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660
菩提資糧論卷第一
聖者龍樹本 比丘自在釋
`[6]大隋南印度=隋天竺【三宮】*`大隋南印度三藏達`[7]磨=摩【三宮】*`磨笈多譯
今於諸佛所, 合掌而頂敬,
我當如教說, 佛菩提資糧。
佛者,於一切所應知中得覺,此為佛義,如所應知而知故。又於無智睡眠中覺故。覺者,`[覺〔-〕【三宮】]`覺寤為義,以離無智睡故。又諸釋梵等不覺此覺,唯是名聲普遍三界者所能覺故。一切諸佛乃覺此覺,以一切種遍智唯佛所知。非諸聲聞獨覺菩薩,以不共法具足故。諸者,無闕故,謂過去未來現在等。頂者,上分故。合掌者,攝手故。敬者,向禮故。我說者,自分別故。如教者,彼彼經中種種已說,今亦如彼教說故。佛者,離無智故。菩提者,一切智智故。資糧者,能滿菩提法故,譬如世間瓶盈、釜盈等。盈是滿義,如是以滿菩提法為菩提資糧。又以持為義,譬如世間共行日攝於熱、月攝於冷。攝是持義,如是以持菩提法為菩提資糧。言資糧者即是持義。又以長養為義,譬如世間有能滿千或百或十,或唯自滿或難自滿。菩提資糧亦復如是,以長養菩提為義。又以因為義,如舍城車等因中說言,舍資糧、城資糧、車資糧。如是於生菩提因緣法中,說名菩提資糧。又以眾分具足為義,譬如祭祀分中杓火等具足名為祭祀,非不具足。亦如身分,頭手足等具足得名為身,非不具足。施分亦如是,施者施物、受者迴向,此等具足名施資糧,非不具足。戒等資糧亦如是。是故眾分具足義是資糧義。如是我說菩提資糧,是能滿者、持者、長養者、菩提因者、菩提分具足者,皆其義也。
何能說無闕, 菩提諸資糧?
唯獨有諸佛, 別得無邊覺。
何能者,何力也。若聲聞、若菩薩,少分覺知,無力能故。若欲說諸菩提資糧無闕無餘,唯是諸佛。別得無邊覺者,言無邊覺,謂非少分覺故。以佛世尊於無邊應知義中覺知無礙,是故佛名無邊覺者。又於欲樂及自疲苦、斷常有無等邊見中覺而不著,以所覺無邊,`[是=見【三】]`是故佛名無邊覺者。問:何故資糧唯佛能說,餘人不能答?
佛體無邊德, 覺資糧為根,
是故覺資糧, 亦無有邊際。
佛體者,即佛身也,以彼佛體具足無邊功德故,說佛體無邊德。功德者,謂可稱讚義,若可稱讚則名功德。又是數數作義,譬如數數誦習經書,彼則說名作功德者。又是牢固義,譬如作繩,或合二為功、或合三為功。又是增長義,譬如息利,或增二為功、或增三為功。又是依止義,譬如諸物各以依止為功。如是佛體為戒定等無邊差別功德依止故,說佛體有無邊功德。覺資糧為根者,彼菩提資糧與佛體無邊功德為根本故。根者,建立義。菩提者,智也。根即資糧,以彼資糧能建立一切智智,是故資糧為佛體根本。良由佛體有無邊功德,須以無邊功德成彼佛體,是故資糧亦無邊際。
當說彼少分, 敬禮佛菩薩,
是諸菩薩等, 次佛應供養。
彼諸資糧無邊而智有邊,是以說彼資糧不`[能無=無能【三】]`能無闕,故言當說彼少分敬禮佛菩薩。問:應禮佛,以一切眾生中最勝故。何義此中亦禮菩薩?答:是諸菩薩等次佛,應供養故。諸菩薩等從初發心乃至覺場,皆應供養。菩薩有七種,一初發心、二正修行、三得無生忍、四灌頂、五一生所繫、六最後生、七詣覺場。此等菩薩於諸佛後次應供養,以身口意及外物等而供養之。初發心者,未得地;正修行者乃至七地;得無生忍者住第八地;灌頂者住第十地;一生所繫者方入兜率陀;最後生者兜率陀處`[住=往【明】]`住;詣覺場者欲受用一切智智。於七種菩薩中,初發心菩薩一切眾生皆應禮敬,何況餘者。何以故?深心寬大故,如來教量故。初發心菩薩發菩提心時,於十方分無減、諸佛土無減、諸眾生無減,以慈遍滿發菩提心:若未度眾生我當度之;未解脫者我當解脫;未穌息者我當蘇息;未寂滅者我當寂滅。應聲聞者我當令入聲聞乘中;應獨覺者我當令入獨覺乘中;應大乘者我當令入大乘之中。欲令眾生悉得寂滅,非為寂滅少分眾生。以是深心寬大故,一切眾生皆應禮敬。何者為如來教量?如世尊說:迦葉!譬如新月便應作禮,非為滿月。如是迦葉!若信我者,應當禮敬諸菩薩等,非為如來。何以故?從於菩薩出如來故。又聲聞乘中亦說:
於彼知法者, 若老若年少,
應供養恭敬, 如梵志事火。
以是故,諸菩薩等次於佛後皆應供養。如偈說:
紹持佛種者, 勝餘少分行,
是故諸菩薩, 次佛後供養。
慈與虛空等, 普遍諸眾生,
是故最勝子, 次佛後供養。
於諸眾生類, 大悲猶如子,
是故此佛子, 次佛後供養。
悲心利眾生, 無二似虛空,
是故無畏者, 次佛後供養。
一切時如父, 增長諸眾生,
是故諸菩薩, 次佛後供養。
猶如地水火, 眾生常受用,
是故施樂者, 次佛後供養。
唯為利眾生, 捨離自樂因,
是故彼一切, 次佛後供養。
佛及佛之餘, 皆從初心出,
是故諸菩薩, 次佛後供養。
問:尊者已正說資糧教緣起,今應說資糧體。答:
既為菩薩母, 亦為諸佛母,
般若波羅蜜, 是覺初資糧。
以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母故,為菩提初資糧。何以故?以最勝故。如諸身根中眼根最勝、諸身分中頭為最勝,諸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最勝亦如是。以般若波羅蜜最勝故,為初資糧。又前行故,如諸法中信為前行,諸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前行亦如是。以彼陀那若不迴向菩提,則非陀那波羅蜜。如是尸羅等不迴向菩提,亦非尸羅等波羅蜜。迴向菩提即是般若,由般若前行故能迴向。以是前行故,諸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為菩提初資糧。又是諸波羅蜜三輪淨因體故。以般若波羅蜜為諸波羅蜜三輪淨因體,是故般若波羅蜜為菩提初資糧。三輪淨者,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行布施時,不念自身,以離取自身故;不念受者差別,以斷一切處分別故;不念施果,以諸法不來不出相故。如是菩薩得三輪淨施。如淨施,淨戒等亦如是。以此般若波羅蜜是彼諸波羅蜜三輪淨因體故,般若波羅蜜為菩提初資糧。又大果故,般若波羅蜜大果勝諸波羅蜜。如經說:
菩提心福德, 及以攝受法,
於空若信解, 價勝十六分。
《鞞羅摩經》中大果因緣,此中應說。以是大果故,般若波羅蜜為菩提初資糧。
問:何故般若波羅蜜得為菩薩母?
答:以能生故,方便所攝。般若生諸菩薩,令求無上菩提,不求聲聞獨覺。以是生佛體因故,般若波羅蜜為菩薩母。又置於五波羅蜜中故,如言冥鉢囉膩波低也。冥為性,鉢囉膩波低為誦,即此性相是為摩多(摩多翻為母,於字聲論中摩多字從冥鉢囉膩波低語中出。冥是摩多體性,鉢`[1]囉=邏【三】*`囉膩波低是誦摩多義,鉢囉膩波低正翻為置,故以置為母義)。
譬如母生子,時或置床敷、或置地上。般若波羅蜜亦如是,生彼求菩提菩薩時,置於施等五波羅蜜中。以能置求菩提菩薩故,說般若波羅蜜為菩薩母。又以量故,如言茫摩泥也。茫為性,摩泥為誦,即此性相是為摩多(於字聲論中摩多字又從茫摩泥語中出,茫亦是體性,摩泥是誦其義,摩泥正翻為量,故以量為母義)。譬如母生子已隨時籌量:如是我子,以此食故身增,以此故損減。菩薩亦如是,以般若波羅蜜自量其身:我應如是布施,我應如是持戒等。以是自量因緣故,說般若波羅蜜為菩薩母。又以斟量故,譬如量物有鉢邏薩他、有阿宅迦、有突嚧`[挐=拏【三宮】]`挐、有佉梨底等(如此間合升斗斛之類)。斟量諸菩薩亦如是,此初發心、此修行、此得忍等。以斟量因緣故,說般若波羅蜜為菩薩母。又以修多羅中誦故,所謂於諸經中作母名誦,彼等經中有名稱遍諸佛國菩薩名毘摩羅吉利帝,說伽他言(舊云維摩詰者,不正):
般若波羅蜜, 菩薩仁者母,
善方便為父, 慈悲以為女。
復有餘經亦如是誦。以修多羅量故,說般若波羅蜜為菩薩母。
問:何故般若波羅蜜亦為諸佛母?
答:以出生及顯示無障礙智故。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由般若波羅蜜阿含故,煩惱已盡、當盡、今盡。以是出生故,般若波羅蜜為諸佛母。顯示無障礙智者,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顯示無障礙智,皆般若波羅蜜中顯。以是顯示無障礙智故,諸佛`[亦=示【宮】]`亦以般若波羅蜜為母。此中有輸盧迦:
由大悲相應, 般若波羅蜜,
於無為`[險=際【三宮】]`險岸, 佛子能超過。
得到無等覺, 利攝諸眾生,
智度為母故, 大人能如是。
由得智度故, 乃得成佛體,
故為諸佛母, 勝仙之所說。
何故此名般若波羅蜜?以不與聲聞獨覺共故,名般若波羅蜜。於上更無所應知故,名般若波羅蜜。此智到一切彼岸故,名般若波羅蜜。此般若波羅蜜餘無能勝故,名般若波羅蜜。三世平等故,名般若波羅蜜。虛空無邊平等故,名般若波羅蜜。如是等勝因緣,如《般若波羅蜜經》中說,故名般若波羅蜜。
問:已略說菩提初資糧,第二資糧今應說。
施戒忍進定, 及此五之餘,
皆由智度故, 波羅蜜所攝。
此中陀那波羅蜜為第二菩提資糧。以般若前行故,菩薩為菩提而行布施,是故施為第二資糧。於中生他身意樂,因名布施,非為作苦。彼有二種,謂財施、法施。財施亦有二種,謂共識、不共識。共識亦有二種,謂內及外。若施自身支節、若全身施,是為內施。若施男女妻妾及二足四足等,是為外施。不共識亦有二種,謂可食、不可食。此有多種,若施身內受用飲食等物,是為可食。若施身外受用香鬘所攝、金銀珍寶、衣服土田財物、園池遊戲處等,是為不可食,然可受用。法施亦有二種,謂世間、出世間。若因法施,於流轉中(舊云生死者,非正翻名,今改為流轉也。已後諸云流轉者,皆是此義)出生可愛身根境界,是為世間。若因法施果報越度流轉,是為出世間。彼財施、法施各有二種,謂有著、無著。若為自身、若為資生、若為勝果,悕望相續以財法施,是為有著。若為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若為無障礙智,是為無著。其餘更有無畏施等,亦隨順入財施中。彼二種施果及餘氣(謂津液也),具如大乘經說。此中當略說偈:
飲食及被服, 隨須皆布施,
亦施花鬘燈, 末香與音樂;
或施諸美味, 藥物及`[猗=倚【三】]`猗枕,
養病之所須, 并醫人給侍;
男女與妻妾, 奴婢及倉庫,
莊飾諸婇女, 隨須皆布施。
所有諸寶物, 種種莊嚴具,
象馬車乘等, 妙物盡施之。
園林修道處, 池井集會堂,
土田并雜物, 客舍等皆施。
若二足四足, 若復一洲渚,
村落與國都, 及王境悉施。
施所玩好物, 利樂悕須者,
為諸眾生依, 怖者施無畏。
施其所難捨, 手足眼耳鼻,
亦施心與頭, 舉身悉能捨。
修行布施時, 常於受者所,
應生福田想, 亦如善眷屬。
布施諸果報, 具足善聚集,
迴向為自他, 成佛及淨土。
菩薩所行施, 正迴向佛體,
此菩薩陀那, 得名波羅蜜。
若彼若此岸, 亦無能說者,
施果到於彼, 說為施彼岸。
今說施主差別。
不貪於愛果, 悲故三輪淨,
正覺說彼施, 是為求菩提。
我已作此事, 正作當亦作,
若作如是捨, 傭賃非布施。
貪增施果故, 隨須即能捨,
說為息利人, 智念非施主。
不貪增益果, 唯以悲心施,
此名真施主, 餘皆是商販。
如大雲遍雨, 諸處等心施,
此名大施主, 餘皆是少分。
施及施果報, 哀愍與須者,
施主於眾人, 猶如其父母。
不念所施物, 受者及施者,
而常樂布施, 此名為施主。
若不分別佛, 菩提與菩薩,
而為菩提施, 彼當速成佛。
問:已解釋陀那波羅蜜,今應說尸羅波羅蜜。
