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782 \[cf. No. 476] `[【原】天保七年寫大谷大學藏本,【甲】大日本續藏經]`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一(本)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詳夫實際凝空、啟玄樞於不二,`[2]權=種【校異-甲】*`權方孕道、演妙寶於無三,或顯敞鴻猷、高謝金輪之業,或密開冲最、俯贊玉璞之緒,咸欲清炎`[楚=楚用【考偽-原】]`楚慧雨、蕩渠溺以慈津,指九有而會十空、徵八解而敷七覺,至哉赫矣,難得而名焉。今此經者,含眾旨之大虛、綰群`[筌=詮【甲】]`筌之天沼,理窮真俗之府、迹軼心言之外,杳神機而靡測、湛粹德而難思,變百億於足按、運三千於掌握,合蓋羅於萬像、彰塵岳之危浮,丈室`[總=總於【考偽-甲】]`總八希、照真場而永淨,納妙高於毫芥、境均大小,灌巨海於蹄涔、織齊寬狹,闡玄門之祕鍵、移覺苑之道`[獲=莊【考偽-原】,機【甲】]`獲,出朽宅之牛軒、渡`[洋=祥【甲】]`洋河之象駕,所以西靡玉諜、東耀金姿,競賞一真、已經六譯。既而華梵懸隔、音韻所乖,或髣髴於`[遵=道【校異-甲】]`遵文,而糟粕於玄旨。大師皎中宗於行月、鏡圓`[教=數【甲】]`教於情臺,維絕紐而裕后昆、緝頹綱以格前範,陶甄得失、商搉詞義,載譯此經或遵真軌。說無垢稱經序品第一者,振金聲於金口、揚玉字於玉麾,警濤群聰、宣暢云說,道融真宰、業檀靈機,韜紫`[袂=袟【甲】,袂【校異-甲】]`袂以潛儀、`[偶=倡【甲】]`偶玄儒以耀彩,或權或實、示寢疾而演大方,乍隱乍顯、假對揚以光`[體=休【甲】]`體命,播英聲之十子皆詞道屈、標灌頂之一人承威纔暗,既清梵行且肅神`[㯲=禁【甲】]`㯲,雅譽遠彰名無垢稱。經者,貫也攝也,貫二理而不虧、攝四生而莫墜。序者,由也始也,陳教起之`[因=圓【甲】]`因由、作法興之漸始。品者,類也別也,區分玄旨、條貫幽筌,類別而彰,目之為品。此經部成六卷,合有一十四品。今此建初,故名第一。 `[甲本經文首之經字無以下準之同]`經 如是我聞。 贊曰:今解此經,合以六門分別:一、經起所因;二、經之宗緒;三、明經體性;四、敘經不同;五、科品所從;六、釋本文義。 第一經起所因,略有五種:一為令眾生起欣厭故、二為令二乘有取捨故、三為顯菩薩內外修故、四為顯如來威德大`[德〔-〕【甲】]`德故、五時眾根熟所宜聞故。一為令眾生起欣厭者,仰尋佛現利生,莫過二種:一現身、二說法。且論諸佛之身,本來無二。故《涅槃》云「若能計三寶常住同真諦,此即是諸佛最勝之上願。」隨眾所宜聞見,乃分三種:一法身,即離妄之真理;二報身,即會真之實`[智=報【甲】,智【校異-甲】]`智;三化身,即應物之權質。故《佛地經》云「自性法受用,變化差別轉。」`[昔=皆【考偽-甲】]`昔由虛妄所䨱,俗事翳而愚生;今假真法而修,正理明而報起。夫理為覺道之本,顯位而號法身;報為聖德之先,修圓而稱報體。妙理則中人未了(妙理者,佛性法身。中人者,十地菩薩。十地菩薩猶未明了佛性法身,故〈菩薩地〉云「第十地菩薩`[現緣=觀法【甲】]`現緣境像,如明眼人隔於輕繫。」而《觀`[像=像也諸【甲】]`像論》亦言「諸佛法身,唯`[與〔-〕【考偽-甲】]`與`[諸〔-〕【甲】]`諸佛與佛乃能知之。」中人既未了,下人故不知也)。上智亦下愚不知(上智者,佛智報身。下愚者,二乘凡夫。二乘凡夫未能知佛之真智。故《法花》云「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知佛智。」下`[人【卍續甲】,文【大】]`人未知,中人亦未了)。是以應物器而顯化形(分身百億,化二乘凡夫,化身之妙用),逗生機而現證覺(現妙`[大=人【校異-甲】]`大身,化十地菩薩,他受用`[身〔-〕【甲】]`身之妙用)。自如`[徵=徹【考偽-甲】]`徵空壁彩、洞`[晈=映【甲】]`晈無涯,注水琁光、`[輝=耀【甲】]`輝華有極。佛身權實,取譬可明。故下經云「眾會瞻仰大牟尼,靡不心生清淨信,各見世尊在其前,斯則如來不共相。」身既無異、隨宜說三,法亦無差、`[任【卍續甲】,住【大】]`任機成四,如如意珠隨求雨寶、猶天帝鼓應念發聲。法有四種:一教、二理、三行、四果。法雖萬差,不過此四。意解能詮,名之為教。教之所詮,稱之為理。隨理所修,因之為行。因修所證,號之為果。然此四種各自無二,任緣有異並通三乘。`[故〔-〕【甲】]`故下經言「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用獲其利,斯即如來不共相。」此乃教一任緣通三,`[亦=又【甲】]`亦即《法花》一雨普潤三乘三草,二聖二木生長不同,此乃教同而機有異,成三乘法。此經`[又云=文之【甲】]`又云「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如來不共相。」此亦理一任緣通三。《寶性論》之`[河=何【甲】]`河性無差,兔馬象三渡之有別。此乃理同而證有異,成三乘義。《法花經》中,衣裓机案,唯有一門,出處雖殊,離諸災難,及取牛車之因是等。《勝鬘》又言「正法住、正法滅、波羅提木叉、毘尼、出家、受具足,此六法為大乘。」故`[諸=說【考偽-甲】]`諸經論二藏,善蓋名住、除障名滅。戒中略本名波羅提木叉、廣律本名毘尼,此乃所學三藏之法。能學之人名出家,受具足二乘,人法合成六處。既言皆為大乘故說,故知小學為成大因。此乃行同而修有異,頓漸別故,成三乘業。《法花》又云中路`[說=設【甲】]`說化城、息處故說二,三車初誘、後等賜牛。此乃果同而設有異,假實別故,成三乘果。故知所說法性無差,任彼外緣分成種種。由此經起略有五因,寧知令眾生起於欣厭。欣厭有二:一內欣厭、二外欣厭。內欣厭者,厭謂厭生死身、欣謂欣當佛身。〈方便品〉云「時無垢稱以大方便,現身有疾。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無數千人,皆往問疾。時無垢稱廣為說法。言:『諸仁者!是四大種所合成身,無常無強、無堅無力,朽故速疾,不可保信。為苦所惱、眾病之器,多諸過患,變壞之法。諸仁者!如此之身,`[其=具【校異-甲】]`其聰慧者所不為怙,乃至廣說,諸仁者!於如此身應生厭離,於如來身應起欣樂。如來身者,無量善法共所集成,從修無量勝福慧生、從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所生,乃至廣說,諸仁者!如來之身功德如是,汝等皆應發心求證。汝等欲得如是之身、息除一切有情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遣厭苦`[心=身【校異-原】,身【甲】]`心、斷除苦本,令欣佛體、修行佛因。故知示疾現不思議,欲令眾生起內欣厭。又對揚事畢,將赴菴園,佛邊大眾皆現金色,知欣厭者後必果心。外欣厭者,厭謂`[雜=離【甲】]`雜穢`[土【卍續考偽-原甲】,王【大】]`土、欣謂欣清淨土。此經淨土有二:一此聖現、二他聖現。穢土亦二:一眾生現、`[二【卍續甲】,一【大】]`二釋迦現。`[校=狡【甲】,校【校異-甲】]`校勘上下說經始終,所依之土兩穢二淨。初佛在廣嚴城菴羅園內,為諸四眾廣說妙法,寶性獻蓋、讚性佛`[請【卍續校異-原甲】,諸【大】]`請疑,佛現神通合蓋酬問,未明異義國土居常。`[因【卍續校異-原甲】,田【大】]`因告寶性:「若欲勤修嚴淨佛土,`[先=者【甲】]`先應方便嚴淨自心。」鶖子承佛威神,忽作是念:「若菩薩心淨佛土嚴淨者,勿我世尊行菩薩時心不嚴淨,而土雜穢。」佛難喻`[詰=誥【甲】]`詰,鶖子未知,持髻廣陳,其方欲悟。世尊拂眾疑,或指按大千,云變妙寶莊嚴,鶖子始讚希見。寶性五百童子既證無生,八萬四千眾生皆聞興覺慧。化緣既畢,時會所堪,佛攝神通,世界如故。後佛遣妙吉祥問無垢稱疾,對揚事訖,將赴菴園。〈菩薩行品〉中表彼示現難思,菴園欻然廣博,迄至`[說=訖【考偽-原】]`說於經,未,更無變穢之文,彰厭穢而欣淨方,究竟必當嚴淨。初三現穢土,二四變淨剎。初我世尊自變淨土,後淨名、妙德重隔穢方。故言淨土此聖所變,佛、淨名等,俱此聖故。他聖現者,他聖有二:一〈香臺品〉中,鶖子念食時,無垢稱遂現神通,上方去此過`[三=四【甲】]`三十二殑伽沙等諸佛世界,有佛世界名曰妙香,其中佛號最上香臺。彼界一切皆香所成。都無二乘,唯有清淨諸大菩薩。時此大眾皆都觀彼佛國界等事,`[有=百【甲】,有【校異-甲】]`有千眾生皆發菩提之意,十千菩薩並證無生法忍。二〈觀如來品〉中,下人不知上位,鶖子心忽疑生:「此無垢稱,從何來此?」佛言:「妙喜世界,有無動如來,彼為度此眾生而來至此。」大眾心生渴仰,欲見妙喜功德莊嚴清淨佛土諸菩薩等。時無垢稱斷取彼界,置右手掌,如陶家輪、猶花鬘貫,入此界中示諸大眾。雖復彼此二界相雜,各見所居與本無異。佛告大眾:「欲得如是莊嚴佛土,皆當隨學無動如來本所修行。」時此土有八十四那庾多數諸人天等,皆發無上正等覺心,願生彼界,世尊悉記一切當生。此二名為他聖所現,香臺、無動俱他聖故。令厭穢土不起惡因,遣欣淨方修持淨業,由斯變土現不思議,欲令眾生起外欣厭。凡夫眾生聞法修學,必以欣厭而為根本。經中此聖所變淨方有二:一釋迦自變、二淨名妙德欲來預變。`[化=他【校異-原】,他【甲】]`化所變淨土亦二:一遠觀妙香、二近瞻妙喜。穢土亦二:一眾生變、二釋迦變。故〈序品〉言「告舍利子:『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成熟下劣有情,是故示現無量過失雜穢土耳。譬如三十三天,共寶器食,隨業所招其食有異。如是舍利子!無量有情生一佛土,隨心淨穢所見有異。』」是故淨者本聖者土,神力令餘下劣有情亦得變淨。由此穢者本是下劣有情之土,聖者隨之`[亦=亦變【甲】]`亦為穢。此諸身土,有漏無漏、或真或似,准果准`[圓=因【甲】]`圓、准凡准聖,`[自=白【甲】,自【校異-甲】]`自識異識所變淨穢,如唯識論,並應分別。此聖變淨,略有二緣:一拂小疑、二警群意。他聖變淨,並為一切如來變穢,但為二乘及凡夫類,非為菩薩。 問:何故鶖子生疑,如來自變淨土?淨名將至,妙德預變寶方?答:拂疑破病,如來自變淨方。警動群情,妙德預變嚴剎。 問:妙香淨剎,淨名何不持來?妙喜寶方,淨名攝持于掌。答:妙香須飯`[食=令【甲】]`食,見而不持來。妙喜現通令見,亦持于掌。神通濟利不一`[*2-1]權=種【校異-甲】*`權方,何必並遣持來、`[齊=濟【甲】,齋【校異-甲】]`齊令俱見? 問:佛本濟生,利成欣厭,何不`[亦=久【甲】]`亦令見淨,而唯暫隔穢方?答:機向熟而緣須,暫令見淨;緣不須而未熟,`[攝=末隔【甲】,隔【校異-甲】]`攝穢方。 二為令二乘有取捨者,取捨有二:一內取捨、二外取捨。內取捨者,捨謂捨二乘心,取謂取大乘智。障有二種:一煩惱障、二所知障,初障涅槃、後障菩提。聲聞斷初,已超生死、得涅槃`[訖=證【校異-甲】]`訖,不能斷後,未證菩提、不達諸法,故分別心二乘現有。由此劣法,彼亦成熟無分別智。菩薩所成,由斯勝法,此亦成熟。取捨之道其義明矣。由此鶖子宴坐、寂然身`[心=心不【考偽-原】]`心,`[動=勤【甲】,動【校異-甲】]`動現威儀,常居滅定。目連說法利諸居士,示法離言乃名真說。飲光乞食從貧捨富,令等慈悲,修行`[壞=壞彼【甲】]`壞執。善現持鉢,修行`[舍=營【甲】]`舍衛`[城〔-〕【甲】]`城,化`[人=入【甲】,人【校異-甲】]`人`[其舍〔-〕【甲】]`其舍理等,乃可取之。滿慈談演,教諸新學,遣授大法,勿以聲聞剪剃隨佛決擇苦空,何以分別之心而說實相之法。無滅天眼明見大千,有無之行雙徵,`[8]而=即【甲】*,而【校異-甲】`而定之見方達。近執出二人之罪,訶令勿擾其心,心垢`[*8]`而罪生、心淨垢還滅。執日讚出家之德,誘彼幼童,教捨分別而為無為,是為出家之利。世尊現身有疾,慶喜緣斯乞乳,說佛無漏之身,令捨二乘之見。竊觀昔時逢遇,尚勸捨分別之心,況示疾而演大方,不讚授菩薩之智?所以〈問疾品〉中,吉祥將往問疾,淨名先空其舍。既同十方佛`[土【卍續甲】,之【大】]`土,亦現空其分別。〈不思議品〉中,鶖子`[10]希=布【甲】*`希床,訶令為法,後請燈王之座,安處菩薩聲聞,廣說不可思議,談非二乘境界。飲光引生盲,自喻不了,`[解=解脫【甲】]`解之難思。〈觀有情品〉中,天女散花,聲聞便著。鶖子以花不如法,盡其神力去之。天女曰:「是花如法,尊者自不如法。花無分別,尊者有之。」〈香臺品〉中,鶖子見日時將至,心思所食,`[便請【卍續甲】,便【大】]`便請香臺之`[食=飡【甲】]`食,勸捨聲聞之意。故《攝論》云「三種練磨,斷除四處`[障=除【甲】,障【校異-甲】]`障。」二乘作意、諸疑離疑,心有分別便迷其境,分別若除乃冥正理。故有分別者,未契真宗之妙,莫證菩提;無分別者,遂會玄門之極,方成大覺。故知示疾現不思議,欲令二乘起內欣厭。聲聞苦身,任運便滅,故內欣厭唯說智心。分別心滅,妄境乃空;正智既生,其理便現。 問:聲聞獨覺隨往眾多,何獨鶖子一人屢有詞理之屈?答:聲聞巨眾,鶖子獨高。舉首對揚,知餘並屈。 外欣厭者,厭謂厭離穢土,欣謂欣清淨土。佛土有三:一法性土,法身所居,真如之理;二受用土,報身所居,眾寶嚴飾;三變化土,化身所居,淨穢不定。至下經文具廣分別。雖復妙德淨名,俱變菴園使淨,通警時聞大眾,何獨為化聲聞?唯有持髻對申,世尊足按,大千變淨,尋復如常,此唯獨化聲聞,為止鶖子之疑故也。雖亦大眾同見,不應獨為聲聞。鶖子時獨生疑,故此俱稱為現。即初現淨剎,為令二乘有外欣厭。後時所現,並為一切。事既同上,不能具陳。心清淨故佛土亦淨,心有垢故佛土亦垢,所以上來欣厭取捨皆言內外。 三為顯菩薩內外修者,菩薩所`[修=修別【甲】]`修雖難`[別〔-〕【甲】]`別舉,總而略例,不過二種:一內修、二外修。內修者,內修己身所應成就自利功德,即大智等,而為上首。外修者,外修利他所應成就利他功德,即大悲等,而為上首。《成唯識》說「雖菩薩所修隨其意樂,一切皆通自他利品。」濟拔眾生,即己利故;自所進修,為眾生故,而隨勝顯。六到彼岸、諸相好業、菩提分等,名自利行。六種神通、四種無量、四攝事等,名利他行。自利行者,此經〈序品〉歎菩薩德中云「諸佛威德常所加持,善護法城、能攝正法,紹三寶種使不絕,乃至廣說,諸有所作,亦不唐捐。」又寶性問淨土相:「云何名為嚴淨佛土?」世尊告曰:「修回向土,是菩薩淨土。菩薩得菩提時,其國具足眾德莊嚴。」又〈菩提分品〉說「諸菩薩雖復行於五無間趣,而無恚惱忿害毒心。」又普現一切色身菩薩問無垢稱父母等類,無垢稱言:「慧度菩薩母,善方便為父。`[世【卍續甲】,母【大】]`世間真導師,無不由是生。」惠度第六,自利德也;方便第七,利他德也。又〈菩薩行品〉中,上方九百萬菩薩請釋迦言:「願賜少法,當還本土。」世尊告曰:「有諸菩薩解脫法門,名為有盡無盡。汝當修學。有盡者,`[即=則【甲】]`即是有為有生滅法。言無盡者,則是無為無生滅法。如是一切自利功德,皆是菩薩內所應修。一切皆以智為主故。」恐文繁廣,自利行中,`[但=且【甲】]`但舉爾所,餘皆准知。利他行者,〈序品〉歎德中言「以大師子吼聲敷演,美音遐振,周遍十方,乃至廣說,其見聞者,無不蒙益。」后長者子寶性請問淨佛土相及諸菩薩修佛土相,世尊告曰:「諸有情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隨諸有情增長饒益,`[即=則【甲】,即【校異-甲】]`即便攝受嚴淨佛土。」〈方便品〉中,歎無垢稱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滿,明了有情意樂及行。」又〈菩提分品〉言「菩薩雖復行於焰魔王趣,而集廣大福惠資糧。」又普現一切色身菩薩,問無垢稱父母等類,無垢稱言:「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利物無懈`[怠=倦【甲】]`怠。」又〈菩薩行品〉中,上方菩薩請釋迦言:「願賜少法,當還本土。」世尊告曰:「云何名為不盡有為?謂諸菩薩不棄大慈、不捨大悲。云何名為不盡無為?雖觀無我,而於有情不捨大悲。是名菩薩不住無為。」上利他行,恐文繁廣,且舉爾所,餘准可知。如是一切利他功德,皆是菩薩外所應修。如是`[菩薩〔-〕【甲】,菩薩【校異-甲】]`菩薩凡聖,通論趣與未趣,`[總=德【校異-甲】]`總相兼說莫過七地:一種姓地、二勝解行地、三淨`[勝=修【甲】]`勝意樂地、四行正行地、五決定地、六決定行地、七到究竟地。此七地中,初有種姓而未能修;次雖能修而未能證;後之`[五【卍續甲】,之【大】]`五地雖皆證得,後位勝前。又有十地:一住種姓、二已趣入、三未淨意樂未入初地、四已淨意樂已入初地、五未成就未至到究竟地,六已成就已至到究竟地,七未墮決定未成熟中、七地已前、八已墮決定住八九地、九一生所繫到究竟位中、十最後有即第十地。此等菩薩所修諸行,別雖無邊,總類而論不過四種:一波羅`[密=蜜【甲】]`密行、二菩薩分行、三諸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恐文繁廣,不獲指陳,至下文中當別顯說,隨應是此內外應修。然諸菩薩有五種生:一、除災生,謂諸菩薩大願自在二種力故,於飢饉厄難時,為令眾生少用功力而得存濟,於大魚等種類中生,身形廣大,以自身`[內=肉【甲】]`內普給一切飢餓眾生。或持明呪、或為藥王,救諸疾疫。隣國戰諍,具勢息除。有情乖違,誡言和解。惡`[主=王【甲】]`主逼迫,生彼調順。諸有邪見,生彼天處,方便除斷。此等一切名除災生。二、隨類生,謂諸菩薩以大願自在,隨於一切種類中生,而為上首,方便化導。彼所行惡而自不行,彼不行善而自行之,方便勸說除彼過失。三、大勢生,謂諸菩薩稟性生時,壽量形色、族姓自在及富貴等諸異熟果,一切世間最為殊勝。四、增上生,謂諸菩薩初地作轉輪王,王瞻部州;二地作金輪王,王四天下;三地作忉利天王;四地作夜摩天王;五地作`[8]都=覩【甲】*`都史多天王;六地作樂變化天王;七地作他化自在天王;八地作初禪天王;九地作二禪王;第十地菩薩作大自在過色究竟第四禪王,一切生處最為第一,避四天王,`[無=天【甲】]`無定主故;避第三禪,世極樂故。五最勝生,謂諸菩薩菩提資糧已極圓滿,生波羅門家、大國師家、或生剎帝利大國王家,能現等覺廣作佛事,如〈菩薩地〉四十八卷當廣分別。准無垢稱,此五生中資財無量,攝受貧乏,得名除災生。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法勝,得名隨類生。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德本,因既大故果亦不小,得名大勢生。現身不受十王果,故非增上生。相非后身之菩薩故,非最`[後=勝【甲】]`後生。或復唯是隨類生,攝於一切類,皆為上首,化一切故。皆由菩薩內外修習自利利他,故能現此。為諸菩薩有如是類、有如是生,行利益故。此經下文〈香臺品〉中,無垢稱語上方菩薩言:「如是大士。釋迦如來能為難事,隱䨱無量尊貴功德,不憚功勞,方便調伏剛強眾生。諸菩薩眾生此土者,`[亦=又【甲】,亦【校異-甲】]`亦能堪忍種種勞倦,成就堅牢大悲精進,助揚如來無上正法,利樂有情。堪忍世界行菩薩行饒益有情,住於一生所得功德,多於一切妙香世界百千大劫行菩薩行利樂功德。由此世界有十種修習善法故,謂以惠施攝諸貧窮,乃至以四攝攝眾生故。」雖知一切菩薩皆修內外二行,此經為顯此土菩薩修不可思議殊勝之行勝餘佛土故。 四為顯如來威德大者,諸佛聖德雖復百千,以類而論不過二種:一大威力、二大神德。威力有三:一聖威力、二法威力、三俱生威力。聖威力者,謂佛昔時修習定力,今者依定得定自在,隨其所`[願=欲【甲】]`願一切事成,以調柔故、善修心故,名聖威力。法威力者,謂昔菩薩修六度等諸殊勝法,有廣大果、有大勝利,名法威力。俱生威力者,謂佛往昔先集廣大福德資糧,證得俱生甚希奇法,名俱生威力。初聖威力,即六神通:一神境智作證通、二隨念宿住智作證通、三天耳智作證通、四見死生智作證通、五知心差別智作證通、六漏盡智作證通。初神境通有二:一能變、二能化。變謂先有而改易之,即十八變:一振動、二熾然、三流布、四示現、五轉變、六往來、七卷、八舒、九眾像入身、十同類往趣、十一顯、十二隱、十三所作自在、十四制他神通、十五能施辨才、十六能施憶念、十七能施安樂、十八放大光明。化謂先無而今有也,即三種化:化身、化境及化語。如上所說變化二種,能為二事:一引諸眾生入佛聖教、二惠施無量受苦眾生。聲聞神通唯至二千,獨覺神通能至三千,如來神通於一念頃能遍十方。菩薩初地至百佛世界,乃至十地,隨其品類多少之數,如《十地經》說其分限,乃至漏盡通。二乘但能斷漏種現、不斷麁重,自知漏盡,而不知他及漏盡方便,亦不知他於漏盡得有增上慢。如來具斷種現隨眠,而能了知自他漏盡及盡方便,亦能知他有增上慢,自無染污,亦善為他廣分別說諸增上慢。即此所說`[六=三【校異-甲】]`六種神變,此經〈序品〉云「寶性五百獻蓋,佛合為一,遍䨱大千。」此即`[下=十【甲】]`下八變中第五轉變,轉多為一故;亦即第八舒,舒小為大故。爾時世尊知諸大眾心懷猶豫,以足指案此大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無量`[有=百【甲】]`有千妙寶莊嚴,亦即第五轉變所攝。據實而論,菩薩所見本是淨土、二乘凡夫見是穢土,今為二乘等轉換穢方變為淨土,故是第五轉變所攝;還攝為穢亦復如是,由佛勝解能轉變故。〈問疾品〉中,時無垢稱以大神力令其室空,除諸所有,唯置一床,現疾而臥。即十八變中第十二隱攝,隱沒所有令不現故。〈不思議品〉中,鶖子`[*10-1]希=布【甲】*`希床,訶令為法,後無垢稱問妙吉祥:「何等佛土有寶座?」妙吉祥言:「東方去此`[廣=度【甲】]`廣三十六恒河沙佛國,有佛世界名山幢,佛號山燈王。佛身長八十四億踰膳那量,其師子座高六十八億踰膳那。菩薩身長四十二億踰膳那,座高三十四億踰膳那。最為殊妙。」時無垢稱起大神通,山燈王佛遣三十二億大師子座來入其室。十八變中,第六`[往【卍續】,住【大】(cf. X19n0344_p0250b17)]`往來;亦第十三所作自在、念來即來,得自在故。無垢稱室欻然廣博嚴淨。廣博者,第八變舒也,變小令大故,悉能苞容三十二億師子之座,不相妨礙。廣嚴大城乃至阿素洛等所住宮殿亦不迫迮,悉見如本,前後無異。第九眾像入身也,眾像不小、身亦不大,故此所攝。身為主故,以此名身。大像入小`[室=定【甲】]`室,此所攝。令諸菩薩各自變身為四十二億踰膳那量,`[昇=升【甲】]`昇師子座。此乃第八舒也,舒小為大故。無垢稱語舍利`[弗=子【甲】]`弗言:「諸佛如來住解脫,名不可思議。能以妙高山王內於芥子、四大海水內於毛孔、以大千界置`[手=于【甲】]`手掌中。」此之三種,大小二事皆無增減,亦即是此眾像入身。或七日以為一劫,第八舒也,`[短=舒短【甲】]`短為長故。或促一劫以為七日,第七卷攝,促長為短故。如是一切住解脫不可思議佛之神力,廣說如下,皆是此中十八神變三種化攝。〈觀有情品〉天女散花,花是神境智通中化境也,化為`[色【卍續甲】,也【大】]`色香等故。八希有中第一奇云「此室常有金色光明」,即第十八`[〔-〕【卍續甲】,變【大】]`放大光明。乃至第八「此室常現一切佛土功德莊嚴,諸天宮殿眾妙綺飾」,亦即是此轉變所攝,或即亦是眾像入身。〈香臺品〉中化為菩薩,上往妙香請佛飯食,及九百萬菩薩俱來至此,第六往來也。舉眾皆`[見=是【甲】]`見菩薩往彼等事,即是第四示現所攝,示現彼事令眾見故。化九百萬座等,即是化境,本無而有故。大眾食飯而乃有餘,此亦舒也,舒小令多故。如是廣說不動佛事,皆是此攝,至下一一當應別配。此上所說皆是聖者神通威力,次法威力。由昔菩薩修行六度之威`[力【卍續甲】,刃【大】]`力故,能為四相:一斷障、二資糧成就、三饒益自他、四與當來果。由布施故能斷慳悋,能作自己菩提資糧,亦能除他飢渴疾病匱乏眾苦,當來富樂,得大祿位財寶朋黨大眷屬故。乃至由般若故能斷無明,為己資糧,能以四攝成熟有情,如境覺了引大淨喜,普為有情稱理說法,令獲現後利益安樂。攝諸善根,能正所作,當來能證二障離繫。隨其次第配其四相世界,慳悋無明一切皆斷,乃至祿位財寶朋黨眷屬,攝諸善根,二證離繫故。`[此=此亦【甲】]`此顯善法威力。後俱生威力,謂性能憶本生諸事,任運為`[有【卍續甲】,者【大】]`有情,堪忍受大苦,窮`[*8-1]都=覩【甲】*`都史天壽量方沒。壽量、形色、名稱勝彼,下生入胎,放光遠照。入住出胎,三時正知。生行七步,不待扶持。威德天龍,散香供養,相好嚴身,摧滅魔橫,支節皆備那羅延力。童稚自然達解工巧,無師能證無上菩提,大梵天王自然勸請。雲雷驚怖,入定不動,蠕動歸向附信菩薩。既成佛已,下至傍生亦來供養,雲龍常`[候=𬿈【甲】,候【校異-甲】,雙【考偽-甲】]`候,洗便降雨、遊行不落。坐樹枝`[條=條普【甲】]`條並皆垂影,隨蔭其身,曾不虧捨。魔於六年求便不得。`[癩癎=癎癩【甲】]`癩癎亂見復其本心,逆胎得順、盲者得眼、聾者得聽。三毒得除,常右脇臥,處草蓐等曾無動亂,雖現睡眠而無轉側。風不動衣,行如師子、步若牛王,先舉右足後方移左。地隨高下,無礫石等,門應大小,食並彈碎。般涅槃時大地振動,眾星晃曜交流而`[殞【卍續甲】,須【大】]`殞。如是等事名俱生威力,非是神通威力所作。此經具陳,香臺、燈王、無動、藥王、釋迦五佛神通威力,餘隨所應有無准說,不能一一預顯其事,至下文中當廣指示。大聖德者,謂顯如來十號圓滿、二斷二智,名大聖德。二斷者,謂煩惱障習斷、所知障習斷,即二障盡所顯真理,因斷障顯,是斷性故,名之為斷。二智者,斷煩惱障已,不隨轉智,即生空智。斷所知障已,於一切境無障礙智,即法空智。復可說三智,謂清淨智、一切智、無滯智。又佛百四十不共佛法,謂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種清淨、四無所畏、十力、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CB】,妄【大】(cf. T30n1579_p0499a13; T30n1579_p0566c10; T33n1695_p0055a26)]`忘失法、永害習氣、一切種妙智,及佛無諍願智、無礙解等,如是皆名大聖德法。如《瑜伽》第四十八及四十九中顯此功德體義差別。今此經中顯佛有七種最勝,名大聖德。一所依勝,顯佛身有諸相好故。二正行勝,由佛二利,利益安樂、哀愍世間,令諸天人獲得義利。三圓滿勝,謂佛戒、見、軌則、淨命四種皆滿。四智慧勝,由佛四無礙解皆成就故。五威力勝,具六通故。六斷勝,二障習氣皆永斷故。七住勝,多住無 `[上=上無【甲】]`上等三住,謂聖、天、梵住。三解脫門及滅盡定,名聖住。多住滅盡定、四靜慮,名天住。多住無動第四靜慮、四無量,名梵住。多住大悲,由此晝夜六時以佛眼觀察世間,誰於善根有增有減及得三乘。此經上下顯此七勝,名大聖德。`[威【卍續甲】,成【大】]`威力聖`[〔-〕【卍續甲】,威【大】]`德,合名第四如來威德。 五、時眾根熟所宜聞者,佛以大悲智眼,晝夜六時觀察一切世間,方便善利無其四失:一無非處、二無非時、三無非法、四無非器。況此經云「諸佛如來威儀進止,凡所施為無非佛事。」故說此經時眾宜聞,非是虛施聽眾無益。此經總有十三位益。且初〈序品〉,因說佛土嚴淨之相,五百長者子得無生忍;八萬四千人皆發無上正等覺心;三萬二千`[人=天人【甲】]`人知有為法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漏盡意解。〈方便品〉中,淨名示疾,因問說法,無數千人皆發無上正等覺心。〈聲聞〉、〈菩薩〉二品中,先逢淨名,雖彼時聞各有悟道,遣去答佛不說得道。〈問疾品〉中,因共談論,八千天子皆發無上正等覺心。〈不思議品〉中,大迦葉引生盲自喻不了解脫法門,三萬二千天子皆發無上正等覺心,八千菩薩得入菩薩方便善巧智`[力=入【甲】]`力,所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觀有情品〉、〈菩提分品〉不說得道。〈入不二法門品〉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香臺品〉中,說十種事勝餘佛土,成就八法生于淨土,五千天子皆發無上正等覺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菩薩行品〉中,上方九百萬菩薩聞有盡無盡法歡喜,以妙香花散大千界,供養佛法及菩薩已,忽然不現,還到彼國。〈觀如來品〉中,因見妙喜世界不動如來,十`[四【卍續甲】,加【大】]`四那由他人。皆發無上正等覺心願生彼界,佛記當生。〈法供養品〉、〈囑累品〉不說得道。 二、經之宗緒者,此方先德依現所有經論義旨,總立四宗:一立性宗。成立三科法皆有體,薩婆多部是,《迦延》、《雜心》、《婆沙》之類。二破性宗。諸法有相,都無實性。破前立性,《成實論》是。三破相宗。非但性空,諸法相狀亦非實有,《般若》等經,《中》、《百》等是。四顯實宗。明一切法真實道理,隨其所應有空有有,《涅槃》、《花嚴》、《楞伽》等是。若其經論唯有`[爾=等【甲】]`爾許,可定四宗。只如舊《阿含經》云「舍利弗入涅槃時,無色界天淚下,如春細雨。」大眾部經,何宗所攝?《梵網六十二見經》并《舍利弗阿毘曇》,正量部教。《三彌帝論》,上座部論。如是等經論,並非四宗,何得唯言總有四宗?今依新翻經論,總依諸教,教類有三;以理標宗,宗乃有八。教類三者,《解深密經》第`[二=一【甲】,二【校異-甲】]`二卷中,世尊廣為勝義生菩薩,依遍計所執體相無故,說相無自性性;`[性=依【甲】]`性依他起上無遍計所執自然生故,說生無自性性;依圓成實上無遍計所執故,`[說=證【甲】]`說勝義無自性性。說三無性,皆依無於遍計所執。已勝義生、深生領解,廣說世間毘濕縛藥、雜彩`[畫=盡【甲】]`畫地、熟蘇虛空諸譬喻已,世尊讚歎善解所說。勝義生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初於一時,在`[波=婆【甲】]`波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唯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雖是甚奇甚為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而於彼時所轉法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在昔第二時中,唯為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雖更希奇甚為希有,而於彼時所轉法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亦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于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第一甚奇、最為希有。于今世尊所轉法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諍論安足處所。」即是《金光明經》中說轉、照、持三種法輪。世尊初說三乘同行四諦有教,名轉法輪,以十二行相獨得轉名。第二時說大乘獨行空`[理=行【校異-原】,行【甲】,理【校異-甲】]`理之教,照破有故,名照法輪。第三時說遣所執空、存二性有,三乘之人皆可修持,名持法輪。亦即《涅槃經》中「如有醫師,初令服乳,而除於病。因服乳故,國人多死。別醫諫王,總教斷乳,國人並差。後王有疾,醫人更藥,令和乳服。王責問之,醫人具說,有病宜服乳、有病不宜服,今病宜和乳,故無有失。」亦即瑜伽三時教也。雖知一雨普潤,教實無差,隨對根機遂成隱顯。教既隱顯,偏說空有,非正中道;中道之教,所說有空無隱顯故。`[雖此=此雖【甲】]`雖此引文未別屬教何等,是此三時教也。一唯說法有宗,即《阿含》等初時之教,逗彼小機,破於我執,說無有情我,但有法因故。雖二十部種種異執,初逗小機,唯說法有。二唯說法空宗,即《般若》等第二時教,逗彼大機,破於法執,說一切法本空性故。三雙遮有空執並說有空宗,即《花嚴》、《深密》、《涅槃》、《法花》、《楞伽》、《厚嚴》、《勝鬘》等是。昔執所執我法俱有,有為無為一切皆空;今說所執我法俱無,有為無為二種皆有,故有空雙遮而空有並說。准理配經,二師別引,即第二第三時教也。中百等師多引唯是說空之教。今解不然,正中道教以理據宗,宗乃有八:一、我法俱有宗,謂犢子部等,彼說我法二種俱有,立三聚法,一有為聚、二無為聚、三非二聚,前二聚法、第三聚我。又立五`[德=法【甲】]`德藏,一過去、二未來、三現在、四無為、五不可說,此即是我,不可說是有為無為故。二、有法無我宗,謂薩婆多等,彼說諸法二種所攝,`[一【卍續甲】,二【大】]`一名、二色;或四所攝,謂去、來、今及無為法;或五所攝,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應、五無為。故一切法皆悉實有。三、法無去來宗,謂大眾部等,說有現在及無為法,過去未來體用無故。四、現通假實宗,謂說假部等,彼說無去來世,現在`[世〔-〕【甲】,世【校異-甲】]`世中諸法,在蘊可實、在界處假,隨應諸法假實不定。《成實論》等經部別師,亦即此類。五、俗妄真實宗,謂說出世部等,世俗皆假,以虛妄故;出世法實,非虛妄故。六、諸法但名宗,謂一說部,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無體故。七、勝義皆空宗,謂清辨等,明說空經以為了義,說一切法世俗可有、勝義皆空。八、應理圓實宗,謂護法等,弘暢《花嚴》、《深密》等經,雖說二諦,隨其所應,具有空理,圓妙無闕,實殊勝故。今此經非前六宗,後二唯是大乘所說,故知通是二宗所攝。若依初大乘清辨等義,此經雖明二諦之義,依勝義諦以空為宗,所以十大弟子皆以空理而對詰之,彼詞皆屈。四大菩薩亦以真如空理而徵,皆云不能對揚理辨。吉祥問疾,先空方丈。又言「諸佛國土一切皆空」,空其分別,真空亦空。又〈觀眾生品〉中,譬如幻師`[見【卍續甲】,是【大】]`見所幻事,菩薩觀眾生為若此,乃至如無烟之火等。是故此經雖具談二諦,勝義深故以為義主,故以空為宗。依後大乘護法等義,雖說二諦,世俗諦有四,通空及有;勝義諦有四,唯有非空,空者無也。遍計所執,唯妄執有,體實空無,故非勝義。二諦皆有四重不同。世俗諦四者:一、世間所成。法體未必有,一切世間共所言說、執之有故,即實我法,瓶盆等是。二、道理所成。世間有情有尋思者,所說道理體用俱有,即蘊處界、有無為法。三、證得所成。世間學者方便修學,除惡務善,證聖果故,即四諦理等。四、真義所成。世間學者既修學已,以此殊妙為所證得,即二空真如。此四之中,初一體空、後三體有。勝義四者:一、世間所成。諸有學者、世間言說,以此為有,即蘊處界、有`[為〔-〕【甲】]`為無為法。二、道理所成。即諸學者共立道理,四諦理等。三、證得所成。諸有學者,以此方便能證聖果,謂二空如。四、真義所成。諸有學者既修學已,以此深妙為所證得,廢`[詮=論【甲】,詮【校異-甲】]`詮談旨。一真法界。論其二諦,並通人法。中智所知名世俗諦、上智所知名勝義諦,又下劣道理名世俗諦、上勝道理名勝義諦。是故二諦各有四重,依人、依法、道理淺深、智境麁細,以分差別。而`[此〔-〕【甲】]`此經一部,多說初世俗諦,故〈序品〉云「無我造無受者。」〈聲聞品〉云「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菩薩品〉`[云=言【甲】]`云「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問疾品〉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相及眾生想,當起法想。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乃至廣說,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患,我應離之。云`[何=何為【甲】]`何?離我離我所。」乃至諸品皆`[為〔-〕【甲】]`為說我法空,`[初=勸【甲】]`初離彼分別。後三世俗,即前三勝義,更不別明。明勝義諦中有四:一因緣法門、二唯識法門、三無相法門、四真如法門。因緣法門者,〈序品〉云「待因緣故諸法`[立【卍續甲】,之【大】]`立,善惡之業亦不亡。」〈方便品〉云「是四大種所合成身,無常無強。如來法身,無量善法共所集成。乃至欲得如是身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問疾品〉云「居士!是疾何所因起?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即我病生。又以一切眾生病故,是故我病。』」前答病者,生死因緣癡為本故。後答病者,出世因緣以大慈悲而為本故。又「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卍續甲】,以【大】]`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如是等文,並說因緣之法。唯識法門者,〈序品〉中云「直心是菩薩淨土,深心大乘心是菩薩淨土。乃至廣說,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所以心垢故佛土垢、心淨故佛土淨。〈聲聞品〉中,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此等諸文,並說唯識之法。無相法門者,〈聲聞品〉中云「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緣故。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乃至廣說,一切言說不離於相,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即諸法也。」如是等文,並說無相之法。真如法門者,〈序品〉中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聲聞品〉中云「若能以食平等性入一切法平等性,以一切法平等性入食平等性,乃可取食。」又「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菩薩品〉中「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 `[賢聖=聖賢【甲】]`賢聖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夫如者,不一不異。」又〈觀眾生品〉云「又問:顛倒想`[孰=熟【甲】]`孰為本?答曰:無住為本。又問:無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故知真如最為深極。`[又【卍續甲】,文【大】]`又〈不二法門品〉中,三十三大士顯不二法門,三十一菩薩說無差別之相,以為入不二法門,皆以無相破於相故,並是第三無相法門,義猶麁著。其妙吉祥,雖以無言無說無示離諸問答,為入不二法門,亦以真如破無言說以詮顯之,猶非深極,依詮顯故,亦即第三無相法門,第三勝義證得所攝。唯有無垢稱默然無言,正智正證真如之妙,是為真如法門,深復深也。如此等文,並說真如法門。因緣事法最為麁顯;唯識理觀,其次細微,說有內心之相狀故;無相通觀無差別相,其次更細,仍有無相當心,未為正證;唯有真如法門最為深妙,心境冥、智神會、達正理、契真智、滅障習,立一切法,故最第一。雖說四門,不相違返,一一法門攝一切盡。且因緣中亦有唯識,唯識亦是因緣法故。亦有無相,所緣無相不離因緣。真如之體亦是因緣,由因緣攝一切法故。乃至真如中,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隨應不違前三門義。今隨事相麁細不同,說此四種,非定各別。今此經中顯`[中〔-〕【甲】]`中世俗諦我法皆空,令不執著。說有因緣之法,斷染取淨,顯其唯識。明妄境非真,證唯心之理、彰無相之旨。斷分別差別之相,說真如之理,令起智證。寄詮說四,事理可殊;廢旨談詮,一切無別。至下經中,當隨別配。此中兩宗俱釋經義。初之大乘,總說二諦;後之大乘,別陳二諦。前以三無性為真、三性為俗;後以三無性為俗、三性為真。宗說有空,理不同故。 三、明經體性者,經體有二:一能詮文、二所詮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由能詮文,義得顯故。若依清辨釋此二體,依世俗諦,所詮經體,以一切有為無為諸法或空或有。諸法為體,通以一切為所詮故。此下經云「譬如幻人為幻人說法」,其性非無,然假非實。能詮教中可亦說有句言章論,聲為體性。梵云鉢陀,此翻為跡,當護法名。但顯法體,不顯義故。亦可句有二種:一、集法滿足句,如說不生亦不滅、不來亦不去、不一亦不異、不常亦不斷。此一一句義雖未圓,亦得名句,義圓滿故。最初音聲能集顯法,名之為跡。教為理之跡,如尋跡以得`[眾=象【甲】]`眾,故得教而觀義,不立字名,初立此跡。二、顯義周圓句,如說諸行無常,有生滅法,生滅滅已,彼寂為樂。此一一句義皆足故。今取前解集法滿足之句,不取顯義周圓之句。梵云縛(去聲)迦,此云言也。顯義周圓,名之為言,即當護法所說之句。梵云鉢刺迦羅,此云章也。章是明義段義,一章一段以明諸義。梵云奢薩呾羅,此翻為論,總周一部立以論名。此四以聲而為體性,從狹至寬,詮法周備。初顯體、次顯義、次廣明、後周備,故立此四,不立字名,《般若燈論》具詳之矣。此依世俗。若依勝義,能詮所詮一切皆空。故下經言「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無形相,如虛空故。乃至廣說,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法性體空,何教何理?依此世俗、勝義二理,故下經云「說法非有亦非無。」勝義體空,說法非有;世俗體有,言亦非無。又勝義體空,故言非有,亦復非無。法性既空,何得定說或空或有?是故雙非。由此世俗,可以教義而為經體。若依勝義,一切皆空,無體不體。若依護法等菩薩,勝義世俗皆以能詮所詮二法而為教體。且世俗諦所詮,通以有為無為、若空若有諸法為體,即以三性為所詮體。「法無有我,離我垢故」,遍計所執。「從癡有愛,即我病生」,依他起性也。「一切法皆如也」,圓成實性亦如也。如是等文,上下甚多。既詮但以聲名句文以為體性,《十地論》說「說者聽者俱以二事而得究竟:一者聲、二善字。」又《解深密經》中,於第九地說斷二愚:一於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陀羅尼自在愚。《成唯識論》第九卷釋言「無量名句字者,謂法無礙解。所說法者,義無礙解。名句字者,能詮之文。所說法者,所詮之義。」《對法》第一說「成所引聲者,謂諸聖所說聲。」《成唯識論》第二復言「由此法詞二無礙解,境有差別:法緣名等,詞緣於聲。」故依世俗,聲等為體。若依勝義,通論諸法體性有四:一攝相歸性體、二攝餘歸識體、三攝假隨實體、四假實別論體。攝相歸性體者,一切有為無為等法,體即真如,真如為本。故《大般若》言「一切有情皆如來藏。」《勝鬘》亦言「夫生死者,是如來藏。若無如來藏者,不能厭苦、樂求涅槃。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無垢稱言:「一切有情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又言:「從無住`[本〔-〕【甲】]`本立一切法。」如是等文,誠證非一。攝餘`[歸=從【甲】,歸【考偽-甲】]`歸識體者,一切法體皆不離識。《花嚴》第九說「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蔭,一切世間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卍續甲】,亦【大】]`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諸佛悉了知,一切從心`[轉【考偽-甲】,縛【大】]`轉。若能如是解,是人見真佛。身亦非是心,心亦非是身,作一切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知,心造諸如來。」無垢稱言:「以心垢故,眾生亦垢。」如是非一。攝假隨實體者,一切假法都無別體,隨本所依實法為性,如忿恨等即瞋為體,假名淨土四塵為體,假名眾生五蘊為體,一切諸佛五法為體。假實別論體者,假實用殊,各各別說。如經下說「或有佛土,音聲名字而作佛事。」其名句等,法處所攝,不相應法;所`[起=依【甲】]`起之聲,聲處所`[收=將【甲】,收【校異-甲】]`收,色聚所攝。如是非一。今說教體,若文若義皆有此四:一者文義。攝相歸性,通以真如為體。真如者,一切法之本性。如海水以鹹為性,眾水至海味變皆鹹,萬法歸真並同一味。故《般若》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尋我,彼生履`[邪路=耶斷【甲】]`邪路,不能當見我。」天親論云「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說法不二取,無說離言相。」此經〈聲聞品〉云「無垢稱語善現言:『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即諸法也。』」又云「`[性=法【甲】]`性非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甲】,覺【校異-甲】]`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又〈不思議品〉云「法無戲論。若言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觀眾生品〉云「從無住立一切法。」如是等文,誠證非一。二攝餘歸識,`[處謂=所詮【甲】]`處謂能詮。若取根本,以能說者識心為體;若取於末,以能聞者心識為體。故《二十唯識》云「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故〈序品〉云「隨其法教即有妙福,隨其妙福即有妙惠,隨其妙惠即有妙智,隨其妙智即有妙行,隨其妙行即有清淨自心,隨其自心即有清淨諸妙功德。」《解深密》`[〔-〕【卍續甲】,我【大】]`說「諸識所緣,唯識所現。」又《阿毘達磨經》云「成就簡擇者,有智得定者,思惟一切法,如義皆顯現。」此證甚多。三攝假隨實,所詮有四:一者心,深心是菩薩淨土。二者心所,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眾生來生其國。三者色,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四者無為,若無作相即是無為。無為法中云何有見?故知所詮實唯說四。如是上下,文非一處,不能繁引,且指如斯。能詮有一,唯一音聲以為體性。此經〈香臺品〉上方九百萬菩薩問維摩詰:「釋迦如來以何說法?」維摩詰言:「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語即音聲以為體故。《法花》亦言「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故教即聲。四相用別論,所詮有五: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應、五無為。餘四如前。不相應者,「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又云「語言文字為佛事故。」此一唯假,餘四通實。能詮有四:一聲、二文、三名、四句。故此經〈菩薩行品〉云「或有佛土,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上來引證略舉少分,以理准文,經體定爾。又有四`[種=體【甲】,種【校異-甲】]`種:一因緣、二唯識、三無相、四真如。准前宗中,皆應引說,不可以文說真如故。無餘三法,文說無相。無餘二法,文說唯心。無餘一法,諸有智者如理應知。 四、敘經不同。不同有二:一教名不同、二品名不同。教名不同者,此經前後雖復七翻:嚴佛調,漢,翻於白馬;支恭明,吳,譯於武康;法護、`[叔【卍續甲】,林【大】]`叔蘭、蜜多三士,東西兩晉各傳本教;羅什翻於秦朝;和上暢於唐。曰:除羅什外,或名維摩詰經、或云無垢稱經、或云說維摩詰經、或云說無垢稱經、或云毘摩羅詰經,唯羅什法師獨云維摩詰所說經,仍云一名不可思議解脫。准依梵本,初首題云阿費摩羅枳里底。阿之言無,摩羅云垢。如云阿摩羅識,此云無垢識。今既加費字,故是稱也,即云無垢稱。枳里底者,說也。梵音多倒,如云衣著飯喫。今云無垢稱邊說也,即此經中無垢稱是所說,順唐音正云說無垢稱經。什公不依漢譯、存其梵音者,意許維摩亦得說經。良以身嬰俗妄、久離僧流,恐傍`[議=儀【甲】,議【校異-甲】]`議而多生,所以許其說經。如《鹿女`[所=邊【甲】]`所說經》,經說鹿女事,非鹿女能說經。若對佛前,佛所印可,乃至天魔外道亦得說經。雖許彼說,仍名佛說經,餘人不得說經。《瑜伽論》云「十二部中,弟子唯得說論議經,理不違佛故;餘十一部皆不許說。改換佛言,師資別故。」若不爾者,師資何異?三藏之中唯得說阿毘達磨,不得說餘二。師資既別,故知淨名、妙德不得說經。亦非彼經上下皆淨名說,何得云維摩詰說?其維摩`[得〔-〕【甲】]`得云淨名,義即可然,言則不可。單言維摩,但是垢稱,闕少阿羅二字詰者。枳里底,說也。更云所說,重言何用?但是什公出自龜茲,不解中國梵語,不但澆訛不正,亦乃義意未融故也。一名不可思議解脫者,准依梵本,題在卷末。卷末佛言:「此經名為說無垢稱不可思議自在神變解脫法門。」若唯談人,但云阿費摩羅枳里底。若唯談法,脚注云亦名不可思議解脫。舊經佛告有二名,此乃譯經之人別開,非梵本如此。若以如有二故並悉題之,《勝鬘》有十五名、《無量義經》有十七名,並應具載,何故都題不並題也。俱以什公見注之號,遂即經首題之,無本脚注。後人連題麁寫,遂令萬代連唱釋之。理不然也。依此注中,詮不可思議解脫之事,是故名之。品名不同者,經十四品,頭數雖同,名或有異。第一今名序品,什公云佛國品。契經正說維摩詰事。欲明其事,先談由序,何故不名序品乃名佛國?若以寶性問佛,佛說嚴淨佛土乃名佛國,直欲別明佛國之義,不是序述說淨名之由序也。如《法花經.序品》明說無量義等七種成熟事,應名成就品,何故名序品?又諸經皆有序品,此何獨無,又以後准前,後名囑累,何故初無序品?第二今名顯不可思議方便善巧品,什公但名方便品。方便之義理通大小,今顯大故,應言顯不思議,何得但言方便?又大乘中方便通權實,此顯權而不實,下位不知、妙用莫方,云不思議善巧。簡小簡實,不應但名方便品。又梵本有顯不思議善巧,什公何以單名?第三聲聞品,什公名弟子品。菩薩聲聞二俱弟子,聲聞何故獨得弟子之名?以小對大,應名聲聞、不應名弟子,何況梵本無弟子之言。第五今名問疾品,什公名文殊師利問疾品。什公以吉祥稱首,標以為名。今者不唯一人,所以總言問疾。既依梵本,實亦無之。第七今名觀有情品,什公名觀眾生品。卉木無識亦名眾生,有識名情,不通草木。況梵云摩呼繕那,可云眾生;既云薩埵,故言有情。第八今名菩提分品,什公名佛道品。菩提覺義,當來佛果;分是因義,此等眾行成覺之因。又菩提覺義,即是妙慧;分是支義,此是妙慧之支分也。言佛道者,佛是佛果,道是因名,道路之義。取佛之道,義雖可爾。然肇公意,欲以老子之道同佛之道而以為名。菩提覺義,未伽道義,梵音既違、義亦有濫。豈在佛位而無道也?故應正云菩提分品。第九今名不二法門品,什公名`[入=人【甲】]`入不二法門品。今明不二法門道理,何勞更置「入」言。什公以淨名不言,謂入不二。妙德等有言,應是入二。總彰不二義,故不須「入」言。梵本經無入字。第十今名香臺品,什公云香積品。佛身香體高妙,類於香臺。但言香積,積香所成,而無妙高之義。顯佛土體妙高大故,應名香臺。第十二今名觀如來品,什公云阿閦佛品。彼品,佛問維摩詰:「云何觀於如來?」說觀法身如來等品。後因鶖子請問,方說淨名從阿閦佛國來,不唯明阿閦佛。今唯言阿閦佛,失彼品經宗之意,何但違於梵音。但以方言隔正理虧,義既乖其本宗,名亦如何不謬也。 五、科品所從者,古科此經十四品中,種種不同。如古疏解,今科為三:初之一品,說經緣起分;次十一品,正陳本宗分;後之二品,讚授流通分。此經明菩薩權實二益、因果二位、真俗兩諦、空有兩理,述起所因,故初名序。既陳緣起,次述經宗,故次十一品名本宗分。經旨既深,恐不能傳習,讚過去藥王如來等事,勸授`[末=未【甲】,末【考偽-甲】]`末代,故後二品名流通分。緣起分`[中=中有【甲】]`中,四種圓滿:一、序圓滿,即從「如是乃至菴羅衛林」。二、眾圓滿,即從「與大苾芻眾至`[蔽=敞【甲】,蔽【考偽-甲】]`蔽諸大眾」。三、說因圓滿,從「時廣嚴城有一菩薩至便見此土無量功德妙寶莊嚴」。四、利益圓滿,從「當佛現此嚴淨土時」至于品`[末【卍續甲】,永【大】]`末。雖`[此=至【甲】]`此一品總皆是序,其初通分諸經共有,為序義勝,獨得其名。眾者`[從=徒【甲】]`從眾,聖德眷屬輔翼之類。因者所由,寶性獻蓋問佛菩薩嚴淨佛土,佛說二利為嚴淨因。發起正宗菩薩修治身土等行,故名說因。天人聞法獲果不同,明此差別,名利益滿。序圓滿中,文段有四、勝妙有二。文段四者:一、總顯已聞,「如是我聞」也。二、說法時節,「一時」。三、教主,「薄伽梵」。四、說經處,「住廣嚴城菴羅衛林」。勝妙二者:一:廣嚴城,勝餘諸城故。二、菴羅林,勝餘諸林故。其城寬大已勝諸城,樓持莊飾復妙餘處,菓園結實已勝餘園,常自衛之,顯法可重。表法義弘博、萬德莊嚴,契道果園深可尊重,故〈序品〉有二圓滿也。 說無垢稱經疏第一(本) 說無垢稱經疏第一(末) 經`[言=六釋本文義者經言【甲】]`言「如是我聞」者,如《摩訶摩耶經》說「佛教安置之所由也。」《佛地論》說「如是之言,依四義轉:一、依譬喻。如有說言:如是富貴如毘沙門。如是所傳所聞之法,如佛所說定無有異,定為利樂方便之因。或當所說如是文句,如我昔聞。二、依教誨。如有說言、汝當如是讀誦經論。此中如是,遠則佛之教誨也,近則傳法者之教誨也。或告時眾:如是當聽我昔所聞。三、依問答。謂有問言:汝當所說昔定聞`[耶=明【甲】,耶【校異-甲】]`耶?故此答言?如是我聞。四、依許可。如有說言:我當為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作、如是而說。謂結集時,諸菩薩眾咸共請言:如汝所聞,當如是說。傳法菩薩便許可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或信可言:是事如是,謂如是法我昔曾聞。此事如是,齊此當說,定無有異。由四義故,經初皆置『如是我聞』」。真諦三藏云:「微細律明,阿難昇座集法藏時,身如諸佛,具諸相好。下座之時,還`[復=複【甲】,復【校異-甲】]`復本形。勘集藏傳,亦作是說。眾`[有=生【甲】]`有三疑:一疑佛大悲,從涅槃起,更說妙法;二疑更有佛從他方來,住此說法;三疑彼阿難轉身成佛,為眾說法。故經初言『如是我聞』,為令生信,除此三疑。」《注法花》云「如是者,感應之瑞,如以順機受名,是以無非立稱。眾生以無非為感,如來以順機為應。傳經者以名教出於感應,故建立如是。」《注無量義經》言「至人說法,但為顯如。唯如為是,故言如是。」[琁-疋+止]公云:「以離五謗,名為如是。第一句,如是此經,離執有增益謗。第二句,如是此經,離執無損減謗。第三句,如是此經,離執亦有亦無相違謗。第四句,如是此經,離執非有非無愚癡謗。第五句,如是此經,離執非非有非非無戲論謗。」光宅云:「如是,將傳所聞前,題舉一部也。如是一部經,我親從佛聞。即為我聞作`[詮敘=呼轍【甲】]`詮敘耳。」梁武帝云:「如是,如斯之`[從〔-〕【甲】]`從義,是佛所說,故言如是。」長耳三藏云:「如是有三。一就佛,三世諸佛共說不異名如,以同說故稱是。由斯可信,以同說故。二就法,諸法實相古今不異,故名為如。如如而說,故稱為是。既稱理言,不增不減,決定可信,故稱如是。三就僧,以阿難聞,望佛本教,所傳不異,故名為如。永離過非,故稱為是。」又如是者,信順之辭。《智度論》云「如是我聞,生信也。信受奉行,生智也。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為入法之初基,智為究竟之玄術。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由信故,所說之法皆可順從。由順故,說聽二徒師資建立。」於此信中,略為十釋:一、信者,依《仁王》等經,趣聖位之初因、證諦理之鴻漸,故`[四=三【甲】]`四十心以信為首。將入聖位,有信`[根=根信【甲】]`根力。有信根故,萬善因此而生;有信力故,四魔不能屈伏,由斯經首創令生信。二、依《毘婆沙論》,信者食法味之嘉手。學佛法者,如大龍象,以信為手,以捨為`[牙=身【甲】]`牙,以念為頸,以慧為頭,於其兩肩擔集善法。象所食噉,以鼻為手,故學法者最初信生。三、學者,大商主元規法寶,故初生信,獲彼聖財。《顯揚論》云「七聖財者,謂信、戒、聞、捨、慧、慚、愧。信`[即=即為【甲】]`即一焉。」四、《瑜伽論》云「入一切法,欲為根本,起希望故。作意所生,數警覺故。觸所集起,時和對故。受所引攝,領在心故。定為增上,心微寂故。慧為最勝,擇善惡故。解脫為堅固,息纏縛故。出離為後邊,覺道滿故。信既為欲依,故最初令起。」五、《成唯識》云「信如水精珠,能清濁水,能治不信自性渾濁。」故宣尼云:「兵、食、信三,信不可棄。」《春秋》亦言「苟有明信,𡼏嵠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校異-甲】,葉【大】]`菜,可薦鬼神、可羞`[王公【校異-甲】,公主【大】,公王【甲】]`王公也。」六、《俱舍》云「拔眾生出生死泥,正法為佛手,即正宗也。信為眾生手,即序分也。兩手相接,出於淤泥。」七、諸論云:信者能越惡道、離貧賤因,故入聖已有不壞信,故初令起。以下三解,准經為釋。八、汎大溟海,假手以行舟;渡生死河,須信以發慧。九、見珍財寶,手以採拾;聞法寶,藉信而方得。十、遊曠野,而有手持甲杖以捍群賊。出生死源,而有信發慧解而斷煩惱。由斯經首「如是我聞」,為令眾生起正信故。以上合有二十六釋。 言「我聞」者,傳法菩薩自指己身言:如是法親從佛聞。故名我聞。我謂諸蘊,世俗假者。然我有三:一、妄所執我,謂外道等所橫計我。二、假施設我,謂大涅槃樂淨常我,除二乘倒,強施設故。三、世流布我,謂世共傳天授等名。今傳法者隨順世間,自指稱我,不同前二,即是無我之大我也。 問:諸佛說法,本除我執。何故不稱無我聞,乃言我聞?答:以四義故,但稱我聞。一、言說易故。若言無我,知此說誰?二、順世間故。三、除無我怖。言無我者,為誰修學?四者有自他染淨因果事業等故,所以稱我。 問:若爾,何故不稱名字,但稱我耶?答:有三義。一、示不乖俗。宗雖顯真,言不乖俗;理雖顯妙,言不乖麁。欲顯真諦不離俗故。二、我者主宰自在之義。阿難多聞聞持,其聞積集,三慧齊備、文義兼持,於三藏教總持自在。若稱名字,雖順正理,無於諸法得自在義。由斯稱我,不`[道=噵【甲】]`道阿難。三、我者親義。世間`[共=苦【甲】,共【校異-甲】]`共言:我見聞此,將為親證。若言阿難聞,或非親聞,從他傳受。今顯親聞世尊所說,非是傳聞,破他疑網,故不稱字,但言我聞。聞謂耳`[根【卍續甲】,不【大】]`根發識聽受所說。今癈耳別,就我總稱,故名我聞。雖依大乘,根識心所境至和合方名為聞,然根五義勝於識等,故根名聞。若但聞聲可唯在耳,既緣名義便在意中,故《瑜伽》言「聞謂比量。」耳名聞者,親聞於聲,與意為門,意方聞故。因聞所成,總名為聞。若緣名義,稱之為聞。既在於意,故合名聞,廢別耳意,總稱我聞。以`[耳=二【甲】]`耳為門,熏習在總,因聞所成,總名為聞,故名我聞。慶喜于時雖亦見覺知佛所說,欲證深理要先聞故、此界以聲為佛事故、希證菩提要聞熏故,由斯經首不說見覺知,唯說我聞。據實于時亦見佛說諸餘佛土以光明等而為佛事,可言見等。龍軍等言:「佛唯有三法,謂大定、智、悲,久離戲論,曾不說法。由佛慈悲本願緣力,眾生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雖親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強緣名為佛說。」由耳根力及自意變,故名我聞。故無性云:「聞者識上,直非直說聚集顯現,以為體性。」若爾,云何菩薩能說?彼增上生,故作是說。譬如天等增上力故,令於夢中得論呪等。故經亦言「始從成道、終至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汝亦不聞親光等言「佛離分別,名無戲論。豈不說法,名無戲論。謂宜聞者善根本願緣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為佛說。聞者識心雖不親得,然似彼相分明顯現,故名我聞。」世親說言:「謂餘相續識差別故,令餘相續差別識生,彼此互為增上緣故。」由此經說「我所說法,如手中葉。未所說法,如林中葉。」此中二解,隨彼兩文綺互解釋。應知說此如是我聞,意避增減異分過失。謂如是法,我從佛聞,非他展轉,顯示聞者有所堪能,諸有所聞皆離增減異分過失。非如愚夫無所堪能,諸有所聞或不能離增減異分。結集法時,傳佛教者依如來教,初說此言,為令眾生恭敬信受,言如是法我從佛聞,文義決定,無所增減。是故聞者,應正聞已,如理思惟,當勤修學。 經 一時。 贊曰:第二說教時分也。法王啟化,機器咸集,說聽事訖,總名一時。此就剎那相續無斷、說聽究竟,假名一時。論有二解:一者道理時。說聽二徒`[雖【CB】,離【大】(cf. T34n1723_p0664a14; T37n1758_p0332c06)]`雖唯現在,五蘊諸行剎那生滅。即此現法,有酬於前、引後之義,即以所酬假名過去、即以所引假名未來,並於現在法上假立。即說聽者五蘊諸法,剎那生滅前後相生,事緒究竟假立三世,總名一時,非一生滅之一時也。二者唯識時。說聽二徒識心之上變作三時相狀而起,實是現在,隨心分限變作短長,事緒終訖,總名一時。如夢所見謂有多生,覺位唯心都無實境。聽者心變三世亦爾,唯意所緣不相應行蘊法界法處所攝。此言一時,一則不定約剎那、二則不定約相續、三不定約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等、四不定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名為一時。但是聽者根熟感佛為說,說者慈悲應機為談,說聽事訖總名一時。不定約剎那者,聽法之徒根器或鈍,說時雖短、聽解時長,或說者時長、聽者亦久,於一剎那猶未能解,故非剎那。亦不定約相續者,由能說者得陀羅尼,說一字義一切皆了,或能聽者得淨耳意,聞一字時一切能`[〔-〕【CB】,了【大】,丁【校異-甲】]`解,故非相續。由於一會聽者根機有利有鈍,如來神力或延短念為`[長=長劫【考偽-甲】]`長、或促多劫為短念亦不定故,總約說聽究竟名`[一〔-〕【甲】]`一時,不可別說。亦不定約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者,一日一月照四天下,長短`[暄【卍續甲】,喧【大】]`暄寒、近遠晝夜諸方不定,恒二天下同起用故。又除人等,上諸天等無此四時及八時等。經擬上地諸方流通,若說四時等,流行不遍故,所以不說四時八時等。亦不定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者,三乘凡聖所見,佛身報化、年歲短長、成道已來近遠、所說之法淺深半滿,各不同故。經擬三乘凡聖同聞,故不別說成道已後若干年歲。然諸經中有說四時者,《涅槃經》云「二月十五日」。有說六時八時十二時等名者,《涅槃經》云「於其晨朝嚼楊枝時」,《金剛般若》云「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日正午時說。《上生經》云「於初夜分」。《遺教經》云「於其中夜,寂然無聲」。有說成道已後年數時節者,《十地經》云「第二七日,於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內說。」《法花經》云「三七日中思惟是已,趣波羅奈,轉四諦論。」又《無量義經》言「我成道來,四十餘年」等。雖有是說,隨一方城聞見結集且作是說,仍非初題說法時也,是故但應總說一時。 問:處中有淨穢,隨機定說處。時中凡聖殊,何容不別說?答:說處標淨穢,淨穢可定知。說時有短長,聖凡不可准。一會機宜有利有鈍,長時短時如何定准?故處可定說,而時但總言。 經 `[〔-〕【卍續甲】,一時【大】]`薄伽梵。 贊曰:說教主也。佛有十號,此即第十名焉。薄伽者聲,梵謂具德。若有為此薄伽聲,`[自=目【甲】]`自能破四魔、具六種德,名薄伽梵。且分段生死四魔者,一煩惱魔、二蘊魔、三死魔、四天魔。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隨煩惱,名煩惱魔。有漏五蘊,名為蘊魔。無常死滅,名為死魔。他化天子,名為天魔。此四能破壞善事、能令有情流轉生死,損害深重,偏稱為魔。佛能破之,名薄伽梵。若據化相,菩提樹下入金剛喻定,破煩惱魔。捨第五分壽,沙羅雙林入無餘涅槃,破蘊魔。留`[死=身【甲】]`死三月,為破死魔,於死自在故能留身。菩提樹下得成道已,先入慈定,為破天魔,據其實破。十住菩薩八相成道,能伏天魔,雖此經下歎菩薩德中,八地已上菩薩降伏魔怨、制諸外道,歎`[其具【卍續甲】,其【大】]`其具能。非今始破。又能破四,要`[是〔-〕【甲】]`是八地以上,故今讚之,非說天魔八地方破。蘊魔者,七地`[8]以=已【甲】*`以前有分段死麁有漏蘊,或未能滅、或初地捨,八地以上變易生定捨麁蘊魔。若捨細者,要解脫道,得成佛已四智都圓,有漏方捨。煩惱魔者,不共無明伴類煩惱,十住第四生貴住中制伏名捨,加行位中能頓伏捨。分別煩惱種子隨眠,初地斷捨。俱生煩惱,地前漸伏捨,初地`[*8]`以上能頓伏捨。然有菩薩,七地已前時時故起,八地`[*8]`以上決定伏捨。金剛心起,種習俱盡,方永斷捨。其所知障分別者,如分別煩惱魔。俱生者,十地之中地地能斷。六識中者,至金剛心,并第七識一時俱捨。其死魔者,分段死魔,有入初地受變易身即便永捨;有至八地方受變易,彼時方捨其變易死;決定成佛,解脫道中方能永破。今顯世尊四皆破盡,名薄伽梵。故《瑜伽》云「坦然安坐妙菩提座,能破四魔,名薄伽梵。」又具六德。六德者,《佛地論》云「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具足如是六種義,應知總名為薄伽。」一自在義,永不繫屬諸煩惱故。二熾盛義,炎猛智火所燒練故。三端嚴義,具諸相好所莊飾故。四名稱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五吉祥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六尊責義,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癈故。由是六德,名薄伽梵。唯此一名,總`[含=合【甲】,含【考偽-甲】]`含眾德,世咸尊重。故諸外道,皆稱本師名薄伽梵。由此世尊令諸經首皆置此名。古諸譯經皆欲省略,不論義之具闕並安佛名。其十號中,佛為第九、薄伽梵為第十,第十一名總苞九德,故今初唱。而或者改之,安置佛稱,雖所詮不異,能詮名義稍殊。由此後魏菩提流支法師云:「婆伽婆,語雖稍訛,`[意=意也【甲】]`意無別`[也〔-〕【甲】]`也。」如《佛地疏》具詳之矣。 問:此三身中,何身所攝?答。准處施化,即是化身。菩薩在中,持髻復言:「我見土淨。」故知通是他受用佛。應化非真亦非說法者,推功歸本即是法身。應物之身不能獨起,必由化生,通自受用。但以由機不同、一處見異,不可定言化報之體。准處言之,定是化佛。故下經言「釋迦如來隱覆無量尊貴功德,為欲度斯下劣人故,是故現此雜穢土耳。」故知是化。今顯主尊法必殊勝,故初經首置薄伽梵。 經 住廣嚴城菴羅衛林。 贊曰:化處也。此是中印度境,國名吠舍離,此云廣嚴,舊云毘耶離、毘舍離、維耶離,皆訛也。此國周五千餘里,國大都城今雖頹毀,故基尚在,周六七十里,王宮城基周四五里。宮城西北五六里間有一伽藍,習正量部。傍有窣都波,佛於此說`[說〔-〕【甲】,說【校異-甲】]`說無垢稱經,時長者子寶性獻蓋處。伽藍正北三四里,是菴羅女薗,持以施佛,佛常於此坐。伽藍東北三四里,有無垢稱故宅。去此不遠有一神舍,其狀壘`[博=塼【甲】]`博。傳云:積石是無垢稱現疾說法處。去此不遠有窣都波,是寶性故宅,去此不遠有菴波羅女故宅。其大都城更無別號,以國名名`[之=之國【甲】]`之,以都城名號,是故國名廣嚴,城亦名廣嚴。住者,遊化所居,目之為住。廣嚴者,廣者寬大,勝餘國之都城。嚴者飾麗,越諸王之宮宇。一俗事豐雕、二真徒博飾,名為廣嚴。表此經義苞羅一切名廣,萬德莊`[嚴=嚴飾【甲】,嚴【校異-甲】]`嚴名嚴。菴羅者,天竺有菓名菴沒羅,今語略故,除其沒字。其城有女,以果為名,曰菴沒羅女。有勝園,林樹繁欝、泉源澄鏡、花草綺靡、山石崔嵬,足以湛心靈、足以`[進=近【甲】]`進尊聖。其女每修園樹,重而自守,名之為衛。衛者唐音,論其自守其林,故名為衛。女`[持=轉【甲】]`持施佛,佛恒遊息,故以為名。菓有當果之徵,衛有寶重之意。顯聞妙法以修行,當果決定可期。妙法不可輕,然每`[勸【卍續甲】,勤【大】]`勸常令寶衛,所以此處說此深經。乍觀女園與獻蓋處別,佛在園內、蓋在外陳,標迹南北不同,理亦不為乖爽也。在園處寂,顯離憒`[鬧=鬧而【甲】]`鬧自居;標城唱諠,表起慈悲以濟物。故城園雙舉,為利道俗二徒,亦不相違也。舊有解云:女從菴羅樹生,猶如奈女,故以為名。此解不爾,非所聞故。然法花靈山、般若舍衛、涅槃有金河、此經廣嚴城,`[各=名【校異-甲】]`各有由矣。 問:觀此化處,實乃穢方。梵王何以言我見此土由來淨也?答:令彰佛慈悲,化標穢處,理實菩薩所見但住淨方。淨穢由于二心,`[根〔-〕【校異-原】,〔-〕【甲】]`根報化起於凡聖,`[變〔-〕【甲】]`變佛非定准,處亦可知。不可淨穢雙彰,但標一化之處,義准三土,亦不相違。以佛定土,理誠可悉。 經 與大苾芻眾八千人俱。 贊曰:自下第二眾圓滿也。初總略以四門分別:一彰來意、二顯權實、三定多少、四眾次第。來意有五:一、證經可信。拂彼三疑:一疑慶喜自談、二疑從他聞說、三疑非佛所演。今舉時眾證法無疑,令生信故。《智度論》云「說時方人,令生信也。」二、顯德尊高。佛德尊高,大眾奔會。佛居于四眾,映蔽群`[生=坐【甲】]`生,若帝釋臨天、梵王處定。故經下云「譬如大寶妙高山王處於大海,巍然逈出。佛踞師子勝藏之座,顯耀威光蔽于大眾,亦復如是。」三、彰後發揚。鶖子生疑,大千變淨。妙祥道備,佛遣對揚。二聖為發起之先,八部為隨信之後。四、當機獲益。八部四眾有發無上之心,菩薩聲聞成剋菩提之意。隨緣語道,著在經文,如上已陳,故不繁引。五、輔翼瞻仰,軌範引攝。《佛地論》云「菩薩聲聞,輔冀圓滿。八部四眾,眷屬圓滿。皆由慈悲廣起、安忍普`[資=賢【校異-原】]`資,咸`[使【卍續校異-原甲】,便便【大】]`使有靈,誰不奔`[挹=抱【校異-甲】]`挹。`[諸=此諸【甲】]`諸眾集,為引餘生發心。」經既具陳,復勸令時發意。夫來佛所,略有二緣:一為瞻仰、二為聞法。機熟者,會道於當時;未熟者,發心於即日。