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673 \[Nos. 1672, 1674]
勸發諸王要偈
龍樹菩薩撰
宋天竺三藏`[僧伽=求那【三】]`僧伽跋摩譯
明勝功德王, 我無餘求想,
諸佛所說法, 莊嚴要何義,
略撰賢聖頌, 大王所宜聞。
如以眾雜木, 造立如來像,
智者恭敬禮, 依佛故`[尊視=存木【三】,存示【宮】]`尊視。
我今以非辯, `[光=宣【宮】]`光宣真`[實=寶【元明】]`實藏,
慧者應信樂, 依法聽所述。
大王雖數聞, 如來梵音說,
勝悟由多聞, 屢聞則深信,
如日照素質, 豈不增其鮮。
三寶施戒天, 最勝說六念,
隨順諸功德, 如實善觀察。
身口意常行, 清淨十業道,
遠酒不醉亂, 離`[邪修=修邪【三宮】]`邪修正命。
知財五家分, 無常不牢固,
惠施諸有德, 貧苦及親屬。
所生常隨逐, 布施為最勝,
不斷亦不滅, 不離不望果。
如是諸淨戒, 宜應善受持,
是則為良`[田=由【宋元宮】]`田, 生諸功德故,
施戒忍精進, 禪定無量慧,
是諸波羅蜜, 慧者當修習,
能度三有海, 逮得牟尼尊。
若人孝父母, 至心盡供養,
是名禮教門, 清淨天勝族,
名聞遠流布, 捨身生天上。
離殺盜婬欺, 飲酒及三枝,
成就八分齊, 隨順諸佛學,
捨身生六天, 所欲悉隨意。
慳諂幻偽慢, 懈怠貪恚癡,
族姓好容色, 少壯多聞樂,
如是諸迷惑, 當視如怨家。
若修不放逸, 是則不死路,
放逸為死徑, 世尊之所說,
為增善法故, 當修不放逸。
若人先為惡, 後能不放逸,
是則照世間, 雲除月光顯。
忍辱無與等, 不隨瞋恚心,
佛說能遠離, 是得不還道。
有瞋如畫水, 或如畫土石,
若說`[超=起【三宮】]`超煩惱, 初人則為勝,
改惡修慈忍, 第三則為上。
最勝說眾生, 三種善惡語,
初名引人心, 美言如飴蜜,
次名真實語, 猶如妙華敷,
後名不誠實, 鄙浮如糞穢,
慧者應分別, 捨後修初二。
從明明至終, 從闇闇究竟,
有從闇入明, 或從明入冥,
慧者應諦了, 捨三昇初明。
有人生似熟, 或復熟似生,
或二俱生熟, 明者諦分別。
不視他妻色, 視則母女想,
如是猶生惑, 當修不淨觀。
心意善馳亂, 當勤善守持,
如人護勝聞, 寶藏愛子命。
當觀五欲樂, 猶如惡毒蛇,
怨憎及`[刀=熾【宮】]`刀火, 方便修厭離。
五欲生非義, 猶如頻婆果,
覆相善欺誑, 縛人住生死,
智者當觀察, 棄捨勿染污。
諸根常輕躁, 馳散六塵境,
若能善調伏, 是則大勇健。
是身為行廁, 九道常流穢,
穿漏難可滿, 薄皮隱不淨,
愚者為所欺, 智`[士=者【三】]`士當厭離。
如人病疥虫, 向火欲除患,
少樂後苦增, 貪欲亦如是。
能善知欲過, 從是離眾苦,
欲見第一義, 佛說觀緣起,
應當勤修習, 最勝無過是。
族姓身端嚴, 多聞自`[纓絡=瓔珞【宮】]`纓絡,
若不修戒慧, 此則非殊勝,
能具二功德, 無三猶奇特。
利衰及毀譽, 稱譏與苦樂,
八法不傾動, 是則為聖王。
莫為諸天神, 沙門婆羅門,
宗親及賓客, 害生造惡業,
命終入地獄, 獨受彼不代。
若人作惡業, 不即受楚毒,
命終受苦報, 後悔將何及。
信戒施多聞, 智慧有慚愧,
佛說不共財, 餘財一切共。
博`[弈【CB】,奕【大】]`弈大聚會, 懶惰習惡友,
飲酒縱昏蕩, 夜遊無羞恥,
此六污名稱, 智者應遠離。
知足為大財, 世尊所稱說,
若能修知足, 雖貧`[賤=則【三】]`賤大富。
譬如多頭龍, 多頭則多苦,
自性結恨深, 是名怨家婦,
傲慢不承順, 名為輕夫婦,
