如是能於一切種相正行圓滿。 如是正行得圓滿已,於一切有情及聲聞、獨覺皆為殊勝。 所謂正行功德殊勝。 及可稱讚功德殊勝。 當知此中,正行功德殊勝菩薩,為利自他勤修正行,用利他事以為自事,聲聞、獨覺則不如是。 由諸菩薩用利他事為自事故,於一切有情起如自己平等之心。 由起如是平等心故,於諸有情常施恩惠。 不望其報。 菩薩如是勤修行時,常於有情發起希望,欲令彼得利益安樂。 由是利益安樂意樂,常能起作不虛加行。 當知是名展轉引發正行功德殊勝。 當知此中,稱讚功德殊勝菩薩,於諸佛所獲得授記,非諸聲聞,亦非獨覺。 得授記已,便能安住不退轉地。 安住此中,能於一切決定所作、恒常所作,獲得堅固無忘失法。 如是堅固無忘失法,諸佛菩薩施設,在於一切有情最上施設。 普於一切所應作事能無退失。 於未得退亦無退失。無退失時,恒常無間,一切善法運運增長,如明分月。 由諸善法轉增長故,菩薩爾時得名真實,不名相似。 由得真實菩薩名故,於一切種一切有情調伏方便,如實了知。 如實知故,一切安立皆得善巧。 從此尋求、於此尋求、由此尋求。 既尋求已,由此究竟皆正安立,如是名為一切安立皆得善巧。 於諸安立得善巧故,復於教授能得善巧。於其教授得善巧故,復能獲得無量所緣三摩地王。 獲得如是三摩地已,能不唐捐宣說正法種種行相,說正法時皆有勝果。 能於大乘究竟出離。 以依大性而出離故,能攝大乘。 由此復於彼彼大乘出離位中。 得彼彼名。一切菩薩同共此名,一切世間諸佛菩薩皆共安立、皆共稱歎。 當知是名所可稱讚功德殊勝。 由得如是殊勝名故,當知獲得諸菩薩相,諸相所相,成就其相。 如是正行一切種相,在家、出家二分菩薩所能成辦。 於二分中能成辦已,正行堅固,於諸善品獲得一向增上意樂。 如是意樂,或在家品所應攝受,或出家品所應攝受。或於善品能正安立,乃至安住。 從此已上,故作意思受諸有生,於彼生處常得值遇諸佛菩薩。 及能起作一切有情諸饒益事。 恒常無間,蒙佛菩薩無倒教授,任持善品,領受殊勝證得分位。由領受故,於可稱讚攝受殊勝證得分位,能正安處,如己舍宅。 住此位已,能於後後殊勝分位,一切種相覺慧昇進,漸次乃至到於究竟,於其中間不生喜足。 如是昇進,證得究竟,從此不求其餘上地。已到究竟極邊際故,名得無上。 是名菩薩地義次第。 # 本地分中有餘依地第十六 如是已說菩薩地。 云何有餘依地?當知此地有三種相。一者、地施設安立,二者、寂靜施設安立,三者、依施設安立。 云何地施設安立?謂有餘依地,除五地一分,謂無心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除一地全,謂無餘依地。所餘諸地,名有餘依地。是名地施設安立。 云何寂靜施設安立?謂由四種寂靜,施設安立有餘依地。一、由苦寂靜故;二、由煩惱寂靜故;三、由不損惱有情寂靜故;四、由捨寂靜故。云何苦寂靜?謂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所有當來後有眾苦皆悉永斷,已得遍知。如多羅樹斷截根頂,不復現前。由得當來不生法故,是名苦寂靜。云何煩惱寂靜?謂阿羅漢苾芻貪欲永斷、瞋恚永斷、愚癡永斷,一切煩惱皆悉永斷。由得畢竟不生法故,是名煩惱寂靜。云何不損惱有情寂靜?謂阿羅漢苾芻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皆悉永盡,不造諸惡,修習諸善,是名不損惱有情寂靜。云何捨寂靜?謂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於六恒住,恒常無間多分安住。謂眼見色已,不喜不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如是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甞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不喜不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是名捨寂靜。即依如是四種寂`[靜=諍【知】]`靜,說有餘依地最極寂靜、最極清涼,是名寂靜施設安立。 云何依施設安立?謂有八種依。一、施設依,二、攝受依,三、住持依,四、流轉依,五、障礙依,六、苦惱依,七、適悅依,八、後邊依。 云何施設依?謂五取蘊。由依此故,施設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養育者、補`[特=持【宋元】]`特伽羅、意生、儒童等,諸想等`[想=謂【元明】]`想假用言說。及依此故,施設如是名字、如是生類、如是種`[姓=性【明宮】]`姓、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苦樂、如`[是=邊【元】]`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量邊際等,諸想等想假用言說。 云何攝受依?謂七攝受事。即自己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僮僕、朋友、眷屬,七攝受事。如前意地已廣分別。依此了知諸有情類有所攝受。 云何住持依?謂四種食。即叚食、觸食、意思食、識食。由依此故,已生有情住立支持;又能攝養諸求有者。 云何流轉依?謂四種識住及十二緣起。即色趣識住、受趣識住、想趣識住、行趣識住;及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生緣老死。由依此故,諸有情類,於五趣生死隨順流轉。 云何障礙依?謂諸天魔。隨有彼彼修善法處,即往其前,為作障礙。 云何苦惱依?謂一切欲界皆名苦惱依。由依此故,令諸有情領受憂苦。 云何適悅依?謂靜慮、等至樂名適悅依。由依此故,諸有情類若即於此現入彼定,若生於彼,長夜領受靜慮、等至所有適悅。 云何後邊依?謂阿羅漢相續諸蘊。由依此故,說諸阿羅漢`[任=住【元明】]`任持最後身。 問: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住有餘依地,當言與幾種依共相應耶? 答:當言與一種依一向相應,謂後邊依;與六攝受事不共相應;與流轉依、與障礙依,一向全不相應;與所餘依,非相應非不相應。是名依施設安立。 # 本地分中無餘依地第十七 如是已說有餘依地。云何無餘依地?當知此地亦有三相。一者、地施設安立,二者、寂滅施設安立,三者、寂滅異門安立。 云何地施設安立?謂先所除五地一分,當知即此無餘依地所攝。謂無心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 云何寂滅施設安立?謂由二種寂滅,施設安立如是無餘依地。一、由寂靜寂滅故;二、由無損惱寂滅故。云何寂靜寂滅?謂先於有餘依地,獲得觸證四種寂靜;今無餘依涅槃界中,亦有最勝四種寂靜。一、數教寂靜,二、一切依寂靜,三、依依苦寂靜,四、依依苦生疑慮寂靜。 如說: 由無下劣心,  能忍受勤苦,  彼所趣解脫,  譬如`[燈盡滅=證涅槃【三宮】,燈涅槃【聖知】]`燈盡滅。 云何無損惱寂滅?謂與一切依不相應,違背一切煩惱諸苦流轉,生起轉依所顯真無漏界。如說:苾芻永寂滅,名真安樂住。又如說言:實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亦有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若當無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我終不說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有永出離。由實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是故我說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有永出離。世尊依此密意說言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是謂寂滅。由於此中所具功德難了知故,名為甚深。極寬博故,名為廣大。無窮盡故,名為無量。數不能數,無二說故,名為無數。云何此中數不能數?謂有非有不可說故,即色離色不可說故,即受離受不可說故,即想離想不可說故,即行離行不可說故,即識離識不可說故。所以者何?由此清淨真如所顯,一向無垢,是名無損惱寂滅。如是二種,總說為一寂滅施設安立。 云何寂滅異門施設安立?當知此中,寂滅異門有無量種。謂名為常,亦名為恒,亦名久住,亦名無變,亦名有法,亦名舍宅,亦名洲渚,亦名救護,亦名歸依,亦名所趣,亦名安隱,亦名淡泊,亦名善事,亦名吉祥,亦名無轉,亦名無垢,亦名難見,亦名甘露,亦名無憂,亦名無沒,亦名無熾,亦名無熱,亦名無病,亦名無動,亦名涅槃,亦名永絕一切戲論。如是等類,應知說名寂滅異門。是名寂滅異門施設安立。`[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十延曆六年歲次丁卯三月卅日書寫沙彌戒道【知】]`十 `[本地分竟〔-〕【三宮聖知】]`本地分竟 ☗s51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一 如是已說本地。次說諸地決擇善巧。由此決擇善巧為依、於一切地善能問答。 今當先說五識身地、意地決擇。 問:前說種子依,謂阿賴耶識。 而未說有、有之因緣、廣分別義。 何故不說?何緣知有?廣分別義云何應知? 答:由此建立是佛世尊最深密記,是故不說。 如世尊言: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瀑=暴【三宮】]`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別執為我。 復次,嗢`[2]拕=柁【宮三宮】*`拕南曰: 執受、初、明了、  種子、業、身受、  無心定、命終,  無,皆不應理。 由八種相,證阿賴耶識決定是有。謂若離阿賴耶識,依止執受不應道理,最初生起不應道理,有明了性不應道理,有種子性不應道理,業用差別不應道理,身受差別不應道理,處無心定不應道理,命終時識不應道理。 何故若無阿賴耶識,依止執受不應道理? 由五因故。何等為五?謂阿賴耶識先世所造業行為因,眼等轉識於現在世眾緣為因。如說根及境界、作意力故,諸轉識生,乃至廣說。是名初因。 又六識身,有善不善等性可得。是第二因。 又六識身,無覆無記異熟所攝類不可得。是第三因。 又六識身各別依轉。於彼彼依,彼彼識轉,即彼所依應有執受,餘無執受不應道理。設許執受,亦不應理。識遠離故。是第四因。 又所依止應成數數執受過失。所以者何?由彼眼識於一時轉,一時不轉,餘識亦爾。是第五因。 如是先業及現在緣以為因故,善不善等性可得故,異熟種類不可得故,各別所依諸識轉故,數數執受依止過故,不應道理。 何故若無阿賴耶識,最初生起不應道理?謂有難言:若決定有阿賴耶識,應有二識俱時生起。應告彼言:汝於無過妄生過想,何以故?容有二識俱時轉故。所以者何?且如有一,俱時欲見乃至欲知,隨有一識最初生起,不應道理。由彼爾時作意無別,根、境亦爾;以何因緣識不俱轉? 何故若無諸識俱轉,與眼等識同行意識明了體性不可得耶?謂或有時憶念過去曾所受境,爾時意識行不明了;非於現境意現行時,得有如是不明了相。是故應許諸識俱轉。或許意識無明了性。 何故若無阿賴耶識,有種子性不應道理?謂六識身展轉異故。所以者何?從善無間不善性生,不善無間復善性生,從二無間無記性生;劣界無間中界生,中界無間妙界生,如是妙界無間乃至劣界生;有漏無間無漏生,無漏無間有漏生;世間無間出世生,出世無間世間生;非如是相有種子性,應正道理。又彼諸識長時間斷,不應相續長時流轉,是故此亦不應道理。 何故若無諸識俱轉,業用差別不應道理?謂若略說有四種業。一、了別器業,二、了別依業,三、了別我業,四、了別境業。此諸了別,剎那剎那俱轉可得,是故一識於一剎那有如是等業用差別,不應道理。 何故若無阿賴耶識,身受差別不應道理?謂如有一,或如理思,或不如理;或無思慮,或隨尋伺;或處定心,或不在定;爾時於身諸領受起非一眾多種種差別,彼應無有。然現可得,是故定有阿賴耶識。 何故若無阿賴耶識,處無心定不應道理?謂入無想定、或滅盡定,應如捨命識,離於身,非不離身。如世尊說:當於爾時,識不離身故。 何故若無阿賴耶識,命終時識不應道理?謂臨終時,或從上身分,識漸捨離,冷觸漸起;或從下身分。非彼意識,有時不轉。故知唯有阿賴耶識能執持身。此若捨離,即於身分冷觸可得,身無覺受。意識不爾。是故若無阿賴耶識,不應道理。 復次,嗢`[*2-1]拕=柁【宮三宮】*`拕南曰: 所緣、若相應、  更互為緣性、  與識等俱轉、  雜染污還滅。 若略說阿賴耶識,由四種相建立流轉,由一種相建立還滅。云何四相建立流轉?當知建立所緣轉故,建立相應轉故,建立互為緣性轉故,建立識等俱轉轉故。云何一相建立還滅?謂由建立雜染轉故,及由建立彼還滅故。 云何建立所緣轉相?謂若略說,阿賴耶識由於二種所緣境轉。一、由了別內執受故;二、由了別外無分別器相故。了別內執受者,謂能了別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習氣,及諸色根根所依處。此於有色界。若在無色,唯有習氣執受了別。了別外無分別器相者,謂能了別依止緣內執受阿賴耶識故,於一切時無有間斷器世間相。譬如燈焰生時,內`[執=熱【聖】]`執膏炷,外發光明;如是阿賴耶識緣內執受,緣外器相生起道理,應知亦爾。 復次,阿賴耶識緣境微細,世聰慧者亦難了故。 復次,阿賴耶識緣境無廢,時無變易。從初執受剎那乃至命終,一味了別而轉故。復次,阿賴耶識於所緣境念念生滅,當知剎那相續流轉,非一非常。復次,阿賴耶識,當言於欲界中,緣狹小執受境;於色界中,緣廣大執受境;於無色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緣無量執受境;於無所有處,緣微細執受境;於非想非非想處,緣極微細執受境。如是了別二種所緣故,於所緣境微細了別故,相似了別故,剎那了別故,了別狹小執受所緣故,了別廣大執受所緣故,了別無量執受所緣故,了別微細執受所緣故,了別極微細執受所緣故,應知建立阿賴耶識所緣轉相。 云何建立相應轉相?謂阿賴耶識與五遍行心相應`[2]所=法【三宮聖】*`所恒共相應。謂作意、觸、受、想、思。如是五法亦唯異熟所攝,最極微細,世聰慧者亦難了故。亦常一類緣境而轉。又阿賴耶識相應受,一向不苦不樂,無記性攝。當知餘心`[法=所【三宮】]`法行相亦爾。如是遍行心所相應故,異熟一類相應故,極微細轉相應故,恒常一類緣境而轉相應故,不苦不樂相應故,一向無記相應故,應知建立阿賴耶識相應轉相。 云何建立互為緣性轉相? 謂阿賴耶識與諸轉識作二緣性。一、為彼種子故;二、為彼所依故。為種子者,謂所有善、不善、無記轉識轉時,一切皆用阿賴耶識為種子故。為所依者,謂由阿賴耶識執受色根,五種識身依之而轉,非無執受。又由有阿賴耶識故,得有末那;由此末那為依`[止=正【元】]`止故,意識得轉。譬如依止眼等五根,五識身轉,非無五根。意識亦爾,非無意根。 復次,諸轉識與阿賴耶識作二緣性。一、於現法中,能長養彼種子故;二、於後法中,為彼得生攝`[5]殖=植【三宮】*`殖彼種子故。於現法中,長養彼種子者,謂如依止阿賴耶識善、不善、無記轉識轉時,如是如是於一依止同生同滅,熏習阿賴耶識;由此因緣,後後轉識善、不善、無記性,轉更增長、轉更熾盛、轉更明了而轉。於後法中,為彼得生攝`[*5]`殖彼種子者,謂彼熏習種類,能引攝當來異熟無記阿賴耶識。 如是為彼種子故,為彼所依故,長養種子故,攝`[*5-2]殖=植【三宮】*`殖種子故,應知建立阿賴耶識與諸轉識互為緣性轉相。 云何建立阿賴耶識與轉識等俱轉轉相? 謂阿賴耶識,或於一時唯與一種轉識俱轉,所謂末那。何以故?由此末那,我見慢等恒共相應思量行相,若有心位、若無心位,`[常=恒【元明】]`常與阿賴耶識一時俱轉,緣阿賴耶識以為境界,執我起慢思量行相。 或於一時與二俱轉,謂末那及意識。或於一時與三俱轉,謂五識身隨一轉時。或於一時與四俱轉。謂五識身隨二轉時。或時乃至與七俱轉,謂五識身和合轉時。又復意識,染污末那以為依止,彼未滅時,相了別縛不得解脫;末那滅已,相縛解脫。又復意識,能緣他境及緣自境。緣他境者,謂緣五識身所緣境界,或頓不頓。緣自境者,謂緣法`[境=為境【三宮聖】]`境。 復次,阿賴耶識,或於一時與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俱時而轉,此受與轉識相應,依彼而起。謂於人中,若欲界天,若於一分鬼、傍生中,俱生不苦不樂受,與轉識相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相雜俱轉。若那落迦等中,他所映奪,不苦不樂受與純苦無雜受俱時而轉。當知此受被映奪故,難可了知。如那落迦等中,一向苦受俱轉;如是於下三靜慮地,一向樂受俱轉;於第四靜慮地乃至有頂,一向不苦不樂受俱轉。 復次,阿賴耶識,或於一時與轉識相應善、不善、無記諸心`[*2-1]所=法【三宮聖】*`所俱時而轉。 如是阿賴耶識雖與轉識俱時而轉,亦與`[8]客=容【三宮】*`客受,客善、不善、無記心`[*2-2]所=法【三宮聖】*`所俱時而轉,然不應說與彼相應。何以故?由不與彼同緣轉故。如眼識雖與眼根俱轉,然不相應。此亦如是。應知此中,依少分相似道理,故得為喻。 又如諸心`[*2-3]所=法【三宮聖】*`所,雖心`[*2]`所性無有差別,然相異故,於一身中一時俱轉,互不相違。如是阿賴耶識與諸轉識,於一身中一時俱轉,當知更互亦不相違。又如於一`[瀑=暴【三宮聖】]`瀑流,有多波浪一時而轉,互不相違。又如於一清淨鏡面,有多影像一時而轉,互不相違。如是於一阿賴耶識,有多轉識一時俱轉,當知更互亦不相違。 又如一眼識,於一時`[間=門【元】]`間,於一事境唯取一類無異色相;或於一時,頓取非一種種色相。如眼識於眾色,如是耳識於眾聲、鼻識於眾香、舌識於眾味亦爾。又如身識,或於一時,於一事境唯取一類無異觸相;或於一時,頓取非一種種觸相。如是分別意識,於一時間,或取一境相,或取非一種種境相。當知道理亦不相違。 又前說末那`[恒=怛【元】]`恒與阿賴耶識俱轉,乃至未斷,當知常與俱生任運四種煩惱一時相應。謂薩迦耶見、我慢、我愛,及與無明。此四煩惱,若在定地,若不定地,當知恒行,不與善等相違,是有覆無記性。 如是阿賴耶識,與轉識俱轉故,與諸受俱轉故,與善等俱轉故,應知建立阿賴耶識俱轉轉相。 云何建立阿賴耶識雜染還滅相? 謂略說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所以者何?由此識是有情世間生起根本,能生諸根、根所依處及轉識等故。亦是器世間生起根本,由能生起器世間故。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互為增上緣故。所以者何?無有有情與餘有情互相見等時,不生苦樂等更相受用。由此道理,當知有情界互為增上緣。又即此阿賴耶識能持一切法種子故,於現在世是苦諦體,亦是未來苦諦生因,又是現在集諦生因。如是能生有情世間故,能生器世間故,是苦諦體故,能生未來苦諦故,能生現在集諦故,當知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 復次,阿賴耶識所攝持順解脫分及順決擇分等善法種子,此非集諦因。由順解脫分等善根與流轉相違故。所餘世間所有善根,因此生故,轉更明盛。由此因緣,彼所攝受自類種子轉有功能、轉有勢力,增長種子,速得成立。復由此種子故,彼諸善法轉明盛生。又復能感當來轉增、轉勝可愛可樂諸異熟果。 復次,依此一切種子阿賴耶識故,薄伽梵說:有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有意界、法界、意識界。由於阿賴耶識中有種種界故。又如經說惡叉聚喻。由於阿賴耶識中有多界故。 復次,此雜染根本阿賴耶識,修善法故,方得轉滅。 此修善法,若諸異生,以緣轉識為境作意,方便住心,能入最初聖諦現觀。非未見諦者,於諸諦中未得法眼,便能通達一切種子阿賴耶識。此未見諦者修如是行已,或入聲聞正性離生,或入菩薩正性離生,達一切法真法界已,亦能通達阿賴耶識。當於爾時,能總觀察自內所有一切雜染,亦能了知自身外為相縛所縛,內為麁重縛所縛。 復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由此斷故,當言已斷一切雜染。 當知轉依,由相違故,能永對治阿賴耶識。又阿賴耶識體是無常,有取受性;轉依是常,無取受性,緣真如境聖道,方能轉依故。又阿賴耶識,恒為一切麁重所隨;轉依,究竟遠離一切所有麁重。又阿賴耶識是煩惱轉因,聖道不轉因;轉依是煩惱不轉因,聖道轉因。應知但是建立因性,非生因性。又阿賴耶識,令於善、淨無記法中不得自在;轉依,令於一切善、淨無記法中得大自在。 又阿賴耶識斷滅相者,謂由此識正斷滅故,捨二種取,其身雖住,猶如變化。所以者何?當來後有苦因斷故,便捨當來後有之取;於現法中一切煩惱因永斷故,便捨現法一切雜染所依之取。一切麁重永遠離故,唯有命緣暫時得住。由有此故,契經中言:爾時但受身邊際受、命邊際受。廣說乃至即於現法一切所受究竟滅盡。 如是建立雜染根本故,趣入、通達、修習作意故,建立轉依故,當知建立阿賴耶識雜染還滅相。 如是已依勝義道理,建立心、意、識名義差別;由此道理,於三界等諸心、意、識,一切雜染、清淨道理,應隨決了。餘處所顯心、意、識理,但隨所化有情差別,為嬰兒慧所化權說,方便令彼易得入故。 問:若成就阿賴耶識,亦成就轉識耶?設成就轉識,亦成就阿賴耶識耶? 答:應作四句。或有成就阿賴耶識,非轉識。謂無心睡眠、無心悶絕、入無想定、入滅盡定、生無想天。或有成就轉識,非阿賴耶識。謂阿羅漢、若諸獨覺、不退菩薩,及諸如來住有心位。或有俱成就。謂餘有情住有心位。或有俱不成就。謂阿羅漢、若諸獨覺、不退菩薩,及諸如來入滅盡定,`[處=趣【元明】]`處無餘依般涅槃界。 問:內外諸法自性各別,各住自相,何因緣故,十八界中唯六識界自性建立,所餘諸界為彼所依、所緣、助伴而建立耶? 答:由六識界,於彼彼念`[瞬=瞚【三宮聖】]`瞬息、須臾、日夜等位速疾轉變,託彼彼緣,依眼等根,緣色等境,用諸心所以為助伴,非一眾多種種生起。由彼彼依之所生故,得彼彼名。如火依附彼彼緣故而得燒然,爾時便得彼彼名數。由諸草木、牛糞、糠札等為緣故,火方得然,爾時便數名為草火,乃至札火。如是眼、色以為緣故,眼識得生,數名眼識;如是乃至數名意識。廣說應知。餘眼等界,若彼自性從初生已,即彼自性相似生起,展轉相續,究竟隨轉。又`[一=以【明】]`一識類,藉彼彼緣,種種差別自性生起。是故識界自性建立,所餘諸界為彼所依、所緣、助伴而得建立。 復次,當辯識身遍知。 問:心清淨行苾芻,由幾種相遍知其心? 答:若略說由三種相。一、雜染愛樂相,二、雜染過患相,三、雜染還滅方便善巧相。 云何心清淨行苾芻,遍知自心雜染愛樂相? 謂心清淨行苾芻作如是念:今我此心於諸雜染長夜愛樂。自知愛樂諸雜染已,便從有貪性出,於離貪性安止其心。爾時其心於離貪性不能安住,亦不愛樂,更無異緣,唯有速疾還來、趣入、流散、馳騁有貪性中。如從有貪性,如是從有瞋、有癡、下劣、掉舉、不寂靜、散亂性出,廣說乃至從放逸愛樂住性出,於常勤修習諸善法中安止其心。爾時其心於常勤修習諸善法中不能安住,亦不愛樂,更無異緣,唯有速疾還來、趣入、流散、馳騁乃至放逸愛樂性中。 如是名為心清淨行苾芻,遍知自心雜染愛樂相。 如是遍知自心雜染愛樂相已。 此心清淨行苾芻,復能遍知自心雜染過患相。 謂作是念:`[今=念【元明】]`今我此有貪心,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俱害,能生現法罪、能生後法罪、能生現法後法罪,又能為緣,生彼所生身心憂苦。如於有貪性,如是乃至於放逸愛樂性,當知亦爾。復作是念:此有貪心乃至放逸愛樂心,有過患故,有疫、有橫、有災、有惱。 如是遍知自心雜染過患相已,復能遍知自心雜染還滅方便善巧相。謂我今不應隨自雜染,有諸過患、有疫、有橫、有災、有惱心自在轉,必令自心隨我勢力自在而轉。彼既如是了知,我今不應隨順自心而轉,當令`[自=目【元】]`自心隨我轉已,數數思擇,令有貪心捨有貪性,無貪性中安住愛樂,又復於彼見勝功德。如是乃至令捨放逸愛樂住性,乃至於常勤修習諸善法中安住愛樂,又復於彼見勝功德。彼多安住如是行已,爾時其心不由思擇,於常懃修習諸善法中,自然安住愛樂;於前雜染愛樂性中,深生厭責。 由此因緣,心清淨行苾芻,如實了知自心雜染愛樂速疾迴轉無譬喻性,又能善知如是雜染心有過患性,又能善知如是雜染心還滅方便。由如是故,心清淨行苾芻,速能證得無上心清淨性,所謂諸漏永盡。 復次,當辯心善巧差別及心轉善巧差別。謂依遍計所執自性,當知心善巧差別;依`[依〔-〕【三宮】]`依他起自性,當知心轉善巧差別。 復次,若能善巧熏修心者,得二勝利。一、於果時觸證安樂,二、於因時自在而轉。復次,心混濁者有三過失。一、不如理作意過失,二、隨眠過失,三、起纏過失。 問:如世尊言:唯當於心深善勇猛如理觀察。念住中說:要當於身住`[身循=循身【三宮聖】]`身循觀,乃至於法住`[法循=循法【三宮】]`法循觀。此何密意? 答:為顯四念住唯觀察心故。謂觀心執受、觀心領納、觀心了別、觀心染淨。唯為觀察心所執受、心所領納、心了別境、心染淨故,說四念住。 復次,有諸苾芻住三種住、行六正行,於大師教多有所作。謂住解脫住、住解脫門住,及住能引解脫門法住。行無間行、行善受思惟行、行修所引善根生起行、行離諸愛味簡擇諦行、行即於此無增上慢行、行正清淨受用行。復次,有二種捨施。`[一=二【宋元】]`一、受者捨施,二、施者捨施。施果亦有二種。一、得大財富,二、得此等流受`[用=施【元明】]`用勝解。 復次,當`[3]辨=辯【三宮聖】*`辨證成道理。 問:依何道理,應知宣說唯從未來非實非有諸行相生? 答:若未來法行相實有而得生者,此法為轉而說生耶?謂從未來世處,轉向現在世處。為死生耶?謂未來世死,生現在世。為彼為緣而得生耶?謂於未來法住不變,用彼為緣,於現在世有餘法生。為有業用而說生耶?謂於未來本無業用,至現在世方有業用。為圓滿相而說生耶?謂於未來相未圓滿,至現在世相乃圓滿。為由異相而說生耶?謂於未來,有未來分及有因分,由此二種其相有異。來至現在,有現在分及有`[4]果=異【三宮】*`果分,由此二種其相有異。如是六種諸法生起,皆不應理。 何以故?非無方無處法,有從異方轉趣異方義。亦非未生未已生法,而有死義。若彼為緣而得生者,便異法生,非未來生,此於未來便為`[未=末【元】]`未有。又一切法,第一義中無作用故,業用離相異不可得,唯即於相而假建立。設有異者,未來、現在同實有相,唯說現在獨有業用,理不可得。又此業用,便應本無而今得生。又與世尊微妙言說即成相違。如說:諸行非常、非恒。汝顯諸行業用無常,由此義故行應是常`[又〔-〕【三】]`又,等於一相。`[若相〔-〕【三宮】]`若相異分得是有者,相之異分何故不有。又相異分本無今有,相之異分何故不成本無今有。又離色等一切行相,餘未來分必不可得。又應未來無有`[*4-1]果=異【三宮】*`果相,現在方有`[*4]`果相生起。如是已`[*3-1]辨=辯【三宮聖】*`辨證成道理。依此道理,應知宣說未來諸法一切行相非實非有,本無今有。 如於未來,如是過去,隨其所應,由此道理,當知宣說非實非有。 復次,過去行云何?謂相已滅沒,自性已捨。現在行云何?謂相未滅沒,自性未捨,生時暫住。未來行云何?謂因現有,自相未生,未得自性。 問:若彼諸行未來本無而得生者,空華、`[兔=菟【聖】]`兔角、石女兒等何故不生?答:由空華等無生因故。一切諸行各各差別,定有生因。問:若一切行各各差別有生因者,何因緣故,諸行俱時不頓生耶?答:諸行雖有各別生因,然必待緣方得生起。若彼彼行生緣現前,彼彼行因生彼彼行。是故諸行雖現有因,然無俱時頓生起過。 復次,此中云何名諸行因?何等名緣?謂薄伽梵說:諸行生緣略有四種。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因緣一種,亦因亦緣;餘之三種,唯緣非因。 云何因緣? 謂諸色根、根依及識,此二略說能持一切諸法種子。隨逐色根,有諸色根種子,及餘色法種子、一切心心`[*2-5]所=法【三宮聖】*`所等種子。若隨逐識,有一切識種子,及餘無色法種子、諸色根種子、所餘色法種子。當知所餘色法自性,唯自種子之所隨逐,除大種色。由大種色二種種子所隨逐故,謂大種種子及造色種子。即此所立隨逐差別種子相續,隨其所應望所`[生=說【三宮聖】]`生法,是名因緣。 復次,若諸色根及自大種,非心`[心=心所【元明】]`心`[*2-6]所=法【三宮聖】*`所種子所隨逐者,入滅盡定、入無想定、生無想天,後時不應識等更生,然必更生。是故當知,心心`[所=所法【元明】]`所種子隨逐色根,以此為緣,彼得更生。 復次,若諸識,非色種子所隨逐者,生無色界異生,從彼壽盡、業盡沒已還生下時,色無種子,應不更生,然必更生。是故當知,諸色種子隨逐於識,以此為緣,色法更生。 復次,若諸異生由世間道入初靜慮,若得生彼,爾時欲界諸染污法及餘欲界諸法種子,但被損伏,不能永害。何以故?由此異生從彼定退,欲界染法復現前故;從初靜慮沒已,復還生欲界故。 復次,損伏略有三種。一、遠離損伏,二、厭患損伏,三、奢摩他損伏。云何遠離損伏?謂如有一,棄捨家法,趣於非家,遠離種種受用欲具,受持禁戒。於所受持遠離禁戒,親近、修習、若多修習。由親近、修習、多修習相續不斷故,於諸欲具心不趣入、心不流散、心不安住、心不愛樂,亦不發起彼增上力緣彼境界所起煩惱。如是名為遠離損伏。云何厭患損伏?謂如有一,或由過患想,或由不淨想,或由青瘀等想,或由隨一如理作意,如是如是厭患諸欲。`[雖【麗】,離【大】(cf. K15n0570\_p0908c10)]`雖未離欲,然於諸欲修厭逆故,心不趣入,乃至廣說。如是名為厭患損伏。云何奢摩他損伏?謂如有一,由世間道得離欲界欲,或離色界欲。彼由奢摩他任持心相續故,於欲色中心不趣入,乃至廣說。如是名為奢摩他損伏。 若聖弟子,由出世道離欲界欲,乃至具得離三界欲,爾時一切三界染污諸法種子皆悉永害。何以故?由聖弟子於現法中,不復堪任從離欲退,更起下地煩惱現前;或生上地,亦不堪任從彼沒已還生下地。如穀麥等諸外種子,安置空逈,或於乾器,雖不生`[芽=牙【宋元宮】]`芽,非不種子。若火所損,爾時畢竟不成種子。內法種子損伏、永害,道理亦爾。 若聖弟子將入無餘涅槃界時,所有一切善及無記諸法種子皆被損害。由染污法種子滅故,不復能感當來異熟果,亦不復能生自類果。當知是名第四損伏。所謂永害助伴損伏。 復次,具縛者所有心起,若樂俱行、或苦俱行、或不苦不樂俱行,此一切心皆樂種子、苦種子、不苦不樂種子之所隨逐。若起善心、或染污心、或無記心,此一切心皆善種子、染污種子、無記種子之所隨逐。又諸有學不`[具=真【宋】]`具縛者所有心生,若世間善心、或出世心、或染污心、或無記心,此一切心皆為一切修道所斷煩惱種子之所隨逐。由未斷故,有時得生,亦為所餘諸法種子之所隨逐。又諸無學一切煩惱已永斷者所有心生,若世間善心、若出世心、若無記心,此一切心皆已永離染法種子,但為一切善、無記法種子隨逐相續而生。 復次,此所建立種子道理,當知且依未建立阿賴耶識聖教而說。若已建立阿賴耶識,當知略說諸法種子,一切皆依阿賴耶識。又彼諸法若未永斷,若非所斷,隨其所應,所有種子隨逐應知。 問:如世尊言:我說阿羅漢苾芻,於四種增上心法現法安樂住中,隨一而退。若彼一切染污種子皆已永害,云何復起下地煩惱?若不復起,彼云何退? 答:退有二種。一者、斷退,二者、住退。言斷退者,唯是異生。言住退者,是諸聖者,亦是異生。`[若=苦【宋】]`若世間道斷諸煩惱復起現前,當知爾時斷退故退,亦是住退。若出世道斷煩惱已,心營世務,不專修習如理作意,由此不能於其中`[間=問【宋元】]`間現法樂住數起現前。如先所得,後亦如是。然其下地已斷煩惱不復現前,如是名為住退故退,非是斷退。又若已斷一切煩惱成阿羅漢,而彼一切染法種子未永害者,云何名為心善解脫阿羅漢果諸漏永盡。若已永害,於相續中永無一切染法種子,尚不應起不正思惟,況諸煩惱。是故當知由出世道斷煩惱者,定無有退。`[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一 ☗s52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二 復次,云何等無間緣?謂此諸心心`[6]所=法【宮聖】*`所無間,彼諸心心`[*6]`所生,說此為彼等無間緣。若此六識為彼六識等無間緣,即施設此名為意根,亦名意處、亦名意界。 