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650
辟支佛因緣論`[卷上〔-〕【三宮】]`卷上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宮】]`人名今附秦錄
波羅`[6]㮏=柰【三宮】*`㮏國王悟辟支佛`[緣=緣一【元明】]`緣
輔相蘇摩悟辟支佛`[緣=緣二【元明】]`緣
月愛大臣悟辟支佛`[緣=緣三【元明】]`緣
`[(王舍城大長者悟辟支佛緣波羅柰國王月出悟辟支佛緣,拘舍彌國王大帝悟辟支佛緣波羅柰國王親軍悟辟支佛緣,轉輪聖王最小子悟辟支佛緣)五十九字+波羅㮈國【宋宮】,(王舍城大長者悟辟支佛緣四,波羅奈國王月出悟辟支佛緣五,拘舍彌國王大帝悟辟支佛緣六,波羅奈國王親軍悟辟支佛緣七,轉輪聖王最小子悟辟支佛緣八)六十四字+波羅㮈國【元明】]`波羅㮈國王悟辟支佛`[緣=緣第一【元明】]`緣
歸命一切智世尊, 了達三世大燈明,
歸命無上出要法, 并及應真諸勝僧。
我聞寂靜辟支佛, 悟解因緣之所行,
心無瑕穢`[除=降【三宮】]`除煩惱, 善護禁戒常清淨。
譬如秋天無雲翳, `[13]淡泊=憺怕【三宮】*`淡泊自守林藪間,
`[14]今我=我今【三宮】*`今我渴仰彼功德, 誠心敬順生信樂。
雖於彼所欲懷疑, 彼力感我強令信,
孰聞快士清真行, 而不生於敬信心。
我今將說辟支佛, 功德妙行之少分,
昔從先師相傳聞, 唯述正言無偽說,
大象行道象子隨, 是故我今開顯示。
問曰:辟支佛以何因緣,默然自守恒入捨心,住於山林幽谷河側寂靜之處,心行寂故亦無言說,譬如犀角獨一之行。何故如是?
又問:辟支佛有何功德?答曰:宿舊諸師咸作是說。
昔佛於三十三天宮殿說法,將欲來下還閻浮提。
爾時帝釋勅毘首羯`[磨=摩【三宮】]`磨,為佛作三道寶階還閻浮提,此三道階下`[柱=駐【三宮】]`柱僧尸沙國。如來爾時從彼天宮乘階而下,時釋梵天王與其眷屬雨華供養。時蓮華比丘尼見佛來下,即便化作轉輪聖王威儀形像、七寶導從。時眾人等覩其如是,咸皆生疑,怪未曾有,各作是言:「頗復有能神力超絕踰勝於彼比丘尼不?」
爾時世尊見諸時眾覩三道階深生奇特,復見蓮華比丘尼作此神變咸生渴仰,為欲增長彼信心故,即告時會:「有辟支佛,神力過於彼比丘尼。云何名勝?彼快士者,佛未出世則於中出,為諸眾生而作利益。示其色`[相=貌【三宮】]`相,現有飢渴,受取衣食為作福田。莊嚴法行,清淨寂滅,調伏離欲,令諸眾生得見之者,惡心永息、捨離刀`[18]杖=仗【三宮】*`仗。猶如犀角獨一之行。」
傳從諸師得聞此事。聞何事耶?我昔曾聞,迦葉佛時有人出家,於十千歲修行梵行、護持正戒,修行忍辱,`[逕=經【三宮】]`逕常精勤。以修行故,眾多比丘皆來親近。時諸比丘咸作是言:「當教授我。」以教習故,是等比丘心皆甘樂。以眾閙故不得見諦,臨終之時而作是念:「我見十力其所說法,微妙深遠難可得聞。然我得聞,以放逸故不獲道果。我雖清淨持戒、能行忍辱,以教化眾人憒閙之故侵毀定心,如彼霜雹害於善苗,是故令我不獲道果。」即說偈言:
「我今溺三有, 眾惡煩惱中,
猶如老瘦象, 沒於深淤泥。
如彼辟支佛, 獨處於林間,
譬如犀一角, 遠離諸徒眾,
如避猛熾火, 應當獨修行,
遠離於憒閙。 願我常遠離,
徒黨眾憒閙。」
發是誓願,命終生天天上受樂。福盡命終,生迦尸國波羅`[*6-1]㮏=柰【三宮】*`㮏城中梵摩達王第一夫人胎中。入胎之時,夫人身體譬如清池有柔軟花。爾時夫人覺有娠已,以偈白王:
「我覺有娠來, 歡悅生恩惠,
此必是兒志, 宜應赦有罪。」
時王聞歡喜, 尋即赦天下。
又復白王言: 「復應廣布施。」
王聞益歡喜, 尋即開庫藏,
賑賜貧窮人, 無不充足者。
