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669 `[此論二十卷宋本元本俱無,明本作八卷]`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一 馬鳴菩薩造 `[7]真諦=陳真諦【明】*`真諦三藏譯 歸依德處無邊大決擇分第一 頂禮一切無餘明,  非一非一諸則地, 不數不思無量一,  并諸種種趣生類。 本無量數斷命品,  與等塵塵無有法, 兼不可說無所有,  通俱非是等諸法。 論曰:就此二行偈中則有八門。云何為八?一者顯示中中主者門、二者顯示道路軌則門、三者顯示離雜合一門、四者顯示無邊毛生門、五者顯示種種離識門、六者顯示假有無實門、七者顯示無所有事門、八者顯示具足無礙門,是名為八。就顯示中中主者門中則有五種。云何為五?一者隨順隨轉應身主者、二者有無無礙變身主者、三者本體本性法身主者、四者本末俱絕滿道主者、五者隨應無礙自然主者,是名為五。《修集行因大陀羅尼修多羅》中作如是說:「爾時花輪寶光明天子則白佛言:『世尊!第一導師有幾數量可思議、不可思議?唯願世尊為我等眾開示顯說,我等大眾聞其名字常誦常念,出無明藏到涅槃城。』於是世尊告天子言:『我若以神通力,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中說其名字,終不能盡。今當略言,為汝等眾宣說其要。善男子!其覺者數廣大圓滿過於恒沙,略說五種。云何為五?一者隨體佛、二者變體佛、三者法體佛、四者莫測佛、五者應轉佛。』」乃至廣說故。如偈「頂禮一切無餘明」故。以何義故一切導師皆名主者?以三義故。云何為三?一者自在義,諸法王故;二者頂上義,三界一故;三者周遍義,無所不至故。是名為三。如是已說顯示中中主者門,次當說顯示道路軌則門。就此門中則有六種。云何為六?一者音臍言導無礙自在軌則、二者所依本地平等一種離諸虛妄軌則、三者生長莊嚴一一有力軌則、四者究竟圓滿無餘盡攝軌則、五者非名非相非體非用無造無作軌則、六者自然現前常住不變無所詮了究竟淨滿軌則,是名為六。《金剛三昧無礙解脫本智實性修多羅》中作如是說:「復次文殊師利!若我廣說,總有十億七萬三千五十法門行者履遊道路則則;若我略說,總有六種行者履遊則則。如是六則通攝一切無量無邊軌則藏海。云何為六?一者說則、二者等則、三者種則、四者上則、五者非則、六者常則。」乃至廣說故。如偈「非一非一諸則地」故。以何義故一切法藏皆名軌則?`[以=一【明】]`以三義故。云何為三?一者金區義,時人易轉法門之印常恒不變,如彼區故;二者引導義,攝將行者令趣治路,如彼導故;三者能持義,善持自相而不壞失,如彼持故。是名為三。如是已說顯示道路軌則門,次當說顯示離雜合一門。就此門中則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結縛合一,一切無量無邊無明煩惱之眾類再生,雖無內合一而有外合一,以數量等成立契一義故。二者解脫合一,一切無量無邊三乘諸聖人等,內有道理之合一義,外有同塵之合一義故。三者具足俱非合一,一切無量無邊金剛中間大聖眾等,具足能契所契之二義故。是名為三。《文殊師利論義第一無極無盡修多羅》中作如是說:「僧眾之海雖無有量,而其本體但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無根無諍地、二者俱根無諍地、三者有根無諍地。」乃至廣說故。如偈不數不思無量一故。以何義故一切諸僧皆名合一?有二義故。云何為二?一者積集義,集會無量無邊一切散亂塵故;二者一種義,安止無量無邊一切波浪識故。是名為二。如是已說顯示離雜合一門,次當說顯示無邊毛生門。就此門中則有三門。云何為三?一者有類毛生無邊門、二者空類毛生無邊門、三者似類毛生無邊門,是名為三。就初門中則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濕生、四者化生,是名為四。如是四生,能攝一切無量有類根本名數。就中門中則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光明中藏空類、二者闇色中藏空類、三者風雲中藏空類,是名為三。如是三類,空故非空,以隱故空。應審觀察空類眷屬,其數眾多不出此量。就後門中亦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幻化呪術相相無理似類、二者變藥方禁相相無理似類、三者隨本現前影像似類,是名為三。如是三類,能攝一切無量無邊種種似類根本名數。《集類法門修多羅》中作如是說:「有識種類廣說有十、略說有三。云何為三?一者心識親近在有眾生、二者處所隱藏不見眾生、三者識遠似有動轉眾生,是名為三。」乃至廣說故。如偈「并諸種種趣生類」故。以何義故一切眾生皆`[名=色【明】]`名毛生?有二義故。云何為二?一者動轉不定義,隨趣受生無有定法故;二者眾多無數義,方角無有數量故。是名為二。今此門中為欲現示聖如角尠,凡如毛多故。如是已說顯示無邊毛生門,次當說現示種種離識門。就此門中則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共業建立斷命品、二者別業建立斷命品,是名為二。就第一門中則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風輪大地斷命品、二者水輪大地斷命品、三者金輪大地斷命品、四者火輪大地斷命品,是名為四。如是四輪,能攝一切無量無邊共業建立斷命品類根本名數。言別業建立斷名品者,謂眾生身,非執受攝髮毛等類。《業行本因修多羅》中作如是說:「復次文殊師利!言眾生居住世間者,則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總輪世間、二者別持世間,是名為二。此二世間,善能攝持無量無邊一切居住依止世間。」乃至廣說故。如偈「及無量數斷命品」故。以何義故一切離識皆名斷命?所謂無有了別智品故。如是已說現示種種離識門,次當說現示假有無實門。就此門中則有五種。云何為五?一者如水中月假有、二者如闥婆城假有、三者如陽炎水假有、四者如幻化作假有、五者如谷響音假有,是名為五。《大寶無盡蓮花地地修多羅》中作如是說:「如水中月等五種虛說譬喻,總攝五萬五千五百五十詮虛說譬喻根本名字。」乃至廣說故。如偈「與等塵塵無有法」故。以何義故一切無量虛說譬喻皆 `[名=明【明】]`名無有?所謂無有實自性,故名曰為無。無有其實,非都無故,名曰為有。如是已說現示假有無實門,次當說現示無所有事門。就此門中則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如石女兒無所有事、二者如兔馬角無所有事、三者如龜䠓毛無所有事、四者如羅漢染無所有事,是名為四。《本地修多羅》中作如是說:「復次佛子!汝前所問,何等法名為無所有品者,石女兒等四種本說,我若廣說其數無量。」乃至廣說故。如偈「兼不可說無所有」故。以何義故一切空法皆悉名為無所有事?有二種故。云何為二?一者彼空法體性空空如此四本說故、二者此空若不詮彼則是空故,是名為二。如是已說現示無所有事門,次當說現示具足無礙門。就此門中則有十種。云何為十?一者心主法、二者心念法、三者色主法、四者色子法、五者非契應法、六者無為法、七者非有為非無為法、八者亦有為亦無為法、九者俱俱法、十者俱非法,是名為十。言心主法者,可一八識等諸心識本法故。言心念法者,與此相應一切數法。言色主法者,可一能造大種法等。言色子法者,可一所造種種色法。言非契應法者,可一非色非心種種諸法。言無為法者,虛空等四種無為法。言非有為非無為法者,一心等諸本性法。言亦有為亦無為法者,一心等諸本性之法作業用相。言俱俱法者,大本之法其第一分。言俱非法者,大本之法其最後分。如是十法,今此門中一有一無、一生一滅、一逆一順、一品一類不相捨離,是故說言現示具足無礙門焉。《最勝德`[王=王離是故說言現示具足無礙門焉最勝德王【明】]`王廣大虛空修多羅》中作如是說:「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十方世界微塵`[之〔-〕【明】]`之數,無量無邊法門大海,一居一起一住一止,終不分剖亦不捨離。以此義故,建立稱曰廣大圓滿虛空地地無盡無極法界大海門。」乃至廣說故。如偈通俱非是等諸法故。 歸依德處因緣大決擇分第二 如是已說歸依德處無邊大決擇分,次當說歸依德處因緣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以有十種大因緣,  造作歸依德處海, 所謂禮恩及加力,  廣大殊勝與無我, 決定大海并贊化,  兼通現示自本身。 如是十種大因緣,  圓滿大士乃能具, 凡非境聖亦非量,  隨分菩薩亦不能。 論曰:何因緣故歸依德處?以有十種大因緣故而作歸依。如偈「以有十種大因緣,造作歸依德處海」故。云何名為十種因緣?一者禮敬尊重甚深因緣,能作禮敬歸依德處,摧伏憍慢、增長善根故,如偈「禮」故。二者憶念恩澤報推因緣,而能造作勝妙論教,開曉一切狂亂眾生,一切德處皆悉歡喜故,如偈「恩」故。三者仰請加力`[成=咸【明】]`成為因緣,若為造作大論法門,彼諸德處不`[其=以【明】]`其加力,不能分別法門海故,如偈「及加`[力〔-〕【明】]`力」故。四者開布廣散令了因緣,以妙言辭示聰明詮,現了彼諸修多羅中祕密微妙深遠文義大海,為令廣大故,如偈「廣大」故。五者勸物令生殊勝因緣,造作論教開示文義,若不歸依彼諸眾生,不能究竟信受奉行故,如偈「殊勝」故。六者修習忍辱無我因緣,發起歡喜尊重歸向,廣大心故,如偈「與無我」故。七者出生功德決定因緣,歸依德處造作論教,若見若聞、若見見者若聞聞者,若同國住,一切皆悉隨時不移,出生增長無量無邊一切功德善根之品,決定`[決定〔-〕【明】]`決定不謬違故,如偈「決定」故。八者大海無盡寶藏因緣,積集無量無邊一切諸種種力,造作殊勝圓滿大海如意寶輪、金剛德藏,為欲救度無量無邊貧窮苦惱眾生類故,如偈「大海」故。九者方便善巧教化因緣,具足者中雖無別歸,而贊教化為利生故,如偈「并贊化」故。十者現示過去本身因緣,所歸德處一切皆悉無非自身之攝持故,如偈兼「通現示自本身」故。是名十種大因緣相。如是廣大殊勝因緣,何人所作?佛菩薩作。菩薩菩薩當不能作,況凡二乘。如偈「如是十種大因緣,圓滿大士乃能具,凡非境聖亦非量,隨分菩薩亦不能」故。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一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二 馬鳴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一種金剛道路大決擇分第三 如是已說歸依德處因緣大決擇分,次當說一種金剛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一種金剛地,  總有五種位, 謂漸次究竟,  及圓滿等非, 并及等是位,  如是五種位, 諸修多羅中,  具足無餘說。 論曰:一種金剛道路無礙本地地中總有幾位?廣說雖無量,略說有五種。如是五位,一切總則、一切根本、一切中藏、一切出生,如偈「一種金剛地,總有五種位」故。云何名為五種本位?一者無超次第漸轉位、二者無餘究竟總持位、三者周遍圓滿廣大位、四者一切諸法俱非位、五者一切諸法俱是位,是名`[為〔-〕【明】]`為五種根本位,如偈「謂漸次究竟,及圓滿等非,并及等是位」故。如是五`[位=者【明】]`位自家宣說龜則方說,如是五位直是方說非宣說量,如偈「如是五種位,諸修多羅中,具足無餘說」故。位所依止本數名字,其相云何?偈曰: 所依止本數,  總有五十一, 謂虛假光明,  四十種名字, 不動真金剛,  十種本名字, 及大極地故,  是名所依數。 論曰:五種本位所依止之名字差別,其數幾有?廣說雖無量,略說有五十一種名字。如是五十一種根本名字,一切天地、一切父母、一切體性、一切所依,如偈「所依止本數,總有五十一」故。云何名為五十一數?所謂虛假光明分中有四十種、真金剛中有十種數,此五十中加大極自然陀羅尼地故,是故成立五十一數。名字分中四十種數當何等相?所謂十種愛樂心、十種識知心、十種修道心、十種不退心各差別故。云何名為十愛樂心?一者必叉多、二者阿摩呵尸、三者諦度毘梨耶、四者和羅只度、五者奢摩陀提尸、六者摩訶阿毘跋致多、七者阿羅婆訶尼、八者婆𡄣多阿梨羅訶諦、九者尸羅俱尸阿尸羅、十者摩訶毘呵阿僧那,是名為十。云何名為十識知心?一者留伽度、二者留諦迦度、三者留羅伽、四者留摩訶、五者安婆娑、六者毘跋致、七者阿毘跋致、八者必叉伽、九者必阿羅、十者留山迦,是名為十。云何名為十修道心?一者度伽呵、二者度安爾、三者度只羅、四者度和差、五者度利他、六者度生婆諦、七者度沙必、八者度阿訶、九者度佛阿、十者度叉一婆,是名為十。云何名為十不退心?一者羅諦流沙、二者羅曇沙、三者必自伽、四者法必他、五者佛度陀、六者羅叉必、七者師羅文伽、八者婆訶諦、九者婆羅提弗陀、十者達摩邊伽,是名為十。如偈謂虛假光明四十種名字故。云何為十真金剛心?一者鳩摩羅伽、二者須何`[伽〔-〕【明】]`伽一婆、三者須那迦、四者須陀洹、五者斯陀含、六者阿那含、七者阿羅漢、八者阿尼羅漢、九者阿那訶訶、十者阿訶羅弗,是名為十,如偈「不動真金剛,十種本名字」故。此五十中,更復加婆伽婆佛陀應審觀察,是名五十一種名字,如偈及大極地故是名所依數故。