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649 三彌底部論卷上 失譯`[1]人名今附秦錄〔-〕【宮】*,今附秦錄【宋元】*`人名今附`[2]秦=三秦【三】*`秦錄 歸命一切智!我從此語。如是。是人臨欲死時,成無記心,其以何業往生?答曰:有業記心惑業往惡道,無惑記心白業往善道。體性記心,以是故隨行。以無記心起無記業,為業制故往生。如是。是故行無隔,若眠若悶、若無心死,行制故往業道。此二段語顯相應,第三段語顯不失,彼業自作自業。 自作者何義?答:受義故。自業者何義?答:分義。何以故?不往他故。是生,何以故?方便故。是行處,何以故?由彼故。是不滅,何以故?受故,此顯現故,此世作業不滅故。由報業受生四處。此欲界死欲界生,有處往中間,有處受中間有。如是。若欲界處、若色界處,第一處、第三處,異生可說。如是。從欲界中間有受欲界中間有,從欲界中間有受色界中間有。如是。此欲界死受生中間有。如是。如是第三處,從色界中間有受色界中間有,如此我等死受中間有。如是。云何世尊聲聞從中間有受中間有,非凡夫,云何爾?須陀洹,從此七生七死受天中間有,住彼作斯陀含果證是。其從天中間有受人中間有,住此作厭欲界證是。其從人中間有受色界中間有是,其住彼中間般涅槃地作向`[一〔-〕【宮】]`一,從彼入別中間有,於此處而般涅槃。如是聲聞過四中間有。有諸部說家已斯陀含,斯陀含人中間有處,至一間地處,`[度=渡【元明宮】]`度人中間`[有=其【三宮】]`有。如是。如是從欲天受欲天,如是可知。有人捨五陰生有處,受五陰中間有處,如是一切。我從此語今當說,云何有我?我捨此有受彼有若為?問曰:何所疑?答曰:見先師意互相違,故生疑。有諸部說實無我,唯陰處是我。何以故?苦起而已。故世尊語迦栴延:唯苦生生、唯苦滅滅。彼但見苦起而已,故知諸部見無有我。如是。 復次何義說言無我?答:無說故。世尊又語先尼梵志:如師所見法,諦實說無我。 世尊言:如是見者是名為師,是名為多`[他=陀【三宮】]`他阿`[伽=迦【元明】]`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是我所說。彼諸部見無說故,是故無我。如是。 復次何義說無我?答:自見其身故。世尊說言:無聞無知凡夫見色是我、我亦是色,色在我中、我在色中。如是四種,四陰亦如是。若有我者,不應自捨其身見五陰是其體。譬如有人自捨其身,取提婆達多身見為其身見,其身是提婆達多,其身中有提婆達多,提婆達多中有其身。如捨其眼根,取提婆達多眼見、象牙見為其知見。而非其見,是故無我。如是。 復次何義說言無我?答:我我所不可得故。 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我者即有我所,若有我所即有我。我及我所諦實不可得,是故無我。彼諸部見我我所不可得故,是故無我如是。 復次何以故說無我?答:不實言有故。如富樓那語諸比丘:長老!佛所說法甚為難測,於無物中有我。 佛自言:我亦有如是。長老!我但知此語,不測深旨如是。不實言有故,知諸部見不實義故,是故無我。如是。 又諸部說,不`[可=得【宮】]`可言有我、不可言無我。何以故?答:我相不可言故。`[答=若【三】]`答:有我者可說,如行行相可說,如無為無為相可說,如是我我相可說。 彼諸部見我相不可說故,是故有我、無我不可說。如是。 復次,何以故有我、無我不可說? 答:直置問記故。何以故?問記有四種:一者一問直記、二者先詰然後記、三者反問而記、四者直置不記。今者問我,直置不記,是故不可言有我、不可言無我。如是。 復次,何以`[故〔-〕【三宮】]`故有我、無我不可說?答:定異合故。若有我,便應可說,為是行、為異行?為是無為、異無為?此二種說既不定,是故不可言有我、不可言無我。如是。 復次,何以故有我、無我不可說? 答:常無常合故。`[若=答【宮】]`若有我可說,為是常、為無常?此二種說應必有定,而不定,是故不可說言有我、不可說言無我。如是。 復次,何以故有我、無我不可說? 答:有無中依止故。 佛告迦栴延:世間依二種,亦依有、亦依無,以是故執有執無。是故有我、無我不可說。如是。又諸部說實有我。何以故?語縛故。 佛言:是色、痛、想、行、識繫縛,從此世`[渡=度【明】]`渡彼。 彼諸部見繫說縛故,是故有我。如是。 復次,何以故有我?答:正見故。 佛言:有人見化生故,正見。 彼諸部見正見故,是故有我。如是。 復次,何以故有我?答:佛說四念故。 佛言:觀見身、受、心、法。若無我,無可見四法。彼諸部見,佛說四念故,是故有我。如是。 復次,何以故有我?答:佛說聲聞故。 佛言:有人事火,自炙其身、勸人自炙。以是故佛說有人。如是。若無人,自無炙,亦無他可炙。 彼諸部見佛說有人,是故見有我。如是。 復次,諸部何故說有我?答:一人出世,多人得安樂生故。 佛語諸比丘:一切功德人生在世間,多人得安樂故。若無人,誰生功德? 是諸部見一人生故,是故有我。如是。 又諸部說五陰是人是我。 問曰:何以故?答:說界門故。 佛語比丘:六界門六觸是人。 彼諸部見佛說六界門六觸是人,是故是人。