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627 \[cf. No. 1626] `[此論宋元宮三本俱無]`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一卷…論)八字〔-〕【明】]`一卷(一名如來藏論) 堅慧菩薩造 `[大〔-〕【明】]`大唐于闐三藏提雲般若譯 法界不生亦不滅,  無老病死無蘊過, 由彼發勝菩提心,  是故我今稽首禮。 有情菩提心具足,  能生聖者及自然, 一切善法所依處,  由如地海種子等。 彼種含在母胎中,  亦如乳母共長養, 信心勝智菩提本,  大定大悲育應知。 性淨覺心常無垢,  猶如`[大=火【明】]`大寶太虛空, 如蘇迷盧超眾岳,  一切白法寶生處。 貪嗔癡等皆斷盡,  不為煩惱過所牽, 過於殑伽沙伎能,  萬法圓滿光映徹。 淨我樂常波羅蜜,  得成應供十`[方=力【明】]`方尊, 因時即是菩提心,  果滿德圓名正覺。 彼體能含法界相,  智光朗徹淨無瑕, 菩提心法不思議,  諸佛如來皆讚歎。 無始以來非造作,  無有質礙亦無終, 以空無相慧了知,  諸佛如來之境界。 彼性一切法所依,  遠離斷常二種見, 法身與彼眾生界,  是故佛說本無差。 不淨及與淨非淨,  極淨次第應當知, 初即眾生次菩薩,  最後如來極清淨。 塵垢所污性不明,  喻若重雲掩麗日, 煩惱雲網皆解脫,  日輪光照滿虛空。 劫火熾盛在空中,  太虛本無有燒相, 如是法性不被燒,  老病死火無能壞。 一切世間生滅法,  皆悉不離於虛空, 如是無為法界中,  諸根依此而生滅。 如燈明煖色和合,  離此三法更無燈, 如是佛法與體俱,  離此法外無別體。 客塵煩惱性非有,  與彼淨體先相離, 不空無垢法相應,  無有斷脫常隨轉。 如蓮開已葉所蓋,  如金性淨沒穢中, 亦如滿月羅睺吞,  不能照世煩惱覆。 如清池水妙華敷,  金山埿滓無能污, 如淨空中星月滿,  解慧圓間垢消除。 譬如旭日照世間,  千光晃耀普周遍, 如地如海穀寶滿,  得脫生死養眾生。 恒處生死發智悲,  常無常等無住著, 禪定總持清淨水,  牟尼王雲善穀因。 斯即法身是如來,  亦名聖帝真圓寂, 如水與冷不相離,  佛果涅槃亦復然。 論攝頌曰。 果、因及自性,  異名與差別, 異相、不染性,  亦名常和合, 有、無義、一性,  略說有十二, 菩提心之名,  應知其次第。 釋曰:此是論體。 其中先示菩提心果,次明功能從彼因起,因既起已即自性施設相貌異名差別,隨`[受=愛【明】]`受身處不被污染故說為常和合,無別善法相應住煩惱中名為無義,出纏清淨名為有義,亦名一性,俱涅槃故。十二種義次第應知。 於中何者是菩提心果?所謂諸佛寂滅涅槃是也。亦非餘者。何以故?微細習氣悉已斷故。言無生者,意成諸蘊本不生故。言無老者,寂滅功能增長殊勝至邊際故。言無病者,一切煩惱習障及所知障俱永斷故。言無死者,不思議變易無終盡故。言無蘊者,無始無明住地悉以斷故。言無過者,一切身口意業無過失故,亦能超過一切諸功能故。彼由何得?從菩提心最勝方便不退失因而能證得涅槃果故。何者名涅槃界?所謂諸佛不可思議法界之性轉依法身是涅槃界也。是故我今頂禮彼不思議菩提之心,因果增長漸漸明盛,如初月故。 復次菩提心種子者,一切世間善法穀生所依住處,如大地故。一切聖者法寶出處,如大海故。一切諸佛道樹之所從生次第之因,`[如〔-〕【明】]`如種子故。此是菩提心之果也。 復次何以得知彼因相應?如轉輪王子。言淨信者,即是菩提心種。言勝智者,即最勝般若能了一切,名之為母。三摩地者,以定為胎,一切善法安住其中,安樂為體。言大悲者,於諸眾生起大悲故,於生死中不疲倦故,及能圓滿一切種智,養菩提心為乳母故。復次彼因和合菩提之心,應知有二。何者為二?一謂煩惱所染污相、二謂白法自性之相。於中染者,彼自性清淨常心不染,而為客塵煩惱覆障染污,猶如火等自性清淨為灰埿雲塵等障蔽。譬如火與寶珠虛空及水自性不染,若離灰等,火等自性皆得清淨。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自性之心皆同清淨,為貪等煩惱之所染污,若離貪等則心得清淨。復云何知白法之相亦皆清淨?`[自性清淨〔-〕【明】]`自性清淨一切白法之所依止,一切白法亦從彼生,如蘇迷盧山出生寶故。菩提之心亦復如是,一切技藝皆得圓滿,獲得四種大波羅蜜多,是故說為如來法身。如經中說「世尊!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彼如來法身,為煩惱隨煩惱之所染污。」自性清淨心是異名說,如經中說「舍利弗!此善法如實真如法界自性清淨心相應法體,我依此自性清淨心,為眾生故說為不可思議。」 復次彼心於諸眾生,為`[十=千【明】]`十種事。無差別相,所謂無作故。無始,不生故。無終,不滅故。無礙,自性光明故。以空智知一切法一味相,猶無性故。無性即無相,離諸根境界故。