如是五十一種心中,彼無超次第漸轉位安立屬當,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中,  如次無超轉, 一中具一切,  名為漸轉位。 論曰:唯一行者五十一種別相位中迴向趣入,如其次第無超過法。所以者何?此門位量法如是故,如偈「五十一位中,如次無超轉」故。如是行者以何行相而漸漸轉?謂具具轉故。云何名為具具轉相?謂一信心位中具餘五十心而轉,乃至一大極地位中具餘五十心而轉故。若爾,一物耶、異物耶?實是異物而一物故。所以者何?一信心中具一切位,非餘位故。而一信中具一切位,`[(同餘…位)九字〔-〕【明】]`同餘餘位中具一切位故。以何義故一信心中具諸餘位更須漸轉?具一中具而不能具多中具故,是故須轉。今此門中五十一中,一切具具皆悉具足,方名漸轉位故,如偈「一中具一切,名為漸轉位」故。《摩訶衍金剛種子修多羅》中作如是說:「金剛道路足行行者,以二大事而決定轉。云何名為二決定轉?一者遍度通達轉、二者具具增長轉,是名為二。言遍度通達轉者,通遍經過五十一種大道路故。言具具增長轉者,一一位中攝諸位故。」乃至廣說故。如是已說無超次第漸轉門,次當說無餘究竟總持門。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中,  隨其先得入, 攝一切一切,  名無餘究竟。 論曰:有五十一別相位中,或有行者以信趣入、或有行者以真金地而趣入、或有行者以大極地而趣入。如是等諸行者,隨其先得入位之量,盡攝一切一切位地究竟無餘,亦無移轉亦無出入,一一白白,是故說言總持門位,如偈「五十一位中,隨其先得入,攝一切一切,名無餘究竟」故。《難入未曾有會修多羅》中作如是說: 「迴向則信心,  信心則佛地, 佛地則十地,  究竟有何次?」 乃至廣說故。如是已說無餘究竟總持門,次當說周遍圓滿廣大門。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種位,  無前後一時, 俱轉俱行故,  名周遍圓滿。 論曰:五十一位無有前後,一時俱轉、一時俱行,無有所餘。亦五十一別相位中所有無量無邊諸位,無有前後,一時俱轉、一時俱行,無有所餘,是故說言圓滿位焉,如偈「五十一種位,無前後一時,俱轉俱行故,名周遍圓滿」故。《法界法輪無盡中藏修多羅》中作如是說:「爾時文殊師利聞世尊所說,即從坐起合掌頂禮前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橫轉無向修道人者?如宜世尊為諸大眾宣說開示如是大事。』於是世尊即告文殊師利言:『一種無二、一道一區。大地行者一切行道無前無後,一時發起、一時同轉、一時住持、一時證入、一時安立,是名橫轉無向道人。』」乃至廣說故。如是已說周遍圓滿廣大門,次當說一切諸法俱非門。其相云何?偈曰: 諸無量無邊,  一切種種位, 皆悉非建立,  名俱非位地。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此俱非門,非因非果、非位非地、非有非無、非名非義、非事非理、非壞非常、非生非滅,一切一切皆悉非故,如偈「諸無量無邊,一切種種位,皆悉非建立,名俱非位地」故。若爾,以何義故建立位名?以其非義立為位故。《大明修多羅》中作如是說:「無位位第一位。」乃至廣說故。如是已說一切諸法俱非門,次當說一切諸法俱是門。其相云何?偈曰: 一切種種法,  無非金剛身, 以一身義故,  名為俱是門。 論曰:無量無邊一切位法,一切皆悉是金剛身等無差別,唯依一身,是故說言俱是門焉。所以者何?今此門中無一一法而非金剛真實身故,如偈「一切種種法,無非金剛身,以一身義故,名為俱是門」故。《種金大地修多羅》中作如是說:「無病道人唯見積影,不見散身故。」 金剛`[實=寶【明】]`實輪山王大決擇分第四 如是已說一種金剛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金剛寶輪山王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漸是盡滿非,  一時及前後, 與俱并俱非,  一異時處轉。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一身金剛大力寶輪山王體中,次第漸轉諸法、等是、無餘究竟、周遍圓滿、俱非絕離,此五種位一時轉、前後轉、俱有轉、俱非轉、亦一時轉亦異時轉、亦一處轉亦異處轉,具足具足自在自在無所障礙故。《大嚴盡地虛空法界修多羅》中作如是說:「復次龍明!汝前所問,云何名為金剛本身廣大地地無障無礙恒沙功德品者?殊勝極妙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五種金剛道路足行地地,無盡中藏之根本自性,出生增長所依止藏。」乃至廣說故。`[不分卷【明】]`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二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三 馬鳴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不分卷【明】]`金輪山王道路大決擇分第五 如是已說金剛寶輪山王大決擇分,次當說金輪山王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山王道路中,  總有十五位, 體五種位中,  各有三用故。 論曰:此金輪山王道路中,建立幾位為道路量?廣說雖無量,略說有十五種位,以如是位為道路分,如偈「山王道路中,總有十五位」故。以何因緣分明了知此道路中有十五種根本之位?謂彼金剛大力寶輪山王體五種位中皆悉各各有三種自在作用故。以此義故,成立十五差別名數,如偈「體五種位中,各有三用故」故。《方修多羅》中作如是說:「一區王民行地地中,唯有十五種體分業數位,無所餘位。」乃至廣說故。然《明神妙理修多羅》中作如是說:「有二十五種差別位者,取王家轉,非取作轉故。」造作轉攝十五種位,名字形相當如何耶?偈曰: 明了及遠數,  相續并三合, 遍動遍不動,  字等兼廣大, 遍到不遍到,  融立`[與=異【明】]`與俱離, 是名十五名,  如次應觀察。 論曰:就次第漸轉體中則有三種用。云何為三?一者分明了達審地作用,不亂次第建立位地,行道分明名義俱了故,如偈「明了」故。二者遠行遠修無數作用,經無量劫過此諸位,修集功德無窮盡故,如偈「及遠數」故。三者無斷無絕恒轉作用,剎那剎那中間中間常恒不息自然轉故,如偈「相續」故。是名為三。就諸法等是體中亦有三種用。云何為三?一者能詮能了一合作用,善巧言說無礙覺慧,其數無量一金剛故。二者所詮所證一合作用,甚深極義勝妙玄理,唯是一區、唯是一身,無二岐故。三者隨應有名一合作用,隨其所應一切有名一切皆悉一金身故。是名為三,如偈「并三合」故。就無餘究竟體中亦有三種用。云何為三?一者周遍圓滿動轉作用,第一時中依一位中通攝一切而究竟轉故,如偈「遍動」故。二者周遍圓滿不動作用,如是轉者所餘一切無量位中不移不轉常決定故,如偈「遍不動」故。三者名句文字無別作用,隨其先唱與餘一故,如偈「字等」故。是名為三。就周遍圓滿體中亦有三種用。云何為三?一者無量無邊廣大作用,其法自體出現業相盡極廣大無分界故,如偈「廣大」故。二者無礙通達遍到作用,一時建立一切位故,如偈「遍到」故。三者極極無數不遍作用,遍通經過而唯有一邊故,如偈「不遍到」故。是名為三。就俱非絕離體中亦有三種用。云何為三?一者消融無所建立作用,一切諸法皆悉遣除無所許故,如偈「融」故。二者建立諸法悉持作用,一切諸法以俱非義是理成故,如偈「立」故。三者消融建立俱絕作用,究竟絕道廣建立故,如偈「與俱離」故。是名為三。是為十五種位名字焉。此道路位,大利根者乃能通達,鈍根眾生決定難了,如偈是名十五名如次應觀察故。如是諸位,亦一時出興、亦異時出興、亦俱時出興、亦一處轉亦異處轉亦俱處轉、亦不出興亦不移轉、亦唯一種亦是多種。於彼本法有作功用、有作方便,自然自在建立造作,應審觀察。 獨一山王摩訶山王大決擇分第六 如是已說金輪山王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獨一山王摩訶山王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摩訶山王中,  總有千二百, 七十五種位,  謂五十一種, 大根本位中,  皆一一各各, 漸轉等五位,  具足安立故。 論曰:此獨一山王摩訶山王體中建立幾位以為體分?廣說雖無量,略說其要唯有一千二百七十五種,決定位故,如偈「摩訶山王中,總有千二百七十五種位」故。以何因緣山王體中有千二百七十五位分明現知?所謂常恒五十一種根本位中,一一各各次第漸轉諸法、等是無餘、究竟周遍、圓滿、俱非絕離五種位具足轉故。亦漸轉等五種位中,各各開示漸轉等五種別位故,是故成立一千二百七十五位,如偈「謂五十一種大根本位中,皆一一各各漸轉等,五位具足安立故」故。此獨一山王摩訶山王體中,如是千二百七十五種位亦一一時轉、亦異一時轉、亦俱一時轉、亦皆非轉、亦一時一處轉、亦一時異處轉、亦異時異處轉、亦皆非轉,自在自然無障無礙,是故說言無盡虛空大陀陀筏羅法界本藏地地出生無窮無極廣德大海法門藏焉。《大智莊嚴法界性身甚深修多羅》中作如是說:「非比非喻難得惟說,大海中藏大海一體,本地地中三品德類,具足圓滿無所闕失。云何為三?一者上品德類,其位名字眾多無數,與十方世界微塵之數其量等故。二者中品德類,其位名字與百百百億三千大千世界微塵之數其量等故。三者下品德類,其位名字有一千二百七十五位故。是名為三。如是諸位一一一一一一,乃至無量無量無量無量無量無量。」乃至廣說故。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三=二【明】]`三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四=三(第四同卷)【明】]`四 馬鳴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大海部藏道路大決擇分第七 如是已說獨一山王摩訶山王大決擇分,次當說大海部藏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大海部藏`[中=曰【明】]`中,  總有十種法, 謂五種非空,  及五種無常。 論曰:此大海部藏道路分中建立幾法為部藏量?所謂建立十種法體以為大海部藏分故。《摩訶衍地修多羅》中作如是說:「俱俱海藏履道分中,唯有十法,無有餘法。」乃至廣說故,如偈「大海部藏中,總有十種法」故。以何義故有十?應知五種非空、五種無常各差別故,如偈「謂五種非空,及五種無常」故。彼十種法,其名字相當如何耶?偈曰: 離礙及有實,  性火并今光, 兼深里出興,  地藏大龍王。 如是五種名,  非空不共稱, 起持變壞品,  與大力無明。 如是五種名,  無常不共稱, 各有第一一,  以請氣力故, 立門實本攝,  如法應觀察。 論曰:云何名為五種非空決定住法?一者離礙非空決定住法、二者有實非空決定住法、三者性火非空決定住法、四者今光非空決定住法、五者深里出興決定住法,是名為五,如偈「離礙及有實,性火并今光,兼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故。如是五名,五種非空決定住法不共異轉差別名字,如偈「如是五種名,非空不共稱」故。云何名為五種無常虛假轉法?一者動起無常虛假轉法、二者止持無常虛假轉法、三者易變無常虛假轉法、四者散壞無常虛假轉法、五者大力無常虛假轉法,是名為五,如偈「起持變壞品,與大力無明」故。如是五名,五種無常虛假轉法不共異轉差別名字,如偈「如是五種名,無常不共稱」故。深里、大力如是二法,氣力立門非取實體,應審觀察,如偈各有第一一以請氣力故立門實本攝如法應觀察故。如是已說建立名字不同門,次當說所詮義理差別門。如是五種非空決定住法各有幾數?所謂各各有二種故。云何名為二種離礙?一者守身離礙、二者變轉離礙。言守身離礙者,無障礙身常恒決定不失壞故。言變轉離礙者,建立萬有令自在故。是名為二。云何名為二種有實?一者守身有實、二者變轉有實。言守身有實者,常平等身常恒決定不失壞故。言變轉有實者,建立差別令安住故。是名為二。云何名為二種性火?一者守身性火、二者變轉性火。言守身性火者,明德藏身常恒決定不失壞故。言變轉性火者,塵累俱轉隨順成故。是名為二。云何名為二種今光?一者守身今光、二者變轉今光。言守身今光者,始炎炎身決定常恒不失壞故。言變轉今光者,隨順流轉無所礙故。是名為二。云何名為二種深里?一者守身深里、二者變轉深里。言守身深里者,離絕中身常恒決定不失壞故。言變轉深里者,諸無為中得自在故。是名為二。如前所說五種無常,業用差別各各如何?所謂如次出生一切無量無邊大過患海,皆無餘故;住持一切無量無邊大過患海,皆無餘故;變易一切無量無邊大功德海,皆無餘故;壞滅一切無量無邊大功德海,皆無餘故;覆障非德非患中身自在,皆無餘故。如是五法,自體及品各各差別,應審觀察。如是已說所詮義理差別門,次當說依位決定安立門。如前所說五十一種真金剛位,遍幾處耶?偈曰: 如是五十一,  遍於五種處, 大聰明行者,  能善決擇知。 論曰:如前所說五十一位,遍離礙等五種處中,無所不至、無所不通。