顯權實者,准《佛地經》淨土中說聲聞八部,並是諸佛菩薩化作,莊嚴道場,引攝眾生令發妙意。《無量壽經》云「其水鳥等,皆佛化作。」准此經中,一切菩薩生此土者,亦隱勝德,起堅固悲,隨類生攝。故知佛居穢土,聲聞為實、菩薩為權;佛居淨方,聲聞為權、菩薩為實。准處淨穢,其義可知。餘眾實權,理難准定。准有方丈天女、取食菩薩,經文稱化,餘類難知。定多少者,凡聖而論有二:菩薩聲聞為聖,餘眾為凡。或初後眾:本在菴園,為初眾;無垢稱之所持來至園,為後眾。部類而論有三:一大聖眾、二八部眾、三四部眾。前後一切菩薩聲聞,為大聖眾。一切有威德凡類,為八部眾。釋梵護世等,入八部中天,故不別說。若在人趣,入道居俗,有戒行之流名四部眾。或為四眾,第三此方諸天眾,餘三如前。前後合有九眾。初有七眾:一聲聞眾;二菩薩眾;三他方梵王眾;四他方帝釋眾;五威靈八部眾;六此方諸天眾,下經八部眾下,列釋梵護世等故,舊經無之;七戒行四部眾。後有二眾:一無垢稱眾。〈菩薩行品〉中,掌持至佛所。〈香臺品〉中,妙香國有九百萬菩薩與飯俱來,入維摩詰舍。又為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詰舍。此皆後與無垢稱俱來,入無垢稱眾。二妙喜世界眾,即阿閦佛國。無垢稱在佛所,以神通力掌持至此。別而為論,有十九:一聲聞、二菩薩、三他方梵`[王=主【甲】]`王、四他方帝釋、五餘天、六龍、七藥叉、八`[犍=揵【甲】]`犍達縛、九阿素落、十揭露荼、十一緊捺落、十二莫呼落伽、十三此方梵釋眾、十四苾芻、十五苾芻尼、十六`[部=鄔【甲】]`部波素迦、十七鄔波斯迦、十八無垢稱眾、十九不動佛眾。於中有四門眾異:一三界,無無色。《仁王》具有,此經無之。機宜未熟,於法無緣故。二五趣,無地獄。《陀羅尼經》具有,此經無之。修大乘心必容豫之所,地獄無暇,故此不來。明呪威神,本為拔苦,故說陀羅尼有地獄眾。三君臣,無二王。《法花》具有,此經無之。輪王`[小=少【甲】,小【校異-甲】]`小王,二俱不列。四三乘,無獨覺。《仁王》具有,此經無之。獨覺多出無佛之世,時無機熟,所以不舉。眾次第者,《佛地論》有釋。今有四義:一形相不同、二坐有近遠、三戒行有異隨類化生、四令諸菩薩於聲聞眾捨憍慢故。此乃聲聞菩薩次第;餘眾次第,隨應當知。初列眾中,有四圓滿:一行圓滿、二數圓滿、三功德圓滿、四威儀圓滿。行圓滿中有四:一聲聞,修小乘行,苾芻為名。二菩薩,修大乘行,以菩薩為目。三諸菩薩,常隨類化,身相不定,故名菩薩。四聲聞形定,說為苾芻。數圓滿者,「聲聞八千、菩薩三萬二千」等。功德圓滿者,「皆為一切眾聖所識」等。`[攝=總【甲】]`攝別合有四十一句是。威儀圓滿者,「爾時世尊,無量百千諸來大眾」等是。此四圓滿,菩薩具足。聲聞有三:一行滿,名苾芻故。二數滿,八千人等。三威儀滿,同前菩薩。今顯菩薩具內外修,故偏顯德。聲聞不爾,略不歎德,不同餘經。他方梵王及天帝釋,具二圓滿:一數、二威儀。不以行為名,不歎其德故。苾芻等四眾亦二:一行、二威儀,不歎其德、不標數故。餘八部眾,唯有其一,謂威儀滿,不以行為名、不歎其德、不列其數故。眾成`[就=熟【甲】,就【考偽-甲】]`就中,文復有二:初列大眾、後辨威儀。列眾有二:一聖、二凡。菩薩聲聞為聖,八部四眾為凡。或為三:一大聖眾、二八部眾、三四部眾。或為六,如前說。聖眾為二:一聲聞、二菩薩,此初也。佛共兼會,名之為與。大有五義:一名稱大,大眾大人所知識故。二位次大,皆住聖果,非凡位故。三功德大,或諸漏盡,證智斷故。四修行大,求大菩提,修廣業故。五徒眾大,八千人故。梵云苾芻,此有五義:一怖魔,創心出家,四魔怖故。二乞士,以乞自活,濟自他故。三淨命,離五`[4]邪=耶【甲】*`邪命,明正三業故。四淨戒,`[住=性【甲】]`住戒威德,曾不缺故。五破惡,修道獲果,斷煩惱故。僧伽名眾,證理法事二俱和故。學無學數,合有八千。與佛同處,復名俱也。 經 菩薩摩訶薩三萬二千。 贊曰:下明菩薩眾中有四,一標類舉數;二歎彰功德;三別列名;四牒總結,「如是等上首菩薩」下是。此初文也。菩薩摩訶薩,類也。三萬二千,數也。菩提薩埵,略言菩薩,合有四釋:一菩提覺義,智所求佛果。薩埵有情義,則所度眾生。《攝論》云「以菩提薩埵為所緣境,故言菩薩。」菩薩所修自他二利,二利即二行,故以為名。又菩提如前,薩埵有情義,謂諸菩薩猶有異熟識,故得名有情。求大菩提之有情者,簡異所餘諸有情者,故名菩薩。又菩提如前,薩埵勇健義,不憚處時、不悋財命,求大菩提之勇健`[〔-〕【卍續甲】,義【大】]`者,簡餘生死之勇健者,故名菩薩。故《攝論》云「有志有能,故名菩薩。」《十一面經》云「菩提即般若,薩埵謂方便。」《法花》云「諸佛所證,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即有智慧及有方便,有實智權智、真智修智、理智事智,自利利他,故名菩薩。摩訶薩埵,略言摩訶薩。摩訶大義,薩埵如前,為簡二乘地前凡類。乃簡七地已前菩薩,故立大名。是等皆是八地已上,非前位故。三萬二千,現`[所=所被【考偽-原】]`所機會,但標上位;下位准知,故不標別。 經 皆為一切眾`[生=望【甲】]`生所識。 贊曰:自下第二彰歎功德。於中總有四十一句,初四十句別歎功德,後一句總結德深廣卒陳難盡。舊經但有三十八句。此中第十句念定總持無不圓滿,第十一句建立無彰解脫智門,舊經合云「心常安住無礙解脫」。此第三十一句正直審諦柔和微密,舊經脫之。此第三十四句獲無等等佛智灌頂,第三十五句近力無畏不共佛法,舊經合云「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所以但有三十八句。古人亦有十地別科,此中但讚八地以上,或第十地因位究竟,非讚前位、非七地前神通成辦,永離障纏、總持等滿故。其間文句疎謬,至文當釋。此中初有四十句,別歎德中分為二十一種殊勝功德。初二句,他`[9]悉=委【甲】*`悉外化德。次二句,他護自護德。次三句,利他繼他德。利他中有二,說法、善友為二句故。次二句,降惡人法德。次三句,內德外辨德。內德有二,能發、所發為二句故。念定總持為能發因,解脫智門為所發果,智由念定總持起故。次二句,行成智滿德。六度行成,三無生忍智滿。次二句,說法達理德。次二句,知根能伏德。次三句,因嚴果遂德。果遂有二,`[獲=護【校異-甲】]`獲妙體、離惡嚴為二句故。次二句,名高信重德。次二句,法勝音妙德。次一句,離邊會中德。次二句,決定深大德。次一句,超出情計德。次二句,積善離惡德。次二句,達理證真德。次二句,紹位繼道德。次二句,不住二邊德。除惡趣、越深坑,`[棄=奇【甲】,寄【校異-甲】]`棄緣起、分生死,為二類,並不住生死邊;示現趣生,不住涅槃邊。次一句,應病`[說=設【校異-甲】]`說藥德。次一句,內外二嚴德。次一句,自他不虛德。准義依文,且為此制,諸有智者如理應知。又四十一句別歎德中,應一一為名,皆為一切眾望所識。此歎菩薩德大位高,智者所識。殊勝功德,國王大臣長者居士諸有德藝所推望者,即是翹楚。鑒別人物,名為眾望。今諸菩薩,為此一切眾推望者之所識知。譬`[如〔-〕【甲】]`如垂耳長鳴,王良見識。此諸菩薩位大德高,人物所識,亦復如是,非諸凡愚所能識`[*9]`悉。縱餘識`[*9]`悉,未以為珍。如《智度論》云「天王人王大人所識。」今此要在人物所識。又此菩薩,皆為一切大眾瞻望、大眾識`[*9]`悉,二義俱得;舊云「眾所識知」,乃`[無【卍續甲】,冗【大】]`無此義。 經 大神通業修已成`[得=辦【甲】]`得。 贊曰:此歎利他妙用功德,能遍十方起難思化,因已辦故。業者事業,作用之義,體即神通。菩薩事業、利他作用,即神通故。《成唯識論》第九卷中,解第十地二愚:一大神通,即所起事業故。舊經云「大智本行皆悉成就」,文言雖總本行,亦即神通利物。 經諸佛威德(至)能攝正法。 贊曰:上二句修行廣大諸佛攝受功德。下二句輕身重道含持妙法功德。八地以上,於諸行中能修諸行,於無相海任運進修。十方諸佛舒手摩頂,以神通威、用福慧德,於一切時增`[加【卍續甲】,如【大】]`加其力,任持不捨。故名修行廣大佛攝受德。舊云「建立」,便無是義。法城有二:一法即是城,此諸菩薩如守城者,常外捍御,不令損`[壞=城【甲】]`壞諸`[佛=依【甲】,佛【校異-甲】]`佛法教。而修行者,名城中人。城者,防援外御之義。防援城內諸修行者,外御四魔不令侵`[橫=損【甲】]`橫,故法名城。或復正法如城中人,菩薩如城。菩薩善為護法之城。此諸菩薩捨身命財,護持正法、能攝正法。即《勝鬘經》攝受正法。正法有四:教、理、行、果。於此四中,並能攝受領納屬己,或復攝持曾不暫捨。隨其所應,於四法中並能攝之,於法能學能說、於理能觀能達、於行能修能習、於果能知能證。或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生,名攝正法,凡所修善皆攝正法、凡所棄惡皆攝正法、凡所利生皆攝正法。故《勝`[鬘=鬘經【甲】]`鬘》云「攝受正法者,即是無量得一切佛法,攝八萬四千法門,捨身命財攝正法故。」此中善字,不但善護法城,通下`[亦=總【甲】,亦【校異-甲】]`亦能善攝正法。或善別說,不須通下,以護法城復能攝之故。是輕身重道、含持妙法功德。 經 以大師子(至)周遍十方。 贊曰:廣大說法覺悟功德。下云「演法無畏,猶師子吼。」乍`[觀〔-〕【甲】]`觀與此中覺悟義同。下以說法決定無畏,如師子吼;今以覺悟眾生,令增道意,如師子吼,故不同也。師子吼時,能為十一事。《涅槃經》云「一為破諸實非師子詐稱師子、二自試身力、三自`[淨=靜【甲】,淨【校異-甲】]`淨住處、四令了知處、五令群輩無怖畏心、六眠者得寤、`[七=七者【甲】]`七令諸禽獸不得放逸、八令諸獸咸來歸附、九為調伏大香象等、十為教諸子、十一莊嚴眷屬。此諸菩薩為師子吼,亦復如是。一為摧魔軍;二為現眾力;三開佛行處;四為邪見作歸依處;五為安撫怖畏眾生;六覺悟無明睡眠眾生;七行惡法者為作`[悔=說【甲】,悔【校異-甲】]`悔心;八開`[示=視【甲】]`示`[*4-1]邪=耶【甲】*`邪見,令諸眾生知六師等非正師子;九為破諸富蘭那等,亦令二乘生變悔心;十教五住諸菩薩等生大力心;十一為令正見之`[眾【卍續甲】,心【大】]`眾於`[*4]`邪見者不生`[怖【卍續甲】,悋【大】]`怖心。」由諸菩薩能摧伏故,以大師子吼聲敷演。敷謂開發,`[警=驚【甲】]`警悟初機。演謂廣談,覺察根熟。既住十地,能遍十方雲雨說法,其說法聲遠播十方,美妙音聲名為美音。遐者遠也,振者揚也。世尊之聲廣音具足,隨眾大小無不等聞。此諸菩薩,隨眾十方美音亦遍,得廣音故。舊云「名聞十方」,與下名稱高遠有何差別?可言名者說法音聲,便無此失。 經 `[為諸【卍續甲】,為【大】]`為諸眾生(至)能使不絕。 贊曰:上二句,三種慈悲拔濟功德。下二句,統嗣法王不斷功德。慈悲喜捨,各各有三:一有情緣,作假有情想。二法緣,不見假有情,唯見蘊等法。三無緣,於彼法中亦離分別,唯見其如。或法緣者,緣十二分教。無緣者,不見有情及法二種而行慈悲喜捨。不見身外有定眾生,眾生即`[己【CB】,已【大】]`己,故行慈悲,為不請友。譬之父母怜救於子,不待請故。已前諸位,或待他請方救濟之,未能任運為不請友。此皆任運,慈悲深故。《長阿含》說有四惡友:一、如親惡友,畏而伏之,實無親意。二、美言惡友,言順意違。三、敬順惡友,心雖敬順,然於所作善惡皆從,無相諫心。四者惡友,為惡事伴,或同飲酒、博`[戲【卍續甲】,獻【大】]`戲婬逸及歌舞等。此四`[友=之【甲】]`友中各各有四,而應遠之。有四善友:一、止非善友,惡事相止故。二、慈愍善友,苦事相怜故。三、利人善友,樂事相與故。四、同事善友,善事相同故。一一之中各有四種,皆應親近。此諸菩薩,為諸眾生此四善友。此中三寶,略有二解:一、同體三寶。種謂種子,即如來藏、佛無漏因。此諸菩薩,修此種子令不斷絕,常勤證會。二、別體三寶。有為無為、自利利他,隨其所應。三佛、四法、十地僧等,此諸菩薩修此三寶之種,及展轉教人,令不斷絕。如《花嚴經.明法品》中有三重釋:發菩提心,佛寶不斷;開說正法,法寶不斷;受持戒行,僧寶不斷。自他俱爾。 經 降伏魔怨制諸外道。 贊曰:此顯能摧怨敵功德。魔謂四魔,或`[復【卍續甲】,種【大】]`復八魔。《涅槃經》說,前四加`[四〔-〕【校異-甲】]`四倒,`[壞【CB】,懷【大】]`壞四德故名魔。魔即是怨,為法怨故。降伏諸魔,如別章解。其四倒魔,是分別法執,初地永斷,地前漸伏。制者制御,如制牛馬。由具智辨,能伏外道;由近十力,能伏天魔;近四無畏,能摧外道。 經 永離一切障及蓋纏。 贊曰:此顯菩薩離染功德。障謂障礙,此有二種:一煩惱障、二所知障。煩惱障,以三界見修所斷,根本百二十八煩惱及隨煩惱為體。所知障,以三界見修所斷,一切能障於智,貪癡慢等為其體性。頭數多少,如煩惱障漸頓伏斷,皆如論說。此諸菩薩`[八地之位=位之八地【甲】]`八地之位,一切六識二障現行皆已伏盡、或種已斷,故言求離。蓋謂蓋覆行者之心,令不清淨。此有五種:一貪欲蓋、二嗔恚蓋、三惛沈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疑蓋。此五為三時障。貪欲五境能障出家,既出家`[以=已【甲】]`以,前犯邪行,有覺悟之。嗔恚為障,不用覺`[悟=言【甲】,悟【校異-甲】]`悟,更生嗔恚。若不犯邪行,學定慧時,後三為障:初學`[止=上【甲】,正【校異-甲】]`止心,惛睡為障;次學舉心,`[掉【CB】,悼【大】]`掉悔為障;若住捨位,疑能為障。障此五`[憎=增【甲】,憎【校異-甲】]`憎。故立為蓋。纏謂纏繞,數數現起纏繞行者之心,故立為纏。此有八種,謂無漸、無愧、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嫉、慳。初二障戒,次二障定,次二障慧,後之二種障自他利。諸出家者,於自他利,悋妬門中數現起故。二障已攝一切染盡,於中據勝,偏舉蓋纏。三漏、四取,身繫結縛皆准已離。舊云「悉已清淨」,文意難知,即二障盡。 經 念定總時(至)解脫智門。 贊曰:上二句,能以少法廣含多義功德。下二句,顯無漏離縛殊勝功德。念謂明記諸所作事,如《瑜伽》五十七釋契經說,念、等念、隨念、別念、不忘念。心明記無失,無忘無失法,此義如《瑜伽》攝異門說。定謂於境心不嬈亂,五十七云「令心`[住【卍續甲】,注【大】]`住、等住、安住與近住。`[謂〔-〕【甲】]`謂調寂靜寂止,一趣等持性。」此如《對法論》第十說。總持者,陀羅尼也。念慧為體,能以少功廣含多義,能總任持,名為總持。此有四種:一法、二義、三能得菩薩忍、四者呪。由念明記成無忘失,定無亂錯常居一趣,總持苞含易可受說,故以少法能苞廣法。解脫智門者,謂無漏智,離有漏縛,故言解脫。解脫即無障,無障解脫以智為體。智即是`[門=門以【甲】]`門,智`[門=為門【甲】]`門能入三性境故。《瑜伽論》云「若以解脫門言之,出世正智所攝。」《顯揚論》云「但言空無願無相,通有漏無漏、若定若散聞思修慧。若言空無願無相三摩地,通有漏無漏,唯定非散、唯修慧非聞思。若言空無願無相解脫門,唯無漏非有漏、唯定非散、唯修慧非聞思。」今言解脫,故唯無漏。空門緣所執,彼無體故。無願門緣依他,不於三界願求故。無相門緣圓成,觀真如為無相故。或三解脫門皆能緣三性,或十六行種種不同,如《樞要》及《瑜伽》第十二抄。古經二句合云「心常安住無礙解脫」。無礙即無障,解脫即智門,可謂建立無障解脫智門,其心常安住。乍觀常安住彼無礙解脫,然即是定,略無今念及總持二。合今二`[CBETA 按:此處「合」或應作「句」。上文有「二句合云」。]`合為古一句,仍義不全。 經 逮得一切(至)陀羅尼辨。 贊曰:此說成熟六辨功德。一無斷辨,連環不息故。二殊勝辨,不可屈伏故。三念辨,憶說法事故。四慧辨,分折諸法故。五等持辨,巧說諸定故。六總持辨,於一字等中說諸義等故。既非四無礙解,亦非七辨,故別成六。下一「辨」字,貫通上`[下【卍續甲】,中【大】]`下。此第六辨,四無礙解中法義所攝;前之五辨,並`[解第=辨才【甲】]`解第攝。此第一,七辨中第四無斷盡攝。此第二,七中第七攝,一切世間最上妙故。此第四、彼第五,無疎謬故,念定皆通。隨其所應,後智為體。舊經云「念定總持辨`[才【甲】,第【大】]`才不斷」。念、定、總持為三,辨才不斷之言應為一辨,闕勝慧二。古翻意說上三種辨才不斷,非不斷辨也。 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一(末) `[(天保…識)十九字〔-〕【甲】]`天保六乙未中冬第八日寫之於愛智寮釋遊識 說無垢稱經`[贊=疏【甲】]`贊卷第二(本)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經 皆獲第一(至)波羅`[3]蜜【卍續甲】*,密【大】*`蜜多。 贊曰:此顯能到彼岸功德,即是十種波羅`[*3-1]蜜【卍續甲】*,密【大】*`蜜多。第一者,顯其十度皆能具修,純是無漏。然此十度在地前位,於一行中唯修一行,唯是有漏;七地`[4]以=已【甲】*`以前,於一行中修一切行,通有無漏;八地`[*4]`以上,一切行中修一切行,唯是無漏,勝前位故皆名第一。十度者:一、布`[施【卍續甲】,大【大】]`施。二、淨戒,云調伏寂靜。尸羅者,即淨戒也。廣律毘奈耶名調伏,調和控御身語等業,制伏滅`[除【卍續甲】,陰【大】]`除諸煩惱故。寂靜者,寂身語意,靜六根中諸惡戒故。尸羅者,清涼義,當得涅槃清涼`[義=果【甲】]`義故,或戒自體能除煩惱惡業熱故。尸羅是體,調伏寂靜是戒功能。三、安忍。四、正勤,正勤即精進。五、靜慮,禪定也。六、波若。七、方便善巧。八、妙願。九、力。十、智波羅`[*3]`蜜多。古經闕願,仍以第十第六合說,無不具`[8]足=中【甲】*`足,意亦含故。應舉初一具`[*8]`足例餘,若爾何勞更別列也。 六度合以五門分別:一釋名、二出體、三釋相、四辨果、五諸門通局`[等〔-〕【甲】]`等。一、釋名者,梵云始迦波羅蜜多,始迦十也,波羅彼岸也,蜜多離也`[到=列【甲】,到【校異-甲】]`到也,總云十離到彼岸。十者數也。彼岸有五:一所知、二`[教【卍續甲】,都【大】]`教、三理、四行、五果。由此十行,能了一切空有境盡、能解一切五明教盡、能達一切真俗理盡、能修一切福慧行盡、能證一切菩提果盡,名到彼岸。菩提、菩提斷俱名菩提,菩提、涅槃並名菩提故。於五境中有少不盡,不名到彼岸。離者遠離,由此十行能離生死五蘊等法、能到所知五種彼岸,名十波羅`[*3-3]蜜【卍續甲】*,密【大】*`蜜多。《大般若》中作如此解,帶數釋也。釋別名者,能裂慳悋,名為布施。乃至決斷諸法事理,名之為智。布施即波羅蜜多,乃至智即波羅蜜多,皆持業釋也。 二、出體性者,布施有三,`[謂財=財謂【甲】]`謂財施、法施、無畏施。`[貧【卍續甲】,貪【大】]`貧苦良田惠奉珍物,處生死者惠以正法,怖懼眾生惠以無畏,俱以無貪及彼所起三業為性。此體有二:一無貪、二思,三業即思故。戒有三種,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別解脫戒能離眾惡,名律儀戒。諸有自利所修諸善,名攝善戒。利樂眾生所有三業,名饒益有情戒。此三俱以受菩薩戒時三業為性,此體唯思。忍有三種,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他為惱亂,能受不`[瞋=恚【甲】]`瞋;修行逼迫,能安不退;聞法諦理,能`[印=即【甲】,印【校異-甲】]`印不疑。初即無瞋、次忍即精進、後忍即審慧,三復總以三業為性。體即四法,一無瞋、二精進、三慧、四思。精進有三,謂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益=樂【甲】]`益精進。如契經說「住有勢有勤,有勇健堅猛,於諸善法中,常不捨善軛。」輪作五名,謂被甲、加行、無下、無`[還=退【甲】]`還、無足,如次配經五種精進。被甲精進即初有勢,餘四精進皆是攝善。雖攝五盡,並為自利。濟益他時不生懈倦,名利樂精進。此三以勤及彼所起三業為性。體唯二法,一精進、二思。靜慮有三,謂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辨事靜慮。現法樂住定,名安住靜慮;引發神通定,名引發靜慮;轉大地為金銀、反巨海為蘇酪,等施諸貧乏,名辨事靜慮。此三但以靜慮為性,體唯是定。般若有三,一生空無分別慧、二法空無分別慧、三俱空無分別慧。方便善巧有二種,謂迴向方便善巧、拔濟方便善巧。願有二種,謂求菩提願、利樂他巧願。力有二種,謂思擇力、修習力。智有二種,謂受用法樂、成熟有情智。此五皆以慧為其性。或第八願,以欲勝解及信為性,并慧為性。如是十度,合以九法為性:一無貪、二思、三無瞋、四精進、五慧、六靜慮、七欲、八勝解、九信。遍行一,思也。別境四,欲、勝解、定、慧。善有四,信、精進、無貪、無嗔。或身語色即通無表,合十法為體。 三、釋相者,要具七種最勝攝受,方成十種波羅蜜多相。一、安住最勝,謂安住菩薩種`[姓=性【甲】]`姓;無種性修,非為度相。二、依止最勝,謂要依止大菩提心;若無道心,雖修非度。三、意樂最勝,謂要悲愍一切有情;不悲有情,雖修非度。四、事業最勝,謂要具行一切事業,且如施時要信心至心,`[隨=墮【甲】,隨【校異-甲】]`隨時自手如法行施。或具六義:一、無所依施,解脫捨故;回向涅槃,無所繫著故。二、廣大施,舒手施故、殷重廣施故。三、歡喜施,樂棄捨故;施前、正施、施後意悅,無追悔故。四、數數施,祠`[祱=祀【甲】]`祱施故;一向如法,不以凶暴積集財物,施時數數周遍捨施物故。五、`[田=由【校異-甲】]`田器施,捨圓滿故,謂於福田而奉獻故。六、攝受眷屬施,於惠施中樂分布故,謂於父母妻子等所時時平等而分布故。非理求財不以施人,物不淨故。置羅機網不以施人,損眾生故。刀杖毒藥不以施人,害眾生故。音樂女色不以施人,壞淨心故。以要言之,一切不如法物皆不應施。如是等名事業最勝。五、巧便最勝,謂要無相智所攝受,如不見施者、施物、受者,三事體空,三輪淨故。即《般若》云「以不住相`[相=想【甲】]`相應行布施。」故住相修,雖修非度。六、回向最勝,謂要回向無上菩提;若不求此,雖修非度。七、清淨最`[勝=勝謂【甲】]`勝,要不為二障間雜、三時無悔,方成度故;煩惱若間,雖修非度。 四、辨果者,有漏有四:一異熟果、二等流果、三士用果、四增上果。不證無為,無離繫果。無漏有四,加離繫果,除異熟果。異熟果者,有漏善惡能感得故。若十地等中,二互相資,通得五果。此五果相,至下當知。 五、諸門分別者,於中復以五門分別:一次第、二離障、三癈立、四修相、五純雜。如《成唯識》第九卷釋。 經 成無所得不起法忍。 贊曰:此第十四相續無生法忍功德。清辨釋`[曰=言【甲】]`曰:「世俗故有、勝`[義=義故【甲】]`義空空者,無所得也。觀法本空,何有生等?觀此無生而起`[觀〔-〕【甲】,觀【校異-甲】]`觀智忍,名無所得不起法忍。」護法等云:「遍計所執,`[云=執【甲】]`云人法有,名有所得。今觀彼空,名無所得。」起者生也。忍者智也。於三性上觀所執無,名無所得。體既無有,何有生等?觀此不生法而起忍可之智,即三無生忍也。一本性無生忍,觀遍計所執人法二相,本無體故。二自然無生忍,觀依他起唯假因緣,非自然生故。三惑苦無生忍,觀於真如,惑`[苦【卍續甲】,者【大】]`苦本`[無=不【甲】,無【校異-甲】]`無生故。此三無生忍,地前學觀、入初地證、八地相續,今`[復=獲【甲】]`復任運自在成就,故與成名。 經 已能隨轉不退法輪。 贊曰:此顯能說上`[位【卍續甲】,住【大】]`位功德。轉謂移轉,體即聖道,謂佛昔於他處受得,今為他說,名之為轉。菩薩`[逐【卍續甲】,遂【大】]`逐佛,亦能移轉,故名為隨。`[〔-〕【卍續甲】,轉【大】]`輪者,摧壞義,破二障故;不定`[義=義來【甲】]`義,而復往故;圓滿義,轂輞輻等皆圓滿故。八聖道具三義,故名為`[輪=轉【校異-甲】]`輪。法輪有五:一法輪體,謂八聖道。二法輪因,謂此教及念住等,得聖道因。三法輪眷屬,謂萬行福慧。四法輪果,謂菩提涅槃。五法輪境,謂真俗諦理。轉者動顯運起之義,動`[宣【卍續甲】,宜【大】]`宣玄教顯揚妙理,運聖道於聲前、起圓智於言後,故四法寶皆名為轉。不退有二:一已得不退,此初地得,於未得法尚未能修,名之為退。二未得不退,八地方得,於未得法任運能修。今具二不退,要八地後,故能轉之。或四不退:一信不退,十信第六心,不退生邪見。二位不退,謂十住第七住,不退作二乘。三證不退,謂初地上,已證得法,永不退故。四行不退,謂八地上,於一切行不退修故。今隨其位,能轉具足此之四位,四不退`[轉法=法輪【甲】,轉法【校異-甲】]`轉法要八地後故。 經 咸得無相(至)諸根勝劣。 贊曰:上二句,顯得決定法功德。下二句,顯得根上下智力功德。妙印有二:一有差別,謂三法印,一諸行無常、二涅槃寂靜、三諸法無我,此通大小二乘法印。二無差別,無相理為能印、所轉教法輪為所印。咸者皆也。得者獲也。由諸菩薩任運得無相理妙印所印之教,所以能轉不退法輪。未任運得無相理妙印所印之教,畢竟不能轉不退法。此以下句釋上二句,如是便無四十一句。若依第二解,便成四十一句。無相妙印即無相教,教之所印謂無相理,此諸菩薩皆任運得無相教印所印之無相理。前修十力雖分已得,尚未圓滿;此大菩薩,皆於十力第四力中圓滿得之,名為善知有情根品。`[以〔-〕【甲】]`以舊`[經=以經【校異-甲】]`經初云「善解法相」。由解`[法相〔-〕【甲】]`法相能詮無相法教。故能隨轉不退法輪。`[或【卍續甲】,義【大】]`或諸菩薩善解一切法之真體,謂任運得無相之理,相者體故。雖知二解,今符新教,義理疎脫智者當知。 經 一切大眾(至)得無所畏。 贊曰:顯能`[調【卍續甲】,謂【大】]`調伏難化功德。如三迦葉謂得道真,一切大眾所不能伏,此諸菩薩皆能調伏。彼既被屈,更無返詰違逆菩薩,是故菩薩得無所畏。舊經云「蓋諸大眾」,即是邪見諸難化者,惡名惡解蓋大眾故,菩薩降之。或謂菩薩智辨兩成,蓋諸大眾,故得無畏。 經 已積無盡福`[智=慧【甲】]`智資糧。 贊曰:此顯`[位=任【甲】]`位運因`[圓〔-〕【甲】]`圓滿功德。地前之位,已善積集福慧二因;七地`[*4-2]以=已【甲】*`以前,有漏無漏間雜修作;八地已上,第六識中純無漏修任運相續,故言已積無盡資糧。舊云「以修其心」。不但修心,身亦修故。 經 相好嚴身(至)所有飾好。 贊曰:上二句,內體端嚴殊勝功德。下二句,棄世莊嚴,`[集【卍續甲】,果【大】]`集好功德、諸相隨好。第八識變諸異熟果,初地分得,第六意識亦變無漏。八地已上相好圓明,有漏無漏相續殊妙,故言相好色像第一。諸相隨好,以眼根舌根身根男根四根依處,及舌根為體,故言色像。得上味相,舌根為體。眼如青紺牛王睫等,眼根依處。舌䨱面輪,舌根依處。身皮金色等,身根依處。勢峯藏密,男根依處。餘准可知。世間`[榮貴【卍續甲】,業青【大】]`榮貴,七寶什物之所莊嚴。翫好雕飾,名為飾好。今大菩薩,觀之無益,返為損害,一切盡捨;以德內嚴,不修外飾。 經 名稱高遠踰於帝釋。 贊曰:令譽遐振殊勝功德。`[忉【卍續甲】,而【大】]`忉利天主釋迦提婆因達羅者,釋迦能姓,提婆天也,因達羅帝也。天中帝主,姓釋迦,故號帝釋。名憍尸迦,如餘經中具明本緣。以崇佛法,他方菩薩、上界天等`[〔-〕【卍續甲】,名【大】]`多`[〔-〕【卍續甲】,皆【大】]`悉聞名。踰者越也。菩薩名聲更越於彼,十方一切皆聞名故。但以翻譯之人說帝釋居於須彌,執筆者遂即錄之,為此舊經乃云「踰於須彌」。其須彌山,他`[化【卍續甲】,他【大】]`化之天尚不知有,何況其餘。 經 意樂堅固(至)得不壞信。 讚曰:任運決定得於事理不疑功德。`[上【卍續甲】,三【大】]`上二句,舉喻。下二句,顯體。意樂者,以信、勝解二為`[得=自【甲】]`得體。設有惡魔及諸外道種種`[9]阻【卍續甲】*,但【大】*`阻壞,決定堅固,難壞難`[*9]`阻,譬如金剛極堅牢故,遂不`[墮=隨【甲】]`墮破,故於佛法得不壞信。佛法僧戒此之四種,總名佛法。得不壞信,信四法故,即論所云四證淨也。或法真理名為佛法同體三寶,今任運得此不壞信。初地雖得,尚於`[事【卍續甲】,華【大】]`事中而有猶豫。此猶豫者,異熟生攝。八地已上,一切決定。今舉勝法稱不壞信,信於一切;但言四者,據勝境說。《俱舍論》云「信三寶者,離惡道因。信於戒者,離賤貧因。」故此偏`[故=說【甲】]`故。舊但有喻,義便不足。 經 流法寶光澍甘露雨。 贊曰:說法破惡生善功德。流演法光,照破癡等暗淡。注教法雨如甘露者,長諸眾生善根牙故。或教法`[為=寶【甲】]`為說為文,光照顯理故。義如甘露,可味重故。此亦如雨潤萌牙故。 經 於眾言音微妙第一。 贊曰:`[〔-〕【卍續甲】,既【大】]`說法音聲勝妙功德。說法聲韻如頻迦音,於一切眾生聲中第一。微者密也,善說深義。妙者好也,哀雅可愛。佛有五種美妙音聲,一、甚深如雷;二、清徹遠聞,聞者悅樂;三、入心敬`[愛=受【甲】]`愛;四、諦了而解;五聽者無厭。此具後四,故說言音微妙第一。即是三十二中梵音聲相,功德最大,如經校量。 經 於深法義(至)見習相續。 讚曰:顯達中道功德。緣起者,待緣而起,亦名緣生。此有三種:一`[愛【卍續甲】,受【大】]`愛非愛道緣起,即十二緣生,五蘊為性,善惡趣中能顯現故。謂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二、受用緣起,即六識身為性,能受用境故。三、自性緣起,即是本識為性,生死緣起之自性故。此三緣起,`[理妙=妙理【甲】]`理妙難解,名深法義。法義弘博,名為廣大。昔凡夫位,由迷中道緣起法故,便起常斷二邊鄙見,執無因起,如涅槃常,名常見;執後世果空無所有,名斷見。此之二見所熏習種,在於本識相續不斷。今八地上,離分段生,達於中道三種緣起,二見現行種子習氣相續便滅,法執二見斷、煩惱見隨捨。此常斷見現種相續,是迷緣起邊鄙之法,故達中道緣起之時彼皆永滅。舊云「斷諸邪見」。本無此文,古人謂二見體即邪見,理未必然。不正名邪,二見亦是非四見之邪,唯損減見故。 經 演法無畏(至)乃如雷震。 贊曰:上二句,顯處眾說法無畏功德。下兩句,顯演法音聲深大功德。由諸煩惱不`[染【卍續甲】,深【大】]`染、無明皆已不行,亦無分別我他勝於己,處眾說法,不`[19]見【卍續甲】*,是【大】*`見有能過自身者,是故無畏如師子吼。講說談論,其聲若雷,隱振隱振,深而大故。前五音中,此第一也。 經 不可稱量過稱量境。 讚曰:此顯德大妙逾心議殊勝功德。稱謂言說。量謂心度。謂大菩薩聖德廣大,微妙難知,言說不可稱、情度不可量,非七地已前說思所及,故非稱量之境界也。此以下句釋於上句,由過彼境故,言不可稱量。八地以上,剎那剎那轉增進故,初一剎那過前二劫所修一倍,二念二倍,乃至上倍過前無數,故非七地以前稱量。舊經脫「稱」,義仍難解。 經 集法寶慧(至)柔和微`[20]密【卍續甲】*,蜜【大】*`密。 讚曰:上二句,歎獲聖寶功德。下二句,顯離惡法功德。教理行果,法可貴重,名之為寶。於法寶中,慧為上首,此能引導一切法故。八地以上,於一切法能堪、能思、能持,三慧久積,名之為集。慧既久積,是故能為大引導師,若無慧者不能為導師。或聖者財寶,即七聖財,謂信、戒、聞、捨、慧、慚、愧。雖具此法寶,慧為上首,久已積集,能為導師。古經云「集眾法寶」。文總無慧,難為導師。不`[諂【卍續甲】,謂【大】]`諂不`[憍=傷【甲】]`憍名正直,不麁不疎名審諦,不`[誷=網【甲】]`誷不戾名柔和,達細知深名微密。此下二句,古經所無。 經 妙達諸法(至)甚深實義。 贊曰:此歎能了真理功德。諸法真理名甚深義,難以世俗慧見、分別心知、推求慧見、世俗智知、凡夫心見、二乘心知、眼識所見、餘識所知。此等諸法,今諸菩薩皆能妙達。後得智達俗,正體智達真。 經 隨入一切(至)意樂所歸。 贊曰:此歎`[乃=了【甲】]`乃達空有所歸宗極功德。護法宗云:入者證解,有者有為無為,無者我及我所,即是三性。趣謂意況有趣無趣。意樂者,即緣有無之心。所歸者,謂中道道理名有無趣意樂所歸,謂無漏智是有無趣意樂。此無漏智所歸,即真如境也。諸佛所說有無所趣意樂,究竟所歸,真如之境。菩薩皆能隨入證解,此顯能達三性理也。清辨解云:世俗諦有、勝義諦無,無者空也。此之二趣意樂究竟所歸,即真空理,此諸菩薩能隨證入。舊云「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便非此理。或往來者,分別搆畫。心所趣者,空有三性及心所行,歸真如三性,究竟心所行故。心即意樂。雖有此解,理路猶疎。 經 獲無等等(至)`[不共【卍續甲】,共【大】]`不共佛法。 贊曰:上二句,歎將紹佛位功德。下二句,顯已隣佛`[位【卍續甲】,德【大】]`位功德。大覺世尊名無等等,無齊可齊故。第十地菩薩座大寶蓮花,十方諸佛如王子受職法,以佛智水灌灑心頂令受佛`[住=位【甲】]`住。今獲此位,顯紹尊故。力者,十`[力=力無【甲】]`力。畏者,四無所畏。不共佛法者,十八佛不共法。十力,略以五門分別:一`[9]辨【卍續甲】*,爾【大】*`辨名、二出體、三行相、四次第、五諸門。辨名有二:一列、二釋。列名者,一處非處智力、二自業智力、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四根勝劣智力、五種種勝解智力、六種種界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隨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十漏盡智力。釋名者,初總、後別。總名力者,能摧怨敵`[義【卍續甲】,我【大】]`義、不可屈伏義。《瑜伽.菩薩地》第四十九五十及〈決擇〉第五十七、《菩薩藏經》第五、《顯揚》第四、《對法》第十四,并《大般若經》,皆釋此相,與一切種利樂有情功能相應,畢竟勝伏一切魔怨。大威力故,說名為力。故以能摧難屈名力。《對法》云「善降眾魔,善記問論,故十名力。」十者是數,力用不同,有此十種,故名十力。依六釋中,帶數釋也。釋別名者,因果相當,名之為處;若不相當,名為非處。故《瑜伽》云「淨不淨果,非不平等。如轉變因,是名為處。」處者建立義、依義、起義,能建立果為依,能起於果法故,因立處名。不平`[不=等【甲】]`不因,與上相違,是名非處。於此二種一切智,無滯智、清淨智。離增上慢,名之為智,力義如前。各自所作三世三業,或順現受、或順生受,後受不定,名為自業。於此正知,名自業智力。靜慮者,四靜慮。解脫者,八解脫。等持者,一切有心定。等至者,一切有心無心定。於此正知,名靜慮解脫等持`[持=等【甲】]`持至智力。根者,信等五根。此`[眾=耎【甲】]`眾中上,名為勝劣。於此正知,名根勝劣智力。若從他信以為其`[先【卍續甲】,無【大】]`先,或觀諸法以為其先,成耎中上愛樂勝解,名種種勝解。於此正知,名種種勝解智力。若廣建立種種種性,或一乘、或三乘、或四乘、或五乘,或貪瞋癡等分行等,`[乃【卍續甲】,為【大】]`乃至有情八十千行,名種種界,界是性故。於此正知,名種種界智力。若即如是諸趣門中,隨順正行,如`[貪【卍續甲】,實【大】]`貪行者修不淨觀等,名遍趣行。或趣一切五趣之行,或諸外道沙門婆羅門各各異見品類諸行,或此`[世〔-〕【甲】]`世他世無罪趣行,名遍趣行。於此正知,名遍趣行智力。若於種種有情眾中,四方名字假`[設=說【甲】]`設安立品類差別,隨先過去所有自體八言說句,謂如是名一、生類二、種性三、飲食四、受苦樂五、長壽六、久住七、壽量邊際八。於此八中,隨念六種略所行行,有無量種宿住隨念。六略行者,一呼召假名、二剎帝利等色類差別、三父母、四飲食方軌、五興衰、六壽量。此等宿住,是過去境,`[住宿世【卍續】,住宿也【大】,宿住世【甲】]`住宿世故。於此宿住而`[起=趣【甲】]`起隨念念俱行智,名宿住隨念智力。諸有情類臨欲終沒,名為死時。住中有等,名為生時。於善惡趣死時生時能正了知,名死生智力。一切諸漏、所有隨眠無餘永斷,名為漏盡。於此正知,名漏盡智力。智者是體,力是作用。然力即智,更無別性。此中宿住隨念相應智力,是隣近釋。自餘最初處非處乃至漏盡,是所觀境;智力是能觀智,處非處乃至漏盡之智力,皆依主釋也。 二、出體者,〈決擇分〉五十七云「佛具知根,以慧根為體。」《對法論》云「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菩薩地〉云「謂總五根為其自性。」雖復三文不同,然體有五:一、最勝體。故〈決擇分〉「佛具知根,慧根為性。」二、引出體。故《對法》云「若定若慧」。三、剋實體。〈菩薩地〉云「五根為性」。由慧勝故,且說十力慧為自性。所以但言處非處等智力,不言信力、精進等力,依此即會〈決擇〉文訖。四、相應體。《對法》又云「及彼相應諸心心所,四蘊為性。」五、眷屬體。五蘊為性,定共道共、無漏色等亦`[為=名【甲】]`為體故。此雖無文,理必應爾,遮犯戒垢、助摧怨故。 三、行相者,處非處力,於諸因中如實知因,於諸果中如實知果,及能降伏無因惡因諸諍論者。自業智力,於自所作受用果業如實了知,及能降伏施福移轉不作而得諸諍論者。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能現三神變教授有情,及能降伏安住相違異品怨害諸諍論者,并能悟入有情心行。根勝劣智力,於諸有情耎中`[2]上【卍續甲】*,止【大】*`上根部分差別如實了知,及能為彼如應如宜為說正法。種種勝解智力,於諸有情耎中`[*2]`上品淨與不淨、勝解差別如實了知,淨令增長、不淨令離。種種界力,於諸有情劣中妙界部分差別如實了知,能如其根意`[樂=業【甲】]`樂隨眠,依於彼彼趣入門中,無倒教授如應安立。故《對法》云「悟入一切,可破隨眠。」遍趣行力,於一切苦能出離行、不出離行如實了知,及令捨離不出離行,能正授與能出離行。《對法》云「悟入一切大小乘教所入境界。」宿住隨念力,於其前際本事本生`[數數【卍續甲】,教教【大】]`數數念已,為令所`[化【卍續甲】,他【大】]`化心生厭離、心`[生【卍續甲】,王【大】]`生淨信,正為宣說,及降常論諸諍論者。《對法》云「悟入一切前生所集聖道因緣。」生死智力,於諸弟子過往遷謝、當所受生能正記別,及降斷見諸諍論者。《對法》云「悟入一切當來功能性。」漏盡智力,於自解脫無惑無疑,及降於阿羅漢起增上慢者。《對法》云「悟入一切三界出離。」此初二力,能說增上`[聖=生【甲】]`聖道,餘八力能說決定勝道,故具顯示諸佛所作。 四、次第者,如來初得無上菩提,即便頓得。`[8]復=後【甲】*`復次第起,初立一切無倒因果,起處非`[處=處非處【甲】]`處力。次有希求欲界異熟,為說遠離諸不善業,令行善業,起自業力。次有求離欲之道,教授令趣,起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力。次觀離欲者根,起根勝劣力。次觀彼根為先所有意樂,起種種勝解力。次觀意樂為先所有隨眠,起種種`[界=勇【甲】,界【考偽-甲】]`界力。次令於所緣`[起=趣【考偽-甲】]`起入門`[淨=中【甲】]`淨而得`[起=趣【甲】]`起入,起遍趣行力。次由如應所緣趣入門加行,攝住心已、淨修行已,為說中道,令`[真=其【甲】]`真遠離薩迦耶見,以為根本常斷邊執,起宿住隨念力及死生力。次令永斷一切煩惱,起漏盡智力。更有二解,次第如〈菩薩地〉。 五、諸門辨者,一分別門、二不共門、三平等門、四差別門、五引發門。分別門者,由三分別:一、時分別,三世所知,隨悟入故。二、品分別,謂於一一自共相一切行相,隨悟入故。三、身分別,十方有情各各差別一切相續、一切事業,隨悟入故。不共門者,唯有如來有此十力,不共一切聲聞獨覺,菩薩分得而未圓滿,故今名近。平等門者,一切如來皆悉平等具足此力,無有差別。若就如來多所安住,是即諸佛展轉不同。有一如來多住此力,所餘如來復住餘力。差別門者,如〈菩薩地〉廣說其相,恐繁不述。引發門者,復有三種;一方便、二根本、三發起。方便者,謂於隨所建立教法,以眾多作意定心起數數思`[惟【卍續甲】,恒【大】]`惟行相,後便成滿。根本者,雖通靜慮皆悉有之,如來多住殊勝邊際第四靜慮。發起者,有二種:一、現前起用,以出世間後得世俗為體而起作業。二、居`[位=住【甲】]`位本性`[用〔-〕【甲】,用【校異-甲】]`用,出世間正智為體,能發後得智。 四無所畏,以五門分別:一`[*9-1]辨【卍續甲】*,爾【大】*`辨名、二出體、三行相、四次第、五諸門。亦如《菩薩藏經》第四、《顯揚》第四、《瑜伽》五十、《對法》十四。辨名有二:一列、二釋。列名者,一正等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障法無畏、四出苦道無畏。釋名有二:一總、二別。總者,四是數名。無所畏者,於此四處能自了知,怛然無畏、心無怯劣,無所疑慮、都無驚懼,故名無畏。別名者,正覺諸法、等覺諸法,名正等覺。諸煩惱漏種現俱斷,故名漏盡。說障礙法,染必為障,故言障法。說出離道,諸聖修習,決定出苦,名出苦道。於此四中,得無所畏,皆依主釋。出體性者,五十七卷云「以信、精進、念、定、慧及具知根為性。」《對法》云「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又云「若起作用,後得智為性。若住自性,正智為體。」此`[體有=有體【甲】]`體有五:據勝,二智為體;發起,定慧為體;談實,五根為體;相應,四蘊為性;眷屬,五蘊為體。行相者,如經云「世尊自稱我是正等覺者。`[*8-1]復=後【甲】*`復有沙門或非沙門從他方來,佛慰勞言:『安樂住不?乞食得不?』遂於此中有立難言:『言正等覺無所未知。今問於他,一何相返?』我於此難,正見無由,得安隱住,無怖無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所以者何?攝受來者令發勝心,聞佛慰問發道心故。欲令諸人審諦於事,佛和尚問,況餘不知?亦為後人作其軌範,見來發心應為引攝,非佛不知,仍言等覺。」又如`[經=難【甲】,種【校異-甲】]`經言「我諸漏永盡。後時天授行惡,佛常罵之;執曰性調,`[用=佛【甲】]`用常耎語。遂有難言:『言諸漏盡、煩惱並亡,呵`[3]叱=吒【甲】*,叱【考偽-甲】*`叱天授、愛語執曰,貪瞋未滅,漏寧盡耶?一何乖返。』我於此難,正見無由,安隱無怖,處大`[佛=仙【甲】]`佛位。天授譬之惡馬,楚毒方調。若不`[*3]`叱呵,返言怖我。執曰喻之慧象,隨`[遂=逐【甲】]`遂人心,故以耎言即能調順。非有貪`[瞋=欲【甲】]`瞋漏不盡耶。」又如經言「我為諸弟子說障礙法,染必為障,便不遮預流一來有妻子等。遂有難言:『染必為障。聖仍畜妻,一何乖返。』我於此難,正見無由,安隱無怖,處大仙位。`[CBETA 按:古文「耶」通「邪」。]`耶行障諸聖道,畜妻障離欲道。初二果人既未離欲,性或久成,故除`[CBETA 按:古文「耶」通「邪」。]`耶行,不斷妻子。斯有何失?故諸染法,非不障也。」又如經言「我為弟子說出離道,諸聖修習決定出離、決定通達。後有無學迦留陀夷,埋之糞壤;鴦掘摩羅,獄火`[焚身=楚有【甲】]`焚身。遂有難言:『聖道久修,望離眾苦。無學既還受苦,何用修道之為?一何乖返。』我於此難,正見無由,安隱無怖,處大仙位。實得無學,苦果定亡,示現`[惠=惡【甲】]`惠因必有苦報。」由此聖者`[未〔-〕【甲】,有【校異-甲】]`未相受苦,起後教故。或決定業,道所不`[排=俳【甲】]`排;不定之業,無學可盡。或苦異熟,無學不受,惡業盡故;有必障果,不成無學。彼言無學,受彼苦者,現居有學,猶未離欲,定成無學,故與為名。縱得神通,非不還等,世五通故。次第者,此中次第依《對法論》,〈菩薩地〉中出苦為第三、障法為第四。《對法》云「前二是自利,初智後斷有差別故;後二是利他,遠離所治法、修能治道故。」〈菩薩地〉云「初正等覺,不共聲聞。次諸漏盡,共二乘等。次出苦道,為脫眾苦求解脫者,後說障法,出道為礙。故二聖教次第不同。」諸門者,有五:一所為、二分別、三平等、四差別、五引發。所為者,等覺無畏,為趣大乘諸菩薩故。漏盡無畏,為趣二乘諸有情故。後二無畏,俱為求趣諸乘者故。如經言「謂我為諸菩薩聲聞說出離道。」諸`[結【卍續甲】,知【大】]`結集者,聲聞藏中除菩薩言,菩薩藏中唯誦菩薩之言,理實通也。所餘諸門准前`[七=十【甲】]`七力,怨繁應止。 十八佛不共法,以五門分別:一名、二體、三行相、四差別、五諸門。辨名有二:一列、二釋。列名,一無誤失、二無卒暴音、三無忘失念、四無不定心、五無種種想、六無不擇捨、七志欲無退、八精進無退、九念無退、十定無退、十一慧無退、十二解脫無退、十三一切身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十四一切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十五一切意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十六知過去世無著無礙、十七知未來世無著無礙、十八知現在世無著無礙。釋名者,十八者,數。佛者,能成熟。不共法者,所成熟。唯佛獨成,餘所無有,名不共法。或復餘人雖似分得,而一切種皆不圓滿。如來於彼一切一切悉皆證得,於一切種無不圓滿,最極超過、殊妙第一,名不共法。獨佛有義,是不共義。佛之不共法,名佛不共法,依主釋也。合言十八不共法,帶數釋也。體性者,初二以身語業思為性,第三第九以念,第四第十以定,第五以想,第六第十一及後六以慧,第七以欲,第八以精進,第十二以勝解為體。如是合以思、想、欲、勤、念、定、勝解、慧八法為性。此中遍行二,謂思、想。善一,謂勤。別境五,謂欲、念、定、勝解、慧。所`[餘=餘非【考偽-原】]`餘為十八法,體唯是三蘊,謂色、想、行,身語二業色蘊攝故。歸本是思。若起作用,依後得智。若住自性,依正體智。若兼相應,四蘊為性。若加眷屬,五蘊為性。行相者,阿羅`[漢等【卍續甲】,漢【大】]`漢等,雖漏`[已【卍續甲】,也【大】]`已盡,為乞食故出遊城邑,或與惡馬及盜賊等共而遊止,或踐隔荊棘、高足越坑,入女人家不依正理而作語言,棄捨正路而行`[CBETA 按:古文「耶」通「邪」。]`耶徑。如是誤失,如來永無。阿羅漢等,或迷道路、或入空宅揚聲大叫,因不染習氣。聚落露脣齒,而現大咲、現卒暴音,如來永無。阿羅漢等,猶有不`[染=淨【甲】]`染污,久遠所作、久遠所說忘失憶念,如來永無。阿羅漢等,斂心方定,出則不定,如來永無。阿羅漢等,於有餘生死起違逆想,於無餘涅槃起寂靜想,如來永無此種種想,住大捨故。阿羅漢等,不曾以智慧簡擇,便棄利樂有情之事,如來永無。阿羅漢等,於所知障清淨,有未得退,謂志欲退、精進退、念退、定退、慧退、解脫退,如來永無。阿羅漢等,或於一時,善三業轉或非善三業轉,如來三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故無無記,唯是善性。阿羅漢等,於三世境不能起心即解,故智`[*19-1]見【卍續甲】*,是【大】*`是有著;不能一切悉解,故智`[*19]`是有礙。如來於彼,暫起心時即知一切,是故智`[*19]`是無著無礙。差別者,十八中,初六依三業清淨說;無誤失,依身清淨;無卒暴音,依語清淨;餘四皆依意清淨說;中六,於所依及果根未得不退說。所依謂志欲,由此為本起精進,故名所依。餘教說言「欲為精進依」故。果謂解脫,由欲為先,後於涅槃解脫及一切境起決定解,故名為果,欲所求故。精進、念、定、慧名根,久修此四,生善勝故、起解脫故。後六之中,三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乃是如來不共三業。知去來今,無著無礙,乃至則是如來不共之智。諸門者,有五:一作業、二分別、三平等、四差別、五引發。作業者,謂由身語意業清淨,以得不退,若行若住,映`[蔽【考偽-甲】,敞【大】]`蔽一切聲聞獨覺。三業清淨者,初六作業;以得不退者,中六作業;若行若住者,後六作業。餘門准前,恐繁且止。此中所說力無畏等,唯佛獨成。今已分得,至紹隆位,故名為近。舉此類餘,佛法皆爾。舊經合此位及功德,總為一近。 經 已除所有(至)險穢深坑。 贊曰:此歎離諸惡果功德。怖畏惡趣者,謂三惡趣,三惡趣果可怖畏故。或八無暇名可怖畏,餘`[云=三【甲】]`云惡道名為惡趣。或五怖畏名怖畏。雖初地離,今八地上復離其因,因果總盡,故今稱離。上生人天,故除惡趣。人天復有險惡深坑、無形二形黃門等類及女人等,並名人中惡趣。此難救度,故名深坑。深可怖畏,故名險穢,如險穢道亦如深坑。或起邪見謗無因果,名穢深坑。如上所說,並通惡果,今皆超之。舊經總言「`[關【CB】,開【大】(cf. T10n0293_p0846b03; T14n0475_p0537a25)]`關閉一切諸惡趣門」,義亦通也。 經 永棄緣起(至)諸有趣生。 贊曰:`[歎=難【甲】,歎【考偽-甲】]`歎獲無住涅槃功德。生死緣起難可破壞猶如金剛,能損眾生如刀如杖。謂緣起法如似金剛、為刀為杖,能損眾生,難可破壞。或惡趣是苦果,深坑是彼因,沒而難出。故此緣起法,總談生死。皆已永離菩薩,久離分段生死,或定能離一切緣起,證得涅槃而不住中,常思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五趣四生示現隨類而教導之。永棄緣起,大智為先,不住生死;常思示現,隨類教導,大悲為先,不住涅槃。舊云「而生五道以現其身」,雖有大悲,無大智中能棄緣起。 經 為大醫王(至)愈疾施安。 贊曰:此顯善達機宜濟利功德。醫者意也,善識病源、妙閑藥本,隨時救利,立以醫名。於此自在,名大醫王。方謂方法,說`[藥=醫【甲】,藥【校異-甲】]`藥之教。術謂道術,救濟之要。善知此二,立醫王名。既識眾生之根,故能應病而與其藥。藥既與之,其疾便愈,施其安樂。樂有五`[樂〔-〕【甲】]`樂:一、自性樂,樂受體。二、因樂,能生樂受根境等法。三、苦對治樂,寒熱等苦暫息滅時,生起樂想。四、斷受樂,謂滅定。五、無惱害樂。無惱害樂復有四種:一出離樂,謂色無色界。二遠離樂,謂出家者。三覺法樂,謂菩提。四寂靜樂,謂涅槃。如〈菩薩地〉解此五樂,安`[即=則【甲】]`即是樂。此中二解:一解:`[菩薩=舉【甲】]`菩薩喻療生死病,大醫王故。病即機感,藥謂正法。二解:菩薩善解五明、知醫方術,故能應病與藥,愈疾施安。濟現身病及後身病,故通二解。 經 無量功德(至)皆嚴淨。 贊曰:此顯內外殊勝功德。內體功德皆已成就,及外佛土皆嚴淨故。若內德不成,而外土不淨。 經 其見聞者(至)亦不唐捐。 贊曰:此顯任運二利功德。若有眾生見聞菩薩,皆蒙濟利,隨其病宜皆能濟拔,盲者得眼、聾者得耳如是等類。菩薩`[舉=悲【甲】]`舉心,凡所`[指=措【甲】]`指意,無非善事,初必益故。終無有作虛棄功勞。唐者虛也。捐者棄也。上四十句,別歎德已。 經 設經俱胝(至)亦不能盡。 贊曰:此總結歎德廣道妙,設經多劫說,終難盡功德。百千十萬俱胝百億數那庚多`[億億=摳億【甲】]`億億數,少修業淺述尚難窮,因廣智幽德陳難盡,故經十萬箇百億`[億=口【甲】]`億億劫`[讚=贊【甲】]`讚其功德亦不能盡。 經 其名曰(至)等不等觀菩薩。 贊曰:此即第三別列名也。於中總有五十六菩薩,舊有五十二,此剩五介菩薩,一妙慧、二蓮花勝藏、三三摩地王、四勝魔、五殊寶蓋菩薩,𨷂舊`[經=經有【考偽-原】]`經一寶勝菩薩。等觀者,平等觀理、觀事、觀諸有情。不等者:一觀理不等,謂觀真非俗。二觀事不等,其義可知。三觀有情不等,即可度者度之、不可度者不度之。或時等觀、或時不等觀,名等不等觀,合此二也。 經 定神變王菩薩、法自在菩薩。 贊曰:依定起神變以化眾生,名定神變。舊名「定自在」,但以入出諸定自在,無神變義。說法無礙,名法自在。 經 法幢菩薩、光幢菩薩。 贊曰:梵云繫都,此云幢也。於法自在,高顯如幢。放光自在,亦如高幢。舊云「法相光相」,此語非也。但譯經人說如高幢,受者不知,謂指幢為相,如標相相似,是故謬也。 經 光嚴菩薩、大嚴菩薩。 贊曰:光中有眾彩,種種莊嚴,名光嚴。以種種寶行,莊嚴內身,名大莊嚴。 經 寶峯(至)寶印手菩薩。 贊曰:法寶高峻,名寶峯。言詞高峻,名辨峯。舊言「寶積辨積」,積寶積辨,義稍疎也。手出寶施,名寶手。手上有印,印諸眾生令脫六趣,名寶印手。 經 常舉手(至)無屈辨菩薩。 贊曰:招諸眾生,勸之修善,名常舉手。授與善法,名常下手。引`[頸=領【甲】]`頸望眾生,常希拔濟,名常延頸。舊云「常慘」,悲慘拔濟義,菩薩無憂故非慘也。六根暫觀一眾生時,一一根門皆生歡喜,如父見子,名常喜根。若見眾生,含咲先`[云=言【甲】]`云,常起大喜,如王自在,名喜王。言詞難伏,名無屈辨。舊云「辨音」,此義便爽。 經 虛空藏(至)寶施菩薩。 贊曰:虛空為藏,持以施生,名虛空藏。心持慧寶炬,照群生之癡暗,名執寶炬。以法寶施生,作吉祥事,名寶吉祥。舊名「寶勇」,`[寶=法寶【考偽-甲】]`寶施生,片得其意;闕無吉祥。常以七寶施諸眾生,名為寶施。舊名「寶見」,道理成難。 經 帝網(至)慧峯菩薩。 贊曰:如天帝釋有自在術,於一一事中現一切事,網`[或=或為【考偽-原】,罭【甲】]`或眾生。菩薩神通以作幻術,網利眾生,故名帝網。放大光明,猶如網珠,名為光網。舊云「明網」,所放神光不名明故。離諸定障而入靜慮,得大自在,名無障靜慮。舊云「無緣觀」,觀無所緣,其義非也。或無者無障,緣觀者定,其義可知。智慧高峻,名為慧峯。先云「慧積」,與義便乖。舊經次有寶勝菩薩,此本無之。 經 天王菩薩(至)峯相等嚴菩薩。 贊曰:於法自在,猶如天王,名為天王。又諸菩薩名清淨天,其中自在,如輪王故。漸得十力,能破四魔,名為壞魔。流注法寶,光明如電,自在如天,故名電天。舊名「電德」,德,功德也。能現神變,自在如王,名現神變王。舊云「自在`[王【卍續甲】,生【大】]`王」,即神變自在也。能以功德平等自嚴,如峯之相高峻頗道,名峯相等嚴。先云「功德相嚴」,相即峯也,義同名`[少【卍續甲】,沙【大】]`少。 經 師子吼(至)山相擊王菩薩。 贊曰:說法音聲如師子吼,無所畏故,名師子吼。說法之響如雲雷音,西方說雷是雲聲故,名雲雷音。先無「雲」字,漢雷非雲,舊經除之。說法音聲如兩山相擊,轟礚可畏,名山相擊,自在如王。先云「山相擊音」,其義同也。 經 香象(至)不捨善軛菩薩。 贊曰:象中之勝名為香象,如勢`[香=如【甲】]`香象,故名香象。大香象者,更勝大故。先云「白香象」,白香象不如香象,故應名大香象。修行匪懈,名常精進。所修善法猶如車軛,軛行者牛,向涅槃宮,不趣餘故。菩薩常住善中,名不捨善軛。先云「不休息」,但得總意,未善義也。 經 妙慧(至)蓮花嚴菩薩。 贊曰:其智殊勝,名為妙慧。先所無也。證淨法界,如來家生,名為妙生。內含法寶,名為勝藏。如蓮花未開,故名蓮花勝藏。得殊勝定,自在如王,或復如王殊勝之定,名三摩地王。三摩地者,此名等持,體即定也。此二菩薩,先本所無。以如蓮花一乘妙德而自嚴飾,或以蓮花恒自莊嚴,表`[出【卍續甲】,五【大】]`出淤泥故、開敷智覺故,名蓮花嚴。先云「花嚴」,亦同義也。 經 觀自在(至)勝魔菩薩。 贊曰:諸有殷淨三業歸依,必應所祈六通乘化,八難危怖飛輪摧拔,作不請友、為應病師,救攝難思,名觀自在。先云「觀世音」,不唯觀聲而濟拔故。凡所遊適,利益生有大威勢,名得大勢。梵網者,如大梵王,能於一事現一切事,網`[9]石=感【考偽-原】,惑【甲】,罭【考偽-甲】*`石諸梵,令其信伏。菩薩神通,網惑利樂亦復如是,故名梵網。手執寶杖扣擊眾生,令發勝心,勤求菩提,故名寶杖。德高莫上,故名無勝。常摧魔侶,故名勝魔。此先無也。 經 嚴`[上=土【甲】]`上(至)珠髻菩薩。 贊曰:常修妙行莊嚴佛土,名為嚴土。觀無為法,不離心首,如以金為髻,故名金髻。常以智慧嚴飾其心,如以珠為髻,故名珠髻。或一乘者佛髻明珠,菩薩常修,故名珠髻。 經 慈氏(至)`[珠=珠寶【甲】]`珠蓋菩薩。 贊曰:母性行慈,身亦慈愛,以慈為氏,故名慈氏。釋此本緣,如《彌勒疏》。先云「彌勒」是也。文殊師利,云妙吉祥,恒勸眾生,作吉祥事極殊勝故,云妙吉祥。起四無量,䨱`[蓋=蔭【甲】]`蓋眾生,如以珠寶而為蓋故,名珠寶蓋。此先所無。 經 如是上首三萬二千。 贊曰:此即第四牒上總結。且舉德高,故言上首。餘之下位,略不足陳。故〈不二品〉三十一人,非今所`[列【卍續甲】,烈【大】]`列。 經 復有萬梵(至)`[來【卍續甲】,東【大】]`來在會坐。 贊曰:上明聖眾,下明凡眾。凡眾有三:一、他方諸天眾。二、威靈八部眾。此方諸天入八部故,由此經文合言會坐。三、修行四部眾。或分為四,釋梵護世別為一故。或分為五,他方梵王為一、他方帝釋為一故。今此即初也。有萬梵者,此總舉也,論其梵王數有萬故。持髻梵王為上首者,此`[方=乃【甲】]`方初禪梵王故。《法花》云「尸棄大梵」。《光明》、《大`[品=梵【甲】]`品》等,舊經亦言尸棄等。頂持肉髻,似如來相。此是八地菩薩,增上生攝。為彰下經文對揚鶖子「我見佛土清淨若斯」,故非凡也。舉此顯上諸梵皆來。從本無憂者,色界也。欲界有憂苦,有逼迫事故,上界無之。四大洲界者,初禪大小如四大洲故。以上從下處所為來處。為欲瞻仰禮拜供養聽法者,說由四緣,來在會坐。舊本無本界之名,亦無來瞻禮供養意,雖言來聽,不言會坐。下准此知。 經 復有萬二千(至)來在會坐。 贊曰:此即第二他方帝釋。帝釋`[本【卍續甲】,太【大】]`本住在須彌頂。說從他方`[四=四大【甲】]`四洲來,亦是上方從下為名。以四大洲人所居處在醎海中,非上處故。舉勝天帝釋,攝餘他方六欲天眾。 經 并餘大威力(至)悉來會坐。 贊曰:此下第三威靈八部。於中有三:初明八部眾、次明釋梵等、後明會坐。此八部眾具大神用,名大威力。八部者:一天,一切天趣俱名為天。二龍,本居大海,能興雲雨。三藥叉,此名暴惡,亦名勇健,飛空而行,攝地行類諸邏剎`[娑【CB】,婆【大】]`娑。羅`[剎【甲】,婆【大】]`剎`[娑【CB】,剎【大】,婆【甲】]`娑者,此名可畏,並食生肉血,有尾有牙,頭狀火燃,手脚有爪。四健達縛,此云尋香行,西方呼散樂名健達縛。不事生業,尋食香氣,作樂乞求,名尋香行。今此神鬼常能作樂,食諸香氣,故名健達縛。《智度論》云「是天伎神,常隨諸天。其心柔軟,福少諸天。」舉此上首,攝中有等皆在其中。五阿素洛,此云非天。《佛地論》說天趣所攝,行多諂`[誑=詐【甲】]`誑,無天實行,名曰非天。如人惡行名曰非人,實是天趣。薩婆多宗說為鬼趣。《正法念經》說通鬼畜,羅睺阿修羅王,師子之兒,是畜生故。伽他經中,說天、鬼、畜三趣所攝。今依大乘,說唯天趣。本主所居,妙高山北大海之下,餘住不定。六揭路荼者,舊云金翅鳥,今云妙翅鳥,鳥翅種種寶色莊嚴,不唯金故。此有四生,化、胎、卵、濕,隨力能食四生諸龍。舉此攝餘一切諸鳥。七緊捺洛,此云歌神,能唱歌詠,與健達縛同事諸天,天須之時更互來去。八莫呼洛伽,此云大腹,大蟒田`[蛟=蚊【甲】]`蛟之流,舉此攝餘腹行之類。上標八部雖攝威靈,此方尊高,猶未別列,故次第二列釋梵等。釋謂帝釋。梵謂梵王。護世者能護世間四洲人故,即四天王。東方天王名`[持=治【甲】]`持國,南方天王名增長,西方天王名醜目,北方天王名多聞。《瑜伽》說,住妙高山腹第四層級。《俱舍》說,住初金山頂。此乃兩部,不相違也。復云等者,等餘空居,欲界四天、色界天等。 經 及諸四眾(至)俱來會坐。 贊曰:此下第四修行四部眾。苾芻如前。尼者女聲。女具五義,名苾芻尼。鄔婆索迦者,鄔波近也,迦者事也,此名近事。復言索者,此是男聲,即近事男。以具戒業,堪能親近承事大苾芻眾故,言近事男。鄔波斯迦者,斯是女聲,餘義同前,即近事女。以具戒德,堪能親近承事諸苾芻尼故,名近事女。古云「清信男女」,非也。 經 爾時世尊(至)而為說法。 贊曰:眾圓滿中有二,初列大眾、後辨威儀,此第二也。文復有三:一標威儀、二舉喻況、三顯尊勝,此初也。三業翹仰,恭也。一心崇重,敬也。周環而覩,圍也。遍匝順化,繞也。四眾有此威儀,如來應機為說,未演此經前有說故。 經 譬如大寶(至)`[巍=山巍【甲】]`巍然逈出。 贊曰:此舉喻況。須彌山者,此名妙高,水上高八萬踰繕那。四寶所成名妙,妙是勝義。依今大乘,東面金、西面銀、南面瑠璃、北面水精,用此四珍之所集成,故名大寶。妙高山王處在大海,大海深量八萬踰繕那、廣量二十四萬踰繕那。餘七金山,外半半下,海准亦然。獨妙高山,高大巍巍然,逈出於大海眾山之上。海喻生死一切眾生,山喻菩薩聲聞聖眾,妙高山王喻於如來巍`[巍=然【甲】]`巍逈出。巍然者,高大之貌。薩婆多宗,山踞金輪;大乘`[不=亦【甲】]`不然,故處大海。 經 踞大師子(至)蔽諸大眾。 贊曰:此顯尊勝。踞者坐也。如來處於無畏之座,名師子座。座為師子之形,顯居上者得無畏故。座以眾寶帝青大青石藏杵藏末尼珠等之所嚴飾,名為勝藏,內身金色、外放神光,顯此燒耀威德之光,映蔽一切諸來大眾,若秋間之朗月光映眾星、譬春日之洪雷聲`[胦=軼【甲】]`胦群響,皆由內德超絕所以外形孤秀者也。 經 時廣嚴城(至)名曰寶性。 贊曰:說法緣起分中大文有四,此下第三說因圓滿。於中有三:一明修行,獻蓋讚揚;二明請益,發問佛答;三顯決疑,鶖子疑生,聖者廣解。明修行中,大文復二:一、明修身行,獻蓋等是也;二、明修語行,說頌等是也。修身行中有三:一明寶性獻蓋、二明佛現神力、三明大眾覩`[見〔-〕【甲】]`見之歡喜讚歎。初中有十,此文有四。一、明住處,時廣嚴城。二、明行位,有一菩薩。三、舉族`[姓【卍續甲】,姪【大】]`姓,離咕`[3]毘=吡【甲】*`毘種,此婆羅門十六姓中之一姓也。四舉名字,名曰寶性。與舊不同,其義可解。 經 與離咕`[*3-1]毘=吡【甲】*`毘(至)奉上世尊。 贊曰:此文有六。五、明德屬,五百童子並姓離咕`[*3-2]毘=吡【甲】*`毘。六、明蓋數,各持一蓋。七、明雕飾,七寶莊嚴。八明來至,往菴羅林。九明進上,各奉世尊也。持一蓋者,顯各各起四無量心䨱眾生故。七寶嚴者,顯修七聖財助嚴無量故。七寶者,《佛地論》說「一、金;二、銀;三、吠瑠璃;四、牟婆洛揭婆`[臘〔-〕【甲】]`臘,舊云珊瑚;五、羯雞呾諾迦,舊云車渠;六、褐濕摩揭婆,舊云馬腦;七、赤真珠,赤虫所出,或珠體赤。」餘文雖說,隨方所重種種不同。經言七寶,以此為定。奉獻佛者,表近修妙行、遠報佛恩故。 經 奉已頂禮(至)却住一面。 贊曰:此文有一,第十見軌儀也。進奉雖善,情仍不足,所以鄭重說`[虔=此虔【甲】]`虔儀。屈尊敬卑,故言頂禮世尊雙足。修神通因,右繞七匝。虔恭事訖,情有所待,隨類而立,故言却住一面。 經 佛之威神(至)大千世界。 贊曰:此下第二佛現神力。於中有三:一變多為少、二變小為大、三彰現其中。此有二文:一、變多為少,合成一蓋,表修四無量等種種妙因,同證一真法界故。二、變小為大,䨱三千界故,顯真如理遍充法界無不在故,亦顯無量䨱一切故,又顯因小而果大故。千四天下有一輪圍,名小千界。千小千界有一輪圍,名中千界。千中千界有一輪圍,故名三千大千世界。第三重千,故云大千。由此下言輪圍山、大輪圍山。 經 而此世界(至)悉於中現。 贊曰:此下第三影現蓋中。下文云「十`[6]方=力【甲】*`方神變示世間。一切皆如光影等。」欲現世間因緣不實,故如影也。下文有二:一現此方、二現他界。此方有二:一現分量、二現眾像。此初文也,顯彼真如遍共相故。現世界量,表彼成佛得一切智故。 經 又此三千(至)`[河〔-〕【甲】]`河陂泉池沼。 贊曰:下現眾像,有二:一明別現、二總結之。別現有八,此文有五。一、現四大洲之都山,妙高也。二、現一瞻部之別山,雪山以下七山也。三、現四洲之總山,輪圍也。四、現小千等之總山,大輪圍也。五、現四洲之別水,大海等也。 經 及百俱胝(至)此寶蓋中。 贊曰:此文有三。六、現百億四大洲。洲謂洲渚,四大洲渚各在水中,故名為洲。東勝身、西牛貨、南瞻部、北俱盧,壽命增減、處所形量、成壞之相,皆如《瑜伽》第四卷說。此經欲解深妙正理,故諸事相略不釋之。七、現諸宮,日月等也。日月高下分量名字,如《瑜伽》等說。八、現王國,并諸國邑等也。舊文無之。此影現者,表成佛時得一切種智。如是皆現此寶蓋中,總結之也。 經 `[又【卍續甲】,文【大】]`又十方`[界【卍續甲】,所【大】]`界(至)無不見聞。 贊曰:下現他方十方如來,及與彼佛所說正法皆現蓋中。蓋中有聲猶如谷響,應本所說而此可聞。本聲影故,佛影可見,故言蓋內無不見聞。此略不言諸眾眷屬,理准定有,非佛獨居、法空說故。現他方者,表彼成佛能現一切佛淨土故。 經 時諸大眾(至)`[默=點【甲】]`默然而住。 贊曰:此即第三大眾覩之歡喜讚敬。心生歡喜,意怡樂故。身為踴躍,跳弄舞故。言歎希有,說不盡故。以手合掌、以目瞻仰,渴德情深,曾不暫捨;希法靜聽,默然而住。 經 爾時寶性(至)而讚佛曰。 贊曰:明修行中,上修身行、下修語行。財供不足,以身頂禮,身供不足,故偈`[揚讚=讚揚【甲】]`揚讚,表歸命之心深、顯虔恭之道備。此明讚揚義軌,自下正述歎詞。伽他梵音,此翻云頌。頌者美義,四句連屬,文義巧故。舊云「偈」者,語訛略也。 經 `[日=目【甲】]`日淨修廣(至)到彼岸。 贊曰:四句為一頌。此有十九頌半,舊有十八頌。於中分三:初有十一頌半,牒前事以讚揚,舊有十頌半。次有四頌,陳眾益以稱歎,古今相似。後有四頌,敘述別德一一歸誠,舊三頌半。初中有二:初十頌半,牒前事讚揚,舊有九頌。後有一頌,明現影意。初中復二:初三頌,牒現他方,舊有二頌。後七頌半,牒現此方。或總分二:初三頌,牒現他方以讚揚;後八頌半,牒現此方以讚揚。初中復二:初兩頌,讚佛六淨;後一頌,牒現十方。讚六淨中,初一頌半讚六德;後半頌,結申敬禮。此有四淨:一目淨、二意樂淨、三定淨、四彼岸淨。舊經意樂名「心淨」。彼岸淨名「已度」。六根之首目最為先,導引其身無目不可,見事聞理目用居先,`[於=於前【甲】]`於身端嚴目妙為勝,故偏歎目,餘根准知。言目淨者,目有六勝:一淨勝,離障翳故。二修勝,修者長也,若雲間之半月,長`[入=八【甲】,入【校異-甲】]`入鬢故。三廣勝,廣`[3]濶=閣【甲】*,濶【校異-甲】`濶也,與長相稱,能闊大故。四妙端嚴勝,上下相稱、厚薄得所,極婉麗故。五皎勝,皎者明也,明朗可愛,能徹視故。六色勝,青紺色故。喻中有之舊但有三,今者新譯,猶如青紺蓮花之葉,不同其蓮花落結實、臺露名蓮,故目似葉,不似`[真=其【甲】]`真蓮。諸蓮花中,青`[蓮〔-〕【甲】]`蓮花似目,形勢別故。不取餘色之花,花葉團故。青蓮花葉,極大皎潔,鮮淨喻目,修長復闊,婉麗可觀,含翠明皎,故以為喻。紺通眾紺,今取青紺。三十二相中,佛眼大晴青紺之色,仍有似環周圍絞之,故以青紺蓮花為喻。已證第一淨意樂。意樂者,廣大阿世耶信勝解為體,佛意樂淨無雜意樂,純利生故,勝過一切故名第一。此乃所證菩提品類,故與證名,證第一淨。言`[勝=通【甲】]`勝奢摩他等,奢摩他者此翻為止,止住心故,即是定淨。到彼岸者,即是菩提涅槃,佛已圓淨故名為淨;不同二乘分得障在,非第一淨故。 經 久積無邊(至)寂路者。 贊曰:此初二句明二淨,初句明第五業淨、第二句明第六名稱淨。無漏之行名清淨業,如海深廣,時長修之,故言久積無邊業耳。德既高勝故獲大名遍十方剎,十號滿故,名勝名聞。稽者至也、首者頭也,以首至地,故名稽首,此乃敬禮之異名。大沙門者,此云息惡。佛果尊極,出過一切,故名為大。希夷者,涅槃宮也。聽之不得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希夷體寂,寂生死故、性本寂故。路者道也,向涅槃宮之路,即聖道也。如來能`[為【卍續甲】,名【大】]`為初學根未熟者開此寂路,能為根熟導此寂路,名開導者。開者發義,導者引義。又寂路即希`[夷【卍續甲】,裏【大】]`夷,如屍陀林名為寂路,故經說為憺怕路也。又能開導希`[夷【卍續甲】,表【大】]`夷涅槃及寂路菩提之者,由佛`[其=具【甲】]`其上六種淨故,故我今時稽首沙門。此能開導涅槃菩提,舊經上來已說一頌。 經 既見大聖(至)悉見聞。 贊曰:上來讚佛六淨,此文牒現十方。近現大千,猶稱奇事;後現此界,理絕心表。長行據近遠而陳,頌中據勝劣而彰,所以先牒他方,後牒此界。妙用難測名神,轉換舊形名變,文意可知,故不別釋。 經 法王法力(至)此法王。 贊曰:下七頌半,牒現此方以讚揚。於中復二:初六頌半,讚佛三德;後有一頌,牒現此方。初中有三:初一頌半,歎佛`[從=凝【甲】]`從真起化德;次有四頌,歎佛得果利生德;後有一頌,歎佛違順不動德。此初文也。佛於法自在,名法王。其法難屈伏,名法力。已過三界,名超群生。具此三`[德=能【甲】]`德故,恒以法財施於一切。或由法王以法力故能超群生,後以法財能施一切。一切聖者法為資財,益自他故。雖財無畏,亦以施生,塞生死源唯`[施法=法施【甲】]`施法故,所以偏說。佛後得智,能善分別法自共相。自相者色受想等,共相者苦無常等,以法施時能善分別。雖外起此作用,而無分別智,常觀第一義。第一義者勝義,勝義體即真如。摧怨敵者,內觀真義,能破三魔;外起化用,能破天魔,名摧怨敵。摧者破壞義。四魔`[與【卍續甲】,千【大】]`與佛為怨為敵,故名怨敵,非佛與之。舊經闕此,名「而不動」,不為魔怨所動亂故,義亦少成。既起二智證理事門,已於諸法得自在。自在有十,《花嚴經》中亦說十種,名同義別,如《`[法花【卍續甲】,花【大】]`法花贊》第十卷說。今依《攝論》:一壽自在,能延促命。二心自在,生死無染。三財自在,能隨樂現,由行施度證此三果。四業自在,唯作善事及勸他為;五生自在,隨欲能往,此二由行戒度所得。六勝解自在,能隨欲變,此由忍得。七願自在,隨所樂成,此由勤得。八神力自在,起最勝通,此由定得。九智自在,隨言音慧;十法自在,於契經等任運能說,二由慧得。今顯由佛內具二智,故於此中而得自在,任運能宣。歎德一周,故申稽首。 經說法不有(至)亦不亡。 贊曰:此下四頌得果利生德。於中有二:初兩頌得果、後二頌利生。得果中有二:初一頌,所說窮理果;後一頌,所證窮真果。此初文也。清辨解云「佛說諸法不有。不有空也,亦不無有也。依世俗諦,法相不無;依勝義諦,法相不有。一切皆待因緣立者。法所藉因、法所藉緣,因即是緣,故名因緣。且如有為,待無為立;其無為法,復待有為。真待俗立、俗待真立,空有亦爾,其所待藉名曰因緣。因果為宗,所待為因、能待為果,故世俗有、勝義成空,以世俗諦有我作受,勝義諦中都無我等,故世俗諦待勝義成有,其勝義諦待世俗成空。我等既是昔凡妄執,故今聖者勝義成空。雖勝義空,不壞俗諦,故善惡業依世俗諦亦不說無。亡猶無也,或此總依勝義諦說。空性離言,何空何有?有空`[法〔-〕【甲】]`法皆待因緣立故。勝義諦中本無我等,善惡之業,業性不亡,由凡執有、聖證成空,性本空故,非今始空。云亦不亡,不亡者不無也。色自性空,非色滅空、非今始空,故言不無。」護法解云:「依勝義諦,佛說諸法不有不無。不有空也,即遍計所執。不無有也,即依他、圓成。所以者何?一切皆待因緣立故。空有事理相待建立,所待稱因、能待稱果,佛說因果以為宗故。不可唯空亦不唯有,要相待故。舊云生者,其義非也。諸無有法,不待因緣而生,但待立故。無我等者,顯不有法;善惡之業亦不亡者,顯不無法,生死業緣,此非無故。此顯所說契空有理果。」 經 始在佛樹(至)所不測。 贊曰:此一頌顯所證窮真果。佛樹者,菩提樹。菩提樹下成佛,因以為名。在佛樹下,於其`[後【卍續甲】,復【大】]`後夜降伏天魔。以十力降`[伏魔〔-〕【甲】]`伏魔,`[名=名力【甲】]`名降魔。降魔之相,如諸教說。得甘露滅及勝菩提。滅謂涅槃,如甘露藥,服得不死故。勝菩提者,能證真智過二乘故,名勝菩提。然此所說涅槃菩提,非是一切分別之心所受所行,亦非一切思量之意所受所行,餘心分別之所不及,餘意思量亦不及故。《攝大乘》云「非心而是心,是無分別智。非是思量心,是無分別心。此甘露滅等,是無分別心所緣,非思量心之所取義,彼分別故。」受者領納,行者緣慮。或非餘心所行、餘意所受,別配心意。或甘露滅即勝菩提,菩提性故。清辨解云:「以佛證得空無所有甘露滅故,非心意所行。法體都空,何有心意而受行也。由此外道群`[邪=耶【甲】]`邪所不能測。彼能測有,麁淺法故;不能測空,深妙法也。」護法解云:「所證涅槃菩提雖有,性微妙故,是智所證、非心意境,故諸外道群邪不測。」由此下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唯智所證。」或上二頌中,初半頌總歎所說空有道理,次一頌別顯空有之法,後半頌歎深難測,一頌顯空有法中無我,一句頌所執無法不有也,次有一句頌依他有,後之半頌頌圓成有。今此二性,法不無也。無漏諸法皆是圓滿成,滅及菩提俱圓成故。遣所執、斷依他、證圓成,故此三別。此上明佛證三性理果,故餘不測。下之二頌,明利生也。於中有二:初一頌明轉法輪三寶出世,後之一頌群生賚斯能度生死。 經 三轉法輪(至)現世間。 贊曰:此明轉法輪,三寶出世也。法輪有三,謂聲聞、獨覺、菩薩法輪。隨機有異,法成此三。且准《法花》,於三七日中思惟`[此=是【甲】]`此事已,方趣波羅𭡠,為五比丘眾,轉四諦法輪。此四諦輪,聲聞之人於三生等行修習已,依蘊處界,證四諦故,名聲聞法輪。