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694 \[cf. No. 603]
`[【原】增上寺藏麗本]`陰持入經序
`[陳氏=陳氏製并【宋】]`陳氏注
密依自惟、宿祚淳幸,生遠八難之矇瞽、值覩三尊之景輝,洪潤普逮、群生蒙澤,使密鉛鋌之質、獲廁圭壁之次,雖覩神化稟懷淨誡,然以魯鈍之否學不精勤,夕夜𪫟`[惕【CB】,愓【大】(cf. T03n0189_p0626c12)]`惕懼忝大道,命疾電耀、躬膬薄氷,疑滯之性學不通窈,今以螢燭之耿、裨天庭之日。蓋陰持者,行之號也,與安般同原而別流。安侯世高者,普見菩薩也。捐王位之榮,安貧樂道,夙興夜寐、憂濟塗炭,宣敷三寶、光于京師。於是俊人雲集,遂致滋盛,明哲之士靡不羨甘,厥義郁郁淵泓難測,植之過`[乎〔-〕【宋】]`乎清乾、橫之彌于八極,洪洞浩洋無以為倫。密睹其流,稟玩忘飢,因間麻緦為其注義,差次條貫、縷釋`[𧗪=行【宋】]`𧗪伍,令其章斷句解,使否者情通,漸以進智。才非生知、揚不盡景,猶以指渧之水助洪海之潤,貴令暫睹之者差殊易曉。`[唯=惟【宋】]`唯願明哲留思三人,察其訧睡,幸加潤暢,共顯三寶,不誤將來矣。
`[陰持入=陰持入解【宋】]`陰持入經卷上`[(此經…行)十字〔-〕【宋】]` \(此經多𧗪字,他本皆作行)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經所行亦教誡。
師云:所`[𧗪=行【宋】下同]`𧗪謂所當施𧗪也。教化群生,示之正真也。誡之,所以壞邪𧗪兇,必有免己之禍矣。
皆在三部為合𧗪。
`[謂色聲=色聲謂【宋】]`謂色聲香味細滑邪榮,與眼耳鼻口身心合作。
何等為三?一為五陰。
謂識神微妙,往來無診。陰往默至,出入無間,莫睹其形,故曰陰。
二為六本。
本,根也。魂靈以六情為根本。人之身受由教樹,輪轉無休,故曰本也。
三為所入。
眼耳鼻舌身心斯六體,色聲香味細滑邪念所由入矣,故曰入也。
五陰為何等?一為色。
四大可見謂之色。
二為痛。
志所存願,慘怛懼失之情,為情勞謂之痛也。
三為想。
想,像也。默念日思在所志,若睹其像之處已則前,故曰思想矣。
四為𧗪。
𧗪,行也。已處于此,心馳無極,思善存惡,周旋十方靡不匝也,故曰𧗪也。
五為識。
識,知也。至睹所𧗪,心即知之,故曰識也。
是為五陰。`[色陰〔-〕【宋】]`色陰名為十現色入。
師云:十現色入者,云其內外相入,不相失也。視之可見,故曰現也。聲無形,云何色`[11]乎=于【宋】*`乎?曰:聲以耳為對,耳可見,故云色矣。`[12]又=人【宋】*`又以聲因四大而發,四大為色矣。願與色違,心𤺙悁痛,六情同義矣。
十現色入為何等?一眼、二色、三耳、四聲、五鼻、六香、七舌、八味、九身、十樂,是為十`[現〔-〕【宋】]`現色入,是名為色種。
樂,愛也。種,栽也。謂六欲興,即身栽生,隨𧗪`[2]受=愛【宋】*`受形。今之群生,皆𧗪使然,故曰種也。
痛種為何等?痛種為身六痛:一眼知痛、二耳知痛、三鼻知痛、四舌知痛、五身知痛、六心知痛,是為身六痛,名為痛種。思想種為何等?思想種`[為=名為【宋】]`為身六思想:一色想。
色義與上同矣。
二聲想、三香想、四味想、五更想、六法想。
心念善即善法興,惡念生即惡法興。夫心者,眾法之本也。《法句經》曰「心為法本」斯`[也=之【宋】]`也。
是為身六思想,名為思想種。`[行種〔-〕【宋】]`行種為何等?𧗪種名為身六更。
志之所往至輒更之,故曰更矣。
一色所更、二聲所更、三`[香=香所【宋】]`香更、四味所更、五`[觸=通【宋】]`觸所更。
通身也。謂六情通著身,故曰`[通=更【宋】]`通矣。
六法所更,是為身六更,是名為行種。識種為何等?識種名為身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心識,是為身六識,是`[9]名〔-〕【宋】*`名為識種。名為五陰種。
師云:五陰種,身也。身有六情,情有五陰,有習眼,為好色轉、中色轉、惡色轉三色。色有五陰,并習合為十八事。六情各然,凡為百八結。滅此生彼,猶穀種朽于下,栽受身生于上。`[*12-1]又=人【宋】*`又猶`[10]元=無【宋】*`元氣,春生、夏長、秋萎、冬枯。百穀草木喪于土上,`[*10]`元氣潛隱稟身于下,春氣之節至卦之和,`[*10]`元氣悁躬于下、稟身于上,有識之靈及草木之栽與`[*10]`元氣相含,升降廢興終而復始,輪轉三界無有窮極,故曰種也。
當知是。是從何知?為非常、苦、空、非身,從是知。亦有二知:一為慧知、二為斷知。從慧知為何等?為非常、苦、空、非身,是為從慧知。從斷知為何等?愛欲已斷,是為`[從〔-〕【宋】]`從斷知。
乾`[巛=坤【宋】]`巛有終始、群生有興廢,成者必敗、盛者必衰,謂之非常。生老病死,履邪受罪,謂之苦。群生未有,厥本自空,今有幼終成必空,謂之空。身為四大,終各歸本,非`[己【CB】,已【大】]`己常寶,謂之非身。深`[睹=賭【宋】]`睹四事之原縷,別厥欲之歸輪迴三界,捨身受身積苦無量。持志於正觀,空三界,欲逮于本無,諸苦寂滅,謂之慧知。《明度經》曰「癡者以非常苦空非身為常樂有身。明度變之,故曰大明。」
陰`[14]貌=根【宋】*`貌為何等?積為陰`[*14]`貌、足為陰`[*14]`貌。
積聚也。謂心默積聚,五陰盛滿,足六情眾苦也。
譬如物種名為物種,木種名為木種、火種名為火種、水種名為水種,一切五陰亦如是。
物木火水各有本名,木自名木,以譬五陰、六情本名亦然。
有十八本持。
師云:心為眾之本主。持諸欲,故曰持。
十八本持為何等?一眼、二色、三識。
眼與識合,識別好醜,六情義同。《老母經》曰「眼見色即是意,意即是色。」《了本》云:佛說為眼從色令識生。斯義如之`[也〔-〕【宋】]`也。
四耳、五聲、六識,七鼻、八香、九識,十舌、十一味、十二識,十三身、十四更、十五識,十六心、十七法、十八識,是名為十八本持。已知是,從何知為非常、苦、空、非身?是為知,從是知亦有二知:一為從慧知、二為從已斷知。從慧知為何等?`[為〔-〕【宋】]`為非常、苦、空、非身,是為從慧知。從斷知為何等?愛欲已斷,是`[為=名【宋】]`為從斷知。彼為具足。具足為何等?或言無有餘具足。
師云:彼彼𧗪家也。眾欲已斷,三十七品即現矣。高𧗪具者,邪向都盡,無復有餘也。
已無有餘,令眼明見明。
明眼,慧明也。見明,天眼也。天眼者,道明即足。道眼足者,即無不睹。目連謂魔曰:「吾以道眼觀內、天眼睹表,內外清淨過天琉璃,何微塵而不睹`[*11-1]乎=于【宋】*`乎?」故曰眼明見明矣。
一𧗪者,說是已為斷眼本,耳本遍說如是。
一道也。是二三十七品也本六欲本也遍諸也。道𧗪者,云夫得三十七品之淨𧗪者,五陰六本諸欲皆斷。
卒名為本持。
卒,遂也。持六情,與色聲香味細滑可心之榮相持,遂名之為本持矣。
譬是人為多熱,如是`[名=各【宋】]`名遍。
多熱,譬時疾彌重,通身皆熱。由人已受十八本持,識神輪轉,更五陰六本諸入,以招憂悲苦,不如意惱、合聚眾苦,其為是足矣。
譬喻是為具足。亦有十二入。何等為十二?自身六外,有六自身。六為何等?一為眼。
師云:眼見色有三事,六情皆然也,心意識為本也,一念、二作、三求。念屬心、作屬意,二不屬識。所為善惡,不過是三事。
耳鼻舌身心是為自身六入。外有六,為何等?色聲香味更法。是為十二入。一切從何知為非常、苦、空、非身?是從是知。
一切十二入當從何知之`[*11-2]乎=于【宋】*`乎?謂能還五陰、覺四非常,知內六情`[*2-1]受=愛【宋】*`受外六欲也。
亦有二知:一從慧知、二從斷知。從慧解知為何等?為非常、苦、空、非身,是為從慧知。從斷知為何等?愛欲已斷,是為從斷知。何等為入解?從是致,名為入。
入謂十二入也。從內六致外六。當何以知之?多日當以四非常照之。
從入解,譬從金入名為金地,從銀入名`[1]為〔-〕【宋】*`為銀地,如是各各應是譬喻所從所入。
從所入者,各從其地,是眼自入色。六情皆然。
是從是有,如是從所意念。
所意念者,謂意意念色便成𧗪有罪,有罪為有苦具。
有行罪苦法如是。
有作惡𧗪即受罪,喻如𧗪道者得道。
從所致是,名為從是入。
從所致者,譬六情從意所念致六欲也。入者,邪入于六情矣。
亦有從是入,譬如王有入所有`[*9-1]名〔-〕【宋】*`名,是亦如是。
亦如是者,謂更引譬重說六情事。王有入者,諸群縣君各以地所出,分別本名貢入於王。六情所入亦然矣。
為有四諦,苦、習、盡、道。苦名為要,語身亦念,
師云:夫身眾苦之根。身苦`[與心𣾫=醜心惱【宋】]`與心𣾫,要在斯二事,故曰要也。
習名為要,癡亦所世間愛。
生死萬端、勤苦無數,而愚者樂之,之`[謂=謂之【宋】]`謂習。習之所由,癡與愛也,故不知苦之為苦也。
盡名為要,慧亦解脫,
明者,睹四非常,臥滅癡`[愛癡=癡愛【宋】]`愛。癡愛斷者`[5]則=臥【宋】*`則結解,結解者脫於三界。睹道門,殃福盡也。
道名為要,止亦觀。
癡愛盡,心寂止觀,睹`[*5-1]則=臥【宋】*`則空。三界還本無,謂之道。止與觀,道要也。
亦有三十七品經法。
