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8-24 09:06</span>
ᅟ[瑜伽1](T30n1579_瑜伽師地論1)ᅟ[瑜伽2](T30n1579_瑜伽師地論2)ᅟ[瑜伽3](T30n1579_瑜伽師地論3)ᅟ[瑜伽4](T30n1579_瑜伽師地論4)ᅟ
☗s81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
彌勒菩薩說
`[5]三藏法師=沙門【宋元宮聖知】*,唐三藏沙門【明】*`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 攝釋分之上
如是已`[說=說有【三】]`說攝決擇。
云何攝釋?
總嗢`[拕=柁【宮】]`拕南曰:
體、釋、文、義、法、 起、義、難、次、師、 說眾、聽、讚佛 略廣、學勝利。
云何為體?`[謂【麗宮聖】,為【大】]`謂契經體。略有二種。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如是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界。
云何為釋?謂略有五。一者、法,二者、等起,三者、義,四者、釋難,五者、次第。
云何為文?謂有六種。一者、名身,二者、句身,三者、字身,四者、語,五者、行相,六者、機請。
名身者,謂共知增語。此復略說有十二種。一者、假立名,二者、實事名,三者、同類相應名,四者、異類相應名,五者、隨德名,六者、假說名,七者、同所了名,八者、非同所了名,九者、顯名,十者、不顯名,十一者、略名,十二者、廣名。
假立名者,謂於內假立我及有情、命者等名,於外假立瓶、衣等名。
實事名者,謂於眼等、色等諸根義中,立眼等名。
同類相應名者,謂有情、色、受、大種等名。
異類相應名者,謂佛授、德友、青、黃等名。
隨德名者,謂變礙故名色,領納故名受,發光故名日,如是等名。
假說名者,謂呼貧名富,若餘所有不觀待義,安立其名。
同所了名者,謂共所解想。與此相違,是非同所了名。
顯名者,謂其義易了。
不顯名者,謂其義難了,如達羅弭`[茶=荼【三宮】]`茶明呪等。
略名者,謂一字名。
廣名者,謂多字名。
句身者,謂名字圓滿。此復六種。一者、不圓滿句,二者、圓滿句,三者、所成句,四者、能成句,五者、摽句,六者、釋句。
不圓滿句者,謂文不究竟,義不究竟。當知復由第二句故,方得圓滿。如說:
諸惡者莫作, 諸善者奉行, 善調伏自心, 是諸佛聖教。
若唯言諸惡,則文不究竟。若言諸惡者,則義不究竟。更加莫作,方得圓滿,即圓滿句。
所成句者,謂前句由後句方得成立。如說:
諸行無常, 有起盡法, 生必滅故, 彼寂為樂。
此中為成諸行無常,故次說言有起盡法。前是所成,即所成句;後是能成,即能成句。
摽句者,如言善性。
釋句者,謂正趣善士。
字身者,謂若究竟、若不究竟,名句所依四十九字。
此中欲為名首,名為句首。句必有名,名必有字。若唯一字,則不成句。又若有字名所不攝,唯字無名。
問:何因緣故,施設名等三種身耶?
答:為令領受諸增語觸所生受故。
問:名是何義?
答:能令種種共所了知,故名為名。
又能令意作種種相,故名為名。又由語言之所呼召,故名為名。攝受諸名,究竟顯了不現見義,故名為句。隨顯名句,故名為文。
如世尊說:增語、增語路,乃至廣說。此中增語者,謂一切眾同類相應名。增語路者,謂并眾同類欲,能起彼故。詞者,謂彼相應語。又即此語,各別於彼彼處若摽、若釋,彼所依處名為彼路。施設者,謂一一分別施設建立。彼所依處名為彼路。欲即是詞,無有別欲。此即增語施設之路。
又名身等略有六種依處。一者、法,二者、義,三者、補特伽羅,四者、時,五者、數,六者、處所。彼廣分別,當知已如聞所成地。
語者,當知略具八分。謂先首、美妙等。由彼語文句等相應,乃至常委分資糧故,能說正法。
先首語者,趣涅槃宮為先首故。
美妙語者,其聲清美,如羯羅頻迦音故。
顯了語者,謂詞句文皆善巧故。
易解語者,巧辯說故。
樂聞語者,引法義故。
無依語者,不依希望他信己故。
不違逆語者,知量說故。
無邊語者,廣大善巧故。
如是八種語,當知略具三德。一者、趣向德,謂初一種。二者、自體德,謂次二種。三者、加行德,謂所餘種。
相應者,謂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又依四種道理相應故。助伴者,能成次第故。隨順者,謂解釋次第故。清徹者,文句顯了故。清淨資助者,善入眾心故。相稱者,如眾會故、應供故、稱法故、引義故、順`[時【麗宮聖】,持【大】]`時故。常委分資糧者,審悉所作、恒常所作,故名常委;彼分者,謂正見等,此是彼資糧故。
行相者,謂諸蘊相應、諸界相應、諸處相應、緣起相應、處非處相應、念住相應。如是等相應語言,或聲聞說、或如來說、或菩薩說,是名行相。
機請者,謂因機請問而起言說。此復根等差別,當知有二十七種補特伽羅。
此中由根差別,故成二種。一者、鈍根,二者、利根。
由行差別,故成七種。謂貪等行,如聲聞地已說。由眾差別,故成二種。一者、在家眾,二者、出家眾。
由願差別,故成三種。一者、聲聞,二者、獨覺,三者、菩薩。
由可救、不可救差別,故成二種。謂般涅槃法、不般涅槃法。
由加行差別,故成九種。一、已入正法,二、未入正法,三、有障礙,四、無障礙,五、已成熟,六、未成熟,七、具`[縛【麗】,縳【大】(cf. K15n0570\_p1153b18; T31n1602\_p0542c26)]`縛,八、不具縛,九、無縛。
由種類差別,故成二種。一者、人,二者、非人。
如是六文,總有四相,說名為文。一、所說相,謂名身等,行相為後。二、所為相,謂機請攝二十七種補特伽羅。三、能說相,謂語。四、說者相,謂聲聞、菩薩及與如來。
如是六種皆顯於文。若闕一種,不能顯義。由能顯義,是故名文。
云何為義?當知略有十種。一者、地義,二者、相義,三者、作意等義,四者、依處義,五者、過患義,六者、勝利義,七者、所治義,八者、能治義,九者、略義,十者、廣義。
地義者,略有五地。一者、資糧地,二者、加行地,三者、見地,四者、修地,五者、究竟地。
又廣分別有十七地,謂五識身地為初,無餘依地為後。
相義者,當知有五種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三者、假立相,四者、因相,五者、果相。如是五相,如思所成地已辯。
復有五相。一者、異門相,二者、瑜伽相,三者、轉異相,四者、雜染相,五者、清淨相。如是五相,當知如前處處分別。
復有五相。一者、所詮相,二者、能詮相,三者、此二相應相,四者、執著相,五者、不執著相。
所詮相者,謂相等五法,如五事中已說。
能詮相者,謂即於彼依止名等,為欲隨說自性、差別所有語言,應知此即是遍計所執自性相。此遍計所執自性有差別名,所謂亦名遍計所執,亦名和合所成,亦名所增益相,亦名虛妄所執,亦名言說所顯,亦名文字加行,亦名唯有音聲,亦名無有體相。如是等類差別應知。
此二相應相者,謂所詮、能詮更互相應,即是遍計所執自性執所依止。
執著相者,謂諸愚夫,無始時來相續流轉,遍計所執自性執及彼隨眠。
不執著相者,謂已見諦者,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及彼習氣解脫。若正分別,如思所成地,應知其相。
作意等義者,謂七種作意。即了相等,如前聲聞地已說。復有十智。一者、苦智,二者、集智,三者、滅智,四者、道智,五者、法智,六者、種類智,七者、他心智,八者、世俗智,九者、盡智,十者、無生智。此亦如前聲聞地辯。復有六識身,所謂眼識乃至意識。此亦如前五識身地、意地已辯。復有九種遍知。一者、欲界繫見苦集所斷斷遍知,二者、色無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斷遍知,三者、欲界繫見滅所斷斷遍知,四者、色無色界繫見滅所斷斷遍知,五者、欲界繫見道所斷斷遍知,六者、色無色界繫見道`[所〔-〕【三宮聖】]`所斷斷遍知,七者、順下分結斷遍知,八者、色貪盡遍知,九者、無色貪盡遍知。如三摩呬多地已辯其相。復有三解脫門。謂空、無願、無相。當知亦如三摩呬多地已辯其相。此中應當分別諸法,幾種作意之所思惟,幾智所知,幾識所識,幾種遍知之所遍知,幾解脫門之所解脫。以如是等無量觀門,應觀諸法。
依處義者,略有三種。一者、事依處,二者、時依處,三者、補特伽羅依處。
事依處者,復有三種。一者、根本事依處,二者、得方便事依處,三者、悲愍他事依處。
根本事依處,復有六種。一者、善趣,二者、惡趣,三者、退墮,四者、`[2]昇=升【聖】*`昇進,五者、生死,六者、涅槃。
得方便事依處,復有十二種。謂十二種行。一者、欲行,二者、離行,三者、善行,四者、不善行,五者、苦行,六者、非苦行,七者、順退分行,八者、順進分行,九者、雜染行,十者、清淨行,十一者、自義行,十二者、他義行。
悲愍他事依處,復有五種。一者、令離欲,二者、示現,三者、教導,四者、讚勵,五者、慶喜。
此中善趣者,謂人天。
惡趣者,謂諸惡趣。
退墮者,復有二種。一者、不方他,二者、方他。初謂自然壽命退減。如壽命退減,如是色力、財富、安樂、名稱、辯才等退減,當知亦爾。
方他者,謂族姓退減,自在增上退減,薄`[少【麗三宮聖】,小【大】]`少宗`[葉=業【明】]`葉,言不威肅,智慧弊惡,不能獲得廣大色聲及香味觸,於所受用廣大事中心不喜樂。如是等類,名為退墮。
與此相違,隨其所應,名為`[*2-1]昇=升【聖】*`昇進。
生死者,謂即善趣惡趣`[退〔-〕【三宮】]`退墮昇進。
涅槃者,謂有餘依及無餘依二涅槃界。
欲行者,謂如十種受用欲中說。
離行者,謂即於彼所受用事知無常等已,厭而出家,受持禁戒,守根門等。
善行者,謂施、戒、修善有漏行。
不善行者,謂三種惡行。
苦行者,謂露形無衣,如是等類乃至廣說。
非苦行者,謂不棄捨如法所得所有安樂。遠離二邊,所謂受用欲樂行邊,及與受用自苦行邊;依止中道,如法追求及正受用衣服等事。
順退分行者,謂所有行能障壽等諸昇進事。
與此相違,當知即是順進分行,如鸚鵡經說。
雜染行者,略有三種。一者、業雜染,二者、煩惱雜染,三者、流轉雜染。當知此中,有九根本句。謂業雜染有三句,一、貪欲,二、瞋恚,三、愚癡;煩惱雜染有四句,即四顛倒;流轉雜染有二句,謂無明及有愛。所以者何?由三不善根,生起種種業雜染故。由四顛倒,能發種種煩惱雜染故。煩惱生已,由無明門,諸出家者能生種種流轉雜染;由有愛門,諸在家者能生種種流轉雜染。
清淨行者,略有三學、五地。謂資糧地乃至究竟地,如先已說。當知學等,有九根本句。謂增上戒學及增上心學,有無貪、無瞋、無癡,在資糧地及加行地;增上慧學,有四無顛倒明及解脫,在見地、脩地及究竟地。
自義行者,謂自利行。如聲聞、獨覺,彼雖或時起利他行,然本期願不唯利他,是故所行名自義行。
他義行者,謂利他行。如佛菩薩為欲利益無量眾生,為欲安樂無量眾生,乃至廣說。
令離欲者,謂訶責六種黑品諸行,示現過患,令離愛欲。
示現者,謂為令受學白品行故,示現四種真實道理。
教導者,謂示現已,得信解者,安置學處,令正受行。由已於彼得自在故,彼便請言:我於今者當`[何=行【三宮】]`何所作?唯願`[教=示【三宮】]`教誨。因告之曰:汝等今者,於如是如是事應正作、應隨學。
讚勵者,謂彼有情若於所知、所行、所得中,心生退屈,爾時稱讚策勵其心,令於彼事堪有勢力。
慶喜者,謂彼有情於法隨法勇猛正行,即應如實讚悅,令其歡喜。
復次,令離欲示現者,或有令離欲而不示現,如教導他令其離欲,而謂彼曰:如`[某=其【宋】]`某所言不應作者,汝今必定不應復作。或怖彼言:汝若作者,我必當作如是如是。或復求彼:汝若是我親愛善友,必不應作。或有示現,不令離欲。如處中者,示現功德及與過失,而未堪遮令離過失。或有令離欲,亦示現。如示彼過,令其離欲。教導讚勵者,謂初未受學令其受學;既受學已,未上昇進,令其昇進。慶喜者,若可慶喜而慶喜時,有五勝利。一者、令彼於己所證其心決定;二者、令餘於彼所證功德生趣證心;三者、令誹謗者心得清淨;四者、令不清淨者心處中住;五者、令清淨者倍復增長。若有補特伽羅慶他善事,當知造作增長能感悅意`[天生=生天【元明】]`天生之業。若命終已,隨彼彼生,常聞悅意美妙音聲,一切境界無不悅意。
復次,欲行或有能感善趣,如為欲故造後善業。或有能感惡趣,如以非法攝受諸欲。離行若有毀犯,能感惡趣;若能成`[辦=辯【聖】]`辦,能感善趣,及能作涅槃資糧。
善行能感善趣,及作涅槃資糧;不善行能感惡趣。
苦行能感惡趣,由依邪見自苦身故;非苦行能作涅槃資糧。
順退分行、順進分行,隨其所應,退墮、昇進。
雜染行能感生死,清淨行能證涅槃。
自義行唯令自身往善趣,逮昇進,證涅槃;他義行俱令自他往善趣,逮昇進,證涅槃。
如是三事中,根本事有六種,謂初善趣乃至涅槃為後;得方便事有十二種,謂十二行;悲愍他事有五種,謂由五種悲愍眾生。此中由根本事增上力故,依十二行,如其所應,令他離欲乃至慶喜。
時依處者,謂略有三種言事。一者、過去言事,二者、未來言事,三者、現在言事。如經廣說。
補特伽羅依處者,謂軟根等二十七種補特伽羅,應知其相。
即依如是如上所說若事、若時、若補特伽羅故,諸佛世尊流布聖教,是故說彼名為依處。
過患義者,以要言之,於應毀厭義而起毀厭,或法、或補特伽羅。
勝利義者,以要言之,於應稱讚義而起稱讚,或法、或補特伽羅。
所治義者,以要言之,一切雜染行。
能治義者,以要言之,一切清淨行。如貪是所治,不淨為能治;瞋是所治,慈為能治。如是等,盡當知。
略義者,謂宣說諸法同類相應。廣義者,謂宣說諸法異類相應。
復次,說不了義經故,說了義經故。
復次,有二種略義。一者、名略,二者、義略。`[如=如是【三宮】]`如略義,如是廣義亦有二種。一`[有=者【三宮聖】]`有名廣,二者、義廣。
如世尊言:舍利子!我所說法或略、或廣,然悟解者甚難可得。廣說如經。當知此中,顯示世尊於契經中文廣義略,於伽他中義廣文略。
為攝十義,故說中間嗢`[拕=柁【宮】]`拕南曰:
諸地、相、作意、 依處、德、非德、 所對治、能治、 廣、略義應知。
復次,如是略說佛教體性十種義已,諸說法者,應依聖教尋求十種,若具不具。既自求已,應為他說。
如是建立諸經文義體已。諸說法者,應以五相,隨順解釋一切佛經。謂初應略說法要,次應宣說等起,次應宣說其義,次應釋難,後應辯次第。
法者,略有十二種,謂契經等十二分教。
契經者,謂貫穿義長行直說,多分攝受意趣體性。
應頌者,謂長行後宣說伽他,又略摽所說不了義經。
記`[別=莂【明】]`別者,謂廣分別略所摽義,及記命過弟子生處。
諷頌者,謂以句說。或以二句,或以三、四、五、六句說。
自說者,謂無請而說,為令弟子得勝解故。為令上品所化有情安住勝理,自然而說。如經言:世尊今者自然宣說。
緣起者,謂有請而說。如經言:世尊一時依黑鹿子,為諸`[苾芻=比丘【三宮】]`苾芻宣說法要。又依別解脫因起之道,毘奈耶攝所有言說。又於是處說如是言:世尊依如是如是因緣,依如是如是事,說如是如是語。
譬喻者,謂有譬喻經,由譬喻故,隱義明了。
本事者,謂除本生,宣說前際諸所有事。
本生者,謂宣說己身,於過去世行菩薩行時,自本生事。
方廣者,謂說菩薩道。如說七地四菩薩行,及說諸佛百四十種不共佛法。謂四一切種清淨,乃至一切種妙智。如菩薩地已廣說。又復此法,廣故、多故、極高大故、時長遠故,謂極勇猛,經三大劫阿僧`[企=爾【宋元】]`企耶方得成滿,故名方廣。
未曾有法者,謂諸如來、若諸聲聞、若在家者說希奇法。如諸經中,因希有事起於言說。
論議者,謂諸經典循環研`[4]覈【磧三宮聖】*,竅【大】*`覈摩呾理迦。且如一切了義經,皆名摩呾理迦。謂於是處,世尊自廣分別諸法體相。又於是處,諸聖弟子已見諦迹,依自所證,無`[倒=到【聖】]`倒分別諸法體相,此亦名為摩呾理迦。即此摩呾理迦,亦名阿毘達磨。猶如世間一切書算詩論等,皆有摩呾理迦,當知經中循環研`[*4]`覈諸法體相,亦復如是。又如諸字,若無摩呾理迦,即不明了。如是契經等十二分聖教,若不建立諸法體相,即不明了;若建立已,即得明了。又無雜亂宣說法相,是故即此摩呾理迦,亦名阿毘達磨。又即依此摩呾理迦,所餘解釋諸經義者,亦名論`[議【麗】,義【大】(cf. K15n0570\_p1157a17; T30n1579\_p0419a01)]`議。
等起者,謂由三種若事、若時、若補特伽羅依處故,隨應當說。謂如是補特伽羅有如是行,為令離欲乃至慶喜。
已說等起。次應說義。
義者,略有二種。一者、總義,二者、別義。
由四種相,當說總義。一者、引了義經故;二者、分別事究竟故;三者、行故;四者、果故。
行復二種,一者、邪行,二者、正行。
果亦二種,一者、正行果,二者、邪行果。
由四種相,當說別義。一者、分別差別名;二者、分別自體相;三者、訓釋言詞;四者、義門差別。
訓釋言詞,復由五種方便。一、由相故;二、由自性故;三、由業故;四、由法故;五、由因果故。
義門差別,當知復由五相。一者、自性差別故;二者、界差別故;三者、時差別故;四者、位差別故;五者、補特伽羅差別故。
此中自性差別者,謂色自性有十色處差別,受自性有三受差別,想自性有六想差別,行自性有三行差別,識自性有六識差別。如是等類,當知諸法自性差別。
界差別者,謂欲界差別故,色界差別故,無色界差別故。
時差別者,謂過去時差別故,未來時差別故,現在時差別故。
位差別者,當知有二十五種分位差別。謂下中上三位差別故,苦、樂、不苦不樂三位差別故,善、不善、無記三位差別故,聞思修三位差別故,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三位差別故,內外二位差別故,所取、能取二位差別故,所治、能治二位差別故,現前、不現前二位差別故,因果二位差別故。
補特伽羅差別者,如前所說二十七種補特伽羅,應知差別。
釋難者,若自設難、若他設難皆應解釋。
當知此難略由五相。一者、為未了義得顯了故。如言:此文有何義耶?二者、語相違故。如言:何故世尊先所說異,今所說異?三者、道理相違故。如有顯示與四道理相違之義。四者、不決定顯示故。如言:何故世尊於一種義,於彼彼處,種種異門差別顯示?五者、究竟非現見故。如言:內我有何體性,有何色相,而言常恒無有變易,如是正住?如是等類難相應知。
於此五難,隨其次第應當解釋。謂於不了義難,方便顯`[了=示【元明宮】]`了。於語相違難,顯示意趣隨順會通。如於語相違難,顯示意趣隨順會通;如是於不決定顯示難、於究竟非現見難,當知亦爾。於道理相違難,或以`[異=黑【三宮聖】]`異教而決判之,或復示現四種道理,或復示現因果相應。所謂此言或為增果、或為增因。
又於釋難應設四記。一者、一向記。謂為如理來請問者,無倒建立諸法性相。二者、分別記。謂為如理、或不如理來請問者,開示差別諸法性相。三者、反問記。謂為令彼戲論問者,自`[敘=収【三宮聖】]`敘己過。四者、置記。由四因緣,默置而記。謂無體性故、甚深等故。此廣如前思所成地已說其相。又如有問如來滅後為有無等,此於世俗及勝義諦所有理趣皆不應記,是故說彼名為置記。此中如來約勝義諦,非有性故,不可記別。約世俗諦,所依、能依道相違故,彼果永斷不成實故,亦不可記如來滅後是有無等。
次第者,略有三種。一者、圓滿次第,二者、解釋次第,三者、能成次第。為欲顯示此三次第,略引聖教。如世尊言:我昔出家甚為盛美、第一盛美、最極盛美。此言顯示盛美圓滿次第。又復說言:我曾處父淨飯王宮,顏容端正,乃至廣說。此言顯示盛美解釋次第。又復說言:為何義故,盛美出家?由見老病死等法故。此言顯示能成次第。又復經中略說諸法,如言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如是等類,但顯圓滿次第。由所餘句圓滿此受,故名圓滿。如受,四諦亦爾。謂先說一句,後後隨順次第宣說。能成次第復有二種。謂或以前句成立後句,或以後句成立前句。解釋次第,當知亦爾。
師者,謂成就十法,名說法師眾相圓滿。
一者、善於法義。謂於六種法、十種義,善能解了故。
二者、能廣宣說。謂多聞、聞持、其聞積集故。
三者、具足無畏。謂於剎帝利等勝大眾中,宣說正法無所怯懼故。又因此故,聲不嘶掉,腋不流汗,念無忘失故。
四者、言詞善巧。謂語工圓滿、八支成就、言詞具足,處眾說法故。語工圓滿者,謂文句相應、助伴等,乃至廣說。八支成就者,謂此語言先首、美妙等,乃至廣說。
五者、善方便說。謂二十種善巧方便宣說正法故,如以時、殷重等。
六者、具足成就法隨法行。謂不唯聽聞以為究竟,如其所說,即如是行故。
七者、威儀具足,謂說法時手足不亂,頭不動搖,面無變易,鼻不改異,進止往來威儀庠序故。
八者、勇猛精進,謂常樂聽聞所未聞法,於已聞法轉令明淨,不捨瑜伽,不捨作意,心不捨離內奢摩他故。
九者、無有厭倦。謂為四眾廣宣妙法,身心無倦故。
十者、具足忍力。謂罵弄訶責終不反報,若被輕蔑不生忿慼,乃至廣說。
說眾者,謂處五眾,宣八種言。
何等為八?一者、可憙樂言,二者、善開發言,三者、善釋難言,四者、善分`[析=折【聖】]`析言,五者、善順入言,六者、引餘證言,七者、勝辯才言,八者、隨宗趣言。
五眾者,一、在家眾,二、出家眾,三、淨信眾,四、邪`[惡=怨【聖】]`惡眾,五、處中眾。
可憙樂言者,當知有五相。一、有證因,二、有譬喻,三、語具圓滿,四、文句綺靡,五、言詞顯了。
善開發言者,開深隱義令麁顯故,辯麁顯義令深隱故。
善`[釋=擇【聖】]`釋難言者,以要言之,當知離五種難,善成就故。
善分析言者,於一一法,依增一道理,乃至析為十種,或復過此。如依三法說,或依四念住,乃至廣說。
善順入言者,唯善顯現解釋契經、應頌等法,終不引餘外道邪論。
引餘證言者,謂引餘經成立所說。
勝辯才言者,隨自所忍善分別義。
隨宗趣言者,依摩呾理迦分別顯示,或依其餘無倒說者所說言教,如理解釋。
復次,處在家眾,應依毀諸惡行、讚諸善行現說正法,令其止息及進修故。處出家眾,應依增上戒等三學現說正法,令速欣樂故。處淨信等眾,應依聖教廣大威德現說正法,如其次第,令倍增長、令處中信、令生淨信故。`[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
☗s82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 攝釋分之下
聽者,謂如是說法者說正法時,應安處他,令住恭敬無倒聽聞。
云何安處?謂或由一因,或乃至十。
一因者,謂恭敬聽法,現前能證利益安樂故。此中或有利益非安樂等四句。如菩薩地法受中已說。
二因者,謂善建立一切法故。善建立者,離諸過故,具大義故。又為說者、聽者所設劬勞有勝果故。若不爾者,能說、能聽徒廢己業,虛設功勞,應無有果。
三因者,恭敬聽法,能令眾生捨惡趣故,得善趣故,速能引攝涅槃因故。如是三事,要由恭敬聽聞方得。
四因者,一、恭敬聽法,能善了達契經等法。二、如是正法,能令眾生捨諸不善,攝受諸善;若善聽者,則能精勤若捨、若受。三、由捨受故,捨離惡因所招後苦。四、由此受捨善惡因故,速證涅槃。
五因者,謂佛世尊所說正法,有因緣、有出離、有依趣、有勇猛、有神變。如是諸句,如攝異門分當廣分別。復有五因,謂我當聞所未聞,我當聞已研究,我當除斷疑網,我當棄背諸見,我當以慧通達一切甚深句義。諸佛世尊說此五種,顯聞思修三所成慧清淨方便。謂初二種顯聞所成慧,次二種顯思所成慧,後一種顯修所成慧。
六因者,一、為欲敬報大師恩德,謂佛世尊為我等故,行於無量難行苦行,求得此法,云何今者而不聽聞。二、觀自義利,謂佛正法有現義利。三、究竟能離一切熱惱。四、善順正儀。五、易可了見。六、諸聰慧者內證所知。
七因者,謂我當修`[集=習【明】]`集七種正法,我當知法知義,乃欲善知補特伽羅尊卑差別。
八因者,一、佛法易得,乃至為旃荼羅等而開示故。二、易可修學,行住坐臥皆得修故。三、引發義利,謂能引發增上生果、決定勝果故。四、初善故。五、中善故。六、後善故。七、感現樂果故。八、引後樂果故。
九因者,謂能解脫九種世間逼迫事故。一、能出生死大牢獄故。二、永斷貪等堅牢縛故。三、棄捨七財貧,建立七財富故。四、超度善行聞正法儉,建立善行聞正法豐故。五、滅無明闇,起智慧明故。六、度四暴流,`[昇=升【聖】]`昇涅槃岸故。七、究竟能療煩惱病故。八、解脫一切貪愛羂故。九、能度無始生死曠野稠林行故。諸牢獄中,生死牢獄最為第一,是故先說。
十因者,一、恭敬聽法得思擇力,由此能受聞法勝利;如法求財,不以非法,深見過患而受用之。
二、善知出離。謂喪失財寶,無憂無慼,亦不嗟怨,乃至廣說;眷屬離壞,若遭病苦,不甚悲歎,亦不愁惱,乃至廣說。
三、於諸欲中深見過患,及見出離最勝功德,清淨出家,捨離上妙臥具貪著,乃至能證諸妙靜慮。
四、恭敬聽法,速順證解廣大甚深、相似甚深諸緣起法,又能引發廣大善根出離歡喜。如世尊說:我聖弟子專心屬耳聽聞正法,能斷五法,能修七法,速疾圓滿。
五、諸聖弟子恭敬聽法,所有集法皆成滅法。六、解正法已,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正法眼。七、能引攝證預流果最勝資糧,乃至證得阿羅漢果,及能引攝阿羅漢果最勝資糧。八、能引攝獨覺資糧。九、能善引攝無上正等菩提資糧。十、能引一切`[世=世間【三宮】]`世出世間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讚佛略廣者,謂說法師將欲開闡,先當讚佛。讚有二種,一、略,二、廣。
略讚佛者,由五種相應當了知。一者、妙色,二者、靜寂,三者、勝智,四者、正行,五者、威德。妙色者,謂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靜寂者,謂善能密護諸根門等,及能永拔煩惱習氣。勝智者,謂於過去、未來、現在世法及非世法無`[礙=癡【聖】]`礙無著。正行者,謂自他利正行圓滿。威德者,謂諸如來神通遊戲。
復有六種略讚如來。謂功德圓滿故、離垢染故、無濁穢故、無與等故、唯利有情以為業故、於此業用有堪能故。此廣分別,如攝決擇分。
廣讚佛者,謂佛世尊無邊名稱,德無量故;能施光明,發智明故;能除黑闇,永滅一切無智闇故;成就明眼,具三眼故;見勝義諦,了知無等諸聖諦故;成就禁戒,戒圓滿故、戒耆宿故。
如是兩足中尊、諸調御中最勝最上、沙門眾中最為殊美、是諸世間難得珍寶。
如是為哀愍者、為大悲者、樂為義者、求利益者、常悲愍者。
如是為眼、為智、為義、為法,於`[明=眼【聖】]`明了義能善決定,凡有所作皆依於義。
如是能證一切所未證義,由先證聖八支道故,自然證故;善能制立所未曾立,勝梵行故;是知`[中道=道中【三宮聖】]`中道者、是證道者、是示道者、是說道者、是引`[導=道【三宮聖】]`導者。
如是是人中師子,離怖畏故;是人中牛王,御大眾故;是人中持御,眾上首故;是人中龍王,無誤失故;是人中良馬,心善調故;是人中最勝,家族姓等映眾人故;是人中最上,戒、正行、智勝、威德等映眾人故;是人中蓮華,世間八法所不染故。
如是是無等者,無與等故;無等等者,等去來今無等者故;是最第一,於諸有情為最上故;是大仙王,戒耆宿故,長時積集勝梵行故,證古大仙所證道故;是最勝者,於諸外道煩惱等魔能得勝故;是大牟尼,無有一切掉慢等故,與三寂靜具相應故;不可引奪,一切生等及諸異論不引奪故;善沐浴者,永離一切諸惡法故;到彼岸者,超度一切薩迦耶故。
如是如來、應、正等覺乃至廣說是薄伽梵。
如是白法圓滿,一切智者、一切法主無忘失法,於諸有情堅固最勝一切苦樂不擾其心。是善調者,密護根門善圓滿故;是寂靜者,受持尸羅善圓滿故;是安隱者,已入決定地故;般涅槃者,已證菩提故;拔毒箭者,拔愛箭故;調未調者、靜未靜者,已如前說;安慰一切不安隱者,善能安立諸異生等,令證預流、一來果故;寂滅一切未寂滅者,善能建立住初二果,令證不還及阿羅漢果故;無杻械者、出火坑者、度深塹者、制諸求者、無傾動者、摧慢幢者、大常`[住=任【聖】]`住者。
如是是阿羅漢,諸漏永盡,如前廣說乃至盡諸有結。
如是永斷五支,成就六支,廣說乃至純善積集最上丈夫。
如是善知法者,乃至善知補特伽羅有尊卑者。
如是是大沙門、大婆羅門、離垢、無垢、良醫、商主、是勝觀者、是世間依、是眾生尊。此中離垢者,煩惱障斷故。無垢者,所知障斷故。又永拔習氣,故名無垢。日夜六反觀察世間,故名勝觀。
如是是一切種善清淨者,大丈夫相及隨形好莊嚴身者,具足十力為大力者,具四無畏無所畏者,是大悲者,於三念住善住念者,成就三種不護法者,無忘失法、永害一切煩惱習氣、具一切種微妙智者。此中大悲者,長時積集故,謂經三大劫阿僧企耶,方乃證得。又復依緣一切有情故,緣一切種苦為境界故;於諸眾生一切損惱、變異、利養得無轉故,於諸有情平等轉故。
復次,此中諸說法師,應於如是安立釋經法相。先當尋求若文若義,次復為他轉五種釋,如先所說解釋道理宣說正法。又應如是安立自身,於先所說說法者相,謂善法義等十種圓滿。
如是自安立已,應起如是品類言說,謂處五大眾,以如前所說可喜樂等八種言詞為眾說法。
又安處他,令住恭敬無倒聽聞。
又應先讚大師功德。
若有具足如是五分說正法者,當知猶如五分音樂,能令自他生大喜樂,又能引發自他利益。
若能如是善修學已,當知具足五種勝利。一、於佛言義解了不難;二、能善圓滿說諸法相;三、能善起發自他相續廣大歡喜;四、能引善出離,乃至天上、人中稱譽遍滿;五、能生起無量功德。
復次,如經中說住學勝利,當知此經文義為體。
文者,謂此經言:汝等苾芻應當安住修學勝利。此中有十二字、四名、一句,如是則攝名句字身。此中言說是學處相,則攝行相。如來言說本為苾芻請問,則攝機請。如來所說言音,則攝於語。是故此經一句,具攝六文。如是慧為上首等諸句中,皆隨相應知。
義者,謂地義中,但說聲聞地,或具五地。經言學勝利者,是資糧地。慧為上首者,是加行地。解脫堅固、念為增上者,是見地、修地、究竟地。是名地義。
於相義中,學勝利者,是戒自相。慧為上首者,具二種相;謂於慧自相、所依、助伴等中,唯慧自體是慧自相,慧之所依、助伴、所緣名為共相。解脫堅固者,謂永離一切煩惱麁重,是解脫自相。念為增上者,是念自相。是名相義。
作意義中,學勝利者,非諸作意,唯顯作意建立處所。慧為上首者,應知了相、勝解作意。解脫堅固者,顯示遠離、攝樂、方便究竟、方便究竟果作意。念為增上者,當知此顯觀察作意。是名作意義。由此道理,於智等中應隨建立。
依處義中,依於涅槃學處所攝清淨行,隨其所應起教導等,所謂教導乃至慶喜。當知此中,亦通有善等行,隨其最勝,但說清淨行。出家補特伽羅,是補特伽羅依處。又依軟根等一切補特伽羅,應當慶喜。又於過去、現在時應當慶喜,已證得故、正證得故。於現在時,起於示現;於未來時,起於教導及讚勵。是名依處義。
勝利義中,謂修三學速得圓滿,是勝利義。
過患義中,謂出家者不應行於異行,不應儲餘財物。
所治義中,謂犯尸羅、無智、煩惱及忘失念。當知護尸羅等,即是能治義。又一切雜染行皆是所治,三學等行皆是能治。
於略義中,謂住學勝利,乃至念為增上;此略舉宗,名為略義。當知即分別此,名為廣義。是名略廣義。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復次,於解釋中,法者,謂於十二分教,當知此是契經所攝。
又是記`[別=莂【明】]`別,由了義故。
等起者,謂應當說依止處所。為欲自顯遍`[行=行行【三宮聖】]`行智力故,發起此經。
又為顯示精勤修習清淨行者,及為顯示重財利者,令信解彼所化有情,依住學勝利等精進修習,速得圓滿`[三=二【聖】]`三學勝利。
又為顯示四種苾芻體故。
此中經言學勝利者,為令遠離種姓形相苾芻體故,及令遠離詐現軌則密護威儀苾芻體故。
慧為上首者,為令遠離計著虛妄聲譽稱讚苾芻體故。
解脫堅固、念為增上者,勸令修習真實正行`[苾芻=比丘【宮】]`苾芻體故。
所以者何?若有`[愛=受【聖】]`愛樂聲譽等者,雖自勉勵聽受正法,慧不增長。若有遠離前所說過,便於真實正行攝受正解脫中,堪任勸導。又為於下劣生喜足者,勸令漸漸修學增進。為樂追求隨順世間文章呪術,於戒慢緩者,說學勝利;為守尸羅捨多聞者,說慧為上首;為唯於聞思生喜足者,說解脫堅固;為於戒慧解脫起增上慢者,說念為增上。如是等類,皆名等起。
義者,謂總義中,當知此經宣說正行及正行果。
如是戒等三學,當知是名學之邊際。
又言如是住者,此顯正方便,四種瑜伽所攝。
又言如是住三學者,此顯正行果。
此中信欲為先,攝受尸羅、聽受、精進、慧等方便。
於別義中,所言學者,是勤精進如聖教行,若習、若修名之差別。
清淨身語正命現行,是學自性。
由此正行,尸羅、忍辱等修顯發,故名為學。
又為靜寂及為清涼進習除滅,故名為學。
如是等類訓釋名言,又應如前說相故、自性故、業故、法故,及因果故。
義門差別中,自性差別者,謂學勝利是所顯示七品尸羅,或過`[一=二【三宮】]`一百五十學處。
界差別者,謂欲行中有別解脫律儀,色無色行中有靜慮律儀,無漏律儀非界所繫。
時差別者,謂學勝利過去已學,未來當學,現在正學。此學勝利,當知於去來今平等無異。
位差別者,謂已入正法補特伽羅諸學勝利,未成熟者是下位,正成熟者是中位,已成熟者是上位。
若心不喜樂勉勵修行諸梵行者,此學勝利是苦位;若心喜樂不自勉勵修梵行者,此學勝利是樂位;若於梵行非喜樂非不憙樂者,此學勝利是不苦不樂位。
又學勝利皆是善位,非不善位、非無記位。
若聽受者是名聞位,若思惟者是名思位,若修習者是名修位。
若未證得增上心、慧,唯是增上戒位;若證得者,亦是增上心、慧二位。
如是等類,是位差別。
補特伽羅差別者,此中意說出家補特伽羅。或是`[鈍【麗】,純【大】(cf. K15n0570\_p1163b03; T31n1602\_p0542c22)]`鈍根、或是利根、或貪等行、或等分行、或薄塵行。唯是聲聞,非諸獨覺、非諸菩薩。由彼獨覺別覺悟故,菩薩解脫為堅固故,不說共住修學勝利。
又復此中,唯說般涅槃為法者、已入正法者、無有障礙者、亦具縛者、不具縛者,非無縛者。唯人,非天。如是等類,名補特伽羅差別。
如於學勝利,如是於慧為上首性、於解脫堅固性、於念為增上性,隨其所應,當知皆有五種差別。
此中勝利者,是功德、增進、圓滿名之差別。
如說當觀十種勝利,是其自性。
此法能有饒益,應可稱讚,故名勝利。
又復此法隨生有情定應隨逐,故名勝利。
又復此法稱讚所隨,故名勝利。
門差別者,當知十種差別,謂能攝受於僧,令僧精懇,乃至廣說。
此中苾芻者,是沙門、捨離家法趣非家等名之差別。
具足別解脫律儀眾同分,是其自性。
於其形色勤精進故,怖畏惡趣自防守故,攝無損故,名為苾芻。
門差別者,謂剎帝利等差別故,上族下族差別故,少中老年差別故,當知是門差別。
此中住者,是俯就於時精勤修習名之差別。
此住自性,離所說學,無有別法。
種種威儀攝受時分,故名為住。此是訓詞。
門差別者,謂威儀差別故,朝中後分差別故,日夜差別故,當知是名住門差別。
此中慧者,是智、見、明、現觀等名之差別。
簡擇法相心所有法,為其自性。
訓詞者,簡擇性故,治無智故,名之為慧。又各品別能了知故,名之為慧。又能顯了諸聰慧者是聰慧性,故名為慧。
門差別者,隨其所應,如前安立。
此中解脫者,是永斷、離繫、清淨、滅盡、離欲等名之差別。
自性者,謂麁重永害,煩惱永斷。
訓詞者,謂能脫種種貪等繫縛,故名解脫。又復世尊,為種種牟尼說此以為牟尼體性,故名解脫。
門差別者,謂待時解脫、不動解脫、見所斷解脫、修所斷解脫、欲行解脫、色行解脫、無色行解脫。如是等類義門差別,如前應知。
此中念者,是不忘失、心明記憶名之差別。
自性者,是心所有法。
訓詞者,追憶諸法,故名為念。又隨所經事,隨其作意,由此能令明了記憶,故名為念。
門差別者,謂佛隨念、法隨念等,乃至廣說六種隨念。如是如念住差別,當知廣說差別。又復如前,隨其所應,當知差別。
復次,於釋難中,問:住學勝利者,義何謂耶?
答:此增語顯示,於增上戒學見勝功德住。
問:慧為上首者,義何謂耶?
答:此增語顯示,於諸根中慧根第一。
問:解脫堅固者,義何謂耶?
答:此增語顯示,見、修所斷煩惱永斷。
問:念為增上者,義何謂耶?
答:此增語顯示,於少下劣不生喜足。
問:於餘經中,三學次第世尊異說,何故此中,增上戒後說增上慧,非增上心?
答:此中顯示住學勝利。由此言說,顯聞等所成慧,攝受無悔等;由此漸次得三摩地,即是顯示增上心學。如世尊說:於是五根,最能攝受所攝受者,所謂慧根。由諸苾芻成就慧根。乃至能修定根;如是乃至成就定根,當知皆是慧根之力。今此經中,世尊顯示慧根是三摩地引因,及煩惱斷引因,增上心學與增上慧學俱時而說。
問:餘經中說三學修習,進趣圓滿。何故不說增上心學修習`[圓〔-〕【三宮聖】]`圓滿耶?
答:如前所說,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問:何故此中但說住學勝利,不說住慧勝利、住解脫勝利等?
答:於下劣中勸取勝利,當知亦令所化有情,於勝妙中攝受勝利。又攝受於僧、令僧精懇等十種勝利,分明易了,易可悟入,是故但說住學勝利。
問:夫解脫者,於諸法中最為殊勝。何因緣故,但說住慧上首,不說住解脫上首?
答:於下劣中勸取上首性,當知亦令所化有情,於勝妙中攝受上首性。
又於解脫,顯示不共差別功德故。何等名為不共差別功德?`[謂〔-〕【元】]`謂於無常無上慧邊,解脫常故,最為堅固。
問:何等名為住學勝利?
答:如所施設諸學處中,觀十勝利,常守尸羅,堅守尸羅,常作常轉,如是名為住學勝利。
問:攝受於僧等諸句有何義耶?
答:攝受於僧者,是總句。令僧精懇者,令離受用欲樂邊故。令僧安樂者,令離受用自苦邊故。未淨信者令淨信`[者=者故【三】]`者,未入正法者令入正法故。已淨信者令增長`[4]者=故【三】*,【宮】`者,已入正法者令成熟故。難調伏者令調伏`[*4]`者,犯尸羅者善驅擯故。令慚愧者安樂住者,淨持戒者令無悔故。防現法漏者,隨順摧伏煩惱纏故。害後法漏者,止息邪願修梵行故,隨順永斷惑隨眠故。為令多人梵行久住,轉得增廣,乃至為諸天人正善開示者,為令聖教長時相續無斷絕故。
如是十種勝利略攝為三,即此三種廣開為十。何等為三?一者、令僧無染污住,二者、令僧得安樂住,三者、令佛聖教長時隨轉。此中由七種隨護,顯示無染污住及安樂住。七種隨護者,一、敬養隨護,二、自苦行隨護,三、資財乏少隨護,四、展轉相觸隨護,五、心追變隨護,六、煩惱纏隨護,七、邪願隨護。最後一句,顯示聖教長時隨轉。
云何常守尸羅?謂不棄捨學處故。云何堅守尸羅?謂不毀犯學處故。云何常作?謂於學處無穿穴故。云何常轉?謂穿穴已,復還淨故。云`[(何受…故)十三字〔-〕【元】]`何受學學處?謂具隨學諸學處故。如是行者常守尸羅、堅守尸羅、聞正法已,獨居靜處,繫念思惟、籌量、觀察,為欲趣求增上心慧。依聞思修所生妙慧,能證解脫,此解脫性無退法故,說名堅固,是出世間聖智果故。又此行者,由正念力審自觀察:我尸羅蘊為圓滿不?我於諸法為有正慧善通達不?我於解脫為善證不?如是依止正念力持,具學勝利,發上首慧,證堅解脫。又此正念略有三種,謂或因說法故,或依教授故,或由觀察應作、不應作故。
問:世尊說戒有無量種,謂事善戒、苾芻戒、近住戒、靜慮戒、等持戒、聖所愛戒。如是等戒,今依何說住學勝利?
答:依苾芻戒,由最勝故。
問:世尊說慧亦有多種,謂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依何慧說住慧上首?答:具依三慧。
問:世尊說解脫亦有多種。謂世間解脫、出世`[間〔-〕【三宮聖】]`間解脫、有學解脫、無學解脫、可動解脫、不可動解脫。如是等類,今依何說住解脫堅固?
答:依出世間不動解脫。
問:世尊說念亦無量種,謂於身住念,於受住念,於心住念,於法住念,於久所作、所說隨念,於所受誦諸法隨念,教授隨念,應作、不應作隨念,佛隨念等所有諸念。今於此中,依何念說念為增上?答:就勝為言,依應作、不應作觀察隨念。
復次,於次第中,先應安住苾芻尸羅,次應聽受如來正法,次應如理作意思惟。如是行者,由淨持戒,無有憂悔;由無悔等,漸次生定。由正方便所攝智慧,如理作意正思惟故,增上心學速得成滿。如是名為圓滿次第,前前後後漸圓滿故。
能成次第者,謂由住學勝利,能成慧為上首;由慧為上首,能成解脫堅固。云何能得住學勝利,乃至能成解脫堅固?謂由念為增上。如是名為能成次第。又如是住修習三學,速得圓滿,此亦名為能成次第。
解釋次第者,謂能善教誡聲聞弟子,一切應作、不應作事,故名大師。又能化導無量眾生,令苦寂滅,故名大師。又為摧滅邪穢外道,出現世間,故名大師。從他聽聞正法音聲,又能令他聞正法聲,故曰聲聞。問:何因緣故,唯為聲聞說住學勝利等?答:由聲聞眾是佛世尊隨順修學真實子故。此中法者,當知宣說名句文身。學處者,謂所宣說五毀犯聚。具憐愍者,謂於長夜諸有情所,恒住慈等諸無量故。具大悲者,謂能拔濟無量眾生多苦法故。樂義利者,能與眾生多樂法故。求利益者,能與眾生無量品類妙善法故。恒悲愍者,能拔眾生無量諸惡不善法故。為令多人梵行久住者,依剎帝利等族姓說,轉增廣者,即依如是有情種類後後增廣說。乃至為諸天人者,謂即依彼有勢力說。此中顯示世尊大悲普覆一切,非唯一分。正善開示者,謂如其所有性故,及盡其所有性故。宣說正法者,謂十二分教,聽受、研尋、任持、讀誦、處靜思惟如是正法。如是能令汝利益者,依增上戒說。如是能令汝安樂者,謂不依止弊苦、艱難、不自在行。如是能令汝利益安樂者,謂離欲者增上心行、增上慧行。此行善故,名為利益;能饒益故,名為安樂。復次,若於是處,世尊讚美杜多功德,是名利益;若於是處,世尊聽受百味飲食、百千衣服,是名安樂。若處世尊制立三學,如是名為利益安樂。又說如來於諸法中,以彼彼慧善觀察者,若為利益、若為安樂、若為利益安樂,依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說。當知此中,有二因緣,名善觀察。`[一=二【元】]`一者、長夜串習遍了知故;二者、無倒正覺悟故。於彼彼解脫善證得者,依增上心、增上慧說。由二因緣,名善證得。一者、到究竟故;二者、不還法故,無退法故。我尸羅蘊不圓滿者,謂或於尸羅修習一分,或不依止如是尸羅圓滿修習諸定地戒。我於諸法不善觀察者,由二種相,如前應知。我於解脫不善證得者,由二種證,如前應知。我所應說如是已說者,謂總結前略所標舉及廣分別。
復次,由六種相,應當解釋一切契經。一者、遍知事故;二者、捨離惡行,及諸煩惱、隨煩惱故;三者、受學善行故;四者、由如病等行智遍知通達故;五者、由彼果故;六者、由自及他領受彼果故。由此六相,及由如前所建立相,應善解釋一切經典。此中事者,謂蘊、界、處、緣起、念住及正斷等。彼果者,謂厭患、離欲、解脫及遍解脫。自他領受彼果者,謂我生已盡。
如是等類,名攝釋分。`[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二
☗s83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 攝異門分之上
如是已說攝釋。
云何攝異門?
總嗢`[拕=柁【宮】]`拕南曰:
白品與黑品、 異門等宣說, 為開悟義`[覺=學【三】]`覺, 略總頌應知。
別嗢`[拕=柁【宮】]`拕南曰:
師、第一、二慧、 四種善說等、 亦有因緣等、 施、戒、道廣說。
此中大師,所謂如來。
紹師即是第一弟子,如彼尊者舍利子等。
言襲師者,謂軌範師、若親教師、若同法者、能開悟者、令憶念者。
大師即是立聖教者。
紹師即是傳聖教者。
襲師即是隨聖教者。
開許制止一切應作、不應作故,時時教授教誡轉故。當知即是能說、傳說及隨說者。
驅擯造作不應作故,名能獎者。
慶慰造作應作事故,名勝獎者。
於前二事能開示故,名至獎者。
隨所生起一切疑惑皆能遣故,名能`[導=道【聖】]`導者。
惡作憂悔皆能遣故,名勝導者。
一切煩惱及隨煩惱皆能遣故,名至導者。
於諸疑惑能斷除者,謂未顯義能顯發故,已顯發義令明淨故。
甚深義句以慧通達廣開示故。誓許為作軌範尊重所依止故,名第二伴。
隨轉伴故,名為善友。
宿昔同處居家樂故,名為知識。
父母宗親互相繫屬,名憐愍者。
若非眷屬而施恩惠,名有恩者。
言義利者,名所求事能引義利。樂為此故,名樂義利。
言利益者,名為善行。樂為此故,名樂利益。
言安樂者,名安`[隱=樂【三宮】]`隱住益身心義。樂為此故,名樂安樂。
依現法樂,名樂安隱。依後法樂,說名為樂相應安隱。
於一切事現正隨從,故名信順。
若即於彼補特伽羅處所而起,故名為信。
`[開=聞【聖】]`開彼功德及與威力、殊勝慧已,即於彼法處所而起,隨順理門,故名淨信。
即由如是增上力故,身毛為竪,悲泣`[墮=隨【聖】]`墮淚,如是等事是淨信相。
聞彼功德、威力等已,於行住等諸威儀中,恒常信彼實有功德,故名信述。
所言欲者,若於是處樂作、樂得。
言精進者,發起加行,其心勇悍。
言策勵者,既勇悍已,於彼加行正勤修習。
言剛決者,發精進已,終無懈廢,不壞不退。
言超越者,殷重精進。
言威勢者,謂過夜分,或前一更,被服鎧甲,當發精進。
言奮發者,如所被服發勤精進,或更`[昇=升【聖】]`昇進,威猛勇悍發勤精進。
深見彼果所有勝利,故名勇銳。
於勤修時,堪能忍受寒等淋瀝,故名勇悍。
由善了知前後差別,於其勝上差別證中,深生信順所有精進,名難制伏。
於少下劣差別所證進修善中,無怯劣故,名無喜足。
言勵心者,謂於精進所有障處,一切煩惱及隨煩惱諸魔事中,頻頻覺察,令心靜息。
言常恒者,謂即於此正加行中,能常修作,能不捨軛。
言正信者,謂於大師說正法時,於此正法既聽聞已,獲得淨信。
不放逸者,謂得信已,於樂出離障礙法中,防護其心,恒常發起善法修習。
言瑜伽者,受持、讀誦、問論、決擇、正修加行。
言思惟者,隨所受持究竟法義,審諦觀察。
言憶念者,於所觀察一切法義,能不忘失;於久所作、久所說中,能正隨念。
言尋思者,即依如是無倒法義,起出離等所有尋思。
所言智者,謂出世間加行妙慧。
所言解者,謂出世間正體妙慧。
所言慧者,謂已證得出世間慧,後時所得世間妙慧。
言觀察者,謂由無倒觀察作意,審諦觀察已斷、未斷、有餘、無餘。
言梵行者,謂八聖支道,及與遠離非正梵行習婬欲法。
又言安住餘梵行者,謂三十七菩提分法,彼由三處之所攝受。謂由奢摩他故,由毘鉢舍那故,由修身念故。
如其所應,彼自性故、彼品類故。
此中信念,俱通二品。
復次,即此大師亦稱第一,自義行故。亦稱為尊,他義行故。亦稱為勝,俱義行故。亦稱為上,映蔽一切諸外道故。亦稱無上,映蔽一切聲聞、獨覺`[下中=中下【三宮聖】]`下中乘故。
復有差別。言第一者,共諸世間善圓滿故。
所言尊者,共諸聲聞善圓滿故。
所言勝者,共諸獨覺善圓滿故。
所言上者,於煩惱障得清淨故。
言無上者,於所知障得清淨故。
復有差別。言第一者,於欲行善得圓滿故。
所言尊者,於色行善得圓滿故。所言勝者,無色行善得圓滿故。
所言上者,超過一切三界世間善圓滿故。
言無上者,出世間善得圓滿故。
無足有情者,如蛇等。
二足有情者,謂人等。
四足有情者,如牛等。
多足有情者,如百足等。
有色有情者,謂從欲界乃至第四靜慮。
無色有情者,謂從空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有想有情者,謂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除無想天。
無想有情者,謂無想天。
非有想非無想有情者,謂非想非非想處所有生天。
如是略說品類差別,顯示如來三種第一,謂由蠢動故、由依止故、由心故。
復次,能得慧者,謂總攝一切能引義利所有善慧生長增益。
廣大慧者,謂軟中上品增進差別。
清淨慧者,謂宿世串習,經歷多時其慧成熟。
成辦慧者,謂於諸煩惱遍知永斷。
圓滿慧者,謂即此善慧已到究竟。
無退慧者,謂即此善慧成無退法,究竟出離。
言捷慧者,速疾了知故。
言速慧者,慧無滯礙故。
言利慧者,盡其所有、如其所有皆善了知故。
言出慧者,於出離法世間離欲能善了知故。
決擇慧者,於出世間諸離欲法能了知故。
甚深慧者,於甚深空相應、緣起,隨順諸法能了知故,又於一切甚深義句皆能如實善通達故。此中如來慧能制立,聲聞等慧於所制立能隨覺了。又大慧者,謂即此慧長時串習故。
其廣慧者,謂即此慧無量無邊所行境故。
無等慧者,其餘諸慧無與等故。
言慧寶者,於諸根中,慧最勝故。如末尼珠,顯發輪王毘琉璃寶,令光淨故。與彼相應,故名慧寶皆得成就。
又慧眼者,謂俱生慧。
言慧明者,謂他所引,則他所引善加行慧。
言慧光者,謂即加行聞思成慧。
言慧曜者,謂即由此修所成慧。
言慧燈者,謂於如來所說經典,甚深建立等開示故。
言慧炬者,謂於法教,隨量隨時能隨轉故。
言慧照者,謂於彼彼所有諸法,以其妙慧能善了知;雖善了知,`[猶=猛【元】]`猶隨他轉,而未身證。
慧無闇者,謂身作證。
其慧根者,謂於他所證,能遍了知增上力故,諸所有慧。
言慧力者,謂於自先後差別所證,能遍了知增上力故,由法道理無退屈慧。
言慧財者,謂能招引一切自在最勝富貴,隨獲自心自在轉故。又此慧寶,於一切財最為殊勝,能為一切世間珍財根本因故。
如說慧劍及慧刀者,謂能永斷一切結故。言慧`[杖=仗【宋宮】,伏【聖】]`杖者,謂能遠防一切煩惱、天惡魔故。
言慧轡者,縱意根馬於善行地而馳驟故。
慧無墮者,令諸身分不散壞故。
慧垣牆者,遍於一切一門轉故。
慧階陛者,加行道故。
慧堂殿者,到究竟故。
為欲顯示垣牆等三,復說三種。所謂界智、種種界智、非一界智。
又正見者,能善通達真實法故。
有學慧者,如理作意,復能引發心善解脫、慧善解脫。又於後時諸有學慧,謂預流果及一來果、不還果攝。
諸無學慧,謂阿羅漢菩提所攝,若諸獨覺菩提所攝,若諸如來最勝無上菩提所攝。
云何界智?謂能了知種種界故。若能了知十八界者,名非一界智。了知彼界種種品類,名種種界智。通達了知彼界、趣、地、補特伽羅品類差別故。
又微細者,能入真實甚深義故。
言審悉者,具能證入一切義故。
言聰明者,謂與引發慧相應故。
言叡哲者,謂與俱生慧相應故。或復翻此。
眼者,能取現見事故。
智者,能取不現事故。
明者,悟入盡所有事。
覺者,悟入如所有事。
言義行者,謂思所成善法攝故。
言法行者,謂聞所成善法攝故。
言善行者,施、戒所成善法攝故。
調柔行者,謂修所成善法攝故。
復次,言善說者,謂諸文句善圓滿故。
言善覺者,謂能善現等覺義故。
言出離者,謂世間道,斷除眾苦得出離故。
趣等覺者,謂出世道,為超眾苦而能真實現等覺故。
無差別者,師與弟子所說文義相滋潤故,不相違故。
有窣堵波者,一切外道、天魔及餘世間不能傾動故。
言有依者,具足四依,無失壞故。
大師如來、應、正等覺者,謂所說教善清淨故。
此中諸句,略顯四種善說法律最極圓滿。謂初二句顯文義圓滿,次二句顯果圓滿,次`[三=二【三宮】]`三句顯行圓滿;後一句顯師圓滿。
復次,佛世尊法,有因緣者,謂有緣起,制立一切所學處故。
有出離者,謂有犯已,制立如法還出離故。
言有依者,謂由四依,制立超越一切惡戒諸毀犯故。
有超越者,制立遠離受用欲樂、自苦行邊,隨順士用令成就故。
有神變者,謂由三種所現神變,為令獲得速疾神通,無間制立正教授故。
復次,解脫捨者,迴向涅槃故,於施果中無繫著故。
常舒手者,殷重廣施故。
樂棄捨者,施前、正施及與施後意悅清淨,無追悔故。
祠祀施者,一向如法,不以凶暴積集財物,時時數數周遍捨施所施物故。
捨圓滿者,謂於福田而奉獻故。
於惠施中樂分布者,謂於父母、妻子等所,時時平等而分布故。
如是一切總有六施。一、無所依施,二、廣大施,三、歡喜施,四、數數施,五、田器施,六、攝受眷屬施。
此中依止品類、時、處布施而說。
復次,廣說戒者,中嗢`[拕=柁【宮】]`拕南曰:
尸羅、法、`[1]殺=教【聖】*`殺生、 具戒等廣說。
言尸羅者,謂能寂靜毀犯淨戒罪熱惱故,又與清涼義相應故。
言律儀者,謂是遠離自體相故。
言具足者,謂正攝受無悔等故。
言清淨者,攝受現行三摩地故。
又言善者,謂能攝受可愛果故。
言無罪者,謂能攝受自他利故。
言無害者,謂能違拒執持刀杖鬪諍等事。
言隨順者,隨順證得諸沙門果,及餘所有勝功德故。
言隱覆者,謂常隱覆自善法故。
言顯發者,謂常發露自惡法故。言端嚴者,謂具攝受諸少欲等所有沙門莊嚴具故。
言福田者,攝受正見、軌範、淨命圓滿德故。
言無熱者,謂正遠離自苦邊故。
言無惱者,遠離受用欲樂邊故。
言無悔者,謂正遠離染污、不樂、憂慼事故。
復次,善說法者,道理所攝故,`[任=住【三】]`任持勝德故。毘奈耶者,隨順一切煩惱滅故。所言聖者,遠離一切雜染污法,令不生故。又言善者,能與無罪可愛果故。言應習者,應習近故。言善哉者,是諸聖賢稱讚事故。
復次,言`[*1-1]殺=教【聖】*`殺生者,謂如有一,乃至廣說黑品、白品。當知廣如有尋有伺地中已說。
復次,言具戒等皆廣說者,謂安住具戒,亦能守護別解律儀,乃至廣說。密護根門,若守護念,若常委念,乃至廣說。於食知量,於諸飲食思擇而食,不為充悅,不為憍逸,乃至廣說。進止往來正知而住,乃至廣說。如是一切,廣說應知如聲聞地。
復次,廣說道者,中嗢`[拕=柁【宮】]`拕南曰:
念住、正斷、 神足、根力、 覺支、道支, 無量為後。
為欲勤修四念住故,發起上品猛利欲者,謂為斷除不正作意諸過失故。
言精進者,謂為斷除`[縵=慢【三宮】]`縵緩策勤諸過失故。
言策勤者,謂為斷除惛沈、掉舉二隨煩惱諸過失故。
言勇悍者,不自輕蔑故。
言勇銳者,能抗外敵故。
不可制伏者,於少下劣不生喜足故。
言正念者,不忘教授故。
言正知者,能不毀犯所毀犯故。
不放逸者,不捨善軛故。
住熱光者,能修懈怠對治法故。
言正解者,能修毀犯對治法故。
念成辦者,能修忘念對治法故。
調伏世間者,能修貪、憂一切世法正對治故。
此中顯示,勤修念住諸苾芻等,應當修習四種對治。
復次,於諸正斷、諸神足中所有`[異【麗】,畏【大】(cf. K15n0570\_p1170b04)]`異名,廣說應知如聲聞地。
復次,於如來所安立正信等,廣說應知如攝決擇分。`[中〔-〕【三宮聖】]`中安住有勢力、有精進、有勇悍等,廣說應知如菩薩地。
復次,簡擇諸法、最極簡擇、周遍尋思、周遍觀察,廣說應知如聲聞地。已得無漏真作意故,緣聖諦境,一切無漏作意相應,名為擇法。
言簡擇者,總取一切苦法種類為苦聖諦故。
最極簡擇者,各別分別取諸苦故,謂生苦、老苦等。
極簡擇法者,依此處所簡擇契經等法故。所以者何?依止此故,先修所作。
又簡擇者,謂審定解了。
最極簡擇者,謂審定等解了。
極簡擇法者,謂審定近解了。前是尋求道,今是決定道。
復有差別。言解了者,於所知事作意發悟。
等解了者,既發悟已,方便尋求。
近解了者,求已決定。
復次,黠了者,了知分別體故。通達者,通達所知事故。復有差別。黠了者,了知自相故。通達者,了知共相故。
審察者,謂能定取盡其所有、如其所有,先後漸次倍增廣故。
聰叡者,先後漸次於彼義中無忘失故。
覺者,謂堪能簡擇俱生之慧。明者,謂習所得慧。
慧行者,謂能受持、讀誦、問論、勝決擇等增上了別,即於彼義轉增明了勤修習慧。
毘鉢舍那者,謂即於前所了別義審觀察故。
涉入者,謂先尋思,於所緣境作意思惟心涉入故。
納受者,謂即於彼能攝受故。
推尋者,謂取彼諸相故。
極推尋者,謂取彼隨好故。
復有差別。推尋者,謂尋求心。
極推尋者,謂伺察心。
最極推尋者,謂於`[得=德【聖】]`得失推搆尋思極挍計故。
聖教為依而起尋求,說名尋思;現量為依,說名思惟;比量為依,說名分別。
厭離者,增上意樂,於遠離中起決定故。
遠離者,謂從他邊受遠離故。
隨離者,謂受已後,能隨守護彼尸羅故。
還離者,謂誤犯已,即能如法而悔除故。從此已後,寂止律儀隨護尸羅。
寂止者,由具忍辱柔和事故。
律儀者,由具少欲、慈心等故。
密護根門者,自然不作故。
不作者,由他不作故。
不行者,由正了知不現行故。
不犯者,不由失念而現行故。
橋梁者,由此為依,渡惡法故。
船筏者,謂依對治,誓能運彼癡狂失道,令渡相違障礙法故。
不喜樂者,謂於遠離增上意樂極滿足故。
不違越者,謂於一切所學眾中無毀犯故,不棄捨故。
不異違越者,謂於一分無穿穴故,不棄捨故。
所言念者,謂住其心故。
言等念者,謂等住其心故。
如是廣說,應隨九種心住差別,如聲聞地當知其相。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智、宣說、善、欲、 熾然、獨、遠塵、 如病等、解釋、 我、斷、盡生等、
并天世眾生、 依等、我作等。
智者,謂聞言說為先慧。
見者,謂見言說為先慧。
覺者,謂覺言說為先慧。
知者,謂知言說為先慧。
智者,謂知不現見境。
見者,謂見現見現在前境。
明者,謂無明相違解。
覺者,謂實有義智。
覺者,謂不增益非實有智。
慧者,謂俱生生得慧。
明者,謂由加行習所成慧。
現觀者,謂於內現觀法已,於諸法中非不現見、非緣他智。
復次,宣說者,謂因他請問而為記別。
施設者,謂由語及欲,次第編列名句文身。
安立者,謂次第編列已,略為他說。
分別者,謂略說已,分別開示,解其義趣。
開示者,謂他展轉所生疑惑皆能除遣。
顯發者,謂自通達甚深義句,為他顯示。
教者,謂不因他發起請問,由哀愍故,說法開示。
遍開示者,謂無間演說,不作師`[拳=捲【宮聖】]`拳,無所隱覆。
復次,初善者,謂聽聞時生歡喜故。
中善者,謂修行時無有艱苦,遠離二邊,依中道行故。
後善者,謂極究竟離諸垢故,及一切究竟離欲為後邊故。
義妙者,謂能引發利益安樂故。
文巧者,謂善緝綴名身等故,及語具圓滿故。
純一者,謂不與一切外道共故。
圓滿者,謂無限量故,最尊勝故。清淨者,謂自性解脫故。
鮮白者,謂相續解脫故。
梵行者,謂八聖支道。當知此道,由純一等四種妙相之所顯說。
諦聽者,謂於如是相法勸令審聽。
應善懇到者,謂勸令無倒、無間、殷重如理思惟。
復次,猛利欲者,謂我何當於彼處所,乃至廣說。猛利愛者,謂於所修正加行中。
猛利樂者,謂於說者及與大師尊重處等。
猛利信者,謂於教法教授教誡。
復次,能熾然者,謂為證得速疾通慧,終不自暇,推延後期,發勤精進。
順瑜伽者,謂隨尊教若等、若勝而修加行,終不減劣。
能永斷者,謂能修習煩惱對治。
能閑居者,謂依所有邊際臥具遠離而居,修三摩地令現在前,依三摩地修習對治。
復次,獨者,謂處遠離邊際臥具,無有第二而安住故。
言遠離者,謂諸染污、無記作意不現行故。
無縱逸者,謂於欲等尋思惡法防護心故,又於善中自安處故。
言熾然者,謂如前說。
言發遣者,謂除五蓋,內持心故。又由此故,發遣其心,令趣無上安隱處故。
復次,遠塵離垢者,塵謂已生未究竟智,能障現觀有間、無間我慢現轉;垢謂彼品及見斷品所有麁重。令永無故,名遠塵離垢。
又復塵者,所謂我慢,及見所斷一切煩惱;垢謂二品所有麁重。
於諸法中者,謂於自相、共相所住法中。
言法眼者,謂如實現證唯有法慧。
言見法者,謂於苦等如實見`[故【麗】,者【大】(cf. K15n0570\_p1172a05; T42n1828\_p0812c20)]`故。
言得法者,謂隨證得沙門果故。
言知法者,謂證得已,於其所得,能自了知我是預流,我已證得無退墮法故。
至誠法者,謂諦現觀增上力故,獲得證淨。於佛法僧及自所得聖所愛戒,以正信行如實至誠故。
越渡惑者,謂於自所證。
越渡疑者,謂於他所證。
非緣於他者,謂於此法內自所證,非但隨他聽聞等故。
非餘所引者,謂於大師所有聖教,不為一切外道異論所引奪故。
於諸法中得無所畏者,謂於自所證,若他詰問無悚懼故。
言逆流者,謂已登聖道故。
言趣向者,謂`[記=說【三宮聖】]`記神通究竟往趣,無退還故。
復有差別。當知建立世俗、勝義二種法故。
復次,如說如病,乃至廣說。
云何顯示彼如病等?非但說彼猶如重病,乃至廣說。
然修行者,先以如實無常等行,於彼事中如實訶毀,作是思惟:此如病等甚可厭逆。為欲與彼`[不=可【聖】]`不和合故,是故次說無常行等,如實顯示觀察彼果。
言無常者,顯現生身及與剎那皆展轉故。剎那展轉者,由彼彼觸起盡故,彼彼受起盡。此相續見,由非不現見、非緣他智故。
所言苦者,有二種苦,謂生等諸苦,及諸所有受皆說為苦。
此二種苦如其所應,由見生身展轉有故,而得悟入。謂死無間有生身生。生已復有老等諸苦,是故說言無常故苦。由見生身展轉有故,悟入苦性。
云何諸所有受皆說為苦?謂諸樂受,變壞故苦;一切苦受,生住故苦;非苦樂受,體是無常滅壞法故,說之為苦。
此中樂受,由無常故必有變壞;一切苦受,由無常故生`[住=信【聖】]`住相續;皆起於苦。非苦樂受,已滅壞者,由無常故說之為苦。已生起者,滅壞法故亦說為苦。此滅壞法彼二所隨逐故,與二相應故,亦名為苦。
云何當觀樂受為苦?謂由此受貪所隨眠,由隨眠故取當來苦,於現法中能生壞苦,如是當觀樂受為苦。云何當觀苦受如箭?謂如毒箭,乃至現前常惱壞故。非苦樂受,體是無常滅壞法者,謂已滅者即是無常,其未滅者是滅壞法。若無常者,從此復生若樂、若苦。滅壞法者,終不解脫苦樂二種。
所言空者,無常、無恒、無不變易真實法故。
言無我者,遠離我故,眾緣生故,不自在故。
復次,解釋者,謂能顯示彼自性故。
開示者,謂即顯示此應遍知、此應永斷等差別故。
顯了者,謂能顯示若不永斷、不遍知等成過患故。
了者,謂了相作意。
解者,謂勝解作意。
知者,謂遠離等作意。
等解了者,謂了自相故。
近解了者,謂了共相故。
黠了者,謂了盡其所有故。
通達者,謂了`[如=知【三宮】]`如其所有故。
觸者,謂於八聖支道梵行所攝。
作證者,謂於彼果涅槃。
復次,我者,謂於五取蘊,我、我所見現前行故。
言有情者,謂諸賢聖如實了知唯有此法,更無餘故;又復於彼有愛著故。
言意生者,謂此是意種類性故。
摩納縛迦者,謂依止於意,或高、或下故。
言養育者,謂能增長後有業故,能作一切士夫用故。
補特伽羅者,謂能數數往取諸趣,無厭足故。
言命者`[4]者〔-〕【三宮】*`者,謂壽和合現存活故。
言生者`[*4-1]者〔-〕【三宮】*`者,謂具生等所有法故。
復次,當斷諸愛止息諸結者,謂適於聖諦得現觀時,便能永斷三結,於一切處後有之愛不復現行。
彼於後時,數數`[勳=勤【三宮聖】]`勳修生滅隨觀,復能無餘永斷慢等。
是故說言:能正修習永斷諸慢。真現觀故,彼愛隨眠一切永斷。
由此因緣,當來諸苦諸後有法無復可得,又能究竟作苦邊際。
復次,我生已盡者,謂第八有等。
梵行已立者,謂於聖道究竟修故,無復退失。
所作已辦者,謂一切結永無餘故,一切道果已證得故。
不受後有者,謂於七有亦永盡故。
又我生已盡者,有二種生。一、生身生,此如前說。二、煩惱生,此微薄故,亦說為盡。
此則記別初之二果。
梵行已立者,謂不還果,非梵行貪此永斷故。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者,謂阿羅漢。
當知此中,記別四種解了行相。
復次,并天世間者,是總句。此有二種,一、并魔,二、并梵。
并沙門、婆羅門眾生者,謂諸沙門、若婆羅門,生在人中,希求魔梵而修行者。
并諸天人眾生者,謂於天中,除魔及梵;於其人中,除沙門、婆羅門。如是總結解脫三縛,出離欲貪。
又毘奈耶、斷、超越者,毘奈耶,由了相、勝解作意;斷,由遠離等作意;超越,由方便究竟果作意。
言離繫者,離九結故。
言解脫者,解脫一切生老等故。
離顛`[倒【CB】,到【大】]`倒者,由見道故。
所言多者,由修道故;由彼修道多修習故,說名為多。
言利益者,謂諸善行。
言安樂者,無損惱行。
言哀愍者,謂如有一,由諸善行、無損惱行,哀愍於他。是所求事故、能引義利故,名之為義,可愛樂故、無有罪故。
為利益安樂者,謂於彼起所有善行、無損惱行。
所言人者,謂剎帝利等。若有因佛出現世間、善說正法、`[僧=增【三宮】]`僧善修行,能多利益、能多安樂。或但自為利益安樂悲愍世間,或但為他利益安樂,或為二種,是故說言為其義利利益安樂。
此中唯說天及人者,彼有勢力能了其義修正行故。
復次,依者,謂五取蘊及與七種所攝受事,即是父母及妻子等。
所言取者,謂諸欲貪亦名為取。由不安立及安立故,說有四取。
心依處者,謂四識住。
言執著者,謂諸煩惱能趣於依,即名為纏。彼品麁重,說名隨眠。如是名依、取、心依處、執著、隨眠。
於此有識身及外一切相中者,謂於我、我所、我慢、執著、隨眠因緣境界相中。
復次,我、我所行者,謂薩迦耶見。
言我慢者,謂即此慢。即彼諸纏,名為執著。即彼麁重,名為隨眠。執著多分是諸外道。隨眠通二。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如來、無常想、 底沙、怖、無為、 不有、不相續、 空、無常、無餘。
如來、應、正等覺等者,如經分別。
所言應者,應供養故。
明行圓滿,所謂三明、遮行、行行、皆悉圓滿。又復四種增上心法現法樂住皆悉圓滿。前是行行,後是住行。此中清淨身語意業現行正命,是行圓滿。密護根門,是遮圓滿。`[由=中【元明】]`由此二種顯示如來三種不護、無忘失法。由不造過世間靜慮,遮自苦行。
言善逝者,謂於長夜,具一切種自利、利他二功德故。
世間解者,謂於一切種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皆善通達故。由善悟入有情世間,依前後際宿住、死生,依一切時八萬四千行差別故。於器世間,謂東方等十方世界,無邊成壞善了知故。又於世間諸法自性、因緣、愛味、過患、出離、能趣行等,皆善知故。
無上丈夫調御士者,智無等故,無過上故。於現法中,是大丈夫,多分調御無量丈夫,最第一故,極尊勝故。
天人師者,由彼天人,解甚深義、勤修正行有力能故。
言佛陀者,謂畢竟斷一切煩惱并諸習氣,現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薄伽梵者,坦然安坐妙菩提座,任運摧滅一切魔軍大勢力故。
此中如來,是初總序。應正等覺,謂永解脫一切煩惱障及所知障故。於其別中略有二種,所謂共德及不共德。於共德中,且說解脫諸煩惱障及所知障。自餘明行圓滿等句、是不共德。
復次,於無常想素呾纜中,修,謂若修、若習,乃至廣說。修果,謂一切欲貪,乃至廣說。修差別,謂譬喻差別故。修方便,謂或住阿練若,乃至廣說。
此中若修者,謂由了相作意故。若習者,謂由勝解作意故。多修習者,謂由餘作意故。又若修者,謂於所知事而發趣故。若習者,謂無間、殷重修加行故。多修習者,謂於長時熟修習故。為處者,作所依故。為事者,作所緣故。隨順者,由作意思惟故。串習者,得隨所欲無艱難故。善攝受者,聽聞正法故。善發起者,於內如理作意思惟故。又善攝受者,殷重作意故。善發起者,無間作意故。又善攝受者,到究竟故。善發起者,正加行故。隨順欲貪,故說於掉。隨順色貪,故說於慢。順無色貪,故說無明。
拔除根本者,害隨眠故。摧折枝條者,下地善法由彼斷滅不增長故。以無常想所緣,顯示無常想,自心作意觀無常故。
臺閣者,謂解脫俱行無常想。梁棟者,謂彼依因。象跡者,謂於不淨等想,為第一故,所緣廣大故。流注者,謂解脫因俱行無常想,能趣涅槃故。日出者,謂能對治無明闇故。如輪王者,謂無學無常想。如城王者,謂所餘想。又或居阿練若、或居樹下、或居空室、或居逈露,由取樹下覆障等故,即攝一切臥具遠離。
唯有色無常性者,謂唯有色,都無有我,如是正修加行。
復次,略有四種往趣道障、二種道等。謂由疑故,不能發趣。雖復發趣,由邪尋思,而往餘處。由邪分尋思見行故,雖無是事,然不堪任教授教誡。所言忿者,謂他諫諍時。言苦惱者,謂出家者不得自在、禁約艱難、麁弊行等。言不樂者,雜瞋事故。此之二種猶如坑㵎,又此二種能障行路。雖無是事,而由利養及恭敬故,於入山林能為障礙。言猛利者,處深稠林故。所以者何?雖捨所攝受事,而不能捨此故。
復次,言有怖者,謂有盜賊及矯詐故。言有畏者,謂`[涉=沙【聖】]`涉稠林故,有諸惡獸及與非人諸恐畏故。言有刺者,謂一切處多毒刺故。言失道者,往餘處故。言惡道者,不平正故。如是五種,顯道過失。弊趣、惡趣者,顯示趣過失。失道、惡道而行,及親近不善士者,顯示能行補特伽羅所有過失。諸盜賊等名不善士。
復次,無動者,謂一切相皆遠離故。無轉者,謂貪愛盡故,於諸境界無轉變故。難見者,謂甚深故。甘露者,謂生老病死皆永盡故。安隱者,謂超過一切人與非人災橫怖畏故。清涼者,謂一切苦皆寂滅故,極清涼故。善事者,謂現法樂住所緣境故。趣吉祥者,謂斷一切煩惱所緣境故。無愁憂者,謂超過一切愛非愛故。又證得已無失壞故。不死沒者,謂常住故,不退還故。無熾然者,謂清淨故。無熱惱者,謂所欲匱乏永止息故。無病者,謂一切病諸癰瘡等永寂靜故。無動亂者,謂一切動亂皆滅盡故。涅`[槃=盤【宋元】]`槃者,謂一切依皆寂滅故。
復次,我何當不有、我所何當不有者,謂約未來世,於我、我所性所攝,內處、外處所攝自內體性及攝受事,希求不生故。又復顯示希求依止不生故,及希求依彼受不生故。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者,謂約現在世說。此觀無常滅,前觀於擇滅。又前但有希望故,後於現在因觀無常性故。
復次,不相續者,謂死歿已後,餘識不生故。言無取者,謂無所住識、無有趣入名色事故,自體永不生故。無生長者,謂無有名色更增廣故。言一切行皆寂止者,謂諸五蘊皆止息故。
復次,所言空者,謂離一切煩惱等故。無所得者,謂離一切所有相故。言愛盡者,謂不希求未來事故。言離欲者,謂無現在受用憙樂故。所言滅`[者謂=言語【元】]`者,謂餘煩惱斷故。言涅槃者,謂無餘依故。
復次,言無常者,謂性破壞朽敗法故。言有為者,謂依前際所尋思故。言造作者,謂依後際所希望故。言緣生者,謂依現世眾因緣力所生起故。有盡法者,謂一分盡故。有沒法者,謂全分滅故。`[又〔-〕【宋】]`又有盡法者,謂全分滅故。有沒法者,謂相續變壞故。有離欲法者,謂過患相應故。有滅法者,謂一切有為法皆有出離故。
復次,無餘斷者,謂是總句。永棄捨者,諸纏斷故。永變吐者,隨眠斷故。言永盡者,過去解脫故。永離欲者,現在解脫故。言永滅者,未來解脫故。永寂靜者,由見道故。永滅沒者,由修道故。當知此中,由二種道斷煩惱事,顯無餘斷。`[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三
☗s84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四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 攝異門分之下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欲三種、延請、 法、僧、惠施故、 厭、`[梵=淨【聖】]`梵志、無常、 聚沫等為後。
諸欲無常虛偽不實者,謂於諸欲宣說顛倒,以是四種顛倒事故。當知此中,虛故無我,偽故不淨,不實故苦,由於是處樂非實故。然彼諸欲似常等現,說名妄法,顛倒事故。云何諸欲名為妄法?為顯此義,說幻事喻。雖非常等,然似顯現,故同彼法。誑惑愚夫者,謂無聞愚夫,於彼諸欲不如實知,故於長夜恒被欺誑,深生染著,為變壞苦之所逼觸;諸聰慧者則不如是,如實知故。又彼諸欲喻,枯骨者,令無飽故。喻段肉者,多所共故。喻草炬者,是非法行、惡行因故。喻一分炭者,增長欲愛大熱惱故。喻大毒蛇者,為諸聖賢所遠離故。喻夢所得者,速散壞故。喻所假借莊嚴具者,託眾緣故。喻諸樹端爛熟果者,危亡地故。又不淨者,是其總句。言臭穢者,受用飲食變壞成故。屎尿不淨變壞所成,故名臭處。諸肉血等變壞所成,故名生臭。可厭逆者,受用婬欲變壞所成。可惡逆故。
復次,應招延者,約捨世財。應奉請者,約盡貪愛。欲求果報,是故招延。欲求解脫,是故奉請。應合掌者,即為二事而延請時。應和敬者,應設禮拜問訊等故,應可與彼戒見同故。無上福田世應奉施者,於彼惠施果無量故。
復次,善說者,文義巧妙故。現見者,於現法中可證得故。無熱者,離煩惱故。無時者,出三世故。難引者,老病死等不能引故。難見者,天等趣中不可見故。內自所證者,唯信他等不能證故。諸有智者`[者〔-〕【三宮】]`者,謂學、無學。為舍、為洲、為救、為歸、為趣者,由後後句釋前前句,顯出離義。又能了知四聖諦故,名為正見。言生起者,於一切時容可生故。已生起者,於過去世住無學位。今生起者,於現在世或已證得,或修圓滿。當生起者,或未證得,或勤修習。應修、應習、應多修習者,隨其所應,如前當知。應隨護者,遠離隨順退墮法故。言應觸者,由身體故。應作證者,或果、或勝智,如說:我已證道故。應時而說者,若了知彼願樂欲聞及堪聞者,方可為說。坐卑座等,是名為時。應當序說先時所作。若了知彼是增上已,即便殷重,隨其所能,盡己所有而為說法。為欲開示彼彼差別未曾有義,非直華詞樂說而已。次第者,開示義故。隨密者,設妨難故。隨會者,顯釋彼故。令歡喜者,化受教者故。令愛樂者,化處中者故。令喜樂者,化誹謗者故。讚勵者,求彼實德,以稱順心,發自言音揄揚讚美。訶擯者,觀彼實過,以無恚心,發自言音開示訶責。道理者,具四道理故,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法爾道理、證成道理。有益者,於所為處不棄捨故。無雜者,無雜亂故,有繫屬故。有法者,能引義故,依於苦等有無量種出離遠離所生法故。如眾會者,隨剎帝利等四種會眾所堪能故。以慈心者,為欲令彼得樂義故。利益心者,云何當令若有殷重聽聞正法,皆得悟解,獲大利益故。哀愍心者,欲令彼修法隨法行故。無所依者,不為利養恭敬名稱故;謂不依止衣服等事,亦不依止禮敬等事,唯欲令他悟入正法。又不於他有所輕蔑,乃至廣說不自高者,不為利養恭敬事故,作如是言:唯我能知如是法律,非汝等輩;乃至廣說讚己功德,談彼過失。於時時`[間=聞【聖】]`間應聽法者,至如是時,應自觀察:我今說法多有所作,他說法時,應正了知,勿我於中當為障礙。即便殷重,以謙下心坐于卑座,具足威儀,隨其所能聽聞正法,起恭敬相。為欲啟悟先未解義,而興請問。若不悟解,或復沈疑,終不譏誚。於其勝者,恭敬隨順;於等、於劣,恭敬法故,亦不輕蔑。於說法師深生尊重。如說法者,當獲無上大果`[勝【麗】,修【大】(cf. K15n0570\_p1177a19; T30n1579\_p0548c03)]`勝利故。不輕法者,不作是言:此非綺飾文字章句,所有文句悉皆麁淺故。不輕法師者,不作是言:彼於我所種姓卑劣等故。不自輕者,不作是言:我於解法無有力能。於其所證無`[怯=法【聖】]`怯劣故。奉教心者,無惱亂心,唯欲求解故。心一趣者,為欲領解文句差別故。屬耳聽者,為欲了知音韻差別故。修治意者,為欲悟入甚深義故。於一切心無不繫念者,為欲無間領解音韻文句義故,無不了知、無不通達而空過者。
復次,言正行者,謂是總句。應理行者,住果有學。質直行者,住於向道。和敬行者,是其無學,由彼唯於大師、正法及學處等深恭敬故。隨法行者,於因轉時法隨法行。由聞他音,內正如理而思惟故。又應理行者,是其正道及果滅行。質直行者,如其聖教而正修行,無諂無誑,如實顯現。和敬行者,與六堅法而共相應。隨法行者,法隨法行。諸阿羅漢諸漏永盡,乃至廣說。最極究竟,乃至廣說。亦名出離,超出坑塹,越度坑塹,乃至廣說。永斷五支,成就六支,乃至廣說。獲得預流不顛墜法,決定趣向三菩提果,乃至廣說。如是一切,於自處所攝事分中,我當廣說。
又大師子者,是其總句。腹所生者,簡去異生卑劣子故。口所生者,從說法音而誕生故。法所生者,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之所生故。法所化者,從法身路而得成立,相似法故。法等分者,受用無漏法之財寶,相似法故。如是諸句,顯示增上生圓滿,及父相似法生圓滿。謂初句,於其增上生圓滿中,遮器過失;第二句,遮其精血不淨所生;第三句,遮其欲貪非正法生。如是三句,顯示增上生圓滿。第四句,顯示自體相似之法;第五句,顯示受用相似之法。如是二句,顯示父相似法生圓滿。
又序者,是緣。集者,是因。緣增上故,名彼種類。因增上故,名彼所生。雖因所生,藉緣勢力方得生起,為彼依故。又於此中後句釋前。
又善見者,是其總句。言善知者,知法義故。善思惟者,如其正理而思惟故。善黠慧者,全分知故。善通達者,如實知故。由後二句,顯善見性;由前二句,顯彼加行。
又言聖者,是無漏故;及在聖者相續中故。言出離者,出離三界一切苦故。言決達者,究竟出離無退轉故。
復次,諸法皆以世尊為本者,由佛世尊是其最初現等覺故。世尊為眼者,現等覺已,為諸天人等開示故。世尊為依者,所說法中,隨所生起一切疑惑皆能遣故。又佛世尊能為眼者,謂能引發俱生慧故。能為智者,謂能引發加行慧故。能為義者,謂能引發思所成慧故。能為法者,謂能引發聞所成慧故。不顯了義能決了者,一切疑惑皆能斷故。能為一切義所依者,謂能引發一切世間及出世間興盛事故。
復次,厭者,謂於見道。言離欲者,謂於修道離欲究竟。所言滅者,謂於無學一切依滅。前之二種,於加行位修習厭行及離欲行。後之一種,在無學位行於滅行。又言厭者,由見諦故,於一切行皆悉厭逆。言離欲者,由於修道永斷貪故。言解脫者,由離貪故,一向安隱,於餘煩惱心得解脫。遍解脫者,煩惱斷故,於生等苦普得解脫。
