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入正理論》梵藏漢](《因明入正理論》梵藏漢#攝頌) [因明入正理論](因明入正理論#摄颂) No. 1630 因明入正理論`[一卷〔-〕【三宮】]`一卷 商羯羅`[主=王【宮】]`主菩薩造 `[三藏=唐三藏【明】]`三藏法師玄奘`[奉詔〔-〕【三宮】]`奉 詔譯 # 攝頌 能立與能破,  及似`[6]唯=惟【宋元宮】*`唯悟他, 現量與比量,  及似`[*6]`唯自悟。 如是總攝諸論要義。 # 1.能立 此中宗等多言,名為能立。由宗、因、喻多言,開示諸有問者未了義故。 此中宗者,謂極成有法,極成能別差別`[為性=性故【三宮】]`為性,隨自樂為所成立性,是名為宗。 如有成立「聲是無常」。 因有三相。何等為三? 謂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 云何名為同品、異品?謂所立法均等義品,說名同品。如立「無常」,瓶等無常,是名同品。異品者,謂於是處無其所立,「若有是常,見非所作,如虛空等」。此中所作性或勤勇無間所發性,遍是宗法`[性=於【三宮】]`性。同品定有`[性=於【宮】]`性、異品遍無性,是無常等因。 喻有二種:一者同法;二者異法。 同法者,若於是處顯因同品決定有性,謂「若所作見,彼無常,譬如瓶等」。 異法者,若於是處說所立無,因遍非有,謂「若是常,見非所作,如虛空等」。此中「常」言表「非無常」,「非所作」言表「無所作」,如有非有,說名「非有」。 已說`[宗=宗因【三宮】]`宗等如是多言開悟他時,說名「能立」。 1如說「聲無常」者,是立宗言。2「所作性故」者,是宗法言。 3「若是所作,見彼無常,如瓶等」者,是隨同品言。「若是其常,見非所作,如虛空」者,是遠離言。 `[*6-2]唯=惟【宋元宮】*`唯此三分,說名「能立」。 ^vepjtk # 2.似能立 ## ‹1›似宗9 雖樂成立,由與現量等相違故,名似立宗。謂現量相違、比量相違、自教相違、世間相違、自語相違、能別不極成、所別不極成、俱不極成、相符極成。 1此中現量相違者,如說「聲非所聞」。 2比量相違者,如說「瓶等是常」。 3自教相違者,如勝論師立「聲為常」。 4世間相違者,如說「懷兔非月,有故」,又如說言「人頂骨淨,眾生分故,猶如螺貝」。 5自語相違者,如言「我母是其石女」。 6能別不極成者,如佛弟子對數論師立「聲滅壞」。 7所別不極成者,如數論師對佛弟子說「我是思」。 8俱不極成者,如勝論師對佛弟子立「我以為和合因緣」。 9相符極成者,如說「聲是所聞」。 如是多言,是遣諸法自相門故、不容成故、立無果故,名似立宗過。 ## ‹2›似因14 已說似宗,當說似因。不成4、不定6及與相違4,是名似因。 **不成有四**:一、兩俱不成;二、隨一不成;三、猶豫不成;四、所依不成。 1如成立「聲為無常」等,若言「是眼所見性故」,兩俱不成。 2「所作性故」,對聲顯論,隨一不成。 3於霧等性起疑惑時,為成「大種和合火有」而有所說,猶豫不成。 4「虛空實有,德所依故」,對無空論,所依不成。 **不定有六**:一、共;二、不共;三、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四、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五、俱品一分轉;六、相違決定。 1此中共者,如言「聲常,所量性故」。常無常品皆共此因,是故不定。為如瓶等所量性故,聲是無常?為如空等所量性故,聲是其常? 2言不共者,如說「聲常,所聞性故」,常無常品皆離此因,常無常外餘非有故,是猶豫因。