是聖者所行,諸佛境界故。一切法所依,染淨諸法所依止故。遠離於常,染法無常故。遠離於斷,白法不斷故。此復差別略有三相。言不淨者,即初說名為眾生界。淨不淨者,即次說明為菩薩也。極清淨者,說為如來。如經所說「舍利弗!即此法界,過於恒沙無邊煩惱`[5]㲉=殼卵【明】*`㲉所纏`[裹【明】,裏【大】]`裹,無始世來常為生死波浪漂流,往來生滅恒處中流,說名眾生。舍利弗!即此法界,無邊厭離生死、不住涅槃,一切欲界中住,行十波羅蜜,攝八萬四千法門,行菩提行時,名為菩薩。舍利弗!即此法界,一切俱胝煩惱解脫、度一切苦,遠離一切煩惱隨眠纏垢,證得清淨最極清淨法性中住,一切眾生之所瞻仰,住一切爾焰地,得大勢力無障無著,於一切法得自在力,說名如來、應、正等覺。是故舍利弗!無別眾生界、無別法身,眾生界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界。此無二義文字差別。」 此復云何?在不淨時煩惱所染,猶如重雲掩覆麗日。自性清淨心無有染,客塵煩惱既除遣已,日輪晃曜遍滿虛空。既有生老病死,云何復說此性為常?猶如火劫燒太虛空,空界無為本無燒相。法界無為亦復如是,老病死火無能燒壞。是故經說「世尊!世間言說有死有生,非如來藏有生死也。世尊!死者舊諸根壞,生者新諸根起。世尊!如來藏離有為境界相、常住寂靜。」此之藏性既常住不變,未能發起,云何得與佛法相應?猶如燈明及與煖色更無別相,法與法身亦復如是。如佛說言「舍利弗!譬如燈無二法功能無異,所為光明及煖色等不相離故。或如寶珠光明形色。如是如是。舍利弗!如來所說法身不相離法,智慧功能所為過殑伽沙如來之法。」如說「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不空智。何者為二?世尊!所謂空如來藏,與煩惱`[*5-1]㲉=殼卵【明】*`㲉和合無別不了解脫。不空者,過恒河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何故法身萬德圓滿功德具足,眾生因何不得解脫?喻若蓮華,邪見羅網葉所覆故。亦如真金,`[墮=隨【明】]`墮於疑惑不淨穢故。猶如滿月,我慢羅睺之所吞故。如清池水,貪欲塵垢之所濁故。喻彼金山,為嗔恚埿所塗染故。如太虛空,愚癡之雲遍滿遮故。如日未出,無明住地之所障故,六處`[大=太【明】]`大蘊胎藏中住。如器世間相未成故,如是無雨緣未合故。 蓮花金滿月,  池水金山空, 如日大地雲,  佛性客塵染。 煩惱覆功能,  佛事無由作, 略說九譬喻,  染淨翻應知。 由此如來法身`[亦〔-〕【明】]`亦復如是,一切煩惱客塵離障盡故、自性功能具足故,得成應供。一切眾生同共受用,證得常住寂靜清涼不思議涅槃界。所謂說如來、應、正等覺,非異如來法身外別有涅槃。又如所說「眾生界得清淨時,應知即是法身。」法身即是涅槃界,涅槃即是如來,如經中說「世尊!無上正等覺者即是涅槃。世尊!涅槃界者即是如來法身,世尊法身之外無別如來。世尊!如來者即是法身,此無有異也。」即是苦滅等,是故經言「世尊!非壞法故名為苦滅。然苦滅者,無始無作無生無起、無滅無盡離盡、常住不動寂靜,自性清淨,破一切煩惱`[*5-2]㲉=殼卵【明】*`㲉,過殑伽河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具足,說如來法身。世尊!此是如來藏。未脫煩惱㲉,名如來藏。世尊!如來藏者,是諸如來空智。世尊!如來藏,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見、先未曾見、昔未曾得,唯有如來得證,及破一切煩惱`[*5]`㲉,修習一切苦滅道。是故如水與冷,覺性與涅槃無二無別故。」或說一乘性欲,或不涅槃。又說同一法界,或小涅槃、或中涅槃、或大涅槃。不爾。下中上因中轉果,應為一也。因既差別,果亦差別。是故言「世尊!無有下中上者得涅槃。世尊,平等法者、平等智者、平等解脫者、解脫知見者,證得涅槃。是故世尊!涅槃界一味等味,所謂明解脫味。」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一卷〔-〕【明】]`一卷 `[此記明本無]`此是國、宋藏所謂《法界無差別論》,提雲般若譯者。今按《開元錄》及賢首疏,則彼丹本五言二十四頌者,真是提雲般若所譯,而賢首疏所譯者。又此論,錄及疏中並為單譯,而國、宋兩本與彼丹本文雖有異、義則無殊,必是開元之後後代重譯;但未知何代何人之譯,此須待勘。而二藏直以此為提雲般若譯者,錯也。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31 冊 No. 1627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日本 SAT 組織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