復次,是為婆羅門者,究竟到彼岸故,蠲除諸惡故,是為其相。無猶豫等者,於自所證離疑惑故。斷諸惡作者,於應作事無不作故。不應作事無有作故。離諸貪愛者,無有利養恭敬愛故。於有非有著無有隨眠者,隨眠永斷故。當知此中,若現在世、若未來世名之為有,其過去世名為非有。
由此諸句,無倒觀察婆羅門相。由前三句,顯示多聞及與正知觀察其相。或謂不正修習善品,故復顯示第四一句觀察其相。此中著者,謂八種著。於非有中,作愁憂著。於現在世所攝有中,有五種著。一、作修治,二、作救護,三、作我所,四、作高勝,五、作下劣。於未來世所攝有中,作行、作動。總於三處,作極厚重、作極甘味。作愁憂者,所愛變壞故。作修治者,養育攝藏故。作救護者,於逼惱處求作救護故。作我所者,執為我所故。作高勝者,計我為勝而起憍慢故。如世尊言:世間眾生慢為高幢故。作下劣者,計我為劣而起憍慢故。言作行者,是其希望未來世愛。言作動者,既希望已,方便追求。作極厚重者,是所愛樂,非可食用,謂金銀等應可貿易。作極甘味者,是可食用。
復有差別。謂此五句,略顯得道、道果作證。是為婆羅門者,略顯得道。無猶豫等、斷諸惡作、離諸貪愛、於有非有著無有隨眠者,如是諸句,略顯獲得道果作證。於記所解疑惑斷故,於所行中一切忘失法行斷故,於未來世苦因斷故,現在苦因麁重斷故。所言有者,謂此義中,當知於其三界所攝諸相作意。言非有者,於無相界作意思惟。所言著者,謂此義中是貪瞋癡。如無相定,諸有學者猶有隨眠,非阿羅漢得有尋思、戲論、著、想四種雜染。前二是出家品,後二是在家品。由有著隨眠,故彼得生起。諸出家者,由追憶念曾所更境,故有尋思;動亂現行,故有戲論。諸在家者,住現前境,有著、有想;由有染著,取諸相故。復有二種雜染因緣,謂不如理作意及順彼處法。由此因緣,彼得生起,是故說此為彼因緣。
復次,所有無常皆是苦者,義何謂耶?若有無常眾同分者,有生老等眾苦生起。若依諸觸有諸受者,彼皆變壞,生已尋滅,故說諸受皆悉是苦。若有生等苦法及有壞等苦法,彼皆無我。自非我故,於是處所亦無有我;由此攝受空、無我行。又解了者,聞所成慧,諸智論者如是說故。等解了者,思所成慧。審解了者,修所成慧。即於如是三慧行中,所有諸忍,名為憙樂、若等憙樂、若遍憙樂。又有無常隨觀、斷隨觀、離欲隨觀、滅隨觀者,如聲聞地已廣分別。又無常力之所損害,乃至廣說。當知此中,增一略文顯無常等差別,障礙差別為後,如其所應。為欲獲得所未得者,最初得故,或先下劣有所證故。於上差別而作證者,謂於其斷而作證故。言觀察者,此說於慧。言審慮者,說三摩地。如理觀察者,此說二法無顛倒轉。雖實無有而顯現者,謂於此中實無樂故。虛者,空無我故。偽者,不淨故。不堅者,無常故。此則顯示無四顛倒。
復次,色如聚沫者,速增減故,水界生故,思飲食味水所生故,不可揉捼故。非如`[泥=埿【宋元宮】]`泥團可令轉變造作餘物,是故說言不可揉捼。又實非聚,似聚顯現,能發起一有情解故。受喻浮泡者,`[三=二【明】]`三和合生,不久堅住相似法故。言如地者,所謂諸根,彼生依故。言如雲者,謂諸境界。言如雨者,所謂諸識。如雨`[擊=繫【宋元宮】]`擊者,所謂諸觸。如浮泡者,所謂諸受,速疾起謝,不堅住故。想同陽焰者,颷動性故,無量種相變易生故,令於所緣發顛倒故,令其境界極顯了故,由此分別男女等相成差別故。云何行類芭蕉?如明眼人者,謂聖弟子。言利刃者,謂妙慧刀。言入林者,謂於五趣舉意`[攀=舉【聖】]`攀緣,種種自性眾苦差別同樹法故。為取端直芭蕉柱者,謂為作者、受者我見。截其根者,謂斷我見。㱟`[折=拆【明】,析【宮】]`折葉者,委細簡擇唯有種種思等諸行差別法故。彼於其中都無所獲者,謂彼經時無堅住故。何況堅實者,何況有餘常恒實我、作者、受者而可得見。云何識如幻事?言幻士者,隨福、非福、不動行識。住四衢道者,住四識住。造作四種幻化事者,謂象馬等,如象身等雖現可見,而無真實象身等事。如是應知隨福、非福、不動行識,住四識住,雖有作者及受者等我相可見,然無真實我性可得。又識於內隱其實性,外現異相,猶如幻像。
復次,已說白品異門。
黑品異門,`[我〔-〕【三宮聖】]`我今當說。嗢`[拕=柁【宮】]`拕南曰:
生、老、死、藏等、 可`[欣=喜【三宮聖】]`欣等、煩惱、 廣說貪瞋癡、 少等、差別等。
所言生者,謂初結生,即名色位。等生則是胎藏圓滿。出謂出胎。現謂嬰孩,乃至少年及中年位。起者,乃至極老年位。又蘊得者,謂名色位。界得,即是於此位中,彼種子得。言處得者,名色增長,六處圓滿。諸蘊現者,謂從出胎乃至老位。命根起者,捨故眾同分,取新眾同分。
復次,言蹎蹶者,年衰邁時,行步去來多僵仆故。言皓首者,髮毛變改白銀色故。言`[襵=攝【宮聖】]`襵多者,皮緩皺故。言衰熟者,`[年=言【明】]`年衰邁時,即彼黃皴無光澤故。言朽壞者,勢力勇健皆無有故。脊傴曲者,身形前僂,憑杖行故。多諸黑子莊嚴身者,青黑雜黶遍支體故。言惛耄者,於所作事經行住等無多能故。言羸劣者,諸根於境無多能故。言衰退者,念智慧等無多能故。遍衰退者,即諸根等,經彼彼念瞬息等位漸損減故。諸根熟者,即彼衰廢無堪能故。諸行朽者,根所依處時經久故。體腐敗者,即彼所說性衰變故。
復次,殞者,捨身形故。終者,臨死時故。喪者,若於是時屍骸猶在。歿者,若於是時屍骸殄滅。又喪者,據色身故。沒者,據名身故。壽退、煖退者,將欲終時,餘心處在。命根滅者,一切壽量皆窮盡故。死者,其識棄捨心胸處故。`[殂=徂【宋元宮聖】]`殂落者,從死已後,或一七日,或復經於二三七日。
復次,一切愚夫異生,於其六處,由執我故,名藏;執我所故,名護;由薩迦耶以為根本,各異世間見趣差別我慢增上愛現行故,名覆。於順樂受所有六處有貪欲故,名味。於順苦受所有六處有瞋恚故,名結。於順不苦不樂受所有六處有愚癡故,名合。於過去世所有六處有顧戀故,名隨眠。於未來世所有六處有希望故,名繫屬。於現在世所有六處有耽染故,名執著。於自攝受他身六處,執為我所。於劣中勝非自攝受他身六處,依慢種類,發起於慢。於不定地欲界所繫,發起後後所有希求。於其定地色無色繫,如其所應,由廣大微妙故,發起厚重。依在家品色聲香味觸,由`[6]愛=受【聖】*`愛味眷屬所隨逐故,發起甘味。依出家品六處,由懈怠放逸煩惱故,遍於一切不能捨離。
復次,可欣、可樂、可愛、可意者,當知此四句略顯可愛事。此可愛事略有三種。一、可希求事,二、可尋思事,三、可耽著事。未來可愛事可希求故,名為可欣。過去可愛事唯可欲故、唯可樂故,名為可樂。現在可愛事略有二種。一、境界事,二、領受事。若境界事可愛樂故,名為可愛。若領受事可愛樂故,名為可意。如是所說諸可愛事,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境界、或領受,有差別故,或名可希求事、或名可尋思事、或名可耽著事,是故宣說如是一切諸句差別。又可欣者,約未來世,可希求故。可樂者,約現在世,現可欲樂無厭足故。可意者,約過去世,隨念可意而追憶故。可愛者,約妙色相,貫通三世皆可`[*6-1]愛=受【聖】*`愛故。又可欲者,悅意記念故。欲所引者,欲界繫故,或復隨順二種差別受用欲故。可染著者,貪處所`[故=欲【宮聖】]`故。
復次,於五種事能和合故,說名為結。五種事者,一、所結事,二、能結事,三、罪過事,四、等流事,五、趣向事。
諸結所緣,名所結事。所以者何?由愛恚等,各於所緣隨相差別而和合故。即彼諸結展轉相引而和合故,名能結事。諸結因緣,於現法中能生過罪,乃至領受從彼所生心法憂苦。由此因緣,能和合故,名罪過事。為當來世猛利貪等生成之因而和合故,名等流事。能生五趣,於諸趣中能和合故,名趣向事。由此因緣,自行惡行,遭他笞罰、縛錄、訶罵、驅擯、害等種種眾苦而生起故,名能自損。若不自遭,令他遭故,名能損他。若由彼故,自他俱遭,名能俱損。能生現法罪者,謂由彼故,遭如所說種種苦事,然不決定往諸惡趣。能生後法罪者,謂由彼故,雖於現法他所不知,然能為因往諸惡趣。能生現法後法罪者,謂具二種。於現法中多懷染著,所欲不遂,廣生種種心法憂苦,復於當來往諸惡趣。結雖無量,就勝而言,略有九結。又約不隨所欲義故,說有三縛,謂貪瞋癡,依三受故。由彼因緣,雖欲脫彼而不能脫,故名為縛。又煩惱品麁重種子之所隨逐,說名隨眠,是隨縛義、是微細義。取其根本,但有七種。又從煩惱生故,親近煩惱故,隨惱亂心故,名隨煩惱。除七隨眠,所餘一切染污心法皆隨煩惱又現起相續無斷絕義,說名為纏。纏有八種,謂無慚等。
又彼能令轉成上品相續起故,能令身心無堪能故,說為株杌。如`[舄=潟【元明】]`舄鹵田,不任耕植。又處所別故,彼所生疑有差別故,說五心株。貪等別故,說有三種。又彼能令不清淨故,說名為垢。又於諸處門,常流注故,名為儞伽。常能害故,亦名儞伽。又彼能令不寂靜故,說名為箭。如被毒箭,若未拔時多不寂靜。又能障捨故,有戲論故,名為所有。又非法行、不平等行現在前故,說名惡行。又能等起一切煩惱、諸惡行故,說名為根。又能出生當來生故,說名為漏。又既生已,由老死等令匱乏故,說名為匱。又非愛合會、所愛乖離、貪求利養所燒然故,說名為燒。又能令愁歎憂苦惱故,說名為惱。又能令順流而漂溺故,說名暴流。又依前際,能為現法生死流轉勝方便故,說名為軛。又依現在,能為未來勝方便故,說名為取。又難解故,說名為繫。又於所知事能障智故,說名為蓋。又望色無色界,欲界為下分;望其修道,見道為下分。由約此二下分差別,隨其所應,說名五下分障,亦名五下分結。與此相違,當知說有五上分結。又言林者,能生種種苦蘊體性。由親愛故,彼得增長,說名稠林。又能發起諸鬪訟等種種忿競,故名為諍。明所治故,說名為黑。能引苦故,說名無義。無所用故,說名弊下。性染污故,說名有罪。不應習近故,說名應遠離。
毀犯所受清淨戒故,名突尸羅。又惡法者,謂極猛利無慚無愧,不信佛等,毀謗賢聖,邪見相應故;或復種種惡法現行故;又有貪欲、瞋恚心等,乃至廣說。當知此中,內朽敗者,外持沙門相故,內無沙門法故;猶如大木,外皮堅妙,內被蟲食,虛無有實。下產生者,廣如下產及非下產法門中說。水生蝸螺者,謂所聽受與水相似,除渴愛故。若諸苾芻犯禁戒等,如彼蝸螺穢濁淨水。是故猶如有蝸螺水,不堪飲用,應遠離故。螺音`[2]狗=苟【三宮聖】*`狗行者,謂諸苾芻習行惡行,於受利養臥具`[等=籌【三宮聖】]`等時,自稱年`[雨=臘【三】]`雨最第一故。實非沙門稱沙門者,已失苾芻分,稱有苾芻分故。實懷惡欲,而自稱言我是第一真沙門故。非梵行者,實非遠離婬欲穢`[法=濁【甲】]`法,而自稱言我遠離故。又失苾芻性,而自稱有苾芻性,是故說名妄稱梵行。實非沙門,而自稱言我是第一真實沙門,是故說名妄稱沙門。又捨所受故,名突尸羅。先捨惡法復還取故,名為惡法。形相意樂互不相稱,由是因緣,名內朽敗。隨其所欲而行住故,名下產生。毀辱所聞故,名水生蝸螺。由邪受用諸信施故,名螺音`[*2]`狗行。邪言說故,名為妄稱沙門梵行。又有貪瞋癡忿恨等,乃至廣說諸雜碎事,攝事分中我當廣說。又有無常、苦、空、無我、生法、老法乃至燒雞,隨其處所,即於彼中我當廣說。
1復次,染者,謂樂著受用故。2著者,謂即於彼無所顧惜故。3饕餮者,謂希望未來所得受用事故。4吞吸者,謂彼所餘助伴煩惱所吞吸故。5迷悶者,次後當說。
6耽著者,謂堅執已得,無所營為故。7貪求者,謂追求未得,勤加行故。8欲者,謂於未得、已得,希求獲得及受用故。9貪者,謂於受用喜樂堅著故。10親昵及愛樂,如所親昵所`[愛=受【明】]`愛樂中,應知其相。
11親昵及愛樂,如所親昵所[6]愛樂中,應知其相。12藏者,謂於內所攝自體中愛故。13護者,謂於他相續中愛故。14執者,謂於我所中愛故。15`[渴=謁【聖】]`渴者,謂倍增希求故。
16所染者,謂貪居處故。17所憍者,謂七種憍所居處故。18所欲者,謂種種品類受用貪欲所居處故。19所親昵者,謂是過去諸`[顧=願【宋元】]`顧戀愛所隨處故。20所愛樂者,謂是現在諸欣喜愛所隨處故。
21又現法中串所習愛,名為親昵。22宿世串習所發生愛,名為愛樂。23所迷悶者,不能於中觀察功德及過失故。24所貪著者,是耽樂心所居處故。25所縛著者,是貪瞋癡所居處故。
26所希求者,能生愛故。27所繫縛者,是一切結所居處故。28是惡者`[者=作【三宮】]`者,謂能和合不善法故。29為令現前而喜樂者,謂希望故。30為`[令=今【元】]`令現前而言說者,謂以語言而追求故。
31為令證得而遽務者,謂生貪著身追求故。32耽著而住者,謂得已抱持而不捨故。33等染者,謂於樂受起貪欲故。34等惡者,謂於苦受起瞋恚故。35等愚者,謂於三受起愚癡故。
36顧戀者,謂於過去故。37繫心者,謂於未來故。38劬勞者,謂由彼因緣,正起追求故。39熾然者,謂所欲果遂,起染污心故。40燒者,謂所欲衰損,起染污心故。
41惱者,謂所得變壞故。42為祈禱者,顯示取著吉祥愛故。43為觸對者,顯示取`[著摩=摩著【三宮聖】]`著摩執愛故。44為希求者,顯示取著與利愛故。45為欣悅者,顯示取著如意思惟所有愛故。
46-50又於諸欲其心趣入清淨,乃至廣說於五種出離界,應知如前三摩呬多地已說。
51言憍醉者,謂與三憍共相應故。52極憍醉者,謂依`[上=止【三宮聖】]`上憍,遍於諸惡不善法中,能令其心不防護故。53趣憍醉者,謂於憍醉所有因緣受學轉故。54於諸欲中生等憍者,謂不觀過受用欲故。55平安者,謂樂受自相故。
56領受者,謂諸受共相故。57趣受者,謂餘受因相故。58-61又欲貪、堅著、拘礙、饕餮等貪,如聞所成地已說。 ^xdq9p0
1復次,言內垢者,謂於怨意樂堅持不捨故。2內忌者,謂於所愛障礙住故。3內敵者,謂能引發所不愛故。4內怨者,謂能引發所不宜故。
5-7又不可喜、不可樂、不可愛等,翻可喜等,如前應知。8又言苦者,謂彼自性苦,亦隨憶念苦故。9損害者,謂現前苦故。10違逆者,謂於三世思惟苦故。
11不順意者,謂現有苦能損害故。12-17又苦、猛利、堅鞕、辛楚、不可意等,如攝事分我當廣說。18又暴惡者,是其總句。19䖧`[𧍗=螫【明】]`𧍗者,麁言猛切故。20怨字語者,謂造文字無有依違麁獷言故。
21怨嫌者,謂毀辱所依故。22憤發者,謂出言顯發惡意樂故。23恚害者,謂以手等而加害故。24`[顰=頻【宮聖】]`顰蹙而住者,謂憤害已後,顰蹙眉面,默然而住故。25遍生憤恚者,謂數數追念不饒益相,深懷怨恨惱亂心故。若生煩惱,惱亂其心,由此因緣,便住於苦。如說:苾芻懈怠雜諸惡,`[便=使【三宮】]`便住於眾苦。
26有苦者,謂彼攝受未來苦故。27有匱者,謂彼遠離諸善品故。28有災者,謂彼能為餘惑因故。29有熱者,謂於後時發熱惱故。
。又言苦者,是其總句。有苦者,謂憂苦相應故。。有匱者,謂樂受變壞故。。有災者,謂在不苦不樂受中,於二不解脫故。。有熱者,謂於樂等,如其所應,有貪瞋癡火故。。`[又【麗聖】,有【大】]`又於過去有苦,於未來有匱。
30又害者,`[者=謂【三宮】]`者顯示攝受上品怨嫌故。。敵者、怨者,如前已說。
31又摧伏者,謂與未生士用生相違故。32破壞者,謂與生已士用住相違故。33為他所勝者,謂與未生功能生相違故。34落在他後者,謂與已生功能住相違故。
35-38又不摧伏、不破壞、非所勝、有所勝者,如是諸句,由前諸句其義應知。 ^9t8yag
1復次,`[在=於【明】]`在前際無智者,謂於過去諸行無常法性不了知故。2於後際無智者,謂於現在諸行盡滅法性不了知故。3於前後際無智者,謂於未來諸行當生法性,及當生已當盡法性不了知故。
彼於如是不了知者,謂依前際等,起不如理思惟:我於過去世為曾有耶?乃至廣說我為是誰?誰當是我?今此有情從何而來?於此沒已當往何所?如是依前後際不如理作意,故於如是無常法性愚癡不了。
4於諸行中我見隨逐,於內、於外、俱於二種唯有法性不能了知。5內謂內處,外謂外迹,內外即是根所住處及以法處。
6由彼諸法於內可得,又是外處之所攝故。7於業無智者,謂於諸業唯有行性不能了知,而妄計度我為作者。8於異熟無智者,謂於有情世間及器世間,若餘境界,業因所起,妄計自在、作者、生者。9於業異熟無智者,謂遍愚一切,獲得誹謗業果邪見。
此即宣說外道異生,於諸法中所有無智。
10於佛無智者,謂不了知如來法身及諸形相。11於法無智者,謂不了知善說等相。12於僧無智者,謂不了知`[善=諸【三】]`善行等相。13於苦等無智者,謂如諸經所分別相,及十六行中不了知故。14於因無智者,謂於無明等諸有支中,能為行等所有因性不了知故。15於因所生無智者,謂於行等諸有支中,從無明等因所生性不了知故。
16又於雜染、清淨品法,謂不善、善、有罪、無罪、過患、功德相應故。17隨順黑白,謂無明、明分故。18黑黑異熟;白白異熟;及有對分,謂即黑白黑白異熟。19如是一切,皆從因緣之所生故,名為緣生。20於彼一切不了知故,名為無智。
21 `[或=或復【聖】]`或於六觸處不能如實遍通達者,謂於六處順樂受等觸所生中,彼滅寂靜不能如實遍了知故。22又此加行,不能如實於法通達`[11]知=智【三宮】*`知見現觀者,謂即於彼法不如實知故。23於彼於此者,於如所說,或所未說。
24無`[*11-1]知=智【三宮】*`知者,於不現見。25無見者,於現見現前。
26無現觀者,於如實證不由他緣。27`[黑闇=闇黑【三宮聖】]`黑闇者,於其實事不正了知。28愚癡者,於不實事妄生增益。29無明者,於所知事不能善巧。30於彼彼處不正了知。。謂於彼彼所說義中,及於名句文身不能解了。
31昏闇者,成就誹謗一切邪見。31-33又障、蓋、無`[眼=明【三宮】]`眼等,廣說如攝事分。
34-37又覆蔽、隱沒、昏昧、遍昏昧等,廣說如愛契經。
38不恭敬者,不修恭敬故。39不尊重者,不信彼德故。40不貴尚者,令彼所欲有匱乏故。41不供養者,不施利養故。
又不恭敬乃至不供養者,當知展轉後句釋前。
又不恭敬、不尊重、不信有而聽聞法等,廣說如攝決擇分。
42又不承聽者,不欲聞故。43不審聽者,心散亂故。44不住奉教心者,不欲修行故。45不修正行者,於法隨`[法=法行【三宮】]`法,不如意樂正修行故。
46又不受學轉者,於大師聖教不能證故。47又樂睡眠虛度生命者,是其總句。48唐捐者,不能修往善趣因故。49無果者,不能得彼善趣果故。50無義者,不能修得涅槃因故。51無利者,不能得彼涅槃果故。
52又問少病惱不者,界無不平等故。53少事業不者,加行事業無不平等故。54起居輕利不者,希須飲食既飲食已,易消化故。
55-58又務力樂及無罪等、如聲聞地食知量中,已說其相。
59-60又不簡擇、不極簡擇等,廣說如聲聞地。
61-62又不思惟、不稱量等,廣說亦如聲聞地。
復次,少者,高廣量不相應故。小者,卑狹量相應故。尠者,纔受 ^j234en世間言說量故。
復次,或異門者,自相差別故。或意趣者,俗相差別故。或殊異者,因相差別故。
如是名為攝異門分。如是異門,於諸經中,隨其麁顯言多用者,略已採集示差別義。其餘無量諸佛世尊所說異門及義差別,由此方隅、由此所學、由此言教,應當精勤別別思擇異門、異義顯示安立。`[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四
☗s85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五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 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之一
如是已說攝異門。
云何攝事?謂由三處,應知攝事。一者、素呾纜事,二者、毘奈耶事,三者、摩呾理迦事。
云何素呾纜事?謂由二十四處,略攝一切契經。一者、別解脫契經,二者、事契經,三者、聲聞相應契經,四者、大乘相應契經,五者、未顯了義令顯了契經,六者、已顯了義更令明淨契經,七者、先時所作契經,八者、稱讚契經,九者、顯示黑品契經,十者、顯示白品契經,十一者、不了義契經,十二者、了義契經,十三者、義略文句廣契經,十四者、義廣文句略契經,十五者、義略文句略契經,十六者、義廣文句廣契經,十七者、義深文句淺契經,十八者、義淺文句深契經,十九者、義深文句深契經,二十者、義淺文句淺契經,二十一者、遠離當來過失契經,二十二者、遠離現前過失契經,二十三者、除遣所生疑惑契經,二十四者、為令正法久住契經。
別解脫契經者,謂於是中,依五犯聚及出五犯聚,說過一百五十學處,為令自`[愛=受【聖】]`愛諸善男子精勤修學。
事契經者,謂四阿笈摩。一者、雜阿笈摩,二者、中阿笈摩,三者、長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雜阿笈摩者,謂於是中,世尊觀待彼彼所化,宣說如來及諸弟子所說相應,蘊、界、處相應,緣起、食、諦相應,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入出息念、學、證淨等相應。又依八眾說眾相應。後結集者,為令聖教久住,結嗢`[拕=柁【宮】]`拕南頌,隨其所應次第安布。當知如是一切相應,略由三相。何等為三?一、是能說,二、是所說,三、是所為說。若如來、若如來弟子,是能說。如弟子所說,佛所說分。若所了知、若能了知,是所說。如五取蘊、六處、因緣相應分及道品分。若`[諸=說【聖】]`諸`[苾芻=比丘【三宮】]`苾芻、天魔等眾,是所為說。如結集品。如是一切,粗略標舉能說、所說及所為說,即彼一切事相應教間廁鳩集,是故說名雜阿笈摩。即彼相應教,復以餘相處中而說,是故說名中阿笈摩。即彼相應教,更以餘相廣長而說,是故說名長阿笈摩。即彼相應教,更以一二三等漸增分數道理而說,是故說名增一阿笈摩。如是四種,師弟展轉傳來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說`[名=名增一【三宮聖】]`名阿笈摩。是名事契經。
於十二分教中,除方廣分,餘名聲聞相應契經。
即方廣分,名大乘相應契經。此分別義,如前應知。
如是四種契經,由餘未顯了義令顯了等二十種契經,如其所應,當知其相。
從是已後,依此所說四種契經,當說契經摩呾理迦,為欲決擇如來所說、如來所稱、所讚、所美先聖契經。譬如無本母字,義不明了。如是本母所不攝經,其義隱昧,義不明了。與此相違,義即明了,是故說名摩呾理迦。
總嗢`[拕=柁【宮】]`拕南曰:
界、略教、想行、 速通、因、斷支、 二品、智事、諍、 無厭、少欲住。
別嗢`[拕=柁【宮】]`拕南曰:
界、說、前行、觀察、果、 愚相、無常等定、界、 二種漸次、應當知 非斷非常、及染淨。
有四種所化有情先數習邪解脫見所集成界。何等為四?謂於先有、先世、先身、先所得自體中,聽聞常見增上不正法、不如理作意增上力故,於今由彼為因、由彼為緣,數習邪解脫見所集成界。如說由常見,如是由斷見、由現法涅槃見、由薩迦耶見,廣說亦爾。
此中世尊,由種種勝解智力、種種界智力增上力故,尋求彼先勝解及彼後界。如其所應,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多分為轉四種法教。`[或=或復【三宮】]`或為餘智未成熟者,令彼智成熟故;智已成熟者,令彼解脫諸煩惱故。
為初邪界有情,說因滅故行滅,由行盡門說無常性,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為隨第二邪界有情,說因集故行集,由行起門說無常性,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為隨第三邪界有情,由諸行苦門轉正法教,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為隨第四邪界有情,若離諸行起薩迦耶見行者,由諸行空門轉正法教;若即諸行起薩迦耶見行者,由無我門轉正法教;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
復次,善說法律,略由三種不共支故,不共外道,墮善說數。一者、宣說真實究竟解脫故;二者、宣說即彼方便故;三者、宣說即彼自內所證故。
云何真實究竟解脫?謂畢竟解脫及一切解脫,即是見道果,及此後所得世出世修道果。此中見道果,由畢竟故得名真實,而非究竟,於一切解脫猶有所應作故。又解脫有三種。一、世間解脫。二、有學解脫。三、無學解脫。世間解脫非是真實,有退轉故。有學解脫雖是真實,而非究竟,猶有所作故。當知所餘,具足二種。
云何方便?謂於諸行中,依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修無常想;依無常,修苦想;依苦,修空、無我想;因此得入諦現觀時、由正觀察所知境故,獲得正見。由此正見為依止故,修道位中,遍於諸行住厭逆想。彼於住時,雖由彼相應受,憶念思惟不現前境明了現前,而不生喜。由不生喜增上力故,彼於行時,即於彼受所緣境界不生染著。彼於一切所求境界,得處中故,尚不希求,何況耽著。彼由如是若住、若行,於喜貪纏速能滅盡,心清淨住。`[又=乃【三】]`又即於彼如所得道極多修習為因緣故,永拔彼品麁重隨眠,獲得真實究竟解脫,當知即是心善解脫。
云何自內所證?當知有四種相。若於有學解脫轉時,由二種相,內慧觸證。謂我已盡諸惡趣中所生諸行,又我已盡除其七生、二生、一生所餘後有所生諸行,又我已住能究竟盡無退轉道。若於無學解脫轉時,即由如是二種相故,內慧觸證。謂我已作為斷其餘一切煩惱所應學事,我今尚無餘一生在,況二、況七。又隨所樂,亦能為他如實記別。如是名為自內所證。
復次,即彼解脫有二種前行法。一者、見前行法,二者、道果前行法。見前行法者,謂由解脫及彼方便自內所證增上力故,從他言音,起聞思修所成妙善如理作意,未入正性離生能入正性離生,得如實見出世正見。道果前行法者,謂得如是正見已,復起所餘正思惟等,或同時生、或後時生道前行法,為斷所餘諸煩惱故。
復次,為欲證得所未得解脫故,應觀察八事。謂於諸行中愛味、過患、出離觀察,及聞、思、思擇力、見道、修道觀察。
於諸行中觀察愛味時,能善通達諸行愛味所有自相。即於諸行觀察過患時,能善了知三`[受=愛【三宮聖】]`受分位過患共相。謂於是中甚少愛味,多諸過患。如是了知愛味染著多諸過患共相應已,於所愛味一切行中,隨所生起欲貪煩惱,即能除遣、制伏、斷捨。於此欲貪不現行故,說名為斷,非永離欲故名為斷。又於彼事心未解脫,若於隨眠究竟超越,乃永離欲,心得解脫。是名一門觀察差別。
又修行者,於彼諸行正觀察時,先以聞所成慧,如阿笈摩,了知諸行體是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空及無我。彼隨聖教如是勝解、如是通達,既通達已,復以推度相應思惟所成微細作意,即於彼境如實了知。即由如是通達了知增上力故,於彼相應煩惱現行現法、當來所有過患,如實觀察。由思擇力為依止故,設復生起而不實著,即能捨離。彼由如是通達了知及思擇力多修習故,能入正性離生。既入正性離生已,由修道力,漸離諸欲。彼由思擇、見道二種力故,隨其所應斷諸煩惱,謂不現行斷故,及一分斷故。由修道力,究竟離欲。如是由前二種,漸離欲貪;由修道力,心得解脫。
復次,有二種煩惱斷果及苦滅果。一者、見所斷果。由證彼故,能自了知:我已永盡`[捺=那【三宮】]`捺落迦、傍生、餓鬼,我今證得預流無退墮法,乃至廣說。二者、修所斷果。由證彼故,能自了知:我最後身暫時支持,第二有等永不復轉。
復有二種苦滅。一者、現在為因,未來苦滅;二者、過去為因,現在苦滅。復有二種苦滅。一者、心苦滅;二者、身苦滅。復有二種苦滅。一者、壞苦、苦苦苦滅;二者、行苦苦滅。復有二種苦滅。一者、非愛業果苦滅;二者、可愛業果苦滅。復有少分已見諦迹諸聖弟子,雖已超過諸惡道苦所有怖畏,由未永盡一切結故,其心猶有於當來世共諸異生生老死怖。為斷彼故,而能發起猛利樂欲,乃至正念及無放逸,勤修觀行。
復次,有二種愚夫之相。何等為`[二=一【元】]`二。一者、於所應求不如實知,二者、非所應求而`[3]反=返【三宮聖】*`反生起。
何等名為是所應求?所謂涅槃諸行永滅。而諸愚夫,於當來世諸行不生都無樂欲,於諸行生唯有欣樂。由是因緣,於所應求及諸行生所有眾苦不如實知。
何等名為非所應求而`[*3-1]反=返【三宮聖】*`反生起?非所求者,謂老、病、死、非愛合會、所愛別離、所欲匱乏、愁、歎、憂、苦種種熱惱。彼於如是諸行生起`[*3]`反生欣樂,於生為本一切行中深起樂著,於生為本所有諸`[業=苦【三宮】]`業造作積集。由是因緣,於有生苦及生為本老病死等眾苦差別不得解脫。如是名為非所應求而`[*3]`反生起。
復次,於諸行中有`[四=四種【聖】]`四決定。一、無常決定,二、苦決定,三、空決定,四、無我決定。
云何諸行無常決定?由三種相,當知過去、未來諸行尚定無常,何況現在。何等為三?謂先無而有故,先有而無故,起盡相應故。若未來行先所未有定非有者,是即應非先無而有,如是應非無常決定。由彼先時施設非有,非有為先,後時方有,是故未來諸行無常決定。若現在從緣行生已決定有者,是即應非先有而無,未來諸行便應非是無常決定,現在諸行亦應不與起盡相應。由現在行從緣生已,非決定有,以有為先,施設非有,是故過去諸行無常決定。如是現在諸行,因未來行先無而有,因過去行先有而無,由此施設起盡相應。是故說言:當知去來諸行無常性尚決定,何況現在。是名諸行無常決定。
云何諸行苦性決定?謂去來諸行尚是生等苦法,何況現在。所以者何?過去諸行是已度苦,未來諸行是未至苦,現在諸行是現前苦。是名諸行苦性決定。
云何諸行空性決定?謂去來諸行尚定空性,何況現在。所以者何?未來諸行其性未有,由此故空;過去諸行其性已滅,由此故空;現在諸行雖有未滅,諦義、勝義性所遠離,由此故空。是名諸行空性決定。
云何諸行無我決定?謂去來諸行尚定無我,何況現在。所以者何?未來諸行非我之相,未現前故;過去諸行非我之相,已越度故;現在諸行非我之相,正現前故。是名諸行無我決定。
又由二相,當知諸行決定無常。一、由過去世已滅壞故;二、由未來、現在世是應滅壞法故。又由二相,當知諸行決定是苦。一、是生等苦法故;二、是三苦性故。此諸苦相,如前應知。
又由二相,當知諸行決定是空。一、畢竟離性空故;二、後方離性空故。畢竟離性空者,謂諸行中,我、我所性畢竟空故。後方離性空者,謂於已斷一切煩惱心解脫中,一切煩惱皆悉空故。
又由二相,當知諸行決定無我。一、諸行種種外性故;二、諸行從眾緣生,不自在故。
復由十相,當知諸行四相決定。謂由敗壞、變易、別離、相應、法性相故,非可樂、不安隱、相應、遠離、異相相故。如是等相,如前聲聞地已廣分別。
復次,依出世道作意修中,有五離繫品界。一者、斷界,二者、無欲界,三者、滅界,四者、有餘依涅槃界。五者、無餘依涅槃界。謂見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為斷界。修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無欲界。即此唯有餘依故,名有餘依涅槃界。此依滅故,名為滅界,亦名無餘依涅槃界。即此五界,由一切行永寂靜故,名諸行止。由我、我所、我慢、執著及與隨眠皆遠離故,說名為空。由一切相皆遠離故,名無所得。於斷界中,一切隨順有漏法上所有貪愛皆遠離故,名為愛盡。於無欲界所有欲貪皆遠離故,名為無欲。於滅界中,及於有餘依、無餘依涅槃界中,如其所應皆永滅故,皆寂靜故,隨其次第,說名為滅,亦名涅槃。又於斷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厭。於無欲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離欲。於滅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滅。
復次,為心解脫勤修習者,有二種漸次。一、智漸次,二、智果漸次。
云何智漸次?謂於諸行中,先起無常智,由思擇彼生滅道理故;次後於彼生相應行,觀為生法、老法,乃至憂苦熱惱等法;由是因緣,一切皆苦。此即依先無常智,生後苦智。又彼諸行,由是生法乃至是熱惱法故,即是死生緣起展轉流轉不得自在行相道理,故無有我。此`[則=即【三宮聖】]`則依先苦智,生後無我智。如是觀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是名智漸次。
云何智果漸次?謂厭、離欲、解脫、遍解脫。
云何厭?謂有對治現前故,起厭逆想,令諸煩惱不復現行。云何離欲?謂由修習厭心故,雖於對治不作意思惟,然於一切染愛事境貪不現行,此由伏斷增上力故。云何解脫?謂即於此伏斷對治多修習故,永拔隨眠。如是名厭、離欲、解脫、第一差別。復有差別。謂於厭位斷界極成滿,故名厭。即依止厭,除非想非非想處,於餘下地得離欲時,施設離欲位,故名離欲。於非想非非想處得離欲時,施設解脫位,故名解脫。是名厭、離欲、解脫第二差別。云何遍解脫?謂由如是煩惱雜染解脫故,生等諸苦雜染亦普解脫,是名遍解脫。如是由智增上力故,於諸行中起厭;由習厭故,得離欲;由習離欲故,得解脫及遍解脫。如是名為智果漸次。
此中復有四種邪執。何等為四?一、見邪執,二、慢邪執,三、自內邪執,四、他教邪執。見邪執者,謂於諸行中執我、我所。慢邪執者,謂於諸行中起我慢執。前見邪執,障諦現觀;後我慢邪執,障修所斷煩惱等斷。自內邪執者,謂獨處空閑,不正分別為依`[止=上【聖】]`止故,執有實我,或見邪執、或慢邪執。他教邪執者,謂由他教,起邪執著,謂此是我、此是我所,我慢行轉。又於內起不正分別,執我、我所,名內邪執,亦名非他教邪執。如是一切邪執永斷,當知是名智果。
復次,由三種相,應知諸行非斷、非常。何等為三?一、以無住行為因故;二、生已無住因故;三、未來諸行因性滅故。此中諸行因無常故,生已住因不可得故,當知諸行非常。能生未來諸行現在因性滅故,當知諸行非斷。
復有四緣,能令諸行展轉流轉。何等為四?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即此四緣,略有二種。一、因,二、緣。因唯因緣,餘三唯緣。又因緣者,謂諸行種子。等無間緣者,謂前六識等及相應法等無間滅,後六識等及相應法等無間生。所緣緣者,謂五識身等,以五別境為所緣;第六識身等,以一切法為所緣。增上緣者,謂五識等,以眼等各別所依為增上緣,及以能生作意等為增上緣;意識身等,以四大種身,及能生作意等為增上緣。又先所造業,望所生愛非愛果,當知亦是增上緣。如是資糧望道,道望得涅槃,當知亦是增上緣攝。
復次,由三種事、二種相,應當觀察雜染、清淨。
云何由三種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於諸行中觀察雜染因緣,謂觀彼愛味為愛味故。二者、於諸行中觀察清淨因緣,謂觀彼過患為過患故。三者、於諸行中觀察清淨,謂觀彼出離為出離故。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由三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
云何由二種相,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由如所有性故;二者、由盡所有性故。如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若愛味、若過患、若出離。盡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盡所有愛味、盡所有過患、盡所有出離。此中觀察諸行為緣,生樂、生喜,是名於彼愛味。又此愛味極為狹小。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有=謂【三宮聖】]`有愛味。又觀察`[諸=謂【聖】]`諸行是無常、苦、變壞之法,是名於彼過患。又此過患極為廣大。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過患。又復觀察於諸行中欲貪滅、欲貪斷、欲貪出,是名於彼出離。又此出離寂靜無上,畢竟安隱。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出離。又即此愛味、即此過患、即此出離,於諸行中,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審諦觀察,當知是名於彼觀察如所有性所謂愛味、過患、出離。
又為了知如是三事體性是有,應知三種有情眾別。一、於諸欲染著眾,二、於諸欲遠離眾,三、於諸欲離繫眾。
於此三處,復有三種世間愚癡。謂若天世間,若沙門、婆羅門,若諸天人。如是三種世間,由三因緣,應知安立。一、由得欲自在及淨自在故,謂若魔、若梵世間。二、由勤修得彼因故,謂若沙門、婆羅門。三、趣種種業因果故,謂若諸天人。
又於此三處,隨其所應能斷、作證,有二種道離四倒心。謂已入見地,及於上修道`[多=名【三宮】]`多修習住。
又此`[二=三【元明】]`二種道,有四種相心解脫果。一、貪瞋縛解脫相,二、欲貪滅斷`[出=出出【三宮】]`出離相,三、九結離繫相,四、生等諸苦解脫相。此中前三相,顯示因處煩惱解脫;後一相,顯示果處諸苦解脫。
於此義中,譬如有人處在囹圄,為種種縛之所繫縛,所謂或木、或索、或鐵。
又置餘人令其防守。
或設有彼從幽縶處逃至遠所,還執將來。
或有尚不令彼轉動,況得逃避。
或有安置廣大、微妙、種種可愛所繫妙欲在幽縶處,令彼自然心生樂著,無欲逃避。
如是彼人為一切種縛之所縛,為善方便守之所守,為最堅牢繫之所繫,復為怨家隨欲加害,所謂打拍、或復解割、或加杖捶、或總斷命。若有能脫是四縛者,乃得名為從一切縛而得解脫。
如是於彼三處世間愚癡有情,為種種縛所繫縛者,當知即譬貪瞋癡縛。其守禁者,譬不正尋思,及未永拔煩惱隨眠。不正尋思故,尚不令動,況得離欲而遠逃避。煩惱隨眠未永拔故,雖世間道方便逃避遠至有頂,`[復=後【三宮】]`復執將還。可愛妙欲譬之九結,由彼結故,令於生死自然樂著,於自繫縛不欲解脫。彼既如是為種種縛極所密縛,善方便縛之所密縛,最堅牢縛之所密縛,復四魔怨隨其所欲,以生等苦而加害之。若能從彼四種繫縛善解脫者,乃可名為從一切縛而得解脫。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略教、教果、終、墮數、 三遍智斷、縛、解脫、 見慢雜染、淨說句、 遠離四具、三圓滿。
由三因緣,有諸聲聞往大師所,請略教授。何等為三?謂唯多聞為究竟者,於諸餘行而厭背者,生如是解:但略聞法足得自義,何藉多聞以為究竟。要修正行為貞實故,又棄捨多聞究竟欲故。又有怖畏於所入門多所作者,為善方便而得入故。或有即彼已於多法善聽善思,彼作是念:我於多法已善聽思,若我今者盡已聽思所得諸法以為依止,於住心境及解脫境欲繫心者,將不令我作意散亂。若爾,住心尚不能得,何況解脫。又於如是所聞、所思一切法中不得決定,當依何者速證通慧?當依何者速得出離?當緣何境而得住心?當緣何境而得解脫?彼既如是自不決定,若於大師、或眾所識如來弟子現前見已,便即往詣請略教授。
復次,當知正教授,有四種自義果得。謂為此出家及如此出家,即形相具足、事業具足、意樂具足、處捨取具足。依此故得無上得、現法得、自然得、內證得。
復次,有六種死。謂過去死,現在死、不調伏死、調伏死、同分死、不同分死。過去死者,謂過去諸行沒,乃至命根滅故死。現在死者,謂現在諸行沒,乃至命根滅故死。不調伏死者,謂於過去世不調不伏,有隨眠行,展轉隨眠世俗說言士夫隨眠而命終已,於現在世結生相續,有隨眠行所攝自體而得生起;於現在世乃至壽盡,亦復如是不調不伏,廣說乃至而命終已,未來自體復得生起,又能攝取有隨眠行。由攝取彼以為因故,便為生等眾苦所縛,亦為貪等大縛所縛。調伏死者,謂於現在世已調已伏,無有隨眠而命終已,未來自體不復生起,亦不攝取有隨眠行。不攝取彼以為因故,解脫生等眾苦差別,亦復解脫貪等大縛。同分死者,謂如過去不調不伏,曾捨身命,於現在世亦復如是而捨身命,當知如此名同分死,名相似死、名隨順死。若於過去不調不伏,捨身命已,於現在世已調已伏而捨身命,當知此名不同分死、不相似死、不隨順死。若於現在有隨眠行,展轉隨眠而命終時,如過去死,名同分死及隨順死。不如過去而命終時,不能攝取當所結生未來相續同分諸行。又此六種死,當知有二種相。謂諸行流轉過患相,及諸行還滅勝利相。若於過去及於現在不調不伏,同分而死,復於未來取生等苦,及為貪等煩惱縛者,名諸行流轉過患相。若於現在已調已伏,不同分死,又於未來不取眾苦,解脫一切煩惱縛者,名諸行還滅勝利相。
復次,由八種相,得入於彼諸行生起世俗言說士夫數中。謂如是名、如是種類、如是族姓、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若苦若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所有壽量邊際。如是諸相,於菩薩地宿住念中,當知如前已`[廣=應【明】]`廣分別。
復次,由三種相,於諸行中,應知無我遍智及斷。何等為三?一、於內遍智,二、於外遍智,三、於內外遍智。斷亦如是,隨其所應。所謂諸行都無有我,無有我所,亦無有餘互相繫屬。當知如是於內、外、俱遍智及斷。此中由法住智得決定遍智,數習此故,捨彼相應所有隨眠,得畢竟斷。當知此中,為於諸行未得遍智者令得遍智故,如來大師說正法要。若於諸行已得遍智,而未永斷者,為令唯於如先所得遍智數習得永斷故,復加勸導。
復次,於生死中而流轉者,有三種縛,由此縛故,心難解脫。當知此唯善說法律能令解脫,非由惡說。何等為三?一者、除其愛結,餘結所繫諸有漏事;二者、愛結所染諸有漏事;三者、能生當來`[後=復【三宮】]`後有諸行。於此三縛,由`[三=二【元】]`三因緣,心難解脫。謂初由種種故,第二由堅牢故、可愛樂故,第三由微細故。復由五相,為後有縛所繫縛者,當知有五我慢現行。謂由所依故、所緣故、助伴故、自性故、因果故。當知此中,薩迦耶見以為依止,計我未來或當是有、或當非有,以有非有為所緣境。此中非有為所緣境,唯有一種;有為所緣,乃有五種,謂我當有色、我當無色、我當有想、我當無想、我當非有想非無想。如是一切總收為一,合有六種所緣境界。言助伴者,謂動亂心。言自性者,`[恃=特【三宮】]`恃舉行相為其自相,戲論自性為其共相,一切煩惱戲論性故。因果性者,謂能感生為因性故,造作業行愛隨逐故。
復次,由三種相,當知心善解脫。謂於諸行遍了知故;於彼相應諸煩惱斷得作證故;煩惱斷已,於一切處離愛住故。又於此中,由四種行,於諸行中能遍了知如所有性。謂無常等。由十一行,於諸行中能遍了知盡所有性。謂過去、未來等,如前廣說。
復次,有二種、五種雜染,并五種因相。如是二種,諸有學者應知應斷,諸無學者已知已斷。
何等為二?謂見雜染及慢雜染。此二當知五種差別,謂由行故,纏故,隨眠故。何等為五?一者、計我,二者、計我所,三者、我慢,四者、執著,五者、隨眠。當知此中,計我、我所、我慢三種為所依止,於所緣事固執取著,唯此諦實,餘皆愚妄。當知此中,由纏道理,說名執著;即彼種子隨縛相續,說名隨眠。又有識身及外事等,當知是彼五種因相。謂計我因相,乃至隨眠因相。
即此因相,復有二種。一者、所緣因相,二者、因緣因相。計我、我慢,以有識身為所緣因相。計我所,通以二種為所緣因相。彼執著,以聞不正法、不如理作意,及彼隨眠為因緣因相。彼隨眠,以不如實了知諸行,煩惱諸纏數數串習為因緣因相。
復次,有四種有情眾,當知於中安立雜染。何等為四?一者、外道有情眾,二者、此法異生有情眾,三者、有學有情眾,四者、無學有情眾。外道有情眾中,具有一切。此法異生有情眾中,四種可得,及彼因相,并執著因相一分,然執著不可得。有學有情眾中,計我、我所二種,及`[彼【麗】,我【大】(cf. K15n0570\_p1192b12; T42n1828\_p0819c28)]`彼因相、執著隨眠皆不可得,及我慢執著并彼因相,然有我慢隨眠可得。無學有情眾中,一切皆不可得。又外道有情眾,凡所有行不為斷彼。此法異生有情眾,所修諸行正為斷彼,而未能斷,未見如實故。有學有情眾已斷一分,為斷餘分,復修正行;雖見如實,而不自稱我已能見,猶未獲得盡、無生智故。無學有情眾一切已斷,於諸行中而自稱言我如實見。
復次,有八種清淨說句。何等為八?謂由超過見、慢故,名二種超過意清淨說句。由斷彼因相故,名除相清淨說句。由斷彼執著故,名寂靜清淨說句。由斷彼隨眠故,名善解脫清淨說句。復次,有學有二清淨說句。謂於後有一切行中,由不現行道理,名已割貪愛及轉三結。無學有二清淨說句。謂`[止=正【三宮聖】(CBETA 按:「止」,依《雜阿含》之「正無間等」「正慢無間等」,以及漢巴對勘「正慢無間等」(sammā-māna-abhisamayā),疑作「正」。)]`止慢現觀故,及一切苦本貪愛隨眠永拔除故,名已作苦邊。如是一切總收為一,合有八種清淨說句。
復次,由四支故,具足遠離名善具足。何等為四?一者、無第二而住;二者、處邊際臥具;三者、其身遠離;四者、其心遠離。謂於居家境界所生諸相尋思、貪欲、瞋恚悉皆遠離,依不放逸防守其心。又由五相發勤精進,速證通慧。謂有勢力者,由被甲精進故。有精進者,由加行精進故。有勇`[捍=悍【元明】]`捍者,由於廣大法中無怯劣精進故。有堅猛者,由寒熱、蚊虻等所不能動精進故。有不捨善軛者,由於下劣無喜足精進故。又為斷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如其次第,奢摩他、毘鉢舍那品隨煩惱故,願正止觀無有失壞。
復次,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有三圓滿。何等為三?一、行圓滿,二、果圓滿,三、師圓滿。行圓滿者,謂為觸證斷、無欲、滅界故,聽聞正法、為他演說、自正修行法隨法行,是名行圓滿。果圓滿者,謂即由此法隨`[法【麗】,【大】(cf. K15n0570\_p1193a07; T30n1579\_p0778a27)]`法行增上力故,心善解脫。又能證得現法涅槃,是名果圓滿。師圓滿者,謂能引發一切梵行之法,皆用世尊為根本故,皆由世尊轉法眼故,皆以世尊為所依故。由如來出世,有彼教可知,故說世尊為彼根本。佛出世已,觀待彼彼所化有情,說正法眼,師及弟子展轉傳來,故說世尊轉正法眼。轉法眼已,若有於中生諸疑惑,唯依世尊乃能決了,故說世尊為所依止。又說法師略有二種,一者、由教,二者、由證。斯由從他聞正法已而宣說故,依證學道、無學道已而宣說故。`[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五
☗s86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六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之二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想行、愚相、眼、勝利、 九智、無癡、與勝進、 我見差別、三相行、 法總等品三後廣。
於諸行中,修無常想行有五種。謂由無常性、無恒性、非久住性、不可保性、變壞法性故。此中剎那剎那壞,故無常。自體繫屬有限住壽,故無恒。外事、`[劫=初【三】]`劫後決定無住,故非久住。壽量未滿,容被緣壞,非時而死,故不可保。乃至爾所時住,於其中間不定安樂,故變壞法。
復次,愚夫略有三種愚夫之相。何等為三?謂諸愚夫,於一切行如上所說五無常性不能思惟;於非真實勝劣性中,分別勝劣,稱量自他,謂己為勝。是名第一愚夫之相。如謂己勝,謂等、謂劣,廣說亦爾。與此相違,當知智者亦有三種智者之相。
復次,由二種相,當知聖者慧眼清淨。謂由遠塵及離垢故。由見所斷諸煩惱纏得離繫故,名為遠塵。由彼隨眠得離繫故,說名離垢。又現觀時,有麁我慢隨入作意間無間轉,若遍了知所取、能取、所緣平等,彼即斷滅;彼斷滅故,說名遠塵。一切見道所斷煩惱隨眠斷故,說名離垢。
復次,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時,當知即得十種勝利。何等為十?一者、於四聖諦已善見故,說名見法。二者、隨獲一種沙門果故,說名得法。三者、於已所證能自了知:我今已盡所有那落迦、傍生、餓鬼,我證預流,乃至廣說。由如是故,說名知法。四者、得四證淨,於佛法僧如實知故,名遍堅法。五者、於自所證無惑。六者、於他所證無疑。七者、宣說聖諦相應教時,不藉他緣。八者、不觀他面,不看他口,於此正法毘奈耶中,一切他論所不能轉。九者、記別一切所證解`[脫=時【三宮聖】]`脫,都無所畏。十者、由二因緣,隨入聖教,謂正世俗及第一義故。
復次,有九種智,能於諸行遍知、超越。謂諸行流轉智、諸行還滅智、雜染因緣智、清淨因緣智、清淨智,及苦智、集智、滅智、道智。此中諸行流轉智者,略由三種因緣集故,一切行集所有正智。謂憙集故、觸集故、名色集故,隨其所應,若色集、若受等集、若識集。即此三種因緣滅故,三種行滅,是名諸行還滅智。雜染因緣智、清淨因緣智及清淨智者,謂於愛味、過患、出離,如前應知。四聖諦中苦等四智,如前分別聖諦道理,應知其相。於異生位修前五智,`[能【麗宮聖】,聖【大】]`能速證後四聖諦智;由證彼故,能於諸行如實了知。又若於前諸智有闕,必定不能以諦道理遍知諸行,要當證得方能遍知。若於諦理遍知行智有所闕者,必定不能於上修道,以對治力斷諸煩惱,`[超=起【元明宮聖】]`超一切行。與此相違,乃能超越。是故說言有九種智,能於諸行遍知、超越。
復次,修觀行者由三處故,於諸行中無愚癡住。何等為三?一、於過去諸行,如實了知是無常性;二、於現在諸行,如實了知是滅法性;三、於未來諸行,如實了知生滅法性。彼由如是,於三世行無有愚癡,不染污心安樂而住,墮在明數。
與此相違,當知即是有愚癡住,墮無明數。復有三種煩惱異名,多分說在煩惱品中。一、貪異名,二、瞋異名,三、癡異名。貪異名者,亦名為喜,亦名為貪,亦名為顧,亦名為欣,亦名為欲,亦名為昵,亦名為樂,亦名為藏,亦名為護,亦名為著,亦名為希,亦名為耽,亦名為愛,亦名為染,亦名為渴。瞋異名者,亦名為恚,亦名為憎,亦名為瞋,亦名為忿,亦名為損,亦名不忍,亦名違戾,亦名暴惡,亦名䖧螫,亦名拒對,亦名慘毒,亦名憤發,亦`[名【麗】,為【大】(cf. K15n0570\_p1194b14)]`名怒憾,亦名懷慼住,亦名生欻勃。癡異名者,亦名無智,亦名無見,亦名非現觀,亦名惛昧,亦名愚癡,亦名無明,亦名黑闇。如是等名,當知如前攝異門分,多分已`[辨=辯【三宮聖】]`辨。憙、貪差別,我今當說。緣依止受所生欣樂,說名為喜;緣生受`[境=境界【三宮】]`境所`[起=生【三宮】]`起染著,說名為貪。又於將得境生名喜,若於已得境生名貪。又於已得臨將受用名憙,即於此事正受用時名貪。又於能得境界方便名喜,即於境界名貪。又於後有名喜,於現境界名貪。又於所愛他有情類榮利名喜,於自所得榮利名貪。
復次,於諸行中如理修者,有四勝進。謂勝進想略有三種,一、未得為得,二、未會為會,三、未證為證。若為獲得現法樂住,名第四勝進。最初能得先所未得預流果故,當知是名未得為得。即此為依,復能契會上學果故,當知是名未會為會。即此為依,復能證得阿羅漢果,於諸惑斷能作證故,當知是名未證為證。若已證得阿羅漢果,更無未得為得乃至未證為證故,正勤修習;但為現法樂住,正勤修習。
又依自義,有三勝進想。謂於諸行中厭背想、過患想、實義想。厭背想者,復有四行。謂於諸行思惟如病、如癰、如箭、惱害。如病者,謂如有一,因界錯亂所生病苦,修厭背想。如癰者,謂如有一,因於先業所生癰苦,修厭背想。如箭者,謂如有一,因他怨箭所中之苦,`[修=習【聖】]`修厭背想。惱害者,謂於親財等匱乏中,因自邪計所生諸苦,修厭背想。如是名為修觀行者,於諸行中修厭背想。過患想者,復有二行。謂於諸行思惟無常及思惟苦。實義想者,亦有二行。謂於諸行思惟空性及無我性。此中先於過患想及實義想正修習已,然後方能住厭背想。當知此中,先說其果,後說其因。
復次,有四種我見為所依止,能生我慢。一、有分別我見,謂諸外道所起。二、俱生我見,謂下至禽獸等亦能生起。三、緣自依止我見,謂於各別內身所起。四、緣他依止我見,謂於他身所起。分別我見為所依止生我慢者,謂由此見觀自、他身,計有實我;由此二種我見為依,發生我慢。譬如清淨圓鏡面上,質像為依,發生影像;影像為依,於自依止發生劣中勝想。如是由邪分別故,緣自依止我見為緣,發生緣他依止我見。如依質像,發生影像。又此為緣,發生我慢,方他謂己或勝、或等、或劣。俱生我見為緣生我慢者,當知譬喻與前差別。如明眼人,臨淨水器自觀眼、耳。所餘如前,應知其相。此一切種薩迦耶見,唯依善說法毘奈耶方能永斷,非餘邪教。如是如來,及眾共知同梵行者、或諸弟子同梵行者,有大恩德。唯由如是一因緣故,名於大師、或滅度後同梵行者真實報恩。又由第二,謂若有能即依如是差別句義為利益故,勤修正行,如是亦名隨分報恩,彼所希望未滿足故。
復次,由三種相諸行滅故,說名無餘依涅槃界。一者、先所生起諸行滅故;二者、自性滅壞諸行滅故;三者、一切煩惱永離繫故。先所生起諸行滅者,謂於先世能感後有諸業煩惱之所造作,及由先願之所思求,`[今=令【聖】]`今所生起諸行永滅。自性滅壞諸行滅者,謂彼生已任性滅壞,非究竟住諸行永滅。一切煩惱永離繫者,謂諸煩惱無餘斷滅,由今滅故,後不更生。是故由此三相諸行滅故,說名寂滅。非永無相,其相異故。若永無相,不可施設說名寂滅。
復次,由三解脫門增上力故,當知建立四種法嗢`[拕=柁【宮】]`拕南。謂空解脫門、無願解脫門、無相解脫門。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者,依無願解脫門,建立第一、第二法嗢`[拕=柁【宮】]`拕南。一切法無我者,依空解脫門,建立第三法嗢`[拕=柁【宮】]`拕南。涅槃寂靜者,依無相解脫門,建立第四法嗢`[拕=柁【宮】]`拕南。
復次,當知有二種法嗢`[拕=柁【宮】]`拕南增上行欲。一者、勝解俱行欲,二者、意樂俱行欲。勝解俱行欲者,由四種法嗢`[拕=柁【宮】]`拕南故,於諸行中而生樂欲。又於諸行寂靜生樂欲者,由意樂故,獨處空閑作意思惟。由四種相,於彼寂靜其心退還。一者、於中由見勝利,不趣入故;二者、不信彼得,不`[清=清淨【三宮】]`清信故;三者、於彼所緣不生憙樂,不安住故;四者、於彼而起不樂勝解故。與彼相違,當知即是意樂俱行欲。又由二緣,依止無我勝解之欲,於彼涅槃由驚恐故,其心退還。一、由於此欲不善串習,未到究竟故;二、於作意時,由彼因緣念忘失故。又此忍欲未串習故,當爾之時,於諸行中了唯行智其心愚昧。數數思惟:我我爾時當何所在?尋求我行微細俱行障礙而轉。由此緣故,彼作是思:我當不有。不作是念:唯有諸行當來不有。彼由如是隨逐身見為依止故,發生變異隨轉之識,由驚恐故,於彼寂滅其心退還。
復次,為斷如是驚恐,有二種法多有所作。一者、於諸有智同梵行所,如實自顯;二者、因善法欲,發解了心及調柔心。又發如是解了心者聽聞正法,由三種相發生歡喜。一者、由補特伽羅增上故;二者、由法增上故;三者、由自增上故。補特伽羅增上者,謂由覩見深可讚仰具大威力端嚴大師,及所稱揚善說法者。法增上者,謂所說法能令出離煩惱業苦,及令信解最上深義。自增上者,謂有力能於所說法能隨覺悟。又發如是調柔心者,謂有三見。一者、若依彼而轉,二者、若由彼遍知,三者、若應所引發。依彼而轉者,謂於諸諦未得現觀,為得現觀,依彼勝解俱行極善串習正見而轉。由彼遍知者,謂依隨順現觀正見,於三事我執薩迦耶見,及彼隨眠斷、常兩見所依止性,并所得果能遍了知。言三事者,一、若所取,二、若能取,三、若如是取。此何所取?謂五取蘊。誰能取?謂四取。云何而取?謂四識住,隨其次第,如前應知為二取心之所依處。又即於彼所有諸纏,非理所引緣彼境界薩迦耶見生起執著,及彼隨眠,如前應知。云何應所引發?謂住於彼,而能永斷薩迦耶見三事執著,及彼隨眠,於聖諦智不藉他緣。又若依彼應所遍知正見轉時,於其三處起我執著,及有隨眠。於諸行中,若集、若沒不善知故,於處中行尚不能入,況得出離。若隨順現觀正見住時,於三事中,所有我執皆已離繫,猶被隨眠之所繫縛。於諸行中,若集、若沒能善知故,遠離二邊,入處中行。雖未出離,堪能出離。若已引發聖諦現觀,由正見故,於三事中無我執著,遠離隨眠。於處中行先趣入已,後由此故,方得出離。當知如是三見轉時,有此差別。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速通、`[自=諸【三宮聖】]`自體、智境界、 流轉、喜足行、順流、 知斷相、想、立違糧。 師所作等品後廣。
為欲證得未得真實究竟解脫,略有三法,能令獲得速疾通慧。一者、智力,二者、不放逸力,三者、數習力。智力者,謂若住彼,堪能無`[間=問【明】]`間永盡諸漏,當知即是有學智見。不放逸力者,謂已獲得如是`[智【麗】,知【大】(cf. K15n0570\_p1196c07; T30n1579\_p0780c21)]`智見,即依如是所得之道方便勤修,於心防護惡不善法。數習力者,謂即依此方便勤修,常作常轉。終不謂我為於今日得盡諸漏,心解脫耶?為於來日?為於後日?由此邪思令心厭倦。無厭倦已,便無怯畏;無怯畏已,不捨加行能盡諸漏。
問:智、見何差別?答:若照過去及以未來非現見境,此慧名智;照現在境,此慧名見。又所取為緣,此慧名智;能取為緣,此慧名見。又聞思所成,此慧名智;修所成者,此慧名見。又能斷煩惱,此慧名見;煩惱斷已能證解脫,此慧名智。又緣自相`[境=竟【宋】]`境,此慧名智;緣共相境,此慧名見。又由假施設,遍於彼彼內外行中,或立為我,或立有情、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茶=荼【三宮】]`茶、緊捺洛、牟呼洛伽等,或立軍林及舍山等,以如是等世俗理行緣所知境,此慧名智;若能取於自相、共相,此慧名見。又尋求諸法,此慧名智;既尋求已,伺察諸法,此慧名見。又緣無分別影像為境,此慧名智;緣有分別影像為境,此慧名見。又有色爾焰影像為緣,此慧名見;無色爾焰影像為緣,此慧名智。
彼由如是若智、若見為所依止方便修時,復更勤修四善巧事。一、觀察事,二、捨取事,三、出受事,四、方便事。觀察事者,謂四念住。為欲對治四顛倒故,如實遍知一切境故。捨取事者,謂四正斷。為欲斷除不善法故,及為修`[集=習【明】]`集諸善法故。出受事者,謂四神足。依四靜慮,次第超出始從憂根乃至樂故。方便事者,謂諸根、力、覺支、道支。當知即是能斷見、修所斷煩惱正方便故。
如是勤修善巧事者,當知有四種所依、能依義。所依義者,謂觀行者正勤修習。能依義者,謂成就學諸無漏法,而未清淨,餘無明㲉所纏裹故。
又彼諸法,由清淨道後方清淨。此清淨道,當知復有四種差別。一者、習近正法,正審靜慮;二者、親事善友;三者、以尸羅、根護、少欲等法熏練其心;四者、獨處空閑,用奢摩他、毘鉢舍那勝正安樂以為翼從。又清淨者,謂即依彼清淨行道多修習故,令有學法破無明㲉,趣無學地。
又為得真實究竟解脫,當知略有五種漸次。一者、先集資糧以為依止。二者、以此為依,修奢摩他、毘鉢舍那。三者、以此為依,具諦現觀涅槃勝解。四者、以此為依,於劣少證不生喜足,亦不安住,於可厭法`[深=染【聖】]`深生厭患。五者、以此為依,證得最後金剛喻定相應學心。
復次,由五因緣,當知一切自體諸行皆悉無常。
謂一切自體壽量有限。假使有人,欲自祈驗:我今以手執持泥團、或牛糞團,能經幾時?作是願已,隨取彼團,是人爾時任情所欲,能執不捨,乃至於後欲棄即棄,欲持即持。非如所受必死之身,至壽盡際,尚不能遂己之所欲,延一剎那,況乎久住。
又一切自體因所生故,彼因作故,是無常故。
又有自體廣大興盛終歸磨滅而可得故。謂在色界、欲界,天、人、大梵、帝釋、轉輪王等。
又由無倒阿笈摩故。謂佛世尊,於諸自體無常法性,現見現證而宣說故。
復有三種諸受欲者圓滿差別,由是因緣,諸受欲者恒常戲論。何等為三?一、資產圓滿,二、自體圓滿,三、廣大殊勝有情供養圓滿。當知復有三種因緣,能得如是圓滿差別。謂施、戒、調伏諸根俱行,及欲界慈修所得果。慈為先導,慈為因處,於諸有情損害寂靜行相轉故。
復次,當知於所知事,有七種如實通達智行。一、已得智,二、未得智,三、無`[顛=願【三宮】]`顛倒智,四、是處非有知非有智,五、是處所餘知不空智,六、苦不淨智,七、速滅壞智。
又由十五種相覺了諸行,能速斷滅一切行愚。何等十五?謂水界所生故,無我似我而顯現故,不住隨欲而造作故,覺了諸色猶如聚沫。三和合生相似法故,如雲地雨和合方便,覺了諸受喻若浮泡。於所知境能顯、能燒、能使迷亂相似法故,覺了諸想同於陽焰。薩迦耶見根本斷故,多品自體因差別故,剎那量後時無暫停相似法故,覺了諸行譬芭蕉柱。有取之識,依四識住,發起種種自體隨轉相似法故,覺了諸識方於幻事。此廣分別,如前攝異`[門=門名【三宮聖】]`門分應知。
復次,有二世間,攝一切行。一、有情世間,二、器世間。
有情世間名種類生死,器世間名器生死。種類生死不同其餘生死法故,望器生死,當知略有五不同分。謂器生死共因所生,種類生死但由不共,是名第一因不同分。
又器生死,於無始終前後際斷;種類生死,於無始終相續流轉,常無斷絕;是名第二時不同分。
又器生死或火水風之所斷壞,種類生死則不如是,是名第三治不同分。
又器生死因無永斷,種類生死則不如是,是名第四斷不同分。又器生死斷而復續,種類生死斷已無續,是名第五續不同分。
又於生死,由五種相,一切愚夫流轉不息。一、由愛因故;二、由愛果故;三、由愛自性故;四、由因展轉故;五、即因展轉依止前際無窮盡故。此中無明,是名愛因。能往善趣、惡趣諸業,是名愛果。由往善趣業故,愛結所繫,愚夫自然樂往。由往惡趣業故,愛鎖所繫,愚夫雖不欲往,強逼令去。愛自性者,略有三種。一、後有愛,二、憙貪俱行愛,三、彼彼喜樂`[愛=受【聖】]`愛。如是三愛,略攝為二。一者、有愛,二者、境愛。後有愛者,是名有愛。喜貪俱行愛者,謂於將得現前境界,及於已得未`[受=愛【聖】]`受用境,并於現前正受用境所有貪愛。彼彼喜樂愛者,謂於未來所希求境所有貪愛。當知此中,由喜貪俱行愛故,名愛結繫;由後有愛及彼彼喜樂愛故,名愛鎖`[3]繫=縶【三宮聖】*`繫。若於彼事愛結所繫,名為馳走;若於彼事愛鎖所`[*3]`繫,名為流轉。又於長世因展轉來諸行相續,前際難知,後無窮盡,由是五相,流轉
愚夫,當知復由五相所縛。一、於彼處縛,二、由彼而縛,三、正是能縛,四、依彼故縛,五、有所領受。於彼處縛者,謂由能往善趣業故,於善趣柱而繫縛之;或由能往惡趣業故,於惡趣撅而繫縛之。又由喜貪俱行愛故,於自事柱而繫縛之;由彼彼喜樂愛及後有愛故,於自事撅而繫縛之。由彼而縛者,謂愚夫異生為無明縛。正是能縛者,謂自同類於苦無厭相似法故。依彼故縛者,謂依後蘊而被縛故。有所領受者,謂領受彼生等眾苦。
復次,愚夫異生於有`[漏=攝【三宮】]`漏事,有四憙足。當知多分是諸外道。何等為四?一、於人身憙足,二、於欲界天身喜足,三、於生梵世喜足,四於到邊際有頂喜足。愚夫於彼,隨其次第,若趨、若住、若坐、若臥。
復有五種一切愚夫愛所行路。一者、後有,二者、未來所求境界,三者、將得現前境界,四者、已得所有境界,五者、現前受用境界。當知於彼,如其次第,趨等差別。應知此中,`[趣=趨【三宮聖】]`趣有二種。一、於後有,二、於未來所求境界。
復有四種愛所行路。一者、意業希求境界;二者、身語二業;三者、獲得;四者、於所得中,隨其所欲若轉、若習。此是發業愛所行路。
若求境界,或復諸有,當知於彼四種行路,如其次第,趨等差別。如說趨等,於餘所說諸有漏事所有憙足、愛所行路,憙樂、戲論、染著、耽湎四處差別,如其次第,當知亦爾。
復有二種遊愛行路果相差別。一、心差別,二、身差別。心差別者,復有二種。一、品類差別,二、雜染差別。品類差別者,謂由自性故、所依故、所緣故、助伴故。雜染差別者,謂由貪瞋癡等所有煩惱及隨煩惱。身差別者,亦有二種。一、種種身差別故,二、一種身差別故。當知此中,心之所有雜染差別,能為二種身差別因。為斷彼故,諸修行者,應以無倒數數作意勤修觀行。
復由四種因差別故,令果差別。謂若於此差別,`[若=共【聖】]`若由此差別,`[若=共【元明聖】]`若即此差別。若如此差別。於此差別者,謂於善趣、惡趣所有差別。由此差別者,謂由貪瞋癡所染污心,令彼差別。即此差別者,謂五種行所攝受身種種差別。如此差別者,謂於諸行流轉雜染、清淨因緣,及清淨體不如實知,生憙樂等及趨走等種種差別。
復次,不能了達諸行無常,薩迦耶見為所依`[止=上【聖】]`止,順流而行諸愚夫類,由五種相,當知順流而被漂溺。謂若於此漂溺,若由此漂溺,若依此漂溺,若如此漂溺,若漂溺時諸所有相。
於此漂溺者,謂於善趣、惡趣而被漂溺。如從兩岸彼此往來,俱被漂溺。
由`[此=所【聖】]`此漂溺者,謂由愛河浸淫之性之所漂溺。當知此愛有五種相。一、遊諸境界趣下分故;二、微細隨行難覺了故;三、於諸境界難`[迴轉=轉迴【聖】]`迴轉故;四、乃至有頂,一切廣大種種諸行所隨逐故;五、不寂靜相亂身心故。
依此漂溺者,謂依色等五種諸行而被漂溺。即於善趣、惡趣兩岸,有五種行品類差別,數數攀緣,順流漂溺。
如此漂溺者,云何漂溺?謂於諸行如前所說流轉等事,隨其次第不如實知,或計為我及我所故。
於漂溺時所有相者,謂彼如是被漂溺時,雖寶愛身欲使長久,由自性滅不能令住。
如為漂溺,與此相違,當知即是逆流行者。
又聰慧者有十種相,當知具攝諸聰慧相。謂成就俱生慧故。又成就方便聞思修所成慧故。又成`[就=熟【三宮聖】]`就故無動搖故,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又能自依己所有性,未嘗為命依附於他。又有所求無不安樂。又有所求能依正行,皆悉以法,不以非法。又自所宜資產眾具,能正防守,不令散失。又觀過患而受用之。又於病緣所有醫藥,觀察思擇,然後服行。又能善避非時死緣。如是十種聰慧者相,當知具攝諸聰慧相。
復次,於諸行中,依無我理知者、斷者,當知略由三相差別。謂於諸行能遍了知,薩迦耶見而未斷者,彼於諸行忘念之行多分現行,少不忘念。薩迦耶見已永斷者,當知其相與彼相違。是名第一差別之相。
又於諸行雖遍了知,薩迦耶見而未斷者,於諸廣大可愛事中多生喜樂,於諸下劣不可愛境多生憂苦。彼二境界現在前時,無縱逸者尚自不能繫守正念,況縱逸者。彼於爾時,薩迦耶見纏繞其心,由彼令心不能解了。薩迦耶見已永斷者,當知其相與彼相違。是名第二差別之相。
又於諸行薩迦耶見未永斷者,未`[能=得【三宮】]`能於內一切行中,現前安立離有情想,如於草木葉等外事。薩迦耶見已永斷者,當知其相與彼相違。是名第三差別之相。
如是已斷薩迦耶見,有此三種差別之相,當知復有三種勝利。一者、永斷能感後有一切煩惱。二者、依彼不久獲得速能積集彼對治道。三者、既作自義利已,即依彼道,方便勤修現法樂住,由此獲得極安樂住。
復次,由四差別,當知修習一切種行無常苦想。何等為四?一、果差別故;二、自性差別故;三、品類差別故;四、方便差別故。
果差別者,謂修此想能遣一切欲貪、色貪、及無色貪、掉、慢、無明。當知此中,顯示三種本煩惱斷,及顯三種隨煩惱斷。欲貪煩惱,掉為助伴;色貪煩惱,慢為助伴;無色貪惑,無明為伴。復有差別。謂於此中,顯示下分上分結盡。
自性差別者,謂於此中,由正修習聞所成慧,說名親近;由正修習思所成慧,能入修故,說名修習;由正修習修所成慧,名多修習。
又由修習了相作意,故名親近;唯除加行究竟作意,由正修習諸餘作意,故名修習,修習加行究竟作意,名多修習。是名第二三種差別。
又由所依、所緣、作意、隨其次第,當知是名為乘、為事,為隨建立。
又由長時串修習故,說名純熟;數數無倒修方便故,說名善受及與善發。
品類差別者,謂修如是無常想時,速能永拔一切隨眠,棄捨下地一切善法,攝受上地一切善法。於餘一切不淨想等最高廣性能善住持,遍行一切。猶如觀察所取之事,即如是觀能取之事,彼相解脫能得無漏無常之想。若有漏想、若無漏想,如是一切,皆於涅槃善能隨順、趣向、臨入。皆能對治無明大闇,一切永斷;永斷彼故,清淨鮮白。諸無學想,皆由一切無漏學想增上故得。
方便差別者,謂獨處空閑,以無顛倒數數作意,觀察諸行無常之性。由無常想,住無我想。於見道中,既住無漏無我想已,於上修道,由有學想永害我慢,隨得涅槃二種皆具。
復次,為住涅槃,仍未積集善資糧者,略有五種違資糧法。一者、憶念往昔笑戲歡娛承奉等事,因發思慕俱行作意,生愁歎等。二者、由彼種種為依,於所領受究竟法中,多生忘念,令於諸法不能顯了。三者、所食或過、或少,由此令身沈重羸劣,於諸梵行不樂修行。四者、憙眠,不串習斷,便為上品睡眠所纏。五者、親近猥雜而住,遠離諦思正法加行。
如是五種違資糧法,復有五種隨順彼法。一者、於二離欲,猶未能離隨一種欲。謂於諸纏遠分離欲勤修善品,及於隨眠永害離欲得正對治。二者、不護根門。三者、食不知量。四者、初夜、後夜不能勤修勉勵警覺。五者、不能觀察善法究竟。
與上相違,當知是名順資糧法,及能隨順彼隨順法。
又諸聲聞,修行如是順資糧法及彼因緣,於其中間求涅槃時,大師為彼制立五種正道言教。一者、由依觀察如所聞法,遍於一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且以世間作意而得無惑無疑。二者、即於住時,不著三事不正尋思。何等三事?一者、資命眾具;二者、他損害相;三者、或他毀罵,或隨有一非愛現行同梵行者不同分法。三者、教授為先,由依他音、如理作意,能生正見,能斷邪見。當知此三是名住時正道言教。復有二種於彼行時正道言教。謂諸有智同梵行者,為彼宣說處非處時,不生忿怒;又由麁弊資命眾具,若得不得,及由戒等所有災害,心不熱惱;是名第一。於得所勝利養恭敬,心不悒然,是名第二。彼由如是住時、行時,能正修行涅槃妙道,由此不久當得涅槃,終無毀失。
復次,大師於諸聲聞,略有五種師所作事。一者、正折伏,二者、正攝受,三者、正訶責,四者、正說雜染,五者、正說清淨。
復次,由二因緣,於諸諍事違越聲聞,覆相記別彼所諍事。一、擾亂增廣故;二、與律相應故。
復次,由七因緣,大師驅擯諸聲聞眾。一者、見一切種皆行邪行故;二者、見彼多分故;三者、由彼眾首上座阿遮利耶、鄔波拕耶方便故;四者、不堪共住故;五者、被驅擯故;六者、避現前過故;七者、令不生起未來過故。
復次,由十因緣,如來入於聚落乞食。一者、當顯杜多功德故。二者、為欲引彼一分令入乞食故。三者、為欲以同事行攝彼一分故。四者、為與未來眾生作大照明故,乃至令彼暫起觸證故。五者、為欲引彼麁弊勝解諸外道故。六者、為彼承聲起謗,故現妙色寂靜威儀,令其驚歎,心生歸向故。七者、為彼處中眾生,以其少功而樹多福故。八者、為令`[壞=懷【聖】]`壞信放逸深生恥愧,雖用小功而獲大福故。如為放逸者,懈怠者亦然。九者、為彼盲聾、`[癲=顛【三宮聖】]`癲狂、心亂眾生種種災害,皆令靜息故。十者、為令無量無邊廣大威德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茶=荼【三宮】]`茶、緊捺洛、牟呼洛伽等,隨從如來至所入家,深生`[羨【CB】,羡【大】]`羨仰,勤加賓衛,不為惱害故。
復次,由八因緣,如來入於寂靜天住。一者、為引樂雜住者令入遠離故。二者、為欲以同事行攝遠離者故。三者、自受現法樂住故。四者、為與大族諸天`[示=亦【三宮】]`示同集會故。五者、為以佛眼觀察十方世界,現大神化,隨其所應,作饒益事故。六者、為令諸聲聞眾,於見如來深生渴仰故。七者、為顯諸大聲聞,於所略說善能悟入故。八者、勸捨樂著戲論,制作言`[詞=辭【三宮】]`詞故。
復次,由五種相,大師攝受諸聲聞眾。一、以法故;二、以財故;三、與依止故;四、初攝受故;五、擯攝受故。
復次,由七因緣、釋梵天等往如來所。一、為供養如來故;二、為聽聞正法故;三、為決所生疑故;四、為順他,而為翼從故;五、為愍他,欲為饒益故;六、由愛重如來聖教故;七、知如來起世俗心,欲令赴會故。
復次,由五種相,當知一切初新者性。一、由晚出家故;二、由幼出家故;三、由少出家故;四、由勞策出家故;五、由受具出家故。
復次,由三種相,生起惡作。一、違越所學增上故;二、誓受法律增上故;三、棄捨居家增上故。
復次,如來將欲為諸聲聞宣說正法,現四種相。一者、從極下坐安`[詳=庠【三宮】]`詳而起,`[昇=升【聖】]`昇極高座儼然而坐;二者、安住隨順說法威儀;三者、發謦欬音,示將說法;四者、面目顧視,如龍象王。
復次,犯戒聲聞當於三處安住慚羞,往大師所。一者、深知己犯為增上處;二者、師事失儀為增上處;三者、由事乖則,當以方便調順威儀,往大師所為增上處。
復次,由三種相,應正呵責犯戒聲聞。一曰:汝`[期=甚【三】]`期鄙劣活命。二曰:汝意樂不清淨;三曰:汝以活命意樂行非法行。
復次,於善說法毘奈耶中,略由六相,當知遍攝一切邪行。一者、現行過失故;二者、意樂過失故;三者、加行過失故;四者、智慧過失故;五者、尋思過失故;六者、依止過失故。現行過失者,謂由貪纏故染,瞋纏故憎;既懷猛利貪瞋等故,遂無羞恥;無羞恥故,住惡不捨。意樂過失者,謂於染者邊,此貪意樂最為下劣。如是於憎者邊,此瞋意樂最為下劣。加行過失者,謂或有不發精進,或有精進慢緩。智慧過失者,謂或於聞思所成慧中,忘失正念,多住愚癡;於修所成,心不寂定。尋思過失者,謂於隨順居家所有惡不善覺,多分尋思,於正法律其心錯亂。依止過失者,謂彼依止於其往昔不修`[9]集=習【明】*`集因;由不修`[*9]`集因故,成就自性微褊小信,成就自性修住小戒,成就自性住守小念,成就自性俱生小慧。
復次,由四種相,能令彼人雖入聖教,而行邪行。一、由微劣不淨意樂故;二、由伺求聖教瑕隙,為正法賊故;三、由專為飲食、衣服活命因緣故;四、由怖畏王、賊、債主所加迫切故。若行如是諸邪行者,便於二事有所稽留。一者、失壞在家自義稽留;二者、失壞出家自義稽留。
復次,如是邪行有二因緣。謂於三事不正尋思,及彼前行諸不正想。其三事者,如前應知。於彼發起諸不正想,隨取相好,自斯已後,於其隨法多隨尋思、多隨伺察。
復次,為斷如是邪行因緣,當知亦有二種對治。一者、為斷不正尋思,以無顛倒數數二行,於諸念住善住其心。二者、為斷諸不正想,修習無相心三摩地。此修對治,要由於彼修對治中猛利樂欲,方得成辦,非彼樂欲不猛利者。此猛利欲由二緣生,謂此對治有大果故,不共一切諸外道故。有大果者,謂修習時,便能剋證無相心定,及住二界妙甘露門。所謂斷界及無欲界,若有餘依及無餘依。安住此者近二涅槃,未於今時一切皆得。言不共者,謂無相定唯內法有,諸外道無。何以故?由彼外道,若有所得,即便增益不如量觀;若無所得,即妄分別。由我見故,愚於諸行,或唯於身、或唯無色、或總於二生我執著;以執我故,謂我當無,`[便〔-〕【宮】]`便`[於=於二【元明宮】]`於涅槃心不欣樂。尚未能入,況乎安住,唯增驚怖,其心退還。住內法者與彼相違。於般涅槃心無退轉,了唯苦滅,見唯靜德。若諸有學唯祈內滅,非為生道更從他求教授教誡。若諸無學唯欣內滅,終不更求盡諸煩惱,唯有先因所生諸行任運歸滅而般涅槃。`[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聖本奧書曰大唐貞觀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於長安弘福寺翻經院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六
☗s87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七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之三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因、勝利、二智、 愚夫分位五、 二種見差別、 於斯聖教等。
一切行因,略有二種。一、共,二、不共。
共因者,謂喜為先因;由此喜故,於彼彼生處障於厭離,滋潤自體。為欲將生所生之處,雖有一切煩惱為因,而於生處生喜者生,非於彼起厭逆想者。又即此喜唯依色說,宿因生已,不待餘因究竟轉故。
不共因者,謂順苦、樂、非苦樂觸,望於受等所有心法;無間滅意及俱生名、十種色等,望六種識。由彼雖從先因所生,剎那剎那別待餘因,方得生起。
復次,有解脫心、有淨智見、諸阿羅漢。有四勝利,當知不與諸外道共。一、於行時恒常住性;二、於住時無相住性;三、往昔因所生諸行任運歸滅;四、後有行今因斷故,當不復生。為證如是四種勝利,有三漸次。謂學智見為依止故,得厭離者,於諸行中不生喜樂,乃至不生耽湎而住;厭離為先,而得離欲;離欲為先,心善解脫。自斯已後,即由如是心善解脫恒常住故,無順無違。又於行時、或於住時,於一切相無復作意,於無相界作意思惟,無相而住。能障於此一切見趣先已永斷,況當為礙。彼由是二若行、若住,乃至壽盡,便以無學內般涅槃而般涅槃,先所生有於今永盡,當來諸行無復更生。
又由三分,當知建立薩迦耶見以為根本一切見趣。一、由前際俱行故;二、由後際俱行故;三、由前後際俱行故。
前際俱行者,謂如有一,作是思惟:我於去世為曾有耶?為曾無耶?曾為是誰?云何曾有?