云何所緣緣?謂五識身,以色等五境,如其次第為所緣緣。若意識,以一切內外十二處為所緣緣。 云何增上緣?謂眼等處,為眼識等俱生增上緣。若作意於所緣境,為諸識引發增上緣。若諸心心`[*6-2]所=法【宮聖】*`所,展轉互為俱生增上緣。若淨不淨業,與後愛非愛果及異熟果,為先所作增上緣。若田、糞水等,與諸苗稼,為成辦增上緣。若彼彼工巧智,與彼彼世間工巧業處,為工業增上緣。 復次,是四緣中,因緣一種望所生法,能為生因,餘三種緣望所生法,當知但為方便因。是故彼彼諸行生方便緣現在前時,彼彼諸行種子便能生起彼彼諸行,是故諸行無有同時頓生起義。當知依止如是四緣建立十因,如菩薩地等`[中〔-〕【知】]`中已說。 問:如世尊言:過去諸行為緣生意,未來諸行為緣生意。過去、未來諸行非有,何故世尊宣說彼行為緣生意?若意亦緣非有事境而得生者,云何不違微妙言說?如世尊言:由二種緣諸識得生。何等為二?謂眼及色,如是廣說乃至意、法。 答:由能執持諸五識身所不行義,故佛世尊假說名法。是故說言:緣意及法,意識得生。 問:何因緣故,知佛世尊有是密意? 答:由彼意識亦緣去來識為境界世現可得,非彼境識法處所攝。又有性者,安立有義、能持有義;若無性者,安立無義、能持無義;故皆名法。由彼意識,於有性義,若由此義而得安立,即以此義起識了別。於無性義,若由此義而得安立,即以此義起識了別。若於二種不由二義起了別者,不應說意緣一切義、取一切義。設作是說,便應違害自悉彈多。又不應言:如其所有,非有亦爾,是如理說。是故意識,如去來事非實有相,緣彼為境。由此故知意識亦緣非有為境。 復有廣大言論道理,由此證知有緣無識。謂如世尊微妙言說:若內、若外及二中間都無有我。此我無性,非有為攝、非無為攝,共相觀識非不緣彼境界而轉。此名第一言論道理。 又於色香味觸,如是如是生起變異所安立中,施設飲食、車乘、衣服、嚴具、室宅、軍林等事。此飲食等,離色香等都無所有。此無有性,非有為攝、非無為攝,自相觀識非不緣彼境界而轉。是名第二言論道理。 又撥一切都無所有邪見,謂無施、無`[1]愛=受【三宮聖】*`愛、亦無祠祀,廣說如前。`[若=若受【知】]`若施、`[*1]`愛、祠等無性是有,即如是見應非邪見。何以故?彼如實見、如實說故。此若是無,諸邪見者緣此境界,識應不轉。是名第三言論道理。 又諸行中,無常、無恒、無不變易。此諸行中,常、恒、不變無性,非有為攝、非無為攝,共相觀識非不緣此境界而轉。若緣此境識不轉者,便於諸行常、恒、不變無性之中,不能如實智慧觀察。若不觀察,應不生厭;若不生厭,應不離欲;若不離欲,應無解脫;若無解脫,應無永盡究竟涅槃。若有此理,一切有情應皆究竟隨逐雜染,無出離期。是名第四言論道理。 又未來行尚無有生,何況有滅!然聖弟子於未來行,非不隨觀生滅而住。是名第五言論道理。 由此證有緣無意識。復有所餘如`[是種=種是【知】]`是種類言論道理,證成定有緣無之識,如應當知。 問:如世尊言:有過去業。若過去業體是無者,不應今時有一領納有損害受,或復不應有一領納無損害受。此何密意? 答:過去生中淨不淨業已起、已滅,能感當來愛不愛果。此業種子攝受熏習,於行相續展轉不斷。世尊為顯如是相續,是故說言有過去業。又佛世尊觀二義故,作如是說。一、為遮止不平等因論者意故,顯此道理。謂彼妄見從大自在、帝釋、梵王、自性、丈夫及所餘等,一切有情淨不淨轉。二、為遮止一切無因論者意故,顯此道理;謂彼妄見都無有因。一切有情淨不淨轉。 問:如世尊言:有過去行,於彼行中,我具多聞聖弟子眾無`[顧=領【知】]`顧戀住;有未來行,於彼行中,我具多聞聖弟子眾無希望住。此何密意? 答:過去諸行,與果故有;未來諸行,攝因故有。所以者何?現在諸行三相所顯:一、是過去果性故;二、是未來因性故;三、自相相續不斷故。為顯此理,故佛世尊說如是言。又觀二義,故`[作是=為顯【知】]`作是說。一、為遮斷於去來法實有執故,顯此道理。謂若去來諸行性相是實有者,不應由彼去來之性說言是有。二、為`[遮=滅【元明】]`遮斷撥無執故,顯此道理。謂彼妄計:如去來世,現在亦爾,都無所有。 問:如世尊言:有過去界、有未來界、有現在界。此何密意? 答:若已與果種子相續,名過去界;若未與果,當來種子相續,名未來界;若未與果,現在種子相續,名現在界。當知此中如是密意。若苾芻等於如是種子相續中而得善巧,名於彼彼一切法中證得無量種種自性諸界善巧。 復次,云何應知生、老、住、無常離色等蘊無別實有? 謂已遮未來諸行實有性,當知亦遮生實有性。所以者何?未來世生自無所有,云何能生所餘諸行。 亦非現在生能生現在諸行。由此生相有差別名,所謂諸行若生、若起、若現在性,離此差別,生之異相定不可得。諸聰慧者不應說言:即由現在令彼諸行成現在性。所以者何?若作是說:生生諸行。當知義顯即現在性能成現在。 又一切法各各別有自種子因,何須計有異生能生。又此生相,為即諸行生耶?為是諸行生因耶? 若即諸行生者,計此生相能生諸行,由有生故,諸行得生,不應道理。若是諸行生因者,諸行生時於一一行便有二生。謂生能生,不應道理。 如生,如是,老、住、無常,由此道理如應當知。故知生等於諸行中假施設有。由有因故,諸行非本。自相始起,說名為生。後起諸行與前差別,說名為老。即彼諸行生位暫停,說名為住。生剎那後諸行相盡,說名為滅,亦名無常。 問:若有為法,生、老、住、滅四有為相具足可得,何故世尊但說三種,一、生、二、滅、三、住異性? 答:由一切行三世所顯故。從未來世本無而生。是故世尊由未來世,於有為法說生有為相。彼既生已落謝過去,是故世尊由過去世,於有為法說滅有為相。現在世法二相所顯,謂住及異。所以者何?唯現在時有住可得,前後變異亦唯現在。是故世尊由現在世,於有為法總說住、異為一有為相。 問:佛聖弟子應觀有為具足三相,何故但說聖弟子眾於諸蘊中隨觀生滅而住,不說隨觀住異性耶? 答:生及住異俱生所顯,是故二相合為一分,建立生品,即說隨觀一生相住;於第二分建立滅品,即說隨觀一滅相住。又若由此相起厭思惟,今於此中但說此相。謂於諸行中觀無常相,能起厭患、離欲、解脫,故但思惟無常性相。無常性相,本無今有、有`[已=見【宋】]`已還無所顯。本無今有,是名為生;有已還無,是名為滅。 復次,生差別有多種。謂剎那生、相續生、增長生、心差別生、不可愛生、可愛生、下劣生、處中生、勝妙生、有上生、無上生。此中諸行剎那剎那新新而起,名剎那生。若具諸結、或不具結,從彼彼有情聚沒,往彼彼有情聚諸蘊續生,名相續生。若從嬰孩、童子等位,乃至往趣衰老等位,名增長生。若緣彼彼境界,於彼彼晝夜、彼彼剎那、臘縛牟呼栗多等位,數數遷謝,非一眾多種種心起,或樂相應、或苦相應、或不苦不樂相應,或有貪心、或離貪心,廣說乃至或善解脫心、或不善解脫心。如是名為心差別生。若那落迦、傍生、餓鬼苦趣中生,如是名為非可愛生。若於人天樂趣中生,名可愛生。若於下劣欲界中生,名下劣生。若於處中色界中生,名處中生。若於勝妙無色界生,名勝妙生。復有差別。謂最初入胎者,名下劣生;中二入胎者,名處中生;最後入胎者,名勝妙生。復有差別。謂染污法及染污果生,名下劣生;若諸善法及善果生,名勝妙生;除善不善果無記法,所餘無記法生,名處中生。若依`[2]墮=隨【三宮】*`墮界生說,始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生,名有上生。非想非非想處生,名無上生。若依`[*2]`墮續生剎那相續生說,除阿羅漢等最後終位所有諸蘊,餘一切位所有行生,名有上生。若阿羅漢等最後終位所有行生,名無上生。 復次,老差別當知亦有多種,所謂身老、心老、壽老、變壞老、自體轉變老。此中衰變等乃至身壞,廣說如經,是名身老。若樂受相應心變,苦受相應心轉;或善心變,染污心轉;或於可愛事中希望心變,希望不果心轉,`[是名=名是【知】]`是名心老。若於彼彼晝`[夜=及【元】]`夜、彼彼剎那、臘縛、牟呼栗多等位,數數遷謝,壽量損少,漸漸轉`[減=滅【知】]`減乃至都盡,是名`[壽【麗】,盡【大】(cf. K15n0570\_p0912c17; T30n1584\_p1023c21)]`壽老。若諸富貴興盛退失,無病色力充悅等變,名變壞老。若從善趣增盛聚中自體沒已,往於惡趣下劣聚中自體生起,名自體轉變老。復有一老為緣,能成如上所說一切種老,所謂諸行剎那`[剎=利【元】]`剎那轉異性老。 復次,住差別當知亦有多種,謂剎那住、相續住、緣相續住、不散亂住、立軌範住。若已生諸行生時暫停,名剎那住。若諸眾生,於彼彼處彼彼自體,由彼彼食為依止故,乃至壽住;外器世間大劫量住;名相續住。若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若善、不善、無記法等,乃至各別緣現在前,爾所時住,是名緣相續住。若諸定心由三摩地正起現前,名不散亂住。若於彼彼異方、異域、國城、村邏、王都、王宮,若執理家、商估、邑義諸大眾中,古昔軌範建立隨轉,如是名為立軌範住。 復次,無常差別當知亦有多種,謂壞滅無常、生起無常、變易無常、散壞無常、當有無常、現墮無常。若一切行生已尋滅,名壞滅無常。若一切行本無今有,名生起無常。若可愛諸行異相行起,名變易無常。若不變壞可愛眾具及增上位離散退失,名散壞無常。即四無常,在未來時,名當有無常。即現在世正現前時,名現墮無常。若受用欲塵多放逸者,但能思惟變易無常、散壞無常、現墮無常,廣起悲`[歎=思【元明】]`歎愁憒憂悴,然於諸行不能厭離。若諸外道,即於如是諸無常性多起思惟,少能方便厭患、離欲,但於諸行一分厭離,不能究竟。若聖弟子圓滿思惟諸無常性,於一切行究竟厭患乃至解脫。 復次,云何得獲成就?謂若略說,生緣攝受增盛之因,說名為得。由此道理,當知得是假有。若言得是實有,此為是諸行生因?為是諸法不離散因?若是諸行生因者,若從先來未得`[此=生【元明】]`此法,此既無有,生因之得應常不生。由此亦應畢竟不得。若是諸法不離散因者,一切善、不善、無記法,得既俱有,彼雖相違應頓現行。是故二種俱不應理。又生因者,所謂各別緣所攝受諸法自種。`[不〔-〕【三宮聖知】]`不離散因者,謂由餘緣現在前故,餘緣離散。若於引發緣中,勢力自在,假立為得。以此自在為依止故,所有士夫補特伽羅。雖彼彼法已起、已滅,若欲希彼復現在前,便能速疾引發諸緣,令得生起,是故亦說此名為得。 當知此得略有三種。一、種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現行成就。若所有染污法、諸無記法、生得善法,不由功用而現行者,彼諸種子若未為奢摩他之所損伏,若未為聖道之所永害,若不為邪見損伏諸善如斷善根者,如是名為種子成就。所以者何?`[乃=及【明】]`乃至此種子未被損伏、未被永害,爾時彼染`[污=行【宋】]`污等法,若現行、若不現行,皆說名成就故。若加行所生善法及一分無記法,生緣所攝受增盛因種子,名自在成就。若現在諸法自相現前轉,名現行成就。 復次,云何命根?謂由先業,於彼彼處所生自體所有住時限量勢分,說名為壽、生氣、命根。 此復多種差別。謂定、不定、隨轉、不隨轉,若少、若多,若有邊際、若無邊際,若自勢力轉、若非自勢力轉。除贍部洲人壽分量,所餘生處壽量決定。此贍部洲,或時壽命廣無有量,或時短促,壽量不定。北拘盧洲人壽量隨轉,如決定量畢竟隨轉,無中夭故。餘一切處名不隨轉。贍部洲人十歲時壽,名為少壽。傍生一分,亦名少壽。所以者何?一分傍生,或一日夜壽量可得;或有一分若二、若三,乃至極多十日十夜壽量可得。非想非非想處受生有情,名為多壽,經於八萬大劫數故。阿羅漢等,名有邊際壽。若諸有學於現法中定般涅槃,若諸異生住最後有,亦名有邊際壽。當知所餘,壽無邊際。若阿羅漢等、若諸如來、若諸菩薩,於壽行中延促自在,所有命根,名自勢力轉。當知所餘,名非自勢力轉。 復次,云何眾同分?謂若略說,於彼彼處受生有情,同界,同趣,同生,同類、位、性、形等,由彼彼分互相似性,是名眾同分,亦名有情同分。此中或有,有情由界同分說名同分。謂同生一界。或有有情,由趣同分說名同分。謂同生一趣。或有有情,由生同分說名同分。謂同生一生。或有有情,由類同分說名同分。謂同一種類。或有有情,由分位、體性、容色、形貌、音聲、覆蔽、養命同分說名同分。或有有情,由過失、功德同分說名同分。如殺生者望殺生者,廣說乃至諸邪見者望邪見者;離殺生者望離殺生者,乃至正見者望正見者;從預流者乃至阿羅漢、獨覺望預流等,菩薩望菩薩,如來望如來;如是更互說名同分。 復次,云何異生性?謂三界見所斷法種子唯未永害量,名異生性。此復略有四種。一、無般涅槃法種性所攝,二、聲聞種`[4]性=姓【宮聖知】*`性之所隨逐,三、獨覺種`[*4]`性之所隨逐,四、如來種`[*4]`性之所隨逐。 復次,云何和合?謂能生彼彼諸法諸因、諸緣,總略為一,說名和合。即此亦名同事因。 又此差別者,或有領受和合,謂六處緣觸,或色等緣、或作意等緣,或觸緣受。或有引生後有和合,謂無明緣行等,受緣`[愛〔-〕【知】]`愛,愛緣取,廣說乃至生緣老死。或有六處住和合,謂四食及命根。或有工巧處成辦和合,謂工巧智及彼相應業具、士夫作用。或有清淨和合,謂十二種無`[雜=難【三宮聖知】]`雜集會,即自他圓滿等。又有世俗和合,謂諸有情依等意樂增上力故,互不相違,無諍無訟,亦不乖離。 復次,云何名身?謂依諸法自性施設、自相施設。由遍分別,為隨言說,唯建立想,是謂名身。云何句身?謂即依彼自相施設、所有諸法差別施設,建立功德、過失、雜染、清淨、戲論,是謂句身。云何文身?謂名身、句身所依止性所有字身,是謂文身。 又於一切所知所詮事中,極略`[相=想【三宮聖知】]`相是文,若中是名,若廣是句。若唯依文,但可了達音韻而已,不能了達所有事義。若依止名,便能了達彼彼諸法自性、自相,亦能了達所有音韻,不能了達所`[8]簡=揀【元明】*`簡擇法深廣差別。若依止句,當知一切皆能了達。又此名句文身,當知依五明處分別建立。所謂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世間工巧事業處明。 復次,云何流轉?謂諸行因果相續不斷性,是謂流轉。又此流轉差別多種。或有種子流轉,謂有種子不現前諸法。或有自在勢力流轉,謂被損種子現行諸法。或`[有〔-〕【三宮聖知】]`有種果流轉,謂有種子,種不被損現行諸法。或有名流流轉,謂四非色蘊。或有色流流轉,謂諸內外十有色處及與法處所攝諸色。又有欲界流流轉,謂欲纏諸行。又有色界流流轉,謂色纏諸行,又有無色流流轉,謂無色纏諸行。又有樂流流轉,謂樂受及彼所依處。如是苦流流轉、不苦不樂流流轉,當知亦爾。又有善流流轉,謂諸善行。又有不善流流轉,謂諸不善行。又有無記流流轉,謂諸無記行。又有順流流轉,謂順緣起。又有逆流流轉,謂逆緣起。 復次,云何定異?謂無始時來種種因果決定差別無雜亂性,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爾。又此定異差別多種。或有流轉、還滅定異,謂順逆緣起。或有一切法定異,謂一切法十二處攝,無過無增。或有領受定異,謂一切受三受所攝,無過無增。或有住定異,謂一切內分乃至壽量,一切外分經大劫住。或有形量定異,謂諸有情於彼彼有色生處,所受生身、形量決定,及諸外分四大洲等形量決定。 復次,云何相應?謂彼彼諸法為等言說、為等建立、為等開解諸勝方便,是謂相應。又此相應差別分別有四道理。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因成道理、法爾道理。此諸道理,當知如聲聞地等已廣分別。 復次,云何勢速?謂諸行生滅相應速運轉性,是謂勢速。又此勢速差別多種。或有諸行流轉勢速,謂諸行生滅性。或有地行有情輕健勢速,謂人、象、馬等。或有空行有情勢速,謂諸飛禽、空行藥叉及諸天等。或有言音勢速,謂詞韻捷利。或有流`[潤=㵎【知】]`潤勢速,謂江河等迅速流注。或有燒然勢速,謂火焚燎,猛焰飈轉。或有引發勢速,謂放箭、轉丸等。或有智慧勢速,謂修觀者`[*8-1]簡=揀【元明】*`簡擇所知迅速慧性。或有神通勢速,謂大神通者所有運身意勢等速疾神通。 復次,云何次第?謂於各別行相續中,前後次第一一隨轉,是謂次第。又此次第差別多種。或有流轉次第,謂無明緣行,廣說乃至生緣老死。或有還滅次第,謂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或有在家、出家行住次第。謂`[陵=凌【宋元宮】]`陵旦而起,澡飾其身,被帶衣服,修營事業,調暢沐浴,塗飾香鬘,習近食飲,方乃寢息,是在家者行住次第。若整衣服,為乞食故入聚落等巡次而行,受如法食,還出安坐,食訖澡手,盪鉢,洗足,入空閑室讀誦經典,如理思惟。晝則宴坐、經行,淨修其心,斷滅諸障;至夜中分,少當寢息;於夜後分,速復還起,整服治身,歸所習業。是出家者行住次第。或入僧中,隨其長幼修和敬業,敷設床座,次第受籌,分其臥具、處所、利養及營事業。或有增長次第,謂嬰孩、童子等八位次第生起。或有現觀次第,謂於苦等四聖諦中次第現觀。或有入定次第,謂次第入九次第定。或有修學次第,謂增上戒學為依,次生增上心學;增上心學為依,後生增上慧學。 復次,云何時?謂由日輪出沒增上力故,安立顯示時`[節=即【元明】]`節差別;又由諸行生滅增上力故,安立顯示世位差別;總說名時。此時差別復有多種。謂時、年、月、半月、晝、夜、剎那、臘縛、牟呼栗多等位,及與過去、未來、現在。 復次,云何數?謂安立顯示各別事物計算數量差別,是名為數。此數差別復有多種。謂一數、二數,從此已去皆名多數。又數邊際名阿僧企耶,自此已去,一切算數所不能轉,是故數之邊際名不可數。 復次,種子云何?非`[4]析=折【宮聖知】*`析諸行別有實物名為種子,亦非餘處。然即諸行如是種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名為種子,亦名為果。 當知此中,果與種子不相雜亂。何以故?若望過去諸行,即此名果;若望未來諸行,即此名種子。如是若時望彼名為種子,非於爾時即名為果;若時望彼名果,非於爾時即名種子。是故當知種子與果不相雜亂。譬如穀、麥等物,所有`[芽=牙【三宮聖知】]`芽、莖、葉等種子,於彼物中磨擣分`[*4-1]析=折【宮聖知】*`析,求異種子了不可得,亦非餘處。然諸大種如是種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即穀、麥等物能為彼緣,令彼得生,說名種子。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問:前已說損伏染法種子,善法種子損伏云何?答:若常殷重習善相違諸染污法,是初損伏。若執取邪見、多習邪見如諸外道,是第二損伏。若多修習邪見誹謗,如斷善根者,是第三損伏。若能永害染法種子,如前已說,是第四損伏。 復次,若略說一切種子,當知有九種。一、已與果,二、未與果,三、果正現前,四、果不現前,五、軟品,六、中品,七、上品,八、被損伏,九、不被損伏。若已與果,此名果正現前;若果正現前,此名已與果。若未與果,此名果不現前;若果不現前,此名未與果。若住本性,名軟品;若修、若練善不善法未到究竟,名中品;若修、若練已到究竟,名上品。損及不`[損=現【宋】]`損,`[如=若【三】]`如前應知。 復次,我當略說安立種子。云何略說安立種子?謂於阿賴耶識中,一切諸法遍計自性妄執習氣,是名安立種子。然此習氣是實物有、是世俗有。望彼諸法,不可定說異不異相,猶如真如。即此亦名遍行麁重。 問:若此習氣攝一切種子,復名遍行麁重者,諸出世間法從何種子生?若言麁重自性種子為種子生,不應道理。 答:諸出世間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 問:若非習氣積集種子所生者,何因緣故,建立三種般涅槃法種`[性=姓【宮聖】下同]`性差別補特伽羅,及建立不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所以者何?一切皆有真如所緣緣故。 答:由有障、無障差別故。若於通達真如所緣緣中有畢竟障種子者,建立為不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若不爾者,建立為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若有畢竟所知障種子布在所依,非煩惱障種子者,於彼一分建立聲聞種性補特伽羅,一分建立獨覺種性補特伽羅。若不爾者,建立如來種性補特伽羅。是故無過。若出世間諸法生已,即便隨轉,當知由轉依力所任持故。然此轉依與阿賴耶識互相違反,對治阿賴耶識,名無漏界,離諸戲論。`[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二=二太唐貞觀二十二年五月內於長安弘福寺翻經院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大總持寺沙門辨機筆受沛洲真諦寺沙門玄中證文大總持寺沙門玄應正字蒲州栖巖寺沙門神泰證義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子左庶子高陽縣開國公臣許敬宗監閱天平七年歲次乙亥八月十四日寫了書寫師慈氏弟子慈照本名建部木萬呂檀越慈氏弟子慈姓本名三神智萬呂【知】]`二 ☗s53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三 復次,云何表業?謂略有三種。一、染污,二、善,三、無記。 若於身語意十不善業道,不離現行增上力故,所有身語表業,名染污表業。 若即於彼誓受遠離,所有身語表業,名善表業。 若諸威儀路工巧處一分,所有身語表業,名無記表業。 若有不欲表示於他,唯自起心內意思擇,不說語言,但發善染污無記法現行意表業,名**意表業**。 此中唯有身餘處滅於餘處生,或即此處唯變異生,名**身表業**;唯有語音`[音=意【三宮】]`,名**語表業**;唯有發起心造作思,名**意表業**。 何以故?由一切行皆剎那故,從其餘方徙至餘方,不應道理。又離唯諸行生,餘實作用,由眼、耳、意皆不可得。是故當知一切表業**皆是假有**。 ^p6dmhf 復次,若有生不律儀家,有所了別自發期心,謂我當以此活命事而自活命;又於此活命事重復起心,欲樂忍可;爾時說名不律儀者。由不律儀所攝故,極重不如理作意損害心所攝故,但成廣大諸不善根;然未成就殺生所生,及餘不善業道所生諸不善業,乃至所期事未現行。後若現行,若少若多,隨其所應,更復成就諸不善業。如生不律儀家,如是隨是何人、隨由何事起決猛心,廣說應知。此人乃至不律儀思未捨已來,常得說名不律儀者。於日日分,彼不善思廣積集故,彼不善業多現行故,當知非福運運增長。 復次,此邪惡願思,恒與不信、懈怠、忘念、散亂、惡慧俱行,能受彼業、能發彼業。從此已後,由種子故及現行故,處相續中現在轉時,名不律儀者。乃至由捨因緣未捨未棄。此中,若於惡業後不愛果,不信、不解、亦不隨入,是名不信。若隨所欲,於彼惡業憙樂而轉,不能勤勵息滅彼業,是名懈怠。若與過失相應,於有罪法不能如實明記有罪,是名忘念。若散亂染污心相續,不安住轉,是名散亂。若顛倒心相續而轉,於諸過失見勝功德,是名惡慧。由惡尸羅增上力故,所有不善思`[俱〔-〕【聖】]`俱行不善不信等現在轉時,名惡戒者。 若與此相違,如其所應,當知得有律儀隨轉。 差別者,謂有堪受律儀方可得受。此中或有由他、由自而受律儀,或復有一唯自然受,除苾芻律儀。何以故?由苾芻律儀非一切堪受故。若苾芻律儀非要從他受者,若堪出家、若不堪出家,但欲出家者,便應一切隨其所欲,自然出家。如是聖教便無軌範,亦無善說法毘柰耶而可了知。是故苾芻律儀無有自然受義。 問:若除苾芻律儀,所餘律儀有自然受者,何因緣故復從他受? 答:由有二種遠離惡戒受隨護支,所謂慚、愧。若於他處及於自處現行罪時,深生羞恥,如是於離惡戒受隨護支乃能具受,故從他受。若有慚正現前,必亦有愧,非有愧者必定有慚,是故慚法最為強勝。若有如自所受而深護持,當知所生福德等無差別。又若起心往趣師所,慇懃勸請,方便發起禮敬等業,以正威儀在師前住,又以語言表宣所欲造作勝義,是名身表、語表業。意表業者,謂二前行。若自然受者,唯有意表業。 若遠離思與不律儀相違,由遠離增上力故,與五根俱行,說名律儀。 復次,當知由百行所攝而受律儀。謂於十種不善業道,少分離`[殺=殺生【三宮】]`殺乃至少分遠離邪見,是名初十行。若多分離殺生乃至多分離邪見,是名第二十行。若全分離殺生乃至全分離邪見,是名第三十行。若少時離殺生,乃至離邪見,謂或一日一夜,或半月、一月,或至一年,是名第四十行。若多時離殺生乃至離邪見,謂過一年,不至命終,是名第五十行。若盡壽離殺生乃至離邪見,是名第六十行。若自離殺生乃至離邪見。是名第七十行。若於此事勸進他人,是名第八十行。若即於彼以無量門稱揚讚述,是名第九十行。若見離殺生者乃至離邪見者,深心慶悅、生大歡喜,是名第十十行。如是十十行,總說為百行,所生福量,當知亦爾。 復次,律儀當知略有八種。一、能起律儀,二、攝受律儀,三、防護律儀,四、還引律儀,五、下品律儀,六、中品律儀,七、上品律儀,八、清淨律儀。 1若未正受,先作是心:我當定受如是遠離。是名能起律儀。 2若正攝受遠離戒時,名攝受律儀。 3從是已後,此遠離思五根攝受增上力故,恒與彼種子俱行,於時時間亦與現行俱`[行=現【聖】]`行,即由五根所攝善思,如先所受律儀防護而轉。由此思故,或因親近惡友,或因煩惱增多,隨所生起惡現行欲,即便慚羞,速能捨離,勿彼令我違越所受,當墮惡趣。是名防護律儀。 4若時失念,諸惡現行,即便速疾令念安住,自懇自責,發露所犯,蠲除憂悔,後堅守護所受律儀,是名還引律儀。 5若於殺等諸惡業道,少分遠離,少時遠離,唯自遠離,不勸進他,`[不=不以【三】]`不無量門稱揚讚述,亦不見彼諸同法者深心慶悅、多生歡喜,是名下品律儀。 6若於諸惡多分遠離,多時遠離,不至命終,自能遠離,亦勸進他,然於遠離不以無量門稱揚讚述,見同法者不深心慶悅、生`[大=太【元】]`大歡喜,是名中品律儀。 7若於諸惡一切分、一切時自能遠離,亦勸進他,以無量門稱揚讚述,見同法者深心慶悅、生大歡喜,是名上品律儀。 8若即於此所受律儀能無缺犯以為依止,修無悔等乃至具足入初靜慮,由奢摩他能損伏力,損伏一切犯戒種子,是名靜慮律儀。 如初靜慮,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當知亦爾。此中差別者,由遠分對治所攝奢摩他道轉深,損伏惡戒種子。 當知此名初清淨力所引清淨律儀。 若即於此尸羅律儀無有缺犯,又復依止靜慮律儀,入諦現觀,得不還果,爾時一切惡戒種子皆悉永害。若依未至定證得初果,爾時一切能往惡趣惡戒種子皆悉永害。此即名為聖所愛戒。當知此名第二清淨力所引清淨律儀,即此亦名無漏律儀。 此無漏律儀,若得阿羅漢果時,但由能治清淨勝故勝,不由所治斷勝故勝。 如是八種總立唯三。一、受律儀,二、持律儀,三、清淨律儀。 前二是受,防護、還引是持,下中上三通受、持二,`[靜=淨【明】]`靜慮、無漏是清淨攝。 問:何故世尊建立苾芻、近事、近住三種律儀? 答:由三因故。謂佛所化有三種類,或有能行離惡行行及離欲行;或有能行離惡行行,非離欲行;或不能行離惡行行及離欲行。依初所化類,建立苾芻律儀。依第二所化類,建立近事律儀。何以故?非居家迫迮,現處塵俗,而能一向相續圓滿護眾學處。依第三所化類,建立近住律儀。何以故?由此不能究竟行俱離行,但當勸進攝受二因,`[勿=初【明】]`勿彼自謂重擔所鎮。謂前三支修離惡行,其後四支修離欲行,離非梵行俱修二種。 問:苾芻、近事、近住律儀,當知各由幾支所攝? 答:苾芻律儀四支所攝。何等為四?一、受具足支,二、受隨法學處支,三、隨護他心支,四、隨護如所受學處支。若作表白第四羯磨,及略攝受隨麁學處。是名`[受=授【明】]`受具足支。由具此支故,名初苾芻具苾芻戒。自此以後,於毘奈耶別解脫中所有隨順苾芻尸羅,若彼所引眾多學處,於彼一切守護奉行,由此得名守護別解脫律儀者,是名受隨法學處支。由成就此二支者所有軌範具足、所行具足,是名隨護他心支。軌範具足、所行具足,如聲聞地已說。若於微細罪中深見怖畏,於所受學諸學處中能不毀犯;設犯能出,謂由深見怖畏及聰叡故;是名隨護如所受學處支。近事律儀由三支所攝。何等為三?一、受遠離最勝損他事支,二、違越所受`[重=熏【元明宮】]`重修行支,三、不越所受支。若永遠離損害他命、損壞他財、損他妻妾,是名初支。遠離妄語,是第二支。遠離諸酒眾放逸處,是第三支。略說近住律儀由五支所攝。何等為五?一、受遠離損害他支,二、受遠離損害自他支,三、違越所受`[重=熏【明宮】]`重修行支,四、不越所受正念住支,五、不壞正念支。若能遠離損害他命、損壞他財,是名初支。離非梵行,是第二支。所以者何?由離此者,不染習自妻妾故,不自損害;亦不染習他妻妾故,不損害他。遠離妄語,是第三支。除離諸酒眾放逸處,離餘三處,是第四支。何以故?由歌舞`[3]伎=妓【甲】*`伎樂塗冠香鬘、`[昇=升【三宮】]`昇高大床、非時飲食常所串習,若遠離彼,數數自憶;我今安住決定齋戒,於一切`[時【麗】,持【大】(cf. K15n0570\_p0919c04; T45n1861\_p0302b17)]`時堅守正念。遠離諸酒眾放逸處,是第五支。何以故?彼雖安住正憶念支,謂我今住決定齋戒。若為諸酒所醉,便發狂亂,不自在轉。今於此中,若苾芻尼律儀,若正學、勤策、勤策女律儀,皆在出家品所攝故,當知攝屬苾芻律儀。若近事女律儀,墮在家品故,相似學所顯故,當知攝屬近事律儀。 問:何故世尊於苾芻律儀中制立苾芻、勤策二眾律儀,於苾芻尼律儀中制立苾芻尼、正學、勤策女三眾律儀。 答:由彼母邑多煩惱故,令漸受學苾芻尼律儀。若於勤策女少分學處深生喜樂,次應授彼正學所有學處。若於正學多分學處深生愛樂,不應率爾授彼具足,必更二年久處習學,若深愛樂,然後當授彼具足戒。如是長時於少學處積修學已,次方有力能受廣大眾多學處,然後於苾芻尼律儀能具修學。 問:何故於勤策律儀中增離金銀,非於近住律儀耶? 答:由彼勤策在出家眾攝。夫出家者,於二種處極非淨妙。一者、墮欲樂邊,`[嬉=喜【三宮】]`嬉戲、嚴身、所行、所受皆隨所樂。二者、蓄積財寶。為除斷初非淨妙處,施設遠離歌舞`[*3-1]伎=妓【甲】*`伎樂乃至非時而食。為斷第二非淨妙處,施設遠離執受金銀。由彼金銀一切財寶之根本故,又最勝故。 問:何故於勤策律儀中,遠離歌舞`[*3-2]伎=妓【甲】*`伎樂及塗冠香鬘制立二支,於近住律儀中合為一支耶? 答:諸在家者於此處所非不如法,諸出家者極不如法。是故於在家者,就輕總制為一學處。云何令彼若暫違犯,尋自懇責,合一發露,不由`[二=一【三】]`二種。諸出家者,於此一處就重別制以為兩支。云何令彼若起違犯,便自懇責,二種發露,不但由一。 問:何故不許扇搋迦、半擇迦出家及受具足戒耶? 答:由此二種,若置苾芻眾中,便參女過;若置苾芻尼眾中,因摩觸等,便參男過。由不應與二眾共居,是故不許此類出家及受具足。又由此二煩惱多故,性煩惱障極覆障故,不能發起如是思擇。彼尚不能思擇,思擇令其戒蘊清淨現行,何況當證勝過人法。是故不許彼類出家及受具戒。又彼眾中好人難得,亦難觀察。 問:何故此二雖受歸依,亦能隨受諸近事男所有學處,而不得名近事男耶? 答:近事男者,名能親近承事苾芻、苾芻尼眾。彼雖能護所受律儀,而不應數親近承事苾芻、苾芻尼眾。苾芻、苾芻尼等亦復不應親近攝受,若摩、若觸如是種類,又亦不應如近事男而相親善。是故彼類不得名近事男。然其受護所有學處,當知福德等無差別。 復次,云何非律儀非不律儀?謂除如先所說律儀、不律儀業,所有善不善等身語意業,當知一切皆是非律儀非不律儀業所攝。 問:諸有律儀,若由自受、若由他受、若從他受、若自然受,如是所受律儀所獲福德,為有勝劣差別不耶? 答:若等心受,亦如是持,當知無有差別。 問:由幾因緣,雖樂欲受苾芻律儀,而不應授? 答:苾芻律儀略由六因。一、意樂損害,二、依止損害,三、男形損害,四、白法損害,五、繫屬於他,六、為護他故。 若有為王之所逼錄,或為強賊之所逼錄,或為債主之所逼迫,或由怖畏之所逼迫,或畏不活。彼如是思:我處居家,難可存活,是諸苾芻活命甚易。我今應往苾芻眾中,詐現自身與彼同法,易當活命。彼由如是諂詐意樂,既出家已,雖懷恐怖,守護奉行隨一學處,勿諸苾芻與我同止,知我犯戒,便當驅擯。然彼意樂被損害故,不名出家受具足戒,如是名為意樂損害。若復有人作如是思:我處居家,難可活命,要當出家方易存濟。如諸苾芻所修梵行,我亦如是,乃至命終當修梵行。如是出家者,不名意樂損害。雖非純淨,非不說名出家受具。 若有身帶癰腫等疾,如遮法中所說病狀,如是名為依止損害。由彼依止被損害故,雖復出家,然無力能供事師長。彼由如是無力能故,所受師長、同梵行者供事之業,及受純信施主衣服、飲食等淨信施物,此之二種淨信所施彼極難消,不應受用,令彼退減諸善法故。是故依止被損害者,不應出家受具足戒。 若扇搋迦及半擇迦,名男形損害,不應出家受具足戒。當知因緣如前已說。又半擇迦略有三種。一、全分半擇迦,二、一分半擇迦,三、損害半擇迦。若有生便不成男根,是名全分半擇迦。若有半月起男勢用;或有被他於己為過,或復見他行非梵行,男勢方起;是名一分半擇迦。