爾時夫人生太子已,端`[20]政=正【三宮】*`政殊特如似滿月,年始八歲聰明慈仁。其父王崩,國人愛樂如盛滿月。時有輔相名曰言說,言說輔相即立太子以紹王位。雖復年`[稚=維【明】]`稚,本誓願力不作眾惡,體性賢善,於諸眾生有深悲愍。雖處王宮志求閑靜,雖處華堂猶如塚間,雖處憒閙修行禪思,厭患生死稱量其過,以道修心`[棄=喜【三宮】]`棄捨王務。諸臣諫曰:「今日大王專行道行、不理國事。若如是者,眾惡必起,敗`[王=正【宋元宮】]`王風化。譬如渡海,若無船師,必為諸難之所敗壞。」即說偈言:
「王承祖先嗣, 籍地如法得,
唯`[垂=乖【明】]`垂理萬民, 願莫放捨國。
若王正法治, 諸善無過者,
人帝應當知, 護國福最勝。」
爾時其王聞是語已,歎息思惟,說偈答`[言=曰【三宮】]`言:
「我若不理國, 吾國必當敗;
我力能護國, 邊惡不敢侵。
`[我若=若我【三宮】]`我若治國者, 王務塵我心,
若有犯罪者, 必須加毀害,
當言繫閉彼, 當截彼手足,
彼應入`[死罪=罪死【三宮】]`死罪, 彼應挑其眼。
如今濁惡世, 必當須刑戮,
若行刑戮者, 即是栴陀羅。」
時王即告所親愛臣:「汝今且聽,吾所食者不過一味,吾所衣者不過一襲,所坐臥處不過容身。自此而觀,何用多求而無厭足?王位所以稱尊`[號〔-〕【三宮】]`號者,以其教令必行無不承肅,唯有此事取異眾庶。」又告輔相:「王者所重,唯此一事,我今付汝。汝今應當畏於後世,正法治國,賦斂依舊莫違常限。」即說偈言:
「我雖生王宮, 承籍祖先後,
而我未習學, 刑戮撾罰事。
我今怖畏故, 不能造此業,
汝今莫效我, 但當育民庶。
世人皆愚癡, 各自作愆過,
於所犯罪中, 復生其恐怖。
汝當以正法, 撫育施無畏,
當依於正法, 化導於民庶。」
時王說偈已,即便以國付此大臣。而此大臣既得國已,於二年中寬縱無度,不恤萬民、恣心極意作諸非法,漸漸經久,榮位深重便生憍逸行諸非法,如河`[暴=瀑【宮】]`暴`[涱=長【三宮】]`涱多所損壞,城中富有一切稅奪。時城內人皆諫之曰:「莫為此事。」聞他忠言倍生瞋恚,顰蹙作色而作是言:「汝等何敢發如是語?」諸人懼畏,不敢應王。由是之故,所行無道日日轉盛,如火得乾薪其炎轉熾,婬荒暴亂所為`[勃=悖【三宮】]`勃逆,王所愛婦亦復妻掠。時王夫人見其如是,懊惱垂淚而往白王。瞋心猛盛脣口`[𥌎=瞬【三宮】]`𥌎動,言不解了猶如嬰見,以此情事具向王說。王聞是已即召令來,而語之言:「我之妃后汝尚隱忍能行非法,況復萬民。」王即教誡:「自今已後更莫如是。」時彼輔相見王嫌已并民厭患,即便棄國逃至他土,將彼國王及其軍眾,還向本國䂓欲討伐。時本國中諸舊輔相將兵逆拒,破其軍眾生擒將還。舊輔相等復白王言:「彼人侵毀於王。」即將彼臣詣于王所。`[時王=王時【三宮】]`時王見其顏色既變有慚懼相。王曰:「怪哉生死。」即說偈言:
「愚癡覆蔽心, 不覺後大苦,
為小樂緣故, 今受此慚恥。
譬如上`[善=饍【三宮】]`善食, 色香皆具足,
其中雜毒藥, 愚人不觀察,
貪味故取食, 食消則成害。」
王告諸輔相:「彼之愆過雖復尤重,然我意者不欲加害。」復說偈言:
「一切皆愛壽, 宜速赦彼罪。
不見害他命, 而得安樂者,
犯罪深重者, 應向生慈心。
彼自招罪害, 當宜生哀矜,
若害於彼命, 自毀所愛法。」
諸舊臣等即白王言:「我等今者雖違王勅,必當加害,終不縱捨。」即於王前拔劍斬之。王見殺已即生厭惡,見前境界便見過去,修忍之心尋時開解,悟辟支佛道,如優鉢羅花開敷之時。踊身虛空,一切臣佐合掌仰瞻。辟支佛厭生死者,證道如是,我今所得持戒果報。即說偈言:
「我雖服瓔珞, 心修淨梵行,
檢身調伏根, `[*13-1]淡泊=憺怕【三宮】*`淡泊常寂滅。
於一切人所, 而捨`[兵刀=刀兵【三宮】]`兵刀杖,
