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4-23 15:55</span> ᅟ[義章1](T44n1851_大乘義章1)ᅟ[義章2](T44n1851_大乘義章2)ᅟ[義章3](T44n1851_大乘義章3)ᅟ 大乘義章卷第七☗s7 慧遠述 # 3b諸業義16 染法聚諸業義有十六門(身等三業 三性業 三受報業 三界繫業 三時報業 曲穢濁三業 黑白等四業 五逆業 六業 七不善律儀 八種語 九業 十不善業道 十四垢業 十六惡律儀 飲酒三十五失)。 ## 1身等三業 五門分別(釋名辨性一 辨相二 開合廣略三 輕重四 上下五) 第一、釋名.辨其體性。 色形聚積,名之為身;起說之門,說之為口;伺緣名意。依斯起作,故名身業,乃至意業。 名字如是,體性云何。 身業有二:一者、作業;二、無作業。 言作業者,論釋不同。 依如毘曇,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色入所攝。彼說身作,是礙性故,色聚所收;是實法色,眼所行故,色入所攝。所謂高下、正不正等。 若依成實,三聚法中,色聚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攝。色義同前。以何義故,十二入中,法入所攝。彼宗之中,實色非業。凡是業者,要是假色相續之中,有損有益,方名為業故。`[第七]`成實言:餘處生時,能有損益,名之為業。相續之中,後起異前,名餘處生。==\[[成實論](成實論#^w0fzx5)]== 大乘法中,實有作業,相續乃成,義有兩兼,不得偏取。 作業如是。 無作業者, 依如毘曇,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攝,是礙性故色法所收。此無作色非眼所行,唯意識知,故法入攝。 若依成實,三聚法中是其非色非心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攝。彼宗不說有無作色,良以無作不同形礙故名非色,不同情慮故曰非心,為意行故法入所攝。 大乘法中義有兩兼,是身業故得名為色,無色心相名非色心。 身業如是。 口業亦二:一者作業,二無作業。 言作業者,論釋不同。 依如毘曇,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聲入所攝,是礙性故色法所收,是實法聲耳所行故聲入所攝。彼宗不說有假名聲以為業矣。 若依成實,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攝,是礙性故色法所收,是假名聲意所行故法入所攝。相續之中方有損益,故名為假。 無作業者,論釋亦異。 依如毘曇,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攝,是色性故色聚所收,是無作法意所行故法入所攝。 若依成實,三聚法中非色心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攝,不同形礙故名非色,不同情慮故曰非心,意所行故法入所攝。 大乘法中口業之相,類身可知。 意業之中,諸論不同。 依如毘曇,**但有作業**,無無作業。故彼論言:「**以三種故,意無無作**。==\[[雜心](心論雜心1#^e4rllt)]==」言三種者,謂善、惡等三性法也。色法之中,三性並故,善身口邊有惡無作,惡身口邊有善無作。心法不爾,善惡不並,善心之中無惡無作,惡心之中無善無作。以是義故,但有作業。然彼作業,三聚法中心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攝。是心數中思數為體,故心法收;是意所行,故法入攝。 若依成實,意地具有作無作業。故彼`[成實第七]`論言:無有因緣令使意地無無作業。彼說作業與毘曇同。所言異者,不說心外別有思體。故彼`[成實第七思品]`論言:思若非意,更復說何以為意業?意行緣中說名為思。無作業者,三聚法中非色心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攝。不同形礙,復非情慮,說非色、心、意所行故,法入所攝。 大乘法中有作、無作,其中作業,思數為體。三聚法中心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攝。 無作業者,是心業故,得言是心;非心相故,得言非心。十二入中法入所攝。 意業如是(此一門竟)。 ^kh6uw3 次辨其相。身業之中有其三種。善惡無記。善中有二。一止二作。離身三邪是名為止。禮拜等事是名為作。惡中亦二。一止二作。要期作心不禮拜等。是名為止。作身三惡殺盜邪婬。是名為作。無記亦二。一止二作。捨無記心所起身業。是名為止。起名為作。 問曰:善惡止業之中。捨彼惡作。以為善止。捨彼善作。以為惡止。無記之中。何不捨彼善惡二作以之為止。乃捨無記作起之業。以為止乎。若無記中。還捨無記所作之業以為止者。善中之止。還應止彼善中之作不捨惡作。惡亦同爾。釋言。不類善惡二門。正相違返。`[正〔-〕【校異-甲】]`正相違故。有二相翻。一總二別。總而論之。以善對惡。以惡對善。別而論之。善中之止。必翻惡作。惡中之止。必翻善作。無記望彼善惡二門非正相違。非正違故。唯總相翻。無別相翻。總相翻故。無記翻彼善惡二門。不別翻故。無記之止。不翻善惡二門之作。無記之作。不翻善惡二門之止。當分之中。止作相翻。口業亦三。善惡無記。善中有二。一止二作。離口四過。是名為止。讀誦讚歎如法之音。是名為作。不善亦二。一止二作。不讀誦等。是名為止。作口四過。是名為作。無記亦二。一止二作。捨無記心所起口業。是名為止。起名為作。意業亦三。善惡無記。善有二種。一止二作。止離一切不善業思。是名為止。起善業思。是名為作。惡中亦二。一止二作。要期之心。止離善思。名之為止。起惡業思。是名為作。無記亦二。一止二作。止離威儀工巧等心。名之為止。起此名作。 問曰:殺生劫盜邪婬是身作者。口教他殺。仙人忿怒殺乾陀羅一國人民。是何業乎。論釋不同。若依毘曇。是身業攝。究竟成殺。要在身故。口教殺者。所教之人要身斷命。方始成業。仙人忿怒而殺人者。近住鬼神知仙意故。害彼國人。若依成實。口教殺者。則是口業。意瞋殺者。則是意業。故彼`[第八邪行品]`成實三邪品云。口亦能教。意亦能為。但身多故。名為身業。餘業道中。互造例然。邪婬一種。唯是身作。以其成業要在身故。如涅槃說。此三業中意名正業。身口二種。名為期業。期謂期會。從其業思。期會集成。在於身口。故名期業。又彼經言。意直名業。身口二業。名為業果。以從業思成身口故(此二門竟)。 次明開合廣略之義。開合不定。或總為一。通名為業。或分為二。一者作業。二無作業。此如上辨。或說為三。於中有三。一就具分別。謂身口意三種之業。二隨義分別。一者作業。所謂身口二種作業。二無作業。所謂身口無作之業。三者非作非無作業。所謂意業。三就性分別。所謂善惡無記之業。或說為四。謂黑白等四種之業。或說為五。如雜心說。身業有二。作與無作。口業亦爾。則以為四。意唯有作。通前說五。若依`[第七]`成實。意地亦有作無作業。若從是義。說業為六。或分為九。身口意業各有三種。善惡無記。則為九也。又如`[第九]`成實九業品中。更說為九。何者是乎。彼說欲界有其三種。一是作業。二無作業。三者非作非無作業。此如上辨。色界亦爾。則以為六。無色有二。一無作業。二者非作非無作業。通前為八。及無漏業。通前為九。或分十三。如毘曇說。身口有五。一者善作。二不善作。三無記作。無作有二。通前為五。無作二者。一善無作。二惡無作。無記羸劣不發無作。身業既然。口業亦爾。則以為十。意地唯有三種作業。通前十三。若依`[第七]`成實。意地亦有善惡無作。據斯以論。業有十五。或復說為二十三業。善業有十。謂不殺等。不善亦十。謂殺盜等。通身口意三種無記。便是二十三種業也。廣以分之。數別難窮(此三門竟)。 次辨三業輕重之義。三業之中。何者最重。於中先以身口二業。對彼意業以辨輕重。後別論之。言以身口對意辨者。意業最重。一切身口。由意成故。又惡業中邪見最重。能斷善根。作一闡提。善業之中。三乘出道最為殊勝。世間之中。非想業勝。皆是心作。故知意重。次就三業別明輕重。身中最重。出佛身血。口中最重。所謂破僧謗方等經。意中最重。所謂邪見惡業。如是善業之中。菩提之業最以為重。此三種中。身輕口中意為最重(此四門竟)。 次辨上下得報不同。如`[智論九十六]`龍樹說。不善有三。謂下中上。下生餓鬼。中生畜生。上生地獄。善中亦三。謂下中上。下生修羅。中生人中。上生天生。`[智論九十四]`又更分別。惡有四品。謂下中上及與上上。下生修羅。中生餓鬼。上生畜生。上上之者生地獄中。善中亦四。下者生人。中者生天。上品之者。得二乘果。上上之者。得無上果。又`[北本三十七迦葉品]`涅槃中善分四品。下生欝單。中生弗婆。上生瞿耶。上上之者。生閻浮提。蓋乃對道以分上下。彼欝單越。不任受道。下善生之。中上二品。生處難解。若對道法。中品之善。應生瞿耶。上生弗婆。但彼經中中上兩品。約報分耳。南閻浮提。受道中勝。上善生之。若對果報。以分四品。下生閻浮。中生弗婆。上生瞿耶。上上之者。生欝單越。三業之義。略辨如是。 ## 2三性業義 三門分別(釋名辨體一 分相二 就人分別三) 第一門中釋名辨體。三性業者。所謂善惡及與無記。順名為善。違名為惡。此違與順。如下五品十善中釋。非違非順說為無記。解有兩義。一對果分別。中容之業。不能記得苦樂兩報。故名無記。二就說分別。中容之業。如來不記為善為惡。故名無記。名義如是。體性云何。善有二種。一者生得宿習今成。二者方便對緣新起。不善唯一。不分生得方便之別。何故如是。一切惡法。皆由過去久習性成。不假現在。方便修起。為是不分。無記有四。所謂報生威儀工巧及與變化。苦樂兩報。名為報生。進止往來。是其威儀。營世生務。說為工巧。十四化等。名為變化(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相別有五。一約世法以為三性。一切凡聖身口意中止作兩善。斯名為善。止作兩惡。齊名不善。報生威儀工巧變化。通名無記。二約出家道法分別。一切凡聖身口意中止作兩善。名之為善。止作兩惡。齊名不善。報生無記威儀工巧及與變化。義別有三。如律中說。順法所作。斯名為善。違法所作。通名不善。非違順者。說為無記。三對果分別。生樂名善。生苦不善。不能生者。說為無記。於此門中。凡夫學人身口意中止作兩善。名之為善。能生樂故。止作兩惡。齊名不善能生苦故。報生威儀工巧變化。說為無記。不能生故。無學聖人。一切所作。通名無記。不能記得未來果故。故地持中。羅漢所犯名為無記突吉羅罪。罪既無記。善等亦然。四對理分別。理謂空理。順理名善。違理不善。非違非順。說為無記。於此門中。凡夫所作善惡無記。悉名不善。取性心起。違空理故。三乘聖人順理之行。名之為善。三乘聖人隨事所作。說為無記。五對實分別。實謂不空如來藏性。於此實性。順名為善。違名不善。非違非順說為無記。於此門中。諸佛菩薩真證行德。名之為善。凡夫二乘一切所作。悉名不善。菩薩法中緣修無漏。亦善不善。相順名善。以性違故。說為不善。餘非情法。說為無記(此二門竟)。 次就人論。人謂凡夫聲聞緣覺菩薩及佛。凡夫二乘及與菩薩。具有三業。如來一人。大小不同。小乘法中。宣說如來有善無記無不善業。如雜心說。又如成實。佛報無記。餘德是善。大乘法中。宣說如來一向是善無惡無記。故地持云。唯有如來。一切皆善。大智論中。亦同此說。故彼宣說十八不共一向是善。三性之業。略之云爾。 ## 3三受報業義 三門分別(釋名一 辨相二 就處分別三) 第一釋名。言三受者。所謂苦樂不苦不樂。逼惱名苦。適悅名樂。中容之受。捨前二種。是故名為不苦不樂。亦名捨受。所言業者。善惡等因起作三受。故名為業。 問曰:善惡能生五陰。以何義故。偏云受業不說色業想等業乎。如`[第八三受報業品]`成實論三受品說。受是實報。故云受業。餘是名報。故闕不論。言受實者。苦樂等報。正酬過去善惡之因。故名實報。自餘色等。非是正對善惡二因。故不名實。但是相從說以為報。故曰名報。彼論復言。受是最勝。故云受業。餘者不如。所以不說。所言勝者。酬因明顯生欣生厭。其力功強。故名為勝。餘不如是。故名不如。彼`[成實第六]`論復言。受於緣中相別可得。故云受業。餘不如是。癈而不論。云何受心緣中可得。如人說言火苦火樂。如是一切。以受緣中發生差別。酬報義顯。故名受業(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 問曰:何業能得苦受乃至何業能得捨受。釋言。惡業能得苦受。善業能得樂捨二受。惡業得苦。義在可知。善業之中。何者得樂。何者得捨。毘婆沙中兩師別論。一師釋云。善有三品。謂下中上。四禪已上上妙之善。能得捨受。故彼論言。得不苦不樂。是說為上善。中下二善。皆得樂受。 問曰:下地以何義故無捨受報。毘曇釋言。下地是麁。捨受是細。下地不寂。捨受寂靜。又復下地作善之時。但為受樂不為於捨。是故下地無捨受報。如此說者。三禪已還無有報心。而命終者。無報捨。故一師所立。三品善中。上下二善。能得捨受。中善得樂。如此說者。三禪已還。亦有報捨。有報捨故。三禪已還。報心之中。亦得命終。成實法中。同向後說。三品善中。上下二善。能得捨受。下者能得三禪已還捨受之報。上者能得四禪已上捨受之報。良以善法起不頓成。始微次著終則微妙離相寂靜。是故上下同得捨受。中得樂受。 問曰:捨受既從善生酬遂善因應名為樂。以何義故說名為捨釋言有以。下善所得。通應名樂。以輕微故。覺心不了。故名為捨。上善所得實是勝樂。以寂靜故。捨麁覺心。故說為捨。 問曰:所感上下二樂名為捨者。能感之善應名無記。釋言。不類。夫無記者。不能記得當來果報。方名無記。良以記法生果為義。但令生果。斯名為記。樂者是其覺知為義。上下二樂。覺心微少。故不名樂。說為捨矣。 問曰:下善所得樂果。覺心微故便名捨者。下不善業所得微苦。覺心亦少。以何義故。不名為捨。釋言。不類。苦性麁重。違心義強。皆有覺知。故不名捨。樂性輕薄。起不違心。生覺義微故說為捨。 問曰:苦樂並從業生。以何義故苦麁樂微。釋言。三界有為之法。體是無常生滅行苦。彼苦受者。用彼微細行苦為體。苦上生苦。苦增故麁。彼樂受者。亦用微細行苦為體。苦上生樂。浮薄故微。以苦麁故。輕重之苦。皆名苦受。以樂微故。麁為樂受。細為捨受(此二門竟)。 第三門中。就處論之。處謂三界五道差別。先就三界分別其相。苦受業者。依如毘曇。起在欲界。所得果報。亦在欲界。若依`[第六]`成實。苦受之業。起通三界。繫屬欲界。欲界正起。上界寄起所得果報。起通三界。繫屬欲界。欲界是其正受報處。上界是其寄受之處。 問曰:上界云何起苦。釋言。上界報欲盡時生憂惱心。憂惱即是苦受攝也。故彼`[第六五受品]`論言。苦樂隨身至於四禪。憂喜隨心至於有頂。憂苦並是苦受攝故。樂受業者。依如毘曇。在欲色界三禪已還。所受之報。亦在欲色三禪已還。若依成實。樂受報業。三界遍起。繫屬在於三禪已還。三禪已還。是正起處。三禪已上。是寄起處。所得之報。亦通三界。繫屬在於三禪已還。三禪已還。是正受處。三禪已上。是寄受處。捨受業者。起通三界。受報不定。若依成實。三界受之。 問曰:捨受既通三界。何故經中。說四禪上有捨受乎。成實釋言。四禪已上。更無餘受。故偏說捨。然實捨受。非不通下。若依毘曇。唯四禪上有捨受報。下地無之。下地設有`[受〔-〕【校異-原】]`受。是方便捨。三界如是。次就五道分別其相。苦受業者。五趣通起。受報亦然。下三趣中。受總報若。人天二趣。受別報苦。樂受業者。依如毘曇。五趣遍起。所得樂果。有總有別。總報之果。唯在人天。別報樂受。唯除地獄遍餘四趣。此云何知。如雜心說。善業有四。一現報業。二生報業。三後報業。四不定報業。此四種中。地獄造三。除現報業。以地獄中無善報故。餘四趣中。具起四業。明知。餘趣通有善報。若依`[第六五受根品]`成實。實受之業。五趣通起。所得樂受。亦遍五道。故彼`[成實第七利業品]`論言。善業大利。得人天報乃至涅槃。善業小利乃至三塗亦得少樂。捨受業者。依如毘曇。人天通起。報在色天。若依`[五受根品]`成實。捨受之業。五趣通起。受果亦然。三受報業。略述如是。 ## 4三界繫業義 五門分別(釋名一 能繫二 所繫三 處分別四 治斷五) 第一釋名。三界繫者。所謂欲色無色繫業。欲謂欲界。染愛塵境。名之為欲。欲別上界。名為欲界。然欲界中。亦著己身。但欲五塵。下有上無。為別上界。就欲名矣。色謂色界。對下以名。應名無欲。以此界中著內色形。從其所著故名為色。色別上下稱曰色界。言無色者。謂無色界。從其所取。應名心界。以此界中絕其色報。背下彰名。故云無色。以斯別下名無色界。言繫業者。釋有四義。一就業體以辨繫義。有漏之業體屬三界。是故名為三界繫業。二就得果以辨繫義。有漏之業受報之處。定在三界。是故名為三界繫業。三就業果相對辨繫。於三界中。業果相縛。是故名為三界繫業。故`[第八繫業品]`成實云。始從地獄乃至他化。於中受報名欲界繫。始從梵世至色究竟。於中受報名色界繫。始從空處乃至非想。於中受報名無色繫。四對惑辨繫。為其當界煩惱緣縛。故名繫業。 問曰:業果共相縛故名為繫者。以何義故不名繫果。偏云繫業。釋言。就果說繫亦得。今據業門故名繫業。又業是本故偏說之。又問。煩惱亦能繫`[果=業【校異-原】]`果。以何義故不說煩惱以之為繫。偏云繫業。釋言。煩惱理亦是繫。今就業門故云繫業。又業正種故偏說之。 問曰:無記不定報業何界繫乎。`[第八]`成實釋言。是欲界繫。所以者何。能是欲界業果報故。又問。繫業繫法何別。釋言。繫業局在三業。不通餘法。若論繫法。通業煩惱及彼相應心心法。等皆名繫法。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能繫。於中有四。一漏無漏相對分別。有漏是繫。無漏不定。小乘法中。一向不繫。大乘法中。無漏有二。一者真證。一向不繫。二者緣照。亦繫不繫。望分段果。不集不招。故名不繫。望變易果。因果相`[縛=續【校異-甲】]`縛。亦名為繫。謂於變易世間之中。受果報故。二就善惡無記分別。若言業體定屬三界。又為當界煩惱縛故名繫業者。一切有漏善惡無記。斯名繫業。若言得果定屬三界。又在三界因果相縛。名為繫者。有漏善惡名為繫業。無記不繫。無果報故。就彼善惡二業之中。不善之業定繫欲界。善業有二。一定二亂。亂者所謂施戒等善。繫屬欲界。定者所謂八禪定業。八中四禪。繫屬色界。四空定業。繫屬無色。三就身口意業分別。身口二業繫屬欲色。意業一種。通繫三界。四就罪福不動分別。罪者所謂不善之業。福者所謂散善之業。言不動者。八禪定業。此三種中。罪福二業。繫屬欲界。不動業者。繫上二界(此二門竟)。 次辨所繫。於中有二。一對繫業。明其所繫。二對繫法。明其所繫。業所繫中分別有四。一就有漏無漏分別。依如毘曇。有漏報法從業所生。是業所繫。無漏不從有漏業生。非業所繫。若依`[第八]`成實。一切有漏皆從過去有漏業生。是業所繫。無漏之法。亦從過去施戒等生。但是業果而非業繫。何故如是。經中說有不繫受故。又無漏法起必藉因。生必託緣。過去所修施戒等善。以之為緣。方便無漏以之為因。因力大故。所以不繫。論釋如是。若言因果共相屬著名之為繫。理亦無傷。大乘法中。真證無漏。非業所繫。變易無漏。是業所繫。二三性分別。依如毘曇。無記法中報無記法。是其業果。為業所繫。餘非業繫。若依成實。有漏法中三性之法。皆從過去有漏業生。是業所繫。故彼論言。我說業報有其三種。善惡無記。言善報者。有人過去修善法故今報純善。不善報者。不能男等貪欲之報。毒蛇蝎等瞋恚之報。如是一切。無記之報。義在可知。是業報故。是業所繫。又彼論言。諸所生法皆業為本。若無業本云何能生。故知。諸法皆業所繫。三內外分別。毘曇法中。眾生內報從業而生。是業所繫。外山河等一切境界。不從業生。非業所繫。 問曰:一切山河大地乃是眾生依報之果。云何說言非業所繫。又人作善便生好處。若人造惡便生惡處。云何說言非業繫乎。毘曇釋言。外山河等。還用外法四大為因。不由業起故非業繫。言作善業生於好處作不善業生惡處者。業力如風。善業風故。吹諸眾生。好處受樂。惡業風故。吹諸眾生。惡處受苦。然所住處。不由業起。故非業繫。若依成實。一切內外皆是業果。並是所繫。 問曰:外法非眾生數。先自有之。不由業有。云何說言是業繫乎。又復外法同類相生。如豆生豆麥生麥等。何用於業而云業果業所繫乎。`[第八]`成實釋言。外法雖復非眾生數。而是眾生共業果故。亦從業起。若言外法同類相生不由業者。是義不然。云何不然。如彼眾生。雖從父母和合所生。亦假於業。外法亦爾。雖復同類。迭相因起。由業。何傷。又一切物。不盡從於同類因生。如劫初時。一切萬物無因而起。明知。由業。由業生故是業所繫。四三聚分別。言三聚者。所謂色心非色非心。依如毘曇。色法之中。唯報五根及彼扶根色香味觸。是其業果。業之所繫。自餘一切方便長養眼等五根及外五塵。皆非業果。非業所繫。心法之中。唯有報生心心數法。是其業果。業之所繫。自餘一切三性心法。皆非業果。非業所繫。非心法中。唯有命根無想天報眾生種類及彼相應生住滅等。是其報法業之所繫。餘皆非報。非業所繫。若依成實。有漏法中。一切色法。一切心法。及非色心。通是業果。是業所繫。上來四門。對業分別。次對繫法明其所繫。依如毘曇。欲界地中一切有漏。為欲界中煩惱緣縛。名欲界繫。色界地中一切有漏。為色界中煩惱緣縛。名色界繫。無色亦爾。成實論中不存此義(此三門竟)。 次就處所分別繫相。依如毘曇。欲界繫業。唯欲界起。受報之時。亦在欲界。色界繫業。起在欲色。受報之時。唯在色界。不通餘處。無色界業。三界通起。受報之時。必在無色。 問曰:何故下界之中得起上業。身在上界不起下業。釋言。以其界地斷故。身生上界。下地法斷。是故在上不起下業。 問曰:若既欲界繫業唯欲界受非餘處者。如經中說。洗僧之福。得生梵世。洗僧散善。是欲界業。云何而得上界受乎。釋言。洗僧福德因緣導生禪定。故生梵世。非洗僧福親能生彼。經就遠緣故。說洗僧得生梵世。又問。禪定是上界業。唯上界受非下界者。經說。修慈正報梵世。後生欲界身心無惱。云何而言非下界受。釋云。慈體是上界業。唯上界受。經中所說。後生欲界身無惱者。彼修慈時。前後方便。身口柔軟不惱眾生。此之方便是欲界善故生欲界。身心無惱。若依成實。三界繫業當地亦起。在他界中亦得寄起。如在欲界修起八禪。則是下界寄起上業。又在上界起邪見等。則是寄起下界不善。又如初禪婆伽梵王語諸梵眾。汝但住此。我能令汝盡老死邊。汝等不須詣瞿曇所。亦是寄起欲界不善。又諸梵等。見佛禮拜發言讚歎。則是寄起欲界善業。 問曰:上界邪見等心是無記法。云何說言下界不善。成實釋言。經說。邪見是苦因緣。其猶苦報所有四大一切皆苦。邪見如是。云何無記。是不善故。繫屬欲界。又成實中。三界之果。亦得寄受。如上二界。報欲盡時。心生憂惱。此之惱苦。繫屬欲界。上界寄受。又經中說。洗僧之福。得生梵世。亦是上界寄受欲果。又經中說。修慈因緣。正生梵世。後生欲界身心無惱。亦是欲界寄受上報。大乘法中。同成實說。一切諸業。皆得寄起。悉得寄受。乃至正報。亦是寄受。非直殘氣(此四門竟)。 次辨治斷。於中有二。一總明治斷。二隨位別論。所言總者。毘曇法中。不善思業。煩惱相應。正斷其體。以斷體故。此業盡處。名為數滅。自餘一切身口惡業。及諸善業。但斷業思繫縛之義。不斷業體。不斷業體。故不名數滅。成實法中。斷煩惱故。令業不起。名為斷業。然彼宗中。由斷煩惱。令業不起。悉是數滅。不同毘曇。有是有非。故彼`[成實第二]`論言。見斷法者。謂示相慢及彼所起諸餘法也。修斷法者。不示相慢及彼所起諸餘法也。示相我慢是見諦惑。所起法者。謂此所生業及苦果。不示相慢是修道惑。所起法者。謂此所生業及苦果。故知斷處則是數滅。大乘法中。亦斷業體。以知諸業妄想心起本無法故。總相如是。次約諸位別以論之。依如毘曇。三塗惡業。有是見斷。有是修斷。凡夫先來。依見諦惑。所起之業。見道時斷。凡夫先來。依修道惑。所起之者。欲界修道九無礙斷。此義如後四業章中具廣分別。欲界地中人天所受別報惡業。得那含時一切皆斷。人天善業。得那含時。永斷繫縛。生上地時。永更不行。上界善業。隨地各別九無礙道斷其繫縛。生上地時。入涅槃時。永更不行。若依成實。三塗惡業。一向在於見道中斷。 問曰:毘曇三塗業中分為兩分。有是見斷。有是修斷。何故成實。三塗惡業唯見道斷。釋言。兩宗辨惑各異。毘曇法中。凡夫並起見諦修道二輪煩惱。迷理生者。是見諦惑。緣事生者。是修道惑。此二種惑。並發三塗不善意業。造業已竟。恒有`[能〔-〕【甲】]`能得法。得彼往業。繫屬行人。入見道時。見惑所起不善家。得一切皆斷。欲界修道九無礙時。修惑所起不善家。得一切皆斷。故分兩處。身口二業。唯修惑起。彼是世斷剎那斷故。無得得之。但為欲界業思。繫縛。斷業思時。彼縛亦斷。故名為斷。成實法中。凡夫之時唯起見惑。修惑成就而不現行。何故如是。彼宗之中。一切煩惱皆有取性。凡夫起惑取性則重。見道時斷。是故凡夫所起煩惱。悉名見惑。聖人起惑。取性輕微。凡夫起惑。不能如是。故凡夫時。不起修惑。良以彼宗凡時唯起見諦惑。故三塗惡業。悉見惑起。是故一切唯見道斷。欲界人天別報惡業。及與欲界一切善業。得那含時。一切不行。於中雖有禮拜等善。名用心起。是無漏善。非欲界業。上界善業。隨斷結處。一切不生。於中雖修禪定等業。名用心起。非是繫業。大乘法中。三塗惡業未起之者。至種姓時。畢竟不起。已起之者。有重有輕。重為定繫。輕為不定。所言定者。有三種定。一者時定。現生後時定受報故。二者報定。定得果故。三者處定。定於三塗受果報故。言不定者。亦有三種。一時不定。現生後時無定在故。二報不定。遇緣則受無緣不受。三處不定。於六道中。得受便受。無定所故。彼定業者。種姓時斷。不復用之。受惡果報。以種姓上生自在故。彼不定業。初地時斷。故地經中宣說。初地離惡道畏。又地持云。解行菩薩。轉惡趣報入歡喜地。明知。初地惡業永盡。解行已還。以悲願力用之受生。故地持云。種姓解行。或生惡道。又`[第三十二]`涅槃云。地前菩薩。過去世中微塵等業。以願力故。一切悉受。 問曰:`[地持第一]`論說種姓菩薩超過聲聞辟支佛上。聲聞法中入見道時。已於惡道畢竟不受。云何種姓乃至解行猶受惡道。釋言。二乘於生死中一向厭離。不願不墮。故見道時。三惡道業畢竟不受。地前菩薩。悲願隨物。故於三塗受惡果報。若爾地上何故不受。以業盡故。欲界人天別報惡業。亦至初地畢竟永盡。惡業如是。人天善業未起之者。至初地時。見法空寂。捨離取著。不復更起。若復通論。種姓已上。見諸法如。不復起之。已起之者。亦有二種。一者定繫取性心起。二者不定隨順世諦。假名心起。彼定繫中。有正有習。不定亦然。定中正者。種姓時盡。不復用之受生三有。以種姓上於六道中生自在故。定中習者。種姓已上。以悲願力轉為不定。用之受生。至初地時。究竟窮盡。故初地上名出世間。故彼法花優婆提舍。宣說初地為離分段。又楞伽云。初地菩薩。得二十五三昧。離二十五有。明知。初地三有報盡。不定之中所有正業。初地已上。猶用受身。彼初地上雖復內有法性之身。猶雜彼報。故大品中。宣說七地有其肉身。良在於此。至八地時。究竟窮盡。故`[南本第四終]`涅槃云。`[原本傍註曰南本無八地已上四字]`八地已上名阿那含。不復還來二十五有。又不更受臭身虫身。不定之中。微細習氣。至佛乃窮。以十地還未窮盡故。不得名為斷有頂種。唯佛盡故。獨佛善斷有頂種也。三界繫業。略之云爾。 ## 5三時報業義 五門分別(釋名辨相一 定其業體二 界趣分別三 因緣分別四 得果多少遲速分別五) 第一釋名辨其相。三報業者。所謂現生後報業也。受果於今。名之為現。次現報起。目之為生。過生方受。謂之為後。現起善惡。造作彼報。名三報業。名義如是。相狀如何。開合不定。或分為二。謂定不定。三時定受。名之為定。不定受者。名為不定。或分為三。以時統攝。無出現生後時業也。`[(良以…故)十二字〔-〕【甲】]`良以受報無出現生後報時故。定不定業得現報者。通名現業。生後亦然。或分為四。如經中說。前三種上。更加一種不定報業。則以為四。若現作業。現還受之。現若不受。於即不受名現報業。若現作業。次生應受生。若不受於即不受名生報業。若現作業生後應受。後若不受。於即不受名後報業。若現作業。於三時中。遇緣便受。不遇不受。名不定`[報=報業【校異-原甲】]`報。或離為八。向前四業。望果各有定與不定。故有八也。相狀如何。有業屬現還於現時定受果報。則以為一。有業屬現而於現在受果不定。遇緣便受不遇不受。則以為二。有業屬生而於生時定受果報。則以為三。有業屬生而於生時受報不定。緣會便受不遇不受。則以為四。有業屬後而於後時定受果報不可移轉。則以為五。有業屬後而於後時受報不定。緣會便受不會不受。則以為六。有業不定屬於三時。而於三時定得果報不可差脫。則以為七。有業不定屬於三時而於三時受報不定。緣會便受不會不受。則以為八。此八種中。義別有四。如經中說。一者時定而報不定。二者報定而時不定。三時報俱定。四時報俱不定。相狀如何。就彼三時定業之中。分為兩句。定得報者。以為一句。時報俱定。不定得者。復為一句。時定而報不定。就彼不定三時業中亦分兩句。定得報者。以為一句。報定而時不定。不定得者復為一句。時之與報。二俱不定(此一門竟)。 次辨業體。若對三報以定其業。此相易分。一切業中現所受者。說為現業。次生受者。說為生業。後中受者。說為後業。若就四業以定其相分別有二。一隨心分別。求現報者。說為現業。求生報者。說為生業。求後報者。說為後業。心無期`[為=限【校異-原】]`為。而造業者。說為不定。二就業相隨義分別。如`[第八報業品]`成實說。利而不重。是現報業。所謂於佛及諸賢聖父母等所。數起善惡。數起名利。起不慇至說為不重。以求上境數起善惡。故得現報。若於上境重心作業。此報廣大。非現能受。是故偏簡不重之者為現報業。 問曰:若言利而不重得現報者。`[成實第八]`末利夫人一食施佛。便得現果。何待利乎。釋言。有以。利而不重得現報者。是現報業而得現果。就因為論。不據其緣。末利夫人一食施佛而得果者。約心以分。是現報業。求現報故。若就業相以分四業。此不定業。得現果報非現報業。以不利故。但可為緣助彼過去不定報業而受今果。不`[關緣=開因【甲】]`關緣事。重而不利。是生報業。謂五逆等於一境上。不過起於一逆兩逆。故曰不利。於上境界。起此違害。非極重心。不能成辨。故說為重。此報重故。不得現受。何故如是。以身小故。則無大苦。以命促故。便無久惱。是故現在不受重報。五逆之業。引報促故。不至後中。故生受之。亦利亦重。是後報業。所謂輪王菩薩業等。彼業難成。非數不就。是故須利。彼報難階。慇至方剋。是故須重。以難成故。後中受之。不利不重。是不定業。就此業中。現及不定。善惡通論。生報業中。偏說其惡。後報業中。偏彰其善。蓋隱顯耳(此二門竟)。 次就界趣分別其相。界謂三界。趣謂六趣。先就三界分別其業。於三界中。一一皆得具起四業。總相如是。若隨人地以別論之。則有無量。人謂凡聖。地謂九地。始從欲界乃至非想。凡夫於彼九地之中。隨身何處。但令自地煩惱未盡。於自地中。具起四業。若結盡者。在欲界中。退種姓人。於自地中。具起四業。以彼可退還生自地故有生業。餘三可知。若不退者。於自地中。但造三業。除生報義。起餘三種。以不退者次身必定生上地故。在上八地。自地結盡。莫`[問=簡【考偽-原】]`問退性及不退性。於自地中。皆造三業。除生報業。自地結盡。次身必定生上地故。一切上界。皆無退故。不簡退者。自地如是。於上地中。結未盡處。具起三業。除現報業。身在下故。身在欲界。於上地中。結已盡處。退種姓人。亦起三業。除現報業。身在下故。退種姓人。容可退上生彼地故。得有生業。後及不定義在可知。若不退者。但造二業。除現生業。有餘二種。身在下故。除現報業。以不退者彼地結盡。次身必定生上地。故除生報業。若身在於初禪已上。至無所有。於上地中煩惱盡處。莫問退者及不退者。於上地中。皆起二業。所謂後報及不定報。身在下故。不造現業。天無退故。次身隨逐有結處生。故結盡處。不造生業。身在上地。於下地中。一切不起。下結斷故。毘曇如是。若依`[第八]`成實。凡夫身在一切地中。於其自地。結盡不盡。皆起四業。於上地中。所得禪處具起三業。除現報業。起餘三種。於下地中。亦起三種。除現報業。`[成實第八]`以彼宗中三界之業得寄起故。凡夫如是。次論聖人。若論聖人。身在欲界二禪三禪及第四禪。但令自地煩惱未盡。皆於自地具起四業。以此四地多生處故。身在初禪。於自地中。煩惱未盡。唯造三業。除其後報。何故如是。初禪之中天。雖有三處但有二。梵身一處。梵輔大梵。同在一處。聖人一處不重生故。無後報業。毘曇如是。若依`[第十三]`花嚴大智論等。初禪有其四天三處。是則聖人在初禪中亦起四業。一切聖人身在四空。於自地中煩惱未盡。皆起二業。所謂現報不定報業。現報之業。隨身受之。故有現業。不定之業。現在得受。故有不定。無多處故。無其生報及後報業。一切學人。隨所在處。自地結盡。於自地中。但造二業。所謂現報不定報業。於自地中。不重生故。不造生業及後報業。 問曰:凡夫退種姓者。於自地中。煩惱雖盡。猶起四業。聖人亦有退種姓者。何為不得具起四業。釋言。聖人雖有退者。終不經生。是故不得具起四業。自地如是。一切聖人。隨在何地。於上地中。所得之處。結未盡者。具起三種。除現報業。身在欲界。於上地中。結已盡處。退種姓人。亦起三種。除現報業。退種姓人。容可退上生彼地。故不退之者。於彼上地。結已盡處。但造一種。不定報業。身不在彼故無現業。更不生彼故無生報及後報業。一切聖人。身在初禪至無所有。於上地中結盡之處。但造一種不定報業。以生天者無退轉故。何故聖人生天無退。以色界上無退緣故。於下地中一向不造。學人如是。無學云何。釋言。無學得造現報及不定業二種善業。雖無文證。准彼那含。造業可知。毘曇如是。成實法中人釋不同。有人說言。聖人一向不造新業用之受生。設令造者。但起現報不定報業。不作餘二。論文似爾。故彼`[第八]`成實三報品云。無學聖人。不集諸業。學人亦然。雖有此言。其義難解。云何難解。有人先在見道已前修得初禪。依此初禪入見諦道。乃至那含後更修得二禪三禪乃至非想。用之上生。則是聖人造業受生。云何不造。以此難故。今更釋之。無學聖人。一向不造。學人不定。結盡之處。一向不造。與羅漢同。結未盡處。得有造義。 問曰:聖人作業生者。何故`[成實第八]`論言一切聖人散壞諸業不集不積滅不然等。答曰。聖人結盡之處。不集不造。非有結處亦不造義。故彼`[第八]`成實三報品中問曰。若人離此地欲還能集起此地業不。論自釋言。有我心者。還復起之。無我心者。不復更起。無我心者。是其聖人。聖人於彼離欲之處。方始不起。明知。未離得有起義。 問曰:聖人得造業者造何等業。於中略以三門分別。一辨惑相。二約惑辨業。三就地分別。言惑相者。一切聖人修道煩惱伏斷不同。乃有四種。一未伏未斷。未得上禪伏下煩惱名為未伏。未有聖慧斷下煩惱名為未斷。二已伏未斷。已得上禪伏下煩惱名為已伏。未有慧除名為未斷。三已伏少斷。已伏同前。言少斷者。如斯陀含。欲界修惑已斷六品。三微猶在名為少斷。一切地中同有此義。四已伏已斷。已伏同前。言已斷者。已有聖慧斷之畢竟。此之四義遍通諸地。惑相如是。次約諸惑有無之義。明其起業多少不同。當知。聖人於彼未伏未斷之處。具起四業。就所起中善具起四。不善唯二。謂現不定。聖雖造惡。但起意業不發身口。又意業中輕而不重。是故唯造現及不定。餘二全無。於彼已伏未斷之處及少斷處。但造善中現與不定。餘悉不起。於彼已伏已斷之處。一切不造。設令起之。是習非正。不能牽報。次就地論。依如彼宗。聖人身在欲界二禪三禪四禪。煩惱未盡得起四業。若已盡者。一向不造。若在初禪煩惱未盡。得造三業。除其後報。若已盡者。一向不造。於上地中。結未盡處。得造三業。除現報業。結已盡處。一向不造。於下地中。一向不為。成實如是。大乘法中。分段之業。種姓已上一向不為。若別分之。不善四業。種姓已上。一向不作。人天善業。初地已上。一向不為。地前菩薩。縱令受身。但以悲願受於本業。初地已上。得法性身。設有人天微細習身。乃是本業非是新作。種姓已上。不造業故。不須約就界地論之。種姓已前。位分未成相同凡說。以實論之。十信已上。亦能不起分段之業。聖人造業差別如是。 問曰:頗有自地煩惱猶未窮盡而得造作上地業不。釋言。得有。謂欲界中煩惱未盡。修習成就未來禪定。此則是也。未來禪定與彼初禪。同招梵果。故名上業。 問曰:此業四種業中得具幾業。此義不定。依如毘曇。凡夫修得則具三義。除現報業。聖人修得。則具二業。所謂生報不定報業。相狀云何。或有凡夫。欲愛未盡。修得未來。得未來竟更斷殘結。得初禪定。是人命終。用此未來及初禪定。而生梵處。此則名為生報之業。復有凡夫欲愛未盡。修得未來。則於欲界經生已後。復斷殘`[結=結此人命終【校異-原】]`結。用此未來及初禪定。生於梵處。此則是其 `[名為後為〔-〕【校異-原】]`名為後為後報之業。不`[定=定可知【甲】]`定。凡夫如是。聖人何故但造二業。聖人之中。初二果人。欲愛未`[盡=盡得初禪定是人命終【校異-原】]`盡。得未來禪。是人後時斷欲愛。盡用此未來及初禪定。而生梵處。此則是其生報之業。不定可知。以何義故非後報業。聖人欲界。經生之者。終不上生。不同凡夫經生而往。故非後業。又未來`[禪=初【考偽-原考偽-甲】]`禪禪中下品。設生梵處。唯得初天一身果報。不至二身。故非後報。若依阿育王傳。欲界地中經生聖人。亦得上生。依如彼說。聖人亦用未來禪定為三報業。與凡夫同。界別如是。次就趣論。依如毘曇。不善四業。五趣具起。善中四業。人天鬼畜四趣。具起。地獄之中。但有三種。除現報業。地獄之中。無善報故。雖有三種。成而不行。此義難解。如仙譽王殺婆羅門生地獄中。發生信心生甘露國。如慈童女在地獄中發生慈心捨地獄身。如涅槃說。魔王教`[彼=化【校異-原】]`彼地獄眾生。專念如來。於施隨喜。此等皆於地獄之中發生善心。云何不行。釋言。論說善不行者。當應就彼方便為言。以地獄中無聞思修。名善不行。生得善根。非令不行。向前所舉。當應悉是生得善矣。若依成實。善惡四業五趣皆起。彼`[成實第七]`說三塗有善報故(此三門竟)。 次辨因緣。現報業中。若當一作而獲報者。但可名緣不得名因。斯乃現緣助於過去不定報業。得今果故。若當數作而得果者。得名為因。用其多作。方名因故。`[成實第八]`論中宣說。利而不重。是現報業。現業得果。是甚難故。多作之者。方得為因。若論生後不定報業。一作多作皆得為因。亦得為緣。經生業熟。得果易故。於中親生。說之為因。疎助他者。說之為緣(此四門竟)。 次明得果多少遲速問曰。幾業得一身報。雜心釋言。生後不定得一身果。現報業者。但得別報苦樂等受。不得一身。多少如是。言遲速者。 問曰:頗有前念作業後念之中則得報不。論言。不得。業未熟故。要經多時方乃得報。三時報業。略辨如是。 ## 6曲穢濁業義 曲穢濁業。如毘曇說。彼論宣說。曲者從諂起。穢從瞋恚生。欲生謂為濁。世尊之所說。諂心不端。難出生死。難入涅槃。猶如曲木難出稠林故名為曲。從斯曲法所起三業。皆名為曲。以其因果相似法故。瞋恚之心。能穢自他。故名為穢。穢法所起身口意業。名之為穢。果似因故。貪心濁亂。猶如濁水。故名為濁。濁法所起身口意業。名之為濁。 問曰:餘結亦能起業。何故不說。釋言。今據一門為論。餘`[結=法【校異-原】]`結起業。皆入是中。所以不說。曲穢濁業。略之麁爾。 ## 7黑白四業義 兩門分別(釋名一 辨相二) 第一釋名四業之義。眾經通說。名字是何。一黑黑業。二白白業。三黑白業。四不黑不白業。言黑黑者。是不善業。不善鄙穢。名之為黑。因果俱黑。名黑黑業。言白白者。是其善業。善法鮮淨。名之為白。因果俱白。名白白業。言黑白者。是其雜業。善惡交參。名黑白業。所言不黑不白業者。是無漏業。如`[南本第三十四]`涅槃云。無漏寂靜離黑白相。是故名為不黑不白。 問曰:無漏白中最勝。以何義故名為不白。成實釋言。一切世人重有漏善。故名彼善以之為白。無漏捨彼。故名不白。又得涅槃寂靜之果。離於白相。從其所得故云不白。又無漏業。白中最勝。過於餘白。故云不白。如轉輪王。體實是人。以殊勝故。世間咸言轉輪聖王清淨過人。無漏亦爾。故云不白。`[大論第九十四]`龍樹釋云。是無漏業。與空無相無作相應。離分別相。是故名為不黑不白。又有漏業。黑白相待。無漏離待。故名不黑不白業也。名字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論釋不同。若依毘曇。色界善業名為白白。三塗所受一切惡業。名為黑黑。鬼畜之中別報善業。欲界人天一切所受善惡二業。名黑白業。亦名雜業。此前三種。對治無漏。是第四業。故`[第三]`雜心云。色有中善業。是白有白報。黑白在欲中。俱黑說不淨。若有`[思=慧【考偽-甲】]`思能斷是諸業。無餘。當知。第四業。 問曰:何故色界善業偏名為白。白相顯故。離無慚愧及瞋恚故。欲界善業。何故非白。雜不善故。無色善業。何故非白。彼實是白。白相不顯。是以不說。云何不顯。造因之時。不具三業十善道相。受報之時。但有生陰而無中陰。又生陰中。但有四陰而無色陰。以如是等白相不具故不名白。何故三塗一切惡業皆為黑黑。以其因果一向黑故。故彼`[第八四業品]`成實破毘曇云。有人宣說。色界善業以為白白。三塗之業。以為黑黑。欲界人天所受之業。以為黑白。十七學思。為不黑白。是義不然。准彼以驗。故知毘曇三塗惡業以為黑黑。何故宣說。鬼畜之中別報善業以為雜業。彼作因時。與惡和雜。得報之時。與苦參受。故說為雜。 問曰:何故別報善業偏在鬼畜不通地獄。地獄苦重能感之因唯不善故。鬼畜報輕能感之因得雜善故。此云何知。如`[第三]`雜心中辨明現報生報後報不定報業。此四善業。地獄有三。除現報業。以地獄中無善果故。餘四趣中。`[具〔-〕【甲】]`具造四業。明知。鬼畜有善業果。以其得造現報善故。又如經說。阿修羅等受報如天。明有善業。 問曰:若言鬼畜之中有善果者。何故成實破毘曇。云有人宣說三塗之業為黑黑乎。彼舉惡業不妨有善。若有善者與成實同。成實論家竟何所破。釋言。同者成實不破。於中異者。成實破之`[第九]`成實宣說。地獄之中。初出炎火。則得寒氷觸身之樂。并猪犬等食糞之樂。如是一切皆是善果。毘曇說為不善之報。此乖成實。成實。破之。不破善果。何故人天一切善惡悉為雜業。以因雜惡果雜苦故。第四業者。如彼論說。有其十七無漏學思。為第四業。思是思數。此是業體。故偏說之。何者十七。如彼論說。說有十二思。斷於黑報業。四思能斷白。一思二俱離。是則通合有十七思。所言十二斷黑業者。見道之中。有其四思。修道之中。`[有=有其【甲】]`有八思。是故通合有其十二。見道四者。謂四法忍相應思也。此四正斷欲界地中三塗惡業。故云斷黑。 問曰:忍體亦斷惡法。以何義故偏說思乎。釋言。忍心非不斷惡。但思是業。今為辨業故偏說之。相從以論。忍等是其思業眷屬。亦得名思。 問曰:法智相應之思。何故不說。釋言。法智累外證除。非正斷故。所以不論。又問。比忍相應之思。何故不說。釋言。比忍相應思者。但斷上界無記染思。不斷不善。所以不說。修道八者。欲界地中修道對治有九無礙九解脫道。九無礙中前八。無礙相應思也。此八正斷欲界黑業。故云斷黑。 問曰:毘曇說三塗業以為黑黑。見道中斷。是中何處更有黑業。而言修道八思斷黑。此如上釋。凡夫具依見修二惑發三塗業。見道煩惱。迷理生故。但發意業。修道煩惱。緣事起故。具發三業。見修煩惱。所發意業起已。謝往有得得之。入聖道時。斷彼業得令不屬己。名之為斷。見惑所起。見道中斷。修惑所起。欲界修道九無礙斷。第九一品在後別論。故說前八斷黑報業。修惑所起身口二業。以其世斷剎那斷故。無得得之。但為修惑緣縛彼業。修惑斷時。修業免縛。名之為斷。斷之品數。與斷修惑所發意業。其義相似。所言四思能斷白者。四禪地中修道煩惱相應染思。皆能繫縛自地善業。一一地中。各有九品無礙解脫。斷其繫縛。就彼四禪九無礙中。分取第九相應思業。以為四思。此四正斷四禪善上繫縛之義。名為斷白。不斷善體。 問曰:四禪九無礙思皆能斷除善上繫縛。以何義故偏說第九能斷白乎。釋言。前八非不能斷。但彼四禪地地之中九品染思。共縛自地一切善法。前八重縛。雖復斷竟。第九一重繫縛。猶在令自地中一切善法皆不得脫。故不名斷。彼第九品無礙起時。斷彼微品染污業思。令自地中一切善法皆得解脫故。偏就之以說斷白。所言一思二俱離者。欲界修道九無礙中第九品邊相應業思。以之為一。此思正斷黑黑業中第九微品。并斷欲界一切雜業。名為俱離。故`[第三]`雜心云。斷黑黑業及黑白業名俱離矣。於彼黑業及雜業中。不善意業斷其得體。自餘一切不善身口。及雜業中一切善法。但斷繫縛不斷得體。 問曰:欲界前八無礙非但斷黑亦斷雜業。以何義故不名俱離。釋言。前八斷黑業時。雜中惡業。隨分亦斷。但雜善上繫縛未盡。是故不得說斷雜業。彼雜善業猶為自地微品黑業及雜惡業所繫縛故。 問曰:若言雜善之上繫縛未盡不得名為斷雜業者。前八無礙斷黑未盡。亦應不得說斷黑業。釋言。惡業斷體名斷。以斷體故。隨分盡處得與斷名。善斷繫縛不斷其體。善斷縛故。欲界地中九品不善。共縛欲界一切善法。前八無礙。雖斷善上八重繫縛。第九一重繫縛。猶在。繫縛在故。一切善法未有脫處。故不說斷。 問曰:若使惡斷體故隨分盡處得名斷者。前八無礙亦斷雜中八品惡業。以何義故不說斷雜。釋言。彼惡與欲界善合為雜業。雖斷雜惡。雜善未出故不說斷。其猶頭頂手足等事共成人身。雖斷手足不名殺人。此亦如是。 問曰:若言前八思時雜善未出。雖斷雜惡不名斷者。黑業之中。雖斷意業。身口二業。未免緣縛。以何義故。得名斷黑。釋言。有以。彼黑業中意為正業。身口隨業。意為正故。前八思時。雖身口業未免緣縛。正業已除故說斷黑。如人斬頭或復截腰。手足雖在而名被殺。雜中雖斷不善意業。善中意業。被縛未出。善惡身口。亦未免縛。故不說斷。 問曰:無色無漏業思。何故不說為無漏業。理亦通是。但非前三對治法故。所以不論。毘曇如是。 `[第八四業品]`成實法中四業。復異彼說。色界無色界業。一向是白。及欲界中純善之業。亦名為白。阿鼻之業。一向是黑。自餘地獄及鬼畜中純苦之業。亦名為黑。欲界人天。非純樂業。及下三趣非純苦業。通名為雜。一切無漏。通名不黑不白業也。就無漏中別而論之。唯取思心以為業體。故彼成實九業品云。意思名業。通則俱是`[第九十四]`大智論中。地獄之業。鬼畜少分。是其黑業。論自釋言。是中眾生。大苦悶極故名為黑。一切天業。是其白業。論自釋言。三界諸天所受樂報。自在明了故名為白。人及修羅八部神等所受之業。名黑白雜。以此業中有善有惡受報之時苦樂雜故。一切無漏。能破不善及有漏善。并拔眾生善惡之果。名不黑不白。`[第三十一迦葉品]`涅槃經中。三塗之業名之為黑。上二界業。說之為白。欲界地中人天之業。以之為雜。一切無漏。為不黑不白。四業如是。 ## 8五逆義 七門分別(釋名辨相一 三業三毒分別二 輕重分別三 多少次第四 人處分別五 受報久近六 可盡不盡分別七) 第一門中。釋名辨相。 言五逆者,謂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此之五種,經名為逆,亦名無間。 何故此五.偏名為逆。以其背恩.違福田故。殺父殺母.背恩故逆,餘三違於福田故逆。殺阿羅漢破和合僧,違僧福田。出佛身血,違佛福田。 問曰:三寶皆是福田,以何義故不說違法。釋言:謗法重於五逆,是故不入五逆罪中,其猶五逆不入四重。 ^48czsl 此五何故名無間業?釋有四義: 一、趣果無間,故曰無間。故成實言:捨此身已,次身即受,故名無間。 二、受苦無間。五逆之罪,生阿鼻獄,一劫之中,苦苦相續,無有樂間。因從果稱,名無間業。 三、壽命無間。五逆之罪,生阿鼻獄,一劫之中,壽命無絕。因從果因`[因=目【甲】]`,名為無間。 四、身形無間。五逆之罪,生阿鼻獄,阿鼻地獄縱曠八萬四千由旬,一人入中,身亦遍滿,一切人入,身亦遍滿,不相障礙。因從果號,名曰無間。 名義如是。 ^0u4yeb 次辨其相。前之四種,相顯可知。破僧難識,今宜廣辨。 ^cewk8s 破僧之義,汎釋有二:一、破羯磨僧;二、破法輪僧。 於中略以六句分別:一、明破法;二、明破人;三、明破時;四、明破處;五、明破相;六、明破性。 言破法者,法有二種:一、邪;二、正。邪為能破,正為所破。 就正法中,汎釋有三: 一、**出家眾法**,謂百一羯磨出家之者,詳崇不乖,方得成僧。若不如是,不名為僧,是故名為出家眾法。 二、**出家行法**,所謂**四依**:一、盡形壽樹下常坐;二、盡形壽著糞掃衣;三、盡形乞食;四、盡形有病,服陳棄藥。共行此法,方名出家,方名為僧。若不行此,不名為僧,是故名為出家行法。 三、隨行別法,所謂禮拜、學問、誦經、坐禪、念定,乃至修習無漏聖慧。如是一切,隨人異習,非出家者同崇之法,是故名為隨行別法。 三中,前二是其僧法出家之行,後之一種,道俗通行,不止出家,不名僧法。 就僧法中,初者是其**羯磨僧法**,第二是其**法輪僧法**。 是僧者,是其所破;非僧法者,非是所破。 所破如是。何者能破? 破羯磨中,更無別法。 破法輪僧,用於五邪:一者、乞食;二者、`[糞=著【校異-甲】]`糞掃衣;三、樹下坐;四、不食酥鹽;五、不食魚肉。前三相似,後二妄語。以此五種,翻違正法,故名為破,破法如是。 ^zi5e1j 次辨破人,於中有三:一、明所破;二、明能破;三、就能所辨定多少。 就所破中,有其二種: 一、羯磨僧,出家之中,具戒比丘四人已上,不簡凡聖,在一界內,於彼百一羯磨之法,同遵不乖,名羯磨僧。 二、法輪僧,出家之士,不簡凡聖,**同行如來四依正法.和而不乖**,名法輪僧。 有人說言:四真諦者是其法輪,會諦之人名法輪僧。然彼四諦乃是隨人別行法中法輪之義,非僧法中戒僧法輪。 若當四諦是法輪者,調達破僧應說五諦,翻違四諦,以說五邪翻四依故,明知四依是其法輪。若言聖人會諦之者是法輪僧,在家聖人應名為僧,彼非僧故,明知不以會諦之人為法輪僧。 良以世人所取謬濫,今以四句辨之令異。辨相云何? 一者法輪而非無漏,謂出家凡夫奉行四依故名法輪,未證聖道故非無漏。 二者無漏而非法輪,謂在家聖人內有聖解故名無漏,不行四依故非法輪。 三者無漏亦是法輪,謂出家聖人內有聖解故曰無漏,奉行四依故名法輪。 四非無漏亦非法輪,謂在家凡夫內無聖解故非無漏,不行四依故非法輪。 以此辨之,相別可知。 此二僧中,破羯磨僧.通破凡聖,凡僧乖聖.亦名破故。破法輪僧.在凡非聖,聖信成就.不可壞故。 所破如是。 ^yao510 次辨能破。破羯磨僧見愛俱能,破法輪僧局在見行,以利根人方能破故。又破羯磨通其淨行,毀禁之人除犯重者皆能破之。破法輪僧局在清淨,以毀禁人人不信故,不能破僧。故雜心云:久清淨人乃能破僧。 能破如是。 次就能破所破之人辨定多少。 破羯磨僧於一界內極少八人得成破僧,彼此成眾別作法故。 破法輪僧於一界內極少九人方得成破。 何故須九?正眾四人是其所破,邪眾五人是其能破,故須九也。 邪眾之中何故須五?調達一人自稱為佛,餘四為眾,故須五也。 問曰:邪中有佛有眾故須五者,正中亦有佛之與眾,何不說十乃說九乎? 釋言:正中雖復有佛,佛非僧攝,是故不論。邪中調達雖自稱佛,體實是僧,故說為五。又正破時佛不在眾,若佛在眾,調達比丘無有威德不能破僧,故不論佛。 問曰:破彼羯磨僧時,兩眾異處別作羯磨,故須彼此並皆成眾。破法輪者,但破行法不關眾事,何須彼此皆成眾乎? 釋言:有以破法輪者,必須羯磨和眾忍可邪法方行,故須彼此皆成眾矣。破人如是。 ^yrdbzb 次辨破時,於中有二:一明破時、二明破竟久近之時。 正破時者,破羯磨僧時節寬長,從佛在世乃至法末皆得破之。破法輪僧時節短促,唯佛在世不通末代。 故雜心云:「不結界前後,牟尼般涅槃,瘜肉未出時,及無第一雙,於此六時中,則無破法輪。」不結界一、破僧前二、破僧後三、牟尼涅槃四、瘜肉未出五、無第一雙六,此六時中無破法輪。 不結界者,破法輪時必依羯磨,羯磨依界,故不結界不得破僧。 言前後者,彼破僧前及破僧後,此二時中眾僧一味不可破壞,故無破僧。 已涅槃者,佛涅槃後.無正師故.亦無邪師,故無破僧。 所言瘜肉未出時者,調達惡人,起於惡戒、惡見之患,如瘡瘜肉。此未出時,亦無破僧。 無第一雙。舍利目連,此之二人,弟子中標,名第一雙。此未有時,則無破僧。何故如是?調達見佛有勝弟子,學佛別蓄勝弟子故。又此二人能和合僧,故有此雙,方起破僧。蓋乃是其佛力、法力、一切眾生善根之力,故使然矣。 ^zje7w5 問曰:世尊未出之時,亦無破僧,何故不論? 釋言:六時不破僧者,有僧時說。佛未出時,本未有僧,知後就何說為不破?是以不論。以此六時不破僧故,名為短促。 問曰:破僧前後二時:一、王舍城調達比丘宣說五邪行籌,和眾五百新學受籌之時;二、在伽耶邪正兩眾別作法時。此二時中,何時正破? 釋言:二時俱有破義。王舍行籌,破行法時;伽耶布薩,破眾法時。是故二時皆名破僧。 問曰:伽耶別作布薩,乃破眾法,不關行儀,何故名為破法輪乎? 彼作羯磨,忍邪必定,故亦名為破法輪矣。[頌疏18](俱舍論頌疏18-.md#^hxvss9) 此正破時。 ^kzoq96 破竟久近,還復和合,如`[成實第八]`經中說:不經一宿,僧還和合。 何因故和?由舍利弗及目連故。目連以通.令其調達眠而不覺,又現勝通.化彼新學五百比丘.令其生信,舍利辨說.令其生解,還來歸正。故得和合。 破時如是。 ^gju55b 次辨破處。 如論中說:破羯磨僧在三天下,除欝單越,彼無僧故。破法輪僧唯在閻浮,不在餘方。何故如是?論自釋言:此有正道,故有邪道;此有正師,故有邪師。故在閻浮。 又破羯磨局在界內,所損之處亦在界內。破法輪者,破處局在一界之內,所損遍滿三千世界。故律經言:三千世界一時之中,應學不學,應誦不誦,應習禪定不習禪定,乃至應入無漏聖道,不得入之。 破處如是。 ^zwxic2 次辨破相。破羯磨僧要是大僧,一界之內,下極八人,分為兩眾,彼此各作如法羯磨,方名破僧。若一處作,一處不作,此直名為別眾羯磨,不成破僧。又設二處並作羯磨,若當作其非法羯磨,`[以法羯磨〔-〕【考偽-原】,非法羯磨【甲】]`以法羯磨皆不成破,以其所作非僧法故。破法輪者,亦是出家具戒之人,在一界內,下極九人,正眾有四,邪眾有五。調達一人自稱大師,宣說五邪,四人忍可,違背正眾,不得同崇四依之法,名破法輪。有人釋言:調達五人化彼正眾,四人從邪,方名破僧,故須九人。是義不然,化正從邪,破僧所損,非是破僧。所言破者,本是一和,今分兩和,方名破僧,與破羯磨大況相似。 問曰:向前破羯磨中,兩眾皆作如法羯磨,方名破僧。破法輪中,何不如是一正一邪,乃名破乎?釋言:兩異不得相類。前破羯磨,情乖故破,非是法乖,故無別法。破法輪者,法乖故破,故立邪法,翻違正軌,名為破矣。破相如是。次明破性。破僧何性?若論破罪,是其口業不善之性;若論所破,不和合性。不和性者,是四相中第四壞相,三性之中是不隱沒無記性也。破僧如是。此破僧中,破羯磨僧罪輕非逆,破法輪僧罪重故逆。上來第一、釋名辨相(此一門竟)。 次就三業三毒分別。言三業者。五逆之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是其身業。破僧之罪。是其口業。言三毒者。前之四種瞋心所起。破僧一種。貪嫉心發。以貪名聞。妬嫉心故破壞僧輪(此二門竟)。 次辨輕重。殺父最輕。殺母次重。殺阿羅漢罪復轉重。出佛身血轉轉彌重。破僧最重。故`[第八]`成實云。破僧最重。何故如是。離三寶故。令僧離佛。亦礙法寶。又於佛所起深嫉心。違轉正法。復惱大眾。應入聖者。不得入聖。坐禪學問讀誦禮拜。如是等事。一切不得。所以最重(此三門竟)。 次辨多少次第之義。 言多少者,一人極多得造幾逆。若論佛在得具造五,先作破僧後造餘四。若佛去世極多造三,謂殺父母及殺羅漢。問曰:前說一人不過起於二三,今云何言得具起五?釋言:義推得有具理,就人別論無過二三。 言次第者,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此四相望無其次第,隨何在先皆得起之。 若以破僧對殺父母、殺羅漢等,破僧在先,久[九]清淨人能破僧故。若先殺父殺母羅漢,人不信受,何能破僧? 若以破僧對出佛血,次第不同。若依雜心,要先破僧.後出佛血,清淨之人能破僧故。四分律中.先明出血.後明破僧,彼說云何?提婆達多先教世王殺害其父,自欲殺佛望為新王,新佛化世故先害佛,以害佛故.惡名流布.利養斷絕,五人相將.家家乞食,因即起於破僧之心,遂便破僧。故知破僧定在其後。 二說云何?並是聖言,難定是非。若欲和會,律中所說,就最初者出血無犯,故得破僧;雜心所論,據彼後時所防者語。必先破僧後得出血,若先出血不得破僧(此四門竟)。 ^xb33tj 次就人處分別其相。言就人者。依如雜心。唯男與女。能成逆罪。`[唯男=餘皆【考偽-原】]`唯男不能成其逆罪。就五逆中。破僧之罪。局唯男子不通男女。成實無文。准彼所明七惡律儀。不能男等得有成義。五逆應然。於中破僧。其唯男子餘通男女。不能男等亦能起之。言就處者。所謂三界五道處也。三界之中欲界能起。上界不能。五道之中人趣起之。就人趣中。破僧出血局在閻浮。餘通三天。除欝單越(此五門竟)。 次明受報時節久近。 五逆之罪,若有作者,阿鼻獄中一劫壽報。 問曰:有人具造五逆,是人為當一劫之中具受五報?為當前後? 如阿含中,同在一劫,火有厚薄,涅槃亦然。 若依`[雜心第十一]`毘曇,具五逆者,五劫受報,不在一時。[成實](成實論#^ni2ll3)亦然。故彼`[成實第八]`論言:「是罪重故,久`[受〔-〕【甲】]`受重苦,於是中死,還是中生。」若此劫盡,生於他方阿鼻獄中。 問曰:五逆是生報業,次身受者.可是生業,後餘劫中所受之者.便是後業,云何名為生報業乎? 釋言:重罪報分相排,所以無過。若無初逆,不至後劫,是故猶名生報業矣(此六門竟)。 ^04m04l 次明五逆可盡不盡。五逆之罪。是定報業。假修對治。但可令輕。不可令盡。故`[第七]`成實云。五逆之罪。但可令滅。不可都盡。如王法中有重罪者。但赦令輕不可全放。故彼闍王殺父之愆。諸佛懺悔。如來但言阿闍世王重罪微薄。不言滅盡。五逆之`[業=報【校異-原甲】]`業。略之云爾。 ## 9六業義 六業之義。如`[第九六業品]`成實說。所謂地獄畜生餓鬼人天之業及不定業。是其六也。三塗業者。如經中說。十不善業。上生地獄。中生畜生。下生餓鬼。又身口意具起不善。生地獄中。具二重者。生畜生中。具二輕者。生餓鬼中。如彼`[第九]`成實六業品中。無量分別。不可具論。人天業者。散善下業。生於人中。散善上業。生於欲天。八禪定業。生色無色。不定業者。如論中說。微善下惡名不定業。微末之善。或三塗受。或在欲界人天中。受故曰不定。下惡亦然。 問曰:三塗無善業果。云何下善三塗中受。論釋不同。毘曇法中。地獄之中。全無善果。鬼畜分有。成實法中。下三惡皆有善果。六業如是。 ## 10七不善律儀義 五門分別(釋名辨相一 開合廣略二 對治分別三 得捨成就四 形趣分別五) 第一門中。釋名辨相。不善律儀。無作惡`[也=法【校異-原】]`也。惡法違損。稱曰不善。禁制之法。名之為律。律猶法也。惡行順法。稱之為儀。 問曰:惡法何所禁乎。釋言。禁善通名禁矣。律儀不同。一門說七。謂殺盜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相狀如何。如論中說。殺律儀者。屠牛屠羊屠犬獵師司獵魁膾守獄養猪養鷄捕魚捕鳥呪龍等事。如是一切。是殺律儀。 問曰:養猪養鷄等事皆非是殺云何名為殺生律儀。養皆為殺故入殺中。盜律儀者。謂常作賊以活命等。婬律儀者。如`[成實第九]`論中說。非道行婬及婬女等。妄語律儀。論言。所謂常習歌戲及俳兒等。兩舌律儀。謂喜讒謗讀誦。讒`[盡=書【甲】]`盡遘合國事。如是等也。惡口律儀。論言。獄卒及常惡口自活命等。綺語律儀。謂常合集不正言辭令人笑等(此一門竟)。 次辨開合。總之唯一。就具分二。前三身業。後四口業。相別有七義。如上辨。對因分別有二十一。謂前七種隨上中下三品心發。是故合有二十一種。約惑分別有六十三。前二十一隨貪瞋癡三煩惱起。是故通合有六十三。`[成實第九]`問曰。有人先依下心得惡律儀。後更以彼中上心起。更得以不。論釋不同。若依毘曇。一得已後終不重得。與善律儀其義相似。若依`[第九]`成實。隨何心起。念念更得。又問。有人貪心之中得惡律儀。是人後時更以瞋癡起於不善。重得以不。論亦不同。類前可知(此二門竟)。 次對境論。`[成實第九]`問曰。為望所殺所盜所婬等所而發律儀。為於一切眾生邊得。答曰。一切眾生邊得。若望別境。但得不善不名律儀。以其律儀類通故爾。由類通故。殺一眾生得二無作。一惡業無作。二律儀無作。望餘眾生。但得一種律儀無作。 問曰:已知不善律儀。普於一切眾生邊得。為於現在眾生邊得。亦於過未眾生邊得。論釋不同。若依毘曇。唯於現在眾生邊得。過去未來不可殺故。若依`[第九]`成實。通於三世眾生邊得。三世皆得起惡心故(此三門竟)。 次明得捨成就之義。先明其得。依如毘曇有二種得。一者作得。二受事得。言作得者。有人生在屠殺兒家。未殺已來未得律儀。一殺已後得惡律儀。乃至盡壽。更無新得。言受事者。有人生在非屠殺家。作如是言。我當盡壽殺生自活。爾時即得不善律儀。乃至盡壽。更無新得。盜等皆然。若依成實。隨行惡時。念念皆得不善律儀。不局前二。 問曰:七種具作具受方得律儀。不具亦得。毘婆沙說。具足乃得。若不具者不名律儀。毘曇成實不具亦得。故`[第九]`成實言。若具不具皆得律儀。雜心說言。不能言者。得身律儀。非口律儀。明知不具。次辨其捨。依如`[雜心第三]`毘曇。有四時捨。一受善戒。二者命終。三得諸禪。四二形生。設有眾生。發深善心。作永斷意。若不受戒。皆不能捨`[第九]`成實法中。有三時捨。一受善戒。二者命終。三發深善心。要期不作。此三時中。捨惡律儀。得禪捨者。彼論不說。二形生者。論言不捨。故彼論言。不能男等亦得律儀。云何二形能捨律儀。 問曰:有人受八戒時。捨惡律儀。至明清旦。捨八戒已還復得彼惡律儀不。有人言得。復有人言。受八戒時捨惡律儀。得善律儀。至明旦已捨善律儀。亦更不得不善律儀。以無作事及受事故。捨義如是。次辨成就。 問曰:幾時成就惡戒。依如成實。未捨已來現在時中念念成就。以惡律儀念念生故。過未不成。毘曇法中。最初一念現在成就。第二念後。若未當捨。念念之中現在成就。及成過去。非心法故不通未來(此四門竟)。 次就形趣分別其相。趣謂五趣。五趣之中。唯人成就。餘趣之中。但有業道無惡律儀。故`[第九]`成實言。但人成就。毘曇亦爾。 問曰:成實宣說龍等得善律儀。何故不得惡律儀乎。以善律儀從師而受。以緣強故。所以得之。惡不如是。所以不得。趣別如是。形別如何。依如毘曇。男女二形。得惡律儀。餘皆不得。成實法中。不能男等亦皆得之。不善律儀。略之云爾。 ## 11八種語義 八種語者。所謂見聞覺知而說不見不聞不覺知說。相狀如何。今先明其見聞覺知四種心異。後明見等發語差別。見聞覺知分別有三。一隨根分別。如`[俱舍十六]`毘曇說。眼識隨生見。耳識隨生聞。鼻舌及身塵到方知合名為覺。意識名知。二約境分別。如成實說。六識之心。得現境界。名之為見。故`[第九]`論說言。見名現信不`[現=見【校異-原】]`現境界藉教而知。說之為聞。故論說言。聞名信於賢聖之語。於彼不見不聞境界。依前見聞。譬度知者說以為知。故論說言。知者比知前三心。後重分別心名之為覺。云何分別。先因見已後重思惟起於見想。或忘前見起不見想。此則是其見後覺也。聞知後覺類亦可知。然此覺心。非直從於見聞及知。三心後起。蓋亦從於不見不聞不知後生。如先不見。後忘不見生於見想。此則是其不見後覺不聞不知生覺例然。此是第二約境分別。三就四心隨義分別。識心名見。得現境故。想心名聞。境不現故。又復想心知於假名。故說為聞。受心名覺。覺違順故。行心名知。強分別故。四心如是。次明見等發語不同。要略唯八。廣則眾多。廣相如何。若依毘曇所說。見等發語不同有三十二。十六正語。十六邪語。是故通合有三十二。十六正語者。心境俱實有其八語。境虛心實。復有八語。故有十六。心境實者。有人實見亦生見想。他問見不。答言。實見。聞覺知等。亦復如是。即以為四。有實`[不見〔-〕【甲】]`不見不見生不見想。他問見不。答言。不見。聞覺知等亦復如是。復以為四。通前即為八種實也。境虛心實八種語者。有實不見後忘不見便生見想。他問見不。答言實見。其境雖虛以心實故亦名實語。聞覺知等類亦同然。即以為四。有人實見後忘此見生不見想。他問見不。答言不見。雖不稱事。以心實故亦名實語。聞覺知等類亦同然。復以為四。通前為八。此前十六。是其正語。就邪語中。心境並虛。有其八語。境實心虛。復有八語。是故通合有十六語。境心並虛八種語者。有人實見還生見想。他問見不。答言不見。聞覺知等類亦同然。即以為四。有實不見生不見想。他問見不。答言。實見。聞覺知等亦復如是。復以為四。通前為八。境實心虛八種語者。有人實見後忘此見生不見想。他問見不。答言。實見。雖當前事。以心虛故亦名妄語。聞覺知等類亦同然。即以為四。有實不見後忘不見便生見想。他問見不。答言。不見。雖當前事。以心虛故亦名妄語。聞覺知等亦復如是。復以為四。通前為八。并上八種合為十六。彼`[第九]`成實論所明見等發語差別。人釋不同。有人釋言。見聞及知。此三是本。各別發語。覺者是前三種之後重分別心。無別所知。不別發語。若存此義。所發但有二十四語。見中有八。四正四邪。聞知亦然。是故通合有二十四。於中具辨與前不異。驗求成實覺亦發語。云何得知。如彼`[第九]`成實八語品中。明見發語差別已竟。聞覺知等亦復如是。論中既以聞覺知等類同見心。明知覺心亦別發語。若存此義。所發亦有三十二語。與上相似。 問曰:覺心云何發語。有人先來曾起覺心。亦生覺想。他問覺不。答言。實覺。此是初句。有人先來不起覺心。生不覺想。他問覺不。答言。不覺。此是兩句。有人先來曾起覺心。後忘覺心生不覺想。他問覺不。答言。不覺。雖違前覺不違已想。猶名實語。此是三句。有人先來不起覺心。後忘不覺便生覺相。他問覺不。答言。實覺。以稱想故亦名實語。此四正語。後四邪語。翻上可知。八種語義。略辨如是。 ## 12九業義 三門分別(列名辨釋一 三性分別二 就趣分別三) 第一門中。列名辨釋。九業之義。出`[第九九業品]`成實論。名字是何。如彼論說。欲界繫業有其三種。一者作業。二無作業。三者非作非無作業。色界亦爾。即以為六。無色有二。一無作業。二者非作非無作業。通前為八。及無漏業。通前為九。言作業者。謂身口業。無作業者。所謂身口無作業也。無作差別。汎釋有九。一形俱無作。所謂五戒出家戒等二心俱無作。所謂禪戒無漏戒等。三要期無作。謂八戒等乃至一切善惡諸業。皆有要期。相狀如何。如似世人。起要期心。我齊某時。常為此業。隨所要期。分齊已來。無作常生。過期則止。故曰要期。四悕望無作。如有人言。我從今日常為此業。不作期限。自從悕心。未息已來。無作常生。心息便止。故曰悕望。五作俱無作。如人造作善惡業時。即有善惡無作隨生。六從用無作。如人造作橋梁等事。隨人受用。無作隨生。名為從用。七事在無作。如人造作塔廁等事。未壞已來常有善生。名為事在。八異緣無作。如人手書而成口業。如是一切。九助緣無作。如人教他自得罪福。此前九種。身口無作。依如成實。更有一種。心法無作。唯從心生。毘曇無之。此無作中。除却心俱道共無作。