以此義故,大金剛位有五應知,如偈「如是五十一,遍於五種處」故。如是位地利根能知,非鈍者境。所以者何?極甚深故、極利了故、極祕密故,如偈「大聰明行者,能善決擇知」故。亦復處二,故位亦二應知,是故具集有十而已。然今所說是變非身,別建立位總幾數有?字身差別其相云何?偈曰: 別建立位數,  總有十種焉, 漸次及盡餘,  不動與俱滅, 一空一有位,  智智斷智地, 相值兼撥立,  邊邊轉一會, 具足此十位,  門界量圓滿。 論曰:別建立位總有十種。云何為十?一者一向無超漸次位、二者遍究竟盡不盡位、三者一切中際不動位、四者雙立諸法俱滅位、五者若一空當一有位、六者能斷所斷悉智位、七者熏力相對相值位、八者隨除障處立位位、九者真妄得邊有無位、十者諸法一種一會位,是名為十,如偈「別建立位數,總有十種焉,漸次及盡餘,不動與俱滅,一空一有位,智智斷智地,相值兼撥立,邊邊轉一會」故。隨有一別建立彼總,必當具足一切別位,方得建立大總位耶?必當具別,總得成故,如偈「具足此十位,門界量圓滿」故。如是十種別相之位遍於幾處?遍五處故。所謂轉攝五種處中,各具五十一金剛位,經過諸位亦有十種別相位故。大總相位總有幾數?遍幾處耶?偈曰: 總位有三種,  謂上中下故, 唯遍五種處,  非餘位應知。 論曰:大性總地根本體位總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趣高上上轉去位、二者自然安住中中位、三者向焉下下轉去位,是名為三,如偈「總位有三種,謂上中下故」`[故〔-〕【明】]`故。如是三總,隨別有有唯遍轉五,非所餘位,應審觀察,如偈「唯遍五種處,非餘位應知」故。如是已說依位決定安立門,次當說依位法數具闕門。如前所說十種本法守轉二種,金剛位中為盡不盡?謂若守位中唯具德五,無所餘五。若轉位中十法具足,無所闕失。以此義故,總別二門有無亦了。如是已說依位法數具闕門,次當說德患對量現宗門。其相云何?偈曰: 起性止及今,  變空壞并實, 力龍如次對,  有似而取多。 論曰:治障照覆對量形相,如其次第動起無常,性火住法止持無常,今光住法易變無常,離礙住法散壞無常,有實住法大力無常,出興龍王以之為量,如偈「起性止及今,變空壞并實,力龍如次對」故。如是對量,一向轉耶?俱量轉耶?俱量應知,如偈「有似而取多」故。如是已說德患對量現宗門,次當說隨次別釋廣說門。且離礙門安布形相現示云何?主伴治障當如何耶?偈曰: 離礙身體中,  有五十一位, 五十一位中,  有三種總相, 三種總相中,  有十種別相。 初五十一中,  一一皆各各, 具足十本數,  最初主後伴, 次初主後伴,  如次應觀察。 論曰:就離礙中有五十一種金剛位,就此位中有三種根本總相位,就此總中有十種分離別相位,如偈「離礙身體中,有五十一位,五十一位中,有三種總相,三種總相中,有十種別相」故,金剛諸位一一位中皆具本數,如偈「初五十一中,一一皆各各,具足十本數」故。主伴各二。云何二主?一者主主、二者伴主。云何二伴?一者伴伴、二者主伴。言主主者,是離礙故。言伴主者,第二轉故。言伴伴者,除五本法餘眷屬故。言主伴者,除其離礙餘四法故。如偈最初主後伴次初主後伴如次應觀察故。三種總相金剛位中,云何安立?謂初信心以為其始,後𮖸陀地以為其終,次第漸轉。是故建立趣高上上轉去位,後𮖸陀地以為其始,第一信心以為其終,次第漸轉,是故建立向焉下下轉去位。上下二門位位各各離邊中道決定安立,是故建立自然安住中中位。以此義故,十種別相唯有上下、不有`[中=終【明】]`中焉。且依上門建立十位,形相云何?偈曰: 信五事已經,  至後後位故, 一事究竟故,  一味中轉故, 治障一滅故,  治障不俱故, `[以=一【明】]`以智斷智故,  上下相照故, 本無今有故,  治障自辨故, 無別一轉故,  如次應觀察。 論曰:依趣高上上轉去門見十別位形相如何?謂以五種非空住法對治五種虛假轉法,如其次第無有超過,漸漸轉故,建立一向無超漸次位,如偈「信五事已經,至後後位故」故。以五事治五事,隨其所應一究竟故建立`[遍=遁【明】]`遍究竟盡不盡位,如偈「一事究竟故」故。以五事治五事,不增不減不大不小一味平等中道實相故,建立一切中際不動位,如偈「一味中轉故」故。以五事治五事,隨障滅時其智慧體則便滅故,建立雙立諸法俱滅位,如偈「治障一滅故」故。以五事治五事,治起無障障起無治,不能親近、不能俱行、不能及達故,建立若一空當一有位,如偈「治障不俱故」故。以五事治五事,治勝氣力變一切障為治眷屬,亦以勝力斷眷屬故,建立能斷所斷悉智位,如偈「以智斷智故」故。以五事治五事,隨其所應上位下位互相照達,隨其所應斷除障故,建立熏力相對相值位,如偈「上下相照故」故。以五事治五事,隨所斷障虛妄無本,安立位地亦無本故,建立隨除障處立位位,如偈「本無今有故」故。以五事治五事,治皆明淨障皆闇冥,彼治斷事悉已成辨,此障覆用悉已具足故,建立真妄得邊有無位,如偈「治障自辨故」故。以五事治五事,治障二法無二無別一味平等,一體一性一業一用故,建立諸法一種一會位,如偈「無別一轉故」故。如是諸位,如偈釋說,專心觀察其理分明本趣具現,如偈「如次應觀察」故。是名為依離礙門安立諸位總別現示上上差別。次依下門建立十門,形相云何?偈曰: 如前說十義,  隨應當如如, 壞得體歸空,  漸次第轉故。 論曰:依向焉下下轉去門見十別位,形相如何?謂如前所說十種義中,隨其所應順順如如,壞其得體歸空本存故,如偈「如前說十義,隨應當如如,壞得體歸空」故。如是諸位為一時轉、前後轉耶?以前後轉,非一時故,如偈「漸次第轉故」故。於餘諸法如是如是,隨隨如如說示造作,應審觀察其別轉相,是本存故是本主故,皆悉各各如是二轉,一時前後有二義故。云何為二?一者建立轉,前後定故;二者本性轉,無前後故。是名為二。如前所說種種諸門,同名異物,住思應觀。 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大決擇分第八 如是已說大海部藏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地藏龍王中,  總有二種義, 所謂德藏義,  并及患藏義。 論曰:就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體中則有二義。云何為二?一者功德本藏義、二者過患本藏義。言功德本藏義者,此大龍王為四非空根本藏故。言過患本藏義者,此大龍王為四無常根本藏故。如偈「地藏龍王中,總有二種義,所謂德藏義,并及患藏義」故。具二藏義,地藏、龍王居住何處?其里幾量?長短大小等諸形相當如何耶?偈曰: 處唵婆尸尼,  里五十一量, 長一千由旬,  頭有婆多提, 則`[出=有【明】]`出四種水,  尾有舍伽必, 則出四種風,  色如玻瓈珠。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舉事現理開演本法大海故。此大龍王居於何處?謂居唵婆尸尼中故,如偈「處唵婆尸尼」故。出水入地去隔幾量?謂從水底向地下入五十一由旬之量故,如偈「里五十一量」故。彼大龍王身長幾量?一千由旬無增減故,如偈「長一千由旬」故。彼大龍王於其頭上有清白毫名曰婆多提,從此毫端出四種水。云何為四?一者中空水,其出水塵,空以為內、有以為外而出生故。二者方等水,其出水塵,四角量等無差違故。三者常`[熟=熱【明】]`熟水,其出水塵,於一切處於一切時常恒煖故。四者耀明水,其出水塵,光明清白常恒今故。是名為四,如偈「頭有婆多提,則出四種水」故。亦彼龍王於其尾末有一毛`[𮑃=葉【明】]`𮑃名曰舍伽必,從此毛末出四種風。云何為四?一者發塵風,此風起時經多中間發起無量無邊塵故。二者持塵風,此風出時止住諸塵令安住故。三者變珍風,此風出時經多中間變諸金玉作砂石故。四者壞珍風,此風出時經多中間壞滅金玉作無有故。是名為四,如偈「尾有舍伽必,則出四種風」故。彼龍身色譬如玻瓈無有定色,如偈「色如玻瓈珠」故。處唵婆尸尼者,喻本性王無住本處。里五十一量者,喻真金位定數量品。長一千由旬者,喻本性王具千種德。`[頭=故【明】]`頭有婆多提者,喻本性王於諸淨品有作方便。則出四種水者,喻四非空。尾有舍伽必者,喻本性王於諸染品有作業用。則出四種風者,喻四無常色。如玻瓈珠者,喻本性王染淨不攝。如其次第應審思擇。復次住處大海水底相去中間,喻五十一種金剛位已具。出現至大海時,喻雜類趣。息海浪時,喻起善心時。常起浪時,喻惡心興時亦復住心。應審觀察,本行上地一味平等妙法無邊業用具足。《大海寶輪妙嚴王子修多羅》中作如是說:「生四道法不四道攝離絕中心,生四輪法不四輪攝離絕中心。而立名字說大力無明者,隨所生法建立名故。」乃至廣說故。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四=三【明】]`四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五=四【明】]`五 馬鳴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道路大決擇分第九 如是已說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大決擇分,次當說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龍王道路中,  總有二十法, 謂二本藏中,  各有十法故。 論曰:就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道路中總有二十中自在法。所以者何?功德、過患二種藏中各有十故。如偈「龍王道路中,總有二十法,謂二本藏中,各有十法故」故。彼二十法,名字形相當如何耶?偈曰: 功德本藏十,  常壞俱及非, 自他俱并非,  無礙兼一全。 過患本藏十,  如一`[違=為【明】]`違無有, 對利融上下,  如次應觀察。 如是二十法,  一一皆各各, 圓滿廣大故,  與本存等量。 論曰:就功德本藏之體中則有十法,能攝一切無量功德。云何為十?一者本體自性決定常住不生不滅遠離流轉功德品、二者本體自性常恒移轉是生是滅流轉俱行功德品、三者決定常住常恒無常一時俱轉無前後違功德品、四者出常無常二事不攝自體本性離脫亡行功德品、五者十種自自攝一切法無有所餘獨一無二一種一行功德品、六者無體無性從因緣起亦有亦無隨應變轉功德品、七者無餘究竟俱轉俱行不相捨離功德品、八者非自非他絕離有名住於非非自性決定功德品、九者於一切法隨應無礙自體自性法爾道理性造如是功德品、十者五根一一根五塵一一塵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功德品,是名為十,如偈「功德本藏十,常壞俱及非,自他俱并非,無礙兼一全」故。就過患本藏之體中亦有十法,能攝一切無量過患。云何為十?一者於一切法隨順如如如作逆事過患品、二者造作諸法同一業用一作逆事過患品、三者治道起時無有定體違作逆事過患品、四者染淨諸法皆無所有無作逆事過患品、五者一切諸法皆總有有有作逆事過患品、六者隨治同量如如現前對作逆事過患品、七者由治道力自類增益利作逆事過患品、八者由治道息發起自用融作逆事過患品、九者待上轉者方得起用上作逆事過患品、十者以隱藏時方得起用下作逆事過患品,是名為十。如其次第住思止心,專心觀察其理故明,如偈「過患本藏十,如一違無有,對利融上下,如次應觀察」故。如是二十法,與彼本方等無差別,是故有二十種本藏,無相違過。所以者何?其本藏中如是道理自然常有,不從本藏長建立故。何故處處皆存品字?如前所說二十種法,各各有百眷屬類故,是故言品例前應了,如偈「如是二十法,一一皆各各,圓滿廣大故,與本存等量」故。如是已說建立名字門,次當說所詮義理門。且治及障對量差別當如何耶?偈曰: 如是二十法,  一一皆各各, 一德治諸過,  諸過障一德, 無有定次第,  而數品類等, 無失對量過,  如理應觀察, 如說本存法,  說品類亦爾。 論曰:如前所說二十種法,一一各各一德治一切障、一切障障一德,無別對量。如偈「如是二十法,一一皆各各,一德治諸過,諸過障一德,無有定次第」故。若如是說,今此門中對量軌則混成雜亂。雖無別對量而有總對量,是故無失,如偈「而數品類等,無失對量過,如理應觀察」故。如本品爾,例前應了,如偈「如說本存法,說品類亦爾」故。如是已說治障對量差別門,次當說安立金剛位地門。其相云何?偈曰: 此本法門中,  亦有金剛位, 依位有三門,  謂上中下門。 論曰:就此本法門中亦有五十一金剛位,如上所說二十種法依位安立。云何安立?謂諸位中皆具二十,無有前後一時轉故。然則此中有三種門。云何為三?一者一向上轉門、二者一向下轉門、三者一向中轉門,是名為三。如是三門各各一一位中具足`[俱=具【明】]`俱轉,不待初後際故。如說本法,品類亦爾,以此小門廣大迴持,應廣通達,如偈「此本法門中,亦有金剛位,依位有三門,謂上中下門」故。 大龍王重重廣海無盡大藏大決擇分第十 如是已說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大龍王重重廣海無盡大藏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廣海大藏中,  總有三種重, 謂初中後重,  初重有二十, 二億十方界,  量法門大海。 二十種本藏,  各生一萬量, 各別百眷屬,  各生一千故, 是故數圓滿,  住心應觀察, 中後重倍此,  應廣通達故。 