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707 \[cf. No. 245]
`[【原】寬文元年刊宗教大學藏本]`仁王般若經疏卷上一
吉藏法師撰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序品第一
所集不同,隨流各異,不能具出。天台智者於眾經中闊明五義,今於此部例亦五門分別。(第一釋經名、第二出經體、第三明經宗、第四辨經用、第五論經相)。標其名字、示其名下之體、明其綱宗、辨其功用、論其教相,此則一經大意略盡,委釋具如《法華經》初,今略明之。
第一釋名者,但諸經受名不同,自有單法立名、或單譬受稱、或單人立名、或法譬雙說、或人法雙彰。所言單法者,如《大涅槃》等,從果法立名;《大品般若》、《十地漸備》從因受稱。單譬者,《枯樹》、《七車譬喻》等經,直引譬事得名也。單人者,如《七女》、《老女》等經也。法譬通說者,如《華嚴》、《法華》、《金剛般若》等經也。人法雙彰者,如《維摩》、《勝鬘》、《四天王問般若》、《仁王般若》等經也。所言「佛說」者,自覺覺他故名為佛,聖言宣暢故名說。「仁王」,仁者,施恩布德,故名為仁;統化自在,故名為王。「護國」者,仁王是能護,國土是所護,由仁王如法治道,萬民適樂、國土安穩。若仁王望般若,般若是能護,由持般若故仁王安穩;由人柄法,仁王是能護,般若是所護。今仁王般若皆是能護,國土是所護。「般若」者,《大智論》有二釋。第四十三卷解:般若,秦言智慧。開善藏師並用此翻。佛國土語般若,此翻智慧。又第七十卷解:般若不可稱。般若定實相,甚深極重,智慧輕薄,是故不可稱。莊嚴旻師以此文云:般若名含五義,智慧止是一條,非正翻譯。二師各執即成論,皆不得般若意。問:論既有二文,今云何通釋?答:且依論解。般若有二種:一方便門、二實相門。所言翻者,約方便門翻為智慧;言不可翻者,般若非愚非智,故云不可翻也。但解智慧,經論不同。《淨名經》云「分二字解,云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不取不捨,入一相門,起於慧業。」舊釋此文,智是有解、慧是空解。今則不爾。眾生心念何必是有?入實相門何必是空?謂善得此意也。《成實論》合解智慧二字,文云「真慧名智」,此意言慧即是智。又云「《慧義經》中說解智是慧義,故名智慧。」合釋也。問:經論何故語言或出或沒或開或合,不分明一途示人耶?答:聖人非不能一途分明示人,而今出沒之言者,此有深意。以眾生本來執著難動,以是因緣繫屬於魔,生死不絕、苦輪常轉、不悟正道。今若復作一途定說,更增其住著,所以不定出沒,動其生死根栽,令得逈悟正法,故不定之說為益厚矣。若學者定執經論一文以成一家之義,為謬甚矣。
問:五部八部內何者攝也?答:五部如此經說,八部者《大品》、《小品》、《光讚》、《放光》、《文殊問》、《金剛般若》、《道行》、《天王問般若》。此《仁王問般若》是《天王問般若》攝。人王亦是天王也,故知《天王問般若》所攝也。
次釋「波羅蜜」者,名彼岸到。波羅名彼岸,蜜名為到。捨相會實名到彼岸,又因能達果名到彼岸。應言到彼岸,而存胡本名波羅蜜。「經」者,名修多羅,此翻為法本。理不自發,藉教以顯,教為理本;教不自起,由理故生,理為教本。教理相由,並說為本。今正取文為理本。小乘論有五義:一出生,出生諸義故;二涌泉,義味無盡故;三顯示,顯示諸義故;四繩墨,除邪得正故;五結縵,貫穿諸義故。俗訓為本。經者,綖也,文經義緯織成,行者之心,故名經也。言「序品第一」者,發起由藉名之為序,義類相從稱之為品。八內居初,名第一也,略簡《仁王波若》位地、名字不同。仁王者,依《瓔珞經》云「有十四王:一、粟散王,十善下品;二、習種菩,薩銅輪王;三、性種菩薩,銀輪王;四、道種菩薩,金輪王,亦名轉輪王;五、初地菩薩,四天王;六、二地菩薩,忉利天王;七、三地菩薩,焰魔天王;八、四地菩薩,兜率天王;九、五地菩薩,化樂天王;十、六地菩薩,他化自在天王;十一、七地菩薩,初禪王;十二、八地菩薩,二禪王;十三、九地菩薩,三禪王;十四、十地菩薩,四禪王。」今言仁王者,即是十善下品粟散王,十四王內最下品也。
第二出經體。以五忍、十地為體,故下文云「五忍是菩薩法」,具列五忍竟,下結文云「名為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蜜」,故知因修般若得證五忍。一切佛菩薩無不由此五忍而成聖,故知五忍、十地為體。五忍義,下文委釋也。
第三明經宗。夫欲講讀經,前須識大旨。此經以無生正觀為宗,離有無二見,假言中道,故下文云「波若無知無見、不行不受、不生不滅,以般若不可思議故。」不生不滅者,是中道之異名、不思議寂滅之別稱,亦名佛性,即十方佛母。一大事者,即其事也。
問:宗體有何差別?答:諸法本來寂滅,何宗何體?今欲為緣顯示,於無名相中假名相說,分為異也。若就通門,宗亦是體、體亦是宗。今約別門,輪輞喻宗,內空喻體,宗如綱領,體如毛目。意云振裘持領、舉網提綱,裘網之體,毛目自張。宗體之異,其義如是。
第四辨經用。此經以外內二護為用。內護者,下文云「為諸菩薩說護佛果因緣、護十地行因緣。」所言外護者,下文云「吾今為汝說護國土因緣」,令國土獲安,七難不起、災害不生,萬民安樂,名外護也。
第五明教相。夫欲弘宣正法,須識教之偏圓,方得了悟所稟之教。若具明教相,諸經不同,備如《法華玄義》釋,今略明之。若江東諸師,三種分教:一者頓教,謂佛初出世頓說深理也;二者漸教,謂從淺至深也;三者無方不定教,謂深淺無定也。但就漸教中有二說:一云漸有四時,此經是第二時說,是大乘。二云漸有五時,此經是第二時說,三乘通教也。二師並說《般若》是第二時說,故《大品》云「見第二法輪轉」。今謂不爾。若以《大品》對初教云是第二時者,《法華.譬喻品》云「昔於波羅捺,今復轉最妙。」且對初教,明亦應是第二時教。《涅槃》亦云「昔於波羅捺,今於拘尸那城說大涅槃。」亦對初教,應是第二時。後學宜自研尋,不可妄依舊說也。又十地論師四宗五宗分佛教,今不復繁文闊說。今依菩提流支直作半滿分教:若小乘教,名半字、名聲聞藏;大乘、名滿字、名菩薩藏。今尋諸經論,斯言當矣。所言小乘半教者,若明其至理,但人法二空,語其因果但說有作四諦。斯乃教不盡宗、語不極義,說稱小根、進成小行,有所缺德,名之為半,故云小乘名聲聞藏。大乘滿字教者,若明其理至極,平等無得正觀不二為宗,語其因果即說無作四諦,斯乃教稱大乘宗,語極圓旨,說稱大根、進成大行,具足無缺,名之為滿,故云大乘名菩薩藏也。今此經者,二藏之中是大乘滿字菩薩藏攝,是故經言「行獨大乘,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居淨土。」故云大乘滿教謂菩薩藏也。
次入經文。然諸佛說經本無章段,始自道安法師分經以為三段:第一序說、第二正說、第三流通說。序說者,由序義,說經之由序也。正說者,不偏義,一教之宗旨也。流通者,流者宣布義、通者不擁義,欲使法音遠布無壅也。所以有三說者,欲明勝人致教必有因緣,先明序說,開漸既彰;正經宜辨,故復正說;聖人大悲無限、眾生受化無窮,非止復益當時,乃欲遠傳後世,故有第三流通也。然此三非是三,故三乃是一三耳。序即是正,乃至流通即序,例如三寶一三三一也。文處者,此經有八品,分為三段:第一〈序品〉,即為序分;第二〈觀空品〉下六品,為正說分;第三以〈囑累〉一品,名流通分。若依文判者,〈受持品〉末「佛告月光」下,即是付屬。但前品明付囑辨不起七難,後品明付囑辨經分齊,故言〈付屬品〉名流通也。
就序品中為二:初明證信序、第二明發起序。諸師因此二序雖復種種不同,今以四雙往收,義無不盡。第一證信對發起、第二對通序明別序、第三對如來序明阿難序、第四對經前序明經後序。阿難親承音旨名證信序,發起正經故云發起序,眾經同有名通序,發起各異故名別序,佛口自說名如來序,阿難證信名阿難序,佛所說者名經前序,阿難後結集證信名經後序。諸師雖復種種穿鑿,煩而無當,今置而不論,今且依經前經後一雙以釋二序。二序即為二別:從初至「大眾僉然而坐」名為經後序。佛在世時未有此序,佛臨欲涅槃時勅阿難云:「我滅後結集法藏時,當安如是等事。」故云佛滅後序。第二從「爾時十號」下明說經時序。當說經時,以事開發,故云說經時序。今前明佛滅後序。若依《大智論》,直依文帖釋,不辨子段多少;後諸師說亦無定,或五或六。今依《金剛仙論》作六句分別:一「如是」表信相;二「我聞」明阿難承旨,證述而不作;三「一時」明聞經時節;四明佛化主;五明住處,明說聽有方;六辨同聞,證不虛謬。然此六事,不可一向屬阿難。
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得一向屬阿難。「一時」已下,義有兩兼。若阿難結集法藏,遺旨令安,屬經後;當說經時,非可無時處徒眾,以此而望,即屬經前也。此是無名相中一時假名分別,不可以定執以為諍論也。然釋如是有二:初釋置如是因緣、二釋如是名義。置如是因緣者,出處不同,今依龍樹釋何以一切經初安如是者。《大智論》第二卷云「佛將滅度,阿難心沒憂海,阿泥盧豆是其從兄,云:『汝為傳法藏人,不應同於凡夫。若有所疑,須及時問。』阿難猶抱感,阿泥盧豆教為四問:佛滅度後我等云何行道?誰當作師?惡口車匿云何共住?佛經初作何等語?阿難騰此問佛。佛答初問云:依自法修四念處。答第二問云:解脫戒經是大師。答第三問云:車匿應梵法治。答第四問云:我三僧祇劫集法藏,初應安如是等語,三世諸佛悉如是說也。」第二釋如是名義。如是者,信順之辭。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言如是者,乃為信也。是故有信之人,言是事如是,是其信相;不信之人,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故經首稱如是也。故肇師云:「夫如是者,蓋是信順之辭,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經無豐約,非信不傳,其如是者正是信也。」又如是者,不差異義。今明此法無依無得、無戲論,畢竟清淨、真實可信,故稱如是也。「我聞」者,佛勅阿難出法藏時,當言我從佛邊聞,恐人不信阿難,以人廢道也。我與無我性無有二,為世俗故說我耳。聞亦如是,耳根聲塵及以耳識,三處無間和合亦不聞。今言聞者,不聞聞也。
問:阿難是佛得道夜半生,年二十五始來事佛。佛自成道所說甚多,其人並不在坐,而悉稱我聞者,其義如何?答:《報恩經》第六卷具述阿難乞諸願「所未聞經願佛重說」,故皆是親承也。《釋論》第二,阿難自說偈云「佛初說法時,爾時我不見,如是展轉聞,佛在波羅捺,佛為五比丘,初開甘露門,說四真諦法。」此謂佛重說,名展轉聞也。《菩薩處胎經》云「佛在雙林已入金棺,起授金手問阿難:『自我前來為諸菩薩說大乘方等經,汝悉知不?』對曰:『唯佛乃知。』又問:『我昔昇忉利天為母說法,汝知不?』答曰:『不知。』又問:『我處在龍宮為諸龍說法,汝知不?』答曰:『不知。』又問:『我昔處胎轉妙法輪,汝知不?』答曰:『不知。』如是問竟,佛告阿難:『汝今諦聽,我當為汝一一解`[說【卍續考偽-大】,脫【大】]`說。』如來口密一時併授,阿難得佛覺三昧,一時併領。」阿難得佛覺三昧,出《舍利弗問經》「阿難修悟不忘禪,宿習總持,得佛覺三昧也。」若依《金剛仙論》,明三種阿難:一大乘阿難,即阿難海,持大乘法藏;二中乘阿難,即阿難陀婆羅,持中乘法藏;三小乘阿難,即名阿難賢,持小乘法藏。今此經理玄相寂、因圓果滿,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故云阿難海稱我聞也。
問:《大智論》云「諸法皆無」,云何稱我?答:雖知諸法皆無,隨俗故,世流布語假名為我,故無過也。
一時佛住王舍城。
一時者,即說經之時,如說《涅槃》,二月十五日。此經,三十年正月八日為時。時有三種:一三摩耶時,即長時;二迦羅時,是短時;三佉樓時,是不長不短時。今言時者,三摩耶時。而眾師雖復穿鑿,終成無當。若存龍樹之風須破,破一時說三摩耶也。佛者,佛國語云佛陀,此云覺者。既自覺悟,又能覺他,故名為佛。《智度論》云「佛陀,外國語,此云智者,知三世眾生數非眾生數也。」住王舍城者,有三:初明住、二明王舍、三耆闍崛山。住者,天住、梵住、聖住。六欲天名天住,初禪以上名梵住,三乘人名聖住。此三住中,佛多住聖住。又有八住:一者天住,住四禪;二梵住,住四無量心;三者威儀住,住四威儀也;四者聖住,住三空;五者壽命住,住五分法身;六者依止住,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也;七者教化住,住十六大國;八者佛住,住第一義諦。所言住,暫時名在,久居名住,亦可經停名住也。王舍城者,外國云摩訶悅祇伽羅。摩訶言大,悅祇此言王舍,伽羅此云城。摩伽陀國有十二城,摩訶陀者名持甘露處。凡有十二城者,一區祇尼大城、二富樓那跋檀大城、三阿監車多羅大城、四弗迦羅婆大城、五王舍大城、六舍婆提大城、七婆羅捺大城、八迦毘羅婆大城、九瞻婆城、十婆翅多城、十一𤘽晱彌城、十二鳩樓城。此十二城中,後六城佛少住;前六城中,佛不住前四城,多住後二城。二城中,多住王舍城,為報法身恩故;少住舍婆提,為報生身恩故。何故名王舍城?此城四天王共造,多有諸王,佛是法輪王,從多以得稱,故名王舍城。摩迦陀國王生一子,一頭兩面四手,時人觀之以為不祥,王則裂其身首棄之草野。有羅剎女鬼名曰梨羅,還合其身,以乳養之。年既成長,大有力勢,能吞併諸國,獲八萬四千王置五山內,立城治化。以多王所舍,故云王舍城。諸因緣非一,不能具述。
耆闍崛山中。
耆闍崛山中者,王舍城有六精舍:一竹園精舍,在平地,迦`[園=蘭【考偽-大】]`園陀長者之所造,去城西北三十里;二少力獨上山精舍;三七葉穴山精舍;四四天王穴山精舍;五蛇穴精舍;六祇闍崛山精舍,此翻鷲頭山,耆闍名鷲,崛名頭,此山頂似鷲,王舍城人見其似鷲故因傳名鷲頭山。又王舍城南多諸尸陀林,鳥獸來食,多集諸鷲鳥,故云鷲頭山也。五山者,東方象頭、南方馬頭、西方羊頭、北方師子頭、中央鷲頭也。
與大比丘眾八百萬億學無學皆阿羅漢。
與大比丘眾者,第六列同聞眾。夫一切經初列眾,不出四種:一者影嚮眾、二者結緣眾、三者發起眾、四者當機眾也。一影嚮眾者,如分身諸佛來聽法也。二結緣眾者,於此未悟,作後世得悟因緣,名結緣眾。三發起眾者,法身菩薩更相表發也。四當機眾者,說經正被得道眾也。此經既爾,餘皆類爾。就同聞眾中有二:初別列眾、二總結。就別列中,眾雖十二,大判為三:前之十眾當此土眾、第十一他方眾、第十二化眾。就前十眾,若從大列,應先菩薩後及聲聞。若從小列,應先列優婆夷等。今何故先列聲聞後列菩薩?然佛法內有二種道:一者顯現道、二者祕密道。今以顯現道,先列聲聞。復菩薩現漏未盡則形無定方,若在先列,恐世人疑,故先列聲聞也。就聲聞眾中有五段:一舉大比丘眾名、二列數、三出位、四歎德、五總結。與之言共。大者名勝,亦云多。比丘五義,如《智度論》,一名乞士、二名破煩惱、三名號比丘、`[四【CB】,匹【大】(cf. T33n1707_p0317b27)]`四受戒名比丘、五名怖魔。乞士者,清淨活命,如舍利弗因緣說也。破惡者,比名惡,丘名能,能破惡故名比丘。三名號比丘,如胡漢夷處各各有號,故名比丘。四受戒,名比丘。五比名能,丘名怖,能怖魔軍故名比丘。比丘非一,故復名眾。八百萬億下,第二列數。學無學皆阿羅漢下,第三顯位地。阿羅漢有三義:初阿羅漢名應供、二阿羅漢名不生、三阿樓佉名殺賊。通徒一一皆有三義。下三果人何故皆名羅漢?亦分有三義,又舉勝以歎。
有為功德、無為功德。
有為功德下,第四歎德。有為功德無為功德者,有為舉智德,無為是舉斷德。若約境,道諦是有為,滅諦是無為。施功名功,歸`[己【CB】,已【大】(cf. T33n1705_p0258c19)]`己曰德,故名功德也。
無學十智、有學八智、有學六智、三根、十六心行。
無學十智者,四諦法比等智、他心及盡、無生,此第四果方具。有學八智者,是那含人,除盡、無生,具餘八智。言有學六智,謂須、斯二人,除盡、無生,在無學故;除他心智,未得根本禪故;除等智,先有非始得故。亦可須陀具六智,以等智非須陀人斷結智,故除之。三根者,一未智根,在見道,未重決斷故;二已智根,在修道,重決斷故;三無智根,在無學道,更不求勝智故。三藏師云:一自性根,本是凡夫;二引取根,十信至十地;三得果根,佛地。若依大品經論,未知欲知根,在見道和合九無漏根,作未知欲知根體。二知根,在修道中增進九根,作知根體。三知已根,在無學道增進九根,作知已根體。十六心行者,若具作經文,應云十六心十六行,經家巧故。一十六心該通二法。十六心者,依小乘,苦法忍、苦法智、苦類忍、苦類智,集法忍、集法智、集類忍、集類智,滅法忍、滅法智、滅類忍、滅類智,道法忍、道法智、道類忍、道類智,為十六心也。十六行者,四諦下各四行,苦、空、無常、無我,因、集、緣、生,滅、盡、妙、離,道、正、迹、乘,亦名十六諦。又解:亦可斷見道惑十六心,謂八忍、八智是也。若依三藏法師所出十六心者,三十心合為四、登地有十、金剛心、佛地,合十六也。
法假虛實觀、受假虛實觀、名假虛實觀。
言法假觀者,五陰等法,是名法假。五陰成眾生,是為受假。取上二假上名,是名名假。無體藉他,名之為假。法假虛實觀者,相形解也,法假是實,二假是虛,故云法假虛實觀也。名假虛實觀者,名假是虛,法假、受假是實,故云虛實觀也。三藏師就三性解:法假是真實性,受假是依他性,名假是分別性也。法是真實法,假立以對俗,受是妄想依他之心,受納前境名假,即是一切名相,與《大品》相應也。一一假並稱虛實觀者,執著成虛忘境。為實觀者,觀察觀達為義也。若依正觀明假者,不如此。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言假名者,寂滅無得之名也。
三空觀門、四諦、十二因緣,無量功德皆成就。
三空者,空、無相、無作。空無二十五有,名空解脫門。無其十相,名無相解脫門。於二十五有不作願求,名無作解脫門。亦名三三昧,亦名三解脫門。此之二法有何等異?三三昧通漏無漏,三解脫門一向無漏。三藏師云:三假空名三空,三空即三無性之理。又解:十八空名空門,破男女相名無相門,不願中求名無作門。四諦者,有作無作二種四諦。小乘之人,智照未窮,智稱有量,境不極妙,故稱有作。大乘之人,以無心之真智,照無相之虛宗,境窮智極,名為無作。今日所論者是有作四諦。分段生死逼迫名苦,不虛名諦。業及煩惱名集,不虛名諦。寂泊名滅,不虛名諦。八道分名道,不虛名諦。
問:云何名諦?答:有人言以境為諦。若爾,一切牛馬畜生亦應有諦。今解不爾,智照如實名之為諦,故《思益經》云「知苦無生、集無和合,於畢竟滅法中無生無滅,於一切法平等,以不二法得道,名為聖諦。」十二因緣者,過去二因、現在五果,現在三因、未來二果,故云十二也。無量功德皆成就下,第五總結也。
復有八百萬億大仙緣覺,非斷非常四諦十二緣皆成就。
復有八百萬下,第二列緣覺眾,有四:初舉數、二標名、三歎德、四總結。初八百萬者,舉數也。二標名,有三別:初大仙緣覺者,昔因中作國王,將諸`[婇【CB】,綵【大】]`婇女入園遊戲竟,暫時睡息。未睡之間,樹林精妙色葉蓊欝,忽爾`[婇【CB】,綵【大】]`婇女毀壞。王即思惟:我不久亦當如此。以外況內即成大辟支佛,故名大仙緣覺。二佛去世後,閑居靜室結跏趺坐,獨悟思惟,忽然成道,名獨覺辟支佛。三有七生須陀洹,藉前解脫分善根,人七天七反生,更不受第八生,即成小辟支佛。三種辟支佛中,先者最大,從因緣以得道,故名大仙緣覺也。非斷非常下,第三歎德。觀十二因緣過去二因緣成現在五果,非斷;現在三因緣入未來,非常。又從緣生,故非斷;生已滅,故非常。又因緣相續有,非斷;即法無自性,非常。皆成就者,第四總結也。
問:緣覺出無佛世,無師自悟,今何故列為同聞眾?答:諸大仙人在雪山中悟因緣以得道,今聞如來放光動地,尋光而來,故阿難即列為同聞也。
第三菩薩眾,有五:初列數、二標名、三位地、四歎德、五總結。
復有九百萬億菩薩摩訶薩,皆阿羅漢實智功德、方便智功德。
九百萬億者,列數。九千萬為九百億。菩薩摩訶薩下,二標名。摩訶薩,翻為大道心眾生,應云摩訶菩提薩埵。此言大道心眾生,以義訓釋。亦云開士,以道開物故也。亦云道人,以道所成故。皆阿羅漢下,第三位地。羅漢有三義,菩薩亦有三義,故菩薩為羅漢也。《大集經》云「大法菩薩名阿羅漢」,《大品經》「聲聞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故云皆阿羅漢也。實智功德下,第四歎德。實智者,實相般若。方便智者,方便般若。此實方便實,此方便實方便也。亦云:鑒虛照實名實智,清淨功用不著名方便智。功德者,施功名功,歸`[己【CB】,已【大】(cf. T33n1705_p0258c19)]`己曰德。亦云:忘功遺德,故云功德也。
行獨大乘,四眼、五通、三達、十力、四無量心、四辯、四攝、金剛滅定,一切功德皆成就。
行獨大乘者,不雜二乘名行獨大乘。又菩薩有二種:一者三乘化、二者純大乘。演讚其純大乘,故云行獨大乘。四眼者,肉、天、慧、法。以菩薩在因,未得佛眼也。五通者,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以菩薩漏未盡,故除漏盡通。三達者,一宿命達、二天眼達、三漏盡達。此三能知自他事虛及實名為達。道理三達是佛得,菩薩隨分,亦云仰習果德。十力者,菩薩十力:一發心堅固力、二大慈力、三大悲力、四精進力、五禪定力、六智慧力、七不厭生死力、八無生法忍力、九解脫力、十無礙力。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喜與眾生增上樂、捨捨於煩惱又捨上三心。四辯者,一法辯,識萬法名體,為諸法立名。二辭辯者,解一切眾生六道種種殊方異類言音。三樂說辯者,自有無窮辯,樂為彼說;又善見眾生樂聞之機,名樂說辯。四義辯者,經云「無量劫集毘伽羅論,故得法辨;集第一義,故得義辨。」四攝者,一布施,引不信眾生令入信;二愛語,引已入者令修行;第三利行,令修行者得解利益;四同事,菩薩同其事業引之入聖位也。金剛滅定者,三藏師云:通十地皆名金剛,又得十地上忍也。金剛者,亦名首楞嚴三昧。夫金剛者,咀壞萬物,不為萬物所壞。菩薩以此智慧斷煩惱,不為煩惱所壞。《釋論》三種金剛,如金剛輪,能滅煩惱是;金剛力,碎身舍利是;金剛三昧,金剛滅定是。一切功德皆成就者,第五總結也。
復有千萬億五戒賢者,皆行阿羅漢,十地迴向,五分法身具足,無量功德皆成就。
第四明五戒賢者眾,有四:初列數、二標名、三歎德、四總結也。初千萬億,舉數。五戒賢者,標名。如提婆波利等問佛:「何不為我說四六戒?」佛答:「五戒者,天地之大數,在天即為五星、在地為五岳、在人為五藏、在陰陽為五行、在帝為五帝、在世為五德、在色為五色、在法為五戒。以不殺生配東方,東方是木,木主於仁,仁以養生為義,是故以不殺生配東方。北方是水,水主於智,智者不盜竊為義,故以不盜配北方。西方是金,金主於義,行義之人豈可邪婬耶?故以不邪婬配西方。南方是火,火主於禮,禮防於失,飲酒之人多有過失,故以不飲酒配南方。中央是土,土主於信,妄語之人乖角兩頭是真失信,故以不妄語配中央。」賢者,調心修道名賢。假名行人,名之為者。皆行阿羅漢下,第三歎德。阿羅漢者,此通名,以分有無生不著義,又復修羅漢向名行阿羅漢。十地,謂歡喜、離垢、明炎、燒然、難勝、現前、遠行、不動、善慧、法雲。迴向,謂十道種,始從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乃至第十法界無量迴向。迴向有二種:一者下迴向,所修功德與一切眾生;二者所作功德迴向薩波若,是上迴向。五分法身者,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也。凡夫惑累,以五陰為身;聖人清高,以五分法身為體。無量功德下,第四總結也。
復有十千五戒清信女,皆行阿羅漢,十地皆成就,始生功德、住生功德、終生功德,三十生功德皆成就。
第五復明清信女眾,有四:初舉數、二標名、三歎德、四總結。初十千者,舉數。清信女者,標名。外國云優婆夷,此云清信女,夷者名女。皆行阿羅漢者、十地等,如上說。始生,入地心。住生,經𢝜住地心。終生,滿地心。三十生者,十地一一地各有三生,謂入、住、滿,十地合為三十生也。皆成就者,第四總結也。
復有十億七賢居士,德行具足,二十二品、十一切入、八除入、八解脫、三慧、十六諦、四諦四三二一品觀,得九十忍,一切功德皆成就。