獨覺之人,於四生等行修習已,依十二緣,證四諦故,名獨覺法輪。菩薩之人,三大阿僧祇劫修六波羅`[*3-4]蜜【卍續甲】*,密【大】*`密、行十善巧,觀於三性,證四諦故,名菩薩法輪。故《大般若經》云「世尊初轉法輪之時,無量眾生發聲聞心,無量眾生發獨覺心,無量眾生發於無上正等覺心,證於初地二地三地,乃至一生當得無上正等菩提。」此乃三乘通行法輪。若不爾者,第二七日他化天宮已說十地,何故不名轉法輪也?彼非三乘同所修故,由此經中不名法輪。三轉有二:一自轉、二為他。自三轉者,初轉在見道,名印相轉;次轉在修,名應作轉;後在無學,名已作轉。為他亦三:一示相轉,示其五人四諦相故,謂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二勸修轉,勸其五人修四諦故,謂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集汝應修。三作證轉,恐`[即=則【甲】(CBETA 按:此處「即」「終」二字恐為衍字。)]`即其不信,佛引自身而`[終〔-〕【校異-甲】(CBETA 按:此處「即」「終」二字恐為衍字。)]`終作證明: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初一轉時解憍陳那入見道,第二轉時至修道,第三轉時成無學道。於一一諦各各有十二行相,謂如於苦諦生聖慧眼為總,別於過去苦諦生智,未來苦諦生明,現在苦諦生覺;乃至道諦亦爾。一總法眼,三世別行相,合成於四,三轉合有四十八行相,不過十二故,總名三轉十二行相法輪。如《法花贊》第四卷中法輪章說。於大千者,大千世界百億釋迦一時同轉,俱釋迦化,故言大千。其輪能寂本性寂,本性寂者即是真如本體寂理,法輪境性可名法輪。昔未轉時,為種煩惱生於現行囂煩所䨱。今轉法輪,生聖道故,煩惱都盡,本性真寂,其理便顯,故言能寂其本性寂。舊經云「其輪本來常清淨」,即法輪境性名為法輪本來清淨。彼意由轉聖道輪故,法性之輪本來清淨,昔煩惱䨱,今便顯淨。文隱難知。言法智者,三乘所獲無漏正智,此時天人方能證得。舊經云「天人得道此為證」,天人得道,此本淨`[輪=轉【甲】]`輪便為所證,與本便乖。由此三寶便現世間,三寶具足故。佛初成道,商人獻麨,佛與三歸。未來有僧,汝當歸依,三乘聖僧時未有故。轉四諦已,三乘之僧,三寶方具。 經 以斯妙法(至)功德海。 贊曰:此之一頌,群生賚斯得度生死。以斯妙法牒上法輪,得果圓滿更無所畏,已超生死更無所`[畏=怖【甲】]`畏,故得涅槃體常安寂,故說佛是能度生死之大醫王。我今稽首無邊`[德=德海【甲】]`德,舊云「一受不退常寂然」,得本寂已更不退轉故常寂然,便闕無畏無`[怖=怖之【甲】]`怖義。 經 八法不動(至)此能仁。 贊曰:次第三段。一頌明佛違順不動德。八法者,一利、二衰、三毀、四譽、五稱、六譏、七苦、八樂。得財位名利、失財位名衰、背面說惡名毀、背面說好名譽、對面說好為稱、對面說惡云譏、遭逼迫名苦、得怡適名樂。由佛住三念住,八法不動。三念住者,一分隨順供養不喜、一分違背損害不嗔、一大眾中半順半違亦不憂喜,如妙高山王踞金輪上,四方猛風不能傾動。舊無八法,但有毀譽,譯家脫也。好眾生名善、惡眾生名不善,佛於此輩都無偏黨,俱慈與樂、俱愍拔苦。愍者悲也。佛心行相離所執著,如`[大=太【甲】]`大虛空平等而住,都無`[憎=增【甲】,憎【考偽-甲】]`憎愛。`[孰=熟【甲】]`孰者誰也。誰不宗承敬仰此能仁也。梵云釋迦,此云能仁,且能且仁,佛本`[性故【卍續甲】,性【大】]`性故。釋此本緣,如《瑜伽論》。舊云「人`[寶【卍續甲】,法【大】]`寶」,人中寶珍,闕無釋迦。 經 以斯微蓋(至)功德身。 贊曰:上讚佛三德,此之一頌牒蓋現影,讚述一周故申敬禮。智見,智也。功德,福也。佛以福智而為身故。 經 十力神變(至)大智見。 贊曰:牒前`[前〔-〕【甲】]`前事以讚揚`[中=中此【甲】]`中,為第二明於蓋內現影所由。顯示世間皆性非實,猶如光影非有似有,誑惑愚夫;令知虛偽,勿生封著。舊經無此。眾既覩已,莫不驚歎此希奇事,故我今禮。 經 眾會瞻仰(至)不`[共【卍續甲】,其【大】]`共相。 贊曰:下第二大段,有四頌,陳眾益以稱歎。有`[二【卍續甲】,上【大】]`二:初一頌身益、後三頌語益。此初文也。梵云牟尼,翻云寂默,能寂生死、證寂默法,故言寂也。諸有見佛能隨順者,莫不心生德清淨信;不隨順者,近信不生,久必還起。佛現神通慈愍拔濟,唯向不背,於信者前各各現身為其說法,其信法者亦各見佛獨為現身。現前利樂,餘人所不能,故為不共相。 經 佛以一音(至)不共相。 贊曰:下有三頌明語益。大文分三:佛有四無礙解,不歎辨無礙,說三無滯即辨才故。一法無礙解,說法無滯智。二義無礙解,說理無滯智。三詞無礙解,隨諸方言音無滯智。四辨才無礙,巧說法義等七辨無滯智。此歎詞無礙解,為利益也。佛以一音者,謂一剎那聲、一方音聲、一本質聲、一法教聲。宣說法時,八部四眾隨類各解,隨其方域詞韻不同,佛皆能同,彼謂各同,故成不共。九地雖能得詞無礙,尚未圓滿;今顯圓故。 經 佛以一音(至)不共相。 贊曰:此歎法無礙解。說法逗機,應根、應勝解、應界性不同,故言各各隨其所解。聽者聞法,隨其根性普得受行,隨獲彼果,故為不共。一雨普潤,稟不同故。 經 佛以一音(至)不共相。 贊曰:此歎義無礙解。佛說法義,先行惡者聞法即怖,怖墮落故。先行善者聞法歡`[喜=喜生【甲】]`喜,善路`[生〔-〕【甲】]`生故。耽生死者聞法厭離,欣涅槃故。心不定者聞法斷疑,心正定故。三獸渡河,證淺深故。 經 稽首十`[*6-1]方=力【甲】*`方(至)於彼岸。 贊曰:下有四頌敘述別德,一一歸誠,有九稽首。舊三頌半,此中有六:一歎精勤、二歎離怖、三歎得定、四歎導首、五歎離漏、六歎得果,如文可知。諦者實也。行實精進,名諦勇猛。已除五怖,得四無畏,名得無怖`[畏〔-〕【甲】]`畏。舊云「得無所畏」,而無怖言。佛已至定不共法,一切妙定佛皆得故,舊經無此。結有九種,謂`[愛=受【甲】]`愛、恚、慢、無明、疑、見結、取結、嫉、慳,此九能結五趣四生,諸生自體亦如結,難可解故。縛有三種,謂貪、嗔、癡,此縛有情處生死故。 經 稽首普濟(至)心解脫。 贊曰:此有二歸,一歎慈悲、二歎得果。不依生死,出世間故。得諸有情平等趣者,證涅槃故,涅槃是有情平等所趣故。舊云「善知眾生來去相」者,向涅槃來、出生死去,然義稍乖。心解脫者,已離煩惱,慧既解脫,相應之心不復彼`[拘【CB】,𤘽【大】(cf. T38n1782_p1044a25)]`拘名心解脫,佛於諸趣已得此故。 經 牟尼如是(至)無所住。 贊曰:此有一歸,歎證真空。清辨解云:「善修空者證真理故,如空無罣礙、如蓮不著水,諸相已遣更無所遣,生死盡故,出世願滿更無所願。故今稽首,如空無住得真諦者。」護法解云:「善修空者,空有二種:一云舜若,此但名空。空者無也,即遍計所執。二云舜若多,此云空性,空之性故,體即真如,性是有也。善修所執空故,一切相遣;善修圓成空性故,一切願滿。由此歸佛,如空無住。」舊經似有,文中仍闕。 經 爾時寶性(至)問我嚴淨佛土。 贊曰:說因圓滿中,自下第二明其請益。於中有四:初明寶性請益、二明佛讚勅聽、三明寶性敬諾、四明如來廣說。此初文也。阿云無,耨多羅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覺,總云無上正等正覺。如常分別,不繁述之。發趣者,五百童子發心求趣,彼減問我嚴淨佛土。此有二義:所嚴清淨土即土相狀,能嚴修淨佛土即土之因。故問有二:一問淨佛土狀相、二問修彼之因。舊經「願聞淨土行」,問唯問因,不問土相。 經 作是語已(至)分別解說。 贊曰:此明佛讚勅聽。有二:初讚、後勅。 經 於是寶性(至)皆希聽受。 贊曰:此明寶性敬諾。善哉世尊,敬之詞也,先本無`[之=此【甲】]`之。 經 爾時世尊(至)嚴淨佛土。 贊曰:下明如來廣說。大文有二:初答前問、後勸嚴心。答問有二:先答土相,「復次」已下答問嚴因。答土相中有三:`[一=初【甲】]`一總標、次別顯、後釋所由。此總標也。凡土有二:一有情世間、二器世間。聖土有二:一菩薩、二寶方。合此二種,假名為土,離有情等無別土故。由有有情方有器界,有情成菩薩、器界`[及=變【甲】]`及寶方。菩薩本欲化諸有情`[令=合【甲】]`令得出世,方`[便=後【甲】]`便變穢而為寶方,根本不為變器成淨土,器是末故。所以今標諸有情土,是為菩薩修行所嚴清淨佛土,故俗亦言「人為邦本,本固邦寧。」即同於此。舊云「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文義不同。嚴淨當來成佛之土,名淨佛土,非菩薩時已名佛土。 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二(本) 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二(末)`[至第三之始〔-〕【甲】]` \(至第三之始) 經 所以者何。 贊曰:自下別顯。有二:初徵、後顯。此徵詞也。有何所以,諸有情土是所嚴土? 經 諸善男子(至)嚴淨佛土。 贊曰:下有五重,舊有四重,闕此第二。亦可合新二以為舊一,名隨化眾生而取佛土,理雖亦同,然義難知。五重分二:初二重,明隨眾生發心修行,即攝彼`[生=土【甲】]`生以嚴佛土;後三重,明隨眾生應以如是嚴淨佛土而得成熟,即便攝受如是佛土。或初攝外凡生,嚴變化土;後攝地前生,嚴他報土。或初攝生,後攝行。二義雖殊,但以嚴眾生土為嚴佛土。初中有二:初重明生眾生生善離惡,即攝嚴淨;後重明眾生發起福慧,即攝嚴淨。或初明眾生發心修行,即攝嚴淨;後明眾生起餘功德,即攝嚴淨。或初明眾生得樂離苦,即攝嚴淨;後明眾生增善滅惡,即攝嚴淨。有三翻義,此初文也。以增長者,生起善故、或發心故、或得樂故。以饒益者,或離惡故、或修行故、或離苦故。舊云「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合初二重,所資益有情名所化生,亦得。 經 隨諸有情(至)嚴淨佛土。 贊曰:此第二重,明隨眾生發起福慧。起餘功德、增`[善減=長滅【甲】]`善減惡,即攝彼生以嚴佛土。一一對前,有三翻釋。 經 隨諸有情(至)如是佛土。 贊曰:下有三重,明隨眾生應以如是嚴淨佛土而得成熟,即便攝受如是佛土。中有二:初一重,隨眾生應以如是嚴淨佛土而得息惡,即攝是土。後二重,明隨眾生應以如是嚴淨佛土而能獲善,即攝是土。此初文也。調伏者,調和控御身語等業,制伏滅除諸惑業故。應以如是嚴淨佛土者,修諸菩薩一切勝行,名嚴淨土,嚴淨土因故,修因曰嚴。此中意說,隨諸眾生應以如是菩薩妙行而得息惡,即便攝此菩薩妙行,如自持`[戒=或【甲】]`戒、調伏他惡,嚴佛土者本利生故。 經 隨諸有情(至)如是佛土。 贊曰:此之二重,明隨眾生而得獲善即攝是土。有二:初明未得果者隨得果善,後明未得因者隨得因善。佛智者,果善故。聖根行者,因善故。得聖根者菩提心,得聖行者此後行。或聖根者信等五,其聖行者餘萬行。或聖者佛也,聖根即行,行為根本而得聖故。或聖根者無漏慧,聖行者此餘因。 經 所以者何(至)清淨功德。 贊曰:此第三釋所由也。文有二:初釋所由、後舉喻顯。此初文也,先問、後答。此中問意,前言諸有情土即是菩薩嚴淨佛土,有何所以?而今乃言隨諸有情增`[上=長【甲】]`上饒益,即攝彼生以嚴彼土。佛言善男子,菩薩根本,攝受佛土、嚴淨佛土,所為`[所〔-〕【校異-甲】]`所作皆為有情增長饒益起淨功德,更不為餘,故以有情增長饒益等而為佛土。若諸有情不增長善法饒益與樂起淨功德,此非佛所化,不是菩薩嚴淨佛土故。舊文略意,亦微有`[異〔-〕【甲】]`異。 經 諸善男子(至)終不能成。 贊曰:下以喻顯。初喻、後合,此喻也。此喻有四:一`[大=人【甲】]`大、二空地、三宮室莊嚴、四虛空。其莊嚴者,以諸珍寶而莊嚴之。人於空地不安宮室,於空不成。 經 菩薩如是(至)如是佛土。 贊曰:下合也。人如菩薩,虛空如所執。人法體無,法為本故,但言法空。其空地者,喻依他性。一切有情造`[生=立【甲】]`生宮室莊嚴等者,喻彼有情增長饒益,生淨功德證圓成實,即便攝受如是佛土。 經 攝受如是(至)非於空也。 贊曰:除菩薩外,一切有情於其所執空無之法攝受佛土,必不得成,返顯必於依他有情增長饒益生淨功德證圓成實。 經 復次寶`[性=積【甲】]`性(至)來生其國。 贊曰:下第二答問嚴淨因。於中有二:初答嚴因、後「諸善男子如是菩薩隨發菩提心」下,顯土因所為利益。今有十八嚴淨土行,舊有十七,無此第三。十八`[7]番=翻【甲】*`番中,分之為七:初四如文,以六度合名止息諸障。四無量、四攝事、巧方便、菩提分,此之四法名發起說。息無暇、自守戒行、十善業道三,名寂靜故。皆有二文:初皆出因行、後皆顯得果。此初翻也。若諸菩薩發無上心土者,即是嚴待當淨土因。次前文說諸有情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故言菩薩自發心土處即是嚴因。內因既爾,外感發起大乘有情`[來【CB】,未【大】(cf. T14n0476_p0559b02)]`來生其國。舊經當第三大菩提心。五根為體、大願為緣,以不退屈而為策發。所有餘義,如《幽贊》說。 問:《佛地經》說「淨土因圓滿者,勝出世間善根所起。」何故此眾說發心等為淨土因?答:彼據正因,能反之因、能導行因,唯智為性。此據要由萬行圓滿方感淨土,故發心等為淨土因,亦不相違。 經 純意樂土(至)來生其國。 贊曰:此第二`[*7-1]番=翻【甲】*`番。梵云何世耶,名為意樂。不雜惡,名純淨意樂,意樂內純淨故。有不諂曲不虛誑瑕悟眾生來生其國,內純善直修故。舊云「直心」,直心之體雖純意樂,無有癡直故。 經 善加行土(至)`[來=來生【甲】]`來其國。 贊曰:此先所無。妙修福慧,如功而修,名善加行。故有發生善行有情,任持不捨善行有情來生。加行體慧,或通諸善。 經 上意樂土(至)來生其國。 贊曰:上者增上。凡修善時,發起增上猛利威勢,名上意樂,故其善法有`[情=情情【甲】]`情`[來=未【甲】,來【考偽-甲】]`來生。舊云「深心增上猛利之意樂」,亦是深心故,義得文疎。 經 修布施土(至)來生其國。 贊曰:此中六度合名止息,止息障故。其體如前。布施除慳外感能捨,戒捨犯垢,此`[即=則【甲】]`即十善業道,故感十善有情來生。安忍除恚,故能感得三十二相以自嚴身。三十二相,至下當知。由耐怨害,外感堪能忍受諸苦。由安受忍,外感柔和。由諦察忍,外感寂靜有情來生。舊但云「三十二相眾生來生」,理與此乖。勤除懈怠,外感可知。定除散亂,故感念知定者來生。由正念故得定,由聞思以定生,聞思二慧體正知故。又由念故得定,由定故以慧生,慧即正知故。舊本無此「正念正知」。慧除愚癡故,感入聖有情來生。入正定者,得見道等。此聚有三:一正定聚,入見道故。二邪定聚,諸邪見者。三不定聚,除二所餘故。入正定即諸聖者正定,亦通凡夫。信定亦名正定,於理未乖。 經 四無量土(至)來生其國。 贊曰:下有四`[*7-2]番=翻【甲】*`番,令名名發起,既除障已,發起善故。此以五門分別:一列名、二釋名、三辨行相、四出體性、五辨差別。列名者,慈悲喜捨。釋名者,《瑜伽》第十二云「緣無量境,普緣一切有情,起此四故。起無量行,行解亦復極廣大故。感無量果,得大梵福,成如來故,名為無量。」四者是數,帶數釋也。辨行相者,法界有情總為三類:一無苦無樂者,無倒與樂名慈,無嗔為體。二有苦者,拔苦名悲,不害為體。三有樂者助喜,不嫉善根為性。復於無苦樂者起離癡想,於有苦者起離嗔想,於有樂者起離貪`[相=想【甲】]`相,平等欲令離諸惡故名捨,令捨惡故,善捨為體。出體性者,今為三法為體,謂無嗔、不害及捨。辨差別者,此`[各=名【甲】]`各有三:一有情緣,作有情想。二者法緣,不見有情,唯作法`[想=想三無緣【考偽-原】]`想。後於諸法,離分別心,作真如想,名為無緣。此三之中,初共外道,次`[〔-〕【卍續甲】,者【大】]`共二乘,後唯菩薩。初三安樂,後一利益,感果可知。 經 四攝事土(至)來生其國。 贊曰:此以三門分別,一釋名、二辨相、三出體。釋名者,以此四攝攝取眾生,令向菩提、令得勝果,故名攝事。辨相者,一者布施,與布施波羅`[蜜【卍續甲】,密【大】]`蜜別者,彼與他財、此後攝受,故二差別。二愛語,常說悅意諦實、如法引義之語,遠離𡃤𠿑,含咲先言,命進問安,隨宜`[慰【CB】,尉【大】(cf. T33n1710_p0531a04; T34n1723_p0681c26)]`慰喻,乃至廣說,依四淨語,起八聖語、三利行。由愛語故,先示正理,隨所學處,悲無染心勸導調伏、安處建立,令獲財位、出家離欲、輕安解脫,乃至廣說,雖受大苦倍生歡喜,雖處財位而自卑屈,如奴如僕、如`[彌荼=旃茶【甲】]`彌荼羅、如孝子等。四`[同【卍續考偽-原甲】,固【大】]`同事,以此義利若勸他學亦自修學,令他善根堅固不退,見已行故彼倍增修,本攝眾生令向菩提,故得果時,解脫有情來生其國。出體者,施以無貪三業為性,愛語以語業為體,利行、同事三業為體。合以二法為性,謂無貪及思。 經 巧方便土(至)來生其國。 贊曰:巧方便者,智慧之用。此有二種:一迴向、二拔濟,合有十二,至下當說。由此迴向、拔濟二巧,故得果時,善觀諸法有情來生,智因巧故。舊經云「於一切法方便無礙」,亦善觀義,以後得智為體。 經 修三十七(至)來生其國。 贊曰:此三十七,略以五門分別,一釋總名、二明位數、三出體性、四明修位、五有漏無漏。釋總名者,菩提覺義,所求佛果。分`[是=此【甲】]`是因義,此三十七,為覺果因,名菩提分。二明位數,略為七位:一、念住,由念明記,慧於境住,隣近為名。此有四種:身、受、心、法。觀此四慧,是念住體。二、正斷,此有四種:一律儀斷,已生惡法方便斷之。二斷斷,未`[生【CB】,正【大】(cf. T41n1821_p0379b27; X53n0837_p0113a17)]`生惡法遮令不生。三防護斷,已生善法護令增長。四修習斷,未生善法修習令起。於此四中,精進起用,能正斷故,名為正斷。於所能斷,令生不生,體皆精進,故言正斷。三、神足,妙用無方曰神,即變化心神之所依名足,體即是定。此別有四,謂欲、勤、心、觀。為此四種而修定故,定名神足。四、根,出生善法名根。五、力,難可屈伏名力。二體各五,謂信、精進、念、定、慧,如名為體。初修為善本曰根,後修難可伏名力。六、覺支,覺者慧也,支者分義。此有二種:一覺即支,擇法覺也。二覺之支,謂餘六,慧支分故。此有七種,謂擇法、精進、喜、念、定、捨、輕安。三為別境,擇法、念、定。三為善法,精進、捨、輕安。一為遍行,喜`[覺【卍續甲】,哾【大】]`覺支也。七、道支,道者聖道無漏慧根,支者分義。`[一=此【甲】,一【校異-甲】]`一、道即支;二、道之支,謂餘七法。如前可知。此總有八,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精進。其正思惟,以慧為性,在佛身中無尋`[伺=同【甲】,伺【校異-甲】]`伺故。無嗔癡二,所發身語,名正語、正業。無貪一種所發身語,名正命,對五邪命所以獨立。此三身語,俱以無表色思為性。明體性者,三十七種合體有九:一慧、二精進、三定、四`[信【卍續甲】,位【大】]`信、五念、六喜、七捨、八輕安、九無表色。故《瑜伽》五十七言「信等五根,三十七品中不攝。何等?謂有六法,喜、安、捨、語、業、`[命語【卍續甲】,命【大】]`命。語業命三即無表故。此中遍行一,謂喜。別境三,謂念、定、慧。善有四,信、精進、捨、輕安。色法一,謂無表色。」此說佛位;若非佛位,十法為體。《成唯識》說「正思惟說,是無漏尋。彼有二說,此義為正。修位者,念住、正斷、神足。初修在解脫分善位,五根在𤏙頂位,五力在忍世第一法位,七覺在見,八道在修。有漏無漏者,`[准【卍續甲】,唯【大】]`准位可知。見道前唯有漏,若見道後可通無漏,乃至佛位可唯無漏。」廣說其相,如《對法》說。 經 修迴向土(至)眾德莊嚴。 贊曰:此第七段,凡所修善迴向菩提,名為迴向。不求生死,故得果時,其國具足眾德莊嚴。迴向即願,願向菩提,具眾`[德【卍續甲】,境【大】]`德故。願以信欲勝解為體。 經 善說息除(至)`[趣=惡趣【甲】]`趣無暇。 贊曰:下有三`[番【CB】,翻【大】(cf. T38n1782_p1024c12; T38n1782_p1026b26)]`番,合名寂靜,寂靜二惡故。一寂八難,即寂惡果;二寂犯禁十惡業道,即寂惡因。此初文也。八無暇者,舊名八難,恒受眾苦,無暫閑暇可修善事求菩提故。八無暇者,三惡趣為三,四生盲聾`[喑=暗【甲】]`喑啞等諸根不具,五世智辨聰惡邪見者,六佛前佛後,七生北俱盧,八長壽天,謂生色界,非聖天中。依《成實論》,天人四輪能摧八難:一住善處,生中國是,此除五難,謂三惡趣、北州、長壽`[天=夫【甲】]`天。二依善人,謂值佛世,此除一難,謂除佛前後。三發正願,謂正見心,此除一難,世智辨聰。四植善根,此亦除一,盲聾啞等。又修五行,除此八難。一受持戒,治三惡趣。二樂行法施,除盲聾等。三正信解,除世智辨聰。四近善友,除生佛前後。五生中國,除生北洲及長壽天。菩薩常說初四種輪,或後五行息除八無暇,故得果時,離三惡趣及八無暇。無暇總也,惡趣別也。 經 自守戒行(至)`[禁=犯禁【甲】]`禁之名。 贊曰:寂靜之中,下止惡因,有二:一受善起惡、二性自為惡。此初也。守戒不缺、自惡數悔,他惡不譏、他善能讚。故得果時,其國尚無犯禁之名,何況`[有見=見有【甲】]`有見諸犯禁者。 經 十善業道(至)來生其國。 贊曰:此止性自為惡。十善業道,略以三門分別:一出體、二釋名、三辨果。出體者,不殺等,身初三。不妄語等,語次四。無貪等,意後三。俱以思為體,三業之體皆是思故。《成唯識》云「前七業道亦思為體,不但後三體是思故,身語表彰意之思故。假名表業,此思熏種,假名無表色業,體實非色。」《顯揚論》云「身語二色,性非善惡,表善惡故,假名善惡,故體即思。思有三種:一審慮思,審慮所作故。二決定思,決定將作故。三動發思,正起動作故。」取此第三為業道體。二釋名者,十者數也,善者順理益物義,業者造作義,道者所遊履義、能通生義。此思類別名十,能有順益名善,體能造作名業。《成唯識》云「此第三思,為前二思所遊履故,通生當來異熟果等,亦名為道。」遊履者,緣慮引發義,與《成業》同然。《瑜伽論》第六十說「思是業,非業道。殺生乃至綺語,亦業亦業道。貪恚邪見,業道非業者,隨轉理門、隨薩婆多等說故。」《成唯識論》真實理門,又彼亦是真實理門,彼論意說:若業道思造作遊履可名為道,由第三思非業道思所遊履故,不與道名。《成唯識》中但說第三思為他所遊、通生當果,與業道名。不相違也。又身語表由思發故,假說名業,所作業故、思所履故,假名業道。《瑜伽》依此復說「殺生乃至綺語亦業亦道,其實非業,可名為道,非能作故。邪見等三,彼此無別。」釋此別名,翻惡可知,如《瑜伽論》第八第九。三辨果者,有漏善業道得四非離繫,無漏善業道得四非異熟,若互相資,各得五果,一一翻十惡業道說,如理`[應=互【甲】]`應知。此中所言十善業道極清淨者,無漏業道名極清淨,非有漏故。明成佛時無異熟果,由行不殺,得後果時壽量決定,離不與取故大富,上二皆等流果。離欲邪行故梵行,離虛誑語故所言誠諦,離麁惡語故常以煗語,上三皆增上果。`[離=離離【考偽-甲】]`離間語故眷屬不離,此等流果。離雜穢語故,善宣密意,此亦增上果。離貪恚邪見,得餘三種,此三皆等流果。此中合說離殺盜離間語貪恚邪見六業得等流果,餘四得增上果。今互相准,如理可知。`[5]即=則【甲】*`即厭繁文,故略不說,皆如《瑜伽》第八第九五十九六十、《對法》第七、《成業》、《唯識》等廣說。舊經云「善和`[諍=淨【甲】]`諍訟」,是不雜穢語果。「善宣密意故」,密意者,`[謂=深【甲】]`謂隱心理。若綺飾文辭,便翳理故。正直語者便能宣義,言必饒益,是無貪果。若貪欲起,不饒益故。不嫉不恚,俱無瞋果。次嫉之體即是瞋故。若依新文,便無疑難。 經 諸善男子(至)則有寂靜。 贊曰:自下第二顯嚴土因所為利益。於中合有十七轉,分之為二:初之八轉,牒上十八`[*7-3]番=翻【甲】*`番行之次第展轉相有;後之九轉相,明嚴土因所生勝果。此初文也。舊有十三轉,初之七轉牒上諸`[*7]`番,後之六轉嚴土所生。此中第五轉止息者,合牒前六度,止六蔽故。此第六轉發起者,合牒前四,無量、攝事、巧便、菩提分法,發起自他二勝益故。此第八`[*7]`番寂靜者,合牒前`[三【卍續甲】,二【大】]`三,息八、無暇自守戒、行十善業道,寂眾惡故。十八`[*7]`番中,第十六息無暇、第十七自守戒行,嚴此二因,人無惡器;嚴餘十六因,器無惡人。舊經初直心、次發行,發行合是深心,深`[心〔-〕【甲】]`心應是大乘心,然文倒錯。發行為第二,道理難知。調伏者,牒上六度,伏六蔽故,如說行者無量攝事巧便道品,此四種修行故。第七方便者,`[*5-1]即=則【甲】*`即說八難、自守戒行、十善業道,此之三種殊勝方便,寂靜惡故。 經 隨其寂靜(至)嚴淨佛土。 贊曰:下有九轉,顯嚴土因所生勝果。於中有二:初之兩轉,明嚴前因感淨土果;後之七轉,明淨土成更生勝果。此初文也。由嚴前因感勝眾生,故言由此有清淨有情。離惡而修於善,此乃菩薩本所欣求,乃為如來佛土清淨,諸有情土是佛土故。內有情界土既為清淨,外器`[界=果【甲】]`界土自亦清淨,以心淨故佛土清淨。 經 隨其嚴淨佛土(至)諸妙功德。 贊曰:下有七轉,明淨土成更生勝果。於中有二:初一轉,能化利益果;後六轉,所化利益果。此有二義:一是轉法輪義。展轉相生,故有彼情土。既有嚴淨已,便能化他,故有法教。法教既施,化生妙福,生天人中,受勝福故。次有漏聞思修三妙慧生。妙慧生已,無漏智起。無漏智起已,生無漏行。無漏行生已,即八識心一切清淨。`[心〔-〕【考偽-甲】(CBETA 按:此處應作「心既淨已」或「既淨心已」。)]`心既淨心已,得果圓滿,無量妙德無不具足。如是復名嚴淨佛土。二是可施他義。彼有情土既嚴淨已,便可以十地教而教化之。有情土淨,是十地故。法教既施,有無漏福受十王果等種種福故。次後復有無分別慧生,無分別慧生已復有後得智生,後得智生已無漏行生,無漏行生已八識心淨,八識心淨已萬德具足,遂致作佛。此願由嚴淨土因已感淨土果生,感淨土果生已生此勝果。舊經此中唯有四轉,𨷂無妙福、妙行二種,合智與慧而為一轉。 經 諸善男子(至)嚴淨自心。 贊曰:如來廣說中,下文第二勸發嚴心。有二:初勸、後釋。此初也。 經 所以者何(至)嚴淨佛土。 贊曰:此釋所由。諸修行者自心嚴淨,外感有情器土亦淨。自心不淨,何得淨地?所以`[菩薩=實法【甲】]`菩薩自心清淨,五蘊假者有情亦淨;內心既淨,`[外感=感外【甲】]`外感有情及器亦淨。《佛地經》言「最極自在,淨識為相。」故識淨時佛土便淨。上來但說有情為土,本所化故。不說器界,有情土淨器界自淨,不說自成。 經 爾時舍利子(至)雜穢若此。 贊曰:說因圓滿中有三,自下第三明決疑也。於中有四:一鶖子疑生、二聖者慰喻、三佛現淨土、四鶖子疑除。此初文也。乘前嚴心,遂此疑`[生=起【甲】]`生。若心淨故有情土淨,有情土淨器`[土【卍續甲】,與【大】]`土淨者,牒前文也。莫我釋迦因心不淨佛土雜穢,勿者莫也,此言意顯`[乃=土【甲】]`乃是我佛先心不淨,今成佛土穢若斯耶?梵言舍利,唐曰春鸎,以母辨才指喻為號,顯彼所生故名為子。少聞多解,聲聞上首,故佛加持令興疑念。 經 佛知其念(至)而盲不見。 贊曰;下聖者`[慰=乘【甲】]`慰喻,有二:初佛`[喻=喻後持髻喻佛喻【甲】]`喻。有三:一問、二答、三告。此初文也。 經 對曰不也(至)非日月咎。 贊曰:鶖子答也。 經 佛言如是(至)而汝不見。 贊曰:世尊告也。初總告,為眾生罪故不見我之佛土嚴淨;後別告之,我土嚴淨而汝不見。《法花經》云「我常住於此,以諸神通力,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眾生既信伏,質直意柔軟,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又云「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過阿僧祇劫,不聞三寶名。」乃至廣說。即是此也。 經 爾時持髻(至)最極嚴淨。 贊曰:下持髻喻。文有五重:一持髻告、二鶖子詰、三持髻喻、四鶖子指陳、五正理慰喻。此初文也。勿作汝心謂土不淨,今此佛土最極清淨故。舊文有三,無第二詰,乃合第三喻答為第`[一=一文【甲】]`一,最後文中復少差別。 經 舍利子言(至)嚴淨云何。 贊曰:此鶖子詰佛淨土相。 經 持髻梵言(至)亦復如是。 贊曰:此持髻喻。顯莊嚴已前舉喻,我見已下正示。欲界第六天名他化自在,他為變化諸欲塵境,得大自在而受用之,此最勝故寄以為喻。雖知有漏非無漏喻,舉近況遠,令易解故。 經 舍`[利=利子【甲】]`利言(至)穢惡充滿。 贊曰:下鶖子指陳。指所見穢,以徵前淨。 經 持髻梵言(至)為不嚴淨。 贊曰:下正理慰喻。有二:初顯彼心不淨故見穢方,後顯菩薩心淨便見淨土。此初文也。`[淨=汝【甲】]`淨心高下,行不嚴淨,復謂佛智意亦有高下,而便見土恒不清淨,故諸異生及二乘位皆見土穢。 經 若諸菩薩(至)最極嚴淨。 贊曰:此顯菩薩心淨便見淨土。內心平等、功德嚴淨,亦復謂佛意樂亦`[11]〔-〕【卍續甲】*,復【大】*`淨,便見佛土最極清淨,故十地菩薩所見之土常極清淨。舊文稍殊,不依佛慧者,乍似不修佛慧,應云不依佛之淨`[平【卍續甲】,不【大】]`平等慧,謂佛慧不平,故見土穢。義意大同。 經 爾時世尊(至)妙寶莊嚴。 贊曰:自下第三,佛現淨土。佛土義,以八門分別:一顯差別、二出體性、三`[顯=明【甲】]`顯因行、四彰果相、五釋分量、六解處所、七共`[不共【卍續甲】,不【大】]`不共、八諸門辨。第一顯差別者,《佛地論》第七云「佛身有二:一生身、二法身。若自性身、若自受用,俱名法身,諸功德法所集成故。若變`[他=化【甲】]`他身、若他受用,俱名生身,隨眾所宜數現生故。」一切佛土必有身居,身既有二故土亦然。生身土通淨穢,法身土唯清淨。或身有二:一實、二權,實`[*5-2]即=則【甲】*`即法身、權即生體。土隨亦二,淨穢如前。《佛地經》說「佛身有三。頌`[曰=云【甲】]`曰:自性法受用,變化差別轉。」彼論云「自性法者,即是如來初自性身,體常不變,故名自性。力無畏等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受用者,即受用身,能令自他受用種種大法樂故。變化者,即變化身,為欲利益安樂有情,示現種種變化事故。雖淨法界體性無差,`[別〔-〕【甲】]`別而有三身,種種相異、轉變不同,故名差別。身既有三,土隨亦爾:一法性土、二受用土,此二唯淨;三變化土,通淨及穢。」《成唯識論》第十卷說「佛身有四,佛土亦`[爾=然【甲】]`爾。一自性身,依法性土。《稱讚大乘功德經》言『是薄伽梵,住法界藏,說彼經典。』住法性土也。二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三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佛地經》云『住最勝光耀十八圓滿也。』四變化身,依變化土。」此經所云住廣嚴城也。初三身土,唯淨非穢;後變化土,通淨及穢。為十地菩薩現身及土,非穢唯淨;為地前菩薩二乘眾現,通淨及穢。若為分別煩惱及所知障未盡、未證二空真如者所現身土,或淨或穢;若為二分別障盡及已證二空者所現身土,必是淨故。《佛地論》說「三身有四句:一受用非變化,謂自受用身。二變化非受用,謂變化身。三亦受用亦變化,謂他受用身。四非受用非變化,謂自性身。」亦同《唯識》。《大般若經》第五百六十八勝天王會第三卷說「佛有十身:一平等身、二清淨身、三無盡身、四善修身、五法性身、六離尋伺身、`[〔-〕【卍續甲】,第【大】]`七不思議身、八寂靜身、九虛空身、十妙智身。天王白言:『何位能得如來十身?』佛言:『初地得平等身,通達法性,離諸邪曲,見平等故。第二地中得清淨身,離犯戒失,戒清淨故。第三地中得無盡身,離欲貪嗔,得勝定故。第四地中得善修身,常勤修習菩提分故。第五地中得法性身,觀諸諦理,證法性故。第六地中得離尋伺身,`[觀=視【甲】,觀【校異-甲】]`觀緣起理,離尋伺故。第七地中得不思議身,方便善巧智行滿故。第八地中得寂靜身,離諸煩惱戲論事故。第九地中得虛空身,身相無盡,遍一切故。第十地中得妙智身,一切種智修圓滿故。』天王復言:『佛菩薩身,寧無差別?』佛言:『天王!身無差別,功德有異。以一切法同一法性故,身無`[差〔-〕【甲】]`差別。`[諸=謂【甲】]`諸如來身具諸功德,菩薩不爾,故功德異。』廣說無量譬喻顯之。」故知十身皆唯法身。`[法身【卍續甲】,法【大】]`法身依義既有十名,是故真如隨於勝`[德=位【甲】]`德亦成十土:一遍行土、二最勝土、三勝流土、四無攝受土、五類無別土、六無染淨土、七法無別土、八不增減土、九智自在土、十業自在土。亦隨能證別分十土,依義別故。《佛地論》云「又餘經說,有十種佛。」即《花嚴經》「一現等覺佛、二弘誓願佛、三業異熟佛、四住持佛、五變化佛、六法界佛、七心佛、八定佛、九本性佛、十隨樂佛。」前五世俗、後五勝義,隨其所應,三身所攝。且隨麁相配三身者,初五化身、次二法身、後三受用。既即三身,土亦三土,更無別義。《瑜伽》第四云「復有超過淨居大自在住處,有十地菩薩,由極熏修第十地故,得生其中。」即《花嚴》云「有妙淨土,出過三界,第十地菩薩當生其中。」亦即十地云「現報利益,受佛位故;後報利益,摩醯首羅智處生故。」梵云摩醯首羅,即《瑜伽》所云大自在,第十地菩薩也。第十地菩薩將成佛時,往色究竟上,坐大寶蓮花,成正覺故,感得此土。既成佛已,土便無邊,更無別處。《對法》第六云「復有清淨世界,非苦諦攝,非業煩惱力所生故、非業煩惱增上所起故,然由大願清淨善根增上所引。此所生處不可思議,唯佛所覺。尚非得靜慮`[者=者靜慮【甲】]`者境界,況尋思者。`[此=此明【甲】]`此自受用土,唯佛所知,尚非十地二乘境界,況非聖`[住=位【甲】]`住有尋思者之所能知。」雖有諸教種種不同,及如上說身土差別不過三四,更不釋餘,如理應`[知=思【甲】]`知。 第二出體性者,自性身土即真如理,雖身土體無差別,而屬佛法相性異故,以義相為身、以體性為土,以覺相為身、以法性為土,體具恒沙真理功德。此佛身土,俱非色攝、非心心所,但依一如差別義說。自受用身還依自土,謂圓鏡智相應淨識。由昔所修自利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變為純淨佛土,唯以無漏色蘊`[香=色香【甲】]`香味觸相續四塵間斷,亦聲五塵為性,體具事相色法功德。《對法》所言「唯佛所覺,尚非得靜慮者靜慮境界,況尋伺者。」即是此土。他受用身還依自土,謂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隨`[第=於【甲】]`第十地菩薩所宜變為淨土,器亦以無漏色蘊四塵五塵而為體性。譬如世間人王國土,以有情界及器世界以為體性,離二無別王國土故。由此他受用身所有淨土,亦以成十地菩薩五蘊,及金銀等所成四塵等器土以為體性。此卷上說諸有情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一切菩薩隨諸有情增長饒益,即便攝受嚴淨佛土。乃至廣說,十善業道土是菩薩佛土,菩薩成佛時,大富梵行乃至正見有情來生其國。故知有情及彼器界俱稱佛土。持髻所言我見釋迦佛土嚴淨,`[*11-1]〔-〕【卍續甲】*,復【大】*`復有無量寶功德莊嚴。亦他受用土,持髻乃是第八地故。《法花經》言「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梵網經》云「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花`[臺=座【甲】]`臺。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即他受用土。世親菩薩《淨土論》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皆他受用土。此之佛土,佛所變化者,定唯無漏;菩薩變者,通有無漏。第八五識所變唯有漏,第六識或第七識及所變通無漏。其有情土通以五蘊功德為性,其此器土具十八圓滿。佛變化身還居自土,謂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漏淨穢佛土因緣成熟,隨未登地有情所宜化為佛土,或淨或穢。如彌勒土淨。釋迦土中,說無垢`[稱〔-〕【甲】]`稱經,足未按前現穢非淨,足按已後暫令見淨。說法花時,十方`[佛集【卍續甲】,佛【大】]`佛集,淨而非穢;未集已前,穢而非淨。《涅槃》亦云「爾時三千大千世界,以佛神力,地皆柔軟,無有坵墟土石沙礫。」亦化土攝,隨所宜生而現土故。此土亦以有情五蘊及器四塵等以為體性,佛變唯無漏,餘有情變通有無漏。第`[六=六七【甲】]`六識及所變通有無漏,餘識及所變唯有漏。雖有種種眾寶莊嚴,依法出體,外土唯色、內土通五,所化有情五蘊成故,或似有功德、或似無功德。 第三辨因行者,此上經言「發起無上菩提心`[土【卍續】,正【大】,士【甲】]`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菩薩證得大菩提時,一切發趣大乘有情來生其國。」純意樂、善加行、上意樂、六波羅蜜、四無量、四攝事、巧方便、三十七種菩提分法、修迴向、善說息除八種無暇、自守戒行不譏彼短、十善業道,合十八種淨修佛土,皆淨土因。經下文言「成就八法生于淨土。」〈香臺品〉言「堪忍世界`[〔-〕【卍續甲】,辨【大】]`諸菩薩眾,成熟八法,無毀無傷,從此命終生餘淨土。一作思惟:我於有情應作善事,不應於彼希望善報。二作思惟:我應代彼一切有情受諸苦惱,我之善根悉`[〔-〕【卍續甲】,必【大】]`迴施與。三作思惟:我於有情應心平等,心無罣礙。四作思惟:我應於彼一切有情摧伏憍慢,敬愛如佛。五信解增上,於未聽受甚深經典暫得聽聞,無疑無謗。六於他利養無嫉妬心,於己利養不生憍慢。七調伏自心、常省己過,不譏他犯。八恒無放逸,於諸善法常閑尋求,精進修行菩提分法。」《觀無量壽經》廣說諸觀生淨土因,乃至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十念成熟,皆淨土因。《佛地經論》及《攝大乘》皆言勝出世間善根所起,唯說無漏善根為因。雖有如是諸文不同,各隨所化機宜不同宜聞說行,非定唯爾。故《對法》云「非業煩惱力所生故、非業煩惱增上起故,然由大願清淨善根之所引發。」總而言之,淨土因者,一由善根、二由大願。若不修善根,佛土無因;不發大願,佛土無緣,因緣具足方感果故。如`[〔-〕【卍續甲】,是【大】]`世有友資愛取潤,方感內外二土果故。要修眾行,以願為資,方得生於佛土之中;不爾便無見佛聞法生佛土義。總相雖爾,然佛四土勝因各別。謂法性土,唯以二空無分別智為其因緣,證法性理唯此智故。自受用土,唯以自利後所得智為其因緣,證事五蘊唯此智故。他受用土及變化土,唯以利他後所得智為其因緣。《般若經》云「莊嚴佛土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佛土,是名莊嚴佛土莊嚴佛土。」天親論云「智習唯識通,如是取淨土,非形第一體,非嚴莊嚴意。」廣如彼說,正與此同。此說佛土所化眾生,其因乃別。其法性土,十地菩薩亦以無分別智為其因緣。圓滿法性土,十地不生,分有證會,菩薩亦得,如前已說。故諸論云:初地已往生如來家,謂淨法界,名如來家。於中證會,名為生故。自受用土,十地不生,知而不證。他受用土,十地菩薩後所得智為其因緣,無分別智加行智等為其助因。《佛地》亦言「無分別者,相資通論,理智不為事因緣故。若變化土,地前凡夫以加行智、二乘亦以後所得智為正因緣。」此上所說皆正因緣。若兼助因及緣助者,隨應理土以事行及願為緣助得。若事土者,以理行及願為緣助,生有漏土以無漏為助,無漏土以有漏為助故。《對法》云「唯以大願善根為因而得生起。」諸教所說種種不同,皆隨所宜應時而說,非即決定。無垢所言「八法無瘡,生于淨土。」《佛地》所言「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此二皆是他受用因。《無垢經》言「發起天上菩提心土,乃至十善業道,是為淨修佛土」者,通說有漏無漏二因相資,生于他受用土,亦可通說生變化淨土。《觀經》所說諸觀,及孝養父母等,乃至十念為淨土因者,此有二義:一云、准《攝大乘》等,西方`[乃=乃是【甲】]`乃他受用土。《觀經》自言「阿鞞拔致不退菩薩方得生故,非以少善根因緣而得生故。」無著、天親《淨土論》言「女人根缺二乘種等皆不生故。」《攝大乘論》云「非唯由願方乃得生,別時意故。如以一錢`[貨=貿【甲】]`貨得千錢,別時方得,非今即得。十念往生亦復如是,十念為因,後方漸生。非由十念死後即生,為除懈怠不修善者令其念佛,說十念`[力〔-〕【甲】]`力因生淨土故。」又說阿彌陀佛身量豪相如五須彌`[也〔-〕【甲】]`也,非他受用,何容乃爾?又《觀音授記經》言「阿彌陀佛滅度之後,觀音菩薩次當補處。」十地大形說當補處,非他受用是何佛耶?二云、西方通於報化二土。報土文證,如前所說。化土證者,《鼓音王經》云「阿彌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有子有魔,亦有調達亦有王城。」若非化身,寧有此事?故《觀經》說九品生中,有阿羅漢、須陀洹等。故生彼者通有三乘,其土通是報化二土。若依前解,此是他受用身,示現亦有父母王國,實即無之,實無女人惡道怖等。九品生中,阿羅漢等借彼名說,實是菩薩。二釋任情,取捨隨意。 第四果相者,《佛地經》言「最極自在淨識為相。」彼論釋言「佛無漏心以為體相,唯有識故,非離識外別有其土。謂法性土,即法性心,此不離於無分別智相應淨識,識實性故。自他受用及變化土,皆不離於佛後得智相應淨識。然識有異,自受用土即第八識,他受用土即第七識,其變化土即前五識,隨應是彼後所得智相應識故。」十地菩薩見法性土及他受用`[土〔-〕【甲】]`土,地前三乘見變化土,皆隨所應,不離見者有漏無漏能觀淨`[穢=識【甲】]`穢。故此經言「若欲勤修嚴淨佛土,先應方便嚴淨自心。隨諸菩薩自心嚴淨,即得如是嚴淨佛土。」天親菩薩《般若論》云「智習唯識通,如是取淨土。」故修智因果`[便識=識便【甲】]`便識淨,內識既淨,外感眾生及器世間國土皆淨,廣如經說。亦隨見者所應之識,如前准知。 第五分量者,《佛地》、《唯識》皆說「法性土雖非色攝,不可說其形量大小,然依事相其量無邊,譬如虛空遍一切處。」自受用土,《十地經》說「第十地菩薩得生大自在宮,有十果相現。有大寶蓮花座,周圓如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量出。第十地菩薩座登正覺,既成佛竟,盡未來際相續變為純淨佛土,周圓無際、眾寶莊嚴,隨法性土量無邊故。他受用土,隨十地菩薩所宜而現,或大或小、或劣或勝,前後改轉。」《梵網經》說「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花座,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攝論》等云「初地菩薩,悟十百門,見百佛土,一佛國土三千世界,三千世界有百億四天下,四天下各有一化佛,三千界中有百億化佛。」初地菩薩見百箇百億化佛一受用身,受用身居一大寶花臺,花有百葉,葉即三千大千世界。一受用佛名盧舍那,百箇百億化佛名為釋迦,不離一盧舍那身有眾釋迦。二地菩薩見一受用佛坐千葉蓮花,乃至第十地見佛極大,花葉無邊。且二地中,見初地所見十受用身盧舍那、千箇百億化身釋迦,乃至十地見九地所見無量受用身盧舍那、無量化身釋迦。大千世界佛數雖多,不離釋迦之化,故名一佛所化。又小乘中唯言一佛,無多化身,亦隨彼機說一佛也。或資糧道,見一四天下有一主佛。加行道中,見三千界有一`[主【卍續甲】,立【大】]`主佛。初地以上,漸漸增故,故他受用土其量不定。`[變=其變【甲】]`變化土,或淨或穢、或小或大,前後改轉亦無定限,隨生所宜一時現故。《無垢稱經》佛足指按,大千界淨。無垢將至,預變毘耶一城為淨。說法花經,初變大千,次變十方各二百萬億佛國令淨,後更重變,故知大小隨時不定。《瓔珞經》言「毘盧遮那佛是法身,盧舍那佛是受用身,釋迦牟尼佛是化身。」故作是說。 第六處所者,其法性土即真如理,無別處所。自受用土亦充法界,更無別處。他受用土,《佛地經》言「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彼論釋言「非三界愛所執受故,離相應所緣二縛,隨增言超過三界故,是道諦善性所攝。」彼有三釋,有義各別,有處說在淨居天上、有處說在西方等故、有義同處。淨土周圓無有邊際,遍法界故。如實義者,自受用土周遍法界,無處不有,不可說言離三界處即三界處。若他受用土,或在色界淨居天上、或西方等,處所不定。《法花》亦言「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十地所見乃是報土,地前所見乃是化土,隨宜而現,何得定方別指一處?欲令眾生起勝欣心,別指處所,隨心淨處即淨土處。化土必隨三界處所,任物化生即便現故。古人於此種種分別,三界之外別有處所以為淨土。理必不爾,所化必有異熟識在,異熟識在必是界攝,何得出界?由非界繫,言超三界,非處有別,隨所化故。 第七共不共者,《成唯識》云「其法性土,一切如來同所證故,體無差別。自受用土,雖一切佛各變不同,而皆無邊,不相障礙。餘二佛土,隨諸如來所化有情有共不共。所化共者,同處同時,隨應諸佛各變為土,形狀相似,不相障礙、展轉相雜,為增上緣。令所化生自識變現,謂於一土有一佛身,為現神通說法饒益。如`[是=此【甲】]`是土眾生,宜聞釋迦、彌勒、彌陀,此等諸佛即共變之。於不共者,唯一佛變。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種性法爾,更相繫屬,或多屬一、或一屬多,如底沙佛令釋迦菩薩超九劫等,故所化生有共不共。不爾多佛久住世間,各事劬勞實為無益,一佛能益一切生故。」由此變化他受用土,有共不共。 第八諸門者,於中有十:一土主、二輔翼、三眷屬、四任持、五事業、六攝益、七無畏、八遊`[路=略【甲】,路【校異-甲】]`路、九所乘、十入門。第一主者,《佛地經》云「如來所都,謂諸佛土。」諸佛為主,以殊勝故非餘所都,唯屬世尊。或唯世`[尊=尊住【校異-甲】]`尊攝受非`[餘=餘所能【甲】]`餘。即三佛身,各於自土為主非餘。謂法性土體性唯一,法身為主。自受用土雖遍法界,一一自變,名自為主,不相障礙。他受用土及變化土,雖諸佛變,然一合相`[亦=又【甲】]`亦一相身,各各隨應攝受`[為主=主為【甲】]`為主,不相障礙。二輔翼者,其法性土及自受用,唯有佛居而無輔翼者。十地菩薩雖分能證,非是法身之能輔翼。法身無相,不說之`[故=改【甲】,故【校異-甲】]`故。他受用土,《佛地經》云「諸大菩薩眾所雲集。」謂此淨土,常有無量大菩薩僧常來輔翼,故無怨敵能為違害。諸佛慈悲,於自識上隨菩薩宜現麁妙土,菩薩隨自善根願力,於自識上似佛所生淨土相現。雖是自心各別變現,而同一處,形相相似,謂為一土共集其中。《佛地論》云「如是十地所變淨土,為是有漏、為是無漏?略有三義:有義無漏。自無漏種子願力資故變生淨土,於中受用大乘法樂,能證真如、得真無漏、常見諸佛,故道諦收。有義有漏。謂自心中加行有漏淨土種子願力資故變生淨土,於中受用大乘法樂。七地已前煩惱現起,十`[地〔-〕【甲】,地【校異-甲】]`地修道,煩惱及所知障種在第八識體,能持彼故、現受熏故,猶是有漏無記性攝,故非無漏。又非有情有二實身,身既有漏,所依淨土云何無漏?故唯有漏苦諦所攝。如實義者,十地菩薩自心所變淨土有二:第八所變唯是有漏,有漏第八相`[故=分【甲】]`故攝故,為有漏身之所依故。雖無漏善力所資熏,其相淨妙,而是有漏,隨加行等所現亦爾。若隨後得無漏心變淨土影像,是無漏識相分攝故,從無漏善種子生故,體是無漏,道諦所攝。其變化土,三乘眾集,二乘聖人菩薩凡夫之所集故。佛所變者,唯是無漏。餘所變者,有義唯有漏,無漏後得不能變為淨土相故;有義亦無漏,無漏後得隨佛所變增上緣力,亦變事相,理不乖違。故此釋善。」第三眷屬者,《佛地經》云「無量天龍人非人等,常所翼從。」其法性土、自受用土,二無輔翼,無相如前。他受用土,唯有天人以為眷屬,無有餘類。雖超三界,`[天=無【甲】,天【校異-甲】]`天等仍是三界攝故。淨識如是攝受變現,為嚴淨土,故不相違。或為成熟所化有情,示現如是變化種類。如為調伏劫比拏王,現化無量轉輪王眾眷屬圍遶。或佛自化、或諸菩薩化作此類,住持淨土,莊嚴供養,引導他方,翼從如來。《無量壽經》亦言「命命鳥等,皆是阿彌陀佛之化作。」化為二乘莊嚴淨土,亦復如是。變化土中,亦以真實八部輔翼。他受用土,菩薩為真,二乘八部皆為權現,非是真實得生`[中故【卍續甲】,中【大】]`中故。變化土中,二乘八部皆是真實,十地菩薩皆為權迹。十地不應生變化土,權示化形生於中故。第四任持者,法性`[二依=土佛【甲】]`二依不假任持。自受用土,自法樂持。他受用土,《佛地經》言「廣大法味`[喜【考偽-甲】,嘉【大】]`喜樂所持。」十地菩薩,大乘法味喜樂所持,食能令住,是任持義。已超三界,性是無漏。能斷有漏不應名食,是任持因故亦名食。如有漏法雖障無漏,然持有漏得名為食。無漏亦爾,雖斷有漏,然持無漏,云何非食?諸佛菩薩後得妙智,能說能受大乘法味,生大喜樂。又正體智受真如味,生大喜樂。法味生大喜樂,能任持身,令不斷壞,長養善法,故名為食。七地`[以=已【甲】]`以前猶分段生,`[非=非九【校異-甲】]`非不資於段觸等四。八地以上及一切佛,不資段食,可說資餘,諸論說為示現依止住食攝故。若變化土,實資四食,亦得資法味為食,如聞《妙法花》六十劫住故。然此經下〈菩提分品〉言「既飡不死法,還飲解脫味。」以涅槃不死而為食者,所證妙境,生於喜樂,可名食故。能持無漏,亦與食名不相違也。然此食體,諸教不同,廣如別章及《法花疏》。第五事業者,其佛法身,或唯自利;為二身依,或通二利。自受用身,唯有自利。若他受用及變化身,唯屬利他,為他現故。《佛地經》云「作諸眾生一切義利,佛雖寂定,由先所修如行願力,任運能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他受用土中,多說妙法、少作神通,作利十地菩薩義利。變化土中,多作神通、少說妙法,作利三乘一切義利。第六攝益者,自性身土及自受用,已斷圓滿,不說攝益。其他受用攝益義者,《佛地經》云「滅諸煩惱災橫纏垢。」即諸煩惱名纏垢,如是即名諸災橫因。煩惱纏垢此中無故,所作災橫此中亦無。或煩惱者即十煩惱,三界見修合有一百二十八種。纏有八種,謂無慚、無愧、`[惛=昏【甲】]`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嫉、慳。垢有六種,謂害、恨、惱、諂、誑、憍。災橫即是彼所發業及所得果。所知障中,種名煩惱,現起名纏垢,離此二種名為攝益。如世封主雖不攝受,但不為災,對戶亦言主攝益我。此亦如是。又現證得得解脫煩惱災橫纏垢殊勝福智,故名攝益。化身`[二=土【甲】]`二中,二乘聖者唯此亦爾。凡夫菩薩雖未永斷,制伏現行亦名攝益。地前名為損力益,能轉道故。然此諸位,分別二障,此心中漸能制伏,於四善根加行道中能頓伏盡。初地頓斷,名為攝益。俱生二障,加行道中能漸伏之,十地隨應能漸斷之。初地已上能頓伏盡,故名攝益。第七無畏者,內無損益、外無怖畏。法性身土、自他受用及變化身,久已無畏。《佛地經》云「違離眾魔。」魔即四魔,是怖畏因,由此能生諸怖畏故。佛皆無彼,故無怖畏。他受用土,十地菩薩離麁四魔,無五怖畏。煩惱、蘊、死,漸斷位次,隨應說之,其義可解。變化土中,三乘聖者亦分能離。十信菩薩,八相成道,能伏天魔。加行道中,亦能制伏分別煩惱,離煩惱魔。十住第四生貴住中,捨離生死,出三界故,分離死魔;入初地時,分離分段死,亦名分離五蘊之魔。是故無畏。第八遊路者,《佛地經》言「大念慧行,以為遊路。」彼論釋言「若諸如來大念,即是無分別智,由念安住真如理故。」無分別智為法性土所遊之路,大慧即是後所得智,分別諸法真俗相故,為二受用及變化路。此二皆有造作淨土增上業用,故俱名行;通生淨土,故俱名路。或大念行是自利行,內攝`[記=無【校異-甲】]`記故,是法性土及自受用路。大慧行者是利他行,外分別故,是他受用及變化路。上說佛已。十地菩薩大念者聞慧,大慧者思慧,大行者修慧。以此三慧,隨其所應親疎相資,為其有漏無漏土路,三慧皆通有無漏故。若變化土,地前三乘亦以三慧為其遊路,二乘修慧亦通無漏、凡夫菩薩唯是有漏,為其遊路。第九所乘者,御此所乘,行彼路故。《佛地經》言「大止妙觀以為所乘。」止謂三摩地,等持也。觀謂波羅若,慧也。止觀等運,故名所乘。路是總位,位中止觀別名所乘。佛之三身恒乘於此,入三佛土。十地菩薩乘此入於他受用土,地前三乘隨應前乘此止觀品入於淨土。若化穢土,通散定慧以為所乘,不爾無由生佛土故。第十入門者,從此入門,御彼入故。《佛地經》言「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為所入門。」解脫者涅槃,緣`[此【卍續甲】,之【大】]`此妙智名之為門。或無漏智亦名解脫,離繫縛故。因此三門,入淨土故。且一義云:因無相門,入法性土,觀法無相證真如故。因無願門,入自受用土,於三界中無願求故。因空門,入他受用及變化土,達二無我,入二土故。或云三門皆入三種佛土。論說三門,或各別觀三種自性,或皆能觀三種性故。此說佛門。若諸菩薩,因此三種無漏之門,入他受用土。若地前二乘,亦因三無漏或復有漏,入於化土。凡夫菩薩,唯因此三有漏等持,入於`[化【卍續甲】,他【大】]`化土。不名解脫門,非無漏攝故。理實他受用及變化土,皆有事乘遊路門等,為令有情欣樂實德,故就行說。其法性土及自受用皆量無邊,不說別有事門等相。他受用土既有分限,皆依蓮花而方建立。《佛地經》云「大寶蓮花之所建立。」《觀經》亦言「作懸鼓想,有蓮花座。」化土不定,或有或無。唯此佛土無蓮花故,佛現土中。文有其三:一明佛現、二舉喻彰、三顯眾觀。此初文也。菩薩之心由來見淨,聲聞劣意,未覩淨方,令變下情、令見淨剎,故假指按大千方變,此化淨土令凡見故。 經 譬如功德(至)寶莊嚴土。 贊曰:此舉喻顯。寶莊嚴佛,他受用身。寶莊嚴土,即無漏土。佛身不改,唯土變淨,舉他報土以喻化土。或假喻顯,佛舉寶身,其土亦爾。 經 一切大眾(至)坐寶蓮花。 贊曰:下明眾觀暫變,彼心`[念=令【甲】,念【校異-甲】]`念為平等,故見坐花,見土亦淨。未久心淨,故令暫見。久者必由行成,近者佛令可得。 經 爾時世尊(至)佛土不。 贊曰:下第四鶖子疑除。有三:初指土為`[問=門【甲】]`問、次鶖子喜答、三述理除疑。此初文也。 經 舍利子言(至)嚴淨悉現。 贊曰:此鶖子喜答。 經 告舍利子(至)雜穢土耳。 贊曰:下述理除疑。此文有三:初總告、次喻示、後結成。此初文也。`[若=告【考偽-甲】]`若者如義。我心久淨,土淨如此,為愍劣生,隨現劣`[〔-〕【卍續甲】,生【大】]`土,`[土=劣土【甲】]`土本非我所嚴故,三乘眾生所宜見故。 經 舍利子(至)其食有異。 贊曰:此喻示也。妙高山頂三十三天,四面各八,帝釋居中,而為主故。舊言「飯色」,色見類義。 經 如`[是〔-〕【甲】]`是舍利子(至)所見有異。 贊曰:下結成也。此且總成。佛土雖同,唯釋迦土有情心異,見淨穢殊,地前三乘見土穢故,十地菩薩恒見淨故。 經 若人心淨(至)妙寶莊嚴。 贊曰:下別結淨。如有持髻心淨,便`[是=見【甲】]`是淨故。 經 當佛現此(至)正等覺心。 贊曰:下品第四段利益圓滿。有二:初大乘益、後小乘益。大乘益中,初明二益、後攝神足。`[此〔-〕【甲】,此【考偽-甲】]`此初也。初得無生在初地,任運無生在八地。既聞嚴淨,明彼未知佛之淨土,今得無生故入初地,或時無生得入八地。發心有二:一創發,始入初劫。二無漏發,在初地前、未得初地,故知發心方入初劫。 經 時佛世尊(至)還復如故。 贊曰:無變淨方,令興大意,大果斯得,故攝神足。雖小果亦證,`[無=無為【考偽-原】]`無不為斯現淨土故,所以後說。 經 求聲聞乘(至)善解脫。 贊曰:下明小益。知無常者,見土轉變,順無常理,違苦諦故。此文見道。遠塵者,無間道,斷障故。離垢者,解脫道,離垢證無為故。得法智故,名法眼淨。永離諸漏,煩惱障盡,離所緣縛也。心善解脫,離相應縛也。此明證得阿羅漢果。舊云「不受諸法」,不取我我所,不受生死果故。意解者,心解脫故。 說無垢稱經`[贊=疏【甲】]`贊卷第二(末) `[(天保…識)十七字〔-〕【甲】]`天保六乙未中冬中七日晝寫畢沙門遊識 說無垢稱經`[贊=疏【甲】]`贊卷第三(本)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顯不思議方便善巧品第二 於中略以四門分別:一科品次第、二諸方便攝、三釋品名、四出品體。科品次第者,`[自【卍續考偽-原甲】,身【大】]`自下有十一品,是第二正陳本宗分:一〈顯不思議方便善巧品〉、二〈聲聞品〉、三〈菩薩品〉、四〈問疾品〉、五〈不思議品〉、六〈觀有情品〉、七〈菩提分品〉、八〈不二法門品〉、九〈香臺品〉、十〈菩薩行品〉、十一〈觀如來品〉。〈菩薩地〉云「一切菩薩當云何學?謂有三種:一所學處、二如是學、三能修學者。」《瑜伽》十七地、《攝論》十殊勝,皆略為三:一境、二行、三果,並同〈菩薩地〉,謂先要知所學之處,次應依彼如是而學,然後方成能修學者。若不識知苦樂善惡、凡聖真妄一切境界,不能發起厭苦欣樂、修善斷惡、捨凡就聖、證真離妄種種勝行。行既不修,果何以獲?故先知境,次修妙行,後得果成。此經正宗明大乘理,故從〈方便〉終至〈香`[臺=臺合【甲】]`臺〉,此九品是菩薩境;次〈菩薩行〉一品,是菩薩行;後〈觀如來〉一品,是菩薩果。〈菩薩地〉中,所學處有五:一所化處,此〈觀有情品〉是,一切眾生為所化故。二利行處,〈方便品〉、〈聲聞品〉、〈菩薩品〉、〈問疾品〉是,利他行故。三真實義處,〈菩提分品〉、〈不二法門品〉是,盡所有性、如所有`[性【卍續校異-原甲】,情【大】]`性,等道理故。四威力處,〈不思議品〉是,神通威力等故。五菩提處,〈香臺品〉是,明佛所有殊勝德故。〈菩薩地〉云「最先應達所化機宜,方`[名=應名【考偽-原】,應【甲】]`名發起利他勝行。次知實義,可斷可修,於威力門修成自利。次於果位無上菩提,愛樂希求,精勤修證。」今此不然,九品境中,菩薩所修他利為首,故初五品明利他行,威力門中通他利故、神通威力唯他利故。恐言他利有實眾生,今破執真,顯皆非實,唯有`[假【卍續校異-原甲】,情【大】,〔-〕【考偽-原】]`假情以為所利,故次一品明所化處。他利既周,應修自利,故次二品明真實義處,此二門中修自利故。從於果德愛樂希求,故次一品明菩提處。他利五品中,初四品明隱迹利他,後之一品明顯迹利他。四品隱迹利他中,初一品總敘權,後三品別敘權。〈聲聞〉、〈菩薩〉別敘昔權,〈問疾〉一品別敘今權。此〈方便品〉總敘權也。又初九品所學境中,分之為二:初八品別明二`[利=利行【甲】]`利,後〈香臺〉一品總明二利行。別明二利中,初至〈觀有情六品〉明利他行,後〈菩提分〉、〈不二法門〉二品明自利行。利他六品中,初五品明能利,後〈觀有情〉一品明所利。能利五品中,初四品明密權能利,密為權迹行利他故;後〈不思議〉一品明顯權能利,顯為權迹`[行利【卍續甲】,利行【大】]`行利他故。密權四品中,初一品總敘密權,後之三品別敘密權。〈聲聞〉、〈菩薩〉敘昔密權,〈問疾〉一品敘今密權。今此〈方便〉總敘密權,故為首唱。〈顯不思議方便善巧品〉諸方便攝者,依〈菩薩地〉第`[四【卍續考偽-原甲】,三【大】]`四十五卷「菩薩方便善巧有十二種,依內修證一切佛法有其六種,依外成熟一切有情亦有六種。依內修證有六種者,一於有情悲心俱行顧戀不捨、二於諸行如實`[遍【卍續甲】,通【大】]`遍知、三於無上菩提妙智深心欣樂、四顧`[戀〔-〕【甲】]`戀有情不捨生死、五知諸行故輪轉生死而心不染、六欣佛智故熾然精進。依外成熟有六種者,一能令有情以少善根感無量果,謂勸有情捨微劣物,乃至最下`[唯二=焦【甲】]`唯二麨團`[示=等【甲】(CBETA 按:「示」字疑衍。《瑜伽師地論》卷45〈1 本地分.15 菩薩地〉:「乃至最下唯[3]一麨團,施鄙穢田乃至蠢動傍生之類」(T30n1579_p0540b03-4))]`示,施鄙穢田乃至蠢動傍生之類,迴求無上正等菩提。此施善根,物田雖下,由迴向力,感無量果。二令有情以少功力引大善根,若信耶`[5]齋=齊【甲】*`齋戒,為說八支聖齋戒法,乃至為他宣示佛教,令生淨信。彼但由此一念善信,尚能攝`[受【卍續甲】,愛【大】]`受廣大善根,況其相續。能以供具及勸他以供具供養,亦能`[隨【卍續甲】,遍【大】]`隨喜十方一切諸供養事。常修六念,`[音=意【考偽-甲】]`音想歸禮十方一切佛法僧寶。願以自身普代受苦。有所違犯,想對諸佛發露悔`[往【卍續甲】,性【大】]`往。如是自作亦觀他為。又得菩薩勝神通者,化作種種諸變化事,往於十方佛僧所攝大福聚,常修無量亦勸他為。三於聖教憎背有情,除其恚惱。四處中住者,令其趣入。五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六已成`[就=熟【甲】]`就者,令得解脫。為欲成`[辦【卍續甲】,辨【大】]`辦後四種故,復修六種方便善巧:一隨順會通、二共立要契、三異分意樂、四逼迫所生、五施恩報恩、六究竟清淨。」隨順會通,為通經義。共立要契,勤行善事,後以資什方施彼等。彼若不能速疾修道,後時於彼皆不施與。唯為利彼,非餘意樂有不施等。若有家`[主【卍續甲】,立【大】]`主,應告家屬。有不知恩犯戒者等,當斷常賜衣服等物,或當`[捶【卍續甲】,搖【大】]`捶打。由是彼怖所為治罸,便勤斷惡、勤修諸善。彼雖不樂,強逼令修。若於有情隨力施恩,彼希報德,勸令修善。受報恩者,語言世事,非以相酬。要當知父母恩,乃至受持淨戒,乃名大報我之恩德。若住第一地,生覩史多天,令諸有情念其菩薩當得菩提,願在所生常得值遇,令諸有情起此樂故,乃至廣說。是名六種方便善巧。今此即是後之六種,依外成熟一切有情方便善巧。上下文中隨義皆有,不能繁引。又方便有四,一進趣`[方〔-〕【原】]`方便,如七方便。二施為方便,即方便善巧波羅`[15]蜜【卍續甲】*,密【大】*`蜜多。三集成方便,諸法同體巧相集成,如說真如具恒沙德、智為門等,攝一切法,故十地云總同成別異壞等。四`[權【卍續甲】,種【大】]`權巧方便,實無此事,應物施為,謂三業化等。此中即是第二第四方便。又解有三:一接下方便,唯為下人;二顯上方便,唯顯勝妙;三通彰方便,遍在上下。此乃接下名方便也。現身疾等,因說法故,亦可顯上,敘其德故。讚歎如來功德勝故,亦通第三通彰方便。此意本是接下方便,為大居士現身疾等因`[說【卍續校異-原甲】,緣【大】]`說妙法,令發心故。又有二種:一迴向、二拔濟,此拔濟也。 釋品名者,利樂儀軌曰方,應時而濟曰便,順理益生為善,智用殊妙為巧。然有方便,下位可知;今顯非彼言境,超下位之情,說名不思議。今明此事,故復名顯,其不思議方便乃為所顯、教為能顯。舊經文闕,如初已陳。 出品體者,用後得智為體。諸教云:十度之中,後五皆以擇法為`[性=性同【校異-原】]`性。品下亦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相以身語而為自體,為大居士現身有疾,是身方便;因說妙法,勸彼發心,是語方便。下文自顯,故不引之。發身語`[本=等【校異-原】]`本,即`[是=意【甲】]`是方便,意相難彰,故經不說。 經 爾時(至)名無垢稱。 贊曰:此一品中大文有三,初標能為善方便者;次「已曾供養」下,談其實德;後為「欲成熟諸有情故以善方便」下,彰其權迹。此即初也。於中有四:一住處,廣嚴城;二行位,大菩薩;三種姓,離咕毘;四名字,無垢稱。`[舊=齊【甲】,舊【校異-甲】]`舊經少者,對尋可知。非宗義處,恐厭繁文,更不對辨。 經 已曾供養(至)深殖善根。 贊曰:下談實德。有二十句,分之為二:初十八句,談內實德;後之二句,諸佛咨嗟等談外`[實=寶【甲】]`實德。舊經雖復前後不同,句義同此。此中二德:一久值良緣德,供養諸佛;二先修本行德,深殖善根。此二總攝四親近行。 經 得妙辨才(至)遊戲神通。 贊曰:此有四德,一獲七種辨才德、二成三無生忍德、三得四總持德、四縱任六通德。如文次第,理義可知。七辨者,一捷辨、二`[迅【卍續甲】,退【大】]`迅辨、三應辨、`[四無【卍續甲】,四【大】]`四無疎謬辨、五無斷盡辨、六凡所演說豐義味辨、七一切世間最上妙辨。三無生忍等,如前已說。若准《仁王經》,有五忍位:一伏忍,在地前;二信忍,初二三地;三順忍,四五六地;四無生忍,七八九地;五寂滅忍,十地及佛地。彼約麁位,今約成滿,不相違也。 經 `[獲【卍續甲】,護【大】]`獲無所畏(至)通達方便。 贊曰:此有四德,一能`[摧=推【甲】]`摧外道德、獲無畏故;二近佛十力德、摧魔怨故;三內融真境德、深入法故;四巧濟群生德、善於智度達方便故。智度者,第十智波羅`[*15-1]蜜【卍續甲】*,密【大】*`蜜多,成就有情智。所以通達利益方便,方便善巧波羅`[*15]`蜜也。 經大願成滿(至)諸根勝劣。 贊曰:此有三德。一欲解皆圓德,大願成滿故。〈菩薩地〉說,初發心時唯發一願,願得菩提利樂一切。《勝鬘》一願,攝受正法。《唯識》二願,求菩提願、利樂他願。《勝鬘》三願,《彌勒上生》四弘正願,初地十願,又復菩薩恒沙別願。有經說是金`[粟【卍續甲】,栗【大】]`粟如來,故願皆漏。二善達機器德。善知意樂,意業也。及行者,身語也。知其心願及其所行,善逗益故。三善逗機宜德。知根勝劣,說五乘故。此第`[三=二【甲】]`三德,舊名「心趣」,三業是所趣,意亦圓也。 經 智度成辦(至)決定修習。 贊曰:此中二德,一`[CBETA 按:「一導利無帶德」疑為「導利無滯德」。]` \`[一〔-〕【考偽-甲】]`一導利無帶德,由智`[度=度成【甲】]`度說法`[成就=熟【甲】]`成就故。二所作無礙德,於一切大乘教理行果決定作故。然諸菩薩有四種修作:一決定修作、二委悉修作、三恒常修作、四無罪修作。〈菩薩地〉中第四十九說,具四修作故,得三十二相。今舉一修,餘三影顯,亦皆具矣。舊經云「決定大乘」,義意難解。 經 於所作業(至)入心慧海。 贊曰:此有三德。一三乘智先德。三業所作,由智前導,首思量故。二果業圓滿德。住佛威儀故,若牛王行、如象王`[步=口【甲】,行【考偽-甲】]`步等。三妙證深廣德。入心慧海故,心謂真理。《勝鬘經》說自性清淨心,慧者菩提智,此二深廣,猶如大海,善能證達,名之為入。舊`[曰=云【甲】]`曰「心大如海」,便`[闕=𨷂【甲】]`闕此義。 經 諸佛咨嗟(至)常所禮敬。 贊曰:上十八句,別歎內德;此之二句,別歎外德。外德有二:一諸聖護讚德,諸佛咨嗟稱揚說故。欣其道遠,所以咨嗟;讚其利弘,由斯稱說。二眾凡歸仰德,釋梵護世常禮敬故。此中舉勝且說佛歎,諸菩薩等`[亦=又【甲】]`亦稱揚故,欲歎智者眾聖識故。舉釋梵等,類餘可知。 經 為欲成熟(至)居廣嚴城。 贊曰:自下第三彰其權迹。於中有二:初`[標【卍續甲】,票【大】]`標權意、後顯權事。此初文也。成就者,利樂義。故為有情,以智善巧居廣嚴城,機法相符,故發揚此。 經 具無盡財(至)暴嫉楚毒。 贊曰:下顯權事。文復有二:初顯昔權,未疾`[前之=之前【甲】]`前之權迹故;後「其以方便現身有疾」下,顯其今權。顯昔權中,初別顯昔權;後「是無垢稱以如是等不思議」下,總結昔權。別顯昔權中有三:初以有攝無權;次「雖為白衣」下,同類益流權;後「若在長者」下,為尊誘下權。初以自有六度妙行,攝他六障無妙行者;次為同類,益彼時流;後為尊大,廣誘卑下,此以三度攝無三者。一切無財名貧窮。無所歸趣名無依,無父母等之類是也。無勢可恃名無怙。受戒而破曰犯。不受為惡名越。又破性戒名犯,破遮戒名越。暴者凶暴,急性之流。`[𡞸=嫉【甲】]`𡞸者嫉妬。楚謂苦楚,捶打之類。毒謂毒害,鴆毒之輩。如其次第,三度別攝。 經 以大精進(至)妄見惡慧。 贊曰:懈怠者,心無所進。懶墮者,身語無`[進=進或【甲】]`進,初善不進、後惡唯增。靜慮者,色界四定。正念者,七種念等,如前已說。親能引定,故此合說。解`[脫=脫者【甲】]`脫,八解脫。`[以=八解脫以【甲】]`以十門分別:一列名字、二顯行相、三出體、四釋名、五所緣境、六凡聖得、七離障別、八依身起、九二得`[異【卍續甲】,巽【大】]`異、十有無漏。今辨初四門,餘如章中說。列名者,依《瑜伽》第十二、十五、七十三,〈攝事分〉第二,《對法》十三,《顯揚》第四、第二及第二十,《菩薩藏經》第四等說,一有色觀諸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想受滅解脫`[身作=作身【甲】,身作【考偽-甲】]`身作證具足住。顯行相者,《俱舍》第二十九說,內有色`[想〔-〕【甲】]`想觀外色,名初解脫。內未伏除見者色想,觀外諸色以為不淨,名觀外色。今則不然,准《對法》文,初修業者身在欲界,已離欲界欲,未依無色定伏除見者色想,未離色界欲故。若久習業,已離色欲見者色想安立現前,而觀欲界一切所有內外諸色作光明想,由前三解脫引發勝處遍處等故,即觀勝處所攝少多等色作光明想,由除變化障故作光明想,不除貪欲故不作淨想。《瑜伽》唯云未得無色定,未離色界染,觀外諸色是初解脫者,唯依初業說故。第`[二【卍續考偽-原甲】,三【大】]`二解脫,《俱舍論》說,內已伏除見者色想,唯觀外境而為不淨,名內無色想觀外諸色。大乘不然,准《對法》云「初習業者,已依無色定伏除見者色想久習業者,或見者無色想安立現前,而觀外色作少多等想。不同於初觀,內外色皆作光明未自在故。」此唯觀彼已離欲色作少多等,名觀外色。已離`[除=染【校異-原】,染【甲】]`除故,立以外名。觀心漸勝,故稍略觀。故《瑜伽》云「又不思惟彼相,但於外色而作勝解,即觀少多不作光明等。若於是處已得離欲,`[說【卍續校異-原甲】,悅【大】]`說彼為外,故唯觀彼已離染色,名之為外。又由初解脫`[觀色不言外其內〔-〕【甲】]`觀色不言外,其內有色不言內,其所觀色亦不言外,通緣內外根塵等諸色作光明想故。」今此第二內有色,有根等色故。其觀外色,唯觀外塵作少多等,不緣根等作少多等故。《瑜伽》又云「無色`[界〔-〕【甲】]`界定不現在前者,此說觀外色不依無色定,無色定不能緣外色故。」上二解脫,初作光明想,後作少多等想。初後寬狹,兩觀有殊。《顯揚》二十說「此二解脫,除變化障,為於變化得自在故。」變化既通四靜慮有故,初二解脫通依四靜慮,但在根本、非近分地,彼欣趣修都無通果。此容預修,有通果故。不同《俱舍》初二靜慮能除欲界,初靜慮中顯色貪故作不淨觀。第三`[靜慮=解脫【校異-原】,解脫【甲】]`靜慮。《俱舍論》說「清淨相轉作淨光鮮行相轉故,唯第四靜慮離八災患,心`[證=澄【甲】]`證淨故。餘地雖有相似解脫而不建立,非增上故。」今者大乘,謂如有一已得捨念圓滿淨白,以此為依,修`[清淨【卍續甲】,淨請【大】]`清淨聖行圓滿,於內淨不淨諸色已得展轉相待想、展轉相入想、展轉一味想,是第三解脫行相。謂待諸淨色,於餘色中謂為不淨,非不相待。若唯見一類,淨與不淨二覺無故,是名初想。又於淨中不淨性所隨入、於不淨中淨性所隨入,由於薄皮所䨱共謂為淨之中,現有三十六種不淨物故,是第二想。如是展轉,總一切色合為一味清淨想解,是第三想,乃名成就,唯在`[第〔-〕【甲】]`第四靜慮地,有捨念淨故,論說超`[過【卍續甲】,遇【大】]`過諸苦樂故、一切動亂已寂靜故、善磨瑩故。餘地不然,故唯第四。此亦內無色想而觀外色,由前已說,故略不論,而立異稱。次四無色解脫,《俱舍論》說「以四無色定`[名=善【甲】]`名為性,非無記染,非解脫故。亦非散善,性微劣故。近分解脫道,亦得解脫名。無間不然,所緣下故,彼要背下地方名解脫故。多說根本者,近分非全故。」今者大乘,皆已離自地欲,依自根本地,重觀自境思惟勝解,令障更遠、引生勝德。謂如有一,於彼空處已得離欲,即於虛空思惟勝解,是名空處解脫行相。於彼識處已得離欲,即於是識思惟勝解,是名識處解脫行相。於無所有處已得離欲,於識無邊處思惟勝解,是名無所有處解脫行相。空識二名自地所緣行相為稱無所有處,以識無有為自地名,故於識處思惟勝解。於有頂地已得離染,更不於餘而作勝解,乃至遍於想可生處,即於是處應作勝解。無所有處名想生處,今緣此無所有心心所,名非想非非想,故遍於此思惟勝解,至下當知。上說離染,依無學說,故《瑜伽》言「前七解脫,於已解脫而生勝解身證者得。」若依《唯識》,有二師說:一云伏初定已上染得滅定;二云伏第四定已上染得滅定。