後際俱行者,謂如有一,作是思惟:我於來世為當有耶?為當無耶?當為是誰?云何當有?
前後際俱行者,謂如有一,作是思惟:我曾有誰?誰當有我?今此有情來何所從?於此沒已去何所至?
又諸外道,薩迦耶見以為根本,有六十二諸惡見趣。謂四常見論、四一分常見論、二無因論、`[四=三【三】]`四有邊無邊想論、四不死矯亂論,如是十八諸惡見趣,是計前際說我論者。
又有十六有見想論、八無想論、八非有想非無想論、七斷見論、五現法涅槃論,此四十四諸惡見趣,是計後際說我論者。
如是計度後際論者,略攝有五。一、有想論,二、無想論,三、非有想非無想論,四、斷見論,五、現法涅槃論。
如是五種,復略為三。一、常見論,二、斷見論,三、現法涅槃論。
又此一切諸惡見趣,由六因緣而得建立。一、由因緣故;二、由依教故;三、由依靜慮故;四、由依世故;五、由依諸見故;六、由生處故。
由因緣者,謂彼一切,薩迦耶見以為因緣。
由依教者,謂由依彼能顯見趣不正法藏,師弟傳聞展轉相授為方便故。
由依靜慮者,謂以靜慮為依`[上=止【三聖】]`上故,於先所聞、先所信解而得決定。又此靜慮,復有二種。一、與宿住隨念俱行;二、與所得天眼俱行。宿住隨念俱行者,謂計前際三常論中,由下中上清淨差別,及於四種邊無邊論。由彼憶念諸器世間成壞兩劫出現方便。若時憶念成劫分位,爾時便生三種妄想。若有一向憶念上下,下至無間㮈落迦下,上至第四靜慮之上,憶念如是分量邊際,便於世間住有邊想。若有一向傍憶無際,便於世間住無邊想。若有憶念二種俱行,便於世間住二俱想。若時憶念壞劫分位,爾時便住非有邊想非無邊想,諸器世間無所得故。復有依止諸靜慮故,當知或說一分常論,或說無因論,或說不死矯亂論。應知此中,有二淨天。一、不善清淨,二、善清淨。若唯能入世俗定者,當知是天不善清淨,於諸諦中不了達故,其心未得善解脫故。若能證入內法定者,當知是天名善清淨,於諸諦中已了達故,其心已得善解脫故。當知無亂,亦有二種。一、無相無分別,二、有相有分別。此中第一是善清淨天,第二是不善清淨天。前清淨天,於自不死無亂而轉,是故說名不死無亂。後不清淨,若有依於不死無亂有所詰問,便託餘事矯亂避之。以於諸諦無相心定不善巧故,先興心慮,作是思惟:我等既稱不死無亂,復有所餘不死無亂,於諸聖諦無相心定已得善巧,彼所成德望我為勝。彼若於中詰問於我,我若記別,或為異記、或撥實有、或許非有,彼於記別見如是等諸過失已,作是思惟:我於一切所詰問中皆不應記。又於是中見有餘過,謂他由此鑒我無知,因則輕笑不死無亂。有行諂者作是思惟:我於此中應如是記:非我淨天一切隱密皆許記別,謂自所證及清淨道。如是思已,故設詭言而相矯亂。彼既如是住邪思惟,遍布其心,於彼最上清淨天所,故稱我是不死無亂。由懷恐怖,而無記別。勿我劣昧為他所知。由是因緣,不能解脫。以此為室,而自安處。又有愚戇專修止行,不能以其諂詐方便矯設亂言,但作是思:諸有來問,我當反詰;隨彼所答,我當一切如言無減而印順之。由是計度有差別故,建立四種。
由依世者,謂依過去及現在世起分別故,名計前際。依未來世起分別故,名計後際。
由依諸見者,謂依三見,如前應知。由依初見,於現法中計我有色,後或有色有想,或無有想,或非有想非無想。依第二見,於現法中計我無色。於後所計,如前應知。依第三見,我論有二。一者、說我有色、無色,二者、說我非有色非無色。餘如前說。
又即計我是有色者,或言狹小、或言無量;計我無色,當知亦爾。此二我論,依第三見立為二論。一者、計我狹小,二者、計我無量。由是四種我論差別,說我有邊,說我無邊,說我亦有邊亦無邊,說我非有邊非無邊,隨其次第,如前應知。
又即依止如是諸見及依我論,復宣說我清淨解脫,於欲、靜慮皆得自在,隨其所欲,多住變化;如其所欲,安住靜慮。以清淨見,遊戲受用方便法樂。如是名為依諸見故,應知安立。
由生處者,謂我有一想,乃至廣說。有一想者,謂在無色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有種種想者,謂在下地。即如所說,隨其次第,應知說我有狹小想、有無量想。一向有樂者,謂在下三靜慮。一向有苦者,謂在捺落迦。有樂有苦者,謂在鬼、傍生、人、欲界天。有不苦不樂者,謂在第四靜慮已上,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又於如是諸外道處,當知總有三種衰損。一者、見及欲樂展轉相違論衰損,二者、依我無智論問記衰損,三者、依法隨法行證得衰損。
此中三種,若計有想、若計無想、若計非有想非無想論者,及斷見論者,或依責他為勝利論,或依免難為勝利論,而起計度。當知是名第一衰損。由彼諸論計度後際,依未來世妄計於我為有無故。
依我無智論問記衰損者,謂於若諸雜染、若雜染處、若能雜染,如是一切世俗、勝義二諦道理不如實知。由此無智有所趣向以為先故,得有差別。從此無智何所趣向?謂三四轉。一、常無常等,二、有邊無邊等,三、自作他作等。所以者何?彼由無智,要先趣向如是差別,後方問記。又於聖法毘奈耶中,所有智者不可記事,於二道理不容記故,謂世俗、勝義二諦道理。此中四種一向常論計前際者,及計前際無因論者,二種差別,皆先計我,後方緣我一向常等諸論差別。又即四種一分常論計前際者,彼有差別,謂有一分緣常無常論,或有一分緣非常非無常論。邊無邊等諸`[轉=論【明宮】]`轉,如前邊無邊等,應知其相。若欲一切皆宿因作,名自作論。若欲一切皆自在等變化因作,名他作論。若欲少分自在天等變化因作,一分不爾,名俱作論。若無因作論,名俱非作論。當知是名第二,依我無智論問記衰損。由彼諸論計度前際,依過現世妄分別。
故依法隨法行`[證=論【聖】]`證得衰損者,謂有沙門、若婆羅門,不觀責他為勝利論,不觀免難為勝利論,亦不依我無智諸論,為求利養恭敬等事,樂欲開闡,於惡說法毘奈耶中而求出家。唯除樂求出離解脫,當知彼是薄塵種類,為性愚戇,專修`[止=正【宋】]`止行。彼由為得初靜慮定教授教誡,能於後際俱行見趣,及於前際俱行見趣,不然許故,而得超過;於現法中,又能超過欲界諸結,證遠離喜。自斯已上,無聞無知,即於此中生涅槃想。如由彼故,證遠離喜;如是或有由別因緣,證得第二、第三靜慮無愛味樂,第四靜慮無苦樂受,從此已上,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當知亦爾。於種種想俱行苦樂受等差別已超過故。如是彼於趣諸取行不能超越,樂退還法,未般涅槃,起涅槃慢。當知是名第三衰損。此中如來自然證覺寂靜妙迹,於如所說一切行相三種衰損,由五種相如實了知。謂若彼自性,若彼諸見,若由無智彼得生起,若所緣轉,若彼所緣麁弊過患及上出離。於如是事如實了知。即出離中常自出離。
復次,有二智,能令見清淨及見善清淨。謂法住智,及此為先涅槃智。法住智者,謂能了知諸行自相種類差別,及能了知`[諸=謂【聖】]`諸行共相過患差別。謂於隨順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三位諸行,方便了知三苦等性。涅槃智者,謂於如是一切行中,先起苦想,後如是思:即此一切有苦諸行無餘永斷,廣說乃至名為涅槃,如是了知,名涅槃智。
即此二智,令見清淨及善清淨,要由二門正勤修習,方令彼淨。一、自無力補特伽羅,因他教授能令彼淨;二、自有力補特伽羅,多聞思求能令彼淨。此中第一補特伽羅,不聰利故,信等諸根唯一味故,止觀所緣於少分法諦察忍轉。與此相違,當知第二補特伽羅。
復有三種現觀邊智,修習彼故,見得清淨。一、能順生無漏智,`[智〔-〕【三】]`智。二、無漏智,三、無漏智後相續智。初,世間第一法所攝智;第二,若住於彼,能斷見`[斷=諦【三】]`斷一切煩惱;第三,煩惱斷後,解脫相續智。若住中智,便名已入正性離生,超過異生地,未得預流果。雖未剋證第三解脫預流果智,於其中間所住剎那,如未剋證,終無中夭,以時少故,從此無間必證第三。住此位中,如實現見所知境故,名見清淨;有餘惑故,非善清淨。若於此智更`[多=各【三宮】]`多修習,成阿羅漢,一切煩惱皆離繫故,名善清淨。
又無餘斷三相應`[智=知【三宮】]`智。一、由不現行故;二、由界故;三、由事故。不現行者,謂雖生起,而不染著;雖未永斷,由數修習諸善法故,令成遠分,諸纏煩惱不復現行。界者,三界,如前應知。事謂二事,一、煩惱事,二、是苦事。
又於安樂利益隨逐諸離繫品五種界中,有寂靜微妙勝功德等,乃至涅槃為其最後差別應知。
又於此中,一切依持皆棄捨者,當知割捨父母等事。
又於中有、生有、後有無復更生,如其次第,當知說名無有相續、無取、無生。
又於三品,由三種門為障礙故。當知建立三結差別。謂未發趣故;雖已發趣,邪成立故;於正法中不正行故。即在家品、處惡說法毘奈耶中而出家品、處善說法毘奈耶品。
又行趣向逆流行者,解脫惡趣,成就二種解脫決定。一者、煩惱解脫決定,二者、後有解脫決定。由是因緣,故名預流,乃至廣說。
又若證得阿羅漢果,先`[在=住【元明】]`在學地,於諸行中已不執受我及我所,後於諸漏皆得解脫。
又與四種義相應故,當知是名阿羅漢相。一者、自事已究竟,應作他事義故;二者、應得自義一切遍滿道理義故;三者、未來行因已永斷滅,應證現法樂住義故;四者、超有學地,入無學地相應義故。
復次,愚位有五,若於中轉,墮愚夫數。何等為五?一、不獲得俱生慧故;二、不獲得從聞他音緣生慧故;三、不獲得真聖慧故;四、愚癡纏所纏縛故;五、彼隨眠所隨縛故。
復有四種妄計我論。一者、宣說諸行是我,二者、宣說我有諸行,三者、宣說諸行屬我,四者、宣說我在行中。
由二因緣,妄計我論作諸雜染。一、執著故;二、隨眠故。執著故者,謂諸外道雖求解脫,由彼為障,於一切種不能獲得。隨眠故者,謂諸內法耽著境界,暫時為障,而非究竟。
復次,若有我見、若無我見,同緣諸行為境事故,說名同分;而於彼事邪取、正取、染污、清淨等義別故,名不同分。
又由四相,於所緣事邪僻執著增上力故,能令我見作諸雜染。一、因緣故;二、自性故;三、由果故;四、等流故。
因緣故者,謂二愚癡。一、事愚癡,二、見愚癡。事愚癡者,由愚事故,先聞邪法,後起我見。見愚癡者,謂愚見故,於見相應諸無明觸所生起受妄計為我;由此為緣,恒為我愛之所隨逐;復由此故,常於我見不能捨離。
自性故者,謂二因緣之所攝受,等隨觀察,於彼隨眠不得遠離。
由果故者,謂即以彼薩迦耶見為依止故,不能遠離我慢隨眠。是二隨眠增上力故,能引當來諸根令起。由彼領納苦樂二受,因更發起計我、我所不如正理思惟相應意言分別,謂我、我所有其領受。
等流故者,謂由先因力所持故,即見種子所隨逐意,後有意界由前因緣所熏修力而得成滿。即於如是後有意中,有無明種及無明界。是二種子所隨逐意所緣法界,彼由宿世依惡說法及毘奈耶所生分別薩迦耶見以為依止,集成今界。即由此界增上力故,發起俱生薩迦耶見。於善說法毘奈耶中,亦復現行能為障礙。
又即此見,由二種相,六轉現行。一、由世故;二、由慢故。
由世故者,謂我於過去為曾有耶?為曾無耶?乃至廣說,如應當知。
由慢故者,謂我為勝,乃至廣說。彼於如是一切如實不知不見,由此因緣,不如正理起於邪觀。
又明位有三。謂聞他音、如理作意,是初明位;已能證入正性離生,是第二明位;心善解脫阿羅漢果,是第三明位。
其無明位,復有二種。一、先,二、後。隨眠位是先,諸纏位為後。
又約見、修所斷有異,當知是名第二差別。
復次,是處世尊,依自聖教為欲顯示善說發起,依他邪教為欲顯示惡說失墜,自有所說。後結集者,於法門中,稱為世尊嗢`[拕=柁【宮】]`拕南說。
由二因緣,善說法律名為發起大果大利,惡說法律即為唐捐。一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一切眾苦永離可得,謂三種苦性。二者、一切諸結永斷可得,謂下上分結。
於惡說法毘奈耶中,如是二事皆不可得。彼由依止薩迦耶見,於諸行中心厭苦苦欲樂為依,起茲勝解:願於當來無有苦我,我無有苦。或復已斷即彼苦因及彼當果,於未來世,由二種相而生勝解。謂苦未來當離於我,及我未來當無有苦。
雖由如是四種行相樂斷為依,離欲界欲,生初靜慮,次第乃至於彼非想非非想處若定、若生。由是因緣,超越苦苦,而未能斷下分諸結;未斷彼故,當知苦苦未永超越。彼於`[壞=諸【宮】,懷【聖】]`壞、行二苦斷中尚不生樂,何況能斷。
由彼隨順所未斷故,當知於順上分諸結亦未能斷。住內法者初修觀時,雖於欲界未得離欲,有情勝故,而於三苦深心厭離。依樂斷欲,於諸行中,用無我見以為依止,發其勝解:願於未來無三苦我,我無三苦。彼初修習如是行已,於欲界欲而得遠離,永斷苦苦,如前復生如是勝解:當無彼我,我當無彼。如是行者,於其苦苦究竟解脫,亦永超越順下分結,即於此道次第進修,乃至能得阿羅漢果。若諸愚夫,薩迦耶見以為依止,於永超越壞、行二苦,及永斷滅隨順上分一切結中,謂我當無,於不應怖妄生`[怖=怯【三宮聖】]`怖畏,尚不起樂,況當能斷。
又於是處,由二因緣不應生怖,謂唯有心住四識住,有轉有染;又唯有心斷四識住,無轉無染。復有四依。謂色、受、想、行。復有四取。謂於欲、見、戒禁、我語所有欲貪。復有二緣。謂若所緣及若能緣。復有六識。謂眼識等。復有二識住。謂煩惱纏住及彼隨眠住。此中諸取增上力故,以不如理分別為先,由我、我所邪境界取,由緣自相境界之取,由俱有依,此三因緣`[3]令=今【宋元】*`令諸識轉,及令染污。復由三種。謂於現法趣集諦故;緣未來苦,我當如是如是愛故;於彼先因所生現苦而安住故。復由三種。謂趣樂位故,緣苦位故,安住不苦不樂位故。`[復=彼【元明】]`復由三種。謂趣來世故,緣去世故,住現世故。復由三種。謂由後有愛,趣後有故;由彼彼喜樂愛,緣未來境界故;由喜貪俱行愛,住現在已得境界故。
復由三種。由貪欲身繫,趣向、隨順貪處事故;由瞋恚身繫,緣彼事故;由戒禁、此實二取身繫,住彼事故。中嗢`[拕=柁【宮】]`拕南曰:
果、因、與受、 世、愛、及繫。
喜愛滋潤如前應知,謂如諸行因中宣說。又即彼識如是轉時,於二生處,當知結生相續增廣。一、於有色,二、於無色。於有色處,依止中有而有去來;於無色處,唯有`[徙=從【三】]`徙生。即於兩處乃至壽盡相續而住,故名為住。當知此住,欲界人中有三分位。謂初入胎識所滋潤、胎分圓滿、自胎而出。當知此三復有差別,欲、色、無色,如其次第。若有棄捨如來所說識流轉道,而作是言:我當更作別異施設。當知是人所施設者,其文有異,其義無別,但有言事。或餘智者,於其異文先示道理,後方詰問:汝所施設別異者何?彼於爾時茫然不了。或於後時自得達鑑,於前所立如理諦觀,反生愚昧;由愚昧故,自覺無知,我本受持為惡非善。又十色界名為色界,當知復有六種受界、想界、行界。又於三位,當知諸識解脫煩惱。謂於諸行`[深=染【聖】]`深見過患,能令諸纏遠分離故;於見地中,一切外道諸繫隨眠永斷滅故;依止修道得究竟故。又諸外道,於所妄計一切生處,謂大自在、那羅`[衍=行【宋】]`衍`[拏=挐【三宮】]`拏,及眾主等無量品類。樂生彼故,名貪身繫;於他諸見異分法中深憎嫉故,名瞋身繫。依於邪願修梵行故,於同梵行可樂法中起`[增=憎【三宮聖】]`增背故,由此二緣,於`[憎=增【三宮聖】]`憎上戒學能為雜染。當知即彼由戒禁取,於增上心學能為雜染。由此實執取身繫故,於增上慧學能為雜染。如是四法,能於色身、名身、趣向、所緣安立事中,令心繫縛,故名身繫。又彼在意地故,意分別故,意相應故,意隨眠故,染污意故,名意所成。又彼斷者,謂緣彼境諸煩惱斷,非彼所緣,即於彼境無倒解故。又由後有諸業煩惱之所攝持後有種識,當知於此依止建立。彼無有故,當來三種如前所說差別理趣生長廣大,當知一切悉皆盡滅。又即由彼無所住識,因分、果分不復生長,諸道所攝而得生長。又彼空解脫門為依止故,名無所為;無願解脫門為依止故,名為喜足;無相解脫門為依止故,說名為住。於彼愛樂數修習故,得善解脫。一切隨眠永滅盡故,心善解脫。從是已後逮得恒住,雖住諸行,而無所畏。已得諸蘊任運而滅,餘因斷故,無復更生。彼有漏識由永滅已,遍於十方皆無所趣,唯除如影諸受,與彼識蘊、識樹,當知如燈皆歸寂滅。即於有餘涅槃界中,依初纏斷,說名寂靜;依第二斷,說名清涼;依第三斷,說名宴默。又由三緣,識趣、識住皆無所有。一、由自然非染污故;二、由所餘不染污故;三、由餘識助伴無故。
復次,嗢`[拕=柁【宮】,〔-〕【聖】]`拕南曰:
斷支、實顯了、 行緣、無等教、 四種有情眾、 道四、究竟五。
諸修斷者,略由五支攝受於斷,能於諸行如實顯了。一、由身遠離故;二、由心遠離故;三、由奢摩他品三摩地故;四、由毘鉢舍那品三摩地故;五、由常委所作故。
復次,當知有十二種如實顯了行相,如攝異門分說。謂聽聞、各別善取、惡取故,正教、現量、比量境界故,自相、共相故,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故,入見、究竟地故。
復次,略有四種如實顯了行相道理智所緣事。
謂住內法異生,於率爾墮境所起受中,不如實知增上力故,能令諸行流轉雜染;如實知故,能令清淨。
復有在家異生,於欣後有等所依中,不如實知增上力故,能令諸行流轉雜染;與彼相違,能令清淨。
復有諸外道,於所愛樂虛妄分別定生喜愛所依行中,不如實知增上力故,能令諸行流轉雜染;與彼相違,能令清淨。
復有住於內法有學,依諸根境所有妄念,於餘殘行不如實知增上力故,流轉雜染;斷餘殘故,便得清淨。當知於此一切品中,諸清淨品皆住內法。
如是名為四所緣事。
復次,由三因緣,如來所說教無與等。一者、宣說不共法故;二者、宣說無倒法故;三者、宣說自覺法故。此中宣說:若趣薩迦耶集行,即是趣苦集行;若趣薩迦耶滅行,即是趣苦滅行。是名宣說不共法教。若復說言:此真實有。是名宣說無倒法教。若復說言:我如實知,是名宣說自覺法教。
復有三種諸行流轉差別。一者、薩迦耶,是諸有情染著安足處所義故。二者、世間,是染著處敗壞義故。三者、有,是染著者更生義故。
復次,彼有情眾略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一向安住可愛業果,即於此果耽著受用。謂生天處專行放逸。二者、一向因轉。謂希求彼所有沙門、若婆羅門。三者、樂般涅槃諸有情眾。四者、諸雜種類。謂住於此、或住於果耽著受用;或樂攝受當來愛果;或時時修涅槃資糧,`[離=雜【聖】]`離諸放逸。於前三種有情眾中,隨其所應,當知世間彼集、滅邊,及薩迦耶彼集、滅邊。於後第四有情眾中,當知薩迦耶彼集、彼滅趣道差別。
復次,依二種道,當知施設四種行相。云何依二種道?謂依見道及依修道。云何施設四種行相?一、應遍知行相,二、應永斷行相,三、應作證行相,四、應修習行相。如是四種,三依見道,一依修道。入見道時諦現觀俱,能遍知苦,斷一分集,證一分滅。於彼一分能斷證者,於修道中,為求無餘斷及證故,如所得道應勤修習。因修如是諸思擇道及修道故,永斷餘集,證得餘滅。
復次,證得如是極究竟者,由五種相,應知究竟。何等為五?謂已證得苦及苦因無餘盡故;堪作他義,一切自義皆圓滿故;證得畢竟斷及智故;能入究竟涅槃城故;既得入已,於其聖`[住=位【三宮】]`住能安住故。
於第一相,有割愛等四種差別,如前應知。
於第二相,有阿羅漢盡諸漏等所有差別,如前應知。
於第三相,有畢竟究竟,一切行事皆悉斷故。有畢竟無垢,一切煩惱畢竟斷故。有畢竟梵行以為後邊,謂已獲得彼對治故。
於第四相,譬如世間具五種相,名入宮城;隨闕一種,不名為入。如是要具與彼相似五種相故,當知名入涅槃宮城。
何等名具世間五相?一者、闢宮城門;二者、超踰隍塹而不墮落;三者、深起果決而越度之;四者、越隍塹已,逼臨宮闕;五者、非自非餘之所希望,勝幢既仆,徐入中宮。如是入宮無諸罣礙。入涅槃宮亦復如是。先斷能順五下分結,如彼闢門。
次於涅槃起深坑想,無明怖畏斷無餘故,如超隍塹而不墮落。能到薩迦耶彼岸故。能持最後身故,如彼果決而越度之。將入無餘依涅槃界,如逼宮闕。已斷有愛,於諸境界無復愛生,遍於一切憍慢不起,而入涅槃,如非自他之所希望,勝幢既仆,徐入中宮。如前所說五種因緣,入涅槃宮,當知亦爾。
又既入已,由二種相安住聖住:一、由行故;二、由住故。
行由三相,應正了知:一、不共故;二、無染故;三、正依止所依止故。
永斷順五下分結故,於諸欲中畢竟離欲。即於是處而遊行故,說名不共。
於六恒住常攝受故,名為無染。
於一分法思擇遠離,謂惡象馬等。於一分法思擇習近,謂衣服、飲食等;是名為正依止所依。
如是於行善清淨已,復由五相應了知住。謂若由此而住,若此為依,若由此離繫,若此為依,若由此相應。當知此中,由不動心解脫而住。
於一分法思擇除遣,謂遊行散亂劬勞因緣,身心疲怠;於一分法思擇忍受,謂寒熱等;是名為依。
由於三種雜染離繫,謂見雜染及愛雜染、尋思雜染。
由見雜染得離繫故,於後有中心無動搖;由愛雜染得離繫故,於諸境界不被漂淪;尋思雜染得離繫故,尋思唯善,無有不善。如是名為由此離繫。
此依四種靜慮無動三摩地,安住第一現法樂住,是名為依。
由與無學心善解脫、慧善解脫而共相應。
又離愛者,於第二身不復生故,於涅槃舍無退轉故,剋證無上圓滿德故。
由此五相,應知圓滿住第一住。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二品總略、三有異、 勝解、斷、流轉、有性、 不善清淨善清淨、 善說惡說師等別。
略由三處,總攝一切黑品、白品。一、由所遍知法故;二、由遍知故;三、由成遍知故。所遍知法者,謂苦諦、集諦,當知總攝一切黑品。遍知者,謂滅諦,當知此攝白品一分。成遍知者,謂補特伽羅及道諦。補特伽羅雖是假有,當知亦是白品所攝;此即如來。
諸聖弟子於世俗諦及勝義諦皆悉善巧,依二道理如實隨觀,俱不可記。謂如來滅後`[若=裁【宋】]`若有、若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皆不可取,亦不可記。
所以者何?`[且=具【宋明宮】]`且依勝義,彼不可得,況其滅後或有、或無。若依世俗,為於諸行假立如來?為於涅槃?若於諸行,如來滅後無有一行流轉可得,爾時何處假立如來?既無如來,何有無等?若於涅槃,涅槃唯是無行所顯,絕諸戲論,自內所證。絕戲論故,施設為有不應道理。亦復不應施設非有,勿當損毀施設妙有寂靜涅槃。又此涅槃極難知故,最微細故,說名甚深。種種非一諸行煩惱斷所顯故,說名廣大。現量、比量及正教量所不量故,說名無量。
復次,由三因緣,內荷擔苦與外荷擔苦有其差別。一、所荷擔,二、能荷擔,三、荷擔時。謂外荷擔,色一分攝,或稈、或薪、或餘種類,是所荷擔。愚夫乃以一切諸行為所荷擔。又外荷擔,屬在身肩是能荷擔。愚夫乃以一切愛蘊為能荷擔。又外荷擔,唯以現肩荷擔所擔。愚夫乃以一切愛蘊荷擔所擔。欲捨所擔,要并除蘊,無別方便而能棄捨。乃至未能捨所擔來,恒常荷擔大重擔故,執持尫劣、微弱、細軟、不靜肩故,長時無間荷所擔故。內有三德,領受如是荷擔眾苦,外則不然。是名二種荷擔差別。
復次,由五種相,愚夫內縛與彼外縛而有差別。謂彼外縛,為色一分之所繫縛,或木、或鐵、或索所繫。愚夫乃為諸行所縛。又彼外縛,他縛所縛。愚夫乃為自縛所縛。又彼外縛,易可了知縛、縛因緣、脫、脫方便。愚夫內縛,一切難知。又彼外縛,死後即無。愚夫內縛,死後諸行隨逐往來,循環不捨。又彼外縛,所有出家能捨諸欲便得解脫,一切怨讐不能拘礙。愚夫內縛,雖得離欲乃至有頂,尚未能脫,況唯出家。當知此中,在離欲位,魔`[羅=羂【元明宮】]`羅於彼不得自在;未離欲位,便得自在。其出家位未脫魔手,若在家位隨欲所作。未離欲位,魔縛所縛;由世間道雖生有頂,未脫魔羂。
復次,略由四相,當知如來與慧解脫阿羅漢等,同分、異分。
由一種相,說名同分。謂解脫等故。
由三種相,說名異分。謂現等覺故,能說法故,行正行故。此中如來,無師自然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現等正覺;等正覺已,遍依勝義,若於現法有能、無能、若現見法、不現見法,於一切種皆悉了達,是名自然等覺菩提。如是了達勝義法已,於其二障善得解脫,謂并習氣諸煩惱障及所知障。與諸天眾及餘世間為解脫師,獨一無二。當知了達如是四相,是名自然等覺菩提。由此不與諸聲聞共。
又依他義作所作等,能說正法。由五種相,當知不共。何等為五?一者、如來如實了知一切種道為道,一切種非道為非道。二者、知已,如實宣說是道非道,為令趣道,不趣非道。三者、若有如所說道樂欲勤行,為令彼行攝受方便如理所引作意正道,以教授門而為宣說。四者、彼如聖教行時,若有障礙止觀過失,皆令除遣。五者、若有隨順彼法,皆令攝受。是名能說不同分法。
此中正行不同分者,謂彼聲聞先依如來,後行正行。夫如來者,無少所依。又彼成就聲聞種性,行於正行。而佛如來成自種性。又彼聲聞或已成熟、或當成熟。非最後有菩薩身中二行可得。若未熟者,彼隨道行,能熟當來成熟相續;若已熟者,彼於現法成大師教。如此二種,如其聖教,即如是行。若隨道行,彼於來世當證涅槃;若於現法成大師教,彼依此身便證聖道、道果涅槃。即此聖道及聖道果,無損樂故,名如實法;饒益性故,又說為善。
復次,於諸行中,略有二種無我勝解。一者、聞思增上勝解,二者、修證增上勝解。此中聞思增上勝解,能與修證增上勝解作生依止。諸善男子淨信出家,雖復在此極善殷到,且於其中不應喜足。要此為依,於諸行中漸次修習無常等想,證得無我增上勝解。為令彼證轉增勝故,`[勤=方【甲】]`勤修觀解。
復次,由四種相,應知諸行有二種斷。何等為四?一、諸纏斷故;二、隨眠斷故;三、後有諸行因性斷故;四、現在諸行染行斷故。如是四種,當知總說為二種斷,謂煩惱斷及以事斷。前之`[二=三【三】]`二相,名煩惱斷;後之`[二=一【三】]`二相,說為事斷。
復次,於欲界中,諸行流轉初中後位,當知略有三種密苦。一者、生時為其胎藏所覆障故,有覆障苦;二者、生已處嬰稚位,多疾病苦;三者、衰耄諸根成熟,有老死苦。又彼諸行流轉生起初中後滅,當知即是三種苦滅。
復次,有三有性,為斷彼故,諸聖弟子當勤修學。一、依過去為因有性。由是因緣,淨信捨家,趣於非家,深見過患,厭棄諸欲。二、依未來所生諸行為因有性。三、依現在未斷意樂雜染有性。
為斷如是三種有性,故有三斷。謂無顧戀故,不欣樂故,斷、離欲、滅界集成故。
復次,於諸行中,略有二種離增上慢觀無我見。何等為二?一、不善清淨,二、善清淨。云何名為不善清淨?謂如有一,遠離而住,依觀諸行無常性忍,由世間智,於無我性發生勝解。因此勝解,於眼所識色乃至意所識法等隨觀察,我、我所相不現行故,說名為斷。又能制伏四外繫所攝貪瞋癡三種所有。謂貪欲身繫攝貪所有,瞋恚身繫攝瞋所有,餘二身繫攝癡所有。當知此中,極鄙穢義是所有義。離增上慢無我智者,如理作意共相應故,定地攝故。當知此智,由二因緣不善清淨。一者、即於此時,謂於趣入順決擇分善根位時,有麁我慢隨入微細現行作意間無間轉,由是因緣,作如是念:我今於空能修能證,空是我有。由是空故,計我為勝。如空,無相及無所有,當知亦爾。二者、能令彼法現行因緣,謂於諸欲、或薩迦耶有染愛識。由於如是有染愛識不遍了知增上力故,便為諸欲、薩迦耶愛之所漂溺。由此意樂,於彼涅槃不能趣入,其心退還,如前已說。又由八相,能遍了知;遍了知故,除諸過患。當知是名極善清淨離增上慢無我真智。又於此中已滅壞故,滅壞法故,說名無常。諸業、煩惱所集成故,說名有為。由昔願力所集成故,名思所造。從自種子、現在外緣所集成故,說名緣生。於未來世衰老法故,說名盡法。死歿法故,說名歿法。未老死來,為疾病等種種災橫所逼惱故,名破壞法。由依現量能離欲故,能斷滅故,名於現法得離欲法及以滅法。當知此中,除離欲法及以滅法。由所餘相,略觀三世所有過患;由所除相,觀彼出離。若由如是過患、出離遍知彼識,名善遍知。一切法中無有我性,名諸法印。即此法印隨論道理法王所造,於諸聖身不為惱害,隨喜能得一切聖財,由此自然吉安超度生死廣大險難長道,是故亦名眾聖法印。當知此中,由前名通達智,由`[後=彼【聖】]`後名善清淨見。
復次,應知由五種相,於內外法師及弟子高下差別。一、由住故;二、由御眾故;三、由論決擇故;四、由建立開顯道故;五、由行故。謂諸外道師及弟子,恒常住於憒鬧之住;內法師、`[弟=弟子【三宮】]`弟,時時住於極寂靜住。是名第一高下差別。又外道師,由自有量出家弟子諸外道僧,說名有僧;由自有量在家弟子諸外道眾,說名有眾。希彼一切共許為師,故名眾師。愚類眾生咸謂有德,是故說名共推善色。當知如來,與彼相違。雖為一切天及世間無`[上=土【元】]`上大師,於彼同尊,而無所冀。又外道師與自弟子,共興議論決擇之時,凡有所說展轉意解,各各差別,不相扶順,轉增愚昧,非淨其智。當知內法,與彼相違。又外道師為諸弟子,依止無因、不平等因,施設、建立、開顯其道。聽聞如是不正法故,為大羅剎嬈亂其心。又由不正尋思相應非理作意,其心散動。以於他所懷勝負心,咎責於他。若他反詰,便興`[卒【麗宮聖】,辛【大】]`卒暴。不審思擇,輕出言詞。自為無因、不平等因所覆藏故,名為雜染。由此愚夫於染因緣,若自、若他不如實知,故名愚昧。離清淨故,名不明了。於清淨因不善巧故,說名不善。又乃至於應所說語、如所說語、是處說語,如是一切不如實知,是故說彼為不知量、為不知`[因【麗】,恩【大】,田【宮聖】]`因。當知內法,與彼相違。又諸外道師及弟子,雖無異說,所說無`[減=滅【聖】]`減無顛倒故;雖不流漫,所說無增無加益故;雖等所說,義相似故;雖是法說,文平等故;雖復記別法及隨法,然於同法樂為朋黨。當知彼於法隨法行自義證得,不放逸者尚不能得,況縱逸者。彼由如是不得自義,便為他論制伏輕毀,并彼所受諸惡邪法。當知內法,與彼相違。是名五種高下差別。
復次,由四種相,當知諸行非定苦染。又由四相,非定樂淨。如是四相,總依三事。何等為三?一、依生處故;二、依受故;三、依世故。
此中樂者,謂在第三靜慮。樂所隨者,謂在人中容有二種。喜樂遍者,謂在初二靜慮。未永離樂者,謂在第四靜慮已上。此中苦者,謂在餓鬼及以傍生。苦所隨者,謂在人中。憂苦遍者,謂在那落迦。未永離苦者,謂在上天眾中,當苦所隨故。
又言樂者,謂不苦不樂受現在前位。樂所隨者,謂苦受現在前位。喜樂遍者,謂樂受現在前位。不永離樂者,謂於一切位,樂因所隨故。若與此相違,當知苦差別。
又言樂者,謂順樂行及樂已滅。樂所隨者,謂有樂因,於未來世當生起樂。喜樂遍者,謂於現在隨順樂處。未永離樂者,謂餘`[三=二【元明宮】]`三世。與此相違,苦差別四,如應當知。`[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聖本奧書如第八十六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七
☗s88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八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之四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二智并其事、 樂等行轉變、 請無請說經、 涅槃有二種。
智有二種。一者、正智,二者、邪智。此中正智依有事生,邪智亦爾。雖此二智俱依有事,然正智如實取事,邪智、邪分別不如實取事。由有正教、如理作意為前行故。於所知境正智得生;由有邪教、非理作意為前行故,於所知境邪智得生。非正智生壞所知境,但於此境捨於邪執,而起正`[智=執【三宮聖】]`智。如闇中色,明燈生時不壞此色,但能照了。當知此義亦復如是。
復次,隨順樂受諸行,與無常相共相應故,若至苦位,爾時說名損惱迫迮;若至不苦不樂位,爾時方於行苦名苦迫迮。若不至彼位,便應畢竟唯順樂受,勿至餘位。又生老等法所隨諸行,皆悉是苦。彼若至疾病位,說名損惱迫迮;若至生等苦位,名苦迫迮。若不至彼位,於諸行中,生等苦因之所隨逐,勿至果位。又本性諸行眾緣生故,不得自在,亦無宰主。若有宰主,彼一切行雖`[性=往【元明】]`性無常,應隨所樂流轉不絕;或不令生,廣說乃至於死。
復次,有二種契經。一、因請而說,二、不因請說。因請說者,謂若有補特伽羅,由此諸行相教而調伏者,因彼請故,為轉如是諸行相教。不因請說者,謂若於彼多百眾中,以無量門作美妙說;或為大師近住弟子阿難陀等,作如是說。為令正法得久住故。
復次,當知由三分故,攝受圓滿涅槃。一、由隨順教授故;二、由正觀察一切行故;三、由永斷一切煩惱故。隨順教授者,謂記說、教誡、神變所攝。如來隨欲記說彼心,由自定意,以三行相遍照他心,若展轉久遠滅心、若無間滅心、若於現在所緣轉心。從定起`[已=已以【三宮聖】]`已,隨念分別,思惟定內所`[受=愛【三宮】]`受他心。如其所受,即如是記:汝有如是心,謂久遠滅者:如是意,謂無間滅者;如是識,謂現在者。此據種類,不據剎那。即以如是記說神變為依止故,於其三處而為教誡。一、於行處現前境界,開許如理作意,遮止不如理作意。二、於住處,遮止不正尋思,開許正尋思。三、於止觀勤修行處,開許令斷未斷諸行,及令煩惱永得離繫,而證涅槃。如是宣說,令從三處諸隨煩惱心得清淨。謂從行處、住處、依處。又正觀察過去、未來、現在諸行,名正觀察一切諸行。又有三漏;三漏為先,而有欲害;欲害為先,而有尋思熱惱;尋思熱惱為先,而有追求`[憂=擾【聖】]`憂惱。如是一切皆永斷故,說名永斷一切煩惱。如是`[安【麗】,定【大】(cf. K15n0570\_p1215b15; T42n1828\_p0445b18)]`安住心善解脫,無相樂住無恐怖時,於現法中,名入圓滿般涅槃`[數=處【三】,〔-〕【宮】]`數。又依三法,依止自義,名住歸依;依止他義,名住洲渚。何者為三?一、依內如理作意為先法隨法行;二、依`[佛聽聞=聽聞佛【三宮】]`佛聽聞所說正法;三、依親近正法內善士,不依親近餘正法外一切外道諸不善士。如是三法,當知顯示人中四種多所作法,謂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復由三緣及五種相,當知證得彼分涅槃。何等三緣?一、遍知苦故;二、深見一切隨順苦行諸過患故;三、超過愁等一切苦故。云何五相?一、知苦種類相交涉時,發生愁等,是名於彼遍知自性。二、知有種子彼法得生,是名於彼遍知因性。三、知自所行所知境界,是名於彼遍知緣性。四、隨觀執著我所及我,皆是能順眾苦諸行,是名於彼遍知行性。五、隨觀三世欲界所繫諸行過患,能斷一切愁等諸苦。當知由此三緣五相,獲得如是彼分涅槃。由可愛事無常轉變,悲傷心慼,故名為愁。由彼發言咨嗟歔欷,故名為歎。因此拊膺,故名為苦。內懷冤結,故名為憂。因茲迷亂,故名為惱。又以喪失財寶、無病、親`[戚=慼【三宮】]`戚等事隨一現前,創生憂惱,說名為愁。由依此故,次乃發言哀吟悲冤,舉身煩熱,名歎苦位。過此愁歎身煩熱已,內燒外靜,心猶未平,說名憂位。過初日已,或二三五十日夜月,由彼因緣,意尚未寧,說名為惱。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諍芽=淨牙【聖】]`諍、`[芽=互【三宮】]`芽、見大染、 一趣、學、四怖、 善說惡說中 宿住念差別。
由四因緣,如來不與世間迷執共為怨諍,然彼世間起邪分別,謂為怨諍。何等為四?一者、宣說道理義故;二者、宣說真實義故;三者、宣說利益義故;四者、有時隨世轉故。此中如來依四道理,宣說正法。如前所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因成道理、法爾道理。由此如來名法語者。如來終不故往他所,求興諍事。所以者何?由諸世間違返他義謂為自義,故興諍論。如來乃以一切他義即為自義,故無所諍。唯除哀愍令其得義,故往他所為說正法。而諸邪執愚癡世間,顛倒妄謂自義、我義,而有差別,故`[興=與【三宮聖】]`興我諍。由此因緣,當知如來名道理語者。又復如來名真實語者。謂若世間諸聰敏者共許為有,如來於彼亦說為有。謂一切行皆是無常。若於世間諸聰敏者共許為無,如來於彼亦說為無。謂一切行皆是常住。又復如來名利益語者。謂諸世間有盲冥者,自於世法不能了知,如來於彼自現等覺而為開闡。又復如來,或時隨順世間而轉。謂阿死羅摩登祇等,依少事業以自存活;然諸世人,為彼假立大富、大財、大食名想。如彼世人假立名想,如來隨彼亦如是說。又如一事,於一國土假立名想;於餘國土,即於此事立餘名想。如來隨彼亦如是說。若懷怨`[諍〔-〕【三宮】]`諍而興怨諍,則不得名道理語者、真實語者、利益語者、隨世轉者。由具如是四種因緣,是故當知如來無諍。又佛世尊自然觀察所應作義,雖無請問,而自宣揚現等覺法,能以稱當名句文身,施設、建立諸法差別,廣說如前攝異門分,如是當知,乃至說名平等開示。
復次,一因、二緣,令後有`[5]芽=牙【宋宮聖】*`芽當得生長。
謂五品行中,煩惱種子所隨逐識,說名為因。
與`[因=田【聖】]`因相似四種識住,說名為緣。又由憙貪滋潤其識,令於彼彼當受生處結生相續,感薩迦耶,亦名為緣。
此中有一,由四識住,攝受所依;由憙貪故,於現法中,新新造集及以增長。
彼於後時成阿羅漢,令識種子悉皆腐敗,一切有`[*5-1]芽=牙【宋宮聖】*`芽、永不得生。
又復有一,具一切縛,勤修正行,欣樂涅槃,遍於一切諸受生處起厭逆想。彼具縛故,種子不壞,識住和合;然於諸有起厭逆想,故無憙貪。彼由如是修正行故,於現法中堪般涅槃,其後有`[*5-2]芽=牙【宋宮聖】*`芽亦不得`[生=往【元】]`生。
又復有一,住於學地,得不還果,唯有非想非非想處諸行為餘,於有頂定具足安住。彼識種子猶未一切悉皆滅盡,然於識住能遍了知、能遍通達。彼`[由=內【明】]`由忘念增上力故,上地貪愛猶殘少分。是不還者,當來下地一切有`[*5-3]芽=牙【宋宮聖】*`芽不復更生。與此相違,當知一切諸後有`[*5]`芽皆得生長。
復次,雜染有二。一、見雜染,二、餘煩惱雜染。
見雜染者,謂於諸行計我、我所邪執而轉薩迦耶見。由此見故,或執諸行以為實我,或執諸行為實我所,復有所餘此為根本諸外見趣。
其餘貪等所有煩惱,當知是名第二雜染。
又見雜染得解脫時,亦能於餘畢竟解脫;非餘雜染得解脫時,即能解脫諸見雜染。所以者何?由生此者,依世間道,乃至能離無所有處所有貪欲,於諸下地其餘煩惱心得解脫,而未能脫薩迦耶見。由此見故,於下上地所有諸行和雜自體不觀差別,總計為我,或計我所。由此因緣,雖`[昇=升【聖】]`昇有頂,而復退還。若於如是一切自體遍知為苦,由出世道,先斷一切薩迦耶見,後能永斷所餘煩惱。由此因緣,無復退轉。是故當知,唯見雜染是大雜染。
復次,應知由三種相,道名一趣。謂於異生地,以五行相,觀察諸行五處差別。即此觀察,於二時中修治令淨,謂於行向學地及無學地。云何名為五種行相,觀察諸行?一者、觀察諸行自性;二者、觀察諸行因緣;三者、觀察雜染因緣;四者、觀察清淨因緣;五者、觀察清淨。
復次,應知於異生位,先於五處得善巧已,後於學位,即於如是五種處所,更以五種差別行相審諦觀察,能令獲得速疾通慧。何等名為五種行相?謂觀察諸行,諸行因緣、雜染因緣、清淨因緣、滅寂靜故;趣向清淨道出離故;諸行種種眾多性故;各自種子所生起故;各待餘緣所生起故。
復次,應知由四因緣,於二處所發生恐怖,能為障礙。何等為四?一者、若於此位生起,二者、若依此法生起,三者、若彼如是生起,四者、若彼行相生起。位生起者,謂於非聖位中生起,於諸聖諦未得善巧。又此非聖,於五處所亦未善巧。依生起者,謂於諸行起邪行相,計我、我所薩迦耶見為依生起。如是生起者,謂由二種諸行變壞差別生起。一、由異緣所變壞故;二、由自心起邪分別而變壞故。行相生起者,謂於所愛,慮恐未來當變壞故,生恐怖行相;於正變壞,生損惱行相;即於所愛已變壞中,欣彼重生,起顧戀行相。
又於涅槃,分別自體永變壞故,起怖畏行相。如是行相差別轉時,於愛樂聖教及愛樂涅槃,能為障礙。又由二種門,於所緣境自所行處,我、我所執差別而轉。謂推求故,及領受故,即見及受。
復次,由三種相,善說法者、惡說法者,於等事中宿住隨念,當知染淨有其差別。何等為三?
謂惡說法者宿住隨念,於彼諸行自相、共相不如實知,便於諸行或全計常、或一分常、或計非常、或計無因。善說法者宿住隨念,如實知故,無邪分別。是名第一二念差別。
又惡說法者,隨依何定發宿住念,不能如實了知是苦,便生愛味;由愛味故,於過去行深生顧戀,於未來行深生欣樂,於現在行不能修行厭、離欲、滅。善說法者,當知一切與彼相違。是名第二二念差別。
又惡說法者,如是邪行,四種雜染所雜染故,能感後有。何等名為四種雜染?一、業雜染,二、見、我慢纏雜染,三、愛纏雜染,四、彼隨眠雜染。若諸新業造作增長,若諸故業數數觸已而不變吐,是名業雜染。若於諸行邪分別起薩迦耶見,於他有情,以諸沙門、婆羅門等與己挍量,謂自為勝、或等、或劣,是名見我慢纏雜染。於內於外所起貪欲,於愛行中,應知其相,是名愛纏雜染。於相續中,見、我慢、愛三品麁重常所隨逐,是名彼隨眠雜染。如是四種總攝為二,謂業、煩惱。煩惱復二,纏及隨眠。於諸行中先起邪執,後生貪著。由此二種增上力故,雖復有餘煩惱雜染,而但取此爾所煩惱。於諸行中,不挍量他,自起邪執,說名為見;挍量於他,說名我慢。如是邪執是無明品。由此為先,發起貪著,名為愛品。由此二種根本煩惱,於生死中流轉不絕。若善說法毘奈耶中正修行者,能斷如是四種雜染,於現法中能般涅槃。又由此故,能住究竟圓滿涅槃。若不爾者,尚不能住彼分涅槃,何況究竟。是名第三二念差別。
又於此中,見及我慢說名高視。愛說名烟。何以故?於諸行中,為見、我慢所覆障者,不如實知其性弊劣諸行體相,於人天身及彼眾具謂為高勝,是故彼二說名高視。愛猶如烟,令心擾亂,不得安隱,是故名烟。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無厭患無欲、 無亂問記、相、 障、希奇、無因、 毀、純染俱後。
有二信者,而非稱當信者所作。何等為二?一、在家信者,信有涅槃,及一切行是無常性,然於諸行不觀過患,不厭離住,不知出離而受用之。二、捨離家法趣於非家有淨信者,彼於涅槃不能安住猛利樂欲,不用此欲為所依止,常勤修習所有善法,於現法中不般涅槃。與此相違,應知稱當信者所作。
復次,於內法中,略有二種具聰明者。若有淨信、或諸外道來請問時,能無亂記。
謂依中道,於諸行中問生滅時,不增有情,不減實事,唯於諸行安立生滅,不亂而記。若立有情有生有滅,是名一邊,謂增益邊。若立生滅都無所有,是第二邊,謂損減邊。唯於諸行安立生滅,是名中道,遠離二邊。是故若能如是記別,為善記別,如來所讚。
或復有言:何因緣故,乃於沙門喬答摩所修習梵行?若得此問,應如前`[說=記【元明宮】]`說,遠離增益、損減二邊,依中道記,名不亂記。若謂有情修習染淨,是名一邊,謂增益邊。若謂一切都無修習,是第二邊,謂損減邊。若為諸行厭離欲`[滅=減【聖】]`滅而修習者,是名中道,遠離二邊。是故此記名不亂記,名為善記,當知此記諸佛所讚。
復次,法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此中有為,是無常性,三有為相施設可得。一、生,二、滅,三、住異性。如是三相,依二種行流轉安立。一、依生身展轉流轉,二、依剎那展轉流轉。依初流轉者,謂於彼彼有情眾同分中,初生名生,終沒名滅,於二中間嬰孩等位立住異性,乃至壽住說名為住,諸位後後轉變差別名住異性。依後流轉者,謂彼諸行,剎那剎那新新而生說名為生,生剎那後不住名滅,唯生剎那住故名住。異性有二。一、異性異性,二、轉變異性。異性異性者,謂諸行相似相續而轉。轉變異性者,謂不相似相續而轉。非此異性離住相外別體可得,是故二種總攝為一,施設一相。與此相違,應知常住無為三相。
復次,應知修`[集=習【明】]`集涅槃資糧,略有三障。一者、依廣事業財寶具足,多行放逸;二者、無善知識方便曉喻;三者、未聞正法、未得正法,忽遇死緣,非時夭沒。與此相違,當知無障亦有三種。
又諸聖者將欲終時,略有二種聖者之相。謂臨終時,諸根澄`[淨=靜【三宮聖】]`淨,蒙佛所記。
由`[三=二【三宮】]`三種相,佛為過世一切聖者、記`[別=莂【明】]`別聖性。種`[性=姓【三宮聖】]`性滿故,但記物類。我已了知法及隨法者,法謂正見前行聖道;言隨法者,謂依彼法聽聞他音、如理作意。又我未曾惱亂正法所依處者,謂為此義如來告命,及為此義有所宣說,乃至為令諸漏永盡。彼由此故,已得盡漏。
復次,諸佛如來略有二種甚希奇法,謂未信者令信,已信者令增長,速於聖教令得悟入。謂大師相,或法教相,或已證得第一`[6]德=得【三宮聖】*`德相,普於十方美妙聲稱、廣大讚頌無不遍滿。又能除遣說無因論及惡因論,攝受一切說正因論。所以者何?說無因論及惡因論,尚非欲往人天善趣及樂解脫諸聰慧者勝解依處,況是其餘當所趣入。說正因論,當知其相與彼相違。大師相者,謂薄伽梵,是真如來應正等覺,乃至世尊。廣釋如前攝異門分。法教相者,謂說正法初中後善,乃至廣說。當知亦如攝異門分。證得第一`[*6]`德相者,謂於一切此世、他世自然通達,現等正覺,乃至廣說。此中欲界說名此世,色、無色界名為他世。現在、過去二世別故,當知是名第二差別。不由師故,說名自然。六種通慧現所得故,名為作證。於諸有情最第一故,說名圓滿。此第一性自然知故,顯示他故,說名開示。
復次,由二種相,無因論者,於諸行中執無因轉。謂於諸行生起因緣,滅盡因緣不了知故,由此生故,彼諸行生;由此滅故,彼諸行滅;於此二事不能證得。又不證得諸行性相,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有者定有,無者定無;無不可生,有不可滅。即此論者,於三位中現可`[7]證=論【三宮】*`證得諸行生滅,一切世間共所了達麁淺現量,毀謗違逆。何以故?現見彼彼若剎帝利、或婆羅門、吠舍等家,所有男女和合因緣,或過八月、或九月已,便生男女。如是生已,或有一類,當於爾時壽盡中夭;復有一類,乃至住壽存活支持。或苦、或樂、或非苦樂受位差別心諸心法,皆是新新,而非古古。
復次,略有二種自讚毀他。謂唯語言及說法正行。若唯語言,而自稱讚毀呰他者,`[彼〔-〕【三宮】]`彼但由於非善士法纏擾其心,是名自毀,非勝賢善。若由說法行正行者,雖無讚毀,而是真實自讚毀他。
又諸如來宣說正法,速能壞滅二種無智。謂聞不正法,生勝解等長時積習堅固無智,及非久習近生無智。復由俱生不能了知往善趣道,亦不了知能往現法涅槃道故。
復次,當知十一種相總攝諸行,立為行聚。應知聚義是其蘊義。又由一向雜染因緣增上力故,建立取蘊。當知取蘊唯是有漏。又由雜染清淨因緣二增上力,建立總蘊。當知此蘊通漏無漏。又由三相,於諸行中煩惱生起。謂所依故、所緣故、助伴故。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少欲、自性等、記`[三=五【甲】]`三、 似正法、疑癡處所、 不記、變壞、大師記、 三見滿、外愚相等。
由三種相,如來心入少欲住中。一、由爾時化事究竟,為欲安住現法樂住;二、由弟子於正行門深可厭薄;三、為化導常樂營為、多事多業所化有情。又如前說如來入于寂靜天住一切因緣,當知此中亦復如是。
復次,諸所化者,略有三種所調伏性。一、愚癡放逸性,二、極下劣心性,三、能修正行性。
復次,由四種相,於四處所生恭敬住,速證無上。一、於所應得生猛利樂欲故;二、於得方便法隨法行生猛利愛樂故;三、於大師所生猛利愛敬故;四、於所說法生猛利淨信故。
復次,有三種無上。謂妙智無上、正行無上、解脫無上。妙智無上者,謂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智。正行無上者,謂樂速通行。解脫無上者,謂不動心解脫。當知此中,總說智斷現法樂住。有學妙智、正行、解脫,不名無上,猶有上故。當知一切阿羅漢行,皆得名為樂速通行,一切麁重永滅故,一切所作已辦故。
復次,依菩提分擇諸行故,於二時中,由四種相,如實遍知薩迦耶見;即於二時,無間證得諸漏永盡。
云何二時?一、在異生地,二、在見地。云何由四種相?一、由自性故;二、由處所故;三、由等起故;四、由果故。自性故者,謂諸行自性薩迦耶見,及五種行,彼計為我、或為我所。處所故者,謂所緣境。等起故者,謂見取所攝,無明觸生受為緣愛。此復有五緣起次第。謂界種種性為緣,生觸種種性;觸種種性為緣,生受種種性;受種種性為緣,生愛種種性;愛種種性為緣,生取種種性。夫緣生者,體必無常。由果故者,謂於三時,薩迦耶見能為障礙。一、依無我諦察法忍時,二、現觀時,三、得阿羅漢時。此中一時,由彼隨眠薩迦耶見增上力故,有惑有疑。由多修習諦察法忍為因緣故,雖於疑惑少能除遣,然於修習諦現觀時,由意樂故,恐於涅槃我當無有。由此隨眠薩迦耶見增上力故,於諸行中起邪分別,謂我當斷、當壞、當無,便於涅槃發生斷見及無有見。由此因緣,於般涅槃其心退還,不樂趣入。彼於異時,雖從此過淨修其心,又於聖諦已得現諦,然謂我能證諦現諦。彼於此慢,由隨眠故,仍未能離。又時時間由忘念故,觀我起慢,因此慢纏差別而轉,謂我為勝、或等、或劣。前兩位中,由隨眠力能作障礙;於第三位,由習氣力能作障礙。又由三緣,諸行生長。一、由宿世業、煩惱力,二、由願力,三、由現在眾因緣力。於異生地能遍知故,於見地中,無間能得見道所斷諸漏永盡;於見地中能遍知故,次斷餘結,得阿羅漢,無間證得諸漏永盡。
復次,由五種相,於諸行中如理問記。何等為五?一、自性故;二、流轉、還滅根本故;三、還滅故;四、流轉故;五、流轉、還滅方便故。
自性故者,當知色等五種自性。
流轉、還滅根本故者,謂欲。由善法欲,乃至能得諸漏永盡,是故此欲名還滅根本。若由是欲,願我當得人中下類,乃至當生梵眾天等眾同分中,由於此心親近、修習、多修習故,得生於彼,是故此欲名流轉根本。
還滅故者,於諸行中,唯欲貪取得斷滅故。若即諸行是取性者,應不可滅。以阿羅漢猶有諸行現可得故。若異諸行有取性者,應是無為;無為故常,亦不可滅。是故取性,但是諸行一分所攝。即此一分已得斷滅,畢竟不行,故可還滅。
流轉故者,復有三種。一、後有因故;二、品類別故;三、現在因故。
後有因者,謂如有一願樂當來,造作諸業。彼作是念:願我來世當成此行。由是因緣,能引後有諸行生因,不引現在;彼於現在不能引故,施設諸行唯有二種。
品類別者,謂十一種諸行品類。如前應知。
現在因者,謂所造色因四大種,受等心`[法=心所【聖】]`法以觸為緣,所有諸識名色為緣。
流轉方便者,謂薩迦耶見為所依故,於諸行中,發生我慢及諸愛味我、我所見。
還滅方便者,謂於諸行遠離我慢,及見過患并彼出離,無我、我所。
又流轉方便者,謂無明愛品。隨其所應,當知其相。
還滅方便者,謂彼對治。又由二緣,諸不聰慧聲聞弟子越大師教,墮惡見中,或起言說。何等二緣?一、愚世俗諦,二、愚勝義諦。由此愚故,違越一向世俗諦理,及違越一向勝義諦理,於行流轉不正思惟。
復次,於三種處,唯諸聖者隨其所樂能如實記,非諸異生,除從他聞。謂諸行中我、我所見,我非如實,若彼為依有我慢轉。彼雖已斷,而此我慢一切未斷。若無起依,我慢不斷,如故現行。當知此中二種我慢。一、於諸行執著現行,二、由失念率爾現行。此中執著現行我慢,聖者已斷,不復現行。第二我慢由隨眠故,薩迦耶見雖復永斷,以於聖道未善修故,猶起現行。薩迦耶見唯有習氣常所隨逐,於失念時,能與我慢作所依止,令暫現行。是故此慢亦名未斷,亦得現行。又諸聖者,若於諸行思惟自相,尚令我慢不復現行,況觀共相。若於假法作意思惟,住正念者,亦令我慢不得現行。若於假法作意思惟,不住正念,爾時我慢暫得現行。若諸異生,雖於諸行思惟共相,尚為我慢亂心相續,況住餘位。又薩迦耶見,聖相續中,隨眠與纏皆已斷盡;於學位中,習氣隨逐,未能永斷。若諸我慢,隨眠與纏皆未能斷。又計我欲者,當知即是我慢纏攝。何以故?由失念故,於欲、於定為諸愛味所漂淪者,依此欲門,諸我慢纏數數`[現=視【聖】]`現起。言未斷者,由隨眠故。未遍知者,由彼纏故,彼於爾時有忘念故。言未滅者,雖於此纏暫得遠離,尋復現行。言未吐者,由彼隨眠未永拔故。
復次,同梵行者,於餘同梵行所,略有二種慰問。一、問病苦,二、問安樂。問病苦者,如問彼言所受疹疾寧可忍不者,謂問:氣息無擁滯乎?得支`[持=任【三宮聖】]`持不者,謂問:苦受不至增乎?非無間乎?非不愛觸之所觸乎?非違慮乎?非笮身乎?或被笮者得除釋乎?問安樂者,謂如有一,隨所問言少病不者,此問:不為嬰疹惱耶?少惱不者,此問:不為外諸災橫所侵逼耶?起居輕利不者,此問:夜寐得安善耶?所進飲食易消化耶?有歡樂不者,此問:得住無罪觸耶?如是等類差別言詞,如聲聞地於所飲食知量中釋。當知此問,在四位中。一、內逼惱分,二、外逼惱分,三、住於夜分,四、住於晝分。
復次,若有說言:諸阿羅漢於現法中,於食、物務、蘊、界、處等,若順不順不如實知。
言阿羅漢不順,不順是不如理虛妄分別,非阿羅漢現法不順。所以者何?彼於食、物務、蘊、界、處等現可見故。由此因緣,諸阿羅漢於其滅後不順諸行,不了執著。是故世尊言阿羅漢是不順者,定是密語。
當知此是似正法見。由二種義勢力為緣,諸同梵行、或大聲聞,為欲斷滅如是所生似正法見,極作功用,勿令彼人或自陳說、或示於他,由是因緣,`[墮=隨【聖】]`墮極下趣。或由愛敬如來聖教,勿因如是似正法見,令佛聖教速疾隱滅。
復有二因,能生如是似正法見。一者、於內薩迦耶見未能永斷;二者、依此妄計流轉、還滅士夫。
為斷如是二種因故,說二正法以為對治。謂於諸行,次第宣說無常、無我;於四`[句=轉【三宮聖】]`句中,推求流轉、還滅士夫都不可得。謂依有為、或依無為,聲聞、獨覺、佛世尊我說名如來。當知此我二種假立,有餘依中假立有為,無餘依中假立無為。若依勝義,非有為非無為,亦非無為非有為。由說如是正法教故,於六種相覺悟生時,當知永斷似正法見。謂阿羅漢,於依所攝滅壞法故,覺悟無常;於現法中,為老病等眾苦器故,覺悟是苦;於`[任=住【元】]`任運滅斷界、離界及與滅界,覺悟為滅、寂靜、清涼及與永沒。若具如是正覺悟者,是阿羅漢,`[邪=耶【三宮】]`邪增上慢俱行妄想尚不得有,況可如是於其滅後,若順不順戲論執著。
當知未斷薩迦耶見,有二過患。一、於能害有苦諸行,執我、我所,由此因緣,能感流轉生死大苦。二、於現法能礙無上聖慧命根。譬如有人,自知無力能害怨家,恐彼為害,先相親附,以如意事現承奉之。時彼怨家`[知=如【三】]`知親附已,便害其命。愚夫異生亦復如是,恐似怨家薩迦耶見當為苦害,便起愛縛,以可意行而現承奉。如是愚癡異生之類,於能為害薩迦耶見,唯見功德,不見過失,殷`[到=勤【三宮】]`到親附;既親附已,由未得退,說名損害聖慧命根。
復次,諸外道輩,於內法律二種處所疑惑愚癡。何等為二?謂佛世尊誹毀有見及無有見,而於弟子終歿之後,記一有生、記一無生。又說勝義常住之我,現法、當來都不可得,世有三師而現可得。一、常論者,二、斷論者,三者、如來。此疑癡者有二種因,當知如前似正法見。二種法教能斷此因,亦如前說。由二因緣,即此所說無我法性,彼諸外道難入難了,謂此自性難了知故。雖此相貌易可了知,然其相貌不相似故。
當知此中,無虛誑義、自所證義是不共義,故彼自性難可悟入。即此自性,體是甚深,似甚深現,是故說名無虛誑義。又此自性,於內難見,從他言音亦難覺了,是故說名自所證義。又此自性,非尋思者之所尋思,非度量者所行境界,是故說名是不共義。又即此法,微妙審諦聰明智者內所證故,說名難了。此等差別,當知如前攝異門分。由二種相,一切如來所說義智皆應了知。何等為二?一者、教智,二者、證智。教智者,謂諸異生聞、思、修所成慧。證智者,謂學、無學慧及後所得諸世間慧。此中異生,非於一切佛所說義皆能了知,亦非於慢覺察是慢,又未`[能=解【聖】]`能斷。若諸有學,非於我見一切義中皆不了知,又能於慢覺察是慢,而未能斷。若諸無學,能作一切。
復次,諸佛如來,於世俗諦及勝義諦皆如實知,正觀於彼二種道理,不應記別。若記別者,能引無義,故不記別,亦不執著。謂於滅後若有、若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若於如來如是智見為先不記謂無知者,當知自顯妄見俱行無智之性。
復次,應知略有二種變壞。一者、諸行衰老變壞。謂如有一,年百二十,其形衰邁。由是因緣,名身老病。二者、心憂變壞。由是因緣,名心老病。第一變壞,若愚、若智,皆於其中不隨所欲。第二變壞,智者於中能隨所欲,非諸愚者。又諸愚夫若身老病,當知其心定隨老病;其有智者身雖老病,而心自在,不隨老病。是名此中愚智差別。
復次,善取法者,由聞思故。善思惟者,由修慧故。善顯了者,如所有性故。善通達者,盡所有性故。由二種相,諸聖弟子能正請問,大師善記。謂於諸取斷遍知論。何等為二?一者、於此諸取斷遍知論,二者、為此諸取斷遍知論。當知此中,於一切行斷遍知論,所謂如來。又此諸取若未斷滅,隨觀彼有三種過患;若已斷滅,隨觀彼有三種功德。一者、於諸行中所生諸取,行若變壞,便生愁等。應知是名第一過患,已得諸行變壞所作。二者、於諸行中所生諸取,為得未得可意諸行,於追求時,廣行非一種種眾多差別不善。由此追求行不善故,住四種苦。一、將現前,隣近所起;二、正現前,現在所起;三、他逼迫增上所起;四、自雜染增上所起。應知是名第二過患。三者、即由如是惡不善法`[愛=受【宮聖】]`愛習為因,身壞死後往諸惡趣。應知是名第三過患。與此相違,於諸取斷隨觀三種功德勝利,如應當知。
復次,當知略有三種聖者、三見圓滿,能超三苦。云何名為三種聖者?一、正見具足,謂於無倒法無我忍,住異生位者。二、已見聖諦,已能趣入正性離生,已入現觀,已得至果,住有學位者。三、已得最後究竟第一阿羅漢果,住無學位者。云何名為三見圓滿?一、初聖者隨順無漏、有漏見圓滿;二、未善淨無漏見圓滿;三、善清淨無漏見圓滿。此三圓滿,依說三種補特伽羅,隨其次第,如前應知。云何名為超三種苦?謂初見圓滿,能超外道我見違諍所生眾苦;第二見圓滿,能超一切惡趣眾苦;第三見圓滿,能超一切後有眾苦。此中云何名諸外道我見違諍所生眾苦?謂此正法毘奈耶外,所有世間種種異道,薩迦耶見以為根本,所生一切顛倒見趣,如是一切總稱我見。謂我論者,我論相應一切見趣。或一切常論者、或一分常論者、或無因論者、或邊無邊論者、或斷滅論者、或現法涅槃論者,彼論相應一切見趣。或有情論者,彼論相應一切見趣。謂諸邪見撥無一切化生有情,誹謗他世。或命論者,彼論相應一切見趣。謂命論者計命即身,或異身等。或吉祥論者,彼論相應一切見趣。謂觀參羅、曆算、卜`[筮=噬【宋宮】]`筮種種邪論,妄計誦呪、祠祀火等得所愛境,能生吉祥、能斷無義;又計覩相為祥不祥。彼復云何?謂二十句薩迦耶見為所依止,發起妄計前際、後際六十二種諸惡見趣,`[及=又【三宮】]`及起總謗一切邪見。云何違諍所生眾苦?謂彼展轉見、欲相違,互興諍論,發起種種心憂惱苦、深愛藏苦、互勝劣苦、堅執著苦。當知此中,若他所勝,便生愁惱。是名初苦。若勝於他,遂作方便,令自見品轉復增盛,令他見品漸更隱昧。唯我見淨,非餘所見,執著邪見,深起愛藏。由此因緣,發生種種不正尋思,及起種種不寂靜意,損害其心。名第二苦。愛藏邪見增上力故,以他量己,謂`[己【CB】,已【大】(cf. T30n1579\_p0606c14)]`己為勝、或等、或劣;因自高舉,`[凌=陵【三宮】]`凌蔑於他。是名第三互勝劣苦。彼依此故,追求利養,即為追求苦之所觸。凡有所作,皆為惱亂詰責他論,及為自論免脫他難。是名第四堅執著苦。如是四種,名見違諍所生眾苦。內法異生安住上品無我勝解,當知已斷如是眾苦。所以者何?彼於當來,由意樂故,於如是等諸惡見趣堪能除遣。是故若住初見圓滿,能超初苦。又即依此初見圓滿,親近、修習、極多修習,於內諸行發生法智,於不現見發生類智。總攝為一聚,以不緣他智而入現觀。謂以無常行,或隨餘一行。彼於爾時,能隨證得第二見圓滿,及能超第二苦。彼住此已,如先所得七覺分法,親近、修習、極多修習,能斷如前所說四種業等雜染。能隨證得後見圓滿,超後有苦。此中第一補特伽羅,猶殘二苦,及殘現在所依身苦。第二補特伽羅,唯殘一苦,及依身苦。第三補特伽羅,一切苦斷,但依身苦暫時餘在,譬如幻化。又依分別薩迦耶見立二十句,不依俱生。又內法者無如是行,依遍處定,謂地為我,我即是地,乃至廣說一切應知。
復次,諸外道輩,略有五種愚夫之相,由彼相故,墮愚夫數。謂諸外道,性聰慧者,猶尚不免懷聰慧慢,況非聰慧。是名第一愚夫之相。又諸外道,多為貪求利養恭敬,自讚毀他。是名第二愚夫之相。又諸外道,若諸聖者為說正法正教正誡,即便違逆、呵罵、毀呰。是名第三愚夫之相。又諸外道,憙自陳說似正法論,或開示他。是名第四愚夫之相。又諸外道,雖為如來、如來弟子之所降伏,亦知如來所說法律是真善說,知自法律是妄惡說,然由我慢增上力故,都不信受,乃至不集觀察因緣。是名第五愚夫之相。
復次,如來成就六分,得名無間論師子王。何等為六?所謂最初往詣外道敵論者所,乃至恣其問一切義,凡所興論非為諍論,唯除哀愍諸有情故。其未信者令彼生信,若已信者令倍增長。又興論時,諸根寂靜,形色無變,亦無怖畏習氣隨逐。又終不為諸天世間之所勝伏,一切世間無敵論者,能越一翻唯`[設【麗磧】,說【大】(cf. K15n0570\_p1224c22; Q15\_p0657b18)]`設一翻,皆能摧伏。又諸世間極聰慧者、極無畏者,若與如來共興論時,所有辯才皆悉謇訥,增上怖畏逼切身心,一切矯術虛詐言論皆不能設。又復一切同一會坐處中大眾,皆於佛所起勝他心,於彼外道敵論者所起他勝心。又佛世尊言辭威肅,其敵論者所出言`[詞=辭【三宮】]`詞無有威肅。
復次,有二種論。何等為二?一、有我論,二、無我論。無我論有力,有我論無力。有我論者,常為無我論者所伏,唯除論者其力羸劣。云何名為有我論者?謂如有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於色等行建立為我。謂我有行,行是我所,我在行中不流不散,遍隨支節無所不至。是故色等諸行性我,依諸行田,生福非福,因茲領受愛不愛果。譬如農夫依止良田,營事農業,及與種植藥草叢林。是名我論。云何名為無我論者?謂有二種。一、破我論,二、立無我。破我論者,若`[計=謂【甲】]`計實我能有作用,於愛非愛諸果業中得自在者,此我恒時欣樂厭苦,是故此我唯應生福,不生非福。又我作用常現在前,內外諸行若變異時,不應發生愁憂悲歎。又我是常,以覺為先,凡所生起常應隨轉,無有變易。然不可得。如是名為破有我論。立無我者,以一切行從眾緣生,若遇福緣,福便生起;與此相違,生起非福。由此為緣,能招一切愛非愛果。依眾緣故,皆是無常,唯於如是因果所攝諸行流轉假立我等,若依勝義,一切諸法皆無我等。如是名為立無我論。
復次,由五種相,有學、無學二種差別。謂諸無學所成就智,說名無上;一切有學所成就智,說名有上。如智無上,當知正行及與解脫無上亦爾。又諸無學,以善清淨諸聖慧眼觀佛法身,有學不爾。又諸無學,以善圓滿無顛倒行奉事如來,有學不爾。是名五相。`[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聖本奧書如第八十六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八
☗s89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九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 攝事分中契經事處擇攝第二之一
如是已說行擇攝。處擇攝,我今當說。
總嗢`[拕=柁【宮】]`拕南曰:
初安立等、智、同等、 最後`[當=常【元明】]`當知離欲等。
別嗢`[拕=柁【宮】]`拕南曰:
安立、與差別、 愚、不愚、教授、 解脫、煩惱、業、 皆廣說應知。
由五種相,當知安立諸受差別。一、自性故;二、所依故;三、所緣故;四、助伴故;五、隨轉故。自性故者,謂有三受。一、苦,二、樂,三、不苦不樂。所依故者,謂有六種,即眼、耳、鼻、舌、身與意。所緣故者,謂色等六所緣境界。助伴故者,謂想思,或餘善、不善、無記心法與此相應。隨轉故者,謂此相應心,由依彼故,三受隨轉,彼為諸受同生同滅所依止處。
復次,如是五相安立諸受,當知復有八種差別。一、內處差別,二、外處差別,三、六識身差別,四、六觸身差別,五、六受身差別,六、六想身差別,七、六思身差別,八、六愛身差別。當知此中,由三和合義,立前三差別。由受因緣義,立第四差別。由三和合觸果義,立第五差別。由分別受隨言說義,立第六差別。所以者何?受諸受時,作如是想:我今領受此苦、此樂、此非苦樂。亦復為他隨起言說。由業、煩惱二雜染義,當知建立第七、第八兩種差別。所以者何?由於彼受若合、若離,起思造作;如如發起思所造作,如是如是生愛求願。
復次,當知略有二種一`[切一=一切【宋元】]`切。一、少分一切,二、一切一切。如說一切皆無常者,當知此依少分一切;唯一切行,非無為故。言一切法皆無我者,當知此依一切一切。
又由三相,應知是愚。一、由自性故;二、由因緣故;三、由果故。愚自性故者,謂由纏故,即是忘失於現在世;由隨眠故,即是當來忘失之法。愚因緣故者,謂於五相受安立中,不能覺了是無常等;及遍自體初中後位,所有惱亂皆不了故。當知即是於生老病及死法性不能覺了。初惱亂者,謂由生故。中惱亂者,謂由病故。後惱亂者,謂由老、死二種法故。愚果故者,謂愁等苦、愛等雜染。
復次,由三種相,當知不愚。一、自性故;二、由礙故;三、由障故。不愚自性者,謂於五相受安立中,善能覺了自相、共相,由此能斷一切煩惱、能覺聖諦、能證涅槃。不愚礙者,由四種魔。謂由蘊魔,遍一切處隨逐義故;由彼天魔,於時時間能數`[任=住【元】]`任持障礙義故;死、煩惱魔,能與死生所生眾苦作器義故。不愚障者,謂緣不現見境煩惱,及緣非不現見境纏,或彼隨眠。
復次,諸佛世尊、佛聖弟子,由三種相,能正教授諸弟子眾。何等為三?一、引導教授;二、隨其所應,於所緣境安處教授;三、令所化得自義教授。如是教授,如其次第,當知即是三種神變。
復次,由二種相,應求能`[成〔-〕【三宮聖】]`成`[4]就=熟【三宮聖】*`就解脫妙慧。一者、如理聞思久遠相續慧,能成`[*4]`就有學解脫;二者、有學久遠相續慧,能成`[*4]`就無學解脫。
復次,略有二種解脫成`[*4-3]就=熟【三宮聖】*`就。一者、有學。二者、無學。有學者,謂金剛喻三摩地俱。無學者,謂彼已上。
復次,心清淨行`[苾芻=比丘【宮聖】]`苾芻,有五種法多有所作。何等為五?一、正教授,二、奢摩他支,三、毘鉢舍那支,四、無間、殷重加行,五、出世間慧。
正教授者,謂有三種正友所顯。一者、大師;二者、軌範尊重;三者、同梵行者,及住內法在家英叡。如是名為三種正友。諸有智者,從彼應求積集善門真正教授。
奢摩他支者,謂如有一,具尸羅住,廣說應知如聲聞地。如是尸羅具足住已,便無有悔;無悔故`[歡=勸【聖】]`歡;廣說乃至樂故心定。
毘鉢舍那支者,謂得三種隨欲言教。一、聖正言教,二、厭離言教,三、令心離蓋趣愛言教。
云何聖正言教?謂依眾聖五無學蘊所有言教。即是宣說諸聖成就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如是解脫、如是解脫`[智=知【元明】]`智見。
云何厭離言教?謂依三種令增少欲喜足言教,及依樂斷、樂修令離憒鬧言教。
云何令心離蓋趣愛言教?當知此教復有三門。一者、一切煩惱蓋離蓋趣愛言教,二者、五蓋離蓋趣愛言教。三者、無明蓋離蓋趣愛言教。
當知此中,依為證得斷、離、滅界所有言說,是初言教。
依即於彼見勝功德,及於所治`[蓋=蓋蓋【宮聖】]`蓋處諸行深見過患所有言說,當知是名第二言教。
隨順如是緣性緣起所有言說,當知是名第三言教。
如是三種言教,總名毘鉢舍那支。
又此言教,以略言之,復有三種。一、能生樂欲言教,`[二=一【元】]`二、能正安處資糧言教,三、能正安處作意言教。
謂聖正言教,名能生樂欲言教。
厭離言教,名正安處資糧言教。
令心離蓋趣愛言教,名正安處作意言教。
依此言教,勝奢摩他所攝受慧,名毘鉢舍那,是故說此言教名毘鉢舍那支。
云何無間、殷重加行?謂常所作、委悉所作、勤精進住,當知即依止觀加行。又勤精進應知五種。一、被甲精進,二、加行精進,三、不下精進,四、無動精進,五、無喜足精進。此中最初,當知發起猛利樂欲;次隨所欲,發起堅固勇悍方便;次為證得所受諸法,不自輕蔑,亦無`[怯=法【聖】]`怯懼;次能堪忍寒熱等苦;後於下劣不生喜足,欣求後後轉勝轉妙諸功德住。
彼由如是勤精進住,入諦現觀,證得諸聖出世間慧。於修道中,依止此慧若行、若住,能正除遣所依身中諸隨煩惱,令心清淨。謂住聚落、或聚落邊,若見少壯、端嚴、美妙形色母邑,即便作意思惟不淨,為欲損害緣彼貪故。若遇他人逼迫惱亂,即便作意思惟慈相,為欲損害緣彼瞋故。如是行時,能正除遣諸隨煩惱,令心清淨。若遠離處,修習入出二種息念,除遣欲等諸惡尋思。如是住時,能正除遣諸隨煩惱,令心清淨。彼依如是已所證得出世間慧,於一切行修無常想,能正蠲除所餘我慢。如是善士為所依止,復得無倒教授前行,由此漸次能證有學圓滿解脫,得金剛喻三摩地故。亦證無學圓滿解脫,一切煩惱皆離繫故。
云何解脫?謂起畢竟斷對治故,一切煩惱品類麁重永息滅故,證得轉依,令諸煩惱決定究竟成不生法,是名解脫。若聖弟子,無所有處已得離欲,唯餘非想非非想處所有諸行,復能安住勝有頂定,爾時無間能隨證得諸漏永盡。若所餘位,雖能漸斷彼彼諸漏,然非無間能隨證得諸漏永盡,如是乃至無所有處未得離欲。
復次,諸欲界繫一切煩惱,唯除無明,說名欲漏。諸色無色二界所繫一切煩惱,唯除無明,說名有漏。若諸有情,或未離欲、或已離欲,除諸外道所有邪僻,分別愚癡所生惡見蔽覆其心;依此惡見,於彼諸欲一分尋求、一分離欲,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於彼三界所有無智,總攝為一,立無明漏。
復次,有九種事能和合故,當知建立九結差別。云何九事?