第六明七賢居士眾,亦四:初列數、二標名、三歎德、四總結。初列數,有十億者,十千為一萬,十萬為一億,百萬為十億。七賢居士下,第二標名。七賢有二義:一依小乘者,一五停心觀、二別相念處、三總相念處、四煖法、五頂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此等調心順道,故名為賢;二依大乘,一初發心人、二名有相行人、三名無相行人、四名方便行、五名習種性、六性種性、七道種性,此七在地前調心順道,名為七賢。言居士者,外國積財滿億名居士。德行具足下,第三歎德。歎德中有三:初總、次別、後結。別中有六門歎。一歎其道品。二十二品者,此人有見道前唯具四念處、四正懃、四如意足、五根、五力,合二十二道品也。第二歎十一切入。入之言處,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處識處為十也。三歎八勝處,亦名八除入: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二內有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三內無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五青、六黃、七赤、八白。第四歎八解脫:一內有色相外觀色、二內無色相外觀色、三觀淨色、四空處、五識處、六無所有處、七非相處、八滅盡解脫。第五歎三慧,謂乾慧地名聞慧、四善根名思慧、苦忍已上名修慧。六歎四諦,十六諦如上說。言四三二一品者,歎德中第三結釋,有三義:一所謂四三二一品觀得九十忍者,四即四現忍,從下向上舉之,煖第四、頂第三、忍第二、世第一法是第一,四即四現忍、三即除前煖法、二即除前頂法、一即除前忍法,四三二一合十品,觀欲界至非想九地,即為九十忍也。第二義者,四即四諦、三即三諦、二即二諦、一即一實諦。言得九十忍者,地前三賢:一習種性、二性種性、三道種性,於此三十心中作下中上三品觀,三十心合有九十品觀,名九十忍也。第三三藏師解:四即四果、三即三果、二即二果、一即一果。言九十忍者,二十二品從登地已上至佛合十一位,十一位有定慧二品合二十二品。修行此法從二十二品至四三二一合八十一品,從此法出四禪、四空、滅定合九十忍也。一切功德下,第四總結也。
復有萬萬億九梵,三淨、三光、三`[梵【CB】,[-]【大】(cf. T08n0245_p0825a25)]`梵,五喜樂天,天定功德定味常樂神通,十八生處功德皆成就。
第七列梵眾,有四:初總標數、二別列名數、三歎德、四總結。初以萬數萬故,故云萬萬億也。三淨下,第二別列數。三淨者,第三禪三天,謂小淨、無量淨、遍淨;三光是第二禪三天,謂少光、無量光、光音;三梵者是初禪三天,一梵眾、二梵輔、三大梵。五喜樂天者,四禪有九天,一果實天、二小果天、三廣果、四無相,此四天不論,唯列後五。五喜樂者,是五淨居天,此人喜樂論義名喜樂,一無煩、二無熱、三善現、四善可見、五色究竟。天定功德下,第三歎德。天定者報定,即是報禪報五陰也。功德定者淨定,即是淨禪善有漏五陰。味者即是味定,愛著禪定也。常樂神通者,修得神通、報得神通二種也。十八生處功德皆成就,總結上四禪十八天也。
復有億億六欲諸天子,十善果報神通功德皆成就。
第八列欲界六天眾,有四:初列數、二列名、三歎德、四總結。初億億者,億億重數也。六欲天下,第二列名。四天王,東方提頭賴吒,此云持國主;南方毘留勒叉,此云增長主;西方毘留博叉,此云雜語主;北方毘沙門,此云多聞主。二者忉利天,此云戲樂,亦云三十三天。三者炎摩天,此云善分,亦名善時。四兜率陀天,此云知足。五者化樂天,自化樂具而娛樂也。六者他化自在天,他化五欲樂具而自在受樂,名他化自在也。十善下,第三歎德。不起十惡即為十善,得六天報故云十善報也。功德皆成就下,第四總結也。
復有十六大國王,各各有一萬二萬乃至十萬眷屬,五戒十善、三歸功德,清信行具足。
第九列人王眾,亦有四:初列數、二明眷屬、三歎德、四總結。初云十六國者,列數也。各各下,明眷屬也。五戒十善下,三歎德。三歸功德者,佛未出歸敬邪三寶、諸天邪師以為佛寶,四韋陀等以為法寶,諸外道等以為僧寶;如來出世方歸敬正三寶。清信行者,四信成就,故云清信也。又普得大乘正信,名清信也。言具足者,佛法僧戒四信隨分具足也。
復有五道一切眾生。
第十列五道眾。或聖慈力得來法會,應列六道。修羅,鬼道攝故也。
復有他方不可量眾。
第十一列他方聖眾。文相可知也。
復有變十方淨土現百億高座,化百億須彌寶華,各各座前華上有無量化佛,有無量菩薩、比丘、八部大眾,各各坐寶蓮華,華上皆有無量國土。
第十二列變化眾。此是不思議菩薩,故能變十方淨土及佛眾等來至此土。就文為三:一明不思議力能變土;二有無量下,明不思議力能現佛及菩薩;三一一佛各各下,明不思議力能說般若。初明變土者,文云十方者,六方及四維也。淨土者,如西方淨土也。百億者,百億日月、百億須彌也。有無量化佛下,二明不思議力能現佛及菩薩。後明八部者,一剎利眾、二沙門眾、三婆羅門、四四天王眾、五三十三天眾、六六欲天眾、七魔眾、八梵眾。又言龍鬼八部者,一乾闥婆、二毘舍闍,此二屬提頭賴吒天王;三名鳩盤荼、四名`[薜【CB】,薛【大】(cf. T54n2128_p0357a10; T54n2128_p0615b02)]`薜荔多,此二屬毘留勒叉天王;五龍、六富單那,此二屬毘留博叉天王;七名夜叉、八名羅剎,此二屬毘沙門天王。
一一國土,佛`[及【CB】,乃【大】(cf. T08n0245_p0825b05)]`及大眾如今無異。一一國土中一一佛及大眾,各各說般若波羅蜜,他方大眾及化眾、此三界中眾,十二大眾皆來集會,坐九劫蓮華座,其會方廣九百五十里,大眾僉然而坐。
一一佛及大眾各各說般若者,三明不思議力能說法。上來別列十二眾竟。他方大眾下,別列十二眾內第二總結眾多少。言他方大眾者,結前第二他方眾。言及化眾者,結前第三變化眾。言此三界中者,結前第一此方十二眾。言十二眾者,總結前三眾。九劫蓮華者,九層華座也。廣九百五十里者,如雙林法會十二由旬能容巨眾;今會亦爾,雖復局狹而容甚多也。大眾僉然而坐者,皆坐聽法也。
問:何故諸天有不聞法者、三途而來受道?答:天台智者言:於此《涅槃經》於戒緩者不名為緩,於乘緩者乃名為緩。於此作四句分別,自有乘急而戒緩、戒急而乘緩、俱急、俱緩。以其過去持戒修定故生天,以其過去不修慧故不得聞經。三途而來受道者,以其破戒墮三途,以其過去世修慧,故為聲光所招。俱急、俱緩可知。
爾時十號三明大滅諦金剛智釋迦牟尼佛,初年月八日方坐十地入大寂室三昧。
爾時十號者,自此下次釋說經時節。就中有七段:第一明如來入三昧分、第二放光、第三現華、第四地動、第五疑問、第六作樂歎佛并召十方眾來集、第七起定。第一入定,入三昧分中。爾時者,當爾之時。十號表德,使物歸依。三明表圓鑒三世、精識物機。大滅者,歎佛斷德,表自無縛,能解於他。金剛者,歎佛智德。又爾時者,將欲說法時。十號,表名德遠聞,為物歸信。三明,表見眾生根性。大滅,即是涅槃。金剛者,非因中金剛,是究竟果地金剛道種智也。釋迦,能仁也。諸佛各以一德彰號,如彌勒名慈氏,何佛無慈?此即以慈為名,名曰慈氏。釋迦能仁亦如是也。初年月八日者,此明時節。成道三十六年正月八日說此經,佛成道七年方說餘般若。案諸文記,二十九年至今時,應成道後三十六年,成道生年六十六方說此經也。言方坐十地者,以其因圓乃證佛果,名方坐十地。此乃反舉昔因,非始坐也。又云:此是佛十地,初甚深難知廣明智德地、二清淨身不可思議地、三海藏地、四神通智德地、五明德地、六無垢炎光開相地、七廣勝法界藏明界地、八無礙智慧地、九無邊億莊嚴迴向能照明地、十毘盧遮那智藏地,此出《同性經》。入大寂室,如來說法先須入定者,觀機審理所以入定也。欲明如來寂而常用、用而常寂,豈可有入出之殊?八地已上無出入定,如來豈有入起定耶?正示世人軌則,如來說般若尚入定思惟,況復餘人不思而說耶?
思緣放大光明照三界中,復於頂上出千寶蓮華,華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光亦復爾,乃至他方恒河沙諸佛國土。
文云思緣者,最大教起緣大智明察,故云思緣也。又解思緣者,欲說般若,思無相義。緣者,緣如、法性理也。放大光明下,說經時節中第二明放光。大光明者是現希有事,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令得增益,亦欲令眾生破無明闇、得智慧明也。光有二種:一神通光、二智慧光。何故放神通光?但有緣諸子散在十方,若不放光召集,不知說般若之因緣,所以放光也。分別法相稱物根機,故放智慧光也。照三界中者,光之所及也。復頂上蓮華者,第三神力。或覩光而發機、或見華而得益,故現華也。上至非想者,華所至也。此經明無色界有色也。光亦復爾者,同於華也。乃至他方者,非但照此方,亦遍十方也。恒河沙佛國者,表化道相通也。
時無色界雨無量變大香華、香如車輪、華如須彌山王,如雲而下。
時無色界者,有人解云:無色界雖無麁色,有其細色。今解不然。色無色相而無色不色,故云無色界。色欲諸天既聞般若,歡喜雨華供養。就中有三:初無色界天雨華、二色界天雨華、三欲界六天雨華。無色界雨華中有三子句,初雨無量大香華、二香如車輪、三華如須彌山,如雲而下。
十八梵天王雨百變異色華,六欲諸天雨無量色華。其佛座前自然生九百萬億劫華,上至非想非非想天。
十八下,第二色界天雨百變異色華;第三欲界天雨華中,初明無量華、次明華生九百萬億劫華、次明華所及處也。初放光欲令眾生破闇得明,次現華欲令眾生修因得果也。
是時世界其地六種震動。
是時世界其地六種者,第四神力動地。何故動地?欲動眾生有所得心,令悟無所得般若也。六動者,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邊涌中沒、中涌邊沒。又解:如《地經》說動、涌、震、起、擊、吼為六也。
仁王般若經疏卷上一終
仁王般若經疏卷上二
吉藏法師撰
爾時諸大眾俱共僉然生疑,各相謂言:「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
爾時諸大眾俱共僉然下,說經時節中第五疑問分。就文有四別:初大眾同疑;各相謂言下,第二發言論辨;前已為我等下,第三序其疑事;時十六大國王下,第四明如來事不可知。初文云僉然者,咸皆然也。第二論辨,各相謂言者,互相諮`[CBETA 按:《廣韻.魂韻》:「門,問也。」]`門也。四無畏者,欲出其疑情,先舉佛德,故明四無畏也。一一切智、二漏盡、三盡苦道、四說障道。通名無畏者,《十住毘婆娑》云「不懼外難,故云無畏。」十八不共者,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捨心、七大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身業隨智慧行、十四口業隨智慧行、十五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五眼法身大覺世尊,前已為我等大眾二十九年說《摩訶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波羅蜜》、《天王問般若波羅蜜》、《光讚般若波羅蜜》,今日如來放大光明,斯作何事?」
五眼者,如來一眼即究竟諸道,何須此五?將境即智,故有此五。肉眼者,照金剛已還一切諸法皆盡。天眼者,照如來果第一義諦,名為障外。慧眼者,照常無常等一切法空。法眼者,照一切有為法因果理事。佛眼者,即究竟諸道也。法身者,真法為體、妙解為軀,故云法身也。大覺者,覺中之極,名大覺也。世尊者,外國云路伽那伽,此云世尊。路伽名世,那伽名尊。前已為我等下,第三序疑事。二十九年已說四般若,今復三十年初月八日放光明,與前何異?於王舍城耆闍崛山說《大品》,至舍衛國說《金剛般若》、《天王問般若》,後還王舍城耆闍崛山說《光讚般若》、《道行般若》,具出《光讚般若》。今日如來放大光明斯作何事?正出疑情不決辭也。依《金剛仙論》明八部般若,此經明五部也。
時十六大國王中,舍衛國主波斯匿王,名曰月光,德行十地、六度、三十七品、四不壞淨,行摩訶衍化。
時十六大國下,第四明如來事不可知。文有二:初出波斯匿王名;德行下,歎德。初釋名者,且明二因緣:若依父母立名曰勝軍,與如來同日而生,後人大雄略能破強敵,凡所鬪處恒勝,父母立字名曰勝軍。二月光者,世人所號也。佛如日光,波斯匿王助佛猶如月光,故名月光也。德行十地下,次明歎德。所言十地者,如上說。六度者,一檀,捨財為能;二尸羅,防非為義;三忍,以息瞋為功;四精進,以策懃為用;五禪,攝心為德;六般若,觀達無義。具《智度論》釋。三十七品者,三四、二五、單七、隻八,名雖三十七,以十法為根本,謂信、戒、念、定、慧、精進、思惟、除、喜、捨,十中開六合四為三十七。開六者,分信為二,信根、信力。戒分為三,正語、正業、正命。念分為四,念根、念力、念覺支、正念也。精進有八,四正懃、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正精進。開定為八,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開慧為八者,四念處、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也。四不壞淨者,信佛、信法、信僧、信戒不壞也。行摩訶衍化者,月光所弘大乘也。
次第問居士寶蓋、法淨名等八百人,復問須菩提、舍利弗等五千人,復問彌勒、師子吼等十千人,無能答者。
次第問者,請決所疑也。居士寶蓋乃至師子吼等十千人無能答者,如來放光,不知欲說何等法?非下位所知,如來出定會當自說,所以不答也。
時波斯匿王即以神力作八萬種音樂,十八梵六欲諸天亦作八萬種音樂,聲動三千,乃至十方恒河沙佛土有緣斯現。彼他方佛國中,南方法戈菩薩,共五百萬億大眾俱,來入此大會;東方寶柱菩薩,共九百萬億大眾俱,來入此大會;北方虛空性菩薩,共百千萬億大眾俱,來入此大會;西方善住菩薩,共十恒河沙大眾俱,來入此大會;六方亦復如是。作樂亦然,亦復共作無量音樂覺悟如來。
時波斯匿王下,說經時序中第六明月光及諸天等作樂歎佛,召集十方眾來聞經。就中有三:初月光作八萬種音樂;二十八梵下,諸天作樂歎佛;三彼他方下,明十方菩薩雲集,作無量音樂覺悟如來。南方法戈菩薩者,各以一德彰其號也。入二禪尚無,為聲判所動。今言覺悟如來者,此明有機感佛耳。
佛即知時,得眾生根,即從定起,方坐蓮華師子座上,如金剛山王。大眾歡喜,各各現無量神通,地及虛空大眾而住。
佛即知時下,說經時序中第七明如來起三昧分。知時者,大乘法可說之時。得眾生根者,知物機熟也。即從定起者,明如來善深達緣起、善識物機,欲現大用故所以起也。如來三業益物,上明放光雨華,是身業益物也;〈空品〉已下吐音陳教,明口業益物也。身口不孤,必兼於意業。意業冥加,動地等是意業益物也。將欲現口業,所以出定也。方坐蓮華師子座者,蓮華是濡膬,欲現奇特相也。師子座者,如《釋論》云「非是實師子,亦非木石師子。以如來是人中師子,所坐之處若座若床皆名師子也。」如金剛山王者,譬如須彌山安處大海,不為四風所動,表明如來智慧安處法性虛空,不為四種邪師所動,故言金剛山王也。大眾歡喜各各現無量神通者,上見如來入定廣現神力,情疑不決故,所以不喜;今見出定,坐師子座將欲說法,決我等疑、生我等解,慶利之深故名喜也。地`[及【CB】,乃【大】(cf. T33n1707_p0322c18)]`及虛空大眾而住者,有神通者在空中停,無神通者在地也。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觀空品第二
上來至此明序分,自此下明正說分。序義既周,正宗宜顯,所以明正說也。就正宗文中,品雖有六,義約為四:第一前之三品明能護波若亦名內護;第二護國一品明所護之國亦名外護;第三散華一品示物供物儀令人供養;第四受持一品明弘經人德行相貌,勸將來依憑學經。就前三品即為三別:〈觀空〉一品明護果、〈教化〉一品明護十地因教物起行、〈二諦〉一品論辨二諦不二。護果內非無因,為成護果;護因中非無果,為明其因。無分別中因果本來清淨,為因緣故作一途說耳,勿作有所得心定執也。所言觀空者,諸佛菩薩以無相妙慧照無相妙境,內外並冥、緣觀俱寂,故言觀空也。故下文云「見境見智,非聖見也。」又言觀者,無得正觀也。空者,諸法實相、法性、本際異名也,非二乘所見空也。就此品分為三段:第一明申告大眾;第二從爾時大王下三問答,月光諮請,明護果之義;第三從佛說法時下,明時會得益。就第一申告中有四子句:初知十六國王意;二吾今下,許說;三諦聽下,勅聽;四時波斯匿王下,散華供養。
爾時佛告大眾:「知十六大國王意欲問護國土因緣,吾今先為諸菩薩說護佛果因緣、護十地行因緣。」
爾時佛告大眾者,將欲為說,所以聖命也。十六大國王意欲問護國土因緣者,王者本欲令七難不起、妖災消滅,境土清夷、萬民安樂,此王者本意。此則生下外護經文,即〈護國品〉也。吾今先為下,二明許說。夫欲衛其內外,先立其內行。內行若成,外護得備,所以先明內護也。護佛果者,即生此品護果經文。護十地行者,生下〈教化品〉護因經文。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法修行。」時波斯匿王言:「善!大事因緣故。」即散百億種色華,變成百億寶帳蓋諸大眾。
諦聽下,三明勅聽許說。將欲為說,先誡約時眾諦聽者,即聞慧也。善思念之,即思慧也。如法修行,即修慧也。時波斯匿王下,四散華供養。王言善者,述成如來所說也,順理益物名之為善。大事因緣者,明說波若言窮理寂,即《法華》明一大事因緣也。散華者,欲明虔敬於法,散華供養也。變成寶帳者,表明於佛田內行因雖小感果乃大,喻若小華成寶帳也。蓋諸大眾者,表慈悲普覆也。
爾時大王復起作禮,白佛言:「世尊!一切菩薩云何護佛果?云何護十地行因緣?」
爾時大王復起作禮下,品中大段第二月光諮問護果義。就中有三問答,即為三別:初一問答明生法二空本來寂滅與佛果無二。第二問眾生不可得,云何可化?答:因緣尚寂何況眾生。第三問智空。智若是有,可辨照用;智既虛寂,云何可辨照?答:法尚體空,何況於智。初問答中,初問、後答。就問中二句:初月光`[請【卍續考偽-原】,清【大】]`請二一切菩薩下,出所請之事。初請中,大王復起作禮者,月光既為扣玄之主,將欲興問,先表虔敬也。第二所請事中,初句請護佛果、後句請護十地行。
佛言:「菩薩化四生,不觀色如、受想行識如,眾生我人常樂我淨如、知見壽者如、菩薩如、六度四攝一切行如、二諦如。」
佛言云下,第二佛答,中二:初總標化四生;二從不觀色如下,別約諸科,釋生法二空不可得,同於如義,與佛果無二無別。
問:月光既稱問護佛果因緣,佛應答佛果事,何故云化四生耶?答:諸師云云,不能具出。今云欲示因果不二,明眾生畢竟空與佛無別。故《淨名經》云「眾生如、彌勒如,一如無二。」例如《涅槃》云「我者即如來藏義」,此經所辨四生等一切法,悉皆是如,與佛無異。若知四生與佛一無二,即是護佛果。如此問答,豈是世人所解?自非久種善根、多值諸佛,了悟一切法空,只可與此文相應耶?所言四生者,從母胎生,故名胎生;毘舍佉母生三十二卵,名為卵生;如菴羅波利婬女,名為濕生;劫初人皆化生也。二不觀色如下,別約諸科。明生法二空,有二:初廣明空;是故一切下,第二總結。初明空中四句:初明法空;二眾生下,明生空;三六度者,明行空;四二諦下,明二諦境教亦寂。初文言不觀色如者,諸解非一,不能具出。今依《大智論》解,從緣生法,體性自無,不假智推方無也。此欲明緣觀俱寂也。故《大品》云「色尚不可得,何況非色。」如體經意,應具明四句,今為存略,故但云不觀色耳,受想行識例爾。三藏師云:若遣色歸如,應云觀色如。而文云不觀色如者,若遣色存如,則觀心未淨;今圓觀,不觀色、不觀如,不見空有、不見境智也。下去諸句例皆爾也。眾生下,第二明生空,七句:五陰中生,故名眾生空。我者,計五陰為我。人者,假名行人。常樂我淨者,明眾生體空也。眾生顛倒,橫計於苦無常無我無淨中計常樂我淨,故言生死空也。今謂眾生我人名顛倒法,常樂我淨四德是清淨法,若能體知此二畢竟空,故云為如。此中欲明生死涅槃不二。如者,佛性、法性、正道、不二之異名也。知見壽者,意識名知、眼識名見、色心不斷名為壽者。菩薩者,大道心名為菩薩。今謂前明眾生所化,今辨菩薩能化,能所皆淨,故云如也。第三明行空,有三句:一六度、二四攝、三總一切諸行法,明此等一切菩薩行法皆如故有也。第四明二諦如者,以空有為世諦、有空為第一義諦,故《涅槃》云「第一義諦如即世諦如。佛言如是如是。」至後〈二諦品〉自當別釋。
「是故一切法性真實空,不來不去、無生無滅、同真際、等法性,無二無別如虛空,是故陰入界無我、無所有相,是為菩薩行化十地般若波羅蜜。」
是故下,第二總結答上問護果護因。文有二:初結上生法二空同法性等真際無二無別,明四生如與佛如無異,即明護果義。是為菩薩行化十地下,結答護十地行因緣義,明菩薩觀解即護因義。初結上生法二空。文言一切法性者,實相之異名也。真實空者,非二乘所解空也。來無所從名不來,去無所至名不去。然法性雖無去來,而宛然去來。不生不滅者,法本不生,有何滅乎?同真際者,同於諸法實際也。等法性者,《釋論》云「法名涅槃,性名本分種。等者,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安樂性者即涅槃之異名也。」無二無別者,有人言:無人在法外名無二,無法在人外名無別。今謂不然,明四生與常樂四德無二無別也。如虛空者,總喻無人法也。是故陰入界無我,結上人無我。無所有相,結法無我。是為菩薩下,明菩薩觀解,即結答上護因問,以悟無所得故能證十地波若也。故《金剛般若》云「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見自他皆無為,即以無為為菩薩體也。
白佛言:「若諸法爾者,菩薩護化眾生,為化眾生耶?」
白佛言下,第二問答。月光重請前義,眾生尚不可得,云何可化就?文有二:初問、次答。問中有三:初領上義。若諸法爾者,牒前也。二舉疑事。菩薩護化眾生者,王雖聞上說四生同真際等法性,猶執眾生與佛有異。若如上解,直是護化眾生,何關護佛果?三正難。若如上說眾生畢竟空寂,菩薩為化眾生者,王聞佛上說眾生相寂即作空解,云無能化所化,故生疑也。
「大王!法性色受想行識常樂我淨,不住色、不住非色、不住非非色,乃至受想行識亦不住非非住。」
大王下,第二答。文有五別:初約悟入以答,若就諸佛菩薩心,本無所化及能化;二約出用,隨世諦故,有可化眾生耳;三還結歸悟入;四明邪正二見皆名為見;五結,若能隨俗名字見,實無所見,名正見也。第一就悟入答者,文言法性即色受想行識。問:何故就法性以答?眾生無始來著有情深,故佛舉性空以答。法性者,第一義空之異名也。就此文有二:初約法明不住;何以故下,釋不住義是正見。初約五陰四德俱離名言、同絕四句,顯不住行。言不住色者,知色空不住;不但不住色,非色亦不住,亦色亦空亦不住;不但不住亦色亦空,亦不住非色非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言不住非不住。又言不住非非色者,既言色非色俱不可得住,豈況非非色當有住也。
「何以故?非色如、非非色如,世諦故、三假故,名見眾生。一切生性實故,乃至諸佛、三乘七賢八聖亦名見,六十二見亦名見。大王!若以名名見一切法乃至諸佛三乘四生者,非非見一切法也。」
何以故下,釋上不住義。非色如者,非折色然後始空,色體本來空,故云非色如。非非色如者,非離色外別有空,色則空也。第二隨世俗故眾生可化。文有二:初舉惑本;二能化由惑,故見世諦所化也。文言世諦故三假故,如來依世諦三假故名見一切眾生,即有能化也。第三還結成上悟入眾生不可得義也。文言一切眾生性實故,一切眾生即前所明四生也,性實故一切眾生即體是寂皆性實也。第四明邪正二見俱是見著。文言乃至諸佛下,此句即通舉凡聖,故言乃至。下更分別邪正。小乘以六十二見為邪,計諸陰有即常見、執諸陰無即斷見,因此斷常生六十二見。然解六十二見不同,且依《釋論》明六十二見。歷於五陰而明神及世間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神及世間無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神及世間亦常無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神及世間非常非無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色上有四句,受想行識上亦各具四句,合有二十句。世界`[有【CB】,無【大】(cf. T25n1509_p0074c11)]`有邊無邊,亦歷五陰有二十句。死後如去不如去,歷五陰復二十句。合六十句。身即神、身異神,復有二句,合為六十二見也。第五結,若能隨俗名字見,實無所見是名正見。文言大王若以名名見一切法者,但有名無實也,乃至三乘諸佛四生亦但有名字。若能如此見,非妄想見,名真實見也。
白佛言:「般若波羅蜜有法非非法,摩訶衍云何照?」「大王!摩訶衍見非非法,法若非非法,是名非非法空。」