無所有處已下染,可有伏義,令障轉遠、引生勝德。有頂一地,定未能伏故。《瑜伽》第十`[一=二【甲】]`一,空識二解脫,有說離自地染言;上之二地,無說離自地染字,有學無學影略說故,`[雖=唯【甲】,雖【校異-甲】]`雖在根本,亦非近分。滅盡解脫,大小`[乘〔-〕【校異-原】,〔-〕【甲】]`乘俱說,即滅盡定。而無行相,棄想受故。然將入時有二行相,謂依非想非非想處想及無`[想=相【甲】,想【校異-甲】]`想界想,初修久熟,二入別故。出體性者,《俱舍`[論說【卍續甲】,說論【大】]`論》說「前三無貪性,眷屬五蘊性。次四無色,定善為性。」第八滅定性,大乘之中七十三卷解五法中云,世間出世間正智為體。有漏者,以分別中世間正智為體。無漏者,即無分別智及後得智,唯慧為性。緣色非色及真如境,離諸定障、引生勝德,非餘能故。若相應體,初七以四蘊為性,眷屬五蘊性故。《對法》云「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無色界中許有定道無表`[色故【卍續甲】,色【大】]`色故。第八解脫,以二十二法厭心種子為體,即不相應行蘊所攝。」釋名者,初釋總名、後釋別名。總名者,《瑜伽》云「前七解脫,於已解脫而生勝解。七所觀法,多分要伏要斷彼地煩惱障染,方始修作,名已解脫。既今觀已解脫境,為除定障起神通功德而生勝解,故名解脫。其身證者,於有頂染定未能離,但除彼地所有定障,起無諍等諸功德故,故成解脫。」由此前言多分已離,不爾多言便為無用。第八解脫,棄背想受,故名解脫。前無間道,雖滅想受障,至滅盡定位方得解脫名。由入滅定時,暫棄背想受障,所求今滿足故,立解脫名。非時方始解脫定障,先已離故,亦解亦脫。八者,是`[數帶數【卍續甲】,數【大】,帶數【校異-原】]`數,帶數釋也。次釋別名。初有色觀諸色解脫者,《瑜伽》云「由二因緣,名為有色,謂生欲界得色界定故,又於有光明而生勝解故。」此觀欲界於勝處所制`[少【卍續甲】,步【大】]`少多好惡劣勝等色作光明想故,但名有色觀諸色,不言內有色觀外色,其有色非唯內故、諸所觀非唯外故。即外`[之色=色之【甲】]`之色觀及有色之觀外色,皆依主釋也。內無色想觀外色者,由二因緣,名內無色想。一者謂已證得無色等至,亦自了知得此定故;先依空處定,已離色界染故。《顯揚》云「內無色想者,依無色定意解思惟故,二者不思惟內光明想故,名內無色。」此言意顯已得空處內離色染,又自內心不作光明相,名內無色。此已離染色,名之為外故。《瑜伽》云「若於是 `[色=處【甲】]`色已得離欲,說彼為外,出於染故。即觀此色作少多等解,名觀外諸色故。」《瑜伽》云「又不思惟彼想明相,但於外色而作勝解。」此說不作光明色觀,但作少多好惡等解。初四勝處有色無色,各別觀色若少若多。此總觀外少多好惡等故,與勝處別。外諸色之觀及內無色之觀外色,亦皆依主。內無色時,必須得空處等定,正觀外色。作勝解時,唯依色定,不依無色,無色不能觀於諸色少多等故。故《瑜伽》云「無色界定不現在前。」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者,《瑜伽》云「已得捨念圓滿清白,以此為依,修習清白聖行圓滿,名淨解脫。」此說第四靜慮中,離尋、伺、喜樂三地障故,捨念圓滿清白名淨故。《瑜伽》云「謂已超過諸苦樂故、一切亂動已寂靜故、善`[摩=磨【甲】]`摩瑩故、離淨不淨變化障故,名為解脫。」此亦內無色而觀外色,作淨不淨相待相入一味淨想。由前已說內無色言,所以今略。既略於內,故亦略於觀外色等,但言淨解脫。《顯揚論》說「一向意解思惟淨妙者,隨轉理門。或依彼觀成滿之時,展轉一味,唯觀淨想,故作是說。身作證者,於此住中,一切賢聖多所住故。身者意身。作證者,由於智斷得作證故。諸根得境,唯身根親,今勝餘根故,獨得證名,`[故〔-〕【甲】]`故此亦如是。」前二解脫,意解思惟尚疎遠故,與其觀名。今此解脫,除障最勝,聖意親取,名身作證。由此聖者多住於此及第八解脫,此二勝故、於二界中各在邊故。世尊經中說:身作證於色無色障斷無餘,證得轉依,勝餘六故。具足住者,第四靜慮根本圓滿,第八亦爾,九次第定得圓滿故。空無邊處解脫者,《顯揚》云「虛空者,謂色對治所緣境界。空其色`[故=極【甲】]`故無邊者,十方諸相不可分別,名空無邊。處者,謂彼地中定等諸所依法能依行者,所緣虛空所依之處,名為處也。」欲色二界相狀易知,彼界難了,獨與處名。空無邊是境,處是能緣。空無邊之處,依主釋也。下皆准知。識無邊處者,謂緣無邊虛空之識。今緣此識而為境界,十方諸想不可知故,名識無邊。處即能緣,義如前說。無所有處者,謂於`[識=識處【甲】]`識上境界推求之時,無少所得,除無所有無別境界。由唯見此境極寂靜故,無所有此細超前觀,以上境無少所有少亦無故,餘義如前。非想非非想處者,非想者謂超過無所有想,無所有處猶有麁想故。非非想者謂於無所有處上境界推求之時,唯得緣無所有極細心心所,由唯見此極寂靜故。前無處有處,唯緣識處已上諸境少分亦無。此有頂地,唯緣無所有處能緣心心所,不同彼地有麁想故,名為非想;仍由有唯無此極寂靜心在故,名非非想。非者無也,非全無想故。餘義同前。想受滅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者,由想受二強勝於餘之心行故,厭患勞慮暫求止息。止息此時,要斷障得,名為解脫。為滅想受之解脫,依主釋也。上七解脫,皆持業釋。謂有色觀諸色即解脫,解脫障故,乃至非想非非想即解脫。亦可以別簡通,得依主釋,謂有色觀諸色之解脫。經等持者,九等持。平等持心至境名等持,即定也。此有九種,如前說。等至者,九等至,色四、無色四,及滅`[盡【卍續考偽-原甲】,蓋【大】]`盡等至。由定前心折伏沈掉,心不高下,名等。所以今至`[途=定【甲】]`途中安和之位,故名等至。或由定心折伏沈掉,至此平等安和之位,故名等至。此中等持、等至二法,攝一切盡。更舉勝定,顯皆安住,故復說言靜慮念等。正決擇者,無漏慧也。妄見者,一切不正見。惡慧者,一切`[邪推=耶惟【甲】,邪推【考偽-甲】]`邪推求及不正知。如其次第,配後三度。《唯識》等說六唯自利。今利他者,多分自利,迴即利他,不相違也。 經 雖為白衣(至)常樂遠離。 贊曰:自下第二同類益流權。具有十八句,此中四句:一處俗持真`[軌【卍續甲】,執【大】]`軌、二居家不染塵、三妻拏無愛情、四`[戚【卍續甲】,威【大】]`戚里除尋意。菩薩性戒,通俗通持;出家威儀,俗多缺犯。故今處俗,真軌恒持。諸在家者,三界所縛;彼雖居家,離三界染。三界者,謂欲界、色界、無色界。欲所屬界,乃至無色所屬界,故以為名,如胡椒飲、如金剛環。界中有欲、界唯有色、界中無色,故名為欲界等。妻子化現,梵行恒持,無愛染故。雖有眷屬,而無親里之尋,離諸尋故。 經 雖服寶飾(至)`[為味至等=等至為味【甲】]`為味至等。 贊曰:此中二句,一二嚴恒自飾、二兩食常為味。同俗外嚴、同真內飾,所以雖資寶營而以相好嚴身,`[濟=齊【校異-甲】]`濟物受食自利居禪,二利`[齊=濟【甲】,齊【校異-甲】]`齊修、定散雙處。凡食有四,謂段、觸、思、識。靜慮等法,破壞有故,實非食體,但取味證,故不名食。故《佛地經》云「廣大法味喜樂所持,與出世法為食,不與世間法為食。」食者,資長有漏識故,如別章說。 經 雖同樂著(至)意樂不壞。 贊曰:此有二句,一縱蕩利群生、二形`[2]邪=耶【甲】*`邪心重法。博者六博,樗蒱之流。奕者碁奕,象戲之屬。而於彼類,不誑不欺、不誣不詐,方便調化,名熟有情。形雖同於外道苦行,稟彼軌儀而亦修作,內心於佛法意樂不壞,得不壞信故。 經 雖明一切(至)說法上首。 贊曰:此有二句,一明外寶重內、二處會為說首。佛之正法名為內苑,而於此法樂,常寶`[贊=賞【校異-原】,賞【甲】]`贊翫好。或真如理名為內苑,初地以上得法苑樂。故雖處鄉邑眾會之中,證達即深,說為上首。舊云「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者,由為說上首,所以一切見敬,皆供養之中為第一也。 經 為隨世教(至)示有所習。 贊曰:此有二句,一順世現禮儀、二隨俗求財利。世間尊卑禮儀忠孝,示無與乖。舊云「執持正法,攝諸長`[幼=幻【甲】,幼【校異-甲】]`幼」,正法者,世禮儀也。示習俗利,方便攝財,濟諸貧`[乏=之【甲】]`乏。舊曰「一切治生諧偶獲利之時,不生喜悅」,大意同也。 經 為益含識(至)誘開童蒙。 贊曰:此有四句,一`[誼【卍續甲】,演【大】]`誼`[靜咸【卍續甲】,靜【大】]`靜咸能益、二理斷`[巧【卍續甲】,功【大】]`巧能平、三法`[筵【卍續】,延【大】,莚【甲】]`筵訓大乘、四`[席=帶【甲】]`席問教初學。市演衢靜,觸處濟生也。西方斷事,委在平直之人,故為群生理諸王家之務,恐有枉曲,以損生故。餘二可知。 經 入諸婬舍(至)遊諸伎`[樂=業【甲】,樂【校異-甲】]`樂。 贊曰:此有二句,一處欲勸超染、二遊`[倡【卍續甲】,偶【大】]`倡令念知。令彼正念正知,不因伎`[樂=伎【甲】]`樂`[業〔-〕【校異-原】]`業`[妄=忘【甲】]`妄憶`[*2-1]邪=耶【甲】*`邪解故。舊云「入諸酒肆,能立其志」,酒肆多有絃歌,立志令正知念也。文雖有異,`[意=意意【甲】]`意會可知。 經 若在長者(至)斷其貪著。 贊曰:自下第三為尊誘下`[權=權有十一句初八人尊后三天尊此有三句年耆【校異-原】,權有十一句初八人尊後三天尊此有二句年耆【甲】]`權。室富、眾望權高,稱為長者,故說勝法勸厭欲塵。齒下家貧、`[懷=壞【甲】]`懷道自逸,名為居士。財食既`[多=多無【考偽-原】]`多不足故,能斷其貪著。 經 若在剎帝利(至)除其我慢。 贊曰:此有二句。西域好種總有四類:一婆羅門,此云淨行,少持戒行,以道自居。二剎帝利,此云官族,居位自怡,化洽人庶。三吠舍,此云坐收,居賤`[貨=貿【甲】]`貨貴,以殉軀形。四`[戒=戌【甲】]`戒達羅,此云`[耕=耕田【校異-原】]`耕,墾農治生,以供職貢。初二高勝,所以偏`[影=彰【甲】]`影。官族理務,人眾輕彼,多生瞋恚,故教忍辱。淨行持道,自尊卑人,故除其慢。 經 若`[在=至【甲】]`在大臣(至)示以忠孝。 贊曰:此有二句,大臣曲濁,多枉無`[事=辜【校異-原】,辜【甲】]`事,故教正法。王子憍奢,鮮剋遊禮,故示忠孝。 經 若在內官(至)殊勝意樂。 贊曰:官女內嬪,意多婬逸,故能化正。內官者,掌內之官,西方立此以治後宮,如長秋監宮官之類也。庶人修習三福業事,謂施、戒、修,名相似福。似出世福,名相似福。殊勝意樂者,及上勝信解也。或相似福之勝意樂,或福與意樂,二種各別。不能修勝出世之福,唯修勝意。舊本無此`[殊=殊殊【甲】]`殊勝意樂。 經 若在梵天(至)利益安樂。 贊曰:此有三句,明在天尊。梵天居在初定,謂天下而獨尊。今示諸靜慮差別,令知非獨尊故。又在四禪各能為主,未定差別。舊云「誨以勝慧`[未=示【甲】]`未諸定也」。帝釋在天,多為常想,示諸自在一切無常。護世四王,各領方域,令護一切平等利樂。 經 是無垢稱(至)饒益有情。 贊曰:此即第二總結昔權。此之善巧,皆方便慧。復名門者,此能出生諸福慧故。 經 其以方便現身有疾。 贊曰:此下第二顯其今權。於中復二:一現身權,身有疾故。二現語權,語說法故。此身權也。 問:欲現身權,方便多種,何故今現其身疾也?答:現疾之意,略有十種:一來問疾者因`[說=說法【甲】]`說化故、二希望世尊令問疾故、三顯無始來身皆疾故、四明慈悲心隨生疾故、五為識凡聖病之因故、六令有疾者調伏心故、七令餘下位知非類故、八妙詳高德方能對故、九因與對揚為大利故、十顯如來身威德大故。如下經文,不繁具顯。 經 以其疾故(至)皆`[經因=往問【甲】]`經因疾。 贊曰:下顯語權。於中有二:初明所化、後正明權。此初文也。諸問疾者,皆所化故。 經 時無垢稱(至)廣為說法。 贊曰:下正明權。有二:初`[30]票=標【甲】*`票、後顯。此`[*30]`票也。 經 言諸仁者(至)不可保信。 贊曰:此顯語權。有三:初教厭離;次勸欣求,下「諸仁者!於如`[來=是【甲】]`來身應生厭離,於如來身應起欣樂」等是,諸修行門不過二故;後明利益,「是無垢稱為諸集會來問疾者如應說法」下是。初文有五,教生五種厭壞觀故。一`[32]觀=歎【甲】*`觀生滅無常義;二「為苦所惱」下,`[*32]`觀逼迫,是苦義。三「是身如聚`[沫=法【甲】,沫【考偽-甲】]`沫」下,`[*32]`觀非實有,是空義。四「是身無主」下,歎不自在,是無我義。五「是身不淨」下,歎其可污,是不淨義。夫入觀法,初觀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空,空故無我,便入真諦。今加不淨,令深厭故。此歎生滅無常者,無彼常有,常無相故。總標無常,亦別顯生為無常之根本,故得無常名。真如常有,神我常無,此有為身本無今有,有非常有,不同真如;本有還無,無非常無,不同神我。無二常相,故言無常。餘三別顯。無強者,`[老=老相壞強盛故無堅者病相壞堅狀故無力者【校異-原】,老相壞強盛故無堅者病相壞堅狀故無力者【甲】]`老死相,壞命力故。此上總顯一期無常,朽故速疾,念念生滅。剎那百二十是名呾剎那,咀剎那六十名臘縛,臘縛三十名一牟呼`[3]粟=栗【甲】*`粟多,牟呼`[*3]`粟多十八名一時,時十二名一日,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如是一生,乃為無量生滅`[切割=剎那【考偽-原】]`切割。或無常者是總句,此無常。無強盛之`[滅=威【甲】]`滅、堅牢之勢、`[剛=網【甲】,剛【校異-甲】]`剛健之力,衰朽`[還=遷【甲】]`還故;念念迅速,誑惑人故,不可保任信之為常住也。又欲界身無強、色界身無堅、無色界身無力,皆是朽故迅速,不可保信之法。 經 為苦所惱(至)變壞之法。 贊曰:下`[*32-3]觀=歎【甲】*`觀逼迫。文中有二:初釋苦相、後勸`[自=勿【甲】]`自恃。此初文也。苦乃八苦、三苦之所惱故。八苦者,一生苦,此有二種:一眾苦所逼故、二餘苦所依故。於母胎中生熟藏間,具受種種極不淨物所逼迫故。正出胎時,`[後=復【考偽-甲】]`後受支體逼切大苦。自後復有老病死等眾苦隨`[遂=逐【考偽-原】,逐【甲】]`遂。二老苦,時分變壞苦故。三病苦,大種變易苦故。四死苦,壽命變壞苦故。五怨憎會苦,合會生苦故。六愛別離`[苦=若【甲】]`苦,別離生苦故。七求不得苦,所希不果生苦故。如有頌言:趣求諸欲人,常起於希望,諸欲若不隨,惱壞如箭中。八略攝一切五取蘊苦,麁重不安生苦故。為此八苦之所惱亂,與煩惱病為所依器,多諸過患,一百五苦所隨逐故,變壞之法不久停故,無常故苦。生分無常,為緣故苦,苦性可了知。滅分無常,為緣故壞,苦性可了知。俱分無常,為緣故行苦,性可了知。故以變壞而釋苦義。 經 諸仁者(至)所不為怙。 贊曰:勸其不恃`[也=怗者恃也【甲】]`也。勿恃惡身而生惑業。諸有智人名`[聽=聰【考偽-原】,聰【甲】]`聽慧者所不恃故,俱恃皆是愚癡眾生。 經 是身如聚`[14]法=沫【甲】*`法(至)`[徒=從【甲】]`徒顛倒起。 贊曰:次下十句,`[*32-4]觀=歎【甲】*`觀非實有。所執實法,五蘊為性,非實故空。此中五句。身如聚`[*14-1]法=沫【甲】*`法者,《瑜伽》八十四云「速增`[減【CB】,滅【大】(cf. T30n1579_p0768c11)]`減故、水界生故、思飲食味水所生故、不可揉捼故、非如泥團可令轉變造作餘物故。」此經言不可撮摩,撮摩者揉捼義。又實非聚,似聚現故,乃能發起有情解故。如浮泡者,三和合生,不久堅住,相似法故。內迷真境,次有業緣,有煩惱潤,所生起故。又速謝起,不堅住故,言不久立。如陽炎者,飇動性故,無量種相變異生故,令於所緣顛倒轉故,故從煩惱`[湯=渴【甲】]`湯愛所生。如春陽炎,遙看似水,諸熱渴`[惱〔-〕【甲】]`惱鹿多奔趣之。非水水想,名渴愛生。諸有為身,從諸煩惱渴愛所生,亦復如是。如芭蕉者,中貞本不堅實故,枝葉廣大速即壞故。如明眼人持利刀入於林,取端直芭蕉柱,斷其根枝葉,都無所獲,何況有實。如幻事者,譬如幻士住四衢道,幻作四種諸幻化事,都非實有,顛倒起故。 經 是身如夢(至)念念不住。 贊曰:下別五喻。如夢,意說如夢所見,此境非真,虛妄見故。由業感身,業為本質,身如影故。谷靜響聲,都非實有,此聲屬本發處因緣。此身亦爾,屬本因緣,非今別有。如雲如電,如文可知。然《攝大乘》八喻依他,《般若》九喻,此中十喻,依他不實,所以成空。依義異故,各據一門,不可和會。 經 是身無主(至)四大為家。 贊曰:下第四`[*32-5]觀=歎【甲】*`觀不自在。合有九句,初六句,正顯空故無我;後三句,復顯無我故空。此初也。主者總名,次四是別名,後一句總顯無我。主謂主宰,我之總`[名〔-〕【甲】]`名故。地無常定主,故以為喻。我是自在,緣三世故,有情者在過去世至于今故。命者,現壽可存活故。補特伽羅,此云數取趣,數數流轉取五趣故,從今現在取未來故。此凡夫外道計執三世總別之我,今舉四大虛空為喻,`[期=明【校異-原】,明【甲】]`期體皆無。總身以四大為家,假合所成,由來不實,故無我也。我必常一,非假他故,蘊界處法非常一故。舊經五句,無此數取趣,仍非次第。此四別我,與金剛般若天親論同。 經 是身為空(至)風力所轉。 贊曰:下之三句,無我故空。二行隨一得入真故,以離我及我所故空無實。知故無我,無我故空。更無有因能作於身,但為風所動故。無我`[所〔-〕【甲】]`所無我所故空。若是我所,必我作故。以彼空行,空我我所故。《對法論》言「蘊界處中,我我所非有,所以成空。」 經 是身不淨(至)必歸磨滅。 贊曰:下觀可厭污。合有七句,此中有二。不淨有五:一種子不淨,`[感=惑【甲】]`感業所招,父母精血所共成故。二住所不淨,於其母胎生熟藏間,所依`[位=住【甲】]`位故。三自相不淨,三十六物所集成故。四共相不淨,九孔常流`[清=諸【甲】]`清穢惡故。五畢竟不淨,身壞以後成糞成灰等故。故言不淨穢惡充滿,雖復種種塗香洗浴,終必歸於不淨臭穢。是身虛`[危=偽【校異-甲】]`危,誰非不淨?不淨之物必是虛偽,歸磨滅故。 經 是身多患(至)之所逼迫。 贊曰:此中二句。多過患者,多病患故。四百四病者,一大不調一百一病生,四大不調故有爾病。一大為本,所起為百,此據總數,上多至百、下至一故。或由十十惡業道因,感此四大所起果身,故各成百。十十惡業道者,返其百福莊嚴身故。一自作十惡、二教他作、三讚`[難=歎【甲】]`難作、四慶慰作、五少分作、六多分作、七全分作、八少時作、九長時作、十盡形作十惡業道,故得果時有此四大,及四大所生各一百病,合名四百四病。如水`[6]墜=隊【甲】*`墜級者,西方水井,如此`[古=方【甲】]`古人旁穿其井以為近道,近道名`[*6]`墜。級謂階道,以木為蹬級。`[扱=挹【校異-原】,抱【校異-原】,抱【甲】]`扱`[況=以【校異-原】,𭘄【甲】]`況`[坑〔-〕【甲】]`坑入出`[亭=其【甲】]`亭中取水,年深日久自致朽爛,身亦如是。或級謂級索,日久自朽,身亦如是。舊云「丘井」,乃意難知。 經 是身無定(至)所共合成。 贊曰:此有三句。不定常`[主=生【甲】]`主,彼要`[常=當【考偽-原】,當【甲】]`常死。煩惱如怨賊,四大如毒蛇,遍體充滿。如腐草為積,名為空聚。蘊處界聚身,空無有實,其義亦爾。舊亦少異,智者當知。 經 諸仁者(至)應起欣樂。 贊曰:下`[次勸=歡欣【甲】]`次勸求。於中有三:初總`[*30-2]票=標【甲】*`票勸;「所以者何」下,次示相勸;「諸仁者如來之身功德如是」下,後結成勸。此初文也。結前生後,標勸相故。 經 所以者何。 贊曰:下示相勸,初徵、後顯。此徵詞也。有何所以,厭如是身、欣如來身? 經 如來身者(至)共所集成。 贊曰:下顯示相。有`[三=二【甲】]`三:初示法身相、後示報化相。此初文也。諸佛法身,真`[如=如為體【校異-原】,如為體【甲】]`如恒沙萬德性共集成,現隱難知。但可總說,故言無量善法成也。 經 從修無量(至)智慧所生。 贊曰:下顯報化二身功德。《金剛般若》云「一切諸佛從此經出,一切如來從此經生,法身顯故。」報身實德、化體化成,實假雖殊,因無別故。初總德因,後別德因。此總德因也。恒沙萬德,福智攝故。佛身功德,皆唯無漏,此下說因亦皆無漏。 經 修無量(至)`[甲本冠註曰智經作知]`智見所生。 贊曰:下顯別德因,有十五句。此中一因,從五蘊生:一戒蘊,一切無漏戒為性。二定蘊,一切無漏定為性。三慧蘊,一切無漏緣有為慧為性。四解脫蘊,一切無漏勝解數為性。五解脫智見蘊,緣一切無為解脫無漏智為性。此五勝故、積聚多故,偏立為蘊。小乘舊名五分法身。 經 從修慈悲(至)願力智生。 贊曰:此有二句。初四無量,佛為實觀;次十婆羅`[*15-3]蜜【卍續甲】*,密【大】*`密多。調伏寂靜皆唯淨戒,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皆唯是定。餘如自名,前已說故。 經 從修一切(至)修止觀生。 贊曰:此有五句。從修一切到彼岸生者,菩薩所修二利`[方=萬【甲】]`方行,皆令行者能到彼岸,皆名波羅蜜多。十六勝故,偏得其名。今顯通義,故餘萬行皆名到彼岸。舊云「方便」。六通,`[方便六通〔-〕【甲】]`方便六通之義,如威力中已略分別。三明者,一宿命明、二生死智明、三漏盡明,此即三通。除`[摧=擁【甲】]`摧障故,妙用難測、作用弘廣,立以通名。此除三際愚,`[照=照達【甲】]`照深`[遠〔-〕【甲】]`遠故,復立為明。菩提分法、止觀定慧,並如前說。 經 從修十力(至)善法生。 贊曰:此有四句。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並如前說。斷惡集善,聖道能故。 經 從修諦實(至)清淨業生。 贊曰:此有三句。一諦實生,證實諦理。或行實行、或諦實語之所生故。不放逸生,防惡修善之所起故。清淨業生,廣運三`[樂=業【甲】]`樂所生起故。 經 諸仁者(至)發心求證。 贊曰:下結成勸。有二:一勸證果、二歡修因。或初勸證佛法身,後勸`[修〔-〕【甲】]`修報化因。此初文也。皆應發心求當果證,或理不可生,但求證會。舊文唯一,無此二殊。 經 汝等欲得(至)三菩提心。 贊曰:此勸修因。因即菩提心,或勸修報化因。報化因者,菩提心是。欲得此身斷諸有情煩惱業病,`[乃=及【甲】]`乃斷四大違損病者,當發無上正等覺心。正等覺心,二利因故。得佛身者自利,斷他病者者利他。 經 是無垢稱(至)三菩提心。 贊曰:此下第三明利益。 `[甲本冠註曰經卷第三]`聲聞品 此下二品,別敘昔權。`[權=昔權【甲】]`權有二:一權化聲聞、二權化菩薩。權巧示疾,希問濟生。佛命聲聞,令慰大士,彼皆`[詞=辭【考偽-原】,【甲】]`詞退,昔屈高人、`[今=令【甲】,今【校異-甲】]`今辨彼事,故名聲聞品。舊云`[弟子品【CB】,第子品【大】,弟子【甲】]`弟子品。形同佛相,偏得其名。佛知聲聞識非彼`[子〔-〕【甲】]`子對,`[乃〔-〕【甲】]`乃顯彼高德,所以命之,欲令二乘有取捨故。 經 時無垢稱(至)來問我`[癡=疾【甲】]`癡。 贊曰:此品有二,初巧權心念希佛垂哀、後大聖`[悲慈=慈悲【甲】]`悲慈別問令往。此初文也。寢者眠。頓者`[因=困【甲】]`因。示臥危`[蔦=篤【甲】]`蔦,招問疾故。 經 爾時世尊(至)哀愍彼故。 贊曰:下大聖慈悲別問令往。大文有三:初`[*30-3]票=標【甲】*`票令問之意;次命十德,皆詞不堪;後結類聲聞皆`[10]辭=詞【甲】*`辭不`[散=敢【甲】]`散。此初文也。十大聲聞,略為五對。內寂身心、外彰詞理,偏濟貧苦、等`[現=施【甲】]`現慈悲,訓示初機、教成先學,隨通御善、令悔息愆,讚說出家、規乞供侍。彼隨對折,`[若便=各使【甲】]`若便緘言,道跡既殊,權方遂異。由此十聖詞屈,為五對以區分。 經 告舍利子(至)問安其疾。 贊曰:下命十德,皆詞不堪。文皆有二:一命、二詞。此命也。 經 舍利子(至)詣彼問疾。 贊曰:下`[調=詞【甲】]`調也。文各有三:初總陳道屈、次別顯理窮、後結答`[由詞=詞由【甲】]`由詞卑躬請退。此初文也。鶖子雖寂身心,不能亡形三界。除囂入靜,不能即寂而用。因斯被屈,故答無堪。 經 所以者何。 贊曰:下顯理窮。文皆有二:初徵、後顯。此徵也。 經 憶念我`[者=昔【甲】]`者(至)宴坐樹下。 贊曰:下顯窮詞。文皆有二:初陳已事、後顯他詞。此初文也。若作「晏」(烏間反),默也。今為「`[晏=宴【甲】]`晏」(烏見反),安也。入滅盡定,以有漏六識起必勞慮,厭患彼故,今令不行。已無`[漏=染【甲】]`漏七,故唯說六。就二乘者,入非想定無漏心位,令心心所漸細漸微。微微心時,所熏成種能令六識不行之用,即說此用為滅盡定。依種子立,如別章說。或宴坐者,入無`[想=相【甲】]`想定安寂身心,非滅定也。 經 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下顯他詞。文皆有二:初陳至軌、後正陳詞。此初文也。無垢德望雖高,形隨凡俗;聲聞道居下位,`[貌=𭽊【甲】,貎【考偽-甲】,體【校異-甲】]`貌像如來,故隨類以化群生。來儀稽首,羅什詞屈姚主、景染欲塵,入俗為長者之客、預僧作沙彌之服,不能屈折高德、下禮僧流,遂`[刪=則【甲】]`刪來者之儀,略無稽首之說。准依梵本,皆悉有之。 經 唯舍利子(至)為宴坐也。 贊曰:下正陳詞。有三:初總非、次別非、後結非。此總非也。唯者,敬諾之詞。宴者,安寂之義。二乘滅定,止息勞慮之心,絕攀想於情田、安身形於林野,名為宴坐。非大乘之寂定,故總非之。非全非,故言不必。 經 夫宴坐者(至)是為宴坐。 贊曰:下別非。有六理,此初理非。夫宴坐者,總舉宴詞。《瑜伽》義`[者=旨【甲】]`者,應理義云:法門有四,一因緣、二唯識、三無相、四真如。後三法門,理`[均=易【考偽-原】]`均可解。因緣法門,是最為難。已下偏依因緣門解。餘三易解,故不多申。聲聞宴坐,不現顯三界之`[心=心而不能亡有漏之身【考偽-原】]`心。如來滅定,有漏之身亦滅,所以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其入寂定,名真宴坐。佛教初學,但滅其心,身相不亡,非真寂定。半許半非,故言不必。《中》、《百》義旨,空理義云:二乘不得色心相空,故隱身於林、`[滅=滅心於【甲】]`滅定,雖欲隱`[滅=藏【校異-原】,藏【甲】]`滅,返為顯現。大士知色心即空,未必`[要=惡【甲】]`要須安寂故,不於三界現身心,名為宴坐。 經 不起滅定(至)是為宴坐。 贊曰:此第二非。空理`[空=義【甲】]`空云:二乘局見,寂用兩分,故息用入寂名為宴坐。大士弘通,即寂起用,故能滅身心於寂定,起妙用`[方=於【考偽-原】,於【甲】]`方威儀。應理義云:二乘入寂,加行智微,寂身心、無能動作,用而不寂、寂而不用。菩薩入寂,方便智強,先擊本識而發威儀,起利生之妙用,後時六識方入滅定。外彰身語,乍類有心,內息攀緣,真`[既=已【甲】]`既入滅,即寂而用,名真宴坐。 經 不捨一切(至)是為宴坐。 贊曰:第三非理。已下宴坐,非必滅定。空理義云:二乘不能即淨為垢,故息垢入淨而為宴坐。大士善惡濟旨,故真俗一觀。應理義云:二乘位`[省=劣【甲】]`省,智用有殊,觀真智而現前,俗用便息;起俗智而為用,真智不行。菩薩方便久修、習用齊洽,故內宴真境、外現異生之法,所證得相,真如理也。異生法者,煩惱等也。第五地後,正智證真,後智起俗。八地`[已=以【甲】]`已上,任運雙觀,故能內息攀緣、外彰凡法,名真宴坐。舊云「不捨道法內所證相」,文別意同。 經 心不住內(至)是為宴坐。 贊曰:第四非理。空理義云:二乘之人觀心性有,內住六根、外攀六境,為息此故入於寂定。菩薩知心性而非有,`[33]而〔-〕【甲】*`而達根`[境=境而【甲】]`境皆空,`[*33]`而名息分別之心,故不住內外,名真宴坐。應理義云:二乘觀境不過內外,內謂六根、外謂六境,此十二處攝一切法。緣此之心能為厭患,至都盡位,名為入定。故諸教云:作非想相而入滅定。菩薩入寂,但觀無相真理而入,不緣內外而成滅心,名真宴坐。故諸教云:依無相界相而入滅定。又`[云=心【甲】]`云住真空,止息攀慮、不遊內外,離安立相,名真宴坐。 經 住三十七(至)是為宴坐。 贊曰:第五非理。三十七菩提分法者,證覺正因,故言分法。空理義云:二乘不能即邪為正,故捨邪入正,名為宴坐。菩薩即邪為正,故住覺分,不離見趣,名真宴坐。應理義云:見趣者,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取、邪見,此五見意況名見趣。或復五見所歸趣處,即外道等趣。二乘住覺分,不能化諸外道之惡見趣,故名為離。菩薩內住分法、外化群`[邪=耶【甲】]`邪,名為不離,名真宴坐。舊云「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此義便非,何名真滅? 經 不捨生死(至)是為宴坐。 贊曰:第六非理。空理義云:二乘不能即縛為解,故斷縛已而捨生死,證涅槃已而有所住。`[應=菩薩能為故雖不捨生死而無煩惱雖入涅槃而無所住應【甲】]`應理解云:菩薩雖同凡夫不捨生死,由大智故而亦不同,故無煩惱;雖同二乘證於涅槃,由大悲故而亦不同,故無所住。二乘不爾,若捨生死即斷煩惱,若證涅槃而必住之。故說菩薩名真入寂。舊云「不斷煩惱而入涅槃」,今言無煩惱,其理甚乖。亦可言留惑故不斷煩惱,證無住處,名入涅槃。 經 若能如是(至)佛所印可。 贊曰:此結非也。能有前德而宴坐者,契順正理,佛所印可,具足行故。如無前事而入寂者,非佛印可,偏小`[行=行故【甲】]`行。 經:時我世尊(至)詣彼問疾。 贊曰:此中第三,結答詞由卑躬請退。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下文有二,此初命也。梵云摩訶沒特伽羅,此云大採菽氏,`[者菽=菽者【甲】]`者菽豆也。氏謂氏族。上古有仙常食`[緣=綠【考偽-原】,綠【甲】]`緣豆,是彼苗裔,故名大採菽氏。此及舍利子、摩訶迦葉等所有因由,並如《彌勒上生經疏》上卷說。 經 時大目連(至)詣彼問疾。 贊曰。下`[*10-1]辭=詞【甲】*`辭不堪。文中有三:初總陳道屈、次別顯理窮、後結答詞由卑躬請退。此總陳道屈也。目連外彰詞理、不能內契亡言,雖說我空、不能談法非有,因斯被屈,故答不堪。 經 所以者何(至)演說法要。 贊曰:下顯理窮。文中有二:初徵、後顯。顯中復二:初陳已事、後顯他詞。此初文也。衢者道也。四方`[道=通【甲】]`道路,名四衢道。舊云「里巷」。 經 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下顯他詞。有二:初陳其`[執=軌【甲】]`執、後正陳詞。此初文也。 經 唯大目連(至)應如法說。 贊曰:下正陳詞。此文有四:初總非;二却詰;三別非;四陳益,八百居士發心等是。舊文唯三,`[無此=此無【校異-原】,此無【甲】]`無此却詰。不當應如尊所說者,意言如尊`[者〔-〕【甲】]`者說法,道理不當。當,契也。言不契理,名為不當。空理義云:法理本空,聲聞說有,故言不當。應理義云:法無二我,性離言`[故=說【甲】]`故。彼說法有,仍非離言,故云不當。夫說法者,如法說故。 經 時我問言(至)如法說耶。 贊曰:此却詰也。 經:彼即答言(至)前後際斷故。 贊曰:下別非也。於中有二:初顯二無我道理;後「夫說法者」下,明說法道理。初中復二:初明無我;後結無我,「法相如是豈可說」是。明無我中復二:初明眾生無我、後明法無我。此明眾生無我也。三世五蘊本無有我,無我計我,我增如垢,污本性故。過去諸法本無有情,執為有情,如塵坌染。現在諸法本無命者,執為命者,增生死故。現壽存活,名為命者。執此實有,即是執有實生死故。或彼執現有生有死,故有命者。今離生死,故無命者。未來諸法無數取趣,執有現在,前際命根斷已,生於後際六道之中。斷者,空無之義。既都無前後實際,何得有實數取趣耶?此四無我,同《般若論》,亦與《勝鬘》如來藏章所說四同。空理義云:世俗諦有,可有四種。勝義諦空,何得有四?故說勝`[義=義不【考偽-原】]`義,應說四空。應理義云:世俗諦中,四亦無實。依勝義諦,依他圓成亦無實四。故依勝義,應說四空。聲聞說法,非陳四有;今汎談諸法性離人離法,故說四空。`[古人=舊文【甲】]`古人倒錯,取新准知。 經 法常寂然(至)無所緣故。 贊曰:下說法空。有二十句。空理義云:依世俗諦,法性可有;依勝義諦,法性皆空。然以破諸差別執故,所以別顯,可以下句轉釋上句。俗有相故不寂、真無相故寂然,此境空也。俗有所緣故貪著、真無所緣故離貪,此能緣空也。應理義云:二十句中分之為二,初十句顯真如理離所執空、後十句顯依他性離所執空。或二十句皆說真如,真如寂然,滅十相故;真如離貪,無分別心之所緣故。舊云「法離於`[相=相相【甲】]`相」者,貪相亦可無妨,初離所緣相、後離能緣相,貪`[著=者【校異-原】,者【甲】]`著執著能緣之心,以無境故,其心亦無。 經 法無文字(至)波浪思故。 贊曰:空理義云,俗有言語,故有文字;真言語斷,故無文字。俗有思慮,如水波浪`[汎=沈【甲】]`汎濫而起,故有譬說。真離慮思,故無譬說。應理義云:真如言斷,故無文字。真如離俗波浪思故,無譬說也。舊`[曰=云【甲】]`曰「法無言說,離覺觀故」,波浪思等即覺觀故。 經 法遍一切(至)行動事故。 贊曰:空理義云,俗不如空,有性不遍;真理性空,故遍一切。俗有行動屈申等事,故有顯色,亦有表相,亦有形色;真無行動屈申等事,寧有顯相形色等耶?應理義云:真如如空,性無罣礙,故遍一切,亦無行動屈申等事,故無顯相形色等事。相者表色。`[5]古=舊【甲】*`古經二文皆少不同。初如虛空,說無形相能遍一切;後畢竟空,言無戲論。戲論即是顯相形色。畢竟空者,無行等故。 經 法無我所(至)離心識故。 贊曰:空理義云,俗執有我所,故法有我所;真中無執所,故法無我所。俗有心識,法成所了;真無心識,`[法=心【甲】]`法無所了。應理義云:真如非我,所以離我所。故諸論云:無攝受真如,非我執等所依取故。真如非所了,離心識境故、心識分別故。真非境或無能了,離心識故。 經 法無有比(至)不在緣故。 贊曰:空理義云,俗有待,法有比;真無待,故無比。俗中有緣故屬因,因所得故;真中無緣故不屬因,因緣生法皆說空故。應理義云:真如妙無比,更無有物可相待故。真如不屬因,非緣所得、非因生故,名不在緣。 經 法同法界(至)無所隨故。 贊曰:空理義云,俗執法有,不同法界;真諦之中,一切等入真法界故,並同法界一切皆空。俗有所隨,不隨於如,隨於有故;真諦無隨,不隨有故,並隨如空。應理義云:下之十句,明依他起無所執空,并以依他攝歸真如。依他起性,法同法界,攝相歸性,入法界故,不同所執分別妄有。`[*5-1]古=舊【甲】*`古云「入諸法故」。法界法也,示隨於如,無如所執而可隨故。 經 法住實際(至)不依六境故。 贊曰:動者亂動。`[真=貞【甲】,真【校異-甲】]`真實邊際,名為實際,無倒所緣義。空理義云:俗有所動,不住實際;真無`[所=故【甲】]`所動,故住實際。俗依六境,故法動搖;真如不依六,故無動搖。動搖者,可壞可`[毀=毀可亂【甲】]`毀可倒。應理義云:依他住真際,隨於實際,竟不動故。`[*5-2]古=舊【甲】*`古云「諸邊不動」者,諸邊執見不能動故。依他亦無動搖,隨於真如,不依六境故。 經 法無`[法〔-〕【甲】]`法去來(至)增減思故。 贊曰:空理義云,俗有所住,有去有來;真中無住,何去何來?俗有增益之思,故不順空,執為有故、有損減思故,不隨無相、`[不〔-〕【甲】]`不應無願,撥為無故。真中無增益故,順法空無損減故,隨無相、應無願。應理義云:依他隨真,亦無去來,無所住故。去者過去、來者未來,由無現住,便無去來。若有所住,去來`[便=便成有增益思故執所執有不順空有損減思故撥無【校異-原】,便成有增益思故執所執有不順空有損減思故撥無【甲】]`便依他,不隨無相、應無願;以隨真如,無增減思,故能順空、隨無相、應無願。`[*5-3]古=舊【甲】*`古云「法無增損」,乍似別牒,准此新文乃釋上義。`[*5]`古「法離好醜」,新文所無,理外加之,不知何也。 經 法無取捨(至)身意道故。 贊曰:空理義云,俗有生故可取,有滅故可捨;真無生滅,何取何捨?道者通生之義,根與境為道。俗有六根為能執藏,故六境之法成所執藏;真非六根之所藏,故法無所執藏,超六根道故。應理義云:依他隨真,無取無捨,離生滅故。亦無能執藏,超過六根,非愛境故,非`[非所執=非所【甲】,所執【校異-甲】]`非所執藏。`[*5-5]古=舊【甲】*`古云「法無生滅」,初句可成法無,所歸`[之=歸【甲】]`之者所執藏義,然不釋所由。 經 法無高下(至)畢竟斷故。 贊曰:空理義云,動轉者形待義,戲論`[有=者【甲】]`有虛妄分別。俗非不動,法有高下;真無動轉,何高何下?俗中戲論不斷故,是分別心之所行;真中戲論畢竟皆斷,故離一切分別所行。應理義云:依他隨真,無高無下,住不動故。亦`[離=難【甲】]`離一切分別所行,分別戲論畢竟斷故。`[*5-6]古=舊【甲】*`古云「法離一切觀行」,此言分別所行。分別,觀行也。應理義中,或二十句皆說真如勝義諦法,不如分別心之所執,亦不如彼所言說`[性=性故【甲】]`性皆說無,非真如體性亦成空。`[前=前制【甲】]`前且隨殊勝義說,不違理也。此二十句,應為十對。一一權思,恐厭文繁,故略而止。 經 唯大目連(至)豈可說乎。 贊曰:此結無我。空理義云:`[勝=勝義【甲】]`勝諦中法性空如是,豈可`[如=知【校異-甲】]`如言說之者乎?應理義云:法體雖有,不如分別及所言說之自性有,豈可說乎? 經 夫說法者`[主謂〔-〕【甲】]`主謂(至)增益損減。 贊曰:下明說法道理。於中復二:初汎`[談=淡【甲】]`談說聽道理;後「尊者目連」下,勸如法說。空理義云:真諦本空,說聽為有,皆名增益。俗諦本有,若言無空,便成損減。或總不稱真法自性,名為增損。應理義云:法外分別及起言說,名為增益,`[如=加【校異-原】,加【甲】]`如長法故。《成唯識》云「能詮所詮,俱非自相。但依增益`[相似=似相【甲】]`相似而轉。」似謂增益,非實有相。諸法自相假智及詮,俱非境故。言無法體,名為損減,撥無體故。或增所執、減無二性。舊云「無說無示無聞無得」,`[俱不=俱下【校異-原】,但下【甲】]`俱不正成,無此文故。 經 若於`[處是=是處【甲】]`處是(至)`[諸=無所【甲】]`諸了別。 贊曰:此成正理。若證法智,證會法體無增無減,即一切法都不可說。`[*5-7]古=舊【甲】*`古云「無說無示」,若聽者智,證會法體無增無減,亦不可聞,何所了別,言我了耶?此中有疑:若`[法=諸【校異-原】,諸【甲】]`法說者及與聽者皆有增損,佛如何說?諸大菩薩云何聽耶?故釋顯之。 經 尊者目連(至)乃可說法。 贊曰:下勸如法說。初釋疑示說相、後勸應修。譬如能幻化之士,夫為`[幻=以【甲】,幻【校異-甲】]`幻化者宣說諸法,假人假名,為假聽者,假說諸法,都無少實,但為栰喻,故離增減。故佛說法,菩薩能聞,不`[知=如【甲】]`知分別所說自性而起執故。 經 應善`[子=了【甲】]`子知(至)大悲現前。 贊曰:下勸應修,有八種事。此中有三:一知生根。二慧達諸法無所罣礙。罣者障義,礙者拘義。三大悲現前。 經 `[識=讚【甲】]`識說大乘(至)`[應=乃應【甲】]`應說法。 贊曰:此有五句。四讚大`[乘=非小【甲】]`乘。五念報佛恩。六自意樂淨,深信勝解故。七法詞善巧,於法善巧,法無礙也;詞善巧者,詞無礙也。或法詞者,說法之詞,辨才無滯。八為三寶種能紹隆故。具此八種,乃應說法。聲聞無此八種事故,不應說法。一一翻之,義可知也。舊經有六,無意樂淨、法詞善巧。 經 世尊(至)正等覺心。 贊曰:第四陳益。當彼詰時,徒眾獲益。 經 時我世尊(至)詣彼問疾。 贊曰:此即第三,結答詞由卑躬請退。我時不報,故言默也。不能識解此所說`[解=義【甲】]`解,名無辨也。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自下第三,命大迦葉。文亦有二:初命、後`[*10-2]辭=詞【甲】*`辭。此初命也。摩訶迦葉波,此云大飲光。上古有仙,身皮金色,能飲日月之光,迦葉是彼之種。又大迦葉身亦金`[光=色【校異-甲】]`光,飲`[弊=蔽【甲】]`弊日月,故名飲光。說此因緣,如《彌勒疏》。 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三(本) 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三(末) 經 大迦葉波(至)詣彼問疾。 贊曰:下`[17]辭=詞【甲】*`辭有三,此總陳道屈也。迦葉偏濟貧苦,不能等施`[慈=慈悲【甲】]`慈;諸相猶存,不能事事無相。因斯被屈,故答不堪。 經 所以者何(至)而`[循=脩【甲】,循【考偽-甲】]`循乞食。 贊曰:下文第二別顯理窮,初徵、後顯。顯中復二:初陳已事、後顯他詞。此徵及陳己事也。遊貧陋巷而順乞者,貧苦不修,所以亦貧,恐當更貧,故勸之;富既不然,故不從乞。富多盈溢,乞乃順已而豐饒;貧事皆無,隨乞乖情而儉得。本以資身利濟,不希益已繁`[握=擴【甲】]`握,故遊貧巷,`[蓋=益【甲】]`蓋乃有由。次第行乞,故名修也。 經。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下顯他詞。有二:初陳至軌、後正陳詞。此初文也。 經 唯大迦葉(至)從于貧乞。 贊曰:初牒事非、次陳正理、後`[總〔-〕【甲】]`總結勸之。此初文也。從貧乞時,令當富樂,慈也;拔其貧苦,悲也。此唯濟貧,捨於豪貴富`[豪=家【甲】]`豪,故言不普。 經 尊者迦葉(至)應次行乞。 贊曰:下陳正理。文復有二:一陳乞者、二陳施者。陳乞者中,文復有三:初破六相、次防六根、後明證理修因。初破六相者,一破偏行、二`[陳=除【甲】]`陳食想、三遣村坊相、四壞城`[色=邑【甲】]`色相、五趣佛家相、六破著相。此破偏行也。唯從貧乞,貧當可富;不從富乞,富當可貧。故住平等,應行乞食。舊經無六,唯四,`[闕=𨷂【甲】]`闕入城邑及趣佛家。 經 為不食故(至)應行乞食。 贊曰:下除食相。迦葉見有食相,唯以資身為濟貧,故次行乞。今以三義而教行乞,非但為資身等。一為至佛位得菩提時,尚不須食故,而行乞食,資法身也。二為壞昔來生死食執,而應乞食,破生死也。故經說云「食段食時,如曠野子肉」等。三為受他施,令他檀度得修滿故,而行乞食。此三因中,初自六度`[因=圓【甲】]`因、次除生死縛、後他六度滿,為此三義故行乞食。舊文第二為壞和合相,除食執也,食是三塵和`[合=食【甲】,合【校異-甲】]`合相故。第三為不受故應受彼食,今在空聚相文後。舊經與新次第不同,脫無此中第三句。 經 以空聚相(至)入諸城邑。 贊曰:此中有二,一遣村坊相、二壞城邑相。入諸村坊聚落之所,想如空聚,勿見村坊。由`[他=他是【甲】]`他見我思念三寶,息惡務善,有十利益,故入城邑。利此眾生,非為餘故。 經 趣佛家想(至)應受彼食。 贊曰:`[中=此中【甲】]`中有二:一佛家`[3]相=想【甲】*`相、二破著相。佛家者,佛法界入施`[主=至【甲】]`主家,作入真理無`[*3]`相無為之家想也,為破執著故受彼食。為不受者,為不著也。又三輪淨,三事體空,名為不受。能`[受=食【甲】]`受所受,皆名受故。上破六相、下防六根,舊經錯此,於上已說。 經 所`[見=見色【甲】]`見(至)如智證。 贊曰:下第二文,防塞六根。此防五根。見色如盲,不見好惡,寧生愛恚?聞聲如響,不是實聲,誰讚毀者?嗅香如風,無所臧否,誰可增惡?所食味不分別其苦酢甘辛,誰為可翫?誰為可棄?受諸觸境,如智證理,不可談說分別其相,誰為滑澁?故防五根令過不起。 經 知諸法如幻相(至)無有寂滅。 贊曰:此防意根。識達緣起,由此便成苦樂一味,知諸有為如幻之相都不是真,假因緣起、無自作用,不`[從〔-〕【甲】]`從自`[生=性【甲】]`生故。無有自性、無他作用,不從他生、無有他性,不從共生、無自他性。雖無此三,作用因緣而有功能,緣可得故。由此說無實熾然生死,亦`[無=無實【甲】]`無寂滅涅槃,二皆一味,故俱平等,何得意識種種分別?`[10]古=舊【甲】*`古經云「本自不然,元無生死。今即無滅,亦無涅槃」,義意同也。 經 尊者迦葉(至)然`[得=後【甲】]`得可食。 贊曰:自下第三,明證理修因。於中有二:初明平等、後結可食。此初文也。初中復二:初理均、二事均。八`[12]邪=耶【甲】*`邪者,外道凡夫所起`[*12]`邪見、`[*12]`邪思惟、`[*12]`邪語、`[*12]`邪業、`[*12]`邪命、`[*12]`邪念、`[*12]`邪定、`[*12]`邪精進。八解脫者,佛法聖人所起,一有色觀諸色、二內無色觀外色、三淨解脫身作證、四空處、五識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八滅盡解脫。此八解脫如前已說。不捨八耶者,隨順外道而亦起之,為折伏故,入八解脫正順真道。又`[*12]`邪正理均,以`[*12]`邪平等諸法,入正平等法性,平等法性即真如也。此上並是應理之義。空理義云:境本空故,所見色與`[盲=盲等【校異-原】,盲等【甲】]`盲。緣起非有,故如幻相。諸法無二,生死涅槃二俱平等,邪正不殊,故以邪平等能入正平等。此皆真諦,一切無相,皆性空故。上明`[*12]`邪正理均,下明供養事均。以一摶食,奉施十方佛及賢聖,以修心因平等行故,此行雖少,得果無邊。 經 如是食者(至)爾乃可食。 贊曰:此結可食。不住染淨、不住定散、不住昇沈,名不住道。有障名雜染,無漏名離染。無漏已圓故,非有雜染;現起有漏故,非離雜染。舊云「煩惱」,非也。外行利他事,非入靜定;常心不亂,非出靜定。大智成滿,已得涅槃,非住生死;大悲已滿,常利樂故,非住涅槃。得此不住,爾乃可食。此應理義。空理義云:以真諦中無相可相,故非有雜染;不棄世諦利眾生事,非離雜染。乃至生死涅槃二俱不住,住此真諦、不捨俗諦,爾乃可食。 經 諸有施於尊者(至)不趣聲聞。 贊曰:上陳乞者。上陳施者,不著自體、不著果報、不著報恩,名為施度,故無當來人天二乘小果、菩薩如來大果。不起邪見謗無因果、不信心施,名無損`[減=滅【甲】,減【考偽-甲】]`減。不起虛妄執著我法,名無增益。趣佛趣者,涅槃真如由三事空,而行施時趣此佛趣。大般涅槃真如佛性,不趣聲聞。 經 尊者迦葉(至)他所施食。 贊曰:此下第三結勸之也。依上所說,破六相、防六根,入平等因,嚴敘大故,為不空食,可為福田,自他`[咸=滅【甲】,咸【考偽-甲】]`咸利。若有六相,不防六根、不入平等,因行既`[局=屬【甲】]`局,乃為空食,非真福田,自他俱損。 經 時我世尊(至)深起敬心。 贊曰:此第三`[大=文【甲】]`大,結答詞由卑身請退。有五:一明聞勝法乃得未曾、二顯於菩薩敬心深起、三歎其智辨、四顯已進益、五總結答。此初二文。 經 甚奇世尊(至)三菩提心。 贊曰:此歎智辨也。歎其居俗有家業之士乃能至此。若出家人,不可驚歎,容豫進修,是已分故。誰有智者,聞斯妙法,不發大心? 經 我從是來(至)詣彼問疾。 贊曰:此顯已進益,及總結答。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下第四段,初命問也。梵云摩訶蘇補底,此云大善現,應之佛世,善能現生。或宿發大願,善能現前,了達空義。或舍衛城中有大長者,名曰`[拘=物【甲】,拘【考偽-甲】]`拘留,祈天而得。初生現時,其室空寂。相師占之,名為善現。現者生也。生時室中一切空寂,表其長大善解空義,故名善現。 經 時大善現(至)詣彼問疾。 贊曰:此總陳道屈。善現雖事平等修行乞食,未證空法,理猶未等。雖事無`[19]諍=淨【甲】*,諍【考偽-甲】*`諍入里乞食,證理無`[*19]`諍尚猶未圓,所以被訶,故答不堪。 經。所以者何(至)次入其舍。 贊曰:下別顯理窮,初徵、後顯。顯中有二:初陳已事、後顯他詞。此徵及顯已事也。 經 時無垢稱(至)而謂我言。 贊曰:下顯他詞。有二:初明至`[執=軌【甲】]`執、後正陳詞。此初文也。 經 尊者善現(至)乃可取食。 贊曰:下正陳詞。於中有六:一陳等理、二顯自迷、三明他慰、四彰已答、五述他教、六成利益。`[初=即【甲】]`初文復四:一顯法佛平等、二顯縛解平等、三顯邪正平等、四顯善惡平等。此初文也。食有四種,如前已說。空理義云:此平等性,即勝義空。以食是因緣之本故,寄食以為言,以食空理入一切法空。食為別法,餘為總法,二俱空故。以一切法空理入佛空理,離此空外無別佛空。達解此空,心無滯著、事平行等及與無`[3]淨=諍【甲】*`淨,乃可取食。善現未證此空,心有滯著,不等有`[*3]`淨,如何取食?應理義云:此平等性即真如理,解食真如,即諸法真如。解一切法真如,即佛真如。從微至著,達解平等性,證理智生,心無執著。為利益故,外行平等及與無`[*3]`淨,乃可取食。不爾,云何虛`[食=空【校異-原】,空【甲】]`食所食?舊經以食與法二平等性展轉相等,而無佛平等性,闕理違文。 經 尊者善現(至)入一趣道。 贊曰:此下第二縛解平等。凡有九對,此中有二:一善不善相對、二我無我見對。空理義云:心有分別,縛解為二。證真諦故,心言分別縛解無二,皆理空故。應理義云;不斷不善根,示現現行,有大利故。如滿足王示現教等,實不令與俱薩迦`[*12-12]邪=耶【甲】*`邪見,此名偽身見、我見也。不壞我見者,示現起故。求大菩提、度有情類,皆為我故,然入無我一趣之道。無我之理,名為一趣,三乘行者共所歸故。道者能緣,即無我`[見=是【甲】]`見,不斷我見證無我見。入者悟義。舊云「不壞於身」者,身見也。「隨一相」者,無我見也。無我見中,更無二故。 經 不滅無明(至)及以解脫。 贊曰:此中一對,雜染`[得=清【甲】]`得淨,對無明發業因。有者三有,愛謂愛取,有愛正為潤生之緣,此為生死縛根本故。順諸眾生,不捨生死,故云不滅。雖不滅無明,而起無漏智明;雖不滅有愛,而起解脫。解脫者雖潤生緣,證無為理,勝解數也。所證真理名解脫故,即是涅槃。 經 能以無間(至)平等法性。 贊曰:此中一對,謂苦樂對。`[無間者〔-〕【甲】]`無間者,無間地獄,舉一極苦之處。解脫者,涅槃極樂之處。以極苦真如,入極樂真如,體一味故。舊云「以五逆相而得解脫」,應言五逆果之相入解脫之相,即真如故。 經 無脫無縛(至)離異生法。 贊曰:此有三對。一解脫`[縛〔-〕【甲】]`縛對,無漏名脫、有漏名縛。證得涅槃名無縛,不捨生死`[名=苦【甲】,名【校異-甲】]`名無脫。二證不證對,實見諦名證,故言非不見,不見名不證,證理之時無見相故。三果非果對。聖名得果,順住生死,不一向住果,故名非得果。非聖名異生,已證真道,非異生故。常教化此,樂起煩惱,故言非離異生法得果異生。雖為一對,顯大悲者順`[生=住【校異-甲】]`生`[死〔-〕【甲】]`死,生死`[於=他於【甲】]`於異生中,重言`[不=非【甲】]`不離。 經 非聖(至)乃可取食。 贊曰:此中二對。一凡聖對。大悲順凡,名為非聖;已證出世,名非不聖。二證離對。證一切法故,名為成就;斷彼法想分別執故,名之為離。上說因緣法,故為此解。或此皆說遍計所執空無常等,或此但說圓成實性真理平等,理亦無`[達=遠【校異-原】,違【甲】]`達。 經 若尊者善現(至)乃可取食。 贊曰:此下第三邪正平等。空理義云:世俗諦中邪正有二,捨邪歸真。勝義諦中邪正無二,何捨何歸?應理義言:《般若經》云「以色見我、以聲尋我,彼履耶斷,不見如來。」同體三寶,不可見聞、不可供事。舊經無僧。六師外道,佛得菩提勝方便緣,汝若同佛以之為師,彼由邪見實墮惡趣,汝愍彼故亦墮惡趣而行救濟。同如來者,乃可取食。以大善現捨彼六師,不能隨學,`[不=不能【考偽-原】]`不愍眾生隨墮惡趣。見有三寶,不證同體,故今`[何=訶【甲】]`何之。六師者,一滿迦葉波。迦葉波是性,滿是名也,`[*10-1]古=舊【甲】*`古云富蘭那迦葉,即斷見外道,`[亦=又【甲】]`亦云空見外道。二末薩羯離瞿舍離子。末薩羯`[離=難【甲】]`離是其自名,瞿舍`[利=離【甲】]`利者是其母名,末薩羯離是瞿舍離之子,以母別之,古云末伽梨`[拘=均【甲】,拘【考偽-甲】]`拘賒梨子,`[即=則【甲】]`即常見外道。三想吠多子。想是自名,吠多是母名,彼兒曰子,如舍利子,古云`[刪=剛【甲】,剛【考偽-甲】]`刪闍夜毘羅胝子,即苦行外道。彼說眾生所愛生死皆因著樂,善修苦行便得解脫。四無勝髮褐。無勝名也,垂髮被褐故言髮褐,古云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即自然外道,說一切法皆自然生。五犎迦衍那。迦衍那是姓,犎者是形,頂上`[有犎=封【甲】]`有犎猶如牛頭,故以為名。古傳云「迦羅鳩馱迦旃延,此是事大自在天之者,說大自在天能生諸法。」大離繫親子,此尼乾子也。執其本師修苦行,名為離繫。是彼所生,故名親子。此是宿作因外道,說一切法皆是宿世已作其因,今不作因、便吐故業,即得解脫。古云尼犍陀若提子。此之六師,有說是佛捨國出家,詢所投趣,教化於佛行苦行師,故偏說之。然欝頭藍子教佛得`[悲=非【考偽-甲】]`悲想定,阿藍迦藍教佛得無所有處定,此等教佛修樂行師,非此所說,不全`[邪=取【甲】]`邪故。 經 若尊者(至)離於清淨。 贊曰:此下第四善惡平等。今有十一句,此中有三。空理義云:心有拘滯,善惡有二,可有離惡務善差別。善惡不二,何離何務?總意如此。更重釋者,此十一句中,汝須菩提若善惡平等、悟解空者,既無分別諸見可斷,何不墮諸見趣而不至中邊二道,而今有斷諸見至於中`[耶=邪【甲】]`耶?若無惡道可厭,何不墮諸八難`[而=不【甲】]`而得無難?若無雜染可斷,何不同雜染而`[離=隨【校異-甲】]`離於淨。若無聖行可證,何不同得無`[*19-2]諍=淨【甲】*,諍【考偽-甲】*`諍非清淨田?若無善惡之因,何不施者墮諸惡道?若無邪正二師,何不共魔連手?若無煩惱惱亂,何不以彼為伴?若無善惡法別,何不煩惱性即尊者性?若無慈悲道異,何不於有情起怨害想?若無三寶良田,何不謗佛毀法不預僧數?若無生死涅槃差別,何不畢竟無涅槃時?汝既不然,未證平等諸法體空,云何虛食?若能如是,乃可取食。應理義云:諸見趣者五見,為化斯`[類=類此【甲】]`類,故常墮中,不同凡夫常斷邊執、不同二乘常`[至=住【考偽-甲】]`至道中。舊云「入諸邪見,不說見趣。不到彼岸,不說中邊。」中邊者,彼此岸義故。二入八無暇,處在八難教濟眾生,`[區區=逼逼【甲】]`區區終日不得有暇。三順化生死,同諸雜染;不住涅槃,同於清淨。 經 若諸有情(至)清淨福田。 贊曰:此中一句。無諍有二:一理無諍、二事無諍。事無諍者,凡所舉意`[皆=背【甲】]`皆類觀彼,勿同見我煩惱暫生。須菩提得最第一,恒令眾生不起煩惱。理無諍者,無想真如,由證理無諍,事方無諍。此二無諍,一切有情及與尊者若時皆得,仍俱不名清淨田,不見實有福田性故、三輪淨故。菩薩能如是,聲聞所不為。 經 諸有布施(至)作其伴侶。 贊曰:此中三句。一施食者,後得聖道,能墮惡趣化苦眾生,非`[田=由【甲】,田【校異-甲】]`田施故而成大罪`[墮=墜【甲】]`墮惡道也。二其施食者,而以尊者共魔連手,朝夕不離,能降伏之。舊云「作諸勞侶」,作諸生死劬勞伴侶,非出世友。三行住坐臥恒斷煩惱曾不捨離,故為伴侶。菩薩恒以分別而為煩惱,故當斷之。舊經無此。 經 一切煩惱(至)起怨害想。 贊曰:此中二句。一煩惱自性即是真如,同尊者性,`[二=一【考偽-甲】]`二如無異。二於有情起怨害想者,怨者對也,自修妙行利生為對。害者,斷也殺也,斷諸眾生煩惱業果生死流轉。恒建是想,如《攝大乘》說十難行,謂諸菩薩殺諸眾生生死流轉,眾生不與菩薩強攝`[取〔-〕【甲】]`取名不與取等,此亦如是。舊經云「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者,法性無異。 經 謗`[千=干【甲】]`千諸佛(至)乃可取食。 贊曰:此中二句。一謗佛者,說色聲佛,非是真佛。說法身理,方是如`[來=來名為謗佛【甲】]`來。二乘等說色聲形相以為真佛,故今謗之,`[名為謗佛二〔-〕【甲】]`名為謗佛。二毀諸法者,毀罵生死一切惡法。又說真如名為真法,四諦理法名非真法。`[二乘〔-〕【甲】]`二乘說彼非`[真=真名為毀法二乘【甲】]`真,說是究竟法故,`[名為毀法〔-〕【甲】]`名為毀法。不預僧者,剃髮染衣乞食淨戒羯磨等,同名為僧數。常處生死,隨類化生,不拘彼相,名不預數。二畢竟無有般涅槃時。菩薩發願,度眾生盡方入涅槃。以眾生界無盡期故,菩薩畢竟不入涅槃。二乘身盡即永無矣。或總為十句,此中二句合為一故。若能具上諸所說義,是大菩薩,乃可取食,真福田故。不爾,如何虛受人食?此說平等,皆是密語。如契經言「`[覽=覺【甲】]`覽不堅為堅、善住於顛倒」等。頌意無別。然上義門,依計所執真如妙理,依他虛幻唯識無想,真如法門二俱平等,故作此說。前解且依因緣法門,故不違也。 經 時我世尊(至)欲出其舍。 贊曰:自下第二顯其自迷。譬如有人在路而行,為極重暗之所拘礙,迷失諸方。我時無知覆我心故,不識此`[是=是詮【甲】]`是何之言,不知何答,便捨自鉢欲出其舍。 經 時無垢稱(至)取鉢勿懼。 贊曰:下第三明他慰。有二:初慰、後問。此慰也。 經 於意云何(至)寧有懼不。 贊曰:此問彼也。若佛化作化人來問,寧恐懼不?我又法身如來所化,問斯何懼? 經 我言不也。 贊曰:四彰已答。化人有問,我曾不懼。 經 無垢稱言(至)性相亦`[示=爾【甲】]`示。 贊曰:五述他教。於中有二:初勸勿懼、後示正理。初中復二:初合前化相、後勸勿懼。此初文也。所詮諸法皆如幻化,本非真故。能說眾生及詮言說,亦爾非真。 經 諸有智者(至)亦無怖畏。 贊曰:此勸勿懼。文字如幻,智者不執以為真實,若聞文字亦無怖畏。汝既智者,何所怖哉。 經 所以者何(至)皆離相性。 贊曰:下示正理。有三:初言離相性、次文字亦離、後結成諸法。此初文也,徵何所以不懼文字。空理義云:勝義性相`[皆體=體皆【考偽-甲】]`皆體都空,言說妄起,故離空性,不稱理故,何所懼`[乎=歟【甲】]`乎?應理義云:勝義性相,體有離言,假立名言,非稱法性,故諸言說,皆離性相。既是虛假,何所怖也。 經 何以故(至)是`[別=則【甲】]`別解脫。 贊曰:文字亦離也。空理義云:不但所說法空無性、離文字,`[名字語=亦空故【甲】]`名字語言亦離。應理義云:不但所詮無有,諸法相性離言,言亦離言。或此非唯言理離性,依之文字亦離性相。於一能詮音聲之上,極略相名字、中相名名、廣相名句,皆假施設,體都非真。法既非法非非法,言亦非言非非言。言既非言非非言,文亦非文非不文。遮`[定=字【甲】]`定文字,故唯言非。一切法中離言之事,即依他起;離言之理,即是解脫涅槃真如。空理義云:一切法及文字空,即是涅槃解脫體也。 經 解脫相者即一切法。 贊曰:結成諸法也。空理義云:解脫涅槃即一切法本空性故。應理義云:一切法中離言之理即是解脫,解脫即是諸法本`[體=理【甲】]`體,故名為即。舊經於此唯有「言說性離」,不言法性於文字也。 經 世尊(至)得順法忍。 贊曰:六成利益。有二:初得小果;二萬天子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證預流果。如論具釋,後得大位。五百天子得順法忍者,有言初地,得順正教法之忍故。有言八地。舊經無之。法眼淨者,有言初地。此違論文,遠塵離垢,說小果故。今正義解,無生法忍得在初地。今得順彼忍,正在地前,善根忍位、有漏位忍,順慧忍故。`[或=成【校異-甲】]`或五忍中第三順忍,四五六地`[順=須【校異-甲】]`順為出世道故。 經 時我默然(至)詣彼問疾。 贊曰:結答詞由卑躬請退。吾既神氣頓喪,今者何`[敢=敬【甲】,敢【校異-甲】]`敢對揚。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自下第五,命滿慈子,初命、後詞。此初命也。滿者名也,慈是母`[10]姓=性【甲】*,姓【考偽-甲】*`姓。此滿尊者慈所生故,名之為子。梵云梅呾利耶,此云慈。其母是婆羅門種。上古有仙每習慈行,因承彼後,以慈為`[*10]`姓。母之無子,所在求娠。後夢寶器盛滿珍玉置其腹邊,欻然入腹。後向夫說,云必天與,為`[大=天【甲】]`大寶器。果而有娠,便生此子。後相師占,因名為滿。長大能誦毘伽羅論,慈行亦圓滿具足之寶器故。後得出家,成阿羅漢,論議辨才最為第一,故佛命之。 經 時滿慈子(至)詣彼問疾。 贊曰:下`[*17-1]辭=詞【甲】*`辭有三,此總陳道屈。滿慈說法,利諸新學。說小非大,不識心機。既被昔訶,所以詞退。 經 所以者何(至)苾芻說法。 贊曰:下顯理窮,初徵、後顯。顯中復二:初陳己事、後顯他詞。此徵及陳己事也。新學初機,由來智隔,故脫小法令漸隨之。 經 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下顯他詞。有二:初明至軌、後正陳詞。此初文也。 經 唯滿慈子(至)置於寶器。 贊曰:下正陳詞。有二:初責彼不當;後令其進益,「時無垢稱便以如是勝三摩地」下是。初中復二:初責不識今;後責不識昔,「尊者滿慈!是諸苾芻皆於往昔」下是。初責不識今中有三:初責不識心、次責不識意樂、後`[贊=責【甲】]`贊不識根。三輪化中,第二記心輪,已入法者以他心智先觀其心,後為化說。觀心是總,十力智中亦種種勝解智力,故先責不識心即為說法,前目連中已言應知根性差別讚說大乘故。言滿慈先自入定觀彼之心,彼心行大,猶如寶器;為說小乘,如置穢食。 經 應先了知(至)賤水精`[疎=珠【甲】]`疎。 贊曰:此勸知意樂。意樂信解大乘法故。大乘意樂如瑠璃寶,小乘意樂如水精珠。今將大機謂是小器,故以瑠璃同水精也。前以小法投大心故,如以穢食置於寶器;今以大心同於小心,故以瑠璃同水精`[珠=喻【甲】]`珠。舊言心念,即意樂也。 經 尊者滿慈(至)根所`[受=授法【甲】]`受。 贊曰:下責不識根。有三:初責不識根、次顯責所以、後顯大小二乘由來懸別。此初文也。勿者莫也,莫不觀根而授小乘。小乘是彼少分根性所受之法,自利非他,小行非大故。舊文稍殊,義亦無別。 經 彼自無瘡(至)莫`[爾=示【甲】]`爾小徑。 贊曰:此顯責所以。所以有二:一發小乘心,如瘡如疣,敗壞喪名,不濟他難。他無此意,授小乘故,彼無瘡勿傷之也。二彼根利大,求行大乘之道,故莫示以小乘之經,令其錯學,一損他、二誤他。由此二`[共=失【甲】]`共,責不知根。 經 無以日光(至)同野干鳴。 贊曰:此顯大小由來懸別。此有四喻,古有二喻。大乘如日遍照群生,小乘如螢自照不足。大乘法如海深廣無邊,小根如牛跡㘭塘淺小。大乘如山王巍巍逈出,小根如芥子`[褊促=偏從【校異-甲】]`褊促卑`[物=幻【甲】]`物。大乘如師子吼決定無畏,小乘如野干鳴為人驚怪。一喻益大、二喻深廣、三喻高顯故、四喻無畏,故為四也。或初及第四喻大勝小,有大機者`[勿=自【甲】]`勿授小法;第二第三喻大勝小,有小機者勿授大法。應契其機而授法也。 經 尊者滿慈(至)聲聞乘法。 贊曰:下責不識昔。有二:初明所不識、後明能不識。此初文也。祈,`[有=者【甲】]`有求也。此新學者,往趣大乘,心求大菩提,未至不退位,中忘是意。如何今者示以小乘?故上經言「勿以穢食置於寶器」。 經 我觀聲聞(至)過於生盲。 贊曰:下明能不識,初明所有、後明所無。此明有也。聲聞智淺,過於生盲。 問曰:《勝鬘經》`[曰=云【甲】]`曰「凡夫如生盲,不見眾色。聲聞如七日嬰兒,不見日輪。」如何今說聲聞過生盲也?若見諦理,凡夫不能,故彼經說猶如生盲。聲聞分得,故彼說如七日嬰兒不見日輪。今說聲聞不識根性,故過生盲。聲聞於事不能了達,過生盲故,非諦理也。 經 無有大`[乘=乘至【甲】]`乘根之利鈍。 贊曰:下明所無。大乘之士,能有觀於根性妙智,故能分別前根利鈍。聲聞無此觀根妙智,故不知根利之與鈍。如舍利弗教二弟子,金師之子教以白骨。`[澣=浣【甲】]`澣衣之子教以數息。亦如觀於最下乞兒,八萬劫前所修善根都不識故。舊文但有「不識」之言,無大乘智。 經 時無垢稱(至)宿住`[著=差【甲】]`著別。 贊曰:下令進益。有三:初令憶往事、次教發大心、後令得勝位。初中復二:初總明憶、後別明憶。此初文也。三摩地者,此云等持,即禪定也。以禪定者,顯是神通宿住智力,令諸苾芻隨憶`[住=徃【甲】]`住劫。亦有解云:宿世之中雖通成壞空住四劫,空劫無事,成壞乃是住之初後,唯有住劫善惡事明,故偏舉之,但名宿住,以攝成壞。今實義者,住非住劫,住於往`[有=昔【甲】]`有宿世之事,故名宿住。成壞住劫皆在其中,不須釋妨。舊云「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何甞不入,今始入也?示相今入,`[二〔-〕【甲】]`二亦無妨難。 經 曾於過去(至)正等覺心。 贊曰:下別明`[憶〔-〕【甲】]`憶。有四:一值良緣,五百佛所;二發大因,種諸善根;三修大行,積習勝德;四希求大果,迴向菩提。舊文但三,合第二第三為一故。 經 隨憶如是(至)彼大士足。 贊曰:此第二文,教發大心。說諸前事,今踵前心,故能發大`[心〔-〕【甲】]`心。初入佛法,不解軌儀,創聞妙理迴惶失錯,故捨出家之正軌而禮大士之卑足。 經 時無垢稱(至)不復退轉。 贊曰:自下第三,令得勝位。不退轉者,令至十住第七住中位不退也,永更不退作二乘故。《五戒優婆塞戒經》舍利子修大乘道六十劫已,因施眼故,退作二乘。所以《法華經》名化退菩提心聲聞令至不退,故知至於第七住也。非信不退,久已信故。亦非證行二種不退,名初學故。 經 時我世尊(至)為他說法。 贊曰:下顯詞由卑躬請退。於中有三:初彰智弱、次釋所由、後總結之。此初文也。一切聲聞不識根性,若不白佛不應說`[佛=法【甲】]`佛,錯逗根機無利益故。 經 所以者何(至)如佛世尊。 贊曰:此釋所由。諸聲聞人非常在定如佛世尊,故不能識諸根勝劣,顯佛恒在定故能識根。識根要由他心智故,他心智起必由定故。 經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贊曰:此總結也。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自下第六,命大剪剃男,初命、後詞。此命也。摩訶大也。迦多衍者,此云剪剃,婆羅門法諱為剃剪,`[時=將【校異-原】,將【甲】]`時為不淨,以顯垢膩污淨行故。昔有多仙久居山野,髮鬢繁長無人為剪。時有一仙,舊有二子,俱`[未覩=來看【甲】]`未覩父。大者恥污,不肯為剪;小者慈孝,為父剪髮鬚,而`[乃為法仙剃之=剃於髮【甲】]`乃為法仙剃之,多仙因此還得剪剃。為`[剪剃=剃剪【甲】]`剪剃者,諸仙護念,初大富貴,後亦成仙。因以為姓,今是彼種,故言剪剃。具足威神,簡餘小者,故立大名。那者男聲,其父及身俱是彼種,以男聲詮,簡別云也,西方亦有取母姓故。如滿慈子母,婆羅門姓彌勒故,隨其父母好性便取。 經 迦多衍那(至)詣彼問疾。 贊曰:下詞有三,此總陳道屈。其隨佛後說安立諦,不契非安立諦,`[便=便初【甲】]`便被彼訶。智辨既卑,故詞道屈。 經 所`[以=以者【考偽-原】,有【甲】]`以何(至)便入靜住。 贊曰:下顯理窮,初徵、後顯。顯中復二:初陳已事、後顯他詞。陳已事中,初顯所隨、後顯他隨。此徵及顯所隨也。便入靜住者,凡住有三:一聖住,謂三解脫門及滅定,`[佛=佛多【甲】]`佛住空及滅定。二天住,謂四靜慮,佛多住第四靜慮。三梵住,謂慈悲喜捨,佛多住大悲。今言靜住,謂住空或滅定,依第四定而住,故言靜住。 經 我即於後(至)寂滅義。 贊曰:此顯能隨,能隨佛後說妙法故。今說安立諦理之中,初四苦諦理、後一滅諦理,欲令厭苦欣於滅故。決擇者,決了簡擇,解釋之義。五蘊生滅名無常事,生滅之理名無常義。義是義理,下皆准知。蘊性逼迫名為苦事,逼迫之理名為苦義。蘊非實有名為空事,非實有理名為空義。蘊中無我名無我事,無我之理名無`[義=我【甲】]`義義。諸行寂無所顯之滅名滅諦事,此寂滅理名寂滅義。此等五相,皆隨於心之所變`[作=行【校異-原】]`作,名為安立。《勝鬘經》說有作四諦也。 經 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下顯他詞。有二:初明至軌、後正陳詞。此初文也。 經 唯大尊者(至)說實相法。 贊曰:下正陳詞。有三:初總非、次別非、後明益。此初文也。空理義云:此五實義,本性皆無,性離言詮,非常非無常、非苦非不苦、非空非不空、非我非無我、非寂非不寂,為遮執常等故說無常等,非真勝`[義〔-〕【甲】]`義中有實無常等。故聖教言「諸佛或說我,或時說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今者定說有無常義,故今訶以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應理義云:此五實義,性即真如。緣此之心無分別智,緣不生不滅真如為境。今以緣生滅有作諦理分別心行,說於實相真如之法,甚不契當,故言無以。 經 所以者何(至)是無常義。 贊曰:下別非之,五非為五。此非無常。空理義云:俗諦有相,有過去故,有已生已滅;有現在故,有今生今滅。有未來`[也=世【甲】]`也故,有當生當滅。以解無常勝義無相,一切都空,三世本無,何有生等?達解此理,常見自`[己=亡【甲】]`己,故是世俗無常勝義之真理也。應理義云:諸佛畢竟勝義道理,真如之中本無三世,何處得有過去已生、現在今生、未來當生,過去已滅、現在今滅、未來當滅?故無生等是真無常之勝義理,不同安立有生滅理以為無常義。今以真如常理而為能詮,`[詮〔-〕【甲】]`詮生滅無常之所詮義,故云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真如體常,遮常執故。無常顯故,名無常家義。《涅槃經》云「有苦有諦有實,苦謂苦事,諦謂苦理,實謂真如。」聲聞有苦諦而無有實,不達真如非安立故,唯達安立事與理故,由此真如依詮所顯為無常義。 經 洞達五蘊(至)是苦義。 贊曰:空理義云,俗諦有苦,以有相故。勝義無相,本性非有,遮執樂故,說之為苦。故能洞達五蘊理空本無從起,是真苦義。應理義云:五蘊性空即是真如,遍計所執空之性故,性非空也。洞達此理,知此本真,無所由起,依詮顯實,名苦之義,苦之實故。 經 諸法究竟(至)是空義。 贊曰:空理義云,世俗諦有、勝義諦空、究竟道中都無所有,此是空義,空者無故。應理義云:諸法之中究竟真如,無如所執。諸法有故,因空所顯,說為空義。 經 知我無我(至)無我義。 贊曰:空理義云,知勝義諦本相皆無,我無我體,由來不二,為遮我倒,故說無我,是無我義。應理義云:知於真如本`[離=無【甲】]`離言說分別之相,我與無我由來不二,為遮我故因無我顯,名無我義。 經 無有自性(至)是寂滅義。 贊曰:空理義云,其一切法,勝義諦中無自作用,故無自性。無他作用,故無他性。因緣生法,皆說空故,由此說無熾燃生死。生死既無,亦無涅槃,今時`[無〔-〕【甲】]`無息滅。涅槃既無,故無寂靜之體,亦無煩惱、畢竟寂靜所顯之滅,既爾都無究竟寂靜之事故。聖教云「設有一法過涅槃者,我亦說為如幻如化」故。此空理是寂滅義,無`[有〔-〕【甲】]`有實涅槃`[而=而可【考偽-甲】]`而得。由此《中》、《百》論有〈破涅槃品〉。應理義云:勝義諦中,有為諸法不自`[生=在【甲】]`生故,無自實性。不從他生故,無他實性。不從`[其=共【考偽-原】,共【甲】]`其生故,無二實性。雖無於此作用之緣,唯有功能緣可得故,由此故無熾然生死。生死既無,亦無實滅,真理本滅非今始滅。亦無有實寂靜自體、煩惱畢竟寂靜之位,能令行者究竟寂靜。此方名為`[實=實寂【甲】]`實滅義,名大涅槃,非如小乘假涅槃也。 經 說是法時(至)心得解脫。 贊曰:此明益也。得阿羅漢,義如前釋。 經 時我世尊(至)詣彼問疾。 贊曰:此顯`[結〔-〕【甲】]`結詞由卑躬請退。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自下第七,命大無滅,初命、後詞。此初命也。梵云阿泥律陀,此云無滅。相傳釋云:八萬劫前曾為供養一辟支佛,所得善根于今不滅,故名無滅。又《譬喻經》云「毘婆尸佛入涅槃後,阿泥律陀曾入佛堂以為劫賊,見燈將滅,遂抽一箭挑燈`[便=使【甲】]`便明。見佛威光,面色毛竪。念言:『他尚施物求福,我云何盜?』遂捨而去。以此善根,九十一劫常生善處。今得值我,得是天眼,所獲福果曾無滅盡。」故言無滅。是佛`[當=黨【甲】,堂【考偽-甲】]`當弟。又傳經云:世尊父叔,總有四人:一名淨飯王,有二子,大名薩縛曷剌他`[志=悉【甲】]`志陀,此名一切義成,即是佛也;二者難陀。二名斛飯王,亦有二子,大名天授,即是提婆達多;小名阿難陀。三名白飯王,亦有`[一=二【考偽-原】,二【甲】]`一子,大名阿泥律陀,小名摩訶`[果=男【甲】]`果。四名甘露飯王,亦有二子,大名拔提,小名提沙。此之八子,皆悉出家。