答:波羅蜜義如前解釋,尸羅義今當說。以尸羅故說為尸羅。言尸羅者謂習近也,此是體相。又本性義,如世間有樂戒、苦戒等。又清涼義,為不悔因,離心熱憂惱故。又安隱義,能為他世樂因故。又安靜義,能建立止觀故。又寂滅義,得涅槃樂因故。又端嚴義,以能莊飾故。又淨潔義,能洗惡戒垢故。又頭首義,能為入眾無怯弱因故。又讚歎義,能生名稱故。此戒是身口意善行所轉生,於中遠離殺生、不與取、欲邪行等,是三種身戒。遠離妄語、破壞語、麁惡語、雜戲語等,是四種口戒。遠離貪、瞋、邪見等,是三種意戒。如是`[等=知【宋】]`等身口意善行所轉生十種戒,與貪瞋癡所生十種惡行為對治。彼十種惡行下中上常習近故,墮於地獄、畜生、閻摩世等。如前數十種善行戒,若不與覺分相應,下中上常習近故,隨福上上差別,當得天人差別。若與覺分相應十種善行,戒上上常習近多作,故當得聲聞地及菩薩地中轉勝差別。又此菩薩戒聚,有六十五種無盡,如《無盡意經》中說當知。又略說有二種戒,謂平等種蒔戒、不平等種蒔戒。平等種蒔戒者,以此善身口意積聚故,於生生中種蒔,若界若富樂、若聲聞獨覺、若相報若淨土、若成熟眾生、若正遍覺等,彼皆說名平等種蒔戒。與此相違,名不平等種蒔戒。復有二種戒,謂有作戒、無作戒。若於有作中有所作者,名有作戒。與此相違,名無作戒。復有九種戒,謂凡夫戒、外道五通戒、人戒、欲界天子戒、色界天子戒、無色界天子戒、`[諸=謂【三宮】]`諸學無學聲聞戒、獨覺戒、菩薩戒。凡夫戒者,入生處故盡。外道五通戒者,神通退故盡。人戒者,十善業道盡故盡。欲界天子戒者,福盡故盡。色界天子戒者,禪那盡故盡。無色界天子戒者,三摩鉢帝盡故盡。諸學無學聲聞戒者,究竟涅槃故盡。獨覺戒者,闕大悲故盡。菩薩戒者則無有盡,以此戒能顯明諸戒故,種子相續無盡故,菩薩相續無盡故,如來戒無盡故。以此因緣,菩薩戒者說名無盡。諸菩薩戒,迴向菩提故,說名戒波羅蜜。此中有輸盧`[迦=迦偈【三宮】]`迦:
猶如父愛功力子, 亦如自身愛壽命,
出離有愛戒亦爾, 大心健者之所愛。
此戒牟尼習近已, 解脫於欲離有愛,
似烏凡人所棄捨, 智者常當愛此戒。
此戒利益於自他, 令身端嚴離憂乏,
此世他世勝莊嚴, 是戒智者當所愛。
此戒不由於他力, 非不可得非乞求,
皆因自力而得之, 是故上人愛此戒。
財物國境并土地, 自身肌肉及以頭,
皆能捨之不捨戒, 為欲淨彼勝菩提。
假使從天墜於地, 設令自地昇於天,
為滿離垢無染地, 應當決定不移動。
若已滿足戒方便, 此時即得第二地,
既得離垢清淨地, 是時成就心所欲。
若復天人修羅世, 及畜生中可化者,
`[善=若【宮】]`善知教化方便已, 隨念往彼利益之。
或以布施攝眾生, 或以愛語入其意,
或復與其安隱利, 或與同事助其力,
或在人中為其主, 或居天眾而自在,
彼彼方便引導之, 悉當安置於白法。
具足實戒神通故, 便能乾竭於大海,
世間盡時火增盛, 於剎那頃悉能滅。
觀於世間種種惱, 惱而生病由離親,
智者有戒通方便, 為世親依示勝道。
問:已解釋尸羅波羅蜜,今應說羼提波羅蜜。
答:此中羼提者,若身若心受諸苦樂,其志堪忍,不高不下、心無染濁,此名略說羼提。若自在說,則施設為三,謂身住持、心住持、法住持。於中身住持忍者,謂身所遭苦,若外有心無心不愛之觸,所生身苦堪忍不計,此名身住持忍。外所生者,謂以食因緣故起怖瞋癡,及蚊虻蛇虎師子熊等二足四足多足,諸有心物無量因緣逼惱於身,或復來乞手足耳鼻頭目支節而割截之。於此惡事心無悶亂亦無動異,此名身住持忍。又暴風盛日寒熱雨雹擊觸因緣,諸無心物來逼惱時,遍身苦切而能安受,此亦名忍。又內身所起界動因緣故,風黃`[痰癊=淡飲【宮】]`痰癊及起所生四百四病極為身苦,於逼惱時能忍不計,亦名身住持忍。於中心住持忍者,若有罵詈瞋嫌呵責毀謗挫辱欺誑等不愛語道來逼惱時,其心不動亦無濁亂,此名心住持忍。又八種世法所觸,謂得利失利、好名惡名、譏譽、苦樂中,心無高下不動如山,是名心住持忍。又斷順眠瞋故,無殺害心、無結恨心、無鬪諍心、無訴訟心,自護護他,於眾生中慈心相應,與悲共行起歡喜意恒作捨心,此等亦名心住持忍。於中法住持忍者,於內於外如實觀察故。外者,謂罵詈殺害等。罵詈者,聲字和合同時不散,以剎那故、字空故、聲如響故,不可說次第相應義,此中無有罵詈,但諸餘凡夫虛妄分別而生瞋怒。若字與聲自性義中知不可得,心則隨順不相違背,平等忍受,此名法住持忍。又於殺害者所當作是念:身非害者,身若無心則如草木壁影等故。心亦非害者,以心非色,無所觸礙故。於第一義中無殺害者。作是觀時,不見殺害,堪能忍之,此名法住持忍。內者,謂觀內法時,作如是念:色如聚沫從緣而起,無動作故、不自生故、空故、離我我所故。受如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幻,從緣而起、無動作故、不自生故、剎那生滅故、空故、離我我所故。於中色非我、色非我所,如是受想行識,識非我識非我所,此等諸法從緣而生,若從緣生則自性無生,若自性無生則無能害者。如是觀時,若內若外諸法自性皆不可得,此名法住持忍。若於身心法中作自性觀時,即是順無生忍。此名略說羼提波羅蜜。如修多羅中具說。此中有聖者頌:
怨親及中人, 悲念常平等,
瞋因尚無有, 何得瞋眾生?
善修習常慈, 眾生同己體,
平等無有二, 云何怒眾生?
心常捨離瞋, 多生於愛喜,
健者既無礙, 云何與世違?
於諸眾生所, 常求作利祐,
云何`[無=起【三】]`無瞋恚, 得加眾生惡?
世間八法觸, 其心不動搖,
譬如口吹山, 應知彼得忍。
深心離諸垢, 礙事不能污,
如泥泥虛空, 應知彼得忍。
於身無所愛, 於命不亦貪,
諸怨悉不能, 動其相續志。
於非可愛聲, 安心猶如響,
諸言亦如化, 忍心便在手。
不於五眾中, 取我及命相,
身亦非我所, 應知彼得忍。
若不見於我, 及我所自性,
便得無生忍, 佛子最安隱。
菩提資糧論卷第一
菩提資糧論卷第二
聖者龍樹`[本【麗】,木【大】(cf. K16n0585_p0815a02; TW32n1660_p0521c14)]`本 比丘自在釋
大隋南印度三藏達磨笈多譯
問:已解釋忍波羅蜜,今應說精進波羅蜜。
答:勇健體相、勇健作業等,是為精進。於中諸菩薩等,從初發心乃至究竟`[覺=坐菩提【三宮】]`覺場,建立一切菩提分相應身口意善業,此名精進波羅蜜。又復若與諸凡夫及學無學聲聞獨覺等不共精進,此名精進波羅蜜。精進有三種,謂身、口、意。彼身口精進,以心精進而為前行,略說有三種福事。若身與福事相應,是身精進。若口與相應,是口精進。若意與相應,是意精進。又於若自利、若利他善中身健行,是身精進。口健行是口精進,意健行是心精進。復有三十二種菩薩精進,謂不斷三寶種精進;成熟無量眾生精進;攝受無量流轉精進;無量供養給侍精進;聚集無量善根精進;出生無量精進精進;善說令眾生歡喜精進;安隱一切眾生精進;隨諸眾生所作精進;於諸眾生中行捨精進;受諸戒學精進;忍力調柔精進;出生諸禪那、三摩提、三摩鉢帝精進;滿足無`[著=者【元】]`著智慧精進;成就四梵行精進;出生五神通精進;以一切佛土功德成`[己【CB】,已【大】(cf. T14n0474_p0534a04)]`己佛土精進;降伏諸魔精進;如法降伏諸外論師精進;滿足十力、無畏等佛法精進;莊嚴身口意精進;得度諸有所作精進;害諸煩惱精進;未度者令度、未脫者令脫、未穌息者令穌息、未涅槃者令涅槃精進;聚集百福相資糧精進;攝受一切佛法精進;遊無邊佛土精進;見無量諸佛精進。此諸精進從大悲出,離身口意故,住不取不捨故,得不舉不下故,攝不生不起故。如是等三十二法具足已,精進波羅蜜當得清淨滿足。此中亦有聖頌:
彼諸施等波羅蜜, 精進之力所成就,
是故精進為根本, 諸菩薩等得佛身。
精進方便求菩提, 我念精進勝方便,
以其捨離精進已, 方便不能作所作。
若唯獨有一方便, 則無策勤作事業,
所作皆是精進作, 是故精進勝方便。
心有巧力為方便, 此心從`[於=此【三宮】]`於精進生,
是故諸有所作事, 皆以精進為根本。
諸論及以工巧等, 具精進故到彼岸,
是故於諸所作中, 精進最為成就者。
所有自在及財物, 精進之人則能得,
是故諸有安樂事, 皆以精進為得因。
以有殊勝精進故, 佛於聲聞為上首,
是故此之精進力, 最為勝因非餘行。
勝上精進勇健者, 於地地中雖同地,
而彼恒得最勝上, 是故常應起精進。
佛在菩提樹下時, 以精進故覺菩提,
是故精進為根本, 得佛身因前已說。
問:已略解釋精進波羅蜜,今應說禪那波羅蜜。
答:禪那者,有四種禪那,謂有覺有觀離生喜樂遊於初禪;無覺無觀定生喜樂遊第二禪;離喜行捨念慧受樂遊第三禪;滅於苦樂捨念清淨不苦不樂遊第四禪。於此四種禪那中,離證聲聞獨覺地、迴向佛地已,得名禪那波羅蜜。諸菩薩有十六種禪那波羅蜜,諸聲聞獨覺之所無有。何者十六種?謂不取實禪、不著味禪、大悲攀緣禪、三摩地迴轉禪、起作神通禪、心堪能禪、諸三摩鉢帝禪、寂靜復寂靜禪、不可動禪、離惡對禪、入智慧禪、隨眾生心行禪、三寶種不斷禪、不退墮禪、一切法自在禪、破散禪。如是等十六種,是為禪那波羅蜜。不取實禪者,為滿足如來禪故。不著味禪者,不貪自樂故。大悲攀緣禪者,示現斷諸眾生煩惱方便故。三摩地迴轉禪者,攀緣欲界為緣故。起作神通禪者,欲知一切眾生心行故。心堪能禪者,成就心自在智故。諸三摩鉢帝禪者,勝出諸色無色界故。寂靜復寂靜禪者,勝出諸聲聞獨覺三摩鉢帝故。不可動禪者,究竟後邊故。離惡對禪者,害諸熏習相續故。入智慧禪者,出諸世間故。隨眾生心行禪者,度諸眾生故。三寶種不斷禪者,如來禪無盡故。不退墮禪者,常入定故。一切法自在禪者,諸業滿足故(第十六破散禪本闕,不解)。又念淨、慧淨、趣淨、慚淨、持心希望淨、迴向菩提淨、根淨、無依淨、不取實淨、起作神通淨、心堪能淨、身遠離淨、內寂靜淨、外不行淨、有所得見淨、無眾生無命無人淨、三界中不住淨、覺分門淨、離翳光明淨、入智慧淨、因果不相違淨、業思惟忍淨、開胞藏相智淨、攝方便前巧淨、菩提場障礙淨、不著聲聞獨覺淨、安住禪那出生光明淨、佛三摩地不散亂淨、觀自心行淨、知諸眾生各各根如應說法淨(本闕二淨)。彼十六種禪那波羅蜜,由此三十二淨故得清淨,得入如來地。此中有輸盧迦:
若彼十六種, 及三十二淨,
與禪度相應, 是為求菩提。
到禪那彼岸, 善知禪那業,
智者五神通, 出生不退墮。
諸色無有盡, 通達其實性,
亦以勝天眼, 普見諸色相。
雖以淨天耳, 遠聞諸音聲,
智者通達知, 聲非可言說。
所有眾生心, 觀其各各相,
諸心猶如幻, 了知其自性。
眾生宿世住, 如實能念知,
諸法無過去, 亦知其自性。
往詣俱知土, 見土具莊嚴,
土相如虛空, 了知其實性。
眾生諸煩惱, 皆以亂心生,
是故勝智者, `[曠=廣【三】]`曠修諸禪定。
問:所解釋禪那波羅蜜者略說已竟,今應次第說般若波羅蜜。
答:般若波羅蜜者,如前解釋,為初資糧中`[說=已說【三宮】]`說。我今更釋其相。如先偈說:
施戒忍進定, 此五種之餘,
彼諸波羅蜜, 智度之所攝。