若被刀等之所損害,或為病藥、若火呪等之所損害,先得男根今被斷壞,既斷壞已,男勢不轉。是名損害半擇迦。初半擇迦名半擇迦,亦扇搋迦。第二唯半擇迦,非扇搋迦。第三若不被他於己為過,唯扇搋迦,非半擇迦;若有被他於己為過,名半擇迦,亦扇搋迦。 若造無間業,污苾芻尼,外道賊住,若別異住,若不共住,是名白法損害。不應為`[授=受【宋元宮聖】下同]`授具足戒。所以者何?彼由上品無慚無愧極垢染法,令慚愧等所有白法極成劣薄。 若諸王臣,若王所惡,若有造作王不宜業,若被債主之所拘執,若他僕隸,若他劫引,若他所得,若有諍訟,若為父母所不開許,是名繫屬於他,不應為授具戒。 若變化者,為護他故,不應為授具戒。所以者何?或有龍等為受法故,自化己身為苾芻像,求受具戒。若便為彼授具戒者,彼睡眠時,便復本形,既睡悟已,作苾芻像,假想苾芻。若守園者、若近事男率爾往趣,見彼身形如是變已,便於一切真苾芻所起`[憎=增【三宮聖】]`憎惡心,謂諸苾芻皆非人類,誰能敬事,施彼衣食。勿令他人得此惡見,是故為隨護他,不應為彼受具足戒。 由此六因,不應授彼苾芻律儀。 又除闕減能作羯磨阿遮利耶、鄔波`[拕=柁【三宮】]`拕耶、住清淨戒圓滿僧眾。 問:由幾因緣,不應授彼近事男律儀? 答:略由二因。一、意樂損害故;二、男形損害故。若意樂損害者,當知一切不應為受。若男形損害者,或有為受,然不得說名近事男。不說因緣,前已具辯。 若近住律儀,當知唯由意樂損害不應為受。何以故?或有隨他轉故,或有為得財利恭敬,詐稱欲受近住律儀,然彼實無求受意樂,當知是名意樂損害。 若無如所說不應受因緣,當知應受如前所說所有律儀。 問:有幾因緣,苾芻律儀受已還捨? 答:或由捨所學處故,或由犯根本罪故,或由形沒二形生故,或由善根斷故,或由棄捨眾同分故。苾芻律儀受已還捨。若正法毀壞、正法隱沒,雖無新受苾芻律儀,先已受得,當知不捨。所以者何?由於爾時穢劫正起,無一有情不損意樂能受具戒,況當有證沙門果者。 若近事男律儀,當知由起不同分心故,善根斷故,棄捨眾同分故,受已還捨。若正法隱沒時,如苾芻律儀道理,當知近事男律儀亦爾。 若近住律儀,當知由日出已後,或由發起不同分心,或於中間捨眾同分,雖已受得,必復還捨。 復次,云何無想定? 謂已離遍淨貪,未離上貪,由出離想作意為先故,諸心心`[4]所=法【宮聖】*`所唯滅靜、唯不轉,是名無想定。 此是假有,非實物有。 當知差別略有三種。一、下品修,二、中品修,三、上品修。若下品修者,於現法退,不能速疾還引現前。若生無想有情天中,所得依身不甚清淨、威光赫奕、形色廣大如餘天眾。定當中夭。若中品修者,雖現法退,然能速疾還引現前。若生無想有情天中,所感依身雖甚清淨、光明赫奕、形色廣大,然不究竟最極清淨。雖有中夭,而不決定。若上品修者,必無有退。若生無想有情天中,所感依身甚為清淨、威光赫奕、形色廣大,又到究竟最極清淨。必無中夭,窮滿壽量後方殞沒。 復次,若由此因此緣,所有生得心心`[*4-1]所=法【宮聖】*`所滅,是名無想。 復次,云何滅盡定? 謂已離無所有處貪,未離上貪,或復已離。 由止息想作意為先故。 諸心心`[所=法【宋宮聖】,所法【元明】]`所唯滅靜、唯不轉,是名滅盡定。 此定唯能滅靜轉識,不能滅靜阿賴耶識。 當知此定亦是假有,非實物有。 此定差別略有三種。下品修等,如前已說。若下品修者,於現法退,不能速疾還引現前。中品修者,雖現法退,然能速疾還引現前。上品修者,畢竟不退。 有學聖者能入此定。謂不還身證。無學聖者亦復能入,謂俱分解脫。前無想定,非學所入,亦非無學。何以故?此中無有慧現行故。此上有勝寂靜住及生故。又復此定不能證得所未證得諸勝善法,由是稽留誑幻處故。 復次,虛空云何?謂唯諸色非有所顯,是名虛空。所以者何?若處所行都無所得,是處方有虛空想轉。是故當知此唯假有,非實物有。 復次,云何非擇滅?謂若餘法生緣現前,餘法生故,餘不得生,唯滅、唯靜,名非擇滅。諸所有法此時應生,越生時故,彼於此時終不更生。是故此滅亦是假有,非實物有。所以者何?此無有餘自相可得故。此法種類非離繫故,復於餘時遇緣可生。是故非擇滅非一向決定。若學見跡,於卵、濕二生,北拘盧洲、無想天、若女、若扇搋迦、若半擇迦、無形、二形等生,及於後有若愛、若願所得非擇滅,當知一向決定。由學見迹、甞不於後有起希願纏,發生後有,唯除未無餘永害`[愛=受【宋】,愛穢【元明】]`愛種子故。 問:何因緣故,名心不相應耶? 答:此是假想,於諸事中為起言說,於有色等二種俱非,於有見等二種俱非。如是廣說安立道理,一切當知。 如是已說六種善巧,謂蘊善巧乃至根善巧,云何應知是諸善巧廣建立義? 復次,嗢柁南曰: 自性、義、差別、  次第、攝、依止。 問:何等是色自性? 答:略有十一。謂眼等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又總有二,謂四大種及所造色。如是一切皆變礙相。 問:何等是受自性? 答:略有六種。謂依眼等六觸所生。此復二種,若色為依名身受,無色為依名心受。何以故?由前五根皆色性故。 問:若前五根皆是色性,依眼等受名身受者,何故眼等非唯是身? 答:由相異故。所以者何?眼等五根展轉相異。 問:若眼等根其相異故,非皆身相,依彼諸受,由是因緣應非身受? 答:餘有色根不離身故。就彼為名,此復何過。 問:若不離身故無過者,意根亦爾,不離身轉,依意根受應名身受。是即一切皆是身受,無心受耶? 答:諸有色根定不離身,意即不爾,故無有過。所以者何?生無色界有情,意根離身而轉。是故五根所生諸受合名身受,唯依意者獨名心受。故總說二,謂身、心受。又一切受皆領納相。 問:何等是想自性? 答:此亦六種,如前應知。又想有六。一、有相想,二、無相想,三、狹小想,四、廣大想,五、無量想,六、無所有想。又略有二。一、世間想,二、出`[世=間【三】]`世想。狹小想者,謂欲`[廛=纏【元明】下同]`廛想。廣大想者,謂色廛想。無量想者,謂空、識無邊處廛想。無所有想者,謂無所有處廛想。即此一切名有相想。無相想者,謂有頂想及一切出世間學無學想。又一切想皆等了相。 問:何等是行自性? 答:此亦六種。如前應知。又此行相,由五種類令心造作。一、為境隨與,二、為彼合會,三、為彼別離,四、能發雜染業,五、令心自在轉。又此行相略有三種。一者、善行,二、不善行,三、無記行。又一切行皆造作相。 問:何等是識自性? 答:略有六種。所謂眼識乃至意識,是識自性差別。又識有三種。一、領受差別,二、採境差別,三、分位差別。領受差別有三,採境差別有六,分位差別有三。 如是識蘊差別,總有十八自性應知。是名諸蘊自性。 復次,蘊義云何?為顯何義,建立諸蘊?謂所有色,若去來今乃至遠近。如色,乃至識亦爾。如是總略攝一切蘊,積聚義是蘊義。又由諸蘊唯有種種名性諸行,當知為顯無我性義,建立諸蘊。 復次,云何色蘊差別?略由六種。一、由事故;二、由相故;三、由識執不執故;四、由識空不空故;五、由想所行故;六、由邊際故。事者,謂所有諸色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相者,略有三種。一、清淨色,二、清淨所取色,三、意所取色。又變礙相是色共相。識執不執者,若識依執,名執受色。此復云何?謂識所託,安危事同,和合生長。又此為依,能生諸受。與此相違,非執受色。識空不空者,若識不空,名同分色,由此與識等義轉故。若識空者,名彼同分色,似自相續而隨轉故。想所行者,謂緣色想,略有三種。一者、色想,二、有對想,三、別異想。色`[想=相【三宮】]`想亦三,一、有光影相,二、據方處相,三、積集住相。如是三相,隨其次第三想所行。取青等相,名為色想。能取行礙,名有對想。能取男、女、舍、田等假,名別異`[想【麗】,相【大】(cf. K15n0570\_p0923c08; T30n1579\_p0594a06)]`想。是名想所行差別。邊際者,謂色邊際略有二種。一、墮下界,謂欲廛色;二、墮中界,謂色廛色。當知此中,就業增上所生諸色,說無色界無有諸色,非就勝定自在色說。何以故?由彼勝定於一切色皆得自在,諸定加行令現前故,當知此色名極微細定所生色。 復次,云何受蘊差別?略由五種。一、由事故;二、由相故;三、由生故;四、由觀察故;五、由出離故。事者,謂領納、及順領納法。相者,謂自相及共相。自相有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樂受,壞苦故苦;苦受,苦苦故苦;不苦不樂受,行苦故`[苦=若【元明】]`苦。由此因緣,諸所有受皆說名苦。是名受共相。生者,謂一切受十六觸所生。何等十六?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有對觸、增語觸、順樂受觸、順苦受觸、順不苦不樂受觸、愛觸、恚觸、明觸、無明觸、非明非無明觸。由所依及所取境故,建立六觸及有對觸。由分別境故,建立增語觸。由領納境故,建立順樂受等觸。由染淨故,建立愛、恚、明、無明、非明非無明觸。是名受生差別。觀察差別者,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皆於諸受起八種觀。謂受有幾種?誰為受集?誰是受滅?誰是受集趣行?誰是受滅趣行?誰是受愛味?誰是受過患?誰是受出離?如是觀時,如實了知受有三種,觸集故受集,應知如經分別廣說。 如是八種觀察諸受,當知略顯自相觀、現法轉因觀、彼滅觀、後法轉因觀、彼滅觀、彼二轉因觀、彼二轉滅因觀、及清淨觀。是名觀察差別。出離者,謂初靜慮出離憂根,第二靜慮出離苦根,第三靜慮出離喜根,第四靜慮出離樂根,於無`[想=相【宋元宮】]`想界出離捨根。是名出離差別。 復次,云何想蘊差別?略由五種。一、由事故;二、由相故;三、由顛倒故;四、由無顛倒故;五、由分別故。事者,謂取所緣相及隨順彼法。相者,自相有六種,如前應知。等了相是共相。是名相差別。顛倒差別者,謂諸愚夫無所知曉,隨逐無明起不如理作意,於所緣境無常計常,取相而轉,是名想倒。如於無常計常,如是於苦計樂、於不淨計淨、於無我計我。此想顛倒,諸在家者能發心倒,一分出家者能發見倒。是名顛倒差別。此想顛倒復有差別。謂於四事邪取其相,是名想倒。若由如是等了相故,於境貪著,是名心倒。若由如是等了相故,有執著者,於顛倒事堅執、忍可、開示、建立,是名見倒。無顛倒差別者,謂諸聰叡有所曉了,隨智慧明起如理作意,於所緣境,無常知無常,苦知是苦,不淨知不淨,無我知無我,正取相轉,是名想無顛倒、心無顛倒、見無顛倒。是名無顛倒差別。分別差別者,略有五種想分別相。一、境界分別,二、領納分別,三、假設分別,四、虛妄分別,五、實義分別。若於境界取隨味相,名境界分別。執取境界所生諸受,名領納分別。若於自他,取如是名、如是類、如是姓等種種世俗言說相,名假設分別。於諸境界取顛倒相,名虛妄分別。於諸境界取無倒相,名實義分別。如是總名想蘊分別差別。 復次,云何行蘊差別?亦由五相。一、由境界故;二、由分位故;三、由雜染故;四、由清淨故;五、由造作故。由境界者,謂於行蘊立六思身。由分位者,謂立生等不相應行,由彼生等唯有分位所顯現故。由雜染者,謂於雜染諸行建立煩惱及隨煩惱。由清淨者,謂於清淨諸行建立信等。由造作者,謂如前說五造作相,為境隨與等。`[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三 ☗s54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四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四 復次,云何識蘊差別?此亦五種應知。一、由安住故;二、由雜染故;三、由所依故;四、由住故;五、由異相故。 云何安住?謂習欲者欲界諸識,執外色塵,名色安住。若清淨天色界諸識,執內名色,名俱安住。無色界識唯執內名,名名安住。是名識安住差別。 云何雜染差別?謂諸愚夫由二種門識被染污。一、於現法中,由受用境界門;二、於後法中,由生老等門。是名識雜染差別。 云何所依差別?謂六所依,諸識隨轉。謂依眼等六處,六識身轉,如世間火,依糠、牛糞、薪札等轉。是名識所依差別。 云何住差別? 謂四識住。如經言:有四依取,以為所緣,令識安住。謂識隨色住,緣色為境。廣說如經。乃至我終不說此識往於東方乃至四維;然我唯說於現法中,必離欲、影,寂滅、寂靜、清涼、清淨。 如是已顯經中如來所說諸識住相。從此以後,我當宣說此相差別。 謂此經中,略顯識住及因緣相,識住、因緣二種邊際,識住、因緣二種寂止。 當知此中,若諸煩惱事,若屬彼煩惱,說名依取。應知此二亦名所緣,所緣性故,有所緣故。 由彼貪愛為煩惱緣,名趣所執事。由貪欲等四種身繫為發業緣,名緣所緣事。 彼二隨眠所隨逐故,名建立事。 若諸異生補特伽羅,未得厭離對治喜愛,由所潤識能取能滿當來內身;由此展轉能取能滿不能棄捨諸異生性;以於內身能取能滿故,於流轉中相續決定,是名為住。餘住因緣,如前應知。 是名略說住及因緣相。 有色界識有來有去,無色界識有死有生。又此二住乃至壽盡。又復此二生長、增益及廣大義,如前應知。齊是名為識住邊際及住因緣邊際。若復異此而施設者,當知唯有文字差別,非義`[(差別…何)十七字〔-〕【知】]`差別,由所餘義境界無故。若他正詰,不知何答,亦由餘義境界無故。或復有能於後自然如理觀察,便自迷悶,謂我愚癡,作如是說。 若聰慧者,於諸色愛乃至行愛所攝貪纏能永斷離,於煩惱分所攝發業四身繫纏亦能永斷。 所以者何?由在家眾,依貪欲、瞋恚二繫發起諸業,攝受境界為因故,損害有情為因故。 若出家眾,依戒禁取、此實執取二繫發起諸業,以戒禁取猶如貪欲,求生天故;此實執取猶如瞋恚,`[謗【麗】,傍【大】(cf. K15n0570\_p0925c10; T42n1828\_p0626b24)]`謗涅槃故。 當知四身繫唯在意地,分別所生故。 從此以後,由多修習勝對治故,復能永斷貪愛、身繫二種隨眠。 由此斷故,煩惱所緣色、受等境亦不相續,以究竟離繫故。由此所緣不相續故,有隨眠識究竟寂滅,於色、受等諸識住中不復安住,由對治識永清淨故。是名識住因緣寂止。又由當來因緣滅故,於內身分不取不滿,決定無有流轉相續,是名識住寂止。 又復對治所攝淨識,名無所住。由彼因緣故,名不生長。由善修習空解脫門故,名無所為。由善修習無願解脫門故,名為知足。由善修習無相解脫門故,名為安住。如是不生長故,乃至安住故,名極解脫。又於行等都不執著我及我所;由此`[因緣=緣因【知】]`因緣,色等壞時亦不恐怖。由此相貌,顯彼自體已得清淨。又由彼識永清淨故,不待餘因,任運自然入於寂滅。此識相續究竟斷故,於十方界不復流轉。於命及死不希求故,名永離欲。 又所有受是識樹影,彼於爾時不復有故,名永離影;諸有漏識,於現法中畢竟滅盡,故名寂滅。諸無漏識,隨其次第,有學解脫,名為寂靜。無學解脫,名曰清涼。餘依永滅,故說清淨。 又復諸識自性非染,由世尊說一切心性本清淨故。所以者何?非心自性畢竟不淨能生過失,猶如貪等一切煩惱。亦不獨為煩惱因緣,如色受等。所以者何?以必無有獨於識性而起染愛,如於色等。是故唯識不立識住。 是名識蘊由住差別。 云何異相差別? 謂有貪心、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等,如經廣說乃至不解脫心、極解脫心,是名一門異相差別。 復有約界異相差別。謂欲界有四心,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有三心,除不善。無色界有三心,亦除不善。無漏有二心,有學及無學。 又欲界善心有二種,謂加行及生得。無覆無記心有四種,異熟生心、威儀路心、工巧處心,及變化心。此唯是生得,謂天、龍、藥叉等。然無修果心。於色界中,無工巧處心,無色界亦爾。當知善心,如下,上亦爾,一切處有。 又有約種異相差別。謂欲界有五心。一、見苦所斷心,二、見集所斷心,三、見滅所斷心,四、見道所斷心,五、修道所斷心。如欲界有五心,如是色、無色界各有五心。并無漏心,總為十六。 初異相心差別義,我當分別。一切有情略有三品。一、未發趣定品;二、雖已發趣,未得定品;三、已得定品。此復二種。一、不清淨,二、極清淨。於初品中,或時起染污心,由貪等纏繞彼心故。或時起善、無記心,由貪等纏暫遠離故。第二品中,或時令心於內靜息。或時失念,於五妙欲其心馳散。或時極靜息故,便為惛沈睡眠纏覆其心。或時為斷彼故,於淨妙境安處其心。或時於彼不正安處,心便掉舉。若正安處,便不掉舉。由沈掉蓋未斷滅故,於彼二品俱不寂靜。由斷滅故,心得寂靜。若由如理作意,已得根本靜慮,名定心;若未得者,名不定心。道究竟故,名善修心;斷究竟故,名極解脫心。與此相違,名不善修心及不解脫心。從定心已來,當知是第三品。是名識蘊異相差別。 復次,云何諸蘊次第?謂說差別。此復五種應知。一、生起所作,二、對治所作,三、流轉所作,四、住所作,五、安立所作。 生起所作者,謂眼、色為緣能生眼識,乃至意、法為緣能生意識。此中先說色蘊,次說識蘊。此則是諸心`[1]所=法【宮聖】*`所所依,由依彼故,受等心`[*1]`所生。故次經言:三和故觸,觸緣受等。是名諸蘊生起所作宣說次第。 對治所作者,為欲對治四顛倒故,說四念住。謂於不淨計淨顛倒、於苦計樂顛倒、於無我計我顛倒、於無常計常顛倒。此中先說色蘊,次說受蘊,次說識蘊,後說想、行二蘊。是名對治所作宣說次第。 流轉所作者,根及境界為依止故,於現法中,由二種蘊受用境界,起諸雜染,謂領納境界及`[彩=采【宋宮聖知】]`彩畫境界。由一種蘊,造作一切善不善業,於後法中,起生老等一切雜染。一是所染,故最後說。 住所作者,由四識住及識次第而說,是名住所作。 安立所作者,謂諸世間互相見已,先了其色,是故先立色蘊。次由受蘊,知彼進退、或苦或樂,是故次立受蘊。次由想蘊,知彼如是名、如是類、如是`[3]性=姓【宮聖】*`性等,是故次立想蘊。次由行蘊,知彼如是愚癡、如是聰叡,是故次立行蘊。後由識蘊安立內我,謂於諸蘊中,安立所了有苦有樂,隨起言說及愚智等。是名諸蘊安立所作宣說次第。 又復依止我眾具事及我事故,應知諸蘊宣說次第。謂我依身,於諸境界受用苦樂;於己於他隨起言說,謂如是名、如是種類如是`[*3-1]性=姓【宮聖】*`性等;此之二種,依法非法方得積集;如是應知我眾具事。當知最後蘊是我事。 復次,色蘊攝幾蘊、幾界、幾處、幾有支、幾處非處、幾根耶?如色蘊,如是乃至識蘊。謂色蘊,攝一蘊全,十界、十處`[全=知【知】]`全,一界、一處少分,六有支少分,處非處少分,七根全。受蘊,攝一蘊全,一界、一處少分,一有支全,三有支少分,處非處少分。五根全,三根少分。想蘊,攝一蘊全,一界、一處少分,三有支少分,處非處少分,不攝諸根。行蘊,攝一蘊全,一界、一處少分,四有支全,五有支少分,處非處少分,六根全,三根少分。識蘊,攝一蘊全,七界全,一處全,一有支全,四有支少分,處非處少分,一根全,三根少分。如是有六種攝,所謂蘊攝乃至根攝。由此`[相=根【知】]`相攝道理展轉相攝,如應當知。 復有餘十種攝應當了知。一者、界攝。謂諸蘊等各自種子所攝。二者、相攝。謂諸蘊等自相、共相所攝。三、種類攝。謂諸蘊等遍自種類所攝。四、分位攝。謂諸蘊等順樂受等分位所攝。五、不相離攝。謂諸蘊等,由一一法及諸助伴攝一切蘊等。六者、時攝。謂諸蘊等過去、未來、現在各自相攝。七者、方攝。謂諸蘊等在此方轉,或依此生,即此方攝。八者、全攝。謂諸蘊等五等所攝。九、少分攝。謂諸蘊等各各差別少分所攝。十、勝義攝。謂諸蘊等真如相所攝。 如是諸蘊一切攝義總有十六。如蘊,乃至根亦爾。又由三法攝一切法。謂色蘊、法界、意處。 復次,依止幾處,色蘊轉耶?依止幾處,名所攝四蘊轉耶?謂依止六,處色蘊轉。一、建立處,二、覆藏處,三、資具處,四、根處,五、根住處,六、有威德定所行處。依止七處,名所攝四蘊轉。一、樂欲,二、希望,三、境界,四、尋伺,五、正知,六、清淨方便,七、清淨。諸受用欲者,依止四處;住律儀者、精進行者,依止一處;已得近分定者,依止一處;安住根本定者,依止一處。如是七處,略有四位應知。 復次,我當先說分別色蘊一一別義,然後分別`[名四蘊=四蘊名【三宮】]`名四`[蘊=蘊蘊【聖】]`蘊義。 云何分別色蘊?嗢`[拕=柁【宮三宮】]`拕南曰: 物、極微、生起、  安立、與流、業、  剎那、獨、所行、  餘相雜最後。 問:色蘊中眼,幾物所攝? 答:若據相攝,唯有一物。謂眼識所依清淨色。若據不相離攝,則有七物。謂即此眼及與身、地、色、香、味、觸。若皆據界攝,則有十物。即此七物界及水、火、風界。如眼耳、鼻、舌當知亦爾。此中差別者,謂耳、耳識所依清淨色,鼻、鼻識所依清淨色,舌、舌識所依清淨色。餘如前說。若身,當除眼等四。何以故?由遠離彼獨可得故。此相者,謂身識所依清淨色。若於外色、香、味、觸彼所行相中,除一切根,餘一切如前應知。聲及聲界不恒有故,今當別說。若於是處有聲,當知此處復增其一。應知聲界,一切處增。 復次,色等所緣境界,如本地分已廣分別。 若觸處中所說造色滑乃至勇,當知即於大種分位假施設有。謂於大種清淨性,假立滑性。於大種堅實性,假立重性。於大種不清淨、不堅實性,假立澁性及`[輕=轉【知】]`輕性。於大種不清淨、慢緩性,假立軟性。由水與風和合生故,假立有冷。由闕任持不平等故,假立飢渴及弱力。由無所闕無不平等故,假立強力及飽。由不平等變異錯亂不平等故,假立病。由時分變異不平等故,假立老。由命根變異不平等故,假立死。由血有過患不平等故,假立癢。由惡飲食不平等故,假立悶絕。由地與水和合生故,假立黏。由往來勞倦不平等故,假立疲極。若遠離彼,由平等故,假立憩息。由除垢等離萎顇故,假立勇銳。如是一切,說`[諸=總【知】]`諸大種總有六位。謂淨不淨位、堅不堅位、慢緩位、和合位、不平等位、平等位。如是六位,復開為八。若八、若六,平等平等。 復次,一切色乃至觸,皆二識所識,謂自識所識及意識所識。或漸、或頓。眼等五根,一意識所識。 復次,色界中無現香、味,然有彼界。何以故?此二皆是叚食攝故。由無此二,鼻、舌二識亦無。此就現行說,非就界說。 如是一切色蘊所攝。色中九種是實物有。觸所攝中,四大種是實物有。當知所餘唯是假有。墮法處色亦有二種,謂實有、假有。若有威德定所行境,猶如變化,彼果彼境及彼相應識等境色,是實物有。若律儀色、不律儀色,皆是假有。又定所行色,若依此繫定,即由此繫大種所造。又此定色但是世間,有漏、無漏由定而生,非出世間。由此定色,有戲論行定為因故。又非一切所有定心皆有能生此色功能,唯一類有如能起化。謂不思惟,但由先時作意所引,離諸闇昧,極善清淨明了現前,當知是定乃能生色。若定力勵數數思惟,假勝解力而得見者,當`[知不=不知【知】]`知不能生起此色。又復此色,雖非出世定之所行,然由彼定增上力故,有一能現。當知此事不可思議。 問:欲、色二界實物有色,何差別耶? 答:色界諸色清淨最勝,能發光明。又極微細,下地諸根所不行故。又無有苦,依彼諸色苦受不生故。欲界不爾。是名差別。 復次,色蘊略由六相應知。一、自相,二、共相,三、能依所依相屬相,四、受用相,五、業相,六、微細相。自相者,謂地等以堅等為相,眼等以各別清淨色為相。共相者,謂一切色皆變礙相。能依所依相屬相者,大種為所依,造色是能依。受用相者,為內色處有所受用增上力故,外色境界差別而生。或有色聚唯有堅生,或唯有濕、或唯有煗、或唯有動、或和合生,為欲隨順內諸色處受用差別故。業相者,`[謂=諸【知】]`謂地等諸大種,以依持、攝受、成熟、增長為相。復有餘業,後當廣說。微細相者,謂極微相。 復次,微細性略有三種。一、損減微細性,二、種類微細性,三、心自在轉微細性。 損減微細性者,謂分`[析=折【宋元】,拆【宮】下同]`析諸色至最細位,名曰極微。 種類微細性者,謂風等色及中有色。 心自在轉微細性者,謂色、無色二界諸色。如經說:有等心諸天,曾於人中如是如是資熏磨瑩其心;隨此修力,住一毛端空量地處,展轉更互不相妨礙。如是等輩,應當思惟觀察色蘊物類差別。 問:諸極微色,由幾種相建立應知? 答:略說由五種相。若廣建立,如本地分。何等為五?一、由分別故;二、由差別故;三、由獨立故;四、由助伴故;五、由無`[分=分別【三宮】]`分故。 分別建立者,謂由分別覺慧,分析諸色至極邊際,建立極微;非由體有。是故極微無生無滅,亦非色聚集極微成。 差別建立者,略說極微有十五種。謂眼等根有五極微,色等境界亦五極微,地等極微復有四種,法處所攝實物有色極微有一。 獨立建立者,謂事極微,建立自相故。 助伴建立者,謂聚極微。所以者何?於一地等極微處所,有餘極微,同聚一處,不相捨離,是故依此立聚極微。 問:何因緣故,諸有對法同處一處,不相捨離,而不說名無對性耶? 答:隨順轉故。由彼展轉相隨順生,不相妨礙。又由如是種類之業增上所感如是而生。何以故?一切色聚,一切色根共受用故。若異此者,一切聚中,非有一切地等諸色不相捨離。若爾,眼等諸識境界便不遍滿一切聚中,如是應無遍滿受用。是故當知,定有諸色同一處所,不相捨離。 又有諸色,或於是處互相妨礙,或於是處不相妨礙,如中有色等。而彼諸色非無對性。此中道理,當知亦爾。 無分建立極微者,謂非彼極微更有餘分,非聚性故。諸聚極微可有細分,若極微處即唯此處,更無細分可以分析。 問:如是所說五相極微,復有五眼,所謂肉眼、天眼、聖慧眼、法眼、佛眼。當言幾眼用幾極微為所行境? 答:當言除肉眼、天眼,所餘眼用一切極微為所行境。何以故?以彼天眼,唯取聚色中表、上下、前後、兩邊、若明、若闇,必不能取極微處所,由極微體以慧分`[1]析=折【宋】*`析而建立故。 問:何故說極微無生無滅耶? 答:由諸聚色最初生時,全分而生;最後滅時,不至極微位,中間盡滅,猶如水滴。 復由五相,應知名不如理思議極微。 謂於色聚中,有諸極微自性而住,應知名初不如`[理=正理【三宮】]`理思議極微。或謂極微有生有滅,或謂極微`[與=有與【知】]`與餘極微或合或散,或謂眾色於極微量積集而住,或謂極微能生別異眾多色聚,應知名後不如正理思議極微。故應方便以如理思思議極微,斷此五種非理思議。 復次,建立極微,當知有五種勝利。謂由分`[*1-1]析=折【宋】*`析一合聚色安立方便,於所緣境便能清淨廣大修習,是初勝利。又能漸斷薩迦耶見,是第二勝利。如能漸斷薩迦耶見,如是亦能漸斷憍慢,是第三勝利。又能漸伏諸煩惱纏,是第四勝利。又能速疾除遣諸相,是第五勝利。如是等類,應當如理思惟極微。 復次,略說色物生,當知有五種。何等為五?一、依止生,二、種子生,三、勢引生,四、攝受生,五、損減生。 云何依止生?謂於所依大種處所,有餘所造色生,故如是說:由四大種造所造色。是同一處攝持彼義。又若於此色積聚中,有彼大種及所造色自相可得,當知此中即有彼法;若於此處,彼法自相都不可得,當知此處無有彼法,是名總建立有非有相。若有說言:於此處所,彼法自相雖不可得,然必有者。今應問彼:此不可得與可得者,為物是等?為不等耶?若物等者,物既是等而不可得,不應道理。若不等者,為即此量說物不等?為據威勢說不等耶?若即此量說不等者,少分自相亦不可得,不應道理。若據威勢說不等者,離彼自相有餘威勢不可得故,不應道理。如是等類,當知名依止生。 云何種子生?謂所有色,各從自種子所生。如堅`[硬=鞕【三宮聖】,勒【知】]`硬聚,或時遇緣便生流濕;流濕遇緣復生堅`[硬=鞕【三宮聖知】]`硬。不煗生煗,煗復`[生冷=冷生【知】]`生冷;不動生動,動`[生=復【知】]`生不動。如是好色、惡色等差別應知。由如是等雖無自相,然有其界,從彼彼聚,`[彼=波【元】]`彼彼色法差別而生。如是等類,當知名種子生。 云何勢引生?謂內色根增上力故,外分差別相續而生,謂器世界等。又由先業勢所引故,內諸色處差別而生。又復諸天或現前欲、或不現前欲,及北拘`[盧【麗】,廬【大】(cf. K15n0570\_p0930b16; T30n1579\_p0287a12)]`盧洲所有資具,當知多分勢引而生,差別而轉。人中相續生者,唯有器世界。如是等類,當知名勢引生。 云何攝受生?謂遇彼彼攝受緣故,彼彼色法展轉增益勝上而生,猶如水等潤萌`[芽【麗明】,茅【大】,牙【宋元宮聖知】]`芽等。如是等類,名攝受生。 與此相違,應知名損減生。 復次,諸聚色生時,如種種物石磨為末,以水和合,團雜而生,非如`[10]苣蕂=巨勝【宋宮聖知】*`苣蕂、麥、豆等聚。何以故?隨彼生因增上力故,如是而生,為有用故。 問:若一切行皆自種子所生,何因緣故說諸大種造所造色? 答:由彼變異而變異故,彼所建立及任持故。由三因緣大種變異,令所造色變異而轉。一、士夫用故;二、業所作故;三、由勝定故。士`[夫=大【元】]`夫用者,謂由地大所打觸故,器差別故,`[田=由【三宮】]`田差別故,令所造色變異可得。或由水所潤等,火所熟等,風所燥等,令所造色變異可得。當知是名由彼大種士夫用故,令所造色變異而生。業所作者,隨業勢力,先大種生;後隨彼力,色變異生。是名業所作故。由勝定者,勝定力故,先起大種,然後造色變異而生。當知是名由勝定故大種變異,因此造色變異而生。 復次,略由五緣,所有大種令其異果轉成異果。何等為五?一、大種力故;二、士夫用力故;三、明呪力故;四、神通力故;五、業所作力故。 問:從此沒已,何因、何緣中有色聚續得生耶? 答:當知此色用自種子為因,感生業為緣。 問:何因得知有中有耶? 答:從此沒已,若無所依,諸心心所無有道理轉至餘方故。不應如響,唯惑亂故;不應如影,彼不滅故;亦不應說如取所緣,非行往故,由如是等所說譬喻不應道理,是故當知定有中有。如是等類,應當思惟色蘊生起。 復次,色蘊生時,誰為先首據其處所,依此處所餘色轉耶?當知大種先據處所,後餘造色依此處轉。唯諸大種於此處所現前障礙,所餘造色自相遍滿。當知由彼勢力任持,有所據礙。 復次,地等諸四大種,隨其次第,麁顯應知。謂地界及果,能持最勝;水、火、風等,流潤、燒然、動搖等業,依止彼故方得流轉。 復次,諸聲纔宣發已,尋即斷滅,故於色聚中不恒相續。又此音聲依質生時,質處及外俱頓可得。隨所聞處,於此處所遍滿頓起,如焰光明,非漸漸生展轉往趣。 復次,風有二種。謂恒相續、不恒相續。諸輪行風,名恒相續;在空行者,名不恒相續。在物行者,名恒攝受。又當知風機關運轉,名恒相續;所餘,當知非恒相續。 問:何等名空界? 答:明闇所攝造色,說名空界。此亦二種。一、恒相續,二、不恒相續。若諸有情所居處所常闇常明,名恒相續;餘不爾處,非恒相續。當知此亦依止色聚。又此空界,光明攝者,名為清淨;隙穴攝者,名不清淨。 問:諸長短等所說形色,當言實有,為假有耶? 答:當言假有。何以故?積集而住,故名為形。唯有眾色積集可得,餘形色相不可得故。又必相待。相待之法有自性者,彼法便有雜亂過失。又如車等,彼覺可壞故。 復次,法處所攝勝定果色中,當知唯有顯色等相。何以故?於彼香等生因闕故,又無用故。如是於空行風中無有俱生香等,唯有假合者。又離輪外所發光明,所餘大種及與香等皆不可得。又法處所攝勝定果色,當知此色唯依勝定,不依大種。然從緣彼種類影像三摩地發,故亦說彼大種所造;非依彼生,故名為造。 問:於色蘊中,幾法由有見有對故住?幾法由無見有對故住?幾法由無見無對故住? 答:一由二種,謂眼所行;餘唯有對;除法處所攝色,當知此色無見無對。如是等類,應當思惟色蘊安立。 復次,色蘊由幾種流而相續轉?謂由三種。一、等流流,二、異熟生流,三、長養流。初等流流,復有四種。一、異熟等流流,二、長養等流流,三、變異等流流,四、本性等流流。異熟流者,復有二種。一者、最初,二者、相續。謂業生異熟,及異熟所生。謂即從彼業力所引異熟,後時轉者。長養流者,亦有二種。一、處寬遍長養流,`[二=一【元明】]`二、相增盛長養流。初長養流,唯色長養;當知由食、睡眠、梵行、等至長養諸色。餘長養流,當知亦由食故、彼所依故、修勝作意故、長時淳熟故而得長養。諸有色法,由二長養之所長養;諸無色法,唯相增盛說名長養。又欲界色,具由四食,及餘一切長養因緣而得長養;色界諸色,不由段食、睡眠、梵行而得長養。又諸色根,當知由二種流而得流轉。以諸色根離異熟、長養相續流外,無別等流流。 問:異熟相續,有時亦有增長廣大可得,何故異熟攝流非即長養耶? 答:由別有長養相續能攝能持異熟等流流故,現有增長等。若非根所攝色,當知具三種流。諸心心所有等流流、異熟生流、第二長養所長養流。法處所攝色,無異熟生流;餘如心心所應知。又欲界中,具有內外諸色成熟。於色界中,遠離香、味。又欲界中,諸色根成熟或具不具。於色界中,必具諸根。又諸聲界亦有異熟,非聲。如是等類,應當思惟色蘊流義。 復次,色蘊所攝地界能為幾業?乃至風界能為幾業?當知一切皆為五業。謂地界能為打觸變壞業、建立業、與依止業、違損業、攝受業。水界能為流潤業、攝持業、溉灌業、違損業、攝受業。火界能為照了業、成熟業、燒然業、違損業、攝受業。風界能為發動業、隨轉業、消燥業、違損業、攝受業。 又諸大種於所生造色,當知能作五業。謂生起業、依止業、建立業、任持業、增長業。於彼變異生時,能為導首故。變異生已,與彼為處不相捨離,能為依止故。攝受、損害安危共同,能建立彼故。持彼本量令不損減,故能任持。令彼積集增進廣大,故能增長。 問:眼、耳所行善不善色,彼何因緣成善等性,非餘色耶? 答:若略說由軟中上品三種思差別故。一、加行思,二、決定思,三、等起思。由此能起若善不善身語表業。當知上品思為依止故,能發善不善業。 問:依止聚色而有運動,當言與彼異不異耶? 答:當言不異。何以故?