三十七品者,度世之明法也。
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者八種道𧗪,是為三十七品經法。過`[去〔-〕【宋】]`去佛亦有是、現在佛亦有是、未來佛亦有是,辟支佛亦從是得度世道、佛弟子亦從是,是為度世無為道。
師云:三十七品者,無上正真之明法也。佛先睹之以教知,士弟子承之而𧗪矣。《慧印》曰「`[7]三=二【宋】*`三尊中佛為尊,獨能說七覺意,為懈怠未現法,是三昧不可盡。」佛以七覺淨定,獲無盡之明也。得一切願菩薩`[曰【宋】,日【大】]`曰:「已如淨誡者,不犯三十七品根株。是闓士大士所作,以至無極慧。」世尊、緣一覺、應儀皆由之得道,可謂無上慧者。
四意止為何等?或見比丘,自身身身相觀行止、外身身`[身〔-〕【宋】]`身相觀𧗪止、內外身身身相觀`[行止〔-〕【宋】]`行止。
師云:自,身己身也。外身,彼人身也。內外身,謂草木身也。己身、人身、草木身皆非常有。𧗪家照然,止意著道,故曰𧗪止。《安般解》曰「息從內出,息中具有四大,而心在中,謂之內身也。息由外來,四大亦爾。禪家以息為身,繫意在息,無令身想矣。」
盡意念以却世間,癡心不便。
盡,盡心也、用也。不便眾邪也。𧗪家盡心教道,力之大者,當用却三界癡賊主誤己心令不樂,三活之寶者也。一說云:癡`[𤻀=穢【宋】下同]`𤻀却道心,明心不便於𤻀,故曰不便也。
自`[痛=身痛【宋】]`痛痛,痛相觀𧗪止。
夫心喜曰痒,憂曰痛。𧗪家獲六欲即不喜、失之不慼。《法鏡經》曰「利衰毀譽、`[稱譏二字麗本損滅]`稱譏苦樂不以傾動」也。垢盡內淨,心`[寂苦二字麗本損滅]`寂苦空,故曰痛痒止也。
外痛痛,痛相觀𧗪止;內外痛痛,`[痛〔-〕【宋】]`痛相觀𧗪止。盡意念以却世間,癡心不便。自意意,意相觀𧗪止。
想,像也。意所存曰思。髣髴如睹其容之處前曰想。自觀己意、觀彼人意、又觀草木俱因四大為體,云為之類。睹其非己有,心即無所復欲矣。偈曰:吾我人及與壽,亦不計有是形。意不念有與無,智慧者當遠離。斯所謂思想意止者也。
外意意,意相觀𧗪止;內外意意,意相觀𧗪止。盡意念以却世間,癡心不便。自法法,`[16]法〔-〕【宋】*`法相觀𧗪止;`[(外法…便)二十六字〔-〕【宋】]`外法法,法`[相【CB】,〔-〕【大】]`相觀𧗪止;內外法法,法相觀𧗪止。盡意念以却世間,癡不便,
法,十二因緣法也。心所想,即如想成形。以法觀法,其法一也,但以`[疾=癡【宋】]`疾心造無量之想,而有無盡之身色痛痒、思想。意止,生死意亦止。生死意止,識寂無往來想矣。《安般》曰「念因有分,念盡無有。斯空、不願、無想,定向泥洹門」也。《慧印經》曰「空無所著,是為泥洹」,斯生死法止者。
何等為從四意正斷?或比丘有未生弊惡意法,發方便令不生,勸意不`[19]捨=舍【宋】*`捨方便𧗪。
師云:四意止也。或,若也。法,十二因緣生死法。勸邪根深廣,懼其復生,當豫發道力進意德,守道無懈怠矣。
精進攝制意,捨散惡意,是`[*1-1]為〔-〕【宋】*`為一斷意。
謂𧗪家精其心、進其志,攝制六情、舍眾欲,散諸惡念,進就根力。
已生弊惡意,發清淨法欲斷,勸意求方便𧗪,精進攝制意,捨散惡意,是為二斷意。
清淨法,謂止觀也。制止邪、念斷諸欲根、觀四`[非=非法【宋】]`非常,謂之淨法。
未生清淨`[*16-1]法〔-〕【宋】*`法,勸意發方便令生,𧗪精進攝制意,`[捨〔-〕【宋】]`捨散惡意,是為三斷意。已生清淨法,令止不忘、令不減。
止,制止。淨𧗪情,無忘之,`[勿=而【宋】]`勿令𧗪減也。
令𧗪不`[4]啻=翅【宋】*`啻令𧗪足。
`[*4-1]啻=翅【宋】*`啻,多也。足,滿也。當進德𧗪就無盡之意,令道滿足也。
發方便𧗪,精進攝制意,`[*19-1]捨=舍【宋】*`捨散惡意,是為四意正斷。何等為四神足?或有比丘為欲定斷生死,隨𧗪增神足。
師云:欲得定意以斷生死`[5]栽=哉【宋】*`栽,隨𧗪而進,增益道志,以成神足也。
惡生死猗,
猗,猗十二因緣,輪轉無寧,𧗪家惡厭之。
却欲猗`[盡猗〔-〕【宋】]`盡猗。
欲,六欲也。
從不便意生遣離去。
十二因緣,諸惡行之原矣,非便己者也。𧗪家當疾遣之去,無令為己累,故曰遣也。
是為一神足精進定。
師云:定定在進取深𧗪也。
斷生死隨𧗪增神足,惡生死猗,却欲猗盡猗,從不便意生遣離去,是為二神足意定斷生死。
師云:嫉恚疑滅,意即寂定,謂之意定。
隨𧗪增神足,惡生死猗,却欲猗盡猗,從不便意生遣離去,是為三神足戒定斷生死隨𧗪增神足。惡生死猗,却欲猗盡猗,從不便意生遣離去,是為四神足。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為已說具。
師云:內𤻀盡,淨明盛,眼能洞視無極之表、耳能徹聽、身能飛行變化萬端,心明往古來今,已及眾生心念口言、身諸所更,無微不察。佛、緣一覺、應儀四神已足,不師受故,曰神足矣。
何等為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為五根。
師云:樹非根不生、道非信不成,為道德之根,信根立、道乃成,故信為首。精進在𧗪勤,存身`[若=苦【宋】]`若絕邪𤻀念,習志于淨定,觀四非常、入三活門。慧印曰:是尊慧、入慧`[門慧=慧門【宋】]`門。慧門,所謂三活門者。
彼根應何義?根為根義,屬為根義。
根,道根。屬,屬道也。葉枝節華實五事雖`[殊〔-〕【宋】]`殊,俱屬於根。信精進念定慧五德皆屬於道,故曰屬。
可喜為根義,不為同事為根義,
可,可根立也。喜,悅也。不同事,別流也。𧗪家獲道五根,喜以殖德,與俗相背,終始別流,喜而自可,故曰可喜根也。
是名為根義。何等為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是名為五力。彼力應何義?無有能得壞為力義。
師云:夫`[已=以【宋】]`已得四意止者五根即立,五根立道力即成,天女玉色不能亂其目、名樂妓聲不能災其耳,眾香上甘、魔王之尊、飛行皇帝之榮,六情不為`[迷=述【宋】]`迷,志如虛空,莫能動者謂之力。
有所益為力義。
道𧗪曰降,德潤群生謂之益矣。
有膽為力義。
魔兵億八千萬,不能動菩薩一毛。道力`[隆=降【宋】]`隆赫,魔王降伏,謂之膽。
能得依為力義。
依,依空𧗪四,淵不能沒,由依船度海。
是名為力義。有七覺意,何等為七`[覺意〔-〕【宋】]`覺意?一念覺意。
師云:覺,覺善惡也。惡念生即滅之,道念生即攝持,謂之念覺意矣。
二法分別觀`[覺〔-〕【宋】]`覺意。
法,善惡法。觀,寂諦觀,分別真偽、擇取淨法,可以免三界者矣。《安般》曰「擇法覺意」。
三精進覺意、四愛可覺意。
愚者愛六邪,可之以為寶。上明十二神,照其必為𥛔,轉心以受道,可三法之高𧗪。十𭖗法云:以直𧗪消邪𧗪。斯義如之也。
五猗覺意。
智士常`[以=以意以【宋】]`以意猗四意止,色痛想𧗪四陰起即覺滅之,謂之猗覺意矣。
六定覺意。
得止斷神足,根力意即寂定,在其所志,分別除𤻀,守道淨、𧗪究意,高德進心取道,雷震之嚮不能聞其耳,故曰定矣。
七護覺意。
意危難護,其妙難制。若𧗪在欲,慎將護之,使其出欲;在色在無色,護之亦然。故曰護覺意。
是名為七覺意。有得道者八種道𧗪,何等`[為八〔-〕【宋】]`為八?一直見。
見三界非直,皆為幻化,唯道有常,進意取之,故曰直見也。
二直𧗪。
非三尊淨𧗪,終而不𧗪也。
三直語。
非佛教,不言之矣。
四直治。
以無欲為治矣。
五直利。
以道淨𧗪為利。
六直方便。
諸佛以三十七品為度世之方便。
七直意。
意遠三界,直出十二門,不復邪傾,謂之直意也。
八直定。是名為八道𧗪。
定定在三十七品及三活。斯四十品者,佛之尊寶也。《屯真經》曰「心入泥洹從本,本寂而復寂,是則為寶。」又曰「心合三十七品,用度諸苦,是則為寶。」夫寶,世事之謂。
八種道𧗪為墮合三種:一戒種、二定種、三慧種。
三十七品,總為八道𧗪,合為戒定慧。戒淨度欲界,定淨度色界,慧淨度無色界。於戒定慧有願想,謂之垢也,受三界欲色識,無出斯矣。
彼所直語、直業、直治,是名為戒種;彼所直方便、直念、直定,是名為定種;彼所直見、直𧗪,是名為慧種。皆從是教`[1]誡=戒【宋】*`誡令不`[*4-2]啻=翅【宋】*`啻教`[*1]`誡,令不`[*4]`啻教意,令不`[*4]`啻慧教`[*1]`誡。
不`[*4-5]啻=翅【宋】*`啻,多也。𧗪家由累劫持戒,積𧗪不虧,故令戒多也。修禪累久,故令意𧗪,過四禪深入諸定。學於諸佛,解慧無量。雖然,無以為足矣,當進其戒定慧至於得道,故曰不`[*4]`啻。
彼戒種比丘,為拔瞋恚,亦𦼇本,為散瞋恚結。
散,牽也。以恕`[己【CB】,已【大】(cf. T52n2102_p0088a03)]`己四等拔瞋恚毒,散諸怨、解眾結,興慈悲喜護,普濟群生也。
為合恚瘡。
恚毒興而身命危,謂之瘡矣。恚滅,瘡合矣。
為識苦痛,為度欲界。
苦,身也。身生老病死,其痛難云。𧗪家照之,厭身苦,斷欲滅恚,度欲界也。
彼定種比丘,為拔慳𦼇本,為散欲結,為合欲瘡,為知樂痛,為度色界。