此餘有四波羅蜜,謂`[2]巧=善巧【三宮】*`巧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等。此四波羅蜜,皆是般若波羅蜜所攝。般若波羅蜜者,若佛世尊於菩提樹下,以一念相應智覺了諸法,是般若波羅蜜。又是無礙相,以無身故。無邊相,等虛空故。無等等相,諸法無所得故。遠離相,畢竟空故。不可降伏相,無可得故。無句相,無名身故。無聚合相,離來去故。無因相,離作者故。無生相,生無有故。無去至相,離流轉故。無散壞相,離前後際故。無染相,不可取故。無戲論相,離諸戲論故。無動相,法界自體故。無起相,不分別故。無量相,離量故。無依止相,依止無有故。無污相,不出生故。不可測相,無邊際故。自然相,知諸法自性故。又般若波羅蜜是聞慧相及正`[3]思=思惟【三宮】*`思入。彼聞慧相有八十種,謂樂欲等。正`[*3]`思入有三十二種,謂安住奢摩他等。又般若波羅蜜不與十六種宿住等無明俱。如是等般若波羅蜜相隨量已說,若具說者乃有無量。此般若波羅蜜所攝方便善巧波羅蜜中,有八種善巧,所謂眾善巧、界善巧、入善巧、諦善巧、緣生善巧、三世善巧、諸乘善巧、諸法善巧。此中善巧波羅蜜無有邊際。又復隨於何等生趣,以何等行相,為菩提故,得自增長善根及調伏眾生。於彼彼生`[趣=趣於【三宮】]`趣彼彼行中,此一切處凡所應作種種方便,諸大人等所分別說,我今說彼經中微滴之分。若已作今作微少之善,能令`[多=滋【三宮】]`多多能令無量,此為方便。不自為己唯為眾生,此為方便。唯以陀那令諸波羅蜜滿足,此為方便。如是以尸羅攝諸生處,以羼提莊嚴身口心,為於菩提,以毘梨耶安住精進,以禪那不退於禪,以般若捨離無為,以慈為作依護,以悲不棄流轉,以喜能忍不喜樂事,以捨發起諸善,以天眼攝取佛眼,以天耳滿足佛耳,以他心智知各各根,以宿住念知三世無礙,以自在通得如來自在通,以入眾生心欲知諸行相,已度還入,無染而染、捨擔更擔,無量示量、最勝現`[劣=芳【宮】]`劣,以方便故涅槃相應而墮`[在=有【宮】]`在流轉,雖`[行=行其【宮】]`行涅槃不畢竟寂滅,現行四`[魔=應【宮】]`魔而超過諸魔,達四諦智及觀無生而不入正位,雖行憒閙而不行順眠煩惱,雖行遠離而不依身心盡,雖行三界而於界中不行世諦,雖行於空而一切時恒求佛法,雖行無為而不於無為作證,雖行`[六=於【宮】]`六通而不盡漏,雖現聲聞獨覺威儀而不捨樂欲佛法。如是等巧方便波羅蜜中所有教化眾生方便,彼等方便是菩薩教化巧方便住處應知。此中有輸盧迦:
畜生道中諸苦惱, 地獄餓鬼生亦然,
於流轉中相應受, 眾生種種諸過惡。
此等苦聚不能障, 於眾生處起哀`[愍=門【宮】]`愍,
諸佛便說彼菩薩, 一切世間無礙悲。
論中若有善該綜, 眾多別人所作業,
工巧等明及餘事, 皆以愛語授與之。
戒財聞修寂調等, 以此功德攝化他,
攝已復令常相續, 勝仙說為住善道。
或現女身化男子, 令其調伏而受教,
或現男身化女人, 令其調伏而受教。
若不厭於染境樂, 愍其無道令入道,
隨眾生門種種化, 極逼惱處亦不捨。
或有信解於無我, 及知諸法離自性,
是人未離世間法, 但作如此觀察轉。
於業及果生信順, 而有無邊諸苦事,
當於受彼苦果時, 不喜諸苦所逼切。
若於聲聞出家者, 便置安隱寂靜處,
或復置於緣覺道, 或置十種妙力乘,
令其當得正覺乘, 或得寂靜及天趣,
若應觀察現見果, 如其所作正安置。
如是從初至究竟, 丈夫難事皆能為,
依彼種種巧方便, 捨離一切愛不愛。
此乘諸佛所讚歎, 百千功德而莊嚴,
能生世間極淨信, 以說勝妙善道故。
於緣覺乘聲聞乘, 及以天世諸乘中,
皆以十善而成熟, 亦於人乘成熟人。
已解釋`[*2-1]巧=善巧【三宮】*`巧方便波羅蜜,我今當說願波羅蜜。諸菩薩最初有十大願,所謂供養給侍諸佛無餘,是第一大願。於彼佛所持大正法,攝受正覺普護正教,是第二大願。諸世界中諸佛出興,始從住兜率宮,乃至`[退墮=下降【三宮】]`退墮入胎、住胎、初生、出家、證正覺、請轉法輪、入大涅槃,皆往其所受行供養初不捨離,是第三大願。諸菩薩行曠大無量,不`[雜=離【三宮】]`雜諸波羅蜜所攝善淨諸地,出生總分別分同相異相共轉不共轉等諸菩薩行,如實如`[地=十地【三宮】]`地道說,修治波羅蜜教誡教授,授已住持,發起出生如是等心,是第四大願。無餘眾生界,有色無色、有想無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三界同入六趣共居,諸生順去名色所攝,無餘眾生界皆悉成熟,令入佛法,斷除諸趣,安立於一切智智,是第五大願。無餘諸世界曠大無量,若細若麁、若橫若倒、若平住等,同入共居,順去十方分分猶如帝網,入於分分以智順行,是第六大願。一切土即一土、一土即一切土,平等清淨無量國土普皆莊嚴,離諸煩惱淨道具足,無量智相眾生充滿,入佛上妙境界,隨眾生心示現令其歡喜,是第七大願。為與諸菩薩同一心故,為不共善根聚集故,為與諸菩薩同一攀緣常不離菩薩平等故,為發起自心入如來威神故,為得不退行神通故,為遊行諸世界故,為影到諸大眾`[論=輪【三宮】]`論故,為自身順入諸生處故,為具足不思議大乘故,為行菩薩行故,是第八大願。為昇不退轉行菩薩行故,為身口意業不空故,即於見時令決定佛法故,為`[即〔-〕【三宮】]`即出一音聲時`[令=即令【三宮】]`令入智慧故,為即於信時令轉煩惱故,為得如大藥王身故,為行諸菩薩行故,是第九大願。為於諸世界中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為於一毛道中及餘一切毛道中皆現出生、坐道場、轉法輪、大般涅槃故,為以智慧入佛大境界威神故,為於一切眾生界如其深心佛應出時開悟令得寂靜而示現故,為正覺一法一切法`[悉=慧【明】]`悉涅槃相故,為出一音聲令諸眾生心歡喜故,為現大涅槃而不斷行力故,為現大智慧地安立諸法故,為以佛境界法智神通普遍諸世界故,是第十大願。如是等大欲大出生,十大願為首。滿此十大願已,建立菩薩阿僧祇百千餘願,得住菩薩歡喜地,此名願波羅蜜。
已解釋願波羅蜜,我今當說力波羅蜜。此中略說諸菩薩有七種力,謂福報生力、神通力、信力、精進力、念力、三摩提力、般若力。
福報生力者,如十小象力當一龍象力,十龍象力當一香象力,十香象力當一大香象力,十大香象力當一大力士力,十大力士力當一半那羅延力,十半那羅延力當一那羅延力,十那羅延力當一大那羅延力,十大那羅延力當一過百劫菩薩力,十過百劫菩薩力當一過百千劫菩薩力,十過百千劫菩薩力當一得忍菩薩力,十得忍菩薩力當一最後生菩薩力。住此力已,菩薩即於生時能行七步。十最後生菩薩生時力,乃當菩薩少年時力。菩薩住此力已,趣菩提場成等正覺。得正覺已,以過百千功德力故,成就如來正遍知一種處非處力。如是等十力成就,此名諸佛菩薩及餘少分眾生福報生力。
神通力者,謂四神足善修多作已,以此希有神通力故,得調伏諸眾生等。彼以希有神力,顯現若色若力、若住持等。若諸眾生應以此色像得調伏者,即以此色像於彼彼眾生所示現,或佛色像、或獨覺色像、或聲聞色像,如是或釋梵護世、轉輪王等色像,若復諸餘色像,乃至畜生色像。為調伏眾生故,示現如是色像。若有多力憍慢瞋怒兇惡自高眾生,應以此力得調伏者,即現此力,或大力士力、或四分那羅延力、或半那羅延力、或`[一〔-〕【三宮】]`一那羅延力。以此力故,須彌山王高十六萬八千踰闍那、寬八萬四千踰闍那,以三指舉取,如舉菴摩勒果,擲置他方世界,而四天王天及三十三天等無所嬈惱,於菩薩力亦不減損。又此三千大千世界雖復寬曠,從於水界乃至有頂,置之手掌經劫而住。於諸神通道具足示現如是等力。若有憍慢增上慢瞋怒兇惡自高眾生,說法調伏,令離憍慢增上慢瞋怒兇惡等。彼得如是神足住持智已,以此住持智有所住持隨意皆得,若以大海為牛迹即成牛迹,若以牛迹為大海即成大海,若以劫燒為水聚者即成水聚,若以水聚為火聚者即成火聚,若以火聚為風聚者即成風聚,若以風聚為火聚者即成火聚。如是若以此住持,隨所住持下中上法既住持已,無有人能震動隱沒。所謂若釋若梵若魔及餘世間同法者,除佛世尊,於眾生類中無有眾生於菩薩所住持法震動隱沒,以住持力故。為彼種種勝上喜踊尊敬眾生說法。彼神足力高出自在,過魔煩惱、入佛境界覺諸眾生,聚集宿世善根資糧,魔及魔身天等不能障礙。此名菩薩神通力。
信力者,於佛法僧及菩薩行中,信解一向不可沮壞。若惡魔作佛身來,隨於何法欲壞其信,菩薩以信解力故,彼不能動菩薩信力。此名信力。
精進力者,菩薩若發起精進,與彼彼善法相應時,於彼彼處得牢固力。隨所受行,若天若人不能動壞令其中止。此名精進力。
念力者,住彼彼法處其心安止,諸餘煩惱不能散亂。以念力持故破諸煩惱,彼諸煩惱不能破壞菩薩所念。此名念力。
三摩提力者,於憒閙中行遠離行,諸有音聲及語道所出,不為聲刺障礙初禪,行善覺觀不礙二禪,生於愛喜不礙三禪,成熟眾生攝受諸法未曾捨廢不礙四禪。如是遊四種禪,諸禪惡對不能破壞。雖遊諸禪,而不隨禪生。此名菩薩三摩提力。
般若力者,謂世出世法中不可壞智,於生生中不由師教,諸所作業工巧明處乃至世間最勝難作難忍,菩薩皆得現前。若出世法救度於世,菩薩智慧隨順入已,彼天人阿修羅眾不能破壞。此名般若力。如是等菩薩七力已略解說,若欲具演無有邊際。此名菩薩力波羅蜜。
已解釋力波羅蜜,我今當說智波羅蜜。此中若世間所行書論印算數等,及`[界=界性【三宮】]`界論(謂風黃痰`[癊=飲【宮】]`癊等性)、方論(謂醫方論),治諸乾痟`[顛=癲【三宮】]`顛狂鬼持等病、破諸蠱毒,又作戲笑所攝文章談謔等,令生歡喜。出生村城園苑、陂湖池井、華果藥物及林叢等,示現金銀、摩尼、琉璃、貝`[石白如貝〔-〕【三宮】]` \(石白如貝)`[玉=石玉【三宮】]`玉、珊瑚等寶性,入於日月薄蝕、星宿、地動、夢怪等事,建立相諸身分支節等。知於禁戒行處、禪那神通、無量無色處,及餘正覺相應利樂眾生等彼岸。又復知諸世界成壞,隨世界成、隨世界壞皆悉了知。又知業集故世界成、業盡故世界壞。知世界若干時成住、知世界若干時壞住。知諸地界水界風界火界,若大若小若無量等差別。知極細微塵,亦知所有微塵聚集微塵分散。知世界中所有地微塵數,如是亦知水火風等微塵數。知所有眾生身微塵數、國土身微塵數。知諸眾生麁身細身差別,乃至亦知微塵合成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天、人等身。知欲、色、無色界成壞,及知彼小大無量等差別。知眾生身中業身、報身、色身,知國土身中小大染淨,及撗住、倒住、平住等方網差別。
知業報身中差別名字身。知聲聞、獨覺、菩薩身中差別名字身。知如來身中正覺身、願身、化身、住持身、形色相好莊嚴身、威光身、意念身、福身、法身。知智身中若善分別、若如理思惟、若果相應攝、若世出世、若安立三乘、若共法不共法、若`[6]出=出世【三宮】*`出道非`[*6]`出道、若學無學。知法身中平等不動,安立世諦處所名字、安立眾生非眾生法、安立佛法聖眾。知虛空身中無量身,入一切處非身真實無邊無色身差別。得出生如是等身智。又得命自在、心自在、眾具自在、業自在、願自在、信解自在、神通自在、智自在、生自在、法自在。得如是等十自在已,為不思議智者、無量智者、不退智者。如是等智有八萬四千行相,是菩薩所知智波羅蜜。如是隨分解釋智波羅蜜,若欲具演,唯佛世尊乃能解說。
此六波羅蜜, 總菩提資糧,
猶如虛空中, 盡攝於諸物。
如所解釋六波羅蜜中,總攝一切菩提資糧,譬如虛空行住諸物,有識無識悉攝在中。如是其餘聞資糧`[等諸資糧〔-〕【明】]`等諸資糧,攝在六波羅蜜中同相無異,應知。
菩提資糧論卷第二
菩提資糧論卷第三
聖者龍樹本 比丘自在釋
大隋南印度三藏達磨笈多譯
復有餘師意, 諸覺資糧者,
實捨及寂智, 四處之所攝。
又一論師作`[是=如是【三宮】]`是念:一切菩提資糧皆實處、捨處、寂處、智處所攝。實者不虛誑相,實即是戒,是故實為尸羅波羅蜜。捨即布施,是故捨處為`[陀=檀【三宮】]`陀那波羅蜜。寂者即心不濁,若心不`[濁=濁處【宋】]`濁,愛不愛事所不能動,是故寂處為羼提波羅蜜及禪那波羅蜜。智處還為般若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遍入諸處,以無精進則於諸處無所成就,是故毘梨耶波羅蜜成就諸事。是故一切資糧皆入四`[處=處攝【三宮】]`處。
問:如經說,以慈資糧得無礙心,以捨資糧得斷憎愛。於中慈悲有何差別?