餘者皆名無作業矣。所言非作非無作者。所謂意業。思是意業。不同向前身口作業故名非作。不同身口無作之業名非無作。無漏業者。所謂無漏身口意業。道共無作。是身口業。無漏思心。是其意業。 問曰:無色以何義故無其作業。以無身口造作業故(此一門竟)。 次就三性分別其相。言三性者。所謂善惡無記業也。欲界作業通其三性。色界作業唯善無記。不通不善。若言寄起欲界惡業。得有不善。毘曇法中。悉無寄起。界地斷故。欲界無作。唯善與惡不通無記。無記羸劣。不能發生無作業。故色界無作其唯善業。若言寄起下界惡業。得有不善。無色無作與色界同。欲界非作非無作者。該通三性。色界非作非無作者。當界以論唯善無記。若言寄起欲界惡業。得有不善。無色非作非無作者。與色界同。無漏業者。局唯在善(此二門竟)。 次就趣論。趣謂五趣。若依毘曇成實法中。人天二趣。具起九業。餘之三趣。唯起欲界三種之業。自餘六業。皆悉不起。依雜阿含天品之中。有鬼神母。名富那婆藪。佛為說法得入聖道。案如彼文。鬼道亦得起無漏業。方等經中。亦同彼說。然彼既能起無漏業。明知亦能起上界業。以無漏法依禪生故。九業如是。 ## 13十不善業義 七門分別(釋名一 辨體二 業起次第三 資料簡寬狹四 作無作五 三毒分別六 界趣分別七) 第一釋名。十不善業者。所謂殺生乃至邪見。多生相續名曰眾生。隔絕相續目之為殺。於他資財。非理侵奪。故名為盜。姦行違禮稱曰邪婬。此三身業。 問曰:一切打縛等事。亦是身業。何故不說。以彼輕故。所以不論。又打縛等。是殺眷屬助成殺業。但舉正業助亦隨之。是故不論。又十業道。唯論根本。彼是方便。所以不說。言不當實故稱為妄。妄有所談。故名妄語。言乖彼此。謂之為兩。兩朋之言。依於舌起故曰兩舌。言辭麁鄙目之為惡。惡從口生故名惡口。前言兩舌。此言惡口。綺互言耳。邪言不正。其猶綺色。從喻立稱故名綺語。此四口業。順境染愛目之為貪。違境忿怒說以為瞋。迷正道理。邪心推求。故曰邪見。 問曰:三根三毒之中皆說為癡。今此何故說為邪見`[第九]`成實釋言。夫邪見者。癡中增上。暢思煩惱。必是增上。故說邪見。此後三種。是意業道。然此十種起作名業。能通曰道。總相如是。於中別論。釋有三義。一對思以辨不善業。思能起殺等故名為業。殺等十種。通暢前思。名為業道。二對果以釋。殺等十種。能起來報。故名為業。通人至果。稱曰業道。三當相辨釋。殺等十種緣中集起。故名為業。若望業思。通思名道。若望後報。通人至果。故名為道。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體性。先論身業之中有作無作。先辨作業。宗別不同。所說各異。毘曇法中。說方便色為身作業。此方便色。是其色入為眼所行。 問曰:若此是色入者。於青黃等二十色中何色攝乎。所謂高下正不正等。若依成實。是假名色法入所收。是義云何。於色塵上。相續之中能有損益。是身作業。有人宣說。成實法中。身業用彼思為正體。身為業具。是義不然。業前方便思為正主。身口為具。正論成業。是則身業假色為體。故成實論業相品云。色法相續餘處生時。能有損益。名為身業。不言思是。明知不用思為正體。色法相續。後起異前。名餘處生。次辨無作。依如毘曇。亦是色性法入所收。若依成實。非色心性法入所攝。次論口業。於中亦有作無作別。先辨作業。依如毘曇。聲入為體。為耳所行。若依成實。是假名聲法入所收。於實聲上。前後相續能有損益。是口作業。次辨無作。與身業同。次論意業。依如毘曇。意但有作無無作業。以心法中三性不並。善時無惡。惡時無善。故無無作。故論說言。以三種故意無無作。就作業中。思為正主。餘心心法相從名業。若依`[第七業相品]`成實。通作無作。思為作業。隨此作邊。無作法生名無作業。此無作業。亦非色心。業性如是(此二門竟)。 次明業起次第之義。於中有二。一明業起次第之相。二明業道通局之義。言次第者。業起次第乃有四重。第一先起三根煩惱。第二次起不善業思。第三次起三道煩惱。第四次起身口七業。如欲殺生。或先起貪。或起瞋癡。次起思心。思欲斷命。從此思後次起重貪。或重瞋癡。通暢前思。然後重起威儀之心。發動身手。隔斷彼命。如殺既然。盜等亦爾。次第如是。言通局者。業道相對四句辨之。一業而非道。所謂思心籌慮造作故名為業。前無所通。故不名道。二道而非業。所謂思後貪瞋邪見通暢思前。故名為道。而非作性。故不名業。三亦業亦道。謂身口七業。緣中起作。故稱為業。通暢前思。故名為道。四非業非道。所謂思前三根煩惱體非起作。不同思等。故不名業。前無所通。故不名道。然此四種。若望來果。俱得稱業。齊得名道。能作來果。故通名業。能通至果。故通名道。 問曰:思前三根之中有思業不。若依毘曇。思是通數一切處有。故三根中亦有思業。但諸心法。隨時受名。故隱不論。若依成實。心起先後。三根之中。不得有思。 問曰:思時有貪等不。若依毘曇。不善心邊常有煩惱。故思心邊亦有貪等。亦以心法隨時受名。所以不彰。若依成實。無別思數。愛分之願。說名為思。`[(是思…得)十二字=思是貪分更無餘結【校異-原甲】]`是思業外更無別體貪等可得。若就思心隨義說有。理亦無傷。 問曰:思後三道之中有思業不。是義與前三根相似。 問曰:正起身口業時。得有思心及三道不。若依毘曇。皆具有之。彰義隱顯。所以不說。依曇無德。爾時但有運動身口惡威儀心。是故一切不善業中。皆有`[非〔-〕【甲】]`非威儀突吉羅罪(此三門竟)。 次辨寬狹。於中以其十不善業對彼三邪七惡律儀。以明寬狹。此三門中。身口意等三種邪行。一向是寬。具四義故。何者四義。一具身口意。二通根本及與方便。三通輕重。四通作無作。具此四義。是故最寬。十不善業。望七律儀互有寬狹。十不善業。三寬一狹。言三寬者。一通三業。二通輕重。三通作無作。言一狹者。唯在根本不通方便。七惡律儀。三狹一寬。言三狹者。翻前可知。言一寬者。通其根本及與方便。言根本者。謂屠殺等。言方便者。謂蓄養等(此四門竟)。 次辨有作無作之義。於中先就根本業道明作無作。就彼身口七業之中。邪婬一種。一向具足作與無作。究竟成業。要在自身。是故有作。隨作即有無作罪生。故有無作。自餘業道。無作是定。作業不定。無作之業。若身自作。若教他作。皆悉隨生。故稱為定。若論作業。自作則有教他。則無。故曰不定。根本如是。次就方便明作無作。當知。一切前後方便。作業是定無作不定。云何不定。重心作者則有無作。輕心作者則無無作。故曰不定。有作無作。略辨如是(此五門竟)。 次對三毒分別諸業。依如毘曇。一切業道。皆三毒起。成則不定。殺生惡口及瞋業道。瞋心所成。盜婬及貪。貪欲究竟。邪見業道。唯癡心成。餘三業道。具三事成。若依成實。邪婬一種。從三事起。唯貪欲成。自餘業道。皆三事起。具三事成。宗別各異。難以會通(此六門竟)。 次就界趣分別業道。界謂三界。依如毘曇。十不善業。繫屬欲界。唯欲界起。若依成實。繫屬欲界。起則不定。殺盜邪婬惡口兩舌。唯欲界起。妄言綺語欲色俱起。如梵天王。自言尊勝能令諸梵盡老死邊。即是妄語。此不應法。即是綺語。貪及邪見三界皆起。彼邪不善。得寄起故。趣謂五趣。如毘曇說。地獄五業道。欝單越有四。餘方各有十。及餘惡趣天。地獄五者。地獄唯起惡口綺語貪瞋邪見五業道也。受罪之時。惡罵獄卒故有惡口。惡口違法。即是綺語。爾時忿怒即是瞋恚。貪及邪見成而不行。欝單四者。唯有綺語貪瞋邪見。彼有`[欲=歌【考偽-原】]`欲詠故有綺語。貪瞋邪見成而不行。 問曰:彼方有行欲事。何故不說有婬業道。釋言。彼方無有夫妻共相配匹。雖共行婬無相`[凌=陵【甲】]`凌奪。不名邪婬。是故不名邪婬業道。 問曰:欝單有行欲事。欲因貪起。云何說言貪心成就欲不現行。釋言。彼方起婬之貪。其實現行。但此貪心所起之婬。非十惡收。能起之貪。亦非不善業道所攝。故雖起此不名貪欲業道現行。如人夫妻共相纏愛。不名業道。彼亦如之。 問曰:若彼起婬之貪非業道者。善惡無記三性之中。何性所收。若性是善。貪欲煩惱不應名善。若是無記。論說欲界一切煩惱除身邊見餘悉不善。不言貪欲是其無記。若性不善。便是十惡業道所攝。何得說言不名貪欲業道現行。夫妻相愛事亦同爾。釋言。此貪性是不善。性雖不善其過輕微。三毒所收。非業道攝。故雖現起不名貪欲業道現行。 問曰:欝單既有綺語。綺語必依貪瞋癡起。亦依彼成。何故不名貪等現行。釋言。彼方所有綺語。實依癡起但佛經中。宣說邪見。以為業業。不說癡心以為業道。是故彼癡雖復現行。但是癡毒。猶故不名邪見現行。無推求故。良以彼方邪見。不行故無斷善破僧事等。 問曰:彼方有歌詠等。此不應法。即是妄語。何故不說有妄語乎。彼無誑心故非妄語。餘方十者。餘三天下各具十也。惡趣天者。謂餘鬼畜及與天趣皆具十也。若依成實。唯欝單越與毘曇同。自餘三方三惡及天皆具十業。彼地獄中重處。雖少輕處具有十不善道。辨之略爾。 ## 14十四垢業義 十四垢業。出長阿含善生經中。何者十四。如彼中說。有四結業。即以為四。依於四處作諸惡行。復以為四。通前為八。六損財業通前十四。四結業者。謂殺盜婬及與妄語。 問曰:何故不說兩舌惡口綺語。以在家者不能離故。所以不說。言四處者。所謂愛恚怖癡處也。此之四種。起業所依。故云四處。六損財者。一是耽酒。二是博戲。三是放蕩。四迷妓樂。五惡友相得。六是懈惰。飲酒之過有其六失。一者失財。二者生病。三者鬪諍。四惡名流布。五瞋怒暴生。六智慧目損。博戲之過亦有六失。一財物耗減。二雖勝生怨。三智者所嘖。四人不敬信。五為人疎外。六生盜竊心。放蕩之過亦有六失。一不自護身。二不護財貨。三不護子孫。四常自驚懼。五諸苦惡法常自纏身。六憙生虛妄。迷於妓樂亦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求琴瑟。四波內早。五多羅槃。六首呵那。此後三門。胡語不翻。不知是何。惡友相得亦有六失。一方便欺誑。二好憙屏處。三誘他家人。四圖謀他物。五財利自向。六好發他過。懈惰之過亦有六失。一者富樂不肯作務。二者貧窮不肯懃修。三者寒時不肯懃修。四者熱時不肯懃修。五者時早不肯懃修。六者時`[晚=曉【甲】]`晚不肯懃修。十四垢業。辨之麁爾。 ## 15十六惡律儀義 十六惡律儀。出`[北本二十九]`涅槃經。無作之惡。常生相續。說為律儀。律儀不同。宣說十六。一為利養羊。肥已轉賣。二為利故。買買已屠殺。三為利養猪。肥已轉賣。四為利故。買買已屠殺。五為利養牛。肥已轉賣。六為利故。買買已屠殺。七為利養鷄。肥已轉賣。八為利故。買買已屠殺。九者釣魚。十者捕鳥。十一獵師。十二劫盜。十三魁膾。十四兩舌專行破壞。十五獄卒。十六呪龍。`[雜心第三]`毘曇論中。宣說十二。一者屠羊。二者養猪。三者養鷄。四者捕魚。五者捕鳥。六者獵師。七者作賊。八者魁膾。九者守獄。十者呪龍。此與前同。十一者屠犬。十二者司獵。此二異前。言屠羊者。如毘曇說。以殺害心若賣若殺。悉名屠羊。攝十六中第一第二。言養猪者。亦以殺心。若賣若殺。悉名養猪。攝十六中第三第四。養雞亦爾。攝十六中第七第八。言捕魚者。殺魚自活。捕鳥獵師亦復如是。言作賊者。常行劫盜。言魁膾者。常主殺人以自存活。言守獄者。守獄自活。言呪龍者。謂呪龍蛇戲樂自活。言屠犬者。謂旃陀羅屠犬自活。言司獵者。所謂王家主獵者是然就屠羊者。雖不起心殺餘眾生。而於一切諸眾生所。得惡律儀。一切眾生。悉皆可有作羊理故。餘者皆爾。 問曰:此等七律儀中幾律儀攝。釋言。若依涅槃所說。殺盜兩舌三律儀攝。以此三種損惱處多故偏說之。毘曇所說。唯殺盜攝。作賊是盜。餘皆是殺。十六律儀。辨之如是。 ## 16飲酒三十五失義 飲酒之過。有三十五失。出大智論。一者現世財物空竭。二眾病之門。三鬪諍之本。多致忿訟。四裸露無恥。五醜名惡聲人不恭敬。六覆沒智慧。七所應得物而不得之。已得之物而復散失。八私匿之事向他論說。九種種事業廢而不成。十憂愁之本。十一身力減少。十二形色損壞。十三不知敬父。十四不知敬母。十五不敬伯叔尊長。十六不敬沙門。十七不敬婆羅門。十八不知敬佛。十九不知敬法。二十不知敬僧。二十一惡人親附。二十二疎遠善人。二十三作破戒人。以其飲酒違戒法故。二十四心無慚愧。二十五不守根門。二十六縱色放逸。二十七人所憎惡不憙見之。二十八貴重親屬及諸知識。所共擯棄。二十九行不善法。由其飲酒多生罪故。三十棄捨善法。三十一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三十二遠離涅槃。三十三多種世世狂癡因緣。三十四身壞命終墮諸惡道。三十五若得為人。隨所生處常當愚騃。酒過如是。應當斷之。 大乘義章卷第七 大乘義章卷第八☗s8a 遠法師撰 # 3c苦報義14 染法聚苦報義有十四門(一二種生死義 二四生義 三四有義 四四識住義 五四食義 六五陰義 七六道義 八七識住義 九八難義 十九眾生居義 十一十二入義 十二十八界義 十三二十五有義 十四四十居止義)。 ## 1二種生死義 六門分別(釋名一 辨相二 就位分別三 就界分別四 因緣分別五 治斷分別六) 第一釋名。二種生死。出`[寶窟中末]`勝鬘經。名字是何。一分段生死。二變易生死。言分段者。六道果報三世分異名為分段。分段之法。始起名生。終謝稱死。言變易者。汎釋有三。一者微細生滅無常念念遷異。前變後易名為變易。變易是死。名變易死。故`[第五]`地持中。生滅壞苦名變易苦。此通凡聖。`[二=二者【校異-原】]`二者緣照無漏所得法身神化無礙。能變能易。故名變易。變易是死。名變易死。此該大小。三者真證法身隱顯自在能變能易。故言變易。變易非死。但此法身。未出生滅。猶為無常死法。所隨變易身上。有其生死。名變易死。此唯在天。雖有三義。勝鬘所說。第二為宗下諸門中。聽此言耳。分段生死。勝鬘亦名有為生死。變易生死。勝鬘亦名無為生死。蓋乃從人以別名矣。凡夫多起有漏諸業。建集有果。名曰有為。有為眾生所受生死。名有為生死。無為生死翻前立稱。聖人不起有漏諸業受分段報。名曰無為。無為聖人所有生死。名無為生死。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體相。分段生死開合不定。總之唯一。或分為二。一善二惡。人天名善。三塗名惡。或分為三。謂三界中所有生死。或分為四。所謂胎生卵生濕生及以化生。此如後釋。或分為五。謂五道中受生差別。或分為六。六道報中生死不同。於前五上。加阿修羅名為六道。隨類別分數。有無量。分段如是。變易之中。亦開合不定。總之唯一。或分為二。一事識中變易生死。二妄識中變易生死。於六識中。緣照無漏所受之報。名事識中變易生死。第七識中緣照無漏所得之果。名妄識中變易生死。彼事識中變易生死。因果`[在=世【校異-原】]`在別。此世造業。餘世得報。如`[大論第九十三]`論中說。有妙淨土。出過三界。是阿羅漢當生彼中。如是等也。彼妄識中變易生死。有麁有細。地前名麁。地上名細。於中麁者。因果世別與前相似。微細之者。前念為因。後念果現。是中微細。不復可以世別論之。念念之中。細分異世亦得無傷。或分為三。謂三乘人變易生死。或分為四。如`[第十六]`勝鬘說。一阿羅漢。二辟支佛。三大力菩薩。地前菩薩。二輪煩惱全未斷除。而不為彼煩惱所牽。又於三界受生自在。故名大力。 問曰:地前大力菩薩。`[南本第六]`涅槃經中說為凡夫具煩惱性。勝鬘何故說為變易。釋言。涅槃對初地上出世聖人。名為凡夫。未斷地上二輪之惑。名具煩惱。若對聲聞辟支佛等。此是大聖二障清淨。何為不得說為變易。故`[第二十二]`涅槃中說。須陀洹八萬劫到。乃至辟支十千劫到。謂到性地阿耨菩提。此既大聖。變易何疑。四意生身。初地已上受生如意。名意生身。意有何義。生如意乎。意有三義。一能速疾。二能遍到。三能無礙。初地已上受身如是。或分為六。如勝鬘說。謂此三地及彼三種意生身等。此三地者。謂此地前羅漢辟支大力菩薩三乘地也。彼三種者。謂初地上三種生也。三種意生如楞伽說。一三昧意生身。謂從初地乃至五地。禪度增上故名三昧意生身也。二覺法自性性意生身。六七八地慧行成就。知法有性。知法無性。名為覺法自性性身。前自性者。是法有性。有法之中色。為礙性心為知性。如是一切名為自性。復言性者。是法無性。無是一切法之實性。故名為性。此有無性皆能善照。故名為覺。三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謂九地上無功用行。任運轉起。名種類俱生無作行身。`[此三彼三〔-〕【校異-原】]`此三彼三。九地已上行報純熟。前七地中所修種類。至彼地中。報熟現前名種類俱生。法流水中任運上昇。捨離功用。此三彼三合以為六。別則無量。變易如是(此二門竟)。 次就位論。總相麁分。分段死者。是虛偽眾生。變易死者。謂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意生身等。小乘之中凡夫學人。大乘之中外凡善趣。皆於三界。妄愛受生。名為虛偽。小乘人中羅漢辟支。大乘人中種性已上。以無漏業正智受生。故非虛偽。虛偽所受。名分段死。非虛偽受。名變易死。 問曰:小乘須陀已上。大乘人中十信以上。亦有五分法身功德。何故不名為變易死。乃名分段。釋言。是人於三界中。有漏結業受生未盡。故名分段。雖有無漏五分法身。是因法身未得果報。是故不得名變易死。麁分如是。於中細`[謂=論【校異-原】]`謂分段有二。一者惡道。二者善道。三塗名惡。人天名善。小乘法中。惡道分段。見道時盡。故須陀洹名為觝債。觝三塗債。`[著=若【校異-原甲】]`著復通論。增上忍時。三惡道報。皆非數滅。善道分段。無學時盡。大乘人中。惡道分段盡處有三。一惡業為因。四住為緣。受惡道報。十信時盡。以修身`[或=戒【甲】]`或心慧等行轉惡業`[故=故故【校異-原】]`故。`[云=故【校異-甲】]`云地持中說為善趣。又花嚴中宣說。賢首能現作佛。明知。亦能離惡趣報。二惡業為因。四住為緣。緣力微薄不能牽生。加少悲願受惡趣身。種性時盡。故勝鬘中說。種性上大力菩薩離分段死。三惡業為因。悲願為緣。四住殘氣隨逐佐助。受惡趣生。初地時盡。地前未斷。初地盡故。`[十地經論第二]`地經宣說。初地菩薩。離惡道畏。`[第八]`地持宣說。解行菩薩。轉惡趣報。入歡喜地。又彼隨助四住煩惱。初地盡故。地持宣說。增上及中惡趣煩惱。初地出過。以其地前未斷滅故。地持宣說。種性解行。或墮惡道。惡道`[既〔-〕【校異-原甲】]`既如是。善道分段亦有三階。一善業為因。四住為緣。受人天報。種性時盡。二善業為因。四住為緣。緣力微薄不能牽生。加少悲願。受人天身。初地時盡。地前未斷。初地盡故。`[涅槃第十四]`楞伽宣說。初地菩薩。得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前未斷故`[彌勒品]`法華論中宣說。地前猶有三界分段生死。故彼論言。所言入生乃至一生得菩提者。謂初地證智。所言八生至一生者。是其三界分段之生。三善業為因。悲願為緣。四住殘習隨逐佐助。受人天生。至佛乃盡。自前未斷。至佛盡故。經嘆。唯佛斷有頂種。十地已還。人天受生。未窮盡故。地持但云。解行菩薩。轉惡趣報入歡喜地。不言轉善。又十地已還人天受生。煩惱未盡。故`[第七]`地持中唯說。初地過增上中惡趣煩惱。不言出過善趣煩惱。以斯文證。人天殘習明至十地。於中別分。人分段者。八地時盡。自前未斷。八地盡故。`[四依品]`涅槃經中宣說。八地為阿那含。不受肉身。前未斷故。`[論第五十]`大品經中說。前七地猶是肉身。`[天分〔-〕【校異-原】]`天分段者。至佛乃盡。自前未斷。至佛盡故。唯佛一人斷有頂種。前未斷故。八地以上唯名那含。非阿羅漢。 問曰:地上遍生六道。何故偏說人天中生以為分段。釋言。地上惡業盡故。雖生惡道。但是應現。人天善業。未窮盡故。生人天中。與彼凡時微業相應名分段矣。次辨變易。變易之中。有因有果。小乘人中。見道以上變易因生。無學果後變易報起。何者是乎。如論中說。有妙淨土。出過三界。無煩惱者。是阿羅漢。當生彼中。如是等也。大乘人中分齊有四。一起因處十信已上。二得果處種性以上。故勝鬘中說。種性`[已〔-〕【甲】]`已上大`[力=力菩薩【校異-原】]`力為變易死。 問曰:法華優婆提`[舍=捨【甲】]`舍說。解行前為分段死。勝鬘何故說為變易。釋言。菩薩種性已上有五種身。一法性身。謂性種性及解行中清淨。向等如地持說。六入殊勝無始法爾。如是等也。二實報身。謂習種性及解行中得前方便。如地持說。若從先來修善所得。如是等也。三者生滅變易法身。所謂緣照無漏業果。四分段身。謂無始來有漏業果。五應化身。隨物現生。此五種身。各有因緣。法性身者。佛性為因。`[謂=諸【考偽-原】]`謂度為緣。實報身者。六度為因。佛性為緣。更有餘義。如後二種種性中說。變易身者。無漏業因。無明為緣。分段身者。有漏業因。悲願為緣。應化身中。有其二種。一者法應依法身起。二者報應依報身現。此二種應因緣各別。論其法應。如來藏中化用三昧法門為因。悲願為緣。若論報應。悲願為因。化用三昧法門為緣。此五身中。初二非死。次二實死。後一應死。是故於彼種性已上。實報身中。有變易雜。應化身中。有分段雜。法花論中。據第四門說為分段。勝鬘經中。據第三門說為變易。各是一義。不相乖背。此是第二得果之處。三漸捨處。初地已上。四窮盡處。在如來地。位分如是(此三門竟)。 次就界論。界謂三界。於中略以二門分別。一隨相`[分〔-〕【甲】]`分別。分段生死是三界攝。三界有漏業之果故。變易生死非三界攝。出世無漏業之果故。故`[大論第九十三]`論說言。有妙淨土出過三界。是阿羅漢。當生彼中。明知。出世如是。一切。二就性通論。二種生死皆三界攝。此義云何。如勝鬘經中說。世間有二。一無常壞。二無常病。無常壞者。是分段三界。無常病者。是變易三界。分段生死還是分段三界所收。變易生死。還是變易三界所攝。 問曰:分段於三界中分齊可知。變易生死於三界中分齊何處。唯聖所知。亦可變易。依禪地說。依初禪地發無漏業。受變易報。繫屬初禪。如是一切(此四門竟)。 次辨因緣。親生名因疎助目緣。總相麁論。分段生死。有漏業因。四住為緣。故勝鬘云。又如取緣有漏業因而生三有。取猶愛也。於受生時。或起婬愛。或復起於花池等愛。逐即受身故說為緣。受生三界。愛力增強。故偏說之。變易生死。無漏業因。無明為緣。故勝鬘云。無漏業因。無明為緣。生阿羅漢辟支佛等。緣有二種。一前後緣。以前無明不見諸法本性平等故求後生。二同時為緣。無明住地。是七識體。變易業果。依是得立。故說為緣。如夢所作皆依睡心。總相如是。隨別細分。分段生死有善有惡。惡道分段義別三階。一凡夫所受惡業為因。四住為緣。二十信所受惡業為因。四住正緣。悲願隨助。三種性已上至初地受惡業為因。悲願正緣。四住隨助。若無惡業。苦果不生。是故用彼惡業為因。若無悲願則不往受。是故用彼悲願為緣。故`[南本第三十獅子吼品]`涅槃云。地前菩薩。過去所有微塵等業。以願力故。一切悉受。且說願力。當知。亦以悲力故受`[苦〔-〕【校異-原甲】]`苦。善道分段亦有三階。一凡夫二乘乃至大乘十信所受善業為因。四住為緣。二者種性解行所受善業為因。四住正緣。悲願隨助。三地上所受善業為因。悲願正緣。四住隨助。變易有二。一事識中變易生死。二妄識中變易生死。事中變易義別三階。一是羅漢辟支所受。用事識中眾生空觀以為正因。無明為緣。二是種性解行所受。用事識中法空之觀以為正因。無明為緣。三地上所受。`[事=用事【校異-原】]`事識中非有非無息想之解以為正因。無明為緣。妄中變易亦有三階。一地前所受。用妄識中一切妄想依心之觀。以為正因。無明為緣。二地上所受。用妄識中一切妄想依真之觀。以為正因。無明為緣。三是八地以上所受。用妄識中唯真無妄息想之觀。以為正因。無明為緣。 問曰:唯真無妄之觀。能令妄智更不牽後。云何能與變易作因。釋言。此觀望後同類。雖不牽生。望後勝品。非不能生。故得為因。此等觀別。如前八識章中具辨。前分段死。因故緣新。由是因同緣有差異。此變易死。緣故因新。為是緣同因有差別。隨義細論。分段之因變易之緣。非無差別。異相難分。是以不說。理實無明亦扶分段。四住之習。亦佐變易。相隱微少。故癈不論(此五門竟)。 次辨斷處。分段之中。五道差別斷處不定。小乘法中。大位論之盡在無學。於中別分。三塗分段盡處有三。一不受處。依如成實。煖心已上一向不受。於彼宗中。煖心已上名為住分。不復退墮三塗中故。故彼`[第十九]`成實引經證言。世上正見者。往來百千世。終不墮惡道。煖心已去名上正見。若依毘曇。忍心以上。方是住`[人=分【考偽-原】]`人。一向不受三塗之報。涅槃經中亦同此說。據此言之。忍心以上。方得名為世上正見。此是第一不受處也。二非數滅處。依如毘曇。增上忍時。三惡道報。皆非數滅。於此一生。定斷其因。不受報。故`[南本第三十一]`涅槃經中亦同此說。故涅槃言。增上忍時。三惡道報。當知。不從智緣而滅。三緣盡處。在見道中。潤惑永斷。業種燋故。人中分段。那含已去。不復更受。天分段者。羅漢辟支永更不受。大乘法中。大位分之。一切分段。盡在種性。故勝鬘云。分段死者。是虛偽眾生。於中分別。分段`[現〔-〕【甲】]`現生死有其二種。一者定繫為業所牽。定繫時處。`[者=時者【校異-原】]`者所謂生後時。處謂六道。二不定繫得業自在。得生自在。不繫時處。不繫時故。現生後時隨意受之。不繫處故。六道之中。隨意受之。彼三塗中定繫之者。十信已上修習身戒心慧行故。漸次斷除。種性時盡。不定繫者。種性已上漸次斷除。初地時盡。地持據此宣說。初地離惡趣報。人天定者。種性已上漸次斷除。初地時盡。若復通論。十信已上漸次斷除。初地時盡。`[涅槃第十四]`楞伽據此宣說。初地得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不定之者。初地以上漸次斷除。至佛乃盡。於中分別。人分段者。八地時盡。故八地上名阿那含。更不重受臭身肉身。天分段者。至佛乃盡。故佛一人斷有頂種。度生死流。然初地上。雖復說有人天分段。但有微習。謂於大悲應現身中。少有殘氣。無有`[能=純【校異-原】]`能受分段報者。分段如是。次論變易。變易之中有因有果。盡處不定。小乘法中。變易之因盡有二處。一滅定暫滅。那含已上。二無餘永滅。無學果中。變易之果。小乘未滅。大乘法中。變易之因。種性`[暫=漸【甲】]`暫滅。至佛乃盡。變易之果。初地漸滅。至佛乃盡。二種生死。大況麁爾。 ## 2四生義 三`[段=門【校異-原】]`段分別(辨相一 通局二 寬狹三) 言四生者。謂胎卵濕化。言胎生者。如今人等。稟託精氣而受報者名為胎生。言卵生者。如諸鳥等。依於卵殼而受形者名為卵生。言濕生者。如今夏日濕生虫等。不假父母。依濕受形名為濕生。言化生者。如諸天等。無所依託。無而忽起。名曰化生。若無依託。云何得生。如`[第三]`地論釋。依業故生。生相如是。 次就五趣辨其通局。四生之中化生一種。全攝二趣及三少分。全攝二者。諸天地獄。一向化生。三少分者。人鬼及畜少分有之。如劫初時。人鬼及畜一切化生。今時多無。故曰少分。胎生一種。人鬼及畜少分有之。餘趣全無。卵濕二生。唯在人畜。餘趣皆無。人中卵生。如毘舍兒。`[德王品]`毘舍`[法=佉【校異-甲】]`法母生其肉卵。卵中有其三十二兒。如是等類。是卵生人。人濕生者。如`[涅槃第十一北本第十二]`頂生王。過去有王。名曰善住。頂生肉胞。十月滿足中生一兒。因字頂生。如是等。此是濕生人。畜生道中卵濕可知。 次辨寬狹。如雜心問。為生攝趣。為趣攝生。論自釋言。四生攝趣。非趣攝生。何故如是。一切五趣。無出四生。故生攝趣。五道中陰。皆是化生。五趣不收。是故五趣不攝四生。四生之義。略辨如是。 ## 3四有義 六門分別(辨相一 就時分別二 就處分別三 五陰六根有具不具四 染淨分別五 凡聖有無六) 第一辨相。四有之義。出阿含經。毘曇論中。具廣分別。生死果報。是有不無。故名為有。有別不同。一門說四。四名是何。一者生有。二者死有。三者本有。四者中有。報分始`[起=趣【甲】]`起名為生有。命報終謝名為死有。生後死前名為本有。對死及中故說為本。兩身之間。所受陰形名為中有。中有相隱。九句辨之。一定其有無。經論不同。毘曇法中。定有中陰。`[第三]`成實法中。一向定無。有無偏定。故成諍論。故`[第三十一]`涅槃云。我諸弟子。不解我意。唱言。如來宣說中陰。一向定有。一向定無。大乘所說。有無不定。上善重惡趣報速疾則無中陰。如五逆等。餘業則有。異於偏定故無諍論。二定其生分。生有四種。胎卵濕化。一切中陰。同一化生。三辨其形類。中陰之形。髴`[17]緣=像【校異-原甲】*`緣生陰。趣天中陰。髴`[*17]`緣似天。乃至趣向地獄。中陰髴`[*17]`緣地獄。四明中陰形量大小。如論中說。生人中陰。如有知小兒。上天中陰。以漸轉大。如是中陰。隨所向處。小於生陰。准人可知。五辨其形色。如`[第八]`地持說。色有好惡。好色有二。一者極好。如明月光。二者微好。如波羅捺衣。惡色亦二。一者極惡。如夜黑闇。二者微惡。如黑羊毛光。然實中陰`[色=形【校異-原甲】]`色萬差。地持且就麁`[影=顯【校異-原】]`影為言。六明中陰趣向差別。如論中說。地獄中陰。向地獄時。足上頭下。直趣地獄。至地獄中。受報之時。形如人立。諸天中陰。上趣天時。如箭射空。餘則倚行。七明中陰相見不同。有人宣說。一切中陰。皆得相見。復有人言。上得見下。下不見上。如此說者。地獄中陰。唯得見於地獄中陰。不見餘者。畜生中陰。能見畜生地獄中陰。不見餘者。乃至天陰。能見一切五趣中陰。八明中陰所食不同。欲界中陰。具足四食。其中段食。還食生陰所食香氣。上界中陰。則無段食。但有識觸意思食等。九明中陰衣服有無。諸天中陰。一向有衣。人中不定。如近佛地諸大菩薩轉輪聖王及白淨比丘尼等。福德殊勝。又具慚愧中陰有衣。餘者則無(此一門竟)。 次明四有時分久近。生有死有時分極短。唯止一念。故雜心云。生有及死有。是各一剎那。本有中有時分。不定。本有極短至一念。長則或經億百千劫。中有長短。人說不同。有人宣說。極短一念。`[極長=長極【甲】]`極長七日。如此說者。齊七日來必得生處。若七日來不得生處。前陰滅已更受中陰。有人復說。中陰極長壽七七日。七七日來必得生處。若不得處死而更生。復有人說。壽命不定。乃至父母未和合來。常在不滅。此諸說中。後說為善(此二門竟)。 次就三界五道之處分別四有。先就三界辨其通局。生死本有遍通三界。中有不定。小乘法中。欲色界有。無色則無。大乘法中。四空有色。以有色故。亦有中陰。故`[第四十三]`華嚴中。菩薩鼻根能聞無色宮殿之香。明知有色。次就趣論。當知四有遍通五趣(此三門竟)。 次辨根陰有具不具。陰謂五陰。根謂六根。先就五陰明具不具。生死本有。此三若在欲界之中定具五陰。色無色界大小不同。小乘說。彼色界地中無想天處。有色無心。四空地中。有心無色。不具五陰。餘色界天齊具五陰。大乘說。彼無想天處。猶有心想。四空有色。是則三界皆具五陰。故地論言。乃至有頂增長一切五陰苦聚。中有一種。定具五陰。終無缺減。次就六根明具不具。生有之中。唯有意根。所緣之色。未成己體。故無身根。以無身故。亦無眼耳鼻舌等根。死有不定。欲界眾生。漸命終者。唯有身根及與意根。最後滅壞。頓命終者。一念死時六根俱壞。色界眾生。無漸命終。是故死時。六根俱壞。無色眾生。大小不同。小乘說。彼唯有意根。最後滅壞。大乘說。彼猶有形色。與色界同。本有之中。諸根不定。欲界眾生。多具六根。乃至極小。具身及意。色無色界。大小不同。小乘說。彼色界地中。除無想處。其餘諸天。齊具六根。無想天中。無其意根。無色界中。單有意根。無餘五種。大乘說。彼色無色界。齊具六根。何故如是。大乘說。彼無想無色有色心故。中有一種。定具六根。無殘缺者。何故如是。中陰身中。受純業果。不受雜業報。故具六根。又中陰身。形色精微。無有餘緣壞其根者。故具六根。又六根中。求受生處。是故中陰。定具六根。然此中陰六根猛利。淨過諸天。一切世界。應受生處。見聞無礙。以其求生自在力故(此四門竟)。 次辨四有染淨之義。生有一種。唯染無淨。受生必是煩惱心故。餘通染淨。故雜心云。一染三有二。言一染者。是生有也。三有二者。本死及中通染淨也。此乃局論凡夫二乘。若通菩薩願力受生。是則四有皆通染淨(此五門竟)。 次就凡聖分別四有。凡聖雖異。齊具四有。凡夫可知。聖人之中。學具四有。無學唯三。略無生有。無學聖人。更不生故。四有如是。 ## 4四識住義 四門分別(辨相一 漏無漏分別二 就地分別三 三世分別四) 四識住者。五陰之中色受想行為識所依故名識住。住義云何。依如毘曇。心王之體。依於同時色受想行故名識住。 問曰:彼宗心心數法同時相依。何故偏說識依餘住不說受等依餘住乎。釋言。住義理實齊通。但識是王故偏說之。又破外道識依神住故說識住。若依`[第二十三]`成實。心起前後。不說同時相依而住。但說心識緣餘四陰。緣而愛著。故名識住。 問曰:彼宗貪在行心識中無貪。云何經中說為識住。釋言。依彼貪有二種。一者起貪唯在行心。二者性貪遍在四心。性貪通故`[(識中…惱)二十字〔-〕【甲】]`識中有之故得就識說為識住。何者性貪取性煩惱。執著境界故名性貪。 問曰:性貪既通四心。以何義故偏說識住不說受住想行住等。釋言。住義理通四心。今以三義偏說識住。一以初類後。識心在初。但言識住。餘類可知。故不具論。二舉弱顯強。就四心中。識心取性最為微弱。乃至行心取性最強。就弱說住。增強可知。故闕不論。三為破外道說識依神故名識住。以彼外道多取心識依神我故。 問曰:若言貪故住者。何故`[成實第五]`論言喜潤故住。釋言。理實貪著故住。貪心必由前喜而生。故說喜潤。又後貪中。猶有喜義。助成彼貪。故說喜潤。 問曰:前說性貪故住。性貪常有。何假喜潤。釋言。識中所有性貪。是前行中重貪氣分。彼前行中增上重貪。由喜潤生。識中性貪。從本論之。故曰喜潤。 問曰:色等望於何識說為識住。若依毘曇。通望六識說為識住。成實法中。人解不同。有人釋言。唯望意地行心說住。以彼行中貪愛強故。又人復言。通望六識行心說住。以前`[三=二【考偽-原】]`三心無貪愛故。此皆不然。經說識住不言行住。云何說言望行心住。人復釋言。彼宗之中想受及行。是通名識。故云識住。若言行心是通名識說識住者。論通非別。云何得分四識住異。當知。成實亦望六識說為識住。何以得知。毘曇法中。通望六識說為識住。成實不非。明知。共用。又六識中性貪義等住著不殊。故通望之以說識住。 問曰:若言通望六識說識住者。六識之心局緣一色不緣餘法。云何得有四種識住。釋言。通望六識之心說四識住。非謂一一皆具四住。又問。五識局在一念。云何名住。此言住者。住著名住`[著〔-〕【校異-原】]`著。不以經停說為住故。一念五識。亦得名住。 問曰:何故唯說色受想行等陰以為識住。不還說識以為識住。若依毘曇。識是心王。兩王不並。故不說識以為識住。若依`[第五]`成實。識時少識。故不說識以為識住。云何少識。六識之中唯有意識通具續念。自餘五識局在一念。不通相續。不如六想六受六行並通續念。故曰少識。少故不論。又復為分能住所住兩義差別故。不說識以為識住(此一門竟)。 次就有漏無漏分別。有漏四陰。望有漏識名為識住。無漏則非。何故如是。毘曇釋言。無漏之法。壞有漏識。故非識住。又無漏識。厭有漏法。亦非識住。又無漏識。於無漏法。亦不貪著。故非識住。有漏之識。於有漏法樂著不捨。故名識住。成實亦同(此二門竟)。 次就諸地分別識住。地謂九地。始從欲界乃至悲想。若依毘曇。要當地法望當地識說為識住。異地則非。麁細別故。若如是者。依下地身起上心時。下地之身。應非識住。論自釋言。住相成就。猶名識住。若依成實。莫問自地及與他地。但有緣著。斯名識住(此三門竟)。 次就三世分別住義。若依毘曇。於三世中。同時相依。斯名識住。異時則非。若依成實。於三`[世=世中【校異-原甲】]`世莫問同時及與異時。但令緣著。皆是識住。不簡`[前=前後【校異-原甲】]`前四識住義。略之云爾。 ## 5四食義 兩門分別(辨相一 就`[起=趣【校異-甲】]`起分別二) 言四食者。所謂段食觸食思食及與識食。此之四食。論釋不同。若依`[第二]`成實。羹飯等事名為段食。冷煖`[等=等觸【校異-原甲】]`等名為觸食。或有眾生。以思活命。名為思食。雖有此言。不知何思。有人釋言。過去業思。是其命根。令命不斷。說為思食。若如是者。一切眾生所有壽命。皆由往思。不應言無。或當應以彼現在思想而活命者。說為思食。如思玄`[妙=沙【甲】]`妙得不死等。有漏識心命報不壞名為識食。若依毘曇。欲界地中香味觸等。是其段食。心數法中有漏觸數。能知一切心心數法。令法`[今〔-〕【校異-原甲】]`今不散壞說為觸食。有漏思數起後不絕說為思食。有漏心識。是其心王。能令一切諸心數法住持不壞。說為識食。 問曰:無漏何故非食。釋言。無漏壞相續相。是故非食(此一門竟)。 次就趣論。先論生陰。地獄之中。論釋不同。若依成實。但有識食。毘曇法中。具有四食。彼說。地獄吞熱鐵等能壞飢`[餓=渴【甲】]`餓。即為段食。餘三心法常有可知。鬼畜兩趣齊具四食。人中不定。若有心者。皆具四食。滅心之者。論說不同。若依毘曇。段食餘勢令身不壞。更無餘食。故彼宗中入滅定者。遠至七日即須出定。若過七日。段食勢盡。起則身壞`[四諦品]`成實法中。滅心之者。現雖無心識得在故。猶名識食。以識食故。入滅定雖逕多時身亦不壞。天中不定。欲界諸天。與人相似。色界諸天。若依成實。唯有識食。毘曇法中。彼有心者。唯無段食。有餘三種。若滅心者。四食俱無。無色界天。與色界中有心者同。無色界中。無滅心故。生陰如是。次辨中陰。`[第二十三]`成實法中。一切中陰。唯有識食。毘曇不定。欲界中陰。具有四食。隨其所起。還食彼趣所食香氣。以為段食。餘三心法有之可知。色界中陰。唯無段食。有餘三種。彼說。中陰雖有三食。思食最增。以求生故。四食如是。 ## 6五陰義 七門分別(釋名一 辨相二 先後次第三 三性分別四 漏無漏分別五 常無常分別六 三界有無七) 第一釋名。言五陰者。所謂色受想行識也。質礙名色。又復形現亦名為色。領納稱受。毘曇亦言覺知名受。取相名想。毘曇亦言順知名想起作名行。了別名識。毘曇亦云分別名識。此之五種。經名為陰。亦名為眾。聚積名陰。陰積多法。故復名眾。 問曰:一色一受想等無多聚積。云何名陰而復名眾。釋言。此等陰積之分故名為陰。多中之分故復名眾。如眾僧中請得一人名請眾僧。此亦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體相。色陰之體。離合不定。總唯一色。或分為二。一內二外。眼等五根。是其內色。色等六塵。是其外色。或分為三。如毘曇說。一可見對。謂眼所行青黃等色。二不可見有對。謂耳鼻舌身所行之色。三不可見無對之色。意根所行無作之色。前二種色。為其對礙色根所對故名有對。後一無作。不為對礙色根所對故名無對。`[第七]`成實法中。宣說無作非色心故。唯有前二。略無第三。或分為六。所謂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色也。前五可知。法塵色者。若依毘曇。五根無作是法塵色。`[根假名品]`成實法中。過未五塵五根四大假名之色。是法塵色。或分為十。如涅槃說。故彼經中上下數處皆說十色。五根五塵。是其十也。彼經何故不說無作。彼說。無作但是色法非是色事。成身相微故陰不彰。或分十一。如毘曇說。五根五塵及無作色。是其十一。彼說。無作是身口業性。四大造故。色陰收。成實法中。色有十四。五根五塵及與四大。為十四也。有人說言。成實法中。聲不成人。非是色陰。此言不然。陰積義異。成人法異。何得說言不成人故令聲非陰。云何陰異成人法異。陰通內外。成人唯內。陰通色聲。成人唯色。是其異也。云何知聲是色陰。如彼`[第三]`成實色相品說。言色陰者。所謂四大及大所因色香味觸。亦因四大所成五根。是等相觸故有聲生。舉此以釋色陰體相。寧非色陰。又毘曇中說聲為陰。成實不非。明知。`[失=共【校異-原甲】]`失用。 問曰:毘曇說無作色以為色陰。成實法中何故不論。釋言。成實宣說。無作為非色心。行陰所收。色陰不攝。故此不論。 問曰:成實根塵之外別說四大。以為色陰。毘曇法中何不如是。釋言。成實宣說。四大是假名色。攬四塵成。能成五根。根塵不收。故別說之。毘曇法中。宣說四大是實法色觸入所攝。故不別說。色陰如是。次明受陰。受陰體中。廣略不定。總唯一受。或分為二。一者身受。二者心受。如`[自他利品]`地持說。五識相應名為身受。意識相應名為心受。 問曰:五識是心非身。何故與此相應之受名為身受。釋言。此從所依以名。五識依於五根之身而生意心。故所生受名為身受。意識依心。故所生受名為心受。又復苦樂亦得分二。惡果名苦。善果名樂。一切`[報=現【校異-原】]`報受無出善惡二業果故。 問曰:捨受何受中攝。釋言。樂攝。善業果故。或分為三。一苦二樂三不苦`[樂=不樂【校異-甲】]`樂。亦名捨受。辨此三受。略有五門。一分三受。二定優劣。三明通局。四生過不同。五厭捨難易。就初門中差別有六。一當相分別。如彼`[第六]`成實受相品說。損惱身心名為苦受。增益身心名為樂受。非損非益名不苦樂。二對因分別。一切惡果。`[斯=斯名【校異-原】]`斯為苦。一切善果。說為樂捨。是義云何。依如毘曇。三禪已還下善業果。名之為樂。四禪已上上善業果。說以為捨。是則彼宗。三禪已還無捨受報。若依`[第七]`成實。分善為二。一欲界散善。二上界定善。散善之中增上業果說為樂受。微下業果名為捨受。以此微樂難覺知故。 問曰:苦中亦有微下不善業果。何不名捨。偏說下樂為捨受乎。釋言。苦果違害之法。性與情返。微有即覺。故入苦中。不得名捨。樂果順情。非切心法。微者難覺。故分為捨。又復一切苦樂二受。皆用微細行苦為體。於行苦上。宣說苦受。苦受必重。為心覺惱故不名捨。於行苦上。宣說樂受。樂受必微。於中上者。為心覺適當相名樂。輕微之者。非心能覺。博名為捨。定善之中。下善業果。名之為樂。四禪已上勝善業果。說之為捨。以彼寂靜難覺知故。三對緣分別。緣有三種。謂違順中。違緣逼惱名為苦受。順緣生適名為樂受。中境所生名為捨受。四對想分別。適想所起名為樂受。不適想生名為苦受。中容想發名為捨受。五對行分別。生瞋是苦。起貪是樂。生癡是捨。六就時分別。於中約對三緣辨之。若對違緣。相應時。苦離時生樂。久離則捨。若對順緣。初受生樂。中受則捨。久受便苦。或有順緣。相應時。樂離時生苦。久離則捨。若對中緣。初受時捨。久受生苦。離時生樂。或有中緣。初受時捨。久`[受=受時【校異-甲】]`受樂著則生樂受離時生苦。以此六義分受為三。次明三受優劣不同。苦受最劣。樂捨二受。上中不定。若依毘曇。樂受定下。下善果故。捨受定上。上善果故。若依成實。在欲界地。捨受為中。樂受為上。在上二界。樂受為中。捨受為上。次明三受通局之義。依如毘曇。苦局欲界。樂通欲色。捨通三界。成實法中。麁同毘曇。以實細論。並通三界。故彼文言。苦樂隨身至於四禪。憂喜隨心至於有頂。次明三受生過不同於中有二。一明三受生過多少。苦生過少。局在欲界。生瞋恚故。樂生過中。在欲色界。能生不善穢污法故。捨過最多。遍通三界具生一切諸煩惱故。二明三受生過輕重。捨受最重。能起邪見。斷滅善根。作闡提故。又生無明能為一切生死本故。苦樂二 `[受〔-〕【校異-甲】]`受輕重不定。若論所為。樂重苦輕。為求樂受。多作罪故。若論所生。苦重樂輕。嗔恚大罪。從苦生故。三受生過不同如是。次明三受厭捨難易。於中有二。一明三受起厭難易。欲界地中所有三受。苦為易厭。人憎惡故。捨受次難。不煩惱故。樂受最難保愛深故。若論上界樂捨二受。樂為易厭。以其麁動易憎惡故。捨受難厭。以其寂靜難覺知故。二明三受捨之難易。苦受易捨。得初禪時。已遠離故。 問曰:若言初禪離苦。何故經言二禪滅苦。釋言。初禪有眼耳身三種識在。此三識身苦根所依。所依未盡。是故不說初禪滅苦。理實苦受初禪滅盡。樂受次難。至四禪滅。捨受最難。涅槃時滅。三受如是。或分為五。所謂憂苦喜樂及捨。此之五種。隨處不定。若在欲界。五識地中逼惱名苦。適悅稱樂。意識地中慮惱名憂。慶悅名喜。六識地中中容受心。捨苦樂等。說之為捨。 問曰:何故苦樂二受。流至意地返名憂喜。捨不如是。六識地中。通名為捨。釋言。苦樂從微想生。憂喜二受。從強想發。為是須分。六識中捨。同微想生。為是不分。欲界如是。若在初禪。眼耳及身三識。身中適悅名樂。意識地中慶悅名喜。四識身中中容受心。說以為捨。三中喜受。通定內外。餘二定外。初禪已上。無鼻舌識。亦無憂苦。為是不論。在二禪地。唯就意識。說喜說捨。在三禪中。唯就意地。說樂說捨。既在意地。何不名喜。乃說為樂。是樂性故。雖在意地。不得名喜。故雜心中。說之以為樂根意行。`[第十六]`涅槃中說下名為喜。上名為樂。麁況似此。四禪已上。唯有意捨。更無餘義。五受如是。或分為六。所謂六根所生受也。或分十八。六根所生。各有苦樂不苦不樂。故有十八。又`[三受品]`成實說。十八意行。亦是十八。謂五意識第六意識所生之受。各有憂喜不憂不喜故為十八。或復分為三十六受。如`[第六]`成實說。六根所生各有苦樂不苦不樂。並通染淨。是故合為三十六受。或分百八。如`[智論第三十六]`龍樹說。前三十六。三世分別故有百八。若廣分別。受乃無量。受陰如是。想陰體者。開合不定。總為一想。或分為三。一者適想。二不適想。三者非適非不適想。取順名適。取違不適。取中容者。名為非適非不適想。或分為六。所謂六識相應想也。或分十八。`[大論第三十一]`六想之中。各有三種。適不適等。為十八也。隨緣辨想。想亦無量。想陰如是。行陰體者。廣略不定。總唯一行。或分為二。一者心法。二非心法。心法之中。依如毘曇。汎爾具論。有四十六。行陰所攝。`[有四十四〔-〕【考偽-原】]`有四十四。四十六者。通地有十。想欲觸慧念思解脫憶定及受。善地有十。所謂無貪無瞋慚愧信倚不放逸不害精進及捨。通前二十。不善有二。謂無慚`[愧=無愧【甲】]`愧。以此通前為二十二。大煩惱中別數有五。不信懈怠無明悼放逸。以此通前為二十七。小煩惱中。有其十種。所謂忿恨誑慳嫉惱諂覆高害。以此通前為三十七。餘數有五。所謂覺觀睡眠及悔。以此通前為四十二。十使之中。別有四數。貪瞋慢疑。以此通前為四十六。此等如前三有為中具廣分別。言四十四行陰攝者。就前四十六心法中。除受除想。自餘一切皆行陰攝。 問曰:何故諸心法中。偏分受想。別為兩陰不入行中。`[第一]`雜心釋言。受為愛根想為見本。以此二種輪轉生死。故分別之。又復論言。受修諸禪。想修無色。以此二種別地義強故。別立陰。`[第七無作品]`成實法中。心法無量。除識想受自餘一切。皆行陰攝。心法如是。非心法中。依如毘曇。宣說十四不相應行為非色心。此亦如前三有為中具廣分別。成實法中。唯說無作以為色心不相應行。 問曰:五陰通皆是行。以何義故。偏說此一以為行陰。雜心釋言。行陰之中。有為行多故偏名行。餘四陰中。攝行少故。更與異名。行陰如是。次辨識陰開合不定。總唯一識。或分為二。一者有漏二者無漏。或分為三。一善二惡三者無記。或分為四。一善二惡三隱沒無記。謂欲界地身邊兩見及上二界一切煩惱相應之心。四白淨無記。所謂報生威儀工巧變化之心。或分為六。所謂六識。始從眼識乃至意識。或分為七。謂七心界前六識上加以意根。是其七也。或分為九。一方便善心。二生得善心。三不善心。四陰沒無記。五報生心。六威儀心。七工巧心。八變化心。九無漏心。或分為十。一方便善心。所謂一切聞思修 `[壽=等【校異-甲】]`壽相應之心。二生得善心。過習所成信進念等相應之心。三不善心。謂欲界地除身邊見自餘一切不善結業相應之心。四隱沒無記。謂欲界中身邊見兩及上二界一切煩惱相應之心。五報生心。謂三界中報無記心。六威儀心。所謂一切行住坐臥見聞等心。七工巧心。所謂一切營生之心。八變化心。謂作是念。我當化作如是事業。如是之心。九者學心。謂三乘人因體無漏及學等見。三乘因中斷結無漏。是學心體。遊觀無漏。是學等見。十無學心。謂三乘人果體無漏及無學等見。三乘果中盡無生智。是無學體。遊觀無漏。是無學等見。或分十二。如雜心說。欲界有四。一者善心。二不善心。三隱沒無記。四白淨無記。色界有三。於前四中。除不善心。有餘三種。無色亦然。此十有漏。并學無學為十二也。或分二十。欲界有八。一方便善。二生得善。三不善心。四隱沒心。五報生心。六威儀心。七工巧心。八變化心。謂依上禪為欲界化色界有六。前八種中。除不善心及工巧心。一切上界。無有不善及工巧。故有餘六種。無色有四。前八種中。除不善心威儀工巧及變化心。有餘四種。并學無學為二十也。廣則無量。識陰如是(此二門竟)。 次明五陰次第之義。諸論不同。毘曇法中。五陰同時。隨義以論。有二次第。一順二逆。順次第者。先明色陰。次受次想次行後識。何故如是。論釋有三。一麁細次第。色陰最麁。相狀顯著。故先明色。受細於色。麁餘心法。如人所患首足等痛。覺惱增強。故次明受。想細於受。麁餘心法。取相分明。故次明想。行細想受。麁於心識。作用相顯。故次明行。識心最細。故在後說。二破患次第。如論中說。本際已來。男為女色。女為男色染著處故。先觀色陰。令人厭離。樂受貪故染著於色。故次觀受。想顛倒故。起樂受貪。故次觀想。以其貪愛煩惱行故。起顛倒想。故次觀行。以依心故。起煩惱行。故後觀識。三觀入次第。如論中說。二種色觀。入佛法中。為甘露門。一不淨觀。二安般念故。先觀色。以觀色故。便知受妄。故次觀受。知受妄已。想不顛倒故。次觀想。想不倒故。煩惱不行。故次觀行。煩惱不行。心則堪忍。故次觀識。上來三種。是順次第。逆次第者。翻前即是。如論中說。淨穢之生。以心為本。故先觀識。以觀識故。煩惱微薄。故次觀行。煩惱薄故。便起法想。想於一切苦無常等。故次明想。起法想故。貪受不生。故次觀受。貪受息故。能見色過。故次觀色此逆次第。毘曇如是。`[第二四諦品]`成實法中。陰起前後不得一時。次第如何。先明色陰。次識次想次受後行。何故如是。心識之起。必託六根。於中五識依五色根。意識一種。依於意根。從多為論。識依色生。故先明色。第二明識。於識所緣。分別取相。故次明想。於`[取想所=所想法【甲】]`取想所。領納違順非違非順。故次明受。於所受法。起貪瞋等。故次明行。大乘法中。亦說五陰體性同時。隨用隱顯。非無先後。其中次第。多同毘曇(此三門竟)。 次就三性分別五陰。言三性者。所謂善惡無記性也。依如毘曇。陰別有九。相從為三。所言九者。一生得善陰。二方便善陰。三無漏善陰。四不善。五陰五穢污五陰。六報生五陰。七威儀五陰。八工巧五`[陰=陰九變化五陰【校異-原】]`陰。生得善者。一切眾生。無始已來曾修善根。未起邪見斷滅已來。此善相續。生便得之名生得善。生得善根。起身口業。是其色陰。餘心法等。為餘四陰。方便善者。於現在世。近友聞法。思惟修習起諸善根。是方便善。於中所起身口二業。是其色陰。餘心法等。為餘四陰。 問曰:方便與生得善。同是現起。有何差別。釋言。此二分齊難知。但由宿習。任性能起。是生得善。因他教化。聞法思惟。力勵起者。是方便善。無漏善者。遠離繫縛。合理相應。是無漏善。於中道共無漏律儀。是其色陰。餘心法等。為餘四陰。言不善者。一切無慚無愧俱者。是不善陰。於中所起身口惡業。是其色陰。餘四可知。 問曰:善惡相對之法。善中得有生得方便。不善何故總說為一。不分二乎。釋言。齊類理亦應然。但今為明惡法本來九品性成。非是方便進習始具。是故隱其方便之名。既隱方便。生得亦癈。又復善法。難以頓成。須分上下令漸習故。說生得方便之異。惡法易斷。總相厭離。是以不分生得方便兩種之別。言穢污者。欲界地中身邊兩見。及上二界一切煩惱。能染污心。名為穢污。於中初禪穢污煩惱。能動身口。具五陰性。如彼梵`[王=王語諸梵王【甲】]`王語諸梵眾。汝但住此。我能令汝盡老死邊。即是妄語。`[手【CB】,牛【大】(cf. T37n1744_p0038b08)]`手牽黑齒屏處求之。是身邪`[諂【CB】,謟【大】(cf. T37n1744_p0038b09)]`諂。此身與口。是`[其〔-〕【甲】]`其色陰。餘心法等。是餘四陰。欲界穢污。是迷理惑。不能親發身口二業。二禪已上。煩惱微細。不動身口。無色界中。無身口業。一向不發。故無色陰。但有餘四。言報生者。過因所生眼等諸根。是其色陰報。心法等為餘四陰。言威儀者。身口進止。是其色陰起。此心法為餘四陰。言工巧者。身營世務。口言分處。是其色陰。餘四可知。言變化者。依其通體。或化色身。或化口語。是其色陰。欲起化時。先作是念。我今當作如是色像如是語言。以此起化心心數法。為餘四陰。 問曰:化心與身通體為一異。釋言。是異。異相如何。變化心者。是起化心。身通體者。是起化力。又復化心。是遠方便。身通體者。親能起化。又復化心。唯是無記。身通體者。或時是善。或復無記。何故如是。通體有二。一是修慧。二是生慧。依定修得。是其修慧。天龍鬼等。不假習性。`[能=而能【甲】]`能變現。是其生慧。是修慧者。體性唯善。與定相應。生慧無記。又復化心。或自地收。或他地攝。起自地化。即自地收。起他地化。則他地攝。論其通體。唯在自地。 問曰:何不直依通體而起變化。別從化心而起化乎。雖有通體能起化事。若無化心終不起化。故須化心。 問曰:若使要從化心而起化者。何須通體。若無通體。雖有化心。欲化前事。終不能現故。復須之。 問曰:化色為當正從化心而現。為當正從通體而發。釋言。化色正依通體。遠依化心。化心不能親動身口。是故必依通體化也。九陰如是。相從三者。初三是善。次一不善。後五無記。毘曇如是。`[第二]`成實法中。唯一行陰。該通三性。餘皆無記。大乘所說。多同毘曇(此四門竟)。 次就有漏無漏分別。依如毘曇。就向九種五陰之中。第三無漏。餘八有漏。成實法中。義有`[兩=亥【校異-甲】]`兩兼。若斷漏故名為無漏。唯在行心。餘皆有漏。若不生漏名為無漏。無學五陰。一向無漏。凡夫五陰。一向有漏。學人不定。若斷結處。是其無漏。結未盡處。是其有漏。大乘法中真德五陰。一向無漏。分段因果。一向有漏。變易因果。隨相無漏。體性有漏。以相順理故名無漏。以性違故名為有漏(此五門竟)。 次辨五陰常無常義。小乘法中。一向無常。大乘法中。大位以分。生死五陰。一向無常。涅槃五陰。一向是常。故`[涅槃第三十五陳如品北本第三十八]`經說言。色是無常。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隨義通論。生死五陰。有常無常。涅槃亦爾。生死陰中。有相有實。六識七識。是其陰相。如來之藏。一在滅諦。是其陰實。陰相無常。陰實是常。涅槃陰中有體有用。體則是常。如上所說。用則無常。故`[涅槃第二十五獅子吼品北本二十七]`經說言。功德莊嚴有為有漏有礙非常。良以隨世有生滅故(此六門竟)。 次辨三界有無之義。小乘法中。四空無色。滅定涅槃一向無心。其無想定及無想報。兩論不同。毘曇無心。成實有之。故彼`[第七]`論言。凡夫不能滅心心法。但無麁心。故說無想。大乘法中。四空有色。故`[第五]`涅槃言。如非想天。亦色非色。我說非色。非想既有。下三類然。又大乘中。說無想定乃至小乘無餘涅槃悉皆有心。六識雖亡。七識心在。故說有心。以有心故。受想行識四陰不無。五陰之義。麁辨如是。 大乘義章卷第八(本終) 大乘義章卷第八(末)☗s8b ## 7六道義 四門分別(釋名一 開合二 辨相三 明因四) 第一釋名。言六道者。所謂地獄畜生餓鬼人天脩羅。是其六也。言地獄者。如雜心釋。不可樂故名為地獄。地持中釋。增上可厭故名泥犁。泥犁胡語。此云地獄。不樂可厭。其義一也。此之兩釋。皆對厭心以彰其過。非是當相解其名義。若正解之。言地獄者。就處名也。地下牢獄。是其生處。故云地獄。言畜生者。如雜心釋。以傍行故名為畜生。此乃辨相。非解名義。若正解釋。言畜生者。從`[主=生【甲】]`主畜養以為名也。一切世人。或為`[噉=敢【甲】]`噉食。或為驅使。畜積此生。`[行〔-〕【甲】]`行從是義。故名畜生。言餓鬼者。如雜心釋。以從他求故名餓鬼。又常飢虛故名為餓。恐怯多畏故名為鬼。所言人者。如雜心釋。意寂靜故。名之為人。此就人德以釋人也。以人能思斷絕邪念。名意寂靜。若依涅槃。以多恩義故名為人。人中父子親戚相憐。名多恩義。所言天者。如雜心釋。有光明故。名之為天。此隨相釋。又云天者。淨故名天。天報清淨。故名為淨。若依地持。所受自然故名為天。阿脩羅者。是外國語。此名劣天。又人相傳名不酒神。阿之言無。脩羅名酒。不知何義名不酒神。此`[之〔-〕【甲】]`之六種經名為趣。亦名為道。所言趣者。蓋乃對因以名果也。因能向果。果為因趣。故名為趣。所言道者。從因名也。善惡兩業。通`[人=因【甲】]`人至果。名之為道。地獄等報。為道所詣。故名為道。故地持言。乘惡行往名為惡道。亦可道者。當相名也。六趣道別故名六道(此一門竟)。 次辨開合。開合不定。總之唯一分段生死。或分為二。一者惡趣。二者善趣。以此二門統攝斯盡。或分為三。所謂三界生死果也。或分為五。謂三惡道諸天及人。以何義故不說脩羅。依法念經。脩羅有二。一鬼`[二〔-〕【甲】]`二畜。良以鬼畜兩趣攝故。更不別論。依伽陀經。脩羅有三。一畜二鬼三者是天。以鬼畜天三趣攝故。不別論之。或分為六。如上所說。脩羅雖復鬼畜等攝。種類眾多。故別分之。隨形異論。差別無量。開合如是(此二門竟)。 次辨其相。先辨地獄。地獄有二。一正地獄二邊地獄。正地獄者。在大海下。麁分有八。細有一百三十六所。麁分八者。一活地獄。二黑繩地獄。三眾合地獄。四叫喚地獄。五大叫喚地獄。六熱地獄。七大熱地獄。八阿鼻地獄。於此南方`[大海〔-〕【甲】]`大海之下五百由旬。有閻羅界。閻羅是鬼。分判罪人。閻羅界下五百由旬。至活地獄。如龍樹說。此地獄中諸受罪者。各共鬪諍。惡心熾盛。手`[捉=投【甲】]`捉利刀。互相殘害。悶絕而死。宿業緣故。涼風來吹。獄卒`[咄=吐【甲】]`咄之。罪人還活。應聲即活。`[行〔-〕【甲】]`行從是義名活地獄。多由殺生故生其中。此地獄下。有黑繩獄。一切苦具轉過於前。以黑鐵繩。拼諸罪人。悉令斷絕。故云黑繩。此地獄中苦事眾多。黑繩事顯故偏名之。以其先世讒謗良善。妄言綺語兩舌惡罵。`[枉=狂【甲】]`枉殺無辜。或為奸`[史=吏【甲】]`史。酷暴無道。故生其中。此黑繩下次有眾合。一切苦具轉重於前。於中獄卒。化作種種虎狼師子猪羊牛犬一切種形。殘害罪人。或復化作兩山。相合鐵輪鐵網一切苦具`[治=活【甲】]`治諸罪人。以眾苦具同皆合會殘害罪人。故云眾合。以其先世多殺眾生故生其中。此眾合下次有叫喚。一切苦具轉過於前。有大鐵城五百由旬。獄卒在中。或斫或剝。或刃或刺。或鞭。或打。或棒或杵。打碎其頭。或驅東西。如是非一。令諸罪人發聲叫喚故名叫喚獄。良以先世斗`[稱=秤【甲】]`稱欺誑。非法斷事。受寄不還。侵陵下劣。惱諸貧苦。或破城邑。傷害剝切。離他眷屬。或復詐善誘誑殺之。令人`[叫=噑【甲】]`叫喚故生其中。此叫喚下有大叫喚。一切苦具轉重於前。獄卒於中。或驅罪人。入熱鐵屋。令大叫喚。名大叫`[喚=喚獄【甲】]`喚。以其先世`[熏=動【甲】]`熏殺一切穴居眾生。或復繫閉`[墜陷=極垢【甲】]`墜陷深`[坑=插【甲】]`坑令大叫喚故生其中。此叫喚下。有熱地獄。一切苦事。復轉過前。此地獄中有二銅鑊。一名難陀。二跋難陀。熱沸鹹水。涌波於中。獄卒羅剎。`[叉=刃【甲】]`叉諸罪人投之`[於=鑊【考偽-原】]`於中。或投炭坑。或投沸灰。或以膿血。而自煎熬。名熱地獄。以其先世惱亂父母及諸師長一切沙門婆羅門等。令其心熱故生其中。此下次有大熱地獄。一切苦事轉重於前。以其先世活煮眾生。或復生爛。或以木貫。生而炙之。或燒山澤及諸聚落佛塔僧房。或推眾生令墜湯火故生其中。此下次有阿鼻地獄。如`[第十九]`涅槃說。此獄縱廣八萬由旬。其中苦事過前七獄及餘別處。`[足=是【校異-原】]`足`[二=一【甲】]`二千倍。鐵網羅覆。上火徹下。下火徹上。交過通徹。一人入中。身亦遍滿。第二人入。身亦遍滿。壽命一劫。苦無暫廢。以其先世作五逆罪謗方等經。起大邪見謗無因果斷滅善根。故生其中。十不善業。皆生此等八大獄中。向來且隨麁相言耳。所言一百三十六者。前八地獄一一各有十六眷屬。八是寒氷。八是炎火。八寒氷者。如`[大論第十九]`龍樹說。一安浮陀。此名多孔。應是陵山多諸孔穴故名多孔。亦可。此處凍諸罪人。令多穿穴故名多孔。二`[足=尼羅【校異-原】]`足浮陀。此名無孔。對前可知。此之二種。隨相名之。三阿羅`[邏=羅【校異-甲】]`邏。此患寒聲。四阿波波。亦患寒聲。五名睺睺。亦是寒聲。此之三種。從聲以名。六漚鉢羅。此名青蓮。獄城相狀。似青蓮`[25]華=色【甲】*`華故名青蓮。亦可。此處凍諸罪人。似青蓮色名漚鉢羅。七鉢頭摩。此名紅蓮。釋有兩義準前可知。八名摩訶鉢頭摩。此名大紅蓮`[*25]`華。義亦同前此後三種。從色名也。八炎火者。一名炭坑。二名沸屎。三名燒林。四名劒樹。五名刀道。六名刺棘。七名鹹河。八名銅柱。前八大獄。東西南北各有二氷及二炎火。故有十六。八大地獄各有十六。即是一百二十八所。通八大獄便是一百三十六也。如`[第十五]`法念經。明此一百三十六所。名字各異業果亦異。不可具論。正處如是。邊地獄者。或鐵圍間。或餘山中。或大海裏。諸治罪處。名邊地獄(地獄如是)。 次辨畜生。如法念經。說畜生中凡有三十四億種類。於中具有四生不同四食之異。業果差殊。備如彼經。不可具說(畜生如是)。 次辨餓鬼。如`[第十六]`法念說。餓鬼之中處要有二。一在人中。二在鬼界。如彼經說。閣浮提下五由百旬。縱廣三萬六千由旬。是餓鬼界。類別不同。有三十六。一鑊身餓鬼。其形似鑊。無有頭頂眼耳鼻舌手足等相。住餓鬼界。初生之時。倍過人身。`[後=彼【校異-原】]`後漸增長。滿一由旬。猛火滿於鑊身之中。焚燒其身。飢渴熱惱。無能救者。人中十歲。當彼日夜。鑊身於彼壽五百歲。以其先世為貪財利受雇屠殺。又受他寄抵拒不還。故生其中。二針口餓鬼。`[原本註曰身經作腹]`身大如山。口如針孔。亦住鬼界。壽同鑊身。飢火燒身。燋燃無救。并受一切寒熱眾毒種種之苦。以其先世雇人屠殺。或有婦人夫令供養沙門淨行。誑言道無如是等比。故生其中。三食吐鬼。四食糞鬼。五無食鬼。六食氣鬼。七食法鬼。八`[食水=水食【校異-原】]`食水鬼。九悕望鬼。十食唾鬼。十一食`[鬘=髮【校異-原】]`鬘鬼。十二食血鬼。十三食肉鬼。十四食香煙鬼。十五疾行鬼。十六伺便鬼。十七地下鬼。十八神通鬼。十九熾燃鬼。二十伺嬰兒便鬼。二十一欲色鬼。二十二住海渚鬼。二十三使執杖鬼。是閻羅王。二十四食小兒鬼。二十五食人精氣鬼。二十六羅剎鬼。二十七火爐燒食鬼。二十八住不淨巷陌鬼。二十九食風鬼。三十食火炭鬼。三十一食毒鬼。三十二曠野鬼。三十三住塚間食熱灰土鬼。三十四樹中住鬼。三十五住四交道鬼。三十六殺身餓鬼。鬼別無量。要攝如此。其中果報業因各異。備如經說(餓鬼如是)。 次辨脩羅。依伽陀羅。脩羅有三。一天二鬼三者畜生。`[第十八]`法念經中。唯說二種。鬼之與畜。鬼脩羅者。是其殺身餓鬼所攝。住在地上眾相山中。畜脩羅者。住在北方須彌山側海底地下。四重之別。入地二萬一千由旬。有其羅睺阿脩羅住。地曠一萬三千由旬。城名光明。縱廣正等八千由旬。有千柱殿。寶房行列。城地`[原本註曰山經作浴]`山池一切樂具皆以寶嚴。於其城內。有四寶園。各百由旬。一一園中。有三千種如願之樹。樹皆真金。精`[靈=微【校異-原】]`靈虛妙。如雲如影。其園池內雜寶色鳥。遊集滿中。王住此城。城外別有十三住處。於一一處各有無量阿脩羅眾。羅睺脩羅。是師子兒。形如須彌。能變自身。大小隨意人中五百歲。當彼日夜。羅睺於彼壽五千歲。有四婇女。從憶念生。有其十二那由他婇女。以為`[眷屬=供養【校異-原】]`眷屬。圍繞羅睺。其王過去作婆羅門。於曠野處有一佛塔。高二十五里。於中畫作種種佛像。種種華菓。樹林莊嚴。為火所燒。是婆羅`[門=門若我不救王或加重罰非實信心非尊重心【甲】]`門。救之得免。救已作念。我救此塔。有福以不。若有福者。願得`[大=人【校異-原】]`大身。又外道中。多行布施。故受斯報。餘阿脩羅。於過去世。見他殺生強逼令放。或為名利。或為王使。或習父祖不殺之法。非慈`[悲=愍【校異-原】]`悲心。不持淨戒。不作諸善。故生其中。次下二萬一千由旬。是其勇健脩羅住處。王名勇健。民名摩睺。此云骨咽。地名月鬘。漸廣前地城名遊戲。縱廣正等八萬由旬。嚴好過前。其城住`[在=於【校異-原】]`在四金山中。其山高廣五千由旬。王住此城。別更有城。名曰星鬘。民住其中。城外有園。縱廣一萬三千由旬。於中凡有七園差別。種種莊嚴。是諸脩羅。於中受樂。勇健脩羅。其形長大。如二須彌。若住自界。變身短小。勢力轉勝。人六百歲。當彼日夜。此地脩羅壽六千歲。其王過去劫奪他物。供養外道離欲之人。故受斯報。餘眾往昔供養外道不離欲者。及破戒人。故生其中。次下二萬一千由旬。有其華鬘脩羅住處。王名華鬘。民名遊戲。地名脩`[那=那婆【甲】]`那。城名鋡毘羅。縱廣一萬三千由旬。莊嚴微妙。轉勝於前。華鬘脩羅。所受之形。如三須彌。若住自界。現微小身。勢力轉增。人七百歲。當彼日夜。此地脩羅。壽七千歲。其王過去。飲食施`[與=於【校異-原】]`與破戒病人。故受斯報。餘眾前世因種種戲。聚物為食。用以施人。本無淨心。故生其中。次下`[二=一【校異-原】]`二萬一千由旬。有鉢`[訶婆=呵娑【校異-原】]`訶婆毘摩質多脩羅住處。王名鉢訶。亦名波羅訶。此本一名。人語音異。亦名毘摩質多。所領之民。名一切忍。地名不動。廣六萬由旬。城名鋡毘羅。縱廣一萬三千由旬。七寶宮殿。微妙如天。毘摩質多。其形長大。如四須彌。若住本界。現微小身。勢力過前三地脩羅。人八百歲。當彼日夜。此地脩羅。壽八千歲。其王前世無正見心。見持戒者來從乞求。久乃施之。施已語言。我今施汝。有何福德。我以癡故施汝飲食。邪見心施。故受斯報。餘脩羅眾。於前世時。自為身故。守掌菓樹一切諸物。己所不用。然後惠人。故生其中。此諸脩羅。與天怨對。共天戰競。備如經說。不可具陳(脩羅如是)。 次辨人趣。人類無量。大約有四。謂四天下人報差別。四天下人。有八不同。一住處不同。須彌山南有一海渚。名閻浮提。縱廣二十八萬里。人住其上。東方有渚。名弗婆提。倍廣閻浮。人住其上。西方有渚。名瞿耶尼。倍廣弗婆。人住其上。北方有渚。名欝單越。倍廣瞿耶。人住其上。二形相不同。南閻浮渚。其地尖邪。人面像之。弗婆提渚。地如`[半=滿【校異-原】]`半月。人面像之。瞿耶尼渚。地如`[滿=半【校異-原】]`滿月。人面像之。北欝單越。其地`[正方=方正【校異-原】]`正方。人面像之。三長短不同。閻浮提人。身長四肘。弗婆提人。身長八肘。瞿耶尼人。長十六肘。欝單越人。三十二肘。四壽命不同。閻浮提人。壽命不定。下極十歲。上極八萬四千歲。弗婆提人。壽命二百五十歲。瞿耶尼人。壽五百歲。欝單越人。定壽千歲。唯欝單定。餘皆不定。五果報不同。南閻浮提人。壽十歲時。或飢饉劫。或疫病劫。或刀兵劫。三劫互起。東西二方。飢饉劫時。飲食不足。而無餓死。疫病劫時。四大不和。而`[不=無【校異-原】]`不喪命。刀兵劫時。少增瞋恚。不相殺害。北欝單越。全無變異。六優劣不同。若論受道。閻浮提上。弗婆次下。瞿耶漸劣。欝單最下。若論果報。欝單最上。瞿耶次下。弗婆漸劣。閻浮最下。七起業不同。東西南方具行十惡。欝單越國。但有綺語貪瞋邪見。綺語業道成而現行。餘三業道成而不行。如十業章具廣分別。八趣果不同。北欝單越。死皆生天。不向餘趣。以無惡故。餘三天下。所向不定(人趣如是)。 次辨天趣。天有欲色無色`[差別=天報【校異-原】]`差別。欲天有六。一四天王天。須彌四`[面=面由【校異-甲】]`面乾陀羅山。去地四萬二千由旬。縱廣亦然。上有四王。東有天王。名提頭賴吒。此名治國。領揵闥婆及毘舍闍二部鬼神。南有天王。名毘樓勒。此名增長。主領鳩槃茶薜茘多二部鬼神。西有天王。名毘樓博。此名雜語。主領龍富單那二部之神。北有天王。名毘沙門。此名多聞。主領夜又羅剎二部鬼神。此四天王所領天眾。種類有四。處別四十。種類四者。一鬘持天。餘處名為持華鬘天。