如是。 復次,何以故是人無異人?答:佛說外國有最上女人修多羅等故。 佛言:我所說是最上女人,若白若黑若青若細滑、若方若長若短若細腰若肥,即是人更無異人。如是。 又佛語比丘:有人見一比丘可憎,若短若瘻若`[躍=躄【三】]`躍。如是。 復次佛說:我天眼見眾生可愛可憎等。如是。 復次,說彼地獄人如燒積薪,燒地獄人亦復如是。 前所說最上女人等,及見比丘可憎,佛見眾生可愛可憎,乃至燒地獄人如燒積薪等,但是五陰是人,更無異人。是諸部見佛說陰是人,是故是人。如是。 又諸部說人異五陰。何以故? 答:如擔重擔人故。 佛言:重擔是五陰,擔者是人。如是。 以是故人與陰各,是故人與陰異。如是。 復次,何以故人異陰? 佛言:人取愛為?其第二久遠輪轉,是故人與愛異。以是故人與陰各。如是。 復次,何以故人與陰各?答:受業果故。佛說偈言: `[生=世【三】]`生世樂歡喜,  異世樂欣然, 作福二處歡,  自見其業淨。 此世業報竟,  來世復應受, 陰壞隨業往,  更受異陰身。 彼諸部見受業報故,是故人與陰各。如是。 復次,何以故人與陰各?答:是我說故。 佛`[言=說【三宮】]`言:我前世時作轉輪聖王,名曰善見,亦名大天,以是故今受新陰,前我不異。是故人與陰各。如是。 復次,何以故人與陰各?答:無記處說故。 佛言陰無常,不說人無常。有時說陰是無常相,有時說陰是常相,以是故常相異、無常相異,是故人與陰各如是。 又諸部說人是常。何以故?答:無本故,人不應生死中行。 如佛所說:生死無本,眾生輪轉,生死源本不可知。如是。是故人無本。 若人無本亦無其末,是故人常如是。 復次,何以故人常?答:憶過去世故。 佛言:憶一生乃至憶過去無數劫生,陰壞雖流轉生死,而人不壞。 彼諸部見憶一生乃至憶過去無數劫生故,是故人常。如是。 復次,何以故人常?答:說處故。 佛言:渡彼岸住彼地,名婆羅門。如是。佛復言:既已渡彼岸,更不復還。如是。佛復說:渡彼岸者住彼處不墮落,既至彼岸無復憂惱。如是。 若人見渡彼岸者,住彼處不墮落、無憂惱故,是故人常。 彼諸部見佛說處故,是故人常。 復次,何以故人常?答:至不動樂故。 佛說偈言: 如是正解脫,  渡欲淤泥流, 智者莫能測,  得至無動樂。 彼諸部見佛說至無動樂故,是故人常。以是人至不動樂無陰故,是人不可知處,是故人常。如是。 又諸部說人無常。問:何以故? `[答=若【宮】]`答:有本故。 佛語比丘:有一人生,為一切人安樂如是。 若有生有其本,若有本有其末。是故人無常。如是。 復次,何以故人無常?答:佛說語新故。 佛言:新生天,好顏色、端正威德。新者,無常法名新,是故人無常。如是。 復次,何以故人無常?答:倒法故。 佛言:波斯匿王雖為人王,異世時倒如是。若有倒法成無常,是故人無常。 復次,何以故人無常?答:落生故。 涅槃常,不落不生。 依佛說言,我見眾生落生,以是故依佛說落生,是故人無常。 復次,何以故人無常?答:生老病死法故。 佛言:我是無數四部眾善知識,以生死故來至我所得脫生死。生老病死是無常法,是故人無常。如是。 是故從此修多羅以為本,有說無實我如是,有言不可說有我如是,有說有我如是。 是故我等生疑。`[雖〔-〕【三宮】]`雖然為當實有我、為假設而已,以是故有說五陰是我、有說我異五陰、有說常、有說無常。如是。是故我等生疑。 問曰:云何人捨此有更受異有? 答:如修多羅意教化力,可知五盛陰成人以為實人。以五盛陰成人以為實人,故不可言人常無常。如是。 難曰:前章所說無我為首,各有所執,云何解釋令得開解?答:如前所說,`[苦=若【元明】]`苦起而已,無我如是。我等今說。 苦者苦,生滅是苦性。 佛欲顯示苦性,語迦旃延言:苦生生、苦滅滅。我相生滅不可言,是故佛說如是。 復次,如前所說,無說故無我。如是。我等今說,我等相從信`[受=故【三宮】]`受。 如佛為外道說:雖有我,是假名我,不實說我,依有漏陰。 佛見去來法,說是我非實我。 如佛說依行行故受名,是故佛說說名我。如是。 復次,如前所說,自見其身故無我。如是。我等今說。答曰:無明所覆,五陰無我謂為我。 如新生無知小兒,見餘母人謂為其母。五陰無我謂為我,亦復如是。`[是=故【三】]`是佛所說。如是。 復次,如前所說,無我,我我所不可得故。如是。我等今說。答曰:佛說依不自在,我我所實`[性=住【三宮】]`性不可得。如是。 為他所制者,不名自制。若自制者,不名他制。是故斷自他制,不斷我。如是。 復次,如前所說,不實言有故無我。如是。 我等今說。答:不實有故。 不實與無法共合,無而言有,此言難信。是故斷無言有,不斷我。如是。 如諸部前所說,相不可說故,不可說有我、無我。如是。我等今說。曰:我常,無常相等不可說,有我等可說。 如佛說:有人自炙身等一切。 復次,如佛說:無聞無知凡夫以惡業為相,聰明之人以善業為相。是故諸部語不可依。如是。 如諸部前所說,有我、無我直置問不記故。如是。我等今說。問不相應故是故直置,相應故不直置。 如佛記:無知凡夫人不善,聰明人善。是故諸部語不可依。如是。 如諸部前所說,有我、無我不可說定異故。如是。我等今說。若我驗者,應是行、為異行?如是。正說,為是行、為異行應說。