一、依在家品,可愛有情、非有情數,一切境界貪愛纏事。二、即依此品,可惡有情、非有情數,一切境界瞋恚纏事。三、依有情數憍慢纏事。若四、五、六,依惡說法諸出家品,三種邪僻勝解纏事。謂依聽聞不正法故,依不如理邪思惟故,依非方便所攝修故,如是差別即為三種。七、於善說法律無勝解纏事。八、依出家品,智貧窮事。九、依在家品,財貧窮事。由此九事,如其所應,當知配屬愛等九結。
此中由嫉變壞心故,於正法內發起法慳,由此當來智慧貧`[乏=之【聖】]`乏。餘隨所應,配屬應知。
復次,由為貪縛所纏縛故,於能隨順樂受境界,心不能捨。如是瞋縛所纏縛故,於能隨順苦受境界,心不能捨;由愚癡縛所纏縛故,於能隨順非苦樂受中庸境界,心不能捨。由此因緣,故立三縛。
復次,煩惱品所有麁重隨附依身,說名隨眠。能為種子,生起一切煩惱纏故。當知此復建立七種。由未離欲品差別故,由已離欲品差別故,由二俱品差別故。由未離欲品差別故,建立欲貪、瞋恚隨眠;由已離欲品差別故,建立有貪隨眠;由二俱品差別故,建立慢、無明、見、疑隨眠。如是總攝一切煩惱。
復次,隨煩惱者,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若忿、若恨,如是廣說諸雜穢事。當知此中,能起一切不善法貪,名貪不善根。瞋、癡亦`[爾=貪【聖】]`爾。若瞋恚纏,能令面貌慘裂奮發,說名為忿。內懷怨結,故名為恨。隱藏眾惡,故名為覆。染污驚惶,故名熱惱。心懷染污,不憙他榮,故名為嫉。於資生具深懷鄙悋,故名為慳。為欺誷彼,內懷異謀,外現別相,故名為誑。心不正直、不明、不顯,解行邪曲,故名為諂。於所作罪,望己不羞,故名無慚。於所作罪,望他不恥,故名無愧。於他下劣謂己為勝,或復於等謂己為等,令心高舉,故名為慢。於等謂勝,於勝謂等,令心高舉,故名過慢。於勝謂勝,令心高舉,名慢過慢。妄觀諸行為我、我所,令心高舉,故名我慢。於其殊勝所證法中,未得謂得,令心高舉,名增上慢。於多勝中,謂己少劣,令心高舉,名下劣慢。實無其德,謂己有德,令心高舉,故名邪慢。心懷染污,隨恃榮譽形相疎誕,故名為憍。於諸善品不樂勤修,於諸惡法心無防護,故名放逸。於諸尊重及以福田,心不謙敬,說名為傲。若煩惱纏,能令發起執持刀`[仗=杖【三宮聖】]`仗、鬪訟違諍,故名憤發。心懷染污,為顯己德,假現威儀,故名為矯。心懷染污,為顯己德,或現親事、或行軟語,故名為詐。心懷染污,欲有所求,`[矯=橋【聖】]`矯示形儀,故名現相。現行遮逼,有所乞匃,故名研求。於所得利不生喜足,`[說=悅【三宮】]`說獲他利更求勝利,是故說名以利求利。自現己德,遠離謙恭,於可尊重而不尊重,故名不敬。於不順言性不堪忍,故名惡說。諸有朋疇,引`[導=道【元】]`導令作非利益事,名為惡友。耽著財利,顯不實德欲令他知,故名惡欲。於大人所欲求廣大利養恭敬,故名大欲。懷染污心,顯不實德欲令他知,名自希欲。於罵反罵,名為不忍。於瞋反瞋、於打反打、於弄反弄,當知亦爾。於自諸欲深生貪愛,名為耽嗜。於他諸欲深生貪著,名遍耽嗜。於勝於劣,隨其所應,當知亦爾。於諸境界深起耽著,說名為貪。於諸惡行深生耽著,名非法貪。於自父母等諸財寶不正受用,名為執著。於他委寄所有財物規欲抵拒,故名惡貪。妄觀諸行為我、我所,或分別起、或是俱生,說名為見。薩迦耶見為所依止,於諸行中發起常見,名為有見。發起斷見,名無有見。當知五蓋,如前定地已說其相。不如所欲,非時睡纏之所隨縛,故名𧄼瞢。非處思慕,說名不樂。麁重剛強,心不調柔,舉身舒布,故曰頻申。於所飲食不善通達若過、若減,是故名為食不知量。於所應作而便不作,非所應作而更反作,如所聞思修習法中,放逸為先,不起功用,名不作意。於所緣境深生繫縛,猶如美睡隱翳其心,是故說名不應理轉。自輕蔑故,名心下劣。為性惱他,故名抵突。性好譏嫌,故名諀訿。欺誑師長、尊重福田及同法者,名不純直。身語二業皆悉高疎,其心剛勁,又不清潔,名不和軟。於諸戒、見、軌則、正命皆不同分,名不隨順同分而轉。心懷愛染,攀緣諸欲,起發意言,隨順隨轉,名欲尋思。心懷憎惡,於他攀緣不饒益相,起發意言,隨順隨轉,名恚尋思。心懷損惱,於他攀緣惱亂之相,起發意言,餘如前說,名害尋思。心懷染污,攀緣親戚,起發意言,餘如前說,是故說名親里尋思。心懷染污,攀緣國土,起發意言,餘如前說,是故說名國土尋思。心懷染污,攀緣自義,推託遷延,後時望得,起發意言,餘如前說,是故說名不死尋思。心懷染污,攀緣自他若劣若勝,起發意言,餘如前說,是名輕蔑相應尋思。心懷染污,攀緣施主往還家勢,起發意言,隨順隨轉,是名家勢相應尋思。愁、歎等事,如前應知。
復次,一切煩惱皆有其纏,由現行者悉名纏故。然有八種諸隨煩惱,於四時中數數現行,是故唯立八種為纏。謂於修學增上戒時,無慚、無愧數數現行,能為障礙。若於修學增上心時,惛沈、睡眠數數現行,能為障礙。若於修學增上慧時,`[簡=揀【三宮】]`簡擇法故,掉舉、惡作數數現行,能為障礙。若同法者展轉受用財及法時,嫉妬、慳悋數數現行,能為障礙。
復次,欲貪瞋等欲界所繫煩惱行者,欲界所繫上品煩惱未斷、未知,名欲暴流。有、見、無明三種暴流,如其所應,當知亦爾。謂於欲界未得離欲,除諸外道,名欲暴流。已得離欲,名有暴流。若諸外道,從多論門,當知有餘二種暴流。謂諸惡見略攝為`[一=二【宋】]`一,名見暴流;惡見因緣略攝為一,說名第四無明暴流。
復次,若諸煩惱等分行者,非增非減,即上所說一切煩惱,說名為軛。
復次,當知依於二品建立四取。一、在家品,二、外道法中諸出家品。當知此中,若所取、若能取、若所為取,如是一切總說為取。
問:何所取?答:欲、見、戒禁、我語是所取。
問:何能取?`[答〔-〕【宮聖】]`答:四種欲貪是能取。
問:何所為取?答:為得諸欲及為受用故,起初取。由貪利養及以恭敬增上力故,或為詰責他所立論,或為免脫他所`[徵=微【元】]`徵難,起第二取。奢摩他支為所依止、為所建立,為欲往趣世間離欲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三摩鉢底,起第三取。為欲隨說分別所計作業受果所有士夫,及為隨說流轉還滅士夫之相,起我語取。
如是四取依於二品,謂受用欲諸在家品,及惡說法毘奈耶中諸出家品。由佛世尊每自稱言:我為諸取遍知、永斷正論大師。故於此法誓修行者,雖帶煩惱身壞命終,而不於彼建立諸取。所以者何?彼於諸欲無所顧戀而出家故,於見、戒禁及以我語無執受故。惡說法者有二差別。一、於見愛展轉發起怨諍論者,二、能證入世間定者。依於見愛展轉發起怨諍論者,建立見取;依能證入世間定者,立戒禁取。二品為依,執著我語,故依俱品立我語取。此中見者,謂六十二,如前應知。邪分別見之所受持身護、語護,說名為戒;隨此所受形服、飲食、威儀行相,說名為禁。諦故、住故,論說有我,名為我語。執有實物,說名諦故,執可安立,說名住故。又於此中,欲愛為緣,建立欲取;依止智論,利養恭敬等愛為緣,建立見取;定愛為緣,立戒禁取;有無有愛為緣,立我語取。
復次,當知四繫,唯依外道差別建立,如前應知。
復次,違背五處,當知建立五蓋差別。一、為在家諸欲境界所漂淪故,違背聖教,立貪欲蓋。二、不堪忍諸同法者呵諫、驅擯、教誡等故,違背所有可愛樂法,立瞋恚蓋。三、由違背奢摩他故,立惛沈睡眠蓋。四由違背毘鉢舍那故,立掉舉惡作蓋。五、由違背於法論議無倒決擇、審察諸法大師聖教涅槃勝解故,建立疑蓋。
復次,若貪瞋癡纏所纏故,或彼隨眠所隨眠故,心不調柔,心極愚昧,於得自義能作衰損,故名株杌。
復次,於弊下境所起貪欲,名為貪垢。於不應瞋所緣境事所起瞋恚,名為瞋垢。於極顯現、愚癡眾生尚能了事所起愚癡,名為癡垢。
復次,若貪瞋癡數數現行,恒常流溢,燒惱身心,極為衰損,說名燒害。
復次,若貪瞋癡遠離慚愧,無慚愧故,一向無間,不可制伏,定為傷損,說名為箭。
復次,若貪瞋癡慚愧間雜,由相續故非剎那故,有可制伏,說名所有,是繫所攝極下穢義。
復次,一切不善身業名為惡行。如說身業,語業、意業,當知亦爾。由此惡業數現行故,於諸惡趣或已隨得、或當隨得、或現隨得,是故說彼名為惡行。由此示現業雜染義。煩惱雜染前已顯了。
復次,有二安立業雜染論。一者、邪論,二者、正論。
言邪論者,謂如是說:若有故思,凡所造作諸不善業,一切決定當受惡趣。此論便謗修行梵行能證涅槃。何以故?諸有情類不易可得,於現法中無有故思造不善業,況在餘生。若彼決定感惡趣者,便應無有解脫可得。是故當知此為邪論。
若如是說:
1諸有故思造不善業,此業亦作亦增長者,定於當來受不可愛惡趣異熟。
2若有雖作不增長者,彼彼法受為依止故,諸所造作或樂、或苦,當於造時,於現法中,此業決定`[或=成【三宮聖】]`或順樂受、或順苦受。
a諸有造作如是業已,若無追悔、不修對治補特伽羅,彼於此業若更增長、若不增長,此業雖定順現法受,亦轉令成順惡趣受,於現法中能障解脫。
b諸有造作如是業已,若生追悔、修習對治補特伽羅,彼於此業若不增長、若更增長,此業雖是順惡趣受,亦轉令成順現法受,不障解脫。
是故此論,不名誹謗修習梵行能證涅槃。
當知此論是`[為=名【明】]`為正論。 ^3fpsga
復次,若有闕於十種對治,為業雜染之所染污;若有會遇如是十種,便得清淨。一者、若由如是對治,雖有作業,而無增長,彼望當來成不定受。二者、若由如是對治,雖未永斷而更不受。三者、若由如是對治,永斷離繫。四者、守護諸根門故,善修其身,為欲修習增上戒學。五者、修習增上戒已,為欲修習增上心學。六者、修習增上心已,為欲修習增上慧學。七者、修習增上慧已,為斷諸漏。八者、猛利意樂修習。九者、長時修習。十者、無量門對治修習。若有不會如是十種業對治者,為業雜染之所染污;與此相違,當知清淨。
復次,於現法中,不善防護身語意業而住者,彼先造作惡不善業亦令增長,於當來世令其雜染。若善防護身語意業而住者,彼不雜染。云何於現法中,不善防護身語意業而住?云何善防護身語意業而住?不善防護身語意業而住者,謂如有一,於諸不善身語意業纏所發起,能誓遠離;然於能起不正作意相應無明,猶故發起。又於諸善身語意業受學隨轉。由此因緣,於現法中,於諸煩惱、邪欲尋求、所作眾苦無有差別。彼唯即於此誓受遠離,便生喜足,於現法中不起聖道,不證涅槃。彼雖如是防護而住,於現法中暫時不作惡不善業,然為煩惱隨眠`[纏=縛【三宮聖】]`纏縛。既`[終=沒【元明】]`終沒已,後有續生;隨所受身,依先業緣廣起雜染。若善防護身語意業而住者,有此差別。謂此依彼誓受遠離,不造新業,故業雖熟,暫觸異熟尋能變吐。彼唯於此誓受遠離不生喜足,於現法中能起聖道,亦能證得彼果涅槃。彼於爾時,乃至有識身相續住,恒受先業所感諸受。於現法中,彼有識身,乃至壽量未滅盡位,常相續住。壽量若盡,捨有識身,於後命根更不成`[就=熟【三宮】]`就。由是因緣,識與一切諸受俱滅,後不相續,彼如影受與其識樹皆滅盡故,遍於一切不可施設。彼於爾時,由二因緣,先所作業於當來世不能為染。一、由煩惱為其助伴令雜染者無餘斷故;二、由依此諸行相續成熟雜染無餘滅故。彼於爾時,諸有情所善友意樂相續轉故,名無怨心;於彼所緣瞋恚斷故,名無恚心;於業異熟`[深=染【聖】]`深見過患增上緣力誓遠離故,名無染心;已具獲得能對治彼諸聖道故,名無顛倒善解脫心。彼由如是,能具證得六種恒住。若有於彼多所住者,於現法中,雖有種種諸惡不善業緣間雜,由此遠離,一向成善。由是因緣,當知此與先防護住有其差別。
復次,當知施設領受業異熟論,由五種相成其雜染,由五種相成不雜染。云何名為由五種相成其雜染?謂由施設惡因論故,亦由施設無因論故,及由施設惡因、無因有三過故。此中施設惡因論者,謂如有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有士夫補特伽羅,諸所領受,一切皆是宿因所作。如是或謂自在、變化等因所作。施設無因論者,謂如有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有士夫補特伽羅,諸所領受,`[當知=云何【三宮】]`當知一切無因無緣。
云何施設惡因、無因有三種過?
A謂現法中,不善俱行不善諸受,1宿世業為因亦有過失,2現法業為因亦有過失。
1若言此受宿世惡業以為因者,是則有一.依於不善諸樂法受.而有其樂不善受生,此用宿世諸不善業以為因生.不應道理。何以故?非彼宿世諸不善業.於現法中感樂異熟.應正道理。
2若言此受用現法中惡業為因,是則退失自意所立諸惡因論及無因論,謂諸所受皆宿因作,乃至廣說。是名初過。 ^d55bet
B又若說言:諸不善法皆用宿世惡業為因,是則決定所有善法,亦用宿世善法為因。如是所有不善對治,諸善加行俱生精進,皆成無用。如是名為第二過失。
C又若現在無有士用,是則應無依善不善審正觀察是所應作、所不應作。又如實智應成無用。謂了知已,此我應轉、此我應成。彼非有故,此亦非有,故如實智理不成就。智不成故,念不安住;念不住故,無三摩地;無有定故,不正尋思,令心迷亂;心迷亂故,便應欣慕愚夫同意所樂諸根;由彼獲得愚夫同意所樂法故,是則退失并沙門法及沙門論。如是名為第三過失。
若略說此,有三種過。謂現在世諸不善受因不成過、謗精進`[過〔-〕【三宮聖】]`過、謗正智過。云何施設領受一切業異熟論,由五種相成不雜染?謂若能領受者,若由此領受,若如是領受,若領受時如是雜染、如是清淨。當知此中,依五取蘊,施設假名補特伽羅為領受者。即此假者,由六觸處故能領受。於母胎中四種差別,謂依精血大種所造,諸業、煩惱之所攝受,結生相續有取之識,及母腹中所有孔穴。由如是故,得入母胎;次有名色,次有六處,次觸,次受。如是次第而有領受。又即此受,亦用現在觸為其因,亦用宿世業等為因。彼若聽聞諸不正法、非理作意以為因緣,便觸無明觸所`[生=生生【三宮】]`生受;受為緣故,復生於愛;愛為緣故,復生於取;乃至當來生老死等眾苦差別。如是領受諸無明觸所生受時,便有雜染所攝二諦。與此相違,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為因緣故,便能領受明觸所生諸受差別。受此受時,便有清淨所攝二諦。
復次,當知施設邪業清淨及邪行中,有二過患。何等為二?一、內證稽留過患,二、他所譏毀過患。云何施設邪業清淨?謂如有一,實非大師,妄分別己,自稱大師。宣說如是邪施設論,謂現法中諸所受苦,一切皆是宿因所作。彼見宿世諸不善業為二種因,謂現法中諸不善業,皆是宿業串習所引;諸所受苦,亦是彼業之所造作。由是因緣,修自苦行,令故惡業所招苦果皆悉變吐,更不造作當不善業於現法中,又能防護身語意住,後當勤修一向善業,令不善法轉成非漏。由此因緣,不善業盡;由彼盡故,眾苦亦盡,證苦邊際。云何邪行?謂如有一,不能了知自業雜染,不能了知彼業對治,又於前後所證差別不如實知。彼成如是愚癡法故,於其師所得無根信,於非信處妄生真實聖教勝解。彼由墜墮非實非理,邪論朋黨他迴動時,於可疑處而不生疑,不尋求師躬往請問:為能正記,為`[不能=能不【三宮】]`不能記?為能淨疑,為不能淨?為一切智、非一切智?大師去世,於所疑處畢竟隨轉。何以故?大師住世,能為決了此一切智、非一切智。大師滅後,何所請問?云何決了?是名邪行。何緣應知,如是施設令業清淨,不應道理?由二緣故,謂彼苦行宿因所作不應理故,由此能盡宿不善業不應理故。所以者何?軟中上品自苦行緣所逼切時,軟中上品苦受生故;即此三品逼緣遠離,由所逼切三品苦受不得生故;`[宿=謂【明】]`宿因所作不應道理。又此苦行,無有功能令宿所作能感苦受諸不善業成順樂受,是故彼起如是定見,由自苦行,令宿所作惡業變吐,若有是事,彼宿所作能順苦受諸不善業,為能感得於現法中自苦逼切苦受果不?若言感得此苦受果,修自苦行即為唐捐。受彼果已,自然變吐。若如是者,宿世所作諸不善業,非自苦行所能變吐。又即此業一分可吐。謂現法中受彼果者,若餘能順後所受業,彼於後世當受其果,非自苦行可令其果悉皆變吐。若言現在逼切苦受非宿因作,如是所說諸所領受,一切皆是宿因所作,不應道理。如能隨順苦受惡業,不可令其成順樂受;如是宿世所作能順樂受善業,不可令其成順不苦不樂受業。或彼二種順現法受,不可令其成順後受;若順後受,不可令其成無所受。若未成熟,不可令熟;若已成熟,不可彼彼方便令轉。此中所說要略義者,所謂一切善不善業,自性決定、時分決定、品類決定。若如是者,隨業決定,必能攝受如是類果。於中更自受逼切苦,復何所用。又若此受宿業因感,彼自所許令業一分`[減=滅【三宮】]`減盡可得少分勝利。由是因緣,如此所`[計=許【三宮】]`計少分勝利亦無所有。如是則為極自稽留業所縛故,終無解脫。由此道理,是名於此邪論邪行第一過患,謂於內證自義稽留。
云何他所譏毀過患?謂彼依止二種邪論,發起三種自苦惱行。若作是說:所有士夫補特伽羅,諸所領受,一切皆是宿因所作。是名第一邪論,謂惡因論。復有說言:如彼最初自在變化,從是已後,諸所領受,一切皆是宿業所作。是名第二邪論,謂惡因論。三種自苦行者,謂身、語、意護。身護者,謂不以身與餘有情共相雜住,唯往山林、阿練若處,獨居閑靜,都無所見而修苦行。語護者,謂彼受持默無言禁。意護者,謂心忍受自逼切苦。彼起如是欲樂言說,為他顯示,由此二種所見圓滿,及由三種苦行圓滿,能越眾苦。然其自苦不能越度,是故為他之所譏毀。若諸所受一切皆是宿因所作,亦是自在變化因作,亦是三種苦行能越因之所作,是則三種修苦行俱所受眾苦,定是宿世黑業所感,亦是暴惡自在所化,三種苦行皆不能越,是故於今受斯苦受。`[若=苦【聖】]`若彼雖復內證稽留,而有為他所稱讚者,猶尚不可,況此為他稱讚勝利亦無所有,是故名為第二過患。由此分故,唯可譏毀。
復次,與上相違,當知施設正業染淨及正行中,有二勝利。一者、內證無滯勝利,二者、他所稱讚勝利。
云何施設業雜染論?謂有二業。一者、善業,二、不善業。於過去世已曾造作善不善業,`[今=令【三宮】]`今現法中受愛非愛異熟果等。受愛非愛果差別時,更復造作善不善業,由此當來受愛非愛異熟果等。如是名為業雜染論。
云何施設業清淨論?謂如有一,不造新業,故業觸已,尋復變吐,由對治力永斷無餘,故得清淨。如是名為令雜染業得清淨論。如是施設正業染淨,名無上論。
云何正行?謂如有一,`[於=施【聖】]`於正法中成就多聞,於業雜染及以清淨,正知雜染、清淨相已,捨不善業,修習善業。彼於聞思如理作意勤方便已,為證修故,住空閑處,淨修治心,令離諸蓋及眾苦法。為欲斷除貪欲、瞋恚、掉舉惡作,以`[九=無【聖】]`九種行安住其心,令心`[棄=集【元】]`棄捨止所對治。為欲斷除惛沈睡眠及以疑蓋,分析六事如理作意,修飾其心,令心棄捨觀所對治。從彼止觀所治出已,能正修學,消伏眾苦。彼既如是淨修其心,令離諸蓋眾苦法已,復於衣服、飲食、臥具受用儀則,淨修其心。若由習近如是衣服乃至臥具,不善法增,善法退減,即便遠離。寧可受用麁弊衣等,惙爾自`[存=在【三】]`存,忍受眾苦,進修正行。又由二緣,受用勝妙衣服等因,能令生長惡不善法,謂諸妄想不正尋思。何等二緣?一、於諸善未能長時串修習故,心不調柔;二、於衣服、飲食等事欲貪堅著。由是因緣,修正行者調柔其心,令堪所作;於衣服等欲貪堅著,及諸無常眾緣生法,恒常繫念,深見過患。爾時雖復受用勝妙衣服等事,而於其中無`[有【麗宮聖】,所【大】]`有雜染。如是行者亦受安樂,亦無有罪。由奢摩他、毘鉢舍那修習力故,淨修其心離諸蓋已,由思擇力,於衣服等邪受用故,雖於爾時暫少成就心一境性,欲貪隨眠仍未斷故,於當來世復為雜染。彼以妙慧通達是已,便修加行。為畢竟斷,受用如法邊際臥具,離諸貪著,先善修治正定資糧,漸次乃至能入清淨第四靜慮。以此為依,證諦現觀,隨得漏盡心善解脫。於一切苦得離繫故,究竟寂靜所攝受故,微妙清淨一切身心無間滿故,一切煩惱永離繫故,普能領納諸無漏受。是名正行。如是應知內證無滯,及彼相違五種差別他所稱讚。彼於爾時,從諸蓋纏及一切苦心善解脫,於現法中彼諸隨眠無餘永斷,前際、後際業及異熟所有雜染皆善解脫,由於現法獲得聖道及道果故。
復次,略有三種補特伽羅。一者、未入聖教異生,二者、已入聖教有學,三者、已入聖教異生。由三種相,應知最初補特伽羅。第二、第三,當知亦爾。
云何三相,應知最初補特伽羅?謂初有一補特伽羅,已得成就世間正見,了知有施,乃至廣說。彼於異時,聞不正法為因緣故,而便發起非理作意。世間正見臨將欲滅,雖未一切悉皆已滅,而堪能滅;又彼所治誹謗邪見臨將欲生,雖未已生,而堪能生。彼於中間,聽聞正法為因緣故,遂還發生如理作意。彼臨欲生誹謗邪見不現行故,說名為斷;然其正見先成就故,不名為生。第二、有一補特伽羅,不成正見及以邪見,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為因緣故,爾乃發生世間正見。彼於邪見不名為斷,先不成故。第三、有一補特伽羅,成就邪見,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為因緣故,斷滅邪見,生起正見。
云何三相,應知第二補特伽羅?謂於佛等已得證淨。彼於佛等先所現起一切無智,當於諸諦得現觀時先已斷盡,是故於今不名為斷;而於佛等證淨俱行明現前故,說名為生。即以學道斷修所斷餘品無明,而於其明不名生起,此道與先種類同故。彼無學道將現在前,修斷無明皆悉滅盡,又能生起諸無學明。
云何三相,應知第三補特伽羅?謂聞無我相應正法。初但由聞發生信解,而未悟入。彼於無我生信解故,能斷我見;未悟入故,不得名為生無我見。如所聞法,復能如理正思惟時,於無我理能悟入故,乃得名為生無我見,於彼隨眠而未能斷。從此已後,由修道力,證諦現觀,方斷隨眠,發生無漏。`[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聖本奧書如第八十六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九
☗s90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分中契經事處擇攝第二之二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五二、與十`[三=二【知】]`三、 四業為最後。
有二種業,一者、重業,二者、輕業。復有二業,一者、增進業,二者、不增進業。復有二業:一者、故思所造業,二者、非故思所造業。復有二業,一者、定所受業,二者、不定所受業。復有二業,一者、異熟已熟業,二者、異熟未熟業。
有三種業,謂善業、不善業、無記業。復有三業,謂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復有三業,謂順現法受業、順生受業、順後受業。復有三業,謂學業、無學業、非學非無學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業、修所斷業、無斷業。復有三業,謂三曲業,即身曲等。復有三業,謂三穢業,即身穢等。復有三業,謂三濁業,即身濁等。復有三業,謂三淨業,即身淨等。復有三業,謂三默然業,即身默然等。
有四種業,一、黑黑異熟業;二、白白異熟業;三、黑白黑白異熟業;四、不黑不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
當知此中,由三因緣令業成重。一、由意樂故;二、由加行故;三、由田故。
由意樂者,謂由猛利纏等所作。於同法者見已歡喜,於彼隨法多隨尋思、多隨伺察。如是名為由意樂故,令業成重。
由加行者,謂於彼業無間所作、殷重所作、長時積集,又於其中勸他令作,又即於彼稱揚讚歎。如是名為由加行故,令業成重。
由田故者,謂諸有情,於己有恩,若住正行及正行果。於彼發起善作、惡作,當知此業說名為重。與彼相違,說名為輕。
若業非是明了所作,或夢中作,或由無覆無記所作,或不善作,尋復追悔對治攝受,又於一切清淨相續所有諸業,如是皆名不增進業。當知異此,名增進業。
此中故思所造業者,謂先思量已,隨尋思已,隨伺察已,而有所作。`[彼【麗】,復【大】(cf. K15n0570\_p1236a21; T42n1828\_p0837a17)]`彼或錯亂,或不錯亂。其錯亂者,謂於餘處思欲殺害,或欲劫盜,或欲別離,或欲妄語及欺誑等。如是思已,即以此想別處成辦。當知此中,由意樂故說名為重,不由事故說名為重。不錯亂者,當知其相與此相違。若異此業,是即名為非故思造。
定受業者,謂故思所`[造【麗宮知】,起【大】]`造重業。不定受業者,謂故思所造輕業。
異熟已熟業者,謂已與果業。異熟未熟業者,與此相違。若欲證得阿羅漢時,先所造作決定受業,由異熟果現在前故,能為障礙,不由隨逐身相續故。所以者何?但由彼業生不平等所依身故,能為障礙,令不能得阿羅漢果。若無生受,而有後受,於所證得阿羅漢果不能為障,然彼非不是定受業。何以故?由即依彼煩惱助伴,及即依彼諸行相續,施設此業為定受故。
復次,由二因緣建立善業。一、取愛果故;二、於所緣境如實遍知,`[及=反【甲】,一及【宮】]`及`[彼〔-〕【宮】]`彼果故。由二因緣立不善業。一、取非愛果故;二、於所緣境邪執著故。於善不善二種行相不可記故,立無記業。
順樂受業者,謂初、二、三靜慮地繫及欲界繫所有善業。順苦受業者,謂能招感惡趣生業。生於餓鬼`[及【麗】,乃【大】(cf. K15n0570\_p1236c01)]`及傍生中,先業為因感得樂受,當知此業亦得名為順樂受業。
順不苦不樂受業者,謂第四靜慮及上地等諸所有業。唯除那落迦,於所餘處,當知皆得苦樂雜受,即由彼業增上力故,令此依身苦樂雜住不相妨礙。
順現法受業者,謂由如是相狀意樂所作諸業;若由如是相狀加行,謂事加行、或身加行、或語加行所作諸業;若由如是相狀良`[田=由【三宮】]`田所作諸業;於現法中異熟成熟,如是名為順現法受業。若所作業,於現法中異熟未熟,於次生中。當生異熟,如是名為順生受業。若所作業,現法、次生異熟未熟,從此已後異熟方熟,當知是名順後受業。
有學業者,謂聖弟子,於時時間依增上戒、依增上心、依增上慧修學無漏,及此後得善有漏業,名有學業。無學業者,謂於一切阿羅漢等身相續中隨應諸業。此餘諸業,是名非學非無學業。
若見所斷煩惱相應,若此所發思等諸業,一切能往諸惡趣業,此等皆名見所斷業。
若修所斷煩惱相應,及此所發思等諸業,如是皆名修所斷業。
無斷業者,所謂一切有學、無學出世間業。
當知此中,由三種相,故思所造諸不善業,即於現法作增長已,還復除斷。何等為三?一、現法斷故;二、生斷故;三、後斷故。
現法斷者,謂如有一,於現法中故思造業,作增長已尋復厭離,於其所作受厭離故。此是異生未得離欲。住此命終,而未能令於次生位不造彼業、不受異熟,亦未能令於其後位無有是事。於現法中,亦未一向能令不造。
生斷故者,謂復有一,受厭離已,`[雖=離【三宮】]`雖是異生,而於欲界已得離欲。住此命終,彼於現法更不造作,尚於次生不受異熟。況復生已當有所作。然未解脫後位作業及受異熟。
後斷故者,謂復有一,雖是有學,而於欲界未得離欲,受厭離已,獲得最初、或復第二沙門果證。彼作是念:凡我所有由多麁重、由多熱惱、唯應棄捨可厭賤身所作惡業,願於現法一切皆受,或我所有現法受業,若苦、若樂,皆願與彼俱時而受;勿復令我當於生位、或於後位受彼異熟。如是正心發誓願已,為斷彼故,復修無量,以奢摩他品定所攝正起加行,為令能起彼業因緣究竟盡故,及為進趣離欲愛故。當知此中,或瞋意樂、或害意樂、或嫉妬性、或可愛事深生染著,由此為因,於諸有情發起邪行,謂身語意所發惡業種種惡事。若有為欲對治如是能起四種惡業因緣,修四無量勝三摩地,彼乃至於少男、少女,無處無容暫更發起作惡業思,是故彼修如是加行,能盡所有惡業因緣。當知如是正修加行,由二因緣,於其所作及所增長一切惡業皆能摧伏。謂由修習無量定故。所以者何?所作惡業,但於有量有情境界欲不饒益意樂所起;所修無量,乃於無量有情境界欲作饒益意樂所起。又能發起不善業心,下劣界攝,是所對治;所修無量俱行之心,勝妙界攝,是能對治。又心是勝,諸所造業皆屬於心,故說世間並是心胤,繫屬心故、依心轉故。如是行者,先發正願為所依止,後善修習無量心定,當於進趣離欲愛時,便能獲得住不還果。若但於此暫生喜足,於現法中不求上進,彼現法中尚不造業,況於生位、或於後位。又定不能當受生位、後位異熟。
又正法外墮邪見者、行邪道者,所有一切善不善業,邪見所起。邪見增上力所生故,皆名曲業。
猛利貪瞋所起諸業,皆名穢業。
猛利癡者、上品鈍根忘失念者、極闇鈍者,癡所起業,皆是濁業。
一切能往善趣妙行,皆名淨業。
一切能往涅槃妙行,名默然業。
復次,能感各別處所那落迦惡業,名黑黑異熟業。能感各別處所天趣善業,名白白異熟業。能感餘處所有諸業,名黑白黑白異熟業。於是處所有二業果現前可得,是故總說以為一業。若出世間諸無漏業,皆名不黑不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若已盡業、若當盡業,二種總名能盡諸業,令未生者當不生故,令已生者得離繫故。由約可愛因果異熟,故說不白。當知各別處所天趣一向白者,謂過他化自在天處,有欲界中魔王所都眾魔宮殿,及上梵世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所有善業,總說為一。由彼處所,眼所見色乃至意所知法,一向可愛,相續殊勝增上義故,意門引發意成義故。各別處所那落迦有四。一、大那落迦,二、別那落迦,三、寒那落迦,四、邊那落迦。於此處所,各別純受順樂受業諸果異熟,各別純受順苦受業諸果異熟,是故說名各別處所。又於魔宮、初二靜慮純受悅樂,若於第三靜慮已上純受喜樂。言喜樂者,令心調柔,令心安適,與喜相似,故名為喜,非是喜受;與樂相似,說名為樂,非是樂受。六觸處門恒所領受者,當知即彼名六觸處及各別處所,因果相屬道理義故。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無智、智、與定, 殊勝、障、學等、 著、無我、聖道、 二海不同分。
若諸邪見、若諸我見、若即無明,依前所說三有情眾無智為根,故得生起。若能斷此無義根本一切眾中,能起一切雜染一`[法=切【明宮】]`法,當知彼能正記所解。此中第一所起雜染,損減實事;第二雜染,增益虛事;第三雜染,於其如實顯了方便能作愚癡。於彼二因有愚癡故,或起增益、或起損減。
復次,有二種如實智。一者、如理作意所發,二者、三摩地所發。當知此中,由正聞思所成作意,聽聞正法增上力故,於五種受分位轉變所起過患如實了知,又即於此分位轉變如理思惟,名不定地如實正智。此為依止,能隨入修。
云何名為分位轉變所起過患?謂苦樂位諸無常性,苦分位中有自性苦性,樂分位中有變壞法性。
云何名為分位轉變?謂樂分位與苦分位有別異性,若苦分位與樂分位有別異性,如是當知一切分位展轉別異。於此別異如實觀見,於此分位住無常想,如實觀見別異過患,知所有受皆是苦已,`[住〔-〕【知】]`住於苦想。有如是想、有如是見,能證清淨,是故亦得名如實智。依定所發如實智者,謂即依彼行相轉時,輕安所攝清淨無擾寂靜而轉。當知此行與前差別。又無常性是一切行共相,苦性是一切有漏法共相。二如實智為依止故,當知如實能正顯了彼法二相。
復次,住內法者未得定心,尚與外道定心差別,由智勝故,何況定心。何以故?彼諸外道雖得定心,乃至極遠證得非想非非想定,然猶未能於六觸處,以其五轉如實了知,心正離欲,證得解脫。是故彼與此正法律,猶如地空,相去極遠。住內法者雖未得定,但由信聞無我勝解,便能證得三摩地心,於六觸處能斷、能知,心得離欲及證解脫。是故當知,於正法律彼有失壞,此無失壞。唯正勝解相續轉時,於六境界,依止六根,略有五種寂靜妙行。謂深於彼見過患故,名為善調。於不應役諸境界中而不役故,名為善覆。於所應役諸境界中,或於率爾現前境上,善住念故,名為善守。一切煩惱皆能斷故,名為善護。已善修習圓滿道故,名為善修。
復次,於二處所,如來證得勝安立智,能正顯說超諸苦樂,非不證得勝安立智。於中若有作如是解:此大沙門喬答摩種無知無解,於諸世間一向安樂,為令弟子謂此安樂間雜眾苦深怖畏故,為超苦樂間雜依附諸世間故,為欲超過諸苦樂故,宣說法要。當知此解是為邪想,是邪分別,是大邪見。然其如來善知世間或一向樂、或一向苦、或雜苦樂,然彼一切皆是無常,是故為令諸弟子眾,超過一切無常世間,超過苦樂,說正法要。由三種相,應正了知諸可意事。謂未來世諸可愛事,名所追求。若過去世諸可愛事,名所尋思。若現在世可愛外境,名所受用。若現在世可愛內受,名所耽著。當知此中,`[墮=隨【知】]`墮於三世,有四行相。一、於未來,`[一=二【三宮】]`一、於過去,`[二=三【三宮】]`二、於現在。於此行相能隨悟入是悅意相、意所樂相、可愛色相、平安色相,如其所應,當知即是可欣、可樂、可愛、可意四種行相。
復次,勤修定者,略由二門、二時、二地所有諸欲,於所引發三種等持能為障礙。為欲斷除如是障礙,正勤修習五種對治。當知此中,先所受用過去諸欲,於遠離處,由尋思門令心飄蕩;復有現在居家所有利養恭敬俱行諸欲,由尋思門令心散亂。此中利養恭敬俱行所有諸欲,於其行時令心飄蕩;先所受用居家諸欲,於其住時令心散亂。即此諸欲,於異生地能為障礙,於有學地亦為障礙。又於異生所修無量俱行等持,能為障礙;亦於有學能善通達一切智事廣大等持,能為障礙;亦於無學極善修習究竟等持,能為障礙。當知如是諸所生起一切等持,皆與喜俱。此中第一,於諸有情利益安樂意樂門中,與喜俱行;第二、領受有學解脫喜故,與喜俱行;第三,領受無學解脫喜故,與喜俱行。彼由眼等所識色等所緣別故,復有六種。又此等持具諸相故,名為圓滿。又此等持究竟邊際,謂能往趣世間離欲,或能往趣出世離欲,過此更無能趣清淨等持可得。是故說此無有缺減。若欲速證沙門果者,於身命等無所顧戀,恒常無間、殷重加行,熾然精進。於諸欲中,了知自相,堅守正念;了知過患,無希望等正知現前。正念、正知為所依故,方便勤修四無放逸,謂於晝分若行、若坐,於諸障法淨修其心,乃至廣說。如是發起勇猛精進,於其所證無所怯劣。由九種相安住其心,一向修習奢摩他定,身得輕安,無愛味等,故無染污。不為惛沈及以睡眠二隨煩惱之所擾亂。一向念住為所依止,精勤修習毘鉢舍那,堅守正念,遠離掉舉隨煩惱故,無有愚癡。已入止觀雙運轉道,其心正定,即此二分一境隨行。為斷彼障,修習如是五種對治為依止故,能於彼障遍知、永斷。於三等持,依六境事所有差別,喜俱行定圓滿能引。由二因緣,諸佛世尊為諸弟子宣說自己能引導法。一、於黑品所有過失令生解故;二、於白品所有功德令生解故。
復次,於此正法毘奈耶中,略有二種補特伽羅。一、已得意,二、未得意。已得意者,復有二種。一、已見諦,已得有學心解脫意;二、阿羅漢,已得無學心解脫意。未得意者,謂於三學創修事業有學異生。彼`[全=令【知】]`全未得一切`[二=三【三宮】]`二種心解脫意,是故希求異生體後有餘依滅,及自體後無餘依滅涅槃界時,於三學中多修學住。若諸無學,雖已證得心解脫意,而或失念行縱逸時,便有退失現法樂住。彼雖於此現法樂住或退不退,然無堪能退失解脫。若有修行不放逸者,一切皆為證得解脫。然已證得解脫無退,修不放逸復何所用?
若為證得現法樂住,勤作功用。如造工業,非不放逸。若諸有學,先已證得心解脫意,彼亦決定趣三菩提,於所修道不由他緣,自然能修無放逸行,於現法中猶未畢竟息放逸故。若有一切未得意者,彼應決定修不放逸。又由三相,辦所應作。一、由諸根所集成故,資糧圓滿;二、由習近隨順如法諸臥具故,心得安住;三、由依止親近善士、聞他法音、如理作意眾因緣故,乃至獲得二心解脫。又即於此應不放逸所作轉時,由二種相,應知於彼六處寂滅有增上慢、無增上慢。謂於未滅起邪分別,妄執為滅,由所緣故;及於未得起邪分別,妄執為得。彼雖如是起邪分別,謂滅解脫;而未能令身壞已後壽命永盡、六處永滅,亦不能離諸境界想。又彼由於六處寂滅若緣、若證邪領受故,有如是事。此二種相,應知說名有增上慢。與此`[根=相【三宮知】]`根違,當知說名無增上慢。
復次,住內法者,於二種著,應當了知二種過患。謂諸異生,於二緣識及能依受,不能了知無我性故。未離欲者,於利養恭敬增上業緣所起諸受,有第一著;已離欲者,於離諸欲緣所起諸受,有第二著。此著為因,當來生起,說名為生。又諸外道,由取著故,生諸繫縛;繫縛生故,能生一切惡不善法。當知是名第一過患。又由此著增上力故,當於正法毘奈耶沒,及當來世生等眾苦差別而生。於現法中,此增上力為因緣故,不般涅槃。當知是名第二過患。與此相違,應知即是白品差別。
復次,由四因緣,於法無我能到究竟。謂一切法皆無我者,除識自性、識諸因緣、識諸助伴,其餘所有不可得故;又識自性是無常故;又此因緣是無常故;又此助伴是無常故。
復次,由八聖支道法故,及此果故,顯發正法及毘奈耶。由五種相,當知八聖支道法最勝無罪。謂於現法煩惱有無善分別故,名為現見。能令煩惱得離繫故,名無熾然。若行、若住、若坐、若臥一切時中,皆可修習,易修習故,名為應時。`[導=道【三宮】]`導涅槃故,名為引導。不共一切諸外道故,名唯此見。遠離信他、欣樂行相、周遍尋思、隨聞所起、見審察忍,唯自證故,名內所證。此道果法亦有五相。當知已如攝異門分分別其相。
復次,海有二種。一者、水海,二、生死海。由三種相,當知水海與生死海而不同分。何等為三?一者、自性不同分故;二者、淪沒不同分故;三者、超渡不同分故。此中自性不同分者,謂水大海,用色一分為自性故,有邊有量;生死大海,用一切行為自性故,無邊無量。此中淪沒不同分者,謂若所有淪沒、若由此淪沒、若如是淪沒,皆不同分。謂水大海,或傍生趣、或有人趣於中淪沒,生死大海,諸天世間亦常淪沒。又水大海,唯由身故,於中淪沒;不由語故、不由意故、不由貪故、不由瞋故、不由癡故、不由生等眾苦法故,於中淪沒。此中宣說諸業、煩惱、彼果三分,如其次第,應知彼相。生死大海,亦由身故,乃至亦由生等苦故,於中淪沒。諸出家者,由妄尋思,由妄觀察,由自所起諸邪分別,發起種種不正尋思,令心擾亂,於生死海恒常淪沒。又餘外道,諸煩惱繫所纏繫故,於生死海恒常淪沒。諸在家者,恒常無間眾苦逼切,煩惱燒然,而不能厭,故名淪沒。其餘依止諸業、煩惱,於諸生處往還無絕,故名淪沒。其水大海,`[唯=雖【三宮】]`唯墮其中,暫時衰損。或傍生趣,由業、煩惱一分勢力,而生其中,暫時淪沒,而非究竟。當知是名沒不同分。此中超渡不同分者,謂水大海,未離欲貪諸異生類`[尚=不【宮明】]`尚能越渡,何況其餘。生死大海三分建立。未離欲者,由五可愛境差別故;已離欲者,由意所識可愛諸法境差別故;諸有學者,由內六處有差別故。其未離欲諸異生類,於五可愛境界大海未能超渡。其已離欲諸異生類,於內各別六處大海未能超渡。由彼於此未超渡故,於前二種境界大海亦未超渡。其有學者,普於六處遍知為苦,即於所緣修習正道。彼由安住如是住故,於未離欲、已離欲地二種境界,所有心意所緣境相明了現前。又由猛利觀察作意,於先所見等隨憶念,由此因緣,於彼速疾以慧通達,亦能除遣。又彼於其六處大海速能超渡,能超渡故,於前二種境界大海畢竟超渡。及能超渡能發棄捨所學煩惱、能發尋思亂心煩惱、能發耽著世間利養恭敬煩惱、能發一切惡行煩惱。
嗢`[拕=柁【宮】]`拕南曰:
道、師不同分、 王國、二世間、 有為、遮身行、 堅執、三空性。
略有二種道不同分。一、自性不同分,二、行相不同分。若趣苦集行,若趣苦滅行,是名自性不同分。當知初一能趣雜染,第二能趣清淨,是名此中不同分義。即此趣滅行,或有有為共相行轉,或有有為、無為共相行轉,是名行相不同分。當知此中,若諸有為共相行相,彼望道果名不同分。若有為、無為共相行相,彼望道果亦名同分。何以故?道果涅槃常無我故。
復次,於正法內,略有五種師假立句,諸外道師所製論中都不可得。謂趣諸取行,趣諸取盡行,若一切法遍知、永斷、作苦邊際。若於五相受建立處一一相中,不依四相薩迦耶見;用彼為依,能害四種行相憍慢。若慢為因,有三過患;離慢為因,有三勝利。當知此中,懷憍慢者,於涅槃界其心退還,由怖畏故,是名第一過患。於諸惡行恒現行中,及於可愛諸雜染事,其心趣入,是名第二過患。於涅槃界深生怖畏增上力故,便能生起當來生等生死重病。如由怖畏增上力故,如是亦由於諸惡行及於可愛諸雜染事,其心趣入增上力故,堪能生起當來生等生死重病。如生等病,眼等處癰、貪等毒箭,當知亦爾。是名第三過患。與此相違,當知即是離慢為因三種勝利。若隨緣起增上力故,於現法中後有種子或增、或減,由此為因,當來後有或生不生,以能攝受種子煩惱或有集起、或滅沒故。一切世間及出世間所有法教如實建立,唯於內法,有此大師為諸弟子正所宣說師假立句真實可得,非諸外道。
復次,於欲界中,諸器世間當知譬如王所王國,有情世間譬如臣民,彼惡天魔譬如君主。
復次,有二世間。一、有情世間,二、器世間。其器世間,為火災等之所壞滅;有情世間,剎那剎那各各內身任運壞滅。
復次,空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此中有為,空無常、恒、久久安住、不變易法,及我、我所。若諸無為,唯空無有我及我所。又此空性離諸因緣,法性所攝,法爾道理為所依趣。此或如是、或異、或非,遍一切處,無不同歸法爾道理。
復次,如來不遮能得一切世間邊際,唯遮身行隨往能得世間邊際。此中當依勝義道理,應知世間、若得世間邊際方便,及世邊際。謂於`[方=六【三宮】]`方處有世間想,假名施設增上力故,即由世間若智、若想增上力故,說有世間。若想、若智增上力故,於諸世間廣起言說。由或見聞、或覺、或知增上力故,於六觸處。由其五轉起如實智,名得世間邊際方便。未來諸行因永盡故,名為能到世間邊際。於世因果如實知故,名世間解。能正任持最後身故,名善運轉世間邊際。於現法中,一切境界愛永盡故,具恒住故,說名能超世間愛者。由如是等所說行相,當知`[名〔-〕【知】]`名得世間邊際。
復次,非善說法毘奈耶中諸出家者,隨有一惡不善尋思未生生時,一向能為梵行障礙,如彼生已堅執不捨。此中不行,最為殊勝。設有行者,不應堅執,於相續中,不應為作居住依止。何以故?剎那雜染不能傾動所修梵行,要當相續能傾動故。
復次,當知略有二種空住。一者、尊勝空住,二者、引彼空住。諸阿羅漢觀無我住,如是名為尊勝空住。由阿羅漢法爾尊勝,觀無我住,於諸住中最為尊勝。如是或尊勝所住,或即住尊勝,由此`[因緣=緣因【三宮知】]`因緣,是故說名尊勝空住。引彼空住者,謂如有一,若行、若住如實了知煩惱有無;知有煩惱,便修斷行,知無煩惱,便生歡喜;生歡喜故,乃至令心證三摩地;由心證`[得=行【知】]`得三摩地故,如實觀察諸法無我,晝夜隨學,曾無懈廢。如是名為引彼空住。當知此中,於內煩惱如實了知,有知為有,無知為無,是名空性。
復次,正見圓滿已見諦跡諸聖弟子,皆能如實越彼邪空,亦能如實入正不空,以世間道及出世道修習空性。其義云何?謂於此處彼非有故,正觀為空。若於此處所餘有故,如實知有。
譬如客舍,於一時間無諸人物,說名為空。於一時間有諸人物,說名不空。或即此舍,由無一類,說名為空。謂無材木,或無覆苫,或無門戶,或無關鍵,或隨一分無所有故。然非此舍即舍體空。如是自體所依止身,亦名受趣、亦名想趣、亦名思趣。然此自體所依止身,於一時間,由無一類或受、或想、或復思等,一切煩惱、隨煩惱等,說名為空。於一時間,由有一類,說名不空。或即自體所依止身,於一時間,由無一類或眼、或耳、或鼻、或舌、或身一分、或意一分,說名為空。然非自體所依止身,即自身體一切皆空。當知此中總略義者,若觀諸法所有自性畢竟皆空,是名於空顛倒趣入,亦名違越佛所善說法毘奈耶。若觀諸法由自相故,一類是有,一類非有,此有非有畢竟遠離。又觀有性,於一時間一分遠離,於一時間一分不離,如是名為於彼空性無有顛倒如實趣入。以世間道修空性者,謂聖弟子住遠離處,先於城邑聚落人想作意思惟,次復思惟阿練若想。彼即觀察於自身中,此想為空,謂人邑等想。此想不空,謂阿練若想。又餘不空,謂阿練若想為緣。阿練若想相應諸受思等。或即此想,由一類故,觀之為空,謂無麁重不寂靜住及熾然等。由一類故,觀為不空,謂有微細極寂靜住,離熾然等。又即於彼能取山林、卉木、禽獸等阿練若差別相想無復思惟,但思惟地,無別相想。又即於彼能取險惡、高下、不平、多諸`[刺=荊【三宮】]`刺棘、瓦礫等地差別相想無復思惟,但思惟地平坦細滑,猶如掌中,無別相想。從此次第,除色想等,漸次思惟空處、識處、無所有處差別相想,後於非想非非想處所有相想作意思惟。於一切處,如前所說歷觀空性,觀諸下地有麁想等,觀諸上地有靜想等。如是名為諸聖弟子,以世間道修習空性。當知為趣乃至上極無所有處漸次離欲。自斯已後,修聖道行,漸次除去無常行等,能趣非想非非想處畢竟離欲。彼於爾時,自觀身中空無諸想,謂一切漏一向寂靜,永離熾然。又觀身中有法不空,謂此依止為緣,六處展轉互相任持,乃至壽住為緣,諸清淨法無有壞滅。當知世尊於昔修習菩薩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如思惟無常、苦住。是故今者證得上妙菩提住已,由昔串習隨轉力故,多依空住。
復次,有二種空。一者、應所證空,二者、應所修空。若諸苾芻樂依雜住,於此二種不能成辦。應所證空不能證故,應所修空不能修故。因於二種不成辦故,當知退失四種妙樂。謂於一切攝受惡事遽務眾苦,皆悉解脫妙出離樂;解脫貪欲、瞋恚等事,初靜慮中妙遠離樂;尋伺止息妙寂靜樂;二解脫攝無所造作、無恐怖攝妙等覺樂。二解脫者,一、時愛心解脫,二、不動心解脫。若阿羅漢根性鈍故,於世間定是其退法,未能解脫所有定障,故名時愛心解脫。以退法故,時時退失,時時現前,故說名時。於現法樂憙欲證住,故說名愛。不動心解脫者,謂阿羅漢根性利故,是不退法,一切皆以無漏道力而得解脫,於一切種都無退失。當知此中,決定義是三昧耶義,餘如前說。無所造作、無恐怖者,當知無有異類可得,令阿羅漢心於中染,彼變異故,生愁歎等。應所證空略有二種。一者、外空,二者、內空。外空者,謂超過一切五種色想,則五妙欲之所引發,於離欲貪正能作證。內空者,謂於內諸行斷增上慢正能作證。應所修空亦有二種。一、於內外諸境界中,修無我見;二、即於彼修無常見。
此四種空,當知四行為所依止。外空,以內住心增上緣力,離所生樂滋潤其身為所依止。及我慢遍知內空,以內外空,於內外法修無我見為所依止。無我見,以即於彼修無常見為所依止。無常見,以聞正法、如理作意為所依止。
又於此中,若諸苾芻為離欲貪,精勤修學觀察作意增上力故,於欲界繫諸不淨相勉勵思惟。彼於外空未作證故,於其正道未善修故,趣染習故,於外空性心不證入,不愛樂故。便於其中,由我慢門,心不流散等隨觀察,以寂靜相思惟內空。彼由我慢未永斷故,於其正道未善修故,亦於此中心不證入。遂於內外一切行中,修無我見。於無我見未善修故,亦於其中心不證入。乃於內外一切行中,修無常見,令心不動。於諸行中見無常故,一切種動皆無所有,故無常見名不動界。由於是處心無`[不〔-〕【三】]`不勝解,故以正慧如實通達,或緣不淨、或緣慈悲、或緣息念所有境界,或緣諸行無常境界,於三摩地極多修習為因緣故,令心調柔,由是漸次於一切處皆能證入;由此因緣,於所證空能證圓滿。因於所證得圓滿故,其心解脫一切能順下上分結;由此因緣,於所修空能修圓滿;因於所修得圓滿故,成就無學正見等法。若於是時,乃至於空未能證入,當知此時是異生位;若時證入,是有學位;若時修習已得圓滿,是無學位。
為令此修得圓滿故,勤修正行,令心證入,以善尋思而正尋思。`[則=別【明】]`則於其中,能善知量,離諸雜染而起言說。於經行處能正經行,於所坐處能正安坐。於如是等一切處所,皆善知量。如是行時清淨為先,於其住時亦得清淨。其間能以觀察作意,數數觀察現行煩惱,淨修治心。如是能趣一向成就諸白淨法,一切魔怨所不能奪,及彼一切惡不善法四種雜染。謂`[後=彼【知】]`後有因性故,現法身心遍燒惱故,惡趣因性故,生等眾苦因性故。言說有二,一者、隨逐音聲勝解言說,二者、隨逐法隨法行言說。第一言說,是於正法受持、讀誦、請問、徵覈之所發起;第二言說,是於所緣令心安住究竟解脫施設教授之所發起。若為是義,如來出世,諸弟子眾隨入聖教,應勤修習如是善法。若於彼法毘奈耶中,無一切種所修梵行,當知亦無修梵行者;以於其中無梵行故,稱梵行者皆修邪行;師弟展轉互相觸惱,`[各=名【元】]`各自許有尊卑體式。於正法中,二俱可得。若有棄捨大果大利,應所證空、應所修空為極下劣,有大罪過。利養恭敬愛味所漂,多習邪行。當知彼為大梵行災之所觸惱。彼由如是耽嗜愛著利養恭敬自逼惱故,於能隨順解脫言教不欲聽聞,雖為宣說,不能屬耳。或為貪著利養恭敬增上力故,而強聽聞,無心求解,不欲修行。不為究竟善自調伏,乃至不為證般涅槃。由如是事,憎惡大師,行不平等,以於廣大現前恩德不能報故。
當知此中總略義者,謂善說法毘奈耶中,既出家已,由四因緣,如於自己正所應行而不能行,如於大師聖教出家正所應行亦不能行。謂樂相雜住故;隨順隨逐音聲勝解言說故;耽著利養恭敬故;由此耽著增上緣力,聽聞正法,不修自利利他行故。又佛世尊不欲自顯能善御眾,而攝徒眾;唯深哀愍諸有情故。由是因緣,於行邪行弟子眾中,能無護惜分明示語,寧使弟子由此分明麁利益語,現捨正法及毘奈耶,當獲利益,勿令住此廣興邪行。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知本奧書曰天平七歲次乙亥八月十四日寫了書寫師氏弟子慈勢檀越慈氏弟子慈姓]`
☗s91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分中契經事處擇攝第二之三
復次,嗢`[拕=柁【宮宋元【明】下同]`拕南曰:
離欲未離欲、 問、因緣、染路、 保命、著處、等 皆廣說應知。
若有苾芻,於其欲界或已離欲、或未離欲,於五妙欲、意所識法定地三世,由三種纏及彼根本所有隨眠正雜染時,於現法中不`[任=住【元明】]`任趣證究竟涅槃。當知此中,由過去世依彼取識,由未來世屬彼取識,由現在世著彼取識。由彼根本所有隨眠墮在相續,常隨逐故,執彼取識。與此相違無雜染時,於現法中堪能趣證究竟涅槃。
復次,於聖教中,當知有四如理問者。一、有淨信,若諸長者、若長者子;二、具聰慧多聞苾芻;三、是大師親承侍者;四、即大師。有二因緣,佛於弟子知而故問。謂觀弟子雖欲請問,而無無畏;或於其義無所了知。為遮現在、未來過故,為令正法得久住故。
復次,由二因緣,說六識身以內六處為因,以外六處為緣。謂內六處,為彼種子所依附故;又內六處,相續一類,如先所得畢竟轉故。境界不爾,非彼種子所依附故,又非一類相續轉故。
復次,由二種相,當總了知一切雜染。一者、一切雜染自性。二者、一切雜染行路。言自性者,所謂欲貪,與諸雜染為根本故。言行路者,謂內外處,能取、所取有差別故。
復次,若諸苾芻,於二處所等隨觀察,若行、若住,如理作意為所依止,於二雜染應脫其心。云何名為於二處所?謂自保命,忽然`[4]殀=夭【宮聖知】*`殀喪;不善心殞,往諸惡趣。云何名為如理作意為所依止?復於何等二種雜染應脫其心?謂我寧遭種種楚撻損害於己諸處之身,勿復令我不善心殞,生諸惡趣。又我應當與喜樂俱如實觀察,為欲對治現行不善,懇勵修習諸行無常。若經行時,於諸境界執取諸相、執取隨好所有雜染令心解脫。遠離住時,於諸不善種種尋思所有雜染令心解脫。當知此中,第一雜染是相似因,第二雜染是相似果。又二雜染現在轉時,生於二處。謂自保命,即於爾時倏歸`[*4]`殀喪;不善心殞,往諸惡趣。是故於彼二種雜染,一剎那中深見過患、發生慚愧,尚為妙善,況能相續。
復有眾多魔所歸向所有雜染著安足處,智者了知應當遠避。謂已離欲諸異生類,繫屬定生喜樂諸處所有愛味著安足處;未離欲者,於妙五欲`[受=愛【三宮聖知】]`受為依故,憙樂諍競貪愛耽`[染=深【知】]`染著安足處;於恩、於怨諸有情所,一切愛恚著安足處;廣大上品,能引境界順樂、順苦,所求、所尋、所可貪愛、所有三世著安足處。當知此中,可欣、可樂、可愛、可意諸句差別,如前已辯。不可欣者,於未來世不可樂故。不可樂者,於過去世`[由=內【聖知】]`由隨憶念不可樂故。不可愛者,於諸境界不可樂故。不可意者,由於諸受不可樂故。又言苦者,即於境界不可樂故。言損惱者,即於諸受不可樂故。言違背者,於過去世不可樂故。言逆意者,於未來世不可樂故。
復次,有二雜染。一者、外境雜染,二者、內受雜染。眼等為依,於色等境起諸貪著,名外境雜染。諸觸為依,貪著內受,名內受雜染。此二雜染,於永寂滅般涅槃中皆不可得,非諸魔怨所能遊履。
復次,由十五相,應當了知一切種類愛見雜染。謂於諸處,由諸纏故,名藏;由隨眠故,名護;由我見故,名覆。所餘差別,廣說如前攝異門分。
復次,總嗢`[拕=柁【宮】]`拕南曰:
因同分等、 唯作緣等、 上品貪等、 後多住等。
別嗢`[拕=柁【宮】]`拕南曰:
因同分、思、縛、 解脫、相、觸遍、 勝解、護根門、 教`[愛=授【三】]`愛、相為後。
諸聖弟子,因同分識隨入無我,由三種相,於諸識中正觀而住。云何因同分識隨入無我?謂由現見五有色處四大種身,若增、若減、若取、若捨無常性故。於緣彼識隨入無常,無常則苦,苦則無我。由是因緣,隨入無我。云何隨入無我性已,由三種相,於諸識中正觀而住?謂諸邪見,一切皆以我見為根,是故此根必應先斷。又以正慧,即觀彼識所依、所緣差別轉故,有無量種。又觀此識差別轉時,如剎那量安住堅實尚不可得,何況畢竟。