定,止也。獲六情所欲謂之樂,失之即`[2]𤺙=惱【宋】*`𤺙謂之痛。當以戒求道,而默存天樂。夫福禍之原、樂苦之門,𧗪寂照遠,知後必苦,拔六欲之慳、滅色身之想,定在四止,不受彼樂,謂之度色矣。
彼慧種比丘,為拔癡𦼇本,為散癡結,為合憍慢瘡,為知不樂不苦痛,為得度無有色界。是為三種。
不苦不樂,謂意未念善,又未在𦼇,中間瞢瞢,後受`[*2-1]𤺙=惱【宋】*`𤺙身,此身更苦,斯為痛矣。𧗪家意在空,不能空空、不色天樂,空心結在之。世有佛如恒沙,而已不能受間,福盡入三𦼇道更諸苦`[*2]`𤺙,斯為痛矣。慧者以非常、苦、空、非身,眼觀視三界,無針鼻之`[土=士【宋】]`土可免死不受苦者,即念空、滅願、就淨無想,入三活門。《慧印》曰「空無所著,是為泥洹」也。
比丘止,為拔三𦼇本、散三𦼇,使合四瘡;知三痛,度三界。
三𦼇,三毒也。四瘡者,一欲瘡、二見結瘡、三戒願瘡、四身結𧗪瘡。心為三毒因,受彼四瘡,其使難察,故云使矣。`[*7-1]三=二【宋】*`三痛,三界也。識神受`[*2-3]𤺙=惱【宋】*`𤺙因流無際,𧗪者當三毒積德莫休,趣至泥曰為限矣。《明度經》曰「若內菩薩使入深法,當𧗪空、無想、無願、無識、無生滅,泥洹為`[限=限矣【宋】]`限」也。
何等為十二種。
十二種,因緣也。分為三部𧗪,上四事屬過去,中四事屬當來也。
從求如`[求=來【宋】]`求等生。
從,從癡也。如,如其所求。等,俱也。`[謂=謂謂【宋】]`謂識舍本淨,從未𤻀,即如其所求,十二因緣次第同時俱生也,故曰等生也。
從癡因緣令有𧗪。
癡,冥也、𧗪也,謂群生識神沒在癡冥,由盲者不明安危,去福就禍。識神本癡,樂身苦,不知親為己尊,而欲意向之,遂依受身。《中心經》曰「本從癡中來,今為人復癡。」斯之謂矣。
從𧗪`[7]令〔-〕【宋】*`令有識。
識,知也。魂靈受身,即知好惡,而有憎愛之心也。
從識令有名字。
字,色也。痛想𧗪識,名也。地水火風可見,謂之色矣。
從名字令有六入。
由五陰受身令六情生,而有六邪入。
從六入令有致。
六情備,即致色聲香味細滑眾念。《了本》曰「更樂,眼更色,心樂之,謂之更樂」矣。
從致`[*7-1]令〔-〕【宋】*`令有痛痒,從痛痒令有愛。
老至身病,命終毒痛,癡心戀愛,言之哽噎,謂之愛也。
從愛令有受。
以愛之故,五陰盛猛,受後生`[*5-1]栽=哉【宋】*`栽,其為無量。
從受令後有。
由受盛陰,令有後身,殃禍輪轉,纏綿不絕。
從有令`[有〔-〕【宋】]`有生。
已有盛陰,識神因親,受身更生。
從生令有老死憂悲苦,不可心致`[𤺙=心致惱【宋】]`𤺙,如是具足苦種為致習。
四大萎枯曰老,命盡神遷曰死,內熱心痛曰憂,存之噓唏曰悲,荷負重禍曰`[苦若=祐苦【宋】]`苦。若斯眾事,心所不可,不樂而自來,求離而不`[勉=免【宋】]`勉,心滿內結曰`[*2-4]𤺙=惱【宋】*`𤺙。識為種,生十二因緣,令苦備足。而不以苦者,以其說習之久矣。生死以苦習為本,道以盡為基。基立,道焉得不成`[*11-3]乎=于【宋】*`乎。
癡已盡便𧗪盡,已𧗪盡便識盡,已識盡便名字盡,已名字盡便六入盡,已六入盡便致盡,已致盡便痛痒盡,已痛痒盡便愛盡,已愛盡便受盡,已受盡便有盡,已有盡便生盡,已生盡便老死盡,已老死盡憂悲苦不可`[心𤺙=盡惱【宋】]`心𤺙便盡。如是具足苦種便得盡。
十二因緣盡,即泥洹矣。
彼癡,名為不知四諦如有。
諦諦有苦習重禍,已為之困,而不知止欲盡`[𤺙=穢【宋】]`𤺙、觀淨得道,`[安=乖【宋】]`安康無患,而已不受,謂之癡也。
不解、不見、不相應、不受,不解不解`[根=狠【宋】]`根,是名為癡。
道正而群生心邪,與佛教違,謂之不應矣。
彼癡因緣𧗪,為何等?為六望受。何等為六?色聲香味觸法,是為身六望`[受〔-〕【宋】]`受,是名為𧗪。
六情望六邪而心受之,以成法也。
彼𧗪因緣識為六身識,眼耳鼻舌身心,是名為六身識。
六識所興輒種身像,故曰六身識也。
彼識因緣名字,字為色、名為四不色陰,痛想𧗪識是為名。
不,無也,謂痛想𧗪識無形可睹,故曰不色矣。
色為四大本,謂地水火風。是上為名,是四為色,是二相連共為名字。
身強者地也,軟濕水也,溫煖火也,氣息風也。斯四大可見,謂之色。識神為斯名色,因于三界也。
彼名字因緣身六入受,眼耳鼻舌身心是名身六入受。彼六入因緣身六思望,眼耳鼻舌身心是名為身六思望。彼思望因緣身六痛,眼耳鼻舌身心是名為身六痛。彼痛因緣`[六=六入【宋】]`六身愛,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身【宋】]`觸愛法愛是名為六身愛。彼愛因緣受為四受,一欲受。
謂處欲界,受欲身也。
二見結受。
色天見色,心結受生死`[*5-2]栽=哉【宋】*`栽,不以身加。
三戒願受,
𧗪家戒當以求道,而樂天福願升天,庶彼延壽,謂之願受。
四身結𧗪受。
結心作𧗪慕為身,為身由結𧗪,得指解結。`[由=曰【宋】]`由愚者以不淨為淨,`[9]致=到【宋】*`致受入欲淵;以苦為樂,`[*9]`致受入有淵;以非常為常,`[*9]`致受入見淵;以非身為身,`[*9]`致受入不明淵。四受四淵,二義同歸矣。
是名為四受。彼受因緣有為三有,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是名為三有。
三有,有三界生死身。
彼有因緣生為上五陰、六持、六入。
上謂上所說三部。已有三部,識神輪轉受生,蓋無寧矣。
己有如有。
己有,已有上三部邪識神。因之作𧗪,如所種有有身像,故曰如有也。
生聚。
癡舍聚五陰六入諸事,共依四大生,即有五道生死。
已`[往【CB】,住【大】(cf. T15n0603_p0174c24)]`往墮致分別根。
往,往至三部所。墮,墮三部𧗪。致,致六情。分,分別諸根。
已入得有。
六情根具者,色則入眼,五情俱然。得者,六邪得六情也。六情不得見,故曰得也。有,有生老病死三界,諸患眾苦備矣。
是名為生。死為何等?名為人,人所在,在所往,已往壞已過。
人,人群生也。所在,所居。所往,謂識神所往地不`[同=周【宋】]`同也。壞,敗也。過,去也。所往受身無不壞敗,命無不過去。偈曰:「非空非海中,亦非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死不受苦。」斯義如之。
死時是命亦根已閉塞。
是,是群生也。命,息也。根,六根也。群生死時,息絕身冷,六情根都閉,於是魂靈從去曰死也。
是為死。上本為老,後要為死,是故名為老死,
偈曰:「適生便病,次當老死。」斯義如之。
癡相為何等?為冥中見冥。
識神本沒在三毒五陰窈冥之淵,又以六情採受六邪以自覆弊,謂之冥中見冥矣。《道地經》曰「譬如夜極冥,人復於冥中閉目行,是何時當見明?」斯癡之相矣。
如有不解。
如,冥也。神靈`[11]捨=舍【宋】*`捨身受身,`[隨𧗪受報=相行受倰【宋】]`隨𧗪受報,其事真有,而愚不解。《中心經》曰「不知生所來、死靈所趣,謂之癡」也。
令從是致墮𧗪`[想〔-〕【宋】]`想處。𧗪相為何等?為令後復有,是為𧗪相。上從是發起。
上,癡也。從癡發起,遂至𧗪相,故`[云=曰【宋】]`云上從是發起。《法句經》曰「癡,十二因緣之母」。
令從是致墮識處。識相為何等?為識物識事,是為識相。
識生分別事物,故六識相矣。
令從是致墮名字處。名字相為何等?為俱猗,
云五陰𧗪相猗,以成諸使。
是`[為名=名為【宋】]`為名字相。令從是致墮六入處。六入相為何等?為分別根,是為六入相。令從是致墮思望處。思望相為何等?為相會更生,是為思望相。
眼與色會,識神樂之,謂之相會更也。《了本》云「父、母、識為三會。」
更令從是致墮痛處。痛相為何等?為更覺,是為痛相。令從是致墮愛處。愛相為何等?為發往,是為愛相。
內情愛欲而心發往。
令從是致墮受處。受相為何等?為受持,是為`[受〔-〕【宋】]`受相。
受,受諸欲。而心持之不`[*11-1]捨=舍【宋】*`捨。
令從是致墮有處。有相為何等?令墮若干處,是為有相。
已受則有身處若干,云其非一處受身。
令從是致墮生處。生相為何等?為已有五陰,是為生相。
生,受身則五陰現,是為生相矣。
令從是致墮老處。老相為何等?為轉熟,是為老相。令從是致墮死處。死相為何等?為命根盡,是為死相。令從是致墮苦處。苦相為何等?為身急,是為苦相。
謂命盡四大分諍,痛`[*2-5]𤺙=惱【宋】*`𤺙無量,故言身急為苦也。
令從是致墮不可處。不可相為何等?為心意急,是為不可相。
不可處,謂老病死處也。命擾謂之急也。雖心不可,會必往之。《維摩詰》曰「身身為窮道,會老死故。」斯義如之。
令幹從是致墮`[悒悒=邑邑【宋】]`悒悒。憂`[悒悒=色色【宋】]`悒悒相為何等?為憂五陰。
五陰為幹,百八𧗪為枝條。《沸迦沙經》曰「斷其枝幹、截其根莖,不復生`[*5-3]栽=哉【宋】*`栽。」是之謂也。
令從是致墮愁`[4]𤺙=惱【宋】*`𤺙處。悲愁相為何等?口出聲言令致悲`[*4]`𤺙,懣懣為`[*4]`𤺙,𤺙亦為懣,
出聲,謂為病者臨亡,與恩愛辭別之悲聲。
九絕處為一切𦼇𧗪`[令=合【宋】]`令部伴。
九絕處者,其宜在下。
從流行。
