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7-11 10:50</span> ᅟ[義章1](T44n1851_大乘義章1)ᅟ[義章2](T44n1851_大乘義章2)ᅟ[義章3](T44n1851_大乘義章3)ᅟ 大乘義章卷第十三☗s13 遠法師撰 # 4a 淨法聚因法中此卷有九門(八禪定義 八解脫義 八勝處義 八行觀義 八大人覺義 八法攝摩訶衍義 九次第定義 九想觀義 九斷知義)。 ## 72八禪定義 四門分別(一通解八禪 二別釋八禪 三明定具 四明定難) 通中別以八門分別(釋名辨性一 定別諸地并辨味淨無漏等別二 支因有無三 所滅不同四 得捨成就五 入緣不同六 四緣分別七 大小不同八)。 第一釋名。辨其體性。先辨其名。名別不同。略有七種。一名為禪。二名為定。三名三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脫。亦名背捨。禪者。是其中國之言。此翻名為思惟修習。亦云功德叢林。思惟修者。從因立稱。於定境界審意籌慮名曰思惟。思心漸進說為修習。從剋定名思惟修寂。亦可此言當體為名。禪定之心正取所緣名曰思惟。思心增進說為修習。功德叢林者。從果為名。智慧神通四無量等是其功德。眾德積聚說為叢林。定能生之。因從果目。是故說為功德叢林。所言定者。當體為名。心住一緣離於散動故名為定。言三昧者。是外國語。此名正定。定如前釋離於邪亂故說為正言正受者。正同前釋。納法稱受。三摩提者。是外國語。三摩三昧本是一名。傳之音異。此名正定。定用現前名三摩[跳-兆+代]。奢摩他者。亦外國語。此翻名止。攝心住緣。目之為止。言解脫者。絕縛之稱。言背捨者。背離下過故云背捨。又`[捨〔-〕【校異-甲】]`捨`[智論第二十一初]`龍樹云。背淨五欲捨離著心名為背捨。 問曰:此等所名之法為一為異。釋有通別。通而論之。一切禪定皆具此名。於中別分。經論不等。依如`[雜心第六智品]`毘曇。四禪名禪。八解脫者。名為背捨。四無色定滅盡無想通名正受。空無相無願名三摩提。故彼論言。諸禪及背捨正受三摩提。用此四名表別諸定。若依`[第十五]`成實。四禪名禪。四空名定。八解脫者名為解脫。一切禪定用現在前名三摩提。以此四名名別諸定。若依`[第五]`地論。四禪名禪。四無色定說為解脫。四無量心名為三昧。五神通者名三摩提。用此四名名別諸行。又更分別。四禪名禪。四空名定。空無相無願名為三昧。得理相應名正定故。滅盡無想名為正受。是處無心身納法故。四無量心名三摩提。眾生緣中用現前故。八解脫者名為解脫。絕下縛故。又背下過故。云背捨。一切禪定始習方便止意住緣名奢摩他。名字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體性。宗別不同。所說各異。若依毘曇。此八禪定定數為體。餘心心法與定相應。是定眷屬。故通名定。若依成實。唯心為體不說心外別有定數。故彼`[第十四]`論言。若由定數令心住者。定數亦應由他故住。然彼定數自能住緣。不`[7]從=假【校異-原】*`從他住。心亦如是。自能住緣。何`[*7]`從定數。故知彼論唯心為體。大乘法中心有麁細。隨心辨定差別不等。云何不等心有三種。一者事識。二者妄識。三者真識。事識中定定數為體。與毘曇同。故`[智論第三十六]`龍樹云。譬如池水象入則濁。明珠置中水得澄`[淨=清【校異-原】]`淨。心亦如是。煩惱入中。心則渾濁。定數在中。心則澄清。`[第二十七師子吼品]`涅槃亦云。十大地中心數之定數。明同毘曇。真識中定唯心為體。更無別數。故維摩云。若離一切數。心如虛空。妄識中定義有兩兼。麁則用彼定數為體。細則唯用心識為體。此云何知。如馬鳴說。第七識中義別六種。從無明地至相續識。此六重中。根本四重心外無數。於中辨定。指心為體。後之兩重心與數異。就中辨定。定數為體。體性如是。 第二門中義別有三。一辨禪地相。二明味淨無漏等別。三就禪地明味淨等通局之義。禪地云何。宗別不同。所辨各異。依如毘曇。攝末從本。禪地有八。所謂四禪四無色定。分末異本。禪地有十門。所謂八禪未來中間。八禪可知。未來禪者。是初禪家方便之定。從欲界地向初禪時。修九無礙九解脫道。斷欲界結。然後證得初禪定體。彼九無礙九解脫道未來至彼根本定體。故名未來。以其未至根本定故。`[雜心第七]`論中亦名未至禪矣。中間禪者。從初禪地向二禪時。除覺觀在名中間禪。 問曰:是中除覺之時。用何為治。釋言。是中用彼二禪方便內淨。以為治耳。故地論云。內淨對治滅覺`[觀〔-〕【校異-原】]`觀禪也。 問曰:是中有初禪觀。復有`[禪〔-〕【校異-原】,是【校異-甲】]`禪二禪方便內淨。正用何者為中間禪釋言。正用初禪殘觀為中間體。與初禪定同在一處受果報故。 問曰:若用初禪殘觀為中間禪。不以二禪方便內淨為中間者。是則初禪方便覺觀斷欲界結。應當用彼欲界殘結為未來禪。不以初禪方便覺觀為未來禪。釋言。不類。欲界殘結非定法故。不得說之為未來禪。初禪殘觀是禪法故。說為中間。 問曰:未來及中間禪。八禪地中何地攝乎。釋言。此二是初禪家眷屬定故。攝屬初禪。 問曰:何故初禪地中獨分此二。餘不如是。釋言。初禪創背`[下〔-〕【甲】]`下過多用功力。故立未來以為息處。餘不如是。故廢不立。又`[復=從【校異-甲】]`復初禪向二禪時。有覺有觀。二種過患除覺觀在。故立中間。餘禪相向單有一過。除之盡處即是後地。故無中間。若依成實。攝末從本。禪地有九。所謂八禪。及欲界中如電三昧。故`[第十五]`成實云。如須尸摩經說。欲界更有如電三昧。分末異本。禪地有十。於初禪中分出中間。通餘十也。故成實云。初禪梵王能至中間。如電三昧毘曇不論。未來禪者成實不說。見別故爾大乘法中攝末從本。禪地有九。與成實同。所言異者。成實唯說欲界地中有電光定。無餘三昧。大乘宣說欲界地中有無量定。故`[智論第二十六]`龍樹云。佛常住於欲界定中名無不定此與電光有何差別。釋言。聲聞暫得彼相說為電光。更無別法分末異本。禪有十一。所謂八禪未來中間及欲界定。禪地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味淨無漏等別依如毘曇。禪有三種。一者淨定。二無漏定。三者味定依世俗道斷除下結。而得`[上靜=上靜禪【甲】,禪【校異-甲】]`上靜名曰淨定。即理定靜名無漏定。言味定者。義釋有三。一通相具論。上二界中一切煩惱有著境義。悉名為味。定地法故。說之為定。二簡強異弱。諸煩惱中愛著境強。偏說為味。定義同前。又愛著境相似禪定。故說為定。三簡體異伴。上二界中。一切煩惱相應定數是味定體。故雜心云。味則愛相應(此二門竟)。 次就禪地明味淨等通局之義。於中且就未來中間八禪地說。淨禪寬通遍一切地。無漏禪者。依如毘曇。前九地有。非想地無。故雜心云。無漏大王不居邊地。欲界非想名為邊地。以非想地心志微劣故無無漏。若依成實。非想雖無增觀無漏。非無順舊遊觀無漏。故彼論說。入滅定`[三昧=時【校異-原】]`三昧。必從非想無漏心入。餘同毘曇。若依大乘。無漏遍在一切地中。云何得知非想亦有。如`[智論第二十]`龍樹說。云何菩薩非想處定。與實相俱是為菩薩非想處定。與實相俱。明是無漏。若論味定。八禪地中一向定有。未中間有無不定。是義云何。味有二種。一正愛。二受生愛。得彼八禪根本定已。於中生著名正受愛。求上界生名受生愛。八禪地中具`[此=斯【校異-原】]`此兩愛。未來中間無正受愛但有受生連瑣之愛故云不定。何故此處無正受愛。未來求彼初禪地中根本未得。中間求彼二禪地中根本未得。無可貪著故無此愛。 第三門中義別有二。一明諸地支因有無。二明味淨無漏禪等支因有無。諸地有無相狀如何四根本禪一向有支經論大同。未來中間一向不具未來但有覺觀捨根。更無餘支。中間但有觀及捨根。亦無餘支故云不具。何故未來更無餘支。以彼未來未出欲惡故無喜樂。未得初禪根本定故無其一心。 問曰:一心是其禪體。彼既名禪。何故無體。釋言。應有。微故不說。何故中間無其餘支。以中間禪求上未得故無喜樂。未得二禪根本定故無其一心。理亦應有。微故不說。彼四空定經論不同。若依瓔珞。齊有五支。所謂想護止觀一心。依舍利弗阿毘曇中。同具四支。與四禪同。自餘經論並皆不說。當應俱有。名同四禪。更無別異。所以不論(此一門竟)。 次辨味淨無漏禪等支因有無。淨禪`[有=其有【校異-甲】]`有。味禪非具功德法故。一向定無。無漏禪者經論不同。毘曇大乘與淨禪同。成實少異。異相如何。無漏初禪有樂一心。無覺觀喜。一心定體。故有一心。無漏之法在身名樂故有樂支。以何義故無其覺觀。無漏必依禪定之中根本定生。所依淨禪至一心時。已捨覺觀所生無漏焉得有之。故無覺觀。何故無喜如彼成實二禪品說。喜必從於取假名生。著我故起。聖人離之故不生喜。 問曰:若無無漏喜者。七覺支中應無喜支。又若聖人不生喜者。何故經言佛見眾生修善則喜。又若無喜亦應無其無漏猗樂。彼論釋言。何故得有喜覺支者。覺支有二。一是有漏。二是無漏。有漏有喜。無漏則無。但無漏支從有漏生。仍本因故應名喜支。言佛喜者。論自釋言。佛常行捨。無憂無喜。隨化眾生樂言有喜。云何得有無漏猗者。論自說言。得無漏時。離麁重過。身心調適。故得有猗。何故得有無漏樂者。論言。不說無漏`[智=智水【校異-原】]`智外別更有樂。但無漏法初來在身義說為樂。故得有之。 問曰:為當一切聖人皆悉無喜。為獨無學。論言。學人入觀則無。出觀則有。無學聖人入出常無。第二禪中有樂內淨及與一心。無其喜支。以彼內淨即二禪體故有內淨。餘同前釋。第三禪中略無安慧。餘皆具足。以彼安慧攝入念中故不別論。故彼論言。三禪後分中無安慧支。何者後分。無漏從其有漏禪生。故名無漏。以為後分。為彰聖慧與正念俱故攝念中。第四禪中四支具足。此乃論者立意不同。難以消息。支因`[緣〔-〕【校異-甲】]`緣有無辨之麁`[爾=示【校異-原】]`爾。 第四門中所滅不同。所滅有二。一滅染障。八禪皆滅十使煩惱。如得初禪滅欲界地十使煩惱。得二禪時滅初禪地九使煩惱。乃至修得非想定時滅。無所有九使煩惱。以初禪上無瞋恚故。但滅九使。亦為樂障。通斷其得。二滅亂障如經中說。初禪滅語言。二禪滅覺觀。三禪滅喜。四禪滅樂。空處滅於色想。識處滅於空想。無所有處滅於識想。非想非非想處滅無所有想。此滅亂障但令不行。名之為滅。不捨其得。善法得上不捨下故。 問曰:覺觀是言說因。覺觀之心初禪未盡。云何已得滅於語言。論釋不同。若依毘曇。覺觀有二。一者成禪。背欲求靜。二者壞禪。背靜起說。初禪中但有成禪覺觀之心。無壞禪者。故滅語言。若依成實。得彼初禪根本定時。已離覺觀。覺觀無故言語不生。名之為滅。若爾初禪亦滅覺觀。何故但云滅語言乎。釋言。初禪根本定中。雖無覺觀。前後有之。故不名滅。若爾前後亦有語言。何故說滅。釋言。覺觀能與初禪作方便。故不得言滅。語言唯障非方便。故說語言滅問曰。初禪若滅語言。得初禪人云何起說。釋言。入定雖滅語言。出時用彼欲界地中威儀心說。或用初禪威儀心說。故得起言。 問曰:語言能障初禪。得初禪竟。以欲界心起語言時。失初禪不。釋言。不失。 問曰:語言與欲界結同障初禪。得初禪人以欲界心起言說時。不失禪者。起欲界結亦應不失。釋言。染障與亂障異。下染正與上地淨違故。起欲染退失初禪。語言直是妨修故障。非是正違。故雖起言。不失初禪。諸地染亂例皆同爾。 問曰:初禪猶有威儀覺觀心故,可得起言;二禪已上無此覺觀,依何起說。 論釋不同。 若依毘曇,借初禪地威儀心說。此言借者,上威儀心.流類似於初禪心故,名之為借,不從彼來。 問曰:上禪唯得借下威儀之心`[心=心.亦得借善.釋言.唯得借威儀【校異-原】]`,不得借下善,何故而然。良以威儀是浮漫心.非力厲生,上地所起.流類同下.故說為借;善生力厲.隨地各別,上地所起.不與下同,故不名借。 若依[成實](成實論#^5ewsid),上地皆用欲界心說,上得寄起欲界心故。 ^srplir 第五門中差別有三。一明得義。二明捨義。三明成就。所言得者。先無今起說之為得。諸論不同。毘曇淨定有二種得。一是斷得。斷欲界結得於初禪。如是次第乃至斷於無所有結得非想定。二是生得。生二禪時捨於初禪。有漏生上必失下。故後還退下生初禪中得本所失名為生得。乃至非想生下類然。成實大乘但有斷得無其生得。彼宗有漏雖生上地。不失下故。云何知彼有漏生上而不失下。彼說。上界亦得寄起下地法故。無漏禪者。依如毘曇。有二種得。一是斷得。斷下煩惱得上無漏。二者退得。退有二種。一退果得。證聖果時。捨向無漏。後退果時。得本所失。名退果得。二退根得。轉根之時。得利捨鈍。後退根時。得本所失。名退根得。成實大乘但有斷得無其退得。彼宗無漏無退轉故。又彼宗中。得果之時因滿為果。不捨前因。轉根之時轉鈍為利。不捨前體。故無退得。若論味禪。但有退得。有人修得第二禪時。捨初禪中味禪煩惱。後退二禪得本所失。名為退得。乃至非想退得同爾。 問曰:非想三界中極。何處退`[來=得【甲】]`來亦有退得。依如毘曇。退羅漢果得彼味定。故有退得。成實非想無此退得。 問曰:淨禪以何義故無其退得。釋言。淨定修得上時不失下。故退上之時下非新得。 問曰:無漏以何義故無其生得。無漏生上不失下。故無其生得。又復聖人隨所生處無退下義。故無生得。 問曰:味禪何故無其生斷二得。釋言。味禪身在下地。於上地中所未斷處。一切成就。不`[得=碍【校異-原】,待【甲】]`得斷結方始得。故無其斷得。彼從上地退生下時。要先退起下地味定。然後受生。退時已得。非生始得。故無生得(此一門竟)。 次明捨義。所言捨者。先成今失。名之為捨。論釋不同。毘曇淨定有二種捨。一是退捨。先得禪已。後還退失。二是生捨。生上地時。失於下法。有漏生上必失下故。成實大乘唯一退捨。無漏禪者。依如毘曇。有三種捨。一是退捨。先得還失。二得果捨。得四果時捨向無漏。三轉根捨。轉根之時得利捨鈍。若通無餘涅槃時捨則有四種。成實唯一涅槃時捨。餘三皆無。大乘法中。緣照無漏入證時捨。真則無捨。味定唯有斷滅時捨。 問曰:淨禪何故無其得果轉根及`[斷=折【校異-甲】]`斷捨乎。釋言。此非向果法故。得果不捨。有漏之法於同地中設令重習。唯可純熟無捨得義。是故無其轉根時捨。非煩惱故無斷時捨。 問曰:何故無漏轉根有得有捨。淨禪不爾。解有兩義。一無漏法轉根之時。具以無礙解脫之道。斷障轉根。階別皆定。故轉根時有得有捨。有漏不以無礙解脫斷障轉根。數習便利。久廢還鈍階別不定。故無得捨。一義如是。二無漏力大。於自地法能得捨。有漏力微。於自地中同類之法不能裁斷全令別異。故無得捨。非煩惱故無斷時捨。 問曰:無漏何故無其生斷二捨。釋言。無漏是不繫法。雖生上地。不失下故。無生時捨。非煩惱故無其斷捨。 問曰:味定何故無其退失得果轉根捨乎。釋言。退起下地結時。不失上味。故無退捨。凡夫上生必先得定。得定之時已捨下味。非生始失。故無生捨。餘義如前淨禪中釋(此二門竟)。 次辨成就。隨身不失名為成就。諸論不同。毘曇法中。一切淨定。身在下地。於上地中隨所得處皆悉成就。身在上地則不成下。以是義故。身在欲界及初禪中。得成八禪。身在二禪。成上七地。乃至身在非想地中。唯得成就非想處定。下悉不成。成實大乘一切淨定下得成上。上亦成下。無漏定者。一修得已後於三界中隨身何處皆悉成就。若論味定。毘曇法中身在下地。於上地中所未斷處。皆悉成就。斷則不成。若身在上。於下地中一切不`[成=成就【校異-甲】]`成。成實大乘聖人生上與毘曇同。於下地中一切不成。斷結生故。凡夫生上猶成下味。伏結生故。 第六門中義別有四。一入定不同。二定緣有異。三明入所為。四辨定入人。入定不同者。依如毘曇。有二十四種。相狀如何。有漏定中次第及超有其八種。無漏亦然。有漏無漏間復有八。是故通有二十四種。有漏八者。次第有四。超越亦然。次第四者。一是順入。從初禪入。次第上昇。乃至非想。二是逆入。從非想入。次第下轉。至初禪出。三逆順入。從初禪入。至第二禪。却入初禪。次第上昇。至第三禪。却入二禪。次第上昇。至第四禪。如是却入而復上昇。乃至非想。類亦同然。四順逆入。從非想入。至無所有。却入非想。次第下轉。至其識處。如是却入。而`[後=復【校異-原】]`後下轉。至初禪出。超中四者。一是順超。從初禪地超入三禪。如是漸超乃至非想。 問曰:何故唯超一地。聲聞超禪不過一故。二是逆超。先入非想。超入識處。如是下超至初禪出。三逆順超。謂從初禪。超入三禪。却入二禪。超入四禪。却入三禪。超入空處。如是却入。而復上超。乃至非想。四順逆超。作法同前。向下為異。有漏既然。無漏亦爾。間中八者。次第有四。超越亦然。次第四者。一順間入。先入有漏初禪。次入無漏二禪。如是翻迭乃至非想。二逆間入。作法同前。向下為異。三逆順間入。從有漏初禪入無漏二禪。却入無漏初禪。次入有漏二禪。復入無漏三禪。却入無漏二禪。次入有漏三禪。復入無漏四禪。却入無漏三禪。次入有漏四禪。復入無漏空處。如是却入而復上昇乃至非想。四順逆間入。作法同前。向下為異。超中四者。一順間超。從有漏初禪超入無漏三禪。超無漏四禪入有漏空處。如是間超乃至非想。二逆間超。作法同前。向下為異。三逆順間超。從有漏初禪却入無漏二禪。超入有漏四禪却入有漏三禪。入無漏空處。如是却入而復上超乃至非想。四順逆間超。作法同前。向下為異。聲聞如是。諸佛菩薩或超一二乃至眾多。是則入定具四無量(此一門竟)。 次明諸禪緣境差別。於中亦有二十四種。相狀如何。依如成實。八禪同以欲界乃至非想地法以為境界。毘曇法中四禪同前。四無色定唯緣自地及上地法以為境界。不緣下地。故雜心云。無色不緣下有漏種。今此且就初禪一地論二十四。餘類可知。作法`[如=如是【甲】]`如何。略有二門。一就能緣分別。二就所緣分別。言能緣者。能緣之心有其有漏無漏之別。有漏初禪緣九地法。有其八句。無漏初禪緣九地法。亦有八句。有漏無漏間緣亦八。是故合有二十四種。有漏八者。次第有四。超緣亦四。次第四者。一順次第。謂以初禪緣欲界法上至非想。二逆次第。始緣非想下至欲界。三逆順次第。先緣欲界。次緣初禪。却緣欲界。次第上緣。至第二禪。却緣初禪。次第上緣。至第三禪。如是却緣而復上緣乃至非想。四順逆次第。先緣非想。至無所有。却緣非想。次第下緣至其識處。却緣無所有。次第下緣至其空處。如是却緣而復下緣乃至欲界。超中四者。一是順超。先緣欲界。超緣二禪。如是上超乃至非想。二是逆超。作法同前。向下為異。三逆順超。先緣欲界。超緣二禪。却緣初禪。超緣三禪。如是却緣而復上超乃至非想。四順逆超。作法同前。向下為異。有漏如是。無漏八者。類上可知。有漏無漏間為八者。次第有四。超越亦四。次第四者。一順次第。先以初禪有漏之心緣欲界法。次以無漏緣初禪法。復以有漏緣二禪法。如是翻迭乃至非想。二逆次第。作法同前。向下為異。三逆順次第。先以有漏緣欲界法。次以無漏緣初禪法。却以無漏緣欲界法。次以有漏緣初禪法。復以無漏緣二禪法。却以無漏緣初禪法。次以有漏緣二禪`[法=法復以無漏緣三禪法却以無漏緣二禪法次以有漏緣三禪法【校異-原】]`法復以無漏緣四禪法。如是却緣而復上緣乃至非想。四順逆次第。作法同前。向下為異。超中四者。一是順超。先以有漏緣欲界法。次以無漏緣二禪法。復以有漏緣四禪法。如是翻迭超至非想。二是逆超。作法同前。向下為異。三逆順超。先以有漏緣欲界法。次以無漏超緣二禪。却以無漏緣於初禪。次以有漏緣三禪。却以有漏緣第二禪。復以無漏超緣四禪。如是却緣而復上超乃至非想。四順逆超。作法同前。向下為異。上來直就能緣之心有漏無漏相對分別為二十四。次就所緣有漏無漏為二十四。依如毘曇。欲界非想一向有漏。餘通有漏及與無漏。用初禪心緣彼有漏。有其八句。緣彼無漏亦有八句。有漏無漏間緣亦八。其中作法與前相似。唯就所緣境界之中。明其有漏無漏為異。初禪既然。餘禪類爾(此二門竟)。 次第三門明入所為。依如毘曇。所為有三。一為入滅定先調其心。二遊戲正受自試心力。三欲般涅槃。以此薰身。令人尊重遺身舍利。是三種中。若入滅定及般涅槃。但於有漏諸禪定中。順逆次第及與超越。若遊戲正受則具為之。若依成實。入滅盡定唯順次第。不順超越。餘同毘曇(此三門竟)。 次辨入人。依如毘曇。佛及利根阿羅漢人。堪能如是二十四種遊戲諸禪。鈍者不能。那含人得滅盡定者。於有漏禪能六種入。所謂順入。逆入。`[逆〔-〕【甲】]`逆順逆入。順超。逆超。逆順超。餘者不`[能〔-〕【校異-原】]`能堪。大乘法中文雖不說。諸佛菩薩一切皆能。 第七門中四緣分別。於中有二。一明四緣。二就四緣分別八禪。言四緣者。一是因緣。二次第緣。三是緣緣。四增上緣。如雜心中。離合六因以為四緣。言六因者。一所作因。諸法起時萬法不障。二自分因。一切諸法同類相起。三相應因。心法起時同時心法相扶有用。四共有因。諸法起時同時之法相扶體立。五者遍因。苦下五見疑及無明。集下二見邪見見取疑及無明。此之十一遍迷有漏增長諸結。名為遍因。六者報因。善惡等業得苦樂報。六中後五說為因緣。初一所作說為三緣。心法相生名次第緣。六塵生心名為緣緣。六根生心。及與一切諸法起時。萬法不障名增上緣。四緣如是(此一門竟)。 次就四緣分別諸禪。先論`[淨=淨禪【校異-原】]`淨定。淨望淨定。三句分別。一具緣多少。此具四緣。自分相生。是其因緣。比次相起。是次第緣。淨定為境還生淨定。是其緣緣。前為意根生後定心。是增上緣。二就地分別。因緣一種唯在當地。若望他地則無因義。淨定有漏繫地別故無自分因。異地相望。非是相應共有法故。無相應因及共有因。餘三寬通。望於自地及望他地。皆得有之。次第望他。大小不同。小乘法中。近生一地。遠生二地。次第正受近生一地。如從初禪生於二禪。從第二禪生於初禪。如是一切。超越正受遠生二地。如從初禪生第三禪。如是一切。聲聞超禪不過一。故不生多地。大乘法中。近生一地。遠生一切。次第正受近生一地。超越正受遠生一切。如從初禪生非想定。從非想定生初禪等。以佛菩薩禪自在故。緣緣望他諸論不同。若依毘曇。色界地中一切淨定。上下相望皆為緣緣。以色界定能廣緣故。無色界中。上地望下得為緣緣。非下望上。無色不緣下有漏故。故雜心云。無色不緣下有漏種。若依成實。無色亦能緣下有漏。雖復緣之。心不通暢。如燒筋`[草=羽【校異-原】]`草。是則彼宗色無色界一切淨定上下相望皆為緣緣。增上望他親疎不同。意根增上名之為親。萬法不障說以為疎。於中親者。異地相望與次第同。疎者。八禪迭互相望皆為增上。以不障故。三品數分別。因緣一種望等及勝是其因緣。望下則非。非自分故。餘三寬通不簡上下(此一門竟)。 淨望無漏亦三句說。一具緣多少。除其因緣有餘三種。淨生無漏非自分故無其因緣。餘三義寬故得有之。二就地分別。自地他地皆得為緣。與前門中後三緣同。三品數分別。淨與無漏異類相生。不可分其上中下別。但知通與一切所生為三緣異(此兩門竟)。 淨望味定亦三句說。一具緣多少。`[示=只【考偽-原】,亦【考偽-原】]`示除因緣有餘三種。從淨生染非自分故無其因緣。餘三寬故所以得有。二就地分別。望自地味得具三緣。望下亦然。謂退轉時生下味。故有次第緣及增上緣。他界緣使緣上而起。故有緣緣。望上地味無次第緣緣緣之義。但增上緣。何故望上無次第緣。上地味定愛著自地。心從上地有漏心生。故下淨定不得與上為次第緣。何故望上無其緣緣。一切煩惱緣於自地及上地生。不緣下故。何故望上有增上緣。雖無意根親生增上。萬法不障。增上緣寬故得有之。三品數分別。於為緣處不分上中下品差別(此淨定竟)。 次辨無漏。無漏還望無漏之定三句分別。一具緣多少。具足四緣。自分相生是其因緣。比次相生是次第緣。道諦為境是其緣緣。前為意根生後無漏是增上緣。二就地分別。無漏非是繫地法故。望於自地望上望下皆具四緣。於中因緣望於他地通而不局。云何不局。於八禪中有無漏處迭互相望皆為因緣。於中亦有非因緣者。復當辨之。次第增上望於他地。與淨禪中望他地淨。其義相似。緣緣望他諸論不同。若依毘曇。一切無漏望色界中無漏定心。悉為緣緣。彼廣緣故。望無色界無漏之心。有是有非。是非如何。無色無漏唯緣自地及上地中對治無漏以為境界。彼所緣者是其緣緣。彼不緣者則非緣緣。何故不緣下地對治。無色心微不能緣下有漏法故。亦不緣下有漏對治。成實大乘一切無漏皆普緣故。迭互相望悉為緣緣。三品數分別。因緣一種望等及勝是其因緣。望下則非。望下非是自分因故。若爾。何故得與下地無漏之心為因緣乎。釋言。無漏不約禪地以分上下。乃約治斷以分勝劣。或有下地無漏之心能治上過。即名為上。故得望彼說為因緣。餘之三緣其義寬通不簡上下(此一門竟)。 無漏望淨亦三句說。一具緣多少。除其因緣有餘三種。異類相生非自分故。除其因緣。餘三義寬故得有之。二就地分別。自地他地皆得為緣。三品數分別。於為緣處不分上中下品差別(此兩門竟)。 無漏望味亦三句說。一具緣多少。唯有緣緣及增上緣。無餘二種。無漏緣使緣無漏起故有緣緣。於味不障故有增上。非自分故無其因緣。非親生故無次第緣。二就地分別。望自地味及他地味說向二緣。緣他上地下地無漏。皆得生結。故有緣緣。增上緣寬故得有之。三品數分別。於為緣處不分上中下品差別(此無漏竟)。 次明味定。味望味定亦三句說。一具緣多少。此具四緣。准上淨等。同類可知。二就地分別。望於自地具足四緣。上望下地除其因緣有餘三種。煩惱繫地。異地相望非自分故除其因緣。退轉之時上味生下。故有次第及增上緣。然此上味於下地中一切味定。悉有次第增上緣義。不簡近遠。謂`[上地之中染污心起下一切地染心生故上緣之使緣上而【大】∞起故有緣緣下望上地一切皆無有下味時【甲】]`上地之中。染污心起。下一切地染心生。故上緣之使緣上而`[起故有緣緣下望上地一切皆無有下味時【大】∞上地之中染污心起下一切地染心生故上緣之使緣上而【甲】]`起。故有緣緣。下望上地一切皆無。有下味時。上地之味但可成就。不現生故。三品數分別。一切煩惱上中下品迭互相望皆為四緣。 問曰:何故淨無漏中。望等及勝說其因緣。不望下品。此味定中。通望下品說因緣乎。釋言。善法本無今有。方便習生。習生之法從微至著。故下勝因。非勝下因。從勝生下。是退次第。非生次第。是以非因。一切煩惱久習性成互相熏發。故上望下亦得為因。又從上退起下結時。九品煩惱一切頓得。隨可先起即以為因。故上望下得有因義(此一門竟)。 味望淨定亦三句說。一具緣多少。除其因緣有餘三種。二就地分別。於自地中具足三緣。望下亦爾。上味心後起下淨定。防自地退。故望下淨有其次第增上緣義。依下淨定學觀上味為苦集觀。故上地味為下緣緣。望上淨定得有緣緣增上緣義。是義云何。他人上淨緣我下味生厭惡心。故有緣緣。我味不障他人上淨。故有增上。三品數分別。於為緣處不分上中下品差別(此兩門竟)。 味望無漏亦三句說。一具緣多少。唯有緣緣。增上緣義非自分。故無其因緣。非親起故無次第緣。二就地分別。望同地者。有其緣緣及增上緣。望下亦爾。上地味定為苦集境故有緣緣。上不障下故有增上。望上無漏與下無漏亦具前二。我味與他上地無漏為苦集境。故有緣緣。我味不障他上無漏。故有增上。三品數分別。於為緣處不分上中下品差別。緣別如是。 第八門中。大小不同略有十三。一體性不同。小乘禪定事識為體。大亦始習事識為體。次除事識妄識為體。終除妄識真識為體。二常無常異。小乘所得一向無常。大乘法中始修無常。終成是常。真為體故。三漏無漏別。小乘初禪至無所有通漏無漏。非想一地唯是有漏。成實設有但有順舊遊觀無漏。大乘八禪皆通有漏及與無漏。故`[智論第二十]`龍樹言。云何菩薩非想處定。與實相俱是名菩薩非想處定。四滅障不同。小乘禪定但能滅除四住麁亂。大乘禪定能滅一切。五深淺不同。小乘定淺。可為緣動。故`[智論第十,十一,十七,四十二]`龍樹說。`[大樹〔-〕【考偽-原】]`大樹緊那羅王鼓瑠璃琴。迦葉起舞。阿難歌吟。以定淺故。如諸菩薩禪定深靜。乃至天雷不能發動。六緣心不同。小乘禪定有想有緣。大乘始習有想有緣。終成離緣。故地持云。如佛先為迦旃延說。比丘不依一切修禪。云何不依。若地地除。乃至一切一切想除。七緣境不同。凡夫禪定事相為境。二乘禪定苦無常等法相為境。諸佛菩薩實性為境。八出入不同。小乘所得有出有入。大乘法中始有出入。成則不爾。於一切時無不定故。九超越不同。小乘超禪不過一地。諸佛菩薩於一切地隨其多少皆悉能超。十受生不同。二乘得禪不能迴來欲界受生。菩薩悉能於禪定中離繫縛故。十一起行不同。小乘修禪但為自樂。大乘俱利。十二生德不同。小乘禪定但能出生少分功德。菩薩禪定出生一切。故地持云。菩薩禪定出生功德。聲聞辟支不知其名。況復能起。十三得果不同。二乘禪定但得小果。菩薩所修得大菩提。不同如是。 上來第一通解八禪。自下第二別解八禪之中。先解四禪。後解四空。解四禪中。別有六門。一辨定所釋。二開合辨相。三支因同異先後體具多少廢立。四約對道品彰其通別。五修成之相。六隨文釋義。 先定所釋。禪有三種。一味二淨三是無漏。味是煩惱。非功德法。今廢不論。無漏禪果。今亦不釋。且解淨禪。淨有四分。一者退分。二者住分。三勝進分。四決定分。言退分者。釋有兩義。一下品淨定隣下煩惱。喜為下地煩惱所敗。故名退分。此可退故名之為退。非是已退。二為自地煩惱所雜故名退分。謂從淨定入味煩惱。從味煩惱還入淨定。如欲界中微劣善心還為欲界惡法所雜。此亦如是。雖復為彼煩惱所雜。不名失定。同地法故。言住分者。釋有兩義。一堅守自地。不為下地煩惱所敗。故名為住。簡上初退。二堅守淨心。不為自地煩惱所雜。故名為住。簡上後退。勝進分者。厭自地過趣順上禪。決定分者。學觀諸法苦無常等。趣順聖道。而未得聖。 第二門中。開合辨相開合不定。總唯一禪。謂三學中唯一定學。六度之中唯一禪度。或分為二。一是遠離。二是寂滅。如地持說。初禪遠離欲惡不善名為遠離。二禪已上息覺觀等名為寂滅。或分為三。三有兩門。一約受分三。初禪二禪名喜俱禪。三禪樂俱。四禪捨俱。二就覺觀有無分三。初禪名為有覺有觀。中間名為無覺有觀。二禪已上無覺無觀。或分為四。所謂四禪六義不同。故分為四。一滅障不同。初禪遠離欲惡不善。二禪地中滅除覺觀。三禪滅喜。四禪滅樂。二滅受不同。如經中說。初禪滅憂。二禪滅苦。三禪滅喜。四禪滅樂。 問曰:初禪憂苦並滅。今云何言初禪滅憂二禪滅苦。若依毘曇。初禪地中有眼耳身三識身在。此三識身苦根所依。故不說滅。若爾。意識憂根所依初禪有意。應不滅憂。釋言。憂根其過麁重。定在欲界。是故宣說初禪滅憂。云何麁重。憂從欲界貪欲心起。貪著欲界五欲境界。見彼散壞方生憂故。苦不如是。故不說滅。又`[後=復【甲】]`後憂根退定方生。苦則不爾。出定便起。為是不類。成實所論。不由初禪有三識身`[欲〔-〕【校異-甲】]`欲故不滅苦。但彼初禪近欲界地不定之心。不定心中能生苦受。故不滅苦。若近欲界。亦應生憂。何故說滅。釋言。憂從貪喜心起。退定方生。若不著欲。終不生憂。苦不如是。故有苦受而滅憂根。三別地法異。初禪覺觀異於餘禪。二禪內淨。三禪安慧。四禪地中不苦不樂。皆各別異。所以須分四。定心麁細。故分四禪。如經中說。初禪定心如密和麨。心性散動。以法攝持。故能住緣。二禪定心如山頂泉。水從中出。不從外來。三禪定心如池中華。內外盈溢。四禪定心如密室燈。怡然不動。五受果不同故分四禪。初禪能得梵眾梵輔大梵天果。二禪能得少光無量光光音之果。三禪能得少淨無量淨遍淨之果。四禪能得福愛福生乃至阿迦尼吒天果。第六住處寬狹不同故分四禪。如毘婆沙說。彼有二論。一家說言。初禪住處如一四天下。二禪住處如一千界。三禪住處如二千界。四禪住處如三千界。復有一說。初禪住處如一千界。二禪住處如二千界。三禪住處如三千界。四禪住處無量無邊。以斯不同故分為四。若隨法別。亦得分五。所謂覺.觀.內淨.安慧.不苦不樂。地別不同亦得分六。謂未來中間根本四禪。心數不同亦得分九。初禪五支即為五數。覺是覺數。觀是觀數。喜是受數。樂是猗數。一心定數。第二禪中加一內淨。通前為六。此內淨支依阿毘曇。是其信數。信下覺觀動亂多過。信二禪法寂靜安穩`[第十七]`大智論中亦說為信。喜樂一心與初禪同。第三禪中更加捨念安慧三數。通前為九。捨者。是其善大地中捨數。念與安慧是通地中念慧兩數。樂與前喜同是受數。一心與前一心支同。故不別論。第四禪中捨念清淨與三禪中捨念支同。不苦不樂與前喜同。一心支者同前一心。為是不說。行名不同離分為十。初禪五支即以為五。內淨為六。捨念安慧通前為九。三禪中樂心數分別與前喜同。行名分別與前樂同。不苦不樂通前說十。此不苦樂心數分別與前喜支同。是受數故不別論。行名分別異前喜樂。是以別說。第四禪中捨念一心名不異上。故不別說。行義不同離分十一。如毘婆沙說。就前十中。分樂作二。故有十一。何故分者。初二禪樂是其猗樂。三禪中樂是其受樂。所以分之。若依地論。滅障等別則有十六。初禪有四。一者滅障。謂滅欲惡。二者對治。所謂覺觀。三者利益。所謂喜樂。四者彼二依止三昧。所謂一心。初禪既然。餘三類爾。故有十六。支別不同分為十八。就前行名十種之中。覺.觀內淨安慧不苦不樂。當分守一。即以為五。喜及捨念各分為二。通前十一。喜分二者。所謂初禪二禪喜。捨念分者。所謂三禪四禪捨念。樂分為三。通前十四。初二三禪並皆有樂。故分三種。一心分四。故有十八。四禪地中各有一心。故分四種。以實具論。心法不同有二十三。謂十通大地。想欲觸慧念思解脫憶定及受。十善大地。 `[所謂〔-〕【校異-甲】]`所謂無貪無瞋慚愧信猗不放逸不害精進捨。加覺觀心王為二十三。地別具論。有八十六。初禪地中有二十三。後三禪中各二十一。除其覺觀。開合如是。 第三門中義別有四。一支因同異。二支因先後。三定體具。四明支因多少廢立。言同異者。依如毘曇。初禪五支體性各異。乃至四禪支別亦然。若依成實。始終通論。皆即於心心外無數。隨其行相非無同異。如初禪中。覺觀體同前後為異。彼說。麁心初思名覺。細心後思說之為觀。而體是一。初二禪中喜樂體同。故彼論言。彼喜初來在身名樂。後時名喜。彼說。初禪二禪中樂亦是受樂。故與喜一。二禪內淨與一心同。故彼論言。內淨支者。即二禪體。三禪安慧與念體同。故彼論言。三禪安慧與念同。故後分禪中不立安慧。無漏三禪望有漏禪說為後分。又三禪中捨與樂同。故彼論言。我不說捨外別更有樂。即捨說樂。第四禪中四支各別。大乘法中心識有三。一是事識。二是妄識。三是真識。彼事識中心與數異。於中說禪。支因各別。妄識之中義別六重。如馬鳴說。根本四重心數無別。於中說禪。支因體同。末後兩重心與數異。於中說禪。支因各別。真識之中心數無別。於中說禪。支因體一(此一門竟)。 言先後者。依如毘曇。初禪五支體性同時。用有先後。乃至四禪類亦同然。若依成實。初禪五支定在先後。不得一時。彼說心數不同時故。不同時故。前四滅已方得一心。 問曰:若言前四滅已方得一心。是則初禪非五支成。又經中說。初禪地中有五支俱。云何先後。又一心時若無覺觀。與二禪何別。彼`[第十五]`成實論二禪品中釋通此義。向言初禪非五成者。我不說五支盡是初禪。但近初禪有覺觀等。故說五支成其初禪。經言初禪五支俱者。雖小相違。亦名為俱。如言弟子與師俱。雖小前後。亦名俱矣。言與二禪有何別者。初禪近亂。定未深靜。出入皆有覺觀之心。二禪不爾。出入皆無。是故不同。 問曰:初禪近覺觀故說為支者。亦近五欲。何故不說五欲為支。論言。五欲背故不名為近。又復五欲不住為因故不說近。 問曰:若言至一心時已無喜樂。喜樂云何得至二禪。釋言。彼宗心法不並。故一心邊無其喜樂。非斷無故。至二禪支。初禪既然。餘禪類爾。彼論偏執用相先後。故違一時。大乘所說與毘曇同。故`[智論第十七]`龍樹言。譬如晝日眾星不現。非無眾星。心法如是。隨時受名。非無諸數(此二門竟)。 言體具者。如毘曇說。就彼初禪五支之中。一心支者。是禪是支。言是禪者。是禪體也。言是支者。是支別也。餘四是支而非是禪。是其支別非禪體也。 問曰:此五望何說支。釋言。總望初禪之位故說為支。一切經論悉同此說。唯瓔珞經說。有第六默然之心。以為禪體。五支為因。何故不同。當應彼經凡聖通說故為此論。前五是其世俗禪心說之為因。第六是其聖默然心說為定體。成實云何。論無定判。人釋左右。有人釋言。與瓔珞同。亦用第六默然為體。以一心等名為支。`[因〔-〕【校異-甲】]`因故是因非體。若依瓔珞。凡聖通論。理亦無傷。若當直就世俗禪中。言用第六默然為體。是義不然。云何知非。如彼論中解三昧義。言心住一緣名三昧相。解一心支。言離覺觀喜一緣中住。是名為禪。與解三昧其義相似。若一心外別立第六默然為體。則三昧外亦應別立三昧之體。而三昧中住一緣外不可更立三昧之體。禪中亦爾。住一緣外何為更立默然為體。若言經中說一心等為禪支故更立體者。是則經中說七覺支。應七覺外別立覺體。又復經中說八道分。應八道外別立道體。彼既別無。此亦應然。何得更立。 問曰:若用一心為體。何故名支。釋言。此望初禪總位說支。何妨。如望見位八正名分。望修道位七覺名支。此亦同彼。於中別分。前四是支。後一是體。亦如八正正見是體。餘者是因。 問曰:若爾則同毘曇。云何得別。釋言。成實但非毘曇五支同時。不非一心以為禪體明知共用。初禪五支體具既然。餘禪類爾(此三門竟)。 次明支因多少廢立。初禪三禪齊立五支。二禪四禪同立四支。何故如是。釋有兩義。一對障辨釋。初禪二禪同治外亂。三禪四禪齊治內亂。外亂有二。一欲惡不善。二初禪中三識之身。初禪對治外亂之初。多用功力故立五支。二禪對治外亂之終。用功微少故立四支。內亂有二。一喜二樂。三禪對治內亂中初。多用功力故立五支。四禪對治內亂中終。故立四支。二地法應爾。如初禪中。正得立五。不得有餘。彼背欲惡。要須覺觀以為對治故有覺觀。慶有所離故有喜樂。一心定體理必須立。何故無其內淨支者。彼治覺觀。此有覺觀。故無內淨。又此地中有三識身。如熱濁泥面像不現。故無內淨。何故無彼捨念安慧。彼與喜違。此地有喜。故無捨等。又雜心云。初二禪中猗樂麁動與捨相違。故無捨支。何故不立不苦不樂。彼是受數。初禪喜支亦是受數。兩受不並故闕不立。第二禪中正得立四。不得有餘。是義云何。彼治覺觀及初禪地三識身。故須立內淨。慶有所得。故立喜樂。一心定體。理須立之。何故不立。覺觀為支。以此內淨能治彼故。何故不立捨念安慧。此如前釋。與喜違故。何故不立不苦不樂。亦如前釋。與此喜受不得並故。第三禪中正得立五。不得有餘。為治喜過故。立捨念安慧三支。樂是利益。無宜不立。一心定體。理以須存。何故不立覺觀為支。前已捨故。何故不立內淨為支。內淨是其覺觀對治。覺觀久無不復須之。如人病差不復須藥。何故不立不苦不樂。彼是受數與此樂受不得並故。第四禪中正得有四。不得有餘。為除樂過故。立捨念不苦不樂。是此利益。理然須立。一心定體。義無不在。何故無其覺觀內淨。義同前釋。何故無喜。前已捨故。何故不立安慧支者。若依毘曇。第四禪中不苦不樂順無明。品安慧性是明。是二相違。為是不立。又三禪中為防二過。一他地喜。二自地樂。故立安慧。此地但除他地樂過。為是不立。若依成實。四禪安慧攝入念中。故不別立。故彼論說。三禪後分尚無安慧。況此四禪。何故無樂。與此捨受不得並故。 第四門中。約對道品辨其通別。禪中行體有其十一。所謂覺觀喜猗一心內淨捨念安慧受樂及不苦不樂。道品之中行體有十。謂信進念定慧思戒猗喜捨。彼此相望。理實齊通。於中隱顯非無通別。通別有三。一是禪支而非道品。謂觀與樂及不苦不樂。何故無觀。以彼道中慧遍始終。假觀義微。所以不說。何故無樂。樂性者緣於道不順。為是不論。若爾道中應不立喜。喜忻悅行。治憂重過。發道義強。所以立之。何故無其不苦不樂。以不苦不樂順無明品。相與道違。為是不說。二是道品而非禪支。謂戒精進何故無戒。禪者名為思惟修習。戒非心法。無思惟義。為是不說。又復道中八正名輪。須戒為轂。禪不如是。故廢不論。何故禪中不說精進。精進發動。於定不順。故隱不說。若爾禪中不應立覺。釋言。覺者於境審思能制麁過。發定功強。是以立之。三亦禪亦道。謂餘法也。於中喜捨及與念慧彼此名同。餘者名異。道中思者。禪中名覺。思是覺義。道中猗者。禪名為樂。猗息麁苦故說為樂。道中信者。禪名內淨。信離疑濁故名內淨。道中定者。禪名一心。定無異緣故曰一心。歷禪別說。義在可知。 第五門中明修成相, 如`[智論第十七]`龍樹說: **趣向初禪**,遠離五法.斷除五法.修習五法.成就五法,入初禪地。 遠五法者,謂離色、聲、香、味、觸等五欲法也。 斷五法者,謂斷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蓋法也。 修五法者,所謂欲、念、精進、功慧及與一心。悕求上靜,名之為欲。念下地中苦麁及障,念上地中止妙及出,故名為念。懃習定心,名為精進。分別下過,知上勝益,名為巧慧。守意一緣,稱曰一且心。 成五法者,所謂覺、觀、喜、樂、一心,廣如後釋。 **趣向二禪**,斷除二法,所謂覺、觀。修習五法,謂欲、念等。成就四法,所謂內淨、喜、樂、一心,亦如後解。 **趣向三禪**,斷除一喜,修習五法,謂欲、念等。成就五法,謂捨、念、安、慧、樂及一心。 **趣向四禪**,斷除一樂,修習五法,謂欲、念等。求定要因,故通修之。成就四法,所謂捨、念、清淨、不苦不樂、一心。 ^g5j4dj 第六門中依文釋義。經言。初禪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行。難欲惡不善是滅障也。釋有四義。一離欲界惡不善法名離欲惡。二依`[第十七,八十]`大智論。遠離五欲名為離欲。此猶是前遠離五法。斷除五蓋名離惡不善。此猶是前斷除五法。三依毘曇遠離五欲名為離欲。斷除十惡名為離惡。除滅五蓋名離不善。四依`[第十五]`成實。斷貪欲心名為離欲。離殺盜等十不善業名離不善。有覺有觀是其對治。麁思名覺。細思名觀。譬如振鈴。麁聲喻覺。細聲喻觀。 問曰:毘曇說心心數法起在同時。今何故言麁聲喻覺細聲喻觀。`[智論第十七]`龍樹釋言。諸心心法體雖同時。隨時受名。譬如晝日眾星不現。非無眾星。心法如是。故得說言麁聲喻覺細聲喻觀。離生喜樂是其利益。慶離欲惡。所以生喜。此亦慶得慶離心多故偏說之。以離惡故身心猗適。目之為樂。入初禪行是初禪體。此猶經中一心支也。經言。二禪滅覺觀。內清淨心一處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二禪行。滅覺觀者是滅障也。覺觀於前雖是對治。望後能障。故須滅之。內淨一處是其對治。內淨治體離前覺觀及初禪地三識之身。於二禪法證信清淨。故曰內淨。心一處者。是對治相。釋有兩義。一據修以釋。內`[者〔-〕【校異-原】]`者淨常續。離餘間隔。故言一處。故地論言。修無漏不斷名心一處。彼說菩薩所修內淨。故言無漏。若就餘人。直爾內淨相續不斷名心一處。二約境以釋。心緣一境故言一處。故地論言。行一境界名心一處。何者一境。如彼舍利毘曇中釋。欲界地中心行六處。所謂六塵。初禪已離鼻舌二識心行四處。二禪已上復離眼耳及身識。故名心一處。所謂行於一法塵境。無覺無觀是其治能。謂內淨心能無覺`[無〔-〕【校異-原】]`無觀。定生喜樂是其利益。慶得生喜名定生喜。此亦慶離慶得心多。故偏言之。樂同前釋。入二禪行是其禪體一心支也。經言。三禪離喜。捨憶念安慧身受樂。諸賢聖能說能捨。念受樂入三禪行。離喜滅障。喜於前地雖是利益。望後妨亂。故須滅之。二禪麁故。但滅前治。此禪轉細故。滅前益。捨念安慧是其對治。捨前喜過故名為捨。簡異受捨故言行捨。念前喜過故名為念。念與憶俱故言憶念。知前喜過故名為慧。隨定之慧故言安慧。身受樂等是其利益。納法生適故名受樂。此樂在意`[快=釋【校異-原】]`快遍身心。簡前心喜。故說身受。此樂深重。唯諸賢聖能說其過。堪能捨離。餘多不能。故說賢聖能說能捨。舉此為顯樂之深也。念受樂等是其禪體。念自地中受樂之過。趣入一心。名念受樂入三禪行。經言。四禪斷苦斷樂。先滅憂喜。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四禪行。斷苦斷樂先滅憂喜是滅障也。前二禪中。所滅之苦此地亦無。故言斷苦。三禪之樂此地親除。故言斷樂。 問曰:苦者是二禪斷。非此親滅。何故說之。成實釋言。為彰此禪是不動禪苦樂雙絕。所以舉之。亦可即名三禪中樂。以之為苦。斷彼樂時即名斷苦。是故說言斷苦斷樂。 問曰:彼樂何故名苦。龍樹釋言。望麁心者。說彼為樂。望細心者。即為大苦。如人指手打木等事。寤者為樂。樂睡眠者用為大苦。此亦如是。憂受先在初禪中滅。喜受先在三禪中滅。故言先滅。若爾苦者亦前地滅。何不說先。釋言。應齊。但憂與喜並前地滅故彰先滅。苦雖先滅。對苦之樂此地始離。若當說言先滅苦樂。謂樂亦先。是以不彰。 問曰:憂喜既前地滅。何故此說。成實亦言。為彰此禪是不動禪免絕四受。所以說之。不苦不樂是其利益。 問曰:餘禪皆先彰治。何故此禪先明利益。乘前便故。對前苦樂彰其不苦不樂義便。故先說之。此益是其中容之受。捨前苦樂。是故名為不苦不樂。若爾此受亦捨憂喜。何故不名不憂不喜。釋有三義。一苦樂在前。故先對之名不苦樂。二對苦之樂此地親斷。是故說為不苦不樂。憂喜並非此地親斷。故不對之。三簡通異別。五受分別。憂喜在於苦樂之外。三受分別。憂之與喜通名苦樂。苦樂通故。今此對之名不苦樂。捨念清淨是其對治。捨前樂過念前樂過。故言捨念。前地治喜。今復治樂。治過畢竟故言清淨。入四禪行是四禪體也。 解四空中別有三門。一辨其相。二明空識一切入空識二解脫空識二種定空識一切處差別相。三隨文釋義。第一辨相。空處定者。行者深見四禪地中色相惱`[礙=等【校異-原】]`礙。故須修之。修法云何。略有四種。一方便道。二無礙道。三解脫道。四是定體。方便道者。有其二種。一遠方便。將修空定。先學住心。得住心已學作空想。始緣門戶井穴中空。還來住心。住已復觀。如是往返令心見空了了分明。以漸廣之。還來住心。住`[心〔-〕【校異-原】]`心已復廣。如是展轉見一切界。唯是一空更無色相。二近方便。亦依住心學觀下法為苦麁障。觀察上法為上妙出。還來住心。住已復觀。如是往返極令淳熟。此二皆是想心觀行未實見法。故名方便。無礙道者。由前方便勳修力故。入住心中。發生智慧如實見下。或苦或麁或障。三中趣一。不須具三。以此正斷四禪之結。故名無礙。解脫道者。無礙心後即見上地。或止或妙或出。三中趣一。不須具三。此累外起。故名解脫。如是九遍下緣為無礙。九遍上緣為脫解。言定體者。前三皆是空處方便。於彼第九解脫道邊得空處法名為定體。爾時雖得。而未現前。更作方便。歛心趣入方現在前。識處定者。患前空定外緣之苦。故須修之。修亦有四。一方便道。二無礙道。三解脫道。四是定體。方便道中亦有遠近。遠方便者。先得住心。依此住心捨外空緣緣內心識。還入住心。住已復緣。如是往返令於心識照見分明。以漸廣之。緣無邊識皆令明了。何者無邊。如成實說。空無邊故識亦無邊。此乃用前空處定中無邊空識為境界矣。餘如前釋。無所有定者。患前識處廣緣之苦。故復修之。修亦有四。名字同前。方便道中亦有遠近。遠方便者。先得住心。依彼住心唯緣一識。還入住心。住已復緣。如是往返極令明了。故復捨之。修非想定亦有四種。名字同前。方便道中亦有遠近。遠方便者。先住其心。次依住心。捨前所緣。作無想觀。還入住心。住已復觀。如是往返極令純熟。近方便者。依彼住心。觀無所有。為苦麁障。觀非想地作止妙出。如是往返極令純熟。餘如前釋。第二門中明其空識一切入等差別之相。十一切入中。空識一切入唯取空識二方便道。能廣緣故。餘皆不取。八解脫中。空識解脫唯取空識二解脫道及彼定體。餘皆不取。何故如是。彼方便道未離下過故非解脫。無礙雖斷下地之過。未能出累。亦非解脫。又雜心云。無礙下緣。故非背捨。非背捨故不名解脫。 問曰:為當一切空識二解脫道及彼定體悉是解脫。亦有非者。釋有通別。通則皆是。於中別分。聖得者是。凡得者非。故龍樹云。空處乃至非想解脫如四空定。所言異者。聖人得者名為解脫。凡夫得者不名解脫。有退轉故。解脫如是。八禪定中空識二定義有通別。通而論之。無礙解脫及彼定體悉名為定。如未來禪亦名為禪。方便道者未得上法。所以不取。別則唯取空識定體。以之為定。方便無礙及解脫道是定方便非正定體。所以不取。若論空識二一切處。`[一切〔-〕【校異-原】]`一切皆是。故成實云。若定不定。若垢若淨。若因若果。有漏無漏皆是空識一切處矣。 第三門中隨文辨釋。空處定者。經言。過一切色想。滅一切有對想。不念別異想。不分別色等境界。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行。過色乃至不念別異是其滅障。滅緣色想。 問曰:何故不滅色體唯滅色想。釋言。心患可以修斷。故滅色想。色體難離。要生空處方能捨之。故此不論。 問曰:何故不言滅受及餘心法。偏言滅想。釋言。想者取相為義。取彼色相。專是想過故言滅想。雖言滅想。餘心心法通亦隨宜。又四禪中多滅諸受。四空定中多滅諸想。故偏說之。想所緣色離合不定。總唯一色。或分為二。一可見色。謂眼所行。二不可見色。謂耳鼻等所行之色。或分為三。一可見有對。謂眼所行。二不可見有對色。謂耳鼻舌身所行之色。此等皆是有對。有礙色根所對。故言有對。三不可見無對。謂意所行。無作之色不為對礙色根所對。故言無對。或分為六。謂六塵色。眼所行者色體名色。餘根所行色數名色。或分十一。謂五根五塵及無作色。細分無量。今據一門且論三種。對之以明滅三種想。過色想者。可見有對色想滅也。故地論言。所謂眼識和合想滅。滅有對者不可見有對色想滅也。故地論言。謂耳鼻舌身識和合想滅。不念別異想者。不可見無對色想滅也。故地論云。所謂意識和合想滅。良以意識緣一切法。於中別分緣色邊滅。故言別異。初句言過。第二言滅。第三不念綺互言耳。問曰鼻舌二識之身初禪中滅。眼耳身等三識之身二禪中滅。何故至此方云眼識乃至身識和合想滅。釋言。對治有其四種。一壞對治。謂方便道及無礙道觀察下法苦無常等。可破可壞。二斷對治。謂無礙道正斷下過。三持對治。解脫為首。及後一切無礙解脫持前無為。使之不失。四遠分對治。解脫為首。及後一切無礙解脫遠能令前所斷諸過更不重起。今空處定望彼五識相應之想。有持對治遠分對治。故說過滅。此義一切諸論大同。唯成實中獨為異釋彼。言過色想者。過彼色香味觸之想。滅有對者。還滅色香味觸之想。以彼對礙故須滅之。道言不念別異想者。緣聲想滅。聲從眾緣擊發而生。故曰別異。彼宗不立無作色。故為此解釋。考論經意。當如前解。不分別色等是其對治。知無邊虛空是其利益。入無邊空行是其定體。識處定者。經言。過無邊虛空想。見外念麁分別過患。知無邊識處安穩。入無邊識處行。過無邊空想。是其滅障。論言。行者深厭色故以空為治。色患既除。空治亦捨。如人度河并捨船栰。亦如出賊捨之遠去。故滅空想。見外念麁過是其對治。知識處安隱是其利益。入無邊識行是其定體。無所有定者。經言。過無邊識想。見麁念分別過患。知無所有安隱。即入無處有處行。過無邊識是其滅障。空無邊故。緣空之識亦復無邊。識無邊故。苦亦無邊。故須滅之。見麁分別過是其對治。知無所有安穩是其利益。入無所有是其定體。非想定者。經言。過無所有想。見無所有念分別過患。知非想非非想安穩。即入非想非非想處行。過無所有想是其滅障。見念分別過是其對治。前無所有雖捨多想。猶有少想。見彼少想。如癕如瘡如毒如箭。故復捨之緣於非想。復見一向非想為過。謂為愚癡。緣非非想。亦可但嫉有想之過。緣於非想。聖人以理說為有想。名非非想。知非想安穩是其利益。入非想行是其定體。上來第二別解八禪。 第三門中明其定具。生定之因名為定具。具中開合廣略不定。或說為四。謂道品中四如意足。彼皆定因故名定具。後當廣釋。或復論五如上廣解。謂欲念精進巧慧一心。或說為七。如地持說。一持淨戒。二守根門。三食知量。四滅睡眠。五近善人。六知過不犯。七有犯能悔。彼說此七為善方便。當知亦是定之具也。或分十一。如`[第十七]`成實說。一持淨戒。二得善知識。三守根門。四飲食知量。五滅睡眠。六具善覺。七具善信解。八具行者分。九具解脫處。十者無障。十一不著。初持戒者。離殺盜等七不善業。若復通論。離十不善。定由戒生。故須持戒。第二得知識者。能以定法授人之者名善知識。定由師發生。故須知識。故經說言。善知識者。於得道中具足因緣。第三守根門者。眼等是根。念慧心堅守六根。不`[令〔-〕【校異-原】]`令塵賊於中壞善。定由守成。故須守之。`[法=定法【考偽-原】]`法無量。何故唯用念慧守乎。念能牽境。慧能分別。故用守之。第四食知量者。行者不為色力婬欲美味故食。但為濟身行道故食。若食過多。增長煩惱妨修定意。故須節量。節至幾許。於己所食三分之二能少益善。第五滅睡眠者。行者自念。大事未辦。事藉懃成。若樂睡眠。世事難成。何況出道。故滅睡眠。滅法云何。念身無常三惡道苦佛法欲滅睡眠無利。以此鞕心而除遣之。第六具善覺者。離八惡覺。所謂欲覺瞋惱親里國土不死族姓輕侮。修習八種大人之覺。謂少欲知足遠離精進念定智慧及不戲論。第七具善信者。信生死法鄙惡可厭。泥洹可欣。第八具行者分者。論釋有五。一者信心。信受師語能隨順行。二者不諂。於善知識直言不曲。故論說言。諂曲難救。質直易度。如世病人實說病狀則易可治。三者少病身力具足能修禪定。四者精進求定不恩。譬如攢火不息疾得。五者智慧能厭有為。令前四行得聖道果。此五名為具行者分。第九具解脫處者。論釋有五。一佛比丘等為其說法。令達語義歡喜猗樂攝心漏盡。二`[首=自【校異-原】]`首善誦經。三為他說法。四獨居思量。五善取定相。謂止舉捨。五中初三是其聞慧。次一思慧。後一修慧。第十無障者。謂無煩惱業報。已具四善輪故能無之。五言四輪者。一生中國。二依善人。三自發正願。四宿殖善根。生於中國。宿殖善根。能離報障。依止善人。能離業障。自發正願。離煩惱障。第十一不著者。離取著心。故在世無礙直向涅槃。如水在恒河。離八因緣直趣大海。離八緣者。一不著此岸。二不著彼岸。三不沒中流。四不出陸地。五不為人取。六不為非人取。七不入洄澓。八不腐爛。行者亦爾。於內六入不計我人。名不著此岸。於外六入不計我所。名不著彼岸。離貪瞋癡。名不沒中流。不起慢高。名不出陸地。不近四眾。名不為人取。不持戒求天。名不為非人取。不退戒還家。名不入洄澓。不犯重禁。名不腐爛。定具如是。 第四門中明其定難。妨定名難。難有輕重。輕難無量。略論十五。一多言定難。宜默少言。二多事定難。宜止不為。故地持云。不多遊行。三多覺定難。宜止一緣。四顛倒定難。謂多貪人修慈悲觀。多瞋修習不淨觀等。宜正修習。五不等定難。緩急不停。宜善調之。六者不能善取定相定難。謂不善修止舉捨心。宜善修之。七不適定難。或因內外一切諸觸。令身不適。或因貪憂。`[念〔-〕【校異-原】]`念令心不適當自消息。八不樂定難。或得好師好法處。心不愛樂。當自呵嘖。離是因緣。更依何法得生禪定。又念。自身性是苦法。知復何處有樂可稱。九愁憂定難。求定不得便生憂惱。當自開解。禪定勝法大功德者。久修乃得。我薄福人。云何始習已得禪定。又禪定者。於得道中則為過半。若易修得。道非勝法。十怖畏定難。於禪定中。見可畏事。心生怖畏。當念。虛誑妄心自作。定法有此。不應生畏。十一異相定難。於禪定中。或見佛像及女色等。當念。心作心外無法。十二憎厭定難。於禪定中。見不淨相。憎厭過多不能飲食。或欲自殺。當更改觀念數息等。如律中說。十三歡喜定難。於禪定中。見光明等。心生歡喜。當念。此是禪定麁相非勝上法。不應生喜。又設得禪。是世俗法。無常易失。何足可喜。十四慢高定難。於禪定中。隨所得法而自高舉。當念。此是凡俗麁法。無常易失。未足可恃。又觀此法得者是誰。而自高舉。十五疑惑定難。得法不識。不知好惡取捨之宜。當問明師。輕難如是。重難之中別亦無量。成實略舉十種三法以為定難。第一三者。謂無慚愧及與放逸。若人造惡。內無羞恥名為無慚。外無恥懼稱曰無愧。無慚愧故失善隨惡名為放逸。第二三者。謂不恭敬。難與語。習惡友。此由前生。由放逸故不受師誨名不恭敬。違反師言名難與語。遠善師長親附惡人名習惡友。第三三者。謂其不信邪戒懈怠。此由前生。由習惡友受邪教故不信因果名為不信。以其不信正因果故。受持烏雞鹿狗戒等。名為邪戒。受邪戒故謂善無利。不肯懃修。故生懈怠。此成實中為第四門。然今依彼相生次第。迴為第三。第四三者。謂不喜善人。惡聞正法。好出他過。此由前生。由懈怠故不喜善人。不喜善人故謂無真實行者。無實行故惡聞正法。惡聞法故謂行正法皆如邪法無所利益。故好出他過。此成實中是第三門。今此依於相生次第。迴為第四。第五三者。謂調戲。不守諸根。破戒。此由前生。由出他過心則浮動。故生調戲。以調戲故不攝諸根。不攝根故便起破戒。第六三者。謂妄憶。不行安慧。亂心。此由前生。由破戒故妄生憶念。妄生憶故不行安慧。無安慧故心則散亂。第七三者。謂邪念邪行沒心。此由前生。以心亂故便生邪念。以邪念故便行邪道。行邪道故迷沒善法。第八三者。謂身見戒取疑。此由前生。心沒善故便起身見戒取及疑。第九三者。謂貪嗔癡。由前身見戒取及疑故起此三。第十三者。謂生老死。由貪瞋癡故生此三。以此十種前生後故。斷前後滅。 問曰:此等何人斷滅。成實釋言。斷前四種是在家人淨。斷離第五出家人淨。斷除第六念處清淨。斷除第七煗等清淨。斷除第八無相位中達分善淨。除滅第九是前三種沙門果淨。除離第十無學果淨。八禪之義辨之麁爾。 ## 73`[聖本首缺八解為始]`八解脫義 六門分別(釋名辨相一 論體二 就位分別三 就處分別四 得捨成就五 約對餘門辨定優劣六) 初釋名辨相。八解脫者。經中亦名八背捨也。如`[智論第二十一]`龍樹釋。背淨五欲捨離著心故名背捨。又背下過亦名背捨。免絕覊縛稱曰解脫。解脫不同一門說八。八名是何。一內有色相觀外色。二內無色相觀外色。三淨色解脫。四空處解脫。五識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解脫。八滅盡解脫。八中初三從色境為名。中四解脫論者不同。若依毘曇。就體處彰名。彼論宣說四`[空〔-〕【聖】]`空處定為解脫故。`[智論二十一]`龍樹亦爾。若依成實。就境處彰名。觀四空處得解脫故。第八解脫當體為名。說滅盡法為解脫故。名字如是。相狀如何。宗別不同所說各異。依大智論。內有色相觀外色`[者〔-〕【聖】]`者。自身名內。他身名外。於內外色未滅未壞。以不淨想觀內外色悉皆不淨。是初解脫。 問曰:是中內`[外=外之【聖】]`外色皆未滅壞。何故偏說`[之〔-〕【聖】]`之內色為有。釋言。外色初三觀中一向未壞有。通前三故。就初中不偏說有。內色不爾。初有後無。為別後無故說初有。又問`[曰〔-〕【聖】]`曰。是中於內外色皆觀不淨。何故名中偏言觀外。釋言。此是隱顯彰名。內中彰有隱其觀義。外中說觀隱其有義。互舉一邊。理實齊通。又不淨觀為厭自身。觀內易知。故隱不論。又此觀者先取他身死尸等相用方己體。從初方便故言觀外。內無色相觀外色者。`[預=類【聖】]`預取己身未來死相虫食火燒滅壞等相。以方現在作滅壞想。故曰內無。又於現在分離破壞。乃至`[微〔-〕【聖】]`微塵亦無`[所有=有所【聖】]`所有。亦名內無。觀外不淨名觀外色。 問曰:何故不觀外無。釋言。自身無常`[危脆=色脫【聖】]`危脆。無想易成。故說內無。外大地等安`[固=因【聖】]`固難壞。難觀為無。故不說之。又復自身狹少易盡故觀內`[無=無外【聖】]`無。色寬多難可滅盡。要至空處方能滅之。故此觀中不觀外無。問曰若言外色寬廣難觀無者。何故得觀外色不淨。釋言。不淨是其有觀。有順前境。為觀易成。故得觀外以為不淨。無觀難就。是以不得觀外為無。 問曰:何故初門之中通觀內外以為不淨。此唯觀外。論言。前者觀心未細。難攝一處。故觀內外。此心轉細易攝一處。故唯觀外。又前門中內色未無故觀內外。今此門中內色`[已〔-〕【聖】]`已無故偏觀外。 問曰:內無誰觀外色。論曰。此是假想之觀。非是實無。故得觀外。此前二門是不淨觀。淨解脫者。除去皮肉唯觀白骨。又觀骨光作其青黃赤白等想。名淨解脫。觀法云何。先取金銀諸寶等`[光=先【校異-聖】]`光用方骨相。後得見之。 問曰:凡夫於不淨中取淨名倒。此亦觀於不淨為淨。何故非倒。論言。女色實是不淨。凡夫見淨於中染著。所以是倒。此淨觀者唯觀白骨。骨望皮肉少有淨相。所以非倒。又此觀中捨其骨相唯觀骨光。骨光清淨。所以非倒。又此觀時先取金銀諸寶色光以方骨色。所取寶色實是清淨。所以非倒。又雖觀淨。不生染著。是以非倒。此`[第三十一獅子吼品,南本第二十八]`涅槃中名身證解脫。觀察淨身證得解脫。名身證解脫。此三色觀。空處乃至非想解脫如四空定。所言異者`[智論第二十一]`龍樹釋言。彼四空定凡聖俱得。此四解脫唯聖人得。以其解脫更不迴故。滅盡解脫者。於彼宗中滅定為體。故大品經六度相攝品云。菩薩滅定為第八解脫。涅槃經中亦同此說。滅定體相廣如前釋。問無`[想=相【聖】]`想定以何義故不名解脫。論言。此是邪見人入出。則還退入邪見中。故非解脫。毘曇法中。初三後一與龍樹同。四空解脫文相少異。異相如何。大智論中。四空解脫與四空定通局分異。定通凡聖。解脫唯聖。毘曇法中。寬`[(狹分…寬)六字〔-〕【聖】]`狹分異。定義寬通。無礙解脫俱名為定。解脫義狹。不通無礙及命終心。故`[雜心=云【聖】,第七]`雜心除四空處九無礙道及命終心。其餘善法盡說背捨。無礙下緣。故非背捨。命終心者。向受生處。亦非背捨。 問曰:文異。其義云何。釋言。義齊。語之隱顯。龍樹多依阿毘曇義為所論故。亦可毘曇除九無礙及命終心為解脫者。龍樹共同。龍樹所說八解唯聖。毘曇不同。此義云何。如雜心釋言除九無礙及命終心其餘善法盡說背捨。若凡所得非背捨者。不名盡說。成實所論與前`[全=令【聖】]`全別。彼論初三觀察色空名為解脫。不以`[親=觀【聖】]`親察淨不淨等名為解脫。故成實論八解脫品云。有人說言。初二不淨。第三`[解脫=淨觀【聖】]`解脫為`[淨觀=解脫【聖】]`淨觀者。是義不然。所以者何。無有淨觀及不淨觀得解脫故。又復外道亦能觀察淨與不淨。明非解脫。但以空觀名為解脫。 問曰:`[曰〔-〕【聖】]`曰外道亦作空觀。云何不名解脫。論言。外道但信解觀非真實觀。要實見空方名解脫。然彼文中。初三解`[19]脫〔-〕【聖】*`脫文相極隱。相傳釋`[20]言=云【聖】*`言。內有色相觀外色者。自身名內。他身名外。於此內外五塵之色。未見其空。但見內外四大五根假名色空。是初解脫。而名字中互舉一邊。有通內外。內中偏彰。觀通內外。外中偏說。與前所辨內有色相觀外不淨。其義相似。內無色相觀外色者。觀察內外五塵色空。是第二解脫。而名字中。內上云無。外`[上=上云無外上【聖】]`上說觀。言綺互耳。此二觀察欲界色空。淨解脫者。觀察色界淨色為空。此三門中亦見心空。為別後故偏言觀色。次四解脫與前亦異。前者正用四空定體為四解脫。今此所論。聖人先得四空定。已隨依何禪發無漏觀。觀已所得四無色定。為苦無常空無我等。於中離縛名為解脫。故彼論言。聖人因得四無色定。能觀彼陰苦無常等。名解脫矣。第八解脫與前亦異。前說滅定為第八解脫。成實法中滅定全非。故成實言。行者證得泥洹之時。諸煩惱滅。一切事訖。名第八解脫。不說一切心心數滅為第八解脫。明知不同。又`[*20]`言。學人但得滅定不得第八解脫。電光羅漢得第八解脫不得滅定。明知不同。彼論復言。滅盡解脫滅無明等。滅盡定者滅想受等。明知不同。通而論之。無學所得二種涅槃`[及滅盡定〔-〕【聖】]`及滅盡定是第八解脫。如此解脫大乘亦有。 第二門中辨其體性五義分別。一假實分別。有人說言。八解`[*19-1]脫〔-〕【聖】*`脫唯用假人為體。良以煩惱繫縛假人故。人得脫即為脫體。復有說者。唯實為體。此皆大偏。論解脫人。假者為體。說解脫德。實法為體。故經中說為`[1]慧=惠【聖】*`慧脫心脫。義既兩兼。何得偏取。二就有為無為分別。毘曇法中八俱有為。前七是其有為心法。第八有為非`[色=色心【聖】]`色法。成實法中。前七有為。`[第=第第【聖】]`第八無為。彼`[說=說數說【聖】]`說數滅為第八故。大乘法中隨事解脫始同毘曇。終皆無為。觀空解脫始同成實。究竟終成一切無為。不生滅故。三就有漏無漏分別。毘曇法中。初三後二一向有漏。前三事觀故是有漏。非想邊地聖不居中故是有漏。滅定繫屬非想法故亦是有漏。中間三種通漏無漏。成實法中一切無`[5]漏〔-〕【聖】*`漏。故彼論言。是空性故一切無漏。大乘法中。前之七種始學有漏。終成無`[*5]`漏。第八一種一向無漏。故地持中說滅盡定以為聖住。四心非心相對分別。前七心法第八非心。五三善分別。無貪瞋癡是其三善。毘曇法中初三是其無貪`[善=善性【聖】]`善。 問曰:初三若無貪性。何故經中說為觀色。觀是`[*1]`慧性。云何無貪。釋言。此乃相近說之。無貪善根與`[*1]`慧相隨方能離貪。故從強伴說之為觀。雖說為觀。無貪為主。壞貪欲故。 問曰:初二是不淨觀。壞貪可爾。第三淨觀云何壞貪。釋言。是中雖作淨觀。為壞貪欲故名無貪。 問曰:不淨壞貪`[是=足【聖】]`是得。何須淨觀。論言。行者為欲自`[試=誠【聖】]`試。若見不淨不生貪欲。未足為奇。見淨不貪。方乃為奇。故為此觀。又復行者若不觀淨。就之除貪。復見淨色。或容起貪。為防是過故。先觀淨就之調心。 問曰:不淨能破貪欲。復`[須〔-〕【聖】]`須淨觀助破貪者。親想治瞋。何故不作怨想助之。釋言。淨想非一向過。如觀佛身寶色等相。不生欲染。故作淨想。助破貪欲。怨想唯過。故不為之。又貪難斷。故須淨觀。助而破之。瞋恚易除。故唯親想獨能破遣。次四解脫是無癡性`[*1]`慧為體故。故雜心云。如勝色想體性是`[*1]`慧。第八非心三善不收。成實法中。前七`[*1]`慧性以空觀故。第八無為。三善不攝。大乘法中隨事解脫與毘曇同。觀空解脫與`[成=我【聖】]`成實同。體性如是。 第三門中就位分別。毘曇八解`[脫=義【聖】]`脫釋有二。一簡聖異凡。八解唯是那含羅漢二人所得。那含人中極多成八。少則不定。羅漢人中極多成八。極少成七。除滅盡定。以滅盡定俱解脫人方始得故。 問曰:八中初三解脫貪欲對治。那含羅漢已出貪欲。何故修`[乎=守【聖】]`乎。釋言。此三是防過行。非斷過行。聖人畏退起下煩惱。故修此三不為斷欲。 問曰:云何知此三種非斷過行。論言。初二依於初禪二禪修起。第三依於四禪修起。貪欲對治必在未來。故知此三非斷過行。 問曰:須陀斯陀之人何故不得。釋言。初三依四禪起。後五在於四空地中。須陀斯陀不得八禪。為是不得。 問曰:凡夫亦得八禪。何故不得。以其所得有退轉故。不名解脫。`[準=唯【聖】]`準大智論。此義決定。二凡聖通論。前三解脫及四空處有漏解脫或凡夫得。或`[是=是或是【聖】]`是那含羅漢人得。若凡夫時修得八禪則凡夫得。若得`[聖已方修〔-〕【聖】]`聖已方修八禪則是那含羅漢人得。彼阿那含初成名得。阿羅漢人有故名得。空處識處無所有處無漏解脫及滅盡解脫唯是那含羅漢人得。 問曰:此等須陀斯陀何故不得。以其不得八禪定故。毘曇如是。成實八解唯在賢聖不通凡夫。就賢聖中。唯在修道及無學道。不通見諦。於彼修道及無學中。觀空之行通名解脫。不簡無礙解脫之別。就中初二修起在於斯陀含行至那含向。欲界地中煩惱治故`[成〔-〕【聖】]`成在那含。次四修成在羅漢行。上二界中煩惱治故。非想解脫始修在於羅漢行中。成在無學。滅盡解脫唯在無學。大乘法中。種性以上一切具足。若復通論。善趣位中亦分得之。位別如是。 第四門中就處分別。於中有三。一依禪處。二處身處。三境界處。依禪處者。毘曇法中。初二解脫依於初禪二禪修起。何故如是。論言。欲界有二種欲。一者身欲。謂五識中貪染之心。二者心欲。謂意識中貪染之心。故依初禪修不淨觀對治彼欲。初禪地中亦有二欲。一者身欲。謂眼耳身三識身中貪染之心。二者心欲。謂意識中貪染之心。故依二禪修不淨觀對治彼欲。二禪已上無有身欲故。三禪上不復修之。又三禪中樂自地樂。不肯觀彼不淨之事。第四禪中心性寂靜。不喜觀彼不淨之事。故不為之。彼中設有少。故不說。第三解脫依第四禪。何故如是。觀不淨法以之為淨。難可成就。第四禪中`[*1-6]慧=惠【聖】*`慧力增強方堪為之。餘禪`[*1]`慧劣。所以不起。又前二種觀欲界色以為不淨。不淨實觀近則易成。遠之難就。故偏在於初禪二禪。第三解脫觀欲界色。以之為淨。淨是假觀。遠則易成。近之難就。故偏在於第四禪中。下設有之。微故不說。次四解脫當地。可知滅盡解脫繫屬非想。成實八解通依四禪及三無色。如依初禪。觀欲界色內外空寂為初二`[解〔-〕【聖】]`解脫。觀色界空為第三解脫。觀已所得無色定空為四空解脫。依彼初禪斷滅一切生死因果為第八解脫。如依初禪。至無所有類亦同然。依電光定但得前三及後滅盡。不得中四。何故如是。論言。聖人得四空定。然後觀之無常苦空。名為解脫。電光羅漢不得彼定。無所可觀。為是不得。非想心劣不發增觀斷結無漏。為是不依。大乘法中觀空解脫具依八禪。大乘非想有無漏故。隨事解脫始同毘曇。行修純熟。初三解脫具依四禪。次四當地。滅盡解脫依一切地皆得現入(此一門竟)。 依身處者。依如毘曇。初三解脫唯`[在〔-〕【聖】]`在欲界。三天下人堪`[任=住【聖】]`任修起。非餘處身。以是欲界貪欲治故。不在上界。 問曰:初禪猶有身心兩種之欲。何故上界不修此治。`[釋=精【聖】]`釋言。初禪雖有二欲。然此正治貪婬之患。上界已離。為是不修。欲界六天雖有貪欲。著樂情`[深=染【聖】]`深不能修起。欝單越人著欲雖薄。`[*1-8]慧=惠【聖】*`慧力微劣。為是不修。餘趣障難。又無禪定。是以不起。次四解脫三界身中皆得修起。其有漏者從下修起。然後上生。其無漏者下及當地皆得修起。滅盡解脫欲界修起。非上二界。 問曰:何`[故=故禪【聖】]`故無色等得上修起。滅盡不爾。論言。禪定三種力起。一者因力。由過所修為自分因故。現能起。二者業力。以今修習生上業故。迭相資發在上能起。三方便力。謂火災等怖令修起。由是三力故上修起。滅定唯從說力而生。欲界有佛說滅定法。故得修起。上無說者。故不修起。若依成實。初二解脫唯欲界身而得修起。名欲界身。以為內故。第三欲色皆得修起。後五解脫三界皆起。大乘法中。始同二乘。究竟終成於一切處皆起一切(此二門竟)。 次論境處。依如毘曇。初三解脫觀欲界法以為境界。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有漏解脫唯緣自地及上地法以為境界。彼解脫道唯緣自地。勝進道者得緣上地。 問曰:何故不緣下法。非背捨故。又緣下者是無礙道。非解脫故。此三處中無漏解脫所緣苦集。唯自及上。不緣下地。無色不緣下有漏故。滅諦亦爾。良以不緣下有漏故。亦不緣彼對治之滅。道諦之中。自地及上一切皆緣下。則不定。若依下禪發無漏道治下過者。一切不緣。亦以不緣下有漏故。不緣彼治。能治自地及上過者。通得緣之。非想解脫唯緣自地有漏為境。滅盡無緣不須論之。成實法中初二解脫境在欲界。第三解脫境在色界。四空解脫境在四空。滅盡`[無〔-〕【聖】]`無境。大乘法中觀空解脫與成實同。隨事解脫與毘曇同。 第五門中明其得捨成就之義。`[先明其得〔-〕【聖】]`先明其得。先無今有名之為得。毘曇八解`[*19-2]脫〔-〕【聖】*`脫義釋有二。一簡聖異凡。八解`[*19]`脫唯是聖人功德。於中前三及四空處有漏解脫唯離欲得。離下欲時得上法故。下三空處無漏解脫有二種得。一離欲得。離下欲時得上法故。二者退得。所謂退根退聖果時得於本法。第八解脫唯方便得。得八禪已方便修習然後得之。 問曰:何故前七解脫有離欲得。滅盡不爾唯方便得。釋言。前七是離欲`[法=法法【聖】]`法正違下欲。是故離彼下地欲時。便無所`[待=得【校異-原】]`待。即便得之。滅盡解脫是滅心法。雖離下欲。上心未已。為是不得。二凡聖通論。凡夫所得通名解脫。於中前三及四空處有漏解脫有二種得。一離欲得。義同前`[釋=釋二釋【聖】]`釋。二者生得。凡夫從上退生下時得於下法。良以有漏生上失下故。下生時還`[復=復復【聖】]`復得之。餘如前釋。成實無文。准義論之。前七解脫唯離欲得。所謂永斷下地欲時得彼解脫。第八不定。於中所有有餘涅槃唯離欲得。無餘涅槃或離欲得或方便得。當報不起是離欲得。所謂遠離非想欲時即便得之。現報盡滅是方便得。用邊際`[智〔-〕【聖】]`智通滅報得故。羅漢滅定亦方便得。大乘法中隨事解脫與毘曇同。觀空解脫與成實同(此一門竟)。 次明捨義。先有今失名之為捨。毘曇前三及下三空處有漏解脫有二種捨。一者退捨。所謂退起下地欲時失上解脫。二者生捨。生上地時失於下法。下三空處無漏解脫有三種捨。一者退捨。彼宗無漏有退失故。二轉根捨。轉鈍無漏無利根時失鈍根故。三得果捨。證無學時捨學道故第`[七第八=八解脫【聖】]`七第八唯一退捨。成實前七唯入無餘涅槃時捨。第八無捨。大乘法中緣修解脫真證時捨。真實解脫畢竟無捨(此二門竟)。 次明成就。隨所有處名為成就。毘曇法中前二解脫二禪已還隨身何處一切成就。生上不成有漏。生上則失下故。第三解脫四禪已還一切處成。生上不成。下三空處有漏解脫自地及下一切皆成。生上不成。彼三空處無漏解脫及後二種一切處成。然彼宗中前七解脫隨所成處皆得現入。第八解脫在欲色界成而得入。無色雖成而不得入。彼無形色。若復滅心。命則盡故。成實大乘一切解脫一切處成。 第六門中辨其優劣。於中約對八勝處及十一切入以辨優劣。八勝及與十一切入後當具論。毘曇唯就初三解脫望八勝等以辨優劣。初三解脫總相觀故。最以為下。八勝次廣說以為中。十一切入最廣觀故。說以為上成實不爾。彼論宣說。十一切入假想觀故。最以為下。八勝處者初是有漏後是無漏。說以為中。八解脫者唯是無漏。說以為上。於中下者在於外凡。中者在於內凡已去。上者在於修道已上。八解脫義釋之麁爾。 ## 74八勝處義 四門分別(釋名辨相一 論體二 就人分別三 就處分別四) `[1]第一釋名辨相〔-〕【聖】*`第一釋名辨相。八勝處者。經中亦名八除入也。為此觀行。能息貪欲勝煩惱處。故云勝處。入者亦是處之別稱。除煩惱處故名除入。勝處不同。一門說八。八名是何。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少。`[第二十一]`大智論中名外觀色若好若醜勝`[知=智【聖】]`知勝見。二內有色相外觀色多。三內無色相外觀色少。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五青。六黃。七赤。八白。八中初二是八解中第一解脫。己身名內。於己身分未滅未壞名內有色。於外色中始觀一身以為不淨。名外觀少。何故不多。龍樹釋言。學觀之始畏心難攝不敢多觀`[譬〔-〕【聖】]`譬如鹿遊未調不`[可=中【聖】]`可遠放。若好醜者。論言。於彼外色之中善果名好。惡果名醜。又外色中生婬之處名之為好。生瞋之處說之為醜。又彼三十六物之中骨相名好。皮肉等相說以為醜。又外色中`[忘見=妄生【聖】]`忘見淨想名之為好。還見不淨`[說=說名【聖】]`說之為醜。於好於醜不生貪瞋。但觀四大因緣和合名勝`[知勝〔-〕【聖】]`知勝見。第二內有色相外觀多者。內`[有〔-〕【聖】]`有同前。觀心轉熟能為廣觀。周滿大地悉見不淨。名外觀多。次二勝處是八解中第二解脫。於己身分作其死想蟲食火燒盡滅之`[想=相【聖】]`想。名為內無。多少同前。青黃赤白是八解中第三解脫。於外色中除去皮肉作其骨想。後觀此骨作其青黃赤白等想。為四勝處。觀法云何。欲為青觀。先得四禪。次於外色取少青相。還入定中復觀彼青。如是往返極`[令=合【聖】]`令純熟。名青勝處。黃等亦然。 問曰:此四與十一切入中青黃赤白四一切入有何差別。`[智論第二十一]`龍樹釋言。一切入廣`[普=並【聖】]`普緣一切悉為青等。勝處少緣。有斯異耳(此一門竟)。 次辨體性。於中有三。一就有為無為分別。此觀有為。二就有漏無漏分別。毘曇法中一向有漏。成實法中通漏無漏。故彼成實八勝品云。始觀有漏。終成無漏。大乘亦爾。三心法分別。毘曇法中是無貪性。貪欲治故。成實法中是智`[*1-9]慧=惠【聖】*`慧性。大乘法中直觀事者與毘曇同。兼見空者與成實同(此二門竟)。 次就人論。毘曇法中或是外道凡夫修起。或是那含羅漢修起。`[第十五]`成實釋言。佛弟子起。不通外道。佛弟子中內凡修起。以初有漏後無漏故。大乘法中`[十〔-〕【聖】]`十信已去皆能修起(此三門竟)。 次就處論。處中有四。一依禪處。毘曇`[前=初【聖】]`前四依於`[初〔-〕【聖】]`初禪二禪修起。後四依於第四禪起。彼成實論八勝品云。依欲界電光及色界定皆得修起。二境界處。三修起處。四成就處。此等具辨。與八解中初三解脫其義相似。八勝如是。 ## 75八行觀義 兩門分別(釋名辨相一 就位分別二) `[*1-1]第一釋名辨相〔-〕【聖】*`第一釋名辨相。八行觀者。如地持說。於八境界`[涉=淡【聖】]`涉求名行。照察稱觀。理實通觀一切諸法。今此且就一色論之。餘類可知。名字是何。一者觀色。二觀`[色=色二觀色【聖】]`色集。三觀色滅。亦名色離。四觀色道。五觀色味。六觀色過。亦名色患。七觀色出。八觀色第一義。如地持說。八中前七觀察色義。所謂觀察世諦之義。後一觀察色第一義。就前七中。初四正觀色之體義。後三觀察色之所生。就前四中。初觀色者。觀色體性苦無常等。此即是其苦諦觀也。觀色集者。觀察色因因業煩惱。此即是其集諦觀也。觀色滅者。觀色盡處數滅無為故`[名=名滅【聖】]`名色滅。`[滅〔-〕【聖】]`滅離色相故亦名`[色〔-〕【聖】]`色離。此即是其滅諦觀也。觀`[色道者觀〔-〕【聖】]`色道者。觀察彼色對治之道。此即是其道諦觀也。次三觀中觀色味者。觀色生集。緣色生愛味著境界故名色味。觀色過者。觀色生苦。所生苦報是過患法故名色過。亦名色患。觀色出者。經亦名離。出之與離滅之異稱故。彼滅諦四行之中。或有說為盡止妙出。或復說為滅止妙離。故知出離滅之別稱。此觀色法能生於滅。`[滅=滅即【聖】]`滅是無法。云何可生。觀色得滅。義說為生。與涅槃中涅槃修得不名不生。其義相似。何故不說觀色生道。道者是後第一義觀。非`[全=令【聖】]`全不說。第八觀色第一義者。觀色無我。無我有二。一眾生無我色中無人。二法無我色性空寂。八中前七是觀方便。後一正觀觀色既然。受想行等類亦同爾(此一門竟)。 次就位論。文無定判。准義推之。麁亦可知。毘曇法中。初四方便煗等已上漸學觀察。苦忍已去正見分明。次三方便斯陀行去漸次觀察無學究竟。第八門中人無我觀二處通者。成實法中。前七事觀。在思`[*1-10]慧=惠【聖】*`慧地。後一理觀。煗等已上漸學修習。無相已去正見分明。大乘法中實通上下。隨相別分。前七方便在於地前。後一正觀在於地上。八行觀義略辨如是。 ## 76八大人覺義 八大人覺者。佛是大人。諸佛大人覺知此法為涅槃因。名大人覺。所覺不同。一門說八。八名是何。一是少欲。二是知足。三樂寂靜。四懃精進。五守正念。六修禪定。七修智`[*1-11]慧=惠【聖】*`慧。八不戲論。於彼未得五欲法中不廣追求。名為少欲。已得法中受取以限。稱曰知足。離諸憒鬧獨處空閑。名樂寂靜。於諸善法懃修無間故云精進。守法不失名為正念。住法不亂名曰禪定。起聞思修說為智慧。證離分別名不戲論。一一廣辨如遺教經。`[就〔-〕【聖】]`就此`[八=八云【聖】]`八中。前七方便。後一正證。八大人覺略之云爾。 ## 77八法攝摩訶衍義 八法攝摩訶衍出地持論。摩訶衍者是外國語。此名大乘。大乘行廣。八法統收。斯集其中故名為攝。八名是何。一名為信。二名聞`[思=惠【聖】]`思。三名思`[*1-12]慧=惠【聖】*`慧。四名淨心。五初修`[*1]`慧行。六修`[*1]`慧廣。七修`[*1]`慧果成。八畢竟出離。菩薩種性解行位中。於八解處淨信成就故名為信。何者八`[勝=處【聖】]`勝。謂三寶功德。諸佛菩薩神通之力。種種因果。真實之義。得義。得方便。種種因果是世諦法。真實義者是第一義。言得義者。無上菩提。得方便者。謂諸菩薩所修學道。於此八處菩薩皆信。言聞`[*1]`慧者。解行之初欲求出道。於出世法具足聽聞。言思`[*1]`慧者。解行之終於所聞法具足思量。故`[第六]`地持云。菩薩解行聞`[*1]`慧思`[*1]`慧思惟。言淨心者。初地之始見無我理證心清淨。故云淨心。初修`[*1]`慧行者。初地滿心起十大願修行信等。此即是其修道所收修道之始。故名為初。修`[*1]`慧廣者。二地已上乃至七地修道漸增。名修`[*1]`慧廣。修`[*1]`慧果成者。八地已上報行純熟。名修`[*1]`慧果成。畢竟出離者。謂如來地。如來永離一切諸障名畢竟出。八法攝摩訶衍辨之略爾。 ## 78九次第定義 九次第定者。所謂八禪及滅盡正受。如`[大論第二十一]`龍樹說。此九唯取根本定體不通方便。根本定`[時=體【聖】]`時轉相入故。八禪滅定廣如上`[釋=說【聖】]`釋。然此亦名九次第滅。入初禪中滅欲界心。入二禪中滅初禪心。乃至入彼滅盡定時滅非想心。九次第定名字如是。 ## 79九想觀義 八門分別(辨相一 定體二 所緣三 治患不同四 約對十想辨其同異五 約對諸禪辨定先後六 約對道品辨定本`[末=來【聖】]`末七 修起所為八) 第一辨相。九`[10]想=相【聖】*`想云何。第一死`[*10]`想行者。為欲破婬欲賊。先觀死`[*10]`想。見人死時言語辭別出息不返忽然便死。念我當然所愛亦爾。用呵煩惱。第二脹`[*10]`想。見屍膖脹如`[韋=婁【聖】]`韋囊中風異於本`[形=於【聖】]`形。念我當然所愛亦爾。用呵貪欲。三青淤`[*10]`想。見彼死屍風吹日曝色變青淤壞本形色。念我當然所愛亦爾。四膿爛`[*10]`想。見彼死屍青淤已後不久膿爛臭弊可惡。念我當然所愛亦爾。五者壞`[*10]`想。觀彼死屍風日轉大破壞在地膿血流出。念已當然所愛亦爾。六血塗`[*10]`想。死屍壞已血肉塗漫。念已當然所愛亦爾。七蟲食`[*10]`想。觀彼死屍不燒不埋棄之曠野為諸蟲狩之所食噉。見己`[身〔-〕【聖】]`身自方亦類所愛`[亦爾〔-〕【聖】]`亦爾。八骨`[15]鏁=璅【聖】*`鏁想`[彼=皮【聖】]`彼肉既盡唯見骨`[*15]`鏁共相連柱。九分散`[*10]`想。殘筋既斷骨`[*15]`鏁分離名分散`[*10]`想。`[第二十一]`大智論中少一死`[*10]`想加一燒`[*10]`想。見彼殘骨為火所燒終成灰燼。忖己當然所愛亦爾。問`[曰=口【聖】]`曰。彼論何故除死。彼以初死形色未變。猶取淨相。為是不說(此一門竟)。 次辨體性。論`[曰=言【聖】]`曰。此九是想自`[性以取〔-〕【聖】]`性。以取相故。若據終成。是無貪性。貪欲治故(此二門竟)。 次辨所緣。此九唯緣欲界地中不淨之色。以為境界。為破欲界貪欲心故(此三門竟)。 次明九`[*10-13]想=相【聖】*`想治患不同。九`[*10]`想能治貪欲之病。貪有二種。一愛自身。五種不淨而為對治。如前五度章中具廣分別。二愛他身。九想為治。愛他身中經論不同。依涅槃經。說有四欲。一威儀欲。愛其進止語言等事。二形色欲。愛其青黃赤白等事。三處所`[欲〔-〕【聖】]`欲。或著眼耳。或愛鼻口。或貪腰身。如是一切。四細觸欲。愛其細滑柔濡等觸。此四種欲九想別治。初威儀欲死`[*10]`想為治。形色欲者青淤濃爛血塗為治。處所欲者脹壞蟲食分散為治。細觸欲者骨`[*15-3]鏁=璅【聖】*`鏁為治。依大智論。染有七種。一著威儀。愛其進止。二著語言。愛其音聲`[言語=語言【聖】]`言語戲咲。此二猶前威儀欲也。三著形色。猶前四中形色欲也。四著形容。愛其身形。猶前四中處所欲也。五著細滑柔濡等觸。猶前四中細觸欲也。六通著前五。七著人相。謂男愛女`[之〔-〕【聖】]`之女愛男等。七中初二死相為治。著形色者青淤膿爛血塗為治。著形容者脹壞蟲食分散為治。著細觸者骨瑣及與燒相為治。後之二種九相通治。此九破貪。瞋等諸結皆亦微薄(此四門竟)。 次對十想辨其同異。十想如後十想章中具廣分別。九`[*10-16]想=相【聖】*`想望彼。有同有異。所言異者。如`[智論第二十一]`龍樹說。九想初學。十`[*10]`想`[終=終成【聖】]`終。初學為因。終成為果。又復九`[*10]`想遮未得定人婬欲之心。十`[*10]`想能滅。九`[*10]`想能遮如似縛賊。十`[*10]`想能滅如似斬賊。所言同者。同治貪欲為涅槃因。於中相攝論者不同。有人釋言。彼十想中不淨想者具攝九想。有人復言。十中不淨食厭世間不可樂`[*10]`想。具攝九`[*10]`想。復有人言。彼九`[*10]`想觀通攝十想。觀彼`[5]死=九【聖】*`死相分分變異即無常想。若著此法。無常壞時則生苦惱。即是苦想。無常苦故不得自在。即無我想。觀彼死`[*10]`想。九想觀身無一淨相。以不淨故。食雖在口。腦`[涎=延【聖】]`涎流下合而成味。咽之入腹即成不淨。無可貪著。即厭食想。以是九`[*10]`想厭離世間。即是世間不可樂想。九`[*10]`想觀身無常敗壞即是死想。知此九想能斷煩惱。即名斷想。用此九`[*10]`想遮諸煩惱。即名離想。以九`[*10]`想觀令陰不生。即是盡想。亦名滅想。同異如是(此五門竟)。 次對諸禪辨定先後。如論中說。九想是`[其=真【聖】]`其諸禪方便。先修九`[*10-30]想=相【聖】*`想折伏煩惱。然後入禪。 問曰:經中多先說禪後說九`[*10]`想。今云何言九`[*10]`想是其趣禪方便`[智論第二十一]`龍樹釋言。先讚諸禪令人愛樂。所樂禪定由九`[*10]`想成。故先行之(此六門竟)。 次對道品辨其本末。如龍樹說。九`[*10-34]想=相【聖】*`想之觀開身念處。身念開導後三念處。以四念處開餘道品。以三十七品開涅槃門(此七門竟)。 次明所為。如論中說。小乘之人為入涅槃故修九`[*10-35]想=相【聖】*`想。菩薩為憐一切眾生集諸佛法而度脫之故修九`[*10]`想。九`[*10]`想之義厥趣粗爾。 ## 80九斷`[9]智=知【聖】*`智義 五門分別(釋名辨相一 約道分別二 就處分別三 得捨成就四 建立所以五) 初釋名辨相。九斷`[*9-1]智=知【聖】*`智義如`[第四]`雜心說。煩惱盡處名之為斷。斷是智果。果仍因名。故號斷`[*9]`智。故雜心云。雖智是智。斷是`[*9]`智果。故說斷`[*9]`智。其猶業果亦名為業。 問曰:彼斷云何智果。釋有兩義。一望無礙`[道〔-〕【聖】]`道由智斷障。得彼斷故名為智果。若爾見諦煩惱盡處由忍斷得。應名斷忍。以何義故亦名斷智。釋言。忍者是智眷屬。通名為智。通名智故。忍家之果亦名斷智。二望解脫道。為智證得故曰智果。問`[曰=曰智果問曰【聖】]`曰。彼智為緣而證。為當不緣。釋言。不緣。如集法智。當起之時緣欲界集。不緣彼斷而能證之。故`[*9]`智不緣。如是一切。名義且爾。體相云何。斷`[*9]`智有九。欲界地中苦集諦下煩惱盡處立一斷`[*9]`智。滅道諦下煩惱盡處各別立一。通前說三。上界亦然。通前說六。三界修道煩惱盡處各別為一。通前說九。 問曰:何故上二界中見惑盡處不隨界別。修惑盡處逐界分`[乎=守【聖】]`乎。論自釋言。上界見惑對治同故。不隨界別。`[修〔-〕【聖】]`修治別故。隨界分之。是義云何。見惑易除。苦比忍心一念現時。上二界中迷苦煩惱一時頓斷。餘忍亦爾。故曰同治。修惑難遣。界界各別斷。故云別治。 第二門中約道分別。具有四義。一約見修二道分別。二依法比。三約忍智。四就有漏無漏分別。言見修者。望無礙道。前六是其見道斷`[*9-8]智=知【聖】*`智。見道無礙斷障得故。後三是其修道斷`[*9]`智。修道無礙斷障得故。望解脫道。前五是其見道斷`[*9]`智。見諦道中解脫證故。次三是其修道斷`[*9]`智。修道門中解脫證故。`[後=復【聖】]`後一是其無學斷`[*9]`智。無學果中解脫證故(此一門竟)。 次依法比二門分別。初三斷`[*9-13]智=知【聖】*`智唯是法忍法智之果。望無礙道。是法忍果。望解脫道。是法`[*9]`智果。次三比忍比智之果。望無礙道。是比忍果。望解脫道。是比智果。次一唯是法智之果。欲界修惑法智斷故。後二斷`[*9]`智或法智果。或比智果。若以欲界滅道法`[智=智果或比智果若以欲界滅道法智【聖】]`智斷上修惑。是法智果。用四比智斷上修惑。是比智果。是則具論。法智有其六斷智果。見三修三。比智有其五斷智果。見三修二(此二門竟)。 次約忍智二門分別。望無礙道。前六忍果忍為無礙。斷障得故。後三智果智為無礙。斷障得故。故`[第四]`雜心云。三斷是智果。餘則是忍果。望解脫道。俱是智果。同皆為智所證知故(此三門竟)。 次就有漏無漏分別。等智有漏。理觀無漏。無漏具有九斷`[*9-16]智=知【聖】*`智果。無漏能斷一切結故。有漏唯有二斷`[*9]`智果。所謂聖人以世俗智斷欲`[界〔-〕【聖】]`界色界修道惑故。故雜心云。世俗道果二。聖智果有九`[矣〔-〕【聖】]`矣。約道如是。 第三門中就處分別。於中有四。一三界處。二禪地處。三道位處。四集斷處。三界處者。欲界有四。見`[斷〔-〕【考偽-原】]`斷三修斷一。上界有五。見斷三修二(此一門竟)。 次就禪地分別。斷智依未來禪具九斷`[*9-18]智=知【聖】*`智。未來能斷一切結故。四根本禪及與中間論者不同。依`[雜心第四]`瞿沙說。具八斷`[*9]`智。除欲界中`[五=立【聖】]`五下結盡。餘皆具足。以欲界中修道煩惱未來禪斷。非四根本及中間故。依法勝說。具五斷`[*9]`智。謂上二界見三修二。彼說。