白佛言般若波羅蜜下,第三明智照。文問答為二。問云:`[波=般【考偽-大】]`波若為是有法、為是無法?若是有法,可辨照用;般若既非有,云何照用?非非法者,應云非有非無;但此經簡略,故直云非非法也。一非非有、二非非無,摩訶衍既非有無,云何辨照?此即舉體以難用。摩訶衍即般若也,故下文云「能運載名摩訶衍」。即滅為金剛,論其照用名般若,取其運載即是乘義,故《大智論》會此二名同為一也。大王下,第二答。文有六:第一約悟入以明法空。第二從但法集故有下,約出用隨俗以答。第三從善男子見法眾生下,舉非顯是。第四從大王是經名味句下,挌量顯勝。第五從大王見境見智下,結上舉非顯是。第六從善男子若有修習下,勸信受持,答上問護佛果義。就第一悟入中即為二別:初略答;二從法性下,別歷諸科廣答。初略。文云摩訶衍見非非法法若非非法是名非非法空。非非法者,非有非無也。法若是有,可如有而知;法若是無,可如無而照。以法非有非無,故聖照一切如虛空矣。今言見者,乃是無見之見,非是定性之見。法若非非法,舉法體空寂,去離有無,名為中道。若能知有無性離,中何所中?是名非非法空者,正明能觀所觀空,故生法師云:「非無有宗,宗之者無相。聖智非無有照,照之者無心。故以無心之智照無相之宗也,境智俱寂也。」
「法性空,色受想行識空,十二入空,十八界空,六大法空,四諦空,十二緣空。」
法性下,第二別歷諸科以明空,顯護佛果之般若也。文有二:初約法明空,顯成實智義;二內空下,更舉十二空結上空義。初約法明空有二:初就色釋空;次從剎那下,約心辨空。所言法性者,明一切法本性清淨,即大乘般若體。色受想行識空者,明五陰果報空。十二入是受用空,十八界是性別空。《大智度論》云「以對病不同,說斯三種。為疑心數眾生說於五陰,為疑色眾生說十二入,為疑色心等眾生說十八界。」六大名遍到空,故《阿含經》云「六王各諍其大。地云我能勝載一切萬物,故稱為大。水云我能澍潤一切,火云我能燒照一切,風云我能生動一切,空云我能容受一切,識云若無我者色則敗壞雖,復各稱我大,識為主也。」故云四大圍空,識居其中。五大就有法以辨空,第六空大就無法以辨空。今言有無者,是其相待之名也。四諦者是境空,十二因緣是義空,生住滅是三世法空。十二因緣義空者,還分折苦集之境,故過去二因、現在三因,此五是集。現在五果、未來二果,此七是苦諦。故云十二因緣其義甚深。又十二因緣者,明十二因緣本來寂滅,非二乘所知故也。
「是法即生即住即滅,即有即空,剎那剎那亦如是法生法住法滅。」
是法即生者,牒上色等諸法集起故生。即住者,有為暫時逕停名住。即滅者,不起即滅也。即有即空者,集起故即有,自體空故即空。故《淨名經》云「亦生亦老亦滅」。此中應廣明三相,復須悉破,今不具說。剎那亦如是下,就心辨空。法生法住法滅者,釋心法亦具三相也。
「何以故?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剎那經九百生滅,乃至色一切法亦如是。」
何以故下,釋上色心空故也。九十剎那為一念(乃至)一切法亦如是,上廣辨其色、略辨其心,今就內廣明其心、略釋其色空,聖人善巧廣略互舉。若依《釋論》,此即是散空也。將欲明空,先立其法。法雖無量,不出色心。色法者,從細微成麁微,從四微成四大,從四大成諸根,此明色法也。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剎那逕九百生滅,一念有九十剎那,合逕八萬一千生滅。以生滅折剎那,剎那折一念,如是心法不可得,此明心空。以四大分諸根,諸根不可得。以四塵分四大,四大不可得。以麁微分四微,四微不可得。以細微分麁微,麁微不可得。摧色至於極微,窮心盡於生滅。色盡心窮,𭔛然無所住,無住之住不知何以目之,強名為空,即是護佛果也。一切法亦如是者,結上色心空也。
「以般若波羅蜜空故,不見緣、不見諦,乃至一切法空。」
以般若波羅蜜空故不見緣不見諦者,上舉法以明智空,今舉智以明法空。不見緣者,心空也。不見諦者,境空也。又解:不見緣者十二緣也,不見諦者四諦也。乃至一切法空,總結釋空也。約法明空竟。內空下,次更舉空結上諸空。上別、此總,即顯成總別皆空。若能了悟諸法本來空,是名真護佛果也。若依《大論》明十八空,先總。
問:若廣說諸法無量,空隨諸法亦應無量。略說應一空,所謂一切法空。今何以但說十八空?答:若略說即事不周,若廣說即事繁。如服藥少則病不除,多則更增其患。空亦如是,若說一空則不能破種種邪見及諸煩惱,若隨種種邪見說空則過多。今說十八空正得其中,今辨十二亦如是。
「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始空、性空、第一義空、般若波羅蜜空、因空、佛果空、空空故空。」
內空者,所謂內六入無神我。外空者,外六塵無我所。內外空者,內外`[[-]【CB】,外【大】(cf. T37n1764_p0757b15)]`合觀皆無我我所。有為空者,色心因緣和合生諸陰界入等無所有。無為空者,虛空、數滅、非數滅也。亦應有有為無為合觀,文略故也。無始空者,將明無始故先明有始。《涅槃》云「從冥初生大」,若依《釋論》「從世性生覺是名為始」,破此始故名無始空也。性空者,諸法本無,眾生計不同,或謂未來性有(乃至)性諦如來性等決定是有,並為此空所破,如經說「眼空無我我所。何以故?性自爾。乃至意等亦如是。」第一義空者,諸法實相不破不壞也,對世諦得名也。是諸法實相亦不可得。何以故?無愛著故。般若波羅蜜空者,《涅槃》云「大空者是波若空」也。《釋論》云「十方俱空名大空」也。因空者,金剛已還皆悉空寂,名因空。佛果空者,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等空,名佛果空也。空空故空者,《釋論》云「空空者,先以法空破內外等法,後以此空破是諸空,是名空空。」
問:空與空空有何等異?答:空破五陰,空空破空。如服藥能破病,病破已藥亦應出,若藥不出即復是病。以空滅諸煩惱病,恐空復為患,是故以空捨空,故名空空也。
「但法集故有、受集故有、名集故有、因集故有、果集故有、十行故有、佛果故有,乃至六道一切有。」
但法集下,答中第二約隨俗故、約出用以答。上辨於空,同入於實;今辨其有,則為三假所成,名為有。假義如上說也。法集故有者,以細色成麁色,名法集故有。言受集者,即是受假。地等四大攬細四塵成,名為受集。言名集者,即是名假。名字句等攬聲塵成故,稱名集故有。因集故有者煩惱業等從緣集起,名因集故有也。果集故有者,五陰等報從結業生,名果集故有。十行故有者,從十信至十地,從緣集起,通名十行故有也。佛果故有者,菩提涅槃從因行而得,故名佛果故有。乃至六道一切有者,前列眾內但列五道,修羅入鬼道;今具列諸有,故云乃至六道一切有也。
「善男子!若菩薩見法眾生我人知見者,斯人行世間不異於世間,於諸法而不動、不到、不滅、無相無無相,一切法亦如也。」
善男子若菩薩見法眾生下,答中第三舉失顯得。文有二:初舉失;二於諸法下,顯得。初舉失者,若執我想未忘著法之心彌動重者,斯人同於世情,故不異世間也。於諸法而不動下,次顯得。若折色得空,斯則壞法,名為動也。若能體解色即是空,謂不動也。不到者,《智度論》云「平等之法,一切聖人所不能到。善告白佛言:『乃可餘聖不能到,佛何故不到?』佛言:『乃至佛亦不能到。何以故?佛即平等、平等即是佛,佛與平等無二,故名不到也。』」不滅者,法本不然,今則無滅。無相無無相者,一切諸法皆是一相所謂無相。一切法亦如也者,明一切法同一無所得也。
「諸佛法僧亦如也,即是初地一念心具足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
諸佛法僧亦如也者,類同上釋。即是初地一念心具足八萬四千波羅蜜者,是無為法中而有差別,無所得一念具足一切。今言八萬四千者,是一途法門耳。一念者,論初地菩薩以真如為心,豈有一念也。今以借下地之一,念況上地之積德,故云一念也。八萬四千波羅蜜者,案《賢劫經》辨三百五十度,始從修行度、光曜度,終至分舍利度,為三百五十度也。一度中則有六度,合二千一百度。一度中復有十善,則合為二萬一千度也。以四善根分之,即八萬四千諸波羅蜜也。亦對八萬四千諸塵勞門。
「即載名摩訶衍,即滅為金剛,亦名定,亦名一切行,如《光讚般若波羅蜜》中說。大王!是經名味句,百佛千佛百千萬佛說名味句。」
即載名摩訶衍者,若據其照用目為般若,論其運載名之為衍。能運人向佛,故云載名摩訶衍。即滅為金剛者,能破煩惱,名即滅為金剛。離散亂故名為定。能利自他無德不包,故云一切行也。如《光讚》者,引證也。大王是經名味句下,答中第四校量顯勝。是經者,此般若經。名味句者,《釋論》云「一字曰字,二字曰名。如菩一字,提為一字,二字不合不得為名,若合說者始得為名。四字成句,或三字四字八字,皆名為句。句下所以名為味也。百佛千佛說名味句者,明諸佛道同。然諸佛雖殊,其說無二,無二之說即是一也。
「於恒河沙三千大千國土中盛無量七寶,施三千大千國土中眾生皆得七賢四果,不如於此經中起一念信,何況解一句者。句非句非非句,故般若非句、句非般若,般若亦非菩薩。」
於恒河沙三千大千國土(乃至)不如於此經中起一念信者,此正舉校量。初明財施三千;後皆得七賢四果下,明法施四果。不如於此經中起一念信者,無所得般若信,勝前有所得財法二施也。何況解一句者,信心尚過,何況解句義也。言句非句者,句無句相故也,亦無非句相,故非非句。又云:句非句者,文字性離也;非非句者,非前二句也。般若非句句非般若者,般若是智、句是文,文智皆無所有,故云般若非句句非般若也。般若亦非菩薩者,人法殊別也,此是無別之別也。
「何以故?十地三十生空故,始生、住生、終生不可得,地地中三生空故,亦非薩婆若、非摩訶衍空故。」
何以故下,釋上人法皆空。十地三十生空故者,分波若為十分,即十地也,一地有三生,合為三十生也。十地既空,所以般若即空也。亦非薩波若非摩訶衍空故者,非薩波若者,因時非果也。非摩訶衍者,照非運義也。亦者,般若但直非非菩薩,亦非果智及乘義也。空故者,如上釋也。
「大王!若菩薩見境見智、見說見受者,非聖見也,倒想見法凡夫人也。見三界者,眾生果報之名也。」
大王菩薩見境見智下,答中第五結上舉非顯是。就文有二:初舉非;從六識下,明顯是。舉非中見境見智者,上明境智俱空,今菩薩若有見境智之別者,非聖見也。見境者是其塵執,見智者是識執。言見說見受者,是其人執。此等不見人法二空,故名非聖見也。妄執人法惑心翻境,名為倒想見法。違理背聖,名曰凡夫也。見三界者眾生果報之名也,此三界者器世間;三界報者,眾生受用住處名為果報也。
「六識起無量欲無窮名為欲界藏空,惑色所起業果名為色界藏空,惑心所起業果名為無色界藏空。」
二從六識起無量下,結顯是明空義。就文有二:初明染法空;二薩波若下,明淨法空。前中初明分段生死,明三界藏空。根本無明下,明變易生死體空。初明分段空者,六識起無量欲者,從五欲生遍起煩惱。依欲而生,故名為藏也。空者,即體自無也。惑色所起下,明色界藏空。若論煩惱,即色愛住地從色而生。色界之中具有五陰,色最強,故言色也。若論其業,不動行也。若論果報,猶屬分段。惑心所起業果名為無色界藏空者,無色界唯有四眾,闕無色`[界=象【校異-原】,眾【校異-原】]`界,故云心也。若論煩惱,有愛住地;若論其業,不動行;若論果報,猶屬分段。若論依報,欲色二界辨有宮殿住處,無色界唯心寂漠,無宮殿也。
「三界空,三界根本無明藏亦空;三地九生滅,前三界中餘無明習果報空。」
三界空者,總結上三界皆空也。三界根本無明藏亦空者,明變易生死體空,有二:先明因空、次明果空。根本無明藏是因空。無明猶如大地,能生煩惱,故名根本也。若論其業,即生漏業;若論果報,即變易三界。三地九生滅下,次明果空。言三地九生滅,釋有二義:一者八九十地皆有三心,合九生滅也。第二義者,變易三界中各有三種意生身,名三地九生滅。初地至五地名三昧樂行意生身,六七二地名覺法自性意生身,八地已上名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三藏師云:一見地在初地,二修地在二地已去,三究竟地在十地。此三地中各有初生、次住、終滿,為九生滅也。言前三界中餘無明習果報空者,上來明五住正使,此言無明習氣也。
「金剛菩薩得理盡三昧,故惑果生滅空,有果空,因空故空,薩婆若亦空,滅果空。」
金剛菩薩得理盡三昧者,十地菩薩照窮因盡,故云理盡也。惑果生滅空者,微習故云惑,惑者一切煩惱。果者,是三界與界外一切果也。生滅空者,是無礙道空。故《瓔珞經》云「等覺菩薩與妙覺佛生滅為異」,此明法身帶於生滅也。有果空者,苦諦無相名有果空,集諦無生名因空。自上來明染法空竟。薩婆若亦空,明淨法空。薩婆若空,明智德空。滅果空者,明斷德空。德行雖眾,不出此二也。又薩婆若亦空者,明菩提空;滅果空者,明涅槃空。
「惑前已空,故佛得三無為果,智緣滅、非智緣滅、虛空、薩婆若果空也。」
惑前已空故者,如來已出眾惑之外,故云惑前已空。又解:未斷煩惱時本來寂滅,故云惑前已空。佛得三無為果者,總舉三德也。智緣滅者,名數緣滅無為;非智緣滅者,非數緣滅無為;虛空者,法性虛空無為。薩婆若果空者,明佛果體空。
「善男子!若有修習聽說無聽無說,如虛空法、同法性聽、同說同一切法皆如也。」
善男子若有修習聽說下,答中第六勸行信受持護佛果義。就文有二:初正勸信,明聽說同如虛空;次大王下,總結答前問。初文云聽說同如虛空故。《大品》云「聽如幻人聽,說如幻人說故。」無說無聽,答上問也。故《淨名經》云「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也。」如虛空法,同法性聽,同說同一切法皆如也。如虛空者,況上聽說如虛空也。法同法性者,《淨名》云「法同法性,入諸法故也。」論其空理,絕於聽說,故云一切法皆如也。
「大王!菩薩修護佛果為若此,護般若波羅蜜者為護薩婆,若十力、十八不共法、五眼、五分法身、四無量心,一切功德果為若此。」
大王菩薩修護佛果為若此者,總結,答上護果義也。護般若波羅蜜者為護薩婆若者,廣舉其因,為成其果。欲明因無別因,由果故因;果無別果,由因故果,是故護因即為護果。十八不共法(乃至)五分法身者,廣舉果德由因得也。
佛說法時,無量人眾皆得法眼淨、性地、信地,有百千人皆得大空菩薩大行。
佛說法時無量人下,品中第三大段明諸人悟道。法眼淨者,小乘見道。初證四諦明白,故云法眼淨也。今說大乘,何以得小果者?說是其一,但受悟不同,所得果異。如《淨名》云「但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又釋云:如來布慈悲雲、雨實相雨,大根大莖受其大潤,小根小莖受其小潤,悟在物根不在法也。又云:始證初地名見道,亦名法眼淨。性地者,即十解已上。信地,即十信已下。皆得大空者,初地已上二空增長,心𭔁大寂,名大空也。大行者,初地已上八萬四千諸度行也。
仁王般若經疏卷上二終
仁王般若經疏卷中三
吉藏法師撰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菩薩教化品第三
前品依空護佛果,即方便智實智;此品依五忍十地化眾生,即實智方便,故言教化品。前品非無因,為成其果;此品非無果,為成其因。又起如幻教迹,化如幻眾生,故云教化品。就此品中分為二段:初問、二答。初問中三:初問十地自利行相、二問利他行化相、三問所化眾生德行相貌。
白佛言:「世尊!護十地行菩薩,云何行可行?云何行化眾生?以何相眾生可化?」
初段中護十地者,牒所修十地位也。言云何行可行者,問何等行法可依之修行,成十地得自行。第二問云何行化眾生者,問菩薩行化用何等法化眾生。第三問言以何相眾生可化者,問所化眾生之體相。
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薩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順忍上中下、無生忍上中下、寂滅忍上下,名為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蜜。」
佛言下,第二答前三問,即為三段:初從五忍是菩薩法下,說十四忍具足,答初問自行;從白佛言云何菩薩本業清淨乃至諸鬼神現身修行般若,答前第二外化行問;從佛告大王汝先言下竟品,答第三問,就前自行中有二:初略說五忍,明自行體;善男子下,第二廣分別十四忍,顯自行相。就前略中有二意:初生起、二立五忍意。初生起者,伏忍上中下即是得聖方便行;二信忍上中下即是入聖之初門;三順忍上中下即是順無生果之近緣;四無生忍上中下即是向果之功能;五寂滅忍上下即是因果合說。就立五忍意有三段:初五忍是菩薩法,表五忍屬人;二伏忍上中下,出五忍位;名為諸佛菩薩下,第三結釋。初文可知。第二出位中伏忍上中下者,習忍下、性忍中、道種忍上,在三賢位;信忍上中下,初地下、二地中、三地上;順忍上中下,四地下、五地中、六地上;無生忍上中下,七地下、八地中、九地上;寂滅忍上下,十地下、佛地上。
「善男子!初發相信恒河沙眾生修行伏忍,於三寶中生習種性十心:信心、精進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護心、願心、迴向心,是為菩薩能少分化眾生。」
善男子下,第二廣分別十四忍。開五忍為十四忍。初明習種性名習忍,即有三段:初標修忍人;二別列十種心;三是為菩薩下,明化眾生功能。文言初發相信恒河沙眾生修行伏忍者,解云:無量恒河沙世界人天二乘修行種種功德聚集作一分,正與信心菩薩等也。文言於三寶中生習種性,三寶道理即是果報,立志遠大故不怯弱,於三寶懃策勵,即是信習一切種智之本性十信。
「已超過二乘一切善地,一切諸佛菩薩長養十心,為聖胎也。次第起於乾慧性種性,有十種心,所謂四意止,身、受、心、法,不淨、苦、無常、無我也;三意止;三善根,慈、施、慧也。三意止,所謂三世,過去因忍、現在因果忍、未來果忍也。」
超過二乘地者,此是大乘之解,故過二乘。成大乘法身種子,名為聖胎也。次第二明中忍性種性。文有三:初總舉性種十心;二所謂下,別列十心;三是菩薩下,明中忍功能。云次第起於乾慧者,小乘法中習種之外前別有乾慧地,未得理解潤心故。今此對初地真解名種性為乾慧地也。第二別列十心中四意止是四念處。三意止即三善根,不貪善根即是施、不瞋善根即是慈、不癡善根即是慧,下文釋謂慈施慧。三意止者,過去無明行名因忍,三因五果現在名因果忍,未來生老死名為果忍。
「是菩薩亦能化一切眾生,已能過我人知見眾生等想,及外道倒想所不能壞。復有十道種性地,所謂觀色識想受行,得戒忍、知見忍、定忍、慧忍、解脫忍,觀三界因果,空忍、無願忍、無想忍,觀二諦虛實一切法無常名無常忍、一切法空得無生忍。」
是菩薩亦能化一切眾生者,第三明中忍功能。觀五陰無我,故已過我人等想。觀三世因果非常非斷,故外道等不能破壞。此經性種性在十解、十行,依《華嚴》十住為習種、十行為性種。依《華嚴》十解為十住,一名發心住(乃至)十灌頂住。十行者,一名歡喜行(乃至)十名真實行。第三道種性明上忍,有三:初總明五陰觀;二別明十堅心;三是菩薩下,結上忍功能化眾生。十堅者,五分法身、三空忍、觀二諦虛實一切無常忍、一切法空得無生忍。
「是菩薩十堅心作轉輪王,亦能化四天下,生一切眾生善根。又信忍菩薩,所謂善達明中行者,斷三界色煩惱縛,能化百佛千佛萬佛國中現百身千身萬身,神通無量功德,常以十五心為首,四攝法、四無量心、四弘願、三解脫門。是菩薩從善覺地至於薩婆若,以此十五心為一切行根本種子。又順忍菩薩,所謂見勝現法。」
是菩薩下,結上忍功能化眾生德。十堅心,結自利德。作轉輪王下,結化他德。此經明名道種性,華嚴名十迴向,一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乃至)十名法界無量迴向。此經作金輪王,故化四天下。依下文,上品十善鐵輪王化一閻浮提;習種銅輪王化二天下,除東北二方;性種性銀輪王化三天下,除北方。此處經文略耳。又此四王在閻浮統領餘三天下,與佛相似。又信忍下,明信忍有三種:一想信,輕毛菩薩;二久信,三賢是;三證信,初地已上。就信忍,文有四:初標信忍名德。又信忍菩薩,出名;所謂善達明中行者,出信忍德。斷三界下,第二斷障。能化百佛下,第三明所化國土,初地現百身、二地現千身、三地現萬身。常以十五心為首下,第四起勝修。初出德內,善達明中行者,總標信忍等三位。善者,善覺忍,此在初地。達者,是觀達忍,在二地。明者,是明慧忍,在三地。三昧照明,名為明慧。斷三界色煩惱縛者,初二三地觀色諦無相,不取著色法故離色縛。道理亦觀心諦無生,文隱顯從多說耳。第三所化國土中(乃至)萬佛世界,此明神通化益。依他經攝報果中初地化百佛世界、二地化千佛世界、三地化萬佛世界,現身等亦爾。依願智果,皆言不可數。第四起勝修行者,初地行布施攝令生信、愛語攝令生解、利行攝令起因、同事攝令得果。亦名同事,謂苦樂事同也。言四無量心者,是利他心,此具三緣:一眾生緣,緣假名眾生與樂。二法緣,緣五陰法數。三名無緣,緣諸眾生五陰無所得。一慈是與樂心也、二悲是拔苦心、三喜是慶物心、四捨是平等心,緣境無限,故名無量。四弘誓願者,是利他願。未度苦令度苦、未解集令解集、未得安道令得安道、未得涅槃令得涅槃。三解脫門者,是無漏三三昧,離縛名解脫,通人至果名之為門。《婆娑》云「一名無願,能厭生死。二名無相,能樂涅槃。三名空定,觀生死涅槃二俱無相。」如《地持.菩薩分品》說。依下偈文,初地作四天王,二地作忉利天王,三地作夜摩天王。初地名歡喜,二地名離垢,三地名明地,此三地同在信忍位。第三解順忍,文有四:初總標順忍菩薩名;二見勝下,舉順等三位;三能斷下,明離障分齊;四現一身下,明現土起用化生。初總標可知等。二明位者,見者是第四炎地,下文云名炎慧地。勝者是第五難勝地,下文云名勝慧忍。現法者是第六現前地,下文云名現法忍。第三明離障分齊。
「能斷三界心等煩惱縛故,現一身於十方佛國中,無量不可說神通化眾生。又無生忍菩薩,所謂遠不動觀慧,亦斷三界心色等習煩惱故,現不可說不可說功德神通。」
文云斷三界心煩惱縛者,此之三位能觀三界心諦無生無所得,不取心相,知心無生,故能斷迷心煩惱。通論亦斷迷色惑,今從多故,但斷迷心耳。此是無名相中說,不可定以一文為執,而講者須深知此意。第四現土中,文云現一身於十方國化眾生者,依《地經》攝報果炎地菩薩能現一億身,能化一億佛國眾生等。難勝地攝報果,能現千億身,化千億世界眾生等。現前地攝報果,能現百千億身,化眾生亦爾。此約階位為言,若願智果中皆不可計知。依此經,四地為兜率天王,五地為他化樂天王,六地為化樂天王。若依六天次第,應五地為化樂天王,六地為他化天王,此文誤也。第四明無生忍。就文有四:初總標忍名;二所謂下,出位;三亦斷下,治障;四現不可說下,現土。初文可知。第二出位中言遠者,遠行地。不動者,不動地。觀慧者,善慧地。七地,下文遠達忍。八地,下文等觀忍。九地,下文慧光忍。三明治障。云亦斷三界心色等習煩惱等者,此三位深證心色無生,故能斷色心等習。依《地論》七地斷細相習障,八地斷無相行障,九地斷不能利益眾生障。四明現土。經云現不可說神通者,依《地論》七地攝報果中,現百千億那由他身,化眾生亦爾。八地攝報果,現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身,化眾生等亦爾。九地現十阿僧祇百千佛土微塵數身,化眾生亦爾。依經下文,七地為初禪王,八地為二禪王,九地為三禪王。此等皆是菩薩無生自在,不可定執也。
「復次寂滅忍,佛與菩薩同用此忍,入金剛三昧下忍中行名為菩薩。」
第五明寂滅忍。寂者是定,滅者是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名寂滅忍。文有五:初明位地分齊;二入金剛三昧下,明行差別;三共觀下,明因異果;四盡相無相下,彰果異因;五善男子一切眾生下,歎果殊勝。初文云佛與菩薩同用此忍者,是法雲地菩薩。依《地論》斷於諸法中不得自在障,為無礙道。佛者,一切智、一切種智依止,智體圓滿,名解脫道。前之四忍,斷生死未盡,不得寂滅之名。第二明行差別。入金剛三昧下忍中行名菩薩者,此定堅固永不退,名金剛三昧。無礙道因位所攝,名下忍。依《地經》攝報果得十不可說佛土微塵三昧等。
「上忍中行名為薩婆若,共觀第一義諦,斷三界心習無明,盡相為金剛,盡相無相為薩婆若,超度世諦第一義諦之外為第十一地,薩云若覺非有非無湛然清淨常住不變,同真際、等法性,無緣大悲教化一切眾生。」
上忍中行名為薩婆若者,解脫道果位所攝名為上忍位。薩婆若者,此云一切智。此忍因果位別,唯分上下二品;前之四忍同是因位,故各分三品。此無差別中作差別名,豈可定執?此處五忍是通,因果無礙解脫皆名為忍,不同小乘唯見道無礙八忍。第三明因異果中,共觀第一義者,與佛同觀實諦,名共觀也。斷三界心習無明者,依《地論》此斷微智障,名心習無明。觀空諦究竟無礙道中,斷心習無明盡亦斷色習,文略不論耳。言盡相為金剛者,能破生死因果究竟名為盡也。第四明果異因。文云盡相無相為薩婆若者,非但盡相亦盡無相,所謂緣觀並[穴/俱]、境智俱寂始是圓滿顯現,故名盡相無相。薩婆若者,云一切智,證中道一實諦,故云出二諦之外。十地是學果,佛十一地是無學果,絕相非有、備德非無,離染故清淨、離苦故常樂,會於無德絕妄名法身也,故云同真際、等法性。無緣大悲教化一切眾生者,是應身。