於彼處所若生不生、或滅不滅而有運動,皆有過失可得故。 問:有何過失? 答:若言生而有動,便越剎那相;若言不生,便應無動。若言滅者,應與餘等。若言不滅,便`[越=起【聖】]`越行相。又於異處生起因緣分明可得,是故當知無別運動實物可得。如是等類,應當思惟色蘊作業。 復次,一切色蘊當言皆是剎那滅性。 何以故?諸行纔生尋即壞滅,現可得故。 又不應謂能生之因即是滅因,其相異故。又法生已,餘停住因不可得故。是故當知一切諸行皆任運滅。由此道理,剎那義成。若謂火等是滅壞因,不應道理。何以故?由彼火等與彼諸行俱生俱滅,現可得故。唯能為彼變異生緣,說有作用。又謂壞滅是壞滅因,不應道理。何以故?與彼俱生不應理故。若彼生時即有壞滅,便成相續斷壞過失。又唯自性滅壞說名為滅,而言能為滅因,不應道理。 若言別有滅壞自性,離彼法外別有滅相畢竟不可得故,不應道理。若謂火等為滅助伴方能滅者,於燈電等及心心所任運滅中不可得故,不應道理。若謂生彼有別別功能,此差別不可得故,不應道理。若謂二種於一處所有滅功能,即應二種俱於兩分有滅功能,或無功能,有過失故,不應道理。 如是等類,應當思惟色蘊剎那滅義。謂由任運壞滅因故,遮計火等為滅因故,遮計滅相為滅因故,遮計二種為滅因故。 如是等類,盡當了知。又一切行是心果故,當知如心,皆剎那滅。 復次,所造色於諸大種,當言有異相耶?當言無異相耶?謂有異相。何以故?異相可得故。此中異相者,謂異根所行故。所以者何?由餘色根能取大種。復由餘根取所造色故。又可運轉、不可運轉,現可得故。謂從眾`[花運=運華【元明】]`花,運轉香氣置`[*10-1]苣蕂=巨勝【宋宮聖知】*`苣蕂中,世現可得,非彼堅等而可運轉。又變異、不變異,現可得故。謂煎`[酥=蘇【宋宮聖知】]`酥等中,有色味等變異差別可得,非彼堅等。是故當知,大種、造色其相有異。若於異相而執為一,於諸大種亦應爾耶?由諸大種其相展轉互相異故。若許爾者,應當唯有一大種耶?是故當知,諸所造色望彼大種,定有異相。如是等類,應當思惟諸大種色獨非獨相。 復次,諸色所攝法,幾是根性?幾是所行性?謂五是根性,六是所行性。 問:何等所行境是根所行耶? 答:若根不壞等,如本地分中已廣說。謂由依處故,或由相故,或由方故,或由時故,或由明了、不明了故,或由全事、一分事故。 問:由幾因緣,說諸根壞及不壞耶? 答:由二因緣。一、由羸損故;二、由全壞故。與此相違,當知不壞。又略由四緣,諸根變異。一、由外緣所生。謂由受用攝受、損壞外境界故。或由他輩所損益故。二、由內緣所生。謂由各別不如理作意所生貪等諸纏煩惱故,或由如理作意所生三摩鉢底等故。三、由業緣所生。謂由先業增上緣力,感得端正、醜陋等故。四、由自體變異所生。謂彼諸根自相差別故。 問:由幾因緣,意根壞耶? 答:由四因緣。一、由蓋所作。謂於五蓋中,隨由一蓋覆蔽其心。二、由散亂所作。謂由鬼魅`[嬈=撓【三宮】]`嬈亂其心。三、由未證所作。謂彼內心猶未證得靜慮、無色勝品功德,然於其中強發作意。四、由未解所作。謂於多聞、工巧等事心未純熟,強施方便。 云何色等境界望彼諸根名為現前? 謂色於眼,非合、非闇、非極細遠、亦非有障,名為現前;要唯有見、有明、無障、在可行處,乃名現前。又於一眼雖闇障色,亦名現前。 聲於耳根,亦必非合、非極細遠,得名現前;有障無障、若明若闇,在可行處,皆名現前。 香、味、觸三,於鼻、舌、身,唯合能取,在可行處,乃名現前所行境界。 若諸天眼,唯照有見,有障無障、若明若闇、若近若遠,皆名現前。然在可行處,非不可行處。 若聖慧眼,一切種色皆是所行。 ^ol81t0 問:如本地分說六種所行性,此何差別耶?答:初所行性,謂有情世間所攝色,及器世間所攝色。 第二所行性,謂由三自性自性差別故,相差別故,作用差別故,分位差別故。 色相差別者,謂青、黃、赤、白等,乃至廣說。 作用差別者,謂有表、無表、律儀、不律儀、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作用。 分位差別者,謂可意、不可意色,及順捨處色。 聲相差別者,謂執受大種為因、非執受大種為因、執受非執受大種為因。 作用差別者,謂語表業。分位差別者,如前應知。 香相差別者,謂根、莖、皮、實、華、葉、果香。 作用差別者,謂香、味、觸皆無作用。 分位差別,如前應知。味相差別者,謂甘苦等。如前已說。 觸相差別,亦如前說多種應知。 ^4mo23c 第三所行性,謂東、南、西、北等方維差別應知。第四所行性,謂過去、未來、現在差別應知。第五所行性,謂取實不實差別應知。第六所行性,謂取一分事、或遍滿事差別應知。 如是等類,是名`[諸=謂【知】]`諸色境界現前差別應知。 云何名為能生作意。謂由所依不壞故、境界現前故,所起能引發心所。如是等類,應當思惟色蘊所行相。 復次,在欲界者,依欲界身發起色界大種現前,彼諸大種云何與下界色共住?為異處耶、非異處耶?當言如水處沙,非住異處。如是等類,應當思惟色蘊互相雜`[住=相【宮知】]`住。`[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四=(四大唐貞瞿廿二年五月內於長安弘福寺翻經院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大總持寺沙門辨機筆受,汴州真諦寺沙門玄中證文,大總持寺沙門玄應正字,蒲州拪巖寺沙門神泰證義,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子左庶子,高陽縣開國公臣許敬宗監閱,大唐內常侍輕車都尉菩薩戒弟子觀自在,從無始時來逢緣起過造罪恒沙迷沒愛河,榮纏若海敬寫西域新翻經論以通未聞之,所願四生六道等出塵勞法界有窮斯願,無泯,天平七年歲次乙亥八月十四日寫了書寫師慈氏弟子慈泰本名建部古町,檀越慈氏弟子慈姓本名三神智萬呂)【知】]`四 ☗s55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五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五 如是已思擇色蘊。我次當說名所攝四無色蘊隨所應建立相。 如本地分立一心相,今先顯示。如世尊言:若有眾生於如來所,但發一心及一言說:善逝大師!善逝大師!如是發心,我尚說彼於諸善法多有所作,何況身語如其心量隨順奉行。又如是言:由一淨心,當往善趣。如是等類,當知此中依轉所攝相續一心,由世俗道名發一心。又依世俗相續道理,名發一語及發身業。 問:有分別心、無分別心,當言同緣現在境耶?為不同耶? 答:當言同緣現在境界。何以故?由三因故。謂極明了故,於彼作意故,二依`[資=次【知】]`資養故。 問:染心生時,當言自性故染?為相應故,為隨眠故? 答:當言相應故、隨眠故,非自性故。若彼自性是染污者,應如貪等畢竟不淨。若爾,大過。由彼自性不染污故,說心生時自性清淨。 問:諸煩惱纏,於心二種染污因中,當言何等? 答:當言相應。 問:此中何等說名隨眠? 答:諸煩惱品所有麁重不安隱性。又持諸行令成苦性。是故聖者,由行苦故現觀為苦,於諸行中安住苦觀。云何觀耶?如毒熱癰,乃至廣說如有尋有伺地,應如是觀。 復有三種染惱心法,當知普攝一切染惱。所謂業染惱、受染惱、煩惱染惱。初二染惱,唯欲界繫;最後染惱,通三界繫。 問:何等名為心煩惱縛? 答:一切隨眠。 問:何等名業縛? 答:樂著事業,名為業縛。 又於三處為障礙業,亦名業縛。謂於出離心,於得出離喜樂,於得聖道。又順異熟障業,亦名業縛。又邪願業,亦名業縛。如是四種,別開有六,總合為四。 問:諸識生時,與幾遍行心`[6]法=所【知】*`法俱起? 答:五。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五、思。 問:復與幾不遍行心法俱起? 答:不遍行法乃有多種,勝者唯五。一、欲,二、勝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作意云何?謂能引發心`[*6-1]法=所【知】*`法。觸云何?謂三和合故,能攝受義。受云何?謂三和合故,能領納義。想云何?謂三和合故,施設所緣,假合而取。此復二種。一、隨覺想,二、言說隨眠想。隨覺想者,謂善言說人天等想。言說隨眠想者,謂不善言說嬰兒等類,乃至禽獸等想。思云何?謂三和合故,令心造作,於所緣境隨與領納、和合、乖離。欲云何?謂於彼彼境界,隨趣希樂。勝解云何?謂於彼彼境界,隨趣印可。念云何?謂於彼彼境界,隨趣明記。三摩地云何?謂於彼彼境界,隨順趣向為審慮依心一境性。慧云何?謂於彼彼境界,隨順趣向`[7]簡=揀【元明】*`簡擇諸法。或如理觀察,或不如理觀察,或非如理非不如理觀察。 復次,作意為何業?謂於所緣引心為業。觸為何業?謂受、想、思所依為業。受為何業?謂`[愛=受【宋】]`愛生所待為業。想為何業?謂於所緣,令心`[彩=采【聖知】]`彩畫言說為業。思為何業?謂發起尋、伺、身語業為業。欲為何業?謂發生勤勵為業。勝解為何業?謂於所緣功德、過失、或俱相違,印持為業。念為何業?謂於久所思、所作、所說記憶為業。三摩地為何業?謂智所依為業。慧為何業?謂於言論所行染污、清淨,隨順考察為業。 問:此不遍行五種心`[2]法=所【三宮知】*`法,於何各別境事生耶? 答:如其次第,於所愛、決定、串習、觀察四境事生。三摩地、慧,於最後境;餘隨次第,於前三境。 問:諸名所攝與心相應所餘蘊法,當言率爾起耶?尋求耶?決定耶? 答:若依彼類心,當言即彼類。 問:如經言:此四無色蘊,當言和合,非不和合,不可說言如是諸法可分、可析,令其差別。何故彼法異相成就,而說和合無差別耶? 答:眾多和合,於所緣境受用領解方圓滿故。若不爾者,隨闕一種,於所為事應不圓滿。 問:諸心心`[*2-1]法=所【三宮知】*`法,凡有幾種差別名耶? 答:有眾多名,謂有所緣、相應、有行、有所依等無量差別。 問:何故眼等亦有境界,而但說彼名有所緣,非眼等耶? 答:由彼眼等離所取境亦得生起,心與心`[*2-2]法=所【三宮知】*`法則不如是。 問:何故名相應? 答:由事等故、處等故、時等故、所作等故。 問:何故名有行? 答:於`[一=一切【聖知】]`一所緣作無量種差別行相轉故。 問:何故名有所依? 答:由一種類託眾所依差別轉故。雖有為法無無依者,然非此中所說依義。唯恒所依為此量故。 問:何故樂望苦受、苦望樂受、若樂若苦望非苦樂說互相對? 答:由自種類而不同分互相對故。 問:何故不苦不樂受望彼無明說互相對? 答:由與諸受、一切煩惱皆為助伴互相對故。 問:何故明與無明說互相對? 答:能治、所治互相對故。 問:何故明與涅槃說互相對? 答:因果相屬互相對故。 云何建立四無色蘊為善、不善、無記性耶?謂一切無差別。 嗢`[拕=柁【宮三宮】]`拕`[南=喃【宋元宮】]`南曰: 依處、與自`[性【麗】,由【大】(cf. K15n0570\_p0935c17; T42n1828\_p0640c14)]`性、  相應、世俗等、  軟等、事、差別、  `[6]德=得【三宮】*`德失、能所治。 問:善法依處有幾種? 答:略說有六。一、決定時,二、止息時,三、作業時,四、世間清淨時,五、出世清淨時,六、攝受眾生時。 問:何等為自性?答:謂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捨、不害,如是諸法名自性善。 問:如是諸法互相應義,云何應知? 答:於決定時,有信相應。止息雜染時,有慚與愧,顧自他故。善品業轉時,有無貪、無瞋、無癡、精進。世間道離欲時,有輕安。出世道離欲時,有不放逸及捨。攝受眾生時,有不害,此是悲所攝故。 問:是諸善法,幾世俗有?幾實物有? 答:三世俗有。謂不放逸、捨及不害。所以者何?不放逸、捨是無貪、無瞋、無癡、精進分故。即如是法離雜染義,建立為捨;治雜染義,立不放逸。不害即是無`[瞋=眼【知】]`瞋分故,無別實物。 問:何等名軟善根? 答:諸不定地所有善根;或在定地,而能對治上品煩惱。 問:何等名中`[品〔-〕【三宮聖知】]`品善根? 答:若在定地世間善根;或能對治中品煩惱。 問:何等名上品善根? 答:謂出世間所有善`[根=相【聖】]`根;或能對治下品煩惱。又諸善法,或由加行力、或由串習力、或由自性力、或由田士力、或由清淨力,當知成上品。 問:善根生時,依幾種事而得生耶? 答:若略說依八種事。一、施所成福業事,二、戒所成福業事,三、修所成福業事,四、聞所成事,五、思所成事,六、餘修所成事,七、`[*7-1]簡=揀【元明】*`簡擇所成事,八、攝受有情所成事。當知此中,隨其所應依所說事。或於現法、或於後法,隨為一種貪、瞋、惡見,於心相續先成穢染;既被染已,由彼對治,令於是處不復相應。 問:何等名為善法差別? 答:或有一種,乃至十種。如本地分已廣宣說。又諸善法,或有對治雜染故,或有雜染靜息故,或有攝受可愛果故,或有相續清淨故,或有供養靈廟故,或有攝受有情故。如是等類善法差別,應當了知。 復次,善法無有過失,有何功德?善法功德,有無量種。謂能淨治心,令離煩惱纏及隨眠;令於所緣無有顛倒;能令善根堅固不退;令等流行相續而轉。 不為自害、不為他害、不為俱害;不生現法罪、不生後法罪、不生現法後法罪;能令受彼所生喜樂;能盡生為上首所有眾苦;又能增長涅槃勝解,能親近彼。 能令財位無有退失;處眾勇猛,無懼無畏;廣大名稱。流布十方;為眾聖賢之所稱讚;臨命終時,不生憂悔;身壞已後,生諸善趣;於諸善法,令無退失;能速隨證自所求義。如是等類諸善功德無邊無量,當盡了知。 云何建立諸善對治?由十五種。謂厭患對治故,斷對治故,持對治故,遠分對治故,所欲趣纏對治故,非所欲趣纏對治故,隨眠對治故,軟品煩惱對治故,中品煩惱對治故,上品煩惱對治故,散亂對治故,諫悔對治故,羸劣對治故,制伏對治故,離繫對治故。 復次,諸染污法二相所顯。一、本煩惱,二、隨煩惱。今當先說本煩惱,後當分別`[隨〔-〕【知】]`隨煩惱。 問:本煩惱有幾種依處? 答:六。一、與無明俱,可意雜染境界;二、與無明俱,不可意雜染境界;三、與不如理作意俱,雜染境界;四、與無明俱,劣等勝有情、各別五取蘊、得未得顛倒、功德顛倒;五、與無明不如理作意俱,聽聞不正法;六、與無明不如理作意俱,於聽正法而生懈怠。 當知最初,欣樂和合依處;第二,欣樂別離依處;第三,於境顛倒依處;第四,陵蔑上慢依處;第五,邪執法行依處;第六,不修正行、不為還滅依處。 問:煩惱自性有幾種? 答:有六種。一、貪,二、瞋,三、無明,四、慢,五、見,六、疑。 問:何煩惱與何煩惱相應? 答:無明與一切。疑都無所有。貪瞋互相無,此或與慢見。謂染愛時,或高舉、或推求。如染愛,憎恚亦爾。慢之與見,或`[更=耎【宋】]`更相應。謂高舉時,復邪推搆。 問:是諸煩惱,幾世俗有?幾實物有? 答:見世俗有,是慧分故。餘實物有,別有心`[所=法【聖】]`所性。 問:是諸煩惱,云何建立軟中上品? 答:最後所斷名軟品,中間所斷名中品,最初所斷名上品。復由六因,諸煩惱成上品。一、婬欲所生煩惱,性多上品。二、串習所生煩惱,性多上品。三、安足處煩惱,謂根熟者,性多上品。四、不可治煩惱,謂無涅槃法者,性多上品。五、非處加行煩惱,謂於尊重福田等所,性多上品。六、有業煩惱,謂正發業者,性多上品。 問:煩惱生時,由幾煩惱事而得生耶? 答:貪由十事生。一、取蘊,二、諸見,三、未得境界,四、已得境界,五、已所受用過去境界,六、惡行,七、男女,八、親友,九、資具,十、後有及無有。 問:何貪於何事生耶? 答:隨其次第,十貪於十事生。何等為十?謂事貪、見貪、貪貪、慳貪、蓋貪、惡行貪、子息貪、親友貪、資具貪、有無有貪。 瞋事亦有十種。一、己身,二、所愛有情,三、非所愛有情,四、過去怨親,五、未來怨親,六、現在怨親,七、不可意境,八、嫉妬,九、宿習,十、他見。瞋亦有十,如其次第,依彼而生。依前六事,立九惱事,緣彼一切瞋,皆名有情瞋;餘名境界瞋;若不忍為先,亦有情瞋;若宿習瞋;若見瞋。如是十瞋,略有三種。一、有情瞋,二、境界瞋,三、見瞋。 無明依七事起。一、世事,二、世間安立事,三、運轉事,四、最勝事,五、真實事,六、雜染清淨事,七、增上慢事。依此七事,起七無知。或復十九。當知於初事,由三種門生疑惑;於第二事,由內六處、若外、若俱,生我我所怨親等見;於第三事,由業、異熟及俱,生作者、受者、無因、惡因見;於第四事,誹謗三寶;於第五事,誹謗諸諦;於第六事,起邪解行;於第七事,依得自義起增上慢。 慢依六事生。一、劣有情,二、等有情,三、勝有情,四、內取蘊,五、已得未得顛倒,六、功德顛倒。依此六事,生七種慢。謂慢、過慢等。當知二慢依勝有情事生,餘各依一事。 見依二事生。一、增益事,二、損減事。 增益事有四種。一、我有性增益,二、常無常性增益,三、增上生方便增益,四、解脫方便增益。 損減事亦有四種。一、謗因,二、謗果,三、謗作用,四、謗善事。當知此中,謂無施與乃至無妙行、惡行,是名謗因。謂無妙行、惡行業果異熟,是名謗果。謂無此世間乃至無化生有情,名謗作用。所以者何?諸士夫用是此中作用義。 此士夫用復有四種。一、往來用,二、持胎藏用,三、置種子用,四、後有業用。若謂世間無阿羅漢等,名謗善事。依此廣略八事、二事,生於五見。謂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邪見。又依六十二事,生邊執見及邪見。謂計前際事、計後際事,如經廣說。依此事差別,有六十二見。 疑依六事生。一、聞不正法,二、見師邪行,三、見所信受`[意=竟【知】]`意見差別,四、性自愚魯,五、甚深法性,六、廣大法教。 問:何等名為煩惱差別? 答:一切差別,略有十五。一、內門煩惱,二、外門煩惱,三、見斷煩惱,四、修斷煩惱,五、可愛趣纏所攝煩惱,六、非可愛趣纏所攝煩惱,七、隨眠所攝煩惱,八、軟品煩惱,九、中品煩惱,十、上品煩惱,十一、散亂位煩惱,十二、`[諫=掉【三宮】]`諫悔位煩惱,十三、羸劣位煩惱,十四、制伏位煩惱,十五、離繫位煩惱。 復次,煩惱無有功德,有多過失。謂於纏位污心相續,廣說如有尋有伺地。 復次,煩惱非能對治。雖復經言:依愛斷愛、依慢斷慢。然非煩惱;但是善心加行希求高舉行相,與彼相似,假說愛、慢。 復次,如前說十五種心對治差別,當知煩惱是彼所治,亦十五種。 復次,隨煩惱依處,當知略有九種。一、展轉共住,二、展轉相舉,三、利養,四、邪命,五、不敬尊師,六、不忍,七、毀增上戒,八、毀增上心,九、毀增上慧。 復次,隨煩惱自性云何?謂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亂、不正知、惡作、睡眠、尋、伺。如本地分已廣`[詮=宣【三宮知】,宜【聖】]`詮說。如是等類,名隨煩惱自性。 此中初二,依初依處而生;第三、第四,依第二;第五、第六,依第三;第七、第八,依第四;第九,依第五;第十,依第六;十一、十二,依第七;所餘十二,依後二依處而生。 當知此中,毀增上心、毀增上慧由三門轉。一、由毀止相門,二、由毀舉相門,三、由毀捨相門。惛沈、睡眠,由初依處生;掉舉、惡作,由第二依處生;不信乃至尋伺,由第三依處生。 復次,隨煩惱云何展轉相應?當知無慚無愧,與一切不善相應。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亂、惡慧,與一切染污心相應。睡眠、惡作,與一切善、不善、無記相應。所餘當知互不相應。 復次,隨煩惱幾世俗有?幾實物有?謂忿、恨、惱、嫉、害是瞋分故,皆世俗有;慳、憍、掉舉是貪分故,皆世俗有;覆、誑、諂、惛沈、睡眠、惡作是癡分故,皆世俗有;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是實物有;放逸是假有,如前說;忘念、散亂、惡慧是癡分故,一切皆是世俗有;尋伺二種是發語言心加行分故,及慧分故,俱是假有。 復次,隨煩惱云何成軟中上品?當知如本煩惱說。如是隨煩惱,若事、若差別、若過失、若所治,隨其所應,皆如煩惱應知。 復次,諸無記法依處,當知略有四種。謂業所引生;生已,若行住、若養命、若三摩地差別。 復次,彼自性云何?謂異熟生蘊,若中`[庸=容【聖】]`庸加行所攝威儀路及工巧處,若為嬉戲加行所攝變化。 問:彼云何展轉相應耶? 答:威儀路、工巧處,或於一時展轉相應。如說或有事業,行時易作,非住、非坐、亦非偃臥;乃至或有事業,若行、若住、若坐、若臥,皆悉易作。如經廣說。所餘無有展轉相應。 問:是諸無記,幾實物有?幾是假有? 答:於異熟所攝諸蘊及心加行差別中而施設故,當知一切皆世俗有。 云何彼成軟中上品?謂異熟生及威儀路不猛利故,`[明注曰俱北藏作得]`俱是軟品;諸工巧處性猛利故,說名中品;當知變化`[性=住【甲】]`性極猛利,故是上品。又四種類,各有差別。謂無色界異熟是軟品,色界異熟是中品,欲界異熟是上品。若坐、若臥是軟威儀,住是中威儀,行是上威儀。初習業者是下工巧,已串習者是中工巧,堪為師者是上工巧。下品修三摩地所得是軟變化,中品修三摩地所得是中變化,上品修三摩地所得是上變化。如是等類,軟中上品差別應知。 問:是諸無記依何事生? 答:當知略說依十二事。如聞所成地已說。 云何諸無記差別?謂異熟生,五趣別故,五種差別。若威儀路,威儀別故,四種差別。若工巧處,十二事差別故,即十二種差別。異生、聲聞、獨覺、菩薩、如來差別故,為嬉戲、為利他、身語變化差別故,當知變化八種差別。由此差別即攝餘事,故不別說。又異熟生,一向無記;二,三可得;一,有二種。若依`[伎=妓【甲】]`伎樂,以染污心發起威儀,是染污性;若依寂靜,即是善性。若依染著發起工巧,是染污性;若善加行所起工巧,即是善性。為引導他,或為利益諸有情故,而起變化,當知是善,此無染污。 復次,如是五蘊幾諦所攝?又此諸諦幾蘊所攝?當知三諦、五蘊更互相攝。滅諦、諸蘊互不相攝。由滅諦性是彼寂靜所顯故。 問:如聲聞地已說於四諦中有十六行觀,何故於苦諦為四行觀? 答:為欲對治四顛倒故。謂初一行對治初一顛倒,次一行對治次二顛倒,後二行對治後一顛倒。 問:何故於集諦為四行觀? 答:由有四種愛故。此四種愛,當知由常、樂、淨、我愛差別故,建立差別;初愛為緣,建立後有愛;第二、第三愛為緣,建立`[喜貪=貪喜【三宮聖知】]`喜貪俱行愛及彼彼希樂愛;最後愛為緣,建立獨愛,當知此愛隨逐自體。又愛云何?謂於自體親昵藏護。後有愛云何?謂求當來自體差別。喜貪俱行愛云何?謂於現前、或於已得可愛色聲香味觸法起貪著愛。彼彼希望愛云何?謂於所餘可愛色等起希求愛。 問:何故於滅諦為四行觀? 答:由四種愛滅所顯故。 問:何故於道諦為四行觀? 答:由能證彼四愛滅故。 復次,如聲聞地已說壞等十種行相,此中,無所得云何?謂唯有根、唯有境界,唯有彼所生受、唯有彼所生心、唯有計我我想、唯有計我我見、唯有我我言說戲論,除此七外,餘實我相了不可得。不自在云何?謂眾緣生、無常、苦相所攝諸行,離我相故。 問:此十行相,由何行相攝壞苦耶?答:由結行相及變壞增上所起憂惱,當知是壞苦性,非唯變壞。已離憂者,雖復遇彼不為害故。 問:何等行相攝苦苦耶? 答:由不可愛行相。 問:何等行相攝行苦耶? 答:由不安隱行相。 復次,如經言:生苦乃至略攝五取蘊苦。如是諸苦相,幾苦苦攝?謂初五。幾壞苦攝?謂中二。幾行苦攝?謂後一。復次,初七,苦苦攝;彼所對治淨妙煩惱,`[壞=攝【知】]`壞苦攝;最後一,行苦攝。由世尊言:入變壞心。又作是言:由蓋纏故,領彼所生心諸憂苦。故知煩惱壞苦故苦道理成`[就【麗】,執【大】(cf. K15n0570\_p0940a05; T30n1579\_p0609b07)]`就。 復次,如經言:有四種苦。一者、生苦,二、緣內苦,三、緣外苦,四、麁重苦。 問:此中何行攝何苦?何苦攝何行? 答:初行、初苦,展轉相攝;次有三`[行=所【知】]`行,與第二苦展轉相攝;次有三行,與第三苦展轉相攝;最後一行,與最後苦展轉相攝。前所說愛自性差別建立集諦四種行相,當知為生今果差別四種苦故。 復次,此十六行,幾是空行?謂二,即苦諦後二行。幾是無願行?謂六,即苦諦前二行及集諦一切。幾是無相行?謂滅諦一切。幾是清淨因所顯行?謂道諦一切。 問:要由無常想,能住無我想,何故此中先說空耶? 答:此約無我觀已生,由無常觀建立無願;以此二觀,前後展轉互修治故。 復次,四聖諦說次第者,謂由此故苦,此最為初;如此故苦,此為第二;此二攝黑品究竟。由此故樂,此為第三;如此故樂,是為第四;此二攝白品究竟。譬如重病、病因、病愈、良藥。 `[又=叉【知】]`又有差別。謂如世間遭苦次第,當知建立聖諦次第。所以者何?如諸世間曾所遭苦,即於此處先發作意;次於遭苦因,次於苦解脫,後於解脫方便,發起作意。 問:諦義云何? 答:如所說相不捨離義,由觀此故到清淨究竟義,是諦義。 問:苦諦義云何? 答:煩惱所生行義。 問:集諦義云何? 答:能生苦諦義。 問:滅諦義云何? 答:彼俱寂靜義。 問:道諦義云何? 答:能成三`[諦〔-〕【三宮】,義【聖知】]`諦義。 問:如是四聖諦,為世俗諦攝,為勝義諦攝? 答:勝義諦攝。何以故?於順苦、樂、不苦不樂諸行中,由自相差別故,建立世俗諦。由彼`[共=苦【知】]`共相一`[味=未【宋】]`味苦故,當知建立勝義諦。 問:何緣故說遍知苦諦、永斷集諦、觸證滅諦、修習道諦? 答:由彼苦諦是四顛倒所依處故,為除顛倒,故遍知苦。既遍知苦,即遍知集,由彼集諦苦諦攝故。雖遍知苦,仍為集諦之所隨逐,故須更說永斷集諦。言觸證者,是現見義。由於滅諦現前見故,不生怖畏,愛樂攝受,是故次說觸證滅諦。若勤修道,乃能成辦所說三義,是故後說修習道諦。 問:諦現觀有幾種?此復何相? 答:決定義是現觀義。此則於諸諦中決定智慧及彼因、彼相應、彼共有法為體,是名現觀相。此復六種應知,如有尋有伺地說。 此中云何名初現觀?謂於諸諦決定思惟。 云何名為第二現觀?謂三寶所三種淨信,由於寶義已決定故,及聞所成決定智慧。 云何名為第三現觀?謂聖所愛戒,於惡趣業已得決定不作律儀故。 云何名為第四現觀? 謂於加行道中,先集資糧極圓滿故,又善方便`[磨=摩【三宮知】]`磨瑩心故,從世間順決擇分邊際善根無間,有初內遣有情假法緣心生,能除軟品見道所斷煩惱麁重。 從此無間,第二內遣諸法假法緣心生,能除中品見道所斷煩惱麁重。 從此無間,第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法緣心生,能除一切見道所斷煩惱麁重。 又此現觀即是見道,亦名雙運道。此中雖有毘鉢舍那品三心及奢摩他品三心,然由雙運合立三心,以於一剎那中止觀俱可得故。 當知此諸心,唯緣非安立諦境。 又前二心,法智相應;第三心,類智相應。 又即由此心勢力故,於苦等安立諦中,有第二`[現=見【知】]`現觀位清淨無礙苦等智生;當知依此智故,苦集滅道智得成立。 即前三心并止觀品,能證見斷煩惱寂滅,能得永滅一切煩惱及所依事出世間道,是名現觀智諦現觀。 云何名為現觀邊智諦現觀? 謂此現觀後所得智,名現觀邊智。 當知此智,第三心無間,從見道起方現在前。 緣先世智曾所觀察下上二地及二增上安立諦境。 似法、類智,世俗智攝,通世出世,是出世間智後所得。 如其次第,於一一諦二種智生,謂忍可欲樂智,及現觀決定智。如是`[依=從【三宮聖知】]`依前現觀起已,於下上諸諦中,二二智生。 是名現觀邊智諦現觀。 此中前智遣假法緣故,是無分別;後智隨逐假法緣故,是有分別。 又前智於依止中,能斷見斷煩惱隨眠;後智思惟所緣故,令彼所斷更不復起。 又前智能進趣修道中出世斷道,第二智能進趣世出世斷道。無有純世間道能永害隨眠。由世間道是曾習故,相執所引故。如相執所引,如是亦不能泯伏諸相;如不能泯伏諸相,如是亦不能永害麁重。是故彼道無有永害諸隨眠義。 云何名為究竟現觀?謂由永斷修所斷故,所有盡智、無生智生。或一向出世,或通世出世。於現法中,一切煩惱永斷決定故;於當來世,一切依事永滅決定故;名究竟現觀。何等名為出世盡智?謂若智,於盡無分別。何等名為世出世盡智?謂若智,於盡有分別。何等名為出世無生智?謂即此依事滅因義故,於當來世依事不生中所有無分別智。何等名為世出世無生智?謂於當來世依事不生中所有有分別智。 復次,有種姓婆羅門,建立三處為實為諦。然彼種姓諸婆羅門,於此三處住三過失,污其心故;依第一義,彼皆墮在非梵志數。 何等三處?一、為養命,二、為修福,三、安立果。 為養命者,謂彼種姓諸婆羅門為活命故,於施主前或呪願、或讚美、或序述。 呪願者,謂彼種姓諸婆羅門,希求隨一資生具故,往詣王所、或王大臣、或婆羅門、長者、居士、商主等所,`[3]矯=橋【知】*`矯設呪願:當願汝等所有怨敵皆悉殄滅、橫遭殃禍、摧屈縛錄。又願汝等所有吉祥常無轉動、不可侵奪。 讚美者,為希求故,往到彼所,`[*3-1]矯=橋【知】*`矯設讚美,言:汝勇健,多諸計策,善害怨敵。又於害怨假興讚述,唱言:汝曹如是如是害除怨敵,甚為希有,如汝等輩,世間難得。又於財位久興盛者,`[*3]`矯施讚述,言:諸世間如汝吉祥成就無動,甚為難有。 序述者,謂彼為希求故,往到他所,妄興序述;言汝成就善丈夫相,不久定當一切怨敵皆悉殄滅、橫遭殃禍、摧屈縛錄。又若成就如是相者,定當吉祥,無有退轉。又如汝等諸親友家、若施主家,常無有餘沙門、婆羅門於中受施執為己有,唯我常得恭敬供養、衣服、飲食、諸臥具等。 彼由如是方便所獲利養,深生染著、耽嗜、迷悶、堅固、保執而受用之。 為修福者,謂彼種姓諸婆羅門,宣說殺害無量眾生,興祠祀福。宣說祠祀獲常處果。又興祠祀時,召命無量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為欲攝受上妙眾多資生具故。彼既獲已,執為我所,展轉互起`[凌=陵【三宮知】]`凌蔑之心。當知彼有如是三失。 安立果者,謂彼種姓諸婆羅門,說阿素洛身應可殺害,天身是常;唯婆羅門最上種姓,餘姓下劣;廣說乃至諸婆羅門大梵所生,大梵所化,大梵支胤。 彼種姓婆羅門作如是計,立如是論,當知是名安立果。 如是種姓婆羅門,於此三處猛利取執,隨興言論:唯此是實是諦,餘並愚妄。 何等名為由三過失染污其心?謂語言過失、憍慢過失、勝解過失。 若即於此三處邪語業轉,當知是名語言過失。 若復於此三處施設建立,及隨發起不正言論方比於他。謂己為勝、或等、或劣,當知是名憍慢過失。 若復於此三處不觀`[*6-1]德=得【三宮】*`德失,一向信受;雖遇諸佛及佛弟子正教誨時,於處非處不能正住,於遍分別不能正住,於諸正行不能正住,於智者論不能正住,當知是名勝解過失。此三過失,當知皆是惡見所起。 若有住此三處,成就三種過失,雖是種姓諸婆羅門,依第一義,彼皆墮在非梵志數。 復次,若有建立三處為諦為實,又於三處無三過失染污其心,彼雖非種姓婆羅門,然墮第一義婆羅門數。 何等三處?謂不應害一切眾生,是名初處。此所說處,唯諦唯實,無有虛妄。是故於此初處,無語言過失染污其心。又彼於是處,不由諦實言`[論=諦【聖】]`論方比於他,謂己為勝、若等、若劣。是故彼於此處,無憍慢過失染污其心。又彼於此處審觀`[*6-2]德=得【三宮】*`德失,觀彼所緣能增善法。又能攝益身心無罪現法樂住,於諸有情多住慈想,晝夜修學;又於此處非信他行,內自正覺為諦為實,然於諦實不妄執著。是故當知,彼於此處,無勝解過失染污其心。如是一切行無常,是名第二處。餘如前說。一切法無我,是名第三處。餘如前說。此中差別者,於第二諦,應言於一切行多住生滅觀,晝夜修學。於第三諦,應言於一切法多住無我我所想,晝夜修學。 若有於此三處無三過失染污其心,彼雖非種姓婆羅門,然墮第一義婆羅門數。如是三處成婆羅門諦實之法,離三過失。唯有如來是真覺者。`[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五`[知本奧書如卷第五十四]` ☗s56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六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六 問:諸蘊分位有幾種? 答:有多種。謂得、無想定等心不相應行,廣說如前。 問:依何分位建立得?此復幾種? 答:依因、自在、現行分位建立得。此復三種,謂種子成就、自在成就、現行成就。 問:依何分位建立無想定、滅盡定及無想`[天〔-〕【三宮聖】]`天?此三各有幾種? 答:依已離遍淨貪,未離上貪,出離想作意為先名滅分位,建立無想定。此復三種。自性者,唯是善。補特伽羅者,在異生相續。起者,先於此起,後於色界第四靜慮當受彼果。依已離無所有處貪,止息想作意為先名滅分位,建立滅盡定。此復三種。自性者,唯是善。補特伽羅者,在聖相續,通學無學。起者,先於此起,後於色界重現在前,託色所依方現前故。此據未建立阿賴耶識教。若已建立,於一切處皆得現前。依已生無想有情天中名滅分位,建立無想。此亦三種。自性者,無覆無記。補特伽羅者,唯異生`[性=生【三宮聖】]`性,彼非諸聖者。起者,謂能引發無想定思,能感彼異熟果;後想生已,是諸有情便從彼沒。 問:依何分位建立命根?此復幾種? 答:依業所引異熟住時決定分位,建立命根。此復三種。謂定不定故,愛非愛故,歲劫數等所安立故。 問:依何分位建立眾同分?此復幾種? 答:依諸有情相似分位,立眾同分。此復三種。所謂種類同分、自性同分、工巧業處養命同分。 問:依何分位建立生?此復幾種? 答:依現在分位,建立生。此復三種。