彼阿泥律陀,`[仙=佛【甲】]`仙處聽法,坐下睡眠。如來呵責:「咄咄!何為睡眠?螺`[蚌=蜯【甲】]`蚌之類。」無滅慚愧,聞法悲淚,多日不`[8]睡=眠【甲】*`睡,遂便喪眼。後問耆婆,耆婆問其初患因緣,彼便具報。耆婆答言:「`[眠=眼【甲】,眠【考偽-甲】]`眠是眼食,多時不`[*8]`睡,眼便餓死。求差甚難。」遂修天眼,得見大千。人得天眼,應成二眼,人眼雖無,天眼見物半`[見=有【考偽-原】,有【甲】]`見半無,因有說言半頭天眼。今命之也。 經 時大無滅(至)詣彼問疾。 贊曰:下`[*17-2]辭=詞【甲】*`辭有三,此總陳道屈。其得天眼,有漏無記,有相非真。既被雙徵,便不能報,故初`[*17]`辭也。 經 所以者何(至)一處經行。 贊曰:下顯理窮,初徵、後顯。顯中復二、初陳已事、後顯他詞。陳已事中有三:初明已經行、次梵天來問、後申其正答。此徵及明已經行也。西方地濕,所食難消。疊塼為道,擬行消食,來而復往,如世經物,故言經行。因此亦得說法誦經,諸學禪者亦修光明及舉等相。 經 時有梵王(至)能見幾何。 贊曰:下梵天來問。天眼居禪,梵王皆得。見無滅之剋證,謂順已而來詢。然地有上下、修有`[弱強=強弱【甲】]`弱強,故得天眼能見幾何。舊文顛倒。 經 時我答言(至)阿摩洛菓。 贊曰:此申其正答。一佛所化三千大千,無滅聲聞,故唯見此。西方菓味,眾色不同。阿摩洛菓,人多愛重,故以為喻,顯見分明。 經 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下顯他詞。有二:初明至軌、後正陳詞。此初文也。 經 尊者無滅(至)為無行相。 贊曰:下正陳詞。有五:初徵詰、二默然、三梵問、四彼答、五利益。初徵復三:初總徵、次別`[徵〔-〕【甲】]`徵詰、後結難。此初文也。為有行相者,空理義云:所得天眼,為是體有差別行相、為是體無差別行相?初問世諦,後問真諦。應理義云:為有虛妄分別之行解相狀、為無虛妄分別之行解相狀?此中論者乍似`[猛=孟【考偽-甲】]`猛浪,無心緣境而無行相。若無行相,如何緣境?如唯識說。今問虛妄,故無有失。 經 若有行相(至)不應有見。 贊曰:此別詰也。空理義`[言=云【甲】]`言:若是體有之行相者,即與外道五通無別,云何名內?等者,相似無別之義。以執為有世俗諦故。若體是無之行相者,即是無為。無為真諦,性皆空故,如何有見?應理義云?若有虛妄分別之行相者,即與外道五通無別,彼從虛妄分別生故,三界心心所皆虛妄分別故。若無虛妄分別之行相者,即是無為真如之類,不應有見。真如雖有,無行相故,不能有見。觀其此問,`[且問〔-〕【甲】]`且問聲聞佛之天眼,亦應雙問佛天眼,通心心所故,非無行相;非是虛妄分別心故,非有行相。不同前問,故無有失。 經 云何尊者(至)能有見耶。 贊曰:此結難也。此理皆非,云何有見? 經 `[時=時我【甲】]`時世尊默無能對。 贊曰:二默然也。詞理無加,故默無對。 經 然彼諸梵(至)真`[大根=天眼【甲】]`大根者。 贊曰:三梵問也。`[孰=熟【甲】]`孰者誰也。梵聞希法,便得未曾。屈已尊人,便問世間誰得最勝真天眼者。 經 無垢稱言(至)及種種相。 贊曰:四彼答也。有佛釋迦,久修善本,得真天眼。空理義云:釋迦真智,內契真空,不捨寂定,不是有為;外隨世俗,見諸佛國,不是無為。名真天眼。不同外道見於二相及種種相。二相者,總有空相,種種相者別有空相。應理義云:無滅天眼,用而不寂,先入本定,後起天眼。天眼散心有漏無記,名非真眼。唯見大千,如來天眼,無分別智,正觀真如,不捨寂定,後得智中起於無漏善性天眼,見諸佛國、廣盡十方,能無二相及種種相。二者有行無行、總差、別相共相之類。種種相者,別差別相自相之類,`[此=此無【甲】]`此虛妄分別相也。 經 時彼梵王(至)歘然不現。 贊曰:五利益也。`[聞希=希聞【甲】]`聞希妙法,便發勝心。聽問既周,歘然不現。 經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贊曰:結答詞由卑躬請退。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自下第八,命優婆離,初命、後`[*17-4]辭=詞【甲】*`辭。此命也。梵云優婆離,此云近執。佛為太子,彼為近臣,執治`[故=政【考偽-原】,政【甲】]`故事,故云近執,即守庫藏之官僚也。諸釋出家,留所`[著=者【甲】,有【校異-甲】]`著衣寶冠及象而皆與之。後便思念:「釋子豪貴,尚捨出家。我何人也,而猶安住?」以冠挂樹、象繫樹間,願言:「取者我當奉施。」往釋子所,具述來情。釋子咸喜,便來白佛:「請先度之,為我上座,自捨慢心,我當敬事。」佛便許之,釋子致敬,禮拜波離,大地`[震=振【甲】]`震動。空聲遙`[贊=讚【甲】]`贊:「是諸王子,我慢山崩。屈己先尊,今禮卑足。」為持律之上首,故今命之。 經 時優婆離(至)詣彼問疾。 贊曰:下`[*17-5]辭=詞【甲】*`辭有三,初總陳道屈也。我依律行,教彼息愆,彼說證真,罪種方滅。我謂由身語而得罪除,彼說會心源而方垢盡。理既墮矣,詞亦負焉,故總詞也。 經 所以者何(至)不敢`[諸=詣【甲】]`諸佛。 贊曰:下顯理窮。有二:初陳己事、後顯他詞。己事有二:初陳二人來請出罪,後說己為如法息除。初陳二人來請出罪中有三:初明至由、次明至軌、後請出罪。此初文也。佛為法主,威德特尊,小事輕塵誠`[為不=及未【甲】]`為不可,故`[7]懷=壞【甲】*,懷【考偽-甲】*`懷愧恥不敢詣佛。 經 來至我所(至)而謂我言。 贊曰:此明至軌也。 經 唯優婆離(至)得免斯咎。 贊曰:此請出罪。微小罪中,生大怖畏。既違律行,誠以為恥。願為解除我心所憂、我心所悔,得免罪咎。既罪可出,明非初篇。 經 我即為其(至)得`[請=清【甲】]`請所`[化=犯【甲】]`化。 贊曰:下說已為如法息除。言如法者,如其律法。世尊輕事或重制、重事或輕制。然出罪時,但是作法,道理應爾,非是依業道滅罪`[彼=根【甲】]`彼之法,如其律法解說道理,令除憂悔,得清肅其所犯之過。 經 示現勸`[道=導【甲】]`道讚勵慶慰。 贊曰:顯`[如=如如【校異-甲】]`如法相,一示現、二勸導、三讚勵、四慶慰,餘經說亦加令離欲。《瑜伽》八十一云「令離欲者,訶責六種黑品諸行,示其過患,令離愛染。」即是所說。令除憂悔。示現者,為`[令=今【甲】]`令受學白品行故,示其四種真實道理。勸導者,謂已示現得信解者,安置學處,令正受行,由已於彼得自在故。彼便請言:「我於今者當何所作?唯願教`[悔=誨【考偽-甲】]`悔。」因告之曰:「汝等今者於`[如=如是【甲】]`如如是事,應作應學。」讚勵者,謂彼若於所知所行所得之中心生退屈,爾時稱讚策勵其心,令於彼事堪有勢力。慶慰者,謂若於法及隨法中勇猛正行,即應如實讚說慶悅,令其歡喜。更有一釋,並如彼論,此中即是令離罪染。示其白品、勸其正行、讚令勿退、慶其所作,令生歡喜,名如法說。舊經闕此。 經 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下顯他詞。有二:初明至軌、後正陳詞。此初文也。 經 唯優婆離(至)勿擾其心。 贊曰:陳詞有五,初`[除=陳【甲】]`除正理、二顯讚揚、三明已告、四彰罪滅、五述發願。陳理復三:初總非、次顯正、後結正。此初文也。空理義云:二人犯罪,由`[*7-1]懷=壞【甲】*,懷【考偽-甲】*`懷有相,今請悔除,還教起有,以有加有,故名增罪。當直除滅彼心憂悔,應說無相罪性本空為彼除之,勿以有罪亂其心也。擾者亂也。應理義云:二人犯罪,罪為業道,當須證理體達虛幻方拔罪根。但依作法用事而滅,口是心非,滅而不滅,罪業更生,名為重增。當說真理令彼證之,當說俗幻令其了達,名直除滅。拔罪種子,勿以事相擾亂其心而現罪滅。 經 所以者何(至)不在兩`[同=間【甲】]`同。 贊曰:下顯正中有二,初明真理令證罪根;後明俗事令知罪偽,「唯優波離一切法性生滅不住」下是。罪相無實,易可息除。罪根種子本真,證之罪滅。罪滅者,拔除煩惱惡業苦果諸種子也。斷種子故,一滅不生。`[名=若【甲】]`名身語懺悔,但名制伏,益力損能,非真滅罪,後還生故。初中復三:初陳正理、次問令解、後明染淨之相。陳理有三:初明罪性、次明罪依、後明罪體。此初文也。空理義云:罪性者真空理。罪性若有,可住內根,由外六境,成在兩間。罪性本空,都何所住?世俗諦中,罪住六根,六塵為緣而起罪故,亦名在外。內因外緣,可住兩間六識等內。罪性既空,故都無住。證罪性空,當有何罪?應理義云:罪性者真如理,此理不依內根外境及住兩間。由`[逆=迷【甲】]`逆此理,展轉罪生。證達此理,罪當永盡。 經 如佛所說(至)有情清淨。 贊曰:此明罪依。有二:初明假者依心而成、後明罪體依心方起,罪必依心方得`[起=起故【校異-原】,起故【甲】]`起。此初文也。罪謂所作惡身業,體即不善思之現種也。心為所依,思能依故。可毀可厭,故名為罪。故初明罪依令其了達,後方明罪體。將明罪依,先引佛語。空理義云:此引俗諦教,心謂六識,不說有八。心若實有、有實罪者,即有情`[甲本冠註曰雜疑離或是剩字]`雜染;心性本空,罪者非有,故有情淨。應理義云:《成唯識》說,心謂第八識,有情謂五蘊假者,此依彼心而假建立。第八之心若是有漏雜染所攝,能依假者亦是雜染。所依`[第〔-〕【甲】]`第八心若是無漏清淨所攝,能依假者亦是清淨。今此通依八識,建立假者有情,心是本故。故罪及罪者,離心亦非有。 經 如是心者(至)不在兩間。 贊曰:下明罪體依心方起。空理義云:如是心者,勝義諦中亦不住內外、不在兩間,性本空故。能起罪體。由此非真。應理義云:此八識心,不同二乘所說六識,六識`[實=不實【考偽-甲】]`實住在六根,亦不實在外及兩間,唯依真如淨法界住,由此罪垢亦無住處。 經 如其心然(至)不出於如。 贊曰:此明罪體。空理義云:如其所依心本空寂,都無所住,能依罪垢。勝義諦中亦無自性,無所依止。罪垢既爾,諸法亦然,誰為罪緣?誰為出者?以心罪法三不出於如,如空無故。應理義云:如其本心不住內外,唯依真如。能依罪垢亦復依如,不依內外。如罪垢然,犯罪之緣及出罪者,一切諸法亦不出如,不依內外,都無實罪,一切皆是真如理故。由迷心故,諸過非起,可毀可責,名之為罪。由心悟故,罪滅善生,可讚可欣,名之為福。故說罪從心生,還從心滅。 經 唯優婆離(至)曾有染不。 贊曰:下問令解。有三:初問、次答、後顯令解。此問也。空理義云:汝心本淨,性本空故,無染故淨。汝得阿羅漢涅槃解脫時,此空性心曾有染不?凡聖雖殊,心實無別,故以為問。應理義云:《成唯識》中解心性淨略有二義:一即真如法性之心。故《勝鬘`[經=說【校異-原】,說【甲】]`經》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難可了知。二因緣心,《瑜伽》五十四說,依他性心,性非煩惱,名本性淨。`[今=今說【校異-原】,今說【甲】]`今`[彼=後【甲】]`彼心非煩惱故,言本性淨;與染相應,名為染心,非心體染名為染心。此心非但未得解脫性本來淨,得解脫時亦曾無染。今但問彼得解脫時本性淨心曾有染不,將`[顯〔-〕【甲】]`顯未解脫`[比=此【校異-原】]`比解脫心性本淨。 經 我言不也。 贊曰:此答也。得解脫時,心曾不染。 經 無垢稱言(至)亦復如是。 贊曰:此顯令解。空理義云:得聖證真,`[知=如【校異-甲】]`知心本空,所以不染。故知有情心性本淨,曾無有染,亦復如是,心空同故。應理義云:以凡因緣心,例聖因緣心,本來不染亦復如是,俱心性故。由此故知,惡思是罪,如客暫有,染惱其心;證理智生,客罪便滅。故心斷惑已,名離相應縛。此不復緣境,名離所緣縛。由離二縛,名心解脫;證達理故,故達心理,名為罪滅。 經 唯優波離(至)即性清淨。 贊曰:下明染淨之相。略有三翻,此初翻也。心有總分別,有別異分別,即有煩惱。煩惱起故,罪業遂生,便招生死。若無總分別及別異分別即無煩惱,煩惱無故不起罪業,遂即清淨便得涅槃。分別者,`[總=總明【校異-原】,總明【甲】]`總分別。異分別者,種種計執。汝由此二,生煩惱故,`[應=應取【校異-原】,應取【甲】]`應無分別便得清淨。 經 若有顛倒(至)即性清淨。 贊曰:此第二翻。顛倒者,執有真實常樂我淨,背真理故,名為顛倒。或七顛倒,此四更加想心見三。於彼四中起妄想分別,名想倒。於此四中,忍可欲樂、建立執著,名見`[倒=側【甲】]`倒。心倒者,謂即於彼所執著中,貪等煩惱此略有三:一愚癡為本,二薩迦耶見邊見一分見取戒禁取及貪為自性,三餘煩惱為等流。如《瑜伽》第八說,有此諸倒即有煩惱,無此倒者即成清淨。汝既煩惱,明有顛倒。 經 若有取我(至)即性清淨。 贊曰:此第三翻。取者執取,執我為本,雜染便生。若不取我,達解無我,即性清淨。汝既雜染,明有取我。顯彼二人有煩惱之所以也。上令知真,罪垢自滅。下明知俗罪易息除,如知賊緣易可除破。 經 唯優婆離(至)如電如雲。 贊曰:下明俗事,令知罪偽。略有四重,此第一重。說俗生滅,略有四喻,如幻化電雲,皆非實有、皆悉不住,性自虛偽。 經 一切法性(至)亦不暫住。 贊曰:此第二重,說俗迅速,無所`[願=顧【甲】]`願待,不經念住,速即謝故。 經 一切法性(至)如健達`[婆=縛【甲】,婆【校異-甲】]`婆城。 贊曰:此第三重,說俗體由虛妄所見。此有三喻:如夢所見,思想起故。如陽焰者,渴愛生故,執為實水。如健達縛城者,此云尋香城,西方散樂名曰尋香,不作生業唯尋食香,而便作樂伺彼乞求。此幻化城,樓櫓可愛,名尋香城。海中水氣,日光所臨,遙見雉堞,亦似幻城。水激為聲,`[微=徵【校異-甲】]`微同作樂,似彼尋香城,故亦名尋香城。誑惑起故,今以為喻。 經 一切法性(至)如鏡中像。 贊曰:此第四`[重〔-〕【甲】]`重,說俗心作,如水中月。水實無月,心妄謂有,不知以水為緣,還見本月。一切世俗皆心所作,不知自心,謂有外境。鏡中之像亦無實像,以鏡為緣,還見本面。心之所取亦復如是,不知自心,謂離心有。鏡中之像若實有者,見去何不去?`[觀=覩【甲】]`觀來`[所=何【甲】]`所不來?彼鏡既不真,諸俗皆如是。 經 如是知者(至)名善調伏。 贊曰:此結正也。律者儀`[或=戒【甲】]`或,證真`[如=知【甲】,如【校異-甲】]`如俗,善可軌故。調伏者,調伏三業,息諸惡故。善知罪性、能依罪根、善識罪相,易可`[顧=傾【甲】]`顧拔,名善調伏。 經 時二苾芻(至)而不能說。 贊曰:二顯讚揚。初得未曾有;後正讚歎智慧辨才,是優婆離所不能及。 經 我即告言(至)起居士想。 贊曰:三明已告,初總、後別。此總告也。 經 所以者何(至)殊勝如是。 贊曰:除佛無能制伏大士智慧辨才,其慧及辨才如是。 經 時二苾芻(至)正等覺心。 贊曰:四彰罪滅。雖未證真,拔罪種子,初聞妙理,應悔息除。不但罪`[滅〔-〕【甲】]`滅,無`[上〔-〕【甲】]`上覺心亦發。 經 便為作禮(至)殊勝慧辨。 贊曰:五述發願。新學苾芻已曾犯罪,乍見慧辨,誰不虔恭?故為作禮。 經 時我默然(至)詣彼問疾。 贊曰:結答詞由卑躬請退。`[不分卷【甲】]` `[末題新加]`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三(末) 說無垢稱經贊卷第四(本)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不分卷【甲】,甲本冠註曰已下舊本卷第四本]`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自下第九,命羅怙羅,初命、後`[11]辭=詞【甲】*`辭。此初命也。羅怙羅,此云執日,本是執日阿脩羅名,《法華經》云羅睺阿脩羅王是也。此是非天前軍,非天將與帝釋鬪時,此為前軍。見日月天子放光遠射非天之眼,`[非天此=此非天【甲】]`非天此乃以手執日障蔽其光。今此佛子取喻為名,亦復如是。佛法如日,由`[有=在【甲】]`有此子,障我佛法智日之光,如彼非天,故以為名。古名宮生,耶輸被謗,設誓自明,實在宮生、非外他子,故名宮生。此子因緣,如經廣說,以昔為王,沙門求見,六日不`[覩=看【甲】]`覩;或塞鼠穴六日,障他母子絕食,故處胎中經六年住。後佛至迦維羅國,七日化千比丘皆形似佛,使之選佛,果至佛所,以明佛子。遂令舍利、目連度之,時年小矣。恐繁不述。 經 時羅怙羅(至)詣彼問疾。 贊曰:下`[*11-1]辭=詞【甲】*`辭有三,此總陳道屈。昔讚出家,有為有相;`[彼陳=陳彼【甲】]`彼陳出家者為無為`[16]有〔-〕【甲】*`有相。以真詰俗,道屈`[*11]`辭窮,故不堪也。 經 所以者何(至)功德勝利。 贊曰:下顯理窮,初徵、後顯。顯中復`[*16-1]有〔-〕【甲】*`有二:初陳已事、後顯他詞。已事有二:初顯他問、後顯已答。此徵及顯他問也。此諸童子,婆羅門種,姓離`[呫=咕【甲】]`呫毘。佛為輪王,羅怙羅繼嗣,故今讚歎亦言輪王。輪王有四,鐵、銅、銀、金,各能王彼一二三四天下人庶,如常分別。既脫屣輪帝之寶,而為出家,學出家功德有何利也? 經 我即如法(至)功德勝利。 贊曰:此顯已答。出家寬曠猶若虛空,在家迫`[進=迫【甲】]`進譬諸牢獄。故經言「孔`[雀=鵲【甲】]`雀雖`[*16-2]有〔-〕【甲】*`有色嚴身,不如鴻鶴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功德者善生,勝利者惡滅。功德者福,勝利名智。勝利者能出世間,功德者福惠二嚴。 經 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下顯他詞。有二:初陳至軌、後正陳詞。此初文也。 經 唯羅怙羅(至)功德勝利。 贊曰:下正陳詞。有五:初正陳理詰、二勸彼出家、三童子請問、四無垢教示、五童子獲益。初中有三:初總非、次別詰、後結正。此初文也。 經 所以者何(至)是為出家。 贊曰:下別詰中有二,初`[20]票=標【甲】*`票、後顯。此初`[*20]`票也。空理義云:前讚出家世俗有相,今以勝義無相為徵,故言無`[勝〔-〕【甲】]`勝利、無功德。應理義云:世俗事為末,勝義理為本。前讚出家,讚俗事末;今以理本為正,故言無利德名真出家。 經 唯羅怙羅(至)功德勝利。 贊曰:下顯有三,初明有為有相出家、次明無為無相出家、後明大乘出家德利。此初文也。前為他說有功德勝利體相者,有為有相,非勝義諦也。 經 夫出家者(至)功德勝利。 贊曰:此明無為無相出家。空理義云:夫出家者,本欲滅除世俗有相,希趣勝義無為性空。性空之中何有德利?應理義云:一切聖人皆無為而有差別,無為即是`[涅槃=菩薩【甲】]`涅槃解脫、真如理滅,涅槃解脫生死縛故,真如湛寂離妄倒故,擇滅性離二勝障故。為求此故而作出家,諸德本故。不為有為,非德本故。故於無為,無德無利。無為`[本=法【甲】]`本中無有差別,性相功德亦無差別,`[作=執【甲】,作【校異-甲】]`作用勝利非無凝然功德勝利。又出家者,離分別執;有德有利是有分別,非真出家。故真出家,破分別執,無德無利。 經 唯羅怙羅(至)無色非色。 贊曰:下明大乘出家德利,有二十四句。舊有二十二句,全`[3]闕=𨷂【甲】*`闕新中無色非色及無諸取,仍止觀雙修中`[*3]`闕修觀,斷惡修善中無修善。此中三句,空理`[義=義與色【甲】]`義云:勝義諦中,無他彼、無`[自此亦=身自【甲】]`自此、亦無中間;遠諸見,亦`[無=無非【甲】]`無色`[與無色〔-〕【甲】]`與無色別。應理義云:此三句中,一無彼此中間,出家之人物我俱遣,身外無他彼,攝他同己,常行濟拔。他外無自此,他得樂時,如我得故。亦非物我外而有中間。二遠諸見,五見皆斷。舊云「六十二見」,唯是邊見邪見所攝,相極狹也。三無色非色,色謂修飾儀容、非色謂識達了解,都不持此,名`[之〔-〕【甲】,之【校異-甲】]`之為無。或外道妄見,執我為色,執色蘊為我故。執我為非色,執四蘊命根為實我故。如六十二見中,`[之=言【甲】]`之我`[者=有【甲】]`者色,死後有想;執我無色,死後有想等,此等皆為無為出家。故離諸非而順諸`[見=是【甲】]`見,下皆准知。 經 是涅槃路(至)聖所攝受。 贊曰:此有三句。空理義云:無此彼中間者,能到涅槃,故名為路。達諸見故,智者稱讚。無色非色故,聖所攝受。應理義云:其為無為而出家者,一到涅槃故、二聖所稱讚、三聖行攝受。諸聖常時攝而領之,以為勝故。舊云「處於涅槃」,由此為路,能處涅槃。又云「聖所行處」,即聖所稱讚,契聖心故。 經 降伏眾魔(至)離諸惡法。 贊曰:此有七句。空理義云:分別執有,故是眾魔,便入五`[趣=處【甲】]`趣,不得五眼、無五根力,乃損眾生、自惡不息。若為達空而出家者,眾魔自降,乃至廣說,自惡便息。應理義云:為無為法而出家者,一降四魔、二超五趣、三得五眼、四立五根、五獲五力、六不損惱彼一切眾生、七自諸惡一切能離。五眼者,一肉眼,非修定生,四大所造淨色為性。二天眼,因修所生,大造淨色。三法眼,緣教有慧。四慧眼,緣理空智。五佛眼,覺察自他之妙智也。所餘四魔、五趣、根、力,皆如前說。 經 摧眾外道(至)離我我所。 贊曰:此有六句。空理義云:若為有為有相出家,不能摧外道超假名,乃至不能離我我所。若為無為無相出家,便摧外道,離我我所。應理義云:為無為法而出家者,一正見故摧外道、二`[法體=體法【甲】]`法體亡言故超假名、三得大涅槃出貪欲泥、四無耽著故無繫屬、五無物我故無所攝受。舊經`[倒=到【甲】]`倒此,云「無所受故離我我所」。 經 無有諸取(至)善護他心。 贊曰:此有三句。空理義云:取者分別執取之義。擾者煩擾。亂者惱亂。調者制伏。護者隨護。為無為空而出家者,無執取、離煩惱、伏自心、`[滅=善【考偽-原】,咸【校異-甲】]`滅護他意。為有為相而出家者,不能如是。應理義云:一離諸取。取者貪著執取之義,體即四取:一欲取,緣五境貪;二見取,取諸見;三戒取,取諸戒;四我語取,取別實我。無我體,唯有名,名我語取。後三體慧,如名各以自見為性。此無諸取;是折伏道;斷諸取,斷惑道。二無擾亂。`[擾亂〔-〕【甲】]`擾亂,擾者散義,亂謂𮜒義,即體散亂,心馳境中,𮜒擾不定,故名擾亂。`[或=或無【甲】]`或六散亂,一自性、二相、三麁重、四`[內=肉【甲】]`內、五外、六作意。三調自心、護他心。自心煩惱善能調伏,將護他心勿令生惱,而成就之。 經 隨順寂止(至)修一切善。 贊曰:此有二句。一順定修慧,寂止者定,勝觀者慧,止觀二門攝諸功德;二離惡修善,名真出家。空理義云:觀達性空,心常住此,故名止觀。知俗證真,故名斷修。 經 若能如是名真出家。 贊曰:此結正也。 經 時無垢稱(至)宜共出家。 贊曰:此下第二,勸修出家。初總`[*20-2]票=標【甲】*`票勸、後顯勸由。此初文也。佛法契真,故名善說。毘奈耶者,此名調伏,即廣律本。出家乃是佛法調伏之所攝持,勸可依律而出家也。此乃大乘毘奈耶耳。 經 所以者何(至)第一最難。 贊曰:此顯勸由,有四難故。一佛出世難、二離八無暇難、三得人身難、四具有暇難。今得有暇,可謂功德,汝可出家。舊無後三。 經 諸童子言(至)不得出家。 贊曰:第三,童子請問。諸遮難中,父母不許,不得出家;非我本心不樂出家。 經 無垢稱言(至)成苾芻性。 贊曰:第四,無垢教示出家中有二:一身出家,被服落`[19]絲=綵【甲】*`絲;二心出家,發心修行。發心修行是真出家,得持禁戒成苾芻性;被服落`[*19]`絲成苾芻相。今勸出家,依真出家`[故〔-〕【甲】]`故。 經 時三十二(至)誓修正行。 贊曰:第五,童子獲益。 經 時我默然(至)詣彼問疾。 贊曰:結答詞由卑躬請退。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自下第十,命阿難陀,初命、後`[*11-3]辭=詞【甲】*`辭。此命也。阿難陀者,此云慶喜。釋迦成道,人天慶喜,當此夜生,因以為稱。後年二十,方始出家。佛法皆聞。為佛侍者,親而且`[待=侍【甲】]`待,故今命之。 經 時阿難陀(至)詣彼問疾。 贊曰:下`[*11-4]辭=詞【甲】*`辭有三,此總陳道屈。謂佛實疾,我方乞乳。彼說化身,真佛無疾,道屈故`[*11]`辭。 經 所以者何(至)當用牛乳。 贊曰:下顯理窮,初徵、後顯。顯中有二:初陳已事、後顯他詞。已事有二:初以疾須乳、後我方乞`[之=又【校異-原】]`之。此徵及佛疾當用乳也。現小疾者,佛患背痛,時亦有之,乳和畢鉢,可以為療。 經 我於晨朝(至)從乞牛乳。 贊曰:我方乞之食,不非時故,晨朝將入聚落故,整服如鳥翼故。持衣鉢乞必有處,依城中規以供侍,從乞牛乳。 經 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謂我【甲】]`作是言。 贊曰:下顯他`[*11-6]辭=詞【甲】*`辭。有二:初明至軌、後顯他詞。此初文也。 經 唯阿難陀(至)持鉢在此。 贊曰:下顯他`[*11-7]辭=詞【甲】*`辭有五:一彼問、二已答、三理詰、四生慚、五空告。此初也。方申理詰,初示不知,故為此問。 經 我言居士(至)故來至此。 贊曰:此已答。 經 時無垢稱(至)誹謗如來。 贊曰:下理詰。有二:初責其謗佛有疾、後顯佛實無疾惱。或初顯報身無疾、後顯法身無疾。初中復二:初總責、後`[別=引【甲】]`別責。此初文也。嫌言不當`[是=之【甲】]`是甚,重言止止。誹毀者,謗黷之異名。佛實無疾,謂佛有疾,名虛謗也。 經 所以者何(至)當有何惱。 贊曰:下別責。有四:一惡法久亡、二責為麁語、三善根已滿、四即受`[7]限此=愧羞【考偽-原】*,隈羞【甲】`限此。此為二對。惡法盡故,有疾言麁;善法圓故,有疾可恥。故分為四,此初文也。佛體無漏,金剛合成。生死因果、現種惡法及微細習氣皆已永斷。諸善皆圓,當有何疾?疾`[者=者本【甲】]`者由惡因生故。四大乖違名疾,由此疾故苦惱遂生。佛善皆圓,有何苦惱?善因不招苦惱果故。 經 唯阿難陀(至)得聞斯語。 贊曰:二責為麁語,令禁聲歸寺,名默還所止。言佛有疾,`[磣=磽【考偽-原】]`磣`[切=确【考偽-原】]`切有餘,故名麁語。莫使異人聞麁語者,總也。已下別顯。何謂異人?大威天者,欲色二界有大神通道德天也。餘處菩薩,皆見報身,曾不聞疾;今聞佛疾,甚可驚疑。故名麁語。 經 唯阿難陀(至)無有是處。 贊曰:三善根已滿。轉輪聖王具少善根,修十善因之所感得,名成少善,尚得無病。況佛多劫無量善因福智二嚴,而當有疾?必無是理。 經 唯阿難陀(至)受斯鄙恥。 贊曰:四恐受隈羞。有三:初總責、次別責、後驅`[遂=逐【考偽-原】]`遂。此初也。可急竊歸,勿令我等受此鄙`[愧=隈【甲】]`愧可恥之語。 經 若諸外道(至)諸有疾乎。 贊曰:此別責也。外道邪見,多生誹謗。若聞麁言,惡念必起:「自疾不救,何以救人?」 經 可密速去勿使人聞。 贊曰:此驅逐也。禁聲急急逐去,勿使外人聞。 經 又阿難陀(至)世法不染。 贊曰:自下顯佛實無疾惱,亦顯法身無疾。略有十句五對:一是法身、非雜穢身,此是功德法所成身,名為法身。非真如身,此事身故;非是煩惱眾苦雜身。二出世間身、非世間身。出世間者,不可毀壞、非道所治,非是世間可毀可壞、道所治也,故諸世間疾惱等事所不能染。 經 是無漏身(至)當有何疾。 贊曰:三,是無漏。非是相應所緣二縛之所隨增,離諸漏故。四是無為。無為有二:一真如等,非因緣生,故名無為。二無漏蘊,非業煩惱之所為故,亦名無為。佛五蘊身亦名無為,非業煩惱之所為故。五出眾數。不墮生數,數`[永=不【甲】]`永寂故,但墮法數。眾生必是趣界生`[獲=攝【甲】]`獲,體即第八異熟無記識。佛身唯無漏唯善故,非生數所攝,如是之身當有何疾?阿難少見,謂佛化身即真佛身是雜穢身,乃至廣說,墮在欲界人趣之身,謂實有疾。故今`[示〔-〕【甲】]`示正理,佛`[示=無【甲】]`示實疾。 經 時我世尊(至)而謬聽耶。 贊曰:四,生慚也。謬者錯也。無者非也。非是近佛,我得錯聽也。又有解言:無近者,遠也。我雖為侍,心智遠佛,不能知佛,得無近佛而錯聽耶。 經 即聞空中(至)實無諸疾。 贊曰:五空告。有三:初說真佛無疾、次顯化佛有疾所由、後勸取乳。此初文也。真身者報身也,是實功德,從因修生,故名真身。或法報佛皆名真身,非`[權=摧【甲】]`權迹故。舊經無此。如居士言,世尊真身,實無諸疾。 經 但以如來(至)示現斯事。 贊曰:此顯化佛有疾所由。五濁世者,濁者滓穢,如食滓穢,名之為濁。一煩惱濁,煩惱重故。二見濁,五見競故。三命濁,壽極短故。四有情濁,惡眾生故。五劫濁,飢饉疫病刀兵。如其次第,三十二十十歲時起。今時已有彼前相故、此如《法華疏》第三卷。釋迦慈悲,生此惡世,為欲教化導引現受惡業貧窮苦惱眾生、行諸惡因惡行有情,示同有疾,非佛實有,世尊隨類化眾生故。顯一切惡業必有惡果,世尊現受,猶不`[免=勉【甲】]`免故。欲令後德有疾自裁:佛亦現有,我何人故。為眾生病,佛亦病故,由斯現病,非佛實病。 問:何故無垢不自顯佛現病所由,令空`[中=聲【甲】]`中告?答:欲顯一言契當`[深=深理【考偽-原】]`深故,幽冥自他儀皆同故。 問:空聲是何?答:或是無垢神力所為,或大菩薩冥現斯事,理皆不爽。 經 行`[矣〔-〕【甲】]`矣。阿難陀!取乳勿慚。 贊曰:此勸取`[乳=乳取乳【甲】]`乳供佛,勿自增慚。 問:何故無垢訶令密去,空令取乳?答:說佛實病須乳,此不當,故令去。說佛化有疾故須乳,理可然,故令取。訶法,先訶令去;示法,後示令取,亦不相違。 經 時我世尊(至)詣彼問疾。 贊曰:結答詞由卑躬請退。我時不識彼之所云,故默無對。 經 如是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下品第三,結類聲聞皆`[*11-8]辭=詞【甲】*`辭不`[散=敢【校異-原】,敢【甲】]`散。有二:初類問、後類答。此類問也。 經 是諸聲聞(至)詣彼問疾。 贊曰:此類答也。`[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三末終【甲】]` `[說無垢稱經疏卷第四本首【甲】,撰號同異如首卷]`菩薩品第四 別敘昔權。昔權有二:一化聲聞,已如前辨;二化菩薩,次下當陳。佛知彼類不可對揚,顯彼高德共來影輔。今明令菩薩問疾事,故名菩薩品。此品有二:初明四德詞屈不往、後明餘類皆陳不堪。然四德中分為二對:令希不退,自仰菩提;不覺魔怨,寧知世福。無垢隨宜對折,各`[便=使【甲】]`便緘言。故四德雖殊,為二對以區別。一一之中,文皆有二:初命、後詞。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此命也。梵云梅呾利耶,翻為慈氏。古云`[稱=彌【甲】]`稱帝麗,或云彌勒,皆訛`[路=略【甲】]`路也。說此本緣,如《彌勒上生疏》上卷。 經 慈氏菩薩(至)詣彼問疾。 贊曰:下辭亦三,此總陳道屈。《放鉢經》云「彌勒語文殊師利言:『如汝等輩,百千萬億,亦不能知我舉足下足之事。』」豈以小生所繫道屈濟流?良以進德先知推名上士,故假之以前屈詞。今命以對揚,非是彌勒實為屈矣。昔說不退,令彼希求,彼說無相如門。`[今=令【甲】,今【校異-甲】]`今作因緣之`[言=意【甲】]`言,時道以屈,故詞不堪。 經 所以者何(至)所有法要。 贊曰:下別顯理窮,初徵、後顯。顯中有二:初陳己事、`[15]後=後顯【甲】*`後他詞。此徵及陳己事也。覩史`[名=多【甲】]`名者,欲界六天中第四天也。此名知足,受諸欲樂,深知足故。由此根性,菩薩住中,`[以=次【校異-甲】]`以當生下。佛記彌勒,却後十二年,當於本處結跏趺坐,如入滅定入般涅槃,上生知足,紹隆補所。所以彼天多來瞻禮。慈氏已超退位,故隨所應,以四不退法輪之行,為彼天說,或唯為說八地以上第四不退法輪位法。 經 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下顯他詞。有二:初明至軌、後正陳詞。此初也。彌勒落髮緇衣,次當補處。無垢形隨`[俗=侶俗【校異-原】,俗侶【甲】]`俗,故致`[慮=虔【校異-原】,處【校異-原】,虔【甲】]`慮宜。 經 尊者慈氏(至)正等菩提。 贊曰:下正陳詞。有二:初牒經申理、後明時眾獲益。初中復三:初總牒經文;二別申理詰;後結勸顯真,「是故慈氏勿以此法誘諸天子」下是。`[此=此初【甲】]`此文也。`[初〔-〕【甲】]`初授者,與也。記者,別也識`[也=者【甲】]`也驗也。自領記別,名為受記,受者領故。佛與之記,故名授記。佛於諸律及《上生經》中為授記別。言一生者,除今身後,在天一生,故言一生。中有方便,屬天攝故,不數人中。有說:在天及當人中共名一生,如說七生,說`[人天二生〔-〕【甲】]`人天二生`[去=大【校異-原】,大【甲】]`去生故。「佛言彌勒當生知足,盡彼一生當得成佛。」在知足天,亦名一生所繫菩薩,不說居人名為一生。此理為正。菩薩有三:一生所繫,及最後身坐道場者。此問一生,不問餘二。 經 為用何生(至)現在耶。 贊曰:下別申理詰。大文有三:初依有為無為異為難;次依有為無為一為難,「為依如生」以下文是;後以菩提涅槃理均為難,「若尊者慈氏當證菩提,一切有情亦應當證」下是。初二難因,後一難果。初中復二:初難有為、後難無為。初中復二:初總、後別。此總徵也。生是有為之生相故,依此為難。前說一生當得菩提,故初以生而為徵詰。顯有為法念念不`[住=注【甲】]`住,無實生體,依何受記? 經 若過去生(至)未來生未至。 贊曰:下別徵也。大乘三世本無實體,依一有法,曾有名過去、當有名未來、現有名現在,三世俱是假`[所=取【甲】]`所施設。現在法可實,其世假立;過去未來法皆假`[說=設【甲】]`說也,依何實故。今難言過去已滅、未來未生。若依小乘,過去用已滅、未來用未生,非無生體;若不難用,便不成難。今依大乘,作斯難體,便無過失。 經 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 贊曰:下難現在。初難、後證此難也。現在法中,本無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暫停假名為住,住別前後假立異名,此後無時假名為滅。現在諸法無暫實住,亦無相續經停久住,故言現在而無有住,非無假住。若有實住可能為因,能得當來,可依授記。現無實住可能為因,依何為記? 經 如世尊說(至)即歿即生。 贊曰:既難無住,恐義無由,故引經。時之極促,名為剎那。不但一剎那,念念皆如此,故經重言剎那剎那具生老`[病〔-〕【甲】]`病死。`[者=老者【甲】]`者熟變,即異相也。唯說有三,不說有住。現法二時沒入過去,初後暫一生,生時亦老,更無別時,唯說生沒初後二時。即如經說「有三有為之有為相,謂生異滅。」不別說住。大乘解云:由一切行三世所顯,由未來世本無而生,彼既生已落謝過去,現在世法二相所顯,謂住及異。唯現在法有住可得,前後變異亦唯現在,總說住異而為一相。住是有情所`[愛著=變者【甲】,戀者【考偽-甲】]`愛著處,為令生厭。又同一世,所以合說。今此經中說無實住,亦無經停片時實住,故唯說三,生老死相。或說現身念念皆有十二支中生老死支,故無住也。 經 若以無生(至)所入正性。 贊曰:下難無為。初牒出體、`[後=後生【甲】]`後正申難。此牒出體。空理義云:入者證也。正性者,法之真性,即勝義空性也。應理義云:無生之體,即是所證真如正性,真如乃是法正真性。舊云「正位」,位者體位,即正性也。 經 於此無生(至)得受記耶。 贊曰:此正申難。空理義云:空勝義中,何記可授?何覺可證?有覺可證、有記可授,無覺可證,云何記也?應理義云:前難因緣法門,此難真如法門。真如門中第無覺可證,何有記別而受記耶?《金剛般若》云「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然燈佛與我記」等。 經 為依如生(至)得授記耶。 贊曰:下以有為無為一為難。前難二別,可有前過;今以有為無為是一,故有記別,便作是難。於中有三:初別難依如、次總顯依如、後結難依如。初中復三:初雙徵、次別難、後雙結。此初文也。空理義云:若世俗有與勝義空一得授記者,為依空生、為依空滅得授記耶?應理義云:若因緣法與真如一得授記者,為依生、為依滅得授記耶? 經 若依如生(至)如無有滅。 贊曰:此別難也。空理依空,無生無滅應理依如。亦無生滅,如何授記?舊文難解。 經 無生無滅(至)無有授記。 贊曰:此雙結也。記因得果,因滅果生。生滅既無,如何授記? 經 一切有情(至)亦如也。 贊曰:此總顯依如。汎然總顯一切依如,欲明如中無授記故。一切有情及一切法,此總依如,於中一切賢聖依如,於中彌勒別亦依如,欲顯凡聖人法總別皆依於如。空理義云:皆依如者,皆性空故。應理義云:用依性故,體依性故。 經 若尊者(至)而得授記。 贊曰:下結難依如。有二:初總申難、後釋所由。此初文也。尊者依如,既得授記;有情依如,亦應受記。 經 所以者何(至)異性所顯。 贊曰:此釋難由。真理`[成=或【考偽-原】]`成混,名非二顯,依無二門而得顯故,亦非種種差別所顯。體成種種,或非二我之所顯示,亦非種種橫計差別之所顯故。何得有記?記者別也。驗因明果,有種種故。真無種種,故無授記不授記者。 經 若尊者(至)當有所證。 贊曰:`[自下=下自【甲】]`自下第三,以`[煩惱〔-〕【甲】]`煩惱菩提`[理=涅槃理【甲】]`理均為難。有二:初難菩提、後難`[煩惱=涅槃【甲】]`煩惱。菩提有二:初難、後釋。此難也。 經 所以者何(至)等所隨覺。 贊曰:此釋難由。菩提覺義,一切有情皆有佛性。若勤來者`[平=爾【校異-原】]`平等皆能隨覺諸法,彌勒`[當=常【甲】,當【校異-甲】]`當隨覺;慈氏得授記,有情當隨覺,亦應得授記。舊云「一切眾生即菩提相」,以等隨覺即有當來菩提相故,此乃事均俱當證故。 經 若尊者(至)當有涅槃。 贊曰:下難涅槃。有二:初難、後釋。此難也。 經:所以者何(至)為般涅槃。 贊曰:下釋難由。空理義云:非一切有情當`[有=不【甲】,有【校異-甲】]`有證空而不涅槃,空無苦果即名涅槃,以佛觀見真如性空為涅槃故。應理義云:般涅`[槃=槃者【甲】]`槃,此云圓寂。涅槃有四:一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二有餘依涅槃,謂苦因盡所顯真理。三無餘依涅槃,謂苦果盡所顯真理。四無住處涅槃,謂所知障盡,大悲般若所`[轉=輔【校異-原】,輔【甲】,轉【校異-甲】]`轉真理。今以性淨難餘三種。難意云:非一切有情不當般涅槃,佛說真如為性淨涅槃。性淨涅槃既本具有,餘三義顯,何當不有。舊云「佛`[智=知【甲】]`智眾生畢竟寂滅」。現有性淨,即知當來有涅槃相。離此真如不須更滅,今已滅故。 經 以佛觀見(至)為般涅槃。 贊曰:重釋前相。空理義云:以佛觀見有情本性寂滅空理為涅槃體,故說眾生當證此空真如為般涅槃,故與尊者二理皆均。應理義云:以佛觀見本性真如為涅槃體,故說有情當證真如,得餘三種之圓寂故。尊者當得,有情亦當得。既難當得,故知以本性淨涅槃難餘三種。 經 是故慈氏(至)滯諸天子。 贊曰:第三大文結勸顯真。有二:初略勸顯真、後廣勸顯真。略中復二:初略勸、後略顯。此略勸也。空理義云:勿以分別有相招誘天子、`[論=淪【甲】]`論滯天子,令不證真。應理義云:彌勒前說因緣法門,無垢今以真如法門,以深難淺,故且不答。但修因緣淺教初學名誘,不能超進名`[深=滯【甲】]`深,遲緩行故。應示真如及真智,教令根熟及速入也。 經 夫菩提者(至)亦無退轉。 贊曰:次略顯真。空理義云:空為菩提,故無求退。應理義云:《解深密經》說「菩提菩提斷,俱名為菩提。」《智度論》云「智及智處,皆名般若。」菩提能觀智,菩提斷即真如,二俱菩提。今說真如名無上菩提,故無趣求亦無退轉。 經 尊者慈氏(至)菩提之見。 贊曰:下廣勸顯真:有二:初廣前勸、後廣前顯。此初也。有趣有求、有退有轉,見有此者,名分別菩提之見;不契真宗,當令捨之。 經 所以者何(至)非心能證。 贊曰:下廣顯真。初`[*20-3]票=標【甲】*`票、次釋、後結。此標也。不可以五根身能證、不可以分別心能證。五識名身,依色根故。雖無分別智相應名心非心,而是心是無分別智,非分別心,是無分別心。今遮分別故,言非心能證。 經 寂滅是菩提(至)皆寂滅故。 贊曰:下釋菩提非身心證。今有三十二句,舊有二十五句。`[新=斯【校異-原】]`新三十二句中分四:初十三句,別明斷及正智離計所執菩提之義,舊文十一句。次有五句,別明斷及正智體之與用菩提之義。次有九句,別明斷及正智離有漏依他菩提之義,舊有七句。後有五句,合明斷及正智深妙菩提之義,舊有二句。初中有二:初八句明斷是菩提,舊文六句;後五句,明智是菩提。空理義云:文段雖同,義意全別。菩提者,真諦空性。理空為斷菩提,心空為智菩提。應理義云:真如為斷菩提,斷之性故。無分別慧為智菩提,有智用故。菩提覺義,覺性覺用俱名覺故,引教如前。八句明斷菩提中,分三:初一句總談離相、次六句別談離相、後一句總成離相。此初也,有情相及法相,二皆寂滅故。寂滅是菩提,由此正智而可內冥,不可以身以心能證。此下菩提,皆釋上文非身及心之所證義。然下菩提皆有二文,初`[*20-4]票=標【甲】*`票、後釋。故者所以,釋標所由。 經 不增是菩提(至)皆不行故。 贊曰:我法二種能緣緣時,皆是增益。真理不然,所緣不增。舊云「不觀離諸緣故」,不可以遍計心之所觀故。我法二種,可為名言分別作為之所緣行。真理不然,故是菩提。 經 永斷是菩提(至)皆捨離故。 贊曰:我法二種,見趣所緣、為取所著。真理不然,永斷見趣,捨離見趣。 經 離繫是菩提(至)永寂靜故。 贊曰:我法二種,動亂之法,乃為一切分別所緣,體不寂靜。真理不然,故離分別,動亂繫縛一切分別亦永寂靜。舊云「障是菩提」,即此離繫,然意難得。舉其所治,顯離是菩提,然無寂靜。 經 廣大是菩提(至)不測量故。 贊曰:此一句總成離相。弘者大也。一切分別`[大=願大【校異-原】,大願【甲】]`大不測,離分別心所行境故。舊經無此。 經 不證是菩提(至)皆遠離故。 贊曰:下有五句明智菩提。分三:初一句,體無所執能證作用;次有二句,以智依如;後有二句,顯智一味。此初文也。一切分別`[靜=諍【甲】]`靜論永息,故無所執能證之相,是智菩提。 經 安住是菩提(至)隨`[如=真如【甲】]`如故。 贊曰:此二句,以智依如。法者功德,界者性也,功德法性,故`[若=名【甲】]`若法界。智住法界,隨其真如至窮極故。舊經`[云=加此【甲】]`云「順是菩提」,`[順於如故〔-〕【甲】]`順於如故。 經 不二是菩提(至)實際所立故。 贊曰:不但理無有二,智亦不二,離計所執差別法故。實際者真理。智緣真理生,故名建立。舊經無此建立之門。 經 平等是菩提(至)畢竟離故。 贊曰:下第二段,有五句,別明斷及正智體之與用菩提之義。有二:初二句,明斷菩提體;後三句,明智菩提用。此初文也。初句明斷性平等遍十二處,眼與色、耳與聲,乃至意與法,皆平等遍`[如=知【校異-甲】]`如虛空故。後句明斷無為,離四相故。 經 遍知是菩提(至)所不雜故。 贊曰:下三句,明智菩提用。遍知心行能照之用,正智即是能了之門,除此更無能了用故。與內六處體不相離,依六處起能了諸法,即名為門,更無門也。舊名「不會」,文錯難知。果智能會,非因六處可能會故。 經 無雜是菩提(至)永遠離故。 贊曰:智體無漏,非煩惱雜。煩惱現行相續,乃種習氣,永遠離故。 經 無處是菩提(至)不可見故。 贊曰:自下第三,有九句,別明斷及正智離有漏依他菩提之義。有二:初八句,明斷菩提離有漏相;後之一句,明智菩提離有漏相。此中初句,理無方所。此第二句,理無住處,依他有方,可有形段故。亦有住處,為可見故。舊經無住。 經 唯名是菩`[提=提至【甲】]`提永遠離故。 贊曰:有為諸法名有作用,由名詮之,體用便增,可有名體。真理不然,唯名所顯,`[聲=色【校異-甲】]`聲無作用,不能令真體用增長,唯有假名無所詮相。舊云「假名」,意少別也,不同依他可取可捨。猶如波浪,有為有動;真理不可取捨,故名無浪。舊名「如化是菩提」,文別意同。 經 無亂是菩提(至)本性淨故。 贊曰:真理常靜,故無動亂。本性清淨,故體善`[故=寂【甲】]`故。 經 明顯是菩提(至)離攀緣故。 贊曰:真理無染雜,故體明顯。性離攀緣,故無取著。舊經無明顯。 經 無異是菩提(至)平等性故。 贊曰:此之一句,明智菩提離有漏相。性智平等,能隨諸法皆悉覺了,故名無異。一味了別,名無異故。舊云「諸法等故」,等了諸法也。 經 無喻是菩提(至)極難覺故。 贊曰:下有五句,合明智斷二種菩提深妙之義。非喻所喻,絕比況故。體深微妙,自非正智,難可覺故。 經 遍行是菩提(至)不能染故。 贊曰:此中三句,舊經並無。斷體用遍,真理可知,智用亦周,故遍行也。行者在也,理遍在故。行者起也,智用遍起故。或智亦遍在,性無礙故,如來報身無不在故。頂者極也,理智最上皆至極故,有為無為皆上首故,此二世法皆不染故。 經 如是菩提(至)非心能證。 贊曰:此第三結。 經 世尊(至)無生法忍。 贊曰:大文第二,時眾獲益。上知足天多大菩薩,說不退轉令其獲證。明諸天子皆出`[世間=也前【甲】]`世間,`[令=今【甲】]`令得無`[生=上【甲】,生【考偽-甲】]`生法忍,皆是無漏。相續無生,皆入八地。 經 時我`[默然=世尊【甲】]`默然(至)詣彼問疾。 贊曰:結答詞由卑躬請退。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下明光嚴,名如前釋。初命、後`[*11-9]辭=詞【甲】*`辭。此命也。 經 光嚴童子(至)詣彼門疾。 贊曰:下詞有三,此總陳道屈。彼迷因菩提、不識體用,由他具述,方始了知。不足對揚,故陳道屈。 經 所以者何(至)從何所來。 贊曰:下顯理窮,初徵、後顯。顯中有五:一明逢問、二明彼答、三明已誥、四明彼述、五結成益。此徵及逢問也。已將出城、彼方欲入,相逢致禮,童子常儀。因問所從,`[使=便【甲】]`使為理對。彌勒出家之相,彼便稽首;光嚴在俗之`[貌=自【甲】,身【考偽-甲】,首【考偽-甲】]`貌,故禮於他。緇素雖復不同,道德俱大。菩薩連復命往,同品俱`[*11-10]辭=詞【甲】*`辭,列德標名,不相違也。 經 彼答我言妙菩提來。 贊曰:二明彼答。光嚴示因菩提而未能悟,故因問事舉因菩提答,令其悟矣。菩提覺義,慧通因果。舊言「道場」,意顯因菩提,故以場為因。前答慈氏,多說果位真如正智以為菩提;今說因位,能生果德以為菩提。萬行皆以慧為導首,萬行俱是慧之眷屬,一切皆是慧之境故,皆名菩提。菩提有五:一菩提性,謂真如。二菩提用,謂真智。三菩提因,能得菩提三慧輪等。四菩提伴侶,福智萬行。五菩提境,謂真俗法。下隨所應,有此五種。 經 我問居士(至)為何所是。 贊曰:三明已`[詰=誥【甲】]`詰。直問菩提,謂有方`[域=城【甲】,或【考偽-甲】]`域,故問菩提為何所是。 經 即答我言(至)不虛假故。 贊曰:四明彼述。有二:初別顯三十二種菩提之體;後「如是善男子」下,結成舉措皆是菩提。三十二種,分之為六:初四種名真實發趣,趣向佛果真實行故。次六種名波羅密多,能令行者到彼岸故。次八種名成熟有情,以此八種利眾生故。次二種名一切善根,修善除惡,善根滿故。次六種名攝`[受=受佛【校異-甲】]`受正法,苞含緣領佛正法故。後六種名供養如來,修法供養最第一故。至文各各隨應釋相。`[徧=編【校異-原】,編【甲】]`徧`[此=比【校異-原】]`此次第,解其所由。淳者貞厚、直者質實,易可共住,初所學故。 經 發起加行(至)能成辦故。 贊曰:勵力修作,名為加行,故所施為皆能成辦。 經 增上意樂(至)殊勝法故。 贊曰:勇猛修作,不憚劬勞,名為增上,故能究竟證會佛果菩提涅槃。舊云「深心增益功德」者,當證佛果故。 經 大菩提心(至)無忘失故。 贊曰:廣覺諸法,名大菩提心,恒照諸法故,能無忘失。舊云「無錯謬覺法真理故」,意義大同。 經 清淨布施(至)皆圓滿故。 贊曰:上四名發趣,下六名到彼岸。悕者望也。無相無漏行布施時,名清淨施,不希世間五蘊自體大財位等異熟果故。堅固守護所受淨戒,故所願求皆能滿足,戒是功德寶之瓶故。 經 忍辱柔和(至)無懈退故。 贊曰:`[由=戒【考偽-甲】]`由忍不恚,由`[勸=勤【甲】]`勸不惰。 經 寂止靜慮(至)法性相故。 贊曰:由入禪定寂靜其心,心除硬澁便能調順,起神通業有大堪能。由慧簡擇,故能現前證見理事諸法體用。 經 慈是妙菩提(至)能忍受故。 贊曰:下第三段,有八,名成熟有情。初四無量、後四別行。慈能平等與他樂故,悲能拔苦。行拔濟`[時=時所【甲】]`時,有劬勞皆能忍故。 經 喜是妙菩提(至)愛`[意=恚【甲】]`意等故。 贊曰:由內證真,受法菀樂,故見他善便助之喜。無嫉妬故。內常歡喜。由自永斷一切煩惱。故能令他捨`[受=愛【甲】]`受恚等。上四無量,下申別行。 經 神通是妙菩提(至)離分別動故。 贊曰:神通是妙覺,由至果位,具六通故。解脫是菩提者,舊云「能背捨故」,即八解脫,能背能捨貪欲等故。今言離分別動者,其八解脫離定障等分別動故。 經 方便是妙菩提(至)攝諸有情故。 贊曰:方便善巧,多為拔濟,故成熟有情。四攝攝生,其利大也。 經 多聞是妙菩提(至)如理觀察故。 贊曰:下第四段,有二,`[甲本冠註曰名下疑有脫字]`名一切善根。多聞為因,眾善皆滿,故經說言「多聞能引樂,多聞攝眾善,多聞捨無義,多聞得涅槃。」《攝論》復言「多聞熏習是出世間心之種子,故能發起真實妙行。」調伏能滅三業眾惡,如理觀察何惡之為?惡法既亡,善法斯起,故名善根。此二菩提因故,名為菩提。 經 三十七種(至)不虛誑故。 贊曰:下第五段,彼有六種,名攝受正法。由行覺分自證無為,故能永捨有漏有為。三業諦`[實=空【校異-原】]`實,故行利他,不為虛誑。前直心者,心不諂曲、不憍不偽;此諦實者,身心不虛、言不為誑,故二別也。 經 十二緣起(至)皆不盡故。 贊曰:觀諸眾生十二緣起皆無有盡,以眾生界無盡期故。 經 息諸煩惱(至)真法性故。 贊曰:由證真如,煩惱便息。息者滅也。舊云「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釋同`[*20-5]票=標【甲】*`票異,義少難知,不見息言,甚難解也。 經 一切有情(至)皆性空故。 贊曰:眾生及法皆以真如無我性空為自體,皆是菩提,所執二我無二,無我可有,故是菩提。取此真如,名妙菩提,斷菩提故、是智處故。如彌勒`[申=中【校異-原】,中【甲】]`申已引教`[12]說=訖【甲】*`說。此上皆境,名為菩提,能生覺故。 經 降伏魔怨(至)發趣事故。 贊曰:下第六段,有六種,名供養如來,法供養故。四魔不動,隨願化生,不離三界,遠離二乘,唯趣聖果,彼無利樂群生事故。 經 大師子吼(至)無訶厭故。 贊曰:善說法要,如師子吼,妙慧簡擇無所畏故。`[所畏者〔-〕【甲】]`所畏者,訶罵厭污也。力無畏等,一切皆`[所善=欣普【校異-原】,欣普【甲】]`所,善於有情,無訶厭者,故成菩提。由此舊云「無諸過故」,力等無過,故無厭者。 經 三明鑒照(至)無餘智故。 贊曰:由三際愚,一切`[智=皆【甲】]`智斷煩惱究竟,皆至滅位,方獲三明。三明及是煩惱盡`[位=住【甲】]`位無餘之智,故是菩提。 經 一剎那心(至)圓滿證故。 贊曰:一念之心能達真俗理事諸法窮盡無餘,由一切智及一切種智圓滿證故。一切智者,無分別智,能達真如。種智者,後得智,能了俗事。一念雙行,能了理事,非如二乘相續方知。二合為名,名一切智智。此三十二,於中二十二種明因菩提及`[佛=伴【甲】]`佛侶菩提,次二是境菩提,次二是性菩提,後之六種明用菩提。因中分三:初十自利、次八利他、後四通二,隨修唯位,亦可知也。 經 如是善男子(至)供養如來。 贊曰:下第二,結成舉措皆是菩提。有二:初牒前、後結成。此初文也。真實發趣,前三十二種中牒初四,波羅`[1]密=蜜【甲】*`密多牒次六,成就有情牒次八,一切善根牒次二,攝受正法牒次六,供養如來牒後六。所作`[既=即【校異-原】,即【甲】]`既周,名供養`[*12-1]說=訖【甲】*`說,如前已釋。此所由`[*12]`說,此等具足能行證,故名相應。相應者,不相離、互隨順、能行能證和合之義。舊經唯二,若應諸波羅`[*1]`密,及教化眾生,無餘四牒,意說修行不過二門,一自利波羅`[*1]`密多、二利他教化眾生,故不牒餘。新文具矣。 經 `[所=諸【甲】]`所有所作(至)諸佛妙法。 贊曰:此結成也。略有三種。由此前說六義相應,諸有所作,若往若來、若進若止、舉足下足,一者一切皆從妙菩提來,一切不離善妙慧故;二者一切諸佛法來,一切佛法皆現行故;三者恒常安住諸佛妙法,身語意業常處佛法,故名安住。舊文唯二,從道場來、`[往=住【甲】]`往於佛法,無此第二從佛法來,意說道場即佛法故。 經 世尊(至)正等覺心。 贊曰:五結成益。 經 時我默然(至)詣彼問疾。 贊曰:結答詞由卑躬諸退。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下命持世,有二:初命、後詞。此命也。 經 持世菩薩(至)詣彼問疾。 贊曰:下`[*11-11]辭=詞【甲】*`辭有三,此總陳道屈。不識魔相,為魔所嬈。彼示魔相,故`[*11]`辭不堪。 經 所以者何(至)在自住處。 贊曰:下別顯理窮,初徵、後顯。顯中有二:初陳己事、後顯他詞。己事有五:一明己昔住、二魔來敬立、三不識勸之、四為魔試嬈、五顯己不受。此徵及明己昔住。 經 時惡魔怨(至)在一面立。 贊曰:二魔來敬立。魔及從者萬二千天女,鼓樂弦歌,稽首供養,恭敬而立。 經 我時意謂(至)不當自恣。 贊曰:三不識勸之。初總勸、後別勸。此初也。忉利天`[生=主【甲】]`生,姓釋迦,號帝釋,名憍尸迦。憍尸迦者,此云繭兒,前身之名。佛常呼之,故今亦言善來`[愊=憍【甲】]`愊尸迦也。說此本緣,如《勝鬘疏》。福德雖有,汝不應當而多恣逸,作此倡遊。 經 當勤觀察(至)證堅實法。 贊曰:此別勸也。欲謂五欲。此之戲樂,皆悉無常。於身命財三,當勤修習。捨不堅者,證取法身慧命、聖法財寶三堅實者也。 經 即語我言(至)以`[7]修=備【甲】*`修供侍。 贊曰:四為魔試嬈。呼持世為大士正士,合名大正士。`[*7-1]修=備【甲】*`修辨供侍,故以女施而惑嬈之。 經 我即答言(至)此非我`[宣=宜【甲】]`宣。 贊曰:`[五顯已不受〔-〕【甲】]`五顯已不受。止者莫也。如世尊說:音樂女色,不以施人,壞淨心故。況以生死極惡非法之物,施我沙門,非我宜也。 經 所言未訖(至)嬈汝故耳。 贊曰:下顯他詞。有十八:一顯伏魔相、二示從魔乞、三魔驚欲走、四空聲勸之、五魔以女施、六無垢正說、七天女問法、八無垢為陳、九魔`[嘆=喚【甲】]`嘆還宮、十天女不`[遂=還【校異-原】]`遂、十一魔轉從乞、十二無垢施之、十三天女請問、十四無垢略答、十五天女復問、十六無垢廣說、十七天女頂禮、十八捨制魔還。或分為二:一釋魔相、二正降魔。此初文也。持世勸化,所言未訖,無垢便釋魔惱,故然嬈惱也。 經 時無垢稱(至)釋子應受。 贊曰:下正降魔。有三:初正降魔;二說諸天女,「語諸女言」下是;三明欲還宮,「時惡魔怨告天女曰汝等可來」下是。降魔有四:一從乞女、二魔驚走、三空聲告、四魔便施。此初文也。勸不施持世迴以與我,明知持世沙門之儀,顯上無垢稽首所以。 經 時惡魔怨(至)將無惱我。 贊曰:下明驚走,初驚、後走。此驚也。謂無垢稱將欲惱之,故驚怖也。 經 欲隱形去(至)亦不能去。 贊曰:此明魔走。潛形不現,避脫欲行,神力所持,求去不得。 經 即聞空`[中〔-〕【甲】]`中聲(至)自所天宮。 贊曰:下空聲告。女施易還,不施難走。 經 是惡魔怨(至)俛仰而與。 贊曰:此魔便施。俛者俯也,仰者仰也。厄不得已,故言俛仰。魔怖惱亂,俯仰與之,非其本心,故言俛仰。 經 時無垢稱(至)正等覺心。 贊曰:下第二,說諸天女。大文有三:初略說、次廣說、後結說。略說有二:初勸發心、後隨說法。此初文也。 經 即隨所應(至)正等菩提。 贊曰:次隨說法。一為初根說隨順菩提法,二為久學說成熟菩薩法,俱令趣向正等菩提。 經 復`[言=言諸【甲】]`言姊`[等〔-〕【甲】]`等(至)五欲樂也。 贊曰:下廣說。有三:初總示法樂,令捨欲樂;次天女問;後為廣答。此初文也。大法菀者,清淨真如。因此生樂,名法菀樂。得出世樂,應捨生死五欲樂也。 經 諸天女言(至)大法菀樂。 贊曰:此天女問。 經 無垢稱言(至)勤敬事樂。 贊曰:下廣答也。合有三十五句法樂,舊經三十二句,總脫三句:一於所緣無依住樂、二於般涅槃正攀緣樂、三於巧方便善攝受樂。自餘錯者,至文當敘。仍說欣樂之字,於句初安,不說戲樂之字也。三十五句,分之為六:初三得遇良田樂;次二出苦圓證樂,舊一句;次三體達虛幻樂;次十`[支=發【校異-原】]`支心修行樂;次十離惡攝善樂,舊有九句;次七利他自利樂,舊有六句。此之三種,得遇良田樂,勝`[進=進息【考偽-原】]`進惡緣故。於佛三身,起於決定清淨信心,不可破壞,名不壞淨心樂。於法樂聽掃滌`[攝持=持攝【甲】]`攝持,於眾僧中勤行敬事。如契經言「諸佛出現樂,演說正法樂,眾僧和合樂,同修勇進樂。」今此於良田起修行樂,稍與彼殊。 經 於其三界(至)無依住樂。 贊曰:第二,此二出苦圓證樂,勝苦沈`[淪=倫【甲】]`淪故。初是出苦、後是證寂。舊經云「樂離五欲」,此為極狹;今離三界,故成寬故。於所緣境無所依`[住〔-〕【甲】]`住心、無所安住,心不繫著,即是正智證達諸法。若心依住,便非正證。故《般若》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等。舊經`[闕=𨷂【甲】]`闕此。 經 於諸蘊中(至)如空聚樂。 贊曰:第三,此三體達虛幻樂,非三惑亂故。觀蘊無常,逼切故苦,猶如怨害,故說為魔。觀十八界螫諸有情,故如毒蛇。舊經見喻,便言觀四大,四大以是六界攝故。觀十二處猶如空聚,都無所有。舊云「觀內入」,文意狹也。蘊者積集義,具十一種積集義故,謂色受想行識。界者因義,持自性義,名持自性故,謂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處者出生義,六根六境出生六識故,謂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 經 於菩提心(至)勤供侍樂。 贊曰:第四,有十發心修行樂,勝`[進〔-〕【甲】]`進壞生死故。初一發心、次八修行、後一顯果。修行有三:一濟眾生、二事師長、三修六度。此有`[三初=初三【甲】]`三初。一發心能固守、二活生能饒益、三事師能勤供。 經 於惠施中(至)離惑明樂。 贊曰:此修六度。知施離貪;堅持淨戒,不曾慢緩驅`[9]孜=攻【甲】*`孜,驅`[*9]`孜常堅護故;由忍調順,離麁`[獷【CB】,礦【大】]`獷故;善修精進,集諸善根;修定之時,知無亂心;修般若時,能離諸惑。性是明照,斯為樂矣。 經 於菩提中廣大妙樂。 贊曰:此知菩提樂。知菩提中有廣大樂,而生欣樂,求趣速證無惱害樂。略有四種:一出離樂、二遠離樂、三覺法樂、四寂靜樂。此菩提樂即攝後二,說佛果故。舊云「樂廣菩提心」,知菩提樂而心樂廣,亦無爽也。 經 於眾魔怨(至)能遍知樂。 贊曰:下第五,有十離惡攝善樂,勝能習非迷是故。初二離惡、後八攝善。此離惡也。於魔能摧,不為彼惱,知諸煩惱皆能永拔。 經 於諸佛土(至)正修習樂。 贊曰:下八攝善有二:初三嚴因、後五嚴果。此初文也。一修佛`[二=土【甲】]`二因,不生穢土,因體如前〈序品〉中說。二相好圓滿,無醜陋故。三善修福慧,離生死故。舊經第三明修諸功德,而無樂字,乃屬相好,與新懸別。三十二相者,依《大般若》第三百八十一,佛言善現:「云何如來、應、正等覺三十二大士相?善現!世尊足`[中=下【甲】]`中有平滿相,妙善安住,猶如奩底。地雖高下,隨足所蹈皆悉坦然,無不等觸,是為第一。世尊足下千輻輪文,輞`[較=穀【甲】]`較眾相,無不圓滿,是為第二。世尊手足皆悉柔軟,如`[13]都=覩【甲】*`都羅綿,勝過一切,是為第三。世尊手足一一指間,猶如雁王,或有鞔網金色交絡,文同綺畫,是為第四。世尊手足所有諸指,圓滿纖長,甚可愛樂,是為第五。世尊足跟廣長圓滿,與趺相稱,勝餘有情,是為第六。世尊足趺修高充滿,柔軟妙好,與跟相稱,是為第七。世尊雙`[腨=㬉【考偽-原】]`腨漸次纖圓,如鑿泥耶仙鹿王腨,是為第八。世尊雙臂修直𦟛圓,如象王鼻,平立摩膝,是為第九。世尊陰相勢峯藏密,其猶龍馬,亦如象王,是為第十。世尊毛孔各一毛生,柔潤紺青,右旋宛轉,是第十一。世尊髮毛端皆上靡,右旋宛轉,柔`[潤=軟【甲】]`潤紺青,嚴金色身,甚可愛樂,是第十二。世尊身皮細薄潤滑,塵垢水等皆所不住,是第十三。世尊身皮皆真金色,光潔`[光=晃【甲】]`光耀如妙金臺,眾寶莊嚴,眾所樂見,是第十四。世尊兩足二手掌中頸及雙肩,七處充滿,是第十五。世尊肩項圓滿殊妙,是第十六。世尊髆腋悉皆充實,是第十七。世尊容儀`[圓=洪【甲】]`圓滿端直,是第十八。世尊身相脩廣端嚴,是第十九。世尊體相縱廣量等,周匝圓滿,如`[諸=諾【甲】]`諸瞿陀,是第二十。世尊領臆并身上半威容廣大,如師子王,是二十一。世尊常光面各一尋,是二十二。世尊齒相四十齊平,淨密根深,白逾珂雪,是二十三。世尊四牙鮮白鋒利,是二十四。世尊常得味中上味,喉脈直故,能引身中諸支節脈,所有上味,風熱痰病,不能為雜;由彼不雜,脈離沈浮延縮壞損`[摧=癰【校異-原】,擁【校異-原】,擁【甲】]`摧曲等過,能正吞咽,津腋通流,故身心`[適=適悅【考偽-甲】]`適,常得上味,是二十五。世尊舌相薄淨廣長,能䨱面輪,至耳髮際,是二十六。世尊梵音詞韻和雅,隨眾多少無不等聞,其聲`[供=洪【甲】]`供震猶如天鼓,發言婉約如頻迦音,是二十七。世尊眼睫猶若牛王,紺青齊整,不相雜亂,是二十八。世尊眼睛紺青鮮白,紅環間飾,皎潔分明,是二十九。世尊面輪其猶滿月,眉相皎淨,如天帝弓,是第三十。世尊眉間有白毫相,右旋柔軟如`[*13]`都羅綿,鮮白光淨,逾珂雪等,是三十一。世尊頂上烏瑟膩沙,高顯周圓,猶如`[大=天【甲】]`大蓋,是三十二。善現!是名三十二大士相。善現!云何如來應正等覺八十隨好?善現!世尊指爪狹長薄潤,光潔鮮淨,如花赤銅,是為第一。世尊手足指圓纖長,𦟛直柔軟,節骨不現,是為第二。世尊手足各等無差,於諸指間悉皆充密,是為第三。世尊手足圓滿如意,軟淨光澤,色如蓮花,是為第四。世尊筋脈`[盤結=結盤【甲】]`盤結堅固,深隱不現,是為第五。世尊兩踝俱隱不現,是為第六。世尊行步直進庠審,如龍象王,是為第七。世尊行步威容齊肅,如師子王,是為第八。世尊行步安平庠序,不過不減,猶如牛王,是為第九。世尊行步進止儀雅,猶如鵝王,是為第十。世尊迴顧必皆右旋,如龍象王,舉身隨轉,是`[為〔-〕【甲】]`為第十一。世尊支節漸次𦟛圓,妙善安布,是第十二。世尊骨節交結無隙,猶若龍盤,是第十三。世尊膝輪妙善安布,堅固圓滿,是第十四。世尊隱處其文妙好,威勢具足,圓滿清淨,是第十五。世尊身支潤滑柔軟,光悅鮮淨,塵垢不著,是第十六。世尊身容敦肅無畏,常不怯弱,是第十七。世尊身支堅固稠密,善相屬著,是第十八。世尊身支安定敦重,曾不掉動,圓滿無壞,是第十九。世尊身相猶如仙王,周匝`[端=教【甲】]`端嚴,光淨離翳,是第二十。世尊身有周匝圓光,於行等時恒自照曜,是`[第〔-〕【甲】]`第二十一。世尊腹形方正無欠,柔軟不現,眾相莊嚴,是二十二。世`[尊=尊臍【甲】]`尊深,右旋圓妙,清淨光澤,是二十三。世尊臍厚,不窊不凸,周匝妙好,是二十四。世尊皮膚遠離疥癬,亦無`[黶=厭【考偽-原】]`黶點疣贅等過,是二十五。世尊手`[足=掌【甲】]`足充滿柔軟,足下安平,是二十六。世尊手`[交=文【甲】]`交深長明直,潤澤不斷,是二十七。世尊脣色光潤丹`[輝=暉【甲】]`輝,如頻婆果,上下相稱,是二十八。世尊面門不長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嚴,是二十九。世尊舌相軟薄廣長,如赤銅色,是第三十。世尊發聲威震深遠,如象王吼,明朗清徹,`[是=是第【甲】]`是三十一。世尊音韻美妙具足,如深`[各=谷【甲】]`各響,是三十二。世尊鼻高脩而且直,其孔不現,是三十三。世尊諸齒方整鮮白,是三十四。世尊諸牙圓白光潔,`[漱=漸【甲】]`漱次鋒利,是三十五。世尊眼淨青白分明,是三十六。世尊眼相脩廣,譬如青蓮花葉,甚可愛樂,是三十七。世尊眼睫上下齊整,稠密不白,是三十八。世尊雙眉長而不白,緻而細軟,是三十九。世尊雙眉綺靡順次,紺瑠璃色,是第四十。世尊雙眉高顯光潤形如初月,是四十一。世尊耳厚廣大脩長,輪埵成就,是四十二。世尊兩耳綺麗齊平,離眾過失,是四十三。世尊容儀,能令見者無損無染,皆生愛敬,是四十四。世尊額廣圓滿平正,形相殊妙,是四十五。世尊身分上`[生=半【甲】]`生圓滿,如師子王,威嚴無對,是四十六。世尊首髮脩長紺青,`[細=稠【甲】]`細密不白,是四十七。世尊首髮香潔細軟,潤澤旋轉,是四十八。世尊首髮齊整無亂,亦不交雜,是四十九。世尊首髮堅固不斷,永無褫落,是第五十。世尊首髮光滑殊好,塵垢不著,是五十一。世尊身分堅固充實,逾那`[是〔-〕【甲】]`是羅延,是五十二。世尊身體長大端直,是五十三。世尊諸`[眾=竅【甲】]`眾清淨圓`[滿=好【甲】]`滿,是五十四。世尊身支勢力殊勝,無與等者,是五十五。世尊身相眾所樂觀,`[常=甞【甲】]`常無厭足,是五十六。世尊面輪修廣得所,皎潔光淨,如秋滿月,`[光=是【甲】]`光五十七。世尊顏貌舒泰光顯,含咲先言,唯向不背,是五十八。世尊面貌光澤熙怡,遠離顰蹙青赤等過,是五十九。世尊身`[皮=支【甲】]`皮清淨無垢,常無`[貌〔-〕【甲】]`貌臭穢,是第六十。世尊`[諸=所【甲】]`諸有諸毛孔中,常出如意微妙之香,是六十一。世尊面門常出最上殊勝之香,是六十二。世尊首相周圓妙好,如`[來=末【甲】]`來達那亦猶天蓋,是六十三。世尊身毛紺青光淨,如孔萑項,紅暉綺飾,色類亦銅,是六十四。世尊法音隨眾大小,不增不減,應理無差,是六十五。世尊頂相無能見者,是六十六。世尊手足指 `[網=約【甲】]`網分明,莊嚴妙好,如赤銅色,是六十七。世尊行時,其足去地如四指量,而現印文,是六十八。世尊自持,不待他衛,身無傾動亦不逶迤,是六十九。世尊威德遠震一切,惡心見喜、恐怖見安,是第七十。世尊音聲不高不下,隨眾生意,和悅與言,是七十一。世尊能隨諸有情類`[言=言音【甲】]`言意樂,而為說法,是七十二。世尊一音演說正法,隨有情類各令得解,是七十三。世尊說法咸依次第,必有因緣,言無不善,是七十四。世尊等觀諸有情類,讚善毀惡而無愛憎,是七十五。世尊所為先觀後作,軌範具足,令識善淨,是七十六。世尊相好一切有情無能觀盡,是七十七。世尊頂骨堅實圓滿,是七十八。世尊顏容常少不老,好巡舊處,是七十九。世尊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綺`[盡=畫【考偽-原】,畫【甲】]`盡,色類朱丹,是第八十。善現!是名八十隨好。善現!如來、應、正等覺成就如是諸相好故,身光任運能照三千大千世界,無不遍滿。若作意時,即能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世界。然為憐愍諸有情故,攝光常照,面各一尋。若縱身光,即日月等所有光明皆常不現,諸有情類便不能知晝夜半月`[日=月【甲】]`日時歲數,所作事業有不得成。佛聲任運能遍三千大千世界,若作意時,即能遍滿無量無邊無數世界。然為利樂諸有情故,聲隨眾量,不減不增。善現!如是功德勝利,我先菩薩位修行般若波羅`[*1-3]密=蜜【甲】*`密多時,已能成`[辨=辦【甲】]`辨,故今相好圓滿莊嚴,一切有情見者歡喜,皆獲殊勝利益安樂。如是。善現!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能以財法二種布施攝諸有情,是`[甚為=為甚【甲】]`甚為奇希有之法。」故具相好,名為安樂。諸`[文=支【甲】]`文等缺,不名為樂。修此因行,如《瑜伽》說。 經 於妙菩提(至)而觀察樂。 贊曰:此五嚴果,一莊嚴菩提,擬登正覺;二深法無驚,能受能說;三正觀解脫門,能修能證;四於涅槃攀緣希入,舊經無此;五觀眾生終不非時,時諸應機`[勸=觀【甲】]`勸而濟利,非時者不應根機往施教利。故世尊說法無四失:一無非處、二無非時、三無非器、四無非法。 經 於同類生(至)樂將護樂。 贊曰:第六,有七利他自利`[樂=樂他【考偽-原】]`樂,勝損他及自故。初四利他,後三自利。此利他也。同類生者,同彼出世梵行之類,見其功德常樂親近,見異此類亦無增惡。善友樂近,增長善故;惡友將護,不生過故。〈菩薩地〉說「戒無穿缺,多聞修證,哀愍無畏,堪忍無倦,言詞辨了,名善友相。」求施利樂,於此正知,有力善`[權=根【甲】]`權,饒益不捨,大悲無儻,名為善友。所作不虛,威儀圓滿,言行敦肅,無`[矯=倦【甲】]`矯無嫉,儉`[不大者也〔-〕【校異-原】,〔-〕【甲】]`不大者也畜隨捨,諫舉令憶,教授教誡,能為說法,是名善友,可為依信。有病無病,愛敬供侍,翹問迎禮,修和敬業,四事什物,不闕隨時,詣敬業事,問聽無動,名為親近。故於是處,樂親近樂。 經 於巧方便(至)最上妙樂。 贊曰:此三自利。一於十二種善巧方便善攝在身,舊經無此;二於正法喜而且信,樂而求知;三不放逸,常自策勤修菩提分,此為最上。 經 如是諸姊(至)勿樂欲樂。 贊曰:說天女中第三結說。此法苑樂,菩薩常住,當樂此樂,勿樂欲樂,以勸之也。 經 時惡魔怨(至)俱還天宮。 贊曰:自下第三明欲還宮。文段有八:一喚女還宮、二女`[*11-13]辭=詞【甲】*`辭不去、三魔却從乞、四無垢施之、五天女問道、六無垢為說、七天女禮謝、八捨制放魔。此初文也。 經 諸女答言(至)與汝俱還。 贊曰:二女`[*11-14]辭=詞【甲】*`辭不去。有三:初總`[*11]`辭、次陳理、後顯樂。此初總辭。 經 所以者何(至)與汝等還。 贊曰:此陳不去之理。我已屬他,不能背去。 經 我等今者(至)汝可獨`[還=去【甲】]`還。 贊曰:顯樂法也,故不能還。 經 時惡魔怨(至)摩訶薩也。 贊曰:三魔却從乞。心不耽著,離慳貪者,大菩薩故。 經 無垢稱言(至)法願滿足。 贊曰:四無垢施之。大菩薩者,順眾生願,今順故捨。捨既是行,故便發願,當令汝等及諸有情善法願滿。生死有罪,願不滿足。無罪勝願,皆令滿故。 經 時諸天女(至)云何修行。 贊曰:五天女問道。 經 無垢稱言(至)汝等當學。 贊曰:六無垢為說。有三:初略說、次復徵、後為釋。此初也。欲令傳法不斷絕故,說無盡燈。欲令慇重求聞法故,所以略說。 經 天女`[復=後【甲】,復【校異-甲】]`復問(至)無盡燈耶。 贊曰:二復徵也。 經 答言諸姊(至)亦無退`[藏=減【甲】]`藏。 贊曰:三為釋也。有二:初釋、後勸。釋中有三:初喻、次心、後結。此喻也。冥者暗也。新明不盡,舊明不減。 經 如是諸姊(至)轉更增益。 贊曰:此明心也。俱胝百億,那庾多千億。菩薩化此`[是=建【甲】]`是立菩提。菩薩道心,終無盡期,轉轉生故。亦無退減,實增益故。此勸發心。 經 如是為他(至)亦無退減。 贊曰:此明法也。若`[宜=宣【甲】]`宜正教法,教法更增長。後終無盡,初亦無減。盡謂總無,減謂減少。此勸為法。 經 諸姊當知(至)汝等當學`[勸〔-〕【甲】]`勸。 贊曰:下勸彼修。初結勸、後顯德。此結勸也。 經 雖住魔宮(至)一切有情。 贊曰:此顯修德。勸發心者,即是知佛多劫恩德,真能酬報。自利行滿,亦是利樂一切眾生,利他德也。 經 是諸天女(至)無垢稱`[是=足【校異-原】,足【甲】]`是。 贊曰:七天女禮謝。聞道既深,故為頂謝。 經 時無垢稱(至)還於本宮。 贊曰:八捨制魔還。昔通力制,令彼不還。說利既周,故捨前制。 經 世尊(至)詣彼問疾。 贊曰:下結答詞由卑躬請退。`[不分卷【甲】]` 說無垢稱經贊卷第四(本) 說無垢稱經贊卷第四(末) `[不分卷【甲】,甲本冠註曰已下舊本卷第四末]`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此第四,命蘇達多。初命、後`[7]辭=詞【甲】*`辭。此初命也。蘇達多者,此云善施,善濟孤窮、心無所悋,故名善施。舊云「善德」,名義稍乖。 經 時蘇達多(至)詣彼問疾。 贊曰:下`[*7-1]辭=詞【甲】*`辭有三,此總陳道屈。渠設財會,`[無規=祈現【考偽-原】]`無規世`[福=福故【校異-原】,福故【甲】]`福。教法施因,令祈出世。道窮理屈,故`[*7]`辭不堪。 經 所以者何(至)期滿`[十=七【甲】]`十日。 贊曰:別顯理窮。有二:初徵、後顯。顯中有二:初陳已事、後顯他`[*7-3]辭=詞【甲】*`辭。此徵及陳已事也。祠者禱。會也集。財食俱傾,祈禱勝果,眾集一處,故名祠會。不簡緇素,故有沙門婆羅門等。不擇正邪,故有外道。不簡貧賤,故有孤獨乞人。無父母曰孤,無子弟曰獨。心祈世福,故限七日。期者退也。 經 時無垢稱(至)財施祠為。 贊曰:下顯他詞。有四:初總勸捨財命修法施、二別顯法施眾行之相、三二百梵志皆發大心、四善施歡喜瓔珞等施。此初文也。祠會之法,汝今不當。應設法會,而捨財祠。 經 我言居士(至)法施祠會。 贊曰:自下第二別顯法施祠會之相。於中有三:一問、二答、三結勝利。此為問也。 經 彼答我言(至)法施祠會。 