二迦留足天。此名鳥足天。三名常恣意天。四名三箜篌天。初鬘持天。有十住處。一名`[白=曰【校異-原】]`白摩尼。二名峻崖。三名果命。四名功德行。五名常喜。六名行道。七名愛欲。八名愛境。九名意動。十名遊戲林。此十居在須彌四面龕窟中住。南方有二。東西亦然。北方有四。彼一一窟廣千由旬。多有諸山寶樹寶池無量莊嚴。`[人=人中【校異-甲】]`人五十年。當彼日夜。彼天壽命五百歲也。此十天中業果各異。如法念說。迦留足天。有十住處。一行蓮華。二名勝蜂。三名妙聲。四名香樂。五名風行。六名鬘喜。七名普觀。八常歡喜。九名愛香。十名均頭。此十住處。皆繞須彌。業果差別如法念說。常恣意天。三箜篌天。各有十處。不可具論。初天如是。第二天者。名忉利天。此翻名為三十三天。在須彌頂。須彌山者。名善高山。亦名安明。去地八萬四千由旬。縱廣亦然。六萬諸山。以為眷屬。上有三十三處差別。中有帝城。名曰喜見。亦高八萬四千由旬。帝城四面。各有八處。臣民所居。是中天王。名釋提婆那民。此方翻名能為天主。釋者是能。提婆是天。那民是主。佛亦呼之為憍尸迦。蓋乃從其本姓為名。如`[大論第五十六]`龍樹說。過去世時。摩伽陀國有婆羅門。姓憍尸迦。名曰`[迦陀=摩伽【校異-原】]`迦陀。有大福德。與其同友三十二人共修善業。命終皆生忉利天上。各在一處。本憍尸迦。今為天主。故從本姓名憍尸迦。三十二友。即為輔臣。居在四面。左輔右弼。前承後儀。并其天主合三十三。是故名為三十三天。如`[第二十五]`法念經。具列名字廣以分別。此前兩天。是地居天。第三天者。名曰夜摩。此云妙善。於中凡有三十六處差別不同。是中天主。名牟`[脩〔-〕【校異-原】]`脩樓陀。第四天者。名兜率陀。此名妙足。如`[智論第五十四]`龍樹說。蓋乃從`[於〔-〕【校異-原】]`於天主`[為=而為【校異-原】]`為名。第五天者。名須涅蜜陀。此云化樂。自化樂具已得受用。故云化樂。第六天者。名婆舍跋提。此云他化自在天也。他化樂具已得受用。故曰化他。此他化上。別有魔天。處近他化。亦他化攝。此六是其欲界天也。 問曰:欲界日月星天何天所攝釋言。隨近四天王攝。隨別分之六天不收。何故如是。四天王天。是其地居。彼是空居。又六欲天。壽命短促。此壽一劫。是故不攝。欲天如是。色界天者。經論不同。若依雜心`[第二]`地持論等。有十八天。初二三禪。各有三天。第四禪中獨有九天。故合十八。若依華嚴。色界具有二十二天。初禪有四。一是梵天。二梵眾天。亦名梵`[身=身天【甲】]`身。此前兩天。小梵生處。三梵輔天貴梵生處。四大梵天。是中間禪梵王生處。`[與前=梵眾【考偽-原】]`與前梵輔同在一處。臣民之別。二禪有四。一是光天。二少光天。三無量光天。四光音天。三禪有四。一者淨天。二少淨天。三無量淨。四遍淨天。四禪有十。當分有四。一者福天。二福生天。三福愛天。四廣果天。依地持等。此四禪中。皆無初天。當應隨近攝屬第二。故不別論。此等差別。合有十二。第四禪中。隨其別`[脩=種【校異-甲】]`脩更有六天。謂無想天及五淨居。無想天者。與前廣果同在一處。有諸外道。取此無想以為涅槃。修無想定。趣求斯報。是人命終。生廣果處。初後有心。中間無心。經五百劫。以此別得無心法故。別為一天。五淨居者。一無煩天。亦名無凡。二無熱天。三善`[原本註曰見華嚴作現]`見天。四善`[原本註曰現華嚴作見]`現天。五阿迦尼吒天。此名無小。阿那含人。以無漏道。熏第四禪。熏有五階。是故得此五天之報。何者五階。謂下中上上中上上。下得無煩。乃至上上得無小天。熏之云何。那含先得第四禪竟。為熏禪故。於四禪中。先入百千無漏之心。次入百千有漏禪心。後入百千無漏之心。以漸略之。乃至先入二無漏心。次二有漏。後二無漏。是為`[6]熏=勳【校異-甲】*`熏禪方便道成。然後復入一無漏心。次一有漏。如是五遍合十五心。十是無漏。五是有漏。是為熏禪究竟成就。此五遍中。初品為下。乃至最後以為上上。以純熟故。如是`[*6]`熏修第四禪竟。次熏三禪。次二次初。熏法同前。然後生彼五淨居中。此五淨居。那含住處。是故亦名五那含天。以此通前為二十二。依`[第九]`大智論。五淨居上。別更有一菩薩淨居。名摩醯首羅。此方名為大自在天。是第十地菩薩住處。以此通前。色界合有二十三天。無色有四。一是空處。二是識處。三無所有處。四者非想非非想處。此等因行。如八禪中具廣分別。天趣如是(此三門竟)。 次辨其因。因有通別。通而論之。唯善與惡。善謂十善。惡謂十惡。十惡是其三塗通因。十善是其人天脩羅三趣`[通〔-〕【校異-原】]`通因。故`[智論第三十,八十六,九十六]`龍樹言。惡有三品。謂下中上。下生餓鬼。中生畜生。上生地獄。地經之中亦同此說。善亦三品。下生脩羅。中善生人。上善生天。 問曰:脩羅四惡趣攝。何故論言下善生中。釋言。脩羅雜業所招。是`[雜=雜之【校異-原】]`雜業中有善有惡。惡業得彼總報之果。故名惡趣。善業得彼別報樂受。是故名為下善生也。又復惡業得彼正報。故名惡趣。善得依果故說善生。 問曰:諸餘鬼畜等中亦有樂受並為善生。何故偏言善生脩羅。釋言。脩羅樂受增上。如經中說。脩羅所受。其`[次=樂【校異-原】]`次如天。是故偏言善生脩羅。 問曰:脩羅樂既次天。感樂之善應名為中。何故名下。釋言。彼樂施福所招。施福增上故樂如天。施福望戒。不及戒善。是故名下。 問曰:施福能生勝樂。何故不能生善道身乃生惡趣。釋言。善趣必由戒得。彼非戒善。是故不能生善趣身。又脩羅中有鬼有畜。有是天者。鬼畜脩羅。樂`[不〔-〕【校異-甲】]`不從善生。總報惡得。故名惡趣。天脩羅者。總報雖從善業而得。疑心劣故。不能會聖。是故名為下善生也。通因如是。若論別因。六道之中種類無量。業因皆異。如法念經具廣分別。六道之義。辨之麁爾。 ## 8七識住義 七識住者。如經中說。何故說者。為破外道別計故也。有諸外道計識為我。擇善而居。佛為破之。故說識住非我住也。識住不同。離分為七。七名是何。欲界人天。以之為一。初禪為二。二禪為三。三禪為四。空處為五。識處為六。無所有處以為第七。此之七處。心識樂安。故名識住。 問曰:何故不名受住想行住等偏云識住。釋言。住義理亦應通。但識是主故偏說耳。 問曰:欲界有三惡趣。何故不說。論言三惡有苦`[煎=逼【校異-原】]`煎迫識不樂安。是以不論。又問。色界具有四禪。第四禪中寂樂過下。以何義故不名識住。論自釋言。第四禪中。有無想定。殘害心識。識不樂居。故非識住。又四禪中。有五淨居。趣入涅槃。亦殘心識。識不樂在。故非識住。 問曰:無色有四空處。以何義故。不說非想以為識住。論言。非想有滅盡定。亦殘心識識不樂安。故非識住。七識住義。辨之麁爾。 ## 9八難義 五門分別(釋名一 辨相二 五趣分別三 煩惱業報分別四 約對四輪明治差別五) [MA](中含65-151#124).[124](agamdm#^ma124) 第一釋名。言八難者。一是地獄。二是畜生。三是餓鬼。四盲聾瘖瘂五世智辯聰。六佛前佛後。七欝單越國。八長壽天。初三後一。就趣彰名。於中初三。`[全=合【校異-原】]`全攝三趣。是故直言地獄畜生餓鬼難也。第八一難。不盡天趣。長壽別之。是故名為長壽天難。盲聾瘖瘂世智辯聰。當體立稱。正用盲聾世智辯聰以為難故。佛前佛後。就時彰目。欝單一難。處別為號。此之八種。能礙聖道。故名為難(此一門竟)。 次辯其相。此之八種。有四義故。所以是難。一苦`[1]障〔-〕【校異-甲】*`障故難。二樂障故難。三惡增故難。四善微故難。一切三塗盲聾瘖瘂。苦`[*1]`障故難。長壽欝單樂`[*1]`障故難。世智辯聰。惡增故難。以`[其=具【校異-甲】]`其邪見違正道故。佛前佛後。善微故難。所言地獄鬼畜難者。一切三塗。報障深重。無能會聖。是故為難。 問曰:若使三塗是難無會聖者。是義不然。如方等說。有諸眾生。在地獄中。遇佛光明。尋光詣佛。聞法得道。如龍樹說。鬼畜兩趣。聞佛說法。有得道者。如長阿含天品中說。鬼子母神。聞法得道。如提謂經。諸龍鬼等。聞佛說法。亦皆得道。三塗之中。不妨會聖。云何是難。釋言。三塗是障難處。不應得道。但有眾生久習勝因。遇墮三惡。今值如來及大菩薩不思議力。為`[品=強【校異-原】]`品緣故。有得道者。如難陀等。煩惱障纏。不應得道。佛為緣故。得入聖道。此亦如是。無有自力及舍利等小因緣故能入聖道。故名為難。又三惡中。值聖得道。多是權人。為引餘生令起出心。示有所得。非是實凡。實凡不得。故名為難。所言盲聾瘖瘂難者。盲不覩聖。聾不聞法。瘂`[不=無【校異-原】]`不諮受。不堪入聖。是故為難。 問曰:一切盲聾瘖瘂。悉皆是難。有非難者。釋言。生盲生聾生瘂是八難收。餘者非難。 問曰:一切盲聾瘖瘂。皆無見聞。不堪諮受。何故偏說生盲聾瘂以為難乎。釋言。若非生盲聾瘂。容先見友聞法諮受後依階道。以非全障。是故非難。世智辨者。有人聰利妄執難迴。所以是難。所言佛前佛後難者。佛前佛後。無佛法時。不`[知=智【校異-原】]`知出道。無心求聖。所以是難。 問曰:辟支出無佛世。佛前佛後有何難乎。釋言。辟支久修純熟。自力能度。不假師教。其餘眾生。無如是者。故就餘人說之為難。欝單越者。北欝單越樂報殊勝。覩無苦事。其中眾生。慧力微弱。不知厭離觀過求出。是故為難。 問曰:欲天樂勝欝單。何故非難。釋言。六天樂報雖勝。而彼天中慧力增強。堪能厭離觀過求出。是以非難。又彼天中有佛所化鏡林鏡壁。`[諸〔-〕【校異-原】]`諸天於中。見己來世所向惡趣。愁憂心深。失於天樂。如隔千世。無有遺餘。又報欲盡。五衰現時。愁憂無賴。此二時中。能厭三有。趣求出離。是以非難。欝單越國。無如是事。所以是難。 長壽天者,色無色界.命報延長,下極半劫,名長壽天。彼天之中寂靜安隱,凡夫生彼.多謂涅槃.保著情深,又無佛法.可依求出,所以是難。 問曰:經說生般涅槃行無行等.皆在長壽得涅槃果,云何說言長壽是難。釋言:難者.就凡以說,彼生般等是那含人生上得滅,是以無過。(此二門竟) ^phfhc3 次就五趣分別八難。地獄鬼畜在下三`[趣=塗【校異-原】]`趣。盲聾世智佛前佛後及欝單越。人趣少分。但就人中。盲聾世智佛前佛後。除欝單越。在餘三方。欝單唯在欝單越國。長壽一難。天趣少分。以欲界天非是難故(此三門竟)。 次就煩惱業報分別。地獄鬼畜盲聾瘖瘂長壽欝單。就報說難。於中地獄鬼畜盲聾。是其苦報。欝單長壽是其樂報。世智辨聰。是煩惱分邪見攝故。佛前佛後。煩惱業報三分不收。但無佛法可依求出。是故為難(此四門竟)。 次就四輪以辨對治。何者四輪。如`[第二卷四法品]`成實說。一住善處。謂生中國。二依善人。謂值佛世。三自發正願。謂具正見。四宿植善根。謂於現在諸根完具。此四唯在天人中有故。論名為天人四輪。所言輪者。就喻名也。能摧八難。出生聖道無漏法輪故。名為輪。四輪如是。治相云何。如論中說。初住善處。能摧五難。謂三惡趣長壽欝單。以在人天生住中國故。離斯五。依善人者。遠離佛前佛後難也。以值佛世故離斯難。自發正願。遠離世智辨聰難也。以正求故離彼邪難。宿植善者。遠離盲聾瘖瘂難也。具諸根故。遠離彼難。八難如是。 ## 10九眾生居義 九眾生居如經中說。何故說者。為破外道總計故也。有諸外道。總計眾生以為神我。擇善而居。佛為破之。故說斯九是眾生居非我居也。何者是乎。欲界人天。以之為一。初禪為二。二禪為三。三禪為四。無想為五。空處為六。識處為七。無所有處。以之為八。非想為九。此之九處。眾生樂住名眾生居。 問曰:向前七識住中。不說無想及非想處。今此何故通說為居。釋言。此處殘害心識。故非識住。不滅眾生。是故說為眾生居也。 問曰:欲界三塗之中亦有眾生。何故不說為眾生居。釋言。眾生同厭三惡。非樂住處。是以不說。又問。色界第四禪中。除無想天餘有八天。眾生樂住。何故不說為眾生居。雜心釋言。彼四禪中。有五淨居。樂求涅槃。不欲久住。是故不說為眾生居。餘有福生福愛廣果。或求淨居。或`[求=樂【校異-原】]`求無色。或求涅槃。不欲久住。是故亦非眾生居也。九居之義。略辨如是。 ## 11十二入義 六門分別(釋名一 出體二 辨相三 隨義分別四 對陰分別五 對界分別六) 第一釋名。十二入者。生識之處。名之為入。如八勝處名八除入。又復根塵迭相順入。亦名為入。入義不同。離分十二。所謂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此十二中。初六是內。後六是外。內名六根。外名六塵。云何名眼。乃至名意。釋有兩義。一約對以論。對色名眼。乃至第六對法名意。二就能以釋。能見名眼。能聞曰耳。能嗅稱鼻。能甞名舌。能覺稱身。能思曰意。云何名色。乃至名法。解`[云=亦【校異-原】]`云有二。一約對以釋。對眼名色。乃至第六對意名法。二當相解釋。質礙名色。通而論之。聲香味等。皆悉質礙。而彼色塵。質礙相顯。故偏名之。又復形`[顯=現【校異-原】]`顯亦名為色。響韻稱聲。芬馥名香。此名不足。於中亦有腥臊臭等。不可備舉。且存香稱。此則是其不盡語門。可甞名味。可`[棠=覺【校異-原】]`棠曰觸。自體名法。名字如是。 第二門中。辨其體性。眼等五根。淨色為體。依如毘曇。四大所造淨色為體。若依`[第四]`成實。四大所成假色為體。 問曰:四大既無增減。云何成根五種各別。釋言。四大所成法爾。如外四大雖無增減。而其所成粟麥豆等各各差別。又由業故成根差別。有業能生一種四大集成眼根能見於色。乃至有業生一四大集成身根能覺於觸。如`[施=因【校異-原】]`施燈明得其眼根。施鍾鈴等得其耳根。如是一切。 問曰:若使由業能見乃至能覺何用根乎。釋言。雖復有業為因。必藉根緣。如穀雖復由業而得必藉種子。此亦如是。次辨意入。以心為體。依如毘曇。一切六識能生後義悉是意根。齊名意入。自餘一切想受行等。以前生後。皆非意入。法入收故。 問曰:若使一切六識能生後義悉是意根。所生六識通得名為意識以不。論自解釋。依有二種。一者共依。六識共依意根而生。二不共依。六識之心各別依根。望其共依。同名意識。望不共依。眼等五識。各別受名。不名意識。若依成實。義釋有三。一通相以論。一切四心。以前生後。悉是意根。同名意入。從前生義。齊名意識。法入所收。二簡別五識。除生五識。自餘一切識想受行。以前生後。悉是意入。據此一門。五識已前次第`[滅=減【校異-原】]`滅心。是法入收。非是意入。三對`[別〔-〕【校異-甲】]`別名意識以明意`[9]入=識【校異-原】*,〔-〕【校異-原】`入。識想受行四心之中。局唯分`[取=所【校異-原】]`取行末之心生意識者以為意入。餘者皆是法入所攝。大乘所說。與毘曇同。內入如是。次辨外入。色等五`[塵=識【校異-原】]`塵以色為體。依如毘曇。四大所造色聲香等。以為五塵。`[第三,七]`成實法中。四大所因色香味觸以為四塵。四大相擊便有聲發。是則四塵是四大因。聲是大果。五塵如是。次辨法入。法入寬通。除前十一自餘一切有為無為。悉是法入。體性如是。 第三門中。次辨其相。眼入有二。一肉二天。肉有二種。一者報`[根=相【校異-原】]`根。二者長養。人鬼畜等所有眼根。從過因生說為報根。藉現飲食醫藥等緣而得眼者。說為長養。天眼之中。亦有二種。一者報根。二者方便。始從欲天至色究竟。報得淨眼。是其報根。依於四禪修得天眼。是其方便。 問曰:經中說有五眼。何故是中但說二種。釋言。慧眼法眼佛眼。體是慧性。非是色根。故此不論。眼入如是。次辨耳入。與眼根同。鼻舌身入。亦有二種。一肉二天。肉與前同。天中但有報生之根。無其方便。何故如是。欲界諸天。為欲嗅香甞味覺觸。又為嚴身。故有報根。色界諸天。為嚴身故。亦有報根。然鼻舌身非神通性。塵到方覺。不能玄知。故不依`[禪=神【校異-原】]`禪方便修起。 問曰:若有天鼻舌身。經論之中何故不說。釋言。經論實說上天有鼻舌身。但此三根非神通性。`[與=而【校異-原】]`與人無別。故經論中。不說天鼻天舌通等。次辨意入。毘曇法中。六識生後。即為六意。成實法中。意有通別。行末之心。生意識者。以之為別。一切四心。生後為意。以之為通。別名之意義別有三。一五識後行末之心。生意識者。`[或=說【校異-甲】]`或為意入。二五意識後行末之心。生意識者。說為意入。三者第六獨頭識後行末之心。生意識者。說為意入。若有意`[*9-1]入=識【校異-原】*,〔-〕【校異-原】`入藉前五識開導生者。名五意識。不藉五識開導生者名為獨頭。別名如是。若論通者。要為四重。廣為十二。言四重者。識想受行。能生一切。通名意根。齊名意入。言十二者。五識已後一重四心。五意識後一重四心。獨頭識後一重四心。三重四心各能生後。斯名意根。齊名意入。故有十二。隨義別分意乃無量。次辨色入。總唯一色。或分為三。謂好惡中。或分為五。所謂青黃赤白黑色。或分二十。如毘曇說。所謂青黃赤白煙雲塵霧光影明闇方圓長短高下正不正等。成實法中無其定數。但彼論中。唯說青黃赤白黑等諸雜之色。以為色塵。自餘一切煙雲塵霧方圓長等。皆是`[假=能【校異-原】]`假色。法入所收。非是色入。光影明闇。於彼宗中。隨其色相。青黃赤等諸色所攝。若復廣論。色乃無量。次辨聲入。總唯一聲。或分為三。一者因受。四大之聲。眾生身`[大=本【校異-原】,躰【校異-原】]`大能生`[受=愛【校異-原】]`受心名受四大。依斯發聲名為因受。二因不受。四大`[之〔-〕【校異-甲】]`之聲。謂外四大所發之聲。三因俱聲。所謂擊鼓吹貝等聲。內外`[俱=共【校異-原】]`俱發名曰因俱。廣則無量。次辨香入。總唯一香。或分二種。如成實說。一成質香。即樹香等。二緣生香。依彼香質緣生香氣。離質而去。緣生不同。或時成地。如香熏衣令衣有香。或時成水。如香熏麻令油有香。或時成風。如風經過香樹而來風中有香。或復孤遊更無所成。此二香中。成質之香鼻根不聞。緣生香氣來至鼻根。鼻根所`[得=聞【校異-原】]`得。 問曰:香氣來至鼻時。為當獨來為更有伴。外道宣說。十微相扶來至鼻根。言十微者。色等五塵地等五大。毘曇宣說。八微相扶來至鼻根。言八微者。前十微中除聲及空。成實論中廣破此義。若言香氣與彼色等俱來至鼻。前質應減亦可都盡。又如燒香質壞香盛。明知。不與色等俱來。唯與風大俱來至鼻。或復孤來。或分為三。如雜心說。謂好惡中。此好惡中。隨情分別。順情名好。違情名惡。非違非順說以為中。隨相別論。香乃無量。次辨味入。總唯一味。或分為三。謂好惡中。或分為六。謂辛苦甜酢醎`[淡=淡差【校異-原】,淡等【校異-原】]`淡別。如涅槃中宣說。甜酥八味具足。彼文不`[數=委【校異-原】]`數。不知是何。隨別以分。味亦無量。味辨觸入。總唯一觸。或分為三。謂好惡中。或分十`[一=二【校異-原】]`一。如毘曇說。謂堅濕煖動輕重澁滑冷飢渴等。堅是地大。濕是水大。煖是火大。動是風大。此四能造。後七所造。後七雖復四大所造。於中亦有增微不同。如雜心說。火風增故輕。地水增故重。地風增故澁。水火增故滑。水風增故冷。風增故飢。火增故渴。以義推之。觸應十五。十一如前。更應有四。地火偏增應立強(劬仰反)觸。地增故`[飽=飢【校異-原】]`飽。水增故滿。成實中有毘曇不說。四大齊等。應當立一調停之觸。論中不辨。以此通前。故應十五。成實法中觸無定數。以義推之。有三十九。一堅.二軟.三輕.四重.五強.六弱.七冷.八熱.九澁.十滑.十一`[強=強劬仰【校異-原】,強(劬仰反)【校異-甲】]`強.十二濯。此之十二。是其外觸。十三猗樂。身離惱患自覺猗適故名猗樂。十四疲極.十五不疲極.十六病.十七老.十八身利.十九身鈍.二十身嬾.二十一身重.二十二迷.二十三悶.二十四`[瞪瞢=𧄼矆【校異-原】]`瞪瞢.二十五疼.二十六痺.二十七頻`[申=伸【校異-原】]`申.二十八飢.二十九渴.三十者飽.三十一滿.三十二嗜樂。便其所憙故云嗜樂。三十三不`[嗜=嗜樂【校異-原】]`嗜。身所不便名不嗜樂。三十四者懵.三十五者欠`[呿=去【校異-原】]`呿.三十六者痛.三十七者痒.三十八者急如坐禪人所得急觸。三十九者緩。此後所列二十七種。是其內觸。此諸觸中。前三十四。是彼成實觸品中說。後之五種。隨義準置。此等皆是身之所覺。故通名觸。 問曰:猗等是心數法。云何說之為觸入乎。釋言。觸入皆是色法。寄心顯別。若復廣論。觸亦無量。次辨法入。總唯一法。或分為二。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或分為六。有為有三。一色二心三非色非心。`[依如=若【校異-原】]`依如毘曇。善惡無作以為色法。想受行等。以為心法。自餘十四不相應行。為非色心。若依成實。過未五塵身口作業及四大等假名之色。以為色法。五識已前次第滅心。以為心法。若復通論。一切六識從前生義。悉是心法。假名眾生。善惡無作為非色心。無為亦三。謂虛空數滅及非數滅。此義如前三無為章具廣分別。相別如是。 第四門中。隨義分別。於中有六。一假實分別。二三世分別。三三界分別。四離合分別。五就因分別。六就報分別。初假實者。眼等五根。外道宣說。是定性有。毘曇法中。破彼定性。宣說眼等從因緣生。雖說從緣。而體是實非處非假。成實法中。一向是假。以攬諸大集成根故。第六意入毘曇是實。成實法中。亦實亦假。一念生後。名之為實。三相成念目之為假。色等五塵。毘曇法中。一向是實。成實法中。亦實亦假。五塵之法。止現一念。不通相續。名之為實。又復不攬餘塵餘大假以集成故名為實。所言假者。釋有兩義。一因和合。攬細成麁。隣空之色。以之為細。多集可見。目之為麁。`[二=三【校異-原】]`二法和合。苦無常等同體虛集。故名為假。大乘法中。亦實亦假。實義同前。假有五種。一因和合。二法和合。此二同前。三妄想虛假。色等諸法。誑想假有如虛空華。四妄想虛假。色等皆從妄心假集如夢所見。五者真實緣集之假。謂依真識緣集色等。故經中說。三界虛妄皆一心作。論自釋言。皆心作者。謂真心作。具斯五義。故名假矣。次辨法入。毘曇唯實。成實法中。隨相以論。有實有假。過未五塵三無為等。是其實法。自餘一切。我人眾生舍宅軍眾叢林草木四大等法。悉是假名。據理以論。一切諸法悉是假`[名=名通【校異-原】]`名。四假攝故。大乘亦爾(此一門竟)。 次就三世辨定諸入。依如毘曇。十二入法。並通三世。若依成實。六根五塵。局唯現在一剎那頃。不通過未。在過未者。法入攝故。法入一種。該通三世。以法寬故。大乘法中。文無定判。多同毘曇(此二門竟)。 次就三界分別諸入。香味二塵。小乘法中。唯在欲界。上界則無。上界無其段食性故。大乘法中。諸佛菩薩真實報果。不屬三界。餘則如前。眼等五根色聲觸塵。小乘法中。`[定=唯【校異-原】]`定在欲色。大乘法中。若佛菩薩真實報果。不屬三界。餘通三界。大乘宣說。無色界中。猶有色故。意入法入。若無漏者。不屬三界。餘通三界(此三門竟)。 次辨根塵離合之義。外道宣說。六根六塵。合而生知。根塵異處。云何得合。彼說。眼根有其神光。去到前塵。故能見色。餘之四根。無光至塵。以神我力。感塵至根。是故合知。意根一種。神我將去。往到前境。故能知法。成實論中。廣破此義。眼光若去。應見中間麁細之物。`[又若=若眼【校異-原】]`又若光去。見火應燒。見水應濕。又若光去。遙覩遠色。應當遲見。見遠不遲。明知不去。又光若去。遙見遠色。不應生疑。又若光去。水精中物淵中魚石。`[眼=明【校異-原】]`眼悉見之。云何得到。又若見色合而見者。現見以物置於眼中。自所不了。明知不合。若言由我令餘四塵來至`[根=眼【校異-原】]`根者。是中但陰。何處有我說為能感。若根無光。神我之力不能將去。塵亦無光。神我之力。焉能使來。又聲味等。不離質體。縱有神我。何能使彼離質而來。 問曰:若聲不離質者。彼此隔絕。云何可聞。釋言。世間見聞法爾。如色雖遠眼能見之。聲亦如是。何足可怪。若言神我將意去者。是中無我。誰將意去。又意若去。身中無心。應名死人。人不名死。明知不去又意若去。他方之物。不見聞處。具應知之。以不知故。明知不去。所破如是。正義云何。成實法中。眼根一種。離而生知。鼻舌及身。合而生知。耳根一種。亦離亦合。耳鳴之聲。合而得聞。自餘外聲。離而得聞。意非色法。無到不到。非離非合。若依雜心。眼耳二根。離而生知。雖聞耳鳴。亦是離聞。鼻舌及身。與成實同。意根一種。亦離亦合。故彼偈言。二境不近受。遠近境界一。餘一向近受。二境不近者。所謂眼耳。遠近境一者。所謂意根。餘一向近者。謂鼻舌身(此四門竟)。 次就因義分別諸入。十二入中眼等五根香味觸塵是無記法。一向非因。色聲二塵`[論說=諸論【校異-原】]`論說不同。成實法中一向非因。彼說。五塵無罪福性。是故非因。毘曇法中。有因非因。身口業中善惡色聲。一向是因。餘者非因。意根法塵。通因非因。意根之中善惡俱者。說之為因。餘者非因。法塵之中。諸業煩惱及此相應共有之法。判之為因。餘者非因(此五門竟)。 次就報義分別諸入。眼等五根依如成實。一向是報。毘曇法中有報非報。過因生者。說之為報。長養之根及依禪定修習起者。說為非報。意入一種。通報非報。色等五塵。成實唯報。毘曇法中。聲入一種一向非報。何故如是。彼論宣說。色報無間。聲`[聲=入【校異-原】]`聲有間。是故非報。又復色報。酬因已定。不隨心轉。聲則不爾。大小隨心輕重任意。是故非報。 問曰:若言聲非報者。經中宣說。施鐘鈴等得好音聲。云何非報。論自釋言。由施鍾鈴得好四大。在於咽喉發聲微妙。從其所依故說為報。聲體非報。餘之四塵。通報非報。報根俱者。說之為報。餘者非報。 問曰:外色香味觸等是其依果。云何非報。論自釋言。善惡業風。吹諸眾生。往好惡處。而所往處。不由業生。是故非報。大乘法中。色等五塵。通報非報。從過因生。一向是報。`[變=及【校異-原】]`變化所為及餘一切。現方便起皆悉非報。法入之中。通報非報。善惡等法。三無為等。說為非報。餘者是報。義別如是。 第五門中。對陰分別。陰謂五陰。分一色陰。以為十入及一少分。五根五塵。是其十入。言少分者。依如毘曇。法入之中善惡無作。是其色陰。若依成實。法入之中過未五塵及四大等假名之色。是其色陰。故言少分。餘四陰中依如毘曇。分取識陰。以為意入。想受及行。攝屬法入。若依成實。隨義通論。一切四心能生後義悉是意入。一切心識從前生義悉屬法入。若簡五識。五識已前次第滅心。是其法入。餘皆意入。皆是通名意根攝故。若當對彼別名意識。行末之心生意識者。是其意入。餘皆法入。 第六門中對界分別。此十二入對十八界。云何分別。依如毘曇。五根`[六=五【校異-原】]`六塵十八界中即為十一。意入之中分出六識。通前合為十八界義。若依成實。五根五塵十八界中即為十一。法入之中開分六識。通前合為十八界義。彼宗六識。法入攝故。十二入義。略辨如是。 ## 12十八界義 十一門分別(釋名一 三聚分別二 內外分別三 三性分別四 就地分別五 有為無為分別六 有漏無漏分別七 學等分別八 三斷分別九 三對分別十 識緣不同十一) 第一釋名。眼等六根色等六塵及與六識。是其十八。能生曰根。能`[生識=識生【校異-原】]`生識故。能坌名塵。坌污心故。然此色等。當法立名名六境界。而言塵者。偏對染心以彰名也。良以淨心。多緣理生。染依事起。故偏對染以名塵矣。能了曰識。了諸塵故。此之十八。經名為界。亦名為性。界別名界。性別名性。諸法性別故名為界(此一門竟)。 次就三聚分別諸界。言三聚者。所謂色心非色非心。十八界中。五根五塵一向是色。意根六識一向是心。法界之中。備含三聚。依如毘曇。善惡無作以為色法。想受行等以為心法。自餘十四不相應行及三無為。為非色心。成實法中。過未五塵四大等色。以為色法。五識已前次第滅心。是其心法。假名眾生善惡無`[作=作及【校異-原】]`作三無為`[等為〔-〕【校異-原】]`等。為非色心。三聚如是。色中別以三門分別。一就四大分別諸色。依如成實。色香味觸是四大因。能成四大。不為大成。聲塵一種。是四大果。依四大生。不攬大成。眼等五根為四大成。法界中色。義則不定。若論過未五塵色法。同前五塵。不為大成。過未五根。同前五根。為四大成。餘外假色`[亦=非【校異-原】]`亦四大成。四大相望。得有相生。無相成理。毘曇法中。眼等五根色聲香味及法塵色。皆四大造。觸界不定。輕等七種。是四大造。堅濕煖動。四大之觸。非四大造。 問曰:為當一種四大具造諸色為當別造。論者不同。有人宣說。一種四大具造諸色。有人復言。聚者同造。異者別造。雜心所存。四大別造。都無共理。二就對分別。色有三種。一可見有對。二不可見有對。三不可見無對。色界一種。可見有對。為眼所行名為可見。為其對礙色根所對故名有對。聲香味觸。是不可見有對。非眼所行名不可見。有對同前。眼等五根及無作色。是不可見無對。非眼所行。故不可見。為意所緣。不為對礙色根所對。故名無對。三約受分別。若有色法破壞逼迫能生覺心。名之為受。不生覺心。名為不受。如雜心說。眼等五根。若現在者。能生受心。名之為受。若在過未不生覺心。名為不受。色香味觸。在於現在。不離根者。名之為受。餘者不受。聲塵及與法塵中色。一向不受。不生覺故。色法如是。次辨心法。於中約`[就=對【校異-原】]`就覺觀分別。依如毘曇。五識之中。定有覺觀。意根意識及與法界。義別三種。初禪已還。定有覺觀。中間禪地。無覺有觀。二禪已上。定無覺觀。 問曰:五識何不如是。釋言。五識唯在欲界初禪中有。上地則無。是故五識唯`[在=是【校異-原】,有【考偽-原】]`在覺觀。若依成實。五識之中定無覺觀。以五識中無思惟故。意根意識及心法界麁同毘曇。細則不同。彼宗宣說。覺觀一心。遍通三界。以是心之麁細相故。就三界中。欲界地心。定有覺觀。色無色界。禪方便有。定體則無。以其寂故。心法如是。次辨非色非心之法。於中約就有無分別。若對空理。一切法界斯名為有。故`[第六]`地持云。有為無為。名之為有。無我我所。名無所有。隨相`[分別=別分【校異-原】]`分別。三無為法。是其非色非心無法。有則不定。毘曇法中宣說。十四不相應行。以為非色非心有法。成實宣說。假名眾生善惡無作。以為非色非心有法(此二門竟)。 次就內外分別諸界。於中若就三分論之。六根是內。六塵是外。六識為中。兩分論之。根塵如上。六識不定。毘曇法中。攝之為內。故彼論言。內界說十二。成實不爾。彼宗六識。法入所攝。是則六識攝之在外(此三門竟)。 次就三性分別諸界。善惡無記。是其三性。依如成實。五根五塵及與五識。一向無記。意根意識及與法界。該通三性。毘曇法中。眼等五根香味觸塵。一向無記。餘通三性。故彼論言。無記謂八種。餘則善不善。意根意識及與法界善惡可知。何者是其色聲五識善惡之義。依如彼宗。善心禮拜讚歎等事。是善色聲。惡心發動身口二業。是惡色聲。五識地中緣善境界而生五識。判之為善。若緣可貪可瞋等境而生五識。判為不善。 問曰:何故毘曇法中宣說色聲該通三性。成實法中唯說無記。釋言。毘曇身口二業。是色聲性。故通三性。成實法中一切善惡。皆在假中。實中則無。然彼論中。五塵唯實不通假名。故無善惡。 問曰:何故善之與惡唯在假中不通實法。釋言。彼宗相續之中。方有損益。一念無故。又問五識毘曇法中說通三性。何故成實說唯無記。釋言。毘曇不立假義。宣說善惡皆在實中。是故一念五識之中。得有善惡。成實善惡假中方有。五識唯實。故無善惡。又復毘曇。心法同時。五識心邊。有善惡數。以王從數。故說善惡。成實法中。心獨不並。五識心起直了五塵。更無餘義。故無善惡。 問曰:若使成實法中五識無記無善惡者。五識之心應非妙行。釋言。彼宗五識心體。實非妙行。五識心後行中無過。方名妙行。大乘所說。凡夫二乘與毘曇同。諸佛菩薩實報境界。根識唯善。塵通三性(此四門竟)。 次就自地他地分別。言自地者。身在欲界。於自地中。根塵及識。一切具足。身在初禪。於自地中。六根具足。塵但有四。色聲觸法。彼無段食。故無香味。識亦有四。除鼻舌識。無香味故。身在二禪乃至四禪。於自地中。六根四塵與初禪同。識則不定。毘曇法中。但有意識。餘識皆無。若無餘識。云何而得見色聞聲覺觸等事。彼論宣說。二禪已上借初禪識。故得見色聞聲覺觸。成實說彼與初禪同。當地具有眼耳身意四種識。故身在四空。義則不定。小乘法中。但有意根意識法界。大乘說彼根塵及識與四禪同。大乘說彼猶有色。故自地如是。言他地者。鼻舌身根及彼根識。唯當地起不通他地。眼耳意根及此根識。身在下地。於上地中。隨所有處。皆悉得起。六塵之中香味及觸。唯為自地根識所了。不通他地。無玄知故。色界聲界。小乘法中。四禪已還。隨身何處。於他地中。皆得見聞。不通無色。大乘所說。色界已還。與小乘同。無色界中。有同有異。說彼凡夫二乘之人。在無色界。於他地中所有色聲。皆不見聞。心微劣故。此同小乘。菩薩在彼。於他地中。一切色聲。皆得見聞。心自在故。根明利故。此異小乘。法界不定。依如毘曇。有漏法界。四禪已還。隨身何處。於他地中。皆得緣知。生住無色。則不如是。唯緣自地及上地法。不緣下地。故彼論言。無色不緣下地有漏。無漏法界。則不如是。於他地中。隨身何處。皆得緣知。不簡上下。若依成實。一切他地有漏無漏。於三界中。隨身何處。皆`[得緣=悉得【校異-原】]`得緣知。然彼論中。說無色界。雖緣下地有漏之法。心不通暢。如燒筋羽。非是不緣。大乘法中。與成實同。 問曰:有人身在欲界用初禪眼。見自地色及他地色。所生眼識何地所攝。釋言。所生初禪地攝。依眼生故。又問。有人身在欲界及初禪地用二禪眼。乃至用彼四禪地眼。見自地色及他地色。所生眼識何地所攝。依如毘曇。皆初禪攝。彼宗之中二禪已上。皆無眼識。借初禪識。了諸色故所言借者。二禪已上所有眼識與初禪識。麁細相似。是故言借。不從彼來說為借矣。有人身生二禪已上。用自地眼及他地眼。見自地色及他地色。所生眼識當知。亦是初禪所攝。類上可知。若依成實。一切眼識。隨眼處說。不借下識。大乘法中。文無定判。多同成實。無借識故。眼識既然。耳識同爾。若論身識。初禪已還。即當地說。二禪已上。所覺之觸。必在當地。所生之識。亦初禪攝(此五門竟)。 次就有為無為分別。小乘法中前之十七。一向有為。法界該通有為無為。色法心法非色心法。是其有為。虛空數滅及非數滅。是其無為。大乘法中。諸佛菩薩真實根識體則無為。用現有為。六塵之中。三無為法。一向無為。自餘一切。就佛菩薩實報說者。是其無為。餘者有為(此六門竟)。 次就有漏無漏分別。毘曇法中五根五塵及與五識。一向有漏。從漏生故。漏依住故。意根意識及與法界。通漏無漏。成實法中。若斷漏故。名為無漏。與毘曇同。若不生漏名無漏者。凡夫諸界。一向有漏無學諸界。一向無漏。學人不定。已斷結處。一切無漏。未斷結處。一切有漏。大乘法中。諸佛菩薩實報根識。體則無漏。明現有漏。六塵之中。通漏無漏。色等五塵。就佛菩薩實報說者。是其無漏。餘是有漏。法塵之中。數滅無為。一向無漏。餘如五塵(此七門竟)。 次就學等分別諸界。法有三種。一是學法。謂三乘人無漏之因。二無學法。謂三乘人無漏之果。三者非學及非無學。謂餘一切有漏諸法及三無為。學等如是。小乘法中。意根意識及與法界。義通三種。無漏之因。及學等見。說之為學。學人汎爾遊觀無漏不斷結者。名學等見。無漏極果及彼無學等見智者。說為無學。何者是其無漏極果。所謂盡智及無生智。何者是其無學等見。謂無學人遊觀無漏。自餘意根意識法界。說為非學及非無學。餘十五界。一向非學及非無學。大乘所辨。凡夫二乘十八界法與小乘同。諸佛菩薩十八界法。皆通三種。一切菩薩實報境界根塵及識。悉名為學。如地持說。種性菩薩六入殊勝。無始法爾。及從先來修善。所得如是。一切是學六根。依此生心。是學六識。實報所得淨土境界。及依三昧所現境界。是學六塵。一切如來`[實=常【校異-原】]`實報境界根塵及識。是其無學。餘者非學及非無學(此八門竟)。 次就三斷分別諸界。言三斷者。一是見斷。二是修斷。三是無斷。見諦斷法名為見斷。修道斷法名為修斷。自餘無`[漏=為【校異-原】]`漏無`[為=漏【校異-原】]`為法等名為無斷。依如毘曇。五根五塵及與五識。此十五界唯修道斷。自餘三界。亦見諦斷。亦修道斷。亦是無斷。見惑俱者。說為見斷。修惑俱者。說為修斷。餘名無斷。若依成實。五根五塵及與五識。通見諦斷及修道斷。不通無斷。斷見惑故。令彼三塗五根五塵五識不生。判為見斷。斷修惑故。令彼人天五根五塵五識不起。判為修斷。故彼`[成實論第十]`論言。見斷法者。謂示相我慢及彼所起諸餘法也。修斷法者。不示相慢及彼所起諸餘法也。見諦惑體。是示相慢。所起業報。是其餘法。修道惑`[體=體是【校異-原】]`體。不示相慢所起業果。是其餘法。彼成實中。斷因果喪。斯名數滅。是故見修二種惑果。從其根本說為見斷。及修道斷。意根意識及與法界。與毘曇同。大乘法中十八界法。皆通三種。初地所除一切生死十八界法。斯名見斷。二地已上一切所除十八界法。是其修斷。諸佛菩薩實報所成根識無斷。`[塵=故【校異-原】]`塵通三種(此九門竟)。 次就三對分別諸界。言三對者。如雜心說。一境界有對。二障礙有對。三緣有對。境界有對者。一切色根及心心法。能於外`[境=境界【校異-原】]`境囑對分了名境有對。於此門中。六根六識及心法界。是其有對。色等五塵及法界中非心之法。是其無對。以非情故。障有對者。色根色塵共相礙對。障隔不通名障有對。於此門中十界有對。所謂眼耳鼻舌身根色等五塵。餘七心界及心法界。一向無對。非是色色相對礙故。 問曰:若使五根五塵是障礙者。眼等根處不應得有色香味等。若得有者便非障礙。論言。各住極微聚故猶名障礙。緣有對者。心心法等。對境能緣名緣有對。於此門中。七界少分。是其有對。謂七心界法界少分。餘者無對。以無緣故(此十門竟)。 次約諸識明緣不同。如雜心說。色界二識`[識=緣【校異-原】]`識。乃至觸亦然。諸餘十三界。一向意識緣。此乃宣說。色等五塵。當分為彼五識所緣。意識通緣一切法故。亦得緣之。自餘六根六識法塵。五識不了。唯意識緣。成實法中文無定判。人釋不同。有人釋言。與毘曇同。有人復言。六根六識及與法塵與毘曇同。唯意識緣。色等五塵。唯五識緣。意識不緣。若意識緣。盲應見色。聾應聞聲。不`[觸=解【校異-原】]`觸之物。`[應知堅軟=堅軟不知【校異-原】]`應知堅軟。如是一切。以盲聾等不見聞故。明意不緣。大智論中。同此後釋。`[據=拷【校異-原】]`據實論之。意識通緣一切五塵。但不分了。何故得知。如人現在緣於十方一切色聲香味觸等。明知通緣。所以不了色香味等。非意正境。是故不了。若得通緣。龍樹何故宣說意識不知五塵。釋言。龍樹`[云=言【校異-原】]`云不知者。不如五識知之顯了。故言不知。非全不緣。十八界義。略之云爾。 ## 13二十五有義 二十五有。出涅槃經。從因有果故名為有。有別不同。為二十五。何者是乎。如經中說。欲界十四。所謂地獄畜生餓鬼及與修羅。即以為四。四天下人。復以為四。通前為八。欲界六天復以為六。通前十四。色界有七。通前合為二十一有。彼四禪地即以為四。中間梵王以為第五。無想天處以為第六。一切淨居合為第七。無色有四。謂四空處通前合為二十五也。 問曰:何故四天下人分為四種。五淨居等合之為一。釋言。離合各隨所宜。今據一門且分如是。二十五有。辨之麁爾。 ## 14四十居止義 言居止者。三界眾生所居住處名為居止。止處不同。分為四十。於中欲界有二十處。八大地獄。即以為八。畜生餓鬼。復以為二。通前為十。四天下人并六欲天。復以為十。通前二十。色界地中有其十六。初禪有二。謂梵身天及梵輔天。初禪地中有大梵王。何故不說。與梵輔天同在一處。故不別論。二禪有三。謂少光天無量光天及光音天。通前為五。三禪有三。謂少淨天無量淨天及遍淨天。通前為八。四禪地中當分`[為=有【校異-原】]`為三。所謂福愛福生廣果。通前十一。及五那含通前十六。無想與彼廣果一處。故不別說。以此十六。通前合為三十六處。無色四天。通前四十。若就色界。別分大梵及無想天。是則居止。有四十二。居止如是。 大乘義章卷第八(末終) 大乘義章卷第九☗s9 遠法師撰 # 4a淨法聚-因法115 淨法聚第四。有一百三十一門。淨法聚因法中。有一百十三門。此卷有九門(一發菩提心義 二迴向義 三金剛三昧義 四斷結義 五滅盡定義 六一乘義 七二種莊嚴義 八二種種性義 九證教二行義)。 ## 1發菩提心義 三門分別(釋名辨體一 因起次第二 就位分別三) 第一釋名辨其體相。發菩提心者。菩提胡語。此`[翻=幡【聖】]`翻名道。果德圓通故曰菩提。於大菩提起意趣求名發菩提心。然此發心經亦名願。要大菩提令`[來=求【甲】]`來屬己故名`[為〔-〕【聖】]`為願。名義如是。體相云何。隨義不同。略有三種。一者相發。二息相發。三者真發。言相發者。行者深見生死之過涅槃福利棄捨生死。趣向涅槃。隨相厭求名相發心。言息相者。行者深悟諸法平等。知其生死本性寂滅涅槃亦如。生死寂故`[(無相…故)八字〔-〕【校異-甲】]`無相可厭。涅槃如故。無相可求。返背前相歸心正道故名為發。良以取相違背正道故名捨相以為發也。蓋乃廢外以歸其內故名為發。亦可離相平等之心。始起名發。故經說言滅諸發不發是發菩提心。言滅發者滅諸相發。言不發者不起相發。是發心者是無相發。無相心起名為發矣。言真發者。菩提真性由來己體。妄`[想=相【聖】]`想覆心在而不覺謂之在外。向外推求。後息妄想。契窮自實。知菩提性由來己體。無異趣求。知菩提性是己體故。菩提即心無異求。故心即菩提。捨彼異求歸心自實故名發心。良以外求違背正道。是故捨彼歸心自實說為發心。此亦廢外以歸其內故名為發。亦可真證菩提。之心始起名發。體相如是(此一門`[6]竟=了【聖】*`竟)。 次明因起次第之義。先就相發以明因起。彼相發心因何而生。因大悲生。悲因何生。由依信慧。信慧因何。由聞正法。聞法因何。由近善友。是故菩`[薩=提【甲】,薩【校異-甲】]`薩先近善友。由近友故得聞正法。聞何等法。謂聞生`[死=死無常【聖】,死無常【校異-原甲】]`死大苦涅槃至樂。因聞生信。信生死苦涅槃大樂。因聞生`[慧=惠【聖甲】]`慧。知生死苦涅槃大樂。由信慧故便起慈悲。信知生死是大苦故。念眾生未出故起大悲。信知涅槃是至樂故念眾生未得。故起大慈。由慈悲故起菩提心。悲念眾生。於苦未出欲為濟拔。自我不出無由化他令出生死。是故發心願出生死。慈念眾生未得涅槃欲為授與。自我不得無由化他令得涅槃。是故發心願得涅槃。故因悲慈起菩提心。次就息相以明因起。息相發心是修慧攝。彼依何生。由思慧生。思因何生。由於聞慧。聞慧因何。由聞正法。聞法因何。由近善友。是故菩薩先近善友。由近友故得聞正法聞何等法。謂聞生死涅槃法空。如大品等。既聞是已便知生死本性寂滅涅槃亦如。成就聞慧。依聞起思。思惟生死涅槃法空。依思起修。觀諸法空。見法空故捨彼相求。安心`[如=正【校異-原】]`如道。名息相發。息相如是。次明真發因起次第。真發即是證行所攝。彼由何生。由於修慧。修因何生。因思而發。思依何起。依於聞慧。聞由何生。由聞正法。聞法因何。由近善友。是故菩薩先近善友。由近友故得聞正法。聞何等法。聞知真`[實=諦【校異-甲】]`實如來藏性是己自體。如勝鬘經楞伽經等。既聞是已便成聞慧。因聞起思。思量真實如來藏性是己自體。因思起修。觀察彼實。因彼捨妄便證自實。以證實故名真發心。因起如是(此二門`[*6-1]竟=了【聖】*`竟)。 次就位論此三發心。隨義通論`[統=該【聖】]`統於始終。約位以分非無差降。位要有三。廣開為六。言要三者如馬鳴論說。一信發心位。在種性。此即是前相發心也。二解發心位。在解行。此即是前息相發也。三者證發位。在地上。此猶是前真發心也。言廣六者。始從外凡終至法雲攝以為六。一者外凡隨`[13]想=相【甲】*`想趣求名為`[*13]`想發。二十信位中真信已成。以信趣順名為信發。三習種位中真解成就。以解趣`[順=順復【聖】]`順名為解發。四性種位中真行成就。以行趣向名為行發。五解行位中如觀道立。觀心趣順名為觀發。亦名道發。六初地已上證行成就。證心趣順名為證發。發心之義略之云爾。 ## 2迴向義 三門分別(釋名辨相一 修之所為二 約對餘行辨定`[因=同【聖】,同【校異-原甲】]`因異辨寬狹三) 第一釋名辨其體相。言迴向者。迴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迴向。迴向不同。一門說三。一菩提迴向。二眾生迴向。三實際迴向。菩提迴向者。是其趣求一切智心。迴己所修一切善法趣求菩提一切種德。名菩提迴向。眾生迴向者。是其深念眾生之心。念眾生故迴己所修一切善法願以與他。名眾生迴向。 問曰:佛法無有自作他人受報。`[他〔-〕【聖】,〔-〕【校異-原甲】]`他亦無他作自己受果。菩薩何`[須〔-〕【校異-甲】]`須迴己善法施與他人。設令與之他人云何得此善利。釋言。佛法雖無自業他人受果。亦無他業自己受報。非無彼此互相`[助緣=緣助【聖】]`助緣。以相助故得以己善迴施於彼。以迴向故於未來世常能不捨。利益眾生助令修善。故`[須=修【校異-甲】]`須迴向。又復迴向即是己家能化之因。迴向力故未來世中眾生見者敬順受法。即是己家能化之`[果=事【校異-甲】]`果。良以佛法自作自受故。須迴向以成己家能化之因。使未來世成就己家能化之果。堪能益物。三實際迴向。是厭有為求實之心。為滅有為趣求實際。以己善根迴求平等如實法性。名實際迴向(此一門竟)。 次明修習迴向所為。何故修習菩提迴向。所為有三。一者為去。二者為住。三為增廣善根。言為去者。一切凡夫心性樂有。若不迴向所修善法堅住三界不得出離。以迴向故令所修善出離諸有。故修迴向。言為住者。一切有為無常磨滅。若不迴向所修善根三有受報。受報已滅不得常住。以迴向故令所修善盡未來際常住不滅。故經中說。如海龍王注一`[滴=渧【校異-原】]`滴雨欲令此雨經劫不滅。若經`[平=千【聖】]`平地無由可得。降之大海經劫不盡。迴向如是。求菩提故令所修善常住不盡。言增廣者。為有修善局狹不多。為佛修善廣多無量。故修迴向。`[是義=義是【聖】]`是義云何。菩提果德廣大無邊。用一善根迴求彼。故於大菩提一一德邊皆有善生。一善迴向增廣既爾。一切善根迴向例然。是故經中宣說迴向以為`[大〔-〕【甲】]`大利。為是三義。故須修習菩提迴向。何`[以〔-〕【聖】,〔-〕【校異-甲】]`以故修習眾生迴向。所為亦三。一者為去。二者為住。三為增廣善根。言為去者。一切眾生心樂自樂。若不修此眾生迴向。得樂便住不能隨物在苦攝化。以迴向故得樂不住。常能隨物化益眾生。言為住者。若不修此眾生迴向。得寂即滅不肯住世饒益眾生。以迴向故常在世間。饒益眾生。為增廣者。自善狹。小曠益善多。為令諸善隨物廣多。故須修習。是義云何。如修一善用以迴施一切眾生。眾生無邊令此一善增`[廣=曠【聖】]`廣無邊。一善迴向增廣既爾。一切善根增廣例然。為是三義。是故修習眾生迴向。何故修習實際迴向。所為亦三。一者為去。二者為住。三為增廣善根。言為去者。一切眾生心性取著。若不修此實際迴向。所修善根隨有繫著不能捨離。以迴向故令所修善捨相出離。故須修習。言為住者。情相之法性自浮危。依之起善磨滅不住。要與理合方得`[固安=安固【聖】,安【甲】,固安【校異-甲】]`固安。故`[涅槃經]`經說言。以法常故諸佛亦常。為令諸善合理常住。故須修習。為增廣者。隨相修善局狹不多。行與理冥方乃廣大。`[如〔-〕【聖】]`如理無邊。`[是〔-〕【聖】]`是故菩薩為令所修諸善如理廣大。是故修習。所為如是(此二門竟)。 次對餘行辨其同異寬狹之義。先辨同異。 問曰:願心亦願菩提。願利眾生。願證實際。與三迴向有何差別。釋言。此二有同有異。所`[願〔-〕【甲】]`願`[修〔-〕【聖】,頂【甲】]`修所向三義不殊。故說為同。所言異者真爾悕求。名之為願。挾善趣彼說為迴向。次辨寬狹。 問曰:迴向遍迴眾善。精進之心通策諸行。何者為寬。釋言。此二雖並通遍。迴向恒寬。精進恒狹。何故如是。精進但策未生諸善。故名為狹。迴向通迴已起未起一切善法。故名為寬。 問曰:隨此寬迴向邊有精進`[否=不【聖】,不【校異-甲】]`否。答言。亦有問。此精進與迴向俱。何為不寬。答曰。精進雖復與彼寬迴向俱。而彼迴向通迴三世一切善法。故得名寬。精進但策未生迴向。不策所迴`[向〔-〕【聖】]`向已起善法。故說為狹。 問曰:若言精進之心但策未生不策已生一切善者。四正勤中已生善法方便令廣。云何說言不策已生。釋言。彼說已生善法令增廣者。令已生善流類在於未來之者續起[甦-生+(恙-心+皿)]添。令前增廣。非謂策修已生善體。策斷已惡義亦同然。迴向之義隨行異論。廣別難窮。今據一門辨之且爾。 ## 3金剛三昧義 五門分別(釋名一 體性二 開合辨相三 就位分別四 有惑無惑五) 第一釋名。金剛三昧出`[北本涅槃經第二十四]`涅槃經。言金剛`[者〔-〕【校異-甲】]`者借喻名德。世間金剛有十四義。一能破義。如經中說。譬如金剛所擬之處。無不破壞。謂壞一切沙`[礫=礰【聖】]`礫瓦石及諸鬼毒。三昧如是。能破一切煩惱業苦及諸外道魔怨等事。二清淨義。如世金剛體無瑕穢。三昧如是。體性清淨無諸垢穢。三體堅義。如世金剛自體堅固非物能`[爼=阻【甲】,迴【校異-甲】]`爼三昧如是。不為一切煩惱業苦外道魔怨所能`[阻=爼【聖】,爼【校異-原甲】]`阻壞。四最勝義。如經中說。譬如金剛諸寶中勝。金剛三昧亦復如是。諸三昧中最為殊勝。五難測義。如經中說。譬如金剛一切世人無能平價。金剛三昧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諸天世人無能`[平=秤【甲】]`平量。六難得義。如世金剛貧窮之人所不能得。金剛三昧亦復如是。世間眾生所不能得。七勢力義。如轉輪王金剛輪寶飛行自在有大勢力。`[三=金剛三【聖】]`三昧亦復如是。具不思議六神通力。故經中說。菩薩住是金剛三昧`[及=反【校異-原】]`及身如佛。遍滿十方恒河沙剎。又一念頃能至十方恒河沙界。如是等也。八能照義。如世金剛光明清淨能有所照。金剛三昧亦復如是。能放智光照窮法界。故經說言。菩薩得是金剛定`[目=因【聖】]`目一切皆見明了無障。九不定義。如經中說。譬如金剛若置日中色則不定。金剛三昧亦復如是。以此定力能於十方現種種身而無定相。十者主義。如轉輪王金剛輪寶為眾寶主。一切諸寶悉皆隨從。亦如輪王為諸一切小王隨從。金剛三昧亦復如是。為諸行主一切諸行悉皆隨從。十一能集義。如世金剛若有得者一切寶物自然聚集。金剛三昧亦復如是。若有得者一切種德自然而集。十二能益義。如世金剛能益貧人。金剛三昧亦復如是。能益眾生。十三莊嚴義。如世金剛能嚴身首。金剛三昧亦復如是。能嚴行者法身之首。十四無分別義。如世金剛雖具眾德而無分別。金剛三昧亦復如是。雖有所作而無分別。故經說言。菩薩住是金剛三昧雖見眾生無眾生想。雖見諸法而無法想。雖有所斷而無斷想。雖有所作而無作想。菩薩行德具`[是=足【聖】]`是眾義如世金剛。是故就喻名曰金剛。言三昧者。是外國語此云正定。心體寂靜離於邪亂。故曰三昧。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體性。於中有二。一就心法分別。二就心體分別言心法者。所謂一切諸心數法。今此三昧諸心法中用慧為體。觀理斷結唯慧能故。是何等慧。小乘法中四諦之慧。緣覺法中十二緣慧。大乘法中了達法界如實慧也。體性如是。若論眷屬曠備法`[界=中【校異-甲】]`界一切種德。 問曰:若此體是慧者何故經中說為三昧。釋有四義。一諸心數法更相受名。如四念處體實是慧。而名為念。此亦如是。二從伴稱。是金剛慧共定相隨。故從伴目說為三昧。良以散慧無所成辦。即定之慧堪有所能故。此金剛從伴名矣。三就能為名。是金剛慧能令諸行正定不動。故從功能名曰三昧四隨義受稱。是金剛慧體含多義。於中含有正定安固不動之義。故曰三昧。心法如是。次就心體言其體性。心別有三。一者事識。所謂六識緣事之心。二者妄識。亦名業識亦名現識。所謂第七虛妄之心。三者真識。所謂第八如來藏心。小乘金剛用彼分別事識為體。於事識中第六意識。分別觀解能斷四住。不為四住煩惱所壞。故曰金剛。大乘法中金剛有二。一緣治金剛。二者真證。緣治金剛妄識為體。於妄識中觀空之解。能除闇障不為闇惑之所破壞。故曰金剛。真證金剛真識為體。真識之心本性清淨。空義隱覆遂成垢染。息除妄染心淨照明。照明淨慧證法本如。不見一法可起妄想。不起妄故能除闇惑。不為惑障之所破壞。故名金剛。以是金剛體是真故。故經中說以為佛性智印三昧首楞嚴等。體性如是(此二門竟)。 次辨其相。先就毘曇開合辨相。毘曇法中義別兩門。一唯分取非想地中修道無礙。以為金剛。第二通取非想地中見修兩治。以為金剛。先就初義開合辨相。總之唯一修道無礙。或分為二。一者法智。二者比智。言法智者。謂欲界中滅道法智。`[此=此智【聖】]`此能治非想修惑。是故說之為金剛也。何故唯取滅道法智不取苦集。釋言。欲界滅道二境細於非想所受境界。觀細離麁。是故觀彼欲界滅道。能除非想修道之結。欲界苦集麁於非想。觀麁境界不能離細。是故不取苦集法智為金剛也。言比智者。所謂苦集滅道比智。此比智中分取非想對治無礙為金剛矣。或分十三。滅道法`[法〔-〕【考偽-原】]`法智即以為二。苦集及道三比為三。通前`[令〔-〕【聖】,〔-〕【校異-原甲】]`令說五滅比有八。謂觀初禪乃至非想八地中滅合為八也。以此通前合為十三。 問曰:道比何不分八。唯分滅比。釋言。上界八地之道是有為法。互相因起故合觀之為一道比。上八地滅是無為法。隨其所滅分別各異。不相因起故別觀之。或復開分為五十二。如雜心說。前十三智但觀諦理。一一智中皆四行觀。是故離分有五十二。何者四行。如前四諦章中廣釋。苦下有四。謂苦無常空與無我。乃至道下道如跡乘是其四也。或分八十。如雜心說。此之八十根本二十。何者是乎。即就向前十三智中開道比智。以之為八。謂觀上界八地道故。以此通餘合有二十。此二十智各四行觀。故有八十。一義如是。次就非想見修兩治開合辨相。總之唯一非想對治。或分為二。一非想地見`[道=道地見道【甲】]`道對治。二非`[10]想=相【甲】*`想地修道對治。或分為三。一者比忍。二者法智。三者比智。初一對治非想見惑。後二對治非想修惑。`[或=惑【聖】]`或分十三。如雜心說。非想地中見惑對治有四比忍。修惑對治有九無礙。是故通合有十三也。或復開分為四十五。何者是乎。非`[*10]`想地中見道對治有四比忍。修道對治有四十一。通前合為四十五也。何者是其修道之中四十一乎。滅道法智即以為二。苦集及道三種比智通前為五。滅比智中有三十六。通前合為四十一也。何者是其滅比智中三十六種別觀上界八地之滅有其八智。謂觀初禪乃至非想對治之滅。二二合觀有其七智。三三合觀有其六智。四四合觀有其五智。五五合觀有其四智。六六合觀有其三智。七七合觀有其二智。八地合觀有其一智。從八至一通合有`[三=其三【聖】]`三十六也。或復分為一千四百九十二種金剛三昧。如雜心說。何者是乎。次前四十五金剛中。初四比忍各四行觀。即為十六。此之十六名數一定更不開分。後四十一修道對治各四行觀。即有一百六十四種。然此一百六十四種。一一皆治非想地中九品修惑。各分為九`[便=使【甲】]`便有一千四百七十六數。通前見道十六比忍合有一千四百九十二也。 問曰:何故見諦道中十六比忍不作九品。獨修道中各為九品。釋言。上界一切見惑通相`[斷=獨斷【聖】]`斷治。以一品治治九品惑。是故不作九品別分。修惑隨別九品斷治。是故治道九品別分。此千四百九十二種從未來禪乃至四禪皆得具起。空處唯起四百六十八。何者是乎。於前四十五金剛中唯得起於十三種智。謂苦集道三種比智。滅比智中離合有十。別觀無色四地之滅。有其四智。二二合觀有其三智。三三合觀有其二智。四地合觀復有一智。是故滅智離合有十。通前三比合為十三。一一皆作四種行觀有五十二。一一皆治`[非想=悲相【甲】]`非想地中九品修惑為九無礙。便有四百六十八也。何故不起見道四忍。彼宗無色無見諦故。何故不起滅道法智。無色不緣下地有漏。故亦不緣下地對治。何故不緣四禪中滅為滅比智。亦以無色不緣下地有漏法。故不緣彼漏對治之滅。 問曰:無色得緣下地無漏道不.釋言。有得。有不得義。下地道中治下地者無色。不緣治於自地及上地者無色緣之。空處如是。識無所有次第漸`[減准=滅惟【聖】]`減。准之可知毘曇如是。次就成實開合辨相。成實法中文無定判隨義以論開合不定。總之唯一空觀無漏。或分為九。謂非想地九品無礙。隨別廣分品數無量。以無量心斷煩惱故。大乘法中開合不定。總之唯一。謂如實智。或分為二。一一切智。二一切種智。知一切空名一切智。知一切種事相差別名一切種。或分為三。如`[第三]`地持說。一清淨智。謂真諦慧。二一切智。謂世諦慧。三無礙智。於世諦中知之自在名無礙智。又更分三。一世諦智。二第一義智。三一實智。或分為四。一世諦智。知世事相。二第一義智。知諸法空。三一實智。知非有無。四法界智。謂知真實如來藏中法界門別。隨門異辨。曠別難窮。開合如是(此三門竟)。 次就位論金剛之義。有通有別。小乘法中通別有五。一簡聖異凡。見道已上無漏聖慧能破難壞通名金剛。二簡修異見。唯取修道對治無礙。以為金剛。餘者皆非。三簡上異下。如雜心說。唯非想地見修無礙是其金剛。餘者悉非。四簡勝異劣。如雜心說。唯非想地修道無礙以為金剛。餘者皆非。五簡終異始。唯非想地修道治中末後一治是其金剛。餘者皆非。以此窮終破障畢竟。故偏說之。大乘法中通別有五。一簡信異謗。十信已上`[信心=心信【聖】]`信心成就。永離謗法同曰金剛。二簡住異退。習種已上解行成就。堅固難壞齊名金剛。三簡出世異於世間。初地已上證真無漏。能破惑妄不可破壞悉名金剛。四簡上異下。第十地中一切智`[能=德【聖】,德【校異-甲】]`能皆名金剛。故地經中十地菩薩。初入地時得離垢三昧。離垢三昧猶是金剛破障之義。五簡終異始。其唯最後窮終一念以為金剛。故`[第八]`地持云。於最後身菩提樹下得眾相離`[垢〔-〕【聖】]`垢障三昧。名金剛三昧所攝。以斯准驗局在窮終。位分如是(此四門竟)。 次明金剛有惑無惑。於中且就窮終以論。依如毘曇。金剛心中亦得有惑。亦得無惑。無漏心中煩惱不行。故言無惑。所斷惑得唯在心邊。故云有惑。 問曰:若言無漏心邊猶有惑得不應言斷。若當言斷不應有得。云何說言所斷惑得猶在心邊。釋言。金剛是其心法。所斷惑得是非色心。良以非心得與心並。是故於彼金剛心邊得有惑得。是金剛心雖與得俱而今惑得更不牽後。故名為斷。所斷惑得是無常法。與金剛心同時謝往後更無續。以無續故不復得彼過未煩惱令`[來=未【聖】]`來屬己。名得解脫。成實法中亦有亦無。彼宗金剛必在相續。`[實〔-〕【聖】]`實一`[念=念實【聖】]`念中無斷結。故於彼續中始起之時見理未明。細闇猶在得言有惑。終成之時見理分明。取執皆盡得言無惑。又復不同毘曇法中所斷惑得與治同處。故言無惑。 問曰:終成若無惑者無學何別。釋言。金剛是增進智。力`[4]勵=厲【聖】*`勵觀理。力`[*4]`勵無惑。無學智者是順舊智。容預觀理容預無惑。有斯異也。大乘法中人說不同。先序異說。次辨其非。後顯正義。言異說者。昔來相傳常有二論。一說定有。此云何知金剛心者。是其學收。若全無惑應名無學。又`[勝鬘經]`經中說無明住地佛菩`[提=薩【甲】,提【校異-甲】]`提斷。若金剛中全無惑者。佛何所斷。又人宣說。一向無惑。此云何知金剛心者。治惑明解。解惑不並云何有惑。又若有惑此惑須斷。應金剛後更立金剛。更不立故明知無惑。異說如此。次辨其非。先破定有。若定有惑是金剛心則不能斷。若不能斷不名金剛。不名無礙。得名金剛。得名無礙。定知能斷。以能斷故不得言有。若言能斷復言有者。燈能破闇。是燈之中應當有其所破之闇。彼不得有。此亦應然。又復若言金剛心中有無明地令佛斷者。應名佛智以為金剛。應名佛智為無礙道。而彼佛智不名金剛。非無礙故。不應說言金剛心中留殘無明令佛正斷。又若佛智無礙正斷便與經違。如大品說。無礙道中名為菩薩。解脫道中名之為佛。云何言佛為無礙斷。又若佛智作無礙道正斷無明。小乘法中應用盡智為無礙道斷非想惑。彼既不然。此亦不爾。次破定無。若定無惑應名無學。非無學故不應全無。又若金剛一向無惑。所見之理應與佛齊。所成智`[7]能=德【聖】*`能應與佛等。如地經說。十地菩薩`[遍〔-〕【聖】]`遍滿一切界如稻麻葦。比如來智百千萬`[倍=億【校異-原】]`倍乃至算數畢竟不及。定知金剛惑障未盡。又復諸佛所以為常由惑盡故。證理窮故。若金剛心一向無惑見理應窮。惑盡理窮何為不常。辨非如是。次顯正義。金剛心中亦得有惑。亦得無惑。是義云何。無明有二。一異相無明。於諸法中緣而不了。相返明解。故曰異相。二自性無明。即彼緣照對治金剛相。雖明照性是闇惑名性無明。是二難分。宜以喻顯。異相無明所緣不了如闇中視。自性無明如夢中見。雖有所了性是昏闇。惑相如是。金剛心中異相。無明一切盡故得言無惑。自性無明猶未盡故得言有惑。以無惑故於佛境界照見悉知與佛無別。是故經中說為等覺。 問曰:若等云何得分佛菩薩異。釋言。金剛力`[*4]`勵除闇。佛心容豫。又金剛心緣照無惑。佛心無緣。有斯異也。 問曰:若言金剛無惑何故經說無明佛斷。釋言。彼說解脫證除。不關無礙。又以金剛猶有惑故學分所收。又金剛心中所有之惑體是妄識攀緣之心。緣心未息。情與法別不能融心如法廣大。是故十地德劣於佛。至佛捨之唯有真心。真心離緣無簡彼此。故能融心如法廣大。又真法中統含法界恒沙佛法。隨法`[論〔-〕【聖】,〔-〕【校異-原甲】]`論論心廣`[統=充【聖】]`統法界。無一門中而無佛心。是故佛德廣大無量超踰十地。故`[第十二]`地經云。十地菩薩遍滿十方一切世界如稻麻葦。比佛功德畢竟不及。良在於此。又金剛中所有之惑體是無常生滅法。故未同佛德常住不動。 問曰:有惑誰之所斷。釋言。金剛無礙正斷。種智心起解脫證除。 問曰:金剛與惑同體。安能正斷。若能正斷不應同體。釋言。斷除異相無明。明起闇滅解生惑喪。兩不相應。不得同體。斷性無明解惑同體而得相斷。是義云何。斷有二種。一以金剛觀察唯真無妄`[相=想【校異-甲】]`相。故能令自體更不牽後。斷其為因牽後之義。故名為斷。二以金剛緣真力故令後同類不起赴前。斷其為果酬因之義。故名為斷。問。為偏斷闇惑義邊。亦斷金剛能治之義。釋有通別。別而分之唯斷闇惑無`[知=智【聖】]`知之義。闇體盡故明亦隨滅。如燈油盡明亦隨滅。通而語之解惑俱盡。良以金剛觀真大明故滅無明。觀真寂滅無分別故能息緣治。故`[維摩菩薩品]`經中說。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菩提道中具一切義。隨其所觀各有所離。是故金剛解惑俱斷。 問曰:解惑俱是無常。自然滅謝。何假金剛觀真斷乎。釋言。此雖無常`[自【CB】,目【大】]`自滅力能牽後相續不斷。故須金剛截令不續問曰。解惑二俱滅謝。誰作種智釋言。菩薩金剛心中非唯妄智亦有真德。妄雖滅盡真德猶存。真明獨曜說為種智。 問曰:金剛義含真偽。為當真妄共斷煩惱。單妄除惑。釋有兩義。一簡因異果。單妄能除。緣治為因真為果故。以金剛中真德未顯故不說斷。二就義通論真妄共斷。妄智緣真。故能滅惑。真相漸顯故能除障。金剛心義粗述如是。 ## 4斷結義 九門分別(釋名辨相一 治道差別二 緣境總別三 漸頓四 假實五 品數多少上下之義六 依禪地七 就位分別八 就識分別九) 就初門中。先釋其名後辨其相。言斷結者。煩惱闇惑結集生死。名之為結。又復煩惱結縛眾生。亦名為結。解生結盡目之為斷。宗別不同。說斷亦異。先依毘曇分別解釋。於中先明所斷之結。後明治斷。結有二種。一者現起。二成就得。對緣現行貪瞋癡等名為起惑。是惑起已謝入過去。種類當生。在於未來。於其中間有一非色非心惑得。在於心邊得彼過去未來之惑。擊屬行人名成就得。此得連持如繩繫物。是故世人說為得繩。惑相如是。次辨治斷。治道有四。一方便道。學觀未成。二無礙道。觀心始熟。三解脫道。順舊純熟。四勝進道。發修上進。四中初一遮伏現起。後三斷得。初無礙道正斷惑得。此言斷者。與得同時使不生後。故名為斷。非令惑得不與道俱名之為斷。彼無礙道與得同時謝往過去。解脫道起證彼惑得盡處無為。第三勝進遠令前得畢竟不起。持前無為使之不失。有漏無漏斷結齊爾。次就成實以辨治斷。於中亦先明所斷結。後明治斷。成實法中惑亦有二。一者現起。二成就得。現起煩惱與毘曇同。成就之得與毘曇異。成實不說別有非色非心得法。但說假人成就過未煩惱因果。名為成就亦名為得。惑相如是。次辨治斷。先修八禪伏其現起。如修初禪伏欲界結。修第二禪伏初禪結兼伏欲界。乃至修習非想地定。伏無所有兼伏下地。後修`[觀理=理觀【聖】]`觀理斷其所得。總分麁爾。於中細論理觀之中有伏有永。是義云何。聖道有三。一方便道。學觀諦理而未能見。二無礙道。觀而正見。見中增進三解脫道見中順舊。三中初一與前禪定同伏現起。後二永斷所得煩惱。無礙正斷。解脫證除。無礙增明。故能正斷。解脫順舊。故但證除。斷相云何。煩惱之因起在過去。所生惑果成就當來道。起於中隔彼因果令過去者不能為因。使未來者不能為果。故名為斷。據實論之正遮後惑。令其不生名之為斷。但未來惑不起之時。令過去惑因義不成。義說斷因。非謂現有過因可斷。若說現有過去因力可斷除者。是`[則=前【校異-原甲】]`則過去復有過去。云何過去復有過去。過去煩惱起已謝往。是一過去生後之力流來至今。為道斷滅是二過去。此二過去成實已破。明知現無因力可斷。 問曰:若現令無因力誰牽後惑未來得生。釋言。過去所起惑因當起之時`[招感=招盛【甲】,感盛【校異-甲】]`招感已竟然後謝往。未來之惑遠由彼力所以得生。非現有力牽後令起。 問曰:過去所起惑因一道能斷。多道共治。釋言。多道。何故如是。過去一惑能生未來多品惑果。多品果中有麁細中。聖道初起先斷未來`[多=麁【聖】,麁【校異-原甲】]`多品`[之〔-〕【甲】]`之惑。麁惑斷時令過去惑生麁惑邊因義不成。麁因雖`[斷=斷生【聖】,斷而【甲】]`斷中細`[惑〔-〕【聖】]`惑因義猶在後道起時。方能斷盡故藉多道。次就大乘以辨斷相。亦先明惑後辨`[治=治道【聖】]`治斷。惑有二種。一者四住。二者無明。諸愛及見是其四住。癡闇無知是其無明。四住之中有麁有細。麁者對緣作意現生。細者與彼無明同體任性成就。無明之中有麁有細。麁者是其異相無明。細者是其自性無明。於諸法中緣而不了。相返明解名為異相。七識心體性是癡闇。設於諸法緣照分明猶名闇惑。名性無明。如人夢中雖有所知性是昏睡。亦如樂受性是行苦。惑相如是。次辨治斷。斷四住中。麁起之者與成實同。微細之者要滅無明四住隨亡。其中治斷如無明說。斷無明中。異相無明治斷有二。一就地前出入觀心以明治斷。二就地上相續觀心以明治斷。地前如何先修禪定以為治因。後修無漏而為正治。正治有三。一方便道。隨於何法觀而未見。二無礙道。觀而始見。三解脫道。見而順舊。初方便道制伏無明令不障後。良以無明先成在心不可制伏令其不生。故但制伏令不障後無礙正斷。其猶世`[闇=間【聖】]`闇明生闇滅。解脫證除。地前如是。地上云何。初地已上無漏觀解運運相續。念念之中無不斷障。於彼相續明解之中隨義分別。望其當分所除無明說為無礙。`[即〔-〕【聖】]`即此無礙望其前念所斷無明累外而生說為解脫。望其後念所滅無明。有能遮伏令不障後。使其後解相續得生即名方便。如是一切。斷此異相緣照無礙。緣照解脫。斷性無明用前`[總=增【聖】]`總相緣觀之解以為治因。後修真觀以為正治治別有三。一方便道。觀真無妄而未能見。二無礙道。見真無妄而未捨妄。三解脫道。見真無妄而能捨妄。於此三中。初方便道漸覺體虛名為伏斷。第二無礙正能永斷。良以無礙正見唯真無妄想。故能令自體更不牽後後不起前。故能正斷。以斷自體性無明故治亦隨亡。如油盡故明亦隨滅。第三解脫累外證除。證法本如體無妄故。於此門中緣照無礙。真證解脫。治斷如是。 第二明其治道差別。於中有四。一就有漏無漏分別。二見修分別。三忍智分別。四法比分別。 漏無漏者 依如毘曇治道有二。 一有漏道。謂世八禪攀上厭下六行斷結。何者六行。觀察下地為苦麁障。觀察上地為止妙出。合為六也。如觀欲界為`[麁苦=苦麁【聖】,苦麁【校異-原甲】]`**麁苦障**.厭斷下結。觀初禪地為**止妙出**.悕求上靜。以此六行斷欲界結。乃至觀察無所有處為苦麁障。