修於獨一行, 如犀牛一角。」
說是偈已鬚髮自落,時淨居天即奉袈裟,尋即飛空詣雪山中。時彼山中有辟支佛,而問之言:「汝處王位,厭惡何事悟斯道跡?」即說上偈而用答之。是故如來為不能修行忍故,故說忍辱因緣。以貪親近憒閙故,`[故〔-〕【明】]`故說不親近因緣。欲使解辟支佛功德故,故說辟支佛因緣。佛為諸天於善法堂上說辟支佛因緣。佛於三十三天,使諸天生厭惡故,故說斯事。婆四咤辟支佛,於毘舍離說捨身入涅槃,今現有塔,名優陀`[耶=邪【宮】]`耶。
輔相蘇摩悟辟支佛`[緣=緣第二【元明】]`緣
堅持禁戒不毀行, 諸有智者得解脫,
不從他學不惱彼, 獨一之行如犀角。
曾從諸師聞如是說。迦葉佛時有一比丘,於十千歲修行梵行、坐禪得忍,修持禁戒、離於憒閙、具頭陀行。命終生天,於天宮中受五欲樂。從天壽盡,生`[婆=娑【三】]`婆翅多城輔相夫人提婆胎中。爾時夫`[人〔-〕【明】]`人說偈白夫:
「我今有娠, 心甚`[愛=快【明】]`愛樂, 必有福人, 來為我子。」
由是之故,乃於一切常生悲愍。「又我今者放逸心息,更無欲`[意=想【三宮】]`意,譬如海中摩`[梨=黎【三宮】]`梨大山能截水波,`[*14-1]今我=我今【三宮】*`今我欲息亦復如是。我今畏於妄`[語=言【三宮】]`語、常思實語,又如功德善人畏於缺失,今我慎懼亦復如是。我今見酒如覩毒藥,畏他財物如畏火聚,如是眾惡今悉捨離,皆由我胎福德之子。婬欲既除用為快樂?」爾時輔相即語婦言:「今恣汝意修行五戒。」夫人爾時修行眾善,滿十月已而生其子,字曰蘇摩。漸漸長大,一切經論、六十四藝無不明達,端正殊妙猶如滿月,能使父母情願滿足。遂至盛年,輔相請王:「我今年老,當為後世聽我修福。」時王答言:「我今不能`[於=放【三宮】]`於汝修福而為障礙。`[汝以〔-〕【三宮】]`汝以汝子蘇摩,使代汝處以供給我,任汝修善。」輔相歡喜,王以蘇摩用為輔相,給賜爵賞倍勝於父。眾`[人=生【宮】]`人愛敬,同於往古牛王大臣,能生一切女人愛敬。時王夫人愛著蘇摩,語蘇摩言:「汝今若能稱我願者,能使舉國并及於王盡隨從汝。又能使汝不得惡名,其所施教與王無異。」爾時蘇摩執志堅固而不怯弱,以偈答言:
「請聽所說, 莫見嫌責。 我聞此語, 如滲入地。
譬如羸馬, 困乏之時, 騎入戰陣, 不堪前進。
我見他婦, 情無染著, 心意不開, 如夜藕花。
凡在所敬, 與母無異; 況在夫人, 是我所尊。
我堅持心, 敬事所尊, 我為臣子, 不應為逆。
又我情欲, 發動之時, 見他婦女, 自然休息。
彼`[瀑=暴【三宮】]`瀑水起, 多諸波涌; 我如秋水, 自然潔清。」
爾時夫人, 心自念言: 「彼若斷我, 親昵意者,
我必於彼, 而生誹謗。」 即白王言: 「輔相蘇摩,
`[興=舉【三宮】]`興意無理, 欲侵辱我。」
時王意惑疑,審爾不爾?時蘇摩往至園苑,見兩牛耕`[槅=軛【三宮】]`槅在項上極大疲苦,生厭惡心。時王`[本=奔【三宮】]`本惑信夫人讒言,即便遣使往殺蘇摩。爾時蘇摩如`[馬=為【宮】]`馬被射箭徹于骨,即自思惟:「人`[當=富【三宮】]`當貴時,所愛之色盡來在前,如雜毒食極為香美,食欲消時身則`[敗壞=壞敗【三宮】]`敗壞。如人貪五欲,其味甚尠。譬如金屋為火所燒,人貪其色入中被害,命欲盡時心意擾亂。」即自安慰而自念言:「我持淨戒無有毀缺。我之持戒,知犛牛愛尾。我守禁戒,猶如貧人得地伏藏勤加守護。」而說偈言:
「麁澁嶮惡道, 我已得度之,
我遭`[厄急=急厄【三宮】]`厄急事, 護戒而不捨,
猶如大海潮, 不失於期限,
今我守持戒, 其事亦如是。」
說是偈已,爾時諸天并諸善神見此輔相誓願如是皆生歡喜。時諸惡鬼尋著夫人,夫人狂發,即於王前為鬼所著而說偈言:
「我今自壞破, 我應身受死;
彼是純善人, 不應加傷害。