是故應遣,諸部語不可依。如是。 如諸部前所說,有我、無我不可說常無常故。如是。我等今說。 若我有無中可說,成斷見常見。 若依此二見,佛所不許。 若言無人者,成過。不記之類,此言不可。何以故?若言無人者,是名邪見。 若言有人者,是名正見。是故有人可說。 如修多羅中說:若言無人名為邪見,若言有人名為我見。若言有者,是其常無常故。若如此者,行`[成=或【三】]`成常無常故。若同有,有者行無常,無為常,人不如是。同有不同常,無常應可知。如是。 如諸部前所說,有我、無我不可說,有無中依止故。如是。我等今說。 若都無我,佛不應說有依止。是佛說有依止故,是故有我可說。如是。 如諸部前`[所=不【三宮】]`所說,有我語縛故。如是。 我等今說。 無人可縛而有縛,如王獄縛,雖無人而有縛有結,如有繩有結、無繩無結。如是。無我而有語縛。如是。如諸部前所說,有我正見故。如是。我等今說。 依有漏陰,佛說有人,以人見有人故,名為正見。如是。 如諸部前所說有我,佛說四念故。如是。我等今說。 佛語迦旃延:唯心而已,欲顯身受心法故。說唯心而已,成諸法更無異。如是。 如諸部前所說有我,佛說聲聞故。如是。我等今說。 聲聞說處依止法,聲聞說而已更無異。如諸部前所說有我,有說故如是。我等今說。 佛說有人假名。是故是其朋無我。若實無我,不成殺生殺者亦無所殺,亦無偷盜、邪婬、妄語,飲酒亦如是。 如是無我若無我者,五逆亦無,縱任諸根無起善惡者、無縛無解,縛者亦無、所縛亦無,作者亦無、業亦無報。若業無者,果報亦無。業果報無者,亦無生死。而眾生以業果報輪轉生死。若無生死者,生死因亦無。若無因者,因滅亦無。若因滅無者,趣道亦無。如是四諦亦無。若無四諦,亦無佛說四諦。若無佛者,亦無有僧。如是無人者,三寶四諦亦無。如是諸說並所不應,以是故無人者成上諸過。後過亦生。若有人有我者,上所說無過。如佛說修多羅,真應當知,是故實有我。 如諸部前所說,五陰是人是我界門故。如是。我等今說。 若人命我異,是修多羅不顯有我。為陰是我、我是陰?若陰是我,`[陰可說=不說【宮】]`陰可說,我不可說。若我是陰,我可說,陰不可說。亦可兩可說非五陰是我。如是。 如諸部前所說,人異五陰,如擔重擔人故。如是。我等今說。 依擔故說有擔,若我異陰,壞時起時我亦起亦滅,如斫身一分,我亦應一分。如是一分成多分,一分多分還成一,隨身存時命亦隨存,命存時身亦存,是故陰即是我。是語可遣。如是。 如諸部前所說,人異陰,取愛為其二故。如是。我等今說。 若人正見無疑,如人有愛繫縛,輪轉生死。佛欲顯示,佛言:人取愛,為其第二,長處生死;愛斷時,無復輪轉。是故我不異陰。如是。 如諸部前所說,人與陰各,受業果故。如是。我等今說。 依有漏生死,此生來生受其果報,是故人與陰不各。 復次,如諸部前所說,人與陰各,是我說故。如是。我等今說。依度說。 佛言:我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時,曾為頂生王。是故人與陰不各。如是。 復次,如諸部前所說,人與陰各,不記處說故。如是。我等今說。 陰我異、不異不可說,是故法相以常無常為首不可說,我亦不可說。 若我異陰者佛言,我異身異佛所不記,修多羅所不明。若我異陰者,亦可在陰中,亦可遍一切處。若在陰中,斫身時、破身時,我應可見,如蚊在優曇婆羅果中,破優曇婆羅果時蚊可見,我在陰中亦復如是。若我異身,`[冷=令【三宮】]`冷熱觸身,我不應覺知。復次若挑眼時,倍應見物。如是。諸根壞時,聲香味觸等亦應覺知。如是。 復次,若我異身,從此身入彼身,還來入身。如人從此屋入彼屋,還入此屋。我異者應如是。 復次,我異陰者,我不應處處受生。若處處受生,應一念遍處受生。是故不應常,在身中故。解脫難得,若處處行不應作業。若無業果亦無功業,亦無縛解、亦無行禪,便應解脫。如是等不應,是故人異身,語可遣。如是。 三彌底部論卷上 三彌底部論卷中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如諸部前所說,人是常,無本故,如是。我等今說。 若無本成常,生死無本亦應是常。此言不應,人無本不可說,如是。 如諸部前所說,人是常,憶過去世故,如是。我等今說。 若我定異陰者,陰壞時人不滅,應憶過去世時事。只應此人,不應有異人,而輪轉生死無斷絕時。此語不應,如是。 如諸部前所說,人是常,說處故,如是。我等今說。 斷苦流滅故,至有餘涅槃故,身猶存住,名之度彼岸住。婆羅門至無餘涅槃,既至得無餘涅槃故,是佛所說。是故不說人常,如是。 如諸部前所說,人常到,不動樂故,如是。我等今說。 得無餘涅槃時,便至不動樂。若人常者,不生不死如涅槃,不生不死身亦不異,其智慧在所處處亦`[不〔-〕【三宮】]`不異,食不食、`[苦=若【明】]`苦樂無`[異常=常異【三宮】]`異常故。過去時事不忘,常故無變異,亦無縛無解,是故人常。此語應遣,如是。 如諸部前所說,人無常,有本故,如是。我等今說。 有漏起故是名說人,以是故不可言陰與人異,是故人起不可說。以是假說,即答解前次佛說新等故。 若人無常者,眾生輪轉所作善惡業壞,不作善惡業自來,無先因故。