觀非想地為止妙出。斷無所有結。非想一地無上可攀等智不斷。然此六行多人合說。人別論之。於下三中隨觀一行。於上亦然。不具觀六。 ^n9rjxm 二無漏道。所謂四諦十六行觀。以此理觀斷諸煩惱。何者十六。觀苦有四。謂苦無常空與無我。觀集有四。因集有緣。觀滅有四。滅止妙`[離=出【聖】,出【校異-原甲】]`離。觀道有四。道如迹乘。此義如前四諦中釋。然此十六多人合說。人別論之一一諦下隨觀一行。 成實法中,有漏唯伏不能永斷。故彼`[第一分別賢聖品]`論言。世俗道中無斷結故。見諦道中不得名為行三果者。論其永斷要在無漏。大乘法中斷除五住性結煩惱要是無漏。以此迷理見理斷故斷事無知`[或=或是有漏或【聖】]`或是無漏。習學五明斷事無知是其有漏。斷無明地令彼事中無知不生必是無漏(此一門`[*6-2]竟=了【聖】*`竟)。 次就見修分別治道。依如毘曇三界煩惱攝為三分。始從欲界至無所有。見諦煩惱為第一分。非想地中見諦煩惱為第二分。三界修惑為第三分。此三`[界=分【聖】]`界中非想見惑唯見解斷。三界修惑唯修道斷。無所有下見諦煩惱治斷不定。若凡夫斷用修道斷。世俗八禪修道攝故。若聖人斷用見解斷。 問曰:凡夫既無見解。云何能得斷見諦惑。釋言。凡夫雖無見解而用八禪。總厭下過不分見修。是故斷彼三空已還修道惑時見惑隨滅。 問曰:凡夫斷三空下修道惑時見隨滅者。聖斷三界見惑之時修道煩惱何不隨去。而須別用修道解斷。釋言。凡夫斷惑無有分齊。總相厭離。是故通斷。云何總厭。總觀下地一切有漏為苦等故。聖人斷惑必有分齊。見理之時雖除理迷染事猶在。故須別斷。成實法中一切見惑唯見道斷。一切修惑唯修道斷。大乘法中與成實同。不雜對治(此二門`[*6-3]竟=了【聖】*`竟)。 次就忍智分別治道。慧心安法名之為忍。於境決斷。說之為智。依如毘曇斷見諦惑忍為無礙。智為解脫。斷修道惑智為無礙。智為解脫。何故見惑忍為無礙不得名智。釋言。見解安理名忍。所斷惑得猶與心俱。心俱得中有其疑得帶疑不決。故不名智。何故見惑智為解脫。疑得已捨心決了故。何故修惑智為無礙智為解脫。疑唯障見不障修道。修道治邊一向無疑。故皆名智。何故疑惑唯障見諦不障修道。釋言。疑是迷理煩惱。故唯障見。不迷事故不障修道。 問曰:若言疑迷理故唯障見者。聖人修道亦觀諦理。何故不障。釋言。聖人見諦道中見理分明已捨疑得。修道門中雖重觀理緣無不了。是故不為疑結所障。 問曰:若言疑不迷事不障修者。現見`[有=者【校異-甲】]`有人迷事生疑。如夜見机疑`[為〔-〕【甲】]`為是杌為是人等。云何說言不緣事生。釋言。此疑是不染法不能障道。是故不論。 問曰:聖人修道心邊一向無疑。無礙解脫俱名為智。義則可爾。凡夫所起八禪修道亦斷疑得得與心俱。何故無礙得名為智。釋言。凡夫所修八禪雖斷疑得緣事斷結。事麁易了緣之心決故得名智。緣何等事謂觀下地一切有漏為苦麁等。 問曰:聖人觀下為苦得名緣理凡亦緣苦。何故名事。釋言。聖人觀彼念念微細行苦。行苦理通故得名理。凡夫但觀生老病死愛別離等八苦事惱。故名緣事。 問曰:緣事安能斷彼迷理之疑。釋言。雖不觀理明白斷彼疑得。而觀下疑為苦麁等。故能厭斷。毘曇如是。成實法中一切治道通名為忍。通名為智。以心安法故通名忍。決斷無著故通名智。大乘法中忍智亦通。如`[仁王]`說五忍。該始至終。二諦智等通初及後。隨義具分非無`[義=差【校異-原甲】]`義異。始觀名忍。終成曰智(此三門`[竟【CB】,章【大】]`竟)。 次就法比分別治道。言法智者亦名現智。如論中說。初知法故名為法智。知現法故亦名現智。言比智者正知之時亦知於法為別法智。從初為`[目=因【甲】,目【校異-甲】]`目故曰比智。要依現智比度知故。此二如後十智章中具廣分別。治斷如何。毘曇法中見道已前學觀未成。但伏未永`[斷〔-〕【聖】,〔-〕【校異-原甲】]`斷。苦忍已上法比觀成方能永斷。欲界見惑法忍無礙法智解脫。何故不用比忍為治。境界別故。又復比忍依法智生。法智生時欲界見惑已斷滅。故不至比忍。上界見惑比忍無礙比智解脫。何故不用法忍為治。境界別故雖見下諦於上猶迷。是故不治。欲界修惑法智無礙法智解脫。何故不用比智為治。比智生時欲界修惑已斷滅故。上界修惑滅道法智及四比智以為無礙。亦即用此為解脫。何故不用苦集法智為上對治。偏用滅道二種法智。此義如前金剛心中已具解釋。欲界滅道細於上境。觀細捨麁。故能治之。欲界苦集麁於上境。設使觀之不除上惑。 問曰:若言欲界滅道細於上境治上修惑。何故不治上界見惑。釋言。修惑緣事而生。觀細厭麁便能捨之。故觀欲界滅道二諦除上修惑。上界見惑親迷諦理。要見彼諦方能捨之。是故不能除上見惑。毘曇如是。`[第二十]`成實法中若論伏惑比智亦能。若論永斷要唯`[理〔-〕【聖】,〔-〕【考偽-原】]`理現智。以其現智見理明故。大乘法中斷迷理惑現智能斷。比智能伏。斷迷事惑現比俱斷。治道如是。 第三明其緣境總別。境謂四諦。毘曇法中觀諦有二。一總。二別。總念處中總觀四諦為空無我。名之為總。燸頂已上別觀四諦。目之為別。於中總觀但伏不斷。見不明故。別中始習伏而未斷。苦忍已上觀成能斷。成實法中亦有總別。燸頂忍中別而不總。世第一上總而不別。世第一法`[中〔-〕【聖】]`中總觀四諦名用虛假。無相已上總觀諦空。於中若對世俗八禪總別俱斷。故`[第三]`成實言。從燸等來漸斷煩惱見滅乃盡。謂無相中見理滅故。若就理觀隨義分之別觀但伏。總觀之中世第一法總觀未成但伏未永`[斷〔-〕【聖】,〔-〕【校異-原甲】]`斷。無相已上總觀成就方能永斷。 問曰:何故毘曇法中總伏別斷。成實法中別伏總斷。釋言。兩宗立患各異。毘曇法中闇為患本。故經說言。我昔與汝不見四諦。是故久流生死苦海。良以闇惑為患本故。總觀未明。但能伏惑。別觀分明。故能永斷。成實法中取為患本。別觀之時取相未泯。故但伏惑。總觀泯相。故能永斷。大乘法中亦有總別。入法平等總觀諦空。隨有差別別觀諦有。總別二觀俱斷煩惱。`[著=差【聖】]`著有之患迷空之闇。總觀除之。著空`[之〔-〕【聖】]`之患迷事無知。別觀遣之。總別如是。 第四門中`[頓漸=漸頓【聖】]`頓漸分別。毘曇法中斷見諦惑。聖諦是漸。品數是頓。四諦下惑次第除之。名之為漸。一一諦下九品之惑一治頓斷。名之為頓。良以見惑迷心易除。是故一治能破九品。故論說為折石方便。斷修道惑望於諦理非漸非頓。於惑品數得名為漸。隨緣一諦即能斷之。不具觀四。是故不可說為頓漸。始從欲界乃至非想一一地中。九品煩惱品品別斷故名為漸。良以修惑染事而生纏綿難捨。所以漸除。是故論中說斷修惑如絕藕絲。成實法中斷見諦惑望諦為頓。品數為漸。總觀四諦斷迷諦惑。故名為頓。隨其麁細品數別斷。故名為漸。斷修道惑總觀諦空。亦能斷除。此則是頓。別觀亦斷。非漸非頓。緣一諦故望惑品數唯漸不頓。大乘法中斷迷理惑望諦為頓。品數為漸。總觀法空斷彼迷惑。是故於諦名之為頓。麁細漸除。故於品數名之為漸。斷迷事惑於境為漸。品數亦漸。漸學諸法次第斷除。是故於境名之為漸。麁細漸斷。故於品數亦名為漸。頓漸如是。 第五門中明斷假實。毘曇法中實法有斷。假中不論。聖道念念能斷結。故實中有斷。彼宗之中無別假法。故假不斷。以實斷故。見道八忍各別一念斷見諦惑。修道之中`[九=為【甲】,九【校異-甲】]`九無礙道。各別一念斷修道惑。若依成實假中有斷。實中無斷。故彼成實假名品云。諸斷得事皆是假名。良以一念見理不明故實不斷。相續乃明。故假有斷。大乘法中始修之時相續能斷。一念見理不明了故。終成之時一念能斷。相續乃盡。以其念念見理明故一念能斷。故彼`[第九]`地經七地中說。菩薩念念具足一切助菩提法。所俱之法皆能治障。是故一念能有所斷。以障難窮相續乃盡。故地論說。非唯初斷亦非中後。前中後取方能斷盡。假實如是。 第六明其品數多少上下之義。先辨多少。毘曇法中斷見諦惑有八無礙。謂四法忍及四比忍。各別一念。若通解脫有十六心。斷修道惑有其八十一品無礙。品別一念。斷欲界惑有九無礙。乃至非想皆有九品。故有八十一品無礙。若`[通=滅【甲】,遍【校異-甲】]`通解脫便有一百六十二心。見修合說有其一百七十八品。成實法中斷見諦惑。總相一品。別則無量。不止八忍八解脫等。斷修道惑。地地之中總相麁分有九無礙九解脫道。細分無量。故彼`[第十二]`成實斷過品云。以無量心斷諸煩惱。非八非九。言非八者。不同毘曇唯用八忍斷見諦惑。言非九者。不同毘曇地地之中用九無礙斷修道惑。大乘法中亦無量`[心=心以【聖】]`心斷諸煩惱。不止八九。始`[從=後【甲】]`從種性終至金剛。念念之中`[比〔-〕【聖】]`比皆斷結故。品數如是。次論上下。惑雖眾多要為三品。謂下中上。義釋不定。就過以分麁惑為上。以過重故。細惑為下。以過微故。兩`[2]楹=盈【聖】*`楹之間說以為中。就力以分。麁惑力微。浮麁易遣。說以為下。細惑力強。難可制斷。說以為上。故勝鬘云。無明住地其力最上。中同前釋。解亦有三。謂下中上。麁解名下。細解`[稱=秤【聖】]`稱上。兩`[*2]`楹之間說以為中。以解對惑上下不定。對向初門三品之惑。得言下解對治上惑。中對`[治〔-〕【聖】]`治中惑。上品之解對治下惑。此之一義如`[第七住品]`地持說。故彼文`[云=言【聖】,言【校異-甲】]`云。解行菩薩行下忍時諸過相`[增=憎【甲】,增【校異-甲】]`增。中忍時中。上忍時下。若對後門三品之惑。得言下解還治下惑。中品治中。上解治上。諸佛勝解能治無明最大惑故。品數如是。 第七門中依禪分別。毘曇法中斷見諦惑依六地禪。未來中間根本四禪是六地也。次第之人依未來禪。超越之人六地禪中隨依何地。 問曰:何故唯六地禪能斷見惑非四無色。釋言。前六心分麁強能緣下地有漏之法為苦集觀。并緣彼治為滅道觀。故斷見惑。無色心細不能緣下有漏之法為苦集觀。亦不緣彼對治滅道為滅道觀。是故不能斷見諦惑。斷修道惑所`[依=作【甲】,依【校異-甲】]`依不定。若以有漏等智斷結。用彼八禪方便之道治斷下結。不斷自地及上地結。以何義故不斷自地。有漏力微不能斷除自地繫縛。如人被縛不能自解。以何義故不斷上結。有漏於上唯生`[欣=忻【聖】]`欣樂不能厭故。以何義故。不說未來。未來即是初禪方便。以何義故。不說中`[間=間中間【聖】]`間。是其初禪眷屬不能斷除初禪地結。為是不論。若用無漏聖道斷結。依六地禪及三無色除彼欲界及非想地。無漏大王不居邊故。就彼所依九地禪中依未來禪所發無漏斷一切結。依餘八地所發無漏唯斷自地及上地結不斷下地。何故如是。無漏力大故斷自地。能厭上過故斷上地。無漏必依淨禪而生。淨禪起時下結已斷。是故無漏不斷下結。以是義故依未來禪所發無漏。能斷一切三界煩惱。依初禪地所發無漏。能斷初禪`[乃〔-〕【聖】,〔-〕【校異-原甲】]`乃至非想結不斷欲界。乃至依彼無所有定所發無漏。能斷自地及非想結不斷下地。成實法中。斷二輪惑並依四禪及三無色。并依欲界電光三昧。云何得知依於四禪及三無色。成實說為七依定故。云何得知依於電光。成實說言離七依處更有欲界如`[電=電光【聖】]`電三昧為所依故。 問曰:毘曇何故不說依於電光。毘曇所說欲界地中無此定故。又問。成實何故不依未來中間。釋言。成實一向不說離初禪地別有未來。是故不依。然彼論中亦說梵王能至中間。當應相從攝屬初禪。故不別論。以何義故不依非`[想=相【甲】,想【校異-甲】]`想。非想心微不發無漏斷煩惱故。 問曰:`[第十二]`成實宣說。非想無漏心後入滅盡定。云何說言不發無漏。釋言。有以。先依下地發無漏觀。觀非想地苦無常等斷非想惑。然後用彼非想定心緣向所觀苦無常等。名為無漏。實無`[現=新【聖】]`現觀斷結無漏。大乘法中。斷二輪惑多依四禪。以第四禪功力強故。是故如來成道之時依第四禪。理實通論依欲界定乃至非想皆能斷結。 問曰:欲界亂地無定。云何說言依欲界定。釋言。大乘欲界有定。故龍樹言。有欲界定。佛常依之。此與欲界電光何別。當應電光是彼定相。聲聞暫得名為電光。又問。非想不發無漏。云何說言乃至非想。釋言。聲聞依非想定不發無漏。菩薩得發。故龍樹言。云何菩薩非想處定。實相相應是為菩薩非`[想=相【聖甲】,想【校異-甲】]`想處定。實相俱故名為無漏。實相俱故能斷煩惱。依禪如是。 第八門中。就位分別。毘曇法中一切煩惱攝為四分。非想見惑以為一分。非想修惑為第二分。無所有下見諦之惑為第三分。無所有下修道之惑為第四分。於中初分唯見道斷。第二分者唯是那含金剛心斷。第三分者或凡夫斷。或是聖人見道中斷。第四分者或凡夫斷。`[或=惑【甲】,或【校異-甲】]`或是聖人斯陀行去修道所斷。成實法中斷見諦惑位分不定。若論無相空慧所斷要在見道。若通`[離=雜【聖】]`離相見空所斷燸等已上皆斷見惑。故彼論言。從燸等來漸斷煩惱見滅乃盡。若通習觀想解所除從聞思上皆斷見惑。故彼論言。多聞因緣思惟因緣滅假名心。燸等見滅滅實法心。因和合中取立定相名假名心。法和合中取立定相名實法心。是二如前假名義中具廣分別。 問曰:聞等。非見諦解。云何能得斷見諦惑。彼是見道之方便。故所斷煩惱通名見惑。修道煩惱斯陀行去次第斷除。大乘法中。見諦煩惱斷處不定。若論真見解脫證斷要在初地。故`[五]`地論言。諸見縛者先在初地見道時斷。若`[論=通【聖】]`論緣見無礙所除解行終心亦能斷之。故地持言。先解行住諸見縛斷。若`[復=後【甲】]`復通論十信已上皆斷見惑。彼是見道之方便故。修道煩惱斷處不定。大位以分二地已上漸次斷除。若復通論初地之中滿心已去亦皆能斷。故地持中初地滿心名修慧行。位分如是。 第九約就心識有三。一者事識。謂六識心。二者妄識。謂七識心。三者真`[識=識謂八識心【聖】]`識。此三廣釋如八識章。治斷如何。事識之中。隔絕因果名之為斷。不滅心體。妄識之中。始則解生闇滅名斷。終則妄心盡滅為斷。以知妄心本無法故。真識之中。融妄`[名〔-〕【校異-原甲】]`名`[名〔-〕【聖】]`名斷。不滅心體。良以`[真〔-〕【校異-甲】]`真心`[絕=隨【聖】]`絕妄成結窮之則實更無所除故不滅心。事識中斷如刀截繩。隔絕而已。妄識中斷如火燒繩。通體皆盡。真識中斷如解繩結。更無所除。斷結之義辨之云爾。 ## 5滅盡定義 九門分別(釋名辨體一 出入之相二 時節分齊三 就界分別四 就地分別五 有漏無漏分別六 就人分別七 對第八解脫辨其同異八 釋文九) 第一門中。先釋其名後辨體性。名別不同。乃有四種。一名無心定。二名斷受定。三名滅受想定。四名滅盡定。通釋是一。於中別分非無差異。無心定者。偏對心王以彰其名。心識盡謝。故曰無心。離於有心分別散動名無心定。斷受定者。`[一]`地持論中名斷受樂。此對受數以彰其名。五受皆亡。故曰斷受。離受散動名斷受定。良以諸苦皆在受中故斷此受名斷受樂。故地持言。隨所有受是真實苦。住定受滅名斷受樂。滅受想者。偏對受想二`[陰=法【聖】,法【校異-原甲】]`陰。彰名。想絕受亡名滅受想。滅盡定者。通對一切心心數法以彰名也。心及心法一切俱亡名曰滅盡。又復三界緣心都盡亦名滅盡。如初禪中。雖滅欲惡`[覺=學【聖】]`覺觀猶在。乃至非想雖滅下過自地心在。以是義故不名滅盡。至此定中一切斯亡。故曰滅盡。定如前釋。名字如是。體性云何。論者不同所說各異。如彼佛陀提婆所說心法為體。彼人何故作如是說。入滅定者猶名眾生。若`[全=令【聖】]`全無心不名眾生。是眾生故明知有心。體雖是心絕離麁想。故云滅`[盡=釋【甲】,盡【校異-甲】]`盡。毘曇所說非色心法為滅定體。是義云何。彼論宣說。絕去心慮得一非色非心之法。在於身中`[須=𨲙【聖】]`須補心處。故說非色非心為體。 問曰:是中滅去心慮。心得滅不。釋言。不滅。何故不滅。能滅所滅同地法故。如欲界善雖滅欲惡不滅彼得。此亦如是。 問曰:若此能滅所滅同地法故不滅得者。斷善根時以欲界惡斷欲界善。何故斷得。釋言。闡提斷善根時具以方便無礙解脫三道斷善。極違善故通斷其得。滅定唯以方便滅心。故不捨得。毘曇如是。`[第十四]`成實宣說。心識盡處數滅無為為滅定體。 問曰:若說心識盡處為滅定體是滅定中便無心識。應非眾生。又若無心草木何別。成實釋言。心得在故猶名有心。以有心故亦名眾生。不同草木。何者心得入滅定者。成就過去未來世心。故名心得。不同毘曇別立非色非心得也。大乘法中。尋名取義。心識盡處為滅定體。以實具論滅盡定中亦得有心亦得無心。言無心者。聲聞滅定無六識心。菩薩滅定全無六識。分`[有〔-〕【校異-聖】,無【聖】]`有妄識。諸佛滅定六七全無。言有心者。聲聞菩薩滅定之中猶有本識。真妄和合為本識故。佛滅定中猶有真心。若有心識云何滅盡。滅麁心故。體性如是(此一門`[*6-4]竟=了【聖】*`竟)。 次辨出入滅盡定相。先就毘曇以辨出`[入=人【甲】]`入。入時云何。依彼論中先得八禪極令`[純=絕【甲】,純【校異-甲】]`純熟。次於八禪六種入定調練其心。故經說言。欲入滅定必先調心。何者六種。一者順入。從初禪入次第上昇乃至非想。二者逆入。從非想入次第下轉至初禪出。三逆順入。從初禪入至第二禪。却入初禪次第上昇至第三禪。劫入二禪次第上昇至第四禪。如是却入而復上昇乃至非想。四者順超。從初禪入超第二禪入第三禪。超第四禪入於空處。如是上超乃至非想。 問曰:何故唯超一地。聲聞超禪不過一故。五者逆超。從非想定超無所有。入於識處。超於空處入第四禪。超第三禪入二禪中。超於初禪起欲界心。六逆順超。從初禪地超入三禪。却入二禪超入四禪。却入三禪超入空處。如是却入而復上超乃至非想。然此六種皆就有漏根本定中轉次相入。不入無漏。不由方便。 問曰:上入至非想地即得出定入散心不。`[釋=盡【甲】,釋【校異-甲】]`釋言。不得。何故不得。若從彼出`[赴=起【聖】]`赴於欲界散亂之心便超八地。聲聞禪定無如是義。如人極上善心之後不起重惡。彼亦如是。 問曰:若言至非想定不得即出起散心者。向前六中第三第六至非想定云何得出。釋言。彼還次第下入至於初禪或至二禪。然後出定起欲界心。若爾便有八種調心。何得言六。彼逆入者同第二門。逆次第收故合說六。調心如。是`[如是〔-〕【聖】]`如是六種`[調〔-〕【甲】]`調心已竟。次起要期作滅心意。又復要期其時當出。作是念已方入滅定。先入初禪根本定中滅欲界心。次入二禪滅初禪心。乃至轉入非想定中滅無所有心。非想心後以本要期心心數法忽然而滅。 問曰:有人一世之中數入滅定。為當一一別須六種入定調心。為當一調能多入定。彼宗如來一調已後能多入定。聲聞之人隨別須調。入時如是。出時云何。在滅定中隨時多少。至本要期欲出之時。以本要期欲出之力心心數法忽然而生。毘曇如是。次就成實以辨出入。`[第十五]`成實法中趣入滅定有二次第。一種次第先得八禪。次修聖道斷欲界中修道煩惱。上至非想非想地結或盡不盡。斷此惑已次起要期作滅心`[意=竟【校異-甲】]`意并起要`[期=斯【甲】,期【校異-甲】]`期`[4]其=某【聖】*`其時當出。`[生〔-〕【聖】]`生此要期`[後〔-〕【聖】,〔-〕【校異-甲】]`後然後滅心。先入初禪根本定中滅欲界心。乃至轉入非想定中滅無所有心。非想心後以本願力一切心想忽然而滅。 問曰:成實得八禪已別修無漏斷修道惑。然後滅心。毘曇法中何不如是。釋言。毘曇禪定斷結。得八禪時無所有下煩惱已盡。不須更修無漏斷結然後滅心。設修無漏但斷悲想一地煩惱。故異成實。此成`[實=實中【聖】,實中【校異-甲】]`實一種次第。第二次第先依電光修習聖道斷欲界中修道煩惱乃至非想。次修八禪得八禪。已次起要期作滅心意。并起要期`[其=某【聖】,某【校異-甲】]`其時當出。然後滅心從初禪入乃至滅定。 問曰:毘曇亦得如是先斷修惑後得禪不。釋言。不同毘曇法中。依未來禪發無漏觀。斷除三界修道惑時即得八禪。同治修故。雖得八禪不能現前。更起方便修乃現前。 問曰:向說毘曇法中欲入滅定先作六種入定調心。成實法中亦如是不。釋言。不須但得八禪則能滅心。何故如是。彼論宣說。得此禪已別用無漏斷諸煩惱。無漏調心是故不假。故彼成實六三昧品云。得八禪已即能滅心。不假六種。 問曰:`[欲=垂【聖】]`欲入滅盡定時為作意`[滅=識【甲】,滅【校異-甲】]`滅為不作意。`[第十五]`成實兩釋。一義釋云。作意滅心是心方滅。若不作意更緣餘法。不名滅心。良以行者斷煩惱來恒常制心。以制心故欲滅即滅。故彼`[第十六]`成實引經說言。欲入滅定必先調心。第二釋云。不`[作=作意【聖】]`作滅意而心自滅。如人眠時不念而現。以常修故。入時如是。出同毘曇。 問曰:出時前無意根。定後心識依何得生。釋言。定前最後之心為意根故後心得生。 問曰:前心滅謝已久。何能生後。說為意根。成實釋言。因義成故。雖滅生後。如業雖滅能生後果。成實如是。次就大乘以辨出入。大乘法中義別有四。一據修始。與毘曇同。先得八禪。六種調心。要期方便後乃出入。二據修`[終=次【聖】]`終。相同成實。直得八禪。要期方便即能出入。不假六種。入定調心。三據修純。始從欲界乃至非想。隨何地心欲入即入。欲出即出。不假先作要期方便。又復不須從初禪入乃至滅定次第滅心。四據德成。無時不入。以常寂故。無時不出。以常用故。故經說言。不起滅定而現威儀為宴坐也。 問曰:菩薩何因緣故獨能常入復能常出。釋言。菩薩畢竟不取一切心相。故能常入。不取滅相。故能常出。又復菩薩善入法界差別法門。法界門中有其寂靜滅心法門。菩薩住之畢竟不捨。故常滅心`[復=後【甲】,復【校異-甲】]`復有分別不滅心門。菩薩住之無時暫捨。故常不滅。出入定相辨之麁`[爾〔-〕【聖】]`爾(此二門`[*6-5]竟=了【聖】*`竟)。 次辨滅定時節分齊。毘曇法中。欲界眾生所入滅定時雖能久而不久入。於中極遠不過七日。若過七日出定即死。何故如是。欲界眾生段食養身。段食之勢不過七日。故過七日出定即死。上界眾生離段食。故入滅定者能經多時。雖經多時不得過於彼報分齊。過出即死。成實法中。破毘曇家欲界眾生段食養身七日須出。彼說一切入滅定者。正受持身縱逕多劫出亦不死。於中或有出而死者。以本命`[根=報【校異-原】,報【聖】]`根垂盡之時而入滅定。是故出時即便命終。不由在定多時故死。大乘法中。諸佛菩薩所入滅定時無限齊。 問曰:經說。摩訶迦葉在鷄足山待彌勒出。從山而起禮覲彌勒現十八`[變=反【聖】]`變然後滅身。彼今在山為般涅槃為入滅定。釋有兩義。若依成實彼入滅定正受持身。故後能出禮佛現化。若依毘曇彼入涅槃。非是滅定。若是滅定出即身壞。何能詣佛禮事供養廣現神化。又復依如阿育王經宣說。迦葉欲涅槃時往辭世王。云入涅槃。定知所入非是滅定。又復世尊付法藏中說。佛滅後迦葉持法經二十年。摩訶迦葉般涅槃後阿難持法復二十年。如是次第。故知彼今入`[般〔-〕【甲】]`般涅槃。 問曰:若彼入涅槃者。後時何能詣佛禮覲廣現神變。釋言。彼是留化神力故能如是。如佛世尊般涅槃時摩訶摩耶來至佛所。佛為起坐。亦如舍利目揵連等化火燒身。此等皆是留化`[力=身【校異-甲】]`力也。時分如是(此三門`[*6-6]竟=了【聖】*`竟)。 次就界論。界謂三界。於中別以三門分別。一明得處。二明入處。三明成處。言得處者。修得之所名為得處。小乘法中。最初修得要在欲地。非上二界。藉說起故。欲界地中有佛宣說滅心之法。故得修起。上二界中無佛宣說。故不修起。 問曰:上界無佛說法得修諸禪。何為不得修起滅定。釋言。凡夫過去已來曾得諸禪。以是凡夫常所得法故上修起。凡夫本來不得滅定。以非凡夫常得法故上不修起。若退重修上界亦得。 問曰:上界修得之時為得已得為得未得。釋言。斯乃得於未得非得已得。何故如是。彼非心法不得冥通三世成故。如人得戒念念之中皆得未得。彼亦如是。大乘法中。始同聲聞欲界修得。終則不爾。三界皆得。於一切處滅心法門常現前故。言入處者。隨身所在堪能入中名為入處。小乘法中。欲色兩界堪能現入。非無色界。何故如是。入滅定者斷絕心慮。欲色界中滅心色在命根猶`[存=在【聖】]`存。故得現入。四空無色。復絕心慮命根不立。故不入矣。大乘法中。諸佛菩薩隨身何處皆能現入。 問曰:無色滅心即死。云何大乘一切處入。釋言。大乘說無色界猶有`[形=形色【聖】]`形。故雖滅心命根猶存。又大乘中說有真心常而不滅。無色界中入滅定時雖息心用心體猶存。故不命終。言成處者。隨身所在成就不失名為成處。修得已後於三界中隨身何處皆得成就。依如毘曇滅定是其非想法。故三界皆成。成實大乘宣說。滅定不繫法故三界皆成。處別如是(此四門`[*6-7]竟=了【聖】*`竟)。 次就地論。地謂欲界乃至非想。就此諸地以明滅定。先明定體。次論入心。後辨出心。滅定之體宗別各異。毘曇法中宣說。滅定是非色非心有為法故繫屬非想。與非想定同招一果。成實說為無為法。故不屬三界。大乘法中。義則不定。若`[說=論【聖】]`說六識七識心滅為滅定體。是無為故不屬三界。若說第八真心體寂為滅定體亦非三界。若說第七妄識心寂為滅定體繫屬三界。總相繫屬不別諸地。次論入心。聲聞滅定非想心入。餘心麁強難可滅故。菩薩法中始同聲聞。成則不同。云何不同。始從欲界乃至非想一切地心皆能入故。次論出心。毘曇法中或非想出。或無所有出。次第正受非想心出。超越正受無所有出。聲聞超禪不過一故餘地不出。 問曰:滅定非想地攝。從滅定起無所有心應是次第。以何義故說為超越。釋言。就地應非超越。論家約就九次第說。中間隔於非想定故。成實法中。雖無文證以義推之與毘曇同。毘曇所立彼不非故。大乘法中諸佛菩薩於禪自在。一切地心皆悉得出。地別如是(此五門`[*6-8]竟=了【聖】*`竟)。 次就有漏無漏分別。先論定體。次辨入心。後明出心。滅定`[之〔-〕【聖】]`之體諸論不同。毘曇法中一向有漏。體是非想。有漏法故。`[第十四]`成實法中一向無漏。體是數滅無為法故。大乘法中。總相論之體是無漏故。地持中說為聖住。於中分別亦有有漏無漏之義。若說六識七識心滅為滅定體一向無漏。若說第八真識體寂為滅定體亦是無漏。若說第七妄識心寂為滅定體。相似無漏性是有漏。次論入心。毘曇法中入心有漏。非想入故。成實入心一向無漏。 問曰:滅定非想心入。成實論家無漏唯依四禪三空。欲界電光不依非想。云何說言入心無漏。釋言。成實非想地中亦有無漏。有何無漏。謂有順舊遊觀無漏。何者是乎。先依下禪發無漏觀。觀非想地苦無常等。斷非`[想=想想【聖】]`想結。然後用彼非想地心。觀非想地苦無常等名非想地遊觀無漏。依此無漏入滅盡定。大乘法中有漏無漏皆悉得入。次明出心。毘曇法中。出定之心或是有漏。或是無漏。非想心出一向有漏。無所有處或漏無漏。無所有中具有有漏無漏心故。成實法中出唯無漏。云何得知。如彼成實滅定品中。破毘曇云。有人宣說。入心有漏。出心或漏或是無漏。是義云何。答曰。非漏。以其行者欲入滅定先破一切有為行已然後入中故。入無漏。出緣泥洹。故出無漏。大乘法中。諸佛菩薩有漏無漏皆悉得出(此六門`[*6-9]竟=了【聖】*`竟)。 次就人論。總相論之唯是三乘賢聖所得。別相論之小乘人唯有那含羅漢人得。就彼那含羅漢人中論說不同。毘婆沙中十人得之。謂非想地九品惑中。從斷一品乃至九品即為九人。非想地中具縛為一。`[令=含【聖】]`令為十人。此十人中始從具縛乃至斷除八品惑來是阿那含。斷第九品是阿羅漢。成實法中無有非想具縛能得。要分斷除方乃得`[云=之【聖】,之【校異-甲】]`云分斷幾品。論中不辨。有人釋言。於非想地九品惑中斷前八品唯一品在。患心勞慮故入滅定。或可如此。或斷一二三四品等亦能滅`[心=必【甲】,心【校異-甲】]`心。斷之未盡。是阿那含盡。是羅漢。大乘法中。種性已上一切皆得。若復通論十信已上亦漸得之(此七門`[*6-10]竟=了【聖】*`竟)。 次對經中第八解脫以辨同異。毘曇法中正用滅定為第八解脫。成實法中滅定與彼第八解脫一向別體。第八解脫偏在果中。滅盡定者通因及果。故成實言。滅盡定者學人亦得。第八解脫唯無學得。又`[第十六]`彼論言。滅盡定者滅心心法。第八解脫滅諸煩惱。彼論復言。滅盡定者滅想受等。第八解脫滅無明愛。故知全別。大乘所說與毘曇同。故大品經六度`[攝=相【校異-甲】]`攝品中宣說。菩薩第八解脫滅定為體。涅槃亦爾(此八門`[*6-11]竟=了【聖】*`竟)。 次釋其文。如經中說。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想受滅身作證名滅盡定。言過非想非非想者。論釋不同。毘曇釋云。過者名到。到非想地即能滅心。故名為過。非謂要斷非想煩惱超出名過。成實釋云。超出名過。故彼論言。學人能見非想地中一切行空斷非想結。名之為過。但斷未盡。不能不生故名學人。非是始到說之為過。大乘法中文無定判`[唯=准【聖】]`唯義判之與毘曇同。菩薩雖未斷非想惑隨分亦得滅盡定故。想受滅者。依如毘曇理實通滅一切心法。但想及受二數強故偏說滅之。此云何強。如論中說。煩惱法中受為愛根。想為見本。淨法之中受修諸禪。想修無色。故說為強。成實非此。若說想受二數強故偏言滅者。心王最強。何故經中不說心滅。又復想受皆依心王。何不說心。若欲釋通就主而言。應云心滅。但彼滅定滅八禪心。八禪定中受修諸禪。想修無色故對想受以彰滅矣。成實所立滅盡定中滅一切心`[滅一切=一切心【聖】]`滅。一切法通名為受。受有二種。一者想受。二者慧受。有為緣心名為想受。無為緣心名為慧受。言滅想者。明有為緣想受滅也。隱受在想。故云滅想。言滅受者。明無為緣慧受滅也。隱慧彰受。故說滅受。 問曰:心滅通攝空有。何不就通說心滅乎。為彰空有二心滅。故餘經論中多同毘曇。身作證者。是中無心唯有色身。定與身合名身作證。故`[第十六]`成實言。八解脫等皆是身證。何故獨說滅定身證。答曰。是中更無有心。唯有身故。滅定如是。 ## 6一乘義 二門分別(釋名義一 辨體相二) 第一門中釋其名義。所言乘者對人名也。行能運人。為人所乘故名為乘。所言一者釋有四義。一簡別名一。二破別名一。三會別名一。四無別名一。言簡別者。據實以論唯一大乘隨化分三。簡別彼三。是故言一。言破別者。佛隨眾生假施三乘。眾生聞已執為定實。`[佛〔-〕【甲】]`佛為破其所執假三。是故言一。故`[法華方便品]`經說言。十方佛土唯一佛乘無二無三。又經亦言。唯此一實。餘二非真。言無二者。一大乘外無別聲聞緣覺二乘。言無三者。一大乘外無別聲聞緣覺二乘。并無隨化所施大乘。 問曰:直說無三之時無二已竟。何須別說無二無三。釋言。聲聞緣覺乘者。是大乘家對。然大有二。一者實大。二者權大。聲聞緣覺非直是彼實大家對。當知亦是權大家對。言無二者。無實大家所對二也。言無三者。無權大家所對二乘并無權大。故言無三。何者實大。如華嚴等所說是也。彼說菩薩實修一切十三住中無漏真德。息除妄想證性成佛。故名為實。何者權大。如彼三乘別教之中所說是也。彼說。菩薩三阿僧祇但修有漏六波羅蜜。不習諸地無漏真德度三僧祇。次於百劫修相好業。於最後身修世八禪。厭`[離〔-〕【聖】]`離斷煩惱後觀四諦道樹成佛。言不稱實故名權大。破斯權大并破餘小。是故言一。言會別者。總唯一大。佛隨眾生分一為三。今還攝三以歸一大。因無異趣。果無別從。是故言一。故經說言。說大威儀以為木叉毘尼法等。木叉毘尼即大乘學。又經復言。聲聞緣覺乘即是大乘。`[藥草喻品]`法華亦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良以根本無二法故。 問曰:向前破三辨一。今復何故會三為一。釋言。對情破其別取。故說破三。廢情就法一外無三。是故會別。即是一也。 問曰:乘者人之所行。三乘人別隨人說乘。乘應定別。云何為一。釋言。此以理一故爾。故`[涅槃會疏第九]`經中說三乘雖異同一佛性。其猶諸牛色雖種種乳色無別。三乘如是。佛性`[無別性〔-〕【聖】]`無別。性無別故。證之未圓唯一佛因。證之圓極唯一佛果。是故就實唯一大乘。故經說言。世若無佛非無二乘證二涅槃。一切世界唯一佛乘。更無餘故無別二乘得二涅槃。會別如是。言無別者。就實論乘由來無別。非有三別可會可破。猶如虛空平等無二。是故言一。 問曰:一乘以行為體。行別千殊。云何乘一。釋言。法門有其二種。一別相門。二共相門。若就別相乘有無量。今就共相。是故言一。其猶眾木共成一車。此亦如是。然此一乘經論之中亦名大乘。解有兩義。一隨人解釋。諸佛菩薩是其大人。大人所乘故曰大乘。二當法辨釋。備攝寬廣。是故名大。名義如是。 問曰:乘義道義何別。總相釋之。能通名道。能運名乘。於中別分乃有三種。一就行法相對辨異。乘者是行。道者是法。行能運人。故說為乘。法為行履能通行心。故說為道。然就乘中非無有法。今對道法唯說為行。道亦有行。對彼乘行偏說為法。二就行中隨義分異。一切行德能通名道。能運名乘。又復諸行體通名道。用通名乘。云何體通。行無障故。云何用通。能運人故。三就法中隨義分異。能通名道。能運名乘。又復諸法體通名道。用通名乘。 問曰:乘義門義何別。總相分之通入名門。能運名乘。於中分別亦有三種。一就行法相對辨異。門唯就法。通行人故。乘唯就行。能運人故。二就行中隨義分異。一切諸行門別名門。能運名乘。又復諸行`[通=通通【聖】]`通入名門。運通名乘。三就法中隨義分異。一切諸法門別名門。運通名乘。又復諸法通入名門。`[運=連【聖】]`運通名乘。 問曰:道義門義何別。釋言。體一隨義名異。通入名門。通到名道(此一門`[*6-12]竟=了【聖】*`竟)。 次辨乘體。於中略以五門分別。一`[乘=行【聖】]`乘法分別。乘有二種。一者乘法。二者乘行。法有三種。一者教法。所謂三藏十二部經。二者理法。所謂佛性。於中分別二諦一實緣起法界是其理也。三者行法。六度等儀。言乘行者要唯三種。一聞。二思。三是行修。依教生聞。依理成思。依於行法集起行修。 問曰:經說聞思修證。今此行中何不說證。攝入修故。二行斷分別。行德雖眾無出三種。一智。二福。三者是報。波若是智。五度是福。又復波若一向是智。施戒及忍一向是福。精進與禪亦福亦智。壽等八種是其報也。此三種中依智起福。依福起報。故地持言。若報報因及與報果皆依福起。福依智起。此三至果轉名波若解脫法身。智為波若。福為解脫。報為法身。行德如是。言斷德者。要唯三種。一煩惱斷。五住結亡。此前智慧所斷滅也。二者業斷。分段變易二種因亡。此前福德所遠離也。三者苦斷。分段變易二種報盡。此前淨報所出離也。此三種中斷煩惱故諸業不生。業不生故苦報不起。苦不起故得大涅槃。以斯行斷為一乘體。三自利利他二行分別。自行有二。一厭有為起離過行。二求佛智起集善行。利他亦二。一大悲方便。拔令出苦。二大慈方便。化令得樂。以斯兩行為一乘體。自行之乘至果便住。化他行乘畢竟無盡。所化眾生不可盡故。四證教分別。無始法性顯成今德。名為證行。依教修起方便行德。名為教行。此之兩行該始及終。五因果分別。因雖眾多無出滅道。果雖無量不出菩提涅槃之德。 問曰:因行運人至果可名為乘。果德窮`[滿=漏【聖】]`滿更無進趣。云何名乘。釋有三義。一乘因至果。果仍因名故說為乘。二者至果。雖無去處非是果德不能運去。如劫盡火更無所燒非火不能。此亦如是。以其能運故說為乘。三至果中自行雖竟化他未息。乘大涅槃周旋`[齊=濟【聖】]`齊度一切眾生。故得名乘。乘體隨別難以具論。略舉斯五行無不攝。一乘如是。 ## 7二種莊嚴義 四門分別(釋名一 就位分別二 `[辨【CB】,辦【大】]`辨體三 就人分別四) 二種莊嚴者。一福德莊嚴。亦名功德。二智慧莊嚴。言福德者。善能資潤福利行人。故名為福。福利是其善行家德。如清冷等是水家德。言功德者。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言智慧者。照見名智。解了稱慧。此二`[各=若【聖】,若【校異-甲】]`各別。知世諦者名之為智。照第一義說以為慧通則義齊。此福與智經中或復名為莊嚴。或復說之為菩提具。或名助道。或稱律儀。言莊嚴者。如涅槃說。分別有四。一能嚴人。二能嚴心。第三嚴果。第四諸行共相莊`[嚴=飾【聖】]`嚴。故曰莊嚴。能為佛因`[亦〔-〕【聖】]`亦名菩提具。資順菩提名助道法。言律儀者。如`[第四]`地持說。內調名律。行合真則。故曰律儀。亦可調法名之為律。行合戒律。故曰律儀。能嚴行人。故曰莊嚴。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體性。於中別以三門分別。一就行分別。二體德分別。三體用分別。言就行者。行謂六度。攝此`[六=二【聖】]`六種以為福智。相狀如何。經論不同。乃有四別。一依`[第二]`優婆塞經。施戒精進以為福分。忍禪波若以為智分。何故如是。施之與戒隨事修行`[資=實【聖】]`資助行人。福利義顯故說為福。不能照見。故不名智。精進雖能遍策諸行而彼精進性是發動。隨事修行精進相顯。故從戒施攝之為福。餘三種中。波若正是照見之性。故說為智。即彼波若安法名忍。忍體是慧。故攝智中。如五忍等。然就忍中義別有三。一他不饒益忍。加損能受。二安苦忍。逢苦堪耐。三法思`[惟=惟解【聖】]`惟忍。於法能安。此三種中前二非慧。後一是慧。彼經偏說法思惟忍為忍度。故攝入智中。即彼波若住緣名定。定體是慧。故攝智中。然就定中義別有二。一者事定繫意住緣。二者理定慧心不動。彼經偏說理定為禪。是故禪度攝入智中。二依相續解脫及地持論。施戒及忍同為福分。波若智分。精進與禪亦福亦智。施戒及忍但能資潤。故說為福。體非慧性。不能照見。故不名智。波若慧性。故說為智。簡別前門。故不名福。精進與禪`[那〔-〕【聖】,度【校異-甲】]`那體性是福。從其所生故。分二種福之與智。故地持說。依精進故修行施戒四無量等。是其福分。起聞思修是其智分。依禪修習四無量等是其福分。修陰界入巧便觀等是其智分。 問曰:向說。依精進故修行施戒四無量等以為福分。何故依禪唯修無量以為福分。釋言。精進遍策諸行。是故通起施戒等善以為福分。施戒散善不依禪生。是故唯起四無量等以為福分。又問。精進起聞思修通為智分。何故依禪唯起修慧巧便之觀以為智分。正以精進遍策諸行。是故通起聞思修等以為智分。聞思二慧乃是禪因非是禪果。是故依禪唯起修慧以為智分。三依大品等經。前之五度是其福分。體非慧性照明法故。故彼經中說之為盲。波若是智體。是慧性照明法故。是故論中說之為眼。四依涅槃經。前之五度及事中波若同為福分。以其不能見實義故。照理波若說之為智。見實義故。故彼經言。福莊嚴者從檀波羅蜜乃至波若非`[般=波【聖】]`般若波羅蜜。慧莊嚴者是`[波=波若波【聖】]`波羅蜜。何者波若。`[非=非波【聖】]`非波若波羅蜜。何者波若是波羅蜜。彼說六度。各有二種。一者布施乃至波若非波羅蜜。二者布施乃至波若是波羅蜜。隨事修行不到實義。非是自性清淨度故非波羅蜜。合理成者是其自性清淨度故是波羅蜜。於中前五體非慧性一向為福。就波若中分取波若非波羅蜜助成前五亦判為福。分取波若是波羅蜜為智慧也。上來第一就行分別。次就體德以分福智。真心為體。從緣修生諸行為德。心體本淨從緣說染。後息妄染真心始淨。真心始淨內照法界。說之為智。從緣修生方便行德。資順義強。通說為福。體德如是。行體雖眾無出證教。無始法性顯成今德。是證行也。方便修生是教行也。教行修起資順義強。通說為福。證行體明照窮法界。說之為智。體德如是。次就體用開分二種。體謂證如涅槃之行。用謂隨緣世間之行。用隨世間同世福善。說之為福。體則合如照第一義。說之為智。隨世行中非無有智。隱而不彰。合如行中非無有福。隱而不說。故`[第二十七,南本第二十五]`涅槃云。福莊`[嚴【CB】,巖【大】]`嚴者。有為有漏`[以=有【聖】]`以有果報有礙非常。是凡夫法。慧莊嚴者。無為無漏無有果報。無礙常住。是賢聖法。是凡法者。諸佛菩薩常在世間同凡行也。`[以〔-〕【甲】]`以同凡故有為有漏有礙非常。是聖法者。諸佛菩薩捨離世間合如行也。以合如故無為無漏無礙常住。此二即是地經之中常與無常二種愛果。福德是彼無常愛果。智是常果。然此二種性不相離。故經中說。無常共常常共無常。二種莊嚴體性如是(此二門竟)。 次就位論。位別有二。一世間出世間相對分別。地前世間。地上出世。然福與智義有通別。通而論之並通世間及與出世。所言別者如法鼓經說。地前之行名為福德。地上所行說為智慧。良以地前在相修行隨事`[猶=福【校異-原】,福【聖】,資【校異-甲】,資【考偽-甲】]`猶潤故說為福。於深法性未能證見。故不名智。初地已上於深法性證見分明。故名為智。簡別前門故不名福。二約眼見聞見分別。如`[第二十七,南本第二十五]`涅槃說。初至九地聞見佛性未能眼見。`[因=同【聖】]`因名為福。十地若佛同能`[眼=見【甲】]`眼見說之為智。位別如是(此三門竟)。 次就人論人。謂凡夫聲聞緣覺菩薩及佛。約就此人以辨福智。略有二門。一對理分別。凡夫所行隨事資潤。說之為福。未能見理故不名智。三乘所行見理而成。故通名智。簡別前門故不名福。二對實分別。實謂不空如來藏性。凡夫二乘於實未見。一切所行通名為福。諸佛菩薩見實性故。一切所行通名為智。凡夫二乘非無智慧。隱而不彰。諸佛菩薩非無福德。隱而不說。二種莊嚴略辨如是。 ## 8二種種性義 三門分別(行位相對定其先後一 就分別二 就行分別三) 第一門中。約就行位辨`[定〔-〕【甲】]`定先後。二種性者。一習種性。二性種性。此二種性若據位分習種在前性種在後。若就行論性習同時。以同時故前後不定。依體起用先明性種後明習種。尋用取體先明習種後明性種。與彼證道教道相似。就位以論教道在前證道在後。世間之行為教道故。所以在前。地上之行為證道故。所以在後。據行論之證教同時。以同時故先後不定。依體`[取=起【聖甲】]`取用。先證後教。尋用取體先教後證。先後如是。 第二門中。就位分別。為辨種性通對解行十地以論。於中義別有其四門。一釋其名。二約解以分。三就行顯別。四通解行以彰其`[異=略【甲】]`異。名字如何。言種性者亦名十住。若言十住當分為名。解觀成就不退名住。若言習種對後立稱。依前觀解習後性種所成行德。修而未成。說之為習。望後佛果能生曰種。第二性種亦名十行。若言十行當分以名備具法界一切行性。故名為行。言性種者對前望後以立其名。前習種中所修行德至此位中成就不壞。故名為性。望後佛果能生曰種。解行之位名有四別。一名解行。二名發心。三名迴向。四名道種。言解行者。對出世道以立名也。於出世道解而行。故名為解行。言發心者。對果以名。於大菩提起意趣求故名發心。亦可發求出世之心故名發心。言迴向者。亦是對果以立其名。迴己善法趣向菩提。故名迴向。言道種者。當分望後以立其名。當分中之如觀道立故名為道。望後佛果能生曰種。十地之位亦有四名。一名十地。二名行方便。三名菩提分。四名聖種。言十地者。當分以名。行德成就住處名地。亦可望後能生名地。行方便者。當分以名。善起諸度名行方便。菩提分者。當分為名。出世之道名曰菩提。道行差別名菩提分。亦可此言對果以名。佛果之道名曰菩提。地上所行與彼為因名菩提分。言聖種者。當分望後以立其名。當分之中會正名聖。望後能生故說為種。名字如是(此一門竟)。 次就觀解以分其位。解別有四。一知教法。`[知諸教門〔-〕【聖】]`知諸教門若權若實。二知義法。知諸義門若通若別。三知理法。知相空寂。四知實法。知一切法皆從佛性真心所起體則是真。通則位位俱解此四。於中別分習種位中偏解教法。故華嚴云。十住菩薩隨所聞法即自`[聞=開【聖】]`聞解。不由他悟。性種位中尋`[詮=證【甲】]`詮達旨。解知義法。解行位中破相歸寂解知理法。初地已上悟實窮本解知實法。解有此別。故分四位。又更分別習種位中。尋詮取法知世諦義。性種位中。捨詮求理知第一義。解行位中。破離有無趣入中道知一實義。初地已上悟實隨緣了知緣起無盡法界。解有此別。故分四位。第一解知生死涅槃染淨法相。第二解知無相空理。第三解知非有非無一實之義。第四解知如來藏中真實法界緣起之門。解別如是。理實通論一一位中皆具此四。隨別論之習種位中觀行初起。解知染淨差別法相。性種位中觀解轉勝。捨相趣寂解知無相第一義諦。解行位中觀解轉`[深=除【甲】]`深。破相畢竟解知非有非無`[之〔-〕【聖】]`之法。初地已上觀解畢竟解知真實緣起法界。解有斯異。故分四位(此二門竟)。 次約諸行以別其位。行有二階。一者行種。二者行德。此二之中各有始終。就行種`[中習種始=始習種【甲】,中始習種【校異-甲】]`中習種始。習性種終成。行德之中解行始習。十地終成。行有此別。故分四位(此三門竟)。 次就解行以分四位。於中有二。一解行參論。二解行并說。言參論者。此四位中分為兩對。前二一對先解後行。`[後=復【甲】,後【校異-甲】]`後二一對先解後行。相狀如何。習種位中成就教解。故華嚴云。十住菩薩隨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性種位中隨起教行。故華嚴中說為十行。初對如是。第二對中初解行住修習理解。是故經中說為解行。解為行故。又地經中說彼解行為觀分明。觀猶解也。初地已上成就理行。故論名為行方便持。據此以論習種解行解觀成就。性種十地行德成也。言并說者。聞思修證四種之中。聞思是解。修證是行。習種位中依教生解成就聞慧。性種位中依義生解成就思慧。解行位中依教起行成就修慧。初地已上依理成行成就實證。解行相對分別如是。上來四門合為第二就位分別。 第三門中就行分別。然就行中義別有四。一釋其名。二辨體相。三明真妄作滅之義。四約時辨異。名字如何。性種性者從體為名。無始法性說之為性。此之法性本為妄隱。說之為染。隨修對治離染始顯。說以為淨。始顯淨德能為果本。目之為種。此乃顯性以成種故名為性種。種義不壞。故復名性。故`[地持第四]`論說言。性種性者無始法爾。習種性者從因為名。方便行德本無今有。從習而生。故名為習。習成行德能生`[真=圓【聖】]`真果。故名習種。性義同前。故論說言。若從先來修善所得名習種性。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體相。此二種性`[同=因【甲】,同【校異-甲】]`同用真識以之為體真識之中義別有三。謂體相用。體謂平等如實法性。古今常`[湛=堪【聖甲】,湛【校異-甲】]`湛非隱非顯非因非果。故`[涅槃經第二十七]`經說言。非因非果名為佛性。此之謂也。語其相也。真實緣起集成心事。所謂一切恒沙佛法集成真實覺知之心。此心妄隱義說為染。出纏離垢義說為淨。淨中之始能為果本生後果。故說為性種。語其用也。真識在染與妄和合起作生死。在淨隨治集起行德。行德初立能生後果說為習種。體相麁爾(此二門竟)。 次辨真妄作滅之義。於中先明真妄兩心有作不作。後明真妄有滅不滅。 問曰:真妄二心之中。何心能作習種行德。何心不作。釋言。唯真則無作義。單唯妄`[想=相【校異-甲】]`想亦無作理。真妄相依方有作義。是義云何。若唯真實而無妄者真即平等。故無修作。若唯妄想而無真者。妄想之法化化自滅體既不立焉。有`[眾作=作因【聖】,作同【校異-原甲】]`眾作。故`[勝鬘經]`經說言。若無藏識七法不住。不得`[厭=種【聖】]`厭苦樂求涅槃。由妄依真真隨妄轉。故有修作。 問曰:妄心何緣能作。釋言。妄心有三因緣。所以能作。一`[以〔-〕【聖】]`以現在善友緣力所以能作。謂諸眾生於現在世由佛菩薩善友教化。故妄心中能修種性一切行德。二以過去善行因力所以能作。謂諸眾生由其過去曾習眾善薰發現心。故妄心中能修眾行。三以所緣真力故作。謂彼所依如來藏中。具足一切功德法性薰發妄心。故妄心中發生諸善。 問曰:真心何緣能作。釋言。真心亦以三緣所以能作。一以現在善友緣力所以能作。謂諸眾生於現在世由佛菩薩善友教化。故真心中出生諸行。二以妄修薰力故作。謂諸眾生妄想心中修集眾善彼善薰心。故真心中起諸善法。三以自體薰力故作。是義云何。真心之體是如來藏。如來藏中具足一切恒沙法性。彼法薰心故真心中發生諸善。若心體中不具一切恒沙法性雖加功力善不可生。作`[善=義【聖】]`善如是。次辨真妄有滅不滅。真妄別論。妄想緣修一向盡滅。真修不滅。何故如是。妄想之法`[相=想【甲】,相【校異-甲】]`相有體無。窮之則盡。所以盡滅。故楞伽云。妄想爾。涅槃智彼滅我涅槃。真實之法相隱性實。研之則明。明顯真性說為行德。所以不滅。隨義具論真妄皆有滅不滅義。是義云何。妄法體虛終歸灰謝。所以盡滅。藉妄薰真。真實行德由妄薰起。故言不滅。妄盡之時真隨妄息。不復更起。故言真滅。真體常存。故云不滅。作滅之義辨之麁爾(此三門竟)。 次第四門約時辨異。此二種性在外凡時但名佛性。不名行德。佛性有二。一法佛性。二報佛性。法佛性者是性種因。報佛性者是習種因。二性何別。法佛性者本有法體。與彼果時體無增`[減=滅【聖】]`減。唯有隱顯。淨穢為異。報佛性者本無法體。但有方便可生之義。此二如前佛性章中具廣分別。是二佛性`[依=流【聖】]`依至性地名二種性。法佛之性轉名性種。報佛之性所生行德名為習種。是二種性至解行中名得方便及清淨向。彼習種性至解行中名得方便。彼性種性至解行中名清淨向。彼得方便及清淨向至初地上轉名二道。彼得方便轉名教`[道=導【聖】]`道。彼清淨向轉名證道。教`[道=道教【聖】]`道至果轉名報佛方便菩提方便涅槃。證道至果轉名法佛性淨菩提性淨涅槃。此等雖復隨時`[變=反【聖】]`變改其義不殊。二種種性辨之麁爾。 ## 9證教兩行義 三門分別(釋名一 辨相二 料簡可說不可說義三) 第一釋名。證教兩行出地經論。所言證者乃是知得之別名也。實觀平等契如名證。所言教者義別有七。一方便行德。依教修起從其所依。故名教行。二差別之行。可以教辨行從詮目。故名教行。三知諸佛所說教法。從其所知故名教行。四說法智行。能起言說教被世間。故名教行。五平等證行。約言分異。異從教別。故名教行。六行能顯真義說為教。如因分行名為說大。七上德下被義名為教。如楞伽云。法報說等。然`[此〔-〕【聖】]`此二行藉教以彰應通名教。行成合法應通名證。為別兩行隱顯異名。實觀平等證法義顯。故偏名證。方便行德詮題易及。故獨名教。此證與教集起名行。名義如是(此一門`[*6-13]竟=了【聖】*`竟)。 次辨體相。義別有九。一修成相對以分證教。一切地前造修方便名為教行。以比始修依言起故。一切地中所成之德名為證行。以此成德證法性故。此二猶是`[第一]`地經之中。最初所行成就佛法地`[證〔-〕【聖】]`證。論釋言。最初所行是阿含。行成就佛法`[是=是其【聖】]`是證行。此之謂也。又`[此〔-〕【甲】]`此教者是彼說大因分之行。是中證者是彼義大果分之行。二就位分別。地前所修名為教行。世間之行依言起故。初地已上一切諸德同為證行。行熟捨言證法性故。此二猶是地經之中嘆眾二淨。彼說地前聞思修等為阿含淨。猶此教行。十地行德同為證淨。猶此證行。三真妄分別。一切妄修`[此=斯【聖】]`此名教行。一切真修齊為證行。故地論言。聞思修`[及〔-〕【聖】]`及報生識智。是則可說。以可說故名之為教。真智不`[爾=等【甲】,爾【校異-甲】]`爾。離文字故。以離文字故說為證。四直就妄修隨義分別。妄修有二。一隨事造修福德之行。二依理所成智慧之行。福依`[事=事生【聖】]`事易以言彰。故說為教。慧依理成照理分明。故`[言=說【聖】]`言為證。 問曰:妄修不能會真。云何名證。釋言。妄修雖不體會緣中相應。故得名證。五就真中相實相對。因分之中得彼出世真證`[無=之【聖】]`無相說為教行。彼相現於教行中故。尋相得實說為證行。此二猶是地經之中增上妙法光明法門。彼增上法是此證行。彼光明法是此教行。言光明者。論自釋言。此大乘法顯照一切餘法門故。謂顯世間修行心中。六就真中體德分別。無始法性顯成今德。是其體也。從緣修起方便之行。是其德也。體為證行始顯。淨智證自體`[德故=故德【聖甲】]`德故為教行。方便行德本依言教修習生故。此二猶是地經之中金莊嚴具所`[況=說【聖】]`況法是。金體清淨喻於證行。環玔等相喻於教行。七就真中體用分別。次前證教同說為體。依此體上教智外彰說以為用。體為證行。證法性故用為教行。正說法智照明世故。此二猶是地經之中摩尼珠光所況法是。珠體清淨喻於證行。光明外照喻於教行。故地論言。證智法明摩尼寶中放阿含光。八就真體約詮就實隨義分別。平等證體說為證行。即此證`[體〔-〕【甲】]`體約言分十說為教道。此二猶是`[論第二]`地經之中虛空鳥跡虛空畫處所況法是。平等虛空喻於證行。故地論言。鳥跡住處名句字身住處菩薩地證智所攝。空中鳥跡風`[11]畫=盡【聖】*`畫之處喻於教行。故論說言。非不於中有此言說十地差別。約言分十。故從詮`[目=因【聖】]`目名為言說。九就真中自分勝進相對分別。自分所成一切行德若體若用斯為證行。自於此法已證得故。勝進分中上受佛教名為教行。此二猶是`[第二]`地經之中。嘆金剛藏證與阿含`[二=二二【聖】]`二力并是。彼中宣說。妙無垢智無量義辨演說美言真實相應同為證力。猶此證行。於佛教法念堅淨慧為阿含力。猶此教行。體相如是(此二門`[*6-14]竟=了【聖】*`竟)。 次辨證教有可宣說不可說義。於中且就初對論之。餘類可知。然就初對修成門中義別有三。一就證教二行相對。以辨可說不可說義。二唯就證。三`[唯就=唯【甲】]`唯就教證教相對辨之云何。教行可說。證行叵論。蓋乃就其修證時語始修之時未出名相。行外猶有名相可得。用之顯修。是故可說。得證之時證諸法如。證外更無名相可得。知復用何表`[影=就【甲】,彰【校異-甲】]`影實證。是故證行一向不說。良以可說偏在教故。地經說言。但說一分。言一分者所謂因分。此名始修教道之行為因分也。以其`[修=證【聖】]`修行不可說故。地經說言。十地如是。不可說聞。證教二行相對如是。次唯就證以辨可說不可說義。然證望教一向叵說。於中別論亦有可說不可說義。義相云何。分別有五。第一可以總相玄標名為可說。故`[第二]`地經中宣說五偈顯示義大。又復經中說之為證。不可即相指`[以=𢇛【聖】]`以示人名不可說。故地經云。言說不及。此義如彼空中所有鳥跡風`[*11-1]畫=盡【聖】*`畫等處。可以玄談名為可說。不可即相指以示人名不可說。第二可以拂相顯示名為可說。不可相論名不可說。何故如是。證離名相不可說聞。今還`[道=噵【聖】]`道證`[不=亦【考偽-原】]`不可說聞。言當彼法名為說證。故金剛藏彰地難說名顯義大。若言證法可說可聞。言乖彼法則不名說。第三可以況詮顯示名為可說。故地經中用彼因分所修之行。況顯果分離相真德名喻相應。喻猶況也。不可直詮顯示彼法名不可說。第四可以自體真法互相顯示名為可說。於中或有因果相顯。故地經中舉彼佛法用顯地法。或復體用互相顯示。如地經說。彼經之中金莊嚴具所況之法以用顯體。摩尼光等所況之法以體顯用。或復行法互相顯示。故地經中用彼真智顯示地法。是等皆是自體真法互相顯班名為可說。不可用彼情相顯真名不可說。第五情實相望以說。據情望實情外有實。可以談論名為可說。就實望情實外無情。知復用何施名說實。故不可說。證中可說不可說義差別如是。次就教行以辨可說不可說義。教中隨義亦有可說不可說義。教行之中義含真偽。偽修可陳名為可說。真修難顯名不可說。故地經中彰彼因分觀修之德云。言難說自心知也。證教兩`[行=行辨兩行【甲】]`行辨之云爾`[此下聖本奧書曰仁平四年九月十九日調卷了]`。 大乘義章卷第九(終) 大乘義章卷第十☗s10 遠法師撰 淨法聚因法中。此卷有十二門(三歸義 三學義 三聚戒義 三種律儀義 止觀捨義 三慧義 三種般若義 三智義 三量智義 同相三道義 別相三道義 三種住義)。 ## 10三歸義 三門分別(釋名一 所歸二 能歸三) 第一釋名。言三歸者。歸投依伏。故曰歸依。歸投之相如子歸父。依伏之義如民依王`[如性=女怯【考偽-原】]`如。性依`[勇=男【考偽-原】]`勇。歸依不同隨境說三。所謂歸佛歸法歸僧。依佛為師。故曰歸佛。憑法為藥。故稱歸法。依僧為友。故名歸僧。 問曰:何故偏歸此三。以此三種畢竟歸處能令眾生出離生死稱涅槃故。名義如是。 第二門中。別明所歸三寶境界.三寶義中,三門分別。一釋其名。二辨體相。三明次第。先釋其名。所言佛者。外國正音名為佛陀。此云覺者。覺行成人。故名覺者。又人有覺亦名覺者。覺有兩義。一覺察名覺。二覺悟名覺。言覺察者。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其猶世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為。彼亦如是。故名為覺。言覺悟者對於智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唯聖獨悟不為覆障。如睡得寤。故名為覺。所對無明有其二種。一迷理無明。對除彼故覺法實性。故名為覺。二迷事無明。對除彼故覺知一切善惡無記三聚之法。故名為覺。地持論中同此後義。所言法者。外國正音名為達摩。亦名曇無。本是一音傳之別耳。此翻名法。法義不同。汎釋有二。一自體名法。如`[第二十]`成實說。所謂一切善惡無記三聚法等。二軌則名法。辨彰行儀。能為心軌故名為法。今三寶中所論法者。軌則名法。所言僧者。外國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譯名和合眾。行德不乖。名之為和。和者非一。目之為眾。此之三種何故名寶。世間瓊瑤人之所珍。此之三種世所尊重如世珍奇。是故就喻說之為寶。寶性論中釋有六義。喻之如寶。一希有義。如世寶物貧窮之人所不能得。三寶如是。薄福眾生`[有=百【校異-原】]`有千萬世不能值遇。故名為寶。二離垢義。如世真寶體無瑕穢。三寶如是。絕離諸漏。故名為寶。三勢力義。如世珍寶除貧去毒有大勢力。三寶如是。具不可思議六神通力。故說為寶。四莊嚴義。如世珍寶能嚴身首令身殊好。三寶如是。能嚴行人清淨法身。故說為寶。五最勝義。如世寶璧諸物中勝。三寶如是。一切世中最為殊勝。故名為寶。六不改義。如世真金燒打磨等不能變改。三寶如是。不為世間八法所改。故名為寶。名義如是(此`[二=一【校異-原】]`二門竟)。 次辨體相。於中略以三義辨之。一明別相。二明一體。三明住持。初別相者。`[涅槃會疏]`經中亦名階梯三寶。三寶`[寶〔-〕【校異-原甲】]`寶相異。故稱別相。隨化階降佛上法中僧為最下。故曰階梯。此階梯。中先明佛寶。佛寶之中四門分別。一定其體性。二開合辨相。三明佛德。四論修成。體性如何。經論不同。所說各異。毘曇法中宣說。如`[來=來五陰實德為佛寶體不說假人以為佛寶何故如是彼宗之中【校異-原甲】]`來五陰之外無別假人。但就陰上假施人名。如貧賤人名字富貴。彼亦如是。以無人故不說假人以為佛寶。就五陰中唯取方便修成善陰以為佛寶。報無記者非是佛寶。以無記法非可重故。修成德中無漏功德是其佛寶。有漏則非。`[漏有〔-〕【校異-原】]`漏有有漏功德非可重故。是故彼宗諸佛如來相好之形種智之德斯非佛寶。相從說佛亦得無`[漏=傷【校異-原】]`漏。成實法中唯說假人以為佛寶。五陰實德於彼宗中法寶所收。故非佛寶。何故彼宗唯說假人以為佛`[法=寶【校異-原】]`法。彼宗說有假名行人。為師匠益要在假中。故說假人以為佛寶。大乘法中佛寶門攝。假人實德悉是佛寶。體性如是。次開合辨相。開合不定。總唯一佛。或分為二。二有兩門。一生身法身。開分二種。父母所生相好之形是其生身。方便修起戒定慧等五分功德名為法身。二真應。分二或分為三。三有兩門。一法報與應開分三種。如`[第三]`地論說。二化應及真開分三種。如`[真諦譯七卷]`金光明三身品說。或分為四。四有兩門。一開真合應以論四種。是義云何。如楞伽說。一應化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四中初一猶上應身。中二報身。報隨福智故分二種。後一法身。二真應並開以論四種。是義云何。真中有二。謂法與報。應中亦二。謂應與化。王宮所生示修成佛。名之為應依此應身起餘化佛。如`[第十]`涅槃說。釋迦如來化無量佛受諸大眾所奉供等。或分為十。如華嚴說。廣則無量。此等如後三佛章中具廣分別。辨相如是。次明佛德。佛德雖眾要唯二種。一菩提行德。二涅槃斷德。行德不同。一門說三。所謂般若解脫法身。依於般若而起解脫。依於解脫而成法身。此三同時。義別先後。涅槃斷德亦有三種。一煩惱斷。二者業斷。三苦報斷。先斷煩惱。斷煩惱故業結不生。業不生故苦報隨己。由前般若故斷煩惱。`[1]與=由【校異-原】*`與前解脫故能離業。`[*1]`與前法身故能滅苦。佛德如是。次辨修成。`[第四]`大智論中明。迦旃延子所說修成略有四階。第一先於三阿僧祇劫修習有漏六波羅蜜。不習無漏。不斷諸結。以其不修無漏道故。則無習種性種解行乃至法雲聖位差別。第二度於三阿僧祇。次於百劫修相好業。是中亦未修習無漏斷諸結縛。第三分中於最後身修世八禪。以有漏道攀上厭下。斷除欲界至無所有一切煩惱。修習初禪斷欲界結。修第二禪斷初禪結。乃至修習非想地定斷無所有結。非想一地無上可攀。等智不除。第四分中修習諦觀。觀察四諦十六聖行斷`[非想=想非【甲】]`非想地見修兩惑。有十六心斷除見惑。謂見道中八忍八智。有十八心斷除修惑。謂非想地九無礙道九解脫道。通合具有三十四心。前三十三心因中無漏。非佛寶體。第三十四果中無漏。是佛寶體。毘曇宗中`[在=存【考偽-原】]`在依此義。成實與前大同少異。所言同者。四分所修與前相似。所言異者。第三分中所修八禪但能伏結。不能永斷。第四分中所修聖道總觀諦空。通斷三界見修兩惑。不同前宗別觀諦有局斷非想。又復`[第十二]`成實多心斷結。不局在於三十四心。大乘法中行修多階。略有十五。一於外凡善趣位中修習淨信。第二次於習種位中修習正解。第三次於性種位中修起諸行。第四次於解行位中修學如觀。第五次於歡喜地中發諸大願。第六次於離垢地中修習淨戒。第七次於明地之中修治淨定。第八次於炎地之中修道品觀。第九次於難勝地中修習諦觀。第十次於現前地中觀十二緣。第十一遠行地中修習一切菩提分法。第十二不動地中修淨佛土。第十三善慧地中修習一切說法智行。第十四法雲地中修習一切殊勝智行。第十五十地窮終起金剛定斷絕微障入佛境界。當知於此一一位中皆具修習法界行德。隨其說相且分如是。佛寶門竟。 次辨法寶。於中義別略有五種。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助道法。四涅槃法。五化用法。言教法者。所謂三藏十二部經。是義如前教法聚中具廣分別。言理法者。毘曇法中宣說。四諦十六聖行以`[為=名【甲】]`為法寶。十六聖行如四諦章具廣分別。成實法中宣說。四諦名用假有為世諦理。無性之空為真諦理。大乘所論義別有三。一就相明理。二相實相對。三唯就實言。就相者就彼妄情所起法中以辨道理。離相之有為世諦理。無性之空無相之空為真諦理。所言相實相對辨者。以彼妄情所起之相對於真實如來藏`[情=性【校異-原甲】]`情以辨道理。性相之法相有體無為世諦理。如來藏性相`[界=寂【校異-原甲】]`界體有為真諦理。此義如彼地經中說。觀十二緣法相有體無名世諦觀。觀察真心名第一義觀。言就實者。直就真實如來藏中作用法門為世諦理。寂滅如門為真諦理。理法如是。助道法者。所謂三十七道品法。毘曇法中釋有兩義。一者壞緣。二不壞緣。言壞緣者。不分三寶境界差別。故名壞緣。於此門中一切三乘無漏功德悉皆是其助道法寶。不壞緣者。三寶境界各別建立名不壞緣。於此門中唯取菩薩無漏功德及緣覺人因果無漏為助道法。自餘聲聞無漏功德判為僧寶。如來無漏判為佛寶。是故不說為助道法。 問曰:助道道諦所收。前理法中已說道諦。何須更說助道法乎。釋言。道中有理有事。通者是理別者是事。戒定智慧三十七品行數差別。是其事道道。如跡乘四義`[9]寬=寔【甲】*`寬通是其理道。前理法中所明道諦是其理道。今此所論助道法者。其事道。事理不同故復明之。成實法中宣說。假人為佛僧。故一切三乘無漏功德悉是助法。大乘亦說。一切三乘無漏功德為助道法。涅槃法者。毘曇唯說煩惱業思盡滅之處數滅無為為涅槃法。 問曰:涅槃體是滅諦。前理法中已說滅竟。何勞更說涅槃法寶。釋言。滅中亦有理事。別名為事。通名為理。約對所除煩惱業等品數上下以論其滅。滅則階降優劣不等。名為事滅。盡止妙出四義`[*9]`寬通是其理滅。前理法中所論滅諦是其理滅。今涅槃法是其事滅。事理不同。故復須論。成實法中煩惱業苦盡無之處同為涅槃。大乘法中涅槃有二。一數滅無為為涅槃法。二以善有萬德圓寂為涅槃法。化用法者。如`[維摩]`經中說。行於非道通達佛道。如是法也。法寶如是。 次辨僧寶。於中三門。一定體性。二明僧德。三開合辨相。體性如何。毘曇法中僧有二種。一應供僧。`[與=上【校異-原甲】]`與盡諸佛下極至於凡夫沙彌。通皆是僧。是故檀越僧次請人不簡上下皆悉得於供僧之福。二三歸僧。唯局分處聲聞人中四果四向以為僧寶。凡夫比丘無德可歸。是以不取。緣覺出世無和合眾。不成僧故。所以不論。彼論之中住聖菩薩單一無侶。只不成僧。所以不說。佛是佛寶亦非僧故。所以不`[論=辨【校異-原】]`論。又聲聞中唯取五陰實法功德為僧寶體。不說假人以為僧寶。彼宗陰外無別人故。又實德中無漏功德是其僧寶。有漏則非。有漏功德不可`[量=重【校異-原甲】]`量故。成實法中僧亦有二。一應供僧。與前相似。二三歸僧。大況同前。唯取聲聞不取餘眾。所言異者。聲聞人中四果四向假名行人為僧寶體。不取實德。受供生福唯假人故。大乘`[法〔-〕【甲】]`法中通而論之。三乘聖眾皆是僧寶。簡大異小唯取菩薩。於中以彼僧門`[統=流【甲】]`統攝假人實德悉是僧`[寶=寶僧寶【校異-原】]`寶。體性辨之麁爾。次辨僧德。德有二種。一行。二斷行。德雖眾要唯三種。一福。二智。三者淨報。施戒忍辱是其福分。般若智分。精進與禪亦福亦智。依精進故修施戒忍四無量等是其福分。起聞思修是其智分。依禪修習四無量等是其福分。修陰界入巧便觀等是其智分。菩薩成就八種勝報是其報也。此等具辨如地持論。行德如是。斷德亦三。所謂煩惱業苦斷也。由前智故能斷煩惱。由前福故能絕諸業。由前淨報能離諸苦。僧德如是。次辨其相。於中開合廣略不定。總唯一僧。或分為二。二有三門。一就位分二。如涅槃說。一假名僧在見道前。未有僧德。假與僧名名假名僧。二真實僧。位分在於見諦已上。內有實德名真實僧。二約境分二。謂事和僧及理和僧。隨有行同名事和僧。證理行同名理和僧。三隨法分二。謂羯磨僧及法輪僧。法別不同汎有三種。一出家眾法。所謂百一羯磨之事。出家比丘四人已上同崇此法名出家眾法。二出家行法。所謂四依。唯出家者所共行之名出家行法。何等為四。所謂比丘盡形乞食。著糞掃衣。於樹下坐。有`[病服=服眼【甲】]`病服陳棄藥。是為四依。 問曰:比丘所受禁戒亦是出家同行之法。何故不名出家行法。偏名四依為出家行法。釋言。戒是比丘正體。故廢不論。四依乃是比丘所行。是以偏說。三道俗通法。所謂坐禪學`[問=間【甲】]`問觀空斷結。如是一切道俗同行名為通法。三中前二是其僧法。約之辨僧。於彼出家眾法之中四人已上同一界內。許崇不乖名羯磨僧。於彼出家行法之中十方同遵和而不乖名法輪僧。有人說言。四諦之理是其法輪。會諦之解是法輪僧。然彼四諦乃是道俗通行法輪非是出家僧行法輪。若言四諦是僧法輪調達破僧說相似語。應說五諦。以何義故宣說五邪。以說五邪為相似故。明知不用四諦之理為僧法輪。又復若以會諦之解為法輪僧者。在家之中三果聖人皆會諦理。應名為僧。彼非僧故。明知不以會諦之解為法輪僧。以此推之。但令出家莫問凡聖同遵四依情無乖異。斯皆名為法輪僧也。法輪無漏同異難分。今此具以四句辨之。何等為四。一法輪僧而非無漏。謂出家凡夫。同遵四依故名法輪。未有聖德故非無漏。二是無漏非法輪僧。謂在家聖人。內具聖德故名無漏。不行四依故非`[法輪=無漏【甲】]`法輪。三亦法輪亦是無漏。謂出家聖人。遵行四依故是法輪。內具聖德故是無漏。四非法輪亦非無漏。謂在家凡夫。不行四依故非法輪。不具聖德故非無漏。以此推之法輪無漏同異可知。不得唯將無漏聖人為法輪僧。上來三門分僧為二。或說為三。於中亦有三門差別。一就位分三。一假名僧位在外凡。未有僧德。假與僧名名假名僧。二清淨僧位在內凡。三真實僧位`[在=分【校異-原甲】]`在於見道已上。內具真德名真實僧。二就行分三。如`[金剛身品]`涅槃說。