費用夫主財, 是則名賊婦,
慎哉賢丈夫, 宜遠此三婦。
隨順為姊妹, 愛樂為善友,
安慰則為母, 隨意為婢使,
此四賢良妻, 則是`[夫=天【三】]`夫眷屬。
飲食為湯藥, 無貪恚癡服,
唯為止身苦, 勿為肥放逸。
晝則勤修業, 初後夜亦然,
中夜亦正念, 無令空夢過。
慈悲喜捨心, 日夜常修習,
設未出世間, 其福勝梵天。
離欲覺歡喜, 苦樂修四禪,
梵光淨果實, 受此諸天樂。
若人少行惡, 廣修無量善,
如以一把鹽, 投之大恒水;
若人多行惡, 少修淨功德,
如以多惡毒, 置之小器食。
五陰闇冥賊, 劫人善珍寶,
信五根力士, 是能善守護。
生老病死苦, 所愛者別離,
淪沒不超度, 斯由自業過。
求生天解脫, 當`[勤=覲【宮】]`勤修正見,
邪見雖行善, 一切得苦果。
無常苦不淨, 應當善觀察,
若不正思惟, 四倒盲慧眼。
端正色非我, 我色亦非主,
四陰亦復然, 唯是空苦聚。
非時非無因, 亦非自性有,
非自在天生, 無明愛業起。
身見戒取疑, 是三障解脫,
聖慧開脫門, 自力不由他。
淨戒學禪定, 精勤修四禪,
增上戒心慧, 常當勤修學。
諸戒智三昧, 悉入三學中,
身念處大力, 佛說一乘道。
常當繫心念, 方便善守護,
若忘是正念, 則失諸善法。
身命極浮脆, 喻風吹水泡,
夢覺難可保, 出息無必`[旋=迴【三宮】]`旋,
倏忽成微塵, 當知無堅固。
大地須彌海, 七日皆燒然,
廓然無遺燼, 況復危脆身。
無常不可依, 亦非覆護法,
是身不可`[怙=護【宮】]`怙, 如何不生厭?
譬如海盲龜, 值遇浮木孔,
畜生復人身, 難得復過是。
如何人道中, 不修勝果業,
寶器盛糞穢, 是則愚癡人。
已得人身寶, 而用造惡行,
當知此士夫, 極愚復過是。
得生有道國, 遭遇善知識,
正見心成就, 宿命有功德。
四寶輪具足, 能出生死路,
親近善知識, 具足修梵行,
佛說如是人, 心常得寂滅。
邪見三惡趣, 不聞佛法音,
邊地闇冥處, 聾瘂長壽天。
王已離八難, 得此無礙身,
宜應修善業, 方便求泥洹。
生死長夜中, 無量種種苦,
展轉作六親, 尊卑無常序。
永劫生死中, 未曾不為子,
計飲慈母乳, 量喻四大海,
凡夫方受生, 所飲復過是,
一人從本來, 積骨高須彌。
所經諸人天, 大地微塵數,
先作轉輪王, 後復為僕使,
或上為帝釋, 諸天所奉事,
下生糞土中, 往反亦無`[數=量【三宮】]`數。
或時生天上, 婇女極娛樂,
目眩眾妙色, 耳聞萬種聲,
觸身皆細軟, 快樂難可名。
後墮地獄中, 苦毒靡不經,
若生劍林樹, 身首隨刃零,
或遊須彌頂, 昇降隨所念。
與眾天女俱, 沐浴曼陀池,
寶華列莊嚴, 清涼極快樂,
復入沸灰河, 烹煮悉糜爛。
六
`[天=入【宮】]`天五欲`[歡=歎【宮】]`歡, 梵世離欲樂,
`[死=亦【三宮】]`死入無擇獄, 備受眾苦毒。
或作日月天, 光明照四域,
後生黑闇獄, 不自見其形。
王當然慧燈, 勿復隨長冥。
`[八=入【明】]`八大地獄中, 燒炙屠裂苦,
備經眾楚毒, 無量不可譬。
若人隨癡惑, 具造眾惡業,
出息未反間, 聞是諸大苦,
其心不驚怖, 是則木石人。
眼見報應`[像=蒙【宮】]`像, 復聞智者說,
彼`[採=采【三宮】]`採佛經典, 內心正思惟,
則應大怖畏, 何況身自經。
一切受苦中, 無擇最大苦,
一切受樂中, 愛盡第一樂。
日夜各三時, 三百槍貫身,
欲比無擇苦, 百千倍非譬。
無量諸楚毒, 求死不可得,
受罪百千歲, 惡業盡乃畢。
不淨苦果報, 身口業為種,
不種則不有, 王`[宜=其【三宮】]`宜斷苦本。