我之癡嬰愚, 口吹須彌山,
不能令動搖; 彼實無穢行,
我妄生是謗。」
時彼輔相於園苑中思惟厭惡,得辟支佛,踊昇虛空鬚髮自落,時淨居天即奉袈裟。爾時諸人勸請之言:「願莫捨我而上天上。」時辟支佛說如上偈以答諸人。飛至雪山,見諸辟支佛,亦`[以=如【三宮】]`以上事而具說之。
月愛大臣悟辟支佛`[緣=緣第三【元明】]`緣
海潮不過限, 犛牛守尾死,
如月性自冷, 不可變令熱。
調伏諸根者, 守護戒亦爾,
是名獨一行, 如犀角無二。
往昔諸大師, 展轉相教授,
我從先勝聞, 今欲顯說之。
過去世時有辟支佛名曰月愛,於婆`[伽=迦【明】]`伽婆迦葉佛所,種諸善根善修戒行,恒以智慧觀於諸陰皆悉無常,於彼佛所竟不獲得沙門道果。於彼命終即生天上,以宿善力受天快樂。天壽盡已下還人間,生瞻婆國中大長者家。初生沖雅,恒依戒禁而自修身。觀其善行過於宿老,亦不輕躁、無有瞋嫌,所有資財周給貧乏,隨家豐`[儉=約【三宮】]`儉與眾共分,以戒瓔珞而自莊嚴。其父命終,順法治家。彼城人民見其忠謹,深生敬信同於師長。其年盛壯姿貌端`[*20-1]政=正【三宮】*`政,諸少婦女一切見者無不`[耽=地【元】,敬【明】]`耽愛,諸商估客以其忠實咸來依附。于時北方有諸估客,多乘好馬至瞻婆國,時瞻婆國王盡取其馬。王心暴虐不依正法,王自思惟:「我今多取彼馬,云何當得不與價直而得其馬?」即與佞臣集`[議=說【宮】]`議此事,佞臣白王言:「若酬其價,庫藏竭盡。」王即答言:「我於今者若不與直,我之惡名流布天下,一切國民當患於我,復當斷絕四方商估。」佞臣復言:「為王計者,不須錢財而得其馬,復能令王惡名不出國民不患。今王國內月愛大臣,為一切人之所體信。彼若來索,王但當言:『我遣月愛送金付汝。』時彼估客有萬匹馬,其一一馬各直一萬金錢。若王但言『月愛大臣與其直』者,國內人民必生疑惑,或疑於王、或疑月愛。王之惡名不必彰露,亦復不為萬民厭患。」諸商估人來白王言:「歸我馬價,我欲還家。」王即答言:「我先不使月愛償爾價耶?寧可再過`[與=無【三宮】]`與爾直乎!」諸估客等即答王言:「此月愛者,從先已來實不與我馬之價直。而彼忠信,寧捨身命終不妄語言與我價。」即說偈言:
「假使月雨火, 日雨於冷水,
壓沙得膏油, 鑽水而得酥,
火中生蓮花, 欲令彼月愛,
作麁獷妄語, 終無有是處。」
諸估客等復白王言:「人中之天!設使月愛審如王勅言與我者,我終不`[恨=限【宮】]`恨。」時王即召月愛而語之言:「汝先不在我前,我與汝金償一估客耶?」王即動目現作詭相,汝不從我,我定殺汝。時月愛臣`[私=知【三宮】]`私自思惟:「我於今日,為從實語?為用王言?」復自惟忖:「為取法身勝耶?此身勝`[也=耶【三宮】]`也?」即自決計:「我今寧捨此身,終不捨於戒法身。」即說偈言:
「我今自思惟, 於此二身中,
為當捨何身? 復諦自觀察,
寧`[捐=損【三宮】]`捐鄙穢形, 終不捨戒律;
若當捨法身, 惡名即流布。
`[我=若【明】]`我處`[眾善手=善眾手【三宮】]`眾善手, 為彼所携持,
若我為惡者, 我自不甘樂,
心生悔熱火, 捨此穢身已,
當趣於地獄。 自毀禁戒行,
終不得安樂。 但為一形樂,
虧損無量身; 若當護戒者,
無量身安樂。 是故我應當,
覆護於法身, 不令有毀壞,
為利正法故, 當斷於妄語。」
月愛大臣即白王言:「願王開恩,莫忿於我,我實不憶見王與彼價。」時王即大怒,扣劍而言:「云何不見?」月愛大臣自定其意而作是念:
「寧為聖法死, 不為愚癡生;
一切諸有生, 誰有不死者。
我今若受死, 為法故喪身,
決定生天上, 何足生驚畏。」
即答王言:「假使王今切`[割=害【元明】]`割我身碎如胡麻,所受禁戒終不放捨。今我住於仙聖道中,若以此舌作妄語者,非我所宜。