一切眾生悉應一種,不造業應,`[解=脫【三宮】]`解脫者不由業自成。既不由業自成,功德無所為,先世時生亦無可憶。是故人無常,此語應遣。 以是假說,即答解前次倒法故、落生故、生老病死法、人無常故,如是。 問曰:云何說有人? 答曰:佛說有三種人。 問曰:云何`[三=二【宋】]`三種人? 答:依說人、度說人、滅說人(說者亦名安亦名制亦名假名)。 問曰:云何依`[說=說人【明】]`說? 答:如佛所說,語跋婆耶言:是是行所依說,是是其名安。 是名依說,如火譬。如佛語舍利弗:有人名象白淨可愛,四大所成是名我。如是一切亦如乳譬。如是依修多羅等所說,是名依說。 如色得色,人得色人不可說,異色色不可說異得,色人依色得名依色人。若人說是色是我,是其色成,名我見。若人說色是我者,以是過五陰人,前所說成,是其過。復言:若人說得色人異`[色=色人異色【三宮】]`色者,名異我見。若人說異我,以是過人異五陰成,是其過。 得色人相從而已,非是真說。若人說色,得色人相從而已,成其邪見。若邪見者,言無我,以是過前所說成,是其過。以是故,此是三過。 是故實異邪見,不隨實異、不隨邪見,依色得色人可說。以是故,得色人共色實可說。是故是時色起,是時得色人亦起;是時色滅,是時得色人亦滅,不是不可說。如是五陰、十二門。五道、阿修羅道、中陰,為七道。人生有處,迦羅`[羅〔-〕【三宮】]`羅、阿浮陀那、肉團支、新生、童子、年少、中年、老、善惡記心、戒犯戒,如是上一切合不合。依上諸法,是名依說人可知。 問曰:云何度說人? 答曰:以是時度異有是時,佛說度眾生。云何度說眾生?過去說、未來說、現在說。云何過去說? 如`[天使=龍天使【宮】]`天使修多羅所說,上啟閻羅:此人先不知父母兄弟等、不知功德、不知善惡等,願教其。如是。 如佛所說:我過去世時,曾作頂生王。是名過去說。 云何未來說? 如佛所說:轉輪聖王在中有時,初入母`[腹=胎【三】]`腹如入堂殿。如是。如佛語彌勒:阿逸多!汝後成佛時,名曰慈氏。是名未來說,如是。 云何現在說? 答曰:如佛說,安伽人有耳璫,種種寶飾臂手。如是。 如佛所說:大富長者多有財寶大如意。如是。是名現在說。佛依三世行制三說,如是應知。 以是行度說,是名度說。 `[云=問曰云【明】]`云何滅說?`[答=人答【明】]`答:`[逐=遂【三宮】]`逐依說人、度說人,佛說滅說人。如過去身壞時,是名滅說,如是。 如佛所說:漏盡比丘五陰無常滅。是名滅說。如佛說偈言: 智者莫能測,  得至無動樂。 是名滅說,如是。見依說、度說,是故說有人。捨五陰生有處,受五陰中間有,如是。 見滅說,佛說無復有受陰處。如是。 問曰:為捨五陰滅盡、猶有所餘? 答曰:何所疑?曰:見先師意互相違,故生疑。有諸部見五陰一邊,從此有往彼有,如是。何以故?識上生故。 佛言:是人識戒熏定熏,是其識上生勝處。佛復說偈言: 善惡二種業,  是業人世造, 是業是其物,  自捉自隨去。 麁陰是惡業,  細陰是善行, 善惡二俱造,  隨捉逐業往。 是人往生,其受根義,是以故其度,天眼人見其度。 如佛語比丘:我見眾生落生,如是一切。是故諸部見五陰一邊,從此有往彼有,如是。 又諸部說人,如是。從此有往彼有,非是陰。何以故?佛說偈故。 佛說偈言: 生世樂歡喜,  異世樂欣然, 作福二處歡,  自見其淨業, 護根往善道,  不護墮惡道。 佛復說言:此死落生如是。是故,如諸部見人如是,從此有往,彼有非陰。如是。 又諸部說無人,從此有度彼有。何以故?如佛言新天人,人見如是。 佛復說言:是是行行所依,是是受其名,如火依薪受其名。如是。 佛復說:一切德人生世間,多人受安樂。如是。前世已生不復更生,是故無人捨此度彼有,是故生疑。 曰:前所問為捨五陰滅盡、猶有所餘。今若捨五陰,五陰無遺餘,從此有度彼有。如佛說偈言: 棄捨此人形,  受天身具足。 如佛說,人無財寶,一切捨,隨所往。如是。如佛說臨死時,捨其身,獨自去。在世之時言皆是我有,臨死之時一切捨、獨自去。戒定熏心,藉此善業上生,是故佛說善心而已。上生勝處,是故捨五陰滅盡,往彼勝處,依業不滅。佛說偈言: 是業是其物,  自捉自隨去。 中陰根故,往生彼處,受根義行中陰處,天眼見中陰色。 如諸部說五陰一邊,從此有往彼有,是故捨此`[語=諸【三宮】]`語。如是。 前所說,如是人從此有往彼有,唯人而已。若爾者,應至道實異無往。若實異,若常若不常,成邪見。如前所說,實異常不常,成邪見遮。以是故人共陰實異不可說,是故是人而已,往生處不可說,如是。 問曰:云何人身滅時五中有起? 答曰:人欲滅時、中有起時,依五中有,是名五中有人可說。逐過去說、依度說,人可說。以是故不依人,是故不依義,不是人可說。如是見法念滅念滅不滅行,念念是名佛`[說〔-〕【三宮】]`說,應當知。以是故捨五陰身都盡,人從此有度彼有,是故說有人捨五陰生有處,受五陰中間有,如是。 問曰:為前受五中陰處,後捨人五陰?答曰:不如。若如所問,生成有間。若生成有間者,聖人滅應更受有,不成滅四取。若陰與人別,是所不應,如是。 問曰:為先捨人五陰,受五中陰身?答曰:不如。若如所問,一人一念中便應成兩種有。是所不應,如是。 