此所聞性,其猶何等? 3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者,如說「聲非勤勇無間所發,無常性故」。此中非勤勇無間所發宗,以電空等為其同品。此無常性,於電等有、於空等無。非勤勇無間所發宗,以瓶等為異品,於彼遍有。此因以電、`[瓶等=以瓶【三】,瓶【宮】]`瓶等為同法故,亦是不定。為如瓶等無常性故,彼是勤勇無間所發?為如電等無常性故,彼非勤勇無間所發? 4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者,如立宗言「聲是勤勇無間所發,無常性故」。勤勇無間所發宗,以瓶等為同品,其無常性於此遍有;以電空等為異品,於彼一分電等是有、空等是無。是故如前,亦為不定。 5俱品一分轉者,如說「聲常,無質礙故」。此中常宗,以虛空極微等為同品,無質礙性於虛空等有、於極微等無;以瓶樂等為異品,於樂等有、於瓶等無。是故此因,以樂以空為同法故,亦名不定。 6相違決定者,如立宗言「聲是無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有立「聲常,所聞性故,譬如聲性」。此二皆是猶豫因故,俱名不定。 ^99tzc6 **相違有四**:謂法自`[性=相【三宮】]`性相違因、法差別相違因、有法自相相違因、有法差別相違因等。 此中,1法自相相違因者,如說「聲常,所作性故,或勤勇無間所發性故」。此因`[2]唯=惟【三宮】*`唯於異品中有,是故相違。 2法差別相違因者,如說「眼等必為他用,積聚性故,如臥具等」。此因如能成立眼等必為他用,如是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別相違積聚他用,諸臥具等為積聚他所受用故。 3有法自相相違因者,如說「有性非實非德非業,有一實故、有德業故,如同異性」。此因如能成遮實等,如是亦能成遮有性,俱決定故。 4有法差別相違因者,如即此因即於前宗有法差別作有緣性,亦能成立與此相違作非有緣性,如遮實等,俱決定故。 ## ‹3›似喻10 已說似因,當說似喻。 **似同法喻**有其五種:一、能立法不成;二、所立法不成;三、俱不成;四、無合;五、倒合。 **似異法喻**亦有五種:一、所立不遣;二、能立不遣;三、俱不遣;四、不離;五、倒離。 1能立法不成者,如說「聲常,無質礙故。諸無質礙,見彼是常,猶如極微。」然彼極微,所成立法常性是有,能成立法無質礙無,以諸極微質礙性故。 2所立法不成者,謂說「如覺」。然一切覺,能成立法無質礙有,所成立法常住性無,以一切覺皆無常故。 3俱不成者,復有二種:有及非有。若言「如瓶」,有俱不成。若說「如空」,對`[無空=非有【三宮】]`無空論,無俱不成。 4無合者,謂於是處無有配合,但於瓶等雙現能立、所立二法。如言「於瓶,見所作性及無常性」。 5倒合者,謂應說言「諸所作者皆是無常」,而倒說言「諸無常者皆是所作」。如是名似同法喻品。 **似異法**中, 1所立不遣者,且如有言「諸無常者,見彼質礙,譬如極微」。由於極微所成立法常性不`[遣=違【三宮】]`遣,彼立極微是常性故,能成立法無質礙無。 2能立不遣者,謂說「如業」。但遣所立,不遣能立,彼說諸業無質礙故。 3俱不遣者,對彼有論,說「如虛空」。由彼虛空不遣常性、無質礙性,以說虛空是常性故、無質礙故。 4不離者,謂說「如瓶,見無常性、有質礙性」。 5倒離者,謂如說言「諸質礙者皆是無常」。如是等似宗、因、喻言,非正能立。 # 3.為自‹現比及似› 復次,為自開悟,當知唯有現、比二量。 此中**現量**,謂無分別。若有正智於色等義,離名種等所有分別,現現別轉,故名現量。 言**比量**者,謂藉眾相而觀於義。