欲界一切結盡唯依未來。不依四禪及中間故。所以不論。如此說者。依四根本及中間禪入聖道者。但斷上界見修煩惱。不斷欲結。欲`[結〔-〕【聖】]`結先除。依彼空處方便之道。得具色界修惑盡處一種斷`[*9]`智。第四禪中修道煩惱彼能斷故。依四空中下三空處。得具無色煩惱盡處一種斷`[*9]`智。用彼無漏能斷無色修道惑故。非想`[全=令【聖】]`全`[無=無漏【聖】]`無無漏故(此二門竟)。 次辨位處。始從外凡乃至見道五心已來。一向未有斷`[*9-23]智=知【聖】*`智之果。彼集法智集比忍時成一斷`[*9]`智。集比智滅法忍來具二斷`[*9]`智。滅法智滅比忍來具三斷智。滅比智道法忍來具四斷`[*9]`智。道法智道比忍來具五斷`[*9]`智。須陀洹果具六斷`[*9]`智。斯陀含`[果=向【聖】]`果其義不定。若`[超=起【聖】]`超越人入見諦道向斯陀含。與須陀洹向中相似。若次第人向斯陀含具六斷`[*9]`智。與須陀洹果中相似斯陀含果亦具六斷。同須陀`[果=果向【聖】]`果。阿那含義亦不定。若超越人入見諦道。向阿那含與須陀洹向中相似。若次第人向阿那含與須陀洹果中相似。阿那含果成一斷`[*9]`智。謂五下結盡處斷`[*9]`智。 問曰:那含但斷欲界貪欲瞋恚二種下結。自餘身見戒取及疑三種下結先已斷除。今云何言成五下結盡處斷`[*9]`智。釋言。身見戒取疑等雖先斷除。此處集故合為一斷。羅漢向中色愛未盡唯成就一。與那含同。色愛盡者得成就二。羅漢果中唯成就一。所謂三界一切結盡。應成就九。此處集斷故但云一耳(此三門竟)。 次明集處。捨前別得總為一得。名集斷`[*9-33]智=知【聖】*`智。`[集=集知集【聖】]`集處有二。謂那含果及羅漢果。 問曰:餘處何故不集。唯此二處。論言。得果及度界處方集斷`[*9]`智。那含羅漢是得果處及度界處。故集斷`[*9]`智。何故此二得果度界。彼阿那含五下結盡。阿羅漢人五上結盡。故此二處得果度界。五上下結前煩惱中具廣分別。須陀`[斯陀〔-〕【聖】]`斯陀是得果處而非度界。色愛盡處是其度界而非得果。餘非得果亦非度界。為是不集。處別如是。 第四明其得捨成就。先明其得先無今成。謂之為得。所得不定。或有得一。或二或六。言得一者。凡有九處。於彼觀諦十六心中。第六第八`[第十〔-〕【聖】]`第十第十二第十四第十六心。一一起時各得一斷。即是六處。次第那含果心現時。得一斷`[*9-36]智=知【聖】*`智。通前七處。羅漢向中色愛盡者得一斷`[*9]`智。通前八處。羅漢果起得一斷`[*9]`智。通前九處。言得二者。謂羅漢人退無色結。得下結盡及色愛盡二種斷`[*9]`智。言得六者。那含羅漢退起欲界修道惑時。得見諦中六種斷`[*9]`智(此一門竟)。 次明其捨先成今失。名之為捨。捨中不定。或有捨一。或二或五。或復捨六。言捨一者。凡有三處。一退羅漢果。捨一斷`[*9-41]智=知【聖】*`智。二色愛盡阿那含人退起彼結。捨一斷`[*9]`智。三色愛未盡阿那含人退起欲結。捨一斷`[*9]`智。言捨二者。具有兩處。一得羅漢時。捨五下結盡及色愛盡二種斷`[*9]`智。二色愛盡阿那含人退起欲結。捨二斷`[*9]`智。言捨五者。超越那含得果之時。頓捨向中五種斷`[*9]`智。言捨六者。次第那含得果之時。捨前所成六種斷`[*9]`智(此二門竟)。 次明成就。所得不失。名為成就。多少不定。或有成一。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復成六。言成一者。凡有三處。一集法智時。二那含果時。三羅漢果時。皆成就一。言成二者。有其兩處。一集比智時。二色愛盡阿羅漢向皆成就二。言成三者。滅法智時。言成四者。滅比`[*9-48]智=知【聖】*`智時。言成五者。道法智時言成六者。道比智時。第五明其建立所以。如`[雜心論第四]`論中說。見道斷智四因緣立。一雙因滅。二俱繫離。三得無漏解脫得。四缺第一有。雙因滅者。苦集諦下見疑無明。彼此相望互為遍因。故名雙因。兩因俱斷。名雙因滅。俱繫離者。苦集諦下遍使煩惱。互相緣縛。名`[為〔-〕【聖】]`為俱繫。彼此齊斷。名俱繫離。言得無漏解脫得者。解脫道起證得無漏。名得無漏解`[脫=脫得【聖】]`脫。缺第一有者。所斷之結上徹非想名缺第一有。苦法忍時四義俱無。故不立斷`[*9]`智。苦法智苦比忍時。雖得無漏解脫得。餘緣不具。故亦不立。集下煩惱未斷除故。雙因未滅。俱繫未離。上二界中迷苦惑在。是故未名缺第一有。 問曰:苦比忍心斷上二界迷苦煩惱。何故不名缺第一有。釋言。所斷煩惱之`[時=得【聖】]`時猶與忍俱。故未名缺。苦比智集法忍時雖得無漏解脫得及缺第一有。雙因未滅。俱繫未離。故亦不與斷`[*9]`智之名。集法智時四義具足方名斷`[*9]`智。云何具足。迷苦煩惱先已斷除。迷集今盡。故雙因滅。俱繫亦離。彼苦法`[*9]`智`[苦〔-〕【聖】]`苦比智集法智時已證無為。名得無漏解脫得。苦比智時缺第一有。故名為具。集比智滅道法智滅道比智皆亦`[如=如如【聖】]`如是四因緣具齊立斷`[*9]`智。 問曰:何故一切忍邊不說斷`[*9]`智。不得無漏解脫得故。修道斷`[*9]`智五因緣立。謂前四上加一界永斷。彼欲界中九品修惑展轉相縛乃至非想。地地皆爾。彼欲界中從斷一品至八品來。雖得無漏解脫及曾`[缺=缺皆爾彼欲界中從斷一品至八品來雖得無漏解脫及曾缺【聖】]`缺第一有。餘義不具。故一不立斷`[*9]`智。以有第九`[微=後【聖】]`微品惑故。雙因未滅。俱繫未離。界未永斷。九品斷時五義方具。乃立斷`[*9]`智。初禪地中從斷一品至八品來。亦具二緣。謂得無漏解脫得及缺第一有。餘三不具。不立斷`[*9]`智。九品斷時四因緣具。界未永斷。亦不與名。二禪三禪義亦同爾。第四禪中八品斷來與前相似。九品斷時五義備足。方立斷`[*9]`智。四空地中類前可解。以修道中具五因緣立斷`[*9]`智故。凡夫之時雖以等智斷諸煩惱。不得無漏解脫得。亦未`[具〔-〕【聖】]`具缺第一有。故非斷`[*9]`智。若在凡時。曾斷煩惱。後入聖道。為無漏智所印證者。得名斷`[*9]`智。云何印證。謂凡夫時斷欲界中六品煩惱。後入見道。道比智時印先`[無〔-〕【聖】]`無為。即為斯陀解脫之果。若在凡時。斷欲界中九品惑盡。後入見道。道比智時印先無為。為阿那含解脫之果。故名印證。於欲界中餘品盡處及上二界煩惱盡處則不印證。以非得果休息處故。 問曰:印時為緣。而印為當不緣。釋言。不緣。`[修=彼【聖】]`修道比`[智=智智【聖】]`智緣上界道。而證欲界煩惱盡處。是以不緣。九斷智義大況麁然`[此下聖本奧書曰花嚴沙門宗曉一見之次為□覺以朱切補收畢,于時正元元年五月二日宗□【聖】]`。 大乘義章卷第十三(終) 大乘義章卷第十四☗s14 遠法師撰 淨法聚因法中此卷有二十一門(十想義 十一切入義 十聖處義 十種慰喻義 十願義 十種供養義 十無盡藏義 信等十行義 十明義 十忍義 十無生忍義 十住義 十行義 十迴向義 十地義 十功德義 見性十法義 涅槃十因義 菩薩十力義 菩薩十無畏義 三乘共十地義)。 ## 81十想義 五門分別(釋名辨相一 體性二 就處分別三 就人分別四 約受分別五) 初釋名辨相。觀心於法取相名想。想別不同一門說十。 十名是何。一無常想。二苦想。三無我想。四厭食想。五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六死想。七不淨想。八斷想。九離想。十滅想。亦名盡想。 無常想者。觀有為法遷流非恒。故曰無常。無常有三。一分段無常。六道果報三世分異。於中有二。一者`[智論第二十三]`有餘身死名在。二者無餘身死名滅。二念無常。有為念念四相遷變。三者自性不成實無常。有為之法因緣虛集。無有定性。生即無生。滅即無滅。如`[大論第二十三]`龍樹說。見身盡滅。即是第一分段無常。新新生滅。是念無常。生時無來。滅時無去。是其自性不成實無常。以此三觀能滅煩惱。 問曰:有人由見無常更增煩惱。懼盛年不久。深起染著。今云何言無常之想能滅煩惱。龍`[大論第二十三]`樹釋言。如是見者名少分見。不名具足。若具見者則破煩惱。云何具足。如佛昔告舍利弗言。當具修習無常之想。無常故空。得空之時無常亦無。生住滅等不可得故。見生住滅不可得時名為究竟自性無常。性既無常。何樂可貪。 問曰:若言得空之時無常亦無。何故佛說無常之義為苦諦實。論言。佛為邪見之人謂世間常。故說無常為苦諦實。不為無常是實故說。 言苦想者。觀有為法無常故苦。苦有三種。所謂苦苦壞苦行苦。是義如前四諦章中具廣分別。 問曰:若言法皆是苦者。云何得有苦樂及捨三受差別。如涅槃說凡夫苦中妄生樂想。理實是苦。 問曰:若法無常故苦。聖道無常體是苦不。龍樹釋言。無常故苦。為於有漏五受陰說。不為聖道。所以然者。道能破苦與空無我實義相應。故雖無常而非是苦。 問曰:聖人五陰無常。五陰壞時聖人苦不。`[大論第二十三]`龍樹釋言。有著心者法壞則苦。聖人無著故雖無常而不生苦。 問曰:若言聖無苦者。如經中說舍利弗患風病苦。畢陵伽婆蹉患眼病苦。羅婆那比丘患`[痔病〔-〕【校異-原】]`痔病苦。云何言無。論言。聖人但無心苦。非無身苦。 問曰:聖人若無心苦何故滅智而取滅度。釋言。無者但無追變敗壞之苦。非無苦苦厭行之苦。 無我想者。有為之法無常苦故不得自在。故無有我。又一切法皆無定性。故無有我。無我有二。一眾生無我。二法無我。此義如前無我章中具廣分別。 問曰:現見有所為作。云何`[無我=我無【甲】]`無我。論言。但是五陰和合因緣起作。實無有我。 問曰:無常苦與無我為一為異。體若是一不應說三。體若是異佛不應說無常即苦苦即無我。論言。事一隨義分三。五義分之。一隨觀分三。為無常行。所觀察者說為無常。苦行觀者說之為苦。無我行觀名為無我。二所為分三。修無常想為不入三界。修習苦想為知三界過。修無我想為捨三界。三治見說三。修無常想對治常見。修習苦想對治樂見。修無我想對治我見。四除障說三。修無常想斷除愛心。修習苦想斷除慢高。修無我想斷除諸見。五本末分三。論說。五陰是其無常。無常是苦。苦是無我。以此諸義故分三種。 厭食想者。觀所食物多從不淨因緣而生。如肉從於精血而生。乳酪之屬從於血生。餘食多為虫鼠垢污。種種污穢至其口中。胸涎流下與唾和合。入腹成糞。無可貪樂。又觀所食多功力得。為求是食受種種苦。故應厭離。復應觀察食貪罪過。生地獄中吞鐵飲銅。生餓鬼中受飢渴苦。生畜生中食諸糞穢。如是一切無量諸苦多由食生。故應生厭。 一切世間不可樂者。觀諸世間皆無常苦。無可貪樂。此世間中有其二種。一眾生世間。二器世間。眾生世間有五種事。不可貪樂。一具八苦故不可樂。二具無量煩惱結使故不可樂。三具諸惡業故不可樂。四難具好事故不可樂。或有行善而身苦惱。或身安樂而行不`[是=良【甲】]`是。或好施而貧。或有富而慳。或柔濡而貪。或少欲而多瞋。如是一切難可具備。五難稱可故不可樂。或見卑下而謂諂曲。或見端直而謂慢高。或見親附而謂貪求。或見疎遠而謂憎嫌。如是一切眾生世間有是五事不可貪樂。器世間中亦有多種不可貪樂。或熱或寒或水或旱或厄或嶮或增不善或多恐怖。如是一切故不可樂。 問曰:前說無常苦等即是叵樂。何須別說一切世間不可樂乎。論言。觀行有總有別。前無常苦是其總觀。此是別觀。又復前說無常苦等為呵法過。此不可樂觀眾生過。又前`[有=無【校異-甲】]`有漏此是`[無=有【校異-甲】]`無漏。又前見道。此是修道。故復說之。 言死想者。觀察是身。不久摩滅。當為無量狐狼野干之所食噉。 不淨想者。觀察是身五種不淨。一種子不淨。是身過去業煩惱等以為種子。現以父母精血為種。二住處不淨。在母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安置己身。三自體不淨。三十六物集成己體。四自相不淨。九孔常流。五終竟不淨。是身死已埋則成土。燒則為灰。虫食成糞。竟無一淨。 斷離滅想釋有通別。所言通者如成實說。斷一切行。名之為斷。離一切行。說之為離。滅一切行。`[目=因【校異-原】]`目之為滅。此等同體隨義分三。`[智論第二十三]`龍樹亦言。緣涅槃法斷諸結使。名之為斷。離諸結使。說之為離。滅諸結使。名之為滅。同體義分如苦無常無我法等同體義分。所言別者如成實中。五義辨之。一懃斷已生未生之惡。名之為斷。斷惡業也。令其欲盡更不重生說之為離。離煩惱也。以斷因故五陰不生。名之為滅。二斷無明漏。名之為斷。離欲漏有漏。說之為離。滅此二果。稱之為滅。三斷無明得慧解脫。名之為斷。除離貪愛得心解脫。名之為離。`[(斷除…離)十三字〔-〕【考偽-原】]`斷除離貪愛得心解脫。名之為離。得俱解脫滅盡癡愛。說以為滅。四以聖道斷諸煩惱。名之為斷。得有餘涅槃。說以為離。得無餘涅槃。稱之為滅。五得盡智。名之為斷。得無生智。說以為離。身智俱亡。說以為滅。依`[第二十三]`大智論三義辨異。一斷三毒。名之為斷。斷三塗因。離愛名離。離人天因。苦盡名滅。滅五趣果。二修四現忍遠離煩惱。名之為離。修無漏道斷諸煩惱。說之為斷。入涅槃時滅盡諸苦。說名為滅。三得有餘涅槃斷諸煩惱。名之為斷。得無餘涅槃滅盡諸苦。說之為滅。此二方便說名為離(此一門竟)。 次辨體性。於中有二。一就心法分別。如論中說。此十是其智慧自性。 問曰:若此是智慧性何故名想。釋有三義。一心心法更相受名。如四念處。體實是慧而名為念。此亦如是。體實是慧而名為想。二從伴為名。慧與想俱故名為想。故`[第二十三]`論釋言。與觀無常慧相應之想名無常想。餘亦如是。第三義者隨時受名。行有三時。初習善法受法不失。名之為念。修行之次轉相轉心。說之為想。言轉相者轉昔凡時所取定相。言轉心者轉先凡時定計之心。行修終成。於諸法中決定無疑。名為智慧。二就有漏無漏分別。論自釋言。初三後三通漏無漏。初學有漏終成無漏。中間四種一向有漏(此二門竟)。 次就處論。處別有二。一禪地處。初三後三。若有漏者在十一地。謂欲界地八禪未來中間。若無漏者諸宗不同。毘曇法中唯在九地。根本四禪未來中間及三無色。成實法中在七依處及欲界電光。`[智論第二十三]`大乘法中在十一地。與有漏同。大乘欲界及非想地有無漏故。中間四種是有漏故。在十一地。二境界處。厭食不淨唯緣欲界。餘通三界。三道位處。如龍樹說。初三見道。次四修道。後三無學。處別如是(此三門竟)。 次就人論。如龍樹說。凡聖通起(此四門竟)。 次約五受分別十想。如龍樹說。初三後三若無漏者喜樂及捨三根相應。在初二禪喜根相應。在第三禪樂根相應。在餘禪中捨根相應。自餘一切四根相應。除一`[切〔-〕【校異-原】]`切苦根。十想如是。 ## 82十一切入義 四門分別(一釋名辨相 二體性 三就處分別 四約對餘門辨定優劣) 初釋名辨相。一切入者。`[北涅槃經第三十一]`經中亦名一切處也。入者猶是處之別稱。定心自在。能令所緣相無不在。名一切處。處別不同一門說十。十名是何。一青二黃三赤四白五地六水七火八風九空十識。若依`[南本第二十八,北本第三十一]`涅槃去火一切。加無所有`[令=合【甲】]`令以為十。行者初先繫意。安靜於己身分取少青相。極令明了如明鏡中見諸色像。以漸廣之。周滿世界。同為一青。名青一切處。黃赤白等類亦同然。此青黃等。由四大造故次觀之。始於自身觀少地相。極令明了。以漸廣之。周滿世界。悉為一地。名`[一=地一【考偽-原】]`一切處。水火風等類亦同然。患色多過。次捨色相緣無邊虛空。先緣咽喉鼻口等空。極令明了。以漸廣之。見一切界。同為一空。名空一切處。患彼空觀外緣之惱。次捨空相緣無邊識。始觀一識。極令明了。所謂觀於緣一空識。以漸廣之。緣無邊識。皆令明了。名識一切處。 問曰:心識云何無邊。論言。以其空無邊故。緣空之識亦復無邊。 問曰:何故不觀受等。成實釋言。取於地等其唯心識。故偏觀識。又識是主。故偏觀識。 問曰:何故偏說空識。為一切處。不說非想及無所有。為一切處。`[第七]`雜心釋言。行者先入前三解脫。不能勝進。次入八勝。雖入勝處不能無邊。故入青等四一切處。此青黃等何所依止。依四大造。故觀地等四一切處。云何於此而得勝進。所謂覺知知無邊空。此知依何。謂。依心識。識復何依。便無所依。故上不立。`[智論第二十一]`龍樹釋言。虛空廣多。佛說虛空無量無邊。故說虛空。為一切處。向前九種一切觀中。皆有心識。心識能緣一切諸法。一切法中皆見有識。故說心識。為一切處。無所有中。略去多識。唯緣一識。一識不廣。是故不說為一切處。非想地中。心志微細。而復精純。難得取相。難可令廣。故亦不說為一切處。又復空處方便道中。能緣下地無邊之色。就之觀空。識處方便能緣下地無邊色空。就之觀識。故此二地名一切處。上不如是。為是不立。`[南本第二十八,北本第三十一]`涅槃何故除火一切。立無所有。為一切處。如增集論釋。彼為事火婆羅門。故作如是說。若當宣說火一切處。增彼耶見。是以去之。無所有處。雖無多識非無少識。為成十數。故通說之。為一切處(此一門竟)。 次辨體性。於中有二。一心法分別。隨相別分。前之八種是無貪性。貪欲治故。後二想性。通則十種皆想自性。假想觀故。成實亦云。十皆慧性。以觀法故。二就有漏無漏分別。此十有漏。意解觀故(此二門竟)。 次就處論。處中有三。一禪地處。十中前八依第四禪。空處識處皆當地說。彼前八種依第四禪解脫道起。為防過故。後二是其空處識處方便道攝。方便道中能廣緣故。二境界處。依阿毘曇及大智論。前八欲界淨色為境。為防欲界貪欲過故。成實前八欲色界中色法為境。故彼成實一切入品云。若緣欲界色界之色復有何咎。後二皆緣當地之法。 問曰:所緣為虛為實。論言。初實後則虛假。意解見故。 問曰:所見與彼神通所作何別。釋言。神通所作色像能令他見。此但自見。又通所作得實受用。此但意解不得實用。有斯異耳。三人位處。凡夫聖人皆得修起(此二門竟)。 次對餘門辨定優劣。於中以初八一切處對八勝處及八解中初三解脫辨定優劣。依如成實一切處下。一向有漏。起在外凡。八勝為中。初學有漏。終成無漏。起在內凡。解脫最上。一向無漏。起在修道。若依毘曇前三解脫總相觀。故說為最下。八勝次廣。說以為中。一切`[八〔-〕【甲】]`八入者最為廣觀。說為上。`[第二十一]`大智論中亦同此說。故彼文言。下品之行名為背捨。中`[品=品之【考偽-原】]`品行名為勝處。上品之行名一切處。是義云何。始修背捨。五欲事中不`[須=復【校異-原】]`須喜樂。未盡漏故。中間生結。愛著淨色。復懃精進斷此著心。知此淨色從心想生。譬如幻師見於幻事不生著心。是時背捨轉名勝處。然此雖勝未能寬廣。是時行者。還取淨相。以漸廣之。周遍虛空。悉見青黃赤白等相。及見地水火風等相。是時勝處。轉名一切處。十一切處。辨之略爾。 ## 83十聖處義 十聖處義如成實說。生聖之處名為聖處。又聖依處亦名聖處。聖處不同一門說十。十名是何。一斷五法。二成六法。三守一法。四依四法。五捨偽諦。六捨諸求。七不濁思惟。八離身行。九善得心解脫。十善得慧解脫。斷五法者。斷五上分結。得阿羅漢。五上結義如前廣釋。成六法者。成六妙行。廣如前解。守一法者。繫念觀身無常苦等。依四法者。依四聖種。盡形乞食。乃至有病服陳棄藥。捨偽諦者。能達實相。斷一切見。證得初果。捨諸求者。如彼論說。求有三種。一者欲求。求欲界法。二者有求。求上二界。三梵行求。求於學道。捨此三求。得無學果。名捨諸求。不濁思惟者。滅欲界中修道煩惱。得前三果。離身行者。除欲界結。獲得四禪。心解脫者。謂得盡智。慧解脫者。得無生智。十中前二從阿那含。得阿羅漢。次四聖處。從外凡夫次第增進得阿羅漢。後四聖處。從須陀果終得羅漢。十聖處義略之云爾。 ## 84十種慰喻義 十種慰喻出中阿含舍利弗教化病經。彼有長者。名須達多。身遇重病。遂便遣使問訊世尊。并請舍利弗。願垂一顧。舍利遂往。須達遙見。即欲下床。舍利止之。別坐一床。慰喻之曰。長者莫怖莫怖。所以者何。愚癡凡夫成就不信。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長者今日無有不信。唯有上信。因上信故。或滅苦痛。生極快樂。或得斯陀。或得那含。長者先得須陀洹果。為是不說。此初慰喻。具足善戒以為第二。多聞第三。惠施第四。善慧第五。正見第六。正志第七。正解第八。正脫第九。正智第十。一一之中。慰喻之法與初相似。十中前五。是世間善。後五出世。就出世中正見正志是無礙道。慧名正見。正思惟者名為正志。正解正脫是解脫道。慧名正解。餘心心法名為正脫。學等見者名為正智。學人重觀四諦之理。名學等見。十種慰喻。釋之麁爾。 ## 85十願義 五門分別(一釋名義 二據修分別 三就行分別 四行位分別 五因果分別) 第一釋名十願之義出十地經。隨求義名之為願。願別不同一門說十。十名是何。一供養佛願。亦名攝功德願。二護正法願。亦名攝智慧願。三攝法上首願。四增長眾生心行願。五知眾生願。亦名化眾生願。六知世界願。七淨佛土願。八同心同行願。九三業不空願。十成菩提願。第一願以一切樂具供養一切佛。名供養願。以此功德攝勝功德。是故亦名攝功德願。 問曰:五度皆是功德。何故是中偏願供養。以攝功德。釋言。初地檀度為宗。供養是其檀度所收。故偏論之。理實齊具。又問。諸處多供養三實。今此何故偏願供佛。釋言。道理願供三寶。就初就勝略言供佛。又佛是其所求之果。`[示=亦【甲】]`示所趣求偏言供佛。第二願於諸佛教法行法證法攝持不失。名護法願。以此護法增長智慧。是故亦名攝智慧願。第三願於一切諸佛八相成時盡往供養。攝法為首。名攝法上首願。第四願以一切菩薩所修諸行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長。名增長眾生心行願。第五願知一切所化眾生差別。名知眾生願。隨其所知化。令生信入三乘道。是故亦名化眾生願。第六願知眾生所居一切世界淨穢差別。名知世界願。第七願求諸佛淨土攝取眾生。名淨佛土願。第八願與一切菩薩同心同行。名同心同行願。言同心者智慧心同。言同行者功德行同。第九常願身口意中益物不空。名三業不空願。第十願成無上菩提。以菩提道利益眾生。名成菩提願。名義如此(此一門竟)。 次據修義分別十願。修不頓成。必藉以漸。初七修始。次二修熟。後一修成究竟得果(此二門竟)。 次就行論。行謂自利利他之道。十中初二是自行。始自行無出功德智慧。次五是其外化行願。約化中初一為物求法。第二依法化增善心。第三知其所化眾生。第四知其所化住處。第五自求清淨佛土。攝取眾生。後之三願自他不定。隨相別分。第八一願自利行成。第九一願利他行成。第十自利利他得。果菩提自體是自利果。菩提作業是利他果。通論後三皆是自利。並是利他故。地論釋言。此後三種顯示自身並利他。故地論釋言。此後三種得如實教。若復通論十俱自利。十俱利他。故地論中解釋大願有二種勝。一常懃行無量行。故即是自利。二與一切眾生同行。言同行者十盡示現。即是利他(此三門竟)。 次就行位分別十願。十中前七就行分別。行如上辨。後之三種就位分別。位在何處。如地論說。第八願者得地校量勝。第九願者得菩薩地盡校量勝。第十願者得一切地盡校量勝。始從初地乃至九地。行修漸增。名地校量勝。十地學窮名為地盡校量。佛地窮滿名為一切地盡校量。此等皆就所願言耳(此四門竟)。 次就因果分別所願。前九求因。後一願果。亦可前七以為一分。初六為因。後一為果。後三一分前二為因。後一為果。前果依報。後是正果。十願如是。 ## 86十種供養義 兩門分別(一明供養 二明供心) 十種供養出`[第六初]`地持論。十名是何。一身供養。二支提供養。三現前供養。四不現前供養。五自作供養。六他作供養。七財物供養。八勝供養。九無染供養。十至處道供養。十中初二所供差別。於佛色身而設供養。名身供養。供佛靈廟。名支提供養。依`[第三十三]`僧祇律有舍利者名為塔婆。無舍利者說為支提。地持論中通名支提。次二約就時處分別。門別雖二。隨事分三。一現前供養。面對佛身及與支提而設供養。二不現前供養。於不現前佛及支提廣設供養。三共現前不現前供養現前供養佛及支提。并供不現佛及支提。現前供養得`[3]大〔-〕【校異-原】*`大大功德。不現供養得大大功德。境界寬廣故。共現前不現前者得最大大功德。次二就其供人分別。門別雖二隨事分三。一自作供養。自身供養佛及支提。二他作供養。有小財物不依懈怠教化施作。三自他供養。彼此同為。自作供養得大功德。教化供養得`[*3]`大大功德。自他供養得最大大功德。次二一對心事分別。以己財事而為供養。名財物供養。財有三種。一資具供養。謂衣食等。二敬具供養。謂香華等。三嚴具供養。謂餘一切寶莊嚴等。以殊勝心為前供養。名勝供養。勝心有三。一專`[精解心善解〔-〕【校異-原】]`精解心。善解施設種種供養。二純淨信心。信`[佛〔-〕【校異-原】]`佛德重理合供養。三迴向心。求佛心`[中〔-〕【校異-原】]`中而設供養。後二一對就行分別。供行離過名無染供養。無染有二。如地持說。一心無染。離一切過。二財物無染。離非法過。供行順果名至處道供養。佛果是其所至之處。供養之行能至彼處。名至處道。此至處道供養。維摩經中名法供養。`[第三初]`地論之中名行供養。於中有三。一財物供養。為至處道。二隨喜供養。為至處道。三修行供養。為至處道。於佛供養既有此十。於法`[僧=僧中【考偽-原】]`僧類亦同然。供養法十者。一供養法。供佛所說理教行法。二供養經卷。餘八如上。供僧十者。一供養僧。謂供一切三乘聖眾。二支提供養。供三乘眾形像塔廟。又供聖僧及凡夫僧。亦得分二。餘八同前(此一門竟)。 次明供心。供心有六。如地持說。一福田無上心。生福中勝。二恩德無上心。一切善樂依三寶出。三生一切眾生最勝心。四如優曇鉢華難遇心。五三千世界獨一心。六一切世間出世間具足依義心。此明如來具足世間`[出世間〔-〕【校異-原】]`出世間法。能與眾生為依止處。名具依義。以此六心少物供養。能獲無量無邊功德。何況`[多=多物【考偽-原】]`多。供養之義略辨如是。 ## 87十無盡藏義 十藏之義出華嚴經無盡藏品。德廣難窮。名為無盡。無盡之德苞含曰藏。藏別不同一門說十。十名是何。一信二戒三漸四愧五多聞六惠施七慧八念九聞持十辨。於法決定名之為信。信何等法。如彼經說。信一切法空無相願。及聞種種差別法門。聞不可思議。皆能生信。防禁曰戒。戒有十種。一饒益戒。饒益眾生。二不受戒。不受一切外道邪法。三無著戒。不著三有。四安住戒。安住淨法。五不諍戒。常令他喜。不與物諍。六不惱害戒。不學呪術諸藥草等惱害眾生。七不雜戒。不雜異見。八離邪命戒。菩薩不作持淨戒相。欲使他知亦`[原本傍註曰非經作內]`非無實。詐現德相。專為正法心無異求。九離輕慢戒。不自慢高輕賤他人。十清淨戒。捨離十惡。具斯十種。名為戒藏。於過自羞。名之為漸。過有多種。廣如經說。作過羞他。稱之為愧。亦有多種。備如經說。於一切法具足聞知。名多聞藏。`[所聞如經〔-〕【考偽-原】]`所聞如經。惠捨名施。施有十種。一者施法。菩薩施儀所畜諸物。悉為眾生不自為己。二最後難施法。菩薩有物自用則樂施他。即死寧自身死施與眾生。名最後難施。三內施法。菩薩所受上妙之身他求施與四外施法。有求王位及外財物菩薩施與。五內外施法。身及外財並皆施與。六一切施法。若他所求國城妻子頭目支節一切諸物悉皆盡施。七過去施法。聞過去法心無取著。但為化生隨順說法。八未來施法。聞未來法心無取著。九現在施法聞現在法心無取著。十究竟施法。見有眾生來求身分。則自觀察當必摩滅。畢竟無有一念貪惜。而施與彼。名究竟施。具斯十種名為施藏。於一切法悉如實知。名為慧藏。於過去世一切諸法悉能念知。名為念藏。於佛所說一切教法悉能憶持不失一句。名聞持藏。得深廣智說一切法。無礙自在不違一切諸佛所說。名為辨藏。十無盡義。釋之略爾。 ## 88信等十行義 九門分別(一釋名 二辨相 三對治 四因起次第 五修行分別 六所成分別 七約對六度共相收攝 八離合廢立 九淺深分齊) 第一釋名。信等十行如`[第三]`地經說。名字是何。一信二悲三慈四捨五不疲倦六知經書。亦名知經論。七知世智八慚愧九堅固力。亦名不動力。亦名勇猛力。亦名勇健力。十供養諸佛。如說修行決定名信。惻愴稱悲。愛憐曰慈。惠施名捨。策修不惰。名不疲倦。善達五明。名知經書。亦名知經論。善解時宜。名知世智。於過羞恥。稱曰慚愧。所修善根不為緣壞。名堅固力。不隨緣變。稱曰不動。於緣不退。名勇猛力。心不怯弱。名勇健力。行修上順。名供養佛。順教奉修。名如說行。此等十種造緣。集起故通名行(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依如地經。信有二種。一者信因。二者信果。地持論中說信有八。一者信佛。二者信法。三者`[首缺信為始【聖】]`信僧。四信`[諸〔-〕【聖】]`諸佛菩薩神通之力。五信真實義。六信種種因果。七信得義。義謂菩提。八信得方便。謂信菩薩所修學道。悲有三種。一眾生緣悲。緣苦眾生欲為濟拔。依如地經。觀諸眾生十二因緣生死流轉。而起悲心。依`[地持=持地【聖】]`地持論。緣諸眾生百一十苦。而修悲心。二法緣悲。觀諸眾生`[俱=但【聖甲】]`俱是五陰因緣法數無我無人。而起悲心。觀無我人云何起悲。釋有兩義。一念眾生妄為我人之所繫縛。受生死苦。深可哀愍故起悲心。`[二=二念【聖甲】]`二為`[眾〔-〕【聖甲】]`眾生說如斯法。是則真實拔眾生苦。故名為悲。三無緣悲。觀諸眾生五陰法數畢竟空寂。而起悲心。觀法空寂。云何起悲。還有兩義。一念眾生妄為有法之所纏縛。受生死苦。故起悲心。二`[念〔-〕【聖】]`念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則真實拔眾生苦。故名為悲。慈亦有三。一眾生緣慈。緣諸眾生欲與其樂。二法緣慈。緣諸眾生但是五陰因緣法數無我無人。而起慈心。三無緣慈。觀一切法畢竟空寂。而起慈心。法緣無緣云何起慈。釋與悲同。捨有二種。一者內施。謂捨一切頭目支節手足耳鼻。二者外施。施餘資生。不倦有二。一世間行中精懃不倦。二出世行中精懃不倦。廣則無量。`[智=知【聖】]`智論有四。如地持說。`[一〔-〕【原】]`一於五明處成就聞`[11]慧=惠【聖】*`慧。二成思`[*11]`慧。三成修`[*11]`慧。四成證行。知世智中有其二種。如地持說。一如世間知。二如世間轉。如世間知是其解也。如世間轉是其行也。`[知=如【聖】]`知世知中有其二種。一知世間事。謂知眾生及器世間。二知世間義及第一義。謂於世間八行觀察。何者八行。廣如上說。謂觀世間`[苦〔-〕【聖】]`苦世間集世間滅`[(世間…味)六字〔-〕【聖】]`世間道世間味世間過世間出世`[間=間出世間【聖】]`間第一義。此八行中前七觀察世間之義。後一觀察世第一義。如世轉中亦有二種。一隨自所宜。二隨他所宜。`[量宜〔-〕【聖】]`量宜攝`[他=化【聖】]`他。慚愧有四。如地持說。一所不應作而故為之。心生慚愧。二所應作不隨建立。心生慚愧。三所不應作作已覆藏。而生慚愧。四所應作作已反悔。而生慚愧。勇猛力中有其二種。一不退力自分不失。二不轉力勝進能入。供養有二。如地論說。一利養供養。財物奉施。二行供養。行修上順亦得分三。如地經說。一利養供養。謂衣食等。二敬供養。謂香華等。三行供養。所謂修行信戒施等。或說十種。如`[第六初]`地持論(此二門竟)。 次明對治。如地持說。放逸懈怠不受菩薩戒。違`[佛=信【聖】]`佛菩提。以信對治。 問曰:信心應治不信。何緣乃治放逸懈怠不受戒等乎。釋言。以其內心不信故為放逸。不受禁戒。舉此為彰內心不信。於諸眾生有殺害想。違於大悲。大悲`[以〔-〕【聖】]`以對治。於諸眾生有瞋恚心。違於大慈。以慈對治。顧身命財。違於惠施。以捨對治。於諸眾生多求眾具。違於不倦。不倦對治。 問曰:不倦應治懈怠。何緣對治多求眾具。釋言。以求世間事故。妨修出道故。以不倦對治求眾具。無方便智違於知論。以知論對治。不善隨順違隨順他。以隨順對治。於修善法放逸懈怠違於慚愧。以慚愧對治。於生死苦其心怯弱違於勇猛。`[勇猛〔-〕【聖】]`勇猛對治。於佛疑惑違於供養。以供養對治。對治如是(此三門竟)。 次明因起次第之義。如地持說。聞菩薩藏。信有菩提。故先明信。信菩提故。念諸眾生在生死苦。不得彼法。故起悲`[心悲〔-〕【校異-原】]`心。悲眾生故。欲度脫之。故起慈心。以悲慈故修行慧施。故次明捨。為法施故。修行正義。心無厭惰。故次不倦。以不倦故能知聖教。故次`[知論〔-〕【聖】]`知論。知經論故善解時宜。故知世間。知世間故久在世間。喜生`[深=染【聖】]`深過。故起慚愧。以慚愧故不隨煩惱。得勇健力。勇健力故能修善法。多獲財利供養如來。次第如是(此四門竟)。 次據行修分別十行。行謂自利利他之道。如地論說。初一信心是自利`[行=信【聖】]`行。信諸佛法求必得故。悲慈利他。以能安穩與樂心故。捨者以財攝利他行。不疲倦者自攝法行。知經知世者。以法攝他行。後之三種攝護前七。通利自他。慚愧勇猛護前七種。 問曰:慚愧云何護前。以慚愧故令前七種離障清淨。故名為護。 問曰:信心能治不信。乃至知世能治不知。何須慚愧。而言慚愧護前七種。令其離障。釋言。對治`[有遠〔-〕【聖】]`有遠有近。信治不信。乃至知世對治不知。是近對治。以慚愧故令前離障。是遠對治。治相云何。以慚愧故修起信心。遠離不信。以慚愧故起悲慈心。遠離瞋恚。乃至以有慚愧心故學知世間。遠離不知。如`[六=如【聖】]`六度中。以精進故修施治慳。乃至以`[有〔-〕【聖】]`有精進心故修`[*11-3]慧=惠【聖】*`慧離癡。此亦如是。 問曰:勇猛云何護前。以勇猛故`[令〔-〕【校異-原】]`令前七種善法不壞。故名為護。第十供養。如說修行攝前七種。 問曰:供養云何攝前。釋有兩義。一攝之令生菩薩為修行供養`[故〔-〕【校異-原】]`故起前七種。二攝令得果。二種供養得二種身。令前七種同得二身。何者二身。如地論說。一利養`[供養〔-〕【聖】]`供養。得上妙身。此亦名為功德色身。二行供養。得調柔心。此亦名為智`[*11]`慧法身。 問曰:修行云何攝前。釋言。菩薩如說行故起前七種。若復通論十俱自利。修此自求菩提果故。十俱利他。修此求佛。利眾生故(此五門竟)。 次就所成分別十行。如地論說。初之三種深心成就。後之七種修行成就。地持論中說為二淨。前三心淨。後七名為行方便淨。善法建立名為成就。出障`[無=無法【聖】]`無染故云清淨。通則十種俱皆是心。並是其行。但今分相。前三是其行方便心。說為心`[成=成說為心淨【校異-原】,淨【聖】]`成。後七是其造緣正行。故名行成行方便淨。所成如是(此六門竟)。 次約六度共相收攝。初一信心起行方便。六度不收。餘九是其六度所攝。悲慈二門是禪度攝故。彼十二門禪之`[中〔-〕【聖】]`中。八禪及與四無量心通名為禪。捨是檀度。不疲倦者是精進度。知經知世是其`[*11-5]慧=惠【聖】*`慧度。慚愧戒度。堅固力中義有兩兼。處苦不動。是其忍度。於諸善法勇猛不退。是精進度。第十門中如說修行通攝六度。供養諸佛義有兩兼。財物供養是其檀度。行供養者通攝六度(此七門竟)。 次辨離合廢立之義。先釋離合。 問曰:悲慈心數法中一無瞋性。何故分`[二=二種【聖】]`二。慚之與愧心數`[法中是別心數〔-〕【聖】]`法中是別心數。何故合乎。釋言。悲慈心法雖一四義不同。故分二種。一功能不同。悲能拔苦。慈能與樂。二治患不同。悲止害覺。慈息貪欲。又悲能除微細之瞋。慈遣麁重。三境界不同。悲心多緣苦眾生起。慈緣無樂眾生而起。四得報不同。悲得空處。慈生遍淨。`[慚=愧【聖】]`慚之與愧心法雖別四義同。故合之為一。一`[功=切【聖】]`功能同。同令諸行出障清淨。二治過同。同離殺盜邪`[婬=淫【聖】]`婬等過。三境界同。同於離過集善行中生慚愧心。四果報同。所得果報無異處故。離合如是。次辨廢立。 問曰:經說四無量心。為利他行。今此何故偏說悲慈不論喜捨。釋言。法門有其二種。一具義門。有行皆說。二隱顯門。有立有廢。今據隱顯偏立悲慈。廢其喜捨。良以悲慈正是拔苦與樂行。故所以偏立。喜捨助行不能正益。故廢不論(此八門竟)。 次明十行淺深分齊。分齊有三。一緣修十行。謂於六識七識心中修行信等。二是真實有作十行。謂於六識七識心中修習諸行。勳發真心。令真心中諸德集起。三者真實無作十行。真識之心體是一切功德之性。煩惱覆故於己無用。後修對治斷煩惱時。本隱真心顯成今德。說為信等。德從緣顯。不從緣生。故名無作。三中初一義等如火。次一如似金莊嚴具。後一如金。故地論言。信等善法猶如真金。攝德從體。後之二種通說如金。如真金故說為地體。十行如是。 ## 89十明義 十明之義出`[第二十八初十明品]`華嚴經。知法顯了故名為明。明義不同一門說十。十名是何。一他心智明。一切眾生心心數法悉如實知。二天眼智明。一切色像明了無礙。三宿命智明。於過去世他及自身八種事六種同行皆如實知。四入未來際無礙智明。一切眾生未來世中生死流轉若出若沒皆如實知。五天耳智明。於十方界一切音聲。若聞不聞隨意自在。六安住無畏神力智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大神通力。於十方界若來若去自在無礙。七分別一切音聲智明。一切眾生語言差別皆如實知。八出生無量色身智明。種種色像悉能現化。九`[知〔-〕【聖】]`知一切法真實智明。於一切法悉如實知。十入一切法滅定智明。入一切法寂滅正受。而不捨於一切`[所=諸【聖】]`所行。此十猶是六通所攝。初一是其他心智通。第二第四是天眼通。第三是其宿命智通。第五第七是天耳通。第六第`[八〔-〕【聖】]`八是其身通。後二是其漏盡智通。若分第九為法智通。此十便是七通所攝。十明如是。 ## 90十忍義 十忍之義出`[第二十八十忍品]`華嚴經。`[*11-6]慧=惠【聖】*`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忍行不同。一門說十。十名是何。一隨順音聲忍。二順忍。三無生忍。四如幻忍。五如炎忍。六如夢忍。七如嚮忍。八如電忍。九如化忍。十如空忍。隨聲忍者。聞說一切真實之法不驚不怖。信解受持。愛樂順入。修習安忍。名隨聲忍。言順忍者。隨一切法。若深若淺若理若事若真若`[忘=妄【聖甲】]`忘如實觀察。不違諸法。故名順忍。無生忍者。觀一切法無生無滅平等寂靜。名無生忍。如幻忍者。觀一切法皆悉如幻。一備一切一切成一。因緣虛集無有定性。名如幻忍。如炎忍者。菩薩覺悟一切世間如熱時炎。誑相虛集無有真實。無定方`[處=所【聖】]`處。名如炎忍。如夢忍者。菩薩解知一切世間如夢所見。非有非無。不壞不著。名如夢忍。如嚮忍者。菩薩善覺究竟彼岸。知一切法皆悉如嚮。分別眾聲如呼聲嚮。不從內出。不從外出。不從內外出。但從緣起。而能巧便種種說法。名如嚮忍。如電忍者。如世電光照眾`[色=色形【聖】]`色像。而無分別。菩薩如是照一切法。而無分別。名如電忍。如化忍者。如世化法非有非無。菩薩如是知一切法非有非無。不取不捨。名如化忍。如空忍者。如世虛空寂無所有。菩薩如是知一切法空無所有。又如虛空體性清淨。菩薩如是知一切法體性清淨。又如虛空無有差別。菩薩如是知一切法等無差別。又如虛空不生不滅。菩薩如是知一切法不生不滅。又如虛空無所分別。菩薩如是心無分別。又如虛空無所不容。菩薩如是於一切法無不攝受。又如虛空廣大無邊。菩薩如是身口及意廣大無邊。又如虛空不生不死。菩薩如是不生不死。有如是等無量種義。如世虛空。名如空忍。十`[中=力【聖】]`中初一尋詮悟解。後之九種依義以成。十忍之義廣釋如經。但隨名字略舉宗況。 ## 91十無生忍義 三門分別(`[一釋名=釋名一【聖】,以下准之記號在下部【聖】]`一釋名 二辨相 三就位分別) `[十=第一釋名十【考偽-原】]`十無生忍如地經說。言無生忍者。汎釋有三。一就法分別。二就因分別。三就果分別。法中有二。一妄想法互相集起。名之為生。生體虛無故曰無生。此即經中空如來藏。二真實法用起名生。體寂無生。此即不空如來藏也。因中有四。一據修分別。六地已還次第修道。地地之中諸行新起。名之為生。七地已上諸行頓修無新起者。故曰無生。二約空有二行分別。六地已前空有間起。名之為生。七地已上寂用雙行無間起者。稱曰無生。三就`[修行=行修【聖】]`修行始終分別。七地已還行修未熟。名之為生。如菓未熟說為生菓。八地已上行報純熟。故名無生。四隨義分別。教行集起。名之為生。證行寂滅。名為無生。果中有三。一體用分別。化用集起。名之為生。德體常寂故號無生。二體德分別。有作行德本無今有。方便修起。名之為生。性淨之體本隱今顯。不從緣造。故號無生。三智斷分別。智德集起。名之為生。斷德寂滅。說為`[無〔-〕【聖】]`無生。今此所論就法言耳。法中亦有無成無出及無滅等。今據一門且說無生。又此十中無生在初。從始為名。故名無生。心安此理。名無生忍(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無生一味隨詮分十。十名是何。一者無生。二者無成。大本之中說為無起。三名無相。四名無出。大本之中名為無成。五名無失。六名無盡。七名無行。八非有有性。九初中後`[本=平【聖】]`本等。十真如無分別入一切智智。如地論說。十中前七名事無生。第八名為自性無`[性=生【聖】]`性。第九名為數差別無生。第十名為作業無生。四中初二破相入如。破遣染淨差別事相以入無生。名事無生。破遣一切諸法體性以入無生。名性無生。後之二種契實離相。離彼因中三世分異。名數差別無生。捨其果中佛智作業。名作業無生。事無生中初無生者。遣初地`[(相於…地)七字〔-〕【聖】]`相。於事分齊初地淨起。名之為生。就理恒如故曰無生。言無成者遣其二地至七地相。若有初地淨法始生。則有二地乃至七地`[行修=修行【校異-原】]`行修漸成。彼生既無。寧有此成。故曰無成。以無行修漸次相起故。大本中說為無起。言無相者遣八地上無功用相。若有生成則可從彼得八地上無功用相。生成既無焉有此相。故曰無相。言無出者遣佛地相。若有前相則可從彼得後際果。名之為出。彼相既無焉有後出。`[故=故曰【聖】]`故言無出。以無究竟所成之果故。大本中亦名無成。言無失者遣外凡相。據事外凡有其染過。`[名=退名【聖】]`名之為失。理實本無故曰無失。言無盡者遣內凡地斷煩惱相。若有染失則可斷盡。染失本無寧有所盡。故曰無盡。言`[無=不【聖】]`無行者遣內`[外〔-〕【聖】]`外凡地對治行相。若有所盡則有能盡對治之行。所盡既無寧有治行。故曰無行。問曰於事既有生成乃至盡行。何故於理得無所有。釋言。如人夢中所作。於其寤者觀之本無。此亦如是故。得就理說為無`[失=矣【聖】]`失。性無生中非有有性者遣法體性。於世諦中一切諸法各有體性。如色礙性心知性等。據理此性本無所有。是故名為非有有性。此非有性論中說之為法無我。我猶性矣。數差別中初中後等遣其因中時差別相。以實從緣因中則有三世分異。名數差別。七地已前名為過去。於八地中起觀之處說為現在。九地十地名為未來。廢緣論實三世無`[及=反【聖甲】]`及。名初中後一切時等。業無生中真如無分別入一切智者。實從緣起成佛果德。名一切智。此智能解一切諸法。說之為入。廢緣論實如性平等無有分別。佛智可得。故言真如無分別入一切智。謂真如中無有分別一切智矣。體相如是(此二門竟)。 次就位論。此無生忍位在何處。義釋有三。一約五忍分別。五忍如上。此無生忍在於七地八地九地。七地始得。八地清淨。九地滿足。二簡勝異劣。六地已前一切未得。七地已上一切得之。 問曰:無生與空無我同。是道理空與無我前地已得。何故無生要七地上方乃得乎。釋言。通論體一名異。得無先後。隨義分別。觀因緣相。破遣定性。名為無我。初地中得遣因緣相入法平等。名之為空。謂。前四五六地中。得證法本如無相可起。方名無生。故七地上始能證會。三就實通辨。初地已上皆得無生。故釋論中說。初地上得無生忍。初地菩薩亦能見法不生滅。故若復通論。種性已上亦分得之。十無生忍略辨如是。 ## 92十住義 四門分別(一釋名 二辨相 三定位 四起說因緣) 第一釋名。十住之義出`[第八十住品]`華嚴經。行成不退名之為住。又復自`[德=得【甲】]`德相應處所亦名為住。通則諸位`[位〔-〕【聖】]`位莫不是住。故地持中說十三住。別則習種初入住分。離退之首偏名為住。故地持云。善趣之人數退數進。種性菩薩決定堅固無有退轉。住義不同。一門說十。十名是何。一初發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住分之始於大菩提起意趣求名初發心住。善修自利利他之道淨治住處名治地住。修護煩惱離小乘行。名修行住。聖法中生種性尊貴。名生貴住。具足善巧度眾生行。名方便具足住。得決定智。於佛法中雖聞`[邪=邪異【聖】]`邪說正見不動。名正心住。雖聞異說正願不動。名不退住。所行真實離過清淨。如世童子心無欲染。名童真住。亦可。菩薩行業清淨。如世童子真淨無染。名童真住。於佛法王所行住處出生正智。堪住究竟無上菩提。名法王子住。行修上順佛智現前。名灌頂住。亦可。菩薩學一切智能受佛記。名灌頂住。名字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住有二分。一是`[修=修是【聖】]`修分。二`[是〔-〕【聖】]`是成分。於諸住前方便造修。名為修分。德成證實廣大不動。名為成分。故經說言。菩薩種性甚深廣大。與法界虛空等。成則證實。分非可言。造修在緣。可以言顯。故地持云。種性麁相我已略說。諸餘實義唯佛世尊能決定知。修分不同略有二種。一者同相。二者別相。於佛所說一切法中解觀成就。名為同相。故經於彼十住之中皆云。菩薩隨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一一住中所修各異。名為別相。發心住中相別有三。一發心相。緣佛法僧及緣眾生起菩提心。二所成相。因前發心得十力分。從處非處乃至漏盡。三所學相。學十種法令菩提心轉勝堅固成無上道。如經廣說。治地住中相別有二。一利他行。於諸眾生發十種心。如經廣說。二自利行。學十種法始從多聞乃至安住。亦如經說。修行住中相別有二。一護煩惱行。於一切法十種觀察。謂苦無常空無我等。二護小乘行。於眾生界法界世界十種分別。生貴住中相別有二。一聖法中出生具足行。如彼經說。聖教中生修十種法。一信佛不壞。二究竟於法。三寂然定意。四分別眾生。五分別佛剎。六分別世界。七分別諸業。八分別果報。九分別生死。十分`[別=明【考偽-原】]`別涅槃。十中初一是同敬智。第二一句是自住處畢竟智。第三一句是真如智。後七是其分別所說智。二上求佛法無`[有〔-〕【聖】]`有厭足學十種法。謂於三世諸佛法中能解能修。堪能具足。即以為九。等觀諸佛以為第十。方便具足住中`[相〔-〕【聖】]`相別有二。一化眾生行。廣有十種。謂救眾生饒益安樂一切生等。如經廣說。二知眾生行。修學十種知眾生法。備如經說。正心住中相別有二。一決定信。雖聞異說於佛法中正信不動。二決定智。學十種智觀一切法無相無性不可修等。不退住中相別有二。一不退願。雖聞異說於佛法中求心不退。廣有十種。備如經說。二不退智。具有十種知一切法。亦如經說。童真住中相別有二。一得勝行。於十種法心得安住。謂身行淨口行淨意行。淨隨`[物=意【甲】]`物受生知眾生等。二淨佛國土。於一切佛剎皆悉能知能動。能持能觀。能詣能遍至等。法王子住中相別有二。一化眾生行。善解十種化眾生法。二求菩提行。於法王處學十種智。權頂住中相別有三。一度眾生堪能修行。成十種智能度眾生。二得甚深所入境界。一切眾生乃至第九法王子菩薩不能測量。三所知廣學十種智知一切法。十住位中曠備法界一切行德。略舉斯耳。體相如是(此二門竟)。 次定其位。位在何處。有人釋言。菩薩十住即是十地。所行與彼十地同故。 問曰:若此是十地者。何故經言`[是=此【聖】]`是菩薩種`[性=性知【聖】]`性甚深廣大與法界虛空等。經言種性明非十地。今正論之在於習種。良以習種離退之始故說為住。 問曰:若爾何故所行與十地同。釋言。地`[法〔-〕【聖】]`法上下同依。依之生信。說為賢首。依之生解。說為十住。依之起行。說為十行。依之以起如實正觀。說為解行。依之`[證得=得證【聖】]`證得。說為十地。故地經言。譬如一切書字數說皆初章攝初章為本。十地如是。是一切佛之根本也。行是能得一切佛法。以是所學雖是地法行在習種(此三門竟)。 次明起說因緣之相。六`[句〔-〕【聖】]`句分別。一明說時。經雖不論准依地經應在第二七日宣說。二明`[說=說二明說【聖】]`說處。在`[忉=刀【聖】]`忉利天妙勝殿上。三明說人。法`[*11-7]慧=惠【聖】*`慧菩薩之所宣說。四明說人所入三昧。法`[*11]`慧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五明加人。十方各千佛世界外。各有千佛世界塵數諸佛。同名法`[*11]`慧。`[相〔-〕【聖】]`相與加被。六明證人。十方各萬佛世界外。有十佛世界塵數菩薩。同名法`[*11]`慧。雲集作證。十住之義辨之云爾。 ## 93十行義 六門分別(一釋名 二辨體 三修起所為 四起行所依 五定位 六起說因緣) `[一=第一釋名十行之義出華嚴經修起名行行別不同一【聖】]`一門說十。十名是何。一歡喜行。二饒益行。三無恚恨行。四無盡行。五離癡亂行。六善現`[行=在【聖】]`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喜心行施亦令他喜。名歡喜行。以持淨戒饒益自他。名饒益行。修忍離瞋。名無恚恨行。懃修精進廣攝善法。名無盡行。常修定意遠離愚癡虛妄分別。名離癡亂行。知法實相般若現前。名善現行。以無著心起諸所行。名無著行。成就種種殊勝善根。名尊重行。成就種種化他善法。名善法行。成就第一誠實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名真實行。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行體。行有二分。一者修`[分〔-〕【聖】]`分。隨緣進習。二者成分。證實平等廣大不動。故`[16]晉華嚴第十一*`經說言。是菩薩行業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成分即實難以言論。修分在緣。易以言曉。今依修分次第辨釋。歡喜行者布施為體。故經說言。行歡喜時為大施主。悉捨所有等施眾生。但行施時生喜有二。一生自喜。故經說言。施已無悔。不以煩重而生憂惱。倍復歡喜我得善利。二生他喜。故經說言。修歡喜時一切眾生歡喜愛敬。饒益行者以戒為體。故經說言。持戒清淨於色聲等心無染著。設有諸魔將諸天女及餘樂具不起惡念。但持戒時所益有二。一者自益。故經說言。我持淨戒離一切纏`[憂=愛【聖】]`憂悲苦惱成就菩提。二者益他。故經說言。一切眾生未度者度未解者解。如是一切無恚恨者以忍為體。故經說言。常修忍辱。設有無量無數眾生`[一一=生【聖】]`一一各以無數舌無數手毀辱菩薩不生瞋惱。無盡行者精進為體。故經說言。懃修精進最勝第一大精進等。離癡亂者以定為體。故彼`[經=經說【聖】]`經言。第一正念未曾散亂。於一切行一切法中皆無癡亂。善現行者智`[*11-11]慧=惠【聖】*`慧為體。於中分別`[略〔-〕【聖】]`略有二種。一順空行。成就寂靜身口意業。知一切法皆無所有。故經說言。知一切眾生無性為性。一切諸法無為為性。一切佛剎無相為相。究竟三世皆悉無性。如是一切。二隨有行。故彼經言。亦復不捨菩提之心。不捨教化一切眾生。增長悲慈。如是一切。無著行者。大方便慧發起勝行。以之為體。故彼經說。以無著心起諸所行。無著心者是方便智。於有不染。於空不住。故能起行。所起諸行即是發起殊勝行也。尊重行者。以一切種成`[就=熟【聖】]`就善根為體。故經說言。菩薩成就尊重善根不壞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說【聖】]`議無盡無`[退=邊【校異-原】]`退無比寂靜乃至一切佛法善根。於中分別略有二種。一報行成。先修今熟。二發起勝。`[曠=廣【聖】]`曠集眾行趣向菩提。善法行者。以一切種化眾生行為體。故經說言。為`[人天=天人【聖】]`人天等一切眾生作清涼池。具一切種陀羅尼門無礙辨才種種音聲種種身等。真實行者。以所修習諸佛如來一切種德為體。故經說言。學三世諸佛真實語。入三世諸佛性。與三世諸佛善根等具佛十力四無畏等。如是一切。體相如是(此二門竟)。 次辨所為。所為有四。一為厭有為故修諸行。二為求菩提滿足佛德故修諸行。三為益眾生欲於現在及未來世救度眾生故修諸行。四為求實際為`[證法如故修〔-〕【聖】]`證法如故修諸行。故彼經言。欲知清淨平等法故修行精進。理實諸行皆具此四。但經文中有說不說。隱顯故爾。四中前三為求世法。後一求理。所為如是(此三門竟)。 次明所依。所依有二。一依世諦修習諸行。二依真諦。如歡喜中依於施者受者財物修行布施。是依世諦。不見施者受者財物若業若果。如是一切名依真諦。歡喜既然。諸行類爾(此四門竟)。 次定其位。位在何處。有人釋言。在初地上。所行即是十地法。故問曰。若此是十地者何故。經言。欲令菩薩種性清淨願種不轉行種不斷。以偈頌乎。經中說云種性清淨。明非十地。今正論之位在性種。以性種`[中行種〔-〕【聖】]`中行種建立故名十行。 問曰:經中直云欲令種性清淨。云何得知。偏在性種。釋言。文中雖無此判准說因緣。過前十住劣後迴向及與十地。明在性種。 問曰:若此是性種者何故所行與十地同。釋言。此義前十住中已廣分別。十地之法上下同依故。此所學雖是地法不妨成行。在於性種。位分如是(此五門竟)。 次明起說因緣之相。六句辨之。一明說時。文雖不辨准依地經當應亦在第二七日。二明說處。在炎摩天宮寶莊嚴殿。三明說人。功德林菩薩之所宣說。四明說`[人〔-〕【聖】]`人所入三昧。說此法時承佛威神入菩薩善伏三昧。五明加人。十方各過萬佛世界塵數界外。各有萬佛世界塵數諸佛。同名功德林。相與加被。六明證人。十方各過十萬佛剎塵數界外。各有十萬佛剎塵數菩薩。同名功德林。雲集作證。十行如是。 ## 94十迴向義 四門分別(`[一釋名義=釋名一【聖】]`一釋名義 二辨相 三定從 四起說因緣) 十迴向義出`[第十五]`華嚴經。迴已善法有所趣向。故名迴向。迴向不同。一門說十。十名是何。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二不壞迴向。三等一切佛`[迴〔-〕【聖】]`迴向。四至一切處迴向。五無盡功德藏迴向。六隨順一切堅固善根迴向。七等心隨順一切眾生迴向。八如相迴向。九無縛無著解`[脫=說【聖】]`脫迴向。十法界無量迴向。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者。就所迴以名。菩薩修行六波羅蜜攝取眾生。令離一切煩惱業苦安住菩提。名救眾生。`[等=等心【聖】]`等救濟不簡怨親善惡等別。名離眾生相。迴此善根有所趣向。名救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不壞迴向者亦就所迴以名。如經中說。於佛菩薩及一切法得不壞信。名為不壞。迴此善根有所趣向。名不壞迴向。等一切佛迴向者就所學為名。`[華嚴經第十六]`經言。菩薩學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所所【聖】]`所作迴向。名等一切佛迴向。於此門中上願諸佛具一切佛十種快樂。謂不思議三昧解脫大悲`[樂=樂等【聖】]`樂。廣如經說。次願菩薩滿一切行究竟佛德。下願眾生出離一切煩惱業苦。具菩薩行備佛功德。至一切處迴向者。就其所成行益為名。如經中說。菩薩所修一切善根用以`[迴向以〔-〕【聖】]`迴向。以迴向力令此善根至一切處。譬如實際無所不至。名至一切處迴向。謂至一切佛法僧處無盡供養。至一切行處具足修習。至一切果處具足成滿。至一切佛剎處具足莊嚴。至一切眾生處具足攝化。至一切法處具足解知。如是等也。無盡功德藏迴向者。就所迴`[向〔-〕【聖】]`向為名。如經中說。迴`[己【CB】,已【大】(cf. T38n1778_p0594b20; T40n1819_p0833c16)]`己所修無盡功德有所趣向。名無盡功德藏迴向。亦得從於所求所成以立其名。求佛菩薩無盡功德能成無盡功德善根。名無盡功德藏迴向。隨順一切堅固善根迴向者。從`[所〔-〕【聖】]`所成彰名。迴`[己【CB】,已【大】(cf. T07n0220_p1040c22; T38n1778_p0594b20)]`己所修施等善根有所趣向。為佛守護能成一切堅固善根。名隨順一切堅固善`[根〔-〕【聖】]`根迴向。故`[華嚴經第二十]`經說言。住此迴向為無量佛之所守護。得堅固法堅固善根堅固願。等心隨順一切眾生迴向者。就所益彰名。菩薩增長一切善根迴。以等益一切眾生。名等心隨順一切眾生迴向。如相迴向者。就所依彰名。菩薩所成種種善根同證一`[切=如【聖】]`切。故曰如相。故經中說。種種善根一觀不二。迴此善根有所趣向。名如相迴向。又復菩薩迴向之心依於種種真如門起。是故亦名如相迴向。亦可。此就譬況為名。隨一切法以辨真如。如義無邊。如經廣說。所謂性如相如法如行如境界安立`[如量〔-〕【聖】]`如量如充滿如`[久〔-〕【聖】]`久住如等。迴向善根同彼如相。於一切法差別異求名如相迴向。故`[華嚴經第二十一]`經說言。如性如善根亦爾。迴向求知一切法性。如相如善根亦爾。迴向求知一切法相。如是等也。無縛無著解脫迴向者。就迴向心以立名也。於一切法心無取執。名無縛無著。於法自在稱曰解脫。菩薩不輕一切善法。以無縛無著解脫之心迴向彼善法。求普賢行能具普賢一切種德。名無縛無著解脫迴向。法界無量迴向者。就所求彰名。菩薩修習無盡善根。迴之願求法界差別無量功德。名為法界無量迴向。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此十迴向大`[別=例【聖】]`別有三。一迴向眾生所修善根。迴`[向〔-〕【聖】]`向施眾生。願令出離一切煩惱業苦。具菩薩行滿足佛德。二迴向菩提所修善根。求一切智。三迴向實際所修善法。願證實際於一切法不取不捨。迴向雖眾要不出此。體相如是(此二門竟)。 次定其位。隨義通論迴向之心無處不有。今此所辨在於解行。過前種性劣於十地。以此測尋明在解行。以解行中隣於出道故修迴向。隨順趣入。位別如是(此三門竟)。 次明起說因緣之相。六句辨之。一明說時。文中不辨。准依地經當應亦在第二七日。二明說處。在兜率天一切寶莊嚴殿。三明說人。金剛幢菩薩之所宣說。四明說人所入三昧。入菩薩明智三昧。五明加人。十方各過百萬佛剎塵數界外。各有百萬佛剎塵數諸佛。同名金剛幢。相與加被。六明證人。十方各過百萬佛剎塵數界外。各有百萬佛剎塵數菩薩。同名金剛幢。雲集作證。迴向義廣難以具論。今隨宗要辨之略爾。 ## 95十地義 四門分別(一釋名 二辨體 三論位 四起說因緣) 第一釋名。所言地者論釋不同。依`[第一入初地品]`毘婆`[娑=沙【聖】]`娑住處解地。故彼論言。十階住處名為十地。若依地持兩義辨釋。一持義解地。故彼論首`[標=㯹【聖】]`標舉地法。以持釋之。二能生釋`[地=地故【聖】]`地。彼`[第七]`論言。自受行故名之為住。攝受眾生。因之為地。若依`[第一]`地論四義辨釋。一生二成三住四持。故彼論言。生成佛智住持名地。生之與成望於佛果。始起名生。終滿曰成。亦可。望佛為因名生。為緣稱成。地之一法云何為因。而復稱緣。據今因時果`[全=令【聖】]`全未有。辨無令有。故名為因。據彼當果果是可有。可有之法地能令現。目之為緣。亦可。地有證教之別。果有性淨方便之異。望性淨果證道為因。教道為緣。望方便果教道為因。證道為緣。故得就地說因說緣。所言住者當分為言。德成之`[處=所【聖】]`處名之為住。所言持者通望因果。如似初地望二地說持。乃至望佛諸地望後次第例然。良以地中備含多義故。致釋者種種別異。地法不同。一門說十。十名是何。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名明地四名炎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11-12]慧=惠【聖】*`慧地十法雲地。歡喜地者經中亦名淨心地也。成就無上自利利他行。初證聖處多生歡喜。故名歡喜。住此地時於真如中證心清淨。名淨心地。又於三寶得清淨信。亦名淨心。然`[此〔-〕【聖】]`此初地對前凡位應名聖地。對彼凡夫取我之障應名無我`[地〔-〕【聖】]`地。對`[前=前信【聖】]`前位應名證地。對後修道應名見地。如是多義不可並陳。且就利益名為歡喜。離垢地者起信論中名具戒地。地持名增上戒地。離能起誤心犯戒煩惱垢等。清淨戒具足名離垢地。具淨戒故名具戒地。戒行殊勝名增上戒。言明地者釋有三義。一得`[他=地【聖】]`他上地證光明相。故名明地。`[地持〔-〕【聖】,第七]`地持論言。彼四地上無生行`[*11]`慧。此名光明。因彼光明故名明地。二此地中得禪方便決定`[*11]`慧明。故名明地。故地持言。三昧照明名為明地。`[二=三【甲】]`二隨聞思修照法顯現。故名明地。故地持云。法照明故名為明地。言炎地者釋有兩義。一就證體`[釋=解釋【聖】]`釋。如`[第一]`地論說。`[23]不忘=虛妄【甲】*`不忘煩惱薪智火能燒。故名炎地。前三地中分別之解名為`[*23]`不忘。此為四地智火。所焚義說為薪。四地證智對前惑薪義說為火。捨前分別故曰能燒。此之治能如世火炎焚燒諸物。故名炎地。二就用解釋。如`[第六]`地論說。證智法明摩尼寶中放阿含`[光=光炎【聖甲】]`光。故名炎地。此明菩薩依證智體所起阿含教知作用如`[殊=珠【甲】]`殊光炎名為炎矣。難勝地者論釋不同。若依`[第七]`地持得決定智難可勝過。故名難勝。若依`[第一]`地論得出世智方便善巧能度難度。名難勝地。得出世智方便善巧釋其難也。能度難度解其勝也。度名為到。到出世難勝前三地。到彼方便善巧之難勝第四地。以彼不能隨世間故。`[現前地者=彼【聖】]`現前地者般若波羅蜜`[有間=在內【甲】]`有間大智現前名現前地。遠行地者起信論中名方便具足地。地持名為有行有開發無相住。善修無相行功用究竟。能過世間二乘出世間道名遠行地。修道畢竟行方便具足。功用未捨名有行有開。有功用行故名有行。有功用修共相開發名為有開。寂用雙行離間隔相故名無相。不動地者起信論中名色自在地。地持論中名決定地。亦名無行無開發無相住。報行純熟無相無間名不動地。於此地中修淨土行。色中自在名色自在。法流水中決定上昇名決定地。捨離功用名無行無開。離其間隔及功用相故名無相。善`[*11]`慧地者起信論中名心自在地。地持名為決定行地。亦名無礙住。無礙力說法成就利他行。`[*11]`慧用善巧名善`[*11]`慧地。於此地中善知物心名心自在。依前決定上上進求名決定行。具足`[此=四十【聖】]`此無礙辨才名無礙住。法雲地者地持論中名究竟地。亦名最上住。菩薩得大法身具足自在名法雲地。學中窮滿名究竟地。菩薩`[中=中窮滿名究竟地菩薩中【聖】]`中極名最上住。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體相。十地是位。位無別體。攬行以成。成位之行開合不定。或總為一。所謂菩薩願善決定`[海=深【聖】]`海納眾行。備苞萬德諸德相攝。皆得為一。以願行主故偏論之。或分為二。所謂菩薩證教兩行備如前解。或離為三。謂同相三道。一證二助三是不住。亦如上釋。又戒定`[*11-18]慧=惠【聖】*`慧亦得分三。或別為四。謂。聞思修證。飡教名聞。求義曰思。進行名修。得實云證。或說為五。謂。聞思修報生識智及與證行。又五`[方便亦得分五〔-〕【校異-甲】]`方便亦得分五。如`[第三]`地論說。一觀方便諸地觀解。二得方便諸地得證。三增上方便依證所成一切行德。四不退方便前三堅固。五盡至方便前三滿足。或分為六。謂。六決定如前六種決定章中具廣分別。又六波羅蜜亦得分六。或說為八。如彼相續解脫經說。一方便淨。趣地方便。二者心淨。初入地心。三悲心淨。正住地中起行方便四波羅蜜淨。於諸地中所修諸度。五見佛淨。於地果中多見諸佛。六成`[9]熟=就【聖】*`熟眾生淨。見諸佛時起四攝法成`[*9]`熟眾生。七者生淨。謂。十王等。八者力淨。謂。攝根中神力十事及願智果。或說為十。謂。信等十行故。地持云。信等十法淨一切地。又十波羅蜜亦得分十。並如前釋。或復分為三十七品。亦得離為八萬四千諸度法門。廣則無量。此等開合各據一門。廣無`[量〔-〕【聖】,異【校異-甲】]`量異盈狹無`[減=咸【聖】]`減小。地體如是(此二門竟)。 次辨地位。開合不定。或`[說為=為說【聖】]`說為一。如彼證信二地分別。初地已上同名證地。或分為二。謂。見與修。初地名見。二地已上同名為修。又復功用及無功用亦得分二。七地已還名為功用。八地已上名無功用。或分為三。所謂見修及無功用。廣如上釋。或離為四。四中乃有四門不同。一約解分別。如`[仁=人【聖】,第十二五忍章]`仁王說。初二三地名為信忍。四五六地名為順忍。七八九地名無生忍。十地名為寂滅忍矣。二據修分別。如`[第十七末]`地持說。初至五地名無相修。六地七地無相修淨。八地九地無相修果。亦名為廣。十地名為無相修果成。三就所淨以分四種。如彼相續解脫經說。一者願淨。謂。初地中起十大願。二者戒淨。第二地中淨戒成就。三者定淨。第三地中禪定增上。四增上`[*11-19]慧=惠【聖】*`慧及上上出生淨。謂。四地上所起行德。四五六地名增上`[*11]`慧。餘名上上出生淨矣。四就位相以別四種。如`[第八]`地持說。一淨心地。局在歡喜。二行迹地。謂。從二地乃至七地。此起修道故曰行迹。三決定地。謂。八地上。四究竟地。謂。第十地。或分為五。如地持說。就前末後四種之中分決定地以為二種。第八一地名決定地。第九一地名決定行。通餘說五。或說為八。如地持說。四五六地同名正見。餘各為一。故得為八。或說為十。始從歡喜乃至法雲。隨行細分亦可無量。今據一門且論十種。此十難分。故經與論十門階別。其十是何。一者趣`[他=地【甲聖】]`他方便不同。如地持說。菩薩先於解行地中依世俗禪。修習一切菩提分法。廣`[興=與【聖】]`興大願轉惡趣報入歡喜地。餘地方便如地`[持=經【聖】]`持說。修十真心入離垢地。修習十種深念之心入第三地。起十思量入第四地。修十平等深淨之心入第五地。修十平等法入第六地。十方便`[*11]`慧發起勝行入第七地。總前諸地以為方便。及修十種無生忍行入第八地。修十自利利他之行入第九地。總`[修=明【聖】]`修方便`[以=為【聖】]`以滿地分入第十地。二初住有異。歡喜地中菩提心生以為初住。第二地中律儀戒淨以為初住。第三地中修護煩惱護小乘心方便攝行以為初住。第四地中十種法智教化成就以為初住。第五地中成就十種順如道行以為初住。第六地中大悲為首。大悲增上大悲滿足。觀世生滅以為初住。第七地中修無量`[種〔-〕【校異-原】]`種無功用行以為初住。第八地中無`[生〔-〕【聖】]`生忍淨及得勝行以為初住。第九地中得智成就以為初住。第十地中三昧滿足以為初住。三正住有殊。歡喜地中修信精進迴向善根以為正住。第二地中攝善`[根〔-〕【聖】]`根戒淨及攝眾生方便之行以為正住。第三地中修世八禪以為正住。第四地中道品行觀以為正住。第五地中修不住道以為正住。第六地中廣觀因緣以為正住。第七地中二行無間以為正住。第八地中修淨佛土及十自在以為正住。第九地中善知十一稠林之行以為正住。第十地中受佛智`[識〔-〕【聖】]`識`[職〔-〕【聖】]`職以為正住。四地果有別。歡喜地中起十大願修行十行以為地滿。第二地中攝`[生=生生【聖】]`生戒成以為地滿。第三地中得四無量五神通等以為地滿。第`[四=四地【聖】]`四中離煩惱業起增上欲。報恩精進本心界滿以為地滿。第五地中攝德起修。化生隨世以為地滿。第六地中對治滅障修行三昧。不壞自在以為地滿。第七地中業淨三昧過地勝行以為地滿。第八地中大勝之行以為地滿。第九地中智成口成法師自在以為地滿。第十地中智`[*11]`慧解脫三昧總持神通行等以為地滿。廣如經說。五據修以分。初地修願。二地修戒。三地習定。四地修習道品之`[*11]`慧。五地修行諦相應`[*11]`慧。六地修習緣起之`[*11]`慧。第`[七〔-〕【聖】]`七地中修無量種及無功用。第八地中修淨佛土。第九地修習說法智行。第十地修習微細智行。六就行以別。行謂檀等`[十〔-〕【聖】]`十波羅蜜。初地起檀。二地起戒。乃至十地智波羅蜜。廣如經說。七就報顯異。初地多作閻浮提王。二地多作轉輪聖王。乃至十地多作摩`[醯=監【聖】]`醯首羅天王。八寄數彰別。初地得百三昧知百佛神力等。乃至十地得十不可說百`[原本註曰千下經有萬億那由他]`千佛國土微塵三昧等。九就喻論差。喻別有六。謂。胎藏練金山河海`[珠=殊【聖】]`珠。胎藏一喻論家為況。後之五喻經家為譬。十對障以分。障有十種。始從凡夫我相障乃至第十於諸法中不得自在障。廣如上釋。翻對此障故說十地。位別如是(此三門竟)。 次明起說因緣之相。七句辨之。一明說時。佛成道已第二七日即便宣說。二明說處。在他化天自在王宮摩尼藏殿。三明說人。是金剛藏菩薩宣說。四明請主。謂解脫月。五明說人所入三昧。`[入〔-〕【校異-原】]`入大智`[*11-26]慧=惠【聖】*`慧光明三昧。亦名大乘光明三昧。六明加人。十方各過十億佛土微塵數世界有十億佛土微塵數佛。`[同名=名同【聖】]`同名金剛藏相與加被。七明證人。十方各過十億佛土微塵`[數〔-〕【聖】]`數界有十億佛土塵數菩薩。同名金剛藏雲集作證。十地之相辨之麁爾。 ## 96十功德義 三門分別(一釋名 二辨相 三約對五行定其位分) 初釋其名。十功德義出`[北本第二十一初至第二十六,南本第十九至第二十四]`涅槃經。功謂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眾生。名之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如清冷等是水之德。此德淵深妙過情取。體寂無為諸相不及。故經說言。不與聲聞辟支佛共。不可思議聞者驚`[怖=恠【聖】]`怖。非內非外非難非易。非相非非相。非是世法無有相貌世間所無。然德體雖寂而義充法界。法界`[體=之【聖】]`體德難以定論。今據一門且說十種。`[其〔-〕【聖】]`其十是何。一入智功德。二起通功德。三大無量功德。四`[十=十事【聖】]`十利益成就功德。五者五事報果功德。六心自在功德。七修習對治功德。八對治成就功德。九修習正道`[功德十正道〔-〕【校異-原】]`功德。十正道成就功德。此乃釋者隨義以名。經中不辨。十中前六自分功德。後四勝進觀解。趣實名為入`[智=知【聖】]`智。妙用隨緣稱曰起通。化心深廣名大無量。行德建立名利益成。勝報圓具名報果成。具金剛定所為無礙名心自在。善`[修=學【聖】]`修四種`[之離過=離過之【聖】]`之離過道名修對治。解脫德立名對治成。起修上順名習正道。道品德備名正道成。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初功德中差別有五。一所不聞者而能得聞。二者聞已能為利益。三者能斷疑惑之心。四者`[*11-27]慧=惠【聖】*`慧心正直不曲。五者能知如來`[25]密=蜜【聖】*`密藏。五中初一是其聞`[*11]`慧。次二思`[*11]`慧。次一修`[*11]`慧。後一證智。初言不聞而能聞者。聖道佛性菩提涅槃三寶性相。諸餘凡夫二乘法中所未曾聞。今因此經悉得聞之。是名不聞而能得聞。就思`[*11]`慧中初門成益。後門遣疑。所言聞已能為益者。聞此經已書寫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能見一切諸法義理。自知得近無上菩提。具法具義二種無礙。於一切說得無所畏名為利益。斷疑心者。以思`[義=議【聖】]`義故於諸法中種種疑惑悉得永斷。`[*11]`慧心正`[道〔-〕【聖】]`道直者。凡夫二乘虛妄分別斯名邪曲。菩薩依於`[大〔-〕【校異-甲】]`大涅槃經修行聖行。見法實相邪曲永斷。故云正直。能知如來深`[*25]`密藏者。菩提涅槃佛性業果是其`[*25]`密藏。依於此經窮證相應故曰能`[知=知也【聖】]`知。第二德中差別有五。一昔所不得而今得之。二昔所不到而今到之。三昔`[所不聞=聞所不【聖】]`所不聞而今聞之。四昔所不見而今見之。五昔所不知而今知之。五中初二是其身通。次一天耳。次一天眼。後一他心及與宿命。昔所不得而今得者。是身通中轉變神通。此通不與外道聲聞辟支等共。名昔不`[得=得之【聖】]`得而今得`[之〔-〕【聖】]`之。云何不共。略有六種。一緣心不同用。雖百變都無分別。餘人不爾。二心不隨身異於餘人。菩薩雖復變身為小心亦不小。化身為大心亦不大。餘人不爾。三多少不同。菩薩一心一時能作五趣之身。餘人不堪。四所入不同。菩薩能以廣大之身入一塵中。餘人不能。五應現不同。菩薩一身能令眾生種種異見。餘人不堪。六虛實不同。菩薩變化一切種物皆得實用。餘人不能。昔所不到而今到者。是身通中飛行神通。菩薩神通一念能至恒河沙`[剎〔-〕【校異-原】]`剎而無去心。餘人`[不〔-〕【聖】]`不爾。昔所不聞而今聞者。十方諸聲近遠麁細一時悉聞而無分別。昔所不見而今見者。於十方界一切色像近遠麁細一時悉見都無見想。昔時不知而今知者。於中有二。一他心通。能知十方諸眾生心。二宿命通。從今現在及過去世`[他=化【聖】]`他及自身八種事六種同行一切悉知。第三德者。所謂菩薩無緣大悲心如虛空無所分別。而能普益一切眾生。第四德中差別有十。一根深難拔。二於自身生決定想。三不觀福田及非福田。四修佛淨土。五滅除有餘。六斷除業緣。七修清淨身。八了知`[諸=依【聖】]`諸緣。九離怨敵。十除二邊。十中前二起行根本。後之八種所起行德。起行本中根深難拔明能立始。其體是何。`[謂=所謂【聖】]`謂菩薩不放逸根。`[般=彼【聖】]`般若離過名不放逸。能與無上菩提為本。故說為根。又與一切諸行為本。亦名為根。解窮實相目之為深。能增信戒施聞智`[*11]`慧忍進念定一切善法。不為惡敗名為難拔。於自身中生定想者明能趣終。自念己身於未來世必為無上菩提法器。心亦如是終無異求。名於自身生決定想。就後八中前五是其攝功德行。後三是其攝智`[*11]`慧行。攝功德中初二是其淨`[佛〔-〕【聖】]`佛土行。後三是其起法身行。淨土行中不觀福田及非`[福〔-〕【聖】]`福田者明能等施。此即是其捨穢土行。以修等施故離凡夫障礙穢土。修淨土者明能持戒。此即是其嚴淨土行。以修十善離十惡故。得佛之時`[具=具善【聖】,其【甲】]`具眾生來生其國。法身行中前二是其捨穢身行。後一是其嚴法身行。捨穢身中滅有餘者離殘苦也。斷業緣者除殘業因煩惱緣也。此等通時俱名有餘。故涅槃中說餘有三。一煩惱餘報。二者餘業。三者餘有煩惱。餘報就凡夫說。一切凡夫貪瞋癡慢增上力故墮於地獄。從地獄出於畜生中受種種身。乃至人中受惡果報犯四禁罪。言餘業者就學人說。須陀洹人受七有業。斯陀含人於欲界中受二有業。阿那含人受於色有無色有業。言餘有者就無學說。羅漢辟支無業無結。而有結業二家果在。更須轉滅故。經說言。無業無結而轉二果。此三種餘菩薩皆捨。 問曰:何處菩薩能捨。謂。初地上。地前雖捨而未能盡。捨初二種猶是向前斷除業緣。捨後一種猶是向前滅除`[餘〔-〕【聖】]`餘有。修淨身者修行十善遠離十惡。得諸相好名修淨身。於十善中一一各以五心修習。謂。下中上上中上上則為五十。始`[修=修始修【聖】]`修五十終`[成=成五十終成【聖】]`成五十合為百福。以此百福成於一相。如是具修三十二相。為破世間事八十神修八`[十=十八【聖】]`十好。下修智中初一攝治。後二離障。了知緣者知因緣法空無所有。不取因`[相=相不取生相【聖】]`相不取生相。不取滅相不取一異。`[無有=有無【聖】]`無有等相名了因緣。離怨對者有八種魔。是菩薩`[怨菩薩〔-〕【聖】]`怨。菩薩離之。言八魔者一煩惱魔貪瞋癡等。二者陰魔。謂五陰身。三者死魔。謂身滅壞。四者天魔。第六天子無常無樂無我不淨。此四倒心復為四魔。通前說八。魔羅胡語。此云殺者。此八害善故名殺者。又復四地已還菩薩觀諸煩惱悉是己怨。常修遠離。五住已上得不住道。隨世化益不以一切煩惱為怨。隨而受身化眾生故。唯用誹謗方等經者以為大怨畏而離之。經說如是。離二邊者生死有果是其一邊。愛煩惱因復為一邊。菩薩皆離。第五德中差別有五。一諸根完具六根不缺。二不生邊地常處中國際化隨物。三諸天愛念。四為一切人天大眾恭敬供養。五得宿命智。初二是報 `[中=中二足報中【聖】]`中二是福。後一是智。第六德者謂金剛定。如前金剛三昧章中具廣分別。第七德中差別有四。一近善知識。二專心聽法。三繫念思惟。四如法修行。以此四種對治諸過。故經說言。譬如病人至良醫所醫為說藥。至心善受隨教合藥服之病`[愈=𡀍【聖】]`愈。病人`[3]喻=𡀍【聖】*`喻於起行菩薩。至醫`[*3]`喻於近善知識。受教喻於專心聽法。合藥喻思。服喻修行。病`[愈=喻【聖】]`愈身。樂喻得涅槃。第八德中具有八門。一斷五事。二離五事。三成六事。四修五事。五守一事。六近四事。七信順一實。八心善解脫`[*11-35]慧=惠【聖】*`慧善解。脫斷五事者所謂五陰。陰義如前五陰章中具廣解釋`[分別〔-〕【聖】]`分別。菩薩推求知無所有。故能斷之。離五事者所謂五見。身邊邪見戒見二取是其五也。此義如前十使中釋。菩薩離之。成六事者謂六念心。念佛法僧戒施及`[天=無【聖】]`天是其六也。亦如前釋。修五事者一是知定。所謂初禪。彼有覺觀故名為知。`[二=定【聖】]`二者寂定。謂第二禪。彼滅覺觀故云寂定。三身心樂定。謂第三禪。彼樂殊勝故云快樂。四無樂定。謂從四禪乃至非想彼絕四受故云無樂。`[此〔-〕【甲】]`此四事定。五首`[楞=愣【聖】下同]`楞嚴是其理定。首楞嚴者此名一切事竟。嚴者此云堅固。守一事者謂菩提之心。亦如前釋。近四事者謂四無量。亦如上解。信一實者謂一大乘隨化說三。實唯一大故云一實。心`[*11]`慧脫者滅貪嗔癡心得解脫。於一切法知無礙故。`[*11]`慧得解脫。滅貪嗔癡即是五住性結亡也。所得名為真諦心`[慧=脫【甲】]`慧。於一切法知無礙者。即是事中無知盡也。所得名為世諦`[*11]`慧脫。第九德`[別=中【甲聖】]`別差別有五。一者信心二者`[直=真【聖】]`直心三者戒心四`[13]者〔-〕【聖】*`者近善友五者多聞。故經說言。修大涅槃初發五事。以初發故判為勝進。信者謂信三寶二諦施有果報及善方便究竟一乘。此等猶是地持論中信八解處。三寶為三。言二諦者地持論中名真實義。施有報者地持名為種種因果。善方便者地持論中名得方便。究竟一乘地持論中名為得義。彼菩提因名得方便。菩提之果名為得義。此中略無諸佛菩薩神通之力。言直心者於自所犯發露悔除。無藏過意故名直心。又以實心覆眾生過讚其善事。所謂佛性令其發心亦名直心。戒者菩薩堅持禁戒。正向菩提心無異求。不受外道烏鷄戒等。近善友者諸佛菩薩是其善友常親近之。言多聞者凡有六種。一為涅槃受持讀誦十二部經書寫供養名具多聞。二除十一部唯持方廣名具多聞。三除十二部但持涅槃名具多聞。四除涅槃具足`[全=令【聖】]`全體。其唯受持一四句偈名為多聞。五除一四句`[偈〔-〕【聖】]`偈但持如來常`[住〔-〕【聖】]`住不變名為多聞。六除是事若知如來常不說法亦名多聞。云何不說經。自釋言。諸法無性。雖說諸法常無所說。第十德者所謂菩薩三十七品。是義如後道品章中`[具=具釋【聖】]`具廣辨釋(此二門竟)。 次對五行定其位分。言五行者一是聖行。二是梵行。三是天行。四是病行。`[五=五是【聖】]`五嬰兒行。此義如前五行章中已廣解釋。通`[而=如【聖】]`而論之五行十德皆遍始終。是諸菩薩常所修故隨相別分。五行地前。十德地上。云何得知。五行地前。`[如=異【校異-原】]`如涅槃中說。初地上不動之地堪忍無畏極愛之`[地=果【聖】]`地空平等地為五行果。明是地前。云何得知。十德地上。如經中說。菩薩十德不可思議非是世法。世間所無。明非地前。十德如是。 ## 97見性十法義 見性十法如`[北本第二十七]`涅槃說。一者少欲。二者知足。三者寂靜。四者精進。五者正念。六者正定。七者正`[*11-39]慧=惠【聖】*`慧。八者解脫。九讚嘆解脫。十以大涅槃教化眾生。此十名中備含多義。如來`[自〔-〕【校異-原】]`自以五`[24]番=翻【聖】*`番釋之。於中義雜難以別名。第一`[*24]`番中少欲知足相對辨釋。經中先對不善之法辨明菩薩少欲知足。後對善法明`[其〔-〕【聖】]`其菩薩多欲不足。就不善中四義辨異。其一義者少有所求名為少欲。若有乏少但念善法。心無愁惱說為知足。第二義者不從他求。`[亦〔-〕【聖】]`亦不自取名為少欲。得少之時心不悔恨說為知足。第三義者未得法中能破三欲名為少欲。得`[而=而得而【聖】]`而不著說為知足。言`[三=二【聖】]`三欲者。一是惡欲。欲為一切大眾上首。令一切僧隨逐於己。令我所說四眾信受一切天人尊敬讚嘆供養於我。二是大欲。欲令世人咸皆謂已得須陀洹乃至羅漢。得住初地乃至佛果。得禪解脫一切`[功〔-〕【聖】]`功德。三是欲欲。願生剎利婆羅門家。願生天上乃至梵天。第四義者不求他敬名為少欲。所得之物不為積聚說為知足。上來對惡辨明菩薩少欲知足。今次對善明其多欲不知足義。四句辨之。一少欲不知足。謂須陀洹`[(求小…洹)十八字〔-〕【校異-原】]`求小涅槃`[故=故云小欲小【聖】]`故。學心未止名不知足。且論須陀洹。斯陀那含類亦同然。二者知足而非少欲。謂辟支佛於自所得生究竟想故名知足。辟支化人但現神通不知說法。求說心多故非少欲。三亦少欲亦`[是〔-〕【聖】]`是知足。謂阿羅漢更無所求名為少欲。自謂究竟故曰知足。四不少欲亦不知足。所謂菩薩求大菩提無量善法故非少欲。於自所得不生足想名不知足。然此二行有善不善。凡夫所行名為不善。求他知`[故〔-〕【聖】]`故。聖人行者名之為善。所行不欲令他知故。言寂靜者`[泛=汎【聖】]`泛論有四。一者身靜而心不靜。謂有比丘在空閑處。而心積聚貪瞋癡等。二者心靜而身不靜。謂有比丘親近四眾心無煩惱。三者身心俱不寂靜。謂餘凡夫。四者身心二俱寂靜。謂佛菩薩。身寂靜故離殺盜婬。心寂靜故離貪瞋癡。又復菩薩三業無過亦名寂靜。三業策懃離過。修善名為精進。具六念心故云正念。得勝三昧名為正定。觀諸法空說為正`[*11]`慧。斷諸煩惱名為解脫。為諸眾生稱美解脫常恒不變名讚解脫。斷煩惱故得大涅槃。不捨`[大=大悲大【聖】]`大願力故教化眾生(此一門竟)。 第二`[5]番=憣【聖】*`番中修習四依。破四惡欲名為少欲。四惡欲者。一為衣惡欲。著糞掃衣而對治之。二為食惡欲。乞食治之。三臥具惡欲。樹下治之。四為有惡欲。為有造業身心寂靜而對治之。住四聖種說為知足。住四種樂名為寂靜。言四樂者。一出`[寂=家【聖】]`寂樂。謂持戒樂。二寂靜樂。地持論中名遠離樂。所謂初禪離欲惡不善故名寂靜。三永滅樂。地持論中名寂靜滅樂。二禪已上覺觀止息故云永滅。四畢竟樂。地持論中`[名=若【聖】]`名菩提樂。出世聖道一得不退故云畢竟。具四正懃名為精進。具四念處名為正念。得四禪故名為正定。`[具=見【甲】]`具四聖諦名為正`[*11-41]慧=惠【聖】*`慧。永斷煩惱名為解脫。`[呵=可【聖】]`呵煩惱過顯解脫勝名嘆解脫。第十如前(此兩`[10]門=番【聖】*`門竟)。 第三`[*5-1]番=憣【聖】*`番中離世間事名為少欲。既出家已不生悔心是名知足。近空閑處說為寂靜。念已未得沙門道果。妄令他人謂己已得。生慚愧心疾疾懃修名為精進。近大涅槃說為正念。隨順天行名為正定。菩薩八禪是其天行。正見正知說為正`[*11-42]慧=惠【聖】*`慧。正知見故能破煩惱名為解脫。十住菩薩為眾`[生=生為眾生【聖】]`生故稱美涅槃名嘆解脫。第十如上(此三門竟)。 第四`[*5-2]番=憣【聖】*`番中行十二頭陀名為少欲。行是事時不生悔心說為知足。修空三昧名為寂靜。得四果已於大菩提心不休息名為精進。思惟如來常恒不變說為正念。修八解脫名為正定。得四無礙是名正`[*11-43]慧=惠【聖】*`慧。遠離七漏稱曰解脫。七漏如前煩惱聚中具廣分別。嘆美涅槃名讚解脫。第十如前(此四門竟)。 第五`[*5-3]番=憣【聖】*`番中破壞諂曲名為少欲。學如來行稱曰知足。近涅槃門及五種樂說為`[寂〔-〕【聖】]`寂靜。言`[五=色【聖】]`五樂者如地持論說。一者同樂二者受樂三苦對治樂四斷受樂五無罪樂。亦可。四禪及首`[楞=愣【聖】下同]`楞嚴名五樂矣。堅持禁戒名為精進。有慚愧者說為正念。不見心想名為正定。不求諸法因緣性相名為正`[*11-44]慧=惠【聖】*`慧。斷諸煩惱說為解脫。為他稱美名嘆解脫。第十如上。如是十法雖見佛性而不明了。未同佛故。十法如是。 ## 98涅槃十因義 涅槃十因如`[北本第三十一]`涅槃說。一信二戒三近善友四者寂靜五者精進六正念具足七`[*13-1]者〔-〕【聖】*`者濡語八者護法九者布施十者正`[*11-45]慧=惠【聖】*`慧。信者菩薩信佛法僧常恒不變。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戒者菩薩堅持禁戒不為一切。唯為最上第一義故。近善友者若有能說信戒施聞智`[*11]`慧等`[法〔-〕【聖】]`法令人行者常親近之。言寂靜者`[深觀=觀深【聖】]`深觀法界身心不動。言精進者常觀四諦`[投=設【聖】]`投頭火燃終不放`[逸〔-〕【聖甲】]`逸捨。正念具者具六念心。念佛法僧戒施及天。言濡語者離口四過與眾生語。言護法者常自樂法。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思惟其義為他廣說。見人護法種種供養。施者菩薩於同法者隨其所須一切給與。`[*11]`慧者觀察如來常住無有變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觀一切法若空若有若常`[若〔-〕【聖】]`若無常。如是二諦種種差別。以此十種`[能=皆【校異-原】]`能見涅槃。十因如是。 ## 99菩薩十力義 菩薩十力出`[第二十五]`大智論。行心堅固魔法不壞名之為力。力義不同。一門說十。十名是何。一發心堅固力。求一切智不退轉故。二大慈力。常能不捨諸眾生故。三大悲力。不求利養化眾生故。四精進力。能信出生諸佛法故。五禪定力。`[雖〔-〕【聖】]`雖起智`[*11-48]慧=惠【聖】*`慧威儀之行不失壞故。`[具=六具【聖】,六【甲】]`具智`[*11]`慧力。遠離二邊隨十二緣。斷諸邪見滅戲論故。七不厭力。常受生死教化眾生。集諸善行無疲厭故。八無生忍力。觀法實相知無我故。九解脫力。入三解脫門。及知二乘得解脫故。十無礙智力。於法自在知眾生心所趣向故。又華嚴中更說十力。與前十種有同有異。十名是何。一直心力。一切世界無染著故。二深心力。不壞一切諸佛法故。三方便力。究竟一切菩薩行故。四智`[*11]`慧力。知眾生心故。五者願力。令一切眾生願滿足故。六者行力。盡未來際不斷絕故。七者乘力。出生普現一切乘故。八神通力。於一毛道示現一切清淨世界一切如來出`[興=與【聖】]`興世故。九菩提力。覺悟菩提與一切眾生心念等故。十轉法輪力。於一句法分別演說。隨順一切眾生悕望及諸根故。此十種中初直心力是前十中具智`[*11]`慧力及無生忍力。第二深心是前十中精進之力。`[第三方便〔-〕【聖】]`第三方便第六行力是前十中不疲厭力。第四`[*11]`慧力第十轉法輪力是前十中無礙智力。第五願力是前十中初發心力。第七乘力是前十中解脫之力。以知三乘解脫法故。後十種中`[神〔-〕【聖】]`神通力菩提力前十不論。前十種中慈悲定力後十不說。又首楞嚴中更說十力。一菩提心力。堅守不失。二於不思議佛法得深信`[力深信〔-〕【聖】]`力。深信不疑。三於多聞`[得〔-〕【校異-原】]`得不`[妄=忘【甲】]`妄力。堅持不失。四往來生死得無疲力。常能處之。五於眾生得大悲力。常能攝化。六於布施得堅捨力。恒施不休。七於`[持=時【聖】]`持戒得不壞力。堅持不犯。八於忍辱得堅受力。常能忍受。九魔不能壞得智`[*11]`慧力。不為魔動。十於諸深法得信樂力。樂求無厭。此之十種與大智論所說十力有同有異。初菩提心力是彼第一發心之力。第二深信是彼第四精進之力。能信出生諸佛`[之〔-〕【聖】]`之法。