論曰:就大龍王重重廣海無盡大藏之自家中,總有三重能攝諸位。云何為三?一者初第一有重、二者中安住居重、三者後建立轉重,是名為三。就第一重中則有二十二億十方世界之量種種勝妙法門大海。此義云何?謂二十種本藏法中,一一各各出生一萬法門大海,各各別別百眷屬中一一各各出生一千法門海故。以此義故,名字圓滿、義理具足。如其次第安住其心、定止其思,聰明觀察其數量理及所詮意現了分明,如偈「廣海大藏中,總有三種重,謂初中後重,初重有二十二億十方界量法門大海,二十種本藏各生一萬量,各別百眷屬各生一千故,是故數圓滿,住心應觀察」故。次二種重,如其次第倍前普布,應廣通達,如偈「中後重倍此,應廣通達故」故。《大摩尼寶藏陀羅尼修集修多羅》中作如是說:「龍龍地地大無盡海藏中,有多十方之量法門軌則品類,最初名為轉大法論具足一海無極無盡引導光明現照地地本業本用出生增長軌則大海法門,最後名為有性無性無我空理大利益廣光明亦離脫亦合轉具足具足無邊摩訶行種地本藏法雨騰門出興上味品類法門。唯取一界以為譬喻,非取塵等。」乃至廣說故。`[不分卷【明】]`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五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六 馬鳴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不分卷【明】]`無盡無窮塵塵數量道路大決擇分第十一 如是已說大龍王重重廣海無盡大藏大決擇分,次當說無盡無窮塵塵數量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塵塵道路中,  如前所說量, 亦有五十一,  決定金剛位。 依此位立相,  則有十種重, 以為道路量,  二因一果等。 論曰:就此門中有幾數位?五十一種真金剛位,具足圓滿無闕失故,如偈「塵塵道路中,如前所說量,亦有五十一,決定金剛位」故。就此位中則有十種變對法門,能攝門量。云何為十?一者二因一果門、二者一因一果門、三者少因多果門、四者因果一味門、五者無因無果門、六者自然安住門、七者因果門、八者果因門、九者言說門、十者言人門,是名為十。如是十門以為門量,如偈「依此位立相,則有十種重,以為道路量,二因一果等」故。彼第一門形相如何?偈曰: 以信心為初,  如次率自類, 取所餘位初,  至於定心位, 則取如來地,  亦如其次第, 不退心為初,  率同品自類。 取餘位第二,  至於願心位, 亦取如來地,  修行位為初。 如次率自類,  取餘位第三, 至於正心位,  亦取如來地, 不退位為初。  如次率自類, 取餘位第四,  至灌頂住位, 亦取如來地,  離癡行為初。 如次率自類,  取餘位第五, 至於無著行,  亦取如來地, 尊重行為初。  如次率自類, 取餘位第六,  至於真實行, 亦取如來地,  隨順觀眾生, 迴向以為初。  如次率自類, 取所餘四位,  各數量契當。 餘有如來地,  以同地為伴, 莊嚴一覺海,  各因及果稱, 配釋廣觀察,  其理當分明。 論曰:今此門中為`[明=門【明】]`明何義?為欲現示五十一位皆為同量,以二種因感得一果,廣三寶海無窮盡故。此義云何?所謂信心及發心地之二種因,同一行相不相捨離,俱行合轉住一所作,起無量具生無邊德,具足莊嚴一大覺海,能生長因名為最上第一出生增長決定真實本藏原母遠離繫縛莊嚴無勝地種子海會所莊嚴,果名為具足真金剛圓滿大慈悲法身虛空等無差別最初地地無上極海一盡大覺無二山王。次念心地歡喜行地之二種法能長養因,具足莊嚴一大覺海,因名為安樂常明決定增長無苦無妄自然照達一切法性無所障礙種子海會,果名為常樂總明大虛空界甚深恒了無二山王。次精進心地救護一切眾生迴向地之二種法能長養因,具足莊嚴一大覺海,因名為發起殊勝大悲光水遠離懈怠常度常行本地自性具足通達種子海會,果名為慈悲光明常恒達慧無二山王。次慧心地逆流歡喜地之二種法能長養因,具足莊嚴一大覺海,因名為大真金剛日月光明自性離苦除斷闇品種子海會,果名為極極重地無上一體自然窮了無二山王。次定心地大極地地之二種法能長養因,具足莊嚴一大覺海,因名為決定安寂遠離散亂照曜無窮水水火火種子海會,果名為寂圓滿地`[明圓滿地〔-〕【明】]`明圓滿地具足德藏無二山王。如是諸佛皆悉各各作三大事。云何為三?一者興化、二者說法、三者勝進。言興化者,出興一十方世界之塵量變化身故。言說法者,宣說一十方世界之塵量發心信地法門海故。言勝進者,向上上位如次入故。是名為三。就變化中亦皆各各有此三事,應廣通達。如是如是隨隨如如,後後諸位例前應知,如偈「以信心為初,如次率自類,取所餘位初,至於定心位,則取如來地」故。如是已說二因一果門,次當說一因一果門。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種位,  各不待他力, 獨住自家中,  感得一果故。 因及果名字,  如其次第加, 種子大覺故,  配釋應了知, 次第同前說,  增減不同耳。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因果二法數量契當莊嚴覺道,三寶之海轉廣大故,如偈「五十一種位,各不待他力,獨住自家中,感得一果故」故。因及果稱於本名字,加種子大覺之稱故。如偈「因及果名字,如其次第加,種子大覺故,配釋應了知」故。次第轉相與前所說等無差別,唯增數量、減數量別各不同耳,如偈「次第同前說,增減不同耳」故。如是諸佛皆悉各各作三大事,名同前說義有不同。言興化者,出興十十方世界之塵量變化身故。言說法者,宣說十十方世界之塵量各各因位法門海故。言勝進者,向上上位如次入故。就變化身中亦有此三事,應廣通達。如是已說一因一果門,次當說少因多果門。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中,  一一皆各各, 感五十果位,  名少因多果。 論曰:今此門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唯一種因感五十果,無礙自在無所闕失,三寶之海轉廣大故,如偈「五十一位中,一一皆各各,感五十果位,名少因多果」故。如是諸佛皆悉各各作三大事,名如前說,義有不同。言興化者,出興百十方世界之塵量變化身故。言說法者,宣說百十方世界之塵量各各因位法門海故。言勝進者,向上上位如次入故。就變化中有此三事,應廣通達。如是已說少因多果門,次當說因果一味門。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中,  一一皆各各, 有五百果海,  五百果海中, 一一皆各各,  有五百因海, 如是平等故,  名因果一味。 論曰:今此門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因果二法數量契當無有增減,三寶之海轉廣大故,如偈「五十一位中,一一皆各各,有五百果海,五百果海中,一一皆各各,有五百因海,如是平等故,名因果一味」故。如是諸佛所作三事,亦復同前,唯義異耳,所謂千故。變化身相亦復如是。如是已說因果一味門,次當說無因無果門。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法,  非因亦非果, 生千因果法,  名無因無果。 論曰:今此門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五十一位因而不有果,因出生千因之大海果而不有因,果出生千果之大海,三寶之海轉`[廣=光【明】]`廣大故,如偈「五十一位法,非因亦非果,生千因果法,名無因無果」故。如是諸佛所作三事,亦復同前,唯義異耳,所謂萬故。如是已說無因無果門,次當說自然安住門。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中,  一一皆各各, 經無量劫轉,  不出自家故。 論曰:今此門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位位皆各經無量劫以修行成道等事轉無其分際,三寶之海轉廣大故,如偈「五十一位中,一一皆各各,經無量劫轉,不出自家故」故。如是諸佛所作三事,亦復同前,唯義異耳,所謂億故。如是已說自然安住門,次當說因果門。其相云何?偈曰: 生五十一位,  生五十一位, 所生無盡故,  名為因果門。 論曰:今此門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能生能生無有窮盡、所生所生無有窮盡,三寶之海轉廣大故,如偈「生五十一位,生五十一位,所生無盡故,名為因果門」故。如是諸佛所作三事,亦復同前,唯義異耳,謂十億故。如是已說因果門,次當說果因門。其相云何?偈曰: 此義例前了,  無別意趣耳, 唯有數量增,  住心應觀察。 論曰:今此門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五十一位亦因亦果,各生無盡無盡因果大海法門,三寶之海轉廣大故,如偈「唯有數量增」故。如是諸佛所作三事,亦復同前,唯義異耳,謂百億故。如是已說果因門,次當說言說門。其相云何?偈曰: 一切三寶海,  皆悉起言說, 無有窮盡故,  名為言說門。 論曰:今此門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一切三寶皆悉各各宣說無盡僧海、無盡法海、無盡覺海,三寶之海轉廣大故,如偈「一切三寶海,皆悉起言說,無有窮盡故,名為言說門」故。如是諸三寶所作三事,亦復同前,唯義異耳,謂千億故。如是已說言說門,次當說言人門。其相云何?偈曰: 一切三寶說,  如說量作人, 無有窮盡故,  名為言人門。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如前所說諸三寶說,如所說量造作行者無有窮盡,三寶之海轉廣大故,如偈「一切三寶說,如說量作人,無有窮盡故,名為言人門」故。如是諸人成道已訖所作三事,亦復同前,唯義異耳,謂萬億故。《大明總持具足心地修多羅》中作如是說:「譬喻十方無際無本、無始無終、道行足履地地法藏中,有十種殊勝轉轉增長、倍倍具足圓滿廣大法門海會。」乃至廣說故。 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俱俱微塵本大山王大決擇分第十二 如是已說無盡無窮塵塵數量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俱俱微塵本大山王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不思議海中,  則有三種法, 謂三重倍故,  配釋應了知。 論曰:就不可思議本大山王體性中則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法寶數量倍、二者僧寶數量倍、三者佛寶數量倍,是名為三。增幾數量作倍義耶?謂增`[益〔-〕【明】]`益億億十方世界之微塵數量三寶海故。如其次第,依道路十增一種倍,應審觀察,如偈「不思議海中,則有三種法,謂三重倍故,配釋應了知」故。末末三倍依本家說,應廣通達。《心地修多羅》中作如是說:「俱塵無上不可思議根本性海分中,具足圓滿億億大方三德大海,以大方分建立大方。」乃至廣說故。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六=四【明】]`六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七=五(第六同卷)【明】]`七 馬鳴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不可思議俱俱微塵一切山王道路大決擇分第十三 如是已說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俱俱微塵本大山王大決擇分,次當說不可思議俱俱微塵一切山王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微塵道路中,  有十方界量, 五十一本位,  名與前說等。 一五十一中,  一一皆各各, 有十方界量,  障治三寶海, 如一餘亦爾,  配此應了知。 論曰:就俱俱微塵道路中,則有一十方世界之數量五十一根本位,其名字量與前說等無有差別,如偈「微塵道路中,有十方界量,五十一本位,名與前說等」故。就一五十一種位中,一一各各有十方世界之數量,煩惱大海、對治大海、僧寶大海、法寶大海、佛寶大海,具足轉故,如偈「一五十一中,一一皆各各,有十方界量,障治三寶海」故。如說一五十一種位,餘一切位亦復如是,如偈「如一餘亦爾,配此應了知」故。如是已說現示本體安立門,次當說現示上末轉相門。其相云何?偈曰: 今此道路佛,  出興小無量, 法及化大海。  第二轉覺者, 出興中無量,  法及化大海。 第三轉覺者,  出興大無量, 法及化大海。  後後諸轉中, 如次第無超,  漸漸增數量。 論曰:依一本信出興覺者,總有一十方世界之數量,其中一佛成道已訖,則便出興小無量十方世界之微塵數量,無礙自在化身大海,如是數量信心大海,如偈「今此道路佛,出興小無量,法及化大海」故。