謂癡流行至生死,迴流三界,故謂之流。
為有二本,從有結罪,為三𦼇本,亦有四倒。彼二本罪`[*4-3]𤺙=惱【宋】*`𤺙為何等?一為癡、二為墮有愛,名為二本。三𦼇本為何等?一為貪欲、二為瞋恚、三為癡惑,是名為三𦼇本。有四倒。四倒為何等?非常念常,是為思想倒,為意倒、為見倒,是為一倒。計苦為樂、非身為身、不淨為淨,思想、意、見倒如上說,是名為四倒。
彼癡名為不解四諦,不慧。
`[背=偕【宋】]`背四諦向四顛倒,謂之不慧也。
不見。
不見佛也。
不相應、不解受為𦼇,是為癡,
不解,不歸命僧、受佛深法,斯𦼇莫大,謂之癡矣。
彼有愛為何等?為所世間欲,發往不捨,是為有愛。是名為二本。
不`[*11-2]捨=舍【宋】*`捨者,謂之孝之不`[*11]`捨須臾也。
彼欲貪本為何等?為所在`[所=所所【宋】]`所種貪。
種,殖也。所在者,謂在五道中,在在所種貪。
為奇珍寶、`[8]為〔-〕【宋】*`為奇財產、`[*8]`為奇嚴事、為有嫉在奇。
奇,彼也。謂群生見可欲之物,靡不有貪嫉之心。在彼故,謂之嫉在奇。
貪可貪、欲可往,愛相愛哀、相往不捨,是為貪𦼇本。
專愚小人,貪者可貪、邪欲相投,彼此相愛,愚愛相哀。始有眾生已來,傳之不休,迴流受禍,更之至今。經曰「道𧗪者,以道相然,相可相類,類以道聚,高`[志=至【宋】]`志相生。」凡物以邪為正、以穢為淨,黨類相求、以非相濟,謂之本惡也。
是本為誰?為所有貪,為身非法𧗪、口非法𧗪、`[心非法行〔-〕【宋】]`心非法行,亦餘俱。相連𦼇種所作意念是法本,是故名為貪𦼇本,
誰者,問告斯諸惡誰`[*11-4]乎=于【宋】*`乎?答云:由身口心非法之𧗪,餘因緣亦然。法本者,真慧正法之本也。邪慧謂之𦼇本矣。
彼瞋恚非法本。為何等?為在人、為在𧗪,恚相恚。
夫𧗪在人也。小人貪六邪,己欲專焉。睹彼獲之即嫉生,嫉盛即瞋恚發。賢者恕`[己=即【宋】]`己𧗪`[仁=人【宋】]`仁,小人專己𧗪毒。己恚往,即彼來,謂之恚相恚。
不忍不識。
愚者無明,為名色狂,不能以道力忍伏邪心,申愚遂非,不識禍難之害由貪嫉生,故曰不識矣。
因緣`[瞋瞋=瞑瞑【宋】]`瞋,瞋恚發評諄,
評`[諄=諪【宋】]`諄,由評彈`[瞋=瞑【宋】]`瞋,恚之忿繳、兇氣泄出,為謗訕矣。
念不可,說不可,所念`[說=念【宋】]`說不好,令意却。
非三尊志之所存而念之,曰念不可。非十二部經法而陳之,謂之說不`[可不=不可【宋】]`可。不可所念,說而念`[說〔-〕【宋】]`說之,謂之不好,令心却入惡𧗪。
是為恚非法本。是本為誰?為非法本,所身罪、所言罪、所心罪,亦餘所相連意念為是法本,是故為瞋,`[名為=為名【宋】]`名為非法本。彼癡惑非法本。為何等?不知四賢者諦如有。
四賢者諦,謂賢者四諦也。自佛下至溝港,六雙十二輩為十二。十二賢賢者,以無量之明,睹真有四諦。而愚者不知,曰不知也。
不解、不見、不相應、不解,受非法,或隨或受、或在或不識、或癡冥,在冥蔽覆,令冥、令無眼、令`[慧壞知盡=恚壞【宋】]`慧壞知盡,不能致無為度世。
癡冥,心也。在冥處,五陰也,云本癡冥。又處在五`[陰=音【宋】]`陰,重以五蓋`[自=目【宋】]`自覆,令其眼盲、`[慧〔-〕【宋】]`慧壞、知盡,沒于四淵、流于諸海、轉輪三界,不獲度世無為之道。
是癡惑非法𧗪本。是本為誰?為惑,非法身𧗪作、口𧗪作、心𧗪作,亦所共相助非法。意所念非法本,是名為惑非法本。
謂十惡輩助身口意失,為非法本。
彼當知倒、亦當知所倒、當知從所倒,當知是。
彼,彼修家也。𧗪家當知,世心廣倒,與道心違,謂之知倒也。所倒者,非一倒也。從所倒者,心愚`[無=九【宋】]`無明,從邪因緣,受倒逆倒,明者當知之。
彼有一倒,從一`[倒〔-〕【宋】]`倒為四倒,從所有為三倒。何等為一倒?為對或受非常為常、苦為樂、非身為身、不淨為淨,是為一倒。何等為四倒?所有身、痛、意、法,是為四倒。何等為三倒?一為想、二為意、三`[為〔-〕【宋】]`為見,是為三倒使。
一想之中見有四倒,意見亦然。彈指之間,意九百六十轉,故曰使。
彼所可意,根相連著。
連著者,謂邪倒之想首尾相屬,謂之連著。
若色若像為受,想是為欲想。
癡意習所睹色,人之像心即執存,尋之成欲,故曰欲`[想=相【宋】]`想矣。
以為有欲想,相隨久不斷。
自有眾生之來,心邪𧗪,或`[背=偕【宋】]`背淨向癡、望嬖為法,傳之久遠,于今不斷。
在意念是為欲念種。若彼所想分別受,是名為想倒。
分別,謂六情各有所受,聲色分流。《中心經》曰「目但能視,不能聽。」斯之謂矣。
彼惑意不如有,受所從不應受解,是名為意倒。
如,真也。真有四諦,彼愚心惑而不受也。所從,從諸倒。不`[應〔-〕【宋】]`應,不應道𧗪而受六邪,謂之意倒。
所以受不`[*11-4]捨=舍【宋】*`捨,在意念在色。
不,不`[*11-5]捨=舍【宋】*`捨諸倒,存之在意。在色,色身也,存身亦爾。
不淨意計淨,聽可。意念已,快所見,受往,是名為見倒。
聽,從也。受往,往受也。從愚心所可,勤意念之,快目所見,往受諸欲,謂之倒見矣。
彼所見已為相,分別應,當為十二倒。何等為十二?在身有三、在痛有三、在意有三、在法有三。有四想倒,意倒亦有四,見倒亦有四。亦為在入因緣相會色。
在入,謂色不入眼,眼往求色,是為會色。
令為十二倒。身三、痛三、意三、法三,`[合為=為合【宋】]`合為十二倒。
在身有三者,謂一想倒、二意倒、三見倒。此倒中有四`[倒四=四倒【宋】]`倒,四倒者,以四非常為常,為四倒。
`[為如=如為【宋】]`為如是六。
已有十二因緣,即有六入。
為七十二倒,從本得因緣起,`[10]隨=墮【宋】*`隨因緣多少無有量。
雖有七十二倒,隨因緣起,即是倒無有量數也。
不可數在人無`[有數無有=無有有【宋】]`有數,無有數倒。
在人意起,即是倒也。
彼五陰為四身有。
四身者,身痛意法也。想陰與𧗪陰合為法身矣。
從所有色陰是屬身。
色陰為身、痛陰為身、意陰為身。
從有痛陰是屬痛身,從有識陰是屬意身。
屬意身者,為識陰屬意也。
從有想陰亦𧗪陰是屬法身。
法身者,謂身中六分法也,亦謂受若干生死法。
從有是五陰,令受四身因緣有。
四身,上身四也。因緣,十二因緣。已有五陰則有四身,令十二因緣具足矣。
彼身不淨計淨,是為身倒;彼痛苦計為樂,是為痛倒;彼意非常計為常,是為意倒;彼法不為身計為身,是為法倒。為欲`[正=政【宋】]`正四倒故,佛為現四意止,為說分別,彼為身身相觀𧗪止,為不淨意念淨、倒得解。
佛睹群生心沒盲冥之淵,以為直廣,倒反正故,分別說四意止令觀。坏器實難保,侑明者先寤,即還三界𤻀,淨其心入無,謂之從倒得解也。
彼為痛痛相觀,為苦計為樂倒得解;彼為意意相觀,非常計為常倒得解;彼為法法相觀,非身計為身倒得解。彼冥中冥,如有不解,是為癡相,令`[墮=隨【宋】]`墮所倒處。`[欲=彼【宋】]`欲得往是為愛相,令從是受色為身故令欺奇,是為貪相,令墮不與取。
奇,他也。不與取,盜也。以身之故,輒有欺心施於他人,謂之欺奇色。不來惠眼,而眼默往取色,六情皆往,故曰不與取。
所可不如意,是為恚相,令墮殺處為不解事,`[是為〔-〕【宋】]`是為癡惑相,令受邪墮邪處,為作彼所𧗪法,不却受相。
謂意不却諸惡,從其所施𧗪,故受惡相。
是為令墮有常想,不知身。
四大謂之身也。
`[軀=體【宋】]`軀。
軀者,體也。六情謂之體。
物。
物謂身中三十六物也。
為更相會相,令計樂想,為墮身處為不解。
謂意不入三十七品解了之。
所法相為有身想,令墮是為是我所處,為墮受色像相,令計是為淨想,令從是墮不攝守根處。
謂不攝守六情根也。
是為九品,為已分別,為一切不可𧗪非法伴已說。
伴,六情伴也。眼與色為伴,六情同義。
竟是,多聞者能解。
多聞博見,能解是耳。
不多聞者卒不解。
卒,遂也。不多聞又不廣見,執行陵遲,遂不解是。
是為慧人能解,不慧卒不解。
謂愚癡之人不廣學多聞,始聞之,卒不解。
是𧗪者能解。
謂𧗪是者能解之耳。不𧗪,終不解是。
不`[*10-1]隨=墮【宋】*`隨行不解,有九絕處,令一切淨法部墮聚合。何等為九?一止、二觀、三不貪、四不恚、五不癡、六非常、七為苦、八非身、九不淨,是為九。
師云:絕,謂與惡意斷絕也。得止觀𧗪,不貪世間愛欲,無瞋恚愚癡之心,覺知非常、苦、空、非身,不淨之諦也。
彼止名為意止,在處能止、`[已止正=止【宋】]`已止、正止、攝止、不失止、不志,心寂然,一一向念,是名為止
師云:謂在身處能止,在痛、在意、在法輒能止,意不志也。正止,四意止攝,攝六情寂然,得定意也。一向念者,如安般,六情在在一向也。
何等為觀?觀名為了陰。
識神微妙,諸陰難察。當諦了理,觀一息中有五陰也。謂初數息時為風氣,謂之色陰念息,恐受為痛陰。有是二念,想陰從息,至想為𧗪陰,已知息意為識陰。是為一息中有五陰也。分別知五陰,是為`[了=五【宋】]`了陰也。
為了持。
總持六情。
為了入。
當諦却六邪,無`[令=念【宋】]`令入六情。
了名字,了從本生。
四不色陰為名,四大為字也。從本生,言本從十二緣起,五陰六本從所入生也。
了從本,法已生。
法,生死法也。當明了知之。
了苦、了習、了盡、了道𧗪。
謂𧗪道者當曉了知苦習盡道,為了四諦。