贊曰:此答有三,初總答、次自徵、後廣顯。此總答也。時無前後,顯心平等,行一一因,招大利果。供養一切,顯因境遍,果亦大故。 經 其事云何。 贊曰:此自徵。 經 謂以無上(至)引發大捨。 贊曰:下廣顯。有三十二句,分之為五:初四無量行、次六到彼岸行、次三等持行、次九雜修行、後十次第行。此即初也。說菩提樂相與眾生名慈,由說智覺引大慈故。解脫苦相,引發大悲,拔眾生苦,令得解脫,由說涅槃引大悲故。舊云「以`[敬=救【甲】]`敬眾生」,拔苦敬仰,令解脫故。欲令眾生善皆隨喜,引發大喜。舊云「以持正法起於喜心」,應在捨中令離之爾。其正法者,教理行法。於此正法,擬令攝受。又擬令於果法正智引發大捨,令捨貪嗔癡,而攝受正法故。舊經文別,義意微同。 經 以善寂靜(至)波羅蜜多。 贊曰:次六到彼岸行。令諸眾生除慳貪等,善能寂靜調伏心行,引於布施。化犯戒者,引於淨戒。 經 以一切法(至)波羅蜜多。 贊曰:若有我者,不能堪忍,見大苦故。故無我相,引發堪忍。執著身心,不能精進,生疲倦故。遠身心相,即能精進,不憚劬勞。 經 以其最勝(至)波羅蜜多。 贊曰:無漏七覺,必依靜慮,故為覺支,引發禪定。舊云「菩提」,菩提分也。聞佛二智,擬當證故,引發般若。 經 以`[他=化【甲】]`他一切(至)引`[發=修【甲】]`發無願。 贊曰:此三等持行。見有眾生,不能化度。度之不堅,觀我`[如=切【校異-原】]`如空,故能常化。故以化相而引發空。有為有相,亂擾心神。為對治此,引修無相。舊云「不捨有為」,與此相返。菩薩恒於欲色二界隨類化生,名故作意受生行相。引發無願,本不願求三界受生,名故作意。 經 以善攝受(至)引發無慢。 贊曰:次九雜修行。力有二種:一思擇、二修習。以將攝受正法行相,而引思擇修習二力。命根有二:一世命根,第八識種;二勝命根,謂慧種子。善修攝事,隨其所應差別行相引此二命。舊文稍別。菩薩持戒,於諸有情心不貢高,如奴如僕、如栴荼羅、如孝子等。故如僕隷,引發無慢。 經 以不堅實(至)引發正念。 贊曰:生死有漏財,名不堅實。出世無漏財,名為堅實。以此換彼,故名貿易。將不堅實有漏身命財,換取堅實無漏`[堅〔-〕【考偽-甲】]`堅身命財。六隨念者,謂佛、法、僧、施、戒、修。隨教緣此,故名隨念。由隨念此,無漏念生,名引正念。 經 以修淨妙(至)引發淨命。 贊曰,觀無漏法淨妙行相,引發意樂信解之心。舊云「於六和敬起質直心」,六和敬者,身、語、意、戒、施、見,同而相敬,名六和敬,故起質直。義雖可然,文亦全少。正三業相,引發淨命,不以貪瞋`[根〔-〕【甲】]`根發邪命故。 經 以淨歡喜(至)引調伏心。 贊曰:以善歡喜,復樂親近,故能承事一切賢聖。不憎惡人非聖行相,調伏自心,不生忿恚。 經 以善清淨(至)善巧多聞。 贊曰:下十次第行也。以善出家,心生信解,常修中道,引發多聞。不多聞者,不識中道。自有多聞非善巧者;有妙慧用而多聞者,名巧多聞。既出家已,故次聞法。 經 以無諍法(至)引發宴坐。 贊曰:阿練若處者,此云閑寂所,舊云阿蘭若,即離村外二里有餘空閑之處。由住此處,不與物競,得修無諍。故欲通達無諍法相,引空閑處坐。擬求佛智,引發宴坐,宴坐定心能生智故。 經 以正息除(至)妙福資糧。 贊曰:瑜伽者,此云相應,教與理、心與境、定與慧、因與果、藥與病皆能相順,故名相應。師者,學此相應行者。瑜伽之師,名瑜伽師。地謂所依,師所依處,名瑜伽師地,即隨所應三乘諸法境行果也。為息煩惱,引此諸地。舊經文,總為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及成有情并嚴佛土,引發妙福。妙福資糧,招三果故。 經 以知一切(至)妙慧資糧。 贊曰:智者,第十波羅蜜多。此有二種:一受法樂、二成有情。為知有情心行差別,而為說法,引後智度。慧者第六波羅蜜多,無差別慧,於一切法無取無捨。一正理門,即是真如,擬悟入此而引妙慧。 經 以斷一切(至)菩提分法。 贊曰:煩惱麁重,名為習氣。諸不善法,皆名障礙,礙勝法故。為斷此等,便能引發及能證得一切善法。一切智智者,佛之二智。一切善`[法=法者【甲】]`法、佛身諸德,為隨覺此資糧因相而能引發,證獲修行。一切所修菩提分法,但得菩提因,皆能引攝,故名一切。 經 汝善男子(至)法施祠會。 贊曰:此下第三結其勝利。有二:初結、後明勝利。此結也。 經 若諸菩薩(至)天人供養。 贊曰:此明勝利。心行寬廣,名大施主。`[因=因行【校異-原】]`因祈出世,為益甚多,故`[名〔-〕【甲】]`名為天人普來供養。 經 世尊(至)正等覺心。 贊曰:第三大段,二百梵志皆發大心。 經 我於爾時(至)慇懃`[等=舉【校異-原】,奉【甲】]`等施。 贊曰:第四大段,善施歡喜,瓔珞等施。於中有五:一喜施、二不受、三重施、四方受、五獲益。此初文也。心無`[諂【CB】,謟【大】]`諂`[誑=詐【甲】]`誑,名淨歡喜。形居卑俗,小故致敬,物以表情。還解瓔珞,顯心殷重,價直百千,謝德酬恩,殷勤奉施。 經 彼不肯取。 贊曰:二明不受。心無愛著,情`[異=冀【校異-原】,冀【甲】]`異不貪,故初不受。 經 我言大士(至)隨意施與。 贊曰:三明重施。慈愍我心,願必納受。情無貪著,任`[運=聽【校異-原】,聽【甲】]`運施他。 經 時無垢稱(至)難勝如來。 贊曰:四明方受。於中有二:一明受己施他修行、二明事訖說施之法。初中`[彼=復【甲】]`彼二:一明受己施他、二明現其神力。此初文也。不逆來心故為受,顯己無著故施他。敬悲兩極,故分二施。 經 以神通力(至)難勝如來。 贊曰:明現神力,一覩良田、二見物變。此覩良田也。世界虛幻,故名陽炎。佛田第一,難勝如來。 經 又見所施(至)甚可愛樂。 贊曰:此見物變。與貧`[賤=財【甲】,賤【校異-甲】]`賤如故,施佛者變易,故言一分。顯隨佛者,得出世故。不隨佛者,生死如故。空中化現,名為佛土。證人法空,常住法界,一方一臺,故言四臺。四諦無量,化四生故。莊挍必周,故言等分。平等濟拔,無`[徧=偏【甲】]`徧儻故。眾寶廁細,故言間飾。因此福慧具足成故,悅目賞心,名可愛樂,為諸眾生之所寶重。 經 現如是等(至)法施祠祀。 贊曰:下明施訖說施之法。夫施之法,心下必由田勝故勝,田下`[必=心【校異-原】]`必由心勝故勝。佛田,施心二俱為勝。悲田,施心勝故勝,故施乞`[人=人如【甲】]`人。如來相無所分別,心勝平等,願以廣大與樂拔苦普施一切,不求生死三有果報,迴向菩提,名法施滿。除此不圓。 經 時此乞人(至)正等覺心。 贊曰:五獲益也。不退地者,十信第六信心不退。此信不退,增上意樂勝信解也。既得此意,便發大心。 經 世尊(至)詣彼問疾。 贊曰:結答詞由卑躬請退。 經 如是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下品第二段,後命餘類,皆陳不堪。有二:初類命、後類詞。此類命也。 經 是諸菩薩(至)詣彼問疾。 贊曰:此類`[*7-4]辭=詞【甲】*`辭也。`[說無垢稱經疏卷第四本終【甲】]` `[說無垢稱經疏卷第四末首【甲】,甲本冠註曰經卷第三]`問疾品 方便品下,總有四品。隱迹利他中,初一品總敘權、後`[三=二【甲】]`三品別敘權。上來〈聲聞〉、〈菩薩〉別敘昔權,〈問疾〉一品則敘今權。示疾閑齋,方希有問,因對揚而辨道,`[說=託【校異-原】,託【甲】]`說`[來=法來【考偽-原】]`來慰以濟生。此品廣陳彼事,故名問疾品。 經 爾時`[佛告=世尊【甲】]`佛告(至)慰問其疾。 贊曰:此品之中,大文有五:初佛勅吉祥、二吉祥承命、三天人隨從、四往彼對揚、五時眾獲益。此初文也。歷試群賢,皆詞不敢;推能在此,是故命之。梵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吉者善利,祥者`[吉=喜【甲】]`吉慶,言情不測立以妙名。又濟物之神功名吉,`[祥=荷【校異-原】,荷【甲】]`祥`[生=生之【校異-原】,生之【甲】]`生集善名`[吉=祥【校異-原】]`吉,利用超絕復云妙矣,故言妙吉祥。舊云文殊師利,此云妙德,詞偽遠耳。慰者,安撫之異名。問者,詞徵之別稱。安撫詞徵,故言慰問。 經 時妙吉祥(至)難為酬對。 贊曰:下吉祥承命。文意有三:初略談頗敵、次別顯德高、後結答難酬承威當往。此初文也。士者士夫,假者之號。大者非小,道德尊稱。酬者答。對者敵。彼德尊高,難為答對。 經 深入法門(至)覺`[惡=慧【甲】]`惡無礙。 贊曰:下別顯德高,有十三句。舊有九句,無新經四,已到彼岸、說法界門、知有情根、自在問答。餘文少異,義意多同。十三句中,合為六對。初`[二=二句【校異-原】,二句【甲】]`二證真說真德、次二句說俗證俗德、次二句利他自利德、次三句破惡契善德、次二句知根善化德、後二句有智能論德。要先證真,方能達俗。既知此已,便能二利。利益之門,無過破惡而契於善、禍滅福臻,遂能知根善化,道圓智上、辨迅詞高。有智能論,誠深頗敵。此中四句,初二句證真說真、後二句說俗證俗。深入法門,能證真故;善能辨說,能說真故。住妙辨才,能說俗故;覺慧無礙,能證俗故。 經 一切菩薩(至)悉能隨入。 贊曰:此二句,利他自利。菩薩事業皆已成`[辨=辦【甲】]`辨,能利他故。能入二聖祕密之處,能自利故。菩薩事業本為利他,祕密真如證成自利。 經 善攝眾魔(至)究竟彼岸。 贊曰:下三句破惡契善,初一破惡、後二契善。能證能說,契真法界,故成兩句。此中二句,破惡證真。攝者,攝持攝御攝受。善攝四魔,故名巧便。魔不能魔,故名無礙。究竟彼岸,體即涅槃,解脫生死之此岸故。此真法界,聖者所行。無我法二,亦無種種雜異所執,極為最勝,彼皆已`[到=到到【校異-原】,到到【甲】,到【校異-甲】]`到彼岸故。智能證真,名已到也。 經 能於一相(至)莊嚴法門。 贊曰:此能說真,言合理故。清淨法界,萬德莊嚴,無相為相,故言一相。諸經中說:一切諸法,皆同一相,所謂無相而為相故。能於法界一相法中,說無邊相莊嚴清淨法界法門,謂說佛性、如來藏、法身、真如、涅槃、解脫、法界、法性等無量法門。說眾多德相莊嚴於一相,言雖多相仍契一相,故名能說。 經 了達一切(至)最勝神通。 贊曰:此二句,知根善化。`[德=德根【甲】]`德謂根性。行謂意樂,或行謂行相。根之行相,無別體也。由知此根,六通善化。 經 到大智慧(至)無畏自在。 贊曰:此二句,有智能論德。方便者,智妙`[用=用趣謂【校異-原】,用趣謂【甲】]`用趣`[況=況或趣是所趣已到智慧妙用趣況【校異-原】,+(或或趣是所趣已到智慧妙用趣況)十三字【甲】]`況及`[所〔-〕【甲】,所【校異-甲】]`所歸處,故`[能〔-〕【甲】]`能問答無畏自在。若摧他論,妙達自宗,論式論嚴無不解故。 經 非諸下劣(至)所能抗對。 贊曰:下結答難酬承威當往。有二:初結答難酬、後承威當往。此初也。鋒者,利也快也。由具前德,故非下劣利言快詞所能敵對。或此屬前能論句中,下方結文,將為穩便。 經 雖然我當(至)與其談論。 贊曰:此承威當往。雖然之聲,義兼德失。吉祥謙讓,云彼高德,我非彼敵,此我失也。我德不當,承威當往,此佛德也。故言雖然。餘意可知。 經 於是眾中(至)咸作是念。 贊曰:自下第三天人隨往。有三:初明心念、次明請往、後正陳去。心念有二:初票、後顯。此初也。 經 今二菩薩(至)隨從詣彼。 贊曰:此顯念也。吉祥、無垢是二菩薩言思不測,名曰甚深。情用周普,故言廣大。所知決定,言勝解也。道清智博,言談必深。我等為聞,相率應往。率者他領,勸他部領,隨從詣彼。 經 是時眾中(至)皆請隨往。 贊曰:此明請往。佛默無答,明知許之。舊文無請,但云「欲從」。 經 時妙吉祥(至)頂禮世尊。 贊曰:下正陳去。有二:初稟命敬辭、後正明往。此初也。承威將往故咸起,稟命不`[輕=轉【校異-原】]`輕故頂禮。 經 前後圍繞(至)`[謗註曰現本無將其二字]`將問其疾。 贊曰:此正明往。吉祥道首,群從皆隨,既出菴羅,往問其疾。 經 時無垢稱(至)現疾而臥。 贊曰:自下第四往彼對揚。有二:初無垢逆想待賓、後吉祥順教問疾。初中有二:初逆想、後待賓。此逆想也。合有六想:一以已力、二空室內、三除一切、四無侍者、五置一床、六現疾臥。顯自德高,彰下不思`[議=議【甲】,議【考偽-甲】]`議事故,想以已力。顯智證真,彰下問答此室何以空故,想空室。顯斷染惱,彰下普現一切色身及念食等故,想除一切。顯超三界,彰下問答何無`[待=侍【校異-原】]`待者故,想無侍者。顯解脫無二,彰下念坐故,想置一床。顯念眾生,彰下四問故,想現疾而臥。四問者,一問疾源、二問疾相、三問慰喻、四問調伏,至下當知。雖有六想,總有三意:一即寂而用、二證三空、三得不住道。神力用也,空室寂也。無侍者等,表眾生空。除一切者,表諸法空。置一床者,由大智故不住生死,居解脫床。示疾臥者,由大悲故不住涅槃,隨順救苦。 經 時無垢稱(至)現疾而臥。 贊曰:此待賓。此中有五,除一切、無侍者合為一文。除諸所有,並在中故。 經 時妙吉祥(至)獨寢一床。 贊曰:下吉祥順教問疾。有二:初明`[其=至【甲】,其【校異-甲】]`其所見、後明兩共談論。此初文也。 經 時無垢稱(至)不聞而聞。 贊曰:下明兩共談論。復二:初明見軌、後明談儀。見軌有二:主人先唱,示命進而納賓;上客後陳,現對揚而莫逆。此初文也。西方見客法示命進,菩薩修行命進問安皆言善來,喜此來故。而又逆言從來不來,今者乃來。從來`[見=未見【甲】]`見聞,今時創見聞。如世說言:從來不來,今乃能來。極為恩幸,謝此來故。樂莫樂予新相知,歡莫歡予此相遇。由此下`[文=文言【校異-原】]`文吉祥答言:若已來者,不可復來。從來未來,如今`[如=始【校異-原】,始【甲】]`如來。創來名來,久來非來故。此依事釋。又理解云:恐言滯過,拂妄顯真,是故復言不來來等。空理義云:因緣世俗可說有來。彼既非真,即不來來。彼來既不來,此亦不見見。`[身=真【甲】,身【校異-甲】]`身既不見見,言亦不聞聞,顯無妄來等,有真來等故。應理義云:如凡所執,無故不來;因緣事俗,假可有來。彼既因緣假可有來,無計所執真實之來,此亦無彼所執之見,而有因緣假可稱見。身既不見之見,言亦不聞之聞,無妄所執,順俗來故。或真中無相,故言不來。俗裏有形,復言而來。彼既真不來、俗中有其來,此亦真不見、俗中假有見。身既真不見、假俗可稱見,言亦真不聞、俗中可有聞。體真達俗,故能來也。 經 妙吉祥言(至)不可復去。 贊曰:下上客後陳,現對揚而莫逆。有二:初答來`[儀=義【甲】]`儀、後答見`[圓=聞【甲】]`圓。初中復二:初票答、後釋答。此票答也。依事釋言:如是者,順成彼說。來者向方丈,去者背菴園。又因彼言來,乘便談去,向此來者定背彼去故。若從來已來者,不可復來。但為從來未來至此,所以今來。去亦如是。依理釋者,空理義云:世俗諦有,若已來者。勝義諦空,不可復來。世俗諦有,若已去者。勝義諦空,不可復去。故知來去且隨世俗,依勝義諦無去無來,成無垢稱不來而來也。應理義云:若計所執執已來者,此體空無不可復來,若計所執執已`[去=去者體亦無故不可復去【校異-原】,去者體亦無故不可復去【甲】]`去。故知來去皆隨因緣假施設有,都無實相。又有解云:若隨世俗依他`[起=起性【校異-原】,起性【甲】]`起有已來者,勝義真如無差別相,不可復來。若隨世俗依他起性有已去者,勝義真如無差別相,不可復去。故知來去皆是世俗依他假立,勝義都無。此舉已來例彼正來。當來亦爾,故不重述。 經 所以者何(至)可施設去。 贊曰:下釋答`[來=來去【校異-原】,來去【甲】]`來。依事釋者,非已來者可施設來,要未來者方可來故。非已去者可施設去,要未去者方可云去。依理釋者,空理義云:非世俗有諸已來者,依勝義諦可施設來;非世俗有諸已去者,依勝義諦可施設去,勝義空故。應理義云:非計所執執已來者可施設來,要依他中諸未來者可假設來;非計所執執已去者可施設去,要依他中諸未去者可假設去。又有解云:非隨依他諸已來者依真如理可施設`[來=未來【校異-原】,未來【甲】]`來,亦非隨依他諸已去者依真如理可施設去。此顯依他有來有去,真如理中無來`[去=去也【校異-原】,去也【甲】]`去。舊云「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與新不同,但可理解,不得事釋。亦可言理中無來去,事有未來,今始來故。 經 其已見者(至)不可復聞。 贊曰:空理、應理二義雖殊,並准去來,見聞亦爾。 經 且置是事(至)不至增乎。 贊曰:下明談儀。有五:一總彰問疾別問疾源、二問空`[寂=室【甲】]`寂及無侍者、三問疾相、四問慰喻、五問病者調伏心儀。此中意彰菩薩之病與異生別。既爾,寧成人法二空?法人既空,應無病相。病既無相,云何來慰`[相=想【甲】,相【校異-甲】]`相可知?病者如何自調心意?故是次第合為五文。初中有二:初問、後答。問中有二:初總彰問疾、後別問疾源。總彰問疾有三:初為五問、二傳佛教、三為兩問顯慰丁寧。此初文也。五問者,一問苦多少;二問命有無;三問界乖順,界即四大;四問疾輕重;五問病停加。為停停修。舊為加增益`[因=困【甲】]`因。 經 世尊殷勤致問無量。 贊曰:傳佛教也。所言雖少,問意無量。 經 居士此病(至)稍得安不。 贊曰:此為兩問顯慰丁寧。痊者愈差,安謂平和。病少差不?動`[心=止【校異-原】,止【甲】]`心之與氣力稍得平和不? 經 今此病源(至)當云何滅。 贊曰:此別問病源。有三:一問病根源、二問病來久近、三問滅位。久者遠。如者喻。此問意云:病生久近,喻如何等。 經 無垢稱言(至)生亦復爾。 贊曰:下無垢`[祥=稱【校異-原】,稱【甲】]`祥答。不答總徵,但報別問。有三:初別答久近、次合答久近及滅位、後答病源。此初文也。問依次第,答遂義由,故不同也。有情生死無明為因,能發諸行有愛為緣,潤諸業故。生老死起無始流轉,眾生癡愛生來既久,我今此病亦無始生。 經 遠從前際(至)我`[即=亦【甲】]`即隨愈。 贊曰:此合答久近及滅位。初標、後釋。此標也。我前久近云:遠從生死無始前際有情即病,我亦隨之久近;如彼有情解脫生死,我病亦愈。有情生死總無盡期,我病未差。病生無始、滅亦無終,以眾生界無盡期故。 經 所以者何(至)無復有病。 贊曰:下釋近久滅位。有三:初法說、次喻說、後合說。此法說也。菩薩生死為度有情,名依有情流轉生死。由依生死有情病故,菩薩亦病。若諸有情得離生死,菩薩乃差。 經 譬如世間(至)父母亦愈。 贊曰:此喻說也。長者喻佛,居士喻菩薩,一子喻眾生,憐愛喻大悲,歡喜喻慶悅,不捨喻攝受。故亦隨子若病若愈。 經 菩薩如是(至)菩薩亦愈。 贊曰:此合說也。菩薩合居士,顯無垢稱居因位,故不合長者。愍合怜愛,有情合一子。病愈合前若病若喻,不合歡喜無時暫捨。大意可知。 經 又`[吉=言【甲】]`吉是疾(至)從大悲起。 贊曰:此答病因。大悲熏煮,故是病生。大悲為因,故菩薩病,與異生別。 經 妙吉祥言(至)復無侍者。 贊曰:下第二段,問彼室空及無侍者。有二:初問、後答。此為雙問:一問室空、二問無`[待=侍【甲】]`待。初問法空、後問生空。若諸菩薩隨諸有情病及愈者,寧成二空? 經 無垢稱言(至)亦復皆空。 贊曰:下答。有二:初答室空、後答無侍。初中有十三問答,此初答也。空理義云:一切佛土皆本空寂,故今我室真性故空。應理義云:法身佛土因空所顯,空理故空。報化佛土空無所執,空事故`[宜=空【甲】]`宜,體皆非無。我今此室表佛土空,是故空也。 經 問何以空。 贊曰:二問也。為何所以佛土亦空? 經 答以`[10]空=空空【甲】*`空。 贊曰:三答也。空理義云:以勝義諦空無所有,佛土便空,故言以空空。應理義云:以空無彼遍計所執,方能顯於法報`[11]佛=化【甲】*`佛土。法報`[*11]`佛土由此稱空名`[*10-1]空=空空【甲】*`空,非空無空。 經 又問此空為是誰空。 贊曰:四問也。問此所空,誰為能空? 經 答曰此空無分別空。 贊曰:五答也。心有分別,執有非空;由無分別,故一切空。空理義云:雖知諸法本性皆空,證無分別,證空故。應理義云:心有分別,執所執有;由無分別,證所執空。 經 又問空性可分別耶。 贊曰:六問也。空理義云:真空之性可分別耶?無無分別而不證空。應理義云:所執空性可分別耶?有分別時而不證空。 經 答曰此能分別(至)分別為空。 贊曰:七答也。初標答、「所以者何」下釋。空理義`[者=云【甲】]`者,能分別心,體性不空,可能分別真空之性。能分別心體性本空,何能分別真空之性?故釋之云:空性不可分別為空,能緣所緣俱性空故。前隨執有,且對名空,其實此空非空不空,何可分別?應理義云:執能分別既是所執,亦復體空。不但所執境名之為空,執有能取心亦是空。故有此實能取所`[取〔-〕【甲】]`取空可分別,分別心亦空,空性誰分別?由此道理,故釋之云:空性不可分別為空。前隨依他真如道理對破執有,`[且=但【校異-甲】]`且說為空。`[其=實其【校異-原】,其實【甲】]`其此空非空不空,何可分別? 經 又問此空當於何求。 贊曰:八問也。問空所由。於何處求,知此空相? 經 答曰此空(至)二見中求。 贊曰:九答。六十二見有多文,或有我見我所見為本,於一一蘊皆執為我,皆有三所,謂是我瓔珞、是我童僕、是我窟宅。由分別行緣蘊不分別所起處,成此二十句。二十句中,五是我見、十五句是我所見。三世五蘊各執二十,成六十種,并本二種有六十二。又有經言「六十二見,二見所攝:一邊見、二邪見。邊見攝四十七,謂四邊常論、四一分常論、有相十六論、無`[想=相【甲】]`想有八、非有相非無相亦八,此四十見常見攝。七斷滅論,斷見攝。故成四十七,邊見所攝。邪見攝十五,謂四有邊論、四不死矯亂、二無因論、五現法涅槃論。」此等門義,皆如別章,恐繁不述。由此妄見,執諸法有。執心既妄,故知境空。雖知空,遍由五見。其六十二,數多妄甚,且偏說之,亦無過也。 經 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 贊曰:十問也。問此諸見虛妄所由,此見虛妄求何得知? 經 答曰當於諸佛解脫中求。 贊曰:十一答也。諸佛於此而得`[菩提=涅槃【甲】]`菩提,故知見妄。又迷解脫,起此見故。 經 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 贊曰:十二問也。問此解脫是誰能證?證此解脫於何處求? 經:答曰當於(至)心行中求。 贊曰:十三答也。由諸有情心迷正理,諸妄見起,便不解脫。有情心行若悟真理,斷諸妄見,便證涅槃。是故解脫,有情心求。上六問答,皆應理義。空理義云:妄境心無二,空於諸見求。妄真無二故,見於解脫求。因果無二故,解脫於心行求,勝義諦中皆無二故。 經 又仁所問(至)皆吾`[侍=待【甲】]`侍也。 贊曰:下答第二,問何無侍者。初標、後釋。此標也。 經 所以者何。 贊曰:下釋。有二:初徵、後釋。此初徵詞也。夫侍者者,眾事恭順,動止必俱。此二不然,何故名侍? 經 一切魔怨(至)皆吾侍者。 贊曰:摩讚生死,恐超三界;我為眾生,不厭不棄而又制之,令隨恭順。常能爾故,以摩為侍。外道欣求一切惡見,亦復讚之。我求智見,見達諸法,不厭不棄,又亦化彼令隨恭順。常能爾故,外道為侍。舊云「於諸見不動」,雖起善見惡見不動,理亦無乖此上意者。空理義云:雖證二空,真不壞,隨世俗故,亦有侍等。應理義云:雖知所執真如性空,因緣事中不無侍等,是故有病。 經 妙吉祥言(至)為何等相。 贊曰:`[自=身【甲】]`自下第三,問病之相。有三問答,此初問也。 經 答曰我病(至)亦不可見。 贊曰:此答初也。相者狀也。我病不是諸色所攝,不同世病依色變現,故無相狀亦不可見,以是大悲精進逼迫名為病故。此病乃以利樂精進大悲所起,大悲非色。 經 又問此病(至)為心相應。 贊曰:第二問也。問病在身、為在心耶? 經 答曰我病(至)如幻化故。 贊曰:此第二答。妄執有身相,此身相都無,名身相離。離者空也,非此身相應。因緣假有如影像身,此身非無病與身相應,以身語業濟眾生故。前答實事,病非色相;今答隨眾生故,亦身相應。或五識有名身相應,非色處色,亦不相違。妄執有心相,此心相都無,名心相離。離者空也,非此心相應。因緣假有如幻化心,此心非無,病與心相應,常以意業利眾生故。舊身但有非相應義,無亦相應。心標非相應,解有相應義,細勘方知。空理真諦非二相應,俗二相應。應理二性非二相應,依他二相應。 經 又問地界(至)何界之病。 贊曰:此第三問。其病體者,四大乖違,令眾苦逼。於此四界,何界病耶?界者,性也因也類也。四大體類說為色因,故名為界。 經 答曰(至)界性離故。 贊曰:眾生病故,即我病生。眾生四界為病,`[因=同【甲】,因【校異-甲】]`因彼亦是四界。界性空離,亦非四界。身心四界皆言離者,空`[離=理【甲】]`離義云:真性空故。應理義云:所執無故。意恒有別,一`[初=切【考偽-原】,切【甲】]`初唯知。雖知二空,為生亦病,故有病相。 經 無垢稱言(至)令其歡喜。 贊曰:自下第四問慰喻。有二:初問、後答。此問也。賓主對揚,遆相發起。上來客問主訖,故此主人問客。又主人之事,客`[人〔-〕【甲】]`人為能問;客人之事,主人問之。慰疾,客人之事,故無垢為問。慰者安。喻者曉。云何安慰曉喻病者?舊經乃是文殊為問、淨名為答,其義極乖,非文`[珠=殊【甲】]`珠不解慰喻可以問他。 經 妙吉祥言(至)樂於涅槃。 贊曰:下答。有二:初答、後結。答中有十句,初五勸作而不作、後五勸所作而`[依=作【甲】]`依。或初五令離惡、後五令修善。此中有二:二乘示無常,`[勸=勸身【甲】]`勸灰滅智,厭離於身。菩薩不然,示身無常,應生厭離,勸得常身金`[剛=對【甲】]`剛不壞。二`[眾=乘【甲】]`眾示苦,勸樂涅槃永入寂滅。菩薩示苦,令捨苦身,不勸入寂,教化眾生。 經 示身無我(至)畢竟寂滅。 贊曰:示身無我,誰為病者?不勸成熟有情,無實眾生可成熟故。若假有情,亦勸成熟故。舊經說「教導眾生」。二乘示空永入寂滅,菩薩雖示一切空寂,除諸有恐,不勸眾生入畢竟寂。此二皆由大悲熏故。 經 示悔先罪(至)令除彼疾。 贊曰:空理義云,二乘執有三世,現作罪已入過去世,名有移轉。過去有體,當來感果。大乘之罪,本性皆空,何有移轉?即教病者之懺悔義。應理義云:大乘之罪,熏種在身。未悔已前,念念現在,不入過去,名無移轉。未除不滅,當來感果。而雖教彼有疾菩薩悔先作罪,罪恒現在,而不說罪移入過去,過去無故。由此舊云「而不說入於過去」。又移轉者,滅無果義。示先作罪能有惡果,令其悔除。不說作罪移滅無果,以已疾苦難可忍受,勸愍有情令除彼疾。 經 勸念前`[際=除【甲】]`際(至)令修淨命。 贊曰:勸念無`[始=始來【甲】]`始所受眾苦難可忍受,由此乃應饒益有情,勿為`[煩=損【甲】]`煩惱。若有`[助=邪【甲】]`助命,善法不生,勸修諸善根本淨命,淨命乃是眾善本故。 經 觀勿驚怖(至)令永寂滅。 贊曰:雖遇疾病,勸勿驚怖。此病眾苦,應加勵力精`[勤=勒【甲】]`勤勇猛,冀超生死。勸為醫王,療世自他世俗身病,及療勝義一切心病,令永寂滅。 經 菩薩(至)令其歡喜。 贊曰:此結前也。道從歡喜生,況令得妙法,故慰疾者令其歡喜。 經 妙吉祥言(至)調伏其心。 贊曰:自下第五問於病者調心儀`[式=也【校異-原】]`式。初問、後答。此問也。調和善生、制伏惡滅,名調伏心。 經 無垢稱`[欲=言【甲】]`欲(至)所起業生。 贊曰:下答。有三:初明調伏凡夫心法;次「又妙吉祥!有疾菩薩應自觀察如我此病」下,`[明〔-〕【甲】]`明調伏二乘心法;後「又妙吉祥!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應安住調伏不調伏心」下,雙調二心。諸菩薩行能調,`[況=謂【甲】]`況無分別智及與大悲。所調,謂二障及唯自利。凡夫有障,故能造業,受生死苦。今破二障,業盡苦滅,是以初明調凡心法。二乘雖能出生死苦,然有分別,唯求自利,捨利眾生,是以第二明調`[伏〔-〕【甲】]`伏二乘心法。凡夫未調、二乘已調,皆唯偏住,非契中道。菩薩雙離,以修中行,是故第三明雙調二心法。又諸疾起,皆由二執:一者執有、`[二=一【甲】]`二者執無。為調此二,故分成三:初明二空以破有、次明大悲以破無、後明不住以雙破。依前所科配此三段,初中有二:初正調伏凡夫心,明二空以破有;後「又妙吉祥」下,結成勝覺能斷眾苦。初中有二:初破自病;後破他病,「若苦觸身應愍險趣」下是。初中復二:初破我執斷煩惱障;後「我此法想」下,破法執斷所知障。初中復二:初標、後釋。標中復二:初觀因緣法、後觀無實我。此初文也。三界心心所,名為虛妄,不證實相。即此乖真,名為顛倒。虛異搆獲,名為分別。由此煩惱而起於業,令生老死眾苦之病從自因緣煩惱業生,知唯法已。 經 身中都無(至)而受此病。 贊曰:此觀無實我。因緣虛假,合以為身,無一真實。知無實我,而受此病。我既非實,病何得真? 經 所以者何(至)身亦無我。 贊曰:自下釋中有二,初觀無我、後觀唯法。觀無我中,初觀、後結。觀中有二:初觀無我、後觀因緣,次第釋標故。四大之法假合名身,別大既無主,總身亦無我。別總推徵,我都非有。 經 此病若起(至)是病根本。 贊曰:此觀因緣。病由業生,業由惑生,惑由執我為本故生。我既實無,妄執故起,妄心為本,遂有病生。故知病者,因緣不實。 經 由此因緣(至)安住法想。 贊曰:上觀我無。此且`[由=曲【甲】]`由結。應除病因執我之想,唯有因緣,住此法相。觀因緣法,以破我故。 經 應作是念(至)滅唯法滅。 贊曰:下觀唯法,初觀、後結。初總觀、後別觀。此總觀也。總觀此身,法合共成,念念生滅,生死流轉三界五趣。四生生時,唯有法生;死滅之時,亦唯法滅。眾生妄想,謂我生死,實唯法也。 經 如是諸法(至)不言我滅。 贊曰:此別觀也。別觀此身,諸法相續,法無知故互不相知,竟無思念。生既不言我生,滅亦不言我滅,故知無我、無實作用,唯有其法。 經 有疾菩薩(至)如是法想。 贊曰:此結觀法。知唯有法,當除我想。《二十論》云「說無有情我,但有法因故。」 經 我此法想(至)如是大患。 贊曰:上破我執斷煩惱障,下破法執斷所知障。有二:初略、後廣。此略也。昔執我想,猶是病根;今執法想,`[及=乃【甲】]`及極顛倒。我想既是生死之根,法想乃是我執之源,障菩提本,實為大患。我應除滅,亦為有情除滅此患。法執本滅,煩惱自亡,故破法想言,為有情破我執中略不言也。《勝鬘經》言「無明住地,與一切煩惱為依持建立。若無明住斷者,過恒沙煩惱皆悉隨斷。二乘所不能斷,唯佛菩提智之所能斷。`[故〔-〕【甲】,故【校異-甲】]`故無明住地,為煩惱依。」 經 云何能除(至)我我所執。 贊曰:下廣。有二:初破有病、後破空病。此二既無,誰復為空等是。初破有中,有五問答展轉相生,舊經有四。此初問答。受生死苦,不得菩提,名大患體。此由煩惱,我我所執當`[順=須【甲】]`順除滅。 經 云何能除(至)謂離二法。 贊曰:第二問答。由離二法,二執須除。 經 云何離二法(至)畢竟不行。 贊曰:第三問答。內者自身,我執所依;外謂除身所餘諸法,我所執依。但此二不行,我我所執滅。 經 云何二法(至)無所觀察。 贊曰:第四問答。顯空內外要觀諸法平等,無有分別動搖,無所觀察。無所觀察者,觀一切法空無所有,即是平等,無動無搖。 經 云何平等(至)二性空故。 贊曰:第五問答。空理義云:我與涅槃,勝義諦中二俱平等,由彼二性空無體故。應理義云:遍計所執,我與涅槃二俱平等,妄心所執性皆空故,非真涅槃。又體非有,與妄所執我相同無,涅槃非是妄所執故。若真涅槃亦妄所執,諸聖等趣?何所證也?又所執有,可異涅槃,而稱不等。所執既無,不異涅槃,是故平等。 經 此二既無(至)假說為空。 贊曰:破自患中,上破有病、下破空病。有三:初乘前破有,以顯空義;次顯執空亦成大患;後勸住真,離有空病。此初文也。恐執非有,別有實空。今顯破執有故,假說為空。以假空名破執二實有,非空即實空。 經 此二不實(至)唯有空病。 贊曰:下顯執空亦成大患。有二:初顯執空為病、後顯除此空病。此初也。執二為有既為大患,執空為空亦足病矣,俱妄分別執所執故。 經 應觀如是(至)畢竟空故。 贊曰:此除空病。空理義云:不但執有病已成空,執空之病其性亦空,勝義諦中畢竟空故,由斯世俗妄病皆除。應理義云:上觀法境其性空無,知能執此亦性非實。既知空境妄執不真,能執空心亦定非實,遍計所執畢竟空故。 經 有疾菩薩(至)而受諸受。 贊曰:下`[觀=勸【甲】]`觀住真離有空病。此總離有空病。言能受者,心心所法,能緣能修能證能領一切法也。言所受者,心心所法,所緣所修所證所領一切法也。有所受者,即妄所執。有能受者,即妄能執。有疾菩薩應無妄所受而受諸所受。空理義云:無世俗二受,依勝義受空。應理義云:無所執二受,依非妄二受,應無所受離有病,`[耶=而【甲】]`耶受諸受離空病。 經 若於佛法(至)所受諸法。 贊曰:此別顯離有空病。空理義云:佛法未圓,不應唯依勝義滅受,專謂法空而有所證。應依俗諦離妄二受而求圓證,滅除病惑。應理義云:佛法未圓,不應唯依滅所執受,一`[向=而【甲】]`向學空而有所證。應離所執能受所受,而依`[依〔-〕【甲】]`依他圓成二性而求圓證,除滅病因。 經 若苦觸身(至)除彼眾苦。 贊曰:下破他`[8]疾=病【甲】*`疾。有四:一`[逢=達【甲】]`逢緣起想、二恒作救心、三知法性空、四觀`[圓=因【甲】]`圓說法。此初文也。若增若觸,`[恩=思【考偽-原】]`恩有苦者,大悲為`[救=拔【甲】]`救。我之少苦尚為難忍,恩他救療。況他多苦,長夜難堪而不加救? 經 有疾菩薩(至)有情諸疾。 贊曰:`[情=恒【甲】]`情作救心也。若非苦增有常疾者,恒作此念,即觀三界五趣起悲。 經 如是除去(至)而可除者。 贊曰:知法`[性〔-〕【甲】]`性空也。觀自他身,法皆無實,何有少法而可除者?故病皆除,不見`[*8-1]疾=病【甲】*`疾故。舊云「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空理義解:舊云有病妄可除,空法真不遣。真本來空,遣何所遣?應理義解:舊云妄所執病,觀空除之。有為無為,是法非病,何須除遣? 經 應正觀察(至)為正說法。 贊曰:下觀因說法。初標、後釋。此標也。觀察自他病之因緣,速令除滅。既自滅已,後為他說。 經 何等名為(至)皆有疾故。 贊曰:下釋前標。初有五問答展轉相生、後總結成斷除二疾。此初問答。空理義云:有心緣慮即為虛妄,無心攀緣證空病滅。應理義云:緣慮者,有漏分別心心所。由此因緣分別`[便起分別=分別便起【甲】]`便起,分別便起故無明俱,無明俱故法執生,法執生故我執生,我執生故諸煩惱生,煩惱生故業生,業生故苦`[生=生苦生【甲】]`生。故有緣慮有漏分別心心所法,為疾因緣,有緣慮者皆有疾故。疾體即苦,行、壞、苦`[苦=壞【校異-甲】]`苦。苦皆是三界緣慮,皆名為疾。 經 何所緣慮謂緣三界。 贊曰:第二問答。三界之心,緣於三界,是名緣慮。若`[知=加【甲】]`知行智,不緣三界,破裂生死,便非苦因。一切無漏理非苦本,故說有漏緣三界苦名為緣慮。 經 云何應知(至)則無緣慮。 贊曰:第三問答。云何知此緣慮心等為眾苦因?謂得出世`[正=正智【考偽-原】]`正能了達,能有緣慮虛妄起故,所執諸法都無所得。`[若=苦【甲】,若【考偽-甲】]`若起正智得無所得,則無三界虛妄緣慮。 經 云何絕緣慮?謂不緣二見。 贊曰:第四問答。云何`[得絕=絕得【甲】]`得絕妄緣慮心?謂不緣二見。即無分別智內證真如,是不緣二見。緣謂待藉。舊云「二見」,二見是所無故。《唯識》云「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經 何等二見?謂內見外見。 贊曰:第五問答。內見謂我見,或能取。外見謂我所見,或所取。 經 若無二見(至)則無有疾。 贊曰:下總結成斷除二疾。此無自疾也。若有二見,執有所得。若無二見,則無所得,證法真如。既證得真,三界有漏緣慮都絕,緣慮絕故因既不起,`[因起不起故〔-〕【甲】]`因起不起故苦果不生,則無諸疾。舊文無結,上義不明。 經 `[又=若【甲】]`又自無`[*8-2]疾=病【甲】*`疾(至)有情之疾。 贊曰:此斷他疾。 經 `[文=又【校異-原】,又【甲】]`文妙吉祥(至)調伏其心。 贊曰:自下第二結成勝覺能斷眾苦。有三:一結、二標、三釋。此結成上,亦是生下。 經 唯菩薩菩提(至)即為虛`[11]妄=棄【甲】*`妄。 贊曰:此標勝覺能斷眾苦。菩薩勝覺慧,能斷諸苦,非餘一切外道二乘。若非菩薩勝覺能斷,菩薩所修便為虛`[*11-1]妄=棄【甲】*`妄,空無果故。 經 所以者何(至)乃名菩薩。 贊曰:下釋前標。初喻、後合,文意可知。`[不分卷【甲】]` 說無垢稱經贊卷第四(末) 說無垢稱經贊卷第五(本)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不分卷【甲】,甲本冠註曰已下舊本卷第五本]`經 又妙`[吉=吉祥【甲】]`吉(至)非真非有。 贊曰:自下第二大段,調伏二乘心明大悲以破無。二乘唯自利,法執繫縛;今說大悲妙慧方便解故,名調伏二乘心明大悲以破無,以著空者無大悲故。文段有三:初明大悲觀自他疾;次「所以者何」下,釋其所由;後「菩薩如是」下,結成離繫。初中文二:初觀疾相、後起大悲。此初也。自他疾,非真實、非定有,因緣假合所共成故。 經 如是觀時(至)發起大悲。 贊曰:此起大悲也。不應如凡夫有愛者以起悲,不如二乘起二見以起悲。或准下文,不應起愛味著諸定起見執愛無方便慧而起於悲,或不應見執彼實愛染名利等而起於悲,唯並為斷一切有情客塵煩惱起大悲也。前所不應,後所應也。 經 所以者何(至)而有疲厭。 贊曰:下釋所由。此釋所不應。若同凡夫二乘起於愛見、執著味染,處在生死即有疲厭。煩惱未亡、物我未遣,故有疲勞而生厭倦。 經 若為斷除(至)無有疲厭。 贊曰:此釋所應。煩惱若亡、物我復遣,攝他同己,故於生死而無疲厭。故《般若》云「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此是常心攝他同己,無愛見纏心,故能常度而無倦也。 經 菩薩如是(至)纏繞其心。 贊曰:自下第三結成離繫。有三:初結成離繫、次引教證成、後廣明縛解。初有四縛:初三自利、後一利他。此初縛也。乘前起下,故言如是無疲厭故,便無愛見纏繞其心,此更互也。前言無愛見即無疲厭,此言無疲厭便無愛見,二互為因故。 經 以無愛見(至)即得解脫。 贊曰:此有二縛。以愛見滅,不為繫縛。繫縛無故,即得涅槃大解脫也。 經 以於生死(至)證得解脫。 贊曰:此縛利他。自既解脫,便有智力,為說妙法,令他離繫又證解脫。 經 世尊依此(至)斯有是處。 贊曰:此引教證成。初引、後結。若自有縛,不解他縛,凡夫二乘也。自能解故,能解他縛,如來等也。此說究竟利益一切故。 經 是故菩薩(至)離諸繫縛。 贊曰:此結也。 經 又妙吉祥(至)菩薩解脫。 贊曰:下廣明縛解。有二:初問、後答。此雙問也。 經 若諸菩薩(至)菩薩解脫。 贊曰:下答。有二對:初明著禪名縛、不著禪則解;後明無巧有智名縛、有巧有智名解。此初對也。著四靜慮、八解脫、八等持、九等至名縛。味定不增`[修=修諸【甲】]`修餘慧品,攝有生故。若智善巧,不捨靜慮`[諸〔-〕【甲】]`諸等`[持等〔-〕【甲】]`持等,而隨所應攝益三有等生,而生三有無所貪味,名為解脫。 經 若無方便(至)是名解脫。 贊曰:下明無巧有智名縛、有巧有智名解。有三:初標、次釋、後解妙慧善巧差別。此初標也。此意說言:無善巧方便,但善攝妙慧名縛,二乘等是,無智用故。有善巧方便并善攝妙慧名解,有善方便,慧之用故。 經 云何菩薩(至)名為繫縛。 贊曰:下釋。有二對:初對住二乘無學菩薩、後對住二乘有學菩薩。初皆明縛、後皆明解,一一初皆問、次能答、後皆結。此問縛也。舊文二對,名字不同,義亦全別,應細勘之。 經 謂諸菩薩(至)成`[熟=就【甲】]`熟有情。 贊曰:答也。若諸菩薩同二乘等,以三等持而自調伏,有善妙慧也。由修空故,不以相好內飾其身;由修無相,不嚴佛土;由修無願,不利有情,名無方便。或隨所應,不要次配。舊云「以愛見心莊嚴佛土」等,應云無正慧心嚴`[佛=佛土【甲】]`佛等,故名為縛。 經 此諸菩薩(至)則為繫縛。 贊曰。結也。 經 云何菩薩(至)名為解脫。 贊曰:問解也。 經 謂諸菩薩(至)修習作證。 贊曰:下釋。有二:初釋有妙慧、後釋有方便。此釋有妙慧也。有相者,無願所觀依他起性。無相者,無相所觀圓成實性。空於此二,觀我我所都不可得,斷染依他、修淨依他,名修習於圓成作證也。 經 復以相好(至)名為解脫。 贊曰:此釋有方便并結也。舊文翻前,無觀察義,准前應知。 經 云何菩薩(至)名為繫縛。 贊曰:下第二對,問縛也。 經 謂諸菩薩(至)深生執著。 贊曰:釋也。見謂五見。煩惱`[謂〔-〕【甲】]`謂貪、瞋、`[癡=癡慢疑【甲】]`癡、八纏三縛等,並如前說。此上現行。隨眠謂種子。由安住此,修善本時不迴向菩提,而生執`[著=著能修善本有妙慧也不迴向菩提生執著【甲】]`著,有諸煩惱,無方便也。又有釋言:此謂雙無,慧及方便二俱無故。舊無迴向,前釋為正。 經 此諸菩薩(至)名為繫縛。 贊曰:結也。 經 云何菩薩(至)名為解脫。 贊曰:此問解也。 經 謂諸菩薩(至)不生執著。 贊曰:釋也。`[遠=惑【校異-原】,遠惑【甲】]`遠見故,修善迴向、不生執著,二種`[是=也【考偽-原】,皆是【甲】]`是。 經 此諸菩薩(至)名為解脫。 贊曰:結也。 經 又妙吉祥(至)是名為慧。 贊曰:下解妙慧善巧`[善巧〔-〕【甲】]`善巧差別。總有`[二=二翻【甲】]`二:初皆解慧、後解方便。此解慧也。能觀諸法、身及疾二皆`[無=無常【甲】]`無等,是名慧,慧能觀故。 經 雖身有疾(至)`[名=是名【甲】]`名方便。 贊曰:此解方便。雖疾不厭,常耐化生,慧之用也。 經 又觀身心(至)是名為慧。 贊曰:第二解惠。身心者,五蘊和合假生疾者,依此眾苦逼迫之用,此二無始展轉相依,後生前滅,曾無暫`[問=間【考偽-原】,間【甲】]`問,非曾不生今始新生、非舊不滅今時始滅。又若言新有,即是舊來病;`[若=苦【甲】]`若言是舊疾,念念新所生。知身及疾念念有生滅,是故說言非新非故。 經 不求身心(至)是名方便。 贊曰:此解方便。二乘知身及疾生滅,求畢竟滅,永入涅槃,名無方便。菩薩不然,不求永滅,故有方便。慧皆二乘有,異生所無;方便二乘無,皆唯菩薩有。 經 又妙吉祥(至)不調伏心。 贊曰:自下第三,雙調二心明菩薩行,彰不住道,以雙破也。大文有三:初總標、次略釋、後廣說。此標也。 經 所以者何(至)菩薩所行。 贊曰:此略釋也。煩惱生死,名不調心。出世自利,名調伏心。 經 若於是處(至)菩薩所行。 贊曰:下廣說。有三十七句菩薩所行,分之為二:初三十四句,不同凡夫二乘所行,名菩薩所行;後有三句,得勝不捨劣,名菩薩所行。初中分七:初一句總;次有四句,次第不同凡夫二乘;次有四句,二二不同二乘凡夫;次有四句,次第不同二乘凡夫;次有七句,唯不同二乘;次有二句,唯不同凡夫;次有十二句,唯不同二乘。此總也。處謂處所,所修行處,或是道理處所。餘又可知。舊有三十一句,二十八句不同凡夫二乘;後有三句,得勝不捨劣。初中有二:初十句,雜不同凡夫二乘;後有十八句,唯不同二乘。初中分四:初有三句,雜不同凡夫二乘;次二句,次第不同凡夫二乘;次有三句,初二不同二乘,後一不同凡夫;後有二句,次第不同二乘凡夫。 經 若處觀察(至)菩薩所行。 贊曰:下四句,次第不同凡夫二乘。此二句也。凡觀生死為所行境便起煩惱,菩薩觀生死而無煩惱;二乘觀涅槃便畢竟滅,菩薩觀涅槃不畢竟滅。 經 若處示現(至)菩薩所行。 贊曰:此中二句。凡現四魔,乃成魔事;菩薩現四魔,乃越魔事。二乘求果智,非時證聖智;菩薩求種智,而不非時證聖智。菩薩證智,外應群機,而能濟`[拔=故【校異-原】]`拔,名不非時;二乘證智,外不利生,名曰非時,不應時故,非道理也。 經 若求四諦(至)菩薩所行。 贊曰:下四句,二二不同二乘凡夫。於中分二:初二句不同二乘、後二句不同凡夫。此初二句也。四諦者,前方便。觀內證者,正根本觀。非時證四諦,二乘所行;不非時證四諦,菩薩所行。自利不利他,名非時;自利亦利他,名為時。若正內證,便捨生死,二乘所行;雖正`[因=內【甲】]`因證,攝受生死,名菩薩行。 經 若行一切(至)菩薩所行。 贊曰:此後二句,不同凡夫。凡夫有緣起,便生見趣;菩薩現緣起,而遠見趣。現緣起者,現生死也。凡夫起有情及法相雜,有煩惱隨眠;菩薩現二相雜,而無煩惱隨眠。 經 若正觀察(至)菩薩所行。 贊曰:下有四句,次第不同二乘凡夫。此初二句。二乘證無生故,墮聲聞正性;菩薩證無生,不墮聲聞正性。正性者,人無我理。證智證此人無我理,名墮正性。凡夫攝受有情行處,有惑隨眠;菩薩攝受有情行處,而無煩惱種。 經 若正欣樂(至)菩薩所行。 贊曰:後二句也。二乘樂遠離,求身心滅,入於涅槃;菩薩樂遠離,不求身心盡永入涅槃。凡夫觀三界,而迷亂真如;菩薩觀三界,不迷亂真如。法界者,真如也。 經 若樂觀察(至)菩薩所行。 贊曰:下有七句,唯不同二乘。於中分二:初三等持行、後四餘雜行。此初也。二乘觀`[豈=空【校異-原】,空【甲】]`豈性,更無依求;菩薩觀空性,仍求功德。二乘觀無相,不外化眾生;菩薩觀無相,能外化眾生。二乘觀無願,而滅有趣;菩薩觀無願,示現有趣。有謂三有,趣謂五趣,舊云無作者願也。 經 若樂遊履(至)菩薩所行。 贊曰:下四雜修。此初二也。無作者,無所起作。空性滅理,`[解=前【考偽-原】,前【甲】]`解觀我無,故成差別。替者`[瘀=癈【校異-原】,癈【甲】]`瘀也。二乘遊空,不起眾行;菩薩起空,`[起〔-〕【甲】]`起善根無癈。二乘遊六度,便欣涅槃;菩薩遊六度,不欣涅槃,住無住故。有情心行,妙智之彼岸,是涅槃故。舊云「知心心數法」,意顯彼所求彼岸,知而不求。 經 若樂觀察(至)菩薩所行。 贊曰:二乘修無量,求生梵世,因有漏故、此果必生初禪中故;菩薩修無量,求大菩提,因無漏故。二乘遊六通,證漏盡之涅槃;菩薩遊六通,不證涅槃,住無住故。 經 若樂建`[立=立至【甲】]`立菩薩所行。 贊曰:此有二句,唯不同凡夫。凡夫建立諸法,攀緣邪道,邪解分別諸法也;菩薩建立諸法,不緣邪道,正理解了,釋諸法故。凡夫起六念,隨生諸漏,愛慢等生故;菩薩起六念,不生諸漏,滅諸漏故。 經 若樂觀察(至)菩薩所行。 贊曰:下十二句,唯不同二乘。有三:初二句,不同離染受生;次七句,不同修菩提分法;後三句,不同證無為有為。此初二句。二乘觀無漏,希求離染;菩薩觀無漏,不希離染,留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故。二乘得有漏定,隨定力而受生;菩薩得有漏定,不隨定力而受生。 經 若樂遊履(至)菩薩所行。 贊曰:下七句,不同修菩提分法。此初三句也。二乘修念住,求身受心法遠離;菩薩修念住,不求四遠離。遠離者,斷煩惱。二乘起正斷,勤斷二惡、勤修二善,故見善不善;菩薩無分別起四正斷,不見善不善。二乘起四神足,不能任運變現自在;菩薩起神足,能任運變現,加行大故。 經 若樂遊履(至)菩薩所行。 讚曰:此中二句。二乘遊五根,自既得已,亦起分別有情諸根勝劣之妙智境;菩薩遊五根,無分別故,不起分別有情諸根之妙智境,雖有根上下力而無分別故。由此舊云「而分別眾生諸根利鈍」。二乘起五力,不求十力;菩薩起五力,而求十力。 經 若樂安立(至)菩薩所行。 讚曰:此中二句。二乘七覺皆圓滿已,由有分別,後求佛法差別妙智妙用境界;菩薩七覺既圓滿已,由無分別,更不求佛差別妙智妙用所行,智果滿故。舊云「而分別佛之妙智」,文乃相乖。不同二乘,理可成矣。二乘八道圓,厭背邪道;菩薩八道滿,不厭邪道,常教化故。舊云「而樂行無量佛道」,求於果滿。二乘不求作佛,故不樂行。 經 若求止觀(至)菩薩所行。 贊曰:下三句,不同證無為有為。初二不同無為,後一不同有為。二乘求止觀二因,墮畢竟滅;菩薩起止觀,不墮畢竟滅,常化眾生故。資糧者,因也。二乘觀無生滅理,不能相好嚴身、成滿佛事;菩薩內觀無生滅理,仍相好嚴身、成諸佛事。此二證無為不同,下明有為事業不同。二乘起威儀,棄捨一切佛法緣慮之心;起世事已,不能更觀出世理事。菩薩起二乘之威儀事,亦能內緣一切佛法理事等,加行大故。 經 若隨諸法(至)菩薩所行。 贊曰:上三十四句,不同凡夫二乘所行。下之三句,得勝不捨劣,名菩薩所行。一入定現威儀、二證理現眾相、三得果現修因。此中二句,究竟清淨本性常寂,真如也。妙定者,能觀定也。雖得真如,能緣勝定,隨定所行,不捨有情所樂威儀。或即不起滅定而現威儀。第一句也。一切佛土其性空寂,無成無壞。如於空者,法性土也。雖觀殊勝一切法性無相空土,非不種種莊嚴佛土、利樂有情,修劣報化土。第二句也。 經 若樂示現(至)菩薩所行。 贊曰:此有一句。雖求殊勝,八相現化,`[未=示【甲】,樂【校異-甲】]`未為佛事,不捨修劣諸菩薩行。此中且說在果二相。後之三句,顯能為勝,不捨劣故。 經 說是一切(至)發心趣向。 贊曰:品第五段,結成利益。雖因次說菩薩所行,天子發心,然是一品終是利益,是以屬品為第五段,不屬近文。`[說無垢稱經疏卷第四末終【甲】]` `[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五本首【甲】,撰號同異如首卷]`不思議品 〈方便品〉下,合有五品明利他行。初之四品,隱迹利他,未現大神通,隨類濟物,故名隱迹利他,密權也。此之一品,現大神通,明顯迹利他,顯權也。神通妙用上位能知,故非下心之所思慮,`[4]亦=又【甲】*`亦非下`[言=權【甲】]`言之所議度。今此廣明,名不思議品。此以無漏慧根為性,不思議體即神通故。其通之境妙用`[*4]`亦難測,亦名不思議。 經 時舍利子(至)當於何坐。 贊曰:就此品中,大文有四:初鶖子心念;二無垢訶說;三顯不思議,問妙吉祥十方坐是;四時眾獲益,八千菩薩得解脫是。此初文也。心念床座,希自坐之。舊文有三,無時眾益。 經 時無垢稱(至)求床坐耶。 贊曰:下第二,無垢訶說。於中有四:一問鶖子、二鶖子反答、三無垢廣說、四時眾獲益。此初問也。由昔心念,我等今者為聞法故,二應相率,隨從詣彼。既不求座,故作此徵。 經 舍利子言(至)非求床坐。 贊曰:二鶖子反答。 經 無垢稱言(至)何況床坐。 贊曰:三無垢廣說。有三:初總明求法;次別明求法;後結成求法,「是故舍利子若欲求法」下是。此初文也。夫求法者,於五明處求佛正法,應住猛利愛重求聞。設為聽聞一句善法,路由鐵地,尚歡喜入,何況欲聞多善言義。雖愛自身及諸資什,比愛正法,非為譬喻。無足無倦、深信柔和、心直見直、愛德愛法,往法師所,無詰難心,唯作慧眼妙寶智明勝果無罪悅意之想,深生敬重、無高慢心,不作壞`[戎=戒【甲】,戎【校異-甲】]`戎、`[畢=卑【甲】]`畢族醜陋、拙文鄙句異意之想,唯為求善,非顯己德、不為名利而求正法,應時殷重恭敬聽聞。勿起損害順求過心,唯為求解,專情屬耳,掃滌攝持,如是名為求於正法。所以雪山半偈捨命非難,香城滿`[教=數【考偽-原】]`教賣身為易,皆以正法可重不`[領=顧【校異-原甲】]`領身命,何況床座。 經 又舍利子(至)無色界。 贊曰:下別明求法,總有十段。所求,謂作證法。所不求者,雖可求知,不求證獲,故名不求。此即第一不求虛幻法,蘊界處三及三界法,皆虛幻故。 經 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此第二,不求二乘法,二乘執有三寶及四諦故。此不求別相三寶執,非不求三寶。不求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差別分別戲論,非不求證非安立諦之真理也。 經 又舍利子(至)非求遠離。 贊曰:此第三,不求有漏法。有二:此不求起遣諸有漏法。法名寂靜,真如也。及近寂靜,餘無漏法也。`[名=若【校異-原甲】]`名行有漏生滅,非謂求無漏法及求真如遠離法也。 經 諸求法者(至)非謂求法。 贊曰:不求有漏中,此不求煩惱隨增法。法無貪染,真如也。離諸貪染,餘無漏也,皆不可貪染故。 經 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此第四,不求所知法。此有二釋:一、不求妄心所取境界,因緣真如非妄境故。若心分別計為境界,非謂求法。數者計也。二、不求有相差別境界,真如正法無差別故。數者分別。 經 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此第五,不求攝棄法。取謂攝取,捨謂棄捨。諸分別心謂法可取捨,因緣真如無取捨故。或法有生滅可有取捨,真無生滅,何有取捨? 經 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此第六,不求愛著法。能攝藏則愛,所攝藏者此愛所緣。既不求貪愛,故法不可攝藏,非愛境故。 經 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此第七,不求有相法。真如正智皆是無相,若隨法相而識`[遠=達【考偽-原】,遺【原】,達【甲】]`遠者,是求法相,非求正法。 經 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此第八,不求世俗法。諸求法者,不共一切世俗`[住法=法住【甲】]`住法,真如法中無所住故。 經 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此第九,不求四境法。《對法論》云「眼所受是見義,耳所受是聞義,自然思`[搆=攝【校異-原】]`搆應`[知〔-〕【甲】]`知如是如是是覺義,自內所受是知義。雖大乘中根識心所和合名見等,然根五義強故得名。」《瑜伽論》云「見知現量攝,聞謂`[量=聖【甲】]`量言量,覺是比量。」故知眼名見、耳鼻舌身并同時意名知、意緣教名聞、獨意思搆名覺。《對法》以耳為門而意緣教,故耳所受是聞,其實聞者意緣教也。此四皆依有漏差別心而建立之,故說真如非見聞等。 經 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此第十,不求惡業煩惱所為`[法諸=諸法【甲】]`法。諸無漏法,非是惡業煩惱所為,故名無為,本求此故。或唯真如,名為無為,法根本故。 經 是故舍利子(至)應無所求。 贊曰:此結成求法。諸求法者,不求一切諸非法法,於非法法應無所求,於是法中無求而求,是為求法。 經 說是法時(至)`[得=得法【甲】]`得眼淨。 贊曰:此第四段,時眾獲益,得預流果。 經 時無垢稱(至)大師子座。 贊曰:自下第三,顯不思議。有二:`[初=初說【甲】]`初現不思議事;後說不思議事,「有解脫名不可思議」下是。現不思議事中,有四:初問座方、`[三=二【甲】]`三吉祥示處、三正明設座、四鶖子`[讚=贊【甲】]`讚揚。文可知也。此`[間=問【甲】]`間座方。 問曰:何故初責求法非座,後問座方,方將設置?答:理應求真非俗,所以初`[訶禮=何訶【考偽-原】]`訶;禮訖順機,所以今設。 經 妙吉祥言(至)安隱住持。 贊曰:吉祥示處。有二:初示、後贊。示中有九:一示處所,東方。二示`[道=近【甲】]`道遠,三十六`[𧫙=殑【甲】]`𧫙伽沙佛國。三示佛國,山幢。四示佛,山燈王。五示安樂,現在住持。六示佛量,八十四億踰`[15]僐=繕【甲】*`僐那。七示座量,六十八億踰`[*15]`僐那。八示菩薩量,四十二億踰`[僐【CB】,贊【大】]`僐那。九示座量,三十四億踰`[*15]`僐那。此文有五。別`[僐〔-〕【甲】]`僐配可知。 經 其佛身長(至)踰繕那量。 贊曰:此文有四。 經 居士當知(至)具諸功德。 贊曰:此讚座勝,示之令取。此或示化相`[主=士【甲】]`主、或示他`[寂=報【甲】]`寂土,所以身座量皆大矣。 經 時無垢稱(至)自在神通。 贊曰:自下第三,正明設座。大文有三:初明起通、次明座至、後勸就座。此初文也。八地以上恒在定中,順俗起通攝念入定。 經 即時東方(至)無垢稱室。 贊曰:下明座至。有三:初明座至、次明奇特、後明含容。此初文也。應時眾數有三十二億,顯座非實,神力所致乘空而來。 經 此`[誰=諸【甲】]`誰菩薩(至)`[既=先【甲】]`既所未聞。 贊曰:此`[時=明【甲】]`時奇特。聞能聞遠,昔所`[未聞=能聞【考偽-原】]`未聞;見`[見=能見【甲】]`見近,昔所未見。`[能見〔-〕【甲】]`能見近遠之間,俱未有也,故為奇特。 經 其室`[欲=欻【甲】]`欲然(至)不相妨礙。 贊曰:下明含容。有二:初明室變容座、後明世界不迮。此初文也。室廣為大,淨而非穢,諸獅子座悉能含容。令小為大,十八變中舒也。或小能納大名廣,非變為大也。 經 廣嚴大城(至)前後無異。 頌曰:此明世界不迮。瞻部界小、座量極大,二共一處,不相妨礙。小界不為大座所`[臨=障【考偽-原】]`臨便為迫迮,故悉如本,初後無二。十八變中,眾像入身之所攝也。 問:何故方丈變之令廣,世界極小不變令大。答?方丈別室,眾集變之;世界`[遍=通【甲】]`遍處,故不須變。計室論座,大於世界;神力任情,有變不變。 經 時無垢稱(至)就師子坐。 贊曰:自下第三,正勸就座。有二:初勸吉祥就座、後勸餘人就座。此初文也。吉祥神力,不待他令。禮賓之法,勸須就座,所以勸也。 經 與諸菩薩(至)稱師子座。 贊曰:下勸餘人就座。有二:初勸、後坐。此勸也。道力不高,勸現神力,恐不相稱,故令變身。 經 其得神通(至)端嚴而坐。 贊曰:下明就座。有二:初明菩薩就座、後明聲聞就座。初中復二:初明自能、後顯他力。此初文也。身座相稱,故名端嚴。 經 其新學菩薩(至)師子之座。 贊曰:下顯他方。有三:初不能、次說利、後方得。此不能也,住地前故。 經 時無垢稱(至)得五神通。 贊曰:此說利故,得世五通。 經 即以神力(至)端嚴而坐。 贊曰:此方得也。 經。其中復有(至)師子之座。 贊曰:下明聲聞就座。有五:初不能、二徵詰、三答屈、四說利、五方得。此初不能。二乘神力雖至大千,他力所持而不能座。或不現神通,任身欲坐,坐既高廣是以不能。 經:時無垢稱(至)不升此座。 贊曰:此徵詰也。聲聞極多,難以對`[悟=晤【甲】]`悟,鶖子上首,所以偏告,欲令彼知聲聞道故。 經 舍利子言(至)`[五=吾【甲】]`五不能升。 贊曰:三答屈也。座`[越=超【甲】]`越已分,故不能昇。 經 無垢稱言(至)方可得座。 贊曰:四說利也。座`[出=山【考偽-原】]`出燈王,故令禮敬,要`[加=如【甲】]`加神力方能昇故、顯歸敬者願必滿故、顯佛加持`[辨=辦【甲】]`辨善事故。然前菩薩說令得通方升寶座,機位堪故。`[今=令【甲】]`今諸聲聞禮佛而坐,非得通者,根未堪故。 經 時大聲聞(至)端嚴而坐。 贊曰:五方得也。身坐相稱,名端嚴坐,謝座歸憑,顯非勝道,令發心故。《成唯識》云「若定等力所變身器界地自他,則不決定。」由此准知,座量及身,他神力引,識隨大小,變之無爽。 經 舍利子言(至)不相妨礙。 贊曰:現不思議事中,自下第四,鶖子讚揚。有二:初讚室能含容、後讚世界如故。此初文也。問:前變廣博,室已非小,今言小室,何為相違?答:有二解。一、室不變大,以小容大,名為廣博。室不大故,今名為小。二、室變大,略有三解:神力變大,故前言廣;聲聞不測,猶見小室。又昔`[談=於【校異-原】]`談今末,故云廣博;今言昔本,所以言小。又理實變大,前言廣博;覩相見小,今言小室,亦不相違。 經 廣嚴大城(至)前後無異。 贊曰:此讚世界如故,其所見故。依初解廣,界大室小;依後解廣,室大界小,故言不迮。 經 無垢稱言(至)`[可=不可【甲】]`可思議。 贊曰:自下第二,說不思議。因前讚揚,廣談希有。大文有三:初說不思議、次迦葉`[歡眼=歎恨【甲】]`歡眼、後重成解脫。初文有三:初總標;次廣說;「唯舍利子」下`[結=結成【甲】]`結。此初文也。八地`[已=以【甲】]`已上名為不退。有神通名解脫,證真解脫方能起故。`[亦=亦名解脫【甲】]`亦解脫定障,`[名〔-〕【甲】]`名故名解脫。神用難測,名不思議。 經 若住如是(至)形量不減。 贊曰:下廣說中合有六翻,一一翻中初皆有標、後多有結。此中六者,一大小相容、二寬狹相納、三往來自在、四延促任情、五運轉隨心、六同類往趣。初五轉境,後一變身。初翻之中,文有其五:一標能變者、二正明神變、三無緣不知、四根熟能委、五結成深妙。此初。有`[二=二初【甲】]`二標能變者,解脫菩薩;二正明神變,山芥相容。 問:山大不減、芥`[子=小【考偽-原】]`子不增,大小既殊,如何相納?答:空理義云,世俗虛假,勝義本空,迷空假以礙心,大小由隔;悟幻化而通意,何不相容。況乎大小懸差,由迷執有;達空勝義,何礙不通。應理義云:略有八釋。一、執有所執,大小懸殊;知所執空,何小何大?二、不達依他,謂真大小;體之虛偽,何理不通?三、事成大小,或不能`[17]容=客【甲】*`容;理並圓成,何不相納?四、執法有用,大小乃乖;知法因緣,同虛豈隔?五、迷心執境,實境難`[*17]`容;識境皆心,何礙不得。六、法真有相,大小不`[*17]`容;無相為真,何大何小?七、未契真如,愚心`[香=杳【甲】]`香隔;知真達偽,智洞能通。八、下`[位=性【校異-原】]`位庸心,不能通會;上人威力,何事不能?此乃不思議力,非餘之所測也。合前十釋,下皆准知。然`[則=即【甲】]`則隨其所可方可為之,不可以不思議便乖正理。此言應允,智者當思。 經 雖現如是(至)何往何入。 贊曰:三無緣不知。 經 唯令所餘(至)入乎芥子。 贊曰:四根熟能委。覩神通力調伏之者,應覩神通入道之類,根熟者也。 經 如是安住(至)獨覺所測。 贊曰:結成深妙。入者證也。此乃菩薩巧智所證,故非二乘凡夫境界。舉勝二乘,明凡不測。 經 又舍利子(至)形量不減。 贊曰:二寬狹相納。文有其五,此有`[初二=二初【甲】]`初二。標能變者,正明神變也。 經 雖現如是(至)憂怖惱害。 贊曰:三無緣不知。有二:初明靈不測,「何往何`[人=入【甲】]`人」已前文也。後`[情=諳【甲】]`情識無驚,「亦不令彼」已下文是也。 經 唯令所餘(至)獨覺所測。 贊曰:此有後二,根熟能委、結成深妙。 經 又舍利子(至)無所增減。 贊曰:第三,往來自在。文亦有五,此有初二。標能變者,正明神變。陶家輪者,陶師之家打`[凡=瓦【考偽-原】,瓦【甲】]`凡輪也,置手掌中而自旋轉,擲置還取。 經 雖現如是(至)亦無惱害。 贊曰:三無緣不知。運動既大,仍不令其生往來想,及無惱害。 經 唯令所餘(至)獨覺`[取=所【甲】]`取測。 贊曰:此有後二,根熟能委、結成深妙。 經 又舍利子(至)而令調伏。 贊曰:第四,`[延=近【甲】]`延促任情。文亦有五,此第二正明神變中有二:初明所為、後明神變。有見生死多時相續方能調伏,為延短為長;有`[見=現【校異-原】]`見生死少時相續方能調伏,為促長為短。此明所為,`[彰下=下彰【甲】]`彰下神變。 經 能以神通(至)而令調伏。 贊曰:三正明神通也。 經 雖現如是(至)覺知延促。 贊曰:此有二句。一無緣不知,「時分延促」以上文是;二根熟方委,「唯令所餘」以下文是。 經 如是安住(至)獨覺所測。 贊曰:結成深妙。 經 又舍利子(至)示諸有情。 贊曰:第五運轉隨心。文亦有五:初標能變者。二正明神變中有七:一集諸佛土、二遍到十方、三出妙供具、四普現色像、五能吸風輪、六內火置腹、七擲諸世界。此中有一,集諸佛土也。 經 又以神力(至)而不移轉。 贊曰:二遍到十方。此有二釋:一云、意勢通者,非以身`[去=玄【甲】]`去,以意勢力變作有情,到十方界示諸佛土。非但能變身無不去,其諸有情住一佛國曾不移轉。二云、意勢通者,運身所作,隨心勢力既極速疾,一剎那時遍十方故。不同小乘身無不往,雖將有情至十方界,亦`[諸=詣【考偽-原】]`諸報土別別佛土自住法性,或住報化一佛土中而不移動。 經 又以神力(至)星辰色像。 贊曰:此中有二,第三出妙供具、第四普現色像。 經 又以神力(至)都無損害。 贊曰:此中`[有〔-〕【甲】]`有二,第五能吸風輪、第六內火置腹。 經 又以神力(至)都無所損。 贊曰:第七擲諸世界也。身`[往=住【校異-甲】]`往下方取一世界,擲置上方過無數界,雖置餘方,世界無損。`[如=加【校異-原】]`如以針鋒舉小棗葉,不以為難。 經 雖現如`[提=是【甲】]`提(至)便見是事。 贊曰:運轉隨心中,第三無緣不知、第四根熟方委。 經 如是安住(至)獨覺所測。 贊曰:五結成深妙。 經 又舍利子(至)種種色像。 贊曰:第六同類往趣。文唯有二:初標能變者、後正明`[明〔-〕【考偽-原】]`明神變。神變中有二:一變身、二變語。變身有二:初變自、後`[變他=他變【甲】]`變他。此標能變及變自也。或聖或凡、或師或弟,如文自顯,更不重詳。 經 或以神力(至)種種色像。 贊曰:此變`[11]化=他【甲】*`化身。 經 或以神力(至)第一微妙。 贊曰:下明變語。舉變`[*11-1]化=他【甲】*`化語,例變自語決定能。於中有二:初變法無礙聲、後變詞無礙聲。末後一翻,「或以神力」以下文是。初中有三:初轉作佛聲,以為根本;次能說法等從佛聲出;後結成利益。此初文也。能轉三品諸有情聲,並作佛聲,皆最第一。 經 從此佛聲(至)`[吉祠=言詞【甲】]`吉祠差別。 贊曰:以下第二能`[悅=說【考偽-原】,說【甲】]`悅法等從佛聲出。有三:初能說法、二顯三乘、三出音韻。此初文也。 經 乃至一切(至)皆於中出。 贊曰:此顯三乘說法聲也。 經 乃至十方(至)佛聲中出。 贊曰:此出音韻。諸佛聲韻,皆能出也。 經 普令一切(至)悉皆調伏。 贊曰:結成利益。隨根`[葉=乘【甲】]`葉異,無不調伏。 經 或以神力(至)`[名=各【甲】]`名得利益。 贊曰:此變詞無礙聲,皆令獲`[蓋=益【甲】]`蓋。 經 唯舍利子(至)終不可盡。 贊曰:說不思議中,自下第三結成前說。有二:初結自智辯頗窮、後說他解脫難盡。此初文也。 經 如我智慧(至)以無量故。 贊曰:此說他解脫難盡。 經 爾時尊者(至)歎未曾有。 贊曰:說不思議中,自下第二迦葉歎恨。有二:初明歎恨、後明利益。初中復二:初歎、後恨。此讚歎也。 經 便語尊者(至)`[亦=又【甲】]`亦不能了。 贊曰:下自恨。有六:一恨己不知、二明智能悟、三嗟無發趣、四怨己悲號、五慶他道勝、六顯能破惡。此恨己不知。文中有二:初喻、後合。 經 誰有智者(至)正等覺心。 贊曰:二明智能悟,所以發心。 經 我等今者(至)復何所作。 贊曰:三嗟無發趣。雖有大乘之因,乃為聲聞極果所損,已斷煩惱,如燋敗種無復能為。未發心前,自深謙`[敗=毀【甲】]`敗,非法華會不記作佛。 經 我等一切(至)大`[十=千【甲】]`十世界。 贊曰:四怨已悲號。 經 一切菩薩(至)信解勢力。 贊曰:五慶他道勝,能生能長堅固信解之勢力故。 經 若有菩薩(至)無所能為。 贊曰:六顯能破惡,魔不能為。 經 當於尊者(至)正等覺心。 贊曰:第二,結成利益。 經 時無垢稱(至)解脫菩薩。 贊曰:說不思議中,自下第三重成解脫。有二:初明魔王多是解脫、後明大乞者亦多解脫。初中有二:初明魔王多是解脫、後釋所由。此初也。 經 方便善巧(至)諸有情故。 贊曰:此釋所由。以方便度,多作魔王,利眾生故。 經 大迦葉波(至)解脫菩薩。 贊曰:下明大乞者亦多解脫。有二:初顯、後`[結=結顯【甲】]`結。中有三:初明所作、次釋所由、後喻明顯。`[此初=初此【甲】]`此初,復二:初明所乞、後明乞者。所乞有二:一內財、二外財。外財有七:一親屬、二世土地、三貴位、四飲食、五嚴身、六四事、七資產。 經 以巧方便(至)意樂堅固。 贊曰:下釋所由。初標、後顯。此標也。欲令菩薩意樂堅固,故為大乞而試驗之。 經 所以者何(至)為此乞求。 贊曰:此顯前義。其大乞者,是勇猛菩薩,為利前眾生,行斯難事。非餘下劣能為大乞,志下劣故。 經 大迦葉`[彼=波【甲】]`彼(至)為此乞求。 贊曰:下喻明顯。有二譬喻:初明力大能逼、後明力敵能逼。此初文也。諸七地前為大乞者,猶如螢火,位居小故,不能逼迫;大施菩`[薩=薩大施菩薩【甲】]`薩,猶如日輪,威勢大故。八地以上解脫菩薩,方能大乞而行逼迫,威力大故,亦方大施,非前位能。 經 大迦葉波(至)共相逼迫。 贊曰:此明力敵能逼。文意可知。 經 是名安住(至)解脫境界。 贊曰:第二結也。 經 說此法時(至)解脫境界。 贊曰:品第四段,結成利益。解脫境界,謂八地`[以〔-〕【甲】]`以上。今此能入,並證不退。 觀有情品 〈方便〉、〈聲聞〉、〈菩薩〉、〈問疾〉、〈不思議〉五品,明能利行。今此一品,明其所利。恐言所利有實眾生,今破彼執顯皆非實,唯有假情以為所利,故此一品名所化處。觀謂觀察。有情即是所化生境。智慧簡擇。所化眾生雖有可化,仍非實有,名觀有情,此品廣明,名觀有情品。雖此品中更明勝行,所化為主,名觀有情。或由觀彼而起勝行,合名觀有情品。 經 時妙吉祥(至)觀諸有情。 贊曰:就此品中,大文有二:初吉祥問答,明菩薩行;後天女對揚,破聲聞執。吉祥問答明菩薩行中,初觀所化、後明利行。初中復二:初問、後答。此問也。 經 無垢稱言(至)一切有情。 贊曰:下答。有二。空理義云:初觀俗諦假有有情,猶如幻事似而非真;後觀真諦本空有情。此初文也。應理義云:初觀依他假有有情,後觀所執本空有情。此初文也。依他起性猶如幻事,似非真故。 經 `[文=又【甲】]`文妙吉祥(至)觀第六蘊。 贊曰:空理義云,下觀真諦本空有情。應理義云:下觀所執本空有情。文分有二:初廣說喻以顯非有、後結前義釋空所由。初中`[四=三【甲】]`四十三句,舊有二十九句。此有初十。「如有智人」通下諸句。「喻諸菩薩」下`[遂=逐【甲】]`遂難釋,餘易可知。觀水聚沫所有前際,前際本無,先來空故。 經 觀第七根(至)貪嗔癡毒。 贊曰:此中有十。梵云薩埵,此云有情,即六根是。舊文由此說如第七情,今言根也。無色界中有定境色、無業果色,此中說無業果色也。薩迦耶見,通俱生、分別。預流已上無分別者非無俱生。《楞伽經》云「佛告大慧:『身見有二種,謂俱`[生=生及【甲】]`生、妄相,妄相者即分別薩迦耶見故。』」觀一來果第三有者,一來果人復有二生,`[往天未人=從天來人【甲】]`往天未人,唯二生故。此依小生,非大生義。不還果者,不生欲界,故無胎藏。 經 觀得忍菩薩(至)不生煩惱。 贊曰:此有後十。八地已上名為得忍,忍相續故,故無慳等。七地猶起,為利益故。或初地上,得性戒`[或=成【甲】]`或,創得忍故,無慳悋等。四禪已上無入出息,`[況=說【甲】]`況滅定乎。半擇迦者,此云絕勢,即黃門類。此有五種:生便、除去、嫉妬、半月、灌灑之類。八地`[已=以【甲】]`已上,一切煩惱種雖未斷,無漏相續,緣闕不生,名為畢竟不生煩惱。 經 觀夢`[寤=悟【甲】]`寤已(至)後有相續。 贊曰:此餘三也。夢時所見尚未知無,故舉悟時觀彼夢境。無學分段後有`[成=咸【考偽-甲】]`成無,非無變易。 經 如是菩薩(至)無有情故。 贊曰:結成前義,釋空所由。空理義云:勝義諦中諸法本空,無有情故。應理義云:遍計所執諸法本空,無有情故。 經 妙吉祥言(至)修於大慈。 贊曰:下明利行。有二:初明利他行、後明自利行。初中有四,明無量故。一一皆有初問、後答。此初問也。 經 無垢稱言(至)究竟安樂。 贊曰:答初。有三:初總標、次廣說、後結成。此初文也。慈有三種,如前已說。為有情者,緣有情起,名有情緣慈。說如斯法者,緣法起故,名法緣慈。與究竟樂`[者〔-〕【甲】]`者,緣如起故,名無緣慈。 經 如是菩薩(至)離內外故。 贊曰:下廣說慈。合有三十八句,分之為二:初三十句,別修無緣法緣有情三慈,勝劣證得為次第故;後有八句,別修有情法緣無緣三慈,觀行初後之次第故。初中有三:初九句,修無緣慈,緣真如故;次有十一句;修法緣慈;緣法起故;後有十句,修有情緣慈,緣有情故。法緣慈有二:一緣有情都無實體,唯有五蘊法,而與之樂,名為法緣;二緣一切教理行果所有妙法,名法緣慈。此但說後,不說前法。此中皆取增上所緣,如修正法以施眾生,先緣法故,名法緣慈。如緣有情而修正法,先緣有情故,名有情緣慈。此二或俱名法有情緣,二皆有故。真俗雙觀,三慈並有,理亦何爽。舊有二十九句:初二十四句,別解無緣法緣有情緣三;後有五句,別解有情法緣無緣。初中有九句,明無緣;次有九句,明法緣;次有六句,明有情緣。此牒初五,無緣之慈離能所取,故修寂滅。離煩惱燒,故修無`[熟=熱【甲】]`熟。三世理齊,故修如實。無等起因,故修不違。有因平等之所生起,並有為故,有順有違。真如無因,無所違迷,故修不違。真無內外,故修無二。 經 修無壞慈(至)等虛空故。 贊曰:此無緣慈,後四句也。真畢竟住,故修無壞,無壞時故。舊云「畢竟盡故」,畢竟盡諸煩惱,故體不壞。能緣意樂猶如金剛,故所觀如堅固難破,所修之慈名堅固慈。真性本淨,故修清淨。真等虛空,故修平等。 經 修阿羅漢慈(至)無`[休=體【甲】]`休息故。 贊曰:下十一句,修法緣慈。有三:初三三乘、次二法`[軌=執【甲】]`軌、後六果位。此三句,三乘慈。阿羅漢慈者,略有三義:一害煩惱賊、二無分段生、三應受妙供養。此取初義。獨證菩提,故不待師;`[亦=又【甲】]`亦不待資,不能利他資弟子也。菩薩二行利眾生故,緣二乘行而起於慈。 經 修如來慈(至)諸有情故。 贊曰:此二法報二身慈也。真如乃為法身如來理法故,報身名佛果位故,二別也。 經 修自然慈(至)愛憎斷故。 贊曰:下六果位慈。此初三句也。在果任運平等覺法,故修自然。正覺與真如平等一味,故修菩提。貪嗔永滅,故修無漏。 經 修大悲慈(至)觀性空故。 贊曰:此後三句。顯發大乘,故修大悲。