依此佛身出興化身,總有小無量十方世界之微塵數量,其中一佛出興已訖,則便出興中無量十方世界之微塵數量,無礙自在化身大海,如是數量信地大海,如偈「第二轉覺者,出興中無量,法及化大海」故。依此化身出興化身,總有中無量十方世界之微塵數量,其中一佛出興已訖,則便出興大無量十方世界之微塵數量,無礙自在化身大海,如是數量信地大海,如偈第三轉覺者出興大無量法及化大海故。如是如是隨隨如如,後諸轉中如次無超漸漸增數,如偈「後後諸轉中,如次第無超,漸漸增數量」故。舉此一隅,應廣通達。《本品足地智修多羅》中作如是說:「大地微塵譬喻大海履行無住法門,第一轉中小無量大方微塵之數品,第二轉中中無量品,第三轉中大無量品,第四轉中無邊無量品,第五轉中無數無量品,第六轉中無量無量品,第七轉中不可計量無量品,第八轉中具足無量品,第九轉中不可說無量品,第十轉中不可思議無量品。」乃至廣說故。 一切虛空一切微塵數量高王大決擇分第十四 如是已說不可思議俱俱微塵一切山王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一切虛空一切微塵數量高王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虛空微塵中,  則有十方量, 十方塵空量,  五十一本位。 一五十一中,  一一皆各各, 有如前說量,  障治三寶海。 論曰:就一切虛空一切微塵數量高王分中,則有十方世界之塵量十方世界之塵量五十一種根本位,十方世界之塵量十方虛空之塵量五十一種根本位,如偈「虛空微塵中,則有十方量,十方塵空量,五十一本位」故。就一五十一種根本位中,一一各各有十方世界之塵量十方世界之塵量,十方世界之塵量十方虛空之塵量,煩惱大海、對治大海、僧寶大海、法寶大海、佛寶大海,具足轉故,如偈「一五十一中,一一皆各各,有如前說量,障治三寶海」故。如是已說現示本體安立門,次當說現示上末轉相門。其相云何?偈曰: 此本王覺者,  前數倍十重, 興化宣說法,  大聰明能了。 後後諸轉中,  如次第無超, 漸漸增數量,  轉勝廣大轉。 論曰:今此門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依一本信出興覺者。其中一佛譬喻,譬喻之數量增益十重,出興變化宣說信地,後後轉中漸漸增數百千萬億乃至無量無窮盡故,如偈「此本王覺者,前數倍十重,興化宣說法,大聰明能了,後後諸轉中,如次第無超,漸漸增數量,轉勝廣大轉」故。《地智修多羅》中作如是說:「可一總持大周遍王之自體,轉相無量無邊。譬喻量說,轉化時中漸增數量滿玄數量。」乃至廣說故。`[不分卷【明】]`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七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八 馬鳴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不分卷【明】]`獨地非亂一定一定道路大決擇分第十五 如是已說一切虛空一切微塵數量高王大決擇分,次當說獨地非亂一定一定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非亂道路中,  亦有金剛位, 一一位各各,  有本存一故, 一百二數成。  依位立轉相, 則有五種重,  謂上一本一, 俱轉及不雜,  圓滿具足位。 論曰:就獨地非亂一定一定道路分中,亦有五十一種真金剛位,一一位位皆悉各各有本存一。以此義故,一百二數成立而已,如偈「非亂道路中,亦有金剛位,一一位各各,有本存一故,一百二數成」故。依如是位建立轉相則有五種。云何為五?一者上上一一轉相門、二者本本一一轉相門、三者俱行不離轉相門、四者區區不雜轉相門、五者圓滿具足轉相門,是名為五,如偈「依位立轉相,則有五種重,謂上一本一,俱轉及不雜,圓滿具足位」故。第一轉相形相如何?偈曰: 五十一種位,  一各攝五十, 一時一處轉,  然不可合一。 論曰:云何名為上一一門?所謂五十一種位,一一位位各攝五十一時處轉。若爾,合集應作一體。各別一轉,不可合一,如偈「五十一種位,一各攝五十,一時一處轉,然不可合一」故。如是已說上上一一轉相門,次當說本本一一轉相門。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本一,  一各攝五十, 一時一處轉,  然不可合一, 論曰:云何名為本一一門;所謂五十一種本,一一種本一各攝五十一時處轉。若爾,合集應作一體。各別一轉,不可合一,如偈「五十一本一,一各攝五十,一時一處轉,然不可合一」故。如是已說本本一一轉相門,次當說俱行不離轉相門。其相云何?偈曰: 本一及上一,  互各攝諸位, 俱轉不捨離,  然不可合一。 論曰:云何名為俱行轉門:所謂本一五十一法,一一各各攝上一五十一法,上一五十一法亦能攝彼本,俱行俱轉不相離故,然各別別一時處轉不可合一,如偈「本一及上一,互各攝諸位,俱轉不捨離,然不可合一」故。如是已說俱行不離轉相門,次當說區區不雜轉相門。其相云何?偈曰: 本上一切位,  一一皆各各, 安住自家中,  不攝他法故。 論曰:云何名為區不雜門?所謂所有一切種種本上諸位,一一各各唯安住自家中,亦不移轉亦不出入,亦不攝他亦不定常,常恒具足遍廣大故,如偈「本上一切位,一一皆各各,安住自家中,不攝他法故」故。如是已說區區不雜轉相門,次當說具足圓滿轉相門。其相云何?偈曰: 前所說四門,  一切時處等, 無礙自在轉,  名具足圓滿。 論曰:云何名為具足轉門?所謂如前所說四門,一時轉一處轉、異時轉異處轉、一轉離轉、總轉別轉,無礙自在故,如偈「前所說四門,一切時處等,無礙自在轉,名具足圓滿」故。《摩訶衍大陀羅尼金剛神呪修多羅》中作如是說:「一一一切一切離雜有無一稱一量法藏門海中總有二法。云何為二?一者是總、二者是別。言別者,四種俱輪地故。言總者,四種俱輪自在轉故。」乃至廣說故。 獨地獨天一種廣大無二山王大決擇分第十六 如是已說獨地非亂一定一定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獨地獨天一種廣大無二山王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此山王體中,  則有二種門, 謂自性本本,  如次應觀察。 論曰:就此獨地獨天一種廣大無二山王體中則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本一自性位地門、二者本一之本位地門,是名為二。如其次第應審觀察,如偈「此山王體中,則有二種門,謂自性本本,如次應觀察」故。自性位地形相如何?偈曰: 彼本一法中,  不待他自然, 有五十一位,  是名自性位。 如是五十一,  一一皆各各, 有五百法門,  周遍廣大轉。 論曰:云何名為自性位地?所謂如前所說五十一種本一法中,一一各各不待他力,自然自性有五十一真金剛位,是故說言自性位地,如偈「彼本一法中,不待他自然,有五十一位,是名自性位」故。如是各各五十一位,一一各各有五百法門之大海,亦周遍轉亦廣大轉,如偈「如是五十一,一一皆各各,有五百法門,周遍廣大轉」故。於此位中亦如前說五種大門,具足具足圓滿圓滿應審思擇。如是已說本一自性位地門,次當說本一之本位地門。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本法,  亦各有本法, 名空空空一,  此中亦有位。 論曰:本一所依空空空一中亦有諸位,一一位位皆悉各各十萬法門,具足圓滿無闕失轉。於此位中亦有前說五種大門,具足具足圓滿圓滿應審思擇。《品論修多羅》中作如是說:「禪定摩訶衍體中則有三大門。云何為三?一者上地安立廣大海會門、二者宗本有有有一門、三者根本空空空一門。如是三門皆有諸位,具足圓滿同轉異轉等。」乃至廣說故。`[不分卷【明】]`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八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九 馬鳴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不分卷【明】]`獨一無二山王自在`[道路=道路大決道路【明】]`道路大決擇分第十七 如是已說獨地獨天一種廣大無二山王大決擇分,次當說獨一無二山王自在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自在道路中,  總有千重轉, 謂本上一中,  各各五百故。 論曰:就此無二山王自在道路分中,總有千重差別轉相,所謂本上中各各五百故,如偈「自在道路中,總有千重轉,謂本上一中,各各五百故」故。本轉形相當如何耶?偈曰: 向本一下轉,  一空一有轉, 乃至第五百,  餘位亦如是。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依本一門向下下轉,有一金剛空一金剛,如其次第`[一〔-〕【明】]`一一現前,漸漸轉入乃至第五百。如是亦復餘諸位中,漸漸轉入乃至第五百,無有窮盡無有邊際無有始終,具足具足圓滿廣大常恒轉故,如偈「向本一下轉,一空一有轉,乃至第五百,餘位亦如是」故。上轉形相,例此應知。《因明性德修多羅》中作如是說:「無二一天父子法藏上上轉去,有其始終無有窮盡。下下轉入,有其始終無有窮盡。有始終者,從信等位起至五百量故。無窮盡者,法藏之海極廣大故。」乃至廣說故。 摩訶無二山王最勝高頂一地大決擇分第十八 如是已說獨一無二山王自在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摩訶無二山王最勝高頂一地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本上無窮盡,  建立如是名, 所餘一切位,  亦如是應知。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本本無窮上上無窮,本上無窮上本無窮,一一無窮多多無窮,同同無窮異異無窮,等等無窮別別無窮,有窮無窮無窮`[無窮〔-〕【明】]`無窮,周遍廣大具足圓滿故,如偈「本上無窮盡,建立如是名,所餘一切位,亦如是應知」故。《摩訶衍海修多羅》中作如是說:「禪定摩訶衍海中,一千二百無窮盡品具足俱轉。」乃至廣說故。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九=五【明】]`九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十=六【明】]`十 馬鳴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𭺔𣅍陀尸梵迦諾道路大決擇分第十九 如是已說摩訶無二山王最勝高頂一地大決擇分,次當說𭺔𣅍陀尸梵迦諾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𭺔𣅍道路中,  七變對修行, 以為道路量,  無有餘行相。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𭺔𣅍道路中唯以七變對為其界量,無餘相故,如偈「𭺔𣅍道路中,七變對修行,以為道路量,無有餘行相」故。云何名為七變修行!形相如何!偈曰: 七變有三種,  功德過患等, 五十一位中,  上下七變轉, 增長功德品,  及諸煩惱海。 論曰:七變修行總有幾數?有三種故。云何為三?一者功德七變、二者過患七變、三者等量七變,是名為三,如偈「七變有三種,功德過患等」故。言變相者,五十一種金剛位中,向上上轉向下下轉具足七變,增長功德、增長過患廣大轉故,如偈「五十一位中,上下七變轉,增長功德品,及諸煩惱海」故。`[且=五【明】]`且過患七變形相如何耶?偈曰: 最第一變中,  上各增百數, 下各增千數,  各障一二德, 後六變如次,  增倍倍數轉。 論曰:第一變中增幾數轉?障幾淨法?謂上轉時中,一一位位各增百數煩惱品類,障一淨法。若下轉時中,一一位位各增千數煩惱品類,障二淨法,如偈「最第一變中,上各增百數,下各增千數,各障一二德」故。後六變中功德過患,如其次第增倍數故,如偈「後六變如次,增倍倍數轉」故。如是已說現示過患七變門,次當說現示功德七變門。其相云何?偈曰: 最第一變中,  上各增一`[億=德【明】]`億, 下各增二億,  漸漸次第轉。 後六變如次,  增倍倍數轉, 不壞患數量,  為功德變作。 論曰:第一變中增幾數轉?謂上轉時中,一一位位各增一億數功德品類,漸漸而轉。若下轉時中,一一位位各增二億數功德品類,漸漸轉故。如偈「最第一變中,`[上=止【明】]`上各增一億,下各增二億,漸漸次第轉」故。後六變中,如其次第增倍數故,如偈「後六變如次,增倍倍數轉」故。如是功德煩惱品類,為斷不斷?唯變作轉,不動壞故,如偈「不壞患數量,為功德變作」故。如是已說現示功德七變門,次當說現示等量`[七=人【明】]`七變門。其相云何?偈曰: 最第一變中,  各上增一千, 各下增二萬,  等數量漸轉。 後六變如次,  增倍倍數轉, 無斷障差別,  唯對量建立。 論曰:第一變中增幾數轉:謂上轉時中,一一位位各增一千,如次第轉。若下轉時中,一一位位各增二萬,如次第轉。如偈「最第一變中,各上增一千,各下增二萬」故。其數量品有增減不?唯平等量,非差別量,如偈「等數量漸轉」故。