問曰:今者云何捨人身受五中陰身?為一時而受、為不一時? 答曰:是一時。問曰:云何? 答曰:人臨死時,最後一念心現起時,中陰心未起;最後一念心滅時,中陰心方起。中陰心起時,成五中有人,是故說捨人陰受中有。何以故中陰心起時成?從人中落,中間有處成時,心住是處時,是名落生。是故相應時應當知。有人捨五陰生有處,受五陰中間有,如是一切。曰:當說我今。 問曰:陰有源本不?而從陰次第生至今,為有本、為無本?如是。曰:何所疑? 答曰:佛語比丘,生死無本,眾生輪轉。生死源本不可知。如是。為無實故不可知、為有實故不可知?如十二`[門=問【宮】]`門說:有,十三門實無故不可知、為無智不可知?何以故?無色界人,餘二界人無智故不知。如世界成不成,直置不可答。有展轉源本是初,有可說。是故我等生疑。 問曰:人前生源本不可知,為實有、為實無?若有知見可說。 答曰:實有不可知。何以故?譬如實有物覆故不可知,亦如一毫微塵細故不可知,又如地曠故不可知,亦如眼皮極近眼故不可知,又如海岸極遠故不可知。復如眼根弱故不可知,如髮毫端亦如芥子聚。以一芥子投聚中,色相似故不`[可=足【宮】]`可知。又如恒河流水,以一把鹽投河中,淡水力多故鹽不可得。亦如寶物在壁內,隔障故不可見。亦如鬼神隱形故不可見。如無知人不知命所餘,故不可知。如寶物在壁障隔等,實有不可知。如是人源本,實有不可知,如是。 難曰:從此源本,若塵及毫端等,實有不可知者;餘人見,如天眼見毫端。 又如地`[曠【CB】,嚝【大】]`曠邊際,唯天眼者見。復如眼皮自不見,近`[其=其邊【元明宮】]`其者見。如海岸不可知渡,到者見。如髮毫端,明眼者見。以一芥子投芥聚中,`[明眼=眼明【宋元宮】]`明眼者見。恒河水以一把鹽投之,唯魚近其邊知。覆障財寶,天眼者見。隱形鬼神,唯同類見,有方術人見。餘命不可知,他心智人見,如是。上所說一切有,言不可見不可知,然一切可知可見。源本無人知,是故如覆障寶物等,實有不可知非因。復說實有不可知。何以故?無能測量`[故〔-〕【三宮】]`故。如雪山實有不可稱量。何以故?無能測量故。 難曰:若為知雪山稱量實有不可知?答曰:見雪山`[石=實【三宮】]`石有量數挍略,雪山稱量實有可知,是故無能測量不可知。難曰:若挍略可知,此非知。但挍略知,非稱量實知,便成無明。 又問曰:不實故,稱量不可知。 答曰:不實不可知。何以故?如修多羅中所說故。佛言:物不實處無知聲。 如佛語比丘:如酥油燈滅,其灰其墨不可知。如是須彌、大海、大地,劫盡火劫起時,一切燒蕩盡,其塵其墨不可知。如是。 佛言:源本不可知亦復如是,如酥油燈滅,其墨塵不實有不可知。如是源本不可知,亦復如是。 問曰:如實物,有處佛說不可知聲。 答:如律中所說,若人酒著手若器,此人以手捧器奉上比丘,盛食比丘不知,得食無罪。如是。是故此非因。 又說不實不可知,若源本實有者,佛實智應從彼起,不應說言不可知。以佛說不可知故,是源本不實有。 答曰:此義處不爾,佛實`[智=知【三宮】]`智不從彼起。如世間`[問〔-〕【三宮】]`問常無常等處,佛不答,是故無因。復說不爾故,源本不可知,佛說不可知。若佛直說無源本,成斷見;若佛說有源本,復成常見。此二種,語不應。是不應故,佛說不可知,如是。 問曰:若生死有本者,成常見;若無本者,成斷見。聖人生死本已盡,別本更起,應知而不爾,別本更起者,便成斷見。生死源本不實有不可知。何以故?生死輪轉無窮故。佛語諸比丘:有依愛本不可知,從此起愛謝在過去,從此起愛未來當起,如是一切。以是故,無有愛本。是故生死無實,本不可知。 復次生死常起故,若無生死亦無涅槃。如佛語阿難:有漏五陰滅盡時,是名滅、是名涅槃。 佛又語阿難:涅槃雖滅盡,不無本,以是故生`[死=無【三宮】]`死滅有本。是故生死本不實有,本`[不〔-〕【三宮】]`不可知,如是。 復次因展轉合故。一切人不以我為因本,若以我為因本,生死不盡,是故無本,如是。 復次憶知過去無數世界。如佛所說:過去時若欲知,法識隨起知。以是故,識無數故,境界亦無數,應知亦無數,是故生死無本,如是。 復次生死無本故。若生死有本者,過去生本亦應有,是故不實有過去,生本不可知,如是。 復次有愛展轉故,佛說過去生本不可知。若生死本無者,亦無其名。若無法,不應有名,如是。 答曰:無法無名,無名名不實。雖無名,以無名便是其名,是故有名,故是其不實。如所說,過去源本名實,故源本應實。此語不是。曰:不爾。如所說,無法有名故有實者,有法有名亦應無名不實。何以故?無名故。若爾,無法不實,其名亦不實。實有法,其名亦實有。是故無法之名亦不實。以是故,源生不實,有驗矣。 難曰:若爾,實不實便`[10]是〔-〕【三宮】*`是不定。不實成實、實成不實,是所不應。 復次有法遮言無,有法無法始顯勝降。實不實可見,以是處無遮,言有是名實,如打物發此聲,此聲無本故,如是。源生可說,如兔角。是故,生死是源本。難曰:若生死無本者,亦無其末,如是無本無末與涅槃無異,是所不應,如是。答曰:是實無本,五陰展轉相生故,是故無常。因展轉,果亦展轉。 問曰:若生死無本者,中`[末=矣【宮】]`末亦無。中末無者,生死亦無。如林無本無末亦無中,便無此林;如是無生死,如是。 