利眾生故,觀都無我,故修無諍;若見有我,起惑`[淨=諍【甲】]`淨故。觀法性空,故修無厭;法性若有,便有厭故。 經 修法施慈(至)令無損故。 贊曰:下有十句。修有情緣,即十度也。此初三句。`[6]捲=倦【甲】*`捲謂`[*6]`捲縮。如人與物,初時開手,後時`[*6]`捲著。`[堅=慳【甲】]`堅法亦然,初與後休。餘文可解。 經 修精進慈(至)現知法故。 贊曰:此有三句。不耽禪味,名無愛味。恒成種智,名現知法。皆為有情故,名有情緣慈。 經 修方便慈(至)法性相故。 贊曰:下有四句。`[申=由【甲】]`申善巧故,無有一事而不利樂,故名諸`[問=門【校異-原甲】]`問普能示現。修方便慈,由十大願所引發故。修妙願慈,以濟眾生。`[並=辨【甲】]`並利樂事,故修大力。了知法性以悟眾生,故修智度。若那云智,智波羅蜜也。 經。修神通慈(至)諸有情故。 贊曰:下有八句,別修有情、法緣、無緣三慈。初二有情、次五法緣、後一無緣。此有情緣也。不壞一切法性真`[加=如【甲】]`加法相因故,故修神通。雖現神通種種變現,不壞性相。 經 修無著慈(至)離瑕穢故。 贊曰:此五句法緣也。心無障礙及無所染,故修無著。意樂淨故,名不矯詐。加行淨`[故=妙【甲】]`故,不為諂曲、事事不虛,故修無誑。情無瑕穢,故修深心。瑕者玉病。雖外相善,內心有垢,名為瑕穢。 經 修安樂慈(至)安樂事故。 贊曰:此一無緣,安樂事本唯真如故。舊本後五句明有情、法緣、無緣中,一句有情、三句法緣、一句無緣。 經 唯妙吉祥(至)修於大慈。 贊曰:結也。 經妙吉祥言(至)修於大`[慈=悲【甲】]`慈。 贊曰:此第二門。 經 無垢稱言(至)修於大悲。 贊曰:此第二答。施己無慳,能拔於彼現當眾`[若=苦【甲】]`若,故名大悲,行弘廣故。不以不慳,名為大悲,但與樂故。 經 妙吉祥言(至)修於大`[善=喜【甲】]`善。 贊曰:此第三問。 經 `[曰〔-〕【甲】]`曰無垢稱言(至)`[修於=是脩【甲】]`修於大喜。 贊曰:此第三答。作利無悔,善生喜故;不唯`[助=勸【考偽-原】]`助喜名之為喜。 經 妙吉祥言(至)修於大捨。 贊曰:此第四問。 經 無垢稱言(至)修於大捨。 贊曰:此第四答。此中行捨亦兼平等,不希報故;不唯以勸捨惡為捨。 經 妙吉祥言(至)當何所依。 贊曰:下明自利行,有十二問答展轉相生。此初問也。地前菩薩入於生死教化眾生,若有怖畏,當何所依?地上不怖生死苦故。 經 無垢稱言(至)諸佛大我。 贊曰:此答也。諸佛大我,大涅槃也。四德之我,名為大我。無住之住,名正依住。 經 又問菩薩(至)解脫中住。 贊曰:第二問答。`[即=則【甲】]`即此真如離煩惱時假名解脫,解脫體即擇滅無為。 經 又問欲`[令=住【甲】]`令(至)除其煩惱。 贊曰:第三問答。要除繫縛,身解脫故。 經 又問欲除(至)觀察作意。 贊曰:第四問答。理謂二諦真如道理。順此之作意,名如理作意。體即思慧。 經 又問欲修(至)不生不滅。 贊曰:第五問答。 經 又問何法(至)善法不滅。 贊曰:第六問答。惡斷善修,名不生滅,由思惟故起此正修。 經 又問善(至)以身為本。 贊曰:第七問答。以有身故善不善生。此依起故,非因感本。 經 又問身(至)欲貪為本。 贊曰:第八問答。此舉潤生近物之因及欲界愛,故偏答欲貪`[實〔-〕【甲】]`實由癡等。 經 又問欲貪(至)分別為本。 贊曰:第九問答。由能執心虛妄分別,欲貪生故。 經 又問虛妄(至)`[倒=例【甲】]`倒想為本。 贊曰:第十問答。倒想者境,由有倒境妄心生故。由此論云「亂相及亂`[體=識【甲】]`體,應許為色識,及與非色識,若無餘亦無。」舊云「倒想」,`[依=為【甲】]`依取像倒,分別心生。 經 又問倒`[想=相【甲】]`想(至)無住為本。 贊曰:第十一問答。無住即真如。由迷真如,倒境生故。 經 妙吉祥言(至)一切諸法。 贊曰:第十二問答。真如無本,非他生故。亦無`[取=所【甲】]`取住,更無依故。由此本故立諸法,染性迷生、淨性悟起,故唯識說為迷悟依,名立一切,非能生`[也=也此上應理義【甲】]`也。空理義云:無住即是真空性故,亦為迷悟二法根本。又因緣性空,從空性生一切諸法,故言無住立一切法。應理義云:若外道`[云=道【甲】]`云能生一切,我之真如非能生故,但為法依。故言無住立一切法,不言生也。經中所言「心作一切」,因緣之心,非法性心,故不相違。法性非能起,云何說能作? 經 時無垢稱(至)大聲聞眾。 贊曰:下品第二,天女對揚破聲聞執。有三:初天女散華、次鶖子問答、後無垢讚歎。初中有三:初歡喜散華、次著與不著、後問答破執。此初文也。本住者,顯其非與吉祥俱來。天女者,位居八地,示為女身。故`[故〔-〕【甲】]`故品末云「已能遊戲神通智慧,得無生忍,於無上覺永不退轉。乘本願力,隨欲成就一切有情。」故知非是凡神鬼也。然以女多慈愛愍念心深,得利幽`[宮=究【考偽-原】,冥【考偽-原】]`宮權方濟益,況復欲化聲聞令離染著,示以散華之事,助揚無垢之能,故為女身非為男相。既為化相,非定何天。據勝端嚴,多是他化。昔時淨名空室,所以潛形;今者利益便宜,其身乃現。渠散華者,華多香綺,愚俗染情,欲明聲聞有著、菩薩離之,故散之也。又華掩臭惡、馨香逢芳,現有敷榮之能,遠`[有=符【甲】]`有結實之德,故唯散華不散餘也。`[不分卷【甲】]` 文化丁卯五月十五萓此卷挍合畢,此卷尤寫誤多矣。難挍訂者,或存本書;又雖有改之者,非自敢決定。而就中三四之兩紙間能所釋錯雜難䶜,列齒來責,不顧咿嗤,而為補助童蒙,以私意經釋,順次轉回之。後哲勿必為軌範而已。 ᅟᅟ        隆恭不惑干九支 說無垢稱經本 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五(末) `[不分卷【甲】]`經 時彼天花(至)便著不`[隨=墮【甲】]`隨。 贊曰:下明著與不著。有二:初明著不著、後明去不得。此初文也。 經 時聲聞眾(至)皆不能去。 贊曰:此明去不得。 經 爾時天女(至)何故`[云=去【甲】]`云花。 贊曰:下問答破執。有三:初天女問、次鶖子答、後天女說。此天女問。 經 舍利子言(至)我故去之。 贊曰:此鶖子答。 經 天女言止(至)為不如法。 贊曰:下天`[女=女說【甲】]`女。有二:初標、後顯。此初也。 經 所以者何(至)自不如法。 贊曰:下顯。有二:初以人花相對、後以大小相對。初中有二:初顯、後釋。此顯也。 經 所以者何(至)有異分別。 贊曰:此釋人華二別所以。無分別者,無總執分別。無異分別者,無差`[別=別分別【甲】]`別。又初無共相、後無別相。 經 於善說法(至)是`[已=即【甲】]`已如法。 贊曰:下大小相對。有二:初明人有差別、後明花著有殊。此初文也。於佛戒律而出家者,有二分別,名不如法,乖`[理真=真理【甲】]`理真故。無二分別,名如法者,順正理故。 經 唯舍利子(至)及異分別。 贊曰:下明花著有殊。有二:一明分別有異有著不著、二明習斷有異有著不著。初中復二:初明分別有異有著不著、後明畏不畏異有著不著。此初文也。菩薩無二分別,故花不著;聲聞有二分別,故花著身。 經 唯舍利子(至)不得其便。 贊曰:下明畏不畏異有著不著。初喻、後合。此喻也。非人者,鬼神等類。 經 若畏生死(至)`[不=不得【甲】]`不其便。 贊曰:此合也。二乘畏於生死,諸境得便亂惑其心;菩薩不畏生死,諸境不能亂惑其意。 經 又舍利子(至)花不著也。 贊曰:此明習斷有異有著不著。習者習氣,麁重是也。離種子外別有體性,如惡口習、起舞習等。 經 舍利子言(至)經今幾何。 贊曰:天女對揚破聲聞執中,自下第二鶖子問答。大文有五:初問住室久近、二問發`[趣=起【甲】]`趣何乘、三問`[合=令【甲】]`合轉女身、四問後生何處、五問證果時節。初中問答,合有十二。此初問也。 經:天女答言(至)所住解脫。 贊曰:二答也。解脫者擇滅無為,有餘涅槃本性住空,故如住解脫。 經 舍利子言(至)如是久耶。 贊曰:三問也。 經 天女復言(至)亦何如久。 贊曰:四返問也。其汝解脫,猶如何等之久近也。 經 時舍利子默然不答。 贊曰:五不答也。 經 天曰尊者(至)默然不答。 贊曰:六更問。慧辨第一,何不答也。 經 舍利子言(至)竟知何說。 贊曰:七答也。涅槃無名,性離言故,況本性有?答住久近也。 經 天曰(至)皆解脫相。 贊曰:八釋解脫。有三:一標、二釋、三結。此標也。 經 所以者何(至)中間可得。 贊曰:下釋。有二:一釋解脫相、二解文字相。此釋解脫相以真如為體。 經 文字亦爾(至)中間可得。 贊曰:此解文字相。於音聲上假名安立,無實文字,何有內外? 經 是故(至)其性平等。 贊曰:以一切法與真如性真解脫體都無差別。 經 舍利子`[都〔-〕【甲】]`都言(至)為解脫耶。 贊曰:九問也。鶖子以離煩惱繫縛所得擇滅而為解脫,故為此問。 經 天曰(至)`[解=本性解【甲】]`解脫。 贊曰:十釋也。二乘名為增上慢者,未得佛果謂為第一而更不求,小得謂多,名增上慢。皆無覆性。為此等故,說離煩惱所得擇滅名為解脫。諸菩薩等名遠離者,為此等故,說諸煩惱本性真如以為解脫。 經 舍利子言(至)慧辨若斯。 贊曰:十一問也。汝何所得、汝何所證,慧辨如此。 經 天曰(至)為增上慢。 贊曰:十`[一=二【甲】]`一答。諸法本空,無得無證。言有得證名增上慢,實有小得,非多得故。 經 舍利子言(至)為何發趣。 贊曰:下第二問發趣何乘?有四:一問、二答、三難、四通。此初問也。 經 天女答言(至)並皆發`[起=趣【甲】]`起。 贊曰:二答也。 經 舍利子言(至)作如是說。 贊曰:三難也。依根學法,名之為乘。總趣三乘,言難解了,名為密意。 經 天曰我常(至)我為大乘。 贊曰:四通。有三:初自行彼行、次應彼陳法、後釋諸疑難。此初文也,舊經無之。聲聞有二:一《法花》第二說聞法信受;二〈信解品〉中以道令聞。今依後義,故名聲聞。自然現覺真法性故,不`[待=得【甲】]`待他教,樂獨善寂,故名獨覺。不說觀待緣而起悟覺,`[亦=不【甲】]`亦名緣覺。不離慈悲,故為大乘。 經 又舍利子(至)我為大乘。 贊曰:此應彼陳法。應物宣揚,或現彼形,故號三乘。 經 又舍利子(至)`[草=芽【甲】]`草麻等香。 贊曰:下釋疑難。謂有疑難云:天女現為三乘,此室何故不見二乘人、不聞二乘法?下有四段,釋此疑妨。我雖為三乘有三乘德,室唯大乘,故不見二乘人、不聞二乘法。下四段中,一唯大乘行、二唯大乘理、三唯大乘教、四唯大乘果。行如香薰,增長善故。理如香體,能息惡故。餘二可知。初文有三:一喻說、二法說、三釋說。此喻也。瞻博迦者,舊云瞻蔔,此土所無,香最第一也。 經 如是`[答=若【甲】]`答有(至)功德香等。 贊曰:此法說也。 經 由此室中(至)常所熏故。 贊曰:功德妙香,大乘行也。 經 又舍利子(至)妙香而出。 贊曰:二唯大乘理也。那迦,龍也。一切皆為膽大乘人,聞所說理,解理即歸,持香而出。 經 又舍利子(至)相應言論。 贊曰:三唯大乘教。十二年者,即是菩薩十二住也,謂種性勝解行極喜增上,`[戒=或【甲】]`戒增上心,三慧無相有功用、無相無功用,及與無礙解最上菩薩住及與如來住。前十二住,名為菩薩顯入菩薩位。不曾聞說二乘法教,教理相順,名曰相應。不曾聞說二乘道理相順之教,唯聞大乘相應法教。 經 又舍利子(至)殊勝之法。 贊曰:四唯大乘果。由修大乘,得此八種殊勝之果。有三:一標、二釋、三結。此標也。 經 何等為八。 贊曰:下釋。有二:初問、後答也。此問也。 經 謂舍利子(至)殊勝之法。 贊曰:答`[即=則【甲】]`即為八,初希也。事居空室,有此八希,表住真空能生八事。隨應可悉,恐繁且止。內有智慧、外感光明。第一遍知金色普照相續圓滿晝夜為明,唯說大乘,不以二乘日月為照。 經 又舍利子(至)殊勝之法。 贊曰:二希也。聞法為緣,煩惱不害。 經 又舍利子(至)殊勝之法。 贊曰:三希也。親近善緣,故集不空。 經 又舍利子(至)殊勝之法。 贊曰:四希也。法教深妙,宣說六度不退法輪。 經 又舍利子(至)殊勝之法。 贊曰:五希也。供具殊妙,故有法樂。 經 又舍利子(至)殊勝之法。 贊曰:六希也。四大藏者,無量攝事,內行滿故。外感四藏,法慧滿足,故豐財施。財少曰`[貪=貧【甲】]`貪,全無曰窮。無婦曰鰥,無夫曰寡。無父母曰孤,無兄弟曰獨。無親`[旅=族【甲】]`旅者名曰無依。 經 又舍利子(至)殊勝之法。 贊曰:七希也。內見法身、外`[觀=覩【甲】]`觀報佛,況化身利物,何求不至。故至心祈請,應念則來;感切希法,聞已而去。總十一佛。 經 又舍利子(至)殊勝之法。 贊曰:八希也。眾生劫盡,淨土常安。凡覩小室,聖知淨土,況能現化。`[不=亦【考偽-原】]`不有天宮,但由內德周備外相莊嚴,小室尚八希棄,大國`[恒【CB】,洹【大】]`恒沙難有。濟八難、愍八部、斷八識,去八`[邪=耶【甲】]`邪、顯八正道、得八解脫,所以希`[奇=棄【甲】]`奇但現八種。 經 唯舍利子(至)獨覺法乎。 贊曰:第三結也。故現無二乘,聞唯大法。 經 時舍利子(至)轉此女身。 贊曰:下第三問令轉女身。有三:一令女轉身、二轉舍利子、三還復本形。初中有五:一問、二答、三返問、四`[劫=却【甲】]`劫答、五正釋。此問也。鶖子下位不測上階,謂實女身,故問令轉。 經 天女答言(至)當何所轉。 贊曰:答也。十二年者,或十二因緣,寄言十二年。自居生死,求實女身都不得故。或言菩薩十二住中寄言十二年,發心已來,求實女人了不可得。或親侍淨名,入此室中十二年矣,不須寄說。不但化為女相,求實女人性`[亦=又【甲】]`亦不可得。既無女人,當何所轉? 問:前答居此如住解脫,都無年載。何故今言十二年乎?答:前依真理解脫而答,故答無時;今依修行及住生死之分限故,答十二年。不相違也。 經 唯舍`[利=利子【甲】]`利(至)為正問不。 贊曰:三返問也。顯已為女,化而不真。 經 舍利子言(至)當何所轉。 贊曰:四却答也。 經:天曰如是(至)不轉女身。 贊曰:五正釋也。一切有為猶如幻化,女既非真,何`[所〔-〕【甲】]`所可轉而令轉耶? 經 即時天女(至)不轉女身。 贊曰:二轉舍利子。有三:一轉問、二答迷、三正釋。此轉問也。彼此轉`[摸=換【甲】]`摸,復問鶖子。 經 時舍利子(至)轉生女`[甲本冠註曰身經作像]`身。 贊曰:答迷也。不知男滅女轉所因。 經 天女復言(至)亦當`[能=可【甲】]`能轉。 贊曰:此正釋。有三:一略例、二廣成、三引教。此初也。 經 如舍利子(至)而實非女。 贊曰:此廣成也。舉他顯自,化女非實。 經 世尊依此(至)非男非女。 贊曰:此引教也。相有男女,實無男女。事有男女,理實無故。言中一向,故名密意。 經 爾時天女(至)今何所在。 贊曰:三還復本形。有三:一復形發問、二依理為酬、三讚揚引教。此初也。 經 舍利子言(至)無在無變。 贊曰:依理為酬。女相已無,云不在。`[元=無【校異-甲】,〔-〕【甲】]`元非實女,何所變?又法性空,何者在?何者變?舊云「無在無不在」,無有實女昔在今不在。`[無=元【考偽-原】]`無`[無=在【甲】]`無實女,何在不在? 經 天曰尊者(至)是真佛`[諸=語【甲】]`諸。 贊曰:讚揚引教。法性本空,何在何變?又無如彼相,立一切法,悉皆無在,新新生故。無實自性,云何所變?舊云「一切法亦無在無不在」,無實性故。 經 時舍利子(至)當生何所。 贊曰:下第四問沒生何處。有四:一問、二答、三難、四通。此問也。不問所從但問所往者,既言住此如住解脫,故不問從,唯問往也。 經 天女答言(至)我當生彼。 贊曰:二答也。佛之化人當生之處,`[哉=我【甲】]`哉當生彼。 經 舍利子言(至)當所`[至=生【甲】]`至處。 贊曰:三難也。化既非真,無沒無生,云何今言當有生處? 經 天曰尊者(至)當生何所。 贊曰:空理義云,勝義諦中,諸法有情既無體性,當何所生?應理義云:遍計所執法及有情都無實體,當何所往?況我化現,而得有生? 經 時舍利子(至)正等菩提。 贊曰:下第五問證果時節。有九,此初問也。汝於久近當得菩提,當如何等? 經 天女答言(至)久近亦爾。 贊曰:亦答也。如汝還成異生假者,身中復起異生有漏,如此久近,當得菩提。 經 舍利子言(至)`[甲本冠註曰異生之法經作具異生法]`異生之法。 贊曰:三返答也。無道理處所時位還成異生。 經 天曰尊者(至)證菩提者。 贊曰:四返成也。真如理為大菩提,故無住處,亦無時位可能證得及能證者。故《般若》云「實無少法名為菩提」。 經 舍利子言(至)已證當證。 贊曰:五引教難。現在現證,`[未來當證過去已證=過去已證未來當證【甲】]`未來當證,過去已證。 經 天曰尊者(至)超過三世。 贊曰:六以理通。經言三世當得菩提,依世文字語言說有,非依勝義真如菩提可有三世而言證得,真如菩提過三世故。 經 又舍利子(至)阿羅漢耶。 贊曰:七又返問。欲令義明,故為此問。 經 舍利子言(至)得無所得。 贊曰:八答也。從來不得,今時證得,解脫也。從來謂得,今無所得,妄境也。證無學時,先不得者今得,先得者今不得,故名得無得。又言不得即有所得,若欲得者,即無所`[無所〔-〕【考偽-甲】]`無所得。 經 天曰尊者(至)證無所證。 贊曰:九釋成也。菩提亦爾,從來不證,今證真如也。`[無所=先時【甲】]`無所證者,今無所證所執也,`[所證〔-〕【甲】]`所證或妄境也。 經 時無垢稱(至)永不退轉。 贊曰:此第三段無垢讚歎。初讚其德、後釋為女`[所由〔-〕【甲】]`所由。此初也。有六德:一遇良緣、二得神通力、三得智慧、四願滿足、五得無生忍、六至不退地。 經 乘本願力(至)成熟有情。 贊曰:此釋為女所由。乘因本願,隨欲受生,故居此室。任物情宜,故現為女。`[卷第五本終【甲】]` `[卷第五末首【甲】]`菩提分品 〈方方品〉等下之五品,利他勝行。次上一品,觀所化處;次下二品,真實義處,明自利行;初之一品,真實有為世俗事行;次後一品,真實無為出世理行。利他之後,必自利故。欲證其理,先修事故。菩提覺果,分者因義,得佛菩提之因位行。今此廣明,名菩提分,非唯三十七菩提分也。 經 時妙吉祥(至)到究竟趣。 贊曰:品段有三,初吉祥發問略明菩提之因、次無垢發問便明如來之種、後`[善=普【甲】]`善現發問廣明菩提之業。能到佛趣,是菩提因,正修行故。能生因者,是如來種,談本性故。法父母等,是菩提業,果已滿故。無菩提因,佛果`[何以=以何【甲】]`何以為證?無如來種,覺分如何得生?無父母等,佛果何相圓滿?故為三段。初為順因、次為建因、後明果德。未得菩提時,善不善法皆名佛性,故二皆因,善為報身因,不善為法身因。故《勝鬘》云「有二種如來藏,空智煩惱亦名如來藏也。」初中有四:一問、二答、三徵、四釋。此問也。諸佛法者,謂通因果究竟所趣,即佛果中菩提涅槃。云何能到得覺因也,非三十七菩提之分,彼共三乘,此不共故。 經 無垢稱言(至)到究竟趣。 贊曰:二答也。凡夫所歸,名之為趣。聖人所歸,非凡所趣。`[遊=進【校異-?】]`遊此非趣,名行非趣。或趣有二:所趣名趣,謂佛果法;能趣非趣,菩提分是。今修覺分能趣,故言行於非趣。行此非趣,能到究竟趣。舊云「行於非道」,道者趣也,如五道等。 經 妙吉祥言(至)行於非趣。 贊曰:三徵也。 經 無垢稱言(至)煩惱塵垢。 贊曰:四釋。有二:初釋、後結。釋中有三十三句,大文分二:初十九句,不同凡夫行;後有十四句,不同二乘行。然總分七:初六句依趣離惡行、次三句依根滅毒行、次十句依障修度行、次兩句依小修大行、次五句依惡修`[吾=善【甲】]`吾行、次四句依劣修勝行、後三句中修不住行。舊有三十一句,初唯有五句,末後唯二句故。初六句依趣離惡行中,初二句地獄、一句傍生、一句阿素洛、一句餓鬼、一句天趣,略無人趣及色界天。舊經亦有色界天者,`[錆=錯【甲】]`錆也。此舉最勝難修處,故無人及色界諸天。菩薩常依二處化故,易而不論。此初二句,依地獄也。五無間者,謂殺父害母等五重逆業,此通三乘。若唯大乘,破塔寺等,無間生彼。既生彼已,受苦無間,故名無間。生五無間,必是極惡,多起恚惱忿恨毒心。菩薩生彼,利眾生故無恚惱,心菩提分也。那洛迦者,此云惡者。㮈落迦者,此云苦器,舊云地獄。生苦器者,名為惡者。有情生彼,煩惱塵垢必是極重;菩薩生彼,塵垢皆無。此`[除=陳【考偽-原】]`除最下,所餘地獄以下諸句,言行彼者,皆是菩薩隨類化生,示行惡處、示起惡法,而能於彼無所作,事菩提分也。一切準知,更不重釋。 經 雖復行於(至)傲慢`[故=放【甲】]`故逸。 贊曰:旁生名黑闇。非天多自`[特傲=恃撥【甲】]`特傲慢憍逸,菩薩皆離。 經 雖復行於(至)不樂趣向。 贊曰:焰魔者,此云靜息,舊云「閻羅」也。地下過五百由旬,有焰魔王國,其王或不退菩薩所作,或有情為之。凡處焰魔者,多不嚴勝因;菩薩生彼,能集福慧。得無色定寂靜解脫,多樂趣向,彼定彼生。菩薩行彼,不樂定生。 經 雖復行於(至)而自調伏。 贊曰:第二有三句,依根滅毒行。貪於所欲多生染著,瞋於有情非情境中多生恚害,癡於一切黑暗無知不自調伏。菩薩雖行三不善根,而皆能滅此三毒性。 經 雖復示行(至)見大怖畏。 贊曰:第三有十句,依障修度行。此初二句。雖復慳貪,布施財位,不顧身命。雖示犯戒,而立清涼十二杜多,少欲不多求、知足更不求。八大人覺等及戒四支,小罪大怖。杜多者,除棄義,棄諸惡故。如〈聲聞地〉及別經說。八大人覺,`[如=知【甲】]`如《涅槃》、《遺教》。`[具=其【甲】]`具戒四支,如〈決擇分〉。 經 雖復示行(至)精進無`[智=替【甲】]`智。 贊曰:雖示行瞋,安住慈悲,安忍無恚。雖行懈怠,修善無休。 經 雖復示行(至)波羅`[密=蜜【甲】]`密多。 贊曰:雖示根亂,而常恬寂靜默住定。雖示惡慧,常達一切信所信境,至慧到彼岸。 經 雖復示行(至)濟度`[憍=橋【甲】]`憍梁。 贊曰:諂曲詐偽令他歡喜,障方便善巧。菩薩雖示諂曲詐偽,而能修習方便善巧,亦`[今=令【甲】]`今他喜。由憍慢故,多起密語,自恣陵他,起世耶願、障大妙願。菩薩示行憍慢耶願,而成濟度出世橋梁妙願,能為濟拔、能為橋梁,度有情故。如世願言:無病長壽。菩薩亦隨而呪願之,意符出世,為世橋梁。 經 雖復示行(至)不隨他緣。 贊曰:雖起煩惱,而成勝力,性淨無染。雖示眾魔,`[證=論【甲】]`證佛覺慧,不隨魔縛。隨他緣者,隨他緣縛。上十九句,不同凡夫行。後十四句,不同二乘行。二乘得有`[貪=貧【甲】]`貪`[鈌=缺【甲】]`鈌根等諸惡劣故,曲分為七,其義分明。 經 雖復示行(至)成熟有情。 贊曰:第四有兩句,依`[小=少【甲】]`小修大行。聲聞自利,不濟眾生;菩薩處之,為他說法。獨覺亦爾,無大慈悲;菩薩有之,成熟有情。 經 雖復現處(至)妙色嚴身。 贊曰:第五有五句,依惡修善行。雖處貧窮,而得`[珍=彌【甲】]`珍寶之手,出之無盡。雖示缺根,而具相好。相有其惡,心實得善故。 經 雖復現處(至)福慧資糧。 贊曰:雖示現處卑賤家生,實生清淨法界佛家,種姓尊貴,修福慧因。 經 雖復現處(至)超諸死畏。 贊曰:雖現身處羸疲劣弱醜陋之形,眾所憎惡,而得勝妙那羅延天身。那羅延天身最為第一,眾所樂見。雖現老病,而能離此根本業惑,超生死中五種怖畏。 經 雖復現處(至)遠離之行。 贊曰:第六有四句,依劣修勝行。預流、一來,尚有五劣;菩薩不爾,所餘皆通無學有之。現作`[質=貿【甲】]`質易,而觀無常,不生貪著,息諸希求。雖處戲`[具=見【校異-原】]`具,而出五欲淤泥之中,修遠離行。 經 雖復現處(至)度諸世間。 贊曰:口不道忠信之言為頑,心不測德義之理曰囂。雖現處此愚癡類中,而具才辨總持念慧。雖現耶道處外道等中,而以正道化度一切。 經 雖復現處(至)生死相續。 贊曰:第七有三句,中修不住行。此二不住生死涅槃。舊有二句,處生死能永斷,處涅槃能不住故。 經 雖復現處(至)相續無斷。 贊曰:此一不住因之與果。雖現得果,仍修因行。 經 唯妙吉祥(至)到究竟趣。 贊曰:第二結也。 經 時無垢稱(至)願為略說。 贊曰:自下第二,無垢發問,便明如來之種。有四:一問、二答、三徵、四釋。此問也。種者因,性者類。佛因體類,名如來種`[性=姓【甲】]`性。 經 妙吉祥言(至)是如來種性。 贊曰:二答。有二:初別說、後結略。別說有二:初別陳、後類說。此別陳,有四也。佛性之義乃有多端,且《涅槃》云「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闡提人無。或有佛性,闡提人有,善根人無。或有佛性,二人俱有。或有佛性,二人俱無。」故《涅槃》云「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切善不善法皆名佛性。」此經亦言「塵勞之輩為如來種性。」種性有二:一無漏、二有漏。無漏有二:一無為性。《勝鬘經》云「在纏名如來藏,出纏`[為〔-〕【甲】]`為法身。」《涅槃》云「師子吼者,是決定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二有因緣性。在纏名多聞熏習法爾種子,出纏`[名=名實【甲】]`名報身。《楞伽經》云「阿梨耶識名空如來藏,具足`[無漏熏習=熏習無漏【甲】]`無漏熏習法故,名不空如來藏。」《勝鬘》依無為義,煩惱為能覆藏,真理為所覆藏。《楞伽》依有為義,阿賴耶識為能攝藏,種子名所攝藏。二種能藏、二種所藏,皆名如來藏。有漏有二,皆增上緣。一加行善者,隨順性,`[隨=隨順【甲】]`隨增長無漏種故。二餘不善者,違背性,`[違背〔-〕【甲】]`違背障礙無漏法故。因斷於此,而得菩提。由此煩惱能覆真理,由現起此增功德故,名如來藏。由具二義,故此不善名如來藏。是故教云:未得菩提`[持=時【甲】]`持,菩提為煩惱,不覺故迷,後處苦故。既得菩提已,煩惱為菩提,不迷故覺,因斷彼緣得菩提故。偽身種性,即薩迦耶見所緣五蘊身也。有愛者,潤後有愛。由身見本,無明為因、有愛為因,三界生死以為種性。三毒四倒後隨之起,亦皆如是。 經 如是所有(至)是如來種性。 贊曰:此類說也。五蓋、六處、八耶、十不善業道,並如前說。七識住者,一身異`[相=想【甲】]`相異,如人、欲界天及初靜慮,除劫初起想,謂苦樂不苦樂想。二身異想一,如梵眾天,謂劫初起,形貌既殊,同想梵王為眾生父。三身一想異,如第二靜慮,身貌不殊,樂捨交雜。四身一想一,謂第三靜慮,唯有`[樂=無【甲】]`樂想,故名想一。初靜慮中,由染污想,故`[言=云【甲】]`言想一。第二靜慮,由二善想,故名想異。第三靜慮,由異熟想,故名想一。上四識住已,其下三無色名別自成,五蘊四蘊,如其所應,是名識住。餘處損識,不立識住。惡趣重苦,第四靜`[慮=慮有【考偽-原】]`慮、無想定天、非想地中有滅盡定,能壞於識,`[令=今【甲】]`令相續斷,故非識住。又有別解,如《俱舍》第八頌曰「身異及想異,身異同一想,翻此身想一,并無色下三。故識住有七,餘非有損壞。」九惱事者,體皆即瞋。愛我怨家、`[憎=增【甲】]`憎我親友及我己身,為三種。三世各三,此九能惱眾生之事,名九惱事。 經 以要言之(至)是如來種性。 贊曰:此結略也。不能具說,是故要言。一切煩惱惡不善法,皆名佛種。此前所說,偽身識住,是有`[滿=漏【甲】]`滿果。不善業道,是有漏業。所餘一切皆是煩惱,除善順因,略攝所餘生死法盡。 經 無垢稱言(至)作如是說。 贊曰:第三徵也。種者因義,能生了因,不善性乖,如何為種?故問此說何密意耶,言甚難了。 經 妙吉祥言(至)正等覺心。 贊曰:第四釋中有二,初廣釋、後讚嘆。初中有二:初釋、後結。釋中有三`[法=法喻【考偽-原】]`法:初喻高原花不生,卑濕方能起;二喻空中不種植,`[有=有濕【考偽-原】]`有處方生長;三喻依海有勝寶,非海即無珍。初中有三:一法、二喻、三合。此法也。正性者諦理也。入者預也。生謂異生,離此異生名為離生。位謂位次,預在諦理,離異生位,即預流等。非彼能發正等覺心,要住煩惱方能發故。此文多說未發心前二乘聖者,非諸二乘畢竟不發。又此多依猛利速疾超越發心,故說二乘不能發心,非二乘者不趣大也。《法華》三周授聲聞記,《涅槃》亦說「須陀`[涅=洹【甲】]`涅人八萬劫到,乃至辟支十千劫到。」又云「所言到者,到阿`[耨=耨多羅三藐三【甲】]`耨菩提心。」又云「我於一時,說一乘一道一行一緣,能為眾生作大寂靜,永斷一切結縛愁苦苦及苦因,令一切眾生到於一有。我諸弟子不解我意,作如是言:『如來說一切眾生皆得佛道。』乃至廣說,說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背=皆【甲】]`背不得佛道,皆不解我意。」故知二乘亦有得者,如論廣說,故言不得一向為論。 經 譬如高原(至)此四種花。 贊曰:喻也。殟鉢羅,青色也。鉢`[持=特【甲】]`持摩,黃色也。拘母陀,赤`[色=色也【甲】]`色。奔茶利,白色也。此乃四色蓮花。 經 如是聲聞(至)諸佛法故。 贊曰:合也。二乘如原,不能生故;煩惱如泥,能生花故。由惑覆理,理顯道生,道如花故。煩惱礙智,斷之智生,智如花故。由起煩惱,利樂眾生,增長智慧,慧如花故。 經 又善男子(至)乃得生長。 贊曰:下第二喻。初喻、後法。此喻也。 經 如是聲開(至)諸佛法也。 贊曰:此法也。二乘如空,不可種植,以無我故。身見如地,能生善故。二乘證空,不能進修。為我出世,`[21]不〔-〕【甲】*`不濟度眾,不生能進修故。 經 又善男子(至)無價珍寶。 贊曰:下第三喻。初喻、後法。此喻也。 經 不入生死(至)一切智心。 贊曰:此法也。要入惑海,識之起之及斷之故,方發起大心。 經 是故當知(至)是如來種性。 贊曰:第二結也。 經 爾時尊者(至)是如來種性。 贊曰:二讚嘆也。有三:初讚標舉、次釋所由、後結成義。此初文也。善說總也,實、如、無異,三語別也。初中`[後=復【甲】]`後三,前三譬喻,如次配之。或如次配煩惱、業、苦。或言:不虛名實,言順義名如,更無別名無異。 經 所以者何(至)正等覺心。 贊曰:下釋所由。有二:初略、後廣。略中有二:初明不能、後明設能。此初也。相續者身。心身之中,煩惱種子已斷憔敗,厭心不切、行心不猛,故不能也。 經 寧可成就(至)究竟解脫。 贊曰:此明設能。設造無間業者能`[發心〔-〕【甲】]`發心,非二乘等。 經 所以者何(至)永無此能。 贊曰:下廣。有二:初釋前、後喻顯。此釋前也。「成就」已下,廣上設能;「我等」以下,廣上不能,文意可解。法花會前心猶未猛,不能自知,故自謙責。 經 如缺根士(至)諸佛妙法。 贊曰:此喻顯也。隨缺五根,於五境中無能受用。諸阿羅漢缺煩惱根,故於佛法不志求也。 經 是故異生(至)終不能報。 贊曰:結成前義。初略、後廣。此略也。 經 所以者何(至)一切佛法。 贊曰:下廣結成。初廣異生報恩、後廣二乘不能。此初文也。異生能速疾猛利發心修行,頓證成辨佛法;二乘不能。故《涅槃》云「須陀洹八萬劫到,乃至辟支十千劫到。」今說速疾猛利`[損=頓【考偽-原】,頓【甲】]`損發,二乘不能,非全不能。又說決定性不能,非不定性。又說多分不能,非全不能。 經 聲聞獨覺(至)正等覺心。 贊曰:此廣二乘不能。義如前說。 經 爾時眾中(至)皆何所在。 贊曰:自下第三,`[善=普【甲】]`善現為問,廣明菩`[提=提之【甲】]`提業。有二:初問、後答。此問也。 經 時無垢稱(至)思空勝義舍。 贊曰:下答。有四十二頌,分二:初四十頌正答前問、後二頌結勸發心。`[發〔-〕【甲】]`發答前問中,三十九頌別答、後一頌總答。三十九頌別答之中,分三:初十二頌,以出世法隨配世法,以答前問;次有`[上=五【甲】]`上頌,以出世行隨配`[事世=世事【甲】]`事世,以答前問;後有二十二頌,示隨世事,以答前問。雖事亦有親族之類,欲令有情欣德修行,故假德行以配`[臣=姻【甲】]`臣僚。或初明行、次明境、後明智。故下總答云「如是無邊行及無邊所行無邊智圓滿,以度諸眾生。」初段分二:初三頌半,以出世法隨配有情;後八頌半,以出世法隨配非情。有情有五:一父母、二妻子、三僕使、四親友、五眷屬。或分為十,開父母妻子男女,舍妓女別故。雖舍一種,亦是非情。理為本依,故此先說;從宗為論,總名有情。此初一頌有一,謂父母。第二頌有一,謂妻子。慧第六度無分別智,眾善根本,故名為母。第七方便度為父,後得智故。`[世間=世聞【校異-甲】,聲聞【考偽-甲】]`世間菩薩諸佛導師生,皆由此二智生故。舊云「智度為母」,即第十度,非眾德本,如何為母?故知智度無分別智,非第十也。法樂為妻,聞法喜樂,生善行故。慈悲為女,能柔`[知=和【甲】]`知故。諦法為男,續果善故。由聞諦`[教=敢【甲】]`教,善法種生,紹三寶故。空理義云:世俗諦中諸有所思,勝義諦空以為其舍,一切菩薩之所歸故。應理義云:諸所思空,真如勝義以為其舍。如來家`[有=者【甲】]`有,真如理也。 問:《佛地經》說「法樂為食」,何故此中說為妻也?答:據`[義〔-〕【甲】]`義名別。彼據任持,故名為食;此據能生,故名為妻,亦不相違。《法花經》言「慈悲心為`[室=衣【甲】]`室,諸法空為坐。」何故此中以空為舍?二`[各=利【甲】]`各別故。有為及無為,勝劣舍別故。 經 煩惱為賤隷(至)四攝為伎女。 贊曰:此中有三,一僕`[俠=使【甲】]`俠、二親友、三眷屬。伎女亦入眷屬所攝。煩惱為賤隷,任意起滅故。覺分為親友,能成菩提故。能成佛因,皆名覺分,非三十七菩提分也。六度為眷屬,攝受萬行故。四攝為伎女,能生利樂故。 經 結集正法言(至)`[說=洗【甲】]`說除諸垢穢。 贊曰:下八頌半,以出世法隨配非情。有十六:一`[奇=音【甲】]`奇樂、二園林、三花菓、四池蓮、五車馬、六馳路、七嚴具、八衣鬘、九珍財、十床`[褥=耨【甲】,褥【考偽-甲】]`褥、十一飲食、十二沐浴、十三塗香、十四殄`[財=賕【甲】,賊【考偽-甲】]`財、十五除`[然=怨【甲】]`然、十六建幢。此中有四。一法音為樂,悅心靈故。二總持為`[苑=華【甲】]`苑,攝持諸行故。大乘法為林,萬德滋茂故。三三十七覺品為花,當開菓實故。解脫涅槃菩提智慧為果,因花有故。四八解脫為浴池,除貪`[十=等【甲】]`十垢故。定水湛然`[漏=滿【甲】]`漏者,八解脫池中常有定水,不動搖故。池寬水狹,如理`[應=名【甲】]`應思。七清淨花常彌布中,如蓮處池。浴池何為?除惑垢故。垢謂六垢,害、恨、惱、諂、誑、憍。七清淨者,一`[戒=惑【甲】]`戒淨、二心淨、三見淨、四度疑淨、五道非道智見淨、六行智見淨、七行斷智見淨。或總分三十三,此中有九,開林`[水=木【甲】,水【校異-甲】]`水花,除垢故。 經 神通為象馬(至)迴向大菩提。 贊曰:此中有五。一神通為象馬,能運化故。大乘作車,能載利故。大乘之體即二真智,故能載利。准《法花》中,後得智為一乘體,無分別智為白牛。二能調御菩提之心,馳於八道,八聖道也。三以三十二相而為嚴具,八十隨好而為綺間,莊嚴內德故。四慚`[悅=愧【甲】]`悅為衣服,`[御=禦【考偽-甲】]`御眾惡故。勝意樂為鬘,瑩心首故。五正法為財,或七聖財,如前已說。或諸聖法,皆名為財,施諸眾生,曉示此法以為方便,自無倒行以為勝利,迴向菩提而自受用。財有他自受用之德,故以正法而為喻也。或此有十二,開車御者綺好意鬘,方便行行所迴向故。 經 四靜慮為床(至)建`[立=妙【校異-原】]`立菩提幢。 贊曰:此中有七。一四靜處為床,心恒安處故。無貪淨命以為菌`[5]耨=褥【甲】*`耨,三業恒以為近依故。菌者單文。褥如單文名為菌褥。舊云「從於淨命生」,義稍難解,近藉身故。由念明記及智觀察,常自覺悟,恒在定中,故以靜慮而為床等。舊云「多聞增智慧」,因定增慧故。以為自覺音,將所問法以為自覺之音聲故,更無別配。二既飡真,如不死之法,無起滅故。還飲擇滅解脫之味,離諸苦故。舊解脫味說為漿,除煩惱熱渴故。三於八解脫池,浴妙淨心,令無染故。四於此心上塗上品戒香,滅眾惡故、熏身心故,菩薩戒也。五殄滅煩惱賊,是故勇健更無勝者。六摧伏四怨。七建菩提幢,無上菩提極高大故,由此喻幢。或此有十二,開菌褥、念智、常定、飲味、勇健故。 經 雖實無起滅(至)利物無`[體=休【甲】]`體倦。 贊曰:下有五頌,以出世行隨配世事,以答前問。有六:一受生、二現土、三供養、四修業、五變現、六破惡。此中有四。一雖無生死,而故思於欲色受生。二能現佛土,明如日照生。三供養如來,三事體空,一切無分別,兼攝供具`[亦=又【甲】]`亦體空故。四雖知佛國及有情空,修淨土業及利物業,曾無休息亦無勞倦。 經 一切有情類(至)有表事皆成。 贊曰:此有二也。一有情色聲威儀等法,學四無畏十力菩薩,一剎那中皆能現起。二生死魔業,雖能覺知,而能示現隨彼起轉,至究竟時,以慧方便能還斷盡。初覺魔業而示起者,表後斷滅,故至究竟,以慧方便皆能斷盡,名有表事皆能成`[辨=辦【甲】]`辨。本心所期,今滿足故。舊云「隨意皆能現」,皆能現前而斷盡也。 經 或示現自身(至)照令知速滅。 贊曰:自下第三,有二十二頌,示隨世事以答前問。有六:二頌示無常、一頌勸求佛、二頌遍知達、七頌除憂苦、三頌現善巧、七頌濟危。此初文也。如遊戲具而作幻術示現病死,非真亦爾。有情多執世界為常,故現火起及老病身,令知速滅。 經 千俱胝有情(至)皆令趣菩提。 贊曰:此一頌勸令求佛,受彼`[諸=請【甲】]`諸供,勸趣菩提。 經 於諸禁呪術(至)而不`[10]隨=墮【甲】*`隨諸見。 贊曰:此二頌遍知達。初頌知六藝至究竟以利樂,後頌隨諸道以出家而利生。雖隨出家,不`[*10-1]隨=墮【甲】*`隨彼見,斷染見故。 經 或作日月天(至)饒益諸有`[情=情類【校異-原】]`情。 贊曰:下七頌,除憂苦。有四:此一頌,為有情及物,隨時而利濟。 經 能於疾疫劫(至)欣然無恚害。 贊曰:此三頌,屬三災,以救生。 經 能於大戰`[陳=陣【甲】]`陳(至)勸發菩提心。 贊曰:此一頌勸怨,`[因〔-〕【校異-原】,〔-〕【甲】]`因國以和好,仍令發心。 經 諸佛土無量(至)利樂名本生。 贊曰:此二頌,往惡道而救。`[難=雖【考偽-甲】]`難佛土地獄,故菩薩救他,亦`[示=爾【考偽-原】]`示無邊。彼背正法而行眾惡,故墮地獄;亦復無邊,悲速拔苦。慈`[與=以【甲】]`與安樂,現為大魚,於鱗甲內養諸小虫而令噉食。現為鹿王,救`[懷=壞【甲】]`懷孕鹿。現為飛雉,救諸被燒諸有情類。如是`[往=王【甲】,往【考偽-甲】]`往`[救=昔【考偽-原】]`救利樂。此成佛已,名為本生,正是菩薩本生事故。 經 示受於諸欲(至)後令修佛智。 贊曰:此三頌,現善巧。有二:初二頌,現二善巧:一受欲境而修定、二擾亂惡魔令不得便。下重釋初受欲修定。第三頌,示為婬女,勸修佛智。`[合=令【甲】]`合有三種之善巧也。 經 或為城邑宰`[宰〔-〕【甲】]`宰(至)令趣大菩提。 贊曰:下有七頌,濟`[危=危無【甲】]`危。分六,此有二:一為尊能利下,初頌也。二現財乃施貧,後頌也。 經 於諸憍慢者(至)令發菩提心。 贊曰:此有二,一有力除憍慢、二巧便斷恐怖。悸者,`[性=怯【考偽-甲】]`性怖也。驚恐怯怖,善巧安慰,仍令發心。 經 現作五通仙(至)皆能善修學。 贊曰:此有二,一自現為仙,淨修梵行,勸眾生類,住戒忍慈。二見乏供侍,方便事之,隨彼種種智慧方便,進諫勸修,愛樂正法,令於菩薩修行方便皆能隨學。 經 如是無邊行(至)度脫無邊眾。 贊曰:此一頌總答。一無邊行業、二無邊所行境、三無邊智、四以上三種度脫無邊眾。由以智證境,起無邊行,度脫眾生。 經 假令一切佛(至)都無有慧者。 贊曰:此二頌結勸發心。初頌結勝故讚不窮,後頌勸之發心修學。上來略解文之意況,諸有智者思之可知。不可以已未悟之心而反責於人也。新舊同異一一應陳,恐厭繁文,故略而止。 不二法門品 〈菩提分品〉及此一品,真實義處,明自利`[門=行【甲】]`門。前品真實有為世俗事行,此品真實無為出世理行。利他之行必自利故,欲證其理先修事故。二者差別之義,二與非二俱名為二,一三四等名非二故。花嚴等以一為二,法自在等以二為二,甚深覺等以三為二,光幢等以五為二,喜見等以六為二,准執一等,故皆是二。此除分別及事差別,名不二故。`[借=修【甲】,借【校異-甲】]`借其二名,表二及非二。非由言二體,唯詮二故。初有十六菩薩以二為二,後有十五以非二為二,文`[殊【CB】,珠【大】]`殊師利以言心為二,無垢稱以有說為二,至下當知。空理義云:空性無差,俗妄有異。今說真同性,不同俗妄異,故言不二法。`[此=以【校異-甲】]`此空即門,緣此能生真空智故。談其真性,非二非不二;今遮妄二法,故言不二法。妄不生空智,真空方可生,遮彼非門,故非門強說門。此品廣明,名不二法門品。應理義云:俗事及所執,妄謂皆有異。真理非妄,成非妄異。今顯無相真如理唯是一,恐聞一定一,不說於一,但遮妄異,故言不二。不二之理,可軌可摸,故名為法。此能通生死、無漏智解,立以門名。據實真如非不二,非法非`[二法=非法【甲】]`二法、非門非不門,遮二故`[強=獨【校異-原】]`強名不二,遮非法故名法,遮非門故名門。此品廣明,名不二法門品。 經 時無垢稱(至)各隨樂說。 贊曰:品段有二,初明不二法門、後明利益。初中復二:初明說不二法門;後明入不二法門,無垢稱入不二法是。說中又二:初無垢稱問諸菩薩說不二法門、後諸菩薩問妙吉祥說不二法門。或三十一菩薩以分別執為二、無分別理名不二,智會此理名入不二。文殊以言說為二、離言法性名不二,智達此性名入不二。無垢以假智言說俱名為二、諸法真如名為不二,正智證真名入不二。故`[故〔-〕【甲】]`故成`[各=名【甲】]`各別。初中`[復=有【甲】]`復二:初問、後答。此問也。入者,證也解也。證解真理,名入不二。各隨辨才,隨情樂說。 經 時眾會中(至)次第而說。 贊曰:下答。有二:初略、後廣。此略也。 經 時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下廣。合有三十一箇菩薩,別答前問。一一答中,文皆有四:一標菩薩名、二陳二法、三明不二、四總結之。然空理義,並以俗妄有二,真空無二。應理義云:皆以所執依他有二,圓成真如實無有二。此之二義,言勢遮執,解文雖同,意況常別。恐厭文繁,更不別對一一疏條,諸尋文者可具知也。生滅為二,理名不二,證此無生正智名忍。初地已上,此忍證真如入不二。空理義云:空無有二。應理義云:理無事二。以生滅二,不`[說=離【考偽-原】]`說分別故。 經 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我我所分別名二,無二理名不二,證此無`[二〔-〕【甲】]`二理名入不二。此下皆以理遮執二,故言不二,所以二中皆言分別。舊經都無分別之言,意存空理故。 經 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有取者有著也,無取者無著也,有著無著分別為二。`[著=若【甲】]`著有著,有所得。有所得故有增減,有增故有起作、有減故有息滅。若了證無著,即無所得,無所得故無增減,無增減故無起作、無息`[甲本冠註日滅下恐脫無起作無息滅六字]`滅,故於諸法中無所執著、無執著心。達解此理,名入不二。 經 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寂滅跡者,即真理,理為智跡。智喻足,能履故;理為跡,所履故。 經 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散動者心馳外境,思惟者攝念內緣。初了二無`[則=即【甲】]`則無作意,後住二無都無作意。 經 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一相者,空無我等共相之理。無相者,真如了知諸法無有共相亦無自相,自相即別異相也。知此共自二有為相,一切都無,亦無真無相之體。知此有為及無為理二智平等,名入不二。共相自相俱是有為,對彼無為故名為二。 經 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聲聞菩薩二因緣心,性皆如幻。達二幻理,名入不二。 經 復有菩薩(`[14]至=至不【甲】*`至)二法門。 贊曰:善及不善,無所起作,此二有相及與無相二俱平等,無善可取、無惡可捨。了知於此,名入不二。 經 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有罪名縛、無罪名解。以金剛無漏之智達無縛解,名入不二。 經。復有菩薩(`[*14-1]至=至不【甲】*`至)二法門。 贊曰。有想者有漏想也。無想者無漏想也。或有漏`[生=在【甲】]`生名有想。無漏生名無想。或有心想名有想。滅`[或〔-〕【甲】]`或無心想名無想。 經 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遠離一切有為諸行,起於覺慧,即觀無為如空之智極善清淨。或遠有為行,即無為覺慧如空之智極善清淨。既都無執,亦無所遣,名入不二。 經 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可毀可壞,故名世間,翻此名出世。了世間空,初既不入,後亦不出。以不入故,無隨生死流。舊云「溢」者,流溢之義。以不出故,亦無散滅離於世間。境既如此,心亦不執。 經 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知生死空,本無流轉亦無涅槃,二境本空,分別便滅。 經 復有菩薩(至)則名無盡。 贊曰:此兩翻釋。初了都無有盡無盡,要究竟盡乃名為盡。即煩惱等究竟盡`[流=法【甲】,流【校異-甲】]`流,名為有盡。既究竟盡,不復更得常可有盡,則名無盡。有`[4]有〔-〕【甲】*`有盡則`[無=無盡【甲】]`無無盡,`[無〔-〕【甲】]`無便無`[體=體無盡【甲】]`體,即有`[*4]`有盡,有盡亦無體,故都無二。 經 又有盡者(至)`[8]不=不二【甲】*`不法門。 贊曰:此第二翻釋。前約相續以解無二,此約剎那。或前約染法,此約淨法。一剎那法,暫`[等=爾【甲】]`等滅無,定無有盡即是無盡。一剎那中有盡無故,無盡亦無。了二本空,分別不起,名入不二。舊云「若究竟盡者更不可盡」,故有盡者即是無盡。 經 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我、無我體,其性都無,不可論二。此二分別,名之為二。了二境空,其分別斷,智達此理,名入不二。 經 復有菩薩(至)`[*8-1]不=不二【甲】*`不法門。 贊曰:了知無明本性空理即是於明,執二為實俱不可得,不可算計為有,超算計之路。觀此無二,名入不二。 經 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上十六菩薩以兩為二,下十五菩薩以非二為二。或可總說以二為二,五蘊為一、空為一故,下皆准知。空理義云:世俗取蘊性即真空,空與蘊體二種無別,取蘊現在即有真空,非蘊滅已方有空性。由此故言「即是色空,非色滅空」`[者=剩【考偽-甲】]`者,此破二執:一執世俗色外別有真空,為破此故云即是色空,色空無別。二執俗色滅方有真空,為破此故,云非色滅空,蘊現有時已有空故。應理義云:略有二解。一解:所執色即是空,色空無別體,非所執色滅方始有空,現色相時性已空故。色既所執色,空亦即空無。二解:所執及依他色,並即真如空,空與真如更無別體,亦非二色滅方有真如空,二色現時真如有故。既無二別,名入不二。 經 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四界者:地水`[火=大【甲】]`火風。空者,空理義云:謂真空性。應理義者,所執即空無,真如是空性,准前取蘊與空二解。前中後際,去來今也。性皆無倒,即真理故。 經 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眼色分別為二,乃至意法分別為二,根境對故。了知六二其性皆空,見眼空性,於色境上便無三毒,乃至意法亦復如是。見已靜住,名入不二。 經 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布施為一,迴向一切智性為一,故名為二。一切智性即真如理,是智體故。知布施等即真如性,故名不二。 經 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空觀我等為無,無相無願。緣無為有為為有,了知我空都無有相。此無相中亦無可願,此無願中心意識三都不可起,所取無故,能取亦無。又不別於無願以生心`[小=等【考偽-原】,等【甲】]`小,空即無願故。《楞伽經》云「藏識說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諸境相,是說名為識。」如是於一空解脫門,具攝三種。能此通達,名入不二。《成唯識》云「空無相願,於計所執依他圓成或皆通緣,或次`[第〔-〕【甲】]`第別緣。」此依通緣,故名不二。乃至於無願,亦即空無相,皆准此知。 經 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佛為先、法僧為後,三寶別體,分別為二。了佛`[尋=即【甲】]`尋法僧,三寶同體,皆無為相,與虛空等,無不在故。諸法亦爾,皆真如性,名為不二。同體三寶,義如前說。 經 `[15]後=復【甲】*`後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薩迦耶者,虛偽身也。滅者真理。偽身與如,分別為二。知偽身即滅,不起偽身見,故於偽身及滅二種,無總分別及別分別,證二真如究竟滅性,無所猜`[凝=疑【甲】]`凝、無驚無懼。執有身見,乃有猜疑,亦有驚懼。 經 `[*15-1]後=復【甲】*`後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身語二色及意非色,分別為二。空理義云:了三本空皆`[甲本冠註曰無造作等十字疑錯簡當作無造作之相無造作之相]`無造作,無造作之相相之故。其相無二,身空即語空,語空即意空,意空即一切法空。若能隨入一切法空無`[造作=作造【甲】]`造作相,名入不二。應理義云:了三律儀本真如性皆無造作,身真如即語真如,語真如即意真如,意真如即一切法真如。能隨入此無作真如,名入不二。 經 復有菩薩(至)`[*8-2]不=不二【甲】*`不法門。 贊曰:諸不善業可毀可厭,名為罪行。欲界善業可愛可樂,名為福行。色無色界諸善定心,住於一境,名不動行。散`[定=是【甲】]`定二地,分別為二。無作相者,空理無作相即真空性,應理無作相性即真如,故此空中無三差別。 經 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此等以一為二。一切二法者,一切分別差別之法皆從我起。知我真實之理,即不起二。不起二故,即無能了。無能了故,即無所了,名入不二,無彼本`[來=末【甲】]`來差別二故。 經 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二法者謂一切分別差別。有所得者謂本見有相。若了本有所得,`[若〔-〕【甲】]`若成`[本來〔-〕【甲】]`本來無所得,`[則=即【甲】]`則無所起取捨本`[末=來【校異-原】]`末二。既無`[取=所【甲】]`取捨二,名入不二。 經 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了本真理則無明暗,明暗無二故。如滅定無心,無心漏明、無有漏`[暗=明【甲】]`暗,都無分別,故舉為喻。 經 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了知生死涅槃本真理性無二,則無欣厭。究竟之理,生死無縛、涅槃非解,何所欣厭? 經 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善住正道,耶道便滅不行。若見有`[11]邪=耶【甲】*`邪道,可見有正道。`[*11]`邪道既不見行,正道如何得有,二境相既無二,能覺非有。無二覺故,名入不二。 經 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虛謂有為事。實謂無為理。理諦可證,尚不見實,何況虛法不可為證而能見之?此真理性,非肉眼可見,唯慧眼能見。無分別智慧眼證時,於一切無分別故,無見無不見,名入不二。 經 如是會中(至)不二法門。 贊曰:下第二,諸菩薩問妙吉祥說不二法門。初結前生後以為問,後隨問以為答。「各別說已」以上結前,「同時發問」已下生後以為問。客來小位,解釋已周,故問上賓,談彰大義。 經 時妙吉祥(至)猶名為二。 贊曰:此隨問以為答。初非前、後正述。此非前也。汝等雖遮二之分別名為不二,以有言說及帶分別,猶名為二;我今除言及絕分別,名為不二。故知二者分別差別,不是兩法,名為二也。 經 若諸菩薩(至)不二法門。 贊曰:此正述也。無言無說,無表彰、無指示,離言說之戲論,絕起心之分別,名為不二。以不可言不可分別之理,遮於言說分別,故名不二。 經 時妙吉祥(至)不二法門。 贊曰:上來明說方便因位,外化利物不二法門;下明證入根本果位,內證自利不二法門。初問、次入、後讚。此問也。 經 時無垢稱默然無說。 贊曰:此入也。正理幽玄,言蹄不測。縱以不言之言遣言,終非會於妙理,故默無說,以智冥真,名入不二,最為深極。 經 妙吉祥言(至)`[說=言說【甲】]`說分別。 贊曰:此讚也。我說不二,以言遣言;汝入不二,以智冥真。會妙雖同,親疎杳隔。說契真者,真由證故,說為疎也。證契真者,離言說故,證為親也。 經 此諸菩薩(至)無生法忍。 贊曰:下第二段,明利益也。創入初地,名`[悎=悟【甲】]`悎不二。不二之理,即真如法。證會無生,亦初得也。或任運入不`[入=二【甲】]`入,八地也。相續無生,亦八地也。 `[卷末題新加]`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五(末) 說無垢稱經`[贊=疏【甲】]`贊卷第六(本)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甲本冠註曰經卷第五]`香臺品 〈方便品〉下八品明二利行,此之一品明二利果,令於果德愛樂希求,故此一品明菩提處。或上八品別明二利,此之一品總明二利。香臺佛號,一佛果德寄一佛標勝,令下位以希求,標佛號以為品名。明二利以修習,佛身`[支=光【甲】]`支顯,相類高臺,積香為之,利濟群物,故名香臺。此品廣明彼事,名香臺品。 經 時舍利子(至)當於何食。 贊曰:品段有五,初鶖子念食、二無垢訶止、三命使往求`[法〔-〕【考偽-甲】]`法、四得食而返、五時眾獲益。此初文也。佛制以時,非時勿食,食時既`[生=至【甲】]`生,所以思惟。摩訶大也,薩埵有情也,簡前小位,言大有情。舊經唯云「菩薩當於何食」,今`[亦=又【甲】]`亦有聲聞。 經 時無垢稱(至)而聞正法。 贊曰:下第二,明無垢訶止。此訶也,隨順小乘八解脫除貪欲,大乘八解除定障故。又定障中貪為首故,八解脫觀為除五境所有貪欲。仁今已住,貪欲`[水=永【甲】]`水亡,財食有悕,染習猶在。勿以污心而聞正法,應除財食之欲而生法食之願。又《阿含經》說「食有九種,謂段、觸、思、識、禪、願、念、解脫及喜,應常專念捨初四食,應勤修常業欣後五種出世間食。」故云解脫仁者己住,勿以財食染污其心。財食即是段食攝故。 經 若欲食者(至)未曾有食。 贊曰:此止也。止今思,許當說。 經 時無垢稱(至)殊勝神通。 贊曰:下第三段,命使往求。有四:初示有食之處、二選誰能往求、三化令`[傳=得【甲】]`傳此言、四使承威往請。初文有三:初總標起用、次別陳所示、後結成眾覩。此初文也。雖恒在定,順俗今入;若不現通,他終不見故也。 經 示諸菩薩(至)安穩住持。 贊曰:下別陳所示,有十四。此文有六:一令見者,菩薩聲聞;二處所,上方界`[念=分【考偽-甲】]`念;三近遠,四十二殑伽沙等;四界名,一切妙香,一切國土皆香作故;五佛號,香臺;六起滅,現在住持。 經 彼世界中(至)一切周滿。 贊曰:此文有二。一總陳香氣最勝,由修五蘊因最勝故,彼國眾生宜得聞香氣而入道故,諸佛利樂事非一故,破世有情耽香味故;二顯樹出香周流普薰。 經 彼中無有(至)為其說法。 贊曰:此文有二。一眾唯大乘、二佛應說法。 經 彼世界中(至)無量佛土。 贊曰:此文有二。一眾事香成;二食香第一,離香味觸三為食體,香宜利益,香氣最勝。 經 時彼如來(至)及諸菩薩。 贊曰:此文亦二。一佛等方食,食必依此,利益機會故;二香嚴供養,顯佛福田,眾生修行法供養故。舊云「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此唯一名,本有異故。 經 時此大眾(至)如是等事。 贊曰:此結成眾覩。 經 時無垢稱(至)取妙香食。 贊曰:下第二選誰能往求。有四:一問眾、二默答、三重徵、四返責。此初文也。推眾不能,方施自化,欲顯讓以為德,故禮推於眾也。 經 以妙吉祥(至)咸`[能=皆【甲】]`能默然。 贊曰:此默答也。默意有四:一食以`[侍=待【甲】]`侍賓,賓不可往;吉祥怪其問客,咸使默然。二大士求法,不規財食;彼雖推問,此令默然。三顯諸菩薩於食無染,故咸令默,彰此深裏。四彰無垢稱神通自在,示諸菩薩,令欣仰故。 經 時無垢稱(至)令其乃爾。 贊曰:此重徵也。菩薩利物,命進問安,談謔設座。座雖久設,談`[冠註曰謔調玉云戲也又調戲也]`謔`[次=恣【考偽-原】]`次施,故調吉祥何不威神加護諸德令其緘默乃爾無酬。 經 妙吉祥言(至)勿輕`[甲本冠註曰末經作未]`末學。 贊曰:此反責也。令默所由,已如前辨。對眾徵挵,想`[非=悲【甲】]`非所宜,故今責之勿輕`[11]末=未【甲】*`末學。未學尚不可輕,先德如何輒鄙?事未可知。 經 時無垢稱(至)蔽於眾會。 贊曰:下第三`[甲本冠註曰他上標列作化]`他令傳此言。有二:初明神化、後使傳言。此神化也。 問:何故請座,心念即來;今時請食,令`[化=他【甲】]`化使往?答:食有隨來之者,`[近=延【校異-原】]`近客故使化人。座無隨座之賓,請座不須使往。又神通化用不一權宜,何必濟命化人,未必並須無信。 經 而告之曰(至)方共坐食。 贊曰:下使傳言。有二:初示處、後傳言。此示處也。 經 汝往`[到=對【校異-原】]`到彼(至)安樂住不。 贊曰:下傳言。有四:一教軌儀,至彼頂禮;二命敬慰,應作是言等;三請食;四所由。此初二文也。舊經但有傳言頂禮,無教化者至彼稽首。 經 遙心右繞(至)施作佛事。 贊曰:正明請食。 經 令此下`[劣=當【校異-甲】]`劣(至)名稱普聞。 贊曰:請食所由。有二:見食發心,名欣大慧。眾生利益,并揚佛德,名稱遠聞。由此二義,故令請食。 經 時化菩薩(至)香臺佛足。 贊曰:下第四使承威往請。有二:一`[見=具【校異-原】]`見到彼國、二聞傳此言。此初也。 經 又聞其言(至)安`[樂=穩【校異-原】]`樂住不。 贊曰:下聞傳此言。有三:初聞敬慰、二聞請食、三聞所由。此初也。 經 遙心`[各=右【甲】]`各繞(至)施作佛事。 贊曰:請食也。 經 令此下劣(至)名稱普聞。 贊曰:聞所由也。 經 時彼上方(至)下劣欲`[20]樂=等【校異-原】*`樂。 贊曰:下第四大段,得食而返。有六:一在彼未還、二得食而返、三眾聞皆集、四勸眾食之、五此問彼佛、六彼問此法。初中有四:一菩薩歎問、二彼佛具陳、三重請所由、四廣談勝德。讚歎可知。發問有三:一問東方、二問界所、三問下劣意`[*20-1]樂=等【校異-原】*`樂。如文可知。 經 尋問最上(至)為說斯事。 贊曰:結成請答。 經 佛便告曰(至)宣揚正法。 贊曰:下彼佛具陳。有二:一陳釋迦、二陳無垢。此陳釋迦。出五濁世,為度下劣欲樂有情,宣揚正法。此答二問:一答界所,下劣等也。二答下劣意樂,五濁之世有情也。梵去索訶,此云堪忍,堪能忍受諸苦事故,天授出血、善星掃跡,如是等也。 經 彼有菩薩(至)開示妙法。 贊曰:下陳無垢。有二:一陳己身、二陳遣信。此初也。 經 遣化菩薩(至)善根增進。 贊曰:此陳遣信。所以稱揚我及此土,令彼菩薩善根增故。即前所說當欣大慧,此答前問從何處來。 經 彼菩薩眾(至)無畏若斯。 贊曰:重請所由也。其無垢稱,道德何如,神通無畏如此可愛。若,如也。斯,此也。 經 彼佛告言(至)無量有情。 贊曰:此廣談德也。初地菩薩`[為=能為【甲】]`為百百億國,二地千百億,乃至十地遍於十方一切佛國,頓令化往施作佛事,利樂有情。彼無垢稱位德既高,故能若此。 經 於是最上(至)化菩薩手。 贊曰:下第二段得食而返。有七:一香臺與食、二菩薩請來、三彼佛許勅、四彼眾至此、五化座待之、六食香普薰、七眾聞驚悅。此初也。有一香器,能生眾香,盛滿香食,授化菩薩。佛力所加,盛食授與,顯佛慈悲欲為利益,自盛付之。或顯由佛`[力〔-〕【甲】]`力,未必自盛。 經 時彼佛土(至)聽聞正法。 贊曰:二菩薩請來。請來至此,禮敬三寶。此`[請〔-〕【甲】]`請禮敬佛及聞正法,舊文無法。 經 并欲`[瞻仰〔-〕【甲】]`瞻仰`[甲本冠註曰禮敬經作瞻仰]`禮敬(至)加護聽許。 贊曰:此敬禮僧。陳請來意,願加聽許。 經 彼佛告曰(至)今正是時。 贊曰:三彼佛許勅。有二:初許、後勅。此許也。 經 汝等皆應(至)醉悶放逸。 贊曰:下勅。有三:初勅攝香、次勅隱色、後勅於世界勿生劣想。或初為人、後為世界,故有勅之。初有二勅,此初文也。堪忍惡界,氣惡無香,乍聞香極,恐生醉悶,耽染愛著。既醉悶已,無所覺知,乃為放逸,不自策勵。 經 汝等皆應(至)心生愧恥。 贊曰:此勅隱色。彼大菩薩,相好嚴身色相第一;此小菩薩,隨劣惡生,外非勝相。顧己觀他,心生愧恥,故應隱色,勿遣生慚。 經 汝等於彼(至)而作障礙。 贊曰:下勅於界勿生劣想。初標、後釋。此初也。妙香世界,珍寶香成;此土穢處,實為下劣。障礙有二:一於世界生下劣想,心生卑賤,不敬彼佛,不度彼生,自為障礙。二於世界生下劣想,心生卑劣,不為化度,與此眾生而作障礙。 經 所以者何(至)無有差別。 贊曰:此釋勅意。一切國土,無有實體,猶若虛空。或法性土,無相如空,何善何惡?佛為化生,隨樂示現,染淨無定。然佛所感報土,清淨無別,故知釋迦土穢隨樂現之,本土清淨與我無異,故於彼土勿生下劣。 經 時化菩薩(至)欻然而現。 贊曰:四彼眾至此。彼佛許來以赴淨名之意,無垢心念以利所宜之生,故雙承威神,欻然至此。 經 時無垢稱(至)皆坐其上。 贊曰:五化座待之。命進設座,待賓`[當機=常儀【甲】]`當機,故化為之,以安上客。 經 時化菩薩(至)香氣芬馥。 贊曰:六食香普薰。有三:初以食器授、二普薰世界、三由薰氣馥。如文可知。 經 廣嚴大城(至)身心踴悅。 贊曰:七眾聞驚悅也。 經 時化城中(至)無垢稱室。 贊曰:下第三段,眾聞皆集。有二:初人王入室、後天神來儀,欲顯可尊,幽顯咸`[萃=華【甲】]`萃。人王有三:一入、二歎、三禮。此入也。人聞香氣,近眾皆來。 經 見此室中(至)歎未曾有。 贊曰:二歎也。覩眾甚多、見座高廣,故生歡喜,歎未曾有。 經 禮諸菩薩(至)却住一面。 贊曰:三禮也。菩薩聲聞變身稱座,彼來既覩,故為敬禮。 經 時諸地神(至)無垢稱室。 贊曰:此天神來儀。有靈聞香,理應尋至,況諸威德聞已不來。色界諸天雖無鼻識,聖根互用,聞香`[亦=又【甲】]`亦來。應依定聞,故皆來至。 經 時無垢稱(至)甘露味食。 贊曰:下第四段,勸眾食之。有六:初勸皆食、二有念食少、三化者`[結=誥【甲】]`結之、四食已有餘、五食已安樂、六身出諸香。初文有二:初勸、後誡。此勸也。此食乃是香臺如來所施甘露,能消一切煩惱毒害上妙味食。 經 如是食者(至)定不能消。 贊曰:此誡也。佛行大悲,薰擊身心,變起此食,`[本=未【甲】,為【考偽-甲】]`本欲利樂諸有情故。勿以生死自利少分下劣之心而食此食,無大`[悲=慈【校異-甲】]`悲意,定不能消。誡生大意。 經 時眾會中(至)如是大眾。 贊曰:二`[者=有【甲】]`者念食少也。 經 時化菩薩(至)無量福慧。 贊曰:三化者誥之。有二:初略誥、後廣顯。略誥有二:初標、後釋。此標也。此食乃是如來所設,勿以小福輕`[量=重【甲】]`量不足。 經 所以者何(至)終無有盡。 贊曰:此釋也。海水有窮,食終無盡。佛力能置,故`[使=便【甲】]`使然也。 經 假`[使=令【甲】]`使無量(至)猶不能盡。 贊曰:下廣顯前義。有二:初標、後釋。此標也。設使大千一切有情,一一以手握摶此食,量等妙高,經劫摶握,而欲食之,猶不能盡。 經 所以者何(至)終不能盡。 贊曰:下釋所由。戒定等五,如前已釋。食從此等無邊因生,果亦無量。佛食之餘,故諸有情經百千劫食終不盡。 經 於是大眾(至)而尚有餘。 贊曰:食已有餘。乍觀食器,一力`[所=所盡【考偽-甲】,所是傾【考偽-甲】]`所。聖德所加,眾食不盡。 經 時諸聲聞(至)之所住持。 贊曰:五食已安樂。初法、後喻。妙食所持、聖威所引,本為濟物,故身安樂。舉喻成言。`[食者〔-〕【考偽-原】]`食`[者〔-〕【甲】]`者此食者,譬如一切十方報土,安樂莊嚴世界菩薩安定之身,`[胎=怡【甲】]`胎悅無惱,與彼同故。不但西方極樂世界,十方一切安樂世界皆以為喻。 經 身諸毛孔(至)種種妙香。 贊曰:六身出諸香。食此食者,亦如十方妙香世界眾妙香樹,常出妙香,晝夜無盡。不但上方妙香世界香樹為喻,十方一切妙香世界皆`[所=取【甲】]`所喻之,義無異故。 經 時無垢稱(至)云何說法。 贊曰:下第五段,此問彼佛。有二:初問、後答。此問也。即階小位,亦有不知,故試問言汝等知不。 經 彼諸菩薩(至)皆悉調伏。 贊曰:下答。有二:初答不同、後釋利相。此初文也。不同此土依音聲起文詞說法,但以妙香令其息惡,故云調伏。 經 彼諸菩薩(至)菩薩功德。 贊曰:此釋利相。菩薩座樹香氣皆流,彼聞妙香`[即=便【甲】]`即得勝定。定為根本`[13]使=便【甲】*`使能發慧,菩薩功德因此而生。定能發生一切功德,故名一切德莊嚴定。 經 時彼上方(至)云何說法。 贊曰:下第六段,彼問此法。大文有六:一問化宜、二答化法、三彼讚歎、`[四=四能【甲】]`四述成、五問生淨土之因、六答得淨土之業。此問化宜也。 經 無垢稱言(至)而調化之。 贊曰:下答化法。有三:初標答以言、次別顯言相、後釋言所由。此初也。夫行化者皆為應宜,宜既難調,化須剛強。以言導利,初物可從;香味引之,彼`[*13-1]使=便【甲】*`使乖角。故以剛強之語,化彼難調之眾。 經 云何名為(至)剛強語言。 贊曰:下別顯言相。有三:初問、次答、後結顯成。此問也。 經 謂為宣說(至)是諸根缺。 贊曰:下答。有二:初四段,唯示惡因果,令生厭斷;後有廿對,通示善惡,令生欣厭。此初段,有五句示惡果。無暇生者,八無暇處生也。無暇之義,如前已說。三惡趣中,應說處所形量`[若=苦【甲】]`若相命限,如餘處辨,恐繁不述。 經 此是身惡行(至)是意惡行果。 贊曰:此第二段,有三句,示三業中惡因果也。三業體性、有表無表、諸`[支=文【甲】]`支多少、界地寬狹,皆如別章。然通加行、根本、後起三種輕重之業,皆此所攝,故惡十業道外別明三業,業道唯重唯根本故。 經 此是斷生命(至)是欲邪行果。 贊曰:下第三段,有十句,示`[十=十菩【校異-原】]`十業道惡因果也。此身三惡。不與取者,舊云「偷盜」,不但`[白=迫【考偽-甲】]`白劫竊盜方名此罪,今顯一切地物,他心不與而強取之,皆此罪故,名不與取。欲邪行者,欲謂貪欲,顯究竟時皆貪欲故。要非自物,設是自物,非時非處非量非度亦成業道。異此自物,便非業道,故名邪行。 經 此是虛誑語(至)是雜穢語果。 贊曰:此語四惡。心境相乖名虛。以令他解名誑。若言妄語,生死實語亦名妄語,體虛妄故。離間語者,舊名「`[兩舌〔-〕【甲】]`兩舌」,兩頭`[道=首【考偽-原】]`道舌可名兩舌,五頭`[首=道【甲】]`首舌並名五舌,由此但應言離間語,出言離間他親好故。麁惡語者,舊云「惡口」,此非口惡,是語惡故。發世猥言,麁鄙可惡,名麁惡語。雜穢語者,舊云「綺語」,雜飾名綺。`[22]諸=語【甲】*`諸讚嘆詞,皆應綺語。今名雜穢,文詞綺雜,鄙猥名穢,`[*22]`諸讚歎詞便無此過。 經 此是貪欲(至)是邪見果。 贊曰:意三惡也。此惡業果名`[名=各【考偽-甲】]`名有四:一、異熟果,為造下品十惡業道生餓鬼、中品生畜生、上品生那落迦。人天之果並善業招。設有別報不善業果,不名異熟,由此但說三惡趣`[有=在【校異-甲】]`有。二、等流果,謂從惡趣沒,後生人中,由殺生故,短壽多病;不與取故,乏少財物;欲邪行故,妻不貞良;虛誑語故,多被誹謗;離間語故,親友乖離;麁惡語故,恒聞不如意聲;雜穢語故,言不威肅;由貪欲故,貪轉猛`[威=盛【校異-甲】]`威;由嗔恚故,嗔轉猛`[3]盛=威【甲】*`盛;由邪見故,癡轉猛`[*3]`盛。諸邪見者,癡增上故。三、增上果,由殺生故,一切外事乏少光澤;不與取故,多遭霜雹;欲邪行故,多諸塵坌;虛誑語故,多諸臭穢;離間語故,高下險阻;麁惡語故,其地鹹鹵磽确穢惡;雜穢語故,時候乖變;貪欲故,果實尠少;嗔恚故,果味辛苦;邪見故,果味辛苦或全無果。四、士用果者,令相應、俱有二法增長。或更無別體,即此三果五蘊假者之所感得,無多別相,所以不說。此等一一皆如《瑜伽》第五十九六十、《對法》第七,及如經說。 經 此是慳悋(至)是愚癡果。 贊曰:下第四段,有六句,示六蔽惡因果。亦有三果,准前應知,隨義別配。 經 此受所學(至)此非應作。 贊曰:下廿對,舊有九對,通諸善惡,令生欣厭。此有三對。受所學者,初所受戒。持別解脫者,受持戒。或初遮戒,後是性戒。或後是初時,初捨惡故;初是後時,領所受故。翻上二可知。此應作者,作持之戒。非應作者,止持之戒,或作犯之戒。 經 此是瑜伽(至)此非障礙。 贊曰:此有三對。瑜伽者,相應觀行義。永斷者,聖道棄之。障礙者,障聖道法。 經 此是犯罪(至)此是邪道。 贊曰:此有三對。出罪者,懺悔法。雜染者,染謂煩惱等。與染雜者,諸有漏也。 經 此是善(至)此是過失。 贊曰:此有六對。順理益物名善。可毀可壞名世間。可厭可怖名罪。漏者煩惱,猶如漏舍,甚可厭惡。有此煩惱,故名有漏。為之言作,有所為作名為有為。加功而得此德,名為功德。翻上可知。 經 此是有苦(至)此是涅槃。 贊曰:此有五對。逼迫名苦,適悅名樂。惡法可厭,劣法可捨。囂繁名生死。翻上可知。 經 如是等法有無量門。 贊曰:此結類成。上來諸門名無量義,恐繁不述,應如理思。餘土眾生根利易化,見光明等便能入道;此土不然,故須丁寧一一教示。 經 此土有情(至)令其調伏。 贊曰:下釋語言所以。有三:一法、二喻、三合。此法說也。 經 譬`[世〔-〕【甲】]`世如象馬(至)然後調伏。 贊曰:此喻說也。舊文兩喻,加楚毒者、苦鞭捶等。 經 如是此土(至)趣入正法。 贊曰:此合說也。誨者示也,喻者曉也。苦切曉示,令其調伏,趣入正位。 經 時彼上方(至)得未曾有。 贊曰:三彼讚歎。有二:初得未曾、後興讚歎。此初也。 經 皆作是言(至)調伏攝益。 贊曰:下`[與=興【甲】]`與讚歎。初歎如來、後歎菩薩。釋迦,能也,是佛之姓;牟尼,寂靜義。能寂默於生死諸惡,故云能寂。釋迦,姓也。瞿曇,望也,此云日炙,又名甘蔗。如人姓盧,是鬼子盧。此盧可重,餘盧即非。若姓釋迦,是瞿曇釋迦,此釋迦可重,餘釋迦則非。說此本緣,如別章說。釋迦實德,嘆美不窮。現為劣生,故名隱覆。極惡眾生,故名下劣。無聖法財,故名貧匱。調伏斷惡,攝益與善。 經 是諸菩薩(至)難化有情。 贊曰:此歎菩薩。忍種種勞倦者,利眾生時苦惱事也。勝希堅牢者,眾事惱亂,不退敗也。過外道等,名勝精進。世間難遇,名希有。不可退屈,名堅牢。不可思議,策勵深也。大悲精進,為物起也。此精進言,通上諸義:一勝、二希、三堅牢、四不思議、五大悲精進。 經 無垢稱言(至)難化有情。 贊曰:四此述成。有二:初述成、後嘆勝。此述成前讚嘆如來。 經 諸菩薩眾(至)無量有情。 贊曰:此述成前讚嘆菩薩。 經 大士當知(至)所得功德。 贊曰:下歎勝。有三:一標勝、二顯勝、三結勝。此初也。此土修行諸菩薩行,忍苦精勤,攝益弘廣,所以一生修福,勝彼一切妙香世界百千大劫。彼界眾事,皆妙香成,故言一切。 經 所以者何(至)之所無有。 贊曰:下顯勝。有二:初顯所由、後顯勝行。此初文也。由修十法,濟有苦`[眾〔-〕【甲】]`眾生,勝餘佛土。餘佛土中無苦有情及煩惱等,亦無二乘。故一生修,勝餘多劫。 經 何等為十。 贊曰:下顯勝行。有三:初徵、次顯、後結。此徵也。 經 一以惠施(至)攝諸愚癡。 贊曰:此六到彼岸。除於六蔽,以拔苦生。餘佛土中,純行勝行,無六蔽故。 經 七以說除(至)樂小法者。 贊曰:四輪`[摧=權【甲】]`摧於八難,普攝有情,如前已說,餘土無八難故。以大乘法攝樂小者,餘土無小,故為殊勝。 經 九以種種(至)一切有情。 贊曰:餘土無有未種善根,一切皆是善根熟者,故此勝餘。餘土無有惡法有情,不須四攝。此行四攝,攝惡有情,故勝餘土。 經 是為十種修集善法。 贊曰:此結也。 經 此堪忍界(至)之所無有。 贊曰:此結勝也。 經 時彼佛土(至)生餘淨土。 贊曰:五問淨土之因也。此土菩薩行前十法,住在地前,成熟幾法,不毀此法、無傷善行?或不毀善,無傷起惡,得住十地,後生淨土。若已住十地,任運生淨土,不假此問也。 經 無垢稱言(至)生餘淨土。 贊曰:六答得淨土之業。有三:一標、二顯、三結。此初也。 經 何等為八。 贊曰:下顯。