了從善𦼇,從是法生。
當了知,善從盡道生、𦼇從苦習生,𧗪家當諦了之。
`[了增復增=了了增擾增【宋】]`了增復增。
復增道行。
了白黑。
道為清白,世為濁黑。黑,冥也。
了是可隨。
謂道𧗪可隨也。
不可隨。
謂邪𧗪不可隨。分別知是白黑輩。
如有分別。
謂諦分別白黑輩也。
為拕。
拕,拕𧗪也,謂道可行。
不拕。
謂邪欲不可`[5]𧗪=御【宋】*`𧗪。
為下。
下,欲重擔。
復下。
復下,下道思所`[*5-1]𧗪=御【宋】*`𧗪,思復思,慎無忘。
為念。
念,念數息。
復念。
進`[*5-2]𧗪=御【宋】*`𧗪盡道原,謂之復念。《安般》曰「念覺種意」,是之謂。
為思觀。
謂諸所觀常思念之。
為`[識=志【宋】]`識。
識,憶也,謂與學者常憶識已所`[*5-3]𧗪=御【宋】*`𧗪也。
為慧。
得還盡,無不知。
為眼。
眼,道眼也。已得道心,眼無不見。
為謀。
謀,謂善慈權也。
為滿。
觀已遍浹,滿足其`[*5-4]𧗪=御【宋】*`𧗪。
為解。
解道奧,脫三界。
為慧為明。
解道奧,度三界,得無不知,為一切見。重云慧明者,謂斯`[*5-5]𧗪=御【宋】*`𧗪為慧中之慧、明中之大明矣。慧即曰清淨慧法,斯義如之也。
為欲。
欲,欲道也。其心常樂道`[*5-6]𧗪=御【宋】*`𧗪。
為光。
御已滿、解慧明,心之樂斯法者,普慈弘潤,光被十方,群生蒙澤,故曰為光。
為敢不離。
一已解了,不敢不離世諸穢垢。
為觀法。
法,三十七品法也。
為覺意。
從自覺,得無不知也。
為直見。
直,八直也。見,道迹也。
為道種。
𧗪三十七品,為下道種。
是名為觀。亦有若干二輩觀。
意已覺見,為下道種,是故名曰觀。若干二輩者,謂道淨、世𤻀,其事多故,曰若干也。
一為淨觀。
謂空閑寂淨觀三十七品,為淨觀。
二為不淨觀。
觀三部𧗪,為不淨觀。
三為清淨觀。
謂意念止為清,垢盡為淨,故言清淨。
四為不清淨觀、五為黑觀、六為白觀、七為可𧗪觀。
可𧗪者,淨法可𧗪,觀業為寶矣。
八為不可𧗪觀、九為罪𧗪觀。
罪𧗪觀者,觀履邪入三惡道以惑心。
十為殃福觀。
謂觀知何𧗪屬殃福。
十一為縛觀。
觀知識神縛在十二因緣。
十二為解脫觀。
知`[*11-6]捨=舍【宋】*`捨十二因緣,當得解脫。
十三為有所益觀。
已得解脫,為有所益。
十四為失無所益觀。
失,失道𧗪,無益於己。
十五為往觀。
往觀,謂六情往至六倒,許色聲香味細滑多念。
十六為還觀。
還,還觀身。
十七為受罪觀。
作十二因緣,為受罪也。
十八為除罪觀。
觀斷十二因緣,為除罪。
是故名為觀。亦為二因緣,令有是說止為一切。天下人有二病。何等為二?一為癡、二為愛。是二病故,佛現二藥。何等為二?一為止、二為觀。若用二藥,為愈二病。
止觀為二藥,癡愛為二病。佛以止觀治二病,謂之愈病者。
令自證。
止滅愛、觀滅癡,癡滅得道之證。
貪愛欲不復貪。
止觀道滿,癡愛即滅。飽於道者不飢於俗、謂之不復貪矣。
念意得解脫、癡已解,令從慧得解脫。
得四非常直淨之𧗪,即無三界志,謂之解脫矣。
陰持入經卷上
陰持入經卷下`[(此經…行)十字〔-〕【宋】]` \(此經多𧗪字,他本皆作行)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彼愛欲藥為何等?為止。愛已解,意亦解。意已解,病便愈。
愛之為病,止為下藥。
彼癡藥為何等?為觀。癡已却解,從慧、解脫,為病愈。如是佛說:如是二法當知,一為字、二為色。二法當`[2]捨=舍【宋】*`捨,一為癡、二為愛。
癡與愛者,謂四陰為字,四大為色。合身中,但有癡愛。名與字,`[𧗪=行【宋】下同]`𧗪家當以止觀往消索也。
二法當自知:一為慧、二為解脫。二法可𧗪,一為止、二為觀。彼止已𧗪令識色,已識令愛得`[*2-1]捨=舍【宋】*`捨。
知四大為識色,意即不染色矣。不染色者,即不墮望,故言識色令愛得`[*2-2]捨=舍【宋】*`捨也。
愛已解,意便得解脫,自證知止。已行滿足,便得`[*2-3]捨=舍【宋】*`捨癡。
止𧗪滿足,便得捨癡。
已得`[*2-4]捨=舍【宋】*`捨癡,便從慧得解脫,自證知。若比丘已二法,自知字亦色,已二法,`[*2]`捨癡亦愛。如是齊是,便無所著,應行畢。
謂止觀除癡愛,為𧗪畢也。
欲度世,是為尚有餘無為未度。
無為未度者,謂已泥洹,未泥曰。
已無為竟。
謂`[已=以【宋】]`已得泥曰也。
命已竟畢。
謂不復受生死壽命。
便為苦盡,令後無苦。彼以有是陰亦持亦入已盡止寂,然從後無陰亦持亦入,無相連,不復起。
謂惡意滅,不復起生死。
是為無餘。
謂惡意盡滅無微餘。
已得度世無為。畢是為二無為種,彼不貪清淨本。為何等?為三界中不得、不望、不求。
已得三定者,六情不復於三界中有所求索也,謂之清淨本。
是名為不貪清淨本。是本為誰?為不貪身清淨。言清淨,亦餘相連清淨法意所念為本。
謂無復邪起,所念在三十七品經也。
是為不貪清淨本。亦有清淨本,佛說為八種行是清淨本。彼為三清淨道種,是為不貪本。何等為三?一為直方便治、二為直念、三為直定,是為`[三〔-〕【宋】]`三清淨道種本。是故名為不貪清淨本。彼無恚不犯法本為何等?若忍所𧗪未來為不出恚,忍因緣為不恚,`[不恚〔-〕【宋】]`不恚不受殃,無恚無瞋亦不瞋。
有`[恚=瞋【宋】]`恚即瞋到,若無恚即無瞋也。
無怨亦不`[想=相【宋】]`想怨,是為無恚不犯法本。是故名為無恚不犯法本。亦有三清淨道種,一無恚不犯法本為正語、二為`[正=政【宋】]`正業、三為正致利。
謂得道者為致利也。從身意上前取八道𧗪,亦謂從發意止至得道,為`[致=止【宋】]`致利也。
是為三清淨道種。是故名為無恚不犯法本。彼不惑清淨本為何等?為從慧見四諦`[如有如有=如如有有【宋】]`如有,如有應受清淨,不愚不惑,不隨惑亦不墮惑。
謂以得三十七品,終不墮是諸惑事也。
慧明明相見。
謂三毒已除為慧明,通八直道為相見也。
從清淨法,是`[12]為=為為【宋】*`為不惑清淨本。是本為誰?為不惑清淨所身𧗪、所言𧗪、所心𧗪,亦所相連清淨法為意思惟相,念所法本。
法本,三十七品法也。
亦為從二清淨道種為不惑本,`[一=我【宋】]`一為直見、二為直𧗪,是為從二清淨道種本。是故名為不惑清淨本。是為三清淨,為八種道已`[14]份=价【宋】*`份在所隨應。
`[*14-1]份=价【宋】*`份音如部分之分。隨佛教應,應三十七品𧗪也。
非常為如是,彼非常想。`[*12-1]為=為為【宋】*`為何等?一`[切=物【宋】]`切所𧗪是非常想,所想計知是為受。
已有想計即自知,遂作不息,為受也。
是為非常想。亦從有世間八法。何等為八?有利。
𧗪家獲極供之利心,不悅豫矣。
無利。
修德而累耗,謂之無利也。
名聞。
德馨遠香,謂之名聞。
不名聞。
𧗪備德高,為群邪所遏,謂之不聞矣。
有論議。
清淨淡泊,邪黨虛謗,謂之論議。
無論議。
德高遏謗,不以憍也。
若苦。
`[殖志乃至樂二十四字宋本作本文]`殖志守道,而艱患相紹,或有灰滅之禍、三塗之罪,謂之苦。
若樂。
獲天王之榮、從心之願,謂之樂也。
為意不墮不受。
墮`[樂=落【宋】]`樂也。處榮不憍,𧗪不墮落,邪巧炫耀,六情不受。利不為喜,耗即不憂。《法鏡經》曰「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以傾動。」斯淨定之仰者矣。
從若干思不受,止護觀思`[3]惡=德【宋】*`惡得止。
護觀,不使失適也。止,止不受上若干思想也。𧗪是二意,故`[*3-1]惡=德【宋】*`惡止也。
是名為非常想。彼苦想為何等?為一切世間行是為苦。所想覺知受。
謂知苦而竟故受,𧗪家當覺滅之也。
是名為苦想。從是要為何等?望苦想為已習、已增、所念已多。
一切眾苦從習增多矣。
為貪已足。
`[貪從乃至也三十二字宋本作本文]`貪從萬物生,望從危生,瞋從嫉生,愚從不問生,癡從冥生。貪望瞋恚愚癡,是為足也。
為不墮貪。
`[謂人乃至貪三十六字宋本作本文]`謂人從貪望得老,從瞋恚`[得=從【宋】]`得病,從愚癡得死。從福德生故,𧗪家已得三十七品妙𧗪,即不墮貪。
為意不受不`[墮=隨【宋】]`墮,相牽不墮。
牽,連也。言道`[意=意相【宋】]`意連屬,不使墮生死。
不念。
不念惡也。
若干意護,觀為已`[惡=得【宋】]`惡,為得止。
已德,`[*3-2]惡=德【宋】*`惡六情也。得止,得止觀也。
從是思望致是要。彼非身想為何等?為一切法不計身、不墮身。
`[言一乃至也二十三字宋本作本文]`言一切四大法不計為身。身者非常之物,明者不墮身想也。
為想知想受,是名為非身想。從是為何等?望致非身想已,為`[念=念為【宋】]`念思、為已增,`[令=命【宋】]`令是是自計我。
是是者,言自計是我身也。
為是為意不受,`[*2-6]捨=舍【宋】*`捨若干態,
態,八十四態也。言已覺八十四態,即`[*2-7]捨=舍【宋】*`捨不受也。
不受`[13]跓=䟭【宋】*`跓為觀,𤻀`[*3-3]惡=德【宋】*`惡得止。
不受`[*13-1]跓=䟭【宋】*`跓者,不`[*13]`跓息也。所以能却八十四態者,正從觀惡露得止`[意=息【宋】]`意也。