答:
大悲徹骨髓, 為諸眾生依,
如父於一子, 慈則遍一切。
若入生死嶮道,墮地獄、畜生、餓鬼諸趣,在惡邪見網,覆愚癡稠林,行邪徑非道,猶如盲闇,非出離中見為出離,為老病死憂悲苦惱諸賊執持,入`[魔=癡【三宮】]`魔意稠林。去佛意遠者,菩薩大悲,穿於自身皮肉及筋徹至骨髓,為諸眾生而作依處,令此眾生得度如是生死曠野險難惡路,置於一切智城無畏之宮。譬如長者唯一福子而遭病苦,愛徹皮肉入於骨髓,但念何時得其病愈。悲亦如是,唯於苦眾生中起,慈者遍於一切眾生中起。又復慈故於諸眾生得無礙心,悲故於生死中無有疲厭。又慈於善人中生,悲於不善人中生。又菩薩慈增長故不著己樂則生大慈,悲增長故捨諸支節及命則生大悲。
若念佛功德, 及聞佛神變,
愛喜而受淨, 此名為大喜。
若念佛功德者,於中何者是佛功德?謂諸佛世尊無量百千俱致劫中聚集善根故、不護身口意業故、五種應知中斷疑故、四種答難中無失故、三十七助菩提法教授故、十二分緣生中因緣覺故、教九教故、四種住持具足故、得四無量故、滿足六波羅蜜故、說菩薩十地故、出世五眾成滿故、四無畏十力十八不共佛法具足故、無邊境界故、自心自在轉故、無厭足法故、得如金剛三摩地故、不虛說法故、無能壞法故、世間導師故、無能見頂故、無與等故、無能勝故、不可`[思=思議【三宮】]`思法故、得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故、百福相故、無量善根故、無邊功德故、無量功德故、無數功德故、不可分別功德故、希有功德故、不共功德故。如是等名念佛諸`[功德=功德聞諸佛神變者於中諸佛世尊為教【三宮】]`功德。
化諸眾生故,起神通變現,隨所應度眾生、隨眾生身、隨其形量長短寬狹、隨其色類種種差殊、隨其音聲清淨分別,諸佛世尊以種種希有神通,如其所行、如其信欲,以彼彼方便差別神變而教化之。聞此事已愛喜受淨,名為大喜。於中`[心勇=若心勇悅【三宮】]`心勇名愛,愛心遍身名喜,喜心覺樂名受,於受樂時念正覺者大神通德,其心不濁名淨。彼心淨時喜意充滿,名為大喜。彼登少分乘者雖亦有喜,以不`[共=共彼【三宮】]`共故得大喜名。
問:菩薩應捨眾生、為不應捨?
答:
菩薩於眾生, 不應得捨棄;
當隨力所堪, 一切時攝受。
菩薩摩訶薩常念利樂諸眾生等,若為貪瞋癡所惱,`[登=行【三宮】]`登於慳悋、破戒、恚恨、懈怠、亂心、惡智之道,入於異路,此等眾生所不應捨,於一切時說施戒修,隨力所能應當攝受,不應捨棄。
菩薩從初時, 應隨堪能力,
方便化眾生, 令入於大乘。
此登大乘菩薩於眾生中,隨所堪能從初應作,如前方便波羅蜜中所說方便,應當精勤以諸方便教化眾生置此大乘。
問:何故菩薩但以大乘教化眾生,不以聲聞獨覺乘也?
答:
化恒沙眾生, 令得羅漢果;
化一入大乘, 此福德為上。
若教化恒河沙等眾生得阿羅漢果,此大乘福勝過彼聲聞等乘教化福,以種子無盡故。此所有種子,能為餘眾生等作菩提心方便。亦以出生聲聞獨覺故,此福勝彼。此福勝者,大乘於聲聞獨覺乘為上故。又菩提心有無量無數福德故。又由大乘,三寶種不斷故。是故欲求大福,應以大乘教化眾生,不以餘乘。
問:諸摩訶薩豈唯以大乘教化眾生,不以聲聞獨覺乘耶?
`[答〔-〕【宋元宮】]`答:
教以聲聞乘, 及獨覺乘者,
以彼少力故, 不堪大乘化。
若中下意眾生,捨利他事闕於大悲,不堪以大乘化者,乃以聲聞獨覺乘而化度之。
問:若有眾生不可以三乘化者,於彼應捨、為不捨也?
答:
聲聞獨覺乘, 及以大乘中,
不堪受化者, 應置於福處。
若有眾生喜樂生死、憎惡解脫,不堪以聲聞獨覺及大乘化者,應當教化置於梵乘四梵行中。若復不堪梵乘化者,應當教化置於天乘十善業道及施等福事中,不應捨棄。
問:若有眾生喜樂世樂,於三福事無力能行,於彼人所當何所作?
答:
若人不堪受, 天及解脫化,
便以現世利, 如力應當攝。
若有眾生專求欲樂不觀他世,趣向地獄餓鬼畜生,不可教化令生天解脫者,亦當愍彼智如小兒,如其所應現世攝受,隨己力能以施等攝之,愍而不捨。
問:若菩薩於此似小兒相諸眾生所,無有方便可得攝化,當於彼人應何所作?
答:
菩薩於眾生, 無緣能教化,
當起大慈悲, 不應便棄捨。
若菩薩於喜樂罪惡可愍眾生中,無有方便能行攝化,菩薩於彼當起子想興大慈悲,無有道理而得捨棄。
問:已說於眾生中應須攝受,未知攝受方便云何?
答:
施攝及說法, 復聽聞說法,
亦行利他事, 此為攝方便。
諸菩薩為攝受眾生故,或以布施為攝方便,或受他所施;或為他說法,或聽他說法;或行利他,或以愛語,或以同事;或說諸明處,或教以工巧,或示現作業,或令病者得愈,或救拔險難。如是等名為攝受眾生方便。當以此諸方便攝受眾生,不應棄捨。
問:以如是等攝受方便攝眾生已,成就何利?
答:
所作益眾生, 不倦不放逸,
起願為菩提, 利世即自利。
此中菩薩作願利益世間者,發如是意:凡利世間事,我皆應作。立此誓已,於諸眾生所作事中,不應疲倦、不應放逸。又當作`[念=是念【三宮】]`念:若利世間即是自利。是故菩薩於利樂眾生因緣,不應棄捨。
問:已`[說=脫【元】]`說菩薩常應利樂眾生、不應行捨,於諸法中為捨不捨?
答:
入甚深法界, 滅離於分別,
悉無有功用, 諸處自然捨。
法界者,即是緣生,是故先說:如來若出不出,此法界法`[性=住【三宮】]`性常住,所謂緣生。又如先說:阿難陀!緣生甚深,證亦甚深。是故入此甚深法界菩薩,滅一切有無等二邊,攝取方便智已,即斷諸動念戲論分別、離諸取相,諸心意識行處皆不復行,乃至行佛行、菩提行、菩薩行、涅槃處皆亦不行,則於諸法無復功用,於諸法中`[得=心得【三宮】]`得寂靜`[復=大【三宮】]`復寂靜`[心無分別心=無復分別【三宮】]`心、無分別心,是名第一義捨。此即菩薩無分別也。已說出世間捨,我今當說世間捨。
利名讚樂等, 四處皆不著,
反上亦無礙, 此等名為捨。
於利養名聞讚歎安樂等中無`[所=有【三宮】]`所繫著,與此相反無利無名`[毀=呰毀【三宮】]`毀苦等中亦不退礙,捨離愛憎處中而住無復分別,此名第二`[說=謂【三宮】]`說世間捨。
問:若菩薩於諸法中作第一義捨者,為菩提故如然頭衣,如是勤行云何可得?
答:
菩薩為菩提, 乃至未不退,
譬如燃頭衣, 應作是勤行。
雖於諸法應如是捨,而菩薩決定修行如然頭衣,乃至未得不退轉菩提菩薩為菩提故應當勤行。於中菩薩有五種不退菩提因緣應知。何者為五?如《華聚》等經中說,若聞具足大願諸菩薩及佛世尊名號`[故=故是為第一因緣【三宮】]`故,若願生彼佛世尊國土故,是為`[二=第二【三宮】]`二種因緣。受持及說般若波羅蜜等深經故,是為第三因緣。修習現前住等三摩提及隨喜得者故,是為第四因緣。此四因緣說未得忍菩薩不退轉。若此菩薩住菩薩不動地已得無生忍,說為究竟決定不退`[轉=轉是為第五因緣【三宮】]`轉。
問:若此四種因緣中,隨以一因緣菩薩得不退轉者,先說如然頭衣應當勤行,彼云何成?
答:
然彼諸菩薩, 為求菩提時,
精進不應息, 以荷重擔故。
雖復四因緣中隨一因緣菩薩皆得不退,而精進不應休息,由先作是言:我當令諸眾生皆得涅槃。以荷如是重擔故,於其中間精進不息。
問:何故於其中間精進不得休息?
答:
未生大悲忍, 雖得不退轉,
菩薩猶有死, 以起放逸故。
於四因緣中隨何因緣得不退轉菩薩,`[彼=於彼【三宮】]`彼未生大悲乃至未得無生忍,`[中間=於其中間【三宮】]`中間受業力死生者,由入放逸故。是以菩薩應當勤行如然頭衣,為得無生忍故,於其中間精進不息。
問:菩薩復有何死?
答:
聲聞獨覺地, 若入便為死,
以斷於菩薩, 諸所解知根。
如前所說四種因緣,隨何因緣得不退轉。此菩薩未有大悲未得忍,未過聲聞獨覺地,或以惡友力怖生死苦故、或受生中間故、或劫壞時間瞋嫌菩薩毀謗正法故,失菩提心,起聲聞獨覺地心已,或於聲聞解脫若獨覺解脫作證,彼斷菩薩根,所謂大悲。是以諸菩薩及佛世尊,名為`[說=諸【三宮】]`說解知死。
問:此應思量,菩薩為畏住泥犁、為畏墮聲聞獨覺地?
答:
假使墮泥犁, 菩薩不生怖;
聲聞獨覺地, 便為大恐怖。
菩薩設住泥犁,與無數百千苦俱,不比墮聲聞獨覺地怖畏。
問:何故如此?
答:
非墮泥犁中, 畢竟障菩提;
聲聞獨覺地, 則為畢竟障。
設入泥犁,於正覺道不能作畢竟障礙。住泥犁時,乃至惡業盡邊,於菩提道暫為障礙。菩薩若墮聲聞獨覺地,則畢竟不生故,聲聞獨覺地於正覺道乃為障礙。由是義故,菩薩入於泥犁,不比墮聲聞獨覺地怖畏。
問:其怖如何?
答:
如說愛壽人, 怖畏於斬首,
聲聞獨覺地, 應作如是怖。
經中佛世尊作如是說:如愛壽人,怖畏斬首。菩薩欲求無上菩提,怖畏聲聞獨覺地亦應如此。是故菩薩雖入泥犁,不比墮聲聞獨覺地怖畏。
問:已說未得無生忍諸菩薩障礙法。此菩薩云何得無生忍?
答:
不生亦不滅, 非不生不滅,
非俱不俱說, 空不空亦爾。
此中菩薩觀緣生時作是念:有緣`[生〔-〕【三宮】]`生法但施設,如無生中有生,是故生者自體不成,自體不成故生則非有。如生自體非有,彼滅為二,二俱無體。如生滅,彼不生不滅為二,亦二俱無體。彼生滅二種中,生不生、滅不滅亦不有,互相違故。空亦如是。如有者無自體故,彼不空及空不空亦爾。
問:若作是念,以緣生故諸法無自體者,何故復作是念,亦無有緣生法?
答:
隨何所有法, 於中觀不動,
彼是無生忍, 斷諸分別故。
如是菩薩如實觀緣生時,得離諸法自體見。離自體見故,即斷取法自體。得`[斷=斷取【三宮】]`斷法自體時作是念:非無內外法,而無法自體。雖有緣生法,但如葦束幻夢。若法從緣生,彼自體不生。作是觀已,若沙門若波羅門所不能動,而不取證。彼以樂觀無生法、斷諸分別故,說名無生忍。此菩薩即住菩薩不動地。偈言:
既獲此忍已, 即時得授記:
汝必當作佛。 便得不退轉。
得此無生忍故,即於得時非前非後,諸佛現前授記作佛:汝於來世,於爾所時,某世界、某劫中,當為某如來、應、正遍知。此名菩薩不退轉。
問:從住初地乃至七地諸菩薩,皆決定向三菩提,何故不說為不退轉,唯說住不動地菩薩為不退轉?
答:
已住不動諸菩薩, 得於法爾不退智,
彼智二乘不能轉, 是故獨得不退名。
此謂所有信等出世間善根,諸聲聞獨覺乃至住第七地菩薩,不能障礙令其退轉,故名不退轉;非餘十種菩薩為三菩提於諸法中不退轉也。已說不退轉因緣,此中又得殊勝授`[記=記故【三宮】]`記。大乘中說四種授記,謂未發菩提心授記、共發菩提心授記、隱覆授記、現前授記,是為四種授記。於中未發菩提心授記者,其人利根具增上信,諸佛世尊以無礙佛眼觀已而為授記。共發菩提心授記者,成熟善根種菩提種先已修習,其根猛利得增上行,但欲解脫諸眾生故,即發心時入不退轉,無墮落法離八不閑(謂八難也)。此人或聞自授記,於六波羅蜜不發精進;如其不聞,更發精進。為令不聞,欲使他人聞其授記,斷疑心故,佛以威神隱覆授記。若菩薩成熟出世五根,得無生忍,住菩薩不動地,彼即現前授記。是為四種授記。彼得無生忍菩薩已決定故,諸佛世尊現前授記。又別有密意授記,以為第五,如《法華經》說:
我等皆隨喜, 大仙密意語,
如授記聖者, 無畏舍利弗。
我等亦當得, 成佛世無上,
復以密意語, 說無上正覺。
以何義故說此別語授記?有論師說:為令未入決定聲聞乘者發菩提心故。又已發菩提心初業菩薩等畏流轉苦,欲於聲聞涅槃取滅度者,為令牢固菩提心故。又有異佛土菩薩於此聚集,授記時到,以相似名為彼授記故。諸師如是分別別語授記,於中實義,唯佛世尊乃能知之。
菩薩乃至得, 諸佛現前住,
牢固三摩提, 不應起放逸。
諸佛現前三摩提得已而住者,謂現在諸佛現其前住三摩提也。三摩提者,平等住故。菩薩乃至未得此三摩提,其間不應放逸。以未得三摩提,菩薩猶墮惡趣,未離不閑故。是故為得此三摩提,不應放逸;若得三摩提,彼諸怖畏皆得解脫。此三摩提有三種,謂色攀緣、法攀緣、無攀緣。於中若攀緣如來形色相好莊嚴身而念佛者,是色攀緣三摩提。若復攀緣十名號、身十力無畏不共佛法等無量色類佛之功德而念佛者,是法攀緣三摩提。若復不攀緣色、不攀緣法,亦不作意念佛,亦無所得,遠離諸相空三摩提,此`[名=是【明】]`名無攀緣三摩提。於中初發心菩薩得色攀緣三摩提,已入行者法攀緣,得無生忍者無攀緣。此等名得決定,自在故。
諸佛現前住, 牢固三摩提,
此為菩薩父, 大悲忍為母。
此所說三種現在佛現前住三摩提,攝諸菩薩功德及諸佛功德故,說名諸菩薩父。大悲者,於生死流轉中不生疲倦故,又於聲聞獨覺地險岸護令不`[墮【麗】,隨【大】(cf. K16n0585_p0825b06; TW32n1660_p0529a06)]`墮故,說名為母。忍者,得忍菩薩於諸流轉苦及諸惡眾生中,不厭流轉、不捨眾生及菩提。以不生厭,是故此忍又為諸菩薩母。更有別偈說:
智度以為母, 方便為父者,
以生及持故, 說菩薩父母。
以般若波羅蜜生諸菩薩法故,佛說般若波羅蜜為菩薩母。諸菩薩法從般若波羅蜜生已,為巧方便所持,不令趣向聲聞獨覺地險岸。以是持菩提故,說巧方便為菩薩父。
問:菩薩以幾許福能得菩提?