「乘薩婆若乘來化三界。善男子!一切眾生煩惱不出三界藏,一切眾生果報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諸佛應化法身亦不出三界,三界外無眾生,佛何所化?是故我言:三界外別有一眾生界藏者,外道大有經中說,非七佛之所說。大王!我常語:一切眾生斷三界煩惱果報盡者名為佛。」
乘薩婆若乘來化三界者,是化身。又前是化他心,後是化他身。第五歎德殊勝。文有六:一明所化三界;二諸佛應身下,明能化應身;三從三界外下,明三界攝生周盡;四我言三界外別有一眾生界藏下,明非邪顯正;五大王下,歎果異因;六眾生本業下,舉因顯果。初明所化三界。文言煩惱不出三界者,是集諦。三界有二種:一分段、二變易。文言果報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者,此明苦諦。二十二根者,眼等六根,苦、樂、憂、喜、捨五,合為十一。男、女、命三,為十四。信、進、念、定、慧五,為十九。三無漏根,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為二十二根。二十一根不出分段,三界無知根在無學出分段三界。不出者,不出四住習氣。三界二十二根義如別章。第二明能化。文言諸佛應化法身亦不出三界者,謂所化眾生,故言不出三界。若舉實而言,三界本來清淨,何出不出?第三明三界攝生周盡。文云三界外無眾生者,分段、變易二種三界外,更無生死眾生可化也。第四非邪顯正。文言三界外別有一眾生界者,外道大有經中說非七佛之所說者,若依舊說流來義,即同外道大有所說。二種生死外別有生死眾生藏者,即是舊說無明義也,是外道邪說,非佛正說。第五歎果異因中,言我常語一切眾生斷三界煩惱果報盡名為佛者,斷盡分段、變易二種也。
「自性清淨名覺薩云若性,是眾生本業、是諸佛菩薩本所修行五忍中十四忍具足。」
自性清淨者,煩惱既盡,體無暇摷也,此是斷德也。名覺薩云若者,此云一切智,是其智德也。第六舉因顯果。文云眾生本業是諸佛菩薩本所修行,十三忍是菩薩修,名因行;第十四忍是佛德,名顯果。上來至此,答自利行竟。
白佛言:「云何菩薩本業清淨化眾生?」佛言:「從一地乃至後一地,自所行處及佛行處一切知見故。本業者,若菩薩住百佛國中,作閻浮四天王,修百法門,二諦平等心化一切眾生。若菩薩住千佛國中,作忉利天王,修千法門,十善道化一切眾生。若菩薩住十萬佛國中作炎天王,修十萬法門,四禪定化一切眾生。」
白佛言下,答第二利他行相。問文有二:初騰前問。月光去前問既遠,今更重發起。云何菩薩本業清淨者,十地是菩薩本業。菩薩以慈悲智慧於生死涅槃二處無染,名本業清淨也。佛言下,正答問,以顯利他行相。有三:初略答前問;二若菩薩住百佛下,廣答;三散無量下,慶蒙法利供養讚歎。初文言從一地至後一地,謂從初地至佛地也。言自所行處者,謂是因地。及佛行處,謂果地也。無緣之照,因果並[穴/俱],故云一切智見也。若菩薩住百佛下,第二廣答十地,為十別。就初地,文有五句:一住百佛下,明所化國土。二作閻浮王下,明攝位,謂作人中四種輪王及四天王。依《地經》初地作鐵輪王,《瓔珞經》云「修行十信,一劫二劫三劫修十信善,有三品:上品善,鐵輪王,化一天下;中品善,粟散王;下品善,人中王。十住銅輪王,十行銀輪王,十迴向金輪王,初地已上瑠璃寶瓔珞。」初地百寶瓔珞七寶相輪、四天王萬子為眷族,十住為銅輪王。若爾,十住位已過初地,豈可以一經執為定解?故彼經云「是諸地無名無相,但應化故言有。」三從百法門下,辨所解法門,此乃一念解百法門也。四二諦已下,明自行證理,真俗無相,名平等心。五化一切眾生,明利他行相。二地至十地,例有四句。二地四者,初若菩薩住千佛下,明所化土。二作忉利天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經》云「二地作金輪王」,《瓔珞》與此經同作忉利王。修千法門下,明所解法門。四十善道化一切眾生下,明利他行相。三地四者,初若菩薩住十萬下,明所化土。二作琰魔天王下,明增上生相。故《地經》云「作忉利王」,《瓔珞經》同此經作琰魔天王。三修十萬法門下,明所解法門。四禪定化一切眾生下,明利他行相,以禪定益物也。
「若菩薩住百億佛國中,作兜率天王,修百億法門,行道品化一切眾生。」
四地四者,初若菩薩住百億下,明所化土。二作兜率下,明增上生相。故《地經》云「作琰魔天王」,《瓔珞經》同此經為兜率天王。三修百億法門下,明所解法門。四道品化一切眾生下,明利他行相,以道品化眾生也。
「若菩薩住千億佛國中,作化樂天王,修千億法門,二諦四諦八諦化一切眾生。」
五地四者,初若菩薩住千億下,明所化土。二作化樂天王下,明增上生相。故《地經》作兜率天王,《瓔珞經》亦同此經為化樂天王。三修千億法門下,明所解法門。四二諦下,明利他行相,真俗二諦。又有作四諦、無作四諦為八諦。亦可修八法為八諦,謂無常苦空無我為四,常樂我淨為四,故有八也。又云八諦者,相諦、差別諦、說諦、成諦、事諦、生諦、盡無生智諦、令入道智諦、菩薩及成就如來智諦。覺有為法相續,故善知生諦。覺煩惱滅,故善知盡無生諦。此之八名與《瓔珞經》十六諦中八名相似,未詳所出。
「若菩薩住十萬億佛國中,作他化天王,修十萬億法門,十二因緣智化一切眾生。」
六地四者,初住十萬億佛國下,明所化土。二作他化天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經》云「作化樂天王」,瓔珞經同此經云「作他化天王」。三修十萬億法下,明所知法門。四十二緣下,明利他行相,自知十二教化令知。
「若菩薩住百萬億佛國中,作初禪王,修百萬億法門,方便智願智化一切眾生。」
七地四者,初住百萬億下,明所化土。二作初禪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經》作他化天王,《瓔珞經》千色光慧瓔珞作梵天王。三修百萬億法門下,明所知法門。四方便智下,明利他行相,以二智化眾生。
「若菩薩住百萬微塵數佛國中,作二禪梵王,修百萬微塵數法門,雙照方便`[禪=神【考偽-大】]`禪通智化一切眾生。」
八地四者,初住百萬下,明所化土。二作二禪梵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經》云「作梵王,王一千界」,《瓔珞經》梵師子瓔珞光光天王。三修百萬下,明所知法門。四雙照方便下,明利他行相,以神通化眾生也。
「若菩薩住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佛國中,作三禪大梵王,修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法門,四無閡智化一切眾生。」
九地四者,初住百萬億下,明所化土。二作三禪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經》作梵王,王二千界,《瓔珞》云「作淨居天王」。三修百萬億下,明所知法門。四四無礙智下,明利他行相,以四辨化眾生也。
「若菩薩住不可說不可說佛國中,作第四禪大靜天王,三界主,修不可說不可說法門,得理盡三昧,同佛行處,盡三界源,教化一切眾生如佛境界。是故一切菩薩本業行淨。若十方諸如來,亦修是業登薩婆若果,作三界王,化一切眾生。」
十地四者,初住不可說下,明所化土。二作第四禪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經》云「作大自在天王,王三千界」,《瓔珞經》作大淨居天王。三修不可說下,明所知法門。四得理盡三昧下,明利他行相。以三昧化眾生,以金剛定照窮佛性,名理盡。同佛眼見,名同佛地。又同寂滅忍,名同佛行處。善斷有頂種,名盡三界源。佛地有三:初十方諸如來下,明自得薩婆若果。二三界王下,明增上生相。三化一切下,明化益行相。第二廣答利他問竟。
爾時百萬億恒河沙大眾各從座起,散無量不可思議華,燒無量不可思議香,供養釋迦牟尼佛及無量大菩薩,合掌聽波斯匿王說般若波羅蜜,今於佛前以偈讚曰:
爾時百萬億下,大段第三大眾慶蒙法利供養。文五:初設供養;二今於佛前下,明月光讚佛所說十一地行相能利眾生;三時諸大眾聞月光下,明眾聞月光所讚獲益無量;四佛告諸得道下,明佛讚月光起行長久所說不虛,亦云發月光本行;五是十四法門下,牒上法門結歡修學,亦云三世凡聖同修。初供養,先華後香,讚十四婆若。就行門是菩提心華、大乘戒香。第二讚中先經家序列,後正偈讚,合五十九偈以讚誦上事。就五十九偈大分有三:初有六行,總頌上義;二十善下四十五行,別頌十四忍功德;三從三賢下八行,重結歎上五忍等功德也。就六行總頌中有四:初三句歎佛三業,初一句歎身業、次一句歎意業、後一句歎口業。
「世尊導師金剛體,心行寂滅轉法輪,八辯洪音為眾說,時眾得道百萬億。時六天人出家道,成比丘眾菩薩行,五忍功德妙法門,十四正士能諦了。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源,佛眾法海三寶藏,無量功德攝在中。」
八辯者,依《梵摩喻經》,一最好、二易了、三調和、四柔濡、五不誤、六不妄、七尊慧、八深遠。洪者,大音也。第二從時眾下一行半,明眾獲益無量。天無出家法,今言出家者,必依佛出生死家。人有剃除鬚髮出家成比丘眾,天有捨俗入道成菩薩僧。第三從五忍下兩行,總歎五忍功德。五忍行深妙法門,十四聖人窮證不虛,名諦了。習性道種調心學觀,名三賢。十聖者,十地也,等覺以下會真名聖。此十三人同在因位,為造修未息,名忍中行。佛居果位,窮證實相,名盡源。第四佛眾下一行,歎一體三寶。佛是佛寶、眾是僧寶、法是法寶,一體三寶包含蘊蓄稱之為藏,無德不備故云攝在其中。又分前六行為二:初五行歎三寶,後一行結歎也。前五行為三:初三句歎佛,次三句歎僧,次兩行歎法。十善菩薩下,第二有四十五行,別頌上十四忍。就中分六段:初二行,頌上伏忍前方便。第二習種下有七行,頌伏忍上中下功德。第三從善覺下有十行,頌信忍上中下功德。第四從炎慧下八行,頌順忍上中下功德。第五從遠達下十行,頌無生忍上中下功德。第六從灌頂下八行,頌寂滅忍上下功德。
「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鐵輪王。習種銅輪二天下,銀輪三天性種性,道種堅德轉輪王,七寶金光四天下。」
十善菩薩即是第一頌外凡夫。發一念菩提心故,破無始有輪,故云長別三界苦輪海也。十信雖未出三界,已發大心求出三界,已能離三惡道,文總言長別也。《瓔珞經》爾時住前名信根菩薩,亦名假名菩薩,亦名名字菩薩。若一劫二劫三劫修十信,上品善鐵輪王,中品粟散王,下品人王中,具足一切煩惱。此經中下品善粟散王,此明其勝王也。習種下七行,第二頌上地前伏忍三十心,為二:前兩行別歎三品為三種輪王。
「伏忍聖胎三十人,十信十心十堅心,三世諸佛於中行,無不由此伏忍生。一切菩薩行本源,是故發心信心難,若得信心必不退,進入無生初地道。教化眾生覺中行,是名菩薩初發心。善覺菩薩四天王,雙照二諦平等道,權化眾生遊百國,始登一乘無相道。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德行名為地。初住一心足德行,於第一義而不動。」
伏忍下,第二五行總歎三品。三十心為二:初一行,列伏忍三十心;三世諸佛下四行,歎伏忍功能。聖胎者,與十聖為胎也。十信十心十堅心,誦上三十心也。第二歎伏忍功能中四行,分為三:初三句明伏忍能生一切諸佛賢聖,次三句明發心功能,次一行總結。前三句為二:初句明三世諸佛,此舉所生人;下二句出能生之本。次三句即為三:初句明發心難,次句明第七住不退,次句明不退方便所證道。第三教化眾生下兩句,通結因果化行。善覺下十行,第三誦信忍,分為二:前八行,誦上三地;三忍下二行,結歎。前八行為三:初四行誦上初地信忍下品,次二行誦上二地信忍中品,次兩行誦上三地信忍上品。前四行為二:前一行半,歎初地菩薩能統化之功德;第二有兩行半,明入地功能。前二句歎其智慧,即為三別:初句明攝報果增上生;次明地中觀行,證會無生達真化俗為雙照,悲智並行故云平等;次明地中化國土廣狹。第二功能中有五句即為五別:初句越凡得聖入一乘無相道;次句明入地心所入勝利名為住;次句明生成佛智名為地;次句結滿地心;次句明心相無生、悟理不動,故云於第一義而不動。第二段,有兩行,誦上二地,即為四:初句釋地名。
「離達開士忉利王,現形六道千國土,無緣無相第三諦,無無無生無二照。明慧空照炎天王,應形萬國導群生,忍心無二三諦中,出有入無變化生。善覺離明三道人,能滅三界色煩惱。」
開士者,菩薩大士也。忉利者,地中王。次句明所化土廣狹。次句無緣者,無有內心緣也。無相者,無有二諦相,離此緣相名第三諦。又云無緣,知心無緣;無相者,色無相。此二體空,名第三諦。此次句無無者,即無真俗二諦,故云無無也。無生者,即是初地無生。無二照者,無有真俗二見,故云無二照也。第三明慧下兩行,頌上三地信忍上品,即為四別:初句釋地名,出地中王;次句明所化土;次句明信忍上品入三諦,照境窮盡色心空諦,名三諦中。次句出有入無者,明三地菩薩緣有化生而不執即是出有,即有知空名入無。神通改易,故云變化生也。善覺離明下兩偈,總誦上信忍。初句誦前三位,覺是初地,離是二地,明是三地也,故云三道人。第二句歎斷德。能滅三界色煩惱者,明地斷障,此處是變化色煩惱也。
「還觀三界身口色,法性第一無遺照。炎慧妙光大精進,兜率天王遊億國,實智緣寂方便道,達無生照空有了。勝慧三諦自達明,化樂天王百億國,空空諦觀無二相,變化六道入無間。法現開士自在王,無二無照達理空。」
身口色者,變化色也。觀色同法性,故無遺照。炎慧下,第四段,八行,誦上四地已上順忍。就八行有二段:前六行頌上順忍,後兩行總頌結止。前六行有三:兩行誦下品,次兩行頌中品,次兩行頌上品。前兩行即為四句:初句名精進者,四地精進增上。次句明地中王所化土也。次明實智者,四地化令證他故名實智也,清淨不著即是方便道也。此之實智是方便實,地稱實,故言緣實也。實智觀空、方便智照有,故言達無生照空有了。勝慧下,二行四句,即為四別:初句地名,自達三明也。次句明地中王所化土也。次句空空者,以空遣空,故言空空也。無二相者,無二諦相也。次句明六道化生也。法現下,頌六地四句,即為四別。法現,即是現前地。開士,即是地中人,名為大士,亦名開士。自在王,即攝報果。無二無照,即理空也。
「三諦現前大智光,照千億土教一切。炎勝法現無相定,能洗三界迷心惑,空慧寂然無緣觀,還觀心空無量報。」
三諦者,即是第三諦。現前者,即是大智現前也。照千億土下,即是所化土。炎勝下二行四句,即總誦上結句。初句四字頌上三地名,炎是四地,勝是五地,現是六地;下三字難勝地功能。次句斷障,故云能洗,洗迷心惑。次句明實智息緣,緣觀並[穴/俱],故云寂然無緣觀。次句還觀心空,非不觀色,從多分言觀心空。無量報者,方便智無量功德報也。
「遠達無生初禪王,常萬億土教眾生,未度報身一生在,進入等觀法流地,始入無緣金剛忍,三界報形永不受。觀第三義無二照,二十一生空寂行,三界愛習順道定,遠達正士獨諦了。」
遠達下,第五段,有十行偈,頌上七地已上無生忍。分為三段:前五行頌上七地無生忍下品,次三行頌上八地無生忍中品,次兩行頌上九地無生忍上品。前五行中即為十句。初遠達者,七地名遠達地。《大品》名深入無生即是地中行。初禪王,即是地中王,借相解義初禪王也。次句萬億者,明所化土分齊,故言萬億土。一生在者,地前有分段生,初地已上但有變易生。今言七地一生在者,借相解義,故言報身一生在。又解七地功用,生,即是變易生,故云一生在;八地已上無有功用生,但有無功用變易生也。雙觀故言等。無功用水,故言法流。始入者,背功用相生,故言始入。息相堅固,故言無緣金剛忍。離三界習,故言不受。又云不受未來分段報,故云界報形永不受。八地已上更受二禪身者,是變易也。得中道第一義,故云無二照。從初地至七地已來,地別三生,故云二十一生。達法無所有,故言空寂行。三界愛習者,三界無明習也。獨諦了者,七地菩薩了功用無相,故言獨諦了。
「等觀菩薩二禪王,變生法身無量光,入百恒土化一切,圓照三世恒劫事,返照樂虛無盡源,於第三諦常寂然。」
等觀下,三行六句,頌上八地,即為六別。初句明二禪王者,明利他人。八地菩薩忘功息相,雙觀二諦遍修萬行,入大法流水齊觀空有,故云等觀。第二句明八地已上得大法身,名利他身也。第三句名入百恒土者,是利他行。第四句圓照恒劫者,明利他智。第五句八地已上得反照智,苦樂並虛,而世間人多以苦實樂虛,今此八地菩薩觀虛實平等,盡於無盡源也。又解反照樂受性苦名為虛,無始皆苦名無盡源。第六句中道第一義諦不遷,故云常寂然也。
「慧光開士三禪王,能於千恒一時現,常在無為空寂行,恒沙佛藏一念了。」
慧光開士下,二行偈四句頌上九地。初句三禪王者,明利他人。第二句一時者,明利他身。第三句歎無功用行。第四句歎無功用智教,故云一念了。
「灌頂菩薩四禪王,於億恒土化群生,始入金剛一切了,二十九生永已度。寂滅忍中下忍觀,一轉妙覺常湛然,等慧灌頂三品士,除前餘習無明緣,無明習相故煩惱,二諦理窮一切盡。」
灌頂菩薩下,第六段有八行,頌上寂滅忍。有兩段:初五行頌十地寂滅忍下品,後三行頌寂滅忍上品。前五行十句。灌頂者,在十三法師上,即是諸師頂蓋,故名灌頂。言五地王者,欲界及四禪王也,亦可是五淨居王也,此是明利他人。第二句於億恒土者,明益他行。第三句明金剛心初達堅固,故云始入金剛一切了。第四句明二十九生者,十地應三十生,何故但說二十九生者,留一生佛地方盡。第五句言下忍觀者,結十地菩薩,明因分齊。第六句一轉妙覺者,明得果分齊。第七句等慧灌頂三品士者,總頌結前八九十地同得淨土,故云三品士。等即八地,慧即九地,灌頂是十地。第八句下三句,明離障分齊。除前餘習無明緣者,八地已上唯斷無明色心等習煩惱,故云除前餘習無明緣也。無明習相故煩惱者,是諸舊煩惱,四住地是客煩惱。能所並[穴/俱]、境智俱寂,故云理窮一切盡。
「圓智無相三界王,三十生盡等大覺,大寂無為金剛藏,一切報盡無極悲。第一義諦常安穩,窮源盡性妙智存。」
圓智無相下,第二三行頌佛地上忍,即為六別。圓智者,境盡智無名圓智,即是一切種智。三界王者,無上法王亦十三王外,佛是法輪王。三十生盡者,十地各三生盡也。因成果熟,故言等大覺。大寂無為,即上忍。言金剛者,無惑之金剛也。言一切報盡者,分段、變易俱盡也。言無極悲者,明其恩德,即是無緣大悲。第一義諦常安穩者,涅槃佛性理中精,最名為第一。深有所以名為義。知一切法不二之相,故言常安穩。窮源盡性者,因盡名窮源,見終名盡性。種智常凝,故名云妙智存。上來四十五行,別頌五忍竟。
「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一切眾生暫住報,登金剛源居淨土。如來三業德無極,我今月光禮三寶。法王無上人中樹,覆蓋大眾無量光,常口說法非無義,心智寂滅無緣照。人中師子為眾說,大眾歡喜散金華,百億萬土六大動,含生之生受妙報。天尊快說十四王,是故我今略歎佛。」
三賢十聖下,大段第三,八行,總結五忍中有三:初兩行明淨土分齊,第二一行歎如來三業功德,後之五行歎三業益物。初句云三賢十聖住果報者,住分段、變易報土也。又三賢住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句云唯佛者,無一人住常寂光土。第三句云暫住報者,前二士皆是生滅無常。第四句云金剛源者,唯佛一人居純清淨土。第三一行歎三業功德中,上半口業歎、下半身業歎,文相顯可知。就後五行歎三業利益中,初行言法王無上人中樹者,明身光益物。如來無上法王道王大千陰覆一切,喻如世間樹,故云覆蓋大眾。第二行初句歎口說。如來說常無常一切法皆深有所以,故云非無義。下句歎意業寂,如來大寂三昧,不緣而照,因緣相絕,故云無緣照。第三行明師子吼說除疑,令眾生歡喜。第四行身通六動,令眾生得果。第五行結歎。天尊快說者,佛出世人天之表,故云天尊快說。十四王者,習種銅輪、性種銀輪、道種金輪王,十地名十,即為十三,佛為三界王,合前十三為十四王也。是故我今略歎者,月光自謙慧光微薄,不能廣歎如來智,故云略歎佛也。
時諸大眾聞月光王歎十四王無量功德藏,得大法利。即於座中有十恒河沙天王、十恒河沙梵王、十恒河沙鬼神王,乃至三趣,得無生法忍;八部阿須輪王,現轉鬼身,天上受道,三生入正位者,或四生五生乃至十生得入正位證聖人性,得一切無量果報。
時諸大眾下,第三明大眾聞法得益。長行有三段:初明諸天人得益;乃至下,第二三趣獲利;三生下,第三得道延促不同、獲益遲疾。初明天王得無生忍。就別,七地已上名無生忍;就通,初地已上名無生忍。三趣得益生者,無生通上下。三趣者,人、天、神三趣也;非三途,三途不堪不受道故。八部者,四天王住下有四修羅王:一羅睺阿修羅王、二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三般利阿修羅王、四毘樓闍阿修羅王,須彌山下復有四大阿修羅:一恐㝹、二富樓摩、三婆羅呵、四兜牟樓,故云八部阿修羅也。出《三藏記》也。三生下,第三明入道延促,有四句:三生四生五生十生,經歷不同,延促有異,聞法已後更經三四等生得入也。所言正位者,有二義:一人空正位,十解已上得人空;二法空正位,初地已上得無生正位。
仁王般若經疏卷中三終
仁王般若經疏卷中四
吉藏法師撰
佛告諸得道果實天眾:「善男子!是月光王已於過去十千劫中龍光王佛法中為四住開士,我為八住菩薩;今於我前大師子吼。如是如是。」
佛告諸得道果實天眾下,第四佛述讚月光久供多佛。文有五段:第一發月光本迹;如是如是下,第二略述;第三從善男子下訖有心得無心得,廣述;第四從是以波若功德下訖不可思議,歎波若忘言離著,如風空中行;第五從善男子此功德藏訖功德,`[校【CB】,狹【大】(cf. T33n1707_p0337a22)]`校量月光所說與十三法師所說勝劣。第一發迹中有二:初告天上得道賢聖眾;二善男子下,發月光迹。四住者,十地明義即第四炎地,八住即第八不動地。師子吼者,歎教是了義決定之說。如是下,第二略述中二句:初述月光所說;第二引佛證誠。如是如是者,述可之言。
「如汝所解得真義說,不可思議、不可度量,唯佛與佛乃知斯事。善男子!其所說十四般若波羅蜜,三忍地地上中下三十忍,一切行藏、一切佛藏不可思議。」
如汝所解者,稱其義也。不可思議者,無得正觀異名也。不可度量者,非二乘下位之境界也。唯佛與佛者,第二引佛證誠月光所說。善男子下,第三廣述,文有四:初略述十四忍;二何以故下,廣述十四忍功能;三一切眾生下,舉空釋成;四結無心得。初略述十四忍中,所說十四波若者,總牒前所說十四忍名十四波若,名異體同。下別明十四。言三忍者,伏忍中三忍,一信、二止、三堅忍。言地地上中下為三十忍者,釋有二義:一就十地各有上中下為三十忍;二就伏忍中習種為下、性種名中、道種名上,三位各十,故成三十忍。前解為正。一切行藏者,即是名因藏。一切佛藏,是名果藏,辨佛果地功德蘊積名藏。即是佛圓覺忍,通前十三為十四波若。因果俱證無所得,名不可思議。
「何以故?一切諸佛是中生、是中滅、是中化,而無生無滅無化;無自無他、第一無二、非化非不化、非相非無相、無來無去,如虛空故。」
何以故下,第二廣述十四忍功能。文有二:初約出用、次約悟入。初約出用者,諸法本自不生、今亦不滅,以因緣故,於無分別中為眾生說有生滅。文云一切諸佛是中生者,依忍化現成佛名生。是中滅者,滅惑化隱名滅。是中化者,依忍化眾生也。次約悟入明無生滅等,文云無生無滅無化者,上來為緣出用說生滅化等諸事,若知生等即無生滅,故不假言,恐眾生隨名著相,故還點向所說生者名無生,無滅無化等例然。亦得用無生破前生,無滅故破前滅,無化破前化生也。無自無他者,自心不生名不自,不見前境故云無他。亦云不見自名滅我,不見他名滅我所。第一無二者,境智俱寂故云第一無二也。非化非不化者,無得正觀居心,有時說化為不化,有時說不化為化,故云非化非不化,豈得以常人定執消文也。非無相者,恐眾生聞悟入之言,謂皆無所有,故云非無相。如《大品》云「無所得得」,如是得無所得義耳。無來無去者,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乃至)無依無得,故云如虛空。
「一切眾生無生滅、無縛解、非因非果非不因果,煩惱我人知見、受者我所者、一切苦受行空故,一切法集幻化五陰,無含無散,法同法性寂然空故,法境界空,空無相不轉不顛倒,不順幻化。」
一切眾生下,第三舉空釋成。就中有五子段:一明眾生空;從一切苦受下,二明法空;從法境界空下,三明境空;從無三寶下,四明凡聖空;波若無知下,五明知空。初明生空,文云眾生無生滅,眾生本無所得離苦,故云無生無滅。離集故無縛無解,無集故非因,無苦故非果。以因緣隨俗,非不因果。眾生假名,非無佛性因、非無涅槃果。眾生生死名煩惱,五陰中生名我,假名行者名人。意識名知者,眼識為見者,命根不斷名壽者。文云受者,即領違順名受者。於五陰中見我所者,明生空竟。第二明法空,文云一切苦受行空故者,觀五陰內一切苦皆空。五陰和合名法集,以無其實名幻化,五陰本來清淨故云無含無散。體知五陰即是真如,故云法同法性寂然空故。第三明境空,文云法境界空,能觀之心既淨,所觀之境亦空,故云境界空。實相門中無相不相,故云空無相。相不能動故云不轉,離惑故以名不顛倒,離解故名不順,知諸法空故名幻化。