是為從是要致,
要者,為作非身想為要致。
彼惡不淨`[想=不想【宋】]`想為何等?為一切世間𧗪為不淨,所想自知受,是名為不淨想。從是想為何等望致?不淨想已,為念、為思、為已增,令世間五樂意却`[*2-8]捨=舍【宋】*`捨,意不`[牽=幸【宋】]`牽、不受、不復墮若干念,`[以=已【宋】]`以得護。為𤻀`[*3-4]惡=德【宋】*`惡得跓。是為從是要致。
要致者,作非常想`[意=音【宋】]`意。
彼為四思想念𧗪。
四思`[想思=思想【宋】]`想,思想四禪也。念斷不`[𧗪=舍矣【宋】]`𧗪也。
何以故?令知五陰。
謂以得四禪,即知五陰所從起。
故佛說是分別見。彼不淨想𧗪,為令色陰從是解。
謂四大惡露皆屬色,𧗪家存身內`[21]𤻀=穢【宋】*`𤻀以却色欲,故曰從是解也。
彼苦想𧗪,令痛陰從是解。
𧗪家覺身苦,痛陰即滅也。
彼非身想`[行=行令【宋】]`行,思想陰亦𧗪陰從是解。
得非身念,想𧗪二陰滅也。
彼非常想行,令識陰從是解,
識,識萬物非常,意不貪著,故言識解`[也=矣也【宋】]`也。
彼從止𧗪。
止,攝也。攝六情還,意不復受,是為止想也。
令愛從是解。彼從觀`[𧗪〔-〕【宋】]`𧗪,令癡從是解。`[彼從不貪為捨貪〔-〕【宋】]`彼從不貪,為捨貪。
捨去華貪意,`[無=大【宋】]`無有`[微餘=餘微【宋】]`微餘也。
彼從不恚,為`[*2-9]捨=舍【宋】*`捨恚。彼從不惑,為`[*2]`捨癡。彼從非常想,令解有常。彼從苦想,為解樂想。彼從非身想,為解身想。彼從不淨想,為解淨想。彼從止攝,意能得還,是為止想,`[令=命【宋】]`令從是止禪。
止,`[*13-3]跓=䟭【宋】*`跓也。跓意於四禪。
彼從一切法寂然,能得解受,是為觀想,令止跓一切知。
從觀得止住,觀分別一切,為住一切知也。
從欲能`[得〔-〕【宋】]`得還想,是為不貪相,令還不與取止,
`[色聲乃至也三十七字宋本作本文]`色聲香味細滑邪念,名之曰不與取也。𧗪家已得四禪、還六情,不復受外六欲,故言還不與取`[也=止【宋】]`也。
已後不復生癡,是為無有恚想,令從殺還。得止識事亦物,是為不惑相,為令得止,止所世`[間=間所世間【宋】]`間所𧗪。為所法,能受相,是為非常想,令知從生亦知從滅。
從生者,貪欲生。𧗪者知所從生、知所可滅也。
識為是處,
識,識是三毒處也。
為世間𧗪作世間更`[所〔-〕【宋】]`所,所識想是為苦,為所思想是為痛種處,一切所法不`[住想=往相【宋】]`住想,是為非身想、是為思想、`[是=處【宋】]`是已見身屍已壞、青膖,為受是相。
謂是上說言受死相。
是為不淨思想。
思想念上,說為不淨也。
從是為悔却,令寂然止。是為九品處已分別說見。
現九絕也。
為一切無為部。
謂定部伴。
說具足,是為誰知?多聞少聞不為慧者。不慧不為常,意在經,為意`[相=想【宋】]`相連生,為從不分別觀,令不得非常想。不受非常想,令從是墮五樂,令`[五〔-〕【宋】]`五樂覆蓋。從所應𧗪失,令不解苦想,令墮`[五陰=陰五【宋】]`五陰受入,令`[為=受【宋】]`為意計是身若干本非一本。不`[*2-11]捨=舍【宋】*`捨不觀,令不墮非身想,為意在顏色樂,計是身為`[淨=不淨【宋】]`淨,不計是皮肌覆,令不墮不淨想、不`[住=往【宋】]`住受。
不受愚者倒想矣也。
止是想不信,令無有想不受喜,為從是四種已除。
四種,四非常也。
墮得無為種處,佛說信根比丘欲見知,當求在四溝港種為清淨法。
𧗪安般六事,得𧗪為清淨,乃墮四意止也。
不`[*2-12]捨=舍【宋】*`捨方便相,令致清淨。從清淨發起,令墮四意止。佛說精進根比丘欲見知,當在四意斷過去所更。
更四意止矣。
相念不忘,為從不忘發生,墮`[四〔-〕【宋】]`四意止。佛說念根比丘欲見`[知當=當知【宋】]`知,當觀在四意止。為一意想是為定,從不惑起,令墮四禪處。佛說是比丘欲知定根,當知在四禪。
`[數息乃至也四十一字宋本作本文]`數息為身意止,相隨為痛痒意止,止為意意止,觀為法意止。是四身止,五陰便止,是為還。還淨,是應四禪也。
從本校計為慧,如有能得持,
持,持六`[情=諸【宋】]`情。
從是發起,`[令=今【宋】]`令墮四諦。
由大智總持六情,令意墮四諦。
佛說慧根比丘欲見,當在四諦。為有四輪:好郡縣居輪、依慧人輪、自本正願輪、宿命有福輪。
`[輪者乃至也四十二字宋本作本文]`輪者,喻車輪也,能載致物。言人有是四輪,亦載致人於道也。四輪應四諦。四禪為屬道𧗪也。百法、四輪,義同也。
彼為道德共居相,是為好郡縣居,令得賢者依止處。以得道德依猗相,是為依慧人,從是為墮有正願處。以得正願`[相是為身正願〔-〕【宋】]`相,是為身正願,令墮福處。從清淨行有所入相,是名為福,令致墮五樂處。
謂五根為五樂處也。
彼為戒法十一本。一為色持戒無悔。
色,身也。身持戒,不犯七惡。
二為已不悔,令得喜意。
謂身不犯惡,故令意喜。
三為已有喜令愛生。四為`[已=以【宋】]`已意得愛,為身得猗。五為已身得猗便得樂,
猗,猗四意止也。得樂,得道樂。
六為已意得樂,便得`[15]正=止【宋】*`正止。七為已意得`[*15]`正止,便知`[如〔-〕【宋】]`如有。八為已知如有,便寂然。九為已寂然,便得離。
離五陰冥。
十為已得離,便得解脫。十一為已得解脫,便見慧。
`[謂=為【宋】]`謂已解非常苦空非身為有慧。
有慧,便知生死已盡。
十二因緣滅,即生死盡也。
道𧗪已畢、所作𧗪已竟,不復還受苦。
`[得三乃至也二十七字宋本作本文]`得三活謂之畢,淨𧗪足、意漏盡謂之竟。直入泥洹,不還三界受眾苦也。
戒相為何等?至命盡持戒,令從是致無悔身。不增罪相為無悔,從是致喜,令得喜處。可意相為喜,令致愛處,喜足相為處。
足,滿。
令致有猗處。
猗三十七品。
從𧗪為是,為得猗相,令致樂處。已無`[19]𤺙=惱【宋】*`𤺙為樂相,令從是致定處。
`[致定乃至處二十四字宋本作本文]`致定處者,謂在所得定處也。一說言:滅去惡意,致善意著之處,
意隨使不忘為定相。
道力能制意,使之不忘也。
令致如有慧處,不惑如有,相隨相是為寂然處。若知非身,是為寂然相。
得非身念,意即寂定。
令從是`[致〔-〕【宋】]`致相別離處,不近會為相別離。
意淨即`[22]與=興【宋】*`與穢離,德遠不`[*22]`與惡會。
為從是致解脫已,為非法𧗪不受殃。
若獲不退轉及溝港道,不復於`[大=太【宋】]`大山受宿殃也。
是為解脫相,令致解脫慧見,
慧見,見四諦慧也。
為有四道德地。何等為四?`[為〔-〕【宋】]`為四行者福。彼若如有知智。
謂世間人但知六入耳,道人所知者知四意止。
是為見地,為得道迹,
道迹,謂須陀洹。
是為得道福。彼如`[有〔-〕【宋】]`有、如有知,是為惡却離。
如有知者,言如事𧗪,知三十七品。`[已知三十七品〔-〕【宋】]`已知三十七品,其意清淨,便`[*3-5]惡=德【宋】*`惡六情所受,為却離三界。
是名為薄地,為有往來福。
往來者,謂斯陀含所住地。`[三=大【宋】]`三毒薄少,義在《安般》。
彼以`[*3-6]惡=德【宋】*`惡却為不用。
`[*3-7]惡=德【宋】*`惡,`[*3]`惡是身。不用,不用世榮。
是名為相離地。彼已相離,是為不復還福。
不還,阿那含也。終生天上,不還人間,謂之不還也。
是名為欲竟地。無所著亦𧗪者福,是何義。
問義何趣。
`[為=謂【宋】]`為道弟子有八種道𧗪。
謂上四人種道清淨,皆得入道𧗪。
是名為𧗪者,為是是福,是故名為𧗪者福。何以故?為𧗪清淨為名,是為清淨福,是為道德。有八種清淨道𧗪為是是福,是故名為清淨福。彼為應得道迹。云何?已諦相應`[道〔-〕【宋】]`道。
已得道迹,與四諦相應也。
弟子便斷三縛結。彼為三縛結為何等?一為知身非身、二為無`[疑=礙【宋】]`疑、三為不貿易𧗪戒。
持戒之士,以取三活,治無想定,救濟三界。不以此戒貿易天上榮樂。
已斷是三縛結,道弟子便墮道迹,不復墮惡道,畢竟道七更天上亦人間已,更所在往來便斷`[苦從〔-〕【宋】]`苦,從苦得解。
謂溝港七死七生乃得應儀。
是名為見地,為得道迹福。
見地,見道`[地=地也【宋】]`地。
彼何等?為令意墮,是身亦知是身,
`[問何乃至矣十九字宋本作本文]`問:何𧗪令心或`[有=存【宋】]`有身,以為有乎?答曰:五陰令惑矣。
癡為以不聞。為世間人不見覺者,亦不從聞者受教戒,聞者亦為未分別現正法,為意念是色為身,遍覩色為身,是色亦為身,色亦是我身,痛想𧗪識亦如上說。已如是得觀,便受五樂,
`[得觀乃至矣四十一字宋本作本文]`得觀,謂愚者邪見,墮五陰為身,即悅五欲以為樂也。《了本》曰「為在疑中令疑,正要如是,佛說為癡。」斯其義矣。
令為受是身。
`[愚者乃至也二十一字宋本作本文]`愚者以五樂為榮,樂受身想。如是捨身受身,輪轉苦也。
為墮身。
墮,沒也。意沒在身矣。
令意念我為是。
是,是身也。云我所見實、為真正,其諦爾也。
我為以是著相連,不得自在,牽`[相=相連【宋】]`相隨如是,有所忍。
`[愚〔-〕【宋】]`愚`[者自乃至矣三十字宋本作本文]`者自可以為已志之所尚者是也。縛著于俗,隨之生死,忍受罪庶,無所`[辱〔-〕【宋】]`辱顏矣。