相有三種,如前已說。由彼為因,於所比義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無常等,是名比量。 於二量中,即智名果,是證相故。如有作用而顯現故,亦名為量。 有分別智於義異轉,名**似現量**。謂諸有智了瓶衣等分別而生,由彼於義不以自相為境界故,名似現量。 若似因智為先所起諸似義智,名**似比量**。似因多種,如先已說。用彼為因,於似所比諸有智生,不能正解,名似比量。 # 4.能破及似能破 復次,若正顯示能立過失,說名**能破**。謂初能立缺減過性、立宗過性、不成立性、不定因性、相違因性及喻過性,顯示此言開曉問者,故名能破。 若不實顯能立過言,名**似能破**。謂於圓滿能立顯示缺減性言、於無過宗有過宗言、於成就因不成因言、於決定因不定因言、於不相違因相違因言、於無過喻有過喻言。如是言說,名似能破,以不能顯他宗過失,彼無過故。 且止斯事。 已宣少句義,  為始立方隅; 其間理非理,  妙辯於餘處。 因明入正理論`[一卷〔-〕【明】]`一卷 # 因明入正理論後序 ᅟᅟ==[6] 因明入正理論〔-〕【宋元宮】,麗本缺此後序,今依明本採錄與宋本元本宮本對校== 因明入正理論者,蓋乃抗辯標宗、摧邪顯正之悶閾也。因談照實;明彰顯理;入言趣本;正以離邪;論之者,較言旨歸、審明要會也。 昔應符道樹茲義備焉,登庸鹿林斯風扇矣。六師稽顙而卷舌,十仙請命以知歸。非`[天=夫【宋宮】,天【磧】]`天靈曜寢光、邪津鼓浪,同惡孔熾寔繁有徒,所以世親弘盛烈於前,陳那纂遺芳於後,揚真殄謬、夷難解紛,至矣神功備詳餘論。 粵有天主菩薩亞聖挺生,博綜研詳,聿修前緒,撰略精祕,逗適時機,啟以八門通其二益,芟夷五分取定三支,其義簡而彰,其文約而顯。西方時彥鑽仰彌深,自非履此通規,未足預其高論。 大唐皇帝乘時啟聖,闡金鏡而運金輪,納錄嗣明,振玉鼓而調玉燭,洞敷玄化、載緝彝章,`[爇=藝【宋元宮】]`爇慧炬而鑒昏城,艤智舟而濟苦海。 我三藏法師玄奘,神悟爽`[𢪛=拔【宋元宮】]`𢪛峻節冠群,行四勤如不及、瞻三宗而好問,漢地先達各擅專門,寓目必察其微、納心並殫其妙。嗟乎聖迹緜遠、像教陵夷,未嘗不臨訛文以喟然、撫疑義而`[太=大【宋元宮】]`太息。望葱山而高視,期鷲峯而遠遊。 既而`[冒【CB】,冐【大】]`冒險乘危詢師訪道,行達北印度迦濕彌羅國,屬大論師僧伽耶舍,稽疑八藏、考決五`[乘=未【宮】]`乘。論師以大義磐根嘉其素蓄,`[唯=惟【宋元宮】]`唯因明妙術誨其未喻,梵音覯止氷釋于懷。 後於中印度摩竭陀國,遇尸羅跋陀羅菩薩,更廣其`[例=似【宮】]`例,觸類而長、優而柔之。 於是遍謁遺靈、備訊餘烈,雖遇鍱腹,縱辯無前,風偃邪徒;抑兼茲論,旋弘周化,景福會昌。 粵以貞觀二十一年秋八月六日,於弘福寺承詔譯訖。弘福寺沙門明濬筆受證文,弘福寺沙門玄謨證梵語,大總持寺沙門玄應正字,大總持寺沙門道洪、實際寺沙門明琰、羅漢寺沙門慧貴、寶昌寺沙門法祥、弘福寺沙門文備、廓州法講寺沙門道深、蒲州栖巖寺沙門神泰,詳證大義。銀青光祿大夫行左庶子高陽縣開國男臣許敬宗奉詔監譯。 三藏法師以虛已應物闢此幽關,義海淼其無源、詞峯峻而難仰,異方秀傑同稟親承,筆記玄章並行於世。 余以不敏妄忝吹噓,受旨證文偶茲嘉會,敢錄時事貽諸後毘,勝範鴻因無泯來際。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32 冊 No. 1630 因明入正理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日本 SAT 組織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