後六變中,如其次第增倍數轉,謂一倍故,如偈「後六變如次,增倍倍數轉」故。如是七變,亦無照相亦無覆相,唯平等量分分建立,如偈「無斷障差別,唯對量建立」故。此中次第功德七變以為其終,應審觀察。《甚深種子修多羅》中作如是說:「明達裏藏中唯有三變,以七為量不增不減,譬如七步蛇、七葉樹,法爾道理。初唯染品中染淨俱,後唯淨品。」乃至廣說故。 𭺔𣅍陀尸梵迦諾本王本地大決擇分第二十 如是已說𭺔𣅍陀尸梵迦諾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𭺔𣅍陀尸梵迦諾本王本地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此本王體中,  有三種百變, 名次第如前,  等無有差別。 論曰:就此本王體中,則有三種百變修行,名及次第如前所說,如偈「此本王體中,有三種百變,名次第如前,等無有差別」故。如是三變形相如何?偈曰: 如是三變中,  初各如次第, 十千百億數,  後九十九變, 如次增倍數,  漸漸次第轉。 論曰:就過患百變門中,上及并下,第一變中增十億數次第漸轉。就功德百變門中,上及并下,第一變中增千億數次第漸轉。就等量百變門中,上并及下,第一變中增百億數次第漸轉。如偈「如是三變中,初各如次第,十千百億數」故。後九十九變中,皆悉各各如其次第增倍數轉,如偈「後九十九變,如次增倍數,漸漸次第轉」故。《大海山王地地品類修多羅》中作如是說:「如來藏體中有三流轉品,以百數為量,無超次第,漸漸轉去。如是三中,初功德少、其過患多,中數量等,後唯功德。」乃至廣說故。`[不分卷【明】]`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十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十一 馬鳴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不分卷【明】]`𭺕尸梵諾本王道路大決擇分第二十一 如是已說𭺔𣅍陀尸梵迦諾本王本地大決擇分,次當說𭺕尸梵諾本王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本王道路中,  有三種千變, 名如前說量,  各初變如次, 增百千萬`[億=意【明】]`億,  各後一切變, 如次倍數轉,  住心應觀察。 論曰:就𭺕尸梵諾本王道路分中,則有三種千變修行,其名次第同前所說,如偈「本王道路中,有三種千變,名如前說量」故。如是三種,第一變中如其次第,增百億、千億、萬億數,上下一量漸漸轉故,如偈「各初變如次,增百千萬億」故。各後諸變,如其次第增倍數轉應審思擇,如偈「各後一切變,如次倍數轉,住心應觀察」故。《則修多羅》中作如是說:「如來藏佛`[上=輪【明】]`上下門中,有三種修行數,以千為量。如是三品,以多億轉出生增長廣大周遍法門海藏。」乃至廣說故。 摩訶𭺕尸梵諾母原主天王大決擇分第二十二 如是已說𭺕尸梵諾本王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摩訶𭺕尸梵諾母原主天王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摩訶天王中,  有三種億變, 名次第如前,  各初變如次, 一二三十方,  世界數量轉, 所餘一切變,  如次倍數轉。 論曰:就摩訶主天王體中,則有三種億變修行,名字次第同前所說,如偈「摩訶天王中,有三種億變,名次第如前」故。如是三種,第一變中如其次第,增一十方、二十方、三十方數轉,如偈「各初變如次,一二三十方世界數量轉」故。餘一切變,如其次第倍數轉故,如偈「所餘一切變,如次倍數轉」故。《總`[字=名【明】]`字法轉大輪修多羅》中作如是說:「佛陀摩訶本藏王地地中則有三行。云何為三?一者下億轉行、二者中億轉行、三者上億轉行。初行出生一大方界量下眷屬海,中行出生二大方界量等俱轉海,後行出生三大方界量上眷屬海。」乃至廣說故。`[不分卷【明】]`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十一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十二 馬鳴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不分卷【明】]`一種功德純純無雜大圓滿地道路大決擇分第二十三 如是已說摩訶𭺕尸梵諾母原主天王大決擇分,次當說一種功德純純無雜大圓滿地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功德道路中,  有二千五百, 五十法門海,  五十一位中, 一一皆各各,  具五十位故。 亦一一位中,  有性相本末, 一萬二百數。  修多羅中說, 總一萬二千,  七百五十數。 取彼總本數,  如法應觀察, 以如是數量,  為道路分界。 論曰:就一種功德純純無雜大圓滿地道路分中,總有二千五百五十法門大海,甚深甚深廣大廣大,如偈「功德道路中,有二千五百五十法門海」故。以何義故數如是成應可了知?所謂五十一`[種〔-〕【明】]`種位`[中=之中【明】]`中,一一各各具五十故。此義云何?所謂`[五十=第一【明】]`五十信心、五十`[念=分【明】]`念心,乃至五十如來`[地=心【明】]`地各差別故,如偈「五十一位中,一一皆各各,具五十位故」故。亦一一位位各各具足性相本末之四法故,一萬二百數成立而已。如是`[四事=此中【明】]`四事云何差別?謂如其次第不可思議說故、明了現覺說故、能生長因說故、所生長果說故,如偈「亦一一位中,有性相本末,一萬二百數」故。若爾,此方說`[文=又【明】]`文云何通耶?謂《金剛等地一行三昧修多羅》中作如是說:「無雜無亂一一同同非惡非患吉祥地地軌則門中,總有一萬二千七百五十法門。」彼修多羅中如是說者,總別總故,如偈「修多羅中說,總一萬二千七百五十數,取彼總本數,如法應觀察」故。今此道路以之為量,有別法門;唯以此數為其極量,無別法門,如偈「以如是數量,為道路分界」故。 一種功德摩訶本地明白離惡品藏大決擇分第二十四 如是已說一種功德純純無雜大圓滿地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一種功德摩訶本地明白離惡品藏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曰(此品偈及下文第二十五分前梵本元闕)【明】]`曰: `[(本地…到)三百六十一字〔-〕【明】]`本地品藏中,  有一億三萬, 七千五百數,  廣大法門海。 前說諸位中,  一一皆各各, 攝別五十位,  法門如是廣, 性相本末四,  例此廣通達。 論曰:就一種功德摩訶本地明白離惡品藏中,總有一億三萬七千五百數廣大法門海,甚深甚深周遍周遍,如偈「本地品藏中,有一億三萬七千五百數廣大法門海」故。以何義故數如是成?如前所說一切位中,一一各各攝差別轉五十位故,法門之海如是廣大,如偈前說諸位中一一皆各各攝別五十位,法門如是廣故。性相本末四種事中以例配當,更復增數轉勝廣大,應審思擇,如偈「性相本末四,例此廣通達」故。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十二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十三 馬鳴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摩訶本地具足品藏非患道路大決擇分第二十五 如是已說一種功德摩訶本地明白離惡品藏大決擇分,次當說摩訶本地具足品藏非患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本地道路中,  則有二種門, 謂橫轉竪轉,  以之為門量。 論曰:就摩訶本地具足品藏非患道路分中則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橫轉遍到`[俱=一【明】]`俱行門、二者竪轉無雜一路門,是名為二。如是二門以為門量,如偈「本地道路中,則有二種門,謂橫轉竪轉,以之為門量」故。且橫`[轉〔-〕【明】]`轉門形相如何?偈曰: 四種事位中,  有總及別中, 各增十重轉,  無前後一時, 其法門數量,  例前應了知。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性相本末四種事中,各各有總別之位中,一一位位皆悉各各增十重數,無前無後一時俱轉,則是橫轉遍到俱行門形相故,如偈「四種事位中,有總及別中,各增十重轉,無前後一時」故。此`[中〔-〕【明】]`中數量亦復轉勝超過前量,配例應了,如偈其法門數量例前應了知故。如是已說橫轉遍到俱行門,次當說竪轉無雜一路門。其相云何?偈曰: 前說諸位中,  如次不超過, 各增十重轉,  一明究竟故。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如前所說總別位中,如其次第無有超過,一一各各增十重轉,一事明了一事究竟,亦無雜亂亦無合集,一向明轉竪轉無雜一`[路=各【明】]`路門形相故,如偈「前說諸位中,如次不超過,各增十`[重=種【明】]`重轉,一明究竟故」故。《大金剛寶王法界印藏修多羅》中作如是說:「復次文殊師利!寶王道品者以二事轉。云何為二?一者一區轉、二者具面轉。言一區者,道雖廣多,先一道量永究竟故。言具`[面=而【明】]`面者,所有諸道一時行故。」乃至廣說故。 摩訶寶輪王廣大圓滿無上地地大決擇分第二十六 如是已說摩訶本地具足品藏非患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摩訶寶輪王廣大圓滿無上地地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總別無盡故,  建立本法體。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本法體中以總攝別、以別攝總、以總攝總、以別攝別,能攝所攝無有窮盡,法門大海甚深廣大,義理詮趣周遍圓滿,究竟自在故,如偈「總別無盡故,建立本法體」故。《摩訶衍地藏無上極說不可思議心地品論修多羅》中作如是說:「寶山海中同類無盡、別類無盡具足圓滿,無有窮盡無有始終,無有邊際無有分界,亦廣大相亦小狹相。」乃至廣說故。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十三=六【明】]`十三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十四=七(第八同卷)【明】]`十四 馬鳴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繫縛地地品類不吉祥道路大決擇分第二十七 如是已說摩訶寶輪王廣大圓滿無上地地大決擇分,次當說繫縛地地品類不吉祥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繫縛道路中,  亦有金剛位, 依位立轉相,  則有四種法, 謂能所障果。  如是四種法, 皆悉有為量,  如法應觀察。 論曰:就繫縛地地品類不吉祥道路分中,亦有五十一金剛位,依此諸位建立轉相,有四種法。云何為四?一者能證智法、二者所證理法、三者障礙事法、四者證得果法,是名為四。如是四法皆有為量,應審思擇,如偈「繫縛道路中,亦有金剛位,依位立轉相,則有四種法,謂能所障果,如是四種法,皆悉有為量,如法應觀察」故。如是四法各有幾數?其轉形相當如何耶?偈曰: 各有二種法,  謂本始體相, 生滅及增減,  轉相唯上上。 論曰:四種法中各有二種。云何二智?一者本古性德智、二者始今起德智,是名為二。云何二理?一者體有實理、二者相有實理,是名為二。云何二障?一者本生本生障、二者本滅本滅障,是名為二。云何二果?一者增長功德果、二者損減過患果,是名為二。如偈「各有二種法,謂本始體相、生滅及增減」故。修行轉相唯上上故,如偈「轉相唯上上」故。障治證果對量差別,形相如何?偈曰: 本生體增對,  始滅相減對, 從多亦通了,  如法應觀察。 論曰:本古性德智,斷除本生本生障,證得體有實理,成就增長功德果,如偈「本生體增對」故。始今起德智,斷除本滅本滅障,證得相有實理,成就損減過患果,如偈「治滅相減對」故。如是四法,五十一種真金位中皆悉具足,應審思擇。唯一向轉俱種轉耶?俱種轉故,如偈「從多亦通了,如法應觀察」故。生滅二障業用差別,形相如何?偈曰: 本主生滅時,  勝生勝滅故。 論曰:功德善根出興、對治轉勝出興,轉勝對滅作逆事故,如偈「本主生滅時,勝生勝滅故」故。《大金剛山寶海會眾修多羅》中作如是說:「復次文殊師利!汝前所問,云何名為諸法無常一道一種第一轉門者?以四無常故,我作如是唱。云何為四?一者智無常、二者理無常、三者無常無常、四者上果無常,是名為四。文殊師利!言智無常者,斷煩惱故。言理無常者,`[智〔-〕【明】]`智所證故。言無常無常者,被斷除故。言果無常者,待因力故。」乃至廣說故。 