所謂剎那生、相續生、分位生。 問:依何分位建立老?此復幾種? 答:依前後分位,建立老。此復三種。謂異性老、轉變老、受用老。 問:依何分位建立住?此復幾種? 答:即依生分位,建立住。此復三種。謂剎那住、相續住、立制住。 問:依何分位建立無常?此復幾種? 答:依生已壞滅分位,建立無常。此復三種。謂壞滅無常、轉變無常、別離無常。 問:依何分位建立名身?此復幾種? 答:依假言說分位,建立名身。此復三種。謂假設名身、實物名身、世所共了不了名身。如名身,句身、文身,當知亦爾。此中差別者,謂標句、釋句、音所攝、字所攝。 問:依何分位建立異生性?此復幾種? 答:依未生起一切出世聖法分位,建立異生性。此復三種。謂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 問:依何分位建立流轉?此復幾種? 答:依因果相續分位,建立流轉。此復三種。謂剎那展轉流轉、生展轉流轉、染污清淨展轉流轉。 問:依何分位建立定異?此復幾種? 答:依法別相分位,建立定異。此復三種。謂相定異、因定異、果定異。 問:依何分位建立相應?此復幾種? 答:依因果相稱分位,建立相應。此復三種。謂和合相應、方便相應、稱可道理所作相應。 問:依何分位建立勢速?此復幾種? 答:依迅疾流轉分位,建立勢速。此復三種。謂諸行勢速、士用勢速、神通勢速。 問:依何分位建立次第?此復幾種? 答:依一一行流轉分位,建立次第。此復三種。謂剎那流轉次第、內身流轉次第、成立所作流轉次第。 問:依何分位建立時?此復幾種? 答:依行相續不斷分位,建立時。此復三種。謂去、來、今。 問:依何分位建立方?此復幾種? 答:依所攝受諸色分位,建立方。此復三種。謂上、下、傍。 問:依何分位建立數?此復幾種? 答:依法齊量表了分位,建立數。此復三種。謂一數、二數、多數。 問:依何分位建立和合?此復幾種? 答:依所作支無闕分位,建立和合。此復三種。謂集會和合、一義和合、圓滿和合。 問:依何分位建立不和合?此復幾種? 答:與和合相違,應知不和合若分位、若差別。 問:於諸蘊中,何義、幾蘊是有色? 答:即以此性還說此性,色自性義是有色義。一蘊是有色。 問:何義、幾蘊是有見? 答:眼所行義。一蘊一分是有見。 問:何義、幾蘊是有對? 答:展轉相觸據處所義及麁大義,是有對義。麁大義者,當知遠離三種微細。此三微細,如前應知。一蘊一分是有對。 問:何義、幾蘊是有漏? 答:麁重所隨,非彼對治煩惱所生義。一切一分是有漏。復有有漏義,謂若是`[處=失【元明】]`處煩惱能生四種過失,是有漏義。何等名為四種過失?一、不寂靜過失,二、內外變異過失,三、發起惡行過失,四、攝受因過失。當知初過失,纏現行所作;第二過失,諸煩惱事隨逐煩惱所作;第三過失,煩惱因緣所作;第四過失,引發後有所作。 問:何義、幾蘊是有為? 答:從因已生及應生義。一切是有為。 問:何義、幾蘊是有諍? 答:多隨瞋恚自在轉義。一切一分是有諍。 問:何義、幾蘊是有愛味? 答:多隨愛見自在轉義。一切一分是有愛味。 問:何義、幾蘊是依耽嗜? 答:多隨欲貪自在轉義。一切一分是依耽嗜。 問:何義、幾蘊是世間? 答:戲論依義。一切一分是世間。 問:何義、幾蘊是墮界? 答:三界所攝世間義。一切一分是墮界。 問:何義、幾蘊是過去? 答:已受用因果義。一切是過去。 問:何義、幾蘊是未來?答:未受用因果義。一切是未來。 問:何義、幾蘊是現在? 答:已受用因義及未受用果義。一切是現在。 問:何義、幾蘊是內? 答:六處并屬彼義。一蘊一分、四蘊全是內。 問:何義、幾蘊是外? 答:內相違義。一蘊一分是外。 問:何義、幾蘊是麁? 答:不光潔積聚相增長義。一切一分是麁。 問:何義、幾蘊是細? 答:麁相違義。一切一分是細。 問:何義、幾蘊是劣? 答:無常、苦、不淨、染污義。一切一分是劣。 問:何義、幾蘊是妙? 答:劣相違義。一切一分是妙。 問:何義、幾蘊是遠? 答:處所、去來、時、方隔越義。一切一分是遠。 問:何義、幾蘊是近? 答:遠相違義。一切一分是近。 問:何義、幾蘊是欲界繫? 答:於此間生,未得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分是欲界繫。 問:何義、幾蘊是色界繫? 答:已得色界繫對治,若入彼定;或復生彼,未得上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分是色界繫。 問:何義、幾蘊是無色界繫? 答:已得無色界繫對治,若入彼定;或復生彼,未得上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分是無色界繫。復有差別。謂輕安俱三摩地及彼眷屬并彼果法所不攝義,是欲界繫。屬色煩惱、與彼相違所攝義,是色界繫。離色煩惱、彼所攝義,當知是無色界繫。 問:何義、幾蘊是善? 答:能感當來樂果報義,及煩惱苦永斷對治義。一切一分是善。 問:何義、幾蘊是不善? 答:能感當來苦果報義,及能發起諸惡行義。一切一分是不善。 問:何義、幾蘊是無記? 答:彼俱相違義。一切一分是無記。復有差別。謂離過失義,及過失功德對治隨順義,是善;與此相違義,是不善;彼俱相違義,是無記。 問:何義、幾蘊是學? 答:學方便善義。一切一分是學。 問:何義、幾蘊是無學? 答:學究竟善義。一切一分是無學。 問:何義、幾蘊是非學非無學? 答:離前二種所有善、染污、無記法義。一切一分是非學非無學。 問:何義、幾蘊是見所斷? 答:現觀智諦現觀所應斷義。一切一分是見所斷。 問:何義、幾蘊是修所斷? 答:從現觀後修道所斷義。一切一分是修所斷。 問:何義、幾蘊是無斷? 答:一切染污永斷對治義及已斷義。一切一分是無`[斷=斷觀【元明】]`斷。 問:何義、幾蘊是無色等? 答:如前所說色等相違義,當知是無色等義。 如是等類,應當分別諸蘊差別。 問:如說積聚義是蘊義,何等名為積聚義耶? 答:種種所召體義、更互和雜轉義、一類總略義、增益損減義,是積聚義。 問:何緣色蘊說名為色? 答:於彼彼方所種`[殖=植【三宮】]`殖增長義及變礙義,故名為色。此變礙義,復有二種。一、手等所觸便變壞義,二、方處差別種種相義。 問:何緣四無色蘊總說名名? 答:順趣種種所緣境義,依言說名分別種種所緣境義,故說為名。 問:諸蘊誰所攝?為何義故建立攝耶? 答:自性所攝,非他性。為遍了知種種自類,是故建立。 問:諸法誰相應?為何義故建立相應? 答:他性相應,非自性。為遍了知依自性清淨心,有染不染法若增若減,是故建立。 有一沙門、若婆羅門,欲令名中唯心實有,非諸心`[所=法【三宮】]`所。此不應理。何以故?且說諸蘊有五種性不成就故。 又若彼計分位別故有五性者,分位別計,亦有過失。何以故?是諸分位展轉相望,作用差別若有若無,皆成失故。若言有者,由相異故,便應有異實物體性;若言無者,計分位別則為唐捐。又不應謂如六識身分位差別。何以故?由六識身所依、所緣有差別故。是諸分位一處可得,故不應理。若謂轉變,亦不應理。何以故?於有色物可轉變故,得有分位前後差別,非於無色有如乳、酪、生`[酥=蘇【宋聖】下同]`酥等異。 又心因緣無差別故,行別分位不應道理。於一剎那,必不可得差別因緣,令彼分位而有差別。是故汝計分位差別,不應道理。 又違教故,唯心實有,不應道理。違何等教?`[謂=說【元明】]`謂如經言:貪瞋癡等惱染其心,令不解脫。 問:此中何所相違? 答:若唯有心,二不俱有,是即貪等應不依識。若汝復謂以識為先,亦不應理,無差別過,前已說故。又復經`[言=言三和合【三宮】]`言:與觸俱生受、想、思等。又餘經說:如是諸法恒共和合,非不和合;不可說言如是諸法而可分析,令別殊異。又佛世尊為欲成立此和合義,說燈明喻。是故不可離彼俱生而說和合。 雖復經言:如是六界,說名士夫。然密意說,故無過失。 問:此中有何密意? 答:唯欲顯說色、動、心`[所=法【三宮聖】]`所最勝所依,當知是名此經密意。 復有違彼聖教可得。何等聖教?謂世尊言:乳、酪、生酥三譬喻故。或有處所,麁四大種以之為我;或有處所,有色意生;或有處所,無色想生。如是經意,豈唯大種、或唯有心、唯有想耶?是故當知,如是等經皆有密意。 故名所攝四無色蘊,心與心`[所=法【聖】]`所更互相應,道理成就。 中嗢`[拕=柁【宮】]`拕南曰: 五種性不成,  分位差過失,  因緣無別故,  與聖教相違。 如是已決擇蘊事善巧。界事善巧今當決擇。 問:何等是眼界? 答:若眼未斷,或復斷已命根攝受。如眼界,乃至意識界及法界一分,當知亦爾。 問:何等是色界? 答:若色根增上所生,若彼於此為增上,是名色界。如色界,乃至觸界,當知亦爾。 問:此十八界,幾是實有?幾是假有? 答:實有者,或十七、或十二。六為一故;一為六故。此約世俗安立道理。 問:若有眼亦眼界耶?設有眼界亦眼耶? 答:應作四句。或有眼非眼界,謂阿羅漢最後眼。是名初句。或有眼界非眼,謂生有色界,若眼未生,或生已失,或不得眼,或眼無間滅;若諸異生生無色界。是第二句。或有眼亦眼界,謂除爾所相。是第三句。或有無眼亦無眼界,謂阿羅漢眼已失壞,或不生眼,若生無色界,或於無餘依涅槃界已般涅槃。是第四句。如眼界,一切內界隨其所應,當知亦爾。身界應分別,謂無先來不生身者。餘隨所應,當具宣說。於四外界,隨其所應,亦當具說。若聲、聲界,正宣擊時當言俱有;若不宣擊,當言隨逐餘界,唯界、非聲。 問:此十八界,幾是同分?幾彼同分? 答:有識眼界,名為同分;所餘眼界,名彼同分。如眼界,乃至身界亦爾。唯根所攝內諸界中,思量同分及彼同分;非於色等外諸界中。當知法界諸有所緣,如心界說;諸無所緣,如色等說。 問:幾界合而能取?幾界不合能取? 答:六,合能取;四,不合能取;五及一少分,非能取;一界,若合不合,二俱能取。 問:幾唯所取,非能取?幾亦所取,亦能取耶? 答:一切皆所取。謂五及一少分,唯所取;十二及一少分,亦是能取。 問:幾由助伴故能取?幾獨能取耶? 答:十及一少分,由助伴故能取;一及一少分,獨能取。 問:幾唯欲界繫? 答:四。 問:幾唯色界繫? 答:無。 問:幾唯無色界繫? 答:亦無。 問:幾唯欲色界繫? 答:十一。 問:幾唯色無色界繫? 答:無。 問:幾通三界繫? 答:三。 問:幾執受?幾非執受? 答:五執受,五執受、非執受,所餘一向非執受。何以故?以離於彼,餘能執受執受於彼不可得故。 云何種種界?謂即十八界展轉異相性。云何非一界?謂即彼諸界無量有情種種差別所依住性。云何無量界?謂總彼二名無量界。如佛世尊,於惡叉聚喻中說:我於諸界,終不宣說界有邊際。 中嗢`[拕=柁【宮】]`拕南曰: 何等、實有性、  四句、與同分、  取、界、執受非、  種種等非一。 問:何等是界義? 答:因義、種子義、本性義、`[種性=種姓【宮聖】下同]`種性義、微細義、`[任=住【元明】]`任持義是界義。 問:以何義故,涅槃、虛空亦說名界? 答:由彼能持苦不生義,持身眼等運動用義。 問:為顯何義建立界耶? 答:為顯因緣義及顯根境受用義。 問:此十八界由誰分別? 答:若略說當知由六種:一、法界。謂眼等法有眼等界。二、淨界。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所有諸界。三、本性界。謂即如所說十八界,無始時來,於後後生其性成就;及住種性、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始時來,涅槃、非涅槃法其性成就。四、熏習界。謂即此諸界,淨不淨法先所熏習,於生死中得勝劣生涅槃因性。五、已與果界。謂即此諸界,感果已滅。六、未與果界。謂即此諸界,未感得果,或滅、未滅。如是略說諸界有六種;若廣說者,其數無量。 問:此十八界,幾有色?幾無色?乃至幾無斷耶? 答:如前所說相應隨順建立。 問:如說眼見諸色乃至意了諸法,此為眼等是見者乃至是了者耶?為彼識耶? 答:約勝義道理,非是眼等,亦非彼識。何以故?諸法自性眾緣生故,剎那滅故,無作用故。約世俗道理,眼等最勝,故可於彼立見者等。何以故?若有眼等諸根,識決定生。無所`[缺=闕【明】下同]`缺減,或有識流;非眼等根若缺不缺,俱可得故。此中實義,唯於見等說見者等。 問:此十八界,幾種次第宣說因緣?此復何等? 答:略有二種。一、三種次第宣說因緣,二、六種次第宣說因緣。 云何三種次第宣說因緣?謂所依、境界、俱依差別故。所以者何?由識與根同一處義,故說名依;境界是所緣義,故亦名依。 云何六種次第宣說因緣?謂彼所行眾多差別數數行故,先說眼等。是初因緣。 又隨世間俗事轉故,說彼次第。由諸世間先互相見,次相慰問,次設飲食,次過晝分夜分現前,敷設種種軟妙臥具氈褥被枕,觸習侍女。是第二因緣。 又喜樂差別為依止故,次第宣說。是第三因緣。 又嚴飾差別所攝受故,次第宣說。諸受欲者,必以安繕那等先`[莊=粧【元明】]`莊眉眼,次以耳璫、耳輪等莊嚴其耳,非於餘根。如是嚴飾,是第四因緣。 又依作業、飲食、習欲等事,次第宣說。由諸眾生皆先依止身語二業若淨不淨方便勤求,次食段食;既飽醉已,習近諸欲。是第五因緣。 又由作業差別攝受故,次第宣說。所以者何?由眼能見種種諸色;往還無失;威儀不亂;記識他身曾見不見及怨親中;了悟方所,宣示於他,起想言說;覩眾舞樂`[角=捔【三宮】]`角力戲等,廣受種種世間喜樂,長養依身。如是等類,有無量種眼界作業。由耳能聞種種音聲,因`[此=見【元明】]`此了悟善說、惡說種種義理,起諸言論;因聞種種微妙樂音,廣受種種世間喜樂,長養依身。如是等類耳界作業,比前狹劣。鼻界能嗅種種諸香,尋香而往,受諸喜樂,長養依身。如是等類鼻界作業,方前狹劣。舌界能甞種種諸味,受諸喜樂,長養依身。如是等類舌界作業,方前狹劣。身界能觸種種所觸,受諸喜樂,雖能長養依身,然彼樂具,或於一時復為損害。如是等類身界作業,最為狹劣。是名第六次第宣說因緣。 於此眼等六種因緣差別中,意遍行故,最後宣說。 為攝如是次第因緣,中嗢`[拕=柁【宮】]`拕南曰: 眾多、順世俗、  喜樂、與莊嚴、  隨二種作業,  故次第宣說。 復次,此十八界,當知能攝一切經中所說餘界。 `[問=何【元】]`問:生色界者,已於境界而得離欲,何緣復生鼻、舌兩界? 答:為令所依身端嚴故。又色界中,於此二種未離欲故。 問:生第二靜慮或生上地,若有尋有伺眼等識現在前,云何此地無尋無伺?若不現前,云何於彼有色諸根而能領受彼地境界? 答:由有尋有伺諸識種子隨逐無尋無伺三摩地故,從彼起已,此得現前。又此起已,識現行時,復為無尋無伺三摩地種子之所隨逐,是故此地非是一向無尋無伺。由彼有情於諸尋伺以性離欲而離欲故,彼地雖名無尋無伺,此復現行,亦無過失。 問:何緣眼界、耳界、鼻界各生二分,非餘? 答:為令依止得端嚴故。 問:眼、耳與鼻諸識生時,為依二分,當言一耶?當言二耶? 答:當言唯一。何以故?若彼一分無障不壞,識明了生;若彼有障,或復失壞,識不明了生故。又識非色故,無有如色由方所別成二分義。 問:眼與眼識若是因果,云何俱有?若俱有者,云何得成因果兩性? 答:識依眼生,非如種`[芽=子【三宮】,牙【聖】]`芽因果道理。何以故?眼與眼識,非正生因,唯建立因。是故此二俱時而有,因果性成。猶如燈焰光明道理。如眼與眼識。耳、鼻、舌、身與彼諸識,當知亦爾。若異此者,雖有自種,無所依故,眼等諸識應不得生。 問:若於欲界或生或長,當言眼界決定轉耶? 答:此非一向。如眼界,耳、鼻、舌界及彼識界,當知亦爾。身界決定轉。如是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色、聲、香、味、觸界亦爾。 問:若於色界或生或長,當言眼界決定轉耶? 答:決定轉。如眼界,如是耳、鼻、舌、身界,眼、耳、身識界亦爾。除香、味界及彼識界,餘一切界亦決定轉。於無色界或生或長,除意界、法界、意識界,`[餘=除【元明】]`餘定不轉,唯除自在所獲諸色。當知三界於彼定轉。 界事善巧,如蘊善巧,亦應宣說嗢`[拕=柁【宮】]`拕南頌。 如界善巧,處事善巧嗢`[拕=柁【宮】]`拕南頌,當知亦爾。 云何`[眼=服【元】]`眼處?謂若眼,已得不捨,於無間體非斷滅法。如眼處相,餘處自性,當知亦爾。 問:處、觸處,何差別? 答:處如前說。觸處者,謂與觸俱,或能無間引發諸觸、隨順於觸所有諸處。 問:若眼亦處耶?設處亦眼耶? 答:有眼非處;謂若眼,已得不捨,然是無間斷滅之法。有處非眼;謂所餘處安住處相。有亦眼亦處;謂若眼,已得不捨,亦非無間斷滅之法。有非眼非處;謂若眼,不得,或得已捨,及餘耳等不住處相。 問:若處亦觸處耶?設觸處亦處耶? 答:諸觸處必是處,有處非觸處。謂眼等不與觸合,亦復不能引無間觸,然非無間斷滅之法。若於色界或生或長所有鼻、舌,若生無想有情天中所有諸根,於一切時當知必定非處。 問:處名何義?為顯何義建立處耶? 答:諸心心所生長門義、緣義、方便義、和合性義、所依止義、居住處義,是名處義。為欲顯示等無間、所緣、增上三種緣義,故建立處。 廣分別處及次第,隨其所應,如界當知。 又世尊言:有八勝處。廣說如經。如是十遍處。又有四處,謂空無邊處等。又有二處,謂無想處、非想非非想處。如是等法處名說者,如所說相,隨其所應,當知皆在十二處攝。 又處依止,如界應知。 復次,云何名緣生法?謂無主宰、無有作者、無有受者、無自作用,不得自在,從因而生,託眾緣轉,本無而有,有已散滅。唯法所顯、唯法能潤、唯法所潤,墮在相續,如是等相名緣生法。 當知此中,因名緣起,果名緣生。 此無明隨眠不斷有故,彼無明纏有;此無明纏生故,彼諸行轉。如是諸行種子不斷故,諸行得生;諸行生故,得有識轉。如是所餘諸緣起支流轉道理,如其所應,當知亦爾。 當知有、生及老死支,是假有法;所餘有支,是實有法。 復由五相建立緣起差別。何等為五?一、眾苦引因依處,二、眾苦生因依處,三、眾苦引因,四、眾苦生因,五、眾苦生起。 眾苦引因依處者,謂於現法中,名色為緣六處生起,不斷不知。此為所緣及依處故,一切愚夫於內自體愚癡生起,是名無明。無明緣故,次後諸行,乃至後時有觸緣受。此中六處,名無明等引因依處。 眾苦生因依處者,謂諸愚夫觸為緣故,於現法中諸受生起;此為依處,於外境界發起諸愛;由愛為緣,次後有取;取為緣故,次`[後=復【三宮聖】]`後有有。如是愛等三種生因,用觸緣受為所依處。 眾`[苦=若【明】]`苦引因者,謂無明緣行,乃至觸緣受。現法中識,為福非福及不動業之所熏習,後後種子之所隨逐,能引當來餘身識等生、老死苦,是故說此為彼引因。 眾苦生因者,謂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是名當來眾苦生因。即先所作業為煩惱攝受,未來世生將現前故,當知名有。 眾苦生起者,謂有緣生、生緣老死,如是名為眾苦生起。即識、名色、六處、觸、受先種子性,隨所依時,曾得眾苦引因之名;今已與果,名生、老死,復得苦名。 復次,當知無明智所對治,別有`[心所=心法【三宮聖】]`心所覆蔽為性。 非唯明無,亦非邪智。 何以故? 若彼無明唯明無者,應不可立軟中上品。由無性法,都無軟中上品異故。 又不可立無明隨眠與纏差別。由無性法,於一切時其相相似,現行、隨`[轉=縛【三宮聖】]`轉不可建立。 又異生心善、染、無記,於一切處常離慧明;若此無性是無明者,應一切心皆成染污。 又無性法非有為攝、非無為攝;既非有為、無為所攝,不能為染,亦不為淨。 又於離明心相續中,應一切時明不得起。 又不應說無明滅故,明得生起。所以者何?無有無法而可滅故。 若唯邪智是無明者,為除慧明所攝諸智,餘一切智皆邪智耶?為唯染污邪執性智是邪智耶?為諸煩惱相應邪智是邪智耶? 若言初智是邪智者,一切異生相續中智皆應邪智;若善、若無記,此不應道理。 若唯染污邪執性智是邪智者,唯應五見薩迦耶等名染性智。此中如實不了行相,是名無明。由有如實不了行故,邪執事相,是名為見。謂薩迦耶見,由無明力,執我我所;如是餘見,各於自事邪執行轉。然彼諸見不離愚癡。由癡與見行相各別,是故此五染污性智名為無明,不應道理。 又若無明與諸見相無差別者,世尊不應七隨眠中,於無明外立見隨眠。 又佛世尊曾無一處於諸見上示無明名。 若諸煩惱相應邪智是無明者,薩迦耶等五種邪見智為自性,無二智體俱有、相應,是則諸見應與無明常不相應。 又若貪等煩惱力故,令相應智成愚癡性;即應貪等增上力故,得有愚癡;非癡增上、癡為導首,故有貪等一切煩惱。 又應可說:如餘煩惱相應之慧,由相應故,得成染污,非彼自性。非愚癡體可成癡性。 又如諸餘煩惱相應,非煩惱性諸心心所。 是故當知,別有無明是心所性,與心相`[應=違【聖】]`應。 如世尊言:行有三種,謂身行、語行、意行。當知此中,入出息風,名為身行。風為導首,身業轉故。身所作業,亦名身行。由愚癡者先起隨順身業風已,然後方起染污身業。如入出息能起身業,故名身行;如是尋、伺與諸語業俱名語行,受、想與意業俱名意行。如是一切總說身行、語行、意行。 諸有隨生何界、何地,當知有支即此所攝。 復次,十二支中,二業所攝,謂行及有。三煩惱攝,謂無明、愛、取。當知所餘,皆事所攝。又二業中,初是引業所攝,謂行;後是生業所攝,謂有。三煩惱中,一能發起引業,謂無明;二能發起生業,謂愛、取。餘事所攝支中,二是未來苦支所攝,謂生、老死;五是未來苦因所攝。謂現法中,從行緣識,乃至觸緣受。又即五支亦是現在苦支所攝。由先世因,今得生起果異熟攝。謂識、名色、六處、觸、受。又現在果所攝五支,及未來果所攝二支,總名果所攝緣起;當知餘支,是因所攝緣起。 復次,無知,略於五處為能生因。一、能生疑,二、能生愛,三、能生非處信,四、能生見,五、能生增上慢。 於前際等所有無知,是能生疑。謂如是疑:我於過去為曾有耶?為曾無耶?如是等疑於三世轉。如經廣說。過去名前際,未來名後際,現在名前後際。待過去世是後際,待未來世是前際故。若疑過去,當知此疑前際無知所生;若疑未來,當知此疑後際無知所生。若於內疑惑此誰所有?我為是誰?今此有情從何而來?於此沒已當往何所?當知此疑是前後際無知所生。 又於內無知、於外無知、於內外無知,當知能生內外等愛,及後有愛、喜貪俱行愛、彼彼喜樂愛。 又若於業無知、於異熟無知、於業異熟無知,是諸有情由於業自造無知為緣故,於魯達羅天、毘瑟笯天、世主天等非正處中,生妄勝解,歸依、敬信。 又若於佛等無知,乃至於道無知,當知能生諸見。所以者何?由於三寶及四諦中不正通達故,乃至能生六十二見;及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施、無`[愛=受【三宮】]`愛,乃至廣說所有邪見。 又若於因無知、於因所生法善不善等無知,廣如經說。由此無知故,於往善趣道、往善趣方便中,生增上慢。所以者何?由於善不善等法、愛非愛果不如實知故,於自餓、投火、墜高巖等非方便中起方便想,行如是事,以求生天。又於六觸處中所有無知,於不如實通達得沙門果中起增上慢。所以者何?由實無有於六觸處如實通達智而生增上慢故。當知此中,若生天方便增上慢,若沙門果增上慢,總合此二名增上慢。 如是無明能生五種雜染。 謂疑雜染、愛雜染、信解雜染、見雜染、增上慢雜染。由疑雜染所雜染故,一切愚夫獲得疑惑,信順於他引趣異路,於現法中,多受苦惱不安隱住。由愛雜染所雜染故,引生後有生老病等一切大苦。由信解雜染所雜染故,或謂無因,或計自在天等不平等因謂為正因,撥無一切士用而住。由見雜染所雜染故,隨意造作一切惡行,能感當來諸惡趣苦。由增上慢雜染所雜染故,令士夫用異果、無果。 復`[此=次【元明宮】]`此緣起善巧,如本地`[分=分說【三宮】]`分已廣分別;所餘緣`[起善【麗】,善起【大】(cf. K15n0570\_p0951b06; T30n1579\_p0612c29)]`起善巧決擇,文不復現。`[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六 ☗s57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七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七 如是已說緣起善巧。 處非處善巧我今當說。總嗢`[拕=柁【宮】]`拕南曰: 體顯現初、  門差別後。 問:何等為處? 答:於彼彼事理無相違。 問:何等非處? 答:於彼彼事理有相違。是名處非處體。 問:何故世尊顯示處非處善巧耶? 答:為欲顯示染污、清淨正方便智無失壞故。 問:應以幾門觀察處非處耶? 答:四。由佛世尊但以四門宣說一切處非處故。何等為四?一、成辦門,二、合會門,三、證得門,四、現行門。 問:何緣以此四門說處非處? 答:為欲示現遍一切種差別門故。 云何一切種差別?謂依初成辦門,彼所不攝餘差別相,我當顯示。當知此差別略說有三種。一、諸根越所`[作=依【知】]`作故;二、大種越所作故;三、資生越所作故。 諸根越所作者,謂無處無位眼能聞聲、嗅香、甞味、覺諸觸等,必無是處;能見諸色,斯有是處。如眼根,如是所餘色根一一相望越用差別,如應當知。 大種越所作者,謂無處無位地能造作水、火、風用,必無是處;能作地用,斯有是處。如是所餘大種展轉相望越用差別,如應當知。 資生越所作者,謂無處無位從餘類種餘類`[芽=互【三宮】,牙【聖知】]`芽生,必無是處;唯自種類,斯有是處。無處無位`[4]搆=𣪬【三】*,【宮】`搆牛角等而出於乳,必無是處;`[*4]`搆彼乳房,斯有是處。無處無位鑽搖水瓶而出生`[酥=蘇【宋宮聖知】]`酥,必無是處;鑽搖於酪,斯有是處。無處無位壓沙出油,必無是處;壓`[苣蕂【CB】,苣藤【大】,巨勝【宋宮聖知】]`苣蕂等,斯有是處。無處無位鑽濕木等而出於火,必無是處;鑽於乾木,斯有是處。如是等類,應當觀察初處非處門差別之相。 云何第二處非處門差別?謂無處無位光明、黑闇一時合會,無有是處;若有一處無第二生,斯有是處。 無處無位麁分水火一時合會,無有是處;隨有一種,斯有是處。 無處無位二麁色聚同據一處,無有是處;若一極微,斯有是處。 無處無位同一種類二心`[心法=心所【三宮知】]`心法俱時合會,無有是處;一一而生,斯有是處。 無處無位同一種類若善不善、若善無記不善無記、若苦若樂俱時合會,無有是處;隨有一種,斯有是處。 無處無位愛非愛果俱時合會,無有是處;若隨有一,斯有是處。如是等類,應當觀察第二處非處門差別之相。 云何第三處非處門差別?謂無處無位石女生兒,無有是處;若非石女,斯有是處。無處無位生半擇迦能生男女,無有是處;若諸丈夫,斯有是處。無處無位盲眼見色、聾耳聞聲、鼻舌壞者嗅香`[甞=當【知】]`甞味,無有是處;諸根不壞,斯有是處。無處無位未具資糧,於現法中證`[9]學=覺【知】*`學無`[*9]`學究竟解脫,無有是處;已具資糧,斯有是處。無處無位未得聖道`[能=非【元】]`能證涅槃,及證聲聞、獨覺菩提,若證無上正等菩提,無有是處;已得聖道,斯有是處。無處無位人趣有情以傍生趣草等飲食以充節會,若諸天眾食人飲食,色無色界食諸段食,無有是處;與此相違,斯有是處。無處無位不捨那落迦所有身形而得人身,如是不捨所餘身形而得餘身,無有是處;捨已方得,斯有是處。如是等類,應當觀察第三處非處門差別之相。 云何第四處非處門差別?謂無處無位地捨自相成餘界相,無有是處;不捨自相,斯有是處。如地,如是餘大種,如應當知。無處無位生長欲界不得天眼見諸天色,無有是處;見人中色,斯有是處。如是餘根,如應當知。無處無位有貪愛者,貪愛覆蔽、貪愛未斷,而於財利心離染著,無有是處;如是瞋、癡,隨應當知。無處無位不斷貪等一切煩惱、隨煩惱、纏修四念住,無有是處;與此相違,斯有是處。如修念住,如是所餘菩提分法,當知亦爾。無處無位於如來所不捨諍見、諍欲、諍心,若不開許,而能正面覩於如來,無有是處;若捨、若許,斯有是處。無處無位一切智者、一切見者有所知境而不了知,或復失念作非一切智者所作,無有是處;與此相違,斯有是處。無處無位已入大地諸菩薩等,於諸有情起故害心,或菩提心當有退轉,無有是處;與此相違,斯有是處。如是等類,應當觀察第四處非處門差別之相。 復次,略有四處四非處,依前所說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應正觀察。若於如是所說道理不相違背示現宣說,是名為處;若此相違示現宣說,是名非處。 如是四處,并前所說,合成八種處非處善巧。 問: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何差別? 答:唯於因果生起道理正智顯了,名緣起善巧。若於一切無顛倒理正智顯了,名處非處善巧。 所餘處非處善巧決`[擇=釋【元】]`擇,文不復現。 如是已說處非處善巧。 根善巧我今當說。總嗢`[拕=柁【宮】]`拕南曰: 初義意、建立、  廣分別、為後。 問:何等是根義? 答:增上義是根義。 問:為顯何義? 答:為顯於彼彼事彼彼法最勝義。 云何建立二十二根?謂能取境增上義故,建立六根。安立家族相續不斷增上義故,建立二根。為活性命事業方便增上義故,建立一根。受用業果增上義故,建立五根。世間清淨增上義故,建立五根。出世清淨增上義故,建立三根。 復次,受用顯境增上義故,建立六根。受用隱境增上義故,建立二根。受用境界時分邊際增上義故,建立一根。受用境界發生雜染增上義故,建立五根。安立清淨增上義故,建立八根。 復次,顯於內門受用境界增上義故,建立六根。顯於外門受用境界增上義故,建立二根。受用內身增上義故,建立一根。受用外境及與內身發生雜染增上義故,建立五根。對治雜染、安立清淨增上義故,建立八根。 復次,依止端嚴增上義故,建立五根。能令依止隨自在轉增上義故,建立一根。依止安住增上義故,建立一根。依止出生增上義故,建立二根。依`[止=上【知】]`止損益增上義故,建立五根。依止解脫增上義故,建立八根。 復次,顯有情事增上義故,建立六根。生有情事增上義故,建立二根。令有情事若住、若沒增上義故,建立一根。顯諸有情受用境界增上義故,建立五根。顯諸有情勝生方便增上義故,建立五根。顯諸有情定勝方便增上義故,建立三根。 復次,顯有情事增上義故,建立六根。顯`[了〔-〕【三宮聖知】]`了有情增長增上義故,建立二根。顯了有情壽漸損減增上義故,建立一根。顯了有情興盛、衰損增上義故,建立五根。顯了有情功德、過失增上義故,建立八根。 復次,依如是名,建立六根。依如是種、如是`[姓=性【明】]`姓,建立二根。依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建立五根。依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量邊際,建立一根。當知此諸根,依在家品施設建立。依如是信、如是精進,乃至如是慧、如是向、如是果,建立八根。當知此諸根,依出家品施設建立。 復次,依修行者防護根門增上義故,建立六根。堪得出家證沙門果增上義故,建立二根。積集善品增上義故,建立一根。正知而行增上義故,建立五根。證沙門果諸方便道增上義故,建立五根。證沙門果增上義故,建立三根。 中嗢`[拕=柁【宮】]`拕南曰: 隨境界轉等、  由顯、及內門、  莊嚴、二有情、  假設、防護等。 問:眼根作何等業? 答:於諸色境已見、今見、當見為業。如是耳根乃至意根所有作業,如應當知。 問:男根、女根作何等業? 答:父母、妻子、親戚、眷屬互相攝受顯現為業。 問:命根作何等業? 答:令諸有情墮在存活住持數中為業。 問:受所攝根作何等業? 答:令諸有情領納一切興盛、衰損為業。 問:信等諸根作何等業? 答:能生善趣及能圓滿涅槃資糧為業。 問:最後三根作何等業? 答:能於現法趣證涅槃為業。 問:如是諸根幾是實有,幾非實有? 答:十六實有;餘非實有。 問:幾色所攝? 答:七。 問:幾心所攝? 答:一,三少分。 問:幾心法所攝? 答:十,三少分。 問:幾心不相應行所攝? 答:一。 問:幾有為所攝? 答:一切是有為,無有根是無為。 問:男女二根何等根分? 答:是身根分。 問:最後三根何等根分? 答:是九根分。所謂意根,信等五根,樂、喜、捨根。 問:命根何等根分? 答:此無所屬。依先業所引時量決定而建立故,唯說假有。 問:幾善? 答:或八;或五,及六少分。 問:幾不善? 答:六少分。 問:幾無記? 答:八,五少分。 問:幾有異熟? 答:一,十少分。 問:幾無異熟? 答:十一,十少分。 問:幾有異熟助伴? 答:最後三,能助有可愛異熟法,令轉`[明=問【元】]`明盛,能感決定人天異熟。 問:幾是異熟? 答:一,九少分。 問:幾有種子異熟? 答:一切皆有。 問:幾非異熟? 答:十二,九少分。 問:幾是異熟生? 答:亦一切,種子所攝異熟所生故。 問:幾欲界繫? 答:四,十五少分。 問:幾色界繫? 答:十五少分。 問:幾無色界繫? 答:八少分。 問:幾不繫? 答:三,九少分。 問:未至地幾可得? 答:十一。 問:若未至地有喜根者,何故不如初靜慮地建立喜耶? 答:由於彼地喜可動故。 問:喜於彼有何教為證? 答:如世尊言:如是苾芻!離生喜樂滋潤其身,周遍滋潤、遍流、遍悅,無有少分不充不滿,如是名為離生喜樂。此中初門說未至位,後門說根本位。 問:初靜慮地幾根可得? 答:十八。第二靜慮地亦爾。 問:第三靜慮地幾根可得? 答:十七。 問:第四靜慮地幾根可得? 答:十六。 問:空無邊處地幾根可得? 答:十一。如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應知亦爾。 