答曰:不爾。何以故?如團圓物,無本中末,不無圓物;生死亦爾。 難曰:若團圓物無本中末而有者,無`[第二=第一【宮】]`第二未可壞;生死亦爾。 答曰:恐如是生死不滅。如所執,本無故一切法無。此是下執,以前生因展轉故,是故無本。因壞故生死盡,生死壞因亦盡。如`[*10-1]是〔-〕【三宮】*`是前憶過去無數世界故,是故佛說無源本。若生死`[源=無源【三】]`源本,陰展轉無本,故成常見。依陰依度,佛說有眾生,如是。 說曰:陰展轉無本者,眾生展轉亦無本。眾生不應展轉。何以故?佛已說生死無本故。 問曰:若生死無本,佛何故說不可知,何不直言無? 答曰:若佛直說無者,不應起三種邪見。三種邪見者,第一我前身曾生不?第二我後更生不?第三我今若為生不?應生疑。以是故佛說不可知,是故佛說應當知。如是。佛說法有二種。何者二種?一為法、二為眾生。 云何為法?如佛所說,源生不可知,有愛本不可知。為法故,說無生死源本可說。云何?為眾生無明覆,眾生輪轉生死,為眾生故說法。眾生輪轉生死,是故佛為說。說曰:如是時法至,其心依度,是時佛說是眾生。 問曰:何故佛說有法源生不可知? 答曰:佛不應為眾生說無源本。 難曰:如是時法依度,是時佛說是眾生。爾時法無常可說,不應說眾生常無常。如是源生可說不可說,可知生死無本驗矣。 三彌底部論卷中 三彌底部論卷下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如是所說,有人生陰處,捨五陰受中陰五陰。問曰:云何知有中陰? 曰:何所疑?答曰:有諸部說無中陰。何以故?道處不說故。 佛語舍利弗:地獄我知,人往地獄我亦知,可往地獄道我亦知,乃至眾生往到涅槃我亦知。佛不說我知中間有,不說我知眾生往中間有,不說道可往中間有,如是。 彼諸部見佛此修多羅中不說,是故見無中陰。 復次生處佛不記故。生五處佛悉記,如佛記調達應入地獄,記都提婆羅門生畜生處,記姑羅柯生餓鬼處,記給孤獨氏生天,記`[儴=蠰【三】,欀【宮】]`儴佉王生人處,如是等記。不記一人生中間有。 彼諸部見佛不記五生處,是故諸部見無中間有。 復次佛說業故。此業應受地獄,此業應受畜生餓鬼人天五道。如是等五道生處,佛說業中間有,佛不說業。是故彼諸部見無中間有,如是。 復次佛說此定是實,有五道故。此是地獄畜生餓鬼人天等,不說此定是中間有。彼諸部見佛不說定中間有,是故諸部見無中間有,如是。 復次生無間故。 佛言:人造五逆罪,身壞直入無間地獄。若有中間有者,佛不應說直入無間地獄。 彼諸部見佛說直入無間地獄故,是故諸部見無中間有,如是。 復次無定故。 若死生有處,是`[其=具【元明】]`其中間,名為中間有者,中間有於生有處,其間復應有中間有。是故諸部見無中間有,如是。復次無用故。言有中陰者,此言無用。何以故?中間有處無長短壽,病不病亦無,受苦不受苦業亦無,愛不愛色聲香味觸亦無,服飾莊嚴亦無。是故若言有中間有者,此言無用。 復次同法生、不同法生故。若中間有共生一法者,是其生有,非是中間有。若不同法生,`[成=滅【三宮】]`成別道名,如八正道。如是同法、不同法成過,是故無中間有,如是。 復次不說相故。佛說有五道相,中間有相佛不說。 彼諸部見不說相故,是故無中間有,如是。 復次自身生故。佛說有眾生,從其身落無間,一念中受生。 佛說一念受生,不說中間有處可生。 彼諸部見一念從其身落受生,是故無中間有,如是。從因等故,諸部見無中間有,如是此說受五陰中間有處,是諸部執滅中間有。 問曰:若為遣所執、若為因成有中間有?曰:聽今所說。如諸部所執滅中間有,欲令是因還有中間有。 難曰:如諸部所說,五道處不說故,無中間有。答曰:不說五道處乘故,是故佛不說中間有,非是無中間有故。如從此城往彼城,不說乘應至彼處,不可以不說乘應至彼處言無乘;中間有亦如是。 復次如諸部所說生處,佛不`[說=記【三】]`說故無中間有。 不住處故,佛不記中間有。是處眾生命根苦樂法非法交關勝處,是佛所記,是故佛不記中間有。 復次如諸部所說,佛說業故,無中間有。是人積聚造業,應受六道、生色界無色界,是其所向道。以此業成中間有,乘至受生,是故佛不說中間有業。佛不說中間有業故,是故無中間有,不應爾。 復次如諸部所說,佛說此定是實,有五道故。無中間有,應說不說故。如佛語`[葉波=業彼【宮】]`葉波國人:應多有所告,而我不說。不可以佛不定說故,言無法`[可=所【元明】]`可說。是故佛不定說中間有故,是故不可說無中間有,可知。 復次如諸部所說,生無間故無中間有。斷異道故,佛說無間,是故不可說無中間有。 復次如諸部所說,無定故無中間有。如佛所說,有中間禪,非是不定,如第一第二禪是其中處。佛說`[有=其【三宮】]`有中間禪,中間禪中佛不說更有中間禪。如是應知,中間有非不定。 復次如諸部所說,無用故無中間有,應到彼故。有用,用中間有故往彼受生,是故中間有非無用。 復次如諸部所說,同法生、不同法生故,無中間有。 二處生故,生中間有處,往受生處。此二處同法不同法。云何同法?同界故。云何不`[同=問【元明】]`同法?乘與生處異故。是故不可言無中間有。 復次如諸部所說,不說相故,無中間有。多論處不應說此語。