一破戒`[雜=雜僧【校異-原】]`雜。身雖持戒慎過不犯與破戒者共同止住布薩說戒。二愚癡僧。身雖持戒見己弟子有所毀`[犯=犯教【校異-原】]`犯令悔除。見他有犯默而不舉。三清淨僧。身自持戒見他有犯能教悔除。三大小分三。所謂聲聞緣覺菩薩。故經說言。僧者謂三乘眾。`[或=惑【甲】]`或分為四。如`[第三十六]`大智論說。一啞羊僧。愚癡比丘不識善惡持犯輕重。隨所犯罪不知悔除。猶如啞羊至死無聲。名啞羊僧。二無羞僧。雖知善惡持犯輕重內無羞恥。故為毀犯。三有羞僧。識知善惡持犯輕重內懷羞恥。慎過不犯。四真實僧。內具聖德。或分為五。如律毘婆沙說。一群僧。與前四中啞羊相似。二無慚僧。與前四中無羞相似。三別眾僧。身雖不犯而不`[和=和合【校異-原】]`和布薩說戒。四清淨僧。與前四中有差相似。五者實僧。與前四中真實相似。若復廣分僧有無量。如毘曇中說十四賢聖。`[第一]`成實宣說二十七賢。大乘宣說四十一賢。謂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合為四十。加一等覺為四十一。若通十信有五十一。此等如後賢聖章中具廣分別。別相三寶辨之麁爾。 一體如何。於中分別略有三義。一就事論。就佛體上隨義分三。覺照義邊說為佛寶。即彼佛德有可軌義說為法寶。違諍過盡說為僧寶。此三義別德體不殊。故名一體。此之一義毘曇成實大乘法中齊具有之。不偏在大。二就破相空理以論三寶。事別體空不殊。故名一體。亦名同體。此義唯在大乘。成實毘曇中無彼宗不說法體空故。三就實論一。三寶雖別莫不皆用實性為體。於中辨一隨法不定。若就涅槃開出三寶三寶即於一大涅槃名為一體。故`[如來性品]`涅槃云。我示三事即是涅槃。若就性以辨三寶。三寶即性名為一體。故`[如來性品]`涅槃云。如是三歸即是我性。若就真諦以分三寶。三寶即真名為一體。故`[第八]`涅槃云。若能觀三寶常住同真諦。我性佛性無二無別。若就常義以辨三寶。三寶即常名為一體。故`[南本第二十三]`經說言。我曾不說佛法聖僧`[有〔-〕【校異-原】]`有差別相。唯說常恒無有變易無差別耳。若就不二法門以辨三。三即不二名為一體。故經說言。佛即是法。法即是僧。此之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斯乃一切法界門中隨就何法辨一皆爾。一體三寶辨之既然。諸法一體類皆像此。此之一義局在大乘。小乘中無。一體三寶辨之略爾。 住持云何。小乘法中泥龕木像為住持佛。綿素竹帛為住持法。凡夫比丘為住持僧。大乘法中住持有二。一化用住持。二實德住持。言化用者。諸佛如來大悲作用充遍法界。八相成道為住持佛。隨化所說一切言教流布益世為住持法。依法化成三乘諸眾為住持僧。又復諸佛雖得涅槃畢竟不捨菩薩所行。常能示為菩薩聲聞緣覺等事。此亦名為住持僧也。化用如是。實德云何。諸佛如來法身常`[住=存【甲】]`住為住持佛。法性常恒為住持法。諸佛如來僧行不滅為住持僧。住持三寶辨之麁爾(此二門竟)。 次明三寶次第之義。次第不同。略有三義。一起化次第。先明佛寶。次法後僧。佛為化本。故先明之。由佛起說。故次明法。依法化成三乘諸眾。故後明僧。二化益次第。亦先明佛次法後僧。先明佛寶化人生信。次明法寶`[變〔-〕【校異-原甲】]`變化人生解。後明僧`[寶=寶化【校異-原】]`寶。人起行化令供養起福行故。又欲令人學之行故。三修成次第。或先明法次僧後佛。或先明僧次法後佛。於中若以行儀為法先明法寶。依法集起僧寶行德故。次明僧。僧行成滿便得成佛故。後明佛。若`[就=說【校異-原甲】]`就理性以為法寶則先明僧。僧行成就便證法性故。次明法。證法窮滿便得成佛故。後明佛。所歸如是。 第三門中別明能歸。於中有二。一明歸相。二辨歸意。歸相有三。一異相歸依。於彼外相佛法僧中歸心憑伏名異相歸依。二自德歸依。於己當來三寶功德起心歸趣名自德歸依。三自實歸依。如`[如來性品]`涅槃說。三歸真性是己自實。捨彼異求歸趣自實三寶真性名自實歸依。歸相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歸意。異相歸依所為有三。一為離故歸。為離生死惡不善故。故`[四相品]`涅槃云。一切眾生怖畏生死惡獵師故求三歸依。勝鬘亦云。聲聞辟支以怖畏故依於如來。二為得故歸。為得樂果及善法故。三為益故歸。為依三寶利眾生故。自德歸依所為亦三。一為離故歸。為離生死惡不善故。二為得故歸。為得出世涅槃道故。三為益故歸。為求當果利眾生故。自實歸依所為亦三。一為離故歸。為離妄想虛偽法。故二為得故歸。為證自性如實法故。三為益故歸。為證自實化眾生故。三歸之義厥趣麁爾。 ## 11三學義 五門分別(釋名定體一 辨相二 就位分別三 攝相四 對治五) 第一釋名。言三學者。一增戒學。二增定學。亦名增意亦名增心。三增慧學。防禁名戒。澄靜曰定。定神內靜故復名意亦名為心。觀達稱慧。於此三中進習稱學。學進名增。名義如此。 問曰:是中何者學體。釋言。能學以心為體。若論所學用戒定慧三行為體。 問曰:三學為局在因。為當通果。釋言。學心局唯在因。果德窮滿學`[心=四【甲】,因【校異-甲】]`心停息。是故經中說為無學。若論所學通因及果。 問曰:果中名為無學。云何學行得通於果。釋言。果中戒定慧等由學成故。亦名為學(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戒學有三。一律儀戒。二攝善戒。三攝生戒。此義如後三聚戒中具廣分別。定學亦三。一有覺`[有=立【甲】]`有觀。謂欲界定乃至初禪。 問曰:欲界云何有定。釋言。毘曇不說有定。大乘成實宣說有之。`[第十五]`成實宣說如電三昧為欲界定。`[智論第二十六]`龍樹宣說欲界禪定佛常住之。不如電光暫現而已。二無覺有觀。謂中間禪。於初禪上二禪定下除覺觀在名為中間。三無覺無觀。謂三禪上乃至非想。此義如後八禪章中具廣分別。慧學有三。謂聞思修。此義如下三慧章中具廣分別(此二門竟)。 次就位論。三學之行遍通始終。隨位`[真=具【校異-原甲】]`真分非無差異。異相如何。小乘法中義別有二。一義分別五停心觀。總別念處未得定水。修習戒品。`[𤏙=燸【考偽-大】]`燸等四心已得定水。修習定品。見諦已上修習慧品。第二義者始從內凡漸學戒行。至初果時戒行成就。以得聖戒不可壞故。斯陀行去漸學定品。至那含果定行成就。那含金剛漸學慧品。究竟盡智無生智時慧行成就。大乘法中亦有兩義。一義分別淨行賢首修習戒品。種性解行修習定品。初地已上同修慧品。第二義者始從世間漸學戒行。至離垢地戒行成就。故`[第七]`地持中`[無=說【校異-原】]`無離垢地為增上戒住。三地方便漸學定品。住三地時定行成就。故地持中宣說三地為增上意住。相續解脫說為定淨。四地已上漸學慧品。至第十地慧行成就。故彼相續解脫經中說四地上以為慧淨。位分如是(此三門竟)。 次辨攝相。於中有四。第一約對五分法身共相收攝。二約六波羅蜜共相收攝。三對七淨共相收攝。四約八正共相收攝。五分身者。所謂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是其五也。此五種中戒身是戒。定身是定慧。及知見是其慧學。解脫一身諸論不同。若依成實體是慧學。彼宗解脫體是慧故。若依毘曇是解脫數。非是慧性。三學不收。相從為論攝入定慧。多與定慧相隨逐故。次約六度共相收攝。依如地持前之四度是其戒學。故彼論言。眾具.自性.眷屬.無盡.是其戒學。施為戒因。故名眾具。戒度正是戒學之體。故名自性。忍行助戒。名為眷屬。由精進故。持戒不斷。故名無盡。禪是定學。般若慧學。 問曰:精進通策諸行。何故偏攝在於戒中。釋言。實通。今以三義偏攝在戒。一戒學在初。故攝戒中。二戒學中攝行度多。廣多之行由精進成故。入戒中。云何廣多。戒中具有三聚法故。又復具攝施戒忍故。三以戒學散心修行未與法合。難成易敗。必須精進佐助方立。故攝戒中。若依相續解脫經中前三戒學。禪是定學。般若慧學。精進之行通策三學。 問曰:何故五分身中慧分多身。六度之中戒分多度。釋言。諸行開合不同。各隨一義。或時開戒。如六度等。或復開定。自所未見道理應有。或復開慧。如五分身及七淨等。或時俱開如八正等。或復俱合如三學等。法門不同。寧可一`[類=類次【校異-原】]`類。約七淨共相收攝。何者七淨。一者戒淨。二者定淨。三者見淨。四度疑淨。五道非道淨。六者行淨。七行斷智淨。此義`[如=如收【甲】]`如後七淨章中具廣分別。於此七中初一戒學。第二定學。後五慧學。次約八正共相收攝。言八正者。所謂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思惟.正見.正精進。於此八中正語正業正命是其戒學。正念正定是其定學。正思惟正見是其慧學。精進一種通策三學。 問曰:戒中正語正業正命何別。釋有三義。一離嗔癡所起口業名為正語。離於嗔癡所起身業名為正業。離貪所起身口二業名為正命。第二義者。離貪嗔癡所起口業名為正語。離貪嗔癡所起身業名為正業。離四邪命名為正命。言四邪者。如`[智論第三十五]`龍樹說。一下口食。所謂種殖。合和湯藥。治生販賣而自活命。二仰口食。所謂占相日月星宿變現`[尊=等【校異-原】]`尊事以求活命。三方口食。所謂諂媚豪勢貴勝通致使命巧言求利以自活命。四維口食。所謂習學種種呪術卜算吉凶諸妓藝等以自養活。離如是等名為正命。第三義者。如`[智論第十九]`龍樹說。以無漏慧離口四過名為正語。用此聖慧離身三惡名為正業。離五邪命名為正命。言五邪者。一為利養詐現奇特異人之相。二自說功德。二占相吉凶為人宣說。四者高聲現其威嚴令人畏敬以取其利。五自說己所得利養以動人心。五中前一是其身邪。後四口邪。離此五邪名為正命。 問曰:定中正念正定有何差別。釋言。此二`[始=妬【甲】]`始終為異。求定方便守心住緣名為正念。終成不動說為正定。又問。慧中正思正見有何差別。釋言。此亦始終為異。始心分別名正思惟。終成`[而=穴【校異-原】]`而徹說為正見。攝相如是(此四門竟)。 次辨對治。於中有三。一約業煩惱使性辨治。戒防業非。定除起惑慧斷使性。二對五蓋辨治。如成實說。貪嗔二蓋能發惡業障於戒品。戒能治之。掉悔障定。定能治之。`[掉〔-〕【校異-甲】]`掉睡眠障慧。慧能治之。疑`[13]返=通【校異-原】*`返障三品。三學`[*13]`返治。三對六弊以辨對治。慳貪破戒瞋恚懈怠能障於戒。戒能治之。亂意障定。定能治之。愚癡障`[慧=定【校異-原】]`慧。慧能治之。三學之義辨之略爾。 ## 12三聚戒 七門分別(釋名一 論體二 辨相三 制立四 大小不同五 大小異六 總別七) 第一釋名。三聚戒者。謂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律儀戒者。亦一名離戒亦名正受戒。言律儀者。制惡之法說名為律。行依律戒故號律儀。又復內調亦名為律。外應真則目之為儀。防禁名戒。即此律儀離殺等過。故名離戒。正是所愛離過之行。是故亦名正受戒也。攝善戒者順益名善。要期納善故名`[曰〔-〕【甲】]`曰攝。離不攝過名攝善戒。攝生戒者。`[十地論第四]`論中亦名利眾生戒。眾多生死名曰眾生。要期攝化故名云攝。離不攝過名攝眾生戒。以道益物。是故亦名利眾生戒也。此三積聚故云三聚。名義如是。 第二門中辨其`[體=體性【校異-原】]`體。於中有五。一受持分別。二作無作分別。三止作分別。四自利利他二行分別。五色心等三聚分別。言受持者。戒行雖眾要唯受持。始心納法名之為受。順法防護說以為持。受則對法。要期而成。持則對緣。防護以成。此受與持以種分別。開之為四。所言四者受中有二。一從他正受。二善淨心受。持中亦二。一專精護持。二犯已能悔。故`[戒品]`地持中說此四德為自性戒(此一門竟)。 次就有作無作分別。先就受行明作無作。後就持行明作無作。受行云何。受中之作汎有二種。一因中作。求戒方便。禮師乞戒如是等也。二果`[中=中作【校異-原】]`中。所謂最後一剎那頃與法相應身等業。因中之作是作戒因非作戒體。果中之作是作戒體。作戒如是。次辨無作。准依毘曇。`[文=受【校異-原】]`文中無作略有三分。一因時無作。謂前因中有作善邊無作隨生。二果時無作。謂彼最後一剎那項有作善邊無作隨生。是中即有二種無作。同時俱起。一作俱無作。二要期無作。隨彼作戒無作善生名為作俱。由前要期無作法生名為要期。 問曰:此二同在一時。何故偏名一為作俱。釋言。作俱親從作生。故名作俱。要期無作由前方便要期力起。為是義故不名作俱。此是第二果時無作。三果後無作。於作戒後無作續生名為果後。此三時中。因時無作一向非是無作戒體。果時果後有是有非。作俱則非。要期則是。准依成實亦有三分。一者因時。二者果時。三者果後。因時果後與前相似。果時無作大況同前。所言異者。毘曇法中作俱要期二種並生。此宗果時唯有作俱要期未有。以未有故唯名作俱。此云何知。如成實說。彼`[第七]`論問曰。齊何當名無作。論自釋言。第二念項名為無作。彼名作戒以為初念。故名無作為第二念。此三時中因及果時一向非是無作戒體。果後所發要期無作是無作戒。大乘戒中亦有三分。一者因時。二者果時。三者果後。因及果後與小乘同。果時無作文無定判。或同毘曇。或同成實。此三時中。因時無作非無作戒。果時不定。若說果時單有作俱非無作戒。若說果時二種並生是則分取要期無作為無作戒。作俱則非。果後亦爾。作俱則非。要期則是。受戒如是。次就持戒明作無作。義釋有四。一就行業明作無作。對緣防護名為作持。依作則有無作善生名無作持。二據行修始終分別。學戒之始作意防護名為作持。修心純熟任運離過。不假作意名無作持。如杖轉輪。與杖相應名為作轉。去杖自動名無作轉。此亦如是。三就行位明作無作。一切凡夫習戒未成。通名作持。一切賢聖戒行成就名無作持。故涅槃云。戒不具者。是人但有作戒無無作戒。謂凡夫人但有方便始作之戒無其終成無作戒也。四約境界明作無作。從凡至佛隨事離過通名作持。證實捨過名無`[作=作持作無作【甲】]`作。義辨之麁爾(此二門竟)。 次就止作二門分別。三聚別論律儀是止。止諸惡故。餘二是作。作諸善故。三聚通論一一之中皆有止作。律儀戒中防禁殺等名之為止。修習慈心安穩心等對治殺果。修施治盜修不淨觀對治邪行。如是一切名之為作。攝善戒中離其懈怠不攝善過名之為止。修行六度說之為作。攝生戒中離其獨善不化生過名之為止。修行四攝饒益眾生說之為作。良以三聚皆止惡故。經說三聚通為律儀。皆作善故`[十地論]`經中說為善集諸善(此三門竟)。 次就自利利他分別。行門有二。一分相門。三聚戒中前二自利後一利他。二助成門。三俱自行三俱利他自修三聚為涅槃因。故通自利。修此三聚為得菩提利益眾生。故皆利他(此四門竟)。 次就色心非色心等三聚分別。依薩婆多作無作戒一切是色。以是身口色業性故。相狀如何。謂受戒時最後一念身口調善是其作色。此之作色為眼所行。眼見身口不作惡故。口之止業不可耳聞。以無聲故。於此作邊無作善生名無作色。以此無作是其色業從色法生防禁色過。故說為色。故雜心云。以作色故無作亦色。其如樹動影亦隨動。此無作色為意所行。故論說言。為不可見無對色也。依曇無德作戒唯色。亦以身口色業性故。然此宗中是假名色為意所行。非眼識見。正義如是。有人說言。依曇無德作戒是其色心自性。若言作戒是色心性何所依據。`[又=人【甲】]`又若作戒是色心性。聲聞應受十善道戒。何故唯受七律儀戒。聲聞唯受七律儀故明非心性。又若作戒是色心性。比丘二百五十戒中應有一戒獨防心過。無有一戒獨防心故明非心性。 問曰:若言聲聞戒法不防心過。何故律言汝以何心。釋言。彼遮成身口心。非謂制戒獨防心過。以如是義當知作戒一向非心。無作戒者。於彼宗中非色非心。以非形礙所以非色。又非慮知所以非心。大乘法中作戒是其色心自性。以大乘中作戒是其三業性故。 問曰:若言大乘法中作戒是其色心性者。有人於彼受戒之時最後一念心想異緣。是人云何得具作戒。釋言。是人心雖異緣由前方便要期力故身口意上離惡義成。`[說=就【甲】]`說為作戒。故得具足。無作戒者。於大乘中是色心法非色心事。以無作戒三業自性從三業生防三業故。說為色心。是色心故。異曇無德。故涅槃云。我諸弟子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無作戒定非色心。彼無作戒雖復是其防色心法不`[是=即【校異-原甲】]`是其色心之事。是故說為非色非心。非色心故異薩婆多。故`[第三十一]`涅槃云。我諸弟子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無作戒一向是色。是義云何。薩婆多中說。無作戒性四大造。體是障礙故。欲色界有。無色則無。大乘法中說。無作戒真是制法。如結界處所有界法。是制法故不為大造。非大造故非定隔礙。不定礙故身生四空亦常成就。是以不同。以小乘中情見未融。或有聞說是色心法便即取之以為色事。或有聞說非色心事便即取為非色心法。故成諍論。大乘通取。所以非諍。體性如是。 第三開合以辨其相。先就律儀開合辨相。律儀戒中開合不定。總之唯一。謂三聚中一律儀戒。或分為二。如`[第四]`地持說。一在家戒。二出家戒。或分為三。一別解脫戒。二者禪戒。三無漏戒。別解脫者。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解脫。又免業䩭亦名解脫。此之解脫不與定道二種心俱。故稱為別。言禪戒者。經論亦名定共戒也。有人意謂。定心無過名為定戒。此事不然。蓋乃世俗禪定心邊戒法隨生名為禪戒。依`[第六論業品]`阿毘曇。四根本禪未來中間六地禪邊戒法隨生以為禪戒。依成實論。八禪心邊及彼欲界電光定邊戒法隨生以為禪戒。無漏戒者。經論亦名道共戒也。有人意謂。道心無過即名道戒。此亦不然。蓋乃出世無漏道邊戒法隨生名無漏戒。毘曇法中依色界禪所起道邊戒法隨生說為道戒。成實大乘三界道邊戒法隨生悉名道戒。又`[第九善律儀品]`成實中更說三種。與前少異。何等為三。一別解脫戒。二者禪戒。三者定戒。別解脫戒與前相似。欲界電光及色界定。此等心邊所生有漏及無漏戒通名禪戒。無色定邊所生有漏及無漏戒通名定戒。依如毘曇。戒是色故四空無之。`[第七無作品]`成實無作非色心故。四空定邊亦得有戒。或分為四。一別解脫戒。二者禪戒。三者道戒。四斷律儀戒。別解脫戒義如`[上=前【校異-原甲】]`上釋。餘三云何。四根本禪及中間禪所生禪戒一切皆是禪戒所收。依未來禪所生禪戒有是有非。是非如何。未來淨禪唯治欲惡。彼治有二。一無礙道。二解脫道。解脫道邊所生禪戒是四種中禪戒所收。無礙道邊所生禪戒是斷律儀非禪戒攝。以此親斷欲界不善故與斷名。又依四禪及中間禪所生聖戒一切皆是道戒所收。依未來禪所生聖戒有是有非。是非如何。依未來禪所生聖道能治三界九地之中`[所=諸【校異-原】,請【甲】]`所業煩惱。隨其地別各有無礙解脫之道。於此九地解脫道邊所生聖戒一切皆是道戒所收。無礙道邊所生聖戒義則不定。依治初禪乃至非想無礙道邊所生聖戒是道戒收。對治欲界無礙道邊所生聖戒是斷律儀非道戒攝。以此親斷欲惡不善故與斷名。 問曰:欲界有其不善。能治道邊可有戒生。上二界中無其不善。能治道邊云何有戒。釋言。上界雖無不善而`[彼=復【校異-甲】]`彼對治。於欲界惡有持對治遠分對治。故得有戒。或分為五。謂五支戒。如涅槃說。一是根本業清淨戒。謂離根本不`[善=善業【校異-原】]`善體。二前後眷屬餘清淨戒。謂離業道前後方便。三離諸惡覺覺清淨戒。謂離八種惡覺煩惱。八覺如前煩惱聚中具廣分別。四護持正念念清淨戒。謂修六念助成戒行。言六念者。念佛.法.僧.戒.施及天。五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戒。謂以戒行正向佛道。或分為六。所謂五戒.八戒.十戒.式叉摩那.比丘及尼合為六也。或分為七。謂七眾戒。言七眾者。在家有二。謂優婆塞優婆夷。出家有五。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合為七也。或分為十。謂十善戒。或復宣說二百五十五百戒等。廣則無量。律儀如是。次就`[攝=接【甲】]`攝善開合辨相。此亦不定。總唯一善。或分為二。唯福與智。或分為三。謂聞思修。或分為四。聞思修證。或分為五。如`[第四十二離垢地內]`地經說。凡夫二乘菩薩及佛五品善法即為五也。或分為六。謂六波羅蜜。又`[第四]`地持中身口意善加聞思修亦為六也。或分為十。謂十善道。廣則無量。攝善如是。次就攝生開合辨相。總之唯一。或分為二。一離惡攝。二修善攝。或分為三。謂身口意攝取眾生。或分為四。謂四攝法攝化眾生。或分為五。五品善法饒益眾生。或分為六。如勝鬘說。六波羅蜜攝取眾生。或分為十。謂十善法饒益眾生。或分十一。如地持說。彼分四攝以為十一。何者是乎。布施有四。一者財施。二者法施。三無畏施。四報恩施。愛語有一。通前為五。利行有四。一無德善人方便隨順。二有德善人稱揚讚悅。三易調惡人隨過治罰。四難調惡人神力降伏。以此通前合為九也。同事有二。一苦事中同。二樂事中同。以此通前合為十一。廣則無量。辨相如是。 第四門中制立三聚。於中略以五義制之。一起因不同故立三聚。言起因者。一厭有為心。起律儀戒。二求菩提心。起攝善戒。三念眾生心。起攝生戒。二依法不同故立三聚。所言法者。一離惡法依。成律儀。二集善法依。成攝善。三化生法依。成攝生。三離`[過=果【甲】]`過不同故立三聚。言離過者。初律儀戒離殺等過。二攝善戒離不攝善過。三攝眾生戒離不攝生過。四功能不同故分三聚。言功能者。如地持說。初律儀戒能令心住。二攝善戒成就菩提。三攝眾生戒成就眾生。以此不同故分三聚。五品分不同故分三聚。律儀最下。以能離惡未修善故。攝善為次。依前離惡能修善`[故=故故【甲】]`故。`[第四]`地持論言。攝善法戒於律儀為上。攝生為勝。依前自善能利他故。故地論言。利益眾生戒於攝善為上。以此五義故立三聚。 第五明其大少不同。於中有五。一起因不同。二有無不同。三寬狹不同。四長短不同。五受捨不同。言起因者。菩薩戒法三種心起。一厭有為心。二求佛智心。三念眾生心。於中別分為厭有為故受律儀。為求佛智故受攝善。為念眾生故受攝生。通則三聚一一皆從三種心起。為厭有為必須離惡。故受律儀。為求佛智離惡方成。故受律儀。欲化眾生離惡方能。故受律儀。又厭有為非善不治。故須攝善。為求佛智非善不成。故須攝善。為念眾生非善不救。故須攝善。又厭有為獨善不去。故須攝生。為求佛智獨善不到。故須攝生。為念眾生必須要期。以法攝取。故受攝生。菩薩如是。聲聞唯從厭有為心而起律儀。是故不同(此一門竟)。 次辨有無不同之義。大乘法中`[猶=備【校異-原甲】]`猶具三聚。小乘法中單受律儀無餘二聚。以何義故無攝善戒。有人釋言。小乘之人意存息滅。故受律儀。無心起作。故無攝善。若爾小乘三學之中但應修戒不習定慧。彼存息滅三學俱修。雖存息滅`[(三學…滅)八字〔-〕【考偽-原】]`三學俱修。雖存息滅何妨攝善。以有斯妨更為異釋。夫為制戒流類均齊。故制律儀。云何均齊。莫問利鈍同皆遠離五篇諸過得聖果故。攝善不等。是故不制攝善法戒。云何不等。彼小乘中作善無量。無有一人具修諸善方得聖果。故曰不等。如八禪等隨修一二亦得聖果。不要`[具=亦【甲】]`具修。問`[曰〔-〕【甲】]`曰。何故離惡均齊集善不等。以惡易離善難成故。`[問=問曰【甲】]`問。縱使攝善不等制攝善戒竟有何過。釋言。不得。若小乘中制攝善戒。有人不能具修善法便是犯戒。云何得聖。又不齊等云何名制。為是義故無攝善戒。 問曰:若言小乘法中無攝善戒亦應小乘無有止犯作持之義。釋言。小乘雖不制於攝善法戒非全不修。故有止犯作持之義。雖有作持量分而為非制齊修。是故不名制攝善戒。又小乘中設有作持助止之作非攝善戒。 問曰:若言小乘作善是助止`[法=作【校異-原】]`法。三聚戒中無攝善者三學之中亦應不立定慧兩學。釋言。三學隨義分別。非制法故不得齊等。為是義故說有無過。以何義故無攝生戒。彼在獨度不兼他故。有無如是(此二門竟)。 次辨寬狹。小乘律儀但防身口。不遮心過。名之為狹。大乘律儀通防三業。目之為寬。云何得知。小乘律儀但防身口。不遮心過。彼小乘中但說身口七善律儀以之為戒。不說十善以為戒故。故成實言。戒防身口定慧防心。云何得知。大乘之戒通防三業。如`[第四]`地經中說十善道為律儀故。 問曰:何故小乘法中單防身口。大乘法中通防三業。釋言。小乘一身求果。習道不久心過難裁。非戒能制要修定慧方除心過。`[故〔-〕【考偽-原】]`故戒不防心。大乘法中多身求果。習道長久堪裁意非。故戒防心(此三門竟)。 次辨長短不同之義。小乘之戒止在一形不通異世。名之為短。菩薩戒法一受得已。若不退失菩提之心及不增上起煩惱犯盡未來際畢竟不失。名之為長。故`[第四]`地持云。菩薩無有捨身失律儀戒。何故如是。聲聞為欲一形期果受戒之時自誓要。`[故=期【校異-原】,斯【甲】]`故言盡形壽。一形已來是彼要期分齊之限。故不失戒。一形已後不復是彼要期之眼。所以失戒。菩薩為欲多身求果受戒之時自誓要期盡未來際。盡未來際是彼要期分齊之限。故不失戒(此四門竟)。 次辨受捨不同之義。先就受戒以明不同。受中有二。一就初受以明不同。二就重受以明不同。初受云何。小乘法中得戒有二。一者自得。二從他得。自得有三。一自然得。二上法得。三自誓得。言自然者。謂佛一人於最後身初出家時自然發得別解脫戒。不從師受故曰自然。言上法者。或有沙彌及與俗人。修道證得無學聖果。證得如是增上法時發得出家具足禁戒。從其所依名上法得。言自誓者。`[如〔-〕【甲】]`如大迦葉聞佛出世自誓要期。佛為我師我為弟子。於此言下得發具足名為自誓。從他得中差別有四。一者善來。有諸眾生上品利根。佛命善來於我法中快修梵行得盡苦`[源=原【校異-原甲】]`源。即發具戒。二者三語。所`[以=謂【校異-原甲】]`以一切沙彌俗人及佛初出諸比丘等師教三遍歸依三寶即便得戒。三者八敬。如大愛道比丘尼等。諸比丘僧遙宣敬儀令其奉行。彼聞頂受即發具足。四羯磨。得僧數具足和合作法與受具戒。有五人十人二十人等。大乘法中亦有二種。一從他受。唯對一師不藉多人。因力強故。二善淨心受。無如法人可從受時於佛像前自受而得。此即是其自誓得也。 問曰:大乘何故不說自然得戒。釋言。大乘說佛過去為菩薩時先已成就別解脫戒。非最後身初出家時方始得故。何故不說上法得戒。義同自然。佛先成就。非最後身證上法時方得戒故。何故不說善來得戒。大乘戒廣具緣三聚無盡之法。要期領納方始得戒。直稱善來攝戒不具。故闕不論。何故不說三語得戒。義同善來。何故不說八敬得戒。菩薩尊勝。不如尼眾常敬他故。何故不說羯磨得戒。菩薩受戒唯從一師不藉多人。不假和合作法與故亦可。菩薩從他受者。即是菩薩羯磨受矣。初受如是。次就重受以明不同。如地持說。小乘法中犯重禁已遇緣捨戒。後若重受終不得戒。邊罪難故。菩薩不爾。犯重禁已捨菩薩戒。後若重受還復得戒。何故如是。菩薩法中有二緣故。重受得戒。一多身求果微善亦去。所以得戒。故`[第四]`地持中若有善心搆牛乳頃亦得受戒。二菩提心是廣大意能滅重罪。是以得戒。小乘法中有二種義不得重受。一現世求果純善方得。若曾犯重障難深極為是不得。二小乘心劣不滅重罪。故不得戒。次就捨戒以明不同。聲聞法中別解脫戒有四種捨。一不用道捨。二命終捨。三斷善根捨。謂邪見人起大邪見斷善根時失律儀戒。四二形生捨。所謂男女二形生時失律儀戒。菩薩法中別解脫戒有二種捨。如`[第四戒品]`地持說。一退菩提心壞本故捨。二增上煩惱犯波羅夷過重故捨。此同聲聞斷善根捨。何故菩薩無不用道捨。釋言。聲聞受形俱法。是故不用道失出家戒。菩薩通受七眾法。故不用道不捨。何故菩薩無命終捨。此如前釋。聲聞受戒要期一形。故命終捨。菩薩要期盡未來際。故不失戒。何故菩薩二形生時不失禁戒。釋言。聲聞別受七眾隨形法故。二形生時七眾不分。是以失戒。菩薩通受一切戒法。不隨形別故不失戒。何故菩薩退心失戒。聲聞不爾。釋言。菩薩行業微細受捨持犯多隨心本。是故退失菩提心時失菩薩戒。小乘法中行業浮麁受捨持犯多皆約相不隨心本。是故退心不失禁戒。 問曰:若言小乘法中受者約相直爾退心不失戒者。斷善根時內心邪見何故失戒。釋言。邪見極違正法能滅善根。是故失戒。退出世心不壞世善。是故不類。何故菩薩增上煩惱犯波羅夷失菩薩戒。聲聞不爾。釋言。大乘多隨心制。故上煩惱犯波羅夷失菩薩戒。小乘法中約相而制不隨心。故輕重煩惱犯波羅夷齊不失戒。不同如是。 第六明其大小一異。大乘律儀與小乘戒為一為異。是義不定攝大接小得言是一。以是一故。小乘所受即大乘戒。故勝鬘說大乘威儀以為毘尼出家受具。`[第四]`地持亦云。菩薩律儀即七眾戒據小。望大小外有大。得言是異。以是異故。`[第四]`地持說言。聲聞波羅提木叉戒比菩薩戒。百千萬分不及其一。 問曰:若言菩薩律儀即是小乘七眾戒者。有人在俗受得菩薩三聚戒竟。然後出家更須別受出家戒不。有人釋言。不須更受菩薩戒中。已通得故。此義不然。菩薩戒中雖復通攝七眾之法一形之中不可並持七眾之戒。隨形所在要須別受。如人雖復總求出道隨入何地別須起心方便趣求。此亦如是。 第七明其三聚總別。總別不定。離惡為宗。律儀一戒亦總亦別。餘者唯別統收三聚為一律儀。名之為總。故地持云。一切三聚皆律儀攝。同離惡故。於中分出攝善攝生。餘二不收還復攝在律儀戒中。名之為別。若就攝善以之為宗。則攝善戒亦總亦別。餘二唯別。統收三聚莫不皆善。故名為總。於中別分餘二之外還復攝在攝善戒中。名之為別。若就化生以行為宗。是則攝生亦`[前〔-〕【甲】]`前總亦別。餘二唯別。菩薩修習三聚行德皆為利物故名攝生。以之為總。於中別分餘二之外還復攝在`[生=攝生【校異-原甲】]`生戒中。名之為別。當知大乘一切行德總別相望類皆`[同=同然【甲】]`同。三聚戒義厥趣略爾。 ## 13三種律儀義 八門分別(釋名一 辨相二 所防同異三 就界分別四 就趣分別五 就形分別六 就人分別七 得捨分別八) 第一釋名。無作之善說為律儀。所言律者。法之別稱。調惡之法名之為律。行依律戒故號律儀。又復`[因=囚【甲】]`因調亦名為律。外應真則故曰律儀。律儀不同。一門說三。三名是何。一別解脫律儀。二禪律儀。三無漏律儀。別解脫者。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解脫。又復戒體免絕業覉亦名解脫。不與定道二種心俱。故稱為別。禪律儀者。經中亦名定共戒也。上界靜心思惟`[終=修【校異-原】]`終起名之為禪。依禪發得防惡之法名禪律儀。禪心不亂目之為定。戒與定合名定共戒。無漏律儀經中亦名道共戒也。聖慧離垢名為無漏。依此發得防惡之法名無漏律儀。亦可戒體離垢清淨名為無漏。此與道合。故復經中名道共戒。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別解脫中開合不定。總之唯一。或分為二。一在家戒。二出家戒。或分為三。一者五戒。二者八戒。三出家戒。或分為四。於前三上加菩薩戒。或分為五。所謂五戒八戒十戒具戒及菩薩戒。或分為六。謂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戒尼戒及菩薩戒。或分為七。謂七支戒。又七眾所受亦得分七。言七眾者。在家有二。謂優婆塞及優婆夷。出家有五。比丘及尼式叉摩那沙彌及沙彌尼。或分為八。於前七上加菩薩戒。或分為十。謂十善戒。廣則無量。禪戒之中亦開合不定。總之為一。或分為二。一禪律儀。二斷律儀。依未來禪以世俗道斷欲界結。九無礙邊所生之戒名斷律儀餘禪定邊所生之戒名禪律儀。或分為三。一覺觀俱。謂未來禪及初禪地所生之戒。二無覺有觀俱。謂中間禪所生之戒。三無覺無觀俱。謂二禪上所生之戒。或分為四。謂四禪中所生之戒。或分為六。謂未來中間根本四禪所生之戒。若依成實禪戒有九。謂依八禪及欲界電光所生之戒。廣則無邊。無漏戒中亦開合不定。總之唯一。或分為二。一無漏律儀。二斷律儀。依未來禪發無漏道斷欲界結。九無礙邊所生之戒名斷律儀。餘無漏邊所生之戒名無漏律儀。又常無常亦得分二。`[被=緣【校異-原】]`被照無漏所生之戒名曰無常。諸佛菩薩真無漏邊所生之戒名之為常。或分為三。謂三乘人無漏聖戒。或分為四。諸佛菩薩聲聞緣覺無漏戒也。或分為六。謂三乘人因果之戒。或分為九。謂三乘人別有見修無學道戒。或分為十。謂十善戒。廣亦無量。辨相如是(此二門竟)。 次辨所防同異之義。於中有三。一遮性分別。依如毘曇別解脫戒防禁性惡及離遮罪。言性惡者。所謂身口七不善業。言遮罪者。所謂飲酒殺草木等。禪無漏戒。唯離性惡不防遮罪。以非所受威儀法故。若依`[第九善律儀品]`成實三種律儀同防遮性。二者根本方便分別。殺盜等罪名為根本。養猪羊等名為方便。依如毘曇別解脫戒通防根本方便之惡。禪無漏戒唯防根本。成實法中三種律儀齊防根本方便之罪。三約時分別。時謂三世毘曇法中別解脫戒唯防現在不通過未。禪戒隨心寬通三世。三世俱防。現起之者防離現惡。過去未來性成就者。防過未惡。無漏戒中最初得者。唯防現在未來之惡。不通過去。彼現在者防離現惡。寬通成就。在未來者防未來惡。以本未有過去世中不成就故不防過去。經生聖人無漏律儀通防三世。現起之者防於現惡。過去未來性成就者防於過未。若依`[第九]`成實三禪律儀體皆現在不說寬通過未之義。體雖現在而能通防三世之惡。 問曰:何故毘曇法中現在之戒唯防現惡。成實法中現在之戒通防三世。釋言。毘曇性相中求。故隨世別以論所防。成實立義務就寬通。故說現戒通防三世。通相云何。現戒起時現惡不生名防現在。現惡滅故令過去惡因義不成名防過去。現惡滅故。更不作因牽生後惡名防未來。非謂過未有體可`[防=防所防【甲】]`防。同異辨之麁爾(此三門竟)。 次就界論。界論三界。約就此處明三律儀通局之義。於中先明別解脫戒。別解脫中分別四門。一者身處。二者心處。三成就處。四戒體處。言身處者。就三界中明受戒身。故曰身處。小乘法中別解脫戒欲界身受非上二界何故如是。別解脫戒防禁現惡。上界無惡。是故不受。若爾上界亦應無彼禪無漏戒。釋言。上界定道律儀於欲界惡有持對治遠分對治。所以得有別解脫戒隨身在處防現遮過。是故不類。大乘法中別解脫戒麁同小乘。以理細論色界眾生亦應得受。何故如是。有色界天聞菩薩法發菩提心。自誓要期盡未來際永斷諸惡。無作隨生故得受之。如地經說。雖在色界光音天等亦得聞經。如是等也。 問曰:小乘何故不爾。釋言。小乘受形俱法彼無形惡。所以不受。菩薩通受盡未來際一切戒法。故得受之。 問曰:無色何故不受。釋言。有以。若是凡夫生無色界心志微細要期不成。故不發戒。若是菩薩生無色界先已成就別解脫戒。故不新發。言心處者。約就三界明受戒心。故曰心處。小乘法中受心不定。若就所求以別受心。為求人天而受戒者是欲界心。為求出道而受戒者是出世心。若就定散分別受心是欲界攝。散心受故大乘受心義亦不定。若就所求以別受心是出世攝。故`[第四]`地持云。菩薩律儀從於第一真實心起。菩提之心名為真實。若就定散分別受心是欲界攝。散心受故。若復通論乃至色界聞思善心亦得受之。大乘色界具聞思故。言成處者。隨身所在成就。不失名為成處。小乘法中別解脫戒唯欲界成。此形俱法死時捨故。菩薩戒法三界成就。一受得已乃至菩提隨身所在常成就故。戒體處者。小乘法中戒體不定。對果論之或欲界攝。或出世攝。為求人天而受戒者是欲界攝。為求解脫而受戒者是出世攝。若就定散分別戒體唯欲界攝。以此欲界散善業故。大乘法中別解脫戒義亦不定。對果論之是出世攝。菩提因故。若就定散分別戒體是欲界攝。以是欲界散善業故。若復通論色界地中聞思善心而受得者是色界攝。別解脫戒辨之麁爾。次論禪戒。於中亦四。一明身處。二明心處。三成就處。四戒體處。言身處者。毘曇禪戒欲色身生。非無色界。戒是色法。色處生故。成實大乘三界身生。何故如是。`[第七無作品]`成實宗中戒是非色非心法。故無色得生。大乘無色有色心。故無色得生。言心處者。毘曇禪戒一向唯從色界心起。非餘二界。彼宗欲界一向無禪。故無禪戒。戒是色法。是故不從無色心發。若依尊者瞿沙所說欲色心發。彼說欲界有禪定故。成實大乘三界心發。何故如是。若依`[第十五]`成實欲界有其如電三昧。故發禪戒。戒是非色非心法故。無色心邊亦得發之。大乘宣說。欲界地中有無量定。說`[大論第二十六]`龍樹言。佛常住於欲界定中名無不定。聲聞暫得說為電光。彼定心邊得發禪戒。無色心邊義在可知。言成處者。毘曇禪戒欲色成就。非無色界。有漏之法在下成上生上之時必失下故。成實大乘三界皆成。彼說禪戒三界法故。又彼宗中有漏善法生上之時不失下故。戒體處者。毘曇禪戒唯色界攝。瞿沙所說欲色界攝。成實大乘皆三界攝。依三界地禪心生故。禪戒如是。次論道戒。於中亦四。一明身處。二明心處。三成就處。四戒體處。言身處者。毘曇道戒欲色身生。成實大乘三界身生。與禪戒同。言心處者。非三界攝。若隨禪本與禪戒同。言成處者。三界皆成。無漏生上不失下故。戒體處者。性出三界。若隨禪本如心處說。界別如是(此四門竟)。 次就趣論。趣謂五趣。約就此處明三律儀通`[趣〔-〕【校異-原甲】]`趣局之義。於中先明別解脫戒。`[第六二業品]`毘曇法中別解脫戒人天身生。人天成就。餘趣難身不生不成。`[第九]`成實法中出家之戒局在人道。在家之戒人天鬼畜四趣中生。四趣成就大乘戒法。人天鬼畜四趣中生五趣皆成。一受得已常成就故。次論禪戒及無漏戒。毘曇成實人天身生。人天成就。依長阿含天品之中鬼子母天亦得聖道。道必依禪。若從彼義人天及鬼三趣中生。三趣中成。大乘法中菩薩遍在五趣之中皆生皆成。此云何知。如`[第一]`華嚴經。諸龍鬼等各於法門而得自在。提謂經中諸龍鬼等聞法悟道。方等經中地獄眾生遇佛光明尋諸佛所聞法悟道。故知五趣皆成。 問曰:若言地獄鬼畜得聖道者。云何名難。釋言。此等由佛強緣方能悟道。離佛不能故名為難。趣別如是(此五門竟)。 次就形`[大論第五十一]`論。形謂男女及無根等。毘曇法中別解脫戒唯在男女一形中生。餘者悕望不具足。故不發律儀。成則不爾。除二形人餘皆成就。若依成實出家之戒與毘曇同。在家之戒除二形人自餘一切皆生皆成。大乘之戒不簡二形。一切身中皆生皆成。所受通故。次論禪戒及無漏戒。小乘法中在欲界者男女身生。一切形中皆得成就。經論之中不曾說有二形人等捨此戒。故在上界者非男女身能生能成。菩薩之人一切形中皆生皆成。形別如是(此六門竟)。 次就人論。人有邪正。外道名邪內道名正。依如毘曇別解脫戒佛弟子受。非外道得。成實法中外道亦得。故彼論言外道亦以深心離惡。故受得戒。禪律儀者內外俱得。外道亦修八禪定故。無漏律儀唯佛弟子非外道得。彼住邪見無八正故。人別如是(此七門竟)。 次論得捨成就之義。先論其得。次明其捨。後辨成就。所言得者。先無今起名之為得。別解脫戒唯一受得更無餘義。受中差別如三聚中具廣分別。禪律儀者。依如毘曇有二種得。一者斷得。斷下過時得上禪戒。二者生得。從上退`[未=來【甲】]`未生下地時得下禪戒。成實大乘唯有斷得。不說生得。`[(彼說…得)八字〔-〕【甲】]`彼說生上不說生得。彼說生上不失下故。退生下時不名新得。無漏律儀毘曇法中有三種得。一者斷得。斷下過時得`[士=上【校異-原】]`士道戒。二轉根得。轉根之時捨鈍根戒得利根戒故。三者退得。證聖果時捨彼因中無漏之戒。後退果時還得本戒。成實大乘唯一斷得。餘皆不論。彼說轉根及得果時舊法增明非捨前法別有得故。得相如是。次論捨義。先有今失名之為捨。小乘法中別解脫戒有四種捨。一不用道捨。二命終捨。三斷善捨。四二形生捨。所謂男女二形生時失律儀戒。有人宣說。犯初眾罪亦失禁戒。是事不然。此但污戒。不名為捨。諸經論中皆同此說。菩薩律儀有二種捨。如地持說。一退菩提心。二增上煩惱犯波羅夷。不同所以三聚章中具廣分別。禪律儀戒有二種捨。一者退捨。退起下過失上禪戒。二生上時捨。有漏生上則失下故。成實大乘唯有退捨。彼說。生上不失下故無漏律儀。毘曇法中有三種捨。一者退捨。退聖道時失無漏戒。二轉根捨。轉根之時捨鈍根戒。三`[得=轉【校異-原】]`得果捨。得聖果時捨彼因中無漏之戒。`[第一]`成實法中三捨悉無。唯入無餘涅槃時捨。大乘法中緣治俱者證實時捨。真證俱者畢竟無捨。三種律儀辨之麁爾。 ## 14止觀捨義 八門分別(釋名一 定體二 辨相三 制立四 修起次第五 約境分別六 就位分別七 就人分別八) 第一釋名。止觀捨者。`[涅槃經第三十一南本第二十八]`經中亦名定慧及捨。此乃修中之差別也。修義不同。一門說三。止者外國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緣離於散動。故名為止。止心不亂故復名定。觀者外國名毘婆舍那。此翻名觀。於法推求簡擇名觀。觀達稱慧。捨者外國名憂畢叉。此翻名捨。行心平等捨離偏習。故名為捨(此一門竟)。 次辨體性。唯依毘曇義釋有二。一就同時心法以論。止者正用定數為體。觀者或用觀數為體。或復用彼慧數為體。伺求之觀觀數為體。照法之觀慧數為體。捨者或用捨數為體。或用定慧二數為體。捨過之捨捨數為體。定慧平等捨離偏習。名之為捨。還即用彼定慧為體。二就前後修義分別。止者正用定行為體。定數為主。諸心心法相從住緣通名為止。觀者或用觀行為體。觀數為主。諸心心法相隨伺求通名為觀。或復用彼慧行為體。慧數為主。諸心心法相隨照境通名為觀。捨者或用捨行為體。捨數為主。諸心心法相隨捨過通名為捨。或用定慧二行為體。定慧兩數以為正主。諸心心法隨此定慧通名為捨。若依`[第六十]`成實義釋亦二。一就同體同時法中隨義分別。一心體中住義名止。照義名觀。調停曰捨。不同毘曇諸數別體。二就前後修義分別。作意住緣名之為止。作`[止=心【甲】]`止照境說名為觀。作意捨相方名為捨。通皆是心。無別主伴。大乘法中義別有三。一事識中修。二妄識中修。三真識中修。事識中修與毘曇同。心數別故。妄識中修麁同毘曇。細同成實。此云何知。如`[起信論]`馬鳴說。第七識中麁細六重。根本四重心數無別。故同成實。末後兩重心與數別。共心相應。故同毘曇。真識中修義別有三。一就同時同體法中隨義別分。寂義名止。照義稱觀。離相名捨。二就同時同體法中異門相攝。止義為門。諸行隨之通名為止。觀義為門。諸行隨之齊名為觀。捨義為門。諸德隨之俱名為捨。三約修義前後別分。始心住法離妄名止。正見名觀。終證捨相故說為捨。體性如是。以此類餘諸行齊然(此二門竟)。 次辨其相。於中兩門。一通就諸行開合辨相。二別就諸行開合辨相。初通就諸行開合辨者。此之三行開合不定。總之唯一。謂聞思修三行之中修行所收。或分為二。謂止與觀。如`[菩提品]`地持說。於一切法不起妄想名之為止。知第一義離言自性及知世諦無量處法說以為觀。或分為三。謂止觀捨。此三猶前止觀所攝。止觀別修分為前二。止觀雙修合為後一。故有三種。或分為四。如地持說。一者修止。二者修觀。三者修習止觀。四者樂住止觀。此四猶前止觀及捨三行所攝。捨中分二。初為修習終為樂住。更無別行。所言止者。於事於義繫心安住。遠離一切虛偽輕躁及諸憶想。是名為止。事謂世諦。義謂真諦離輕躁者。息除事中輕亂心也。離憶想者。遠離理外分別想也。所言觀者。於事於義憶念選擇。名之為觀。修止觀者。於前止觀常修頓修。樂止觀者。於前止觀以久修故不勤方便。熾然不動。隨義廣分修乃無量。`[(通就…是)八字〔-〕【校異-原】]`通就諸行開合如是。次就諸行別相論之。先就止行開合辨相如`[獅子吼品]`涅槃說。總唯一定。或分無二。一者世間八禪事定。二者出世合理之靜。或分為三。謂上中下。下謂凡夫人禪事定。中謂二乘合理之靜。上者所謂諸佛菩薩離妄真定。或分為四。一者退分。二者`[住=任【甲】]`住分。三勝進分。四決定分。此決定分`[獅子吼品]`涅槃名為能作大益。義如下解。或分為五。所謂凡夫聲聞緣覺菩薩及佛所得三昧。又`[獅子吼品]`涅槃中更分五種。一無食三昧。所謂初禪。彼離揣食故曰無食。二無過三昧。亦是初禪。彼離欲惡故名無過。三身意清淨一心三昧。謂第二禪。離六識中覺觀之過名身意淨。內淨一處故曰一心。四因果俱樂。謂第三禪。彼樂勝故。五常念三昧。謂四禪乃至生非想。彼免三災絕於四受。離出入息定心不動。故曰常念。或分為六。謂五停心及觀生滅。五停如下。或分為七。謂須陀洹所得三昧。斯陀那含羅漢辟支菩薩及佛所得三昧。或分為八。於前七上加凡所得。又八解脫八禪定等亦得分八。並如下釋。亦得分九。謂九次第定。根本八禪及滅盡定。轉相趣入名九次第。或分為十。謂一切入。亦如下釋。廣則無量。次就慧行開合辨相。總唯一慧。或分為`[涅槃經第二十八]`二。一是世間世俗等智。二是出世。謂無漏智亦得分三。一者般若。此翻名慧。二毘婆舍那。此翻名觀。三者闍那。此翻名智。此三何異`[涅槃經第三十]`經中兩釋。一約人以分。言般若者。一切眾生。一切凡夫同有慧數。故名般若。毘婆舍那一切聖人。此名聲聞緣覺為聖。彼能觀察苦無常等。故名為觀。言闍那者。諸佛菩薩。彼知一切諸法差別。故名為智。二隨境別。言般若者。是別想觀。別知世諦。毘婆舍那是總相觀。總知真諦。言闍那者。是破相觀。破離有無知一實諦。亦得分四。謂四無礙四諦觀等。亦得分五。謂法住智.泥洹智.願智.無諍智.邊際智等。廣如下釋。又復五種無量之智亦是五種。亦如下釋。亦得分六。謂知生死無常苦空無我不淨涅槃寂滅。亦得分七。所謂知法.知義.知時.知足.知自知眾.知尊卑.亦如下釋。或分為八。知生死法無常與苦.無我.不淨。知涅槃法常.樂.我.淨。亦得分九。知前八種及第一義。亦得分十。所謂十智義。如下釋。又復十力亦是十也。或分十一。所謂十智及如實知。亦如下釋。廣則無量。捨中有二。一定慧雙修。離於偏習名之為捨義如前二。更無別行。二住空捨相。名之為捨。義則不定。總唯一捨。或分為二。一生空觀。於人平等。二法空觀。於法平等。或分為三。謂三空觀。或分為四。謂四空觀。有法空.無法空.自法空.他法空.是其四也。廣如上釋。或分為五。謂空.無相.無願.無作及無起觀。如無量壽經中所說。於空理中無相可取名為無相。無願樂心說為無願。無果可為名為無作。無因可起故曰無起。或分為七。謂七空觀。亦如上釋。或分十一。觀十一空。如涅槃說。或分十八。如大品說。廣則無量。辨相如是(此三門竟)。 次辨制立。以何義故立此三行不增不減。解有八義。一行性不同。定數是止。慧數是觀。捨數為捨。二行相不同。住緣是止。知法是觀。調停是捨。三功能不同。止能息亂。觀能斷惑。捨能違治。四修時不同。如涅槃說。心慢修止。煩惱增強戒律羸損諸根不調。於善疑悔則宜修觀。定慧不等則須修捨。又經宣說。定慧平等則宜修捨。五行門不同。如`[北本第三十一]`涅槃說。彼空三昧名之為止。以心住空離分別故。無願三昧說之為觀。慧觀生死能斷捨故。無相三昧說為捨行。證入涅槃捨眾相故。六`[根〔-〕【考偽-原】]`根依境不同。多門如後。今此且依一相論之。依事修止。如世八禪。住事中故。依法修觀。觀察諸法苦無常等名為觀。故依理修捨。證空平等捨眾相故。七隨人不同。多門如後。今`[此〔-〕【考偽-原】]`此且依一相辨之。如`[北本第三十一]`涅槃說。聲聞緣覺定多慧少。菩薩之人慧多定少。諸佛如來定慧平等。說之為捨。八所為不同。如`[第二十八,北本第三十一]`涅槃說。為三義故。所以修止。一為離煩惱依禪伏結。二莊嚴大智依禪發`[慧=意【校異-原】]`慧。三為得自在依禪發通。為三義故。所以修觀。一為觀生死果報過故依慧滅苦。二為增善法依慧離業。三為破煩惱依慧除惑。為三義故。所以修捨。一為調定慧其令平等。二為證空捨離有相。三為得中道故離有無。制立如是(此四門竟)。 次明修起次第之義。於中次第略有四階。一制發捨。二止舉捨。三止觀捨。四定慧捨。此之四門通釋是一。於中別分前之兩階行修方便。後二修成得法相應。前方便中有始有終。得法亦爾。故有四階。制發捨者。方便之始對治昏覺。昏謂昏睡。覺謂八種惡覺煩惱。言八覺者。所謂欲覺.恚.害.親里.國土.不死.族姓.輕。侮若有惡覺則便制之制心住於數息門等。昏則發之念身無常。三惡道苦。佛法欲滅。以此鞭心令去睡昏。昏覺俱離修心得中。是時名捨。止舉捨者。方便之終對治沈掉。沈謂沈沒。掉謂掉動。心志濁悶名之為沈。心數異緣說以為掉。掉則修止止心鼻端眉間足指。隨在何處。沈則修舉念身無常苦無我等。沈掉俱離修心得中。是時名捨。止觀捨者。得法之始所治有三。一對愛見以明修治。四住煩惱分為愛見。初一是見。後三是愛。於此門中修止治愛所謂世俗八禪方便。修觀治見所謂出世無漏方便。止觀雙修離於偏習。是時名捨。二對癡愛以明修治。五住煩惱分為癡愛。無明名癡。餘四名愛。於此門中修止治愛。修觀治癡。癡愛俱離。止觀雙修。是時名捨。三對癡妄以辨修治。直就無明住地之中有闇有妄。迷覆諸法名之為闇。妄有所取說以為妄。如`[真實義品]`地持說。如是如實凡愚不知是其闇也。起八妄想是其妄也。於此門中修止治妄。如地持中。佛為訕大迦旃延說。不依地等一切法想而修禪定。馬鳴論中亦同此說。離一切想名為修止。修觀對治癡闇之心。故`[第六]`地持云。於一切法不起妄想名之為止。知離言性及知無量世諦方便名之為觀。雙修離於偏習是時名捨。定慧捨者。得法之終更無別治。於前止觀所除煩惱究竟盡處所成行德為定慧捨。修起如是(此五門竟)。 次約境界分別三行。於中義別略有三階。一三法相對以辨三行。二兩行相對以辨三行。三歷就一法以辨三行。初就三法相對之中別有二門。第一約就事法及理以分三行。事者所謂陰界入等。依之修止。如世八禪。法者所謂苦無常等。依之修觀。理者所謂第一義空。依之修捨。捨離眾相。二約三諦以分三行。言三諦者。一是世諦謂法有相。二第一義諦謂法無相。三一實諦謂法非有非無之相。此三門中起修不定。從事入理依世修止。如世八禪。`[故〔-〕【甲】]`故依真修觀觀諸法空。從寂起用依真修止。離分別故。依世修觀觀諸法故。依一實諦修習捨行捨有無故。故`[第二]`地持中隨事取者名平等觀。隨如取者名平等心。等猶止也。捨離有無名第一捨。上來約就三境辨行。`[故=次【校異-原】]`故約二境。言二境者。一世諦法。二真諦法。通而論之於此二中不起妄想通名為止。照見二諦俱名為觀。故地持中不起妄想說名為止。了知二諦同名為觀。止觀雙修調停名捨。於中別分起行各異。若就觀入依世修止依真修觀。若論起用依真修止依世修觀。止觀雙修調停名捨。次就一法以辨三行。隨於何法何事之中攝`[止=心【校異-原】]`止安住即名為止。照察名觀。止觀調停名之為捨。約境如是(此六門竟)。 次就位論。位別有五。一外凡位。二內凡位。三見`[道=道位【校異-原】]`道四修道位。五無學位。通而論之一一位中皆具三行。於中別分進退有三。一義分別外凡位中修世八禪。名之為止。內凡位中學觀諦理。名之為觀。見道已上證理平等同名為捨。第二義者內凡位中安心諦理而未能見。說之為止。故見諦前名為定淨。見道位中始見諦理。名之為觀。修道已去定慧調停說名為捨。第三義者見道已前同名為止。見修二道照理名觀。無學位中得涅槃果捨離十相。故名為捨。位別如是(此七門竟)。 次就人論。人有五種。一是凡夫。二是聲聞。三是緣覺。四是菩薩。五是如來。通而論之人人皆具止觀及捨。於中別分略有三義。一凡夫之人修世八禪。但有止行。聲聞緣覺觀察四諦十二緣等。有其觀行。菩薩及佛證法平等。有其捨行。二凡夫有止。義如前釋。菩薩二乘同觀法性。有其觀行。佛證涅槃。有其捨行。三除凡夫直論賢聖。聲聞之人住寂名止。菩薩了知差別法界。名之為觀。佛得涅槃。有其捨行。止觀捨義辨之粗爾。 ## 15三慧義 五門分別(釋名一 辨體二 就位分別三 就界分別四 就人分別五) 第一釋名。言三慧者。經中或時名聞思修。或復說為聞思修慧。通釋是一。於中別分義有寬狹。若當直言聞思修者。其義則寬通一切。通一切中始受行法通說為聞。於所聞法分別簡擇通名為`[慧=思【校異-原】]`慧。依法正行通說為修。若當說為聞思修慧。其義則狹局在般若。不通餘行。就般若中受教名`[聞=聞依聞【校異-原】]`聞。生解名為聞慧。簡義名思。從思得解名為思慧。進習名修。從修得智名為修慧。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體性。三慧皆用慧數為體。慧依法成。法有三種。一教。二義。三者行法。三`[藏=教【甲】]`藏言`[數=教【校異-原】]`數是其教法。三諦之理是其義法。三乘行儀是其行法。於中別分依教起聞。依義入思。依行起修。通而論之依一一法皆具三慧。於教法中初受名聞。簡擇是非說以為思。成就聞持陀羅尼行說以為修。於義法中有其三種。一者世諦。二第一義諦。三一實諦。通而論之於此三諦初受名聞。簡擇名思。成就正智說以為修。隨相別分依於世諦成就聞慧。世法可為。言教及故依第一義成就思慧。理出言外。正智思量方能及故依一實諦成就修慧。一實精微正證修行方能見故。於行法中初受名聞。簡擇稱思。造行曰修。又復前三隨教修行通名為聞。`[捨=於【甲】]`捨言趣證說以為思。得證相應說之為修。又復證相初來現心義說為聞。蓋乃是其不聞聞矣。正得名思。得已上進說名為修。體性如是(此二門竟)。 次就位論。通則位位一切皆具。於中別分非無差異。異相如何。准依毘曇外凡位中初受師教說為聞慧。五停心觀總別念處想心觀行未得禪定修慧法故。判為思慧。煗等已上依定修行。判為修慧。又更分別五停心觀依教之始。判為聞慧。總別念處背教已遠觀心轉強。判為思慧。煗等已上依定修行。判為修慧。`[第一]`成實法中念處已前初受師教。隨聞得解。判為聞慧。念處位中堪能自心分別簡擇說為思慧。煗等已上現見空理說為修慧。 問曰:成實三慧如是。此三慧中解知何法。有人釋言。聞慧地中以陰分生得眾生空。思慧地中別觀五陰壞苦無常成前生空。兼趣法空。煗等已上總觀五陰行苦無常得諸法空。蓋是人語不關經論。若當聞慧但解生空。法空寂聞竟在何處。若當思慧壞法以成眾生空者。法空寂思復在何處。若修慧地唯解法空。生空寂修復在何處。二空之理皆藉初聞。次思後修方能悟入。而言生空但有聞慧而無修慧。法空有修而無聞思。豈非謬浪。當知聞慧具聞二空。思慧地中具見二空。修慧地中具見二空。不得偏取。大乘法中位分不定。據始為言。習種位中依教悟解成就聞慧。故`[十住品]`華嚴中宣說。十住隨所聞法即自開解。性種位中捨詮得義成就思慧。解行已上修習出道成就修慧。次勝以論。種性地中於出世道但可聞知。未能思量。同為聞慧。解行位中能觀出道判為思慧。初地以上正行漸增。判為修慧。次上以論。習種性種`[直=宜【甲】]`直爾成就出世種子。未能方便趣入出道。三慧俱無。解行位中能起方便趣入出道。於出世法能聞能思具聞思慧。故`[第七]`地持中說解行地具足聞慧`[思慧〔-〕【甲】]`思慧思惟。初地已上發起正行說為修慧。極上以論。一切地前成就教行同為聞慧。初地之中始觀人如判為思慧。二地已上證心轉增判為修慧。位別如是(此三門竟)。 次就界論。界謂欲色無色界等。`[第九]`雜心中說。聞慧局在欲色兩界不通無色。無色無形不能聽受。是故無聞。思慧局在欲界地中上界則無。何故如是。上界報靜。斂思量則與禪定修慧相應。故無思慧。 問曰:上界若無思慧應無覺觀。釋言。上界所有覺觀修慧所攝。故得有定。修慧局在色無色界。不通欲地。一切禪定修慧攝故。上界有修。欲界無定。故無修慧。瞿沙所說聞思同前。修慧一種遍通三界。彼說欲界有禪定故。`[第二十三慧品]`成實所立聞慧如上。思慧不定。隨教之思局在欲色。推義之思遍通三界。此云何知。`[成實論第七,智論第十七]`論解覺觀。麁思名覺。細思名觀。彼說覺觀三界皆有。明知遍通`[通修=修通【甲】]`通修三界。彼說欲界有電光定。明修通下。大乘三慧並通三界。何故如是。菩薩雖在無色界中能來佛所聽受正法。又得聞持陀羅尼故。具受一切諸佛教法。是故聞通。菩薩常思。是故思通。`[智論第二十六]`大品宣說。欲界有定。是故修通。界別如是(此四門竟)。 次就人論。人謂聲聞緣覺菩薩。通而論之人人皆具。於中別分聲聞之人聞教悟道成就聞慧。是故當相說為聲聞。緣覺深思十二緣義成就思慧。是故當相說為緣覺。緣者是義。覺謂思也。菩薩善修俱利之道。成就修慧。是故當相說為菩薩。菩薩此翻名道眾生。以修自利利他道故。三慧如是。 ## 16三種般若義 三種般若出大智論。言般若者。是外國語此翻名慧。於法觀達目之為慧。慧義不同。一門說三。三名是何。一文字般若。二觀照般若。三實相般若。此三種中觀照一種是般若體。文字實相是般若法。法體合說故有三種。言文字者。所謂般若波羅蜜經此非般若。能詮般若故名般若。如涅槃經詮涅槃故說為涅槃。此亦如是。又此文字能生般若亦名般若。如食生命說食為命。言觀照者。慧心鑒達名為觀照。即此觀照體是般若名觀照般若。如眼是目名為眼目。於中具辨開合不定。總唯一智。或分為二。二有多門。一約境分二。謂世諦智。第一義智。世諦智者名一切種。於世法中種別智故。第一義智名一切智。以知一切諸法如故。二真妄分別。六七識中緣照分別是其妄智。第八識中體照之慧是其真智。是義云何。如來藏中恒沙佛法集成心事。是心性淨而為客塵煩惱所染相似不淨。後息妄染淨相始顯。始顯淨識普照法界說為真智。三大小分二。方便觀解緣別彼此。不能滅想普照一切。名之為小。故`[智論第三十一]`龍樹云。十八空觀名小智慧。滅觀般若絕其緣想而能普照一切法界。名之為大。故龍樹言。般若波羅蜜是大智慧。或分為三。三有多門。一觀入分三。謂聞思修。二約境分三。謂世諦智第一義智及一實諦智。三隨義分三。謂清淨智一切智無礙智。義如後釋。四隨人分三。一一切智二乘所得。二道種智菩薩所得。三一切種智如來所得。亦如後釋。五隨識分三。一事識中分別之智。二妄識中分別之智。三真識`[中=中無【校異-甲】]`中分別智。或分為四。謂聞思修證。或分為五。一聞。二思。三修。四報生識智。變易聖人報無漏心生便見法名報生智。此四是妄。五是證智。謂真識中無分別慧。或分十一。所謂十智及如實智。此義如後十一智中具廣分別。廣則無量。 問曰:此之觀照般若體性云何。如龍樹辨。人說不同。凡有六種。第一家說唯有漏慧是般若體。何故如是。如小乘中佛道樹下方斷煩惱。自斯已前所修智慧皆名般若。故知有漏。第二家說。無漏聖慧是般若體。有漏則非。見理之心名般若故。如此說者小乘法中佛最後身所修無漏方`[便〔-〕【校異-原甲】]`便是般若。已前悉非。第三家說。從初發心至坐道樹所修智慧莫問有漏及與無漏悉是般若。至佛轉名薩波若智。如此說者般若在因不通於果。第四家說。菩薩所修一切智慧`[通名有漏〔-〕【校異-原】]`通名有漏通名無漏悉是般若。論自釋言。以觀涅槃行佛道故通名無漏。未斷結盡通名有漏。第五家說。菩薩慧中無漏無為不可覩見。無對常智是般若體。無常緣智一切悉非。第六家說。般若之體不可取得。非有非無非常非無常。非空非實非陰界入。非有非無無生無滅無取無捨。猶如火炎不可`[甞=常【校異-原】]`甞觸觸則燒人。般若如是。不可取執。取皆破遣。向前所取一切悉非。 問曰:此門與前第五有何差別。釋言。向前第五門者從緣方便修。生真智為般若體。此說`[無=之【甲】]`無始佛性真心從緣修顯。得證通望從來體外畢竟無緣。緣既不有真亦亡對。絕對真心說為菩薩般若正體。餘者悉非。 問曰:此六何者為是。論有兩判。一言皆是如諸比丘各說彼此中間之義。佛言。皆是。此亦如是。一言。第六所說者是。前五皆非般若正體。故說為非。觀照如是。言實相者。是前觀照所知境界。諸法體實名之為實。實之體狀目之為相。何者是乎。開合不定。總為一實。或分為二。如`[第二,智論第三十二]`地持說。一事法性世諦實也。二實法性真諦實也。或分為三。如`[聖行品]`涅槃說。一者世諦。二第一義諦。三一實諦。或分為四。一者事實陰界入等。二者法實苦無常等。三者理實空無我義。四者性實佛性真法。又地持說四真實義亦是四實。一世間所知。二學所知。三煩惱障淨所行處法。四智障淨所行處法。如上廣辨。此諸法中通而論之皆是實相。於中別分唯第一義名實相耳。此之實相體非般若。能生般若故名般若。如色香等體非是欲。能生欲心說為五欲。 問曰:聖智非直知實亦知虛妄。何故所知唯名實相。釋言。聖人如法而知。知實知虛皆稱前法。故通名實。又知實時達本無妄。故唯言實。 問曰:觀照即是般若。此之三種俱名般若。何故不得通名觀照。釋言。亦得但彼論中`[為〔-〕【甲】]`為辨般若文字觀照實相別之。是故一種偏名觀照。若復就彼觀照門中以辨其義。亦得說為三種觀照。一文字觀照。二般若觀照。三實相觀照。義既均齊。不得偏取。三種般若辨之略爾。 ## 17三智義 兩門分別(辨相一 就人分別二) 第一辨相。言三智者。一道種智。二一切智。三一切種智。此之三種出`[第二十七]`大智論。道種智者。於一切道種別而知名道種智。又知一切化眾生道名道種智。所知云何。如彼`[智度論第二十七]`論中增數廣辨。或說一道。所謂趣向涅槃之道。或分為二。二有多門。謂善與惡。世及出世。有漏無漏見之與修。有學無學無礙解脫向果得果。如是無量不可具辨。或分為三。三亦多門。謂三惡道及三善道人天涅槃三乘之道。戒定智慧見修無學止觀及捨。如是無量。或分為四。四有多門。所謂凡夫三乘之道。聲聞緣覺菩薩佛道。四念四懃四如意等。如是無量。或分為五。五亦多門。所謂五趣五度觀門。凡夫二乘菩薩佛道。如是無量。或六或七乃至八萬四千道法。知如是等道法差別名道種智。`[論第二十七]`彼一切智與一切種智有何差別。通釋是一。於中`[別=義【校異-原】]`別分凡有六種。一總別分別。總相知法名一切智。別相知法名一切種。如知苦諦是一切智。分別是苦有無量種名一切種。如是一切。二通別分別。知苦無常空無我等諸法通相名一切智。知五明等諸法別相名一切種智。三空有分別。知諸法空名一切智。知其種種世諦諸法名一切種。四廣略分別。略知諸法名一切智。廣知諸法名一切種智。如知分段因果對治名一切智。分段變易因果對治一分皆知名一切種智。亦如有人知一世界事名一切智。知於一切世界中事名一切種智。如是一切。五大小分別。小乘之智名一切智。大乘之智名一切`[種=種六因果分別因中之智名一切智果中之智名一切種【校異-原甲】]`種。 問曰:向前道種智中知法已盡。何須別說一切智及一切種智。釋言。向前道種智者直知道法。自餘一切五明處等空無我等第一義法非彼所知。是以`[更=實【甲】]`更明(此一門竟)。 次就人論。人謂聲聞菩薩及佛。約就此人辨義有四。一隨人別分。如`[智論第二十七]`論中說。聲聞之人有一切智。以能總相知諸法故。又復聲聞但能通相知於諸法不能別知。又復但能略知諸法不能廣知。是故說彼有一切智。菩薩之人有道種智。能知一切差別道法化眾生故。諸佛有其一切種智。以能別相廣知法故。二簡勝異劣。於此門中下不兼上。上得兼下。以是義故聲聞唯得有一分智無餘二種。菩薩之人有道種智兼一切智無一切種。諸佛如來具足三智。三簡大異小。佛菩薩大。聲聞是小。小中單直有一切智。大中不爾。佛與菩薩兼具三智。四就實通論聲聞之人小分具三菩薩漸勝。諸佛並極。三智如是。 ## 18三量智義 三門分別(釋名義一 辨相二 就位分別三) 第一釋名。三量之義出於相續解脫經中。慧心取法各有分限。故名為量。量別不同。一門說三。一是現量。二是比量。三是教量。地持成實亦有此相。地持說言。現智比智及從師`[同〔-〕【校異-甲】]`同聞。`[第九]`成實論言。見聞及比猶此三矣。言現量者。現知諸法名為現量。又知現法亦名為現。於中分別有其二種。一者知事。二者知理。言知事者。隨在何時何處法中不因比`[度=廣【甲】]`度。不藉他言而能知者同名現量。事相麁近隨在何時何處之中能現知故。言知理者毘曇法中就處分別。知欲界法名之為現。以何義故。知欲界法偏名為現。毘婆沙云。得正決定必在欲界。要先見於欲界苦等後見上界。良以欲界法麁易見故先見之。先見分了。故偏名現。上界不爾。故知上界不名為現。又復行者於欲界苦有二現見。一離欲現見。以離欲道現照知故。二自身現見。欲界之苦身現覺故。於上界苦但有一種。離欲現見。身不在彼。不覺知故。如兩擔物。一則自擔。二使人擔。於自所擔有二現見。一知是物。二知輕重。知欲界苦其狀似此。於他所擔但有一種知物。現見不知輕重。上界如是。以知欲界其二現故偏名為現。上界唯一。故不名現。成實法中約時分別。彼現有二。一據修始。見諦已前現在時中`[觀=現【甲】]`觀假無性。名之為現。二據修成。見諦已上三世法中現見空理。同名為現。大乘通就時處分別。義釋有四。一據修始。唯於欲界現在法中見諸法如。名為現量。欲界現法易觀察故。二者修次。或於欲界見三世如。或於三界見現在如。同名現量。三者修成。於自分中現見三世一切法如。悉名現量。四據修息。到菩提時現見三世一切諸法。皆名現量。不簡自分他分之別。故地持言。諸佛如來於一切法現知見覺。現量如是。言比量者。譬度知法。名之為比。於中分別亦有二種。一者知事。二者知理。言知事者。隨在何時何處法中比度而知悉名比量。言知理者。毘曇法中約處分別。知上二界四諦之理名為比量。成實法中約時分別。見諦已前過未法中觀假無性名為比量。大乘通就時處分別。義釋有三。一據修始。以彼欲界現在法如比知他界他世法如名為比量。二據修次。或以欲界三世法如比上二界。或以三界現在法如比知過未名為比量。三據修成。以自分中所知三界三世法如。比他分中未所見處三界三世一切法如。名為比量。以何義故不說修`[息=自【甲】]`息。到菩提時無復比故。然此比量經中亦名譬喻量也。通釋是一。於中分別同類相比名為比量。異類相比名譬喻量。言教量者。有法`[玄=其【甲】]`玄絕自力不知藉教以通名為教量。於中分別亦有二種。一者知事。二者知理。於世諦中藉教知者名為知事。二諦理中藉教知者名為知理。此之教量法中亦名信言量也。通釋是一。於中分別法隣自分藉言入者名信言量。法大玄絕依教知者名為教量。有人就此分量為四。現量為一。比量為二。教量為三。信言為四。此亦無傷。但非經論。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現量可知。比量有三。一同類相比。相似之法以此比餘。如百論中。義別有三。一者如殘。如人海中取一`[滴=渧【校異-甲】]`滴水甞之知醎則知餘者一切皆醎。亦如有人於一法中見苦無常空無我等知餘皆爾。如是一切。二者如本。如人先曾見火有煙後見餘煙必知有火。亦如有人曾見諸法無常故苦後見法苦必知無常。如是一切。三`[共=苦【甲】]`共相比知。如似人見從東至西人有行動類天上日從東至西當知亦動。亦如有人見色生滅色性無常後見其餘想受行等有生滅故性亦無常。如是一切。此三合為同類比也。二以劣比勝。如國無金用鍮比之。亦如經中以世虛空不生不滅比況佛性。如是一切。三以勝比劣。如國無鍮將金比之。亦如`[南本涅槃經十八梵行品]`經中以大涅槃非有非無譬王殺罪。如是一切。此後兩門通`[釋=攝【校異-甲】]`釋。亦是共相比也。少分同故。比量如是。次辨教量。義別有三。一異時法。藉教以知。如過未法不現見故因說方知。二異處法。藉教以知。如他方事不現見故因說乃知。三者同時同處之法。藉教以知。如`[涅槃經等]`說身中如來性等。教量如是。此教量中所知不定。或深勝法藉教方知如彼佛性涅槃道等。或中間法藉教方知如苦集等。或麁淺法藉教方知如世間中難識事等(此二門竟)。 次就位別位。謂習種性種解行十地佛地。於此位中辨義有三。一開始合終。習種為一。性種為二。解行已上合為第三。同觀如故。於此門中或以三位共望一法以辨三量。所謂望於解行已上所觀之法。習種望彼是其教量。`[在=去【校異-原甲】]`在彼玄絕。藉教知故。性種望彼是其比量。位分相隣可比知故。解行已上望自所得是其現量。現證知故。或以`[一=一一【甲】]`一位別望三法以辨三量。習種還望自所證法是其現量。`[現〔-〕【甲】]`現證知故。望性種地所證之法是其比量。位分相隣可比知故。望解行上所證之法是其教量。法玄絕故。向前門中教淺現深。於此門中現淺教深。或以三位別望三法。向前三位自望所得皆是現量。是則現量`[是=該【校異-甲】]`是通深淺。二開中間以合初後。如地持說。習種性種`[合=令【甲】]`合之為一。種子同故。解行為二。初地已上合為第三。同證如故。於此門中亦得三位共望一法。