復次,於六處滅究竟寂靜無戲論中,由戲論俱四種行相不應思惟、不應分別、不應詰問,唯應依他增長覺慧,審諦觀察真實意趣。云何為四?謂或有無,或異不異。以彼六處,有生有滅、展轉異相施設可知。由生滅故,有無可得;有異相故,待他種類異性可得,待自種類前後無別不異可得。六處永滅常寂靜相,是故由彼戲論俱行四種行相思惟觀察,不應道理。當知此中,能引無義,思惟分別所發語言,名為戲論。何以故?於如是事勤加行時,不能少分增益善法、損不善法,是故說彼名為戲論。
復次,於內外處若有欲貪,境界現前、或不現前,而其諸根不能棄捨,故名為縛。若無欲貪,設有境界正現在前,諸根於彼尚能棄捨,況不現前,故名解脫。
復次,善修梵行,於諸蘊處我、我所見已永斷者,若為損身乃至奪命苦受所觸,終無色變、心變可得,如是名麁善守根相。彼由如是善守諸根,四苦解脫增上力故,得四種喜。一、由當來外緣生苦得解脫故;二、由當來內緣生苦得解脫故;三、於現法般涅槃時,由二種依所作眾苦得解脫故;四、命終已,與世所見草木相似,一切眾苦不相續故。由二種相,草木相似。一者、六處離有情想,與世所見草木相似。二者、六處為所依止,貪瞋癡`[火=大【知】]`火乃得燒然,與世所見草木相似。善修梵行諸聖弟子,當來後有苦不生故,與諸如來成就明力少分相似。非現法緣苦不生故;設暫生已,速疾斷故。然諸如來二種明力皆悉成就,是故說名無上明持。
復次,有一沙門、或婆羅門越勝現量,世間愚`[夫=天【元】]`夫尚不迷惑,況諸智者。一切愚癡所安足處,虛妄推度以為依止,或依前際、或依現法堅固執著,建立四種苦樂邪論。謂依前際虛妄計度宿作因故,立諸苦樂一向自作。虛妄計度自在變化以為因故,立諸苦樂一向他作。虛妄計度先自在作,然後宿作因所作故,立諸苦樂自作、他作。虛妄計度無因生故,立諸苦樂非自、非他所作因生。或依現法虛妄計度,若隨自欲、自作功用所生起者,立為自作。若不隨欲、不自覺知,他所引者,立為他作。若隨所欲,自所覺知,他所引者,立自他作。若非自他功用為先所生起者,但由境界現在前故,不能了達微細因觸,便起邪執,謂非自他所作因生,立無因生。此中唯有諸根、境、識和合所生苦樂可得,都無前際、或現法中,若自、若他實有可得,唯即於此三事和合,假立自他。是故當知,唯有其觸遍行一切,為苦樂因。
復次,由四種相正發精進,速令諸漏永盡無餘。何等為四?一者、發起平等精進。謂不極掉舉發勤精進,令其身心疲倦損惱;亦不極下發起精進,虛棄身命,令無所得。是名初相。又不由此而生憍慢,謂我獨能發勤精進,餘則不爾。是第二相。又於正發勤精進果,世間安觸所證差別無有愛味,與此俱行修不放逸。是第三相。又於精進平等之相能善攝受,令於當來無有退失。是第四相。如是正發勤精進故,永盡諸漏,成阿羅漢。
若欲於彼大師有智同梵行所,記別自己所證差別,唯阿羅漢六處勝解能正記別。謂依三學及以五種補特伽羅。云何名為六處勝解?一、出離勝解,二、無惱勝解,三、遠離勝解,四、愛盡勝解,五、取盡勝解,六、心無忘失勝解。云何三學?一、增上戒學,二、增上心學,三、增上慧學。
云何五種補特伽羅?一者、異生,處在居家,唯依於信發生欣樂出離勝解,從境界縛心求出離,是名第一補特伽羅。二者、異生,既出離已,唯依於戒,於諸有情由身語意行無惱行,是名第二補特伽羅。三者、異生,能斷利養及恭敬愛,於現法中離欲界欲,是名第三補特伽羅。四者、有學,已見諦跡,是名第四補特伽羅。五者、無學,得阿羅漢,是名第五補特伽羅。當知此中,第一、第二處所勝解,初學所依;第三處所所起勝解,與第二學作其所依;後三處所所起勝解,與第三學作其所依。若由此智能斷煩惱,及煩惱斷,當知是名心無忘失。又於當來後有因斷,說名愛盡。現法境界諸雜染斷,說名取盡。又彼第一補特伽羅,雖有正信出離勝解,而未決定,堪於當來令彼一切悉皆棄捨及與變異。第二有其無惱勝解,第三有其遠離勝解,當知亦爾。若諸有學六處勝解,雖無堪能當來棄捨及與變異,然似`[幼=糼【聖】,幻【知】]`幼童,等持、念、慧、皆悉羸劣。雖生聖處,未善修故,於貪瞋癡不能遠離、無餘永斷。由慧劣故,及由貪等未永斷故,若遇勝妙境界現前,時時忘念。由此因緣,而勤生起學心解脫及慧解脫,盡諸煩惱。是故有學補特伽羅,仍有所作。由此分故,而名減劣。若阿羅漢六處勝解,尚無堪能當來變異,況有棄捨。善修道故,貪瞋癡等永斷無餘,愛盡、取盡,勝解圓滿。已得盡智、無生智故,六種恒住所攝受故,所有智慧非如有學時時忘念。故阿羅漢六處勝解,由第一義最極圓滿,亦名成就最極清淨,非餘下位補特伽羅。由此因緣,亦無自高記別所解。於三摩地所行所緣無散亂故,名內心住。即三摩地善成滿故,名不狹小。一切煩惱皆離繫故,名善解脫。所有智慧善積集故,說名善修。見滅盡故,無有愛味,其心一向善而無罪。
復次,略有二種補特伽羅。一者、不能密護根門,二者、善能密護根門。云何名為不能密護根門補特伽羅?謂如有一,於諸境界不能如理作意思惟,於可愛色,為貪欲纏之所纏縛,於不愛色,為瞋恚纏之所纏縛。又於彼境,不能隨念所有過患;設有隨念,不善修習。由是因緣,心為`[諸【麗】,時【大】(cf. K15n0570\_p1248b19; T30n1579\_p0816b14)]`諸纏之所覆蔽,起諸纏已,不能制伏。又是異生,未得有學心、慧解脫,於上無學心、慧解脫不如實知。由不知故,於諸有學心、慧解脫亦不能滿。彼於爾時,未以修力為所依止,於煩惱品所有麁重未能永害;又不依先善思擇力,念不成就為因緣故,當知不能密護根門。由此三相,補特伽羅應知不能密護根門。一、由纏故;二、由思擇所攝對治有缺減故;三、由修力所攝對治有缺減故。與此相違,當知白品,於諸根門善能密護。
復次,由二種相,諸聖弟子於其大師所說法教,能正記別、能善宣說。謂能辯釋真實義故。云何為二?一者、由是意趣宣說,善能悟入如是意趣而正記別。二者、如來以無量門廣宣聖教,為無量品補特伽羅種種辯說,於此法教不違法性能正記別。
復次,於佛善說法毘奈耶深心愛樂新學苾芻,由二種相應正了知。一、由身相無變異故;二、由心相無變異故。謂由形色極光淨故,面貌熙怡極鮮潔故,膚體充實不羸損故,諸根適悅而寂靜故,身無變異。隨有所得生喜足故,遠離貪樂畜積資財而受用故,於其室家無顧戀故,心無變異。復有三種婬貪對治,能令婬貪未生不生,已生尋斷。一者、思惟不應行想,二者、思惟極不淨想,三者、密護一切根門。此`[中=由【元明】]`中密護一切根門,略廣應知如聲聞地。謂能密護諸根門者,不令母邑摩觸身故,名善護身。於諸母邑不觀、不聽、不憶念故,名善守根。設見、設聞、設隨憶念,即能長時攝受正念,以猛利慧深見`[過=遇【知】]`過故,名善住念。彼由如是善護其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便能思惟不應行想,由此煩惱不能蔽心,令暫欣味。又能思惟極不淨想,由此煩惱不能`[蔽=敝【元明】]`蔽心,令速迴轉。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唯緣、尋思、願、 一切種律儀、 入聖教不護、 勝資糧善備、
捨所學、著處、 不善義、隨流、 菩薩勝餘乘、 論施設最後。
由先所作諸業、煩惱,及自種子相續所引諸受生起,其六觸處唯為作緣。如心所起功用所引諸取受業,手唯能作助取受緣,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復次,諸有苾芻受用如法邊際臥具,安住空閑,若有能令尋思躁擾勝妙境相來現於心,當知是魔品類所作。此中苾芻,應以九相安住其心,從諸境界相應尋思攝心令住,無`[客=容【三宮聖知】]`客尋思隨一更起。若由此依、由此境界有所`[喰=飡【三?聖知】]`喰味,於此境界隨其所得、隨其所住能自遠離。彼於爾時,於可愛事,終不依止諸欲尋思而有所作。於恚尋思及害尋思亦能遠離,淨修其心。於現法中能得涅槃。得涅槃已,終不共他諍競而住。謂諸諍競,於佛聖法毘奈耶中,極作衰損。如是愚癡所生尋思,亦不尋思,如餘外道。
復次,若由先世後有苦因,於現法中,有六觸處果法而轉。由六境界所損惱時,若有苾芻為求後有,自發誓願修行梵行,彼於爾時,令其第七後有苦因`[倍=陪【聖知】]`倍更增長,轉為損惱,於現法中能障涅槃。由此因緣,能得當來有暇圓滿不決定故。此後有願,當知於彼微細縛中,最極微細。何以故?如彼三十三天宮中,有一囹圄,其中禁縛天或非天。然彼法爾暫得解脫,以天妙欲遊戲而住,乃至未起逃竄之心。此心若起,便失妙欲,還見自身為縛所縛。彼纔起心,便為微細縛之所縛。以時分故說名微細,非難識故而說微細。由`[被=彼【三宮】]`被縛時,能自解了我今有縛。若諸苾芻心願後有,此心若起,便即被縛。既被縛已,不能了知自身有縛,是故此縛最極微細。當知時分及以難識俱微細故,名極微細。
復次,若諸苾芻,精勤加行守護諸根,於其律儀及非律儀應當了知,於軟中上世間、有學、無學律儀應當了知。
云何律儀?謂如有一,於可愛境諸雜染心不忍、不受、不執、不取,設令暫起,尋還棄捨,是名律儀。
云何非律儀?謂一苾芻,如營農者,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正修所緣境界良`[田=由【知】]`田,令其生起善根苗稼。然其種性猛利多貪,未嘗串習貪欲對治,猛利慚愧亦未曾有。若遇勝妙境界現前,彼由本性猛利貪故,未曾串習貪對治故,所有慚愧皆羸劣故,便起貪纏,堅執不捨。心於貪纏不能防護,而自放縱非理作意相應心牛,入境界田,損壞所有善根苗稼。以是因緣,名非律儀。
又如有一,能速作意,於諸境界而自攝斂,然未能觀所有過患,令不再起,是名為軟世間律儀。
又如有一,能速作意,於諸境界而自攝斂,亦能觀彼所有過患,令不再起,是名為中世間律儀。
由此為依,獲得四種作意所攝九相心住。當知如前聲聞地說。由得此故,名離欲貪諸異生類。彼先修習加行觀時,如營農者;`[今=令【三宮】]`今得增上,猶如大王。於先所得等至所生勝妙諸受,能正了知是大放逸安足處已,便使如臣、聽聞正法增上所生、勝奢摩他之所攝護毘鉢舍那,令其觀察彼所生受性是緣生;緣生性故,體是無常。彼由此故,便以意地諸過患相俱行作意而得離欲。既離欲已,復觀等至所依別故,十種差別;時分別故,多百差別。此中等至所依別故,十種別者,謂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若喜俱行、若樂俱行、若捨俱行、退分、住分、若`[勝=昇【三宮】,升【聖知】]`勝進分、順`[決=定【宋元】]`決擇分。時分別故,多百`[差〔-〕【三宮聖知】]`差別者,謂即觀察如是行相,依生住滅時分所作差別道理,當知復有多百差別。如是了知彼所生受是無常性、流轉差別種種性已,略由三相,復審觀彼是無常性。謂所依故、現行故、因故。所依故者,謂極乃至第四靜慮,所有色身是受所依。現行故者,謂極乃至滅受想定,其間想受多分現行。言因故者,謂當來世所有受因,即思求願。觀察如是乃至有頂,所有諸法緣生性故,皆是無常。如是如理審正觀察諸離欲地,是名上品世間律儀。當知此中,前二律儀思擇力攝,後一律儀修習力攝。
彼既成就如是勝妙不放逸力,如實通達聖諦理故,便能永斷執我、我所以為前行一切見道所斷煩惱,又能獲得有學律儀。
彼即修習有學律儀,復能永斷妄執我慢以為前行一切修道所斷煩惱,究竟證得無學律儀。此上更無若過若勝所餘律儀。
復次,若諸苾芻已入聖教,不護諸根,彼便一向造作眾苦。謂後法苦,或現法苦。
當知如是不護根者,如癩病人入蘆荻叢。為如其葉可愛境界破裂其身,攝受當來微細俱行後有眾苦而不能`[覺=學【知】]`覺。如是名為由後法苦說造眾苦。彼又於此起染起著,廣生毀犯。由是因緣,雖住空寂阿練若處,而受現行追悔所起尋思之苦。如菅茅刺傷害其足,不能無畏往淨仙眾。設強趣入清淨僧中,便為有智同梵行人舉其所犯,由彼內懷覆藏意故,心如鴆毒,於能舉邊發憤`[摻=磣【三宮】,墋【聖知】]`摻害。又諸有智同梵行者,知其鄙劣樂捨沙門,即便遠避不與同住。若諸村邑、若阿練若咸共譏毀,言此長老如是毀犯、如是惡說、如是惡作、如是非法雜染而住。已淨信者令其變退,未淨信者令信不生。是故彼人於現法中,領受如此`[追=退【三宮】]`追悔所作、發憤所作、遠避所作、譏毀所作種種諸苦。此及前說領受後法所作眾苦,總略為一,名受眾苦。
此中云何名非律儀?謂於如是現法、後法具眾過患行處境界,起不如理妄執諸相、隨好邪想;邪想為先,於其住處發起順彼相應尋思。由此不能於前所說一切過失如實觀見。雖復觀見所有過失,未能數數多修習故,於所依中,諸煩惱品所有麁重未能除遣,身未輕安。謂色心身。由此行相,纏及隨眠猶尚和合,能令違背思擇、修習二力對治,名非律儀。與此相違,當知即是律儀行相。又此律儀,三因緣故,能令修習速得圓滿。何等為三?所謂最初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淨信出家,既出家已,便用神力相應聞慧,攝持蟲獸相似六根。既攝持已,復用如理作意思慧,正審觀察過患方便。在聞慧上修慧下故,中間繫縛;中間繫已,為欲試察於彼神力得自在不,乃取淨相,於諸境界而放縱之。於彼神力未自在故,各各馳散別別境界,然其不能究竟逃竄。未善觀見彼過患故,令彼蟲獸未善調伏,又令神力不得自在。了知是已,復多修習如理思慧,令到究竟,超過作意,轉更勤修`[循=修【三宮】]`循身正念。於此正念善修習故,彼不復能各各馳散別別境界。當知爾時,彼善調伏,神力於彼而得自在。
復次,有諸苾芻,先已修集妙慧資糧,復得值遇善友圓滿,聽聞諸行三種過患。謂現法過患、後法過患、現法後法過患。當知此中,大種互違為所依止一切疾病,名現法過患。惡趣諸行常恒隨逐,能作能往,名後法過患。先於現法成就憙貪以為所依,能引現法後法老死,名現法後法過患。如是總略有三種苦。一、疾病苦,二、惡趣苦,三、老死苦。謂依善趣及依惡趣。聽聞如是諸過患已,精進修行法隨法行,因斯能入聖諦現觀。次由善淨無我真智,如入空室,現觀內外六處皆空。彼於爾時,以慧通達,依諸境界`[忘=妄【明】]`忘念所生諸煩惱纏能為損害,及有餘殘煩惱隨眠、貪愛隨眠。又自通達,於相續中有諸煩惱、有諸貪愛、有諸苦惱、有諸損害;及過一切煩惱貪愛,證有餘依般涅槃界一向寂靜,次後復證無有餘依般涅槃界。彼先修習譬如草木枝條莖葉正法`[門=聞【三宮聖知】]`門慧,積集聖道法隨法行為所依筏,於修道中正勤修習,漸次證於心善解脫,住有餘依般涅槃界,一切災惱皆得解脫。既住於此,當知究竟越度眾苦,到於彼岸。
復次,由七因緣,於善說法毘奈耶中,雖出家已,復還退捨正所修學。云何為七?謂諸異生,未能超度諸異生地,於五取蘊眾苦惱法,不能如實了知五轉。或復異生,於諸妙欲,不能上品觀其過患。又於行時及於住時恒常縱逸,於可愛境取不如理所有相貌。不繫念故,恒常尋思善品惡刺非理尋思。又無無畏,若王、若餘因事呼逼,由怖畏故,則便隨從。復有親愛,於諸親屬有所顧戀,彼若招命,由親愛故,則便隨從。又於境界或隨順貪、或隨順瞋、或隨順癡,發起猛利諸煩惱纏。又即於彼心相續中,常有隨縛。又由成就下劣勝解,無有一切廣大勝解。謂於出離、遠離、涅槃。由彼成就劣勝解故,於諸境界其心趣入。由於一切父母等事,不能孑然無顧戀故,於其出離心不趣入。於八聖支無勝解故,於其遠離心不趣入。由於彼果煩惱斷中無勝解故,於其涅槃心不趣入。略由二處,攝一切漏。一、見所斷,二、修所斷。當知此中,非理作意及所緣境,名順漏法。若諸有學,於能發起修所斷漏非理作意、所緣境界,雖未永斷,而由妙慧正通達故,說名於此順漏法中其心寂靜;猶有失念增上所生微劣纏故,未名清涼、未名宴默。然其所起一切見道所斷諸漏皆永斷故,亦名清涼;以於當來不生法故,亦名宴默。而彼異生,成就下劣諸勝解者,遍於一切順諸漏法心不寂靜,不名清涼、不名宴默。當知由是七因緣故,復還退捨正所修學。與此相違,所有白品七因緣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既出家已,終不退捨正所修學。
復次,若有苾芻依四著處,當知彼行四種邪行。何等名為四種著處?謂有苾芻,於內外處有貪愛故,能感後有,於現法中不樂涅槃,是初著處。復有苾芻,於先所捨外諸所有父母等事有所顧戀,繫縛其心,如是名為第二著處。復如有一,於現法中希求一切利養恭敬,於諸所得利養恭敬耽著不捨,如是名為第三著處。復如有一,是有學者,已見諦跡,有餘我慢少分貪愛之所隨逐,於修棄捨縱逸而住,如是名為第四著處。云何名為四種邪行?謂彼最初愛樂後有補特伽羅,於現法中不樂涅槃,若諸有學行於縱逸,由此著處增上力故,樂與在家及出家眾共相雜住,如是名為最初邪行。又復即前愛樂後有補特伽羅,愛樂後有增上力故,發起邪願行於梵行,如是名為第二邪行。又復於先所捨外事有所顧戀,由彼著處增上力故,能令退捨正所修學,如是名為第三邪行。又於`[現=明【元明】]`現世希求利養及與恭敬,於諸所得利養恭敬耽著不捨補特伽羅,由此著處增上力故,毀犯尸羅,廣說乃至螺音`[狗=拘【聖】]`狗行。彼由顧戀利養恭敬,不捨所學,不見是罪,公然犯戒。如是名為第四邪行。
復次,有諸苾芻於義不善,從他所聞種種文字一義言說,便懷猶豫,不生歡喜。今於是中何者為實?復有四種能生微妙清淨智見無倒觀門。何等為四?謂極精勤觀察苦者,於生受因如實妙智;又於依持及所依因如實妙智;又於住因如實妙智;又於依、緣、自性、助伴,隨順苦、樂、非苦樂行如實妙智。又二緣故,如來除滅於義不善補特伽羅所有猶豫。一者、顯示種種文詞所表一義。文有差別,義無差別,由是能令斷除猶豫。二者、開顯聖教廣義。由此能令於義通達。云何名為聖教廣義?謂從資糧地乃至漏盡,皆說名為聖教廣義。此中邊際根成熟`[住=任【宋元】]`住,如來所化,無我相應善受堅固,聞思所成正見成就。此為依止、此為建立,獨處空閑,緣內外處四種識住。為欲斷滅諸有取識,修`[循=修【宮知】]`循身念,勝奢摩他、毘鉢舍那之所攝受。由此親近修習勢力,發生如實緣初識住,隣逼現觀止觀雙行。從此無間,於聖諦中能入現觀。復更修習如所得道,以漸進趣能得一切諸漏永盡。如能如實緣初識住,乃至如實緣第四識住,當知亦爾。
復次,如先所說不護根門補特伽羅,煩惱諸纏現前不捨,世及出世思擇、修習二力對治有所闕乏,煩惱生已,性多堅執。魔既了知性堅執已,便往其所,以諸境界而媚惑之。如是彼魔於性執著煩惱諸纏補特伽羅而得其便,為欲媚惑,於其相續安立所緣。又即如是不護根門補特伽羅,於般涅槃欲樂劣故、親愛劣故,譬如乾朽葦草舍宅,魔便於彼`[積=種【聖】]`積集可愛境界炬火而焚燎之。由二因緣,彼為境界常所蔽伏。一、未生纏令其生故;二、已生纏令相續故。由為境界愛所蔽伏,於廣追覓諸境界時,多行種種惡不善行;於行如是邪惡行時,復為種種惡不善法之所蔽伏。如前所說行邪行已,失路而行,沿流而去,名順流者。與此相違所有白品,當知是名非順流者。
復次,由八種相,當知總攝後有菩薩諸正行道及以道果,勝聲聞乘,為無有上。何等為八?`[謂=請【元】]`謂哀愍故;內勇`[悍=悼【知】]`悍故;諦察法忍性現前故;能出離故;自內發起觀諦行故;廣大善修世間正見現在前故;由獲無漏菩提分法,得清`[淨=涼【聖知】]`淨故;由善清淨修覺分俱,`[進=集【知】]`進修無上純淨`[修=終【宋元宮】]`修道,依止六處修習圓滿,獲得六種最勝無上圓滿德故。
當知此中,於諸有情長時哀愍熏修其心,住最後有諸大菩薩,見諸愚夫墮貪愛河,順流漂溺,為五相苦之所逼切,既觀見已,深起大悲。何等為五?一者、見彼墮貪愛河,不正尋思不可愛水常所逼觸。二者、見彼內外六處三毒火`[雞=難【三】]`雞住於兩岸。三者、見彼在於欲界,眾多憂苦、種種災橫、諸惡毒刺遍布其下。四者、見彼在於色界,世間慧眼有所闕故,猶如盲冥處在其中。五者、見彼在無色界,世間慧眼已圓滿故,諸聖慧眼有所闕故,猶如昏闇居在其上。既見如是墮貪愛河諸有情類,遍於一切皆不寂靜,若觸、若岸、若下中上苦逼迫已,發起大悲,是名哀愍。
又即成就此哀愍者,或生王家、或帝師家,雖未出家,內興勇悍;我今定當通達妙跡,歸修梵行,終無退轉。如是名為內興勇悍。
又彼即於未出家位,居贍部影,獨坐思惟,便能證入最初靜慮。後於自他老病死法正審觀察,能定忍可。如是名為諦察法忍內自現前。
又彼宿世所習善根,一切善行之所覺發,復由勇悍諦察法忍增上力故,便能棄捨廣大妙欲,淨信出家。雖無施設正梵行者,而能自然受持禁戒。由此禁戒為依止故,漸次能證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如是名為能正出離。
又彼為欲棄世間道,正求出離,由於先世正等覺所,獲得無上究竟出離正聞勝解積集熏修身相續故,於世間道都無信樂。由是因緣,往菩提樹,即依先時觀老病死假想之道,於諸諦相次第觀察。作是思惟:是諸世間有情之類,墮在種種`[艱=難【知】]`艱險眾苦,有生、有老、有病、有死,然其不能於老病死究竟出離如實了知。如是次第觀於老死、觀老死集、觀老死滅、觀能趣證老死滅行,如理作意為依止故,久已積集大資糧故,以俱生慧,便能覺悟一切法性,安住諸法法`[住=性【元明】]`住、法界。如是名為自內發起觀察諦行。
又彼復欲求上漏盡,方便發起宿住念智,憶念先世,從諸如來正等覺所,於`[漏=滿【知】]`漏盡道積習聞思,由是發起長時積集世間正見令現在前。然此正見如教授者,以此為依,能令菩薩安處一坐,乃至證得究竟漏盡。如是名為廣大善修正見現前。
又即由彼如教授者所有正見漸次勝進,先已遠離下地諸欲,乃至上極無所有處,當於聖諦得現觀時,便證無漏四念住等,乃至最後八聖支道,所有一切菩提分法。舉其最後,當知亦攝前位一切。由得彼故,成不還果。以得無漏菩提分法,是故說名獲得清涼。彼由如是獲得世間究竟安樂,獲得出世無漏安樂,得清涼故,名離熾然。由世間道乃至已離無所有處所繫煩惱,及已遠離見道所斷諸煩惱故,名離熱惱。
為欲無餘永斷有頂所繫煩惱,故復勤修純無漏道,所謂修習無上覺支,是名進修無上修道。由此修故,無學地中六種修法究竟圓滿。一者、修聖神通究竟圓滿;二者、修淨五根究竟圓滿;三者、證得煩惱并諸習氣無餘離繫究竟圓滿;四者、證得四種現法樂住究竟圓滿;五者、證得世間靜慮、`[解【麗】,等【大】(cf. K15n0570\_p1254b03; T30n1579\_p0820c02)]`解脫、等持、等至、究竟圓滿;六者、證得名身、句身、文身,得隨所欲、得無艱難宣說正法究竟圓滿。當知此中,修淨信根究竟滿者,謂於涅槃意樂淨故。修精進根究竟滿者,謂能勇猛造作一切有情義利善清淨故。修習念根究竟滿者,謂三念住、無忘失法善清淨故。修習定根究竟滿者,謂於聖、天及以梵住善清淨故。修習慧根究竟滿者,謂十智力善清淨故。彼由如是能`[住=往【三宮聖知】]`住六處修圓滿因,得為大王,所`[謂=諸【知】]`謂法王。由是證得六種圓滿。謂聖神通增上力故,得大財富自在圓滿;諸根清淨增上力故,得大舍宅自在圓滿;斷諸煩惱增上力故,得受安樂諸坐臥具自在圓滿;現法樂住增上力故,處其舍宅坐臥`[具=其【三宮】]`具中,證得第一無諸損惱大安樂住自在圓滿;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增上力故,證得能辦一切有情正利益事、遊戲喜樂自在圓滿;於諸名身、句身、文身,得隨所欲、得無艱難宣說正法增上力故,得為法`[王=主【宮聖知】]`王,能於他所獲得平等分布作用自在圓滿。如是名為六處修滿為依止故,證得六種自在圓滿。
復次,略有四種尋求我論。由此論故,薩迦耶見未永斷者,求我尋思數數現行。云何為四?一者、尋求我我用何以為自性?二者、尋求我我為常,為是無常?三者、尋求云何我我是常、無常?四者、尋求我所有我住在何處?當知此中,略有四種尋求於我。一者、尋求自性,二者、尋求其轉,三者、尋求其因,四者、尋求窟宅。此中三種,可得施設諸行差別,又此施設可非顛倒。第四一種,由一切種,終不可得施設差別。當知施設我自性者,謂即施設十二種處所生六識,并受、想思以為其我,過此餘我不可得故。又即此我體是無常,由有生故、老故、死故。又此諸行,以於諸趣種種自體生起差別不成實故,說如幻事。想、心、見倒迷亂性故,說如陽焰。起盡法故,說有增減。剎那性故,名曰暫時。數數壞已,速疾有餘頻頻續故,說為速疾現前相續。來無所從,往無所至,是故說為本無今有,有已散滅。由如是相,略說生身展轉無常,及有因剎那展轉無常。如是三種,如理施設我之自性若轉、若因。施設我之所有窟宅,終不可得。由諸行中,離諸行性,別有實我住諸行中不可得故。由是因緣,約世俗諦諸行尚空,不可施設,何況勝義。是故一向於空立空。如是由心如理作意,聞解了故、思等了故、修諦了故,如其次第差別說言:應當歡喜、應當等喜、應當遍喜。`[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一=一天平七年歲次乙亥八月書寫師慈氏弟子優婆塞慈法本名大石封豊國檀越慈氏弟子優婆塞慈姓本名三神智萬呂【知】]`一
☗s92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分中契經事處擇攝第二之四
復次,嗢`[3]拕=柁【宮三宮】*`拕南曰:
上貪、教授、及苦住、 觀察、引發、不應供、 明解脫、修、無我論、 定、法見、苦最為後。
三因緣故,補特伽羅於所緣境上品`[貪=含【知】]`貪行。何等為三?一者、康強,非羸劣;二者、端`[嚴【麗】,儼【大】(cf. K15n0570\_p1255b10)]`嚴,非醜陋,三者、習貪,非捨貪。復由三種對治攝受,尚令如是懷上品貪補特伽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勤修梵行,調伏其心,令得寂靜,何況但懷中軟品貪微薄塵者。何等為三?一者、密護根門為所依止,遠離一切欲樂邊故;二者、於食知量、初夜後夜減省睡眠為所依止,遠離一切自苦邊故;三者、最勝正念正知為所依止,行於中道出離行故。當知此中,於四念住善住心者,或於行時境界現前,若不取相及與隨好,如實了知受生住滅;若取其相及與隨好,如實了知想生住滅。或於住時,如實了知彼因尋思生住與滅。由如是相正念正知,於一切時,於一切種所緣境界,能如正軌守護其心,是名最勝正念正知。復有最勝正念正知,謂已獲得滅盡定者,或已獲得無`[5]想=相【三宮聖知】*`想定者,或已獲得無尋伺者。當知依止聖住、天住,除此最勝正念知住,更無有餘能過上者。或從滅定起已而住,或將入定方便而住,如實了知受生住滅,是名最勝正念正知。如依滅定如實知受,依無`[*5]`想定如實知想、無尋伺定如實了知所有尋伺,當知亦爾。由此最勝正念正知唯取法故,不於如是受、想、尋伺,`[起=趣【聖】]`起我、我所虛妄分別。若諸愚夫受、想、尋伺差別生時,於受等法不能發起唯有法想,但作是念:我能領受,乃至廣說。由是因緣,彼尚無有正念正知,何況最勝。此中後說正念正知,或不還果、或阿羅漢;當知前說正念正知,從得作意無有放逸諸異生位至一來果。
復次,由二因緣,如來自言其年衰暮,身力疲怠,勸諸聲聞請他說法。一者、為令恃其少年,專`[行=住【知】]`行憍傲住放逸者,自怖厭故。二者、為令於當來世,諸有苾芻其年衰老,無有勢力遠離疑悔,勸請少年諸苾芻等宣說正法;諸有苾芻其年盛美,具足勢力遠離疑悔,無所恐懼為他說法。當知此中,略有二種處大集會宣說正法。一者、決擇說,二者、直言說。決擇說者,謂興詰問徵覈方便,說正道理,滅除疑惑。直言說者,謂諸聽眾默然而住,如說法師宣說正法。又由四相,`[名=能【聖】]`名能隨順教授教`[誡=戒【三宮聖知】]`誡。一、能分析諸處差別,於諸行中得無我智,見清淨故。二、於諸受并所依滅,離增上慢,最極寂靜,見清淨故。三、能超越未來諸苦,見清淨故。四、能超越現在諸苦,見清淨故。此中分析內外諸處、識、觸、受、想、思、愛眾別,顯示無我,由依緣起方便道理,能引最初正見清淨。如明依燈,如影依樹,彼非有故,此亦非有。顯示內外諸處差別為因諸受,由彼諸處無餘滅故,此亦隨滅。離增上慢,於其涅槃如實了知最勝寂靜,能引第二正見清淨。於現法中,以智慧`[刀=力【三宮】]`刀,能永斷滅一切煩惱,顯示無餘超越當來所有眾苦,能引第三正見清淨。顯示遍於順苦、順樂、順非苦樂一切法中,不起貪欲、不起瞋恚、不起愚癡;顯示見道,於其念住善住其心;顯示修道,修諸覺分。謂令諸漏永滅盡故,超越現法雜染苦住,能引第四正見清淨。
復次,有諸苾芻不守根住,於諸境界心多愛染、心多散亂。由此因緣,受二種苦。一者、麁重所作苦,二者、於諸法中疑惑所作苦。所以者何?由彼方便,應勤修身;勤修身已,應勤修戒奢摩他支。以不修身,亦不修戒奢摩他支為因緣故,身不輕安、心不輕安,是故彼受麁重所作苦。輕安闕故,不能觸證勝三摩地。由是因緣,應如實知不如實知,多生疑惑,是故彼受於諸法中疑惑所作苦。由此二種苦惱住故,名不守根增上緣力,所得眾苦不安隱住。如是名為於現法中,不守根者所有過患。與此相違,當知即是守護根者所有功德。
復次,有諸苾芻為離欲貪,勤修方便,由正修習加行道故,伏諸煩惱。作是思惟:我於諸欲,為有欲貪而不覺了,為無有耶?乃以淨相作意思惟,於斷未斷方得決定。觀察作意為依止故,尋求貪欲生起處所,如實了知憶念分別,是諸煩惱勝安足處。由彼煩惱未永斷故,若為煩惱漂漾心時,了知能趣下劣分故,便即制伏。若不制伏,於先所得少三摩地尚還退失,況能進趣勝品功德。由整攝故,能不退失,亦能進趣勝品功德。若不觀察,復還發起增上慢故,亦有退失。由觀察故,能證決定。若心漂漾能正了知,還復整攝,是故不退。如修方便,為離欲貪,於餘上位隨其所應,當知亦爾。若猛利見審觀察時,而不生起,彼便獲得決定勝解:我於諸處已`[能=是【明】]`能勝伏。謂此所緣應生煩惱,我於是處已勝伏故,令不生起,超過學地。猶如大王,能隨己心自在而轉,降伏一切魔羅聚落,證得究竟盡、無生智,梵行圓滿。
復次,於其六根,如前所說五寂靜相,不寂靜故,當知攝受三種苦果。謂現法中,依根增上雜染而住,由諸不善現行為因,或於他所成其退劣,或被譏呵,或被殺害,受如是等現法眾苦。又受當來生老病死種種諸苦。又受當來由先數習所引等流不護諸根諸雜染故,亦名為苦。與此相違,於其六根,由有五種寂靜相故,當知攝受三苦滅果。
復次,略有二種世俗梵志,實非福田,懷增上慢,自謂福田,自稱我是真實福田。當知成就非實福田性及相故,不應供養。一者、從他所得利養恭敬現前,猛利耽著,諸根饕餮,為性躁擾,詐示現前離欲之行。二者、攝受家產親屬,雜居鄙穢,專自修身。凡所行行既非自利,亦非利他。遠離尸羅正法正行,遠離能住善趣善行,遠離能住涅槃妙行,當知彼與一切愚夫異生之類無有差別。住正法者與此相違,當知是名勝義梵志。
復次,此正法外,有諸沙門、婆羅門等,為諸弟子宣說法時,多分為求詰`[責=嘖【三宮聖】]`責勝利,及求免脫他難勝利。當知如是宣說法者,就第一義,無義無利,非自利益、非利益他。
諸佛如來為諸弟子宣說正法,唯為證得明及解脫二果勝利。當知如是說正法者,大果大利,自利利他無不圓滿。行於三世無忘失住最勝義故,三種所緣境差別故,說名三明。若心解脫、若慧解脫,皆名解脫,是愛、無明根本雜染勝對治故。
為得未得明與解脫,當知略有四種修道。謂修根故,能正修身;修身所引善行修故,能正修戒;修戒所引念住、覺支無倒修故,能修心慧。此中修根,復有三種。一、世間修,二、有學修,三、無學修。若思擇力為所依`[上=止【三宮聖知】]`上,雖取可愛、不可愛境不如理相,而不發起煩惱諸纏;設令暫起,尋復除遣。是世間修。若於聖諦已得現觀,由失念故,或生適意,或不適意,或兼二意,而心不為纏縛堅住,速於雜染能得解脫。是有學修。若即此心堅固安住,如前於內無有隘迮,善脫善修。都無一切下至失念,於諸可意、不可意等發心親近,計彼有德而趣向之。是名無學善淨修根。當知修戒、修心、修慧三種亦爾。此中最初,是初修根所引;第二、是第二所引;第三、是第三所引。修戒、修心、修慧相望,各有三種所引,當知亦爾。此中可意、不可意境界差別故,有恩、有怨有情差別故,功德過失相應有情差別故,所愛、非所愛有情差別故,當知一向適意、一向不適意、適意不適意相雜差別。可意、不可意境界差別故者,自有境界一向可意;自有境界一向不可意;自有境界其類相雜,少分可意、少分不可意。如是有情,或一向有恩,或一向有怨,或恩怨相雜。或一向有`[4]得=德【聖知】*`得,或一向有失,或`[*4]`得失俱備。若於有情愛復生愛,當知一向是其所愛;若於有情恚復生恚,當知一向非其所愛;若於有情愛已生恚,或於有情恚已生愛,當知是名所愛非所愛。由如是等差別因緣,適意等三有其差別。又於惡行,隨觀現法所有過患,隨觀當來所有過患,是故遠離,修習妙行。若於六處,由一切門皆被誹毀;是名現法所有過患。由是因緣,墮於惡趣,是名當來所有過患。此中為他所誹毀者,謂為外道及餘世間有聰敏者,聞其鄙惡名稱聲頌,咸共誹毀。當知其餘即如所說。又此中言修念住者,謂念覺分創始發起,在異生地;數修習者,在有學地;修圓滿者,在無學地。修習覺分,未得斷界,於其斷界正希求時,名依遠離;未得無欲界,於無欲界正希求時,名依離欲;未得滅界,於其滅界正希求時,名依於滅。棄捨下劣修覺分故,迴向勝妙修覺分故,名棄捨迴向。又諸苾芻,守護諸根,有慚有愧;由是因緣,恥於惡行,修習妙行;修妙行故,無有變悔;無變悔故,發生歡喜;此為先故,心得正定;心正定故,能見如實;見如實故,明及解脫皆悉圓滿。當知是名修行次第。
復次,有一沙門、若婆羅門,自既不能善修諸根,而不如理為他施設善修根法,見唯棄背所有境界,名護諸根。然其自於諸弟子眾深生染著,一分起愛、一分生憎。謂於其教順逆因緣,適不適意常現行故。於此微細自己雜染。不能以慧如實悟入,而謂自能善修諸根,起增上慢。諸有隨順如是見者,彼雖令根`[離=雜【聖】]`離諸境界,獨處空閑,而緣彼境,發起種種尋思雜染,然無智慧而自悟入,是亦不名善修諸根。又亦不為善修根故,勤修正行。但信他言,起邪勝解及以邪慢。
諸佛如來,為諸弟子如理施設煩惱斷故,名善修根,非唯一向背諸境界。又諸如來,於其三種不共念住善住其心,故不染著諸弟子眾。於正行眾悅意現行,於邪行眾行不悅意。由此所生貪欲雜染、瞋恚雜染都無所有。由是因緣,雖與弟子等煩惱斷,而名無上善修諸根。又此修根,依五品眾有差別故,當知亦有五轉差別。謂佛世尊,或有弟子一向正行,而亦畢竟;或有弟子一向放逸,而亦畢竟;或有弟子修行正行,而不畢竟;或有弟子行於邪行,而不畢竟。或有弟子多種品類,一行正行;一行放逸;一行一分,或時放逸、或不放逸。如是名為第五品眾。此中如來稱可意者,謂諸弟子,於善說法毘柰耶中,為修諸根得圓滿故,修行正行。復有一類不可意者,謂行邪行,或不修行。是故如來觀第一眾,生起悅意;觀第二眾,生不悅意;觀第三眾,生起悅意、生不悅意;觀第四眾,生不悅意、生起悅意;觀第五眾,生起悅意、生不悅意,亦復生起悅不悅意。如來雖復`[於=如【明】]`於此五眾,發起如是五轉差別悅不悅意,然諸如來終不為彼愛恚行相之所染污,由諸煩惱并其習氣永離繫故,善修根故。是故如來,一切煩惱并習永斷為所依止,能善住念,於弟子眾無諸雜染,說名五轉無上修根。又於如是一切五轉,隨其所應,當正思惟三種對治。一、無常想,二者、慈心,三、無`[*5-2]想=相【三宮聖知】*`想定。如是三種,隨其所應,當知其相。又佛世尊,所作已辦無學弟子,名已修根,由彼長夜樂涅槃故。雖遇如前諸有情數境相現前,或純可愛,或純非愛,或多雜類通愛非愛。由貪瞋癡永遠離故,由心解脫及慧解脫增上力故,即由無相,令心於彼速疾棄捨。由意樂故,於諸境界起厭逆想,又於涅槃見寂靜德,如是速能安住於捨。由此因緣,一剎那頃失念所作雜染污心亦不得起。當知齊此善修習故,名善修根。若諸有學,未能速疾安住於捨,有餘煩惱熏彼相續,成雜穢故。又於一切三轉境中,憎惡所起諸煩惱故,現行煩惱所逼迫時,則能方便住厭逆想及過患想。如是修行,能令修根速得圓滿,是故說彼名正行者。如是當知,於善說法毘柰耶中,大師美妙諸弟子眾,得所得義,能修正行。
復次,無我論師略有三種正所作事。何等為三?謂於苦集諦所攝行,自相、共相應正顯了,安立無我。當知此中,顯各各別眾多性故,顯了自相;開示生滅相似性故,顯了共相。是名第一正所作事。復於無我唯有因行,如其所有雜染、清淨如實顯了,當知此中,於三種受緣生三種煩惱隨眠未能永斷,於其見道我見隨眠未能除遣,於其修道我慢隨眠未能除遣,於見慢品能起無明`[亦=示【聖】]`亦未永斷,未能生起彼對治明,是故不能作苦邊際,如是名為顯示雜染。與此相違,當知即是顯示清淨。是名第二正所作事。復於諸行斷增益我薩迦耶見,依能取實無我正見,如清淨相,應實顯了。此無我見,在異生位,能正攝受聖諦現觀,又能證得諸聖慧眼;在有學位,能得上位盡、無生智;在無學位,能令一切學與無學,見、修所斷所有煩惱無餘永斷。是故當知,此無我見能令清淨,故應顯了。是名第三正所作事。
復次,於其成就世間正見多聞不定住正法者,即成就此世間正見多聞得定住正法者,當知略有五種殊勝正加行果稱讚利益。何等為五?謂彼第一住正法者,先由其心未得定故,奢摩他支戒未清淨,亦未鮮白。即此第二住正法者,心得定故,清淨鮮白。當知是名第一殊勝正加行果稱讚利益。又彼第一心未得定補特伽羅,於一切受并其所依、并其所緣、并其助伴、并其隨轉,不如實知。由不知故,便為三種無智為因過患所觸。何`[等=第【知】]`等為三?一、受雜染所作過患。二、世雜染所作過患。三、現法後法雜染所作過患。當知此中,受雜染所作過患者,謂愚癡者,於其樂受、并彼隨轉、并所隨染,有貪愛縛;於苦受等,有瞋恚縛;於其不苦不樂受等,有愚愛`[縛=纏【宋元聖知】]`縛及隨眠縛,由有愚癡所隨眠故。世雜染所作過患者,謂愚癡者,於現在世有貪染縛,於過去世有顧戀縛,於未來世有繫心縛。現法後法雜染所作過患者,謂彼如是雜染心者,於世於受有雜染故,便能生長感後有業,由此增益後有諸蘊,令當得生。又能增長所有貪愛,謂後有愛及資財愛。後有愛故,能生當來所有自體;資財愛故,於追求時極生疲怠。若得境界,便生染惱;若不獲得,所欲不遂,便自燒然;若得已失,便為愁惱之所損害。如是名為現法過患。若即由彼作及增長能感後有諸業、煩惱增上力故,起於當來生老`[死=病死【聖】]`死等眾苦差別,如是名為後法過患。第二心定補特伽羅,應知一切與上相違。當知是名第二殊勝。餘如前說。又彼第一補特伽羅,心未定故,於其無智所作過患,若自、若他不如實知。第二心定補特伽羅,於彼皆能如實了知。當知是名第三殊勝。餘如前說。又彼第二心已得定補特伽羅,於諸過患如實了知,已入修地。即前所得無我相應所有正見,由此修故,於二時中,依其斷界及無欲界,與彼一切菩提分法皆共圓滿。初未得定補特伽羅,心未定故,於彼一切皆未圓滿。當知是名第四殊勝。餘如前說。又彼第二心已得定補特伽羅,所有多聞毘鉢舍那助伴支分,彼能攝受勝三摩地,能淨修治毘鉢舍那,由是因緣,止觀二種平等雙轉。心未得定補特伽羅,應知多聞與彼俱闕。如是於成世間正見多聞不定住於正法補特伽羅,即此成就世間正見多聞得定住於正法補特伽羅,當知有此第五殊勝正加行果稱讚利益。如是即彼由已獲得勝奢摩他、毘鉢舍那,依於斷界,應遍知者能正遍知,應永斷者能正永斷,應作證者能正作證,應修習者能正修習。依無欲界,於彼一切已知、已斷、已證、已修。於所依色及能依名,正知、已知;於所依無明及能依有愛,正斷、已斷;於所依明淨智及能依解脫煩惱斷,正證、已證;於所依奢摩他及能依毘鉢舍那,正修、已修。
復次,有二法見。一、有為法見,二、無為法見。有為法見者,謂如有一,於諦依處及諦自性皆如實知。云何名為諦所依處?謂名色,及人天等有情數物。云何為諦?謂世俗諦及勝義諦。云何世俗諦?謂即於彼諦所依處,假想安立我或有情,乃至命者及生者等。又自稱言:我眼見色,乃至我意知法。又起言說,謂如是名,乃至如是壽量邊際,廣說如前。當知此中,唯有假想、唯假自稱、唯假言說,所有性、相、作用、差別,名世俗諦。云何勝義諦?謂即於彼諦所依處,有無常性,廣說乃至有緣生性,如前廣說。如無常性,有苦性等,當知亦爾。若於如是世俗、勝義諦所依處,其世俗諦如實了知是世俗諦,其勝義諦如實了知是勝義諦,如是名為有為法見。若有成就有為法見苾芻,齊此言說滿足。云何名為無為法見?謂即於彼諦所依處,已得二種諦善巧者,由此善巧增上力故,於一切依等盡涅槃深見寂靜,其心趣入,如前廣說乃至解脫。如是名為無為法見。若有成就無為法見苾芻,齊此言說滿足。又此法見,當知三種補特伽羅皆得成就。一者、異生,法隨法行,已得定心,博識聰敏,能如正理觀察諸法。二者、有學,已見諦迹。三者、無學,諸漏永盡。
復次,若有希求人天盛事,自發誓願行梵行者,當知彼為稱讚人天二種過患。何等為二?一者、煩惱所生眾苦,二者、無常所生眾苦。云何煩惱所生眾苦?謂於人天,住境界愛,依現在世故;住境界樂,依過去世故,住境界欣,於現在世,依過去境生愛樂故;住境界喜,於未來世,依現在境生愛樂故。若於如是三世境中住染污者,當知彼為稱讚所欲有匱乏苦,及生老等所有眾苦,是名生起煩惱所作眾苦過患。云何無常所作眾苦?謂順樂處有背失故,起變壞苦;隨順苦處現在前故,起厭離苦;一切自體於終沒時皆滅壞故,有滅壞苦。當知是名三種無常所作眾苦。此中如來超過如是二種過患,住一向樂,即於此樂應如實知;由此故樂,復應如實知樂方便。云何為樂?謂一切境相應永盡,無上安隱,即有餘依般涅槃界。云何方便?謂如前說,於五種受發起五轉如實妙智。若諸聲聞,棄捨大師所證超過人天妙樂,希求下劣人天樂者,當知彼於諸智者所多受毀辱,亦自欺誑。
復次,嗢`[*3-1]拕=柁【宮三宮】*`拕南曰:
一住、遠涅槃、 略說、內所證、 辯一切、`[智=知【三宮】]`智相、 捨所學、業、等、
空、隨行、恒住、 師`[弟=第【三宮聖】,等【知】]`弟二圓滿。
由二因緣,當知名為有第二住。謂有愛故,為欲生起第二自體,受習其因;此自體滅,第二自體次生起故。云何有愛?謂諸可愛所緣境界將得現前,最初生起染污欣悅,名有憙樂。從此已後,乃至未得,於彼多住作意思惟;設復已得而未受用,於其中間,即由憙樂增上力故,住染欣悅。名有歡喜。於受用時,多生貪愛,名有染著。故名有愛。又於未來起希求故,及於已得生領納故,名有憙樂;於過去世隨憶念故,名有歡喜;於已獲得正受用時,生貪愛故,名有染著。如是名為第二差別。云何生起第二自體?謂憙樂等為集因故,於當來世生老為根眾苦生起。與此相違,當知是名無第二住。
復次,有二種法更互相違。一者、煩惱,二者、涅槃。是故安住雜染法已,即便隨順後有而轉;若於後有隨順轉時,當知說名去涅槃遠。復有六種鄙碎士夫補特伽羅鄙碎行相。一者、性多忿恚;二者、所作不思;三者、樂逼惱他;四者、若苦所觸,便發不實麁惡語言;五者、或發真實能引無義麁惡語言;六者、因此展轉發起無量差別惡言,非但少詞而生喜足。由二因緣,諸出家者力勵受行,速疾能證沙門義利,諸未信者令生淨信,其已信者倍令增長。何等為二?一者、忍辱,二者、柔和。言忍辱者,謂於他怨終無返報。言柔和者,謂心無憤,性不惱他。
復次,以要言之,如來略依二種處所,說無`[界=累【聖知】]`界教。一者、說有餘依涅槃界教,二者、說無餘依涅槃界教。若由如是煩惱斷故,名成就斷補特伽羅,不成煩惱。即由如是,不住彼果`[後=彼【知】]`後有眾苦。當知是名說有餘依涅槃界教。若由如是不住煩惱後有苦果,即由如是乃至壽盡既滅沒已,一切餘依都無所有,不住此身、不住餘身、不住中有,證得一切眾苦邊際,當知是名說無餘依涅槃界教。略有三種念力強因。一、由其年少壯,二由前生串習,三、由現法數習。
復次,由五種相,當知涅槃是內證法。謂離信故,乃至離見審察忍故。如前應知。謂現法中,於內各別內外增上所生雜染,如實了知有及非有。
復次,由三因緣,顯示諸佛無上菩提。一者、覺了一切境故;二者、覺了有及非有如實事故;三者、覺了染淨二品一切法故。是故他於如是三處,請問世尊。
復次,諸有為法俱有轉時,令心迷亂,能令於相邪取分別。是故如來,為諸弟子分別開示,令於彼相決定悟入。為欲了知真實相故,又為於自無欺誑故,又為於他`[坦=但【聖】]`坦然無畏正記`[別=一別【宋宮聖知】]`別故。
復次,諸出家者,棄捨所學增上力故,當知安立顧戀境界。又出家者,毀犯尸羅增上力故,當知安立未出家者棄背趣入心株覆事。遠離慚愧故,一向愛味故。若堅執取所緣境界,當知彼名最極愛味。由是因緣,於修上品諸善業中,為心株杌,是不調柔無堪能義。又即由此增上力故,行諸惡行。內懷隱匿所造眾惡,故生其覆。如是一切略攝為一,說名於境最極愛味心株覆事。
復次,若於諸根無護行者,由樂聽聞不正法故,便生無明觸所生起染污作意;即此作意增上力故,於當來世諸處生起所有過患不如實知;不`[如=知【知】]`如實知彼過患故,便起希求;希求彼故,造作增長彼相應業;造作增長相應業故,於當來世六處生起。如是名為順次道理。逆次第者,謂彼六處以業為因,業愛為因,愛復用彼無明為因,無明復用不如正理作意為因,不正作意復用無明觸為其因。又於此中,先所造業,是現法受六處之因。現法造業,是次生受六處之緣。或是後受六處由藉。愛等、業等,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復次,由二因緣,後有生起。一、後有業,二、後有愛。而但說言諸有情類隨業而行,不言隨愛。何以故?略有三愛。一者、欲愛,二者、色愛,三、無色愛。此中欲愛是不善者,雖有異熟,然若不起惡不善業,終不能與惡趣異熟。若欲界愛,於無明觸所生諸受起希求時,於可愛境發生貪欲,於可`[憎=增【知】]`憎境發生瞋恚,於可迷境發生愚癡。由此三種增上力故,行不善業;由此業故,生諸惡趣。非但由彼貪瞋癡纏定`[墮=隨【聖】]`墮惡趣。然即此愛,於所造業異熟生時,能為助伴。又由希求可愛境界增上力故,修行善行身語意業;由此為因,得生善趣。此中可愛諸異熟果,但應用業為引生因,非染性愛。又若此愛,色無色繫雖非不善,然是染污,一切皆非有異熟果。又即由此色無色愛,名有愛者。彼由聽聞正法因故,於其欲界觀麁鄙相,證得明觸`[而=所【三宮聖知】]`而生世間如理作意相應諸受,調伏欲界貪瞋癡等,造修所成善有漏業。由於此間造彼業故,當得生彼;不由於彼染污性愛。然即此愛,於所造業異熟生時,能為助伴。是故但說諸有情類隨業而行,不言隨愛。
復次,於外事中,世間假名增上力故,亦說有果及有受者。彼或時空,世現可得;或時不空。如果受者,因與作者,當知亦爾。如是名為世俗諦空,非勝義空。若說恒時一切諸行唯有因果,都無受者及與作者,當知是名勝義諦空。應知此空,復有七種。一、後際空,二、前際空,三、中際空,四、常空,五、我空,六、受者空,七、作者空。當知此中,無有諸行於未來世實有行聚自性安立,諸行生時從彼而來。若有是事,彼不應生,於未來世諸行自性已實有故。又不應有無常可得。既有可得,是故當知,諸行生時無所從來,本無今有。是名後際空。又無諸行於過去世有實行聚自性安立,已生已滅諸行往彼積集而住。若有是事,不應施設諸行有滅,過去行聚自性儼然常安住故。若無有滅,彼無常性應不可知。既有可知,是故諸行於正滅時,都無所往積集而住。有已散滅,不待餘因自然滅壞。是名前際空。又於剎那生滅行中,唯有諸行暫時可得,其中都無餘行可得,亦無別物,是名中際空。當知亦是常空、我空。以無我故,果性諸行空無受者,因性業行空無作者,如是名為受者、作者二種皆空。作者、受者無所有故,唯有諸行於前生滅,唯有諸行於後生生,於中都無捨前生者、取後生者。是故說言:唯有諸法從眾緣生,能生諸法。又一切法都無作用,無`[有少=少有【三宮聖知】]`有少法能生少法。是故說言: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但唯於彼因果法中,依世俗諦,假立作用,宣說此法能生彼`[法〔-〕【元】]`法。
復次,由五種相,於能順喜所緣境界隨順而行。`[7]深=染【聖】*`深心喜樂,不如正理執取其相,發生貪欲,多起尋思方便求覓,因此廣行福非福行。如能順喜所緣境界,順憂、順捨所緣境界,如其所應,當知亦爾。其差別者,於能順憂所緣境界隨順而行,`[*7]`深心厭惡,發生瞋恚。於能順捨所緣境界隨順而行,深心愚昧,發生愚癡。餘如前說。
復次,有諸苾芻證阿羅漢,諸漏永盡,於一切境隨順而行,恒時不堪乃至失念生諸煩惱,是故恒住無雜染住。由是因緣,說名恒住。彼隨行品若喜、若憂、若欣、若慼,諸阿羅漢皆無所有。乃至善中亦無是事。又彼恒住極難行故,及無罪故,名為最勝。能成就者極難得故,說名第一真實福田。應當奉請,乃至廣說,當知如前攝異門分。
復次,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應知大師及弟子眾各由二相,其德圓滿。云何二相,應知大師其德圓滿?謂依利他行,欲令悟入諸所有受皆是苦故,說受所依,說彼因緣,說能雜染所有隨行,說所對治及能對治師句安立,說一切種究竟出離,是名第一師德圓滿。又依自利行,宣說不共三種念住無雜染住,是名第二師德圓滿。云何二相,應知弟子其德圓滿?謂於如來無量法教能了知已,而未得到聞之彼岸。若以得到其彼岸者,要為修行法隨法行,證得出離,非為受持。了知是已,如理修行法隨法行,非但隨說音聲語言以為究竟,是名第一諸弟子眾其德圓滿。如是修行法隨法行,不以下劣而生喜足,要當往趣賢敏丈夫所趣之地,定當獲得彼所應得,是名第二諸弟子眾其德圓滿。
復次,於善說法毘柰耶中,復由三相,應知大師其德圓滿;又由二相,應知弟子其德圓滿。云何三相,應知大師其德圓滿?謂佛世尊,為諸弟子最初施設遠離二邊中道正行,是名第一師德圓滿。又於聖教未生`[信=行【宮聖知】]`信者、有毀犯者,以正方便令入聖教,離諸毀犯,是名第二師德圓滿。又於聖教已得入者,由四法攝正攝受之,是名第三師德圓滿。云何名為四種法攝?一、於祕密,以其如法閑靜教授而教授之,不以非法。二、於違犯,以其如法苦切語言,現前呵擯,非不如法。三、於尋思、依止耽嗜,教令於內勤修寂靜。四、令時時聽聞正法,常無懈`[2]廢=癈【知】*`廢。又令遠離相似正法,及令對治棄捨正行,當知即是於其祕密,能引如法閑靜教授。於實毀犯,若正了知要當呵擯方調伏者,以如法言現前呵擯,心無雜染。於尋思者,方便令其易得決了。於諸流蕩五妙欲者,示其過患,令生厭離。漸次修學乃至證入第四靜慮,所有尋思、依止耽嗜,方能於內究竟寂靜。自令無惱,令他攝取,當知是名於時時間聽聞正法,常無懈`[*2]`廢。云何二相,諸弟子眾其德圓滿?謂諸弟子,最初忍受大師所見,謂諸法中空無我見。由是因緣,於諸法中,不增益我起邪執著,亦不毀壞世俗道理。勝意樂故,無所隨從;隨言說故,亦不遠離。是名第一諸弟子眾其德圓滿。又彼於見既忍受已,能正修行法隨法行。由四法攝所攝受時,若彼諸法有苦有害,如實了知,能速斷滅;若彼諸法無苦無害,如實了知,能速作證。是名第二諸弟子眾其德圓滿。如是大師及弟子眾之所攝受諸佛聖教,當知一向無染清淨,諸聰慧者之所歸趣。`[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二`[知本奧書如卷第九十一]`
☗s93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 攝事分中契經事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一
如是已說處擇攝。緣起、食、諦、界擇攝,我今當說。
總嗢`[5]拕=柁【宮三宮】*`拕南曰:
立等、二諦等、 以觸為緣等、 有滅等、食等、 最後如理等。
別嗢`[拕=柁【宮】]`拕南曰:
立、苦聚、諦觀、 攝聖教、微智、 思量際、觀察、 上慢、後甚深。
略由三相,應知建立緣起差別。一、從前際、中際得生;二、從中際、後際得生;三、於中際生已隨轉及趣清淨。
此中云何從其前際、中際得生,及於中際生已隨轉?
謂如有一,宿非聰慧,無明為緣,造作增長罪、福、不動身語意業。由此為緣,隨業行識乃至命終隨轉不絕,能為後世續生識因。如是展轉有內外愛,識生果時,能為助伴現前而起。
既命終已,由前際因,於現在世自體得生。生已漸次於母腹中,因識為緣,續生果識隨轉不絕。
任持所有羯`[邏=羅【三宮】]`邏藍等。名色分位後後`[殊【麗】,殘【大】(cf. K15n0570\_p1265a02)]`殊勝,始從胎藏,乃至衰老。又即此識當續生時,能感生業與異熟果。異熟生識復依名色相續而轉,謂依眼等六`[依=根【三】]`依轉故。由是說言:名色緣識。俱生五根說名為色,無間滅等說名為名,隨其所應,能與六識作所依止。識依彼故,乃至命終數數隨轉。又五色根,根依大種、根處大種所生諸色,及諸餘名,由彼執持,所有根等墮在相續,流轉不絕。此二總名隨轉依止。
由是故言: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於現在世,猶如束蘆相依而轉,乃至壽住。
如是名為從其前際、中際緣起諸行得生,於其中際生已隨轉。
當知此中,依胎生者說轉次第。卵生、濕生,除在母腹有餘差別。
有色有情,在欲、色界受化生者,於初生時諸根圓滿,與餘差別。
在無色界諸有情類,識依於名及色種子,名及色種依識而轉。由彼識中有色種故,色雖間斷,後當更生。如是名為此中差別。
由福業故,生於欲界人、天兩趣;由罪業故,生惡趣中;由不動業,生色、無色。
云何名為從其中際、後際緣起諸行得生?云何不生,由不生故證得清淨?