若佛說有中間有生多論處,不應間有中間有、無中間有,是故不可說無中間有。 復次如諸部所說,自身生故,無中間有。未生彼故,是其身應生彼,而未至生,中間有成生,從種類中落,受空處中間有。自見其身細微細滑,如在地無異,彼隨愛制故,依願樂其身。是故以此語不斷中間有。 有中間有。何以故?斷間故。 如佛語摩樓柯子:是時汝見聞覺知而已,汝爾時不在彼世界、不在此世界、不在中間處,是名苦盡。我等見佛`[遣=道【三宮】]`遣中間處,是故有中間有。 復次有中間有,如佛說跋蹉耶那修多羅。爾時佛語跋蹉耶那:捨此身未生彼處,是時意生身愛取合故,我說名為眾生。我等見佛說跋蹉耶那修多羅,是故有中間有。 復次有中間有,中間入涅槃故。 佛語諸比丘:五種人名龍駒馬。何等五種人?中間入涅槃是名第一人,生入涅槃是名第二人,行入涅槃是名第三人,不行入涅槃是名第四人,上行入涅槃是名第五人。 我等見佛說中間入涅槃故,是故有中間有。 復次身不至故,識無身不至彼。 我等見身不至彼,是故有中間有。 復次天眼力`[故佛=佛故【三宮】]`故。佛言:我天眼見眾生落生,如是一切。若無中間有者,佛不說我天眼見眾生落生。我等見佛說,天眼見眾生落生,是故有中間`[有〔-〕【宋宮】]`有。 復次如佛說揵闥婆處故。佛言:三處合時然後度入胎。何等三處合? 父母和合、揵闥婆來至前立,三事合時然後度入胎,是名三處合。若無中間有,佛不說揵闥婆處。 我等見佛說揵闥婆處,是故有中間有。復次得相關故。柯羅`[羅=邏【三宮】]`羅作本,乃至老無中間色得相關。我等見得相關故,應有道度處,從死有受中間有,應有相關可成。 復次稻苗譬故。從稻生苗、從苗生稻,是色定法。何等為稻?前生有為稻。何等為苗?中間有為苗。 又生有為稻。 我等見稻苗譬故,是故有中間有。 復次光明世間故。如阿難所說:我聞世尊為菩薩時,從兜率天上憶念智明下降母胎,是時一切世界光明普照。菩薩是時在中間有處光曜遍照,然後入胎。我等見光明世間故,是故有中間有。 復次人欲受生轉變故。是人是其可往道近其邊,其人欲受生心轉變,不轉變不受生。如人從般稠摩偷羅國落,還從中生。何以故?不見異生道故無轉變。若無中間有,不成轉變,不應見其所往道,是其所依處。是處見其所往道,如天眼見遊空如神通。我等見人欲受生轉變故,是故有中間有。 說曰:如前所說,斷間故有中間有。 斷三縛故是。是時三處中是處斷,三縛無此。無此有何義?曰:不著內門無彼。無彼有何義?曰:不著外門、不著中間。不著中間有何義? 曰:不著六識。是佛所說,不明中間有。 復次如前所說,跋蹉耶那修多羅故。 說三界故。佛已說三界,捨此身有何義? 曰:捨欲界。未生彼有何義?曰:未生色界。是時有何義?曰:生色界。意生身愛取合有何義?曰:著禪味愛相合。是佛所說,不明中間有。 復次如前所說,中間入涅槃故。 行過`[去=故【三宮】]`去,若說中間入涅槃者,成生中間有。恐如是行入涅槃者,成生共勇猛。是語不應,不明中間有。 復次如前所說,身不至故。曰:影現摸像,如人映井面像影現,如死受生處。如是不明中間有。 復次如前所說,天眼力故。曰細道故,有道細微餘人不能見,天眼力樂見,是故說天眼力。不明中間有。 復次如前所說,如揵闥婆處故,`[曰=白【元】]`曰向道故。是人先造善惡道,臨死時隨善惡業道向其人。曰:是故佛說揵闥婆處,不明中間有。 復次如前所說,得相關故。曰:`[何=向【三宮】]`何故?如汝言,從此死有生中間有相關,如我從死有受生有相關,不明中間有。 復次如前所說,稻苗譬故。曰:道不勝故。何以故?稻苗為譬,道成不勝。何以故?稻性生苗,既生苗已復能生稻。從人落起中間有,不能生人而已。是故此譬殊險,不明中間有。 復次如前所說,光明世間故。曰:間過故。此語阿難已說言:我聞世尊為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光明照曜一切世間。恐如是,如此`[曜照=照曜【明】]`曜照,在菩薩成佛中間光明,非成佛時光明。此語不應,不明中間有。 復次如前所說,人欲受生轉變故。曰:夢見故。如人夢在般稠摩偷羅國,倚見摩偷羅北界所領國,如是無中間有。 人欲受生轉變亦如是,不明中間有。 難曰:若無中間有者,佛不應說。告諸比丘:如二屋多有門戶,唯一大本門有一人立,守此門,見人出入。如是我以天眼見眾生落生。 若無中間有,與修多羅所說相違。若以天眼見眾生往還,應無眾生可見。 復次若無中間有者,不應從人落生餘道。何以故?此生滅時,是其生異處,如是。 若無中間有,天眼不應知。此人造善惡業生善惡道,不應知。佛前已說,我以天眼見眾生落生,如是一切。 是故我見從人落有處可依受生,是故我見定有中間有。中間有既定,我今更有所說。 問曰:如上所說,有人捨五陰生有處,受五陰中間有處,彼人若為? 答曰:人初凡夫未厭欲界,五陰具足,五界受`[5]柯羅羅=柯羅邏【明】*`柯羅羅處,彼`[*5]`柯羅羅處無空界。彼處有二門,身門、意門。化生處在六界六門,彼化生處不聾不盲,如是應可知。有九善根不善根,於三界七見諦煩惱、七思惟煩惱,如是十四。九十八使煩惱,在三界五種如是。第二凡夫離欲界生無想天處,受二陰、五界、五門。