第四無疲是彼第七無厭力也。第五於生得大慈者。是彼第二大慈之力。及第三門大悲之力。第九於魔得智`[*11]`慧力。是彼第六具智`[*11]`慧力。及第十門無礙智力。第`[十〔-〕【聖】]`十深法得信樂者。是彼第八無生忍力。及第九門解脫之力。此中多聞布施持戒忍辱之力彼中不論。彼中定力此處不說。十力如是。 ## 100菩薩十無畏義 兩門分別(一辨相 二對四無畏辨其同異) 此十無畏出華嚴經。名字是何。一悉能聞持問答無畏。二除滅眾生疑惑無畏。三見一切空離邪見無畏。四得佛威儀無畏。五三業清淨離過無畏。六諸天善神一切諸佛護念無畏。七悉能受持一切佛法無畏。八示現`[(受生…現)十九字〔-〕【聖】]`受生不為生死惑亂無畏。九安住大乘悉能示現諸乘無畏。十隨化眾生普為應現不斷菩薩願行無畏(此一門竟)。 次對菩薩四種無畏辨`[其〔-〕【聖】]`其同異。四無畏義如前廣說。一者總持說法無畏。二知法藥及知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三善能問答說法無畏。四能斷物疑說法無畏。十中第一即是四中第一第三。十中第二即是四中第四無畏。十中第三第七第九即是四中第二無畏。知法藥故餘者不同。無畏如是。 ## 101三乘共地義 三門分別(一釋名辨相 二約小論大 三辨明菩薩行之通別) 三乘共地如大品經燈炷品說。一切賢聖住處名地。地別不同。一門說十。說三乘地共為此十。名共十地。為別菩薩獨法十地故云共矣。十名是何。一乾`[*11-56]慧=惠【聖】*`慧地。二者性地。三八人地。四者見地。五者薄地。六離欲地。七已作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薩地。十者佛地。於此十中得名有二。乘別分三。因果為六。地別說十。得名二者前之七種據法彰名。後之三種就人立稱。互從皆得直。以立名不同故爾。乘別三者初七小乘。次一中乘。後二大乘。因果六者初七是其小乘因果。次一是其中乘因果。後二是其大乘因果。地別十者名如上列。言乾`[*11]`慧者謂聲聞中五停心觀總別念處。於此位中`[勤修=修行【聖】,或修【甲】]`勤修精進持戒之行。或觀不淨或修慈悲。或觀因緣或分別界。或為數息或復修習念佛三昧。於四念處總別觀`[察=舉【甲】]`察。總`[別〔-〕【聖】]`別之相後道品中具廣分別。此等皆是假`[總=相【聖】,想【甲】]`總觀行。雖有智慧未得定水故云乾`[*11]`慧。又此事觀未得理水亦名乾`[*11]`慧。未觀四諦十六行故。言性地者`[第七十五]`論言。從煗至世第一法。依禪修習四真諦觀成聖人性故云性地。依何等禪。謂`[四〔-〕【聖】]`四根本未`[來=至【校異-原】]`來中間。八人地者論言。苦忍至道比忍具修八忍名八人地。言見地者論`[自〔-〕【聖】]`自釋言。`[初=初諸【聖】]`初得聖果。謂。須陀洹道比智心見理周盡故云見地。 問曰:何故見修無學三道之中。須陀洹向名為見道。此`[十=一【聖】]`十地中須陀洹果名為見地。釋言。見義有其二種。一推求名見。多在諸忍。二明白名見。多在諸智。須陀向中推求義足故。三道中名為見道。須陀`[洹〔-〕【聖】]`洹果中明白方具說為見地。各據一義不相乖背。言薄地者論自釋言。或須陀洹或斯陀含。能薄欲`[結〔-〕【校異-原】]`結故名薄地。言須陀者欲界九品修道惑中。從斷一品乃至第六無礙道來。是其進向須陀洹果。故名須陀。斯陀含者從斷六品乃至第九無礙道來。通名斯陀。斷第六品守果斯陀。斷第七品乃至第九無礙道來進向斯陀。離欲地者謂阿那含。從斷欲界第九品結乃至那含金剛三昧通名那含。離欲界欲名離欲。地此人亦能斷上煩惱。從始為言且云離欲。已作地者謂羅漢果。成就盡智無生智故名為已作。言盡智者現盡諸漏。無生智者保更不起。辟支地者緣覺人中。從因至果通名辟支。`[辟支〔-〕【聖】]`辟支胡語。此方翻譯名因緣覺。藉現事緣而得覺悟。不假他教名因緣覺。又於十二因緣法中而得覺悟亦名緣覺。菩薩地者從初發心乃至法雲菩薩胡語。此方翻譯名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又復此人解會中道。從其所會名道眾生。言佛地者金剛心後種智德備。覺窮法性名為佛地。 問曰:何故小乘分七中乘為一。大乘說二。釋言。此等互從皆得。但今且據離合法門故為此說。以聲聞人行麁易別故分為七。緣覺之人一入無漏至果乃出。異相難分故合為一。大乘法中果德高出。`[特=時【校異-原】,持【聖】]`特異眾聖。理須別`[樹=𢷋【聖】]`樹。故分為二。蓋乃且據一門`[說〔-〕【聖】]`說言耳。若入餘門或分大乘而合中小。如地經說。聲聞法行緣覺法行菩薩法行如來法行。或分小乘而合中大。如`[第三十五]`涅槃經。`[彼=後【聖】]`彼恒河中七人是也。彼分小乘以之為五。始從住人乃至第七。水陸俱行。辟支菩薩及與如來同皆說為水陸俱行。如此離合經中大多。不可具論(此一門竟)。 次第二門約小論大。如`[智論第七十五]`龍樹說。聲聞乾`[*11-60]慧=惠【聖】*`慧於菩薩中名初發心。種性已前善趣之人始求菩提名初發心。聲聞性地於菩薩中`[名〔-〕【聖】]`名柔順忍。種性解行隨順出道名柔順忍。聲聞八人於菩薩中名無生忍。入菩薩位此名初地。始入地心為無生忍。不同仁王地經論等七地已上方名無生。聲聞見地於菩薩中名阿毘跋致。此乃初地正住已後。乃至地滿安住不退名阿毘跋致。聲聞薄地於菩薩中。過阿毘`[跋=跋致【聖】]`跋斷諸煩惱餘氣亦薄。此從二地乃至七地。修道`[剪=煎【聖】]`剪障名斷煩惱。聲聞離欲於菩薩中。離欲因緣得五神通。此從八地乃至十地愛佛心斷名為離欲。淨佛國土神變自在。知眾生心如應說法名得五通。聲聞已作於大乘中名為佛地。斯乃論主因解小中七地差別。乘以類顯大乘位分。非前七中已含大乘。若前七中已含大乘。何須在後更說菩薩及與佛地。`[人=又【校異-原】]`人惑在斯最須識知(此二門竟)。 次明菩薩行之通`[則〔-〕【聖】]`則。別則菩薩唯行第九。是故第九名菩薩地。通則十地菩薩皆行。故大品云。菩薩應當具行十地。始從乾`[*11-61]慧=惠【聖】*`慧乃至佛地。 問曰:菩薩行後二地義則可知。以何義故行前八地。釋有兩義。一就自行以論。自所行中麁近之者相同二乘。故曰通行。二就外化以釋。為化眾生故現行之。故天女云。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眾生故我為辟支。法華亦云。知眾生樂小而畏大智。是故菩薩作聲聞緣覺。`[智論第七十五]`龍樹亦云。文殊`[原本註曰論無過去二字]`過去七`[十下論有二]`十億`[反=返【聖】,變【甲】]`反作辟支佛教化眾生。且言過去作辟支佛。理實過去亦作聲聞。三`[乘=我【聖】]`乘共地辨之略爾。 大乘義章卷第十四 大乘義章卷第十五☗s15 遠法師撰 淨法聚因法中此卷有九門(十智義 十一智義 十一淨義 十二頭陀義 十二巧方便義 十三住義 十四離垢業義 離隱六方離四惡友攝四善友義 十四化心義)。 ## 102十智義 八門分別(釋名辨相一 體性二 同異相攝三 辨境四 就處分別五 諸智相緣六 諸根相應七 辨境修智八) 第一門中先釋其名。後辨其相。所言智者論釋不同。依如毘曇決斷名智。異諸忍故。`[第十九]`成實法中無著名智。異想識故。大乘俱有。智別不同。一門說十。十名是何。一是苦智。二是集智。三是滅智。四是道智。五是法智。六是比智。七是盡智。八無生智。九是等智。十他心智。就此十中初五後一從境為名。等智一種約境立稱。比智從其方便為目。盡無生智就能彰號。逼惱名苦。聚積稱集。寂泊名滅。虛通曰道。照斯之解名為苦智乃至道智。言法智者亦名現智。軌則名法。又如論釋。自體名法。初知法故名為法智。以知現法故名現智。言比智者准前度後。目之為比。因比得智故云比智。又復即此比度之解亦名比智。言盡智者無學聖慧能盡諸漏故名盡智。無生智者若依成實無學聖慧能令當苦永更不生名無生智。大乘亦爾。毘曇法中亦有此義。但不就此說無生智。於彼宗中利根羅漢隨所斷結保更不生名無生智。言等智者世俗之慧等知諸法故名等智。他心智者非已之慮稱曰他心。照斯之解名他心智。理實亦知他想受等。心是主故偏云他心。又想受等通名`[心〔-〕【校異-原】]`心故(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先論苦集滅道四智。宗別不同。所說各異。若依毘曇知有漏果。苦與無常空與無我。四義冥通名為苦智。知有漏因因集有緣四義冥通名為集智。知無漏果盡止妙出四義冥通名為滅智。知無漏因道如迹乘四義冥通名為道智。若依成實了知四諦用名虛假無性之空名為苦智乃至道智。大乘法中有止有觀。若入止門於四真諦不收一相。故地持云。不於身等妄想觀苦若妄觀集。亦不於斷起滅妄想。不於得因起道妄想。亦復不取一切非性。若入觀門種種悉知。於中所說開合不定。如就苦中或總為一或分為二。如地持說。如離言性及知無量處方便法。知離言性猶是真諦。故`[第十三]`涅槃云。菩薩之人解苦無苦而有真諦。無量方便猶是世諦。故涅槃云。分別是苦有無量相。是名上智。或分為三。如涅槃說。所謂知苦知諦知實。了知三苦及八苦相名為知苦。知彼苦法因緣有無名為知諦。知苦實性名知苦實。此實即是如來之藏。故勝鬘云。於聖諦處說如來藏。亦是法身。故`[第七如來性品]`涅槃云。不知如來祕藏法身。是名為苦不名聖諦。若知如來常住法身名苦聖諦。此名苦實以為諦矣。亦是如來虛空佛性。故`[第十三]`涅槃云。如來非苦非諦是實。虛空佛性亦復如是。凡佛同體。據佛望之從本已來清淨無染。不須更滅。是故苦實即是如來。據凡望之現為惑染。與後顯時淨德為本。是故此實名為佛性。就體離相故復名空。菩薩於此皆如實知。或分為五。一知苦事。苦者實苦。不可令樂。二知虛假。假有四重。一因和合假。攬別成總。二法和合假。苦無常等同體相成。三妄相虛假。如幻如化。四妄相虛假。如夢所見。但從心現心外無法。此是第二。三知苦空。空有五種。一知苦法。非我我所。故名為空。二因和合中無性名空。三法和合中無性名空。四妄相法無相名空。如陽炎水近見全無。五妄想法無實名空。如夢所見於寤全無。此是第三。四知苦實。謂如來藏。於中有二。一如實空從本已來離一切相離一切性。二如實不空從本已來具足無量過恒沙法。此義如前四諦章中具廣分別。此是第四。五知苦用。知如來藏不染而染緣起生死。或分為十。如地經說。始從世諦乃至第十如來智諦廣則無量。菩薩於此悉如實知名為苦智。知苦既然。餘諦類爾。法智比智宗別不同。所說亦異。毘曇法中時通處別。並知三世苦集滅道。故曰時通。處分上下名為處別。法智唯知欲界之法。比智唯知上二界法。 問曰:何故知欲界法偏名法智。知上界法偏名比智。毘婆沙云。初入聖道必在欲界。於欲界苦有二現見。一知苦現見。二知輕重現見。具此二現故名現智。於上界苦但有一種知苦現見。不知輕重。故不名現。說之為比。故彼立喻如二`[擔=持【甲】]`擔物。一則自持。二令他持。於自持者有二現知。一知是物。二知輕重。於他持者但知是物不知輕重。知欲界苦如自持物。故名現智。知上界苦如他持物。少一現知故不名現。但得稱比。知苦既然。集等亦爾。若依成實義別有二。第一約就時處分別法比二智。處通時別。並通三界名為處通。法智唯知現在之法。比智唯知過未之法。說為時別。何故法智唯知現在。現有法體易現知故。何故比智偏知過未。過未之法現無其體。難可現見。要依現在比度知故。二約法分別。時處俱通。於現法中隨觀一法虛假無性。比類三世一切諸法虛假無性悉名為比。現見三世一切法空同名為現。前門之中先現後比。此後門中先比後現。如牧象人先觀象跡後見象身。觀跡如比見身如現。大乘法中義別三階。一據修治法智一種時處俱別。唯知現在同處法故。比智一種時處俱通。於一切時一切處法比度知故。故彼相續解脫經言。現前得相知現在世苦無常等。依現得相比知餘處及他世事中苦無常等。現前得相猶是現智。依現得相猶是比智。良以始修現智難成故。唯知於現在世中同處法矣。二據修次法智一種時處不定。於一切時一切處法在前知者即名為現。以此類餘三界三世一切諸法悉名為比。以修轉勝於一切時一切處法能現知故。三據修成唯一現智通知三世一切處法。更無比知故。地持云。十方諸佛於一切生一切諸法現知見覺。 問曰:至佛若無比智佛智應少。釋言。比度方能知法。此智微劣。少復何患。又佛雖不假比知法而知諸法彼此相似。如此比智諸佛最多。故`[知=智【甲】]`知不少。 問曰:法比不異前四。何勞別說。釋言。辨義有二種門。一攝相門。舉前四種即攝法比。不須更立。二分義門。前之四種約境別智。法之與比約時約處`[約〔-〕【校異-原】]`約修別智。與前義異故須別說。成實約時毘曇約處大乘約修。於一切法先觀名現。後知稱比。所言盡智無生智者。依如毘曇用前六智以之為體。若以苦智斷非想結。彼惑盡已即說彼智為盡無生。集滅道智類亦同然。若觀欲界滅道二諦斷非想惑。即用滅道法智為體。若觀上界苦集滅道斷非想惑。即用四比以之為體。此前諸智至無學果。在鈍根人唯名盡智。此人不能保已當結永更不生非無生智。利根人得初名盡智後名無生。若出觀後重更入中則名無學等見之智非盡無生。於十智中前六收故。若依成實用彼四諦現智為體。現觀諦空盡諸結故。於彼宗中比智但伏不能永斷。是故不說為盡無生。彼盡無生同體義別。無學聖智能盡有因即名盡智。令苦不生即名無生。大乘法中亦用四諦現智為體。現見諦實盡諸結故。比伏不永。與成實同。同體義分亦似成實。 問曰:盡智及無生智不異前六何須別說。為分果德異前因故。如前四眼至佛果德名為佛眼。此亦如是。言等智者成實法中名名字智。在聖非凡。聖人以其名用之解知於世俗假名之法。名名字智。毘曇法中不簡凡聖。以有漏慧等知諸法。名為等智。大乘法中義有通別。通如毘曇說。故涅槃云。一切眾生有三等智。別則知法幻有名等。此知何等。`[解脫〔-〕【校異-原】]`解脫有通有別。通則能知二諦諸法。 問曰:等智云何能知第一義諦。雖不能證非不能解故得知之。別則唯知世俗等諦。 問曰:等智二諦俱緣。云何說言唯知等諦。釋言。等智於世俗法緣而能了故說為知。於第一義緣而不了故不名知。他心智者依如成實。聖人以其名用之解了知他心名他心`[智〔-〕【校異-原】]`智。凡夫之人雖知他心是他心通。非他心智以取著故。毘曇法中不簡凡聖。但知他心悉皆名為他心智也。大乘法中通如毘曇別如成實。 問曰:此智唯知他心亦知所緣。論說不同。毘曇法中唯知他心不知所緣。若知所緣不得名為他心智矣。成實法中通知所緣。故`[第二十]`成實云。通知何咎。若知所緣何故偏名他心智乎。依彼解釋知有兼正。正知他心兼知所緣。從正立稱名他心智。大乘法中文無定判。多同成實。 第二門中辨其體性。於中有五。第一有漏無漏分別。二三性分別。三見智慧忍四義分別。四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三義分別。五見斷修斷無斷分別。漏無漏者初四諦智義釋不定。云何不定。四諦之智汎有兩門。一者獨法但令觀諦莫問淺深。有漏無漏一切通皆名四諦智。於此門中通漏無漏。二者共法約對餘解。共為十智。或復說為十一智等。於此門中分取無漏為四諦智。其有漏者判屬等智四智不收。法智比智義亦兩門。一者獨法。一切觀行通為法比。於此門中法比兩智通漏無漏。二者共法。約對餘解共為十智。於此門中分取無漏為法比智。其有漏者判屬等智。盡無生智一向無漏。等智一種毘曇有漏。成實法中名用無漏。非是觀空斷結無漏。大乘法中通漏無漏。知事有漏。知法幻有是其無漏。他心智者成實法中與等智同名用無漏。毘曇法中通漏無漏。知他眾生有漏之心。是其有漏。等智攝故知他眾生無漏心者名為無漏。是其道智法智比智三智攝故。 問曰:若此前九智攝何勞別說。解有三義。一勝故別立。以離欲人之所得故。如盡無生。二通故別立。前九有漏無漏隔別。此智含通。三要故別立。了知他心化人要故(此一門竟)。 次就`[三〔-〕【校異-原】]`三性分別十智。成實法中十智唯善。毘曇法中前八唯善。等智一種義通三性。他心一種修得是善。報得無記(此二門竟)。 次就見智慧忍分別。推求名見。決斷稱智。觀緣名慧。安法曰忍。先就見與非見分別。依如毘曇他心智者一向是見。推求性故。盡無生智一向非見。息求心故。餘之七智通見非見。彼四諦智法智比智盡無生攝一向非見餘悉是見。等智之中一切意地善相應慧皆悉是見。以推求故。五邪見慧亦皆是見。以其捷疾推求性故。意地鈍使相應之慧一切非見。不捷疾故。如彼貪使相應之慧。二使覆故所以非見。謂貪及與相應無明。瞋慢癡等類亦同爾。獨頭無明相應之慧。雖無二使一無明使極深覆故所以非見。一切五識相應之慧悉皆非見。非推求故。不隱沒慧亦皆非見。不捷疾故。若依成實一切十智皆通名見。以照境故。次就智與非智分別。依如毘曇無漏慧中八忍非智。與疑得俱不決斷故。餘皆是智。有漏慧中一切五識相應之慧皆名為智。以決斷故。意識地中善相應慧亦皆是智。染污法中五見是智。邪決斷故。餘皆非智。不決斷故。成實法中一切意地無漏聖慧及隨名用照有之慧悉皆是智。以離著故。一切凡夫取性之解悉皆非智。以取著故。大乘法中一切無漏通皆是智。有漏法中有決斷者亦皆名智。不決者非。次就忍與非忍分別。毘曇法中八忍是忍。餘者悉非。成實法中一切十智通皆名忍。心安理故。大乘亦爾。如五忍等。次就慧與非慧分別。一切十智通皆是慧。是`[通〔-〕【校異-原】]`通數故(此三門竟)。 次就學等三義分別。依如毘曇初四諦智法智比智。此六通於學與無學。盡無生智一向無學。等智一向非學非無學。非向果故不名為學。非得果故不名無學。他心一智備含三義。阿那含人無漏地心說之為學。以是學人等見攝故。學人無礙解脫心後遊觀無漏名學等見。阿羅漢人無漏他心名為無學。是其無學等見攝故。阿羅漢人盡無生後遊觀無漏名無學等見。有漏他心非學無學。成實法中初四諦智法智比智說之為學。盡無生智名為無學。等智他心名為非學非無學矣。若依大乘因中十智通名為學。菩薩修學一切智故。果中十智斯名無學。以成滿故。於彼等智及他心中有無記者說為非學非無學矣(此四門竟)。 次就見斷修斷無斷三義分別。見諦所除名為見斷。修道所離名為修斷。二道不遣名為無斷。依如毘曇前之八智一向無斷。等智一種備有兩義。五邪見等是其見斷。自餘一切有漏等智悉是修斷。於中若有染污之者斷其體性。不染污者斷其繫縛。他心一智義亦兩兼。有漏他心是其修斷。斷繫縛故。無漏他心是其無斷。若依成實十智皆是無漏法故斯名無斷。以無斷故得滅盡定。及得無餘涅槃之時方始滅之。大乘法中備有三義。若是妄想緣心為體通其見斷及與修斷。真心為體一切無斷。 第三門中明其同異相攝之義。先論其異。初四諦智及與等智。此五相望一向別體無相通理。苦等四智境界別故不得相通。等智望前漏無漏別亦不相通。法智比智二種相望。亦一向別不得相通。依如毘曇。上下別故不得相通。法智緣下比智緣上。若依成實。隨時別故不得相通。法智緣現比智緣過未。盡無生智及他心智依如毘曇。此三相望。亦一向別。不得相通。彼宗所說現盡諸過名為盡智。保已當過永更不生名無生智。兩義全別故不相通。此二是其息求之心。他心智者是推求性故不得通。異相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其同。法智比智與四諦智同體義分。依如毘曇前四諦智在欲界者名為法智。在上二界名為比智。若依成實知現在者亦為法智。知過未者亦為比智。盡無生智與前六智同體義分。`[彼=依如毘曇彼【考偽-原】]`彼前六智至無學果名盡無生。依如成實盡無生智同體義分。無學聖慧能盡惑因名為盡智。能令當果永更不起名無生智。大乘亦爾。他心智者與彼道智法智比智及與等智同體義分。其有漏者與彼等智同體義分。其無漏者與彼道智法智比智同體義分。知法智品無漏他心即名法名智。知比智品無漏他心即名比智。`[知=如【校異-原】]`知前二品通名道智。 問曰:知彼無漏他心即名道智法智比智。知彼有漏他心之者何故不名苦集智乎。釋言。有漏他心智者知有漏事。苦集二智知有漏理。事淺理深。是故雖知有漏他心非苦集智。無漏他心知彼道如跡乘等理淺深麁同。是故知彼無漏他心即名道智。 問曰:何故有漏他心麁於苦集。無漏他心不麁於道。釋言。有漏他心之者緣事而生。是故麁於苦集之理。無漏他心緣理而起。是故與彼道如等理麁細相似。 問曰:無漏他心智者為當知他無漏心事。為當知於道如等理。釋言。方便觀於道如跡乘等理。究竟終成知他心事。 問曰:論說雖十六行但是除誾而非無漏。知他心事既非無漏。云何得與道智同體。釋言。從始說為道智。先觀道理後就道上測知他心。剋論終成近道似道名為道智。非正道體。 問曰:若使無漏他心理觀後起。從始方便得名道智。有漏他心何故不然。釋言。無漏他心智者必從無漏道觀後起。故從方便得名道智。有漏他心不必要從苦集觀起。為是不同。何故而然。無漏法中道如等理從煗等來常學觀察。久觀純熟凝心即見。無漏他心那含果。後方始學觀。始觀難成。故先觀道就上測心。有漏法中苦集之理煗等已上方始學觀。有漏他心本來數見。不假苦集二智開導。方始能見故。不從初為苦集智。同義如是(此二門竟)。 次辨相攝。如大智論說。苦集智攝彼法智比智及盡智無生四智少分。觀欲界苦攝彼法智。觀上界苦攝彼比智。觀上界苦而盡漏者即攝總盡智及無生智。故言少分。集智亦爾。滅智亦攝法智比智及盡無生四智少分。攝法比智與前相似。觀三界滅斷上界結證漏盡者。即攝盡智及無生智。道智攝彼法智比智盡無生智他心少分。攝法攝比攝盡無生與滅智同。觀他心中無漏心者。亦道智收故攝他心。法智比智攝四諦智盡無生智他心少分。准前可知。盡無生智攝四諦智及與法智比智少分。觀彼欲界滅道二諦斷上界結。而得漏盡即攝法智。觀上四諦斷結證盡即攝比智。此等即攝四諦智也。他心智中攝彼道智法智比智等智少分。知無漏心即攝道智法智比智。知有漏心即攝等智。等智即攝他心少分。相攝如是。 第四門中辨其境界。後約智論。境別有二。一事二理陰界入等名之為事。理則不定。依如毘曇十六聖行名之為理。十六聖行廣如上辨。苦下有四。謂苦無常空與無我。集下有四。因集有緣。滅下有四。滅止妙出。道下有四。道如迹乘。若依成實說一切法因緣假有無性之空方名為理。大乘法中因緣有無名二諦理。非有非無如來藏性為一實理。境別如是(此一門竟)。 次約智論。依如毘曇以有漏慧知彼苦下四行之理名為苦智。知彼集下四行之理名為集智。知彼滅下四行之理名為滅智。知彼道下四行之理名為道智。以無漏慧知彼四諦十六行理名法比智。以無漏慧知彼四諦十四行理名盡無生。除空無我。何故如是。盡無生智是息求心近於等智。不能深察空無我理。所以除之。以有漏慧知於他人有漏心事。及無漏慧知於他人無漏心事名他心智。以有漏慧知一切法若理若事名為等智。煗等四心及餘等智緣諦理者名為知理。餘名知事。若依成實以無漏慧了知四諦名用假有無性之空。名四諦智法智比智。以無漏慧現見諦空名盡無生。不緣有義。聖人以其名用之解知他人心名他心智。以名用智知一切事。及緣諦理名名字智。若諸凡夫取性之心緣一切法但名想識。非十智收。若依大乘聖人以其無漏聖慧知於諦理。名四諦智法智比智盡無生智。以無漏慧知他心事名他心智。以世俗智緣一切法幻化之有名為等智。 第五門中就處分別。處謂欲界乃至非想。分別有四。一所依處。二所緣處。三明起處。四成就處。所依處者智依定生。依如毘曇初四諦智及與比智并盡無生依九地禪。未來中間根本四禪及四空中下三空。處無漏大王不居邊地。為是不依。欲界非想是其邊地。法智唯依未來中間根本四禪。無色心微不能緣下為法智觀。所以不依。欲界如前。等智遍在一切地心。他心局在根本四禪。餘悉不依。故`[第七定品]`雜心云。五通在四禪根本非餘地。離欲之人方知他心。是故不依欲界未來。眷屬之定支因不具。無力起通故除中間。夫修他心要先觀色後測其心。無色不緣他人`[色=心色【校異-原】]`色故亦不知心。為是不依四無色定。若依成實前之八智并依四禪及三無色。并依時界如電三昧。於彼四禪法比智中遊觀無漏亦依非想。故彼論說。從非想地無漏心後入滅盡定。未來中間彼論不說。等及他心與毘曇同。大乘法中前之八智依欲界定乃至非想。諸佛菩薩一切地心皆與如理實相合故。等智如前。他心一智始修之時與聲聞同唯在四禪。究竟終成在一切地。諸佛菩薩在一切地皆能了達眾生心故(此一門竟)。 所緣處者依如毘曇初四諦智及與等智通緣三界。法智一種唯緣欲界。比智一種緣上二界。盡無生智義則不定。若以滅道法智為體緣於欲界對治之法。若用比智而為體者緣上二界四真諦法。他心一智隨人不定。得願智者能知三界心心數法。不得願智者於四禪中隨於何地起他心智。唯緣自地及下地心。不知上地以地度故。若依成實十智皆緣三界之法。大乘法中初四諦智盡無生智等及他心通知三界。法比二智始如毘曇。久修純熟通知三界一切處法。於三界中在先觀者即名法智。以前類後通名比智(此二門竟)。 次明起處。隨身修生名為起處。依如毘曇初四諦智比智等智盡無生智一切地起。他心智者欲色修起。法智唯在欲界修起。成實法中前之九智一切地起。他心一智應同毘曇。大乘法中前之九智與成實同。他心一智始同毘曇。究竟終成一切地起。諸佛菩薩隨身何處皆知一切眾生心故(此三門竟)。 次論成處。所得不失名為成處。依如毘曇前之六智隨所修得俱不退失一切處成。無漏生上不失下故。退則不成。盡無生智隨身成就。更不生故無他地成。等智之中差別有四。一不善等智。唯欲界成。上界無故。二善等智。在下成上上不成下。若有生上則失下故。三穢污等智。於一切地未斷處成。斷處不成。四不隱沒無記等智。隨身成就。生上生下悉皆不成。他心智中無漏他心但使修得而不退失。一切處成。有漏他心四禪已還隨身何處在下成上。上不成下。如依初禪所發他心。大梵已還一切處成。依第二禪所發他心光音已下一切處成。餘類可知。成實大乘於一切處成就一切。彼說生上不失下故。 第六明其諸智相緣。苦集二智各緣二智。緣於等智及他心中有漏之智。以此二智苦集性故。滅智一種於十智中一切不緣。緣無為故。道智法智及與比智各緣九智。彼緣道故除却等智。有漏法故。法智緣九除却比智。比智緣九除却法智。界處別故。盡無生智他心等智此之四種各緣十智。毘曇如是。若依成實苦集滅智與前相似。道智緣八。除等他心。彼非道故。法智比智盡無生智及他心智齊緣十智。緣智如是。 第七門中明根相應。同時共緣。是相應義。於中約就二十二根明智相應。二十二根如上廣辨。眼等六根通男女根并及命根以之為九。加五受根及信進念定慧根合為十九。加三無漏為二十二。根別如是。次約智論。依如毘曇初四諦智法智此智十一`[1]根〔-〕【校異-甲】*`根相應。所謂意根喜樂捨根信進念定及三無漏根。在初二禪喜根相應。`[(在第…應)八字〔-〕【校異-原】]`在第三禪樂根相應。若依未來及中間禪。并及四禪已上`[*1]`根攝者捨根相應。在一切地皆與意根信進念定五根相應。在見道中未知相應。在修道中知根相應。在無學果無知相應。此三位中慧數與餘心法相應。智體是慧。是故不說慧根相應。以是意地無漏法故不得與彼憂根相應。餘非心法不能同緣。是故不與眼等五根男根女根命根相應。盡無生智九根相應。前十一中除未知根及與知根。在無學故他心智中是無漏者十根相應。前十一中除未知根。見道位中不能了達他人心故。云何得與無知相應。彼他心智雖不與彼盡與無生二智相應。得與無學等見傍邊心法相應。是故亦名無知相應。是有漏者八根相應。前十一中除三無漏與餘相應。等智一種十根相應。所謂意根信進念定及五受根。成實法中諸心心法前後別生不說相應。大乘所說多同毘曇。所言異者無漏他心通在見道。菩薩在見亦能了達他人心故。 第八門中明修智義。依如毘曇要唯有二。廣分有十。所言二者於中兩門。一就行修得修分二。現在修起名為行修。依現所起。種類增明。在於未來現成彼法名為得修。相狀如何。如苦諦下具苦無常空無我等四種聖行。現觀一行名為行修。未來苦下四行增明`[亦〔-〕【校異-原】]`亦為得修。若依成實但立行修。破彼得修故。彼成實九智品云。未來未起云何有得。若未來業已有得者一切未來未起之法皆應有得。以何障故有得不得。此是初門。二就得修習修分二。先曾修得中間退失後還得者名為得修。如人先得初禪定竟後起欲`[結〔-〕【甲】]`結退失彼定。後斷欲結至彼第九解脫道。`[時〔-〕【校異-原】]`時先所失者今還得之。雖未現入而得屬已說為得修。如是一切於現在世方便修起名為習修。成實論中但立習修。破彼得修故。彼成實九智品云。若不現入云何名得。如人自言。我善知書而不成一字。彼亦如是。何有此義。二修不同。有此兩門。次廣論十。於中略以三門分別。一列十修。二明所修心智差別。三廣明修。言十修者如毘曇說。一自分修。如見道中。現觀苦諦未來還於苦行增明。不及餘諦名自分修。餘亦如是。二增觀修。如見道中。於彼苦集滅比智邊兼修等智名增觀修。是義云何。如人依於未來禪`[上〔-〕【校異-原】]`上地入見諦道。至彼苦集滅比智時。能令欲界及未來禪等智增明。不修上智。乃至四禪皆亦如是。唯修自地及下等智而不修上。何故唯此三比智邊得修等智。凡夫本來曾依等智厭下苦集。欣求上滅而不能得。後入見道三比智時。斷上二界迷諦惑盡適彼所作。故能令彼等智增明。何故於彼道比智邊不修等智。凡夫本來不修聖道。故道起時不修等智。三離欲修。如離欲結。至第九品解脫道時。初禪地中有漏功德悉皆得之。如是一切。四同治修。人以義`[同=目【甲】]`同。論中無名。其義云何。如欲界中修道煩惱。未來禪中漏無漏德同能治斷名為同治。修相云何。彼無漏中有四法智及與等智。此五種中趣起一種斷彼欲結餘者悉得。以無障故。欲結如是。初禪修七。 二禪地家方便等智及彼初禪未來中間無漏功德齊能治斷名為同治。彼無漏中滅道法智及四比智并上等智。此七種中趣起一種斷初禪結餘者悉得名同治修。 問曰:初禪未來中間無漏功德離欲結時應先得竟。今云何言斷初禪結方始得乎。釋言。一切下地無漏能斷上地修道惑者。斷下結時悉皆未得。斷上結時方始得之。故為此說。欲界初禪同治既然。餘地類爾。五依本修。修四法智令上比智而得增明名依本修。良以法智是比智本故修法智比智增明。六乘上修。修上功德令下增明名乘上修。見修不同。所修亦異。異相如何。見道之中約所依禪及望下地以辨修義。不望斷處。如前所說。依未來禪入見諦道。斷除三界一切見惑唯修未來欲界等智不修上地。乃至四禪類亦同爾。修道之中約斷辨修。不約所依。如依未來發無漏慧。斷除欲界及初禪惑。初禪已下功德增明。斷二禪惑二禪已下功德增明。乃至斷除非想修惑三界功德齊得增明。如依未來`[約=初【校異-原】]`約斷修下。乃至依彼無所有處修斷例爾。良以見惑迷理煩惱雖復斷除不得上禪。為是不得斷處辨修。修道煩惱隨地繫縛。若斷下結則得上禪。是故約其斷處辨修。此是一異。又見道中乘上通修欲界等智。修道之中乘上但修八禪等`[智〔-〕【校異-原】]`智不修欲界。何故如是。欲界之心亦能厭離苦集之過。欣求息滅`[修〔-〕【校異-原】]`修順於見道。是故見解通修彼智。欲界等智於彼修惑無同治義。為是不修。七轉根修。信解脫人求於見到。時解脫人求於不時。名為轉根。學人轉`[根=根於【校異-原】]`根修一無礙一解脫道。即能斷除障根無知。轉鈍作利。無學修習九無礙道九解脫道方能轉根。何故如是。良以學人結患未盡求利心猛故。一無礙一解脫道便能轉根。無學結盡求利心賖。故九無礙九解脫道方能轉根。八熏禪修。熏法如何。聖人先得第四禪。已先熏第四。先入百千無漏心中。次入百千有漏心中。復入百千無漏心中。兩邊無漏中間有漏名為熏禪。以漸略之乃至最後二無漏心。後二無漏名為熏禪方便道成。各別一心名熏禪成。成中初二亦為無礙。後一解脫。次熏三禪乃至初禪。作法同前。九修通修。依於四禪根本之定修習五通名修通修。如後六通章中具辨。修習身通他心宿命。各一無礙一解脫道皆在定中。修天眼耳各一無礙在於定中。通體定外。十大明雲除發彰修。羅漢證得無學果時。一切功德悉得明淨。此十種中自分增觀唯在見道。離欲同治及與依本唯在修道。大明發彰偏在無學。乘上一種通於見修。轉根熏禪及與修通通修無學。毘曇如是。若依成實一切功德唯現起者名之為修。餘不名修。故不論十。大乘法中次應分有。文中不說(此一門竟)。 次明所修心智差別。依如毘曇十智離分有其二百九心`[心〔-〕【校異-原】]`心差別。大例有四。一斷結心見道修道無礙解脫通有一百七十八心。斷見諦惑有十六心。八忍八智。斷修道惑有其一百六十二心。斷欲界惑乃至非想。九地之中各有九品無礙解脫。通前見解合為一百七十八心。二轉根心有其二十。學`[(人轉…謂)二十四字〔-〕【校異-原】]`人轉根有其二心。謂一無礙一解脫道。無學轉根有十八心。謂九無礙九解脫道。三熏禪心有其三種。初一無漏。次一有漏。後一無漏。前二無礙。後一解脫。四修通心。於中有八。謂五無礙及三解脫。除却天眼天耳通體。以此二種是無記故不就論修。此等合說有二百九心。成實大乘以無量心斷諸煩惱。不可定數(此二門竟)。 次約前義明修多少。於中有四。一就斷結一百七十八心之中明修多少。於中約就外凡內凡見修無學明修多少。外凡位中但修一智。或`[復=後【甲】]`復修二。是義云何。凡夫修習八禪等智。斷欲界結至無所有。一一地中各九無礙及九解脫。一切無礙及欲界地八解脫道唯修等智。餘一切地解脫之道皆修二智。所謂等智及他心智。初禪對治至第三禪。此三地中第九解脫望其自地他心之智有其得修。望下地心有乘上修。自餘解脫唯望下地他心之智有乘上修。無有自地得修之義。內凡位中七方便人唯`[修〔-〕【校異-原】]`修等智。道理其唯煗等四心名為內凡。今此對彼常沒外凡七方便人同名內凡。見道位中十五心來。前後通說具修七智。除盡無生非無學故。除他心智未離欲故。同時修二。苦比智邊兼修等智。集滅比智修相亦然。道比智時或修六智。或復修七。言修六者次第之人。必依未來入見諦道一時修六。謂四諦智法智比智。現修道比得修餘智。 問曰:餘智在於向中。云何道比得修餘智。依如毘曇得須陀時捨前別得。更起總得得前諸智通為果體。成實不爾。故彼成實九智品云。無漏一得乃至涅槃終不中捨。故得果時更無總得。言修七者超越之人。依四本禪入見諦者。彼欲界結先斷除故。至第十六道比智時具修七智。修前六種及他心智。次就九地修惑對治無礙解脫一百六十二心之中明修多少。欲結對治九品無礙八解脫來但修七智。謂四諦智法智比智及與等智。依同治修修四諦智法智等智。就依本修修於比智。第九解脫修習八智。修前七種及他心智。初禪對治至無所有。無礙道邊齊修七智。除盡無生及他心智。以在學故除盡無生。不容豫故不修他心。彼一切地解脫道邊齊修八智除盡無生。 問曰:何故欲界治中唯第九品解脫道邊得修他心。餘地一切解脫道邊齊修他心。釋言。他心唯依四禪根本處起。欲界第九解脫道時得根本禪。亦得他心。前八解脫道未得本禪。為是不修。初二三禪對治道中。前八解脫望下地心有乘上修。第九解脫望其自`[地〔-〕【甲】]`地他心之智有其得修。望下地心有乘上修。四禪對治至無所有。一切解脫於其自地雖無得修望下地心有乘上修。為是不類。非想對治九無礙道各修六智。謂四諦智法智比智。云何能得修於法智。滅道法智能斷彼結。同治修故。以何義故不修等智。等智不能斷非想結。無同治故。前八解脫修於七智。除盡無生及與等智。第九解脫是其大明發彰修故。修一切地十智功德。上來第一就斷結心明修多少。二就轉根二十種心明修多少。若是學人依未來禪而轉根者。無礙解脫同修六智。除他心智。他心在於根本禪故。亦除等智。似見道故除盡無生。非無學故。學人依於四根本禪而轉根者。彼無礙道亦修六智。與前相似。解脫修七。加他心智。轉根要依六地禪故不依無色。是故不說。若無學人依未來禪而轉根者。但修七智除他心智。他心在於根本禪。故亦除等智。似見道故除盡無生智。以未得故。無學依於四根本禪及中間禪而轉根者。九無礙道但修七智。除他心智。不容豫故亦除等智。非第一有之對治故除無生智。以未得故八解脫道修習八智。修前七種及他心智。乘上修故第九解脫具修十智。以發彰修一切功德皆明淨故。三就熏禪三種心中明修多少。學人熏禪二無礙道但修七智除他心智。不容豫故除盡無生。非無學故解脫修八。加他心智。無學熏禪無礙修九除他心智。解脫修十。若鈍根者除無生智。四就修通八種心中明修多少。修五神通各一無礙。`[他=就【甲】]`他心無礙具修七智除他心智。未成就故除盡無生。彼非見性。不能推求他人心故。餘四無礙但修等智。身通他心及與宿命。此三解脫與定相應。今就說修他心解脫`[共=具【甲】]`共修八智除盡無生。餘二解脫但修等智。若欲依論具廣分別。於彼`[第六]`雜心一一偈中三門求之。第一須明十修之中具足幾修。第二須明十智之中具修幾智。三明二百九心之中具修幾心。毘曇如是。成實法中不說同時共相修義。不須辨釋故。彼成實九智品中廣非是義。十智如是。 ## 103十一智義 兩門分別(辨相一 大小通局二) 第一辨相。十一智義出`[第十四,二十三,八十四]`大智論。名字是何。所謂十智及如實智。前十`[如〔-〕【校異-原】]`如上。如實智者汎釋有二。一者獨法二者共法。`[緣=約【校異-原】,統【甲】]`緣攝諸智為一如實名為獨法。約對餘智說為十一名為共法。獨法如實知法寬通。知一切法悉名如實。不唯知於如實理故名如實智。若此不唯知如實理。云何得名如實智乎。如地持釋。離增上慢`[智〔-〕【校異-原】]`智名如實智。是義云何。增上慢者於一切法不知謂知。故非如實。諸佛菩薩於一切法實知言知。故曰如實。於中分別略有三種。如`[第八]`地持說。謂清淨智一切智無礙智名離慢智。清淨智者是佛菩薩第一義智。諸佛菩薩證實離染故曰清淨。一切智者是佛菩薩世諦之智。於一切世一切處一切事一切種法差別異知名一切智。一切時等如`[第三]`地持釋。無礙智者亦是世智。於一切智所知法中知之。自在不假方便。發心即知名無礙智。於共法中如實智者知境不定。名義亦異。於中兩門。一大小相對說十一智。小乘智解說為前十。大乘智解通名如實。此如實智猶是向前獨法如實。對小為異。二就大乘義分十一。於此門中如實智狹。諸佛菩薩知如實理名如實智。知餘世諦判屬前十。體相如是(此一門竟)。 次約大小辨其通局。分別有二。一隱顯互論。如`[智論第二十三]`龍樹說。前之十種是其聲聞緣覺之智。後一如實是大乘智。諸佛菩薩雖知苦等通亦是其如實智收。二簡勝異劣。諸佛菩薩智解寬廣具十一智。聲聞緣覺智解狹故但有十智。無如實智。不能知於如實理故。十一智義略辨如是。 ## 104十一淨義 十一種淨出`[第七]`地持論。名字是何。一種性淨。性習兩種一切佛法種子在身離麁煩惱名種性淨。二解行淨。謂。解行地修習淨忍斷除諸過。趣入出道名解行淨。`[心〔-〕【甲】]`心三淨心淨。謂。歡喜地得不壞淨信三寶。於大菩提淨心趣求名淨心淨。四者戒淨。謂。離垢地性戒具足微過悉離故曰戒淨。五者意淨。菩薩明地得世諦禪厭伏煩惱。定`[心淨=淨染【甲】]`心淨故名為意淨。六正見淨。四五六地觀菩提分。如實知諦覺諸緣起。滅除邪惑名正見淨。七一切方便行滿足淨。謂。遠行地修習一切十方便慧。發起勝行增上滿足。治捨前地樂無作障名為方便行滿足淨。八者真實智神通淨。謂。第八地成就巧慧具五神通。作用無盡故曰真實智神通淨。九正義無盡說無礙淨。謂。第九地得智成就知義無盡。四無礙辨起說自在名義無盡說無礙淨。十隨一切種所知淨。謂。第十地成就如來七種智大。於一切種所知法中知見無礙。名一切種所知智淨。十一一切煩惱智障習使淨。謂。如來地障習永`[亡=已【甲】]`亡。果德出離名煩惱障智障習使淨。十一淨義略辨如是。 ## 105十二頭陀義 兩門分別(釋名辨相一 對四聖種辨其同異二) 第一釋名并辨其相。頭陀胡語。此方正翻名為`[6]抖擻=科揀【甲】*`抖擻。此離著行。從喻名之。如衣`[*6]`抖擻能去塵垢。修習此行能捨貪著。故曰`[*6]`抖擻。頭陀之行具有十六。經論隱顯故說十二。言十六者衣中有四。食中有六。處中有六。是十六也。衣中四者。一糞掃衣。二者毳衣。三者納衣。四者三衣。糞掃衣者。所謂火燒牛嚼鼠齧死人衣等。外國之人如此等衣棄之巷野。事同糞掃名糞掃衣。行者取之浣染縫治用以供身。 問曰:何故唯受此衣人有三品。謂。下中上。下品之人治生`[估=沽【甲】]`估販種種邪命而得衣服。中品之人遠離前過。受僧中衣檀越施衣。上行之人不受僧衣檀越施衣受糞掃衣。何故不受僧中之衣。若受此衣僧法須同。斷理僧事分處作使。斷事儐人亂心發道。為是不受僧中之衣。何故不受檀越施衣。為`[衣=衣行者若受檀越施衣【校異-原】]`衣追求多墮邪命。又若受彼檀越施衣則生親著難得出離。又若受彼檀越施衣。得處偏親於不得處便為疎礙。妨於等化。又若受彼檀越施衣。數得生慢不得嫌怨。言彼無智不識福田應施不施。或自鄙恥而生憂惱。又若受彼檀越施衣。數往廢道不去致恨。又復由受檀越施衣憎嫉好人。讒謗良善不欲使住。見是多過。是故不受檀越施衣。何故唯受糞掃之衣。省事增道。離過無罪。故唯受之。言毳衣者如`[第二十七]`涅槃說。鳥狩細毛名之為毳。行者若無糞衣可得求此為衣。言納衣者朽故破弊縫納供身。不著好衣。何故須然。若求好衣生惱致罪。費功廢道。為是不著。又復好衣未得道人生貪著處。又在曠野多致賊難。或至奪命。有是多過故受納衣。言三衣者。謂。五條衣七條大衣。上行之流唯受此三不畜餘衣。何故而然。白衣求樂畜種種衣。外道`[共=苦【甲】]`共行裸形無恥。佛住中道捨離二邊故畜三衣。又求多衣費功廢道。少不濟事故畜三衣。然此三衣供身事足。若營作務大小行來著五條衣。為諸善事著七條衣。化攝俗人令其敬信。須著大衣。又在屏處著五條衣。入眾之時著七條衣。若入王宮聚落之所須著大衣。又復調和溫暖之時著五條衣。寒冷之時加七條衣。寒苦嚴切加以大衣。故往一時正冬入夜天寒裂竹。如來於彼初夜分時著五條衣。夜久轉寒加七條衣。於夜後`[分〔-〕【甲】]`分天寒轉盛加以大衣。佛便作念。未來世中不忍寒苦諸善男子以此三衣足得充身。以此多義故畜三衣。食中六者。一是乞食。二次第乞。三者不作餘食法食。四一座食。五一揣食亦名節量。六不中後飲漿。言乞食者人有三品。謂。下中上。下品之流雖復出家邪命自活。耕田種植治生方轉作諸工巧。種種邪命而自存活。中品之人捨離前過受僧中食檀越請食。上品之人不受僧食檀越請食唯行乞食。何故不受僧中之食。過同前衣是故不受。檀越請食過亦同前。以何義故專行乞食。所為有二。一者為自省事修道。二者為他福利世人。次第乞者通亦是其乞食中收。為彰乞時離於偏過。是以別論。凡愚`[貪=食【校異-原】]`貪味棄貧從富。小乘悲狹捨富從貧。上行之類離貪去狹等慈眾生。不簡貧富次第等乞。所言不作餘食法者如律中說。有人雖復次第乞食於所求處`[數=致【校異-原】]`數得正食。作餘食法數數食之。行者作念。此餘食法世尊雖`[間=開【校異-甲】]`間開聽病者。我今無病不應受之。是故不作餘食法食。通而攝之此亦是其一座食收。故經論中多不別說。律中別者彼一座食。不於中前食餘小食。`[餘小食=不作餘食【甲】]`餘小食者此門遠離數數正食。有此不同。是故別說。一座食者有人雖不數數正食。而於中前數食其餘餅菓粥等。行者作念。愚夫貪身為增煩惱受數數食。我今為道不為養身。為破煩惱不為增結。故受一食。又復思念。為求一食已多妨道。況求多食。故唯一食。又觀飲食多苦中生。若受多食惱亂彌多。故受一食。又觀飲食信心所施。一食叵消。況復多食。一揣食者經中亦名節量食也。一受便止名一揣食。節儉少食名節量食。何故次辨。有人雖復受一食法。於一食中恣意飲噉腹滿氣脹。睡眠消息半日不減妨修道法。故須節量。又復多食增長煩惱難可折伏。故須節量。又`[彌=復【校異-原】]`彌多食增長睡眠難消致病令身不安。故須節量。節至幾許。隨已所堪三分留一施諸鳥獸。餘便自食。能少益善。不中後飲漿者。有人雖復節量飲食而猶貪味。於其中後飲種種漿石蜜漿等。為求是漿多致邪命。費功廢道。是故不飲。又觀此心難可放縱。如馬無勒左右噉草。不能疾疾隨御者意。加以轡勒。方能速進隨人意去。故須裁斷。處中六者第一須在阿蘭若處。二在塚間。三在樹下。四在露地。五是常座。六是隨坐。阿蘭若者此翻名為空閑處也。何處是乎。如雜心說。一弓四肘去村。五百弓名一拘盧舍。一拘盧半名阿蘭若處。計有三里許。頭陀行者極近在此。能遠益善。何故在此。行者作念。我本在家父母親屬`[5]共=苦【校異-原】*`共相纏縛。為是捨之。今出家已若還師徒同學知識`[*5]`共相結著與俗無異。是故須捨在蘭若處。又在聚落男女參雜多增欲染。不宜住中。是故須在阿蘭若處。又近聚落音聲憒鬧妨修定意。是故須在阿蘭若處。言塚間者塚間多有死尸爛壞膖脹臭穢。覩之易入不淨觀門。故在塚間。又復塚間死尸破壞蟲食火燒分離散滅。覩之易入無常觀門。故在塚間。又復塚間骸骨分散。覩之易入空無我觀。故在塚間。言樹下者。前在塚間觀察死尸得道事`[辦【CB】,辨【大】]`辦。故捨塚間來至樹下。又前塚間取死尸相。然彼多有哭泣等聲妨修正觀。故來樹下繫念思察。又樹蔭覆事同半舍。安身修道。故在樹下。又佛賢聖得道證果多皆依樹。故在樹下。露地坐者樹下蔭濕久居致患。故至露地。又復樹`[下=下多有鳥雀音聲散亂妨修定意故在露地又復行者久在樹下【校異-原】]`下著樹心生。或復分別此好彼惡。為除是患故須捨樹來至露地。`[明=又在露地明【甲】]`明了顯現所為無礙。故在露地。又復露地月光明照心想明淨易入空定。故在露地。言常坐者四威儀中。行立太苦臥則太樂。坐離二邊堪能長久。故須常坐。又復`[行=行住【校異-原】]`行立心則掉動難可攝持。臥則昏沈多入睡眠`[離=坐離【甲】]`離沈掉。故須常坐。又求道者大事未辨諸煩惱賊常伺人便。不宜安臥。故須常坐。又復坐中多有成辨。食易消化氣息調和。故須常坐。`[言隨坐者〔-〕【校異-原】]`言隨坐者隨有草地得處便坐。故曰隨坐。隨別細分有此十六。經論就此隱顯離合宣說十二。相狀如何。依四分律衣中立二。食中立四。處中立六。合為十二。衣中二者。一者納衣。二著三衣。餘皆不論。食中四者。第一乞食。第二不作餘食法食。三一坐食。四一揣食。次第乞者乞食中收。中後不飲漿者一坐中`[(攝故…中)七字〔-〕【校異-原】]`攝。故不別論。處中說六備如上辨。依`[北本第二十七師子吼品,南本第二十五]`涅槃經衣中立三。食中立三。處中立六。合為十二。衣中三者。一著糞衣。二著毳衣。三畜三衣。餘皆不論。食中三者。所謂乞食一坐一揣。餘皆不說。次第亦是乞食中收。不作餘食及中後不飲漿一坐中攝。故不別論。處中六者備如上辨。依`[第六十八]`大智論亦說十二。與前復異。依彼論中就衣立二。一著納衣。二著三衣。與四分同。食中立五。一者乞食。二次第乞。三一坐食。四節量食。五中後不飲漿。不作餘食法攝入一坐食。更不別立。處中說五。除却隨坐。餘經論中更應有異。自所未見。皆是聖說。趣行皆得(此一門竟)。 次須約對四聖種法辨其同異。四聖種者。一糞掃衣。二是乞食。三樹下坐第。四有病服陳棄藥。廣如上辨。聖種頭陀兩門相對同異有三。一是聖種亦是頭陀。謂糞掃衣乞食樹下坐。此能生聖名為聖種。住此能破衣食等欲。故名頭陀。此糞掃衣即攝納衣及與毳衣。此乞食中攝次第乞。其樹下坐攝蘭若處。二是聖種而非頭陀。謂陳棄藥。`[彼=有病彼【校異-原】,服彼【校異-甲】]`彼陳棄藥病者`[所須病者〔-〕【校異-原】]`所須。病者不能`[頭=為彼頭【校異-原】]`頭陀苦行。是故不說為頭陀法。三是頭陀而非聖種。謂畜三衣一坐食一揣食不非時飲漿塚間露地常坐隨坐。何故此等不名聖種。夫聖種者一切出家通行之法。諸出家者悉皆受行。頭陀唯是精上苦行。精上苦行上人所修。唯畜三衣一坐食等是苦行法。上人所行中下不堪。是故說之以為頭陀不名聖種。頭陀之義略之云爾。 ## 106十二巧方便義 十二巧便如`[第六]`地持說。行修善巧故曰方便。隨別汎論方便有四。一進趣方便。如見道前七方便等。二權巧方便。如二智中方便智等。實無三乘。權巧為之。三施造方便。如說方便波羅蜜等。凡所為作善巧修習故曰方便。四集成方便。諸法同體巧相集成。一備一切一切成一。故曰方便。故地經中說六相門以為方便。又彼論言。此法巧成名方便矣。今此所論是其第三施造方便非餘三種。就施造中別有三種。一教道方便。於世所行巧能修習。二證道方便。能捨情相證入實際。故彼地經第八地中。宜說證道以為善集慧方便矣。三不住方便。於中曲三。一空有相對以明方便。在有不染。常能入空。入空不證。常能隨有。如七地說有此善巧。故曰方便。二染淨相對不捨世間而常涅槃。得大涅槃不捨世間。故曰方便。三自他相對不捨自利而常利他不捨利他而常自利行無偏著。故曰方便。今此所論是其初門教道方便。教道行中廣略不定。今據一門且說十二。名字是何。如彼`[地持第六]`論說。起內佛法有六方便。外成眾生有六方便。起內六者。一悲心顧念一切眾生。此即是其念眾生心。悲念眾生云何得名內起佛法。由化眾生自成佛法。故念眾生而得名為內起佛法。二`[猶=於【甲】]`猶諸行如實了知。此即是其厭有為心。謂知生死有為諸行無常苦空無我等過而生厭離。三無上菩提之智。此即是求一切智心。此三行本。後三依前以顯方便。四依念眾生捨離生死。依念眾生應在生死。何故捨離。此是菩薩方便故爾。云何方便依`[念〔-〕【校異-原】]`念眾生欲`[為〔-〕【校異-原】]`為濟拔。自我不出生死之苦無由能度。故依`[願=顧【甲】]`願念疾捨生死。此依初心而說方便。五依諸行如實了知。以無染心輪轉生死。於有為行如實了知應捨生死。何故輪轉。亦以菩薩方便故爾。云何方便。由知生死虛妄無實故。能無染常處其中。此依第二而說方便。六依求佛智熾然精進。佛由勤成故起精進。此依第三而說方便。外成眾生六方便者。一以少善根得無量果。所謂菩薩教下眾生。以少財物施下福田。用此少善迴求菩提一切種德。以迴向故令彼少善得無量果。如施既然。餘行皆爾。二少方便生無量善。於中有二。一教眾生捨邪歸正。二教眾生捨小歸大。此二之中各有多門。備如論說。不可具列。此前二種化他行。中起行善巧。三壞法眾生除其暴虐。此`[7]他=化【甲】*`他生信。四處中眾生令入佛法。此法此`[*7]`他生解。五已入眾生令其成就。此`[*7]`他起行。六已熟眾生令得解脫。此化得果。此後四種`[化=他【校異-原】]`化他行中攝人善巧。就後四中別有六種巧方便行。能令眾生懷法除害乃至解脫。一隨順方便。善隨眾生辨釋法義令其悟入。二立要方便。眾生有求要令修善。三報恩方便。菩薩先`[習〔-〕【校異-甲】]`習曾施恩眾生。彼來求報。菩薩不受。勸令修善。四異相方便。若諸眾生無所須欲。菩薩欲攝先共為友。勸令修善。彼人不從。菩薩示現瞋責等相。令修善法。五逼迫方便。菩薩為王或為尊主。於已所攝人民眷屬逼令修善。六清淨方便。八相成道說法度人。十二方便略辨如是。 ## 107十三住義 七門分別(列名辨相一 漸頓二 約約修分別三 約行分別四 八法攝住五 修成分齊六 治斷分齊七) 第一列名并辨其相。十三住義出`[第七]`地持論。行成之處名之為住。又成不退亦名為住。住義開合廣略不定。今據一門且論十三。名字是何。一種性住。所謂習種及與性種。`[佛=佛種【校異-原】]`佛建立堅固不壞。名種性住。二解行住。謂解行地。於出世道正觀修行趣入不退。名解行住。三歡喜住。謂淨心地。出世真證菩提心生。堅住不退自慶所得。名歡喜住。四增上戒住。謂離垢地。淨戒具足微過不犯。名增上`[戒住五增上〔-〕【校異-原】]`戒住。五增上意住。所謂明地。定心殊勝名增上意住。六菩提分法相應慧住。所謂炎地。觀察三十七道品法名菩提分相應慧住。七諦相應增上慧住。謂難勝地。善觀四諦相`[相〔-〕【校異-甲】]`相名諦相應增上慧住。八緣起相應增上慧住。謂現前地。善能觀察十二緣法故曰緣起相應慧住。九有行有開發無相住。謂遠行地。有功用行共相開發`[名有開發〔-〕【校異-原】]`名有開發。寂用俱行離於有無間隔之相名無相住。十無行無開發無相住。謂不動地。報行純熟無功用行共相起發名無行無開。遠離間隔功用之相名無相住。其第十一名無礙住。謂善慧地。能以四十無礙辨才說法利他名無礙住。其第十二名最上住。謂法雲地。學行窮滿故曰最上。其第十三名如來住。果德窮滿出離清淨名如來住(此一門竟)。 次就頓漸分別諸住。如地持說。前菩薩住漸次清淨。後如來住頓得清淨。教行頓成名為頓得。證行頓顯名為清淨。何故而然。彼菩薩地一一位中所`[治=治之【甲】]`治障品品別無數。多時漸斷方乃窮盡。為是漸淨。障佛之障局唯一品。金剛心中`[一無=無一【校異-原】]`一無礙道斷之畢竟。種智起時一切頓淨更無多品。故不漸淨。是為菩薩如來地別(此二門竟)。 次約修辨。如地持說。種性解行名無相修方便。漸學破相趣入出世。彼歡喜住乃至緣起相應慧住。得無相修正能破相證入無為。二無相住`[無相住〔-〕【考偽-原】]`無相住無相修淨。得無生忍知一切法本不起故。無礙至佛無相修果。依前離相成諸德故(此三門竟)。 次就行論。如地持說。種性解行修習小行。有斷行不定所得有退。起行局狹故名為小。不能常行說為有斷。行心不堅故名不定。逢緣退失名有退轉。歡喜乃至緣起慧住修習廣行。不斷決定所得不退。此諸住中各於一行備一切行。故名為廣。恒作不住。名為不斷。行心牢固稱曰決定。緣不能敗名不退轉。有行有開乃至最上修無量行。不斷決定所得不退。此諸住中各能於彼一切行中備具一切名無量行。餘`[不斷〔-〕【校異-原】]`不斷等備如前釋。彼如來住成就無量不斷決定不退之果(此四門竟)。 次以八法攝十三住。如`[第七]`地持說。言八法者。一信二聞三思四者淨心五初修慧行六修慧廣七修慧果成八畢竟出離。云何攝住。種性解行修習信心。於解行中成就聞慧思慧思惟。初入歡喜名為淨心。歡喜地滿名修慧行。離垢已上名修慧廣。不動已上名修慧果成。佛地名為畢竟出離(此五門竟)。 第六明其修成分齊。如`[第七]`地持說。種性至佛要經三大阿僧祇劫。減即不成。初阿僧祇種性及與解行住過得歡喜地。第二僧祇歡喜乃至有開發過得無開住。第三阿僧祇無開及與無礙住過得最上住。阿僧祇者是外國語。此名無數。如`[舊第三十阿僧祇品]`華嚴中大數有其一百二十。此第一數。然劫有三。一者日月歲數無量名阿僧祇劫。二中劫無量名阿僧祇劫。如賢劫等。此劫大小如龍樹說。四十里城滿中芥子。木概令平。百年去一。其芥子盡劫猶不盡。四十里石。天衣三銖百年一`[拂=拂一拂【校異-原】]`拂。其石皆盡劫猶不盡。三大劫無量名阿僧祇。如雜心說。彼賢劫等六十四劫名為大劫。何故定言六十四乎。劫有三種。謂水火風。`[如是彼〔-〕【校異-原】]`如是彼三劫中火多水次風為最少。七火一水七水一風。如是凡經七七火劫一七水劫。於彼最後水劫之後更經七火方有一風。為是合有六十四劫。亦可。如彼賢劫之流。數至僧祇名一大劫。若論中劫始從種性至初地。時已過無量阿僧祇劫。不得言一。語其大劫唯一僧祇不得過多。餘亦如是(此六門竟)。 次明諸住斷障分齊。如地持說。障別有二。一煩惱障。所謂四住。二者智障。所謂無明。彼煩惱障有三處過。從初乃至歡喜住。時增上及中惡趣煩惱一切出過。煩惱障中中上二品能發惡業受惡道身。是故名為惡趣煩惱。種性已上漸次斷除歡喜時盡。歡喜乃至無開發住下品煩惱`[皆〔-〕【校異-原】]`皆悉出過。無開乃至最上住時煩惱習氣一切出過。入如來住智障亦三。一者皮障麁品無明。障彼菩薩麁品法身。如似世人皮中之患故曰皮障。二者膚障中品無明。障彼菩薩中品法身。如似世人膚中之患故名膚障。三者骨障微細無明。障彼菩薩微細法身。如似世人骨中之病故曰骨障。初至歡喜斷盡皮障。歡喜乃至無開發住斷盡膚障。無開乃至如來住時斷盡骨障。 問曰:何故煩惱障中微細習氣十地出過。智障之中微細之者佛地始過。釋言。四住浮麁易離。是故先過。無明難盡。是故後過。又問。何故煩惱障中三品之外別須斷習智障不爾。釋言。煩惱性是起惑。是故宣說細者為習。無明性是微細之惑。細者是地故不名習。若說麁家殘餘名習。亦得無傷。故地持中說佛煩惱智障習斷。十三住義辨之略爾。 ## 108離十四垢業義 離十四垢業如`[第十一]`長阿含善生經說。名字是何。離四結業不於四處作諸惡行。離六損財法。是為十四。離四業者離殺盜婬及與妄語。是其四也。身口業道具有七種。以何義故偏防此四。以此四中`[貪=含【甲】]`貪通重罪故偏說之。又此十四者在家業行。在家之人能防此四。餘口業道不能防禁。故不說離。故論說言。出家之人尚不能離。何況在家。又綺語等不應法故皆妄語攝。故不別論。不於四處作惡行者。愛處恚處癡處怖處不依此處而起惡行。離六損財者。一不耽酒。二不博戲。三不放蕩。四不迷伎樂。五不惡友相同。六不懈惰。說彼耽酒有六種失。是故須離。一者失財。二者生病。三意鬪諍。四惡名流布。五瞋怒暴生。六智慧目損。博戲之失亦有六種。故應捨離。一財物耗盡。二雖勝生怨。三智者所`[嘖=責【考偽-原】]`嘖。四人不敬信。五為人疎外。六喜生`[智〔-〕【甲】]`智盜竊。放蕩之失亦有六種。是故須離。一不自護身。二不護資財。三不護子孫。四常自驚懼。五諸苦惡法常自纏身。六喜生虛妄。迷於伎樂亦有六失。故須捨離。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求琴瑟。四波內卑。五多羅槃。六首呵那。此後三種經中不翻。不知是何。惡友相得亦有六種。是故須離。一方便生欺。二好喜屏處。三誘他家人。四圖謀他物。五財利自向。六好發他過。懈惰之失亦有六種。故應捨離。一者富樂不肯作務。二者貧窮不肯懃修。三者寒時不肯懃修。四者熱時不肯懃修。五者時早不肯懃修。六者時晚不肯懃修。是為遠離十四垢業。地持所說義當此(矣)。 ## 109離隱六方離四惡友攝四善友義 此義亦出長阿含中善生經矣。先明遠離隱覆六方。羅悅城中有長者子。名曰善生。父祖相承恒於清且沐浴香湯禮事六方。令彼方神來護家業。所作諧偶值佛出世。詣佛請問。賢聖法中有是法不。佛時答曰。賢聖法中亦有六方。但不同汝。即為說偈。父母為東方。師長為南方。妻子為西方。親族為北方。僕使為下方。沙門為上方。諸有長者子禮敬於諸方。敬順不失時死皆得生天。惠施及`[燸=𤏙【考偽-大】]`燸語利人多所益。如彼經說。敬東方中。子於父母五事敬順。一者供奉使無違失。二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三父母所為敬順不違。四父母止令不敢違背。五不斷父母所作正業。子於父母如此敬事則令彼方安穩無憂。父母於子五事敬視。一者制子不聽為惡。二者指授示其善惡。三者慈愛入骨徹髓。四者為子求善婚娶。五者隨時供給所須。敬南方中。弟子於師五事敬順。一給侍所`[黨=須【甲】]`黨。二禮敬供養。三尊重戴仰。四師有教勅隨順無違。五從師聞法善持不忘。師長亦以五種之事敬視弟子。一順法調御。二誨其未聞。三隨其所聞令善解義。四示其善友。五盡以所知誨授不悋。敬西方中。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一相待以禮。二威嚴不越。三衣食隨時。四莊嚴以時。五委付家內。妻以五事恭敬於夫。一者先起。二者後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意承問所在。敬北方中。`[人=又【考偽-原】,夫【考偽-原】]`人須五事尊敬親族。一者給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不欺詐。親族亦須以其五事親敬於人。一者為護放逸。二為護失財。三為護恐怖。四屏相教誡。五常相稱歎。事下方中。主於僕使五事將順。一隨能而使。二飲食隨時。三賜勞隨時。四病與醫藥。五從其求暇。僕使亦以五事事主。一須早起。二為事周`[容=蜜【甲】]`容。三不與不取。四作務以次。五稱揚主名。事上方中。檀越須以五種之事供奉沙門婆羅門等。一身行慈。二口行慈。三意行慈。四以時施。五問不遮止。其諸沙門婆羅門等須以六事教授檀越。一者防護不令為惡。二指授善處。三教懷善心。四未聞者使聞。五已聞者令解。六開示正路。如是敬事能令諸方安穩無憂(此一門竟)。 次明遠離四種惡友。如彼經說。有四怨。如親應當覺知。一畏伏友畏而伏從。實無誠心。此據其意。二美言友言順心乖。此據其口。三敬順友形詐親附。內無實心。此據其身。四者惡友惡事相伴。畏伏有四。一先與後奪。畏時則與不畏還奪。二與少望多求取無厭。三畏故強親。四為求離苦詐親附。美言有四。一善惡斯從。二有難捨離。三外有善來蜜而止之。四見有危事便相誹謗。敬順有四。一者先誑。二者後誑。三者現誑。四見有小過便加杖之。惡友有四。一飲酒時為友。二博戲時為友。三`[婬=放【甲】]`婬逸時為友。四歌舞時為友。此皆須離(此二門竟)。 下次明其攝四善友。如彼經說。四親應當親之。一止非友惡事相止。此據其口。二慈愍友苦事相憐。此據其意。三利人友益事與人。四同事友好事相助。此二據身。止非有四。一見人有惡則能遮止。二示人正直。謂教正理。三慈心愍念善言誨誘。四示人`[正=天【甲】]`正路教修出道。慈愍有四。一見利代喜。二見惡代憂。三稱譽人德。四見人說惡便能抑制。利益有四。一者護人不令放逸。二者護人使不失財。三者護人`[使〔-〕【校異-原】]`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誡。同事有四。一者為彼不惜身命。二者為彼不惜財寶。三者為彼濟其恐怖。四屏相誡。約離隱方等略辨如是。 ## 110十四化心義 六門分別(釋名辨相一 就處分別二 三性分別三 得捨成就四 化事差別五 大小不同六) 第一門中釋名辨相。無而忽起名之為化。起化之意名為化心。化心不同。宣說十四。或說二十。小乘法中宣說十四。大乘法中宣說二十。言十四者。初禪有二。一者初禪化。二者初禪為欲界化。二禪有三。一者二禪為二禪化。二者二禪為初禪化。三者二禪為欲界化。三禪有四。當地有一。下地有三。四禪有五。當地有一。下地有四。良以小乘於上地度不能現化故唯十四。言二十者。菩薩依於四禪發通。一一皆能為五地化。所謂欲界乃至四禪故有二十。良以菩薩神通自在故能如是。名數既然相狀如何。有人依禪修得通竟。欲起化事先作是念。我當化作如是事。從此心後入於定中自然現化。名為化心。名相如是(此一門竟)。 次就處論。處別有二。一所依處。唯`[四=四本【考偽-原】]`四禪不在餘地。何故而然。欲界無定。故不起化。設有起化但是生慧。四空地中心志微劣。又不緣色為是不起。色界地中餘眷屬定支因不具無多力用。所以不起。是故但依四根本禪。故論說云。五通在四禪。根本非餘`[原本註定論作地字]`定。就四禪中依如小乘初禪有二。二禪有三。三禪有四。四禪有五。備如前列。大乘法中各具五化。亦如上說。二化現處。依如小乘。欲界初禪並皆`[有四所謂〔-〕【校異-原】]`有四。所謂有彼四禪地化。二禪有三。當地有一。上地化心有其二種。三禪有二。當地有一。上地有一。四禪唯一當地之化。上能化下。故下轉多。下不化上。故上漸少。若依大乘五地之中各各備有四禪之化。 問曰:欲界二禪化心與彼初禪`[初禪〔-〕【考偽-原】]`初禪化心何者為勝。若依小乘互有勝劣。欲界地中二禪之化去遠故勝。能到二禪`[初〔-〕【考偽-原】]`初初禪地中初禪之化處上故勝。若依大乘初禪地中初禪之化一向是勝。以處上故。去則與彼欲界地中二禪之化近遠相似。同能往至一切地故。初禪二禪相望既然。餘地相望義皆同爾。 問曰:上禪起下化心。為屬下地為屬上禪。釋言。屬下。若爾依於上地眼根見下色時。所生眼識應屬下地。釋言。不類。云何不類。解有兩義。其一義者。依於上禪起下化心。即與下地起作之心麁細相似。故屬下地。上地眼根見下色時。所生之識不與下同。故不屬下。第二義者。六通之中唯有身通能變能化。化有二能。一者能起異時作用。化主雖滅留化如故。如佛滅後餘留影像住羅剎崛。母從天來起坐說法。諸羅漢等身雖滅度餘留化火焚燒己身。二異處作用。依上發通。起下化心。餘通之中悉無變化。不能起彼異地作用。上眼見色時。所生之識不屬下地。耳識亦爾(此二門竟)。 次就三性分別化心。化有二種。一生慧化。如似魔王作化佛像。如是一切。二修慧化。依禪發通依通起化。生慧之化是報無記。修慧之化論說不同。若依毘曇通體是善。化心無記。成實法中非破毘曇利他心起。云何無記。當知化心一向是善。大乘法中義有兩兼。若論世俗等智起化與毘曇同。故地持中說為無記化化禪。`[異=矣【甲】]`異如實智`[記=起【校異-原】]`記一向是善(此三門竟)。 次明得捨成就之義。先論其得。先無今有名之為得。得有二種。一離欲得。凡夫二乘斷欲界結得初禪時。頓得初禪二種化心。一當地化二下地化。如是次第乃至斷彼三禪結時。頓得四禪五種化心。當地中一下地中四。菩薩之人斷彼欲結得初禪時。頓得初禪五種化心。當地中一他地中四。乃至四禪類亦同爾。二者生得。有漏之法生上失下。退生之時還得本法名為生得。凡夫之人從無色退生四禪時。頓得四禪五種化心。當地中一下地中四。生三禪時。頓得三禪四種化心。乃至生彼初禪之時。頓得初禪二種化心。聲聞緣覺無退生義。為是不論。菩薩生上不失下法。故無生得。`[(何但…得)十一字〔-〕【校異-原】]`何但生上不失下法。乃至得彼大涅槃果不捨世事。故經說言。不捨世間得大涅槃。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惱尚不斷況餘功德。次論捨義。先有今失名之為捨。捨有二種。一者退捨。聲聞凡夫從彼初禪退起欲界煩惱之時。并失初`[禪=禪二種【考偽-原】]`禪化心。乃至退起三禪結時。頓失四禪五種化心。`[(菩薩…五)八字〔-〕【校異-原】]`菩薩退時地地失五。二者生捨。聲聞凡夫生上地時失下化心。名之為捨。生二禪時頓失初禪二種化心。乃至生彼四空地時頓失四禪五種化心。次論成就。有而不失名為成就。依如毘曇有漏之法。在下成上上不成下。以是義故凡夫二乘身在欲界及初禪地。各成四`[禪=禪四種【考偽-原】]`禪化心。在二禪中成上`[二=三【校異-原】]`二禪三種化心。下皆不成。身在三禪成上`[三=二【校異-原】]`三禪二種化心。在第四禪唯成四禪一種化心。菩薩之人身在欲界乃至非想皆成一切。以不失故(此四門竟)。 次明化心所作之事。如地持說。要略唯三。一者化身。所謂化現眾生色像。二化境界。化為外事色香味等。三者化聲。化身之中約形分四。約處論八為事亦八。約形四者如地持說。一似自身。化主為人。化人似己。天龍等形類皆同爾。二者不似`[自身天為=化主【校異-原】]`自身。天為人。`[止〔-〕【校異-原】]`止亦化為人。不似自`[身=身天【校異-原】]`身。等亦然。三`[化〔-〕【甲】]`化似`[8]他=化【甲】*`他身。他人是人。化人似彼。天等亦然。四者不似`[*8]`他人。是人還化作人而不似彼。天等亦然。約處八者如`[第七]`雜心說。一化作自身住於自地。二化作他身住於自地。三化作自身往至他地。四化作他身往至他地。是義云何。化主身在初禪之中化作初禪自身他身。即住初禪以為初二。化作初禪自身他身。往下欲界以為後二。身在初禪為化既然。乃至身在四禪亦爾。此初四竟。五者化作他地自身即住他地。六者化作他地`[他〔-〕【校異-原】]`他身即住他地。七者化作他地自身往至自地。八者化作他地他身往至自地。是義云何。化主身在欲界之中依彼初禪而起化心。即名初禪以為自地。名欲界處以為地他。以是義故。化作欲界自身他身住於欲界名住地他。以為前二。持此二化往至初禪名至自地。以為後二。欲界初禪相望既然。諸地相望類皆同爾。為事八者如龍樹說。一能作小。二能作大。三能作輕。四能自在大為小等。五能作為有力之主。六能遠到。七能動地。八隨意所欲盡皆能得化身如是。次明化境。於中有二。一者化作自地之中一切境界。二者化作他地之中一切境界。次明化聲。化聲之中要略唯二。一內二外。作眾生聲名之為內。作餘一切草木聲名之為外。內中約人分之為四。一者化作自相似聲。二者不似。三者化作他眾生聲。四者不似隨相有七。如地持說。一妙音具足。二廣音具足。三從自起。四`[從他=地【校異-原】]`從他起。五無所從起。六說正法。七隨事教嘖。一一廣辨如地持論。`[作=化【甲】]`作外聲中事別無量。不可具論(此五門竟)。 次明大小不同之義。不同有六: 一、緣心不同。小乘法中,攀緣心化,凡所化現.作意而起;大乘法中,始修作意,終成不作.無心分別,慈善根力.令諸眾生自然見故。 二、多少不同。聲聞之人,一心一化,不能無量;菩薩一心,能為法界一切色像及一切聲。 三、寬狹不同。聲聞但能一世界化;菩薩不爾,一切世界悉能現化。 四、所至不同。聲聞現化於一佛國,不至他界;菩薩現化至無量界,如彼維摩遣化菩薩至香積等。 第五、有心無心不同。聲聞緣覺雖化為人,於中無心,佛及菩薩.為化有心,故`[第二十三德王品]`涅槃云:化無量人,各令有心。良以佛心遍一切處,故化有之。 六、虛實不同。聲聞緣覺.雖復化作衣服等事,不得實用;諸佛菩薩所為化事,即得實用。 如地持說,化心如是。 大乘義章卷第十五 大乘義章卷第十六(本)☗s16a 遠法師撰 淨法聚因法中此卷有四門(十六特勝義 菩薩十八不共法義 二十種法師德義 三十七道品義)。 ## 111十六特勝 七門分別(一釋名辨相 二約對四念分別 三所求成差別 四就位分別 五約禪分別 六就人分別 七隨義分別) 就初門中先釋其名後辨其相。十六特勝如`[第十八]`成實說。毘婆娑中亦廣分別。言特勝者。此觀勝於不淨觀法故名特勝。勝相如何。釋有八種。一破患勝。不淨觀門但破貪欲。此觀能破一切煩惱。何故而然。一切煩惱因惡覺生。念出入息除滅惡覺。惡覺斷故煩惱不起。故破一切。二斷結勝。彼不淨觀但能伏結。十六特勝亦伏亦`[永〔-〕【校異-原】]`永斷。三寬廣勝。彼不淨觀但觀色法以為不淨。特勝通觀色心等法。四微細勝。彼不淨觀但觀骨等。特勝微細能觀無常斷離滅等。五堅固勝。彼不淨觀緣他身起。得而易失。十六特勝緣自身起。得而難失。六調停勝。如`[第十八]`成實說。彼不淨觀未得離欲。已自厭惡。如彼婆求河邊比丘。由觀不淨服毒墜高求刀自殺。如藥過增反更為患。特勝不爾。能破貪欲而不生厭。七所生勝。如毘婆娑說。彼不淨觀增眾生想。以其觀察男女等骨為不淨故。十六特勝增長法想。以空三昧之根本故。八所異勝。如毘婆沙說。彼不淨觀與外道共。十六特勝不共外道。具斯八義故名特勝。名義如是。特勝不同離分十六。名字是何。念出入息若長若短。息遍身。除身行。以為初四。覺喜。覺樂。覺心行。除心行。念出入息復以為四。通前為八。覺心。令心喜。令心攝。令心解脫。念出入息復以為四。通前十二。觀察無常斷離滅等。念出入息復以為四。通前十六。名字如是。相狀如何。言息短者。如人上山擔重疲極氣息則短。行者亦爾。在麁心中氣息則短。何者麁心。所謂躁疾散亂心也。言息長者。如人定止氣息則細。細時則長。行者如是。心細息細。細則長矣。息遍身者。行者信解己身浮虛。見諸毛孔風行出入名息遍身。除身行者。行者繫念住息境界。得境界力心則安靜。心安靜故麁息則滅。名除身行。 問曰:氣息長短有無為當由身。為當由心。釋言。俱由。如人初始處胎之時。及在四空則無氣息。明知。由身。在第四禪及滅盡定便無氣息。明知。由心。 問曰:氣息不由念生。如人雖復心念餘事息常出入。云何說言由心生乎。釋言。是息雖不由於作念而生。但以眾緣和合故起。有心則有。無心則無。心麁息短。心細息長。故說由心。又問。此息為由地有。為由心有。釋言。俱由。故論釋言。由地由心。三禪已還是有息地。云何俱由。有人身在出入息地而無三禪已還之心則無氣息。故知。由心。雖復有心而身不在出入息地。爾時亦無。故知。由地。要身在於出入息地。并復有其出入息心。爾時方有。故知。俱由。 問曰:出息從何處生至何處滅。入息復從何處而生至何處滅。釋言。出息從齊輪生至外便滅。入息從於身外而`[生=來【校異-原】]`生入身便滅。隨心麁細近遠不定。 問曰:於彼出入息中何者最先何者最後。依如`[第十八]`成實眾生生時出息最先。眾生死時入息最後。出第四禪與生時同。入第四禪與死時同。`[雜心第八上]`毘曇所說生及死時與成實同。出入四禪與彼正翻。相狀如何。如毘曇說。出初入定。入初出定。入第四禪出息最後。出第四禪入息最先。故與彼翻。此初分竟。第二四中言覺喜者。由前四行心得定住。從此定法心生大喜。本雖有喜心不能如是。故名覺喜。言覺樂者。由前心喜身得調適。身調適故便得猗息。猗息故樂。如人疲苦得息安樂。故名覺樂。故經說言。以心喜故身得猗息。以身猗故則得受樂。覺心行者。論言。從喜生於貪心名為心行。見`[受=愛【校異-原】]`受有此生貪之過名覺心行。除心行者。行者以見從喜生貪。除受去貪心則安穩。名除心行。此四遠從念出入息方便發生。是故名為念出入息。此兩分竟。第三四中言覺心者。以除心行見心寂靜故名覺心。令心喜者。是心或時還復沈沒。榮發令喜名令心喜。令心攝者。若心還掉攝之令住名令心攝。令心脫者。若離沈掉心則調停捨離二邊。名令心脫。此亦遠從念出入息方便發生。是故亦名念出入息。此三分竟。第四四中無常行者。由心寂`[定=靜【校異-原】]`定見法生滅名無常行。所言斷者。用無常行斷諸煩惱故名斷行。所言離者。於有為法悉生厭離。故名離行。所言滅者。以心厭離得一切滅故名滅行。有人復說。觀五陰無常名無常行。觀察五陰空與無我名為斷行。觀五陰苦生於厭離。名為離行。觀陰不生是寂滅法。故名滅行。有人復說。觀身無常名無常行。斷除無明名為斷行。遠離愛結名為離行。證得涅槃寂靜之法名為涅槃行。有人復說。觀心心法無常生滅名無常行。斷除愛法名為斷行。離餘煩惱名為離行。通滅一切諸煩惱結名為滅行。復有人說。觀法無常名無常行。斷過去煩惱名為斷行。離未來煩惱名為離行。滅現在煩惱名為滅行。此五義中初之一義如成實釋。後之四義如毘婆沙。此亦遠從念出入息方便發生。是故亦名念出入息。此四分竟。相別如是(此一門竟)。 次約四念以別十六。於中初四正念氣息。名身念觀。次`[觀〔-〕【校異-原】]`觀四受念。次四心念。後四法念。 問曰:此之十六持勝乃是安那般那觀行。安那般那五停心攝。世尊何故說為四念。毘婆娑云。以此四念之方便故名為四念。又復四念義通始終。故名四念。此亦名為四種身憶。 問曰:憶者緣於過去。所念氣息在於現在。云何名憶。成實釋言。此實是其破假名智以憶名說。諸心心法更為名故(此二門竟)。 次明所成。修此十六。能成五行。如成實說。所謂聖行梵行天行學行無學行。觀彼氣息念念生滅。是故無常。無常故空。空即聖行。又如論釋。氣息名風。風行虛中。虛相復能開導壞相。壞相即空。空即聖行。能生淨天。故名天行。為到寂滅故名梵行。為得學果故名學行。為得無學`[行為=名【校異-原】]`行為無學行(此三門竟)。 次就位論。總相論之。此之十六名為安那般那觀行。安那般那五停心攝故。成實中辨此名為出入息品。毘婆娑中亦說此為出入息觀。理實行者觀一一法。皆能到於無學聖果故觀氣息。從始至終不唯局在五停心位。是義云何。通相論之。從凡乃至無學之果。分分皆得具為此觀。於中別分。初四始起在五停心。成在四念。次八在於念處位中。後四在於煗等已上乃至無學。位別如是(此四門竟)。 次約禪論。如毘婆娑說。息短初禪。息長二禪。遍身三禪。除身四禪。餘亦如是。論文直爾。不廣分別。准義具論。初四如上。第二四中覺喜在於初禪二禪。覺樂三禪。覺心除心在第四禪。第三四中令心喜者在初二禪。令心攝者在第三禪。令心定及令心脫在第四禪。初得名定。成滿名脫。亦可。有漏名之為定。無漏名脫。第四四種皆遍諸禪。約禮如是(此五門竟)。 次就人論。`[如〔-〕【校異-原】]`如毘婆娑說。何人能具。謂佛如來。餘皆不具。有人復說。羅漢辟支及佛能具。餘皆不具(此六門竟)。 次隨義分別。於中且以九義分別。一十智分別攝終從始唯等智性。故毘婆娑云唯一等智。始終別論初十二門唯等智性。無常行者具六智性。所謂等智及與苦智法比二智盡無生智。在見道前名為等智。見道已去名為苦智。觀欲無常名為法智。觀上無常名為比智。在無學果名盡無生。斷離及滅義則不定。若言能斷能離能滅則七智性。所謂等智苦集二智法智比智盡無生智。世俗斷結是其等智。無漏斷結是苦集智。所緣氣息苦集性故。緣欲界斷名為法智。緣上界斷名為比智。在無學果名盡無生。若言緣斷緣離緣滅則六智性。所謂等智及與滅智法智比智盡無生智。在見道前名為等智。見道已去名為滅智。餘四可解。二約根分別。如毘婆沙說。唯意相應。三三世分別。如毘婆沙說。體三世攝。緣於三世。四三性分別。如毘婆沙說。體性唯善。所緣氣息唯是無記。五三界分別。如毘婆沙說。是其欲界色界所攝。所緣氣息亦`[息〔-〕【校異-原】]`息是欲界色界所收。六就學無學及與非學非無學等三義分別。攝終從始體性唯是非學無學。所緣亦然。氣息非是學無學。故此義如彼毘婆沙說。始終別論。初之十二體性及緣備如前判。後之四種通學無學及與非學非無學攝。等智能斷非學非無學。無漏能斷名學無學。七就見斷修斷無斷三義分別。攝終從始唯是修斷。所緣氣息亦是修斷。此義如彼毘婆沙說。始終別論。初之十二備如前判。後四通其見斷修斷及與無斷。所緣如上。唯是修斷。八就名緣義緣分別。如毘婆沙說。唯是義緣。非是名緣。所緣氣息非名字故。九自他分別。如毘婆沙說。此觀通緣自他氣息。非唯自緣。十六持勝辨之麁爾。 ## 112菩薩十八不共法義 菩薩十八不共法義出`[下卷]`奮迅王菩薩問經。菩薩行德超出二乘。不與彼同故曰不共。隨別細分不共無量。今據一門且論十八。名字是何。六度為六。身口意業所作殊勝復以為三。通前為九。不因他故自然能知一切世間五明處等。通前為十。以大悲心常為眾生廣治諸病。後授涅槃不為利養為第十一。不願世間釋焚諸王而常具受為第十二。於好國土放逸之處能教眾生修習亦念為第十三。種種惡人於菩薩所不能加害。若見菩薩心則清淨為第十四。有諸眾生不信三寶。若見菩薩則生信心為第十五。天龍鬼神人非人等。若見菩薩即生師相禮事供養為第十六。於一切處為尊為導。化諸眾生斷惡修善。生天解脫為第十七。隨所修習菩提分法具足神通魔不得便為第十八。此之十八始起菩薩成滿在佛。今就起處以彰其名。名為菩薩不共法矣。不共法辨之略爾。 ## 113二十種法師德義 法師之德出`[第十一]`地經論`[第三]`地持論中。亦具辨之。以法`[逆=近【校異-原】,匠【校異-原】]`逆世名為法師。師德不同。且說二十。名字是何。地論地持`[各=名【校異-原】]`各有差別。然今且依地論列之。一名時說。二名正意。三名頓說。四名相續。五名為漸。六名為次。七句義漸次。八名為`[5]樂=示【校異-原】*`樂。九名為喜。十名為勸。十一具德。十二不毀。十三不亂。十四如法。十五隨眾。十六慈心。十七安心。十八哀愍安樂心。十九不自讚毀他。二十不著名利。此二十中前之十五名隨順說。外順說義。後之五種名清淨說。內心無過。前十五中三門辨之。一以地論對彼地持辨其同異。二隨義分判。三依名解釋。同異如何。此十五中四門是同。十一門異。異相如何。地持四門地論為八。彼初時說地論分二。時與正意。彼地持中第六一門名為歡喜。地論分二。漸之與次。彼地持中第八一門名之為喜。地論分二。`[*5]`樂之與喜。彼地持中第九一門名之為勸。地論分二。勸與具德。地經論中有其三門。地持為七。地經論中第三一門名為頓說。地持分二。名一切說不為法慳。地經論中第四一門名相續說。地持分二。名無間說不作師倦。地經論中第十三門一名為不亂說。地持分三。名不亂說文字具足不除隱說。餘四相似。就此四中句義漸次。地持論中名之為欲不毀。如法及與隨眾名義皆同。本應悉同。當是翻者不同故爾。同義且然。次隨義分。此之十五以義相從攝以為七。初有兩門。合為第一。隨他所宜。於中時說隨物心宜。欲受為說。無欲則止。正意一種隨他形宜。恭肅為說。慢高則止。次有兩門。合為第二。隨自所宜。於中頓說明己無慳。相續一種明己無惰。次有三門。合為第三。隨法所宜。於中漸說明順教法。次順義法。句義漸次雙順教義。亦可。此句順於行法。次有三門。合為第四。重復明其隨他所宜。與前何別。而復更來。向前初分隨他現在聽法心宜及與形宜。此門隨他根性所宜。大根授大小根授小。如是一切。次有一門。以為第五。重復明其隨自所宜。與前何別。前第二分明己說心無慳無惰。此明說德。有智便說。無智則止。次有三門。合為第六。重復明其隨法所宜。與前何別。前第三分隨法次第。此順法體。於中不毀言順出道。不亂順理。亦順教法。如法順於四諦法相。末後一門以為第七。說能順眾。義別如是。 次釋名義。言時說者。觀諸眾生有心樂聞。無憂惱等障難之時。為之宣說故名時說。言正意者。菩薩正意觀諸眾生住於恭敬求法威儀然後為說。如戒經中自立他坐不應說等。名為正意。此二地持合名時說。言頓說者。為一切眾說一切法心無慳悋。名為頓說。為一切眾於人頓也。說一切法於法頓也。心無慳悋內心頓也。地持論中別分無慳以為一門。不為法慳。言相續者。說無`[6]德=停【考偽-原】*`德息。捨諸法中嫉妬之意名相續說。說無德息明說相續。捨嫉妬意明心相續。地持論中分無嫉意別為一門。不作師倦。漸者依教次第說也。故論釋言。依字句`[味=義【校異-原】]`味次第說矣。次者依義次第說也。說苦至集說滅至道。如是一切。故論釋言。如字句次第義亦如是。此漸與次地持論中合為一門。名曰歡喜。次第宣說易可記持。故令物喜。句義漸次者。論家釋言。說同義法不說異義。此相如何。於向前教及與義中。淺則俱淺。深則俱深。不離宣說名說同義。如苦諦中宣說有作。集滅道中亦說有作。苦諦之中宣說無作。集滅道中亦說無作。如是一切。名說同義。亦可。此就行法之中明其次第。`[或=戒戒【校異-原】]`或一處。如是一切。名說同義。此地持中名之為欲。辨宣行法令人樂行故名為欲。示者論言示所應示。小根眾生應示小法。大根眾生應示大法。如是一切。名示應示。此約教法。喜者論言喜所應喜。隨根不同。為之辨義。令其心喜應喜。此約義法。此示與喜地持論中合為一門。直名為喜。彼中具釋。乃有四句。一示應示。二授應授。三照應照。四喜應喜。示授約教。總舉稱示。`[樂〔-〕【校異-原】]`樂正與為授。照喜約義總舉令知。名之為照。稱機別教令其歡喜故名為喜。此四皆悉稱物根宜故並云應。勸者論言。怯弱眾生勸令勇猛故名為勸。此義地持隱而不彰。言具德者論言。依於現智比智阿含所證。而為人說名為具德。言現智者現量智也。言比智者比量智也。此知法相。言阿含者教量智也。此知教法。此三如前三量章中具廣分別。證是證智。此知理法。具此方說故名具德。地持論中說此為勸。言不毀者地論釋言。順善道說。地持釋言。順向善趣此名出道。以為善趣。凡所言論隨順出道名向善趣。言不亂者論自釋言。不動不雜正入非稠林行故曰不亂。言不動者離於淺過。淺近之言差失法理故為動。言不雜者離於深過。不雜`[2]除=深【校異-原】*`除隱故名不雜。言正入者顯前不動。言正順理故云正入。非稠林者顯前不雜。佛法雖深開示令淺小兒亦解。離深隱覆名非稠林。地持論中分此為三。一名不亂。亦名為應。言順理法與理相應。二文字具足。亦名善說。言順教法。三不`[*2]`除隱。亦名不雜。言順化儀不雜`[*2]`除隱。言如法者順四真諦。凡所言論應四真諦。令人依之除苦斷集證滅修道。言隨眾者論言。隨順四眾八部而為說法。於比丘中說比丘法。於尼眾中為說尼法。如是一切。此前十五名隨順說。就後五種清淨說中。依四無量為人說法名清淨說。初一是慈。次二是悲。次一是喜。後一是捨。於怨眾生慈心說者。怨所多嗔故須慈說。於惡眾生安心說者。惡行眾生有其危怖。授善令安名安心說。苦樂放逸貧乞眾生住哀愍心安樂說者。違緣逼惱名苦眾生。得樂自縱名樂放逸。順緣不足名貧眾生。於此三人共起二心。於苦及貧憐其現苦。於樂放逸愍其當苦。是故通起哀愍心說。於苦眾生欲令得其苦對治樂。放逸樂者欲令離罪得無過樂。於貧乞者欲令得其眾具之樂。是故通起安樂心說。不以嫉纏自讚毀他。喜心說也。不著名利捨心說也。若依地持先捨後喜。此五是清淨心說。法師之德辨之麁爾。 大乘義章卷第十六(本終) 大乘義章卷第十六(末)☗s16b 遠法師撰 ## 114三十七道品義 三門分別(一通釋 二別解 三約對九法分別) 就通釋中曲有六門。一釋名義。二行門分別。三行體分別。四止觀分別。五八正分別。六大小不同。先釋其名。言道品者經中亦名為菩提分。亦名覺支。道者外國名曰末伽。此翻名道。菩提胡語。此亦名道。外國名多故於一道立種種名。或名菩提或曰末伽。此方名少同名為道。如外國人於一滅中立種種名。或名涅槃或名毘尼。或復說之為彌留陀。此通名滅。道亦如之。云何名道。通義名道。解有四義。一對人釋。通人至果。名之為道。如世行處名為道也。二對障釋。能除壅障行時無礙。名之為通。通故名道。如似世間無壅障處說為道矣。第三約就行義辨釋。戒定慧等行數各別。道如跡乘四義寬通。通故名道。第四約就行體分別。於真德中諸行同體虛融無礙。名之為通。通故名道。菩提末伽兩道何別。通釋是一而立異名。其猶眼目。別則顯法。非無差異。異有三種。一因果分別。因中之道名為末伽。果中之道說為菩提。二通局分別。末伽之道通因及果。故四諦中末伽之道`[說=語【校異-原】]`說通因果。菩提之道局唯在果。三事理分別。通理之道說為末伽。事別之道說為菩提。其義云何。戒定慧等三十七品各各別異。名為事道。道如迹乘四義齊通說為理道。又復道品名為事道。空無我等諸法實性名為理道。所言覺者。覺知一切諸煩惱過故名為覺。又能覺知一切法義亦名為覺。所言品者經亦名分。亦名為支。亦名為具。亦云助道法。品謂品別。道行差異故名為品。分者分別。道行分異故名為分。與品義同。亦可。分者因之別稱。如藥多分共成一治。此亦如是。所言支者名兼胡漢。胡語名支。此翻名因。如辟支迦此名因緣。漢語名枝。是其枝別。別義如前。所言具者。是其因義。如米麵等名為食具。彼念處等成道之具故名為具。言助法者。是其緣義。資助果德故名為助。又復諸行共相資助。亦名為助。 問曰:為當正名菩提道之與覺為品為分為支為具。為當與彼菩提道覺作因義故名品分等。是義不定。若名果德以為菩提為道為覺。彼念處等三十七法能為彼因名道分等。若名因行以為菩提為道為覺。彼念處等道中差別集成道等名道分等。名義如是。 第二次就行門分別。行門有七。一是念處。二是正懃。三如意足。四是五根。五是五力。六七覺分。七八正道。故`[四卷論第四]`毘曇云。處方便一意軟鈍及利根見道思惟道佛說三十七。處是`[原本註曰四論作正]`四念。方便正懃。一意是其四如意足。守心一境故名一意。軟鈍五根。利根五力。見道八正。修道七覺。就此七中三門分別。一就行約人。隨位分別。二就一人修入分別。三約位分別就行約人隨位別者。初之三門就行分別。次二約人。後二隨位。行中三者道品正用智慧為體。念處是慧。故先明之。慧由懃策方能除斷。如火得風方能焚燒。故明正懃。懃過心動不能見法。如水風增令火疾滅。須以定攝。如意是定。故明如意。行別如是。言約人者。人有利鈍。前三道品。在鈍人心名為五根。在利人心說為五力。譬如世間利刀割物疾疾能過。利人如是。故名為力。人別如是。言隨位者位別見修。前三道品。在見諦道名為八正。在修道中說為七覺。 問曰:聖位見前修後。何故名中先彰七覺後論八正。此說次第非行次第。何故說時不依行次。論有成釋。蓋依增數法門故爾。前念處等四四為門。增四至五。故根與力五五為門。增五至七。故次七覺。增七至八。故後宣說八正道分(此一門竟)。 次就一人修入分別。行者將欲修習正道先從師所聽受正法。既聞法已繫念在心。是故初先明其念處。欲依此法求如實利非懃不得。故次第二明其正勤。以精進故得法心住。故次第三修如意足。以心住故能生出道。故次第四明其五根。是根增長能遮煩惱。說之為力。故次第五明其五力。如樹小時但可有根未有所堪。至其長大力能障水根力如是。根力具足欲入出道先以七覺調練其心。若心掉動以猗定捨三行攝之。若心沈沒須以擇法精進及喜三法策之。念則俱調。故次第六明七覺支。以心調故能入正道。故次第七明其八正。於此門中七覺在前。八正在後。然此門中見修二道同名八正。不局在見(此二門竟)。 次約位論。行實齊通。隨義且分。開合不定。或分為二。世及出世。見道已前名為世間。見道已上名為出世。七中初五在於世間。後二出世。或離為三。一方便道。在見道前。二見三修。七中初五在於方便。八正在見。七覺在修。或分為四。外凡內凡見道修道是其四也。念處已前名為外凡。未覺理故燸等四心名為內凡。學觀諦理成就出世聖人性。故見修可知。七中初門在於外凡。念處所攝。次四內凡。八正見道。七覺修道。或分為七。如`[雜心八下]`毘曇說。念處位中名為四念。在燸心中名為正懃。初得理相。懃心求故。在頂心中名如意足。於所觀法心轉寂故。在忍心中名為五根。心住不退。決定能生出世道。故世第一法名為五力。深伏煩惱親生出世無漏道故。八正見道。七覺修道。將小類大。大亦應然。但無說處。行門如是。 第三就其行體分別。於中有三。一定其行體。二辨開合。三明其廢立。行體有十。所謂信進念定及慧。即以為五。彼八正中正思及戒通前為七。彼七覺中猗喜及捨通前為十。十中九種心法為體。戒之一門依`[如=於【甲】]`如毘曇色法為體。`[(若依…中)十九字〔-〕【校異-甲】]`若依成實作戒是色。無作是非色非心。心法之中若依成實。信進念思此四通數。餘五別數。別中猗捨及與定慧唯善故別。喜唯有漏。不通無漏故名為別。若依毘曇信進猗捨。此四是其善。大地中心數之法念定慧喜。此四是其通。大地中心數之法`[喜是=喜【甲】,是喜【校異-甲】]`喜是受數。餘三可知。正思覺數五大地外別心數也。通善不善大小煩惱是五地也。思是覺數。何故名思。思量覺義。故名為思。 問曰:何故諸心法中唯說此九以為道品。餘通大地餘善大地及與觀數不說為道。釋言。