望初地上所證之法。種性位中是其教量。解行比量地上現量。亦得一位別望三法。亦得三位別望三法。類上可知。三合始開終。種性解行合之為一。信地同故。十地為二。佛地為三。於此門中亦得三位共望一法。望佛所證地前名教。相去玄絕。信教知故。地上名比。以自所得上比佛故。佛地名現。現證性故亦得一位別望三法。地前還望地前之法是其現量。望地上法是其比量。望佛所得是其教量。以玄絕故亦得三位。別望三法皆是現量。同現見故。三量如是。 ## 19同相三道義 兩門分別(釋名一 辨體二) 第一釋名。同相三道出`[第一]`地經論。名字是何。一是證道。二是助道。三不住道。言證道者。證是知得契會之義。心冥實性亡於分別契會平等。名之為證。言助道者。助是扶佐資順之義。諸度等行`[迭=造【甲】]`迭相扶佐資順菩提。故名助。言不住者。是離著之義。巧慧雙遊行無偏在。故曰不住。此三通論皆依法成。俱應名證。同能資果。並應名助。超凡異聖。齊名不住。為別三門。隱顯異名等別三門。隨顯受目。證據心體。心淨照明得法義顯。故偏名證。所證如中無果可資。故不名助。染淨相泯不住義隱。故不名不住。助是行修資順義強。故偏名助。見果可求證如義隱。故不名證。背有求出`[不〔-〕【校異-原甲】]`不。不住義微。故不名不住。不住巧慧離著義顯。故偏名不住。染淨俱遊證如義隱。故不名證。染淨雙隨不偏求出。非專向果。故不名助。此之三種諸地通有。名之為同。同行體狀目之為相。蓋是體相非標相也。同行虛通目之為`[通=道【甲】]`通。 問曰:此三名為同相。見修無功名為別相。此證助等有別相不。見修等中有同相不。釋言。亦有。何者是乎。如地經中三地已還名為世間。未能證法。所修諸行遠資出世判為助道。第四地中初入出世。內證法明判為證道。五地已上得出世間後能隨世名不住道。故地經中五地已上方始宣說不住道勝。此即是其證等別相。菩薩見解無地不有。行修亦然。無功用義亦該始終。故地論言。從初地來隨分所行捨功用故不名染行。此即是其見等同相。若爾俱齊。何故證等偏名同相。見修無功偏名別相。釋曰。此言隱顯故爾。等是隱顯何故證等偏名同相。此據成德。通有義顯。故偏名同。何故見等偏名別者。此據修相。從解起修修熟捨功。階別相顯。故偏名別。何故證等偏據成德。何故見等偏是修相。釋言。同相三道之中證行為首。助與不住依證而說。故是成德。別相三中見道為首。從見起修。修過前見。修心久`[純=能【甲】]`純方成無功。無功過修。漸次相起故說為修。修相階漸。故名別相。成德同時。故名同相。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體相。通說皆用真心為體。於中別分非無差異。異相如何。證道體者是真識心。是心體中具足一切恒沙佛法。所謂法界常樂我淨智慧三昧解脫等法。將心攝法`[無〔-〕【甲】]`無出一心。隨法分心心有法界微塵等別。心於彼法同體照明淨無闇障。`[性=性性【甲】]`性雖常淨而為妄染相似不淨。後修對治息除染累。本隱淨心顯成`[令=今【考偽-原】]`令德。始顯淨德如`[甘=其【考偽-原】,〔-〕【校異-原甲】]`甘心性內照法界。故說為證。蓋乃自然無分別照非緣照也。助道體者。所謂有作六波羅蜜。是義云何。向修對治顯證之時備修法界一切諸行。行熏真心故令心中真德集起說為助道。不住體者。略有三種。一就觀解以明不住。二據行修。三就果德。言觀解者。菩薩觀法非有非無。見非有故不著有邊。見非無故不著無邊。於有於無不偏住著。故名不住。言行修者。義別有三。一證相對助以明不住證行寂滅。助行起作。助而常證不偏住作。證而常助不偏住寂。寂作俱遊不偏住著故名不住。二偏就證以明不住。證實平等無法可住。故名不住。故地論中名如行道為不住道。三偏就助以明不住。於中有三。一自利利他二行分別。菩薩善修自利行故不住凡夫。修利他故不住二乘。故名不住。二就自行福智以明。福隨有生。智依無成。以修福故不住於無。以修智故不著於有。故名不住。三應就諸行以明不住。如一施中不見施者受者財物及與果報不著於有。常依三事而行布施不住於無。故名不住。如施既然。諸行齊爾。此後三門合為助中不住之義。前就證助以明不住。次偏就證後偏就助。合為第二行修不住。第三門中言就果德明不住者。謂佛如來得大涅槃不捨世間。得涅槃故不住生死有為法中。不捨世故不住寂滅無為法中。故名不住。同相三道辨之麁爾。 ## 20別相三道義 三門分別(釋名一 定位二 辨相三) 別相三道出`[第五]`地經論。亦得名為位別三道。名字是何。一見。二修。三無功用。初言見者。慧心推求明白名見。進習名修。修心久純任運上昇息於緣務名無功用。此之三種諸地不同。名之為別。別行體狀目之為相。即此三行虛通名道。此三分異。是故亦名位別三道。名字如是(此一門竟)。 次定位分。據實通論。一切位中皆具此三。隨相別分局在出世。出世有二。一初地已上名為出世。二隨地相四地已上方名出世。就初門中大位開分初地見道。故`[第五]`地論言。諸見縛者於初地中見道時斷。二地已上乃至七地是其修道。八地已上名無功用。以實細分見有二種。一者緣見。在解行終心。故`[第七]`地持言。諸見縛者解行時斷。二者證見。在初地始心。修道亦二。一者習修。在初地滿心。故`[第七]`地持中宣說初地以為淨心及初修慧行也。二者正修。在二地已上。無功用中亦有二種。一習無功用在七地中。故`[第九]`地經中宣說。七地修無功用。二成無功用。八地已上與無生忍。其義相似。始習無生在七地中。成就無生在八地上。初門如是。第二門中大位開分。第四地中初入出世名為見道。故`[下受持品]`仁王中名第四地為須陀洹。又地經云。身見為首。我人眾生陰界諸入我慢所起出沒等事第四地中皆悉遠離。五地已上判為修道。八地已上名無功用。以實細分見有二種。一者習見在三地終心。觀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緣而有。二者成見在四地中。正見諸法不生不滅。修亦有二。一者習修在四地終心。方便行中發懃精進。二者正修在五地上。無功用中二種如上。然經論中地位開合進退非一。或開前合後。或開後合前。或開中間以合前後。今據一門且分此三。位別如是(此二門竟)。 次辨其相。見有二種。一者習見。謂解行中學觀如理。二者成見。謂初地中真觀現前。成中有二。一者自分。始入初地於自所證無我法中證照分明。二者勝進。謂初地中於二地上行修得失善觀分明如初地中發趣果等。修道亦二。一者習修。謂初地中發諸大願修行戒等。二者正修。謂二地上修行戒等。正中有二。一漸次修。二者頓修。言漸修者。謂二地上乃至六地五行勝進。言五行者。如`[第七]`地持說。二地修戒。三地習定。四五六地修習智慧。慧有三種。一道品相應慧。四地所修。二二諦相應慧。五地所習。三緣起相應慧。六地所學。以此通前合為五行。此五漸生名漸次修。言頓修者。謂第七地於念念中頓起一切菩提分法。無功用中亦有二種。一習無功用。在七地中。故`[十地]`論說言。七地修習無功用也。二者成熟。在八地上。成中亦二。一者自分。謂八地中報行成熟。二者`[十地]`勝進。謂八地上法流水中諸佛勸發自然趣向無上菩提。是勝進中諸行備起。今隨地相略分三種。一八地中淨土化生成就身業。二九地中辨才益物成就口業。三十地中得深智行成就意業。別相三道辨之麁爾。 ## 21三種住義 兩門分別(釋名一 辨相二) 三種住義出持地論。大智論中亦具分別。依處名住。住義不同。一門說三。三名是何。一是聖住。二是梵住。三是天住。言聖住者。會正之解名之為聖。聖為人依。故名聖住。亦可聖者是其聖人。聖所依處名為聖住。言梵住者。淨行名梵。梵為人依。名為梵住。`[亦=亦可【考偽-原】]`亦聖人離欲名梵。梵所居處名為梵住。言天住者。八禪天法。故名為天。天為人依。名為天住。亦可聖人是其淨天。天所居處名為天住。 問曰:何故不說人住鬼畜住等。釋言。通說理亦無傷。以非勝故是中不論。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開合不定。總之為一。謂`[地持第三]`七無上中一住無上。或分為二。一是世間。二是出世。梵住天住是其世間。聖住一種是其出世。或分為三。三名如向。於中辨釋略有三義。一就果分別。如`[第三]`大智論說。欲界六天名為天住。色無色天名為梵住。以離欲故。涅槃聖法名為聖住。二就因分別。亦如`[第三]`大智論說。布施持戒禮拜等善名為天住。能得欲界六天果故。四禪四空四無量等名為梵住。能得上界梵世界故。此色無色通名為梵。三三昧等名為聖住。三就行分別。如地持說。八禪地定名為天住。其所依故。四無量心名為梵住。以此四行於一切生離過淨故。彼三三昧滅盡正受名為聖住。唯是聖人所依止故。此後三住涅槃名`[為〔-〕【甲】]`為三行窟宅。猶是住處義也。或分為四。如`[第三]`大智論說。於前三上加一住合為四也。如彼論說。首楞嚴等無量三昧。及佛十力四無所畏不共法等。一切佛法通名佛住。或分十六。彼天住中有八禪定。即以為八。梵中有其四無量心。通前十二。聖住有四。謂三三昧滅盡正受。通前十六。如`[第三]`地持說。此十六中四無上住如來多住天住之中住第四禪。以下三禪慧多定少。上之四空定多慧少。定慧不均。用不稱心故不多住。唯第四禪定慧均等作用稱心。是以多住。是故如來最初成道及般涅槃。皆依四禪梵住之中多住。大悲如來常念有苦眾生。大悲能拔。是故多住。聖中多住空三昧門及滅盡正受。以空三昧離相中勝滅盡正受寂止極。是故多住。隨義廣分住乃無量。今據一門且論三種。三住如是。 大乘義章卷第十(終) 大乘義章卷第十一☗s11 遠法師撰 淨法聚因法中。此卷有十九門(一煗等四心義 二人四依義 三法四依義 四聖種義 五四親近行義 六轉業四行義 七四修定義 八四不壞淨義 九四堅義 十四種道義 十一四種善法義 十二四種味義 十三四德處義 十四四種求知義 十五四陀羅尼義 十六四無量義 十七四無礙義 十八菩薩四無畏義 十九四攝義)。 ## 22一煗等四心 於中曲有六門分別(一釋其名 二定體性 三辨其相 四開合廣略 五長短分別 六就界分別) 第一釋名。煗頂及忍并世第一法是其名也。所言煗者。就喻為名。無漏如火。此諸善根學為`[理〔-〕【甲】]`理觀。得彼火相名之為煗。所言頂者。亦就喻名。如世山峯謂之為頂。此善為是在於煗上故名為頂。 問曰:煗等四品善根一次第法頂非最極。何故名頂。釋言。善根有動不動。前二是動。以可退故。後二不動。不可退故。頂者是其動中之極。如世山峯分流之處。故名為頂。 問曰:何不不動之極說名為頂。彼所受其第一名故。 問曰:大小德位相並。如`[大論第四十一]`龍樹說。菩薩初地名之為頂。解行終心名為頂墮。將彼類小應苦忍去方名為頂。今何故說世間善根以為頂乎。釋言。頂義上下無局。一切所行隨分過前皆得名頂。以無局故。大小相類大乘世間亦有頂義。小乘出世亦有頂義。以俱有故。彼龍樹論且就出世不退之位說名為頂。小乘就彼世間善中退窮名頂。所言忍者。當相為名。慧心安法。故名為忍。通論四種俱皆是忍。但此是其不動之始安住義顯。故偏名忍。世第一者。顯勝之目於世間中此善最上故云第一。然此四種毘婆沙中名別有四。一名達分。二名觀諦。三名修治。四名善根。如`[舊婆沙四]`彼論釋。言達分者。出世聖慧觀徹諦理。名之為達。此四善根是彼性分。故名達分。言觀諦者。念處以前未觀諦理。此煗等上以無常等十六行法觀察四諦。故名觀諦。言修治者。為求聖道及聖道果修治身器。如世農夫為求子實修治淨田。故曰修治。言善根者。聖道是善。涅槃善果。煗等四種是彼初基。故名善根。又此四種調順名善。能生聖道。故`[名=名為【考偽-原】]`名根。名義如是。第二門中辨其體性。於中有二。一心法分別。依如毘曇此四善根`[由=用【校異-原】]`由慧`[名=為【校異-原甲】]`名體。於所觀察四聖諦慧。若論眷屬則五陰性。此慧相應受數為受。想數為想。心王為識。`[餘〔-〕【甲】]`餘數為行。定共之戒以為色陰。若依成實此四亦是智慧自性。前後眷屬唯行陰攝。若說遠緣亦五陰性。二就有漏無漏分別。依如毘曇一向有漏。但能伏結不永斷故。又是聖慧方便道故。`[第十九]`成實法中此四善根現見空理。性是無漏。以雜相故。亦名有漏。體性如是。 第三辨相,於中有四:一約境不同,二觀心有別,三生解不等,四治障有異。 言約境者,如毘婆沙說:觀察五陰苦無常等名之為煗,觀三寶功德名之為頂,觀四真諦名之為忍,唯觀身苦名世第一法。理實此四同觀四諦,為分四別.且為言耳。(此一門竟) 言觀別者,此之四種.同觀四諦,觀心差降.故有四別。是義云何。 依如毘曇: 苦集滅道,界行分別.有三十二。界謂三界,行者所謂苦無常等十六聖行。欲界地中.有十六行,上界亦然,上下通說.有三十二。 於一一行,正能觀察,說之為煗。觀之未明.名煗方便,觀心分明.名煗成就。 煗法如是。 於一一行.心觀來去.以漸略之,至一心觀.名之為頂。一心觀前.名為方便,一心觀後.名為成就。 此頂心中,雖`[後=復【校異-原甲】]`後漸略,望於四諦及十六行,猶名具觀.不名為略。**然此成處,各一心觀**,與後忍中初觀相似,如增上忍.似第一法。 問曰:善根漸多應好,何故須略。 釋言:始觀**多心重緣**.猶不明了,觀心後純.少緣即見,是以減之。 頂法如是。 ᅟ 次辨忍法。於彼上下三十二行,**各一心觀**,乃至於彼欲界苦下一行觀來,說之為忍。 就此忍中,具有三十二番觀行。 初第一番,於一一行.各一心觀。先觀欲界苦下四行,次觀上苦。`[後=復【校異-原甲】]`後觀欲界集下四行,次上界集。乃至觀道,類亦同然,各四行觀。 次第二番,上界道下.略去一行,觀察餘者。 次第三番,上界道下.略去二行,觀察餘者。如是漸`[去=其【甲】]`去,乃至最後,唯觀欲界苦下一行,或苦無常,或空無我。 從初乃至,唯觀欲界苦下二行,名忍方便。唯觀一行,名忍成就。 向前頂中`[直=置【甲】]`直略觀心,今此忍中.心境俱略。 ^6f06a3 問曰:諦法多觀應好,何故須略。`[舊第四,新第五]`毘婆沙云:譬如富人,欲適他土,財物廣多.不能持去,故以財易錢,猶嫌錢多.轉以易金,猶患金多.以金轉買多價寶珠,持去<u>地</u>土。行者如是,欲從世間入出世道,先捨有漏多相續心,起於上忍.唯緣一行.易入聖道,是以略之。 忍法如是。 次辨第一。 增上忍後,重起一心.緣欲界苦,唯緣一行,名世第一法。以一心故,更無方便成就之別。 毘曇如是。 `[第二]`成實論中直云:行者以無常行觀察五陰生泥洹智,下名為煗,中名為頂,上名為忍,上上名為世第一法。不明四種觀相差別。 今且義釋:初煗法中,先以無常觀察現在果報五陰智無定性,以此比知過未亦然;次觀現集.亦但生滅無有自性,過未同爾;次觀現滅.託待而立無有定性,過未亦然;後觀現道.無常生滅無有自性,過未齊爾。 第二頂中,先觀苦諦因緣虛假無有自性,以此比知過未同然;集滅道觀,類亦同爾。向前觀始以苦無常生滅法數分壞法體,今觀轉勝,以其因緣虛假之理明法無性。 第三忍中,初先總觀三世諸法虛假無性,集滅道觀,類亦同爾。向前觀始三世別觀,今觀轉勝,三世總觀。 世第一中,總觀三世四諦虛假,以此總觀與無相中總見法空方便故。 觀別如是。(此二門竟) 生解別者。如毘曇婆沙說。煗初緣諦能生下明。頂生中明。忍生上明。以此身中緣諦明故生世第一法(此三門竟)。 次明治障。如毘婆沙說。煗初緣諦能止上愚。頂止中愚忍止下愚。以止身中如是愚故生世第一法。顯相如是(此四門竟)。 第四、明其開合廣略。 此四善根,總之唯一達分善根。 或分為二,如`[第四]`毘婆娑說:一、動善根,二者、不動。前二是動,以可退故,又復雜起欲界善故;後二不動,不可退故,又不雜起欲界善故。 或分為三,如毘婆娑說:謂下中上,煗名為下,頂名為中,忍及第一說以為上分。 或分為四:煗名為下,頂名為中,忍名為上,世第一法名為上上。 或分九種,如`[第四]`毘婆娑說:煗法有三,所謂下下、下中、下上;頂法有三,所謂中下、中中、中上;忍法有二,謂上下、上中;世第一法有其一種,所謂上上。 又彼論中更有一說:煗法有二,所謂下下及與下中;頂法有三,所謂下上、中下、中中;忍法有三,所謂中上、上下、上中;世第一法有其一種,所謂上上。 或分為十,前三各有上中下別,世第一中其唯一品,通前十也。 煗中三者,修彼四諦三十二行,始觀未見名之為下,昧見為中,明見為上。 頂中三者,於彼諸行多心觀中,初略一觀.名之為下;略二已後,及至於彼三十二行.各三心觀,說之為中;各二心觀,說以為上。 忍中三者,初於三十二行之中.各一心觀,名之為下。故`[第四]`毘婆娑云:觀欲界苦行,至上界道行三十二心,是名下忍。 於三十二行之中,略一已後,乃至於彼欲界苦下.<font color=#953734>唯觀二行</font>,是名中忍。此中忍中,極多有其三十一心,極少二心。 欲界苦下.唯緣一行,是名上忍。故毘婆娑云:復以一心觀欲界苦,名上忍也。 世第一中,唯有一心,更無多品。 ^ee0x3g 或分十八。如瞿沙說:前二善根,名之為動;就此動中.品別有九,始從下下.乃至上上,此九品中,煗有三品.頂中有六。後二善根,名為不動;此不動中.`[亦=品【甲】]`亦有九品,始從下下.乃至上上,此九品中,忍有八品.世第一法.唯一上上。前後合說.故有十八。 隨義細分,乃有無量。 開合如是。 第五門中長短分別。如`[第四]`毘婆娑說。煗頂善根一向相續。忍法之中或是相續。或是一念。中下二忍多念相續。上品之忍局唯一念。世第一法局唯一念。若依`[五無相應品]`成實。煗等四種並皆相續。一念之心不能具觀四真諦故。長短如是。 第六門中就界分別。界謂三界。論者不同所說各異。若依尊者達摩多羅。煗等善根唯色界攝。以色界中有遍緣智能觀上下四聖諦故。色界善中有動不動。動中下者說名為煗。上名為頂。不動中下說名為忍。上名第一。以何義故非欲界攝。`[故〔-〕【校異-原甲】]`故彼宗欲界一向無定。不得依之修習起故。以何義故非無色攝。無色界中無遍緣智。不能觀下四聖諦故。彼心微弱。是故不遍。尊者瞿沙說。此煗等是其欲界及色界攝。非無色界。彼說。欲界亦有`[六〔-〕【校異-原甲】]`六禪定。可依修起。故欲界攝。色界可知。欲界攝者名之為動。動中下者說名為煗。上名為頂。色界攝者名為不動。不動中下說名為忍。上名第一。以何義故非無色攝。此如前釋。僧祇部說。是三界攝。彼說。欲界有其禪定。依之修起故欲界攝。色界可知。`[無〔-〕【甲】]`無`[色=色亦【校異-甲】]`色`[上=亦【校異-原】]`上能具觀四諦。故無色攝。如是說者依無色定`[上=亦【校異-原甲】]`上入見道。`[第十六]`成實論家同此後說。煗等四心略之云爾。 ## 23人四依義 五門分別(釋名義一 開合辨相二 侍佛多少三 得義多少四 所化差別五) 人四依義出`[南北共第六四依品]`涅槃經。`[來=末【校異-原】]`來世憑仗稱之為依。依義不同。一門說四。四名是何。有人出世具煩惱性是其第一。須陀斯陀是其第二。阿那含人是其第三。阿羅漢人是其第四。有人出世具煩惱者。所謂地前種性解行內凡人也。如來滅後現化在時名為出世。於初地上所斷二輪未能剪除名具煩惱。 問曰:何知。此地前`[涅槃第六]`經自說言。是名凡夫非第八人。明在地前。何者第八。對之說非。依毘婆娑名須陀洹以為第八。對見道前七方便故。故彼論中問言。何者是第八人。所謂信堅及與法堅。鈍根之人入見諦道名為信堅。利根之人入見諦道名為法堅。 問曰:`[第一]`地持說種性人二障清淨。何故涅槃說具煩惱。所望不同故說有異。地持約對聲聞緣覺。種性菩薩五住齊斷故名清淨。涅槃約對初地已上所斷二輪。地前未斷名具煩惱。 問曰:是中為辨依德應說無惱。何故說具。為別後故。須陀洹者此翻有三。一名修習無漏。二名逆生死流。三名觝債。聖解漸進名修無漏。三途苦報違而不順名逆生死。拒而不受故云觝債。位在何處。分別有三。一者守果在初地終心。二者攝因從於初地始心已去通名須陀。三者進向上盡二地通名須陀。斯陀含者此名住薄。能薄修惑名斯陀含。如小乘中偏於欲界九品修惑能薄六品。大乘法中通於三界一切修惑齊能薄之。如地經說。位在何處。分別有三。一者守果在第三地。`[故=故地【校異-原甲】]`故`[十地經論第五]`經中宣說。三地一切欲縛色無色縛及無明縛皆悉微薄。以能薄故名斯陀含。二者攝因二地已上通名斯陀。三者進向上盡七地通名斯陀。以那含果未成就故。何故須陀斯陀之人合為一依。釋有三義。一得義同故合之為一。如`[涅槃第六四依品]`經中說。於一切義十六分中得十二分。十六分義後當更論。二功用同故合為一依。始從初地乃至七地所修諸行功用同故。三化用同故合為一依。始從初地乃至七地隨所化生作意攝取。不能自然無分別化。是故合之。 問曰:若爾八地已上同無功用。何故不合。得義別故。又復地位開合不定。各據一宜。不可定責。經說。此人未得第二第三住處。於四果中須陀洹人未得第二斯陀住處。斯陀含人未得第三那含住處。阿那含者此名不還。小乘法中更不還`[未=來【校異-原甲】]`未欲界受身。名阿那含。又於二十五有之中隨所過處不重受生名阿那含。大乘法中釋有兩義。一不重起愛`[拂=佛【校異-原甲】]`拂煩惱故名不還。二不重受欲界地中分段殘報故曰不還。故`[涅槃第六]`經說言。更不重受肉身虫身不淨之身名阿那含。設更受生但是應化。位在何處。分別有三。一者守果在第八地。以八地中愛佛心斷故名那含。又七地還欲界人天。分段殘習猶故未盡故。大品中宣說。七地猶有肉身。八地已上畢竟永離名阿那含。二者攝因七地已上同名那含。修習順忍向那含故。三者進向上盡九地同名那含。以阿羅漢果未成故判屬前矣。若分四依於此三中守果進向說為那含。攝因一種判屬斯陀。阿羅漢者此名不生。`[亦〔-〕【甲】]`亦名無著。小乘法中於三界地不復受身。名為不生。大乘法中三界分段殘報皆盡。故曰無生。設使受之但是應化。具六妙行不染六塵。故云無著。以實論之佛是羅漢。此第四依學中究竟高美同佛。是故說之為羅漢也。位在何處。分別有三。一者守果在第十地。故`[第八]`涅槃言。阿羅漢者住第十地。二者攝因九地已上同名羅漢。三者進向上盡金剛同名羅漢。若分四依於此三中守果進向是阿羅漢。攝因一種判屬那含。 問曰:何故第二依中須陀洹因攝之從後為第二依。此後二依分因屬前。釋言。向前第二依中須陀洹因與須陀果同是出世。得義相似。是故從後為第二依。後二依中那含之因與前斯陀同是功用。得義相似。故判屬前。羅漢之因與前那含同非究竟。故判屬前。不類在斯。此四種人能益世間猶如如來等無差別。 問曰:此人何時為依。釋言。依實無時不為。今隨化相在佛滅後弘通正法為`[依=依化【校異-原甲】]`依也(此一門竟)。 次第二門開合辨相。開合不定。總為一依。或分為二。一凡二聖。地前名凡。地上名聖。或分為三。就此三中或開前合後。種性為一。解行為二。地上為三。或開後合前。地前為一。初地見道以為第二。二地已上修道為三。又復地上功用無功用亦得分二。或離為四。就此四中或開前合後。習種為一。性種為二。解行為三。地上為四。或開後合前。地前為一。見道為二。修道為三。無功為四。又如向說。地前為一。須陀斯陀以為第二。那含第三。羅漢第四。此亦開後以合前也。或前後俱開。種性為一。解行為二。出世間中見道為三。修道為四。又出世中功用為三。無功為四。亦是俱開。或分為五。就此五中或合前開後。如五忍說。地前為一。初二三地信忍為二。四五六地順忍為三。七八九地無生為四。十地寂忍以為第五。或前後俱開。習種為一。性種為二。解行為三。初地見道以為第四。二地已上修道為五。又復地前種性為一。解行為二。見道為三。修道為四。無功為五。此五亦是前後俱開。或分為六。如地持說。種性為一。解行為二。淨心為三。二地已上乃至七地行跡為四。八地九地決定為五。十地畢竟以為第六。如涅槃中言為六住。`[謂〔-〕【校異-原甲】]`謂諸菩薩者謂此六也。或分為七。如`[第四]`地持說。於前六中開決定地。以之為二即為七地。彼論八地名決定地。九地名為決定行地。或分為八。就前七中習種性種各別為一。即是八也。或分為九。地前為一。出世間中四五六地合為正見。餘各為一。通為九也。或分為十。就前九中種性解行分為二種。即是十也。或分十一。地前為一。十地為十。或分十二。地前`[種=性種【校異-甲】]`種`[性〔-〕【甲】]`性解行為二。十地為十。或分十三。習種為一。性種為二。解行為三。十地為十。或分四十。所謂十住十行十迴向及與十地。若分等覺有四十一。廣則無量。此等開合各`[且〔-〕【校異-甲】]`且是一宜。今據一門且分為四。開合如是(此二門竟)。 次第三門辨明四依侍佛多少。如`[第六如來性品南本第六四依品]`涅槃說。第一依人於五恒河沙佛所發心。能持禁戒善解文義。能為他說。於惡世中不謗正法。故堪為依。第二依人於六恒河沙佛所發心。具修眾善能持正`[法〔-〕【甲】]`法善為他說。於惡世中不謗正法。第三依人於七恒河沙佛所發心。德行純熟能建正法廣為他說。能於十方周旋往返濟度眾生。於惡世中不謗正法。第四依人於八恒河沙佛所發心。斷諸煩惱捨於重擔逮得己利所`[作=仰【甲】]`作已辦。欲成佛道即能現成。隨人所樂悉能現化。得自在智廣為他說(此三門竟)。 次第四門辨明四依得義多少。如`[第六]`涅槃說。一切諸義統而攝之為十六分。如`[北本第十五]`說一慈為十六分。如是等也。此十六中第一依人得八分義。第二`[依=依人【校異-原甲】]`依餘八分中復得`[人〔-〕【校異-原甲】]`人四分。通前十二。第三依人餘四分中`[復=後【甲】]`復得兩分。通前十四。第四依人具得十六。據實論之第四依人餘二分中但得一分。通前十五。諸佛方得十六分義。以第四依位隣佛境高美同佛故。說具得十六分也。又第四依於佛所得第十六分雖未窮證觀解相應。故說具得。 問曰:四依初劣後勝。何故得義初多後少。釋言。麁義浮淺易知。故初得多。細義難精。故後得少。又復麁義隨詮相別少為多分。細義說實階降相微多為少分。分數雖少其義實廣。 問曰:若言麁義易知初處得多。細義難精後得少者。何故經言初地菩薩得百三昧二地得千。乃至十地得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三昧佛土廣數三昧。釋言。辨義汎有兩門。一就攝義從詮門中明得多少。二就捨`[詮=詮證【校異-原甲】]`詮實門中明得多少。從詮門中細分有四。一約一詮始終別論。初得多義。後時得少。從詮之義具顯文中。初得聞持成就之時依文具解。故初`[持〔-〕【校異-原甲】]`持得多。後設重思。委審而已無多異見。故後得少。故涅槃中初依菩薩得八分義。第二依人更得四分。乃至第四但得兩分。二約一詮以終攝始。初時得少後時得多。故涅槃中初依但得八分之義。乃至第四得十六分。三約多詮始終別論。初得少義。聞教少故。終得多義。聞教多故。故第十地能受諸佛雲雨說法依其所聞亦知多義。四約多詮以終攝始。初時得少後時得多義在可知。就其捨詮證實門中細分有二。一始終別論。初時得少。對教心多見理昧故。終時得多。以能捨詮見理明故。二以終攝始。初少後多義在可知。地經所說是其捨詮證實之義。故後得多。不同在斯(此四門竟)。 次第五門辨明四依所化差別。三乘之人是其所化。聲聞人中所化有二。一化令入小。除阿羅漢餘皆化之。彼阿羅漢得果滿足不假化故。二化令入大。一切皆化。乃至羅漢亦憑四依入大乘故。緣覺人中所化亦二。一化入中乘。除緣覺果餘皆化之。二化令入大。一切皆化。大乘人中所化有六。如涅槃說。一初發心在外凡地最初發意。第二已於熙連河沙佛所發心聞法`[初〔-〕【校異-原甲】]`初不謗。第三已於一恒河沙佛所發心。聞法愛樂不謗同前。第四已於二恒河沙佛所發心。聞法受持餘德如上。第五已於三恒河沙佛所發心。隨所聞法能為他說。餘德如前。第六已於四恒河沙佛所發心。能解深義十六分中已得一分。餘德如上。六中初一隣入善趣。後五在於善趣位中。四依如是。 ## 24`[北本第六]`法四依義 五門分別(釋名一 辨相二 次第三 對四無礙共相收攝四 約對人依辨明可依不可依義五) 第一釋名。法為行託名之為依。依別不同。一門說四。四名是何。一依法不依人。二`[法〔-〕【校異-原】]`法依義不依語。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四依智不依識。言依法者法有兩義。一軌則名法。二自體名法。`[故〔-〕【甲】]`故論釋言。法名自體。憑法起行故名為依。不依人者宰用名人。不依有二。一自未見法不依邪偽乖法之人名不依人。非謂不依正見之人。二自已見法一切不依言。依義者義有四種。一所`[以【CB】,▆【大】(cf. T38n1776_p0516a16; T44n1851_p0691c07)]`以名義。二義用名義。三義利名義。四德義名義。依同前釋。不依語者詮談曰語。不依有二。一求義之始不依顛倒乖義之語。非謂不依如法之言。二得義捨詮一切不依。依了經者顯法之詮名了義經。憑之趣實故名為依。不依不了經者。彰邪之言名不了義。棄而不從故曰不依。言依智者。解法決了名之為智。憑之取法故名為依。不依識者。闇心分別名之為識。捨而不從故曰不依。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依法不同差別有五。一教法名法。二者世諦自體名法。三者真諦自體名法。故`[六會本第四依品]`涅槃言。法謂法性常恒不變。四因行自體名之為法。又復因中起行之軌亦名為法。所謂三十七道品等。五果德自體名之為法。故`[第六會本北本第六]`涅槃言。法者所謂大般涅槃。依義不同亦有五種。一對教法二諦名義。二諦並是教下所以故名為義。二對世諦法真諦名義。真諦是彼世法所以故名為義。三對真諦法世諦名義。世諦是彼真家義用故名為義。又復世諦顯真`[諦〔-〕【校異-原甲】]`諦所以亦名為義。故`[論第十一]`地經中知世無常顯無我法名義無礙。四因行利人名之為義。故地持中名彼善法為義饒益。五果德名義。故地持中名得菩提以為得義。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者。分別有二。一就大小相對分別。或小乘名了大乘不了。小乘麁顯故名為了。大乘祕密故名不了。或大乘名了小乘不了。大`[乘=教【甲】]`乘顯實名之為了。小乘覆實名為不了。二約愚智相對分別。正智取法大小皆了。隨法淺深當分了故。愚心取法大小所說一切不了。淺深相望互相違故。此之一門如`[第六菩提品]`地持說。故彼論云。於如來說`[除=深【校異-原甲】]`除信清淨於此法律不可破壞名了義經。於如來說作不決定法律可壞名為不了。所言依智不依識者。分別有四。一解惑分別。聞思修等三慧解心名之為智。惑心分別說以為識。二就解心明昧分別。三慧之中修慧深明名之為智。聞思闇昧說以為識。此之一門如地持說。故彼論言。用修慧智不以聞思識諸法義。名為依智不依識也。三大小分別。大乘三慧知法實相悉名為智。小乘三慧不見法實齊名為識。此之一門如`[南本第六]`涅槃說。故彼經云。若知如來即是法身。如是智慧所應依止。聲聞不知如來功德。如是之識不應依止。四真妄分別。就大乘中真證名智。見實義故。妄修三慧悉名為識。此之一門如`[第二]`地論說。故彼論中宣說。地實唯`[智=他【甲】]`智境界。聞思修報生識智非彼境界。以不同故。體相如是(此二門竟)。 第三門中辨其次第。經論不同凡有五種。一觀入次第。如`[第二]`成實說。第一依法第二依於了義之經。第三依義。第四依智。此等據其聞思修等以辨觀入。四中初二是其教法依成聞慧。但就聞中初先簡`[去=云【甲】]`去人以取其法。後就法中簡去不了取其了義。始終雖`[思=異【校異-原】]`思同成聞慧。第三依義。是其理法依成思慧。依聞起思。故次明之。第四依智。是其行法依成修慧。上人智慧為下倣習。說為行法。依思起修。故後說之。第二依體起用次第。如`[第六]`涅槃說。第一依法。謂大涅槃。涅槃果體是故先明。第二依義。所謂法身解脫般若。此是果德。依體有德故。次辨之。第三依智。所謂如來一切種智。此是果用。依德起用。是故次說。第四依於了義之經。謂佛所說大乘經典依智起說。是故後論。第三據果尋因次第。如`[第六]`涅槃說。第一依義。所謂法身解脫般若。第二依法。所謂法性常恒不變。第三依智。所謂僧是`[常=常住【校異-原】]`常無為不變不畜八種不淨之物。第四依於了義之經。所謂一切大乘經典。就此四中前二是果。後二是因。就前果中義是`[果=果是【校異-甲】]`果體是故先明。果依法成故次明法。就後因中智是因體。是故先明。因依法成故次明其了義之經。又義是果果是所求。是故先明。果依理成故次明法。此二一對。向前果德由因而起故次明智。向前理法藉教而顯故後明其了義之經。第四據深`[尋=等【甲】]`尋淺次第。如維摩說。第一依義。義是理法。第二依智。智是理行。第三依於了義之經。經是顯前理法之詮。第四依法。法是成前智行之軌。理是所詮故先明義。依義成慧故次明智。所求之義由詮故顯。故次第三明了義經。所成之智依法而起。故次第四明其依法。第五攝法起修次第。如地持說第一依義。義者是理。第二依法。法者是教。第三依於了義之經。正解取法名為了義。第四依智修慧達義名之為智。四中前二攝法次第。後之兩種起修次第。就攝法中義能成行。正是所求故先明義。`[義〔-〕【甲】]`義由教顯故次明法。後起修中隨義相別分初了義經依前教法起聞思解。解法無違名之為了。故`[地持第六]`論釋言。深信佛說名了義經。後依智者依前理義起修慧行。故論釋言。用修慧`[者〔-〕【校異-原甲】]`者`[智=知【校異-原】]`智名為依智。通而論之了義經者依前法義起聞思解。言依智者依前法義起修慧行。次第如是(此三門竟)。 次第四門對四無礙共相收攝。隨相分之初依法者是法無礙。第二依義`[是=是義【校異-原】]`是無礙。第三依於了義經者是辭無礙。第四依智善達物心起說自在為樂說無礙。以實論之初依法者。是法無礙方便之道。第二依義是義無礙方便之道。第三依於了義經者。是辭無礙樂說無礙方便之道。第四依智是其四種無礙正體。故`[第六]`地持中第四依智名為修慧。就修慧中開四無礙。於法章句修慧不謬名法無礙。於諸法相修慧不謬名義無礙。於法名字修慧不謬名辭名無礙。隨順世俗種種名字修慧不謬名樂說無礙(此四門竟)。 第五門中約對人依辨明可依不可依義。人依有四。如上所說人法相從二俱可依。人即法故。依法之者亦必依人。故`[第六]`涅槃云。如上四人應當依止。法即人故。依人之者亦必依法。人法別分互有可依不可依義。有肉眼者人為可依。法不可依。人能教誨`[樂=示【校異-原甲】]`樂道善惡故人可依。法相難辨。故法`[9]叵=區【甲】*`叵依。故`[第六]`涅槃云。我為肉眼諸眾生等說人四依。終不為於有慧眼者。有慧眼者法為可依。人不可依。以有慧眼正見法故。法親成行故。法可依。人是`[疎遠=遠建【甲】]`疎遠不親成行。故人`[*9]`叵依。法四依義辨之略爾。 ## 25四聖種義 兩門分別(辨相一 就人分別二) 第一辨相。四聖種者亦名四依。乞食等法能生聖道。與聖為種故名聖種。起行所憑故復名依。依別不同。一門說四。四名是何。一盡形乞食。二盡形壽著糞掃衣。三盡形壽樹下常坐。四有病服陳棄藥。為破比丘四種惡欲故說此四。一破比丘為食惡欲受乞食。二破比丘衣服惡欲受糞掃衣。三破比丘房舍臥具惡欲受樹下坐。四破比丘湯藥惡欲受陳棄藥。初乞食中三門分別。一明乞儀。二明所為。三明食法。言乞儀者有十三種。一住正形乞。不自妄禪得上人法而行乞食。二正威儀乞。執持應器進止安祥被服齊整而行乞食。如戒經說。三住正命乞。終不諂曲執持威儀不現異相。不禪己善而行乞食。如是一切。四住正見乞。不取乞食以為真道。`[著=若【校異-原】,苦【校異-甲】]`著取乞食為真道者是戒取攝。五依法乞。非法飲食生罪過者終不乞求。六依時乞。要在中前不得餘時。故毘尼中迦留陀夷夜行乞食生世譏嫌。如來制之。七依處乞。若有`[學處=覺家【甲】]`學處僧先為作學家羯磨。又有惡人僧先為作覆鉢羯磨。不得從乞。八依次乞。亦名等乞。不簡貧富次第等乞。除有命難梵行難處。又觀他人因己乞食而生罪過終不從乞。九離貪心乞。於所乞求不念美饎。及時早得。又於所乞受求以限不得過分。十離取著乞。如`[註二弟子品迦葉章]`維摩說。於乞食時見色如盲。聞聲如響。臭香如風。於所食味心無分別。受觸如證。知法如幻。十一離瞋惱乞。如地持說。若得麁澁留難不時。或加打罵不生瞋惱。方於`[破=被【校異-原甲】]`破所起憐愍心。十二不麁`[獷【CB】,礦【大】]`獷乞。軟言乞食終不麁`[獷【CB】,礦【大】]`獷。亦不強乞。十三離慢心乞。於乞食時若見貧賤不起輕想。又亦不時乞食生慢。故遺教云。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自滅之。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也。此十三中初四一分住四正乞。次四一分住依義乞。後五一分捨煩惱`[乞〔-〕【校異-甲】]`乞。乞儀如是。次明所為。所為有二。一為自己資身行道。二為眾生令施得福。凡夫乞食但為自己設有為他少不足言。聲聞緣覺多為自己少為他人。菩薩人中有始行者多為自身少為他人。次行之者多為他人少為自身。上行之流唯為眾生。法身菩薩無所假故。佛亦如是。然佛為他有二十事。如轉女身經說。一為示現相好之身令物覩見發菩提心。二令眾生覩見佛身。盲者見色。聾者聞聲。啞者能言。如是一切。三乞食故現受諸天龍鬼神等所奉供養。令人覩見發菩提心。四捨尊位出家乞食息物慢高發菩提心。五令大德諸天人等見佛慈心愍物乞食學佛為之。六有眾生欲見如來以懈怠故不能往見佛。知其心現行乞食令彼覩見。七令眾生見佛聞法遠離愚癡漸增出世涅槃之因。八有眾生繫閉牢獄。或受楚毒。因見佛故即得解脫發菩提心。故行乞食。九有女人欲供養佛。而為父母親戚所護不能奉獻。佛為受之故行乞食。十如來鉢四王所奉佛持乞食。若有眾生欲少布施少物即滿。欲多施者多物不滿。欲休乃滿令人覩見發菩提心。故行乞食。十一如來鉢中所成之食施一切僧終無增減。令人覩見發菩提心。十二如來鉢中`[成=盛【校異-原甲】]`成百千種食味。味味各別不相和雜猶如別器。令人覩見發菩提心。十三佛身一合之體。其內不空如實金剛。無生熟藏大小便利。雖現有食而無入者。令釋梵等覩見發心。`[十〔-〕【甲】]`十四有人施佛。若多若少若麁若妙福皆無盡乃至涅槃。佛為是故現行乞食。十五如來常定現行乞食。令人覩見發菩提心。十六如來若`[常=當【校異-原】]`常不行乞食有人學之。便常飢餓羸疲無力不能修得過人智慧。故行乞食。十七如來善攝四聖種。故現行乞食。十八佛若不乞未來不信諸長者等見比丘乞便作是言。汝家世尊不行乞食。汝何故乞。為破是言故行乞食。十九有諸豪貴隨佛出家恥於乞食。故佛行乞食。令彼學之不生羞恥。二十如來為度根熟眾生處處隨逐。故行乞食。所為如是。次辨食法。隨所乞得於自所食三分留一。`[所〔-〕【校異-原甲】]`所餘著淨處施與眾生。隨所欲食上奉諸佛次獻賢聖下施眾生。然後食之。`[故〔-〕【甲】]`故`[弟子品]`維摩言。供養一切及眾賢聖然後可食。然於所食當壞貪想。如藥塗瘡飢世食子。不生味著復應生厭。為是食故多致苦惱。願得法身`[維=雜【校異-原甲】]`維此食過食已念道報施主恩。食法如是。糞掃衣者。外國法。死人之衣火燒鼠齧如是等衣棄之巷野。事同糞掃名糞掃衣。 問曰:何故飲食須乞。衣受糞掃。釋言。飲食乞求易得無妨修道。故行乞食。衣乞難得懼妨修道。是以不乞。又外國法糞掃之衣求覓易得無妨修道。故受糞掃。食不如是。是以須乞。樹下坐者。樹能陰覆。事同半舍不須造作。省事修道是以依之。陳棄藥者。所謂大便除病易得無妨修道。故病服之。辨相如是(此一門竟)。 次就人論。此四乃是出家人中上行所依。在家積聚不行此法。出家人中義別有三。一簡小異大。此中唯是凡夫二乘之所依憑非佛菩薩。何故如是。凡夫二乘心行微劣依仗此四方能離過。諸佛菩薩知法`[如=如如【甲】]`如幻常處五欲而能不染不假如此。故轉女身經云。如貧人病服苦澁等賤價之藥得`[差=着【甲】]`差病苦。聲聞如是。行四聖種頭陀之法方能離過。如帝王病服上味藥仗藥適心所患得除。菩薩如是。雖在五欲以其種種巧方便行得無眾患不假四依。二簡因異果。此四唯是凡夫二乘菩薩所行。出家菩薩亦依此四離諸過故。故地經中宣說。菩薩修習少欲頭陀等也。以此四法名聖種故。局唯在因。諸佛如來聖果已滿不假此四。三就實通論從凡至佛皆行此四。故轉女身經云。如來善攝四聖種矣。四聖種義略之云爾。 ## 26四親近行義 四親行者如`[第二十六獅子吼品]`涅槃說。蓋乃驗人簡`[友=支【校異-原甲】]`友行也。附人撿練名親近行。近行不同略有四種。一者共住。二者久處。三者智慧。四者觀察。四中前二驗其身行。後二驗心。身心之中各有難知易覺之別。故有四種。故經說言。如奄羅菓生熟難分。人亦如是。善惡難別。或善外相內無誠實。或內賢良外現麁鄙。或俱相禪。如是等人遠矚難明。近鑒易曉。故須親近驗之得失。驗法云何。有人意欲訪德憑友。`[乍=唯【校異-原甲】]`乍聞他人有善可依未可專信。`[直=宜【校異-原甲】]`直須共住撿其虛實。若易別者共住即知。若難識者加以久處乃知美惡。此前驗身。內心善惡難以自覩。須以智慧觀察驗之。心雖難曉准言度意事亦可知。唯依如來三藏教法驗言取意名為智慧。言扶行者此驗即足言乖行者加以觀察。不依聖教。`[直=應【校異-甲】]`直以道理測其得失名為觀察。四親之義略辨如是。 ## 27轉業四行義 轉業四行如`[第二十七]`涅槃說。何等為四。所謂修習身戒心慧。於中差別乃有八門。一一門中皆初辨過。後翻顯德。第一門中不攝五情名不修身。不能受持七支淨戒名不修戒。不善調心名不修心。不修聖行名不修慧。觀諦聖慧名為聖行。翻此名修身戒心慧第二門中。不能具足清淨戒體名不修身。受畜八種不淨之物名不修戒。不能修習止舉捨相名不修心。不修梵行名不修慧。四無量心名為梵行。不知修此名不修慧。又大無量用慧為體。故不修彼名不修慧。翻此名修身戒心慧。第三門中。不能觀身身相身數。不能觀色色相色數。非身色中生身色想貪著不捨名不修身。身根名身。長短大小好惡等`[根=相【校異-原甲】]`根名為身相。眼耳鼻等名為身數。如想受等名為心數。色塵名色。方圓大小好惡等相名為色相。香味觸等名為色數。如是一切。受持下戒邊戒`[自=自調【校異-甲】]`自戒名不修戒。受持聲聞凡夫之戒名為下戒。苦身求度名為邊戒。自為捨他名為自戒。若心散亂不守自境名不修心。自境界者謂四念處。他境界者謂五欲也。於惡業中不善護心名不修慧。翻此名修身戒心慧`[成實第二十九]`第四門中。不能觀身無常滅壞。愛著不捨名不修身。此名無檀。不具尸羅名不修戒。不具禪那名不修心。不具般若名不修慧。翻此名修身戒心慧。第五門中。著我我所謂身常恒名不修身。著我我所是其身見。謂身常恒是其邊見。作十惡業名不修戒。於十惡中不能`[修=攝【甲】]`修心名不修心。不能分別善惡等法名不修慧。翻此名修身戒心慧。第六門中。不斷我見名不修身。不斷戒取名不修戒。不斷貪瞋名不修心。不斷愚癡名不修慧。翻此名修身戒心慧。第七門中。不能觀身猶如怨賊常須將護。不護害人名不修身。不能觀戒是善梯撜根本道首名不修戒。不能觀心輕躁動轉難捉難調一切惡本名不修心。不觀智慧有大勢力名不修慧。翻此名修身戒心慧。第八門中。妄想分別一切身相名不修身。分別戒相名不修戒。分別心相名不修心。分別慧相名不修慧。翻此名修身戒心慧。於此諸行善修習者轉重令輕。不善修者轉輕令重。轉業之行略辨如是。 ## 28四修定義 四修定義如`[第十四]`成實論四修`[俱舍第二十八]`定品具廣分別。四名是何。一現法樂。二為知見。三為慧分別。四為漏盡。現法樂者。依如`[第六卷第四契經品]`毘曇初禪善法名現法樂。以初禪中創背欲樂故偏說為現法樂矣。成實法中二禪已上乃至非想名現法樂。以初禪中有其覺觀散動心故不說現樂。 問曰:二禪亦有喜動。何故說之。論言。一禪先滅覺觀。攝心深故所以說矣。若依`[第五]`地持一切禪定通名現樂。 問曰:亦有後世之樂。何故偏說現法樂乎`[第十四]`成實釋言。以近故說現樂。在近易`[知=知易【校異-原】]`知見故偏說之。又為破現五欲樂故說現法樂。又佛不讚後身樂故偏說現樂。又復世人謂。出家者現無樂。故佛說現樂。 問曰:四修皆是現樂。何故偏說初為現樂。為別四門就初言耳。為知見者。依如毘曇觀生死慧名為知見。`[第十四]`成實法中修八除入十一切入等名之為知。五神通等說以為見。推求成故。慧分別者。依如毘曇得聞思修名慧分別。成實法中觀五陰空名慧分別。不通聞思。為漏盡者。有論師說。依第四禪九無礙道得羅漢果名為漏盡。以第四禪盡漏勝故。毘曇法中依六地禪及三無色得羅漢果名為漏盡。`[第二]`成實法中一切聖人破壞假名證泥洹果名為漏盡。四修定義辨之麁爾。 ## 29四不壞淨義 兩門分別(辨相一 就處分別二) 第一辨相。依如成實四不壞淨亦得名為四不壞信。信心精純離於疑濁故名為淨。淨信堅固不可傾動稱曰不壞。是信不同一門說四。四名是何。一佛不壞淨。二法不壞淨。三僧不壞淨。四戒不壞淨。佛不壞者。於佛所得真`[實〔-〕【甲】]`實法中自證小分。仰類佛德知其殊勝名佛不壞淨。故成實言。自得真智於佛決定知佛一切眾生中尊名佛不壞淨。法不壞者。自證真法於法決定名法不壞。又得真智信此真智殊勝微妙亦名信法。故成實言。信此真智即名信法。僧不壞者。自得真智類餘聖眾。知於一切諸眾中勝名僧不壞。故`[第二]`成實言。信得真智者一切眾中最為第一名信僧也。戒不壞者。如`[第二]`成實釋。得聖所愛戒深心離惡。知因是戒能信三寶信戒大力名戒不壞。問曰三學常相隨`[逐=遂【甲】]`逐。以何義故偏說信戒不說信定及與信慧。釋言。實通。就初為論偏言信戒。又復三學隱顯論之。見諦道中治三塗惡戒行成就。修道之中斷人天愛定行成就。無學道中永絕無明慧行成就。此三道中就始彰信。是故四中偏言信戒。以此四種皆是信故通名心淨。若依毘曇此四正得名不壞淨。不得說為四不壞信。何故如是。彼宗所立前三是信。後一是戒非是信故。`[唯=准【校異-原甲】]`唯依彼義信戒精純名之為淨。是二牢固稱曰不壞。於此二中開信合戒。故有四種。佛不壞者。自見道故於佛所得盡無生智深信決定名佛不壞淨。法不壞者。於四真諦證見決定名法不`[壞=壞淨【校異-甲】]`壞。就四諦中於苦集滅一切皆信名法不壞淨。道諦之中`[深=除【校異-甲】]`深佛及僧無漏功德。信餘菩薩及緣覺人無漏功德名法不壞淨。僧不壞`[者=者自見道故於彼聲聞四果四向無漏功德證見決名【校異-原甲】]`者。僧不壞淨。戒不壞者。出世`[上=聖【校異-原甲】]`上人成就聖戒。名此聖戒為戒不壞淨。 問曰:云何知。毘曇中前三是信後一是戒。雜心釋言。前三心淨故知是信。第四一種名四大淨。明知是戒。彼宗戒法四大所造。是故戒淨名四大淨。大乘所說多同毘曇。又說四信為不壞淨。亦得無傷(此一門竟)。 次就處論。若說四諦義通上下。若當宣說四不壞淨局在出世。依如毘曇從苦法忍至滅比智其唯成就二不壞淨。謂法不壞及戒不壞。於苦集滅證信決定名法不壞。此忍智邊所成聖戒名戒不壞淨。從道法忍至道比智得具四種。彼宗佛僧是道諦攝故。見道時於佛及僧無漏功德深信決定即名信佛及與信僧。信餘菩薩緣覺無漏名為信法。此忍智邊所成聖戒名戒不壞淨。修道已上當知亦具。若依成實無相位中於理決定得名信法。餘三義有。良以是中心無異緣故隱不論。須陀果去方於佛等起心決定名為信佛乃至信戒。大乘`[地持第七住品]`初地始心已去一切皆具。以大乘中心普緣故。四不壞淨辨之麁爾。 ## 30四堅義 四堅之義如`[第二]`成實說。牢固不壞稱之為堅。堅別不同。一門說四。四名是何。一者說堅。二者定堅。三者見堅。四解脫堅。言說堅者。如論中釋。宣說有為無常苦空涅槃寂滅。此言決定不可破壞名為說堅。於此正知名聞慧滿。言定堅者。如論中釋。因說得定名為定堅。是定成就名思慧滿。言見堅者。論言。依定觀有為法無常苦等名為見堅。是見成就名修慧滿。解脫堅者。如論中釋。三慧得果名解脫堅。名見諦上無漏聖德為解脫也。此即是證。 問曰:何故不說戒堅。道理應論。以初行故略而不辨。又此為明聞思修證一次第行故不說戒。四堅如是。 ## 31四種道義 (雜心八 第二法聚品) 四種道義出阿含經。毘曇成實具廣分別。名字是何。一苦難行道。二苦易行道。三樂難行道。四樂易行道。此之四種論釋不同。依如毘曇人有利鈍。定有根本方便之別。以人依定故分四種。是義云何。如彼中釋。利根之人所行名易。易成就故。鈍根之人所行名難。難成就故。定中四禪是其根本。根本具`[6]支=枝【校異-原甲】*`支。作用自在名為樂道。未來中間是其方便。方便定中`[*6]`支因不具。用不自在名為苦道。鈍人依於方便之定名苦難行。利人依於方便之定名苦易行。鈍人依於四根本禪名樂難行。利人依於四根本禪名樂易行。`[法聚品]`成實法中難易如上。苦樂約就定慧以說。彼宗之中定名為苦。於照用中不自在故。慧名為樂。於照用中得自在故。鈍人得定名苦難行。利人得定名苦易行。鈍人得慧名樂難行。利人得慧名樂易行。四道如是。 ## 32四種善法義 (第二四法品) `[俱舍二十八]`四種善法者。一是退分。二是住分。三勝進分。`[第四法品]`成實論中名為增分。四決定分。成實論中名為達分。依如成實此四通攝一切善法。如彼論釋。`[離=雖【甲】]`離於禪定修施戒等名為退分。修習諸禪名為住分。見道已前起聞思修名為增分。見諦已上無漏聖道名為達分。毘曇法中此四唯就淨禪以說。釋有兩義。一義釋云。下品淨定喜為下地煩惱所敗。以可退故名為退分。非是已退。中品淨定堅守自地。不為下`[地〔-〕【甲】]`地煩惱所退名為住分。上品淨定微能厭伏自地之過。起求上定名勝進分。上上淨定能學觀法苦無常等。出生聖道名決定分。第二義者。下品淨定喜為自地煩惱所陵名為退分。如彼欲界下品善心喜為欲界惡心所雜。彼亦如是。此退分禪雖為自地煩惱所雜而不失定。因地法故。中品淨定堅守善心。不為自地煩惱所雜名為住分。上品淨定能呵自地煩惱之過深心厭背名勝進分。上上淨定能生聖道名決定分。 問曰:此四局在淨定。散善亦有。釋言。亦有。如欲界中下品散善多為欲界不善所雜即名退分。堅守善心不為惡雜即是住分。漸習散善令轉精純名勝進分。求出世心起聞思慧修諸善行。遠生聖道名決定分。四善如是。 ## 33四種味義 (第二法聚品第一) 四種味者。如`[會疏第二十五,北本第十六]`涅槃說。成實論中亦具分別。`[第一自他利品]`地持說為四無罪樂。神耳道法名之為味。以善適心名`[無=無二【校異-甲】]`無罪樂。樂味名別其義不殊。名字是何。一出家味。二離欲味。三寂滅味。四者道味`[第二]`成實論中名正智味。信家非家出家學道解脫種種在家之難。受離欲戒得戒愛味名出家味。地持說此為出家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行名離欲味。地持說此為遠離樂。二禪已上乃至滅定覺觀喜樂色想等滅名寂滅味。地持說此為寂滅樂。無漏聖道永斷煩惱名為道味。道是正智。故成實中名正智味。`[第一]`地持說此為菩提樂。四中初一是其戒學。中二定學。後一慧學。四味如是。 ## 34四德處義 三門分別(辨相一 約對四家會名分別二 就位分別三) 第一辨相。四德處義如`[第二四法品]`成實說。德成分齊名為德處。處別不同。一門說四。四名是何。一慧德處。二實德處。三捨德處。四寂滅德處。如論中釋聞法生慧名慧德處。依前`[慧=智【校異-甲】]`慧故見真諦空名實德處。實猶諦也。此亦是慧。為別前門從境立稱。故名實處。見諦空故捨離煩惱名捨德處。前實德處亦捨煩惱。此捨德處亦見諦實。為別前門隱顯異名。捨煩惱故心得寂滅名寂滅德處。以離煩惱苦心滅故。論釋如是(此一門竟)。 次就四家會名分別。此四德處`[第九]`十地論中名為四家。聖所依處名之為家。家與德處眼目之異。名字是何。一般若家。猶前第一慧德處也。二者諦家。猶前第二實德處也。三捨煩惱家。猶前第三捨德處也。四苦清淨家。猶前第四寂滅德處。名雖變改其義不殊(此二門竟)。 次第三門就位分別。此四行實並通上下。於中分別非無`[差=別【校異-原甲】]`差異。異相如何。初慧德處。在見道前。以見道前依於聞法起聞思修故。說慧亦即名為般若家也。實德處者。在見道中。以見道中初見諦理從境立稱。故名實處。亦名諦家。捨德處者。在修道中。重緣諦`[理〔-〕【甲】]`理正能斷除貪瞋等過名捨德處。亦即名為`[捨〔-〕【甲】]`捨煩惱家。寂滅處者。在無學道。無學聖智永盡生死。故云寂滅。亦即名為苦清淨家。大小齊然。四德處義略之云爾。 ## 35四種求知義 兩門分別(辨相一 對妄顯治二) 第一辨相。四種求知出`[第二真實義品]`地持論。始觀推尋謂之為求。終成悟實名如實知。求知不同。一門說四。言四求者。如論中說。一隨名求。二隨事求。三自性施設求。四差別施設求。四中前二名事別觀。後二合觀。故彼論言。彼名與事若離相觀若合相觀。別為名事。合為自性差別施設。言名求者。菩薩隨彼名字分齊觀以求實。故曰名求。言事求者。隨色等事觀以求實。名隨事求。後二合中言施設者。依事施名依名施事。名事相施故曰施設。云何依名。施設彼事。廢名求法法如幻化非有非無。無一定相可以自別。將名攝法法隨名轉。方有種種諸法相立。相立由名。故曰施設。又依名字造作諸事。如依瓶名造作瓶事依車乘名造車乘事。如是一切亦是依名施設事也。此施設中有體有相。體名自性。相名差別。於彼自性施設法中觀以求實名自性施設求。於差別施設法中觀以求實名差別施設求。四求如是。言四知者。如論中說。一隨名求如實知。二隨事求如實知。三隨自性施設求如實知。四隨差別施設求如實知。理實通論菩薩於彼一一門中皆悉具知一切種義。隨相`[分別=別分【校異-甲】]`分別第一門中但知世諦。知法名字隨世立故。第二門中知第一義。離名求事事體寂滅離言說故。第三門中知一實諦。知法體性非有無故。第四門中了知緣起差別法界。以知諸義同一體性互相成故。論言。隨名如實知者。隨前所求諸法名字。於中正知。知彼名為事故立為想為見為於流布。若不立名無有能知色等事者。是為隨名如實知矣。言隨事求如實知者。隨前所求色等諸事。於中正知彼事寂滅離言離言求事事常`[寂=處【甲】]`寂故。自性施設如實知者。隨前所求名事體性。於中正`[知〔-〕【甲】]`知。知此名事體非有無猶如幻化影響夢等。是義云何。菩薩深知諸法如幻。幻化之有有非定有。非定有故無法為有。無為有故無外無別有性可得。幻化之無無非定無。非定無故說彼幻化有法為無。有為無故有外無別`[有=無【校異-原】]`有性可得。還即說彼幻化有無為非有無。有無之外無別非有非無可得。還即說此非有非無以為有無。非`[有=無【校異-原】]`有無外無別有無自性可得。進退推求無一別性名一實觀。此理淵極。故論說為甚深義處。差別施設如實知者。隨前所求差別之相。於中正`[知=知正知【校異-甲】]`知`[論=諸【校異-原甲】]`論義同一性互相集成種種差別。以知諸義同一體故。論中說之為不二觀。互相集成種種別故。論中說為有色無色有性無性可見不可見等無量差別。言有色者。世諦有色。言無色者。真諦無色。言有性者。真諦有性。言無性者。世諦無性。所言可見不可見者。若對色論世諦可見。真諦叵見。若對性論真諦可見世諦叵見。知如是等無量種法名隨差別如實知矣。辨相如是(此一門竟)。 次對八妄明其對治。八妄想義前煩惱中已廣分別。一自性妄想。取諸法體。二差別妄想。取有諸法差別之相。三者攝受積聚妄想。取有諸法和合業用。四我妄想。於前攝受積聚法中有內有外。彼內法中取立我人。五為我所妄想。於前積聚外法之中取為我所。六念妄想。於前所取我所法中取有順情可念之事。七不念妄想。於前所取我所法中取有違情不可念事。八俱相違妄想。於前所取我所法中取有中容非違順事。八妄如是。此八妄想四求四智能為對治。`[治〔-〕【校異-甲】]`治有通別。通而論之八種妄想所取法中皆有名事。別求其名名隨名求。別成其事名隨事求。名事合觀說為後二。求其體性名自性求。求其相別名差別求。通治如是。隨相分別八妄想中偏對前二。前二妄中所取之法無出名事。名事別觀說為前二。名事合觀說為後二。自性施設觀彼自性妄想所取。差別施設觀彼差別妄想所取。此二是本。但破此二餘六皆隨。故無別治。經說破竹喻。況在斯。四求既然。四知同爾。四種求知略之然矣。 ## 36四陀羅尼 七門分別(釋名一 修德二 約聞思修證四義分別三 約對三`[昧【CB】,味【大】(cf. T44n1851_p0685c11)]`昧辨其同異四 就位分別五 大小有無六 明因七) 第一釋名。四陀羅`[尼〔-〕【甲】]`尼出`[第六菩薩品]`地持論。陀羅尼者。是中國語此翻名持。念法不失故名為持。持別不同。一門說四。四名是何。一法陀羅尼。二義陀羅尼。三呪術陀羅尼。四忍陀羅尼。`[教=數【甲】]`教法名法。於佛教法聞持不忘名法陀羅尼。聞不忘故經中亦名聞陀羅尼。二諦名義。於諸法義總持不忘名義陀羅尼。菩薩依禪能起呪術為眾除患。第一神驗名呪術陀羅尼。菩薩依禪備起多用。隨用別論即有無量陀羅尼門。良以呪術傳益義多故偏論之。於法實相安住名忍。忍法不失名忍陀羅尼。忍行成時能入法界陀羅尼門成就法界陀羅尼德。如`[十地論第十一]`九地說。地持就本且說忍矣。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修得。法陀羅尼得之云何。釋有六種。一由先世業因緣得。故`[智論第二十八]`龍樹言。有人先世業因緣故受生不忘。先世何業得此聞持。或因願力或曾修習聞持之力所以得之。二因現在`[神=禪【甲】]`神呪力得故。龍樹言。或復有人因神呪力故得不忘。三因藥力。有人服藥便得不忘。如諸仙等。四因現在修習力得。如龍樹說。先於一門所知法中一心憶念令心增長。次復於餘相似法中繫心專念。`[復=後【校異-甲】]`復於一切所聞事中專心`[憶〔-〕【甲】]`憶念皆`[使=便【校異-甲】]`使不忘。是為初學。初學成就三聞能持。心根轉利二聞能持。究竟成時一聞能持。成有優劣。下者於彼小法之中一聞能持。中者於彼次多法中一聞能持。上者能於廣多法中一聞能持。五因禪定得。如`[第二十八]`龍樹說。有人依禪得其不忘。解脫力故能於一切言說之中乃至一句亦不忘失。六因實慧深入法界陀羅尼門故能不忘。聞持如是。第二義持得亦有六。與聞持同。唯於義中修學為異。第三呪術得有三種。一以現在修習力故能為呪術。二依禪定能為呪術。三以實智深入法界呪術法門能為呪術。第四忍持得有二種。一由先世久習力得。謂諸菩薩久修力故生。便能於一切法中不取不捨。二由現在修習力得。修之云何。如`[第六]`地持說。精懃不惰。託處寂靜身不遊行。口默少言不雜種食。常一坐食少睡多覺。思量如來所說之法知非有無。以其所知類通諸法皆悉善解。修得如是(此二門竟)。 次約聞思修證分別。四中初一是其聞慧。持教法故。第二義持是其思慧。第三呪術依禪而起。攝末從本是其修慧。一切禪定修慧攝故。第四忍持是其證行。證心住理說為忍故(此三門竟)。 次對三昧辨其同異。諸行同體互相集。成緣集相攝得言是同。隨相別分非無差異。異有五種。一心法`[分〔-〕【校異-原】]`分不同。三昧多用定數為體。陀羅尼門念數為主。`[(又言…相)二十字〔-〕【甲】]`又言是慧。二約心辨異。如龍樹說。一切三昧唯心相應。諸陀羅尼或心相應。或不相應。作意念持。名心相應。雖起瞋等不忘所持。名不相應。相應據體言。不相應辨其勢力。如留化通心雖滅盡而有化用。三始終分異。如龍樹說。始修之時名為三昧。久習成就名陀羅尼。其猶習欲不改之時說名為性。此亦如是。四本末分異。如`[第二十八]`龍樹說。三昧是本。三昧與彼實相和合出生功德名陀羅尼。其猶瓦瓶為火燒已方堪持水。功德如是。從實相出方堪能持。五失不失異。如龍樹說。三昧轉身容有退失。陀羅尼者轉身不失。以是增上成就行故(此四門竟)。 次就位論如`[第六]`地持說。法義呪術度初僧祇入淨心地。所成就者必定不動最勝最妙。中間所得或因願力。或禪定力不定不住。忍陀羅尼起在解行。成在地上。若復通論種性已上亦能起之。`[住=位【考偽-原】]`住分如是(此五門竟)。 次明大小有無之義。通而論之小乘亦得。如阿難等聞持第一。於中別分唯在大乘。小乘中無。何故如是。如`[第二十八]`龍樹言。如小家無金不足為問。聲聞小人無大功德何足可怪。又彼論言。聲聞但求戒定慧等出離生死不求一切諸大功德。為是不修陀羅尼門。`[故〔-〕【校異-原甲】]`故彼論復言。聲聞之人唯求自度不欲持法授與眾生。為是不修諸陀羅尼。又聲聞人唯求早滅不欲久留住持佛法。為是不修陀羅尼矣。 問曰:若言小乘無者經說阿難聞持第一。云何言無。釋言。阿難`[於=持【甲】]`於聲聞中說有聞持。若望菩薩少故名無。如河少水名為無水。如食少鹽`[名為=為名【校異-甲】]`名為無鹽。所得少故名之為無。如小乘中說摩訶拘絺羅四無礙第一。`[如〔-〕【校異-甲】]`如涅槃經說聲聞人一向不得。此亦同彼。又阿難等雖現聲聞實是菩薩故有聞持。龍樹言無據實聲聞。所以無過。有無如是(此六門竟)。 次辨其因。如`[第六]`地持說。具四功德。乃能得之。一不習愛欲。二不嫉彼勝。三一切所求等施無悔。四者樂法樂菩薩藏及摩德勒伽。前二離過。後二攝善。`[就=就攝善【校異-原甲】]`就中等施無悔攝功德因。五度皆是攝功德因。就初云施。樂法是其攝智慧因。聞思修等皆是慧因。就初以舉偏云樂法。四陀羅尼略之云爾。 ## 37四無量義 八門分別(釋名辨性一 開合制立二 次第三 三緣分別四 體用分別五 修得之義六 就處分別七 大小無量差別八) 第一門中先釋其名。後辨其性。四無量者化物心也。化心不同。一門說四。謂慈悲喜捨。愛憐名慈。惻愴曰悲。慶悅名喜。亡懷名捨。心無存著。故曰亡懷。經中名此以為無量。亦云四等。緣於無量諸眾生起故名無量。等緣一切故復名等。名義如是。體性云何。於中略以四義分別。一就心體分別。二就心法分別。三就有漏無漏分別。四常無常分別。言心體者心有三種。一者事識謂六識心。二者妄識謂七識心。三者真識。凡夫二乘所修無量事識為體。就事識中意識為體。菩薩始修事識為體。次修轉深妄識為體。見生唯妄念為妄纏。起憐愍心究竟終成真識為體。真為體故無相無緣等虛空界(此一門竟)。 次就心法辨其體性。法謂一切想受行等諸心心法。依如毘曇慈悲二行是無瞋性。喜者是其喜受自性。捨者是其無貪善性。對治婬貪。故`[第七定品]`雜心言。捨治婬貪。此言婬者。父母親`[戚〔-〕【甲】]`戚共相憐愛尋續不斷說之為婬。如世俗中多日連風名曰婬風。多時連雨說為婬雨。此亦如是。親情不斷說之為婬。不同世人姦逸名婬。以於親所偏愛不斷故捨治之。 問曰:捨心通捨一切貪瞋癡等。何故偏說為無貪性。釋言。修時最後於親捨離貪著。故就終成就說為無貪。理實通捨貪瞋癡等。`[第十五四無量定品]`成實法中四無量心用慧為體。故彼論言。四無量心體性是慧。蓋乃從其根本為言。由慧分別四種生異而行四等。故名為慧。又慧分別怨親等別而行四等。故名為慧。大乘法中四無量心有大有小。真行是大。妄修是小。小同毘曇。故`[第十四]`涅槃中說慈與悲同無瞋性。大無量心體皆是慧。故地論中說為大慈大悲智慧。`[第七]`雜心亦云。大悲是慧。由慧證實。法門之力自然能益一切眾生說為慈等。是故就本說為智慧。隨用論之與小相似。若言諸行同體相成。一一門中備具法界一切行德(此二門竟)。 次就有漏無漏分別。`[雜心第七]`毘曇法中四無量心一向有漏。眾生緣故。成實法中義釋不定。若言觀空斷於漏故名為無漏。四無量心齊是有漏。非是觀空斷結心故。若言所行不生漏故名無漏者。四無量心通漏無漏。凡夫所行一向有漏取性心中修此行故。學人所起或漏無漏。未斷結處名為有漏。斷處無漏。無學所起一向無漏。名用心中起此行故。大乘法中隱顯互論。小無量心一向有漏。大無量心一向無漏。證真成故。隨義通論大小皆有漏無漏義。小無量中眾生緣者。是其有漏。法緣無緣是其無漏。大無量中眾生緣者。用隨世轉相似漏故名之為漏。與`[涅槃經]`經中說功德莊嚴有為有漏其義相似。法緣無緣德體寂滅。說為無漏(此三門竟)。 次就有常無常分別。小無量心一向無常。大無量心一向是常。大中義分用隨世變名為無常。與`[涅槃經]`經中說功德莊嚴有常非常其義相似。德體不變名之為常。故`[北本第十五]`經中說慈即佛性常樂我淨。悲喜捨心類亦同爾。 第二明其開合制立。先辨`[開=用【校異-甲】]`開合後明制立。開合不定。總之為一。如地持說。一切無量名為大悲。成就此者`[名〔-〕【校異-甲】]`名哀愍菩薩。`[如=以【校異-原甲】]`如四無量俱能拔苦。故通名悲。蓋乃且據一門言耳。若以慈門統攝諸`[行〔-〕【甲】]`行亦皆成慈。喜捨亦爾。諸行同體互相成故。或分為二。二有兩門。一對治說二。慈之與悲對治見行。以見行者多瞋恚故。喜之與捨對治愛行。以愛行者多嫉妬故。二化益分二。如`[第六]`地持說。前三無量名樂想攝。後一捨行名安想攝。通即義齊。隱顯互彰。故為此判。等是隱顯。何故前三偏名樂想捨名安想。釋言。慈心能與物樂。悲喜佐助。故前三種通名樂想。云何佐助。悲拔物苦遣其樂障。喜離嫉妬能與勝樂。故曰佐助。後一捨心去怨離親齊與善法`[令=合【甲】]`令離危怖。故曰安想。又復前三是其有行。有行事益適情名樂。捨是空行。空理教授永絕危怖。故曰安想。或分為三。三如上辨。慈悲二行是無瞋性合為之一。喜以為二。捨以為三。或分為四。謂慈悲喜捨。無瞋`[中=性中【校異-甲】]`中離重名慈。除輕曰悲。故分四矣。或分為五。如`[第三力種性品]`地持說。所謂五種淨心說法。一者慈心於怨不瞋。二者安心於惡欲善。三哀愍心於苦欲拔。四不自讚毀他。除嫉行喜。五不著名利。離貪行捨。五中初一是慈無量。次二是悲。次一是喜。後一是捨。地論之中亦同此說。或分為六。如`[第十]`地經說。一慈。二安。此如前釋。三憐愍心。於貧憶念。四者樂心。於苦欲益。五利潤心。於樂放逸欲令住善。六攝饒益心。於善懈退欲令堅住。此六猶是慈悲差別。慈樂二心是慈無量。餘皆是悲。或分為八。如`[第四]`地經說。一安隱心。二者樂心。三者慈心。此同前釋。四者悲心。於苦欲拔。五憐愍心。樂放逸者愍其當苦。六利潤心。外道眾生欲令住正。七守護心。同法眾生守令不退。八者我心。於大乘中已發願者視之如己。此八亦是慈悲差別。樂心慈心守護我心慈中差別。餘者皆是悲行差別。隨義廣分。數別難窮。今據一門且論四種。開合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制立。以何義故說四無量不增不減。釋有七義。一體性不同。二功能有異。三緣境有別。四治患不等。五行時有殊。六得果有異。七相資義別。體性別者。愛念是慈。哀傷是悲。慶悅是喜。等心是捨。捨行不同。汎釋有七。一心平等。名之為捨。二捨怨親故名為捨。三捨一切貪瞋癡等。因之為捨。四捨放眾生故名為捨。五得空平等捨離眾相。稱之為捨。六自捨己樂施與眾生。名之為捨。如`[第十四梵行品]`涅槃說。七化眾生捨離悕求故名為捨。如`[觀眾生品]`維摩說。故彼經云。有所福祐無所悕望名為捨矣。今初門中心等曰捨(此一門竟)。 功能別者。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喜能慶物。捨能齊益怨親等故(此二門竟)。 對境別者。慈`[心〔-〕【甲】]`心多緣無樂眾生。悲心多緣有苦眾生。喜心多緣得樂眾生。捨緣究竟解脫眾生。以彼究竟得解脫故心即放捨。又捨多緣怨親及`[中=十【甲】]`中三品眾生。捨此等故。以斯境別故分四種。故涅槃云。器若有慈即不得有悲喜捨心。餘亦如是。故立四種(此三門竟)。 對患別者。如`[第十四]`涅槃說。慈息貪欲。悲止瞋恚。經中亦云。悲止害覺喜除嫉妬。經中亦云。喜除不樂。以嫉妬故見他得利心不喜樂。故喜治之。捨除一切貪恚癡等。 問曰:前說慈無瞋性。今云何說慈息貪欲。釋言。不違。若貪五欲由惜資財便瞋眾生不能與樂。由息貪故於他不瞋能與其樂。是故慈心性雖不瞋能息貪欲(此四門竟)。 行時別者。如涅槃說。以行分別故應立四。