謂彼如是於中際生補特伽羅,領受先業所得二果。一者、領受內異熟果,二者、領受境界所生受增上果。彼由聽聞不正法故,或由先世串習力故,於二種果發起愚癡。彼由於內異熟果中有愚癡故,不能如實了知當來後有生苦。由此前際、後際無明增上力故,如前造作增長諸行。由此新業熏變識故,於現法中隨業而行。如是無明以為緣故,諸行得生;行為緣故,令識轉變。當知此識,於現法中但是因性,攝受當生諸識果故。約就一切相續為名,說六識身。又即此識,當來後有名色種子之所隨逐;名色種子,復為當來後有六處種子隨逐;六處種子,復為當來後有諸觸種子隨逐;此觸種子,復為當來後有諸受種子隨逐。當知是名於其中際後有引因。由識為先,受為最後,遍能牽引諸自體故。如是由先異熟果愚引後有已,復由第二境界所生增上果愚緣境界受,發生貪愛。由此愛故,或求諸欲、或求諸有。又取欲取,或取見、戒禁、我語取。取`[諸=語【知】]`諸取已,愛、取和合潤先引因,轉名為有,是當生起因所攝故。
此有無間,既命終已,如其引因所引諸行,識為最初,受為最後,或漸次生、或復頓生。如是應知於現法中,初用無明觸所生受為緣生愛;愛為緣故,次生於取;取為緣故,轉成其有;有為緣故,當生得生;生為緣故,老病死等眾苦差別次第現前。當知此中,或有處所生處現前,或有處所種子隨逐。
如是中際無明緣行、受緣愛等,能生後際緣起諸行。
若現法中從他聞法,或於先世已集資糧,由彼為因,能於二種果性諸行如理思惟。若於彼因、若於彼滅、若趣滅行如理作意,思惟彼故,發生正見,又於諸諦漸次獲得有學、無學清淨智見。彼由如是智見力故,能無餘斷無明及愛;由彼斷故,即彼所緣不如實知,諸無明觸所生諸受亦復隨斷;由此斷故,於現法中,由離無明,證慧解脫。又無明觸所生諸受相應心中,所有相應貪愛煩惱,彼於其心亦得離繫;由離貪故,證心解脫。又即由彼無明滅故,諸有無明猶未斷時,依於後際應生行識乃至諸受,皆不得生,成不生法。是故說言:無明滅故,諸行隨滅;次第乃至異熟所生諸觸滅故,異熟所生諸受隨滅。又現法中,無明滅故,無明觸滅;由無明觸永得滅故,從無明觸所生受滅;由無明觸所生諸受永得滅故,愛亦隨滅;由愛滅故,如前說名所有取等,乃至損惱以為後邊諸行皆滅,成不生法。於現法中,如是諸行皆不流轉。不流轉故,於現法中住有餘依般涅槃界,名為證得現法涅槃。彼於爾時,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有餘未滅,而得說名清淨鮮白。乃至有識身住未滅,彼恒領受離繫諸受,無有繫縛。彼有識身,乃至先業所引壽量,恒相續住。壽量若盡,能執持識捨所執身,命根亦捨。從此已後,所有命根無餘永滅,都無所有。又彼諸識與一切受,於此位中任運而滅。先因滅故,餘更不續,亦無餘滅。由此道理,名無餘依般涅槃界,究竟寂靜常住妙跡。為此義故,常隨涅槃,常以涅槃為其究竟,於世尊所熟修梵行。
是名廣說由三種相,建立緣起。謂從前際、中際流轉,從其中際、後際流轉,復於中際流轉清淨。
復次,安立九相後有苦樹,能生當有。謂有世間非聰慧者,於現法中所造新業,如小苦樹。若彼世間非聰慧者,於能隨順諸漏處所,依現在世隨觀愛味,依過去世深生顧戀,依未來世專心繫著。如是住已,先所未斷一切貪愛,由數習故,轉更增長。此非聰慧補特伽羅,欲令如是後有小樹復加滋茂,以貪愛水而恒溉灌,令如前說能感當來取所得果漸次圓滿。若有多聞諸聖弟子,雖造有漏能感當來諸業小樹,然於能順煩惱諸行,無倒隨觀生滅法性;於斷、無欲及以滅界,無倒隨觀是寂靜性;損減彼業,不令增長,使其愛水亦皆消散。故聰慧者,不欲滋榮後有小樹,便斷其愛、愛緣取等。損壞如是後有小樹,尚令一切皆無所有,何況使其後更增長。復更有一補特伽羅已生自體,諸先所有造作增長順後`[受=愛【聖】]`受業,於現法中為其所繫。即彼自體及先所造順後受業,總攝為一,說名後有如大苦樹。若於能順諸煩惱法,如前乃至專心繫著。如是住已,彼先所造順後受業如直下根,令樹欝`[茂=茷【聖】]`茂。於現法中,彼愛煩惱如傍注道,令樹潤澤。以此為因,令隨惑業行一切種子識,於當來世正續生時,住於名色。如是苦樹長時安立。當知如是補特伽羅,欲令苦樹展轉滋茂。此中白品,如前應知。
復次,世尊在昔為菩薩時,棄前所得諸世俗道及世諸師,處菩提座,為欲悲愍利他有情以為上首,自於諸諦起正觀察。爾時為欲歷觀苦諦,由老死支苦諦所攝,故於緣起逆歷觀察。當知此中,由三種相,於其老死如理觀察。一者、觀察細因緣故;二者、觀察麁因緣故;三者、觀察非不定故。感生因緣,亦名為生:即生自體,亦名為生。前生是細,後生為麁。此中觀前細生有故,而有老死;亦觀由後麁生緣故,得有老死。當來老死,細生為因;現法老死,麁生為因。云何名為非不決定?謂即除彼生處所攝二種生體,餘定無能與老死果。如觀老死,生、有、取、愛各由二種如理觀察,當知亦爾。如是名為始從老死,次第逆觀苦、集二諦緣起道理。應知此中,順集諦法,猶如燈炷;即此集諦,如膏油等;苦諦類燈;諸非聰慧補特伽羅,譬於灌油并集炷者;如是苦燈燒然長世。當知白品,與此相違。謂善方便觀滅、道諦。復有二種補特伽羅。何等為二?一、唯行自非利益行。謂但於己集炷灌油,令一苦燈相續`[久=人【宋元宮】]`久住。二、復有餘補特伽羅,兼行自他無量大眾非利益行。為然自他大苦`[火=大【知】]`火聚,攝受聽聞邪法為先,聞思修慧所引邪行,譬如積集乾薪、乾草及乾牛糞。由是因緣,令苦火聚長時熾然,無有斷絕。
復次,世尊在昔為菩薩時,處菩提座,依緣起門逆次而入。先緣後際,如理思惟老死苦諦,乃至其愛。如是觀察後際苦諦,及後際苦所有集諦,未為喜足,遂復觀察後際集諦因緣所攝現在眾苦,謂遍逆觀受、觸、六處、名色與識。當知此中,觀未來苦是當苦諦,觀彼集因是當集諦。觀未來世苦之集諦由誰而有,知由從先集所生起識為邊際現法苦有。既知從先集所生起,不應復觀此云何有。是故世尊昔菩薩時,為觀當來所有苦、集,觀現在苦乃至作意相應心識,而復轉還。又為漸次觀彼後際集諦依處,後際苦諦所依止處,當知即是後際集諦。故乃至識復還順上。如是順逆如理觀察緣起苦、集。從此無間,為觀滅諦,始從老死逆次第入,乃至無明。何以故?觀察如是現在苦諦,云何一切皆悉盡滅,謂不造作無明為緣新業行故。如是歷觀三聖諦已,次更尋求此滅聖諦,何道何行而能證得。由如前說宿住隨念,憶昔為求諸漏永盡,世間正見如教授者令現在前。作是思惟:我今證得先舊正道,古昔諸仙同所遊履。如是但以世間作意歷觀四諦。又以正見,於諸諦中得入現觀,次第方便證覺無上正等菩提,現見方便獲得無漏有學、無學善淨智見。為此義故,於三大劫阿僧企耶,修行一切難行之行,今於此義皆已證得。為利他故,哀愍世間諸人天故,隨有堪能入聖法者,開四聖諦,令生等覺。
復次,佛世尊教三處所攝。何等為三?一、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故;二、彼為依利他行故;三、彼為依自利行故。此中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故者,謂從後際苦,逆觀現法前際苦、集,名色緣識,識緣名色,譬如束蘆展轉相依而得住立。於其中間,諸緣生法皆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作,非無因生。如是施設,名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故。所以者何?無常諸行前際無故,後際無故,中際雖有,唯剎那故。作用動轉,約第一義都無所有,但依世俗暫假施設。如是施設如實無倒,是故說此名善建立。即依如是善建立性,依諸緣起,為他宣說聖諦法教。名彼為依利他行故。即此為依,自能趣入聖諦現觀法隨法行,又能證得現法涅槃,當知是名用彼為依自利行故。又先積集智慧資糧諸弟子眾,成就猛利俱生慧故,名為聰慧;具教智故,名為明了;具證智故,名善調伏;不由他緣,自覺法故,名無所畏;緣於涅槃,如實覺故,名見甘露;盡、無生智為所依止,證有餘依涅槃界故,名身證得妙甘露界具足安住。
復次,有諸愚夫外道種類,雖能觀見四大種身麁無常性,由觀此身雖久住立,而有增減,死時、生時有捨取故。便於其身能厭、能離、能起勝解,以世間道離欲界欲、離色界欲,極至有頂,然彼於身當知仍名未得解脫。所以者何?由於彼彼所得定中,瑩磨其識執取為我,雜染而住。復於後時壽盡、業盡,還退生下,以於緣起不善巧故。諸聖弟子雖於緣起已得善巧,而但隨觀四大種身細無常性,未即觀察識無常性。所以者何?四大種身經久時住,常相可得,剎那相似相續隨轉,其無常性難可得故。識無常相麁顯可得,剎那剎那所緣易脫,其相轉變,無量品類有差別故。雖即此識無常性相無量品類麁顯易得,然復說名最極微細,當知其性難可識故、難可入故。所以者何?唯是慧眼所見境故。四大種身有增、有`[減=滅【聖】]`減、有捨、有取,其無常性尚為非理肉眼境界,況其餘眼。緣起善巧諸聖弟子,復欲悟入最極微細識無常性,即於緣起如理思惟。由能分別墮自相續觸所生起諸受分位差別性故,便能悟入識無常性。彼既成就如是智見,漸次於受所依止身所因諸觸,及餘一切名所攝行,皆能厭離,生於勝解,亦得解脫。得解脫故,安住畢竟若有餘依、若無餘依二涅槃界。
復次,於緣起法善巧苾芻,由三種相,於其三際能正思量,正能盡苦。云何三相?一、苦依處,二、苦因緣,三、苦因緣依處,是名三相。云何三際?一者、中際,二、過去際,三、未來際,是名三際。當知此中,內身苦依,是寒熱等及病死等眾苦差別現法生起之所依處。何以故?由有此故,於所依身彼得生故。外父母等親屬朋黨攝受苦依,是供侍等執持刀杖以為後邊,憂愁歎等眾苦差別之所依處。何以故?如前說故。此二種依,用攝受愛以為其因。由`[似=以【三宮】]`似集愛此依生起,名苦因緣。又即此愛,依止可樂妙色境界以為依處,方乃得生,說彼名苦因緣依處。又諸所有現在境界,貪瞋癡火熱惱為因,令生燋渴,由是遂飲譬如雜毒可`[樂=藥【明】]`樂妙色所緣境界甘美之飲,不能棄捨,轉增渴愛;由渴愛故,有當來依;當來依故,便有眾苦。如是當知由第一義,名為趣死。即由如是現在道理,應當了知去來道理。當知是名能正思量中去來際。又即依止四種言說,應知一切所依三量。若見、若知二種言說,是依現量;若覺言說,是依比量;若聞言說,依至教量。
復次,由五種相,正勤方便觀察緣起,能盡眾苦,能作苦邊。何等為五?一者、觀察諸緣生法生起因緣;二者、觀察彼`[滅=減【知】]`滅因緣;三者、如實了知能趣彼滅正行;四者、修行法隨法行;五者、於證離增上慢。如是名為善起觀察及果成滿。始從未來依因緣苦,逆次乃至識緣名色,由四種相,觀察通達,修習正行。謂由二相,觀察當來因有故果有,因無故果無。既觀察已,通達因無由修正行。既通達已,隨正修行法隨法行。又正觀察,於現法中無明為緣,福及非福、不動新業因法有故,隨福、非福、不動業行果識等有。彼非有故,此亦非有。既觀察已,如前通達及正修行。正修行時,不造無明為緣新業,故業觸已速能變吐。於現法中,證得如前現見聖道、道果涅槃。彼於爾時,譬如陶師,舉煩惱火隨眠烝熱,隨有識身熟烝熱瓮,置極清涼涅槃岸上,令離一切煩惱烝熱。又令如瓦有識身攝依得清涼。應知如前領受所有身邊際受,乃至廣說。未捨命來,常處恒住,終不退失阿羅漢果,亦不能造無明緣行。云何於證離增上慢?謂彼爾時,成就能緣緣起妙善清淨智見,作是思惟:依勝義諦,無流轉者、無涅槃者。唯有彼彼法生故,令彼彼法生;彼彼法滅故,令彼彼法滅。
復次,略有二種增上慢者。一、於有學增上慢者,二、於無學增上慢者。
若於有學增上慢者,彼告他言:我已`[渡=度【知】]`渡疑,永斷三結。我於所證有學解脫,已離猶豫,已拔毒箭,已能永斷薩迦耶見以為根本一切見趣。若於無學增上慢者,彼告他言:我無有上。所應作事、所應決擇我皆已作。
如是二種,或依緣起,或依涅槃。又依聖說而起說時,謂說甚深出離世間、空性相應緣性緣起順逆等事。於其所說不能覺了、不隨悟入。由此二種因及緣故,於如實覺發起狐疑;於自相續煩惱永斷、涅槃作證,亦生猶豫。所以者何?由於有學增上慢者,計我、我所常所隨逐,隨入作意微細我慢間無間轉,不能了達;又奢摩他任持相續,防麁煩惱令不雜亂。由是因緣,彼於未得生已得想,於未防護生已護想,便告於他。又於無學增上慢者,彼自謂言:我已寂靜,我已涅槃,我已離愛,我已離取。於此未斷微細現行諸增上慢不能了達。於所未得生已得想,於未防護生已護想,便告於他。又於無學增上慢者,當知決定先於有學起增上慢。無有實義諸有學者,於上無學起增上慢。所以者何?非彼相續煩惱現行如是纏心堅牢而住;由此因緣,於所未得生已得想,起增上慢,堅固執著,經多時住,或告於他。唯有失念狹小暫時煩惱現行,尋復通達,速能遠離。又彼如是或由先時,於所未得起得增上慢故,或由今時,於其所得生疑惑猶豫壞`[其=期【三宮聖知】]`其心故;便生憂慼,作是思惟:若我所證無所有者,他之所證亦應無有。如是便生謗聖邪見受惡趣因,獲大衰損。云何如前聖說甚深?謂能開示甚深緣起究竟涅槃,三相相應有為、無為體性差別。有為無常,無為常住;諸行皆苦,涅槃寂靜。一切有為,總唯是苦及唯苦因;一切無為,總唯眾苦及因永滅。若諸苾芻,於現法中得涅槃者,永斷後有眾苦因道,令當來世所有苦果究竟不轉。入無餘依般涅槃時,後苦不續,先因所引現在苦依任運而滅,至苦邊際。此中都無先流轉者,亦無於今般涅槃者。若能開示如是義言,當知名為如前所說聖說甚深。
復`[次=此【聖】]`次,緣起本性最極甚深,而有一能開示令淺,當知此由二因緣故。一、由大師善開示故;二、即由此補特伽羅,成就微細審悉聰敏博達智故。若說、若聽是諸句義,應知如前攝異門分。
當知此中,諸緣起法,略由四相最極甚深。何等為四?一、由微細因果難了知故;二、由無我難了知故;三、由離繫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故;四、由有繫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故。
云何微細因果難可了知?謂依觀察聖諦道理,始從老死,乃至識緣名色,所有有支有緣體性。云何名為有緣體性?謂於是中,有因緣生未永斷故,而有生生;生既生已,唯當希待後時老死。當知此中,生之因緣亦名為生,因緣所起亦名為生。有前生故,而有後生;有後生故,而有老死。此中前生是後生因,亦老死緣;後生唯是老死之緣。如是一切`[總【麗】,聰【大】(cf. K15n0570\_p1270b02; T44n1851\_p0552c05)]`總攝為一,略說名為生緣老死。當知是名初老死支有緣體性。如說生支,如是有支、取支安立,當知亦爾。取差別者,謂`[無=死【知】]`無差別欲貪名取,取之差別安立有四。如是愛支,或求欲門發起諸業,或求有門發起諸業。此二業門所有諸愛,當知歸趣愛非愛受。又即此愛,`[由=生【明】]`由六處門所起無明觸所生受為緣故轉。復有餘受,非此愛緣。謂明觸所生,及非明非無明觸所生。又即此受,當知一切皆用相似觸為其緣。此復云何?謂明、無明相應,是增語觸。與此相違,是有對觸。又此明觸及無明觸所隨增語觸,如其所應,當知彼用聽聞正法或不正法,於所緣境若正、若邪聞思修智相應諸名以為其緣。非明非無明觸所攝有對觸,當知彼用若內、若外諸色為緣。如是總名名色緣觸。又即六處略為二分,謂名及色,與觸為緣。當知此中,意處非色,與餘非色諸法相應,如是一分,說名為名;諸餘色處總為一分,說名為色。又此名色於現法中,由續生識為緣牽引,及能執持令不散壞。又即此識續生已後,依名色住,或於同時、或無間生依彼而轉,故於現法,此亦用彼名色為緣。應知先業所引名色,與識展轉相依、展轉為緣。如是當知,識緣名色以為後邊所有有支,隨老死相,如前所說,隨其所應有緣體性。如是名為微細因果難可了知。難了知故,當知緣起名為甚深、最極甚深。
云何無我難可了知?謂諸因果安立緣起,齊爾所事,遍於一切有情眾中,起無差別有情增語。即此增語應知是路,依此處所有言辭轉,施設各異有情眾別。謂鳥、魚、蛇、蠍、人、天等類。又立各異名字差別。謂鸚鵡、舍利、孔雀、鴻雁、多聞、持國、增長、醜目、舍利子、極賢善、給孤獨、一切義成等名字差別。齊爾所事,於諸世俗言說士夫有言論轉。謂諸所有受,若明觸所生、若無明觸所生、若非明非無明觸所生,如是一切與名色俱。若諸名色無餘永滅,所有諸受無容得生。當知是名無我緣起難可了知。
云何離繫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性?謂如外道,觸對無明觸所生受,由三門故,於其無我緣生諸行,分別有我,起見施設。云何三門?一、於欲界未得離欲。於欲界繫三種受中,妄計一分為明我所,妄計一分為受者性,分別有我,起見施設。二、於欲界已得離欲,第三靜慮未得離欲。唯於樂受計有所得。即妄計此為明我所,計此受外別有實我是能受者,起見施設,謂即此我是有受法,即用彼受領納其受。三、於第三靜慮已上,不苦不樂微細諸受不能通達,分別有我,謂於諸受都非受者,起見施設。如是一切,由三種門所起我見,皆不應理。所以者何?以三種受皆無常故,其所計我應亦無常。是故彼見三受為我,不應道理。又於第四靜慮已上都無樂受,其中亦無能受樂者。計我於彼由樂受故,名有受法,不應道理。又於第四靜慮已上無色定等,彼所計我應無覺受。彼由寂靜定所生受,發起我慢,謂我寂靜,此慢應無。然有此慢,是故此計亦不應理。當知是中,若諸緣起非甚深者,彼應無有如是無智妄計失壞。內法多聞諸聖弟子,觸對明觸所生受故,了知一切所起我見皆不應理,是故觀見諸法無我。彼於世俗及勝義諦皆得善巧,於如前說如來滅後若有若無,乃至非有非無皆不執著。於如是事心得解脫。設有來問如是為有,如其所應而不記別;如是為無、俱及俱非,皆如所應而不記別。如是彼由妙智為先,而不記別,或有謂言是無知者,當知此是極大無智、極大邪見。又彼如是見行外道,於現法中,依如前說三種妄見,或施設我是其有色,或施設我是其無色,或施設我以為狹小,或施設我以為無量。如現法中,妄分別我是真可得,起見施設;如是當來分別起見,為他施設,當知亦爾。雖有多種妄分別我。然唯一類薩迦耶見隨眠所繫。未斷彼故,雖由下劣諸世俗道漸離繫縛,乃至有頂,當知即彼猶名繫縛。如是名為以諸緣起善巧妙智,能隨悟入離繫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性。
云何名為有繫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性?謂有`[多=名【明】]`多聞諸聖弟子,觸對明觸所生受故,於現法中不得實我,亦不施設。身壞已後,亦不於彼七識住中,施設一切有情眾已,復於其下續生識處,又復於彼生起識處。彼於識住及於二處,以諸緣起聖諦道理如實觀時,成阿羅漢,或慧解脫、或俱解脫,具八解脫、靜慮、等至。彼於現法,雖可現見有生老死,然名從彼而得離繫。雖復現見領納諸受,然名於受而得離繫。雖復現見有識、名色,然名於彼而得離繫。如是名為以諸緣起善巧妙智,如實了知有繫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性。由此四相,應知緣起名為甚深、最極甚深。
復次,嗢`[*5-1]拕=柁【宮三宮】*`拕南曰:
異、世俗勝義、 法爾、此作等、 大空、與分別、 自作為其後。
於此正法毘奈耶中,雖復愚智俱從前際至於中際,並由二種根本煩惱集成如是有識之身,此身為緣,於外所有情非情數名色所攝所緣境界,領納三受。然其智者於彼一切前中後際,與彼愚者大有差別。當知此中,於其中際有差別者,謂由二種根本煩惱集成如是有識之身,於現法中此二皆斷。斷此二故,於當來世無復有彼識所隨身,是即名為後際差別。
問:何緣智者成智者性?答:於現法中所有集諦,及於後際所有苦諦,皆離繫故。
問:何緣愚者成愚者性?答:於斷彼二無力能故。曾習聖教,名為智者,先已尋求智資糧攝諸梵行故。於其聖教曾未修習,名為愚者,彼相違故。當知是`[名〔-〕【知】]`名智者、愚者前際差別。
復次,於諸緣起善巧多聞諸聖弟子,如實了知世俗、勝義二諦道理。如實知故,於現法中有識身等所有諸法了知無我,終不執彼為我、我所。由於勝義得善巧故,無是邪執。於墮諸行相續自業所作有情,如實了知無有展轉所能作者,亦無不作有吉祥義。了知是已,遂正勤修煩惱離繫。由於世俗得善巧故,遠離所有增益不實、損減實事。彼現法中,於有識身先所造作,思所祈願、思所建立,由誓願故,即以聞思所成妙慧緣起善巧為所依止,用奢摩他、毘鉢舍那修所成行能隨悟入。又於識、觸、受、想、思身,歷觀為苦。又於愛身差別觀時,當知即是觀察集諦。彼於二諦有生滅智,如實了知由因集故,如其所集;由因滅故,如其所滅。謂由定地世間作意,修習如是作意因緣,入諦現觀。彼於先時,於世間集及世間滅,由聞思慧,說名善見,亦名善知;由修慧故,名善思惟。今於聖諦入現觀時,名為善了,亦名善達。由盡所有、如所有故,隨其次第。彼於爾時,由聞思慧,名趣正法;由修慧故,名近正法;由諦通達,名證正法。又由趣、由近正法故,名到源底;由證正法故,名遍到源底。又有學慧,名入世間出沒妙慧。此無漏故,聖相續中而可得故,名為聖慧。能盡、能出一切煩惱及諸苦故,名出離慧。最極究竟能通達故,名決擇慧。彼既成就如是妙慧,復作是思:我當進斷後諸所有一切煩惱。即於此事多修習故,於修道中出餘煩惱,盡一切苦。如是顯示,從初業地乃至獲得阿羅漢果所有正道。
復次,由二因緣,於諸緣起及緣生法,建立二分差別道理。謂如所流轉故,及諸所流轉故。
當知此中,有十二支差別流轉,彼復如其所應,稱理因果次第流轉。
又此稱理因果次第,無始時來展轉安立,名為法性。由現在世,名為法住;由過去世,名為法定;由未來世,名法如性。非無因性,故名如性,非不如性。如實因性,故名實性;如實果性,故名諦性。所知實性,故名真性;由如實智依處性故,名無`[倒=到【聖】]`倒性,非顛倒性。由彼一切緣起相應文字建立依處性故,名此緣起順次第性。又此二種善巧多聞諸聖弟子,於三世中如實了知,遠離一切非理作意,於諸聖諦能入現觀,於諸外道諸見趣中能得離繫。如前趣等,廣說應知。又彼緣起,無始時來,因果展轉流轉相續。如來於此流轉實性現等覺已,以微妙智起正言詞,方便開示非生、非作。當知此中,無始時來因果展轉法住法性,由彼相應名句文身,為令解了,隨順建立法住法界種`[性=姓【宋元宮聖知】]`性依處。
復次,由二因緣,此作此受、餘作餘受不應記別。云何為二?一者、因果相屬一故,諸行相續前後異故。二者、所餘作者、受者不可得故。若於此論不受不執,以中道行,如唯因果而正記別,亦無過失。
復次,一切無我無有差別,總名為空。謂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補特伽羅無我者,謂離一切緣生行外,別有實我不可得故。法無我者,謂即一切緣生諸行,性非實我,是無常故。如是二種略攝為一,彼處說此名為大空。謂若有離世俗言說,妄見為依,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記【聖知】]`論:謂有別物異緣生法,或緣生法異彼、屬彼。此依妄見,非住梵行。何以故?由如是見依止初空所治見轉,非此見者應解脫故。或復即`[於〔-〕【三宮】]`於名色所攝緣生法中,依如前說三種妄見,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命即是身,乃至廣說。如是亦非安住梵行。何以故?由如是見依第二空所治見轉,非此見者應解脫故。遠離如是二邪見邊,唯見因果,名中道行。所知真如,名如實性;能知真如,名無倒性。於有諸行,假施設有,謂是諸行,諸行屬彼。若依勝義有如是者,彼一切行若滅若斷,云何可說此是諸行,或行屬彼?由於爾時,如是二種不可得故。
復次,由二因緣,當知施設所有緣起一切種相。謂總標舉,或別分別。云何為二?一、如所有性故;二、盡所有性故。云何如所有性?謂無明等諸緣生法,漸次相稱因果體性,及有此因未斷故,有彼果未斷;此未斷因生故,彼未斷果生。如是名為如所有性。云何盡所有性?謂無明等諸緣生行一切種相。如彼無明是前際無智。乃至廣說差別體相。廣分別名,應知如前攝異門分。建立分別如前應知。如是名為盡所有性。即依如是如所有性、盡所有性,若總標舉,若別分別。先`[總=總總【知】]`總標舉,說名為初;後即於此復廣開示,說名分別。
復次,由二因緣,自作苦樂不可施設、不可記別。如是他作、俱作、俱非所作無因而生,當知亦爾。云何為二?一者、`[諸=謂【聖】]`諸行,如前所說無作用故。二者、有餘作者有情不可得故。此中諸行無作用故,此受此領自作苦樂,不應道理。又彼有餘作者有情不可得故,餘受餘領,不應道理。受所渴愛,攝受他受亦不應理。有諸緣故,諸受得生,故無因生亦不應理。是故遠離前之三種惡因論邊、後之一種無因論邊,覺了如前中道行教,勤修正行,能盡眾苦。`[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三`[知本奧書如卷第九十一]`
☗s94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四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分中契經事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二
復次,嗢`[2]拕=柁【宮三宮】*`拕南曰:
觸緣、見圓滿、 實、解、不愛樂、 法住智、精進、 生處等為後。
於一切觸緣受有中,若諸沙門、或婆羅門,宣說無因、惡因論者,如前請問,此作此受,乃至廣說。安住正法大師弟子,若勝、若劣,略有三種無倒記別。一、開自宗記,二、伏他宗記,三、有執無執雜染清淨記。當知此中,於彼所問無差別記,謂諸苦樂皆從緣生,是我宗致。斯則名為開自宗記。若於彼問作如是記:諸計苦樂自作、他作、俱`[作俱非=非俱作【三宮聖知】]`作、俱非無因而生,於一切處由觸生受,何用妄計自他作等。若觸因受現不可得,更求餘因可為巧妙;然觸因受既現可得,故求餘因非為巧妙。如是記者,是則名為伏他宗記。所以者何?由二因緣,彼為摧伏。一者、除唯根、境、識合,不能顯示餘作者故;二者、不能誹撥一切世間現量如理所得觸因緣故。又彼不能立自宗故,亦復不能破他宗故,名被摧伏。若於彼問作如是記:我亦唯依根、境界、識,假`[立=名【三】]`立自作、他作、俱作若苦若樂,而於實我都無所執;汝於此中有邪執著,故不隨許。所以者何?若有執著即為雜染,若無執著即為清淨。云何名為若有執著即為雜染?謂彼世間不聰慧者,若於前際有所執著,無明緣行,廣說如前,便於中際苦樂雜染;若於中際有所執著,彼亦如前,當於後際苦樂雜染。云何名為若無執著即為清淨?謂聰慧者,若於前際、或於中際、不於諸行執我、我所,彼於前際諸受因滅,已般涅槃;或於後際諸受因滅,當般涅槃。是名第三有執無執雜染清淨記。
復次,若有棄捨無因、惡因,於因生法五種因中獲得正見,名見圓滿。於此正法及毘奈耶不可轉故,亦得名為成正直見。由於涅槃意樂淨故,亦名成就於佛證淨,於所知境`[智=知【知】]`智清淨故。由此三緣,如其次第,名於正法趣向、親近及與正證。云何名為從因生法五種因耶?一、惡趣因,謂諸不善及不善根。二、善趣因,謂一切善及諸善根。三、於識住令識住因,謂四種食。四現法、後法雜染因,謂一切漏。五、清淨因,謂諦緣起。若有於此諸因自性,如實了知是其自性;於此因緣,如實了知是其因緣;於因緣滅,如實了知真實是滅;於趣滅道,如實了知真實是道;名見圓滿。觀緣生事,乃至無明為邊際故。過此更無緣生因觀,唯由此觀,自義究竟。
復次,略有三種於現法中真實寂滅,乃至壽量未永止息,恒相續轉所知境事。於彼有學正修行時,施設學性。於彼無學作是思惟:我一切盡,不復當盡。盡、無生智所思擇故,名思擇法。云何為三?一、六處,二、六處緣觸,三、觸緣受。當知此中,所有多聞諸聖弟子,隨所領受,即於彼受如實遍知。又即於彼厭離欲滅勤修正行。又能如實了知彼受觸所引生,觸復由彼六處引生,即於彼觸引因六處厭離欲滅勤修正行。又於彼受、觸及六處一切實事略攝為一,了知一切由無常滅名滅法已,於現法中,於此一切三種實事無常滅法,如前修行厭離欲滅。由此正行,名學常委。又由修行此正行故,無所造作,究竟解脫,是故說名擇法常委。為欲證得曾所未得、曾所未證,修行無間、殷重方便,名學常委。為於所有現法樂住無有退失無間所作、殷重所作,由是說名擇法常委。等說一切事法增上名句文身,名為法界。諸有獲得無礙解故,名句文身隨欲自在,是故說名善達法界。由於法界善通達故,即於如是真實想義,更以餘名,隨其所樂差別宣說。乃至能於七日七夜,或過彼量,辭辯無竭。復以如是差別種類,如實宣說彼是有為,思所造作,動轉羸頓,如病、如癰,乃至廣說。
復次,當知具解諸阿羅漢,略有六種記別所解。一、有異門記別,二、無異門記別,三、智記別,四、斷記別,五、總記別,六、別記別。有異門記別者,謂如有一,或他請問,或復自然為欲令他於佛聖教多起恭敬,故如是記:我於今者無一疑惑。無異門記別者,謂作是記:我生已盡,乃至廣說。智記別者,謂有問言:云何知故,云何見故,彼生已盡?便記別言:生緣盡故,彼生已盡。以如是相,記別自己善解脫智所攝盡智,名智記別。又即於此別記`[別〔-〕【三宮聖知】]`別者,謂即記別:彼因緣有。又復記別:彼生因緣,因緣諸取。又復記別:此諸取相如實知故,如實見故,令取無有。總記別者,謂即於此一切所`[記=說【三宮聖知】]`記,了知所有諸受皆苦,既了知已,`[令=今【聖】]`令彼生盡。如是記者,名總記別。斷記別者,謂即由彼內解脫故,一切貪愛因緣皆盡。如是記者,名斷記別。此斷記別,即如前說,名別記別。此總記別,當知略由三種行相。謂薄伽梵所說諸結,我皆無有。是名最初斷總記別,謂諸有結皆永斷故。又我安住如是正念,由我安住此正念故,一切貪憂惡不善法,能令畢竟不漏於心。是名第二斷總記別,謂恒住故。又於此中自無憍慢,是名第三斷總記別。謂無有餘增上慢故。如是總說有六記別。
復次,有三種法,是諸世間所愛所樂,依內而說。一者、勢力,二者、`[妙=如【三】]`妙色,三者、壽命。復有違害如是三法,能引所治不可愛樂三種別法:一者、疾病,二者、衰老,三者、夭沒。若於三學起邪行時,便不堪任超越疾病、衰老、夭沒。若於三學起正行時,即能超越如是三事。云何三學?一、增上戒學,二、增上心學,三、增上慧學。云何名為依止所有增上戒學起諸邪行?謂如有一,於初學中有所毀犯,或觀於自、或觀於他,無有羞恥。既自安住無羞恥已,便於一切惡不善法不自防護。既於彼法不自護已,於佛法僧不起恭敬,於諸所學教授、教誡都無敬忌。由是因緣,若於此事他正諫舉,便於彼言不能忍受,自亦於彼默不與語。於處非處能正諫舉補特伽羅,憎背遠避;於行邪行同己法者,親近交遊,好共安止。由與惡友共安止故,於諸賢聖尚生憎背,況當詣彼躬申敬覲。設復`[往=住【明】]`往彼為說正法,憎背聖故,而不欲聞。設暫屬耳,心無敬順。唯懷違諍,不為知解而有聽聞。於處非處分別正行諸智論中,不樂安住。彼由內懷違諍心故,雖有聽聞,而不信受,`[亦=女【元】]`亦不依行。又諸賢聖默不與語,作是思惟;如是行者,不堪與語教授、教誡。彼既自然無法自制,又為賢聖之所棄捨,於其內心恒不寂靜,外身語意猥雜而住。勃惡、貪婪、強口、憍傲,於如是事不見過罪,多所毀犯,不如法悔,由數習故,漸次毀犯一切尸羅。當知是名依止所有增上戒學起諸邪行。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依止所有增上戒學所起正行。云何名為依止所有增上心學起諸邪行?謂於行時,不如正理,執取境界諸相、隨好,由是因緣,發起妄念。即於其中不觀過患,煩惱生已,堅執不捨,由是因緣,不正知住。或於住時,居遠離處,無有第二,即以`[忘=妄【元明】]`忘念、不正知住為所依止,心外馳散。如是名為依止所有增上心學起諸邪行。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依止所有增上心學所起正行。云何名為依止所有增上慧學起諸邪行?謂如有一,離近賢聖,依近惡友,聞不正法勝解為因,不如正理思擇諸法。於諸惡欲及諸惡見憙樂受行,或於廣大所`[學=覺【三宮聖知】]`學、所得微妙法中,而自輕蔑。如是名為依止所有增上慧學起諸邪行。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依止所有增上慧學所起正行。此中異生補特伽羅,依止如是三種學中所起邪行,無有堪能超異生地,無倒趣入正性離生,永斷三結。由不永斷三種結故,無有堪能依`[止=上【宋元宮聖知】]`止修道得阿羅漢,於現法中無餘永斷貪瞋癡等一切煩惱,超越當來疾病、衰老及以夭沒。與此相違,當知即是於三學中,如實正行一切白品,廣說乃至超越當來疾病、衰老及以夭沒。
復次,若有苾芻具淨尸羅,住別解脫清淨律儀,增上心學增上力故,得初靜慮近分所攝勝三摩地以為依止。增上慧學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為依止,先由四種圓滿遠離受學轉時,令心解脫一切煩惱,得阿羅漢,成慧解脫。此中云何名法住智?謂如有一,聽聞隨順緣性緣起無倒教已,於緣生行因果分位,住異生地,便能如實以聞思修所成作意如理思惟,能以妙慧悟入信解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諸如是等,如其因果安立法中所有妙智,名法住智。
又復云何名涅槃智?謂彼法爾若於苦集滅道,以其妙慧悟入信解是真苦集滅道諦時,便於苦集住厭逆想,於滅涅槃起寂靜想。所謂究竟寂靜微妙,棄捨一切生死所依,乃至廣說。如是依止彼法住智,及因於苦、若苦因緣住厭逆想,便於涅槃能以妙慧悟入信解為寂靜等。如是妙智名涅槃智。
復次,於善說法毘奈耶中諸聰慧者,正觀六種圓備現前,足能發起勤精進住。云何名為六種圓備?一、大師圓備,二、聖教圓備,三、聖教易入圓備,四、證得自義無上圓備。五、一切如理無間宣說圓備,六、有聖言將圓備。
云何名為大師圓備?謂諸如來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如是等名大師圓備。
云何名為聖教圓備?謂自稱言:我今已處大仙尊位,能轉梵輪,於大眾中正師子吼,開示一切順逆緣起、寂滅涅槃。如是等名聖教圓備。
云何名為聖教易入圓備?謂此聖教所有文句,其性明顯、其義甚深。由此聖教能正開發諸甚深義,故說文句其性明顯、其義甚深。如是名為聖教易入圓備。
云何名為證得自義無上圓備?謂無沙門、或婆羅門,於如來所能正開覺通慧為勝,是故於他證得自義所應得義、所應覺義,唯有如來所說法教為妙、為上。若過於此,言辭路絕。如是名為證得自義無上圓備。
云何名為一切如理無間宣說圓備?謂諸如來所說法教,普為一切人天開示,無倒開示;於一切法不作師`[捲=惓【知】]`捲,無遺開示。如是名為一切如理無間宣說圓備。
云何名為有聖言將圓備?謂有能斷一切疑惑,及能生起一切善根、一切善法所依大信現量可得安足之所大師現前。如是名為有聖言將圓備。
諸聰慧者,正觀此六圓備現前,足能發起勤精進住。於三學中,依增上戒修習瑜伽,依增上心修不放逸,依增上慧於大師教修瑜伽行。
若有安住懈怠心者,當知希求二種過患。一者、希求現法、當來能生眾苦,一切煩惱雜染憂苦不安隱住。二者、希求退失所有未證、已證一切善法,退失能引、能`[往=住【三】]`往善趣涅槃大義。與此相違,勤精進者,當知希求二種勝利。
此精進者,於諸善法未證能證,無退失時,能辦自義、他義、俱義。
云何名為能辦自義?謂出家已,由其二相說名有果。一者、證得煩惱離繫究竟涅槃,謂離繫果。二者、能起世間勝樂,謂往善趣樂異熟果。
云何名為能辦他義?謂廣為他宣說法要,令其能`[往=住【聖】]`往世間善趣、究竟涅槃。
云何名為能辦俱義?謂自修治淨福田性,堪任受用從淨信邊所得如法衣服等事。由此受用,攝養己身,令其能順一切善品。又能令他於己所作得大果報,謂於當來往善趣故。得大勝利,謂當獲得財寶、僕從皆圓滿故。得大榮盛,謂當獲得壽命、色、力、樂、辯才等自圓滿故。得大修廣,謂即於上所得三處,長時隨逐無間斷故。
由四種相,應知世尊所說聖教名善說法。一、能趣寂靜,能令證得有餘依涅槃界故。二、能般涅槃,能令證得無餘依涅槃界故。三、能趣菩提,能令證得聲聞、獨覺、無上正等三菩提故。四、善逝分別,最極究竟、現量所顯無上大師所開示故。
復次,具四圓滿,能生聖處。若隨有一成此圓滿,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正修行時,名曰善來、善出家者。云何名為四種圓滿?一、增上意樂圓滿,二、根圓滿,三、智圓滿,四、即於聖處有佛出世得值圓滿。增上意樂圓滿者,謂如有一,於般涅槃極淨修治增上意樂,方乃出家,非為債主及諸怖畏之所逼迫,乃至廣說。當知如是而出家者名善出家,生於聖處。根圓滿者,謂如有一,眼耳無`[闕=缺【明】]`闕,非半擇迦,不缺支分。由得如是根無缺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堪任出家,說正法時堪能聽受。智圓滿者,謂如有一,性不愚戇,無有下品愚癡障故;亦不瘖瘂,無有中品愚癡障故;非手代言,無有上品愚癡障故。離三種智愚癡障故,有力能解善說、惡說所有法義。即於聖處有佛出世得值圓滿者,謂如今時,有薄伽梵釋迦牟尼出現於世,是為如來應正等覺。乃至廣說。若廣解釋,應知如前攝異門分。宣說正法趣寂靜等,廣說如前。當知此中,生聖處故,名為善來、善得出家。根無缺故,不愚戇故,不瘖瘂故,亦不以手代其言故,名善獲得具足人身。
復次,其於緣生諸行流轉修觀行者,略有二種作猶豫法。云何為二?一者、承習說無因論,二者、承習說惡因論。此中承習無因論者,觀`[(一切…因)十七字〔-〕【知】]`一切種皆無所因,便生疑惑:云何諸法無因而轉?其有承習惡因論者,亦生疑惑:云何由彼不相似因、不稱理因,有諸法轉?若有多聞諸聖弟子,遠離二種非真實論,正觀流轉,由是因緣,得善決定,無有疑惑,內證真實。若於是處說有多聞諸聖弟子,當知此中是諸異生;若於是處唯說有其諸聖弟子,當知此中說已見諦。
復次,於正法中,略有三種補特伽羅,猶有苦惱不安隱住。云何為三?謂如有一,於善說法毘奈耶中,為求涅槃,趣向涅槃,棄捨家法,趣於非家。既出家已,唯能受持所有禁戒,便喜足住;不於時時轉進修習增上心學、增上慧學。彼捨先時居家所有受用境界,未能隨得無上安隱證涅槃道,處在中間,猶有苦惱不安隱住。是名第一補特伽羅。復如有一,雖不唯於所受禁戒喜足安住,然其未能超異生地。由未能超異生地故,於一切法緣藉他故,常視他面、常觀他口,何當如實知於所知、見於所見。恒於他所求聞正法教授、教`[誡=戒【聖知】]`誡,然其自心有疑有惑,猶有苦惱不安隱住。是名第二補特伽羅。復如有一,是學見迹,放逸而住,於現法中不堪證得究竟涅槃。有能攝受第二有體生起之因,有第二住,猶有苦惱不安隱住。是名第三補特伽羅。如是三種補特伽羅,復有三異補特伽羅,有諸快樂善安隱住。謂阿羅漢一向樂住。
復次,嗢`[*2-1]拕=柁【宮三宮】*`拕南曰:
有滅、若沙門 婆羅門、受智、 流轉、與來往、 佛順逆為後。
諸學見迹,雖於有滅寂靜涅槃,不隨他信,內聖慧眼自能觀見,然猶未能以身觸證。譬如有人熱渴所逼,馳詣深井,雖以肉眼現見井中離諸塵穢清冷美水,并給水器,而於此水身未觸證。如是有學,雖聖慧眼現見所求後煩惱斷最極寂靜,而於此斷身未觸證。
復次,有諸沙門、若婆羅門,於貪瞋癡無餘斷滅真沙門義、婆羅門義`[3]全=令【知】*`全未證得,而諸世間起沙門想、婆羅門想,彼亦自稱是真沙門、真婆羅門。世間於彼雖起是想,然彼但是世俗沙門及婆羅門,非第一義。若第一義諸有沙門及婆羅門,皆不忍許彼為沙門及婆羅門。所以者何?由彼不能如實了知諸雜染法、雜染法因,亦不如實了知彼滅、趣彼滅行。雜染法者,謂老死支所攝眾苦及以生支。雜染法因復有二種。一、愛所作,二、業所作。愛所作者,謂由緣起逆次道理,有取、愛支,若無明觸所生諸`[受=愛【知】]`受,若無明觸及無明界所隨六處。業所作者,謂由緣起逆次道理,名色、識、行,及即於彼不如實知。如法住智尚未能了,況當如彼諦現觀時能遍了知,或如修道未遍了知如無學地,未能超越。
復次,略由二種明觸生法,於其緣生一切行中,依四諦理趣入現觀。云何為二?一、由領納所緣為性明觸生受,二、由`[簡=揀【三宮】]`簡擇所緣為性明觸生慧。當知此中,於十一支安立四諦,依此一一支諦建立四十四事。即依明觸所生諸受,宣說如是四十四種受事差別。即依明觸所生諸慧,宣說如是四十四種智事差別。`[此=比【元】]`此中`[後=苦【元明】]`後際所作老死,唯果非因;於其前際所發無明,唯因非果;其餘有支,亦因亦果。三時遍智有差別故,如前所說決定遍智有差別故,由法住智所攝能取智無常性有差別故,當知建立七十七種智事差別。如是顯示歷觀諸諦一切行相,從此無間入諦現觀,漸次修習,乃至獲得阿羅漢果。
復次,由三種相,於緣生行應正了知流轉漸次。何等為三?一、因增益故,二、果生起故;三、果增集故。如是一切略攝為一,總名諸法若增、若生、若集。依因果滅,如其所應,當知說名若減、若滅、若沒。如是意趣差別道理不違法性。復有別義。初中後際時差別故,欲、色、無色界差別故,如其次第,若增、若減、若生、若滅、若集、若沒,應正了知。
復次,當知略有二種雜染。一、業愛雜染,二、妄見雜染。此二雜染依於二品。一、在家品,二、出家品。應知此中,業愛雜染所造作故,名思所作;妄見雜染邪計起故,名計所執。此中異生,若在家品、若出家品具二雜染,由諸纏故及隨眠故。因彼所緣,於四識住令心生起諸雜染已,招集後有,循環往來不得解脫。有`[學=覺【知】]`學見迹,妄見雜染已永斷故,唯有我慢依處習氣尚有餘故,不造新業,不欣後有。業愛雜染,無有諸纏能為雜染,唯有隨眠依附相續能為雜染。因彼所緣,於諸識住雜染其心,招集後有。若諸無學,二種雜染纏及隨眠皆永斷故,即現法中,於諸識住其心雜染,及與當來所招後有,一切皆無。
復次,過去諸佛為菩薩時,如理思惟緣起法已,證覺無上正等菩提;今薄伽梵亦於緣起正思惟已,證覺無上正等菩提。如過去佛得菩提已,即於緣起作意攀緣順逆道理,方便隨修現法樂住,已住安樂;今薄伽梵亦復如是。彼雖無量,如說世間七劫相似,故唯說七。如是無上正等菩提,尚猶如實知緣起故,未證能證,證已獲得現法樂住,況餘下劣所有菩提。又為如實等覺緣起,攝受五支為斷方便,如前應知。
又此緣起總略義者,謂依轉品有因諸苦;又依還品有因無漏所有諸法;又有因苦因緣諸漏;又彼諸漏所依止性從無明觸所生諸受;又有因法住立因緣,則現法中煩惱斷者,唯有依緣。
又復依於七種清淨漸次修集,為得無造究竟涅槃,應知宣說隨順如是緣性緣起甚深言教。云何名為七種清淨?一、戒清淨,二、心清淨,三、見清淨,四、度疑清淨,五、道非道智見清淨,六、行智見清淨,七、行斷智見清淨。
云何名為如是清淨漸次修集?謂有苾芻,安住具足尸羅,守護別解脫律儀。廣說應知如聲聞地。
彼由如是具尸羅故,便能無悔,廣說乃至心得正定,漸次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靜慮。
彼既獲得如是定心,漸次乃至質直、調柔、安住不動。於為證得漏盡智通,心定趣向。於四聖諦證入現觀,斷見所斷一切煩惱,獲得無漏有學正見。
得正見故,能於一切苦集滅道及佛法僧永斷疑惑。由畢竟斷,超度猶豫,故名度疑。
又於正見前行之道,如實了知是為正道,由此能斷見所斷後修所斷惑;又於邪見前行非道,如實了知是為邪道。
於道非道得善巧已,遠離非道,遊於正道。又於隨道四種行迹如實了知。何等為四?一、苦遲通,二、苦速通,三、樂遲通,四、樂速通。如是行迹,廣`[辯=辨【聖知】]`辯應知如聲聞地。
於此行`[3]迹=跡【知】*`迹,如實了知最初行`[*3]`迹、一切應斷,超越義故,非由煩惱離繫義故。如實了知第二第三苦速、樂遲二種行`[*3]`迹、一分應斷。如是如實了知初`[*3-1]全=令【知】*`全、及二一分應當斷已,依樂速通正勤修`[集=進【知】]`集。從此無間永盡諸漏,於現法中獲得無造究竟涅槃,身壞已後證無餘依般涅槃界。如是七種清淨為依,漸次修集,乃至獲得諸漏永盡無造涅槃。當知此中,由於如是七種清淨一切具足漸次修集,方乃證得無造涅槃,非隨闕一。是故應求如是一切,於世尊所熟修梵行,非求隨一。又佛世尊由此因緣,亦具施設如是一切,為令證得無造涅槃,非隨捨一。又於此中,依一一說,非唯由此、亦非離此能獲無造究竟涅槃。如是應知此中緣性緣起甚深。
復次,嗢`[*2-2]拕=柁【宮三宮】*`拕南曰:
安立、與因緣、 觀察於食義、 極多諸過患、 雜染等為後。
有四種法,於現法中最能長養諸根大種。
云何為四?一者、氣力;二者、喜樂;三者、於可愛事專注希望;四者、氣力、喜樂、專注希望之所依止諸根大種,并壽、并煖安住不壞。
如是四法,隨其次第,當知別用四法為食。
一者、段,二者、順樂受觸,三者、有漏意會思,四者、能執諸根大種識。
當知此中,1段與現法氣力為食。由氣力故,便能長養諸根大種。
2能順樂受諸有漏觸,能與喜樂為食。由喜樂故,便能長養諸根大種。
3若在意地能會境思,名意會思,能與一切於可愛境專注希望為食。由專注希望故,便能長養諸根大種。
4由能執受諸根大種識故,令彼諸根大種,并壽、并煖與識不離身為因而住,是故說識名彼住因。由彼住故,氣力、喜樂、專注希望依彼而轉。
如是四食,能令已生有情安住。 ^dlcpka
又由段故,a而有氣力;有氣力故,諸根大種皆得增長。b由是因緣,諸有顧戀身命愚夫,為此義故有所追求,於追求時,造作種種新善惡業,亦令增長。c又能增長種種煩惱。如說於段,觸、意會思,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由此三門,能集後有業、煩惱、識。
此於現法,`[由=有【三】]`由業、煩惱所隨逐故,成其有取,便能攝受當來後有。如是四食,令求後有、愛樂後有,於其後有未能斷者,能攝後有、遍攝後有、隨攝後有。 ^7hzog6
又諸段食,在欲界天名之為細,或處中有、母腹、卵㲉,當知亦爾。欲界餘位段食名麁。
觸、意會思及以識食,在無色界當知名細,餘處名麁。有色為依易分別故,無色為依難分別故。
又此諸食,當知有異麁細義門。謂若能`[使=便【聖】]`使已生有情得安住者,說名為麁;攝益求有諸有情者,當知是細。
如是應知安立四食。
復次,如上所說諸根大種,由集諦攝先愛而生,為欲令彼得增長故,追求四食。由此道理,已生有情,雖由四食而得安住,然本藉愛為緣故有。又有愛故,於現法中依諸食身,由三種門滋長業惑。能辦業惑常所隨逐有取之識,於現法中攝受後有。是故一切求有有情,雖由四食之所攝益。然復藉愛為緣故有。又即此愛,於現法中,由無明觸所生諸`[受【麗】,愛【大】(cf. K15n0570\_p1281b03; T42n1828\_p0851b26)]`受為緣故起;此無明觸所生諸受,由無明觸為緣故起;此無明觸,由先串習諸無明界所隨六處為緣故起。此六處後更無餘因。於現法中,唯此六處展轉相依,有色諸根依止於識,識亦依止識所執受有色諸根。由此因緣,六處已後更無所說。或復有時,聽聞正法為外支力,如理作意正勤修習為內支力,由是`[因=由【宋】]`因緣,正見生起。正見生故,能斷無明,能生於明。彼現法中,諸無明界所隨六處皆得除滅。明界所隨六處得生,名為轉依。彼品麁重皆止息故,六處既滅,漸次乃至愛亦隨滅;由愛滅故,諸食亦滅。能取後有諸法滅故,當知後有亦復隨滅。是故應知,處於明者不求後有。
復次,無有少法生已安住,亦無有我能食所食。由此因緣,彼何名食?然唯約與未生諸法作生緣理,唯法引法說為食義。但由法假,於其識上假想施設補特伽羅,望此四食說為食者,為欲隨順世間言說。約世俗諦,說有如是補特伽羅,能食四食,非約勝義。所以者何?若說有識生已安住,體是真實補特伽羅,名能食者,不應立識為其食性。未曾見有補特伽羅,還自能食補特伽羅。一相續中,定無二識同時安住。是故立識體是真實補特伽羅,為能食者,不應道理。由有如是不應理故,若作是問:誰食識食?當知此問為非理問。若作是問:誰是能食識食因緣?當知此問為如理問,能令悟入緣起理故。復有二有。一者、生有,二者、業有。若為當來後有生起,今現法中,諸業、煩惱所隨逐識為因,能引當來生有。即彼曾有前行業性,說名業有。於現法中有此有故,能令當來生有所攝後有生起。於命終時,前際六處纔無常滅,後際六處尋復續生。即此六處,識於先時為能引緣,復於今時為結生緣。如是由識入母胎故,得有名色;名色為緣,便有六處;由無明界所隨六處以為緣故,有相似觸;漸次乃至取為緣故,令後際業轉成其有。如是諸法先未曾有,一切新從別別緣起。當知此中,都無觸者乃至有者能有所觸,乃至有有。唯有諸法別名所食、別名能食,是故因果墮在諸行相續流轉,無有斷絕。由其先際業有,往趣後際生有;復由後際業有,還趣先際生有。如是緣起`[輪=轉【三宮】]`輪迴不絕,從此世間往彼世間,自彼世間還此世間。是故唯法能引法義,當知此中說為食義。
復次,三食為因,能令三種內苦生起。一者、界不平等所生病苦,二者、欲希求苦,三者、求不允苦。初苦,段食為因;第二苦,觸食為因;第三苦,意會思食為因。段食因緣,生內病苦,是故苾芻當觀段食如子肉想,不應貪著。隨順樂受觸食因緣,能生於內欲希求苦,是故苾芻當觀順彼六種觸處如無皮牛。應作是觀:若我依於六種觸處,發起種種欲希求貪,便為依止諸色而住;依止色故,令我發起種種諸惡不善尋思。如無皮牛,觸處諸蟲之所唼食,多生眾苦不安隱住。如是觀已,於初觸處深見過患,無染而住。如依於色,如是依聲、香、味、觸、法,當知亦爾。如於初觸處深見過患,無染而住;如是乃至於第六觸處,當知亦爾。有漏意會思食因緣,能生於內求不允苦,是故苾芻當觀有漏意會思食如一分`[火=大【知】]`火。觀察如是所求不允,能引身心大熱惱故。彼作如是正觀察已,終不希望衣食等事。往詣他家,是故不為所求不允所生苦觸,其心坦然安樂而住。由是因緣,應正觀察如是三食,所謂段、觸、意會思食。即由如是三食因緣,生如所說依識內苦,是故苾芻當觀識食如三百鉾之所鑽刺。所以者何?段食因緣,能令非一種種眾多品類病苦依識而起;隨順樂受觸食因緣,能令倍增欲希求苦依識而起;有漏意會思食因緣,能令種種求不允苦依識而起。如是行者,於識食中,正觀諸食以識為依,多生過患。由是因緣,不顧身命。如是如理於四種食審正觀察;審觀為依,能於現法永斷諸食;食永斷故,得至當來後有苦際。
復次,若不如實觀此四食,便為憙、貪之所染污;若為是二所染污者,當知希求二種過患。一者、當來,二者、現法。於四食中,有漏意會思食因緣,專注希望俱行喜染,名喜。隨順樂受觸食因緣,於能隨順喜樂諸食多生染著,名貪。此二煩惱,於現法中能染於識,令其安止四種識住,增長當來後有種子;既增長已,生起後有生等眾苦。當知是名憙、貪二種煩惱所作當來過患。彼由如是於四食中安住憙、`[貪=食【元明】]`貪二種煩惱,便於現法有諸塵染;由塵染故,食若變壞,於現法中便生悲歎愁憂萎頓懷慼而住。當知是名憙、貪二種煩惱所作現法過患。
復次,諸有於此四種識中憙、貪未斷,彼六處攝有識之身,猶如臺觀六處窓牖,能與緣境煩惱日光作入依處,是光於此或住上地、或住下地。既得住已,如前所說於四識住,能染於識,生起當來後有眾苦。若有能斷如是憙、貪二種煩惱,與彼相違,緣境煩惱尚不得起,況依此入而當得住。又復若有補特伽羅,憙、貪未斷,便為魔羅來詣其所,以其種種猶如`[2]彩=采【宋宮聖知】*`彩色可愛境界,`[*2]`彩畫如是補特伽羅,令其變生種種煩惱相貌顯現。當知如是補特伽羅,憙、貪未斷,譬如其地,能為種種煩惱`[*2]`彩畫作所依處。已斷憙、貪補特伽羅,魔詣其所,如前廣說。當知如是補特伽羅,憙、貪已斷,猶若虛空,非為種種煩惱`[*2]`彩畫作所依處。當知是名於諸食中,憙、貪未斷,如其次第所有過患;當知是名於諸食中,憙、貪已斷,如其次第所有功德。`[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四`[知本奧書如卷第九十一]`
☗s95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五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分中契經事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三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如理、攝、集諦、 得、相、處、業、障、 過、黑異熟等、 大義、後難得。
若於諦智增上如理及不如理不如實知,不能盡漏。與此相違,如實知故,能盡諸漏。當知此中,聞不正法,不為寂靜、不為調伏、不為涅槃所起諸智,名不如理。聽聞正法,與上相違,當知如理。
又於此中,住惡說法補特伽羅,於此正法佛、佛弟子真善丈夫,不樂瞻仰。於別解脫尸羅律儀、密護根門、正知而住,如是等類賢聖法中,不自調伏,不受學轉。於諸聖諦,無聞思修照了通達。又即於彼諸惡說法毘柰耶中,聞不正法,起邪勝解。於不如理,生起如理顛倒妄想;於不如理,不如實知是不如理;又於聽聞正法如理,不如實知是其如理。由不知故,於諸所有惡說、惡解、有縛無脫、不應思惟顛倒法中,不能解了,而故思惟。於諸所有善說、善解、有脫無縛、應可思惟無顛倒法,所謂契經及應頌等,乃至廣說,不能解了,而不思惟。如是亦名非理作意。由此作意不`[為【麗三宮聖知】,欲【大】]`為寂靜、不為調伏、不為涅槃,故名非理。又復聽聞不正法故,依三言事增上緣力,顯示過去、未來、現在計我品類。即由如是增上力故,於三世境起不如理作意思惟。謂於過去,分別計我或有、或無;未來、現在,當知亦爾。彼既如是不如正理作意思惟,或緣所取事,或緣能取事;此不如理作意思惟,或即諸行分別有我,或離諸行分別有我。彼於所計得決定時,若緣所取事,分別為我,或成常見,由此見故,作是思惟:我有其我,於現法中是實是常。或成斷見,由此見故,作是思惟:我無其我,於現法中是實是常。若緣能取事,計有我見,分別為我,作是思惟:我今以我觀察於我。或謂我我先有今無,作是思惟:我今以我觀察無我。或復即緣能取之事,計無我見,於現法中,以其無我分別為我,作是思惟:我今以其無我隨觀昔曾有我。如是且說所取、能取差別五相,不如正理作意思惟五種見處。謂即三世所有諸行分別有我。又復由於不如正理比度作意,離於諸行分別有我。彼謂如是所計實我,或`[自=白【聖】]`自能作感`[後=彼【知】]`後有業,名能作者;或他令作,名等作者。或自能起現法士用,名能起者;或他令起,名等起者。或自己作後有業故,或他令作後有業故,感果異熟,名能生者。或自能起現士用故,或他等起現士用故,得士用果,名等生者。或由自見、或由他見隨起言說,如是或由自聞覺知、或由他聞覺知隨起言說,名能說者。或於妻子及奴婢等所有家屬,隨其所應施設教勅,令`[住=任【聖】]`住其處,如是亦復名能說者。或復當來業果已生,名能受者。或於現法諸士夫果已現等生,名等受者。或於過去彼彼生中,造作種種善不善業,今於現法領受種種彼果異熟,名領受者。或有乃至壽量減盡而便夭喪,能捨此蘊,能續餘蘊。若異此者,既無有我,云何得成如上所說諸所作事。是名第六不如正理作意思惟所攝見處。如是諸見,且說皆以薩迦耶見為其自性,能生其餘薩迦耶見以為根本所有見趣,故名見處。由能障礙能取真實微妙慧故,名見稠林。損善法故,名見曠野。勞役他故,名見厭背。欲求、有求所行歷故,名見行歷。詰責他論、免脫己論而動搖故,名見動搖。能善結構後有苦故,名為見結。習行如是諸邪行者,於現法中,未現前漏令起現前;既現前已,令依下品`[4]起=趣【三聖知】*`起其中品,令依中品`[*4]`起其上品。由此為因,生起當來老病死等一切苦法。如是當知,由於如理及不如理不實知故,造作苦諦、集諦雜染。
與此相違,聽聞正法,起正勝解。於其如理,無不如理顛倒妄想;於其如理,如實了知是其如理;廣說乃至於應思惟無顛倒法,能正思惟。由此因緣,於三世行并其所取及以能取,如實隨觀無我、我所。當於聖諦入現觀時,於見所斷所有諸漏皆得解脫。得此事已,於上修道所斷諸漏,為令無餘永斷滅故,精勤修習四種因緣。何等為四?一、善護身故;二、善守根故;三、善住念故;四、如先所得出世間道,以達世間出沒妙慧多修習故。善護身者,謂正安住,遠避惡象,乃至廣說如聲聞地。由遠避故,於盡諸漏無有障礙。善守根者,謂正安住,於諸可愛現前境界非理淨相,能正遠離,如理思惟彼不淨相。善住念者,謂住四處。一者、安住思擇受用衣服等處;二者、安住能正除遣處靜現行惡尋思處;三者、安住能正忍受發勤精進所生疲惓、疎惡不正淋漏等苦,他麁惡言所生諸苦,界不平等所生苦處;四者、安住於所修道依不放逸無雜住處。由正安住如是四處,名善住念。彼由如是善護身故,善守根故,善住念故,如先所得出世間道善修習故,於修所斷所有諸漏皆能解脫;及隨證得最極究竟。
復次,若有說言:此四聖諦唯是境界,或有其我、或有有情,緣此聖諦修諸善法。應告彼言:勿作是說。所以者何?諸有無量世出世間善法生起,一切皆歸四聖諦攝。
當知諸法略有二種。一、能知智,二、所知境。其能知智亦所知境,是故諸智俱行善法,無不攝在四聖諦中。
彼復修習循身念故,觀品、止品所有善法,始修業地、已作辦地總得生起。
云何名為修循身念?謂若有住始修業地,如理攀緣若內若外諸大種色為境正念;或復由他愛與非愛增語、有對觸現行時,如理攀緣觸受、想、行及與諸識為境正念。或若有住已作`[辦=辯【聖知】]`辦地,如理攀緣諸所造色為境正念;或復如理攀緣作意,及彼所生受、想、行、識為境正念。如是一切,略攝名為修循身念。當知此念,或緣色身、或緣名身。
云何名觀?云何生起觀品善法?謂於內外諸大種色及所餘蘊正決擇慧,說名為觀。若有從初無倒修習分`[6]析=折【聖知】*`析聚想,於外大種,由觀劫盡,修無常想。於內大種所合成身,由觀唯食漸漸不淨,修不淨想。由觀從`[愛=身【甲】]`愛所生長性,及於後際老死法性,修無常想及與苦`[想若=無我【甲】]`想。若於此身,一切愚夫,不能如實了知體是無常苦故,或執為我、或執我所。即於此身,具足多聞諸聖弟子,如實知故,無有所執,是即能修苦無我想。此無我想,由於其身唯有界想。有此想故,若復由他愛與非愛增語、有對諸觸現行。言非愛者,即是手足、杖塊等觸。彼則於此及此為緣所有受等無色諸行,正觀無常,離愛離恚,唯觀有界。心緣此身正安住故,如是亦名遠離愚癡。如是所有分`[*6]`析聚想,於外大種修無常想;於內大種修不淨想,若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於所生起受等諸法,依大種身修無常想,離貪瞋癡。如是觀品無量善法,始修業地,由正修習循身念故,皆得生起。
云何名止?云何生起`[1]止=上【聖】*`止品善法?謂由修習`[2]循=修【知】*`循身念故,以觀為依,如理修止。又言止者,謂於其內正安住心。`[*1]`止品善法者,謂得如是正思擇力攀緣鋸喻沙門教授,於怨家所正修忍辱,又即緣彼無倒修慈。既由忍慈所攝受故,戒得清淨。觀戒淨故,作是思惟:我今已於大師聖教微有所作。由是因緣,無所憂悔;無憂悔故,深生歡喜;廣說乃至得三摩地。彼於爾時,由靜定心,乃至獲得第四靜慮。此三摩地行拘執故,未能雙運無功用轉,未善清淨。為欲令其善清淨故,修如前說四支所攝不放逸行,發勤精進,無有怯弱,乃至廣說。彼於後時,第四靜慮清淨鮮白。若復為其靜定愛味漂轉其心,不能於定正捨而住,於滅涅槃不觀寂靜,彼乃依佛、或法、或僧深生厭恥。作是念言:我依如來大師佛寶,法毘奈耶善說法寶,無倒修習善行僧寶,為無所得,非有所得;是其惡得,非為善得。於薩迦耶愛藏而住,於滅涅槃不觀寂靜。彼由內心善調柔故,纔生厭恥,便能安住引沙門義平等妙捨,於滅涅槃能觀寂靜。生起如是`[*1]`止品善法,所謂忍、慈、尸羅清淨、無悔、歡喜,廣說乃至得三摩地四支所攝不放逸行,引沙門義平等善捨,觀滅涅槃寂靜功德。彼於爾時,由二因緣多有所作。一、由其妙慧,於大師教為盡諸漏,能淨修治第四靜慮故;二、於薩迦耶,心增上捨故。齊此名為始修業地究竟成滿。從是已後,於所修習不生喜足,為欲趣入已作辦地,修循身念。觀造色身如草木泥,及彼所生餘非色法,以如實慧通達緣起,能隨趣入如實諦智。既得入已,依上修道,於去來今諸根境界,能起厭患,乃至解脫,能如實知我已解脫。如是名為已作辦地修`[*2]`循身念所生善法。謂觀色身如草木泥想,如是觀察無色諸法,真實妙慧通達緣起,能隨趣入四聖諦智。於修道中,能起厭患、離欲、解脫、解脫`[智=知【元明】]`智見。齊是名為於大師教,以其妙慧,所應作事皆已作訖。所以者何?一切自義皆已究竟。從此已後更無所作,非於作已復須分別。若有作已餘時退失,當更有作,此作雖作,非畢竟作。如諸異生,以世間道而得解脫。
此中若先始修業地有漏善法,若後所有已作辦地無漏善法,如是一切隨其所應,當知皆入四聖諦攝。
### 百八愛行
復次,由四因緣,應正了知集諦所攝百八愛行。一、由內外差別故;二、由所依差別故;三、由自性差別故;四、由時分差別故。
云何名為內外差別?
謂由內外六處為依,起諸愛行。
云何名為所依差別?
謂愛依止五種我慢。
何等名為**五種我慢**?
謂於我見未永斷故,得有如是我慢現行,1於其六處計我起慢。
2乃至未為衰老所損,諸行相似相續而轉,作是思惟:是我如昔。
3彼若復為衰老所損。或於一時成就好色,或於一時成就惡色;或於一時成就大力、安樂、辯才,或於一時乃至無辯。彼若成就好色、大力、安樂、辯時,作是思惟:我今美妙。
4若違於此,作是思惟:我非美妙。
5若為衰老所損敗時,作是思惟:我今變異。 ^qyux46
云何名為自性差別?
謂此五種我慢為依,發起**有愛**及**無有愛**。
又彼有愛,軟中上品差別而轉。於其無有,由審思擇方能起愛,非由意樂任運而住。是故於中,無有三品差別建立。
當知此中,**軟有愛者**,1謂於當來願我當有,2即於六處願我當有。3即如是類願我當有,於同類生有希求故。4異如是類願我當有,於異類生有希求故。若先自體是可`[愛=受【聖】]`愛者,願彼相應,故造善業。作是思惟:願我當有如是種類,如今所有。若先自體不可愛者,願彼離隔,故造善業。作是思惟:願我當有如是種類,異今所有。 ^sm1q6u
**中有愛**者,謂於無有不生希欲,為治彼故,1願我得有,2即於六處願我得有。3如前所說,即如是類願我得有,4異如是類願我得有。如是一切,應知皆名中品有愛。 ^4wqysm
**上有愛**者,謂即如是行相差別,作是念言:願我定有。猛利思求四種相愛,應知說名上品有愛。 ^m0i4pz
此五種愛自性差別,<u>由有所依內處別故</u>,說十八種愛行差別。
於其外處,當知亦爾。此差別者,謂如於彼內六處中計我起慢,如是於色,計為我所而起於慢,謂於此色我自在轉;如是乃至於諸法中,計為我所而起於慢,謂於此法我自在轉。餘隨所應,如前應知。
如是十八,并前愛行,合說總有三十六種愛行差別。
云何名為時分差別?
謂即如是三十六行,各有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差別。如是名為由四因緣有差別故,愛行合有一百八種。
### 愛異名
又於此中無差別相,凡諸所有染污希求,皆名為愛。
又即此愛集諦攝故,說名為因。
津潤性故,順生死流而漂轉故,名為流潤。
於諸境界執著性故,名為著境。
能與生已依五取蘊如癰病等所有眾苦為因緣故,說名癰根。
難制伏故,說名流溢。
微細現行魔所縛故,說名纖繳。
上至有頂高標出故,說名條幹。
令無飽故,說名枯`[竭=`渴`【三宮聖知】]竭`。
又即如是所說相愛,纏眾生故,說名為礙;由隨眠故,說名為覆。
即由如是纏及隨眠,成上品故,說名上聳;成其中品及軟品故,說名發起。
若欲界愛,於所知境令迷惑故,說為冥闇。
若色界愛,於所知境令迷惑故,說為昏昧。
若無色愛,於所知境令迷惑故,說為瞖瞙。
如有三人,第一盲瞽,第二閉目,第三瞖瞙微覆其眼。此中第一`[全=令【知】]`全無所見;第二少分似有所見;第三雖見,眼不淨故,不覩真色。
如是三愛,隨其次第,冥闇、昏昧及與瞖瞙,當知亦爾。
### 善轉法輪
復次,由五種相轉法輪者,當知名為善轉法輪。一者、世尊為菩薩時,為得所得所緣境界;二者、為得所得方便;三者、證得自所應得;四者、得已樹他相續,令於自證深生信解;五者、令他於他所證深生信解。
1當知此中,所緣境者,謂四聖諦。此四聖諦安立體相,如前應知。若略若廣,如聲聞地。
2得方便者,謂即於此四聖諦中,三周正轉十二相智。
最初轉者,謂昔菩薩入現觀時,如實了知是苦聖諦,廣說乃至是道聖諦。於中所有現量聖智,能斷見道所斷煩惱,爾時說名生聖慧眼。即此由依去來今世,有差別故,如其次第,名智、明、覺。
第二轉者,謂是有學,以其妙慧如實通達,我當於後猶有所作,應當遍知未知苦諦,應當永斷未斷集諦,應當作證未證滅諦,應當修習未修道諦。如是亦有四種行相,如前應知。
第三轉者,謂是無學,已得盡智、無生智故,言所應作我皆已作。如是亦有四種行相,如前應知。
此差別者,謂前二轉四種行相,是其有學真聖慧眼;最後一轉,是其無學真聖慧眼。
3得所得者,謂得無上正等菩提。
4樹他相續令於自證生信解者,謂如長老阿若憍陳,從世尊所聞正法已,最初悟解四聖諦法,又答問言:我已解法。從此已後,如前所說究竟行相,五皆證得阿羅漢果,生解脫處。
5最後令他於他所證生信解者,謂如長老阿若憍陳,起世間心:我已解法。如來知已,起世間心:阿若憍陳已解我法。地神知已,舉聲傳告。經於剎那、`[瞚=矌【聖】]`瞚息、須臾,其聲展轉乃至梵世。
當知世尊轉所解法,置於阿若憍陳身中,此復隨轉置餘身中,彼復隨轉置餘身中。以是展轉、隨轉義故,說名為輪`[輪=轉【三宮】]`。
正見等法所成性故,說名法輪。
如來應供是梵增語,彼所轉故,亦名梵輪。
### 諦瑜伽
復次,於四聖諦未入現觀,能入現觀,當知略有四種瑜伽。謂為證得所未得法,淨信增上,發生厚欲;厚欲增上,精進熾然;熾然精進,有善方便。1言淨信者,謂正信解。2所言欲者,謂欲所得。3精進如前,略有五種。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捨其軛`[軛=扼【三宮】]`。4善方便者,謂為修習不放逸故,無忘失相,說名為念。於諸放逸所有過患了別智相,說名正知。此二所攝,名不放逸。於諸染法防守心故,常能修習諸善法故。
復次,苦諦如諸疾病;集諦如起病因;滅諦如病生已,而得除愈;道諦如病除已,令後不生。諸有病者,詣良醫所,但應尋求爾所正法。諸有良醫,亦但應授爾所正法。是故更無第五聖諦。諸佛如來拔大愛箭無上良醫,亦但宣說爾所正法。
復次,背聖諦智、不成現觀,諸有沙門、若婆羅門,當知略有十相過患。謂有勝義諸沙門等,意不許彼為沙門等;言亦不數為沙門等;於諸後有生等眾苦,皆未解脫;於諸惡趣亦未解脫。堪能棄捨正所學處;不堪能證諸出世間過人勝法,所謂聖道、道果涅槃;向善趣故,堪能尋訪除學無學餘外福田;於超苦苦更不還果,無所堪能;於現法中究竟悟解、解脫一切有餘依苦,無所堪能。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不背諦智、成就現觀,所有沙門、若婆羅門十相功德。
復次,趣向諦智樂正覺者,應當了知依四聖諦增上緣力,得所依處、`[得=彼【三】]`得、得方便。應知是處,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淨信出家,名得依處。若四沙門果所攝受聲聞菩提、若諸獨覺所有菩提、若諸如來無上菩提,如是三種,當知名得。如前所說三周正轉,隨其次第智、見、現觀,名得方便。應知於入諦現觀時,如實了知是苦聖諦,乃至廣說是道聖諦,說名智位。從此已後,於諸諦中復有所作,應當遍知,廣說乃至應當修習。由此觀故,說名見位。於無學地,如實解了我已遍知,我已永斷,我已作證,我已修習,名現觀位。復有差別。謂諸無學盡、無生智所攝一切極解脫智,說名智位。即此無學極解脫智所引正見,說名見位。從預流果乃至究竟,當知所有一切學慧,名現觀位。
復次,應知諦智略有六種作業及相。謂此諦智是能永滅眾苦前行,如日將出,先現明相。正盡苦者,謂初見諦所斷眾苦。作苦邊者,謂阿羅漢所斷眾苦。又此諦智是能對治大無明闇,如日光明能破世間所有大闇。又如有一,已證諦智,永斷三結。從此無間,由失念故,暫為欲貪、瞋恚所染。彼於爾時,依不放逸入初靜慮,由觸諦智,得不還果。如是漸次,雖入非想非非想定,而與外凡有其差別,由已證得不退法故。如是諦智有廣大用、有廣大果。此中所有過去諸行說名已生,現在諸行說名正生,未來諸行說名當生,如是一切總名集法。即此一切,由無常滅,或有已滅、或有向滅、或有當滅,總名滅法。又於諦智已證得者,如大石樓已善雕飾,八方猛風不能傾動,一切異論不能移轉。所有悟解不假他緣。不視他面,彼將何說我當聽受。不觀他口,適出語已,尋我聽聞、思惟、籌量、審諦觀察。諸他沙門、婆羅門者,當知即是諸外道輩。又即一切四聖諦智漸次集成,名諦現觀,非隨闕一。此諦現觀猶如餚饍,諸聖弟子無上慧`[命=念【聖】]`命皆依此活,如受欲者食用餚饍。苦等諦智闕餘三智,如睒彌葉。當知餘似娑羅`[枝=支【三宮聖知】]`枝葉,四聖諦智漸次集成一切圓滿。又諸諦智與喜樂俱,覺真義故,能令身心極輕安故,名諦現觀。生那落迦中略有二苦。一、燒燃苦,二、治罰苦。由闕諦智,獲斯二苦;此無量生猛利大苦,`[由【麗三宮聖知】,向【大】]`由聖諦智皆能超越。如是諦智,假使因其燒燃、治罰猛利大苦,於現法中一身滅壞而可得者,應生踊躍歡喜忍受。縱毀百身尚應歡喜,況乃唯一。
復次,若有為修聖諦現觀,當知略有四種障礙。何等為四?一者、不信,二者、上慢,三者、待時,四者、放逸。
言不信者,復有三種。一、於諦現觀不生信解;二、於僧善行不生信解;三、於佛菩提不生信解。為欲斷除初不信故,世尊自引現量所證聖諦現觀,告諸弟子言:我已於四聖諦理得現觀故,證覺無上正等菩提。為欲斷除第二不信,故復說言:我昔與汝輩,長世久流轉,由未正思惟、覺悟於真諦。我今與汝等,由正見通達;以通達為因,盡生死流轉。彼因緣盡故,自今無後有,唯餘最後身,`[任=住【元明】]`任持令不滅。第三不信,於佛菩提如是相轉:謂若沙門喬答摩種是一切智,何故有問一類能記,一類不記?為欲斷除如是不信,故復說言:我所覺法無量無邊,譬如大地諸草木葉;為他說者少不足言,譬如手中升攝波葉;多分能引無義利故,少分能引有義利故。當知此中,非不知故而不記別,但由能引無義利故而不記別。
言上慢者,謂即於彼諦現觀中起增上慢。為欲斷除如是上慢,故復說言:如人在遠以箭射箭,`[6]筈=括【聖知】*`筈`[*6]`筈無遺,甚為希有。或復一毛析為百分,以毛𥎞毛,端端不落;以極細故,是事復難。通達聖諦轉難於彼。所以者何?由即以其能取作意,還即通達能取作意,如是方有能緣、所緣平等平等無漏智生,通達諦理,是故此事最細最難。箭射箭`[*6]`筈、毛𥎞毛端則不如是。
言待時者,謂於所作推待後時。為欲斷滅如是待時,故世尊說:無墜人身甚為難得。復引盲龜以況其事。
云何放逸?謂略而言,若邪思惟、若邪尋思、若邪戲論,是名放逸。當知若於不應思處而強思惟,名邪思惟。謂或思惟:我於過去世為曾有`[邪=耶【三宮】]`邪?乃至廣說。於未來世,於內猶豫:我為是誰?誰當是我?今此有情從何而來?於是沒已當往何所?或思世間,謂世間常,乃至廣說。如是或謂世間有邊,乃至廣說。或思有情,謂命即身,乃至廣說。或思有情業果異熟,謂妄思惟此作此受,乃至廣說。或復思惟諸靜慮者靜慮境界,或思諸佛諸佛境界,如來滅後若有若無,乃至廣說。彼由世俗、勝義善巧,於是一切二因緣故,不應思惟。一、非思惟所緣境故;二、由其事無所有故。若有思求非思境事,或有思求無所有事,如是一切皆無所得,唯有令心轉增迷亂。若於此中不如正理強思惟者,雖有一類,由宿因力,或起厭離,或起厭離相應作意,緣實境界,於其中間暫爾現行,而復於彼見為過患,生不實想。如是思惟世間等法,能引無義。邪尋思者,當知即是欲等尋思。邪戲論者,復有六種。謂顛倒戲論、唐捐戲論、諍競戲論、於他分別勝劣戲論、分別工巧養命戲論、耽染世間財食戲論。如是一切,總名放逸。
為欲斷除此放逸故,如來親自為教誨者,為堪受化補特伽羅,聞已速能斷諸放逸。世尊弟子,為斷如是聖諦現觀四種障礙,由三行相任持聖諦。何等為三?一、由聞慧任持其文,二、由思慧任持其義;三、由修慧任持其證。此中聞慧如其所聞,能正任持是苦聖諦,乃至廣說。又由思慧任持其義,謂諸聖者知其是諦,故名聖諦。當知此中,由二緣故,得名為諦。一、法性故,由真實義說名為諦。二、勝解故,由即於此真實義中起諦勝解,說名為諦。一切愚夫,但由法性得名為諦,非勝解故。若諸聖者,俱由二種得名為諦,故偏說此名為聖諦。又由修慧,於諸諦中獲得內證現量諦智,亦得證淨。由是因緣,於諸諦`[實=寶【聖知】]`實遠離疑惑。諦智、證淨更互相依,若處有一,必有第二。
復次,若有沙門、或婆羅門,於聖諦智而未相應,於諸聖諦未成現觀,當知略有四種過患。何等為四?謂於能往下分惡趣生本行中,深起愛樂,造作增長彼相應業,由此顛墜生惡趣坑。又於欲`[纏=廛【宋宮聖知】]`纏人天兩趣,眾多煩惱常所燒煮生本行中,深起愛樂,造作增長彼相應業。由此因緣,既生彼已,大生熱惱常所燒然。又於此上色無色纏所有相應,如前所說無明昏闇及諸瞖瞙生本行中,廣說乃至墮於生闇。又由退失受用境界、涅槃道故,於其中間,如生三種世界中間,墮在三種妄見黑闇。一者、常見,二者、斷見,三者、現法涅槃見。由是因緣,墜墮三界,生黑闇處。攝受如是自妄見故,邪無明闇所覆障故,不如實觀如前五支所攝受斷。由是因緣,應知如實顯示諸諦。
復次,或有一類,於諸聖諦不得善巧,造作增長黑黑異熟業已,能感那落迦、傍生、鬼`[趣=生【聖知】]`趣。由此業故,譬如擲杖,根墮那落迦,中墮傍生趣,端墮餓鬼界。如是一類,造作增長黑白黑白異熟業已,由此雜業,譬如擲杖,或墮惡趣不清淨處,或墮善趣少清淨處。如是一類,造作增長白白異熟業已,由此業故,生在五趣生死諸業所隨逐處。壽盡、業盡,即還從彼色無色界沒已退墮。五趣生死如五輻輪,旋轉不住。若有為他說世間道,乃至雖能上`[昇=升【聖知】下同]`昇有頂,當知此說,非第一義令上昇教。何以故?如是上昇非畢竟故。若諸如來所說聖諦相應言教,當知此教,是第一義令上昇教。何以故?如是上昇是畢竟故。又若由得諸世俗智乃至有頂名聰慧者,非第一義說名聰慧,如前說故。若由諦智名聰慧者,是第一義名為聰慧,如前說故。
復次,於其四種聖諦智中,初聖諦智能入聖諦漸次現觀,譬如本足;第二諦智,譬如牆壁;第三諦智,如下層級;第四諦智,如上寶臺。又即如是四聖諦智,如四階隥,能令上昇大智慧殿。又即如是四聖諦智,如四桄梯,能令隥上解脫寂滅。當知此中,有三種愛,譬如三槍,諸惡魔羅執持撓攪生死大海,令彼受生諸有情類隨而迴轉。如是三種魔羅愛槍,不能令彼三種有情隨而迴轉。一者、勁銳,即是預流。二者、處中,即餘有學。三者、逆流,道行圓滿,`[隨=墮【聖】]`隨其所欲皆能造作。已見聖諦補特伽羅,永斷所有慢所作苦、慢所成苦。由是因緣,諸苦少在,多分已斷。謂諸有學及阿羅漢。如慢所作、所成眾苦,如是諸愛身語意業貪瞋癡等所生眾苦,當知一切皆少分在,多分已斷。譬如礫石及大雪山。如是諸慢所作、所成所有眾苦,若餘若斷,當知亦爾。如大池`[沼=池【聖】]`沼其水盈滿,於中沾引二滴、三滴,依大池沼水尚甚多。如是無色愛所生苦,若餘若斷,當知亦爾。如大陂湖,餘如前說。如是色界愛所生苦,若餘若斷,當知亦爾。又如大海,餘如前說。如是欲界愛所生苦,若餘若斷,當知亦爾。又大雪山,若諸金山,若蘇迷盧及大地喻,又有六種礫石之喻,又泥團喻,餘如前說。如是身業、語業、意業貪瞋癡等所生眾苦,若餘若斷,當知亦爾。如是多苦已遠離故,少苦在故,當知聖諦如實現觀有大義利。謂諸有學,最極七生人天苦在,諸惡趣苦皆已越度。若諸無學,唯有現法所依苦在,餘一切苦皆已越度。