法門隨化隱顯。不可具責。今且隨相粗釋所以。通中想數以何義故不說為道。釋言。想者取相為義。於彼假想事觀之中功力增強。於正道中想用義微為是不說。何故而然。諸是慧用。微隱之處多須想力。慧用強處假想必少。道中慧強故不說想。通中欲數以何義故不說為道。如來宣說三十七品欲為根本簡末異本故不說欲。通中觸數以何義故不說為道。`[涅槃經第三十七迦葉品]`如來宣說三十七品。明觸為因簡果異因故不說觸。又觸專能和會心境令相觸對。於諸行心齊能和合無簡彼此。三十七品品別為義。於諸行門有偏強者說為道品。齊者不論。觸用齊等品別不顯。故道品中不說其觸。通中思數以何義故不說為道。思是行主。起作為義。於諸行門齊能起作。無處偏強。亦於道中品別不顯。故隱不說。通中解脫以何義故不說為道。夫解脫者於境界中受取限量。於境數捨不能久住。道於境界久`[住=安【甲】,住安【校異-甲】]`住。唯善。解脫不順。所以不立。又復解脫相顯在果。道品在因。故隱解脫。通中憶數以何義故不說為道。於緣發悟是其憶義。於已更事憶多發悟。未經事中發悟則少。道品多於未知法中觀察求知。憶於是中力用微少故隱不說。善大地中無貪無瞋慚愧不害。此五何故不說為道。此於世事離過行中功力增強。於理觀中力用微少。為是不說。善大地中不放逸數。以何義故不說為道。不放逸根是其一切善法根本。簡本異未。為是不說。又不放逸於道品中齊能攝護。無偏強處。所以不說。 問曰:前說三十七品欲為根本。今復宣說不放逸法以為根本。有何差別。如`[第三十七]`涅槃說。欲是生因。其猶生母。諸善皆由樂欲生故。不放逸者是其了因。亦名養因。其猶養母。護攝之心是不放逸。護諸善故。 問曰:不放通護諸善不說道者。精進通策。何故說道。釋言。精進於道義中有偏強處。品別可得。故說為道。別心數中觀數何故不說為道。觀用似覺。從初以舉。故隱後觀。又復觀數推求似慧。道中慧強故隱彼觀。行體如是(此一門竟)。 次論開合。就行論之開六合四。就位而辨開四合六。云何就行開六合四。彼前十種行體之中思猗喜捨四種不分。名之為合。餘六種中信分為二。信根信力或分為三。謂八正中正語正業及與正命。念分為四。念根念力念覺正念。定慧精進各分為八。是故使有三十七品。慧分八者。彼四念處通皆是慧即以為四。五根之中有其慧根。五力之中有其慧力。七覺支中擇法覺支。八正道中有其正見。斯皆是慧合為八也。精進八者。彼四正勤通是精進。即以為四。五根之中有精進根。五力之中有精進力。七覺支中精進覺支。八正道中有正精進。通前為八。定中八者。四如意足通皆是定。即以為四。五根之中有其定根。五力之中有其定力。七覺支中有定覺支。八正道中有其正定。即以為四。通前為八。就行如是。云何就位開四合六。信唯在於見道已前。正思及戒唯在見道。猗喜及捨唯在修道。名之為合。念進定慧該通始終。目之為開。開合如是(此二門竟)。 次論廢立。行實無量。隨化一門說三十七。故`[第二十一]`涅槃云。三十七品是涅槃因。不得名為大涅槃因。無量無邊阿僧祇道方得名為大涅槃因。行實齊通。義不待言。隨化廢立。須釋所以。今先就彼念處正勤及四如意以論廢立。行實無量。以何義故偏說此三為行體乎。此三要故。此有何要。三十七品用慧為主。念處是慧故明念處。慧須制發。不制狂亂。不發沈濁。精進能發故明正懃。定能制攝故明如意。餘不如是。故隱不彰。次就根力料簡廢立。行數無量。何故偏說信等五種為根為力餘不如是。釋言。根義聚說不定。或說一種。謂不放逸如`[第二十四]`涅槃說。不放逸故能令諸行牢固不壞增長出生。為顯不放獨有此能故偏說根。餘不如是。廢而不立。又顯餘行皆不放逸之所出生故不說根。又`[第三十七]`涅槃說。三十七品欲為根本。此亦是其一種根矣。以有樂欲便能攝修一切諸行。為彰樂欲獨有此能故偏說根。餘不如是故廢不立。又顯餘善皆欲出生故不名根。或說三種。所謂`[況〔-〕【甲】]`況無貪無瞋無癡三善根也。以此能治貪欲瞋癡三不善根。故偏說之。餘不如是`[故〔-〕【校異-原】]`故廢而不存。又此三種能生身口七支善業故說為根。餘不如是故廢不立。又彰餘善皆三所生故不說根。或說五種。所謂信進念定慧根。蓋乃偏望出道故爾。此五能生出道力強。故偏說根。云何偏強。出世聖道慧為正體。慧根正能出生彼體。故立慧根。慧由定攝。精進策發方生出道。是故須立定進為根。定由念成。進由信起。是故須立信念為根。又復出道要唯止觀。定能生止。慧能起觀。故立定慧二法為根。定由念助方能生止。慧由進助方能起觀。故復須立念進為根。出世聖道從來未得人多疑惑。非信不求。以有信故起向四根趣入聖道。故復須立信心為根。又此信等能治五種大煩惱地故偏說根。何`[故=者【甲】]`故五地。所謂不信懈怠無明掉及放逸是五地也。信治不信。精進治怠。慧治無明。禪定治掉。念治放逸。 問曰:定心能治於亂。念治失念。今以何故說定治掉念治放逸。釋言。對治義有兼正。如慈無量正治瞋恚兼治貪欲。悲正治瞋兼止害覺。此亦如是。定正除亂兼捨掉過。以得定者必能遠離掉戲過故。念心雖復正治失念兼除放逸。住正念者必定不起放逸過故。 問曰:不放正除放逸。何不說根。乃就兼治說念為根。釋言。不放其力最大獨。令諸善牢固增長。`[涅槃經第二十四]`如來說之以為一根。故此不立。良以信等有前多義故立為根。餘不如是廢而不存。又彰餘善皆五所生故不說根。或復宣說一切善法悉名為根。如`[第二十四]`涅槃說。所謂信根戒施聞根慧忍精進念定根等。望果皆生故通名根。此等開合隨一義。今據一門且說為五。力同根釋。次就八正料簡廢立。何故偏說正見等八以為正道。餘皆不立。如`[第十擇品]`雜心釋。聖說八正以之為輪。輪必有轂。轂者是`[戒=戒戒【甲】]`戒。謂正語正業正命。故說此三以為正道。以戒行本眾行所依故說為䡰。依䡰有輻。輻者是慧。慧是正見。故復宣說正見為道。良以智慧向外取緣與輻相似故說為輻。輻須輞攝。輞者是定故須宣說正定為道。定能攝慧。與輞相似故說為輞。思助慧強。念助定強。故復宣說思念為道。既有輪體復有轉者。精進能轉故復宣說精進為道。又復此等入聖之初翻對八邪。故說此八以為正道。餘無此義故廢不立。言八邪者。所謂邪思惟等。 問曰:何故不說信心以為正道。信實遍通。但此為彰信是始相樹別世間。八聖道者已證聖位非信地收。故不說信以為正道。 問曰:若使信是始相八中不彰。何故經說初果之人四不壞信。釋言。道品多行相對。是隱顯門。為別出道見前說信。四不壞信是獨行門。不列餘義。見道已上信心實勝故得說之。何故不說猗喜及捨以為正道。`[第十初]`雜心釋言。見道速疾。彼行不速。於見不順。為是不立。若爾定心住境不速。何故說之以為正道。釋言。見道雖復速疾入法中`[速疾入法中〔-〕【校異-原】]`速疾入法中速非是捨。`[是捨〔-〕【校異-原】]`是捨法捨外入法正由定力。為是須立。猗喜捨等無如是能。故不存之。次就七覺料簡廢立。何故偏說念覺等七以為覺支。餘者不立。釋言。七覺在於修道。修中之要唯止與觀。是義相資能達彼岸。定者是止。擇法是觀。故說此二以為覺支。猗捨二種助止力強。精進及喜助觀力強。故復須立念能俱調故立念覺。又復此等能治七使。故偏說之以為覺支。此如增一阿含經說。何者七使。一貪欲使。謂。欲界地貪愛煩惱。二有愛使。謂。上二界貪愛煩惱。彼經名為欲世間使。三者瞋使。四者痴使。五者慢使。六者疑使。七者見使。三界五見云何對治。念治貪欲。守心正念離貪欲故。喜覺對治欲世間使。慶入聖道。離世間故。擇法治瞋。以修智慧破離我人除瞋恚故。捨覺治癡。捨猶除也。證法平等捨癡冥故。猗覺治慢。以心猗息離慢高故。定覺治疑。於法正住離猶豫故。精進治見。懃求正慧斷諸見故。以有此能說為覺支。餘不如是故廢不立。何故不說信為覺支。此同前釋。信是始相樹別世間。故此不立。何故不說思為覺支。修道容豫。思性躁疾。於修不順。為是不立。若爾精進性亦躁疾。何故得說以為覺支。釋言。修道雖復容豫必須常續。常行不息。是精進能故。說精進以為覺支。又復精進有多功力能辦諸事。入麁能麁入細。能細入遲能遲入疾能疾故此立之。何故不說正語正業及與正命以為覺支。`[第八下]`雜心釋言。覺者是心。`[戒=或【甲】]`戒非心法。故不立覺。行實齊通。且隨隱顯廢立如是。第四門中止觀分別。行德雖眾要唯止觀。故`[第三十九陳如品]`涅槃云。欲求須陀乃至欲求無上菩提當修止觀。故知止觀統攝諸行。於中分別有其兩義。其一義者。四念觀體。正懃助成。如意為止。根力之中信念與定是其止行。慧進是觀。七覺支中猗定念捨判之為止。擇法進喜說以為觀。八正道中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此五為止。正見正思及正精進。此三是觀。 問曰:信心通生諸行。何故於彼根力之中偏判屬止。以信安法離猶預故。生定強故。又信行始趣入定近故。彼`[第十一]`解脫道論之中攝信為定。 問曰:論說。七覺支中念能俱調。今以何故偏攝屬止。以念守境生定強故。 問曰:論說八正道中精進通策。今以何故偏判屬觀。以進策發生觀強故。是中為欲二門攝法。不可以彼通義徵責。第二義者。如彼成實止觀品說。四念處中前三為止。法念為觀。正懃為觀。如意為止。根力之中前四為止。後一為觀。七覺支中猗定及捨說以為止。擇法進喜說之為觀。念則俱調。八正道中正語正業正命正念及與正定。此五為止。正見正思及正精進。此三名觀。 問曰:四念同能觀境。何故前三偏說為止。後一為觀。釋言。前三觀身受心事相之法。事中安心相順八禪。故判為止。後法念中通知理事。知理唯慧故說為觀。 問曰:四懃判之為觀。根力等中所有精進以何義故攝之為止。釋言。所對不同故爾。彼四正懃對四如意禪定行。故四懃策發說之為觀。彼根力中為簡後慧故攝在止。 問曰:何故偏簡後慧判之為止。不簡後定說為觀乎。釋言。於彼五根之中慧根為主。餘四伴助。精進與定伴助行同。故攝在止。又彼宗中四根是其見諦。以前慧根出世。精進與定世間行同。故判為止。 問曰:若使五根之中。用慧為主餘行伴助。即令精進攝屬止者。七覺八道亦應如是。何故精進攝之屬觀。釋言。互從理亦應齊。但彼七覺八正之行同在出世。隨相以分。精進發懃相不順止。故攝在觀。 問曰:根力八正等中念皆屬止。以何義故七覺之中用念俱調。釋言。修始定未深成要須念心。堅守境界方能得定。故根力中攝念屬止。七覺行終定心已成。假念義微故用俱調。 問曰:若言七覺定成假念義微。故說念心為俱調者。七覺觀成假進義微。何故不用精進通策。釋言。精進實能通策。但 `[涅槃經第三十七迦葉品]`經中說三十七品用念為主。故用俱調。精進非主。隱通彰別。故攝為觀。 第五門中八正分別如涅槃說。道雖無量要唯八正。故知。八正通攝諸行。於中略以二門分別。其一義者。攝彼四念慧根慧力擇法正見以為正見。攝四正懃精進根力精進覺支及正精進為正精進。攝四如意定根定力定覺正定及與猗捨以為正定。念根念力念覺正念以為正念。正思正語正業正命即名可知。信根信力制屬何義。義分不定。或屬正定。於禪信順能修入故。或屬正見。於法決定生正智故。喜覺如何。義亦不定。離亂生喜判屬正定。證法生喜判屬正見。一義如是。第二義者。如彼`[第十一]`解脫道論中說。四念及與念根念力念覺正念判為正念。彼四正懃四如意中。欲及精進精進根力精進覺支及正精進。此等通說為正精進。四如意中分取心定定根定力定覺正定信猗喜捨。此等一切通為正定。四如意中分取慧定慧根慧力擇法正見。此等一切通為正見。餘四如上。 問曰:四念軀性是慧。何故彼論說之為念。釋言。於彼一一門中備含多義。趣舉皆得故。`[南本第十一,二十九]`涅槃中說四念處以之為定。雜心云慧。解脫道論說之為念。皆得無傷。 問曰:經論多說如意以之為定。彼論何故說為精進及定慧乎。彼論就精進等。餘經論中就其所生偏名為定。言之左右。信及喜等偏判為定。且從一義。 問曰:於彼道品行中備有七門。何故偏用八正攝道餘不如是。以餘門中不說戒故。 第六明其大小不同。不同眾多。今此略以十一種門以辨其異。一依地不同。二體性不同。三常無常異。四漏無漏別。五緣心不同。六淺深不同。七麁細不同。八修起不同。九行利不同。亦得名為所為不同。十治障不同。其第十一得果不同。言依地者地別十一。欲界八禪未`[4]來=至【甲】*`來中間。成實說十除却未`[*4]`來。依如毘曇初禪一地具三十七。餘悉不具。依未`[*4]`來禪及第二禪具三十六。未`[*4]`來除喜。是故但有餘三十六。何故無喜。未出欲惡未得根本喜不生故。二禪地中無正思惟是故亦有三十六支。何故無思。正思是覺局在初禪。故彼無之。依中間禪三禪四禪具三十五。除喜正思。餘者具有空處識處無所有處具三十二。無喜正思正語正業及與正命。是故但有餘三十二。無喜正思義在可知。正語正業及與正命。此三是戒。於彼宗中戒是色法。四空無色。為是除之。 問曰:若使四空無色須除戒者。彼處無色。依何得有身念處觀。釋言。彼地雖無有色聖人生上。不失下地無漏之戒。依之起觀。故有身念。若爾何不即用彼戒為空處等正語正業正命法乎。釋言。不得。能觀之智是無色心。故無色界得有身念。所觀之戒是下地法。是故不名無色界中正語業等。 問曰:八正在於見道。毘曇法中依無色定不入見道。彼無色處云何得有正念正定正見正進。而言空識無所有處得具三十二道品乎。釋言。八正約位別配在於見道。理實一切聖人通修。今所論者修中八正故得有之問曰。若使修道門中得有八正說為正念正定等者。與七覺中念定精進擇法覺支有何差別而得分為三十七。釋言。同體義分異。初為正念正定正見及正精進。後為覺支。故得具有。非想欲界具二十二。謂。四念處四正懃四如意足五根五力。是二十二。彼非想地雖無無漏。得起有漏念處正懃如意根力。是故得具二十二道。彼地無色。云何得有身念處觀。義同前釋。聖人生彼。不失下地無漏淨戒。依之起觀。是故得有。欲界所起亦是有漏。 問曰:毘曇欲界無定。云何得起道品觀乎。釋言。欲界雖無禪定而用思慧分別觀察起身念等。故得有之。 問曰:欲界既無禪定。云何得有四如意足定根定力。釋言。此亦思慧住法名為如意。無別定體。欲界善心相應定數名定根力。無別禪定。毘曇如是。若依尊者瞿沙所說。欲界有定。彼應具起三十六`[道〔-〕【考偽-原】]`道品。除喜有餘。與未來同。餘似毘曇。若依成實欲界有其如電三昧。彼說電光色界四禪并四空中下三無色。皆悉得入見修兩道。齊應具起三十七品。通說有漏具三十七。唯論無漏除喜有餘。何故無漏偏除喜乎。彼`[第十五]`論釋言。喜心由於取假名生。著我故起。聖人已斷。為是除之。故彼論言。覺支有二。一者有漏。二者無漏。有漏有喜。無漏則無。 問曰:喜心在初二禪。餘禪無喜。云何得有喜覺支乎。彼論宣說。憂喜隨心至於有頂。所以得有。 問曰:若喜得至有頂。何故經中偏說初禪二禪有喜。彼隱顯門非盡道理。如說安慧在於三禪。豈彼獨有。喜亦如之。 問曰:若喜實通上下。經就何義偏於初禪二禪地中建立喜支餘禪不立。以初二禪喜心多故。創捨欲惡初得勝靜。多生喜悅。為是偏說。又初二禪定內有喜。定外亦有。故初二禪說有喜支。三禪已上定外有喜。定內則無。故三禪上不立喜支。以三禪上定外有喜故。得說彼有喜覺支。 問曰:正思是其覺數。覺至初禪云`[何=何上地【校異-原】]`何得有正思。成實宣說。覺觀二數遍通三界。以是心之麁細相故。經中偏說初禪有者。蓋亦是其隱顯門說。以彼初禪創背欲惡。多須其力為是偏說。非上不有。以上有故得有正思。又彼宗中正思是慧。慧義遍通故上有思。正語正業及與正命。此三色業依無色定云何得起。彼宗宣說。戒非色心故上得起。 問曰:無色無身無口云何得有正語正業。釋言。無色適無身口二種作業。止業無妨。以得定道二無作故。畢竟不起身口惡業。故得說有。中間禪者成實亦說。故彼文言。初禪梵王能至中間。攝屬初禪更不別說。非想如何彼說。非想雖無增觀斷結無漏非無順舊遊觀無漏。故彼宣說。於非想地無漏心後入滅盡定。於中麁分但有七覺。修道攝故。隨義細分具三十七。理亦無傷。大乘法中始同毘曇。究竟終成始從欲界乃至非想一切具起三十七品。 問曰:欲界亂地無定。云何得起三十七品。釋言。大品說欲界中亦有禪定。故`[智論第七,二十八]`龍樹云。三昧有四。一欲界繫。二色界繫。三無色界繫。四者不繫。明知欲界亦有禪定。又`[智論第二十六]`龍樹云。佛常住於欲界定中。名無不定。以有定故依之修起。 問曰:欲定性是有漏。云何能起無漏道品。釋言。上界世俗淨定雖是有漏能生無漏。此亦如是。何足可怪。又欲界定亦通無漏。故`[智論第二十六,四十五,六十]`龍樹云。十八不共悉是無漏。佛常在於欲界定中。名不共法。明通無漏。通無漏故得起道品。 問曰:非想無其無漏。云何能起無漏道品。釋言。大乘說非想地亦有無漏。故`[智論第二十]`龍樹言。云何菩薩非想處定與實相俱。是名菩薩非想處定。與實相俱。明是無漏。有無漏故得起道品。 問曰:正思體是覺數。覺在初禪。上云何有。釋同成實。又復於理審觀名思。義無偏局。故上有之。又問。喜支在初二禪。云何上有。釋同成實。又經宣說。修喜無量生於識處。明上亦有。又證聖處慶悅名喜。遍通一切。何得約彼世俗淨禪喜相局別。又問。正語正業正命體是色業。依無色定云何得起。大乘宣說四空有色。故得修起。依地不同辨之略爾(此一門竟)。 次就體性以顯不同。三十七品心為體性。心有三重。一者事識。謂六識心。於此分中心外有法。法外有心。心於外境分別觀察為道品觀。二者妄識。謂七識心。於此分中心外無法。一切諸法皆從妄想自心所現。如夢所覩。於已自心所現法中推求觀察為道品觀。三者真識。謂。八識心。於此分中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與法界同體義分。以同體故將心攝法。一切皆是一心中法。隨法分心廣備法界微塵數心。心於彼法從來無障。而為妄染說為隱覆。令息妄染內照實性名道品觀。彼小乘中但有初門事識之觀。說為道品。大乘法中初為事觀。次破情相為妄識觀。後息妄想為真識觀。體性如是(此二門竟)。 次第三門就常無常以論不同。小乘所修始終無常生滅心識以為體故。大乘不爾。始修無常。終成是常。成處真心以為體故(此三門竟)。 次就有漏無漏之義以釋不同。小乘道品通漏無漏。前二十二在見道前。名為有漏。七覺八道在見道上。名為無漏。菩薩所修初始有漏。究竟所成一切無漏。故`[第三十七迦葉品]`涅槃中宣說。三十七菩提分為淨梵行。迦葉白佛。有漏善法亦復能為無漏法因。何故不得名淨梵行。佛言。有漏性是顛倒故非梵行。三十七品性是無漏故是梵行。以斯准驗明知。終成一切無漏(此四門竟)。 次就緣心以顯不同。道有二種。一者緣治。二者實證。分別之智觀境破結名為緣治。滅觀真心王情息慮契如不動名為實證。小乘法中唯有緣治全無實證。大乘不爾。始修緣治趣道方便。終成實證以為正道(此五門竟)。 次就淺深以彰不同。聲聞所行教說不同。毘曇所論道行極淺。唯觀四諦十六聖行。成實所辨唯觀四諦名用虛假無性之空。菩薩所修於一切法不取有相。不取無相。不取有無非有無相。於離言說平等真義如實證知。故地持言。云何大乘三十七品。菩薩於身不起妄相。亦復不取一切非性。於離言說第一實義如實了知。如身念處如是餘念及餘道品皆亦如是。是名大乘三十七品。不起妄相明離有也。不取非性不著無也。此明離相離言說義。是真法性如實知也。`[智論第十九]`龍樹所說亦與此同(此六門竟)。 次就麁細以顯不同。聲聞所修於身念處但能麁知五根五塵無作色等不能微細。菩薩於身知如法界微塵色別。二乘不及。故`[第十三聖行品]`涅槃云。所說色陰中智所知。分別是色無量無邊。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我於彼經竟不說之。地持亦云。菩薩於身能為無量處方便觀。如身念處餘念餘道亦復如是。聲聞總觀名之為麁。菩薩別知說以為細(此七門竟)。 次就起修以論不同。小乘法中義別有二。一隨行不同作意別學三十七品皆悉別起。一向前後不得一時。二就同時心心法等隨義以分。彼四念處取境別故一向前後不得一時。餘得同時。以是義故初禪地中三十四品一時俱起。彼四念中趣一現起通餘合為三十四品。餘三念處前後別起。未來二禪`[三=二【校異-甲】]`三十三品一時俱起。於前初禪三十四中未來除喜。二禪除覺。餘悉相似。彼中間禪三禪四禪三十二品一時俱起。於前初禪三十四中除喜及覺。餘悉相似。空處識處無所有處二十九品一時俱起。於前初禪三十四中除喜除覺及三種戒。餘悉相似。欲界非想十九道品一時俱起。四懃如意五根五力念處之中趣起一種。是十九也。小乘如是。大乘法中亦有二種。一者修始三十七品作意別起。二者修熟三十七品同時頓起。故地經云。菩薩念念具足一切助菩提法。念念具起明非先後(此八門竟)。 次明大小所為不同。亦得名為行利不同。小乘所修偏為自利心無廣兼。名之為小。菩薩所修兼利自他以兼利。故目之為大。故地經說。不捨眾生修行道品。名護小乘(此九門竟)。 次明大小治障不同。聲聞所修唯斷四住不能窮盡。菩薩所行五住通斷兼息緣治。以深廣故(此十門竟)。 次明大小得果不同。小乘所修唯得聲聞辟支佛果。菩薩所行能得佛果。又復小乘所修道品得方便果。不得性淨。大乘所行具得性淨方便之果。故`[第三十六]`涅槃云。三十七品能為煩惱作不生生因。亦為涅槃而作了因。方便菩提斷障離染。能令煩惱畢竟不生。是道能起。是故為彼而作生因。性淨涅槃道能顯之。是故為彼而作了因。大小不同辨之略爾。上來通解道品義竟。 第二門中別解道品。先解念處。良以四念破四顛倒開實相門故先辨之。又復道品用慧為主。念處是慧。是故先辨。於中略以七門分別。一釋名義二分總別。三明三種念處不同。四就有漏無漏分別。五論次第。六顯觀相。七釋其文。名字是何。身受心法是其四也。色形聚積名之為身。領納稱受。能緣曰心。自體名法。守境名念。身等四種生念之處名為念處(此一門竟)。 次論總別。理實通就一切諸法皆悉得為總別念處。今且就五陰及與三無為法說總說別。別分五陰及無為法為四念觀。名之為別。總緣五陰及無為法為法念觀。目之為總。別相如何。色陰為身。受陰為受。識陰為心。想行及與三無為等合以為法。陰既有五。依觀足得。何勞為四釋言。陰法開合不定。總之唯一是有為法。或分為二。唯名與色。四陰曰名。色陰名色。或分為三。所謂三修。如`[第三十一,三十六]`涅槃說。謂。身戒心。說色陰中五根為身。防禁名修。身口二業說以為戒。四陰曰心。又說煩惱業苦等別。亦是三也。或說為四。四念四食四識住等。如涅槃說。云何分陰以為四食。色陰之中宣說段食。識為識食。行陰之中說思說觸。想受不論。除識餘陰為識所依。名四識住。或分為五。即五陰是。或分為六。五陰及與不相應行。或說十二。十二謂入十二因緣。或說十八。謂。十八界。或復宣說二十二根。如是非一。今據一門且分四種。依之起觀為破四倒。故說四耳。常樂我淨是四倒也。凡夫多於色中計淨。受中計樂。心中計常。於想行等一切法中建立有我。為破是見觀色不淨破除淨倒。觀受是苦破除樂倒。觀心無常破除常倒。觀法無我破除我倒。別相如是。總相云何。汎釋有六。一總觀五陰及無為法為苦無常空無我等。二總觀五陰及無為法以為四諦十六聖行。三總觀五陰及無為法名用虛假無性空寂。四總觀五陰及無為法妄想虛假無相空寂。五總觀五陰及無為法虛妄妄想悉於心現畢竟無法。六總觀五陰及無為法真法集起本性常寂。就初門中觀苦無常局在五陰。觀空無我通無為法。今且約就五陰辨之。此觀難成漸習乃`[成〔-〕【校異-原】]`成就於中觀別有二十門。於五陰中二二合觀有其十門。色受合觀以為初門。色想合觀為第二門。色行合觀為第三門。色識合觀為第四門。除去色陰。受想合觀為第五門。受行合觀為第六門。受識合觀為第七門。除色除受。想行合觀為第八門。想識合觀為第九門。除色受想。行識合觀為第十門。三三合觀有其六門。色受及想合觀為一。色想行合以為第二。色行識合以為第三。除去色陰受想行合以為第四。受行識合以為第五。除色除受想行識合以為第六。以此通前合為十六。四四合觀有其三門。色受想行合觀為一。色想行識合觀為二。除去色陰。受想行識合觀為三。通前十九。此十九門名總方便。五陰合觀復以為一。通前二十。此後一門名總念成。此之一番正當毘曇總念處觀。第二門者總觀五陰及數滅法以為四諦十六聖行。觀彼生死有漏果陰以為苦諦。於中別觀為苦無常空與無我。即為四行。觀彼生死因行五陰以為集諦。於中別觀因集有緣復為四行。通前為八。觀無漏`[五〔-〕【校異-原】]`五陰以為道諦。於中別觀道如跡乘復為四行。通前十二。觀彼數滅無為之法以為滅諦。於中別觀滅止妙出復為四行。通前十六。此門當彼毘曇法中煗頂已上一切觀行。彼通名為法念觀故。第三門者總觀五陰及無為法名用假有名為世諦。無性空寂以為真諦。成實法中偏論此義。第四門者總觀五陰及無為法妄相之有。猶如幻化乾闥婆城熱時炎等。名為世諦。無相空寂以為真諦。此言空者不但無性。乃至因緣相亦不有。如陽炎水遙望似有近觀全無。不但無性乃至亦無水有可得。諸法像此。第五門者。總觀五陰及無為法心外無法。皆從妄想自心所現。如夢所見皆是心作。名為世諦。窮體本無名為真諦。第六門者。觀彼五陰及無為法皆是真實如來藏性緣起集成。名為世諦。窮其本性唯是真如。從本已來常寂不動名為真諦。此後三門大乘中說。小乘不論。此六皆是總相法念之差別耳(此二門竟)。 次論三種念處差別。言三種者。一自性念處。二共相念處。三緣念處。釋有兩門。一辨其相。二明斷障不斷障別。就辨相中先論自性。毘曇法中說。四念處慧為自性。若性是慧何故經中說之為`[念=惠【甲】]`念。與念相隨從伴以呼故說為念。`[故=何故【甲】]`故從伴由與念俱。慧心於法正取不謬。故說為念。又諸心法更相為名。如勝色想體實是慧。而名為想。此亦如是。體雖是慧而名為念。若依成實始是念性。終是慧性。始是念性故彼成實論無心數品云。如一念處得五種名。所謂念處念根念力念覺正念。終是慧故成實說言。從念生慧觀於身等名為念處。大乘法中眾德同體難以偏定。從強說慧理亦無傷。言共念者。解有三義。一約境說共。觀身為境。於中所生一切心法及隨生戒通名身念。餘亦如是。二就行體異義論共。一身念中即具四念。隨生之戒說為身念。受數為受。心王為心。慧等諸數說之為法。此四念行聚在一處。故名為共。餘亦如是。故`[第五]`雜心云。如世尊說。善法積聚名共念處。三從生說共。若慧觀身與慧相隨俱生善法同名身念。餘亦如是。慧是有漏。與慧相隨俱生善法悉名有漏。無漏亦爾。如是一切。此與慧同故名為共。故`[智論第十九]`龍樹云。因緣生道若漏無漏同名念處。緣念處者。解有兩義。一散心。普緣一切境界名緣念處。二所緣境能生念心名緣念處。與經中說知及智處同名波若其義相似。亦如五塵生欲名欲。於此門中身念所緣開合不定。總唯一色。或分為二。謂漏無漏。又記無記報非報等亦得分二。或說為三。一可見有對。謂眼所行色為眼。照矚名為可見。為彼對礙色根所對故名有對。二不可見有對。謂耳鼻舌身所行之色。眼根不覩。名不可見。有對同前。三不可見無對。謂意所行善惡無作及五根色。不為目覩。名不可見。不為對礙色根所對。名無對色。或說為四。謂四大色。故`[第三十四]`涅槃云。色者四大。四大能造一切種色。攝末從本說為四大。又如佛陀提婆所立。四大之外無別造色。故說四種。或說為六。謂六塵色。善惡無作及五根色通名法塵。餘五可知。或`[毘曇]`說十種。如涅槃說。五根五塵是其十也。彼以無作成身相微隱而不說。或說十一。如毘曇說。五根五塵及法塵中善惡無作。若依成實宣說十四。五根五塵及與四大。彼說。四大是四塵果。復是五根及聲塵因。根塵不收故別說大。彼宗無作是非色心故陰不彰。毘曇法中四大是觸故不別說。細分無量。此等說為身念所緣。受念所緣開合不定。總唯一受。或分為二。謂身與心。五識相應從色根生名為身受。意識相應從意根生名為心受。或說為三。謂。苦樂捨。納違生惱名為苦受。納順生適名為樂受。中容境界捨苦樂邊名為捨受。或說為五。所謂。苦樂憂喜及捨。若在欲界五識地中逼惱名苦。適悅稱樂。意識地中慮惱名憂。悅暢曰喜。六識地中中容受心說之為捨。若在初禪眼耳及身三識身中適悅名樂。意悅名喜。捨通四識。若在二禪喜捨在意。更無餘義。若在三禪樂捨在意。更無餘義。在四禪上唯有意捨。更無餘義。或說為六。謂六識中相應受也。`[成實]`或分十八。於前六中各有苦樂不苦不樂。或復`[成實]`說為三十六受。前十八中各有染淨。或為百八。如`[智論第三十六]`龍樹說。前三十六三世別說。細分無量。此等說為受念所緣。`[開=心念所緣開【甲】]`開合不定。總唯一心。或分為二。謂漏無漏。又記無記報非報等亦得分二。或說為三。善惡無記。又學無學非學無學亦得分三。或說為四。有漏分三。善惡無記。無漏為一。亦得說五。有漏分三。無漏為二。學與無學。或說為六。謂六識心。或分為九。欲界有三。善惡無記。色界有二。善與無記。無色亦然。通前為七。無漏分二。學與無學。通前為九。或說十二。欲界有四。謂善不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界有三。除前不善。無色亦然。通前說十。無漏分二。學與無學通前十二。或說二十。欲界有八。生得善一。方便善二。不善為三。隱沒無記以為第四。身邊兩見名為隱沒。不隱無記別有四種。報生威儀工巧變化。通前為八。色界有六。除前不善及工巧心。餘悉有之。無`[色=色有【校異-原】]`色四。除色界中威儀變化。有餘四種。但上二界一切煩惱皆名隱沒。不同欲界。此前十八是有漏心。無漏分二。學與無學。通前二十。細分無量。此等說為心念所緣。法念所緣要唯有三。一有為法。二無為法。三者理法。有為有二。一是心法。謂想行等。二非色心法。所謂十四不相應等。無為有三。虛空數滅及非數滅。理者所謂空無相等。細分無量。此等說為法念所緣。相別如是。次論斷障差別。毘曇法中共念能斷。餘二不斷。良以共念多法相扶於治法所以能斷。自性念處單獨無力。故不能斷。 問曰:彼宗無慧獨行。何須宣說慧獨不斷。釋言。智慧實不獨行。但為破彼無心數者。故說慧性獨不能斷。緣心普散而不專一。見境不明。所以不斷。又復緣念論境非行。所以不斷。 問曰:見前七方便心齊不斷結。共相念處云何能斷。釋言。見前共念不斷。見道已上共相法念有能斷義。就此言耳。成實法中不說同時有共念義。唯慧獨斷。前後相資亦得共斷。大乘法中文無定判。以義推之。三種皆斷。良以菩薩心安實相隨所覺照皆除障故。三種念處辨之麁爾(此三門竟)。 次就有漏無漏分別。念處有二。一者獨法。一切觀行通攝為一四念觀門故名獨法。二者共法。約對餘行共為三十七道品門名為共法。若就獨法四念處中攝行寬廣通漏無漏。若就共門小乘法中四念有漏。其無漏者判屬餘門。大乘法中通漏無漏。始學有漏。成則無漏。大乘見前有無漏故。故地持言。云何大乘三十七品。菩薩於身不起妄想。亦復不取一切非性非非性。餘念亦爾。是大乘三十七品。故知無漏。念處位中有此兩義。獨法共法餘門悉爾。應`[當=當類【校異-原】]`當知(此四門竟)。 次論四念次第之義。以何義故初說身念乃至法念。解有二義。一麁細次第。色麁易觀。是故先說。受細前色麁於後二。如人所患手。足等痛受心先覺。是故次辨。心體雖復細於想行但想及行與無為法合為法念。法念最細。心麁於彼。故次明心。後說其法。二觀求次第。凡夫本來男為女色女為男色而生煩惱。故先觀身。又色是其入法初門。故先觀身。見身不淨便作是念。云何眾生樂著此色由樂受貪。故次觀受。復更推求誰受是樂。所謂心識。故次觀心。復`[更=推更【校異-甲】]`更求誰使是心。所謂我也。故後觀法。次第如是(此五門竟)。 次辨觀相。其修行者既出家已先持淨戒。於寂靜定於內外色觀察不淨。為厭自身觀自身色為五不淨。一種子不淨。是身過去業與煩惱而為種子。現在父母精血為種。名種不淨。二住處不淨。在母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安置己體。三自體不淨。三十六物集成己體。四自相不淨。九孔常流。兩眼兩耳兩鼻及口大小便道是九孔也。眼出眵淚耳出結聹。鼻中出洟口出涎吐。大小便道流出屎尿。五畢竟不淨。此身死已虫食成糞。火燒為灰。埋之成土。究竟推求都無淨相。是故名為畢竟不淨。若心散亂念身無常三惡道苦佛法欲滅。以此鞭心還令安住不淨觀中。為厭他身須觀外色以為九想。所謂死相膖脹青淤膿爛破壞血塗虫食骨瑣分離是九想也。`[第二十一]`大智論中少一死想。加一燒想合以為九。此義如前九想章中具廣分別。身念如是。身雖不淨若少有樂事亦可樂。故次觀受。見唯是苦。是義云何。受有三種。所謂苦樂不苦不樂。苦受之中即具三苦。所謂苦苦壞苦行苦。樂捨二受各具二苦。所謂行苦壞苦。如涅槃說。此義廣釋如四諦章。受雖如是若少有常事亦為可樂。故次觀心。見其心相生滅流注。如旋火輪分分各異。心相如是。無常有三。一分段無常。六道心別。二念無常。於剎那間四相遷流。三者自性不成實無常。有為虛集無一常性。此義如前優陀那章具廣分別。心念如是。心雖無常若有神我自在作用事猶可樂。故次觀法。見唯無我。無我有二。一眾生無我。二法無我。是義如前無我章中具廣分別(此六門竟)。 次依經辨釋。身念處中初觀內身。次觀外身。後二合觀。何者是內而復云外。若就十二入中分別。一切眾生六根為內。六塵為外。今四念中自身名內。他身為外。何故初別而後總乎。釋有二義。一破患不同。有人著內情多著外情少。如人為身棄捨父母妻子財物。著內多故須教觀內。或復有人著外情多著內情少。如人為財亡身沒命。著外多故須教觀外。有人俱著故須合觀。二隨觀。次第行者本來於自身中。取有淨相。故先觀內。內求不得謂外有之。故復觀外。向前觀內不及其外。觀外之時復不及內。是故第三內外合觀。就觀內中。`[大論第四十八]`經文說言。觀內身循身觀。精懃一心除世貪憂。觀內身者樹別所觀。循身觀者顯其觀相。循猶順也。 其身相審悉觀察名循身觀。精懃一心明其觀儀。行者今欲破壞身相。非懃不辦。故須精懃。故龍樹云。離別常人易。離別知識難。離別知識易。離別親戚難。離別親戚易。離別己身難。行者今欲`[離=別【甲】]`離己身必須精懃。懃由專意故曰一心。除世貪憂彰`[雜所=觀可【甲】]`雜所離。何故偏說除世貪憂。`[智論第四十八]`龍樹釋言。行者此中多生貪憂。故偏說除。云何多生始棄五欲。念本所愛故多生貪。未得道法故多生憂。是故偏言除世貪憂。又復貪者凡夫起`[貪=貪境最【考偽-原】]`貪難捨。受生力強三毒之初。故煩惱中偏說除貪。憂`[根=心【甲】]`根一向貪欲者起。障定最重。禪中先離。故五受中偏說除憂。若說除貪餘結隨亡。若說除憂餘受隨遣。譬如破竹初節為難。若破初節餘節皆隨。貪憂亦爾。下明觀外及觀內外。類亦同然。就受念中亦初觀內次外後合。十二入中受唯是外法。入收故。今四念中自受為內他受為外。又復意識相應為內。五識相應名之為外。亦得定受說之為內。散受為外。於此內外初別後總。就心念中亦初觀內次外後總。十二入中心唯是內意根攝故。今四念中自心為內。他心為外。又復意識名之為內。五識名外。亦得定心說以為內。散心為外。就法念中亦初觀內。次外後總。內謂心法。外者所謂非色非心不相應行及三無為。於中觀相悉同初門。 次辨四懃。五門分別。一釋其名。二定體性。三分別行。四論先後。五廣辨相。名字如何。言正懃者。策修不惰。名之為懃。懃心不邪。說以為正。 問曰:何故念`[處=處如意【校異-原】]`處及根力等。皆不言正此獨論之。龍樹釋言。精進發動喜入邪中。為防彼過故偏論正。以此正懃多發動故。如諸外道。多皆策懃而隨邪倒。翻離彼過說為正矣(此一門竟)。 次定體性。此四正懃皆用精進心數為體。體雖是一。隨能分四。故論說言。如一念燈備具四能。亦能燋炷亦能盡油。亦能熱器亦能破闇。正懃亦爾。備具四能故得分四。 問曰:彼燈一念四能。正懃不爾。前後分四。云何似喻。釋言。立喻法不一種。或取少分或取多分或復全取。今所立喻少分非全。不可齊責。又精進中亦有一念具四能義。如一念道現起之時。令已生惑為因不成名斷已生。當來惑果遮令不起名斷未生。即此道行從來未起。今始修起名修未生。添助前善令其增廣名修已生。行就斯義說如燈矣。 問曰:懃數局唯在善。亦通餘義。論者不同。毘曇法中懃唯在善。善大地中精進數故。成實法中懃通三性。今論善懃。簡別餘二說為正矣。 問曰:念處論說有三。自性共緣。正懃如何。大智論中宣說。正懃有其二種。自性及共。言自性者論自釋言。為求道故起於四種精進心數。名為自性。共者論言。精進為首因緣生道。若漏無漏若色`[原本註曰非論作無]`非色。如是一切悉為正懃是名為共。亦應有緣。文略不說。所策之行即為緣也。(此二門竟)。 次分別行。精進之數通策諸行。`[隨=道【校異-原】]`隨行異論門別難計。今據一門且分為四。四中前二明懃斷惡。後二修善。惡止。善行。義之次第。惡有已未。善有曾當。故分四種。 問曰:已惡起已謝往現今無體。當何所斷。解有三義。一已生惡雖謝過去當本起時有其為因生後之義。現修對治絕其為因生後之義。名斷已生。二已生惡雖謝過去現在心邊有得得之。斷其現得令其過惡不來屬已。名斷已生。三已起惡雖滅過去種類續生。現修對治絕其種類名斷已生。 問曰:若斷已生種類便得名為斷已生者。類在未來何故不名斷未生乎。釋言。細求可斷種類實是未生。但此是其已生種類為別一向全未起者說斷已生。 問曰:已善起之已竟。云何可修。釋有三義。一已生善當本起時有其為因生後之義。現修善法令過去善為因義成名修已生。二現起得`[得=修【甲】]`得過去善令不失壞名修已生。如見道中十五心邊皆有得生得於前善。如是一切。三已生善雖起已竟而其種類次第後續。於彼種類未起之者策修令起添助前善名修已生。 問曰:彼類其實未起。何故說之修已生乎。此同前釋。為別一向全未起者故助前善名修已生(此三門竟)。 次論先後。前離惡中或有先說斷已生惡。或有先說斷未生惡。是義云何。解有五種。一約起惑次第分別先斷已生。已生麁故後斷未生。未生細故如初地障麁而先起。是故先斷。二地之障細而後起。是故後除。如是一切。二四住無明相對分別。無明先成名為已生。四住煩惱從緣後起名為未生。若從是義先斷未生後除已生。未生四住浮麁易遣。是故先斷。已生無明微細難離。是故後除。三約煩惱成起分別。一切煩惱皆有成起。過去煩惱曾起謝往。熏於本識無明地中聚積成種名為成就。即前煩惱種類續生名為現起。現起望前名為未生。若從是義亦得宣說先斷未生後除已生。是義云何。道起之時先修方便遮伏現起。令未生者不得現行名斷未生。後斷本來所成種子名斷已生。四約煩惱及得分別。於此門中亦得宣說先斷未生後斷已生。是義云何。聖道初起先斷心邊煩惱之得。令後不續名斷未生。以得斷故令過煩惱不來屬已。名斷已生。五約煩惱因果分別。過去煩惱生後名因。未來煩惱起前稱果。因名已生果名未生。就此門中已生未生斷在一時。是義云何。惑因過去惑果未來。道起於中隔絕因果。因義不成名斷已生。果義不成名斷未生。一道兩能故曰一時。前二如是。後二種中先起未生後增已生更無異說。何故如是。為明善法先無今有方便習生以先無故先修未生。未生起已更修後善添助前善名修已生。若就善中久修者說亦有先修已生之義。是義云何。行有二分。一者溫故二者知新。此二種中要先溫故然後知新。其溫故者名修已生。其知新者名修未生。又善有二。一者自分二者勝進。自分已生先修令熟。勝進未生後修趣入。故知。善中亦有先修已生之義(此四門竟)。 次廣辨相。離惡行中差別有三。一悔過行。唯悔已生。二防過行。唯防未生。三斷過行。通斷已未。是義云何。於已作惡起意追變名悔過行。於中分別有其三種。如地持說。過去所犯如法悔除。是名過去不放逸行。現在所犯即如法悔。是名現在不放逸行。未來所犯當如法悔。是名未來不放逸行。此於三世已起惡中生心追悔。非悔未生。雖悔已生能令彼過後更不續。隨義細分亦遮未生。悔過如是。於未起惡謹意防護令不現起名防過行。於中分別有其二種。如地持說。一現修對治令過不生。名為已作不放逸行。二當修對治令過不起。名為當作不放逸行。防過如是。斷惑因果令不攝續名斷過行。又斷諸惑令不屬已亦名斷過。於中分別乃有三階。有一種行。唯斷現惑不通過未。是義云何。謂斷同體自性無明。緣觀之智觀法唯真無妄想故。能令同體自性無明更不牽後。名之為斷。更無餘義。設有餘義非同體治。今廢不論。有一種行。唯斷過未不通現在。是義云何。謂。斷異相麁起煩惱。惑起過去說之為因。當生為果。道起於中隔絕因果。絕其往因名斷過去。息除後果名斷未來。道邊無惑。故不斷現。有一種行。通斷三世一切諸過。是義云何。過有`[惑=惑因未有惑因未有惑【校異-原】]`惑果。現有惑得。連持屬人。現修對治斷彼惑得令不牽後名斷現在。令惑因果不來屬已名斷過未。離惡如是。修善門中兩門分別。一約心分別。二約修分別。心有三種。一隨喜心。唯慶已生。二願求心。唯求未生。三迴向心。通迴已未。一切善法而有所向。 問曰:若喜唯慶已生何故經中有念當得生歡喜乎。彼可是喜。不名隨喜。隨喜之心要慶已生。約心如是。言約修者修有二種。一者溫故。唯溫已生。二者知新。唯增未生。復有二種。一者自分。修習已生。二者勝進。修習未生。復有二種。一者得修。`[得=修【校異-甲】]`得於已生。已生之善種類過去。或在未來。有得得之名得已生。得已生故於彼見諦十五心中唯復得前。非前得後。二者習修。唯習未生於未生善修習令生`[故〔-〕【考偽-原】]`故。四懃如是。 次辨如意兩門分別:一、總釋名,二、辨體相。 名字如何?經中或說為如意足,或復說之為如意分。如意足者,欲等四種,求定稱心,故曰如意。趣定自在,其猶脚足,名如意足。言如意分者,分是因義,欲等定因,定從因稱,名如意分。 名字如是,體相云何? 此四如意,定行為主,定隨因別,故分四種。始從欲定,乃至慧定。 言欲定者,`[悕【CB】,怖【大】]`悕求上靜,名之為欲==\[[義章](T44n1851_大乘義章3#^g5j4dj).[義章](T44n1851_大乘義章2#^n9rjxm)]==。因欲得定,故名欲定。亦可定心從欲而得,果從因稱,故曰欲定。 精進定者,懃厭下過,懃求上靜,名曰精進。從進得定,名精進定。亦可定心從精進得,名精進定。 言念定者,`[第六]`地經之中,名為心定。於定境界,守心安住,名之為念。念能得定,故曰念定。亦可定心因念而得,名為念定。守意住緣,故復名念。==[大乘莊嚴經論](T31n1604_大乘莊嚴經論#^9kfnd0) [大乘莊嚴經論](T31n1604_大乘莊嚴經論#^colcob)== 言慧定者,地經之中名思惟定。觀察下過,知上勝益,名之為`[慧=慧因慧【校異-原】]`慧。得定,名為慧定。亦可定心因慧而得,故名慧定。而此慧心思惟分別而求上靜,是故亦名思惟定矣。 大智論中說:求初禪須修五法:**欲、念、精進、巧慧、一心**。今如意中略無一心,隱顯故爾。 問曰:念處具有三種,自性、共、緣;如意云何? `[第十九]`大智論中說有二種:自性及共。 言自性者,解有二種:一、就所生定行`[行〔-〕【校異-原】]`行辨性,定數為主,定從因別,故說欲等;二、就定因以辨其性。如龍樹說:欲心為主,從之得定,乃至思惟以之為主,從之得定,名為自性。 共者,論言:四如意定因緣生道,若漏、無漏共生善陰,悉名如意,是名為共。准前亦應有緣如意,文略不說。 ^b0hiv6 次解五根。四門分別。一釋其名。二辨其相。三論次第。四約位分別。名字如何。所謂信根乃至慧根。於境決定名之為信。練心於法名之為精。精心務達說以為進。守境名念。住緣曰定。觀達稱慧。此之五種宿習今成。能生曰根。名字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信根之中開合不定。總唯一種。或分為二。信因信果。如地經說。信菩薩行。是信因也。信諸佛法。是信果也。大乘既然。小乘亦爾。或分為三。謂。信三寶。或分為四。如成實說。四不壞信。信佛法及與僧戒。是其四也。或分為五。謂。信三寶。信因信果。或分為六。信佛法僧。信因信果信第一義。或分為八。如`[第三,五,七]`地持說。信佛法僧諸佛菩薩神通之力。即以為四。信種種因信種種果。通前為五。信真實義。通前為六。信其得義信得方便。通前為八。無上菩提是得義也。菩薩學道是得方便。廣則無量。精進根中義亦不定。總之唯一。或分為二。謂身與心。二種精進。或說為三。如地持說。一弘誓精進。二攝善法。三利眾生。如彼廣說。或說四種。如前四懃。或說五六七八九十。並如地持。念根之中義亦不定。總之唯一。或分為二。一者聞持。謂持教法。二者義持。能持義法。或分為三。謂。念三寶真實功德。或分為四。念佛法僧念第一義。或分為六。謂。六念心念佛法僧戒施及天。是其六也。`[大品]`或分為八。如`[智論第二十一,二十二]`龍樹說。於前六上更加二種。念出入息及與念死。是其八也。或分為十。如`[智論第四十四]`龍樹說。前八種上更加念身及與念滅。是其十也。念求出世寂滅之樂名為念滅。或分十一。如地經說。念佛法僧念菩薩。念菩薩行念波羅蜜。念十地念不壞力。念無畏念不共法。乃至不離念一切智。是其十一。前之四種念其所學。次有三種念已所行。後之四種念已所成。廣則無量。定根之中義亦不定。總之唯一。或分為二。世及出世。世俗淨定名為世間。無漏出世亦得分三。一有覺有觀。謂初禪等。二無覺有觀。謂中間禪。三無覺無觀。謂二禪上一切三昧。或分四種。所謂退住勝進決定是其四也。此義如前八禪章中具廣分別。或說五六七八九十。如地持論禪品中說。廣則無量。慧根之中義亦不定。總之唯一。或分為二。一世諦緣。二第一義緣。又漏無漏世出世等。皆得分二。亦得分三。謂。聞思修。`[第三十五]`又涅槃中宣說。般若毘婆舍那及與闍那亦是三種。般若是慧。毘婆是觀。闍那是智。般若別相知於世諦。毘婆總相知第一義。闍那破相破離有無知一實體。三有多門。且舉斯耳。或說四種。聞思修證。或說五六七八九十。如地持論。細分無量。體相如是(此二門竟)。 次論次第。五實同時。今隨修相且論次第。信為行首。故先明信。因信造修故次精進。以精進故於法不忘。故次明念。以有念故住法不動。故次明定。以心靜故慧得照明。故後明慧。次第如是。此五經中慧為正主。餘四伴從。 問曰:道品用慧為主。念處是慧。列之在前。五根之中用慧為主。何不先列彰之於後。釋言。辨法有二次第。一說次第。先主後伴。二修次第。先劣後勝。道品行中先列念處。是說次第。今五根中後說慧根。是修次第。又慧有多能。一能開始。故道品中先明念處。二能趣終。故五根中列之於後更有異義。後當辨釋(此`[二=三【考偽-大】]`二門竟)。 次約位分。理實此五遍通始終。隨相且分如`[第八下修多羅品]`雜心說。在初業地名為信根。見道已前名初業地。於出世道能信順故。在於見地名精進根。於見道中起行速故。在於薄地名為念根。斯陀含人守心住緣薄煩惱故。在離欲地名為定根。阿那含人得八禪故。在無學地名為慧根。阿羅漢人得究竟故。將小類大其義亦同。五根如是。五力如根。 次解七覺。四門分別。一釋其名。二定體具。三分止觀。四明次第。名字如何。經中說之為七覺分亦名覺支。無漏聖慧名之為覺。念等七種覺中差別名分名支。亦可無學聖智名覺。念等七種能為彼因名分名支。 問曰:三十七道品法通是覺分齊是覺支。何故此七偏名覺支。七覺修道隣於無學。以此近果為因相顯。故偏對覺說支說分。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定體具。三義分別。一對果分別。名果為覺。此之七種但是覺支。而不名覺。與果作因。故名覺支。非是果體故不名覺。二就七行相對分別。擇法一種是覺非支。體是智慧。故得名覺。非慧因故不名覺支。餘六是支而不名覺。與覺作因。故得名支。非是慧體。故不名覺。三約修位而為分別。此之七種成總修位。別為總因俱得稱支。就此門中擇法一種是覺亦覺支。體是智慧故得名覺。成總修位故名覺支。餘非智慧故不名覺。成總修位故得稱支。論中所辨當此一門(此二門竟)。 次分止觀。定覺是止。猗捨助成。擇法是觀。精進及喜二法助成。念則俱調。 問曰:於八正道中精進通策。何故此中念則俱調。釋言。互從理亦應齊。但諸行門義意各異。八正見道。見道速疾。精進之心於速力強。故用通策。七覺修道。修道容裕。止觀須等。念能俱調。是故用之通調止觀(此三門竟)。 次論次第。如`[第二卷四諦品]`成實說。學人失念則起煩惱。繫念善處方能離過。故先明念。繫念先來所修正見明則名擇法。故次明之。懃擇不捨則名精進。是以次辨。以精進故煩惱減少心則歡喜。故次明喜。以心喜故身得猗樂。故次明猗。身猗樂故心得寂定。故次明定。此定即是金剛三昧。以得此定不沒不發其心平等。故次明捨。又以此定得無學果斷憂。離喜名之為捨。故後論之。 問曰:向說慧能開始。故道品中先說念處。復能趣終。根力等中慧為最後。今七覺中擇法是慧。何故不然置之第二。釋言。智慧備有多義。有能開始。義如前解。復能趣終。亦如上釋。智為行主。主須導引。故先明念。主須隨從。故後宣說精進喜等。又復智慧由因故生。故先明念。復能生他。故後宣說精進喜等。七覺如是。 次解八正。四門分別。一總釋名。二定體具。三分三學。四三慧分別。名字如何。言八正者。始從正見乃至正定。此之八種通故名道離邪曰正。 問曰:向前七覺等行皆不名正。此獨云之。龍樹釋言。行道入法懼入邪中。故須論正。又此八道入聖之始與翻邪之初。辨正義顯。故偏云正。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定體具。三義分別。第一總約見位分別。此之八種成總見位別為總因。通得名分。於此門中正見一種亦是道亦道分。正見道體故得名道。成總見位故名道分。餘之七種直名道分而不名道。非正道體故不名道。成總見位故名道分。二就八行相對分別。正見一種直可名道不名道分。正見道體故名為道。簡體異具故不名分。餘之七種直名道分而不名道。義如前解。三望果分別。菩提名道。此之八種與道作因。通名道分(此二門竟)。 次分三學。於此門中先分三學。後論次第。八中正語正業正命是其戒學。正念正定是其定學。正見正思是其慧學。 問曰:戒中三種何別。別有三種。一離瞋癡所起口業名為正語。遠離瞋癡所起身業名為正業。離貪所起身口二業名為正命。二離三毒所起口業名為正語。遠離三毒所起身業名為正業。離四邪命名為正命。是義云何。如龍樹說。一離下口食。謂不種殖合和諸藥治生販賣以求活命。二離仰口食。謂不占相日月星宿吉凶等事而求活命。三離方口食。謂不`[諂【CB】,謟【大】(cf. T44n1851_p0658c08)]`諂媚豪勢貴勝通致使命。巧言多求而自活命。四離`[四〔-〕【考偽-原】]`四維口食。謂不習學種種呪術卜算吉凶畫師泥作諸伎藝等而自養活。離此四種名為正命。三如龍樹說。以無漏慧離口四過名為正語。離身三邪名為正業。離五邪命名為正命。言五邪者。一為利養詐現奇特異人之相。此一身邪。二自說功德以求他利。三占相吉凶為人宣說。四者高`[聲=聲現【校異-原】]`聲其威嚴令人敬畏以取其利。五自說己所得利養以動人心。此即是其因利求利。此後四種是其口邪。就定學中正定為主。正念助之。就慧學中正見為主。正思助之。精進通策。 問曰:地持開分六度以為三學。精進屬戒。今此何故通策三學。釋言。互從理互應齊。但地持中為以三義統攝六度。精進入戒。若以四義統攝六度精進亦別。故彼相續解脫經中。說前三度以為戒學。禪為定學。波若慧學。精進通策。三學如是。次第云何。如`[第二卷四諦品]`成實說。出家求道先須受戒。是故先明正語正業及與正命。由戒心住故次明其正念正定。由定發慧。慧有麁細。麁者聞慧。說為正思。細者修慧說為正見。又復麁者在於世間。未能見理。說為正思。細者出世。能見於理。說為正見。精進遍通此行次第不依八正說之次第(此三門竟)。 次就三慧分別八正。如`[第二卷四諦品]`成實說。正見聞慧。正思思慧。餘六是修修。中先須持戒離過。以持戒故得三道分。正語正業及與正命。次修善法。修善須懃先明精進。由進攝心次明正念。以念法故便得正定。良以八正義有多途種種異辨。皆得無傷。非可一定。上來第二別解道品。 第三約對九法分別。如`[第三十七]`涅槃說。若於三十七道品法知根知因知攝知增知主知導知勝知實及知畢竟名淨梵行。此九乃是攝道之法。其義云何。釋有四門。一就同時心法分別。二就出世純熟行中隨義分別。三就大乘從始至終次第分別。四從小入大次第分別。言就同時心法別者。九中前八是道品行。後一是其道品行果。前八猶是十通地中八種心數。十通大地名如上列。除想及憶餘八是也。八中根本是其欲數。欲能`[起=趣【校異-原】]`起行。故說為根。因是觸數。觸能和合發生道行。故名為因。攝是受數。受能納法。故名為攝。增是思數。思能起作令道增長。故說為增。主是念數。一切諸行皆隨念轉。是故說念以之為主。導是定數。定能導引出世聖慧。故說為導。勝是慧數。諸行中上。故名為勝。實者是其解脫之數。能令諸行脫離虛妄。故名為實。 問曰:心法乃有眾多。以何義故偏論此八餘者不舉。釋言。今為九門辨義。若舉多數行則無量。後三門中亦復可以九義分別。為是不彰。且論此八。從斯八種獲得涅槃名為畢竟(此一門竟)。 次就出世成就行中隨義分別。前八行修。後一行果。就前八中道起依欲。樂欲是其眾行根本。故名為根。 問曰:`[涅槃經第二十四德王品]`經說。一切善法皆不放逸以為根本。今乃說欲。其義云何。`[涅槃經第三十七迦葉品]`經自釋言。欲是生因。不放了因。今說生因故論欲耳。 問曰:經說。三十七品佛為根本。今乃說欲。義復云何。經言。眾生初知道法佛為根本。若自證得欲為根本。今論出世自所證行。是故宣說欲為根耳。依欲起修。修必託緣。觸對前緣而生行心。故名為因。於此分中汎說諸行。因前起後悉名為觸。非唯觸數。行別不同略有九對。如`[涅槃第三十七]`經具辨。一因信近友。名之為觸。二因近友得聞正法。名之為觸。三因聞法身口意淨。名之為觸。四因業淨獲得正命。是名為觸。五因正命得淨根戒。名之為觸。六因淨根戒樂寂靜處。名之為觸。七因樂靜能善思惟。八因思惟得如法住。九因如法住得三十七品。能壞無量諸惡煩惱。是名為觸。由觸生受。`[攝〔-〕【校異-原】]`攝因受攝法。故名為攝。又受因緣生諸煩惱。三十七品能破壞之。故名為攝。由煩惱受攝起道。故因思善惟懃修習道破諸煩惱。故名善思以之為增。三十七品破諸煩惱要賴專念。是故名念以之為主。譬如四兵隨主將意。道品如是。皆隨念主以入定故。能善分別一切法相。是故名定以之為導。三十七品分別法相智為最勝。是故名慧以之為勝。又慧力故煩惱消滅。如世間中四兵壞怨。或二或一勇健者能。道品如是。智慧力故能破煩惱。故名為勝。雖因`[原本冠註曰修習以下至此卷尾依異本加補之]`修習三十七品獲得四禪神通安樂不得名實。若壞煩惱證解脫時乃名為實。三十七品發心修道。雖得世樂及出生樂四沙門果及以解脫不名畢竟。若能斷除三十七品所作之事名大涅槃。如是涅槃方名畢竟(此二門竟)。 次就大乘從始至終次第分別。於法初起善愛念心即是欲也。欲名為根。因善愛念親近善友。名之為觸。觸名為因。因近善友聽受正法。名為根取。因近善友能善思惟。故名為增。因是四法能生長道。謂念定智是則名為主導勝也。因是三法得二解脫斷除愛。故得心解脫。斷無明故得慧解脫。是名為實。如是八法究竟得果名為涅槃。是故涅槃名為畢竟(此三門竟)。 次就從小趣大分別。發心出家名之為欲。欲名為根。白四羯磨。名之為觸。觸名為因。受二種戒。名之為受。受名為攝。言二戒者。一是波羅提木叉戒。遮防性罪。二淨根戒。遠離遮過。修習四禪。名之為增。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名之為念。念名為主。以此位中守心離過故名為念。得那含名之為導。親能導起無學果故得羅漢果。名之為勝。勝前果故得辟支果。名之為實。真是麒麟獨一行故得大菩提。名為畢竟。道中極故。道品如是。 大乘義章卷十六(末終) 大乘義章卷第十七(本)☗s17a 遠法師撰 淨法聚因中 ## 115賢聖義 二門分別(一釋名 二辨相) ### 第一釋名 言賢聖者和善曰賢。會正名聖。正謂理也。理無偏那故說為正。證理捨凡說為聖矣。此賢與聖同異有三。一同體名異。其猶眼目。以同體故莫問始終。皆名為賢。並得稱聖。 問曰:若言始終皆聖。如小乘中見道已前七方便人未有聖德。經論名凡。以何義故得名為聖。釋言。此等雖復未有真聖之德修學聖道似聖名聖。故論說言。因緣聖人名為凡夫。`[說=內外凡夫說【校異-原】]`說為聖人。二賢聖體別。別有五種。一就離過成善分別。離惡名賢。如受五戒防禁五惡便名賢者。具善稱聖。故涅槃云。具七聖財名為聖人。謂。信慚愧戒施聞慧。又云。具足聖`[定戒=戒定【甲】]`定戒慧故名聖人第二約就三業分別。身口`[意〔-〕【校異-原】]`意調善名之為賢。內心真正說以為聖。三就自利利他分別。愛憐眾生化行純善名之為賢。自行真正說以為聖。故涅槃中宣說自利以為聖行。四約境分別。事中調善名之為賢。證理捨凡說以為聖。故涅槃云得聖法故名為聖人。何者聖法。常觀諸法性空寂`[故=故故【甲】]`故。五約位分別。見道已前調心離惡名之為賢。見諦已上會正名聖。故仁王中地前`[并=菩薩【校異-原】]`并名為三賢。地上菩薩說為十聖。此是第二賢聖分別。三通局分別。賢通聖局。以賢通故從始至終皆名為賢。故經說言。賢者舍利弗賢者須菩提等。以聖局故見道已前名為凡夫。見諦已上方得名聖。名義如是。 ### 次辨其相 賢聖眾多。要攝唯四。所謂聲聞緣覺菩薩及與諸佛。佛後別論。今就因門且辨前三。 ### 先解聲聞 曲有五門。一釋其名。二定其相。三對大分別。四對緣覺中乘分別。五當相分別 #### 初釋其名 聲聞名義汎解有三。一就得道因緣以釋。如來所說言教名聲。飡聲悟解故曰聲聞。故`[地論第四]`地論言。從他聞聲而通達故名聲聞矣。二就所觀法門以釋。如地論說。我眾生等但有名故說之為聲。於聲悟解故曰聲聞。三就化他`[記=起【甲】]`記說以釋。如`[信解品]`法華說。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故曰聲聞。三中前二是小聲聞後一菩薩。隨義以名。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 次定其相 如`[地論第四]`地論說。聲聞之人有五種相。一者因集。過去所修狹劣善根以之為因。今依起行故曰因集。故`[地論第四]`地論言。修小善根但依自益名因集矣。修小善根是其劣也。但依自益是其狹也。二者畏苦。深厭三界樂求疾滅。三捨眾生。無大悲心。四者依`[心=止【甲】]`心。依師教授不能自悟。五者是觀。但能觀察眾生無我成聲聞乘。五中前三對大明小。後二對中以彰其小。 問曰:成實宣說聲聞見二無我。彼以何故但言觀察眾生無我。此義隱顯如前無我章中具釋(此二門竟)。 #### 次對大分別 如法華論。宣說聲聞有其四種。一種性聲聞。是人本來常習小法小性成就。於最後身值佛出世樂欲小法。佛依為說證得小果。從本立稱名種性聲聞。二退菩提心聲聞。是人過去曾習大法。流轉生死忘失本念。於最後身值佛出世樂欲小法。佛依現欲為說小法證得小果。本學大乘今退住小名退菩提心聲聞。三增上慢聲聞。於小法中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此實凡夫。四應化聲聞。謂諸菩薩隨化示小。四中前二是實聲聞。後二非實。於前二中種性聲聞於佛一化決定住小不能入大。是故此人望後亦名決定聲聞。未來無餘涅槃之後心想生時方能向大。退心聲聞初雖住小以本習故終能入大。故`[涌出品]`法華云。除先修習學小乘者。我今亦令入是法`[法〔-〕【考偽-原】]`法中。對大如是(此三門竟)。 #### 次對緣覺中乘分別 經說聲聞緣覺之別略有二種。一約所觀法門以別。觀察四諦而得道者悉名聲聞。觀十二緣而得道者皆稱緣覺。若從是義聲聞人中乃至七生須陀洹人。於最後身出無佛世藉現事緣而得道者亦名聲聞。此聲聞中細分有二。一聲聞聲聞。是人本來求聲聞道。樂觀四諦成聲聞性。於最後身值佛為說四真諦法而得悟道。本聲聞性今復聲聞而得道。故說之以為聲聞聲聞。二緣覺聲聞。是人本來求聲聞道。觀察四諦道悟初果。以鈍根故於現在世不得涅槃。天上人中七返受生。於最後身不值佛世藉現事緣而得悟道。以藉事緣而得覺故說為緣覺。本聲聞性觀察四諦而得道故說為聲聞。是故名為緣覺聲聞。此是第一約對所觀法門以別。二約得道因緣以別。從佛聲聞而得道者悉名聲聞。藉現事緣而得道者皆稱緣覺。若從是義聲聞人中。從佛聞說十二緣法而得道者亦名聲聞。此聲聞中細分有二。一聲聞聲聞。義如前解。二緣覺聲聞。是人本來求緣覺道。常樂觀察十二緣法成緣覺性。於最後身值佛為說十二緣法而得悟道。本緣覺性今復聲聞而得道。故說之以為緣覺聲聞。如迦葉等則其人也。對中如是(此四門竟)。 ### 次第五門當相分別 於中有二。一通相以論。二隨別解釋。 #### 通相論 中開合不定。增數辨之。或總為一。謂。三乘中一聲聞乘。或分為二。謂。賢與聖。見諦道前調心離過名之為賢。見道已上證理成德說以為聖。或分為三。三有三門。一約三慧以說三種。謂。聞思修。五停心觀親依教起說為聞慧。總別念處去教已遠。繫意思察身受心法判為思慧。以此欲界想心觀行未依定起故不名修。煗頂已上依於禪定修慧而起判之為修。二約外凡內凡及聖以別三種。五停心觀總別念處判為外凡。𤏙等四心說為內凡。見道已上說以為聖。義如後釋。三約方便學無學道開分為三。見道已前修七方便名方便道。五停心觀總別念處煗等四心是七方便。苦忍已上於理專求說為學道。阿羅漢人於理息求名無學道。 問曰:煗等亦求於理以何義故不名學道。釋言。通說彼亦是學。於中別分彼學不專。又學不成故不名學。 問曰:修學其義相似煗等四心學意不專。學行不成不名學者。修心不專修行不成以何義故三慧門中判為修慧。釋言。修學並有通局。學中通者依三學門。一切修學戒定慧等亦得名學。是則𤏙等亦得名學。學中局者。苦忍已上學心專精學行成就。方名為學。煗頂忍等學未專成故不名學。修中通者依三慧門。依聞依思所起諸行齊名為修。是則煗等俱得名修。修中局者須陀果後於諦重觀方得名修。餘者隨義更與異名不得名修。齊釋如是。隱顯論之修寬學狹。不得齊類。修云何寬。世俗八禪皆修慧攝。𤏙等並依禪定修起。故得名修。學云何狹。學唯望理。𤏙等於理始學。觀察未專未成故不名學。 問曰:何故修通世俗學唯望理。釋言。修者具有兩義。一修習義。於未得法修習令起。二修治義。於已得法修治令得。凡夫本來已得禪定。後起染污或令不淨。`[修=今修【甲】]`修令淨。故望世俗八禪定等得名為修。學者唯是故習之義於未得法故習令起。出世聖道由未來得習學方證。故望聖道說之為學。於已得法學義微隱。故於世俗曾得之法不說其學。隱顯且爾。或分為四。四有兩門。一約道說四。謂。方便道見道修道及無學道是其四也。苦忍已前修七方便`[道〔-〕【校異-原】]`道。名方便道。見道修道其義云何。入聖之初於四真諦推求明白名為見道。於四聖諦重慮增進說為修道。位分何處。若依成實入無相位名為見道。故彼`[第一]`論言。信法二人入見諦道名無相行。世第一後須陀果前空觀無間名無相行。若依毘曇苦忍已去十五心頂名為見道。言十五者斷見諦惑有十六心。謂。八忍八智。八忍無礙。八智解脫。彼斷欲界見諦煩惱有四法忍以為無礙。謂。苦法忍乃至道法忍。有四法智以為解脫。謂苦法智乃至道法智。斷上見惑有四比`[忍=忍比【甲】]`忍以為無礙。謂苦比忍乃至道比。有四比智以為解脫。謂。苦比智乃至道比。此十六中前十五心是須陀向。判為見道。末後一心是須陀果。見道不收。為是不說。見道如是。 問曰:煗等亦觀四諦以何義故不名見道。彼雖學觀而未能見。為是不取。斯陀行後乃至那含金剛已還定判修道。重緣諦理斷修惑。故須陀洹果毘曇法中判為修道。成實法中文無定判。唯義推之亦判為修。此云何知。彼`[第一]`論說言。信法二人入見諦道名無相行。不言入見`[名須〔-〕【甲】]`名須名須陀洹。明知。須陀是修非見。又毘曇中判為修道。成實不非。明知。共用論判如是。以理細推彼須陀果亦見非見。亦修非修。云何是見復言非見。見有二種。一推求義。二明白義。彼須陀果證斷見惑迷諦闇盡。照諦明白故得名見以是見故`[第四十九第七十五第八十七]`大智論中名為見地。又須陀果於大乘中義當初地。`[第五]`地經論中宣說初地名為見道明知。須陀得說為見。然須陀洹是其證果。息觀之處暫止推求於見不順。以是義故復言非見。以非見故論中判之以為修道。又須陀洹於大乘中義當初地滿足之心。地持宣說初地滿心為修慧行。明知。須陀是修非見。云何是修復言非修。修有二種。一於諸諦傍觀增明。名之為修。二於諸諦重觀增明。進斷修惑故名為修。彼須陀果出離諦惑容裕之邊傍修寬多。現在唯緣道下一行。未來傍於四諦十六聖行之中悉得增明。隨所欲觀悉明見故。`[行=今【考偽-原】]`行從是義故得名修。以是修故論名修道。未於四諦重慮觀察。進斷修惑故名非修。以非修故論名見地不名薄地。正義如是。有人宣說。須陀洹果證斷見惑定屬見道不得名修。是義不然。若須陀果證斷見惑偏名見者。彼羅漢果證斷修惑應名修道。彼不名修。須陀似彼何勞致疑。阿羅漢果名無學地。 問曰:向說。須陀洹果證斷見惑。亦見非見兩義不定。阿羅漢果證斷修惑。亦復如是不定以不。釋言。羅漢經名無學不名為修。以義細推亦修非修。是義云何。修有二種。一於諸諦重觀增明。名之為修。二於諸智傍修增明。說之為修。彼阿羅漢諦觀滿足不更增進。故名非修。以非修故經名無學。而阿羅漢無學心邊傍修諸智皆令增明。故得名修。以是修故雜心宣說。無學心現能令一切諸德增明。名為大明發彰修矣。 問曰:前說須陀洹果亦修非修得類羅漢。亦是無學非無學不。釋有同異。言其同者須陀洹果亦修非修義如上辨。彼阿羅漢亦是無學亦非無學。於理息求名為無學。於論三昧神通等事猶須故習。故名為學。言其異者。須陀果後別有斯陀阿那含等以為正修。須陀簡彼名為非修。於小乘中羅漢果後更無無學。不得簡彼說阿羅漢為非無學。此是初門。約道分四。二約果說四。果謂須陀斯陀那含及阿羅漢。辨此四中曲有三門。一釋其名。二定別其相。三明制立。名義如何。須陀洹者是外國語。義釋有三。一當名正翻名修無漏。如涅槃說。須名無漏。陀洹修習。以修無漏名須陀洹。二隨義傍翻名為逆流。逆生死流三途生死永不受故。三隨義傍翻亦名觝債。將拒三途因而不受果。故曰觝債。斯陀含者亦外國語。義釋有二。一當名正翻名為輕薄。形前立稱。欲界九品修惑之中斷六品在。故云輕薄。二隨義傍翻名曰頻來。簡後為目。欲結未盡。於欲界中頻數受身。不如那含一去不還。故曰頻來。舊翻經中悉彰此名。阿那含者亦外國語。此云不還。形前受稱。欲界結盡不復來生。故曰不還。阿羅漢者亦外國語。外國語中。三名相通。一阿羅訶。此云應供。二阿盧漢。此云殺賊。三阿羅漢。此方正翻名曰不生。隨義三翻傍說為無著。無著因亡。於三界法不復愛染。不生果`[於〔-〕【校異-原】]`於`[襄=喪【考偽-原】]`襄於三界地不復`[愛〔-〕【校異-原】]`愛受身。此四隱顯。理實含通。以含通故俱名須陀。乃至俱名為阿羅漢。如涅槃說。以此四種皆修無漏。同逆生死並能觝債。是故一切俱名須陀。皆薄煩惱。是故一切通號斯陀。於所斷離皆悉無還。是故一切通名那含。皆有無著不生之義。是故一切俱名羅漢。為分賢聖隱顯彰名。是故初果偏名須陀。乃至第四偏字羅漢。等分賢聖。何故初果偏名須陀。乃至第四偏字羅漢。亦有所以。其義云何。超凡入聖先修無漏。是故初果偏名須陀。無漏轉增能薄煩惱。是故第二偏號斯陀。煩惱轉薄於欲不生。是故第三偏名那含。不生窮極永出諸有。是故第四偏名羅漢。又修無漏明習道因。薄煩惱者明證誠果。因先果後義之次第。是故初果明修無漏。其第二果明薄煩惱。前薄煩惱明其因亡。不還果喪。因先果後亦是次第。故第三果明其不還。前不還果明苦分盡。不生全盡。從分至全亦是次第。故第四果明其不生。 問曰:此名局在小中。亦通大乘。釋言。若入隱顯論門偏在小乘。若入通門大中亦有。如涅槃說。并亦能修習無漏住薄不還不生義故。名義如是。次第二門別定其相。須陀有三。一者守果。依如毘曇。唯第十六道法智心名須陀洹。若依成實無相行後順舊之智名須陀洹。餘者悉非。以此證果蘇息處故。二者攝因。前七方便及見道心趣向須陀。以終攝始。果因從果皆屬須陀。三者進向。須陀果後進斷欲結有六無礙五解脫 `[道〔-〕【甲】]`道來未至後果。以始攝終皆屬須陀。今此四中通攝三種合為須陀。以其不分行果別故。斯陀含者汎解亦三。一者守果。欲界修治有九無礙九解脫道。第六一品解脫道心是斯陀含。餘者悉非。以此證果蘇息處故。二者攝因。須陀果後進斷欲界六品修惑。有六無礙及五解脫趣向斯陀。以終攝始。以因從果皆屬斯陀。三者進向。斯陀果後進斷欲結。有三無礙二解脫道未至那含。以始攝終。通名斯陀。依`[第三十五]`涅槃經此三種人通名斯陀。觀方已行。今此四中唯分守果及與進向以為斯陀。亦以不分行果別故。攝因一種收屬初果。為是不取。阿那含者亦有三種。一者守果。欲界修治。九解脫中第九一品是阿那含。以此證果蘇息處故。二者攝因。斯陀果後進斷欲結。後三微品有三無礙二解脫道趣向那含。以終攝始。以因從果皆屬那含。三者進向。那含果後進斷初禪乃至非想一切修惑。除非想地第九解脫其餘一切無礙解脫。以本攝末通名那含。今此四中偏分守果及與進向為阿那含。亦以不分行果別故。攝因一種推屬前果。為是不取。阿羅漢者有其二種。一者守果。非想一地九解脫中末後一品是阿羅漢。餘者悉非。以此無學證果心故。二者攝因。那含果後進斷初禪至非想結。一切無礙除後一品解脫道心。其餘解脫趣向羅漢。以終攝始。以因從果皆屬羅漢。羅漢果後無上可趣故無趣向。今此四中偏分守果以為羅漢。攝因一種收屬那含。為是不取。 問曰:何故初果之中攝因從果餘不如是。釋言。於彼初果之前更無餘果可以推屬。故攝初從後。後三果前有果可推。故不從後。 問曰:何故一切進向皆屬前果而不屬後。釋言。起後進向道時。前果之得猶成未捨。故從前名。後果之得未成未現故不從後。又復從後便壞四果差別之義。故不從後。云何壞乎。若攝前向以從後果。斯陀住薄雜不薄義。那含不還雜有還義。羅漢不生雜有生義。故名為壞。若攝進向以從前果不壞須陀修無漏義。不壞斯陀住薄之義。不壞那含不還之義。不壞羅漢不生之義。故須屬前。又復四果純淨功德出障處說。前向未純故不從後。又若攝向以屬後果聖人便有增上慢過。云何增慢。未薄之處已生薄想。未不還處生不還想。未不生處生不生想。故名增慢。以斯多妨。是故一切進向之道四果別分。故屬前果而不從後。 問曰:從後若有多過何故初果攝向從後。此如上釋。初果已前無果可屬。故牽從後。 問曰:若言初果之前無果可屬。攝向從後。餘前有果推其後向而屬前者。彼八禪中初禪已前更無禪定。彼未來禪可屬初禪。二禪已上乃至非想前有禪故。彼一切禪方便道中無礙解脫應屬下地非上禪收。釋言。應齊。立義左右。不可全同。云何左右。彼八禪定約果分業。一切方便與根本禪同牽一果。故悉從後。四果辨義分果異因。故前方便推屬前果。分相如是。次第三門制立四果。聖果細分應有無量。今以何故定立此四。依毘婆沙多義制立。不可具論。今此略以五義制也。一約出觀以制四果。凡是制果必約出觀。何故而然。出觀之處生得證想。故就制果。云何得知。緣覺之人修道斷結與聲聞同。以不數出不制多果。明知。聲聞制立多果正由數出。何故緣覺不數出觀不制多果。聲聞偏爾。緣覺利根。以利根故煩惱輕薄。如人大力擔輕不息。緣覺如是。聲聞鈍根。以鈍根故煩惱深重。如人小力擔重劬息。聲聞如是。以劬息故制立多果。斷除三界見惑窮處其必出觀。就此出處制立初果。 問曰:何故此處必須出觀。釋有兩義。一創斷見惑多用功力。疲弊故出。二斷見惑超凡成聖。永絕三塗慶嘉故出。除斷欲界六品修惑亦必出觀。故就此處制第二果。何故至此復須出觀。解亦兩義。一由此惑麁強難息斷之用功。疲弊故出。二離麁過慶嘉故出。斷除欲界修惑窮盡亦必出觀。故就此處制第三果。何故此處復須出觀。亦有兩義。一斷欲界貪欲瞋恚慳忿嫉妬無慚愧等諸麁煩惱用力增多。疲弊故出。二離麁過慶嘉故出。斷上二界一切結盡亦必出觀。生其四智究竟之想。故復約此制第四果。何故此處復須出觀。亦有兩義。一斷上界一切煩惱用力增多。疲蔽故出。二永絕生死究竟無學。慶嘉故出。以此四處必定出觀故就制果。餘出不定。故不制果。 問曰:何故斷見諦惑要盡方出斷修數出。釋有兩義。一見諦惑迷心易滅。其猶折石不假中息而能斷盡。如人下坂易故不息。修惑難除。如絕藕糸。一觀相續不能斷盡。故須數出。如人上山難故劬息。二見諦惑能感三塗增上苦報。畏苦情猛。為是不息。如行嶮地走亦不息。修惑能招人天生死。人天優遊厭畏心弱。是故數息。如無畏處少走多息。 問曰:等是修惑之中。何故斷除欲界修惑中息制果。上界不爾。解有三義。一欲界惑凡夫多起。習使力強難可制斷。故須中息。上界煩惱凡夫本來起之希小使力輕薄。不假中息亦能斷盡。二欲界惑多難可斷盡。故須中息。上界惑少不息能盡。彼云何少。瞋恚慳嫉無慚愧等彼處無故。三欲界煩惱二因緣起。一者因力。不斷使性。及助思惟。二者緣力。所謂色聲香味觸等。以是二力起惑難斷。故須中息。上界煩惱雖從因起緣力微少易可截制。不息能盡。不息盡故不制多果。 問曰:等是欲界之中。何故斷除六品惑盡。方息制果。斷後三盡制一果乎。釋言。前六過是麁重。聖人於此厭畏增強故盡方息。後三輕微厭畏情少。故後別斷制一果矣。又麁易斷。倍盡方息。故斷前六共制一果。細難捨遠。故斷後三立一果耳。若爾上界煩惱轉細轉難捨離。應制多果。此如前釋。更有餘義。後番論之。此一義竟。二約四表制立四果。斷除見 `[惑=惑出【考偽-原】]`惑示相表制立初果。又斷見惑永絕三途出惡趣表。故立初果。欲界`[此〔-〕【甲】]`此九品修惑之中前之六品其性麁重能發無作。斷除彼結出無作表。故就此處制第二果。欲界地中有其不善。斷後三微出不善表。故就此處制第三果。上界煩惱性是染污無記之法。斷除彼故出離染污無記之表。故就此處制第四果。此兩義竟。三約四流制立四果。如毘婆沙說。斷絕見流制立初果。於欲流中斷其小分立第二果。欲流全盡立第三果。斷絕有流及無明流立第四果。 問曰:何故斷絕欲流別立二果。斷有無明共立一果。以欲流中麁細易別故開分二。有及無明麁細難分故合為一。此三義竟。四約四生制立四果。亦如論說。對捨濕生及與卵生制立初果。此二多在畜生道。故離胎少分立第二果。全捨胎生立第三果。永出化生立第四果。此四義竟。五對五趣制立四果。亦如論說。出下三趣制立初果。對人少分立第二果。全捨人道立第三果。出離天道制第四果。亦可。捨人及天少分立第三果。全出天道立第四果。制立如是。上來增數四門分別。或分為五。一者外凡。五停心觀總別念處。事中安心未觀諦理名之為外。具足死凡鄙之法故名為凡。二者內凡。煗等四心。學觀諦理得聖人性故名為內。凡法未捨故稱為凡。三者見道。四者修道。五無學道。或分為六。如`[北本第三十五,南本第三十二]`涅槃經迦葉品說。彼說恒河有七眾生。涅槃河中有七種人。始從常沒乃至俱行。初一常沒賢聖不收。後六是其賢聖所攝。即就此義以分六種。五停心觀乃至煗頂通攝以為出已還沒。忍世第一名出已住。苦忍乃至須陀洹果名為觀方。斯陀行後盡那含行名觀已行。阿那含果盡羅漢向名行已住。阿羅漢果名為俱行。何故初分名出已沒。於此位中樂求解脫故名為出。分未決定。遇惡知識退起諸過。沈沒惡道名出已沒。退起何過。念處已前有惡斯起。煗頂中退經論不同。依如毘曇除一闡提餘惡悉起。依涅槃經除其四重五逆謗法及一闡提。但起十惡及餘遮罪。何故忍及世第一法為出已住。出如前釋。堅守正觀不退起惡。不墮惡趣故名為住。故涅槃云。住忍法時當知。無量三惡道報皆非數滅。更不受故。又經說言。世上正見者終不墮惡道。彼名忍等為上正見。若依成實煗心已去皆名正見。斯不墮惡齊得名住。何故苦忍至須陀果名為觀方。觀四諦故。 問曰:煗等齊觀四諦。以何義故不名觀方。偏名苦忍至須陀果為觀方乎。釋言。煗等觀而未見故不與名。苦忍已去觀於四諦獲得四事故偏名之。云何為四。一住堅固道。所有五根無能動者二能遍觀察。悉能呵嘖內外煩惱。見疑無明親迷諦理名內煩惱。貪瞋慢等依諸見生。不親迷理名外煩惱。三能如實見。所謂忍智八忍推求。八智決了。四能壞大怨。謂破四倒。以何義故斯陀行後名觀已行。依前諦觀繫心修道。為斷欲界貪欲瞋恚愚癡憍慢。故名為行。以何義故那含果後名之為住。經釋有六。一在色界及無色界而受身故名之為住。二不受欲界人天地獄畜生餓鬼故名為住。三斷無量結餘少在故名之為住。四遠離二愛慳貪瞋恚故名為住。言二愛者。一是色愛。愛染妻色。二者欲愛。著餘五欲。五不造作共凡夫事故名為住。此名婬欲為共凡事。六自無所畏。不令他畏故名為住。自無惡行不畏苦果故自無畏。於諸眾生不惱害故不令他畏。何故羅漢名為俱行。水喻世間。陸喻出世。是阿羅漢能觀煩惱到於涅槃。是故名為水陸俱行。或分為七。見諦道前隨行分三。謂聞思修。義如上判。苦忍已上隨果分四。謂須陀洹乃至羅漢。亦如上辨。又依大品三乘共地亦得分七。一乾慧地。謂五停心總別念處。不定聞思未得定水而自沾潤故名為乾。二者性地。煗等四心。學觀諦理得聖人性故名性地。三八人地。見諦位中具修八忍名八人地。四者見地。須陀洹果見諦周盡名為見地。五者薄地。斯陀行後漸斷欲結名為薄地。六離欲地。那含果後超出欲過名離欲地。七阿羅漢地。此等如前三乘地中具廣辨釋。 ##### 四向果 或分為八,謂四向果。修因趣果名之為向,成德遂因說以為果。果向細分乃有無量,今據一門且分為八。八名是何。謂須陀向至羅漢向、須陀洹果至羅漢果。 於中略以六門分別。一辨定其相。二就有漏無漏分別。三就有為無為分別。第四約就禪地分別。五明超越不超越別。第六明其退不退義。 ###### 1辨定其相 其相如何。依如毘曇從五停心至道比忍名須陀向。道比智心名須陀果。若依成實從初盡於無相位來名須陀向。無相位後順舊觀心名須陀果。彼於四諦總觀不別。為是不說道比忍等以之為向。道比智心以之為果。須陀果後進斷欲界六品修惑。有`[亦=六【甲】]`亦無礙五解脫道。名斯陀向。末後一品解脫道心名斯陀果。斯陀果後進斷欲果七八九品修道煩惱。有三無礙二解脫道。名那含向。末後一品解脫道心名那含果。那含果後進斷初禪至非想結。除非想地末後解脫。其餘一切無礙解脫名羅漢向。斷非想結最後解脫名羅漢果。相別如是(此一門竟)。 ###### 2就有漏無漏分別 次就有漏無漏分別。須陀洹向論者不同。若依毘曇世第一前一向有漏。苦忍等心一向無漏。若依成實聞思位中。想心觀行緣事破我。相似無漏性是有漏。煗等四心觀見諦空漸斷諸結。雖能如是猶為有心之所間隔。判之以為雜相無漏。無相位中一向無漏。須陀洹果定是無漏。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依如成實一向無漏。唯無漏道能斷結故。若依毘曇性是無漏。隨義兼論通漏無漏。是義云何。斯陀向`[等=等有正【考偽-原】]`等有隨。聖智斷結名之為正。等智斷結說以為隨。正是無漏。隨是有漏。 問曰:一切悉具二種有不具者。釋言。齊具。 問曰:有人純用聖道而斷煩惱云何有隨。有人純用等智斷結云何有正。依`[同=同治【甲】]`同修互相成故。云何相成。用無漏道斷下煩惱。即成上地有漏功德。若用等智斷下煩惱。亦成上地無漏功德。所以齊具。阿羅漢果一向無漏。 問曰:斯陀那含果中依如毘曇並說等智以為隨果。說此隨果以為有漏。阿羅漢果何以故不然偏名無漏。釋言。等智以為隨果。於非想結全無治能故無隨果。無隨果故純名無漏。有漏無漏分別如是(此二門竟)。 ###### 3就有為無為分別 次就有為無為分別。戒定慧等是其有為。數滅功德是其無為。此二若就滅道分別有為功德悉名為向。無為功德盡判為果。若就四向四果分別。向中具有有為無為。果中亦然。 問曰:向中既具二種。有為無為何者正向何者非正。解有兩義。一同類分別。有為無為二種之向別望有為無為二果各有正義。其相云何。有為之向望有為果同類相生故得名正。又到果時得彼因中有為功德。共成一果故亦名正。向中無為望無為果同類相成名之為正。又至果時得彼因中無為功德。共成一果故亦名正。二強弱分別。因中有同為趣果。力強判為正向。無為無力判為隨向。是義云何。因中有為修習之力能生果中有為功德。故名為正。復能斷結趣向果中無為功德。故望彼德亦得名正。無為功德在向名`[隨=向【甲】]`隨。無前二能故不名正。 問曰:果中有為無為二種德中何者正果。解亦兩義。一同類相望俱是正果。果中有為正從向中有為行生名為正果。果中無為正攝因中無為德成故亦名正。第二約對求心分別。無為正果。有為隨果。何故而然。聖人源為涅槃修道。無為正是賢聖所求。故是正果。有為所厭故非正果。良以有為是所厭離非正果故。煩惱盡已并道亦捨。無為所欣。是正果故。畢竟求證。有為無為分別如是(此三門竟)。 ###### 4就禪地分別 次就禪地以辨其相。依如成實攝末從本禪地有九。所謂八禪及欲界中如電三昧。分末異本禪地有十。於初禪中別分中間通餘說十。若依毘曇攝末從本禪地有八。所謂八禪。彼宗不說欲界有定故但有八。分末異本禪地有十。於初禪中別分未來及與中間通餘說十。禪地如是。依如成實四向四果並依初禪至無所有。以此七處無漏所依是故名為七依定矣。并依欲界如電三昧除非想地。 問曰:毘曇宣說空識無所有處不發見解。成實何故宣說初果及與初向同依無色。宗別不同立義各異。依如毘曇無色不緣下有漏種為苦集觀。亦不緣下有漏對治為滅道觀。是故無色不發見解。成實得緣故依無色亦發見解。又問。非想何故不依。無無漏故。 問曰:成實宣說。非想無漏心後入滅盡定。云何說言非想地中無無漏乎。釋言。非想但有順舊遊觀無漏。無其增觀斷結無漏。為是不依何者順舊遊觀無漏。先用下定發無漏慧。觀非想地苦無常等。然後用彼非想地心緣前所觀苦無常等。名為順舊遊觀無漏。以此心微推求力薄。是故不發增觀無漏。若依毘曇須陀斯陀二果及向在未來禪不通餘地。良以此等欲結未盡。未得餘禪。所以不依。阿那含向或六地攝。根本四禪未來中間。其次第人必依未來。彼次第人欲結未盡。未得餘禪。為是不依。超越之人或依未來乃至四禪。依未來禪入見諦道則未來攝。乃至依於四禪入見則四禪攝。彼宗四空不入見道。為是不依。阿那含果亦六地攝。與前相似。其次第人亦未來攝。何故而然。彼次第人用未來禪所發無漏為無礙道。斷欲界結盡。已還用彼禪所發無漏為解脫道。故未來攝。不用餘禪所發無漏斷欲界結。是故此果不在餘種。超越之人或未來攝。乃至四禪義同前解。阿羅漢向或九地攝。根本四禪未來中間及三無色。或十地攝。加非想地。無漏正向則九地攝。若通有漏隨向說之則十地攝。云何無漏九地攝乎。無漏有二。一者行修緣中現起。二者得修成就而已。若論行修於九地中有無不定。或具一二三四五六乃至九種。是義云何。有人純用未來禪中所發無漏。斷初禪結乃至非想則一地攝。或用初禪或用中間義亦同爾。或復有人用未來禪及初禪地所發無漏。斷上界結趣向羅漢則二地攝。或用未來初禪中間所發無漏。斷上界結則三地攝。或用前三加用二禪所發無漏。斷上界結則四地攝。或用前四加用三禪則五地攝。加用四禪則六地攝。加用空處則七地攝。加用識處則八禪攝。加無所有則九地攝。此諸地中所有無漏用下斷上。非上斷下。行修如是。若論得修一切悉具九地無漏。云何悉具。解有四義。一無漏相望依下成上。阿那含人用下無漏斷下結時。即得上地無漏功德。如用初禪未來中間所發無漏。斷初禪結則得二禪無漏功德。如是一切。二無漏相望依上得下。有人凡時或得初禪乃至非想後得聖。已隨用何地所發無漏斷上結。時則得下地無漏功德。三就有漏望於無漏依下成上。如用二禪方便等智斷初禪結則得二禪無漏功德。如是一切。四就有漏望於無漏依上得下。如用二禪方便等智。斷初禪結則得初禪無漏功德。同治修故。云何同治。初禪無漏亦能對治初禪煩惱乃至非想一切煩惱。二禪地家方便等智亦能對治初禪煩惱。名為同治。乃至非想方便等智亦能對治無所有結。名為同治。以同治故用彼二禪方便等智。斷彼初禪煩惱之時。即得初禪無漏功德。雖復得之少分不多。但得對治初禪結邊一分無漏。餘悉不得。故曰小分。得之云何。彼無礙道正斷之時。應斷此結無漏之得心邊發生。乃至用彼非想地家方便等智。斷無所有煩惱之時。亦得初禪無漏功德。雖復得之亦少不多。但得應斷無所有結一分無漏。餘悉不得。故曰不多。以彼諸地方便等智望初禪地無漏功德得之既然。望餘地中無漏功德應同治者得之齊然。不同治者一切不得。阿羅漢向攝地如是。阿羅漢果亦九地攝。根本四禪未來中間及三無色。九地無漏皆能對治非想地結得阿羅漢。故於中若據行修分別或未來攝。乃至或是無所有攝。用未來禪斷結證果即未來攝。餘地亦爾。若據得修皆九地攝。得羅漢時總得九地一切無漏為彼果故。禪地如是(此四門竟)。 ###### 5超越不超越 次辨超越不超越義。宗別不同所說各異。成實法中一切賢聖悉無超越。彼宗凡夫無斷結。故毘曇法中四向無超。四果之中須陀羅漢亦無超越。唯斯陀果及那含果有超不超。彼宗凡夫有斷結故說有超義。相狀如何。有人凡時全未斷結。入見諦道至第十六道比智時。但得名為須陀洹果。或復有人先於凡時斷欲界結從一二品至五品盡。後入見道至第十六道比智時。亦是次第須陀果攝。而不得名斯陀含向。以於向中無超證故。或復有人先斷欲結至六品盡。復入見道至第十六道比智時。不作須陀亦不作彼斯陀含向。超證第二斯陀含果。斯陀含人所斷煩惱悉已無故。或復有人先斷欲結至八品盡。後入見道至第十六道比智時。亦超越斯陀果攝。而不得名阿那含向。以於向中無超越證故。或復有人先斷欲結至九品盡。後入見道至第十六道比智時。不作須陀超證第三阿那含果。阿那含人所斷煩惱悉已無故。或復有人先斷初禪至無所有一切煩惱盡。後入見道至第十六道比智時。亦是超越那含果收。而不得名阿羅漢向。以於向中無超證故。 問曰:何故果中有超向中無超。釋言。超證必在道比。彼第十六道比智心是其止息證果之處。先斷欲結六品及與九品盡處。亦是止息證果之處。是義相順故得超證。餘品盡處於此止息證處不順。故無超證。為是一切向中無超。 問曰:道比與彼六品九品盡處果義相順得超證者。前十五心與向相順。何故不得超證彼向。釋言。於前十五心時非想一地見惑未盡。次第所斷猶未窮盡。安能超證。是故超證偏在道比不在餘心。良以於前十五心中無超證故。一切向中悉無超越。 問曰:凡時先斷六品九品惑盡。爾時何不即名斯陀及阿那含。要須來至道比智時方得其名。釋言。斯陀及阿那含必無見惑。凡時雖斷六品及九品惑盡見惑`[猶=猶有是【甲】]`猶。故不得名斯陀含及阿那含。道比智時見惑始盡。故於此處方得其名。 問曰:何故初果無超。於初果前無所得故。又凡不能斷非想地見惑周盡。所以無超。阿羅漢果何故無超。凡夫不能斷非想地修惑周盡。為是無超(此五門竟)。 ###### 6退不退義 次明有退無退之義。 1須陀向中有退無退。是義云何? 五停心觀總別念處一向可退,煗頂二心亦退不退。是義云何? 依如毘曇,煗心已上無有斷善作闡提義,名為不退。容起餘過墮三惡道,目之為退。 若依涅槃,永更不起四重五逆及斷善根作一闡提,名為不退。遇惡知識容起十惡沒三惡道,名之為退。 若依成實,亦更不起四重五逆及斷善根,又亦不起兼重十惡墮三惡道,名為不退。故成實中說煗頂等為上正見,往來百千世不墮惡道,容起煩惱造作輕業人天輪轉,名之為退。 忍世第一及見道心,一向不退。 2須陀洹果,亦無退理。 3斯陀向果、那含向果及羅漢向: 依如[成實](成實論#^8kg4bo),於此位中所有聖德.一切不退,設有退者但退禪定。 若依毘曇,於此位中所有聖德.亦退不退。是義云何?分別有四: 一約根分別,鈍根有退、利根不退,不動法人定不退故。 二約修分別,散慢有退、專修不退。 三約行分別,雜用等智而斷結者容使有退,純用無漏而斷結者牢固不退。 四約趣分別,人中有退、人中多有退因緣故,在天不退,故論說言諸天不退。 4阿羅漢果: 依如成實,一向不退,設有退者但退禪定。 若依毘曇,亦退不退。是義云何?分別有六: 第一約就煩惱分別。煩惱有二:一受生煩惱,於受生時妄起貪等。二、障道煩惱,對緣現起貪瞋癡等,妨礙聖道。彼阿羅漢障道煩惱容使暫起,名之為退。受生煩惱畢竟不起,名為不退。 二、約煩惱因緣分別。因緣有二:一、內;二、外。不斷使性及邪思惟而起煩惱,名之為內。五塵生結,目之為外。彼阿羅漢已斷內因,無有內因而起煩惱,名為不退。容有外緣而起煩惱,名之為退。謂觀增上可貪境界,暫生欲染,尋還斷除故`[經=不經【甲】]`經生。 三、約根分別。鈍根有退,利根不退。是義云何?彼阿羅漢有六種性:退、思、護、住、昇、進、不動。義如後釋。彼退法人一向可退,不動法人一向不退。思、護、住、進,義則不定。若退法人增進為者,容使可退。若不退人增進為者,唯住唯增,無有退義。 四、約修分別。專修不退,散漫有退故。`[南本第三十一]`涅槃中說退有五:一、樂多事;二、樂說世事;三、樂睡眠;四、樂近在家;五、樂多遊行。以是五事令比丘退。 五、約行分別。鈍用無漏斷結成者,一向無退。雜用等智斷結成者,容使可退。是義云何?此人用其世俗等智,攀上厭下,斷欲界結,至無所有。非想一地等智不治,用無漏斷。由本不牢,為是有退。是故舊人沙井為喻,其猶沙井上`[雖=難【甲】]`雖塼疊不免陷壞,此亦如是。 第六、約就界趣分別。界謂三界,欲界有退,上界即無。故雜心云:若說退者必退,乃至必昇進者必定昇進。當知此說欲界羅漢非上二界,欲界有其退轉因緣,上界無故。趣謂五趣,人中羅漢則有退轉,天中無退,人中多有退因緣故。故論說言:諸天不退。 四向、四果辨之麁爾。 ##### 13-23人 或分十三,如毘曇說:見諦道前七方便人則以為七。見諦道中分為二種,所謂信行及與法行。鈍根之人入見諦道名為信行,信聖人語而起行故;利根之人入見諦道名為法行,自心見法而起行故。通前為九。修道位中有其二種,謂信解脫及與見到。