「無三寶、無聖人、無六道,如虛空故。般若無知無見、不行不緣、不因不受、不得一切照相故行道相,斯行道相如虛空故。法相如是,何可有心得無心得?」
第四段明凡聖空。無三寶無聖人名聖空,無六道名凡空。第五段明智空,文云波若無知,波若名智慧,今言無知者,絕於知相,故言無知,不可定智慧。審波若下諸句例然。無知無見,忘於見知也。緣觀並寂,故云不行。不緣不受波若名,故云不因不受。內證真如,故云不得一切照相。諸法無所有,故云斯行道相如虛空故,亦云無分別故同虛空。第四結。法相如是盡皆空者,何可有心得無心得也。又云以離有相故不可有心得,以離無相故不可無心得。
「是以般若功德,不可眾生中行而行,不可五陰法中行而行,不可境中行而行,不可解中行而行,是故般若不可思議。而一切諸佛菩薩於中行,故亦不可思議。一切諸如來於幻化無住法中化,亦不可思議。」
是以波若下,大段第四明波若忘言離著。就中有二:初依空起行、第二歎說。就起行中有四句:初明不可得眾生中行而行,以生空無所有故;二不可得五陰中行而行,以法空無所有故;三不可得境中行而行,以境空無所有故;四不可得解中行以而行,以知空無所有故。第二歎說中有三:第一是故波若不可思議,歎十四波若;二出生三世諸佛不可思議;三知俗虛幻而能化益。
「善男子!此功德藏,假使無量恒河沙第十三灌頂開士說是功德,百千億分中如王所說、如海一渧。我今略述分義功德,有大利益一切眾生,亦為過去來今無量諸如來之所述可,三賢十聖讚歎無量是月光王分義功德。」
善男子下,大段第五`[校【CB】,狹【大】(cf. T33n1707_p0337a22)]`校量說中有二。一正`[校【CB】,狹【大】(cf. T33n1707_p0337a22)]`校量第二我今下歎說利益。初就`[校【CB】,狹【大】(cf. T33n1707_p0337a22)]`校量中歎月光所說功德如大海水,十地菩薩說如海一滴。又解:不然,月光所說如海一滴,十地菩薩說如大海水,以是勝故,經言灌頂開士說是功德百千億分中,王所說如海一滴,不及十地菩薩說如大海。第二利益中有三:初我今下,約釋迦所說以明月光說真能益眾生;二去來今下,約三世佛述印可;三三賢下,約四十賢聖歎月光分義功德挍量竟。
「善男子!是十四法門,三世一切眾生、一切三乘、一切諸佛之所修習,未來諸佛亦復如是。若一切諸佛菩薩不由此門得薩婆若者,無有是處。何以故?一切諸佛及菩薩無異路故。是故一切諸善男子,若有人聞諸忍法門,信忍、止忍、堅忍、善覺忍、離達忍、明慧忍、炎慧忍、勝慧`[忍【CB】,𢖫【大】]`忍、法現忍、遠達忍、等覺忍、慧光忍、灌頂忍、圓覺忍者。」
善男子是十四法門下,大段第五,牒上所說結勸修學。就中有三:第一明三世同修,顯行要勝;第二若有人聞下,歎益勸修;第三時諸眾中有十億下,明聞說獲益。就初顯行要勝中文有三:初正明三世同修同說;二若一切諸佛菩薩不由下,明上同修同說所以;三何以故下,傳釋上同修意,以無異道故。若有人聞下,第二歎益勸修。就中有二:初更列十四忍名;二是人超過下,歎經功能。初列十四`[忍【CB】,𢖫【大】]`忍名,一信忍,謂習種性;二止忍,謂性種性;三堅忍,謂道種性;四善覺忍,謂初地;五離達忍,謂二地;六明慧忍,謂三地;七炎慧忍,謂四地;八勝慧忍,謂五地;九法現`[忍【CB】,𢖫【大】]`忍,謂六地;十遠達忍,謂七地;十一等覺`[忍【CB】,𢖫【大】]`忍,謂八地;十二慧光忍,謂九地;十三灌頂`[忍【CB】,𢖫【大】]`忍,謂第十地;十四圓覺忍,謂佛地如來萬德。
「是人超過百劫千劫無量恒河沙生生苦難,入此法門現身得報。」時諸眾中有十億同名虛空藏海菩薩,歡喜法樂,各各散華於虛空中,變成無量華臺,上有無量大眾說十四正行。十八梵、六欲天王亦散寶華,各坐虛空臺上說十四正行,受持讀誦解其義理,無量諸鬼神現身修行般若波羅蜜。
是人超過下,第二明歎經功能。第二歎益勸修訖。第三時諸下,大眾聞法獲益散華供養。文有三:初菩薩歡喜供養。十四忍,名十四正行;二十八梵天`[歡【CB】,勸【大】]`歡喜供養;三無量諸鬼神下,明鬼神供養,略不明餘眾供養。言十八梵者,初禪有三,謂一梵眾、二梵輔、三大梵。二禪有三:一小光、二無量光、三光音。三禪有三:一小淨、二遍淨、三無量淨。第四禪有九:一福生、二福愛、三廣果,此三天凡聖共住;四無想天,唯外道凡夫住;五無煩、六無熱、七善現、八善可見、九色究竟,此五唯那含等聖人住。唯第四禪有色地,故云十八梵,不說無色界。言鬼神現身修行者,以其過去修敬,故令得修行波若,以其毀戒故墮鬼中。答第二問明利他行相竟。
佛告大王:「汝先言云何眾生相可化?若以幻化身見幻化者,是菩薩真行化眾生。眾生識初一念識異木石,生得善、生得惡,惡為無量惡識本,善為無量善識本。」
第三佛告大王汝先言下,答前所化眾生問。文有三:第一欲答故牒其問,故云何眾生相可化;第二若以幻化下,正答;第三時眾下,明得益。就正答中有二:初就悟入以答,亦名略答,亦名為無所得以答。文云若以幻化身見幻化者,是菩薩真行化眾生者,知身相本自不生,為化眾生,故名幻化身。眾生本來不有,而今言化者,以不有而有,故云見幻化也。知能化所化本來清淨,故云真行化眾生也。眾生識初一念下,第二廣答,亦云約出用答,亦云約俗諦幻有答。文有五:初定是善惡心異木石;第二色名色蓋下,出五陰名;第三蓋者下,釋名廣解;第四大王下,簡凡聖色麁細不同;第五眾生者下,明一切法結屬世諦。初云眾生識初一念識異木石,生得善生得惡,惡為無量惡識本,善為無量善識本,乃至金剛菩薩者,解者不同,不能具出。今且依經以釋。《涅槃經》云「如雪山藥,如是一味,隨其流處有種種味。」其藥真味停留在山,猶如滿月。合譬云一味者,譬佛性。以煩惱故出種種味,所謂地獄畜生等。今謂一味者,即是無所得不二之真性也。復云如是一味隨其流處有種種味異者,依無所得真性起有所得妄想,即成無明煩惱起業成六道報也。又《大品》云「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有如無所有,是事不知名為無明。」實相與無明住地本來無前後,但眾生於無所有中橫起憶想分別長流六道。變迷得解,知煩惱本來是涅槃,有何初後。故此經云初一念識支本識解性故異木石耳。文云生得善生得惡者,緣善境界起於識善,此識善則從自性真實善正因所生,復緣善事而起,此識則善也。若緣惡境界起於識惡,此識惡則從無明熏習生因所生,復緣惡事而起,此識則名惡也。惡為無量惡識本善為無量善識本者,此初一念善惡之識熏習之功,各生無量善惡習果也。
「初一念、金剛終一念於中生不可說、不可說識,成眾生色心,是眾生根本,色名色蓋,心名識蓋、想蓋、受蓋、行蓋,蓋者陰覆為用。身名積聚。」
初一念金剛終一念於中生不可說不可說識,此意於生死內既無明緣念,念起生滅心也,故云不可說識,此明成眾生因也。成眾生色心者,辨果。文云眾生根本者,結初一念識是成眾生本。又解初一念者,此明相續之始,此乃無始為始。金剛終一念者,若小乘分段終,大乘變易終也。色名色蓋下,第二略出五陰名。蓋者下,第三釋名廣解。蓋者陰覆為用,身名積聚,假名之身為五陰所成,故云積聚。
「大王!此一色法生無量色,眼所得為色、耳所得為聲、鼻所得為香、舌所得為味、身所得為觸。堅持名地、水名潤、火名熱、輕動名風。生五識處名根。如是一色一心有不可思議色心。」
此一色法生無量色者,依《成實》十四種色為色陰,陰蓋眾生不能得出離生死。初明五塵色,次明四大色,次明五根色,文相甚顯。如是一色下,總結色心有不可思議色心。
「大王!凡夫六識麁,故得假名,青黃方圓等無量假色法;聖人六識淨,故得實法,色香味觸一切實色法。眾生者,世諦之名也,若有若無,但生眾生憶念,名為世諦。」
大王凡夫六識下,第四簡凡聖色麁細分別。凡夫六識總相聚法,故言得假名上青黃。聖人分別四微等,故言得實。又云:聖人緣法界六識得真實法也。眾生者世諦之名下,第五明眾生一切法屬世諦。文有三:初總標一切屬世諦;第二相續假下,明三假屬世諦;第三大王下,明諸佛賢聖稱境而知,皆如幻有,結屬世諦。前總中有二:初明一切法皆如空花,悉屬世諦;二無佛出世前下,明立因緣名字。就前有二:初明眾生若有若無皆如幻化,名為因。
「世諦假誑,幻化故有,乃至六道幻化,眾生見幻化,幻化見幻化。婆羅門、剎利、毘舍、首陀、神我等色心,名為幻諦。幻諦法,無佛出世前無名字無義名幻法。幻化無名字、無體相、無三界名字、無善惡果報六道名字。」
假誑幻化故有乃至六道亦如幻化,名為無果。以眾生虛妄憶想為假誑所成,故有人天六道之名。若達此妄本來不有,故云幻化見幻化也。二婆羅門下,明貴賤皆如幻化,悉入世諦。又解:前明凡夫取假色為實;次幻化見幻化下,明聖人知假色是虛。此文應言幻師見幻,而言眾生者,此是佛眾生也。第二立因緣名字中有二:初明無佛出世,無一切因緣名字。
「大王!是故諸佛出現於世,為眾生故說,作三界六道名字,是名無量名字,如空法、四大法、心法、色法、相續假法,非一非異,一亦不續、異亦不續,非一非異,故名續諦。」
二大王下,明佛出世為眾生立一切世界六道無量種種色心等名字,可知。第二明三假屬世諦。一相續假者,與成實師異。若見諸法是一,是常見;若見諸法念念異,是斷見。離此二見,知前法生後後法,法次第生法,此明因緣續義,故文云一亦不續、異亦不續,絕於前後故,故不相續也。
「相待假法,一切名相待,亦名不定相待,如五色等法、有無一切等法,一切法皆緣成假成,眾生俱時因果、異時因果,三世善惡一切幻化,是幻諦眾生。」
相待假者有二,亦名別待,亦名通待。如長短老少好惡,名為別待,如長待不長。一切萬物皆不定,不長外隨待一物,故云不定,亦名通待。緣成假者,即因成假,四塵成四大,四大成五根,五根成眾生故緣成。文云五色者,云五根為五色,亦云青黃赤白雜色為五色。文云俱時因果,現在五果三因名俱時因果。異時因果者,過去二因望現在五果名異時。又云:俱時因是緣因,異時因是生因,若約外法梁椽成舍名俱時,十二時成日名異時因果。
「大王!若菩薩如上所見眾生幻化,皆以假誑如空中華,十住菩薩諸佛五眼如幻諦而見,菩薩化眾生為若此。」時諸有無量天子及諸大眾,得伏忍者、得空無生忍,乃至一地十地不可思議德行。
第三大王下,明諸佛菩薩五眼,亦名世諦。文云若菩薩如上所見眾生幻化,如空中花,眾生本來無所有,以虛妄而有,譬如空花。諸佛五眼如幻諦而見,如境而知、如理而知照,緣觀並[穴/(俱-≡+=)],故云為若此也。時諸有無量下,答問中大段第三聞法獲益。初諸天子下,明得道人。伏忍下,明得益差別。地前三賢名伏忍,空忍者四地已上順無相空,以七地已上名無生忍,初三地信忍略不說之。初地名一地,至法雲名十地。廣大如虛空,名不可思議德行也。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二諦品第四
此品所以而來者,上觀空教化,明實智方便皆空不二,亦可了護因護果畢竟無差。起如幻化以化眾生,化不孤起必有所觀境界教。境界教是何?所謂二諦。二諦者,真俗非一名為二,即不虛名諦,故云二諦品。二諦之義,佛法大宗,若欲委論境之與教,諸解非一,不能具述。今言二諦者,以因緣空有為世諦,因緣有空為真諦。至論諸法本來不二為因緣,故說言二耳。就此中一品有三番問答論辨二諦不二,即為三別:第一問答正辨二諦不二;第二問答明說法不二;第三問答正辨法門不二。就前問答中有二:初問、後答。就初問中有三:一問、二難、三結問,正辨二諦有無。文言第一義諦中有世諦不,此正是問也。
爾時波斯匿王白佛言:「第一義諦中有世諦不?若言無者,智不應二;若言有者;智不應一。一二之義,其事云何?」
若言無者智不應二,方便智、實智。若言有者聖人智不應一。若論其理不一不二,若定為一,凡夫見俗而應見真。若定有者,智不應。一此正難也。一二之義其事云何,此正結問也。但一二之言既難,所以月光有問,故言一二之其事云何。
佛告大王:「汝於過去七佛已問一義二義,汝今無聽我今無說,無聽無說即為一義二義故。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法修行,七佛偈如是。」
佛告下,第二佛答也。就答中有三:初長行歎問;二引七佛偈為證;第三大王下長行,正報其難。初長行歎問有三:初歎問、二略示義宗、三誡勅。初歎問出王本行願,先已於過去論一二義竟,今何故更問此事?汝今下,第二略示義宗。汝今無聽我今無說者,如幻無所說,何須汝聞,故言無聽;聽者如幻人無所聽,何須我說?如是無聽無說而不防聽說宛然,一二之義亦爾。故《淨名云》「夫說法者無說,聽法者無聞。」若心存聽說即是二見,豈得與此經相應?諦聽諦聽下,第三誡勅勸修。依三慧而修行,方能達解一二之義也。諦聽諦聽者,即是聞慧。善思念之,即是思慧。如法修行,即是修慧。第二引七佛偈,有八行半,分為四別:第一三偈,約因緣空有以明二諦不二;第二有三行,約情解見一二,以明二諦不二;第三有兩行,就譬以明二諦不二;第四半行,結勸屬人。初三偈即為三別:初偈標因緣空有二諦章門;次偈解釋;第三偈結。初偈上半約有空以明真諦,下半偈約空有以明世諦。
「無相第一義,無自無他作,因緣本自有,無自無他作。法性本無性,第一義空如,諸有本有法,三假集假有。無無諦實無,寂滅第一空,諸法因緣有,有無義如是。」
無相第一義者,此辨真諦也。如來說法前後不同,先說世諦後明真諦,此明從淺入深。自有先說真諦後明俗諦,此明宗歸有本。無相者,實相之理絕於有無,名為無相。物莫能測,名第一。仲𮥜所以,名之為義。無自無他作者,本來無相,豈是今無?既言本無相,何忽有造作?故云無自無他作。依如西域九十五種外道,以四作往收,義無不盡。故《涅槃》云「非自作,非他之所作,亦非共作,非無因作,是故勝出諸外道。」此經只有二種,存略故耳。因緣本自有者,明因緣空有為世諦。因緣本自有,豈是今有?既言本有,故言無自無他作。故《大智論》云「十二因緣是誰所作?佛言:非佛作,非菩薩作,(乃至)非一切聖人所作。」故云無自無他作也。法性下一偈,為二:上半釋前上半、下半釋前下半。法性本無性者,即是前無相第一義。諸法實相名為法性,法性以無性為法性,此是對性說無性,若無有性亦無無性。第一義空如者,即是第一義空。以無依無得故名空如。諸有本有法者,釋前因緣本自有。三假集假有者,此明無體,藉他故有也。第三偈無無諦實無,還結前無相第一義。寂滅第一空,結無自無他作。諸法因緣有,結前因緣本自有。有無義如是,總結前十一句也。有者,結前三偈下半明有,無者結前三偈上半明無,故云有無義如是也。又釋無無諦實無者,二無遣二實,故云無無諦實無。寂滅第一空者,有自體本無,故云寂滅第一空。一切有為法皆依六因四緣生,故言諸法因緣有。又解:無無諦實無者,一無去於上諸有,一無去於上無,故云無無也。諦實無,智照如實智,故云諦實無。寂滅第一空者,寂滅法中最精,絕四句、離百非,不同二乘斷空,故云第一空。諸法因緣有有無義如是者,總結上也。又解:無無者,一無無世諦,一無無真諦也。
「有無本自二,譬如牛二角,照解見無二,二諦常不即。解心見不二,求二不可得,非謂二諦一,非二何可得?於解常自一,於諦常自二,通達此無二,真入第一義。」
有無本自二下,第二有三偈,就一異約情解以辨二諦不二。初偈略明一二,第二偈解釋,第三偈結歎。初偈為二:上半約二情明二諦,下半約觀解明不二。上半初句法說,次句譬說。有無本自二者,有即非無,無即非有,故言本自二。何以得知有無?下句譬云如似牛二角。二角相別,似於有無義不相即,同在一頭似有無體一。照解見不二下,下半約觀解。佛菩薩心內達照諸法畢竟清淨,何曾二不二?為對於二,故云照解見不二。有人云:見不二即是一。此是一異之見,豈是照解?二諦常不即者,還約二情,故云不即。第二偈約達解之心以釋前偈於緣見一二。解心見不二者,釋前偈上句。前即於緣見有無,今辨了悟此有無之二。於解即不二,求二不可得者,釋第二句譬說。但迷故說二,譬之二角。變迷成解,此二本來不二,求二畢竟無從,故云不可得。非謂二諦一者,釋前下半初句照解見無二。本對二說無二,其二既無,豈得存一?故云非謂二諦一。以此而推無二,豈得還同一見?非二何可得者,一既不可得,何況二耶?第三行結歎。上半結前。於解常自一者,結前解心見不二。此一對二說,一莫作一解。於諦常自二者,結前有無本自二。又解:於解常自一者,二諦體一。於諦常自二者,結其義異。通達此無二者,下半歎益,明內外並[穴/(俱-≡+=)]、有無雙寂,無依無得平等清淨,故云通達此無二真入第一義。
「世諦幻化起,譬如虛空華,如影三手無,因緣故誑有。幻化見幻化,眾生名幻諦,幻師見幻法,諦實則皆無。名為諸佛觀,菩薩觀亦然。」
世諦幻化起下,第三有兩偈,約譬明二諦為二。初一行半,明世諦人法同於幻化;後幻師下半行,約譬明真諦。世諦幻化起譬如虛空華者,明世諦虛誑不實,喻若空華,但誑肉眼妄見為有,如浮雲電、如風送火,譬如空華無所有。如影三手無因緣故誑有者,此是無因緣,但有虛假之名而無其實也。幻化見幻化者,眾生體是其幻,復染幻塵,名幻見幻也。眾生名幻諦者,世諦也。上明法幻,今明人化也。幻師見幻法者,下半明真諦。諸佛菩薩譬幻師,三界虛妄是幻法。諦實則皆無者,迷故見有,變迷實照則知皆無。對有說無,有息無消,緣觀俱寂也。名為諸佛觀下,第四半偈舉觀結屬人。初句就果人知於二諦,故云名為諸佛觀。第二句就因人知於二諦,故云菩薩觀亦然也。
「大王!菩薩摩訶薩於第一義中常照二諦化眾生,佛及眾生一而無二。何以故?以眾生空故得置菩提空,以菩提空故得置眾生空,以一切法空故空空。何以故?般若無相,二諦虛空。般若空於無明乃至薩婆若,無自相無他相故。」
大王下,第三正釋其所難,明二諦不二。於中有三:初舉果對因以明二諦不二;第二五眼下,偏就果以釋不二;第三菩薩未成佛下,雙結因果以釋不二。就初舉果對因中有二:初約菩薩能化見不二,照凡夫二乘所見二諦。佛及下,廣明所化眾生及法悉空不二。初能化文云菩薩於第一義中常照二諦化眾生者,於中道一實諦內常照空有二諦化眾生。所言常照二諦者,即大悲般若,化眾生以波若,故在生死而不著,則異於凡夫;以大悲故不住涅槃,異於二乘。不捨生死,異於二乘;不捨涅槃,異於凡夫。故言常照二諦化眾生。舊云第一義不說俗,是何言哉?佛及下,二廣明所化眾生及法悉空不二。就中有二:初明生空、後辨法空。生空文言佛及眾生一而無二者,佛及眾生本來寂滅,同無所得,故云一而無二。虛妄分別見眾生為因地、佛為果地;達觀之上體知佛及眾生本來寂滅,故云一而無二。此無二者,是因緣假名,對破二見言一,二息一消。一藥病俱遣,亦是遣無遣有。何以故下釋,以眾生空故得置菩提空,眾生與菩提同無所得,眾生如與菩薩如無異,故言置,非是兩物相置也。次明法空,文言以一切法空故空空。一切法空者,總標諸法空也。法門無量不可具出,今總標一切攝無盡,故云一切法空故。為眾生無始已來滯有情深,今借空智以遣有。復滯於空,今以空治空,故名空空。故《智論》十八空中破內空外空內外空竟,次明空空。以空治前三種空,故云空空。又解:一空空於智,一空空二諦法也。何以故下,釋二空。文言般若無相者,釋其智空。以智無生相,名之為空。文言二諦虛空者,釋其二諦法空。以一切畢竟清淨,故言虛空。文言波若空於無明者,因緣之法本性自空,不須智推然後明空。但眾生虛妄不知,故復假智照得空。故《涅槃》云「諸法雖空,要因菩薩修空見空也。」乃至薩波若無自相無他相者,內盡於觀,名為無自;外清諸緣,名為無他也。
「五眼成就,時見無所見,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菩薩未成佛時,以菩提為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為菩提。何以故?於第一義而不二故,諸佛如來乃至一切法如故。」
五眼下,第二偏就果地以明能見所見不二。文言見無所見者,此見是無見之見,言無所見者,諸法本來清淨,何所見耶?而言見者,隨俗故無過。《法華》明佛眼見六道眾生,《大品》明五眼不見眾生,《法華》即無見之見,《大品》即見之無見。此經舉所見之非無,以顯能見非有。行亦不受者,《大品》無受三昧具有五句,此中正有四句,若將乃至一切亦不受,即是第五句。行亦不受者,《大智論》云「行亦不受者,治其有見。不行亦不受者,除其無見。」說無為治有,非謂有此無;說有以除無,非謂有此有。談無未曾無、說有未曾有,對治因緣故有此說。欲使兩見之徒俱詣正觀、夷有無、均生滅、亡道俗、泯二際,故云行不行等皆不受。亦不受有亦不同無,無二過故。非行非不行者,有因尚不得,何況無因。一切法亦不受者,依《大智論》即是不受亦不受也。菩薩未成佛下,第三雙結因果不二。文言菩薩未成佛時以菩提為煩惱者,譬如結巾為㝹,解者見巾,妄者見㝹。亦如病者食甜為苦,病差以向苦為甜,更無別異法。由妄故見不生死為生死,煩惱亦爾。迷故菩提即是煩惱,悟之煩惱即是菩提,迷故則四方易位,悟也則廓爾無遺。何以故下,釋上煩惱即菩提。於第一義而不二者,煩惱與菩提同無所有,云不二。諸佛乃至一切法皆絕心行,故稱為如。第一問答竟。
白佛言:「云何十方諸如來、一切菩薩不離文字而行諸法相?」「大王!法輪者法本如,重誦如,受記如,不誦偈如,無問而自說如,戒經如,譬喻如,法界如,本事如,方廣如,未曾有如,論義如,是名味句音聲果文字記句一切如,若取文字者不行空也。」
二白佛言下,第二問答,明說法不二。有二:初問、後答。就初問中有二意:初問意言云何上說菩薩於第一義諦中常照二諦化眾生。第一義諦中有何所化,而言佛菩薩常說十二部經化眾生,不離文字而得解脫?文字即寂,若為行諸法相?云何第一義中化眾生?二遠取上問,前〈空品〉明護佛果、護十地,第一義中無能護所護,云何護佛果護十地化眾生也?第二答中有四:初明所說十二部經如;第二大王如如下,明三種佛性;若菩薩下,第三出修之方法;大王若菩薩護佛下,第四結。就初有二:前約十二部經明二諦教如;是名味句下,次勸依文字取如,莫取名字。十二部經者,法輪即法本如,西土名修多羅此名法本,謂詮理之本,亦可與十二部經為本。言法本如者,明諸法本來是如。如者不一不二之異名,非但真諦是如,只世諦亦如。今文正爾,以隨俗方便故名世諦,即此世諦體本來不可得名之為如。餘十一部例然。不同舊說:法本是世諦,如是真諦。此是真俗二見耳,豈是約二諦以明如?重誦如者,此間語,梵本名祇夜,以偈重誦前長行中義。受記如者,此間語,外國名和伽羅那,以記說未來世得佛果故。《成實論》明解義經,以其問答解釋明因得果故。不頌偈如者,此間語,梵本名伽陀,以汎爾偈說不頌長行故。無問而自說如者,此間語,西土名優陀那,以不待請說故。戒經如者,此間語,梵本名尼陀那,此是因緣經,以因事制戒故。譬喻如者,外國名阿波陀那,以藉事說法故。法界如者,西土名伊帝曰多伽,此間應云本事,佛說法界畔,亦云以說過去十八界事故。本事如者,外國名闍陀伽,此間名本生經,以說自身本生事故。前本事經,說自他十八界故。方廣如者,外國名毘佛略,以說法空方廣理故。未曾有如者,外國名阿浮陀達摩,以說神通變化事故。論議如者,外國名憂婆提舍,以問答辨理故。是名味句下,大段第二,明依文字取如不取名字也。就中有五:一名味句,是應說。二音聲,是正說。音聲者,一胸、二喉、三咽、四舌根、五齒、六脣、七鼻、八頂,由此動方有音聲說也。三果報,是能說。四一切如,即是所說,依此說實無法可說。故《金剛波若》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五若取文字者,舉失顯得。以執文字作解,不達文字性離,故名不行空也。
「大王!如如文字修諸佛智母,一切眾生性根本智母,即為薩婆若體;諸佛未成佛,以當佛為智母,未得為性;已得薩婆若。三乘般若不生不滅,自性常住,一切眾生以此為覺性故。」
大王如如文字下,答問中第二,明三種佛性:初現常佛性、二當常佛性、三了因佛性。佛性非當現,而約緣當現不同,故有三種之說。若無依無得隨緣說者,無過;若執當現是定實者,即成諍論。初現常,文言如如文字修諸佛智母一切眾生性根本智母即為薩婆若體者,以前聞十二部經如,故知文字即是如。如即是波若,波若為佛母,故云智母。言一切眾生性根本智母者,知眾生性不可得即如,故云即為薩婆若體。達解眾生與薩婆若不一不二,何當何現?破當故說現耳。諸佛未成佛下,第二明當果佛性。何以得知?文云諸佛未成佛,當佛以為智母,未得為性。故知當有非現有。現有者有隱性,當無者無當性,故知顯故名當、隱故名現。論其實性,體絕諸非。當非現,現以因緣,故說當說現耳。已得下,第三明了因佛性。明三乘波若了出不生不滅,以得波若正觀體知生者不生、滅者不滅,故云自性常住。一切眾生虛妄因緣輪迴六趣,體知虛妄無從,即是不生不滅,故云以此自性常住為覺性也。
「若菩薩無受無文字,離文字非非文字修,無修為修文字者,得般若真性般若波羅蜜。大王!若菩薩護佛護化眾生護十地行為若此。」
