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619 無相思塵論 `[陳那菩薩造〔-〕【宮】]`陳那菩薩造 `[陳西印度三藏法師=陳世三藏【宋元宮】,陳三藏【明】]`陳西印度三藏法師真諦譯 若說隣虛,  是根`[本=等【三宮】]`本因,  不似起故,  非境如根。 識似聚起,  不從彼生,  聚無有體,  譬如二月。 由此二義,  外物非塵。  有說隣虛,  聚成萬物, 識似彼起,  故立為塵。  隣虛體相,  若是實有, 識不似故,  非境如塵。  隣虛`[若=如【三宮】]`若塵,  則識無別; 若言相異,  則識不同。  異相在假,  故體非真, 隣虛體量,  眾處無別。  若除隣虛,  萬識不起, 是故萬物,  悉是假名。  於內塵相,  如外而顯, 立為識塵,  識似現故。  是識緣緣,  隨生決定, 共立功能,  令次第起,  二根共生,  勝能為根。 於識無礙,  更互為因,  勝能為塵,  互生無始。 若有人執眼等六識緣外境起,是人或分別隣虛為境,是識因故。或分別隣虛聚為境,似聚識起故。塵者何相?若`[識〔-〕【宮】]`識能了`[別〔-〕【三】,分【宮】]`別其體相,如其體相識起,是故說此名塵。隣虛無此事。若隣虛實是識因,譬如五根,是`[故〔-〕【三宮】]`故隣虛非塵。若爾,隣虛聚應是境,如聚識起故。雖復如此如其相起,識不從此生,是故聚亦非塵。何以故?若塵能生識,似其體相可信為塵。何以故?可說此塵為識生緣故。聚者則不如此,非實有故。譬如二月由眼根亂識似二月起,二月非識境界,實無有故。聚亦如此,離隣虛無有實體故,聚非識境界。是故外塵,由此二義非識境界,一一分不具故。有諸師說:`[是〔-〕【三宮】]`是隣虛聚集成萬物,有多種相具足,立`[此=根【三宮】]`此為境界。何以故?有別相`[能〔-〕【三宮】]`能生證智,非但隣虛及隣虛聚,是故於隣虛及隣虛聚中有相為六識作境。隣虛相者非塵,譬如堅等。隣虛中有堅濕熱動觸,此物實有,非眼識境界,眼識不如其起故。隣虛中萬物亦如此。何以故?隣虛者於萬物中若生識,是識則無差別,以萬物中隣虛無有異故。若汝言由相差別故生識異,瓶等諸物相貌不同,緣此相`[故起=起故【三宮】]`故起識有異。是義不然。何以故?如此相貌差別,於瓶等假名物中不無,`[於〔-〕【三宮】]`於隣虛實物中則無,隣虛體量不異故。於萬物中隣虛體量,所謂圓細無有差別,是故萬物相貌非是實有,是假名有。是假名相者,謂瓶等諸物若除隣虛,似瓶等識不生故。實物者,若析相應法,似實物識不滅。如未析時,於瓶中五塵識生,析竟五塵識亦不滅,故五塵等是實有。由此隣虛及聚萬物不能生識,是故外塵非識境界。若爾,何法名塵?於內塵相如外顯現,是名識塵。`[外塵〔-〕【三宮】]`外塵實無所有,於內識中眾生亂心分別故,起六塵分別,此分別如在於外如此顯現,是四緣中名識緣緣,以是識體相故由此識生故。所以者何?是識作內塵相、從內塵生,具二法故,是故內塵名境界。 問曰:如塵起識,是亦可然。內塵是識一分,共一時起,云何得作緣緣?答曰:立緣緣者,識緣此生,無有二故。緣者,或一時共起,能成餘法從他生,決定隨逐生不生故。 `[7]問=問曰【三宮】*`問:若次第生,所緣、能緣相云何?答曰:`[若〔-〕【三】]`若因`[在〔-〕【宮】]`在前、果在後,果隨因、因不隨果,若因有果必有、若因無果必無,果隨因或有或無,是名因果相。復次為安置功能次第故,立所緣、能緣。是似塵識次第起為生,似果起功能`[生〔-〕【三宮】]`生識相續。 問曰:若內塵是識,緣緣是緣生,經當云何釋?經言「依根緣色眼識得生」,廣說如經。答曰:功能體相能共造果,說名為根。 `[*7-1]問=問曰【三宮】*`問:根者體用云何?`[答=答曰【三宮】]`答:勝能為體。此體因何法可比度知?有由生自`[果〔-〕【三】]`果故,是其勝能可得了別。非有四大色,此功能於識中無有妨礙。此功能在識中離識,其體不可顯示。如我所立根與汝所立根,同功能為體,此有何異?如此功能及似塵相更互為因;如此功能及似塵相生,從無始來悉爾,依功能說名根,緣內塵相名境。是亂識不可言其相,得生此法更互為因亦無有始。何以故?或功能成熟故起似塵識、或似塵識故功能得成。識者,或異二、或不異二、或不可說,如此內塵具二法故可為識境。 無相思塵`[論=論一卷【宋宮】,論(全)【明】]`論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31 冊 No. 1619 無相思塵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日本 SAT 組織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