鈍根之人在於修道名信解脫,信聖人語得解脫故;利根之人在於修道名為見到,自心見法得解脫故。通前十一。無學位中亦修二種,謂時解脫、不時解脫。鈍根之人至無學果名時解脫,以鈍根者待時託處得解脫故;利根至果名不時解脫,以利根者不得待處得解脫故。通前十三,以見道上離分六人故。雜心云:事則說有六。 或分十四,如毘曇說:見諦道前說七方便,見諦道中信行、法行;修道位中有信解脫及與見到,通前十一。阿那含中得滅定者名為身證,通前十二;無學位中說慧解脫及俱解脫,通前十四。不得滅定名慧解脫,得滅定者名俱解脫。 亦得開分以為十五:見諦道前七方便人則以為七。見諦已去,四向四果復分為八,通前十五。 亦得開分為二十三,前七方便則以為七。就後四向四果之中分別利鈍,則有十六,通前合為二十三矣。 ##### 二十七人 或復開分為二十七,此有兩門: 一則如彼`[第三十二]`[成實論](成實論#分別賢聖品第十)說: 見諦道前分為二人:一者信行,二者法行。鈍根之人名為信行,信順他語而起行故;利名法行,息心見法而起行故。大集經中見前分二,亦與此同。 前二種人入見諦道,名無相行,空觀相續無相間故,通前為三。須陀洹果以為第四,斯陀含行以為第五,斯陀含果以為第六,阿那含行以為第七。 那含果中離分十一,通前十八。由其通攝阿羅漢向,合為那含,故有十一。名字是何?一名現般,是人現世於凡身中修得那含,則於此身修得羅漢,故名現般。二名轉世,聖人身上經生已後修得那含,則於現世修得羅漢,是亦通為現般所收。三者中般,是人現世修得那含,不得羅漢,捨欲界身,向上界去,兩界中間受身得般。四者生般,於初禪上隨何處生,最初受身,未盡壽命,修道得般。五者行般,與前生般同在一身,精懃行道,壽盡得般,名為行般。六無行般,亦與生般同在一身,不懃行道,壽盡得般,名無行般。七者樂定,於上界中初身不般,展轉上生,至廣果天,不得涅槃,生無色界。八者樂慧,亦於上界展轉上生,至廣果生,不得涅槃,生五淨居;九、信解脫,於前人中有鈍根者,名為信解;十、名見到,於前人中有利根者,說為見到;十一、身證,於前人中得滅定者,廣如後釋。 阿羅漢中差別有九,通前合為二十七人:一、是退相,此人最鈍,以鈍根故,得定必退;二、是守相,根少勝前,深自防守,容能不退;三者、死相,根轉勝前,深厭諸有,不能得定,得已恐失,求欲自害,名為死相;四者、住相,所得三昧不退不進;五、可進相,所得三昧轉勝增益;六、不壞相,所得三昧種種因緣不能破壞;七、不退相,此人最勝,所得功德盡無退矣;八、慧解脫,於前人中不得滅定,名慧解脫;九、俱解脫,得滅盡定。此等一一廣如後釋。 成實如是。 更有一種二十七人,如`[第三十一]`中阿含?福田品說。彼經偏就見諦已上說二十七,不通見前。相狀如何。彼有居士名給孤獨,請問如來:於世間中有幾福田人?佛答:有二:一、是學人,二、無學人。見諦已上至阿那含,名為學人;阿羅漢果,名無學人。學有十八,無學有九,是故通合有二十七。學人十八,經列不次,名字是何?一、是信行,二、是法行,三、信解脫,四、是見到,五、是身證,六、是家家,七、一種子,八、向須陀,九、得須陀,十、向斯陀。其第十一得斯陀含,其第十二向阿那含,其第十三得阿那含,十四、中般,十五、生般,十六、行般,十七、無行般,十八、上流至色究竟。正有此名,更無異釋。 准依毘曇,信行、法行在於見道十五心中,鈍名信行,利名法行。信脫、見到,准依毘曇,在於修道須陀果後,鈍名信脫,利名見到。此四統攝一切學人,以含通故,餘十四人於中別分。 於前信行、法行人中開出三人:一則開出須陀洹向,次第之人入見諦道十五心中,名須陀向。二則開出斯陀含向,超越斯陀入見諦道十五心中,名斯陀向。三則開出阿那含向,超越那含入見諦道十五心中,名那含向。 於前信脫、見到人中,隨別開出十三種人: 一則開出須陀洹果, 第二開出斯陀含向,謂次第人向斯陀含,未至果前於現在中修行者是。 第三開出家家之人,謂次第人向斯陀含,未至果前分斷煩惱。`[逕=經【甲】]`逕生者是。 第四開出斯陀含果。於中細分有異其二種:一者超證斯陀含果,二次第證斯陀含果。通合為一斯陀果矣。 第五開出阿那含向,謂次第人向阿那含,未至果前於現世中修行者是。 第六開出一種子人,謂次第人向阿那含分斷煩惱,逕生者是。 第七開出阿那含果。於中細分亦有二種:一者超證阿那含果,二次第證阿那含果。今合為一阿那含果。 第八開出中般之人,第九開出生般之人,第十開出行般之人,十一開出無行般人,十二開出上流般人。此上流中有勝有劣,勝者色界得般涅槃,劣者生於無色界中方始得般。彼舉勝者,是故說言至色究竟。彼向福田在色界者,有色有形,得受`[供=供養【甲】]`供為世福田,為是偏舉。 十三、開出身證之人。那含果後得滅定者。 此之十三皆是信脫見到中列。學人如是。 無學九者,經列不次:一名思法,二、昇進法,三、不動法,四者、退法,五、不退法。六者、護法,經自釋言:護則不退,不護則退。七者、住法,八、慧解脫,九、俱解脫。經文如是,更無異釋。 九中,前七就根以別,後二約法。 前之七種,猶如毘曇中六種羅漢。六羅漢者,退、思、護、住、昇進、不動。彼阿含經分不動人以為二種,故有七也。九中退法,是毘曇中初退法人。九中思法,是彼第二思法之人。九中護法,是彼第三護法之人。九中住法,是彼第四住法之人。九中昇進,是彼第五必昇進人。 九中不動及與不退,是毘曇中不動法人。彼毘曇中不動有二:一、本來不動,二、至果中進為不動。九中不動,當毘曇中`[因=本【甲】]`因來不動。九中不退,當毘曇中至果不動。 後二慧脫及俱解脫,約法以別。前七人中,不得滅定名慧解脫,得滅定者名俱解脫。此等至後更當廣釋。 此二十七,通見道前.七方便人.有三十四。 廣則無量,開合如是。 上來第一通相分別。 #### 次第二門隨別解釋 五停心觀如前`[五=五度【甲】]`五章中具釋。總別念處如前道品章中具釋。煗等四門如前煗等四種善中具廣分別。 #### 今先別釋須陀洹向 於中曲有六門分別。 一約境分別。第二品數多少分別。三依無礙解脫分別。四約修分別。五定是非。六轉根分別。 ##### 1言約境者 依曇無德一時見諦。依薩婆多前後見諦。言一時者案依彼宗。先於見前煗頂忍中別緣諦空`[總=極【甲】]`總令純熟。次於世間第一法中總緣四諦名用虛假以之為詮。後入無相總見四諦一切法空。念念增明都無間絕。成實法中存依此義。言前後者依薩婆多別緣四諦見有得道。行者先於總別念中總緣四諦為空無我。而於四諦未得明了。至於煗等四心之中別緣四諦而為方便。苦忍已上隨別照見。見苦異集。見滅異道。名前後見。諸部毘曇存依此義。 問曰:二中何者為是。並為`[佛=佛說【甲】]`佛。不可偏依。但隨人別二說有異。其鈍根者未能破相見諸法空。多依先後漸次見諦。其利根者能破有相證諸法空。並依一時。又復二宗立患各異。依曇無德取為患本。雖別見諦取執未已。要總見空取患方盡。為是觀諦先別後總。依薩婆多癡為患本。雖總觀諦闇相未遣。別觀分明闇相乃盡。故依彼宗先總後別(此一門竟)。 次明品數多少之義。依如毘曇見道位中唯十五心。通須陀果有十六心。八忍八智是十六也。觀欲界苦初忍後智。有其二心。觀上界苦初忍後智。亦有二心。餘諦例爾。若依成實見道位中有無量心。故彼文言。以無量心斷諸煩惱。非八非九。言非八者說見道中有無量心相續斷惑。破阿毘曇定說八忍。言非九者說修道中有無量心。破阿毘曇於一一地定九無礙。何故毘曇定說八忍。彼宗觀有。有相局別。見易明故。何故成實說無量心彼宗觀空。空無分限見難了故(此二門竟)。 次就無礙解脫分別。依如毘曇見道位中具以無礙解脫二道而斷見惑。八忍無礙。七智解脫。應有八智。後一判為須陀洹果。故但說七。若依成實無相位中單有無礙而無解脫。何故而然。彼宗所說無礙解脫同是空觀。於中增進說為無礙。順舊之智判為解脫。順舊解脫判屬須陀。故`[無=無相【校異-甲】]`無中純有無礙(此三門竟)。 次第四門約修分別。於中有二。一約境界明修多少。二約行心明修多少。言約境者如毘曇說。於彼見道十五心中現觀一諦。未來還於一諦增明。現觀一行未來傍於一諦之下四行增明。隨所觀察皆明了故。以一諦下四行義親故悉增明。 問曰:於前四現忍中現觀一諦未來傍於四諦增明。現觀一行未來傍於十六增明。至第十六道比智時義亦如是。今此見道十五心中何故不爾。未來唯於一諦增明。唯於同諦四行增明。釋言。四現及後道比是開豫道。心志寬容故修寬多。此十五心是速疾道。心志峻狹故修狹少。約境如是。次約行心明修多少。修有二種。一者行修。緣中現起。二者得修。於所修習得令屬己。若據行修苦法忍時唯得修習苦法忍心。乃至最後道比忍時唯得修習道比忍心。若據得修同時相得。或後得前。非前得後。後`[非〔-〕【甲】]`非得前故。初苦法忍十五得得。乃至最後道比智心唯一得得。相狀如何。苦法忍心現起之時。有一非色非心得法。與忍俱起得於現在苦法忍心。并得種類在未來者令來屬己成就`[一=不【甲】]`一失。 問曰:彼忍由得得之在己不失。彼得由何在己不失。釋言。彼得復由小得得故不失。小得由何。還由大得得故不失。其猶二生互相生矣。雖有二得今總合故說為一得。餘亦如是。 問曰:向說以後得前非前得後。今云何言通得種類在未來者。釋言。前說不得後者。苦忍時得不得後時苦法智等。非謂不得現起法家未來種類。未來之類望今未起猶名已起。已起類故苦法智時二得俱生。一得苦智。一得向前苦法忍心。如是漸增。乃至最後道比忍時。有十五得與之俱生。一得道比。餘十四得得前十四。 問曰:後得唯得向前所得法體。亦得前得。義釋不定。一義釋之。唯得前法。前得隨法亦成不失。一義釋之。通得前得。若爾展轉有無窮過。論自釋言。無窮何失。修義如是(此四門竟)。 ##### 5次定是非。 問曰:見中用何為道。義別四階。其一義者慧為道體。餘者悉非。離慧不能忍智法故。第二義者慧及一切心心數法并及道戒通為正道。八正用此而為體故。諸得四相道中隨義不名正道。第三義者心法與戒并及四相同時俱起是共有因。相扶義親通說為道。諸得望彼起`[戒=或【甲】]`戒異時非共有因。相扶義疎不說為道。第四義者心法與戒諸得四相皆有彼此相成之義。通說為道。 問曰:若依前之三義諸得非道亦應非果。`[又復等二十字異本在次行義得之中間]`又復果者是得證義。諸得順果。故名為果。見道在向。何故論中說得為果。釋言。論中說得為果。同後一義。得不順向故不名道。得前世間第一法得亦同此釋不名第一。 問曰:若依末後一義得名道者。論中宣說。得彼世間第一法得不名第一。今云何言得道之得亦名為道。釋言。論說得第一得非第一者。同前三種非道之義。又世第一位分短促止在一念。得彼之得前後多念於彼不順。為是彼得不名第一。見道寬長得復多念。於彼相順故得名道。是非如是(此五門竟)。 ##### 6次就轉根而為分別。 問曰:見中心道峻速。得轉根不有。言。不得。於一一行無多緣故。 問曰:若言定不得者。依如毘曇信法二人同在見道。論中宣說。信行是其法行之因。云何不轉。又復釋言。劣望於勝理有因義。其實不轉。若依成實同一空觀實難轉根。若依毘曇差別觀諦容有轉義。是義云何。凡轉根者於境多觀亦能轉根。於境力勵明淨心觀亦能轉根。其四諦法初則易知後轉難了。行者於前四現忍中學觀諦時有五種別。有一種人於四真諦未能觀察。非苦力勵。是人入見但為信行。其第二人四現忍中於前三諦未熟觀察。用道為難力勵觀察。是人入見於前三諦見不極明。名為信行。於後道諦照見明了轉為法行。其第三人四現忍中於前二諦未能觀察。於滅於道用之為難力勵觀察。是人入見於苦於集見不極明。名為信行。於滅於道照見明了轉為於法行。其第四人四現忍中於初苦諦未能觀察。於後三諦用之為難力勵觀察。是人入見於初苦諦見不極明。判為信行。於後三諦照見明了轉為法行。其第五人四現忍中於四真諦並皆力勵。是人入見於四真諦並極明了入見諦道。唯名法行。五種人中初後二人不名轉根。中三名轉。 須陀洹向釋之麁爾。 #### 次別解釋須陀洹果 斯陀含向通亦是其須陀洹攝一處合論。於中曲有六門分別。一定其體。二明得捨。三明須陀斷結多少。四明須陀受身多少。五明家家。六分利鈍。 ##### 1言定體者 須陀洹果聖德為體。聖德不同汎論有三。一是果體。依如毘曇行修分別唯第十六道比智心是其果體。得修分別通攝見諦十六聖心悉為果體。若依成實說無相後順舊空觀而為果體。二學等見。須陀果後遊觀無漏重緣諦理而不增進。三勝果道。須陀果後更起勝解進斷欲結。或一二品乃至六品。此`[行=行所觀【考偽-原】]`行緣於何諦進斷煩惱。於四諦中趣緣一諦。 問曰:何故前斷見惑四諦俱緣。此斷修惑唯緣一諦。釋言。前斷迷諦煩惱。凡於四諦通皆迷惑。故須通觀。此斷緣事貪瞋癡等非捨通迷。故於四諦趣緣一種能斷果後。 問曰:此行既緣諦理。云何能斷緣事煩惱。若依毘曇觀細捨麁。是故能斷。若依成實一切煩惱皆取性起。觀空破性。為是能斷。 問曰:此行所觀諦理為深於前能斷修惑。為與前同能斷修惑。若便更深深有何相。若當不深安能異斷。一釋。此行觀理更深故能異斷。但此深相階別難分。唯聖自覺叵以言別。其猶地地九品煩惱難可言別。亦如地地生得善根九品難分。雖不可別非無階降。此亦如是。又釋。此行觀理同前亦能異斷。何故如是。理雖同前數觀心地。數觀心明。故能異斷。如似一藥少服減病。多能盡病。非多盡病便有異藥。亦如一食少敢減飢。多食盡飢。非多盡飢令食不一。此亦如是。須陀聖德雖復無量要唯此三。辨體如此(此一門竟)。 次約前後論得論捨。先論捨義。 問曰:須陀得果之時為捨前向為當不捨。若依毘曇證果之時定捨前向。捨有二種。一約行修。不行名捨。道比智時前十五心不現行故。二約得修。得斷名捨。因得斷已果得生故。若依成實`[亦=前向亦【甲】]`亦`[捨=捨不捨【考偽-原】]`捨。以實細分因心謝已果心現前。名之為捨。相續論之因滿為果。非捨前得。名為不捨。 問曰:須陀修增進道。向斯陀時捨前果不。釋言。不捨。何故如是。證果心深所以不捨。又復須陀雖起勝行唯依前果而自息止。為是不捨。次論得義。 問曰:須陀證初果時。為得前向合為後果。為當不得。此如前釋。依如毘曇修有二種。一是行修。二是得修。若據行修果中唯有道比智心無前十五。若據得修得於前向合為後果。是義云何。證初果時捨前向中十五別得。一總得生得道比智。并得向中十五無漏合為須陀。 問曰:為當直得向中所得功德合為後果。亦得向中能得之得為後果乎。義解不定。一義釋之。唯得所得無漏功德合為後果。不得能得。何故如是。所得法體體有彼此通成之義。故`[復=後【甲】]`復得之。能得之得非正法體。彼此局別。無有彼此通成之義。為是不得。又復所得心法為主。心法寬通一起之者必有種類成在未來。未來有其可起義故。後`[復=得【甲】]`復得之合以為果。得非心法。無有寬通在未來義。故後不得合成其果。以有此別。是故論中說。捨前得更起果得。得於前法合為果矣。又更解釋。正得前法兼得前得。合為後果理亦無傷。故論中問曰。若得有得有無窮過。論自釋言。無窮何苦。 問曰:若使果得起時通得前得。何名為斷何名為捨。雖復得之非彼種類。故得名捨。毘曇如是。若依成實唯立行修無得修`[修〔-〕【甲】]`修義。是故不說得於前向合為後果。 問曰:須陀起於勝行向斯陀時。有得前果成後向不。釋言。不得起後向時前果不捨。故無異得。得捨如是(此二門竟)。 ##### 3次論須陀斷結多少 經說。須陀唯斷三結。所謂身見戒取及疑。 問曰:經說。須陀洹人所斷煩惱猶如縱廣四十里池。其餘在者`[如=如毛【甲】]`如一渧。云何復言唯斷三結。釋言。須陀所斷實多。以四義故偏說此三。一以此三是諸惑本舉此攝餘。故偏說三。云何惑本。迷諦十使須陀悉斷。就十使中五見及疑唯障見諦。須陀斷盡偏與斷名。貪瞋癡慢通障見修。障見諦者須陀斷盡。障修道者須陀未除。由斷未盡不與斷名。就彼所斷六使之中三本三隨。身見是本。邊`[8]見=見末【甲】*`見隨。戒取是本。見`[取=取末【甲】]`取隨。疑心是本邪`[*8]`見隨。經中就本說除三使未亦`[隨=隨之【甲】]`隨故但說三。二以此三重故偏說。如涅槃釋。譬如世間王來王去。雖多臣流以王重故世人偏說。此三如是重故偏說。此云何重。彼經釋言。一切眾生常所起故。又難覺故。如病常發為重病。又難識知名為重病。此`[三=三亦【甲】]`三爾。眾生恒起不覺為過故曰重矣。三以此三能為一切戒定慧等三學大怨所以偏說。云何為怨。隨相麁對`[取=戒取【甲】]`取障戒。名為戒怨。疑蓋障定。名為定怨。身見障慧。名為慧怨。依毘婆娑則不如是。彼說。身見能為戒怨。計神是常苦樂不`[返=變【甲】]`返不畏業果。縱情作罪。妨修淨戒故為戒怨。戒取定怨。`[取戒=戒取【甲】]`取戒為道妨修勝靜故為定怨。疑為慧怨。於境猶預不能決了。坊於正智故為慧怨。四隨化說三。如涅槃釋。或有眾生聞說須陀斷無量結退心不求。故但說三。所斷如是(此三門竟)。 大乘義章卷第十七(本`[終〔-〕【甲】]`終) 大乘義章卷第十七(末)☗s17b 遠法師撰 ##### 4次明須陀受生多少 於中曲有四門分別。一明須陀受身多少。二明潤惑品數多少。三明煩惱潤生多少。四明斷惑損生多少。 ###### 1初言受生身多少者 須陀有四。其第一人現修進得阿羅漢果。則於現身入般涅槃。其第二人現修進得阿那含果上界受身。或受一生或二三四乃至極多。或受十五或受十六。言十五者。有樂定人四禪遍生有十一身。初禪二處。上三禪地各有三處。合為十一。加四空處故有十五。言十六者。有樂慧人四禪遍生有十一身。加五淨居故有十六。此等差別廣如後釋。其第三人現身修得斯陀含果欲界受身。於人天中多受二生少受一生。其第四人於現在世唯證初果欲界受身。或受一生或二三四乃至極`[多=多或【考偽-原】]`多。受七`[生=生七生【考偽-原】]`生往來十四生。`[死〔-〕【甲】]`死此之十四於人天中往來受之。不得類併。何故如是。以其覺苦厭離心故。此須陀洹曾以觀苦覺苦心盛。人中受生則覺人苦求生天中。天中受生復覺天過求生人中。為是不併。 問曰:於彼十四生中何處先生。是義不定。人中得道捨人身已先住天中。天中得道捨天身已先生人中。故雜心云。人中超昇人間滿七。天亦如是。 問曰:何故極唯七返不增不減。業力持故不減七返。道力制故不過七返。又復業力勢極如此。如七藥樹七步毒蛇七日之藥七世事等。 問曰:此人過七返已唯得涅槃有生上者。經論不同。依如毘曇及成實論。一切聖人欲界地中曾經生者。厭苦情深悉不上生。欲界身中定得涅槃。依阿育王傳經所說有上生者。彼經宣說。有一經生病須陀洹優波麴多化生五淨。明得上生。化之因緣備如經說。 須陀差別義有四階。此四人中初一名為現般須陀。中二名為現進須陀。後一名為受生須陀。 ###### 2次第二門約就欲界受生須陀明其潤生煩惱品數 潤生煩惱麁分為三。細分為九。中分為五。麁分三者。謂。上中下。此義不定。就過論之麁惑過重說之為上。細惑過微說以為下。非麁非細說名為中。若據功力麁惑浮淺。障道力微說以為下。細惑根深。障道力強說之為上。中惑異前說名為中。故經宜說。無明住地其力最上。今此且依初義分之。麁惑為上。細名為下。兩楹說中。細分九者。麁中三品。所謂上上上中上下。中惑亦三。所謂中上中中中下。細惑亦三。所謂下上下中下下。中分`[分〔-〕【甲】]`分五者。謂`[為〔-〕【甲】]`為下中上上中上上`[於=為【甲】]`於中。初二名為上上。次二上中。次二名上。次二名中。後一名下。此五與彼五階熏禪五階分善其義相似。 問曰:分九便足何勞說五。今為約此明潤多少故須辨之。 ###### 3次第三門明其煩惱潤生多少 於中曲有三門分別。一明諸惑有潤不潤。二明用惑潤生不同。三明諸惑潤生多少。 1初言諸惑潤不潤者。有人宣說九品惑中有乘斷者不能潤生。不乘斷者用之潤生。此義不然。乘斷已竟可不潤生。未斷之時何為不潤。當知。一切齊能潤生。但潤有二。一者現起親潤受生。二者成就冥助資潤。其乘斷者未斷之時得有冥助資潤之義。亦有現起親潤之義。云何得有。義如後釋(此一門竟)。 2次明用惑潤生不同: 於彼九品修惑之中何者現起親潤受生。何者成就資潤受生。隨次論之所有惑中最上麁品緣中現起親潤受生。餘悉成就資潤受生。據實論之惑起無序。發業潤生例非一准。惑上中下不可一定。是義云何。於受生時有人鈍根。或覩勝緣起增上結。則用此結親潤受生。中下資助。有人中根。或對中緣起中品結。即用此結親潤受生。上下煩惱成而隨助。有人利根。或逢弱緣起下品結。則用此結親潤受生。上中隨助。上結生者受身必多。中結次少。下結最少。為是須陀九品煩惱雖全未斷不妨受生多少不定。以是義故九品惑中。應乘斷者亦得現起潤業受生資助已竟(此二門竟)。 3次明諸惑潤生多少: 經論之中文無定判。然今且可准義論之。九品惑中最初二品。五品分別同是上上。品類同故齊潤三生。於中初品獨潤三生。餘結資助潤十四生。於中後品獨潤三生。餘結資助潤十一生。此云何知。彼第三品第四品結各潤二生。此初二品麁於彼結。故潤三生。與彼相隣不得過三。又餘品結二品。二品潤生齊等。以後類前最初二品同潤三生。 問曰:此二同潤三生。有何差別。初品麁強受生速疾。後品惑微受生遲遲。如人見物貪強疾取貪微後取。又初品麁受報麁劣。後品惑微受報精勝。又復初品麁強有力。定潤三生。後品劣薄。或潤二生。或潤三生。而非決定言同潤。三就極為語。其次兩品五品分別同是上中。品類同故齊潤二生。於中初品獨潤二生。餘品資助共潤八生。後品之結獨潤二生。餘品資助共潤六生。此云何知。前初二品各潤三生。此二細彼。故二不多。又第五品及第六品各潤一生。此二麁彼。故二不少。又復於彼十四生中前之六生。是第一品第二品惑之所潤。故斷第一第二品結。損却六生餘八生在。論言。若斷三四品惑餘二生三生是名家家。言三生者人三天三即是六生。言二生者人二天二即是四生。餘八生中斷第三品潤生之結受餘六生。名為家家。明知。第三獨潤二生。斷第四品潤生之結受餘四生。名為家家。明知。第四獨潤二生。有何差別。別如前釋。彼第五品第六品結。五品分別同是上品。類同故齊潤一生。於中前品獨潤一生。餘品資助共潤四生。後品之結獨潤一生。餘品資助共潤三生。道理應然。但此一品有乘斷義。若彼乘斷不用潤生。若未乘斷容將潤生。 問曰:云何得知。此二各潤一生。以前二品各潤二生。此品細彼。潤一不多。第七第八共潤一生。此品麁彼。潤一不減。又論宣說。斷第四品潤生之惑餘受四生。名為家家。及斷第五第六品竟成斯陀含。唯二生在。明知。此二各潤一生。 問曰:此二各潤一生。有何差異。異如上釋。彼第七品第八品惑。五品分別同是中品。品類同故共潤一生。餘品資助共潤二生。此云何知。次前二品各潤一生。此品細彼。故合潤一。又復斯陀餘二生中若斷第七第八品結唯減一生。一生猶在。明知。此二共潤一生。 問曰:此二共潤一生。有何差別。釋言。前麁潤生力強。後品微細潤生力薄。佐助而已。 問曰:此二共潤一生。斷第七品彼第八品云何潤生。釋言。第八無有獨潤半生之理。若斷第七彼第八品與第九品共潤一生。故毘婆沙說。斷第七品受於一生。斷第八品亦受一生。彼第九品五品分別是其下品獨潤一生。 問曰:何故七品八品共潤一生。此品轉細獨潤一生。以此垂終繫縛牢固。度此已後更無生處。力競堅縛故獨潤一。 問曰:毘曇說。須陀洹依未來禪而入聖道。所依未來應治煩惱。云何得有九品具結而用潤生。釋言。未必是未來禪皆能治結。若先修得未來禪已。作六行觀則能斷結。若不作者諸結全在。是故須陀雖依未來而入聖道。不妨得有具結潤生。 問曰:成實宣說。須陀必依初禪至無所有七依處定而入聖道。得彼定時伏斷欲結。得須陀已用何潤生欲界受身。有人釋言。用彼過去曾起煩惱潤生受身。此義不然。過去雖有現在不行。於境不愛。云何受身。有人復言。彼宗聖人不退聖道得退禪定。以退定故得起欲界煩惱潤生。若爾須陀不退定者應當上生。須陀上生經論不許。明知。下生不由退定。今正解釋。欲界惑中麁細無量。能伏之定從凡至佛階別無數。須陀所依事定麁淺。但伏麁品細惑猶行。細惑之中義分九品。用之潤生。此是第三潤生多少。 ###### 4次第四門明其斷惑損生多少 於中曲有兩門分別。一明斷不同。二約斷明損。斷有二種。一階別異斷。二者乘斷。隨惑麁細漸息漸斷名別異斷。因斷前品後品乘除名為乘斷。九品惑中第六一品決定乘斷。何故如是。此品惑盡便證第二斯陀含果。悕果情猛故。斷第五必乘第六。此品乘斷諸論大同。第九一品論者不同。毘婆沙中一論師說。亦是乘斷。故彼文言。若斷第八則第九品不能遮礙。何故此品復須乘斷。義同前釋。此品惑盡證那含果。悕果心猛。為是乘斷。若依毘曇定非乘斷。以此垂終極作障礙所以不乘。如守還人未至邊處遮抑則緩。若至邊處遮礙則急。是故義言。若度此已我於何處而受生也。故難乘斷。自餘七品階別漸斷悉無乘義。有人說言。第二第八亦是乘斷。何故如是。果心之後蘇息有力。故斷第一必乘第二。斷第七品必乘第八。此義不然。若第二品有乘斷者經論應說。全無說處。明知。不乘。又第八品論說不乘。准後類前。明知。第二非是乘斷。毘婆沙說。若斷第七彼第八品與第九品共潤一生。明知。第八品非乘斷。 問曰:前說。有乘斷者為當一觀相續斷盡名為乘斷。為當一世決定斷盡名為乘斷。釋言。一世決定斷盡名為乘斷。非是一觀相續斷盡名為乘斷。但於現世無間斷盡亦名乘斷。簡別斷盡亦名乘斷。一世不盡。用之受身。經生乃斷不名乘斷。斷義如是。次約斷明損。斷第一品十四生中損其三生。斷第二品復損三生。但有八生斷第三品損其二生。餘有六生。人三天三。斷第四品復損二生。餘有四生。人二天二。故論說言。若斷三四品餘二生三生是說名家家斷第五品乘斷第六。復損二生。餘有二在。斷七斷八復損一生。餘有一在。斷第九品復去一生一切皆盡。須陀受身多少如是(此二門竟)。 ##### 5次明家家 於中曲有四門分別:一、總解釋家家之義;二、明說意;三、明建立家家所以;四、對餘果料簡有無。 初總解釋.家家義者, 論自釋言:從家至家,故曰家家。此明須陀厭舊生處異家受身,故名家家。 云何異家。 此人或時人中生已,捨人生天,復捨天身,還生人中,厭本生處異家受生。天中亦爾,離本生處異處受生,故曰異處。 ᅟ 問曰:若此異處受身名家家者,何故論言「在於人中,或在一處.或二或三;在於天中,或在一天.或二或三」。 釋言:人中或一家者,或一張家,或一王家,名為一家。如是一切,不妨於中家門各別。天亦如是,於六天中或一天處,不妨於中住處各異,故得名為從家至家為家家矣。 初門如是。 ^vt7zeh 次明宣說家家之意。為彰其勝故論說言。須陀勝者名為家家。云何顯勝。須陀洹中結有厚薄。其結厚者不厭舊處容使重生。不名家家。故用初品及第二品第三品結所受之身非家家攝。薄者不爾。不肯重生。簡薄異厚故說家家。說意如是。次明建立家家之義。依如論中三義建立。一斷煩惱。二成無漏根。三者受生。言斷煩惱簡異具薄須陀洹人。成無漏根簡異退者。亦簡凡夫。言受生者簡異現般須陀等。故論說言。若斷三四品成就彼對治。餘二生三生是說名家家。斷三四品是初義也。九品惑或斷三品。或斷四品。 問曰:何故要斷此惑方名家家。九品惑中初三麁重。於舊生處憎厭情微容使重生。非家家義。為是要斷方成家家。 問曰:若言前三惑麁於舊生家有重生者。於人天中應併受生。何故從人必生於天。從天必人釋言。當本現生之時。實覺其苦厭人求天。厭天求人。為是不併。麁結覆心。久遠還愛。故得重生。 問曰:於彼九品惑中斷三用四。斷四用五。並稱家家。何故不說斷五用六斷六用於七八品等為家家乎。釋言。斷五必乘第六。不用受生故非家家。七八品等於人於天無二受身。故非家家。成就彼治第二義也。謂成三品結四品`[法=結【甲】]`法家對治無漏。凡夫亦能斷除三品四品之結而非家家。故須說此餘二生三生。是其第三受生義也。餘二生者人二天二合為四生。餘三生者人三天三合為六生。九品惑中斷前三品用第四品受其六生。斷第四品用第五品受其四生。現般須陀具前兩義以不受生。不成家家故須說此。此第三門明其建立家家義竟。次對餘果料簡有無。 問曰:何故初果之中偏說家家餘果不說。釋言。初果於人天中往來多生。有其從家至家之義。所以偏說。餘無此義。為是不論。 問曰:那含於上界中亦受多身。何故不說。彼一一處無量生義。故非家家(此四門竟)。 ##### 6次就須陀分其利鈍 開合不定。或分為二。唯利與鈍。如`[北本第三十六]`涅槃說。彼文約就現般須陀及受生者以別利鈍。現般為利。受生人中二生至多通以為鈍。一生不論。何故不論。一生人中含通利鈍難以偏定為是不說。云何含通。有人現在應得涅槃。餘緣障難。或乏資緣。或病無力妨礙修道。由是不得。經生乃得。此則是利。有人現在懃修不得。經生乃得。此則是鈍。有斯不定故彼不說。或分為三。謂利鈍中。如上所列四種人中。總相麁分現般為利。中間兩人現進為中。經生須陀說以為鈍。以次細論現進人中亦有鈍者。於現身中雖得那含上界多生方得涅槃。經生人中亦有利者。雖於現在不得餘果。欲界受生而於次身疾得涅槃。或分為六。退思護住勝進不動義如後釋。隨別細分亦可無量。須陀如是。 #### 次別解釋斯陀含義 阿那含向通名斯陀。一處合論。於中曲有四門分別。一定其體。二辨其相。三分利鈍。第四明其斷結多少。言定體者。斯陀之果聖德為體。聖德不同。亦有三種。一是果體。依如毘曇行修分別。唯取欲界九品治中第六一品解脫道心而為果體。得修分別通攝須陀果德無漏。并攝斯陀向中無漏。合為果體。是義云何。果心現時捨前諸得。別有一種非色非心果得現生。得第六品解脫道心。并得向前一切無漏。合成一種斯陀含果。若依成實唯立行修不說得修。是故但說第六一品解脫道心以為果體。餘皆謝往現無法體。不說為果。細分如是。相續論之因滿成果。二學等見義。同前解。三勝果道。更修勝解進斷七八九品煩惱。有三無礙二解脫道。名為勝果。(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是斯陀含分別有三。一者現般現身修得阿羅漢果入般涅槃。二者現進。現身修得阿那含果上界受身。三者經生。現無異得欲界受身。此三離分亦得說五。現般有二。一`[直=直爾【考偽-原】]`直現般。於凡身上修得斯陀。即於現身得般涅槃。二者轉世。或於須陀果上經生。或於斯陀行中經生。復得斯陀。即於現身入般涅槃。現進為一。通前為三。經生之中有其二種。一者守果。名一往來。二者進向。名一種子。此一種子亦三因緣而建立之。謂。斷煩惱成就對治無漏之根。及上受生。三中少一非一種子。論釋如是。以此通前合說為五。辨相如是(此二門竟)。 次分別利鈍。開合不定。要攝唯二。謂。利與鈍。現般為利。餘者為鈍。亦可。經生以之為鈍。餘者名利。或分為三。謂。利鈍中。現般為利。現進為中。經生為鈍。麁判如是。以實具論現般人中亦有利鈍。直爾現般說之為利。轉世現般說以為鈍。現進人中亦有利鈍。進到那含中般是利。上生是鈍。經生人中亦有利鈍。一種為利。二生是鈍。或分為六。退思護住勝進不動義如後判(此三門竟)。 次明斯陀斷結多少。經說。斯陀斯除三結薄貪恚癡。斷三結者義如上辨。所謂身見戒取及疑。前斷此無故通說。又復此三亦有斯陀親斷之`[義=義義【考偽-原】]`義。如後釋。所言薄者。於貪瞋癡正是所斷。薄至幾許。欲界九品修惑之中。守果斯陀除六三在。名之為薄。進向斯陀斷七除八。或斷九品未證解脫。從前為論斯稱薄矣。斷結如是。於中有義同須陀者。類上可知。不勞更解。斯陀如是。次別解釋阿那含義。阿羅漢向通名那含。一處合論。於中亦有四門分別。一定其體。二辨其相。三分利鈍。四斷`[欲〔-〕【甲】]`欲結多少。言定體者。阿那含果聖德為體。聖德有三。一是果體。依如毘曇行修分別唯取欲界九品治中末後解脫一念無漏。是其果體。得修分別通攝向前一切無漏。合為果體。是義云何。證那含時前得悉捨。一總得生得彼欲界九品治中末後解脫。并得前來一切無漏。合為一果。若依成實唯立行修無得修義。是故唯說欲界治中末後解脫以為果體。二學等見。義同前釋。三勝果道。更修勝行。進斷初禪至非想結。唯除非想末後解脫。名為勝果。此三通說為那含果。定體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那含人中開合不定。增數說之。要攝唯三。一者現般。現身修得阿羅漢果入般涅槃。二者中般。依如成實從欲上生兩界中間受身得般。故名中般。彼論不立中陰義故。依餘經論從欲上生中陰身中得般涅槃。名為中般。三受身般。上界受身然後得般。或分為四。一者現般。二者中般。三色界般。色界身中修得涅槃。四無色般。無色界中修得涅槃。或分為六。如涅槃說。一者現般。二者中般。三者生般。四者行般。五者無行般。六上流般。初現般者有三因緣。所以現般。一以利根見煩惱過速疾斷除。所以現般。二得聖道已曾欲界生厭苦情深。畏上界生懃修對治。是故現般。第三有人得未來禪。依之斷結。餘禪雖得而不現前。於上二界無有作業亦無生業。為是現般。其中般者有二因緣。一以利根中陰身中聖道現前。見煩惱過能疾斷除。所以中般。故涅槃云。以利根故於中涅槃。二約業分別。業有二種。一者作業。二受生業。從煩惱起名為作業。若煩惱行為愛所潤能生後果。名受生業。此人修得世俗八禪有其作業。於禪不愛無受生業。為是中般。故涅槃云。欲色眾生有二種業。一者作業。二受生業。中涅槃者唯有作業。是故於中而般涅槃。 問曰:此人既是利根。何不現般至中方般。如涅槃釋。此人雖利四大羸劣不堪修道。或雖有力資緣不足。為是不得現世涅槃。 問曰:中般唯極利根。亦有差降。如涅槃釋。有上中下。若有上根軟煩惱者。未離欲界得般涅槃。若有中根中煩惱者。始離欲界未至色界得般涅槃。若有下根上煩惱者。至色界邊方得涅槃。 問曰:何故捨欲界身中有涅槃上界無之。依如涅槃四義辨釋。一約性解釋。欲界眾生其性勇健能得向果。為是欲界中有涅槃。上界不爾故無中般。二約煩惱因緣以釋。欲界煩惱有二因緣。一內二外。不斷結使及邪思惟而起煩惱。名之為內。六塵生結。目之為外。此二可厭。故從欲界中有涅槃。上界唯有內因生結無外可厭。故無中般。三約二愛而為辨釋。愛有二種。一者欲愛。著外五欲資生之具。二者色愛。愛著妻色。欲界地中有此可厭故有中般。上界無此故無中般。四約諸麁煩惱辨釋。欲界有其慳貪瞋妬無慚愧等諸麁煩惱可以厭患。故有中般。上界無此故無中般。 問曰:經說。中般那含有四種心。何者是乎。如`[第三十六]`涅槃說。一者非學非無學心。謂受生心。二者學心。起上對治。三無學心。證羅漢果。四者非學非無學心。謂命終心。 問曰:此人何心命終。論自說言。羅漢報心及威儀心隨順滅心趣向`[涅槃=果【甲】]`涅槃。此四心中二是涅槃。二非涅槃。二涅槃者後二心也。第三無學是證有餘涅槃之心。第四非學非無學者是入無餘涅槃心也。中般如是。次解生般行般無行般。此三種人有其作業及受生業上界受身。色界地中隨在何天最初生處隨義分三。不局初禪。此三何異。經論不同。`[及=乃【甲】]`及有三別。若依毘曇生般最勝。行般為次。無行最劣。是義云何。論自釋言。精懃方便修速進道。是其生般。有懃方便無速進道。是其行般。無懃方便無速進道。是無行般。懃修聖道名懃方便。以利根故所修速成。疾斷餘結名速進道。此人何故名為生般。論自釋言。此人初生起有行道。以懃方便疾斷餘結。初生得般。故云生般。修習無漏十六聖行名有行道。初生得般有餘涅槃。盡壽方般無餘涅槃。有言。初生即般無餘。是義不然。論言。無有捨壽行故。其第二人懃修習道名懃方便。以鈍根故所修難成。斷結不疾名無速道。此人何故名為行般。論自釋言。起有行道斷結得般名為行般。又復依於有為緣定斷結得`[名〔-〕【甲】]`名般亦名行般。此人亦修十六聖行名有行道。又復此人以利根故觀前三諦有為之法。亦能斷結名有為緣。以無速道斷結不疾。盡壽方般。其第三人不能精懃修習聖道名不懃求。亦復不能疾斷餘結名無速道。此人何故名無行般。論自釋言。起無行道斷結得般名無行般。又復依於無為緣定斷結得般亦名無行。此人鈍根多用有漏等智斷結。不修無漏十六聖行名無行道。設修無漏斷非想結。以鈍根故觀察滅諦無為勝法。方能斷結名無為緣。以無速道疾斷結故盡壽方般。若依成實生般為勝。無行為次。行般為劣。其第二人自知定當得於涅槃。不懃行道。盡壽得般名無行般。其第三人以鈍根故精勤行道。盡壽得般名為行般。若依涅槃生般最劣。行般最勝。無行為中。是義云何。其生般者涅槃經中名受身般。此人精懃盡壽得般名受身般。為是最劣。此與成實行般人同。 問曰:若此盡壽得般。以何義故名受身般。佛自釋言。是人受身然後乃斷三界煩惱名受身般。非初受身即得般故名受身般。有人懃修三昧力故不盡壽命斷結得般。若為是最勝此與成實生般人同。有人自知定得涅槃懈怠不修。亦以有為三昧力故盡壽得般名無行般。是故為中。此與成實無行人同。次解上流。此人轉鈍。於上界中初身不般。二身已後方得般者名為上流。流有二種。一煩惱流。二者道流。斷下煩惱上結漸起名煩惱流。道行漸增名為道流。隨此二流次第上昇故曰上流。於中分別略有四種。一不定般。未至廣果。於中或受二三身等而得涅槃。二一切處。次第受身。上至廣果方得涅槃。三者樂慧。生五淨居。四者樂定。生無色界。此後二人行因各別。一樂論議二樂寂靜。樂論義者生五淨居。樂寂靜者生無色界。又復五階。修熏禪者生五淨居。不以五階修熏禪者生無色界。何者是其五階熏禪。謂。下中上上中上上。云何熏禪。用無漏禪熏於有漏。令有漏定精勝清淨。熏法如何。行者修得四禪定已初熏第四。初入眾多無漏心中。次入眾多有漏心中。後入眾多無漏心中。如是往返漸次略之。乃至最後二無漏心二有漏心。後二無漏名為熏禪方便道成。次復入於一無漏心一有漏心。後一無漏名熏禪成。於此成中五返往來。初返名下。第二名中。第三名上。第四上中。第五上上。熏四禪已次熏三禪。次熏二禪後熏初禪。熏法悉同。修熏禪已若不退者經生五淨。名為生般。不名上流。若有退者`[下生=生下【甲】]`下生天中。隨身多少後還斷結。修得四禪還重熏之。熏法似前。於彼成中一返熏者生小廣天。亦名無煩。亦名無凡。二返熏者生無熱天。三返熏者生善可見天。亦名善現。四返熏者生善見天。五返熏者生無`[少=小【甲】]`少天。外國名為阿迦尼吒。是色究竟。 問曰:此五直隨業別。潤惑亦異。釋言。業別潤惑不殊。此等同一繫縛地故。如欲界中六天受生惑同業別。 問曰:於此五淨居處得有生般上流人不。一義釋之。但有生般無其上流。何故如是。五階熏中逐勝受生。不先生下後上生故。又解。亦得本在下天。下品熏禪生下天中。生彼天已更修勝熏生上天中。故得上流。若能如是五階熏禪則`[厭=能能【甲】]`厭呵嘖無色界定。不生無色。若欲入於無色界者則不能修五階熏禪。六種如是。或分為七。如涅槃說。六種如上。加無色般。此無色般與前六中樂定何異而須別論。前樂定者從色界去。此無色般從欲界去。與前不同故別說之。亦得說八。七種如前。加上行般。此上行般是無色中上流般也。生彼一生即得般者。名無色般。二三四身方得般者名上行般。此有三階。如 `[第三十六]`涅槃說。一有精進及自在定受於二身。二有精進無自在定。有自在定而無精進受於三身。三無精進及自在定。兩事俱無則受四身。聖於四空無重生義。是故極多唯受四身。或分十一。如成實說。一是現般。二是轉世。三是中般。四生。五行。六無行般。七者樂定。八者樂慧。九信解脫。十者見到。十一身證。現般轉世前合為一。於中別分依凡身上修得那含。即於現身修得涅槃說為現般。聖人身上欲界經生後得那含。即於現身得涅槃者說為轉世。轉前聖身得那含故有斯不同。故分兩別。此轉世人有四處來。一須陀果上經生而來。二斯陀行中經生而來。三斯陀果上經生而來。四那含行中經生而來。初二如是。中般生得般行無行般悉如前釋。樂定樂慧此二是前上流人中隨別開分。沒上流名彰此二矣。義如上釋。 問曰:前說上流人中有其四種。謂。不定般及一切處樂定樂慧。成實何故偏彰後二。此不盡語就勝論故。以後二人因別果殊所以偏舉。雖分此二收攝上流故猶不盡。若不盡者彼不定般及一切處十一人中收何所。統攝信脫見`[到=到二根【考偽-原】]`到所收以此二根通攝一切故。此前八種隨身隨行隨義以分。現中及生隨身分異。行無行般隨行分異。樂定樂慧隨行隨身以分其異。轉世一種隨義分異。前八人中有鈍根者。名信解脫。以信他語得解脫故。有利根者。名為見到。自心見法到解脫故。得滅定者說為身證。得滅定者心滅自在定與身合。故曰身證。十一如是。若隨根地種性處所離欲等別則有無量。如雜心說。辨相如是(此二門竟)。 次分別利鈍開合辨定。要分唯二。謂利與鈍。鈍名信脫。利名見到。此二遍通。隨相麁分前六種中現般中般是其利根。餘是鈍根。或分為三。謂。利鈍中此亦名為上中下根。隨別麁分前六種中現般是利。中般為中。餘悉名鈍。以實具論現般人中有利鈍中。直爾現般說之為利。轉世現般有鈍有中。多身轉世說之為鈍。少名為中。中般人中有利鈍中。如涅槃經及成實說。未離欲界而得般者。名之為利。始離欲界未至色界而得般者。說之為中。至色界邊方得般者。說以為鈍。生`[及〔-〕【甲】]`及般行般及無行般有利鈍中。俱說不定。依如毘曇生般為利。行般為中。無行為鈍。故彼說言。依於利根及軟煩惱建立生般。依於中根及中煩惱建立行般。依於軟根及上煩惱立無行般。若依成實生般最利。與前相似。無行為中。行般為鈍。若依涅槃行般最利。無行為中。生般為鈍。悉如上辨。上流般中當知亦有利鈍中別。如成實說。一身為利。二三身中。一切處鈍。又更分別。不定為利。一切處中。樂定樂慧齊名為鈍。若復細論一一皆有利鈍中別。或復開分為六種性。退思護住勝進不動。所得善根可退名退。非是已退加以思願方能不退名思法人。畏煩惱退常自防護而得不退名護法人。所得善根不退不進名住法人。所得善根必能上進名必勝進。所得善根牢固不退名為不動。於中或有根本不動。或有增進始得不動。依如毘曇從現般人乃至上流齊具此六。利鈍如是(此三門竟)。 次明那含斷結多少。如經中說。斷五下結及無慚愧慳嫉等過成阿那含。何者五結。所謂身見戒取及疑貪欲瞋恚。前之三種先斷此無。故通說之。又復前三亦有那含親斷之義。故通說之。義如後釋。後二一向那含親斷。此五結中前之三種依如成實具足二下。名為下結。一眾生下唯凡夫起。二障下果亦名下結。唯障初果。若依毘曇唯眾生下名為下結。義同前解。非障下果名為下結。此之三種通障須陀斯陀那含三種果故。後二是其欲界煩惱。以界下故名為下結。守果那含唯斷此五。進向那含通斷上結。唯非想地末後解脫而未剋證。那含如是。 #### 次別解釋阿羅漢義 於中曲有三門分別。一定其體。二辨其相。三明斷結多少之義。言定體者。阿羅漢果聖德為體。羅漢果中聖德有二。一是果體。依如毘曇行修分別。唯非想地九品治中末後解脫。是其果體。就此體中分為盡智及無生智。鈍根所得直名盡智。利根所得名為盡智及無生智。何故如是。彼鈍根者。得此智時能盡諸惑。故名盡智。不能保已當結不生。以是義故非無生智。利根所得現盡諸惑。復名盡智。復能保已當結不生名無生智。 問曰:盡智及無生智為在一念為當相續。彼宗所立各別一念。無相續義。故論說言。尚無二念。況多相續。 問曰:若此名一念者云何得分四智差別。釋言。一念義別說四。非前後四。是義云何。一念盡集因名我生盡。道行成滿名梵行立。證滅窮極名所作辦。永捨當苦名不受後。無生智中義別亦爾。行修如是。得修分別通攝向前一切無漏。合成一種阿羅漢果。是義云何。證羅漢時因中一切諸無漏得一時頓捨。別有一種果得新生。得彼非想末後解脫。并得向前一切無漏。合成一種阿羅漢果。若依成實唯說行修不立得修。是故唯說非想解脫為羅漢果。於此果中莫問利鈍。悉具盡智及無生智。彼宗所立無學聖慧。盡生死因名為盡智。能令後果永更不受名無生智。非想解脫具此兩能。是故一切齊具二智。二智同體隨義以分。多念相續不止一念。果體如是。二無學等見。盡無生後遊觀無漏。定體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開合不定。總之唯一。或分為二。一慧解脫。二俱解脫。不得滅定名慧解脫。得滅定者名俱解脫。又分二種。一時解脫。二不時解脫。其鈍智根者假時託處方得解脫。名時解脫。其利根者不假時處而得解脫。名不時解脫。或分六種。如毘曇說。一退二思三護四住五必昇進六名不動。言退法者。本在學地無常方便。無頓方便所得可退。名退法人。言思法者。亦無常頓二種方便。堪能思願令行不退。名思法人。言護法者。有常方便無頓方便。常自防護令行不退。名護法人。言住法者。有頓方便無常方便。所得善根不進不退。故名為住。必昇進者。有常方便及頓方便。而是頓根以二方便堪得不動。名必昇進。不動法者。有常方便有頓方便。而是利根所得堅固故名不動。於中有二。一本來不動。二至果中進為不動。此六種中若說退者必定退轉。乃至必進必定上進。欲界羅漢非上二界。彼上二界唯有住法及不動法。若說退者可退名退。不必定退。乃至進者可進名進。設令退者此人進作思護住等後遠退失。住本種性不令退失。如上說者三界羅漢悉具六種。六中前五是時解脫。後一不時。或分為九。如成實說。一是退相。二是守相。三者死相。四可進相。五者住相。六不壞相。七不退相。八慧解脫。九俱解脫。論自釋言。以信等根故有差別。最鈍根者名為退相。此當毘曇退法人也。但毘曇中退失聖道。成實法中退失三昧。故無漏智慧不能現前。 問曰:若退聖慧不現云何得成阿羅漢果。釋言。雖退時復還得。得已發慧。故成羅漢。言守相者。根少勝前。云何勝前。前退法人雖自防護而必退失。此守相人不護則退。護則不退。不退三昧。此當毘曇護法人也。言死相者。根轉勝前。深厭諸有不能得定。不得定故無漏智慧難得現前。設得恐失`[故〔-〕【甲】]`故求欲自害。故名死相。如瞿坻等。此當毘曇思法人也。此三住於退分三昧。言住相者。所得三昧不進不退。此當毘曇住法人也。此人住於住分三昧。可進相者。所得三昧轉深增益名可進相。此當毘曇必昇進也。此人住於增分三昧。不壞相者。所得三昧種種因緣不能敗壞名不壞相。此人慧利善取三昧入住起相。故不可壞。不退相者。此人最勝所得功德盡無退失。名不退相。此後二人住達分定。當毘曇中不動人也。於前人中不得滅定名慧解脫。得滅定者名俱解脫。九種如是。細分無量。辨相如是(此二門竟)。 次明羅漢斷結多少。經中宣說。斷五上結成阿羅漢。何者五結。所謂。色染及無色染無明憍慢及與掉戲。色界貪愛名為色染。無色貪愛名無色染。此二於彼十使門中同一貪使。無明癡使。憍慢慢使。此前使性。言掉戲者。是其掉纏。此五是其上界煩惱。故名上結。又復那含上人所起亦名上結。 問曰:此與四流四扼煩惱何別。釋言。此五通亦是其流扼所攝。然流與扼凡聖通起。此五唯是聖人所起。以是那含所起結故。此五盡處說羅漢果。故說羅漢斷五上結。 問曰:何故十使之中。偏說羅漢斷貪癡慢不說餘者。五見及疑見道中斷。故此不論。瞋在欲界。那含時盡。故此不說。 問曰:何故十纏之中。偏說斷掉不說餘者。依如毘曇十纏之中。八在欲界。那含時盡故此不說。睡掉二纏通上二界。睡即餘結。一切煩惱睡著境界。名之為睡。隨餘結說故不別論。又復睡眠順於正受故不說之。若依成實睡在欲界。故不說睡。掉不同前。所以偏舉。 問曰:羅漢斷除掉纏說為上結。阿那含人斷無慚愧慳嫉忿覆悔眠等纏。以何義故不名下結。釋言。齊類應名下結。但阿那含斷過眾多。簡本異末故就使中說五下結。纏垢別論。阿羅漢人斷過狹少。故通使纏說五上結。 問曰:前說。阿那含人斷五下結。五下結中身見戒取及與疑結須陀斷盡。攝前從後通為那含所斷五結。今說羅漢。何為不得攝前從後合斷十結。但云斷五。釋言。於彼五下結中初之三種分相論之須陀所斷。以實細論亦有那含親斷之義。故得攝之合為那含所斷五結。無有羅漢親斷之義。是故不得攝之從後。宣說羅漢斷除十結。是義云何。五下結中初之三結三處親斷。一次第人親斷三結成須陀洹。第二超越斯陀含人親斷三結成斯陀含。是人凡時斷除欲結至六品盡。後入見道斷除三結。至第十六道比智時即成斯陀。故經宣說。斯陀含人斷除三結薄貪恚癡。第三超越阿那含人親斷三結成阿那含。是人凡時斷除欲結至九品盡。後入見道斷除三結。至第十六道比智時即成那含。以有此義是故經中說阿那含斷五下結。無有斷除五下結盡即成羅漢。是故不說阿羅漢人斷十結矣。羅漢如是。聲聞賢聖略之云爾。 ### 次論緣覺 於中曲有三門分別。一釋名義。二對小分別。三對大分別。初釋名義。言緣覺者外國正音名辟支佛。此翻辟支名曰因緣。佛名為覺。緣覺名義解有兩種。一約所觀法門以釋。緣者是其十二緣法。始從無明乃至老死觀斯悟解。從緣得覺故號緣覺。二就得道因緣以釋。如辟支佛得道因緣經中廣說。如拂迦沙。思風動樹而得悟道。如是等皆藉現事緣而得覺悟。故曰緣覺。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對小分別。於中有二。一對小辨相。二明同異。言辨相者。經說聲聞緣覺之別有其兩門。一約所觀法門以別。觀察四諦而得道者悉名聲聞。觀十二緣而得道者齊稱緣覺。若從是義於今現在值佛為說十二緣法而得道者亦緣覺收。故經說言。為教聲聞說四真諦。為教緣覺說十二緣。此緣覺中細分有二。一緣覺緣覺。是人本來求緣覺道。常樂觀察十二緣法成緣覺性。於最後身不值佛世。藉現事緣而得悟道。本緣覺性今藉事緣而得覺故。說之以為緣覺緣覺。二聲聞緣覺。是人本來求緣覺道。亦樂觀察十二緣法成緣覺性。於最後身值佛為說十二緣法而得悟解。從佛聲聞而得覺故。說之以為聲聞緣覺。摩訶迦葉即其人也。經中所云為諸緣覺說十二緣正當斯耳。此亦名為緣覺聲聞。故上聲聞人中辨之。此前一門約法以別。二約得道因緣以別。從他聞聲而得道者悉字聲聞。是故摩訶迦葉之流。雖復觀察十二緣法而得悟道。以從佛聞得悟解故。經中說為聲聞眾矣。藉現事緣而得道者齊號緣覺。若從是義乃至七生須陀洹人於最後身不值佛世。藉現事緣而得道者亦緣覺攝。此緣覺中細分亦二。一緣覺緣覺。義如上解。二聲聞緣覺。是人本來求聲聞道。觀察四諦道悟初果。以根鈍故於現在世不得涅槃。天上人中七返受生。於最後身不值佛世。藉現事緣而得緣`[覺〔-〕【甲】]`覺故說為緣覺。是故名為聲聞緣覺。此亦名為緣覺聲聞。故上聲聞人中辨之。是中應作四句分別。一是聲聞而非緣覺。所謂聲聞聲聞人。是義如上解。二是緣覺而非聲聞。所謂緣覺緣覺人。是亦如上釋。三是聲聞亦是緣覺。所謂七生須陀洹人。於最後身不值佛世獨悟者是。四者緣覺亦是聲聞。謂最後身值佛為說十二緣`[法〔-〕【甲】]`法悟解者是。辨相如是。次論同異。前四人中先就初`[果〔-〕【校異-原】]`果。二以辨同異。先論同義。同有五種。一見理`[同=同同【甲】]`同。見生空故。地持云。聲聞緣覺見陰離陰我不可得。陰與離陰無我人性。二斷障同。同斷四住不受分段。如勝鬘說。三修行同。同修三十七道品法故。地持云。道同聲聞。四得果同。同得盡智無生智果故。地持云。於最後身無師自悟得羅漢果說為緣覺。五證滅同。同證有餘無餘涅槃。此五細論非不少異。大況麁論一切聲聞緣覺人等皆悉同矣。次論異義異有六種。一者根異。聲聞鈍`[5]根〔-〕【甲】*`根緣覺利`[*5]`根。 問曰:緣覺見理與聲聞同。云何利根。釋言。見理雖同聲聞明淨速疾故得稱利。又斷煩惱雖同聲聞精進速疾。又不退轉故亦名利。二所依異。聲聞依師緣覺不依。三藉緣異。聲聞藉於教法為緣而得悟道。緣覺藉於事相現緣而得悟解。四所觀異。聲聞觀察四真諦法。緣覺觀察十二因緣法。 問曰:勝鬘宣說。聲聞緣覺之人初觀聖諦。彼文復言。聲聞緣覺當得世尊為彼宣說四依。言四依者。謂。四聖諦。是則緣覺亦觀四諦。云何說言緣覺偏觀十二緣乎。釋言。緣覺雖觀因緣亦別因緣作四諦觀。是故經中說之觀諦。是義云何。彼煗頂前別觀三世十二 `[因〔-〕【甲】]`因緣事作別念觀。觀十二緣苦無常等作總念觀。煗頂已上就十二緣作其四十四智之觀。名為觀`[名為觀〔-〕【甲】]`名為觀諦。何者是其四十四智。十二因緣因果相屬有十`[二=一【甲】]`二對。先就後對為四諦觀。謂。老死苦老死集老死滅老死道。初則苦觀。第二集觀。第三滅觀。第四道觀。如是逆推乃至初對各為四觀。是故通合有四十四。是故緣覺得名觀諦。 問曰:經說。十二因緣下智觀故。聲聞菩提中智觀故。緣覺菩提乃至上上阿耨菩提。是則聲聞亦觀因緣。今云何言聲聞偏觀四真諦乎。釋言。聲聞雖觀四諦四中苦集。正是生死十二緣法。是故亦名觀十二緣。通相`[如〔-〕【校異-原】]`如如是。於中分別聲聞正觀四諦法門。緣覺正觀十二緣門。此第四異。五向果異。聲聞人中四向四果。緣覺人中一向一果。何故如是。聲聞鈍根。不能一觀相續究竟。數出劬息。故判多果。以果多故趣向亦別。緣覺利根。一入聖觀相續無間乃至究竟。無中息處故無多果。無多果故不立多向。但於相續一觀之中。不滿之處判為一向。滿足之處說為一果。故地經中說十聖性。聲聞`[多〔-〕【甲】]`多分八。緣覺立二。六通用異。如地持說。聲聞之人二千國土為通境界。緣覺之人三千國土為通境界。又復如彼大智論說。小聲聞中不作意者。一千國土為通境界。其作意者二千國土為通境界。大聲聞中不作意者。二千國土為通境界。其作意者三千國土為通境界。緣覺人中有大有小。小緣覺人不作意者。二千國土為通境界。其作意者三千國土為通境界。大緣覺者莫問作意及不作意。皆以三千大千國土為通境界。此等名為通用異也。又復如彼成實論說。聲聞欲知須陀初心至第十六心方始得知。緣覺之人欲知初心至第六心即便知之。此亦是其通用別矣。 問曰:何故欲知初心至第六心方始知乎。緣覺作意欲知須陀苦法忍心凝心觀察。彼忍已謝入苦法智尋後觀之。彼智已謝緣上界苦入苦比忍及苦比智。緣覺即於欲界有漏法中伺之。彼捨上苦緣欲界集。忍時未知至集法智方始知之。是故說知第六心矣。初之二人同異如是。次將第三約對前二以辨同異。彼須陀中七返受生。於最後身不值佛世獨覺之者。望前聲聞聲聞之人九同二異。言九同者。一見理同。二斷障同。三修行同。四得果同。五證滅同。六根性同。七觀法同。八向果同。九通用同。悉如上辨。言二異者。一依止異。於最後身不依師故。二藉緣異。不藉言教而得果故。望前緣覺緣覺之人七同四異。言七同者。一見理同。二斷障同。三修行同。四得果同。五證滅同。准前可知。六依止同。於最後身不依師教故。七藉緣同。同藉事緣而得道故。言四異者。一者根異。此人鈍根。二觀法異。此覺四諦。三向果異。此人具足四向四果。四通用異。此人通劣。次將第四望初二人以辨同異。於最後身值佛為說十二緣法而得覺者。望前聲聞聲聞之人七同四異。言七同者。一見理同。二斷障同。三修行同。四得果同。五證滅同。悉如上辨。六依止同。依師得度。七藉緣同。同藉言教。言四異者。一根性異。此人利根。二覺法異。此覺因緣。三向果異。此無四果四向之別。四通用異。此人通勝。望前緣覺緣覺之人九同二異。言九同者。一見理同。二斷障同。三修行同。四得果同。五證滅同。六根性同。七觀法同。八向果同。一向一果。九通用同。悉如上辨。言二異者。一依止異。此人依師。二藉緣異。此藉言教。對小如是(此二門竟)。 次對大分別。於中有二。一對大辨相。二明同異。言辨相者。緣覺有二。一種性緣覺。是人本來習緣覺道成緣覺性。於最後身觀因緣法證緣覺果。二退轉緣覺。是人過去曾習大乘。後退住中亦得分三。前二如上。更加一種應化緣覺。謂。佛菩薩應現為之故。天女云。以因緣法化眾生故我為辟支。法華亦云。知眾樂小而畏大智。是故菩薩作聲聞緣覺。如是等也。相別如是。次對大乘辨其同異。言其同者。彼辟支佛一入聖道永更不退。與菩薩同。不如聲聞得聖而退。何故緣覺一向不退。以利根故純用無漏而斷漏結故。良以不退同菩薩故。涅槃經中說辟支佛與諸菩薩合為熟蘇。所言異者。略有十種。一者因異。彼辟支佛過去所修狹劣`[善=小善【甲】]`善根以為本。不廣化生故名為狹不求佛智說以為劣。不知菩薩因行廣大。二者根異。緣覺鈍根。菩薩利根。緣覺所解狹淺不速。故名為鈍。菩薩所解深廣峻疾。故名為利。三者心異。緣覺畏苦疾求取滅。菩薩不畏常樂處世。四所解異。緣覺但觀十二緣法悟解生空。菩薩普觀一切諸法具解二空。五起行異。緣覺但修自利之道。菩薩俱利。又復菩薩修行六度。緣覺不修。六斷障異。緣覺但能斷煩惱障。菩薩之人二障雙除。二障之義廣如上辨。七得果異。緣覺正得緣覺。菩薩能善有大般涅槃。小大涅槃義如後釋。八起化異。如涅槃說。緣覺化人但現神通。終日默然無所宣說。菩薩不爾。能現能說。何故緣覺不能說法。緣覺出世無九部經。無可宣說。又復緣覺無悲方便故不能說。以無悲故不起心說。無四無量`[礙〔-〕【甲】]`礙方便智故不堪說。九通用異。如後六通義中廣說。十體義異。緣覺所有身智功德悉無常苦無我不淨。菩薩真德常樂我淨。又復緣覺所得涅槃唯有樂淨而無我常。菩薩涅槃常樂我淨。此之十種亦異聲聞。然今且就緣覺說之。緣覺如是。 ### 次解菩薩 於中曲有三門分別。一釋名義。二對小分別。三當相分別。初釋名義。菩薩之名是外國語。外國正名菩提薩埵。此方傳者菩下去提。薩下略埵。故`[言=稱【甲】]`言菩薩。菩提此翻名之為道。薩埵此翻名為眾生。良以此人內心求道備有道行。以道成人名道眾生。 問曰:聲聞緣覺人等斯皆求道。並有道行同以道成。以何義故不名菩薩。偏獨此人名菩薩乎。釋言。賢聖名有通局。通則義齊。故涅槃云。乃至須陀亦名菩薩。亦得稱佛。求索盡智無生智道故名菩薩。正覺共道不共道故說之為佛。但經為欲分別賢聖。是故偏名大乘眾生為菩薩矣。等分賢聖。何故偏名此為菩薩。辨有三義。一就願心望果解釋。唯此眾生求大菩提餘悉不求。是故獨此名道眾生。故地論言。一上決`[定=定者【考偽-原】]`定願大菩提偏言菩薩。此據願心望果釋矣。二據解心望理解釋。凡夫住有。二乘著無。有無乖中不會中道。唯有菩薩妙捨有無契會中道。是故獨此名道眾生。三就行解釋。入佛法中有三種門。一教二義三者是行。教淺義深行為最勝。聲聞鈍根從教為名。聲者是教。飡聲悟解名聲聞矣。緣覺次勝。從義立稱。說為緣覺。緣者是義。於緣得覺。故名緣覺。菩薩最上就行彰名。以能成就自利利他俱利之道故稱菩薩。故`[第七第八]`地持云。聲聞緣覺但能自度。菩薩不爾。自度度他是名道勝。以道勝故名道眾生。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對小分別。菩薩有二。一是漸入。二是頓悟。言漸入者先小後大。 問曰:此人何時入大。釋言。小中有二種人。一愚法人。二不愚法人。執小迷大名愚法人。知小解大名不愚法人。本來習小小性成就。於最後身值佛欲小。佛依為說證得小果。得已樂著不能入大。未來無餘涅槃之後。心想生時方能向大。劫數長久不可勝計。不愚法者於過去世曾發大心。流轉生死忘失本念暫欲小法。佛依為說證得小果。得小果已自知有餘發心向大。於現在世即能入之。 問曰:此等既入大乘。於大乘中位分何處。經無定判。唯義推之應在善趣。於大乘中初發心後未至種性悉名善趣。二乘入大在此位中。云何得知非善趣前。涅槃經中說善趣前名為常沒。常沒三塗常沒三有。此非常沒。故知非前。云何得知非善趣後種性位攝。地持宣說。種性菩薩六入殊勝無始法爾。此人未能現本法性以成六入。故知非是種性已上。又說種性成就真實白淨之法。此人未成。又說種性六度性成。此人未得。又說種性一切佛法種子在身。此人未具又說種性二障清淨。此人但能煩惱障淨。種性菩薩堪為物依。此人未能。又說種性隨所聞法而自開解不由他悟。此人由他。是故得知。非種姓上唯在善趣。 問曰:此等既在善趣。二種死中受何生死。釋曰。須陀至阿那含。受分段死。羅漢辟支受變易死。如勝鬘說。 問曰:勝鬘說。種性上大力菩薩受變易死。羅漢辟支受變易死。與大力同。何故不判種性已上。釋言。此人所受變易雖同大力多義不同。故非種性。 問曰:二乘發心求大即名菩薩。如此菩薩在善趣中受變易身。勝鬘經中何故偏說種性已上大力菩薩受變易死不說善趣受變易乎。釋言。說大有二種門。一分相門。分大`[異〔-〕【甲】]`異異小。唯種性上大力菩薩受變易身。自斯已前悉名分段。聲聞緣覺雖發大心未有大行。仍本名說不名菩薩受變易矣。二攝相門。攝小成大。於彼聲聞`[緣覺〔-〕【校異-原】]`緣覺人中發大心者悉名菩薩。若從是義善趣位中亦受變易。非唯種姓已上方受。勝鬘所說大力已上受變易死分相言耳。對彼聲聞緣覺人故。 問曰:二乘發心向大既在善趣。於善趣中為初為中為在畢竟。釋言。此人不同極凡。初發心者亦不得名善趣中上。云何得知。如`[南本第十九]`涅槃說。須陀洹人八萬劫到。斯陀含人六萬劫到。阿那含人四萬劫到。阿羅漢人二萬劫到。辟支佛人十千劫到。經言到者到於阿耨`[三=三藐三【校異-原】]`三菩提心。應當名彼種姓地心。以為所到菩提心矣。去種姓地爾許。劫數。明知。非是善趣中上。 問曰:一切須陀洹人至辟支佛向種性地。悉八萬劫至十千劫有不到者。釋言。現在不愚法者則發大心修學大乘。爾許劫數容至種性。若愚法人取小滅者不可稱計。微塵數劫在涅槃中。度是已後心想還生。心想生已發心向大。向大之後阿羅漢人更二萬劫修學大乘方至種性。辟支佛人更十千劫修學大乘方至種性。以是義故非一切人悉八萬劫。 問曰:須陀天上人中七返受生至羅漢果。七返受生不過一劫。何緣向大。爾許差降。或容聖者且作階降。又更解釋。若須陀等進斷殘結至羅漢果。然後向大所受不多。更不斷結則向大者有此差降。所有殘結能障法界一切行德。一切諸行悉難成故漸入如是。言頓悟者不從小入一`[生=往【甲】]`生學大。 問曰:此人不從小入。修何等行能治罪障得入大乘。如涅槃說。所謂修習身戒心慧。以修此故能轉罪障趣入大乘。身戒心慧釋有八番。廣如上辨。 問曰:此人發何等心名入大乘。發三種心。一厭有為心。聞說生死無常大苦深心厭離。二求無為心。聞說涅槃常樂我淨深心願求。三念眾生心。緣諸眾生有苦無樂決意濟拔。 問曰:此人修何等行名學大乘。修三種行。一離有為行。修習實觀破離生死。二趣無為行。修行六度趣大涅槃。三度眾生行。修行四攝等益一切。 問曰:漸頓二種之人俱在善趣。何者為勝。釋言。不定。從小入者厭有行勝。以本習故餘二不如。以本學小廣大之心難成就故。其頓悟者求佛化生二種行勝。專意求佛度眾生故。厭有不如。常願在有教化眾生不專厭故。是故此人在善趣中。受分段生未受變易。 問曰:此等在善趣中互有勝劣。何處可等。謂。種性上。諸行齊成方能為佛決定種故。對小如是(此二門竟)。 次就大乘當相分別。於中初先通相分別。後別論之。通中開合增數辨之。或總為一。謂。三乘中一菩薩眾。或分為二。二有兩門。一定不定。二門分別。如地持說。善趣菩薩數退數進名為不定。種性已上堅固勝進名為決定。二世出世相對分別。解行已前名為世間。初地已上名為出世。又復地前名為信地。初地已上名為證地。又仁王中。地前名賢地上名聖。或分為三。所謂外凡內凡及聖。善趣位中名為外凡。種性已上名為內凡。地上名聖。於中曲以八門分別。一釋名義。第二約就解心分別。第三約就解法分別。第四約就解緣分別。五約行分別。六約惑分別。七約業分別。八約報分別先釋名義。言外凡者善趣之人向外求理。未能息相內緣真性。故名為外。六道分段凡身未捨。故名為凡。如小乘中念處已前依事趣觀相同外道。名為外凡。此亦如是。向外求理。相同聲聞。未能息相內求真實。故名外矣。言內凡者。種性已上漸息緣故內求真性。故名為內。六道分段雖分斷離未有盡處凡夫身未盡。故亦名凡。故涅槃中說為凡矣。所言聖者初地已上。息妄契真會正名聖。名義如是(此初門竟)。 次約解心以別三位。心有三種。一事識心。所謂六識。二妄識心。謂第七識。三真識心。謂第八識。外凡位中但依事識修習觀解。未有餘義。內凡位中事識漸滅。妄識`[事〔-〕【甲】]`事中慧以漸現前。初地已上妄識中慧以漸息滅。真識中慧以漸現前(此二門竟)。 次約解法以別三位。外凡位中事識未亡。心外見法。心外法中推求觀察。見苦無常空無我等未解餘義。內凡位中息外歸內。見一切法唯從心起心外無法。以見心外無別法故事識漸滅。見一切法唯心起故七識之解以漸現前。此解現時見一切法但從妄想自心所現。如夢所覩皆從心起畢竟無法。初地已上息妄顯真。見一切法唯是真實如來藏性緣起集成真外無法。雖有所見而無分別。無分別故妄智漸息真德漸現。解法如是(此三門竟)。 次約解緣分別三位。所解之法有證有教。外凡位中於佛教法假他開道能方悟解。不能自知。是故判為四依弟子。於深證法但能信順。內凡位中於佛教法能自開解。不假他教。故華嚴中說十住等。隨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不由他人能自解故堪為初依。於深證法獨須他教。故地持中宣說教授初業菩薩。地經論中說。為一切信行菩薩說不思議法。初地已上於諸教法能自宣說。於深證法自能證知不假他教。故地持云。有佛無佛堪能次第斷煩惱障及智慧障(此四門竟)。 次約行論。行謂六度。外凡位中修行有相六波羅蜜。雖少觀空微故不說。內凡位中修學破相六波羅蜜。觀空破慳以起檀行。乃至觀空破離癡見而起慧行。故地持云。解行名為無相修方便。初地已上成就真實六波羅蜜。亦名無相六波羅蜜。證法本寂無慳無著名檀波羅蜜。自性清淨無諸罪垢名尸波羅蜜。體無違惱名忍波羅蜜。具`[堪=攝【甲】]`堪諸法無所缺少名精進波羅蜜。寂靜不動名禪波羅蜜。永無闇障名般若波羅蜜。故地持中宣說。初地為無相修。二地已上無相修廣。八地已上無相果成。行別如是(此五門竟)。 次約惑論。惑謂五住。於中進退曲有四義。其一義者。外凡位中始修無漏斷四住地。種性已上觀解成就斷四住地性成之結。是其地也。初地已上實慧深明斷無明地。第二義者。善趣修習事識無漏斷四住地。種姓已上修習七識緣觀無漏斷無明地。初地已上修真無漏斷無明地。 問曰:善趣所斷四住為伏為永。釋言。善趣初伏後永。此云何知。經中宣說。種性已上大力菩薩受變易身。變易必用無漏為因。無漏業因種性前起。明知。永斷。第三義者。五住煩惱有麁中細。其麁品者善趣漸斷種性時盡。以此麁品種性盡故地持宣說。種性菩薩二障清淨。又地持說。種性菩薩離麁煩惱。義當此門。其中品者種性已上隨分漸斷。初地時盡。以此中品初地盡故。地持宣說。初地菩薩出障解脫無罪清淨。其細品者地上漸斷至佛乃盡。以此細品地前未斷故。涅槃說。初依菩薩具煩惱性。第四義者善趣位中修事無漏斷四住地。種性已上事治漸息。修起七識緣照無漏斷無明地。初地已上緣照漸息真德現前。約惑如是(此六門竟)。 次約諸業以別三位。業有二種。漏與無漏。分假之因名為有漏。變易之因名為無漏。有漏業中有善有惡。人天之因名之為善。三塗之因說以為惡。惡有五階。一是闡提。起大邪見斷善根業。二謗正法。三五逆罪。四犯重禁。五者十惡。若通一切威儀之罪惡有六階。業相如是。今約四業以別三位。於中進退略有兩義。一偏對惡業以別三位。善趣位中修習淨信離闡提業。種性已上解行成立。永離謗法四重五逆三種惡業。初地已上行德純善離十惡業。乃離一切威儀之惡。第二通對善惡分別。善惡二業有繫不繫。善趣修習身戒心慧。轉重令輕。斷離三塗定繫之業。種性已上悲願力成。往來自在斷離人天定繫之業。初地已上德行純淨永離人天不定繫業。亦可。八地已上離之。第三通對漏無漏業而為分別。善趣修習身戒心慧斷三塗業。種性已上修無漏道漸斷人天分段之業。初地已上真德漸現斷變易業。約業如是(此七門竟)。 次約報論。報謂分段變易之果。分段果中有善有惡。於中曲有兩義分別。一偏約分段生死分別。分段有二。一惡道分段。謂三惡趣。二善道分段。所謂人天。惡道分段有正有習。惡業為因四住為緣生三惡趣名之為正。惡業為因悲願為緣生三惡趣說以為習。惡道中正善趣已前常沒所受。善趣漸斷種性時盡。惡道中習種性已上漸次斷除初地時盡。初地盡此離惡道畏。善道分段亦有正習。善業為因四住為緣受人天身名之為正。善業為因悲願為緣受人天身說以為習。善道中正外凡所受。種性漸斷初地時盡。初地盡此名出三界。又經宣說。初地菩薩得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亦當此門。善道中習地上漸斷八地上盡。七地已還斷未盡。故大智論中名為宍身。八地已上斷之盡。故彼名法身。二通約分段變易分別。隨相麁分善趣位中受分段身。從小入者善趣位中亦受變易。小故不說。種性已上分段漸捨受變易報。初地已上變易漸捨得法身報。三位如是。或分為四。地持宣說。種性發心及行方便是其三種。加以善趣即為四也。又依大品說五菩提。菩提中四在菩薩。亦得分四。五菩提者。一發心菩提。在於善趣。`[智論第五十三]`論自釋言。在於無量生死海中發菩提心。是故名為發心菩提。二伏心菩提。在於種性解行位中修習伏忍。故名伏心。三明菩提。謂。初地上乃至六地波若慧明名明菩提。四出到菩提。謂。七地上出離眾相到無生忍。故名出到。五無上菩提。謂。如來地。餘不能加。故曰無上。廣如上說。或分為五。善趣為一。解習淨信故。瓔珞中名為十信。習種為二。修習淨解。故華嚴云。隨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性種為三。修起正行故。華嚴中名為十行。解行為四。亦名道種。修習如觀。十地為五。亦名聖種。成就實證。或分為六。前四如上。初地已上離分見修。故有六種。或分為七。如地持說。善趣為一。種性已上六住為六。合為七也。言六住者。一種性住。所謂習種。二解行住。三淨心住。所謂。初地。四行跡住。二地已上。五決定住。八地已上。六畢竟住。謂第十地。義如上釋。或分為八。八有兩門。一開前合後以說八種。一初發心行。創背生死初發道心。二有相行。依前發心修起有相六波羅蜜。修此行時見人修善則便歡喜。見人造罪即便嫌惡。三無相行。學觀空理於生死中不見可厭。於涅槃中不見可求。修此行時見人造罪心不悒慼。見人修善亦不欣務。四方便行。雖觀空理而常隨有情集諸行。此`[四=四行【甲】]`四在善趣位中。習種為五。性種為六。解行為七。初地已上聖種為八。開後合前以說八種。善趣為一。種性已上七地為七。通前八也。言七地者如地持說。一種性地。二解行地。三淨心地。四行跡地。五決定地。謂第八地。六決定行。謂。第九地。依前決定上上趣求名決定行。七畢竟地。謂。第十地。此義如前七地章中具廣分別。或開為九。次前八中離分種性以之為二。即是九也。或說為十。如`[第六如來性品南本六依品]`涅槃說。一初發心善趣中始。二`[熙=起【甲】]`熙連河沙佛所發菩提心。能於惡世不謗正法。熙連河者於彼恒河四眷屬中一種河也。於此河中一沙一佛爾許佛所發菩提心。方能惡世不謗正法。三一恒河沙佛所發心。於惡世中愛樂正法不謗同前。其恒河者是此江河故。舊翻經多名江河。於此河中一沙一佛爾許佛所發心。方能惡世愛樂大乘。聞此不謗。第四人者二恒河沙佛所發心。能於惡世愛樂大乘。讀誦受持未能解說。第五人者於三恒河佛所發心。於惡世中愛樂大乘。讀誦受持少為他說未解深義。第六人者四恒佛所發菩提心。於惡世中愛樂大乘。受持讀誦為他演說。十六分中解一分義。解何等義。如涅槃說。謂。解佛性如來常住。云何十六。大涅槃中隨義淺深如來分判為十六分。此第六人始得一分。此前六人同在善趣。齊是四依弟子所攝。第七人者名為凡夫具煩惱性。五恒佛所發菩提心。於惡世中能說大乘。十六分中解八分義。此在種性解行位中。第八人者名須陀洹及斯陀含。六洹佛所發菩提心。於惡世中能說大乘。十六分中得十二分義。位在初地乃至七地。第九人者名阿那含。七恒佛所發菩提心。於惡世中能說大乘。十六分中得十四分義。此在第八第九地中。第十人者名阿羅漢。八恒佛所種諸善根。於惡世中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大乘經典。十六分義悉皆具解。位在十地。此等得義深淺之相。如四依章具廣分別。或分十一。地前為一。通名信地。地上為十。或分十二。一是外凡。二是內凡。備如上判。地上分十。合為十二。或分十三。善趣為一。種性為二。解行為三。十地為十。合為十三。或分十四。善趣為一。習種為二。性種為三。道種為四。十地為十。合為十四。或分十五。前十四中分第十地。以之為二。所謂。法雲及與等覺。十地窮終現與佛齊。故名等覺。未是證同。或復開分為四十一。善趣為一。十住十行及十迴向并其十地為四十一。言十住者如華嚴說。一發心住。於大菩提起意趣求。二治地住。善修自利利他之道。三修行住。修護煩惱護小乘行。四生貴住。聖法中生種性尊貴。五方便住。具足善巧度眾生行。六正心住。得決定智。於佛法中雖聞異說正見不動。七不退住。雖聞異說正願不動。八童真住。行業清淨如世童子真淨無染。九法王子住。於佛法王所行住處出生正智。堪能究竟無上菩提。十灌頂住。行修上順佛智現前。此十習種如瓔珞說。言十行者如華嚴說。一歡喜行。喜心行施。亦令他喜。二饒益行。修治淨戒饒益自他。三無恚恨行。修忍離瞋。四無盡行。懃修精進攝善無盡。五離癡亂行。常修定慧離妄分別。六善現行。觀法實相般若現前。七無著行。以無著心修起所行。八尊重行。成就種種殊勝善根。九善法行。成就種種化他善法。十真實行。成就第一真實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此十性種如瓔珞說。十迴向者如華嚴說。一者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菩薩修行六波羅蜜攝取眾生。令離一切煩惱業苦安住菩提名救眾生。等心救濟不聞怨親善惡等別名離眾生相。迴向此善根有所趣向名救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二不壞迴向。於佛菩薩及一切法得不壞信名為不壞。迴向此善根有所趣向名不壞迴向。三等一切佛迴向。經言。菩薩學於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佛所作迴向名等一切迴向。四至一切處迴向。菩薩所修一切善根用以迴向。以迴向力令此善根至一切處。譬如實際無所不至名至一切處。至何等處。所謂。至於佛法僧處無盡供養。至一切行處具足修習。至一切果處具足成滿。至一切佛剎處具足莊嚴。至一切眾生處具足攝化。至一切法處具足解知。如是等也。五無盡功德藏迴向。迴`[己【CB】,已【大】(cf. T07n0220_p1040c22; T38n1778_p0594b20)]`己所修無盡功德有所趣向。名無盡功德藏迴向。又復願求諸佛菩薩無盡功德。能成無盡功德善根。亦名無盡功德藏迴向。六隨順一切堅固善根迴向。迴`[己【CB】,已【大】(cf. T07n0220_p1040c22; T38n1778_p0594b20)]`己所修施等善根有所趣向。為佛守護能成一切堅固善根堅固願等。名隨順一切堅固善根迴向。七等心隨順一切眾生迴向。菩薩增長一切善根迴以等益一切眾生。名等心隨順眾生迴向。八如相迴向。菩薩所成種種善根同證一如。迴此善根有所趣向。名如相迴向。又復菩薩迴向之心依於種種真如門起。是故亦名如相迴向。九無縛無著解脫迴向。於一切法心無執著名無縛無著。於法自在稱曰解脫。菩薩不輕一切善根。以無縛無著解脫之心迴彼善法。求普賢行能具普賢一切種德。名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十法界無量迴向。菩薩彼習無盡善根迴之。願求法界差別無量功德。名為法界無量迴向。此十道種如瓔珞說。言十地者。一歡喜地。成就無上自利利他。初證聖處多生歡喜。故名歡喜地。二離垢地。離能起誤心犯戒煩惱垢等清淨戒具。名離垢地。三名明地。隨聞思修照法顯現。故名明地。四明炎地。虛妄煩惱薪智火能燒。故名炎地。五名難勝地。得出世智方便善巧能度難度。名難勝地。六現前地。波若 `[有聞=在內【甲】]`有聞大智現前名現前地。七遠行地。善修無相行功用究竟。能過世間二乘出世間道名遠行地。八不動地。報行純熟無相無間故曰不動地。九善慧地。無礙力說成利他行故名善慧地。十法雲地。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雲地。或復開分為四十二。第十地中別分等覺。通前合為四十二矣。隨別細分亦可無量。通釋如是。次第二門隨別解釋。先解善趣。依瓔珞經善趣位中。修十種心名為十信。一修信心。二精進心。三修念心。四修定心。五修慧心。六修成心。七修捨心。八修護心。九迴向心。十修願心。言信心者。於入解處淨信在前。一心決定樂欲成就名修信心。言精進者。聞菩薩藏精懃修習無間善業名為精進。言念心者。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廣釋如上。言修定者於事於義繫心安住。遠離一切虛偽輕躁憶想分別。言修慧者。謂。聞思修聞菩薩藏思量觀察。知一切法無我無人自性空寂。言修戒者。受持菩薩清淨律儀身口意淨。不犯諸過有犯悔`[際=除【甲】]`際。言修捨者。不惜身財所得能捨。言修護者防護己心不起煩惱。又更分別有五種護。如地持說。一者默護。得俱生智能疾受法化度眾生。二者念護。念持於法。三者智護。得堅固智觀察法義。以默念智離於退分修勝進分。四息心護。守諸根門。五他護。隨順他心修如是行。名之為護。言迴向者。所修善根迴向菩提。不願諸有迴施眾生。不專為己迴求實際不著名相。言修願者。隨時修習種種淨願。如華嚴經淨行品說。如是等也。此之十種在於信位。助成信行故。瓔珞經名為十信。自餘十住十行十迴向及與十地悉如上釋。三乘賢聖辨之略爾。 大乘義章卷第十七(末`[終〔-〕【甲】]`終) 大乘義章卷第十八☗s18 遠法師撰 # 4b淨法聚-果法18 淨法聚果法中有十八門。此卷有二門(大般涅槃義 無上菩提義)。 ## 1涅槃義 五門分別(釋名一 滅之分齊二 定體三 開合辨相四 雜義分別五) 第一釋名。涅槃是其天竺人語。依彼具言名為摩訶般涅槃那。摩訶名大。大義有六。一者常義。故`[北本第三南本第三]`涅槃云。所言大者名之為常。譬如有人壽命無量名大丈夫。二者廣義。故`[北本第五]`涅槃云。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虛空無所不至。涅槃如是。故名為廣。三者多義。`[能=德【甲】]`能別非一。故涅槃云。譬如大藏多諸珍異。涅槃如是。多有種種妙法珍寶。故名為大。四者深義。淵奧難測。故`[南本第二十一]`涅槃云。大者名為不可思議。一切世間聲聞緣覺不能測量涅槃之義。故名為大。五者高義。位分高出餘人不至。故涅槃云。譬如大山一切世人不能得上。故名為大。涅槃如是。凡夫二乘及諸菩薩不能窮到。故名為大。六者勝義。如世間中勝上之人名為大人。涅槃如是。諸法中勝。故名為大。大義如是。何者是大。大有三種。一者體大。性淨涅槃體窮真性義充法界。二者相大。方便涅槃過無不盡德無不備。三者用大。應化涅槃妙用曠博化現無盡。故`[北本第四]`涅槃云。大般涅槃能建大義。義猶用也。所言般者此翻名入。入義有三。一就實論入。息妄歸真。從因趣果。二真應相對。息化歸真。故名為入。三唯就應現。捨有為過趣入無為。故名`[入=為入【甲】]`入。言涅槃者人釋種種。有人釋言。涅槃之名非胡非漢直是佛語。若論佛語一切皆是。豈獨涅槃。故`[第八]`涅槃云。種種異論文章呪術皆是佛說。雖是佛說不離方言。若離方言佛則無說。涅槃之體非名字。故非音聲。故有人復言。涅槃胡語名總萬德。此方更無一名能翻。故存胡本說為涅槃。涅槃之體實備萬德。涅槃一名非盡萬德。若使涅槃名盡萬德。是則宣說萬德之時。不應隨德更立名字。欲說常義更立常名以名彼義如是一切。明知。涅槃名不盡德。又設涅槃名。總萬德此方還以萬德總名翻彼涅槃。何為不得而言叵翻。又`[第一]`涅槃云。隨其類音普告眾生。今日如來將欲涅槃隨類異告。云何叵翻若正相翻名之為滅。隨義傍翻名別種種。或言不生。或曰不出。或謂無作。或謂無起。或名無為。或字無相。或言不燃。或曰不識。或稱寂滅。或云安穩。或名解脫。或字彼岸。如是種種悉如經說。云何得知是滅非總。今此且以四義驗之。一准昔以求。如來昔於餘契經中。每常宣說煩惱滅無身亡智喪以為涅槃。今日涅槃名不異昔。何忽是總。二據終以驗。如來垂滅大音普告。今日如來將欲涅槃。時諸眾生聞佛涅槃咸皆悲惱詣佛請住。若使涅槃名含萬德是則宜唱萬德示人。眾生應喜。何故悲惱詣佛請住。聞佛涅槃悲惱請住。明知。涅槃是滅非總。三准定方言。外國之人見人死滅咸皆稱言。某甲涅槃。世人死滅何德可總亦稱涅槃。世人死滅名涅槃。故明知。涅槃是滅非總。四取文為證。如涅槃中。佛嘆純陀。善哉善哉。能知如來示同眾生方便涅槃。世間眾生何曾有彼萬德涅槃。如來示同此說如來同世盡滅。名同涅槃。明知。涅槃是滅非總。又法華說。日月燈佛說法華竟。於後夜分入於涅槃。下文重頌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長行之中云言涅槃。偈言滅度。明知。涅槃是滅非總。 問曰:若使涅槃是滅何故`[涅槃經第三十一]`經言諸結火滅名為滅度。離覺觀故稱曰涅槃。釋言。外國滅有多名。略有三別。一者涅槃。翻名為滅。二彌留陀。此亦名滅。三者毘尼。此亦名滅。其猶外國菩提末伽此通名道。外國說滅有多名。故諸結火滅名彌留陀。離諸覺觀名曰涅槃。涅槃經中彌留陀滅翻為漢言。涅槃之滅仍存胡語。似若是別若具翻之此方名少。彼彌留陀此翻名滅。彼中涅槃此亦名滅。是故得言外國涅槃此翻名滅。滅煩惱故滅生死故名之為滅。離眾相故大寂靜故亦名為滅。那者名息。究竟解脫永蘇息故。息何等事。息煩惱故息生死故。又息一切所行事故。涅槃云。雖得禪定智慧解脫不名畢竟。若能斷除三十七品所行之事方得名為畢竟涅槃。以息如是三十七品所行事故亦名為息。名義如是。 次第二門彰滅分齊。分齊有四。一是事滅。斷生死因滅生死果。名為涅槃。二者能滅。諸佛涅槃圓備萬德。雖具眾德妙寂離相。稱之為滅。又復離性亦說為滅。言離相者如下文說。譬如一切眾生心識體雖是有而無一相。亦如醍醐體雖是有而無青黃赤白等相。涅槃亦爾。體雖實有而無一相。故稱為滅。無何等相。謂。無他相及無自相。無他相者。如`[涅槃經第三十一]`經中說。離於十相名為涅槃。謂。離色聲香味觸相生住滅相男相女相。`[涅槃經第十三]`經中復說。離十三相名為涅槃。離前十相及離苦樂不苦樂相。又經復言。大涅槃中無有日月星辰諸宿寒熱風雨生老病死二十五有及諸憂苦。此等皆是無他相也。無自相者。大涅槃中雖有色身而無色相。雖有覺知而無知相。雖有一切無一切相。備如經說。言離性者。諸德同體緣起相成。無有一法別守自性。如就諸德宣說常義。離諸德外無別常性。我樂淨等類亦同爾。又就常等宣說法身。離常等外無別身性。餘亦如是。故經說言。又性別異故成涅槃。由非別異名無別性。故成涅槃。 問曰:涅槃體既是有。說有稱當。何勞說`[之=滅滅【甲】]`之。門解義。故就障滅。此是第二德寂之滅。三者應滅。應滅有二。一現斷有因盡生死果。名之為滅。二息化歸真。用息稱滅。四者理滅。如經中說。一苦滅諦。一切眾生即涅槃相。如是等也。理滅有二。一者相虛妄。情所起一切諸法相有體無。名之為滅。此即經中空如來藏。二者真空。真如來藏離相離性。名之為滅。言離相者如馬鳴說。謂。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非一相非【甲】]`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非自相非他相。非非自相非非他相。非自他俱相。如是一切妄心分別悉不相應。唯證境界。言離性者。如來藏中具過一切恒沙佛法。是諸佛法同一體性緣起相成不離不斷不脫不異。以同體故無有一法別守自性。雖無一性而無不性。無有一性`[法=法界【甲】]`法如也。而無不性法界別也。今說如是。以之為`[滅=滅四【甲】]`滅。滅如是。此四相望亦有本末。理滅為本。由見理中相空之滅成前事滅。悟理捨情離生死故。由證理中真空之滅成前德滅。如彼真法離性相故。依德起用故有應滅。此四種中分相言之。說前三種以為涅槃。攝相論之。四滅俱是涅槃為門。統攝諸義成涅槃故。分齊如是。 次第三門定其體性。涅槃體中德別無量。要唯有三。一是色法。二是心法。三非色心法。言色法者如涅槃說。滅無常色獲得常色。離苦色獲得樂色。乃至滅於不寂靜色獲得真實寂靜之色。故知。涅槃用色為體。又涅槃云言不空者。謂。有善色。常樂我淨。又涅槃中說大涅槃以為解脫。迦葉白佛。如是解脫為色為非色。佛言。二乘解脫非色。諸佛如來解脫是色。以斯驗求明知。涅槃體性是色。又如六卷泥洹之中。純陀嘆佛。妙色湛默常安隱。不隨時節劫數遷。大聖曠劫行慈悲獲得金剛不壞身。故知。是色。又勝鬘中嘆佛色身世無與等。又嘆如來妙色無盡。明知是色。色相云何。佛有三身。一是應身。二是報身。三是法身。此三身中皆悉有色。應身色者現化隨物。或時似天或復似人。如是一切隨其所現同世色像。是故亦名共世間身。報身色者於彼應身一一相處各有無量塵數相好。如華嚴經相海品說。雖具眾相而不可見。如梵天王頂上寶珠有而叵見。雖不可見而實有之。名字不同作業各異。如華嚴說。法身色者如來藏中。色性法門顯成佛體。體雖是色而無色相。如似比丘無作戒法。亦如陰陽五行等法雖無色相而是色性。諸佛證得成就法界。諸根相好即法身故。又此法中出生法界無盡色。故名像色法。有人說言。涅槃無色唯一靈智。設言色者是應非真。何故非色。色性質礙。為是無之。若色質礙全佛無者。心是攀緣慮知之法。佛亦應無。佛無緣心而有無緣覺知之心。色亦應爾。佛無礙色。而有無礙自在之色。何為不得。人復為難。礙故名色。佛身無礙。云何名色。此應返質。緣義為心。佛智無緣。何得名心。人復釋言。無緣而照故得名心。此應類之。無礙是身。無礙是形。何為非色。又雖無礙而有光明諸根相好。何得非色。又若無礙即全無色。若言有色即令礙者。此應並`[報=難【甲】]`報。如來無緣即應是癡。即應無知。佛若有知即是攀緣。可如是不。此既不可。彼亦同然。何勞致疑。又若說言色皆是應都無真實者。此應並難。真處亡情。有覺有知。應悉是應。應化之知從真知生真中立知。應化之色從真色起。真中存色。竟有何妨。又`[南本涅槃第三十五]`經宣說。滅無常色獲得常色。云何是應。經復宣說。真實善色常樂我淨。云何是應。又經嘆佛。妙色湛然常安穩。不隨時節劫數遷。大聖曠劫行慈悲故得金剛不壞身。云何名應。又地經中說。佛相好為實報身。云何是應。又若相好悉是應者。經中宣說相好之業。應是應修非是實修。修得是實果寧不真。人復釋言。滅無常色獲常色等。此實是心。心法顯現義說為色。此應反難。若心顯現義說為色。實無色者。色法不顯。義說為心。實應無心。又若心現義說色者。他亦應言色光照明義說為心。佛實無心色光照明。不得名心。心法顯現何得名色。以斯驗求佛真有色。不得言無色。義如是。次論心義。經中宣說。滅無常識獲得常識。受想行等亦復如是。明知。涅槃以心為體。又說彼若成大涅槃。明知。涅槃用心為體。心相云何。如前八識章中具辯。今略論之心有三種。一是事識。謂。六識心。向外取緣。二是妄識。謂。七識心。內迷真性妄取自心所起境界。如人昏夢迷覆實事。妄取自心所起境界。三是真識。謂。八識心。如來藏中過恒沙法緣起集成覺知心事。以此真心覺知性故。與無明合便起妄知。息去無明便為正知。如人報心與昏睡合便起夢知。息去昏睡便為寤知。始覺真心說之以為一切種德。今此就其涅槃門說故。說此心以為涅槃。妄事兩心。情有體無。未窮似有。研之即盡。不成涅槃故。楞`[第二]`伽云。妄想爾炎慧。彼滅我涅槃。又彼經言。滅七種識唯有藏識。唯藏識故真識之心得成涅槃。非六非七。有異論。如前八識章中廣破。 問曰:真心是知非滅。云何得說為涅槃乎。釋言。此心體是知性。而無分別。無分別故照而常寂。是知性故寂而恒照。以恒照故能滅癡闇。以常寂故能滅妄想。癡妄既除不復隨緣集起生死。以不起故無為體寂。故名涅槃。心法如是。次明非色非心之義。如經中說。菩提不可身得心得。涅槃亦爾。故非色心。相狀如何。分別有二。一數滅無為。斷離一切色心等相名非色心。如`[南本第三十五]`涅槃說。滅無常色名為非色。滅於無常受想行識名曰非心。如是一切。又如涅槃梵行品說。入於無色大般涅槃名為非色。又無諸大陰界入等。亦是非色意滅識亡心亦寂等。名為非心。又滅妄想爾炎慧等。亦是非心。二真法體如。色即無色。心即無心。名非色心。如經中說。大般涅槃實非有色。隨世說有。又經中說。菩提涅槃一切皆空。又地經說。自體本空智自空等。皆是真空非色心義。彼云何空。義如上解離相離性。言離相者。佛雖有色而無色相。如無作戒雖復是色而無形相。佛雖有心而亦無心相。如鏡照物無分別相。言離性者。大涅槃中諸德同體緣起相成。無有一德別守自性。故名為空。以是空故色無色性。名為非色。心無心性。稱曰非心。 問曰:若此皆無自性即是自性不成無常。與生死法有何差別。釋言。緣起無性空義。生死涅槃其理齊等。是故經中說生死空乃至涅槃生死無我乃至涅槃。所言異者。生死之法一向無常。以其性相俱無常故生滅流轉名相無常。虛集無性名性無常。涅槃之體亦常無常而非一向。故涅槃經初德中說。涅槃非常亦非無常。是義云何。大涅槃中萬德同體。分相論之各守自相無為不動。故非無常。攝相言之互以相成相成不壞。亦非無常。非無常故經說為常。將別分總總相不立。以不立故無空性常。無性常故名為無常。涅槃體性其理定爾。有人宣說。一苦滅諦。顯成涅槃。苦滅唯空。顯此空理以成涅槃。是故涅槃一向唯空無色無心。此外道空不應受持。若說苦滅唯是空者。佛自對破。如涅槃經四諦章說。修苦滅者。逆於一切諸外道等。若說空法為苦滅諦。諸外道等悉皆修空。應有真諦。又若宣說無我空寂為如來藏。當知。此人久在生死。長受`[長〔-〕【甲】]`長諸苦不得解脫。若有說言有如來藏。雖不可見破煩惱已定必得之。若發是心一念因緣於諸法中悉得自在。以斯驗求明知。苦滅不唯是空。如勝鬘說。一苦滅諦是如來藏。如來`[藏=藏中【甲】]`藏具過一切恒沙佛法。名不空藏。何得唯空。若言涅槃一向空者。經說涅槃常樂我淨真實善有。那得言空。又經說言空者。