若菩薩下,答問中第三,出修之方法。有二:初出修方法,文言無受無文字離文字非非文字修,無修為修文字者者,以知文字性離,心無所依,文理並[穴/俱],修不修俱寂,故云非非文字修文字也。二為修文字者下,明體知上修之方法。體知波若修,故得名性波若。以無得為得,實無所得也。大王若菩薩護佛果下,答問中第四,結上護化眾生、護十地行,能護所護亦同修之方法也。護佛者,護果。護十地行者,護因。護化眾生者,利他行也。
白佛言:「無量品眾生根,亦無量行,亦無量法門,為一為二?為無`[量【卍續】,最【大】(cf. X26n0511_p0033b02)]`量耶?」「大王!一切法觀門非一非二,乃至無量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無相。若菩薩見眾生見一見二即不見一不見二。一二者,第一義諦也。」
白佛言無量品眾生下,第三問答,明法門不二。就中有二:初問、次答。初月光舉所化眾生無量品,明其人別。根亦無量,明其根別。行亦無量,明其行別。此三既異,未知能化法門為一為二為無量也。大王一切法觀門下,第二佛答中有三:第一正答法門不二;大王七佛說下,第二歎教勸修明經功德;大王此經下,第三定經名字勸令受持。就初正答法門不二中有四:初正答前問,明法門不二。從若菩薩下,二舉非顯是,以釋前問。從大王若有若無下,第三明諸諦教門攝一切法皆歸於空。從眾生品品下,第四結酬前問。初正答問中,文云大王一切法觀門下,答前三句:非一答初問,非二答前第二問,乃至無量答第三問。應云非無量而言乃至無量者,欲顯非無量之無量。一二義既非,無量亦爾,互文現意耳。一切法亦非有相下,重舉絕四句,釋前一切法觀門。經家存略,直標破有無二句,餘句可知。亦非有相者,破有相。非非無相者,即是第四句,破非無相,故言非非無相。有人言:非非者是誤,應云非無相。此是不識經耳。第二若菩薩下,舉非顯是。先舉非,文云若菩薩見眾生者,即著我人也。見一見二者,即同僧佉、衛世師一異之見也。次明顯是,文云一二者,第一義諦也,以知正因緣之一二畢竟清淨,無依無得,知此一二相寂滅,故云第一義諦也。
「大王!若有若無者,即世諦也。以三諦攝一切法,空諦、色諦、心諦,故我說一切法不出三諦。我人知見、五受陰空,乃至一切法空。眾生品品根行不同,故非一非二法門。」
第三大王下,明諸諦空中有三:初明世諦、次明三諦攝法、三明世諦終歸空也。初世諦,文云若有若無者,此意明凡夫定執有無,故名世諦也。次明三諦攝法,文云一切法空諦者,三藏師云:諸法本性為空諦也。凡夫色麁顯,據色為端,名為色諦。三乘人修道無漏心,名為心諦。若義論,生死涅槃各有三諦。生死三者,天人四大色是色諦,八識心是心諦,於生死上無涅槃是空諦。涅槃三者,天人真實色是色諦,二真實心名心諦,無生死四顛倒名空諦也。教雖說三,理非三也。我人知見下,第三明世諦還歸於空。眾生品品下,第四總結,酬上問。眾生品品者,酬前無量品眾生。根者,酬上根亦無量。行者,酬上行亦無量。非一非二法門者,酬上能化法門為一為二為無量。
「大王!七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我今說般若波羅蜜,無二無別。汝等大眾受持、讀誦、解說,是經功德有無量不可說不可說諸佛,一一佛教化無量不可說眾生,一一眾生皆得成佛,是佛復教化無量不可說眾生皆得成佛。」
大王七佛下,答中第二段,歎教勸修明經功德。文有六別:初明諸佛道同;汝等下,第二勸持;有無量下,第三別列三番佛;是上三佛下,第四總牒上三佛,明說波若分教多少;況復下,第五校量;時諸下,第六聞法獲益。第一諸佛道同,文云七佛所說我今說波若無二無別者,通釋釋迦為七佛,明`[己【CB】,已【大】]`己所說同於六佛,顯法真正。同無所得,故無二無別。第二勸持,文云汝等大眾受持。《大智論》解受持云「聞而奉行為受,久久不失為持。」故云受持。讀誦解義,可解。第三舉三番佛化眾生:從無量不可說諸佛,是第一。二從一一佛教化無量不可說眾生一一眾生皆得成佛已來,為第二番佛。從是佛復教化無量不可說眾生下,第三番佛也。
「是上三佛說般若波羅蜜經八百萬億偈,於一偈中復分為千分,於一分中說一分句義不可窮盡。況復於此經中起一念信,是諸眾生超百劫千劫十地等功德,何況受持讀誦解說者功德,即十方諸佛等無有異。當知是人即是如來,得佛不久。」時諸大眾聞說是經,十億人得三空忍,百萬億人得大空忍十地性。
第四是上三佛下,總牒上三種多佛。一一佛各說八百萬億偈,顯所說既廣,今分教少多。有三句:初分經作八百萬億偈;二於一偈中分為千分;三於一分中說一分句義不可窮盡。第五況復下,況信校量。文言一念信超十地者,一念無所得波若信,勝有所得百千劫修行十地功德也。文云諸佛等無有異,當知是人即是如來,得佛不久者,佛非當非現,破當故云即是如來,破現故云得佛不久。豈可執當現等當以為諍論耶?第六時諸大眾下,聞法獲益。文云十億人得三空忍者,謂空、無相、無作也。言大空忍者,在十地內本智證如,名大空忍。亦云無所得空,故云大空忍。言十地性者,在初地已上聖種性也。
「大王!此經名為仁王問般若波羅蜜經,汝等受持般若波羅蜜經,是經復有無量功德,名為護國土功德,亦名一切國王法藥服行無不大用護舍宅功德,亦護一切眾生身,即此般若波羅蜜是護國土,如城塹牆壁刀劍鉾楯。汝應受持,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
大王下,答問內第三段,定經名字勸持。文有三:初總列經名勸人受持;復有無量下,第二顯經功能;從汝應下,第三結勸受持。第一列名內云此經名仁王問波若者,此經有二名,若從能請人為名,名為仁王問經;二從功能立目,名護國經。道理通護一切衰惱等事,但護國為宗,故偏名護國也。第二顯經功能令人樂持。云復有無量功德者,總顯功德廣多。下別顯功能有四:初護國亦護王身;二明護舍亦護人身;三即此下,結波若是護國;四如城下,喻顯護國。城塹如戒,城高顯譬大乘。塹在城下外而復小,譬小乘。皆有防非止惡義。牆壁如定,安身之用。牆廣譬大乘,壁小譬小乘。刀劍如智慧,鉾楯如戒定。第三汝應下,結勸受持也。
仁王般若經疏卷中四終
仁王般若經疏卷下五
胡吉藏撰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護國品第五
正說六品中,上來三品明能護般若,辨經力用,生菩薩二利,能護佛因果,及知四生相寂了,語因果本來不二,得出世利益,已竟於前。今此一品明所護國土,辨世間利益。上〈空品〉初十六國王意欲問護國土法用,佛先答為諸菩薩說護佛果十地行因緣。上來三品諸說觀門,明能護般若因而生解,內德既圓外化復顯,經之威力使國無災民主獲安,故名為護。所護是何?題名為國。國者,王化封疆名之為國。盛辨此義,因以標名,故云護國品。
問:何故弘此經能護國土?答:其意眾多,今略明三義,故能護國土。一者般若是佛母,能生諸佛,今弘宣般若,稱可佛心,為佛神通之所擁護,能使七難不生,萬民安樂。二者大乘經是菩薩所學,由講此經,十方菩薩雲集此土聽受大乘,以菩薩神通大故,能令七難不起。三者此大乘經是十方護法天龍鬼神等之所愛敬,由講此經,天龍神等悉來聽法,擁護國土,能除七難災障不起,故能護國也。
此品分為五別:初明護國行法;大王昔日下,第二引昔顯今,明益非虛;大王十六大國下,第三勸物修行;爾時釋迦下,第四得益;吾今下,第五結。就第一段中復有四別:初明護國行法;二大王國土亂時下,明七難正壞國土,以為所護;三從不但護國已下,明護餘臣庶等,亦名護福;四從不但護福亦護眾難下,明護餘人八難。就初護國行法中又分為三:初勅聽許說;二當國土欲下,明須護時節;三當請百佛下,正明護國行法。
爾時佛告大王:「汝等善聽。吾今正說護國土法,用汝當受持般若波羅蜜。當國土欲亂破壞、劫燒、賊來破國時,當請百佛像、百菩薩像、百羅漢像,百比丘眾、四大眾七眾共聽是經,請百法師講般若波羅蜜,百師子吼高座前燃百燈,燒百和香,百種色華,以用供養三寶。三衣什物供養法師,小飯中食亦復以時。」
初文云告大王者,誡聽也。吾今者,許為正說。汝當受持下,勸王修行也。始是答上〈空品〉中問護國土因緣。二明須護時節。文云當國土欲亂者,明七難將起壞國惱民,故國王修德攘災,令萬民安樂。文云劫燒,未必劫燒也。言賊者,有二:一外劫盜禽獸,二內所作諸煩惱。賊既有二,護亦有二:一外即百部鬼神,二內所謂功德智慧,若內若外皆是諸佛菩薩神力也。三明行法中又分為四別:初從請百佛下,列七種福田,明福田闊大。二從百師子下,標列六種供養之具,明供養事。三從大王一日二時下,第三教其說法儀式。四從百部鬼神下,明諸善神王聞經歡喜擁護國土。初明七種福田:一者百佛、二百菩薩、三百羅漢,此等就入涅槃後,故但請像,以其末世七難急故。若就佛在世時,亦請佛、菩薩、羅漢等身。四百比丘眾。五四大眾,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優婆塞、四優婆夷。六七眾,前四大眾外,更加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為七也。七請百法師。法師等七種,何故皆百?略舉圓數以應百部鬼神也。二明六種供養具中,一百師子坐,以佛及法師坐此座上說妙法,名師子座。二燃百燈、三百和香、四百種色華、五三衣什物。什物者,三衣、鉢、坐具、剃刀、褐子、烏子、刀子、漉水帒、鉢帒、針筒。六小飯中食。用此六種供養三寶。百高座者,以有百法師故。燈香華各有百者,以供養百佛等故。三明說法儀式。
「時大王一日二時講讀此經,汝國土中有百部鬼神,是一一部復有百部,樂聞是經,此諸鬼神護汝國土。」
文云一日二時講者,午前、午後也。四明善神護國土。文云百部鬼神者,三藏師云:出《金銀仙人義經》,此經外國不來。此仙人領諸鬼神,鬼神根本有十部,一一部各有十部,故云百部也。根本十者,一大神,能化作諸神。二童子神,摩醯首羅兒犯仙人,仙人法不殺小兒,故仙人記年十六成大仙必死。此言不可勉,摩醯力住此兒恒年十四,以小兒為部黨,害世間小兒,若年十五,此兒不復害。三母神,童子乳母也。四梵神,摩醯首羅,面上三目,有一切智。若失物,呪小兒面,更生一目,直往取物,得物還失目。五象頭神,好障礙他一切善惡事,願令不成就。六天龍神,多貪嗔。七羅羅神,好犯人天,有善惡二健兒。八沙神,食肉薄福,身如沙土。九夜叉神,有大神通。十羅剎神,翻名極難。言百部者,是鬼神王也。一一部復有百部鬼神者,是前神王眷族也。是諸鬼神皆欲得人行般若,若不弘宣,好為損害。由國內講此經,諸鬼神等為聞法故,悉來護國令無七難,由無七難得講得聽,故云樂聞此經也。明行法竟。
「大王!國土亂時先鬼神亂,鬼神亂故萬民亂,賊來劫國,百姓亡喪,臣君大子王子,王王子百官共生是非,天地怪異,二十八宿、星道、日月失時失度,多有賊起。大王!若火難、水難、風難一切諸難,亦應講讀此經,法用如上說。」
第二明七難正壞國土。七難者,一鬼神難、二賊難、三臣君太子百官難、四二十八宿難。大王下,三災,合前為七難。此意由國無三寶,復不講讀大乘,鬼神等無聞正法,故惡心滋多惱亂萬民,萬民復亂及以衰死,故外賊來侵國耳。又百部鬼神樂聞正法,由其國中不講經故,諸鬼神瞋忿,故起七難惱亂國。二十八宿者,角、亢、弖、房、心、尾、箕,是東方宿也。斗、牛、女、虛、危、室、壁,是北方宿也。奎、婁、胃、昂、畢、觜、參,是西方宿也。井、鬼、柳、星、張、翼、軫,是南方宿也。一方有七,四七二十八宿也。失度者,於上度數錯亂,故曰失度也。日月失度者,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一日行一度,一歲一周天;月一日行十三度十九分之七,行一月一周天。又天道日月所行乃有無量,大判有三道,謂冬至之日行於南道,夏至日行於北道,`[春【卍續】,奉【大】(cf. X26n0511_p0036a16)]`春秋二分行於中道。護難法用同上,故云如上說也。
「大王!不但護國,亦有護福,求富貴官位、七寶如意、行來、求男女、求慧解名聞、求六天果報、人中九品果樂,亦講讀此經,法用如上說。」
大王不但護國下,第三明護臣庶等法用。有九種福:一富、二貴官位、三七寶如意、四行來安穩、五男女、六慧解、七名聞、八六天果、九人中九品果也。九品者,九品人,上中下各有三品,三三合九種。上品上中下者,上品道種性金輪王,中品性種性銀輪王,下品習種性銅輪王。中品上中下者,上品鐵輪王,中品粟散王,下品小國王。下品上中下者,上品剎利大姓,中品波羅門大姓,下品居士大家等。
「大王!不但護福,亦護眾難。若疾病苦難、杻械枷鎖撿繫其身、破四重禁、作五逆因、作八難罪、行六道事一切無量苦難,亦講讀此經,法用如上說。」
大王不但護福亦護眾難下,第四明護難。難有八:一疾病苦難、二杻難、三械難、四枷難、五鎖難、六撿繫、七四重五篇等是、八五逆等是。五逆,殺父、殺母、殺真人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此八難。又八者,三途難即三,四佛前佛後難、五邊地難、六聾盲瘖瘂難、七世智辨聰難、八長壽天難。第一大段明護國行法竟。
「大王!昔日有王釋提桓因,為頂生王來上天,上欲滅其國。時帝釋天王即如七佛法用,敷百高座,請百法師,講說般若波羅蜜,頂生即退,如《滅罪經》中說。」
大王昔日下,第二大段引昔類今。就中有二:初引帝釋王證成波若能護國土,如《涅槃經》引出其事也。二從天羅國下,引普明證波若能護身命。如《十王經》中說五千國王集,引此為證也。就初引天王中有四:一舉頂生王領奪天國;二明帝釋護國行法;三頂生即退下,明頂生退散;四如《滅罪經》下,引經證成。此應名涅槃經為滅罪經,闍王中說也。
「大王!昔有天羅國王,有一太子欲登王位,一名斑足太子。為外道羅陀師受教,應取千王頭以祭塚神。自登其位,已得九百九十九王。少一王,即北行萬里,即得一王名曰普明王。其普明王白斑足王言:『願聽一日飯食沙門,頂禮三寶。』其斑足王許之一日。時普明王即依過去七佛法,請百法師,敷百高座,一日二時講說般若波羅蜜八千億偈竟,其第一法師為普明王而說偈言:」
大王昔有天羅下,第二引普明王為證。文有三:一明難事;二從普明王白斑足下,明依經修福,明護國行法;三爾時法師下,聞法悟解。第一難事者,斑足欲破諸國,取千王頭祭塚神,文相顯可解。第二明行法中,文別有三:初明普明乞一日暇,斑足即許;二時普明下,請法師說法;三其第一法師下,就彼一人明說四非常偈。前二分,文相顯可知。就說偈中有八偈,為四:初兩偈說無常,次兩偈說苦,次兩偈說空,次兩偈說無我。
「『劫燒終訖,乾坤洞燃,須彌巨海,都為灰揚。天龍福盡,於中彫喪,二儀尚殞,國有何常?』」
乾坤洞然者,如造天地。《本起經》說天地壽二百萬劫,壽盡為劫火燒盡。七日凝住,過七日天下洞然。劫火去,上至欲界第六天,一劫火盡。他方大龍王雨水滅。火上至第十梵天,盡色界。復有一劫,旋藍風從他方來,吹此天雨水波蕩至上無色界。復有劫水盡,吹水波即作山川。天地初成,未有日月星宿,諸天飛來日月,國土始有也。就初兩偈中,初二句就天地,次兩句約山海,次兩句就天龍,次一句就陰陽。二儀者,一陰、二陽,此之二種能生能成,名為二儀。言尚殞者,明此陰陽雖復生長,而念念彫喪,故是無常。下一句結無常。無常多種,今略出五種:一滅無常,捨現報;二壞無常,和合破散;三轉變無常,色等變為異;四集相無常,無實生滅也;五自性無常,有為之法平等不住也。次兩偈明苦,即明八苦。
「『生老病死,輪轉無際,事與願違,憂悲為害。欲深禍重,瘡疣無外,三界皆苦,國有何賴?』」
生等者,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輪轉無際者,輪迴即是行苦。事與願違者,即是求不得苦,亦名愛別離苦。憂悲即是壞苦。欲深禍重者,論云如大海水無邊亦無底,能召重苦,故云禍重也。瘡疣無外者,貪欲內心生故。瘡疣即身自有,故云無外。三界皆苦者,明苦實樂虛。國有何賴者,明依報皆苦也。苦位有四:一欲界不淨故苦,二色界退墮故苦,三無色界不安故苦,四二乘不一向寂靜故苦。次兩偈明空。
「『有本自無,因緣成諸,盛者必衰,實者必虛。眾生蠢蠢,都如幻居,聲響俱空,國土亦如。』」
文云有本自無者,明自性本來空也。因緣成諸者,明因緣空也。因緣之法由若空華,但有假名而無其實也。正觀云因緣生法即是空也。盛者必衰者,此是始終空也。眾生虛妄橫計為有,諦實而觀始終皆不可得也。實者必虛者,眾生計我為實,實相刀切身,無常即壞,即是實者必虛也。眾生蠢蠢都如幻居者,明生空也。聲響俱空者,明相空。響但有相貌無實,故云相空。聞響者是耳,根壞顛倒聽,例如空華旋火輪等。次兩偈明無我,初句就心明無我。心非形相,故言無形也。
「『識神無形,假乘四蛇,無眼保養,以為樂車。形無常主,神無常家,形神尚離,豈有國耶?』」
假乘四蛇者,約色明無我,四蛇譬四大也。無眼保養以為樂車者,此二句約情明無我。以凡夫無慧眼,保翫此身以為樂車,如似無目之象,但求食味、樂五陰之車也。不達無我,保養四大謂為有我,不知此身假合而有,似眾木成車,橫計輕苦謂之為樂,名為樂車。形者,四大也。神者,識神也。形神尚離,正明無我。豈有國耶者,舉類顯國空也。
「爾時法師說此偈已,時普明王眷屬得法眼空,王自證得虛空等定,聞法悟解,還至天羅國斑足王所。」
第三聞法悟解。有二:初明自行,次明化他。自行有二:一眷族得解,二普明自證虛空等定。次明化他有五。
「眾中即告九百九十九王言:『就命時到,人人皆應誦過去七佛仁王問般若波羅蜜經中偈句。』時斑足王問諸王言:『皆誦何法?』時普明王即以上偈答王。王聞是法,得空三昧,九百九十九王亦聞法已皆證三空門定。時斑足王極大歡喜,告諸王言:『我為外道邪師所誤,非君等過。汝可還本國,各各請法師講說般若波羅蜜名味句。』時斑足王以國付弟,出家為道,證無生法忍。如《十王地》中說。五千國王常誦是經,現世生報。」
即告九百下,一明化餘王。時斑足問諸王下,二明斑足與諸王同聞法獲益。即告諸王下,三明悉放諸王各還本國皆弘此經。以國付弟下,四明斑足出家進行得無生忍。五千下,第五明五千王得益。第二引證訖。
「大王!十六大國王修護國之法,法應如是。汝當受持,天上人中六道眾生皆應受持七佛名味句,未來世中復有無量小國王欲護國土亦復爾者,應請法師說般若波羅蜜經名味句。」
大王十六大國下,品中大段第三勸持。有三:初勸十六國王受持;二天上人中下,勸六道眾生受持;三無量小國王下,勸諸小國王受持。第三勸持訖。
爾時釋迦牟尼佛說此般若波羅蜜時,眾中五百億人得入初地,復有六欲諸天子八十萬人得性空地,復有十八梵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樂忍,復有先已學菩薩者證一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復有八部阿須輪王得十三昧門、得二三昧門,得轉鬼身天上正受。在此`[會【卍續】,曾【大】(cf. X26n0511_p0038a10)]`會者皆得自性信乃至無量空信。「吾今略說天等功德不可具盡。」
爾時釋迦牟尼下,品中大段第四明得益。有六種得益不同:初五百億人得初地;二六欲天八十萬人得性空地,在四地已上;三十八梵天得無生忍及法樂忍,在七地以上;四復有先已學菩薩,明初地乃至十地;五八部神王得十三昧者,十一切入也。得二三昧者,八勝處、八背捨也。或云:一空、二無相也。又轉鬼神身得天身。六現在眾在此會者得自性信者,四不壞信也。又得空信者,入初地也。又十信名自性信,種性已上名空信也。吾今下,品中大段第五總結。略說如此,廣說不可窮盡也。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散華品第六
正說六品為四:上三品明能護般若,第二〈護國〉一品明所護國土已竟,今此品是第三示物供儀令人供養。十六國王聞上說般若得益眾多,內心慶喜散華供養,因以題名,故云散華品。
問:供養多種,今何故散華?答:供養雖多,不出三種:一敬供養,謂香華等;二利供養,謂衣服等;三修行供養,謂六度四攝等。此品多明恭供養、修行供養也。此品文為六段:初明十六國王聞法歡喜散華供養;時諸國王下,第二發願;佛告大王下,第三如來述成;時佛下,第四現神力;佛現神足下,第五時眾得益;諦聽諦聽下,第六結。
爾時十六大國王聞佛所說十萬億偈般若波羅蜜,`[歡【CB】,歎【大】(cf. TW33n1707_p0347a04; T08n0245_p0830c14)]`歡喜無量,即散百萬億行華,於虛空中變為一座,十方諸佛共坐一座說般若波羅蜜,無量大眾共坐一座,持金羅華散釋迦牟尼佛上,成萬輪華,蓋大眾上。
就初散華中有四:初散百萬億行華者,地前三十心華。二復散八萬四千波若波羅蜜華,初地已下十地華。三復散妙覺華,佛地華也。四諸天人散天華。就前三十心行華中有四:初明十六國王聞上說般若歡喜,即散百萬億行華。二華於空中變成一座,十方佛共坐一座說般若。三無量大眾共坐一座,持金羅華散釋迦上。四金羅華變成萬輪華,蓋大眾也。
問:何故一時間諸華變轉自在如此?答:以般若故,於一無所得心內作種種名,不可以相心而求。若約勸解,其事眾多,不可具出。下云諸華,例爾也。
復散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華,於虛空中變成白雲臺,臺中光明王佛共無量大眾說般若波羅蜜,臺中大眾持雷吼華,散釋迦牟尼佛及諸大眾。
第二地上行華。文有三:初明散華變成白雲臺;二明臺中光明王佛說般若;三臺中大眾持雷吼華散釋迦及大眾也。
復散妙覺華,於虛空中變作金剛城,城中師子吼王佛共十方佛大菩薩眾論第一義諦,時城中菩薩持光明華散釋迦牟尼佛上成一華臺,臺中十方諸佛說不二法。
第三佛地散妙覺華中,文有五:初明散妙覺華;二華於空中變作金剛城;三城中師子吼王佛共十方佛大菩薩論第一義諦;四時城中菩薩持光明華散釋迦佛成一華臺;五臺中十方佛說不二法也。
及諸天人亦散天華於釋迦牟尼佛上,虛空中成紫雲蓋,覆三千大千世界,蓋中天人散恒河沙華如雲而下。
第四諸大眾天人散華。有三:初散天華釋迦上;二華於空中成紫雲蓋,覆三千大千世界;三蓋中天人散恒沙華。此等若就事是敬供養,若約行即修行供養。
問:前後四番散華變成華蓋等,何故於中有佛說法、有不說法者?答:諸佛方便,約緣不同,不可定准。第一明散華供養訖。
時諸國王散華供養已,「願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常說般若波羅蜜,願一切受持者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所求如意,常行般若波羅蜜。」
時諸下,品中大段第二發願。就文有二:初時諸天國王願三世諸佛常說般若;二願一切受持者下,願四眾所求如意,常行無所得般若也。
佛告大王:「如是如是。如王所說般若波羅蜜,應說應受,是諸佛母、諸菩薩母,神通生處。」
佛告下,品內大段此第三如來述成。就文有二:初述可,故云如是如是;二如王所說下,勸應說應受持,歎般若諸聖之本,有三句:是一切諸佛母、一切菩薩母、一切神通母。
時佛為王現五不思議神變:一華入無量華、無量華入一華,一佛土入無量佛土、無量佛土入一佛土,無量佛土入一毛吼土、一毛吼土入無量毛吼土,無量須彌無量大海入芥子中,一佛身入無量眾生身、無量眾生身入一佛身,入六道身、入地水火風身,佛身不可思議、眾生身不可思議、世界不可思議。
時佛為王下,品中第四神力現五不思議,即為五別:第一華變不思議,一華入無量者,少能入多;無量入一者,多能入少,故皆不思議神力也。二佛土不思議,無量佛土入一佛土,能變多土入一土故。三毛吼不思議,少能容多故。四須彌大不思議,多能入芥子故。五眾生不思議,無量眾生入一佛身故。五種神通稱不思議者,無得正觀之異名也。
佛現神足時,十方諸天人得佛華三昧,十恒河沙菩薩現身成佛,三恒河沙八部神王成菩薩道,十千女人現身得神通三昧。「善男子!是般若波羅蜜有三世利益,過去已說、現在今說、未來當說。」
佛現神足下,品中大段第五明得益。有二:初別明四種人得益;二善男子下,總舉波若有三世利益。別明四眾內,即為四別:一十方天人得佛華三昧者,此是華嚴三昧,第十地得之;二十恒河沙菩薩得成佛身;三三恒河沙八部神王成菩薩道,初地以上;四十千女人現身得神通,謂五神通也。善男子下,總舉般若明三世利益。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法修行。」
諦聽諦聽下,品中大段第六勸依三慧結勸修行也。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受持品第七
此品明十三法師,開而奉行為受,久久不失為持,因以題名,故言受持品。正說六品為四,今是第四明弘經人德行相貌,勸將來依憑學經。就文有二:初月光疑問;從大牟尼下,第二答。初問中有二:初月光從前品生疑;白佛言下,第二正問末代持法人。就前疑問中,初覩瑞疑念;次即發言諮請。
爾時月光心念口言:「見釋迦牟尼佛現無量神力,亦見千華臺上寶滿佛是一切佛化身主,復見千華葉世界上佛,其中諸佛各各說般若波羅蜜。」
所言月光者,性月,名波斯匿。而言月光者,當是受法已後更立光字,故云月光也。次發言者,見釋迦神力,復見寶滿如來化身佛主,復見千葉上佛各各說般若,此三處佛為一為異?