復次,若住是身入諦現觀,當知此身最為難得。又聖明眼見諦有學轉甚難得。又聞思修所成妙慧亦為難得。由此慧故,於善說法毘柰耶中,如其次第,解了、勝了及以決了。於解了時,能審分別;於勝了時,能生勝解;於決了時,於法入證。又諦現觀所有資糧善有漏法亦為難得,謂於父母識恩養等諸善業道。有暇圓滿亦為難得。又有世間初正見等,乃至解脫智為後邊十種正法,亦為難得。如是諸法,即是有學、即是無學。當知此中,善知恩養所有士夫補特伽羅,如實了知一切父母皆應孝養。如是知已,於其父母勤修孝養,是名善識父母恩養。又樂己利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於他有德一切沙門及婆羅門,如實了知是福田已,如其所應勤修供養,是名善知所有沙門、若婆羅門。又無貪墮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於諸妻子及奴婢等一切親屬,如實了知彼既以我為室為歸,我若有樂,彼亦隨樂;我若有苦,彼亦隨苦。如是知已,於時時間,正以飲食、衣服給賜,復以病緣醫藥攝受。於彼義利自然勇勵而為施造,非於一切求彼憶念。稟性忠平,好等分布;亦不`[淫=婬【三宮聖知】]`淫佚損費財寶。不於非處生毘柰耶,亦不非處而興憤發。於諸耆長及尊重處,正善隨轉。如是名為善御家長,善能造作自他義利。諸所施為皆以正法,不以非法。於現法中他作惡行,深見過`[失〔-〕【聖】]`失,謂或殺、或縛、或罰、或退、或被譏毀;正思擇已,終不現行。如是名為於此世罪深見怖畏。又正觀見造惡行已,於其後世感惡趣苦,及感所餘匱乏等苦;正思擇已,終不現行。如是名為於他世罪深見怖畏。又時時間能正受學施福業事,造作種種差別福行。所謂看病、事佛法僧、躬為執當,如是等類名作福行。於一日夜乃至盡壽,所有尸羅能正受學。如是總名惠施作福、受齋學戒。十業道者,謂二三等差別宣說,乃至為令由聞思慧,於彼相應所有作意正多修習。又諸有情生惡趣已,難可解脫;生善趣已,速疾乖離。當知是名有暇圓滿甚為難得。又見諦故,無有差別正見生起。於過去世名已生起,於現在世名今生起,於未來世名當生起。如前所說若習、若修、若多修習,其義應知。若世間正見,應隨防護;若有學正見并其斷果,應隨觸證;若無學正見并自離繫果,應隨作證。如說正見,如是乃至解脫智,應知亦爾。`[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知本奧書如卷第九十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五
☗s96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六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分中契經事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四
復次,總嗢`[拕=柁【宮】]`拕南曰:
總義等、光等、 受等最為後。
別嗢`[拕=柁【宮】]`拕南曰:
總義、自類別、 似轉、後三求。
當知諸界略有二種。一、住自性界,二、習增長界。住自性界者,謂十八界,墮自相續,各各決定差別種子。習增長界者,謂則諸法或是其善,或是不善,於餘生中先已數習,令彼現行,故於今時種子強盛,依附相續。由是為因,暫遇小緣便能現起,定不可轉。
復次,以要言之,雖界種類十八可得,然一一界業趣、有情,種種品類有差別故,當知無量。譬如世間大惡叉聚,於此聚中有`[多=分【聖知】]`多品類,種類一故,雖說為一,而有無量。如是於其一一界中,各有無量品類差別,種類一故,雖各說一,而實無量。
復次,如是諸界,由勝解力之所集成。先惡勝解,集成惡界;先善勝解,集成善界。隨所集成,還與如是相似有情同法而轉。謂相往來、同聚、同住、同見、同意勝解相似。由是故言:有情諸界共相滋潤、相似而轉。
復次,由梵行求增上力故,先說起信;次於尸羅受學而轉;次於現行所有過罪,觀自、觀他而生羞恥;次於善法無間修習,發勤精進,於久所作及久所說,能無忘失;是二為依,令心得定;由心定故,得如實智。如是且說信增上力,漸次修習三種所學。一、增上戒,二、增上心,三、增上慧。如是三學勝資糧道,謂世正見、好行`[慧=惠【三宮】,捨【聖】]`慧捨、易養、易滿、少欲、喜足及四攝事。其易養等句義差別,如聲聞地已說其相。如是當知名梵行求已得圓滿。成就如是梵行求者,還與此界諸有情類共相滋潤、相似而轉。離此界者,還與遠離此界有情共相滋潤、相似而轉。當知此中,果依於因,非因依果故。無明界所隨六處諸界為緣所依別故,起無明觸種種品類;其無明觸種種品類以為緣故,起無明觸所生諸受種種品類;其無明觸所生諸受種種品類以為緣故,起無明觸所生諸受為緣貪愛;愛為緣故,而有其取;廣說乃至大苦蘊集。當知是名依有求故,建立諸界。又無明界所隨六處諸界為緣,起無明觸;此無明觸以為緣故,於諸境界起不如理執取相好所有諸想;此想為緣,於諸境界發起希欲;希欲為緣,起彼隨法多隨尋思;由彼隨法多隨尋思以為緣故,發起思慕愁憂所作身心熱惱;身心熱惱以為緣故,於諸境界種種品類思求差別皆可了知。如是當知依欲求故,安立諸界。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三七界相攝、 見想、與希奇、 差別性、安立、 寂靜、愚夫後。
界有三種。一者、色界,二、無色界,三者、滅界。復有七界。一、光明界,二、清淨界,三、空處界,四、識處界,五、無所有處界,六、非想非非想處界,七、滅界。當知此中,由其色界攝光明界及清淨界,由無色界攝四無色,由其滅界還攝滅界。又諸色貪,由見、由受所顯發故,遍於一切色界地中,安立光明及清淨界。又於如是七界遍知應當了知,於得方便應當了知,即於其得應當了知,於得所為應當了知。如是諸界所有遍知,由四因緣應當了知。謂有相違所治、能治而相待故,狹小、無量而相待故,有及非有而相待故,有上、無上而相待故。黑闇為緣,施設光明;不淨為緣,施設清淨;色趣為緣,施設虛空。如是名為有相違故,待彼所治,施設能治。由待彼故,能於此中正覺慧轉。由緣有量狹小境識以為緣故,施設識無邊處。由少所有以為緣故,施設無所有處。由一切有最勝現前以為緣故,施設非想非非想處為有無上;由薩迦耶所有相應諸煩惱斷以為緣故,施設滅界為滅無上。當知有頂是有無上,滅於諸法皆是無上。又有想定名為有行。於七界中,次第乃至無所有處,一切皆是有想定故,皆由行定隨順獲得。謂取明相光明想俱,修三摩地,隨順獲得光明想定。如`[是=如【聖】]`是由取清淨、虛空、識無邊`[3]想=相【三宮聖知】*`想、無所有`[*3]`想,當知亦爾。非想非非想處,由無相作意方便趣入,想極細故,取為第一。諸有寂靜起勝解時,隨順獲得第一有定。於一切相不思惟故,於無相界正思惟故,薩迦耶滅。由無相故,隨順獲得滅定、滅界。如是二種,不由行定隨順獲得。又由永害色無色界所有貪故,不下屈故,不高舉故,解脫住故,住解脫故,如是諸定得隨所欲,有力、調柔、自在而轉,如是名為隨得諸界。又此諸界,能隨獲得八解脫定。當知初界,能隨獲得第一、第二二解脫定;其第二界,能隨獲得第三解脫勝靜慮定;其餘五界,如其次第,能隨獲得五解脫定。
復次,諸外道輩,欲令弟子於三處中得`[昇=升【聖知】]`昇進故,略說法要。謂有一類,於劣欲界,為令獲得人中快樂,乃至他化自在天生,宣說能感彼果諸行。復有一類,於中色界,為令獲得梵世間等眾同分生,宣說能感彼果諸行。復有一類,於妙無色,為令獲得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眾同分生,宣說能感彼果諸行。如是彼`[說=諸【聖】]`說劣界為緣,名為劣語;中界為緣,名為中語;妙界為緣,名為妙語。彼諸弟子聞是法已,還起如是差別想解。如是想解,亦名劣想、中想、妙想。如如其想,如是如是發生忍樂。如是忍樂,發生劣見、中見、妙見。彼由如是諸忍樂見,便於彼彼差別生處信解忍可,執為最勝,造作增長彼相應業。如是信解,名為劣願、中願、妙願。當知此`[二=三【甲】]`二說者、行者,亦說名為劣中妙品補特伽羅。又彼說者及以行者,亦`[傳=便【三】]`傳為他`[宣=宣宣【聖】]`宣說如是劣中妙法,彼亦獲得如是類生。又即此生前後相待,有差別故,安立諸界劣中妙別。如是三種,若待涅槃,一切皆是劣界所攝。若諸如來由勝義故,妙界為緣,但說妙語。餘法差別,如應當知。若諸聖者所有行趣,應知皆為現法涅槃。先有外道,彼命終已來生此間,因增長故,眾緣和合,於善說法毘柰耶中暫得出家。彼由先世外道妄見所迷亂故,集成今時大無明界。由此為因,於其涅槃及大師所生起疑惑,退失正法及毘柰耶,還歸外道諸惡說法。彼由先世數習因力,還復宣說如是劣語,乃至廣說如前所說一切應知。
復次,於外道處外道弟子各別見趣廣施設中,略有三種由忍見依差別可得。依此正法,能令永捨纏及隨眠。由纏捨故,彼亦隨捨,餘亦無執。了知由彼於現法中,與他違諍忿競而住,能`[引=於【知】]`引自他一切無義。既知是已,捨彼隨眠。由捨此故,所餘隨眠及餘因此所有諸纏畢竟無執。於外道處各別見趣廣施設者,謂執世間若常無常,廣說乃至如來滅後非有非無。於中一類外道弟子,為性遲鈍。如如自師、`[或=惑【聖知】]`或他教導,如是如是不審思量,取執堅著:唯此諦實,餘皆愚妄。彼於一切各別見趣,悉皆忍受。是名第一由忍見依。復有一類外道弟子,性是中根,而非遲鈍。不能自然於法猛利推尋觀察,亦不隨言便生信解,而於展轉相違見趣,隨喜樂一。彼於一類見趣忍受,於餘一類而不忍受。是名第二由忍見依。復有一類外道弟子,性是利根。彼能自然於法猛利推尋觀察。由諸見趣惡施設故,彼見一切皆不應理,見已一切都不憙樂。由是因緣,於諸見趣皆不忍受。此復有二補特伽羅。一、邪見行,性無堪能,無求解意。二、正見行,性有堪能,有求解意。此中第一一切不忍補特伽羅,即由如是非理比量,於善說法毘柰耶中不審思量,執為非理,誹謗賢聖,起無有見。又於一切各別見趣皆不忍受。方便令彼無所依`[6]仗=杖【宮聖知】*`仗,亦令滅壞無所宗承,而妄分別計度顯示無所依`[*6]`仗所引見趣,常與一切各別見者共`[興=與【知】]`興違諍,互相惱害。是名第三由忍見依。此中第二一切不忍補特伽羅,於前一切不忍者見,亦不憙樂。住求解心,往詣他所,謂善說法毘柰耶中佛、佛弟子,如實顯已,言我一切皆不忍受。佛、佛弟子了知彼人有求解意,覺慧猛利,具堪任性。即以其心念彼心已,遂依於前補特伽羅,而反詰曰:汝即於此都不忍見、亦不忍耶?彼便如實唯然而答。如來遂舉此正法中諸弟子眾,讚勵於彼,告言:汝與多人相似。我等一切於諸見趣并不忍見,皆不忍受。汝若爾者,如此人眾纏與隨眠一切見依皆永斷故,於當來世諸見`[雜=離【知】]`雜染無所堪能。汝今與彼竟無差別。如是輩流極為尠少,汝於此少轉更為少。若於一切纏及隨眠都不忍見,能永斷者,彼於一切畢竟無執。如是如來、如來弟子,方便令彼外道弟子,於正智見發生希欲。竊作是念:我竟不知如來弟子能斷如是纏及隨眠。如來知彼於正智見生希欲已,更復策發彼希欲心,其遂承受。如來為欲令彼依止思擇、修習二對治力,永斷一切纏及隨眠,宣說法要,令其獲得無倒智見,如餘安住此正法者,能捨一切纏及隨眠。所謂思擇:彼諸見依,能令展轉互相乖背,由是因緣,違諍惱害,能引自他一切無義。諸聖弟子,於彼一切皆無執取,設有來問,亦不記別。觀察如是諸過患已,依思擇力,捨離諸纏。由此因緣,於彼見依能永捐棄,於餘見依由正見故,亦令無有。如是為欲永斷諸纏、拔隨眠故,修`[循=修【知】]`循身念,於有色身觀無常性,於身染著淨修其心,於`[墮【麗聖知】,隨【大】]`墮自身諸受分位,由無常門觀無常性。如實了知諸名色故,便於諸漏心得解脫。觀身壞已,當來諸受皆悉斷滅。又於其身住當壞想,乃至命在,常能領受離繫諸受。如是名為依修習力捨離隨眠。當知此中,貪恚癡等,令當來世生等諸苦和合繫縛,亦令現法起業雜染,亦令欣求未來染事,執取過去已所捨事,耽著現在正現前事。意`[佷=很【宋明宮】,狠【元】]`佷名違,言`[佷=很【宋明宮】]`佷名諍,由三損惱說名為害。觀無常等,如聲聞地已說其相。
復次,不淨、慈悲修所對治欲貪、恚害未永斷故,諸依止中彼品麁重,猶如種子能生彼故,如其所應,說名欲貪及恚害界。由有此故,順欲、恚、害境現前時,依不如理作意思惟,於三種境能取非理相好想生。此想生已,由堅執故,當知發起二種過患。一者、現法,二者、後法。此中云何名為堅執?云何名為現法過患?云何名為後法過患?若由己生想增上力,如前相似欣欲分別所有熱惱尋求生起。由是因緣,名堅執想。又尋求時,於其三處,於諸有情發起邪行。由此為因,或有堪能能生現法所有憂苦;由此因緣,說名有苦。或無堪能,然即由彼現在前故,名有匱乏。又此有苦及有匱乏,用二為緣。一者、用他手塊刀杖及麁言等為增上緣,由是緣故,名有災害。二者、用內雜染而住為增上緣,由是緣故,名有燒惱。如是名為現法過患。即由此因,於當來世生諸惡趣。如是名為後法過患。
又若於其所受學處有堅固執,當知於彼如乾葦舍所依止中,所有能依如虫善法,由邪想火擲置其中,能焚滅故。當知即此補特伽羅,所有如蟲一切善法,皆被燒害。與此相違,無堅執故,當知退失功德善法。與此相違,如其所應,當知出離、無恚、無害想等差別。又於是中,聞思修慧,能令黑品無堅固執,能令白品有堅固執。若此三種妙慧有闕,能令黑品有堅固執,能令白品無堅固執。
復次,如來有二甚希奇法。一者、顯示一切諸法皆無有我;二者、顯示一切有情自作、他作皆無失壞。此中略有二種有情。一、在家品,二、出家品。在家有情為求財寶,初`[興=與【知】]`興加行,名發起界。即於此中,若未獲得,由順精進障礙因緣,諸心勇悍,即望於彼名勢力界。若已獲得,由蚊虻等所有災害順精進障,不能令轉,名任持界。即此諸界,從自方所至餘方所,從未擯捨至已擯捨,名出離界。即彼有情為財寶故,俱於二處,由起無間、殷重加行,無緩加行,名勇猛界。出家有情先樂出家,求出家故,生決定欲,名發起界。依出家品,於所應得廣大善法,無有怯劣,名勢力界。種種淋漏所生眾苦、發勤精進所生眾苦、界相違等所生眾苦不能敗壞,名任持界。若於下劣不生喜足,名出離界。乃至命在,常修無間、殷重加行,名勇猛界。如是一切,應當了知。謂彼`[2]諸=謂【知】*`諸界及盡所有諸品類界。
復次,於諸界中,略有二種界差別性。云何為二?一者、他類差別性,二者、自類差別性。他類差別性者,謂眼界異、色界異、眼識界異,如是乃至意識界異。自類差別性者,謂即彼界,或順苦受、或順樂受、或順不苦不樂受。由是為緣,能生三受。
復次,由四因緣,當知建立三種三界、二出離界。云何為四?一者、外不出離而出離故;二者、內不出離而出離故;三者、非畢竟出離而出離故;四者、無增上慢故。當知此中,用外五妙欲貪為緣,建立欲界。即由此界出離義故,建立色界最初靜慮。由尋、喜、樂、出離義故,建立此上三種靜慮。由色有對種種性想出離義故,建立空無邊處所攝無色界。由空、識無所有想出離義故,建立此上所攝無色界。如是外處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三界差別。又色界中,具足六處,內處圓滿。無色界中,五有色處皆已超越,唯餘意處。於滅界中,一切六處皆已超越。如是內處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餘三種界。又色界中,非是畢竟出離欲界。無色界中望於色界,當知亦爾。若諸有為皆`[悉=患【知】]`悉寂滅,當知是名畢竟出離。如是非畢竟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三界差別。無增上慢者,謂由遍知,當知建立五種、六種諸出離界。如三摩呬多地已`[辦=辯【三宮】]`辦其相。
復次,若諸苾芻專樂寂靜`[勤=對【知】]`勤修`[止=上【知】]`止觀,略由五相,當知其心名得解脫。一者、奢摩他熏修其心,依毘鉢舍那,解脫奢摩他品諸隨煩惱。二者、毘鉢舍那熏修其心,依奢摩他,解脫毘鉢舍那品諸隨煩惱。三者、二種等運,離心隨惑,解脫一切見道所斷所有諸行。四者、即由此故,解脫一切修道所斷所有諸行,住有餘依般涅槃界。五者、解脫一切苦依諸行,住無餘依般涅槃界。於善說法毘柰耶中,略有二種師及弟子甚希奇法。一、平等見,隨起言說;二、最勝見,隨起言說。如是二種,外道法中都不可得,所作差別故,遠離涅槃故。
復次,世間愚夫略有二種愚夫之相。一、樂習行能引自他無義利行;二、於四處不得善巧。
當知能引無義利行,有四種相。云何為四?謂能生起四種苦故。一、他差別苦,二、內差別苦,三、時差別苦,四、身差別苦。
他差別苦者,或有疫厲,謂非人作;或有災害,謂人所作;或有已遭,或恐當遭,於所未遭而生怖畏。如是名為由他增上所生眾苦。
內差別苦者,謂界相違疾病因緣,名為災患;所愛變壞、所欲匱乏,生染惱心,名為擾惱。如是名為由內增上所生眾苦。此復如前,應知或有已所遭苦,或恐當遭生怖畏苦。
時差別苦者,謂即如是諸品類苦,過去已有,未來當有,現在今有。如是總名時差別苦。
身差別苦者,謂自習行邪行為因,能令己苦。由是因緣,他雖正行,亦能令苦。如是名為身差別苦。當知此中,前三名為唯能引自無義利行,`[後【麗三宮知】,從【大】]`後一名為亦能引他無義利行。
云何四處不得善巧?謂於`[*2-1]諸=謂【知】*`諸界、諸處、緣起、處非處中皆不了達。
與上相違,當知即是聰慧二相。
又由無色意處所依、所緣、自類流轉差別,當知建立有十八界。由五色處安立、運轉、驅役所依體性差別,當知建立有餘六界。安立所依體性差別,謂地等四;運轉所依體性差別,即是空界;驅役所依體性差別,即是識界。由染淨品想及尋思所依義故,當知建立有餘六界。謂欲、恚、害并彼對治。貪瞋癡縛所依義故,當知建立有餘六界。謂苦、樂、憂、喜、捨、無明。若有非理作意思惟,即便生起邪想尋思;若有如理作意思惟,即便生起正想尋思。又由三界染淨二品遍行義故,當知建立有餘四界。謂名所攝受等四蘊。又由所染、所淨、清淨,即此不淨、清淨、增上,如前所說外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如前所說內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色界、無色界、滅界。又即由此內外二事出離增上,聽聞正法、或不正法,如理思惟、或不如理思惟,依處三種言事差別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又由所知諸苦、煩惱多中少義,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劣界、中界、妙界。若有上苦及上煩惱,是名劣界;若有中苦及中煩惱,是名中界;若有少苦、及少煩惱,是名妙界。如是遍知劣中妙界。又由遠離此因緣義,及由修習此對治義,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善界、不善界、無記界。又由修善清淨差別,缺縛義故、無縛義故、具縛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又即由彼有學、無學與諸愚夫,若共不共、世出世法成就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二界。謂有漏界、無漏界。又即由彼世出世間、若常無常、有上無上差別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二界。謂有為界、無為界。一切皆為趣向涅槃,悉以涅槃為其後際,熟修梵行,是故過此無復立界。諸處、緣起及處非處所有善巧,如聲聞地已`[辨=辯【三宮聖知】]`辨其相。又`[若=苦【知】]`若略說處及非處善巧相者,謂或依止趣五趣行,或復依止趣涅槃行。此一切行略有三種,謂劣中勝。趣惡趣行,說名為劣;趣善趣行,說名為中;趣涅槃行,說名為勝。所以者何?趣善趣行此最為極,更無餘行,唯此能感所有世間最極圓滿。謂能感得轉輪王身,或帝釋身,或魔羅身,或大梵身,彼無第二、更無有餘補特伽羅或男或女與其等者。趣涅槃行,當知能證一切有情最勝法性。謂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諸佛如來於彼一切最為殊勝,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補特伽羅無與等者。又餘所有安住菩提劣功德者,於諸世間得增上位尚為殊勝,何況如來。彼復云何?謂於是處,正見具足補特伽羅不能現行,諸異生類堪任現行。當知一切如經廣說。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自性、與因緣、 見、染、數取`[趣【麗三宮聖知】,越【大】]`趣、 轉差別、道理、 寂靜、後觀察。
諸受自性應當了知,諸受因緣應當了知,於受正見應當了知,於受雜染應當了知,於能受受補特伽羅思擇、不思擇二力差別應當了知,如是於受解脫、不解脫流轉品別應當了知,諸有所受皆苦道理應當了知,諸受寂靜止息差別應當了知,於受觀察一切受`[相=想【三宮】]`相應當了知。
略說三受,是受自性。
三品類觸,是受因緣。
又諸樂受變壞法故,貪依處故,貪是當來眾苦因故,由此應觀樂受為苦。若諸苦受現在前時,惱害性故,如中毒箭而未得拔,由此應觀苦受如箭。非苦樂受,已滅壞者是無常故,正現前者是滅法故,於二更續能隨順故,由此應觀非苦樂受性是無常、性是滅法。
如是於受所生正見,能隨悟入諸有所受皆悉是苦。
於樂受中有貪隨眠,於苦受中有瞋隨眠,於非苦樂無明隨眠,是名於受所起雜染。`[雖【麗磧】,難【大】(cf. K15n0570\_p1298b13; Q15\_p0705a26)]`雖於樂等所有諸受現前分位,一切未斷煩惱隨眠之所隨眠,然由緣彼各別所行諸纏生起,此後`[隨【麗】,睡【大】(cf. K15n0570\_p1298b16; T30n1579\_p0851a03-08)]`隨眠煩惱隨縛,即名於彼相續隨眠。為欲永害諸隨眠故,熟修梵行,非唯為遣諸纏因緣。
無思擇力補特伽羅,受苦受時,心極憂悴。即此苦受,若身、若心現前領納,所餘樂受、非苦樂受,由未斷故而說相應。是故名為現見圓滿冥闇受坑,難得其底。有思擇力補特伽羅,應知一切與上相違。
又於諸受心未解脫補特伽羅,但於苦受圓滿領納,猶如一人中二毒箭?二毒箭者,即喻三受或染心領納,謂由貪瞋癡;`[或=惑【三宮】]`或相應領納,謂由生等苦。如是彼由現法所有上品苦故,及由現法諸雜染故,亦由後法所有苦故,由是諸處受其染惱。心解脫者,應知一切與上相違。此差別者,具領三受。又若有受,於依止中,生已破壞消散不住速歸遷謝,不經多時相似相續而流轉者,應觀此受猶若旋風。若有諸受少時經停,相似相續不速變壞而流轉者,應觀此受如客舍中羇旅色類。又彼諸受自性所依染淨品別,當知名受品類差別。有味受者,諸世間受。無味受者,諸出世受。依耽嗜受者,於妙五欲諸染污受。依出離受者,即是一切出離、遠離所生諸善定不定地俱行諸受。
又諸苦受,一切眾生現知是苦,不假成立。所餘二受,由二因緣,應知是苦。非苦樂受及能隨順此受諸行,由無常故,應知是苦;所有樂受及能隨順此受諸行,變壞法故,應知是苦。由此道理,當知諸受皆悉是苦。
又彼諸受,應知略有三種寂靜。一、由依止上定地故,下地諸受皆得寂靜。二、由暫時不現行故,而得寂靜。三、由當來究竟不轉,而得寂靜。當知此中,暫時不行,名為寂靜;令其究竟成不行法,名為止息。樂言論者,廣生言論,染污樂欲展轉發起種種論說,名為語言。即此語言,若正證入初靜慮定,即便寂靜。又麁尋伺能發語言,諸未得定、或有已得還從定起,能發語言,非正在定。正在定者,雖有微細尋伺隨轉,而不能發所有語言,是故此位說名一切語言寂靜。是名第二義門差別。又瑜伽師,於貪瞋癡深見過患,安住領納貪瞋癡等離繫諸受,數數遍知、數數斷滅貪瞋癡等,故說其心於貪瞋癡離染解脫。
又由七行,於諸受中觀受七相。謂觀諸受自性故,現在流轉、還滅因緣故,當來流轉因緣故,當來還滅因緣故,雜染因緣故,清淨因緣故,及清淨故。
復次,嗢`[拕=柁【磧乙】]`拕南曰:
受生起、劣等、 諸受相差別、 見等為最勝、 知差別、問、記。
一切有情應斷諸受,略由三緣而得生起。一者、欲緣,謂於未來世。二者、尋緣,謂於過去世。`[三=二【明】]`三者、觸緣,謂於現在世現前境界。
云何名為一切有情?謂有情眾略有八種。一、在家眾。二、出家眾。三、於諸欲未離貪眾。四、於諸欲已離貪眾。五、於初靜慮未離貪眾。六、於初靜慮已離貪眾。七、從此已上,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未得離貪諸外道眾,能入世間定,具足於邪見乃至邪解脫智者。八、住內法眾,能入世間定,具足於正見乃至正解脫智者;及住內法眾,能入出世定者。由此八眾,依能領納諸受遍知,應知普攝諸有情眾。
又在家眾、或出家眾,於諸欲中未離貪者,由三因緣,諸染污受而得生起。一、由染著力,二、由作意力,三、由境界力。
當知此中,諸在家者追求諸欲,為受用故發生欲樂,由染著力。即此非理思惟先時曾所領受,由作意力。於現前境現在受用,由境界力。應知如是補特伽羅欲、尋、觸緣,由現行故,皆不寂靜,以此為緣,發生三受。又由最初染污欲、尋、觸現行故,領納彼`[緣=納【知】]`緣所生諸受。`[若=苦【知】]`若彼生已,染著不捨,亦不除遣。如是彼受長時相續隨轉不絕,不得寂靜,不寂靜緣長時相續領納諸受。又彼欲等,由其最初長時相續恒現行故,彼緣彼品所有煩惱墮在相續未永斷故,即說名為不寂靜緣。是名第二義門差別。
若諸出家未離貪者,由於諸欲能棄捨故,其染著力所攝受欲雖得寂靜,作意、境界力所攝受,若尋、若觸而未寂靜。由是因緣,彼於`[觸【麗】,獨【大】(cf. K15n0570\_p1299c14; T42n1828\_p0857b07)]`觸處,於尋對治未善修故,一切離欲皆未作故,於曾受境,非理作意尋思現行;於諸勝妙現前境界,有觸現行。若於尋思深見過失,於彼對治已善修故,一切離欲未盡作故,欲如前說已得寂靜。由是因緣,尋亦寂靜,唯觸`[獨=觸【聖】]`獨一未得寂靜。若勝妙境現在前時,諸染污觸便復生起。
若於諸欲已離貪者,當知一切皆得寂靜,是名一種義門差別。復有一類,於諸欲中未離貪者,由於諸欲所有貪欲未永斷故,諸尋、染觸未永斷故,由是一切皆未寂靜。若於諸欲貪欲已斷,證初靜慮,欲已寂靜,尋未寂靜。於初靜慮已離貪者,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未離貪者,二已寂靜,觸未寂靜。超過有頂,一切寂靜。是名第二義門差別。
若諸外道,能入世間定,具足於邪見乃至邪解脫智者,由彼為緣生起諸受,於彼染著。又由彼品煩惱隨縛,即由如是不寂靜緣,諸受生起。若住內法,能入世間定,具足於正見乃至正解脫智者,由彼為緣生起諸受,於彼染著。又由彼品煩惱隨縛,即由如是不寂靜緣,諸受生起。又住內法,能入出世定者,若依向道轉,自事未究竟,所有諸欲未得為得、未證為證、未觸為觸。作是希望:我於是處何時當得?廣說如前。彼未寂靜,由是為緣,彼於爾時諸受生起。若於自事已得究竟,彼欲寂靜。由寂靜緣,便有第一寂靜無上諸受生起。彼於一切所有諸受出離方便如實了知,是故如前於第一義諸沙門中,許為沙門;諸梵志中,許為梵志。若不了知,於彼一切皆不忍許。當知此中,一切諸受無有差別,皆觸為緣。又即此緣欲亦為緣,尋亦為緣,境界愚癡所攝無明亦為其緣。如是一切不正思惟,及`[墮=隨【聖】]`墮相續彼品煩惱,以為其集。由此滅故,彼亦隨滅。正見等道,當知說名能趣滅行。
復次,於遠離喜身作證住諸聖弟子,能斷五法,能修五法令得圓滿。應知如前三摩呬多地廣`[辨【麗】,辦【大】,辯【三宮聖知】]`辨其相。又喜樂捨劣中勝品,謂在欲界及四靜慮。如其所應,當知其相。又在第四靜慮地捨,一切過患皆遠離故,名善清淨。若此上捨,復可立為勝無愛味。
復次,由十種相,當知諸受所有差別。一、勝義差別,二、流轉所依差別,三、`[自=曰【知】]`自相差別,四、盡所有性差別,五、自相品類差別,六、流轉門差別,七、雜染門差別,八、所治能治差別,九、時差別,十、剎那展轉生起差別。此中或有無開覺者,作如是言:受唯有二,一、苦、二、樂。雖復說有不苦不樂,然唯苦樂無性所顯,是故世尊即依如是苦樂寂靜假設為有。世尊為欲開曉彼故,說如是言:樂有二種,所謂欲樂及遠離樂。此遠離樂復有三種。一者、劣樂,二者、中樂,三者、勝樂。劣樂者,謂無所有處已下。中樂者,謂第一有。勝樂者,謂想受滅。既有是理,樂受亦得說為寂靜,謂在初二三靜慮中。非苦樂受亦名寂靜,謂在第四靜慮已上,乃至有頂。一切受無亦名寂靜,謂在滅定。然佛世尊約第一義,說有三種最寂靜樂。謂諸苾芻,心於其貪離染解脫。如於其貪,於瞋、於癡,當知亦爾。如是一切,總為三樂。一者、應遠離樂,二者、應修習、有上住樂,三者、最極究竟解脫無上住樂。應遠離樂者,謂諸欲樂。應修習樂者,謂初靜慮乃至有頂諸所有樂。有上住樂者,謂滅盡定。此亦名為應修習樂。最極究竟解脫無上住樂者,謂如前說三最勝樂。非據受樂說滅盡定以為有樂,然`[斷=佛【知】]`斷受樂說名為樂。又勝住樂與樂相似,又即依此有樂可得,說名為樂。謂如有一,從此定起,有所領受,作如是言:我已多住如是如是色類最勝寂靜樂住。由依此故,說名有樂。
復次,若有苾芻,依止如是色類見聞及樂想有,無間隨得諸漏永盡,當知此見名最勝見,乃至此有名最勝有。從無我見不更尋求其餘勝見,謂無常見。即此無間隨得漏盡,是故此見名最勝見。依止此見,復由四門,方能隨得諸漏永盡。一、或從他聽聞正法;二、或依四現法樂住;三、或依止三種想定,謂從空無邊處乃至無所有處;四、或天有,或在人有。是故此聞於其餘聞、此樂於其餘樂、此想於其餘想、此有於其餘有,說為最勝。
復次,由遍了知應遍知事,於其苦諦得遍解脫,於其集諦得勝解脫,於其滅諦能正作證,於其道諦能正修習。
正於苦邊能隨得者,謂於苦諦得遍解脫。於諸漏盡能隨得者,謂於集諦得勝解脫。應厭應離應解脫者,謂於滅諦能正作證。於無常等隨觀住者,謂於道諦能正修習。
又由十相,應當了知境事差別。一者、已生諸行繫屬命根住因差別;二者、有色、無色諸行展轉相依住立流轉差別;三者、無色諸行無常法性入門差別;四者、心諸雜染依處差別;五者、一切諸行一切品類總皆是苦差別;六者、淨不淨業果受用門差別;七者、有喜樂識所行邊際差別;八者、愛恚依處差別;九者、喜樂執藏有情生處安住邊際差別;十者、墮往惡趣依處邊際差別。
又清淨品應得、應修事增上故,當知有餘十種差別。一者、善法無間修習增上無`[逸=邊【三宮】]`逸差別;二者、心、慧解脫依止差別;三者、勝三摩地邊際差別;四者、於一切境繫縛其心邊際差別;五者、解脫方便差別;六者、解脫差別;七者、等覺真義差別;八者、現等覺後,於三學中受學差別;九者、正學、已學現法樂住差別;十者、證聖神通廣行差別。
復次,即依如上所說差別,應生問論。摽舉者,謂由未了義理。記別者,謂由已了義理。當知此中,由四因緣,能請問者不應與言;由四因緣,能記別者不應與言。
前四種者,一、於現量,二、於應理,三、於其因,四、於非因。謂等示現時,而不領解;比度分別正施設時,而不領解;汝自修行自然當了,而不領解;正智論者親自演說,由此至教亦不領解。是故於此能請問者,不應與言。
後四種者,謂一切行皆是無常,一切諸法皆無有我,一切生處皆不可樂,淨不淨業終無失壞,是一向記。故思造業當受於苦,此非一向。獲得於捨,於現法中定般涅槃,亦非一向。若有問言:造作業已,往善趣不?應反詰云:汝問何業?若有問言:修習道已,得涅槃不?應反詰云:汝問何道?為是世間,為出世間?置記論者,謂依一切所有見趣。如是四種正答問者,名善能記,應可與言。與此相違,不應與言。
復次,諸佛如來有二記別。一、共外道,二者、不共。共外道者,記諸弟子當生處等。言不共者,終不記別有生者等。有二識火熾然所依。一、微細愛,二、麁名色。欲、色二界愛所生識,`[名色=色名【聖】]`名色為依。愛若止息,乃至壽量,其識相續隨轉而住。若無色界愛所生識,但緣其名而得住立。愛若斷滅,乃至壽量,其識相續隨轉而住。又於色界此愛為依,生中有識。即愛為依,令於中有般涅槃者,暫爾安住。此愛若斷,即於爾時其識謝滅。復有二種意所生身。`[一=二【元】]`一者、色界意所生身,二、無色界意所生身。謂由定地意門方便,而能集成二生身故。又諸如來,略有二種善避他論。一者、能避定不應記作不定論,二者、能避決定應記作不定論。如說喜樂色等義別,如是喜樂取等義別,應知亦爾。`[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知本有天平七年歲次乙亥八月書寫師慈氏弟子優婆塞慈信本名赤染乎麻呂檀越慈氏弟子優婆塞慈姓本名三神智麻呂四十七字]`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六
☗s97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七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 攝事分中契經事菩提分法擇攝第四之一
如是已說緣起、食、諦、界擇攝。菩提分法擇攝,我今當說。
總嗢`[拕=柁【宮】]`拕南曰:
念住、與正斷、 神足、及根、力、 覺、道支、息念、 學、證淨為後。
別嗢`[拕=柁【宮】]`拕南曰:
沙門、沙門義、 喜樂、一切法、 梵行、數取趣、 `[超=起【明】]`超、二染為後。
依四念住修習增上,由四因緣,應知內法有沙門道,及有究竟;外法決定無沙門道,亦無究竟。當知他論,諸沙門道及以究竟,一切皆空。云何名為四種因緣?一者、依止四處,得四證智故;二者、解脫四種外隨煩惱故;三者、內法弟子與外道弟子不同品類故;四者、內法大師與外道師不同品類故。
云何名為內法沙門?謂諸沙門略有四種。一者、勝道沙門,二者、論道沙門,三者、命道沙門,四者、污道沙門。是四沙門若略若廣,如聲聞地已辯其相。內法道者,云何為道?謂八支聖道。若處施設八支聖道,是處施設污道為後四種沙門。若有其道,自行邪行,非生道器;由是因緣,容有污道。是故外法尚無污道,況得有餘。內法究竟者,云何究竟?謂斷諸取。諸取斷已,當來畢竟無復相續。
云何名為依止四處?云何復名得四證智?謂四處者,一、三結永斷蘇息處,二、無退墮法勢力處,三、定趣菩提種類處,四、極七反有隨行處。依此四處,於佛法僧及於淨戒得證淨智。云何名為解脫四種外隨煩惱?一者、解脫現法外隨煩惱;二者、解脫後法外隨煩惱;三者、解脫展轉互相違戾所作外隨煩惱;四者、解脫於諸聖諦不能宣說、不能覺悟所作外隨煩惱。當知此中,諸外道類闕念住故,其念忘失,不正知住。領納諸受或樂、或苦、或非苦樂,於樂起染,於苦起恚,於非苦樂發起愚癡。如是名為第一現法外隨煩惱。彼由如是染恚癡故,以受為緣,生後有愛;以愛為緣,發生諸取;有愛、取故,以取為緣,成辦於有;廣說乃至純大苦聚積集增長。如是名為第二後法外隨煩惱。又諸外道,薩迦耶見以為根本種種見趣,意各別故,彼此展轉互相違戾。是名第三外隨煩惱。又諸外道,遍於一切四聖諦中,尚無有能施設其教,況當覺悟。是故彼於自師宗智雖得增上,而實無知,墮無明趣。是名第四外隨煩惱。住內法者,於是一切皆能解脫。
云何內法弟子與外道弟子不同品類?謂外道弟子,或墮有見常邊,或墮無見斷邊,長夜積集,`[1]深=染【聖】*`深起藏護。由聞親近,由思染著,由修染著。內法弟子行處中行,遠離二邊。
云何內法大師與外道師不同品類?謂外道師,於一切取雖同宣說斷遍知論。而於諸取不能施設正斷遍知。由彼本契出家捨欲,故於欲取立斷遍知,非於自見、自戒、我語。若有與他諸餘沙門、婆羅門等,見不同分,戒禁同分,彼於見取亦能隨分立斷遍知,非於戒禁、我語二取。若有戒禁亦不同分,於戒禁取亦能隨分立斷遍知。其我語取,於一切時,一切外道悉皆共有,是故外道於自、於他我語取中,皆不施設斷遍知論。又彼雖能分捨諸取,而於當來還復能取,未永斷故。如是外道,於諸取中未全斷故、未永斷故,不得究竟。內法大師,當知一切與上相違。如是應知內法大師與外道師不同品類。
復次,依四念住修習增上,略由三處、三地、三種補特伽羅,當知普攝諸沙門義。云何三處?一、境,二、智,三、證。云何三地?一、正加行攝異生地,二、有學地,三、無學地。云何三種補特伽羅?一、正加行異生補特伽羅,二、有學補特伽羅,三、無學補特伽羅。
云何名境?謂地等六界與六觸處為所依體,此六觸處與十八意行為所依體,十八意行能雜染心。
云何名智?謂心清淨增上慧依處。
云何名證?謂即慧依處增上,若諦依處、若捨依處、若寂依處。
云何慧依處?謂慧為依處,於正加行異生地中,正修善法為因緣故,能無放逸入有學地;若慧為依處,證阿羅漢無學地中,得盡智故,如實了知我生盡等,若學無學出世智後諸世間慧。
云何諦依處?謂已獲得八支聖道,斷諸煩惱。由此依處,當來眾苦畢竟不生。由此畢竟無忘失故,名諦依處。
云何捨依處?謂斷彼事。由此依處,於已斷事無雜染行,現法樂住。
云何寂依處?謂為斷滅所餘結事,方便勤修如已得道。此為依處,於所餘結及所餘事,能捨無餘。
如是一切以要而言,為欲得證,故修其智;既得證已,便獲聖道及聖道果。果有二種,謂煩惱斷及與事斷。此中一種,證所未證。第二依處,捨未來苦。第三依處,能隨習近現法樂住。第四依處,斷未圓滿能令圓滿。齊爾所處,諸瑜伽師於所應作皆得究竟。謂於未證,由初能證。於未來苦,第二能捨。於現法樂,第三能住。於上斷滅所未圓滿,第四能滿。如是一切,由四依處應當了知。此中先所獲得聖道,名寂靜道。為斷上位煩惱、事故,正修習時,於其事斷倍趣增益,於煩惱斷防未得退。
此中云何由智觀察所知境界,證所應證?謂正加行異生地中,正行異生補特伽羅,由內外別觀察五界,於所有身住循身觀。謂心解脫及慧解脫為增上故,彼起如是如理加行,於諸界中住唯界想。觀唯有界,都無有我。依思擇力,於諸色界已遠離貪,而於所緣猶未能斷。於未來世不希望故,於現在世不耽著故,名已離貪。未能永害彼隨眠故,名於所緣猶未能斷。彼於其貪已遠離故,由心解脫為增上力;遠離貪故,心得清淨。而於所緣未能斷故,有餘上位應更修治。從此已後,於六觸處所攝境界無倒觀察。於諸受中住循受觀。彼如前說,依思擇力,於諸受界亦遠離貪。歷觀緣生無常性故,即如前說,而於所緣猶未能斷。彼於無明已遠離故,由慧解脫為增上力,依諸明觸所生如理作意相應所有善受,於一切受所生雜染厭捨而住。由於無明觸所生受為緣起貪已遠離故,名得清淨。而於隨眠未永斷故,有餘上位應更修治。從此已後,於十八意行無倒觀察,俱於心`[1]法=所【三】*`法同時安住循心`[*1]`法觀。彼作是思:此十八意行最第一者,謂諸所有寂靜解脫,超過諸色,在於無色。於能順捨起諸意行。復作是思:若我依此勝妙意行,於清淨捨若定、若生耽著係憶,因此我心便成雜染。如是知已,捨而不憶。是名於心住循心觀。復於諸處觀無常性,是名於法住循法觀。彼於爾時,於三想定,及以非想非非想處所有諸行餘第一有,已離貪故,名於想界及行界貪亦得遠離。餘如前說。
如是彼於正加行攝異生地中淨修心已,為欲證會學心解脫。復於一切身受心法,觀唯有法,都無有我。於一切有`[*1-1]深=染【聖】*`深心厭捨,不起加行,謂我當有,或我當無。如實了知此中無有有者、無者。彼由如是如實知故,漸於見、修所斷三漏,心得解脫。得盡智故,觀察一切當來諸受不復流轉。此不流轉由身滅故,彼於爾時,依諸漏盡所獲盡智為最第一。有學、異生諸慧依處猶有垢故,今此所得定無垢故。又即此慧,於諸煩惱斷滅諦中,以寂靜行攀緣而住,暫時失念亦不能動。如是所有心、慧解脫,不為忘念之所陵雜。如前異生及有學位,以彼尚有忘失法故,諦不圓滿。在無學位,於一切時如實性故,其諦圓滿,故諦依處成就第一。由能棄捨一切依事,故捨依處成就第一。一切道果所集成故,名善修道。非如異生及諸有學,故寂依處成就第一。問:何因緣故,唯在無學四種依處說為第一,非在異生及有學位?答:在此位中,微細淋漏亦不可知,況有中上。在異生地淋漏彌多,有學位中少可知有。此中何等名為淋漏?應知如前諸動舉等,說名淋漏。於彼一切皆永斷故,趣向圓滿牟尼性故,說名牟尼最極寂靜。又已永害當來因故,於初中後生老死苦永止息故。現法行時,於諸世法四種貪愛永寂靜故,四種瞋恚永寂靜故。又於住時,不悅諠雜永寂止故。
復次,依修所有菩提分法圓滿增上,由七因緣,當知建立七種正法。何等為七?一、聞所成作意所緣故;二、思所成及修所成作意所緣故;三、即此三種作意加行時差別故;四、於受用財、遍受用財善通達故;五、受用財法,於時時間從他得故;六、於究竟時內離上慢,無失壞故;七、亦於他所離增上慢,無失壞故。
此中依諸止、舉、捨相修習知時,如聲聞地及三摩呬多地已`[辯=辨【聖】]`辯其相。
食飲等義,如聲聞地應知差別。
又於此中受用財者,謂於剎帝利、婆羅門、長者等眾。受用法者,謂於沙門眾。
我應如是行者,謂善護於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應如是住者,謂至門首,若不聽許,則不應入;或得入已,若不聽許,不應自專就座而坐。應如是坐者,謂不應寬縱一切身分,乃至廣說。應如是語者,謂五種語。一、應時語,二、應理語,三、應量語,四、寂靜語,五、正直語。應如是默者,謂於五時應當宴默。謂或紛擾故,或相誹撥故,或違諍而住故,或延請故,或談論故。為待言終,所`[以=有【明】]`以宴默。云何應時語?謂非紛擾、或遽尋思、或不樂聞、或不安住正威儀時而有所說。又應先序初時所作,然後讚勵正起言說。又應待他語論終已,方起言說。如是等類,一切當知名應時語。云何應理語?謂依四道理,能引義利,稱實而語,名應理語。云何應量語?謂文句周圓;齊爾所語決有所須,但說爾所,不增不減;非說雜亂無義文辭。如是等類,名應量語。云何寂靜語?謂言不高疎、亦不喧動、身無奮發、口不咆勃而有所說,名寂靜語。云何正直語?謂言無詭詐,不因虛構而有所說,離諂曲故,發言純質。如是當知名正直語。
於己所無信等善法,不起上慢,謂為自有。於其狹小,亦不增益以為廣大。唯於實有乃至所有,如實了知自稱言有。故名自知。
又信為先,受持淨戒;持戒為先,求多聞法;由此為先,捨諸過失,普於一切資財身命無所顧戀;由此為先,心得靜定,證如實智。如是五法,由四因緣之所顯發。一、由他教故;二、教增上力,自內證故。三、俱生尋思勝辯才故;四、由先串習,獲得俱生功德相應善男子故。
略有二種補特伽羅者,雙標二種。如是二種者,分別二種。此二為勝者,當知簡擇二種差別,修七善法,得二勝利。
謂現法中得輕安樂,覺境實性,發生勝喜;由是因緣,多住喜樂。安住是已,能如理思,速疾證得諸漏永盡。
復次,依修菩提分法增上,於善說法毘柰耶中,略由諸學及諸學果攝一切法。云何諸學?謂三種學。一、增上戒,二、增上心,三、增上慧。云何學果?謂有餘依及無餘依二涅槃`[果=界【三宮聖】]`果。當知此中,一切法者,謂善法欲清淨出家,為證涅槃,先受持戒;由是漸次乃至獲得究竟涅槃。是故宣說一切諸法,欲為根本。又依淨戒,引求正法,攝受多聞;由聞正法增上力故,能速集證增語明觸。是故說彼以為觸集。又彼皆為流趣明觸所生諸受,乃至有餘依般涅槃界為其後際,為求安樂而發起故,此樂一向無罪性故,是故說彼學所攝法為受流趣。又彼為求所有明觸,及依明觸所生諸受,起聞思修所成作意,是故說彼為作意生。又於爾時,於四念住,由觀品念以觀為依,與內心止為其增上,是故說彼念為增上。又念增上,起奢摩他,與後聖諦現觀妙智為上首轉,是故說彼定為上首。又於聖諦諸現觀中,慧為最勝,謂能無餘永盡諸漏,是故說彼慧為最勝。又由一切漏永盡故,獲得究竟明觸生受俱行解脫。即此解脫,非由一切學所攝法數數隨得,唯由頓得。由此解脫,一切樂中為最第一,無罪性故,是故說彼即用解脫以為堅固。又彼如是善解脫心,若諸明觸所生受等,若學所攝所有諸法,并所依身,於無餘依般涅槃界,任運自然究竟寂滅,是故說彼皆以涅槃為其後際。應知此中,欲為增上,受持淨戒,名增上戒學。依止觸受增上心慧任持方便所有作意,若念、若定并其加行,名增上心學。慧為最勝,名增上慧學。如是應知名為三學。及彼依持解脫堅固,是有餘依般涅槃界第一學果。涅槃後際,是無餘依般涅槃界第二學果。如是略說學及學果,攝一切法。
又此諸學及諸學果能證資糧,當知對治八種過患,修`[集=習【明】]`集九想。云何名為八種過患?所謂耽著利養恭敬,愛藏一切後有諸行,懈怠懶墮,薩迦耶見,貪著美味,於諸世間種種妙事欣欲貪愛,依止放逸惡行方便,依止邪願修習梵行。云何名為修集九想?一者、修集出家想,二者、修集無常想,三者、修集無常苦想,四者、修集苦無我想,五者、修集厭逆食想,六者、修集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七者、修集死想,八者、修集世間平等、不平等想,九者、修集有無、出沒、過患、出離想。應知此中,所有如法平等行攝,能往善趣善身語意業,說名平等;所有非法不平等行攝,能往惡趣不善身語意業,名不平等。又住於此若生若長,能生後際所有眾苦,說名為有。從其前際,於現法中有死滅苦,說名為無。餘出沒等,應知如前已廣分別。
復次,諸外道輩,聞不正法增上所生不如理想為依止故,發起無明所生諸受;由此為依,發生諸漏。而諸外道,於是諸漏不如實知,亦於無明觸所生受不如實知,亦於聽聞諸不正法增上所生所有邪想不如實知。於是三處不實知故,發起欲求,發起有求,亦復發起邪梵行求及無有求。彼於諸欲不如實知,於後有業不如實知,於其眾苦不如實知。此中前五是集諦處,最後一種是苦諦處。如是外道,於此集諦及以苦諦不如實知。又即於此集諦、苦諦,略由二相不如實知。一、雜染故,二、清淨故。此中雜染復有四相。一、自性故;二、因故;三、果故;四、因果差別故。此中清淨復有二種。一、集苦滅,二、趣滅行。彼於如是四聖諦中,闕乏正智,不能修習菩提分法,由是因緣,彼所修行所有梵行,不得名為最極究竟;即由此緣,不名究達,不盡漏故。住內法者,與彼相違,所修梵行最極究竟,名為究達,盡諸漏故。
復次,於其六種`[補【CB】,捕【大】]`補特伽羅,依染淨法,如來所有大士根智,及當來法生起智轉。
云何名六補特伽羅?謂有一類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佛善說法毘柰耶獲得淨信,廣說乃至得正直見。彼於今生,於惡說法毘柰耶中,近不善士,聞不正法,非理作意。於現法中,最初生起諸邪見`[愛=受【三宮】]`愛、諸業雜染。彼於爾時,成就前生所有善法,及現法中諸不善法。復於後時,於善說法毘柰耶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即由先因,棄捨惡說法毘柰耶,於惡說想諸不善法不生染著,速能遣滅。此於當來成清淨法。是名第一補特伽羅。
復有一類補特伽羅,先餘生中,俱行二法毘柰耶行。由彼為因,於現法中,成就善法及不善法。彼於今生,最初如前於善說法,乃至獲得如理作意。於現法中,諸不善法令舊滅沒,新不復生。諸有善法令舊增長,新復更生。諸先所有不善未斷隨眠隨逐,`[今=令【聖】]`今於一切皆能斷除,無放逸住。此於當來成清淨法。
復有一類補特伽羅,先餘生中唯行外行。彼於今生由是為因,串習出家故,串習邪見故,於善說法毘柰耶中,遇緣和合而得出家。既出家已,復生邪見,住自見取,造無間業,亦斷善根,一向成就諸不善法,惡趣決定。是名第三補特伽羅。
如是三種補特伽羅,當知第一,先於內法純習因行,於現法中,先行放逸,後不放逸。
第二補特伽羅,先於內外俱習因行,於現法中,當知一向行不放逸。第三補特伽羅,先於外法純`[習=習行【三宮聖】]`習因行,於現法中,當知一向多行放逸。如是三種補特伽羅,復有餘三補特伽羅,與上相違,應知其相。
此中第一補特伽羅,先於外法純習因行,於現法中,先不放逸,後行放逸。第二補特伽羅。先於內外俱習因行,於現法中,專行放逸。第三補特伽羅,先於內法純習因行,於現法中,當知一向修不放逸。又於此中,先世所習善不善因,猶如種子。今世善說法毘柰耶,於其先世諸善種子,猶如良田;於彼先世不善種子,猶如瘠田。與是相違,今世惡說法毘柰耶,於其先世不善種子,猶如良田;於彼先世諸善種子,猶如瘠田。又彼先世因增上力,今善法起,猶如光明,與彼一切如無明闇諸不善法為能對治;彼不善法,與彼一切猶如光明所有善法為所對治。如是先世諸不善法,如有熱炭,由有能燒身心義故。`[今=令【元】]`今世惡說法毘柰耶,如乾𥯤舍。又彼先世所有善法,如有熱炭,由有能燒煩惱義故。今世善說法毘柰耶,如乾𥯤舍。又彼先世所有善法,處今惡說法毘柰耶,`[田=由【三宮】]`田損`[減=滅【宮聖】]`減故,猶如置在冷地石器,如無熱炭。又彼先世諸不善法,處今善說法毘柰耶,由斷滅故,猶如置在冷地石器,如無熱炭。
此中諸如來,由大士無上根勝劣智力,於其先世善不善因所集成根,隨其所應如實了知;又於現法染淨門轉,生起當來染淨諸法,亦隨所應如實了知;故言成就甚奇希有。
復次,往惡趣行、往善趣行超度差別,當知略有五門不同。由此五門,於自超度如實了知,於他超度亦正遍知,所謂諸佛及佛弟子。
云何名為往惡趣行?謂諸外道,所有一切薩迦耶見以為根本諸惡見趣,并彼所緣、并彼所依以為依止,發生種種惡欲及害,若殺生等所有無量惡不善法,如經廣說。乃至所有諸非法行、不平等行以為最後。能往險惡處,能往那落迦,能`[往=住【元明】]`往諸惡趣,差別生起。若`[往=住【三宮聖】]`往於彼,名生惡趣,領受彼因所感非愛諸果異熟。如是名為往惡趣行。
於此多聞諸聖弟子,若彼所緣生諸見趣,若自所依令起執著,若諸所有能往一切險惡趣等諸惡欲等,廣說乃至諸非法行、不平等行以為最後,若住於彼領受非愛險惡等果,如是一切,如實隨觀非我、我所。謂於是中,決定無我,亦無我所。如是觀已,當於聖諦得現觀時,彼諸見趣隨眠根本皆永拔故,說名為斷,其餘一切畢竟不續。此聖弟子,於彼見趣以為根本所有能往險惡處等,定不能作,定不能往險惡處等。是名第一往惡趣行永損害門。
由是因緣,能於自內如實了知:離我等聖所餘異生,雖復有能以世間道,超度能往惡趣不善及惡趣等,獲得四種現法樂住,或得超過諸色無色寂靜解脫,然其不能究竟損害,諸惡趣等後可相應。是故彼流,雖極能離欲、色界愛,暫時獲得勝上樂住,而復當來更還造作殺生等事,往諸惡趣。我等定當不能造作殺生等事,乃至廣說諸非法行、不平等行,我等定當能不造作。是名聖法毘柰耶中永損害門,謂能損害往惡趣行。如是諸佛及佛弟子,能實遍知永損害門所有差別。
又即如是諸聖弟子,為欲超度所餘未斷往善趣行,此聖弟子,於先所作不生喜足,於上漏盡起欣樂欲,發正願心。於彼所得諸世俗道,審觀過患,謂彼不能究竟離苦。是名第一為欲超度往善趣行發心願門。
發心願已,普於一切善趣後有所生愛味深觀過患,如險惡道,心生厭離;欣慕寂靜現法涅槃,正修方便。由是進趣如先所得趣涅槃行。如是名為能進趣門。
彼由修道漸次離欲,乃至能入第一有定。若於上捨多生愛味放逸因緣,於現法中不般涅槃,但名上行不還果者。如是名為後上行門。
若復於彼深觀過患,於上捨中不生愛味,彼於現法能證涅槃,依有餘依般涅槃說。如是名為般涅槃門。由是門故,如實了知自般涅槃,超度一切往善趣行;於他超度亦正遍知,所謂諸佛及佛弟子。
此中初一永損害門,當知超度往惡趣行;後發心願、進趣、上行、涅槃四門,當知超度往善趣行。
復次,諸聖弟子,已見諦跡未離欲者,應知略有二種雜染,謂欲雜染、後有雜染。於此二種,諸聖弟子應勤加行淨修其心。諸聖弟子為欲斷除欲雜染故,勤方便時,漸依三行。謂趣無動行,趣無所有處行,證入無動、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處定。此由斷對治故,及遠分對治故,超度欲雜染。或為斷除後有雜染,勤方便時,已離欲界愛,未離色界愛,謂我所何當不有,我何當不有,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若今所有,若昔所有,如是一切我皆棄捨。彼正修習能斷後有所有差別對治道已,離色界愛,乃至能入非想非非想處定。若現法中,於其上捨多生愛味,不般涅槃,彼於現法不全解脫一切所有後有雜染。若於上捨不生愛味,彼現法中能般涅槃,能全解脫所有一切後有雜染。當知此中,若為對治欲雜染故,修對治道,漸次乃至能入第一有定;若為對治後有雜染,修對治道,漸次乃至能入第一有定。如是二種,名共解脫。由諸聖者、非聖異生皆可容有,是故此解脫不名聖解脫。若於一切乃至有頂薩迦耶苦如實知已,超度有頂,於現法中,永斷一切所有雜染。如是解脫,唯諸聖者方能獲得,故此解脫名聖解脫。如是一切,總有五處。一、趣無動行,二、趣無所有處行,三、趣非想非非想處行,四、現法涅槃,五、聖解脫。
復有三種諸欲過患。一者、諸欲能為順樂受境界所生貪欲因緣;二者、諸欲能為順苦受境界所生瞋恚因緣;三者、諸欲能為順不苦不樂受境界所生無明憤發因緣。又此諸欲,當於三處應觀過患。一、自性故;二、所緣故;三、助伴故。自性故者,謂虛妄分別所生貪愛。所緣故者,謂若內若外五種色境。助伴故者,謂非理作意相應倒想。
又離上欲勝方便心,說名廣大。何以故?由彼上地轉上轉勝,故修彼心說名廣大。若能厭離下地世間,當知定以無常等行,厭壞制伏。於其上地所應得處,當知亦以暫時方便,起寂靜想,`[住=任【元明】]`住持其心。又我已得於是處所具足安住生信解者,當知彼於加行道中修習淨信,於是處所生淨信心。由此淨信增上力故,修習精進、念、定、慧等,從初靜慮,漸次乃至識無邊處,諸無動定皆能證入。又由其慧起是勝解:謂我已能入如是定,此即能感識無動處所有生果。若現法中不般涅槃,或不進求往於上地,彼於當來決定應往此無動處。又由三緣,於是諸地當知建立為無動處。謂外欲等散動斷故,立初靜慮為無動處。尋、伺、喜、樂色界地中諸動斷故,立第四靜慮為無動處。有色、有對種種別異想動斷故,立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為無動處。第二、第三靜慮中,後後所有諸動斷故,當知亦得名無動處。識無邊處,由空無邊處外門緣動得遠離故,當知建立為無動處。以要言之,緣所有定無動搖故,皆名無動。此定邊際極至識無邊處,是故當知,乃至此處建立無動。即此一切緣所有定,皆名有上想定。從此已上,緣無所有定,當知名為無上想定。從此已上,復名非想非非想處定。故由三分宣說三行。由三種門,諸聖弟子厭壞欲等;既厭壞已,漸次能入乃至識無邊處定。是故建立能趣三種無動處行。又若色想、若無動想,於諸下地深厭壞已,能入無所有處定,是名第一能趣無所有處行。又即此處,是無漏道修習邊際。此無漏道復有二種。一者、有上,二者、無上。如有想定其有上者,無常行俱;其無上者,無我行俱。由有上行,於其下地深厭壞已,入此處定;由無上行,於下、於上一切法中思惟無我,能入無漏無所有處定。此無上行,當知名為第二趣行。此第二趣行,復由二行有差別故,建立二種。云何二行?謂能依、所依智差別故。此中能依無我智者,謂諸所有若有情界、若我己身,於中都無我所屬處,謂地方域;我所屬者,謂諸有情;我所屬事,謂或父、或母、或伴、或主;如是等類。如彼於我非所屬處、非所屬者、非所屬事,如是我亦於彼非所屬處、非所屬者、非所屬事。此中所依無我智者,謂諸世間空無有常及我、我所。此中都無常、我、我所真實可得,唯有諸法。如是世間既悉是空,當復有誰有所屬處,有所屬者、有所屬事。是故當知,前無我智是其能依,後無我智是其所依。非想非非想處無無漏道,唯由厭壞無所有處想故,能入此處定,於中唯有此一趣行。又於此中,我所何當不有者,謂由生等苦故,說我有苦。我何當不有者,謂即以生等苦為我,發生如是樂欲心已,正勤加行。正加行已,獲得前後所有差別。由是因緣,復得決定,謂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若今所有者,謂今現法造作增長所有新業。若昔所有者,謂諸故業。彼於此一切所有異熟果皆不願求,一切棄捨,無顧戀故。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安立邊際純、 及如理緣起、 修`[時=持【三宮】]`時障自性 說、斷、起修後。
此中安立四念住為初,道支為最後三十七種菩提分法,若略若廣,如聲聞地應知其相。
又由四念住,應知一切所知事邊際。由所知事邊際故,復應了知智事邊際。
又四念住,由欲、精進等修習加行,方得圓滿。應知除此四種念住,更無有餘不同分道或所緣境。由此道、此境,能盡諸漏,獲得涅槃。由無第二清淨道故,說純有一能趣正道。又此純一能趣正道,由二因緣,能令有情究竟清淨。一、由思擇力故;二、由修習力故。此中愁者,謂染污憂。所言泆者,謂`[掉=悼【宋明宮聖】]`掉俱行欲界染喜。愁以四種世法為所依處,泆以餘四世法為所依處。於四念住勤修加行,依思擇力超度愁、泆。由依世間修習力故,得離欲愛,棄捨憂苦。依出世間修習力故,超度一切薩迦耶苦,亦能證得八支聖道,及聖道果真實妙法。一切有情,當知皆由思擇、修習二種力故,得一切種究竟清淨。
復次,若於身等四種所緣,發起種種非理作意,即便違背四種念住。違背此故,即便違背如理作意,謂聖如理,無間能生正見支等所有聖道。違背此故,即便違背一切聖道。違背道故,便為違背道果甘露究竟涅槃。又瑜伽師,了知身等因緣生已,復於三世身等諸法,住無常觀。由住如是無常觀故,於諸後有,終不依止後有愛住。又現法中,於一切行若內若外,都不執取我及`[我【麗】,於【大】(cf. K15n0570\_p1310c10; T30n1579\_p0595b26)]`我所。又於未來,當知安住集法隨觀;於過去世,當知安住滅法隨觀;於現在世,生已無間盡滅法故,當知安住集滅法隨觀。由彼最初於身等法觀緣生性,悟入無常。悟入如是無常性已,於諸愛、見雜染等處,多修習住淨治其心,如是作意方得圓滿。由此為依,能隨獲得究竟漏盡。又一切法以要言之,謂善不善,若雜染品、若清淨品。當知此中,諸雜染品皆用非理作意為集,諸清淨品皆用如理作意為集。如是一切,總略說名作意為集。
復次,修諸念住若略若廣,如聲聞地應知其相。又此念住修習道理,非今世尊出現於世方始宣說,`[今=令【元明】]`今聖弟子適初修習。然於過去無始時來,於諸念住修習流轉;於未來世,當知修習亦無窮盡。又是過去、未來、現在世出世間無量善法生起依處,故說如是四種念住名為善聚。又能障礙如是善聚,故說五`[蓋=善【三宮】]`蓋名不善聚。又由身等四所知法無邊別故,如來智慧於彼無礙,亦無有邊。智無邊故,如來所說無上法教,亦無有邊。如是法教二緣所顯。一、由文故;二、由義故。義差別門無有數量,法教文句開顯義門亦無數量。於此文句不重宣說,無邊展轉辯才無盡。是故如來成就希奇未曾有法,善能宣說所有法教,於一義中,能以無量巧妙文句方便開示,而不重說。又於聖教宗義趣智善成就故,名為有趣。俱生聞思所成妙慧善成就故,名為有意。成就定故,名為有念。通達諦故,名為有慧。當知此中,初一總標,後三別釋。
復次,有諸苾芻,於身等法,先由聞思如理作意,安住唯有身等法觀。知一切法無我性已,不唯於此聞思作意而生喜足,唯上希求定心解脫。為求定故,住遠離處,唯緣身等,以九行相安住其心,令心內寂。由二因緣,起四念住名善發起。一、由如理作意如實智故;二、由三摩地如實智故。此慧無間,由如實智當得究`[竟=意【明】]`竟。
復次,有諸苾芻,於三對治得隨所欲,得無艱難,得無阻礙。謂無常想,若仁`[慈=想【元】]`慈觀,若無相定。彼由如是三種對治,隨其所應,如前所說於可意等身等境界,住厭逆想、不厭逆想,棄彼二種捨念正知。由此因緣,當知名為善修念住。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先諸根、愛味、 前後有差別、 取相、及諸`[纏=縛【三】]`纏、 大果利為後。
有三種根,於諸念住一切善聚為障礙故,當知說名不善法聚。何等為三?一、惡行根,能令當來住惡趣苦。二、尋思根,能令現法住不安苦。三者、根根,與惡行根及尋思根為根本故,說名根根。應知此中,諸貪瞋癡三不善根,能與身等惡行為根,欲等三想,能與欲等尋思為根;欲等三界,當知能與貪等三根及欲想等三根為根。
復次,有諸苾芻,於四念住勤修加行,以世間道離欲界愛,廣說乃至第一有定具足安住。即於此定多生愛味,即於此定生喜足想,不上勤求得所未得。此於聖法毘柰耶中,不名大士。何以故?其心未得善解脫故。與此相違,得名大士。
復次,有諸苾芻,於身等境精勤安住循身等觀,以九行相安住其心,令心內聚。當知此心,於奢摩他所治身心惛沈下劣,不得解脫;不解脫故,依此聚心,生起身中諸惛沈性,生起心中諸下劣性。若於念住善安住心,如實了知此所生起隨煩惱已,便從內聚還收其心,安置在外淨妙境相,謂於佛等功德行緣持心令住。由緣此故,發生歡喜;廣說乃至由妙舉門,於所緣境令心得定,從奢摩他之所對治諸隨煩惱而得解脫。從此已後,如實了知於隨煩惱心得解脫。為此義故,祈願於外;得此義已,還復如前攝心內聚,而不為其諸隨煩惱之所惱亂。心內聚已,不由祈願,自然如實了知於外心得解脫。彼於外緣行相、尋思,有所制伏,有其加行,難可運轉,皆得自在解脫棄捨安樂而住,已得成辦勝奢摩他。如是彼於四種念住善安住心,能正了知前後差別。又應知此補特伽羅,先已修行毘鉢舍那,毘鉢舍那以為依止,於奢摩他修瑜伽行。
復次,有諸苾芻,於諸念住勤修加行,毘鉢舍那以為依止,於奢摩他樂修觀行。彼即應於內奢摩他所攝自心,取如是相:謂我今者何所思惟,云何思惟,令奢摩他所攝受心,為奢摩他所治身心惛沈下劣之所惱亂。復我今者何所思惟,云何思惟,令奢摩他所攝受心,不為彼法之所惱亂。若彼苾芻不取如是自心相貌,但自了知此隨煩惱染污心已,便於外緣取淨妙相。由是為因,雖能暫時除遣現在現前隨惑,然於後時,若復如前攝心內聚,還為如是隨惑所惱,不得靜定。如先不取自心相故,由是因緣,為隨煩惱數數擾亂;又不能得所欣求義,復為憂愁之所損惱。又經長時,不能獲得內心寂止,不能獲得依奢摩他、毘鉢舍那為先清淨增上第一正念正知。由不獲得內心寂止,故不能得四增上心現法樂住;由不獲得增上第一正念正智,故不能得先所未得無上安隱究竟涅槃。與上相違,應知即是一切白品,乃至獲得先所未得無上安隱究竟涅槃。此中典厨譬瑜伽師,主即譬於內奢摩他所攝受心,其餚饍味喻執取相,上妙衣食喻於內心奢摩他等,當知黑品喻諸愚夫,所有白品喻諸智者。
復次,有諸苾芻,於諸念住正勤修習,而是異生。或有勝妙可愛境界正現在前,或復獨處得諸相狀,由失念故,不如理想以為依止,率爾發起猛`[利=和【聖】]`利貪纏。彼`[於=彼【聖】]`於此纏深心厭恥,謂如自身墮於厄難極鄙穢處,發起猛利思遠離心。由如是行,便於彼纏心得解脫;既解脫已,心生歡喜。從此已後,起猛利厭;猛利厭後,得無常想,如見大犁發諸行塊,便於聖諦如實現觀,以其依止依附涅槃。又即有學觀察作意,於勝妙境思惟淨相,由未永斷貪隨眠故,貪纏率爾生起現前。尋復於彼深見過患,為欲斷此纏及隨眠,入無相定,如是能斷`[餘=除【聖】]`餘未斷法。從定起已,如實了知一切已斷,領受微妙解脫喜樂。如實觀見自己成就大智力故,名為`[強【麗】,彊【大】(cf. K15n0570\_p1312c11; T30n1579\_p0695a02)]`強盛。諸魔羅品其力羸劣。
復次,修四念住所引功德,當知能感最勝增上究竟果故,名有大果;當知能感最勝增上樂勝利故,名有大利。`[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七`[此下聖本有大唐貞觀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於長安弘福寺翻經院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三十字]`
☗s98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八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分中契經事菩提分法擇攝第四之二
復次,嗢拕南曰:
邪師、住雪山、 勸勉、繫屬淨、 漸次、戒圓滿、 穗、成就為後。
有諸外道,於弟子眾自立為師,專求利養、專求恭敬、專求自利。遇緣和合,有族姓子投其出家。因而謂曰:汝之與我先無一切資身眾具可共受用,汝應為我往詣他處,褒讚我德,掩藏我失,我亦為汝行如是事。我等二人迭相依護,當於諸王、若與王等,乃至一切大商主邊,多獲利養及以恭敬。若作是言,諸外道師名專自利。然其弟子便發抗言:勿為此見!如是護者,未名自護往惡趣失;若防此失,乃名自護。是故汝應如前自護,我亦當自別為餘護。我既不能護汝,汝亦不須護我。於此義中,當知弟子是如理語者,是聰慧者,重當來故。應知其師是非理語者,是愚癡者,重現在故。復有雜染觸惱於他,由雜染故,不能自護;因此惱他,不名護他。此中如前由親近等斷諸煩惱,名當自護。從此已後,由斷為因,不惱他等,名當護他。應知此中,無瞋無害,是無惱義。無緣而起利樂二心,無緣而起慈悲二心,當知如此是哀愍義。由哀愍故,不惱於他。是故當知,一切哀愍與彼相違。
復次,應知雪山喻佛善說法毘柰耶,此中略有三分可得。一、無學地,二、有學地,三、異生地。猨猴喻彼非理作意諸相應心,獵人喻魔,於無學地俱不能行。於有學地乃至不還,唯有非理作意相應猨猴喻心獨一能往,非獵人喻魔所能行。於異生地二俱能行。又諸愚夫,要觀餘境能出餘境,追求餘境餘境所縛,是故於境不得解脫。
復次,由於正法聽聞、受持、觀察義理、法隨法行,如其次第,應知勸化安立四義。復有三法,尚能斷`[除【麗】,餘【大】(cf. K15n0570\_p1313b21; T30n1579\_p0861b25)]`除一切勝妙婬欲貪纏,況乎鄙劣諸欲貪纏。何等為三?一、精進力,二、不放逸力,三、對治力。由精進力,其已生者令不堅住。由餘二力,其未生者令不得生。如是行者勤修正行,為欲斷除已生惡故,及未生者令不生故。
復次,於四念住殷重修習,如聲聞地應知其相。繫屬魔者,謂在欲界,此不還果即能超度。繫屬死者,謂從欲界乃至有頂,此阿羅漢乃能超度。言不清淨諸有情者,謂諸異生。言清淨者,謂諸有學。言鮮白者,謂諸無學。復有三種證淨,未清淨者能令清淨,已清淨者能令鮮白。當知此中,上諸有學說名清淨,下諸有學名不清淨,彼由修道未清淨故。餘如前說。
復次,修四念住,應知略有五種漸次。一、信增上力,清淨出家;二、戒律儀;三、根律儀;四、樂遠離;五、蓋清淨。諸在家者,雖復數數修諸念住,`[[-]【CB】,[03]【大】]` \`[獲【麗】,護【大】(cf. K15n0570\_p1313c18)]`獲得淨信,諸蓋清淨,然闕學處,當知所修不得圓滿。
復次,由三因緣,具戒苾芻當知禁戒淨命圓滿。云何為三?一、所行圓滿,二、攝取圓滿,三、受用圓滿。所行圓滿者,謂從買賣,乃至害、縛、斷截、撾打、揣摩等事,皆悉遠離。攝取圓滿者,謂於攝取象馬等事,乃至攝取生穀等事,皆悉遠離。受用圓滿者,謂衣僅蔽身,食纔充腹,便生喜足。於餘長物、非時食等,皆悉遠離。
復次,身等四法如四大路,於彼所生非理作意,如邪祈願稻穀麥穗;於彼所生如理作意,如正祈願稻穀麥穗。當知欲界是不定地,猶如其皮;色無色界俱是定地,猶如其肉;無明如血。於三界中,由三種漏有淋漏義。
復次,如先所說所有貪等種種無量惡不善法,由二因緣若成就者,不能修習四種念住,非是一切汎成就者。云何為二?一、有貪等纏現前故;二、於此纏不見過故。纏現在前雜染心故,不能修習。雖暫遠離,性染著故,非無戀故,於能隨順貪等諸法,其心散動,常逐漂淪,種種尋思恒隨擾亂,是故不能修習念住。若不爾者,諸有其性不`[深=染【聖】]`深染著,皆應不能修習念住。若如是者,無容有能修四念住。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勇、力、修等持、 異門、神足後。
應知建立四種正斷,如聲聞地已廣分別。此中宣說勇第五句。云何名勇?謂如前說,堪能忍受發勤精進所生眾苦、諸淋漏苦、界不平苦、他麁惡言損惱等事所生眾苦。非此因緣退捨修習正斷加行,故名為勇。
復次,應知建立四種神足,如聲聞地已廣分別。若略說者,由四種力持心令定,是故建立四種神足。云何為四?一、淨意樂力,二、勤務力,三、心喜樂力,四、正智力。當知此中,由第一力,於三摩地發生樂欲,為證得故,修習勤務。由第二力,最初住心令其安定。由第三力,已住定心無復散動,不令於外更復飄轉。由第四力,觀察等持所治煩惱,於斷未斷如實了知。又於等持入、住、出相,能善了別。如是復於奢摩他等所有諸相,若奢摩他、毘鉢舍那諸隨煩惱,及隨煩惱能對治等,皆如實知。樂等持者,於等持中,但有爾所等持作事。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復次,由五因緣,當知神足略修習相。一、由遠離奢摩他品隨煩惱故;二、由遠離毘鉢舍那品隨煩惱故;三、於毘鉢舍那品所緣境界繫縛心故;四、於奢摩他品所緣境界繫縛心故;五、俱於二品所緣境界繫縛心故。應知此中,奢摩他品隨煩惱者,謂懈怠俱行欲等,及惛沈睡眠俱行欲等。當知懈怠俱行欲等,是惛沈睡眠俱行欲等所依止性。毘鉢舍那品隨煩惱者,謂掉舉俱行欲等,及妙欲散動俱行欲等。當知掉舉俱行欲等,是妙欲散動俱行欲等所依`[正=止【三宮聖】]`正性。又於此中,由懈怠俱行欲等,於奢摩他品令住雜染,然不能令諸奢摩他皆悉滅沒。由惛沈睡眠俱行欲等,於奢摩他品令住雜染,亦復能令諸奢摩他皆悉滅沒。由掉舉俱行欲等,於毘鉢舍那品令住雜染,而不能令毘鉢舍那一切滅沒。妙欲散動俱行欲等,於毘鉢舍那品令住雜染,亦令一切毘鉢舍那皆悉滅沒。毘鉢舍那品所緣境者,謂前後想。此想分別,如聲聞地應知其`[相=想【聖】]`相。奢摩他品所緣境者,謂上下想。此亦如前應知其相。俱品所緣境者,謂光明想。彼於俱品由動搖故,有諸光影俱行心修。又非如欲等與餘懈怠相應,說名懈怠俱行;精進亦爾,得有懈怠共相應義。然即精進墮在慢緩,不正發勤精進相續,說名懈怠俱行。又此五相,當知總攝一切種修。樂等持者,由此等持速得成滿。
復次,於五解脫處,如其所應,當知欲等增上四種三摩地。若有苾芻,依淨意樂及猛利欲,為欲證得最勝通慧,從諸如來及佛弟子,殷重恭敬聽聞正法。從聞無`[間=聞【聖】]`間漸次證得勝三摩地。當知是名欲增上三摩地。復有苾芻,如所聞法、如所得法,起大功用,發大精進,或正為他宣說開示,或以勝妙音詞讀誦。從此無間漸次因緣,能隨獲得勝三摩地。當知是名精進增上三摩地。復有苾芻,於諸賢善三摩地相善取思惟,觀青瘀等,乃至骨鎖以為邊際。由此所緣,次第生起勝三摩地。當知是名心增上三摩地。復有苾芻,如所聞法、如所得法,獨處空閑,思惟、籌量、審諦觀察。由此因緣,漸次生起勝三摩地。當知是名觀增上三摩地。
復`[有=次【三宮】]`有差別,謂由四門起三摩地。一、由如前從他生起猛利樂欲聞正法門。二、由從他獲得無倒教授教誡,無間、殷重發起加行,未入根本勝三摩地,為欲趣入正教授門。三、由已入根本勝三摩地,為欲轉得所餘上位勝三摩地,心喜樂門。四、由多聞聞持,自能於法如理觀察平等觀門。當知此中,由第一門起欲增上三摩地,由第二門起精進增上三摩地,由第三門起心增上三摩地,由第四門起觀增上三摩地。所餘分別義及分別斷行,如聲聞地應知其相。
復次,修諸神足以為依止,能正引發諸聖神通。無有外道修諸神足,能正引發諸聖神通。又諸聖者引發所有最勝神通,隨所願樂,延諸壽行,或住一劫,或一劫餘,謂過一劫。不淨種`[性=姓【三宮聖】]`性補特伽羅名為物類,當知此類唯住內法。又諸聖者變化神通,於其四事不能變化。一者、根,二者、心,三者、心所有法,四者、業及業異熟。又諸聖者變性神通,不能轉變順樂受業,令自性改成順苦受。如順樂受望順苦受,順苦受業望順樂受,應知亦爾。若`[業=苦【聖】]`業能順非苦樂受,當知畢竟順非苦樂。又諸聖者住持神通,不能住持順非苦樂受業,令成無受。餘亦如是。又諸聖者變時神通,不能轉變順現法受業,令成順後法受業;及順後法受業,令成順現法受業。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安立、所行境、 慧根為最勝, 當知後安住、 外異生品等。
略由六處增上義故,當知建立二十二根。何等為六?一、能取境界增上義故;二、繼嗣家族增上義故;三、活命因緣各別事業加行士用增上義故;四、受用先世諸業所作愛不愛果及造新業增上義故;五、趣向世間離欲增上義故;六、趣向出世離欲增上義故。當知此中,眼根最初,意根為後,如是六根,於取境界有增上義。男女二根,於能繼嗣家族子孫有增上義。命根一種,於愛命者活命因緣各別事業加行士用有增上義。樂最為初,捨為其後,如是五根,於其受用先業所作愛不愛果及造新業有增上義。信為最初,慧為其後,如是五根,於能趣向世間離欲有增上義。未知當知、已知、具知三無漏根,於能趣向出世離欲最極究竟有增上義。一切世間所現見義,其唯此量。當知是義能究竟者,無出於此二十二根,故一切根二十二攝。
復次,或有一類作是思惟:若無內我託六根門,行六境界,如是六根各別所行、各別境界,然此六根唯能領受自所行境,誰能領受如是六根所行境性?當知此由不能了達緣起道理,故於諸行起邪分別。緣起理者,謂若有時,修瑜伽師於內六根如理攀緣,精勤加行修四念住;即於爾時,此四念住領受六根所行境性。即此於彼由清淨故,名為出離。又即勤修四念住故,初達諦理得七覺支;即於爾時,此諸覺支真故實故,領受念住所行境性。又由修習覺支因緣,起於明脫。即於爾時,如是明脫領受覺支已善修習。從此已後,不復應修所行境性。如實已斷一切煩惱,即於爾時,於諸煩惱斷滅涅槃,離增上慢。即由遠離增上慢故,此現實有究竟明脫,如實領受已得明脫所行境性。由此出離一切所有有為法故,當知明脫亦得出離。於涅槃中,能取、所取二種施設皆無所有,一切戲論永滅離故。是故乃至諸有為法,可得展轉問答施設能取、所取言論差別;究竟涅槃無為法中,一切問答言論差別,皆不如理。是故當知,於無我中,應正顯示唯有雜染、唯有清淨。
復次,若有黠慧、諸根猛利種類士夫補特伽羅,由思擇力,如理作意思惟諸法,乃於涅槃得正信解。由此增上,發勤精進;此增上故,能於身等所緣境界安住正念;此增上故,能於所緣令心一趣;此增上故,於一切法如實了知、如實觀見。由是因緣,能到究竟。是故此慧,若初若後多有所作,故說慧根最為殊勝。
復次,若依諸佛無上菩提所得正信乃至正慧,於此世間亦無有者,當知此住外異生品。即於此法唯有世間,無出世者,當知此住內異生品,非外異生。若於此法有出世者,當知一切別住餘品,非彼品類。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思擇、覺慧等、 國等及諸王、 阿羅漢、有學、 質直最為後。
略於一切現法、後法諸惡行中,深見過已,能正思擇,息諸惡行,修諸善行,名思擇力。當知此力能成二事。一者、能往人天善趣,二者、能往現法涅槃。又此能與修習力攝修諸念住為所依止,由此為依,能正修習四念住等菩提分法。當知此修名修習力。又思擇力,能與三處羞恥為伴。何等名為三處羞恥?一者、他處羞恥。謂作是思:若我作惡,當為世間有他心智諸佛世尊、若聖弟子、若諸天眾信佛教者,共所呵毀。是名第一處思擇力。二者、自處羞恥。謂作是思:若我作惡,定當為己深所呵毀,何有善人為斯惡行。是名第二處增上力。三者、法處羞恥。謂作是思:我若作惡,便為障礙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所修梵行;此法若有,便壞梵行。是名第三處思擇力。如是羞恥,當知三處以為增上。一、世增上,二、自增上,三、法增上。
復次,由自利行及利他行為增上故,當知建立有四種力。一、覺慧力,二、精進力,三、無罪力,四、攝受力。能往現法涅槃,名為自義;能往人天善趣,亦名自義。當知此中,依第一自義,建立覺慧、精進二力。由是二力,能有方便發起正勤。依第二自義,立無罪力。由此三力,一切自義皆得究竟。樂利他者,他義有餘。由此增上,立攝受力。當知攝事,如菩薩地已`[辯=辨【聖】]`辯其相。
復次,依國及王、若男、若女、若夫、若妻、若愚、若智、若處居家、若出家眾,當知建立有十種力。謂諸國王有自在力。如是等力,廣說如經。
復次,諸阿羅漢成`[就八=此人【甲】]`就八力,如實領受貪瞋癡等永盡無餘,不造諸惡,`[修習=故復【甲】]`修習諸善。謂心趣向遠離、出離、般涅槃故,厭背後有。厭背`[因=國【聖】]`因緣,不造惡業。又見諸欲猶如一分熱炭火故,厭背諸欲。厭背因緣,不造惡業。由此二力,不造諸惡。不造惡故,復由六門修習諸善。謂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
復次,諸佛如來依自利行及利他行,為欲顯己與諸弟子有差別故,說如是言:諸有學者成就五力,唯有如來成就十力。若有成就有學五力,行自利行諸聖弟子,獲得最上阿羅漢果,從此無間,一切自義皆得`[究【CB】,空【大】]`究竟。如來獲得阿羅漢已,成就十力,行利他行,即用利他以為自義。設於是時,一切所化其事究竟,入無餘依般涅槃界,當知爾時,於所作事方得圓滿。若所修行阿羅漢行,若為利他即自義行,此二因緣,於諸弟子皆為殊勝。如來十力,如菩薩地已廣分別。
復次,若有自愛、無諂無誑、其性質直補特伽羅,為證自義,有四種相。若依惡說法毘奈耶,便有稽留;要依善說法毘奈耶,乃無稽留。云何四相?一、說正法教,二、教授教誡,三、如理通達,四、得真實證。所聞正法,是諸勝解所依止處。由能遠離無因、惡因,開示稱理正因義`[故=者【元明】]`故。諸有無倒教授教誡,善能隨順斷加行教文義所攝無顛倒法,能令證得如前勝解所依處法。若有自愛諸善男子,已調相續,有所堪能,來入內法毘奈耶中,得正宣說、得正開悟,便能速疾趣向勝進,如理通達所應通達,亦能實證真所應證。謂四念住以為依`[止=正【聖】]`止,於有為法,諸聰慧者共許為有、或許為無,皆正了知。於無為法,乃至有頂皆是有上,能正了知是為有上;涅槃無上,如實了知是為無上。如是名為如理通達。又四念住以為依止,由靜定心,於七覺支正修習已,於明解脫究竟作證。如是名為得真實證。若彼自愛諸善男子,趣入惡說法毘奈耶,於是四處皆不能得,故名稽留。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立、差別、 食、漸次、 安樂、住、 `[修=能【聖】]`修居後。