所可`[為=為為【宋】]`為意,為可受,已受見隨𧗪。
所可者,愚心所可,尋而受之。心為𧗪首。
是為邪見,墮受是身。
邪見者,見五陰身以為吾我也。
彼為見是五邪,令墮疑無有。
謂無有三尊并罪福報也。
何等為五?若為所色,為見是身比前。
比前者,前已說五陰。
更想行識亦爾,是為五邪見,令墮無有;後有餘十五令墮常。
不止非常想,而墮常想也。
如是見是身已斷,便六十二邪見已`[*2-13]捨=舍【宋】*`捨。
`[謂已乃至也二十字宋本作本文]`謂已得道者五陰斷,已五陰斷,六十二邪見便滅也。
令不墮常非常,已非常,常為`[*2-14]捨=舍【宋】*`捨,便道弟子無`[倒=行【宋】]`倒邪見,但為度世。
`[夫五乃至也三十六字宋本作本文]`夫五陰滅者,諸念寂盡,無常非常之想。《大明度經》曰「汝無念者,今`[覩=睹【宋】]`覩明度。」明度,所謂度世者也。
直見為何等?令不墮邪見身。若道弟子為聞。
聞三十七品,𧗪之得度也。
為直見,見通經家。
謂如阿難通佛十二部經。
為已受度世無為,為已解度世法。
解三十七品,為解脫世法。
不復見是色為身,遍睹色為身,是色亦為身色,色亦是我`[身=身色色亦是我身【宋】]`身,痛想行識已不見如是。
`[如是乃至矣二十六字宋本作本文]`如是,如上所說。五陰之害,得四意止者五陰即滅,下三結便都解矣。
便解三結使。
使疾迅起哉無數也。
何等為三?一為不見是身、二為不恚、三為不疑。已如是,道弟子為無疑。
垢盡明大,眾疑解也。
在佛亦無疑。
`[在佛乃至也三十八字宋本作本文]`在佛者,佛巍巍至尊,其為無量淨行,弟子亦無疑焉。故偈云「已無所復`[淨=淨然【宋】]`淨,始不疑不轉。」斯義如之也。
為信為喜,為佛如是。如來、無所著、正覺慧行已足、為樂。
生死絕,向泥洹門,謂之樂也。
為世間已解,
言教化世間已畢,所度已度,無有遺餘也。
無有過.是法馭法隨為師。
馭,止也。法隨,隨法𧗪。
為教天上天下.為佛.最上,是得信不疑,為隨是法𧗪,為在法無結無疑,為信為喜,佛說是法現可學可致。
謂可致於道也。
現自更見,
言諸善惡事佛悉見,故為人見之也。
已解為慧,為是所貪飢渴相近已斷。
人情飢渴于六服,道𧗪者已斷之。
隨`[已=以【宋】]`已斷。
謂不隨六情也。
空無所應得。
`[空其乃至也二十六字宋本作本文]`空其心、淨其內,志`[與𥛔=興補【宋】]`與𥛔違,故曰不`[應不=不應【宋】]`應,不應邪也。得受不受,不受𥛔也。
愛已壞。
壞,盡。言愛欲已盡也。
已離已盡。
離愛,願盡,無三界之志,斯謂不願定。
為無為。
`[謂欲乃至矣三十五字宋本作本文]`謂欲無欲,志寂,無三界想矣。《法鏡經》曰「不以意存求於泥洹,何況有勞想哉?」斯無為之云矣。
以是第二無結。
`[一謂乃至也二十四字宋本作本文]`一謂飢渴、二相延。比第二結為無有,無十二因緣五陰之結也。
無疑。
謂結已解,即於正法無所疑也。
得法隨法𧗪。
法`[謂=為【宋】]`謂四意止法。隨,隨其𧗪。
為同學聚,為無結無疑,已有`[受=信【宋】]`受有`[喜=喜如是【宋】]`喜。
受,受道品之也。
`[如是受〔-〕【宋】]`如是受,得道弟子為學聚。
`[聚會乃至也二十字宋本作本文]`聚,會也,謂與同志尚`[偕=偝【宋】]`偕三界,欲學還本無之聚會也。
正受𧗪,為如應受戒已,立定已,定慧已,得解脫已,成解脫慧已現已致。
`[正受乃至也三十一字宋本作本文]`正受𧗪,謂受止𧗪也。如如下事相應受之,謂戒、定、慧、解脫、度知見事,𧗪者正受也。
是為佛弟子。𧗪者聚為四人,從𧗪四雙,名為八人道𧗪。
`[四雙乃至也四十四字宋本作本文]`四雙八人者,謂以得應儀、向應儀道,已得不還、向不還者,得頻來、向頻來者,得溝港、向溝港者,是謂四雙八人者也。
為世間所重所尊。
`[謂斯乃至之十五字宋本作本文]`謂斯八人,為世明者所重,愛敬而尊之。
為無有比,可祠可事可恭,為福地無過是,天亦人所事。
`[祠神乃至也十六字宋本作本文]`祠神以望福,莫若供養斯`[八=人【宋】]`八聖,其福大也。
是為第三。
第三者,謂頻來。
已為無疑法。
《`[安般乃至也二十字宋本作本文]`安般解》曰「頻來在欲果中,已`[*2-15]捨=舍【宋】*`捨四廣倒,無餘疑結」也。
隨法𧗪,一切𧗪為苦。
殃𥛔𧗪為苦也。
已無疑結,已受已喜,從愛為習。
`[信佛乃至矣二十三字宋本作本文]`信佛言即結解,受法喜,愛之無倦為習。習,道習也。道,`[得=德【宋】]`得道矣。
苦亦從愛習。
`[苦由乃至矣十八字宋本作本文]`苦由愛欲生。不知苦之為苦者,以其習之`[久=又【宋】]`久矣。
已無疑結,已受已解已喜,已愛盡,是為苦盡,便無疑無結,已得是受便得喜,已愛盡是為苦盡無疑結,已解受便得喜。為八種道𧗪,從是受行`[令=名【宋】]`令苦盡便不`[疑不=不疑【宋】]`疑,不疑不復結,墮解得喜。若本有疑,不解在佛、不解在法、不解在𧗪者聚。
本,宿也。有疑在佛法僧,今悉已解,不復疑也。
若本有疑,在苦、在習、在盡、在道,
宿命或有疑意在四諦,今悉已解。
𧗪所惑所不解,隨志所疑惑,是如是,云何是瘡?為是已解,本已斷,樹不復住,
`[瘡疑乃至也八十二字宋本作本文]`瘡,疑惑瘡也,謂是五陰、六衰、三毒。經曰「六衰所向,夫受之者,劇被三百豸瘡,人但不覺之耳。」一人身中,凡千八百。豸瘡謂眼受色,命身得苦,為眼罪也。六情俱爾,如是無數。五陰本已解斷,譬如樹已`[擗=避【宋】]`擗地,不復住立也。
已散不復現。
言五陰六衰已消散,不復現也。
從來本法不復生。
五陰法滅,不復生也。
彼持𧗪戒轉摸貿,為二輩:一為渴愛`[22]墮=隨【宋】*`墮、二為不解避,持𧗪戒轉摸貿。
`[當以乃至也六十五字宋本作本文]`當以戒𧗪道,而轉意貿易天上,故言不解避也。又《安般解》曰「轉戒本願,當以戒求道,反求天上榮樂」也。是謂轉戒矣。本願求道而違道就耶,不還之𧗪無復有之,故曰盡也。
為意向從是𧗪戒攝守,從是當為得天亦天`[比=比丘【宋】]`比,當為天上,彼`[字=守【宋】]`字為甲,玉女當為是俱相樂共居,如是望、如是可。
可,可天上玉女相樂共居也。
如是思結相見,意向是,為渴愛,雖持𧗪戒,為`[*22-1]墮=隨【宋】*`墮摸貿。彼為不解,持𧗪戒轉摸貿。為何等`[戒=或【宋】]`戒,𧗪者為轉貿戒?轉貿為何等?為意生從戒得淨,從戒得解脫,從戒得要,為從苦樂得度。
不復更罪福之苦樂,得於泥洹。
或意生從願得度,是為不解,持𧗪戒轉摸貿。
`[已𧗪乃至辭二十三字宋本作本文]`已𧗪戒當轉上𧗪三十七品,而止戒願求望度世,故言不辭。
何因緣為不解轉摸貿?意生從被服。
被服,比丘三法衣也。一說云:為天上被服。
亦從願得度世,從苦樂得却離。
謂却離樂與苦也。
為從是二業被服,亦願為摸。何等為摸?為是二戒被服願,意計從是得解脫,從是得要,從是得過苦樂,從是苦樂為得無`[為=為為【宋】]`為,從是不正計法。
不正計者,以邪為真也。
不從是解脫意計,從是解脫不正,計為是正,隨是𧗪如是有。
隨是上諸`[行=何【宋】]`行,如是便有生死。
忍可意望,結見。
忍生死也。`[意=可意【宋】]`意,意可天榮。如是為結見,非真見也。
是從是為解。
從見`[合=欲【宋】]`合望解也。
是為不解`[持=持行【宋】]`持戒轉摸貿。是為二結。得`[道=道道【宋】]`道弟子已`[*2-16]捨=舍【宋】*`捨,
言已得者為`[*2-17]捨=舍【宋】*`捨貿易之𧗪也。
為無有,本已斷。
無復戒願本也。
樹已拔,不復現,從後不復生是法,便為已淨戒,如得道戒,隨𧗪不為破。
已得道者,謂持戒、不破缺。
不為穿。
`[穿漏乃至矣四十五字宋本作本文]`穿,漏也。謂己已具足三十七品,其𧗪不漏。又《安般解》曰「精進在行,首尾相屬,邪念不得入其中間,謂之不漏。」是之謂矣。
不為失、不為悔,但有`[增=憎【宋】]`增,如慧者可。
言為慧者所可也。
無有能奪。
所謂𧗪如法,無有能奪其志。𧗪`[便=使【宋】]`便不得定。
為得從是致定,是為三縛結,道弟子為已斷,已墮道迹,不復墮惡法,必度世在,七往來天上亦人中,往來期畢。
`[謂溝乃至矣三十字宋本作本文]`謂溝港七生七死。往來上天人中,如是七反,乃得應儀也。言往來生死期畢矣。
便得出苦要,
出苦,出三界、離諸苦。
有四相應`[可=何【宋】]`可,謂四相應。一為已解相應。
已解苦,言溝港已得道也。
二為已斷`[*2-18]捨=舍【宋】*`捨相應、三為自證相應。
謂不還也。言苦已盡斷`[之謂=明【宋】]`之謂也。
四為增滿相應。
謂應儀,𧗪已具足滿。
彼道德弟子,從苦為已解相應。
從苦已解,為應解苦諦也。
從習為已斷`[*2-19]捨=舍【宋】*`捨相應,從盡為自證相應。
盡自證者,謂之五陰六衰十二因緣盡之證也。
從道為增滿相應,彼為止觀俱隨行。
謂四諦止觀一切俱`[行=行之【宋】]`行。
一處一時一意。
處寂然無意也。
本來有是,有意令為作四事。何等為四?一為苦,從苦已解為苦相應;二為習,從習已斷`[*2-20]捨=舍【宋】*`捨為習相應;三為盡,從盡自證為盡相應;四為道,從道增滿令道相應。何以故從苦已解相應?何以故從習已斷`[*2]`捨相應?何以故從盡已自證相應?何以故從道已增滿相應。