有二:初徵、後顯。此徵也。 經 一者菩薩(至)希望善報。 贊曰:下顯。為八。見彼於已有恩,成已菩提故。非已於彼有益,不見大利故。況`[說〔-〕【甲】]`說三事空,有希善根。 經 二者菩薩(至)悉迴施與。 贊曰:大悲廣運,代彼受苦。大慈廣運,迴施善根。 經 三者菩薩(至)心無罣礙。 贊曰:怨親不二,平等濟拔,不為愛憎,心無障礙,罣者障故。 經 四者菩薩(至)敬愛如佛。 贊曰:憍謂醉逸,縱蕩身心。慢謂踞傲,自尊卑物。憍有七種,謂無病憍、少年憍、長壽憍、族`[姓【CB】,性【大】]`姓憍、色力憍、富貴憍、多聞憍。慢亦有七:一慢,謂於劣計已勝,或於勝計已等。二過慢,謂於勝計已等,及於等計已勝。三慢過慢,謂於勝計已勝。四我慢,謂恃我高舉。五增上慢,少`[得=得謂【甲】]`得多得。六卑慢,多分勝已,謂已少分劣。七邪慢,已全無德,謂已有德。昔由內憍於外生慢,故沈生死;今應除之,敬他如佛。 經 五者菩薩(至)無疑無謗。 贊曰:昔不聞法,設聞疑謗,故沈生死;今得聽聞,應斷疑謗。 經 六者菩薩(至)不生憍慢。 贊曰:昔妬他榮,憍慢自利,故沈生死;今於他利應無嫉妬,自利不慢。 經 七者菩薩(至)不譏他犯。 贊曰:調伏`[自=息【甲】]`自心,令離眾惡。以心如猨猴難可禁制,故應調伏。吾日三省尚為世仁,況常思過、不毀他非,非菩薩也。 經 八者菩薩(至)菩提分法。 贊曰:於惡不放逸、於善法常求,修菩提分曾無懈癈。 經 堪忍世界(至)生餘淨土。 贊曰:結也。 經 其無垢稱(至)無生法忍。 贊曰:品第五段,時眾利益。未求趣者皆同發心,已修行者得無生忍。 菩薩行品 合十一品正陳本宗分中有三:上來九品,明菩薩境;此之一品,明菩薩行,識境方起菩薩行故。菩薩之義,如上已釋。行者因業,菩薩所修成佛因業,此品廣明,名菩薩行品。 經 佛時猶在(至)皆現金色。 贊曰:品段有三,初未至菴園以現相、次至佛所以陳述、後菩薩讚請以歸還。初中復三:初未至現相、`[次=以【甲】]`次阿難怪問、後世尊具告。此初也。其彼欲來,預現前相。一變廣博,增大行故;二變嚴淨,滅`[煩=垢【甲】]`煩惱故;三變金色,顯成第一殊勝果故。 經 時阿難陀(至)皆現金色。 贊曰:阿難怪問,不識此相,問此由誰。 經 佛告具壽(至)現此前相。 贊曰:世尊具告。 經 時無垢稱(至)聽受妙法。 贊曰:下第二段,至佛所以陳述。大文有四:初平章欲至、二到已歸禮、三世尊指詰、四聞香怪問。初中復二:初無垢平論、後吉祥答可。此初也。佛遣來問,理合自辨,況加瞻仰而為聞法,應與大眾往佛所耶。 經 妙吉祥曰(至)可同行矣。 贊曰:此吉祥答可。眾生根`[就=熟【甲】]`就,佛悲廣運,故云是時,可同行矣。 經 時無垢稱(至)往詣佛所。 贊曰:第二到已歸禮。有三:初掌持往詣、次到已歸禮、後佛命就座。此初也。以神境通,令眾不起本座,并座置掌,持詣佛所。 經 到已置地(至)儼然而立。 贊曰:到已歸禮。有三:初無垢歸禮、次菩薩歸`[初〔-〕【甲】]`初禮、後大眾歸禮。此初也。以眾置地,自禮世尊,繞已却住,儼然而立。頂禮屈五輪以歸尊;右繞規六通而現化;七匝滅七隨眠、得七覺分、成七清淨;`[而=向【校異-原】,向【甲】]`而佛得一切智地、得一無相;合掌表冥真境。儼然而立,蒙佛垂喻。 經 諸大菩薩(至)儼然而立。 贊曰:此菩薩歸禮。 經 諸大聲聞(至)儼然而立。 贊曰:此大眾歸禮。方申須敬,下座而歸。聞法將行,故皆儼然`[而〔-〕【甲】]`而立。 經 於是世尊(至)各復本座。 贊曰:下佛命就座。初命、後座。此命也。接來有禮,如法慰問。將悟聖道,令各復座。 經 時諸大眾(至)恭敬而坐。 贊曰:稟命不輕,各還本座。表`[將=證【考偽-原】]`將涅槃,所以先坐,坐必臥故,臥極涅槃。 經 爾時世尊(至)之所為乎。 贊曰:第三世尊指詰。為四:一佛問、二彼答、三重徵、四彼述。此初文也。無垢大士住解脫位,由此第一,名最勝智。任運能現,名為自在。妙用無礙,名神力為。 經 舍利子言唯然已見。 贊曰:二彼答也。 經 世尊復問汝起何想。 贊曰:三重徵。汝於此中起何相解? 經 舍利子言起難思想。 贊曰:四彼述。有二:初標、後釋。此標也。 經 我見大士(至)不能述歎。 贊曰:下釋難思。有二:初說無垢難思,故云我見大士不可思議。後說神力難思,於其作用神力功德,不能以算而數、不能以思而思。惟亦`[思=爾【考偽-原】]`思也,不能以言而稱、以心而量,皆是尋伺道故。由此四義,不能陳述而歎揚耳。舊云「非意所圖非度所測」,人非意所圖,事非度所測。又度者,根`[也=地【甲】]`也,人度下,不測上故。 經 時阿難陀(至)為是誰香。 贊曰:第四聞香怪問。有四:初阿難`[驚疑=疑驚【甲】]`驚疑難、二鶖子傍通、三問住久如、四歎陳佛事。初中有二:初阿難疑問、後世尊正答。此疑問也。 經 佛告之言(至)毛孔所出。 贊曰:此世尊答。 經 時舍利子(至)`[然=亦【甲】]`然出是香。 贊曰:二鶖子傍通。有三:初鶖子答、二阿難問、三鶖子述。此初也。阿難白佛,佛答菩薩毛`[孔=吼【甲】]`孔所出。鶖子不`[問=聞【甲】]`問,說已亦有,遂自陳誠。 經 阿難陀曰(至)何緣而有。 贊曰:二阿難問。菩薩所出,乍可修成,汝等何緣復能流出? 經 舍利子言(至)供諸大眾。 贊曰:下鶖子述。初述食來所由、後述香馨所由。此初也。 經 其`[聞=間【甲】]`聞`[取=所【甲】]`取有(至)皆出是香。 贊曰:此述香馨所由。 經 時阿難陀(至)當住久如。 贊曰:三問住久如。有四:一問香久近、二答盡食消、三問食消久近、四答食消時分。此初問也。香氣住身久近,時`[即=節【甲】]`即猶如何等。 經 無垢稱言(至)其香猶住。 贊曰:二答盡食消也。香隨食質,食有香存。食起香氣,食消香滅。 經 阿難陀曰(至)當皆消滅。 贊曰:三問食消久近。 經 無垢稱言(至)而不為患。 贊曰:四答食消時分。有三:初總答、次別顯、後喻成。此初也。食之勢分,亦隨世食,七日七夜住已方消。大悲神力雖久未消而不為患,不同世食雖經七日勢盡消化而有為患。此言七日,且隨世食多分為論,非要定爾,或增或減有不定故。且如聲聞利根得果,有六十劫;菩薩發心證無生等,必一大阿僧祇。若得已方消,豈只七日得聲聞果、唯經七日證無生等。三生得果,不經七日,由此故`[處=知【甲】]`處,且隨世食多分為論。 經 具壽當知(至)然後乃消。 贊曰:二別顯。有`[三=二【甲】]`三:初顯得聲聞、後顯得菩薩。聲聞有三,此從凡得見諦。具壽者,舊云「慧命」,呼阿難陀為具壽也。世間有情多愛於命,聞言長壽,誰不生歡。出家之人多愛智慧,聞言智慧,誰不生喜。亦如俗人之愛命也,由此舊經呼為「慧命」。壽者命也,具足世命及具出世之智慧命,不可偏彰故`[命=命今【甲】]`命雙呼,通言具壽。已發聲聞之心,未入見諦,食已要入,然後乃消,極速三生、極遲六十劫。正性離生,義如前釋。 經 未離欲者(至)然後乃消。 贊曰:此第二從見諦得離欲。得離欲者,不還果也。 經 未解脫者(至)然後乃消。 贊曰:此第三從有學得無學。心解脫者,俱解脫阿羅漢果。得離諸欲定障解脫涅槃,八解脫故。 經 諸有大乘(至)然後乃消。 贊曰:下顯得菩薩。有四。此從凡夫具菩薩性,要發大心,然後消化。義顯無性不得此食,不發心故。雖具世間有漏五根,此利出世,故彼不得。義顯此食至得部行獨覺,然後乃消,類聲聞故,多不逢佛,故不說之。類顯聲聞具種姓者,得食發心然後乃消。此文中略,義類應有。 經 已發無上(至)然後乃消。 贊曰:二已發心,要得初地。無生初得在初地故。三從初地要得八地,具足不退在八地故。四從八地要至補處,補處乃在一生繫故。亦應一生`[繫〔-〕【甲】]`繫得此食已,成佛乃消。然為一生多居知足,此食不至一生之身,故略不說。或義應有,文略無之。 經 具壽當知(至)然後乃消。 贊曰:三喻成也。初喻、後合。此喻也。 經 食此食者(至)然後乃消。 贊曰:此合也。食如藥王,`[惑=或【甲】]`惑同眾毒。准此法喻,唯喻得道斷惑根本,不喻種姓創發心等,未斷惑故。或復此喻通喻一切伏斷正斷,皆名除故。 經 阿難陀言(至)作諸佛事。 贊曰:下第四`[以=段【甲】]`以,歎陳佛事。有二:初阿難讚歎、後佛陳佛事。此初也。佛以利樂有情之事,故名佛事。 經 佛即告言(至)作諸佛事。 贊曰:下陳佛事。有三:初印談佛事、二例說所餘、三佛身同異。此初也。如是如是,印成前說,談其佛事,所致如此。 經 爾時佛復(至)作諸佛事。 贊曰:下例說所餘。有三:初牒無垢佛事、次顯所餘佛土、後結成勝益。此初也。 經 如是於餘(至)而作佛事。 贊曰。下顯所餘佛土。`[餘〔-〕【甲】]`餘有十四`[餘〔-〕【校異-原】,〔-〕【甲】]`餘種,分四:初之十種,別別悟入;次有二種,悟入三性;次有一種,因言悟道;後有一種,因寂證法,名為佛事。此初五種,由`[5]觀=覩【甲】*`觀光明或光所觸,眾苦皆除,思得智慧滅癡闇故。見菩提樹,思覺樹生,起四無量,蔭群生故。見諸菩薩發心修行,希同類故,如念地藏不念釋迦之類。見佛相好,發心欣樂,厭生死身,獲大果故。由見化人,根器方熟,知佛神用,起願樂故。 經 或有佛土(至)而作佛事。 贊曰:此有五種。由見衣服,起慚愧故。`[出=由【校異-原】,由【甲】]`出見臥具,欣修四禪,起淨命故。由見飲食,思求覺漿解脫之味,欣法食故。由見園林,修習總持,無漏法故。由見臺觀,欣淨土等,諸妙處故。 經 或有佛土(至)而得調伏。 贊曰:下有二種悟入三性。為二:初別悟入二性、後一悟入依他。此入所執及知圓成。由`[*5-1]觀=覩【甲】*`觀虛空都無性相,悟入所執生法二我體無亦爾。由此有情調伏斷執,悟二性無,達二空理。 經 或有佛土(至)而作佛事。 贊曰:此入依他。聞言宣說幻等十喻,非有似有,誑惑愚夫因緣之事,便入依他。 經 或有佛土(至)而作佛事。 贊曰:此之一種,因言悟道。聞語宣說諸法真性,便知圓成;聞說俗相,便知依他。既知二諦,悟所執無,唯有境相,便知所執,名入三性,詮此三故。 經 或有佛土(至)而作佛事。 贊曰:此後一種,因寂悟法。由見佛土寂然漠然,無言惡、無說善,無所訶責亦無讚歎,無所思惟、無推求諸法亦無分別戲論諸法,無表彰、無指示,悟法性相本性寂漠,體離言路、過尋思境。或前因言,悟世俗諦;今因寂寞,悟勝義諦。 經 如是當知(至)亦無數量。 贊曰:下結成勝益。有四:初顯佛事眾多、二顯動止皆益、三明眾多所以、四勸示道理。此初也。以世界無量,佛土無邊;佛既無邊,利事無數。 經 以要言之(至)皆名佛事。 贊曰:此顯動止皆益。行住坐臥名威儀。或去或住名進止。緣領諸境名受用。凡所起作名施為。不獲廣說,且要言者,如是等類,一切皆令所化調伏,調生長善伏制斷惡,是故一切皆名佛事。如問阿難當天雨不?知而問者,欲令餘人審諦事故。佛知`[尚=當【甲】]`尚問,況於我等,故皆佛事。 經 又諸世間(至)而作佛事。 贊曰:此明眾多所以。八萬四千法門者,《賢劫經》云「時有菩薩名曰喜王,宴坐思惟過七日已,來`[謂=詣【甲】]`謂佛所,`[自=白【甲】]`自言:『世尊!行何三昧,速證法門?』佛告喜王:『有三昧名了諸法本際,菩薩行已,速入八萬四千法門。』」如從最勝光曜,乃至最後分布佛體,有三百五十。於此一一皆行六波羅蜜,成二千一百,如彼經中一一別說彼六度相。此復一一對治貪嗔愚癡各增及三等分,此之四種有情心行,成八千四百。如是一一復各對治四大種中及六無義所生過失,如是合成八萬四千。六無義者,即六境也。不生義利,故名無利。由眾生機有八萬四千,所起之病亦八萬四千。所治之病既八萬四千,能對治行亦八萬四千。行既八萬四千,能詮法門亦八萬四千。眾生既為四魔所嬈、八萬四千煩惱所嬈,如來即以對治彼法施作佛事。佛事者,本治惑病,應物機故。 經 汝今當知(至)一切佛法。 贊曰:四勸示道理。有四:初牒示悟入、二勸除順違、三令生信樂、四釋成前義。此初也。能知上法,名為悟入一切佛法。悟知佛法,本利生故,能詮所詮、能治所治、能生所生,不過如前所說法故。 經 若諸菩薩(至)不生憂恚。 贊曰:二勸除順違。見淨土之順已,勿生歡喜而起貪著。見穢土之違已,勿生憂惱而起嗔恚。淨之與穢,俱利樂故。 經 於諸佛所(至)歎未會有。 贊曰:三令生信樂也。勿起下劣,當生上品信樂欲等。 經 諸佛世尊(至)差別佛土。 贊曰:釋成前義。十方諸佛功德皆同,由得真如平等性故。又初地上得三平等:一佛、二菩薩、三一切有情。佛身功德均、菩薩二行均、眾生大悲均,空無實我均故。又得十種平等性故,一證得諸法增上喜愛、二違離異相非相、三領受一切緣起、四弘濟大慈、五無待大悲、六隨諸眾生所樂示現、七一切有情敬受所說、八世間寂靜皆同一味、九世間苦樂皆同一味、十修`[殖=植【甲】]`殖無量功德究竟。由證真如及三十平等,故佛功德一切平等,勿生憂喜貪嗔違順。但為眾生現土淨穢,非法不平土有好惡,本同末異故。 經 汝今當知(至)都無差別。 贊曰:自下第三,佛身同異、`[國=因【考偽-原】,因【甲】]`國土同異,便說身故。大文有二:初舉喻顯`[同=同同【校異-原】,同同【甲】]`同異所由、後廣法說平等之相。初中有二:初喻、後法。此喻也。雖所依地勝`[劣=少【甲】]`劣不同,金銀淨穢相有異故,而上虛空都無差別。 經 如是當知(至)都無差別。 贊曰:應物現身種種不同,合前所依地有勝劣。無礙智慧究竟無盡、圓滿無缺都無差別,合上虛空無盡亦無缺。福慧似彼,故以為喻。他受用身及變化身,為物現故有種種異,自受用身一切平等,由證真如等法身故。 經 汝今當知(至)悉皆平等。 贊曰:下廣法說平等之相。文有其四:初佛德平等、二名號平等、三讚歎深達、四阿難謙退。初復有二:初標、後顯。此標也。 經 所謂最上(至)不`[其=共【甲】]`其佛法。 贊曰:下顯平等。最上者,第一故。周圓者,遍十方。無極者,後無盡。此三句通下諸別句,一一皆通下諸句故。下別句中,初別明內德、次別明外德、後雙顯二德。此初。有九:一形量色、二威光、三相好、四族`[姓【CB】,性【大】]`姓、五尊貴、六清淨五蘊、七諸力、八無畏、九不共佛法。此九皆最上周圓無極故。初五身等,後四德等。 經 大慈大悲(至)威儀所行。 贊曰:此別明外德。有七:一大慈、二大悲、三大喜、四大捨、五利益、六安樂、七威儀所行。四無量者,凡聖三乘,通有漏無漏,通假實想,唯觀欲色不通無色。此言大者,唯聖非凡,唯大非小,唯無漏非有漏,唯實相觀非假想,通緣三界。唯佛所起,境大、行大、利樂大故,別標大名。利益攝善,安樂離惡。利益離苦,安樂與樂。如是等門,有十義別,如《唯識疏》。威儀者,行住坐臥,利益方便。所行者,佛所行處,謂遊化境。 經 正行壽量(至)悉皆平等。 贊曰:下雙顯二德。有六:一正,行三業也。二壽量,隨眾生`[略=界【甲】]`略無盡期故。三說法,四度脫,令離苦。五成`[就=熟【甲】]`就,令得離果。上明內身。六明淨土。如是一切悉皆平等。由謂往因,時分遇緣,精懃意樂,證真法性,三十平等皆平等故。`[今=令【甲】]`今得果時,內外二法、內身外土,一切無別。 經 以諸如來(至)名為佛陀。 贊曰:二名號平等也。以諸佛法最上周圓究竟無盡,無盡即無極,`[三=二【校異-甲】]`三義等故,其名亦同。一同名,三藐三佛陀,謂正等覺。`[初〔-〕【甲】]`初三者正也,藐者等也,又三正也,佛陀覺者也。應云正覺者、等覺者、正覺者,合名正等覺者。初正覺者,異凡夫,凡夫耶覺故。次等覺者,異二乘,二乘唯知生空無我,偏覺法故。後正覺者,簡異菩薩,菩薩雖正覺等覺,未正圓滿覺諸法故。兩正名同,合名正等覺。二同名達他揭多,此云如來。《涅槃經》云「如過去諸佛所行妙行三十七品十一空等,來`[至=至此【甲】]`至涅槃,故名如來。如他修行,如他證理,來證涅槃,故名如來。」佛陀,覺者,具一切智、一切種智,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名佛陀。佛有十號,但舉三者,正等覺智德也,覺諸法故;如來,斷德也,斷諸煩惱,顯真理斷,故名斷德;佛陀,恩德也,覺悟他故。又三最勝,所以偏彰。 經 汝今當知(至)亦不能盡。 贊曰:三讚歎深遠。有四:初略總顯說法難窮、次設指陳聽聞難盡、三顯諸佛`[万=方【甲】]`万能了說、四總結成德辨難思。此初也。 經 假使三千(至)亦不能盡。 贊曰:此設指陳聽聞難盡。念者,明記。總持者,聞文義持。多聞者,廣聞三藏,久積聞故。 經 此正等覺(至)唯除諸佛。 贊曰:此顯諸佛方能了說,除佛非餘所能究竟說了三義。宣揚者,言說也。決擇者,慧了也。 經 如是當知(至)不可思議。 贊曰:此總結成德辨難思。功德既無量,妙辨亦難思。菩提無量,故能決擇。妙辨難思,故能宣說。 經 說是語已(至)多聞第一。 贊曰:四阿難謙退。`[初=初謙退【校異-原】,初謙退【甲】]`初、後佛止。此初也。於此三義:久聽不知、昔號多聞、今成少識。故今謙退,不敢`[福〔-〕【甲】]`福第一。 經 佛便告曰(至)非於菩薩。 贊曰:佛止。有三:初會昔名多聞第一、次總止之不應高測、後校量勝劣。此初也。 經 汝今且止(至)無能測者。 贊曰:此總止之不應高測,結喻顯成不聽高測。文可知也。 經 汝等聲聞(至)亦不能及。 贊曰:此量勝劣。汝勿輒思菩薩所有一切境界,下測上位,根地人度悉有異故。其無垢稱,於一食前,請座設食、屏室`[納=細【甲】,納【校異-甲】]`納賓,如上所陳。所現神力,二乘乃於百千劫作所不能及。解脫菩薩既非餘境,不可`[校=授【甲】,校【校異-甲】]`校量神通境故。 經 時彼上方(至)捨離是心。 贊曰:下品第三段,菩薩讚請以歸還。有三:初讚悔請法、次佛為廣說、後歡喜供養讚德而還。初中有二:初讚悔、後請法。初中復二:初標、後釋。此初也。本在香城,見穢下想。今聞妙理,生悔愧`[後=心【校異-原】,心【甲】]`後。本謂釋迦身卑土穢,生下劣想,謂下劣於妙香佛界。何知今者佛身內德及實淨土本來平等,為有情現身土不同。故悔前心,而生後`[悔=愧【校異-原】,愧【甲】]`悔。 經。所以者何(至)示現佛土。 贊曰:此釋前標所悔愧事。佛境難思,為有情故。我時不測,故有悔心。如如有情者,有情意樂非唯一故。如是如是者,佛利樂事亦非一故。隨彼有情種種所樂,佛乃為現種種身土。我先不知,故生下劣;今知是已,故生悔愧。 經 唯然世尊(至)常念如來。 贊曰:此請法也。覩物思人,在俗常意。況聞妙法,不念如來? 經 說是語已(至)當勤修學。 贊曰:下佛為廣說。有二:初總`[也〔-〕【考偽-原】,〔-〕【甲】]`也、後別。此總也。解脫法者,即無為理。無漏諸法,離諸煩惱,名為解脫。門者教也,教能顯義,名之為門。 經 云何名為有盡無盡。 贊曰:下別。有三:初釋二義令不盡不住、次廣說二不盡不住、後結成二不盡不住勸勤修學。初復有三:初問、次顯、後勸令不盡不住。此初也。 經 言有盡者(至)無生滅法。 贊曰:此釋二相。盡有二義:一剎那盡滅、二後終盡滅。有為有盡,無為無之。 經 菩薩不應(至)住於無為。 贊曰:此勸彼令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令不盡`[有=者【甲】]`有,滅盡有為而更不起。以諸菩薩常修有為行,故名不應盡其有為。不究竟住無為涅槃,常`[殖=在【考偽-原】]`殖生死化眾生故,此顯不`[盡=住【甲】,盡【校異-甲】]`盡涅槃之道。或離二邊,顯中道義。 經 云何菩薩不盡有為。 贊曰:下廣說二不盡不住。有三:初別明不盡有為、次別明不`[住=盡【甲】]`住無為。後二相對,雙辨二種。初中復三:初問、次答、後結。此問也。 經 謂諸菩薩(至)不捨大悲。 贊曰:次答。有二:初明不盡之意、後明不盡之相。此初也。何故不盡滅有為而更起作?以諸菩薩不棄慈悲,常於生死化眾生故。不棄慈悲,通下諸句。由不棄二,故有下事。 經 曾所生起(至)而不暫忘。 贊曰:下明不盡之相。今有五十五句,舊經但有五十句。此初句也。於得一切智之心增上意樂,寶重勿忘。此等諸位,不應別配,但可總釋。或此諸行,皆唯十地,不棄慈悲,皆言大故。增上意樂,名曾生故。若在地前,其增上意,正在其位,不名曾故。由此故知唯說十地。 經 成`[就=熟【甲】]`就有情(至)終無厭足。 贊曰:此有四句。一利生無倦、二不棄攝事、三護持正法、四於善無`[厭=壓【甲】,厭【考偽-甲】]`厭。 經 常樂安立(至)而無怖畏。 贊曰:此有五句。一凡所修善常修迴向。二求法無懈。三演法不`[14]捲=倦【甲】*,捲【校異-甲】*`捲、`[*14]`捲謂`[*14]`捲縮。一向施故,不`[*14]`捲縮惜。四`[膽=瞻【甲】]`膽供諸佛。五生死不畏。上已十句。 經 雖遇興衰(至)能不耽染。 贊曰:此有五句。一八風不動、興衰不欣慼;二不輕`[末=未【甲】]`末學,後可過己故;三己學敬愛;四於煩惱所雜一切有漏,能如理思,不隨增長;五於涅槃樂能不耽染。 經 於己樂事(至)生善友想。 贊曰:此有五句。一己樂不著;二他樂不嫉;三不味諸禪;四雖`[淤=遊【甲】]`淤三界五`[起=趣【甲】]`起四生而行化導,如遊宮苑,甚生`[歡【CB】,勸【大】]`歡喜,不為厭離;五見求來者,生善友想,成我菩提之大業故。二十句已。 經 捨諸所有(至)不令究竟。 贊曰:此有五句。一好捨無悋;二於智迴向;三救護犯禁;四速滿諸度重如父母;五於三十七品如世翼從助成聖道,不同二乘,修令究竟。 經 於諸善法(至)無礙大施。 贊曰:此有五句。一常勤修善。二樂嚴佛土。三欣讚佛土。四速成佛土,舊經此三合而為一,明佛土故。五為滿相好,修無礙施。三十句`[也=已【甲】]`也。 經 為身語心(至)忿恨煩惱。 贊曰:此有二句。一持戒嚴三業、二堪忍固身心。舊云「意而有勇」。 經 為令所修(至)般若刀杖。 贊曰:此有三句。一流轉滿所修,舊云「生死無數劫」,文少意`[異=具【甲】]`異。將新解之,然此句居前,前句居後。二聽法堅自心。三修慧害煩惱。般若如刀杖,禦害煩惱諸怨賊故。上六六度。 經 為欲荷(至)善巧化智。 贊曰。此有三句。一遍知三科荷有情,智慧故能度有情,知唯有法可能化度,故名荷擔。二精進降魔,魔謂四魔,此四即軍。或軍有十,如龍樹說:欲為汝初軍、憂愁為第二、飢渴第三軍、渴愛為第四、睡眠第五軍、怖畏為第六、疑悔第七軍、嗔恚為第八、利養虛稱九、自高蔑人十。如是等軍眾,厭`[沒=投【甲】]`沒出家人。我以禪智力,破汝等諸軍,得成於佛道,度脫一切人。三離慢求於巧化`[道=導【甲】]`道智。為護正法,不自貢高,善求利他之智,於佛正法能為護持。舊云「常求無念實相智慧」,無所思念無漏正智,名為無念,非無心念。 經 為諸世間(至)一切世界。 贊曰:此有二句。一常有小欲不多求,知足不更求,修行八大人覺等故,欲令世間愛重自身受我化故。若性多求,得已更求,世便不重,不受自化。二雖順世間,世法不染。四十句已。 經 於諸威儀(至)正念總持。 贊曰:此有三句。一示現殺等,一切所作而守威儀;二發通起慧,利樂有情;三持所聞法,為起慧念。 經 發生諸根(至)常無`[權=擁【甲】]`權滯。 贊曰:此有二句。一發生諸根勝劣妙智,為斷疑惑,應根說故;二證無礙辨,演法`[無〔-〕【校異-原】]`無擁。 經 為受人天(至)四無量智。 贊曰:此有二句。一修十善,為受喜樂;二修四無量,開梵天路。生梵天者,修四無量,無量乃是梵天因路。令修無量,名開彼路,不必生於梵天處故。 經 為得諸佛(至)心無`[深=染【甲】]`深滯。 贊曰:此有三句。一為得佛聲,勸他說法,隨喜他善讚言善哉;二為得佛威儀,修靜三業;三為所修勝,於法無染。五十句已。 經 為善調御(至)勸眾生學。 贊曰:此有一句。勸學大乘,調御菩薩。 經 為不失壞(至)種種大願。 贊曰:此有二句。一恒不放逸,功德不失;二常修妙願,善根增進,願所`[策〔-〕【校異-原】]`策故。 經 為欲莊嚴(至)善巧方便。 贊曰:此有二句。一修善根莊嚴佛土;二修善巧所修無盡,迴向佛智,故善無窮。不爾,所修受果盡故。此五句已。舊經中,前佛土`[9]闕=𨷂【甲】*`闕二,及`[*9]`闕此後三,故唯五十句。 經 諸善男子(至)不盡有為。 贊曰:此第三結。 經 云何菩薩不住無為。 贊曰:下第二解不住無為。有三:初問、次答、後結。此問也。 經 謂諸菩薩(至)不樂作證。 贊曰:下答。有二十一句,舊有十九句。亦通所修,不須別配凡聖位次。此有三句。行者緣覺,證者冥會,雖流此三,智不畢竟。專冥會三,不同二乘住彼三中。此中三境皆取無為,不是畢竟證於無為,名為不住。 經 雖行無作(至)故意受生。 贊曰:此有三句。作謂造作,因緣和合之所作故。體即有為,雖行無為無作之法,不樂作證。雖觀有為,後終滅盡。無常`[真如〔-〕【考偽-原】]`真如,於善不厭。雖觀苦理,故意受生,利樂一切。大乘無常苦空無我理,如前〈聲聞品〉中已說。 經 雖樂觀察(至)厭患身心。 贊曰:此有四句。觀自身無我,不厭身故,不入涅槃。觀他無有情,化他無倦。雖觀涅槃,而不畢竟永入寂滅,化眾生故。雖觀真如,遠離苦身,而得安樂不厭身心,願安樂不厭身心,願盡生死度有情故。 經 雖樂觀察(至)利眾生事。 贊曰:此有二句。阿賴`[那=耶【甲】]`那者,雖具三藏,今取能執藏。無阿賴耶,是無能執藏義。雖無能執藏體,亦有能藏之法。即`[請=清【甲】]`請白法藏大乘教也。經十德中,第八清淨、第九鮮白。清淨者,自性解脫故。其所說法,一剎那中亦無過失,離三毒根、離諸繫縛,故性解脫,非有三毒而起說故。鮮白者,相續解脫故。非唯一念無其過失,相續說之亦離諸過。又前清淨,法體離過,此中鮮白,能令學者身亦鮮白。雖觀生死永盡,無能執藏之體、不棄清白之教,以化眾生。雖觀無生之理,常行荷負利眾生事。 經 雖觀無漏(至)不捨大悲。 贊曰:此有三句。雖觀無漏無為,還順有漏流轉。行者運動起作之義,無行即無為。雖觀無行,常行利樂。雖觀內外無我之理,不捨大悲,拔有情苦。 經 雖觀無生(至)所修智慧。 贊曰:此有三句。雖`[因=圓【校異-原】,圓【甲】]`因同二乘觀無生理,不`[隨=墮【甲】]`隨二乘之正位。雖觀空寂,而不空寂所修福德。雖觀遠離,不遠智慧。 經 雖觀諸法(至)安立佛種。 贊曰:此有三句。雖觀有為無實之理、真如法性,常安`[住〔-〕【甲】]`住圓滿,思惟無`[惙=懼【考偽-原】,懈【考偽-原】]`惙。雖觀諸法無主真如,求自然智精勤匪懈。有標幟者,諸有為也,如王以旗而為標幟。且諸有為有能相所相,以能相四相為能標幟,一切所相諸有為法為所標幟。無為無此,名無標幟。雖觀此無為,而於了義教中聽聞正法、安立佛種。以上諸句所言`[觀〔-〕【甲】,雖【考偽-甲】]`觀者,皆觀無為。所言而者,皆是不住。 經 諸善男子(至)不住無為。 贊曰:第三結也。 經 又善男子(至)不盡有為。 贊曰:下第三段,以二相對雙辨二種。有十六對,舊經有四對。此有二對。修`[者=有【甲】]`者為福,受勝生死;不住無為,修智資糧,拔眾生苦,求大菩提,故不盡有為。若住無為,盡於有為,便成二乘,永入寂滅。自利非他,是下文意。一切當知,若不住無為,不盡有為,不同二乘永入寂滅,能成二利。與樂無缺,不住無為;大悲利物,不盡有為。 經 利益安樂(至)不盡有為。 贊曰:此有二對。利生無`[替=贊【甲】,替【考偽-甲】]`替,不住無為;圓成佛法,不盡有為。成滿佛身,不住無為;得無畏等,不盡有為。 經 方便善巧(至)不盡有為。 贊曰:此有二對。善巧化生,不住無為;妙智常觀,不盡有為。修報化等佛土圓滿,不住無為;佛之報身常住無盡,不盡有為。 經 常作饒益(至)不盡有為。 贊曰:此有二對。常益有情,不住無為;受法無廢,不盡有為。善根無盡,不住無為;善根不壞,不盡有為。由善根力,持身功德皆不斷壞,不盡有為。 經 為欲成滿(至)不盡有為。 贊曰:此有二對。成願利生,不住無為;不希永入於畢竟滅,不盡有為。圓意善淨進行利他,不住無為;上意神淨自利無盡,不盡有為。 經 恒常遊戲(至)不盡有為。 贊曰:此有二對。五通利物,不住無為;善圓佛智,善滿六通,究竟無盡,不盡有為。諸度自利`[圓=因【甲】]`圓滿,不住無為;本思利他未滿,不盡有為。 經 集法財寶(至)不盡有為。 贊曰:此有二對。法財無厭,不住無為;不樂二乘少法,唯`[示=樂【甲】]`示大乘廣法,不盡有為。誓願無退,恒度有情,不住無為;誓願圓滿,無休息故,不盡有為。 經 積集一切(至)不盡有為。 贊曰:此有二對。集妙法藥不息,不住無為;隨病授藥無休,不盡有為。知眾生病能外用故,不住無為;能息眾病永不休息,不盡有為。 經 諸善男子(至)精勤修學。 贊曰:此結成二不盡不住。 經 爾時一切(至)身心踊躍。 贊曰:自下第三,歡喜供養讚德而還。有三:初聞法歡喜、次花香供養、後讚禮而還。此初也。聞法開發曾未悟者,勸勵已悟諸菩薩心,故大歡喜,身心踊躍。 經 以無量種(至)深沒於膝。 贊曰:此花香供養。有二:初供養三尊、後散遍世界。如文可知。有法之處,如佛塔廟,理須供養。況表佛土本所唯淨,亦表有情滅煩惱惡,故覆於地。足可修行法性等益,故深沒膝。 經 時諸菩薩(至)便往彼國。 贊曰:此讚禮而還。身業歸故頂禮,語業歸故稱讚。利益既周,故須還國。 說無垢稱經`[10]贊=疏【甲】*`贊卷第六(本) 說無垢稱經贊卷第六(末) 觀如來品 合十一品正陳本宗分中分三:初九品明菩薩境,次上一品明菩薩行,此之一品明菩薩果,修行當必成大果故。如來之名,已如前釋。觀者`[察〔-〕【校異-原】,觀察【考偽-甲】]`察,智見照察,名之為觀。恐修妙行者執有實如來,不解正觀`[二=三【甲】]`二身差別,今教正觀,求證作佛。因無垢之來意,陳如來之妙體,此品廣明,名觀如來品。 經 爾時世尊(至)觀如來乎。 贊曰:佛身有二,一實、二權。由此二種,品段有二:初如來發問,明觀法身如來,或兼自受用身,「證會一切智智」下,明自受用身,俱實身故;後鶖子發問,因見無動佛事,明觀他受用身,兼顯釋迦居雜穢土是化身佛,俱權身故。下鶖子歎無垢稱言:「乃能捨彼清淨佛土,而來樂此多雜穢土。」故知無動是他受用,釋迦為化身。諸佛之身不過實權,此觀如來一切皆具,但以釋迦權化,隨事因鑒。法報二身,理幽頗曉,寄此發問,明觀如來,非唯觀釋迦之化身也。《佛地論》云「佛身有二:一法身、二生身。真如法身及自受用身,俱名法身,實功德法所集成故。他受用佛及化身佛,俱名生身,非實德故。」由此科文准彼為二。初文有二:初問、後答。此初也。牒先來意,為觀如來。汝於如來云何觀耶?為觀權相、為觀實身? 經 無垢稱言(至)如是而觀。 贊曰:下答。有三:初總標、次別釋、後結正。此初也。空理義云:釋迦之身,權形世俗,有相可見;真佛之體,諸法性空,無形無相,都不可見。今觀真佛,故言我觀都無見也。《般若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尋我,彼生履耶路,不能當見我。」故觀如來,都無所見。應`[理義=義理【甲】]`理義云:法身真理,無相無形,自受用身雖是五蘊,微細殊妙,十地菩薩尚不能知,況餘下位。體充法界,`[2]亦=又【校異-原】*`亦不可以色`[心=相【甲】]`心`[形相〔-〕【校異-原】]`形相而`[可〔-〕【校異-原】]`可取之,亦都無見,故此總答如是而觀。舊云「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實相即真如,與新稍別,唯得作法身一解。 經 何以故(至)現在不住。 贊曰:下別釋也。空理義云:下觀真身。有二:初略釋、後廣釋。此略釋也。依俗化形,從於過去前際修來,往於未來後際化導,現在出世住教眾生,可有所見。真諦無形,性本空故,都無三世來往現住,如何可見?故觀如來,都無所見。《般若》又云「彼如來妙體,即導師法身,彼體不可見,彼識不能識。」應理義云:下釋,有二:初至「蕭然解脫」,明觀法身。後「證會」已下,明觀自受用身。初中有二:初略、後廣。此略也。何故觀法身都無所見?非三世故。三世攝者,可有見故。 經 所以`[何者=者何【甲】]`何者(至)其性非識。 贊曰:空理義云,下廣釋觀真身,永離一切世俗眾相,雖有種種文句不同,意`[論=詮【校異-原】]`論真身離眾相也。`[雜=離【校異-甲】]`雜蘊性空,然非一向,故觀蘊外真性非識。應理義云:`[下〔-〕【校異-原】]`下廣法身,文合有六:一離五蘊相、二異三有身、三順出世道、四遣法非法、五同真超俗、六離繫解脫。此初文也。五蘊真如是佛法身,故觀蘊如非即五蘊。故《般若》云「以色見我、音聲求我,是行邪道,不`[能〔-〕【校異-原】,〔-〕【甲】]`能見如來。」加來妙體即法身佛,體不可見、識不能知。然《涅槃》等云「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2-1]亦=又【校異-原】*`亦復如是」者,是報身佛,故不相違。舊經云「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者,依空理義云:`[11]聲=色【校異-原】,色【甲】*`聲謂有相,如謂空相,性謂因緣,色屬因緣,都無自性。依應理義云:`[*11]`聲謂依他,如謂圓成,性謂所執。此三依詮,法身廢詮,故皆不觀。`[雖=雜【校異-原】]`雖作此解違新翻文,義可同也。 經 不住四界(至)遠離三垢。 贊曰:二異三有身。有六:一不住四界地水火風,非四成故。二同虛空界,無所罣礙,唯以虛空為譬喻故。三非內六處,起性自常故。舊`[曰=云【甲】]`曰「六入無積」,非積六塵為自性故。四`[趣=超【甲】]`趣世六根路,正智所證故。五不雜三界,純無漏故。六遠離三垢,遠貪嗔癡垢,為自體故。 經 順三解脫(至)無障礙障。 贊曰:三順出世道。有三:一順三解脫,三解脫體,謂空無相無願。法身乃是妙智之境,順能緣之正智也。二隨明者,宿命、天眼、漏盡三智,斷三際愚,照洞三世,故名三明。至者到也。到三明者,謂菩提智、佛之法身,隨順能到之三明也。此真如體,非是無漏慧明而稱為明,慧真性故釋明義。非能到而稱到,體是所到,能到性故釋至義。三至一切法無障礙際,此真如性到一切法,或智障品無障無礙,極邊際故。 經 實際非際(至)其性俱離。 贊曰:四遣法非法。有四十七句,舊有二十九句。此有三句。此中諸句一向遮執,但是言說、但是分別,一切皆非法身本性,言說分別不稱理故。今為遮此,故言非也。且如初句雖是實際,非是名言及分別際。二真如亦爾,非定真如。`[三=二【考偽-原】]`三故常無所住,亦非能緣智,故不相應,時等依等處等事等名相應故,亦俱離真如境與智也。 經 非因所生(至)非異能`[初=相【甲】]`初。 贊曰:此有六句。一非因緣起、二非有無相、三非自他相、四非一異、五非所相、六非能相。因親唯因緣,緣疎餘三緣。所相者所表,能相者能表,此二皆有即離同異,一切皆非。舊云不一相,空;不異相,有也。不自相,自相。不他相,共相。非無相,遣相也。非取相,取相也。 經 非此岸(至)無住無去。 贊曰:此有九句。三去及來,合為一故。此岸謂生死,彼岸謂涅槃,中流謂煩惱。非俱者,非亦內外。非不俱者,非非內非非外也。舊云「而化眾生,觀於寂滅`[而不永滅云而非眾生觀應寂滅〔-〕【甲】,不永滅云而非眾生觀應寂滅【校異-原】]`而不永滅」,云而非眾生觀應寂滅,`[非=而不永滅云而非眾生觀應寂滅非【校異-甲】]`非永`[滅=寂【甲】]`滅也。非是法身而能化也,不此彼體也。不以此彼者,不以此彼而可顯示,不可世智知、不可以分別心識。 經 無名無相(至)無少義可說。 贊曰:此有七句。名謂能詮,相謂所詮。不住色蘊有分身中,亦不離此。無少體可以指示,無少義理可為他說。 經 無施無慳(至)無慧無愚。 贊曰:此有六句,六度六蔽各各對故。 經 無諦無妄(至)非所取。 贊曰:此有八句,諦實妄虛也。一切語言施為造作,普皆斷`[惑=滅【甲】]`惑。 經 非相(至)平等平等。 贊曰:此有六句。非相狀、非不相狀,非為作、非不為作。體無算數、離諸算數,體無障礙。前後相似平等,前如後,前平等;後如前,後平等。 經 同真實際(至)無覺不知。 贊曰:五同真超俗。初二句同真、下七句超俗。實際者,無分別智,無到所緣,法身同彼。法界者,諸功德法性,法身等彼,義等體故。此二句同真。能稱者能說,所稱者所說。諸稱性者,能所說性。量謂籌量,三義亦爾。 經 離諸繫縛蕭然解脫。 贊曰:六離繫解脫。不為物`[物=拘【甲】]`物,名法身也。 經 證會一切(至)周遍一切。 贊曰:下觀自受用身,合有十七句。初四句,明報身體;後十三句,離法執著。此初也。能緣正智,能證會此,而成一切智及一切種智。心境兩冥,理與神會,故言平等。獲得有情無二本性,本性真如無差別故。或此悲智,等緣有情無有二故。逮者及到。到一切法`[無〔-〕【校異-原】]`無差別性,即此`[心=正【校異-原】,正【甲】]`心智,佛之菩提自受用身,周遍一切無所不在,等真如故。舊云「等諸智」,得一切智智,諸佛皆等。同眾生者,觀諸眾生無二,真性同故。 經 無罪無`[倦=愆【甲】]`倦(至)無起無盡。 贊曰:下有十三句,離諸執著。此有七句。罪謂苦果,可毀厭故。愆謂業`[惑=或【甲】]`惑,甚過失故。濁謂三業,依止外道顛倒見生。聖教對治,不信混濁之所攝故。穢謂三業,能污相續,依此發生如是障業。又損`[滅=減【校異-甲】]`滅見所攝增惡清淨所立法義名穢。薩迦耶見所攝障真無我見義名濁。一切無礙,亦無執著,離三分別及七分別八分別等。無物之所作、無物之所生,此遮自然等作之與生,亦遮有實諸法作生,亦無虛實及實起盡。或復無趣生起,亦無諸`[起=趣【甲】]`起盡。 經 無曾無當(至)所不能說。 贊曰:此有六句。無實過未,故無曾當。無五怖、無漏染,八風不動,故無憂喜。已到究竟,故無欣厭。二三七等,分別不緣,唯智能證。言不可說,無言能證,性是依他,亦離諸著。 經 世尊如來(至)名為邪觀。 贊曰:此結正。此觀法報二種真身,名為正觀,權為真及邪觀故。 經 爾時舍利子(至)堪忍世界。 贊曰:下第二段,鶖子發問。因見無動佛,修觀他受用身,兼顯釋迦居雜穢土是化身佛。俱權身中有四:初鶖子發問、二如來廣答、三欣見妙喜、四鶖子讚揚。此初問也。不但鶖子未識來由,亦寄此徵以彰他報。天女既言本`[性=住【校異-原】]`性,問往不問所從;淨名既為物生,問來而不問往。 經 世尊告曰汝應問彼。 贊曰:下如來廣答。有三:初推答以顯理、後自答以彰事。舊云「問維摩詰」,無問佛文。下佛自陳,又無問處,極成乖角。初中有二:初推問、後問彼。此初也。鶖子問事從何處來,故佛自陳事跡而答。因今訪問,得悟深理,故推問也。 經 時舍利子(至)來生此土。 贊曰:下問彼。有八:一正問、二返詰、三正答、四責徵、五正答、六引問、七印可、八陳正。此初也。 經 無垢稱言(至)可沒生乎。 贊曰:二返詰也。`[若=苦【甲】]`若應遍知,`[滅=咸【校異-原】]`滅應作證。舉有漏無漏之異,正證理時,而為問也。 經 舍利子言(至)可沒生也。 贊曰:三正答也。正證入理,無少沒生。 經 無垢稱言(至)來生此土。 贊曰:四責徵。有二:一責先徵、二更徵責。此初也。 經 又舍利子(至)而來生此。 贊曰:更徵責也。上以理窮,理無沒生。下以事詰,事無沒生。 經 舍利子言(至)有沒生也。 贊曰:五正答也。化既非真,故無生沒。 經 無垢稱言(至)如幻化耶。 贊曰:六引問。引教為問,以徵義宗。 經 舍利子言如是如是。 贊曰:七印可也。 經 無垢稱言(至)來生此土。 贊曰:八陳正。前以理等已無沒`[生=故【甲】]`生,今以事齊何須發問?有二:初直例、後顯示。此初也。 經 又舍利子(至)諸行續相。 贊曰:下顯示。有二:初別解沒生之相、後正釋之。今言沒者,有為諸行死斷滅相。生`[生〔-〕【考偽-原】,〔-〕【甲】]`生者,諸行相續之相。體非常斷,似彼二相,故名沒生。 經 菩薩雖沒(至)惡法行相。 贊曰:此正釋之。雖示有沒,不斷善行,無斷相也。雖示有生,不續惡行,無常相也。此沒生無`[斷常=常斷【甲】]`斷常相。 經 爾時世尊(至)來生此界。 贊曰;下自答以彰事。有三:初佛指告、次鶖子讚揚、後無垢問答。此初也。東方世界,名曰妙喜,種種莊嚴見生喜故。佛號阿閦,此云無動。八風不擾、四魔不侵,常安不變,故云無動。為度眾生,此從彼生。 經 舍利子言(至)多雜穢處。 贊曰:此鶖子讚揚。彼他報土,故言清淨。此變化土,故言雜穢。 經 無垢稱曰(至)樂相雜住。 贊曰:下無垢稱問答。有五。此無垢問。 經 舍利子言(至)眾冥都息。 贊曰:二鶖子答。明生暗滅,故不樂雜,意顯菩薩實不樂與惡生同住。 經 無垢稱`[言=曰【甲】]`言(至)行瞻部州。 贊曰:三無垢問。為釋`[疑=癡【甲】,疑【考偽-甲】]`疑云:若不樂雜,何故菩薩來生此耶?故為此問。 經 舍利子言(至)作照明故。 贊曰:四鶖子答。 經 無垢稱曰(至)煩惱暗耳。 贊曰:五無垢稱釋。文顯義易,故不重解。 經 爾時大眾(至)聲聞等眾。 贊曰:下第三段,欣見妙喜。有七:一眾咸希見、二佛命現之、三無垢思惟、四正起神力、五世尊問勸、六人天獲益、七事畢還處。此初有三:一希見土、二希見法主、三希見`[徒〔-〕【校異-原】,從【甲】,徒【考偽-甲】]`徒眾。如文可知。 經 佛知眾會(至)令所願滿。 贊曰:二佛`[命=命之【甲】]`命現。何故如來不現令見,命無垢現?欲顯居士助佛化者,尚示神通,況如來耶。又彼本土,令其自現,何假佛耶。又何簡自他,宜現便得。又欲顯菩薩皆生淨土,必有他受用身,知釋迦身為他權化,故令彼現,理亦無違。 經 時無垢稱(至)男女大小。 贊曰:三無垢思惟。有三:一思移世間器有情界、二思移出世佛利樂事、三思移大千示諸大眾。此初文也。王都已前妙喜器界,菩薩聲聞男女大小彼有情界。 經 乃至廣說(至)海會大眾。 贊曰:二思移出世佛利樂事。有二:一思移佛及大眾、二思移於佛事。此初。有三:一移如來、二移覺樹、三移海眾。眾會無邊,猶如海故。 經 諸寶蓮華(至)作佛事者。 贊曰:下思移佛事。有二:一移華、二移階。此移華也。十方佛國欲作佛事,先以蓮華或寄或散。如說般若,隨其近遠,十方世界皆寄蓮華,與釋迦佛而作佛事。法華化佛,寄華亦爾。彼淨土中有此蓮華,故今移取。 經 三道寶階(至)寶階而上。 贊曰:二移階道。釋迦寶階,天帝`[使=便【校異-甲】]`使作。無動寶階,從地涌出。釋迦騰空往於`[助=忉【甲】]`助利,三月坐夏,為報母恩。`[未憂=末夏【甲】]`未憂將歸,天帝使大力鬼神為佛而作寶階,中道黃金、左道馬惱、右道水精,故名三道。彼土寶階,為令人天往來有為,故從地踴,亦不相違。天下人間,為見佛聞法;人上天處,為觀天帝宮城園苑,故須寶階。十方佛事,各不同故。彼雖淨土,亦現有彼輪圍山等。如極樂佛,亦有王城、父母妻子、魔王調達種種等故。 經 如是清淨(至)示諸大眾。 贊曰:三思移大千示諸大眾。下從水際,不取金風,留所依故。至色究竟,不取無色,無形器故。西方取華,以繩之貫,為髣嚴飾。持彼置手,相亦類之。 經 其無垢稱(至)入此界中。 贊曰:四正起佛力。有四:初正起神通、二有緣驚問、三無緣不`[9]違=達【甲】*`違、四彼此無違。此初也。 經 彼土聲聞(至)救護我等。 贊曰:二有緣驚問。有二:初問、後答。此問也。得天眼者方覩界移,故言:「善逝!救我護我。」 經 時無動佛(至)非我所能。 贊曰:是`[波=彼【甲】]`波佛答,顯此菩薩有大威神,方便推言非我所能,豈佛不能起此神力。由此經言為化眾生方便告也。 經 彼土初學(至)不知不見。 贊曰:三無緣不`[*9-1]違=達【甲】*`違。有二:初明不知、後明驚問。此初也。報淨土內,理無人天二初等眾。今諸菩薩,如來化作,故現不知,亦無過失。或淨土者,通有報化淨土,淨土中有人天眾、江海等器,何所相違? 經 聞是語已(至)當何所往。 贊曰:此明驚問。聞諸有緣菩薩發問,無動垂告。聞此語已,為方驚問。佛既先告,後皆審知,故此無答。 經 妙喜國土(至)與本無異。 贊曰:四彼此無違。彼淨土相,不隨此減亦不增長,此亦不由他`[咸=減【甲】]`咸迫迮。二界相雜,見與本同。 經 爾時世尊(至)聲聞等耶。 贊曰:五世尊問勸。有四:一佛問、二眾答、三無垢施華、四如來重勸。此初也。 經 一切咸言世尊已見。 贊曰:二眾答也。 經 時無垢稱(至)菩薩等。 贊曰:三無垢施華。神力化作種種華香,自作教他令眾供養,彼菩薩等顯大慈悲勸眾行故。此明無垢勸修,下明如來勸修。 經 於是世尊(至)諸菩薩行。 贊曰:四如來重勸。欲外成淨土,內身為菩薩,應學彼佛本菩薩行。即諸經言「度脫諸眾生,即生不動國」,等一切勝行。 經 其無垢稱(至)所居佛土。 贊曰:六人天獲益。初人天發願、後佛記當生。如文可解。 經 時無垢稱(至)兩眾皆`[相〔-〕【甲】]`相見。 贊曰:七事畢還處。分離之時,彼此皆見。 經 爾時世尊(至)菩薩等不。 贊曰:下第四段,鶖子讚揚。有二:初佛問彼、後彼答讚。此初也。知其已見而更`[間=問【甲】]`間者,欲發其詞,令聲聞等同願讚故。 經 舍利子言(至)世尊已見。 贊曰:答讚。有四:一答、二願、三欣、四讚。此答也。 經 願諸有情(至)如無垢稱。 贊曰:二願。有三:一願諸眾生皆居淨土、二願成福慧似無動佛、三願獲神通如無垢稱。如文可知。 經 世尊我等(至)如是大士。 贊曰:三欣也。欣慶自已得植良緣,學彼勤修菩薩行故。 經 其諸有情(至)精進修行。 贊曰:四讚。有十:一三慧俱能益。但聞此教,猶名大益,尚能畢竟永拔生死,何況六德:一信解、二受持、三讀、四誦、五說、六修。《中邊論》云「謂書寫、供養、施他、聽、披讀、受持、正開演、諷誦,及思、修行。」十法行者,獲福聚無量勝故、無盡故,由攝他不息。此總標中信解,即是思惟所攝。下文有二,供養、書寫,并前為九。下隨喜者,或是施他,十行皆足。 經 若諸有情(至)諸佛相續。 贊曰:下有九句,別顯經德,舊有六句。此有二句:一`[手=守【校異-原】]`手得獲珍財。若手得,便獲法寶,能為大利,可珍重故。修行所攝。二信解紹佛種。若信解,便繼佛身,相續身也。信解即是信,及聞思慧為佛因,故名紹繼。 經 若諸有情(至)無上`[止=正【甲】]`止法。 贊曰:此有二句。一讀誦為勝伴。若讀若誦,身為菩薩,教為法佛,讀誦不離,名二為`[勝〔-〕【校異-原】,〔-〕【甲】]`勝伴。二受持便攝正法。若有受持,便攝正法。攝者苞綜,受者領納。任持在心,恒無忘失,便為攝受無上正法。無上正法,體即大乘教理行果。 經 若有供養(至)一切智智。 贊曰:此有二句。一供學室有佛。學此法者,當持佛身,身中已有報化身因,所學即是法身如來,故能供養。學此法者,當知其室即有如來。二書寫攝福慧。若書寫供養此法,便為攝受福德智慧,此經能生福慧二故。 經 若有隨喜(至)不退轉位。 贊曰:此有二句。一隨喜設法施。有隨喜便為法施,此法能為眾生利益,故若隨喜令得流行,不為障礙`[便=使【甲】]`便他修學,其隨喜者便成法施。二演說近不退。為他說一四句頌,便近不退。一四句者,四句為一頌。說此經理四句周圓之處,名一四句頌。不退有四:一信、二位、三證、四行,如前已說。隨其所應,近此不退。 經。`[者=若【甲】]`者善男子(至)已得授記。 贊曰:此有一句,思惟得授記。於此法門,一信、二解、三忍可、四領納、五愛樂、六觀察,即於菩提已得授記。有此佛因,當得大果。雖無佛言,與記無別,故名已得。 法供養品 此一部中合十四品,初之一品,說`[詮=經【甲】]`詮緣起分。次十一品,正陳本宗分,上已解訖。後之二品,讚授流通分中,分二:此之一品,讚歎流通,讚揚人法,令其修學;後〈屬累品〉,付授流通,付授彌勒傳行末代。若不讚揚勝德,何以勸傳末世也。隨奉所須名供,育資身德曰養。此通財法,財為資身之什、法為長道之具。財為近世之須,順當時而有益;法為遠代之利,剋聖道而為資。今題此勝因,勸有情以信學,捨乎劣業,助法體而持修。此品具陳,名法供養品。 經 爾時天帝釋(至)解脫法門。 贊曰:品段有三,初天帝讚揚、二世尊印述、後具陳往事勸發勝修。初中復四:初我獲希聞、二他資勝益、三敬養學者、四隨處勸說。此初也。往逢二聖,`[常=帝【校異-原】]`常聞妙法;今取勝境,實未曾聞。舊云「自在神通」,事勝也;「決定實相」,理勝也。利他自利,二為勝故。此為所詮,經是能詮。 經 如我解佛(至)如理修習。 贊曰:二他資勝益。有二:初設修劣業,已成法器,況修勝行,不成大益?後明修勝行之利益。劣行有六:一聽聞、二信解、思惟也、三受持、四讀、五誦、六為他說,尚為法器,修法安法之器宇也。上說聞思雖為劣因,已為法器,何況精勤如理修者,依教奉行,第十法行正成佛因,謂以修慧依教行故。 經 如是有情(至)善趣`[戾=夷【甲】]`戾塗。 贊曰:下明修勝行之利益。如理修習者,總有七句,分為三對;或通前劣業,皆有此能。一閉惡開善路、二遇善離惡緣、三得智觀妙境。此初也。三惡趣者,險惡徑道,善能開閉。人天趣者,夷平塗路,善能開闢。或惡趣是惡果,險徑是惡因;善趣是善果,夷塗是善因。於此二道,善`[道=開【考偽-原】,通【甲】]`道塞故。 經 常見一切(至)暴惡魔軍。 贊曰:此三句,遇善離惡緣。初一句,遇善緣,修妙行故;後二句,離惡緣,當成七辨及十力故。 經 淨菩提道(至)所行之路。 贊曰:此二句,得智觀妙境。道者因也,由淨菩提之因,當安妙覺之智。因此履踐,觀佛所行境界妙路。 經 復言世尊(至)善女人等。 贊曰:三敬養學者。 經 世尊若`[有=有至【甲】]`有令無障難。 贊曰:四隨處勸說也。若有處所通此法門,我等為聞,共往彼處,未信此者勸令生信,已信學者護令無難,令其得證。或流通者,`[謂=諸【甲】]`謂書寫等。 經 爾時世尊(至)微妙法門。 贊曰:自下第二世尊印述。有二:初印可前說、後述經勝益。此初也。於`[善=喜【甲】]`善不背,讚揚慶助,是名隨喜。舊云「吾助汝喜」,彼非隨喜,義勢相背。 經 天帝當知(至)略`[說開=開說【甲】]`說開示。 贊曰:下述經勝益。有二:初說勝故勝、後校量故勝。初中復二:初同宣勝法、後便成供養。此初也。菩提要`[抄=攝【考偽-原】,妙【考偽-甲】]`抄不可虛廣而陳,故皆於此法門略說開示。 經 是故若有(至)現在諸佛。 贊曰:便成供養也。宣三世佛無上菩提無相真理、無上覺慧,今見隨順,則為法供養三世如來,如來之德不過理慧二門攝故。此中有八:一聽聞、二信解、三受持、四讀、五誦、六為說、七書寫、八供養。其施他修習,准此`[8]亦=又【校異-原】*`亦然。 經 又天帝釋(至)奉施供養。 贊曰:下校量故勝。有三:初校量為問、次天帝為答、後如來重成。校量有三:初現在校量、次`[成=滅【甲】]`成後校量、後正以為問。此初有三:初喻佛多少、次時節虔恭、後四事供養。西方人庶多蒔甘蔗及竹葦麻稻、山林`[有=者【甲】]`有,其木勁直,堅可擔,山生多稠密。如深山中,自作木林,故以為喻。如來滿果,稠滿`[*8-1]亦=又【校異-原】*`亦然;經劫或餘:一身行恭敬、二意行尊重、三語行讚歎、四三業行承事無所虧違。供具有三:一飲食、二臥具、三湯藥。所居唯一,謂房舍。以此上妙四事供養,能生安樂具,故名安樂供具取居。 經 於諸如來(至)嚴飾第一。 贊曰:次滅後校量。有二:初供舍利以起塔、後經時以供養。此初有三:初供舍利、次造塔量、後明莊飾。窣堵波者,先云浮圖,音訛略也。此云高顯,量闊四洲,上至梵世。上安表`[柱=奎【甲】,桂【校異-甲】]`柱輪盤,傍設香華幡蓋,間以眾寶,供以伎樂,最為第一。 經 如是建立(至)讚歎供養。 贊曰:此經時供養。有三:初明時節、次明外供、後明內業。外供有十二:一華鬘、二`[曉=燒【甲】]`曉香、三塗香、四末香、五衣服、六幡、七蓋、八寶幢、九燈輪、十眾珍、十一伎樂、十二種種。此各有三:一身供敬、二意尊重、三語讚歎。以此外十二事,經復時供養。燒香者,沈香之類,可燒之`[香〔-〕【考偽-原】]`香。塗香者,摩栴檀香以塗塔上。末香者,以香為末,散塔上故。 經 於意云何(至)獲福多不。 贊曰:三正以為問。 經 天帝釋言(至)其福聚量。 贊曰:二`[入=天【甲】]`入帝為答。 經 佛告天帝(至)甚多於彼。 贊曰:三如來重成。初標、次釋、後結。此初也。 經 所以者何(至)非以財物。 贊曰:此釋所由。佛無上智,從此有故。法身因顯,報身因生,經唯言生,舉報佛菩提故。唯法供名供,此法利事大故,非以財物。財物供佛及窣堵波,不顯法身、不生報佛,故學此經獲福多彼。 經 天帝當知(至)其福甚多。 贊曰:此結也。果無上覺,功德甚多,供此法因,其福不少。 經 爾時世尊(至)佛世尊。 贊曰:下第三段,具陳往事勸發勝修。有三:初陳往事、次以古即今、後歎法先勸修勝益。初復有五:初佛在供養、二勸子令學、三月蓋思益、四藥王`[海=誨【甲】]`海示、五月蓋傳通。初文有七:一明時節、二標佛名、三陳界名、四彰劫名、五明佛壽、六二部僧數、七輪王供養。此初二文。劫有眾多,此說大劫。佛十號中,如來、應、正等覺,如前已釋。《瑜伽》八十三云「明行圓滿,所謂三明,遮`[行=行惡【甲】]`行、行行`[行=行善行【甲】]`行皆悉圓滿。又清淨三業、現行正命及四增上心、現法樂住,皆悉圓滿。前是行行,後是住行。密護根門,是遮行圓滿。此二能顯三種不護、無忘失法。由不造過,世間靜慮,遮自苦行。善逝者,謂於長夜具一切種二利德故。」此中意言,如世見人富貴成立,便言此人已去竟也。今佛至果,已好去竟,故言善逝。「世間解者,謂一切種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皆善通達故。由善悟入有情世間,依前後際宿住生死,依一切時八萬四千行差別故。於器世間謂東方等十方世界,無邊成壞善了知故。又於世間諸法自性、因緣、愛味、過患、出離、能趣行等,皆善知故。無上丈夫調御士者,智無等故、無過上故。於現法中是大丈夫,多分調御無量丈夫,最第一故、`[最=極【校異-原】]`最尊勝故。天人師者,由彼天人解甚深義,勤修正行,有力能故。言佛陀者,謂畢竟斷一切煩惱`[等=并【甲】]`等諸習氣,現`[正等=等正【甲】]`正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薄伽梵者,坦然安坐得妙菩提座,任運摧滅一切魔軍,大勢力故。此中如來,是初總序。應正等覺,謂永解脫一切煩惱障及所知障故。於其別中略有二種,所謂共德及不共德。於共德中,且說解脫諸煩惱障及所知障。自餘明行圓滿等句,是不共德。」細尋文義,`[*8-2]亦=又【校異-原】*`亦可知也。雖《涅槃經》《大般若》等亦解十號,今且隨論,任情取捨。 經 彼佛世界(至)十二俱胝。 贊曰:此文有四。一陳界名。二彰劫名。三明佛壽。二十中劫,此以日月歲數為劫,故成二十;非增減等,違正理故。四顯僧數,三乘聖眾為弟子故。 經 時有輪王(至)能伏他軍。 贊曰:七輪王供養。有二:一明輪王、二明供養。此初也。七寶者,一象、二馬、三主兵臣、四主藏臣、五玉女、六珠、七輪寶。金輪王,七寶方具,故王四洲。此皆帝釋所有,輪王出世,從天來下。此七各各有別勝用,如《正法念經》第二卷及《彌勒成佛經疏》廣說。 經 時王寶蓋(至)奉施供養。 贊曰:此明供養,以財供也。 經 過五劫已(至)奉施供養。 贊曰:二勸子令學。有二:初勸、後從。此初勸也。 經 於是千子(至)皆曰`[菩=善【甲】]`菩哉。 贊曰:下從。有二:一語從、二行從。此語從也。 經 一切協同(至)奉施供養。 贊曰:此行從也。父誡既重,語行皆從,協和也,無乖諍故。 經 時一王子(至)過於此不。 贊曰:三月蓋思益。有五:一思益、二空告、三尋問、四天答、五申請。此初也。我今殷重,處世已無。更若有過,當修`[被=彼【甲】]`被法。 經 以佛神力(至)最為殊勝。 贊曰:二空告也。財供世事,未足可珍。法供出世,故為最勝。 經 即問云何名法供養。 贊曰:三尋問也。 經 天答月蓋(至)廣說開示。 贊曰:四天答也。 經 王子月蓋(至)其相云何。 贊曰:五申請中,「却住」已上正申請儀,「白言」已下後正請申。 經 藥王如來(至)總持經王。 贊曰:四藥王誨示。有二:初明依教,多分地前行法供養;後明依行,多分十地行法供養。初中有三:初標、次顯、後結。顯中復二:初明所供養法;後「於是經典樂聽聞」下,正法供養。所供養中有二:初明經體、後明經用。此經體也。有二種經:一真實甚深、二相似甚深。空理義云:初是勝義三無性空教,後是世俗三性有教。應理義云:初是不空不有三性等教,後唯說空三無性教。此二種經,有十種義:一世`[6]離=難【甲】*`離信受;二`[*6]`離可越度,修學究竟;三`[*6]`離見;四幽玄深遠;五細密微妙;六無雜染;七了義大乘;八非三七分別能知;九菩薩藏攝,非二乘教;十總持經王,苞含一切。若教若理皆悉周備,經之王故。舊文有七。 經 佛印所印(至)所應攝受。 贊曰:此明經用。有三十句,舊有二十五句。此中四句。一佛印所印。無相真如,名為佛印。餘證真如,猶未圓故,獨名佛印。教為理所印,故言佛印所印。舊云「陀羅尼印」,總持性印所印,亦即真如無相理印。二能分別能開示四不退輪。三六到彼岸由斯而起。四善攝所攝,所應攝`[受〔-〕【甲】]`受者,謂教所詮善妙道理,及教所益一切有情。舊云「善分別義」,即此二種。 經 菩提分法(至)甚深緣起。 贊曰:此有六句。一菩提分法行所隨行,隨教行於菩提分故。二七等覺支親能導發,謂教是覺支親所導引、親所發起。若七覺支,是教親導、親所發`[起=起若【甲】]`起,與菩提分正所隨行,便無差別。舊云「眾經之上」,由覺支引,故為上也。三能辨說能開示大慈大悲。四拔濟有情苦,引安樂與有情。或由說慈悲,故能拔苦。舊經無此。五遠離五見六十二見趣,及離四魔怨。六分別闡揚十二緣起。 經 辨內無我(至)無起相應。 贊曰:此有二句。一辨四處離我。內處`[至=無【甲】]`至我,外處無有情,中間無壽命及養育者,并都畢竟無數取趣。此皆是我之別名也。`[二=亦【甲】]`二與性空無相無願無生起理相應,教順理故。 經 能引妙覺(至)稱歎供養。 贊曰:此有三句。一能引妙覺,妙覺佛也。二能轉法輪,由教能轉聖道輪故。三八部供養。 經 引`[道=導【甲】]`道眾生(至)大法祀祠。 贊曰:此有二句。一引法供養一切勝田起十行故。二圓滿眾生一切祠祀。祠祀者,法施會也,能滿法施之祠會故。舊經合此二為一,云「令入佛法藏」。 經 一切聖賢(至)之所歸依。 贊曰:此有三句。一聖賢攝受,為極教故。二開發妙行,因教知故。三法義歸依,真實法與義皆在此中,故名所歸。 經 最勝無礙(至)法嗢柁南。 贊曰:此有二句。一勝四無礙因斯而起,舊經無此。二辨法略集。梵云嗢柁南,此云略集。法嗢柁南,教略集也。四法略集者,一諸行無常、二有漏皆苦、三諸法無我、四涅槃寂靜。此如〈菩薩地〉及《大般若》、《勝天王》說。若云鄔柁南,此云集施,即諸經中集義之偈。謂以偈頌集諸義理,施諸學者,名為集施。今法略集,唯是長行,故不同也。或說四義略集生四略集之教,開之為二。 經 遣除一切(至)惡魔軍眾。 贊曰:此有四句。一除棄六蔽。舊但云「能救毀禁」,唯是戒度所除之蔽。二驚怖外道惡見他倫執著。三開諸有情善法勢力,令生長故。四摧伏惡魔,舊經令此與外道同。 經 諸佛聖賢(至)諸佛共說。 贊曰:此有四句。一聖賢共歎;二除生死`[苦=苦三【校異-原】,苦三【甲】]`苦;顯涅槃樂;四諸佛共說。 經 於是經典(至)名法供養。 贊曰:上明所供養法、下明法供養。此有八行:一聽聞;二信解;三受持;四讀、五誦,此二並通利;六思惟,令理顯自心之中,施設安立其義分別開示。此理明了現前,自作此已,七復為他說;八方便善巧攝護正法、如教修行。名法供養。法門有十,如前已說。其書寫及施他二,皆為財供,故略不論,唯舉七行。信解即是思惟所攝,行此則是供養所收。此行雖八,體唯有七,舊經唯六。 經 復次月蓋(至)如法修行。 贊曰:下明依行多分十地行法供養。有三:一標、二顯、三結。顯中有十六句,舊有十三句。此有二句:一調伏三業離諸惡也;二如法修行修諸善也,舊經無此,合為一文,義亦得二。 經 隨順緣起(至)及無有情。 贊曰:此有三句。一隨觀緣起染淨順逆,而不同獨覺作證,故言隨順。或心順境而觀緣起,故名隨順。由此能離撥無因果之邪見也。二修無生忍。三悟入內身無我、外無有情。 經 於諸因緣(至)無所攝受。 贊曰:此有二句。一於因緣義理既無違語,無諍故不起異論。二離我我所,無所`[攝=授【甲】]`攝受。攝受諸法,有所計著,由執二故。 經 依趣於義(至)見有所得。 贊曰:此說四依,有四句可知。如《涅槃經》廣配位次。`[*8-3]亦=又【校異-原】*`亦如《瑜伽》第二帙說。義理可依,非文字故。智能決斷,非於識故。了義明顯,非密義故。法可軌摸,但緣於法。非依數取趣見之有所得,即`[使=便【甲】]`使信也。 經 如其性相(至)滅阿賴耶。 贊曰:此有二句。一應理義云:如依他起相、圓成實性而悟解之。空理義云:隨諸世間,如其性相,解成無得。二悟入真如無所攝藏,滅阿賴耶。 經 息除無明(至)捨諸見趣。 贊曰:此有三句。一息十二緣起支。二息緣起果,除愁歎苦`[愛=憂【甲】]`愛煩惱,此等皆從老死生故,是緣起果。三觀諸緣起相引無盡,`[7]離=雖【校異-原】,難【甲】*,雖【校異-甲】`離終盡故;及常引發,曾不斷故。悲`[願=顧【甲】]`願有情,有此緣起,恒不捨離而拔濟之。捨諸見趣,除於無因惡因等見。 經 如是名為上法供養。 贊曰:結也。依此修行,或十地所修勝果前行,名上供也。前`[未=來【甲】]`未正行,此正行故。 經 佛告天帝(至)得順法`[愆=忍【甲】]`愆。 贊曰:五月蓋傳通。有四:一`[11]清=請【甲】*`清傳通、二為授記、三出家獲果、四滅後行化。初中有三:一聞法獲益、二答施衣嚴、三正陳`[*11]`清。此初也。無生法忍,證在初地,順在地前決擇忍位。今聞法故,獲得地前順法之忍。又依《仁王經》五忍配位:一伏忍,在地前;二信忍,初二三地;三順忍,四五六地;四無生忍,七八九地;五寂滅忍,十地佛地。今順忍創登四地,故舊經云「得柔順忍」。二解任取。 經 即脫寶衣(至)藥王如來。 贊曰:二答施衣嚴。 經 白言世尊(至)修菩薩行。 贊曰:三正陳`[諸=請【甲】]`諸。我希滅後攝受正法,而行法供養,以護持正法。若不攝受法,便非法供養,亦非護持正法。故願佛垂哀施慈悲也。加威與力,濟神通也。一令無`[*7-1]離=雖【校異-原】,難【甲】*,雖【校異-甲】`離、二令降魔、三令護法、四令修行。 經 `[樂上=藥王【甲】]`樂上如來(至)能護`[正〔-〕【甲】]`正法`[誠=城【甲】]`誠。 贊曰:二為授記。見其因修,復發願請,觀因見果,故為之記。正法如城,行者如人居城中住,月蓋能護正法,言能護法城。 經 時彼王子(至)修諸善法。 贊曰:三出家獲果。有五句,此有二句:一歡喜出家、二精進修善。修涅槃遠離,名為非家。 經 勤修善故(至)無斷妙辨。 贊曰:此有三句。一得五通、二得總持、三得七辨。或六辨中無斷盡辨,并`[詑=陀【甲】]`詑羅尼辨。舊文加一「通菩薩道」。 經 藥王如來(至)所轉法輪。 贊曰:四滅後行化。有二:初明行化時節、二明所化多少。此初也。十中劫者,亦是日月歲數之劫,非餘劫也,違正理故。 經 月蓋苾芻(至)令生天上。 贊曰:此明所化多少。有三:一令證大乘四不退位。二令於二乘心善調順,得阿羅漢果。《佛地經》初讚無學德,心調順故。三引無種`[姓=性【甲】]`姓令生天上。初二有姓隨得三乘,後一無姓故生天上。 經 佛告天帝(至)寶焰如來。 贊曰:下第二段,以古即今。有三:一即輪王、二即千子、三即月蓋。此初也。 經 其王千子(至)餘在當來。 贊曰:以下古即今。此即千子。此中千子,且說一緣。更有別緣,如《千佛因緣經》并《藥王藥上經》,乃《彌勒上生疏》解第一迦洛迦忖陀佛、第二迦洛迦牟尼佛、第三迦葉波佛、第四釋迦牟尼佛,已出世訖。餘當來出世,劫數次第時位,一一皆如《上生疏》解。 經 彼時護法(至)即我身是。 贊曰:此即月蓋。顯親受持護此法故,行法供養,今得菩提。勸諸有情,亦應如我護持受學行法供養。 經 天帝當知(至)最為無上。 贊曰:下歎法先勸修勝益。有二:初歎、後勸。此歎也。最尊者,行高極故。最勝`[行者=者行【甲】]`行者,過越故。最上者,行第一故。最妙者,行微善故。無上者,更無先故。或隨次第,初四最勝以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供養。無上一種,由前四勝,故體無上。又由法供養,能得無漏五蘊法身,謂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甲】]`見五蘊,如次配之。或得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如次配之,故說五最。 經 是故天帝(至)無以財物。 贊曰:此勸也。諸佛菩薩本心所為,欲令有情修習法行,當得出世,故法供養勝於財養。故《大般若.勝天王會》言「二人遠離王賊等,所不能侵大寶藏,百千大劫法歡聞,得聞不持不施等。大菩提心護正法,如教修行修供養,自利利他平等心,是則名真供養佛。」於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俗書尚云「雖`[日=曰【甲】,日【考偽-甲】]`日殺三`[性=牲【考偽-甲】]`性之養,違於父母,猶為不孝。」況出世乎?佛本不希財供養故。《金剛經》云「日捨三恒之身,劣受持於四句。」故以法供勝財無量。財生長`[感=惑【甲】]`感,如界為塵;`[此=法【考偽-原】]`此能滅惡,如日破暗,故非喻也。 囑累品 後之二品讚授流通中,前法供養,讚歎流通;此之一品,付授流通。若不丁寧付授,或恐慢法不明,故鄭重付之,令生信學。以言付授名屬,重疊告之稱累。`[此〔-〕【校異-原】]`此品廣明,名囑累品。 經 爾時佛告(至)付屬於汝。 贊曰:品段有三,初付授丁寧、次問名持法、後時利既訖`[歡【甲】,勸【大】]`歡喜流通。初復有二:初付菩薩,自所行故;後付聲聞,令取捨故。初復有三:初付授彌勒、二菩薩請持、三天王`[權=擁【甲】]`權衛。初復有三:初如來付屬、次彌勒讚受、後世尊稱讚。初復有二:初以法付、後陳德失。初復有二:初付令行、後釋所以。初復有三:初總以法付、次明法勝妙、後令末代傳通。此初也。聖行海因所集之果,明體用大,以付於汝。 經 如是經典(至)之所加護。 贊曰:此明法勝妙。佛威所住,由此不滅。佛`[威=滅【甲】,威【考偽-甲】]`威加護,故無災橫。 經 汝於如來(至)無`[便=使【甲】]`便隱滅。 贊曰:此令末代傳通,攝受者加護也。攝持領受,加護異名。 經 所以者何(至)無量勝利。 贊曰:上付令行,下釋所以。有二:初明二人損益、後以人法付屬。初復有二:初明有損、後明有益。此初也。此有二人,一雖未發大心,已種勝善根。二若已發大心,勝解廣大,即地前位。十三住中地前諸心名勝解行,故勝解大。地前凡夫若不聞經,未發心者不能發心,已發心者不能進益,名退勝剎。 經 若彼得聞(至)歡喜頂受。 贊曰:此明聞法益也。舊云發菩提心為一,`[樂=樂于【甲】]`樂大法第二故。信樂頂受,次第配之。然以應發應樂,解同新文,亦無過矣。 經 我今以彼(至)廣宣流布。 贊曰:此以人法付屬。付人令護念無障`[雖=難【甲】]`雖。`[聽聞=聞聽【甲】]`聽聞是經,付法令行,廣宣流布。 經 慈氏當知(至)菩薩相印。 贊曰:下陳德失。有三:初標、次顯、後釋。此初也。印有二種:一無相印,如前已釋。二者有相印,此是也。相者狀貌,印者決定。相狀決定,名為相印。此二教名印,印`[一=二【甲】]`一菩薩故。 經 何等為二(至)悟入相印。 贊曰:此顯。有二:初徵、後顯。此初也。一受綺詞,理隨曲直。二於深法隨性相即所樂等,為相印體。入者,證解。 經 若諸菩薩(至)久學菩薩。 贊曰:此釋。有二:初文可知,受`[文=久【考偽-原】]`文不受理故。第二菩薩於無雜染無執著等,即是深法。於此無畏,聞已信解,乃至修行,由此便得出世淨信,名久`[字=學【甲】]`字者。若不久學,畢竟不能信樂此故。 經 `[慧=慈【甲】]`慧氏當知(至)甚深法忍。 贊曰:下陳失相。有二,次第明前二菩薩故。初又有三:初標、次顯、後結。此初也。法忍者,初地於諦教法所得智忍,由四緣故。初學菩薩,不得初地。 經 何等為四(至)從何而至。 贊曰:下顯。有二:初徵、後顯。顯中分二:初二於法、後二於人。此初也。一於未聞能生二事:一驚怖疑,心不隨喜,故生違背。二設聞已,背處誹謗、對前輕毀,言非`[我〔-〕【甲】]`我昔`[所〔-〕【甲】]`所聞,從何處來?從無來由,以生謗毀。 經 三者見有(至)誹謗。 贊曰:此二於人。一見信此人,不樂親近、不樂恭敬、不樂禮拜。二於信此人,後時身輕慢、心增嫉語,對前毀辱、背處誹謗。舊經令四以為二門,法人同故。 經 由是四緣(至)甚深法忍。 贊曰:此結也。 經 慈氏當知(至)無生法忍。 贊曰:下文亦三,此初標也。無生法忍相續得者,在於八地。前說新學不得初地,此說有學不得八地,或亦不得初地。 經 何等為四(至)教`[受=授【甲】]`受教誡。 贊曰:下顯。有二:初徵、後顯。初二於人,後二於法。一輕新學;二於新學不樂攝受以為子、`[又=支【甲】]`又不樂告誨示其學處、不樂教授與其善法、不樂教`[誡=戒【甲】]`誡勅勿造惡。由此二緣,令新學者無所進修。舊云「而不教誨」,即第二也。 經 三者甚深(至)清淨法施。 贊曰:下二於法。廣大學處,菩薩戒。甚深者,《攝大乘》說「菩薩行殺生等十業,而無有罪,生無量福,速證菩提」等。廣大有四:一種種無量學處大、二無量福德大、三利生意樂大、四建立菩提大,皆如彼說。或甚深者,難測量故。廣大者,體用`[弘=加【甲】]`弘博故。一於此法不深敬重,雜敬而輕。二樂財施不樂法施,見現利樂,非後利故。舊經無後二,亦無結文。 經 由是四緣(至)無生法忍。 贊曰:此結也。 經 慈氏菩薩(至)甚為微妙。 贊曰:自下第二,彌勒讚受。有三:初讚、次受、後結。此讚也。希有者,難聞。微妙者,難入。 經 如佛所示(至)究竟遠離。 贊曰:下受。有二:初受德失相、後受前付屬。此初也。所說新文,菩薩過失,謙虛讓德,不敢自受,云是過失我當遠離。顯自居因,未至果位;至果可盡,故言當離。 經 如來所有(至)令不隱滅。 贊曰:下受前付屬。有二:初受法、後受人。此初也。護此大法,令不沒故。有人流通,法便行故。 經 若未來世(至)廣為他說。 贊曰:此受付人。有求大乘真法器者,我令手得如是經典,及與念力,令於此經受持,乃至廣為他說。故`[今〔-〕【校異-原】]`今`[乎=手【考偽-甲】]`乎得、信解、廣說,皆是彌勒與念力也。 經 世尊後世(至)住持加護。 贊曰:此結。成前受及與力。 經 世尊告曰(至)如是正法。 贊曰:此文第三,世尊稱讚。三業不背,名為隨喜。攝受領納,`[權=擁【甲】]`權護住持,極善妙也。 經 爾時會中(至)廣宣流布。 贊曰:第二大段,菩薩請持。有二:初護法、後護人。此初也。佛在威神自能加護,故滅度後我當護持。此方任運護持,他界亦來擁衛。 經 若善男子(至)令無障礙。 贊曰:此護人也。一與念力,令記法不忘。二令無障礙,廣演流布。 經 時此眾中(至)此法門者。 贊曰:第三大段,天王擁護。有二:初明擁護、後明近遠。此初也。一護法、二護人。法門者,法者假者故。 經 於四方面(至)得其便者。 贊曰:此明近遠。踰繕那者,舊云「由旬」。准《俱舍論》,五百弓為一俱慮舍,二里也。八俱慮舍一踰繕那,十六里也。古有相傳,或以四十里為一踰繕那,此亦無失。百由旬內令其安隱,天魔外道、災障衰厄不能為障,亦無惡人伺得其便,除業決定。 經 爾時世尊(至)令其流布。 贊曰:上付囑菩薩,兼法`[界〔-〕【考偽-甲】]`界兼人。下付聲聞、非人,唯法。有二:一付、二受。此初也。 經 阿難陀曰(至)如是法門。 贊曰:二受也。 經 世尊如是(至)我云何持。 贊曰:下品第二段,問名持法。有二:一問、二告。此問也,一問名字、二問持法。 經 世尊告曰(至)應如是持。 贊曰:此告也。總告一名而受,即是持法。不可思議者,超言情之量也。自在者,任運也。神變者,通果妙用,轉換無方,無而欻有也。解脫者,無漏定果,解脫定障,故名解脫。或復定果,名自在神變;真如離繫,名為解脫。法門者,能詮教也,教法能顯所詮義也。應如是持,勸其修學令領受也。 經 時薄伽梵(至)信受奉行。 贊曰:品第三段,勝利既訖,歡喜流通。道從無悔離憂苦起,所以歡喜。順而心淨,顧而在情,依而傳習,故言信受奉而行之。 說無垢稱經`[贊=疏【甲】]`贊卷第`[六=六末終【甲】]`六 基以咸`[亨【CB】,享【大】]`亨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曾不披讀古德章疏,遂被并州大原縣平等寺`[諸=端【校異-甲】]`諸德迫講舊經,乃`[同=因【考偽-原考偽-甲】]`同講次制作此文,以贊玄旨。夜制朝講,隨時`[遂=逐【校異-甲】]`遂怠,曾未覆問。又以五年七月,遊至幽明`[蘇=葪【校異-原】]`蘇地,更講舊經,方得重覽。文雖疏而義蜜、詞雖淺而理深,但以時序怱迫,不果周委。`[言=古【考偽-原】]`言今經文不同之處,略并敘之,諸德幸留心而覽也。 保安二年`[閏【CB】,𨳝【大】]`閏五月興福寺陽信披讀終 了碩師遊京師,得知足坊清慶本,或全備或殘闕,予所寫者是也。更對校原本,間以已見正其誤寫,至疑者闕焉,得善本者正之,幸而已。 ᅟ享保辛亥年八月二十四日 ᅟᅟ     緣山羽由翼 真 徵 此書先年馳他筆雖已繕寫之,而未曾拜讀。此歲三月以來積聚稍間,是以謹拜覽。烏焉魯魚,是圓展轉傳寫。 茲時天保第七丙申四月朔日,依自珍師之命書寫之畢。 ᅟᅟ      湖中沙門 覺 城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38 冊 No. 1782 說無垢稱經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11-2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