何者行別。修慈之時不得修餘。餘時亦爾。是為行別。以是別故建立四種(此五門竟)。 得果別者。如`[成實第十五智論第二十]`經中說。修慈極遠生遍淨。處遍淨是其第三禪天。修悲極遠生於空處。修喜極遠生於識處。修捨極遠生無所有。此義難解。若依毘曇喜無量心在初二禪。修之極遠得二禪報。餘三無量遍在四禪。修之齊得四禪之果。`[第十五]`成實大乘四無量心具依八禪。修之齊得八禪之報。如來何故說修慈心極生遍淨乃至修捨生無所有。`[雜心第七]`毘曇釋云。此非無量。是八禪定。世尊假作無量名說。何故假說。慈與物樂還得樂果。遍淨天中樂報最勝相順慈果。故說彼因為慈無量。悲拔物苦得無苦報。空處地中離色惱礙相順悲果。故說彼因為悲無量。喜心慶物得多喜報。識處地中捨外空緣。多識適意相順喜果。故說彼因為喜無量。捨心平等得寂靜報。無所有處捨緣多識。內心寂靜相順捨果。故佛說彼無所有因為捨無量。`[(理實…心)十二字〔-〕【甲】]`理實非是。成實釋云。四無量心理實具得八禪`[無〔-〕【校異-原】]`無之果。佛隱顯說。故言修慈生遍淨等。何義隱顯。慈多與樂。故佛偏說生於遍淨。以遍淨中樂增上故。悲多拔苦。故佛偏說生於空處。以空處中離色惱`[故〔-〕【甲】]`故。善多慶物。故佛偏說生於識處。以識處中緣無邊識多適意故。捨心寂靜故佛偏說生無所有。以無所有捨多緣故。此雖隱顯然其所說實是無量。`[智論第二十]`龍樹釋云。佛不思議隨應眾生故如是說。以慈無量多與物樂求遍淨易。悲多拔苦求空處易。喜多慶物求識處易。捨亡怨親求無所有易。佛隨易故如是偏說。又`[復論=論復【甲】]`復論言。慈願與樂多生遍淨。悲願除惱多生空處。喜願眾生一切法中心得自在多生識處。捨欲令人捨苦樂等多得生於無所有處。佛隨多故如是偏說。以斯果別故立四種(此六門竟)。 相資別者。四行相資相順難闕。故立四種。云何相資。先就慈悲明相資助。慈欲與樂無悲拔苦與樂不成。由悲拔苦與樂方`[3]熟=就【校異-甲】*`熟。故悲資慈。悲欲拔苦無慈與樂苦終不去。由慈與樂苦方可離。故慈資悲。次用慈悲共喜相資。慈欲與樂悲欲拔苦。無喜除嫉與拔不成。由善除嫉與拔方`[*3]`熟。故用喜心資成慈悲。喜欲慶物若無慈悲拔苦與樂即無所慶。由慈與樂悲拔物苦方隨慶喜。故用慈悲助成喜心。次以前三共捨相助。慈欲與樂悲欲拔苦喜欲慶物。若無捨心簡別怨親不能普利。由捨除礙方能齊與俱拔等慶。故用捨心資成前三。捨欲等利。若無前三與樂拔苦慶物隨喜知何所等。由前三故就之說等。故將前三資成捨行。又復前三是其有`[行〔-〕【甲】]`行。捨是空行。若無空捨有成愛見。故用捨心資成前三。若無有行空成`[涕=滯【校異-原】]`涕沒。故以前三資成空捨。以此四行相資相順。故須齊立。故`[第十四]`涅槃云。伴侶相對故分四矣。制立如是。 第三門中明其次第。次第有二。一據修難易以辨次第。二化益始終以論次第。難易如何。慈緣佛樂玄欲與人。貰益易為。故先修之。悲拔今苦。交益難作。故在慈後次修悲心。悲苦易生。愛樂難發。故在悲後次修喜心。此云何知。如人見其怨家受苦亦起悲心。故知悲易。覩觀得樂未必生喜。故`[知〔-〕【甲】]`知喜難。偏益易為。等利難作。故`[後=復【校異-甲】]`後修捨。又復前三`[其〔-〕【甲】]`其是有行。有行易生。故先修習。捨是空行。空行難發。故後為之。修入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化益。如`[菩薩品]`維摩說。謂以菩提起於慈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於喜心。以攝智慧行於捨心。此對一人化益始終以論次第。始緣佛樂玄欲與人。故先修慈。所益眾生交在苦中。理須救拔故次行悲。所化眾生依教受法。雖未得脫去脫不遙。故隨生喜。彼人依法修成智慧心即放捨。不須愛故。譬如父母養子長大心即放捨。此亦如是。 問曰:此捨捨益眾生。何成利他。釋有四義。一依`[智論第二]`龍樹釋。前三無量雖欲與樂拔苦慶物而未能得。故須修捨捨前三種所念眾生。自修善法攝大菩提饒益於彼。故名利他。二有眾生菩薩化之得少智慧未能究竟。菩薩捨之更修勝善攝大菩提究竟饒益。故名利他。三為究竟捨眾生故。慈懃與樂悲懃拔苦喜懃慶之。進策前三。故名利`[化=他【校異-原】]`化。四捨前所化更益餘人。故名利他。次第如是。 第四門中`[明其〔-〕【校異-原甲】]`明其三緣分別。言三緣者。一眾生緣。二是法緣。三是無緣。`[第五十]`地經論中名眾生念法念無念。緣念一矣。辨此三緣略有三別。一依`[第十四]`涅槃直就化益開分三種。於此門中緣諸眾生欲與其樂名眾生緣。緣諸眾生所須之物名為法緣。緣如來者名曰無緣。簡前二故。故彼經言。慈者多緣貧窮眾生。如來大師永離貧窮受第一樂。若緣眾生即不緣佛。法亦如是。是故緣佛名曰無緣。此明緣生欲與樂時不緣於佛。緣法欲與眾生之時亦不緣佛。前二緣中並不緣佛。簡別前二故曰無緣。非全不緣。既非不緣何義緣之。欲將佛樂與眾生。故若將佛樂欲與眾生便是法緣。何故言無。以佛是人非是法故。若佛是人即眾生緣。何義言無。為別所化諸眾生故。如慈既然。悲等亦爾。二依`[第五十]`地論前二化益。後一觀入開分三種。於此門中緣生與樂名眾生緣。緣化生法名曰法緣。觀諸法空說為無緣。慈行如是。悲等亦然。三依涅槃地持論等初一化益。後二觀入離分三種。於此門中四義分別。一辨其相。二`[約=物【甲】]`約人分定。三論通別。四明大小有具不具。言辨相者。緣諸眾生欲與其樂。如緣父母妻子眷屬名眾生緣。緣諸眾生但是五陰生滅法數無我無人名為法緣。 問曰:法緣不見我人眾生等相。云何行慈。釋有兩義。一由見無我。念諸眾生妄為我人之所`[纏=繫【校異-原】]`纏縛深可哀愍。所以生慈。二念為生說如斯法。是`[即〔-〕【校異-原甲】]`即真利樂。故名行慈。觀五陰空名曰無緣。 問曰:無緣云何行慈。還有兩義。一由見法空。念諸眾生妄為`[虛=靈【校異-甲】]`虛法之所纏縛。所以生慈。二念為生說如斯法。故名行慈故`[觀眾生品]`維摩言。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之法。是即名為真實慈也。第一義樂利眾生故。 問曰:彼此皆無我人。誰起自念為眾生說。釋言。經說幻化不真。所以名無。不無幻人。故`[弟子品]`經說言。譬如幻士為幻人說。當建是意而為說法。故得自念為其說也。如慈既然。悲等同然(此一門竟)。 次約人分定。如地持說。眾生緣者。與外道共。外道亦依世俗淨禪修四無量。彼緣眾生欲與其樂。故眾生緣與彼共也。法緣無量與二乘共。二乘亦見五陰法數無我人故。無緣無量不與聲聞辟支佛共。二乘不能見法性相畢竟空故(此二門竟)。 次就慈等辨其通局。通而論之四無量中皆有三緣。緣諸眾生與樂拔苦。慶喜等益是眾生緣。但緣五陰而行四等是其法緣。知無陰法而行四等是其無緣。隨義分別前三無量是其有行。唯眾生緣故。後一空行。唯有法緣及與無緣。如此說者前三種中法緣無緣通攝為捨。捨有相故。捨中生緣攝屬前三。與樂中等攝屬慈門。拔苦中等`[攝〔-〕【甲】]`攝屬悲門。慶物中等攝屬喜門。其猶六度。通即六中並含空有。別即前五唯是有行。後一空行。無量似此(此三門竟)。 次明大小有具不具。無量有二。一小。二大。六識七識分別緣修名之為小。第八識中無量等益名之為大。以分別心緣別彼此不能自然等益一切。故名為小。真心平等無簡彼此。自然等益故稱為大。大小相對義別有三。一簡凡異聖。小無量心凡夫所修唯眾生緣。大無量者賢聖所習破離人相及法相。故唯有法緣及與無緣。二簡小異大。凡夫二乘同名為小。菩薩及佛說之為大。小無量心小人所修唯有生緣及與法緣。大無量心大人所習唯有無緣。以佛菩薩見法空故。三就實通論。大小`[就=無【校異-原甲】]`就量並具`[三=三就【甲】]`三緣。小無量中分別之心緣諸眾生欲為利益是眾生緣。觀察眾生但是五陰是其法緣。觀陰空寂名為無緣。此之無緣望前是大。對後真行猶名為小。故`[第三十一]`大智論十八空觀名小慧門。真證般若名大慧門。此亦同爾。大無量中無心分別。而能普益一切眾生名眾生緣。故`[第十四]`涅槃中慈益眾生而言。我時實不往彼。慈善根力令諸眾生見如是事。此即是其大無量中眾生緣也。雖益眾生而無愛見。故涅槃云。譬如母`[中=牛【校異-甲】]`中行求水草。以愛念故若足不足忽然還歸。諸佛世尊不如是也。又佛菩薩取捨心亡而能遍照一切法界名為法緣。神知`[交=永【校異-原甲】]`交絕而能常照一切法如名為無緣。三緣如是。 第五門中義別有二。一體用分別。二主伴分別。言體用者。初一慈行是其德體。後三德用。如維摩說。慈是體故一慈門中統含法界一切行德。故彼`[觀眾生品]`經言。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乃至修行六度慈等。良以真實如來藏中恒沙佛法同一體性互相成故。依之成德。德`[只=亦【校異-原】]`只如是。一一之中皆備一切。是以慈中得具法界一切行德。後三用故隨人化益。故彼`[觀眾生品]`經言。何謂為悲。菩薩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何謂為喜。有所饒益歡喜無悔。何謂為捨。`[有所=所作【甲】]`有所福祐無所悕望。此等皆是對人用也。一相如是。理實四行齊得為體並得為用。互相依故(此一門竟)。 次論主伴。如`[大論第二十]`龍樹言。慈`[為〔-〕【甲】]`為如王。餘三隨從如民隨王。慈心正是與樂之意。故說為主。無悲拔苦與樂不成故。悲隨慈無喜除嫉。與樂不勝故喜隨慈。無捨除礙。與樂不等故捨隨慈。蓋乃`[只=且【校異-原】,但【校異-甲】]`只據一門為論。理實四行皆得為`[主=王【校異-原】]`主齊得為伴。互相隨故。 第六明其修`[得=德【甲】]`得之相。於中先就眾生緣說。次就法緣。後就無緣。眾生緣慈得有二種。一離欲得。二是修得。離欲得者。眾生本`[來=末【甲】]`來曾依諸禪修得無量。後還退失起下煩惱。後修禪定。離下欲時本所失者今還得之名離欲得。離欲雖得而不現前。要假方便。譬如有人財在他方。雖`[19]復=後【甲】*`復屬己不得現用要須方便。方便如何。先以觀心分別眾生以為七品。親中分三。上中下別。怨中亦爾。通前為六。中人為一。合為七矣。良以中人無多階異故合為一。`[第八十二]`毘婆娑論及`[第十四北本第十四]`涅槃經同為此判。人言分境以為九品當應謬`[(耳彼…等)二十一字〔-〕【甲】]`耳。彼涅槃等就怨親中分定所化。地持論中就苦樂等分定所化。彼苦樂等猶怨親中。損己名苦猶是其怨。益己名樂猶是其親。不損不益名不苦樂猶是中人。境別既然。次對起修。依如`[四無量定品]`成實修慈悲喜。始緣上親終緣上怨。上親易益上怨之所難與利故。彼宗所說慈悲及喜究竟成時即名為捨。先別修習相狀如何。如修慈心品別有七。其第一品先緣上親欲與上樂。次緣中親欲與中樂。後緣下親欲與下樂。其第二品是緣中親齊同上親等與上樂。次緣下親欲與中樂。後緣中人欲與下樂。如是次第乃至第七。緣彼上怨齊同上親等與上樂。以心難調七品修習方能齊益。七中前六修慈方便。第七一品慈行成就。前六方便直名為慈。第七一品亦慈亦捨。與樂`[名〔-〕【甲】]`名慈。平等名捨。以慈對捨修之既然。悲喜對捨修之亦爾。唯有拔苦慶物為異。若依毘曇毘婆娑等修慈悲喜與成實同。然彼宗中至第七品唯名慈悲喜行成就。不名為捨。以此親想非是中容亡懷心故。以第七品非是捨故。別須修習。`[彼=修【校異-原】]`彼法云何。於中亦有七品差別。其第一品先緣中人而修捨心。中品人所先無憎愛易`[行=得【甲】,行【校異-甲】]`行捨故。其第二品緣下品怨齊同中人。其第三品緣中品怨亦同中人。其第四品緣上品怨亦同中人。其第五品緣下品親齊同中人。乃至第七緣上品親齊同中人。此七品中前六方便。後一捨成。良以最後上親處成故說捨心為無貪性。 問曰:何故先捨三怨却捨三親。怨相易除親難捨故。 問曰:慈等愛憐眾生能為利益可須修習。捨心亡懷不能深益。何用修乎。釋言。無捨彼慈悲喜雖復等益多先益親。後方及怨。為除是患故須修捨。又若無捨慈悲及喜益親心易。利怨心難。故須修捨。又若無捨彼慈悲喜便成愛見。故須修捨毘曇如是。大乘法中多同毘曇。故地持中慈悲喜外別修捨心眾生緣行修得如是。次辨法緣。隨義淺深略有七重。一觀眾生體是五陰事相之法無我無人。二觀眾生體是五陰生滅法故無我無人。三觀眾生體是五陰因緣假法如土`[4]禾=木【甲】*`禾城。但假因緣無我無人。四觀眾生體是五陰妄相之法如揵闥婆城。誑相似有無我無人。五觀眾生妄想有法如夢所見無我無人。六觀眾生體是真實集用五陰。如夜所見皆報心作如波水作。亦如有人見繩為蛇蛇是繩作。五陰如是無我無人。七觀眾生體是真實如來藏性緣起法界無我無人。如是觀察名修法緣。次辨無緣。於中有四。一觀五陰假有性無如土`[*4]`禾城緣假無性。二觀五陰妄相本無如揵闥波城遠觀似有近觀本無。非直無性亦無城相。三觀五陰情有理無如夢所見。但出妄心心外無法。四觀五陰真法所集。窮其本性體是真如。古今常湛不起不滅。如是觀察名修無緣。修得如是。 第七門中就處分別。於中有四。一所依處。二所緣處。三修起處。四成就處。所依處者。四無量心依禪定起。論說不同。毘婆娑中有一論師說。四無量唯依四禪中間禪起。餘皆不依。`[*19-1]復=後【甲】*`復有論師說。四無量依於四禪未來中間六地禪起。非四無色。就所依中初禪二禪無悲無量。悲與喜違。彼處有喜。是故無悲。未來中間三禪四禪無喜無量。彼處地法無喜受故。慈捨二行六地俱起。此前兩家`[第七]`雜心論中舉束對破。雜心所立亦說無量依六地禪。慈喜及捨與前所列第二家同。悲行有異。彼說悲行念眾生心。喜者是其慶眾生心。兩不相返故。初二禪亦得起悲。何故不說依無色定。彼宗無量緣欲界生。無色不緣下有漏故。是以不依。成實法中四無量心具依八禪。故彼論言。是無量心三界皆有。 問曰:喜心在初二禪。三禪已上云何得有。成實釋言。我不說喜是喜根性。但為利生心。`[得〔-〕【校異-原】]`得清不濁說名為喜。故上有之。 問曰:云何知依四空亦起無量。成`[釋=實【校異-原】]`釋言。`[智論第二十]`經說修悲生於空處。喜生識處。修捨生於無所有處。明知通依。 問曰:經中不說無量生於非想。非想應無。釋言。彼有微故不說。大乘所論凡夫二乘及小菩薩所修無量與毘曇同。佛大菩薩四無量心具依八禪。 問曰:地論說慈心等欲色界中受正習果。非無色界。云何說言諸佛菩薩具依八禪。釋言。彼依世間相說。所以無過。云何得知。如無色定如經中說。修習悲心生於空處。乃至修捨生無所有。不說餘人。成實取此。非阿毘曇道理不應。所依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緣處。無量緣於眾生而起。依如毘曇四無量心唯依欲界眾生而起。非上二界。以欲界中有苦須釋故偏緣之。上界無苦所以不說。成實法中通緣三界。故彼論言。有論師說。無量但緣欲界眾生。是事云何。答曰。何為不緣餘者。佛說慈心普覆一切。豈獨欲界。又色無色諸眾生等亦有退沒墮惡道等。何為不緣。然成實中雖說無量通緣三界止一三千不論十方。諸佛菩薩無量寬廣盡眾生界。悉皆普緣(此二門竟)。 次明起處。隨身修起名為起處。依如毘曇身在欲界起四無量。非上二界。何故如是。`[第七]`雜心釋言。慈治瞋恚。悲止害覺。喜除嫉妬。捨除貪恚。此皆欲界煩惱對治故欲界起。又慈欲與苦眾生樂。餘三隨助。欲界有苦故欲界起。上界無苦是以不生。就欲界中三天下人能起無量。餘皆不修。何故偏在三天下修非欝單越。由說起故。何故唯人非餘四趣。人多方便故能修起。天多著樂不肯修習。三塗難處不能修起。故非餘趣。成實三界皆得修起。彼問`[曰=言【校異-原】]`曰。有論師說。欲界現入。是事云何。答曰。不然。一切生處皆能現入。彼復問言。若在上界亦得修起。即上界死還上界生。報應無盡。釋言。上界雖得修起亦有退失。故還生下。大乘亦說。三界俱起。菩薩所在常修習故(此三門竟)。 次辨成處。隨身不失名為成處。依如毘曇四無量心性是有漏。在下成上。生上失下。以是義故依於初禪未來中間所修無量但未退失。大梵已還隨身何處皆得成就。生上界失。依二禪者二禪已還一切處成。乃至依於四禪起者四禪已還一切處成。生上即失。成實法中有漏生上不失於下。上得寄起下地法故。以是義故依一切禪所修無量但未退失。於三界中隨身何處皆得成就。故彼成實無量品云。於一切處有一切矣。大乘亦爾。菩薩所修隨身何處常成就故。 第八門中明無量心大小不同。略有十二。一心體不同。小無量心六識七識以之為體。大無量心真識為體。二心法不同。小無量中慈之與悲是無瞋性。喜是受性。`[捨=捨無【校異-甲】]`捨貪性。大無量心是智慧性。故`[第六]`雜心云。大悲是慧。一切無量皆大悲攝故。餘三種亦是慧性。以慧證入法界門中化益法門說為慈等。故名為慧。隨用義分與小相似。三漏無漏別。小無量心一向有漏妄為體故。大無量心一向無漏。真為體故。四常無常別。小無量心一向無常。妄為體故。大者是常。真為體故。五心緣不同。小無量心攀緣分別。大無量心心如虛空。無一分別而能普益一切眾生。六行緣不同。如`[第十四梵行品]`涅槃說。無量有四。一緣而非自在。普緣一切名之為緣。不能自在與其利樂名非自在。二自在而非緣。如緣父母妻子眷屬與樂無礙名為自在。所益不廣稱曰非緣。三者非緣亦非自在。如聲聞等緣小境界。故名非緣。不能與樂名不自在。若緣小境即非無量。何故經言有無量心而非緣乎。釋言。此是無量中分亦名無量。如一比丘僧中分故亦名為僧。四亦緣亦自在。普緣一切名之為緣。與益無礙稱曰自在。四中前三是小無量。後一是大。七依法不同。小無量心依世法成。大無量心依真諦成。故`[第十四]`涅槃云。捨世諦慈得第一義慈。第一義慈即是佛性。故涅槃云。慈即佛性菩提涅槃常樂淨等。八成德不同。小無量心一行一緣。大無量心德體圓通。一一門中曠備法界一切行德。如`[觀眾生品]`維摩說。九起行不同。小無量心出生小善。大無量心能生一切功德善根。故涅槃中說。慈能生一切諸行。地持亦爾。十功能不同。如`[第七]`雜心說。小無量心能緣不能度。大無量心能緣能度。又小無量能度小苦小惡眾生。大無量心能度大苦大惡眾生。十一位分不同。小無量心位在世間。大無量心位在出世。所謂無量初地已上。故`[第十四]`涅槃云。因世無量得出世無量。是故出世名大無量。十二在人不同。如`[第七]`雜心說。小無量心與二乘共。大無量心不與聲聞辟支佛共。四無量心辨之麁爾。 ## 38四無礙義 七門分別(釋名一 辨相二 隨義具論三 相對辨四 大小有無五 大小不同六 對力無畏彰別本末七) 第一釋名。四無礙者起說智也。說智不同。一門說四。四名是何。一法無礙。二義無礙。三辭無礙。四樂說無礙。所言法者。汎釋有二。一軌則名法。二自體名法。知法無滯名法無礙。義無礙者。汎`[釋〔-〕【甲】]`釋有四。一所以名義。二義用名義。三義利名義。四德義名義。知義無滯名義無礙。辨法之言目之為辭。於辭自在名辭無礙。語稱物情名為樂說。於樂自在名樂說無礙。此四經中亦名四辨。若別分之無礙是智。辨是口業。智於諸法知無滯礙。故名無礙。言辭辨了故稱為辨。通即心口俱名無礙。齊稱為辨。智於諸法知無滯礙。故名無礙。知法辨了故復名辨。口於諸法說無障礙名為無礙。言辭辨了故復稱辨。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此四種中隨相別分前二是智。後二是說。智中窮本唯一知法。就智法中`[上=知法【校異-原甲】]`上窮深故別分義。說中窮本其唯一辭。辭中善巧故復分樂。通而論之四俱是智。智之所`[照=謂【校異-甲】]`照四俱是法。依智起言四俱是說。故`[第十一]`地經言。四無礙智起言辭說。今先就法辨其四種。餘類可知。辨法不同略有四門。一教法為法。二諦為義。依此法義隨方言音辨宣之儀用之為辭。辭中差別能應物情名為樂說。二世諦為法。真諦為義。於世諦中色等諸法各有自體。故名為法。又復世諦顯真之軌亦名為法。真諦之理有深所以。故號為義。一切教法名之為辭。隨方言音辨宣之儀名為樂說。三真諦為法。世諦為義。真諦是其諸法自體故名為法。世諦是其顯真所以。故說為義。又復義用亦名為義。辭樂如上。四歷法分別一一法中皆具四種。如`[論第十一]`地經說。如一色中總相論色名之為法。色中差別目之為義。隨方說儀稱之為辭。辭中差別即名樂說。如是一切。上來所辨通皆是法。依法正知。悉皆是智。依此起言。四俱是說。辨相麁爾(此二門竟)。 次隨門別具義論之。法無礙中具有五種。一知教法名法無礙。故`[論第十一]`地經中知修多羅名法無礙。如是一切。二知世諦名法無礙。故地經中知色等法名法無礙。三知第一義名法無礙。故`[論第十一]`地經中知法無性名法無礙。如是一切。四知因行名法無礙。故地經中知菩薩行名法無礙。五知果`[德=位【校異-原】]`德名法無礙。故地經中知佛法身名法無礙。如是一切。義無礙中具亦有五。一知教中解釋所以名義無礙。故地經中知解釋相名義無礙。二知世諦名義無礙。故地經中知法生滅名義無礙。三知第一義名義無礙。故地經中知如實境名義無礙。四知因行名義無礙。故地經中善知十地義差別相名義無礙。五知果德名義無礙。故地經中知佛色身時事相等名義無礙。辭無礙中具義有五。一知名無盡起說自在名辭無礙。云何無盡。如`[華嚴經第五]`華嚴經名號品說。四諦名字一世界中有四十億那由他別。一切世界差別例然。如來名字一世界中有百億萬。一切世界差別類爾。以此類餘諸法名字齊應無盡。二得解知一切眾生語言三昧。隨以何言起說自在名辭無礙。三得無礙法䗍聲相起說自在名辭無礙。四得聞持持一切教起說自在名辭無礙。五得義持持一切義起說自在名辭無礙。樂說無礙差別有五。一知義不同稱情樂說。二知教不同稱情樂說。三知諸法名字不同稱情樂說。四知方言不同稱情樂說。五以無礙法䗍圓音稱情樂說。具義如是(此三門竟)。 次就諸法相對辨異。法義相對略有十四。一就能詮所詮分異。知一切教名法無礙。知諸法義名義無礙。故`[第六]`地持云。於法章句修慧不謬名法無礙。法相不謬名義無礙。二就能說所說分異。如`[第十一]`地經說。知力無畏不共佛法大悲智行轉法輪德名法無礙。知所說法名義無礙。三就教中總別分異。如地經說。總知如來所轉法輪名法無礙。知佛所說八萬四千音聲差別名義無礙。四就教中本末分異。如`[第十一]`地經說。知修多羅名法無礙。知解釋相名義無礙。五就二諦觀入分異。如`[第十一]`地經說。知世諦中色等諸法名法無礙。知真諦中如實智境名義無礙。六就二諦淺深分異。亦得名為體用分異。真諦名體。世諦名用。如地經說。知法無性名法無礙。知法生滅名義無礙。七就諸法總別分異。如地經說。總知一切諸法自相名法無礙。知法差別名義無礙。八就諸法約時分異。如地經說。知現在法名法無礙。知過未法名義無礙。以過未法顯今所以。故說為義。九就諸法別智分異。如地經說。法智知法名法無礙。比智知法名義無礙。十就諸乘權實分異。如地經說。知實一乘名法無礙。知權說三名義無礙。涅槃經中知三乘別名法無礙。知實一乘名義無礙。十一通就諸乘淺深分異。知三乘人第一義智名法無礙。知三乘人世諦之智名義無礙。故地經說。知第一義無我慢相名法無礙。知世諦中無我慢相名義無礙。三乘`[上=其【校異-甲】]`上人證理之慧名第一義無我慢相。知陰界等名世諦中無我慢相。十二偏就大乘因中實相分異。知諸地實名法無礙。知諸地相名義無礙。故地經說。知菩薩行名法無礙。知說十地義差別相名義無礙。十三偏就大乘果中體德分異。知涅槃體名法無礙。知佛法身解脫般若三德差別名義無礙。故涅槃云。法者所謂大般涅槃。義謂法身解脫般若。十四偏就大乘果中體用分異。如地經說。知佛法身名法無礙。知佛色身時事相等名義無礙。法義相對實有無量。且論斯耳。就辭樂相對分異略有七種。一同體義分。以言顯理名之為辭。辭中差別隨人所好即名樂說。地經論中多依此門。二總別分異。總說名辭。別說名樂。故地經言。次第不斷名為樂說。三多`[一〔-〕【甲】]`一分異。一名顯法名之為辭。多名顯法隨人異樂名為樂說。故地經言。於假名法以假名說。名之為辭。不壞前名異假名說名為樂說。四麁妙分異。於惡眾生麁言呵識唯得名辭。妙言說法令人愛好方名樂說。五所隨分異。如地經說。隨音異說名之為辭。隨心異說名為樂說。六自他分異。諸佛菩薩隨自意語名之為辭。隨他意語說之為樂。是二種語如`[南本第三十二]`涅槃說。七約法分異亦得名為約智分異。如地經說。依於世諦正見說法名之為辭。依第一義不倒說法名為樂說。此據教授觀入時語。亦得宣說真諦名辭說世稱樂。辭樂之異理亦無量。且說斯耳(此四門竟)。 次明大小有無之義。通而論之大小皆有。小乘法中唯是利根阿羅漢得。餘者皆無。大乘法中種性已上一切皆具。若復通論十信菩薩亦分得之。隱顯別論大有小無。故`[第十五梵行品]`涅槃云。聲聞緣覺無四無礙。 問曰:`[第十五]`經說。摩訶𤘽絺羅四無礙第一。今云何言小乘中無。釋有兩義。一多少分別。小乘所得少故名無。如河少水名為無水。此亦如是。故`[第十五]`經說言。聲聞之人或有得一。或復得二。若具得者無有是處。以不具故宣說其無。大具得故說有無礙。二取捨分別。小乘之人於法取著。不能自然等照諸法。故無無礙。諸佛菩薩心無取著。自然等照一切諸法。故有無礙。故涅槃云。有取著者即無無礙。無取著乃有無礙。 問曰:就通宣說大小齊得應好。何須就別言小不得。釋言。為顯四無礙智是上功德。小乘人中得之者尠。設有`[得〔-〕【甲】]`得者不具不勝。是故就別道其`[不〔-〕【甲】]`不得。 問曰:無礙就別唯大不在小者戒定慧等亦如是不。釋言。齊類理亦無傷。但戒定等是通行門。凡聖大小咸皆得之。四無礙智是上行門。上人方有。是故設通唯通小乘利根羅漢。彰勝隱劣唯在大乘。 問曰:無礙是上功德得通聲聞。力無畏等何不如是。釋言。力等是上上門故小乘人一向不得。然德階降相非一准。或有功德。唯佛有`[之〔-〕【甲】]`之。如`[第三]`地持說。謂斷諸習及佛一切種妙智等。或有功德。佛菩薩有。餘者皆無。謂首楞嚴定及不思議解脫門等。或有功德。唯佛菩薩利羅漢有。餘人皆無。謂四無礙.無諍.願智.邊際智等。或有功德。唯佛菩薩聲聞緣覺四人有之。謂三明等。或有功德。唯佛菩薩聲聞緣覺那含人有。謂滅盡定。或有功德。唯是三乘`[賢=堅【甲】]`賢聖有之。謂三無漏根。或有功德。凡聖皆行。謂戒定等。德門不同非可一類。不`[得=德【甲】]`得相並(此五門竟)。 次明大小不同之義。不同有六。一體性不同。二依地不同。三緣境不同。四緣心不同。五開化不同。六起說不同。體不同者。小乘無礙十智為體。言十智者。謂四諦智.法智.比智.盡智.無生智.等智及他心智。如`[智論第二十]`龍樹說。辭法無礙唯等智性。以緣名故。樂說無礙具九智性。除一滅智。滅智緣無不緣眾生根欲性等隨樂說故。義無礙者。具十智性。十智所緣皆是義故。大乘法中莫不皆是一如實智。何者如實。如`[第三]`地持釋。謂清淨智一切智無礙智是如實智。何者是其依地不同。地謂九地。欲界八禪是其九也。如`[第二十五]`龍樹說。小乘法中義及樂說在於九地。九地所知皆是義故。義無礙智在於九地。依九地心緣諸眾生根欲性等為他說故。樂說無礙亦在九地。 問曰:若言依四空定得緣眾生根欲性等起樂說者。依彼得起他心通不。釋言。不得。`[雜心定品]`論說五通在於四禪不在餘定。故依四空雖緣眾生根欲性等起於樂說不能明見。故無他心通。法辭無礙緣名起故唯在欲界及初禪地。雜心所說在於欲界及四禪地。大乘法中諸佛菩薩起用自在。四無礙慧齊依九地。何者是其緣境不同。聲聞之人但緣小乘十二部經名法無礙。緣陰界入四真諦等名義無礙。雖知陰等總相麁知不能深細。說小乘法名辭無礙。說小乘法應小乘心名樂說無礙。諸佛菩薩知一切法名法無礙。知一切義名義無礙。說一切法名辭無礙。說一切法應一切心名樂說無礙。此等如前第三門中具廣分別。何者是其緣心不同。聲聞之人於法義等分別攀緣名為無礙。諸佛菩薩`[深=除【甲】]`深證實性捨離妄想。無念無緣而能普照一切法界名為無礙。何者是其開化不同。如`[第十一]`地經說。菩薩或以一音說法。令眾生解即得解了。言一音者。或隨方言。或隨法別。以論一也。或種種音說令一切大眾生解`[即=即德【考偽-原】]`即解了。言種種者。或隨方言。或隨法異。`[彰=障【校異-甲】]`彰種種也。或放光說令生解了即得解了。或以一切風鈴樹等宣說法音。令人解了即得解了。何者是其起說不同。不同有六。一音聲不同。諸佛菩薩有法䗍聲無心分別。自然普應諸眾生心而為說法。聲聞不能。二方言不同。諸佛菩薩得解眾語言三昧。能隨一切差別為說。聲聞不能三名字不同。諸佛菩薩知名無盡一一法中無量名說。聲聞不能。四現說不同。諸佛菩薩或以口言而現說法。或於自身諸毛孔中而現說法。或但放光而現說法。或依一切風鈴樹等而現說法。聲聞不能。五所說不同。如`[第十一]`地經說。十方一一微塵之中。各有無量不可說界塵數法門。諸佛菩薩能具宣說。聲聞不能。六廣狹不同。諸佛菩薩身充法界一時`[等說=說等【校異-甲】]`等`[說〔-〕【校異-原】]`說。聞聲不能。此六合為起說不同。大小不同差別如是(此六門竟)。 次以無礙對力無畏彰其本末次第之義。德實同體無有前後。隨相起用非無本末次第之義。本末有二。一十力為本。依十力故起四無礙為眾說法。依力無畏破諸外道說四無畏。依十力故起一切智漏盡無畏。依四無礙能說法故起後二種。能說`[彰=障【甲】]`彰道及盡苦無畏。二十力為本。依十力故起四無畏。以有力故於他不`[怯=法【甲】]`怯。依四無畏起四無礙。以不畏故能為他說。故`[智論第二十五]`龍樹言。依十力故說四無所畏。以四無畏莊嚴十力。依四無畏說四無礙。以四無礙莊嚴無畏。四無礙義略辨麁爾。 ## 39菩薩四無畏義 菩薩無畏如`[第二十五]`大智論說。化心不怯名為無畏。無畏不同。一門說四。四名是何。一總持不忘說法無畏。二盡知法藥。及知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三善能問答說法無畏。四能斷物疑說法無畏。言總持者。略有二種。一者聞持能持教法。二者義持能持眾義。以此二種不妄名義。故無所畏。言知法藥及根性者。藥有二種。一世間法。二出世法。世`[法=聞【校異-原甲】]`法有三。一欲界法。二色界法。三無色界法。出世亦三。一聲聞乘法。二緣覺乘法。三大乘法。所知根性准法可知。於此具了故無所畏。能問答者。一切異見皆能摧破。一切正法悉能[言*恣]請。名為能問。無量眾生一時問難。一一眾生為無量問。菩薩一時悉能酬對名為能答。以有此能故得無畏。能斷疑者。善`[解說義=解脫【甲】]`解說義巧開物心名能斷疑。以有此能故得無畏。四中初一依陀羅尼說法無畏。後三依智說法無畏。菩薩無畏辨之略爾。 ## 40四攝義 五門分別(釋名一 辨體二 約對六度共相收攝三 就位分別四 次第五) 第一釋名。言四攝者。化他行也。化行不同。一門說四。四名是何。一布施攝。二愛語攝。三利行攝。四同利攝。言`[地持第三]`布施者。以己財事分布與他名之為布。輟己惠人目之為施。因其布施緣物從道名布施攝。 問曰:此與檀度何別。釋言。體一隨心分異。異相如何。直爾與財說為檀度。因施授道名布施攝。此地持中名隨攝方便。彼說愛語以為正攝。布施順彼故名隨攝。愛語攝者。美辭可翫令他愛樂名為愛語。因其愛言緣物從道名愛語攝。此地持中名攝方便。以此愛語正授善法名攝方便。利行攝者。`[地持第三]`經中亦名利益攝也。勸物起修名為利行。以道潤彼故云利益。因利緣物名利行攝。此地持中名度方便。勸修可行度離生死故名為度。同利攝者。名字不定。或名同事。或云同行。或稱同利。通釋是一。於中別分同事最下。菩薩為化先同眾生苦樂等事名為同事。同行為次。菩薩為化亦與眾生同修諸善名為同行。同利最上。化物成德`[來=示【甲】]`來同菩薩名為同利。因同緣物名同利攝。此地持中名隨順方便。巧隨眾生聞修所行故名隨順。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體相。此四窮本莫不皆用巧慧為體。隨別論之非無差`[參=異異【校異-原甲】]`參相。如何。布施攝中差別有四。一者財施。二者法施。三無畏施。四報恩施。菩薩思願與無貪俱起身口業。捨所施物濟慧貧乏名為財施。以法授與名為法施。濟拔厄難名無畏施。菩薩先曾受他恩慧。今還以其財法無畏酬報彼恩名報恩施。用此四種為布施攝。愛語攝中論其語體離口四過。與眾生語是愛語體。故地持云。可喜`[13]語〔-〕【甲】*`語真實`[*13]`語如法`[*13]`語義饒益`[*13]`語與眾生語是愛語性。言可喜者。不惡口也。言真實者。不妄語也。言如法者。不倚語也。義饒益者。不兩舌也。以此對人說法授益名與眾生語。若就所說要唯二種。如地持說。一隨世間語。所謂慰問呪願讚嘆。二正說法語。謂說一切德相應法。以此二種為愛語體。 問曰:愛語所說之法與布施中法施何別。釋言。相同隨心分異。為令眾生受法從道說為法施。為使眾生樂其法言而受化者判為愛語。利行攝中就行有二。一離惡攝。二集善攝。隨人有四。如地持說。一無德善人方便隨順。二有德善人稱揚讚嘆。三易調惡人呵責折伏令其改悔。四難調惡人神力降伏令其捨惡。此四人中對前二人集善攝取。對後二人離惡攝取。用此諸行為利行體。 問曰:愛語說法授人利行亦爾。有何差別。釋言。直爾說法授與是愛語攝。依所說法勸之起修名利行攝。同利`[攝中道義=隨中道攝【甲】]`攝中道義別分同事有二。一苦事同。二樂事同。此二具廣如`[第五]`地持論。同行有二。一集善行同。二離惡行同。同利有二一自分德同。二勝進行同。故地持言。此義此善若等若勝。授與眾生悉與己同是名同利。用此諸行為同利體。 問曰:利行勸人起行。同行之中亦勸起行。有何差別。釋言。直爾勸他起修名利行攝。自作勸他名為同行。體相如是(此二門竟)。 次對六度共相收攝。經論不同。`[第二]`地持論中就`[地持第三]`初檀度說布施攝。就中`[地持第四]`四種說同利攝。以己所行勸他修故。`[地持第五]`般若之中具足四攝。以慧方便起諸行故。依阿差未經布施攝中具一切諸度無極。以布施中具有財法無畏施故。財施攝檀。無畏施中攝戒攝忍。以此不害不惱他故。法施攝餘精進禪慧。布施攝中具此三義。故攝諸度。愛語攝中攝戒攝忍。良以愛語離口四過戒分所收。故攝戒度。以愛語故不毀不罵。故攝忍度。利行攝中攝精進度。以彼利行懃化眾生故攝精進。同利攝中攝禪攝慧。所成定慧與人同故。又更別分布施攝檀。如地持說。餘三如向阿差末`[5]經〔-〕【校異-原甲】*`經說(此三門竟)。 次就位論。理實四攝遍通諸位。隨義且分非無差異。異相如何。經`[*5-1]經〔-〕【校異-原甲】*`經`[說〔-〕【考偽-原】]`說不同。如地經中。菩薩初地布施愛語二攝增上。第二地中愛語增上。第三地中利行增上。第四地中同利增上。五地已上四攝齊等。何故初地布施愛語二攝增上。釋言。初地檀行利他。彼能財施故施增上。彼修法施故愛語增上。何故二地愛語增上。彼`[地=地持【校異-甲】]`地持戒離口四過。是愛語攝故。二地中愛語增上。`[何故〔-〕【校異-原甲】]`何故三地利行增上。彼於眾生修習十種救度之行。故三地中利行增上。何故四地同利增上。彼四地中不捨眾生修行道品。故四地中同利增上。依阿差`[末=未【校異-甲】]`末經布施在放初地之中。愛語在於二地已上。利行在於八地已去。同利在於第十地中。故彼經言。布施攝者。名初發心。愛語攝者名已修行。利行攝者名不退轉。同利攝者名一生補處。初地之中菩`[提=薩【校異-甲】]`提心起名初發心。彼地檀勝故。布施攝在彼地中。二地已上所起修道名已修行。初修持戒離口四過說為愛語。故愛語攝在彼地中。八地已上法流水中趣佛無間名不退轉。第八地中淨土化生。第九地中辨才益物說為利行。故利行攝在彼地中。第十地中去財不遙名一生補處。彼地所得上同如來名為同利。又十地中與一切生同善根藏亦名同利。故同利攝在彼地中。位別如是(此四門竟)。 次明因起次第之義。德實同時。隨人別化亦無次第。今且約就修入起用化益一人以論次第。於中略以三門分別。一修入次第。施除外慳。其行易為故先行施。愛語攝者離口四過。戒分所攝行故。次難作故布施後明修愛語。利行攝者。是集善行離惡易成集善難就。故愛語後明修利行。因前利行成就功德與他上地諸菩薩同。故利行後明其同利。故`[第五]`地持云。有菩薩同利。如是同利不`[示=德【甲】]`示他。己所成德與他上地諸菩薩同。名有同利。不須顯示己德化彼名不示他。二起用次第。先明同事。菩薩尊高眾生卑下。彼我殊淳無由攝化。菩薩為化迀德從彼現與彼同。名為同事。故`[先=光【校異-甲】]`先明之。故`[第五]`地持言。有菩薩不同利示同利。菩薩實德不與彼同名不同利。現化同彼名示同利。於此`[地持第三]`門中先後不定。何故如是。所化之人有貧有惡。若對貧人先行布施濟其貧苦。次行愛語授之以法。後明利行勸物起修。若對惡人先行愛語`[化=他【校異-原】]`化令捨惡。次行布施隨順資養。後以利行勸令起修。地持論中多從後義以論次第。三攝益次第。此就一人以論攝受益。其中次第與初門同。先以布施攝取其身。次以愛語攝取其心令生信解。次以利行化之起行。因其利行化彼成德與菩薩同。故次第四明其同利。故`[第五]`地持言。有菩薩同利示同利。菩薩為他先與彼人同修所行名有同利。彼所化者。同修成德示同菩薩名示同利。四攝之義辨之麁爾。 大乘義章卷第十一 大乘義章卷第十二☗s12 遠法師撰 淨法聚因法中。此卷有三十一門(五願義 五戒義 五品十善義 五停心義 五聖支定義 五聖智三昧義 五智義 五忍義 五種菩提義 五種方便義 五種善法義 五行義 五生義 五無量義 五德舉罪義 五種教誡義 六波羅蜜義 六念義 六種決定義 六妙行義 六種善法義 六和敬義 六修定義 六三昧義 六攝義 七善律儀義 七淨義 七財義 七種大乘義 七地義 七戒齊義)。 ## 41五願義 五願之義出`[第六菩提品]`地持論。求義名願。願別不同。一門說五。五名是何。一發心願。二者生願。三境界願。四平等願。五者大願。五中初一是自利願後四利他。發心願者。菩薩自為發菩提心求大菩提名發心願。後利他中言生願者。求利他身。為眾生故願未來世隨善趣生以道益物。名為生願。 問曰:何故不願惡趣。釋言。願心有其二種。一為拔苦願生惡道。二為授善願生善趣。善趣眾生堪受道故。境界願者。求利他智。願未來世成就五種無量之智。正知五種無量境界名境界願。五無量者。一眾生境無量。二世界無量。三法界無量。四調伏界無量。五調伏界方便界無量。此義如後五無量中`[具=其【校異-甲】]`具廣分別。平等願者。求利他行。願未來世一切菩薩四攝之行平等成就名平等願。言大願者。正求利他。願未來世於眾生以四攝法平等饒益。名為大願。故`[地持第六]`論釋言。大願者即平等願。用前等行廣利人故。五願如是。 ## 42五戒義 五門分別(列名解釋科簡癈立一 遮性分別二 得有分別具三 就時分別四 約就人趣形報分別五) 言五戒者。所謂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不飲酒是`[其〔-〕【甲】]`其五戒也。此五能防故名為戒。前三防身。次一防口。後之一種通防身口。護前四故。 問曰:身中打縛等事並是不善。何不說離。釋言。打縛是殺眷屬。但言離殺則已具攝。故不別論。又此過輕世人難持。故不說離。 問曰:離殺離盜之中不言離邪。離婬之中偏言離邪`[邪〔-〕【甲】]`邪。釋言。殺盜唯邪無正。有皆須離。是故不須以邪別之。婬則不爾。有正有邪。自妻為正。侵他為邪。為簡正婬故說不邪。 問曰:何故餘戒法中有婬皆離。五戒之中偏離邪婬。釋言。五戒被在家者。在家之人自妻難斷故偏離邪。又`[第九初五戒品]`成實言。若婬自妻`[原本註曰不下論有必字]`不墮地`[原本註曰獄下論有如須陀洹等亦行此法九字]`獄。是故簡之偏言離邪。 問曰:八`[戒〔-〕【甲】]`戒亦被在家。以何義故有婬皆離。不說離邪。釋言。八戒是在家人持出家法。故似出家者有婬皆離。又復八戒時短易持有婬皆離。五戒盡形時`[久〔-〕【甲】]`久難持。故偏離邪。以難持故。乃至在家初果聖人亦不能離。 問曰:口過乃有四種。以何義故偏離妄語不離餘三。`[智論第十三]`龍樹釋言。妄語重故偏說離之。又復妄語故作心起。餘則不定。或有故作。或不故作。又復妄語攝餘口過。兩舌等罪不應法故皆名妄語。若說離妄餘者皆隨故不別論。又兩舌等在家難持故不說離。故雜心言。出家之人尚不能離。況在家者。 問曰:飲酒不惱眾生。何故須離。`[成實第九初]`論言。飲酒是放逸門多生罪過。是故須離。 問曰:一切歌舞等事何不說離。以過微故又。在家者`[難〔-〕【甲】]`難常持故。所以不說(此一門竟)。 次辨遮性。五中前四遠離性罪。後之一戒防禁遮惡。前離性罪是其戒體。後離遮惡是助戒法。又前戒體是其所護。後一助法是其能護。所護如菓。能護之者如似薗牆`[成實第九初]`論說如是(此二門竟)。 次辨得戒。有分有具。有人說言。五戒之法具受乃得。有人宣說。不具亦得。若依`[雜心第十]`毘曇具受乃得。分受不得。門曰。若言具受得者是義不然。如`[優婆塞戒經第三]`經中說。優婆塞義差別有五。一者一分。二者小分。三者多分。四者具足。五者斷婬。若具受得云何得有一分等異。`[第十]`毘曇釋言。此據持中宣說一分小多分等。不關受事。於五戒中具受得竟。若於一戒名為一分。若持二戒名為小分。若持三四名為多分。若具持者名為具足。若於自妻亦不婬者`[名=多【甲】]`名為斷婬。若依`[第九]`成實分受亦得。量其分齊或受一二乃至具足。故彼`[第九]`論言。隨`[受多小=多受小【甲】]`受多小皆得。據極說五。以分得故經中宣說一分多分乃至斷婬。`[第十三]`大智論中同`[第九]`成實說(此三門竟)。 次辨時分。於中有二。一約要期以辨時分。二約法辨時。言約要期辨時分者。要期有三。一者要期盡一日夜。所謂八戒。二者要期盡於一形。所謂五戒出家戒。等三者要期盡未來際。謂菩薩戒。言約法者如`[雜心第三]`毘曇說。有佛法時受戒則得。無時不得。以戒必依佛法受故。若先受得佛法雖滅成就不失。`[第八正行品]`成實法中乃至法滅人十歲時受戒亦得。 問曰:爾時既無佛法。依何受得。釋言。爾時雖無人授但自要期。結誓斷惡亦能得之(此四門竟)。 次就人趣形報分別。趣謂五趣。依如毘曇五戒唯在人天中受。不在餘趣。`[第九]`成實法中人天鬼畜一切皆得。趣別如是。言就人者。依如毘曇佛弟子等得受此戒。外道不得。`[第八十]`成實法中外道亦得。阿含經中宣說。外道得受八戒。當知五戒亦應得受。涅槃經說。供養外道持戒之者得無量報。明亦得受。人別如是。言就形者。依如毘曇男女得受。餘皆不得。依如`[第九十]`成實律儀品中黃門無根不能男等皆得之。不局男女。五戒之義略辨如是。 ## 43五品十善義 四門分別(一釋名 二開合辨相 三約就人位辨其通局 四所治同異) 第一釋名。五品十善出地經論。順義名善。順有三種。一順益上昇名之為善。若從是義下極三有人天善法齊名為善。二順理名善。謂無漏行。若從是義下極二乘所修善法皆名為善。同順理故。三體順名善。謂真識中所成行德。相狀如何。法界真性是己自體。體性緣起集成行德。行不異性。還即本體。即如不`[乖=永【校異-甲】]`乖稱曰體順。若從是義唯佛菩薩體證真行是其善也。良以所對惡有三故善分此三。言三惡者。一違損名惡。若從是義唯三塗因及人天中別報苦業是其惡也。翻對此故宣說初善。二違理名惡。取性心中所造諸業皆違法理同名為惡。若從是義上極凡夫有漏善業猶名為惡。翻對此故說第二善。三體違名惡。一切妄心所起諸業違背真體同名為惡。若從是義上至三乘緣照無漏齊名為惡。妄心起故。翻對此故說第三善。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第二門開合不定。總唯一善。簡凡異聖。分之為二。`[聖別大小〔-〕【校異-甲】]`聖別大小。通凡說三。小中開分聲聞緣覺。二種善異。通餘說四。大中離其佛與菩薩。兩種善別。通餘說五。凡中別分人天善異通餘說六。廣則無量。今據一門且論五種。開合如是(此二門竟)。 次約人位辨其通局。人有五階。所謂凡夫聲聞緣覺菩薩及佛。通局如何。善有二種。一者善法。二者善行。此二何別。別有四種。第一義者。法通理事。行唯在事。第二義者。法通有情及與非情。行唯在有情。第三義者。法通善惡及與無記。行唯是善。第四義者。法通自他行唯局別。法云何通。他人所行得為己法己之所行得為他法。行云何別。己行不得說為他行。他行不得說為己行。有斯差異故分兩門。今先就法辨其通局。義別有四。一隨人別分。凡夫善法唯就凡說。乃至佛善唯就佛說。無相通理。二簡勝異劣。於此門中下不兼上。上得兼下。以是義故凡夫最劣。唯有凡善無餘四種。聲聞次勝。其有聲聞凡夫善法無餘三種。緣覺轉勝。具有緣覺聲聞凡夫三種善法無餘二種。菩薩具四。無其佛善。如來具足一切善法。三簡大異小。凡夫二乘是其小故下不兼上上得兼下。備如向辨。菩薩及佛是其大故並皆具足一切善法。精麁為異。以並具故。`[十地論第四]`二地菩薩攝五十善為`[善〔-〕【甲】]`善攝善戒。四就實通論。凡夫二乘菩薩及佛一切皆具五品善法。此就真實如來藏中十善法門以論具矣。凡夫心中即具法界一切善法。今雖未現法實常有。二乘亦然。菩薩小見。至佛圓見。良以法界無增`[減=滅【甲】]`減故一切皆具。法之通局辨之麁爾。次就善行以論通局。於中有三。一隨人別分。二簡勝異劣。三簡大異小。與前法中初三相似。行唯在事不同法。故闕無第四凡聖皆具。通局如是(此三門竟)。 次明所治同異之義。五品十善所治之障義有同異。所言同者。莫不皆離十不善業。所治既同。何緣得分五品善別。釋言。離之有遠有近。故得分為五品善別。凡夫十善離之最近。乃至佛善去之最遠。所言異者。凡夫十善正離業道。餘之四種離業根本。五住煩惱是業根本。聲聞緣覺同治四住。聲聞解劣見法麁昧。所治不精。緣覺智勝見理深明。所斷精盡。菩薩及佛同滅無明。菩薩智淺離之未窮。佛智圓極斷之畢竟。有此差別故分五品。五品十善辨之略爾。 ## 44五停心義 四門分別(一釋名辨相 二治患不同 三三善分別 四就地分別) 就初門中先釋其名。後辨其相。名字是何。一不淨觀。二慈悲觀。三因緣觀。四界分別觀。五安那般那觀。此五經中名五度門。亦曰停心。言度門者。度是出離至到之義。修此五觀能出貪等五種煩惱到涅槃處。故名為度。又斷煩惱度離生死亦名為度。`[通=道【甲】]`通人趣入。因之為門。言停心者。停是息止安住之義。息離貪等制意住於不淨等法。故曰停心。名字如是。相狀云何。不淨觀中略有二種。一厭他身觀他不淨。二厭自身觀自不淨。觀他身中有其九相。一者死相。二者脹相。三青瘀相。四膿爛相。五者壞相。六者血塗相。七虫`[敢=噉【甲】,[骨*ㄆ]【校異-甲】]`敢相。八骨鎖相。九離壞相。`[第二十一]`大智論中加一燒相少一死相。此義如後九相章中具廣分別。觀自身中有五不淨。如`[第十九]`大智論說。一種子不淨。是身過去結業為種。現以父母精血為種。二住處不淨。在母胎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兩界之間安置己體。三自相不淨。是身具有九孔常流。眼出眵淚。耳出結𦡲。鼻中出洟。口出`[延=[沃-大+止]【甲】,嘔【校異-甲】]`延吐。大小便道流出屎尿。四自體不淨。是身具有三十六物所共合成。如`[第四十八]`大智論說。一髮。二毛。三爪。四齒。五皮。六`[原本註曰肉上論有筋字]`肉。七骨。八髓。九筋。十脈。十一牌。十二腎。十三心。十四肝。十五肺。十六大膓。十七小膓。十八胃。十九胞。二十屎。二十一尿。二十二垢。二十三汗。二十四淚。二十五結𦡲。二十六洟。二十七唾。二十八膿。二十九血。三十黃陰。三十一白陰。三十二肪。三十三𦙇。三十四腦。三十五膜。三十六精。於此門中要唯二種。一皮等觀。二除去皮肉為白骨觀。骨觀有三。如`[雜心第五]`毘曇說。一者始業觀察自身。從頭至足除去皮肉作其骨相。二已習行觀彼骨鎖。以漸寬廣周滿大地。又觀彼骨展轉相對大風飄搏變為雪聚。修此骨相極令純熟不作心想任運現前。三思惟已度於彼骨鎖。以漸略之還至自身。於其所緣清淨寂靜唯觀一色。此是第四自體不淨。五終竟不淨。此身死已埋則成土。虫噉成糞。火燒成灰。究竟推求無一淨相。名終竟不淨。慈悲觀者。普緣眾生作其與樂拔苦之想名慈悲觀。於中廣有七品修習。如前四無量章中具廣分別。因緣觀者。於彼生死十二因緣分別觀察。是觀不同。略有二種。一順。二逆。逆順不同略有兩門。一前後分別。從前向後次第觀察名為順觀。從後向前次第推之名為逆觀。二空有分別。有觀名順。順法相故空觀名逆。逆諸法故。五度門中因緣觀者。就初門說。界分別者。依如毘曇為六界觀名界分別。言六界者。一地。二水。三火。四風。五空。六識。如論中釋。地為水界潤故不相離。水為地界持不流散。火成熟故不淤壞。風動飄故得增長。以空界故食等出入。識界合故有所造作。此六差別無我人故。若依`[南本第三十三初]`涅槃經觀十八界名界分別。十八界義如上廣釋。於此分別知無我人。數息觀者。觀自氣息繫心數之無令妄失名數息觀。於中分別略有四種。一者增數。以一為二。二者減數。以二為一。三者亂數。出作入想入作出想。四者等數。以一為一。心散亂者。為前三數。心不亂者。為後一數。數之至幾極不過十。於彼十中不滿心忘還從一起。若心不亂至十便迴。何故唯十不增不減。論自釋言。畏心散故不得過十。懼心聚故不得減十。出入息中數何為十。是義不定。內氣增者偏數出息。內氣小者偏數入息。氣息調者入出俱數。如`[第八上]`雜心說。入五出五合為十也。出入息`[中〔-〕【甲】]`中先數何者。如`[成實第十八出入息品]`論中說。先數入息後數出息。良以生時入息在前故先數入。命終之時出息在後故後數出。相狀麁爾(此一門竟)。 次明五度治患不同。如經中說。多貪眾生教觀不淨。貪有五種。對治各異。何者五貪。一者色貪。男女相愛。以不淨觀而為對治。二親戚貪。亦名婬貪。眷屬相憐名親戚貪。親情相愛尋續不斷名為婬貪。如多日雨名為婬雨。多日之風名曰婬風。此亦如是。不同世人姦逸名婬。此之婬貪捨無量心而為對治。故`[第七定品]`雜心云。捨無量心對治婬貪。三者財貪。悋惜身財。檀度為治。四名聞貪。求善稱譽。身空為治。五善法貪。愛著善法。法空為治。今此偏說色貪對治為初度門。以此過重受生根本故偏說之。色貪有二。一愛自身。觀五不淨而為對治。二愛他身。九相為治。愛他身中有四種欲。一威儀欲。二形色欲。三處所欲。四細觸欲。威儀欲者。死相為治。第二形色青淤膿爛血塗為治。處所欲者脹壞虫食分散為治。細觸欲者骨鎖為治。 問曰:九相能治貪欲。與彼十相對治何別。釋言。九相但能遮伏。十相能滅。九相能伏如似縛賊。十相能滅如似殺。賊差別如是。十相之義後當別論。多瞋眾生教慈悲觀。慈悲二心治有通別。通則俱治一切瞋恚。則則各異。如`[第十四梵行品一]`涅槃中六門別之。第一義者。瞋有二種。一能奪命。二能鞭`[撻【CB】,靻【大】]`撻。斷命之瞋麁而易捨。修慈`[悲〔-〕【甲】]`悲能治。鞭`[撻【CB】,靻【大】]`撻之忿輕而難離。修悲方治。第二義者瞋有二種。一瞋眾生。二瞋非眾生。嗔眾生者。應生`[所=處【甲】]`所起性容輕薄。易除易遣。修慈能治。瞋非眾生者。不應生處起性必深厚。難離難捨。修悲方離。嗔非生者。於眾生處灼然亦嗔。故曰深厚。第三義者。嗔有二種。一有因緣。二無因緣。有緣生嗔應生處起性容浮薄。易除易捨。修慈能治。無緣生者性必深厚。難除難斷。修悲方治。無緣生者有緣亦嗔。故曰深厚。第四義者。嗔有二種。一緣過去久因緣生。二緣現在近因緣生。緣於過去久緣生者。去境玄遠瞋容輕薄。易除易捨。修慈能治。緣現生者。近境逼心忿惱必深。難裁難忍。修悲方治。第五義者。嗔有二種。一嗔聖人。二嗔凡夫。憎聖人者。可敬處起。易除易捨。修慈能治。嗔凡夫者。可憎處起。難忍難捨。修悲方治。第六義者。嗔有三品。上中及下。上嗔易息。修慈能治。中嗔次難。修悲方治。下嗔難斷。修慧方離。慈悲不治。愚癡多者教觀因緣。癡有四種。一迷世事。五明為治。二迷世俗因果之法。十二緣觀而為對治。三迷二諦有無之理。以二諦觀而為對治。四迷真實如來藏性。實證為治。今說第二為因緣觀。 問曰:經說。聲聞鈍根教觀四諦。緣覺利根教觀因緣。今云何言愚癡眾生教觀因緣。龍樹釋言。此愚癡者不如牛羊全無所知。蓋乃外道邪見。利根迷正因果。故說為癡。以利根故能觀因緣。然因緣中治患非一。今據一門且言治癡。著我多者教分別界。依`[如=於【甲】]`如毘曇六界分別明無我人`[南本第三十三]`涅槃經中十八界觀明無我人。是身唯有六根六塵及識故。所治之我或一二三乃至六十五種差別。無我章中已廣分別。思覺多者教令數息。覺有八種。所謂欲覺.嗔.惱.親里.國土.不死.族姓.輕侮。此義如前八覺章中具廣分別。 問曰:有人諸患等分以何為治。成實法中十六特勝能為對治。依`[如=於【校異-甲】]`如觀佛三昧經中觀佛三昧能為對治。毘曇法中義亦同此。以佛相好非是三毒境界故爾。 問曰:何故諸煩惱中偏說對治貪嗔癡我及與覺觀以為度門不說餘結。以此凡夫多所起故。又貪嗔癡是三毒根。我為一切諸見根本。覺觀妨道故偏治此。以為度門。餘不如是。所以不說。又餘煩惱皆是觀收故唯說五(此二門竟)。 次就三善分別五度。言三善者。所謂無貪無嗔無癡三善根也。五度觀中。不淨觀門是無貪性。慈悲觀門是無嗔性。餘三觀門是無癡性。若論眷屬即五陰性。定共無作是即色陰。受數為受。想數為想。心王為識。餘為行陰(此三門竟)。 次就地論。地謂欲界未來中間及八禪地。約此諸地分別五度。初不淨觀是其欲界未來中間初禪二禪五地所攝。依欲界地聞思慧心作。即欲界攝。依未來等彼慧心作。即彼禪攝。 問曰:何故三禪以上不起此觀。釋言。欲界有二種欲。一者身欲。二者心欲。五識地中有其身欲。意識地中有其心欲。故從欲界至禪中間修不淨觀對治彼欲。初禪地中亦有二欲。眼耳及身三識地中有其身欲。意識地中有其心欲。故依二禪修不淨觀對治彼欲。二禪以上單有心欲。無有身欲。故三禪上不修此觀。又三禪中樂樂於自樂。四禪以上其心寂靜。不樂觀此不淨之事。故三禪上不為此觀。設令修習小故不論。慈悲觀者。依如毘曇欲界四禪未來中間七地所攝。`[第十五]`成實法中一切地攝。大乘法中麁同毘曇。細同成實。因緣界入二種度門一切地攝。安般念者。五地所攝。所謂欲界未來中間及彼二禪三禪地家方便道攝。雖五地攝多用欲界聞思慧心作。 問曰:初禪二禪三禪根本定中以何義故不為此觀。釋言。數息為求禪定。彼根本定定心已成。是故不為。又問。何故四禪以上不為此觀。彼地已離出入息故。五停心義大況麁爾。 ## 45五聖`[原本傍註曰支論作枝]`支定義 如`[第十五]`成實說。定能生聖。與聖作因名聖支定。聖支不同一門說五。五名是何。一是喜定。二是樂定三是清淨心定。四明相定。五觀相定。初禪二禪名為喜定。三禪名樂。第四禪中免三災絕四受滅出入息名清淨心定。此三猶是世俗四禪。依此三種發生理解名明名觀。始觀五陰苦無常等名之為`[明=名【甲】]`明。破壞五陰觀五陰空說以為觀。 問曰:何故世俗定中唯說四禪以為聖支。生聖強故。又問。此五位在何處。釋言。前三位在外凡。後之二種聞思已去。其中辨義進退不定。一義釋云。聞思位中習解方便名之為明。修慧位中現見二空說以為觀。第二釋云。四現忍心同名為明。無相已去齊稱為觀。以小類大大亦應有。大中前三亦在外凡。明在種性。觀在解行。亦可明在種性解行觀在地上。五聖支定略辨如是。 ## 46五聖智三昧義 五聖智三昧如`[第十五]`成實論五聖智品說。名字是何。一聖清淨三昧。二非凡所近智者所讚三昧。三寂滅妙離三昧。四現樂後樂三昧。五者一心出入三昧。聖清淨者。行者在於見諦道時所修禪定。`[時〔-〕【甲】]`時若起煩惱則以智慧除彼煩惱令定清淨名聖清淨。非凡所近智所讚者。行者能破世俗假名。入無相位所得聖定名非凡近智所讚也。寂滅離者。論自釋言。薄諸煩惱令貪等滅名為寂滅。此斯陀含所得之定。妙盡欲界微細煩惱名為妙離。此阿那含所得之定。現樂後樂者。於現在世證煩惱斷名為現樂。未來世中得泥洹果名為後樂。此上二界一切煩惱對治定也。一心出入者。論自釋言。行者常行無相心故名為一心出入三昧。此一在於無學位中。准小類大。大亦具有解行已。前名聖清淨。歡喜地中名非凡近智者所讚。二地已上至第八地名寂滅妙離。九地十地名現樂後樂。佛地名為一心出入。 問曰:何故說此五種。`[第十五]`成實釋言。佛`[原本傍註曰明論作示]`明定中非但繫心亦有聖智。是故說之。五聖智三昧相別麁爾。 ## 47五智義 六門分別(一辨相 二定體 三漏無漏分別 四就位分別 五就人分別 六就處分別) 言五智者。一法住智。二泥洹智。三無諍智。四者願智。五邊際智。法住泥洹從境為名。相狀如何。汎釋有六。一就有為無為分別。知苦集道有為之法法相存立名法住智。觀察滅諦無為之法名泥洹智。泥洹胡語。與彼涅槃原是一名。傳之音異。二望生死增損分別。觀集生苦增長生死名法住智。觀道趣滅減損生死名泥洹智。又觀諸法無常苦空趣向涅槃是亦名為泥洹智矣。故論說言。增長生死名法住智。減損生死名泥洹智。三空有分別。知世諦有名法住智。了真諦空名泥洹智。四望有法增損分別。觀察有法從因緣集名法住智。觀法無常苦無我等趣入空理名泥洹智。五事理分別。了知真實如來藏中法性常住名法住智。故經宣說。真諦之法以為法界法住。知其事滅無為之法名泥洹智。六直就真諦隨義分別。知第一義法性常住名法住智。知一苦滅名泥洹智。此六種中隨宗別分。初之兩門是毘曇法。中間兩門是成實法。後之兩門是大乘法。以深攝淺初之兩門是毘曇法。前之四門是成實法。六門是俱大乘之法。初二如是。無諍智者。就能為名。得此智時不與物競名無諍智。此義云何。聖人常恐違眾生心令起煩惱。凡所為作類察物情知其心欲。能以巧慧善順隨之名無諍智。言願智者。從方便為名。聖人修得捷疾智。故於一切法隨願欲知即能知之。名為願智。邊際智者。從境為名。身報窮處名為邊際。聖人修得自在智故於此邊際修促隨心名邊際智。 問曰:此智所延之報誰為集因。釋言。所延之因不異。直以邊際住持力故令此身報相續不壞。報不壞故酬因無盡。如似仙藥延命不死。以不死故酬因不斷。此亦如是。 問曰:所延由邊際智。邊際望彼說集可得。釋言。不得。失言集者能生為義。修但能治不能生果。故非是集因。譬如好器盛水不漏。非謂是水即從器生。彼亦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體性。此五皆用慧數為體。於中別分法住泥洹。小乘法中一切智為智體。小乘之人總能知一切法故。大乘法中或一切智或一切種。是義云何。大乘法中知世諦者名一切種。知真諦者名一切智。於彼法住泥洹智`[中=住【校異-甲】]`中差別非一。為是不定。若就世諦知有為法名為法`[住=中【甲】]`住。知無為法名為泥洹。是則二種莫不皆用種智為體。 問曰:何故二乘知此名一切智。如來知此名一切種。釋言。二乘但能總相知一切法。故名一切智。如來於中種別知。故名一切種。故`[大論第八十四]`龍樹云。聲聞緣覺有一切智。諸佛如來有一切種。若就真諦知理常住名法住智。知理寂滅名泥洹智。二種皆用一切智為體。若知世法名法住智。知真諦空名泥洹智。是則法住種智為體。泥洹智者一切智為體。若說了知真諦常住為法住智。了知世諦事滅無為為泥洹智。是則法住一切智為體。泥洹智者種智為體。第三無諍巧智為體。善巧隨順眾生心故。第四願智無礙智為體。知法`[種〔-〕【校異-甲】]`種捷疾無障礙故。第五邊際自在智為體。修促`[知=隨【甲】]`知心得自在故(此二門竟)。 次就有漏無漏分別。法住泥洹毘曇法中通漏無漏。等智觀者是其有漏。聖智觀者是其無漏。`[第十九]`成實法中泥洹無漏。法住不定。在見道前說為有漏。在見道上義有兩兼。一切聖人名用心起不生漏。故名為無漏。非是`[現〔-〕【甲】]`現觀空斷漏行。故名為有漏。大乘法中義別有二。一約境分別。於此二中知世諦者是其有漏。知真諦者是其無漏。二就心分別。心中有三。一等智觀。二俱有漏。二者緣照無漏智觀亦漏無漏。緣修治障名為無漏。性是妄想分別心法名為有漏。三真智觀一向無漏。後之三智毘曇法中一向有漏。等智攝故。成實法中亦漏無漏。無學聖人名用心起不生漏。故名為無漏。非是觀空斷漏行。故名為有漏。大乘法中義別有二。一約境分別。此三知於世諦法故一向有漏。二約心分別。心有真妄。分相論之妄心所起一向有漏。性是妄想煩惱法故。真心所起一向無漏。體非妄想煩惱法故。隨義通論妄心所起亦漏無漏。與成實同。名用心起故名無漏。非是觀空斷漏行故名為有漏。真心所起亦漏無漏。體出妄想名為無漏。作用隨世名為有漏。有漏無漏辨之麁爾(此`[三=一【甲】]`三門竟)。 次就位論。位分有五。一者外凡。二者內凡。三者見道。四者修道。五無學道。小乘法中法住泥洹初位中無。後四位有之。後之三智第五位中有。前四無之。以是增上勝功德故。大乘法中除邊際智餘之四種初`[位=住【甲】]`位。中無。後四有之。邊際一智位分不定。將小類大。局在地上。學窮處論在第十地。後身菩薩於生死邊得自在故。以實通論種性已上皆悉得之。生死之中麁細無量。隨在何邊際皆自在故(此四門竟)。 次就人論。人謂凡夫聲聞緣覺菩薩如來。凡夫之人五智皆無。緣覺人中但有法住及泥洹智無餘三種。以後三智依教修起。緣覺出世無教可依。是故無之。聲聞菩薩如來齊具。聲聞之中法住泥洹一切皆有。後之三智增上利根羅漢有之。餘者皆無。以此增上勝功德故。以利根者得`[成實第二十]`願智故。能於三千大千世界神變自在。乃至無色諸眾生心亦能知之(此五門竟)。 次就處論。處中有三。一者身處。二者心處。三者境處。言身處者。法住泥洹三界身中皆得修起。餘之三種聲聞人中唯在欲界。三天下人能得修起。除欝單越。依說起故。故`[雜心第六]`論說為三方依矣。菩薩不爾。於一切處皆得修起。言心處者。法住泥洹從欲界心乃至非想皆得修起。 問曰:欲界何心修起。依如毘曇欲界地中聞慧思慧二種心起。成實大乘欲界地中三慧心起。彼說欲界有禪定故。後之三智小乘法中依第四禪。勝功德故諸佛菩薩麁同小乘。以實通論一切地心皆得修起。心自在故。言境處者。法住泥洹及與願智用三界法以為境界。無諍智者。唯欲界中未生惱心以為境界。彼觀欲界未生惱心護令不起瞋恚。唯在欲界地中。故`[雜心第六]`論說言。緣於欲界未生惱矣。邊際智者。小乘法中唯以欲界身報為境。邊際唯在欲界修故。諸佛菩薩以一切處身報為境。一切身中皆自在故。五智如是。 ## 48五忍義 兩門分別(一釋名義 二就位分別) 五忍之義出仁王經。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忍行不同。一門說五。五名是何。一者伏忍。二信忍。三順忍。四無生忍。五寂滅忍。言伏忍者。就能為名。始習觀解能伏煩惱。故名伏忍。言信忍者。從伴立稱。忍體是慧。與信相隨故從伴說稱為信忍。是義云何。信有兩種。一者證信。從前伏後觀心轉深分證法性。於所證法證信清淨。故名信忍。二者玄信以己所得仰類上法。信解不疑故曰信忍。言順忍者。就能為名。依前信已更修勝慧趣順無生。以能上順故名順忍。無生忍者。從境為名。理寂不起稱曰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亦得名為遣相為目。得此忍時捨離生相。故曰無生。寂滅忍者。從境為名。一切法界常寂不動名為寂滅。慧安此法名寂滅忍。亦得名為`[當相=相當【甲】]`當相為目。捨緣分別心體寂滅名寂滅忍。 問曰:寂滅無生無我及空平等有何差別。通釋是一。是故諸地齊得此義。於中別分非無差異。異相如何。觀法虛假遣其定性是無我義。此理最淺。破相入如名空平等。此理次深。證實離相由來不起名為無生。此理轉深。法界皆寂名為寂滅。不同無生唯實無相。此理最勝。以不同故諸地之中亦得差異。異如後論。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就位論。第一伏忍通則遍在一切地前。於諸地前始觀未斷。斯名為伏。別則唯在種性解行。以此世間未入聖位不能永斷故偏名伏。 問曰:地持宣說。種性二障清淨似`[7]永=求【甲】*`永不伏。`[地持第七]`彼文復說。解行菩薩有其種種煩惱上纏。`[第六四依品]`涅槃亦云。地前菩薩具煩惱性名為凡夫。似如具在非伏非`[*7]`永。仁王說伏。似非`[*7]`永非具在。其義云何。釋言。煩惱麁細非一。於中麁者種性地時已伏已斷。地持據此說為二淨。中品之者地前始伏未能永斷。仁王據此說為伏忍。微細之者地前菩薩未伏未斷。地持所說解行菩薩有其種種煩惱上纏據此為言。涅槃所云具煩惱性義有兩兼。若望中品伏而未斷亦名為具。若望細品未伏未斷亦得名具。若復細論煩惱無量。或有煩惱。十信中伏。種性時斷。或有煩惱。種性時伏。解行中斷。或有煩惱。解行中伏。初地時斷。或有煩惱。初地時伏。二地中斷。如是次第乃至佛地。若復細論。從初發心乃至佛地念念之中前伏後斷。以有此義聖說`[沈〔-〕【甲】]`沈浮種種不同。今據一義且說地前以為伏耳。是伏有三。謂下中上。下在習種。中在性種。上在解行。第二信忍通亦遍在。如道品`[中〔-〕【校異-甲】]`中所說之信。別唯在於初二三地。如仁王說。信中下品在於初地。中在二地。上在三地。 問曰:`[十地第一]`論說證信兩地。信在地前。故論說言。願善決定已入初地。非信地攝。今說信忍。何故在於初二三地。釋言。信者是其始相世間中說。世與出世相對有二。一地前地上相對分別。地前世間說為信地。地上出世判為證地。二就地上隨相以分。初二三地是其世間說為信忍。四地已上是出世故更與異名。名為順忍無生忍等。 問曰:若言信是始相世間說者。四不壞信應在世間。何故就彼出世說乎。釋言。不壞是其證信故就出世證處論之。不同玄信。在出世故。或對地前初地出世名不壞淨。故地持云。初地菩薩得不壞淨生歡喜心。或復對彼三地已還世間之行四地出世名不壞淨。故`[第七]`地持云四地菩薩不壞淨首。如修多羅。第三順忍通亦遍在。別唯在於四五六地。如彼仁王及地經說。以此三地破相趣寂順入無生。故說為順。順有三品。下在四地。為道品觀。中在五地。為四諦觀。上在六地。十法平等及因緣觀。無生忍者。通亦遍在。別則不定。如龍樹說。初地已上亦得無生。若依仁王及與地經無生在於七八九地。下在七地。始習無生。中在八地。成就無生。上在九地。無生忍滿。 問曰:前來以何義故不名無生。至此方論。釋有四義。一就行以論。前六地中差別修道諸行漸起。初地起願。二地起戒。三地起定。四地修起道品之慧。五地修起諦相應慧。六地修習緣起之慧。以此諸行分分新生故非無生。七地已上念念頓起。一切佛法無有別行新起之者。故名無生。二據修以解。初至六地功用修道修心未熟。故名為生。第七地中修無功用。八地已上成無功用。修心純熟故曰無生。三約有無二法以解。前六地中有無二行前後互起不能雙修。以互起故名之為生。七地已上寂用雙修無有間起。故名無生。四就一相如理以釋。初地已上觀法虛假破遣定性。名得無我。四地已上破相入如。未能證實自體無相。故非無生。七地已上證實離相知法本寂。由來不起故名無生。寂滅忍者。通亦遍在。別唯在於十地已上。於中唯有上下二品。如仁王說。下在十地。上在如來。故經說言。下忍行中名為菩薩。上忍中行名之為佛。 問曰:此忍九地已前何故不得。以彼趣求一相寂滅無分別法。未能了達法界皆寂。故不得此。 問曰:何故三持之中地前分多。地上為一。此五忍中地前為一。地上分多。釋言。地位開合不定。或有開前合後。如彼三持三決定等。或開後合前。如五忍等。或前後俱開。如五方便及六地等。或前後俱合。如彼證信二種地等。門別各異寧可一類。五忍之義大況麁爾。 ## 49五種菩提義 五菩提義如`[智論第五]`大品經無生品說。彼經直云五種菩提。不列名字。論有二釋。一以聲聞緣覺大乘三種菩提及與順忍無生法忍合說為五。第二直就大乘之中隨義分五。五名是何。一發心菩提。二伏心菩提。三明心菩提。四出到菩提。五無上菩提。言發心者。論云。在於無量生死發菩提心求大菩提。因中說果。