謂說四諦盡滿相應也。
為有譬喻,如水中沫行,
言水`[負=員【宋】]`負沫使度。
上至竟為有四𧗪,從是岸邊致度。岸邊度`[就=負【宋】]`就,斷脈。
斷水脈也。
是亦如是,止觀雙俱行,一處一時一意,上要至竟。
`[謂𧗪乃至然三十一字宋本作本文]`謂𧗪家以止觀二劍斷十二因緣之脈,截流取道矣。一處者泥洹,一時一意亦然。
為成四事,譬如日出上至竟,為現作四事,致明`[壞=懷【宋】]`壞冥、現色現竟。
此四事以譬四諦也,義與《安般》同矣。
譬`[如=如般【宋】]`如船`[12]渡=度【宋】*`渡,`[*2-22]捨=舍【宋】*`捨是岸邊,致`[*12]`渡岸邊。
`[謂菩乃至是二十三字宋本作本文]`謂菩薩作𧗪如`[度船【CB】,波船【大】,度舡【宋】]`度船師,致人物於彼岸也,菩薩所度亦如是。
致物斷脈,止觀亦如是雙發行。
發行俱行。
為一處一時一意,上要至竟,為作四事,為解苦如應相`[應【宮宋】,燭【大】]`應,為斷習如應相應,為盡自證如應解相應,為𧗪道要如應相應。何以故?為苦從更解相應,習從斷解相應,盡從`[苦=自【宋】]`苦證解相應,道行要解相應。止觀亦如`[是=是觀【宋】]`是。雙相連行,一處一時一意,`[18]止=上【宋】*`止要至竟,為𧗪竟四事,為苦更、為習斷、為盡自證、為𧗪道滿。譬如然`[燈〔-〕【宋】]`燈燭,上至竟,為作四事,為作明、為去冥、為現色、為却疑。
却,消也。言`[却=物【宋】]`却疑不解,`[火=人【宋】]`火能消却之也。
止觀亦如是,為作四事,為識苦、`[為斷集〔-〕【宋】]`為斷集。
已得三十七品,為知不復受之。
為盡自證、為行道滿。譬如然燈,上至意為有四義,為現明、為去冥、為現色、為盡膏炷。止觀亦如是。
世之為病,唯苦與習。道之為樂,止與觀如然膏炷至盡也。
雙隨行,一處一時一意,`[*18-1]止=上【宋】*`止至竟,`[為〔-〕【宋】]`為作四事,為識苦苦相應、為斷習習相應、為盡自證盡相應、為𧗪道滿道相應。何以故為識苦苦相應?何以故為斷習習相應?何以故為`[盡自證盡相應何以故為〔-〕【宋】]`盡自證盡相應?何以故為𧗪道滿道相應。為從誰應?為從止觀。何等為應?應云何持?意繫觀已,`[意=竟【宋】]`意繫觀便見五陰苦。`[(彼所…苦)十三字〔-〕【宋】]`彼所意繫是為止,已見五陰為苦是為觀。
謂上分別四諦之成敗也。
彼所為五陰相近。
謂五陰與六情相依近也。可發往欲著,願得相往不`[*2-23]捨=舍【宋】*`捨習,所是已斷已盡。止觀道亦如是,令是道德四諦,一處一時一意,上至竟,為`[令=命【宋】]`令四諦相應。如是`[道道德=德道【宋】]`道,道德弟子為是法`[相法已=已法相【宋】]`相法已應,是名為見地,見道迹也。
已得道脈,至道迹跓,為復止觀。
復重觀增𧗪止。
令是欲恚使縛為復除。
為欲愛盡所跡使也。得道弟子為往來受,以是𧗪足,已從往來便壞苦本,是為薄地,便`[已=以【宋】]`已竟往來福已來,得在`[德=得【宋】]`德,止在道德止。
復增止觀,令餘愛欲恚所使為畢`[*2-24]捨=舍【宋】*`捨,欲恚未畢`[*2]`捨。
未畢`[*2-26]捨=舍【宋】*`捨,為使結動,輒還入五陰冥中也。
使結令畢,已畢為`[得=得德【宋】]`得道弟子,便解下五結已畢。何等為五?一為見身是非、二為解疑、三為不惑不貿戒、四為不望、五為不恚,是為五結。已畢,便得道弟子,不復還世間。彼度世,不復還是世間,是名為却地,是為不還福已致,得止不還福,
却地,却諸惡地也。不還,謂於彼得道,不還世間受苦身也。
復增翅止觀,令為`[解=解結【宋】]`解`[*2-27]捨=舍【宋】*`捨上五結。何等為五?一為色欲、二為不`[色欲=欲色【宋】]`色欲、三為癡、四為憍慢、五為不解。已上五𧗪足,為已`[*2]`捨五結,便無所著,已度世,無有漏已竟,從正得解脫,是為畢地,
`[言應乃至畢二十六字宋本作本文]`言應`[儀=義【宋】]`儀處世如虛空,故曰無所著。上五結𧗪皆已消盡,故曰解脫畢。
無所著尚,有妙無為,`[為〔-〕【宋】]`為`[*2-29]捨=舍【宋】*`捨畢已,世間命根盡,亦世間苦盡,不復生苦。彼`[以=已【宋】]`以為是陰持入已盡、寂然不有,陰持`[入=入已盡寂然不有陰持入【宋】]`入不相連、不復發。
`[此經上已=此經已上【宋】]`此經上已`[解之乃至也三十八字宋本作本文]`解之。不復相連者,謂與五陰六入絕。不復發者,不復發起五陰六入也,是謂寂然矣,故曰不復發也。
是名為已畢無為,為已說諦相應,亦說份相應。
份,份部四諦也。
亦說地。
四𮔪者地。
亦說福說斷。
斷諸惡也。
說罪說離,說二無為,為一切如是說。佛已更度世畢,`[若〔-〕【宋】]`若人欲度世,當𧗪是。彼何等?為九次第思惟正定:為四禪,亦無色正四定,亦已盡畢定,為九次第正定。彼第一禪已`[*2-30]捨=舍【宋】*`捨五種隨正五種。已`[*2]`捨五種為何等?為五蓋:一`[欲愛=愛欲【宋】]`欲愛、二瞋恚、三睡眠、四不了悔、五為疑,是為五種。上禪已`[*2]`捨彼愛欲蓋。為何等愛`[欲=欲蓋為何等愛欲【宋】]`欲名?為所為五樂愛著發往、可求隨願發、不`[*2]`捨使發起,是`[名〔-〕【宋】]`名為愛欲`[蓋彼=盡使【宋】]`蓋。彼瞋恚蓋為何等?`[為〔-〕【宋】]`為若人為發行拕`[*19-1]𤺙=惱【宋】*`𤺙恚相,恚非法本,所使所從起,是名為瞋恚蓋。彼睡瞑蓋為何等?睡為身跓為意跓、為身止為意止。
謂得身意止,不復隨是五蓋也。
為身癡為意癡、為身重為意重、為身不便為意不便、為身不使為意不使,是為睡瞑。為何等?為意相`[從=促【宋】]`從令瞑動相動。
未畢`[*2-34]捨=舍【宋】*`捨為使結,重相動至`[瞑=瞋【宋】]`瞑也。
令不作事,是為瞑。上頭為睡,後為暝,是共名為睡`[瞑【CB】,暝【大】(cf. T15n0603_p0180a26; T33n1694_p0024b05)]`瞑`[蓋〔-〕【宋】]`蓋。
`[蓋=蓋義【宋】]`蓋由膜覆眼,令目無所見,故曰蓋也。
彼不了悔盖為何等?為身不止悔。為何等?為所念可,不可不得悔是。上頭為不了,後為悔,是共名為不了悔蓋。彼疑蓋為何等?若不`[信=能信【宋】]`信佛、不信法、不信𧗪者`[聚=眾【宋】]`聚。
𧗪者聚,比丘僧。
不解苦習盡道,比結使。
比數有結使也。比,亦比次也。
亦從發,是名為疑蓋。亦有五疑,有縣聚疑,
言郡縣多人,說道不同,𧗪者意疑也。
有發教疑,有道分別疑,
言有人發口教不同,故曰疑也。
有欲𧗪定`[疑=疑者【宋】]`疑,有`[得=德【宋】]`得道福疑。如是是為說定疑。是為五蓋。
五蓋,上已章句說之`[上=七【宋】]`上人。《佛迦沙王經》亦說五蓋:一為婬妷、二為瞋怒、三為睡`[瞑【CB】,暝【大】(cf. T33n1694_p0024a28; T15n0603_p0180a26)]`瞑、四為樂、五為悔疑。不止之心與此蓋同也。
蓋說為何等?蓋為却對。`[為=為為【宋】]`為却一切清淨法。却云何?愛欲為却清淨、瞋恚為却等意、睡為却止、暝為却精進、五樂為却𧗪,亦止結為却不悔、疑為却慧,不知本從起為却解明。
不為五蓋所惑,故曰明解也。
陰持入經卷下
`[以下宋本元本明本宮本俱無]`佛說慧印百六十三定解
當知,舍利弗!如來之身,為無身、無作、無起、無滅、無從有、未曾造、無合、無遊、無至、無知、無習、都清淨、無畜、無憎、無行、無止、無生、無報、無見、無間、無臭、無甞、無更、無識、無曉、無喻、無知忍、無志、無思、非意、離意、意平無平、去意、無所與、無五道、五道斷要具無閨、無惱、無有、無畏、無可無不可、無業、無成、無言、無軟不現、非明非冥、非滅不滅、離滅已滅、為淨極淨彼淨不用、非悅非愛、非負離負、已住應於無處、非逝非亡非沒、非法非無法、非土非無土、非盡、無有盡、捨盡、無怒、離於天、離於嚮、離於說、離於思、非合非不合、非極非不極、非去非不去、非二非不樂、無彼受、無所視、無相離相、不求相明、安徐無著離著、造信亦無二稱如為審如審如義不負人、度無度、除無除、救無救、說無說、二無有等、無比等、與空等、無處等、無生等、無得等、無休息離息、已寂而寂、滿寂散解、心善行、轉至要、一切報斷、成具甚真、身明質淨、無自惟、無所行行、解無解、無應、不齊、不長、不圓、不方、不讚陰、不稱種、不譽入、不是數不致數、不復生、不可見、不有知亦不死、不世因無不因、身然不趺無有居處、非終非始、非念非憂、非事非諍、非惡相、非滅度、非滅訖、非所造、非不遊。
此後一紙,准品次錄無。雖非陰持入,應是別經。愛者節出,寄之卷末。既已彫成,不忍毀壞。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33 冊 No. 1694 陰持入經註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06-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