「我今若當為王故作妄語,後墮地獄,何所恃怙?」王時羞愧倍增瞋忿,怒眼視之如熾然火。月愛爾時心生歡喜:「今正是我生定意時,今正是我秉持法時,更於何處欲求聞法?今日此即為我說法。`[今=令【三宮】]`今我為法乃至捨命,今王於我真大親友。」如是念法即時開悟,得辟支佛,踊身虛空,令破戒者見其如是皆生慚愧,為修善者增長信行,為實語者現實事果。於虛空中鬚髮自落,時淨居天奉其法服。飛往香山,與諸辟支佛共集一處,說偈如上。
辟支佛因緣論卷上`[不分卷【三宮】]`
辟支佛因緣論卷下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王舍城大長者悟辟支佛緣
波羅㮈國王月出悟辟支佛緣
拘舍彌國王大帝悟辟支佛緣
拘舍彌國王悟辟支佛緣
波羅㮈國王親軍悟辟支佛緣
轉輪聖王最小子悟辟支佛緣
`[不分卷【三宮】]`王舍城大長者悟辟支佛`[緣=緣第四【元明】]`緣
譬如稠林中, 欲挽大樹出,
枝柯相妨礙, 求出將無由。
在家如稠林, 眾務如枝柯,
雖欲求出`[要=家【三宮】]`要, 縛著永無因。
靜處於林野, 觀境修其心,
解脫眾緣務, 離諸所親愛。
修於`[獨一=一獨【三宮】]`獨一行, 如犀角無二,
先師相傳授, 我得聞斯事。
昔有辟支佛,於過去五佛所恒修諸善,為優婆塞樂著家事,雖覩諸佛不求出家。然其專心持在家戒,無有毀犯。善根漸增,於迦葉佛所出家學道,樂修頭陀六物具足,厭惡於欲,於彼命終得生天宮。從天壽盡,生王舍城大長者家,此長者家財富無量倉庫盈溢。以漸長大遂至盛年,父命終後`[從=縱【三宮】]`從意快樂,如毘沙門子那羅究伏羅。在己家中樂諸緣務,生育男女各三十人,庫藏僕從其數甚眾,男女婚娶其事眾多,但營目前忘所修法。為緣務所縛不捨家業,於僕從所聞諸親戚多有死喪,`[女=汝【三宮】]`女某甲舍既遭喪禍又失`[業焉=鞍馬【三宮】]`業焉。廣聞如是喪失之聲,愁毒懊惱,如似百箭一時入心。亦聞美善可愛之語,家之估客大獲珍寶安隱還歸,其子某甲產生男兒。又聞`[己【CB】,已【大】(cf. T02n0125_p0660b21)]`己女生於`[福=禍【宮】]`福子,復生歡喜。聞向衰利,憂喜交集,猶如作伎所旋之輪。與一親友至園苑中,適行遊觀到一林間,見有一人斫於大樹,枝柯條葉繁美茂盛,使多象挽不能令出;斫一小樹無諸枝柯,一人獨挽都無滯礙,即挽出林。見斯事已,即自思惟而作是言:「我於今者得見因緣。」即說偈言:
「我見伐大樹, 枝葉極繁多,
稠林相鉤`[掛=挂【三宮】]`掛, 無由可得出。
世間亦如是, 男女諸眷屬,
愛憎繫縛心, 於生死稠林,
不可得解脫; 小樹無枝柯,
稠林不能礙。 觀彼覺悟我,
斷絕於親愛, 於生死稠林,
自然得解脫。」
即於彼處得辟支佛道。時彼親友即語之言:「日已向暮,可共還家。」答親友言:「汝自歸家。我向家因今`[以=已【三宮】]`以斷竟。」親友問言:「汝云何斷?」答言:「我昔由愛故著居家,今我已斷如此愛業。人所愛`[著=者【三宮】]`著妻子眷屬,小子稚孫恩愛憍恣,若見父時弄聲不了疾走攀緣,戀`[著=眷【三宮】]`著此事故生愛著。我於妻子及以眷屬,如此之事愛心永息。我本在家營理眾務,或出或入,或言與彼、或言取此,或言應作、或言不應作。如此之事我今已斷,已捨欲樂獲解脫樂,伐愛樹根、閉諸趣門、滅大闇障。我於赤子,反似怨家等無有異。今我如是,云何而當復還家耶?」時其親友即還家中,語其男女。男女大小聞其不來,悉往就看。眷屬既至,但見其父沙門法服飛昇虛空。男女白言:「今以何事厭惡眷屬?」處虛空中,即說上偈以答男女。
既說偈已,即時飛至雪山之中,與諸辟支佛共集會已,還來到本得道園中捨身涅槃。時其眷屬為造塔廟,時人因名為多子塔。凡諸智人善根成熟,以少因緣便得開悟。