問:非想非非想處地幾根可得? 答:八。 問:初靜慮地所攝諸根,當言有漏?當言無漏? 答:當言二種。如初靜慮所攝諸根,乃至無所有處地所攝諸根,當知亦爾。非想非非想處地所攝諸根,當言有漏。此約種類。若約相續,當言二種。又由煩惱解脫故,令彼諸根成無漏性。如有漏無漏,如是應斷不應斷、世間出世間,當知亦爾。 問:若生欲界,當言成就幾根? 答:容有一切。 問:生那落迦成就幾根? 答:八,現行、種子皆得成就。 除三,所餘或成就、或不成就。 三,約現行不成就,約種子或成就,謂般涅槃法;或不成就,謂不般涅槃法。 餘三,現行故不成就,種子故成就。如生那落迦趣,於一向`[苦=若【元明】]`苦傍生、餓鬼,當知亦爾。若苦樂`[雜=離【聖】]`雜受處,後三種亦現行成就。 問:若生人趣成就幾根? 答:容有一切。如生人中,生天亦爾。 問:諸缺根者成就幾根? 答:除五,容有餘。 問:諸具根者成就幾根? 答:容有一切。 問:諸半擇迦成就幾根? 答:除五,容有餘。 問:女成就幾根? 答:容有二十一。 問:男成就幾根? 答:亦容有二十一。 問:諸二形者成就幾根? 答:容有十九。 問:斷善根者成就幾根? 答:除八,容有餘。 問:不斷善根者成就幾根? 答:容有一切。 問:諸異生成就幾根? 答:十九,除後三。 問:諸見諦者成就幾根? 答:容有一切。 問:有學成就幾根? 答:容有二十一。 問:無學成就幾根? 答:容有十九。 問:預流果向成就幾根? 答:容有二十。 問:預流果成就幾根? 答:亦容有二十。如預流果,一來果向、一來果、不還果向,當知亦爾。 問:不還果成就幾根? 答:容有十九。如不還果,阿羅漢向亦爾。 問:阿羅漢果成就幾根? 答:容有十九。 問:若生色界成就幾根? 答:容有十八。 問:生無色界成就幾根? 答:容有十一。 問:若欲界沒欲界生時,當言捨幾根,得幾根? 答:且約色根容有而說。或捨缺諸根,得缺諸根;或捨缺諸根,得具諸根;或捨具諸根,得具諸根;或捨具諸根,得缺諸根。 或捨劣諸根,得劣諸根;或捨劣諸根,得勝諸根;或捨勝諸根,得劣諸根;或捨勝諸根,得勝諸根。 意根、命根勝劣得捨,當知亦爾。若諸受根勝劣得捨,隨其所應亦爾。此約異熟果故有差別。 若諸善根約等流果,捨前前劣,得後後勝,非由生故。 捨勝得劣,後邪方便乃有斯義。 最後三根,於一切位與生相違,是故不說。 問:從欲界沒色界生時,捨幾根,得幾根? 答:容捨下地一切,容得上地一切。如欲界沒色界生時,從欲界沒無色生時,從色界沒無色生時,當知亦爾。 最後三根,由證沙門果方便而得,不由沒生。 先修習力所任持故,後等流果轉盛而生。又能為緣,生異熟果,令轉明盛。 中嗢`[拕=柁【宮】]`拕南曰: 業實有、色等、  善等、異熟等、  若界、若諸地、  及死生得捨。 問:幾根由境界義名有義?幾非耶? 答:二十一名有義,一非。 問:幾於非色助伴義轉? 答:七色根。 問:幾色非色為助伴耶? 答:餘有義根。 問:五色根何義? 答:色等五各別境。 問:第六根何義? 答:一切法。 問:男女根何義? 答:因欲相應,即觸所攝。 問:五受根何義? 答:隨順苦、樂、憂、喜、捨處,即六根義。 問:信根何義? 答:應得應捨所有境界。 問:精進根何義? 答:即於二種若得、若捨俱無所憚。 問:念根何義? 答:於聞思修憶持不忘。 問:定根何義? 答:奢摩他、毘鉢舍那。 問:慧根何義? 答:所知真實。 問:未知欲知根何義? 答:修諦現觀者,從善法欲已去,於一切方便道中,即彼五根義當知是此義。 問:已知根何義? 答:從預流果乃至金剛喻定,即彼五根義當知是此義。問:具知根何義? 答:從初無學道乃至無餘涅槃界,即彼五根義當知是此義。 問:幾有色,有色為義? 答:七。 問:幾無色,有色無色為義? 答:除命根,餘一切。 問:幾非有色非無色,非有色非無色為義? 答:即此命根,是假法故。 問:幾有見,有見為義? 答:一切非有見。一有色以有見為義;及餘非有色一分。 問:幾有對,有對為義? 答:七有色及餘無色無對一分。 問:幾有漏,有漏為義? 答:唯七。除最後二及苦、憂根,餘有漏、無漏,以有漏、無漏為義。當知苦根有漏、無漏,以有漏為義。憂根有漏,以有漏、無漏為義。未知欲知根,若遠沙門果,世間行所攝,是有漏;若近沙門果,出世行所攝,是無漏。 問:幾有為,有為為義? 答:一切是有為。八有為為義,餘有為、無為為義。 問:幾有諍,有諍為義? 答:如說有漏,當知此亦爾。如說有諍,當知有愛味、依耽嗜、世間、出世間等亦爾。 問:幾過去,過去為義? 答:除有色根及苦根,餘有義一分。若有色根及苦根在過去,非過去為義。 問:幾過去,現在為義? 答:即如所說一分。當知即此在過去,以未來為義。又即此在現在,以過去、未來為義。 問:幾現在,現在為義? 答:一切有色根及苦根,并前所說一分。又此一分在未來,以過去、未來、現在為義。若諸色根在未來,非未來為義。苦根亦爾。 問:幾欲界繫,欲界繫為義? 答:四。二,欲、色界繫,欲界繫為義。三,欲、色界繫,欲、色界繫為義。二,欲、色界繫及不繫,欲、色、無色界繫及不繫為義。七,欲、色、無色界繫及不繫,彼義亦爾。一,色界繫及不繫,一切繫不繫為義。二,不繫,一切繫不繫為義。 問:幾善,善為義? 答:八,唯善,善、不善、無記為義。五,善、不善、無記,善、不善、無記為義。一,善、不善,善、不善、無記為義。五,無記,無記為義。二,無記,善、不善、無記為義。 問:幾學,學為義?如是等。 答:九,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以三種為義。七,非學非無學,即以此為義。一,通三種,非學非無學為義。一,學、非學非無學,以三種為義。二,學,以三種為義。一,無學,以三種為義。 問:幾見所斷,見所斷為義?如是等。 答:十四,一分見所斷,一分修所斷。十二,一分修所斷,一分非所斷。謂即十四中六及餘六。餘二非所斷。此中有色諸根,見、修所斷為義;無色諸根,三種為義,謂見、修所斷,非所斷義。 問:幾根於義雜染捨所顯? 答:除諸善根,以諸善根於義清淨捨所顯故。 問:幾根顛倒義? 答:除諸善根,所有六根義。 問:幾根顛倒所依? 答:七色根。 問:幾根顛倒自性? 答:六少分。 問:幾根顛倒對治? 答:八`[物=根【三】]`物。 問:幾根觀義過失? 答:或八、或五、或一。 問:若彼諸行亦有四德相應可得,云何唯觀為過失耶?何者四德?一、堅住德;謂如一蘊住經百年,若`[正=止【聖】]`正將御,或有過者。二、勢力德;謂能生樂,及現清淨。三、轉變德;謂牽引、修治、受用、棄捨自在轉故。四、可樂德;謂依彼處生種種著故。是名諸行有四德相。 答:雖有世間於彼諸法取為功德,然彼一切皆諸過失之所隨逐。 問:何等名為諸過失耶? 答:雖少時住,非究竟故,愛變無常現可得故,死沒無常現可得故,當觀諸行離初功德。又能發生種種苦惱現可得故,種種不淨現可得故,當觀諸行離第二德。又於老病死等不隨所欲現可得故,當觀諸行離第三德。又諸糞蟲及猪犬等亦極樂著糞穢不淨現可得故,當觀諸行離第四德。由彼諸行離諸功德,是故一切過失相應,故應觀彼具諸過失。 問:眼根誰所依處? 答:見色依處。 問:乃至意根誰所依處? 答:各取自境之所依處。 問:男女二根誰所依處? 答:習欲依處。 問:命根誰所依處? 答:乃至死有,為前時有之所依處。 問:諸受根誰所依處? 答:於諸境界可意、不可意,若愛、若恚等之所依處。 問:信根誰所依處? 答:趣入善法之所依處。 問:精進根誰所依處? 答:已入善法,恒常修習之所依處。 問:念根誰所依處? 答:正知而行之所依處。 問:定根誰所依處? 答:智見清淨之所依處。 問:慧根誰所依處? 答:煩惱永斷之所依處。 問:未知欲知根誰所依處? 答:證初、第二、第三沙門果之所依處。 問:已知根誰所依處? 答:乃至金剛喻定、無學沙門果證之所依處。 問:具知根誰所依處? 答:無間煩惱永斷作證、現法樂住、所依永滅之所依處。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此身有色,麁滓所成,四大所造,父母不淨和合所生,種種飲食之所長養,常假覆蔽、沐浴、按摩、斷截、破壞、散、滅之法? 答:依七色根作如是說。當知此中,略說欲界有色諸根。初句說彼共相。第二句說彼自相。次有三句說彼因相。所`[謂=說【知】]`謂依因、生因、生已增長因。次有三句說彼轉變相。謂寒所作、熱所作、勞倦所作。後有四句說彼變壞相。謂初二句活位逼損所作,後二句死後所作;他故、自然故變壞應知。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遠行及`[濁=獨【三宮聖知】]`濁行,無身寢於窟耶? 答:依意根處。由於前際無始時故,遍緣一切所知境故,名為遠行。諸心相續一一轉故,無主宰故,名為獨行。無色、無見亦無對故,名為無身。依止色故,名寢於窟。 問:依何根處說如是言:由八處所男為女縛,謂舞、歌、笑、睇、美顏、妙`[觸=獨【宋】]`觸、祇奉、成禮? 答:依男女`[二=一【元明】]`二根。於遊戲時,由四處縛;於受用時,亦由四處。於遊戲時,身、`[語【麗三宮】,證【大】]`語、面門、眼目舒悅;於受用時,妍容、軟滑、恭事、童分。 問:依何根處說如是言:眾生存活、住、持、安隱? 答:依命根說。有諸氣息,故名眾生。思慮相應,故名存活。等餘而住,故名為住。增上而轉,故說名持。無有病惱,故名安隱。 問:依何根處說如是言:平正受,受所攝? 答:依喜、樂根說,望所餘受自相、共相、依止相所顯故。如平正等,如是不平正等、非平正非不平正等,如應當知。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於如來所淨信深固,根生建立,一切世間若諸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無有如法能引`[脫=奪【聖知】]`脫者? 答:依信根說。此顯其信,於聞思修勝解堅固義。又此堅固隨所信解方便顯示,謂智、生、主、淨最勝之者,尚不能動,何況凡流。又堅固義復有差別。謂其信深固,由世間善決定勝解為出世勝解根本故,又由出世清淨勝解所建立故。當知最初是標句,後二是釋句。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 住有勢、有勤、  有勇健、堅猛、  於諸善法中  常不捨善軛? 答:依精進根說。此精進根,略顯其相差別有五。謂被甲精進、方便精進、不下精進、無動精進、無喜足精進。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 念、等念、隨念、  別念、不忘念、  心明記、無失、  無忘、無失法? 答:依念根說。此差別義,如攝異門分應知。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 令心住、等住、  安住與近住、  調、寂靜、寂止、  一趣、等持性? 答:依定根說。此差別義,如聲聞地應知。 問:世尊依`[何〔-〕【知】]`何根處說如是言: `[簡=揀【元明】下同]`簡擇法、  極簡擇、  遍尋求、  遍伺察? 答:依慧根說。此差別義,亦如聲聞地應知。 所餘善根,信等攝故,其差別義無復可得。 問:於幾根處立身念住? 答:七。 問:於幾根處立受念住? 答:五。 問:於幾根處立心念住? 答:一。 問:於幾根處立法念住? 答:最後八及命根。 問:幾根最勝苦諦依處? 答:九。 問:幾根最勝集諦依處? 答:五。 問:幾根滅諦依處? 答:一切。 問:幾根道諦依處? 答:最後八。 問:依幾根處善思所思? 答:九。 問:依幾根處善說所說? 答:十。 問:依幾根處善作所作? 答:十六。如是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如應當知。 問:幾根最勝惑業依處? 答:九。 問:依幾根處起煩惱業? 答:五。 問:依幾根處斷煩惱業? 答:最後`[八〔-〕【宋】]`八。 問:由幾根故,領納一切世出世間所有吉祥? 答:除二。 問:由幾根故,領納一切吉祥敗壞? 答:十一。 問:幾根能引所有吉祥? 答:最後八。 復次,如世尊言:諸受欲者,略有五種作吉祥法。謂忍辱、柔和、觀人而捨、行賢善行,及不放逸。 云何忍辱?謂由三種行相應知。一、不忿怒,二、不報怨,三、不懷惡。若別分別,乃有十種。一、已受怨害忍,二、現前怨害忍,三、慮恐怨害忍,四、饒益怨憎忍,五、損害親友忍,六、一切怨害忍,七、一切因怨害忍,八、受教怨害忍,九、擇力怨害忍,十、自性怨害忍。如是一切,總說名為耐違害忍。 云何柔和?謂性賢善,由身語意將護於他,令無惱害。若他所有無罪喜樂,未生令生,生已隨護;有罪憂苦,若未生者遮令不生,若已生者方便令脫。此中忍辱,耐他違害;柔和,於他不作違損。如是名為二種差別。 當知觀人二時差別。一、攝受時,二、處置時。 於攝受時,應以五相觀察其人,然後攝受。一、由歸誠,二、由`[技=伎【三宮聖知】]`技能,三、由智慧,四、由行迹,五、由廉儉。 於處置時,亦以五相觀察其人,然後處置。一、堪處事業,置事業中;二、堪處思業,置思業中;三、堪處和業,置和業中;四、堪處護身財業,置護身財業中;五、堪處法業,置法業中。 捨略有五:一、田地捨,二、財物捨,三、隨宜捨,四、飲食捨,五、最勝捨。 此中捨相、捨具名捨。 賢善行者,為性於他無所違負,無所欺誑。無所違負,復有五種。一、無顛倒違負,二、無委信違負,三、無承事違負,四、無契約違負,五、無他方便違負。 不放逸者,謂修習諸善法,防護不善心。因果相屬故,俱應為彼相。此復有五種應知。一、求財不放逸,二、守財不放逸,三、護身不放逸,四、護名不放逸,五、行法不放逸。 如是一切,總有五力能生吉祥。一、善尸羅力,二、善朋友力,三、無弊悋力,四、可委信力,五、法力。當知吉祥亦有五種。一、眾所愛樂,二、富貴自在,三、怨敵退伏,四、饒益所依,五、往諸善趣。前四種力,總能生起四種吉祥;第五一力,能生第五。 問:幾根先煩惱業之所感得? 答:八。 問:幾根名色為緣? 答:一。 問:幾根觸為緣? 答:五。 問:幾根策勵為緣? 答:八。 問:幾根應防護? 答:八。 問:幾根應調靜? 答:一。 問:幾根應寂止? 答:五。 問:幾根自性調順、寂靜、寂止,復能調伏、寂靜、寂止?答:八。 云何諸根捨?謂同分界地諸根滅,餘生起。云何諸根棄?謂不同分界地諸根滅,餘生起。云何諸根斷?謂斷彼繫縛一切煩惱。云何諸根退?謂世間興盛若定、若生所有失壞。 問:聲聞、獨覺、菩薩諸根,有何差別? 答:當知差別略有五種。一、品類差別,二、任持差別,三、羂索差別,四、正行差別,五、證得差別。品類差別者,諸菩薩根,其性上品;聲聞、獨覺所有諸根,軟品、中品。任持差別者,諸菩薩根,一切明處善巧任持;聲聞、獨覺所有諸根,一分明處善巧任持。羂索差別者,諸菩薩根,大悲所羂;聲聞、獨覺根不如是。正行差別者,諸菩薩根,自利利他正行現前;聲聞、獨覺所有諸`[根=相【聖】]`根,自利現前。證得差別者,諸菩薩根,證得無上大菩提果;聲聞、獨覺所有諸根,證得下中二菩提果。 問:若補特伽羅依未至定修諦現觀,彼得果時,起初靜慮喜根現前,為不起耶? 答:有一能起,有一不起。若有利根,眾多善本之所資助,彼能現起,非餘。 問:幾根入初靜慮? 答:八。後三,一分能入,一分不能。如初靜慮,第二亦爾。第三亦`[八=爾【元明】]`八。然非即彼。第四靜慮及無色定,七根能入。後三,有一能入,有一不能。 問:幾根得預流果? 答:或一、或八。或二、或九得一來果。憂根雖道所依,非道攝故,此中不取。喜根非堅住故,此亦不取。若通取者,當增其數。 問:幾根得不還果? 答:或十一、或二。憂根道理,如前應知。 問:幾根得阿羅漢果? 答:或一、或十。 如經言:於上解脫希、求、憂、慼。云何希?謂修行者作如是念:是處眾聖能具足住。求云何?謂修行者作如是念:我於是處當具足住。慼云何?謂於下劣不生喜足。憂云何?謂於無上心生思慕。此中,預流、一來,於一切種皆圓滿故,建立憂根。若不還果,雖有初二,餘二無故,不立憂根,唯善法欲。 問:頗有依止喜根,能捨喜根、憂根、捨根耶? 答:有。謂依出離喜根為依止故,捨依耽嗜三根。 問:頗有依止憂根,捨憂根耶? 答:有。謂依出離為依止故,捨依耽嗜。 問:頗有依止捨根,捨捨根耶? 答:有。謂依一性捨為依止故,捨依種種性捨。無所依捨為依止故,捨依一性捨。得預流果時,未知欲知根亦滅亦捨,非起而棄,非斷非退。得阿羅漢果時。已知根道理,應知亦爾。 問:幾補特伽羅有練根耶? 答:一切有學;及無學五,退、思、護、住、堪達種`[性=姓【宋元宮聖知】]`性。非諸獨覺,亦非菩薩,性利根故。 問:若預流者修練根時,既得練根,亦證一來果耶? 答:證。 問:亦證不還果耶? 答:不證。對治難得故,所應得義極廣大故。 問:若不還者修練根時,既得練根,亦進離欲耶? 答:進。 問:亦證阿羅漢果耶? 答:不證,由前因故。轉根已後,一切皆證。 問:何故轉根? 答:於薄少`[昇=升【三宮聖知】]`昇進不生喜足故,為植引發勝定力故,為植多聞力故,為植論議決擇力故,為植觀察甚深法忍力故。 問:諸菩薩未知欲知等三根,云何建立? 答:於勝解行地,建立初根。於淨增上意樂地等,立第二根。於如來地,立第三根。 問:由幾種滿,名學滿耶? 答:由三種滿。一、根滿,謂利根。二、定滿,謂八解脫定。三、果滿,謂不還果。若諸無學,得有二滿。一、根滿,謂不動法。二、定滿,如前應知。一切無學,皆由果滿說名為滿。 問:如說諸根不調、不守、不護、不防,亦不修習,此差別名有何義耶? 答:略說由四因緣,諸根名不調伏。 謂簡擇力為依止故,於諸境界,若不應縱諸根之者,便起加行令不縱逸。若應縱者,便起加行縱彼諸根,護諸煩惱令不現起。斷對治力為依止故,即於如前所說境界,為性無著,為性煩惱不復現行。 若無是四調諸根者,當知彼根名不調伏,由不守故、不護故、不防故、不修故。 若有是四調諸根者,當知與彼四種相違,名為調伏乃至修習。 云何不調伏者能引眾苦?謂能生六種苦故。一、擾惱住所生苦,二、他所擯黜苦,三、他所譏毀苦,四、追悔所生苦,五、往生惡趣苦,六、生等諸苦。 若有諸根善調伏者,當知與此相違,斷六種苦,引諸快樂。 問:十四種根、三聚有情,為十四攝三,三攝十四耶? 答:三攝十四,非十四攝三。不攝何等?謂外處少分。三聚有情者,謂欲界、色界、無色界。 問:五根、三受、為五攝三,三攝五耶? 答:更互相攝。 問:五根、三十七覺品法,為五攝三十七,三十七攝五耶? 答:三十七攝五,非五攝三十七。不攝何等?謂語、業、命、喜、安、捨。如是或六、或四,彼所不攝。 問:五根、三根,為五攝三,三攝五耶? 答:三攝五,非五攝三。不攝何等?謂意、樂、喜、捨根。 問:九遍知幾根攝? 答:此九遍知,斷遍知攝故,非根所攝。何等為九?謂欲繫苦集見所斷斷,是初遍知。色無色繫苦集見所斷斷,第二遍知。欲繫滅見所斷斷,第三遍知。色無色繫滅見所斷斷,第四遍知。欲繫道見所斷斷,第五遍知。色無色繫道見所斷斷,第六遍知。下分結斷,第七遍知。色愛盡,第八遍知。無色愛盡,第九遍知。 當知遍知略由二緣而得建立。一、通達諦`[斷=斷斷【知】]`斷故;二、永度界斷故。由相同分、界不同分及同分故,立二遍知。相不同分、界不同分及同分故,立四遍知。永度劣界故,立一遍知。永度中界故,立一遍知。永度妙界故,立一遍知。 問:諸相、隨好、力、無畏等不共佛法,幾根攝耶? 答:諸相、隨好,舌根及四根依處所攝。何等為四?謂身根、男根、眼根、舌根。諸佛十力,如來身中慧根所攝,及具知根。四無所畏,五根所攝,及即此一。如無所畏,不護亦爾。三種念住,非根所攝,然六根所引無貪、無瞋所攝。大悲,亦彼所引無瞋、無癡所攝,非根所攝。無忘失法,如力應知。佛一切種妙智亦爾。永斷習氣,非根所攝,然是六根所證煩惱永斷所攝。 問:諸煩惱品所有麁重,阿羅漢等永斷無餘;復有何品麁重,阿羅漢等所未能斷,由斷此故,說名如來永斷習氣? 答:異熟品麁重,阿羅漢等所未能斷,唯有如來名究竟斷。 問:如經言:有四種食,皆能長養諸根大種。云何四食?云何長養諸根大種? 答: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由此四種,長養五色根及意根,并根所依所有大種。 問:云何段食? 答:諸所食噉,若能長養諸根大種;與此相違,當知非食。如段食,餘食、非食,應知亦爾。 問:段食云何能作食事?乃至識食亦爾。 答:若諸段食,能攝益識令其強盛;由此長養諸根大種,亦令強盛。 觸能攝受若喜、若樂、若捨一分,由此復能攝益諸識;由攝益故,復能長養諸根大種。 意思為欲證得可`[愛=受【知】]`愛境界相故,依正方便,起染不染希望喜根,緣未來境攝益於識,由此長養諸根大種。 如是三食攝益其識,由體增盛及緣現在、未來生故,識復長養諸根大種。 故立四食。 問云:何識與意根為食? 答:由三資持所任持故,能與後後為增盛因,`[令=食【三宮】]`令彼得生。 問:何故眠夢、梵行、等至皆能長養諸根大種,而不立食? 答:有二種長養。一、攝受別義長養,二、令無損害長養。眠夢等法,於後長養雖能長養,於前即非,是故不立。 ^7rmfpo 問:何故命根能任持身,而不立食? 答:若離於食,彼終不能長養身故。 問:何等段食名麁? 答:若非天所食。 問:何等名細? 答:諸天所食。由彼食已,即於身中便自消化,非漸次故。 問:何等`[觸=解【聖】]`觸、意思、識食名麁? 答:若在欲界。 問:何等名細? 答:若在色無色界。 問:何等名為已生有情? 答:若於現在已生增長。 問:何等名為求有有情? 答:若有希求未來諸有。 問:何等名住? 答:若無損害長養。 問:何等名安? 答:若攝受長養。 問:已生有情,云何由食而得安住? 答:如前所說道理應知。 問:求有有情,云何由食攝受? 答:由三門故,二種雜染增長。謂業、煩惱二種雜染,依識而有。由三門、雜染資長識故,諸求有者,於無間生攝受餘有。 問:段食何時建立為食? 答:於變壞時。`[若=攝【明】]`若受用時,建立觸食。由彼攝受方得增益,是故段食三處所攝,謂香、味、觸建立為食,不立色處。由彼要至味勢熟等變壞之位,方損益故。或有段物,於受用時有所損害,於變壞時方能攝益,如苦辛等。或有段物,於受用時暫為攝益,於變壞時乃為損害,如有甘美所不宜物。故變壞時方立為食,非受用時。 問:更有所餘眾多行法住因可得,謂生、先業、神通、因緣合會、離障;何故但說此四為食? 答:以多分故,易覺知故,於諸念住易`[趣=起【知】]`趣入故,於日日分易資養故,唯此四種應顯為食。 **那落迦中無有段食**,定地諸天亦復如是。諸那落迦,多由先業力所`[任=住【宮知】]`任持而得久住,雖有廣大諸根大種損害因緣,而不能死。然彼亦有諸微細風隨入身分,以之為食;難可了知,是故不說。 ^a2ymoc 問:諸根依身轉,亦依境界耶?設依境界者,亦依身轉耶? 答:若根依境界,必依身而轉。或有依身轉,而不依境界;謂諸有色彼同分根,以諸大種為依止故,說彼依身。 問:若諸根有所依而轉者,彼一切皆一依耶? 答:或有一依,謂諸有色彼同分根。或有二依,謂即有色同分諸根。或有三依,所謂意根及餘無色`[心法=心所【知】]`心法諸根,在有色界。若於無色,即此諸根唯有二依。 問:諸根是苦者,一切苦相合耶?設苦相合者,一切是苦耶? 答:或諸根是苦,而非苦相合,謂樂根、喜根。或有是苦,亦苦相合,謂苦根、憂根。或有是苦,非苦樂相,謂捨根。或有非苦,亦非苦相,謂後三根,苦對治故。 問:諸根是善,彼根引樂耶?設根引樂,彼根是善耶? 答:或根是善,而不引樂,謂憂、苦俱而修梵行,彼諸善根於現法中不能引樂。或根引樂,而非是善,謂諸無記及不善根,於現法中能引無記及染污樂。或根是善,亦能引樂,謂喜、樂俱修諸梵行所有善根,於現法中能引其樂。或根非善,亦不引樂,謂諸無記及不善根,於現法中能引諸苦。 中嗢柁南曰: 義、依處、證得、  攝、食、由諸句。 復次,具足攝持一切行義;具足攝持一切行義,是故名蘊。又有別義。常能增長諸業煩惱;常能增長諸業煩惱,是故名蘊。又有別義。常有所為及速滅壞;`[當=常【三宮聖知】]`當有所為及速滅壞,是故名蘊。發起諸法;發起諸法,是故名界,是牽引義。能生能廣諸心`[心法=心所【三知】下同]`心法;能生能廣諸心心法,是故名處。由眾緣故速壞集起;由眾緣故速壞集起,故名緣起。等起理趣;等起理趣,是故名處。若非理趣,說名非處。於見等事自在相應;於見等事自在相應,是故名根。 當知蘊等略由六因而得建立。謂身體建立、彼因建立、身者建立、彼轉方便建立、即於彼轉勝劣方便建立、即彼受用增上建立。 復略顯示六種善巧,當知為遣六種邪執。何等為六?一、依止邪執,二、自性自在等不平等因邪執,三、能持依止我邪執,四、彼死生轉邪執,五、彼淨不淨方便邪執,六、彼愛非愛境界受用主宰邪執。 問:觀幾勝利,分別建立簡擇諸法、修習善巧? 答:略有十種。謂當遍知薩迦耶見,分析一合之想。於有法現有諦故、住故,便不誹謗。自無疑惑,善答他問。未信令信,已信令增。亦令如來聖教久住。又當悟入緣起道理,能了釋、梵、世主、自性及士夫等非作者,無實性。又令慧根增長廣大,於善不善如實了知,廣說乃至緣生差別。又於善不善法廣說乃至緣生差別,當善住念。由有法隨法行故,即以住念為依止、為建立,當證善心一境之性。又即以此心一境性為依止、為建立,令聖慧根當得生起。依聖慧根,永斷顛倒,隨證漏盡。由觀如是諸勝利故,分別建立簡擇諸法、修習善巧。 已略決擇五識身地、意地,於二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知本奧書曰天平七年歲次乙亥八月十四寫了書寫師慈氏弟子慈泰本名建部古町檀越慈氏弟子慈姓本名三神智萬呂]`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七 ☗s58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八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 攝決擇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一 如是已說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決擇。有尋有伺等三地決擇,我今當說。 問:何故焰摩名為法王?為能損害諸眾生故?為能饒益諸眾生故?若由損害眾生,名為法王,不應道理。若由饒益眾生,今應當說云何饒益? 答:由能饒益,不由損害。何以故?若諸眾生執到王所,令憶念故,遂為現彼相似之身。告言:汝等自所作業,當受其果。由是因緣,彼諸眾生各自了知,自所作業,還自受果。便於焰摩使者,眾生業力增上所生,猶如變化,非眾生所,無反害心、無瞋恚心,不懷怨恨。乃由此故,感那落迦新業更不積集,故業盡已,脫那落迦趣。是故焰摩由能饒益諸眾生故,名為法王。若諸眾生,生那落迦憶宿命者,焰摩法王更不教誨。若有生已不憶宿命,王便教誨。略有三種補特伽羅,生那落迦不憶宿命。一、極愚癡。謂生邊地,不解觀察,隨諸惡轉。二、極放逸。謂受欲者,於諸欲中增上耽著,不解觀察,隨諸惡轉。三、極邪見。謂成就一切誹謗邪見,不解觀察,隨諸惡轉。由彼不能自然憶念,故令憶念。 復次,二因緣故,大海水鹹。一、生彼眾生福增上故;二、陸地眾生一分非福增上故。所以者何?由水鹹故,非人所涉,生彼無量微細眾生不被採害。又大海中,種種珍寶差別可得,由水鹹故,陸地眾生一分難得。 復次,煩惱雜染決擇,我今當說。如先所說煩惱雜染義當知。此煩惱由五種相建立差別。何等為五?一、自性故;二、自性差別故;三、染淨差別故;四、迷斷差別故;五、對治差別故。 云何自性?略有二種。一、見性煩惱,二、非見性煩惱。 云何自性差別?略有十種。見性煩惱五種差別,非見性者亦有五種,總此十種,名為煩惱自性差別。 見性五者,謂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非見性五者,謂貪、恚、慢、無明、疑。 薩迦耶見者,於五取蘊,心執增益,見我、我所,名薩迦耶見。此復二種。一者、俱生,二、分別起。俱生者,一切愚夫異生乃至禽獸並皆現行。分別起者,諸外道等計度而起。 邊執見者,於五取蘊,薩迦耶見增上力故,心執增益,見我斷常,名邊執見。常見所攝邊執見者,謂六十二諸見趣中,計度前際諸遍常論、一分常論,及計後際諸有想論、無想論、非想非非想論。斷見所攝邊執見者,謂諸沙門、若婆羅門七事斷論。此邊執見唯分別起,無有俱生。唯除即此先世已來,串習隨逐邊執見等。若有分別、若無分別差別之相,如本地分已廣分別。 邪見者,一切倒見,於所知事顛倒而轉,皆名邪見。當知此見略有二種。一者、增益,二者、損減。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此四見等,一切皆名增益邪見。謗因、謗用、謗果、壞實事等,心執增益所有諸見,一切皆名損減邪見。無施、無`[愛=受【三宮】]`愛,亦無祠祀,是名謗因。無有妙行,亦無惡行,是名謗用。無有妙行、惡行諸業果及異熟,是名謗果。無父無母、無化生有情,亦無世間真阿羅漢諸漏永盡,乃至廣說,如是一切名壞實事。又此邪見,即計前際諸無因論、邊無邊論、不死矯亂論,及計後際現法涅槃等論所有沙門、若婆羅門。當知如是薩迦耶見以為根本六十二見,三見所攝,謂常見所攝諸邊執見、斷見所攝諸邊執見,及諸邪見。 見取者,於六十二諸見趣等,一一別計為最、為上、為勝、為妙,威勢取執,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虛妄。由此見故,能得清淨、解脫、出離,是名見取。 戒禁取者,謂所受持隨順見取、見取眷屬、見取隨法若戒若禁,於所受持諸戒禁中,妄計為最、為上、為勝、為妙,威勢執取,隨起言說:唯此`[諦=謗【元】]`諦實,餘皆虛妄。由此戒禁,能得清淨、解脫、出離,是名戒禁取。 貪者,謂能耽著`[心所=心法【宮聖】]`心所為性。此復四種。謂著諸見、欲、色、無色。 恚者,謂能損害心所為性。此復四種。謂於損己他見、他有情所,及於所愛不饒益所、於所不愛作饒益所所有瞋恚。 慢者,謂令心舉心所為性。 此復四種。謂於諸見、於諸有情、於受用欲、於諸後有處起。又此慢略有二種。一、惑亂慢,二、不惑亂慢。 於有情處慢者,謂三慢類,已如前說。 於受用欲處慢者,謂由大財、大族、大徒眾等現在前故,心遂高舉。 於後有處慢者,謂由計我當有不有,廣說乃至我當非想非非想等,若動不動,戲論造作諸愛趣中,現前轉故,心遂高舉。 不惑亂慢者,謂於下劣計己為勝、於等計等而生憍慢。 惑亂慢者,謂餘六慢。又由受用鄙劣資具,自謂富樂,名惑亂慢。若由受用勝妙資具,自謂富樂,名不惑亂慢。又由邪行,謂後有勝,名惑亂慢。若由正行,謂後有勝,名不惑亂慢。 無明者,謂於所知真實覺悟能覆、能障,心所為性。此略四種。一、無解愚,二、放逸愚,三、染污愚,四、不染污愚。若於不見聞覺知所知義中所有無智,名無解愚。若於見聞覺知所知義中散亂失念所有無智,名放逸愚。於顛倒心所有無智,名染污愚。不顛倒心所有無智,名不染污愚。又此無明總有二種。一、煩惱相應無明,二、獨行無明。非無愚癡而起諸惑,是故貪等餘`[惑=或【聖】]`惑相應所有無明,名煩惱相應無明。若無貪等諸煩惱纏,但於苦等諸諦境中,由不如理作意力故,鈍慧士夫補特伽羅,諸不如實`[簡=揀【元明】下同]`簡擇、覆障、纏裹、闇昧等心所性,名獨行無明。 疑者,猶豫二分不決定,心所為性。當知此疑,略由五相差別建立。謂於他世作用、`[因=用【三宮聖】]`因、果、諸諦、`[寶=實【三宮】]`寶中,心懷猶豫。 如是所說十種煩惱,亦緣事轉、亦緣煩惱。謂十煩惱皆與自地一切煩惱展轉相緣,亦緣自地諸有漏事。下地煩惱能緣上地煩惱及事,非上地惑能緣下地煩惱及事。如是煩惱展轉相緣,及下地惑能緣上地。於此處所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復次,俱生薩迦耶見唯無記性,數現行故,非極損惱自他處故。若分別起薩迦耶見,由堅執故,與前相違。在欲界者,唯不善性。若在上地,奢摩他力所制持故,多白淨法所攝受故,成無記性。由染污故,體是隱沒。所餘煩惱,由此道理,隨應當知。欲界煩惱為諸惡行安足處故,多不善性。又不善者,具三因緣能往惡趣,餘則不定。何等為三?謂極多修習,殷重、無間計為功德,不見其失,不見其患,縱情而起,是初因緣。用此煩惱以為依處,由身語意,於諸惡行作及增長,是第二因緣。由此煩惱斷他善品,授不善品,是第三因緣。除先所作能往惡趣順後受業。 又十煩惱,七唯意地,貪、恚、無明亦通五識。 又於欲界,四見及慢,喜、捨相應;貪,樂、喜捨相應;恚,苦、憂、捨相應;邪見,喜、憂、捨相應;疑,憂、捨相應;無明,一切五根相應。此據多分相應道理,其餘深細,後當廣說。於上諸地隨所有根,即與彼地煩惱相應。 又十煩惱,見所斷者,名曰無事,彼所緣事非成實故。所餘煩惱有事,無事彼相違故。又貪與慢緣有漏一分可意事生,恚緣一分非可意生,是故此三煩惱一分所生,名取一分。所餘煩惱,通緣內外若愛非愛,及俱相違有漏事生,是故說彼名曰遍行,取一切事。 若有隨順如是煩惱、煩惱俱行、煩惱品類,名隨煩惱。 云何名隨煩惱?略由四相差別建立。