若墮畜生趣, 繫縛殺害苦,
貪害狂亂心, 怨結更相食。
或為取珠寶, 毛尾皮肉骨,
由是喪身命, 解剝斷截痛。
駿足有大力, 穿`[頸=雄【宮】]`頸服乘苦,
狂逸不`[調=訓【宮】]`調馴, 策勒而榜楚。
餓鬼思飲食, 所念未曾有,
飢渴寒熱`[迫=逼【三宮】]`迫, 長夜無休息。
或身如`[大=太【三宮】]`大山, 咽口若針鋒,
飢渴內燒燃, 對食食無從,
或見糞膿唾, 群走競馳趣,
到則自然滅, 望絕增苦惱。
飢渴煎其`[內=肉【宋元宮】]`內, 瘤癭發癰疽,
更共相撮搏, 齟`[齚=齘【元明】]`齚唼膿血。
羸`[瘡=瘦【宮】]`瘡皮骨連, 裸形被長髮,
身長若枯木, `[熾=鐵【明】]`熾焰從口出,
還自焚其身, 狀燒多羅樹。
處夏希夜涼, 月光增其熱,
在冬思晝溫, 日出`[逾=愈【三宮】]`逾氷結,
向樹果即消, 趣河水輒竭,
經萬五千歲, 業持命不絕。
久受無量苦, 斯由宿罪緣,
種種諸惱逼, 純苦初無間,
貪惜極慳著, 佛說餓鬼因。
生天雖快樂, 福盡極大苦,
斯非賢聖果, 慧者所不怙。
身體不光澤, 不樂本所座,
華冠卒萎落, 塵垢忽著身,
腋下流汗汁, 當知死時至。
善趣淨業盡, `[復=墜【宮】]`復墮三惡道,
或生阿修羅, 貪嫉常苦惱,
雖有智聰明, 終不見真諦。
生死六趣中, 輪轉常不息,
勝法不受生, 生者眾苦器,
假令頂火然, 正意慎勿念,
不受後有業, 專心`[勤=對【宮】]`勤修習。
戒品禪定慧, 寂靜調不動,
`[當=常【三宮】]`當求涅槃道, 究竟離生死。
念擇及精進, 喜猗三昧捨,
此七菩提分, 清淨甘露道。
無智則不禪, 無禪亦不智,
是二俱成就, 能出生死流,
無邊大苦海, 視如牛跡水。
十四無記論, 佛說不應思,
是非安隱道, 亦非寂滅處。
無明緣諸行, 即緣彼生識,
名色從識起, 六入因名色,
六入生六觸, 從觸起諸受,
諸受為愛因, 從愛生四取,
四取生三有, 因有愛後生,
從生致老死, 憂悲諸苦惱,
無量眾苦聚, 生盡`[則=即【三宮】]`則`[都=苦【明宮】]`都滅。
最勝所顯示, 甚深緣起法,
若能正觀察, 真`[實=最【宮】]`實見之上,
如是真實見, 是則為見佛。
正見正思惟, 正語正業命,
正念正方便, 及正三摩提,
八分聖賢道, 寂滅當修習。
生為真諦苦, 恩愛則是集,
苦滅名解脫, 到彼謂八道。
為見彼真諦, `[常=當【三】]`常勤修正智,
雖處五欲樂, 慧者能出離。
能證正法者, 皆從凡夫起,
不從虛空墮, 亦不從地出。
明哲無畏王, 領要不待煩,
宜修正法橋, 越度生死淵。
如上諸深法, 出家猶難精,
況復御世主, 而能具足行,
隨時漸修習, 勿令日空過。
一切人修善, 常生隨喜心,
自行三種業, 正迴向佛道,
當於未來世, 受此無量福,
常生天人中, 得為自在王,
與大菩薩眾, 遊戲諸神通,
方便化眾生, 嚴淨佛國土。
施戒慧為種, 往返人天中,
無垢淨名稱, 流布十方國。
世間導人主, 上生化天王,
令捨五欲樂, 遠離諸放逸。
眾生迷正濟, 漂浪隨四流,
無量生死苦, 度令至彼岸,
緣此成佛道, 究竟大涅槃。
勸發諸王要偈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32 冊 No. 1673 勸發諸王要偈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日本 SAT 組織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