波羅`[㮈=柰【三宮】下同]`㮈國王月出悟辟支佛`[緣=緣第五【元明】]`緣
妻子親友財, 生死中過患,
處林寂解脫, 猶如犀一角。
從善逝所聞, 傳至於我師,
我復從師聞, 今當演說之。
昔有辟支佛,於迦葉佛所萬`[二=一【宮】]`二千歲修行梵行,恒修忍辱慈悲眾生,乃至微戒不曾毀犯,命終生天。彼天命終,下生人間波羅㮈國國王之家,月出時生因名月出。以漸長大立為太子,其父王崩`[紹繼=繼紹【三宮】]`紹繼王位。以宿善力作正法王治國,遣輔相子典領小國,以女妻之。此輔相子勇力絕倫,多有眷屬,自恃憍豪越逸過度。時國王子以輔相子是姊妹夫,極成親昵。因其私屏`[閑=開【三宮】]`閑宴之處,陰`[遘=搆【三宮】]`遘讒計語王子言:「爾之叔父兄弟眷屬其數甚多,而世人多用婦語。爾之父王一旦傾覆,爾之諸母或生讒諂,自用其子。以此推之,汝父王位必不至汝。曼王未覺,宜早圖之。夫王位者天下之尊,極樂之處與天無異,一切世人無不信伏。若為國主以法治國,命終之後必得生天。譬如美肉眾皆嗜之,王位亦爾無不貪者。」即說偈言:
「譬如水未至, 宜`[務=預【三宮】]`務造橋梁,
瀑流若卒`[至=到【三宮】]`至, 不得有所為。
王位亦如是, 宜應先圖之,
擒獲在汝手, 爾乃可自安;
兄弟更相嫉, 後求甚不易。」
王子思惟言: 「如此親友者,
將欲陷墜我, 如灰覆熾火,
現在既無樂, 來世獲大苦。」
爾時王子具以上事往白父王。王聞子語,顰蹙怒眼目如赤銅。王當是時勅語使言:「曼其未`[泄=洩【三宮】]`泄,急追將來。」時王子聞輔相子來,即便出迎。既相見已,尋時遇患。使還白王言:「王子病極成`[痿=委【三宮】]`痿篤。」王聞是事,即自出看。既覩其子所患困篤,命在危惙,四大苦痛。見此事已,便自思惟:「此王位者甚為大惡。然彼輔相`[父〔-〕【三】]`父子,陰教我子悖逆`[天=反【三宮】]`天常,欲為不軌。而我王位非彼能得。我子今者患苦垂命,一切世人皆生貪嫉。以此而言,當知王位惡鄙弊處。何故鄙弊?以王位故捨其善行,為王位故害父及祖,為親厚者作大過惡,捨於慚愧能使憍逸,為少樂故不畏後世。」即說偈言:
「如蛾投熾火, 貪國盲亦爾,
深著於得失, 作以及不作,
沒國事淤泥, 不得寂定處。」
作是思惟時, 身行極清淨,
逮得厭惡心, 即獲辟支佛。
復有師云:此王見兒患已,即便還宮。有一隣國親厚之王為賊所逼,即遣使來求索援助。此王聞已,尋將兵眾往救彼王。既到彼國連兵交刃,極相殺害,乃至婦人胎中小兒`[剝=刳【三宮】]`剝而殺之。王見斯事,深於王位生於厭惡,即說偈言:
「貪國微小樂, 沒溺欲泥中,
欲忿既增長, 鬪戰生是非,
以貪財利故, 互共相殺害。
不求勝解脫, 盡滅於王位,
如大熾火中, 飛蛾投而死。
怪哉生死中, 所作事顛倒,
極`[作=樂【明】]`作劬勞業, `[返=反【三宮】]`返獲其苦殃。
如彼高山`[巔=巖【三宮】]`巔, 崖傍有蜜蜂,
愚人貪少味, 不覺墮墜苦。」
如是自思惟, 即得辟支佛。
即告子言:「汝能不用惡人之言、無`[勃=悖【三宮】]`勃逆意,汝若治國必以正法,我今以國付囑於汝,吾將欲去。」子及輔相、一切眷屬聞王此語,悉皆懊惱涕泣流淚,合掌白王:「不審大王欲何處去?」爾時父王踊身虛空,在日出山上說如上偈,著沙門服,作十八種變。國人見者無不歡喜,譬如調馬若見鞭影即便調順;智人亦爾,見他受苦心即調順。
拘舍彌國王大帝悟辟支佛`[緣=緣第六【元明】]`緣
父母及妻子, 穀帛財寶等,
智者深觀察, 暫過如客舍,
棄捨於愛欲, 獨行如犀角。
我昔從諸師, 傳授聞此事。