白佛言:「如是無量般若波羅蜜,不可說、不可解、不可以識識,云何諸善男子於是經中明了覺解,如法為一切眾生開空法道?」
白佛下,正問。就中有二:初正問所說般若甚深無量;次云何下,結問意。就前正問中有三句歎般若甚深:一過言說,故云不可說,言語道斷故;二過相心境界,故言不可解,深而無盡故;三過覺觀,故云不可以識識,非思慮境界,非緣慮之所達也;云何下,次結問意,法相如是絕緣忘觀,云何解了,令一切眾生得入空道?開空法道者,達有本空,故名開空。即空能通名道,故云開空法道也。
大牟尼言:「有修行十三觀門諸善男子,為大法王,從習忍至金剛頂,皆為法師依持建立。汝等大眾應如佛供養而供養之,應持百萬億天華天香而以奉上。」
大牟尼下,第二佛答。有三:初正答問;佛告月光我滅度後下,第二勸持;時諸大眾及阿須輪王下,第三明時眾得益。就前正答中有三:初略答;善男子其法師下,第二廣答;善男子如是如是下,第三總結十三法師功能。就前略答中有二:初佛答勸修觀門,略歎其德。文云十三觀門者,謂三賢十聖為十三,前四忍各有三品以為十二,寂滅下忍為十三。從習忍已下,第二辨位。習忍者,即習種性。至金剛頂者,即第十地。標初舉後,中間十一略具列。依持建立者,明十三種合可依止。汝等下,第三勸大眾如法供養。文云應如佛供養者,教其重敬供養也。故〈二諦品〉云「一念信般若,當知是人即是如來。」況十三法師不應如佛供養也?
「善男子!其法師者,是習種性菩薩,若在家婆差、憂婆差,若出家比丘、比丘尼,修行十善,自觀己身地水火風空識分分不淨。復觀十四根,所謂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有無量罪過故,即發無上菩提心,常修三界一切念念皆不淨,故得不淨忍觀門,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謂三業、同戒、同見、同學行八萬四千波羅蜜道。」
善男子其法師下,第二廣答十三忍,即為十三段。就初習忍有三:第一內凡伏忍。初習忍,十住也。第二善男子習忍下,舉失顯得,更解三十心前外凡夫十善菩薩。第三是定人者下,顯得還結習忍位也。就初習忍有八句文:初標忍名位,文云是習種性菩薩也。第二別明四部眾,在家二眾名優婆塞、優婆夷。有本云波差、優婆差。外國語音不同,有此異耳。此間名善宿男、善宿女,亦云善男子、善女人。出家二眾者,一名比丘,此名破煩惱;二名比丘尼,此名為女。第三修習德行,文云修行十信。十信者,即前〈教化品〉伏忍下品十種心。十信者,一精進心乃至第十迴向心。第四作六大觀,四大、空、識也。第五作十四根觀,五情根、五受根、男、女、意、命,此十四是生死根本,故《成實論》名往來根、生死過患,故菩薩先須觀之。三無漏根入聖位非過,不須觀之。信等五根不斷善根,亦不觀也。是故二十二根中除八根,但觀十四。喜、樂、捨、意此四雖通漏無漏,是染污根本,所以不除也。第六發菩提心者,《智度論》云五種菩提,是第五無上菩提心也。《涅槃經》四種菩提,發第四上上觀菩提也。《大品經》三種菩提,第三佛菩提心也。第七常修三界忍者,觀三界念念皆不淨,是諸漏本,無一念淨處,即得不淨忍也。以作上來諸觀,名佛弟子,故云住在佛家也。第八修六和敬,與物同修名之為和,共相受德目之為敬。三業同修為三,同戒、同見、同學八萬四千度名六,餘經以同利利為六也。
「善男子!習忍以前行十善菩薩有退有進,譬如輕毛隨風東西,是諸菩薩亦復如是,雖以十千劫行十正道發三菩提心,乃當入習忍位,亦常學三伏忍法,而不可字名。」
善男子下,習忍內大段第二,更解三十心前外凡十善,舉失顯得也。就文有六句:初法說,明外凡菩薩行十善由有進退。譬如下,第二舉輕毛喻,善趣見理未明,數數退大住小乘,似彼輕毛隨風動轉不能正住。是諸菩薩下,第三合喻。雖以十千劫下,第四明十千劫有所得心行十正道亦不得進位也。發菩提心下,第五明發無所得心得入習忍位也。亦常學下,第六結是不定人,不可名字也。
「是不定人是定人者,入生空位聖人性故,必不起五逆、六重、二十八輕,佛法經書作反逆罪言非佛說,無有是處。能以一阿僧祇劫修伏道忍行,始得入僧伽陀位。」
是定人下,習忍位中第三大段,顯得還結習種忍也。就文有三:初得生空位,此人得人空無我解也,亦名假名空。必不起下,第二明離過。五逆如前說。六重者,四重,加沽酒為五,不說四眾罪過為六。二十八輕者,出《善生優婆塞經》。第一不供養父母師長。二者耽樂`[飲【考偽-大】,飯【大】]`飲酒。三者不能瞻身病苦。四者有乞食不能隨多少與而令空去。五者若比丘比丘尼、長老尊宿處,優婆塞等不須禮拜問訊。六者若見四果犯戒,生憍慢心。七者月月不能持六`[齋【考偽-大】,齊【大】]`齋、受八支戒。八者四十里有講法處,不往聽。九者受招提僧臥具床座。十者疑水有虫,故飲。十一險難之處無伴獨行。十二無伴獨宿尼寺。十三若為財命打罵奴婢僮僕外人。十四若殘食施四部眾。十五若畜猫狸。十六畜養象馬牛驢,一切禽獸不作淨施。十七若不儲僧伽梨衣鉢盂錫杖。十八若為身田作。十九不得自為身命,若作市易斗秤賣物。一說價已不得前却,捨賤取貴。二十若在非處非時行欲。二十一商賈販賣不輸官稅,盜棄而去。二十二若犯國制。二十三得新菓菜,不先奉三寶先自受用。二十四僧若不敢說法讚歎,輒便自作。二十五若在沙彌比丘前行。二十六僧中行食,不得撰擇取美過分而取。二十七不得養蠶。二十八行路之時遇見病者,不住瞻視方便付囑而捨去。佛法經書作反逆罪言非佛說者,於佛法真佛說言非佛說,實非佛說言是佛說者,無有是處。以一阿僧祇者,從善趣初心至滿心習種位,合逕一阿僧祇也。始得入僧伽陀位者,第三段結習忍位也。外國名僧伽,此方名習種性。又義翻名為離著地,以不著人我故也。
問:習種性更有異名,復有別稱?答:《瓔珞經》明有六名:在性名習種性,在信名堅信,在忍名信忍,在慧名聞慧,在定名習相定,在觀名住觀。
問:云何名十住?答:一名發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位內王名銅寶瓔珞。
「復次性種性行十慧觀,滅十顛倒,及我人知見分分假偽,但有名、但有受、但有法,不可得,無定相、無自他相,故修護空觀,亦常行百萬波羅蜜,念念不去心。以二阿僧祇劫行正道法,住波羅陀位。」
復次性種下,第二明中忍。文有八句:一標名、二出行德、三滅惑、四知俗、五修觀、六辨行多少、七修行時節、八結名。第一標名,文云性種性也。第二出行德,文云行十慧觀。十慧,即前〈教化品〉十止心也。四意止為四,即四念處,三善根為七,即慈、施、慧,三意止為十。三意止者,所謂三世忍,過去因忍、現在因果忍、未來果忍也。第三滅惑,文云滅十顛倒。十顛倒者,常樂我淨四對四依止,三煩惱顛倒對三依止,過去因忍對因倒、未來果忍對果倒、現在因果忍對因果倒也。或可如《地持論.發心品》中說:十種煩惱為十倒也。我我所通障十地,性種人少分滅也。第四知世諦假有非實,文云分分假偽不可得也。第五空觀,文云無自他相修護空觀。觀我人無有自他相故空,即三空觀門。具足未得名修,已得名護。第六辨行少多,文云常行百萬波羅蜜念念不去心者,以無間修故不去離心也。第七修行時節,文云以二阿僧祇也。第八結名,波羅陀位者,此名性種性。三藏師云:義翻為守護度,所習諸行能堅守不失也。從善趣初心至性種位,時逕二阿僧祇劫也。《瓔珞經》有六名,在性名性種性,在堅名法堅,在忍名法忍,在慧名思惟慧,在定名性定,在觀名行觀。
問:云何名十行?答:一歡喜行,二饒益行,三無瞋恨行,四無盡行,五離癡亂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也。位內王名銀輪王。
「復次道種性住堅忍中,觀一切法無生無住無滅,所謂五受、三界、二諦無自他相,如實性不可得故,而常入第十第一義諦,心心寂滅。」
復次道種下,第三明上忍。有六句:初標名、二行德、三觀解、四為物受生、五修行時節、六結位。第一標名,名道種性。第二行德,文云住堅忍中,即前〈教化品〉十堅心。十堅者,一戒忍、二知見忍、三定忍、四慧忍、五解脫忍、六三界因果空忍、七無願忍、八無相忍、九無常忍、十一切法空無生忍。第三觀解,文云觀一切法無三相,所謂以知五受、三界、二諦無自他相。如實性者,無所得不二性也。以知諸法無所有,故云不可得。文云常入第十第一義諦者,牒前五受為五,三界為八,世諦為九,真諦為十也。從前觀向後,故言常入第十第一義諦也。心心寂滅者,前觀諸境無生,今明能緣之心亦寂滅也。
「而受生三界。何以?故業習果報未壞盡故,順道生故。復以三阿僧祇劫,修八萬億波羅蜜,當得平等聖人地,故住阿毘跋致正位。」
第四為物受生,文云而受生三界。何以故下,釋受生意。以業習未盡故,地前三賢菩薩為物受三途生。以無始願為因,大悲為緣,發願入三途教化眾生也。第五明修行時節,文云三阿僧祇劫。修八萬億諸度將入初地,故云當得平等聖人地。第六結位,阿毘跋致,正翻為不退也。道種性,例前有六名,在堅名堅修,在忍名修忍,在慧名修慧,在定名慧定,在觀名向觀。十迴向者,一離眾生相迴向,二不壞迴向,三等一切佛迴向,四至一切處迴向,五無盡功德藏迴向,六平等善根迴向,七等觀眾生迴向,八如相迴向,九無縛解脫迴向,十法界無量迴向也。《瓔珞經》名金輪王。
「復次善覺菩薩摩訶薩,住平等忍,修行四攝念念不去心,入無相捨,滅三界貪煩惱,於第一義諦而不二,為法性無為,緣理而滅一切相,故為智緣滅無相無為。」
復次善覺下,次明信忍。就初地又有十段:初標名、二歎地功德、三明空有兩解、四滅惑、五得二無為、六解法方便、七明二智成就、八進行、九結位、十以四大藏益物。第一標名者,文云善覺菩薩也。第二歎地德行,文云住平等忍。初地證信,空有并觀,故云平等忍。第三明空有兩解,文云修行四攝即有解,入無相下即空解。第四滅惑,文云滅三界貪煩惱。第五明得二無為,文云於第一義而不二。滅一切相,是數滅無為。
「住初忍時,未來無量生死不由智緣而滅,故非智緣滅無相無為,無自他相、無相無無相,故無量方便皆現前,觀實相方便者,於第一義諦不沈、不出、不轉、不顛倒,遍學方便者,非證非不證而一切學。」
住初忍下,未來生死不起,即非數緣滅無為。無自無他相者,由自故有他,自無故他亦無。一無遣自、一無遣他,二無雙遣,故名無無相也。第六釋法方便,文有六子句:一實相方便、二遍學方便、三迴向方便、四魔自在方便、五一乘方便、六變化方便。第一實相方便者,文云於第一義諦而不沈不出。二乘沈空、凡夫沈有,動轉顛倒也;菩薩於實相無有沈出,故不顛不倒也。第二遍學方便者,文云非證非不證。菩薩空有並觀,齊行不二,故云非證非不證。而一切學者,明大小遍學,名一切學也。
「迴向方便者,非住果非不住果,而向薩婆若。魔自在方便者,於非道而行佛道,四魔所不動。一乘方便者,於不二相通達眾生一切行故。變化方便者,以願力自在生一切淨佛國土。如是善男子!是初覺智於有無相而不二是實智照。」
第三迴向方便者,文云非住果非不住果而向薩婆若。有三種迴向:一迴因向果,所有善根向薩婆若果;二迴果向因,與一切眾生共也;三者迴向無所得,故離相也。非住果者,不住人天二乘果。非不住者,住初地已上四種果:調柔果、發趣果、願智果、攝報果。又非住者,不住四果;非不住者,住薩婆若果也。第四魔自在方便者,文云於非道而行佛道,四魔所不動。同魔而行佛道,魔不能壞。表二義:一者欲引邪入正;二明邪正不二,解魔事無所有即是佛事。四魔者,煩惱魔、陰魔、死魔、天魔也。欲明初地菩薩能降伏四魔,故云不為所動也。初地菩薩斷初地惑故離煩惱魔,得法身故離陰魔,得道法力故離死魔,得不動三昧故離天魔。若依《大集經》,四諦三空四念處等治四魔,如此等示行非道通達佛道也。第五一乘方便者,文云不二相通達眾生一切行故,唯行一大乘不二法門以化眾生也。第六變化方便者,文云願力自在生一切淨佛國土,起身通益物也。願力者,是起通心。言自在者,明其通體智慧。言生一切淨佛國土者,明其通用。道理亦生穢土,略故不說。第七明二智成就,有三意:初法說;譬如水下,譬說;乃至下,合譬。初法說中,前明實智、後明方便,文言初覺智於有無相而不二者是實智也。
「巧用不證,不沈不出不到是方便觀,譬如水之與波不一不異,乃至一切行波羅蜜、禪定、陀羅尼不一不二故。而二行成就,以四阿僧祇劫行行故,入此功德藏門。無三界業習生故,畢故不造新。以願力故變化生一切淨土,常修捨觀故登鳩摩羅伽位,以四大寶藏常授與人。」
巧用下,明方便智。譬文云如水與波不一不異者,明動義異濕義,似行義異理義。言不異者,明波體即水體,似行體即理體。合譬中文云乃至一切行不一者,明行相異理,又明諸行體同義別。言不二者,明理行體同,又明諸行體同,其似波水,合前成不一不異之言也。今所明二智,不同他說異實智外別有方便,所言實智者即方便實也,言方便者實方便也。豈可言一、豈可言異?譬說中自顯也。第八進行,有四子句:一明久行故入此門。文云四阿僧祇得入者,過前三忍,故云四阿僧祇。二無三界業報生,文云畢故不造新。更不受三界果報,故云不造新也。三以願力受生,以地前三十心無漏為因,無明為緣,感三界外初地變易生也。四常修捨觀,捨所斷諸煩惱也。第九結位。鳩摩羅伽者,此方名童子地。以生在佛家,亦名離欲地。亦名勝惡魔地,初地離五怖畏,過二乘魔也。第十常以四大藏益物。四大藏者,修多羅、毘尼、阿毘曇、雜藏也。亦可依《勝鬘經》一名人天善根藏、二聲聞藏、三緣覺藏、四大乘藏。亦可依《地持》四攝益物為四藏也。
「復次德慧菩薩,以四無量心滅三有瞋等煩惱,住中忍中,行一切功德故,以五阿僧祇劫行大慈觀,心心常現在前,入無相闍波陀羅位,化一切眾生。」
德慧下,第二地,文有五別:一標名、二智斷、三住中忍自行、四修行時節、五結。第一標名,文云德慧菩薩。第二智斷,文云以四無量心者,明智也;滅三有煩惱,即斷也。第三住中忍中行一切功德者,歎自利行相也。第四明修行時節者,文云以五阿僧祇者,怙前四為五也。第五結,云入無相闍陀波羅者,此翻為度黑闇、無復黑闇,亦名無畏地。三藏師翻為滿足也。
「復次明慧道人,常以無相忍中行三明觀,知三世法無來無去無住處,心心寂滅,盡三界癡煩惱,得三明一切功德觀故,常以六阿僧祇劫集無量明波羅蜜故,入伽羅陀位,無相行受持一切法。」
明慧下,第三地,文有五別:初標名、二忍名、三智斷、四進行時節、五結位。第一標名者,文云明慧道人也。第二標忍名,文云無相忍中行者,明信忍上品也。言三明者,照三世無生,故云無來無去無住處。三世不可得,觀盡於緣;心心寂滅,緣盡於觀也。第三智斷者,文云盡三界癡煩惱也。第四進行時節者,六阿僧祇,足前五為六也。第五結位,文云入伽羅陀位者,此云度邊地也。
仁王般若經疏卷下五終
仁王般若經疏卷下六
胡吉藏撰
「復次爾炎聖覺達菩薩,修行順法忍,逆五見流,集無量功德,住須陀洹位。」
爾炎地下,明四地,文有四:初標名、二立忍名、三離障、四進行。初標名,文云爾炎聖覺達菩薩也。爾炎者,此名智母,既進斷思惟,故稱覺達。境能生智,以境為智母也。又解:《地經》名炎地,此喻說也。第二立忍名,修行順法忍者,順忍下品也。第三離障,文有三子句:一逆見流、二住初果、三結離障。初逆五見流者,明四地菩薩能滅五見煩惱習氣故。《地經》云「我見為首,悉皆遠離。」《攝論》云「四地斷俱生身見無明」。三藏師云:大乘別有五見。一生滅見,准小乘邊見。二四念處見,損正念。正念對治,准小乘邪見。三善惡見,損正懃,正懃能行一切無分別。菩薩善法若分別,不能懃也。准小乘戒取見。四眾生見,是菩薩對治,菩薩不見眾生異菩薩也。五正法見,正施是對治不見有法也。菩薩行九種道,能逆此五見流,始入菩薩須陀洹位。九種道者,一行生死如病服苦藥;二狎眾生如大醫,不計病者惱亂;三促身力如僮僕不避寒苦,其力堪忍故;四入塵欲如商人畏失財,為利眾生,雖處世樂不多受果報故;五淨三業如洗衣人,未淨不息;六不惱他;七習善根如人攢火,取得火方住;八修定,譬有僮僕;九依智慧,如幻師於幻眾中不生真實。未見所出,別詳。二住須陀洹位者,釋有二義:一者就修道位中,二地三地修有漏道厭伏煩惱,四地修無漏道永斷煩惱,初得修無漏,名須陀洹。第二義者,三地已還造有漏業,初地行施、二地持戒、三地修八禪有漏定,四地已上修無漏道,斷三界,逆生死流,名須陀洹。亦可此人斷人相我障因,似小乘初果,就相似立名也。
「常以天眼、天耳、宿命、他心、身通達,於念念中能滅三界一切見故,亦以七阿僧祇劫行五神通,恒河沙波羅蜜常不離心。」
天眼等五通者,三地菩薩在有漏位中修道得五通,四地在無漏位中得五通,分得漏盡,略而不彰也。三結離`[障【CB】,彰【大】(cf. T33n1707_p0351c04)]`障,云滅三界一切見也。第四進行時,文云以七阿僧祇也。亦應結名位,文略不出耳。
「復次勝達菩薩,於順道忍,以四無畏觀那由他諦,內道論、外道論、藥方、工巧、呪術故,我是一切智人,滅三界疑等煩惱故,我相已盡,知地地有所出,故名出道。」
勝達下,明五地,文五段:初標名、二標忍、三明四無畏、四明證果、五修行時節。第一標名,文云勝達菩薩,即難勝地。第二釋忍者,文云於順道忍也。五地菩薩修順忍中品,隨順如道觀,名順道忍也。第三明四無畏者,有二:初總標、次別釋。初總標者,云以四無畏也。觀那由他下,別釋一切智無畏也。言那由他諦者,此云億千萬諦也。內道論者,佛十二部經。外道論者,四韋陀也。藥方者,本草君臣相吏制也。工巧者,善能知致城隍市肆等也。呪術者,善解方術也。我是一切智人者,結一切智無畏也。二滅三界下,明漏盡無畏也。三界疑等煩惱者,一身見、二戒取、三疑。人我久盡,二煩惱亦除,今始除疑。疑是心煩惱功用,以三界為本,從三界出,故云三界疑等。我相已盡者,無有我慢也。三知地地有所出者,明盡苦道無畏也。
「有所不出,故名障道。逆三界疑,修集無量功德故,即入斯陀含位,復習行八阿僧祇劫中行諸陀羅尼門故,常行無畏觀不去心。」
四有所不出者,明說障道無畏也。菩薩別有四無畏,名出《大智論》:一聞持、二說法、三答難、四斷疑。而此文解四無畏,約佛四無畏,即佛菩薩也。第四證果,云修習無量功德即入斯陀含果。梵本名息忌伽彌,此云一來,息忌名一,伽彌名來,斷欲色界修道六品。或本云四地斷欲界思惟,五地斷色界思惟,六地斷無色界思惟,住在薄中,名薄煩惱。又解:入斯陀含位者,斷身淨我慢障盡,有微煩惱習障在,似小乘斯陀含。亦可此人望後六地,唯一往來義也。三藏師云:五地菩薩猶餘六地見三界,名一往來也。第五進行,云八阿僧祇者,乘前七數故云八。陀羅尼,此云能持也。
「復次常現真實,住順忍中作中道觀,盡三界集因集業一切煩惱故,觀非有非無一相無相而無二故,證阿那含位,復於九阿僧祇劫習照明中道故,樂力生一切佛國土。」
常現下,第六現前地,有六段:一出地名、二住忍修觀、三斷惑、四證果、五進行、六結中道。第一出名,常現真實也。第二住忍修觀,云住順忍中作中道觀也,明六地菩薩作無所得觀也。第三滅惑,云盡三界集因集業也。業雖不可斷,而斷煩惱,業因自滅也。言非有非無者,即是中道現前也。一相無相者,對二故說一,對有故說無,故云一相無相也。二遣一亦消,有盡無亦息,此是對治之言,勿作法見解。第四證那含果,西方云阿那伽彌,此云不還,阿那名不,伽彌名還,此不還欲界也。此人受欲界生,更不還欲界也。略即斷五下分結,廣即斷九十二,見諦八十八使、思惟四使也。三藏師云:六地菩薩有四不還,一不還二乘心;二不還魔事,魔事即六塵也;三不還愛法;四不還味禪。第五進行時,九僧祇也。第六結中道觀,云習照明中道也,以願力故得生一切佛土也。
「復次玄達菩薩,十阿僧祇劫中修無生法樂忍,滅三界集因業果,住後身中無量功德行皆成就。」
玄達下,明七地,文有七段:一標地名、二進行、三辨忍、四離障、五集德、六結位、七地中化行。第一標名,云玄達菩薩,即遠行地也。第二進行時,言十阿僧祇者,地中數量多少也。第三辨忍,云無生法樂者,七地得無生,始證法適神,故云法樂忍也。例如初地得十地始,故名歡喜。即無生忍下品觀也。第四離障,云滅三界習因業果者,此就分段,非永盡也。前六地滅盡因,七地滅果也。亦可六地斷正使,七地斷習。亦可望彼繫業因果,此地不永盡。第五集德,云住後身者,三界繫業分段之窮,名住後身也。依《智度論》先世因緣,七地菩薩有肉身。七地聲聞地,聲聞肉身成道,借相解義,故云七地有肉身也。《智度論》又云「初地名法身」,況七地是肉身?肉身,此是變易法身肉也。此是一途之說,不可定執。故《華嚴》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豈復七地猶是肉身?無量功德皆成就者,住後身中總明功德不一,故云無量也。
「無生智、盡智、五分法身皆滿足,住第十地阿羅漢梵天位,常行三空門觀,百千萬三昧具足,弘化法藏。」
無生智盡智者,別明後身諸功德也。且作一種,唯望分段因盡,得名盡智;苦果不生,名無生智。五分法身者,無漏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也。第六結位,云住十地阿羅漢梵天位也。三藏師云:羅漢有三處,一三界極名羅漢,見三界煩惱盡;二結盡名羅漢,七地見三界惑非有非無;三生死極佛地名羅漢,見一切惑非有非無。又云分段生死盡名羅漢。梵天位者,初禪梵天王也。言十地者,前三賢加以七,名第十地。第七地內化行者,云行三空觀,空、無相、無願,無漏慧也。百千萬三昧者,無漏定也。弘化者,利益眾生也。
「復次等覺忍者,住無生忍中,觀心心寂滅而無相相、無身身、無知知,而用心乘於群方之方,淡泊住於無住之住。」
等覺下,明八地,有五段:一標地名、二辨忍、三明無相觀、四結大臣位、五進行時。第一標地名,云等覺菩薩,謂不動地。第二釋忍,云住無生忍者,無生忍中品也。第三明觀解,云觀心心寂滅者,無所得心也。無相相者,無七地功用相,而有八地無功用相也。無身身者,無七地功用身,而有八地無功用法身。無知知者,不同七地功用知,而有八地已上無功用知,明八地雙照萬境不知而知。用心乘於群方之方者,乘能運載群生,方者情有趣向名為方。故〈繫辭〉云「`[方【CB】,[-]【大】(cf. T38n1779_p0771a07)]`方以類聚」,無方應化,隨物在處,故云群方之方也。雖遍化群方而不住生死,此是無漏任放,故云淡泊住於無住也。
「在有常修空,處空常萬化,雙照一切法,故知是處非是處乃至一切智十力觀故,而能登摩訶羅伽位,化一切國土眾生,千阿僧祇劫行十力法,心心相應,常入見佛三昧。」
在有常修空者,明在有而不染有,有無礙空。知有非有,故能空有無礙也。處空常萬化者,寂而常用。空有不二,故云雙照一切法也。故知是處非是處者,總結明有無並照,空名是處、有名非處。亦可是初是處非處力也。第四證位,摩訶羅伽者,此翻大臣。既空有並觀,化行參佛,故云大臣。如經云「舍利弗,佛法大將」也。第五進行,云千阿僧祇劫行十力法,十力如別釋。心心相應常入見佛三昧者,得無所得解,故云相應。常入見佛三昧者,證念佛三昧也。
「復次慧光神變者,住上上無生忍,滅心心相,法眼見一切法,三眼色空見,以大願力常生一切淨土,萬阿僧祇劫集無量佛光三昧,而能現百萬億恒河沙諸佛神力,住婆伽梵位,亦常入佛華三昧。」
慧光下,明第九地,有七段:一標地名、二釋忍、三滅惡、四明四眼照用、五願力受生、六進行時、七結位。第一標名,云慧光,即善慧地。慧是般若,光是法身,神變是解脫也。第二釋忍,云住上上無生忍者,無生忍中上品,形前八地中品,上於下品,故名此九地住上上無生忍也。第三滅惑,云滅心心相者,即是心邊無知也。第四明四眼照用不同。法眼見一切法者,明法眼照有,即道種智,但能緣有度眾生,云法眼見一切法也。此是一途說耳,不可定執。三眼色空見者,三眼者,肉、天、慧。此三眼用不同,肉天二眼見麁細色,慧眼見空,三眼合用,故云三眼色空見也。三眼在地前三賢中,法眼登地,佛眼在道後。通論一一地皆有五,今明因中正立四眼。第五願力,云願力常生淨土者,以無所得願化益眾生也。第六進行時,有二:初萬阿僧祇下,明進禪定;而能現下,明起神通益物。第七結位,住婆伽梵位者,此翻為世尊,亦名破淨地,婆伽名破,梵名淨地。言佛華三昧者,即首楞嚴定。
「復次觀佛菩薩住寂滅忍者,從始發心至今,逕百萬阿僧祇劫,修百萬阿僧祇劫功德故,登一切法解脫住金剛臺。」