所謂一切生死。言不空者。謂。大涅槃。又經說言殺空得實。殺無常已得常涅槃。云何是空。又涅槃經第七德中。七法相異空與涅槃義門各別。何得唯空。又若空者無想天喻無想實有。竟何所況。又經宣說。大般涅槃能建大義種種示現。若唯空者依何起義。又經宣說。汝不應言滅是法性。若法性者實無滅也。何得唯空。有人復言。如來藏性色心為體。都無空義。復言空者。無相名空。藏性既爾。顯成涅槃。涅槃唯有一向不空。說言空者空無萬相。不空涅槃。此亦是其外道之有。不應受之。若說藏性實不空者。是義不然。如楞伽說。依法無我說如來藏。云何不空。又復如彼起信論說。有人聞說如來藏中具一切法。便說色心各別有體。對治此執說。一切法依真如說。如者是其空之別稱。依之宣說一切佛法。云何不空。又如經說。如來藏中具過恒沙一切佛法。不離不斷不脫不異。既言不離明無別性。法無別性何為不空。又同體法必互相成。相成之法則有總別。攝別成總諸法可有。將別分總總相不立。何為不空。若別分總。總義不空五陰分生。生應不空。藏性如是。若言涅槃實有不空是義不然。如經中說。涅槃非有。隨世說有。涅槃非有。云何不空。又地經說。自體本空名為性淨。同相涅槃云何不空。又經中說。菩提涅槃一切皆空。云何實有。又若涅槃`[實=定【甲】]`實有不空取著涅槃正見非邪。佛何故破說空無我。又若涅槃`[實=定【校異-甲】]`實常非空。常見者不應是患。若言涅槃空無妄情心取之相故名為空。而涅槃體定不空者。此應並反經說涅槃非有非無。是則有者能有他故名之為有。體應非有。人即救言我言無者。己無他相何得有他。此應更徵。`[勝鬘經]`經中宣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大涅槃能建大義起種種化。即是有他。若言無者己無他故不得有他。是則有者已有他故不得無他。此是一難。又若無者一向無他。而體非無是則有者一向有他。而體非有。有雖有他不妨體有。是則無者雖復無他何妨體無。偏有偏無佛法大患。理須廣破。體性如是。 次第四門開合辨相。其涅槃者乃是諸佛圓寂妙果。體窮真性。義充法界。體窮真性故妙絕於名相。義充法界故德備於塵算。塵算之德難以定論。是以經中或云。一二乃至眾多。言其一者統而攝之。一大涅槃體含眾義備苞萬物。或說為二。二有三門。一者有餘無餘相對說二。二性淨方便相對說二。三真應不同相對說二。就初對中先釋其名後辨其相。名字如何。有餘無餘義釋有二。一約對分別。煩惱盡處名為涅槃。約對身智以立二名。無學聖人煩惱盡竟。望後猶有餘身智在。約後別前。名前以為有餘涅槃。身智盡竟望後更無餘身智在。望後名前。說前以為無餘涅槃。毘曇法中所說有餘無餘涅槃正當此義。是第一約對分別。二就涅槃相望分別。於此門中涅槃有二。具約生死因果以說。生死因盡是一涅槃。生死果亡是一涅槃。據彼生死因盡之處。望後更有生死果亡一涅槃在。約後別前。名為有餘。生死之果盡滅已竟。望後更無餘涅槃在。說為無餘。約對生死因果既然。約對分段變易亦爾。名字如是。次辨其相。曲有三門。一就大小相對分別。二就小分別。三就大分別。言就大小相對分者。小乘涅槃名曰有餘。大乘涅槃說為無餘。此之一義如勝鬘說。故彼文言。生死二種。有為無為。涅槃亦二種。有餘及無餘。分段生死名曰有為。變易生死名曰無為。此二如前二生死中具廣分別。有為生死盡無之處所得涅槃名曰有餘。望後更有餘生死故。又亦更有餘涅槃故。無為生死盡無之處所得涅槃名曰無餘。望後更無餘生死故。又亦無其餘涅槃故。次第二門就小分別。宗別不同。所說各異。有人說言。毘曇法中煩惱盡滅名有餘涅槃。現報身上遠離緣縛。說之以為無餘涅槃。是義不然。己家煩惱通縛內外一切境界。無學聖人初得果時是縛已斷。爾時不名無餘涅槃。現在身智謝滅之後。方始宣說無餘涅槃。何由而言身離緣縛名曰無餘。若此非者何者是乎。毘曇法中涅槃體一。約對不同得二名字。言體一者。於此宗中煩惱業思。以道力故應起不起數滅無為。是涅槃體。此體是一。約對身智得二名字。身智未盡說前涅槃以為有餘。望後更有餘身智故。身智盡竟向前涅槃轉名無餘。望後更無餘身智故。問曰身智盡無之處。以何義故不名涅槃。彼宗身智起已謝往是無常滅故非涅槃。由斷因故後果不起。是非數滅故非涅槃。若依成實涅槃體二。生死因盡是一涅槃。生死果盡是一涅槃。故有二種。 問曰:何故毘曇法中生死果盡不名涅槃成實名是。釋言。毘曇性相中求。為道親斷名為數滅。不親斷者則非數滅。身口二業及生死果非道親斷。故非數滅。故不名涅槃。成實法中解義務寬。由斷煩惱業果不起從其根本亦是數滅。故說涅槃。此云何知。如`[第二第十]`成實說。見斷法者。示相我慢及彼所起諸餘法也。修斷法者。不示相慢及彼所起諸餘法也。覺斷煩惱名示相慢。示猶見也。執見我人眾生定相名為示相。執我陵物稱之為慢。依此所起業及苦果名為所起諸餘法也。由斷見惑令此不起。通名見斷。修斷煩惱名不示相慢。修道所斷是鈍煩惱。不執我人眾生定相名不示相。闇昧心中恃我陵物目之為慢。依此所起業及苦果名為所起諸餘法也。由斷修惑令此不起。通名修斷。業及苦果見修斷故名為數滅。是數滅故。生死果盡得名涅槃。二種如是。此二涅槃得之不定。或在同時。或在前後。若斷現因令其當果畢竟不生名曰無餘。此無餘滅與有餘滅得在一時。以一時中具兩義故能盡之。智亦有二種。盡生死因名為盡智。斷生死果令後不起名無生智。若無學人以邊際智促報取滅名曰無餘。此無餘滅與有餘滅得在前後。報盡方說無餘滅故。然無餘滅得雖不定或前或後彰名唯後。何故而然。現報未滅障其未報不生不顯。故不與名。 問曰:若使現報未盡不得宣說無餘滅者。亦應不得說無生智。智中既得說無生智。滅中何為偏獨不得。釋言。滅中身智盡後無餘義顯。故前隱之。智則不爾。身智滅後不得說智。故前說之。小乘如是。次就大論。分別有四。一約生死因果分別。分段變易二種因盡名曰有餘。二種果亡稱曰無餘。故地持云。一切起因斷。諸餘畢竟滅名般涅槃。起因斷者是其有餘。諸餘滅者諸餘果亡。是其無餘。二約分段變易分別。分段因果盡無之處。滅不究竟說為有餘。變易因果盡無之處。滅中窮極說為無餘。三分段因果及與變易因盡之處。目曰有餘。變易果盡名曰無餘。第四偏約變易宣說。變易因盡名曰有餘。變易果亡說為無餘。分段因果盡無之處判之 `[為=屬【甲】]`為小。大中不論。有餘無餘二種涅槃相別麁爾。次就性淨方便論二。於中略以三門分別。一釋其名。二辨其相。三定其因。名字如何。方便涅槃各別有四。一方便淨。二方便寂。三方便壞。四不同相。釋此四名各有兩義。一對因論果。二對體彰用。何故而然。方便涅槃有其二種。一從因修得名方便淨。二從體起用名方便淨。為是釋名各有兩義。方便淨者從其初義。教行功德本無今有。從因方便斷障得淨。名方便淨。若從後義作用善巧稱曰方便。作用中淨名方便淨。方便寂者。若就初義從因方便斷障得寂。名方便寂。若就後義作用善巧故曰方便。作用中寂名方便寂。方便壞者。若就初義從因方便壞障得滅。名方便壞。若從後義作用善巧名曰方便。用相不同名方便壞。不同相者。從其初義方便涅槃斷染得淨。染淨別體名不同相。若從後義作用差別名不同相。方便如是。性淨涅槃名義有三。一名性淨。二名性寂。三名同相。釋此三名義各有二。一對因顯果。二對用彰體。何故如是。性淨涅槃有其二種。一本隱法性顯成今德名為性淨。二涅槃體淨說為性淨。於此門中莫問修生修顯功德。對用論體齊稱性淨。良以性淨有斯兩義。是故依之釋名各二。言性淨者`[從=依【甲】]`從初義。無始法性名之為性。是性本為妄想隱覆。相以不淨故。勝鬘云。自性淨心不染而染。後息妄染彼性始淨。始淨法性說為涅槃。是故名為性淨涅槃。若據後義涅槃法體名之為性。涅槃體淨名為性淨。言性寂者。從其初義無始法性從緣飄動如海波浪。名性不寂。後除妄染法性始寂。始寂法性說為涅槃。是故名為性寂涅槃。若就後義涅槃體寂非是用寂。故云性寂。言同相者。從其初義無始法性體通染淨。稱曰同相。諸佛證會說為涅槃。是故名為同相涅槃。又此法性體如一味亦名同相。諸佛證之說為涅槃。是故亦名同相涅槃。又本法性體雖一味隨緣流變受種種形。如一味藥隨其流處有種種味說為不同。息相稱本無有差別名曰同相。說此同相而為涅槃。是故復名同相涅槃。若據後義涅槃體同故曰同相。體云何同。如地論說。一切法如。說自體空名曰同矣。是義云何恒沙佛法莫不皆是一心中法。恒沙法如寧異心如。故得宣說一切法如為體空矣。名義如是。次辨其相。隨義進退分別有五。一就方便修生德中隨義分二。二相云何。修生德中有二種作。一者緣`[修=作【考偽-原】]`修對治。熏發真心諸功德生。其猶`[蠟【CB】,臘【大】]`蠟印印泥文生。二者體作。真隨行緣集成諸德。如金隨緣作莊嚴具。緣作義邊名方便淨。體作義邊說為性淨。二修生修顯相對說二。次前二種修生之德悉名方便。無始法性顯成今德。說為性淨。如地持說。六入殊勝無始法爾名性種性。以此性淨若從先來修善所得名習種性。以此方便此二別分。修生功德直名菩提。修顯功德直名涅槃。如涅槃說。故彼經中菩`[提=提必【甲】]`提從生因所生。涅槃必由了因所顯。無有生義。攝相通論俱是菩提。以圓通故如彼金剛般若中說。良以二種俱菩提故。須以性淨方便名別。修生菩提說為方便。修顯菩提名為性淨。又此二種俱名涅槃。以寂滅故。良以二種俱涅槃故。亦須`[性=以性【考偽-大】]`性淨方便名別。修生涅槃說為方便。修顯涅槃名為性淨。三約修證以分二別。次前二種約修以論。方便修生方便修顯悉名方便。證實亡緣說為性淨。是義云何。諸佛如來證實返望從來無隱。亦無今顯。淨非緣飾故名性淨。`[此=此二【考偽-原】]`此一對如地經說。故彼經中淨相解脫。遠離諸趣名方便淨。自體本空自性常寂。非先有染後時離者。說為性淨。又此與彼涅槃經中。緣離辨所`[故=放【甲】]`故光明其義相似。`[南本涅槃第十九]`彼云。是光即是涅槃。涅槃常住不論因緣。云何如來問其因緣即是性淨。亦有因緣因滅無明獲得熾然三菩提燈。故有是光。即是方便。又復如彼涅槃經說。捨慈得慈不從因緣。其義相似。捨世諦慈得第一義慈。即是方便第一義慈。不從因緣即是性淨。 問曰:方便從緣修得名果。可知。性淨涅槃證`[實=實亡【甲】]`實緣。不從緣現是果以不。釋言。不定。亦果非果。是義云何。體雖非果至佛乃覺。為佛窮證故得曰果。以是果故地經宣說。滅佛行定者即是性淨涅槃。為佛所行寧得非果。又是諸佛微智體相何得非果。得時離緣無因可酬。得言非果。以非果故經中嘆佛。獲得無因無果報法。又經亦言。涅槃之體非因非果。涅槃既然諸德齊爾。四體用分二。向前所說一切涅槃體名性淨。用稱方便。用相善巧。故名方便。德體常寂。故云性淨。五理事分二。向前所說一切涅槃行德善巧悉名方便。理體常寂。說為性淨。此即經中一苦滅諦。 問曰:此理與前所辨第三對中性淨何別。釋言。體一。隨義以分。向前所辨性淨涅槃。攝法從人為佛所窮為行所證。證已方便無隱無顯無因無果。今言理者常法以論。凡佛一如染淨不易非隱非顯非因非果有斯異也。涅槃所說五種性中非因果性義當此門。良以就實以論其實實外無緣。緣即不有。知。復約何說染說淨說因說果 `[故〔-〕【甲】]`故非染`[淨=淨故【甲】]`淨非因非果。體相如是。次定其因。先約對`[以〔-〕【甲】]`以辨其因。向前初對偏說方便修生功德義分二種。生起義邊名方便淨。體起義邊說為性淨。今即就彼緣修六度及與佛性以辨其因。辨因有三。一緣正分別。二生了分別。三生作分別。緣正如何。望彼佛性體作義邊佛性正因。以佛性中有可生義。有可依義能生彼德。故為正因。諸度等行說之為緣。與涅槃中佛性正因。發心為緣得菩提果。其義相似。此修生德分相論之即是菩提。故與彼同。望彼緣力動作義邊諸度正因。佛性為緣。與涅槃中六度生因。佛性了因。得菩提果其義相似。生即是正。了即是緣。次論生了。望彼佛性體作義邊佛性生因諸度為了。良以佛性是生因故。涅槃宣說。佛性雖無不同兔角。兔角雖以無量方便不可得生。佛性可生。以可生故說為生因。諸度了因。與涅槃中復有了因。六波羅蜜阿耨菩提其義相似。若望緣力動作義邊。諸度生因佛性了因。與涅槃中復有生因。六波羅蜜阿耨菩提。復有了因佛性菩提其義相似。佛性為境。由見佛性成就佛德。故說為了。次論生作。生因作因通釋一切。隨相且分非無差異。異相如何。一義分別緣力起者名為作因。作因名字如涅槃說。佛性生德說為生因。以佛性中有可生義從緣生故。二得宣說`[緣=緣力【甲】]`緣生德名為生因。佛性成德名為作因。如金作器。初對如是。次對第二修生修顯二種涅槃以定其因。於中有二。一緣正分別。二生了分別。緣正如何。隱顯麁判望性淨果。佛性正因。諸度為緣。望方便果諸度正因。佛性為緣。以實細論望二涅槃。同說佛性以為正因。但佛性中有二種義。一法佛性。本有法體。如礦中金。二報佛性。本法體上有其隨緣可生之義而無法體。如礦中金有造作莊嚴具義。未有嚴具已在金中。彼法佛性望性淨果說為正因。彼報佛性望方便果說為正因。諸度不定。云何不定。六度有三。一緣修六度。謂。於六識七識心中修諸所行。二者真實有作六度。藉前緣修熏發真心。令其心中諸功德起。三者真實無作六度。真心本是諸功德性。`[□=從【甲】]`□緣顯了。說為真實無作六度。望方便果真實有作六波羅蜜亦是正因。餘二為緣。望性淨果真實無作六波羅蜜是其正因。餘二為緣。次論生了。佛性望彼方便之果是其生因。望性淨果是其了因。佛性體上有可生義生方便果。故名生因故涅槃云。佛性雖無不同兔角。何以故。兔角叵生佛性可生故名生因。佛性本來有其可顯可了之義。終得顯了成性淨果。故望彼果得名了因。故涅槃云。佛性雖有不同虛空。何以故。虛空雖以無量方便不可得見。佛性可見。以有可見可了義故名為了因。又涅槃云。涅槃因者所謂佛性。佛性之性不生涅槃。故名了因。六度不定。云何不定。六度三種如前已辨。望方便果真實有作六波羅蜜亦是生因。如乳生酪酪出生蘇。乃至醍醐展轉相生。悉名生因。餘二名了。非正生故。望性淨果一切名了。無作六度終可圓顯成性淨果。可顯可了故名了因。餘二是其異相顯了故名了因。何故不說生作二因。望方便果有生有作。已如上辨。望性淨果無生無作。故更不論。次望第三約修就證二種涅槃以定其因。望方便果說緣說正說生說了。備如上辨。彼性淨果證實亡緣。故不可約之說緣說正說生說了。但知平等非因果性。佛本在緣未證之時義說為因。說後證時以之為果。及後證時達本無緣。以無緣故本亦非因。今亦非果。次望第四體用相對一種涅槃以定其因。於此門中涅槃體淨名為性淨。涅槃用淨名方便淨。對性淨體說因如上。方便淨者當知。即是應化涅槃。應有二種。一者法應。二者報應。如`[第四]`涅槃說。大般涅槃能建大義現種種化。是其法應。大悲願力種種化現名為報應。今對此二以定其因。分別有二。一緣正分別。二生了分別。緣正如何。法家之應如來藏中緣起法門。以之為正。如華嚴中善財童子所求種種法門。是本大悲願力以之為緣。彼法雖有可起用義。若無悲願畢竟不生。譬如火珠雖能出火要須見日。亦如水珠雖能出水要須見月。是以經言。異法有故異法出生。報家之應大悲願力以為正因。三昧法門以之為緣。若無彼法悲願之力不能獨生。譬如人面雖能生像要須依鏡。亦如音聲雖能發響要須依谷。緣正如是。生了如何。親起名生。疎發稱了。准前緣正義在可知。次望第五理事相對二種涅槃以定其因。於此門中事為方便。猶如前辨。性淨是理。非因非果不可說因。性淨方便二種涅槃辨之麁爾。次論真應二種涅槃。從緣修生從緣修顯二種涅槃體皆是真。應化涅槃義有通局。通而論之俱從涅槃所起作用。若凡若聖若善若惡若垢若淨。如是一切皆悉名為應化涅槃。如涅槃說。大般涅槃能建大義種種示現。如是等也。分相論之化具一切。於中分別有是涅槃有非涅槃。應斷煩惱。應滅生死。趣入無為名應涅槃。自餘一切隨相別名。應為凡者名為應凡。應為聖者名為應聖。應為聲聞名應聲聞。應現緣覺名應緣覺。如是一切。二相如是。次增說三。三有兩門。一體相用離分三種。二行德不同宣說三種。體相用者。性淨涅槃以之為體。法性為本。一切種德依法性故。方便涅槃說以為相。對治垢染淨相顯故。故地論中方便涅槃說之以為淨相解脫。應化涅槃名之為用。故涅槃云。大般涅槃能建大義。義猶用也。廣辨如前。行德不同宣說三者。如經中說。法身解脫摩訶般若是其三也。於中分別略有六門。一制立三數。二釋名辨相。三明此三體之同異。四明此三有成涅槃不成涅槃。五將此三約對涅槃辨定總別。六明性淨方便涅槃有具不具。言制立者。涅槃體中行德無數。以何義故偏說此三。釋有兩義。一對障不同故立三種。二對因有別故立三種。言對障者。生死法中有其三種。一者煩惱是生死緣。二者業行是生死因。三者苦報是生死果。此三種中煩惱為本。依煩惱故起於業作。依業受苦。翻對此三故說三事。翻對煩惱宣說波若。波若慧明能除煩惱闇惑法。故翻對業因宣說解脫。業能羈縛。解脫無果能斷絕。故翻對苦報宣說法身。法身清淨離苦報。故對障如是。對因別者。因有三種。一福二智三者苦報。如地持說。六度之中前三是福。波若是智。精進與禪亦福亦智。義如上解。八種淨報名之為報。何等八報。一壽具足長壽久住。二色具足顏容端正。三種性具足生於上族。四自在具足。謂得大財大眷屬等。五信言具足。發言人用。六大力具足。德力珍勝有大名稱大智慧等為人所敬。七人具足。成丈夫法。八力具足。身力強健有所堪能。報相如是。因中之智至果滿足名為般若。因中之福至果滿足說為解脫。因中之報至果滿足名為法身。制立如是(此一門竟)。 次第二門釋名辨相。言法身者。解有兩義。一顯本法性以成其身。名為法身。二以一切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為法身。相狀如何。開合不定。總之唯一。謂一法身。或分為二。謂。真與應。或說為三。法報與應。如地論說。又如七卷金光明中。亦分三種。化身應身及與真身。法報兩佛名為真身。為化眾生示現佛形名為應身。示現種種六道之形說為化身。若准涅槃法報二佛是其真身。王宮現生道樹現成是其應身。依應起化受大眾供是其化身。或復分四。如楞伽說。一應化佛。猶前應身。二功德佛。三智慧佛。此之二種猶前報身。四如如佛。猶前法身。或分為五。謂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或離為十。如地經說。所謂願身乃至智身。又華嚴中宣說十佛。亦是十也。何等為十。謂。無著佛乃至第十如意佛等。廣則無量。法等如後三佛章中具廣分別。法身如是。言解脫者。自體無累名為解脫。又免羈縛亦曰解脫。相狀如何。開合不定。總之唯一。謂。三事中一解脫門。或分為二。二有兩門。一有為無為相對分二。一切斷德名曰無為。一切行德同名有為。二心慧分二。於此門中兩義分別。一淺深分別。斷除四住世諦心淨名心解脫。於世諦中一切德脫用心為體。故偏說心斷絕無明真諦慧明名慧解脫。於真諦中一切德脫用慧為主。故偏說慧。如經中說。斷癡慧明斷愛心脫。義當此門。二體用分別。斷離五住性結煩惱真心體淨名心解脫。如涅槃說。故彼文言。永斷一切貪恚癡等名心解脫。又彼文言。是心本性雖與貪欲瞋痴等覆而不與彼貪等和合。諸佛菩薩永斷貪等名心解脫。故知。就體斷事無知慧用自在名慧解脫。如涅槃說。於彼文中就慧解脫開出五通。明知。就用亦得分三。有為脫中有心有慧通無為脫。是其三也。或分為五。如涅槃說。謂。色解脫及與受想行識解脫。是其五也。遠離生死繫縛五陰得佛自在無礙五陰名為解脫。亦得說六。於此五上加無為法亦得說八。謂。八解脫。義如上辨。或說為百。如涅槃中百句解脫。廣則無量。如華嚴說。言般若者此翻名慧。智能鑒照故名為慧。相狀如何。開合不定。總之唯一。一如實慧。或分為二。可謂。實智及方便智。義如上釋。又一切智及一切種亦得分二。知一切如名一切智。知一切事名一切種。亦得說三。如地持說。謂。清淨智一切智無礙智是其三也。義如上解。或分為四。謂。我生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CB】,辨【大】]`辦不受後有。義如後解。又四無礙。亦得分四。義如上釋。亦得說五。謂。五智印。知一切法無常苦空無我寂滅。又如成實所說。五智亦是五也。名字是何。一法住智。知世諦法因緣不壞。二泥洹智。知第一義法性常寂。三者願智。隨願自在欲知即知。四無諍智。善隨人心不與他競。五邊際智。於已最後所受報身`[修=修促【甲】]`修隨心。義如上辨。亦得說六。謂。知諸法無常苦空無我不淨涅槃寂滅。亦得說七。謂。所謂知法知義知足知時知自。涅槃經中亦名知我。又能知眾及知尊卑。通前七也。此之七種始起在因成滿在佛。又涅槃中說佛如來具足八智。謂。知生死無常與苦無我不淨。知涅槃法常樂我淨。是其八也。故彼`[涅槃經第二十七]`經言。諸佛如來知一切法無常與苦無我不淨。知非一切常樂我淨。以是義故見性了了。亦得說九。知前八種及第一義。亦得說十。所謂十力。廣則無量。般若如是(此二門竟)。 次辨同異。通而論之此三同體。其猶虛空無礙不動。以同體故諸德聚積悉名法身。又德自體亦名法身。諸德無累。咸稱解脫。諸德明淨齊名般若。同一真心覺知性故。又慧為主。餘德慧伴。攝伴從主。通名般若。故地經中就甚微智開出同相及不同相二種解脫。以同體故得成涅槃。故涅槃云。又非別異。故成祕藏。勝鬘亦云。一味等味隨義別分此三異體。異中慧數名為般若。法身解脫進退不定。若說諸佛相好之色以為法身。自餘諸德悉名解脫。若當宣說解脫之數而為解脫。自餘諸德同名法身。以此別故涅槃宣說。有法名義俱異。其猶十號及三寶等。同異如是(此三門竟)。 次明三事有成涅槃不成涅槃。於中初先大小相對明成不成。後偏就大明成不成。大小相對者。大乘三事得成涅槃。小乘不成。何故如是。釋有五義。一有無分別。小乘三事體是有法。小乘涅槃體是無法。有無別體故不相成。大乘三事體是有法。大乘涅槃亦是有法。有義相扶故得相成。二常無常相對分別。小乘`[事=三事【校異-原】,三【校異-甲】]`事體是無常。小乘涅槃體是其常。常無常異故不相成。大乘三事體性是常。大乘涅槃體亦是常。常義相順故得相成。此前兩門義有文無。第三同體異體分別。小乘三事體性各別。所以不成。體云何別。小乘法中宣說慧數以為般若。解脫之數名為解脫。自餘諸德名為法身。此等心法體性各別。以體別故守性不寂。性不寂故不成涅槃。大乘三事同體義分。其猶虛空無礙不動。以同體故緣起相成。無有一法別守自性。無別性故德體寂滅。以體寂故得成涅槃。故`[第二]`涅槃云。又非別異故成涅槃。四並不並相對分別。小乘三事心心數法同時別體。`[別=並別【甲】]`別體`[並〔-〕【甲】]`並故不成涅槃。大乘三事同時同體同一真心。隨義以分。以同體故不名為並。以不並故得成涅槃。故`[第二,南本第二]`涅槃云。如世伊字三點。若並則不得成不並乃成。涅槃如是。五縱不縱相對分別。小乘三事性雖同時用有先後。名之為縱。別體而縱不成涅槃。大乘三事同體同時用無先後。所以非縱。以非縱故得成涅槃。故涅槃云。如世伊字三點。若縱則不得成非縱乃成。涅槃如是。`[(此後…是)八字〔-〕【甲】]`此後三義涅槃如是。此後三義涅槃具辨。大小相對辨之略爾。次就大乘明成不成。別有四義。一真妄分別。直就大中。緣修三事體妄不真不成涅槃。真德三事乃成涅槃。於此門中但令是真莫問性淨方便應化悉成涅槃。二真應分別。直就向前真德之中。有真有應。應化三事相同小乘。無常遷變不成涅槃。以不成故終須息滅。真德三事方成涅槃。以真成故終須入中。故經說言。我今安住如是三法名入涅槃。三性淨方便相對分別。如涅槃說。方便三事悉是菩提。性淨三事悉名涅槃。方便三事是菩提故不成涅槃。故涅槃云。如來之身亦非涅槃。解脫之法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性淨三事是涅槃故得成涅槃。四就性淨三事之中。總別則不成。`[總〔-〕【甲】]`總收則成。如世伊字三點。別分則不成伊。三點合聚乃得成伊。此亦如是。別分事隔。所以不成。總攝圓具。所以得成。成不成義辨之云爾(此四門竟)。 次將攝三事約對涅槃分定總別。有人定說。涅槃定總。三事定別。此則不然。論總皆總。論別斯別。以皆總故涅槃為門統攝三事皆成涅槃。法身為門統收涅槃解脫般若皆成法身。良以涅槃成法身故。`[第三十八,第四十三]`華嚴經中宣說。十身涅槃入中名為法身。又彼經中宣說。十佛涅槃入中名涅槃佛。解脫般若`[成=成佛【甲】]`成法身義在可知。解脫為門涅槃法身及與般若皆成解脫。如涅槃中百句解脫`[有=諸【甲】]`有德皆收。般若為門統攝諸德皆成般若。故地經中說佛微智。於中開出二種涅槃及一切德。總相如是。隨別分之莫不是別。以是別故涅槃宣說。名義俱異。其猶`[十=十號【甲】]`十及三寶等。言名異者。涅槃法身解脫般若四種各別。言義異者。涅槃寂滅義。法身是體義。又亦聚積義。解脫無累義。般若鑒照義。故云義異。又復分相。斷德是涅槃。色報是法身。智慧是般若。餘德是解脫。是故皆別。 問曰:前總今何故別。辨義有二。一分相門。諸德皆別。二攝相門。諸德相成一切皆總。攝相有二。一攝同義。一切德上有寂滅義。收為涅槃。有其體義。有積聚義。攝為法身。有絕縛義。有無累義。說為解脫。有照鑑義。有覺知義。故為般若。二攝別義。具攝三事以成涅槃。是義云何。若無法身。苦報不盡。何成涅槃。若無解脫。業結不除。何成涅槃。若無般若。闇惑不滅。不成涅槃。故具一切。方成涅槃。具攝一切。以成法身。是義云何。若無涅槃。生死不滅。何名法身。若無解脫。結縛不盡。不成法身。若無般若。闇惑不除。不成法身。要具一切。方成法身。故攝諸義。以成法身。具攝諸義。共成解脫。是義云何。若無涅槃。生死不滅。不成解脫。若無法身。苦報不盡。不成解脫。若無般若。闇惑不除。不成解脫。故具一切。方成解脫。又攝諸義。共成般若。是義云何。若無涅槃。諸過不滅。何成般若。若無法身。垢障為體。何成般若。若無解脫。纏縛不離。不成般若。故具一切。方成般若。涅槃三事。總別既然。自餘行德總別例爾(此五門竟)。 次明性淨方便涅槃有具不具。分別有三。一性淨涅槃明具三事方便不論。何故而然。性淨涅槃顯本真心。以之為體。真心體是諸功德性。故具三事。方便涅槃體是斷結數滅無為數滅法。故無三事。二方便涅槃`[明=明具【考偽-原】]`明三事。性淨不辨。如地經說。何故如是。方便涅槃治斷而得。對治生死煩惱業苦。三事相分故說三事。性淨涅槃體如一味三相不顯。故不說三。三就實通論。性淨方便齊具三事。是義云何。法身有二。一法性身。本隱今顯。如勝鬘說。如來之藏顯為法身。維摩經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如是等也。二實報身。方便修生。其法性身性淨所收。實報身者方便所攝。般若亦二。一性照般若。亦名證智。是義云何。真識之心本性清淨。而為妄染之所覆蔽。相似不淨。後息妄染彼心始顯。始顯真心如其本性內明法界。說之以為性照般若。由稱本性故名證智。二觀照般若。亦名教智。是義云何。緣觀對治熏發真心。令真心中智德隨生。所生智德明照諸法。說之以為觀照般若。即此觀照藉教修起。故名教智。又此智麁可以言論。又能起說。亦名教智。性照般若性淨所收。觀照般若方便所攝。解脫亦二。一自性解脫。亦得名為性淨解脫。`[直說=真脫【甲】]`直說之心本性雖淨`[而=而為【甲】]`而妄隱說為繫縛。後除妄染彼性出累名性解脫。又得脫已返望惑染。從來不有今非始淨。故亦名為自性解脫。二方便解脫。亦得名為淨相解脫。教行功德本無今有方便修生。修生之德絕離染縛。說之以為方便解脫。自性解脫性淨所收。方便解脫方便所攝。故二涅槃齊具三事。次增說四。四有兩門。一就體分四。二就義辨四。就體分者。方便涅槃有其二種。一是斷德。除一切煩惱業苦無為寂滅。二是行德。具足法身解脫般若一切種德。性淨涅槃亦有二種。一是斷德。證法本寂無相可起。故經說言。諸佛如來不生煩惱名大涅槃。又經說言。於十三相不取相貌。是名為寂滅真`[事=諦事【甲】]`事。如此真諦名為斷德。十三相者。如`[第十三]`涅槃經聖行中說。所謂色聲香味觸相生住滅相男相女相苦樂及與不苦樂相。二是行德。真識之心從緣始顯。始顯真心說之以為一切種德。名為行德。體別如是。隨義四者。謂。常樂我淨之德。辨此四義略有五門。一明建立。二釋名辨相。三明同異。四論通局。五明大小有具不具。言建立者。大涅槃中義別塵算。今以何故偏說此四。蓋乃且據一門`[言=言耳【甲】]`言。於中略以五義建立。一對除四患。二翻四倒。三治四障。四斷四過。五酬四因。除四患者。生死法中有無常苦無我不淨四種大患。斷除彼故宣說涅槃常樂我淨。翻四倒者。聲聞之由觀生死是無常苦無我不淨。謂佛亦爾。遂起四倒。翻對彼故宣說涅槃常樂我淨。治四障者。如寶性論說。障有四種。一者緣相。謂。無明地障佛真淨。對除彼故說佛真淨。二者因相。謂。無漏業障真我。對除彼故說佛真我。三者生相。謂。意生身。以是意生苦陰身故障佛真樂。除彼障故說佛真樂。四者壞相。謂。變易死障佛真常。對除彼故說佛真常。此等皆就變易因果而說其障。理實通障。隨相且分。斷四過者如`[第六]`寶性說。一闡提謗法障佛真淨。對治彼故說佛真淨。二外道著我障佛真我。對除彼故說佛真我。三聲聞畏苦障佛真樂。對除`[彼=彼故【甲】]`彼說佛真樂。四辟支捨心捨諸眾生疾求取滅障佛真常。對除彼故說佛真常。翻四因者如寶性論說。因有四種。信心般若三昧大悲。以修信心對除向前闡提謗法得佛真淨。以修般若破除向前外道著我得佛真我。以修三昧甚深空定破除聲聞畏苦之心得佛真樂。以修大悲常隨眾生對治向前辟支捨心得佛真常。因別無量。且據斯分。建立如是(此一門竟)。 次第二門釋名辨相。所言常者。體恒不變目之為常。又復隨緣化用不絕亦名為常。如涅槃說。假使烏與鵄同共一樹栖猶如親兄弟爾乃永涅槃。如來視一切猶如羅睺羅常為眾生尊。云何永涅槃。如是等義是其用常。相狀如何。常義有二。一者無為。二者不變。如涅槃說。無為不生。不變無滅。又復無為明離分段。言不變者明離變易。隨義別分開合不定。總之一常。或分為二。二有三門。一法報分二。常體有二。一法。二報。如涅槃說。法常名常。報常稱住。無始法性顯成今德名為法常。方便修生有作行德。依真不壞名為報常。如經中說。諸佛所修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即其義矣。二始終分二。謂。常與恒。不生名常。不滅目恒。又經中說。佛是`[常=常住【甲】]`常無為不變。以不生故名曰無為。由不`[生=滅【校異-甲】]`生故`[名曰不滅故〔-〕【校異-甲】]`名曰不滅。故說為不變。三約對分二。一離分段生老死等。名之為常。二離變易生住滅等。曰之為常。或分為三。三有三門。一就德辨三。所謂涅槃常身常命常財。如勝鬘說。捨無常身得不思議常住之身。名為常身。捨無常命得不思議智慧之命。名為常命。捨無常財得不思議功德之財。名為常財。經中說此為三堅法。堅猶常矣。二隨想分三。如涅槃說。一無別異想。三歸同體故不離不脫。故名為常。變異無常。如汝父母各各別異即是無常。二無無常想。離細生滅。三無變異想離麁分段。第三約對三種無常以別三種。三無常者。一分段無常。六道報異。翻對彼故說佛真常無生老死。二念無常。念念生滅。翻對彼故說佛真常無生住滅。三者自性不成`[實〔-〕【考偽-原】]`實無常。有為虛集無有性實。翻對彼故說佛真常無有虛妄。亦得分四。謂。無生老病死等過。又無生住異滅等過。亦得分四。亦得說五。謂。常是陰。廣則無量。 問曰:`[向說〔-〕【甲】]`向說涅槃斷德方便`[修得〔-〕【甲】]`修得本無今有。云何名常。又經中說。從因得法悉是無常。涅槃之果從因而得。云何是常。又經中說。以因莊嚴悉是無常。涅槃如是。`[縱=假【校異-原】]`縱於無量道品諸行莊嚴而得云何稱常。又經中說。可見之法悉是無常。涅槃如是。從緣修見。云何名常。又經中說。有名可說悉是無常。涅槃有名云何名常。今對釋之。先就性淨釋去前難後就方便。性淨如何。涅槃斷德本無今有名無常者。佛自釋言。大般涅槃本自有之。非適今也。而諸眾生斷煩惱已然後證得。得離始今。體本自有。故名為常。言從因得名無常者。佛自釋言。涅槃唯從了因所顯。非生因生非作因作。故得名常。又復不從五因所成。故名為常。言五因者。如涅槃說。一是生因。如眾煩惱生苦樂等。二是和合因。如善法與善心和合。如是一切。毘曇說此為共有因及相應因。相扶體立名共有因。相扶有用名相應因。三者住因。如因大地諸物得住。如是一切。四增長因。如因飲食眾生增長。因於父母子得增長。因善知識行得增長。如是一切。五者遠因。如因見藥鬼毒不害。依憑國王盜賊不侵。如是一切。涅槃不假如是五因。故得名常。言假莊嚴名無常者。佛自釋言。涅槃之體非因非果非去來今。常住無為。諸眾生假於莊嚴往見涅槃非大涅槃。假於莊嚴方始成立。故得名常。言可修見名無常者。所謂眾生無明覆心不見涅槃。後除闇障始見涅槃。非見始有。如人治眼始見日月。非始有故。故得名常。言有名字`[名=名無【甲】]`名常者。佛自釋言。涅槃無名。強為立名。故得稱常。涅槃無名。何故強立。為求知故。性淨如是。若論方便斷離生死無常法故。以常法性而為體`[故=故所【甲】]`故。以`[是=是常【甲】]`是常`[義=義如是【甲】]`義。次解樂義。涅槃之體寂滅永安。稱之為樂。又用自在所為稱心亦名為樂。樂隨義別一門說四。如`[北本第二十三]`涅槃說。一斷受樂。二寂靜樂。亦名寂滅。三覺知樂。四不壞樂。亦名常樂。言斷受者。五受斷已稱曰斷受。良以諸苦皆集受中。是故斷受得名為樂。如地持中。說滅盡定為斷受樂。今說涅槃以為斷受。滅盡暫滅此永斷故。 問曰:經說。滅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滅離苦色獲得樂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則涅槃具有受樂。云何名斷。釋言。經說斷受樂者。斷離凡夫分別之受取相之受顛倒之受。非無證法平等正受。故有受陰。亦有受樂。餘陰亦爾。寂靜樂者。滅煩惱故。不造業故。息生死故。名為寂靜。又息一切所行事故亦名寂靜。不寂則苦靜名為樂。由滅諸過故復名為寂滅樂矣。覺知樂者。照達諸法名為覺知。愚闇則苦。覺知名樂。不壞樂者。德體牢固不為緣惱。稱曰不壞。破壞則苦。是故不壞得名為樂。以不壞故亦名常樂。此四樂中分相論之。寂滅一種是涅槃樂。斷受一種是滅定樂。覺知一種是其智慧菩提之樂。不壞是常。今據攝相通說以為涅槃樂矣。次解我義。我有二種。一者就體自實名我。如`[第二]`涅槃經哀嘆中說。是真是實是主是依。常不變者是名為我。二者就因。自在名我。如`[第二十三]`涅槃經初功德說。自在有八。一多少自在。聚集一身以為多身。身數多少身之大小。猶如微塵充滿十方無量世界。如來之身實非微塵。以自在故現微塵身。二充滿自在。亦得名為大小自在。亦一塵身滿於三千大千世界。佛身無邊。實不滿於大千世界。以自在故滿大千界。三輕舉自在。以滿三千大千之身輕舉飛空。過無量界而無障礙。如來之身實無輕重。以自在故能為輕重。四自自在。亦得名為所作自在。於中有三。一如來心安住不動。化無量身各令有心。二造一事而令眾生各各異辨。三住一界能令`[他=他土【甲】]`他一切悉見。具此三種名為自在。五根自在。如來一根見色聞聲嗅香別味覺觸知法。六知法自在。得一切法而無得想。七說自在。如來演說一偈之義。逕無量劫`[義=義猶【甲】]`義不盡。謂。戒定等雖有所說不生說想。八遍滿自在。如來之身遍一切處猶如虛空。不可得見。具斯八種名之為我。次解`[脫=淨【甲】]`脫義。體無垢染稱之為淨。又復隨化處緣不污。亦名為淨。淨義不同一門說四。四有兩門。一則如彼涅槃經說。四名是何。一是果淨。永斷二十五有之果。二是業淨。亦名因淨。謂。離凡夫一切諸業。此二斷德。三者身淨。遠離生滅常住不變。四者心淨。絕離諸漏。此二行德。一義如是。次門四者如地持說。一者身淨。煩惱習身捨離無餘。得最上身生滅自在名為身淨。煩惱習身捨離無餘。得最上身身體淨也。生滅自在身用淨也。二境界淨。種種現化及所言說。一切境界自在無礙名境界淨。種種現化是身境界。及所言說是口境界。又復種種現化境者是事境界。及所言說一切境者是法境界。於中自在名境界淨。三者心淨。煩惱悉離善根成就。煩惱悉離四住永亡。善根成就功德備也。功德依心就主以彰。故名心淨。四者智淨。捨離一切無明穢污。一切所知無礙自在。捨離一切無明穢污離無明地真諦智淨。一切所知無礙自在除事無知真諦智淨。具此四種名之為淨(此二門竟)。 次明同異。據實。此四遍通諸德。名之為同。於諸德中不改名常。安寂稱樂。自實名我。又用自在亦名為我。離`[垢=垢云【甲】]`垢淨。同義如是`[所=所言【甲】]`所異者。隱顯論之。四德各別。稱之為異。如涅槃經哀嘆章說。我是佛義。常法身義。樂涅槃義。淨是法義。四中初我就人分別。餘三就法。何故而然。佛者是人。自在作用在人相顯。故偏就佛宣說我義。又佛出障自在相顯。故就說我。又復我者人之別稱。故就佛說。法身佛體體無變動。明常義顯。故就法身宣說常義。又復顯於無始法性以成身。故明常義顯。故說為常。涅槃安寂永滅眾苦。明樂義顯。故就說樂。淨是法寶。法為妙宗。能治垢染。彰淨義顯。故偏就法宣說淨義。常樂我淨四義既然。所對無常苦無我等四義亦爾。通則一切有為之法悉無常苦無我不淨。隨相別分四種各異。如`[北本第二]`涅槃經哀嘆章說。言無我者。生死凡夫。生死凡夫驅馳六道。往來受身不得自在。無我相顯。故偏就之宣說無我。言無常者。聲聞緣覺。聲聞緣覺不久盡滅。無常相顯。故偏就之宣說無常。又復二乘所得之法不窮不竟終須遷轉。故名無常。苦是外道。外道邪見多修苦行。未來受`[苦=苦報【甲】]`苦。因果俱苦。苦相顯故。故偏就之宣說苦義。言不淨者。所謂一切有為之法。有為之法染污心起能生染惑。不淨義顯。故偏就之宣說不淨。若約五陰隱顯論之。生死法中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翻對此四。佛果陰中亦應分別。佛身名淨。佛受是樂。佛心是常。佛法稱我。此亦是其一種別矣。同異如是(此三門竟)。 次論通局。於中約就因果以辨。菩薩十地名之為因。佛名為果。依向同義常樂我淨遍通諸德。以遍通故因果齊具。依前異義常樂我淨隨法各別。以各別故因果不等。有通有局是義云何。淨者是其法寶之義。法義齊通上下同依。為是淨義統遍始終。故`[第三十四]`涅槃經宣說。地上二種五種。兩種六種。一種七種。佛性之中悉皆有淨。常者是其法身之義。顯法成身名為法身。據實通論。初地以上莫不皆悉顯法成身。故皆名常。隨相別分。十地以上眼見佛性顯法成身。明`[常=成【甲】]`常義顯。故十地上宣說常義。九地菩薩雖未眼見。聞見中極照實明了。無始法性現在觀心說之為身。亦名為常。八地已還聞見不了法未現心。未說為身。故不名常。故涅槃經說。九地上二種六種。一種七種。佛性之中皆悉有常。餘皆不論。我是佛義。局唯在佛。以佛出障得自在故。樂者是其涅槃之義。通相論之。菩薩地中分斷煩惱。分得涅槃。斯皆有樂。分相言之。菩薩地中雖斷煩惱不名涅槃。諸佛如來不生煩惱。方名涅槃。如涅槃說。良以涅槃偏在佛故。樂唯在佛。故`[北本第三十四]`涅槃經宣說。如來七種性中有我有樂因中悉無。 問曰:若使淨通始終常義在於九地已上。我樂二種唯在佛者。何故經言十住菩薩不見佛性斷煩惱。故所得涅槃但有樂淨而無我常。釋言。樂者是涅槃義。彼文通相說菩薩地有斷煩惱得涅槃義。故說有樂。常者是其法身之義。彼文宣說。十住菩薩不見佛性而斷煩惱。故無法身。無法身故不說有常。 問曰:何故前說十住見性有常。此文復言不見無常。釋言。十住形前見性。故說有常。望後不見。故說無常。如此隱顯不可具責。 問曰:於彼五六七種佛性之中。常樂我淨隱顯可爾。餘義云何。釋言。於彼七種性中。常樂我淨已如上辨。真實及善亦有通局。分相論之。真實二種是實諦義。實諦理通故。彼五六七種性中。一切皆有善者。是其聖道之義。五地已還慧觀未明。破相不極。治慢未盡。名善不善。六地已去彼若增上觀空畢竟。治慢窮盡。故唯名善。以有如是隱顯義故如來佛性宣說七種。常樂我淨真實及善。後身說六。常淨真實善及少見。九地說六。常淨真實善及可見。八地至六宣說五種。真實淨善及與可見。五地至初宣說五種。真實可見淨善不善。於此門中言可見者。簡真異妄。妄情所計我眾生等出自倒情。窮之則盡。所以叵見。佛性真有研之則明。所以可見。又欲簡彼虛空之有故名可見。故經說言。佛性雖有不同虛空。虛空雖以無量方便不可得見。佛性可見。是中正為明常樂等通局之義餘乘論之。通局如是(此四門竟)。 次就大小明具不具。大乘涅槃備具四義。已如上釋。小乘涅槃四義不定。據小說小。小乘涅槃有常樂淨唯無有我。何故如是。涅槃無為四相不遷。故說為常。又復所斷永滅不起。故亦名常。寂滅永安。故次名樂。絕離垢染故得稱淨。小乘涅槃以空為體。未證有性故不名我。彼涅槃中身智俱亡用不自在。故不名我。 問曰:涅槃初德中說。聲聞之人說。佛涅槃但有常淨而無我樂。名煩惱習。彼聲聞人自見涅槃具常樂。何故說佛涅槃。釋曰。聲聞自見涅槃有寂滅樂。類佛亦然。據斯以論。不言如來涅槃無樂。但彼自見涅槃之中身智永亡無覺智樂。謂佛亦無。故說無樂。據小說小。其義如是。據大說小義則不定。或時全奪。四義悉無。故涅槃經初德中言。聲聞所得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是故不得名大涅槃。諸佛涅槃常樂我淨故得名大。於此門中聲聞所得少故稱無。如河水少名之無水。又得非真故亦名無。如`[得=得虛【甲】]`得物名為非物。如來或復隨別奪之。宣說二乘所得涅槃但有樂淨而無我常。如`[北本第二十五]`涅槃經第七德說。聲聞緣覺以得無漏八聖道故。故有樂淨。又滅惑因故說有淨。離分段苦故言有樂。彼小涅槃體不真實用不自在故不名我。所滅身智當復更生。故不名常。 問曰:身智滅之已竟。何緣復生。釋言。彼生即變易果。由本所修無漏業因。無明為緣可以更生。無明緣者。入涅槃時妄識心在。妄七識心是無明地。以此妄心不斷絕故依之報起。如依睡心夢中身生。 問曰:聲聞所得涅槃滅去身智復更生者。所滅煩惱後亦應起。釋言。不類。煩惱源由見理故滅。二乘無餘涅槃之後。心想生時亦必見理。是故本昔所斷煩惱不得更生。所未斷者後得現起。身智源非見理斷滅。但是息滅非治滅故後得更起。又復二乘所得涅槃體不究竟。終須遷轉趣向大乘。故不名常。若後遷轉不名常者亦應不得名樂名淨。何故說之有樂淨乎。理亦應齊。齊義如上。但樂與淨非恒定義。故於得處隨分說之。常是定義。始終不遷方便名常。彼終向大而非永定。故不名常。大小相對明具不具。辨之略爾。四義如是。次增說五。常樂我淨及與有也。翻對生死無常苦空無我不淨故說此五。翻空說有。餘義可知。空與無我有何差別而須別翻。准依維摩眾生空者名為無我。法體空者直名為空。故彼經言。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今對此二。故就涅槃說我說有。對生死中眾生無我說佛真人以之為我。我者是其人之別稱。故就說之。對生死中法體空故。說涅槃法以此為有。又生死法體虛不實名之為空。用不自在名為無我。翻對此二故涅槃中說我說有。體實不空名之為有。用能自在故說為我。次增說六種。於前五上更加一善。或分為八。如`[北本第二十五,南本第二十三]`涅槃說。一名為盡。盡猶滅也。盡滅諸過故名為盡。二名善性。離惡稱善。又能順益亦名為善。三名為實。離虛偽境。四名為真。捨去妄情又離四倒。名之為實。出心想見三倒妄說以為真。五常六樂七我八淨義如上解。 問曰:如來涅槃如是。二乘涅槃竟復云何。`[北本第二十五,南本第二十三]`涅槃經中說具六相。一者解脫。離諸苦故。二名善性。能順益故。三名不實。四名不真。佛自釋言。未得菩提故名不實。以不實故名為不真。五名為樂。六名為淨。佛自釋言。以修無漏八聖道故。名樂名淨亦得說八。六種如上。更加無常及與無我通前八也。佛自釋言。當得菩提故名無常。無我之義備如上解。 問曰:賢聖涅槃如是。凡夫涅槃其義云何。涅槃經中說具八相。何者是其凡夫涅槃。經言。眾生依世俗道斷煩惱者`[是=是其【甲】]`是涅槃。言八相者。一名解脫。離煩惱故。二名善性。違背諸惡能順益故。三名不實。四名不真。佛自釋言。以無常故不真不實。五名無常。六名無樂。七名無我。八名無淨。佛自釋言。所斷煩惱以還起。故無常無樂無我無淨。亦得說九。前八種上更加一有。亦得說十。謂。離十相。言十相者。所謂色聲香味觸相.生住滅相.男相女相.通前說十。十中前五是五塵相。次三法塵。此八法相。後二人相。涅槃絕此。故說為十。亦得開分以為十三。離前十相加離苦樂不苦不樂。故有十三。如涅槃經聖行中說。隨別細分亦可無量。故經說言。於一名法說無量名。於一義中說無量義。辨相如是。 第五門中雜義分別。於中有七(一有無分別 二通局分別 三大小分別 四約位分別 五就時分別 六生死涅槃體之一異 七諸佛涅槃體之一異)。 第一明其有無之義。於中約就性淨方便應化涅槃辨有無相。性淨涅槃明有明無。所言有者真識之心體。是一切功德之性。起信論中說為一切性功德法。勝鬘說為過恒沙法。彼心妄隱名為佛性。亦名法性。妄息體顯說之以為一切稱德。名之為有。所言無者離相離性。言離相者證實返望由來無妄。以無妄染可除滅故。亦無對治淨相可生。染淨雙泯故名無對。染相既無。淨相亦無。染淨雙泯名為離相。言離性者已如上釋。大涅槃中法界同體乃無一法別守自性。次就方便明有明無。所言有者具足福智二種莊嚴。名之為有。又具法身解脫般若。亦名為有。滅煩惱苦斷德無為稱之為無。次就應化明有明無。應化涅槃有通有局。通而論之依大涅槃所起。義用莫問違順染淨等用。一切悉名應化涅槃。此涅槃中通有通無。現斷煩惱現滅身智。名之為無。餘悉是有。若分相說依大涅槃所起。義中具一切用。於中分取現斷煩惱現亡身智為應涅槃。餘者隨義更作異名。若從是義應化涅槃唯無非有。有無如是(此一門竟)。 次明通局。於中約就凡夫二乘菩薩及佛五人辨之。於此人中通局有四。一極通論之。此五種人齊有涅槃。如涅槃說。諸凡夫人依世俗道六行斷結。名凡涅槃。又如經說。得少飯食名涅槃等。此二是其凡夫涅槃。修八聖道斷滅四住所得涅槃。名為聲聞緣覺涅槃。修治斷除無明地等說之以為菩薩涅槃。證法本寂由來不生今亦不滅。是佛涅槃。二簡聖異凡。聖有凡無。如地經說。三乘之中定有涅槃。名為正定。外凡定無。名為邪定。三乘內凡形前名有。望後稱無。名為不定。三簡大異小。大有小無。大乘法中實有涅槃。小乘法中權有實無。故勝鬘云。阿羅漢辟支佛等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明知。實無。又彼經說。阿羅漢等去涅槃遠。明知。實無。又涅槃說。世若無佛非無二乘得二涅槃。一切世間唯一佛乘更無二乘別得涅槃。故知。實無。經說。菩薩住大涅槃諸佛亦爾。明知。大有四。簡果異因。唯佛一人獨得涅槃。餘者悉無。如`[北本第二十五,南本第二十三]`涅槃說。故彼第七功德中言。菩薩之人雖斷煩惱不名涅槃。諸佛如來不生煩惱乃名涅槃。是故涅槃獨唯在佛。 問曰:何故斷煩惱者不名涅槃。不生煩惱方名涅槃。佛自釋言。涅是不義。槃是生義。諸佛如來不生煩惱。稱當涅槃不生之義。故佛有之。菩薩雖復斷除煩惱不當涅槃不生之義。為是言無。 問曰:何故菩薩斷結不名不生。諸佛斷結偏名不生。解有三義。一約惑論。菩薩之人雖分斷結斷之不盡。心中殘結`[客=害【甲】]`客使更起。故非不生佛斷已盡更無可起。故言不生。二就心解。菩薩之人雖斷煩惱七識心在。心性生滅故非不生。佛斷煩惱妄心亦盡。真心常寂故名不生。三約理釋。菩薩見有煩惱可斷。非本不起故非不生。諸佛窮實達妄本空。無惑可起亦無可斷。故曰不生。故經說言。法本不然。今亦不滅。是寂滅義。具此三義故佛獨有餘者無之。 問曰:不生偏在如來。`[是=是則【甲】]`是涅槃唯應在佛。何故前說菩薩亦有。釋言。解義有通有局。通而論之涅槃名滅。菩薩斷結即是滅義。故說通有。局則無者。涅槃名寂滅義。不生不斷方是寂滅。故佛獨有。有起有斷紛動不寂。故說`[局〔-〕【甲】]`局無。 問曰:通則涅槃名滅。得通菩薩二乘之人。亦滅煩惱通之應齊。何故前者簡大異小不通二乘。釋言。滅中義有通有局。通則一切有所滅者悉名涅槃。故前通說二乘有之。局則斷惑。辨息緣治。得實不動。方名涅槃。故說大有。二乘之人雖少斷結未滅緣治。不得法實故說無之。 問曰:就通有可滅者悉名涅槃。得通二乘凡夫之人。亦滅煩惱通之應好。何故前者簡聖異凡不通凡夫。釋言。此義亦有通局。前則一切有所滅者悉名涅槃。故前通說凡夫亦有局。則永滅方名涅槃。故說聖有。凡夫暫滅非永滅度。故說無之。通局如是(此二門竟)。 次辨大小還約凡夫二乘菩薩及佛辨之。於此人中分別有三。一簡聖異凡。凡夫涅槃名之為小。賢聖涅槃悉名為大。聖是大人。大人所得故名為大。又復就彼一大涅槃分為三乘。以本收末故悉名大。故經說言。摩訶衍者出生一切聲聞緣覺。又經說言。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如是等也。二簡大異小。凡夫二乘所得名小。諸佛菩薩涅槃是大。是以經中宣說。菩薩住大涅槃。二乘所得乘捨悲願。不能廣益一切眾生。故名為小。又未證之未得緣起三昧法門建立大義。故名為小。諸佛菩薩可得涅槃不捨悲願廣益一切。故名為大。故地論言。不捨大悲以大願力大涅槃示現。又佛菩薩證法實性。以此緣起法門之力能建大義無所不為。故得名大。三簡果異因。唯佛涅槃名之為大。餘悉名小。如涅槃經第七德中具廣解釋。`[北本涅槃第二十五,南本第二十三]`彼言。菩薩不見佛性斷煩惱故。所得涅槃但有樂淨而無我常。故不名大。諸佛見性而斷煩惱。所得涅槃常樂我淨。故名為大。菩薩隨分亦少見性。於佛所見猶未明了。故言不見。有斷煩惱。故名為淨。分得涅槃故說為樂。常者是其法身之義。由不見性不顯成身故不名常。我是佛義。彼未是佛。無八自在故不名我。以是故小。佛不同此。所以是大。大小如是(此三門竟)。 次就位論。小乘法中位別有三。一是凡位。在見道前。有其等智斷結涅槃。二是聖位。見道已上。有其無漏斷結涅槃而未滿足。三無學位。有其無漏斷結涅槃究竟成滿。大乘法中位別有五。一是外凡常沒之位。得有等智斷結涅槃。如`[北本第二十五]`涅槃說。凡夫涅槃八事是者。二是外凡善趣之位。得有事識緣觀無漏斷結涅槃。以此位中修習事識無漏業因斷煩惱故。種性已上用之受於變易之果。三種性已上內凡之位。得有妄識緣治無漏斷結涅槃。觀法心起捨外緣故。四初地上真聖之位。漸息緣治真證漸現。得有真證法性涅槃而未滿足。五是佛位。達妄本無淨非治顯。法性涅槃圓滿具足。約始分終說彼第五。至及得時前無四階。此非第五(此四門竟)。 次約時說。偏論大乘時別眾多。麁約為三。一是凡時種性已前。亦可地前。二是聖時種性已上。亦可地上。三是佛時在於後際。若論佛時具三涅槃。性淨方便及與應化備如上解。在於聖時具有三種涅槃之分。而未滿足。若在凡時方便應化二種涅槃非有非無。從本已來有可生義。名為非無。以未修得故曰非有。如子樹中非有非無。此亦如是。善趣位中非不亦有斷結涅槃。今此麁判少故不說。性淨涅槃有無不定。解有三義。第一約緣就實分別。約緣論實於此時中。實為妄隱未名涅槃。但可名為涅槃之性及與佛性。故經說言。涅槃因者所謂佛性。又經宣說。涅槃名為了因之果。故此無之。就實論實實外無緣。誰來覆我。無緣可對。約誰名因。無緣可對。待誰稱果。是則涅槃非因非果從來常爾。故`[北本涅槃第二十一,南本第十九]`經說言。大般涅槃本自有之。非適今也。二約凡佛二人分別。就凡聖實實為惑隱。未得`[顯=顯了【甲】]`顯不名涅槃。但可名因俱得名性。若以佛眼觀眾生體本來無染。即是涅槃。故經說言。佛知眾生畢竟寂滅取涅槃相。不復更滅更何所待不名涅槃。三就一人始終分別。始在凡時未見法性。性為妄隱。未名涅槃。後成佛時返望生死由來不有。由誰覆真。真本常淨不侍緣飾。是故本來常是涅槃。如人迷`[解=方【甲】]`解`[始=如【甲】]`始見正方。及至見時由來常正。約時如是(此五門竟)。 次論生死涅槃一異。一異如何。分別有三。一就緣說緣。斷生死體得涅槃性。生死涅槃體性全別。如經中說。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正當此門。又`[北本涅槃經第三十九]`經中說。涅槃互無亦當此門。二約緣論實。轉生死體即是涅槃。非全別體。良以迷時迷涅槃性為生死故。是故解時解生死體即是涅槃。如人迷時正方為邪。及至解時邪方即正。亦如夜闇見繩為蛇。及後明時蛇即是繩。故經說言。凡夫未成佛菩提為煩惱。聖若成佛時煩惱即菩提。菩提既然涅槃亦爾。三就實論實生死之體即是涅槃。不得還轉。如蛇是繩。豈待至明。生死涅槃一異如是。不得偏取(此六門竟)。 次明諸佛涅槃一異。涅槃若一。一人得時餘亦應得。又若定一。一人得已餘應無分。涅槃若別。別則不同。便有彼此多少增減邊畔可數。即是無常。其義云何。如涅槃中。解佛性義不一不異。涅槃亦爾。不一不異。此修此得彼修彼得。故非定一。所得無別。故非定異。譬如一經學者便解不學不解。故經不一。及其所解`[體=法體【甲】]`體不殊。得言不異。此亦如是。又復約緣以論其實。緣別彼實從異。故非定一。就實論實實外無人。知。復從誰說彼說此。為是不異。涅槃義深難以測窮。且尋詮況粗述云爾。 ## 2無上菩提義 七門分別(釋名一 定體二 辨相三 得不得四 約位通局五 約時分別六 菩提涅槃一異七) 第一釋名。菩提胡語。此翻名道。果德圓通名之為道。道義有五。一對障分別。障累斯盡德體無壅。名之為通。通故名道。二就體分別。證實返望從來無染。自體清淨無壅自在。名之為通。通故名道。故經說言。諸佛聖道自性常寂。非先有染後時離矣。三就德分別。菩提道中諸德同體緣起相成一成一切。一切成一。虛融無礙。名之為通。通故名道。四就義分別。戒定慧等行數各異。道如跡乘四義寬`[通=運【甲】]`通。通故名道。五約人分別。能通行人至涅槃處。因之為通。通故名道。故地論言。道者是因。修行此道能到聖處。名為聖道。 問曰:經說第一義諦亦名為道。亦名菩提亦名涅槃。道與菩提義應各別。今以何故宣說菩提翻名道乎。釋言。外國說道名多。亦名菩提亦曰末伽。如四諦中所有道諦名末伽矣。此方名少。是故翻之悉名為道。與彼外國涅槃毘尼此悉名滅。其義相似。經中宣說第一義諦名為道者。是末伽道。名菩提者。是菩提道。良以二種俱名道。故得翻菩提而為道矣。 問曰:菩提與彼末伽有何差別。通釋是一。共猶眼目。名別而已。於中別分非無差異。異如向前道品中說。今更論之異有四種。一因果分別。一切因道名為末伽。一切果道說為菩提。故地持論云。得方便者一切菩薩所修學道。言得義者無上菩提。二通局分別。末伽之道通因及果。是故道諦有道皆收。菩提之道偏在果中。良以菩提偏在果故。證成佛道名得菩提。三通別分別。戒定慧三事別之道。名曰菩提。即此事上道如跡乘諸義運通說為末伽。末伽通故。見道諦者通斷一切迷道煩惱。菩提別故。雖復觀之不能通斷迷道之結。此亦名為事理分別。四行法分別。一切道法悉名末伽。四諦論法。非彰行故。一切道行名為菩提。就人論德。非辨法故。菩提如是。言無上者嘆勝之辭。菩提有三。一聲聞所得。二緣覺所得。三佛所得。如來所得超過前二。前二不如故曰無上。 問曰:菩提名為無上。體即`[是=是上【甲】]`是。無明住地名曰無明而體非明。其義何也。釋言。說有`[說無〔-〕【甲】]`說無有其二種。一對他說無。二就體說無。無上菩提對他說無。我外更無上於我者。名為無上。非是就體故是上。言無明者就體說無。體非慧明。名曰無明。故體是闇。不類在斯。 問曰:經說。諸佛菩薩所行之道不上不下。故名中道。今以何故宣說菩提體是上乎。釋言。所對不同故爾。涅槃宣說。不上不下名中道者。彼中宣說。倒惑之心下有三塗可以趣向。名為下道。上有菩提可以趣向。名為上道。佛所行道不可退下趣向三塗。又不退下為凡所得。故不名下。上無所向。故不名上。不上不下故說為中。今言上者。對下二乘所得菩提。佛德殊勝故名上矣。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定其體。德體無邊。今此略以三門辨之。一約色心非色心等三門分別。二主伴分別。三就性淨方便分別。初言色心非色心者。如上涅槃章中廣辨。今略顯之。菩提體中亦有色義。亦有心義。亦有非色非心之義。所言色者。佛具三身。法報與應。是三身中皆有色義。法身色者。如來藏中具過恒沙眼耳等法。故彼如來藏經說言。眾生身中有如來眼耳等。如模中像。此等說為色性法門。故涅槃云。佛性亦色。色者眼見。彼色顯了說為諸佛法身之色。如地持說。性`[種=種性【甲】]`種者六入殊勝無始法爾。即其義也。此法身色但是色法而無色相。猶如比丘無作戒法色而無相。報身色者。如來曠修相好之業得相好果。於彼應身一一相處。各有無量無邊相海。如華嚴說。雖有是相而不可見。如梵天王頂上寶珠有而叵見。應身色者。隨物所現種種色像。色法如是。所言心者。分別亦三。一法二報三者是應。所言法者。真識之心體是知性。如昏睡人覺知之性。以知性故經說為心為識為智。彼心顯了說為諸佛一切種德。然此但是心性法門而無心相。如鷄在㲉無分別相。言報心者。如來曠修淨業因緣勳發真心。令真心中智慧三昧陀羅尼等無量德生。雖具此德而無分別。言應心者隨化世間種種異智。心法如是。所言非色非心法者。分別有二。一數滅無為。二法性空理。於此二中皆無色心。隨義細分亦有三種。法報與應。所言法者。菩提真體不可色取不可心取。名非色心。故維摩云。菩提不可身得心得。是義云何。菩提真體離色心相。是故不可身得心得。又菩提體空寂無為離色心性。是故不可身得心得。言離相者。如涅槃說。如眾生心雖復是有而無大小青黃赤白長短等相。道與菩提涅槃亦爾。體雖是有而無一相。以無相故不可相取。是故不可身得心得。又經說言。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斷是菩提。捨諸見故。離是菩提。離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諸願故。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以是義故不可心得。經復說言。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以是義故不可身得。言離性者。菩提體中諸德同體緣起相成。攝別成總諸德皆有。將別分總一切悉無。無故離性矣。法體如是。所言報者。斷離一切煩惱業苦。證寂無為名非色心。所言應者。隨化分齊示有所斷。現證無為名非色心。初門如是。次第二門主伴分別。正體為主。`[現=隨【甲】]`現助名伴。主伴不定。義別有六。第一約就心法分別。真識之心正是道體。說以為主。慧等諸數隨心之德悉名為伴。二約修分別。念為正主。餘悉為伴。故涅槃云。三十七品以念為主。律經亦云。能以念為主諸流得解脫。故知。念心為諸行主。自餘諸行隨念迴轉。譬如四兵隨主將意。故說為伴。三就所造行業分別。思為正主。餘皆為伴。思心正是造作之性。故說為主。餘行皆是思所造作。隨思而起故名為伴。四就起因趣果分別。菩提之心以為正主。以此菩提之心種故。自餘一切助菩提法隨心趣果齊名為伴。五就行德強弱分別。慧行最強為道正體名之為主。除障入法。有大力故餘行助慧。悉名為伴。故地論言。智眷屬者所謂檀等。六就諸行相成分別。一切諸行迭互為主迭互為伴。檀門辨`[義=義施【甲】]`義為正主餘行為伴。戒門辨義。戒為正主。餘行為伴。如是一切。主伴不同有斯六種。今此所謂菩提行德多說慧行以為正主餘為伴矣(此二門竟)。 次第三門性淨方便。二門分別。如彼金剛般若說。彼說。生因所得菩提名方便淨。了因所顯說為性淨。此二名義悉如向前涅槃中釋。今略辨之。方便菩提。集從緣發。成由體起。攝德從緣皆從緣生。如莊嚴具工匠所為。攝德從體皆是佛性真心所作。如莊嚴具真金所作。緣`[雖=誰【甲】]`雖能作。作必依體。體`[雖=離【甲】]`雖能為為必藉緣。此二通論斯皆名為生因所生。於中別分外緣起邊名作因作。如世工匠作莊嚴具。作因名字如涅槃說。佛性起邊名生因生。以佛性中有可生義為生因故。涅槃云。佛性雖無不同兔`[角=角兔角【甲】]`角。雖以無量方便不可得生。佛性可生。以可生故名為生因。亦得宣說。外緣起邊為生因生。故涅槃云。復有生因。六波羅蜜阿耨菩提。佛性起邊名作因作。故地經云。譬如真金作莊嚴具。佛性真心作諸功德。性淨菩提性出自古從緣始`[起=現【甲】]`起。於中分別有其二種。一約緣論實從緣始顯。二據實亡緣無隱無顯從緣顯。中義別有二。一是緣顯。二是體顯。攝德就體皆是體顯。緣雖有顯必依性體。若性體中無可顯義。雖修諸行竟無所顯。性雖可顯顯必藉緣。若無眾緣畢竟不顯。如闇室中及并七寶。若無燈照無由自顯。此二通論皆悉名為了因所了。外緣是其異相顯了名為了因。如燈照物。佛性是其自體可了名為了因。如瓶中燈有可見義破瓶則見。故涅槃云。佛性雖有不同虛空。虛空雖以無量方便不可得見。佛性可見。以可見故名為了因。斯乃佛性從本以來有可了義名為了因。非是已了。於中別分外緣了邊名了因顯。佛性顯邊名性因現。約緣如是。據實亡緣無隱顯中義別亦二。一廢人論法。法性本寂從來無緣。實外無緣。知。復約何說隱說顯說因說果。此則是其法性菩提理門可收。不關行德。二攝法從人則前法性至佛乃證。證已返望從來無緣。本無緣故本則非染。今非新淨同前法性。非隱非顯非因非果。故經說言。順是菩提。順於法故。住是菩提。住便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實際故。義在於此。此之一門攝法從人名為行德。雖名行德不異法性。如地經`[說=說雖【甲】]`說。知聖道自性常寂。非先有染後時離。故須言定滅是佛所行。正當此門。性淨方便妙玄在斯。宜審思之。體性如是(此二門竟)。 次第三門廣辨其相。於中先就性淨論之。後就方便。性淨菩提相別有二。一是空相。二是有相。言空相者。如彼金剛般若經說。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菩提。以無眾生無人無壽名得平等阿耨菩提。如是等比是其空義。無法可得等無高下是其法空。法空有二。一妄情所取。諸佛果德於理本無。故名為空。二菩提真性妙寂離相。故名為空。以彼佛果性相俱空。是故無有少法可得。又此空中無有三乘果德差別。故曰平等無有高下。此空即是菩提體中如實空義。故名菩提。無生無人及無壽等名菩提者是眾生空。分別有二。一妄情所取。我眾生等能得菩提於理本無。故名為空。二菩提真性緣起集成。我眾生等於真常寂。故名為空。若存我人眾生等相彼此別異。不名平等。存我乖道非得菩提。以無我人眾生等故。無有凡佛彼此別異。名得平等。無人異道。無道異人。人道無隔。名得菩提空義如是。言不空者如涅槃說第一義諦亦名菩提。亦名為道。亦名涅槃。如是等法亦有亦空。如其無者云何能斷一切煩惱。以其有故菩薩皆悉了了知見。故知。是有彼云何有。如來藏中具過恒沙一切佛法。彼法顯了說為菩提一切種德。故名為有。有無如是。若欲廣辨如維摩說。寂滅菩提滅諸相故。不觀菩提離諸緣故。不行菩提無憶念故。如是等也。要而論之妙寂離相圓備眾義。是菩提相。性淨如是。次論方便。於中略以三門分別。一行斷分別。二真應分別。三隨義`[分=分別【甲】]`分。言行斷者。煩惱業苦盡無之處名之為斷。此即是無法身般若解脫等法。說以為行此即是有。分相論之斷是滅諦。非是菩提。行德是道。方是菩提。攝相言之行斷二門俱是菩提。故地持言。二斷二智是名菩提。二斷是斷。二智是行。義如後解。此二皆從行修方便斷障而得名方便淨。行斷如是。次就真應二門分別。自得相應名之為真。現化隨物說以為應。真則方便修習而得名方便淨。應亦同然。又應用斷名方便淨。然應菩提義有通別。通則依於真實菩提所起化用悉皆名為應化菩提。菩提用故。別則八相現成佛道。是應菩提。自餘獼猴鹿馬等化隨相別名。不名菩提。何者八相。如經中說。一昇兜率。二退來入胎。三住胎中。四者出生。五者出家。六成佛道。七轉法輪。八般涅槃。此等一一廣辨如經。八中第六現成佛道正是應化菩提之體。前五方便。後二作用。真應如是。次第三門隨義分別。義別六門。如地持說。一自性義二無上義。三名稱功德。四隨念功德。五堪能義。六最勝義。六中前二是其自德。後四化德。就自德中初一自性。正是德體。後一無上。顯德殊勝就化德中初三德體。後一最勝。彰德殊勝。今依此門次第辨釋。初自性者辨明菩提行德體性。故曰自性。於中分別略有三門。一解脫畢竟。二般若圓備。三法身窮滿。涅槃經中說此三義成大涅槃。地持說此為菩提性。彼論宣說。二斷二智是解脫也。二斷即是無為解脫。故論結之名大解脫。何者二斷。一煩惱障斷。斷離五住性結煩惱。二智障斷。斷事無知。二智即是有為解脫。何者二智。一煩惱障斷。一切煩惱不相續智。二智障斷。一切所知無障礙智。彼`[地持論第三]`論`[說=宣說【甲】]`說清淨之智及一切智無礙智等即是般若。諸佛如來證如之慧能滅煩惱清淨明達是清淨智。了知世諦一切種法是一切智。於一切智所知法中知之自在。不假方便發心即知名無礙智。此三如後三智章中具廣分別。彼說。如來有百四十不共佛法及佛願智無諍之智四無礙辨。是名菩提。即是如來法身滿也。言百四十不共法者。所謂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為百一十二。四一切種淨通前合為百一十六。十力及與四無所畏通前合為一百三十。加三念處及三不護通前合為百三十六。大悲七。不忘法八。斷除諸習九。一切種妙智十。此合通為百四十也。此佛獨有不通二乘。名不共法如後廣釋。如來願智及無諍智如前五智章中具解。四無礙辨亦如上釋。自性如是。言無上者。佛德殊勝超過二乘。故曰無上。分別有七。一身無上。相好殊妙。此即就前百四十中。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說無上也。二道無上。自度度他。多所過度哀愍世間利安天人。此即就前大悲等行說無上也。三正無上。四正成就。所謂正戒正見威儀及與正命。言正戒者遠離性罪。言正見者遠離邪謗。正威儀者離飲酒等一切逆過。言正命者離餘一切邪命自活。此即就前三種不護及斷習等說無上也。四智無上。謂。四無礙。此即就前四無礙辨說無上也。五神力無上。成就六通。此即就前清淨智一切智無礙智及十力等說無上也。此等諸智是通體故。六斷無上。煩惱障斷及知障斷。此就前斷說無上也。七住無上。住有三種。所謂聖住天住梵住。空無相願滅盡正受是其聖住。四無量心是名梵住。四禪四無色定是名天住。如上廣解。此亦就前一切種智說無上也。無上如是。上來自德。下明化德。於中初三化德之體。後一顯勝。前三中初一明其名稱功德美響外彰令人歸敬。第二明其隨念功德隨念起化。第三堪能獨廣益。名稱德者。所謂如來十號曰德。始從如來乃至第十名婆伽婆亦曰世尊。如後廣釋。隨念德者。隨諸眾生心念不同。於一切時及一切處而為示現。堪能義者。一三千界獨一如來能為廣益。第二佛出更無所為。最勝義者。勝有二種。一者德勝。一切如來化相差別。實德平等。故彼文言。一切如來唯除四事有增減相。非餘功德。言四事者。一是壽命。命有修促。二者名稱。名有遠近。三者種姓。氏族高下。四者色身。形有大小。唯此增減。自餘十力四無畏等皆悉等也。等故勝矣。二者身勝。諸根相好皆悉增上。不以女身得成佛道。何故如是。如來先於初阿僧祇已捨女身。況佛樹下。先捨今無。是故不以女身成佛。又復女人性多煩惱成就惡智。不以煩惱惡智成佛。為是無之。一一廣釋如地持論。今略言耳(此三門竟)。 次第四門辨其有得無得之義。方便菩提修起在緣。一向有得。斷除生死得菩提故。性淨菩提亦得不得。約相論實因滅無明獲得熾燃三菩提燈。名之為得。證實返望從來無緣。智復從何修證菩提。故即無得。無得之義分別有五。一菩提體外無別我人能得菩提。為是無得。故維摩言。實無得者亦無退者。良以有人則非菩提無人方是。故無得者。二菩提體外無別有法能得菩提。是故無得。故維摩言。菩提不可身得心得。良以有身則非菩提無身方是。故叵身得。良以有心則非菩提無心方是。故叵心得。三菩提體如妙寂離相無可取捨。是故無得。故彼金剛般若`[經=經言【甲】]`經乃至無小法可得。是名菩提。故不可得。四菩提體常性出自古不從緣生。為是無得。故涅槃云。智慧性常不從因緣。世尊何故可問其因緣。以無緣故無其能得。常非修起。故無所得。五菩提無有住處可求。是故無得。故天女云。菩提無處故無得在。 問曰:菩提在於後際。云何無處。釋言。據凡以望菩提生死在此。菩提在彼。若據菩提實性以論無凡在此。約誰說彼。故無住處。 問曰:地經說一切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無處。義同前解。約相論實言一切處得於菩提。就實以望無處可在。故言無處。以無處故不可得矣。得無得義辨之略爾(此四門竟)。 次第五門通局分別。約位辨之。性淨菩提有通有局。分別有三。一就實通論。體通染淨。因中亦有。故經說言。一切眾生即菩提相。二約人論實。菩提真性窮證在佛。就佛返望由來常是。本無妄染能覆障故。故經說言。凡夫未成佛菩提為煩惱。聖若成佛時煩惱是菩提。與經中說佛知眾生即涅槃相不復更滅其義相似。三約相辨實。在因之時但名佛性未名菩提。至果顯了方名菩提。菩提是其了因果故。方便菩提凡時全無。設言有者但於佛性真心體上有可生義。未有法體。故`[涅槃經第二十七,南本第二十五]`經說言。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言本有者。本在凡時但有生死有為之法。言今無者。當今現在有生死時無其世出菩提行德。言本無者。本在凡時未有出世菩提行德。言今有者。`[本=今【考偽-原】]`本現無菩提德時但有生死。三世有法無是處者。生死之法三世恒有無是處故。凡有聖無。菩提行德三世恒有無是處故。聖有凡無。經釋如是。有人說言。方便菩提凡時亦有。是義不然。若使凡時已有菩提本有今無本無今有。如此之偈意何所顯。三世有法無有是處。何得先有。又經中說。方便菩提是生因果本無今有。何得言生。先有今顯是了因果。何得言生。又涅槃中廣舉乳酪及與樹子相生因果而為譬況。若使凡時已有菩提。乳應有酪。樹子之中應先有樹。乳中之酪子中之樹。佛已廣破。所況同爾。何勞強立。又涅槃說。若言身中全無佛性犯波羅夷。若說身中先有菩提犯波羅夷。此罪可畏。何用言有。又涅槃言。若說先有常樂我淨不集不生。煩惱覆障不能得見。破煩惱已然後見之。是則名為謗佛法僧。謗罪非輕。強立何益。又涅槃中辨四種性。或有佛性。闡提人有善根人無。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闡提人無。或有佛性。二人俱有。或有佛性。二人俱無。如是等四句之義。汝等云何一向作解。經文如是。若言性淨方便菩提二俱本有。云何得言闡提人無。云何得言二人俱無。復釋言。不顯故無非全無體。若言無者不顯名無。二人有者應當是顯。二人之有非顯名`[有=有則【甲】]`有知。無者非隱名無。又復方便菩提之果即是報佛。酬因名報。本來恒有有前無因。酬誰名報。以斯驗求本有大過。無宜更立。 問曰:經說。眾生身中具足如來眼耳等根及諸佛法。今云何言方便菩提凡時全無。釋言。經說具一切法。是法佛性。不論方便。凡聖相對通局如是。若唯就聖通局有五。一極通論之。三乘賢聖悉得菩提。故地持云。聲聞得於聲聞菩提。緣覺得於緣覺菩提。菩薩得於無上菩提。如是等也。二簡大異小。菩提在大不通小乘。故大品中說五菩提。偏在大乘。五菩提義如上廣釋。今略列之。一發心菩提。在於無量生死海中發菩提心。位在善趣。二伏心菩提。在於種性伏忍位中。三明心菩提。在初地上。般若轉增故說為明。四出到菩提。在七地上。出離有無到無生忍。五無上菩提。在於佛地。以此五種純在大乘明不通小。三簡作異退。菩提局在種性已上。故華嚴中說習種中云。初發心便成正覺。又涅槃中說。須陀洹八萬劫到。乃至辟支十千劫到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乃到於種性已上名到菩提。以種性上事識之中。緣觀`[時=漸【甲】]`時息八識真心薄障中現。依之成德。故種性上名得菩提。前未同此。所以不說。四簡聖異凡。菩提局在初地已上。不通地前。故法華中宣說。菩薩聞說壽量或有八生乃至一生得大菩提。論言。八生乃至一生得菩提者。初地證智。明知。菩提局在地上。以初地上七識心中。緣觀漸息真智漸現名得菩提。地前未同。所以不說。五簡果異因。菩提在佛。不通餘人。故地持云。得方便者一切菩薩所修學道。言得義者無上菩提。明知。菩提偏在佛果。通局如是(此五門竟)。 次第六門約時分別。時謂三世。約此三時以辨菩提。菩提不定。有是三世非三世義。言三世者有其二種。一體變三世。謂。佛應身隨化遷變。二約對惑障得有前後。非三世者解亦有二。一體非生滅。故非三世。翻向初門。二證實離緣妙亡形待。故非三世。翻向後門。故經說言。如來佛性則非過去未來現在。又經亦言。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如是等也。良以菩提有斯不定故。經說言。世俗文字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是義云何。汎解有四。一就真應相對分別。應化有時。故三世攝。真德常住。猶如虛空無去來今。二就真中性淨方便相對分別。方便菩提從緣修生。生有前後故三世攝。性淨菩提雖從修觀。性出自古。不從緣生非去來今。第三直就性淨之中。約修就證而為分別。性淨菩提藉緣修顯。修別前後淨非一時。故有三世。得證返望從來無隱今非彰顯。非因非果以是義故非去來今。此之一義與涅槃中。捨世諦慈得第一義慈。第一義慈不從因緣其言相似。第四直就性淨之體。約緣就實而為分別。據緣望實緣外有實。緣外之實息緣方會。會之前後。故有三世。就實論實實外無緣。緣本不有。誰來覆我。故本無隱今現無隱。豈有今顯。實性常寂不隨緣變。以是義故無去來今。具此多義。是故菩提亦是三世。約時如是(此六門竟)。 次第七門約對涅槃辨其一異。一異不定。何故如是。法門有二。一分相門。二攝相門。分相言之菩提涅槃兩門各異。攝相為論菩提涅槃兩體是一。於中略以二門分別。一約行斷二德分別。二約性淨方便分別。行斷門中分相言之。一切行德悉名菩提。行是道故。一切斷德齊稱涅槃。斷是滅故。若據攝相一切行斷皆是菩提並是涅槃。`[皆=行斷二德皆【甲】]`皆是菩提如地持說。故彼文言。二斷二智是名菩提。 問曰:菩提此翻名道。行德是道。可名菩提。斷德非道。以何義故亦名菩提。釋有三義。一斷是道果。果從因稱。故曰菩提。如命食果。說命為食。二以斷義是菩提家離過之德。攝德從體。故曰菩提。如諸心法是慧眷屬通名為慧。如是一切。三以斷德體無擁障。即是道義。以是道故說為菩提。行斷二德俱為涅槃。如涅槃說。彼文宣說。滅諸煩惱名為涅槃。是其斷也。宣說三事成大涅槃。是其行也。 問曰:涅槃此翻名滅。斷德是滅可名涅槃。行德非滅。以何義故得名涅槃。解亦有三。一以行德是其滅因。因從果稱。故曰涅槃。如食命因說食為命。亦如地持所說因樂。因雖非樂是樂因。故亦名為樂。此亦同爾。二以諸行是涅槃家對治行德涅槃眷屬。攝德從體。故名涅槃。三以諸行皆有離過寂滅之義故曰涅槃。行斷如是。次就性淨方便分別。分相言之性淨之果悉為涅槃。性淨體寂無為相故。方便之果悉為菩提。行修方便能通行人`[菩=至菩【甲】]`菩提`[涅槃〔-〕【甲】]`涅槃故。此之一義如涅槃說。故彼宣說。菩提之德生因所生。涅槃之德生因所顯。良以方便獨為菩提言無所濫。不須更以方便樹別。性淨之德獨為涅槃言亦無濫。是故不須性淨樹別。故涅槃中一切菩提雖是方便不名方便。一切涅槃雖是性淨不名性淨。攝相言之性淨方便俱名菩提。並稱涅槃。俱名菩提。如彼金剛般若中說。故彼文中本性今顯論寂名為性淨菩提。修生功德論現名為方便菩提。良以二種皆菩提故。須以性淨方便別之。 問曰:方便修生功德通人至果。有其道義可名菩提。性淨之德無如是義。有何所以亦名菩提。解有三義。一是道家所了之果。果從因稱故名為道。以是道故名曰菩提。二道家之體。攝體從德故曰菩提。三性淨之德體通無壅。即是道義故曰菩提。性淨方便俱是涅槃如地論說。涅槃經中亦有此相。彼經之中性淨之果名之為常。方便報果說之為性。佛自說言。若能修此常住二字為滅相者。我於其人為般涅槃。為滅相者。依外國語為涅槃相。常住二字修為滅相即是猶為涅槃相矣。故知。二種並是涅槃。良以二種俱涅槃故。須以性淨方便別之。 問曰:性淨法性體寂可名涅槃。方便功德道諦所收。修起不寂。以何義故得名涅槃。解有三義。一是性淨涅槃之因。因從果稱故名涅槃。二涅槃家德。攝德從體故名涅槃。三修起功德亦有離相寂滅之義故名涅槃。以其通故性淨菩提體即是其性淨涅槃故。第一義諦亦名菩提亦名涅槃。方便菩提體即是其方便涅槃故。修報常得為滅相。菩提涅槃一異如是。菩提之德體。深義廣難以測窮。且隨詮況辨之。略爾。 大乘義章卷之十八(終) 大乘義章卷第十九☗s19 遠法師撰 淨法聚果法中此卷有九門(淨土義 三佛義 三智義 三不護義 三念處義 四一切種淨義 二智義 四智義 四無畏義)。 ## 3淨土義 六門分別(釋名一 辨相二 明因三 約身明土四 凡聖有無五 質之同異六) 第一釋名。言淨土者。經中或時`[名=名為【考偽-原】]`名佛剎。或稱佛界。或云佛國。或`[云=言【校異-原】]`云佛土。或復說為淨剎淨界淨國淨土。剎者是其天竺人語。此方無翻。蓋乃處處之別名也。約佛辨處。故云佛剎。佛世界者。世謂世間國土境界。盛眾生處名器世間。界是界別。佛所居處。異於餘人故名界別。又佛隨化住處各異。亦名界別。約佛辨界。名佛世界。言佛國者。攝人之所。目之為國。約佛辨國。故名佛國。言佛土者。安身之處。號之為土。約佛辨土。名為佛土。若論其國。王領者有。不王者無。土即不爾。有身皆有。剎之與界其義則通。此無雜穢。故悉名淨。`[剎=淨剎【考偽-原】]`剎性海蓮花須彌。諸如是等。寬狹別稱。 問曰:國土眾生共俱。何故偏名佛國土乎。今明佛土不說餘故。又佛是主故。名佛土。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為明佛土兼辨餘義。分別有三。一事淨土。二相淨土。三真淨土。事淨之中三門分別。一總辨相。二別顯之。三約諦以定。總相云何。言事淨者。是凡夫人所居土也。凡夫以其有漏淨業得淨境界。眾寶莊嚴飾事相嚴麗名為事淨。然此事淨。修因之時。情有局別。受報之時土有分限疆畔各異。又此修時。取相執定。受報之時。國土莊嚴諸相各定。總相如是。次別顯之。事淨有二。一是凡夫求有淨業所得之土。如上諸天所居等。是由從求有善業得故。受用之時。還生三有煩惱結業。不生出道`[有=設有【校異-原甲】]`有生者。別由善友教化之力。所以能起。非是所受境界之力。二是凡夫求出善根所得淨土。如安樂國眾香界等。由從出世善業得故。受用之時。能生出道。如眾香飯。其有食者。滅惑生道。如是等也。 問曰:此土諸天境`[界=界名【甲】]`界為當純是求有業生。為`[當=當雜【校異-原甲】]`當有出世善得。理亦兼有。故涅槃中。佛說我義。無量鳥狩聞說發心生於天中。明知。亦有出善往生少故不論。別相如是。次約四諦辨定其相。前兩門中初門之因。唯是集諦。分段因故。初門之果。體唯苦諦。分段果故。後門之因。有其兩能。一正感佛果。二傍招淨土。正感佛邊。一向非集。能生佛德。不集生死諸有果故。傍招土邊。亦集非集。形於向前初門之因。得言非集。求出善根。是其相似道諦攝故。當分實論。體性是集。能招有為生滅果故。後門之果。形前非苦。是其相似出世果故。故`[大論第三十八]`論宣說。無量壽國不屬三界。彼無貪欲故非欲界。以在地故不名色界。有形色故非無色界。以是相似道家之果。攝之屬道。故不名苦。似佛淨土。菩提道攝。當分實論。體是苦諦。生滅果故。有漏報身所依處故。事淨如是。次辨相淨。於中亦以三門分別。一總辨相。二別顯之。三約諦辨定。總相云何。言相淨者。聲聞緣覺及諸菩薩所居土也。如`[智度論第九十三]`龍樹說。有妙淨土。出過三界。是阿羅漢當生彼中。如是等。是此諸賢聖。修習緣觀對治無漏所得境界。妙相莊嚴離垢清淨。土雖清淨。妄想心起。如夢所覩。虛偽不真。相中離垢故名相淨。然此相淨。修因之時。情無局別。受報之時。土無方限。又此修時心無定執。所得境界。隨心迴轉。猶如幻化。無有定方。總相如是。次別顯之。別有兩門。一約行分別。二約心分別。言約行者。行別有二。一是聲聞緣覺之人。自利善根所得之土。虛寂無形。如無色界所安止處。 問曰:無色云何有處。釋曰。四空但無麁色。非無細色。故得有處。故`[舊華嚴第三十六]`經宣說。`[菩薩〔-〕【甲】]`菩薩鼻根聞於無色宮殿之香。如`[智度論第九十三]`龍樹說。有妙淨土。出過三界。羅漢生中。聞法花經。即其事也。由從自行善根生故。受用之時。但生自行厭離善根。不能自然起慈悲願利他之行。設有起者。由佛菩薩教化之力。非是所受境界之力。二諸菩薩化他善根所得之土。不捨眾生。隨物受之。如維摩室。由從化他善根生故。受用之時。自然能起利他善行。約行如是。言約心者。心別有二。一事識中緣觀無漏能得淨土。二妄識中緣觀無漏能得淨土。事識無漏。`[有其=其有【甲】]`有其二種。一增相觀所得淨土。相續住持證實方捨。二息相觀所得淨土。暫現如幻。妄識無漏。亦有二種。一增相觀所得淨土。相續住持證實方捨。二息相觀所得淨土。暫現即滅。別相如是。次第三門。約諦以定。相淨之因。形前非集。道諦攝故。當分是集。`[變=反【甲】下同]`變易因故。相淨之果。形前非苦。道果攝故。如佛淨土菩提道攝。當分實論體性是苦。變易果故相淨如是。次明真淨四門辨之。一總辨相。二別顯之。三約諦決定。四隨義廣辨。總相云何。言真淨者。初地以上乃至諸佛所在土也。諸佛菩薩實證善根所得之土。實性緣起。妙淨離染。常不變故。故曰真淨。然此真淨因無緣念。`[土無緣念〔-〕【考偽-原】]`土無緣念土無相狀。如梵天王頂上寶珠體雖是有。`[向=而【校異-原甲】]`向無青黃赤白等相。亦如比丘無作戒法體雖是色而無一相。有而無相土之妙也。又此真土因無定執。土無定所。因無分別。土無彼此自他之異。總相如是。次別顯之。於中曲有三門分別。一對妄分別。真行有二。一離妄真。`[保=謂【考偽-原考偽-甲】]`保諸菩薩所成真行。為妄所離。所得真土。還與妄合。如空在霧。於此門中。土隨位別階降不等。隨諸地位分分漸增。妄土漸滅真土漸現。如霧漸消虛空轉現。二純淨真。謂佛如來所在之土。純真無雜。如淨虛空。土雖清淨應與染合。二約行分別。行要唯二。一智二悲。智依空成。以智攝行。行皆離相。所得之土。還同彼因。妙寂離相。猶若虛空。悲隨有生。以悲攝行。行皆為物。所得之土。還同彼因。隨物所現。猶如淨珠。無色不現。故`[第九]`地經云。雖知諸佛國土如空。而觀無量莊嚴土行。三約法分別。於彼真實如來藏中。法門有二。一寂滅門。依之得土。還同彼法寂滅離相。二是緣起作用法門。依之起土。無所不現。如如意珠隨心所求無所不現。別相如是。次約諦論。於此門中。淨土之因。或道或滅。行因`[體=能【校異-原】]`體起是道諦收。法門力起是滅諦攝。果亦如之。或菩提收道果攝故。或涅槃收滅果攝故。似佛法身。約諦如是。次第四門隨義廣辨。於中開合廣略不定。或總為一。唯一佛土。或分為二。唯真與應自所`[詫=詫土【考偽-原】]`詫。名之為真。隨`[他=化【校異-原】]`他異現。說以為應。其真土者。即是平等法門之土。妙寂離相。圓備眾義。形無定所。`[無處=處無【甲】]`無處不在。其猶陰陽五行之法。此喻似法。`[持=時【校異-原甲】]`持宜審記。土既如是。諸相莊嚴。寧可別取。雖無別狀。不得言無土。雖妙寂`[與=而【校異-原甲】]`與是緣起作用之性。萬物依生。化應所託。其猶陰陽五行等法能造世間一切色像。真土如是。其應土者。隨情`[現=異現【校異-原】,異【校異-甲】]`現示有局別。染淨軀分形`[殊=美【校異-原】]`殊。善惡諸相莊嚴事別各異。應土如是。或分為三。一法性土。二實報土。三圓應土。法性土者。土之本性。諸義同體。虛融無礙。猶如帝網。亦如虛空無礙不動無所有等。同體義分。地經所說真實義相。即其義也。一切世界本性恒爾。而諸眾生妄想覆心。自累成隔。無礙法中。見為定礙。有處定有。無處定無。染處定染。淨處定淨。地處定地。水處定水。如是一切。後息妄想。彼土實性。顯成我用。名法性土。實報土者。菩薩顯前法性土時。曠修法界無盡行業。以此淨業勳發之力。於彼無邊淨法界處。無量殊異莊嚴事起名實報土。此實報土。義別三種。同後報身。一依法說。還同法性。諸相莊嚴。融同無礙如海十相。一一充遍。圓應土者。前二真土。猶如淨珠。能隨眾生。種種異現。用無缺少。名圓應土。或分為七。如`[論第三]`地經說。一同體淨。二自在淨。三莊嚴淨。四受用淨。五住處眾生淨。六者因淨。七者果淨。七中前四明土體相。第五一種。寄人顯勝。後之兩門。舉因顯果。就前四中。初之兩門。明其土體。第三一門。辨其土相。後一土用。初二體中。前一明其土體無別。後一彰其土體清淨。同體淨者。事相隔礙名為不淨。同體`[處=靈【甲】]`處融名為淨矣。云何同體。分別有三。一本末分別。法性之土。是其根本。報應為末。一切報應。法性為體。故名同體。二真應分別。一切應土。用真為體。故名同體。三就應中諸土相望。同體無別。故名同體。如此娑婆土田世界異種眾生。於此土上種種異見。如螺髻王見寶莊嚴。如是等也。所見異土。同用娑婆土地為體。如是一切。故名同體。故經說言。一切佛土即一佛土。一即一切。三義如前。自在淨者。泛論淨義。`[有=有其【考偽-原】]`有二種。一是相淨。諸寶莊`[飾=飾嚴【甲】]`飾清淨嚴麗。如安樂界眾香國等。二自在淨。猶如淨珠。美惡斯現。所現無礙。故曰自在。由土體淨故。能如是無礙自在。舉用顯體。名自在淨。今此所論義當後門。故`[地經論第三]`經說言。一切國土平等清淨。淨相之土。彼穢此淨。不名平等。自在淨者。染淨圓通。法界齊等。故曰平等。此二土體。莊嚴淨者。是其土相。泛論有三。一人莊嚴。勝善眾生。居住其中。土名淨矣。下`[五=文【甲】]`五住處眾生淨者。即其義也。二法莊嚴。具諸佛法。其土名淨。故地論言。人及諸法莊嚴。三事莊嚴。五欲殊妙。此三種中。地經偏說一事莊嚴。為莊嚴淨。`[土=此【考偽-原】]`土中有三。一神通莊嚴。一切境界變現無礙。二光明莊嚴。常有光明滅除闇冥。三相莊嚴。眾寶莊飾。故 `[地經論第三]`經說云。神通莊嚴光相具足。受用淨者。是其土用。淨土境界。受用之時。能滅煩惱出生道。此前四種。明土體相。第五住處眾生淨者。寄人顯勝。無量功德智慧眾生。悉滿其中。故土勝矣。又以善人居住其中故土清淨。後兩門中。初因淨者。舉因顯果。因有二種。一淨土行業。所謂布施持戒。行業如維摩說。二淨土德業。所謂淨土三昧法門。得此門`[同〔-〕【校異-原】]`同故。一切境界。隨心迴轉。如`[十地經論第十二]`金剛藏所入佛國體性三昧。如是等也。`[住中=地經【校異-原】]`住中之中。偏據後門故。彼`[又=文【校異-原】]`又言。入佛`[土=上【校異-原】]`土妙平等境界。名為因淨。諸`[佛=佛如來【校異-原】]`佛淨土法門。名為上妙平等境界。菩薩證入。能有異現。說為因淨。言果淨者。對因明果。泛論有二。一相淨果。菩薩曠修淨土`[行=行業【校異-原】]`行。得妙淨土。諸相莊嚴`[能=純【校異-原】]`能淨無穢。二自在淨果。依前淨土三昧德業。種種異現。地經所說義。當後門故。彼經中隨諸眾生心之所樂。與為示現名為果淨。隨別廣論。亦可無量。辨相如是。 次第三門。辨定其因。且約三土以定其因。先約法報二土辨因。應後別說。法報二土因相云何。分相論之。無始法性。是法土因。諸度等行。是報土因。攝相言之。二土並用無始法性諸度為因。於中義分有緣有正。緣正相對曲有兩門。一別相說。法性之土。無始法性以為正因。諸`[度=度等【校異-原甲】]`度行以為緣因。實報之土。諸度等行以為正因。以親生故。法性為緣。二通相說。二土並用無始法性以為正因。雖俱法性以為正因。`[與=而【校異-原】]`與別`[名=各【校異-原】]`名因。法土之因。本有法體與後顯時。體無增減。隱顯為異。報土因者。本無法體。但於向前法土因上。從本已來。有其緣起可生之義。遇緣便生。如礦中金有可造作莊嚴具義。遇緣便作。非先有法以在其中。二土齊用諸度業行。以為緣因。雖俱諸度以為緣因。於中細分。其義亦異。異相如何。諸度等行。有能生義。說之以為報土之緣。如地水等能生諸物。諸度`[等=業【甲】]`等行有能了義。說之以為法`[性〔-〕【校異-原甲】]`性土之緣。前二如是。次論應土。應土之因有無不定。攝`[用=因【甲】]`用從體。更無別因。譬如世人因形有影影無別物。業見土異。非我為故。分用異體。亦說有因。以是果故。`[因=因有【考偽-原】]`因二種。一同類因。還以應行而為應因。諸佛如來。得土已久。現修諸行。莊`[嚴=嚴佛【校異-原】]`嚴國。如彌陀佛國現修四十八弘誓願及諸所行。莊嚴西`[方=方安樂【校異-原】]`方世界。如是等也。二異類因。實行真法為應土因。然就應中義別有二。一是法應淨土三昧法門力故。現種種剎。二是報應。以本大悲願力因緣。現種種土。