昔有曾於迦葉佛所作比丘,智慧聰敏柔和忍辱,於日日中常觀諸法真實體性,所謂觀陰苦空無常無我,猶如芭蕉、熱時之炎、如幻如夢、如水泡沫。能善觀察自修其心,命終生天。於天壽盡,下生拘舍彌城為國王子名曰大帝。其父王崩,承嗣先業紹繼王位,如劫初諸王善修戒行、正法治國。爾時城中有大長者,財富無量,與大帝王少為親舊極相厚昵。彼大長者身嬰重`[病=疾【三宮】]`病,王聞其疾躬自往問。見長者病形容`[萎=委【宮】]`萎悴,王心不樂低頭愁慘。時彼長者以七寶鉢盛滿中金,用奉獻王。王言長者:「汝今疾苦極困篤耶?」長者對曰:「願王顧視,聽我所說。
「我家大巨富, 猶如毘沙門,
愛語及財寶, 多集親友眾,
妻子與眷屬, 僮僕諸走使,
我皆恣所欲, 待遇極豐厚,
今我死時至, 無一為我伴。」
王即慰勞言: 「此語極真實,
汝子與諸親, 財寶眾庫藏,
及我勇健力, 象馬車步兵,
雖有如是等, 無能救拔者。
我等諸親友, 見汝遇苦患,
但有慰喻言, 憂愁流涕淚,
及汝命將絕, 無能`[救=投【宮】]`救濟者,
唯當自`[持=恃【三宮】]`持汝, 由來所作善。」
王諦觀其病, 心如得禪者,
深悟諸苦患, 眾生決定有。
「一切有生類, 必為病所趣,
病常惱患人, 無有哀愍`[心=者【三宮】]`心。
一切世間人, 決定入死道,
都不生厭畏, 言此我妻子,
彼是我親屬, 此是我財賄,
彼親厚於我, 我親友於彼。
意為癡所病, 橫作如是想,
`[火=大【三宮】]`火災患`[在=於【明】]`在前, 愚盲而不覩,
上來諸所親, 無能`[拔=我【元明】]`拔濟者。」
於此正思惟, 即獲辟支佛。
王之所親內外眷屬,見王得道絕棄世事,為愛別離火之所燒燃,生大惱熱。時辟支佛身昇虛空,作十八種變,說如上偈。
復有說云:此王為王子時,入園苑中,見諸盲者更互相捉。聞王子出,謂有飲食在於道側。不見道路,墮大深坑,有即死者、有頭破者、手脚折者,身體碎壞。爾時王子見是眾苦,厭患思惟,而作是言:「此覺悟我。如是盲人亦曾富貴,由縱逸故今得是苦。我於今者覩是事已,宜好撿行,不應放逸。」即說偈言:
「譬`[火=如【明】]`火燒金鬘, 而用為首飾,
金鬘雖珍妙, 熾火終成害;
王位亦如是, 當慎莫放逸。
此盲覺悟我, 不宜自寬縱,
因此王位故, 身起大憍慢,
威迫國人民, 皆令生苦惱,
後自受苦時, 苦劇百`[千=十【宮】]`千倍。
`[目=因【三】]`目覩他受苦, 云何能自安?
此即是我師, 示我眾苦患。」
作此思惟時, 即獲辟支佛。
爾時王子大賜盲者錢財珍寶。沙門法服,身昇虛空,現諸神變,語諸親言:「而我今者,不以瞋恚怖畏憂愁故、不嫌汝等故,我捨親愛國土人民,都無怨親、`[錢財=財錢【三宮】]`錢財寶物。」如上說偈。
`[拘舍…緣〔-〕【明】]`拘舍彌國王悟辟支佛緣
戲笑眾樂具, 棄捨如涕唾,
忍樂於出離, 斷滅於諸苦。
能盡貪愛癡, 其心得解脫,
由得解脫故, 獨一如犀角。
曾從先師所, 得聞如是事。
昔有辟支佛,於過去佛所修諸善根,於最後身生拘舍彌國,為拘舍彌王。其國土內有大災變,大旱惡風五星倒錯。王`[召=即召【三宮】]`召太史占相之徒,說偈問言:
「何緣有是災, 大旱不降雨,
虛空無雲翳, 觀日無威光,
食肉諸惡鳥, 烏鷲及鵄梟,
逈翔虛空中, 見者生恐怖?」
咸言如是災, 是誰之所作,
能使諸妖異, 怪變乃如是。
爾時太史即答王言:「隨我所知,今當為說。如我意者,一切國民必有逼迫苦惱之事。」王復問言:「當以何方禳此災患?」太史白言:「王若欲令國安隱者,當隨我語。」即說偈言:
「王若能退位, 脫服與餘人,
具足滿六月, 微服而行乞,
災患自消除, 王當如滿月。」
王隨彼語,即捨其位,微服行國。漸漸經歷,行到婆翅多城。到彼城已,有異國王興軍來伐,婆翅多王為國樂故興兵往拒。兩陣交戰二王俱死,婆翅多城諸王子等競共`[諍=爭【三宮】]`諍國,復大戰鬪。毘羅仙王見是事已,唱言怪哉,即說偈言:
「王位雖尊豪, 其樂甚輕微,
云何為是故, 具受諸苦毒?