繫縛地地自然本王摩訶𦅂品大決擇分第二十八 如是已說繫縛地地品類不吉祥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繫縛地地自然本王摩訶𦅂品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自然本王中,  有為無為法, 具足圓滿轉,  此中具上下。 論曰:就自然本王摩訶𦅂品分中則有二轉。云何為二?一者有為轉、二者無為轉,是名為二,如偈「自然本王中,有為無為法,具足圓滿轉」故。亦有二轉。云何為二?一者上轉、二者下轉,是名為二,如偈「此中具上下」故。有為無為各有幾數?上下轉相當如何耶?偈曰: 無為唯有一,  有為有二種, 如次實本始,  上下無為主, 出生二有為,  轉勝廣大轉。 論曰:無為有一,有為有二。一謂有實故,二謂本始故,如偈「無為唯有一、有為有二種,如次實本始」故。如是三法,五十一種金剛位中,亦上亦下增長功德。轉相云何?謂上時中一一位位無為法主,皆悉各各出生增長一萬本始清妙覺慧;其下時中,一一位位皆悉各各二億本始清妙覺慧具足圓滿出生增長。如是如是如如上下至小無量,如說本存眷屬亦爾,如偈「上下無為主,出生二有為,轉勝廣大轉」故。如其次第,增數應知。《品地經論修多羅》中作如是說:「世間藏地本王海中,無常功德眾多無數,常住功德其數微少,是故說言世間藏地。」乃至廣說故。`[不分卷【明】]`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十四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十五 馬鳴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不分卷【明】]`自然本王廣大轉地無障無礙俱行道路大決擇分第二十九 如是已說繫縛地地自然本王摩訶𦅂品大決擇分,次當說自然本王廣大轉地無障無礙俱行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本王道路中,  依位漸漸轉, 一主生二伴,  至中無量故, 數變皆悉通,  如法應觀察。 論曰:就自然本王廣大轉地無障無礙俱行道路分中,依五十一位,如其次第亦上亦下漸漸轉行。無為法主生二有為,若上若下增中無量數,至中無量變故。如偈「本王道路中,依位漸漸轉,一主生二伴,至中無`[量=景【明】]`量故,數變皆悉通,如法應觀察」故。《部宗花品修多羅》中作如是說:「行藏海中有一常德其數無量,行藏海中有二無常功德品類其數無量,亦昇亦`[𢩹【麗】,抃【大】(cf. K37n1396_p0982a20)]`𢩹其數無量。」乃至廣說故。 最極廣大俱行山王無盡海海大決擇分第三十 如是已說自然本王廣大轉地無障無礙俱行道路決大擇分,次當說最極廣大俱行山王無盡海海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無盡海海中,  依位漸漸轉, 一主生二伴,  至大無量故, 數及變例前,  應廣通達焉。 論曰:就無盡海海藏中,依五十一位,如其次第亦上亦下,無為法主出生增長二有為法,增大無量數,至大無量變故。如偈「無盡海海中,依位漸漸轉,一主生二伴,至大無量故,數及變例前,應廣通達焉」故。彼修多羅中作如是說:「行常山王海中,有三種大無量。云何為三?一者常大無量、二者無常大無量、三者轉變大無量。」乃至廣說故。`[不分卷【明】]`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十五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十六 馬鳴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不分卷【明】]`出離繫縛地清白解脫道路大決擇分第三十一 如是已說最極廣大俱行山王無盡海海大決擇分,次當說出離繫縛地清白解脫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解脫道路中,  有二十無為, 謂十空十有,  如是諸無為, 五十一位中,  皆悉具足有, 依法位立轉,  有二重重超。 論曰:就出離繫縛地清白解脫道路分中,則有二十無為常法,所謂十空、十有無為,各差別故。云何名為十空無為?一者廣大虛空自然常住離造作空無為、二者大虛空影空無為、三者虛空影影空無為、四者破影無所有空無為、五者空空俱非空無為、六者離言絕說空無為、七者絕離未畢空無為、八者絕離心解空無為、九者絕離窮窮空無為、十者無障無礙大空大空空無為,是名為十。云何名為十有無為?一者一切言說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二者一切心識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三者一切大種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四者一切俱非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五者一切有實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六者一切性大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七者一切今光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八者一切有名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九者一切無名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十者廣大圓滿自性本有一切種有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是名為十。如偈「解脫道路中,有二十無為,謂十空十有」故。如是二十種無為法,五十一種金剛位中具足圓滿無闕失轉,如偈「如是諸無為,五十一位中,皆悉具足有」故。依如是等二十無為,五十一位建立轉相則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重重該攝無障礙門、二者次第亂轉超過門,是名為二,如偈「依法位立轉,有二重重超」故。且重重該攝無障礙門形相如何?偈曰: 二十法一一,  各攝後二十, 五十一種位,  一一皆各各, 攝五十一位,  亦此相違攝, 以此因緣故,  建立重重`[名=門【明】]`名。 論曰:云何名為重重門相?謂該攝故。云何該攝?謂二十種無為常法信心具足,一一各各攝後諸位各二十種無為法故。如說信心,餘位亦爾,如偈「二十法一一,各攝後二十」故。五十一種位,各攝五十一亦無障礙,如偈「五十一種位,一一皆各各,攝五十一位」故。亦一一法攝一切位,一一位位攝一切法亦無障礙,如偈「亦此相違攝」故。以如是二種該攝門故,立重重名,如偈「以此因緣故,建立重重名」故。如是已說重重該攝無障礙門,次當說次第亂轉超過門。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中,  隨一經五十, 漸漸增法數,  周遍廣大轉。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五十一種金剛位中,以信為初經五十位,以發心住而為其初經五十位,乃至以最極地而為其初經五十位。若第一轉增四十一百數法位轉,若第二轉增八十二百數法位轉,乃至最後地故。如偈「五十一位中,隨一經五十,漸漸增法數,周遍廣大轉」故。《蘊高山王品類修多羅》中作如是說:「無破地地門中,有寂靜寶其數眾多,空寂靜寶其數眾多。若有行者入此門中,通達諸法無為大道,無所障礙無所疑畏,其心自在決`[定=是【明】]`定常住大安樂,漸漸增長常功德海。」乃至廣說故。 解脫山王根本地地無礙自在大決擇分第三十二 如是已說出離繫縛地清白解脫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解脫山王根本地地無礙自在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根本山王中,  空有互相生, 諸位相生故,  轉勝廣大轉。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十空無為一一各各出生十有無為常法,十有無為一一各各出生十空無為常法。五十一位一一各各出生五十依重重等門,圓滿廣大轉故,如偈「根本山王中,空有互相生,諸位相生故,轉勝廣大轉」故。《摩訶衍海修多羅》中作如是說:「解脫海中亦有空有、亦有有空,其數眾多。如是空有,唯是常滅非無常量,唯是功德非過患品,是故說言解脫藏海。」乃至廣說故。`[不分卷【明】]`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十六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十七 馬鳴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不分卷【明】]`解脫山王大道路大決擇分第三十三 如是已說解脫山王根本地地無礙自在大決擇分,次當說解脫山王大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山王道路中,  前所說量中, 增空空有有,  位位轉勝生。 論曰:就解脫山王大道路分中則有三轉。云何為三?一者空空轉,十空無為一一各各生十空故;二者有有轉,十有無為一一各各生十有故;三者位位轉,五十一位一一各各生五十故。是名為三。取自相生非他相故。如偈「山王道路中,前所說量中,增空空有有,位位轉勝生」故。餘種種門轉轉增數,應廣通達。 廣大無盡解脫海海摩訶山王大決擇分第三十四 如是已說解脫山王大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廣大無盡解脫海海摩訶山王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前所說諸轉,  無有窮盡故。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空生自空無有窮盡,空生異空無有窮盡,空生諸有無有窮盡。有亦如是無有窮盡,位亦如是無有窮盡,重重無窮亂轉無窮,無其邊際無其始終,甚深甚深周遍周遍廣大轉行,則是解脫海海山王無礙自在體相用故。如偈「前所說諸轉,無有窮盡故」`[故〔-〕【明】]`故。`[不分卷【明】]`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十七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十八 馬鳴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不分卷【明】]`摩訶空塵海藏王道路大決擇分第三十五 如是已說廣大無盡解脫海海摩訶山王大決擇分,次當說摩訶空塵海藏王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海王道路中,  具足百自在, 以此因緣故,  建立海王名。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海王藏中無有別法,唯有自在故。有幾自在?謂百種故。云何為百?一者時自在,三十二法,亦一時轉亦異時轉,亦轉時中不轉,亦不轉時中轉,亦遠時轉亦近時轉,乃至無量故。二者處自在,一異等處轉,乃至無量故。三者物自在,為同異等用,乃至無量故。四者周遍自在,無所不通等,乃至無量故。五者大小自在,極重極微等,乃至無量故。六者有無自在,亦現亦隱等,乃至無量故。七者寂動自在,亦定亦散等,乃至無量故。八者甚深自在,不可思議等事,乃至無量故。九者不自在自在,以逆等事,乃至無量故。十者無礙自在,以逆順事等,乃至無量故。乃至第百自在自在,無盡自在等皆悉自在,乃至無量故。如前所說三十二法,如是自在具足圓滿無闕失轉,以此義故立海王名,應審思擇。如偈「海王道路中,具足百自在,以此因緣故,建立海王名」故。《覺花修多羅》中作如是說:「第一廣分大海門中,若廣說有一十方世界之塵量自在,若略說有一百自在。」乃至廣說故。 大不可思議重重不可稱量阿說本王大決擇分第三十六 如是已說摩訶空塵海藏王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大不可思議重重不可稱量阿說本王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阿說本王中,  有十方塵量, 十方空塵量,  三十三法海。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阿說海中具足圓滿十方世界之塵數、十方世界之塵數、三十三法海,十方世界之塵數、十方虛空之塵數、三十三法海故。如偈「阿說本王中,有十方塵量,十方空塵量,三十三法海」故。《本王修多羅》中作如是說: 「爾時世尊告大眾言:『我以三達智,通達一切法,無所障礙無所闕失。