義別如是。此二別分。法應之土。如來藏中淨土法門。以之為因。報應之土。大悲願力。以之為因。悲願為主。統攝諸行。皆為因矣。分相如是。攝相言之。二應並用淨土法門悲願為因。於義別分。有緣有正。緣正不定。若論法應。淨土法門。以為正因。大悲願等以為緣因。若無悲願。彼法不能獨生應土。譬如火珠雖能出火要因見日。亦如水珠雖能出水要須見月。故`[南本涅槃第三十]`經說言。異法有故異法出生。異法無故異法滅壞。報應之土。大悲願等以為正因。淨土法門以為正緣因。若無彼法。雖有悲願應土不生。譬如音聲雖能發響必依㵎谷。面能生像必依水鏡。 問曰:應土從實悲願法門力起。何不名真。乃說為應。釋言。大悲願力行等。正得真土。增上緣力兼生應土。由非正起故不名真。緣力兼生。令人見聞。故說為應。辨因如是。 次第四門。約身明土。於中由有三門分別。一明身土相依本末。二明身土相依廣狹。三明身土相依總別。言本末者。隨相言之。身報依土。窮實論之。國土依身。故花嚴云。寶花雲香諸莊嚴具。皆從如來法身中出。又`[舊華嚴第三十六]`彼亦言。三世劫數及諸佛剎。於一佛身一切悉現。此即是其土依身也。佛土既然。凡土亦爾。隨相論之。身報依土。窮實亦是國土依身。故`[十地經論第八華嚴第二十六]`經云。宣說三界虛妄唯一心作。本末如是。次明廣狹。其義不定。分別有四。一土寬身狹。如常所見。良以身是自己別報。所以局狹。土是共果。彼此同依。所以寬廣。二身寬土狹。如經中說。或有佛土。在佛菩薩毛孔中住。或在菩薩衣文中住。或在菩薩天冠中住。如是等也。三身土俱寬。據實以論。身如虛空。土亦如之。四身土俱狹。隨化眾生。或現小身。或居方便土。廣狹如是。次明身土相依總別。總相論之。三身一身三`[土=土一土【校異-原】]`土。以一佛身依一佛土。隨義別分。用彼三身別依三土。法性之身。依法性土。實報之身。依實報土。應化之身。還依應土。 問曰:法身與法性土有何差別。`[與=而【校異-原甲】]`與說相依。釋言。身土性雖無別。隨相分異。故得相依。身`[之=之身【甲】]`之實性名法性身。土之實性名法性`[等=土【校異-原】]`等。此亦同體義別相依。如海十相同體相依。 問曰:應身還依應土。能依應身初時現凡。後則現聖。所依之土。何不如是初穢後淨。始終恒定。釋言。為化差別不等。或土隨身。如彌陀佛未成佛前國土鄙穢。成`[佛=佛之【校異-原】]`佛後國界嚴淨。彼佛現居。不定境故。如是一切。或身隨土。如此釋迦雖久成佛。而於過去無量世中。身居穢國。示為凡俗不取正覺。如是一切。或身異土。如今釋迦身居穢國而現成佛。土現為報。報定難改。`[故〔-〕【校異-甲】]`故始終恒穢。如佛色身。現為報故。始終恒定。智行功德。方便非報。所以後轉故。初現凡後轉為聖。身土相對分別麁爾。 次第五門。明其凡聖有無之義。昔來諸家所說各異。如生公說。佛無色身亦無淨土。但為化物。應現住於眾生土中。如是說者。眾生有土。諸佛則無。什公所`[異=立【校異-原甲】]`異。諸佛有土。眾生全無。但佛隨化現土不同。故`[註經第一]`維摩云。為化眾生故。現此土為不淨耳。又人復說。佛與眾生各別有土。各別住於自業果故。此等所說。義有兼通。不可偏定。是義云何。分別有三。一攝實從相。眾生有土。諸佛無土。隨化現居眾生處故。故`[華嚴第三十六]`經說言。普賢菩薩。依於如如不依佛國。普賢既爾。諸佛亦然。生公所立義當此門。二攝相從實。諸佛有土。眾生無土。於一佛土。隨其業行種種異見。如佛一身眾生異見故。經說言。佛土清淨如摩尼珠。隨諸眾生種種異現。`[佛國品]`維摩亦云。我此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什公所`[云=言【校異-甲】]`云。義當於此。`[經說=說經【校異-甲】]`經說既然。生公所立。佛無色身。全無淨土。`[義=是義【校異-原】]`義不然。佛無色身。如前`[第十八]`涅槃章中廣破。身既非無。土寧不有。又經中說。菩薩修習一切種行。為淨土因。經說有因。云何無果。人亦救言。非全無`[界=果【校異-原】]`界。但應非真。若使土果唯應非真。如維摩說。一切種行。為淨土因。應是應修。修因既實。果寧不真。若自不解。唯應訪`[諸=謂【校異-原】]`諸。何宜輒謗。謗佛果德。其罪至重。勿`[後=復【校異-原】]`後更言。此是第二攝相從實。三分相異實。眾生與佛。各別有土。是`[義云乃至諸法三百九十六字依甲本補之]`義云何以業攝果。果隨業別。故凡與佛各異有土。如恒河水。餓鬼見火。如來見水。餓鬼火業自見於火。佛以水業自見於水。各自見自業果執非見他事。佛土亦爾。螺髻心淨見土清淨。舍利心垢見土不淨。如是一切。凡聖有無辨之略爾。 次第六門。明其所見質之同異。於中有二。一就處分別。二就事分別。言就處者。分別有四。一同處異見。如一世界隨業不同。種種異見。如恒河中。世人見水。餓鬼見火。或見虛坈。如是一切。二異處同見。如娑婆界。百億天下處所雖別所見相似。三同處同見。同業眾生。於一處中共見一事。如恒河無量眾生同知見水。如是一切。四異處異見。如娑婆界及安樂土。所見各別。如是一切。就處如是。次就事論。於一處中。隨義分四。一者是其一質異見。如此娑婆一土地事。眾生於中種種異見。或見為水。或復見火。或見諸寶。或見虛空。如是一切。二者是其異質同見。於一處中。隨人所見種種異土。一段眾生見之唯一土田世界。如是一切。三一質一見。同類眾生共見一事。質體無別。四異質異見。如此娑婆異種眾生各別見。如經中說。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如是一切。良以諸法。`[諸佛〔-〕【考偽-原】]`諸佛隨心所現。無定性故。見有種種淨土之義。`[雖=難【校異-原】]`雖以具`[攝=論【校異-原】]`攝。且隨其要略辨如是。 ## 4三佛義 七門分別(釋名義一 辨相二 約時分別三 明因四 常無常分別五 說不說分別六 次第分別七) 第一釋名。三佛之義。出`[第三]`地經論。金剛般若亦具分別。名字是何。一法身佛。二報身佛。三應身佛。法身佛者。就體彰名。法者所謂無始法性。此法是其眾生體實。妄想覆纏。於己無用。後息妄想彼法顯了。便為佛體。顯法成身。名為法身。如勝鬘說。隱如來藏顯成法身。法身體有覺照之義。名法身佛。問`[云=曰【校異-原】]`云。人說法身體是第一義空。空非心智。云何覺照。釋言。法身離相為空。而體實有。所謂有於過恒沙法。此法皆依真心說之。真心體是神知之性。能有覺照故得名覺。是義云何。是`[以=心【校異-原】]`以體中。從本已來。具過無量恒沙佛法。如妄心中具足一切諸虛`[妄=妄法【校異-原】]`妄。心於彼法同體照明。由來無障。故`[起信論]`論說言。從本已來。有大智慧光明義故。自性清淨識知義故。遍照一切法界義故。名為本覺。性雖照明。而為無明闇障所覆。相似不覺。後除闇障。彼心顯了始顯真心。如其本性。內照法界故得名佛。 問曰:真心有覺照義。名佛可爾。所覺法性。非覺照義。云何得名法身佛乎。釋言。分相言之。能覺真心說為法佛。所覺法性。是其真諦法寶門收。不名為佛。攝相言之。通亦名佛。是義云何。解有四義。一所覺法性是佛體。故通名為佛。`[如〔-〕【甲】]`如如來藏是眾生體。說為眾生。故經說言。即此法身。輪轉五道名曰眾生。二所覺法性。雖非佛智。而是佛身故得名佛。如佛色身雖無覺照而得名佛。如是一切。三所覺法性。雖非佛智。而是佛`[性=法【校異-甲】]`性故得名佛。如似五陰成眾生法名曰眾生。四所覺法`[法=性【甲】]`法是佛境界。為佛覺照能生佛智。從其所生故得名佛。故`[第六]`地論言。智行處者。自證知故。自證知者。依彼生故。與大智論說智智處同名般若。其義相似。具此四義故通名佛。法佛如是。報身佛者。酬因為報。有作行德。本無今有。方便修生修生之德。酬因名報。報德之體。名之為身。又德聚積亦名為身。報身覺照。名之為佛。 問曰:報佛亦能覺照。與前法佛覺照何異。釋言。體一隨義以分。真心之體。本隱今顯說為法佛。此真心體。為緣熏發諸功德生。方名報佛。法佛如金。報佛如作金莊嚴具。 問曰:法佛自能覺照。何用報佛。釋言。無報法則不顯。但使顯法必有報生。故立報佛。又復法佛。心性照明。為非事用故須報佛。如金雖淨不中衣食。故須用之作莊嚴具。彼亦如是。又復法報照境。有其別異之義。故須別分。義如後釋。報佛如是。應身佛者。感化為`[應=因【甲】]`應感化之中。從喻名之。是義云何。如似世間有人呼喚則有響應。此亦如是。眾生機感。義如呼喚。如來示化事。`[問=同【甲】]`問響應故名為應。應德之體。名之為身。又此應德聚積名身。應身應覺照目之為佛。 問曰:應覺與真何別。自知。是真隨化現知說以為應。 問曰:三佛俱能覺照。所覺之法為同為異。釋言不定。分別有三。一隨相分別。法佛唯知無始法性。名知理法。報佛能知行修對治。名知行法。應佛了知三乘化教。名知教法。又復法佛唯知理法。報佛了知自行之法。自行門中。通知一切自行為主。是故名知自行之法。應佛了知化他行法。化他門中。亦知一切化他為主。是故名知化他行法。二寬狹分別。法佛唯知無始法性。於此分齊。理外更無異法可知。是故法佛唯知理法。報佛所知境界漸廣。通知一切理行二法。知理所證。知行能證。應佛所知境界最廣。通知一切理行二法。知理行法。通知一切。化眾生故。知理知行。以為所詮。知教能詮。又復法佛唯知理法。報佛知理及自行法。知理所證。自行能證。應佛知理。亦知自行及化他法。通緣一切。化眾生故。了知理法。化他所入。知其自行。起化所`[畏作=依【校異-原甲】]`畏作知其利他。化他之用。三就實通論。法佛通知理教行法。知如來藏無始法性。是其理法。覺已真心。顯了成德。名知行法。知已所證妙音法門。能為無盡言說之本。能生法螺無盡言音。名知教法。故楞伽中宣說。法佛亦能說法。如`[北本第四]`涅槃說。大般涅槃。能建大義起種種化。`[北本第二十四]`金剛三昧起種種說。即其事也。報佛亦知理教行法。知理所證。知行能證。知教所依。應佛通知義如上解。 問曰:三佛通知理法。所知之理為同為異。通釋義齊。隨相分別。法佛知理無隱無顯。證實`[返=反【甲】]`返望從來無緣。誰能覆我。故本非隱。本既非隱。豈有今顯。故`[註經第九]`維摩云。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報佛`[知〔-〕【甲】]`知。知理從緣始顯。於事分`[齊=看【甲】]`齊情外有理。情外之理。本為情覆。故說有隱。去情理現故說有顯。應佛知理緣起作用。知如來藏緣起集成生死涅槃一切種法故。教眾生一切緣中息以求真。所覺如是。然此三佛。隨相別分。名義各別。通而論之。俱名法身。齊得名報並得云應。是義云何。三佛莫不依法以成是故通得名為法身。又三皆以功德法成故名法身。良以三佛皆法身故。於彼涅槃三事之中。三佛皆悉法身所攝。望因以論。三俱名報。是義云何。報者是其果之別稱。三佛望因。並得稱果。是果酬因故通名報。約化以論。三俱名應。應隨物情顯示此三。令諸眾生同見聞故。但經論中。為別三佛。隱顯異名。故初名法。第二名報。第三名應。等別三佛。何故初者偏名為法。乃至第三偏名為應。此等各隨義便以彰。法佛是體顯本法成。證法義顯故偏名法。報佛是相本無今有。方便修生酬因義顯故偏名報。應佛是用化用隨物。應成義顯故偏名應。名義如是。 第二門中。辨其體相。佛德無量。難以定論。今此隨義增數辨之。總唯一佛。謂三寶中一佛寶也。或分為二。二有兩門。一生身法身分之為二。王宮所生相好之形。名為生身。戒定慧等五品功德。說為法身。二真應不同。開分為二。自德名真。隨化所現說以為應。真則是其法門之身。應則是其共世間身。是二如前`[第十八]`涅槃章中具廣分別。今略辨之法門身者。如世陰陽五行等法。亦如一切眾生體識。心雖是有而無一相。雖無一相而實有之。共世身者。隨化所現同世色像。或時似天。或復似人。如是一切。雖現眾相。而無一實。雖無一實。無所不為。如`[南本第二十五]`涅槃說。如來非天非不天非人非不人。如是等比是其義也。又復平等法門之身。形無所在。無所不在。無所在故。菩提無處。以無處故。德滿法界。故花嚴云。無一塵處而無佛身。以德滿故。諸根相好皆遍法界。如`[十地經論第十二]`海十相。亦如虛空。無礙不動。一一充遍。於是義中。用眼為門。眼遍法界。諸根相好及佛剎土一切眾生。莫不皆悉一眼中現。如是一切。共世身者。形有所在。以所在故。化別彼此。諸根相好。各有分限。或分為三。三有兩門。一開真合應。以說三種。二開應合真。以說三種。開真合應以說三者。如上所列。真中分二。法之與報。應以為一。故說三種。於此門中四義分別。一分其相別。二約色心非色心等三義分別。第三約就五陰分別。第四約就六根分別。言分相者。此之三佛義通大小。大小既殊。所說亦異。小乘法中宣說。如來事識為體。於事識中。戒定慧等五品功德。說為法身。王宮所生相好之形。名為報身。如來獼猴鹿馬等。化說為應身。若就大乘破相門中宣說。如來七識為體。於中宣說破相空理。以為法佛。法實非佛。是佛體性。是佛境界。能生佛智。相從名佛。七識緣智照空之解。說為報佛。空智為主。諸德悉是。丈六等化。名為應佛。此之一門。隨人且說`[論=經論【考偽-原】]`論無文。經雖不說。准依小乘。隨化推立理亦無傷。若據大乘顯實門中宣說。如來真識為體。據佛以論。真識之外。更無餘識可為佛。故唯識論言。諸佛如來所行之處。唯有藏識更無餘識。無餘識故。三佛皆用真識為體。真識之心。本隱今顯。說為法身。即此真心。為緣熏發。諸功德生。說為報佛。地經宣說莊嚴具譬。正顯此義。如來藏中真實緣起法門之力。起種種化。說為應佛。如`[南北共第四]`涅槃說。大般涅槃。能建大義。種種現化。即其義也。分相如是(此一門竟)。 次就色心非色心等三義分別。法佛體中備具三義。法身色根相好光明。是其色法。此義云何。如`[南本第二十六]`涅槃說。佛性是色可以眼。見彼色顯了為法身色。又`[南本第十六]`涅槃說。念法之義。非色斷色。而亦是色。非陰斷陰。而亦是陰。非入斷入。而亦是入。非界斷界。而亦是界。諸佛菩薩所遊行處。常恒不變。此等顯了為法身色。又`[南本第十九]`涅槃說。`[光=是光【考偽-原】]`光明者即是涅槃常`[住=住之法【校異-原】]`住。不從因緣。云何問其因`[緣=緣之相【校異-原】]`緣。如是一切。亦有因緣。因滅無明。獲得熾然三菩提燈。以是因緣有是因緣。有是光明。如此光明當知。亦是法身色也。諸根相好類亦同爾。真識之心。從緣顯了。說為智慧三昧行等。是其心法。真如之空。絕離一`[切=切色【考偽-原】]`切心等相。是其非色非心之法。以非色故。`[阿閦品]`維摩說言。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取色有。名不觀色。不取色無。名不觀如。不取色法非有無義。名不觀性。又涅槃云。入於無色大般涅槃當知。亦是非色義也。以非心故。`[註經第十一]`維摩說言。不觀受想行識。不觀受想行識如。不觀受想行識性。義同前解。又`[第一]`地經說。自體本空智自空故當知。亦是非心義也。有人宣說。法體之體唯一空理。都非色心。如涅槃說。教空得實。云何唯空。又如經說。如來之藏是真識心。復言。佛性體性是色。彼法顯了說為法身。云何說言都無色心。有人復言。法佛之體。唯色與心。一向非空。設言空者。但無他相。而體實有。如`[論第二]`地經說。自體本空云何非空。又論釋言。自體空者智自空故。云何說言唯無他相。又楞伽云。如來藏中過恒沙法。一切皆依法無我說。彼法顯了說為法身。云何不空。又復如彼起信論說。有人問言。如來藏中具一切法。便謂色心各有自體。對破此執。說一切法依真如說。真如猶是空之別稱。彼法顯了說為法身。云何不空。法佛如是。報佛之體`[具=亦具【考偽-原】]`具三義。相好之身是其色法。彼相如何。分別有三。一依法說。如來報身諸根相好光明音聲。與彼平等法門身同妙寂。`[雖=離【考偽-原考偽-甲】]`雖相虛融無礙。還似陰陽五行之法。如`[第十八]`涅槃說。月愛光明。是光無限。非冷非熱。非青非黃。非赤非白。無有邊際。其光既然。諸根相好及佛音聲一切同爾。此色微妙唯佛獨見。故`[第三]`涅槃經。明金剛身。妙絕眾相圓備諸義。唯有如來乃知是義。餘人不及。二約`[應=報【校異-原】]`應辨。如`[相海品]`花嚴說。於佛應身。一一相處。各有無量百千相海。名字不同。作用各異。雜有是相。而不可見。如梵天王頂上寶珠有而叵見。此之相好。地上菩薩。漸能見之。三隨應說。應化所現。諸根相好。光明音聲。體即是報。以從過去淨業生故。此即是佛福德莊嚴。故涅槃云。福莊嚴者。有為有漏有礙非常。是凡人法。即其義也。此報麁相。地前亦見。 問曰:何故有此三異。由因別故。因別如何。修有三種。一隨事修得第三報。良以修時隨有可見。是故得報。隨有可見。又本修時。隨有益物。二捨相修破有入空。得第二報。良以修時所有諸行。依空以成無相可見。得報還爾。無相可見。又復修時。依空成德。廣多無盡。得報還爾。廣多無盡。三依實修。息妄契真。得第一報。良以修時無念無緣。得報還爾。無相離緣。又復修時行合法界虛融無礙。得報還爾。身滿法界虛融無礙。又復修時常而不動。得報還爾。常而不動。報身隨因有此三別。報土亦然。宜復`[深=還【校異-甲】]`深記。色法如是。智慧三昧解脫行等。是其心法。數滅涅槃。是其非色非心之法。 問曰:數滅是涅槃門。云何名佛。釋言。分相涅槃非佛。攝相言之。涅槃是佛。故花嚴中說。涅槃佛永滅度故。應佛體中亦具三義。所觀色形。是其色法。應化修成智慧行等。是其心法。五陰所成假名行人。名非色心。又如毘曇。隨化`[命=今【甲】]`命根亦非色心(此二門竟)。 次第三門。五陰分別。色受想行識。是其五也。法佛體中。備具五陰。如涅槃說。色是佛性。乃至受想行識是性。彼性顯了說為法身五陰法也。又`[南本第三十五]`涅槃說。色是無常。因滅是色。獲得涅槃常住之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乃至色者。是不寂靜。因滅是色。獲得涅槃寂靜之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此等亦是法身五陰。雖說有色。但離色法。猶如比丘無作戒法不可事取。餘亦如是。 問曰:`[涅槃]`經說入於無色大般涅槃。云何宣說法身有色。釋言。經說入於無色大般涅槃者。無於凡下虛偽之色。非無真色。故`[北本第五]`涅槃云。真解脫者。亦空不空。言其空者。謂無生死二十五有。言不空者。謂有善色常樂我淨。又彼`[第五]`經說。二乘解脫名為非色。諸佛解脫。名之為色。故知。諸佛法身有色。 問曰:經說大般涅槃。但有寂樂而無受樂。云何宣說法身有受。`[此=此同【考偽-原】]`此前釋。無其凡下分別之受。非無平等納法之受。故說有之。是義云何。受有二種。一納受法相應納法在心。二受境界違順等事。名之為受。謂苦樂等。樂受之心受於境順。苦受之心。受於境違。捨受之心。受於境界不違不順。諸佛如來。但有初門。而無第二。第二故名無受樂。有初門故名有受陰。 問曰:諸佛分別想滅。云何有想。釋言。諸佛妄想心滅。非無明淨了法之想。明達一切諸法相故。行之與識類前可解。法佛如是。報應二佛。具足五陰義在可知(此三門竟)。 次就六根分別三佛。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法佛體中。備具六根。如`[第一]`地持說。性種性者。六入殊勝展轉相續無始法爾。名性種性。彼六至果。即名法身眼耳等根。又如`[如來藏經章三]`經說。眾生身中。具如來眼如來耳等。如模中像。彼性顯了說為如來眼耳等根。雖說有之。不可相取。當知。悉是法門義異。彼有何用。以是緣起眼法門故。出生者盡報應眼根。如依陰陽五行之法出生造作一切世事。如眼既然。餘根亦爾。報佛六根。麁同法身。有而無相。無相而有。應佛六根義在可知。上來一門。開真合應。以說三種。開應合真而說三者。如彼七卷金光明說。彼中有一三身之品。專論此義。名字是何。一真身佛。二應身佛。三化身佛。前法與報合為真身。名為合身。前應身中。開分二種。應之與化。名為開應。相狀如何。於中分別。曲有四門。一分其`[相=相別【甲】]`相。二明立所以。三約諸佛以辨`[三身=之【甲】]`三身。第四約就涅槃辨之。言分相者。此之三佛義釋有二。一准依涅槃。法報兩佛名為真身。王宮所生道樹現成。說為應身。依此應身。出生無量無邊化佛。名為化身。故涅槃中。如來欲令眾生望滿足。於其身上一一毛孔。化無量佛。受大眾供。即是化身。釋迦自受純陀之供。即是應身。偈中所說。如來常住。即是真身。二依金光明。法報兩佛是其真身。隨化眾生。示現佛身。相好具足。威光殊勝。悉名應身。此即向前應化兩佛。入此門中同名應身。佛隨眾生現種種形。或人或天或龍或鬼。如是一切。同世色像。不為佛形。名為化身。此三身中真身為本。依真起應。依應起化。如依煩惱而起業行依業受報。分相如是(此二門竟)。 次第二門。明立所以。今此且依金光明經所辨論之。以四種義故立三身。一起因不同。二治障有異。三所淨差別。四隨化有殊。起因不同立三身者。如彼經說。如來昔在修行地中。願為眾生修種種行。彼行滿足。得至究竟自在之地。能隨眾生多種。辨了現種種形。故立化身。彼經復說。佛昔在因。願為眾生演說真諦通達生死涅槃一味。趣求佛身。又為眾生怖畏如來無邊佛法。求佛一種相好之形。而利益之。彼行滿足。能為眾生示現佛身。演說真諦。而度脫之。故立應身。又佛因中自修諸行。斷諸煩惱。具一切善。息除妄想。趣求實際。彼行滿足。得如實果。故立真身。其真身者。謂如如法及如如智。其如如法。即是法身。如如智者。即是報身。此是第一起因不同故立三身。治障異者。如彼經說。一切凡夫三相所縛不得三身。翻對彼相故立三身。言三相者。一分別相。所謂煩惱妄分別心。障佛真身。斷除彼故得佛真身。二依他起相。所謂諸業依煩惱起。以此罪業。障佛如來相好之果。斷除彼故得佛應身。三成就相。謂依前業成就苦報。以此苦報定礙之形。障佛如來無障礙化。斷除彼故得佛化身。又經復言。一切凡夫有三種心。不得三身。翻對彼故建立三身。言三心者。一起事心。所謂四住所起煩惱。此惑麁強能起業事。名起事心。障佛化身。菩薩修習伏結之道。伏除此心。故得化身。二依本心。謂四住地依無明起。名依本心。障佛應身。菩薩修習斷結之道。斷除此心。故得應身。三根本心。謂無明地。與彼四住煩惱為本。故名本心。障佛真身。菩薩修習勝拔之道。滅此本心。故得真身。此是第二治障不同故立三身。所淨別者。如彼經說。如如法性極清淨故。攝受法身。此名真心。為法身矣。如如智慧極清淨故。攝受應身。依真起用。故說智淨攝受應身。以三昧門極清淨故。攝受化身。依定起用。故三昧淨攝受化身。此是第三所淨不同故立三身。隨化不同立三身者。如彼經說。佛隨眾生多種意故示現化身。此為凡夫。佛隨弟子一種意故示現應身。此為聲聞。聲聞弟子同求見佛名為一意。佛隨此意唯現佛身。說之為應。隨諸菩薩破相心故。顯示真身。以佛真身遮一切相。非執相境。不同應身。其唯一相。不同化身現種種相。菩薩不取一異等相。故為顯之。此是第四隨化不同。故立三身。上來四門。合為第二明其建立三身所以(此二門竟)。 次約諸佛以辨三身。如彼`[金光明]`經說。其化身者與佛同事。同諸如來變化之事。其應身者與佛同。意同諸`[佛〔-〕【校異-原甲】]`佛如來顯揚佛法化益之意。其真身者與佛同體。一切諸佛。以如如法如如之智而為體故(此三門竟)。 次約涅槃以辨三身。如彼經說。涅槃有二。一是有餘。隨化現滅。二是無餘。實證體寂。依前二身宣說有餘。依後真身宣說無餘`[涅槃經〔-〕【校異-原甲】]`涅槃經。又經宣說。依前二身。常隨世間不住無餘。依後真身。常寂離相不住有餘。三身如是。或增說四。四有三門。一開真合應以說四種。二開應合真。三真應俱開。開真合應以說四者。如楞伽說。一應化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故彼經言。云何應化佛。云何功德佛。云何智慧佛。云何如如佛。四中初一是佛應身。後三真身。以應為一。真分為三。是故名為開真合應。就真三中。功德智慧是佛報身。報德雖多。要唯福智。福名功德。智名智慧。如如一種。是佛法身。勝鬘經中。亦有此相。彼云。如來妙色身等。是佛應身。復言如來色無盡者。是功德身。智慧亦然是智慧身。一切法常是法性身。此是第一開真合應以說四種。開應合真而說四者。如彼七卷金光明說。一化身非應。如來為物。等示現一切龍鬼等。不為佛身。名化非應。又經說言。佛涅槃後。以願力故。遺身益物。此亦是其化身非應。二應身非化。經自釋言。謂地前身地前菩薩所見佛身。乃從三昧法門中現。非是人天六道所攝。以是義故。名應非化。三亦應亦化。謂諸聲聞所見佛身。彼見如來相好之形隨道成佛。故名為應。見佛在於人中受生相同人類故名為化。四非應非化。謂佛真身。此四身中。前三是應。後一是真。由應為三故名開應。由真為一故名合真。復有四種。開應合真。亦得說四。一真身佛。謂法與報。二應身佛。王宮所生道樹現成。三化身佛。依於應身示現無量無邊化佛。四化身非佛。謂示一切龍鬼等形。攝末從本。是佛所為通亦是佛。是亦`[第〔-〕【甲】]`第二開應合真以說四種。真應俱開而說四者。真中分二。法之與報。義如上解。應中分二。應之與化。亦如上釋。又就應中更得分二。一是法應。謂從三昧法門力現。如涅槃說。大般涅槃。能建大義。金剛三昧種種悉為。如是一切。是其法應。二是報應。以本大悲大願力故。能隨眾生種種異現。此從如來報身而起名為報應。一真之中義分法報。一應之中。義別兩應。故合有四。或分為五。謂如來五陰之身。又戒定慧解脫知見五品功德。亦得說五。義如後釋。或分為六。前法佛中義別為二。一體顯佛。二緣顯佛。攝德從本。名為體顯。攝德從緣。名為緣顯。言體顯者。如來藏性。從本已來。有`[何=體【考偽-原】]`何從緣顯了之義。遇緣便顯。言緣顯者。曠修諸行。斷除垢染。淨於法界。體雖顯了。必藉於緣。緣雖能顯。必顯於體。此二體一隨義分二。前報佛中。義別亦二。一體作佛。二緣作佛。攝德從本。說為體作。如莊嚴具是金所作。攝德從緣。是其緣作。如莊嚴具工匠所作。體雖能作。作必藉緣。緣雖能作。作必依體。此二體一隨義分二。前應佛中義別亦二。一法應佛。二報應佛。義如上辨。攝用從本。應從法起。三昧法門之所起。故攝用從末。是從報起。大悲願力之所起故。法雖能起。必藉悲願。悲願等行。雖復能起。必依於法。此二體一隨義分二。故合說六。亦得說七。向前六種。實從緣別。廢緣論實。無隱無顯。復以為一。通前說七。亦得分八。就前第七無隱顯中。義別有二。一就實通論。從本已來。實外無緣。緣既不有。知復約何說隱說顯。以無隱故本則非因。以無顯故今則非果。此則本來自性常淨無為法身。二息緣證實。無隱無顯。至佛返望。從本無緣。以無緣故。本則非隱。今非始顯。本時非隱。不可名因。今非始顯。不可名果。故涅槃中。讚嘆如來獲得無因無果報法。此之一門。從因修得。乃至得時無因可從。故涅槃云。因世諦慈得第一義慈。第一義慈。不從因緣。餘德悉爾。無隱顯中義別此二。故合成八。或得分十。如`[第三十八]`花嚴說。彼有兩文。大同小異。一處說言。一正覺佛。二者願佛。三業報佛。四住持佛。五者化佛。六法界佛。七者心佛。八三昧佛。九者性佛。十如意佛。此直列名。更無解釋。一處復言。一無著佛。安住世間。成正覺故。此猶是前正覺佛也。二者願佛。願出生故。此即是前第二願佛。三業報佛。言成就故。諸行皆成。且就一信。此即是前業報佛也。四住持佛。隨順世間不斷絕。故此即是前住持佛也。五涅槃佛。永滅度故。此一與前化佛`[小〔-〕【甲】]`小異。統而會之不捨大悲。大願力化。方得名為大涅槃義故。前化佛是。顯涅槃。六法界佛。於一切處。無不至故。此與前同。七者心佛。善安住故。此亦同前。八三昧佛。成就無量恒沙功德。無所著故。此亦同前。九者性佛。善決定故。此亦同前。十如意佛。以普覆故`[亦=此亦【考偽-原】]`亦同前。隨別廣分。亦可無量。今據一門且說三種。辨相如是。 次第三門。約時分別。時別有三。一是凡時。善趣已前。二是聖時。種性已上。亦此地前通名凡時。初地已上名為聖時。三是果時。在於後際。約此三時以辨三佛。就初釋中。先敘異說。次辨過非。後顯正義。異說如何。有人宣說。三佛之體悉是本有。何故如是。三佛皆悉就實而辨。據實佛論。本來無因。因本不有。如何待對。而令三佛偏在果時。設言在果。乃是世俗凡情所見。非正道理。又如經說。如來藏中具一切法。明知。三佛悉是本有。此是一論。有人復言。報應兩佛。生因所生。偏在果時。法佛之體。非生因生。一向本有。此是兩論。有人復言。三佛是果。偏在果時。因中設有。但可名性。不得名佛。此是三論。異說如是。次辨過非。初言三佛皆悉本有。是義不然。若言就實本來無因。欲令三佛悉本有者。本來無因。酬何名報。今若就實。本來無因。亦無眾生。隨何名應。此言文壞。何待多難。若言經說如來之藏具一切法令三本有。此言亦非。如勝鬘說。過恒沙法。隱時名藏。顯為法身。是則就彼法身法中。說具一切。何開報應。若使三佛皆悉本有。是則三佛皆了因顯。非生因生。如彼金剛般若中說。受持經功德於實名了因。亦為餘生因。彼論自解。於實了因望於法佛。為餘生因。望於報應。望於報應。既言生因。云何本有。又涅槃云。若說菩提是本有者。犯波羅夷。謗佛法僧。菩提猶是報應兩佛。云何本有。又`[南本第三十二]`涅槃中。廣就乳酪樹子等譬。破其本有。若便報應二佛本有。彼何所破。又`[南本第九]`涅槃云。本有今無。`[本無〔-〕【校異-原】]`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若使報應二佛本有。云何得言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便有是處。云何而言無有是處。此之偈義。彼經具解。不得異釋。又`[南本第三十二]`涅槃中說四種性。或有佛性。闡提人有善根人無。謂闡提人有不善性。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闡提人無。謂善根人有善根性。或有佛性。二人俱有。俱有理性。或有佛性。二人俱無。無某果性。若使報應二佛本有。云何得說二人俱無。二人俱無。經說難非。三佛本有。何須更立。報應本有。佛法大過。宜速捨離。無宜強立。此是一非。第二家說。法佛一種。一向本有。是亦不然。如勝鬘說。過恒沙法。隱時名藏。顯為法身。是則法身彰名在顯。那得本有。又法佛因。即是佛性。涅槃經言。眾生佛性。不名為佛。云何而言法佛本有。此是兩非。第三家說。三佛在果。因中定無。是亦不然。若言法佛一向本無。如`[菩薩品]`維摩說。一切眾生即菩提相即涅槃相。涅槃亦云。大般涅槃。本自有之。非適今也。菩提涅槃。法佛別稱。菩提涅槃。既得本有。法佛云何一向本無。又如`[如來藏經]`經說。眾生身中。具如來智如來眼等。何所乏少不名法佛。若言報應一向本無。是亦不然。如`[南本第三十二]`涅槃說。若有人問。是菓子中有樹無耶。應正答言。亦有亦無。從子生樹故得名有。即未有樹故得言無。乳酪等譬。類亦同然。所說如是。若有人問。眾生身中有佛無邪。應正答言。亦有亦無。從此生彼。故得言有。即未有佛故得名無。有無合說名為中道。云何而言一向定無。此是三非。辨非如是。次顯正義。三佛之義。在果圓備。聖時分有。凡時不定。若論法佛。亦有無。是義云何。分別有三。第一約緣就實分別。約緣論實。實為緣隱而後顯時。淨德為本。但名佛性不得名佛。故`[維摩]`經說言。眾生佛性不名為佛。就實論實。實外無緣。無緣覆真。更何所待。而不名佛。故經說言。一切眾生即菩提相即涅槃相。佛亦如之。二約一人始終分別。據始論之。實為情隱。在隱未了。不得名佛。至佛返望從來無情。由來是佛。故經說言。凡`[夫【CB】,失【大】]`夫成佛前菩提為煩惱性。聖若成佛時。煩惱是菩提。又經亦言。佛知眾生即菩提相不復更滅。不更滅故。本是涅槃。佛亦如之。三約凡佛二人分別。凡佛相異。真體不殊。莫不皆以如來藏性佛之為體。據凡論體。體為惑隱。而後顯時。淨德為本。故但名性。不得名佛。就佛以望。凡夫之體。由來常淨本來是佛。故涅槃云。有苦有諦有實乃至有道有諦有實。是實諦者。即是如來虛空佛性。約法論真。真名實諦。據凡論之。實為情隱說為佛性。就佛而辨。實本常淨。故苦等實即是如來。據實論實。實體離相。即名虛空。其義既然。定有定無理然須捨。報應兩佛有無不定。真義體上。從本已來。有可從緣出生之義。名之為有。如有乳酪說言有蘇。有胡麻者說言有油。即未有體。說之為無。義既如是。`[涅槃第三十一]`若言定有。是則執著。若言定無。即是妄語。有無合說得名中道。約時如是。 次第四門。辨定其因。先就法報而辨其因。後就應說。法報因中。兩`[同=因【甲】]`同分別。一生了分別。二緣正分別。生了如何。辨無令有。名之為生。已有令現。說之為`[了=了總【校異-原甲】]`了。相麁分。報佛一向生因所生。以本無故。法佛一向了因所顯。以本有故。於中細論。報佛具足二種因`[顯=得【甲】]`顯。一生因生。二了因顯。親起之者。名為生因。疎助之者。說為了因。故涅槃中。方便之果說為菩提。彼菩提果。有生有了故。彼文言。復有生因。六波羅蜜阿耨菩提。復有了因佛性菩提。彼文復言。復有了因。謂八聖道阿耨菩提。以斯准驗。故知。報佛有生有了。法佛唯從了因所得。非生因生。以本有故。此等因相。至彼緣正門中具辨。緣正如何。親起名正。疎助為緣。法佛既從了因所得。了因有二。一正因了。二緣因了。正了有二。一就凡時宣說佛性。以為正了。`[此佛性〔-〕【甲】]`此佛性體。從本已來。有可從緣顯了之義。名為了因。故`[第三十二]`涅槃云。佛性雖有不同虛空。虛空雖以無量方便。不可得見。佛性可見。`[佛=以【甲】]`佛可見故。遇緣便見。可見猶是可了義矣。二就聖時真實無作六波羅蜜以為正了。彼前佛性。漸顯成行說為六度。此之六度。亦有可了圓顯之義。說為了因。緣了有二。一緣修六度。能顯真體說為緣了。如火練金。二真實有作六波羅蜜。能顯真體說為緣了。如莊嚴具顯金清淨。此之二緣。都在聖時。凡時未有。報佛既從生因所生。生因有二。一正因生。二緣因生。正因有二。一就凡時宣說佛性。以為正因。此佛性者。是報佛性非法佛性。何者是其報佛性乎。八識心體是法佛性。彼心體上。從本已來。有可從緣生報佛義。名報佛性。更無別體故涅槃云。佛性雖無不同兔角。兔角雖以無量方便。不可得生。佛性可生。以可生故。遇緣便生。若無如是可生之義。雖以無量百千方便。報佛叵生。以可生義。名為生因。二就聖時。真實有作六波羅蜜。以為正因。彼前佛性可生義故。遇緣熏發。便有無量諸功德生。所生功德。說為有作六波羅蜜。此六亦能出生報佛。故名`[正=生【校異-原】]`正因。譬如乳酪乃至熟蘇前後雖異。望於醍醐悉名生因。此亦如是。緣因有二。一於六識七識心等。緣修六度能熏真心出生報佛。名為緣因。二法佛之性及與無作六波羅蜜。是亦能成報佛功德。故名緣因。譬如見色發生眼識色於眼識名為緣因。此亦如是。望於報佛。緣生既然。此緣望報。亦得名了義在可知。法報兩佛因相如是。次辨應佛。應因不定。攝用從體。更無別因。修得真體。自然起用。何須別因。隨義別分。亦得說因。因有二種。一同類因。應修諸行而為應因。如釋迦佛成來大久示於三大阿僧祇劫修諸所行成應佛果。名為應因。二異類因。實修諸行而為應因。但就應中有其二種。一者法應從法佛起。二者報應從報佛生。已如上辨。此之二應緣正各別。若論法應。如來藏中緣起法門。以為正因。大悲願力。以之為緣。譬如鏡水雖能生像要藉於面。㵎谷發響要藉於聲。火珠出火要藉於日。水珠生水要藉於月。所況如是。三昧法門。雖能現應。要須悲願。故`[北本第三十二]`經說言。異法有故異法出生。異法無故異法滅壞。若論報大悲願力以為正因。三昧法門以為緣因。大悲願力。雖能生應。要須依`[法=法門【考偽-甲】]`法。譬如形質能生影像必依鏡水。聲能發響要依㵎谷。日能生火要依火珠。如是一切。應因如是。應皆新起非是本有。故不說了。新起法中。隨義且分。正則是生。緣即是了。亦得無傷。因相如是。 次第五門。明其三佛常無常義。於中進退四門分別。一對理以論。三佛在果悉是無常。不如理法非因非果一向是常。云何三佛悉是無常。三佛悉是道諦所收。勝鬘經說。苦集及道三諦無常。故知。三佛悉名無常。其義云何。無常有二。一者有始。二者有終。若論應佛。有始有終。故曰無常。法報兩佛。雖非有終。而是有始。故名無常。果時說故。二簡本異末。法佛是常。應報無常。何故如是。法佛雖復從緣始顯。性出自古。體非緣生。故名為常。報應兩佛。本無今有。方便修生。故名無常。三簡真異應。法報是常。以不遷故。應佛無常。現同世間。有起滅故。四對生死妄法而辨。三`[以〔-〕【校異-原】]`以俱是常。生死妄法。悟要則捨。一向無常。三佛真法證實以成。一向是常。 問曰:法報是常可爾。應佛生滅云何名常。釋言。據凡以取其應。有始生應。有終滅應。得言無常。就佛辨應。化德常然。無時不為。故得名常。現生之用。無時不生。現老之用。無時不老。如是一切。是故三佛悉得名常。常無常義。進退如是。不得偏定。 次第六門。明`[其=其三【校異-原甲】]`其佛說不說義。分別有三。一隨相以論。應佛有說。法報無說。應佛隨化吐宣言教。故得有說。真德離言。是故法報二佛不說。二推化歸本。法報有說。`[應=應佛【考偽-原】]`應非說。諸佛如來一切言說。皆從三昧法門力起。是法佛說。皆從法螺圓音而起。是報是報佛說。常寂之聲。恒有`[恒無〔-〕【甲】]`恒無圓通無礙。是法螺音。應佛乃是。眾生所見。非佛如來起說之本。故不名說。故彼`[上卷]`金剛般若論言。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三通相而辨。三俱說法。此義如彼楞伽經說。 問曰:應佛說何等法。謂說三乘化教之法。於教道中。`[通=道【甲】]`通說一切。以教為主。名說教法。報佛如來說何等法。謂說行法。彼云何說。謂諸菩薩行修成就入佛境界。諸佛報身。相現其心。名之為說。又於法螺圓音之中。隨人異聞一切種法。亦名為說。法身如來說何等法。謂說證法。彼云何說。謂諸菩薩證入佛法。諸佛法身相現其心。故名為說。又以一切三昧法力。令人異聞一切種法。亦名為說。如谷發響無有窮盡。 問曰:三佛俱能說法。以何義故不悉名應。釋言。望彼諸佛如來寂滅平等無言說義。有說隨物俱得名應。但於說中。隨相分別。應佛如來。隱真隨物。故名為應。法報雖說。顯班真德。令他趣入。非隱真德曲隨於物。故不名應。說不說義。其相如是。 次第七門。明其次第。次第有二。一觀入次第。如地論說。應佛麁現。隨化易覩。先明應身。尋應有本。次明報身。尋報有本。後明法身。二本末次第。法身是本。先明法身。依法成德。次明報身。依德起用。後明應身。三佛淵深難以情測。且依詮呪粗述若此。 ## 5三智義 兩門分別(辨相一 攝相二) 第一辨相。三智之義。出`[第三]`地持論。故彼文言。有三種智。名為菩提。名字是何。一清淨智。二一切智。三無礙智。清淨智者。是佛如來第一義智。觀第一義。斷離五住性結煩惱。離障無染名清淨智。其一切智及無礙智。是佛如來世諦智也。於世諦中。了知四種一切法相。名一切智。何等為四。謂一切時一切界一切事及一切種。是其四也。一切時者。過去未來三世時也。於此三世。窮`[遶=達【考偽-原】]`遶無餘。名一切智。一切界者。所謂世界及眾生界。於此二界。窮知無餘。名一切智。一切事者。所謂有為及無為事。色法心法非色心法。是其有為。義如上解。虛空數滅及非數滅。是其無為。亦如上釋。於此二事。知之窮盡名一切智。一切種者。所謂因果。有為法中。有因有果。善惡是因。苦樂是果。無為法中。有因有果。聖道是因。涅槃是果。於此因果種別法中。了知窮極名一切智。餘經論中。第一義智名一切智。世諦之智。名一切種。今此宣說第一義智。為清淨智。世諦之智。名一切智。名之左右皆得無傷。無礙智者。於前四種一切法中。發心即知。不假方便。不同餘人思量乃知。名無礙智。辨相如是(此一門竟)。 次第二門。約對餘智。共相收攝。於中有四。第一約對三種般若。共相收攝。第二約對大品三智。共相收攝。第三約對涅槃三智。共相收攝。第四約四無礙慧。共相收攝。初門約對三種般若。共相攝者。三種般若。如龍樹說。一觀照般若證空實慧。通則了達二諦之智。斯皆是也。二文字般若。謂般若經。此非般若。能詮般若。能生般若。故名般若。三實相般若。謂真諦空。通則二諦法相皆是。簡情取法。故云實相。此非般若。是般若境能生般若。故名般若。前三種智。入此三種般若之中。是其第一觀照所攝。非餘二種。彼非智故。次對大品三種之智。共相收攝。言三智者。一一切智。謂諸聲聞緣覺之人。了知一切陰界入等。名一切智。二道種智。謂諸菩薩了知種別化眾生道。名道種智。三薩般若智。此翻名為一切種`[智=智也【甲】]`智。諸佛如來。覺知一切二諦諸法。名薩婆若。向前三智。入此`[二=三【甲】]`二中。薩婆若攝。非餘二種。彼二在因不在果故。次約`[南本第二十八,北本第三十一]`涅槃三種之智。共相收攝。言三智者。一名波若。此翻名慧。二毘婆舍那。此翻名觀。三者闍那。此翻名智。彼`[第二十八]`經具以兩門分別。一約人分別。其般若者。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同有慧數故名波若。毘婆舍那聲聞緣覺。彼觀四諦十二緣等故。就二乘說毘婆舍。其闍那者。諸佛菩薩。彼能了達一切法界故名闍那。若據此門。向前三智入此三中。闍那所攝。非餘二種。波若毘婆不在佛故。二約法分別。其波若者是別相。觀了知世諦。毘婆舍那是總相。觀知第一義。其闍那者。是`[彼=破【校異-甲】]`彼相觀。觀察一實。破離二諦有無相故。若據此門。向前三智與此三種。共相收攝。此毘婆舍及與闍那。是前三中清淨智攝。同能觀理離染障故。前一切智及無礙智。是此三中波若所攝。以能了知別相法故。次約四辨共相收攝。法義辭樂。是四辨也。義如上釋。此之四辨。在佛之者。與前三智共相收攝。在因則非。就彼果中。即名以求四無礙慧。是前三中無礙智攝。隨義細獲。四無礙智有其多種。如地經說。若就世諦明四無礙。此四無礙。是一切智無礙智攝。以其同知世諦法故。若就真諦法性之理名法無礙。則法無礙。是前三中清淨智攝。餘之三種。是一切智無礙智收。若說了知第一義諦為義無礙。則義無礙。是清淨智。餘之三種。是一切智無礙智攝。三智如是。 ## 6三不護義 三不護義。如經中說。如來三業。純淨離過。不須防護。名三不護。諸阿羅漢三業雖淨。常須防護方能離過。如來異彼。是故宣說三不護矣。 問曰:如來何因緣故身口意業不須防護。久修淨戒性成就故。常住深定未曾出故。三業恒隨智慧行故。住大涅槃永寂滅故。是故三業不須防護。三不護義。辨之略爾。 ## 7三念處義 三念處義。如經中說。一切眾生。是佛如來生念境界。故云念處。念處不同。隨境分三。一是正眾。二是邪眾。三非正非邪。如來自知己法最勝。然於所受者不生喜心。是初念處。於不受者不生瞋心。第二念處。於彼非受及非不受中容人所。不生癡捨。常得淨心。第三念處。於邪正等。既得分三。於怨親中三種人所。亦得分三。於怨不嗔。是初念處。於親不愛。第二念處。中容人所不生癡心。第三念處。 問曰:如來何因緣故得三念處。久於眾生修習平等大捨心故。深觀眾生無我人故。了知諸法性空寂故。故於三眾得平等心。三念處義。略之云爾。 ## 8四一切種淨義 四一切種淨。如`[第三建立品]`地持說。佛德離垢。名之為淨。淨隨義別。一門說四。四名是何。一者身淨。二者境界淨。三者心淨。四者智淨。此四窮本唯身與心。初二是身。後二是心。但就身中境體不同。開分為二。心中隨其福智不同。復分為二。故合為四。言身淨者。煩惱習身永滅無餘。得最上身生滅自在。故名身淨。煩惱習身永滅無餘。得最上身真身淨也。生滅自在應身淨也。又得上身是身體淨。生滅自在是身用淨。境界淨者。種種現化及所言說。無礙自在名境界淨。種種現化是身境界。及所言說是口境界。又復種種現化境界是事境界。及所言說是理境界。於此境界。作用自在。緣中無障。名境界淨。言心淨者。明佛福德莊嚴淨也。一切福德。以心為主。就主以彰。故云心淨。故彼文言。煩惱悉離善根成就。名為心淨。煩惱悉離斷德淨也。善根成就行德淨也。言智淨者。明佛智慧莊嚴淨也。故`[彼〔-〕【甲】]`彼文言。捨離一切無明穢污。一切所知無礙自在。名為智淨。捨離一切無明穢污除無明地。真諦智淨。一切所知無礙自在。斷事無知。世諦智淨。四淨如是。 ## 9二智義 其二智者。一是實智。二方便智。言實智者。`[汎=凡【甲】]`汎解有二。一於諸法如實了知。名為實智。非是不知妄稱知故。故`[第八]`地持云。離增上慢智名為如實智。此如實智與彼慢心妄智相對。不對方便。於此門中。佛一切智悉名實智。不簡方便。二知實法名為實智。於中分別曲有五義。一對妄明實。知如來藏真實之法名為實智。知於妄想情所起法名為`[實=妄【校異-原甲】]`實智。如知苦諦名為苦智。如是一切。於此門中。實智與彼妄智相對。不對方便。二對假明實。知第一義真諦之法名為實智。知於世諦假名之法名為假智。於此門中。實智與彼假智相對。不對方便。三對相明實。知一實諦實性之法名為實智。知於一諦有無法相名為相智。知於世諦假名之法名為假智。於此門中。實智與彼相智相對。亦得說言與第一義世智相對。不對方便。四對教明實。證實法性名為實智。尋言始學名為教智。於此門中。實智與彼教智相對。不對方便。若名教智以為方便。亦得無傷。五對權明實。知於一乘真實之法名為實智。了知三乘權化之法名方便智。於此門中。實智與彼方便智對。今論實智。據後言耳。方便智者。汎解有四。一進趣方便。如見道前七方便等。進趣向果。與果為由故曰方便。此一方便與果相對。不對實智。若名果德以之為實。義亦無傷。二施造方便。如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蜜。於所修行善巧為之。故曰方便。此方便中曲有三種。一教行方便事中善巧。如`[第六]`地持說。十二巧便`[6]是=良【甲】*`是其事也。二證行方便。觀空不著。如地經說。十方便慧`[*6]`是其義也。三不住方便。於世出世善巧雙遊。如地論說。於世出世方便不染。善巧住故是其義也。此三皆是施造方便。此一方便與無方便愚拙相對。不對實智。三集成方便。諸法同體。巧相集成。故曰方便。云何巧成。一真心中曠備法界恒沙佛法。是諸佛法。以同體故。用慧為門。餘法助成。用定為門。餘義助成。如是一切。以同體法巧相集成故曰方便。故`[第一]`地論言。此法善巧成。是故名方便。又`[論經第三]`地經中說。一切行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而為方便。此亦是其集成方便。此一方便與彼一切陰界入等事法相對。不對實智。故`[第一]`地論中辨六相門說言除事。事者所謂陰界入等。四權巧方便實無此事。權巧施之故曰方便。於中分別曲有三種。一是身巧。謂佛獼猴鹿馬等化。二是口巧。實無三乘。隨化說之。三是意巧。謂方便慧。起前身口二種巧化。如`[方便品]`法花經。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如是等也。今說意巧為方便智。此方便智。得與向前實智相對。二智如是。 ## 10四智義 三門分別(約境辨定一 體相分別二 約對盡智無生智分別三) 第一門中。約對四諦境界辨定。言四智者。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CB】,辨【大】]`辦。不受後有。是其四也。此四猶是四諦之智。四諦智中有其二種。一者汎爾觀境之智。所觀諦境。不簡自他。二無學聖人內證之智。自證已寂。苦集已盡。自覺已寂。滅道已滿。今此所論義當後門。於四智中。何者是其知苦之智。乃至何者知道之智。經論不同。乃有三別。第一依彼`[新論第百二]`毘婆沙論。我生已盡。是斷集智。集因能起未來苦果。名之為生。無學斷竟。名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是修道智。梵名為淨。無漏聖道。能除垢染。出障清淨故名梵行。無學聖人道行成滿名為已立。所作已`[辦【CB】,辨【大】]`辦。是證滅智。斷障證滅。是其所作。無學聖人。證滅功成。名所作已`[辦【CB】,辨【大】]`辦。不受後有是斷苦智。後世苦報名為後有。無學聖人。於此後報不復更受。名不受後有。 問曰:經說四諦法門。先明苦集。後彰滅道。今明四智。何不依彼。乃先明其斷集修道。然後方明證滅除苦。釋言。法門說有種種。不可一定。經說四諦。依欣厭門。先染後淨。又欣厭中。依逆觀門。先果後因。其四智者。依順觀門。先因後果。以是義故。先明集道。後論滅苦。就前因中。要先除障。然後善成。以是義故。先明斷集。後彰修道。就後果中。先滅現過。然後不受未來苦果。以是義故。先明證滅。後明斷苦。此是一異。第二依彼`[寶窟中末]`勝鬘經文。我生已盡。是斷苦智故。彼文云。二種死中分段死故。說我生盡。苦報集起名之為生。無學斷竟名我生盡。梵行已立。是證滅智故。彼文言。得有餘果證梵行已立。梵名涅槃。無學聖人。證梵行成名梵行立。所作已`[辦【CB】,辨【大】]`辦。是修道智。修道斷障。是其所作。無學聖人`[修人〔-〕【校異-原甲】]`修人修道事建名所作辦。不受後有。是斷集智。故彼文言。所斷煩惱更不受後。名不受後有。集因能有後世之果。名為後有。無學斷竟。更不生後。名不受後。 問曰:經說四諦法門。先染後淨。染淨之中。先果後因。彼說四智。何不依彼。乃先明其除苦證滅。後方宣說修道斷集。此亦聖說不同故爾。四諦法門已如上辨。勝鬘所說四智之義。依逆觀門。先果後因。以是義故。在先明其除苦證滅。後方明其修道斷集。就前果中。要先除障。然後得滅。以是義故。先明除苦。後明證滅。就後因中。要先修治。然後剪障。以是義故。先明修道。後彰斷集。此是兩異。第三依彼`[南本第三十三北本第三十六]`涅槃經文。一一智中。各有兩義。我生盡中。明其斷集。亦彰滅苦。彼文說言。永斷三世生因緣故。是故唱言我生已盡。是斷集也。更不復受五陰身故。是故唱言我生已盡。是滅苦也。若欲同彼毘婆沙說。舉果顯因。若欲同彼勝鬘所說。舉因顯果。梵行立中滅道雙明。彼文說言。所修梵行已畢竟。是故唱言梵行已立。明道圓也。捨學道亦名已立。彰滅極`[也=已【甲】]`也。若欲同彼毘婆沙說。舉果顯因。若欲同彼勝鬘所說。舉因顯果。所作辦中滅道並說。彼文說言。如本所求。今日已得。是故唱言所作已辦。是滅極也。修道得果。亦名已辦。是道圓也。若欲同彼毘婆沙說。舉因顯果。若欲同彼勝鬘所說。舉果顯因。不受後中明其斷集。亦彰滅苦。彼文說言。獲得盡智無生智故。是故唱言不受後有。獲得盡智。是斷集也。獲無生智。是滅苦也。若欲同彼毘婆沙說。舉因顯果。若欲同彼勝鬘所說。舉果顯因。此是三異。約諦不同。有此三別(此一門竟)。 次第二門。辨其體相。先就小說。後就大論。小乘法中。羅漢辟支佛所得四智。有體有相。無學聖慧。是其體也。盡無生智。是無學慧。正說此慧為四智體。後出觀已。世俗心中。自緣向前所得聖慧。生其四智究竟之想。是四智相。彼四智體具足四義。而無四緣。彼四智相具足四緣。而無四義。云何彼體具足四義。而無四緣。無學聖慧一念現前。能斷無始生死因果。說之以為我生已盡不受後有。此智現時。即是道圓證滅已極。說之以為梵行`[已【CB】,巳【大】]`已立所作已辦。是故此體具足四義。雖具此義。無心分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故此體不具四緣。以此聖慧。正觀諦理。無異緣故。云何彼相具足四緣而無四義。無學聖人。出彼理觀。世俗心中。自緣向前所得聖慧。生其四智究竟之想。我向得此聖慧之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故有四緣。雖作此緣。世俗之心。不能令其我生已盡。乃至不能令不受後。以是義故。不具四義。小乘如是。大乘法中。如來四智亦有體相。證如實慧。是其體也。世諦心中。緣已所得生究竟相。是其相也。此體與相麁同小乘。但小乘中。體相前後。入觀名體。出觀是相。大乘法中。體相同時。佛於二諦雙觀現前無出入。故就同時中。真諦之智說以為體。世觀名相。於彼體中。亦具四義。而無四緣。於彼相中。亦具四緣。而無四義。云何體中具足四義而無四緣。彼如實慧。一念現時。能絕無窮生死因果。說之以為我生已盡不受後有。得此慧時。道行已圓證滅已極。說之以為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以是義故。得具四義。雖具此義。證如之心。正與理`[混=溟【校異-原】]`混。無心分別我生已盡梵行立等。以是義故。而無四緣。云何彼相具足四緣而無四義。諸佛如來。於世諦中。自緣已寂所得聖慧。生其四智究竟之想。我生已盡至不受後故有四緣。然此世心。不能令其我生已盡至不受後故無四義。體相如是(此二門竟)。 次第三門。約對盡智及無生智而為分別。於中先辨盡無生智。後約四智`[而=與【甲】]`而為分別。盡無生智經論不同。依如毘曇。現斷一切生死因果悉名盡智。此之盡智。利鈍俱得一切無學。無不現在。有所斷故。無生智者。於前所斷生死因果。決定自能永更不起。名無生智。此無生智。唯利人得鈍人不得。彼說。鈍人有退轉義。隨其所斷。容便更起。以是義故。無無生智。利人不退。隨其所斷。永更不起。以是義故。有無生智。其義如是。體相云何。鈍根之人。無學心起多念相續悉名盡智。利根之人。無學心起初念名盡。第二念後即名無生。然盡智正緣諦理能有所盡。故名盡智。非緣其盡。無生亦爾。正緣諦理。能令所斷後更不起。故名無生。非緣無生。 問曰:此二緣於何諦。毘婆沙中說有種種。一家說云。唯緣苦諦。何故而然。初入聖時。先緣苦諦。故後出時。還緣於苦。如人服藥初入之者最後出之。一家宣說。攝於集諦。何故如是。初入聖時。先緣於果。後出聖時。須緣其因。故緣集諦。一家宣說。苦集不定。一家宣說。四諦不定。毘曇如是。若依成實。一切無學都無退理。不可約就利鈍別之。但知斷除生死之因。名為盡智。斷生死果。永更不受。名無生智。大乘亦爾。佛無退故。盡無生智相別麁爾。次約四智而分別之。若依成實宣說。四中我生已盡以為盡智。不受後有為無生智。大乘亦爾。亦可大中說我生盡為無生智。勝鬘說為斷苦智。故說不受後以為盡智。勝鬘說為斷集智故。若依毘曇。盡智之中別具四智。無生亦爾。若齊是四。云何得分盡無生別。如龍樹說。宣示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其盡智。利根之人。於前所得起決定意。我生已盡永更不生。梵行已立不須更修。所作已辦永更不作。不受後有永更不受。`[生〔-〕【考偽-原】]`生起如是等決定之意名無生智。四智如是。 ## 11四無畏義 七門分別(釋名一 定其體性辨其境具二 智斷分別三 自利利他分別四 寄對顯德五 約對十力辨其同異六 大小所說不同七) 第一釋名。智心不怯名為無畏。無畏不同。隨義分四。名字是何。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第三能說障道無畏。第四能說盡苦道無畏。普照諸法名一切智。緣己有智。於他不怯名一切智無畏。結愚斯已稱曰漏盡。照己有盡。於他不怯名漏盡無畏。堪陳過礙名能說障道。緣己有能。於他不怯名為解`[脫=說【甲】]`脫盡苦道無畏。此後二種。自緣己能。於他無畏。非緣弟子智之與斷。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第二門定其體性。并辨其境具。體性有二。一是智體。二是心體。內照自己具四功德。實有非虛。是其智也。外於難辭情安不怯。是其心也。如論中說。智光普照名為無畏。即是其智。勇猛不怯。名為無畏。即是其心。 問曰:無畏用智為體。智是慧數用心為體。心是何數。准毘曇。心數法中。更不別立一無畏數。以義推之。凡是有畏苦受所收。一切無畏。應樂受攝。若依建立多心數家。畏及無畏悉是別數。體性如是。體既有二。約對此體。以論境具。境具不定。相狀如何。若說智慧以之為體。約對此體辨義有四。一者是體。二者是用。三者是境。四者是緣。體者是其內照之智。內照自己有智`[有〔-〕【甲】]`有盡并具二能。用者是其不怯心也。由前知體。知己有德。`[便=使【校異-原】]`便於外難起於勇猛不怯之用。境者自家四種德是。己智與斷并及二能為智所照。故名為境。緣者外道四難辭是。寄對彼難而顯佛德。彼四是其顯德之緣。故名為緣。若說勇猛不怯之心。以之為體。約對此體辨義亦四。一者是體。二者是用。三者是境。四者是具。體者是其不怯心也。此心正是無畏之義。故名為體。用者是其內照智也。由照自知有德不虛。於他不怯。故名為用。境者外道四難辭也。無畏之心。正緣彼難而不怯懼。故名彼難。以之為境。具者自己四種德也。持己四德。於他不怯。故名己德以之為具(此二門竟)。 次第三門智斷分別。通相麁分。第二是斷餘三是智。隨別細分。前二自德後二利他。前自德中。初智後斷。利他中。即名以求。能說障道。說障示人。令人斷除。使他得斷。能說盡道。說道示人。令他修學。使其得智。依大智論。則不如是。彼說如何。能說障道令他識障。除`[佛〔-〕【校異-甲】]`佛得道。得道是智。能說盡道。令他識知盡苦之道修以盡苦。盡苦是斷。智斷如是(此三門竟)。 次第四門。自利利他二行分別。隨相別分。初二自利後二利他。故地持云。彼初二種是自安道。後之二種是安他道。通而論之。俱是自利。自心安穩無所畏故。通是利他。如`[第八]`地持說。就利他中。初一切智。偏化菩薩。以諸菩薩求一切智故偏化之。故地持云。一切智無畏。為化大乘諸菩薩故。漏盡無畏偏化二乘。以二乘人多求寂滅故偏化之。故`[第八]`地持云。漏盡無畏。為化聲聞緣覺人故。`[餘〔-〕【甲】]`餘二無畏通化大小。大小乘人。通求離障。故說障道令其斷除。通求出道。故說盡道令其修學。故地持云。佛為聲聞菩薩行出苦道說修多羅。結集`[經=結【甲】]`經者。集為二藏。以說一切聲聞所行為聲聞藏。宣說一切菩薩所行為菩薩藏。自利利他分別如是(此四門竟)。 次第五門。寄對顯德。通而論之。佛一切德。皆勝一切。隨相別分。彼四無畏。多對外道。十力對魔。十八不共。對於二乘。此義如彼地論中說。何故無畏偏對外道。外道邪智。難佛無德。彼四無畏。彰己有德翻彼邪難。故四無畏偏對外道。何故十力偏對諸魔。魔生垢弊。壞人善根。十力堅固。不為魔壞。故偏對之。故地持云。於一切魔。捨離得勝。名之為力。何故十八不共之法偏對二乘。二乘小德。上濫如來。故說不共。簡別二乘。故偏對之。 問曰:前說外道邪智難佛無德佛四無畏而翻對之。外道何因難佛無德。如來云何`[1]而=與【甲】*`而為釋。通釋言。外道執迹為難。如來顯實`[*1]`而為釋通。外道何因難佛如來無一切智。如來有時言。迹之中似不具足一切種智。故彼難之。是義云何。如來或時。有諸弟子。從遠方來。佛便問之。彼方何以住止安樂道路清泰四大安穩。佛經中說。若`[人至=至主【甲】]`人至其城邑聚落問其名字。我說。是人非一切智。佛為前問。似若無智。外道執此。所以為難。佛對報之。我隨世間。安慰之義共相慰問。弟子遠來。不可默住。所以問之。非是不知。世間亦有知而故問。而非無智。佛亦如是。報此難時。於他不懼。是故宣說一切智無畏。外道何因難佛如來諸漏不盡。如來有時言。迹之中似漏不盡。所以難之。是義云何。如來或時愛語羅云。似有貪使。呵罵調達。似有瞋使。或時自歎人華人象。似有慢使。復教弟子。善持我法。如持油鉢。似有見使。外道執此。故難如來諸漏不盡。佛對釋之。我無煩惱。隨化故爾。或有眾生。軟言受法。以是義故。愛語羅云。非是有貪。或有眾生。麁言從律。以是義故。呵罵調達。非謂有嗔。欲令眾生起念佛心。是故自歎人花人象。非是有慢。又佛如來德多嘆少。所以非`[慢=憎【甲】]`慢。隨世流布。說持我法如持油鉢。非謂有見。世間亦有無煩惱人言似煩惱。佛亦如是。釋此難時。於他不怯。是故宣說漏盡無畏。外道何因難佛如來不能說障。現見如來諸聖弟子。猶有煩惱明。佛如來不善說障令其斷除。又佛如來。雖說貪等能遮聖道。須陀洹等。常行貪欲而得聖道。明知。如來說障道法。不能障道。不障道故。佛說不能。外道執此。所以為難。佛對釋之。我能說障。令人斷除。但諸弟子力未堪斷。非我不能。又我說障實能障道。故論說言。若欲在心道法不與。要先除欲然後得道。但諸煩惱所障各異。彼須陀等所行煩惱。障於修道。不遮見解。不遮見故。不妨得道。障修道故。我說障法實能障道。實障道故。我說是能。釋此難時。於他不怯。故立能說障道無畏。外道何因難佛不能說盡苦道。現見如來諸聖弟子。須陀洹等。雖得聖果。猶有人天生死之苦。明知。如來說盡苦道不能盡苦。不盡苦故佛說不能。外道執此。所以為難。佛對釋之。我說聖道實能盡苦。但諸弟子修之少故。諸苦不盡。非道不能。譬如蘇藥性能破熱。服之少故熱病不除。非蘇不能。所說如是。以道實能盡諸苦故。我說是能。釋此難時。於他不怯。故立能說盡苦道無畏。寄對如是(此五門竟)。 次第二門約對十力辨其同異。言十力者。一處非處力。二自業智力。三者定力。四者根力。五者欲力。六者性力。七至處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義如後釋。無畏聖力有同有異。同相如何。如`[雜心論第六]`毘曇說。初則如初力。第二如第十。餘二如二七。是名無畏安。論文雖然。更須分別。初無畏中。有境有體。佛一切智。是其境也。內照自己有一切智。是其體也。此境與體。莫不皆是初力體收。處非處力攝智廣故。第二無畏有境有體。佛漏盡德是其境也。照盡之智是其體也。境則第十力境所收。同以漏盡而為境。故體則第十力體所攝。同皆以其照盡之智而為體。故此境與體雖復相似。寬狹不等。無畏體性唯自知盡。其義則狹。彼第十力。汎爾觀境。其義則寬。彼云何寬。如地持說。第十力者。自知漏盡知他漏盡。知漏盡方便已起未起。亦知漏盡增上慢心有起不起故名為寬。第三無畏有境有體。能說障道是其境也。照己有能是其體也。體則是其初力所收。以處非處攝智廣故。境界是其第二力攝。彼第二力。知業煩惱。第二能說障道無畏。知業煩惱是障道法。其義大同。故彼力攝。毘曇就境。是故宣說第三無畏如第二力。第四無畏有境有體。能說盡道是其境也。照己有能是其體也。體亦是其初力所收。以初力中攝智廣故。境界是其第七力攝。彼第七力。知其處道。第四能說盡道無畏。亦知於道。其義大同。故彼力攝。毘曇就境故。說第四如第七力。毘曇如是。若依成實。初無畏者即前九力。前九皆是一切智故。第二無畏即第十力。義如上釋。後二無畏。論全不說。若欲辨之。與毘曇同。同相如是。所言異者。如彼`[雜心第六]`毘曇及成實說。智體是力。智光普照名為無畏。具緣已處。智之與斷并及二能。故云普照。又論說言。安住是力勇猛不怯是其無畏。十力寔`[同魔=牢固【甲】]`同魔。不能壞故名安住。以安住故。名之為力。於外障難。勇猛不怯。說為無畏。向前宣說。智光普照名為無畏。即是智慧為無畏體。今言。不怯名為無畏。即是安穩不怯之心。為無畏體。論復說言。因名為力。果名無畏。以從力`[心=中【甲】]`心生無畏故。約對十力。同異如是(此六門竟)。 次第七門。明其大小所說不同。不同有五。一心體不同。小乘宣說如來無畏事識為體。大乘宣說如來無畏真心為體。至佛更無餘心識故。二心緣不同。小乘宣說事識之心為無畏故。攀緣分別。緣彼外難。而生無畏。大乘宣說真識之心為無畏故。心如虛空無所分別。無分別德。難以顯彰故。對外道四種難辭。而以顯之。如寄丈尺而顯虛空之高下矣。三智行不同。小乘宣說如來無畏十智為體。十智如上。初中所照一切智者。具十智性。能照之慧。唯等智性。以通緣故。就第二中。所照之盡。是無為法。十智不收。能照之慧。唯第十力應六智性。所謂滅智法智比智盡無生智及與等智。今為答難多等智性。就第三中。能說障道。唯第二力應八智性。除滅道智。今據起說多等智性。能照之慧。唯等智性。就第四中。能說盡道。唯第七力。應十智性。今據起說多等智性。能照之慧。亦等智性。小乘如是。大乘說佛無畏之德是如實智。如龍樹說。彼清淨智。一切智。無礙智是。如實智義如上辨。初無畏中一切智者。以清淨智一切智無礙智三智為體。能照之慧。是一切智無礙智攝。就第二中。所照漏盡。三智不收。能照之慧。是一切智無礙智攝。就後二中。能說障道能說盡苦。是一切智無礙智攝。能照亦爾。此是第三智行不同。四照境不同。如小乘法中說。佛無畏。但照前境不照自體。分別之心。不能`[及=反【校異-原】]`及照自己體故。大乘不爾。能照前境亦照自體。如涅槃說。菩薩眼根。尚能自見。何況佛智而不自照。五得處不同。小乘法中。說佛無畏唯在道樹成佛時得。大乘不爾。圓滿在佛。種性已上。隨分`[脫=段【校異-甲】]`脫得。故花嚴中宣說。十住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具足慧身。等諸如來。無畏既爾。餘德悉爾。四無畏義。厥趣麁爾。 大乘義章卷第十九 大乘義章卷第二十(本)☗s20a 遠法師撰 淨法聚果法中此卷有七門(五分法身義 五眼義 六通義 十力義 十號義 十八不共法義 百四十不共法義)。 ## 12五分法身義 四門分別(一釋名 二辨相 `[三=二【甲】]`三三學分別 四三聚分別) 第一釋名。五分法身諸經多說。名字是何。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其五也。此之五種義通因果。經中多就無學說之。無學之中統通大小。今論佛德。所言戒者。據行方便防禁名戒。防禁諸過永令不起。就實以論。法身體淨無過可起。故名為戒。所言定者。據行方便息亂住緣。目之為定。就實而辨。真心體寂自性不動。故名為定。所言慧者。據行方便觀達名慧。就實以論。真心體明自性無闇。目之為慧。言解脫者。據行方便免縛名脫。就實而辨。自體無累故曰解脫。解脫知見者。據行方便知己出累。名解脫知見。就實以論證窮自實知本無染。名解脫知見。 問曰:知見慧之別稱。舉一便足。何勞並說。`[智論第十六,二十六]`龍樹釋言。知之與見亦有別義。或有是見而非是知。如彼小乘八忍之心。推求名見而未`[決=聞【甲】]`決了。故不名知。或有是知而不名見。如彼小乘盡無生智。於境決了故得名知。無學息求故不名見。今說異彼。知而是見。是故宣說解脫知見。於己所得觀求名見。覺了曰知。又`[智論第二十六]`龍樹云。為牢其義。知見並說。此之五種分別名分。又分是因。此之五種成身之因。故名為分。法名自體。此之五種無學自體。故名為法。又法是其軌則之義。此之五種成身之軌。故名為法。身者是體。此五佛體。故名為身。又德聚積亦名為身。名義如是(此初門竟)。 次辨其相。戒有三種。一別解脫戒。如遺教說。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解脫。又復隨分免絕業羇亦名解脫。散心受得不與定道二種心俱。故名為別。二者禪戒。亦名定共。禪定心邊別有無作離惡法生。故名禪戒。此與定俱。有定則有。`[失=無【校異-原】]`失定則捨。故名定共。三者道戒。亦名道共。聖道心邊別有無作離過法生。故曰道戒。此與道俱。故名道共。此義如前三律儀中具廣分別。於此三中。分果異因。偏取佛果俱生道戒以為戒身。攝因成果。一切皆是。次辨定身。定有二種。一者事定。謂世八禪。事中安心息除事亂。故名事定。二者理定。三三昧等。理中安心息除性亂。故名理定。取性違理。名為性亂。又住實際。除滅一切妄想分別。亦名理定。`[相=取相【校異-甲】]`相之心名妄分別。此二定中。簡果異因。唯取佛果相應理定為佛定身。攝因成果。一切皆是。次辨慧身。慧有二種。一者世智。了知世法。二第一義智。知第一義。此之二種並通因果。簡果異因。果中之智是佛慧身。攝因成果。一切皆是。次論解脫。解脫有二。一有`[3]為=漏【校異-原】*`為解脫。`[無為=無漏【校異-原】,有為【甲】]`無為聖道免絕羈縛。二無`[*3]`為解脫。滅諦涅槃滅離眾縛。此二解脫並通因果。簡果異因。果中解脫是佛如來解脫之身。因中則非。攝因成果。一切皆是。又就有為無為之中。分相言之。有為解脫是解脫身。無為則非。何故而然。解脫身者。是慧中差別。故有為是。無為非慧。所以不取。又復身者。是聚積義。有為功德有積聚義。故名為身。無為之法無積聚義。故不成身。攝相言之。一切皆是。 問曰:無為無積聚義。云何成身。釋言。身者是其體義。無為解脫亦是如來功德法體。故得名佛。故華嚴中說佛十身。始從願身乃至智身。十中第九是其法身。`[第十]`論自釋之。言法身者。謂無漏界。無漏界者。所謂涅槃。故無為法亦得成身。與華嚴中涅槃佛同。就有為中復有二種。一心解脫。斷除四住。功德心淨。二慧解脫。除滅無明。一切智淨。此二通名解脫身矣。次辨知見。知見有二。一自知解脫。於己所得覺了分明。二知他解脫。知三乘人一切所得。此二通名知見身也。辨相如是(此二門竟)。 次約三學而為分別。戒定智慧是三學也。前五身中。初一是戒。次一是定。後三是慧。 問曰:何故慧行之中獨分為三。戒定各一。人亦釋言。慧有多能。故獨分三。戒定不爾。故各為一。一相且然。未可專定。云何不定。經中或時分戒為多。定慧各一。如六度門。前四戒學。第五是定。第六是慧。以戒行始。多法佐助方乃能成。故分為多。餘不如是。故獨為一。或時分定。戒慧各一。如彼四種無罪樂門。戒行為一。名出家樂。定分為二。謂遠離樂及寂滅樂。初禪遠離欲惡不善名遠離樂。二禪已上覺觀止息名寂滅樂。慧行為一。名菩提樂。禪定息苦樂相增強。故分為多。戒慧不爾。故獨為一。或時分慧。戒定`[各=各一【校異-原】]`各。如七淨門。慧中分五。所謂見淨。度疑淨。道非道淨。行淨。行斷智淨。戒行為一。名為戒淨。定行為一。名為心淨。除障離過慧有多能。故分為五。戒定不爾。故獨為一。或戒定慧三行俱分。如八正門。戒分為三。正語正業及與正命。定分為二。正念正定。慧分為二。正見正思惟。良以諸行各有異相。所以並分。今說五身。偏分慧行。戒定各一。義當向前七淨之門。良以法門離合非一。故不專定(此三門竟)。 次約三聚分別五身。色法心`[法=法非色心法【校異-原】]`法是其三也。依如毘曇。五分法身要唯色心。初戒是色。餘四是心。何故心中偏分為多。人多釋言。心有多用。故分為多。色法不爾。所以為一。蓋亦是其一相言之。未可專定。此義云何。經中或時廣色略心。如十二入。或時廣心而略其色。如五陰門。或時色心二事俱廣。如十八界。或時色心二事俱略。如名色門。今說五身義當五陰。以此多門離合非一。故不專定。若依成實。初戒身中。作戒是色。無作是其非色非心。後四是心。如此說者。初一戒身非情為體。後四是情。 問曰:何故非情法中獨立為一。情法為四。人多釋言。良以心法成人中強。故分為四。此非專定。經中或時分戒為多。如六度門。或分心為`[多=本【甲】]`多如七淨門。或戒與心並分為多。如八正門。寧可一定。依如大乘。戒通三業。說十善道以為戒故。於中作戒是色是心。身口作業名之為色。意地作業說以為心。無作是其色心之法。非色心事。色心止業從色心生。名色名心。非是形礙。復非慮知。以是義故非色心事。此義如前三聚戒中`[(礙復…中)十九字〔-〕【校異-原】]`礙復非慮知以是義故非色心事如前三聚戒中具廣分別。戒身如是。餘四心法。若說無為解脫為身。解脫身亦非色心。五身如是。 ## 13五眼義 八門分別(一釋名 二辨相 三修成次第 四約境分別 五就人分別 六所見分齊 七明因 八約對上十眼共相收攝) 第一釋名。五眼之義諸經多說。照矚名眼。眼別不同。一門說五。五名是何。一是肉眼。二是天眼。三是慧眼。四是法眼。五是佛眼。五中肉眼及與慧眼就體彰名。用肉為眼名為肉眼。用慧為眼名為慧眼。故云就體。法眼一種從境立稱。以能見法名為法眼。故云從境。天眼佛眼得名不定。云何不定。天眼得名凡有三種。一從人立稱。人從義目。諸佛菩薩名為淨天。生在人中。報得眼根徹見三千大千世界。從彼淨天以立其名。故名天眼。二就趣彰名。始從四王上至非想。通是天趣。生彼天中。報得眼根能遠照矚。故名天眼。三從因受目。如地持說。一切禪定於三住中名為天住。依此天住修得淨眼。從因以彰。故名天眼。良以天眼有斯三別。是故得名各`[別=異【校異-甲】]`別不同。宜審起知。佛眼得名凡有二種。一從人立稱。人從義目。諸佛如來有能覺達。故名為佛。佛人之眼故名佛眼。二當體立稱。佛名為覺。悟實之智號之為覺。說此覺智以為眼。故名為佛眼。良以佛眼有其二種。是故得名各異不同。何等為二。一總相佛眼。因中四眼流至佛果總名佛眼。故`[智論第三十九]`龍樹云。譬如四河流至大海。通名大海。如是四眼流至佛果通名佛眼。如此佛眼就人彰名。二別相佛眼。照見真實如來藏性名為佛眼。如此佛眼當體立稱。佛眼之中有斯兩種。亦須深記。五眼得名有斯左右。次須釋之。言肉眼者。形膚曰肉。淨肉之眼能有照矚。故名肉眼。言天眼者。解釋不定。就趣以論。所受自然。目之為天。如地持釋。天趣之眼故名天眼。若就人解。諸佛菩薩淨故稱天。淨天之眼故曰天眼。若依禪釋。一切禪定離欲清淨故名為天。依天得眼故曰天眼。言慧眼者。觀達名慧。慧能照矚故名慧眼。言法眼者。軌則名法。又成實云。法名自體。善惡等事各有自體。故名為法。照法之眼故名法眼。言佛眼者。就總以釋。佛名覺者。覺人之眼故名佛眼。就別而解。佛是覺智。是此覺智能有照矚故名佛眼。名義如是。 次第二門辨其體相。此五眼中。肉眼一種色法為體。天眼一種亦色亦心。後三心法智慧為體。肉眼中有其二種。一者是報。二者長養。宿業所得是名為報。或以飲食醫藥等力得勝眼根名為長養。天眼有二。一照`[現=見【校異-甲】]`現色像。色根為體。二照見未來。智慧為體。色中有二。一者方便。二者是報。言方便者。依禪修得。是義云何。如毘曇說。依於上禪修習天眼。得其上地清淨四大。與下肉眼同在一處。用之遠見名為天眼。若依成實。禪定之力轉下肉眼令堪遠見。即名天眼。更無異生。大乘所說與毘曇同。得上四大所造眼根。與下肉眼同在一處。用之遠見。方便如是。所言報者。報有二種。一佛菩薩宿世行業因緣力故。隨所生處報得天眼能見遠色。二諸天等生在天中。報得淨眼能見遠色。就天報中復有二種。一散善業果。謂欲界天。二定善業果。謂色界天。若復通論。無色亦有。大乘宣說無色界中亦有色故。彼天眼中慧為體者。`[小=小乘【考偽-大】]`小法中唯有方便。大乘法中有其二種。一者方便。依禪修得。二者是報。諸佛菩薩亦修力故報得淨智生。便能見未來世事。慧眼有二。一是方便。二是報生。言方便者。現在時中近友聞法思惟修習見諸法空。言報生者。地論名為報生識智。以本修故。隨所生處自然照見一切法空。不待修習。法眼之中亦有二種。一者方便。二者報生。與慧眼同。唯有所見境界別異。佛眼之中亦有二種。一者方便。學觀實性。二者報成。以本修習任性成就。以報成故經論之中說為報佛。體相如是。 次第三門明其修成次第之義。行者為欲`[長養=噵類【甲】]`長養己身。先修肉眼。雖有肉眼。但能見麁。不能見細。但能見近。不能見遠。但能見明。不能見闇。但能見前。不能見後。但見障內。不見障外。有如是等眾多障礙故修天眼。以天眼故一切悉見。此前二眼次第是定。後之三眼次第不定。於中具論。次第有二。義別有八。次第二者。苦依觀入。先法次慧後明佛眼。若論從寂起用次第。先慧次法後明佛眼。義別八者。前門之中義別有四。後門亦爾。前門四者。其第一門修前天眼但見色事。未能照見一切法相。故修法眼。法眼雖見一切法相。未能照見破相空理。次修慧眼。慧眼雖見破相空理。而未窮盡。以不盡故。次修佛眼。以佛眼故。破相畢竟。見空窮極。於此門中佛眼慧眼同見空理。盡不盡異。如龍樹說。菩薩波若至佛轉名薩婆若智。義當於此。其第二門修前天眼但見色事。而不能見一切法相。次修法眼。法眼雖見一切法相。而未能見破相空理。以不見故。次修慧眼。慧眼雖見破相空理。而未能見如實真空。以不見故。須修佛眼。以佛眼故。見如實空。如龍樹說。菩薩修學生空法空。漸漸修得不可得空。不可得空是真空也。如來藏性從本以來。不起不滅。自性常寂。不待破法然後為空。故名為真。其第三門修前天眼但見色事。法眼了見一切法相。慧眼了見破相空理。及見真空。故彼`[下卷]`無量壽經說言。慧眼見實。此言見者。如涅槃說。無法可見。故名見空。慧眼雖見一切空理。而不能見佛性真有。以不見故。次修佛眼。故了達法界如實真有。此前三門約對別相佛眼以論。其第四門約對總相佛眼以說。前修天眼照見色事。法眼了見一切法相。及見真實如來藏中善有之法。而不窮盡。慧眼照見破相空理亦見真實如來藏中如實空義。而不窮極。以前四眼所見不窮。次修佛眼。以佛眼故。於前四眼所不盡處。一切悉見。於此門中。向前四眼究竟成滿便名佛眼。觀入次第四義如是。起用次第四義如何。其第一門用前天眼見於色事。而未能見破相空理。次修慧眼。慧眼見空。而未能見一切眾生根欲性心及一切種化眾生法。次修法眼。法眼雖見一切眾生根欲性心及化生法。而不窮盡。以不盡故。次修佛眼。以佛眼故。見之窮極。於此門中。佛眼與前法眼同見。盡不盡異。如`[大論第三十九]`龍樹說。菩薩法眼至佛之時。轉名佛眼。義當此門。其第二門用前天眼見於色事。次修慧眼見破相空。次修法眼見諸眾生根欲性心及化生法。而未能見如來藏中法界真有。次修佛眼。以佛眼故。於真有法。一切悉見。於此門中。佛眼與前法眼見別。其第三門用前天眼見於色事。次修慧眼見破相空。次修法眼照見眾生根欲性心及化生法。并見真實如來藏中法界真有。雖見此法。而未能見非有非無如實真空。次修佛眼。以佛眼故。了達法性如實真空。此前三門約對別相佛眼分別。其第四門約對總相佛眼以論。前修天眼見於色事。次修慧眼見破相空。及見佛性如實真空。而不窮盡。次修法眼見法相有及見真有。而不究竟。以前四眼不究竟故。須修佛眼。以佛眼故。於前四眼不窮盡處。一切窮極。此則向前四眼滿足便名佛眼。更無異法。修成次第其相如是。 次第四門約境分別。境別四重。一事二法三理四實。陰界入等差別之事。是其事也。苦無常等通相之法。是其法也。破相空義。是其理也。如來藏中一切種義自性常爾。是其實也。此之四重五眼所見。是義云何。今先約就別相五眼而為分別。然後約就總別五眼而為分別。別相五眼分別云何。肉眼天眼唯見事中一色麁事。餘悉不見。如涅槃說。菩薩天眼非直見色。亦見彼色生滅之相。若從是義。亦分見法。少故不論。法眼見於陰界入等一切種事。及見於法。慧眼見於破相空理。佛眼見實。別相如是。總別五眼見境云何。前之四眼是其別故別見四境。後一佛眼是其總故總見四境。就前別中。肉眼天眼見一色麁。而不窮盡。法眼見於陰界入等事相之法。及見一切苦無常等生滅法數。并見真實如來藏中善有之法。亦不窮盡。慧眼見於破相空理。亦見真實如來藏中自體真空。而不究竟。佛眼見前四重之法。悉皆窮盡。故龍樹云。當知佛眼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無所不知。以其總故。 問曰:佛眼正可言見。云何言聞。`[大論第四十]`龍樹釋云。從於耳識而生智慧故說為聞。又復諸根佛眼眷屬故說為聞。 次第五門就人分別。人謂凡夫聲聞緣覺菩薩及佛。約就此人分別五眼。於中三門。一隨相分。肉眼天眼見於事相。是凡夫法。判屬凡夫。假使聖有。性屬凡夫。法眼慧眼配人不定。若就觀入次第以論。法眼見於苦無常等生滅法數。判屬二乘。故二乘人入見道時。名法眼淨。慧眼見於平等空理。判屬菩薩。若依從寂起用次第。慧眼見於陰界入等空無我人。判屬二乘。法眼見於一切眾生根欲性心。及見一切化眾生法。判屬菩薩。佛眼在佛。義在可知。二簡勝異劣。上得兼下。下不及上。於此門中。凡夫唯有肉眼天眼。無餘三種。聲聞緣覺`[具=其【校異-甲】]`具義不定。若依向前觀入之門。彼有法眼肉眼天眼。無餘二種。若依向前起用之門。彼具慧眼肉眼天眼。無餘二種。菩薩之人具前四種。未得佛眼。諸佛如來具足五眼。故經說言。具足五眼成菩提矣。三簡大異小。凡夫二乘是其小也。諸佛菩薩是其大也。就彼小中。下不及上。上得兼下。義如前解。就彼大中。諸佛菩薩齊具五眼。滿不滿異。約人如是。 次第六門明其五眼所見分齊。先論肉眼。如`[智論第三十九]`龍樹說。凡夫肉眼極遠不能見百由旬。如轉輪王。自斯已還近遠不定。 問曰:日月去此四萬二千由旬。世人同見。云何不能滿百由旬。論自釋言。日月有光反照自體。故人見之。非是眼力。又人雖見。不能稱實。故不名見。云何不稱。日月方圓五百由旬。見如扇許。故云不稱。聲聞緣覺肉眼同凡。菩薩肉眼遠近不定。如大品說。近則見於一百由旬。遠極三千大千世界。 問曰:近處有何定准而言近見一百由旬。龍樹釋言。為別凡夫轉輪王等故言見百。其實不定。 問曰:遠處以何義故不能多見。而言極遠見三千界。論釋有三。一義釋言。三千界外虛空之中有大風輪。與肉眼違。以此障故。不能遠見。第二釋言。若無天眼。強修勝福應能遠見。以有天眼。更不修習殊異勝福。故不遠見。第三釋言。菩薩肉眼亦能遠見。但佛不說。後釋應善。何以得知。如經中說。阿彌陀國報得肉眼徹見無數三千界事。明知不局一三千界。大品說言見三千界。據此言耳。 問曰:肉眼不能見於障外之色。云何能見三千界事。論釋有二。一義釋言。雖見三千。障處不見。無障處見。第二釋云。菩薩雖復生在人中。以彼宿世淨業因緣。報得天眼與彼肉眼同在一處。以此天眼開導力故。令彼肉眼得見障外所有之色。 問曰:若使天眼導故肉眼得見障外色者。闇中之色天眼開導能得見不。釋言。不得。故論說言。夜闇之時天眼獨用肉眼不見。何故如是。釋言。於彼障外色處有空有明。生識緣具故。得天眼開導令見。闇中之色在於闇中。色處無明。生識緣闕。天眼雖導而不能見。此是一理。又障外色不在障中。彼處顯了牽心義強。故天眼導即便能見。闇中之色在於闇中。無牽心義。故設導之亦不能見。菩薩如是。如來肉眼所見幾何。論釋有二。一云。如來與菩薩同見三千界。第二釋言。佛法難思。所有肉眼亦能遠見。雖能遠見。佛多不用。不以為實。此義如佛聖自在通中宣說。佛於好色不生貪等樂。於彼惡色。不生厭惡。於此二色或時行捨。以是義故。雖得肉眼勝過餘人。而不愛樂。以不愛故不數用之。論釋如是。問曰若使如來肉眼能見遠色。以何義故不名天眼而名肉眼。釋言。此從肉眼因得故名肉眼。又為天眼開導能見。非獨自力。故名肉眼。肉眼如是。次論天眼所見分齊。如龍樹說。凡夫之人修得天眼極遠能見一四天下。凡夫之人報得天眼所見分齊經論不辨。今宜准其住處論之。如經中說。初禪住處如千四天下。二禪住處如二千四天下。三禪住處如三千四天下。四禪住處寬廣無量。雖云無量不定多少。准前階降。應`[如〔-〕【甲】]`如四千四天下許。亦可不啻所見應爾。文無成判。未可專定。聲聞人中有大有小。其小聲聞見小千界。與彼初禪梵王相似。所言異者。如`[大論第五]`龍樹說。梵王身在千世界邊。向內能見。向外不見。聲聞不爾。隨身所在。向內向外恒見千界。其大聲聞見中千界。除阿那律。以阿那律專修力故見三千界。是故說為天眼第一。緣覺人中有大有小。小者能見中千世界。大者能見大千世界。菩薩天眼有其二種。一者修起。二者報得。其修起者。隨人大小所見不定。論其極者。見一切界。故地持云。菩薩以其一切世界為通境界。其報得者。大品宣說。極遠能見一三千界。如來天眼亦有二種。一者修得。見一切界。二者報得。與菩薩同見三千界。亦可能見無量世界。准前肉眼。其義應爾。後之三眼不復可以方所論之。唯得約法淺深分別。先論慧眼。聲聞緣覺所得慧眼唯見生空。如地持亦然。設得法空。少不足言。菩薩慧眼具見二空。而不窮盡。如來慧眼見空畢竟。次論法眼。聲聞緣覺所得法眼但能見於陰界諸入及四真諦十二緣等。雖見此法。總相麁觀不能微細。菩薩法眼了達眾生根欲性心及一切法。於一切法。若總若別麁細悉知。而不窮盡。如來法眼了知眾生根欲性心及一切法。悉皆窮極。次論佛眼。二乘全無。菩薩人中進退不定。一義分別。地前菩薩聞見佛性。以聞見故名大聲聞。地上菩薩眼見佛性。以眼見故說之為證。若依`[南本第二十五]`涅槃。九地已還聞見佛性。十地眼見而未明了。但見自身所有佛性。不見眾生。故名不了。又於自身十分見一。故名不了。如來佛眼見性窮極。五眼所見分齊如是。 次第七門辨定其因。五眼之因有通有別。通而論之。一切諸行悉共得之。故大品云。菩薩修學波若波羅蜜淨於五眼。波若既然。餘行皆爾。何故不言生於五眼乃云淨乎。`[智論第三十九]`龍樹自釋。菩薩之人先有肉眼。亦有四眼分。結使覆故不得淨。如鏡性明。垢故不見。若除其垢。照明如本。如彼天眼慧眼法眼及以佛眼。非是新起。故不名生。本有今顯故但言淨。以斯准驗。佛德本有。義在不虛。蓋一相言。於中分別。亦有生義。通相如是。若別論之。布施燈明淨物因緣得於肉眼。持戒禪定因緣力故得於天眼。持戒因緣得於欲界`[有=分有【甲】]`有報天眼。禪定因緣得色界上一切天眼。修習無量淨慧因緣得餘三眼。又論宣說。修習無量功德智慧得餘三眼。 次第八門約對十眼共相收攝。十眼如彼華嚴中說。一是肉眼。見一切色。二是天眼。見諸眾生死此生彼。三是慧眼。見一切`[眾〔-〕【校異-原】]`眾生諸根差別。四是法眼。見一切法真實之相。謂見諸法第一義相。五是佛眼。見佛十力。六是智眼。分別了知一切種法。七是明眼。謂見一切諸佛光明。八出生死眼。見涅槃法。九無礙眼。見一切法無有障礙。十是普眼。謂見法界平等法門。十中初一是前肉眼。亦兼天眼。見細遠色是天眼故。第二天眼是前天眼。第三慧眼第五佛眼第六智眼第七明眼第八出生死眼第九無礙眼。此之六種是前法眼。第四法眼是前慧眼。見真諦故。第十普眼是前佛眼。佛眼普見平等真法故名普眼。五眼之義辨之略爾。 ## 14六通義 九門分別(一釋名 二論體 三修得之義 四大小不同 五三性分別 六三業分別 七通明示現等分別 八修起次第 九依經辨相) 第一釋名。作用無壅。名之為通。通別不同一門說六。名字是何。一名身通。二名天眼。三名天耳。四他心智。五宿命智。六漏盡通。是其名也。於中解釋曲有三門。一定其名。二釋其義。第三料簡眼等諸根有其立通不立通義。定之如何。六中天耳他心宿命。此之三通名義是定。天耳一通就根彰名。他心宿命從境立稱。知於他心名他心通。知於宿命名宿命通。漏盡一通其名是定。其義不定。經論之中唯名漏盡。故名是定。及論其義。別有二種。一無學聖智能盡諸漏名漏盡通。此之一通就能彰名。能盡漏故。亦得名為遣患立稱。二知漏盡名漏盡通。此之一義從境立目。身通天眼。此之二種名之與義並皆不定。身通之中。或名身通。或名神通。或曰神足。是名不定。尋名解義。其義各異。是義不定。異相如何。其身通者。或從所依以彰其名。或復從境。依於自己假名色身運變自在名為身通。此則從其所依彰名。於外色身轉變自在名為身通。此則從其境界立稱。其神通者。就能彰名。所為神異目之為神。作用無壅謂之為通。故曰就能。其神足者。從能就喻以立其名。神者從能。義如前解。足者就喻。遊涉往來事同脚足故名為足。天眼通中。或復說為生死智通。是名不定。尋名解義。其義各異。是義不定。異相如何。天眼通者就根彰名。生死智通從境立稱。以是義故。身通天眼名之與義並皆不定。定之麁爾。次須解釋。其身通者。色形聚積故名為身。於此身中作用無壅故名身通。其神通者。窮`[潛=贊【甲】]`潛難測故名為神。又復神異亦名為神。通義如前。言神足者。神同前釋。所為自在遊涉如足故云神足。天眼通者。一切禪定名為天住。依禪得眼故名天眼。照矚無壅名天眼通。生死智通者。未來起盡說為生死。於此生死照見無壅名生死智通。然此天眼與生死智說有離合。如彼`[第二十九]`增一阿含之中。別分為二。以別分故。彼經之中建立七通。此有何別。照現色像名為天眼。因現所見尋知未來死此生彼。名生死智。以有此別故分為二。又如華嚴十明之中。亦分為二。照現色像。說之以為天眼智明。能知未來死此生彼。說之以為盡知未來際劫智明。其餘經論多合為一。所以然者。由其天眼照現色像。尋知未來死此生彼。有此相由故合為一。天耳通者。天同前釋。依禪得耳故名天耳。`[聽=能【校異-原】]`聽聞無壅名天耳通。他心通者。非己之慮名曰他心。於此他心。照知無壅名他心通。 問曰:此通非直知他心。亦知想等。何故偏名他心通乎。以心是主故名他心。又復想等諸心數法通名為心。故名他心。宿命通者。事謝於往。目之為宿。往法相續。名之為命。於此宿命。照知無壅名宿命通。 問曰:此通非直知命。亦知過去八種事六種同行。以何義故偏名宿命。不言宿世名性等乎。以命報主故偏言之。又命最後。據後以彰故云宿命。漏盡通者。結患斯已稱曰漏盡。於此漏盡。照知無壅名漏盡通。又無學智能盡諸漏。是故亦名漏盡智通。名義且然。次須料簡眼等六根有其立通不立通義。於六根中。三根立通。謂眼耳意。天眼通者。依眼根說。天耳通者。依耳根說。自餘四通依意根說。三根不立。謂鼻舌身。何故而然。若唯就佛。諸佛如來六根互用齊得立通。但六通義該及餘人。今宜通約餘人釋之。六根之中。眼耳二根離中生知。有能遠見遠聞之義。故得立通。意根一種離合俱知。最得自在。故立多通。鼻舌身根合中生知。