競心生鬪戰, 樂著隨眾`[惡=心【宮】]`惡,
如蠅貪食蜜, 著蜜無不喪。
人亦復如是, 為貪小樂故,
鬪戰自傷害。 王位可鄙賤,
多集諸苦惱, 患害`[用=欲【三宮】]`用至滅,
如飲雜毒漿, 毒消身敗喪。
為一己身故, 多有所傷害,
愚貪王者樂, 樂少苦甚多,
我從今永止, 更不求此樂。
而此國事務, 憂怖充其中,
榮樂須臾頃, 憂患苦延長。
譬如妙金屋, 火焚炎熾然,
智者畏燒害, 不應入其中。」
作是思惟時, 即悟辟支佛,
以神通力故, 鬚髮自然落,
即作沙門形, 踊身昇虛空,
尋於虛空中, 即說如上偈。
即飛至雪山`[中〔-〕【三宮】]`中諸辟支佛所。時彼辟支佛問言:「以何因緣得悟道果?」具說上偈答之。
波羅㮈國王親軍悟辟支佛`[緣=緣第七【元明】]`緣
世間戲笑樂, 及愛我我所,
悉皆放棄捨, 心意得解脫,
諸根悉寂定, 獨行如犀角。
我昔從先師, 傳聞如此事。
過去波羅㮈城王名曰親軍,有二夫人,心甚愛悅,樂著欲事、恒為放逸、耽荒如醉,亦如香山逸象,香流出時入摩梨山自`[縱=從【宮】]`縱欲事。時二夫人更相妬嫉,各相伺便。其一夫人便以毒藥與其親信,親信齎藥與彼夫人。夫人得藥狂悶而臥,甚大苦毒尋便命終。第二夫人見其命終,詐現懊惱,自`[頊=散【三】,剃【宮】]`頊其髮`[搥=椎【三宮】]`搥胸而哭,舉宮哀慼。王聞其死,生大苦`[惱=懊【三宮】]`惱。夫人左右所有直人,所著瓔珞嚴身之具悉皆挽`[絕=勢【三宮】]`絕,以土坌身,憂毒入心。如彼群鵠為鷹所逐,如金翅鳥驚諸龍女,宮中`[婇=采【三宮】]`婇女為死所驚亦復如是。爾時宮中譬如塚間,又如黑塵掩蔽光明,諸宮人等為憂所`[弊=蔽【三宮】]`弊亦復如是。王聞宮人如是憂苦,心中驚動,天冠瓔珞著身服飾皆棄于地。入到喪邊,見諸`[婇=采【宋元宮】]`婇女哀苦理極。王見是已生大愁惱,而自思惟,即說偈言:
「譬如盛暑日, 能炙好花萎,
死日消人形, 面色變青黑。
脣齒塵垢穢, 眼陷鼻角戾,
歌舞妙容儀, 矗直如木石。
先者能令我, 愛著極樂處,
云何卒今日, 能生我怖畏。
可惡生死患, 不淨極臭穢,
如夢虛不實, 亦如`[芭=巴【宮】]`芭蕉心,
無有堅實相, 如幻泡焰沫,
暫現如水波, 智`[者=慧【宋元宮】,厭【明】]`者所厭`[惡=患【三宮】]`惡。
不知觀察者, 橫生樂著想,
於此不淨中, 橫生於身想,
迷悶而守著, 猶如睡眠者。」
如是思惟未久之間,燒夫人屍喪事已竟。第二夫人為藏`[己【CB】,已【大】(cf. T10n0293_p0769c13)]`己過,食好飲食詐自懊惱,言欲斷食,現作哀慘。然恐其過彰露發覺,心中愁結。以愁結故,飲食不消即成大病。王見病已倍增懊惱,即生厭惡,如此皆是生死過患。即說偈言:
「如女能生愛, 生累極眾多,
人中無不爾, 因愛生於樂,
還復生大惡, 愛為苦根本,
見愛合會時, 必知是無常。
我所愛樂者, 端`[政=正【三宮】]`政與盛年,
一旦死來集, 以是故當知,
云何有是樂? 誰有智慧人,
恩愛合會時, 而當生喜樂?
畏老病死患, 是故我永離。」
作此思惟時, 即得辟支佛。
即著王者衣服瓔珞,飛昇虛空,於虛空中說如上偈。變成沙門,飛到雪山中諸辟支佛所。
轉輪聖王最小子悟辟支佛`[緣=緣第八【元明】]`緣
過去無量劫時,有一轉輪聖王,千子具足。其最小子,見父乘金輪寶七寶具足,四兵翼從鼓蓋容飾悉皆具備,其最小子即問母言:「我當何時得是蓋等種種容飾?」母即答言:「汝至骨朽亦不得是。」兒即`[問=門【明】]`問言:「何以不得?」「汝有九百九十九大兄,應得紹位。計其次第,都不至汝。」兒即思惟:「我既不得如是容飾,生必有死形骨腐敗。」以是種種思惟生死過患,即時覺悟得辟支佛,身昇虛空作十八變。母即復請:「願莫遠去,園苑中住受我供養。」時辟支佛受諸母請即住後園,日日供養經歷多時。時辟支佛厭是有身,即便棄捨而入涅槃。諸母戀念,大積香薪以燒其身,收其舍利盛著寶瓶,即於後園為起大塔。時轉輪王遊四`[城=域【三宮】]`城還,到後園中見有大塔,怪而問之。時守園者即白王言:「是王最小之子,得辟支佛,於此涅槃,諸母於此為其起塔。」時轉輪王即召其母而問之言:「我子云何死而起此塔。」時其母等具以上事而白於王。王責其母:「我兒欲得,何不語我?今雖涅槃,以王容飾置於塔上。」由是因緣,無量劫中恒為轉輪聖王,食自然福至今不盡。若處生死,應二千五百世為轉輪聖王。由成佛故,得二千五百寶蓋。阿闍世王上佛五百寶蓋,毘舍離律車子上佛五百寶蓋,海龍王上佛五百寶蓋,阿須羅王亦上佛五百寶蓋,天帝釋亦上佛五百寶蓋,爾時世尊唯不受一蓋。何以故?為將來弟子若乏衣食供養,以此福力當使人天自然供給。以是因緣當知,賢聖福田深廣無量。
辟支佛因緣論`[卷下〔-〕【三宮】]`卷下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32 冊 No. 1650 辟支佛因緣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