答:
少少積聚福, 不能得菩提;
百須彌量福, 聚勝乃能得。
菩提者,謂一切智智。彼智與`[無〔-〕【三宮】]`無應知等,應知與虛空等。虛空無邊故應知亦無邊,以有邊福不能得無邊智,是故少少積聚福不能得菩提。云何得?`[百〔-〕【明】]`百須彌量福聚集乃能得。
菩提資糧論卷第三
菩提資糧論卷第四
聖者龍樹本 比丘自在釋
大隋南印度三藏達磨笈多譯
問:若如是者,百須彌量福聚無有故,亦無一人能得菩提。
答:
雖作小福德, 此亦有方便,
於諸眾生所, 應悉起攀緣。
若此菩薩雖作小福,以有方便成大福聚。或以飲食捨`[與=於【明】]`與眾生、或以華香鬘等奉如來像,彼諸福德,於一切世界所攝諸眾生所悉作攀緣:我以此福,令諸眾生皆得無上正覺;復以此福,與諸眾生共之;如是等福,共諸眾生迴向菩提。是名菩薩方便。如是迴向,其福得成無量無數無邊。以是故,彼一切智智雖是無邊,還以此相無邊福故能得。
復有別義。
我有諸動作, `[常=帝【元】]`常為利眾生。
如是等心行, 誰能量其福?
菩薩於晝及夜常起如是心行:若我所有動作`[善=菩【宮】]`善身口意,皆為度諸眾生故、脫諸眾生故、`[穌=甦【明】]`穌息諸眾生故、寂滅諸眾生故起,及為令眾生滿足一切智智、得至一切智智故。彼如是具足大悲,安住善巧方便,所有福聚,唯除諸佛,何人能量?是故具此福者能得菩提。
問:何故此福復是無量?
答:
不愛自親屬, 及與身命財,
不貪樂自在, 梵世及餘天,
亦不貪涅槃, 為於眾生故,
此唯念眾生, 其福誰能量?
此中菩薩行六度行時,於己男女及與親屬,若金銀等財,若自壽命、若支節分、若具足身、若身心樂,若天人自在、若梵身天、若無色天,乃至涅槃,為眾生故皆亦不愛,唯於眾生愍念不捨:我當何為令此眾生小兒凡夫無智翳膜所覆盲者脫三界獄,安置常樂涅槃無畏城中。如是菩薩行利樂事,於諸眾生無因而愛,所有福德何人能量?又偈言:
無依護世間, 救護其苦惱,
起如是心行, 其福誰能量?
此菩薩常以大悲作如是念:今此世間無救無護,遍行六趣入三苦火,無有歸依此彼馳走,身心諸病常有苦惱。無依護者,我當與作依處,救其身心所受諸苦。起此心行,所有福德何人能量?
智度習相應, 如搆牛乳頃,
一月復多月, 其福誰能量?
此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菩薩,及成就諸佛菩薩法。菩薩若於搆牛乳頃,思惟修習彼之福聚,尚無有量;何況若一日夜二日夜三日夜,乃至七日夜半月一月,若復多月修習相應,所有福聚何人能量?
佛所讚深經, 自誦亦教他,
及為分別說, 是名福德聚。
甚深者,謂甚深經。與空相應、出於世間,彼是甚深。又復分別緣生故。緣生者即是法,法者即是如來身。彼與如來身相應者,是甚深經,諸佛世尊之所讚歎。若自誦、`[若=共【元明】]`若教他誦、若為他解說無希望心,但欲不隱沒如來身故。如來身者即是法身,欲令久住故。彼所有福誰能得量?
令無量眾生, 發心為菩提,
福藏更增勝, 當得不動地。
此有善巧方便菩薩,先以四攝事攝諸眾生,知彼眾生受我言已,然後教令發菩提心。如是具足善巧方便菩薩,令諸眾生發菩提心,彼所有福無人能量,以無量故。又令諸眾生發菩提心故,福藏更為增勝。言福藏者,福無盡故,以能至無盡故不可盡。不動地者,以不可動故名不動地。此中菩薩令他發菩提心故,於生生中菩提心不動不失;以令他發菩提心故,此心即為不動地因。
隨轉佛所轉, 最勝之法輪,
寂滅諸惡刺, 是菩薩福藏。
如佛世尊於婆`[囉=羅【明】]`囉奈城仙人住處鹿林中轉法輪已,於彼最勝法輪隨順而轉,亦為福藏。此隨順轉有三種因緣,謂於如來所說深經,與空相應、出於世間,若持、若說及順法行法。若於如是等經持令不失,是為第一隨順轉法輪。為有根器眾生分別演說,是為第二隨順轉法輪。如彼經中所說,依法修行,是為第三隨順轉法輪。寂滅諸惡刺者,佛教惡刺所謂外道邪見,及以惡魔欲界自在、憎惡解脫。若四眾中或有異人,非法說法、非律說律、非師教說師教,是為佛教內惡刺,應當如法折伏彼等,摧慢破見令法熾然。此名寂滅諸惡刺。以寂滅惡刺,故名為菩薩福藏。
為利樂眾生, 忍地獄大苦,
何況餘小苦, 菩提在右手。
若菩薩著牢固鎧,常為利樂眾生發精勤意,於一眾生為令解脫故,雖住阿毘至大地獄中,經劫辛苦堪忍不動,況餘小苦。菩薩能忍如是等苦,當知菩提如住右掌。
起作不自為, 唯利樂眾生,
皆由大悲故, 菩提在右手。
菩薩諸所起作,若布施等,由大悲故,唯為利樂眾生,亦為令眾生得涅槃故,終不為身微少樂事,彼亦是大悲者。如是大人,當知菩提到其右手。
智慧離戲論, 精進離懈怠,
捨施離慳惜, 菩提在右手。
問:前已解釋陀那等諸波羅蜜,今復解釋,有何所`[為=為耶【宮】]`為?
答:前多為修行者解釋,今為無所得忍智光者解釋,以覺知一道相故,彼智遠離戲論;以不捨軛故,彼精進遠離懈怠;以除貪故,彼施遠離慳惜。如是菩薩,當知菩提到其右手。
無依無覺定, 圓滿無雜戒,
無所從生忍, 菩提在右手。
若菩薩善成就禪那波羅蜜已,此定不依三界,其相寂靜無有思覺。又圓滿尸羅無雜無濁,迴向菩提無有磨滅。又善成就般若波羅蜜已,緣生法中住無生忍,根本勝故無有退轉。當知菩提住其右掌。
問:已說修行及得忍菩薩積聚諸福`[田=由【宋元宮】]`田,此福聚能得菩提。云何初發心菩薩積聚諸福`[田=由【三宮】]`田,此福聚能得菩提?
答:
現在十方住, 所有諸正覺,
我悉在彼前, 陳說我不善。
若有現在諸佛世尊,於十方世間無所障礙,以本願力為利眾生故住。今於彼等實證者前發露諸罪:若我無始流轉已來,於其前世及現在時,或自作惡業、或教他、或隨喜,以貪瞋癡起身口意,我皆陳說不敢覆藏,悉當永斷終不更作。
於彼十方界, 若佛得菩提,
而不演說法, 我請轉法輪。
若佛世尊滿足大願,於菩提樹下證無上正覺已,少欲靜住,不為世間轉`[於=佛【三】]`於法輪。我當勸請彼佛世尊轉佛法輪,利益多人、安樂多人,憐愍世間,為於大眾利樂天人。
現在十方界, 所有諸正覺,
若欲捨命行, 頂禮勸請住。
若佛世尊世間無礙,在於十方證菩提轉法輪安住正法,所應化度眾生化度已訖,欲捨命行。我當頂禮彼佛世尊請住久時,利益多人、安樂多人,憐愍世間,為於大眾利樂天人。
若諸眾生等, 從於身口意,
所生施戒福, 及以思惟修,
聖人及凡夫, 過現未來世,
所有積聚福, 我皆生隨喜。
若諸眾生施戒修等所作福事,從身口意之所出生,已聚、現聚及以當聚,聲聞獨覺諸佛菩薩諸聖人等,及以凡夫所有諸福,我皆隨喜。如是隨喜,是先首者、勝住者、殊`[異=界【宋】]`異者、`[最=是【明】]`最上者、勝攝者、美妙者、無上者、無等者、無等等者,如是隨喜乃名隨喜。
若我所有福, 悉以為一摶,
迴與諸眾生, 為令得正覺。
若我無始流轉已來,於佛法僧及別人邊所有福聚,乃至施與畜生一摶之食,若歸依善根、若悔過善根、若勸請善根、若隨喜善根,彼皆稱量共為一摶。我為諸眾生故迴向菩提,皆悉捨與。以此善根,令諸眾生證無上正覺、得一切智智。
我如是悔過、 勸請隨喜福,
及迴向菩提, 當知如諸佛。
若我為諸眾生迴向菩提善根、若悔過善根、若勸轉法輪善根、若請長壽善根、若隨喜善根,彼皆稱量為一`[摶【CB】,搏【大】]`摶已,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為菩薩時,已作迴向當作迴向,我亦如是以諸善根迴向菩提。以此迴向善根,令我及諸眾生當`[證=正【明】]`證無上正覺。我今更略說。
說悔我罪惡, 請佛隨喜福,
及迴向菩提, 如最勝所說。
自有罪惡盡皆說悔,及請佛轉法輪、住壽長時、隨喜諸福、迴向福等,如前迴向為菩提故,如最勝人所說如是迴向。問:又彼迴向應云何作?
答:
右膝輪著地, 一`[4]髆=膊【三宮】*`髆整上衣,
晝夜各三時, 合掌如是作。
當自清淨著淨潔服,澡洗手足裙衣圓整,於一髆上整理上著衣已,用右膝輪安置於地,合掌一心離分別意,若如來塔所、若像所、若於虛空攀緣諸佛如在前住。作是意已,如前所說,若晝若夜`[各=若【明】]`各三時作。
一時所作福, 若有形色者,
恒沙數大千, 亦不能容受。
於彼所說六時迴向中,若分別一時所作,於中福德,諸佛世尊如實見者所說:彼若有色如穀等聚者,其福積集無有限量,雖如`[6]恒=𠷐【宋元宮】*`恒伽沙等大三千界盡其邊際亦不能容受。以彼迴向福與虛空界等迴向故。乃至一時迴向猶有如是福聚,況多迴向。雖是初發心菩薩,由迴向力故亦成大福。還以如是相福聚故,漸次能得菩提。
問:已說諸菩薩得成大福方便。今欲護福,用何方便?
答:
彼初發心已, 於諸小菩薩,
當起尊重愛, 猶如師父母。
彼初發心菩薩,若欲護自善根及自身者,於諸初發心菩薩當起至極尊重愛敬之心,猶如世尊一切智師及自所生父母。如是以初發心菩薩為首,於諸菩薩亦應如是極作愛重。若異於此,則自身及善根皆悉滅盡。如世尊經中曾說:我不見餘一法障礙菩薩及滅盡善根,如於菩薩起瞋心者。若菩薩雖於百劫積集善根,由此瞋菩薩心故皆悉滅盡。是故於諸菩薩應起尊重猶如教師。
菩薩雖有過, 猶尚不應說,
何況無實事, 唯應如實讚。
若菩薩毀呰行大乘人罪過,令得惡名,所有生生善法皆悉滅盡,不得增長白法。是故諸菩薩等雖有過惡,為護自善根命故,不應顯說,何況無實,譬如王罪。如經中說:有菩薩清淨活命無可毀呰,而彼達`[摩=磨【三宮】]`摩比丘`[妾=妄【三宮】]`妾說其惡故,於七十劫中受泥犁報,又於六萬生中為貧窮人,常受盲瘂`[癩=癘【宋元宮】]`癩病惡瘡。是故於菩薩所,若有惡、若無惡皆不得說,彼有實德唯應稱揚,為自善根增長故,亦為餘人生信故。
若人願作佛, 欲使不退轉,
示現及熾盛, 亦令生喜悅。
若有眾生已發願求菩提,唯欲令其不退。而有人愚癡瞋恚及貪,自朋黨故作如是言:何用長行菩薩難行之行?其涅槃樂平等相似,行聲聞行疾得涅槃。此等後當說其果報。若以種種譬喻顯佛功德令入其心,是為示現;令其具足精進諸菩薩行,是為熾盛;欲令精進更增疾利,為說正覺功德大神通事,是為喜悅。如是令彼不捨`[菩=善【宋】]`菩提之心。
未解甚深經, 勿言非佛說;
若作如是言, 受最苦惡報。
甚深經者,謂佛所說與空、無相、無願相應,除無量斷常等邊見,滅我人、眾生、壽者等自性,顯如來大神通希有功德。於此經律若未證知,勿以癡故言非佛說。何以故?佛世尊說,若謗如來所說之經,惡果最苦。
無間等諸罪, 悉以為一摶,
比前二種罪, 分數不能及。
世尊於《不退輪經》中說:五無間業所有諸罪,若斷三千大千世界中諸眾生命所有罪報,若`[*6-1]恒=𠷐【宋元宮】*`恒伽河沙等佛世尊滅度已所有支提或壞或燒,若障礙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法眼所有罪報,如是等過皆悉`[摶【CB】,搏【大】]`摶聚,若於未解深經而起執著言非佛說,及菩薩發菩提願已而令退菩提心,此二種罪,彼前五無間等罪聚比之,百分不及千分不及,乃至數分、柯羅分、算分、譬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以是罪相故,為護自身及自善根,勿作此二種罪。
問:已說菩薩護自善根。何者是修道勝義?