一、通一切不善心起;二、通一切染污心起;三、於各別不善心起;四、善、不善、無記心起,非一切處、非一切時。謂無慚無愧,名通一切不善心起。隨煩惱放逸、掉舉、惛沈、不信、懈怠、邪欲、邪勝解、邪念、散亂、不正知,此十隨煩惱,通一切染污心起。通一切處三界所繫。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此十隨煩惱,各別不善心起。若一生時,必無第二。如是十種,皆欲界繫,除誑、諂、憍。由誑及諂至初靜慮。憍通三界,此并前二,若在上地,唯無記性。尋、伺、惡作、睡眠,此四隨煩惱,通善、不善、無記心起,非一切處、非一切時。若有極久尋求伺察,便令身疲、念失,心亦勞損,是故尋、伺名隨煩惱。此二乃至初靜慮地。惡作、睡眠唯在欲界。又有定地諸隨煩惱。謂尋、伺、誑、諂、惛沈、掉舉、憍、放逸、懈怠等。 初靜慮地有初四種,餘通一切地。若雜事中,世尊所說諸隨煩惱,廣說乃至愁、歎、憂、苦隨擾惱等,及攝事分廣所分別,如是一切諸隨煩惱,皆是此中四相差別,隨其所應,相攝應知。 復次,`[諸〔-〕【三宮聖】]`諸隨煩惱,若在欲界,略於十二處轉。何等十二?謂執著惡行處;鬪訟諍競處;毀犯尸羅處;受學隨轉非善人法處;邪命處;耽著諸欲處;如所聞法義,心諦思惟處;於所思義,內心寂止方便持心處;展轉受用財法處;不相雜住處;遠離臥具房舍處;眾苦所集處。此十二處以為依止,如`[先=是【聖】]`先所說貪著,乃至隨擾惱等諸隨煩惱,差別而轉。謂貪著、瞋恚、愚癡,依初處轉;忿等乃至諂,依第二處轉;無慚、無愧,依第三處轉;誑等乃至謀害,依第四處轉;矯詐等乃至惡`[作=友【三宮聖】]`作,依第五處轉;不忍耽嗜等乃至不平等貪著,依第六處轉;薩迦耶見、有見、無有見,依第七處轉;貪欲等乃至不作意,依第八處轉;顧悅纏綿,依第九處轉;不質直性、不柔和性、不隨同分轉性,依第十處轉;欲尋思等乃至家生繫屬尋思,依第十一處轉;愁、歎等,依第十二處轉。 復次,此五見是慧性故,互不相應。自性自性不相應故。貪、恚、慢、疑更相違故,互不相應。貪染令心卑下,憍慢令心高舉,是故貪、慢更互相違。 復次,如所說諸隨煩惱,當知皆是煩惱品類。且如放逸,是一切煩惱品類。所以者何?於染愛時,多生放逸;乃至疑時,亦有放逸。貪著、慳悋、憍高、掉舉等,皆貪品類、皆貪等流。忿、恨、惱、嫉、害等,是瞋品類、是瞋等流。誑、諂,是邪見品類、邪見等流。覆,是諂品類,當知即彼品類等流。餘隨煩惱,是癡品類、是癡等流。唯除尋、伺。當知尋、伺,慧思為性,猶如諸見。若慧依止意言而生,於所緣境慞`[惶=遑【宋元宮聖】]`惶推究,雖慧為性,而名尋、伺。於諸境界遽務推求,依止意言麁慧名尋。即於此境不甚遽務,而隨究察,依止意言細慧名伺。是名建立煩惱雜染自性差別。 云何建立煩惱雜染染淨差別? 謂如所說本隨二惑,略二緣故染惱有情。一、由纏故;二、隨眠故。現行現起煩惱,名纏;即此種子未斷未害,名曰隨眠,亦名麁重。又不覺位,名曰隨眠;若在覺位,說名為纏。若諸具縛補特伽羅,生在欲界,成就三界煩惱隨眠。若生色界所有異生,成就欲界被奢摩他之所損伏煩惱隨眠,成就色界及無色界所未損伏煩惱隨眠。若生無色所有異生,成就欲界及與色界被奢摩他之所損伏煩惱隨眠,成就無色所未損伏煩惱隨眠。如界道理,隨地亦爾。 諸煩惱纏,未離自地煩惱欲者,自地現起;已離欲者,即不現起。若在下地,上地諸纏亦得成就;非在上地,得說成就下地諸纏。 問:具一切縛補特伽羅,諸煩惱纏起滅未捨,是諸煩惱於何事繫,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 答:過去已繫,故不名繫。但於現在,由此種類煩惱隨眠,說名為繫。若諸煩惱正起現前,亦由纏故,說名為繫。於未來世隨眠及纏,以當繫故,亦不名繫。如此種類,當知諸餘煩惱亦爾。如具縛者,不具縛者亦復如是。差別者,所餘煩惱說名為繫。 問:諸修行者伏煩惱纏,當云何伏? 答:以修三種對治力故,伏煩惱纏。一、了知煩惱自性過患,二、思惟對治所緣境相,三、以勝善品滋心相續。當知此是永斷正見前行之道。 問:諸修行者斷煩惱時,為捨纏耶?捨隨眠耶?由斷何故,說名為斷? 答:但捨隨眠。以煩惱纏先已捨故。斷隨眠故,說名為斷。何以故?雖纏已斷,未斷隨眠,諸煩惱纏數復現起;若隨眠斷,纏與隨眠畢竟不起。 問:為斷過去?為斷未來?為斷現在? 答:非斷去來今,然說斷三世。何以故?若在過去有隨眠心,任運滅故,其性已斷,復何所斷。若在未來有隨眠心,性未生故,體既是無,當`[何【麗】,性【大】(cf. K15n0570\_p0967a18; T45n1861\_p0286b16)]`何所斷。若在現在有隨眠心,此剎那後,性必不住,更何須斷。又有隨眠離隨眠心二不和合,是故現在亦非所斷。然從他`[音=意【元明宮】]`音、內正作意二因緣故,正見相應。隨所治惑,能治心生,諸有隨眠所治心滅。此心生時,彼心滅時,平等平等,對治生滅道理應知。正見相應能對治心,於現在世無有隨眠,於過去世亦無隨眠;此剎那後離隨眠心,在未來世亦無隨眠。從此已後,於已轉依、已斷隨眠身相續中,所有後得世間所攝善、無記心去來今位,皆離隨眠,是故三世皆得說斷。 是名煩惱雜染染淨差別。 云何建立煩惱雜染迷斷差別? 當知略說有十五種。謂欲界繫,見苦集滅道諦所斷,及修所斷,諸漏有五。如欲界繫,色無色繫各五亦爾。欲界迷苦有十煩惱。迷集有八,除薩迦耶及邊執見。如迷集諦,滅、道亦爾。上界諸諦並除瞋恚。隨迷次第,如欲界說。 云何迷苦有十隨眠?略五取蘊總名為苦。愚夫於此五取蘊中,起二十句薩迦耶見。五句見我,餘見我所。是名迷苦薩迦耶見。即用如是薩迦耶見以為依止,於五取蘊見我斷常,故邊執見亦迷於苦。又諸邪見,謂無施等,乃至妙行、惡行業果及與異熟,是迷苦諦。又有邪見,撥無父母、化生有情,如是邪見一分迷苦、一分迷集。又諸外道誹謗苦諦,起大邪見。彼謂沙門喬答摩種,為諸弟子施設苦諦,此定無有。如是邪見亦迷苦諦。又有諸見,`[3]妄=忘【宋宮】*`妄計自在、世主、釋、梵及餘物類,為常、為恒,無有變易。如是邪見亦迷苦諦。又有諸見計邊、無邊,如是亦名迷苦邪見。又有沙門、若婆羅門不死矯亂邪見一分,亦迷苦諦。若有見取,`[*3]`妄取迷苦所有諸見以為第一,謂能清淨、解脫、出離,如是名為迷苦見取。若有`[*3]`妄取隨順此見,此見隨法所受戒禁,以為第一,能得清淨、解脫、出離,此戒禁取,是迷苦諦。若有外道於此諸見不定信受,亦不一向誹謗如來所立苦諦,但於苦諦心懷猶豫,此及所餘於苦猶豫,是迷苦疑。若於如是自所起見寶愛堅著,如此見貪,是迷苦貪。若於異分他所起見,心懷違損,是迷苦恚。若恃此見,心生高舉,是迷苦慢。若有無智,與此諸見及疑、貪等煩惱相應,若唯於苦獨行無智,如是並名迷苦無明。此十煩惱皆迷苦諦,見苦所斷。 云何迷集有八隨眠?謂諸沙門、若婆羅門謗因邪見。又有沙門、若婆羅門,計自在等是一切物生者、化者及與作者,此惡因論所有邪見。又有邪見,無施、無`[愛=受【三宮】]`愛,亦無祠祀,無有妙行,亦無惡行。又有邪見,不死矯亂外道沙門、若婆羅門所起一分。又有邪見,誹謗集諦。謂諸外道作如是計:如彼沙門喬答摩種,為諸弟子所說集諦,此定無有。如是等見,是迷集諦所起邪見。若有見取,取彼諸見以為第一,能得清淨、解脫、出離,是迷集諦所起見取。若於隨順此見諸法所受戒禁,取為第一,能得清淨,廣說如前,是迷集諦戒禁取。餘疑、貪等,如前應知。如是八種煩惱隨眠,迷於集諦,見集所斷。 云何迷滅有八隨眠?謂諸沙門、若婆羅門,計邊無邊,不死矯亂諸見一分。又有沙門、若婆羅門,謂說現法涅槃論者所有邪見。又有邪見,撥無世間真阿羅漢,乃至廣說。彼阿羅漢二德所顯,謂斷及智。此中但取謗斷邪見。又有邪見,`[誹=非【三宮】]`誹謗滅諦,謂諸外道,廣說如前。又有橫計諸邪解脫所有邪見。如是諸見,是迷滅諦所起邪見。若有見取,取彼諸見以為第一,廣說如前,是迷滅諦所起見取。若於隨順彼見諸法所受戒禁,取為第一,廣說如前,是迷滅諦戒禁取。所餘貪等,如前應知,唯除瞋恚。謂於滅諦起怖畏心、起損害心、起恚惱心,如是瞋恚,迷於滅諦。餘如前說。如是八種煩惱隨眠,迷於滅諦,見滅所斷。 云何迷道有八隨眠?謂撥無世間真阿羅漢,乃至廣說。此中所有誹謗一切智為導首有為無漏,當知此見,是迷道諦所起邪見。又諸沙門、若婆羅門,不死矯亂邪見一分,亦迷於道。又諸外道謗道邪見,彼謂沙門喬答摩種,為諸弟子說出離道,實非出離,由此不能盡出離苦。佛所施設無我之見,及所受持戒禁隨法,是惡邪道,非正妙道。如是亦名迷道邪見。又彼外道作如是計:我等所行若行、若道,是真行道,能盡、能出一切諸苦。如是亦名迷道邪見。若有見取,取彼邪見以為第一,能得清淨、解脫、出離,如是名為迷道見取。若於隨順彼見諸法所受戒禁,取為第一,能得清淨、解脫、出離,是名迷道戒禁取。所餘貪等迷道煩惱,如迷滅諦道理應知。如是八種煩惱隨眠,迷於道諦,見道所斷。 如是已說見斷諸漏。云何修道所斷諸漏?謂欲界瞋恚,三界三種貪、慢、無明,由彼長時修習正道,方能得斷,是故名為修道所斷。又彼煩惱界界地地皆有三品,謂下中上。能斷之道亦有三品。下品之道能斷上品修斷諸漏,中能斷中,上道斷下。又彼修道所斷諸漏,於有漏事`[3]任=住【元】*`任運而轉,長時堅固,於自所迷事難可解脫。 是名建立煩惱雜染迷斷差別。 復次,即如所說見、修所斷諸漏煩惱,當知略有五種所緣。一、緣邪分別所起事境,二、緣見境,三、緣戒禁境,四、緣自分別所起名境,五、緣`[*3-1]任=住【元】*`任運堅固事境。 此中,若緣苦、集事境所有諸漏,是緣邪分別所起事境。見取、貪等見斷諸漏,除疑,是緣見境。戒禁取,是緣戒禁境。緣滅、道境及緣不同分界境所有諸漏,是緣自分別所起名境。何以故?非此煩惱能緣滅、道,亦不能緣不同分界,非無所緣故。修所斷漏,是緣自任運堅固事境。 云何建立煩惱雜染對治差別? 謂略四種。一、相續成熟對治,二、近斷對治,三、一分斷對治,四、具分斷對治。如聲聞地已具說,十三種資糧道,名相續成熟對治。如聲聞地已具說,煗、頂、忍、世第一法,決擇分善根,名近斷對治。見道,名一分斷對治。修道,名具分斷對治。 問:昇見道聖者,智行有何相?由幾心故,見道究竟?云何當捨見所斷惑,頓耶?漸耶? 答:昇見道者所有智行,遠離眾相。 爾時聖智雖緣於苦,然於苦事不起分別,謂此為苦取相而轉。如於苦諦,於集、滅、道亦復如是。爾時即於先世俗智所觀諦中,一切想相皆得解脫。絕戲論智,但於其義緣真如理離相而轉,其於爾時智行如是。建立見道由二道理。一、廣布聖教道理,有戲論建立。二、內證勝義道理,離戲論建立。依初建立增上力故,說法智品有四種心,種類智品亦有四心。隨爾所時,八種心轉;即爾所時,總說名一無間所入純奢摩他所顯之心。如是總說有九種心,見道究竟。隨爾所時,如所施設苦諦之相了別究竟;即爾所時,說名一心。第二建立增上力故,說有一心。謂唯依一證真如智相應心類,見道究竟。此中亦有奢摩他道,如前應知。 又立二分見道所斷煩惱隨眠。一、隨逐清淨色,二、隨逐心心所。由見道中止觀雙運,故聖弟子俱時能捨止觀二道所斷隨眠。第一、觀所斷,第二、止所斷。是故見道說名究竟。若言觀品所攝諸智見斷隨眠隨逐生者,應不得名對治體性。由此因緣,薄伽梵說:隨信行者、隨法行者入見道時,名為第六行無相行補特伽羅。非信勝解、見得、身證、慧脫、俱脫,五得其名。由彼於滅住寂靜想,是故說彼名住無相。 譬如良醫拔毒箭者,知癰熟已,利刀先剖,膿雖漸出,猶未頓盡,後更廣開周迴𮊞搦;膿出`[漉=麁【三宮聖】]`漉盡,未能甚淨,瘡門尚開,為令`[斂=歛【明】下同]`斂故,或以膩團、或以膩帛而`[帖=怗【三宮聖】]`帖塞之,如是漸次肌肉得斂。令義易了,故作此喻。此中義者,如已熟癰,當知隨順見道所斷諸漏處事亦爾。如利刀剖,當知毘鉢`[舍=含【元】]`舍那品所攝見道亦爾。如周𮊞搦,當知奢摩他品所攝見道亦爾。如膿,當知一切見道所斷隨眠漏亦爾。如瘡未淨、未斂,當知修道所斷諸漏漏事亦爾。如膩團帛,當知修道亦爾。 若諸異生離欲界欲、或色界欲,但由修道,無有見道。彼於欲界得離欲時,`[貪【CB】,貧【大】]`貪欲、瞋恚及彼隨法隣近憍慢,若諸煩惱相應無明不現行故,皆說名斷。非如見道所斷薩迦耶見等。由彼諸惑住此身中,從定起已,有時現行,非生上者彼復現起。如是異生離色界欲,如其所應除瞋恚,餘煩惱,當知亦爾。自地所有見斷諸漏,若定、若起、若生,於一切時若遇生緣,便現在前。 復次,略有二種麁重。一、漏麁重,二、有漏麁重。漏麁重者,阿羅漢等修道所斷煩惱斷時,皆悉永離。此謂有隨眠者有識身中不安隱性、無堪能性。有漏麁重者,隨眠斷時,從漏所生漏所熏發本所得性、不安隱性、苦依附性、與彼相似無堪能性,皆得微薄。又此有漏麁重名煩惱習,阿羅漢、獨覺所未能斷,唯有如來能究竟斷,是故說彼名永斷習氣不共佛法。 是名煩惱雜染由五種相差別建立。 問:如世尊言:妄分別貪名士夫欲。以何因緣,唯煩惱欲說名為欲,非事欲耶? 答:以煩惱欲性染污故。又唯煩惱欲能欲事欲故。又煩惱欲發動事欲,令生種種雜染過患。謂諸所有妄分別貪未斷未知故,先為欲愛之所燒惱;欲愛燒故,追求諸欲;追求欲故,便受種種身心疲苦。雖設功勞,若不稱遂,便謂我今唐捐其功,乃受劬勞無果之苦。設得稱遂,便深戀著,守掌因緣,受防護苦。若受用時,貪火所燒,於內便受不寂靜苦。若彼失壞,受愁憂苦。由隨念故,受追憶苦。又由是因,發起身語及意惡行。又出家者棄捨欲時,雖復捨離煩惱欲因,欲復還起。又唯煩惱欲因緣故,能招欲界生老病死惡趣等苦。如是等輩雜染過患,皆煩惱欲以為因緣,是故世尊唯煩惱欲說名為欲,非於事欲。 問:能生欲貪虛妄分別,凡有幾種? 答:略有八種。一、引發分別,二、覺悟分別,三、合結分別,四、有相分別,五、親昵分別,六、喜樂分別,七、侵逼分別,八、極親昵分別。 如梵問經言: 引發與覺悟,  及餘和合結,  有相若親昵,  亦多種喜樂, 侵逼極親昵,  名虛妄分別;  能生於欲貪,  智者當遠離。 引發分別者,謂捨善方便心相續已,於諸欲中發生作意。覺悟分別者,謂於不和合不現前境,由貪欲纏之所纏縛。合結分別者,謂貪欲纏所纏縛故,追求諸欲。有相分別者,謂於和合現前境界,執取其相、執取隨好。親昵分別者,謂於和合現前境界,由貪欲纏之所纏縛。喜樂分別者,謂由如是貪欲纏故,希求無量所受欲具。侵逼分別者,謂由一向見其功德,而受諸欲,倍更希求。`[極【麗】,樂【大】(cf. K15n0570\_p0970c02; T30n1579\_p0369c04)]`極`[親=覩【元】]`親昵分別者,謂為最極諸貪欲纏之所纏縛。 問:何故欲`[界=及【元】]`界諸煩惱中,唯顯示貪以為欲相? 答:若由是因,顯示貪愛為集諦相;即以此因,當知此相。 問:何故顯示分別俱貪以為欲相? 答:若此因緣令貪現前發起於貪,若此因緣受用事欲,總顯為一妄分別貪。又有一分棄捨諸欲而出家者,仍於諸欲起妄分別;為令了知虛妄分別亦是欲已,尋復棄捨,故顯分別亦是欲相。 問:何故唯說貪愛為集諦相? 答:由二因緣。一者、貪愛是願不願所依處故;二者、貪愛遍生起故。所以者何?由彼貪愛於身財等所應期願,為現攝受故,便起期願。於非願處對治善中為非所願,現攝方便故,便起不願。由此願不願故,生死流轉無有斷絕。當知遍起復有三種。一者、位遍。依一切受差別轉故。謂由五門。喜和合故、喜不離故、喜不合故、喜乖離故、常隨自身而藏愛故。二者、時遍。謂緣去來今三世境故。三者、境遍。謂緣現法、後法內身而起,亦緣已得、未得境界而起。 問:何故唯說離貪瞋癡,心得離欲,不說離色受等煩惱事耶? 答:由離於此,亦離彼故。又諸煩惱性染污故。又即由此多過患故。所以者何?若於其事起諸過患,當知皆是煩惱所作。是諸過患,如前蘊善巧中觀察不善所有過患。又可避故。所以者何?於諸事中,一切煩惱皆可避脫,非一切事。又由修習不淨觀等諸世俗道,雖厭其事,入離欲地,然離欲地煩惱隨逐,煩惱於心未得離欲。由此道理,唯離煩惱心善離欲,非離其事。於此處所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問:何因緣故,於諸經中,從`[餘=除【宋】]`餘煩惱簡取我、我所見、我慢執、著、隨眠,說為染污煩惱品耶? 答:由三因故。一、向邪行故,謂我、我所見二種。`[4]故〔-〕【三宮】*`故。所以者何?依止身見以為根本,便能生起六十二見;依託此故,於非解脫計為解脫,而起邪行。二、背正行故。謂我慢、執著二種。所以者何?`[依=衣【宋】]`依止我慢、執著故,於此正法毘柰耶中所有善友,所謂諸佛及佛弟子真善丈夫,不往請問云何為善,云何不善。設彼來問,亦不如實顯發自己。三、退勝位故。謂隨眠一種。所以者何?雖到有頂,下地隨眠所隨逐故,復還退墮。 復有差別。謂通達所知,於滅作證,有二種法極為障礙。一、邪行因緣,二、苦生因緣。邪行因緣者,謂六十二見。因此執故,於諸有情由身語意起諸邪行。苦生因緣者,謂不斷隨眠故。又此二業有二因緣。邪行因緣因緣者,謂計我、我所薩迦耶見。苦生因緣因緣者,謂初後兩位不起正行。由我慢故,初不聞正法;由增上慢故,後不修正行。 復有差別。謂於善說法毘柰耶中,有四種法為最、為上、勝極、勝妙、不共外道。何等為四?一者、於諦簡擇;二者、於己同梵行所,修可樂法;三者、於異論所不生憎嫉;四、於清淨品能不退失。於惡說法毘柰耶中,有四種法,於此`[四=中【聖】]`四法極為障礙。一、計我、我所薩迦耶見,二、我慢,三、妄執諦取,四、不斷隨眠。由此因緣,雖到有頂,必還墮落。 又有二執。一、根、境執,謂執我、我所。二、展轉有情執,謂我慢,計我為勝等。 問:自有貪愛為眾苦因,何故餘處世尊復說欲為苦因? 答:以是現法苦因緣故。所以者何?若於有情有欲、有貪、或有親昵,彼若變異,便生憂惱等苦。 問:何故五蓋說名為龜? 答:五支相似故,能障修習如理作意故。 問:何緣故忿說名母駝? 答:似彼性故,由惡語者,於他言詞不能堪忍增上力故,能障得彼教授教誡。 問:何故慳、嫉說名凝血? 答:由於虛薄無味利養而現行故,能障可愛樂法故。 問:何故諸欲說名屠机上肉? 答:繫屬主宰無定實故,能障無間修善法故。 問:何故無明說名`[浪耆=狼者【三】]`浪耆? 答:似彼性故,障聞智故。 問:何緣故疑說名岐路? 答:似彼性故,障思智故。 問:何故我慢說名輪圍? 答:似彼性故,障修智故。 問:更有所餘能發惡行無量煩惱,何故簡取貪瞋癡,立不善根? 答:發業因緣略有三種。謂愛味因緣故,損他因緣故,執著建立邪法因緣故。此貪瞋癡於上因緣,如應配釋。 中嗢`[拕=柁【宮】]`拕南曰: 欲、愛、離欲、  計我等、欲、  龜駝母等、  及貪瞋等。`[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八 ☗s59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九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二 問:貪等十煩惱幾能發業?幾不能發? 答:一切能發。若諸煩惱猛利現行,方能發起往惡趣業,非諸失念而現行者。又分別起能發此業,非任運起。 問:諸煩惱有幾相? 答:略有三相。一、自相,二、共相,三、差別相。 自相者,謂貪瞋等各各自性所攝相。 共相者,謂諸煩惱無有差別,一切皆同不寂靜相。 差別相者,復有二種。一、門差別相,二、轉差別相。 門差別相者,謂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等,如本地分已說。 轉差別相者,謂隨眠轉故、所緣轉故、現行轉故、品差別轉故、力無力轉故、因果轉故、迷行轉故。 復次,隨眠轉相略有十八。一、隨逐自境隨眠,二、隨逐他境隨眠,三、被損隨眠,四、不被損隨眠,五、隨增隨眠,六、不隨增隨眠,七、具分隨眠,八、不具分隨眠,九、可害隨眠,十、不可害隨眠,十一、增上隨眠,十二、平等隨眠,十三、下劣隨眠,十四、覺悟隨眠,十五、不覺悟隨眠,十六、能生多苦隨眠,十七、能生少苦隨眠,十八、不能生苦隨眠。 隨逐自境隨眠者,謂三界中自地所攝隨眠。隨逐他境隨眠者,謂生上下地,下上煩惱所逐隨眠。被損隨眠者,謂世間離欲下地隨眠。不被損隨眠者,謂已離欲、或未離欲自地隨眠。隨增隨眠者,謂自地隨眠。不隨增隨眠者,謂他地隨眠。具分隨眠者,謂諸異生所有隨眠。不具分隨眠者,謂諸有學非異生者所有隨眠。可害隨眠者,謂般涅槃法所有隨眠。不可害隨眠者,謂不般涅槃法所有隨眠。增上隨眠者,謂貪等行所有隨眠。平等隨眠者,謂等分行所有隨眠。下劣隨眠者,謂薄塵行所有隨眠。覺悟隨眠者,謂諸纏果與纏俱轉隨眠。不覺悟隨眠者,謂離諸纏而恒隨逐隨眠。能生多苦隨眠者,謂欲界隨眠。能生少苦隨眠者,謂色無色界隨眠。不能生苦隨眠者,謂得自在菩薩所有隨眠。 問:如說麁重體性名隨眠,此煩惱品麁重望彼諸行。當言有異?為不異耶? 答:當言有異。何以故?由阿羅漢永害一切煩惱麁重,而諸行相續猶未斷絕故。 問:有幾麁重攝諸麁重? 答:略有十八。一、自性異熟麁重,二、自性煩惱麁重,三、自性業麁重,四、煩惱障麁重,五、業障麁重,六、異熟障麁重,七、蓋麁重,八、不正尋思麁重,九、愁惱麁重,十、怖畏麁重,十一、劬勞麁重,十二、飲食麁重,十三、眠夢麁重,十四、婬欲麁重,十五、界不平等麁重,十六、時分變異麁重,十七、終沒麁重,十八、遍行麁重。如是麁重,如前應知。 復次,所緣、現行二轉,於其自處當廣宣說。品差別轉,當知如前蘊善巧說。力無力轉,當知如前本地分說。 因果轉者,謂煩惱、業、生,皆以煩惱為因。果亦如是,隨應當知。欲界一分不善煩惱,有異熟果。應知所餘,無異熟果。 迷行轉者,如本地分七種已列。義別云何?謂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此三於所知境起邪了行,於四聖諦迷行轉故。無明一種,是不了行。疑,是了不了行。見取、戒禁取及貪瞋等,緣見為境、見所斷者,彼一切皆是執邪了行。即此一切迷苦、集諦者,是迷彼因緣所依處行。即此一切迷滅、道諦者,是迷彼怖畏生行。即彼一切任運所起修道斷者,是任運現行迷執行。 復次,如前所說一切煩惱障治差別,但依化宜顯示麁相,建立煩惱迷執邪行。為令所化有情於種種煩惱諸行過失易生解故,今當總辯一切煩惱如實巨細之相,建立迷執諸行差別。 問:如是諸煩惱幾有事?幾無事? 答:諸見與慢是無事,於諸行中實無有我而分別轉故。貪、恚是有事。無明、疑通二種。 問:是諸煩惱,幾與樂根相應?乃至幾與捨根相應? 答:若任運生一切煩惱,皆於三受現行可得。是故通一切識身者,與一切根相應;不通一切識身者,與意地一切根相應。 不任運生一切煩惱,隨其所應諸根相應,我今當說。 貪於一時樂、喜相應,或於一時憂、苦相應,或於一時與捨相應。 問:如何等? 答:如有一,或於樂受起會遇愛、不乖離愛而現在前,遂於樂受不會遇、非會遇,若乖離、非和合;或於苦受起不會愛、若乖離愛而現在前,遂於苦受合會、非不合會,不乖離、非乖離。由是因緣,貪於一時憂、苦相應。與此相違,喜、樂相應。若於不苦不樂位而生味著,當知此貪捨根相應。 恚於一時憂、苦相應,或有一時喜、樂相應。 問:如何等?答:如有一,自然為苦逼切身心,遂於內苦作意思惟,發恚恨心;或於非愛諸行有情及諸法所作意思惟,發恚恨心。由是故恚憂、苦相應。問:恚與喜、樂相應,如何等?答:如有一,於怨家等非愛有情起恚惱心,作意思惟:願彼沒苦,沒已不濟;或不得樂,得已還失,若遂所願,便生喜、樂。由是故恚喜、樂相應。 薩迦耶見及邊執見,若於樂俱行蘊觀我我所,或觀為常,喜根相應。若於苦俱行蘊觀我我所,或觀為常,憂根相應。若於捨俱行蘊觀我我所,或觀為常,捨根相應。斷見攝邊執見,當知一切與彼相違。見取、戒禁取,取彼見故,隨其所應,如彼相應。邪見一種,先作妙行,憂根相應;先作惡行,喜根相應。 慢於一時喜根相應,或於一時憂根相應。 問:如何等? 答:略有二慢。一、高舉慢,二、卑下慢。又高舉慢,有三高舉。何等為三?謂稱量高舉、解了高舉、利養高舉。此高舉慢,喜根相應。若卑下慢,與彼相違,憂根相應。 疑,若於利養、恭敬、稱譽、樂善趣等決定事中,他所導引令猶豫者,憂根相應。於無利養、不敬、譏毀、苦惡趣等決定事中,他所導引令猶豫者,喜根相應。 無明,通與五根相應。所餘相應,引事指斥,文不復現。先辯煩惱諸根相應,但約麁相道理建立,令初行者解無亂故。今約巨細道理建立,令久行者了自他身種種行解差別轉故。 復次,諸煩惱略有三聚。一、欲界繫,二、色界繫,三、無色界繫。 問:如是三聚,幾不善?幾無記? 答:初聚一分是不善,餘二聚是無記。諸不善者是有異熟,非餘。 問:幾多性?幾少性? 答:初多性,餘不爾。如多性、少性,如是猛利長時染惱性、非猛利長時染惱性,發起外門雜染性、發起內門雜染性,發起惡行性、發起非惡行性,能生多苦性、能生少苦性,大有罪性、小有罪性,遲離欲性、速離欲性,不離欲所顯性、離欲所顯性,三摩地相違性、非三摩地相違性,非一種相生決定性、一種相生決定性等,當知亦爾。 中嗢`[拕=柁【宮】]`拕南曰: 多、染惱、內門、  惡行、生諸苦、  有罪、遲離欲、  三摩地、生等。 復次,云何能斷煩惱?齊何當言已斷煩惱?從何煩惱而可說斷?斷諸煩惱為頓、為漸?云何次第斷諸煩惱?諸煩惱斷,復有幾種?煩惱斷已,有何等相?諸煩惱斷有何勝利? 謂善法資糧已積集故,已得證入方便地故,證得見地故,積習修地故,能斷煩惱;得究竟地,當言已斷一切煩惱。復有差別。謂由修習四種瑜伽,能斷煩惱;若善修習如是四種,當言已斷一切煩惱。四種瑜伽,如聲聞地已說其相。復有差別。謂相續成熟故,得隨順教故,內正作意故,對治道生故,能斷煩惱。 修對治道已到究竟,當言已斷一切煩惱。復有差別。謂了知煩惱事故,了知煩惱自性故,了知煩惱過患故,煩惱生已不堅著故,攝受對治故,能斷煩惱;對治已生,當言已斷一切煩惱。復有差別。修奢摩他故,修毘鉢舍那故,能斷煩惱;若諸相縛已得解脫,諸麁重縛亦得解脫,當言已斷一切煩惱。 如世尊言: 相縛縛眾生,  亦由麁重縛。  善雙修止觀,  方乃俱解脫。 復有差別。謂了知所緣故,喜樂所緣故,能斷煩惱;所依已滅故,已得轉依故,當言已斷一切煩惱。 復次,從彼相應及所緣故,煩惱可斷。所以者何?對治道生,煩惱不起,得無生法,是故說名斷彼相應。相應斷已,不復緣境,故從所緣亦說名斷。 復次,見斷煩惱頓斷,非漸。所以者何?由現觀智諦現觀故,能斷見道所斷煩惱。然此現觀與壞緣諦作意相應,是故三心頓斷一切迷苦諦等見斷煩惱。修斷煩惱漸次而斷,數數修道方能斷故。 復次,最初應斷不善事業及諸惡見。謂在家者。次復應斷樂出家障。謂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次復應斷不定心者三摩地障。謂眷屬尋思、國土尋思、不死尋思。次復應斷得作意障。謂樂遠離品身諸麁重。次復應斷見斷煩惱。次復應斷修斷煩惱。次復應斷屬苦、屬憂、屬樂、屬憙,及屬諸捨諸定障品障礙煩惱。次復有一補特伽羅,應斷所知障品諸障。由此次第,應斷煩惱。 復次,諸煩惱斷,當知多種,略則為二。一、諸纏斷,二、隨眠斷。諸纏斷者,謂貪瞋斷乃至疑斷,薩迦耶見斷乃至邪見斷,見苦所斷斷乃至修道所斷斷,欲界所繫斷乃至無色界所繫斷,散亂斷、曉悟斷,羸劣斷、制伏斷、離繫斷。當知離繫斷,即是隨眠斷。 復次,煩惱斷已,於可愛法若劣、若勝、若現在前、若不現前,雖猛利見而觀察之,亦不染著。如於可愛而不生愛,如是於可瞋法亦不生瞋,於可癡法亦不生癡。又眼見諸色,不喜不`[明註曰憂北藏作愛]`憂,但住於捨,正念正`[知=智【三宮】]`知。如眼見色,乃至意知法亦爾。又性少欲,成就第一真實少欲。如少欲,如是喜足、遠離、勇猛精進、安住正念、寂定、聰慧亦爾。於無戲論任性好樂,於有戲論策勵其心方能緣慮。如是等輩,當知煩惱已斷之相。 復次,煩惱斷者有多勝利。謂隨證得超越憂、苦,超越喜、樂,超越色想及與有對種種性想,超惡趣苦,超越生等一切種苦。又證安隱第一安隱。又證清涼第一清涼。又得第一現法樂住,隨其自心自在而轉。若行、若住,隨所欲樂所證之法無復退轉。於自義利圓滿究竟,於諸所作無復希望。或復有一修利他行,為欲利益安樂眾生,哀愍世間,令諸天人利益安樂。當知煩惱斷者,有如是等眾多勝利。 復次,煩惱緣境略有十五。一、具分緣。謂身見等。二、一分緣。謂貪、瞋、慢等。三、有事緣。謂諸有事煩惱。四、無事緣。謂諸無事煩惱。五、內緣。謂緣六處定不定地所有煩惱。六、外緣。謂緣妙五欲所有煩惱。七、現見緣。謂緣現在所有煩惱。八、不現見緣。謂緣去來所有煩惱。九、自類緣。謂緣自類煩惱所有煩惱。十、他類緣。謂緣異類煩惱及緣煩惱事所有煩惱。十一、有緣。謂緣後有所有煩惱。十二、無有緣。謂緣斷無有所有煩惱。十三、自境緣。謂欲界於欲行煩惱,色界於色行煩惱,無色界於無色行煩惱。十四、他境緣。謂色界於欲行煩惱,無色界於色行煩惱。又復下地於上地煩惱。 所以者何?生上地者,於彼下地諸有情所,由常、恒、樂、淨具勝功德,自謂為勝故。十五、無境緣。謂緣分別所計滅道及廣大佛法等所有煩惱。 復次,煩惱現行有二十種。謂二十種補特伽羅,依二十緣,起二十種現行煩惱。 云何二十補特伽羅?一、在家,二、出家,三、住惡說法,四、住善說法,五、增上煩惱行,六、等分行,七、薄塵行,八、世間離欲,九、未離欲,十、見聖迹,十一、未見聖迹,十二、執著,十三、不執著,十四、觀察,十五、睡眠,十六、覺悟,十七、幼少,十八、根成熟,十九、般涅槃法,二十、不般涅槃法。 云何二十煩惱現行?一、隨所欲纏現行,二、不隨所欲纏現行,三、無所了知煩惱現行,四、有所了知煩惱現行,五、麁煩惱現行,六、等煩惱現行,七、微煩惱現行,八、內門煩惱現行,九、外門煩惱現行,十、失念煩惱現行,十一、猛利煩惱現行,十二、分別所起煩惱現行,十三、任運所起煩惱現行,十四、尋思煩惱現行,十五、不自在煩惱現行,十六、自在煩惱現行,十七、非所依位煩惱現行,十八、所依位煩惱現行,十九、可救療煩惱現行,二十、不可救療煩惱現行。 云何二十煩惱現行緣?一、樂緣,二、苦緣,三、不苦不樂緣,四、欲緣,五、尋思緣,六、觸緣,七、隨眠緣,八、宿習緣,九、親近惡友緣,十、聞不正法緣,十一、不正作意緣,十二、不信緣,十三、懈怠緣,十四、失念緣,十五、散亂緣,十六、惡慧緣,十七、放逸緣,十八、煩惱緣,十九、未離欲緣,二十、異生性緣。依此諸緣故,煩惱現行。 問:於彼彼界結生相續彼彼身中,當言全界一切煩惱皆結生耶?為不全耶? 答:當言全,非不全。何以故?若未離欲,於自生處方得受生,非離欲故。又未離欲者,諸煩惱品所有麁重隨縛自身,亦能為彼異身生因。 由是因緣,當知一切煩惱皆結生相續。又將受生時,於自體上貪愛現行,於男於女若愛若恚亦互現行。又疑現行。彼作是思:此男此女,今為與我共行事不?又於內外我我所見及我慢等皆亦現行。由此因緣,當知一切煩惱皆得結生相續。 復次,結生相續略有七種。一、纏及隨眠結生相續,謂諸異生。二、唯隨眠結生相`[續【宮三宮聖】,讀【大】]`續,謂見聖迹。三、正知入胎結生相續,謂轉輪王。四、正知入住結生相續,謂諸獨覺。五、於一切位不失正念結生相續,謂諸菩薩。六、業所引發結生相續,謂除菩薩結生相續。七、智所引發結生相續,謂諸菩薩。又有引無義利結生相續,謂即業所引發結生相續。又有能引義利結生相續,謂智所引發結生相續。如是總說結生相續,或七、或九。 復次,於此處所,有餘一切順前句、順後句及四句等如理決擇文,更不復現。 後嗢`[拕=柁【宮】]`拕南曰: 業、相、事、樂等、  不善等、及斷、  所緣、與現行、  續生、最為後。 如是已說煩惱雜染決擇。業雜染決擇,我今當說。 如先所說業雜染義,當知此業亦由五相建立差別。 謂根本業道所攝身語意業,及`[彼=後【宋元】]`彼方便、後起所攝諸業。如先所說不善業道,名根本業道所攝不善身語意業。 云何建立彼殺生等不善業道自相?謂染污心起彼欲樂,即於是處彼業現行而得究竟,當知總名殺生等一切業道自相。 染污心者,謂貪者貪所蔽,瞋者瞋所蔽,癡者癡所蔽。 設有染污心,不起彼欲樂,雖於是處彼業現行而得究竟,然此惡業非是圓滿業道所攝。設有染污心及起彼欲樂,而顛倒心,`[設=誤【聖】]`設於餘事彼業現行而得究竟,此業亦非圓滿業道所攝。設有染污心及起彼欲樂,即於是處業不現行而得究竟,此業亦非圓滿業道所攝。設有染污心及起彼欲樂,即於是處彼業現行而不究竟,此業亦非圓滿業道所攝。若有染污心及起彼欲樂,即於是處彼業現行而得究竟,具一切支,此業乃名圓滿業道所攝。由此略說業道自相,一切不善業道自相應隨決了。 復次,若廣建立十惡業道自性差別,復由五相。何等為五?一、事,二、想,三、欲樂,四、煩惱,五、方便究竟。 事者,`[一一=二【宮聖】]`一一業道各別決定所依處事。或有情數、或非有情數,隨其所應,十惡業道依之而轉。想者,有四。謂於彼非彼想,非於彼彼想,於彼彼想,非於彼非彼想。 欲樂者,或有倒想、或無倒想樂所作欲。 煩惱者,或貪、或瞋、或癡、或貪瞋、或貪癡、或瞋癡,或貪瞋癡一切皆具。 方便究竟者,即於所欲作業隨起方便,或於爾時、或於後時而得究竟。 由此五相,於殺生乃至邪見諸業道中,隨其所應,當廣建立圓滿自性十種差別。 殺生業道,以有情數眾生為事。若能害者,於眾生所作眾生想,起害生欲,此想即名於彼眾生名不顛倒想。依此想故,作如是心:我當害生。如是名為殺生欲樂。此能害者,或貪所蔽、或瞋所蔽、或癡所蔽、或二所蔽、或三所蔽,而起作心是名煩惱。彼由欲樂及染污心,或自、或他發起方便加害眾生。若害無間彼便命終,即此方便,當於爾時說名成就究竟業道。若於後時彼方捨命,由此方便,彼命終時乃`[名=至【明】]`名成就究竟業道。 