是故名為發心菩提。言伏心者。論言。菩薩斷諸煩惱降伏其心。行諸波羅蜜名伏心菩提。明心菩提者。論言。菩薩觀三世法本`[來=末【校異-甲】]`來總別得法實相畢竟清淨。所謂般若波羅蜜相。名明心菩提。言出到者。論言。菩薩於般若中得方便力不著般若。滅一切煩惱得無生忍。出離三界到薩波若名出到菩提。言無上者。論`[言=云【校異-甲】]`言。道場斷煩惱習得阿耨菩提名為無上。 問曰:此五位分何處。文無定判。義釋有三。一義分別。發心菩提在種性前善趣位中。以此在於無量生死求菩提故。伏心在於種性解行。以此位中伏忍攝故。明`[心〔-〕【校異-甲】]`心菩提者。在於初地乃至六地。以此諸地得無我智破諸法故。出到在於七地已上乃至十地。以七地上出離情相到無生忍故名出到。又七地上得方便智不著有無。能出三界到菩提。故名為出到。如彼論說。得方便力不著般若。猶七地上十方便慧於空不著。得無生忍猶七地上無生法忍。無上菩提在於佛果。第二義者。發心菩提在於地前。以此發心求出道故。伏心在於初二三地。以此三地修世間行伏煩惱故。明在四地五地六地。以此三地同修慧明順無生故。後二如上。第三義者。發心菩提還在地前。伏心在於初地已上乃至五地。`[第五十三]`論言。伏心斷諸煩惱行諸波羅蜜。此五地中修施戒忍精進及禪五度行故。明菩提者在第六地。論言。明者謂般若相。般若在於第六地故。後二同前。此五種中前四是因。後一是果。 問曰:前四通皆是因。何故論文偏言發心因中說果。釋言。望彼無上菩提前四皆是因中說果。隨分論之伏心已上分證菩提。是故不名因中說果。初發心者一向未證。是故名為因中說果。云何得知伏心已上分證菩提。釋言。有驗。如法華論釋`[分別功德品]`法華經。所言八生乃至一生得菩提者。謂初地證智。故知地上亦證菩提。又`[南本第十九]`涅槃說。須陀洹人八萬劫到。乃至辟支十千劫到。謂到性地阿耨菩提。明種性上亦證菩提。以同證故論家不名因中說果。五種菩提辨之麁爾。 ## 50五種方便義 五種方便如地持說。巧修上順名為方便。`[方便〔-〕【甲】]`方便不同。一門說五。五名是何。一隨護方便。二無罪方便。三思`[原本註曰惟下論有力字]`惟方便。四淨心方便。五決定方便。五中前二是種性位。次一在於解行位。次一在於初地已上乃至七地。後一在於八九十地。言隨護者。種性地中集善行也。行有福智。智慧之行隨法防護。福德之行隨人防護。謂修福時自護護他。故曰隨護。言無罪者。種性位中離過行也。行修離過故曰無罪。言思惟者。論自釋言。謂解行地。以解行中思量出道故曰思惟。言淨心者。論自釋言。`[(謂解…言)二十四字〔-〕【校異-甲】]`謂解行地以解行中思量出道故曰思惟。言淨心者。論自釋言。從淨心地至具行地。此出世間證心清淨。故曰淨心。言決定者。謂決定地決定行地及`[原本註曰畢竟論作究竟]`畢竟地。決定地者是第八地。決定行者是第九地。畢竟地者是第十地。此三在於法流水中決定趣向無上菩提。故曰決定。五種方便略之云爾。 ## 51五種善法義 五種善法者。謂信戒施多聞智慧。始於三寶得清淨心名之為信。依信起行行初離過。故次明戒。既離惡已次修善行。善有福智。福行易為。故次明施。既修福已次宜起智。智由聞法。故次明聞。依聞起慧。故次第五明其智慧。五善如是。 ## 52五行義 三門分別(一釋名 二辨體 三就位分別) 五行之義出`[第十一]`涅槃經。名字是何。一是聖行。二是梵行。三是天行。四是病行。五嬰兒行。言聖行者。就人為名。如經中釋。諸佛菩薩是其聖人。聖人之行名為聖行。又此亦得當相為名。會正名聖。此行會正故名聖行。 問曰:五行皆聖人行。何故獨此偏名聖行。釋言。諸行名有通別。通則一切皆是聖行。於中別分初一名聖。餘者隨義更與異名。良以此行正聖人自行之體故偏名聖。言梵行者。當相為名。梵名為淨。利他之行能為一切不善對治離過清淨。故名為梵。亦可此行從果為名。初禪已上離欲果報。名之為梵。四無量等能生梵果。故名梵行。又復涅槃亦名梵果。此行能得說為梵行。言天行者。當相為名。一切禪定名為天住。天住之行名為天行。亦可此行從果立稱。初禪已上淨天果報名之為天。禪為彼因名為天行。又禪能得大般涅槃第一義天亦名天行。言病行者。從所治為名。罪業是病。治病之行故名病行。嬰兒行者。有二種。一者自利。二者利他。若論自利從喻為名。行離分別如彼嬰兒無所辨了名嬰兒行。若論利他從所化為名。如`[涅槃經第二十]`經中說。凡夫二乘始行菩薩如似嬰兒。化此嬰兒名嬰兒行。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體相。聖行體者。經說有三。一戒。二定。三者智慧。此三如上三學章中具廣分別。梵行體者。依經有二。一七善法化他之德。二四無量化他之心。何者七善。如`[涅槃經第十四]`經中說。一者知法。二者知義。三者知時。四者知足。五者知自。六者知眾。七知尊`[10]卑=旱【甲】*`卑。七中前五是自利行。後二利他。`[自利〔-〕【校異-甲】]`自利二行具足方堪益物。是以明之。言知法者。知佛所說十二部經。言知義者。知經所說一切法義。言知時者。知起行時。知如是時任修寂靜。如是時中任修精進。如是時中任修捨心。如是時中任修施戒。如是一切。言知足者。是節量行。知於飲食湯藥眾具受求以限。故曰知足。言自知者。於前所修自行功德有成就者如實知之。故曰自知。故`[北本第十]`經說言。菩薩自知我有如是信戒施等。言知眾者。善知剎利婆羅門等種種眾別。如應教化。知尊`[*10]`卑者。知彼所化行有優劣。量宜勸道。七善如是。四無量心如上廣辨。有人更說。知見覺等以為梵行。案經以求四無量`[慧=心【甲】]`慧。知見覺心及六念等亦是第四捨中所收。不應別分。天行體者。謂八禪定。此義如後`[第十三初]`八禪章中具廣分別。此前三行猶地持中三住所攝。初聖行者。是彼聖住。第二梵行是彼梵住。第三天行是彼天住。前三攝善。後二離過。懺治前`[法=衍【甲】]`法名為病行。不起後過名嬰兒行。又化嬰兒令不起過亦得名為嬰兒行矣。體相如是(此二門竟)。 次就位論。此五通則遍在諸地。隨相別分修在地前。成在地上。此云何知。如經中說。定行成時住堪忍地。慧行成時住不動地。慈行成時住於極愛一子之地。捨行成時住空平等地。所成皆在初地已上。明知修處在於地前。五行如是。 ## 53五生義 五生之義出`[第八初瑜伽第四十八]`地持論。受報隨物故名為生。生別不同。一門說五。五名是何。一息苦生。二隨類生。三者勝生。四增上生。五者最後生。此五通論皆遍諸地。隨相別分前三地前。後二地上。息苦生者。菩薩願力自在力故受生三界。隨所生處能除物惱。名息苦生。所息之苦略有二種。一息現苦。謂三劫時及於餘時能息物苦。二息當苦。邪見眾生奉事天神。及諸惡行教令遠離不受當苦。隨類生者。菩薩願力自在力故與物同生。教令離惡化之住善。名隨類生。言勝生者。菩薩自以功德善業於人天中受八勝生。言八報者。如`[第一]`地持說。謂壽具足色具足等。增上生者。初地已上十王等報名增上生。最後生者。菩薩學窮受生剎利波羅門家。得阿耨菩提作一切佛事。名最後生。 問曰:此五二種生中為是分段。為是變易。釋言。此五在地前者亦是應化。亦是分段。`[願=菩薩願【甲】]`願力自在力故隨物現受。故是應化。隨所生處即與有漏結業相應。故是分段。所受是其六道身故非是變易`[故〔-〕【校異-甲】]`故。在地上者惡道之身唯是應化。惡業盡故非是分段。善道之身亦是應化。應化如前。亦是分段。地上菩薩有漏殘氣未盡。隨所生處與之相應故。是所受亦是六道身。故非是變易。此義如前二生死中具廣分別。五生如是。 ## 54五無量義 五門分別(一釋名 二辨相 三次第 四約對十盡共相收攝 五對二十無量共相收攝) 五無量者。是化他智。名字是何。一眾生界無量。二世界無量。三法界無量。四調伏界無量。五調伏方便界無量。善知所化眾生差別名眾生無量。善知眾生住處不同名世界無量。知諸眾生心心所起善惡等法用之教化名法界無量。知諸眾生根性差別名調伏無量。然此非直知調伏心。亦知不調。以調為主。故偏言耳。知度生法名調伏方便。度生法中行修善巧名為方便。用此授人調令起行名調伏方便。又復令他起行善巧亦名方便。 問曰:如彼四無量心名為無量。今此五種亦名無量。無量之言為當在境。為就心說。釋言。不偏癈心論境。四境五境俱是無量。約境論心。四無量心五無量智皆是無量。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如`[第六]`地持說。六十一種眾生名眾生無量。何者是其六十一種。文無定判。有人釋言。調伏界中就人不同有五十五。加以六道為六十一。或可如此。要略如是。若隨心別形類不同。地處差異。難以限算。故`[第六]`地持言。隨意地身則有無量。十方世界國土不同有無量種。如娑婆等。名世界無量。`[無〔-〕【甲】]`無善惡無記三性之法。一一分別各有無邊。名法界無量。調伏界者如地持說。從一至十有五十五。廣亦無邊。調伏方便如地持論成就品說。二十七種方便一一各有九品分別。為無量種(此二門竟)。 次明五種次第之義。如地持說。菩薩方便為化眾生。是故先說眾生無量。所化眾生住處可得。是故次說第二無量。用何法化。是故次說第三無量。依何心化。是故次說第四無量。化住何法。是故次說第五無量(此三門竟)。 次對十盡共相收攝。十盡之義如`[第十三]`地經說。一眾生界盡。二世界盡。三虛空盡。四法界盡。五佛出世界盡。六涅槃界盡。七如來智界盡。八心緣界盡。九佛境界智入界盡。十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此十皆悉該攝窮極。故名為盡。眾生無量攝眾生盡。世界無量攝世界盡虛空界盡。法界無量攝法界盡。調伏無量攝心緣界盡。調伏方便攝佛出世界涅槃界如來智界佛境界智入界盡。五種無量共攝第十世轉法轉智轉界盡。以彼總收(此四門竟)。 次對`[第九]`地經二十種無量共相收攝。何者二十。如彼經說。一無量眾生界。二佛無量化業。三無量世界。四佛無量淨土。五無量法界。六佛無量智。七無量劫。八佛無量通達三世界事。九無量隨信化。十無量根。十一無量隨根說。十二無量心行。十三佛無量心行。十四佛無量說對治。十五無量聲聞乘法。十六佛無量說聲聞乘。十七無量辟支佛乘法。十八佛無量知辟支佛乘。十九無量大乘法。二十佛無量種說大乘。此二十中初二一對是眾生無量。次二一對是世界無量。次四兩對是法界無量。次六三對是調伏無量。後六三對是其調伏方便無量。五無量義辨之粗爾。 ## 55五德舉罪義 五德舉罪如律中說。`[第五十九]`地持論中亦具明之。五名是何。一者慈心不以瞋恚。謂見他人有所毀犯以慈愍心舉罪令識。不以瞋恚故揚其過。二者柔軟不以麁`[獷【CB】,礦【大】]`獷。謂舉罪時軟言求聽。然後舉之不得麁`[獷【CB】,礦【大】]`獷令其瞋忿。三者利益不以損減。謂舉罪時屏處私語令其覺。令捨過住善終不彰揚使致衰惱。四者真實不以虛妄。謂舉罪時要具三根。見聞疑等。然後舉罪終不虛妄。五者知時不以非時。謂舉罪時先觀自己。有其勢力多善伴黨堪任治罰則宜舉之。無時便止。又觀前人。若無勢力惡黨相用是時宜舉。有時便止。如是一切名為以時不以非時。此五是其舉罪行德。故名五德。五德如是。 ## 56五種教誡義 五種教誡出`[第三]`地持論。教謂教示。誡謂誡約。教誡不同。一門說五。五名是何。一者名制。制斷惡法。二者名聽。聽修善法。此二是本。後三隨之。三者名舉。於前制聽有缺減者如法舉之。此言舉者是其彰舉。標過令識。不同賓舉。四名折伏。於前`[制聽=若苦【校異-甲】]`制聽數數毀犯折伏與念令其改悔。五名歡喜。於前制聽有實德者稱揚讚說令其歡喜。五種教誡略之云爾。 ## 57六波羅蜜義 十門分別(一翻名解釋 二論體 三開合辨相 四通就諸行同相分別 五別就諸行異相分別 六修之所為`[辨=并【甲】]`辨論是非 七六度相攝 八資導為因 九就位`[分=弁【甲】]`分異`[并辨〔-〕【甲】]`并辨優劣不同 十因起次第) 第一釋名。六波羅蜜者。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初言檀者。是外國語。此名布施。以己財事分布與他。名之為布。輟己惠人。目之為施。言尸羅者。此方正翻名曰清涼。三業炎非焚燒行人。事等如熱。戒能防息。故號清涼。復言戒者。隨義傍翻以能防焚故復稱戒。言羼提者。此名忍辱。他人加毀名之為辱。於辱能安目之為忍。毘離耶者。此名精進。練心於法故說為精。精心務達故稱為進。言禪那者。此名思惟修。亦名功德叢林。上界靜法審觀方成名思惟修。能生諸德故復說為功德叢林。言般若者。此方名慧。於法觀達故稱為慧。此六何故名波羅蜜。波羅蜜者是外國語。此翻名度亦名到彼岸。所言度者如地持說。度有三種。一者時度。此之六`[度行=度從【校異-甲】,行【甲】]`度行`[依從〔-〕【甲】]`依從種性上度三僧祇方始成滿。故彼`[第二]`優婆塞經說言。前二僧祇所行檀等非波羅蜜。第三僧祇所修行者是波羅蜜。彼亦就其時度為言。二者果度。此六能得大菩提果。三者自性清淨度。修此六種能捨有相到法實性。具斯三義故名為度。到彼岸者波羅者岸蜜者是到。釋有兩義。第一能捨生死此岸到於究竟涅槃彼岸。與前度中果度相似。第二能捨生死涅槃有相此岸到於平等無相彼岸。與前度中自性清淨度其義相似。具斯兩義名到彼岸。 第二門中辨其體性。於中約就色心等法以論其性。隨義進退略有五種。一就根本。六度皆以心法為體。離心之外更無行德。二據攝修方便為論。六度皆以色心為體。如布施中。身口捨財是其色性。思願捨財是心自性。第二戒中身口離過是其色性。內心清淨是心自性。忍中身口意不罵不報是色自性。內心安忍是心自性。就精進中身口造修是其色性。內心策懃是心自性。就禪定中身口安靜是其色性。內心不亂是心自性。就般若中身口求法是其色性。內心照明是心自性。第三約境以論行體。前之四種隨事造修該通色心。後二是其證法之行。局唯在心。住境見法唯心能故。第四就其行相以分。前三是其化眾生力。化藉三業該通色心。後三是其護煩惱力。局唯在心。伏惑斷結唯心能故。此之二力後當更辨。第五就其業性分別。布施持戒三業自性該通色心。施中思願是其意業。身口捨財是身口業。戒中心淨是其意業。身口清淨是身口業。故此二種該通色心。後四心法意業自性。局唯在心。體性如是。 第三門中開合辨相。開合不定。`[約=總【甲】]`約之唯一。統攝諸行唯一助道。或分為二。二有兩門。一約行分二。謂自利利他之道。如彼相續解脫經說。前三是其化眾生力。化力即是利他行也。後三是其護煩惱力。護惱即是自利行也。化眾生中先以布施攝取眾生。次以持戒不惱不怖。後以忍辱於彼惱害逼迫恐怖堪忍攝取。護煩惱中先以精進麁伏煩惱修習善法。不為煩惱之所傾動。次以禪定正伏煩惱。令其不起。後以智慧永斷煩惱。二就德分二。德有二種。一是福德。二是智慧。辨此二種經論不同。乃有四別。第一依彼`[第二十九莊嚴品]`優婆塞經施戒精進判為福分。以彼事中方便所作故說為福。忍禪般若判為慧分。般若正是慧之正體。慧心安法說之為忍。如五忍等。蓋乃是其法思`[惟〔-〕【甲】]`惟解忍。不取安苦他不益忍。專心住理不動名定。非是事中住心之定。以此忍定同即慧故說為慧分`[斥=近【考偽-甲】]`斥取小分非盡言耳。第二依彼相續解脫及`[第一]`地持論前三是福。般若是智精進與禪亦福亦智。依精進故修施戒忍四無量等名為福分。起聞思修陰巧便等名為智分。又依禪定修四無量名為福分。修陰界入巧便觀名為智分。然此就其功能以分判為福智。論其體性性是福德。第三就彼`[論第十五]`大品等經前五為福。非慧性故般若是智。是慧性故。四依`[師子吼品]`涅槃經前五及與事中般若同為福分。理觀般若說為智分。故彼`[北本第二十]`經言。福莊嚴者。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非般若波羅蜜。慧莊嚴者。是般若波羅蜜。依彼經中六度之行各有二種。一者隨事修行不到實性。非是自性清淨度故非波羅蜜。二依理修行到法實性。是其自性清淨度故是波羅蜜。前五莫問依事依理。同名為福。就般若中隨事修者。不見實性亦判為福。依理成者。見實性故說為智分。或分為三。所謂三學。前四戒學。次一定學。後一慧學。故地持云。眾具自性眷屬無盡是名戒學。禪為定學。般若慧學。言眾具者。是其布施。施為戒因。故曰眾具。言自性者。是其戒度。戒度正是戒學自體。故言自性。言眷屬者。忍波羅蜜。堪忍諸緣助成戒行。故云眷屬。言無盡者。以精進故持戒不息。故曰無盡。精進`[通=遍【甲】]`通策。以何義故偏說為戒。釋有三義。一三學中戒學在初。就初以言。故攝戒中。二戒學中備具三聚攝行寬廣難可成立。必須精進`[佐=依【甲】,佐【考偽-甲】]`佐助方成。故攝戒中。三者戒學隨事修行。難成易敗。必須精進佐助方立。故攝戒中。或分為四。如彼相續解脫經說。前三戒學。禪為定學。般若慧學。精進通策別為一門。故有四種。或說為五。謂哀愍愛語勇猛惠施說深法義。如`[第七]`地持說。哀愍攝禪哀愍是悲。悲亦是禪。故攝禪定。愛語攝戒及與智慧。良以愛語離口四過戒分所收。是故攝戒。依慧起說。是故攝慧。勇猛攝於忍進及慧。`[由〔-〕【甲】]`由勇猛故苦緣不動。故攝忍辱。由勇猛故策修善法。故攝精進。由勇猛故能入深義。故攝般若。惠施攝檀。說深法義攝禪。攝慧依禪起說。是故攝禪依智起說。是故攝慧。或分為六。所謂檀等六波羅蜜。或復說十。謂十波羅蜜。就前六中開出方便願力智等四波羅蜜。故合有十。是故經中說後四種為前六伴。然經論中說伴不同。若依相續解脫經中別說其伴。彼說方便別伴前三。願伴精進。力伴禪定。智伴般若。何故方便偏伴前三。以前三種化眾生力化物須巧。故為方便別伴前三。何故以願別伴精進。精進勝求須願佐助。故偏伴之。伴有二種。一者前伴。如彼經說。以現在世多煩惱故。不能精進懃修善法。願未來世煩惱微薄懃修善法。故為前伴。二者後伴。依精進故能起願心。上上勝求故為後伴。何故以力別伴禪定。定多力用。故力伴之。伴有二種。一者前伴。如彼經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內正思惟。轉劣悕望得勝悕望。名之為力以是力故能修禪定。故為前伴。二者後伴。依禪定故起神通力。故為後伴。又復禪定發生如來十力種性。名之為力。此力亦是禪定後伴。何故以智別伴般若。知見性同相伴義親。故偏伴之。伴有二種。一者前伴。由世諦智開引出生第一義慧。故為前伴。二者後伴。依真諦智起世智用。故為後伴。若依`[論第九]`地經及`[第八]`地持論通伴前六。彼說巧智以為方便。以方便故能修施等無量善法。求增進智名之為願。以是願故令其施等上上勝進。堅固之智不為魔動。名之為力。以是力故令彼施等不可破壞。於法開覺。名之為智。以是智故於施等法差別。示現攝化眾生。故後四種通伴前六。或復分為八萬四千諸度法門。如`[第二]`賢劫經說。彼說。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無畏一切功德令有三百五十種門。一一門中皆以六度行修為因。便有二千一百度門。用此對四大`[及〔-〕【甲】]`及六衰十種之患便有二萬一千度門。言四大者。地水火風自身之患。言六衰者。謂外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患。此六大賊衰耗善法。故名為衰。以此二萬一千度門化四眾生。故有八萬四千度門。四眾生者。一是多嗔。二是多貪。三是多癡。四是三毒等分。此等廣略各隨一宜。今據一門且論六種。 第四門中通就諸行同相分別。諸行相似說名同相。廣略不定。於中增數次第辨之。或說為二。二有兩門。一有作無作相對分二。檀等諸行方便修成名為有作。無始法性顯成今德名為無作。是義云何。真識之心體是一切功德法性。本為妄`[陰=隱【甲】]`陰名為佛性。不名行德。後息妄想彼心顯了。說為檀等。故曰無作。又經中說。真如法中離一切著。名之為檀。無一切惡即名為戒。無有瞋惱即名為忍。無有懈隋名為精進。遠離動亂說為禪定。永無闇障即名般若。此等一體隨義以分此義。昔隱今時始顯說為無作六波羅蜜。此波羅蜜諸聖同體無有差別。以真如法無別體故。二世間出世間相對分二。隨事`[修=彼【甲】,修【考偽-甲】]`修行名為世間。合理而成名為出世。又復地前名為世間。地上名出。或說為三。如彼相續解脫經說。一是因相。所謂大悲。悲能起行故說為因。二者果相。謂攝眾生得未來報。三能作。大義施等諸行能得菩提。或說為四。四有三門。一攝修方便以分四種。如彼相續解脫經說。一大悲方便。能`[趣〔-〕【校異-甲】]`趣起施等。二思惟方便。起施等法。三常方便。於施等法無間修習。四頓方便。於施等法具足修習。二據修論四。如`[第七]`地持說。一決定修。於施等法堅心修學不為緣動。二專心修。於施等法專意修學不雜餘相。三者常修。恒作不息。四無罪修。修時離過。三就能說四。如相續解脫及`[第二]`地持說。一者對治。能治六弊。二成菩提。具修施等法能得菩提。三能攝自他。修行施等能令自他離過恐怖得勝安樂。四得未來果。修行施等於未來世生善趣中受勝福報。或說為五。五有三門。一攝修方便。以論五種。如彼相續解脫經說。一者先當多修信解。如`[第三]`地持說。於八解處起淨信心。二起於聞慧。聞菩薩藏以為方便。三護菩提心。心為行本。是故須護。四近善知識。行依`[支=友【甲】]`支成。是故須近。五精懃修學。無間善業。五中前四起修方便。後一`[心=正【甲】]`心修施等善法。二離過說五。亦如相續解脫經說。一者無礙。修行施等能除六弊。二者無願。修行施等不願名利。三者無過。於施等法遠離雜染無方便過。四無妄想。不隨言說分別取著。五迴向菩提。不以施等求餘果報。唯求佛智。三就能說五。亦如相續解脫經說。一增上樂因能得菩提。二攝取自他。三得未來報。四遠離煩惱。五不往惡趣。或說為六。如`[梁論第十]`攝論說。一廣大意。為一切生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修行六度不生足相。二長時意。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修行六度不患其長。三隨喜意。見諸眾生得淨涅槃菩薩隨喜過彼得者。四恩德意。不見自己於生有恩。唯見眾生於己有恩。由彼受化令我得成諸度行故。五大志意。用己所行一切善根迴向施與一切眾生。六善好意。用前所施眾生善根代生迴向無上菩提。或說為七。如彼相續解脫經說。一行施等不求他知。二於諸法不著諸見。三於大菩提不生疑惑若是若非。四不自讚毀他五不高慢及不放逸。六不以少劣生知足想。七不起惱嫉。或復論九。如`[第三]`地持說。一者自性明其行體。二者一切`[彰=影【甲】]`彰其行相。三名為難。起修殊勝難為能為。四一切門攝行寬廣諸行同入。五者善人起行純善。六一切行起行具足。七者除惱辨行功能。修行施等能除煩惱。八者此世他世安樂。彰行利益。修`[施行=行施【甲】]`施行等能令自他得於今世後世樂果。九者清淨行修離過。此等具釋如`[第三]`地持論。若復廣分義別無量。 第五門中別就諸行異相`[略分別=分別略【甲】]`略分別有四種。一修心不同。二行相不同。三治障不同。四得報不同。修心不同者。如彼七卷金光明說。一一各有五心修習。初依五法成就檀度。一具信根。二起慈悲。三心無異求。四以布施等攝眾生。五求一切智。次有五法成就戒度。一淨三業。二不為眾生作煩惱因緣。三斷惡道開諸善門。四過聲聞辟支佛地。五一切功德皆願滿足。次有五法成就忍辱。一降伏貪瞋。二不惜身命。三思惟往業用自開解。四為成就眾生善根發慈悲心。五為得甚深無生法忍。次有五法成就精進。一者不為煩惱共住。二福德未具不得安穩。三一切難行不生厭心。四為利眾生成就大慈。五願不退地。次有五行成就禪定。一於善法攝持不散。二解脫生死。三願得神通成就眾生。四者慈心洗浣法界。為淨心故。五為斷眾生一切煩惱。次有五法成就般若。一於佛菩薩供養無厭。為求法故。二於深法樂聞無厭。三成就勝智。四能斷煩惱。五善達五明(此一門竟)。 次明成行不同之義。如相續解脫及地持說。彼說六度。皆有三種。施中三者。一是財施。二是法施。三無畏施。戒中三者。一律儀戒。二攝善戒。三攝眾生戒。此義如上三聚章中具廣分別。忍中三者。一他不饒益忍。堪忍他惱。二安苦忍。能自忍苦。三法思惟解忍。住法不動。精進三者。一弘誓精進。發生大願。二攝善精進。自修善行。三攝眾生精進。以善化他。禪中三者。一現法樂住內心寂`[淨=靜【甲】]`淨。二出生功德。謂依禪定發生神通四無量等。三利益眾生。謂依禪定四攝益物。慧中三者。一隨覺分別第一義慧。二善達五明及三聚法世諦之慧。三利眾生慧。巧以四攝饒益眾生(此二門竟)。 次明治障不同之義。修施治`[慳=貪【甲】]`慳。戒治毀禁。忍治瞋恚。精進之心能治懈怠。禪治麁念。慧治愚癡。前五伏斷。後一永斷。理實智慧通治諸過。分相亦然。亦可諸過為慧治邊通名愚癡(此三門竟)。 次論果報不同之義。依如相續解脫中六度之行各得一果。以布施故得於大樂。以持戒故生善趣中。以忍辱故無有怨對。以精進故隨所修善不為緣壞。以禪定故多致喜樂為梵等眾生之主。以智慧故多所堪能。不為一切生死所害。若依地持布施之行外得大財。內得色力壽命安樂無礙辨才五事之報。餘之五度各得一果。以持戒故生善趣中壽等奇特。以忍辱故得善方便。忍他侵逼不惱眾生。以精進故得其俱生一切方便堅固堪能。以禪定故隨所生處少諸塵穢。知義得通。以智慧故於未來世智慧增廣。異相如是。 第六門中明修所為并論是非。所為有三。一為求菩提。二為念眾生。三為求實際。為求菩提是其大心。為念眾生是其廣心。為求實際是其深心。`[其=甚【甲】]`其深心故捨離有為不同凡夫。大心廣心不同二乘。為求菩提護彼小心。為念眾生護彼狹心。通則六度皆為此三。如地持經說。菩薩為求一切智故修行六度。如是等比名為菩提。如維摩說。以施攝慳。戒攝毀禁。忍攝瞋恚。精進攝怠。禪攝麁念。慧攝愚癡。勝鬘經中為成眾生修行六度。如是等比名為眾生。如大品說。為見實相修行六度。涅槃經說。為見佛性修行六度。如是等比名為實際。於中別分前之二門為攝眾生。中間兩門為求實際。後之兩門為求菩提。此等差別如`[菩薩品善德長者義記第二]`維摩說。故彼經言。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以化犯戒起尸羅波羅蜜。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以離身心相起毘梨耶波羅蜜。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者。自行布施兼勸他施。以化犯戒起尸羅者。自持淨戒兼勸他持。何故此二偏為眾生。以此麁易可修起眾生能作。故偏為之。以無我法起羼提者。無我是其眾生空義。依之成忍。又為彼故修行忍辱。以離身心起毘梨耶者。離身心相是其法空依成精進。又為彼故修起精進。何故此二偏依二`[空=空二空【甲】]`空。以此二行修時有苦在有難成依空易就故偏依之。又此二種依空防退易入實際。故偏為之。以菩提相起禪那者。菩提是佛功德之行。禪能生之。故為菩提修起禪定。以一切智起般若者。彼一切智是佛慧行。般若能生。故為彼智修起般若。何故此二偏為菩提一切智乎。於諸度中禪定最能出生廣德。於大菩提能生力強。故偏為之修起禪定。般若正是一切智因。生智親強。故偏為之修起般若。蓋乃是其隱顯門耳。所為如是。是非如何。經說。此六有波羅蜜非波羅蜜。其義云何。分別有三。一約時度以論是非。如優婆塞經說。前二阿僧祇所行非波羅蜜。非時度故。第三阿僧祇所行是波羅蜜。是時度故。二約果度分別。如涅槃說。四心中修能致究竟大涅槃果。是波羅蜜。是果度故。不具此四非波羅蜜。不能究竟致大涅槃。非果度故。何者四修。如`[第七]`地持說。一決定修。修心堅固不為緣動。二專心修。修意精純不雜餘想。三者常能修。恒化不息。四無罪修。`[不=遠【甲】]`不離煩惱無方便道。如`[第十九]`涅槃經。初功德中具有此相。第三約就自性清淨度以論是非。隨事修行不能到於諸法實性。非是自性清淨度故非波羅蜜。依實所成破捨情相到法實性。是其自性清淨度。故是波羅蜜。是非如是。 第七明其六度相攝。菩薩行巧一一度中皆攝一切。一切成一。云何一一皆攝一切。釋有兩種。一攝同義。二攝異義。言攝同者。於六度中所有捨義皆攝為檀。故彼金剛般若論云。檀義攝於六。資生無畏法。此中一二三名為修行住。言資生者。是其財施。言無畏者是無畏施。所言法者。是其法施。所言一者。謂初檀度是資生施。所言二者。謂戒與忍是無畏施。所言三者。謂後三度是其法施。於六度中有難過義悉攝為戒。有安忍義通攝為忍。有策懃義攝為精進。有不亂義通攝為禪。有離著義攝為般若。言攝異者。如大品說。一一度中皆攝諸度。云何檀中攝餘五度。修行施時身口意淨不犯佛戒而行布施名為攝戒。於彼受者瞋恚打罵堪忍饒益名為攝忍。於諸眾生常施不倦名攝精進。施心不亂名攝禪定。分別善修名攝般若。又於施中不取不著亦名般若。云何戒中攝餘五度。修行戒時離殺盜等。普施一切眾生安樂名攝布施。以堪忍力不為諸過名攝忍辱。持戒不息名攝精進。一心持戒離過寂靜名攝禪定。分別善修名攝般若。又復戒中不取不著亦名般若。云何忍中攝餘五度。修行忍時不怖眾生。施彼安樂名攝布施。又忍`[貪=貧【甲】]`貪苦以財惠人亦名攝施。以安忍故離殺縛等名為攝戒。堪忍不息名攝精進。忍心不亂名攝禪定。分別善修名攝般若。又於忍中不取不著亦名般若。云何精進攝餘五度。以精進故懃修善法。饒益眾生名攝布施。懃斷諸惡名攝持戒。以勇猛力堪忍諸苦名攝忍辱。堅住精進名攝禪定。分別善修名攝般若。又於精進遠離取著亦名般若。云何禪中攝餘五度。依禪捨著。慈悲益物名攝布施。依禪離過名攝持戒。定心住緣安忍不動名攝忍辱。又依禪定發慈悲心。堪忍眾生打罵寢欺隨順攝取亦名為忍。於深禪定求無休息名攝精進。分別善修名攝般若。又復禪不味不著亦名攝般若。云何般若攝餘五度。修行慧時能以正義惠施眾生名攝布施。以智慧心觀過不為名攝持戒。於諸法中思惟不動名攝忍辱。又以智慧堪忍他惱亦名攝忍辱。觀法不倦名攝精進。於諸法中不起妄想亦名攝禪定。又依智慧分別善修一切三昧亦名攝禪。攝相如是。 第八門中明其資導為因之義。先辨資導。福能資助。慧能導達。資導不同。略有五種。一資導相生唯望未起。已生之福資未起智令其得生。已起之智導未生福令其得起。二資導相成義在同時。同時之福資同時智令其明淨。同時之智導同時福。令其堅固不可破壞。三資導捨相亦在同時。同時之福資同時智於空不著。同時之智導同時福於有不染。四資導得果其義寬通。以寬通故一福起時能資已生未生智慧令近菩提。一智現時能導已生未生之福智悉令近果。良以諸行共牽一果故彼福智一一現時資導一切。五隨行前後以說資導。福行先生。智慧後起。以先生福資未生智令其得生。以後生智導先起福令出生死趣向涅槃。資導如是(此一門竟)。 次明六度為因之義。於中別以三門辨釋。一明六度淺深分齊。二明果`[得=德【甲】]`得差別不同。三以六度對果明因。言分齊者。義別有三。一緣修六度。於彼六識七識心中緣觀修習。二者真實有作六度。依前緣修動發真心令真心中諸行集起。此即`[論第十]`地經第八地中世出世間有作淨勝。前五功德名為世間。後一智慧名為出世。此從緣生故曰有作。三者真實無作六度。真心自體本是一切功德法性。如妄想心雖不對緣現起煩惱。體是一切諸煩惱性。真心如是。雖不對緣現起諸德。體是一切諸功德性。故馬鳴言。從本已來具足無量性功德法。是功德性本為妄隱相似不淨。後息妄染本隱之性顯成今德。名為無作六波羅蜜。此即`[論第十]`地經第八地中世出世間無作淨勝。分齊如是。次分果德。果德有二。一性淨果。本隱今顯。二方便果。本無今有。果德如是。次以六度對果明因。於中有二。一緣正分別。望性淨果無作六度以為正因。餘二為緣。望方便果有作六度以為正因。餘二為緣。二生了分別。望性淨果生了不定。若言辨無令有名生。則性淨果唯了因了非生因生。如涅槃說。非本無故。就了因中緣修有作二種六度異相顯了。故名了因。無作六度自體顯了而為果德。故曰了因。若說正起以為生因。傍助為了則性淨果具足二因。無作六度以為生因。餘二為了。望方便果生了不定。若言了於本有名了。則方便果唯生因生非了因了。非本有故。就生因中有作六度為正因生。餘二六度為緣因生。若說正起以為生因。傍助為了則方便果具足二因。如涅槃說。有作六度是彼`[正=生【甲】]`正因。餘二六度是彼了因緣。修六度是了可解。無作六度云何名了。由見彼法成菩提智如色生識。故名了因。體性顯了成彼果故。 第九門中就位分異并辨優劣。言分異者。六度隨位異有二種。一者別異。如地經說。菩薩初地檀度增上。乃至六地般若增上。二者通異。如彼相續解脫經說。彼說六度義別有三。一者直名為波羅蜜。二上波羅蜜。三大波羅蜜。地前菩薩煩惱亦行。善法亦起。不能起勝。是故直得名波羅蜜。初地已上乃至七地煩惱不行。善法獨起。隨分平等離染清淨名上波羅蜜。八地已上微細使性畢竟永滅。善行深廣名大波羅蜜。隱顯如是。通則義齊(此一門竟)。 次辨優劣。釋有二。一攝善分別。二治患分別。攝善之中義別有四。一約位分別。檀在初地。乃至般若在第六地。`[且=檀【甲】]`且在初地。最以為劣。戒在二地。次以為勝。如是漸增乃至般若在第六地。最以為上。此之一義如`[第三]`地經說。二就能分別。精進般若通能策導一切諸行。說以為勝。餘不如是。說以為劣。此之一義如`[第六]`地持說。彼論言。六度之中精進般若勝餘波羅蜜。如四攝中愛語為勝四無量中大悲為勝。如是一切。三主伴分別。慧為行主。說之為勝。餘五伴助說以為劣。此之一義如`[智論第八十二]`大品說。`[第三]`地論亦云。智眷屬者。所謂檀等。四就說行相成分別。六俱是勝。六俱是劣。何故如是。六度之行互相助成。檀行為主餘五助成。檀行主故說以為勝。餘五助故說之為劣。乃至般若類亦同然。此之一義如`[智論第八十]`大品經六度相攝品說。攝善義中有此四異。治患義中亦有四種。一對業煩惱辨其優劣。戒治業非。餘治煩惱。業`[兼=非【甲】]`兼易防能治之行說之為劣。煩惱是本。深細難遣能治之道通以為勝。若爾何故戒在施上。釋言。`[上=於上【甲】]`上能起犯戒煩惱。難治於慳故能治戒在於`[總=施【甲】]`總上。非是破戒細於慳故戒在施上。故信戒等五種善中戒初施後。六念亦爾。二對使非使辨其優劣。六中忍慧對治使惑。忍治瞋使。慧治癡使。餘治非使。施治慳垢。是故非使戒防業非。故亦非使。精進與禪治煩惱`[地=垢【甲】]`地。故亦非使。使強難斷。忍慧能除。說之為勝。非使易遣餘四治之。說以為劣。 問曰:何故忍慧二行偏治使性。釋言。六中前三是其化眾生力。後三是其護煩惱力。化生力中忍勝餘劣。護煩惱中慧勝餘劣。今就勝處明除使惑。餘廢不論。三伏永分別。前五伏斷說之為劣。般若永斷說以為勝。四隨過互論六度皆有勝劣之`[義〔-〕【甲】]`義。望慳貪病布施為勝。餘者為劣。對破戒病持戒為勝。乃至對治愚癡之病般若最勝。餘者為劣。是故六度皆有勝劣。 第十明其因起次第。如地持說。始不顧賊捨離出家。故先明施。既出家已受菩薩戒。精持不犯。故次明戒。以護戒故忍力清淨不怖眾生。故次明忍。以忍力故能安苦緣。懃修無間善法方便。故次明精進。以其精進不放逸。故善一其心。故次明禪。心善一故得實知見。故次明慧。 問曰:精進通策諸行為諸行本。何不初說乃為第四。釋言。精進雖策諸行隨義別分。或屬前三。或屬後二。故置第四。云何屬前。如地持說。前四戒學。精進是其戒行所依。故在第四。云何屬後。如龍樹說。施戒及忍世人能行不假精進。故不在初。云何不假。論言。如人所有客主法應供養。或為種種因緣行施。乃至畜生亦知施食。是故布施不假精進。又復世人見為惡者王法治罪順過不為。或畏惡名。或思世間種種苦惱。避罪不作。或有性善不樂為惡。不由精進。又如世人於打罵等或以畏故不敢返報。或復力小不堪加報。或性和忍而不返報。不假精進。又前三中雖有精進小故不說。禪智微細世間眾生不能自起。要假精進。故禪智前宣說精進。何故如是。禪定是其上地勝法。懃習方現。般若是其照理深行。專修乃成。故假精進。又禪智中得勝境界懃心轉增。譬如世人掘水見濕。攢火見烟求心踰猛。彼亦如是。`[僧=增【甲】]`僧故偏說。又復前三依事修行。後之二種依義而成。捨事入義。非懃不能故在第四。 問曰:但有前三福行。所願皆得。何假精進方得禪智。`[大論第十五]`龍樹釋言。佛道深難。雖有前三不能成辦。要假精進方得禪智及諸佛法。故地持云。世尊種種稱嘆精進為菩提因。六度之義辨之麁爾。 ## 58六念義 五門分別(一釋名義 二開合辨相 三隨別廣釋 四次第 五念之所為) 第一釋名。六念之義出`[北本第十七]`涅槃經。守境名念。念別不同。一門說六。六名是何。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六中初三念其所學。中間二種念己所行。後之一種念己所成涅槃之果。言念佛者。覺故名佛。念有四義。一緣如來有大功德是諸眾生無上大師。名為念佛。二緣佛德念己當同。名為念佛。三緣佛德欲與眾生。名為念佛。四離妄想與彼如來實德相應。名為念佛。言念法者。軌則名法。念有四義。一緣法寶有大功德是諸眾生無上妙藥。名為念法。二緣法寶念己當證。名為念法。三念法寶欲授眾生。名為念法。四離妄想與法相應。名為念法。言念僧者。和故名僧。念有四義。一緣僧寶有大功德是諸眾生良厚福田。名為念僧。二緣僧德念己當行。名為念僧。三緣僧行欲與眾生。名為念僧。四離妄想與彼真實僧行相應。名為念僧。言念戒者。防禁名戒。念有四義。一緣戒行有大勢力能除眾生惡不善法。名為念戒。二念己所受精懃護持。名為念戒。三念己戒善勸人同習名為念戒。四離妄想得戒實性清淨無染。名為念戒。言念施者。惠捨名施。念有四義。一念施行有大功德能破眾生慳貪重病。名為念施。二念己所行專精修習。名為念施。三念以施善攝取眾生。名為念施。四離妄想得施實性無所繫著。名為念施。 問曰:行有六度之別。今此何故偏念戒施。釋言。略故。以此行始故偏舉之。又問。於彼六度之中先施後戒。今此何故先戒後施釋言。行者二種次第。一麁細次第。施麁易為。是故先修。戒細難作。是以後習。二止作次第。要先止惡。然後作善。如似染衣要先除垢後受染色。戒是止行。是故先明。施是作行。是以後說。彼六度中依麁細門故先明施。此六念中依止作門故先明戒。言念天者。己`[家=寂【甲】]`家當來所成涅槃寂淨名天。有淨光明所受自然亦名為天。念有四義。一緣當來力無畏等一切種德有大福利。名為念天。二緣當果起必成意。名為念天。三緣當果欲與眾生。名為念天。四離妄想與彼菩薩境界相應。名為念天。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第二門中開合辨相。開合不定。據要唯三。所謂念佛念法念僧。故雜心云。為開眾生佛法僧念故說斯偈。所謂說於敬三寶偈。或分為六。如上所辨。或離為八。如`[第二十一]`大智論說。於前六上更加二種。一念出入息。繫意住於數息法門。二者念死。常修死相。或分為十。如大智論摩訶衍品說。於前八上更加二種。一者念滅。念彼涅槃無為寂靜起意趣求。二者念身。自念己身無常苦空無我不淨修行厭離。或分十一。如`[經=地經【校異-甲】]`經說。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念菩薩。五念菩薩行。六念波羅蜜。七念十地。八念不壞力。九念無畏。十念不共法。十一念一切種一切智智。此之十一猶是六念。念佛念法與六念中初二念同。念僧菩薩是六念中念僧所收。念菩薩行念波羅蜜十地者。是六念中念戒念施二念所攝。六中略故單念戒施。是中廣故通念一切。後念力等是六念中念天所攝。廣則無量。今據一門且論六種。開合如是(此二門竟)。 次廣辨釋。初念佛者。如涅槃說。念佛十種名稱功德。所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此十如後十號章中具廣分別。佛德無量。今據一門且論斯十。以此名稱生念義強故偏念之。言念法者。依`[第二十二]`大智論法有二種。一念教法。所謂三藏十二部經。二念義法。所謂無常無我涅槃三種法印。亦得分三。一念教法。謂三藏等。二念理法。所謂二諦一實諦等。三念行法。謂三學等起行之儀。言念僧者。念三乘眾及三乘人所成行德。言念戒者。就性分二。如`[智論第二十二]`龍樹說。一念有漏戒。二念無漏戒。 問曰:直念無漏便足。何用念彼有漏戒乎。`[智論第二十二]`龍樹釋言。因有漏戒得無漏戒。故通念之。如人雖從賊中而來還能破賊王亦賞之。彼亦如是。就行分三。一念律儀。二念攝善。三念攝生。隨義分八。如`[智論第二十二]`龍樹說。一清淨戒。二不缺。三不破戒。四不穿戒。五不雜戒。六自在戒。七不著戒。八智者所讚戒。清淨戒者。如論釋言。無諸瑕穢名清淨戒。此句通明五篇清淨。不缺戒者。除離初篇二篇重惡名不缺戒。不破戒者。離後三篇名不破戒。又論釋言。遠離身惡名不缺戒。遠離口過名不破戒。不穿者。論言。善心向於涅槃不令煩惱惡覺入中名不穿戒。不雜戒者。正為涅槃不為世報名不雜戒。自在戒者。論言。隨戒不隨外緣。不為愛結之所`[原本註曰傷一作拘]`傷礙名自在戒。言不著戒者。論言。於戒不取戒相。不生愛著名不著戒。智所讚者。持戒清淨常為賢聖之所稱讚。名為智者所讚戒也。言念施者。念行財法無畏施等。言念天者。依如`[第二十二]`涅槃天有三種。一者生天。謂四天王乃至非想。二者淨天。所謂一切三乘賢聖。三第一義天。謂佛果德。是三種中菩薩但念第一義天。以是究竟所求果故。依大智論天有四種。一假號天亦云名字天。如世人王名為天王亦云天子。二者生天。謂四天王乃至非想。三者淨天。謂諸賢聖。四生淨天。謂三界中受生聖人。是四種中念彼生天及生淨天。以此未來上勝果故。 問曰:佛弟子眾應念三寶。以何義故念彼生天。以此自己善業果故。 問曰:生天是凡夫法。何故念之。有人不堪入涅槃。故念彼生天。起行趣求(此三門竟)。 第四門中明其次第。佛是究竟所學果德。故先念之。佛由法成。故次念法。法由人行方能到果。故次念僧。依前三寶發起修行先離十惡。故次念戒。以戒破惡便能生善。故次行施。依戒依施能得涅槃第一義天。故次念天。又依`[智論第二十二]`龍樹佛是化主說法之人。故先念佛。依佛說法故次念法。僧隨佛語能解能行故次念僧。僧由戒成故次念戒。以戒破惡便能行施故次念施。以戒施故得二果報。所謂生天及生淨天。中品行者得其生天。增上行者得生淨天。故後念天。次第如是(此四門竟)。 第五明其念之所為。所為有四。一者為除現在怖畏。如`[智論第二十一]`龍樹說。或有惡魔來怖行者。佛即教人修習六念。或有怖畏念佛即滅。如諸天眾與脩羅鬪心生怖畏。若有憶念帝釋寶幢怖畏即滅。或有怖畏念法即滅。如天畏時憶念帝釋左面天王伊那舍天寶幢即滅。又念右面天王婆樓那天寶幢亦滅。或有怖畏。念己所修施戒善根及天果報亦得除滅。二為出離生死因果故修六念。三為求佛一切種德故修六念。四為化度一切眾生故修六念。六念之義辨之麁爾。 ## 59六種決定義 六種決定出`[第一]`地經論。斯乃出世菩提之心。即實不退名為決定。此之決定是十地體故。地經中創始開宗標言。菩薩願善決定無雜不可見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覆護一切眾生界。能入三世諸佛智地。雖言願善統納眾德無不在中。眾德之狀難以具論。今據一門且說六種。六名是何。一觀相善決定。二真實善決定。三勝善決定。四因善決定。五大善決定。六不`[怯〔-〕【甲】]`怯弱善決定。六中前五自分功德。後一勝進。故地持中第六名為增長勝分究竟菩提。就自分中初四自利。後一利他。就自利中前二行體。次一行德。後一行能為因之義。體中初一明其觀解破相入如。後一彰其契實離相。言觀相者。論自釋言。謂真如觀一味之相。言一味者從喻為名。如似大海雖復浩廓醎同一味。諸法雖廣如性一味。觀此如理更無異緣名一味相。言真實者。論自釋言。非世境界。以行契真不為世智之所照見。名非世境。言勝善者。行德深廣如於法界。故名為勝。言因善者。願善之行能為常果無常果因。故云因善。言常果者。謂大涅槃。無常果者。謂佛菩薩大悲作用。隨世生滅故曰無常。此二猶是`[第二十七]`涅槃經中二種莊嚴。常者猶彼智慧莊嚴。故彼經言。智慧莊嚴無礙常住。無常是彼功德莊嚴。故彼經言。功德莊嚴有礙非常。又`[第九]`涅槃云。諸佛如`[來=來共常【甲】]`來無常`[共=常共【甲】]`共`[常=無常無常【甲】]`常`[常〔-〕【甲】]`常共`[無〔-〕【甲】]`無常。是此常果常共無常。是此所說無常愛果。願善望彼同能出生。故名為因。言大善者。上來自利。此一利他。利他行廣等眾生界。故名為大。故經說言。覆護一切眾生界矣。不怯弱者。諸佛智德菩薩分證於深能入心無憚退。故云不怯。故經說言。能入三世諸佛智地。六種決定釋之云爾。 ## 60六妙行義 六妙行者。無學聖人離過行也。經亦名為六妙法矣。通釋一切起作名行。行之自體說以為法。此行與法遠離一切不善麁過。故稱為妙。隨相別分妙行妙法非無差異。異相如何。行陰無過名為妙行。餘陰離染說為妙法。是義云何。依如毘曇識想受行起在一時。眼識起時即具四陰。眼識識陰。同時受數說為受陰。同時想數說為想陰餘思欲等說為行陰。乃至意識起時亦爾。彼六行中離過無罪名六妙行。餘之三陰離過無染名六妙法。大乘亦爾。若依成實識想受行起在先後。眼識之後具有四心。初識次想受後行。乃至意識之後亦爾。彼六識後行中無過名六妙行。彼六識中識想及受性雖無記不生行中煩惱漏過。亦不從於煩惱漏生名六妙法。六妙行義辨之略爾。 ## 61六種善法義 六種善法如大智論說。名字是何。謂善`[五〔-〕【甲】]`五陰及數滅無為是其六也。善五陰中有其四種。一生得善陰。宿習今成。二方便善陰。現在修起。三無漏善陰。謂三乘人緣修法身。四常住五陰。謂佛菩薩真實法身。故`[南本第三十]`涅槃云。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此等如前五陰章中具廣分別。數滅無為略有三種。一煩惱滅。謂滅五住一切煩惱。二者業滅。謂滅有漏無漏之業。三者苦滅。謂滅分段變易之果。是等如前三無為中具廣辨釋。此等皆依大乘分別。六善如是。 ## 62六和敬義 六和敬者。同止安樂不惱行也。起行不乖名之為和。以行和故情相親重。目之為敬。和敬不同。一門說六。六名是何。一身業同。二口業同。三意業同。四者同戒。五者同施。六者同見。六中前三就身彰同。後之三種就行說同。身業同者。略有二種。一離過同。同離殺盜邪婬等事。二作善同。同為一切禮拜等善。口業同者。亦有二種。一離過同。同皆遠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二作善同。同為讚誦讚詠等善。意業同者。亦有二種。一離過同。同離一切煩惱業思。二作善同。同修信進念定慧等一切善法。言同戒者。略有二種。一受戒同。二持戒同。又更分二。一作戒同。二無作戒同。亦得分三。一律儀戒同。二攝善戒同。三攝眾生戒同。言同施者。略有二種。一內施同。自捨己身奉給尊事。二外施同。捨餘資生。亦得分三。一財施同。二法施同。三無畏施同。言同見者。見謂見解。略有二種。一世諦中見解無別。二真諦中見解無別。 問曰:前三行無不收。以何義故復說後三。釋言。前三是其能作。後三所作。故復說之。又前三中攝行難盡。未知前三所作是何。故復明之。 問曰:所作行別無量。何故偏說戒施及見。以其略故。於六度中戒施在初。慧見在後。就初就後以彰其同。中間可知。故略不論。六和敬義辨之略爾。 ## 63六修定義 七門分別(一辨相 二行義差別 三就位分別 四就地分別 五就界分別 六約智分別 七依受分別) 第一辨相。六修定者。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名為還。毘婆娑中名之為轉。六名為淨。初言數者。為制覺觀繫念數息。名之為數。數中有四。一增。`[二〔-〕【甲】]`二減。三亂。四等。如五度中具廣分別。此數即是止家方便。所言隨者。心無異行住隨氣息。為長為短。為近為遠。為遍身中為在一處。去至何處。齊何而還心隨覺知。名之為隨。此隨即觀家方便。所言止者。於己身分眉間鼻端齊輪足指隨心所宜繫念令住。故名為止。所言觀者。始觀氣息於己身中為損為益。為冷為煖。審悉觀察。然此氣息即是風大。毘婆娑云。為風大故等觀四大。觀四大已次觀四大所造之色。所謂色聲香味等。色依何法能有造作。謂依心法。故次觀察受想行識。觀察是等名之為觀。所言還者。止行能也。止行成故於欲惡法若起思覺則能制之。令心還住出離覺中。名之為還。故雜心云。欲覺少行。出覺多行。毘婆娑中何故名此以之為轉。轉離惡覺住善覺故。又善覺中轉下起上亦名為轉。所言淨者。觀之能也。觀行成故能滅諸惡。故名為淨。六相如是(此一門竟)。 次明止等行義差別。如毘婆娑說。數有二事。一數出入息。二能捨惡覺。隨亦有二。一隨出入息。二能離惡覺。止亦有二。一能住心在於鼻端眉間足指。二不捨三昧。觀亦有二。一觀出入息。損益等事如上所辨。二能善取心心數相。轉亦有二。一能知五陰。二能入聖道。淨亦有二。一能斷結。二能於諦知見清淨。行別如是(此二門竟)。 次就位論。隨義通論位位皆有。於中別分數隨止觀在五停心。還在念處至世第一法。故毘婆娑云。轉出入息起身念處。如是次第乃至轉忍起世第一法。名為轉矣。淨者在於見道已上。故毘婆娑云。淨者所謂`[苦=共【甲】,若【校異-甲】]`苦法忍等(此三門竟)。 次就地論。地謂欲界乃至非想。依毘婆娑此六欲界未來中間。二禪三禪方便道攝。於中別分數隨二行在於欲界未來中間二禪三禪方便道攝。止觀還淨在一切地方便道攝。諸地皆有止觀還淨四種義故(此四門竟)。 次就界論。界謂三界。依毘婆娑此六初起在於欲界。後依色界亦得隨起(此五門竟)。 次約智論。智謂十智。此六唯一等智所攝。世間修故。若當就位分淨在於見道已上。是則淨中具十智性(此六門竟)。 次約受論。受謂苦樂憂喜及捨。此六唯一捨根相應。非是根本禪地攝故。若就諸禪義說止觀及與還淨或喜相應。或樂相應。或捨相應。在初二禪喜受相應。在三禪中樂受相應。自餘一切捨受相應。六`[種=修【甲】]`種如是。 ## 64六三昧義 六三昧義如`[第十五]`成實義。名字是何。一一相修為一相。二一相修為種種相。三一相修為於一相及種種相。四種種相修為種種相。五種種相修為於一相。六種種相修為種種相及一相。相狀如何。論釋不同。有論師說。修第四禪名一相修。修五聖支定名種種相修。五聖支定廣如上辨。言一相修為一相者。修第四禪為得羅漢果。言一相修為種種者。修第四禪為得五通。言一相修為於一相及種種者。修第四禪為得羅漢及五`[禪=神【甲】]`禪通。種種相修為種種者。修五聖支為得五通。種種相修為一相者。修五聖支為得羅漢。種種相修為種種相及一相者。修五聖支為得五通及羅漢果。此之一義成實不立。故彼非言。五聖支中前三猶是世俗四禪。得羅漢時於四禪中隨依一禪。云何說言修五聖支得羅漢果名為一相。又復明觀二聖支中親依觀支得羅漢果不依明支。故知不以修五聖支為得一相。成實所立定守一緣名一相修。慧心見法種種差別名種種修。言一相修為一相`[者〔-〕【甲】]`者。論言。依定還生`[神=禪【甲】]`神定。如從初禪生二禪等。言一相修為種種者。依定生慧。言一相修為於一相及種種者。依定生定及生智慧。言種種修為種種者。依慧生慧。如聞生思如思生修。言種種修為一相者。依慧生定。言種種修為種種相及一相者。依慧能生一切定慧。 問曰:是中定慧相生為是有漏。為是無漏。論無定判。義釋有三。一就通以論。能生所生一切定慧悉通有漏及與無漏。二就定慧隱顯互論。定唯有漏慧唯無漏。三就能生所生定慧隱顯互論。能生定慧隱一向有漏所生定慧一向無漏。六三昧義辨之云爾。 ## 65六攝義 六攝之義出`[第八]`地持論。`[錄=緣【甲】]`錄物從道目之為攝。攝處不同。一門說六。六名是何。一者頓攝。二增上攝。三者取攝。四者久攝。五不久攝。六者後攝。六中前三化事分別。三中初一所化中頓。第二一門能化身上第三一門化具圓備。後之三種隨根分別。初一下根。次一中根。後一上根。故有六種。言頓攝者。於一切生作父母想。隨己力能以一切種安樂饒益。是名頓攝。增上攝者。菩薩居尊攝取眾生名增上攝。依論有三。一者為王善攝人民。二為家主巧益親屬。三者為父於子等益。情無偏黨。言取攝者。能以財法攝取眾生。言久攝者。軟根眾生久化乃熟。不久攝者。中根眾生易化近淨。言後攝者。上根眾生於現世中堪任清淨。化益之窮故名後攝。 問曰:此六於四攝中何`[原本註曰相本文作能]`相所收。釋言。四攝通於六中。不別相對。六攝如是。 ## 66七善律儀義 四門分別(一辨相 二開合廣略 三對境分別 四支因具`[不具〔-〕【甲】]`不具) 無作之善說為律儀。律儀不同。一門說七。所謂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言不殺者。`[十地論第四]`論說有三。一者因離。二果行離。三對治離。因離有二。一者共因。謂貪嗔癡。諸業皆悉用此為因。故名為共。二者不共因。謂離殺心畜刀枝等。此唯殺因故曰不共。 問曰:若言遠離殺心是因離者。何故論中說為果離。釋言。殺心所望不定。若望貪等是其果行。若望正殺是其因行。今據後門說為因離。言果離者。正離殺業。對治離者。所謂慈心安`[隱=穩【甲】]`隱心等。慈能與樂。安能授善。以此二種能治殺業故名對治。言不盜者。亦有三種。一者因離。二果行離。三對治離。因離有二。一離共因。謂貪嗔癡。二離不共因。所謂盜心及無資生。故地經中資生滿足名為因離。言滿足者。常修少欲知足之心無所須欲。故云滿足。果行離者。正離盜業。對治離者。所謂布施。言不婬者。亦有三種。一者因離。二對治離。三果行離。因離有二。一離共因。謂貪瞋癡。 問曰:論中宣說。邪婬唯貪心成。今云何言離貪瞋癡為因離乎。釋言。終成其唯在貪。遠則從於貪瞋癡起。是故離之通名為因離。二離不共因。所謂婬心及無妻色。故地經中自足妻色名為因離。云何自足。於現在世梵行有餘。心無求欲名足妻色。以自足故心無悕欲。故離婬因。果行離者。正離婬業。對治離者。常修梵行。不淨觀等。不妄語者。論釋有二。一對治離。所謂實語對治誑心。二果行離。正離妄語。據實具論亦有三種。一者因離。二果行離。三對治離。因離有二。一離共因。謂貪瞋癡。二離不共因。謂誑他心。果行離者。正離妄語。對治離者。常修實語。 問曰:是中實具三離。何故論中但云二乎。釋言。為彰口言易發不藉遠因。是故不說離貪瞋癡以為因離。離誑他心雖是因離能治誑心。對治中說故不別論。故`[第四]`地論云。對治誑心即是因離。不兩舌者。亦有三種。一者因離。二對治離。三果行離。因離有二。一離共因。謂貪瞋癡。二離不共因。離破壞心。果行離者。正離兩舌。對治離者。修和合語。不惡口者。亦有三種。一者因離。二果行離。三對治離。因離有二。一離共因。謂貪瞋癡。二離不共因。謂侵惱心。果行離者。正離惡言。對治離者。常修濡語。不綺語者。亦有三種。一者因離。二果行離。三對治離。因離有。一離共因。謂貪瞋癡。二離不共因。謂綺語心。果行離者。正離綺語。對治離者。恒修正語(此一門竟)。 次辨開合廣略之義。開合不定。總之唯一善律儀攝。或分為二。一者身業。二者口業。前三身業。後四口業。或離為七。備如向辨。或復分之為二十一。此七律儀各從上中下品心起。是故通說有二十一。或復開分為六十三。前二十一各從無貪無瞋無癡三善根起。是故通說有六十三。 問曰:三善常相隨逐未曾相離。云何別分為六十三。釋言。三善體雖同時隨用強弱非無先後。如不淨觀是無貪性慈悲觀等還無瞋性因緣觀等是無癡性。三善既有別起之義。所生律儀何為不別。是故得分六十三種。若隨凡聖禪地不同境界差別則有無量(此二門竟)。 次對境論。此七律儀普於一切眾生處起。若不如是所受律儀便有增減。 問曰:律儀為於現在眾生處起。為於三世眾生處起。論釋不同。若依成實普於三世眾生處起。緣之皆得起善心故。若依毘曇唯於現在眾生處起。良以過去未來眾生不可殺盜乃至綺語。為是緣之不發律儀。 問曰:若於現在眾生得律儀者現在眾生死滅之時應失律儀。釋言。不失。念念常於現在眾生得律儀故。 問曰:於彼非眾生所得律儀不。釋言。亦得。故成實言。非眾生所得善律儀。 問曰:直緣非眾生數得善律儀不。釋言。不得。故`[第九]`成實言。要因眾生得善律儀。何故如是。於眾生所遠離性罪。於非眾生所遠離遮罪。離性為本。是故要於眾生所得。直緣草等不發律儀(此三門竟)。 次明支因有具不具。支謂七支。始從不殺乃至不綺。因者所謂上中下心。 問曰:七支要具乃得。不具亦得。釋言。不定。大比丘`[戒=或【甲】]`戒要具乃得。沙彌俗人不具亦得。是故五戒八戒十戒皆不具七。 問曰:於彼上中下品三種因中具用發戒。不具亦得。釋言。不定。或有具用上中下心受在家戒沙彌十戒大比丘戒。名為具因。或有偏用上品之心受三種戒。或中或下名為不具。以此支因有具不具故。雜心中四句分別。何者是四。一一切因非一切支。謂以上中下品之心受其五戒八戒十戒。依具三因名一切因。所受唯離殺盜邪婬妄語過。故非一切支。二一切支非一切因。有人直以上品之心受具足戒。或中或下所受之戒具足七支。故名一切支。不具三心名非一切因。三一切因亦一切支。具以上中下品之心受在家戒沙彌十戒大比丘戒。四非一切因非一切支。謂以下心受在家戒及沙彌戒。中上亦爾。七善律儀略之云爾。 ## 67七淨義 兩門分別(一辨相 二就位分別) 行德無垢。名之為淨。淨義不同。一門說七。七名是何。一者戒淨。二者定淨亦名心淨。三者見淨。四度疑淨。五道非道淨。此前五淨大小名同。後二名別。依如小乘六名行淨。七名行斷智淨。若依大乘六名行斷。七名思量菩提分法上上淨矣。此後二名如`[第七初]`地經說。言戒淨者。行修之始持戒離過。故云戒淨。由戒淨故能生淨定說名定淨。以定淨故發生實慧。生已能除身見名為見淨。能斷疑惑名度疑淨。能離戒取知無漏慧是其真道戒等非道名道非道淨。後二種中若依小乘重緣諦理進習所行名為行淨。行窮盡障名行斷知淨。若依大乘隨道除障名為行斷。依此行斷趣入佛境名思菩提上上淨矣。七中初一是其戒學。次一定學。後五慧學(此一門竟)。 次就位論。行實齊通。隨相隱顯非無階異。異相如何。依如小乘初二在於見道已前。次三在於見道之中。次一修道。後一無學。何故見前明戒明定。外凡麁過非戒不防。故先明戒。出世聖道非定不生。故次明定。何故次三偏在見道。以見道中斷除三結成就三淨故偏在中。何者三結。所謂身見戒取及疑。斷身見故得其見淨。斷疑心故得度疑淨。斷戒取故得道非道淨。 問曰:聖人入見道時十使俱斷。云何說言但斷三結。如涅槃釋。此三重故。所以偏說。如世人言王來王去。重故偏論。又十使中五見及疑唯障見諦。入見道時斷之究竟。貪瞋癡慢通障見修。入見道時斷之不盡。五見及疑見中盡。故與其斷名。貪瞋癡慢見不盡。故不與斷稱。就彼所斷五見疑中三使`[是=見【甲】]`是本。三使是隨。身見是本。邊見為隨。戒取是本。見取為隨。疑心是本。邪見為隨。說除三本三隨亦爾。故經論中偏說見道斷除三結。何故行淨偏在修道。以此位中重緣諦理趣修行故。何故行斷偏在無學。以無學道離障盡故。大乘法中初五同前。後二在於修道位中。就修道中有通有別。通而論之一切地中。有除障義悉名行斷。有上求義皆號思量。於中別分始從二地乃至七地修道斷障名為行斷。八地已上法流水中。趣入佛境說為思量上上淨矣。七淨如是。 ## 68七財義 言七財者。善能資具。故名為財。財別不同。一門說七。七名是何。一信。二戒。三施。四聞。五慧。六慚。七愧。此義如後`[第十四]`十藏章中具廣分別。七財如是。 ## 69七種大乘義 七種大乘出`[第六]`地持論。運通名乘。乘中莫加。謂之為大。大乘不同。一門說七。七名是何。一者法大。二者心大。三者解大。四淨心大。五眾具大。六者時大。七者得大。七中前六就因說大。後之一種就果論大。因中初一是其因法。後五因行。言法大者。所謂大乘十二部經方廣之藏。過餘契經故云法大。 問曰:法中說通理教。何故是中偏說教法。釋言。實通。攝旨從詮故不別論。言心大者。謂發無上菩提之心。超出餘願故曰心大。言解大者。謂解菩薩方廣之藏。勝過餘解稱曰解大。此心與解在於地前。淨心大者。在初地中。過解行住入歡喜地。證心解染名淨心大。眾具大者。在於二地乃至七地。修習功德智慧眾具趣向菩提名眾具大。言時大者。八地已上乃至十地度三僧祇。滿足眾行名為時大。言得大者。謂如來地得菩提果無與等者。況復過上。故為得大。七種大乘略辨如是。 ## 70七地義 三門分別(一釋名 二定體 三辨相) 第一釋名。七地之義出地持論。能生曰地。地位開合廣略難定。今據一門且論七種。一種性地。二解行地。三淨心地。四行跡地。五決定地。六決定行地。七畢竟地。種性地者。習種性種同名種性。行本達立能生因果。故名為種。種義不壞。目之為性。以性別地名種性地。解行地者。依前種性起修方便趣入出世。於出世道解而行故名為解行。以解別地名解行地。淨心地者。在初地中。過解行住入歡喜地證心離垢。名為淨心。又於菩提淨信悕望亦名淨心。以斯別地名淨心地。行跡地者。二地已上乃至七地起於修道名為行跡。以行別地名行跡地。決定地者。第八地中在法流水決定趣向無上菩提名決定地。決定行者。第九地中依前決定上上增進名決定行地。畢竟地者。謂第十地及如來地。第十地中因行窮滿。如來地中果德`[圓=因【甲】]`圓極。以是義故同名畢竟。蓋乃且據一門為論。若入餘門因果別矣。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定其體。諸地皆`[用=因【甲】]`用行德為體。行門開合廣略不定。總唯一行。或分為二。一是證行。二阿含行。廣如上辨。又就福智亦得分二。或離為三。謂證助不住亦如上辨。又戒定慧亦得分三。或開為四。聞思修證。或說為六。謂六波羅蜜。或分為十。謂十波羅蜜。又復信等亦得分十。或復離為三十七品。廣則無量。體性如是(此二門竟)。 次辨其相。地位開合廣略不定。要攝唯二。一是信地。二是證地。地前菩薩於出世道信順趣向名為信地。初地已上證實相應名為證地。或分為三。如`[第一初]`地持說。一種性持在種性地。二發心持在解行地。三行方便持在初地上。或離為四。一方便道在於地前。二者見道在於初地。三者修道在二地上。四無學道在於佛地。或開為五。於前四中開方便道以為種性解行之別。故有五種。或分為六。如地持說。一種性地。二解行地。三淨心地。四行跡地。五決定地。謂八地九地。六畢竟地。謂第十地。涅槃經中言為六住諸菩薩者。據此為言。或復說七。廣如上辨。於前六中開決定地以為決定及決定行。故有七種。亦得分八。於前七中分種性地以為習種性種之別。故有八矣。亦得分九。於前八中分畢竟地以為畢竟及如來地。故有九種。或分十三。如`[第七]`地持論住品中說。彼十地上加種性住解行住及如來住。故有十三。亦得開分以為十四。前十三中開種性住以為習種性種之別。故有十四。經中或說四十二賢聖。廣則無量。是等廣略各隨一宜。今且論七。七地如是。 ## 71八戒齊義 七門分別(一釋名定數 二辨相 三具得因緣 四界趣分別 五形報分別 六對境分別 七受持之義) 八戒齊者。所謂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不歌舞唱伎.不著香薰衣.不上高廣床.不過中食.是其名也。此等防禁故名為戒。潔清曰齊。 問曰:於彼五戒之中言不邪婬。今此何故直言不婬。釋言。五戒是在家人持在家戒。唯制邪婬不防自妻。以是義故但言不邪婬。論八戒是在家人得持出家戒。非但制邪自妻亦防。故說不婬。 問曰:是中所離有九以何義故但言八戒。釋言。有以。若依`[雜心第十]`毘曇不著薰衣不上高床。此二同是莊嚴處起。合之為一。故說為八。若依成實及`[十善戒經寶記第十]`大智論前八是戒。後一是齊。戒齊合說。是故名為八戒齊矣(此`[一門竟【CB】,門竟一【大】]`一門竟)。 次辨其相。於中有五。一體具分別不過中食是齊亦齊支。餘是齊支而非是齊。如八聖道正見是道亦是道支。餘是道支而非是道。此亦如是。以不殺等防惡禁罪助成齊法。助齊法中差別不同。故名齊支。非斷食法。故不名齊。不過中食是斷食法故名為齊。別前七種故名齊支。二遮性分別。前之四種遠離性惡。不飲酒等遠離遮罪。 問曰:性惡乃有七種。始從殺生乃至綺語。何不具離但離前四。以綺語等難可防護在家之人不能離故。故`[雜心第十]`論說言。出家之者尚不能離。何況在家。又綺語等不應法故通名妄語。但離妄語餘者皆隨。故不別論。又前四種重故偏明。餘者輕故。所以不說。 問曰:遮罪差別無量。何不說離偏言遠離飲酒等乎。亦以餘過在家之人難防護故。又飲酒等生過處重故偏說離。餘過輕故。所以不論。三道福分別。如`[第九]`成實說。離前五過是福因緣。離後三罪是道因緣。以在家者未能得道。是故但說道因緣矣。通則齊等。四就具分別。具謂三業。不殺.不盜.不婬.不飲酒.不著薰衣.不上高床.不過中食。是其身業。不妄語者。是其口業。不歌舞者。通身口業。五所防分別。依如`[雜心第十]`毘曇初四戒支遠離性惡。不飲酒者。是不放逸支離放逸因緣。餘是持支離餘遮過。成實法中亦分為三。名字不異。彼說。初四遠離實惡。不飲酒者。離諸惡門。餘者遠離放逸因緣(此二門竟)。 次明得戒因緣差別。依如毘曇有八因緣。故彼偈言。謂優波婆素.受.時.他.二說.具足.一日夜.離嚴飾威儀。優波婆素.是一因緣。明`[此〔-〕【甲】]`此八戒是優婆塞受非出家者。以出家人堪能受持盡形戒故。所言受者。是二因緣。明此八戒要受乃得不同禪戒無漏戒等。所言時者。是三因緣。明此八戒清旦時受不得餘時。欲使具足一日夜。故`[第九]`成實法中隨在何時皆得受之。所言他者。是四因緣。明此八戒要從他受自誓不得。成實異此。故彼.論言。若無人.時心念口言亦得受之。言二說者。是五因緣。明此八戒二說方得。戒師前教受者後隨。戒師前問受者後答。是為二說。成實異此。故彼論言。`[自=因【校異-甲】]`自不解故須師教授。若自解者何假師教。以是義故不須二說。言具足者。是六因緣。明此八戒具受乃得分受不得。成實法中不具亦得。故彼`[第九]`論言。隨力堪能多小不定。一日夜者。是七因緣。明此八戒時分唯在一日一夜不增不減。成實不同。故彼論言。若說八戒定一日夜。是事不然。隨時多少。或可半`[日=月【校異-原】]`日乃至一月。竟有何咎。離嚴威儀是八因緣。明此八戒要離種種嚴身之具方便受持。以在家者隨分修學出家戒故。論雖不同。受者宜依毘曇受之。多與諸經所說同故(此三門竟)。 次就界趣分別其相。界謂三界。欲界得受。非上二界。趣謂五趣。依如毘曇。三天下人得受八戒。以覺知心捷疾力故。不通餘趣及欝單越。若依成實。人天鬼畜皆得受之。故彼論言。如天帝多受八戒龍等亦受。不局在人(此四門竟)。 次就形報分別其相。依如毘曇。男女得受。餘形不得。成實法中黃門二形不能男等亦得受之。非局男女(此五門竟)。 次對界辨其通局。當知八戒普於一切眾生邊得。不得別緣。 問曰:為於現在一切眾生邊得。為於三世眾生邊得。論釋不同。若依毘曇。唯於現在眾生邊得。成實法中普於三世眾生邊得。過未眾生雖不可殺不可盜等。緣之亦得起善惡故(此六門竟)。 次明受持八戒之儀。欲受戒者應先起其厭生死心求涅槃意。然後受之。以此所受出世戒故。受法云何。於六齊日清旦之時。詣戒師所。先禮三寶。次禮戒師。在戒師前。長跪合掌。先懺諸罪。然後受戒。戒師教之。三歸三寶。三稱歸竟。與受五戒。沙彌戒同。然後題上所列法。問其能不。言一不殺生是優婆塞戒。若女人受。應言是優婆夷戒。從今時至明清旦。一日一夜受。如諸佛能持不。受者應答言能。如是乃至不過中食。問答同爾。一遍便足。竟已禮去。護持之法與出家戒同。嚴身之具悉宜去之。男女不得同室而宿。八戒如是。 大乘義章卷第十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