答:
於三解脫門, 應當善修習,
初空次無相, 第三是無願。
於中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修三解脫門。最初應修空解脫門,為破散諸見故。第二無相解脫門,為不取諸分別攀緣意故。第三無願解脫門,為超過欲界色界無色界故。
問:何故此等名解脫門?
答:
無自性故空, 已空何作相?
諸相既寂滅, 智者何所願?
以緣生故法無自性,此名為空。以其空故心無攀緣,則是無相。離諸相故,則無所願。又若法從緣生,彼自性無生。以自性無生故,彼法是空。若法是空,彼中無相。相無有故,彼是無相。若無有相,彼中心無所依,以無依故於三界中心無所願。
於此修念時, 趣近涅槃道,
勿念非`[佛體=方便【明】]`佛體, 於彼莫放逸。
修此三解脫門時,若非方便所攝,則趣近涅槃。雖應修習,莫墮餘菩提處,當求無所得忍,應住善巧方便。
我於涅槃中, 不應即作證。
當發如是心, 應成熟智度。
發如是心:我當利益諸眾生、度脫諸眾生,雖修三解脫門,不應於涅槃作證。然我為學般若波羅蜜故,於三解脫門中專應成熟。我應修空,不應證空;我應修無相,不應證無相;我應修無願,不應證無願。
如射師放箭, 各各轉相射,
相持不令墮, 大菩薩亦爾。
譬如射師善學射已,放箭空中,續放後箭各各相射。彼箭遂多空中相持,不令墮地。
解脫門空中, 善放於心箭,
巧便箭續持, 不令墮涅槃。
如是此菩薩大射者,以學修空、無相、無願弓,於三解脫門空中放心箭已,又以悲愍眾生巧方便箭展轉相續,於三界虛空中持彼心箭不令墮涅槃城。
問:云何復令彼心不墮涅槃?
答:
我不捨眾生, 為利眾生故。
先起如是意, 次後習相應。
若我於三解脫門善成熟已,欲取涅槃如在手掌。然我以小兒凡夫猶如飲乳,不能自向涅槃城者未涅槃故,我於涅槃不應獨入。我當如是發起精進,隨我所作,唯為利益諸眾生故,亦為諸眾生得涅槃故。先應如是起作,次即心與三解脫門隨順相應。隨順者,順後義也。若不如是,彼之心箭無巧方便攝故,行三解脫門時即墮聲聞解脫、若獨覺解脫中。今更有巧方便。
有著眾生等, 久夜及現行,
顛倒與諸相, 皆以癡迷故。
小兒凡夫諸眾生等以癡迷故,於無始際流轉久夜著四顛倒,無常謂常、苦謂樂、不淨謂淨、無我謂我,及於內外眾界入中計我我所,謂有所得,久夜行已及現在行。
著相顛倒者, 說法為斷除。
先發如是心, 次後習相應。
如是諸眾生等以癡迷故,起我我所二種計著。又於色等無所有中,妄起分別取相,生四種邪顛倒。我為說法令其斷除。先發如是心已,然後於三解脫門中修習相應。若異此而修三解脫門者,則趣近涅槃道。
菩薩利眾生, 而不見眾生,
此亦最難事, 希有不可思。
菩薩起眾生想,此亦最難、不可思、未曾有,如畫虛空。於最勝義中本無眾生,此菩薩不知不得,而為利樂眾生故勤行精進。唯除大悲,何處更有如此難事?
雖入正定`[位=住【三宮】]`位, 習應解脫門,
未滿本願故, 不證於涅槃。
此應思量:若到正定位菩薩,以三十二法故入正定位,與解脫門相應時,中間未滿本願,為證涅槃、為不證?以世尊經中說云:四大可令改異,無有入正定位菩薩中間未滿本願證於涅槃。是故到正定位菩薩,未滿本願不證涅槃。
若未到定位, 巧便力攝故,
以未滿本願, 亦不證涅槃。
若初發心菩薩未到正定位,彼以巧方便所攝故,修三解脫門時,中間未滿本願亦不證涅槃。
極厭於流轉, 而亦向流轉,
信樂於涅槃, 而亦背涅槃。
此菩薩於流轉中,以三種熾火故應極厭離,不應起心迯避流轉,當於眾生為子想故而向流轉。及應信樂涅槃,如覆護舍宅故。然復應背涅槃,為滿一切智智故。於流轉中若有厭離,則於涅槃亦有信樂。若不向流轉、不背涅槃,未滿本願修習解脫門時,則於涅槃作證。
應當畏煩惱, 不應盡煩惱,
當為集眾善, 以遮遮煩惱。
以是流轉因故,應畏煩惱,不應畢竟盡於煩惱。若斷煩惱,則不得集菩提資糧。是故菩薩以遮制法遮諸煩惱,由遮煩惱令其無力故,得集菩提資糧善根。以集善根故滿足本願,能到菩提。
問:何故不以斷滅故滅諸煩惱?
答:
菩薩煩惱性, 不`[是涅槃性=斷是涅槃【三宮】]`是涅槃性,
非燒諸煩惱, 生菩提種子。
如諸聲聞聖人等,涅槃為性,以攀緣涅槃得沙門果故。諸佛不以涅槃為性,諸佛煩惱為性,以菩提心由此生故。聲聞獨覺燒諸煩惱,不生菩提心種子,以二乘心種子無流故。是故煩惱為如來性,以有煩惱眾生發菩提心、出生佛體,故不離煩惱。
問:若燒煩惱不生菩提心種子者,何故《法華經》中與燒煩惱諸聲聞等授記?
答:
記彼諸眾生, 此記有因緣,
唯是佛善巧, 方便到彼岸。
不知`[成就=成熟【三宮】]`成就何等眾生,彼中因緣唯佛所知,以到調伏彼岸,不共餘眾生相似故。而彼不生菩提心種子者,以入無為正定位故。如經說:
如空及蓮華, 峻崖與深坑,
界不男迦柘, 亦如燒種子。
如虛空中不生種子,如是於無為中不曾生佛法亦不當生,如高原曠野不生蓮華。如是聲聞獨覺入無為正定位中,不生佛法。峻崖者,於一切智智城道中有二峻崖,所謂聲聞地峻崖、獨覺地峻崖。聲聞獨覺若有一切智者,則非菩薩二峻崖也。深坑者,如丈夫善學跳擲,雖墮深坑安隱而住。若不善學而墮深坑,便死坑內。如是菩薩修習無為,善相應故,雖修無為而不墮無為中。聲聞等修習無為,不善相應,則墮無為中。界者,聲聞繫在無為界故,不復能於有為中行,是故彼中不生菩提之心。不男者,如根敗丈夫於五欲利不復有利,如是聲聞具無為法,於諸佛法利亦無有利。迦柘者,如迦柘珠,諸天世間雖善修理彼迦柘珠,終不能為鞞琉璃寶。如是聲聞雖復具諸戒學、頭多功德、三摩提等,終不能坐覺場證無上正覺。亦如燒種子者,如被燒種子,雖置地中水澆日`[暖=煖【明】]`暖,終不能生。如是聲聞燒煩惱種子已,於三界中亦無生義。以如是等經故,當知聲聞得無為法已,不生菩提之心。
菩提資糧論卷第四
菩提資糧論卷第五
聖者龍樹本 比丘自在釋
大隋南印度三藏達磨笈多譯
問:得力菩薩於眾生中,云何應修行?
答:
諸論及工巧, 明術種種業,
利益世間故, 出生建立之。
於中書印算數、鑛論醫論、能滅鬼持被毒論等,出生村城園苑河泉陂池花果藥林論等,顯示金銀真珠鞞琉璃貝石(石白如貝)珊瑚寶性論等,記說日月星曜地動夢相論等,相諸身分支節論等,如是等無量諸論,能與世間為利樂者,劫轉壞時悉皆滅沒,劫轉生時還於人間出生建立。如木鐵瓦銅作等工巧非一,能滅鬼持顛狂被毒、霍亂不消食諸逼惱等種種明術,雕畫繡織作等種種事業,能與世間為利樂者,皆亦出生及令建立。
隨可化眾生, 界趣`[及=亦【明】]`及生中,
如念即往彼, 願力故受生。
諸摩訶薩隨何世界,若天人等趣、若婆羅門剎帝利鞞舍等生,於彼彼處若有可化眾生,為起無量思念,欲化彼等眾生故。隨彼色類長短寬狹音聲果報,得令眾生受化之事即應作願,起彼色類長短寬狹音聲果報,令彼眾生速受化故。
於種種惡事, 及諂幻眾生,
應用牢鎧`[1]鉀=甲【明】*`鉀, 勿厭亦勿憚。
若以罵`[詈=言【元】]`詈恐動嫌恨鞭打繫閉訶責如是等惡事加我,及諸眾生無量諂幻知不可化,以彼等故不應自緩鎧鉀,亦勿厭流轉,勿憚求菩提。又應發如是心:我不為無諂無幻眾生而著鎧鉀,我正為彼等眾生著此鎧鉀。我當作如是事發起精進,為令彼等眾生速得建立無諂無幻故。應當如是自牢鎧鉀。
問:已說得力菩薩修行。云何未得力菩薩修行?
答:
具足勝淨意, 不諂亦不幻,
發露諸罪惡, 覆藏眾善事。
具足勝淨意者,謂增上意,又是善增也。意者心也,即彼心具足,名具足勝淨意。不諂亦不幻者,諂謂別心。別心者,不質直也。又諂者名為曲心,幻者謂誑也。若心不曲不誑,彼是不諂不幻。發露諸罪惡者,若有罪惡顯說發露,彼名發露諸罪惡。覆藏眾善事者,若有善業`[竟=寬【三宮】]`竟大覆藏,彼名覆藏眾善事。若菩薩欲疾得菩提,應當具足淨意、不諂不幻、發露罪惡、覆藏善事。是故世尊說云:諂非菩提,幻非菩提。
清淨身口業, 亦清淨意業,
修諸戒學句, 勿令有缺減。
此諸菩薩欲與修念相應故,先當清淨身口意業。於中殺生、不與取、非淨行等三種身惡行應當清淨,與此相違三種身善行應當受之。妄語、破壞語、麁惡語、雜戲語等四種口惡行應當清淨,與此相違四種口善行應當受之。貪、瞋、邪見等三種意惡行應當清淨,與此相違三種意善行應當受之。諸波羅帝摹叉學句,亦當受而隨轉。於彼學句,無有知而故破。若缺漏戒者,於修念中心則不定。
安住於正念, 攝緣獨靜思,
用念為護己, 心得無障心。
如是於戒正清淨已,斷除五蓋,於空閑淨潔離眾之處,少聲少喧少蚊虻蛇虎賊等,不甚寒熱,不置臥床,若立若經行若結`[加=跏【三宮】]`加坐,或於鼻端或於額分,迴念安住隨於一緣善攝作已。若於境界有躁動心,則用念為守門。如是置守護已,遠離障礙賊心,獨在一處無散亂意而修習思惟。
若起分別時, 當覺善不善;
應捨諸不善, 多修諸善分。
於思惟時若起分別,即於起時覺此分別,若是不善即應捨離勿令復增,若是善分唯當數數多作。不應散亂,如室中燈不閉風道。
緣境心若散, 應當專念知,
還於彼境中, 隨動即令住。
於中修定比丘心思惟時專意莫亂。若心離境即應覺知,乃至不令離境遠去,還攝其心安住境中。如繩繫猿猴繫著於柱,唯得繞柱不能餘去。如是應以念繩繫心猿猴繫著境柱,唯得數數繞於境柱,不能餘去。
不應緩惡取, 而修於精進,
以不能持定, 是故應`[5]常=當【三宮】*`常修。
緩者謂離策勤,惡取者謂非善取(謂太急也)。若欲成就三摩提者,不應緩作及惡取精進。以緩作及惡取精進不能持三摩提,是故修定行者應`[*5-1]常=當【三宮】*`常正修。
若`[6]登=證【三】*`登聲聞乘, 及以獨覺乘,
唯為自利行, 不捨牢精進。
若欲`[*6-1]登=證【三】*`登聲聞乘及獨覺乘,唯為自利故、自涅槃故,`[尚=常【三宮】]`尚於晝夜不捨牢固精進策勤修行。
何況大丈夫, 自度亦度人,
而當不發起, 俱致千倍進。
然此菩薩應於流轉河中度諸眾生亦應自度,何得不發起過彼聲聞獨覺乘人俱致百千倍精進也?如自度流轉之河,度他亦如是。
半時或別行, 一時行餘道,
修定不應爾, 應緣一境界。
今此一日不應半時修習別定、餘時之中復行異道,唯於一定應善緣境,心隨一境勿向餘處。
於身莫有貪, 於命亦勿惜,
縱令護此身, 終是爛壞法。
應當生如是心:我此身中,唯有薄皮厚皮肉血筋骨髓等,終歸乾枯;我此壽命亦當終盡。彼丈夫精進、丈夫勢力、丈夫健行,我亦應得。若其未得,我於精進不應賒緩。雖復百歲護此爛身,必定當是破壞之法。
利養恭敬名, 一向勿貪著,
當如然頭衣, 勤行成所願。
今此若在曠野宿住之時,勿貪身命於中遊行,若有利養恭敬名聞起時不應貪著,為自願成就故應速勤行,如然頭衣。
決即起勝利, 不可待明日,
明日太賒遠, 何緣保瞬命?