不與取業道。事者,謂他所攝物。想者,謂於彼彼想。欲樂者,謂劫盜欲。煩惱者,謂三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謂起方便移離本處。 欲邪行業道。事者,謂女所不應行;設所應行,非支、非處、非時、非量;若不應理,一切男及不男。想者,於彼彼想。欲樂者,謂樂行之欲。煩惱者,謂三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謂兩兩交會。 妄語業道。事者,謂見聞覺知,不見、不聞、不覺、不知。想者,謂於見等或翻彼想。欲樂者,謂`[覆=處【聖】]`覆藏想樂說之欲。煩惱者,謂貪瞋癡,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謂時眾及對論者領解。 離間語業道。事者,謂諸有情或和不和。想者,謂俱於彼若合若離,隨起一想。欲樂者,謂樂彼乖離,若不和合欲。煩惱者,謂三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謂所破領解。 麁惡語業道。事者,謂諸有情能為違損。想者,謂於彼彼想。欲樂者,謂樂麁言欲。煩惱者,謂三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謂呵罵彼。 綺語業道。事者,謂能引發無利之義。想者,謂於彼彼想。欲樂者,謂樂說之欲。煩惱者,謂三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謂纔發言。 貪欲業道。事者,謂屬他財產。想者,謂於彼彼想。欲樂者,謂即如是愛欲。煩惱者,謂三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謂於彼事定期屬己。 瞋恚業道。事之與想如麁惡語說。欲樂者,謂損害等欲。煩惱者,謂三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謂損害等期心決定。 邪見業道。事者,謂實有義。想者,謂於有非有想。欲樂者,謂即如是愛欲。煩惱者,謂三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謂誹謗決定。 復次,殺生有三種。一、有罪增長,二、有罪不增長,三、無有罪。生罪因緣,亦略有三。一、煩惱所起,二、能生於苦,三、希望滿足。初具三緣;次有二種,無希望滿;後唯生苦。 復次,略由五相,建立貪欲、瞋恚、邪見圓滿自相。 何等名為貪欲五相? 一、有耽著心,謂於自財所。 二、有貪婪心,謂樂積財物。 三、有饕餮心,謂於屬他資財等事計為華好,深生愛味。 四、有謀略心,謂作是心:凡彼所有,何當屬我。 五、有覆蔽心,謂貪欲纏之所覆故,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 設於自財有耽著心,無餘心現,當知此非圓滿貪欲意惡行相。如是有耽著心及貪婪心,無餘心現,亦非圓滿貪欲之相。如是廣說,乃至如前所說諸相隨闕一種,即非圓滿貪欲之相。若全分攝,乃名圓滿貪欲之相。 ^hi7lm5 何等名為瞋恚五相?一、有增惡心,謂於能損害相隨法分別故。二、有不堪耐心。謂於不饒益不堪忍故。三、有怨恨心,謂於不饒益數不如理隨憶念故。四、有謀略心,謂於有情作如是意:何當捶撻、何當殺害,乃至廣說故。五、有覆蔽心,謂如前說。於此五相隨闕一種,即非圓滿瞋恚之`[相=想【宋元宮】]`相;若具一切,方名圓滿。 何等名為邪見五相?一、有愚癡心,謂不如實了所知故。二、有暴酷心,謂樂作諸惡故。三、有越流行心,謂於諸法不如理分別推求故。四、有失壞心,謂無施與、愛養、祠祀等,誹謗一切妙行等故。五、有覆蔽心,謂邪見纏之所覆蔽,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出離故。於此五相隨闕一種,即非圓滿邪見之相;具一切分,乃名圓滿。 復次,若以手等害諸眾生,說名殺生。如是以塊、杖刀、縛錄、斷食、折挫、治罰、呪藥、厭禱、尸半尸等害諸眾生,皆名殺生。為財利等害諸眾生,亦名殺生。或`[怨=恐【三宮聖】]`怨為損、或為除怨、或謂為法,乃至或為戲樂害諸眾生,亦名殺生。若自殺害,若令他害,皆得殺罪。 復次,若有顯然劫他財物,名不與取。如是竊盜、攻牆解結、伏道竊奪,或有拒債、受寄不還。或行誑諂`[3]矯=憍【聖】*`矯詐而取,或現怖畏方便而取,或現威德而取彼物,或自劫盜,或復令他,如是一切皆不與取。或有自為,或有為他,或怖畏故,或為殺縛,或為折伏,或為受用,或為給侍,或憎嫉故不與而取,此等皆名不與取罪。 復次,若行不應行,名欲邪行。或於非支、非時、非處、非量、非理,`[如=皆【元】]`如是一切皆欲邪行。若於母等、母等所護,如經廣說,名不應行。一切男及不男,屬自屬他,`[皆=如【元】]`皆不應行。除產門外,所有餘分皆名非支。若穢下時、胎圓滿時、飲兒乳時、受齋戒時,或有病時,謂所有病匪宜習欲,是名非時。若諸尊重所集會處,或靈廟中,或大眾前,或堅`[鞕【麗三宮】,鞭【大】]`鞕地高下不平,令不安隱,如是等處說名非處。過量而行,名為非量。是中量者,極至於五。此外一切皆名過量。不依世禮,故名非理。若自行欲,若媒合他,此二皆名欲邪行攝。若有公顯,或復隱竊,或因誑諂方便`[*3-1]矯=憍【聖】*`矯亂,或因委託而行邪行,如是皆名欲邪行罪。 復次,若自因故而說妄語,或他因故,或因怖畏,或因財利而說妄語,皆名妄語。若不見聞覺知言見聞覺知,或見聞覺知言不見聞覺知,皆名妄語。若書陳說,或以默然表忍斯義,或動支體以表其相,或為證說,或有自說,或令他說,如是一切皆妄語罪。 復次,若以實事毀呰於他,為乖離故而發此言,名離間語。或以不實假合方便以為依止,為損壞他而有陳說,或依親近施與、或依知友給侍而有陳說,名離間語。若自利緣,或損他緣,或由他教,或現破德,或現怖畏,為乖離故,或自發言、或令他發,如是皆名離間語罪。 復次,若有對面發辛楚言,名麁惡語。或不現前,或對大眾,或幽僻處,或隨實過不隨實過,或書表示,或假現相,或依自說,或依他說,或因掉舉,或因不靜,或依種族過失,或依依止過失,或依`[作=於【聖】]`作業禁戒現行過失,或自發起辛楚之言,或令他發,如是皆名麁惡語罪。 復次,若有依舞而發歌詞,名為綺語。或依作樂,或復俱依,或俱不依而發歌詞,皆名綺語。若佛法外能引無義所有書論,以愛樂心受持讚美,以大音聲而為諷頌,廣為他人開示分別,皆名綺語。若依鬪訟諍競發言,或樂處眾宣說王論、臣論、賊論,廣說乃至國土等論,皆名綺語。若說妄語、或離間語、或麁惡語,下至不思不擇發無義言,皆名綺語。又依七事而發綺語。謂鬪訟諍競語、諸婆羅門惡呪術語、苦所逼語、戲笑遊樂之語、處眾雜語、顛狂語、邪命語,如是一切名綺語罪。 復次,若於家主起如是欲:云何我當同於家主,領諸僕使,隨欲所作。是名貪欲。又起是欲:即彼家主所有父母、妻子、奴婢及諸作使,廣說乃至七攝受事、十資身事,謂飲食等,皆當屬我。又起是欲:云何令他知我少欲、知足、遠離、勇猛精進,安住正念、寂定、聰慧,諸漏永盡,施戒多聞。又起是欲:云何令他供養於我。謂諸國王乃至商主,若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等,皆當恭敬、尊重、承事、供養於我。又起是欲:云何令我當得利養、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及資生具。又起是欲:云何令我當生天上,天妙五欲以為遊戲。又起是欲:云何令我當生魯達羅世界、毘瑟笯世界,人中希有眾同分中,乃至令我當生他化自在眾同分中。又起是欲:云何令我乃至當得父母、妻子、奴婢、作使、朋友、宰官、親戚、兄弟、同梵行等所有資產。如是一切,皆名貪欲業道所攝。 若作是思:彼於我所有無義欲,故我於彼當作無義。是名瞋恚。又作是思:彼於我所已作、正作、當作無義,我亦於彼當作無義。亦名瞋恚。如是廣說九惱害事,當知亦爾。又作是思:云何令我於能損害怨家惡友而得自在,縛害驅擯,或行鞭撻,或散財產,或奪妻妾、朋友、眷屬及家宅等。此惱害心亦名瞋恚。又起是思:云何令彼能損於我怨家惡友,於他處所遭如上說諸苦惱事。此損害心亦名瞋恚。又作是思:願彼自然發起如是如是身語意行,由此喪失資財、朋友、眷屬、名稱、安樂、受命及諸善法,身壞當`[生=墮【三】,隨【甲】]`生諸惡趣中。如是一切惱害之心,皆名瞋恚根本業道。 復次,若作是思:決定無施。是名邪見。廣說乃至謗因、謗用、謗果,壞真善事,如是一切皆名邪見根本業道。問:一切倒見皆名邪見,何故世尊於業道中,但說如是誹謗之見名為邪見?答:由此邪見,諸邪見中最為殊勝。何以故?由此邪見為依止故,有一沙門、若婆羅門斷諸善根。又此邪見最順惡業。`[懷=壞【三宮】]`懷邪見者,於諸惡法隨意所行,是故此見偏說在彼惡業道中。當知餘見非不邪見自相相應。`[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九 ☗s60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三 復次,由五因緣,殺生成重。何等為五?一、由意樂,二、由方便,三、由無治,四、由邪執,五、由其事。 若由猛利貪欲意樂所作,猛利瞋恚意樂所作,猛利愚癡意樂所作,名重殺生。與此相違,名輕殺生。若有念言:我應當作、正作、已作。心便踊躍,心生歡悅;或有自作,或復勸他,於彼所作稱揚讚歎,見同法者意便欣慶,長時思量、長時蓄積怨恨心已方有所作,無間所作、殷重所作;或於一時頓殺多類;或以堅固發業因緣而行殺害;或令恐怖無所依投,方行殺害;或於孤苦、貧窮、哀慼、悲泣等者而行殺害,如是一切,由方便故,名重殺生。若唯行殺,不能日日乃至極少持一學處;或亦不能於月八日、十四、十五及半月等,受持齋戒;或亦不能於時時間惠施作福、問訊禮拜、迎送合掌和敬業等;又亦不能於時時間獲得猛利增上慚愧,悔所作惡;又不證得世間離欲,亦不證得真法現觀。如是一切,由無`[治=始【三】]`治故,名重殺生。若諸沙門、或婆羅門,繼邪祠祀,隨忍此見,執為正法而行殺戮。由邪執故,名重殺生。又作是心:殺羊無罪,由彼羊等為資生故,世主所化。諸如是等依止邪見而行殺害,皆邪執故,名重殺生。若有殺害大身眾生,此由事故,名重殺生。或有殺害人或人相,或父或母,及餘尊重;或有殺害歸投委信,或諸有學、或諸菩薩、或阿羅漢、或諸獨覺;或於如來作殺害意惡心出血,如來性`[命=爾【三宮】]`命不可殺故。如是一切,由其事故,名重殺生。 與如上說因緣相違而殺生者,名輕殺生。 `[復次=次復【三宮聖】]`復次,當說不與取等,由其事故,輕重差別。餘隨所應,如殺應知。 復次,若多劫盜,名重不與取。如是若劫盜妙好,劫盜委信,劫盜孤貧,劫盜佛法出家之眾;若入聚落而行劫盜,劫盜有學、或阿羅漢、或諸獨覺、或復僧祇、或佛靈廟所有財物。如是一切,由其事故,名重不與取。 復次,行不應行中,若母母親委信他妻,或住禁戒、或苾芻尼、或勤策女、或復正學。如是一切,由其事故,名重欲邪行。非支行中,若於面`[門=問【聖】]`門。由其事故,名重欲邪行。非時行中,若受齋戒,若胎圓滿、若有重`[病=疾【三宮聖】]`病。由其事故,名重欲邪行。非處行中,若佛靈廟、若僧伽藍。由其事故,名重欲邪行。 復次,若為誑惑多取他財,若妙若勝而說妄語。由事重故,名重妄語。若於委信、若父若母,廣說如前乃至佛所而說妄語。由事重故,名重妄語。或有妄語令他殺生,損失財物及與妻妾,此若成辦極重殺生、重不與取、重欲邪行。此由事重,名重妄語。或有妄語能破壞僧,於諸妄語此最尤重。 復次,若於長時積`[習=集【三】]`習親愛而行破壞。此由事重,名重離間語。或破壞他,令離善友、父母、男女,破和合僧。若離間語,能引殺生、或不與取、或欲邪行。如前所說道理應知。如是一切,由事重故,名重離間語。 復次,若於父母及餘師長發麁惡言。由事重故,名重麁惡語。或以不實不真妄語,現前毀罵呵責於他。由事重故,名重麁惡語。 復次,凡諸綺語隨妄語等,此語輕重,如彼應知。若依鬪訟、諍競等事而發綺語,亦名為重。若以染污心,於能引無義外道典籍承誦、讚詠、廣為他說。由事重故,名重綺語。若於父母、眷屬、師長調弄輕笑,現作語言不近道理。亦由事重,名重綺語。 復次,若於僧祇、佛靈廟等所有財寶,起貪欲心。由事重`[故=欲【宋元宮】]`故,名重貪欲。若於己德起增上慢,自謂智者,乃於國王、大臣、豪貴、所尊師長及諸聰叡同梵行等,起增上欲,貪求利養,名重貪欲。 復次,若於父母、眷屬、師長,起損害心。由事重故,名重瞋恚。又於無過、貧窮、孤苦、可傷愍者,起損害心。由事重故,名重瞋恚。又於誠心來`[歸=師【宋元】]`歸投者及有恩所,起損害心。由事重故,名重瞋恚。 復次,若於一切餘邪見中,諸有能謗一切邪見,此謗一切事門轉故,名重邪見。又若有見,謂無世間真阿羅漢、正至、正行,乃至廣說。如是邪見,由事重故,名重邪見。 除如上說所有諸事,隨其所應,與彼相違,皆名為輕。 復次,殺生所引不善諸業,或有是作而非增長,或有增長而非是作,或有亦作亦復增長,或有非作亦非增長。[s37](婆沙031-040.md#^h4cfm2) 初句,謂無識別童稚所作,或夢所作,或不思而作,或自無欲他逼令作。或有暫作,續即還起猛利悔心及厭患心,懇責遠離,正受律儀,令彼微薄,未與果報,便起世間離欲之道,損彼種子;次起出世永斷之道,害彼種子令無有餘。 增長而非作者,謂如有一,為害生故,於長夜中數隨`[尋【麗】,喜【大】(cf. K15n0570\_p0981c16; T13n0411\_p0730b16)]`尋`[伺=何【元】]`伺。由此因緣,彼遂增長殺生所引惡不善法,然不能作殺生之業。 亦作亦增長者,謂除先所說作非增長、增長非作,所餘一切殺生業相。 非作非增長者,謂除上爾所相。如是所餘不與取等乃至綺語,隨其所應,如殺應知。 ^ez64go 於貪欲、瞋恚、邪見中,無有第二增長而非作句,於初句中無有不思而作及他逼令作,餘如前說。 復次,若於殺生親近數習多所作故,生那落迦,是名殺生異熟果。若從彼沒,來生此間人同分中,壽量短促,是名殺生等流果。於外所得器世界中,飲食果藥皆少光澤,勢力異熟及與威德並皆微劣,消變不平,生長疾病。由此因緣,無量有情未盡壽量,非時中夭,是名殺生增上果。所餘業道,異熟、等流二果差別,如經應知。 增上果,今當說。若器世間眾果尠少,果不滋長、果多朽壞、果不貞實,多無雨澤,諸果乾枯,或全無果。如是一切,名不與取增上果。若器世間多諸便穢泥糞不淨,臭處迫迮,多生不淨臭惡之物,凡諸所有皆不可樂。如是一切,名欲邪行增上果。若器世間農作、行船、世俗事業不甚滋息,殊少便宜,多不諧偶,饒諸怖畏恐懼因緣。如是一切,是妄語增上果。若器世間其`[地【麗】,他【大】(cf. K15n0570\_p0982a21; T30n1579\_p0633c16)]`地處所,丘坑間隔,險阻難行,饒諸怖畏恐懼因緣。如是一切,是離間語增上果。若器世間其地處所,多諸株杌、荊棘、毒刺、`[瓦【麗三宮】,凡【大】]`瓦石、沙礫,枯槁無潤,無有池沼,河泉乾竭,土田鹹鹵,丘陵坑險,饒諸怖畏恐懼因緣。如是一切,是麁惡語增上果。若器世間所有果樹果無的當,非時結實,時不結實,生而似熟,根不堅牢,勢不久停,園林池沼多不可樂,饒諸怖畏恐懼因緣。如是一切,是綺語增上果。若器世間一切盛事,年時日夜月半月等漸漸衰微,所有氣味唯減不增。如是一切,是貪欲增上果。若器世間多諸疫癘、災橫、擾惱、怨敵、驚怖、師子、虎狼、雜惡禽獸、蟒蛇、蝮`[蝎=蠍【三宮聖】]`蝎、蚰`[蜒【麗】,蜑【大】(cf. K15n0570\_p0982b14; T30n1579\_p0455c24)]`蜒、百足、`[魍=[魅-未+內]【聖】]`魍魎、藥叉、諸惡賊等。如是一切,是瞋恚增上果。若器世間所有第一勝妙華果悉皆隱沒,諸不淨物乍似清淨,諸苦惱物乍似安樂,非安居所、非救護所、非歸依所。如是一切,是邪見增上果。 復次,如世尊言:殺有三種。謂貪瞋癡之所生起,乃至邪見亦復如是。此差別義,云何應知? 若為血肉等,殺害眾生。或作是心:殺害彼已,當奪財物。或受他雇、或為報恩、或友所攝、或希為友、或為衣食,奉`[主=王【元明宮】]`主教命而行殺害。或有謂彼能為衰損,或有謂彼能障財利,而行殺害。如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隨其所應,當知亦爾。如是一切,名貪所生殺生業道。 復次,若謂彼於己樂為無義,而行殺害。或念彼於己曾為無義,或恐彼於己當為無義,或見彼於己正為無義,而行殺害;廣說乃至於九惱事,皆如是知。如是一切,名瞋所生殺生業道。復次,若計為法而行殺害,謂己是餘眾生善友,彼因我殺,身壞命終當生天上。如是殺害,從癡所生。或作是心:為尊長故,法應殺害。或作是心:諸有誹毀天梵世主,罵婆羅門,法應殺害。如是心殺,從癡所生。或計殺生作及增長無異熟果,為他開演勸行殺業,彼由勸故,遂行殺事。時彼勸者所得殺罪,從癡所生。此後所說從癡所生殺業道理,諸餘業道乃至邪見,當知亦爾。或有妄計以其父母親愛眷屬擲置火中,斷食、投巖、棄於曠野,是真正法。如是一切,名癡所生殺生業道。 復次,若於他財食饕餮而取。是不與取,貪欲所生。或受他雇而行劫盜,或恩所攝、或祈後恩、或為衣食奉主教命、或為稱譽、或為安樂而行劫盜。如是一切不與取業,皆貪所生。 復次,若作是思:彼於我所樂行無義,廣說乃至九惱害事增上力故,而行劫盜。不必貪著彼所有財,不必希求諸餘財物。是不與取,瞋恚所生。或憎他故,焚燒聚落舍宅財物珍玩資具,當知彼觸瞋恚所生,盜相似罪,或更增強。或憎彼故,令他劫奪,破散彼財。他受`[教=殺【聖】]`教命依行事時,彼能教者不與取罪,從瞋恚生。 復次,若作是心:為尊長故而行劫盜,是為正法。名癡所生不與取罪。或作是心:若有誹`[毀=謗【聖】]`毀天梵世主,罵婆羅門,法應奪彼所有財物。此不與取亦從癡生。或作是心:若為祠祀、為祠祀支、為祠祀具,法應劫盜。是不與取亦從癡生。 復次,若有見聞不應行事,便不如理分別取相,遂貪欲纏之所纏縛而行非法,名貪所生欲邪行罪。或受他雇竊行媒嫁,由此方便行所不行,彼便獲得貪欲所生欲邪行罪。或欲攝受朋友知識,或為衣食承主教命,或為存活希求財穀金銀珍寶,而行邪行。如是一切,名貪所生欲邪行罪。 復次,若作是思:彼於我所樂行無義,廣說乃至九惱害事以為依止,而行邪行。非彼先有欲纏所纏,然於相違非所行事,為報怨故勉勵而行,名瞋所生欲邪行罪。或憎彼故,以彼妻妾令他毀辱,彼若受教行欲邪行,便觸瞋恚所生相似欲邪行罪,或更尤重。如是一切欲邪行罪,名瞋所生。 復次,若作是心,母及父親,或他婦女命為邪事,若不行者便獲大罪,若行此者便獲大福。非法謂法而行邪行,名癡所生欲邪行罪。 復次,若為利養而說妄語,或怖畏他損己財物、或為稱譽、或為安樂而說妄語。如是一切,名貪所生妄語業道。若有依止九惱害事而說妄語,名瞋所生妄語業道。若作是心:為諸尊長、或復為`[牛=生【三宮】]`牛、或為祠具,法應妄語。如是妄語,從癡所生。若作是心:諸有沙門、若婆羅門,違背諸天、違梵世主、違婆羅門,於彼妄語稱順正法。如是妄語,名癡所生妄語業道。若作是計:於法法想,於毘奈耶毘奈耶想,以覆藏想妄語破僧,無有非法。如是妄語亦從癡生。 如妄語業道,離間、麁惡二語業道,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復次,若為戲樂而行綺語,或為顯己是聰叡者而行綺語,或為`[財=則【聖】]`財利稱譽安樂而行綺語,名貪所生綺語業道。若有依止九惱害事而說綺語,名瞋所生綺語業道。若有於中為求真實、為求堅固、為求出離、為求於法而行綺語,名癡所生綺語業道。 復次,若有於他非怨有情財物資具,先取其相,希望追求增上力故,起如是心:凡彼所有願當屬我。又從貪愛而生貪愛,名貪所生貪欲業道。 若於他財不計為好,但九惱事增上力故,起如是心:凡彼所有皆當屬我。又從瞋恚而生貪愛,名瞋所生貪欲業道。 若作是計:諸有欲求魯達羅天、毘瑟笯天、釋梵世主眾妙世界,注心多住獲大福祐。作如是意注心多住,名癡所生貪欲業道。 若為財利稱譽安樂,於他有情起損害心,非於彼所生怨憎`[想=相【聖】]`想,謂彼長夜是我等怨。又從貪愛而生瞋恚,名貪所生瞋恚業道。 復次,若九惱事增上力故,從怨對想起損害心,名瞋所生瞋恚業道。若住此法及外道法,所有沙門、若婆羅門憎惡他見,於他見所及懷彼見沙門、婆羅門所起損害心,名癡所生瞋恚業道。 復次,若作是心:諸有此見撥無施與,乃至廣說彼於王等獲大供養及衣服等。即以此義增上力故,起如是見,名貪所生邪見業道。 若作是心:有施、有`[2]愛=受【三宮】*`愛,乃至廣說如是見者違害於我,我今不應與怨同見。彼由憎恚,起如是見:無施、無`[*2]`愛,乃至廣說。名瞋所生邪見業道。 若不如理於法思惟、籌量、觀察,由此方便所引尋伺,發起邪見,名癡所生邪見業道。 復次,殺生業道三為方便,由瞋究竟。如殺業道,麁語、瞋恚業道亦爾。不與取業道三為方便,由貪究竟。如不與取,邪行、貪欲業道亦爾。除其邪見,所餘業道三為方便,由三究竟。邪見業道三為方便,由癡究竟。 復次,殺生、邪行、妄語、離間、麁語、瞋恚,此六業道有情處起。不與而取、貪欲業道,資財處起。綺語業道,名身處起。邪見業道,諸行處起。 復次,由三因緣,不善業道成極圓滿惡不善性。何等為三?一、自性過故;二、因緣過故;三、塗染過故。 此中殺生所引思,乃至邪見所引彼相應思,如是一切染污性故、不善性故,由自性過說名為惡。 若以猛利貪欲、瞋恚、愚癡纏所發起,即此亦名由因緣過,成重惡性、成上不善,能引增上不可愛果。 若到究竟,即此亦名由塗染過,成極重惡,成上不善,能引增上不可愛果。 何以故?若有用染污心,能引發他不可愛樂欣悅之苦,彼隨苦心威勢力故,能引發苦補特伽羅思,便觸得廣大之罪,是故名為塗染過失。彼雖不發如是相心:諸能引發我之苦者,當觸大罪。然彼法爾觸於大罪。 譬如`[3]礠=磁【三宮】*`礠石雖不作意:諸所有鐵來附於我。然彼法爾所有近鐵,不由功用來附`[*3]`礠石。此中道理,當知亦爾。日珠等喻,亦如是知。 又於思上無別有法,彼威力生來相依附,說名塗染。當知唯是此思轉變,由彼威力之所發起。 如四大種業威勢力所生種種堅性、濕性、`[煖【麗】,軟【大】(cf. K15n0570\_p0984c16; T30n1579\_p0351a03)]`煖性、動性,非大種外別有如是種種諸性,然即大種業威勢緣,如是轉變。如業威勢緣力轉變,神足加行緣力轉變,當知亦爾。又如魔王,惑媚無量娑`[梨=利【三宮】]`梨藥迦諸婆羅門長者等心,令於世尊變異暴惡。非於彼心更增別法,說名惑媚。唯除魔王加行威勢生彼諸心,令其轉變成極暴惡。此中道理,當知亦爾。 復次,如先所說作及增長業,若先所說由五因緣成極重業,名定受業。與此相違,名不定受業。復有四業。一、異熟定,二、時分定,三、二俱定,四、二俱不定。諸阿羅漢所有不善決定受業,或於前生所作,或於此生先異生位所作,由少輕苦之所逼惱,便名果報已熟。若已轉依,果報種子皆永斷故,一切不受。所以者何?由佛世尊依未解脫相續,建立定受業故。 問:若於一時亦牽亦搦,盜取眾生,即斷其命。當言一業,為二業耶? 答:當言`[二=一【三】]`二業。以速轉故,於此二業,由增上慢,謂之為一。若謂我當牽彼,是第一思;即於盜時,復謂我當搦殺,是第二思。若時牽彼,爾時不搦;若時搦彼,爾時不牽;速疾轉故,生增上慢,謂是一時。是故此中,當言二業。 復次,略由三因緣故,成現法受業。何等為三?一、`[6]田=由【明】*`田廣大故;二、思廣大故;三、相續清淨故。由五種相,`[*6]`田成廣大。一、從於一切有情第一利益安樂增上意樂住起,謂慈等至。二、從於一切有情第一將護他心住起,謂無諍等持。三、從第一寂靜涅槃樂相似聖住起,謂滅盡等至。四、已得一切不善不作律儀,謂預流果。五、極清淨相續究竟,謂阿羅漢及佛為首大苾芻僧。如是名為`[*6]`田廣大性。若於是處,以深厚殷重清淨信心,捨清淨財,是名思廣大性。若前生中,於他所施衣服等物,由身語意不為障礙,亦不思量`[興【麗】,與【大】,輿【三聖】]`興染污心,以無有障`[障〔-〕【三宮】]`障彼相續,當知是名相續清淨。若有於此三種因緣一切具足,當知彼業定現法受,亦於生受、亦於後受。 若有與此相違三種因緣起不善業,當知亦成定現法受。 或有所生一剎那業,唯現法`[(受或…不復)五十一字【大】∞(能繫…酢多)百二字【宋】]`受;或有所生一剎那業,亦現法受、亦於生受;或有所生一剎那業,三時皆受。 譬如一縷其量微小,能持一華,一繫華已勢力便盡,不復`[(能繫…酢多)百二字【大】∞(受或…不復)五十一字【宋】]`能繫;復有一縷能持二華,再繫華已勢力便盡;復有一縷能持多華,多繫華已其力方盡。又如流水其性微小,流經一步勢力便盡;有第二水其性稍大,流經兩步勢力方盡;有第三水其性廣大,流經多步勢力乃盡。又如酢滴其性淡薄,唯能酢彼一滴之水,不能酢多;有第二滴其性稍嚴,酢二滴水,不能酢多;有餘酢滴其性更嚴,乃至能酢眾多滴水。此中諸業差別道理,當知亦爾。 復次,十種不善業道唯欲界繫,亦唯能感欲界異熟,多於惡趣,少於善趣。又惡趣業,預流果時皆已斷盡。若諸異生世間離欲,或復生上,一切皆伏而未永斷。若不還果身猶住此,或復上生,及阿羅漢,諸不善業皆畢竟斷。若已證入清淨增上意樂地菩薩,一切不善業皆畢竟斷。此但由不忘念力所制持故,非由煩惱得離繫故。 復次,思是業,非業道。殺生乃至綺語,亦業亦業道。貪、恚、邪見,業道非業。 此諸業道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後嗢`[拕=柁【宮】]`拕南曰: 自性相、廣、略、  方便、與輕重、  增減、及瑜伽、  引果生、決擇。 如是已說業道決擇。生雜染決擇,我今當說。 如先所說生`[雜=離【聖】]`雜染義,當知此生略有十一。一、一向樂生,謂一分諸天。二、一向苦生,謂諸那落迦。三、苦樂雜生,謂一分諸天、人、鬼、傍生。四、不苦不樂生,謂一分諸天。五、一向不清淨生,謂欲界異生。六、一向清淨生,謂已證得自在菩薩。七、清淨、不清淨生,謂色無色界異生。八、不清淨、清淨處生,謂在欲界般涅槃法、有暇處生。九、清淨、不清淨處生,謂生色無色界異生。十、不清淨、不清淨處生,謂生欲界異生不般涅槃法,設般涅槃法無暇處生。十一、清淨、清淨處生,謂生色無色界,非異生,諸有學者。 復次,經言:汝等長夜增羯吒斯,恒受血滴。何等名為羯吒斯耶?所謂貪愛。貪愛之言,與羯吒斯名差別也。此言顯示攝受集諦。恒受血滴,攝受苦諦。 復次,婆羅門喻經中,世尊依死雜染說如是言:有五非狂,如狂所作。何等為五?一、解支節者。謂更有餘活命方便,而樂分析所有支節以自活命。是名第一非狂如狂所作。二、慳貪者。謂慳貪所蔽,慳貪因緣所獲財寶,不食不施,唯除命終,欻然虛棄大寶庫藏。是名第二非狂如狂所作。三、樂生天者。謂更有餘身語意攝種種妙行生天方便,而樂妄執投火、溺水、顛墜高崖自害身命作生天因。是名第三非狂如狂所作。四、樂解脫者。謂更有餘八支聖道解脫方便,而樂妄執自逼自惱種種苦行作解脫因。是名第四非狂如狂所作。五、傷悼死者。謂依傷悼亡者因緣,種種哀歎`[剺【麗】,𭆓【大】,黎【聖】]`剺攫其身,坌灰拔髮,斷食自毀,欲令亡者還復如故。是名第五非狂如狂所作。 復說頌曰: 世間無決定,  顛倒謂為我  父母及妻孥、  兄弟、親友等。 曾母轉為妻,  妻復為兒婦,  兒婦轉為婢,  或作怨家妻。 曾父轉為子,  子復為怨敵,  怨敵復為奴,  或為僕隸等。 曾王轉為臣,  臣復為貧匱,  或閭邑下賤,  為世所輕鄙。 曾作婆羅門,  展轉為三`[姓=性【宋元宮聖】]`姓,  或復旃荼羅,  及補羯娑等。 於無量百千  那庾多往返,  為父復為子,  及怨家等身。 如幻士眾中,  示種種形類,  異生處流轉,  現多身亦爾。 煩惱業緣因,  令種種諸行,  數數而積集,  如幻化所起。 雖遭是眾幻,  然無智所覆,  常於諸行中,  樂著曾無厭。 既自幻惑已,  坌灰泣傷歎;  於不應憂悲,  橫生諸悲惱。 離假名親屬,  種種自憂悲;  棄捐正法行,  舉手而號泣。 癡憍慢所亂,  數行諸放逸。  如是等種類,  廣說遍應知。 復次,鬪諍劫中有四過失。謂壽量衰退、安樂衰退、功德衰退、一切世間盛事衰退。 復次,鬪諍劫中諸有情類,略於八處互不相數。一、不數正法,二、不數名聞,三、不數宗族,四、不數可愍,五、不數善友,六、不數有德,七、不數有恩,八、不數親友。 問:先說生雜染中,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此無明等十二支差別`[義=我【元】]`義,云何應知? 答:略由五相。一、由相故;二、由自性故;三、由業故;四、由法故;五、由因果故。 問:何等為無明相? 答:貪、瞋、慢相是無明相,計我我所相、無慚無愧相、多放逸相、性羸鈍相、饒睡眠相、心愁慼相、種種惡業現行等相,是無明相。 問:何等是無明自性? 答:自性總相,如前已說。 自性差別,今當顯示。謂或有隨眠無明,或有覺悟無明,或有煩惱共行無明,或有不共獨行無明,或有蔽伏心性無明,或有發業無明,或有不染污無明,或有離羞恥無明,或有堅固無明。謂無`[般=槃【聖】]`般涅槃法者所有無明。 問:何等為無明業?答:於不現見義而生迷惑,是無明業。如是於現見義、劣義、中義、勝義、利益義、不利益義、真義、邪義、因義、果義而生迷惑,是無明業。 又有十種愚癡有情,遍攝愚癡諸有情類。一、缺減愚癡,二、狂亂愚癡,三、散亂愚癡,四、自性愚癡,五、執著愚癡,六、迷亂愚癡,七、堅固愚癡,八、增上愚癡,九、無所了別愚癡,十、現見愚癡。缺減愚癡者,謂如有一,或缺於眼、或缺於耳,於眼所識色、耳所識聲一切境界皆不領解,是故愚癡。狂亂愚癡者,謂如有一,或遭逼迫、或遭大苦、或遭重病、或痛所切、或復顛癎令心狂亂。由此不了善作、惡作,是故愚癡。散亂愚癡者,謂如有一,心散異境,不能了餘善作、惡作,是故愚癡。自性愚癡者,謂如有一,於生死中無始以來,自性不了苦集滅道、眾生無我、法無我等,是故愚癡。執著愚癡者,謂如有一,墮外道中,彼於身見、身見為本諸見趣中不能解了,是故愚癡。迷亂愚癡者,謂如有一,或名想亂、或形量亂、或色相亂、或業用亂,於亂處法不能解了,是故愚癡。堅固愚癡者,謂如有一,畢竟無有般涅槃法,所有愚癡自性堅固,乃至諸佛亦不能拔。增上愚癡者,謂如有一,常恒無間習諸邪行,又邪行因所生眾苦之所逼切,雖知雖見,而故奔趣樂著嬉戲;或復貪等行者,亦是增上愚癡。無所解了愚癡者,謂如有一,不聞不思不修習故,於法於義不能解了,是故愚癡。現見愚癡者,謂如有一,現見諸行皆悉無常,而起常想;現見皆苦,而起樂想;現見不淨,而起淨想;現見無我,而起我想;現見病法、老法、死法,起安隱想,無逼惱想。 又此無明,於五處所能為障礙。一、能障礙真實智喜,二、能障礙煩惱滅得,三、能障礙聖道成滿,四、能障礙往於善趣,五、能障礙世間現法諸吉祥事。 問:何等名無明法? 答:或有由無明故,墮無明趣,說名愚癡;非癡所嬈,不為癡垢,非癡所媚。謂住隨眠無明。或有`[愚【麗】,所【大】(cf. K15n0570\_p0987c05; T30n1579\_p0637c03)]`愚癡,為癡所嬈,不為癡垢,非癡所媚。謂由纏所攝無明。或有愚癡,為癡所嬈,為癡所垢,非癡所媚。謂由發業無明發惡業已,於此惡行而生羞恥。或有愚癡,為癡所嬈,為癡所垢,為癡所媚。謂因無明發起種種惡不善業,於此惡行無有羞恥。此中由前三種,說名愚癡,墮無明`[趣=起【聖】]`趣,不名癡人。由後一種,說名癡人。 或有闇法無明,謂在欲界;或有昧法無明,謂在色界;或有`[翳=醫【聖】]`翳法無明,謂在無色界。 問:何等名無明因果? 答:因,如本地分已說。 果,謂一切後有支。又於真如及諸諦義不能解了。 或復猶豫,或即於此生邪決定。謂於諦理或增、或減,顛倒執著無常等故;或由增上慢故;或由自輕蔑故。 餘有支決擇文,更不復現。 復次,如世尊言:眼為因,色為緣,眼識得生;乃至身為因,觸為緣,身識得生。又說:觸為受緣。又說:能生作意為因,生所生識。 此中非眼等是眼識等生因,亦非觸是受生因,非能生作意是所生識生因,由彼諸法各自種子為生因故。何故此中,說眼等為眼識等因? 當知此依俱有依攝引發因說,非生起因。所以者何?由俱有眼等根為依止故,眼等諸識彼彼境轉,非無依止。如是由俱有觸為依止故,有諸受轉;由俱有能生作意為依止故。所生識轉,非無依止。是故世尊於此諸處,依俱有依所攝引發因說,非生起因。 或依助伴因說。何以故?非已滅眼能為已生眼識所依,耳等亦爾。非已滅觸能為已生受所依止,亦非已滅能生作意能為已生所生識依。 復次,緣起次第略有四種。一、牽引次第,二、生起次第,三、受用境界次第,四、受用苦次第。無明緣行、行緣識,是牽引次第。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是生起次第。六處緣觸、觸緣受,是生起已受用境界次第。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是受用苦次第。於此處所餘決擇文,更不復現。`[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