塵來至根方始覺知。無遠通義。故不說通。 問曰:六中有其身通。云何說言身根之中不立通乎。釋言。身通於彼假名色身之中運變自在名為身通。非於身根覺知自在名為身通。是以說言身根不立`[人=又【甲】]`人問。若使鼻舌身根塵合方知不立通者。`[第四十二]`華嚴經說。菩薩鼻根聞於無色宮殿之香。又如十住斷結經中說有鼻通。過於眼耳。云何說言鼻不立通。釋言。六通三乘共法。二乘之人鼻舌身根無有通義。為是不立。若於大乘不共法中。諸佛菩薩六根互用。一一根中具一切用。說通無過。又佛菩薩法身自在用無障礙。一切諸根悉皆是通。不得取彼將難六通。名義如是。 次第二門辨其體性。於中曲有五門分別。一約色心非色心等三聚分別。第二約就六識分別。第三約就十一智義而為分別。第四約就十明分別。第五約就慧心二種解脫分別。初約色心非色心等而分別者。有人釋言。眼耳二通色法為體。清淨色根為通體故。餘之四通心法為體。慧為體故。此義不然。須`[有=見【校異-原】]`有分別。天眼天耳體實是色。不以眼耳而為通體。當知通體悉是智慧心法為體。何以得知。依如`[雜心第六]`毘曇。將其十智分別六通。六通悉是十智所收。明知非色。又成實中辨六通義創始`[5]標=樹【甲】*`標言六通智品。若使四通體性是智二通非者。彼應`[*5]`標言四通智品。何故乃云六通智品。又`[第二十九]`華嚴中開分六通以為十明。十明是智。何得說言二通是色。又`[第五]`地論云。四通名智。天眼名見。四通智者。身通天耳他心宿命。彼論既說天耳為智。明知天耳通體非色。天耳既爾。天眼亦然。但彼論中以眼照矚就用名見。論體是智。故經名為生死智通。約就色等分別如是(此一門竟)。 次第二門約就六識分別六通。論者不同。若依毘曇。眼耳二通以其眼耳二識相應慧數為體。以此二通定外用故。餘之四通意識相應慧數為體。良定用故。彼宗之中諸心心法同時而有。故說相應慧數為體。若依成實。六通皆以第六意識`[彼=後【甲】]`彼行心中慧為體性。彼宗五識全無智慧。故不宣說五識中慧以之為體。又彼宗中諸心心法前後別起。故不宣說相應之慧而為通體。大乘法中宣說凡夫二乘神通。多同毘曇。亦說心法同時有故。說佛菩薩所得神通悉以意識相應之慧。以之為體。以如實慧為通體故(此二門竟)。 次第三門約十一智而為分別。十一智者。所謂十智及如實智。是十一也。何者十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即以為四。法智比智通前為六。前四諦智在欲界名為法智。在上二界說為比智。盡智無生智通前為八。向前六智在無學果說為盡智無生智矣。此前八智一向無漏。第九等智一向有漏。第十他心通漏無漏。十智如是。此義如前十智章中具廣分別。如實智者。諸佛菩薩離增上慢。於一切法悉知。如實知。非是不知妄稱知。故名如實智。若論其體。如地持說。謂清淨智一切智無礙智是。此如向前三智章中具廣辨釋。今約此智分別六通。小乘六通十智所收。大乘六通如實智攝。小乘六通十智所收。其相云何。如`[雜心第六]`毘曇說。身通天眼天耳宿命。此之四通一等智性。唯有漏故。他心一通具五智性。若知他人有漏之心則等智性。若知他人無漏之心則是`[道=通【甲】]`道智法比智性。知於欲界無漏他心則法智性。知於上界無漏他心則比智性。知上知下通道知性。知於有漏及與無漏通皆是其他心之智。是故他心具五智性。 問曰:知於無漏他心。以何義故則得名為道智性乎。無漏他心體性是道。故知此心得名道智。若爾所知有漏他心體是苦集。能知之智何故不名苦集智乎。釋言。應齊。但彼所知無漏他心體性微細。與彼道諦淺深相似。知彼心者則能知道。故知彼心則道智性。有漏他心事相浮麁。苦集之理其義微細。夫智麁者不及其細。是故知於有漏他心不得名為苦集之智。此釋麁似細窮猶非。更須微窮。 問曰:知他無漏心者為當知他無漏心事。為當知他無漏心上道如迹乘四義通理。釋言。正論知他心事。若當知理。理相互通不分自他。云何得名他心智乎。 問曰:若此知他心事不緣理者。`[雜心第六智品]`論文自判。雖於十六行除闇非無漏。云何得名為道智乎。釋言。此義實難不易。須有消息。正論此通知他心時非是無漏。亦非道智。而彼論中名無漏者。近於無漏似無漏故名為無漏。又近無漏。始末通說故名無漏。又復說之為道智。亦以近道似於道觀名具道智。又復近道。始末通說名具道智。是義云何。凡欲知他無漏心時要先觀其道如跡乘通相之理。然後就上測知他心。是故始終通相說之名為道智。名為無漏。簡始論終此非無漏。亦非道智。 問曰:何故欲知他人無漏心事要先觀理。然後就上測知他心。不得望直知他心事。釋言。道如跡乘之理從煗等來數觀純熟。擬心則見無漏他心本來未知。那含已上方始學觀。凡欲知難必須從易。是故欲知無漏他心必先觀理。理觀是彼決定近因。故通說之。云具道智。 問曰:若知無漏他心必先觀理。從近方便名道智者。知有漏心亦應如是。何以不得從近方便名苦集智。釋言。不類。彼無漏中理觀在前。知心在後。先易後難。故先觀理然後知心。彼有漏中凡夫本來數知他心。本數知`[時=持【甲】]`時未觀苦集。是故不從苦集觀入。不從入故不得說之具苦集智。又復他人有漏之心本來數知。知之則易。苦集之理本來未見煗等已來方始學觀。知之則難。易知之者不藉難知而為方便。苦集之觀非彼近因。不得通說為苦集智。意見且然。縱有異釋都謂是難。他心如是。漏盡通中攝智不定。或六或八或具十智。若知漏盡名漏盡智則六智性。所謂滅智法智比智盡無生智及與等智。知欲界滅名`[為=盡【甲】]`為法智。知上界滅名為比智。知上知下通名滅智。無學觀滅名盡無`[生=生智【甲】]`生。有漏心緣則是等智。除苦集道及他心智。彼非盡故。若彼聖人無學聖慧能盡諸漏名漏盡智則八智性。除彼等智及他心智等智不能究竟盡結。故除等智無學息求不推他心故。除他心餘八皆能究竟盡結。故具八智。 問曰:法智云何能得究竟盡結說具法智。釋言。欲界滅道法智能斷上結得無學故。若當宣說漏盡人得名漏盡通則十智性。小乘如是。大乘法中如實智攝。其相云何。彼初五通皆一切智無礙智收。漏盡通中知於漏盡名漏盡通。亦一切智無礙智攝。若證盡漏名漏盡通清淨智收。約就諸智分別如是(此三門竟)。 次第四門約對十明分別六通。十明如彼`[第二十九十明品]`花嚴經說。彼說六通以為十明。故須約之分別六通。相狀如何。他心通者。彼說。為一他心智明。宿命通者。彼說。為一宿命智明。餘之四通各分為二。身通為二。一名安住無畏神力智明。轉變自在於十方界往來無礙。二名種種色身智明。能現種種諸身差別。天眼分二。一天眼智明。於現色像照矚分明。二盡未來際劫智明。了達未來死此生彼。天耳分二。一天耳智明。能聞遠聲。二無量種種音聲智明。解了一切眾生語言音聲差別。漏盡分二。一如實智明。證法實性能盡諸漏。二滅定智明。了知三乘滅盡之法。約對十明分別如是(此四門竟)。 次第五門約對二脫分別六通。言二脫者。一慧解脫。二心解脫。經說二脫有其兩種。其一義者。斷除愛結定心自在名心解脫。斷絕無明智慧無礙名慧解脫。故經說言。斷癡慧明。除愛心脫。維摩宣說。永滅癡愛起於明脫。亦當此門。於此門中六通悉是慧解脫收。智`[慧=慧攝【考偽-原】]`慧故。心脫乃是六通所依。六通之因非正通體。第二義者。如涅槃說。斷除一切性結煩惱真心出障名心解脫。`[南本第二十三,北本第二十五]`彼文說言。貪欲嗔癡永斷`[滅〔-〕【校異-原】]`滅。滅故名心解脫。故知斷除性結煩惱為心解脫。又`[南本第二十三]`彼文言。是心本性不共貪欲嗔癡和合。`[南本第二十二,第三十六]`譬如日月雖為煙雲塵霧等覆。而不與彼五翳和合。以不合故諸佛菩薩永破貪欲名心解脫。故知真心出煩惱障名`[心=心解【考偽-大】]`心脫。斷事無知於一切法照見無礙名慧解脫。故`[南本第二十三]`彼文言。於一切法所知無礙名慧解脫。於此門中六通是其二脫所攝。攝相云何。前之五通慧解脫收。故`[南本第二十三,北本第二十五]`涅槃云。因慧解脫昔所不聞而今得聞。昔所不見而今得見。昔所不到而今得到。亦應說言。昔所不知而今得知。文略不辨。不聞得聞是天耳通。不見得見是天眼通。不到得到是其身通。不知得知是其他心宿命二通。漏盡通中義有兩兼。一自證漏盡名漏盡通心解脫收。二知他漏盡名漏盡通慧解脫攝。體性如是。 次第三門明其六通修得之義。得有二種。一離欲得。二方便得。斷離下欲得上禪時即得依禪所有神通名離欲得。從修方便而有所得名方便得。依如毘曇彼六通中漏盡一通唯離欲得。天眼天耳唯方便得。餘之三通亦離欲得亦方便得。何故漏盡唯離欲得。結盡之處無漏聖德。即是通故。此乃宣說。自證漏盡為漏盡通唯離欲得。若知他人漏盡不盡為漏盡通以他心通應須方便。今從一義。故略不說。何故天眼天耳二通唯方便得。`[雜心第六]`毘曇宣說。眼耳二通體是無記。定外作用不與定俱。斷離下欲得上定時不得此通。以是義故非離欲得。得定之後別修方便方始得之。以是義故唯方便得。何故餘三亦離欲得亦方便得。彼性是善與定心俱。斷離下欲得上定時即便得之。故離欲得。離下欲時雖復得之。但可成就而不現前。不得現用更作方便乃得現用。故方便得。如財異處雖復屬己不得現用。方便往取始得現用。彼亦如是。若依成實漏盡一通唯離欲得。與毘曇同。餘之五通唯方便得。何故如是。彼`[成實第七]`宗宣說。一切功德修得之後成就不失方名為得。無有未修未現之法豫名為得。以是義故身通等五離下欲時未名為得。修後乃得。故方便得。若依大乘諸佛菩薩自證漏盡名漏盡通。唯離欲得。知他漏盡及餘五通亦離欲得亦方便得。何故如是。大乘六通用如實慧以之為體。彼體即定。斷離煩惱內證寂滅如實定時即得彼定通。故離欲得。初修之時假想方便熏發真心中作用隨生。故方便得。云何得知大乘六通皆與定俱。如`[注經第三弟子品,義疏第二本]`維摩說。諸佛如來常在三昧悉見佛國。不以二相。天眼既然。餘通亦爾。故皆即定。以即定故悉離欲得。 問曰:漏盡離欲得者。離何地欲得漏盡通。釋言。分別有三。一簡終異始。離非想欲得漏盡通。離下地欲非漏盡故。二據終攝始。斷離非想一地欲已。下諸地中對治無漏悉皆增明通攝以為漏盡智通。三隨分通論。於諸地中隨分離欲所得無漏皆漏盡通。故地持中宣說菩薩有漏盡通。 問曰:漏盡離欲得者。為離下欲得上功德。為離上欲得下功德。為當離於自地之欲得自地德。釋言。兼有是義。云何。如斷欲結得初禪地無漏功德。如是一切名斷下欲得上功德。如斷二禪至非想結得初禪地勝分無漏。如是一切名斷上欲得下功德。何者初禪勝分無漏。依如毘曇初禪無漏能斷初禪至非想結。成實大乘初禪無漏能斷三界一切煩惱。於此治中能斷二禪至非想`[惑=或【甲】]`惑名為初禪勝分無漏。此之無漏要斷上結方始得之。已前不得。斷初禪結還得初禪無漏功德。名為斷除自地煩惱得自地德。如是一切。 問曰:一切離欲得者。為當得於先所得法。為當得於先所未得。若唯得於先所得法無漏功德本來未得。離欲之時不應得之。若通得於先所未得。是則凡夫離欲之時應得無漏。聲聞緣覺離欲之時應得初禪一切功德。若具得之應同諸佛。餘地亦爾。釋言。離欲所得不定。或有但得先所得法。凡夫本來曾得諸禪乃得依禪所生功德。有時退起下地煩惱失上功德。後斷下結還得本昔所失之法。不得無漏。良以凡夫於無漏法無有`[4]趣=起【甲】*`趣向之方便故。或有通得先所未得。聖人斷離下地結時通得上地無漏功德。先有`[*4]`趣向之方便。故雖復得之各有分限。不得過量。為是小聖不得同佛。是義云何。今且約就初禪釋之。餘類可知。初禪地中無漏功德品殊無量。於中具有聲聞緣覺菩薩佛德。隨其分限未離欲前作方便者。離欲已後則便得之。無方便者。離欲不得。為是聲聞離欲之時但得聲聞無漏功德。不得餘人無漏功德。如是一切。又初禪德障有三種。一下地障。欲界煩惱障初禪德。二自地障。初禪煩惱障初禪德。三上地障。二禪已上一切煩惱障初禪功德。就下障中麁細無量。聲聞斷麁得初禪中麁品功德。緣覺之人所斷漸細所得漸勝。乃至諸佛斷之方盡所得窮極。自地障中品亦無量。聲聞斷麁得初禪中麁品功德。緣覺轉細所得漸勝。至佛乃窮。所得方極。上地障中品亦無量。隨分斷除。所得各別。初禪既然。餘禪亦爾。以是義故離欲雖得先所未得不即同佛。 問曰:若言初禪煩惱還能障於初禪功德。二禪已上至非想結亦能障於初禪德者。菩薩十地初地中障還能障於初地德不。二地乃至佛地之障亦能障於初地德不。釋有同異。異而論之八禪是其生`[得=德【校異-甲】]`得之處。初禪地中所生無漏能斷三界一切煩惱。所斷煩惱望其能斷齊有障義。餘禪亦爾。十地斷障分齊別處。初地之解不能斷二地處障乃至佛地障。以不斷故。二地家障乃至佛障不障初地。餘地亦爾。如見道解與修道解不雜對治。又問。十地是斷`[德〔-〕【考偽-大】]`德得處可斷下過得上地德。八禪既非斷得之處。離下過時不應得於上禪功德。釋言。淨禪是斷得處與十地同。故離下欲得上禪德。淨望無漏是生得處。故依下禪所發無漏能斷自地及上地中一切煩惱。斷彼結時得下地中無漏功德。設用餘禪斷上煩惱亦得下地無漏功德。同治修故不同十地位位別斷。異義如是。同而論之十地位法一一位中。麁細塵算障亦無量。且論初地。餘類可知。於初地中麁品之障淨心時斷得初地中麁品功德。其微細者二地時斷。得初地中漸勝功德。初地家障至佛。乃至所得功德至佛乃窮。以初地障諸地共斷故諸地中所斷之障同障初地。餘地亦爾。華嚴宣說。菩薩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義當此門。此望法位與禪地同。 問曰:前說。漏盡智通是離欲得。離相云何。如前斷結章中具辨。不可更論。 問曰:毘曇說身通等亦離欲得。所離之欲與障通壅為一為異。釋言不同。彼所離欲染污煩惱。障通之壅不染無知。又所離欲斷離之時得禪。得通障通之壅斷唯得通。又所離欲偏望身通他心宿命。障通之壅遍障五通。又復彼欲斷除得通名離欲得。障通之壅斷除得通名方便得。為是全別問曰。此壅五住惑中何住所攝釋有兩義。一分麁異細。是四住家眷屬煩惱非無明地。無明住地二乘不斷。障通之壅凡夫二乘能斷故。二攝末從本。是無明中不染無知。若是無明凡夫二乘安能斷除。隨學暫遮。不能永離猶不名斷。又問此壅於彼三界九地之中繫屬何地。釋言。此壅不同染惑。定屬諸地。而是諸地壅隔之心在於欲界至第四禪。在此地中有壅障故。又隨此地有麁細故。 問曰:向說身通等五皆方便得。方便云何。五通依於 `[心=四【校異-原甲】]`心根`[根=本【校異-原甲】]`根禪而修習之。故`[第七]`雜心云。五通在四禪根本非餘定。且約初禪明修通相。餘類可知。修習身通有三種`[通=道【考偽-大】]`通。一方便道。先入初禪根本定心。此即是止。後作飛行往來之想或為大小轉變之想。此即是觀。還入定中復作飛行往來等想。如是多返。此是身通方便道矣。二無礙道。由前方便熏發之力入定發慧。一無礙道斷障通壅。三解脫道。無礙道後一解脫道證除彼障。從是已後欲有所為如前心想即能為之。身通如是。修他心通亦三種道。一方便道。亦先入定。次觀他心測其心想。如是多返名方便道。二無礙道。由前方便熏發之力入定發慧。一無礙道斷障通壅三解脫道。無礙道後一解脫道證除彼障。後時欲知他人之心即能知之。修宿命通亦三種道。一方便道。先入定中。次起心想。尋憶過去所更之事。從近至遠。次第尋之。還入定中。如是多返。二無礙道。三解脫道。共前相似。修天眼通依如`[第六]`毘曇但有二道。一方便道。先入定心。次取日月燈明等相。作遠見想還入定中。如是多返極令純熟。二無礙道。由前方便熏發之力入定發慧。一無礙道斷障通壅。後時出定欲見即見。彼說天眼是無記。故定中不得有解脫道。若依成實及與大乘天眼是善與定心俱。如是修者有解脫`[道=道及【甲】]`道。與前身通他心等同。修天耳通依如`[第六]`毘曇亦有二道。一方便道。先入定心。次取諸聲作遠聞想。還入定中。如是多返極令純熟。二無礙道。由前方便熏發之力入定發慧。一無礙道斷障通壅。後時出定欲聞即聞。無解脫道與天眼同。成實大乘亦有解脫。似前天眼。 問曰:諸通有離欲得及方便得。此二所得有寬狹不。義釋有三。一義分別離欲得狹。方便得寬。其離欲者。但得先來曾所得法。先所未得勝妙神通皆由現在方便修起。第二義者。離欲得寬。方便得狹。其離欲者。無始已來曾所得法。一切皆得。其方便者。於現在世能入者得。不能入處則不得之。第三義者。離欲方便所得齊等。佛大菩薩隨其離欲所得之者皆能現入。修得如是。 次第四門明其大小不同之義。不同有五。一體性不同。六通皆用智慧為體。小乘六通用事識中慧數為體。大乘法中始修之時用事識中慧數為體。心外有法。於中自在說名為通。次修用彼妄識中慧以之為體。見一切法但從心起心外無法。自心法中無礙自在。究竟終成用真識中實慧為體。見法唯真於其自體真實法中無礙自在。二緣心不同。小乘六通凡所為作攀緣分別不能無緣。大乘法中始修有緣。次修息緣不能無緣。究竟終成平等無緣如日普照而無分別。一切所作法力而為都不作心。三常無常不同。小乘六通無常生滅。大乘六通始則無常。究竟真常。物見興廢體恒不變。四依定不同。小乘六通但依事定。事中住心是事定也。大乘六通始依事定。次依理定。破相住空是理定也。究竟終成依於真實自體寂定。真心性寂是體定也。住是定中其心不動。三昧法力自然現用。又小乘中前之五通唯依四禪根本定起。漏盡一通依於四禪未來中間及三無色。大乘法中始修同小。究竟終成依一切禪悉能起之。又聲聞人隨依何定。所發神通入餘定中不能起用。諸佛菩薩則不如是。隨依何定所發神通入餘定中悉能起用。如龍樹辨。作用不同。六通別說身通之中不同有十。一上下不同。聲聞緣覺依於初禪。所發神通但至初禪。不能至上。以地度故餘定亦爾。但至自地不能得過。諸佛菩薩則不如是。依於初禪所發神通至一切地。餘定亦爾。二寬狹不同。如地持說。聲聞之人二千國土為通境界。緣覺之人三千國土為通境界。又龍樹云。小聲聞中不作意者一千國土為通境界。若作意者二千國土為通境界。大聲聞中不作意者二千國土為通境界。若作意者三千國土為通境界。緣覺人中有大有小。其小緣覺不作意者二千國土為通境界。若作意者三千國土為通境界。其大緣覺莫問作意及不作意。皆以三千大千國土為通境界。此等名狹。諸佛菩薩一切世界一切眾生界為通境界。故名為寬。三多小不同。聲聞緣覺一心一作不能眾多。諸佛菩薩一時化現十方世界一切色像。一時能現五趣之身。四`[南本第廿一,北本第廿三]`大小不同。聲聞緣覺化現大身不能入小。化現小身不能容大。諸佛菩薩化現大身滿三千界。能以大身入一塵中。化現小身猶如微塵。能以小身容受一切。又佛菩薩於世色物大能入小。小能容大。二乘不能。五遲速不同。聲聞緣覺欲至遠處多時乃到。以其不得如意通故。諸佛菩薩一念能至十方世界。以其所得如意通故。六虛實不同。聲聞緣覺凡所化現一切境界相似而已不得實用。`[南本第廿一]`諸佛菩薩凡所化現皆得實用。如`[第二十七]`地持說。七所作不同。諸佛菩薩化無量人。各令有心。隨作一事令人異辨。二乘不能。八所現不同。諸佛`[南本第二十一]`菩薩但現一身令人異見。但出一聲令人異聞。安住一土十方俱現。二乘不能。九根用不同。如`[南本第二十一,北本第廿三]`涅槃說諸佛菩薩六根互用。二乘不能。十自在不同。如涅槃說。諸佛菩薩凡所為作身心自在不相隨逐。其身現大心亦不大。其身現小心亦不小。其身現喜心亦不喜。其身現憂心亦不憂。如是一切。二乘不能。身通如是。天耳通中不同有六。一上下不同。聲聞緣覺依於初禪所得天耳。但聞初禪已下音聲。上則不聞。餘禪亦爾。不過自地。諸佛菩薩隨依何禪所得天耳聞一切聲。二寬狹不同。准前可知。三頓別不同。聲聞緣覺於諸音聲別別聽聞不能一時。諸佛菩薩一時頓聞。四麁細不同。如`[第二十九]`地持說。乃至耳語極微細聲諸佛菩薩一切悉聞。二乘不能。五遲速不同。諸佛菩薩於諸音聲發心則聞。二乘不能。多作方便乃得聞知。六虛實不同。諸佛菩薩於諸音聲所聞不謬。二乘不爾。容有錯謬。天耳如是。他心通中不同有七。一上下不同。依如`[雜心第六]`毘曇有三種度不知其心。一者人度。下人不知上人之心。二者根度。鈍人不知利人之心。三者地度。在下禪地不知上地禪定人心。成實法中唯說人度及與根度不說地度。成實所說濫同大乘。大乘所說諸佛菩薩依下發通。亦能知於上地人心。二寬狹不同。聲聞緣覺極唯知於一三千界眾生之心。諸佛菩薩能知一切。三頓別不同。諸佛菩薩頓能了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二乘不能。四麁細不同。聲聞緣覺但知凡夫小聖麁心不能及細。諸佛菩薩所知微細。乃至佛心亦能知之。五遲速不同。諸佛菩薩於一切心欲知即知。二乘不能。多作方便方乃知之。六虛實不同。諸佛菩薩所知不謬。二乘不爾。所知容謬。七時分不同。聲聞緣覺但知現在眾生之心。諸佛菩薩能知三世眾生之心。他心如是。天眼通中不同有十。一上下不同。聲聞緣覺隨依何禪所得天眼齊見自地不能及上。諸佛菩薩一切悉見。二寬狹不同。三頓別不同。准前可知。四麁細不同。諸佛菩薩所見微細乃至隣空微塵色等一切悉見。二乘不能。五遲速不同。六虛實不同。與前相似。七時分不同。聲聞緣覺極遠能見未來世中八萬劫事。諸佛菩薩窮見後際。八自他不同。如涅槃說。聲聞緣覺但見外色不見自眼。諸佛菩薩能見自眼。九見法不同。如涅槃說。諸佛菩薩所有天眼能見諸色念念生滅。及見自他不淨骨人。二乘不能。十知根不同。如涅槃說。諸佛菩薩見人形色即知其根利鈍大小。二乘不能。天眼不同差別如是。宿命通中不同有八。一上下不同。聲聞緣覺隨依何禪所得宿命。唯知自地及下眾生宿命之事。不能知上。諸佛菩薩一切悉知。二寬狹不同。三頓別不同。准前可知。四麁細不同。諸佛菩薩於過去事巨細悉知。二乘不能。五`[〔-〕【卍續校異-原】,逆【大】]`遲速不同。諸佛菩薩於過去事發心即知。二乘不能。六虛實不同。諸佛菩薩所知不謬。不同二乘。七時分不同。二乘極遠能知過去八萬劫事。諸佛菩薩所知無極。 問曰:經說。迦毘羅仙能知過去八萬劫事。未來亦然。聲聞緣覺既是聖人。所知應遠。何故同彼。釋言。此用世俗 `[智=齊【甲】]`智知。世俗齊中利根數習所知則遠。鈍根少習所知即近。不簡凡聖`[人〔-〕【校異-原】]`人。八自在不同。如`[第二十八]`地持說。諸佛菩薩自知宿命知他宿命。能令他人知已宿命。能令他人自知宿命。能令他人知他宿命。乃至令彼其餘眾生展轉相知。二乘不能。宿命不同差別如是。漏盡通中有`[其=其二【考偽-大】]`其種。一知他漏盡名漏盡通。二自證漏盡名漏盡通。知他漏盡不同有七。一上下不同。聲聞緣覺但知自地及下漏盡。不能知上。諸佛菩薩一切悉知。二寬狹不同。聲聞緣覺於一世界知他漏盡。諸佛菩薩盡知一切。三頓別不同。聲聞緣覺別緣別知。諸佛菩薩一時頓知。四麁細不同。聲聞緣覺所知麁淺。諸佛菩薩所知深細。五遲速不同。諸佛菩薩不假方便。發心即知。二乘不能。六虛實不同。聲聞緣覺所知虛謬。諸佛菩薩所知真實。七時分不同。聲聞緣覺知現眾生漏盡不盡不知過`[未=末【甲】]`未。諸佛菩薩一切悉知。知他漏盡不同如是。自證漏盡不同有三。一證法不同。聲聞緣覺證法麁淺。但得人空。諸佛菩薩所證淵深。窮解二空。并證甚深如來藏性。二除障不同。聲聞緣覺但斷四住。諸佛菩薩五住斯滅。三取捨不同。聲聞緣覺得寂取證。諸佛菩薩得滅不住。得大涅槃不捨世間。不捨世間而常涅槃。大小不同差別如是。 次第五門三性分別。善惡無記是三性也。六通之中漏盡一通體性唯善。其餘五通汎論有四。一是報通如上諸天報得五通。如是一切。二者`[藥=業【甲】]`藥通。如諸仙等以藥力故飛行自在。三者呪通。如波羅捺有婆羅門以呪持身飛上帝宮。變身為釋與舍支夫共行欲事。如是等比是其呪通。四者修通。依禪修得。四中前三是其無記。後一不定。依如毘曇他心宿命一向是善。天眼天耳一向無記。身通一種體性是善。所起化心是其無記。他心宿命意識相應慧數為體。與禪定俱。故性是善。天眼天耳眼耳二識相應慧數以通為體。不與定俱。故性無記。身通之體亦是意識相應慧數與定心俱。故性是善。所起化心定前作意欲為諸事。然其所起或自地心。或他地心。不與定俱。故性無記。若依成實五通皆用意識地中慧行為體。悉為利益眾生心起。故性皆善。乃至化心亦為利益眾生心起。故性亦善。大乘宣說世俗五通。多同毘曇。故`[第五]`地持中宣說無記化化禪矣。諸佛菩薩所成五通實慧為體。乃至所起種種變化皆不離定。悉是三昧法門力起。體性皆善。三性如是。 次第六門三業分別。身口意業是三業也。窮其體性六通皆用智慧為體。慧在內心皆意業性。隨相論之三業所攝如`[第五]`地論說。初一身通。身業清淨。天耳他心口業清淨。宿命天眼意業清淨。漏盡一通彼論不辨。身通一種變化在形。是故說為身業清淨。天耳他心依之起說。是故說為口業清淨。云何起說。以有天耳從佛菩薩聽受正法。及聞眾生種種言音。依之起說。以他心通知物心欲。隨之起說。以此二通起說中強。故論說為口業清淨。宿命天眼了知過去未來之事。過去未來隔世難知。非意不了。是故說為意業清淨。漏盡通中自證漏盡內心離染亦意業淨。知他漏盡名漏盡者。此乃知他眾生心中惑盡不盡。依之起說。似他心通亦口業清淨。三業如是。 次第七門通明示現三種分別。如`[第六]`雜心說。六皆是通。以無壅故。明與示現義有隱顯。四句辨之。一者示現而非是明。所謂身通及與他心。此之二通化益眾生。生信顯了。故名示現。不能除離三種愚。故不名為明。三愚如後。二者是明而非示現。所謂天眼及宿命通宿命除其先際之愚。天眼除其後際之愚。故說為明。化物生信不極顯了。故非示現。云何不顯。宿命知其過去世事。說過去事化益眾生。隔世難知。人多不信。故非示現。天眼知其未來世事。說未來事化益眾生。隔世難知。人亦不信。故非示現。第三亦明亦是示現。謂漏盡通。了達真諦證成漏盡。除真諦愚故名為明。知他漏盡。說彼眾生心中煩惱有盡不盡而勸化之。彼則生信。生信顯了故名示現。第四非明亦非示現。謂天耳通。不能除前三種愚。故不得名明。將此化他生信不顯。故非示現。云何不顯。天耳雖能聞於遠聲以此語他。他人不聞多不信受。故曰不顯。又設導彼所化之人屏遠之言。而欲化之前人便謂從他傳聞非是自力。故多不信。明與示現隱顯如是。通而論之悉皆是明。故華嚴中開分六通以為十明。亦悉示現。諸佛菩薩顯示此德化眾生故。 問曰:宿命天眼漏盡經說為通。復說為明。又云三達。有何差別。通釋義齊。於中別分非無差異。異相如何。如龍樹說。直知過去八種事等名宿命通。於中過去知業知果。因緣道理名宿命明。知未來世死此生彼名天眼通。知業知果因緣道理名天眼明。直知漏盡名漏盡通。知更不生名漏盡明。又知從道得滅不同亦名為明。於如是等知之窮盡說為三達。盡有四重。一知事。盡無事不知。二知因果法相義。盡無義不知。三知真諦空理同。盡窮相皆空。四知性。盡知如是法悉從本性如來藏起相即是實。窮達`[此=此四【甲】]`此名為三達。論通共凡唯除漏盡。明共二乘。達唯如來。通明示現分別如是。 次第八門明修六通次第之義。理實六通無定次第。今且言之次第有三。一修成次第。據佛論之佛將成道。魔王波旬恐`[大論第二十八]`佛道成故來惱亂。如來于時須以神力而降伏之。以是義故先修身通。魔既被降。隱形空中。如來于時不知所在。須以天眼知其所在。故次第二修起天眼。眼雖見形不解其言。須以天耳聽其所說。故次第三修起天耳。耳雖聞言不測其心。不知內心為怯為勇。故次第四修他心通。以此通故知其內心惶怖不安。雖知現心不知過去福德多少。福若勝我或能障礙妨我道成。為知往福次修宿命通。見魔過去作一無遮大會因緣今受此報。吾於過去無量億劫為諸眾生捨身手足頭目髓腦受種種苦我福勝彼。既知勝彼不懼彼障。便能斷結證成漏盡。故次第六明漏盡通。又`[大論第二十八]`龍樹說。佛於初夜得一通一明。言一通者得一身通。言一明者得宿命明。於中夜時得一通一明。言一通者得天耳通。言一明者得天眼明。於後夜時得一通一明。言一通者得他心通。言一明者得漏盡明。以何義故先得其通後得其明。論自釋言。從六通中求三明。持用功力重故先得通後得其明。 問曰:何故如是次第。`[第二十八]`論自釋言。初夜魔來欲行惱亂。為降伏之先起身通。既降魔已即自思念。我於一身何因緣能得如是大力。便求宿因見己過去多修福善得如是力。故起宿命。中夜魔去寂漠無聲。佛便慈念一切眾生。欲聞其言故求耳。以得天耳聞於十方五道眾生苦樂等音欲見其形。故求天眼。於後夜時欲知物心隨為教化。故求他心。知諸眾生皆欲離苦而求其樂。自我不得漏盡之樂無能與之。故求漏盡。此亦是其修成次第。一義如是。二明修`[成=成起化【考偽-原】]`成次第。亦約佛說。如律中辨。佛初夜時得宿命明。無明。盡明生。闇盡光生。於中夜時得天眼明。無明盡明生。闇盡光生。於後夜時得漏盡明。無明盡明生。闇盡光生。此三是其修成次第。得漏盡已欲化眾生。不知何等眾生須化。須以天耳聽諸眾生苦樂等音。次起天耳。雖知眾生苦樂差別彼此隔別難往攝化。次起身通。雖到其所不知所欲。無宜授法。次起他心。此後三種起化次第。第三直明起化次第。亦約佛說。欲化人不知所在先用天眼。既見所在須往攝化。次用身通。既到其所不解其言。次用天耳。雖解其言不識其根。次用宿命。觀其過去根性大小雖識往根不知現欲。次用他心。雖知其心不知心中煩惱有無。次用漏盡。觀其心中煩惱有無。為說對治。令證漏盡。次第如是。 次第九門,依經辨相。 如`[第二十四]`地持說,身通有二:一變,二化。改換舊質,名之為變;無事不現,說以為化。 是變多種,要為十六:一者、震動,謂能震動一世界;二者、熾然,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如是等也;三者、充滿,身放光明,充滿世界;四者、示現,為一切沙門眾等;五、轉作異分,變地為水,水為火等;六者、來去,充行往來,無礙自在;七者、大小,變小為大,變大為小;八、色像入身,令一切界一切眾生悉入己身;九、所往相似,隨其所至,現同彼眾生,音聲語言,悉與彼同;十者、隱顯,現出還沒,如是等也;十一、自在,能令眾生若來若去,若住若臥,一切隨心;十二、障他神通,除上及等,悉能障弊;十三、與辨,無辨眾生能與辨才;十四、與念,失念眾生能與正念;十五與樂,無樂眾生能與其樂;十六放光,身能出光普照一切。變義如是。 化亦無量,要攝有三:一者化身,化為一切眾生形類;二者化語,化為種種音聲語言;三化境界,化為一切飲食等事。 就化身中,略有五種:一化似自身;二不相似;三似他身;四不相似;五自身他身相似不相似.一切化現。 化語有七:一妙音說法,其聲微妙;二廣音說法,所出音聲一切普聞;三從自身起,化作語言似從身起;四從他身起,化作語言似從他起;五無所從起;六說正法;七隨事教責。化語如是。 化境界中,作事無量。 身通如是。 ^0eesni 天眼有二:一者見於現在色像;二見未來死此生彼。 天耳通中,一切六趣眾生音聲,聖非聖聲、麁聲細聲、辨不辨聲、化非化聲、遠聲近聲,一切悉聞。 他心通中,一切眾生心心數法悉如實知。 問曰:此通為直知心。亦知所緣。依如毘曇唯知他心不知所緣。若知所緣則前人作意攀緣我心。我緣彼心便有自心變照之過。故唯知心不知所緣。若依成實正知他心兼知所緣。大乘亦爾。設心自緣竟有何咎。宿命通中差別有六。一自知宿命。知己過去八種事等。何者八事。一如是名。二如是性。三如是生。四如是飲食。五如是苦樂。六如是長壽。七如是久住。八如是壽限。知己過去如是八事。名為自知。二者知他。知他眾生六種同行。何者六行。一如是名。二如是性。三如是生。四如是飲食。五如是善惡。六如是壽命。知他此事名為知他。三令他眾生知己宿命。四令他眾生自知宿命。五令他眾生知他宿命。六令餘眾生展轉相知。漏盡通中有其二種。一無學聖智能盡諸漏名漏盡通。二知漏盡名漏盡通。知漏盡中義別有四。如`[第三]`地持說。一自知漏盡。二知他漏盡。三漏盡方便已起未起悉如實知。聖道是其漏盡方便。四漏盡增上慢有起不起悉如實知。未得謂得。名增上慢。六通之義辨之略爾。 大乘義章卷第二十(本) 大乘義章卷第二十(末)☗s20b 遠法師撰 ## 15十號義 其十號者,是佛如來名稱功德。名有通別,釋迦、彌勒、阿閦佛等,是其別也;如來等十,是其通也。應相須分,故立別名;實德須顯,故立通稱。實德無量,依德施名,名亦無邊。 今據一數,且論十種,所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此十經中說之為號,或云名稱。通釋義齊,隨相分別,顯體為名。標德云稱,名稱外彰,號令天下,說之為號。 十中,前五是自利德,後五利他。就自利中,分為兩對:初二一對,前明道圓,後彰滅極;後三一對,前二因圓,後一果極。 初如來者,外國名為多陀阿伽度,亦云多陀阿伽馱也,此云如來。斯乃就德以立其名。德中不定,解有兩義:一、約佛解,如`[北本第十七,南本第十六]`涅槃釋,如三世佛所說不變,故名為如;佛如而來,故名如來。若從此釋,就義立名。二、約理釋,如者如理,來者是德,故`[智論第二、第二十四,成實論第一]`龍樹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北本第十七,南本第十六]`涅槃宣說乘六波羅蜜、十一空來,故曰如來。當知此亦約理釋矣。若從是義,如來之名,境德合目。又就此等,分為異釋。噵言乘如來成正覺名如來者,就其證道解如來義;非不如說名如來者,就其教道解釋如來;乘六波羅蜜、十一空來名如來者,就不住道以解如來。分相且然,究尋此等,共成一義。佛依理成,故說乘如來成正覺。乘如猶行,行謂六度,故復宣說乘六波羅蜜十一空來。十一空義,如上廣辨。此猶如也。內證難彰,寄言以顯,是以復言非不如說。 第二應供,外國名為阿羅呵也,此云應供。此亦就德以立其名。德中不定,解有四義:一對障解,如`[北本第十七、南本第十六]`涅槃說:一切惡法,佛應斷故,名之為應。二對法解,寂滅涅槃,如來應證,故名為應。三對人解,一切眾生,如來應化,故名為應。故`[北本第十七、南本第十六]`涅槃云:應名為樂。諸佛過去為菩薩時,於無量劫為眾生故,受諸苦惱,終無不樂,而常樂之,故名為應。此前三義,直就內德以立其名。四對供解,於中有二:一將佛對人解釋應供。如來諸過悉已斷盡,福田清淨,應受物供,故名應供。此之一義,對供顯德。二將人對佛解釋應供,如`[北本第十七]`涅槃釋:一切人天以種種香花等事而供養佛,故名應供。此之一義,舉緣顯德。此初對竟。第二對中,前二因圓,後一果極。復前二中,正遍知者,明其解圓;明行足者,彰其行圓。 正遍知者,經亦名為等正覺也。此亦就德以立其名。然就德中,境體合目。正者是理,理無漏助,故名為正。此舉境也。於理窮解,故曰遍知。稱理而知,`[故=故曰【校異-原】]`故等覺。等猶遍也,覺猶知也。此舉德體,如`[北本第十七]`涅槃中更有多義,不可具論。 明行足者,此亦就德以立其名。佛德眾多,隨德釋名,義亦非一。略有五種:一、唯就因解明行足。明是證行,證法顯了無闇曰明。行是教行,六波羅蜜戒定慧等修起名行。是二圓備,稱之為足。二、唯就果解明行足。如涅槃說:明謂解脫,以離無明之闇縛故。行謂菩提,道行滿故。足謂涅槃,果窮極故。三、據果尋因解明行足。如涅槃說:明者所謂阿耨菩提,此舉果也。行謂戒慧,此脚足故。云`[何=何脚【考偽-原】]`何足,此出其因。四、從因趣果解明行足。如`[北本第十七,南本第十六]`涅槃說:明者所謂不放逸,心離癡濁,故說為明。行者所謂六波羅蜜,足者所謂阿耨菩提,果極名足。五、隨義汎論。明謂三明。如`[智論第二]`龍樹說:宿命、天眼及與漏盡,是其三明。如`[北本第十七,南本第十六]`涅槃說:一菩薩明,二諸佛明,三無明明,是其三明。菩薩明者,所謂波若波羅蜜也。諸佛明者,所謂佛眼。無明明者,謂十一空。彼非智慧照明之性,故曰無明。是智境界,能生智明,故復名明。所言行者,如`[智論第二十四]`龍樹說:戒定慧等,名之為行。`[北本第十七,南本第十六]`涅槃宣說:為眾生故,修諸善業,說之為行。足者,如彼`[第三]`地持中釋:止觀具足,故名為足。`[北本第十七,南本第十六]`涅槃宣說:明見佛性,所見窮極,故名為足。 問曰:此解明行足中因果備有,何故前言遍知明行,彰其因圓?此從初義具為判矣。又經論中多就因解,從多言耳。 言善逝者,此從德義以立其名。善者名好,逝者名去,如來好去,故名善逝。問曰:如來果德窮極,更何處去而言好去?釋言:此果從因而去,據因望果,故說為去。又佛如來雖無去處,非不能去,故名善逝。如劫盡火,雖無所燒,非不能燒,彼亦如是。 於中分別略有三種: 一、修教行趣果以釋,如`[北本第十七、南本第十六]`涅槃說:善者所謂初發道心,逝者由心得大涅槃。 二、修證行趣果以釋,如涅槃說:善者所謂見於佛性,逝者因見得大涅槃。 三、唯就果解釋善逝,如涅槃說:善者即是如來之心,佛心柔濡,無有慢高,故名為善。逝者名高,阿耨菩提位分高出,故名為逝。 前五自德,後五化德。於中,前四德能化物,後之一種為世欽敬。 就前四中,初一明其化他之智,解了世間;第二明其化他之能,能調物心;第三明其化他之德,師德具足;第四明其化他之行,覺行窮滿。 世間解者,就德施名。然就德中,境、體合目。世間,境也;解是,體也。 依如花嚴,世間有三:一、眾生世間;二、器世間,國土住處;三、智正世間,二諦諸法。於此悉解,名世間解。 依`[北本第十八,南本第十六]`涅槃經,世間有五:一、眾生世間,如來能知,名世間解;二、五陰世間,如來能知,名世間解。此二,眾生之差別也。三、國土世間,如來能知,名世間解;四、五欲世間,如來能知,於中不著,名世間解;五、八法世間,如來能知,不為傾動,名世間解。此三,器世之差別也。 通彼智覺世間之解,義別有六。 無上士.調御丈夫,共成一號。就人立稱,名無上士,嘆其勝也;調御丈夫,彰其能也。 士者,是其人之別稱,人中最勝,餘不能加,名無上士。 分別有七,如`[第三]`地持說:一、身無上,具相好身;二、道無上,具足自利利他道;三、正無上,具足四正,所謂正見、正戒、正威儀及與正命;四、智無上,具四無礙;五、神力無上,具六神通;六、斷無上,煩惱障斷及知障斷;七、住無上,具足三住,所謂聖住、梵住、天住。空、無相、願、滅盡、正受,是其聖住;四無量心,是其梵住;八禪地定,是其天住。具此七種,名無上士。 `[北本第十八,南本第十六]`涅槃經中但有五種,無道無上.神力無上。 調御丈夫者,佛是丈夫,能調丈夫,是故號佛調御丈夫。 天人師者,就人立稱為師匠,益在於人,故能教眾生斷惡修善,故名為師。如來實是六道之師,天之與人,能入聖道,受益最多,是故偏名天人師矣。 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覺知,就斯立稱。 覺有兩義:一、覺察名覺,如人覺賊;二、覺悟名覺,如人睡寤。 覺察之覺,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故`[北本第十八,南本第十六]`涅槃云:如人覺賊,賊無能為。佛亦如是,能覺無量諸煩惱已,令諸煩惱無所能為,故名為佛。 覺悟之覺,對其智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聖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窮滿,故名為佛。噵言自覺,簡異凡夫;云言覺他,明異二乘;覺行窮滿,彰異菩薩。是故獨此偏名佛矣。 言世尊者,佛備眾德,為世欽重,故號世尊。經中或復隱其世尊,彰婆伽婆婆。`[伽=伽婆【考偽-大】]`伽,胡語,義翻有七。 如`[北本第十八,南本第十六]`[涅槃](T12n0374_大般涅槃經#^ry72jc)說:一、婆伽名破,婆名煩惱,能破煩惱名婆伽婆;二、能成就諸善法,故名婆伽婆;三、能善解諸法義,故名婆伽婆;四、有大功德,無能勝人,故名婆伽婆;五、有大名聞遍十方,故名婆伽婆;六、能種種大惠施,故名婆伽婆;七、於無量阿僧祇劫吐女根,故名婆伽婆。諸惡煩惱,是女根本,如來盡捨,故名為吐。 十號如是。 ## 16`[智論第二十四]`十力義 八門分別(釋名一 定體二 辨相三 分齊差別四 作業不同五 次第義六 教化教授分別七 大小所說不同八) 第一釋名。言十力者。一是如來是處非處智力。二自業智力。三是定力。四是諸根利鈍智力。五是欲力。六是性力。七至處道力。八宿命智力。九天眼智力。十漏盡智力佛`[乘〔-〕【校異-甲】]`乘邊隨化二乘故說此十。故`[第三]`鴦掘魔羅云。說佛十種力。是則聲聞乘。斯非摩訶衍。大乘無量力。故佛不思議。初言如來是處非處智力者。如`[第八]`地持釋。苦樂等報依差別因。名為是處。差別因相違故曰非處。照此之解。名之為智。力有兩義。如地持說。一自行於一切魔捨離得勝。故名為力。二就利他堪能一切種利益眾生。故名為力。理實此力知一切法是非之義。以諸外道多迷因果。佛為化之。是故多就因果以釋。自業智力者。造作名業。能作果故。為簡外道所說無因顛倒因等業故。說為自明。善是其樂家自業。不善是其苦家自業。照此之解名業智力。 問曰:此力非直知業。亦知煩惱及四法受。以何義故偏名業力。釋言。經有不盡法門。即此是也。良以業是煩惱家果苦樂家因。據中而舉。故偏言之。尋果知因。故舉其業。即知煩惱。尋因知果。故舉其業。亦知四受。何者四受。有法現苦而後受樂。有法現樂而後受苦。有法現苦後亦受苦。有法現樂後亦受樂。此等名為四法受也。言定力者。心住不亂。名之為定。於定自在名為定力。又能知定亦名定力。此之定力。非直知定。亦知不定。以定為主故名定力。如漏盡通非直知盡`[亦=亦知【考偽-原】]`亦不盡以盡為主名漏盡通。此亦如是。言根力者。信進念等宿習今成能生於後。故名為根。知根大小利鈍等別名為根力。此力非直知於善根。亦知不善無記根等。知為授法。經多說善。言欲力者。經中或復名悕望力。或名解力。言解力者。就始為名。先生信解後起悕欲。是故就始名為`[雜心第六地持第八]`解力。自前信解後起悕欲。是故就後名為欲力悕望力矣。此力非直知於善欲。亦知不善無記欲等。知為授法。經多說善。言性力者。`[第八]`地持論中名界智力。或復名為使智力也。言性言界通知善惡。若言使力偏知不善。習欲不改名之為性。界是界別。三乘性別故復名界。照此之解名為性力及界智力。`[智慧=習惡【校異-原】]`智慧性成。隨人不捨。又能繫縛。其猶公使。故名為使。照此之解名使智力。為欲依此而授對治故說知使。至處道力者。苦樂等報為所至處。善惡等因名至處道。照此之解名至處道力。 問曰:初力已知業果。何須此力。`[第一]`成實釋言。初力總知此力別知。知如是因受如是果。知如是果酬如是因。又復初力知是知非。此力知因能生果義。亦復知果從因生義。有是不同故須別說。宿命力者。事謝於往。名之為宿。往法相續。目之為命。照此之解名宿命力。 問曰:此力非直知命。亦知過去八種事六種`[因=同【甲】]`因行。何故偏名宿命力乎。此如向前六通中釋。命是報主故偏說命。又復八中命分為多。故偏說命。又命最後據後說命。天眼力者。經中亦名生死知力。未來起盡名為生死。照此之解名生死智力。一切禪定名為天住。依禪得眼名為天眼。依於天眼。照見自在名天眼力。漏盡力者。結患斯已。稱曰漏盡。照此之解名漏盡力。此非直知於漏盡。亦知不盡及漏盡方便已起未起。并知漏盡增上慢心有起不起。以盡為主。故偏言之。名義如是。 第二定體。於中曲有五門分別。一總定體。第二約就五眼分別。第三約就七通分別。第四約就十一智分別。第五約就四念分別。初總定體。人說不同。如`[第八]`地持辨。有人宣說。信等五根為力體性。有人宣說。智慧為體。地持所存智慧為體。故彼文言。經說處非處智力。不說處非處信等力。如是一切。明知。十力用智為體。非是信等。總定如是(此一門竟)。 次第二門五眼分別。其五眼者。如上所辨。一是肉眼。二是天眼。三是慧眼。四是法眼。五是佛眼。五中肉眼色法為體。天眼一種義有兩兼。一色法為體。照現色像。二智慧為體。言知未來生死之事。餘之三種。唯智為體。五眼如是。十力是其四眼`[白〔-〕【校異-原】]`白自性除其肉眼。就十力中。初處非處知境寬廣。通知一切諸法是非。具四眼性。第七至處道力亦爾。了知未來所至之處。即天眼故。知五度門為至處道。即是法眼。知空無我為至處道。即是慧眼。了知佛性如來之藏為至處道即是佛眼。業刀之中。具二眼性。見性造作身口等業。即天眼性。見起煩惱及意思等。即法眼性。定根欲性宿命漏盡。此之六力。是法眼性。天眼力者。即天眼性。五眼如是(此二門竟)。 次第三門七通分別。前六通上加法智通。是七通也。於諸法相了知無礙。是法智通。十力之中宿命力者。即宿命通。天眼力者。即天眼通。漏盡力者。即漏盡通。定根欲性此之四力是他心通以知心故。處非處力業力及與至處道力。此之三種是法`[相〔-〕【考偽-原】]`相智通。麁判如是。於中細論。處非處中即具四通。知其過去因果是非即宿命通。知其未來因果是非即天眼通。知其漏盡是非之義即漏盡通。知一切法是非之義即法智通。業力之中。具有三通。知過去世業果差別即宿命通。知未來世造業得果即天眼通。了知一切因果道理即法智通。至處道中具有四通。知過去世所行之道即宿命通。知未來世所至之處即天眼通。知所至處漏盡之果即漏盡通。了知二`[智諦=諦所行道法即法智通略無身通及天耳通何故如是智【校異-甲】]`智諦用強盛。說之為力。身通但能轉變現事。不能於法窮知無礙。智力不強故不名力。天耳但能聽聞現聲。不能於法窮知無礙。智力不強故不名力。若爾天眼照矚現色。何故名力。若論天眼。直了現色。實不名力。以其天眼見諸眾生盡未來際死此生彼。見一眾生盡未來際死此生彼。尚用為難。何況一切。以此難知而能知故。說之為力。耳無此能所以不類(此三門竟)。 次第四門。約十一智而為分別十一智義。如上具辨。苦智等十及如實智。是十一也。小乘法中。說佛十力。十智所收。大乘法中。說佛十力。如實知攝。相狀如何。先論小乘。如毘曇說。初力寬通具十智性。知一切法是非義故。第二業力具八智性。除滅道智。滅諦非業。故除滅智。無漏聖道。破壞生死不集後果。非業所收。故除道智。 問曰:業力知其業果分段麁事不能及理。何緣得具苦集智乎。苦集兩智義既難備。何緣得具法智比智盡無生智。釋有三義。其一義者。如來業力。非直知業。亦知業果。所知業果。通事通理。所知六道差別因果。是事門收。能知之解。是等智攝。於彼因上。知其因集有緣之義。是通相理即是理集。於彼果上知苦無常空無我等。是通相理。即是理苦。知此通相因之與果。亦業力收。故得具於苦集智等。第二義者。如來業力非直知於世別因果。亦知念念相生因果。於彼六道因果之上。知其念念相生因果。是苦集理。故能觀智得說以為苦集智等。第三義者。十力辨義。知法窮極。達事窮理。本末俱知方名為力。若不窮本。雖知非力。故業力中知其業相。亦知業性。知其業相。即是等智知其業性苦集之理。即苦集智法比智等。故具八智。定根欲性。此之四力。各九智性。除其滅智。所知有漏。即是等智及苦集智。所知無漏即是道智法比智等。此等通說為他心智。滅非心法。故除滅智。 問曰:此等知其心事。何緣得具苦集智等。此如前釋。達事窮理方名為力。故得具之。至處道中具十智性。所知寬故。宿命天眼一等智性。所知世別非通理故。 問曰:前說知事及理方名為力。此既是力。何不知理。釋言。聖力實能知理。但以此二世別局法。乖於`[道=通【校異-原】]`道理。理必寬通。別則非理。是故不具苦集智等。漏盡力中攝智不定。若知漏盡名漏盡力。則六智性。除苦集道及他心智。彼非盡故。若證漏盡名漏盡力。則八智性。除其等智及他心智。等智有漏不能盡結。所以除之。無學息求無推他心故除他心。若漏盡人得名漏盡力。則十智性。以漏盡人具十智故。小乘如是。大乘法中。如實智攝。其義云何。如`[第八]`地持釋。離增上慢智名如實智。非是不知妄稱知。故名為如實。何者是乎。彼文自辨。謂清淨智一切智無礙智。是清淨智者。是其證理第一義智。一切無礙是世諦智。知法寬廣名一切智。知法自在名無礙智。如前三智章中具釋。彼十力中初力。是其三智所攝。業定根欲及與性力。是一切智無礙智收。至處道力。亦三智攝。宿命天眼。亦一切智無礙智收。漏盡智力亦三智攝。自證漏盡是清淨智。知他漏盡是一切智無礙智收(此四門竟)。 次第五門。約四念處分別十力。四念處觀體性是慧故約辨之。身受心法。是四念也。義如上解。依毘婆沙。欲力及與宿命智力唯法念處。餘通四念其言有餘。更須分別。初力寬通具四念處。義在可知。第二業力亦具四念。知善不善二種五陰能為業因。是因四念。知苦樂陰是其業果。是果四念。第三定力。即名以求唯一法念。定是行陰法念攝故。隨義通論。具四念處。知定共戒。亦定力收。即身念處。又知依定起變化等。亦定力收。當知。亦是身念處攝。知諸禪中喜樂等受。亦定力收。即受念處。知於定心是心念處。知定數等是法念處。根力之中。知信等根名為根力。唯法念處。若論通知二十二根名為根力。則具四念。知眼等根是身念處。知五受根是受念處。所知意根是心念處。知信等根是法念處。第五欲力。即名以求唯法念處。欲是行陰法念攝故。毘婆沙說。據此意耳。若依大乘。通知所欲。則具四念。知欲色等。即身念處。知欲諸受即受念處知彼樂欲相應之心。即心念處。知欲及知所欲之法即法念處。性力之中。知欲不改名為性力。唯法念處。汎知一切諸法性別名為性力。則具四念。至處道中所知法廣。亦具四念。知不淨等是身念處。知所至處苦樂等報是受念處。著我多者。教分別界。界中有心即心念處。知慈悲等是法念處。宿命智力。即名以求唯一法念。命是法故。毘婆沙說。據此為言。理實於中亦具四念。具相云何。是宿命力。知過去世八種之事六種同行。彼八事中。知如是色如是飲食。即身念處。如是苦樂是受念處。知其名字及壽命等。是法念處。知彼過去受報心別。即心念處。又宿命力。知其過去一生二生至無數生。知生陰身即具四念。天眼亦爾。見生未來所受陰身具四念處。漏盡力中。知於漏盡名漏盡力。唯法念處。若證漏盡名漏盡力。則具四念。觀一切法斷煩惱故。體性如是。 次第三門。分別其相。於中曲有三門分別。一總別分別。二寬狹分別。三長短分別。言總別者。初之一力亦總亦別。餘之九力一`[而=向【校異-甲】]`而是別。統攝九皆是非收故初是總。於中別分。餘之九力。餘九不攝。復初力在故初是別。如十二部經中修多羅部亦總亦別餘者唯別。與此相似。彼攝諸部莫不皆成一修多羅。故初是總。隨義別分。餘十一部。餘部不收。還復在於修多羅中。說之為別。又亦如彼三聚之戒。初律儀戒亦總亦別餘二唯別。統攝三聚皆律儀收。故初是總。別分餘二。餘所不攝。復在律儀。故初是別。此亦如是(此一門竟)。 次第二門寬狹分別。於中初約因果分別。次約有為無為分別。後約理事`[二〔-〕【校異-原】]`二門分別。初約因果而分別者。知因及果名之為寬。因果別知說以為狹。就十力中。處非處力至處道力。名體俱寬。名中通彰因之與果。故名是寬。理實此力因果俱知。故體是寬。業力宿命生死智力及漏盡力。此之四種。名狹體寬。業力之中。唯舉業因故名是狹。理實此力知業煩惱及四法受。故體是寬。其宿命力生死智力及漏盡力。名唯彰果。故名是狹。理實此力通知因果。故體是寬。宿命力中。知過去世如是名等。是其果也。六同行中知善知惡。是其因也。天眼力中。見生造作身口等行。是知因也。身壞命終生地獄等。是知果也。漏盡力中。自知漏盡。知他漏盡。是知果也。知漏盡方便已起未起。是知因也。是故此曰名狹體寬。定根欲性。名體俱狹。名唯舉因。故名是狹。力亦知因。故體是狹。理實此四亦通知果。經多說因從多判耳(此一門竟)。 次第二門。約就有為無為之法。以辨寬狹通知為寬。別知為狹。色心及與非色非心。是有為也。虛空數滅及非數滅。是無為也。就十力中。處非處力至處道力。名體俱寬。初力通約生死涅槃一切因果。以知是非。第七通約生死涅槃二種至處。以論其道。名中具此。故名是寬。力實知此。故體是寬。漏盡一力。名狹體寬。名中唯彰知於漏盡無為之法。故名是狹。理實此力非直知盡。亦知漏盡方便之道已起未起。及知漏盡增上慢心有起未起。通知有為及知無為。故體是寬。餘之七力。名體俱狹。名彰有為故名是狹。力知有為故體是狹(此二門竟)。 次第三門。約就理事。而事辨寬狹。真諦名理。世諦名事。通知名寬。別知名狹。就十力中。初處非處及至處道。名體俱寬。初力之中。通就一切說是說非。故名是寬。力實通知理事是非。故體是寬。至處道中五度門等為至處道。是其事也。如`[第八]`地持說。空無我理為至處道。是其理也。名中彰此。故名是寬。力實知此。故體是寬。漏盡一力。名狹體寬。名彰知盡。故名是狹。理實此力知盡是事。證盡知理。若不知理。漏終不盡。體具斯義。故體是寬。餘之七力。名體俱狹。名唯彰事。故名是狹。體唯知事。故體是狹。寬狹如是(此二門竟)。 次第三門長短分別。約時辨之。時謂三世。十力之中宿命一力。前長後短。前知無窮。名為前長。不知後世。故名後短。天眼一力。前短後長。不知過去。名為前短。能知現在及未來世。說為後長。餘八所知統通三世。前後俱長。辨相如是。 次第四門。彰其十力分齊差別。如`[第八]`地持說。知善得樂。知惡得苦。非顛倒受。名處非處力。知善惡業得果不失不作不受。是其業力。乃至知彼禪解脫等此業非彼。亦是業力。知禪解脫三昧正受。三種示現。教授眾生。是其定力。身業現通。口言說法。意地與念。名三示現。乃至知彼諸根相應禪定之心。亦名定力。故地持云。乃至知彼淨等俱生相應之心。名禪解脫三昧智力淨是信也。等取精進念定慧根。故云淨等。與此相應俱生定心名為淨等俱生心矣。知如是義。屬前定力。正知眾生軟中上根是名根力。乃至知彼諸根方便生於悕望。尋前知後。亦名根力。正知眾生種種悕望名為欲力。乃至知欲成種種性知世種子各別不同。尋前知後。亦名欲力。正知眾生心性各異。知世種子各別不同。名為性力。乃至知性起道至果各別不同。尋前知後。亦名性力。故地持云。乃至知涅槃法及順界道迹。亦名種種界智力。知涅槃法是依前性所至之處。順界道迹亦是依前性所起之道。界猶性也。隨順小性起於小道。隨順大性起於大道。名順界道迹。知如是義名為界力。亦名性力。知一切道種種煩惱種種清淨各有所至。名至處力。乃至知其過去宿命一切趣因。亦名至處道智力。正知過去八種事六種同行名宿命力。八種事者。前六通中。已列其名。今更辨之。論說不同。依如`[第八]`地持。一如是名知其過去名字不同。二如是性知其過去氏族有異。謂張王等。三如是生知其過去生處有別。謂貴賤等。四如是飲食所食不等。五如是苦樂受報有殊。六如是長壽命極天算。七如是久住命至長年。八如是壽限中年夭喪。若依`[第五十九]`地論。加如是色。謂好醜等。命中為二。命極天算名為久住。餘之二種合為壽命。當分別知。說為此八。彼此共同名為同行。何者是乎。一如是名。二如是姓。三如是生。四如是飲食。五如是善惡。六如是壽命。正知此等名宿命力。乃至知其過去生死。亦名生死智力。知未來生死是生死智力。乃至知其未來世中未得究竟漏盡自我所有生死。亦名生死智力。知其究竟漏盡自我得涅槃法名漏盡力。分齊如是。 次第五門。彰其十力作業不同。如`[第八]`地持說。處非處力真實因果。如實了知。伏因果諍論沙門婆羅門。沙門婆羅門。是求理人。故偏舉之。彼人或說行善得苦行惡得樂。翻違正說名為諍論。初力正知因果是非。故能伏之。自業智力自所作業。此業受報。如實了知。伏施福諍論沙門婆羅門。有人宣說。布施有福。有言無福。名施福諍論。第二業力。知施有福。故能伏之。理伏一切。布施行初且約言耳。第三定力有二種業。一依禪定三種示現。教授眾生。正化之業。二能伏對治相違諍論沙門婆羅門。伏邪之業。有人宣說。聖道能治。有人宣說。苦行能治。名為對治相違諍論。依於定力。如法正教。故能伏之。第四根力。知諸眾生上中下根。而為說法。第五欲力。知諸眾生軟中上根教修淨解。離不淨解。第六性力。知諸眾生心性各異。為說對治。教授利益。第七至處道力。以五度門教授眾生。如聲聞地。又授菩薩空無我義。如地持說。宿命智力。觀察宿命。知現由彼。伏斷常論沙門婆羅門。生死智力。說諸眾生所往生處。伏斷滅論沙門婆羅門。漏盡智力。善知漏盡。伏疑惑解脫沙門婆羅門。作業如是。 次第六門明其次第。如`[第八]`地持說。佛得阿耨三菩提時。頓得十力。後隨化用次第現前。於中有三。一依世諦智起化。次第先以是處非處智力。觀察世諦因果部分。次以業力觀欲界業。而為說法。令離惡業修行善業。次以定力觀上二界禪定之業。教諸眾生。依世俗道。斷離諸欲。後以根力至漏盡力。教諸眾生。依出世道。永斷諸欲。於此分中。先以根力觀察眾生諸根利鈍。次以欲力觀其悕望。次以性力觀其使性。次以至處道力。隨患不同。以五度門而為教授。攝令住心。次用宿命生死智力教諸眾生。令離斷常安住中道。有諸眾生。為止所縛。不斷煩惱。起增上慢。故後用其漏盡智力教授眾生。令斷煩惱究竟漏盡(此一門竟)。 次依第一義智起化。次第於此門中。先以是處非處智力觀第一義。次以業力觀在家人造種種業。令修淨業。次以定力觀出家人。令修定行。後以根力至漏盡力。令諸眾生於苦解脫以道度之。其中次第與初門同(此二門竟)。 三依緣起法界之智起化。次第何者。是緣起法界法相之有。是其世諦。法相之空是第一義。有無俱離。如來藏中過恒沙法。緣起相成名緣起法界。於中先以處非處力。觀緣起法界。次以業力。觀世眾生作如是業受如是果。次以定力。為苦眾生三種示現。而教授之。令生信解。後以根力至漏盡力。以道度脫。令出眾苦。於中次第與初門同。次第`[次〔-〕【校異-原】]`次如是。 次第七門。教化教授二門分別。如地持說。初之二力。是教化力。後之八力是教授力。汎宣因果。教示眾生。令生信解。名教化力。辨彰行儀。指心曲授。令起行修。名教授力。前二力中。初處非處。教化眾生。令其遠離顛倒因果。第二業力。教化眾生。令其遠離無因無果。後八力中初之四力。知物心器。後四授法。就前四中。初心求者知心求。何者是心。所謂禪定。何故名心。以定住緣。息其外用。息用從體故名`[心=定【考偽-原】,為心【甲】]`心`[為心〔-〕【甲】]`為心。心有趣法故名為求。餘求亦爾。何故明心。如龍樹說。散心中慧。不堪入法。如綵無膠不住塗物。要依定心方堪入法。故須明心。以何義故先明定心。經說不定。依如`[第二十七]`花嚴。一處之文。性力之後方始說定。一處經文。至處後說。諸經多在根力前說。釋有兩義。一就自釋。諸佛如來自住禪定方起化用。故先明定。二就所化眾生以釋。眾生五根。以慧為主。慧前說定。義之次第故先明心。二根求者。知根求。何者是根。所謂信進念定慧等。何故名根。此如前解。先習令成。能生於後。故名為根。何故明根。欲授道法無根不入。故須明根。以何義故次明其根。解有兩義。一對前釋。五根之中。以慧為主。定後說慧。義之次第故次明根。二對後解。根是先成。欲是現生。先成在前故次明根。三悕望求者知悕望求。何者悕望。謂樂欲心。何故名悕。欲心求法故名為悕。何故明悕。欲授道法無欲不取。故須明悕。以何義故次明悕望。解有兩義。一對前釋。根是先成。欲是現生。根後說欲。義之次第故次明悕。二對後解。於法始求。名之為欲。習欲不改。方始成性。性前說欲。義之次第故次明悕。四使求者知使求。何者是使。謂煩惱性。何故名使。性成煩惱。隨人繫縛故名為使。何故明使。欲隨其患授對治故。何故次辨。解有兩義。一對前釋。習欲不改。方成使性故。於欲後明其知使。二對後解。要先知病。然後授藥。是故於彼至處道前。明知使性。上來四力。知物心器。下四授法。於中初一。授以事法。令諸眾生事中安心。宿命天眼。授以理法。令其事趣入中道。後一漏盡。授以果法。令其究竟。初中隨人使患不同。以五度門而教授之。多貪眾生。教觀不淨。多瞋眾生教修慈悲。 問曰:貪嗔欲界煩惱正與定違。得禪定者。必無此過。向前定力。知他定心。有定心者。已離貪嗔。今何以言多貪眾生教觀不淨。多嗔眾生教修慈悲。釋言。凡夫雖得禪定。但伏麁起。性使猶在。故此教之。又前定力。以定為主。名為定力。於中亦知無定心者有定心者。雖無貪嗔。有者有之。故此教觀不淨門等。愚癡多者教觀因緣。 問曰:聲聞以鈍根故教觀四諦。不教因緣。緣覺利根教觀因緣。今何以言愚癡多者教觀因緣。釋言。愚癡有其二種。一闇鈍無知。如牛羊等無所識別。名曰愚癡。二機性聰利妄有建立。迷正因緣果名曰愚癡。今言愚癡教觀因緣義當後門。雖名愚癡性實聰利。故教因緣。教觀過去無明行等。令知往因離無因見。教觀未來生老死等。令知後果離無果見。教觀現在名色等。因果俱知。 問曰:向前處非處力及與業力已教因果。今教因緣令知因果。與前何別。釋言。向前處非處等。雖教因果。隨語生信。離麁邪見。心未見法性使還生。今於此中。教觀因緣。令自見法。使除使性。著我多者。教分別界。依如毘曇。教六界觀。名分別界。四大空識是六界也。`[涅槃云爾〔-〕【考偽-原】]`涅槃云爾。又`[南本第三十三]`涅槃說十八界觀名分別界。覺觀多者。教令數息。此等如前五度章中具廣分別。從事入理。次以宿命天眼教之。其宿命力。教觀過去。令知現法從過因生體性非常。其天眼力。教觀未來。令知現法生後不絕體性非斷。非常非斷名為中道。 問曰:向前至處道中。愚癡眾生教觀因緣。觀因緣時已知過因。何須更以宿命智力教觀過因。觀因緣時亦知後果。何須復以天眼智力教觀當果。釋言。宿命天眼所教不異因緣。但心入法必有階漸。前教因緣直知過`[去〔-〕【甲】]`去未因果之事。未能將事以測其理。今於是中將事驗理。淺深不等。故須重教。所教眾生心。雖入理為止所縛。未究竟處生究竟想。是故多起四種慢心。一不作作增上慢。二不得得增上慢。三不觸觸增上慢。四不證證增上慢。是故須以漏盡智力教除四慢終證漏盡。四慢何別。行有二門。一教二證。事中所行。依教修起名為教行。合理`[之=之行【甲】]`之契如名證。此二種行。各有始終。教行之始。造緣修起。名之為作。於此未作。自謂已作。名不作作增上慢。教行終成。名之為得。於此未得。自謂已得。名不得得增上慢。證行之始。法來現心為心覺知。名之為觸。於此未觸。自謂已觸。名不觸觸增上慢。證行之終。泯情會法。目之為證。於此未證。自謂已證。名不證證增上慢。破除初慢。令其實作。破除第二。令其實得。破除第三。令其實觸。破除第四。令其實證。實德成就。名證漏盡。如 `[第三]`地持說。此八教授三處所攝。初五為一。未住心者。令繫念緣中。次二為一。已住心者。說得自義。正方便道漏盡涅槃。義利自己名為自義。合理正觀。與彼為因。趣向彼義名為自義。正方便道後一為一。未究竟者終令究竟。教化教授。辨之略爾。 次第八門。明其大小所說不同。不同有七。一體性不同。小乘所說妄心為體。彼說事識為力體故。大乘所說真心為體。八識真心為力體故。二智行不同。小乘法中。說佛十力十智為體。`[智論第二十四]`大乘法中。說佛十力用如實智以之為體。三心緣不同。小乘法中。說佛十力於法攀緣分別而知。大乘法中。說佛十力於法無緣而能普知。如鏡照物都無緣念。諸德齊爾。何故而然。小乘所說。心外有法。法外有心。心法別體。以別體故。向外取境。智於緣中。攀緣覺了。名之為力。故有緣念。大乘所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法同體。以同體故。不須向外攀緣取法。一切諸緣悉智中現名為力。如世萬像鏡中而現故無緣念。四知法不同。小乘法中。說佛十力但能了知陰界諸入十二因緣四真諦等。不論餘義。大乘法中。說佛十力窮知一切乃至甚深如來藏性悉能了知。五多少不同。小乘法中。宣說十力。不多不少。大乘法中。隨化眾生。說佛十力。理實佛力無量無邊。故彼`[第三]`鴦掘魔羅經言。說佛十種力。是則聲聞乘。斯非摩訶衍。大乘無量力故佛不思議。 問曰:佛力實有無量。以何義故隨化眾生但說十種。`[智論第二十四]`龍樹釋言。以此十種度生具足。云何具足。初之二種教化力足後之八種教授力足。如前具辨。六常無常異。小乘法中。說佛十力體性無常終歸磨滅趣入無餘。大乘法中。說佛十力用有興癈體真常住無為不變。七得度不同。小乘法中。說佛十力菩提樹下成佛時得。大乘法中。說佛十力種性已上隨分得之至佛乃滿。故`[第三]`地持中宣說。菩薩成就如來十力種性名力種性。 問曰:於彼三藏教中宣說十力是佛功德餘人未得。何以說之。`[智論第二十四]`龍樹釋言。為增聲聞菩薩信故。又欲令彼生願求故。復欲使彼起於念佛三昧心故。并欲令彼外道伏故。如是非一。 問曰:於此十力之中何者最勝。人說種種。如`[智論第二十四]`龍樹辨。或有說言。初力最勝。攝十力故。或有說言。漏盡力勝。至涅槃故。有言。十力各於自事為最殊勝。知處非處。初力為勝。乃至漏盡第十力勝。如是一切。有言。十力皆以無礙解脫為本。並皆增上無有優劣。十力如是。 ## 17十八不共法義 六門分別(列名辨相一 辨定是非二 體性三 就處分別四 三業分別五 四緣分別六) 就初門中先總釋名。次別後解。十八不共。如`[智論第二十六]`大品說。如來功德不與他同。名不共法。通而論之。一切功德。悉名不共。故地持中說百四十不共之法。今據一門且論十八。名字是何。三分數之。初六一分。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意無失。亦名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捨。次六一`[分=分一【甲】]`分。欲無減。二精進無減。三念無減。四智慧無減。五解脫無減。六解脫知見無減。後六一分。一身業隨慧行。二口業隨慧行。三意業隨慧行。四知過去無礙。五知現在無礙。六知未來無礙。以此通前合為十八。初身口意無失者。如來三業。離過純淨。故無過失。何因緣故得此無失。有四種義。一無習離過諸惡盡故。二常守念慧對治堅故。三修戒定慧對治具故。四住第一義對治`[染=深【考偽-甲】]`染故得此無失。無異想者。佛住等心。於諸眾生。常行捨心。無怨親想。名無異想。何緣能爾。佛無量劫。於諸眾生常修平等一子想。故見無我人。離怨親故。見法空寂。無彼此故。見諸眾生同一佛性法身故。無不定心者。佛常一心無有散動。名無不定。 問曰:定者從未來禪乃至滅定。若佛常定。云何能得為人說法具四威儀。`[智論第二十六]`龍樹釋云。欲界有定。佛出諸禪入欲界定。故能起說現四威儀。又佛住於實相定中。妄想永滅。故無不定。三昧法力。無所不為。故能起說。現四威儀。無不知已捨者。分別有二。一自行門。二化他門。自行門中分別有二。第一約對三受分別。如`[智論第二十六]`龍樹說。餘人鈍根多覺苦樂。知樂生貪。知苦生瞋。心生厭離。於不苦樂。不能覺知。行於捨心。為癡使使。佛於三受咸皆覺知。知已厭離。無有不知偏行捨心為癡使使故。佛無有不知已捨第二約就止舉捨等三門分別。如來善修七覺分故。心沈則舉。心掉則止。離於二邊方始行捨。非是不知望直行捨。化他門中分別亦二。一就四無量化心分別。如來善知無樂眾生。慈`[悲〔-〕【甲】]`悲應與之。有苦眾生。悲應拔之。得法眾生。喜應慶之。知其究竟得解脫者。方始行捨。非是不知望直行捨。二約身口化行分別。如來有時身口息化。入於禪定。一月二月。餘人生疑。如來出世。為化眾生。豈可不知我等須化而捨入定。佛言。我知種種因緣。故入禪定。非是不知。而捨入定。知何因緣須捨入定釋有三種。一世人常見心生厭倦。不增渴仰。欲令渴仰故捨入定。二欲令人依說修行故捨入定。三欲以法付囑弟子令其宣說故捨入定。具此多義故。佛無有不知已捨。欲無減者。佛德雖滿。而於諸法常欲不息。名欲無減。 問曰:經說佛斷一切善法中欲。云何而言佛欲無減。論言。佛斷善法欲者。欲有二種。一未得欲。二者已得求增長欲。佛德滿故斷此二欲。今不共中欲無減者。佛`[德〔-〕【校異-原】]`德雖滿。以久習故樂欲無減。又知善法有大利故。樂欲不減。如轉輪王所有馬寶。雖到至處去心不止至死不已。又亦如彼劫盡之火雖無所燒火熱不息。`[又=又佛【甲】]`又如來`[白=自【甲】]`白善雖滿所化未盡。故欲無減。 問曰:所化眾生未盡。如來何故捨入涅槃。論言。眾生有其二種。一現度佛已度竟。二者後度佛當度之。由今未度故入涅槃。精進無減者。龍樹釋言。如欲中說。欲與精進其義相似。 問曰:若欲與精進同。今不共中何須別說。解有三異。一始終異欲為初行。是欲增長說為精進。樂欲之始。如渴須水。精進之終。如集灌綆方便求水。二`[滿=內【校異-甲】]`滿外異欲在內心。精進在外。造修在緣名為外矣。三通局異欲唯在意。精進之行。遍通三業。有是不同。故須別說。念無減者。於三世法。持念不共。名念無減。 問曰:向前意無失者。經中亦名為念無失。與此何別。論自釋言。前念無失離於錯誤。今念無減。離於減少。又念無失。於彼威儀所作事中。無錯無失。念無減者。於諸禪定神通憶念去來現在一切法中。通達無減。 問曰:聲聞亦有四念牢固不失。何故偏說念無減失為佛不共。龍樹釋言。二乘之人。雖有四念牢固不失。而猶減失不能盡達三世之事。故於過去極遠能知八萬劫事已外不知。未來亦然。佛則盡知。又於見道十六心中。聲聞不能念念具。知佛於此等生住滅時。念念悉知。故說不共。慧無減者。諸佛如來得一切智。於一切法善分別知。故慧無減。 問曰:何緣得此無減。論自釋言。以久習故。又從多佛廣受持故。復以無量功德助故智慧無減。解脫無減者。佛具心慧二種解脫。亦具有為無為解脫。又具法界無量無邊諸解脫門。名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者。佛於一切諸佛解脫中。知見了了。無有闇障。名為解脫知見無減。 問曰:直爾說知。便`[是=足【甲】]`是何勞說見。龍樹釋言。為明如來於所知事深知牢固。故說知見。如兩重繩縛物則牢。此亦如是。又復如彼小乘法中。但說其知。攝慧不盡。但說其見攝亦不盡。故須並說。云何不盡。說慧有三。一知而非見。如彼五識相應之慧及盡無生智。以五識中慧心微劣。不能推求。所以非見。盡無生智。是息求心。亦無推求。為是非見。二見而非知。謂五邪見及見道中八忍之慧。五見推求故得名見。顛倒推求不知法理。故不名知。八忍推求故得名見。與疑得俱於法不決。故不名知。三亦見亦知餘一切慧以有此別。偏舉不盡。故須並說。又如從人聞法思量。可名為知。自身得證。方名為見。又復耳聞得名為知。自覩無疑。方名為見。故須並說。 問曰:二乘於解脫中亦知亦見。何故偏說解脫知見為佛不共。釋言。二乘於解脫中。雖知雖見。知見不盡。故有減少。佛於解脫。知見窮盡無所減少。故名不共。 問曰:佛德無量無邊。何故但說欲精進等六事無減。龍樹釋言。佛於自利利他德中有四種事。能有成辨。一者樂欲能為一切善法根本。二者精進能作諸善。三者念心守護根門。四者智慧觀察得失有惡斯斷。以此四事得二果報。`[報〔-〕【甲】]`報所謂解脫及解脫知見。故但說六。身口意業隨慧行者。諸佛如來先用智慧觀察得失。然後造作身口意業。故無過失。諸羅漢等身口意業。不隨慧故多有過失。如憍梵婆提。食已吐竟而更食之。摩頭槃比丘。至檀越家跳上`[棟=枰【校異-甲】]`棟閣。上樹上壁。諸如是等身業失也。畢陵伽婆蹉。罵恒水神等口業失也。舍利習瞋難陀習貪。諸如是等意業失也。佛悉無之。 問曰:如來亦罵調達。云何悉無。釋言。此等為化故爾。不名過失。 問曰:前說三業無失其義已足。何須復說三業隨慧。論言。前說三業無失。未明何因得此無失故。今明其隨智慧行故得無失。知三世無礙者。佛於三世一切事中知無礙也。 問曰:過去已滅今無未來未有現在無住。云何言佛通三世事。釋言。過去雖復已滅。非不曾有。未來當有現在假有。故佛知之。 問曰:前說智慧無減無所不知。何須復說知三世乎。釋言。前說慧無減者。於諸法相通達無減。此說於彼三世事中了知無礙。故復說之。辨相如是。 次第二門。辨定是非。十八不共有三種說。一說如前。二迦栴延尼子所說。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即為十四。大悲十五加三念處合為十八。此之一說。龍樹非之。由作此說。是故名為迦栴延子說。若釋子說則不如是。佛德如海。無量無邊。云何還說如來十力四無畏等為不共法。又論說言。羅漢辟支及諸菩薩。亦能知於是處非處乃至漏盡。云何宣說十力功德為不共法。 問曰:若言十力功德餘人分齊非不共者。身無失等二乘之人亦有少分。云何說之為不共法。論自釋言。我不宣說身無失等為不共法。我說身等常無過失為不共法。是故聲聞緣覺無之。三`[第二十六]`大智論中更有一說。一者如來具一切智。所知寬廣。二具無量功德。三具大悲心。四智慧自在。所知無礙。五禪定自在。六變化自在。七能授`[又=人【校異-甲】]`又無量記莂。八所記不虛。九言無失。十慧無減。所知不退。十一常行捨心。十二知時非時。謂知眾生應受化時。及知眾生未可化時。十三念無失。十四無煩惱習。十五無能如法出其過失。十六無能見其頂者。十七足下柔濡。眾生遇者即得受樂。十八得神通力。轉眾生心令易化度。是為十八。此之一說。龍樹亦非言。此是非三藏中說。斯乃聲聞諸論師等。撰錄經中讚佛之言為此十八。其言無失及念無失智慧無減常行捨心。此於大乘不共法中取以為論。無見頂相足下柔濡。是佛相好。若說此等為不共法。不共眾多。何止十八。此三說中。初說為是。後二為非。是非如是。 次第三門辨其體性。於中曲有四門分別。一善惡無記三性分別。如龍樹說。十八不共體性唯善。二就有漏無漏分別。如龍樹說。十八不共體唯無漏。三就功德智慧分別。論說不定。從主為言。十八不共體唯智慧。故龍樹云。大乘中說十八不共。一切皆以智慧為義。智慧為主。故說為慧。隨相別分。十八不共功德智慧二門所攝。故龍樹云。宣說如來智慧功德為不共法。不說自然相好等報為不共法。於十八中。`[無=無不【甲】]`無知己`[於=捨【校異-甲】]`於智慧無減知見無減。了達三世。此六是慧。餘是功德。亦可。前六及解脫中智慧解脫體性。是慧。餘是功德。四約如來五陰分別。就十八中。身口無失及與身口隨智慧行。此四色陰。無異想者。是其想陰。無不定心應是行陰。而論文中說為識陰。良以定中息用從體故說為識。非正論定。餘是行陰。略無受陰。體性如是。 次第四門。就處分別。論有兩說。一說十八在第四禪。佛成道時在第四禪得菩提故。第二家說身口無失。身口隨慧。在欲色界五地所攝。欲界四禪是五地也。餘不共法。遍通三界九地所攝。欲界八禪是九地也。就處如是。 次第五門三業分別。身業無失身隨慧行是其身業。口業無失口隨慧行是其口業。餘不共法悉是意業。三業如是。 次第六門四緣分別。如論中說。身口無失及與身口隨智慧行是色法故。唯二緣生。所謂因緣及增上緣。非心法故。不從緣緣次第緣生。餘之十四心法功德。具四緣生。從其過去善業熏起是因緣生。心法相起次第緣生。緣境而起是緣緣生。萬法不障增上緣生。十八不共。略之云爾。 ## 18百四十不共法義 三門分別(辨相一 作業二 對十八不共共相收攝三) 第一辨相。百四十不共法。出`[第八]`地持論。如來功德。不與下同名不共法。分別有二。一對凡夫二乘人等。有無不同名為不共。二對菩薩滿不滿異。亦名不共。隨德廣論。不共無量。今據一門說百四十。其名是何。所謂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合為一百一十二法。四一切種淨合為一百一十六法。十力通前。百二十六。加四無畏為百三十。大悲為一。不忘法二。加三念處及三不護。通前為八。斷除諸習九。一切種妙智十。通前一百四十不共為百四十不共法也。名數如是。今隨門別次第釋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色形功德一處辨之。福狀外彰名之為相。又表內德亦名為相。姿媚可愛。愜悅人情。說之為好。辨此相好。略有三門。一明其果。二辨其因。三明修所為。就明果中曲有五門。一正辨列。二定多少。三論真應。四明得處。五辨定優劣。初正辨列。何者是其三十二相。如`[北本第二十九]`涅槃經及`[第八]`地持說。一足下安平如奩底相。二足下千輻輪。三纖長指。四蹏足跟。五手足網縵如白鵝王。六手足柔軟。七𦟛膊踢如伊尼延鹿王。八踝骨不現。九平立手摩膝。十`[陰【CB】,馬【大】(cf. T11n0310_p0468a23; T54n2124_p0199a03)]`陰藏如馬王。十一身圓滿如尼拘律樹。十二身毛上靡。十三一一毛右旋。十四身金色。十五圓光一尋。此論釋迦。餘佛身光遠近不定。十六皮膚細軟塵垢不着。十七兩手兩足兩肩及項七處滿。十八上身如師子。十九臂肘`[1]𦟛=臚【甲】*`𦟛圓。二十缺骨`[備=滿【校異-甲】]`備二十一身`[*1]`𦟛直。二十二四十齒。二十三齒齊密。二十四齒白淨。二十五頰車方如師子。二十六次第得上味。二十七頂肉髻及無見頂共成一相。二十八廣長舌。二十九梵音聲。三十目紺色。三十一眼上下瞬如牛王。三十二眉間白毫。三十二相名字如是。何者是其八十種好。如地持說。手足二十指悉皆妙好。即為二十。兩手兩足表裏八處平滿。通前合為二十八種好。兩跟兩膝兩髀兩肩兩肘兩腕兩股兩臀藏相兩圓兩膊兩脇兩腋兩乳腰背心齊及與咽`[膓=腹【校異-原】]`膓。悉皆妙好。為三十二。通前合為六十種好。此咽已下六十好也。上下牙齒悉皆妙好。即以為二。兩脣兩齗兩頰兩鬢兩眼兩耳兩眉鼻兩孔額兩角。悉皆妙好。復為`[十=十八【校異-原】]`十。通前合為二十種好。此咽已上二十好也。是為八十。相好如是(此一門竟)。 次第二門辨定多少。 問曰:相好為止有此為更有乎。如`[第三十三]`花嚴經相海品說。於前三十二相之處。一一各有無量無邊阿僧祇等相好功德。是諸相好名字各別。於十方界。功德作業利益亦異。雖有是相。微妙難見。如梵天王頂上寶珠名因陀羅。一切諸天都無見者。又亦如彼如意珠王。是珠具有無量勢力。珠形可見。是珠力用不可得見。佛相如是。化身麁相。可以目覩。實德妙相。一切人天無能見者。唯大菩薩。知見少分。佛乃窮了。但為化度聲聞凡夫故。但現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問曰:`[華嚴經第三十二十地經論第十二]`經說如來胸中有一金剛萬字之相。名曰無比。何故向前三十二中不列其名。此乃眾多相海所攝。故於三十二中不列。多少如是(此二門竟)。 次第三門辨定真應。 問曰:向說相好功德為真為應。分別有二。一對離相微妙之身所可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王宮現生悉名為應。以是應故終歸盡滅。二就所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隨義分別亦真亦應。自業所起名之為真。故地論中。名此相好為實報身。即此相好。隨諸眾生精麁異現。或生或滅即名為應。良以真應不相離故。現生之身而常不生。現滅之身而亦不滅生滅既然。大小精麁義亦同爾。真應如是(此三門竟)。 次第四門。明其得處。對因不同得處亦異。若對地前所修善業。淨心`[地〔-〕【校異-原】]`地已去相好報生。若對地上所修之因。隨諸地中次第報生。此之兩義。如地持說。得處如是(此四門竟)。 次第五門。辨定優劣。如`[第八]`地持說。降佛已還一切眾生福德積聚。等於如來一毛之相。一切毛相福德積聚。等彼如來一隨形好。一切隨形福德積聚。增至百倍。乃得一相。除白毫相肉髻相梵音聲相。除此三相。得餘相矣。餘一切相功德積聚。增至千倍得白毫相。白毫相功德增至百千倍。乃得肉髻無見頂相。白毫相功德增至億百千倍。乃得如來法䗍音相。是故如來隨意發聲。清淨梵音。乃至十方無量世界。如是如來無量無邊功德積聚不可思議。上來一門明相好果。次第二門明相好因。經明相因。好因不論。明相因中。四門分別。一正辨因。二就位分別。三明此因具無量能生相好。四明大小所說不同。正辨因中。義別三門。一者別因。二者`[失=共【甲】]`失因。三者通因。言別因者。三十二相得因各異。如地持說。持戒忍辱惠施。故得足下安平。如`[南本第二十六]`涅槃說。持戒不動。施心不移。安住實語。得足下平。供養父母和上師長。苦惱眾生為作救護。故得足下千輻輪相。不`[客=害【甲】]`客眾生。無劫盜想。於所尊重。先語問訊合掌恭敬。以愛念財而為供養。破諸憍慢。得纖長指。即上得三相。業得`[*1-2]𦟛=臚【甲】*`𦟛足跟。以四攝事。攝取眾生。故得手足網縵。為所尊重。塗身洗浴捉持案摩故。得手足柔軟相。修諸善法轉`[身=進【甲】]`身無厭。得𦟛膊踢。`[南本第二十六]`涅槃經說。專心聽法演說正教。得鹿王`[𨄔【CB】,𬧅【大】]`𨄔。自受正法。廣為人說。為法走使。得踝骨不現相。次第修行三業清淨。瞻病施藥。離諸我慢。修習知足。得手摩膝。見分離者。以法和合。修習慚愧。施人衣服。得馬藏相。淨修三業。亦教人修。飲食知量。病者施藥。攝受難業。集聚難財。四大增損能令調順。得身圓滿相。即上得𦟛腨踢。業得身毛上靡。修諸善法。智慧明達。思惟諸法微細之義。於所尊重。樂修供養。於同住者。以善友攝。教令入義。得一一毛右旋。以上衣食車輿瓔珞嚴身之具。施於一切。不起嗔恚。得身金色圓光尋二相。即上得一一毛右旋。業`[彼=得【考偽-原】,得彼【甲】]`彼皮膚柔軟。廣施眾生供設大會。得七處滿。已起未起一切善法。為作導首。離於我慢。柔和其性。為除不善。教以善法。得上身如師子。即上得纖長指。業得臂肘𦟛圓缺骨滿身𦟛直三相。遠離兩舌。壞者和合。得四十齒齒齊密二相。修欲界慈。思惟法義。得齒白淨。隨眾生等歡喜施與。得頰車方。施勝法味。壞諸味者。為淨其味。得次第得上味。受持五戒。轉以授人。常行悲心。迴向大法。得肉髻無見頂相及廣長舌二相。常修實語愛語時語如法語。方便說法。得梵音聲。普於眾生等行慈心。猶如父母。得目紺色眼上下瞬二相。見實德者。稱揚讚彼。得眉間白毫相。別因如是。次明共因。眾多相好共一因生名為共因。於中兩門如`[第八]`地持說。第一約就四修分別。於諸善法決定修者。得足下安平相。專心修者。得足下千輻輪𦟛腨膓手足網縵手足柔軟七處滿缺骨滿臂肘𦟛圓身𦟛直廣長舌九相。常修者。得纖長指𦟛指𦟛足跟立手摩膝身圓滿齒齊密五相。無罪修者。得餘諸相。二約八種淨業分別。於諸眾生。無忿恚心。得手足柔軟皮膚細濡二相。次第修時。得𦟛腨踢相。歡喜光明而為供養。善心音聲而為讚嘆。得圓光一尋身金色齒白淨眉間白毫四相。聞譽不喜。覆藏功德。得馬藏相。所修善根。迴向菩提。得身毛上靡四十齒次第得上味肉髻四相。勤修精進。得上身如師子頰車方二相。安眾生心。如視一子。得齒齊密眼紺𮌟眼上下瞬三相。修善無厭。獲得餘相。共因如是。次論通因。一切諸相因行無別。名為通因。於此門中。差別有三。第一總說戒行為因。如`[第八]`地持說。三十二相無差別因。皆是持戒。若不持戒。尚不能得`[下=下賊【甲】]`下賤人身。況大人相。第二宣說百福為因。如`[第二十二]`涅槃說。三十二相一一皆為百福嚴之。其百福者。五品心中。修行十善。謂下中上上中上上即為五十。始修五十。終成五十。是為百福。此百猶是戒行差別。三就一切諸行說因。理實通論。一切諸行一一皆得相好之果。無有差別。因體如是(此一門竟)。 次第二門。就位分別。理實通論。始從發心終盡法雲。一一地中。無不具修相好之因。隨相具分。善趣地中。方始修習。種性已上種子成就。解行地中。方便生果。初地已上。得果現前。就位如是(此二門竟)。 次第三門。明相好因具三無量能生相好。如`[第八]`地持說。一劫無量。亦得名為時無量也。種性已上。三阿僧祇大劫修行。故生相好。二心無量。安樂饒益一切眾生。故生相好。三行無量。一切善業。無不備修。故生相好(此三門竟)。 次第四門。明其大小所說不同有十一門。一就界分別。大乘人說。相好之因。唯欲界修非上二界。`[智論第四]`龍樹宣說。欲色界修。非無色界。理亦通之。一切善業皆悉能生相好因故。二就趣分別。小乘人說。人中修習。龍樹宣說。通於五趣。如彼娑伽龍王等輩。皆是菩薩同修佛因。三就處分別。小乘中說。閻浮提修不在餘方。龍樹宣說。三天下修除欝單越。理亦通之。菩薩遍在一切處。修皆悉能為相好因故。四就身分別。小乘中說。男`[女〔-〕【考偽-原】]`女身修。龍`[樹=樹說【甲】]`樹通不能男等。亦能修習。五就具分別。小乘中說。唯在意修不通身口。此之一義。龍樹不破理通三業。一切禮拜讚嘆等善。皆悉能為相好因故。六就識分別。小乘宣說。意識中修。龍樹說通。七多小分別。小乘中說。彼一一相一思為因。多思助成。龍樹宣說。於一一相。以無量思而以為因。八就時分別。小乘中說。佛出時修。餘時不修。龍樹宣說。一切時修。九約位分別。小乘中說。菩薩度於三阿僧祇劫。別於百劫修相好業。極少九十一劫修習。如釋迦佛。龍樹宣說。從初發心至佛恒修。十約境分別。小乘中說。緣佛身修。龍樹說通。第十一門次第分別。小乘法中。有人宣說。先修足下安平之相。要先足立後能起餘。或有人說。先修如來紺青眼相。以此眼相。慈視眾生故先修之。龍樹破此。明修非次。上來第二明相好因。次第三門。明修所為。理實齊通。隨義且分。修習諸相。為淨身器攝受阿耨菩提淨法。如欲請王先嚴舍宅。欲盛妙食先嚴寶器。此亦如是。如涅槃說。此為自利。修習諸好。為攝眾生令生愛敬樂受所說。又`[北本第二十四,南本第二十二]`涅槃說。世間眾生事八十神佛為攝取。是故修習八十種好。其八十神。如涅槃經十德中說。相好如是。四一切種淨者。所謂身淨心淨境界淨智淨。義如上解。其十力者。從處非處乃至漏盡。義如上釋。今更依經略辨其相。經說初力有其九句。一者如來樹人別德。如地持釋。言語所說不乖於如故名如來。二是處非處舉其力境。淨不淨果依差別因故名是處。差別因違名為非處。三如實智出其力體。如`[第八]`地持釋。離增上慢智非是不知妄稱智故。四者是力辨力名義。如`[第八]`地持釋。於一切魔捨離得勝名之為力。自行力也。堪能一切利益眾生名之為力。化他力也。五者成就簡果異因。如`[第八]`地持釋。修習攝受隨欲自在。故名成就。修習攝受力體成也。隨欲自在力用成也。六者勝妙彰其果圓。無上涅槃名為勝妙。七者安穩顯其因熟。得八聖道。遠離一切惱亂恐怖故名安穩。八能轉梵輪。九能師子吼。此二力用化益善人。除惱得寂名轉梵輪。摧伏邪眾令捨異見名師子吼。九中前七。是自安道。後二安他。第二業力。經有七句。一知三世業。二知身口意三種之業。三知四法受。有法現苦後樂。有法現樂後苦。有法現苦後苦。有法現樂後樂。如論廣辨是四法受。四知眾生數為造業人。五知眾生及非眾生造業境界。六知業因。七知業果。定力有二。一明如來於定自在種種現化。二知眾生定心有無。隨力教修。知他眾生軟中上根名為根力。知他眾生軟中上欲名為欲力。知他眾生三乘性別及煩惱性種種不同。是名性力。知諸度門教授眾生。及知眾生種種異見各有所至名至處道。知過去世八種事六種同行名宿命力。八種事六種同行。如前具辨。天眼力者。如來天眼扶淨過人。見諸眾生好色惡色。又見眾生身口意等善不善行身壞命終。或生善道或墮惡趣。漏盡力者。如來自漏悉已斷盡。具一切德。亦知眾生有盡不盡。隨宜教授。十力如是。四無畏者。謂一切智乃至能說盡苦之道。義如上解。三念處者。如來長念我法最勝。然於受者及不受者。不起惱心。眾有三種。一者正眾。二者邪眾。三非正非邪。於此三眾。以正念心。而無增減。名三念處。三不護者。佛過永盡身口意業不須防護。名三不護。言大悲者。四無量心總名大悲。不忘法者。如來於彼身口意等。所可作事常念不忘。名不忘法。斷諸習者。如來動止觀瞻言說離於一切煩惱所起相似餘習。名斷諸習。一切種妙智者。佛知三法。一義饒益是其善法。二非義饒益是不善法。三非義非非義是無記法。不同前二故云非義非非義也。於此三中。知惡無記名一切種智。知於善法名為妙智。此二合說為一切`[種=種妙【甲】]`種智矣。百四十法相別如是。 次第二門明其作業。此不共法。於十方界利益眾生。有十種業。一欲令眾生信心清淨受丈夫身起諸相好。二一切所作無礙自在起四一切種淨。三為益眾生斷一切疑起佛十力。四為開如來一切知見答一切問。伏諸邪論建立正義起四無畏。五如來智慧調伏眾生。隨諸眾生。於正法中。若住不住。不起惱心。起三念處。六一切所作無有過失。起三不護。七常以佛眼觀察世間。起大悲心。八於眾生一切所作皆已作故起不忘法。九如來所行隨順於如無有餘過。起斷諸習。十不善無記一切遠離於諸善法分別顯示。故起一切種妙智。作業如是。 次第三門。對彼十八不共之法共相收攝。十八不共。如上廣辨。彼十八中三業無失三業隨慧。百四十中三不護收。無異想者。於諸眾生。住平等心無怨親想。百四十中三念處攝。無不定心。百四十中定力所收。無不知已捨。百四十中不忘法攝。智慧無減知見無減。了達三世。百四十中一切種妙智攝。解脫無減。百四十中斷諸習攝。彼十八中欲念精進三種無減。百四十中略而不論。百四十中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四一切種淨十力四無畏大悲。於彼十八不共法中隱而不彰。佛德無量隱顯互舉。不可具責。一百四十不共佛法。辨之略爾。 大乘義章卷第二十(末終) 右二十六軸所讐校之原本者。古寫三本校合之善本也。曾延享二年歡喜庵。得東都增上寺山內洞譽團海藏本。而令義鏡沙彌模寫矣。近天明之初。明善寺補天。將仁和寺及與東大寺兩本更參校是非。較量同異。法顯所藏者是也。(景)寬政九年丁巳春。起毫未盡三軸。應二三子需。講無量壽觀經。序分講了。復續於先筆。又夏六月。於下總西念寺講正信偈。秋於自坊續講定善十三觀。今年戊午春。朝讀散善九品。夕講淨土和讚及毘婆沙易行品。以故不得一事校讐。同年臘月上旬第九日。謄寫之功畢。愧多於三豕點讀之謬矣。冀後見者。善揀擇為是正焉。 ᅟᅟ 東都前光圓寺五乘院釋寶景識