彼於如然頭衣勤行之時,明日賒遠莫待明日。若於我身有勝利者,決即發起。應當生如是心:何緣能保開眼合眼時命?我今即起勝利,明日太遠,莫待明日。
安住於`[正命=正念【三宮】]`正命, 如食愛子肉,
於所食噉中, 勿愛亦勿嫌。
如是定行比丘,若村、若僧坊中,隨有如法無所譏嫌乞得食已,勿起貪心愛著亦勿嫌之,應當安住正念,如食所愛子肉,但為身住不壞存於壽命,攝護淨行故。猶如昔云:夫妻行曠野時共食子肉。
出家為何義? 我所作竟未,
今思為作不? 如十法經說。
應當如是觀察:我為何義故而行出家?為畏不活耶?為求沙門耶?若為求沙門者,應作是念:我於沙門之事,為已作、為未作、為今正作?如其未作及正作者,為成就因緣故,應當精勤,我離家類則名非類。應數思念:我之活命繫在於他,我亦應作別異儀式。我自於戒得無嫌不?有智同淨行者於我戒所復無嫌不?我已與諸恩愛其相別異、不與共俱,我屬於業、業之所生、受用於業,業是所親、依業而行。我所作業若善若惡,我當自受。我於晝夜云何而`[過=造【三宮】]`過?我喜樂空寂不?我有上人法不?能得聖人勝知見不?若當後時,同淨行者問我之時,說之不慚。應數思念此等十法,所謂定行比丘應數思念。
觀有為無常, 若無我我所,
所有諸魔業, 應覺而捨離。
有為謂因緣和合生,以因緣和合生故彼無我所,以有為故彼是無常。若是無常,彼為他所逼迫故苦。若苦,彼不自在轉故無我。於有為法應如是觀。所有諸魔業應覺而捨離者,或於菩提心六度相應經中作不欲樂因緣、散亂因緣、賒緩因緣、障礙因緣,若`[從=欲【明】]`從自起、若從他起,皆應覺知。於此諸惡魔業,皆覺知已離之,莫令彼自在行。
根力與覺分、 神足正斷道,
及以四念處, 為修發`[精勤=精進【三宮】]`精勤。
信、精進、念、定、慧,是為五根。信、精進、念、定、慧,是為五力。念、擇法、精進、喜、猗、定、捨,是為七覺分。欲定、精進定、心定、思惟定,是為四神足。未生惡不善法為令不生、已生惡不善法為令其斷、未生善法為令其生、已生善法為令其住,生欲發勤攝心起願,是為四正斷。正見、正分別、正語、正業、正命、正發行、正念、正定,是為八分聖道。身、受、心、法,是為四念處。此等三十七助菩提法,為修習故發起精勤。
心與利樂善, 作傳傳生處,
及諸惡濁根, 彼當善觀察。
心若調伏守護禁繫,則與諸利益安樂善事作傳傳生因。若不調伏、不守護、不修習、不禁繫,則與諸無利惡濁為根。知已,於彼應極觀察,生住異相故、內外兩間不住故、過去未來現在世不俱故、無處來故、無處去故、剎那羅婆牟呼利多時中不住故、猶如幻故,為修習故應當觀察。
我於善法中, 日日何增長?
復有何損減? 彼應極觀察。
若佛世尊所說,施等善法能出生菩提者,我於彼諸善法有何增長?有何損減?常應如是專精觀察,日日之中起而復起。
見他得增長, 利養恭敬名,
微小慳嫉心, 皆所不應作。
若見餘同淨行者,或沙門、或婆羅門,增長利養恭敬名聞之時,亦不應生微小慳嫉。復應思量生如是心:我亦喜得眾生利養衣服飲食臥床病緣藥等眾具,我亦喜得在家出家之所恭敬,我亦喜得具足可讚之法。
不`[羨【CB】,羡【大】]`羨諸境界, 行癡盲瘂聾,
時復師子吼, 怖諸外道鹿。
若見他人增長利養恭敬名聞之時,於色等境界中不應稀`[羨【CB】,羡【大】]`羨,於愛不愛色聲香味中雖非癡盲瘂聾而作癡盲瘂聾之行。若有力能莫常瘂住,應以正法遣`[惑=或【三宮】]`惑破繫。`[時到=持倒【三宮】]`時到,為怖外道鹿故及住持正教故,復當`[震=振【三宮】]`震師子吼。我已解釋修心。今當解釋修相,所謂:
奉迎及將送, 應敬所尊重,
於諸法事中, 隨順而佐助。
於所尊重奉迎將送、於聽法時花鬘供養、修理支提等法事中恭敬作故,當得手足輪相,彼又是大眷屬先相。
救脫被殺者, 自`[然=善【三宮】]`然增不減,
善修明巧業, 自學亦教他。
有被殺者救令解脫,護命因緣離於殺生,受此等業長夜習近故,當得長指相、足`[跟=根【明】]`跟平正相、身直相,彼是長壽先相。自所受善法,受已增長不令損減故,當得足趺高如貝相、毛上向相,彼二是法無減先相。善修明論工巧等業,自學及教他故,當得伊尼`[𨄔【CB】,𬧅【大】]`𨄔相,彼是速攝先相。
於諸勝善法, 牢固而受之,
修行四攝事, 施衣及飲食。
於諸最勝善法牢固受之,習近多作故,當得善安立足相,彼是能作事業先相。修行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常習近故,當得手足網相,彼亦是`[速=迷【宮】]`速攝先相。以妙飲食衣服布施,常習近故,當得柔軟手足相、七處高相,彼二是得上妙飲食甜味及衣服等先相。
不違乞求者, 和合諸親`[慼=戚【三宮】]`慼,
眷屬不乖離, 施宅及財物。
隨所有物,若來求者即施,不違逆故,當得臂`[髀=𮛚【宋宮】]`髀𦟛圓相,彼是自在調伏先相。和合親眷朋友共住,不令各各乖異,若乖異者亦使和合故,當得陰密藏相,彼是多子先相。布施舍宅財物,及施上妙床敷衣服堂殿宮等故,當得金色相、細滑薄皮相,彼二是得上妙床敷衣服堂殿宮等先相。
父母及親友, 隨所應安置,
所應安置處, 無上自在主。
憂波弟`[邪=耶【三宮】]`邪夜(`[6]隋=此【明】*`隋云近誦,舊云和`[上=尚【三宮】]`上者略而訛)、阿遮利夜(`[*6]`隋云正行,舊云阿闍梨者亦訛)、父母兄弟等,所尊重者,隨所應處安置,為無上自在主故,當得一孔一毛相、白毫`[印=仰【三宮】]`印面相,彼二是平等先相。
雖復是奴僕, 善說亦受取,
應生最尊重, 施藥愈諸病。
施藥愈諸病者,於病人所施藥、給侍、將息、飲食。以給侍將息,病即能起故,當得`[髆=膊【三宮】]`髆間平滿相、味中上`[味=朱【宋】]`味相,彼二是少病先相。
前行善業首, 細滑美妙言,
`[善=言【宮】]`善為正意語, 前後無不供。
前行善業首者,園林會堂、義井花池、飲食花鬘,於難行處起橋,及造僧坊遊處等中,勸勵他人自為前導,所施過他故,當得尼瞿嚧陀普圓身相、頂髻相,彼二是勝主先相。細滑美妙言者,長夜真實細滑語故,當得廣長舌相、梵音相,彼二是得五分五分語道具足音先相。五分五分語道具足音者,一者可知、二者易解、三者樂聞、四者不逆、五者深、六者寬遠、七者無嫌、八者悅耳、九者辯正、十者不`[雜=離【三宮】]`雜(二種五分故有十也)。善為正意語者,長夜實語、正意語故,當得師子牙相,彼是愛語先相。前後無不供者,他人雖有前後,然皆供養、無不供養,以如法威儀平等威儀故,當得齊平齒相、細滑齒相,彼二是善淨眷屬先相。
不壞他眷屬, 慈眼觀眾生,
亦不以嫌心, 皆如善親友。
於諸眾生作懷抱慰喻攝受之心,以不貪不瞋不癡眼觀故,當得青眼相、牛王眼𥇒相,彼二是愛眼觀先相。
我已解釋三十二大丈夫相出生之業,別有種種菩薩之行,今當解釋。
應當如所言, 即隨如是作,
如言若即作, 他人則生信。
應當如言即如是作。若如所言即如是作,他則生信,隨有言教即當信受。
應當擁護法, 覺察放逸者,
及作金寶網, 羅覆於支提。
於此法中應自擁護,若有背法放逸眾生,於彼亦應方便覺察令其向法。及於如來支提之所,應以種種寶網羅覆,為令相好滿足故。
有欲求婇女, 莊嚴以施之,
亦與說佛德, 及施雜光瓔。
若有求婇女者,即便莊嚴婇女而以布施。此諸婇女普皆端正,以此布施,為令自意所求愛事皆滿足故。又以無量異種說佛功德之法,應在集會之處高出,美妙悅意之聲而為演說,為得諸聲分清淨故。又以種種光明照曜瓔珞之具,悅彼心眼而以布施,為得諸隨形好滿足故。
造作佛形像, 端坐勝蓮花,
及於六法中, 修習同喜樂。
以金銀真珠貝石等造作佛像,坐勝蓮花,為得化生及為得佛身故。六種同喜法者,於彼同梵行中,慈身業口業意業、不分受用物、戒具足、見具足。此等六種同喜法中應數習近,為得徒眾,不被諸外論眾所壞故。
可供無不供, 為命亦不謗,
佛之所說法, 及以說法人。
可供無不供者,於中應可供養,所謂`[和上=和尚【三宮】]`和上、阿闍梨、父母`[兄=兄弟【三宮】]`兄等。無不供養者,無不敬畏,雖為活命,終不謗法及此說佛法人。亦不應謗、不應輕欺,為護自善助故。
金寶散教師, 及教師支提,
若有忘所誦, 與念令不失。
應以金銀散於教師,亦應以摩尼金寶散教師寶支提。菩薩有三摩提,名現在佛對面。住此等三摩提,於生生中現前修習,為得聞持故。若有眾生忘失所誦,引世利樂經書於彼眾生與作憶念,為不忘失菩提心故,及為得憶念現知故。
未思所作已, 勿躁勿隨他,
外道天龍神, 於中皆莫信。
所作業行若身口意,於中諸處若未思所作已,勿為躁急亦勿隨他,應如是行。若異於此,則生熱惱亦是悔因。於遊行出家尼`[1]揵=犍【元明】*`揵等諸外道,及於天、龍、夜叉、`[*1]`揵闥婆等中,皆不應信。
心應如金剛, 堪能通諸法,
心亦應如山, 諸事所不動。
安置其心應如金剛,有慧力堪能故。於諸世出世法中,如其自性如實通達。於諸事中安置其心亦應如山,八種世法所不能動。
憙樂出世語, 莫樂依世言,
自受諸功德, 亦應令他受。
或有言說能出世間,若與佛法僧相應、若與六度相應、若與菩薩地相應、若與聲聞獨覺地相應,彼中應作憙樂。或有言說依止世間、增長世間,與貪瞋癡相應,彼中不應喜樂。若有諸受戒學頭多等殊勝功德善人所讚所受取者,於彼等中皆應受取,亦應令他受此功德。
修五解脫入, 修十不淨想,
八大丈夫覺, 亦應分別修。
於中解脫入者,一者為他說法、二者自說法、三者自誦法、四者於法隨覺隨觀、五者取隨何等三摩提相。此是五解脫入,應當念修。十不淨想者,謂`[膖〔-〕【三宮】]`膖脹想、青瘀想、膿爛想、潰出想、噉想、斷解想、分散想、血塗想、肉落想、骨想,此是十不淨想。貪若生時應當念修,本為斷除欲貪故。八大丈夫覺亦應分別修者,於中有八大丈夫覺,謂少欲是法、多欲非法,是為初覺。知足是法、不知足非法,是為第二。遠離是法、雜閙非法,是為第三。發精進是法、懈怠非法,是為第四。安住念是法、忘失念非法,是為第五。入定是法、不入定非法,是為第六。智慧是法、無智慧非法,是為第七。不樂戲論是法、樂戲論非法,是為第八。此等八大丈夫覺,應當覺之;多欲等八不善助,應當斷除。
天耳與天眼, 神足與他心,
及與宿命住, 應修淨五通。
於中天眼、天耳、憶念、宿住、知他心神足,此等五種智通應當修習。
菩提資糧論卷第五
菩提資糧論卷第六
聖者龍樹本 比丘自在釋
大隋南印度三藏達磨笈多譯
問:云何修習?