彼處無合陰,依意界門下彼處有,如厭離欲界應知。 第三凡夫厭離色界,從色界下生欲界。 問曰:如從無色界落,昔所造業與`[禪定=神定【宮】]`禪定合,色界處生有想天處。何以故不如是?前所造業共無想三摩提合,從無色界落生無想天處,如是。 答曰:以是故,無處可說從無色界落生無想天處。是故應思惟,在此欲界毀`[7]想=相【三宮】*`想,生色界無想天。如是別有處毀、欲毀、覺毀、喜毀,樂從無色界落生色界有想天處。如是別有處毀`[想=相【三】,〔-〕【宮】]`想,從無色界落生色界無想天處。 如所說言,餘人生勝處可說,應當知,如是。從無色界落生色界無想天,無處說,應可知。難曰:有想三摩提處業相異,無想三摩提處業相異,是故覓說處可知第四阿羅漢。問曰:如是人欲受生轉變故,復無道故,無人不受生。何以故?作此說,斷九十八使,無人受使生處,如是。 答曰:三有,生有、業有、死有,是名三有。此中生有所說。 第五二人,一人七死七生,須陀洹;一人斯陀含。 第六一人,中間入般涅槃。 第七二人,一人生已入般涅槃,一人行入般涅槃。 如是第八,不行入般涅槃。 無色界,此示面而已,不具足說。如是人處所說,一切凡夫不執。 十三種人可作。云何十`[三=三種【三宮】]`三人? 第一,凡夫,未厭欲界。第二,凡夫,厭欲界。第三,凡夫,厭色界。第四,七死七生。第五,斯陀含。第六,家家、斯陀含。第七,一間斯陀含。第八,厭欲界阿那含上生。第九,三人,生已入涅槃、行入涅槃、不行入涅槃。第十,中間入涅槃。第十一,厭色界上生。第十二,生行入涅槃。第十三,阿羅漢。如是。彼第一凡夫二種生,善處、惡處。第二凡夫二種生,欲界、色界。 第三凡夫三種生,欲界、色界、無色界。 世尊聲聞未厭欲界有`[二=一【三】]`二種生,人、天二處。厭欲界有二種生,欲界、色界。 厭色界三種生,欲界、色界、無色界。如是阿羅漢三種生,欲界、色界、無色界。彼凡夫未厭欲界,五陰處一切具有,五陰、界、處八種。曰:云何爾?答:欲界一切中間有處,五陰、六界、六門,是故作中有驗竟。生有,我等今說。有人捨六界生有處,受六界生有處,復捨六界受六界生有處,如是。 第二,捨五界生有處,`[六=受【三】]`六六界生有處,如是。 第三,捨六界生有處,受五六界,如是。 第四,捨六受六五,如是。 第五,捨五受五六,如是。 第六,捨五受六五,如是。 第七,捨六受五五,如是。 第八,捨五受五五,如是。 彼第一云何?從具足根體有落,從化生有度化生有。 第二,從`[柯羅羅=柯羅邏【三宮】下同]`柯羅羅、阿浮陀、伽那、肉團落,從化生有度化生有。 第三,從具足根體有落,從柯羅羅等度化生有。 第四,從具足根體有落,從化生有度柯羅羅。 第五,從柯羅羅等落,從柯羅羅等度化生有。 第六,從柯羅羅等落,從化生有度柯羅羅。 第七,從具足根體有落,從柯羅羅等度柯羅羅。 第八,從柯羅羅等落,從柯羅羅等柯羅羅。如是門處八種。 善根處,第一,一切處九。 第二,無人捨善根生有處,受九九生有處,如是。復從地獄從斷善根有落、從共善根有落,從共善根有度共善根有。 如是應作第五五種,無第七第八。 有諸師說,唯斷善根人,從地獄復生地獄,是故八種可作如是不善根處,使處一種。 厭欲界五陰處,第一,一切五。 第二,捨二陰生有處,受五生有處。 如此復有人從無想天有落,從有想天有度有想天。有如是五種應作。 有諸師說,如`[如〔-〕【明】]`如是逐先所作業`[積=種【宋元宮】]`積聚,與禪定合,復復無間生有想天處。 如是逐先所作業積聚、無想定合,復復無間生無想天處。是故八種可作如是。 如是界門處共`[二=一【三】]`二門四種。云何四種?捨六入生有處,受六二如是。 第二種,捨六受五二。 第三,捨五受六二。第四,捨五受五二。從前說應可知。以是故,凡夫胎處不至厭,是故四種可作,如是。共善根、共不善根、共使,第五可作五種,無第七第八。 厭色界陰處五種,如是。共六界五種。云何二種,共五若為?答:有人捨一界生有處,受一五生有處;捨六受一五,如是。共入七種,共二入二種。 如是,善根處、不善根處、使處十一種。七死七生五陰處,一切五界處門處,五種善根等處一種。 如是,斯陀含不善根處,一切七。 使處,一切十長家家。 陰處,一種。界門處,八種。善根等處,如斯陀含。一間陰處,一種。界門處,四種。善根處,一種。不善根處、使處,斯陀含二種。`[厭〔-〕【三宮】]`厭欲界陰處,一種。界門處,二種。上生善根等處,一種。行成等二種,如是。厭色界。 阿羅漢五陰處,二種。界門處,三種。善根處,三種。不善根處、使處,四種。如是中`[間=門【宮】]`間有處,應當知。 如是,初有處、第二有處,未離欲。 第三處離欲,初有處離欲。 第二第三處,離欲。如是,`[應=陰【三】]`應當知。 如是共十八界,十二門有漏陰如是,應當知如是陰展轉共因緣起。是故若欲除陰滅陰,因當勤正精進如法修行。 依說論竟。 三彌底部論卷下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32 冊 No. 1649 三彌底部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