由奢摩他、毘鉢舍那俱品差別,建立覺支。如聲聞地應知其相。
復次,自性差別故,及所緣、因緣相差別故,應知七覺支,十四種差別。所緣、因緣相廣分別義,如三摩呬多地及聲聞地應知其相。
復次,於能隨順覺支法中,略有二種無倒作意,當知總與覺支為食。何等為二?一、正作意,二、數作意。與此相違,當知非食。
復次,於初中後隨闕一支,令如實覺不得圓滿。如其色類所依、能依流轉安立,隨其生起漸次而說。當知此中,念為所依,擇法能依;餘隨所應,當知亦爾。
復次,若有苾芻,於諸覺支方便修習,由四因緣,令其不得安隱而住。何等名為四種因緣?一者、一切煩惱品類麁重皆未離故;二者、奢摩他品諸隨煩惱現在前故;三者、毘鉢舍那品諸隨煩惱現在前故;四者、道未調善而乘駕故。與此相違,四種因緣,令其獲得安隱而住。於此二種善巧,苾芻如實了達,正知而住。由諸作意有加行故,精進太過;又`[[-]【CB】,後【大】(cf. K15n0570\_p1318b02; T30n1579\_p0459a16)]`由前`[後【CB】,[-]【大】(cf. K15n0570\_p1318b02; T30n1579\_p0459a16)]`後有增減故,運轉不等。由此二緣,當知名為道不調善。與此相`[違=運【聖】]`違,二因緣故,名道調善。如轉輪王,於四洲渚得大自在,所獲七寶;如是心王,於四聖諦得大自在,所獲真淨七覺支寶,當知亦爾。謂於奢摩他、毘鉢舍那雙品運轉,降伏一切煩惱勝怨。由此義故,初念覺支猶如輪寶。所知境相其量無邊,能知智體亦隨廣大。由此義故,擇法覺支猶如象寶。依此速能,乃至往彼所行、所得殊異勝處。由此義故,精進覺支猶如馬寶。悅意無罪,最為殊勝。由此義故,其喜覺支猶如女寶。身心映徹,有所堪能。由此義故,輕安覺支如神珠寶。能辦一切所欣求事。由此義故,其定覺支如藏臣寶。能摧一切染污法軍,能率一切清淨法軍,能趣無相安隱住處。由此義故,其捨覺支如軍將寶。
復次,諸修行者得七覺支,譬如大王有妙衣篋,三時受用。三分安住彼七覺支,當知亦爾。言三時者,謂初日分時、中日分時、後日分時。言三分者,謂奢摩他品、毘鉢舍那品及其俱品。於初分中住四覺支,第二分中住四覺支,第三分中具足安住七種覺支。諸修行者,未曾安住唯一覺支。又七覺支,於諸外道無怨憎故,無違競故,恒懷利益意樂轉故,一切煩惱皆離繫故,說名無怨、無敵、無害、無有災患。若修行者,於七覺分隨時現前、隨量現前,說名為住。若時退出,說名為滅。於是一切如實了知。彼由如是正知住故,名無罪住,無有愛味,心離味染。
復次,二十一種想俱行修諸覺支者,當知略由二因緣故。一、據相應俱行義,二、據無間俱行義。無常等想俱行修,乃至死想俱行修者,據相應義。不淨等想俱行修,乃至觀空想俱行修者,據無間義。`[慈【麗三宮聖】,悲【大】]`慈等俱行修,應知亦爾。又於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行中,諸行愛染,若嬾墮懈怠,若薩迦耶見雖已斷滅習氣隨縛我慢現行,若貪味愛,若於世間種種妙事欲樂貪愛,若有所餘煩惱隨眠,若希求利養,若希求活命,若諸欲愛,若諸有愛,若隨虛妄分別所起四種欲貪。一、美色貪,二、形貌貪,三、細觸貪,四、承事貪。如是能令生起所有非理過患,及令其心越路而轉。對治彼故,隨其所應,有二十一想俱行修覺支差別。謂為對治四種障故,修無願行想,從無常想乃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為欲對治一種障故,修空行想,苦無我想。為欲斷滅所餘煩惱隨眠障故,修於三界無相行想。為欲對治希求利養及欲愛故,於諸欲中修過患想。為欲對治希求活命及有愛故,修習死想。為欲對治隨逐虛妄分別所起四欲貪故,修不淨想為初,乃至觀空想為後。又此一切從青瘀想乃至觀空想,當知皆是不淨想攝。又於此中,青瘀想為初,膖脹想為後,對治美色貪;食噉想、分赤想、分散想,對治形貌貪;骸骨想、骨鎖想,對治細觸貪;觀無心識空有尸想,對治承事貪。又於此中,修慈最極至遍淨等,如三摩呬多地應知其相。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初內外力、 清淨差別、 異門、沙門 後婆羅門。
若內若外一切力中,為欲生起八支聖道,有二種力,於所餘力最為殊勝。云何為二?一者、於外力中,善知識力最為殊勝;二者、於內力中,正思惟力最為殊勝。當知此中,離諸障礙,先修福業,於衣食等無匱乏等,名餘外力。除正思惟`[相=想【聖】]`相應想外,餘斷支分,名餘內力。
外善知識者,謂從彼聞無上正法,由此故名從他聞音。內正思惟者,謂此無間,能發正見為上首道。
復次,彼正見等,若在有學,由無漏故,說名清淨。若在無學,相續淨故,說名鮮白。若在世間,遠離無量隨外道見諸惡邪行,是故說名無有塵點。遠離塵點所起後有諸業雜染,是故說名離隨煩惱。略說一切八聖道支,二`[處=道【聖】]`處所攝。一者、世間,二、出世間。其世間者,三漏、四取所隨縛故,不能盡苦;是善性故,能往善`[趣=取【三宮】]`趣。出世間者,與彼相違,能盡眾苦。又正見等八聖道支廣分別義,如聲聞地及攝異門分應知其相。七種定`[因〔-〕【三宮聖】]`因具,如三摩呬多地已說。
復次,正見為首八聖道支,會正理故,說名為法。能滅一切諸煩惱故,名毘奈耶。去諸惡法極懸遠故,一切聖賢共祖習故,說名為聖。能隨順往諸善趣故,說名為善。趣涅槃故,說名應修。諸有智者所稱讚故,說名善哉。與此相違,應知即是邪見為首八邪道支所有差別。墮在無明黑闇品故,說名為黑。往惡趣故,說名無義。不善性故,說名下劣。生現法中所有怖畏及怨憎故,說名有罪。諸有智者所譏毀故,所遠離故,名應遠離。
復次,依第一義所有沙門,安立如是八支聖道為沙門義。為此義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假名出家受沙門性。又此畢竟無失壞故,名第一義。其假名者即不如是。諸有成就此第一義沙門性者,當知亦名勝義沙門。又彼追求此沙門果貪瞋癡等畢竟斷義,是故說彼名沙門義。此沙門義復有二種。一、無差別總相建立;二、`[若〔-〕【三宮聖】]`若有所作、若無所作,行向、住果差別建立。如是一切總有四種。一、沙門性,二、是沙門,三、沙門義,四、沙門果。`[其【麗】,有【大】(cf. K15n0570\_p1320a02)]`其婆羅門差別道理,當知亦爾。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障隨惑尋等、 果、欲、細、身勞、 學住、及作意、 智無執為後。
入出息念修習差別有十六行,廣分別義,如聲聞地應知其相。又勤修行諸瑜伽師,修習如是入出息念,爾時應知五障礙法。一者、於其外緣,其心散亂;二者、入出息轉有所艱難;三者、掉舉惡作纏現在前;四者、惛沈睡眠纏現在前;五者、樂與道俗共相雜住。如`[是【麗宮聖】,者【大】]`是五法,於未得定欲求心定,及得定已倍復增長,當知一切能為障礙。奢摩他品諸隨煩惱所染污時,發身惛沈,生心下劣。由正修習入出息念,身心輕安,能令惛沈下劣俱行身心麁重皆悉遠離。毘鉢舍那品諸隨煩惱所染污時,發生種種尋伺妄想,謂欲尋伺等不正尋伺,及無明分尋伺所起諸欲想等種種妄想。由正修習入出息念,令尋伺等悉皆靜息。為欲對治彼無明分諸妄想故,純修明分想,令速得圓滿。
復次,正勤修習入出息念諸瑜伽師,於緣過去諸行尋伺,能令無間所生等持有間缺者,速得損減。於緣未來諸行尋伺,能令無間所生等持有間缺者,速得止息。於緣現在諸行尋伺,能令無間所生等持有間缺者,速得寂靜。又若略說,由能永斷六種結故,當知建立二種、四種及以七種諸果勝利。如經廣說。云何六結?謂順下分、上分二結,見道、修道所斷二結,若起、若生二分位結。如是別別當知總說有六種結;如其次第,建立二種、四種、七種諸果勝利。
復次,入出息念修習差別,略有二種。一者、有上,二者、無上。其有上者,謂如有一,獨處空閑,以靜定心如理觀察:命根繫屬入息出息。若我於入息後無有出息,或出息後無入息者,如是命根即應斷滅。而於無常行中,有希奇事。入息滅已,我命根住,乃復得至出息生時。出息滅已,我命根住,乃復得至入息生時。彼由攀緣如是事故,深心厭離,於三世境所發愛恚淨修其心,是名有上。十六行修,當知無上。
復次,如是入息出息念住,緣細風色為境界故,名微細住。隔絕一切亂尋伺故,名不流散。發生廣大身心所有妙輕安故,名不可伏。
復次,修習如是入出息念,令身無勞,善能除遣奢摩他品隨煩惱故。令眼無勞,善能除遣毘鉢舍那品隨煩惱故。由隨觀察涅槃樂故,名隨觀樂。由隨領受第三靜慮地中樂故,名領受樂。無染住故,無恐畏故,名安樂住。
復次,容有是處,或有一人作如是念:如來與彼最極下劣得慧解脫阿羅漢果無有差別。謂依解脫作是思惟:如來解脫與慧解脫阿羅漢果所有解脫無有差別。頗復有人作如是念:如來所有離諸蓋住;居內法中最極下劣若諸有學、若諸異生,由精進力,於其五蓋伏斷而住,名離蓋住。此離蓋住、彼離蓋住,為如解脫無有差別,為有差別?應知如是二離蓋住,極大差別。謂諸有學,雖現行故,離蓋住心與如來等。然彼隨眠未永斷故,諸蓋數數間心相續,數數作意勵力除遣。如來諸蓋畢竟斷故,離諸蓋住。與彼所有離諸蓋住,極大差別,非如解脫無有差別。
復次,修瑜伽師,入出息念為所依止,修四念住如理作意以為依止,於諸未斷內心所有非理作意,如實了知是為非理;於內所有如理作意,如實了知是為如理。既了知已,於內所有非理作意,一向遠離;於內所有如理作意,一向修習。為欲令彼永斷滅故。又於此中,身等四法如四大路。非理作意如塵土丘,不堅牢故,不`[真=貞【三宮】]`真實故,迷亂心故。如理作意如四方來輿乘車車,緣身等四境界門轉,能損害彼如塵土丘非理作意,亦令一切相續清淨。
復次,精勤修習諸息念者,由正修習四種念住,無我等故,平等平等。是身種類,能取於身如理作意。如身無我,作意亦爾。是故說彼為身一分,能修如是身念住者,都不可得。如身念住,廣說乃至修法念住,當知亦爾。如是諸佛修念住教,外道法中皆無所有。是故說此修念住教,名非一切外道所執。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初尊重尸羅、 清淨戒圓滿、 現行、學勝利、 學差別為後。
學有三種,謂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建立如是三學差別,如聲聞地應知其相。又略於此諸所學中,所有邪行應正了知,所有正行應正了知。
言邪行者,謂如有一,不尊重戒,汎爾出家。雖復出家,不以淨戒為其增上。如於淨戒,於定、於慧,應知亦爾。彼可容有犯無餘罪,於彼世尊說其於諸沙門果證為無能者。是故當知,彼於三學一向毀犯。
言正行者,有三正行,謂下中上。
下正行者,謂如有一,尊重淨戒,亦以淨戒為其增上,與前相違。於定、於慧不生尊重,不為增上。此不容有犯無餘罪,而容有犯小隨小罪。於此如來不說其於沙門果證為無能者。
中正行者,謂於戒定皆悉尊重,亦為增上。如尊重戒,毀犯次第,此中亦爾。是故當知,乃至所有諸異生位。
上正行者,謂已見諦,於三種學皆悉尊重。此已獲得沙門果證,不待思擇有能、無能。
如是二行開為四種,即此四種合為二行。此二與四平等平等。當知此中,若有定學,必有戒學;若有慧學,必有定學;有戒學者,不必定有定學、慧學。若瑜伽師尊重諸學,當知是名所作圓滿;其餘但名所作一分。
復次,於性罪處能遠離故,當知是名淨戒圓滿。於能密護諸根門等攝受淨戒所有善法,無間受持相續轉故,當知是名善法圓滿。於遮罪處能遠離故,當知是名別解脫圓滿。又依聖所愛戒,若依蘊等五種善巧,及依別解脫律儀,受持世俗所有禁戒,隨其次第,應知淨戒圓滿等第二門差別。
復次,依淨尸羅,略有二種所學差別。一者、受持非止所攝所受尸羅,所有如法身語現行所攝學處;二者、受持是止所攝所受尸羅所攝學處。此復二種。謂或有是毘奈耶所說,非別解脫所說;或有是毘奈耶所說,亦是別解脫所說。是故一切總略而言,有三學處。一、增上現行,二、增上毘奈耶,三、增上別解脫。
復次,學勝利住、慧為上首、解脫堅固、念為增上,修習三學速圓滿等,如攝`[釋=擇【三】]`釋分廣辯應知。
復次,住具戒等,如聲聞地應知已辯。又即淨戒,對治一切犯戒惡故,密護根門所依處故,說名律儀。初善受故,說名圓滿。後善守故,說名清淨。感愛果故,說名為善。無染污故,說名無罪。於諸有情能善隨順慈心定故,說名無害。於沙門性善隨順故,說名隨順。趣聖所愛澄清性故,名順澄清。終不隨順戒禁取故,名不隨順。與同法者為同分故,名同色類。於正修習增上心、慧為所依處,隨順轉故,名為順轉。不惱於他饒益轉故,又正遠離自苦行故,名無熱惱。於所受持無變悔故,名無燒惱。於諸毀犯不現行故,如法悔除己所犯故,名無悔惱。如是名為增上戒學所有差別。三住為依,當知增上心學、慧學所有差別。謂由天住、梵住差別,應知增上心學差別。由諸所有覺分等法聖住差別,應知增上慧學差別。謂四靜慮、四無色等,名為天住。四無量定,名為梵住。四聖諦智,四種念住,乃至道支,四種行迹,勝奢摩他、毘鉢舍那,四法迹等,當知一切皆名聖住。又有四種若行、若住無雜染法,令修觀者,或於境界退出遊行,或於所緣安心靜定,離諸雜染安隱而住。云何為四?一、於隨順喜受境界諸雜染喜,`[2]深=染【三宮】*`深心棄捨;二、於隨順憂受境界諸染污憂,`[*2]`深心棄捨;三、於毘鉢舍那品諸隨煩惱淨修其心;四、於奢摩他品諸隨煩惱淨修其心。於是四種若行、若住離諸雜染安隱住法,應知四種安足處所所依法迹。如其所應,當知即是無貪、無瞋、正念、正定。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證淨初安立、 有變異為先、 天路、喻明鏡、 記別最居後。
具足正見如來弟子,略由二法,能正攝受澄清性故,應知建立四種證淨。謂沙門義所攝信、戒。於能說者、於沙門義、於同法者、於能證得沙門助伴所有淨信深固根本,於餘生中亦不可引。無虛誑故,名澄清性。及淨尸羅,於其一切能往惡趣惡不善法,獲得畢竟不作律儀,是故亦得名澄清性。應知此中,依止淨信,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深生信解。由此淨信澄清性故,設在餘生,於佛善說法毘奈耶畢竟無轉。又由怖畏諸惡道苦,受持淨戒,對治惡行。由此攝受戒澄清性,設在餘生,亦不造惡墮諸惡趣,畢竟無退,乃至涅槃。由於善說法毘柰耶畢竟無轉所依處故,畢竟不往一切惡趣所依處故,其用最勝,唯說信、戒為澄清性,非餘精進、念、定等法非澄清性。又此信、戒,是其增上戒定慧學所依止處,由說信、戒是清淨故,義顯三學皆得清淨。由是因緣,唯說`[此【麗】,是【大】(cf. K15n0570\_p1322c21)]`此二以為證淨。是名第二義門差別。如是證淨,善能滋潤一切墮界白淨法故,名滋潤福。能引殊勝諸聖道故,名滋潤善。能引所餘煩惱斷故,名能引樂。
復次,一向決定能往善趣,成就證淨諸聖弟子,猶有住於善趣三種諸大互違變異所起重苦怖畏,然無惡趣所有怖畏。云何三種重苦怖畏?一者、病苦,二者、老苦,三者、斷截末摩死苦。是故說言:其四大種可令變異,非已成就四種證淨諸聖弟子可有變異。
復次,若第一義清淨諸天,說名最勝無有惱害,由身語意畢竟無有惱害事故。即依如是清淨天性,說四證淨名為天路。又四證淨為所依止,諸聖弟子,依三種門修六隨念。一者、為斷奢摩他品諸隨煩惱所起染惱;二者、為斷毘鉢舍那品諸隨煩惱所起染惱;三者、`[為=諸【元明】]`為斷雖無染惱,而於未來當可生起二隨煩惱。當知此中,惛沈睡眠,名奢摩他品諸隨煩惱。欣樂諸欲俱行掉舉、貪等過失所生不善欲尋伺等,令心流散諸雜染法,名毘鉢舍那品諸隨煩惱。又由勝義諦理所得隨念,名義威勇。由世俗諦理所得隨念,名法威勇。
復次,譬如有人執持明鏡,為觀自面淨不淨相,如是`[如=如是【聖】]`如來諸聖弟子,執持微妙證淨明鏡,為如實觀自身所有染淨諸相。
復次,若有成就四種證淨,唯即依自四種證淨為他記別,不依上位能順歡喜所修`[隨=道【三宮聖】]`隨念。由此因緣,當知記別預流果證,未趣上位所修道故。若於上位能順歡喜五種隨念,為他記別。由是因緣,當知記別一來果`[證=證果【三宮】]`證。由三摩地未成滿故,於離欲道未圓滿故,於彼諸天未現見故。為求離欲,修習能順歡喜諸法;由此歡喜為所依故,發生輕安;由輕安故,領受身樂;由受樂故,心得正定,而`[於=證【明】]`於靜定未得成滿。若於上位六種隨念,為他記別。由是因緣,當知記別不還果證。阿羅漢果唯出世道乃能趣證,所有隨念唯是世間,是故不還果證已上,更無如是隨念記別。又四證淨,預流果中唯說為淨,於餘學果說圓滿淨,於最上果說為第一圓滿清淨。
如是略引隨順此論境智相應諸經宗要摩呾`[理=埋【宋元】]`理迦,其餘一切隨此方隅,皆當覺了。`[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此下聖本有大唐貞觀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於長安弘福寺翻經院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三十一字]`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八
☗s99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九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 攝事分中調伏事總擇攝第五之一
`[第五〔-〕【宋元宮聖知】]`
如是已說素`[怛=呾【三宮聖知】下同]`怛纜事摩怛理迦。
云何名為毘柰耶事摩怛理迦?謂即從此四種經外別解脫經,所有廣說摩怛理迦展轉傳來,如來所說、如來所顯、如來所讚,名毘柰耶摩怛理迦。
此毘柰耶摩怛理迦總相少分,我今當說。嗢`[拕=柁【宮】]`拕南曰:
利、聚、攝、隨行、 逆順、能寂靜、 遍知、信不信、 力等為其後。
如來觀見十種勝利,於毘柰耶中,為諸弟子制立學處。謂攝受僧伽,令僧精懇,乃至廣說。如攝釋分應知其相。若能攝受四大姓等正信出家趣非家眾,當知說名攝受僧伽。`[如是=是如【知】]`如是出家趣非家已,為其宣說有因緣、有出離、有所依、有勇猛、有神變等甚深法教,當知說名令僧精懇。有因緣等諸句差別,如菩薩地已`[辯=辨【聖知】]`辯其相。
由五種相,應知說名令僧安樂。一者、令順道具無所匱乏;二者、令擯異法補特伽羅;三者、令善除遣所生惡作;四者、令善降伏諸煩惱纏;五者、令善永滅隨眠煩惱。應知此中,最初安樂增上力故,未淨信者令生淨信,已淨信者令其增長。第二安樂增上力故,調攝鄙惡補特伽羅。第三安樂增上力故,令慚愧者得安樂住。第四安樂增上力故,令善防護現法諸漏。第五安樂增上力故,能令永滅當來諸漏。
如是獲得安樂住已,未得入者令易入故,欲令多人梵行久住,乃至廣說。皆應了知。
又此一切以要言之,謂正顯示最初攝受、次正攝受;既攝受已,令安樂住。及顯未來未攝受者易入方便。如是名為第二差別。
復次,應知略有五種罪聚攝一切罪。何等為五?一者、`[他勝=彼勝【三】下同]`他勝罪聚,二者、眾餘罪聚,三者、`[隕【麗三宮聖知】,損【大】]`隕墜罪聚,四者、別悔罪聚,五者、惡作罪聚。集麁不定,如其所應,即入如是諸罪聚中。
復有四種還淨罪聚。何等為四?謂除他勝,所餘罪聚皆可還淨,故有四種還淨罪聚。最初罪聚雖可還淨,然唯依二補特伽羅,非為一切無有差別皆可還淨。是故他勝,不立一向還淨聚中。
又若略說,有十五種犯罪過失,遍於一切犯罪聚中,當知建立諸所犯罪。
何等十五?一、事重過失;二、猛利纏過失;三、匱乏不喜足過失;四、他所譏嫌過失;五、無淨信者倍令不信、有淨信者令其變異過失;六、多諸財寶、多諸事業過失;七、染著過失;八、惱他過失;九、發起疾病過失;十、障往善趣沙門過失;十一、於應避護不正避護、不應避護而反避護過失;十二、不應為依反與為依、應與為依而不為依過失;十三、於應恭敬而不恭敬、不應恭敬而反恭敬過失;十四、於應覆藏而不覆藏、不應覆藏而反覆藏過失;十五、於應習近而不習近、不應習近而反習近過失。
應知此中,初修業者,於四他勝雖有事重過失,而無猛利纏過失,由彼意樂無勃惡故,謂於沙門無所顧戀。若初業者,了知此法能障沙門,為命因緣,亦不違犯。意樂力強,不唯依事,故彼無犯。制立所犯,要由意樂增強力故。若雖有犯,而無一念起覆藏心,彼亦可出,於沙門果仍有堪能。
其餘一切犯他勝者,亦有事重過失,亦有猛利無慚無愧諸煩惱纏過失。當知彼由二皆重故,成不可出法及不般涅槃法。
若衣鉢等世尊開許,應持作淨而受用之。於彼一切悉皆棄捨,或不作淨而輒受用。如是等罪,由依匱乏不喜足過,制立所犯。
若非親屬苾芻尼所,受衣、與衣;或共彼等獨在一處;或復非時,諸苾芻僧不同忍許,輒往教授;或除餘時,與諸母邑共道路行。如是等類,當知是名他所譏嫌過失。
若非威儀入聚落等乞食受用,坐不如法,澡手滌器;或不因請,於其食前輒入他舍;或不觀`[白=日【三】]`白,於其食後遊履邑居。如是等類,當知是名無淨信者倍令不信、有淨信者令其變異過失。
若有執受金銀等寶,種種品類買賣營為,種蒔林木,畜憍賒耶妙臥具等。當知是名多諸財寶、多諸事業過失。
若故`[泄=池【知】]`泄精;或復執觸母邑手等;或行媒娉,因茲趣入變異染心;或為好故,往親屬所,追求上妙長衣服等。當知是名染著過失。
若以無根假異分法毀他苾芻,或作離間人語等事,當知是名惱他過失。
若自持羊毛,過三`[踰=喻【聖】]`踰繕那;或荷重擔;或上過人樹等。當知是名發起疾病過失。
若為破壞和合僧故,勤設勇猛方便事等,當知是名障往善趣過失。若作不與自語等事,當知是名障礙沙門過失。
若有棄擲僧祇臥具,置逈露處,捨而去等;或邪受用等。當知是名於應避護不正避護過失。
若與邪見苾芻、勤策共居住等,為依止等,當知是名不應為依反與為依過失。
若於尊教輕觸`[怨〔-〕【知】]`怨咎,怒`[睛=晴【宋】,精【宮聖】]`睛惡視,不恭敬聽受別解脫經等,當知是名於應恭敬而不恭敬過失。
若於未受具戒補特伽羅前,宣示實得勝過人法;或復覆藏苾芻所犯麁惡罪等。當知是名於應覆藏而不覆藏、不應覆藏而反覆藏過失。
若有受用不淨非法衣服等事,當知是名不應習近而反習近過失。
如是所說十五過失,當知於彼所犯罪中,或有多種、或二、或一。
復次,略有五法攝毘柰耶。何等為五?一者、性罪,二者、遮罪,三者、制,四者、開,五者、行。
云何性罪?謂性是不善,能為雜染損惱於他,能為雜染損惱於自。雖不遮制,但有現行便往惡趣。雖不遮制,但有現行能障沙門。
云何遮罪?謂佛世尊觀彼形相不如法故,或令眾生重正法故,或見所作隨順現行性罪法故,或為隨順護他心故,或見障礙善趣、壽命、沙門性故,而正遮止。若有現行如是等事,說名遮罪。
云何名制?謂有所作能往惡趣,或障善趣,或障如法所得利養,或障壽命,或障沙門。如是等類,如來遮制不令現行,故名為制。
與此相違,應知名開。
云何名行?謂略有三行。一者、有犯,二者、無犯,三者、還淨。如是三種略攝為二。一者、邪行,二者、正行。應知有犯說名邪行,無犯、還淨說名正行。此中云何犯所犯罪?謂於應作而不作故,及加行故;於不應作而反作故,及加行故;犯所犯罪。
又彼略由四因緣故,犯所犯罪。一、無知故;二、放逸故;三、煩惱盛故;四、輕慢故。
云何名為由無知故犯所犯罪?謂如有一,於所犯罪不審聽聞、不善領悟,彼無解了、無有覺慧、無所知故,於其所犯起無犯想而犯眾罪。如是名為由無知故,犯所犯罪。
云何名為由放逸故犯所犯罪?謂如有一,於所犯罪雖復解了,有其覺慧,亦有所知,而住忘念、住不正知;彼由如是不住念故,如無所知而犯眾罪。如是名為由放逸故,犯所犯罪。
云何名為煩惱盛故犯所犯罪?謂如有一,於其所犯雖復解了,有其覺慧,亦有所知,而彼本性貪瞋癡等極為猛利;彼由猛利貪瞋癡故,雖知是事所不應為,煩惱纏逼不自在故,而犯眾罪。如是名為煩惱盛故,犯所犯罪。
云何名為由輕慢故犯所犯罪?謂如有一,於所犯罪雖復解了,有其覺慧,亦有所知,而彼信解極為下劣,無有強盛宿善因行;由其信解極下劣故,於沙門性、於般涅槃無`[有=所【三宮聖知】]`有顧戀,於佛法僧無敬無憚,無有羞恥,不樂所學;由輕慢故,隨其所欲廣犯眾罪。如是名為由輕慢故,犯所犯罪。當知此中,無知放逸所犯眾罪,是不染污。由煩惱盛及以輕慢所犯眾罪,是其染污。
由五因緣,當知所犯成下中上三品差別。何等為五?一、由自性故;二、由毀犯故;三、由意樂故;四、由事故;五、由積集故。
由自性者,謂他勝罪聚是上品罪,眾餘罪聚是中品罪,所餘罪聚是下品罪。復有差別。謂`[彼=他【宮聖知】]`彼勝、眾餘是重品罪,隕墜、別悔是中品罪,惡作罪聚是輕品罪。如是應知由自性故,諸所犯罪成下中上三品差別。
由毀犯者,謂無知故及放逸故,所犯眾罪是下品罪;煩惱盛故,所犯眾罪是中品罪;由輕慢故,所犯眾罪是上品罪。如是應知由毀犯故,諸所犯罪成下中上三品差別。
由意樂者,謂由下品貪瞋癡纏所犯眾罪,是下品罪;若由中品,是中品罪;若由上品,是上品罪。如是應知由意樂故,諸所犯罪成下中上三品差別。
由事故者,謂雖現行相似意樂,而由其事非一類故,應知所犯成下中上三品差別。如以瞋纏,於傍生趣所有眾生故思殺害,生隕墜罪。即以如是相似瞋纏,或於其人、或人形狀、非父非母故思殺害,生他勝罪,非無間罪。即以如是相似瞋纏,於人、父母故思殺害,生他勝罪及無間罪。如是應知由事別故,諸所犯罪成下中上三品差別。
由積集者,謂如有一,或犯一罪,不能如法速疾悔除,或二、或三、乃至或五。如是應知由積集故,成下品罪。從此已後,或犯十罪、或犯二十、或犯三十,乃至或犯可了數罪,不能如法速疾悔除。如是應知由積集故,成中品罪。若所犯罪其數無量,不可了知我今毀犯如是`[量=重【三聖知】]`量罪。如是應知由積集故,成上品罪。
云何應作?謂若於彼由不作故,及加行故,便成毀犯。此所應作略有五種。一、於村邑所應作事,二、於道場所應作事,三、於善品所應作事。即此善品所應作事,復有二種。一者、資糧所應作事,二者、清淨所應作事。如是資糧所應作事,如聲聞地說十三種所有資糧。如是清淨所應作事,如聲聞地說修作意。又於城邑所應作者,謂或為己衣服等事,入於聚落;`[或=成【元】]`或復為於佛法僧事、同梵行事。或為未信令其生信,其已信者倍令增長,入於聚落。與此相違,所有能障五應作事,如其所應,當知五種不應作事。
云何無犯?謂五因緣令無所犯。何等為五?謂於根門密護而住,飲食知量,初夜後夜`[常=甞【三宮聖知】]`常不睡眠勤修勝行,正知而住。如是名為第一因緣。又於沙門,起其上品精勤顧戀;於其大師、諸有智者同梵行所,起其上品愛樂恭敬;於現行罪,發起猛利增上慚愧。如是名為第二因緣。又少財物、少事、少業,不多怱務。如是名為第三因緣。又住喜足;於犯不犯能善了知;不與道俗交遊縱蕩;專修善品,曾無間隙。如是名為第四因緣。又初修業,癡狂心亂,痛惱所逼。如是名為第五因緣。當知由此五因緣故,從初不犯。
云何還淨?謂如有一,隨所犯罪,即便生起五種惡作。五支所攝不放逸行以為依止,由五種相,除彼所生五種惡作。云何生起五種惡作?一者、由我毀犯淨戒因緣,於後定當深自懇責,生起惡作;二者、由我毀犯淨戒因緣,定當為他諸天呵責,生起惡作;三者、由我毀犯淨戒因緣,定為大師及諸有智同梵行者當共呵責,生起惡作;四者、由我毀犯淨戒因緣,定遍方維惡名、惡稱、惡聲、惡頌彰顯流布,生起惡作;五者、由我毀犯淨戒因緣,身壞已後,必定當墮諸惡趣中,生起惡作。五支所攝不放逸行,如聲聞地應知其相。謂前際俱行、後際俱行、中際俱行、初時所作及俱隨行。云何由五種相,除彼所生五種惡作?一者、世尊所說正法,皆有因緣,亦有出離,是故所犯容可還淨。由是除遣所生惡作。二者、由彼無知、放逸、煩惱熾盛及以輕慢犯所犯罪,即此無知乃至輕慢,我已斷滅;所有正智乃至尊敬,我已生起。由是除遣所生惡作。三者、當來無犯意樂,我已生起,由是除遣所生惡作。四者、我已於諸有智同梵行所發露悔滅。由是除遣所生惡作。五者、我於佛善說法毘柰耶中既出家已,雖越學處而能悔滅,極為善哉。然薄伽梵,以無量門呵毀所起相續惡作為蓋、為障,我今於彼多住堅執,不能除遣,非極善哉。了知此已,由是除遣所生惡作。如是名為所犯還淨。
復次,應知略有五毘柰耶所隨行法,依毘柰耶勤學苾芻,隨行於彼。云何為五?一者、安住,二者、居處,三者、所依,四者、受用,五者、羯磨。
云何安住?謂依毘柰耶勤學苾芻,應當安住五種想住。何等為五?一者、若入聚落,應當安住入牢獄想。二者、若在道場,常當於己住沙門想。應知此中沙門想者,謂我於今色形別異,棄捨俗相,我已受持壞色等事。廣說如經,審諦觀察二十二處。三者、若飲食時,常當安住為療病想。四者、若處遠離,於眼所識色、耳所識聲等,應住盲聾瘖瘂等想。五者、若寢息時,當起難保曠野林中驚怖鹿想。依毘柰耶勤學苾芻,常當安住是五想住。於此想住既安住已,雖現受用堪為國王所受衣服、飲食、臥具,而不`[墮=隨【聖】,墜【知】]`墮受欲樂行邊。
云何居處?謂五居處。一、苾芻居處,二、苾芻尼居處,三、外道居處,四、雜染居處,五、無雜染居處。苾芻居處者,謂於是處,有諸苾芻下中上座之所居止。苾芻尼居處者,謂於是處,有苾芻尼如前三種之所居止。外道居處者,謂於是處,種種外道之所居止,謂離繫、淨命、波輸鉢多,如是等類。雜染居處者,謂於是處,一切羯磨皆不施設,或但施設一分羯磨。無雜染居處者,謂於是處,具足施設一切羯磨。又無雜染苾芻居處,應知眾會安立整肅;若有雜染苾芻居處,應知眾會安立混雜。諸有愛樂所學苾芻,於有雜染苾芻居處,應故思擇棄捨利養,棄捨恭敬,不應止住。除有`[危=免【聖】]`危難,暫時依附;或行道路,暫時止息;或為拔彼諸苾芻眾出不善處,安置善處。於苾芻尼眾所居處,不應止住。`[除=餘【三】]`除如前說三種因緣。外道居處,當知亦爾。於無雜染苾芻居處,雖正思擇盡壽止住,而應常懷覊旅之想。若有苾芻,雖住如是諸所居處,應懷種種慮恐處想。雖住如是無譏嫌處,而常慮恐為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譏嫌。
云何所依?謂五所依。何等為五?一、村田所依,二、居處所依,三、補特伽羅所依,四、諸衣服等資`[具所=所具【知】]`具所依,五、威儀所依。若依村、城、地方分所而得安住,應知是名村田所依。若依園林、或諸寺院經行處等而得安住,應知是名居處所依。若依施主、軌範、親教、諫誨、憶念、教授、教誡、說正法者而得安住,應知是名補特伽羅所依。若依順道,或麁、或妙,隨所獲得衣服、飲食、病緣醫藥、資身眾具而得安住,應知是名諸衣服等資具所依。若依是處,於時`[時〔-〕【聖】]`時間,身四威儀如其所樂得安樂住,應知是名威儀所依。若依如是所依而住,終不為其苦惱非聖無義所引`[困=因【三宮】]`困弊匪宜損害自己。
云何受用?謂有五種不淨受用,及有五種清淨受用。云何五種不淨受用?一者、受用窣堵波物。非遭重病,設遭重病有餘方計。二者、受用諸僧祇物。非僧授與,非墮鉢中,非彼分攝。三者、受用他別人物。不從彼得,非彼所許,隨意受用。四者、受用非委信物。謂非委信補特伽羅,一切所有不應受用。五者、受用諸便穢等所染污物。或由習近減諸善法,增不善法;或習近時,令諸世間生起譏訶,令諸世間共所厭賤,未生信者令倍不信,已生信者令其變異。是名五種不淨受用,於毘柰耶勤學苾芻,應當遠離。與此相違,應知五種清淨受用,於毘柰耶勤學苾芻,應當受用。如是遠離不淨受用,於淨受用隨行苾芻,能善酬報所有信施。
云何羯磨?謂一切羯磨略有四種。一者、單白羯磨,二者、白二羯磨,三者、白四羯磨,四者、三語羯磨。此四羯磨,略有二事為所依處。一、有情數事為所依處,二、無情數事為所依處。有情數事為所依處者,謂出家羯磨,若受具足羯磨,若補特伽羅同意羯磨,若出罪羯磨,若舉羯磨,若擯羯磨,若兩安居受`[七=十【三】]`七、二十、四十夜等所有羯磨。如是或為攝受有情,或為折伏有情,施設羯磨,是名有情數事為所依處羯磨。無情數事為所依處者,謂受持`[衣【麗】,依【大】(cf. K15n0570\_p1329a03)]`衣鉢羯磨,若持羯`[絺=祉【三宮聖知】]`絺那衣護衣不捨羯磨,若結界羯磨,若淨稻穀同意羯磨。如是等類所有羯磨,當知是名無情數事為所依處羯磨。又此羯磨,當知或有二眾所作,或有四眾所作,或有十眾所作,或有二十眾所作,或有四十眾所作,或有合眾所作。二眾所作者,謂一苾芻,對一苾芻三說別悔羯磨,發露悔除或隕墜罪、或惡作罪等。四眾所作者,謂如有一犯麁罪已,於四人前發露悔除羯磨。十眾所作者,謂受具足羯磨。二十眾所作者,謂出苾芻眾餘罪羯磨,及苾芻尼受具足羯磨。四十眾所作者,謂出苾芻尼眾餘罪羯磨。合眾所作者,謂增長羯磨,若恣舉羯磨,或餘所有種類羯磨。是四羯磨,由事差別成無量種。廣說應知如毘柰耶摩`[怛=呾【三宮聖知】]`怛理迦。如是解了所有羯磨,於毘柰耶勤學苾芻隨羯磨行,於所犯罪而得善巧,於罪出離亦得善巧。避護自身,令得清淨,離諸罪過。
復次,於毘柰耶勤學苾芻,應知有五違逆學法,應當遠離;復有五種隨順學法,應當受持。
云何為五違逆學法?一者、障礙,二者、像似正法,三者、惡友,四者、愚戇煩惱熾盛,五者、宿世資糧其力薄弱。
云何障礙?謂有五障。一、增上戒障,二、增上心障,三、增上慧障,四、往善趣障,五、利養壽命所作事障。
云何名為增上戒障?謂如有一,或是奴婢,或是獲得,或有所言,廣說一切障出家法而與相應,如是名為增上戒障。
云何名為增上心障?有十一障,當知名為增上心障。謂數與眾會為初,處分居處為後。
云何名為增上慧障?謂於正法及說法師不起恭敬,陵懱正法及說法師,輕賤自己,於法慳悋,障他正法,令背正法、毀謗正法。如是等類,當知皆名增上慧障。
云何名為往善趣障?謂如有一,惡欲、邪見、多諸忿恨,乃至廣說。如是色類順諸惡趣受學轉法,當知是名順惡趣障。
利養障者,謂隨所行,令未信者更增不信,其已信者能令改變,不樂功德,不時時中精勤修習施福業事,不樂為他引攝所有利益安樂,如是等類。壽命障者,謂不謹慎遠避惡象,廣說乃至不善遠離有災有疫諸惡國土,又不遠離諸因諸緣,未盡壽量能令夭歿,如是等類。所作事障者,謂能障礙營衣鉢等所有事業。如是一切,總攝為一,應知說名利養壽命所作事障。
云何名為像似正法?謂略有二種像似正法。一、似教正法,二、似行正法。
若於非法生是法想,顯示非法以為是法,令他於中生正法想,如是法教實故、諦故,非是正法,而復像似正法顯現,是故名為似教正法。
若廣為他如是宣說,令他受學,亦自修行,妄起法想,習諸邪行,而自憍慢,稱言我能修是正行。應知是名似行正法。
為廣宣說像似正法,復說中間嗢`[拕=柁【宮】]`拕南`[曰〔-〕【元】]`曰:
初法等五種、 `[次=火【知】]`次根等諸見、 非處惡作等、 後暴惡戒等。
諸以如來所說法教相似文句,於諸經中安置偽經,於諸律中安置偽律,如是名為像似正法。又由增益或損減見,增益虛事,損減實事。由此方便,於無常等種種義門,廣為他人宣說開示,如是如是自他習行,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於宣說補特伽羅所有經典,邪取分別說有真實補特伽羅,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於種種假有法中,宣說開示為實有性,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於遠離一切戲論究竟涅槃,分別為有、或為非有,說為有性、或非有性,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有一類補特伽羅,作如是說:世尊宣示稱揚讚歎密護根門,由是因緣,寧不視色,乃至於法不以意思。而不繫念觀視眾色,乃至以意思惟諸法,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聞世尊宣示稱歎簡靜而住,便作是言:寧無咎責,不測量他。於應毀者而不呵毀,於應讚者亦不稱讚,而不有所呵毀稱讚,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聞世尊宣示稱歎和氣軟語,便作是言:受默然戒,都無言說,為極善哉。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聞世尊宣示稱歎節量衣食,便作是言:斷食而住,露體而行,最為妙善。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聞世尊宣示稱歎離諠雜住,息諸言說及以事業,便作是言:棄捨臥具,寂靜閑居,無所修習,為極美妙。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聞佛說:心將導世間,心營造一切,隨心所生起,皆自在而轉。於如是等諸經義趣不如實知,或有一類由惡取執,作如是言:唯有一識馳流生死,無二無別。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聞佛許持戒士夫補特伽羅,受百味食、百千衣服障道妙欲,設此品類正受用時,亦不為障。或有一類由惡取執,作如是言:世尊所說障道諸欲,若有習近,不足為障。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聞佛說:諸阿羅漢於現法中,於食、言說、蘊、界、處等,不捨不取,不如實知。便作是說:如我解佛所說法者,阿羅漢僧於其死後無所覺了。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不如實知世俗、勝義二諦道理,違二諦理,作如是言:諸蘊無我,云何無我造作諸業,令我觸證。應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本性愚癡,多行謗毀。彼於九種內正住心不如實知,於諦觀行、念住觀行不如實知。由不知故,為他宣說:唯信解作意是奢摩他品,唯信解作意是毘鉢舍那品,唯信解作意能得究竟。自亦習行如是相行。當知亦名像似正法。
復有一類,非處惡作,而不思惟。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於其讀誦、觀行、作意皆有堪能,而樂僧事,亦於其中見勝功德,為他宣說。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於戒、於修有所堪能,而於惠施見勝功德。遊歷諸方,於自禁戒所遮止處,多有毀犯,集諸財物奉佛法僧。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於善說法毘柰耶中既出家已,展轉相引,專以聽聞為其究竟。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見諸苾芻大族大福,多獲衣等所有利養,捨少欲等而往其所,恭敬敘慰現親誨喻,令新苾芻邪心動作。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棄捨如來所說甚深空性相應所有經典,專樂習學隨順世間文章呪術,而不自察懷聰明慢,又欲令他知己聰敏。當知亦名像似正法。
復有一類,折伏暴惡及諸犯戒,為欲於彼暴惡犯戒作不饒益,發起惡思。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搆集種種`[矯=橋【聖知】]`矯詐威儀。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以解世間文章呪術,多求多獲所有利養,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損惱於他,以其非法積聚財寶,作有罪福。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又即於彼能引無義像似正法,以諸因緣開示建立。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如是一切像似正法,應知皆是違逆學法。
惡友性相,廣說應知如聲聞地及菩薩地。又略說者,若於放逸、或於惡行、或於下劣諸善功德而相勸勵,應知是類總名惡友。
若諸昧劣愚癡種類所有猛利長時煩惱,是名愚戇煩惱熾盛。
若於宿世信等善法不修習故,於現法中信等微弱,雖極精懇,然無力能即於現法獲得涅槃。當知是名宿世資糧有所闕故,於現法中其力薄弱。
是名五種違逆學法。
與此相違,應知五種隨順學法,成就彼故,於毘柰耶勤學苾芻、能正修集一切所學。成就如是隨順法者,復有五法能防戒蘊。一、正出家,二、善請問,三、審觀察,四、修對治,五、任持信。不厄於債而求出家,如前廣說,唯求涅槃、愛樂所學而求出家。當知如是名正出家。既出家已,於犯、無犯及還淨中,若有苾芻持經律論,其所未了躬往請決,彼便開曉。當知如是名善請問。於自尸羅三時觀察,或初日分、或中日分、或後日分。若見無犯,便生歡喜,晝夜精勤隨學而住;若見有犯,即便速疾如法悔除。當知如是名審觀察。於時時間,初夜、後夜、或晝日分,思惟、修習所有貪等煩惱對治,非唯聽聞尸羅言教便生喜足。當知如是名修對治。深信有犯當不愛果,深信無犯當來愛果,當知如是名任持信。又正出家為所依止,作餘四事。由正請問,終不毀犯無知故犯;由審觀察,終不毀犯放逸故犯;由修對治,終不毀犯煩惱熾盛故有所犯;由任持信,終不毀犯輕慢故犯。依止如是五種法故,能防戒蘊,名善防護。
復次,於毘柰耶勤學苾芻,由有五種寂靜法故,能滅諸惡。云何為五?一者、柔和易可共住,二者、斷,三者、斷支,四者、敬事,五者、滅諍。何等柔和易可共住?謂如經說,略有六種可愛樂法。何等為斷?謂諸人天所有四輪。何等斷支?謂五斷支。何等敬事?謂敬事大師,廣說乃至無有放逸。何等滅諍?謂七滅諍法。
當知此中,由依身等,於同梵行現行非愛;又於僧祇共有財物不平受用;又有戒、見不同分法。由依此故,難可共住,性不柔和,心常展轉互相`[經=輕【三宮】]`經構。如是名為可愛樂法之所對治。與此相違,由其白品三種因緣,當知即是建立六種可愛樂法。由其第一,建立三種;由其第二,建立第四;由其第三,建立第五及以第六。又於此中,所有令他獲得可愛利益安樂正現在前身等諸業,名慈善友。若物可令清淨受用,此物名為如法利養。若物不依邪命非法方便獲得,此物名為如法所得。若物已置在於鉢內,當知此物名墮鉢中。若物雖未置於鉢中,而將欲置,當知此物名鉢所攝。若所受食不偏精妙,亦不偏多,共食所食,顯露而食,不私密食,乃至唯有可充腹食亦共分布,終不故思隱障處食,亦不閉門而有所食,恐他飢`[乏=之【知】]`乏來至希求不得分給,當知是名平等受用。聖所愛戒差別分別,如攝異門應知其相。出世正見差別分別,即攝事分應知其相。又由二相成可樂性。一、體彼有德而尊重故;二、荷彼有恩而慰意故。又可樂性有二差別。一者、未生令其得生;二者、生已當倍增廣。應知此中,尊重增上,謂體彼有德。慰意增上,謂財法二攝。彼二增上,謂善和合。和合增上,謂心無擾惱。遠離貪等所有擾惱,名曰無違。和合方便共為一事,名曰無諍。和同水乳,名一趣性。
又處所圓滿、教導圓滿、正行圓滿、資糧圓滿為所依止,應知建立人天四輪。
五種妙好所住方處,名處所圓滿。廣說應知如聲聞地。
正士善友,名教導圓滿。廣說應知如聲聞地及菩薩地。
由五種相自發正願,名正行圓滿。何等為五?一、於正教授能敬順取;二、行無違逆;三、如實自顯;四、其教授師,隨所獲得精麁衣服、飲食、臥具,便生喜足;五、無間、殷重二種加行,樂斷樂修,乃至修習四種苾芻愛取對治。
又宿所作福補特伽羅,宿世善根增上力故,應知有五相果勝利。
謂宿所作福增上力故,安住二種可愛果報。一、內,二、外。
內可愛果報者,謂長壽久住、妙色端嚴、無病、少惱、非僕、非女、非半擇迦、智慧猛利、發言威肅、具大宗`[葉=業【明】]`葉。
外可愛果報者,謂生富貴家,如經廣說大富、大翼、有大侍衛。是名第一宿所作福相果勝利。
又宿所作福增上力故,得善安住,非諸魍魎、藥叉、非人、守宅神等能為障礙。謂於財位不作障礙,或於壽命不作障礙。是名第`[二=三【聖】]`二宿所作福相果勝利。
又宿所作福增上力故,性於善法心能趣入,修習無怠。是名第三宿所作福相果勝利。
又宿所作福增上力故,性於惡行深自懇愧,雖作惡已,時時發起猛利悔心。由此因緣,令已作惡現在微劣,於當來惡能永遠離。是名第四宿所作福相果勝利。
又宿所作福增上力故,一切事業方便加行意趣`[伎=技【元明】]`伎能展轉昌盛,凡所施為無不敬順,少用功力,多有成辦。是名第五宿所作福相果勝利。
如是四種天上諸天、人中諸人所有止觀勝妙車輪,隨有所闕,其車不轉。
又依應所得義深生信解,於師長前如實自顯,身有勇悍,心有勇悍,堪能領解善說、惡說所有法義。如其次第,應知建立五種斷支。隨闕一支,斷不成辦。
又於最初,應當勉勵敬事大師。謂能宣說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所有法教。次應敬事其所說法。次修習法隨法行時,應當敬事依增上戒與毘柰耶相應學處。次應敬事依增上心及增上慧教誡教授。於時時間,修財供養及法供養。應知此中財法供養,謂同居止及同受用。次於靜慮修三摩地。從此無間,隨無愛味通達諦理,永盡諸漏,無有放逸。如是七種敬事差別,次第應知。又由三相,應知敬事。由能體彼功德勝利,故起尊重;隨所體悉,以身語意三種正行而修恭敬;復設種種幢`[幡【麗】,旛【大】(cf. K15n0570\_p1333a04; T30n1579\_p0495c23)]`幡蓋等而為供養。
有諸同梵行者,舉餘同梵行者所犯眾罪,即於現前四目相對,而以其實,不以非實,乃至廣說。彼於未了正解了時,便更無犯;更無犯故,是諸苾芻,由見聞疑,不應重舉前所犯事,如是諍事便得除滅。
有諸苾芻,見餘苾芻犯罪時節,別於後時,彼犯罪者忘自所犯,其見犯者記彼所犯,便舉是事,問言:汝憶自所犯不?彼`[乃=乃差【知】]`乃答言:我都不憶。彼既不憶,不可自悔妄言我憶,非無悔言能離惡作。既被他舉,故信順他,應從眾僧求乞憶念毘柰耶想,及以清淨。爾時眾僧信諸苾芻,與彼清淨,彼犯罪者得離惡作,是諸苾芻,不應重舉前所犯事,如是諍事便得除滅。
復有苾芻,由`[癲=顛【三宮】]`癲狂故,現行眾多非沙門法、不隨順法,彼由此事,故不成犯。`[復=時【三宮聖知】]`復有一類無知苾芻,謂彼成犯,非處舉發。有諸苾芻,為防未來教示憶念,令得自心,還從眾僧求乞不癡毘柰耶想,及以清淨。彼聞是已,即便求乞。爾時眾僧,應斷如是補特伽羅不成於犯,僧和合住,唱與清淨。無知苾芻既聞是已,不復重舉前所犯事,如是諍事便得除滅。
復有苾芻,於眾僧中舉苾芻罪,其能舉者起有犯想,彼所舉者起無犯想。由無犯想,便自稱言:我無所`[犯能=能犯【知】]`犯。能舉者云:長老豈不曾作如是如是事耶?彼遂誠言:我不曾作。能舉復云:彼先已犯,今得舉發猶不了故,仍言不犯。爾時眾僧,便為尋求事之自性為犯不犯,待得實已,當如法斷,如是諍事便得除滅。
有異住處眾多苾芻,於所犯罪互生疑諍,或言有犯,或言無犯,或言是重,或言是輕。有別住處眾數過前,或望彼眾,此多慧解,受持三藏。彼應就此請決所疑,令到究竟,如是諍事便得除滅。
復有苾芻,既犯罪已,自惡作纏之所激發,遂成憂悴,慮他舉發,便如法悔,由此一切諍事除滅。
有多苾芻,互相舉罪,各為憍慢之所執持,不欲展轉相對發露,專事離散,二部別居。各作是言:彼既不肯來對我眾發露悔滅,我等何為輒就彼眾發露`[悔滅=滅悔【明】]`悔滅。彼此部中,各應推一有智眾首,共稟所言補特伽羅,同`[往=主【甲】]`往他眾,許其發露悔滅所犯,如是諍事便得除滅。
如是諍事略有四種,應知除滅亦有四種。
云何名為四種諍事?一者、他舉諍事,二者、互疑諍事,三者、自舉諍事,四者、互舉`[諍〔-〕【三宮聖知】]`諍事。
何等復名四種除滅?一者、願出所犯除滅;二者、施與清淨除滅;三者、許求實性除滅;四者、各各發露除滅。`[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知本奧書如卷第九十六]`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九
☗s100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百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分中調伏`[事=事總【明】]`事擇攝`[第五〔-〕【宮知】]`第五之二
復次,依毘柰耶勤學苾芻,於其五處應正遍知。云何為五?一、事遍知,二、罪遍知,三、補特伽羅遍知,四、引攝義利遍知,五、損惱遍知。
云何事遍知?謂蘊等五事。如聲聞地已說。
云何罪遍知?謂依毘柰耶勤學苾芻,由五種相遍知所犯。一者、遍知犯罪因緣,二者、遍知犯罪等起,三者、遍知所犯罪事,四者、遍知犯罪加行,五者、遍知犯罪究竟。
遍知犯罪因緣者,謂或貪因緣、或瞋因緣、或癡因緣,毀犯眾罪。
遍知犯罪等起者,謂或有罪由身等起,非語、非心;或復有罪由語等起,非身、非心;或復有罪由心等起,非身、非語;或復有罪由身、由心等起,非語;或復有罪由語、由心等起,非身;或復有罪由身、由語等起,非心;或復有罪由身、由語、由心等起。無獨由心所犯眾罪,應從他處發露悔除,唯當懇誠深自防護。如有苾芻,發起種種欲尋思等不善尋思。
遍知所犯罪事者,謂犯罪事略有二種。一者、有情數事。二者、無情數事。
遍知犯罪加行者,謂所犯罪有二加行。一、非所應作事業加行,二、是所應作事業加行。
遍知犯罪究竟者,謂於是處施設方便,即於是處而得究竟,非於中間有其退轉。以是緣故,所犯圓滿。諸集麁罪,`[1]他=彼【三】*`他勝眾餘方便中犯隕墜惡作,於彼方便及自聚中而得究竟,於隕墜罪諸方便中亦犯惡作。四種罪聚,名有餘罪;`[*1]`他勝罪聚,名無餘罪。若所犯罪,由有智故,名不積集;或復從他而顯發故,亦不積集。與此相違,非不積集。若所犯罪,已從於他如法發露,方便悔除,名已顯說。與此相違,名未顯說。若所犯罪,`[權=護【知】]`權持當悔,名有期願。與此相違,名無期願。若所犯罪,諸佛世尊於別解脫毘柰耶中,建立為犯,名有制立。與此相違,名無制立。若所犯罪,或約一類補特伽羅,或復約時而不決定,先無差別總相制立,當知此罪名為等運。與此相違,名非等運。
云何補特伽羅遍知?謂由五相應知差別。一、由行差別故;二、由眾差別故;三、由增減差別故;四、由證得差別故;五、由觀察差別故。由行差別者,謂能遍知,由貪等行有差別故,彼有差別。如聲聞地應知其相。由眾差別者,謂能遍知,由苾芻、苾芻尼等七眾別故,彼有差別。`[由=內【知】]`由增減差別者,謂如一類補特伽羅,或貴族出家,或富族出家,或顏容端正。其餘一類則不如是。復有一類補特伽羅,多聞博識,語具圓滿,大智大福,於淨尸羅堅猛防護,少有所犯,多生惡作,於犯、於出能善了知。其餘一類則不如是。若能遍知如是等事,當知說名遍知增減有差別故,彼有差別。由證得差別者,謂能遍知,從隨信行,俱分解脫以為後邊七種差別,預流果向乃至最後阿羅漢果八種差別。諸如是等補特伽羅差別分別,如聲聞地已辯其相。由觀察差別者,謂能舉罪補特伽羅,應善觀察所舉罪者,然後應舉,為作憶念。謂觀所舉補特伽羅,為於我邊有愛敬不?廣說如經,應知其相。其所發舉補特伽羅,亦應善察能舉罪者,為是愚夫、`[癲=顛【三宮】]`癲、狂癡騃、非法舉罪,欲於我所當作損害?廣說如經,應知其相。為是智者,非狂非騃?所有白品廣說如經,應知其相。又於堪舉補特伽羅,應正觀察,為開舉不?如是觀察補特伽羅所有差別,應知說名補特伽羅遍知。
云何引攝義利遍知?謂能遍知,略有三種引攝義利。何等為三?一、引攝自身利養義利,二、引攝他身出罪義利,三、引攝僧伽擯斥犯戒安樂義利。引攝自身利養義利者,謂若`[諸=謂【知】]`諸利養體是清淨,是名真實。若諸利養體是清淨,而堪要用;非無所用,徒多貯畜凡百資緣。如是名為能引義利。若諸利養不過於時,堪`[住=任【宋明宮】]`住受用,是名應時。若諸利養,其餘苾芻亦現引攝,是名有伴。即此有伴非引破僧,名離破僧。若所引攝利養義利,具此五支,安住正念,以無染心應當受用,如是引攝利養義利名為無罪。引攝他身出罪義利者,謂若所犯罪彼實現行,是名真實。若復自知:我能令彼出不善處,安置善處。如是名為能引義利。若他說法、敬事尊長、恭承病等正加行時,無容舉罪,是名應時。若舉`[彼=憶【三】]`彼罪,諸餘苾芻共為助伴,是名有伴。非此因緣能引破僧,如是名為第五清淨。若所引攝出罪義利,具此五支,安住正念,無染污心,如慈善友,以柔軟言,應引攝他出罪義利。如引攝他出罪義利,引攝僧伽擯斥犯戒安樂義利,當知亦爾。而差別者,若因擯斥,其被擯者不與能擯`[命=令【知】]`命為障礙,或不因此壞僧居園,亦不因此損壞制多,及不損餘同梵行者。如是名為能引義利。與此相違,應知說名引無義利。
云何損惱遍知?謂有五種現法損惱,凡夫所趣,愚癡所趣,智者所離,雖實非狂,如狂所作,乃至唯有`[虛【麗】,處【大】(cf. K15n0570\_p1335b19; T30n1579\_p0488c14)]`虛誑稽留,都無增長所有義利。云何為五?謂有一類,傷悼死亡,以無量門而自煎迫,傷淪喪者。是名第一現法損惱,凡夫所趣,乃至廣說。復有一類,幸有所餘易活方便,而於衢路大市鄽間,分解`[支=肢【三宮】]`支節,疑命殆盡,邪苦逼己以自存活。是名第二現法損惱,凡夫所趣,乃至廣說。復有一類,為性慳貪,慳垢所蔽,幸有種種養命資緣,而大艱`[辛【麗】,幸【大】(cf. K15n0570\_p1335c05; T30n1579\_p0509c03)]`辛以自存活。是名第三現法損惱,凡夫所趣,乃至廣說。云何慳垢?謂八慳垢。一者、宿習慳貪,不串惠施慳垢;二者、現法上品顧戀身命慳垢;三者、於同分`[友=支【三宮】]`友共住隨轉諸有情所,不串習悲,悲心微劣慳垢;四者、見田寡德、毀犯正行慳垢,五者、於諸財物起難得想慳垢;六者、三時憂悔慳垢;七者、於諸財寶唯見功德、不見過患慳垢;八者、邪施迴向慳垢。當知是名八種慳垢。復有一類,愛樂天趣,求欲生天,不如實知生天道路,斷食、投火、墜高巖等自加逼害。是名第四現法損惱,凡夫所趣,乃至廣說。復有一類,愛樂清淨,不如實知清淨道路,謂加苦法而得清淨,以無量門自為逼害。是名第五現法損惱,凡夫所趣,乃至廣說。如是五種現法逼惱,依毘柰耶勤學苾芻,當正遍知,應速遠離。
復次,依毘柰耶勤學苾芻,成就五法,未生信者令其生信,已生信者令倍增長。云何為五?一、尸羅圓滿,二、正見圓滿,三、軌則圓滿,四、淨命圓滿,五、遠離展轉鬪諍圓滿。
尸羅圓滿略有十種,如聲聞地已辯其相。謂初善受持,不`[太=大【知】]`太沈聚,不太浮散,乃至廣說。
正見圓滿略有五種。一者、增益薩迦耶見及邊執見已永斷故;二者、損減撥無邪見已永斷故;三者、取見,謂諸見取及戒禁取已永斷故;四者、妄計吉祥處見已永斷故;五者、妄計非有為有、有為非有諸顛倒見已永斷故。
軌則圓滿亦有五種。謂或依時務應所作事,或依善品應所作事,或依威儀應所作事,隨順世間及毘柰耶所有軌則。廣說應知如聲聞地。
淨命圓滿亦有五種。謂能遠離矯詐等五起邪命法。如聲聞地應知其相。
遠離展轉鬪諍圓滿略有六種,謂離六種鬪諍根故。此中六種鬪諍根者,謂忿恨等,廣說如經。又依六處,應知建立六鬪諍根。云何六處?一者、不饒益相;二者、樂隱己過,憍慢執持;三者、利養恭敬欲愛現行;四者、毀犯增上戒行;五者、毀犯增上心行;六者、毀犯增上慧行。應知依第一處,建立第一鬪諍根本,乃至依第六處,建立第六鬪諍根本。謂有一類補特伽羅,眾所識知,廣從他處多獲利養。由是因緣,有所毀犯。於所犯罪樂欲隱藏,不欲令他知己所犯。有諸苾芻既了知已,對一、對二、或對眾多舉其犯事。彼由此故,一向憂慼燒惱身心。又由憍慢所執持故,多生熱惱,勿彼復對他眾人前咎責於我。如是彼人先隱所犯,說名為覆,又復發起憍慢煩惱,此二合名樂隱己過,憍慢執持,由是建立鬪諍根本。復有苾芻,恭敬利養欲愛現行,見有他人多饒財寶,眾所知識,具大福祐,則便親附殷重承事,非愛非敬,亦非樂法,專為利養恭敬因緣。如是思惟:攝取質直、忍辱、柔和,為依止師,我於其處隨意自在。彼於我所多有施為,而我於彼都無所作。如是思惟:攝取捷慧、愛樂修福同梵行者以為助伴,所有僧事及其餘事皆令彼作,我獨蕭然自得而住。如是或有毀犯禁戒,同梵行者正詰問時,便不分明、假託餘事而有所說。如是名為行矯偽行`[誑=誑誑【知】]`誑諂處所,由此因緣,起諸鬪諍。餘隨所應,當知其相。
與是相違,有五種法,令未信者轉增不信,令已信者尋還變革。
復次,依毘柰耶勤學苾芻,成就五力,於一切種等意正行所有加行。云何五力?一、加行力,二、意樂力,三、開曉力,四、正智力,五、質直力。若有樂學一切身分,於諸學中正善修學,又於所學最極恭敬,為自調伏,為般涅槃。如是當知名加行力。若有所犯,由意樂故,速還出離。如是當知名意樂力。若於學處,時時請問持三藏者,所有自愛諸善男子應所修學,亦能開示。如是當知名開曉力。從他聞已,若於其中是真是實,無倒攝受。若於其中偽毘柰耶像似正法,諸惡言說違背法性,如實了知。雖`[不至=至不【知】]`不至彼躬申請問所未開曉,而多聞故,於佛世尊所不遮止、亦不開許,能自思惟於沙門性是能隨順,是能違逆。既了知已,如其所應,能正修行,能正遠離。如是當知名正`[智=知【知】]`智力。若信解力離諸誑諂,無有少分詐妄分別。非於少分所開許中增益多分,而起現行;非於多分所開許中損減少分,而起現行;其所現行不增不減。如是最初自生欣慶,後令自他安樂而住,修行正行,非眩惑他。如是當知名質直力。
復次,依毘柰耶所學加行,應知有五補特伽羅品類差別。謂有一類補特伽羅,於善說法毘柰耶中,依出家法始將發趣。雖欲發趣,仍未出家,便生煩惱邪欲尋求。以是緣故,遂不出家。復有一類,既出家已,煩惱熾盛,故思犯罪。由是因緣,多諸憂悔,便生煩惱邪欲尋求。復有一類,既出家已,於出家法不生喜樂,於捨所學將欲發趣,及於出家發生憂悔,而作是念:非我好作所謂出家。彼由二緣,發生煩惱邪欲尋求。復有一類,既出家已,命難因緣,不起故思違越所學,乃至盡命愛樂出家,勤修梵行。彼非二緣,發生煩惱邪欲尋求。如是四種補特伽羅,是異生類。復有一類,謂諸有學,未得解脫,即此為依,於後第一心、慧解脫通達昇進,如實了知,是名第五補特伽羅。即此第五,望前第四諸異生類,由調善可愛有學解脫,於後解脫通達昇進而有差別。即此當知已見諦迹。此中前三補特伽羅,如其所應,於發趣所生、憂悔所生及俱所生所有煩惱邪欲尋求應正除遣,於上解脫應正了知。第四唯於後上解脫應正了知。若能如是,一切當得平等平等。
復次,於三學中,當知略有三種邪行。謂有一類補特伽羅,先求涅槃而樂出家。出家已後,為天妙欲愛味所漂,所受持戒迴向善趣,唯護尸羅便生喜足。是名外結補特伽羅,於增上戒第一邪行。復有一類補特伽羅,不唯護戒便生喜足,而能趣證上諸世間隨一靜定。即於此定深生味染,不進上求聖諦現觀。是名內結補特伽羅,於增上心第二邪行。復有一類補特伽羅,是其有學,已見諦迹。由住放逸,於現法中不般涅槃。當知是名於增上慧第三邪行。
如是略引隨順`[此=比【元明】]`此論境智相應調伏宗要摩`[怛=呾【三宮】下同]`怛理迦,其餘一切隨此方隅,皆當覺了。
攝事分中本母事序辯攝
如是已說毘奈耶事摩怛理迦。
云何名為摩怛理迦事?謂若素怛纜摩怛`[理=哩【宋元】]`理迦,若毘奈耶摩怛理迦,總略名一摩怛理迦。雖更無別摩怛理迦,然為略攝流轉、還滅、雜染、清淨雜說法故。
我今復說分別法相摩怛理迦。嗢`[拕=柁【宮】]`拕南曰:
要由餘、釋餘; 非即此、釋此。 於前略序事, 自後當廣辯。
若有諸法應為他說,要以餘門先總標舉,復以餘門後別解釋。若如是者,名順正理。非即此門先總標舉,還以此門後別解釋。如先總舉:云何有為?後別釋言,所謂五蘊。若如是者,名順正理。非先總舉:云何有為?後別釋言,所謂有為。如是一切應隨覺了。
略由二相,應知建立分別法相摩怛理迦。一者、先略序事;二者、即依如是所略序事,後當廣辯。
云何名為先略序事?謂略序流轉雜染品事,及以還滅清淨品事。云何流轉雜染品事?謂六識身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事;若蘊、界、處事;若諸緣起、處非處事;若三受事;若三世事;若四緣事;若諸業事;若煩惱事;若三界事,謂欲界等;若十有事,謂欲有、色有、無色有、那落迦有、傍生有、鬼有、天有、人有、業有、中有,由別離欲、善趣、惡趣、招引、趣向,有差別故;若十一識住事,謂四識住與七識住總合說故;若九有情居事,如經廣說;若五趣事;若四生事;若四入胎事;若四得自體事;若四食事;若四言說事;若四法受事;若四顛倒事;若苦諦事;若集諦事。如是等類,名為略序流轉雜染品事。云何還滅清淨品事?謂滅諦事,若道諦事,若三摩地事,若諸智事,若此所引諸功德事,若七正法事,若七正作意觀察事,若三十七菩提分法事,若四行迹事,若四法迹事,若奢摩他、毘鉢舍那事,若四修定事,若三福業事,若三學事,若四沙門果事,若四證淨事,若四聖種事,若三乘事,若四`[門=問【三宮知】]`門記事。如是等類,名為略序還滅清淨品事。如是等事廣辯建立,隨其所應,如前所說彼彼地中及諸攝分應知其相。
又一切事以要言之,總有五事。一者、心事,二者、心所有法事,三者、色事,四者、心不相應行事,五者、無為事。
云何即依如是所略序事,後當廣辯?謂略由四相廣辯彼事。何等為四?一、異門差別故;二、體相差別故;三、釋詞差別故;四、品類差別故。異門、體相、釋詞差別,如攝釋分應知其相。
品類差別復有八種。一、建立有非有、異非異性差別;二、建立界`[地〔-〕【三宮】]`地差別;三、建立時分差別;四、建立方所差別;五、建立相續差別;六、建立分位差別;七、建立品分差別;八、建立道理差別。由如是等八種差別,於一切事品類差別,應隨覺了。
云何建立有非有、異非異性差別?謂若略說,有三種有。一者、實有,二者、假有,三者、勝義有。
云何實有?謂諸詮表法,有名可得、有事可得。此名於事無礙而轉,非或時轉、或時不轉。當知是名略說實有。如於色等諸法聚中,建立墉室、軍林、草木、衣食等`[6]相=想【三宮知】*`相,此`[*6]`相唯於此聚隨轉,於餘退還。色等諸`[*6]`相,於一切處皆悉隨轉,是故此`[*6]`相所詮實有,當知餘`[*6]`相所詮假有。
又此假有略有六種。一、聚集假有,二、因假有,三、果假有,四、所行假有,五、分位假有,六、觀待假有。聚集假有者,謂為隨順世間言說易解了故,於五蘊等總相建立我及有情、補特伽羅眾生等想。此想唯能顯了此聚,是故說名聚集假有。因假有者,謂未來世可生法行。由未生故,雖非實有,而有其因當可生故,名因假有。果假有者,所謂擇滅。是道果故,不可說無,然非實有。唯約已斷一切煩惱,於當來世畢竟不生,而假立故。所行假有者,謂過去世已滅諸行,唯作現前念所行境,是故說名所行假有。已謝滅故,而非實有。分位假有者,謂生等諸心不相應行,如前意地已標辯釋。即於諸行,由依前後、有及非有、同類、異類相續分位,假立生等;非此生等離諸行外,有真實體而別可得。觀待假有者,`[謂=諸【三宮】]`謂虛空、非擇滅等。虛空無為待諸色趣而假建立。若於是處色趣非有,假說虛空。非離色無所顯法外,別有虛空實體可得。非無所顯得名實有。觀待諸行不俱生起,於未來世不生法中,立非擇滅。無生所顯假說為有,非無生所顯可說為實有。
云何勝義有?謂於其中,一切名言、一切施設皆悉永斷,離諸戲論、離諸分別,善權方便說為法性、真如、實際、空、無我等。如菩薩地真實義品,第四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應知其相。與上相違,當知非有。
又由四種別無別故,應知建立異不異性。一、由所因別無別故;二、由所依別無別故;三、由作用別無別故;四、由時分別無別故。若所因等諸法異相差別可得,此異於餘。若無異相差別可得,此前及後與現無異。時分別者,謂一切行唯剎那住,即此自體還望自體說為不異,過剎那後說名為異。由彼為種,而此得生,說為所因。若由眼等及大種等為依而轉,說名所依。若一切行別別功能,說名作用。如是名為建立第一有非有、異非異性品類差別。
云何建立界地差別?謂欲、色、無色三界差別。言欲界者,謂下從無間,上超他化至魔羅宮。其中諸行,皆因欲界煩惱所生。於其三世,與彼煩惱為所依止,彼品麁重之所隨縛,為彼所繫。又欲界中一切煩惱,全未離欲,非定地攝;色、無色界一切煩惱,一分離欲,定地所攝。餘煩惱相,如前應知。言色界者,謂四靜慮并靜慮中間,有十七地。無色界者,謂空處等四無色地。
云何建立時分差別?謂於過去世,有無間已滅,有隣近已滅,有久遠已滅。於未來世,有無間將生,有隣近當生,有久遠當生。於現在世,有`[剎=利【宋】]`剎那現在,有眾同分現在,有相續未滅現在。
云何建立方所差別?謂有色諸法據處所故,得有遠近方所差別。無色諸法由無色故,無據處所。若依色法而得生起,即於其處說有方所,此由轉相故,非據處所故。有色諸法具由二種。
云何建立相續差別?當知相續略有四種。自他根境有差別故,立四相續。一、自身相續,二、他身相續,三、諸根相續,四、境界相續。二是假建立,二是真實義。
云何建立分位差別?謂苦分位、樂分位、不苦不樂分位,即是能順三受諸法。
云何建立品分差別?當知建立所治、能治二品差別。謂染不染法、下劣勝妙法、麁細法、執受非執受法、有色無色法、有見無見法、有對無對法、有為無為法、有漏無漏法、有諍無諍法、有愛味無愛味法、依耽嗜依出離法、世間出世間法、墮攝非墮攝法。當知此中,由五因緣,建立染法。一者、於三受中,如其所應為雜染故;二者、能遍攝受諸煩惱品麁重性故;三者、能遍攝受現法、當來非愛果故;四者、能遍連結生相續故;五者、能遍障礙一切善法,及於所知障智生故。由是因緣,名為染法。與是相違,應當了知不染法相。此不染法略有二種,謂善、無記。由臭爛不淨及煩惱不淨,故名不淨。由於此中諸所有受皆悉是苦,故名為苦。由無常性,故名不堅。若由如是勝義道理,性是不淨,性是其苦,性是不堅,其性鄙穢名為下劣。超過於此,應知勝妙。又相待故,下劣、勝妙二相差別。謂待色界,欲界是劣;待無色界,色界是劣;若待涅槃,三界皆劣。如是等類,應當了知。微著差別故,淨穢差別故,勢用差別故,應知建立色趣麁細。軟等品類有差別故,應知建立無色諸法所有麁細。又有色法、無色法,由世俗、勝義諦理易了難了故,應知麁細二種差別。微謂極微聚,著謂所餘聚。淨謂中有上地色聚,穢謂餘有下地色聚。言勢用者,謂若是處有地大等勢用增強,雖與餘聚其物量等,而能勝餘麁顯可得。軟等品類有差別者,謂樂等諸受、信等諸法,有軟中上品類差別。執受法者,謂諸色法,為心`[心所=心法【宮】下同]`心所之所執持;由託彼故,心心所轉,安危事同。同安危者,由心心所任持力故。其色不斷不壞不爛。即由如是所執受色,或時衰損、或時攝益,其心心所亦隨損益。與此相違,名非執受。言有色者,謂能據方所。言無色者,謂不據方所。此約所緣領納流轉施設建立。言有見者,謂若諸色,堪為眼識及所依等`[示=亦【元明】]`示在此彼,明了現前。與此相違,名為無見。言有對者,謂若諸色,能礙他見、礙他往來。與此相違,名為無對。言有為者,謂有生滅,繫屬因緣。與此相違,應知無為。言有漏者,謂若諸法,諸漏所生,諸漏麁重之所隨縛,諸漏相應,諸漏所緣,能生諸漏,於去來今為漏依止。與此相違,應知無漏。能與當來生等眾苦為生因故,於現法中有罪性故,名為有諍。與此相違,名為無諍。內門自體愛染隨故,名有愛味。與此相違,名無愛味。外門境界愛著隨故,名依耽嗜。與此相違。名依出離。若法有漏、有諍、有愛味、依耽嗜,如是一切名為世間;若能治此,依世俗諦所起俗智`[及【麗】,乃【大】(cf. K15n0570\_p1340b20)]`及所引法,亦名世間。與此相違,名出世間。若諸世間,名墮攝法,`[墮=隨【三】]`墮有情器,欲、色、無色世間攝故。若出世間,非墮攝法,不墮前說世間攝故。
云何建立道理差別?謂四道理。一、`[相=觀【知】]`相待道理,二、證成道理,三、作用道理,四、法爾道理。如是道理差別分別,如聲聞地應知其相。如是八種品類差別,及前所說異門、體相、釋詞差別,應知如前廣略所序一切事中,能正廣辯,無過此辯。
復次,嗢`[拕=柁【宮】]`拕南曰:
初聚、相攝等、 其次成就等、 自性等、因等、 後廣說地等。
有九法聚,攝一切法。何等為九?一、善法聚,二、不善法聚,三、無記法聚,四、見所斷法聚,五、修所斷法聚,六、無斷法聚,七、邪性定法聚,八、正性定法聚,九、不定法聚。善等法聚,廣如意地已辯其相。見所斷法聚者,謂一切見,若依見等貪瞋癡慢,若惡趣業,若於諸諦猶豫疑等。修所斷法聚者,謂餘一切所應斷法。無斷法聚者,謂無漏法。邪性定法聚者,謂無間業及斷善根。正性定法聚者,謂學、無學所有諸法。不定法聚者,謂餘非學、非無學法。
應知此中所有諸法,自性相攝,他性相應。
或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善法及無記法,非不善法。謂諸聖者已離欲貪,及此異生。除種子法。或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不善及無記法,非諸善法。謂斷善根補特伽羅,除種子法。無有成就善不善法,非無記法;或唯不善、或唯無記而可得者。又於此中,應知諸法如其所應,若得、若捨。謂有一類,由受所受故,或捨所受故,或邪推求故,或正推求故,或轉形故,或法爾故,或離欲故,或加行故,或退失故,或得果故,或死生故,而有得捨。如別解脫律儀等法,由受彼故得,由捨彼故捨。若諸善法,由邪推求故捨,由正推求故得。由轉形故,捨苾芻律儀、或苾芻尼律儀,隨得其一。二形生故,一切永捨。由法爾故,世間壞時,能入法爾所得靜慮。由離欲故,能得上地所有善法。由加行故,能發依彼所引功德,令現在前。由退失故,還得先時諸下劣法。由得果故,捨諸世法,得出世法及後明淨世間善法。由死生故,若生下時,獲於生得善及不善、無記諸法。若生上時,唯得善法及無記法。諸有所捨,如其所應,亦隨覺了。無有相違諸心心所而共相應,及與相攝。即此剎那行,還與此剎那。又無一切生死諸行可永斷法。又無諸行先未曾生,欻然`[令=今【三宮】]`令起。又一切行皆剎那生,生剎那後必無停住,諸行一生、一住、一滅。
又一切法一一自性,無有第二自性可得。又定無有同類二法一時相應,即由第二自性無故。又非一法有乖異相二種作用。又一切行依於他轉,而不自依。又非自性與自性俱,亦不隨轉。又非即此一剎那心與此剎那心為所緣。
又非即此剎那自性與此剎那自性為因,亦非後生為前生因,亦非同類為異類因。如不善望善,善望不善,而作無記異熟果因。
廣說地等。
嗢`[拕=柁【宮】]`拕南曰:
初諸地、諸依、 次諦、智、加行、 三摩地、根、道、 對治、行、修習、
有漏無漏法、 諸果、諸因、緣、 立補特伽羅、 後遍知、究竟。
有九種地。何等為九?一、資糧地,二、方便地,三、觀行地,四、見地,五、修地,六、有學地,七、無學地,八、聖者地,九、異生地。先應積集出世資糧,次為盡漏勤修方便,次修隨順決擇分時正觀諸諦,次能證入正性離生,次後漸證四沙門果。此中前三是有學地,其第四果是無學地。證離生已,一切世間漸昇進道名為修地。即總攝見學無學地名聖者地。此餘一切名異生地,謂若未修加行、若已修加行、若已離欲一切異生。
復有九依,能盡諸漏。何等為九?謂未至定,若初靜慮,靜慮中間,餘三靜慮及三無色。除第一有。
復有四聖諦,能為盡淨惑所。
復有十智,能覺一切所知境界。謂法智,類智,若世俗智,若他心智,若苦等智,盡、無生智。此廣分別如聲聞地。
又瑜伽師有五加行。一、為欲證入正性離生,二、為得上果,三、為進離欲,四、為欲轉根,五、為引功德。
復有瑜伽三三摩地。一、空三摩地,二、無願三摩地,三、無相三摩地。
復有三種一切行向住果者根。一、未知欲知根,是行預流果向者根。二、已知根,是預流果已上,乃至行阿羅漢果向者根。三、具知根,是住阿羅漢果者根。
復有九道。云何為九?一、世間道,二、出世道,三、加行道,四、無間道,五、解脫道,六、勝進道,七、下品道,八、中品道,九、上品道。世間道者,謂由此故,能證世間諸煩惱斷;或不證斷,能往善趣、或往惡趣。出世道者,謂由此故,能證究竟諸煩惱斷。加行道者,謂為斷惑勤修加行。無間道者,謂正斷惑。解`[脫=勝【知】]`脫道者,謂斷無間心得解脫。勝進道者,謂從此後發勝加行。下品道者,謂能對治上品煩惱。中品道者,謂能對治中品煩惱。上品道者,謂能對治下品煩惱。
復有四種對治。一、厭壞對治,二、斷滅對治,三、`[任=住【元】]`任持對治,四、遠分對治。
復有十六行相。謂觀諸諦為無常等,如前已辯。
復有八種修習。如是對治,如是行相,如是修習,如前定地及聲聞地應觀其相。
復有`[二=三【知】]`二品,攝一切法。一、有漏法,二、無漏法。此二`[法〔-〕【三宮】]`法如前應知已辯。
復有五果。一、異熟果,二、等流果,三、離繫果,四、士用果,五、增上果。
復有十因。一、隨說因,二、觀待因,三、牽引因,四、攝受因,五、生起因,六、引發因,七、定異因,八、同事因,九、相違因,十、不相違因。
復有四緣。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如是一切果因及緣,如菩薩地等已辯其相。
復有七種補特伽羅,謂隨信行等。復有六種阿羅漢,謂退法等。復有八種補特伽羅,謂行四向及住四果。建立應知如聲聞地。
復有六種遍智。一者、不定地有漏諦遍智,二者、定地有漏諦遍智,三者、無漏無為諦遍智,四者、無漏有為諦遍智,五者、順下分結遍智,六者、順上分結遍智。
復有二種究竟。一者、智究竟,二者、斷究竟。智究竟者,謂盡、無生智。自斯已後,為斷煩惱無復應知。斷究竟者,謂遍究竟諸煩惱斷。由彼斷故,圓滿究竟證心解脫及慧解脫。
如是略引隨順此論境智相應摩怛理迦所有宗要,其餘一切隨此方隅,皆當覺了。遍行一切摩怛理迦,如攝釋分應知其相。
如來法教數無限量,何能窮到無邊彼岸。隨此方隅、隨此引發、隨此義趣,諸聰慧者,於餘一切應正尋思、應正覺了。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百
`[已下跋文依知恩院藏本載之]`大唐貞觀廿二年五月十五日於長安弘福寺翻經院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弘福寺沙門知仁筆受
弘福寺沙門靈雋筆受
大總持寺沙門道觀筆受
瑤臺寺沙門道卓筆受
清禪寺沙門明覺筆受
大總持寺沙門辨機證文
簡州福眾寺沙門靖邁證文
蒲州普救寺沙門行友證文
普光寺沙門道智證文
汴洲真諦寺沙門玄忠證文
弘福寺沙門明𤀹正字
大總持寺沙門玄應正字
弘福寺沙門玄謨證梵語
弘福寺沙門文□證義
蒲州栖巖寺沙門神泰證義
廓州法講寺沙門道深證義
寶昌寺沙門法祥證義
羅漢寺沙門慧貴證義
寶澄寺沙門明琰證義
大總持寺沙門道洪證義
慈恩寺沙門玄奘譯
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子左庶子高陽縣開國男臣許敬宗監閱
大唐內常侍輕車都尉菩薩戒弟子觀自在敬寫西域新翻經論,願畢此餘生道心不退,庶以流通未聞之所。竊以佛日西沈,正法云謝;慧流,東漸,象教方傳。希世之符,奧義宣於`[具=貝【考偽-大】]`具葉;非常之寶,至賾登於龍宮。挹其沖源,截暴河而遐逝;其玄間,出朽宅而長驅。玄奘法師,釋門之龍象,振旦之鶖鷺,逾䓗耑勵學,齎梵文而旋止。殺青甫就,永事流通,土方生涯,多幸預聞,正法植田,或爽稟質不全。今罄茲寸祿,繕斯奧旨,片言隻字,貝經心目,親蒙口決,庶無乖殊。以斯福祉,奉福太宗文皇帝即御皇帝王公卿士六姻親族,凡厥黎庶,及跋行啄息,平等董修,乘此勝基,方升正覺。
天長十年(歲次癸丑)七月十八日願主佛師妙廣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30 冊 No. 1579 瑜伽師地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11-0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維習安大德提供,西蓮淨苑輸入,惠敏法師提供科判,《瑜伽師地論》資料庫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