而有一海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不能窮了,謂空塵本王性德圓滿自在自在無盡藏海。』」乃至廣說故。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十八=七【明】]`十八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十九=八【明】]`十九 馬鳴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校量功德讚歎信行現示利益大決擇分第三十七 如是已說大不可思議重重不可稱量阿說本王大決擇分,次當說校量功德讚歎信行現示利益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譬如盛火聚,  雖有極遠處, 以光明勢力,  能破遠方闇,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眾生類,  同世界共住, 雖未得見學;  此論火光明, 能破遠眾生,  心相不覺闇, `[令得…身三十六句【大】∞轉轉…聚三句【明】]`令得覺知明,  隨分伏其染。 譬如盛火聚,  轉勝近其處, 光明漸漸了,  能破闇更增;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眾生類,  同一國共住, 雖未得見學,  此論火光明, 除眾生無知,  轉轉令分明。 譬如盛火聚,  轉轉近其處, 光明耀更增;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眾生類, 同一城共住,  雖未得見學; 此論火光明,  除眾生無知, 轉轉更分明。  譬如盛火聚, 更轉近其處,  光明重重增, 煖氣溫其身;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眾生類, 同一家共住,  雖未得見學; 此論火光明,  除心惑護身, `[轉轉…聚三句【大】∞令得…身三十六句【明】]`轉轉增長故。  譬如有一人, 得彼大火聚,  此人則便得, 六種大利益,  謂能塞寒氣, 能成熟資具,  不入毒虫等, 破闇常明了,  隨請人普施, 焚燒穢糞等;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眾生類, 得此玄文論,  此人即便得, 六種大利益,  謂禁煩惱軍, 成就功德品,  不入邪魔眾, 破無明品類,  般若慧現前, 貧窮佛法財,  來乞求眾生, 隨順普施與,  燒滅煩惱糞。 比如有妙華,  𥫅水深池中, 名曰青蓮華,  有人剎那中, 見此蓮華相,  一百七日中, 其眼根清白,  終日無晦濁;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眾生類,  雖不知此論, 文義之大海,  而目見此論, 其眼根清淨,  見三世諸佛, 有作方便目。  比如有天鼓, 懸圓生樹頂,  名曰妙聲覺, 無量天女子,  聞此鼓音已, 二千七日中,  其耳根清速, 無塞隔之事;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眾生類, 雖不知文義,  而耳聞此論, 其耳根清淨,  聞諸佛梵響, 有作方便耳。  比如有妙藥, 生雪山之頂,  名曰上味常, 有人取此藥,  著其舌之原, 身香極芬芬,  不承用飲食, 其命極長遠,  亦飛騰虛空;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眾生類,  此論中一字, 一句若一行,  若一決擇分, 若一卷之量,  以舌經讀誦, 雖不知義理,  而獲得一切, 諸修多羅海,  經讀誦功德。 比如有菩薩,  名曰不思議, 大力解脫者,  此菩薩大士, 神通自在故,  於一切所作, 皆無所障礙,  隨應悉現前;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諸眾生,  觀達其義理, 覺悟文下詮,  通達一切法, 皆無所障礙,  一一覺分明。 比如有神王,  名曰大安樂, 有人須小具,  祀祠此神王, 出興七寶藏,  令得大安樂;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一男女,  此玄文本論, 勤受`[取=持【明】]`取讀誦,  有人須小具, 專心供此人,  即得無窮盡, 福德智慧寶,  無所疑畏心。 比如有妙香,  名曰芬滿布, 有人持此香,  遊行於遠方, 其經過處處,  七七日中間, 有香氣不盡,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一男女, 荷擔此論部,  遊行於遠方, 若度大海水,  所有諸眾生, 皆得大利益,  若度山野等, 所有諸眾生,  亦得大利益。 譬如有妙珠,  名曰如意寶, 隨此珠住處,  無量眷屬`[玉=王【明】]`玉, 遍周匝圍繞;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隨其住止處, 有十方世界,  塵量大神王, 一一大神王,  各率十方界, 塵數眷屬神,  守護此論珠。 若滅正法時,  作微塵散壞, 所有諸神王,  發大聲哭涕, 隨塵所住處,  往詣常守護。 受持此論者,  如是數量神, 若生若死後,  常不離守護, 功德雖無量,  而略說如是。 校量過患呵責誹謗現示罪業大決擇分第三十八 如是已說校量功德讚歎信行現示利益大決擇分,次當說校量過患呵責誹謗現示罪業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譬如有一山,  名曰寶輪上, 此山具七寶,  更無有窮盡, 貧窮求寶類,  無量無邊數。 有珠能禁寶,  名曰頂玻瓈, 若人有此珠,  則能取七寶, 遠離貧窮苦,  獲得大安樂; 若人無此珠,  不能寶禁故, 終日不能得。  問所以者何? 若無珠人詣,  唯見虎狼熊, 及赤蛇青蛇,  種種雜毒虫, 終不見珍寶。  以見毒類故, 其心極疑怖,  狂亂而馳走, 乃至于死滅。  珍寶自然有, 而彼求珍人,  福薄罪重故, 終不能見得。  眾生亦如是, 善根甚深人,  捧堅固信珠, 入大乘深海,  取功德之寶, 出生死苦輪。  善根微薄人, 得見甚深論,  無實信心故, 依正作邪解,  受苦輪無期。 譬如生盲人,  得妙莊嚴具, 無有歡樂事;  癡人亦如是, 雖得甚深論,  其愚癡極故, 不覺出世寶,  無有學習心。 譬如居井龍,  從流水至海, 大迷大亂故,  謗海而命終; 癡人亦如是,  自所習堅執, 定一不移轉,  聞未曾有法, 大迷`[大=不【明】]`大亂故,  誹謗其廣大, 墮落惡道中,  無有出離期。 若有眾生類,  見聞斯論教, 不信心誹謗,  此人則誹謗, 三世一切佛、  三世諸法藏、 三世諸僧海,  此人所得罪, 無量無量數,  不能知邊際。 十方界塵量,  諸佛大菩薩, 一時悉出現,  宣說如是量, 法門之大海,  專教化此人, 經過無量劫,  終不能教化。 問所以者何?  唯宣說此法, 無餘別道故。  如是眾生類, 十方界塵量,  諸佛大菩薩, 以大神通力,  向未來遠劫, 觀察其限界,  無覺道之期。 問所以者何?  不學三十四, 大金剛軌則,  到大涅槃岸, 無有是處故。  是故諸行者, 以勤修方便,  應觀其法海。 不能達其原,  妄生誹謗心, 墮落惡道中,  無有出離期。 決定不應作,  決定不應作, 罪業雖無量,  而略說如是。`[不分卷【明】]`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十九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二十 馬鳴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不分卷【明】]`現示本因決定證成除疑生信大決擇分第三十九 如是已說校量過患呵責誹謗現示罪業大決擇分,次當說現示本因決定證成除疑生信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我於往昔無量劫,  隨世尊修菩薩行, 一時世尊王家奴,  國名金水其王名, 寶金輪藏此大王,  有三十億奴婢類, 有六十億大白馬,  金銀等寶亦無盡。 有最下奴名常信,  於中大王告常信: 汝受此六十億馬,  不離守護令無傷。 爾時彼奴受諸馬,  常恒不離無傷護, 如是六十億白馬,  經一日食百兩金。 時常信作如是念,  我身唯一馬眾多, 難哉難哉無傷畜,  此諸馬惡馳難禁, 今何方便能護持?  常信作是念已訖, 則便依師學術方,  術力變作萬白馬, 六十億白馬中中,  𬽔𬽔𭡒𭡒立`[化=白【明】]`化馬, 發大聲作如是唱,  馬馬皆悉作禮拜。 爾時有中中化馬,  皆悉先前作禮拜, 餘諸馬皆隨禮拜,  作如是事已訖後, 化馬責小咎皆殺,  諸馬更皆伏從化。 常信所願悉成就,  都無所憂怪之心。 常信更復作是念:  此諸馬皆從我化, 除其為資具黃金,  造作善業易穢報。 告諸馬作如是唱:  諦聽諦聽諸畜生, 我身并及汝等身,  於過去世心負悔, 具作一切惡業障,  亦奴亦馬生此處, 恒一切時不自在,  病苦所逼飢寒亂, 一時不得其安樂。  若`[此=作【明】]`此生中不作善, 後世亦受如是報,  去去無有出離期。 如宜汝等諸畜生,  除自資具供德處, 須臾飢渴感長樂。  我人有思心欲修, 無其閑閑空過時,  況汝等畜生之身, 形穢心濁修何時?  如宜從我化無逆。 其國中有殊勝鳥,  名曰雅音聲覺悟, 此鳥聲不可思議,  人聞其音大悲慨。 爾時彼六十億馬,  聞常信所語已訖, 一時發大聲悲哭,  至十日量無休息。 如是諸馬其聲響,  與雅音聲覺悟鳥, 平等平等無差別。  爾時常信馬皆喜, 百兩金分為二分,  一分以為生長具, 一分以為福田分,  福田分五十兩金, 造作一金剛佛像,  總有六十億佛像。 最上第一大白馬,  名曰長嚴雜色見, 常信及諸馬皆死,  第二生中皆悉人, 同一眷屬不相離,  出家學道懃修行。 彼六十億出家人,  皆名馬鳴無別名, 從過去立名字故。  過去常信今釋迦, 彼時六十億白馬,  今時六十億馬鳴, 最第一馬雜色見,  今時中我身而已。 第三生中亦人身,  隨世尊行菩薩行, 第四生中亦得人,  隨世尊習忍辱行, 轉轉經過五百生,  次生中瞋因緣故, 得重蛇身受大苦,  次生中受大魚身, 次生中亦得蛇身,  以蛇身詣世尊所, 投體懺悔發慚愧,  以偈表意發大心。 次生中得人同分,  隨世尊發願繫屬, 則世尊作如是願:  我若成覺道圓滿, 宣說百億修多羅,  普利益廣略眾生。 我則作如是誓願:  造作一百釋明論, 分利益廣略眾生。  如次後後經多生, 世尊滿足行因海,  安住法界山王位; 我亦漸漸修因行,  證入第八不動地。 我則往詣世尊所,  稽首頂禮立一面, 爾時世尊告我言:  我念往昔無`[量劫=劫量【明】]`量劫, 汝我同住一處中,  發願作繫屬因緣, 如宜汝造作論教,  我滅度後興正法。 我則更頂禮和南,  向世尊作如是白: 我今不知作論法,  雅闇都無所覺達, 唯願世尊為迷子,  開曉造作論教法。 爾時世尊告我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諦聽諦聽善思念,  我當為汝分別說。 善男子諸佛法藏,  無量無邊不說劫, 無窮盡亦無分界,  如是無量法藏海, 若廣說論若略說,  皆通該攝無餘持, 是名造作論教法。  我亦重疑更作請: 法門海無量無邊,  我今未滿福智海, 居學位中未究竟,  皆攝無餘持何得? 爾時世尊告我言:  法門大海雖無量, 有攝無量宗本法,  若具攝此宗本法, 是名說攝諸法藏。  我亦更作如是白: 云何名為宗本法?  其數幾有可知不? 爾時世尊告我言:  所言宗本法體者, 謂三十四法大海,  若有論者具此法, 名言圓滿大海論;  若有論者不具者, 名言一分小智論。  以如是大要因緣, 我今依三十四法,  該攝安立無餘說, 因緣品類雖無量,  而總言略說如是。 勸持流通發大願海大決擇分第四十 如是已說現示本因決定證成除疑生信大決擇分,次當說勸持流通發大願海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願此圓滿大海論,  遍不思議塵剎中, 出生無量般若日,  消除無邊無明闇, 轉作三寶之大海,  無非法`[而=雨【明】]`而功德藏, 非請感周遍相應,  非勸策自然成就。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二十=八【明】]`二十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32 冊 No. 1669 大宗地玄文本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日本 SAT 組織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