觀佛下,明十地。文有三段:初明地中功能。善男子從習忍至灌頂下,第二挍量顯勝彰行分齊,簡因異果,亦云見性不見性異。從常修一切下,第三結勸入位。就初明地中功能有四:第一觀佛者,法雲地名也。第二住寂滅忍者,標忍名也。此第十地共佛同在一忍,合為第十三法師也。言住寂滅忍者,若就其別,唯取第十下品寂滅忍;若就其通,通明佛及菩薩皆名寂滅忍也。第三明地中修行時節,文云逕百萬等,明修行時長久,類前應云十三僧祇。百萬阿僧祇劫功德者,明地起行廣多。第四彰位分齊高極者,文云登一切法解脫住金剛臺者,第十地以為金剛臺也。亦可此句舉果顯因,名佛以為金剛臺。以彼十地因滿,故佛住金剛臺果也。
「善男子!從習忍至頂三昧皆名為伏一切煩惱,而無相信滅一切煩惱,生解脫智照第一義諦,不名為見,所謂見者是薩婆若,是故我從昔以來常說唯佛所知見覺,從灌頂三昧以下至於習忍所不知不見不覺。唯佛頓解,不名為信漸漸伏者。慧雖起滅,以能無生無滅,此心若滅則累無不滅,無生無滅入理盡金剛三昧,同真際、等法性而未能等無等等。」
善男子習忍下,第二段挍量顯勝彰行分齊。文有六句:一簡因異果、二彰果異因、三釋因異果、四釋果異因、五結因異果、六結果異因。第一簡因異果者,云習忍至灌頂皆名為伏者,從習忍至金剛未除一念元品已來,一剎那惑在,通而言之,故名為伏。又云以因對果,心內帶惑非是永無,故言伏也。文云而無相信滅一切者,初地至三地信忍位中亦照第一義。不名為見者,見性未明。又解:不名為見者,十地因位,不見果性,名不見。《涅槃》云「十地菩薩見不了了,佛地始終皆見」也。第二彰果異因,云所謂見者是薩婆若,是故我言唯佛所知見覺者,彰佛果見性分明。第三釋因異果,文云從灌頂三昧至於習忍所不能知見覺者,十地金剛三昧也。習忍者,三十心。所不知不見不覺者,是因位故,不見佛性。第四釋果異因,文云唯佛頓解不名為信者,頓解者,萬行斯滿,佛照理窮,故名為頓也。第五結因異果,云漸漸伏者,慧雖起滅者,明因道無常。以能無生無滅者,明能滅彼生滅煩惱。又解:若知因非因、知起非起,故云以能無生無滅也。第六結果異因中,初法說、次喻說、後合。初云此心者,無明住地心。若滅者,無明住地滅也,明因道離生滅也。言則累無不滅者,明累外遣障也。言無生無滅者,究竟清淨也。照理窮源,故云理盡三昧。言同真際者,同會無所得也。等法性者,知諸法不二也。而未能等無等等者,未與佛同也。
「譬如有人登大高臺,下觀一切,無不斯了;住理盡三昧亦復如是。常修一切行,滿功德藏,入婆伽度位,亦復常住佛慧三昧。」
譬如下,譬說。云譬如有人登大高臺者,即如來地。三藏師云:譬有五。一最高,一切頂故。二真實不壞,如佛果常住難登。三還源,越凡聖故。四自性寂靜,如佛無生滅故。五安樂依處,如寂觀照無不了故。言住理盡三昧亦復如是者,合譬也。常修一切行下,第三結勸位。入婆伽度位者,此云施德地,以能雲雨說法,故亦名破度地。定慧具足,故云佛慧三昧也。
「善男子!如是諸菩薩皆能一切十方諸如來國土中化眾生,正說正義,受持讀誦解達實相,如我今日等無有異。」
善男子如是下,正答中有三章,初略答、二廣答,二段畢;今第三總結。有三:初明十三法師能弘化大乘,故云如是諸菩薩皆能一切十方化導眾生也。正說正義下,第二明十三法師能說正義。正義者,即諸法實相也。如我下,第三明所說無異。此意明十三人能化齊佛,故云等無異也。
佛告波斯匿王:「我當滅度後,法欲滅盡時,諸國王等皆應受持是般若波羅蜜,大作佛事,一切國土安立、萬姓快樂,皆由此般若波羅蜜。」
佛告波斯匿王下,答問中大段第二勸持。文有七段:第一略舉時節,以明付囑王不付屬餘人之意。大王吾今下,第二出宣弘經處。其國中下,第三出七難也。大王是般若下,第四歎波若之德能滅七難。大王我今五眼下,第五舉三世功德利益也。大王若未來世下,第六明能依教而行,當遣五大菩薩為護,勸造經像供養。大王吾今下,第七正結勸持經。
「是故付囑諸國王,不付囑比丘、比丘尼、清信男、清信女。何以故?無王威力故,故不付囑。汝當受持讀誦解其義理。」
第一付囑中有二:初明付囑國王受持般若;二不付囑比丘下,次明無有王力勢所以不附屬,但令受持讀誦解釋其義理。付王有二義:一能化難化眾生;二利益大人如風靡草,比丘無此等力,故不可付。
「大王!吾今所化,百億須彌、百億日月,一一須彌有四天下,其南閻浮提有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千小國。」
第二明弘說般若處所。云大王吾今所化百億須彌山等,總明閻浮提處也。其南閻浮提下,別明諸國土,初十六大國、次五百中國、次十千小國。
「其國土中有七可畏難,一切國王為是難故講讀般若波羅蜜,七難即滅、七福即生,萬姓安樂、帝王歡喜。云何為難?」
其國土中下,第三明七難。文有二:初總明法力能為滅七難、能生七福。次從云何為難下,別列七難,明經力能滅。言七難者,一日月失度、二星宿變異、三火災、四水災、五風災、六旱災、七賊。
「日月失度,時節返逆,或赤日出、黑日出、二三四五日出、或日蝕無光、或日輪一重二三四五重輪現,當變怪時,讀說此經,為一難也。」
第一日月難。內有十四:一明失度,不依常道名失度;二明時節變逆;三赤日出、四黑日出、五二日出、六三日出、七四日出、八五日出、九日蝕、十日一重輪、十一兩重輪、十二三重輪、十三四重輪、十四五重輪。如此等十四種,皆是災難、飢餓、刀兵、疾疫相也。
「二十八宿失度,金星、彗星、輪星、鬼星、火星、水星、風星、刀星、南斗北斗、五鎮大星,一切國主星、三公星、百官星,如是諸星各各變現,亦讀說此經,為二難也。」
第二星宿難。二十八者,四方各有七,四七二十八也。失度者,行不依常道,故云失度。金星者,太白星也。三藏師云:外國名天師星。如理行即國豐,失度則儉。彗星者,外國名閻羅王星,此星隨所出處必有災難也。輪星者,有暉如輪,若日月五星破輪星中央,則國土分散。日月五星在輪星右行,則國土安樂也,左行亦不好也。鬼星者,九月中日`[原本註曰設或沒歟]`設在東北,若行駃是過時節,若近上則鬼神來破國病人。火星者,`[CBETA 按:營惑、熒惑,皆火星別名。]` \`[原本註曰營或瑩歟]`營惑星也,此主賊,若其高則賊起,若下則賊伏。若在子處則下,若在午為高。水星者,即是濕星,亦是太白星,若在寅為下,若在申為高。一處三十日行,十二月得一周。從鷄狗猪鼠四處行無水,從兔蛇羊猴四處行則多水,從牛虎龍馬四處行平水,平水則不多不少。風星者,即𭦐星,在虎處則高,一處三十日行,猴處行則下。若高多風無雨,若下多雨少風。七月高,正月下,八月至正月漸漸下,二月至七月漸漸高。隨日行則有三種:二月三月八月九月同日行,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此四月在日前行,四月五月六月七月此四月在日後行。此是如法行,異此則失度不好也。刀星者,且是滿星,一處行逕二年半。若在兔處最高,若在雞處最下。若高多刀兵,眾生飢餓疾病,若下少刀兵。南斗北斗者,非宿是曜。五鎮大星者,金木水火土也。一切國主星三公星百官星,若善星來入此四星處則大安穩豐樂,惡星來入則大苦惱。隨諸星並行不依常道,故云各各變現也。若大王大臣治民非道縱逸自在,苦報將生,則日月虧盈、星道失度,以表非祥,故能表難。若能講讀大乘、歸依三寶,隨福去災,日星復路,故云亦說此經也。
「大火燒國,萬姓燒盡。或鬼火、龍火、天火、山神火、人火、樹木火、賊火,如是變怪,亦讀說此經,為三難也。」
大火燒國下,第三火難。有二:初明七種火;二亦讀此經下,明經力能滅火也。七種火者,鬼火者,鬼瞋眾生為惡火夜起,亦令人熱病。龍火者,龍瞋雨毒火,令人癰腫,即報得神通火也。天火者,礔礰火,就天為名也。神火者,變現也。神有二:一仙人瞋,火從瞋生。二仙人誦呪,使鬼神燒百姓家也。人火者,約人得名。樹木火可知。賊火者,賊投火,即名賊火也。亦讀說此經者,經力能滅火也。
「大水漂沒百姓,時節返逆,冬雨夏雪,冬時雷電礔礰、六月雨氷霜雹,雨赤水、黑水、青水,雨土山石山,雨沙礫石,江河逆流,浮山流石,如是變時亦讀說此經,為四難也。」
大水下,第四水難。須水而無,不用處多有。霜雹等悉屬水難。雨赤水多刀兵,雨黑水為疾病,雨青水多飢餓,雨土石仙人羅剎瞋;江河逆流海水溢,有賊也。
「大風吹殺萬姓,國土山河樹木一時滅沒,非時大風、黑風、赤風、青風、天風、地風、火風、水風,如是變時亦讀說此經,為五難也。」
第五風難。亦二:初列七風;二亦讀此經下,經力能轉滅也。黑風者,海邊風,吹黑沙也。赤風者,即赤沙。青風者,即青沙。天風地風者,天陽地陰也。火風者,熱風也。
「天地國土亢陽,炎火洞然,百草亢旱,五穀不登,土地赫然,萬姓滅盡,如是變時亦讀說此經,為六難也。」
天地亢陽下,第六旱難,文相可知。
「四方賊來侵,國內外賊起,火賊、水賊、風賊、鬼賊,百姓荒亂,刀兵劫起,如是怪時亦讀說此經,為七難也。」
四方賊起下,第七賊難也。
「大王!是般若波羅蜜,是諸佛菩薩一切眾生心識之神本也,一切國王之父母也,亦名神符,亦名辟鬼珠,亦名如意珠,亦名護國珠,亦名天地鏡,亦名龍寶神王。」
大王般若下,第四歎般若之德能滅七難。文有二:初歎般若不可思議;次佛告大王下,第二明般若既滅七難,勸人供養也。就初歎般若中有八句:初明般若能為諸佛菩薩一切心識神本者,般若是無所得,以諸佛因般若悟無所得,故波若是佛母,故云為佛本也。一切眾生心識神本無所得,以妄想因緣有六道差別,若能知妄畢竟無所有,還歸般若,故云為一切眾生心識神本。心意識神,體一名異耳。又解:心識神本者,似如來藏,是生死根本。言一切國王之父母者,般若能護國土,故譬如之父母。亦名神符者,能通達如實境界,能伏天魔外道,是世出世善根悉能守護,故譬神符也。辟鬼珠者,能除鬼神難故也。如意珠者,般若稱意所得故也。護國珠者,波若力能令國土安穩故也。天地鏡者,波若照世界無所有故。龍寶神王者,波若能出諸善神,故云龍寶神王也。
佛告大王:「應作九色幡,長九丈;九色華,高二丈;千枝燈,高五丈;九玉箱、九玉巾,亦作七寶案,以經卷置上。」
佛告大王下,第二明勸人供養中有二:初事別供養;日日下,次總以華香供養。就前別中,初列六種供養事,第二出般若而供養之。初六事者,一幡、二華、三燈、四玉箱、五玉巾、六七寶案。
「若王行時,常於其前足一百步,是經常放千光明,令千里內七難不起、罪過不生。若王住時,作七寶帳,帳中七寶高座,以經卷置上,日日供養,散華燒香,如事父母、如事帝釋。」
第二供養法用,內有五句:初出般若置案上;二王行時以波若在前;三王行百步,般若放千里光;四令千里內無七難,得益也;五若住時作七寶座,以般若置上也。第二日日下,總明供養,法譬可解。
「大王!我今五眼明見,三世一切國王皆由過去世侍五百佛得為帝王主,是為一切聖人羅漢而為來生彼國土中作大利益。若王福盡時,一切聖人皆為捨去。若一切聖人去時,七難必起。」
大王我今五眼下,第五明三世利益,令人信持。文有三:初明五眼照一切國王侍五百佛等,明久供多聖,現居王位。是為聖人來下,二明聖人來生此國,明作大利益。若王下,三福盡難生也。
「大王!若未來世有諸國王受持三寶者,我使五大力菩薩往護其國,一金剛吼菩薩,手持千寶相輪往護彼國;二龍王吼菩薩,手持金輪燈往護彼國;三無畏十力吼菩薩,手持金剛杵往護彼國;四雷電吼菩薩,手持千寶羅網往護彼國;五無量力吼菩薩,手持五千劍輪往護彼國。是五大士、五千大鬼神王於汝國中大作利益,當立形像而供養之。」
大王若未來世下,第六明能依教而行,當遣五大菩薩為護,勸造像供養。文有四:初總明未來世五大菩薩常護其國;二別列五大菩薩名;三五千大神王於汝國作大利益;四令立形像供養。
「大王!吾今三寶付囑汝等一切諸王,毘舍離國、憍薩羅國、舍衛國、摩竭提國、波羅奈國、迦夷羅衛國、鳩尸那國、鳩睒彌國、鳩留國、罽賓國、彌提國、伽羅乾國、乾陀衛國、沙陀國、僧伽陀國、健拏掘闍國、波提國,如是一切諸國王等,皆應受持般若波羅蜜。」
大王吾今下,第七勸受持此經。文有三:初明付囑諸國王;二列十六國;如是一切下,第三勸受持。此經但明十七國,那云十六?答:《大雲經》有十六大國也。
時諸大眾阿須輪王,聞佛所說未來世中七可畏難,身毛為竪呼聲大叫而言:「願不生彼國。」時十六大國王即以國事付弟,出家修道,觀四大四色勝出相,四大四色不用識空入行相。
時諸大眾阿須輪王下,答問中大段第三,明時眾聞法得益。就文有六:初總明大眾聞說起願;第二十六國王悟道;第三十八梵天等得益;第四九百億菩薩眾證果;第五十千菩薩念來世得益;第六十億菩薩現成正覺。第一時眾聞說七難可畏,身毛為竪,發願不生彼國也。第二十六國王得益中有二:初明十六國王付國與弟發願出家;第二明修道。此中又二:初兩科假相觀修道;次三十忍下,明實行入道。初觀四大四色勝出相者,八勝處。內觀四大即是四勝處,內觀四大外觀色少不壞內外色觀一勝處,內觀四大外觀色多二勝處,內無四大外觀色少三勝處,內無四大外觀色多四勝處。此壞內色不壞外色觀。後四勝處者,青黃赤白合為八勝處也。八勝處觀成,故云勝出相也。次明十一切入觀。四大四色即為八,不用者是無處有處、識是識處、空是空處,此三合為十一切處。十一切入觀成,故言入行相。
三十忍初地相,第一義諦九地相,是故大王捨凡夫身入六住身,捨七報身入八法身,證一切行般若波羅蜜。
三十忍下,次明實行入道。二種假相觀在地前,三十忍在地上。十地各三心,合有三十忍。言初地相者,即是第一地也。言第一義諦者,此明初地得第一義諦成,與九地作方便相。言九地者,即離垢已上餘九地也。捨凡夫身入六住身者,捨外凡夫身,入種性已上六住身。捨七報身入八法身者,捨地前七方便,得初地第八法身。亦可捨前七地有功用身,入八地已上無功用法身也。
十八梵天阿須輪王,得三乘觀,同無生境,復散華供養,空華、法性華、聖人華、順華、無生華、法樂華、金剛華、緣觀中道華、三十七品華而散佛上,及九百億大菩薩眾,其餘一切眾證道迹果,散心空華、心樹華、六波羅蜜華、妙覺華而散佛上及一切大眾。
十八梵天阿須輪王下,第三明諸天得益。就文為二:初三乘觀成,得無生利益;第二散華供養。此散華中有二:初散五忍華、二散二乘華。五忍華者,空華、法性華、地前伏忍華也。聖人華者,初二三地信忍華。順忍華者,四五六地順忍華也。無生華者,七八九地無生忍華。金剛華者,十地華也。佛華,即寂滅忍華。次辨二乘華。緣觀中道華者,即緣覺中乘華。三十七品華,聲聞華。而散佛上者,供養也。及九百億大菩薩眾下,第四段得益。文有二:初明九百億菩薩大眾悟解得益;次明散華供養得益。文云證道迹果者,得初地解故云證,即證能通名道,即道能進故言迹,悟解滿足故名果也。次供養內即有四種因果華供養,心空華者即是理空無生華,心樹華者即意樹華,六波羅蜜華是行華,妙覺華者佛地華。散佛上者,供養也。
十千菩薩念來世眾生,即證妙覺三昧、圓明三昧、金剛三昧、世諦三昧、真諦三昧、第一義諦三昧,此三諦三昧是一切三昧王三昧。
十千菩薩下,第五明十千菩薩念來世眾生悟解得證三昧。所言妙覺三昧者,亦名理盡三昧。圓明三昧者,照理盡故言圓明三昧。金剛三昧者,堅固不可壞也。世諦三昧者,約凡夫所見明定相,故云世諦也。真諦三昧者,約二乘所見偏真,故云真諦也。第一義諦三昧者,即是中道第一義。法中精最不散,故云第一,亦名實相三昧也。此三昧是一切王三昧,總攝一切法,如王能統領,故名一切王。
亦得無量諸餘三昧,七財三昧、二十五有三昧、一切行三昧。復有十億菩薩登金剛頂,現成正覺。
七財三昧者,一信、二戒、三慚、四愧、五多聞、六智慧、七捨離。二十五有三昧,壞二十五有。得無垢三昧,能破地獄有。得不退三昧,能破畜生有。得心樂三昧,能破餓鬼有。得歡喜三昧,能壞阿修羅有。得日光三昧,斷弗婆提有。得月光三昧,斷瞿耶尼有。得熱炎三昧,斷欝單越有。得如幻三昧,斷閻浮提有。得一切法不動三昧,斷四天王處有。得難伏三昧,斷三十三天處有。得悅意三昧,斷炎魔天有。得青色三昧,斷兜`[率【CB】,卒【大】]`率天有。得黃色三昧,斷化樂天有。得赤色三昧,斷他化自在天有。得白色三昧,斷初禪有。得種種三昧,斷大梵天有。得雙三昧,斷二禪有。得雷音三昧,斷三禪有。得住雨三昧,斷四禪有。得如虛空三昧,斷無想天有。得照境三昧,斷淨居阿那含有。得無礙三昧,斷空處有。得常三昧,斷識處有。得樂三昧,斷不用處有。得我三昧,斷非想處有。是名菩薩得二十五有三昧壞二十五有。四有四惡趣,梵王六欲天,四禪及四空,無想五淨居。復有十億菩薩下,第六十億菩薩成佛。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囑累品第八
經有三段,今是第三流通分。所言囑累者,明如來慇懃囑寄國王、累眾菩薩,故云囑累品也。此品分為四段:第一誡勅月光總勸流通,以明囑累;後五濁世下,第二七門別誡諸國王及四部弟子;爾時十六大國王聞佛七誡下,第三明諸國王不制四部弟子;爾時無量大眾下,第四明時眾歡喜受持。就前總勸流通內又分為三:初誡勅月光,明法滅時節;二此經三寶下,明所付人;三為三界眾生下,明流通利益。
佛告波斯匿王:「我誡勅汝等,吾滅度後八十年八百年八千年中,無佛無法無僧、無信男信女,時此經三寶付囑諸國王四部弟子,受持讀誦解說其義,為三界眾生開空慧道,修七賢行,十善行化一切眾生。」
所言八十年者,佛滅度後也。佛滅度後一百年中,五師持法各二十年,迦葉、阿難、末田地此三人親見佛化,行法如佛在世,故法不滅。三人逕六十年。第四商那和修、第五優婆毱多,此二師各二十年持法。商那和修當八十年,以不親覩佛化,故威儀法滅也。言八百年者,正證法滅。五百年內,二十五師並是聖人相傳,故證法不滅。六七二百年內,馬鳴、龍樹二人傳法,以弘法人強,故法不滅。八百年中餘人弘法,以人弱故,令法滅也。言八千年者,像末法滅也。由末法眾生好行邪法、惡賤正法,正法不行,故像末二法滅耳。依《涅槃經》像末世有十二萬大菩薩善持我法,我法不滅。前就凡夫,故云滅也。言無佛法僧者,正明法滅,故須付囑。無信男信女者,明前無三寶可歸依,故無生信處。以無信心謗毀三寶,故令不現。第二明所付人中有二:初付囑國王,有威力,護法功強,故先付之;二付四部弟子,此是通付一切眾生,以四部攝眾生盡故。第三明流通利益,內文言為三界眾生開空慧道者,證無所得解,故云開空慧道也。又云:證二無我理,故云開空慧道也。言修七賢行者,即七方便也,一五停心觀、二別想念處、三總想念處、四煖法、五頂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言十善行化一切眾生者,一不殺、二不盜、三不邪婬、四不妄語、五不惡口、六不兩舌、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瞋、十不邪見。以此十行教化眾生,故云十善行化一切眾生。總勸流通竟。
「後五濁世,比丘比丘尼四部弟子、天龍八部、一切神王、國王大臣、太子王子,自恃高貴,滅破吾法,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不聽出家行道,亦復不聽造作佛像形、佛塔形,立統官制眾安籍記僧,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兵奴為比丘,受別請法,知識比丘共為一心,親善比丘為作`[齋【CB】,齊【大】(cf. T08n0245_p0833b24; X26n0513_p0187c05)]`齋會求福,如外道法,都非吾法。當知爾時正法將滅不久。」
後五濁下,第二七門別誡,即為七別:一不得障人出家等;二不得俗官治僧;三不得繫縛比丘;四不得非法說經,似師子身內虫;五不得驅使比丘似兵奴法;六明非法得罪制之莫為,自作罪過破壞國土也;七不得依託佛法求世名利。若為此七事,違教失理,行義不立。為是義故,佛法速滅。第一不得障人出家中為二:初總明五濁;二從比丘下,別明七事。所言五濁者,一眾生濁、二命濁、三見濁、四煩惱濁、五劫濁。二從比丘下,別明七事者,一不聽出家、二不聽造像等、三立統官、四安籍記僧、五不得比丘立地白衣高坐、六不得兵奴為比丘、七不得受別請行法。七邪法興,七正法滅。
「大王!壞亂吾道是汝等自作,自恃威力制我四部弟子,百姓疾病無不苦難,是破國因緣,說五濁罪過窮劫不盡。」
大王壞亂吾道下,第二不得俗官治僧。言自恃威力制四部弟子者,五篇七聚外更作俗法治比丘等,以護法善神瞋,使令疾病破壞國土,五濁增長也。
「大王!法末世時,有諸比丘四部弟子,國王大臣各作非法之行,橫與佛法眾僧作大非法,作諸罪過,非法非律繫縛比丘如獄囚法,當爾之時法滅不久。」
大王法末世時下,第三不得繫縛比丘如獄囚法。當戒律法中極,但有驅擯出家眾;今行俗法,當知法滅不久。
「大王!我滅度後未來世中,四部弟子,諸小國王太子王子乃是任持護三寶者,轉更滅破三寶,如師子身中虫自食師子,非外道也。多壞我佛法,得大罪過。正教衰薄,民無正行。以漸為惡,其壽日減至`[于【CB】,千【大】(cf. T08n0245_p0833c08; T33n1708_p0427a17)]`于百歲。人壞佛教,無復孝子,六親不和,天神不祐,疾疫惡鬼日來侵害。災怪首尾連禍縱橫,死入地獄餓鬼畜生,若出為人兵奴。果報如響如影,如人夜書,火滅字存。三界果報亦復如是。」
大王我滅度後下,第四誡四部眾國王等,皆是任持佛法人,還自破滅,令使國土諸災競起,皆由破法使之然也。就文有二:初明非法說經;二正法衰薄下,明其損失。初明非法說經有三:初法說;二如師子下;喻;三多壞我佛法下,合譬也。第二損失內,正法衰薄,得種種苦事也。
「大王!未來世中一切國王太子王子,四部弟子橫與佛弟子書記制戒,如白衣法、如兵奴法。若我弟子比丘比丘尼立籍,為官所使,都非我弟子,是兵奴法。立統官攝僧,典主僧籍,大小僧統共相攝縛,如獄囚法、兵奴之法。當爾之時,佛法不久。」
大王未來世下,第五誡國王太子四眾。立籍制約如兵奴法,立統官治人如俗法,當知佛法滅亦不久。
「大王!未來世中諸小國王四部弟子,自作此罪,破國因緣,身自受之,非佛法僧。」
大王未來世中諸小國下,第六誡小國四眾。明非法得罪,制之莫為。自作罪過,破壞國土,自身受之,不關三寶也。
「大王!未來世中流通此經,七佛法器,十方諸佛常所行道,諸惡比丘多求名利,於國王太子王子前自說破佛法因緣、破國因緣,其王不別信聽此語,橫作法制不依佛戒,是為破佛破國因緣。當爾之時,正法將滅不久。」
大王未來世中流通此經下,第七誡諸比丘不依七佛教,依託佛法求世名利,往國王邊自說破佛法因緣。文有三別:初明比丘等邪說佛法;二其王不別下,明國王不知三寶也;三當爾之時下,滅正法也。
爾時十六大國王聞佛七誡所說未來世事,悲啼涕泣聲動三千,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失光不現。時諸國王等各各至心受持佛語,不制四部弟子出家行道,當如佛教。爾時大眾,十八梵天王、六欲諸天子皆悉歎言:「當爾之時,世間空虛,是無佛世。」
爾時十六國下,品中大段第三,諸國王聞佛七誡不制四眾。就文為二:初十六國王悲歎驚怖,傷己已往愆,依教不制四眾。第二十八梵天等傷歎云當當爾之時世間空虛是無佛世者,歎正法滅盡,故名無佛世也。
爾時無量大眾中百億菩薩,彌勒、師子月等,百億舍利弗、須菩提等,五百億十八梵、六欲諸天、三界六道阿須輪王等,聞佛所說護佛果因緣、護國土因緣,歡喜無量,為佛作禮,受持般若波羅蜜。
爾時無量大眾下,品內大段第四,時眾聞法歡喜奉行。就文有三:初列百億菩薩眾,第二列百億舍利弗等,第三五百億色欲二界天、六道阿須輪王等眾,悉奉行也。
仁王般若經疏卷下六(終)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33 冊 No. 1707 仁王般若經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2-3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