答:
四神足為根, 欲進心思惟;
四無量住持, 謂慈悲喜捨。
於此四無量中習近多作已,得心堪能。得心堪能已,便入初禪那,如是第二,如是第三,如是第四。彼得禪那已得身心輕,彼以身心輕具足故出生入神通道,出生入神通道具足故便生神足,謂若欲、若精進、若心、若思惟。於中欲者向法,精進者成就法,心者於法觀察,思惟者於法善巧。彼菩薩於神通若信解、若作用,其心自在,隨欲所行,以善成熟故、自根本住持故,諸處順行如風遍空。於中菩薩得四無量及四禪那已,若信解、若作用,出生天眼,若諸天、龍、夜叉、乾闥婆等,若學人及聲聞、獨覺天眼,於中獨有增上之力,清淨勝過、光明勝過、上首勝過、殊異勝過,其眼無礙,世間色相麁細遠近,隨其所欲彼皆能見。如是聞天、人、畜生等聲,如是念知前世無邊無際,如是知他心與貪欲等俱,乃至八萬四千差別,如是得無量神足。以得神足故,諸所應調伏眾生悉令調伏。
四界如毒蛇, 六入如空村,
五眾如殺者, 應作如是觀。
長夜以諸樂具受用因緣,雖守護將息長養,此地等四界而速疾發動,不知恩養、不可依怙,不可委信故,應當觀察猶如毒蛇,以無主故、離我我所故。眼等諸入有六賊眾,逼惱可畏故,應當觀察猶如空村,共和與物,破壞打罰不能遮障故,猶如殺者。於五受眾,應當日日如是觀察。
重法及法師, 亦捨於法慳,
教師勿捲祕, 聽者勿散亂。
於此有四種法,能生大智,應當受取。於法及法師中應當尊重;亦捨法慳,隨所聞法、隨所習誦為他演說;若有樂欲法者,教師勿為捲手祕惜;聽者勿散亂,謂莫有異欲。
無慢無希望, 唯以悲愍心,
尊重恭敬意, 為眾而說法。
復有四種法,是大智相,應當受取。所謂遠離自高輕他,無憍慢故。棄捨利養恭敬名聞,無希望心故。於無明闇障眾生中唯悲愍故,尊重恭敬為其說法。以此四種法故,菩薩大智具足,應當受取。
於聞無厭足, 聞已皆誦持,
不誑尊福田, 亦令師歡喜。
多聞無厭,聞已持法,持法已順法行法,不誑所尊福田,亦令教師歡喜此法。是菩提心不忘失因。
不應觀他家, 心懷於敬養,
勿以論難故, 習誦於世典。
不應為供養恭敬因緣往觀他家,除為安立菩提心因緣。亦不應欲為論難故習誦諸世論等,除為多聞因緣。
勿以瞋恚故, 毀呰諸菩薩,
未受未聞法, 亦勿生誹謗。
何以故?為護續生善法因緣。
斷除於憍慢, 當住四聖種,
勿嫌於他人, 亦勿自高舉。
斷除憍慢者,於諸眾生中當下心如狗,斷除我慢。於輕儉衣食臥床藥具四聖種中亦應當住,於彼聖種知足故。不應嫌他,亦不應自高舉。
若實不實犯, 不得發覺他,
勿求他錯失, 自錯當覺知。
他同梵行者犯罪,若實若不實,皆不應發覺。他有錯失不應求覓,唯於自錯即應覺知。
佛及諸佛法, 不應分別疑,
法雖最難信, 於中應信之。
於佛不應分別,以世尊具足未曾有法故。亦於佛法不應疑惑,以於諸眾生是不共法故。及於最難信佛法中以深心清淨故,應當信之。
雖由實語死, 退失轉輪王,
及以諸天王, 唯應作實語。
若菩薩由實語故,若奪物、若死,雖退失轉輪王及諸天王,唯應實語,何況其餘而不實語。
打罵恐殺縛, 終不怨責他,
皆是我自罪, 業報故來現。
諸有他來打罵恐怖殺縛幽閉,皆是自罪應當有此,終不瞋他。此是我業,前世已作,今時還受相似不愛之果。彼諸眾生都無有罪,唯是我罪業報來現,應當有此。
應極尊重愛, 供養於父母,
亦給侍`[和上=和尚【三宮】下同]`和上, 恭敬阿闍梨。
於父母所,應當極愛尊重供養、應作天想,隨父母意令得悅樂,離諂幻心。又應恭敬給侍和上、阿闍梨,隨和上、阿闍梨所說法中,無有內祕,皆為外化。
為信聲聞乘, 及以獨覺乘,
說於最深法, 此是菩薩錯。
此中菩薩有四種菩薩錯失,應當捨離。所謂於聲聞獨覺乘諸眾生中為說最深之法,是菩薩錯。
為信深大乘, 眾生而演說,
聲聞獨覺乘, 此亦是其錯。
於信深大乘諸眾生中為說聲聞獨覺乘,是菩薩錯。
大人來求法, 慢緩不為說,
而反攝受惡, 委任無信者。
若有正住大眾生來有所求時,應即為說善法,而更慢緩破戒惡法。反攝受之,是菩薩錯。於大乘中未有信解,未以四攝事成熟者,而信任之,是菩薩錯。是為四種。
遠捨所說錯, 所說頭多德,
於彼當念知, 亦皆應習近。
此中所說四種錯失,應遠捨離,以此去菩提遠故。若聲聞獨覺乘中所說頭多等及餘功德,但知彼等不與菩提作障礙者,於彼彼中亦應習近。
等心平等說, 平等善安立,
亦令正相應, 諸眾生無別。
此四種菩薩道,應當習近。何等為四?所謂諸眾生中起平等心、諸眾生中平等說法、諸眾生中平等善安立、諸眾生中令正相應。此等皆無差別,是為四種。
為法不為利, 為德不為名,
欲脫眾生`[苦=若【元】]`苦, 不欲自身樂。
此四種真實菩薩,應當覺知。何等為四?所謂但為於法不為財利、但為功德不為名稱、但欲脫眾生苦、不欲自身安樂。
密意求業果, 所作福事生,
亦為成熟眾, 捨離於自事。
若於業果密意欲求作三福事,生此福時,唯為菩提利樂眾生,亦唯為菩提成熟於眾,為利眾故捨離自事。此是四種真實菩薩。
親近善知識, 所謂法師佛,
勸勵出家者, 及以乞求輩。
此四種菩薩善知識,應當親近。何等為四?所謂法師是菩薩善知識,為助持聞慧故。佛世尊是菩薩善知識,為助持諸佛法故。勸出家者是菩薩善知識,為助持諸善根故。乞求者是菩薩善知識,為助持菩提心故。此四種菩薩善知識,應當親近。
依止世論者, 專求世財者,
信解獨覺乘, 及以聲聞乘。
此四種菩薩惡知識,應當知之。何等為四?所謂世論者,習近種種雜辯才故。攝世財物者,不攝法故。獨覺乘者,少義利少作事故。聲聞乘者,自利行故。
此四惡知識, 菩薩應當知,
復有應求者, 所謂四大藏。
如前所說四種知識,是惡知識,知已應離。復有應求得者,所謂四大藏。
佛出聞諸度, 及於法師所,
見之心無礙, 樂住空閑處。
此四種菩薩大藏,應當得之。何等為四?所謂奉事出世諸佛,聽聞六波羅蜜,以無礙心見於法師,以不放逸樂住空閑之處。此是四種菩薩大藏,應當得之。
地水火風空, 悉與其相似,
一切處平等, 利益諸眾生。
與地水火風虛空等,有二因緣相似菩薩,應當攝受,所謂平等故、利益故。如地等大及虛空五種,於有心無心中一切處平等,無有異相。諸眾生等`[常=當【明】]`常所資用,而無變異不求報恩。我亦如是,乃至覺場究竟,為諸眾生之所資用,而無變異、不求報恩。
當善思惟義, 勤生陀羅尼,
勿於聽法者, 為作於障礙。
義者,佛所說義,於彼當善思惟,若共談、若獨住,應如是作。又安住禁戒清淨心意,精勤鮮潔當生,及聞銀主海主等陀羅尼。又於聽法者所,勿以微少因緣而作障礙,為離法災生業故。
惱中能調伏, 小事捨無餘,
八種懈怠事, 皆亦應除斷。
惱中能調伏者,於中有九種惱事,所謂於我作無利益,已作、今作、當作,是為三種。於我親愛作無利益,已作、今作、當作,復為三種。於我憎嫌與作利益。已作、今作、當作,復為三種。此等皆作惱事。於此九種惱事之中,當自調伏。小事捨無餘者,於中有二十種小事,所謂不信(一)、無慚(二)、諂幻(三)、掉(四)、亂(五)、放逸(六)、害(七)、無愧(八)、懈怠(九)、憂(十)、昏(十一)(舊睡)、睡(十二)(舊眠)、恨(十三)、覆(十四)、嫉(十五)、慳(十六)、高(十七)、忿(十八)、悔(十九)、悶(二十)。
此等二十種小事,皆捨無餘。八種懈怠事皆亦應除斷者,於中有八種懈怠事,所謂我欲作務即便安臥不發精進(一)、我作務已(二)、我於行路(三)、我行路已(四)、我身疲乏不能修業(五)、我身沈重不能修業(六)、我已生病(七)、我病得起不久即便安臥不發精進(八)。由此等故,應得不得、應到不到、應證不證。此等八種懈怠事中,為除斷故應發精進。
莫作非分貪, 橫貪不稱意,
離者皆令合, 無問親非親。
若見具足利養名聞安樂稱譽福德眾生,於彼具足福中莫作非分貪心。以作非分貪心則不稱意,是故所不應作。又於各各共諍離壞眾生中,無問親與非親,皆令和合同心相愛。
於空而得空, 智者莫依行,
若當得於空, 彼惡過身見。
依空拔除大無智聚故,智者莫依得空而行。若依得空而行,則於有身見人難治過之惡亦過之。以諸見行由空出離,若著空見彼不可治,以更無令出離故。
掃塗與莊嚴, 及多種鼓樂,
香鬘等供具, 供養於支提。
於如來支提及形像所,掃地塗地、香鬘燒香末香、華蓋幢幡等莊嚴供養之具,當作供養,為得端正戒香自在故。貝笛箜篌腰鼓大鼓雷鼓拍手等,種種鼓樂供養,為得天耳故。
作種種燈輪, 供養支提舍,
施蓋及革屣, 騎乘車輿等。
支提舍中,應以種種香油酥燈鬘等善作供養,為得佛眼故。布施傘蓋皮鞋象馬車輿乘等,為得菩薩無上神通乘不難故。
專應喜樂`[法【麗】,去【大】(cf. K16n0585_p0841b06)]`法, 樂知信佛得,
喜樂給侍僧, 亦樂聞正法。
於中菩薩常應如是喜樂於法,莫喜五欲福樂。當知信佛所得之利,莫唯信樂見於色身。當於僧中以諸樂具常憙給侍,莫唯憙`[詣=𭛛【宮】]`詣問訊而已。常憙聞法無有厭足,莫唯憙樂暫聞其語。
前世中不生, 現在中不住,
後際中不到, 如是觀諸法。
因緣和合力故及無所從來故,前世中不生;念念破滅故及不住故,現在中不住;滅無餘故及無所至去故,後際中不到。應當如是觀察諸法。
好事與眾生, 不求彼好報,
當為獨忍苦, 不自偏受樂。
菩薩於諸眾生,當以好事而利樂之,自不希望彼等眾生利樂好事。及諸眾生有`[無量=無量種種【三宮】]`無量苦相,我獨為其忍受。我有樂具,與諸眾生受用為樂。
雖足`[大=天【三宮】]`大福`[報=樂【三宮】]`報, 心不舉不喜,
雖貧如餓鬼, 亦不下不憂。
雖住大具足福報天中,其心不作喜之與舉。雖為餓鬼,貧窮破散逼惱此最難活,不應生下心亦復不應憂,何況人道貧窮破散。
若有已學者, 應極尊重之;
未學令入學, 不應生輕蔑。
若有已學眾生,於彼應作至極尊重。若未學者,應令彼等入學,亦不應輕蔑之。
戒具者恭敬, 破戒令入戒,
智具者親近, 愚者令住智。
戒具足人應當問訊,合掌向禮等而恭敬之,亦應為彼說持戒福。若破戒者應令入戒,亦應為彼說破戒罪。智具足者應當親近,亦應為彼顯智慧德。愚者應令住智,亦應為彼演愚癡過。
流轉苦多種, 生老死惡趣,
不怖此等畏, 當降魔惡智。
菩薩於流轉中流轉多種,生老死憂悲苦惱等、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惡趣等,不應怖畏,唯當降伏惡魔惡智。
所有諸佛土, 摶聚諸功德,
為皆得彼故, 發願及精進。
十方無量諸佛國土,若佛土具足、若佛土莊嚴,若從諸佛菩薩聞、若自見之,彼皆摶聚殊勝功德,皆令彼等入到自佛土中。應當作如是願,隨所願即隨成就,亦應如是精勤修行。
恒於諸法中, 不取而行捨,
此為諸眾生, 受擔欲荷負。
以取故苦、不取故樂。作是念已,恒於諸法不取而捨。雖不取而捨,若此先時為趣菩提故,作願受擔眾生,未度者我當度、未脫者我當脫、未寂滅者我當寂滅。此應荷負,為諸眾生故。
正觀於諸法, 無我無我所,
亦勿捨大悲, 及以於大慈。
說諸法無所有,如夢如幻故。諸法無我,其無我所者觀無相故。如是以最勝義法觀此相時,然於眾生亦不捨大悲及以大慈。如是應當倍復稱量歎言奇哉。彼諸眾生癡闇所覆、著我我所,於此最勝義道法中而不覺知。我當何時令彼眾生於此最勝義道法中而得覺知?是為於眾生中不捨大悲及以大慈。
勝過諸供養, 以供佛世尊,
彼作何者是? 所謂法供養。
若有以諸供具供養諸聲聞獨覺菩薩及佛世尊,所謂或以諸華香鬘末香燈輪供養、或以諸蓋幢幡供養、或以諸音樂等供養、或以諸藥美飲食等布施供養。若欲勝過彼諸供養,以供養佛。復何者是?答言所謂法供養。彼法供養復有何相?
若持菩薩藏, 及得陀羅尼,
入深法源底, 是為法供養。
於中若與菩薩藏相應,如來所說經等甚深明相、背諸世間,難得其底、難見微細,無著、了義,以總持經王印印之。不退轉因從六度生,善攝所攝順入助菩提法合正覺性,入諸大悲說於大慈,離眾魔見善說緣生,入無眾生、無命、無長養、無人,與空、無相、無願無作相應,坐於覺場轉於法輪,為天、龍、夜叉、乾闥婆之所讚歎,度在家泥,攝諸聖人,演說諸菩薩行,入法、義、辭、樂說之辯,震於無常、苦、無我等音聲之雷,怖諸外論見得之執,諸佛所歎,對治流轉、示涅槃樂。如是等經,若說若持觀察攝取,是名法供養。又法供養者,得不退墮,順行總持故。於空、無相、無願無作相應深法中,入至其底無動無疑,是名最勝義中法之供養。
應當依於義, 莫唯愛雜味,
於深法道中, 善入莫放逸。
又法供養者,若於法中思法行法,隨順緣生、離諸邊取之見,得無出無生忍入於無我,於因緣中無違無鬪無諍,離我我所。應當依義,莫愛馳逐雜飾句味。應當依智,莫依於識。依了義經,莫著不了義世俗言說。應當依法,莫取人見。應當隨順如實法行入無住處,善觀無`[明【麗】,名【大】(cf. K16n0585_p0842c18)]`明、行、識、`[名【麗】,明【大】(cf. K16n0585_p0842c18)]`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憂悲苦惱困極,皆悉寂滅。如是觀緣生已,引出無盡,以愍念眾生故,不著諸見、不作放逸。若常如此,乃名無上法之供養。
如是此資糧, 恒沙等大劫,
出家及在家, 當得滿正覺。
如前所說資糧,於`[恒=𠶒【三宮】]`恒伽沙等量大劫中出家眾及在家眾菩薩乘者,多時滿願,得成正覺。
繫彼資糧頌, 為菩提思惟,
資糧義無闕, 能`[如=知【三宮】]`如在彼頌。
我今`[擇=釋【宮】]`擇彼頌, 於義或增減,
善解頌義等, 賢智當`[忍=思【三】]`忍之。
釋彼資糧頌, 我所作福善,
為流轉眾生, 當得正遍覺。
聖者龍樹所作《菩提資糧論》竟,我比丘自在解釋竟。
菩提資糧論卷第六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32 冊 No. 1660 菩提資糧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日本 SAT 組織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